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6部大正藏第32册P0075 大乘集菩薩學論 (25卷) 〖 宋 法護等譯〗.txt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之一
我聞地獄大險怖 無窮猛苦鎮燒然
謂昔曾無寂靜心 故樂多聞親大法
聞已遠離諸罪惡 悔先所造盡無餘
我於善利未甞獲 斯少分中幾減失
菩薩妙樂勝無盡 唯佛具證平等理
希有難思法寶中 願樂剎那聽我說
三有所來成就主 龍天八部諸眷屬
咸生渴仰起慈心 歡喜諦受安隱語
如來正法及佛子 善入佛戒所生身
我今集解大仙言 遍樂投誠恭敬禮
我於往昔無少解 無教無言非善巧
亦無利樂及含生 唯自一心為法友
然我意樂清淨法 為令長養諸善根
如我等比覩斯文 於義未習應為說
論曰。謂欲成就士夫義者。於剎那頃具足難得。若不思惟是安隱處。此正等行當云何有。如華嚴經云。善財於勝熱婆羅門。而作是念。得人身難。脫諸難難。得無難難。剎那具足清淨難。值佛出世難。諸根具足難。聽聞佛法難。得遇善人難。逢真實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難。
論曰。此若干種正行知已。若有大士如是觀察。我意於他脫諸苦怖。不樂己身斯何殊妙。唯護尸羅盡有情界拔諸苦本。希妙樂行竪菩提因。發堅固意不壞信根。如寶光明陀羅尼所說偈云。信順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信於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斯初發心信為先導功德母。長養一切勝善法。斷除疑網竭愛流。信能顯示安忍行。信無濁染令心淨。棄除我慢恭敬本。信如淨手攝持因。七聖法財無上行。信能一切歡喜捨。由信喜故入佛法。是信出生智功德隨佛所說皆通達。信根光淨極鋒銳如實永斷煩惱本。信力堅固無能壞。唯一諦信佛功德。信於相應非相應剎那遠離諸染著。信能超出諸魔境顯示最上解脫道。信為不壞功德種。謂能增長菩提苗。信為出生勝智門。應現十方諸覺者。若常信重於佛寶。非戒非學皆遠離。若能遠離非戒學。是人深讚佛功德。若常信重於法寶。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於法信解不思議。若常信重於僧寶。則於淨眾無懈退若於淨眾無懈退。則於信力無能動。若於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彼人遠離諸惡友。若人遠離諸惡友。為善法友之攝受。若善法友攝受已。則常脩習廣大善。若常脩習廣大善。則得成辦大因力。若得成辦大因力。彼人信解最殊勝。若得信解最殊勝。即為諸佛常護念。若為諸佛常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於佛功德勤脩習。若佛功德勤脩習。則得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於著無著俱解脫。於著無著解脫已。則得深心信清淨。若得深心信清淨。則得最上最殊勝。若得最上殊勝已。常行深妙波羅蜜。若行深妙波羅蜜。則能悟入摩訶衍。若能悟入摩訶衍。則知如法供養佛。若知如法供養佛。則得念佛心無動。若得念佛心無動。則常觀佛不思議。若常觀佛不思議。於佛無生無所住。若佛無生無所住。則知是法永不滅。
論曰。是中初發信根功德廣大無量。於總聚中少略而說。又諸有情異生生身等。於如是法難生信解。若深心清淨植福資糧。是信因力得住十佛剎微塵數眾生劫。受諸妙樂勝善福報。於如是法當生信解。如十法經所說偈云。信為最勝乘。運載成正覺。是故信等事。智者應親近。若人無信根。不生諸白法。譬如焦穀種。亦不生芽莖。又大善誘經云。爾時如來勅阿難言。於信法中如其了知。應當奉行。
論曰。行是信者於剎那頃得信根堅固。即菩提心堅固而能攝受一切福報。如師子王所問經云。爾時星賀那太子白佛言。世尊。云何令諸眾生在所生處常得愛樂攝受諸法。佛言。欲解脫諸眾生者。常生謙敬發菩提心。是則名為常得愛樂攝受諸法。又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一切世間所依持故。乃至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守護諸菩薩故如毘沙門。能斷一切貧窮苦故。如摩尼珠。成就一切諸義利故。菩提心者猶如賢缾。圓滿一切善希求故。如獨鈷杵。畢竟能摧煩惱冤故。猶如正法。能斷深心諸作意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煩惱首故。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猶如兵仗。防禦一切極苦難故。猶如鉤竿。於輪迴海拔眾生故。如大風輪。能疾飄偃一切障礙雲霧草故。菩提心者猶如叢林。積集菩薩諸行願故。如佛塔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尊重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殊勝功德。
論曰。云何復知諸異生等發菩提心。是中引聖言量非一經所明。如維摩詰所說經云。雖起身見如須彌山。猶能發起大菩提心生佛法矣。又寶篋經說此異生菩薩義云。佛告文殊師利。譬如迦陵頻伽鳥鶵未出卵時。已能作於美妙音聲文殊師利。是菩薩亦復如是。雖未斷我見不出三界處無明㲉。已能作於諸佛妙音。所謂空無相無願解脫等音。又隨說諸法經云。爾時勝慧菩薩於地龕中入涅盤時。於大城邑而獲受生。彼於空性信解作對治故。又入定不定印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云何名羊車行菩薩。譬如有人欲過五佛剎微塵數世界。是人乘彼羊車隨路而去。過久遠世行百踰繕那遇大風輪。以是緣故却退八萬踰繕那。後是人於彼世界乘是羊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能越一世界不。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佛言。若大乘者發菩提心已。不應受持讀誦聲聞乘教。或與諸聲聞共住修習於聲聞乘。或自深心為他所教於如是乘。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緣故於無上道即便退失。是菩薩於菩提心所得慧根慧眼彼悉破壞。文殊師利。我說是名羊車行菩薩。
論曰。若菩薩愛樂大乘信解空性。於信解行而獲圓滿。此聖言量唯信解行菩薩見如是事。如寶雲經說。以無數總持三摩地門神通遊戲解脫智明無邊法聚。平等超越一切愚夫行報。乃至後際不為利養。於俱胝劫世間所得受用資具。心無貪著亦不分別。如蓮華敷具足莊嚴。又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安住大乘照了勝義。福智資糧希無減失。於其出離先所修習百千相應行門皆悉具足。
論曰。云何了義。謂初發菩提心者說住此地。不了義者少分標相得無疑惑。此聖言量信解行法所生言義。如中廣略了信解行。復次如來祕密經云。爾時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彼菩提心當云何發。佛言。大王。謂深心不退。王言。世尊。云何深心不退。佛言。大王。謂能發起大悲。王言。世尊。云何能發大鈷。佛言。大王。謂於諸眾生不起厭捨之心。王言。世尊。云何於諸眾生得無厭捨。佛言。大王。謂若不著己樂得無厭捨。
論曰。是中菩提心者。謂勸發大悲。歡喜敬愛義故。若不依如來教中相應。是人無有出離。此菩提心見可呵厭。如是不名發菩提心者。如十法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體性發菩提心時。得值如來及聲聞眾教化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最初喜樂發菩提心相。若聞說菩提及菩提心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二喜樂發菩提心相。若彼眾生無歸無救見是二種住大悲心。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三喜樂發菩提心相。若見如來眾相圓滿即生敬愛。乃至是名第四發菩提心相。
論曰。菩提心者。此有二種。一者願菩提心。二者住菩提心。如華嚴經云。善男子。復有眾生於眾生界願證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眾生住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一者願證作佛。一者願住受生。又首楞嚴經說。因於某甲佛所發菩提心。云何復作少善根耶。如賢劫經云。昔星宿王如來於施音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牧牛人以耽步羅葉施彼佛故。無量名稱如來於電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織㲲師以上妙衣施彼佛故。焰光如來於無量光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住城邑中以草燈炬施彼佛故。難勝如來於堅固步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採樵者以少齒木施彼佛故。功德幢如來於妙吉祥稱如來所初發菩提心時。為攻醫師以一菴摩羅果施彼佛故。
論曰。此初發菩提心非滿足行。此阿厭事猶能解脫輪轉得無量樂如慈氏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有寶名曰金剛。能斷一切貧窮苦故。善男子。此一切智心亦復如是。能斷一切輪迴苦故。
論曰。唯此發菩提心者得近彼果。應如是知。又善諫經云。佛言。大王。汝若謂多種作中能多種作者未。若我一切行中行一切行。一切處中利一切處。謂學布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學般若波羅蜜多。大王。是故汝於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樂欲發生淨信意願利他。行住坐臥。若夢覺時。若飲食時。而常具足隨念作意。觀察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異生身等積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根。稱量已和合已。應隨喜者而自現前隨喜。乃至遍虛空界遍涅槃界亦自隨喜。又復隨喜一切諸佛菩薩緣覺及聲聞眾供養事業。平等迴向一切眾生。乃至令諸眾生得一切智智。普皆圓滿諸佛善法。日日三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汝以如是正行得名王者。不捐寶位求菩提行亦獲圓滿。說是報者。大王。汝於彼時由發菩提心故。善根業報經無量數常生天上。於諸天中作天帝釋。或生人間為人中王。大王。唯一發菩提心善根力故。餘無別業。應知圓滿或未圓滿。以要言之。佛言。大王。唯一發菩提心者救度一切眾生故。解脫一切眾生故。安隱一切眾生故。究竟令諸眾生至涅槃故。得生無量無數諸善根故。大王。復何說是多種作中能多種作耶。
論曰。此菩提心行相者。經說。過現緣起。如是願菩提心說入何地菩薩得戒。有云。九地。虛空藏經云。名聞利養是諸罪本。十地經云。說初地中於彼利養無有少分親近希求若諸眾生來至我所。一切所須倍多給與。
論曰。如其所言則極喜地菩薩得善住不動相應。復說生如來家。決定趣向成等正覺。又虛空藏經說。聲聞乘而不能得如是。唯除樂大乘者。如最上授所問經云。是慳嫉法正說名縛。具表此學說極喜地。遠離我想我執不起。云何復執一切所須。如說施頭目等。
論曰。如是等經。入地已去正表此學。若遍論菩薩彼相應修習中。或復遮止不應頓作。菩薩未能學故。應知此二種遍諸學處。又一種學於成就作用不能學故。雖不修習亦無過失。無盡意經云。行廣大布施時。捨淨尸羅不為懈怠。以先未說亦不集行。如力親近故。又十地經說。設犯欲邪行戒惑染輕微。由樂菩提心故。舍利子。說菩薩別解脫戒成就四法。謂是菩薩於修習中得真實語。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志樂精進勤求善法。習諸議論堅持禁戒。於菩薩學具足修習。由親近於他如是戒學。或時違越輕毀師尊。極慚愧故起大怖懼。彼復受用尊重愛樂。圓成如是平等戒法。是菩薩於諸佛如來現前戒學發生樂欲正行應別授學。彼或無有善知識者。向十方現在佛菩薩前。專念作觀隨力稱量。已堅持是戒。勿復欺誑十方一切佛菩薩眾及彼世間諸天人等。正法念處經說。先少思惟已後競不施墮餓鬼趣。語已不施墮地獄趣。況復無上菩提具足許施。無餘世間諸眾生故。如法集經云。善男子。菩薩應當尊重實諦。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實諦名為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實諦。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棄捨身命不捨是心。不捨諸眾生故。是名菩薩實諦。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復於後時棄捨是心。及捨諸眾生者。是菩薩為大妄語。實可呵厭。又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云。佛言。海意。譬如世間若王王臣欲餉一切城邑人民。集已棄捨。若飲若食不為辦設。於諸人民則為虛誑。而於飲食少不可得。高聲呵責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未度者令度。不應但修捷語利辯。乃至而不勤修多聞積集諸善菩提分法。彼菩薩者則為虛誑諸天世人。如先佛說。是聖所呵厭。於智大智無上勝智俱極難得。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復次海意。或有人來勸請說法施作義利時。彼菩薩隨言為說。乃至棄捨己身修菩薩行不復虛誑一切眾生。當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之二
論曰。故知自力所集。隨其行相於一善道亦應守護。如地藏十論經云。如是十善業道佛所證果。若不真實守護一善業道。乃至臨命終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說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論曰。乃至臨命終時。能須臾說集諸善品。亦應修作。如藥師琉璃光經說。若見大心眾生如聞菩薩難行苦行及妙勝智。乃至入解發大勇猛。荷負重擔捄護眾生。盡諸苦本禮拜供養。說罪及隨喜福。勸請諸佛住世說法。乃至迴向菩提。為善知識勸請說法。或樂自說。當知是名為示道者。如文殊師利莊嚴佛剎功德經云。世尊。是妙吉祥往昔生時。本行因緣發菩提心。亦如是發如彼所說。乃至最初遠離輪迴邊際。利益眾生行如是行。我於尊所發菩提心。現前勸請令諸世間脫貧窮報忿心恨心慳貪嫉妬。我得菩提時。悉不現起。乃至常修梵行脫諸罪欲。於佛隨學清淨尸羅。愛樂尊重於大菩提。不疾取證我處後際。於諸眾生一相無異。時十方界未聞我名無量不思議剎土悉皆嚴淨。由身語意業清淨故。於諸所作悉亦清淨。又一切時堅持淨戒。盡生死際無諸過惡。又阿閦如來本願授決經云。彼阿閦如來往昔為菩薩時。作如是說。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則虛誑一切諸佛如來。舍利子。如是菩薩於阿閦如來亦應隨學。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生生出家。或諸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畢竟捨家出家亦如是學。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謂菩薩捨家出家是為最上。乃至男女眷屬不生愛著。如我生時無諸過失。
論曰。如上所說且止斯事。若說施戒罪相同等。及於罪相相應等事。應自棄捨若別別行相亦非無罪。於別行相然不攝故。而菩薩於諸眾生所有未來一切苦惱令得解脫。一切妙樂令其增長。若身語意不勤精進方便純熟。於緣合集不樂勸化。或散滅處亦不尋求。多分煩惱少分煩惱不起對治。於大義利及少義利或非義利不生損益。剎那俱捨。此說是罪。略說無罪謂自力能於境界事都無果報。或執如是於學表相體性是罪。若自力能境界相應罪處無有。同說罪等於相解脫。是菩薩學於平等身廣太無量劫後際說。復次略說菩薩此二種罪。如其成辦相應非相應可作不可作都無揀擇捨故是罪。謂言畢竟超出尋伺。如旃陀羅奴等謬解義故是罪。彼復云何深心教誡經說。如慈氏因中四種辯才即諸佛語。何等為四。一者擇有義利揀非義利。二者擇此正法揀彼非法。三者破遣煩惱非增長煩惱。四者樂見涅盤功德不樂見輪迴功德。是名四種。以要言之。若爾云何慈氏因中說是四種辯才。謂信善男子善女人生諸佛想。作議論想。聞善法故。所以者何。謂若慈氏有諸善說即諸佛語故。若於此慈氏辯才而生誹謗。非諸佛語起不尊重。是惡人輩即是誹謗諸佛所說辯才由。毀減善法招罪業報墮諸惡趣。
論曰。復次修習善巧發起愛樂。此行門中集學最勝作用。應當修學。希大果故如寂靜決定神變經云。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於殑伽沙數等諸佛。是諸佛所有殑伽沙數佛剎。復於如是殑伽沙數劫。以自在王摩尼寶滿中持用布施。若諸菩薩於如是法相聞已。一心思惟。我當修學。文殊師利。比前無學所有福報未若施此樂欲學地菩薩其福甚多。
論曰。是菩薩雖見此功德。未言如其修習等復如彼說。文殊師利。假使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一一眾生得閻浮王。若以諸音聲讚歎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大乘經者。於一日夜斷割身肉指爪乃至命終。一心奉行。文殊師利。緣是菩薩布施心無怯弱。不驚不怖不畏。畢竟一心發親近想。無悔無疑亦無分別。於此最上正法攝受相應。意樂讀誦如說修行。文殊師利。是菩薩心勇猛故。則布施勇猛。持戒勇猛。精進勇猛。禪定勇猛。智慧勇猛。一切三摩地勇猛。文殊師利。是菩薩設使於惡人輩。亦復不生瞋心厭心及餘過失。文殊師利。是菩薩如釋梵王等無所動。
論曰。今正是時。當一心學希大果報。月燈三昧經所說偈云。若於河沙多億劫供養百億那由佛。清淨信心施餚饍亦施燈鬘及幡蓋。若於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滅時。於一日夜學是行。比前福報勝於彼。
論曰。是故一心勤修如佛經中所說菩薩學義。如寶雲經說善男子。菩薩於菩薩學堅持淨戒如是尋伺。若不於菩薩別解脫戒中。我云何能得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又何不於如來大乘諸經法中所詮菩薩行所集菩薩學。我當如是廣大修習。
論曰。我等無知。於此廣說菩薩制止容起惡覺。何非此理。於修習處了無過失。云何修習處謂若於身所有三世受用。行清淨捨護諸眾生令淨增長。受是菩薩戒已。若此菩薩住修習處說是罪相。如菩薩別解脫經云。於菩薩道攝受一切眾生令盡苦趣。彼菩薩道攝受安住過俱胝劫。唯一發起安隱之心及親近心。菩薩發是心者。應知於諸眾生一向攝受多種住處。如文殊清淨律云。時文殊師利語寂音天子言。菩薩具足此五無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等為五。菩薩深固作意求無上道。發心不墮聲聞緣覺之地。是初無間發心。自捨一切所有。於慳悋心而不共住。是二無間。我應救度一切眾生。於中不起懈退之心。是三無間。了一切法非空非有無生無滅。於中不墮諸見。是四無間。於諸法智和合一相。如是發心中無所住。由無所住於一切智悉無所得。是五無間。
論曰。謂身所受用福報不斷者。於捨護事令淨增長。如瑜伽觀想中說。彼所捨義攝受過失。觀想門中起離貪想。觀捨功德故。如月燈三昧經所說偈云。如是不堅身。愚者心所樂。何常壽命中。剎那如幻夢。造諸惡業故。罪報常隨逐。由是無明因。死多墮惡道。又如無量門陀羅尼經說。云何眾生得鬪諍因。謂計執財利而為根本。應當棄捨。若離貪愛即得是陀羅尼。又菩薩別解脫經云。復次舍利子。菩薩於一切法極微細分不生他想。所以者何。怖取著故。最上授所問經云。謂若布施者無諸慳悋。執著者而常守護。又布施者為盡貪愛執著者增長貪愛。布施者無諸遍計。執著者有諸遍計。布施者無有恐怖。執著者彼多恐怖布施者住菩提道。執著者住魔境界。布施者作無盡想。執著者作有盡想。又布施者得諸妙樂。執著者而常逼迫。布施者捨離煩惱。執著者增長煩惱。又布施者得大富饒。執著者得大貧乏。布施者善人事業。執著者惡人情計。布施者諸佛稱讚。執著者愚夫稱讚。乃至布施者自所生子不起樂著。非如於餘眾生起憐愍故。應知自心說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菩薩於菩提道正等相應。非邪謬相應。二者菩薩於菩提道起平等心。非高下心。三者菩薩於菩提道無種種行。非有種種行。是名三種自心所說。
論曰。謂於自所生子起非善友想。既非善友故非我友。若為利益隨佛教勅學負重擔故。於自所生子不生樂著。非如於餘眾生起憐愍故。應知發是心已。如於我子發生慈愛。則我於一切眾生亦復隨順發生慈愛。如是深心觀察悟解。我子既無異於一切眾生。則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所有眾生若自若他乃至居士。在家菩薩於其財利或非攝受眾生勿應耽著。非出離法又復不應愛樂隨順染欲。復次在家菩薩或有行來乞丐。隨何所須發勇悍心而為給與。又作是念。我此財利若捨不捨畢竟散滅。云何於捨受時而得無欲。謂我我所得畢竟忍。於所捨物離胎藏苦。心住正念歡喜愛樂不生隨轉。復次如是能捨謂於所捨物及乞丐者。應知有四種想。何等為四。謂怯弱故不能純熟善根先所造業。於大乘中心不自在。見取捨故。又若我及我所住安忍力。自與善人不起悔惱。如是修作。如是踊躍。如是精進。圓滿一切眾生所希求故。如是在家菩薩於彼乞丐者應作是想。或乞丐者返增過失。是菩薩應當善言慰諭。又乞丐者而不知恩。是菩薩亦復不起慳嫉。是為無罪。此世尊為下種諸菩薩。如菩薩別解脫中說。舍利子。菩薩無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無不信心。二者菩薩無有慳貪。三者菩薩無有兩舌嫉妬。四者菩薩無懈怠心。謂言我不能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若我有是四法。彼有智者於此了知。便謂邪命諂求非法染法重世財利。是為第一偷食信施。復次舍利子。菩薩如是心勇猛故。乃至頭目手足身體支分男女眷屬心所愛樂極妙樂事。舍宅國邑一切所有。悉能棄捨。又如那羅延所問經云。若於財寶發是捨心。應知財利不生取著。然捨未起智故。若於攝受不起捨心。則於非攝受亦常執著。若隨乞丐者意於攝受發生智故。則於眷屬亦無取著。最上崇貴亦無取著。受用珍寶亦無取著。而菩薩若於財利不起捨心乃至極微細分。應知取著。復次善男子。而菩薩摩訶薩應當發如是心。謂我此身分於諸眾生尚能棄捨。何況所有外財資具。又若於眾生所如其所須悉能施與。謂有來乞丐須手以手須足以足須眼以眼。乃至脂髓血肉及餘身分。隨各施與。云何復名外財資具。謂若庫藏孳生之物。金銀珍寶勝妙莊嚴。象馬車乘國土宮殿。城邑聚落吏民僮僕。作業士夫男女眷屬。若諸眾生於所有事。彼彼眾生如其所有。我當給與不生悔惱亦無退屈。不希果報及餘諂詐。復次我此施者隨順一切眾生故。悲愍一切眾生故。饒益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如我攝受眾生知如是法得菩提故。以要言之。善男子。譬如藥樹根莖枝葉花果皮核。若全若分。隨其取者不生分別。又復脫諸眾生病苦難時。亦不分別上中下性。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應知於四大種身生藥樹想。於彼眾生可作饒益。須手以手須足以足。隨其取者如前藥樹不生分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之三
