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3部大正藏第24册P1116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1卷) 〖 宋 求那跋摩譯〗.txt
大正藏第 24 冊 No. 150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No. 150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聖尊 神通應自在
隨類處身形 音聲亦復爾
見聞獲安隱 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歸命 願普如世尊
甚深菩薩戒 功德難思議
受者獲安隱 福慧日夜生
諸佛常護念 萬行漸滿盈
六度四等意 普度諸群盲
手足初莫犯 節言順所行
常樂在定意 是名真比丘
質直離諂曲 常與賢聖俱
愛眾猶養已 是名真菩薩
諸大德。一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有四波羅夷法。何等為四。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多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索菩薩慳貪無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錢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為說於一偈。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瞋於前人惡言罵辱。加以手打及以杖石。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菩薩猶瞋。憤結不解。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自謗菩薩法藏。若見人謗善可其言。既自不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菩薩波羅夷。如是菩薩四波羅夷。菩薩於中不應犯一。何況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亦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軟中上。若軟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丘犯四即為永棄。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提願。二增上惡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戒終不失。從是以後生生之處常有此戒。若不憶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薩戒者應當識知犯不犯事輕重之相。軟中上異。
如是住菩薩戒者。日應供養諸佛若塔若像次供養法若行法人。及菩薩藏大乘經典。供養眾僧及十方土住於大地諸菩薩等。於日夜中供養三寶隨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禮一四句誦信心供養勿令有廢。若不恭敬慢墮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有淨心逮菩薩地。如須陀洹得不壞淨心。常能供養三寶不絕。是名不犯。菩薩。不知厭足。貪著利養不制心者。犯重垢罪。不犯者雖貪利養常生悔心。我當精進斷除是意。極自制御貪心猶起。若取小利助斷大貪。是名不犯。
菩薩。見上座尊長耆宿德同師同學。生憍慢心及瞋惡心。不起承迎禮拜避座。設有言語餘談不聽。若有所問不如實答者。犯重垢罪。若無慢瞋恚癡之意。直以懶惰無記散心。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時睡眠。若聽法說法。若先共他人語。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檀越來請。若於自舍。若僧寺內給施所須。菩薩憍慢瞋恚輕賤不往受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往。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遠若道嶮難。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失受請。若為修善。若聽未聞。若知請主欲相惱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從他人邊。得金銀琉璃種種雜寶所須之物。及地中伏藏無主財物。皆應取之念當轉施。若惡心瞋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心。我不與人而作因緣。若懶惰心。犯輕垢罪。不犯者。若是狂心。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知受已必生愛著。若知施已生悔。若知施主施故發狂。若慮施主施已窮苦。若知施物三寶所有。若知施物劫盜所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王難賊盜。死亡繫閉。惡聲流布。擯令出境界。是名不犯菩薩。他來求法。以瞋惡心憎嫉他故。不與說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與說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求法慮還譏刺。若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知前人不解其義。若前人不敬不如法事。若前人鈍根不解深法恐生邪見。若知聞已破失本心壞滅正法。若知聞已必向非器宣說其事。是名不犯。
