复原福报禅师(1308-1391),俗姓方,宁海人。元明高僧。深得朱明皇室器重。元叟行端禅师法嗣,与楚石梵琦、梦堂昙噩等为同门师兄弟。是奠定智门寺大兴之祖师。
师早年本欲奉父母命,前往良渚崇福寺出家。当时,石湖美禅师住持净慈寺,师从其剃度。因大事未明,又往宗风严厉的径山寺元叟行端禅师处参访,获得印可。一直追随元叟行端禅师。直到元叟公圆寂前几年才出世住山,教化一方。
最初住慈溪庐山寺、绍兴东山寺。后住象山智门寺,超十四年。
佛法住世,有赖僧弘。僧团如教奉行,则堪为世之福田,人天眼目。俗众弟子方可依之培福增慧。各司其职,相益得彰,令佛法兴盛。
复原禅师住持智门寺期间,培养僧才,刊印僧传,为智门寺元明大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座下涌现出天霖弘泽、损菴能义、法衡允平等高僧。天霖泽禅师继任智门寺住持,又作皇家寺庙天界寺首座,后到抚州疏山寺住持。损菴能义禅师年少智门寺出家,随复原禅师学楞严开悟。主修《永乐大典》佛典部分,朱棣照顾有加。后被太子朱高炽迎请住持皇家寺庙灵谷寺,掌管朝廷僧众事务。法衡允平禅师隐居智门寺内,为世人尊重。鸿儒单仲友以“芥子纳须弥”问,法衡禅师以“学富五车今安在何处”答。令单仲友骇而敬之,名满湖海。智门僧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精进和合之相。
不仅如此,复原禅师还刊印了师兄梦堂昙噩禅师的《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收在《续藏经》中。此传搜历朝历代高僧,立人天师表,垂范后人,使后学僧众明正理,行正道。此为盛举。
洪武六年,太祖朱元璋召天下十多位有道行的沙门入京,居住在天界寺内。其中多是元叟行端禅师的法嗣,楚石梵琦、梦堂昙噩、福报复原、以中智及等。
复原禅师屡入内廷,应对称旨。被皇帝留京讲法三年后,赐还智门。后来复原禅师的法嗣天霖弘泽、损菴能义禅师也先后被皇室迎请。前已说讫。
回到智门的复原禅师已是古稀之人,结海印庵,计划终老于此。不想没几年,约1380年前后,径山寺五十六代住持病逝。径山寺乃五山之首,不可无主。遂命复原禅师补席,任五十七代住持。待复原禅师住持好大局,并选出五十八代住持后,五十八代住持又病逝,再任径山寺住持。两住径山八年。
1388年某日,突然得了很重的病。革侍者以为师将舍报,便请留偈。师呵叱侍者:“我世寿还有三年!”果三年后,洪武二十四年圆寂,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四。门人奉全身葬于寂照塔右。
同年,智门禅寺被朝廷敕封“丛林”,僧众数百号千僧丛林。一代宗师,大慧宗杲禅师绍兴年间,住持径山寺时,曾有僧数过千。思而可知,复原禅师对智门寺大兴之功。此外,师之高足在皇家寺庙领众,掌管天下僧事,对正教弘传,众生离苦得乐必有大利。
《增集续传灯录》记载禅师行迹如下:
台之寧海人。俗姓方。母張氏。稟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出家。時石湖美公主淨慈。師往參。湖器之為祝髮。徑山原叟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叟問近離甚處。師云淨慈。叟云來作甚麼。師云久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叟云趙州見南泉作麼生。師云頭頂天脚踏地。叟云見後如何。師云飢來喫飰困來眠。叟云何處學得這虗頭來。師云今日親見和尚。叟頷之。次日命居侍司。明年升掌藏教。久之出世慈溪廬山。遷越之東山四明智門。 皇朝洪武初。驛召道行沙門。師與徑山以中及上竺日章你赴京舘天界寺。屢入 內庭應對稱旨。留三年。 賜還智門。庵于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徑山虗席起師補處。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呌屈。東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一著落在第七。到這裏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莫守寒巖異草青。坐却白雲宗不妙。上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誰謂北鬱單越不是南瞻部洲。剛自騎牛更覓牛。上堂。語是謗默是誑。還有二俱不涉者麼。拍禪床云。洎合停囚長智。上堂。一默一語一作一止。何似水銀落地。僧問趙州云乞師指示。州云喫粥已未。僧云喫粥了也。州云洗鉢盂去。上堂。終日著衣未甞掛著一縷絲。終日喫飯未甞咬著一粒米。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拈拄杖。有時乘好月。特地過滄洲。前住山象原經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其費則出姑蘇葛德潤氏。兩住徑山甫八年。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已而果然終時。壽八十四。夏六十四。門人奉全身窆寂照塔右之岡。
(图文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