如聖所說無盡意經云。菩薩當觀自身於諸眾生應何所作。謂四大種地水火風有種種門種種所作種種繫屬種種器具種種受用。隨眾生行或全或分。然我此身四大所集亦復如是。有種種門種種所作種種繫屬種種器具種種受用。於諸眾生作大依住如其觀察為利眾生。設身有苦不生疲厭。
論曰。捨受用福。如金剛幢經云。菩薩以種種布施十方無量貧窮困苦。受施之者。信菩薩行聞菩薩聲緣菩薩語。悉以來集。然菩薩布施先發誓願。由聞菩薩心所願言。一切捨施意喜無厭。令乞丐者遂心滿足。隨其來者發心懺謝。如彼偈云。我應詣彼施。汝知不可得。諸從遠方來。得無疲勞耶。如是於乞丐者頭頂禮敬懺謝慰喻。澡浴身穢為設敷具。如其所須一切給與。所謂或末尼車。閻浮提中柔善女寶眾具圓滿。或施金車侍衛僕從清淨女寶眾具圓滿。吠琉璃車。最上可愛歌詠音樂如前圓滿。玻胝迦車。於四方面現四寶女。執妙莊嚴色相無比。亦復圓滿。如前所說。末尼車者。垂諸寶網彌覆其上。駕以白象及御象者無量嚴飾。其寶輪相與車相稱。又於其上置諸妙寶師子之座乃至設眾寶蓋遍覆其上。莊嚴寶帳周匝圍繞。於四方面植妙幢幡燒種種香。諸妙堅香以為塗拭。散諸妙花遍覆莊嚴。又於其上百千妓女寶繩交絡。彼善御者正等和合。行無錯亂。乃至以諸粖香變異和合。雖聞此香意樂第一。令彼男女性行調適。復如彼說。為諸眾生當捨己身。承事諸佛之所攝受。或捨轉輪王位國城宮殿一切勝莊嚴具。如其乞者捨諸眷屬男女妻妾舍宅人民乃至或全或分一切捨施。如是飲食滋味。而菩薩具捨種種淨妙飲膳苦辣醎淡種種上味。遍滋大種柔滑光澤。調適身心安住色力。乃至諸所至處愈諸疾病。悉令安樂。如是燈明粖香塗香華鬘衣服床敷几案房舍臥具病緣醫藥。而菩薩隨其給與。乃至種種廣大器具。謂無量無數金銀銅鉢滿中珍寶。供佛世尊起不思議尊重信解等心。或施菩薩善知識等發希有心。或施住佛教者一切聖眾聲聞緣覺補特伽羅發清淨心。或施父母諸阿闍梨及餘師尊。發起尊重親近承事求學等心。或施歉乏困苦之者。於諸眾生作無礙眼發慈愍心。以要言之。若菩薩樂施象乘。七支安住高六十尺。六牙具足面目清淨如蓮華色。金繩交絡莊嚴身相。種種雜寶巧妙間飾。其鼻舉擲金色殊妙。行千踰繕那觀者無厭。若施馬乘。隨行四方其步平正。身得安隱控御僕從飲食具足如天莊嚴。施百千等。或施尊重諸善知識父母師長乃至歉乏困苦一切世間可受施者。心無悋惜亦無執著。大悲大捨是菩薩深心清淨。發生如是無量功德。乃至菩薩或施床座。謂賢王座及吠琉璃承足寶几安師子床。金繩寶網處處垂下。柔軟茵褥無量嚴飾。熏諸妙香。大摩尼寶建妙高幢。無量百千俱胝。那踰多寶而用莊嚴。垂諸寶網。一一網孔懸眾寶鈴。香風搖擊。出和悅聲。或施大座仰目高視。無數行列蓋諸大地。一切國王大自在主。坐已灌頂。及於是座得無礙輪。教令諸小王等隨教奉行。如是乃至菩薩施大寶蓋。亦以大寶而莊校之。寶莖寶鈴寶繩寶網垂過耳頸。又於周遍吠琉璃寶末尼珠等結妙瓔珞。又諸網中如難禰天出妙音響。清淨和雅莊嚴寶炬。其數百千如集寶藏。又於周遍燒無價香。旃檀沈水百千俱胝那由他堅妙諸香。復有清淨寶蓋。如閻浮檀金光聚。亦以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莊校嚴飾。以如是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蓋。以心布施諸來乞者。住於人前隨其給與。或施真實。諸佛滅後莊嚴塔廟。或施求法菩薩諸善知識及現生菩薩法師。若父母僧寶奉諸佛教乃至一切可受施者。皆以如是善根回向。如其最初諸有善時皆當親近。發如是願說此善根。於諸世間得常依住。於清淨法得正自在。若諸眾生以此善根。地獄罪報皆得除滅。畜生琰摩羅界息諸苦聚。彼以如是善根回向。我於善根亦復如是。居房舍時。願諸眾生滅諸苦聚。遇拯救時。願諸眾生脫諸煩惱。遇依怙時。願諸眾生離諸怖畏。若行去時。願諸眾生至一切地。若對向時。願諸眾生得畢竟忍。見光明時。願諸眾生得無暗慧。覩電光時。願諸眾生破無明暗。得燈炬時。願諸眾生畢竟淨住。遇勇健時。願諸眾生於不思議法深入正理。遇勇將時。願諸眾生而得無礙智蘊。乃至言無虛飾。深固意回向一境心回向。歡喜心回向。極喜心回向。柔軟心回向。大慈心回向。愛樂心回向。攝受心回向。守護心回向。安隱心回向。以如是回向。又我此善根。願諸眾生得淨所趣成就。得淨所生成就。得淨福相嚴身成就。得無損壞成就。得廣大施成就。得久遠心成就。得無失念成就。得通達惠解成就。得無量覺悟成就。得身業意業一切功德莊嚴圓滿成就。又以無量善根與諸眾生供養諸佛。由供養已得無損減。於佛世尊懺諸罪惡。親近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聞所說法聞已離諸疑惑。如聞受持而得相續具足正行。由供養如來故得成事業。心勤修習無諸罪惡。又我植此善本畢竟離諸貧窮於七聖財而得圓滿。隨諸佛學得勝善根普能成就廣大信解入一切智智。於諸世間作無礙眼。具相嚴身清淨攝受一切功德。莊嚴語故成就諸根。十力繫心分別之所積集。於遊止行無不圓滿。又諸如來成妙樂處。願諸眾生亦復皆得。如六十回向儀軌中說。願諸眾生獲得智食。不應食者心遍了知。決定不揀擇食樂不肉食。乃至不生愛欲。願諸眾生如雲降雨得法一味。願諸眾生得諸上味。於最上法樂止息充滿。一切佛法極善思惟。不生執相。謂不壞乘。最上乘。最勝乘。速疾乘。大力乘等。願諸眾生樂覩諸佛得無厭足。願諸眾生見善知識得無間斷。願諸眾生見無毒藥。願諸眾生息除煩惱。願諸眾生覩淨日輪願諸眾生。破黑暗已隨樂為說。如是身相照了自性願諸眾生。覩勝光明不見惱害唯見適悅。賢善愛樂希望極喜詣諸佛所。願諸眾生具足戒香。於菩薩波羅蜜多戒而不毀禁。願諸眾生熏修布施。遍捨一切。願諸眾生熏修忍辱。得心不動。願諸眾生。熏修精進被大精進鎧。願諸眾生熏修靜慮。依現在佛前得三摩地。願諸眾生熏修菩薩迴向。願諸眾生熏修一切白法。解脫諸不善法。願諸眾生獲天資具。願諸眾生起大智行獲聖資具。願諸眾生以菩提心熏諸異生得妙樂具。願諸眾生離諸輪迴行苦獲安隱資具。願諸眾生得住淨佛國土證諸法觸。謂功德住。相應住。廣大不動最上諸佛住。願諸眾生得近佛遊止願諸眾生得無量光照諸佛法。願諸眾生得無礙光能以一光照諸法界。願諸眾生得安樂身獲如來身。願諸眾生猶如藥王畢竟能別方論。願諸眾生猶如藥樹得無損害。願諸眾生如世良醫滅除疾病。得一切智至安樂處。願諸眾生為世良藥。如其深心擣篩和合。願諸眾生除諸病惱。願諸眾生得大勢力身。願諸眾生得碎諸輪圍山力。願諸眾生得無限量器盡虛空界廣大念根。世出世間一切所說普攝。印持得無忘念。願諸眾生得善淨器。了悟三世諸佛分別清淨無堅執著。願諸眾生所欲至向得一切處行佛地上。願諸眾生於餘一切眾生得心無損害。願諸眾生一剎那心緣諸法界。及詣一切世界無疲無倦。由無厭倦得身通輪。願諸眾生得妙樂行。同諸菩薩行詣道場。願諸眾生於善知識及無量善根得心無捨離。知恩報恩隨所守護。願諸眾生與善知識同一利樂。願諸眾生深心歡喜惟善攝受。與善知識安樂共住隨修福行。願諸眾生於善知識所有善根清淨業報。同一大願。願諸眾生住大乘行永離憂暗。於一切智得無窮盡。願諸眾生深覆善根。為諸如來之所守護。願諸眾生覆護智德。解脫世間一切惑染。願諸眾生具足白法不起散亂。於佛法中得不壞行。願諸眾生張十力蓋覆蔭一切。願諸眾生得大深心畢竟覺了。願諸眾生踞師子座得佛神通。於諸世間如是觀察。又虛空藏經云。我所積集善根法智善巧。無不與諸眾生而為依住。
論曰。捨過未受用。如無盡意經云。若善心心所法念念回向菩提。是為善巧。若未來善根決定菩提。現前於諸事業所起善心。皆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如是心心所法修習。信解圓滿一切捨施。又心所行及身方便捨諸攝受。此言攝受者。即是解脫三有苦本。是中於無量阿僧祇劫種種所造。應招世出世間無量富樂。於身自然如意受用。我應以財利鉤拔諸眾生置彼岸處。菩薩於菩提道布施。餘如寶雲經說。
護持正法戒品第二之一
論曰。是人於身雖捨。復何名護。謂若以自受用施諸眾生。云何受用。何等名施。若無受用亦無守護。是故護自身者。應以受用利益眾生。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應知護他者即是護身。舍利子。如是行相。若菩薩成就護他。設遇喪命因緣。我於是業悉不應作。又無畏授所問經云。復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於法覺了。無盡意經亦作是說。為護諸眾生者。設身有苦不生疲厭。況捨善知識耶。故華嚴經云。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具足超越菩薩學處。由善知識教導而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而得親近菩薩無忘失行。由善知識而得攝受菩薩一切希有行故。由善知識依正覺道除業惑障出生死城至清淨處。善男子。是故親近承事善知識者。應如是作意。謂心如地荷負一切。無疲倦故。心如金剛。志願不可壞故。心如輪圍山。設遇諸苦無傾動故。心如僕使。隨諸作務不厭賤故。心如傭人。洗滌塵穢離憍慢故。心如大車。運重致遠不傾壞故。心如良馬。不暴惡故。心如舡筏。往來不倦故。心如孝子。於諸親友承順顏色故。又善男子。應於自身起病苦想。於善知識起醫王想。隨所教令作良藥想。所修正行作除病想。又善男子。應於自身作怖畏想。於善知識作勇健想。隨所教令作器仗想。所修正行作破怨想。復次解脫觀優婆夷言。善男子。菩薩於善知識隨所教令應思供養諸佛世尊。菩薩於善知識言無違逆。得近一切智故於善知識言無疑惑。得近諸善知識不離作意。得諸現在利益。又如善財詣堅固幢比丘所。頭面禮足右繞百千匝却住一面。時堅固幢比丘觀察禮敬。更復諦觀亦復禮敬。如是思惟遍觀察已。謂言從何所來作是相者。於現前功德利益求念堅固無量行願。不捨是意希望見相及音聲取。乃至作禮而去。如其詣善知識見一切智涕淚悲泣。至海雲比丘所作禮而去。又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菩薩樂善法欲世間珍寶無不棄捨。以身承事無不恭敬。供給走使及餘語業無不勇捍。於和尚阿闍梨極生尊重。乃至所以者何。為斷繫縛求如是法。為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求如是法。發心如寶。除諸眾生貧窮困苦。求如是法。發心如藥。安樂一切眾生。求如是法。最上授所問經云。復次長者。或於菩薩所聞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及積集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相應之行。彼於阿闍梨法應生尊重。乃至以名句文說偈讚歎。若一劫中於阿闍梨親近承事。常行正直。一切財利受用供養長者。於阿闍梨尊重尚未圓滿。
論曰。云何於法尊重。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云。善男子。汝於善知識應起尊重愛樂。爾時常慘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相尊重作意。次詣一城。入是中已。我為供養法上菩薩摩訶薩故。當自賣身隨取其直。然我於長夜中為欲因緣受生死身。流轉諸趣無量無邊。未甞為法及利眾生。時常慘菩薩高聲唱言。從其聽聞。誰買此人誰買此人。以要言之。時魔波旬即從座起。令諸婆羅門長者等不聞其聲。欲自賣身了不可得。彼一詣已皆無聞者。即自悲泣。唱言。怪哉。於其財利斯何難得如是。我自賣身尚不可得。時有天主。名爍迦羅。作梵志身。乃至白常慘菩薩言。善男子。汝何住此悲泣憂惱。常慘菩薩白言。梵志。我今樂善法欲為供養法。當自賣身竟無買者。爾時梵志語常慘菩薩言。我不須人無所施作。要當人身心血骨髓。乃至於此賣否。時常慘菩薩自念。獲大善利我今圓滿。定知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我身尚賣何得悋惜心血骨髓。發踴躍心。善分別心。極歡喜心。白梵志言。是身隨意。乃至常慘菩薩右執利刃。刺臂出血去臂肉已破骨而往。是時有長者女。處高樓閣遙見是事。乃至詣彼謂常慘菩薩言。汝何如是於身苦楚。乃至童女聞供養已復語。善男子。彼有何等功德善利。白言。童女。彼菩男者為我善說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得如是學。如是學者為諸眾生作所歸趣。以要言之。復次童女語常慘菩薩言。善男子。於阿闍梨為求如是廣大法者。如是於二法義。於殑伽沙數劫當捨是身。為求如是廣大法故。善男子。我今具有金銀末尼珠寶吠琉璃等。乃至汝於法上菩薩廣作善利。時童女與五百眷屬俱詣法上菩薩所。爾時法上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詣已住舍。於七歲中如是入妙三摩地。常慘菩薩亦七歲中不起欲尋。不起謗尋。不起害尋。不著滋味。但念法上菩薩當於何時出三摩地。如是詣法座前。於此說法盡地方所。散種種花諸妙珍寶。時長者女與現前五百眷屬。於常慘菩薩威儀進止亦如是學。時虛空天響報常慘菩薩言。是法上菩薩後當七日出三摩地詣彼城中隨宜說法。爾時常慘菩薩聞是聲已。生極喜樂及適悅意。掃地嚴淨。時長者女與五百眷屬。於法座前以智善巧七寶間飾。復次常慘菩薩於地方所嚴持掃灑。周遍求水了不可得。而於是處有魔波旬。名曰飲漿。隱蔽諸水為令菩薩心生苦惱退失道意增不善本。時常慘菩薩知魔蔽已。我應刺身出血洒地。所以者何。是地方所多塵土界。於法上菩薩身或坌污我今為法設破己身斯何悋惜。又我往昔為欲因緣。往復無際輪回生死。不曾為法捨自身命。作是念已。即執利刀刺身出血遍洒其地。諸女眷屬亦如是學。時魔波旬皆不得便。故大乘四法經云。佛告諸比丘。菩薩盡其形壽乃至或遇喪命因緣。畢竟不得捨善知識。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三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護持正法戒品第二之二
論曰。於是經典不捨諸善知識如護己身。於是經典一剎那頃樂菩薩學。於是經典集菩薩行。於菩薩學應擇彼言。是故伺察不墮是罪。於無智處亦不愛樂。見是經典常樂尊重。見是經者不捨諸善知識。為說護持一切正法。如海意經云。然善男子不可說者。謂以文字語言於無生法中而不可說。若以文字語言詮總持門。乃有其說。此即名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有說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海如說修行者。若人於此法師親近恭敬尊重承事。密為護持。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種種供施。護諸善品及護語言。設有誹謗亦為覆藏。此即名為護持正法。乃至善男子。於他無諍可勝無法可說。是人與法俱無有執。此即名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於諸眾生解脫慧中不生損減。不以財利之心為他法施。此即名為護持正法。又善男子。或因聽法或因說法。乃至行於一步一出入息間而專住者。此即名為護持正法。以要言之。又善男子。若於色心境界之中無諸攀緣。唯一境性調伏止息。此即名為護持正法。又乃至善男子。若謂是法於法可轉。是法無所取著。此即名為護持正法。
論曰。彼說法師雖說親近善知識。及不捨善知識相。若不護持正法。是不守護。是不清淨。是不增長。即非菩薩決定於如是事護持正法師子吼勝鬘經云。佛言。菩薩所有殑伽沙數無量行願。皆應涉入一大願中。所謂護持正法。護持正法者是大境界。彼經復說。譬如有大力士少觸身分為彼損害。佛言。勝鬘。少護正法亦復如是。令魔波旬得大憂惱。我不見餘一善法能令惡魔生此憂惱。如是唯少護持正法之者。又云。譬如須彌山王端正殊特。於諸黑山最為高大。佛告勝鬘。如是大乘捨身命財以攝取心護持正法。勝餘住大乘者不捨身命財所護一切善法故。如海意經偈云。護持如來正法者。即為勝尊所攝受。諸天龍王緊那羅福德智惠皆能攝。乃至護持如來正法者。所生剎土不空過一切生中見勝尊。見已即得心清淨。護持如來正法者。而得宿命大我法出家善利數。能成所修真實清淨行。又云。護持如來正法者。得大總持及善利。正使百劫非聽聞。由具辯才悉無礙。護持如來正法者。乃至釋梵護世等人中復得轉輪王。悉悟菩提安隱樂。護持如來正法者。具三十二殊妙相大智莊嚴喜樂身。隨所見者無厭足。護持如來正法者。而不捨離菩提心。波羅蜜行不棄捐。普能攝受多種善。
護法師品第三
論曰。守護方便說有三種。謂護身語得離諸難。護持正法行者思惟守護。不令他人之所損害。離此難事。如虛空藏經護持正法諸菩薩等同說偈言。最上兩足尊。於此滅度後。咸生勇猛心。不自惜身命。護持佛正法。棄捨於利養。及離諸眷屬。為證佛智故。不捨是正法。若毀恨罵辱。乃至加惡言。護持正法故。我等皆當忍。或戲調輕蔑。誹謗不稱讚。護持正法故。一切皆當忍。又總略云。為末法眾生。我當持正法。如世惡比丘。有大增上力。於諸妙經典。不聽亦不讀。唯自師己見。執異互相非。又於甚深教。皆順解脫果。如是正法中。心不樂分別。乃至以慈念眾生。或不住是法。為起悲愍心。得持是經故。若見毀戒人。貪著於利養。我當憐愍心。方便令棄捨。若見惡心者。毀謗於正法。我以慈忍心。正見令歡喜。如力護彼人。善成於語業。或復不與言。彼當自安住。後以四攝事。成熟如是人。於罪惡行中。教導令開悟。或能捨憒閙。寂住善境界。如自在鹿王。少欲及知足。乃至偈云。若入於聚落。調柔心正直。諸有求法者。為說深妙法。令遠住空閑。樂寂靜法欲。由斯善利中。而常獲法樂若諸迷謬者。數數現其前安住法樂中。應當自觀察。我為導世師。不染世間法。而於毀讚中。若須彌不動。破戒諸比丘。設來增毀謗應自忍是事。慎勿加於彼。又此諸法中。我說。無所有。於斯正法行。不生冤報想。假我沙門相。實無沙門德。聞此嗢陀南。於經亦毀謗。或截於耳鼻。及不喜樂見。聞此嗢陀南。正法悉誹謗。未來諸比丘。護持正法者。為其作留難。不令聞是法。或為王所執。謫罰於大眾。我願承佛威。普皆聞是法。當來惡世時。寧喪於身命。護持正法故。作眾生利益妙法蓮華經亦作是說。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諸優婆夷。皆勿親近。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及至販肉自活衒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婬女等。盡勿親近。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論曰。復說是難。所謂魔事般若經云。謂魔波旬於未久住菩薩乘者修習此般若波羅蜜多時。起大勢力。又云。復次阿難陀。若菩薩摩訶薩修習此般若波羅蜜多時。有惡魔來於菩薩所。生嬈亂意現怖畏事。化雷電火燒十方界。欲令菩薩驚怯毛竪。於一念中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次教人書寫乃至讀誦。是人不樂棄捨利養。從座而去。如是狂亂作大戲笑。復次書寫乃至讀誦起諸魔事。謂尋求城邑聚落和尚阿闍梨父母知識營從親黨如是作意。又復思念賊難衣服財物。復次有說法師樂欲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書寫乃至讀誦。彼聞法者或生厭怠。於法師所如是顛倒。樂往他處聽餘經法。又說法師樂欲大器。彼聞法者希望少分。或說法師唯樂略說。彼聞法者更希荷負。如是一切說為魔事。又虛空藏經云。乃至樂行十不善業捨於善法。如是一切悉為魔事。海意經云。世尊。復次菩薩住阿蘭若樂處閑寂以為止足。雖離俗出家少欲知足。然妙樂行不求多聞。亦不化度眾生。於講法處不樂聽聞。是中隨宜所說諸決定義。應當親近不生諮問。於少善行亦不希求。然住空閑多樂憒閙集煩惱行如彈指頃。即從座起不自知覺不修違害壞道觀門。不行自利利他。世尊。是名菩薩住阿蘭若第七魔事。以要言之。世尊復次菩薩有惡知識親近承事。與善知識體相無異乃至斷四攝事斷修福業斷護持正法。唯修狹惠少欲知足。教招為說聲聞緣覺。若時菩薩離大乘行於此菩薩營務定可作者。故樂稱量。唯修狹惠。如有處說。菩薩於菩提道勇猛精進暫無懈息。或八九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不能得是菩提果。世尊。是菩薩勇猛精進。於此住著決定無有。唯處閑靜得此果故。世尊。是名菩薩於善知識體相第十魔事。若人於此菩薩乘為魔鉤所制。緣他法行共樂修習。如其隨轉親近下劣之所修作趣下劣行。所謂惛迷。所向無知猶如啞羊。乃至是名第十一魔事。
論曰。不學如是勇猛精進菩薩。於一切時處修習如不習等。彼寶雲經說。謂諸菩薩於諸威儀進止發精進行。若身若心甞無懈倦。是名菩薩畢竟精進。云何於此精進得生懈倦。或非時分修極重事。遽生怯弱尚未成熟信解難行苦行。便謂施自身肉何得非時持此受用施諸眾生。由是菩薩於諸眾生而生懈倦。即時損棄積集大果菩提心種子。又虛空藏經云。非時固求是為魔事。謂非時於身忽起如是捨心。如先不修習亦勿少施。住是念者以癡自害。違純熟菩提心等。是故捨自身肉等事。應善守護如善現藥樹受用根種於非時施。應善守護此正覺藥樹亦復如是。
論曰。於魔事平等是難。如寶雲經說。佛告善男子。云何離諸魔事得不壞善。謂此菩薩一切時處。應先遠離諸惡知識亦不對類。詣彼方所論世俗語親近利養供養恭敬。如是多種一切時處悉皆遠離。又若微細煩惱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時處亦皆遠離。善知如是所對治故。彼經復說惡知識相。謂毀正戒者。此惡知識。應當遠離。如是毀正見正行正命之者。悉皆遠離。樂憒閙者。多懈怠者。著生死者。背菩提門者。樂居家眷屬者。應當遠離如是諸惡知識。善男子。雖樂遠離此惡知識。然不於彼發起惡心及損害意。應如是住心。又世尊言。處眾生界破遣合集。是故我應遠離此故。
論曰。失菩提心是難。故寶積經云。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失菩提心。何等為四。一者謂於阿闍梨及餘師長。而不尊重返生欺誑。二者無疑悔處令他疑悔。三者住大乘者而不稱讚段生罵辱。四者與人從事心行諂詐而無正直。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諸所生處得不捨離菩提之心。乃至坐菩提場相續現前。何等為四。一者設遇喪命因緣。不以忘語親近戲笑。二者與人從事心行正直離諸諂詐。三者於諸菩薩起議論想。隨所四方稱讚其名。四者化度眾生志不求餘。一切具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迦葉。是名四種。師子王所問經偈云。若人行法施。亦不為凌滅。是入速疾得。諸佛集會中。如星賀太子。生生念法施。又生生世世。乃至夢寐中。不捨菩提心。況復今覺時。彼經又云。若於是行處。或聚落城邑亦不捨是心。教化令他悟。文殊莊嚴佛剎功德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失本願。乃至得離憍慢慳貪嫉妬。或見他人安隱富樂代之悅豫。