菩薩。見惡眾生犯戒毀禁作眾罪行。菩薩自知能化為善。若惡心瞋心捨不教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不於身口意淨持戒人邊起於悲心。若見惡人犯戒毀禁作眾罪行。極生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如佛所制波羅提木叉。及結毘尼。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此聲聞戒及菩薩戒。等無有異。何以故。聲聞之人順常自為。猶欲學令不信者信已信者增。何況菩薩所修學。常為眾生豈不能爾。是故名同不犯。
如佛所制。聲聞之人。應少欲作少因緣事。菩薩不爾。何以故。順求自利不為他人是聲聞好。菩薩若爾則不名菩薩。為他人故所可受衣。乃至百千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盡力所求。如衣鉢亦如是。為他人故。及應乞縷教織師織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銀乃至百千。如是之事與聲聞異。若菩薩本為眾生。而瞋惡心少作少因緣事。放捨眾生獨居其所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輕垢罪。菩薩有五非法。一諂。二華。三相。四以利求利。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為愧不制不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是名不犯。
菩薩戲笑散亂高聲唱說。作非威儀令他人笑。為眾所輕者。犯重垢罪。若是宿習忘誤作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若外人瞋恚欲調伏故。若人苦惱為令釋故。若欲攝取戲笑故。若二人共諍為和合故。是名不犯。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樂於涅槃應背涅槃。不應畏煩惱。不應滅煩惱。何以故。菩薩三阿僧祇往來生死故。如是語者。犯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薩樂於涅槃畏於煩惱。比於聲聞千萬倍不可為喻。何以故。聲聞之人順自為己。菩薩常為一切眾故。菩薩雖處有漏。於滅煩惱而得自在。過於羅漢處無漏者上。若菩薩起身口業應自防護。莫使他人慢惰罪。若故不自護使他惰罪者。犯重垢罪。若不作意自護。放散所作生他罪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隨出家如法所作。若值多瞋惡人。是名不犯。
菩薩。見前眾生須加杖痛然後有利。自護不治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不犯。
菩薩。以罵報罵以瞋報瞋。以打報打以牽挽者。犯重垢罪。
菩薩與他共鬪及共相嫌。惡心瞋心。若憍慢心不如法悔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一不求悔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彼外道要作非法。若彼憙鬪怨更增上。若知彼人終不受悔。若向彼悔起彼重慢。是名不犯。
菩薩。共他嫌恨他如法求悔。菩薩惡心不受。為惱他者。犯重垢罪。若無瞋心不受他悔。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惡非法。是名不犯。
菩薩。瞋他受者瞋事不休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常制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菩薩。受畜徒眾但為給事及與衣食。是名犯。
菩薩。起懶惰意樂於非時食。貪著睡眠若倚若臥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無巧便。若道路行極。若常制之。是名不犯。
菩薩。以染著心談說世樂事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說。犯輕垢罪。不犯者。若有人問正心少說。若談異聞。若談論法事。是名不犯菩薩。樂欲坐禪知他有法。以瞋慢心不能下意。從他求受法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求受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人不順法教。若自有巧便。多聞攝其心者。是名不犯。
菩薩。起欲界欲。不觀對治疾除滅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滅欲心猶起。是名不犯。如欲餘蓋亦爾。若菩薩貪味於禪著功德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著著心猶起。是名不犯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聽受誦學聲聞法藏。菩薩之人用學是為。作是語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於外道書尚應當學。何況佛語。不犯者。為欲調伏聲聞入大乘故。是名不犯。
菩薩法藏一向捨置。貪學讀誦聲聞經者。犯輕垢罪。
菩薩。有佛經藏不能勤學。乃更勤學外道俗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極根利一聞能持。同佛語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辭助明佛法。於佛法於佛經義意不傾動。是名不犯。
菩薩。欲學外道經典。應如上學。若於中受樂生著心。不如服苦藥者。犯重垢罪。菩薩若聞菩薩法藏甚深祕密。第一實義不思議事。純是諸佛菩薩境界。於此義中生誣謗心言。此義無益非佛所說。不能祐利一切眾生。作是謗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思惟定義。若方便說。是名不犯。
菩薩。聞於甚深義時若不生信。以不諂心為生信故應作是念。我不應爾。我如盲者無有慧眼。佛口所說我云何謗。如是菩薩自憤由癡。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是為正行。若意不解不生誹謗。是名不犯。
菩薩。為飲食故。以瞋惡心自讚毀他。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為伏外道。若伏憍慢增長佛法。若為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是名不犯。