論曰。如是於菩提心開發無妄失故。如寶積經說。一切威儀進止。皆菩提心事業。是心由過去菩提心故。又月燈三昧經偈云。若人多疑惑。應受我教勅。由得此深心彼疑當出離。
論曰。不澄厚是難。遠離此者。見寶雲經說。菩薩發如是心。以我精進怯弱下劣及懈怠故。修習菩提自謂難得。如是於無量多百千劫之所積集。如救頭然方證菩提。我今棄捨如是重擔。云何菩薩發如是謂言。所有三世如來正等正覺。精進修行方現等覺。乃至如是非不長時現成正覺。我今亦應於多劫中護持攀緣。為諸眾生積集精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復說是難。寶積經云。於未成熟眾生而同善巧。是菩薩錯謬。於非法器眾生示以諸佛深廣妙法。是菩薩錯謬。於廣大信解眾生示下劣乘。是菩薩錯謬。
論曰。不信解是難。如護國經云。謂於佛法僧寶不生信解。亦不信解學杜多行。亦不信解罪福等事。住是過失門者。由此死已設生人中受癡冥報。後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
論曰。為離此者。見寶積經說。若人於甚深法無所入解。不生誹謗如來如是證知。又云。然我不能知解。但於無量諸佛菩提。種種信解故。如來為此眾生說正法行。
論曰。應知捨善營事行是難。故菩薩別解脫經云。於行法比丘所為供養佛。聽聞妙法親近營事。
論曰。彼營事行。如寶積經說。佛言營事比丘於諸比丘眾應護持是心。若阿蘭若比丘樂空寂處坐。彼營事比丘於一切時處不應役使。時阿蘭若比丘設入眾學處而得役使。是營事比丘應代彼作。或別請比丘代彼阿蘭若比丘作故。若有行乞食比丘。彼營事比丘應與美膳而供給之。復次迦葉。若有比丘得離扼者。彼營事比丘隨其所須一切給與。所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若離扼比丘所住之處。不應高聲。彼營事比丘於離扼比丘所。近住坐臥為作防護。隨其所樂上妙飲膳而供給之。又云。若有多聞比丘。應當勇悍乃至守護。若有說法比丘。應當為法乃至就座聽法。住法會處或論議場清淨之處。乃至應當三唱善哉。以要言之。不應於所有物起自在想。設少有辦事眾許方作。勿自許用。乃至現前僧物。四方僧物。不相掍聚。及佛塔物更互積聚。應善遮防如是顛倒。若四方僧物與現前僧物互有疑濫。彼營事比丘應白眾言。此現前僧及四方僧利養事。應同意施作如是佛塔朽壞。應求施者而為興作。是佛教勅。復次迦葉。若佛塔物多。彼營事比丘不應分與現前僧及四方僧。所以者何。以佛塔物下至十分之一。皆是淨信。何得多取。諸天世人生佛塔想。況復珠寶皆即寶故。若取佛塔衣於如來制底。寧使風雨曝爛散滅。不應以寶貿易此衣。如來塔衣無有人能善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佛言。迦葉。若營事比丘以惡心故。於持戒者為手供給自在役使。以不善業墮大地獄。設得為人作世奴僕希求財利。為他役使毀罵打撲。以要言之。或於比丘更作新制。恐畏謫罰非時役使。是營事比丘以不善根墮大地獄。名曰多釘乃至千釘釘身。熾然猛焰成大火聚。又總略云。其舌廣長百由旬量於舌根上每百千釘熾然猛火。難堪難忍。佛言。迦葉。又營事比丘若來若去。得僧利養慳惜拘藏。或應時不時與或困苦與。乃至不與。是營事比丘以不善根故。死墮餓鬼。名食糞丸。有大力鬼持以示之。初不得近。然於糞丸仰目諦視。受飢渴苦經百千歲。於其飲食了不可得。設有少得。由險惡行悉成糞穢。又僧護緣起亦說是難。佛告僧護比丘言。如汝所見。實非是壁。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非理洟唾污僧坊壁。由斯業報受肉壁苦。猛火燒然至今不息。又汝所見。實非是柱。是地獄人。如前非理以洟唾污僧坊柱。受肉柱苦至今不息。又汝所見。實非樹葉華果。是地獄人。如前非理於僧坊樹葉華果。獨先受用或與白衣。受肉樹等苦至今不息。又汝所見。實非緊索。是地獄人。如前非理於僧坊索。獨先受用或與白衣。受肉索苦至今不息。又汝所見。實非是杓。是地獄人。迦葉佛時。而為沙彌。以慳誑心執杓摩拭。客比丘來時。彼沙彌見已背立。客比丘言。此眾有漿飲否。彼慳悋心答如是言。汝何不見執杓摩拭。求欲飲水尚未可得。時客比丘到已默然。空無所得慚?而去。由斯業報受肉杓苦。如前不息。又汝所見。實非杵臼。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比丘聚物主事緣處。有一沙彌持印記者。即阿羅漢。有比丘來語沙彌言。當須杵臼。彼言。尚座且住須臾。我有少務。後當與搗。彼發憤恚語沙彌言。我若得是杵臼。擲汝臼中如是摏搗。何況杵臼。是時沙彌知彼磣毒惡言罵辱。我若報言轉增憤恚。默然而住。乃於後時瞋罵少息。詣彼說悔。大德上座如是煩惱。彼言。汝知此迦葉佛法律中出家沙彌我為上座。比丘沙彌說言。若如是者。我等出家。云何斷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結使。出是惡言。應善對說悔罪之法。是名隨所至向使業消薄。時上座比丘不為對說。瞋猶不悔。以斯業報作肉杵臼。受苦不息。又汝所見。實非是鐺。有比丘來鐺不用否。沙彌答言。且坐須臾承事病比丘故。為彼煎藥。是比丘不樂此說。以惡心故。壞鐺而去。受肉鐺苦。至今不息。又汝所見。中間若斷唯少連持者。是地獄人。由昔主持比丘利養以慳惜故。回換眾物。冬時雨時交互而與。由斯業報受苦不息。
空品第四
論曰。復次經說大義。如虛空藏經云。佛告彌勒菩薩言。灌頂剎帝利王。有五根本罪。若犯此者。焚滅一切宿種善根。趣向惡道墮他勝處。遠離一切天人等樂。何等為五。善男子。謂灌頂剎帝利王。故取佛塔物四方僧物。自作教他。是名第一根本罪。若謗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謗大乘法隱蔽留難。是名第二根本罪。若依我法而出家者。剃除鬚髮被袈裟服。於學無學持戒毀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捶打獄囚繫閉。或斷命根。是名第三根本罪。殺害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以惡心故出佛身血。隨作一事是五無間業。是名第四根本罪。若謗無因果不畏他世。自行十不善業道。或轉教多人。身自堅住。教他堅住十不善業道。是名第五根本罪。乃至總略。若樂破壞國邑聚落舍宅人民。是名根本等罪。以要言之。復次善男子善女人初行住大乘者。有八根本罪。此初行住大乘者。於根本罪而有錯謬。焚滅一切宿種善根。趣向惡道墮他勝處。遠離天人大乘等樂。久處輪回離善知識。何等為八。此諸眾生因昔惡行。而生險難五濁惡世。以少善根近善知識。得聞甚深大乘經典。其人淺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初行菩薩聞說甚深法空經典。如其所聞受持讀誦。為前淺智如實開示巧妙文義廣大境界。彼愚夫異生聞如是說。心生怖畏。心怖畏故。即便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聲聞乘心。是名初行菩薩第一根本罪。善男子。以犯罪故。焚滅一切宿種善根。趣向惡道墮他勝處。遠離天人大乘等樂。毀菩提心。是故菩薩於他有情補特伽羅深心志願。應先知已如心所行。隨其漸次而為說法。譬如漸入大海。以要言之。復次初行菩薩。發如是言。汝不能修習六波羅蜜行。亦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應速發聲聞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離生死。乃至如前所說。是名初行菩薩第二根本罪。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四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五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空品第四之二
復次初行菩薩。作如是言。汝何堅持守護波羅提木叉及律儀戒。應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若身語意所集煩惱。不善業報悉得清淨。乃至如前所說。是名初行菩薩第三根本罪。復次初行菩薩。作如是言。善男子。如能遠離聽受讀誦聲聞乘法。亦不為他人說此聲聞乘法。不能得大果報。不能永斷煩惱。應信大乘經典。聽受讀誦為他人說此大乘經法。能令懺除一切惡道罪報。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彼所言。取是見者二俱得罪。是名初行菩薩第四根本罪。復次初行菩薩。作二種語。如其所見大乘經典。為利養故廣大稱讚受持讀誦。聽其義理為他人說。便作是言。我是修大乘者。見他得利而懷嫉妬。又陀所得或全或分。便生譏謗輕毀淩蔑。以嫉妬故。自高其身。便謂我得過人之法。於大乘中有斯妙樂。是人由財利故。得大重罪。趣向惡道墮陀勝處。譬若有人欲入大海修治船舫。將至寶渚自壞其船喪失身命。此初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入大乘海中。以嫉妬故而作妄語因緣。毀壞信船斷智慧命。此初行愚童諸小菩薩。以嫉妬故得大重罪。是名第五根本罪。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當有在家出家初行菩薩。於甚深空義所屬經典三昧總持諸忍諸地大莊嚴事。善人沙門及菩薩行於此大乘經典。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然於是法我自所證。由悲愍故我為汝說。應當修習。汝亦得證是甚深法如我知見。彼不實言但能讀誦此甚深法及為他說。於此深法而實未證。求利養故。妄說我得三世諸佛所證之法。菩薩聖人無有過上。得大重罪。即是欺誑諸天世人。於聲聞乘尚未能得。何況入解大乘勝行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譬若有人居大曠野。大果樹下飢渴所逼求索飲食。此大果實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棄已自趣毒藥樹下。食毒藥果即時命終。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於難得中得獲人身。依善知識遇大乘法。貪利養故。虛衒己德卑賤他人。如是行相得大重罪。由重罪故。決趣惡道。是人一切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及諸智者之所擯棄。皆勿親近。善男子。是名菩薩第六根本罪。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剎帝利王有旃陀羅國師等。而實愚懵。自謂明智起諸憍慢。具大財寶及大受用。種種布施營修福業。恃布施故增益我慢。向剎利王分別沙門無量過失。依王勢力非理治罰責其課調。時諸比丘為彼所逼。或取佛塔物四方僧物現前僧物。而轉與之。諸旃陀羅持以上王。如是二種俱獲重罪。善男子。是名初行菩薩第七根本罪。復次有剎帝利王與旃陀羅沙門共立制限。非法謂法法說非法。捨諸契經毘奈耶學。不依時說及廣大說。捨大悲眼般若波羅蜜多學處方便善巧學處及餘契經所說學處。捨如是行相。彼行法比丘先所修習極生嬈亂。以嬈亂故損智惠命。即便棄捨奢摩他毘鉢舍那。勸行他事多有所得。時彼比丘無以制伏諸結煩惱。又諸比丘或於彼時毀棄深心。戒見行等多起過失。實非沙門自謂沙門。實非梵行自謂梵行。說法問難如螺貝音。令王大臣恭敬供養。向白衣舍說是行法比丘無量過失。令王大臣為立制限。取彼行法比丘所樂受用資生之具。如是二種俱獲重罪。所以者何。禪定比丘是良福田。營福業者之所依止。是求三昧總持諸忍諸地之器。執持應器作世光明。開示正道於業煩惱地。令諸眾生住涅盤道。善男子。是名初行菩薩第八根本罪。
論曰。如彼復引餘契經云。若諸菩薩聞虛空藏菩薩名已。無有疑惑。欲覩見者。畏墮惡道懺彼重罪。於虛空藏菩薩。稱念其名恭敬禮拜。善男子。如其福力住其人前。或見本身或現梵王身。乃至或現童男童女等身。令初行菩薩如從座起於所犯罪悉皆懺悔。及為演說甚深方便善巧大乘之行。乃至住不退地。又總略云。設不現前彼初行菩薩面。於東方阿嚕拏天子住立其前。燒香勸請作如是言。汝阿嚕拏天。有大慈悲具大威德。照閻浮提悲愍覆護。速自勸請虛空藏菩薩起大悲愍言覺悟我。而於夢中方便顯示所犯罪報。授我懺悔得聖大乘智惠方便。彼阿嚕拏天出現閻浮提時。與虛空藏菩薩俱來。以本色相即於夢中住其人前。懺彼重罪於如是相謂大智方便。知見方便。善巧智方便。彼初行菩薩獲三摩地。名不失菩提心。依此大乘得堅固住。
論曰。或有是經先說。真言勸請儀軌等事。作如是說空寂深林遼敻之。處燒沈水香多伽羅香堅黑諸香。遍十方界五輪禮敬。合掌誦此真言曰。
怛[寧*也](切身)他(引)蘇沒哩(二合)舍蘇沒哩(二合)舍歌(引)嚕尼葛左囉左囉尾左囉散左囉歌(引)嚕尼葛牟嚕嚕牟囉尾誐䭾(引)哩摩(引)左弭勃嚕(二合)惹摩多歌(引)嚕尼葛進多(引)摩尼布(引)囉葛歌(引)嚕尼葛薩哩嚩(二合引)娑(引)彌薩他(二合引)波野阿(引)倪也(切身引)䭾(引)哩(引)薩普(二合)顒(五工切)薩普(二合)顒(上同)嚕底尾微葛顒(上同)涅哩(二合)瑟致(二合)尾微葛顒(上同)布(引)囉野歌(引)嚕尼葛布(引)囉囉演覩摩摩(引)舍(引)薩哩嚩(二合)鉢探左阿輸(引)葛誐底薩嚩(二合引)賀(引)
說前儀軌。一切病苦。一切怖畏。一切惱害。悉皆殄滅。諸希求事亦悉成就。
論曰。若剎帝利若菩薩等。云何罪咎及勝方便。或持戒者。云何說罪。云何過失。謂於持戒者無過失者。多起打扑名執自見。由是展轉生怖滅諸罪咎。若於此大性罪拔去苦本畢竟不造。於菩提心戒是所堪任。如實觀察相續思惟。故方便善巧經說是根本罪云。善男子。菩薩於別解脫戒學式叉摩那百千劫中唯食根果。解脫一切眾生忍受惡言。若於聲聞辟支佛行相應作意。是名菩薩根本重罪。善男子。得是根本罪者。譬如聲聞於有餘依涅盤而不堪任。善男子。此所說罪於聲聞緣覺作意無有出離亦復如是。於佛地涅盤而不堪任。
論曰。此諸重罪由執我故。持為妙樂是義云何。攝論釋云。破壞三寶物。或如芥子量。謗正法二罪。是牟尼所說。設破戒比丘。由被袈裟服。或不聽出家。捶考繫牢獄。造作五無間。又或執邪見。及破壞聚落。此名根本罪。是勝尊所說。但樂談空性。實自無知覺。設住佛智中。不修正覺道。捨斯別解脫。希入大乘果。又令諸學人。不斷於貪執樂向他人前稱揚自己德。由光於他人。廣獲其利養。或復邪妄說。我得甚深忍。或責罰沙門。故取三寶物。由如是取已。復捨奢摩他。或行法比丘。與所愛受用。是名根本罪。因墮大地獄。又虛空藏菩薩住立佛前宣悔夢中捨菩提心偈云。有諸來乞者。慳貪而不施。磣然生忿怒。打撲諸眾生。清淨一心者。亦不為恭敬。隨他染欲心。誹謗於正法。地藏經云。佛告大梵。若依我教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壞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謂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常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比丘雖破禁戒行諸惡行。尚為一切天龍人等開示福德行。故此善知識然非法器而。剃除須髮被袈裟衣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為開導。因近生善趣顯示正道。是故若依我教而出家者。持戒毀戒。我尚不聽轉輪聖王依俗正法鞭撻其身牢獄繫閉節節支解斷其命根。況餘非法。如是比丘。然依我法毘奈耶中。說名死屍。復說彼人如牛有黃。如麝有香。又云。若依我教而出家者。是器非器不應惱害。即是毀犯三世諸佛。得大過咎焚滅善根墮無間獄。彼經又云。被袈裟衣解脫幢相。是諸如來之所建立。爾時復有無量百千聲聞及菩薩眾。聞佛所說。皆懺往昔造業障罪。或言。世尊。我於往昔如來聖言量中。及佛弟子是器非器。多行忿恨呵罵毀辱種種誹謗。造業障罪墮三惡道。受種種苦難堪難忍。以要言之。世尊。我於如是業障今悉懺悔。或言。世尊。我念往昔於聲聞教及佛弟子是器非器。恐畏惡罵加諸杖捶。復有說言。於佛弟子侵奪衣鉢斷其受用。復有說言。於出家者逼令還俗非理役使。復有說言。於佛弟子是器非器。有罪無罪。枷鎖牢獄。是業障罪於多劫中墮諸惡趣。受種種苦難堪難忍。乃至白言。世尊。是業障罪今悉懺悔。更不敢造。唯願世尊。攝受憐愍。濟拔我等廣大罪報。障礙出家經亦作是說。若人成就四大舍法。在所生處獲如是難。謂生盲愚啞。或旃陀羅樂多毀謗無諸妙樂。常為奴僕。或作女人扇茶半擇迦等。駝驢猪狗及毒蛇報。何等為四。此大舍者。為過去諸佛作增上力。令諸眾生發出離心。出家心。聖道心。為作障礙。是名第一。復次樂貪財賄及貪子息。不信業報。謂言於眾富樂自在。男女妻妾有出家者。為作留難。是名第二。餘二種者誹謗正法。及害沙門婆羅門等。
論曰。十不善業道是難。有極苦報。見正法念處經說。彼中殺生罪報。今當略說云。地獄中。復次有鳥。名火頂行。火中不燒。見地獄人極生歡喜。先破其頭。次飲其血。復次有鳥名髑髏行。嘴火焰然食腦脂髓。復次有鳥。名曰食舌。食罪人舌食已復生。過前柔軟如蓮華葉。如是義者隨想所生。復有諸鳥。或名拔齒。名執咽喉。名曰食毛。名曰食肺。名食生藏。名食背骨。名食隱密。諸骨節間破已飲髓。次復有鳥。名曰針孔。嘴利如針。唯飲其血。復有諸鳥。名骨中住。名曰拔爪。名食筋脈。名曰拔髮。唯食髮根。如是阿鼻大地獄中三千由旬名惡夜叉飛鳥住處。於百千歲食已復生。受大苦惱。彼經復說。一切苦網周遍圍繞。復有地獄。名墮險岸。疾趣彼處希望歸救周匝行時。十一火聚獨無伴侶。唯有冤報業繩所縛遍常隨逐。謂令趣入諸大地獄。復次趣入墮險岸處。彼下足時熾然銷爛。舉足復生。過前柔軟以柔軟故受極痛苦。如是惶怖。頭目手足一切肢分。悉皆銷爛。而說是處世所希有。名墮險岸。復說墮處。業風所飄高三千踰繕那量。後墮地已。雕鷲鵄梟競分食之乃至業風舉已還墮。經百千歲受如是苦。彼經復說。次有墮處。名曰旋輪。有千輻輪世所希有。熾然猛利。正使金剛不能沮壞。是輪於身速疾旋轉。乃至緣諸身分悉皆燒然。舉足行處為釘所刺。如是趣入蠰酤吒山。有蠰酤吒蟲食彼罪人。食已復生過前柔軟。以柔軟故受極痛苦。生已復食。食已復生。於是身肉過前希有。由彼快意。造殺生者得如是果。
論曰。不與取報。我今當說如是惡作業行。於地獄中有大資具。如旋火輪。乾闥婆城鹿愛相似。由癡惡業。見有珠寶衣服財物種類若干。以癡業故。於熾焰中奔捉彼物。自業所造琰魔羅卒。執利刀釰詣鐵網中劈割燒然一切肢分。唯有骨在。由無始來不捨財利。受斯苦報。
論曰。造欲邪行。我今當說。造斯罪者。於前苦處暫得脫已。惡業旋增過大火聚。復墮他處。名惡邪見。由業所造見有女人。如先所覩。彼既見已。無始時來貪火發生。即便奔趣彼女人者。自業所造皆鐵所成。為彼執已齧其唇吻食其身分。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食已復生。生已復食。彼人如是貪火所燒。受極痛苦難堪難忍。如是欲火所燒。於彼女人不念苦惱。彼女人者皆鐵所成。堅若金剛。身火洞然。執彼罪人如摧沙繭。一切身分熾然散滅。散已復生過於前說。略彼偈云。女為罪根本。能壞諸財利。若人樂女色。云何獲妙樂。乃至。此世及他世。女失第一失。遠離女色者。身獲安隱樂。
論曰。妄語業今當說。有大力琰魔羅卒。執彼罪人以刀劈口鈐出其舌。此妄語報。惡業力故。舌廣五百踰繕那量。舌相出時。琰魔羅卒即共敷置熱鐵地上。自業所造百千鐵犁。犁頭焰然世所希有。極大力牛周遍往來。而耕其舌涎血流溢。耕已復入。以要言之。復出其舌。過前柔軟。如天舌相。吐聲號哭。受大苦惱。經無量百千歲難堪難忍。彼地獄人。舌暫入口極生惶怖。是惡相狀處處馳走。墮猛火聚而或焦爛。於是苦惱希望歸救。復有琰魔羅卒。手執刀棒世所希有。麾斫罪人。從頭至足如微塵許。
論曰。兩舌報如妄語說。舌出三百踰繕那彼琰魔羅卒。持熾焰刀斷取其舌。狐狼野干隨處食之。受極痛苦吐聲號哭。斷已復生過於前說。
論曰。惡口報今當說。琰魔羅卒執彼罪人。以刀劈口斷取其舌。由彼飢渴求索飲食。令自食舌及飲自血。惡業力故。斷已復生。踠轉于地吐聲號哭。目精旋動受極痛苦。琰魔羅卒訶責教誡。由自所作誰復代汝。說伽他曰。舌放類堅弓。利言毒火箭。若人惡口說。來斯見大報。
論曰。綺語報今當說。琰魔羅卒以刀劈口。灌赤洋銅涌沸熾然。先燒其舌。次燒咽喉。次燒其心。次燒其腸。次燒熟藏。燒熟藏已。從下而出。琰魔羅卒說伽陀曰。前後非聯屬。無義不相應。汝非聯屬說。彼果來此受。常不誦佛經。不樂真實語。彼既非是舌。何異於肉臠。
論曰。慳貪報今當說。彼地獄人自業所造。望見地邑滿中珍寶他人守護。彼地獄人由無始來癡惡業故。謂言已有貪不善業樂行多作。於地獄果起顛倒見。如是見已。為多貪取。手執利刀世所希有。疾趣彼物。餘地獄人亦執利刀迭相戰掠。乃至食噉。身肉俱盡無有如芥子許唯有骨在吐聲號哭。略彼偈云。見他人富足。思惟悕我得。是貪生毒果。而今來此處。
論曰。瞋恚果今當說以瞋業故。師子蛇虎住其人前。生大怖畏處處馳走。不善業故何能得脫。為彼執已先食其頭。乃至兩腋。蛇吐牙毒競螫噉之。虎食其背火燒兩足琰魔羅卒遠刺射之。如是廣大。
論曰。邪見有無量果。少略而說。謂地獄中雨鋒利劍。及金剛雹雨諸石等。斬截破壞。復有十一火聚。謂飢渴火從口中出。周匝焚燒。
論曰。此諸欲本是難。應如是悔。又如經說。有大地獄。名曰大甕。何業眾生墮於彼處。謂若實非沙門自稱沙門。或聞女人歌舞莊嚴具聲。深心作意略無省解。由聞歌舞戲笑故。漏失不淨。以要言之。墮彼地獄雨熱鐵丸。一切肢分碎為微塵。復雨火湯如是燒煮。復次憶念往昔欲邪行者。說有地獄。名鉢訥摩。謂由憶念夢中欲事。墮是地獄火鑊煎煮。琰魔羅卒持大鐵叉而撞刺之。如彼廣說。復次然修梵行迴向願生天女眾中。說墮地獄。名大鉢訥摩。是處有岸。名曰醎河。汎涌燒然。如鎔金汁。令身銷爛。髮毛如草。肉滓為泥。聚骨如石。腸為魚等。於此地獄經無量時。復次邪欲。謂二男子毀壞正行有無量相。如彼經說。如是毀正行者。於彼醎河見妙童稚出沒其中。由昔惡業生極愛樂。入彼河已。即為憂苦之所纏逼。復次邪欲說極惡報。謂於傍生起大性罪。彼地獄中有牛鹿等。熱鐵所成極不善相。於畜生道欲心附近。滿腹熾焰為彼燒煮。經百千歲。乃至廣說。復次邪欲。強逼淨戒比丘尼等。毀壞正行墮大地獄。廣如彼說。復次邪行非道行欲。自欲熾盛侵暴他屬。或由近住。或稱師教。毀壞正行墮大地獄。無量極苦過於前說。七種合集經說。如是婆羅門於一類同梵行者云。我知彼與是里舍二根和合。或彼里舍觀矚境界。去來住立而起愛著。此說婆羅門梵行合集非離和合法。然修梵行而不清淨。如是里舍。或共戲笑。若意樂著。說此梵行而不清淨。如是里舍。愛樂承事。有莊嚴具歌舞等聲。來兩壁間而起樂著。是名和合。如是五欲樂中於他觀察而生愛著。迴向梵行願生天處。是名合集非離和合法。
論曰。若思念如是趣欲境界是難。訶欲經云。佛言。比丘。應怖此道斷彼欲心。起極怖懼如彼?棘。此二種道是極險惡。彼不善人之所親近於如是道。為諸正士之所遠離。汝勿如是思惟少分著欲。世尊說此多苦多難及多罪垢。譏毀凌蔑。佛言。比丘。又此欲者如病癰疽中含毒穢。如財利鉤。為諸罪本。欲如夢寐。是虛妄法。是死。是空。是無常。是過失。云何愚夫於此樂著。乃至如鹿縛圍。如魚縛網。如蛾縛焰。如猴縛糞。如婆羅門縛諸戒線。其欲如是。又總略云。尋求欲者。譬若群獸行長夜中赴師子口。不知限量。牛死虎口不知限量。乃至蝦蟇赴百蛇口。不知限量。又長夜中窺近欲事如行賊道執縛斷首。不知限量。強侵他屬攻伐聚落殺害人民。乃至籠繫執縛斷首。不知限量。受極艱苦涌血漫流。如四大海其水尚少。以要言之。況此身者而多譏毀。筋骨纏聚皮肉裹絡。毛孔諸蟲眾多咂食。如大癰疽穢惡充滿。又此身者種種病惱。謂眼病耳病乃至痔漏瘡癬。彼經復說。又此身者是苦是惱。為老所逼?躄背傴。無強無力髮白面皺。諸根過熟行苦傾敗。如是衰舊速朽之法。乃至於如是身臭惡毀厭。不可親附。以要言之。佛言。比丘。云何於欲有是貪愛。纏綿悶絕耽著追求。若我滅後正法欲沒。汝等於欲慎勿親近。當墮彼趣何待老死授我教誨佛言。止止。比丘。當斷欲心。謂若非時求欲。未若依時求法。又最上授所問經云。應知遠離彼欲邪行。於自妻屬而生喜足。於他眷愛不樂觀視。止息是意唯一苦惱。忍伏此欲相應作意。若起欲尋隨觀不淨。親近欲者應知於染意中得自在故。常離繫縛。勿起貪著。於無常身作不淨想。如是念住如我所作。起正分別勿嗜於欲。何況惡露不堪表示。彼經復說。菩薩於已眷屬當起三想。何等為三。謂暫同戲樂不共他世。唯同飲食然於業報不共領納。唯同快樂不共苦惱。乃至此復三種。謂破戒想。破定想。破慧想。復有三種。謂賊想。冤想。地獄卒想。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五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空品第四之三
亦如月上童女所問經云。爾時月上童女見諸人等欲來親近。即時住虛空中高一多羅樹。為諸人等說伽陀曰。汝當觀我身。晃耀真金色。非因染欲心。感斯清淨質。欲生於境界。如火坑焰然。忍欲調六根。淨修諸梵行。設見他婦女。皆生母妹想。後獲端正身。他人常喜見。我諸毛孔中。妙香遍城郭。不從貪染心。薰修斯善果。貪心本不生。無欲何生欲。牟尼現證明。如實不虛誑。汝昔或我父。我或為汝母。迭為父母身。情何生染欲。我或甞害汝。他復害我來。怨朋互殺讎。情何生染欲。端正非貪得。貪非生善趣。貪非出離因。是故皆棄捨。又此貪欲因。速墮三惡道。夜叉毘舍闍。及阿修羅眾。鳩盤茶鬼等。皆由貪欲故。或聾盲瘖瘂。跰攣醜陋身。世間諸過患。皆由貪欲行。或得轉輪王。及帝釋天主。梵王大自在。廣因修梵行。若象馬牛虎。駝驢猪狗等。性本瞢親疎。而常希染欲。剎利及王臣。或信士長者。豐饒富樂門。廣因修梵行。若枷鎖繫閉。水火諸苦難。或挑目截耳。及斷於手足。乃至為奴僕。此由貪欲故。又曰子王所問經訶欲義偈云。說是著欲者。如蠅見瘡血。亦如猪犬等。奔臭肉不淨。無知樂女人。奔馳亦如是。愚童不明了。舌?於穢惡。如癡樂女人。具足諸黑闇。現住魔境界。死當墮惡道。又若廁中蟲。著味生樂想。猶如畫?瓶莊嚴觀外相。亦如風槖中。滿盛諸穢惡。謂眵洟涎唾。及便利不淨。身如臭漏囊。愚夫謂為美。舉身唯有骨。皮肉之所覆。唯生一面門。譬若大癰疽。亦如瘡孔中。種種諸蟲滿。及餘不淨器。此身相亦爾。腹如犬疱等。內生藏熟藏。及頭骨肋脈。塗污諸血髓。有八萬種蟲。潛處於身內。墮癡網籠中。故愚夫不見。又於九竅中。流臭惡不淨。或若見若言。愚夫生取相。一切穢惡處。由樂不覺知。涎涕以為食。斯愚夫境界。或兩腋汗流。穢惡實可厭。樂斯訶厭事。如蠅見瘡等。於下劣法中。嗜欲斯最下。造斯惡業者。死當墮惡道。墮無間獄已。受諸大苦報。佛說諸女人。臭中極臭惡。是故於合集。破斯下劣想。又若起執著。唯愚者奔競。造斯惡業故。當獲如是果。彼經又云。如是行相苦求所須。以自活命封著不捨。乃至衣弊貧窮乞丐飲食。為諸女人之所降伏所持所魅。譬若僮僕自在役使。由於女人貪樂養育。必不能修布施持戒及餘善品。又復為諸女人惡罵要勒繫縛。由心取著悉能忍伏。或詣女人里舍。起貪很㑦審觀姿貌。由欲因緣自在而轉。佛言。大王。嗜欲愛者是不清淨。是極臭惡於。世間行尚為過失。乃至偈云。於女人合集。見作共隨喜。聞已意樂觀。彼人無出離。親近諸苦欲。說此實厭賤。由聞是法故。善說及癡說。是心奔女人。無異鼠逐猫。或聞佛所說。暫時得省解。後復於是貪。如喝羅羅毒。又如猪見糞。發生於愛樂。暫得須臾間。轉復生厭怖。著樂諸愚夫。遠離於佛教。親近下劣欲。死當墮惡道。樂耽湎醉欲。毀戒破淨命。造作諸罪業。死當墮惡道。若於是正法。了知諸欲境。不生放逸心。常生淨天趣。於無上菩提。此不為難得。若聞是法已。剎那獲正慧。悟出家法門。遠離諸欲事。
論曰。復說是難。寂靜決定神變經云。佛告文殊師利。設若有人於閻浮提一切有情。劫諸財寶悉壞命根。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菩薩所斷一善心即近墮傍生趣。於所取時如同彼墮。斷善根故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所以者何。斷善根者。即是斷滅佛出世故。佛告文殊師利。又他種類於菩薩所起慳嫉時。以是因緣應知即是求三種怖。何等為三。謂墮地獄怖。及生盲怖。邊地難怖。彼經又云。若得為人語不誠實而樂誹謗。惡口憤恚嬈惱於人。後復於此身壞命終墮大地獄。生無足身受諸苦惱。宛轉五百踰繕那量。為諸小蟲咂食其肉。是蛇可畏具五千頭。由誹謗故。彼一一頭有五百舌。彼一一舌口出五百熾焰鐵犁。是語業罪。為猛火聚熾然燒煮。又若起不調柔逼惱菩薩者。是人於畜生道尚為難得。墮大地獄經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於彼死已為大毒蛇慘惡可畏。飢渴所逼造眾惡業。設得飲食而無飽足。於此死已。設生人中亦復生盲。無有智慧惡心不息。惡言訶毀不敬聖賢。人中死已復墮惡道。經千俱胝劫生不見佛。彼經又云。文殊師利菩薩於菩薩所乃至發明淨心時。而心或輕易。乃至多劫住大地獄如被鎧甲。文殊師利。是菩薩業必不能墮。唯除誹謗。是菩薩者。文殊師利。譬若金剛摩尼寶。無有木石能破壞者。文殊師利。是菩薩業亦復如是。必不能墮。唯除誹謗是菩薩者信力財入印經中亦作是說。佛告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十方一切世界諸眾生等起瞋恚縛。墮黑暗處。文殊師利。若於菩薩所遠住其前。屈伸臂頃起瞋恚心。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又若有人於諸閻浮提一切財物剽掠皆盡。若於菩薩所輒生罵辱。是罪過前阿僧祇數。彼經又云。佛告文殊師利。設若有人以殑伽沙等諸佛塔廟。悉皆焚毀。若於信解大乘菩薩摩訶薩起瞋恚心。加諸罵辱或增誹謗。是罪過前阿僧祇數。所以者何。從諸菩薩。出生諸佛世尊故。從彼諸佛有塔廟故。生諸利樂及諸天等。若輕毀諸菩薩者。即是輕毀諸如來故。若有恭敬諸菩薩者。即是恭敬諸如來故。欲求最上供養者。應當供養諸菩薩等。即是供養諸如來等。
論曰。此供養福報。如寂靜決定神變經云。若人護法及說法者。即是遠離一切惡道。獲天帝釋及梵世主夜摩兜率自在天等。後生人中為轉輪聖王長者居士。具大財寶念慧相應。安隱無畏。
論曰。何等菩薩於菩薩所於善作中起惡心故。謂異生等。又如信力財入印經云。文殊師利。設若有人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眾生。日日以天百味飲食及天衣服。於殑伽沙劫海如是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成就十善◎供養如是。說聲聞者。說辟支佛者。說大乘者。住大乘人戒德相應樂說辯才與彼無智戲論之者。而為諮稟聽受皆應供養。乃至得幾罪滅。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初日分滿閻浮提諸大珍寶施佛弟子。以中日分及後日分亦復如是。滿百千歲如是布施。是人彼所得福寧為多不。白言。甚多世尊。是人福聚無量無數。於是福聚無有能稱量者。唯除如來乃能知之。佛言。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如前所說。彼所得福寧為多不。如是廣略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佛言。於後五百歲護正法眼。善護自他及護他世。於我教中作弟子者。是器非器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皆應善護勿生惱害。乃至自他國土皆得豐樂滅除罪垢。諸天諸仙增益守護壽命長遠。自他煩惱亦皆殄滅。住正覺道六波羅蜜離諸罪惡。於輪迴海不久沈溺。常離惡友近善知識。共事諸佛大菩薩眾。樂諸佛剎。非久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爾時眾中一切◎業道一優婆塞。於一日中能施飲食。於佛弟子如是布施。過前福報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又若於一切世界微塵數成就十善業道諸優婆塞。日日以天百味飲食及天衣服。於殑伽沙劫海如是布施。若復有人於一比丘。若一日中能施飲食。過前福報阿僧祇數。入定不定印經云。佛告文殊師利。假使十方一切世界諸有情類。皆被挑目至滿一劫。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有情起慈愍心。令眼平復還滿一劫。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信解大乘菩薩所。以清淨心而往瞻覲。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文殊師利。假使有人能令十方一切牢獄繫閉眾生皆得脫已。復受轉輪聖王妙樂或梵天樂。若復有人於信解大乘菩薩所。以清淨心瞻覲讚歎。過前福報無量阿僧祇數。又地藏經云。世尊。若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真善宰官。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等。自護護他及護他世。於佛弟子是器非器乃至剃除鬚髮被少分袈裟衣者。皆應守護天主及天眷屬乃至畢舍遮主。與其眷屬皆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若未來世乃至後五百歲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真善宰官。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等。如是守護正法紹三寶種皆令熾盛。以要言之。所有我諸眷屬。真善剎帝利王。真善居士宰官等。於十種事守護增長。何等為十。一者增益壽命。二者廣持正法。三者常無病惱。四者眷屬廣多。五者倉庫盈溢。六者壽命無乏。七者富貴自在。八者名稱普聞。九者得為善友。十者智慧具足。是名十種廣如彼說。
論曰。應知此廣大報如是入聖地者。故觀音經云。發正覺心者善利一切眾生故。若唯右繞佛塔。我猶說此功德廣大。汝諸佛子。若人不愛諸天遠離善人。是地獄境界。廣如前說。
論曰。未能於餘開示。且止此分別。淨諸業障經云。凡說障礙皆名為難。佛告文殊師利言。云何說名障礙。謂貪為障瞋為障癡為障。布施為障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為障礙。所以者何。愚夫異生於布施時為慳惜者不起淨信。由不淨信發損害心。由損害故生悔惱罪墮大地獄。彼護戒者。為破戒人加諸誹謗不為稱讚。令諸人等聞過失已。不生淨信。由不信故即墮惡道。彼修忍者由忍倨傲。是忍惛醉渾濁於心。由忍惛醉為放逸本即墮苦處。發精進者便起我慢。云餘比丘修行懈怠。不共信施之食及飲水具。由發精進起我慢故。輕賤於他如彼愚夫。安禪定者。由於淨慮三摩鉢底發生愛樂。彼便如是我得三摩地行。餘諸比丘心行散亂。由何得佛。廣如彼說又隨轉諸法經云。教招菩薩除業障罪。遠得菩提。教招威儀。遠得菩提。教招威儀道行。遠得菩提。然彼菩薩於菩薩所生下劣想。己身發高大想。謂我少除業障故。此菩薩於彼菩薩或說教令應住佛想。菩薩於菩薩所勿起毀訾之心。彼不捨菩提故。佛言。天子。菩薩如是不斷少分善根。如菩薩不二行中。設不發菩提心者。下至聰利菩薩。尚不起於陵蔑。何況發菩提心者。如首楞嚴三昧經云。佛語堅意菩薩言。云何未發菩提心者而與授記。若人得生五趣輪迴或天人傍生地獄琰魔羅界。是人諸根猛利廣大信解。如來於彼了知是人乃至若干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如是百千阿僧祇劫得菩提果。以要言之。佛言。堅意。說此菩薩名未發菩提心者而與授記。爾時尊者大迦葉波前白佛言。世尊。從是已後當於一切眾生起世尊想。所以者何。我等無有如是智慧。何等眾生此有成熟菩提根者。何等是無。世尊。我等不知如是行相。若於眾生起下劣想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大迦葉波。快說此語。以是義故。自在正觀。我於所說如是法中。不妄稱量出家在家男子女人。若妄稱量則自傷也。唯有如來應量眾生等者。大迦葉波若諸聲聞及菩薩。說當於一切眾生起世尊想。
論曰。菩薩於諸補特伽羅。何有少分不作化度不護身者。見有如是。幖相決定得菩提故。於彼佛子不應陵蔑。應當守護。如妙法蓮華經云。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沈水。木櫁并餘材。塼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又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譬如漁師為得魚故。於大水池中安置鉤餌。令魚吞食。魚吞食已。所以者何。然知此魚尚在池中不久當出。復如是知為彼堅鉤竿繩所中繫岸樹上。時捕魚師既到其所。即驗竿繩知得魚已。便拽鉤繩敷置岸上。如其所欲而受用之。佛告阿難。我今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佛世尊心生淨信植諸善本。乃至以一信心。彼諸眾生雖餘惡業之所覆障。剎那墮落。若佛世尊於彼眾生。以菩提智執攝事繩。於輪迴海拔諸眾生置涅盤岸。
論曰。是故皆作佛想禮敬。應知此尚意中作禮。若初發菩提心者以身禮敬。如善財童子於寶雲大菩薩所初發道意以身敬禮。一切斯為了義。如深心教誡經云。為諸菩薩於所度生恭敬作禮。而或所說何一處所禮不禮故而無相違。於是禮敬展轉繫屬。不如是禮者而無福報。由何一禮得覩諸佛。無有是處。
論曰。謂此是菩薩學處此非菩薩學處。俱謗正法說為是難。故集諸法方廣經中說言。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於如來所說少分法中。或起淨想及不淨想。俱謗正法。謗正法者。即是毀謗輕慢諸佛法僧。又說此是解脫。此非解脫。俱謗正法。我非別說有法屬聲聞乘屬緣覺乘屬於大乘。彼愚癡者於我此法中種種施作說言此是聲聞。此是緣覺。此是菩薩。由起種種想故便謗正法。云此是菩薩學處。此非菩薩學處。謗正法者。云此說法師有是辯才。無是辯才。亦名謗法。又說此是法說。此非法。俱名謗法。云過去佛出世無有總持可得。亦名謗法。於說法師亦無總持。悉名謗法。於說法師是過失行。亦名謗法。謂說法師無此具足辯才。是名謗法。教示放逸。是名謗法。教示威儀道行。亦名謗法。教不正戒。是名謗法。缺減辯才。是名謗法。於光明法而不了知。亦名謗法。於持明召請不悟所說。是名謗法。於如來教唯文字想而無入解。皆名謗法。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七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空品第四之餘
謂此契經違餘契經。俱名謗法。謂此伽陀違餘伽陀。亦名謗法。何者是起信解。何者不起。皆名謗法。於說法師所說意解別異而轉。是名謗法。作此事業離眼所觀說戲笑語。是名謗法。此是有行此是無行。俱名謗法。說此佛言三昧有是解脫說。彼佛言三昧有是解脫。亦名謗法。佛告文殊師利。乃至所有一切展轉。皆名謗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於說法師如是行相如是思惟。一切皆是毀謗正法。彼經又云。佛言。善男子。若如來滅後於我已說法中。隨所愛樂如其信解為眾生說。於彼會中若一眾生身毛喜竪。或墮淚悲泣。當知是為諸佛印可。彼愚癡人謂言。此是菩薩。此非菩薩。當知是菩薩咎。由如是妄說三乘法故。於我所說法中何由悟解。乃至若於菩薩起陵蔑者。我說是人住於地獄。不知限量。所以者何。若菩薩於說法師起誹謗者。即是遠離諸佛毀謗正法及比丘僧。又若輕賤諸說法師不起尊重者。即是於佛如來不生尊重。於說法師不欲見者。即是於佛如來不生樂見。於說法師不稱讚者。即是於佛如來不起稱讚。是則遠離佛故。若於初發心菩薩起惱害意。乃至。佛言。慈氏。若於我六波羅蜜諸菩薩正覺行中。彼愚癡人妄作是說。唯般若波羅蜜多應知是菩薩學處。云何學餘波羅蜜多。餘波羅蜜者。彼為過失佛言。慈氏。於汝意云何。我為爍迦尸王脫虎子命施自身肉為無智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若修菩提行。六波羅蜜行之所相應。發善心者。頗不成熟善根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阿逸多。汝亦於六十劫。集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多。皆共集行。又愚癡者作如是說。唯一正理是菩提道所為空性行。是正理者得本然清淨等。
集離難戒學品第五
論曰。略說是難。應當遠離。如深心教誡經云。如是種難。聞已怖畏。是初行菩薩如其受持。說利益事白言。世尊。我今最初於如來前如是受持。世尊。我若從今於彼菩薩及所化人說彼過罪。若實不實。是則欺誑如來正遍知者。世尊。又我從今於彼菩薩及所化人譏毀陵蔑。或在家者或出家者。受五欲樂縱逸自在。見已於彼不生淨信及慚?心。起不尊重不生佛想逼惱身心。化知識家受下種施。見已。若不唯一喜美言說。晝夜不以三時歸向。是則欺誑如來正遍知者。世尊。我若從今受持禁戒。或作諸王。於身命財而不捨施。陵蔑聲聞緣覺及所化人。謂我最勝。或如旃陀羅心行。自高其身卑下他人。或遇鬪諍而不怖走。過一由旬或百由旬。是則欺誑如來正遍知者。世尊。若我從今身持具戒或不以多聞別知頭陀功德及餘出生功德之身樂行。覆藏他善顯他過惡。是則欺誑如來正遍知者。乃至。爾時世尊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淨諸業障者。應如此初行菩薩如是受持。又隨轉諸法經云。謂若於菩薩晝夜三時頭頂禮敬。是人於所行行。亦勿少分窺求錯謬。設若常見著五欲樂。亦勿少分窺求過失。菩提行者修無量功德殊勝利益時乃取證由是漸次修道漸次成佛。正使修行一嚩囉分。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住大地獄如被鎧甲。彼經又云。善男子。如是行相遠離罪業。彼菩薩一切行中皆不二行。應當信解一切修作發如是心。然我於他心了知不難。化諸眾生行如是行。復次善男子。自在遍觀如來如是說法。應無有人稱量此者。若人解我所說則為見我。善男子。欲護身者於此行中略無疑惑。如其所作不壞他善。求佛法者當知於晝夜中以法思解。如地藏經云。爾時復有無量百千黠惠眾生。從座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今現前發如是願。乃至久遠流轉生死。未得忍間常願不處諸王宰官城邑聚落輔相將帥等位。乃至不處商主師長居士主沙門斷事者一切親屬富貴尊重等位。乃至未得忍間。我等若處如是行相。是愚惡惠。則於佛世尊教無能修習。
論曰。廣說離如是難。如月燈三昧經偈云。愚童不恭敬。應知無有罪。其母尚教言。汝當後時作。欲少分所須。於我起尊重。若因無上道。懈倦於化度。問訊於耆年。及大德尊者。頭面接足禮。為此作尊重。勿視彼錯謬。唯觀菩提場。常樂起慈心。亦勿生損害。又設見錯謬。慎說彼過失。若樂斯善業。亦獲於道果。卑幼尊宿前。如面清涼月。常愛樂此言。猛除伏我慢。若飲食衣服。為此作憐愍。施汝如是心。一切得調伏。若發菩提心。或不生信重。彼應自防護。怖墮於惡道。見不見喜納。自淨濁亂心。心惟分別性。堪任獲事業。又如華嚴經云。時慈氏菩薩觀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功德。以偈讚曰。若見諸眾生。老病諸苦逼。及憂生死怖。發大悲利行。由見世苦逼。五趣常流轉。為求堅利智。破諸趣苦輪。若見貪樂者。過患多榛棘。為作堅固犁。淨治眾生地。癡壞世間明。及正道惠眼。為群盲導師。示其安隱處。智劍伏冤賊。解脫三法忍。為世間導師。令得離憂怖。或如法舡主。令涉智海道。為三有導師。達勝忍寶所。智光大願輪。如佛日出現。光含法界空。普照群生暗。白法圓滿輪。如佛月出現。慈定清涼光。平等照諸有。又若勝智海。出生諸法寶。菩提行漸高。住深心堅固。發心若龍主。昇法界虛空。雨甘露法雲。增諸白果苗。又若然法燈。正念堅固器。慈愛無垢光。淨除三毒暗。又此菩提心。譬如羯邏羅。悲疱慈閉尸。鉢羅健南位。菩提分漸生。令佛藏增長。福德藏亦然。得智藏清淨。又開發惠藏。如願藏出生。此慈悲法性。解脫眾生故。世間天人中。淨意難可得。希有智果樹。植妙深固本。眾行漸增榮。普覆於三有。欲長諸功德。請問一切法。斷除一切疑。求諸善知識。欲壞煩惱魔。淨除塵染見。解脫諸眾生。求斯大智者。欲淨除惡趣。顯示人天路。開解脫智門安住功德道。欲脫諸趣苦。當斷諸有索。施諸趣安隱。近此真佛子。
論曰。以意觀察遠離如是難者。不以為難。如深心教誡經說離此難云。佛言。慈氏。於彼菩薩及所化人。當成就四法。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不為損壞及彼陵蔑。自然解脫。何等為四。一者觀察已非。二者於彼菩薩及所化人不談他短。三者不化知識家往非親里。四者不出惡言。是名四種。如前所說。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遠離寡聞眾生。二者眷屬而不取著。三者常樂坐臥林野。四者自習奢摩他行。是所相應。是名四種。彼經又云。佛言。慈氏。此初行菩薩獲惠力財。遠離非分名聞利養。彼名利者。是為過失。見無益語。見世俗語。世俗睡眠。世俗事業。世俗戲論。應當遠離。是為過失。以要言之。佛言。慈氏。若菩薩摩訶薩應當觀察名聞利養發生貪染破壞正念。於得不得勿作高下。又應觀察名聞利養。起愚癡暗作慳種類。發生諂誑資益己身。無慚無愧離四聖種。如諸佛說。名聞利養應善觀察。起諸驕慢輕慢師尊。是魔羅分。一向放逸破壞善根。如金剛雹及霹靂火。又名利者。化知識家多種愛樂詣非親里。而復起惱迷覆知覺。向所愛事倍生憂戚。又名利者。失四念處減劣白法壞四正斷。由前後利養破壞神通。遠離善人近惡知識。於他眷屬常愛合集。又復遠離無量禪定。墮大地獄琰魔羅界畜生胎藏。應觀察名聞利養如天授水。佛言。慈氏。彼名聞利養有如是等行相。菩薩應當如實觀察。以觀察故。無有厭怖亦無悔惱。所以者何。於是行相無厭怖者。得無過失。唯樂佛法得無間斷。在家出家隨所守護。若天若人。住清淨心得無驚怖。設墮一切惡道不為逼惱。遠離呪詛解脫魔境得無傾動。諸耽湎者之所敬仰。住定學者之所樂見。斷除諂誑而獲正直。是五欲樂是為過失。安住聖種如說修行。諸梵行者之所喜見。慈氏。如是行相功德。智者了知。菩薩深心住於少欲。樂少欲者。即斷一切名聞利養。
論曰。無益語今當說。遠離貪毒愚癡過失。不住無益語者。一心得決定解如尋戲調。諸無益語愛樂修作。是為過失。不修威儀及微細行。若無益語言愛樂不堅牢世。是說隨順愚夫。若聞比丘不如理言。生愛樂已而常尋求。即便增長如是過失。是故棄捨不如理言。常知法樂。臨命終時自捨千身求菩提道。聞法無厭。設若疲極。由聞法故。一切時處悉皆遠離不如理言不愛樂言。於最上法樂生難得想。經無量劫住山林中。應知於他功德利益勿求其短。若謂我為最上殊勝。勿取是心。是慢為諸放逸之本。此下劣比丘亦勿陵蔑。漸如是教非止一生得證菩提故。