菩薩。有說法家若說毘尼處。大法會處。瞋嫉慢心不往聽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往聽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不聞又無人喚。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說法不順義理。若知說者於已有難。若知彼說更無異聞。若得總持自多聞。若勤修善根。是名不犯。
菩薩。有人來倩我。有事緣當為營辦。所謂共去共還營佐眾事。有所營了守護財物。和合鬪訟經辦飲食。修福德業。若一二事不為作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為。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自有事。若彼能辦若不相倩。若無益事。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無他倩。若報他作勤修善根。若自闇鈍恐失業次。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若菩薩。見病眾生。以惡心瞋心不瞻養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養。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有病。若無巧便。若倩他看。若彼病者自有屬眷。若知病者能自經給。若久病。若人猶能起止。若欲勤修增上善根。若極自闇鈍恐失黨次。若失看病如病餘。貧窮苦惱亦復如是。是名不犯。
菩薩。見前眾生應有利宜。無有方便而能發起。菩薩惡心瞋心不教示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教。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無方便。若使他教。若彼自有善知識。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示彼方便更瞋反戾。無有敬愛心彊得自用。是名不犯菩薩。眾生給施所須。應念其恩。若惡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報。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無力。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欲念報施主不受。是名不犯。
菩薩。見人親里死亡。若亡失財物種種憂苦。若惡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倩菩薩中說。
菩薩。有人從索飲食。所須不與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自無物。若索不淨物。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王所制。若護僧限。是名不犯。
菩薩。弟子應隨時教誨。若弟子有乏。應從篤信人邊勸索供給。若惡心瞋心不教誨不供給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教供給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護僧限。若病若無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養。若弟子本是外道無好善心。是名不犯菩薩。以瞋心惡心不護他意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護他意。犯輕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若外道。若為調伏滅惡增善。是名不犯。
菩薩。見他德行不能稱讚。以惡心瞋心隱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稱他善。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樂讚歎。若病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護僧限。若知聞讚更生憍慢。若彼無實德。若言似善實無善義。若為外道。若讚時未到。是名不犯。
菩薩。為多人頭首。見諸眷屬不如法事。應呵應擯。若瞋心惡心捨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惡性健瞋不受教呵。若待時教呵。若畏破僧。若知彼質直宿習少羞喜數犯悔。是名不犯。
菩薩。有神通變化應為眾生隨時變現。或方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現變化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人深著惡法邪見。若是外道。若罵賢聖。若著邪見。若狂若病。是名不犯。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緣力故。具足尸波羅蜜。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為諸佛菩薩所護念。二者受常淨樂。三者臨終無悔。四者捨身得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受持菩薩戒者。不自為身唯為利他。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菩薩弘慈普恩及六道眾生三塗八難苦惱。十方無不蒙益。
功德不可計 福慧如虛空
略說共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長 喜捨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盡無有餘