論曰。世俗語。我今當說。彼聞惛醉樂起鬪諍獲不尊重。由所說言失念及不正知。是為過失。由所說言多競高名極遠內思。若身若心不得輕安。是為過失。由所說言愚夫自心生澁麁獷思入正法。遠離毘鉢舍那及奢摩他。是為過失。由所說言於功德財常起愛樂。獲不尊重住不堅牢。狹劣智惠。是為過失。由所說言減失所知諸天不敬不生愛樂。是為過失。由所說言於彼智者及眷屬等所餘身命現無義利。是為過失。由所說言彼諸愚夫憂命終時。我何所作得如是苦。減失所知不得悟解。是為過失。由所說言如草動植疑無楷決不生實智。是為過失。由所說言如伎藝者住戲場中別說功勤自以為得。減失所知。是為過失。由所說言遠七聖財互生諂誑輕失彼得。是為過失。由彼說言覃思研幾喜務怯弱而不自知動本無體。是為過失。乃至不如實說我樂最上。此一句義於久遠時思惟。尚未了知。云我樂得無量句義。譬如甘蔗堅硬皮中少有其味。人食皮已無復能得甘蔗甜味。是故廣說者如甘蔗皮。唯樂神變思擇義理者。如甘蔗味常無惛醉。
論曰。言耽著睡眠者。如彼偈云。謂若樂惛睡。造此多種見。彼得見得疑。增長大癡網。若樂惛睡者。智惠皆怯弱。而於悟解中。常時俱減失。若樂惛睡者。怠墮無智惠。設住深林中。非人得其便。若樂惛睡者。即樂非法欲。善心常不增。何由獲法樂。若樂惛睡者。愚蔽善法欲。壞白法功德。遍入諸黑暗。若樂惛睡者。封著無辯才。常生放逸心。纏綿身懈倦。若樂惛睡者。我知懈怠故。嫉彼勤力人。毀具足精進。乃至若除諸苦暗。即離於罪本。常親近勝勤。諸佛之所歎。
論曰。世俗事業今當說。如彼偈云。師誨謂惡言。執為非教誡。速毀犯尸羅。樂斯過失事。每思俗事業。常時務怱遽。不修諸禪定。樂斯過失事。由貪生廣大。縈纏味中味。下劣非止足。樂斯過失事。處眾大喜悅。謂除諸苦惱。如驢行隘道。樂斯過失事。乃至。是心晝夜中。不樂諸功德。唯衣食猛利。樂斯過失事。不樂相應語。唯順不相應。問世俗所作。樂斯過失事。以要言之。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少惠者。由捨最上法已。減失勝惠作下劣事。佛言。慈氏。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得少惠者。由捨最上法已。作下劣事。佛言。慈氏。又彼菩薩於如來教既出家已。無有禪定正斷正勤。無有多聞不懷希望。佛言。慈氏。此復觀察禪定正斷知如來教知有為相三摩呬多是所相應。勿白衣事業營務。觀察是事不應道理。應知彼菩薩發起愛樂輪迴生死者。所謂營務世俗造作遠離法財。佛言。慈氏彼營事菩薩假使修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我亦於彼不生恭敬尊重讚歎。乃至滿閻浮提一切皆是營事菩薩。不如於一讀誦如說修行菩薩起承事行。又若一閻浮提量讀誦如說修行菩薩。不如於一各居所安行菩薩作承事行。所以者何。此為難事。所謂惠業。於諸三世為勝為上。最極高勝無有過者。佛言。慈氏。是故菩薩欲勤精進相應義者。當修勝惠。
論曰。世俗戲論。我今當說。此戲論行。常為過失。獲如是難。謂不得遠離彼八種難。亦復不得剎那具足殊勝乃至智者正解離諸戲論。此戲論行速獲是難。是故皆不共住。寧使畜受妻孥罪惡過百由旬。於他戲論或須臾頃不應親近。亦不共住於出家功德之利欲。求財賄者。是則惡心起諸鬪諍。勿有田作勿營商賈。若求財利是則戲論。勿有男女妻妾朋屬。僕從富饒起諸鬪諍。既出家已授袈裟衣。信順寂靜至極寂靜。復觀是寂勝寂近寂。離戲論故起如是忍。不得遠離戲論行者。譬若毒蛇覆藏惡心。後墮地獄畜生焰摩羅界。是故精進起如是忍。乃至得是乘者。於諸業障淨盡無餘破冤魔力。諸有智者起如是忍。
論曰。略說離如是難。佛言。慈氏。是故此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後五百歲正法滅時。使無留難而獲吉祥。脫諸業障盡除罪欲。當知勿樂合集住阿蘭若。曠野林中而修行之。於餘眾生而或遠離。但省己非無求他咎。默然信樂般若波羅蜜多行。故又寶雲經亦作是說。行乞食時乃至獲得是事除餘惡處。謂惡狗家新乳犢家體性犯戒。於彼畜生尚離損害。何況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起厭賤處。彼一切時處皆應遠離。
論曰。若見如是種諸惡作者。慎勿往觀。得離彼罪。復次說離如是等難。云何得果。離無果利成利他義。應知遠離無果利故。如月燈經說。身戒義云。謂密護手足使無虛動。又十法經云。手足動亂往來跳躑。此說身業麁重。
論曰。如菩薩為利於他。如其照了而不分別餘業故。法集經云。世尊。諸菩薩等所有身口意業。皆為利諸眾生起大悲增上安慰眾生。令諸眾生身意快然。如是深心如是思惟。隨修何行而行平等。令諸眾生得安隱樂。以要言之。謂菩薩了知觀十二處如空聚落。於是等處無不樂捨。◎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七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八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離難戒學品第五之餘
◎又虛空藏經云譬如孔隙聲入其中。菩薩亦爾。若心有間隙則魔得其便。是故菩薩令心常無間隙。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及空性圓滿。
論曰。況復諸相圓滿者。即菩提行。亦不捨修習觀諸空性。廣如寶髻經說。又如無盡意經云。謂欲發起斷除惡不善法者。說彼復有餘散亂心。三摩地蘊是對治行。說此是名三摩地分。乃至是名惡不善法。◎
◎護身品第六
論曰。此言遠離虛無果利者。說何所成就耶。此常成就正念。則得遠離虛無果利。所謂不違如來教勅。守護果報尊重正念。於一切身不動自性。安住正念利益眾生。隨應所行堅固正念。見諸智者樂他所作。不動正念不怖時分。親屬禮制於身解脫正念。於四威儀道分檢察正念。於威儀道安庠平正。守護不亂具力正念。發語笑時慎護高舉。手足容貌其量端雅。敦肅正念。若應聞說者乃至知彼聲品。無高無下一語正念。學者共行勿於餘處。令他驚怖而生過失。自心悚敬令他淨信。守護正念心如醉象。以奢摩他常縻制之。是為正念。住於觀察當照其心。是為正念。於眾富饒捨離餘事。如所說念一心守護。是為正念。成就如是念者。說為遠離虛無果利。又於此念得極尊重。彼尊重事一切觀察現前輕毀是所對治如是尊崇。知已則於此廣大平等。何名平等。故無盡意經說。奢摩他者。云何奢摩他無盡。若心不亂謂寂近寂密。護諸根性不高舉。不動不搖深善謹密。無生無作唯一境性。獨處閑靜捨離憒閙。身遠樂事心無動亂。意樂空寂亦無惡求。乃至護威儀道。知時知量及知止足。易養易滿等。
論曰。云何於尊重平等而不能生如實智邪。謂過去牟尼所說。若於三摩呬多。則如實知。如法集經云。於等引心得如實見。如實見者。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心轉。我得如是三摩地門。於一切法皆如實見。當為成辦一切眾生。以大悲熏修增上戒定慧學圓滿。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於淨戒善住不動。得無懈倦。
論曰。此奢摩他於自他尊貴平等。超越無量罪苦。得彼世出世間無量富樂。我當趣求發勤修習。詣火宅中希求清冷之水。得極尊重。諸學弟子。當住如是正念行相。近正念者。則得遠離無果利事。若遠離無果利者。則彼難不生。是故欲護身者。當推求念本常。近正念故。最上授所問經說。在家菩薩云彼於米果甘蔗等酒及放逸處不樂著者。則無惛醉亦無沈湎。不囂不動亦無忘失。狂亂高舉及惡罵等。由近住正念正知故。彼經復說。出家菩薩正念正知而不散亂。又寶髻經云。若正念者一切煩惱而不發生。若正念者一切魔事皆不得便。若正念者邪道惡道皆不能墮。若正念者如守禦關鑰。一切不善心心所法悉不能入。此說是為正念正知者。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座則知座臥則知臥。如其身處。是名正知。乃至得不違越彼正知行。謂可觀不可觀。著衣持鉢。若飲若食若眠若覺。及與懈倦取捨屈伸。去來坐立。或語默等。各居所安修正知行。
論曰。戒定相成。如月燈三昧經云。謂此戒功能清淨無垢。速得等持。由定趣入則相應戒亦復趣入。是故由戒正念正知。得三摩地。由三摩地一心故。得淨尸羅。彼經說言。禪定功能中得住無行。亦非無行。行相應故。遠離境界。無境界故。不起染習。如是成辦密護根門。
論曰。此由心所成辦修習。戒定二種綺互增長。此說菩薩學者利諸眾生。謂心成辦而為根本。故寶雲經說。知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先導故遍緣諸法。又世間諸決定心。以心所緣而不見。彼則使業清淨。若清淨已。則心無流轉。心無流轉即心如燒焰。或如湍流。如是心相遍能觀察。得住正念。心不遍緣則心得自在。心自在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又法集經云。謂若有法。法無處所。亦無方分。即已自心。是所尊法。說名為法。是故我於自心謙敬。建立極妙殊勝。當知發起此善攝受。所以者何。謂若於心有是功德過咎。無是功德過咎。彼菩薩者此二種心。唯求成辦功德而不造過咎說如是心是所尊法。所尊法者即菩提故。世尊。我於是法開演成就如是安隱正覺。又華嚴經云。謂於自心建立一切菩薩行故。自心建立度脫一切眾生故。乃至。善男子。我於自心當如是住。應知自心具足一切善根故。應於自心淨治法雲地故。應於自心堅固無障礙法故。又如善財勤修精進欲見摩耶夫人覩主城神。名曰寶眼。饒益教誡。作如是言。善男子。應守護心城。謂樂排遣一切生死輪迴境界。應莊嚴心城。謂專趣求如來十力。應淨治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應增長心城。謂增長大精進行求一切智。應防護心城。謂摧碎魔輪禦捍一切煩惱魔眾及惡知識。應廣大心城。謂以大慈普及一切世間。應覆蔭心城。謂以廣大法蓋對治諸不善法。應密護心城。謂遮諸世間內外所有無令侵入。應嚴肅心城。謂欲排遣諸不善法。乃至。善男子。以菩薩得如是淨修心城。則能積集一切善根。所以者何。由菩薩淨修心城故。則無諸障礙。謂現前不住。或見佛緣聽法緣等。
論曰。是故住此菩薩學者。於心所行得不動思等心。不動外境不起妄念不正知者。謂於三摩呬多其心動亂。或於他境而有攀緣。若得正念正知則外境不轉。彼自在故。無一攀緣。乃至求彼安住如先所說。功用廣大。令利益解脫眾生故。得修如是淨信。云何得一切處。希望潤澤不遽不緩。教斯福行不捨眾生。所謂不捨眾生者。是菩薩修作。如法集經云。喜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如是行。眾生見者俱生喜樂。何以故。世尊。菩薩餘無所作。唯一化度眾生。世尊。是名菩薩法集。
論曰。如是復造何過失耶。謂輕毀諸佛及輕世間。墮地獄中如煻煨覆苗。熾然燒煮慎勿輕毀。如前數說。造此報者。如寶雲經說。輕毀禁戒不生淨信。一心捨離諸眾生等。又如彼言。云何是菩薩學處。乃至為諸菩薩不行非處。無非時語知時知方。若不如是即令諸眾生不起淨信。何況護諸眾生及為己身威儀道行求菩提利益具足圓滿喜樂調柔於此現前合集無多執著。又法集經云。若護禁戒則護諸眾生應怖彼方。謂於女人里舍勿共住屏處。護世間者勿容故作。又若受用水陸地等大小便利洟唾不淨屏處密棄諸利益心。護天人者勿容故作。且正法念處經云。菩薩尚不以殘食施人。若故作棄殘行者。墮餓鬼趣。又菩薩別解脫經說。所向清淨不應現前擲小齒木。亦勿現前遺彼洟唾。如是於尊重者慚恥儀式。一切處見皆非梵行。畢竟經說。修梵行者。見是義已怖彼重罪。又如彼說不應高語。亦非儀軌。如梵天所問經云。應知菩薩者譬若新婦。又菩薩別解脫經云。遠離世間人不喜作。謂乃至不滿口食噉嚼有聲。不伸脚坐不露肘臂。
論曰。如是自當遠離。人見聞已不喜守護。又如是棄捨不喜作語。亦不為難。念隨所解於義可見。故海意經云。無衰弱語。無麁獷語。無熾然語。無不實語。無貪順卑下語。無下劣語。無覆藏語。無瞋害語。無動亂語。無戲㘌語。無對面鬪諍語。又如來祕密經云。復次善男子。菩薩無愛著語。猛惡語。癡亂語。染污語。缺漏記別語。自分高強語。他分離散語。自讚功能語。破他功能語。不救拔語。增上慢記別語。十地經亦作是說。謂若發言。喜自眷屬破他眷屬。斷如是語。謂應發言潤澤柔軟意喜適悅。美妙可愛悅耳快然。心行樂欲分明不謬。所聞通達無不依止。多人愛樂多人歡喜。平等稱讚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自他眷屬意喜踴躍。滅貪瞋癡一切煩惱。如是行相若發語言。乃至對向。先發喜笑。除損害故。又虛空藏經云。為尊長言。極研慮故。為他人言。離覆藏故。當樂攝受如是等語。法集經云。佛告虛空藏菩薩言。菩薩不作此語令他起瞋。不作此語令他起惱。不作此語令他無智。不作此語令他無益。不作此語令發無明。不作此語令他眾生心不歡喜悅耳快然。菩薩不作如是等語。又海意經云。略說於他不生喜護云。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自錯謬而常觀察。於諸眾生隨所守護。
論曰。此護身者不惱於他。如是他人亦無惱害我。於此論廣大積習菩薩利益。應知常持是意。謂安靜不動尊重愛樂。慚恥怖懼於他寂靜。一心親近及於眾生而常自在。淨信等事。若變若化持如是意。彼護身者云何無有湯藥衣服藥共二種。謂常受用藥及病緣藥。常受用藥者。如寶雲經說。是故行乞食者。應作四分。一者分與同梵行人。二者施諸貧苦。三者餓鬼畜生。四者自食。然於飲食勿起耽嗜。亦不多求。乃至資養於身安住色力。如其飲食得無懈倦。不令身重。所以者何。彼懈倦者。於此善分樂後時得。或令身重而多睡眠。應知此等行乞食者。現前獲得如是善分故。寶積經云。若比丘入於城邑聚落乞食。應以法莊嚴而行乞食。所以者何。謂若見可愛不可愛色。見已不應起違順意。如是可愛不可愛聲香味觸法。見已皆勿起違順意。攝護諸根使無散亂。諦視一尋先所思法不捨作意。不以食覆於心而行乞食。若得食處不生樂著。若不得處不起瞋害。若至十家。若過十家。不得食者。勿生憂惱。當發是心。此諸長者及婆羅門。多作事緣不施我食。乃至未曾攝受於彼。況施我食。如是行乞食者不生憂惱。又乞食時。見諸眾生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乃至畜生起慈悲心。若諸眾生見我所作。及施我食皆生天趣。如其所得精麁飲食。受是食已遍觀四方。此城邑聚落貧窮之者。我以此食而分施之。若見貧者。於所乞食而為分與。若不見有是貧窮者。亦發是心。以我真實徹眼境際所觀眾生。我所乞食於中上味願當施與。持此食已詣阿蘭若處。行杜多者淨洗手足。於沙門行具諸儀式。威力加持結跏趺座。而飲食之。乃至欲食如是作意。此身中蟲有八萬戶。共得此食皆得安隱。我今以食攝受諸蟲。我得菩提復以法化。若復不足發如是心。若食少者。令我身輕。息除便利。斷諸過惡身心輕安。又少惛睡。乃至於所乞食。若復多者。於食分量應行捨法。於所乞食發如是心。飛鳥鹿屬希求飲食。我當施彼。又乞食比丘於諸味中不應生好味想。乃至如旃陀羅童子。應淨身心不應淨食。何以故。食美食已。一切皆為臭惡不淨。是故我今不應求美食也。乃至不起是心。謂此男子施食。非女人施。此女人施食。非男子施。童男童女亦復如是。又云。此是美食非麁糲食。若入聚落應得恭敬。非不恭敬應得富家。若男若女童男童女種種美味非貧賤家所得飲食。如是勿起一切不善作意。乃至若有眾生著食味者。造惡業已墮於地獄。復次有知足者不著美味。捨細受麁舌根喜足。若節約食者彼命終時。得生天上人間或餘善道。若天若人食天美食。迦葉波。如是行乞食比丘。離於味愛調伏其心。設唯噉熟豆亦不憂惱。何以故。為求聖道趣活身命。是以故食。以要言之。佛言。迦葉波。若行乞食比丘。值天大雨雲霧等時不能乞食。乃至思法莊嚴以慈為食。住是作意若二夜三夜欲斷食者。應作是想。彼琰摩羅界墮餓鬼中。以惡作故於百歲中欲食。少唾尚不可得。我今安住甚深法中不應發起身心羸劣。況復勤修聖道。我今堪忍如是飢渴。又總略云。令在家人為作淨食。敷座而座為說法要。乃至彼作淨食。受此食已。從座而去。迦葉波。行乞食比丘不應自衒諂諛。云何諂諛。若為他說此麁惡食而復不足。乃至持此多眾共食。若食少者令彼飢渴。若有如是行相。是名諂諛。諸行乞食比丘。應當棄捨。云何真實。謂食墮鉢中。若麁若細及淨不淨。皆悉應食。不生憂惱。唯淨內心以法調伏。住聖道故得活身命。乃行乞食。如最上授所問經云。若人親近飯乞食者。能於自他利益圓滿隨所了知。彼乞食菩薩言。如是乃至不為護身當如服藥。入楞伽經說斷食魚肉義云。如說菩薩修大慈故。一切肉皆不得食。乃至略彼偈云。觀肉所從來。膿血諸不淨。修行淨行者。當遠離食肉。一切肉及葱。亦不飲諸酒。韮蒜等亦然。修行常遠離。於床吉祥臥。及離覆油等。孔隙諸眾生。於中大驚怖。乃至為利殺眾生。或營財販肉。是二種罪業。死墮大號叫。又總略云。臭惡實可厭。常生倒懸中。及生旃陀羅。或獵師屠膾。生羅剎女中。食肉諸種類。猫狸夜叉等。是人生於彼。
論曰。若具知如斷肉品說。成彼廣大利益故。說無過失。若比丘於閻浮提臨欲滅時。作此三摩地語。常令眾生斷除於彼。亦得是三摩地。修大慈悲者。無有過失故。寶雲經說。應知不肉食住塚壙間發生如是利益眾生。若見餘毘奈耶中所說。食三種淨肉。畢竟皆斷一心捨離。得淨諸見斷除我慢。樂修福者漸令教入遠離食肉。又如入楞伽經云。為彼學者讀誦解說。漸次繫屬依止巧妙章句。彼修行者繫屬三種。我為彼說令作斷除。即是斷彼性近殺故。說名常受用藥病緣藥者。如聲聞毘奈耶說。乃至我為利益梵行。貨鬻衣鉢治療於身。況復普救一切眾生。由是菩薩見難得身。於剎那頃獲此勝福。世尊。見此利益以自醫藥。於修行者是為勝見故。寶雲經說。若得斷三種食。彼時真實或不真實。如是行相為住身命。勿取勿食。所謂酥油根莖果汁。設見起對治心而不可食。若復菩薩得重病時。然後可食。如其疾病命根欲盡。勿惡作故斷彼善分。無起疑惑斷除是心。當如服藥最上授所問經說。著受用衣。云沙門者。慚愧義故。以衣覆身勿現肢體。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作佛塔想。應知如持佛塔。若不對治修離貪染使餘清淨。則增長煩惱。壞袈裟衣得此過咎。為不隨樂修行莊嚴法服。於善作中而返惡作。此袈裟衣。為求聖道知對治故。如一剎那頃。亦復於身受持。如寶積經說。此因者。佛言。迦葉波。若復嚴飾於身而不密護。壞沙門功德。法者是袈裟衣。雖持於身而心不生尊重。復次迦葉波。如是色相。名相似沙門。以是緣故。當墮地獄。迦葉波。以沙門色相相似故。於地獄中衣熱鐵衣。以覆頭上應器敷具熱鐵所成。所有一切受用資具。悉皆猛焰熾然燋爛。彼說色相相似沙門得受是苦。又寶雲經說。若菩薩以身有疾。肌體怯弱不處僧坊。當顯露處發如是心。謂佛如來杜多功德。以揀擇故對治煩惱。我亦修作。如處僧坊斷諸煩惱。然於僧坊不起樂著。亦不請求。設得如是施者。隨所攝受。應知亦勿為我滿足。彼經又云。彼臥具儀式應疊雙足右脇而臥。法服覆身正念正知。起光明想。不著睡眠為樂。亦復不著彼脇此脇及餘肢分為樂。乃至於四大種安住調息。彼地方所一切受用。皆為利益眾生之所建立。若我愛樂受用。則生疲厭過咎。如月燈三昧經云。得彼細妙滋味飲食。是食非解脫相應。謂得彼食是則繫縛。如象子臥非杜多行。又寶積經云。復次世尊。說是受用信施。爾時眾中離扼比丘。於此法律聞已悲泣。作如是言。世尊。我今寧取命終。不復得果。亦不受用一信施食。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斯言清淨如是行相。恥具惡作怖他世罪。佛言。迦葉波。我知信施此有二種說名解脫。何等為二。若離扼比丘及餘比丘。學我所行見諸行無常。領納諸受是苦。信解諸法無我求涅盤寂靜者。設食信施量等須彌。及餘所施。畢竟清淨。若受施主物及信施食。具大光明得大福報。所以者何。以諸增上慳貪令作福事。是為慈心三摩鉢底。復次迦葉波。若比丘受施主所施衣服飲食已。思入無量三摩地者。令彼施主於作福事所求果報。亦復無量。迦葉波。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海水竭。是所修福亦無有盡。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八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護身品第六之二
如是行乞食者。於所施食起三種念住。謂愍身中所集諸蟲。成就利益一切眾生。攝受正法。又如來教勅諸所作事悉具正念。最初以真言聲為作守護。應先於此底哩三昧耶王所說明呪曼拏羅利益。今當說。
那謨薩哩嚩(二合)沒駄冐(引)提薩埵(引)喃(引)盎(引)尾囉惹尾囉惹摩訶(引)嚩?哩(二合)薩多娑(引)囉底娑(引)羅底怛囉(二合)以怛囉(二合)以尾馱末底三畔(蒲合切)惹儞多囉末底悉馱(引)屹哩(二合)怛囕(二合)薩嚩(二合引)賀
誦此得入一切曼拏羅。或此如來心念八千遍。云何一切。謂世出世間最上曼拏羅。悉能得入。又真言曰。
那莫悉底哩(三合)野提尾(二合)歌(引)喃(引)怛佗(引)誐多(引)喃(引)薩哩嚩(二合)怛囉(二合引)鉢囉(二合)底喝多(引)嚩(引)鉢底(二合)達哩摩(二合)多(引)末陵那(引)阿三摩三摩三滿多都(引)難(上)怛多(引)嚩(引)鉢底(二合)舍(引)薩儞喝囉喝囉三摩(二合)囉三摩(二合)囉拏尾枿多囉(引)誐沒馱達哩摩(二合)底薩囉薩囉薩摩末羅(引)喝娑喝娑怛囉(二合)野怛囉(二合)野誐誐那摩賀(引)嚩囉洛叉抳入嚩(切身)羅入嚩(切身)羅那娑(引)枿哩薩嚩(二合引)賀(引)
應知此一切如來身最為尊重。無有過上此初行之者。於佛眾生無量修作時。諸魔等起諸弊惡。應以如是最上守護。謂或以擊掌若灰若白芥子若淨水等。隨意見已而作結界。又若諸疾病者。真言加持藥水令服。或林野中。以酤蘇摩華於佛塔廟形像正法經典供養安布。觀緣佛菩薩等。心樂利益一切眾生。是大疾病必為藥叉等所持。說為解脫。又應先念修普賢行法式次第。於此儀軌乃見邊極。謂此底哩三昧耶者。設不澡沐盥漱及不清淨。或食魚肉皆無過失。然作是印契者。皆不得食。不違本願故。亦不於他同床敷具。亦不跳躑。於此信解行學無所傾動。亦勿疑惑。若先破戒此亦成就。有智無智決定皆成。復如彼說。若菩提心堅固得專注意。應離此疑惑畢竟成就。
論曰。菩提心堅固者。定說利益諸異生等。令心無退隨未入地者。作如是說。欲得持初日光入大暗處。為作照明。若復希求成就。如何名尠福者。樂此成就。遣除怠墮心故。然入聖地積集無量福聚。超諸惡道不為廣大沈溺。先說得是過失者。或無真言而念誦。不知增減文字。此無過咎。設若增減。差忘次第。皆無有失。何況信菩提心棄捨自利。所作籌量伺察而轉。決定得覩諸佛及菩薩等。獲斯成就。或以此執金剛真言。作守護者。真言曰。
那莫悉底哩(三合)野體尾(二合)歌(引)喃(引)怛陀(引)誐多(引)喃(引)薩哩嚩(二合)嚩惹囉(二合)達囉(引)?(引)贊拏贊拏末羅末羅嚩捺囉(二合)嚩捺囉(二合)扇(引)多那扇(引)多那頗羅頗羅嚩囉嚩囉摩(引)囉拏摩(引)囉拏嚩惹囉(二合)捺羅寫薩普(二合引)吒(半音)羅隷多尸珂囉三滿多嚩惹哩(二合)抳入嚩(切身)羅入嚩(切身)羅那謨窣堵(二合)阿兀嚕(二合引)誐囉(二合)舍(引)薩那(引)喃(引)囉拏囉拏虎羅虎羅頗羅薩癹(二合引)吒(半音)嚩祖嚕(二合引)覩彌薩嚩(二合引)訶(引)
誦此於剎那頃諸作障者。頻那夜迦悉皆馳散。諸天龍等皆以飲食衣服臥具承事供養。乃至加持淨水。或隨意所見而作守護。又一切所作誦此不動尊明王心真言曰。
那莫三滿多(引)嚩惹囉(二合引)?(引)怛囉(二合引)吒阿謨(引)佉贊拏摩訶(引)嚕瑟(引)拏薩普(二合引)吒(引)野吽(引)怛囉(二合)吒(半音)賀(引)?(切身引)唵(引)末朗捺禰諦儒(二祖切引)摩(引)隷儞薩嚩(二合引)賀
若初食時。誦此真言至一七遍。次當飲食。彼諸藥王佛菩薩眾。隨所念中消諸毒類。真言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伊隸蜜諦底隸蜜諦伊隷底隷蜜諦努弭努嚩(引)梨(引)曳怛哩計(二合)怛哩葛(二合)囉抳摩摩哩弭(二合)摩哩摩(二合)囉抳葛悉彌(二合引)哩葛悉彌(二合引)囉目訖底(二合)阿佉儞阿佉那佉儞伊隷伊梨曳阿珂(引)以(引)曳阿播(引)伊曳尾底悉尾(二合)多敦抳阿那(引)努囉叱薩嚩(二合)賀
復次若聞此明者。於七年中不為蛇螫毒不著身。設為所螫蛇。則頭破七分如蘭香梢。若持此明者。乃至盡其形壽。不為蛇螫毒不著身。此真言句蛇前勿念。所以者何。蛇趣命終故。真言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伊羅(引)唧羅(引)佐酤(引)嚩酤(引)酤(引)痆(引)酤(引)妮底儞酤嚕拏(引)儞酤嚕妮底布(引)拏(引)布(引)妮底補嚕拏(引)補嚕妮底普吒囉呬普吒綻(陟澗切)拏囉呬那(引)枿囉呬那(引)枿吒綻拏辣呬薩哩波(二合)辣呬薩哩波(二合)吒綻拏辣呬遏砌攃隷尾始試(引)底試(引)多嚩多隷喝羅哩喝羅哩亶妮亶妮怛痆(尼轄切)怛痆多(引)抳多(引)抳末羅末羅薩普(二合)吒(半音)薩普(二合)吒(半音)癹吒(半音)癹吒(半音)薩嚩(二合引)訶(引)伊底呬羃叉蕪昝(仁奘切引)吾廉(引)尾[寧*也](切身引)焰羅畢多(引)烏捺(引)喝哩(二合)多(引)焰(引)薩哩嚩(二合)普多三摩(引)枿弭薩哩鑁(二合)怛佗(引)阿那担佗(引)普耽薩爹阿尾鉢梨(引)耽阿尾鉢哩也(二合)薩耽(二合)伊捺尾沙摩尾釤婆嚩覩捺多(引)囕枿璨覩能瑟吒囉(三合引)囕枿粲覩阿仡儞(二合)枿粲覩惹藍枿粲覩薩耽(二合)蓬枿粲覩酤吒也(二合)枿粲覩普銘枿粲覩扇(引)鼎枿粲覩薩嚩(二合引)訶(引)
復次。若為賊侵害。當誦摩利支。真言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阿哩歌(二合)摩枲摩哩歌(二合)摩枲嚩那摩枲頞多哩馱(二合引)那摩枲鉢體弭羅叉烏怛波(二合)體弭囉叉惹那都(引)弭囉叉囉(引)惹都(引)弭?又租(引)囉都(引)弭?叉星賀都(引)弭?叉咩(引)渴囉(二合)都(引)弭?叉那(引)枿都(引)弭?叉薩哩波(二合)都(引)弭?叉薩哩嚩(二合)都(引)弭?叉?叉?(切身引)薩哩嚩(二合)婆曳毘藥(切身)薩哩舞(二合引)波捺囉(二合)侮(引)波薩哩吾(二合)播(引)野(引)細毘藥(切身)薩嚩(二合引)訶(引)唵(引)嚩底隷嚩底隷薩哩嚩(二合)訥瑟吒(二合引)喃(引)屹囕(二合)汀滿馱(引)弭薩嚩(二合引)訶(引)那謨(引)囉怛那(二合)夜(引)野那謨(引)摩(引)哩(引)載禰嚩多(引)潩摩(引)哩(引)嗟(引)禰嚩多(引)野(引)紇哩(二合)捺琰摩(引)嚩哩多(二合)曳奢(引)弭怛[寧*也](切身)佗(引)嚩多隷嚩捺(引)隷嚩囉(引)隸嚩囉(引)訶目契薩哩嚩(二合)訥瑟吒(二合引)喃(引)滿馱目龕薩嚩(二合引)訶(引)
由念此明出生無量大德威光。復次五十七字屬持明藏。於諸怖畏守護饒益。真言曰。
怛[寧*也](切身)佗(引)遏胝末胝那胝酤那胝吒枳姹囉枳姹囉枳烏嚕末底嚕嚕末底覩嚕呬隷弭隷薩哩嚩(二合)倪也(切身)努波捺誐那謨(引)薩哩嚩(二合)三摩三沒馱(引)?悉殿都彌滿怛囉(二合)鉢捺(引)薩嚩(二合引)訶(引)
論曰。此護身者。以湯藥衣服等為眾生利益。先如是作。謂已所樂著受用之具。起染污罪。由是菩薩於諸眾生一切當捨。又若不希他物。已所資具時不樂著則唯飲食起染污罪。雖不念飲食。於眾生事。或不愛樂。謂於飲食作他物想。無染污罪。然唯自利是罪滿足。於別解脫得波羅夷罪。又說此所受用彼一眾生為主。此一眾生為主。如是護身皆為過失。非如奴僕常於一主營務役使。自所有物即彼所有。然法集經云。菩薩譬若僮僕應代。一切眾生隨何所作。
論曰。非說於一主者。彼為利他。設若僮僕為病惱等。主乃未言而或先飯。得無咎耶。菩薩如是修作所有親近不知是事。若心能了知此清淨理行廣大捨。然於是理勿應疑惑一切當捨故。如前佛說唯備喉急。此護身者。為利眾生。當如是說覺了斯義。如理開示使無忘失。
護受用福品第七
論曰。如是護身應知已釋。護受用者次當今說。復次起善修作。是中以智觀察。此諸學處護受用事。斯不為難。最上授所問經說。此學處者。於平等見善所修作。善修作者。極遠諦觀棄諸受用。
論曰。此奢摩他容於後時。然於是理了如所說得此成就。所謂節去受用。而於是事真實成就。自然於餘廣多受用。損而能捨餘無他事。又如最上授所問經云。妻子奴僕作業使人。是正所受用。若自若他。聞菩提分斷斯所作。能捨不捨餘無他事。於利益眾生極能稱量。及菩薩所極善稱量。斷斯所作。能捨不捨餘無他事。此獲成就。於此疑者。菩薩別解脫。亦作是說。
復次舍利子。若出家菩薩求菩提分。應知說施。云何名施。謂若色施乃至法施。為法施者。舍利子。若在家菩薩以殑伽沙數佛剎七寶滿中持用布施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舍利子。若出家菩薩以一四句偈。如說修行乃至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又舍利子。豈諸如來於出家者。說無財施。以要言之。舍利子。若有所得墮滿鉢中及所餘物。應分彼食與同梵行。彼復來求若衣若鉢。如佛所說有長三衣。隨所應捨。又若闕少是三衣者及為依止住淨梵行。此不應捨。所以者何。畢竟如來不說施此三衣故。舍利子。菩薩以彼三衣施乞者時。然於師尊無闕親近。又舍利子。出家菩薩唯應為法而親近故。彼所求者。當知攝受。唯一眾生未及利益多眾生聚。是故菩薩於眾生所深心修作。若減失大利斷滅善事。如是說為剎那遠離廣大善分。如是乃至棄捨或不棄捨。又如海意經云。大乘者斷多財利乃至我決定說。菩薩如是成辦。由何趣入。廣如最上授所問經說。
論曰。若說為他修作當捨己事。如維摩詰所說經云。問曰。維摩詰生死有畏當何所依。答曰。文殊師利。菩薩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問曰。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依何住。答曰。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依一切眾生而住。又問曰。欲依一切眾生住者復何所住。答曰。應住解脫一切眾生故。又如法集經云。商主菩薩白言。世尊。若菩薩樂欲菩提。最先一切眾生。不為己事乃至世尊。是名法集。
論曰。捨此即成自利。問何故減失利益眾生。謂懷怖懼不為眾生自任重負。由減失故不觀利他。唯於世間修自利行。復何差別。謂若菩薩不棄己德而成他善。或怖惡道自受苦惱。此為二種。謂若是苦。我或當受。故不應捨。如經所說。獲大罪報。如寶積經云。佛言。迦葉波。有四種法。說名相似菩薩。謂自利求安而不濟度苦惱眾生等。又最上授所問經彼說次第。若云先無我執。則是菩薩學處。亦如法集經云。具壽須菩提語無所發菩薩言。善男子。菩薩當云何住。答曰。若為眾生不捨正行。問曰。云何為諸眾生不離正行。答曰。謂不捨大慈大悲。須菩提言。云何菩薩大慈。答曰。若以身命及諸善本。當施一切眾生而不求報。又問。云何菩薩大悲。答曰。若菩薩樂欲菩提。最先一切眾生而不自取證。彼經復說。此一切菩薩學處。以大悲為本。世尊畢竟令彼不斷利他。是菩薩義。故定非究竟。是中我當觀大福海施大義利。匪定一向違害生滅。又決定寂靜神變經說。彼昔有王。見一比丘於千歲中入滅盡定。以是緣故。有諸比丘讀誦經典求菩薩行。尊重法欲受信施食。發如是心。我為求法以此善根為法捨施。百錢迦羅努貝底執著妙樂等事。如前次第。說無過失。或俱說為護受用福。
論曰。復次廣樂自利果報守護清淨。如那羅延所問經云。守護戒者。非國王因。非天趣因。非爍迦羅因。非受用因。非富樂因。非形色因。非顯色因。非美譽因。乃至守護戒者。無地獄恐怖。如是無畜生琰魔羅界恐怖。以要言之。守護戒者。唯除住佛眼者。乃至守護戒者。利樂一切眾生。相應義故。彼戒蘊菩薩如是行相。得具足十種無減失法。何等為十。所謂得轉輪聖王而無減失。求佛菩提亦無雜亂。得爍迦羅亦無減失。願覩諸佛得無障難。如是為梵天王亦無減失。聽聞妙法得無退墮。乃至如其所聞讀誦經法。具菩薩行皆無減失。於諸善法不斷辯才。求深禪定亦無減失。乃至如是住戒蘊菩薩摩訶薩。常為一切之所禮敬。謂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供養恭敬歌詠讚歎。亦為諸龍王阿修羅王等而常尊重。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之所親近。及諸智者而常讚仰。為佛嗟諮。若天若人。一切眾生之所憐愍。乃至不行四種之行。唯除化度眾生。何等為四。所謂不行無相之行。亦復不行空諸佛剎。又亦不行生邪見家及墮諸惡趣。
論曰。如前所捨彼煩惱力及憍慢等。守護福報。亦復布施。然於是福自不希報。此欲守護唯為利他。後不生悔。如最上授所問經云。若布施已。是心設不生悔而逐彼後者。憂不憂等皆名追悔。減滅福報令罪增長。若不發露於佛覆藏。而翻彼善說為罪性。復次於彼罪惱行懺除者。由此無罪而獲福喜。
論曰。利益眾生者。不以財利之心而為發露。如寶雲經說。譬如藥王而自讚己德。不為過失。復說欲守護福者。於名聞利養菩薩常當遠離高舉。以清淨法捨愚癡暗。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九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護受用福品第七之二
寶積經云。佛言。迦葉波。若菩薩具此四法。則未生善法令滅。已生善法亦不增長。何等為四。謂於世間深著過慢。巧構言辭耽著利養。樂觀種姓嫌讚菩薩。於未說未聞契經而輒生誹謗。又說一切有部云。如是髮毛爪塔及諸身分。見已淨信發恭敬心。是大德比丘比丘尼等。從此地面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至金輪際。是比丘所有若干沙數千倍轉輪聖王受用福報。乃至具壽優波離向如來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若佛所說是比丘善根。如是廣大。世尊。云何有是善根。言汝於此尚能散滅。佛言。優波離。謂忍此動亂而隨彼見。如彼梵行而親梵行。優波離。由斯善根亦復廣大。然汝於此尚能散滅。優波離。是故當如是學。又若積薪所焚。心可無壞。況彼識身等。文殊神變經云。所對害者。謂百劫中積修其善。有所減失說為對害。華嚴經說。普捄眾生妙德夜神因緣。如前已說。
論曰。當於是時互相誹謗。增不善本減失壽量。色力安隱悉皆減少。無有少分示饒益者。唯說追求名聞利養作高舉事。如寶雲經說。佛言。善男子。菩薩得珍寶聚量若須彌。而取彼施。或得弊陋之物。亦取彼施。所以者何。彼如是思惟。由此眾生慳貪嫉妬惜自他物而常鬪諍。以是因緣處生死海之所沈溺。我欲於彼令長夜中利益安樂。故受彼施。然竟不作己有。亦復不起貪著之心。唯為供養諸佛法僧。亦復轉施一切眾生。如貧苦者得活身命。亦令施者極生歡喜。具如彼說。得施無憍慢。彼復又云。設有人來以施因緣歌頌稱讚。是人不生高舉。逮無憍慢。又若於我歌頌稱讚。謂起即滅非久如間。設使再三於諸時處歌頌稱讚。當生何智。謂諸法無常無住無強無力。令心卑下勿生高舉。逮無憍慢。如是菩薩於名聞利養歌頌稱讚等事。悉住正念。彼復又云。譬若旃陀羅子遊行世間。卑下其意得離憍慢。隨所住已生乞食想。復如彼說。善男子。一者菩薩若捨家出家。為諸親眷朋屬之所棄捨。猶若死屍。以是因緣摧伏我慢。二者已毀形好被壞色衣身貌異俗。以是因緣摧伏我慢。三者剃除鬚髮手持應器。於親非親遊行乞食。以是因緣摧伏我慢。四者如旃陀羅子卑下其心遊行乞食。以是因緣摧伏我慢。五者由乞食故得遂生成為他繫屬。以是因緣摧伏我慢。六者雖為他毀。為乞食故亦受彼施。以是因緣摧伏我慢。七者尊重供獻阿闍梨等。以是因緣摧伏我慢。八者行住威儀安詳平正。令梵行者見已歡喜。以是因緣。摧伏我慢。九者於諸佛法所未得者願此當得。以是因緣摧伏我慢。十者於瞋忿心有情之中多行忍辱。以是因緣摧伏我慢。又海意經云。若菩薩得身清淨。具相莊嚴手足柔軟。殊妙可愛成福生身。諸根不減身分圓滿。然於形好亦無醉傲。不以嚴身而求觸樂。若諸眾生種種色相。菩薩爾時為求法故謙下恭敬。彼經又云。譬如大海處地卑下。所有一切江河及諸細流速疾趣入。世尊。菩薩敬重師尊心不高舉亦復如是。一切甚深法門及微細善。於其耳根速疾趣入。世尊。是故菩薩安住正念。若高舉我慢不重師尊。亦不恭敬禮拜。當知菩薩是為魔鉤所制。又如出世間品云。佛言。佛子。菩薩有十種魔事。何等為十。一者於和尚阿闍梨父母沙門婆羅門住於正行向正道者不起尊重。是為魔事。二者謂諸法師說殊勝法說廣大法。於大乘中知涅槃道。及餘契經得總持王無有休息。然於法師不起尊重。及於所聞不作善巧。是為魔事。三者然於會中聞說大法。於法師所不樂讚美。況起淨信。是為魔事。四者好起過慢自執己見陵蔑他人。罔知己短心無揀擇。是為魔事。五者好起過慢自無知覺。於阿羅漢補特伽羅。隱蔽覆藏他實有德謂不如己。應讚不讚。是為魔事。六者了知是法是律真為佛語。為嫌其人頗嫌其法。謗正法已於別受持。是為魔事。七者自求高座。謂言我行道法不應親近執事。於他久修梵行大德耆舊不起承迎。是為魔事。八者貌不溫恭復多顰蹙。言極麁獷心伺過惡。是為魔事。九者由增上慢喜調戲故。不親有德不生恭敬。亦不諮問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應作何者不作。又何所作於長夜中而得安樂利益。又何所作於長夜中而不能得安樂利益。癡冥頑很為慢所持不明出要。是為魔事。十者由慢所覆。設過佛出亦復遠離。壞夙善根竟無新起。說不應說多起鬪諍。謂此法行返為是處墮大邪惡。於菩提心根力聖財斯不可得。百千劫中常不值佛。況復聞法。是為十種魔事。佛言。佛子。菩薩捨此十種魔事得十種智業。
論曰。此中智業者。說善住化度一切眾生等。護國經云。彼人墮蔑戾車罪惡邊地貧賤中生。聾盲闇鈍而無威德。親近愚蒙執著我慢。又如法集經說。謂諸菩薩欲取佛土者。即眾生土是為佛土。由是得諸佛法。不壞正行。謂諸善行惡行無不依止眾生而轉。故惡行者依罪惡起。彼善行者依人天等。寶光明陀羅尼經云。佛言。佛子。此初發心菩薩先於一切眾生發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利益心。安樂心。憐愍心。潤澤心。愛樂心。攝取心。守護心。平等心。教授心。稱讚心。是十種發心為若此入解信力。財印經云。我已得住一切眾生作弟子者。亦令他住一切眾生作弟子故。俱獲安隱。以要言之。我已先住恭敬禮拜。亦化一切眾生當住恭敬禮拜。又如維摩詰所說經云。若樂說世間清淨無難故。則隨所化調伏一切有情。來生淨佛國土。
論曰。若踞座洗足思惟。應何所作愛樂尊重等事。故華嚴經云。爾時有王名法音蓋。於大眾中處師子座。有諸人眾一時合掌住立其前。如是恭敬為王作禮。乃至爾時法音蓋王見諸乞者。生大歡喜具大悲愍。假使三千界內俱為轉輪聖王經無數劫。所得妙樂過於前說。乃至淨居天王於無際劫行寂靜解脫門。亦過前說。善男子。譬若有人唯行愛育父母兄弟姊妹朋屬男女妻妾時久乖離。後於曠野歘然值遇。更相慰問。極生愛重瞻視無厭。善男子。此法音蓋王亦復如是。見來乞者具大愛樂。心生喜樂發起最上大希有心。乃至於諸乞者生一子想。生父母想。生福田想。善知識想。堅固力想。極難得想。難行能行想。多作想。最上成辦想。近住菩提道想。阿闍梨教誡想。如其來者知眾生性之所承事。平等無礙一切捨。施設棄己身如其所欲。復次選地清淨塗拭莊嚴。捨自利樂等。
論曰。若乃主者淨信。則侍從等亦當淨信。教令具足饒益。應如是作意。向來比丘身有疾病。昔佛世尊尚為承事。如比丘雜誦律云。佛言。佛子。汝勿嫌棄是病比丘。我於比丘中尊尚為承事。持此病比丘衣。乃至洗盥。如是言已。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來勿應洗此病比丘衣覆不淨故。我當為洗。佛告阿難。汝應洗此病比丘衣。如來當以親手盥水。爾時具壽阿難陀於病者比丘為浣彼衣。如來尚以親手盥水。乃至總略。時具壽阿難陀如彼病比丘所唱言。善哉汝當為起。我今侍汝於外出。外住已。如來亦復親手盥水。語阿難言。
汝廣大承事 濟度生歡喜
為憂苦損惱 捨離於眾生
若人此淨信 成就良福田
所有世間中 非餘眾生類
譬如意賢瓶 欲悕醇乳汁
尊重彼天言 是故生恭敬
亦如新婦法 承事無暫捨
救無量眾生 後當獲出離
又若現前尊 任持於頂上
置眾生髻中 一心故無動
設墮阿鼻獄 若今造當造
諸廣大度門 脩行如是善
自我為主宰 我義不可得
於彼彼造作 不為慢所使
喜樂淨諸根 苦故入煩惱
由喜默諸根 為作斯化度
眾生若在苦 舉身如焰然
於諸欲悅意 有方便憐愍
愍諸造苦者 故我求是苦
若倦於忍默 如罪當懺悔
設於世尊所 頂足俱散壞
我捨諸世間 承事如來故
我造諸眾生 憐愍無疑惑
見如是等人 由何不尊敬
我親事如來 正成於自利
為除世間苦 故我持淨戒
假若一強人 摧壞於大眾
願長覩眾生 使無能作者
又若眾強人 一一如王力
況無如是威 何容行酷罰
設逢暴主時 治官獄卒等
力行悲愍心 拯濟於群有
極怒何所為 寧同地獄苦
若惱逼眾生 造此亦當受
大喜何所施 豈容獲正覺
若悅豫眾生 造此亦當受
汝後當作佛 出濟諸眾生
云何不暫觀 現住稱讚者
巍昂清淨身 及壽量長遠
逮得生死忍 轉輪王妙樂
若慈心供養 名大身眾生
以佛淨福報 為佛大身者
論曰。修慈心觀。如月燈經云。乃至供養無量無數百千萬億不可稱量歌羅頻婆羅等諸佛剎土。如是供養已。不如以一慈心。如是次第供養恭敬。常得遠離高舉不如理作意。
論曰。一心人解是事。如寶雲經說。善男子。云何菩薩不如理作意。為是菩薩獨處閑靜住無雜亂。發如是心。我由獨處閑靜住無雜亂故。唯我能順如來法律。汝諸沙門婆羅門等皆住雜亂。於輪迴行多所耽著。不能隨順如來法律。是為菩薩得不如理作意。彼經復說。菩薩起精進時。於此精進不拒教誨。謂不自矜己德。亦不陵蔑他人。如是名為善惠發生。然於自所脩習。亦求他誨。如是菩薩得謙下精進。
論曰。已略說此護受用福。若迴向菩提。如無盡意經云。佛言。舍利子。若人以少善根迴向菩提。乃至坐菩提場終無散滅。譬如一渧之水墮大海中乃至住劫邊際終無散滅。
清淨品第八
論曰。護身等說。有三種清淨。今當說是義。云何謂己身受用清淨俱獲安隱。若人於身示現淨飲食。成熟正等菩提。如祕密大乘經云。復次菩薩於大城邑大塚壙間。以無數百千眾生充滿其中。而菩薩摩訶薩示死滅相現旁生趣大身眾生。乃至令食身肉。於命終時得生天界及餘。善趣。以是因緣。乃至最後入於涅盤。所謂菩薩宿願清淨。於此長夜酬其宿願作利益事。臨命終時。令食身肉。以是因緣得生天界。乃至最後入於涅盤。謂若成就持戒。成就思惟。成就希求。宿願如是。彼經復說。現法身光為諸眾生作利益事。寂惠當知。譬如活命醫王集諸妙藥擣篩和合成女人相。姝妙端正人所樂見。而善安立施作等事。行住坐臥如其分別。諸有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長者居士。而或來詣活命醫王。時彼妙藥所成女人相與給侍。由給侍故。一切輕安得無病惱。佛言寂惠。汝且觀是活命醫王。深植妙樂除世間病。然餘醫師無有是智。寂惠。現法身光菩薩亦復如是。乃至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餘眾生。為貪瞋癡遍觸其身熾然燒煮。若彈指頃一切煩惱遠離燒煮。身獲輕安。所謂菩薩宿願極清淨故。
論曰。此身清淨義者。譬如苗稼為草所覆而不滋茂。是菩提芽為煩惱覆亦不增勝若不行對治思惟悕求。何容解脫令彼增長。汝諸世間一心伺察。罪業清淨則身器清淨。說為正覺。復次罪清淨者。四法經云。佛言。慈氏。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何等為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復次悔過行者。於不善業行多所改悔。二對治行者。謂造不善業已極為善業。及餘利益之所對待。三制止力者。由讀誦禁戒得無毀犯。四依止力者。謂歸依佛法僧寶。亦不棄捨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決定滅彼罪等。佛言。慈氏。是為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清淨品第八之二
論曰。復次應知說悔過行。如金光明經偈云。
十方住世 兩足之尊 以悲慜心
當證知我 若我先造 廣大罪業
住十力前 皆悉懺悔 未識佛時
未識父母 未識善惡 我造此罪
自恃種族 及恃財寶 盛年傲逸
我造此罪 心念口言 造眾惡業
謂不可見 我造此罪 愚夫惡行
煩惱覆心 由無智暗 近惡知識
遊戲樂著 或住憂恚 財無厭足
我造此罪 貧窮諂詐 由生慳嫉
不親聖人 我造此罪 因欲生怖
於去住時 不得自在 我造此罪
因欲恚怒 動擾其心 飢渴所逼
我造此罪 飲食衣服 由斯三種
諸結熱惱 我造此罪 身語意業
三種惡行 具如是相 我悉懺悔
若於佛法 及聲聞眾 不起尊重
我悉懺悔 又若緣覺 及菩薩眾
不生恭敬 我悉懺悔 或於有德
諸說法師 不起承迎 我悉懺悔
由謗正法 而常無智 不敬父母
我悉懺悔
十方三世佛 觀察護念我
心運無緣悲 哀受我懺悔
我於百劫中 先若造諸罪
常懷憂怖心 哀愍願消除
又心常怯弱 怖此諸過咎
於四威儀中 曾無歡樂想
諸佛具大悲 除諸世間怖
今當願攝受 解脫諸怖畏
我先造諸罪 對如來發露
以佛大悲水 洗滌煩惱垢
又若此罪惡 一切皆懺悔
若已作之罪 皆不敢覆藏
若未作之業 一切不復造
謂身業三種 及語四過愆
與意業三毒 一切皆懺悔
論曰。菩薩所得罪犯。約勝說有輕重。故優波離所問經云。於根本罪等比而說。何者復重。佛言。優波離。住大乘菩薩。如犯殑伽沙數貪罪與一瞋罪。於菩薩乘為作校量。此二罪中。瞋唯屬重。所以者何。優波離。起瞋者捨離眾生。然起貪者愛護眾生。優波離。若愛護眾生則不為煩惱。於菩薩所無有災橫等怖。乃至是故優波離。若有犯貪罪者。皆名無罪。是義云何。愛護眾生者如前增勝。故我說深心有是悲愍。佛言。優波離。菩薩若無方便善巧。則畏犯貪罪。若菩薩有是方便善巧者。則怖犯瞋罪。而不怖犯彼貪愛。何以故。方便善巧者具悲智二種。而不捨離眾生。若捨眾生者。唯一智惠悟解苦空。或唯悲愍。非久如間為煩惱力之所減滅。如方便善巧經云。善男子。譬若取明之人為彼羂索五處繫縛。以真言王於所求法即能超越。由一真言明力。悉能斷除一切縛法。善男子。是菩薩方便善巧受五欲樂亦復如是。然於所作不亂正行。謂若以一智力遍一切智心。淨諸欲樂當生梵世。
論曰。瞋義云何。謂本性為大罪故。由廣分別不生方便悲愍。行恚怒者然非利益。何名過失。以容受彼則長養煩惱減失悲愍。斯為過失。斷此根者後當可見。若菩薩如於眾生失悲愍心。則於眾生廣大利益相續減失。故聖諦品云。應知如父見子起悲愍心。謂若棄除世間利樂悲愍。則亦當遠諸有智。又若菩薩勸行於欲減失利益。是故說貪過咎得二種難。彼著欲者。譬無目人違害父母。於下劣欲而生苦惱損減天趣。又著欲者。毀犯禁戒遠離人境。是故希求已樂厭捨他苦。非真實見。應以他苦惱如己苦惱。然不自脩習。起二種失。如月燈經說。佛告阿難。假使有人從足至頂。洞然熾焰成一火聚。復有人來語如是言。我勸汝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戲。佛告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勸就此身可共五欲歌舞嬉戲不。阿難白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是人於歌舞嬉戲。由分別橫起。勸就此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戲。如來不爾。往昔修菩提行時。見諸眾生三惡道苦及貧窮者。心無悅樂。