十方同其願 巍巍無極尊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說。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花。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身。五者香熏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勅四大聲聞及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眾淨持禁戒。及在家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床褥衣服飲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
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毘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丘突吉羅罪懺悔法說。
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三禮文。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三業罪障垢惑眾生。崩顛倒山竭四流濟。登平等道入無為國。歸命敬禮七處八會盧舍那佛盡十方國諸妙覺尊。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沈淪諸有長沒眾生。摧破戒林殄滅邪照。歸命敬禮七處八會佛華嚴藏。盡十方國修多羅海。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小心膠固顛倒眾生。頓絕偏照須證住想。永附大乘盡未來際。歸命敬禮七處八會普賢眾等。盡十方國諸賢聖僧。
若欲發心去時當立五願。一者願令我早棄此身。二者願師僧父母使不愁惱。令我身命疾至菩提。三者願至阿蘭若處行。若有虎狼惡毒虫獸來欲噉我。我不恐怖猶如比丘得第三禪樂。四者若我至阿蘭若處。若天雨風起。或有惡鬼毒龍來欲螫我。我心安隱亦不恐怖。猶如有人欲度大海。到水中央天忽風起。波浪甚大度者恐怖。天風即定度到彼岸心大歡喜。願我亦爾。疾到菩提無上彼岸。五者願我到阿蘭若處。若當病時願得諸天來至我所。教導我等使心不悔。我復念言。我此身中有四毒蛇同俱止中。猶如四蛇同共一窟。蛇欲出時。各相謂言我前去。諍窟不出死在窟中。猶瞋諍故四俱滅亡。我今身中有四毒蛇。鬪諍瞋恚在我身中。作如是念。病得即除菩提心起。令心得安六識不亂。安心蘭若四行具足。安心禪定制伏六情。是第五願。發此願已禮四方佛。乃有十拜作如是言。諸佛世尊。哀愍我等覆護我等。使我得無上道疾至菩提。我今懺悔。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十地菩薩辟支羅漢諸賢聖等。我從無數劫以來流轉生死。百生千生無量億生。或墮六趣受生異報。或作餓鬼畜生。受如此苦常不得樂。我自尋思過惑自纏。不覩聖道。障涅槃門閉甘露戶。塞眾善道不聞正法。沈沒大海有如此苦罪。今悉懺悔五體投地。如此投地七遍亦然。當投地時發如此言。願去我身無量眾毒。拔出邪愚無量眾毒。拔出邪愚無量塵惑。心意清淨六念成就。使我到阿蘭若處。心無恐怖疾到菩提。開涅槃門啟甘露戶。塞地獄門閉三惡道。拔三毒根出三界網。得三樂證三果真。超生死危當得智慧。離最後身疾至菩提。發此願已從地而起。禮十方佛訖竟。合掌立住心懷歡喜。作如是念我罪永除受繩床法四種。一者請佛。二者請師。三脫革屣偏袒右肩清淨。四右膝著地胡跪佛前。請師作如是白。十方諸佛及大迦葉。親於佛前受阿蘭若法。佛為作證明師。為作證知。若我四十五日。行於苦行志不退轉。若生退心我即妄語。誑於諸天不到彼岸。大德當證。請師復作是言。長老一心念。今於佛前發此誓言。請大德為證。汝若退者誑於他人。自墮地獄不免苦也。
汝當真成行阿蘭若行。得蘭若智。如是受持。答言如是。三說。
受錫杖法。長跪大德前。如是三白。大德一心念。今請大德師。如是三白。大德作如是言。長老一心念。汝今發無上心。受持如法用。不得不淨手捉入僧房。應當脫樓纂。不得近地。若入白衣舍。應纂在後若中前。須詣白衣舍。或受中食。種種因緣當三喚。三若不來者乃至五。五若不來者乃至七。七若不來更至餘家。乃至七家。七家不得。於是中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捨法戒。
長老一心念。比丘某甲。優婆塞五戒威儀者。何緣而生日滿後不死。不墮地獄中間。白十方佛及大迦葉。皆當善聽。某甲竪標如是。三白已訖捉標竪樹竟。復作如是白。十方諸佛四方淨行大德。悉為證知。某不欺誑於諸天。不到彼岸。今齎法床及如法杖。悉皆具足。今以結坐。一切行蘭若比丘亦皆結坐。如是三白作禮六拜。合掌一心如是念。念十方諸佛及大迦葉。比丘某甲。優婆塞某甲眾念成就。今解坐向餘處還結。若欲捉繩床時。應作四念。第一念者。念我身中皆是無常。應當苦之。二者苦身修習空智自至。宜當修之。三者當起忍心莫生瞋怒。四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疾至菩提。作此念已。向彼放牛虎狼大聲小聲。婬聲及迫迮。悉皆遠離。離此聲已安心端念。欲去諸塵時。當作二念言。一者令我身中得安隱定。不生疲極疾到菩提。二者當得閑靜。心無錯亂。六識安隱得滅盡定。安詳放床立住禮佛乃至十拜。立住合掌便作三念。一者念佛。二者念戒。三者念禪定。作此念已。便向繩床安詳而坐。復作六念。一者念諸佛護念我念成就。二者念我戒身清淨。戒者謂波羅提木叉。念者是名不犯。從序至偈四事思得至於十三。念此十三成就二不定。三十九十四波羅提舍尼。眾多學法。七滅諍法。從上至下皆應實念。三者念報父母師僧之恩。四者念五欲。皆是無常。大患之根本。昏網之元首。五者念地獄之苦惱。當勤修善遠離此苦。我已出家。宜應謹慎棄惡修善。六者念慧。若我有慧則應憶持。慧具足無事不辦者。得無上道。六念具足安心而坐。依禪法觀。優婆塞若欲移時。當作三念。一者念我行時。地上蠢蠢多有虫蟻。我若誤殺時得何罪。死者生天。二者當念如法行。如法仰手捉杖在身。威儀齊整安詳而行。三者行不反顧。亦不搖頭動手。是名三念成就。如法行來優婆塞。威儀篤信持食來時。當淨受之。受得訖已結加趺坐。復作四念。一者念我身中有八萬戶虫。虫得此食即皆安隱。二者念我得食當少食之。若少食者令我身輕。若身輕眾欲亦少。若欲少者疾至菩提。三者我不為美故。但為活命者諸善成就。善若成就成無上智。四者我食時。十方餓者悉令飽滿。皆悉奉行。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