論曰。世間有子不見父母。懷檐痛苦有此大恩。唯見己樂或親非親愍惜覆藏。守護善法幢者勿行邪欲此於眾生或為利益或復損害。謂若縈纏嗜彼欲者。斯為過咎。具正梵行作利益故。若比丘入是行處。應如母妹而供侍之。不應於他如梵行類。成就眾生固當遠離。如無盡意經云。於時非時復捨其所作。或見眾生增上利益。亦住是學處。又方便善巧經云。昔光明梵志於四萬二千歲中嚴持梵行。住七步已發生悲愍。設犯禁戒受地獄苦。不應棄彼令趣命終。善男子。是光明梵志即時執彼右手。作如是言。姊起如其所欲。以要言之。善男子。如是深妙欲中起大悲心於十千劫受輪迴苦。後復還修梵行。善男子。以菩薩方便善巧得生梵世彼經又說。若有菩薩為一眾生發善根者。於其色相如罪所墮。百千劫中受地獄苦之所燒煮。世尊。彼菩薩然起是罪無地獄苦。謂由於一眾生亦不捨離此善根故。彼經又云。善男子。此方便善巧菩薩有極重罪。謂或時遇惡知識勸就此蘊取證涅盤。然於後際不復堪任被斯鎧甲。何容化度一切眾生。故我不起是心。如彼輪轉化度眾生。又若設有是罪。如其法行使無過咎。善男子。若出家菩薩一切分別所造過四重罪。是菩薩具方便善巧者。隨起即悔。說為無罪。如寶雲經所明。造極無間者。謂令人死。聲聞律中名根本罪處。又若?剝鹿屬如起悲愍。說為無罪。此貪得者。若菩薩起貪猶生善趣則不應瞋怒。如說方便善巧菩薩樂作貪暗。於妙女色極樂修作。數數願求生女人中。厭彼貪心。捨女身已。得丈夫相成大身者。佛告阿難。汝見如是功德不。自餘眾生雖行如是起猛利貪。然猶出離苦器生人天趣。乃至藥王大士。云何菩薩起瞋。謂若發生煩惱。何容施諸妙樂等。
論曰。若為此名聞如是。於餘眾生利益方便設起貪者。說為無罪。此方便善巧菩薩所造利益。而不棄捨眾生。廣如彼說。然非得地六度妙行。於此伺察極善相應。是故不容瞋等。又優婆離所問經云。佛言。舍利子。菩薩有二大罪。何等為二。謂心與瞋俱及與癡俱。乃至舍利子。應先志誠懺十惡罪及五種?。亦當懺悔。謂手執眼觀心難制止。或於一眾生兼餘二種。舍利子。復說有重五無間罪。謂具作此菩薩。或時於他婦女染行非法手斷命根。盜佛塔物四方僧物。菩薩爾時如犯彼罪。應向三十五如來前於晝夜中一懺悔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那謨釋迦牟尼佛 那謨金剛消伏壞散佛 那謨寶焰佛 那謨龍自在王佛 那謨勇猛軍佛 那謨勤勇喜佛 那謨寶火佛 那謨寶月光佛 那謨不空見佛 那謨寶月佛 那謨離垢佛 那謨勇施佛 那謨梵德佛 那謨梵施佛 那謨水王佛 那謨水天佛 那謨賢吉祥佛 那謨栴檀吉祥佛 那謨無邊威德佛 那謨光吉祥佛 那謨無憂吉祥佛 那謨那羅延佛 那謨華吉祥佛 那謨淨照明遊戲神通佛 那謨蓮華光游戲神通佛 那謨財吉祥佛 那謨念吉祥佛 那謨善名稱吉祥佛 那謨因陀羅網幢王佛 那謨善游步吉祥佛 那謨安祥行佛 那謨勝游步佛 那謨普遍光嚴吉祥佛 那謨寶蓮華勝游步佛 那謨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如是現前乃至一切世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惟佛世尊觀察護念。我於今生或至餘生。及無始來生死輪轉造業障罪。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或盜窣堵波物四方僧物。五無間業十不善業道。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由斯業障毀除禁戒。應墮地獄。或旁生趣焰魔境界。若生邊地及蔑戾車生長壽天。設得為人諸根不具。深著邪見離佛出世。此諸業障佛以真實惠。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稱量。悉知悉見。今悉懺悔不敢覆藏。若我毀犯禁戒等罪。願佛世尊觀察哀愍。若我今生或至餘生。及無始來生死輪轉。乃至於旁生趣。或嘗施一摶食護一淨戒。若脩梵行所有善根。化度眾生發菩提心。及無上智一切善根。如稱量已無不迴向最上最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我今亦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所迴向。乃至偈云。
懺除一切罪 諸福皆隨喜
及勸請諸佛 演說無上道
過去及未來 現住人中尊
無邊功德海 一切歸命禮
舍利子。是菩薩於三十五如來前。如是作已。是諸如來隨知作意。得罪清淨。由罪清淨故。此諸佛世尊當現其前。如是解脫利益眾生現諸相好。由是愚夫異生於此化度輒生疑惑。乃至一切聲聞及緣覺眾。而不能使彼惡作罪處清淨地。若有菩薩於此諸佛如來名號。而常持念。晝夜三時轉正法行。出離彼罪得三摩地。說此是名悔過及對治行。
論曰。讀誦甚深經典得彼罪滅。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云。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所以者何。是人先世所造罪業。應墮惡道。由見是法。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得佛菩提等。
論曰。信解空性得罪惡清淨故。如來藏經云。佛言。迦葉波。有十不善業道。是為大罪。此最極殺生者。謂若殺父斷緣覺命。最極不與取者。謂若欺奪三寶財物。最極欲邪行者。謂起污母及無學尼。最極妄語者。謂言我是如來。最極兩舌者。謂於聖眾作離間語。最極惡口者。謂呵毀聖賢。最極綺語者。謂巧構浮飾亂諸法欲。最極貪者。於正道財利起侵奪心。最極瞋者。於五無間無悲愍心。最極邪見者。謂橫起僻執深險惡見。迦葉波。若一眾生具足如是十不善業道大罪者。如來以是因緣宣說法要。為令悟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命者無作無受。是行是造作是幻化。然諸法性即煩惱性。入解諸法自體明亮。信解諸法種種清淨。我不說有眾生墮惡趣者。又淨諸業障經云。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觀非律是律則見罪非罪。觀輪回界即涅槃界則見諸煩惱是為緣生。當知是人得業障清淨。又底哩三昧耶王經說對治行云。若閉目觀緣諸佛菩薩。誦百字明八千遍已。開眼備覩佛菩薩等。得離彼罪。或右繞佛塔。誦八千遍塔像經典。隨一現前。如儀廣說。又尊那陀羅尼經云。若念誦已。乃至夢見是相。得滅彼罪。若夢天女授乳酪飯。得離彼罪。或見日月昇虛空中猛火水牛及黑丈夫怖走而去。又若夢見比丘比丘尼眾或乳木樹白象。白牛山峯舡舫處大殿堂及師子座聽聞妙法。應知悉是罪滅之相。又如來形像品說對治行云。譬若有人不淨塗身臭惡可厭。以水洗灌施妙塗香。而彼臭惡即時遠離。如是造作五無間罪。具足遍行十不善業道。若得信解如來造佛形像。得離彼罪。由無罪故。智惠殊勝具菩提心。由殊勝故。而或出家堅持淨戒。花積陀羅尼經云。爾時師子遊戲如來當住於世。經百千歲施諸妙樂。時彼如來般涅盤後起舍利塔。若人以菩提心持彼一花供養如來。合掌稱名或洒水為淨。及一花鬘塗香花燈乃至身行一步超諸言說。稱南無佛。於彼師子游戲如來勿應疑惑。若於一劫百劫千劫。返墮惡道者。則無有是處。又藥師瑠璃光王經云。若持五戒十戒菩薩四重戒。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如於所受或有毀犯怖墮惡道。若人專念藥師瑠璃光王如來名號。如其供養。是人決定不墮惡趣。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若我稱讚彼佛世尊藥師瑠璃光王如來所有功德。是為諸佛甚深境界。汝無疑惑生實信不。爾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所說經中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中所集善行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最為高遠。具大威光可使墜地。妙高山王亦可傾動。是諸佛言終無異也。世尊。然有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境界。便發是言。由何唯念一如來名。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斯不信便生誹謗。於長夜中退失利樂。佛告阿難。若聞彼佛名墮惡趣者。無有是處。阿難。此是諸佛甚深境界。難可信解。阿難。汝信解者。應知皆是如來威神之所建立。非諸聲聞緣覺未登地者。唯除一生所繫菩薩摩訶薩。故彼經又云。若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具足八分齋戒。一年三年受是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前者。若得聞是藥師瑠璃光王如來名號。是人臨命終時。八大菩薩皆以神通來示正道。復有種種間色。世所希有。眾寶蓮華自然化生。或復生於天上。如是生處而宿植善根。彼無窮盡。亦復無有墮惡道怖。彼天歿已復生人世。為轉輪王統四大洲。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一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清淨品第八之三
與無量百千萬俱胝眾住十善業道。後復生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大種族中。財物豐饒庫藏盈溢。色相眷屬皆悉具足。彼經又云。若有女人得聞是藥師瑠璃光王如來名號受持者。後轉女身。又文殊莊嚴佛剎功德經云。妙吉祥言。我亦恭敬是惠上菩薩。光幢菩薩。如意願菩薩。寂根菩薩。若有女人持是四菩薩名號者。得轉女身後不復受。
論曰。對治行略如前說。制止力今當說。如地藏經云。若菩薩摩訶薩離殺生者。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憂無怖及無悲惱驚懾毛竪。以斯善根果報。所有前際乘五趣輪溺生死海。因是殺生。造身語意一切業障。自作教他及隨喜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一切摧滅乃至不受其報。於現身中得壽命長遠。諸天及人之所愛樂。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乃至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憂無怖及無熱惱。不生動亂。於自財利而行喜足。終不希取非法之利。以斯善根乃至因是遠離不與取故。一切業障摧滅無餘不受其報。以要言之。如是十不善業道。亦能對壞自所修善。如月燈經云。聞瞋滅罪者。如說凡愚不實瞋罵誹謗者。安住忍伏盡諸往昔所造罪業。及於菩薩所起瞋等。
論曰。制止力已如前說。依止力今當說。故諸緣起中釋云。若能歸依佛者不墮惡道。捨此人身得生天趣。若法若僧亦同上說。又慈氏解脫經說。菩薩淨諸罪業者。諸不善法遍若大地。而劫火起時一切所有無不燒者。乃至譬若有人以喝吒迦汁一兩點。千兩鐵而作黃金。非彼多鐵能令少汁而返成鐵。此發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以一善根迴向智。能攝受一切業煩惱障成一切法智。非諸業煩惱障能令一切智心而為煩惱。善男子。又若有人持以一燈入照暗室。即時能破千年敻古之暗。此發一切智心亦復如是。如入一眾生心無明暗室。俱能破壞百千不可說劫敻古業煩惱障發智光明。善男子。如大龍王首戴如意摩尼寶王冠。無他冤敵等怖。此菩提心亦復如是。若菩薩具大悲心。無有惡道冤敵等怖。優波離所問經云。此住大乘菩薩摩訶薩。於初日分時有毀犯罪。當中日分時不捨行一切智心。如是菩薩得戒蘊具足。若中日分時有毀犯罪。當後日分時不捨行一切智心。則菩薩戒蘊亦復具足。我應復說如是次第。佛言。優波離。此住大乘菩薩或時捨戒學處。然於彼菩薩勿起惡作。亦勿隨轉。若復於彼聲聞乘者展轉說。為有毀犯罪。然聲聞人謂失戒蘊。應如是知乃至廣說。
忍辱品第九
論曰。此不遠離有多門轉。而善守護令戒長養。如是離業障縛破煩惱結。乃至聞忍不忍減失精進怠墮俱故。或復不聞不知等持方便。由無方便淨諸煩惱。是故懈退唯聞修習了雜亂行。謂誦習勤苦依止山林。彼脩行者。暫息雜亂而心無等持。然此止息亦等持攝。尚無少果。況餘淨諸煩惱設修此觀亦亡少善。乃至說淨諸煩惱。法集經云。此說忍有三種。謂安住苦忍。諦察法忍。耐冤害忍。安住苦忍者。得究竟行對治苦怖及得除遣著樂之愛。餘二種惱。彼云何說。謂瞋恚懈怠等。月燈經云。著樂之者亦不捨苦。又寶雲經說。若內懷憂悲苦惱者。住方便調伏忍。最上授所問經云。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應當遠離不如理損害。勿著世間八法所得妻孥及諸受用財穀豐饒。不以高舉逸豫。設諸衰弊亦不低下愁惱。應如是觀察諸有為相幻化所造。起高舉處息滅罪報。謂此父母妻子奴婢僕從親眷朋屬等。彼既非我。我亦非彼。如有偈云。若有所幹集。由何起愁惱。或無所幹集。亦何起愁惱。為所幹集者。以癡恚惱悶絕疲懈故。或執著勇悍起大過咎。癡迷追悔須臾夭壽。應遠離此無益。是難。
論曰。云何捨是愁惱。謂發輕軟心者。如最上問經云。於此遠離則令心柔軟如覩羅綿。又華嚴經云。應如勝財王童女發如是心滅諸煩惱。以無能勝心破諸瞋忿。以不動心於眾生海而不退墮深心境界。
論曰。脩習此者。不以為難。如其所有愚者尚爾。至若擔夫耕農畋獵剋苦脩習。荷負鄙事悕微細果。塵穢不淨心無悔惱。況復此等諸妙樂行。諸菩薩樂為最勝事趣無上果。又如諸鄙賤者少不饒益。於身難作尚無廢壞。但自繫念剛強領納。如決勝負。況復此等長時無益受諸苦惱。由何於善法財少不悕取。地獄治罰世間賊害。獄卒守護按治無遺。隨處遇會極為痛惱使勿為冤。於久遠時無諸繫縛。捍勞忍苦破煩惱賊淨盡無餘。於三有中被勝甲冑。執持器仗敗諸魔冤解眾生縛。由先脩習以少剋苦而得成就。於諸眾生脩苦樂想。謂諸苦生時。如其處所脩習樂想。住樂想者。即能成辦此果得三摩地。名超諸法樂。如父子集會經云。佛言。有三摩地。名超諸法樂。若菩薩得是三摩地者。於諸事緣受如是樂受不苦不樂。非一因緣如其處所而得樂想。譬若有人以因緣故。斷截手足及耳鼻等。耳鼻斷已。如其處所而得樂想。及以鞭杖之所打扑。翻如樂想。或為牢獄繫閉捶撻。謂作衣者。然酥燈者。然油燈者。碾蔗漿等者。如其處所而住樂想。作鵂鶹面者。作師子面者。撚曝㬠者。乃至造金錢者。造飲食者。供象酒等者。翻如樂想。或為挑目破壞命根。諸有損害及墮首等。翻如樂想。無苦樂想。所以者何。此菩薩摩訶薩如是願力長夜修作。若我為諸走使得近妙樂。若我為罪犯者。亦以承事尊重恭敬供養。一切時處得近妙樂。若遇惡言譏刺打扑刀仗割截乃至諸壞命根。一切所有得菩提樂。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具足如是作意如是事業如是願力。亦復具足一切眾生隨知樂想親近脩習於彼業報多所脩作。而得超諸法樂三摩地。若時菩薩得至一切法樂三摩地者。是故得大不動壞諸魔事。由是方便圓滿一切捨施。成就一切難行苦行。堅牢一切忍辱。策勵一切精進。助修一切禪定智惠。是故常喜。如月燈經說。常喜尊重常住正見。又無盡意經云。何等為喜。謂喜念法清淨信樂。發踊躍心不生懈怠。無諸熱惱不求五欲之樂。不離一切法樂。由心建立身喜覺喜起適悅意樂。如來身莊嚴相好希求善巧聽法無厭依實法行。由法生喜愛樂淨信。然於眾生覺了無礙。以最勝欲勤求佛法不捨法欲。廣大信解諸佛妙法示解脫乘。發最上心除慳悋心。若初發心施當施施已三輪清淨。歡喜布施。於妙尸羅亦常清淨。由持淨戒攝諸毀禁。而常超越諸惡道怖向佛禁戒堅固無毀。正使他人惡來罵辱。於語言道心不加報樂然故忍變以尊重逮無憍慢。貌常溫恭遠離顰蹙。先以愛語無諂無佞。淨意不邪心不麁澁。見諸勝己亦無曲抑。不覘乖謬不揚他失。修和敬法。於菩薩眾敬如佛。使敬諸佛法惜過身命。於諸師長如己父母。護諸眾生猶如一子。於和尚阿闍梨敬如佛想。於諸正行皆如上首。諸波羅蜜如愛手足。於說法師如諸妙寶。諸教令中如親五欲。於喜足行如無病惱。求勝妙法如希妙藥。於發露者如遇良醫。如是調御諸根使無懈怠。說此是名為喜。
論曰。此言學菩薩莊嚴者。如大雲經說。若樂地獄旁生者。於地獄趣心常戒定。雖處獄城而得如旅泊。又樂地獄者。於地獄趣心生愛著及與慳嫉。令地獄火轉復熾盛。
論曰。說安住苦忍者。故海意經云。有三種忍。佛言。海意。此菩薩摩訶薩如其所發一切智心寶中。或為非人毀犯淨戒。謂若諸魔魔民及天魔后魔。力所持。令魔使者固來侵害。震擊動搖期剋打擲。當於是時此大菩提發深固心令無所壞。亦復不壞。大悲精進解脫一切眾生。亦復不壞。令三寶種紹隆不斷。亦復不壞。諸佛法中於此相應積集善本。亦復不壞。成辦相好修習福行。亦復不壞。勇力精進嚴淨佛土。亦復不壞。求一切法不惜身命。亦復不壞。度諸眾生不著己樂。是中深心具如是意。若為一切眾生之所惡賤。或遇瞋恚譏毀罵辱及諸打擲。悉能忍受。至若一切眾生以惡心來逼惱摧壓。亦悉堪任不疲不懈不退不沒。勇猛精進勢力發現。捍勞忍苦起攝受心。又若有人以惡心來。若瞋若罵。妬害逼惱忿恚打擲。於如是心悉不加報。乃至設復有人於十方界執諸器仗逼逐其後。彼地方所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是中若遇一人發菩提心修布施心乃至脩智惠心者。聞彼發起一善根心。我當即至彼地方所。正使斷割其身節節支解如棗葉量。於是等事我悉堪忍。又若世間一切眾生皆起瞋恚巧出惡言罵辱譏毀。加以斷割其身節節支解如棗葉量。我當是時。於此眾生終不為起少分動擾之心。所以者何。然我此身於過去際無量無數生死輪轉。靡所不造。或處地獄畜生琰魔羅界。乃至今在人趣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然於身命曾無果利。雖復種種多所營作。緣此不能自利利他。設復生死最後邊際。使諸眾生於我身分斷割支解。寧受眾苦我終不捨一切智心。亦復不捨一切眾生及善法欲。所以者何。然我此身多種逼惱苦切殘毀。比地獄苦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剎曇分不及其一。又復於佛法中不捨大悲所緣一切眾生。以要言之。若有因緣起瞋恚者。我當以法斷除。云何為法。所謂愛樂於身。繫屬於身。取著於身。捨是身者即捨瞋恚。佛言。海意。於如是法聚而趣入者即能堪任一切眾生之所逼惱。乃至不惜其身而能棄捨。亦不愛樂者。此即能修布施波羅蜜多。復次若遇身欲壞時。大慈不捨一切眾生。此即能修持戒波羅蜜多。若遇身欲壞時。如義解脫堪任忍受。忍力發現亦不動擾其心。此即能修忍辱波羅蜜多。以勤勇力不捨攝受一切智心。於生死中發諸善行。此即能修精進波羅蜜多。復次若身壞時。於心發現一切智寶不捨菩提。如實觀察勝寂寂靜。此即能修靜慮波羅蜜多。若遇身欲壞時。觀身幻法猶如草木牆壁瓦礫。入解於身是無常是苦是無我是寂滅。如是諦察其身。此即能修勝惠波羅蜜多。乃至設復有人以惡心來瞋恚罵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遠離白法。我今發起精進勤求修習。植諸善本勿生厭足。乃願是人先坐道場。我當最後取成正覺。以要言之。是等眾生名未調伏者。未寂靜者。未密護者。未近寂者。為作義利莊嚴鎧甲。乃至我依此法。云何是瞋云何非瞋。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若是瞋非瞋若自若他。瞋與瞋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離此見。是即名忍。又般若云。若諸眾生有所諍競。應發是心。我當勸勉。我今於此諍競得無難遇。若諍競者及所諍事。然我於諸眾生為作橋梁。我若為他惡罵毀呰。汝何此語不應加報。但類癡人。及若啞羊不起鬪諍。他或惡來醜言罵辱於語言道心無損害。親近於他我應善語。不似於彼起斯過咎。乃至若我聞他過失亦不似彼。所以者何。我意無怒故。又若一切眾生所須妙樂者。我當與彼眾生妙樂乃至涅盤。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於他終不起瞋。及與自他起愚癡行。唯修堅固精進。以精進故。設壞身命而無恚惱不生顰蹙。又菩薩別解脫經云。若於恚怒眾生。如是安慰極善安慰。住此忍者得隨順法喜。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二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精進波羅蜜多品第十
論曰。雖聞住如是忍發生精進。然於此未聞尚起毀犯。如月燈經偈云。
傲法不護戒 為得幾多福
破戒縱多聞 無能免惡道
論曰。由聞具勝能者。那羅延所問經云。善男子。如所聞解得勝惠性。若聞息除煩惱。令煩惱魔皆不得便。是中廣如最上大仙本起經云。菩薩摩訶薩具足深心尊重法欲。住餘世界現諸佛前隨所聞法。若菩薩摩訶薩精進法欲。於山林中貯法伏藏。得無量經典法門如置掌中。又諸菩薩精進法欲而得佛現前。及諸天等與佛辯才。乃至命欲將盡。為佛世尊及諸天等增益壽命及與色力。住命千歲非本所求。為佛諸天共加持故。乃至求住一劫。又諸菩薩生法尊重。為佛世尊除老病苦。得授正念及通達辯才。乃至得授正見隨見能說。又若菩薩摩訶薩精進法欲無他一切冤敵等怖。是故精進多聞資糧善巧菩薩脩習得如是等。
論曰。菩薩聞幾種行入解毘奈耶。如無盡意經云。由聞八十種行而能入解。所謂欲行。深心行。深固心行。極相應行。無倨傲行。不放逸行。恭敬行。極尊重行。離名相行。善言行。承事行。聞利益行。作意行。不散亂行。無住行。寶想行。藥想行。消除一切疾病行。念器行。達解行。意喜行。悟入行。聽聞佛法無厭行。廣捨行了知調伏行。親近多聞行。喜樂容受所作行。身踊躍行。心悅樂行。聞不懈退行。聞義行。聞法行。聞威儀行。聞他說行。聞所未聞妙法行。聞神通行。不樂餘乘行。聞諸波羅蜜多行。聞菩薩藏行。聞攝事行。聞方便善巧行。聞梵行行。聞正念正知行。聞已生善巧行。聞未生善巧行。觀不淨行。觀慈行。觀緣生行。觀無常行。觀苦行。觀無我行。觀寂滅行。觀空無相無願行。無作行。善作行。建立真實行。無減失行。單己行。守護自心行。精進不懈行。諦察諸法行。對治煩惱行。希求自分善法行。降伏他分煩惱行。依止七財行。斷諸貧窮行。讚諸有智行。欣樂智者行。眾聖平等行。非聖淨信行。見諦行。遠離諸蘊過失行。稱量有為過失行。依義行。依法行。一切惡作行。利益自他行。於善脩作不發餘業行。趣向殊勝行。所得一切佛法行。彼經又云。若於助法相應則得如是智業。云何助法相應。謂若少務少求。慎語慎行。初夜後夜聞諸世間順理相應者。稱量利他數數推求。心無濁染除諸蓋障。於餘罪犯以智出離不起惡作。發起趣向。堅固正行。樂法敬法為法奧府。具足精進如救頭然。希求智惠為遊止處。不墮禁戒不捨重負。趣發殊勝捨無益眾。樂單己行於阿蘭若現前作意及聖種子杜多功德。喜足不亂欣樂法樂。不念世間語言。求出世法要。及無妄念通達義利。隨順真道。知持戒緣慚愧莊嚴。以堅實智破壞無智。以勝惠眼極妙清淨。覺了無明癡暗繫縛。謂廣大覺了。無邪曲覺了。分別覺了。現證覺了。不從他得。持自功德讚他功德。善所脩作不墮業報。是為智業清淨。又般若中說。應何所聞於方廣經論。當如是學。非義利者亦應遠離。所謂世間處論。鞭扑論。蠱毒論。默置論。童子戲劇論。乃至所有別部解脫等論。成就癡冥。善住一切菩薩乘者。悉應遠離。又如無盡意經云。有四種施。於說法師為智資糧而得成就。何等為四。一者謂紙筆墨經。二者嚴飾法座。三者具諸名聞利養。四者為攝受法不以諂詐稱讚。復有四護。何等為四。一者謂護己身。二者護善。三者護諸世間。四者護利益事。乃至復有四住。為智資糧而得成就。何等為四。一者住說法師。二者住法。三者住利養。四者住覺悟。是名四種。又華樓閣經云。若人以須彌量七寶聚。布施在家菩薩者。不如能以千錢奉施出家菩薩。或以信解出家功德。施一指節脩難行施。若諸所有。唯除出家得是大果。如來最上最聖非在家者有如是理。況復在家無智心不具足。如最上問經云。謂若一心於他眷屬等罪而能遠離。說為無罪。彼若不能遠離性難調故。於在家者建立是罪。
說阿蘭若品第十一
如最上授所問經說。依止住阿蘭若。次第居家者。性過失故。又如月燈經偈云。
不起著欲 遠離眷屬 棄捨在家
得無上道 若離於欲 如避火坑
怖畏在家 遠離眷屬 無上菩提
斯不難得 未有三世 諸佛如來
由常在家 住於欲地 而能獲得
勝妙菩提 捐捨王位 如棄欬涶
安住空閑 遠離諸欲 斷除煩惱
降伏魔冤 離垢無為 悟菩提道
飲食衣服 妙花塗香 而得承事
人中聖尊 如出家已 奉行正法
若有如是 求菩提者 善利眾生
厭有為事 趣向空閑 至行七步
所獲福報 最勝無比 若復值遇
非眾同分 樂處眾會 悕財利者
眾生隨行 離彼方所 是愚闇難
彼經又云。
智不為愚諍 猛利應當捨
離此極惡心 勿競愚者法
智不近於愚 了知愚本性
能使久相親 後當成怨嫉
智不保於愚 了知愚本性
謂體性癡冥 自當求破壞
由是諸異生 何有善知識
若法共言說 不順瞋過咎
斯愚法磣毒 故智者不保
愚與愚者合 如糞投不淨
智復與智俱 如酥置酥內
彼經又云。
常於世間 最極樂處 無有少分
若樂不樂 唯樂林泉 隨得受用
沙門勝樂 若於所有 一切都無
無有纖毫 所繫屬者 如風轉空
如獨覺行 乃至世間 諸最樂事
心常如風 無所繫著 若樂不樂
不有合集 謂此苦惱 不樂安住
謂若樂彼 無苦無違 離二邊故
唯此法樂 非人中樂
彼經又云。
彼得常時 微作相應 離別眾失
不諍少分 彼相應理 住阿蘭若
獲是功德 而常獲得 不悕有為
不樂世間 不增有漏 住山林者
獲是勝能 不起過分 常樂近寂
身語意密 及遠離行 住空閑者
獲多功德 得彼厭離 速悟解脫
寂靜解脫 住山林者 即住解脫
諸阿蘭若 獲是功德 棲止林泉
而常遠離 城邑聚落 樂遠離已
常如獨覺 無有伴侶 非久如間
得斯勝定
又護國經所說偈云。
棄捨在家 無量過咎 亦常不愛
深險思慮 得樂山林 諸根妙樂
寂靜功德 無有男女 戲笑言論
設有人來 如獨覺行 心淨無垢
不喜財利 意不耽著 處處少欲
當遠離此 諂求恭敬
最上問經云。我應不作眾生合集。非為於一眾生而起善根。或先所聞具剎那頃。繫著財利心不淨者。若天若人咸悉捨去。設一天人亦復捨去。又如寶樓閣經云。佛言。迦葉波。譬若有人泛大水中為渴而死。迦葉波。此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然於多法受持讀誦。而不能斷貪瞋癡渴。遊大法海為諸煩惱渴愛而死。後墮惡道。
論曰。是故決定依阿蘭若及相似處。又寶雲經說。若住所依之處。得行乞食。不近不遠。流泉浴池清淨無垢少怖畏處。樹葉花果皆悉具足。遠離險惡多諸龕窟寂靜第一。菩薩如是當依此處。應先晝夜六時自誦經典聲不高下。善閉諸根心不外馳。於此淨命繫念所受。善取其相不著睡眠。若王王臣剎利婆羅門及餘官屬。或親來詣阿蘭若處。彼比丘應作是言。善來大王。如所施設可就此座。王若坐時。比丘亦坐。王若不坐。比丘亦立。王若諸根動亂。應當讚言。大王。得大善利。王之境土有諸具戒具德多聞沙門婆羅門。安住其中。不為惡人冤賊惱害。王若諸根善淨堪為說法。即當為說善巧之法。審若不樂善巧則當為說厭離之法。審若不樂厭離則當令知如來有大慈悲具大威德。為諸來者剎利婆羅門及餘官屬。隨其所宜為作化度。彼若多聞堪任法器者。使聞妙法降伏其心。彼等眾生信樂是法得大歡喜。最上授所問經云。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應如是觀察是義。云何我住阿蘭若中。非獨沙門相者而多猛惡?悷。非密非靜非律儀非相應非願求之所共住。所謂非人諸惡鳥獸盜賊旃陀羅等之所共住。彼不具足沙門功德。爾時我住阿蘭若處。我應圓滿是沙門義。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阿蘭若行。應如是觀察。我以何義至阿蘭若。我當為此怖畏。云何怖畏。謂處眾憒閙怖。合集怖。貪瞋癡怖。憍慢覆很怖。慳嫉財利怖。色香味觸怖。蘊魔怖。煩惱魔怖。死魔怖。天魔怖。無常計常顛倒怖。無我為我顛倒怖。不淨為淨顛倒怖。執苦為樂顛倒怖。心意識怖。離障起障怖。身見怖。我我所怖。疑三世怖。惡友怖。惡屬怖。名聞利養怖。不見言見怖。不聞言聞怖。不覺言覺怖。不知言知怖。沙門垢穢怖。互相瞋忿怖。三界怖。諸有趣生怖。三惡道怖。總略一切不善作意怖。我為如是此惡怖畏行相詣阿蘭若住。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蘭若。當如是學。若怖生時。一切皆由我執所起。以要言之。復次住阿蘭若遠離我執則無我無我所無我相無我愛無我想無我見。不為我所持。不為我所計。捨離於我不為守護。住阿蘭若此非利益。復次長者。住空閑者。無己想無他想。若於諸法無說則於諸法無雜。以要言之。長者。譬如阿蘭若處藥草樹林不驚不怖不畏。亦無驚懾毛豎。此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行亦復如是。於身發起藥草樹林牆壁瓦礫之想。心如幻化。所生何有。分別及有怖畏驚懾毛豎。如是深心於身觀察。是身無有我人眾生壽者養者意生儒童虛妄遍計。此怖畏者但有假名。虛妄遍計不應分別。如彼阿蘭若處藥草樹林無有主宰亦無攝屬。此阿蘭若無有攝屬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如是知已。應起是行。所以者何。住空閑者。猶若強屍無有主宰亦無攝屬。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如住空閑。於此知已依佛所說住阿蘭若。即得圓滿白法深植善根。然後出詣聚落國邑。入於王宮而為說法。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讀誦演說解其義趣。入彼眾中而得恭敬。親近和尚阿闍梨及耆舊中。而新學比丘亦應尊敬亦無懈怠。悉自營辦無令他惱。亦應勿使尊重承事。當如是觀察。又如來應等正覺為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眾生尊重供養。乃至諸有所作悉自營辦不怖承事。況復我今欲求無學。如是承事一切眾生。若我承事於他一切供給。則我諸有所作悉自成辦。不復悕求承事供給。所以者何。長者。此尊重承事者。於比丘功德法中攝取毀犯。造此攝取者。因得承事故。我勿由是法造此攝取。彼經又說。復次長者。彼阿蘭若菩薩法。若見若聞和尚阿闍梨疾病者。雖處逈野應往問訊。謂若旦時詣彼。應發是心。設復為他所請讀誦解說令住僧坊者。如阿蘭若。心勿受著。如是住阿蘭若。求法無厭。於一切事皆空閑想。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三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說阿蘭若品第十一之餘
寶積經云。復次阿蘭若行若諸異生未得果者。見虎狼至勿生驚怖。當發是心。我本詣此阿蘭若處。已捨身命不應驚畏。為起慈心遠離過失使無怖懼。又若虎狼斷我命根噉我身肉應起是心。我得善利以不堅身而當獲堅固。若復不能令噉我肉。豈彼虎狼得樂觸耶。以要言之。復次阿蘭若行。有非人來。若美若醜。不應愛樂。亦勿損害。若有往昔見佛諸天來此阿蘭若比丘所起諸問難時。彼比丘如力所能。隨所學法為諸天說。又若有深問難時。阿蘭若比丘。或未能答而不生恭敬者。應語彼言。我今未得無學。若我當勤佛教。時聞法已盡能通解答一切問。我今唯能得聞是法。乃至總略。若住阿蘭若處藥草樹林。尚不取著。云何為生何等為滅。如是觀察。是身無我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誰生誰滅。畢竟無有生滅之者。是身亦復如是。譬若草木牆壁瓦礫無我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和合故即生。因緣離散故即滅。復次於勝義中無有一法是生是滅彼經又說。復次阿蘭若行。應發是心。然我至此阿蘭若處獨無伴侶。若我所起善作惡作。爾時此有天龍藥叉佛世尊等。知我深心俱為我證。又若住此阿蘭若中以心不善自在游逸。又若至此極遠之處。獨無伴侶無親近者。無我無取。應如實覺。欲尋恚尋害尋及餘不善法尋。悉如實覺。若我於此不異其眾樂處有情憒閙中者即為欺誑天龍藥叉諸佛世尊。若如所作天龍藥叉不為呵厭。諸佛世尊悉皆歡喜。
治心品第十二(禪定波羅蜜多附)
論曰。於此阿蘭若修是禪定。如般若經云修此禪定波羅蜜多者。得心不散亂利諸眾生。所以者何。起世間定彼尚亦然。乃至心散亂者皆不可得。況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得心不散亂。乃至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彼經又說。復次須菩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修禪定波羅蜜多行時。於一切相智相應作意則善入禪定。若眼見色不取其相。亦不執取隨形妙好。若於眼根不修制止。則依邪妄損惱於餘惡不善心隨其流轉。護眼根者。制此令盡。如是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了味身所著觸意所知法。皆不取相亦不執取隨形妙好。若於意根不修制止。則於餘惡不善非法之心隨其流轉。護意根者。制此令盡則行住坐臥語默時處。悉不捨離三摩呬多。得彼手足不生動搖口無雜言亦無戲笑諸根不亂。若身若心俱無妄失三業寂靜。於顯密中如律儀道。乃至喜足易養易滿。善入行處遠離憒閙。於得不得無有高下等無差別。如是苦樂毀譽若讚不讚若夭若壽亦無高下等無差別。若冤若親心常湛然。是聖非聖其聲無雜。於樂不樂猶如一相無高無下。等無差別超諸違順。所以者何。於自相空如不真實。則見諸法無生無滅。乃至廣說。
論曰。喜樂修習者遠諸懈退。而常作意者息除高舉。於此二種是所對治。護國經偈云。
無量俱胝劫 所有佛出世
由是大仙尊 剎那獲勝益
遠離於放逸 解脫諸染欲
此有為虛妄 如幻夢所見
乖離非久住 諸愛亦不常
如奮力營求 諸波羅蜜地
乃至悟菩提 精進無疑惑
大戲樂經廣說偈云。
老病死苦 如火焰然 三有熾盛
無適無莫 未離輪轉 常處愚瞑
譬若狂蜂 處罃器內 三界無常
如戲劇者 及秋空雲 旋生旋滅
人命遷壞 過於山水 輕捷迅速
如電飛空 虛天界城 遍三惡道
無明橫起 愛有所生 被轉五趣
如陶家輪 常樂美色 及妙音響
清淨香味 細滑觸樂 貪著此者
如被囚縶 如鹿寄網 如猴被縛
常懷怖懼 作冤家想 此欲樂者
極多憂惱 如鋒銳刀 亦如毒藥
智者遠離 如棄糞瓶 愚懵念著
為怖畏因 及為苦本 愛有所纏
疾趣衰老 常樂欲者 怖無歸捄
昔有聖人 了知此欲 怖如猛火
如大淤泥 如持蜜刀 如避空劍
又諸智者 了知此欲 如糞穢瓶
如毒蛇首 如木耦驢 如塗人血
如死狗頭 如惡冤家 又諸聖智
了知此欲 譬水中月 如山谷響
如鏡中像 如戲劇人 如夢所見
又此欲樂 智者了悟 如幻如焰
如水泡沫 剎那而住 遍計所起
虛妄不實 但謂盛年 任持色相
意樂此者 實愚夫行 及老病至
壞苦所吞 退失光澤 如竭河流
財力豐饒 庫藏盈積 愛樂此者
實愚夫行 或至匱財 後疾耗滅
遠離於人 如空園林
譬如花果樹 愛樂人悕取
貧窶衰老時 厭棄如鴝鵅
豐財壯色者 樂生和悅意
貧窶衰老時 厭棄如死屍
又此衰老相 年邁極過朽
譬如雷電火 焚餘枯槁樹
此衰老可畏 亦猶朽故宅
是故牟尼尊 說速求出離
又若娑羅林 為藤蔓所縛
如男女眷屬 枯乾速衰朽
又若溺泥夫 頓乏於勇健
此老相亦然 趨捷無快利
老變形容醜 威雄勢力衰
長別妙樂尋 趣死無光澤
此百種病惱 固非安隱樂
是相於世間 熾然如猛獸
觀若老苦病 是世間苦惱
俱捨妙樂尋 說速求出要
又如霜與雪 奪草木滋茂
病苦於世間 壞命根色力
倉庫多崇積 追求極邊際
常如疾病人 好起瞋恚事
及冤害讎對 炎熱如空日
及至死滅時 財命俱散壞
譬川流不返 如菓葉墮樹
亦如河中梗 漂沈不自在
隨業果難停 獨去無伴侶
此死滅之法 又若磨竭魚
吞噉無量眾 如金翅食龍
及獸王搏象 若猛火焰然
焚燒諸草木
又教示勝軍大王經說。佛言。大王。譬若四方有四山來。堅固精實周普連匝。狀一合成無有缺漏。亦無間隙。是中空界地際一切動植悉歸磨滅。誰有踊躑而可逃避。及以勢力呪禁藥術財物等事而令退轉。佛言。大王。世有四種大怖畏事亦復如是。誰有踊躑而可逃避。及以勢力呪禁藥術財物等事而能退轉。何等為四。謂衰老病死。佛言。大王。一者衰勢來時摧逼興盛。二者老相現時摧逼少壯。三者病苦集時摧逼調適。四者死滅侵時摧逼壽命。此復云何。佛言。大王。亦如師子為眾獸王。色相勇健皆悉具足。爪牙剛利入鹿群中。搏取其鹿隨應所欲。然鹿踊躑入猛獸口無能為也。佛言。大王。死箭射人亦復如是。縱使剛強無能逃越。無歸無救亦無投寄。節節支解血肉枯竭。飢渴熱惱。張口大息手足紛亂。於追求事悉無堪能。涎涕流溢便利不淨。塗污支體餘命漸滅。中有現前隨業緣起。焰魔使者甚可怖畏。趣黑夜分於出入息最後而盡。唯己獨行更無伴侶。奄背此生倏往佗世。奔大險道入大黑暗。涉大曠野趣大稠林。泛大溟海業風飄墮。所向冥寞曾無標記。餘無歸捄餘無投寄。佛言。大王。唯法與法是歸是捄。是所投寄。佛言。大王。此善法者。如寒者得火。如熱者遇涼。渴者飲清冷水。飢者食珍美饌。疾病者遇良醫藥。怖畏者得強力伴。是為歸捄。佛言。大王。此諸善法。有大勢力亦復如是。無歸捄者為作歸捄。無投竄者為作投竄。大王。是故應知。有現無常者現滅盡者。法爾如是。唯死怖畏。佛言。大王。王恃所為悉非善法。所以者何。大王。然此身者從昔已來縱加守護及加瑩飾上妙飲膳恣情飽滿。及命終時未免飢渴逼惱而死。如是身者雖以種種可愛奇文侈服上妙細㲲。行住坐臥隨意嚴飾。及命終時穢惡不淨要當流出。大王。又此身者雖以澡沐塗香粖香熏香妙花無量嚴飾。及命終時不久臭穢。又此身者后妃婇女眷屬圍繞。種種妓樂歌舞嬉戲。及諸僮僕悅意快然。及命終時未免怖畏及諸苦惱。佛言。大王。至若此身雖處宮殿臺榭樓閣戶牖軒檻。彩繪嚴飾。種種花香及與燈明。屏幛幃幔床座茵褥。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寶瓶香鑪處處行列。及妙珠寶錦綺雜飾玩好之具。及命終時至塚墓間。骨肉毛髮膿血臭穢。屍臥地上都不覺知。佛言。大王。又此身者而常乘御象馬車乘。擊鼓吹貝作大音樂。張妙幰蓋執持扇拂。無量勇健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導從前後。百千官屬城邑人民叉手恭敬。不久要當屍臥車上。眾人荷挽出大城門。父母妻妾兄弟姊妹奴婢僕從作業使人心纏憂惱。頭髮被亂舉手拍頭悲咽哀慟咸歎苦哉。於我無捄無親無主。城邑人民銜悲瞻戀。至塚壙間。或復為諸烏鳶鵰鷲狐狼野干之所食噉。乃至餘骨積薪所焚。或[瘞-(人*人)+(乂*乂)]於地。風雨曝露末為微塵散擲餘方。佛言。大王。此身幻化終歸壞滅。一切諸行悉是無常。乃至廣說。
論曰。此貪瞋癡等一聚煩惱。至若對治脩習。因是遠離。故寶雲經說。對治貪者。於起貪緣悉能遠離。云何名對治貪及起貪緣對治。貪者若善了知。於起貪緣修不淨觀。云何名不淨觀。謂若於身髮毛爪齒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汗淚涕唾咽喉心肺肝膽脾腎生臟熟臟屎尿濃汁。菩薩於如是物而起觀察。則愚癡小兒顛狂不善。知是物已猶尚不起貪愛之心。況諸智者。是為菩薩修不淨觀。又如般若經云。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然於此身如實了知。善現。譬若解牛之師及師弟子斷牛命已復用利刀析為四分。若坐若立如實觀察。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亦復如是。然於此身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實觀察。乃至善現。又若耕夫或諸長者。滿治場中有種種穀。所謂菽麥稻梁脂麻芥子等。有明目人分別視之。如實了知彼種種穀。此是菽麥。此是稻梁。此是脂麻芥子等。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亦復如是。然於此身從頂至足髮毛爪齒種種不淨之所充滿。而菩薩如實觀察是身。唯有髮毛爪齒頭目脂髓肝膽脾腎生臟熟臟眵矃不淨等。乃至若詣塚間觀種種相。謂所棄屍於塚壙間或經一日二日乃至五日。身體膖脹青瘀臭惡皮穿肉潰膿血交流。見是事已。我與此身亦復如是。然此身者法爾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未解脫。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而於外身修隨所觀。乃至觀所棄屍。於塚壙間或經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為諸鳥獸烏鳶鵰鷲狐狼野干之所食噉。及餘種種螻蟻咂食。見是事已。我與此身亦復如是。然此身者法爾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未解脫。以要言之。又若觀所棄屍。於塚壙間蛆蟲咂食。不淨臭穢。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上說。乃至復次向悽慘道。觀所棄屍。肉銷骨現筋纏血污。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上說。復次向悽慘道。觀所棄屍。血肉都盡身骨相現。餘筋尚纏。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前說。復次向悽慘道。觀所棄屍。唯有眾骨散擲異方。所謂頭骨足骨腰骨背骨頸骨臂骨等。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前說。乃至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向悽慘道觀所棄屍。唯有骨在風飄雨漬白若珂貝。我與此身亦復如是。餘如上說。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行時。向悽慘道。觀所棄屍。唯有骨在。經歷多年變異青色。如泥處地碎末為塵。我與此身亦復如是。然此身者法爾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無解脫。
論曰。以不淨觀對治貪者。則修慈觀對治瞋恚。此乃平等。若不樂觀眾生者。此或於一飲食發生愛樂則於他妙樂悕求稱讚。無不愛樂。慈者度貪欲因緣不著染愛。是義有三種。無盡意經云。謂初發心菩薩修眾生緣慈。已習行菩薩修法緣慈。得無生法忍菩薩修無緣慈。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四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二之二(亦名禪定波羅蜜多品)
復有佛緣菩薩緣聲聞獨覺緣眾生緣等。彼眾生緣者。謂先樂與利益安樂。以禪定意與彼慈故。或有知識客寄近住。以己聚落如他聚落。乃至於此一方解脫。如是汝緣十方佛等亦無厭怠。如金剛幢迴向中說。具足修習菩薩行者。若所見色對治於愛。如是乃至聲香味觸法對治於愛。則無罪犯。是淨是善。最上光潔超諸妙樂。生適悅意起淨信樂。發生踊躍安住極喜。於分別心不生退惱。心意調柔諸根猛利常受妙樂。如是迴向一切諸佛。轉復迴向諸佛般若。而得具足不可思議佛妙樂行。然未同佛得善攝受三摩地樂。由是力能展轉得佛無量妙樂。具足無量佛解脫樂。攝受無量佛神通樂。得善攝受無數諸佛無著行樂。得佛自在如彼牛王所至遠近速疾妙樂。畢竟獲得無量佛力了知一切寂靜無生無滅等樂。於無著行而常等引得諸如來不二集行無瞋妙樂。是為菩薩常以如是善根迴向如來。迴向菩薩者。謂於意樂未圓滿者。迴向圓滿於一切智。未清淨者。深心清淨一切波羅蜜多。未成辦者。為令成辦發菩提心。猶若金剛令一切智鎧無有退屈。若令一切智鎧無退屈者。則於菩提妙樂隨所輕安。於諸善道無所退向。平等安住一切世間。圓滿大願修習一切菩薩之行。了知菩薩利根神通。由斯善根證一切智。以如是善根義故。迴向菩薩。又若學佛教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亦以善根如是迴向。若有眾生一彈指頃聞佛法聲。及賢聖眾為作尊重。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念佛圓滿迴向。念法方便迴向。尊重聖眾迴向。不離見佛迴向。清淨心迴向。通達佛法迴向。所修無量功德迴向。清淨一切神通善根迴向。斷諸法疑迴向。是為於聲聞辟支佛等學佛教者之所迴向。又彼菩薩亦以善根迴向一切眾生。所謂遠離地獄道迴向。斷除畜生道迴向。與琰摩羅界妙樂迴向。斷除墮諸惡趣迴向。令彼眾生樂欲增長無上菩提迴向。為令深心得一切智心迴向。不謗一切佛法迴向。畢竟成就一切智地迴向。畢竟清淨一切眾生迴向。以無量智迴向一切眾生。乃至所有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於身承事去來坐立。種種作業住律儀道。於律儀道不生瞋恚。身語意業如善修作。密緻諸根而或自身消息。按摩等事。眾味飲食。若開若合。若觀不觀。若臥若覺。而復自身詣彼承事。菩薩於一切智緣平等相應者無不迴向。彼一切智心樂利樂一切眾生。乃至意常救護一切世間。發起善根遠離憍逸。以要言之。令諸煩惱不復現前。為諸菩薩之所守護。決定勤求一切智道。愛樂親近諸有智者。乃至而能修習一切善根。速得圓滿相續諸行。以要言之。彼畜生趣者。或以少飯而能施與。令彼一切得生善趣。如是利益解脫迴向。彼畜生者。是為苦海。是苦所取。是為苦蘊。是名苦受。是為苦聚。是苦遷流。是苦邊際。是苦根本。是苦依處。於彼眾生不退迴向。又彼一切眾生緣者。謂於眾生現前作意。由先所作善根發菩提心迴向一切智故。不墮輪迴離諸險難得佛妙樂現前無礙超輪迴海永斷相續照明佛法起大慈故。如最勝金光明經慈悲藏伽陀云。
是金光明 最勝金鼓 所出妙聲
遍三千界 能息地獄 及焰摩羅
乃至人中 貧窮苦等 又此金鼓
滅除世間 一切障惱 亦願眾生
得除恐怖 如牟尼尊 寂靜無畏
如諸聖人 處生死海 修一切智
如彼所得 勝慧等持 及菩提分
功德大海 又此鼓音 願諸眾生
獲斯梵響 如佛證已 勝妙菩提
轉淨法輪 住無數劫 說法利生
滅貪瞋癡 煩惱眾苦 若有眾生
住於惡道 為火所燒 身常洞然
聞斯鼓音 如教誨言 令歸佛寶
又令眾生 得宿住念 於百千億
俱胝生中 念牢尼尊 聞甚深教
又此鼓音 常得近佛 淨脩善行
遠離罪惡 乃至偈云 又諸剎土
一切眾生 息除世間 所有諸苦
又若眾生 身分下劣 根缺減者
普得諸根 悉皆圓滿 若疾病者
身形怯弱 隨其方處 無所依怙
解脫眾病 得獲輕安 根力充實
又若眾生 王法所加 生種種怖
及多憂惱 彼諸眾生 苦難若至
最極惡事 百種怖畏 悉令解脫
或復捶打 枷鎖繫縛 種種苦具
逼切其身 又復無量 百千種類
憂畏愁歎 間擾其心 牢獄繫閉
打撻楚毒 一切解脫 被臨刑者
遽活軀命 眾苦雖至 得無怖懼
又若眾生 飢渴逼惱 令得上味
美膳飲食 盲者備覩 眾妙色相
聾者得聞 適意音響 彼裸形者
得細軟衣 貧窶眾生 得眾伏藏
倉庫豐饒 眾寶嚴飾 一切眾生
獲斯妙樂 無一眾生 受諸苦報
諸相端嚴 人所樂見 飲膳豐饒
福德具足 常得受用 無量妙樂
箜篌簫笛 眾妙音聲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念水即現 清淨池沼
金色蓮華 及優鉢羅 遍覆其上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乃至偈云
塗香花鬘 和合末香 每日三時
從樹而雨 眾生取已 咸生喜悅
供養十方 不可思議 一切如來
菩提妙法 諸大菩薩 遠塵離垢
諸聲聞眾 得離一切 卑下種族
及八難處 常值無難 最勝中王
常得親近 諸佛如來 乃至偈云
願諸女人 得為男子 剛健勇猛
智慧聰利 而常修行 諸菩提道
六波羅蜜 見十方佛 在寶樹下
處琉璃座 安隱快樂 圍繞恭敬
聞說妙法
論曰。此略明慈行對治於瞋。以緣生觀對治於癡。今當說是中緣生義。有稻稈經說。云何內緣生法繫屬於因。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無明則知無有行。乃至若無有生則知無有老死。又若實無明滅則行滅。如是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又彼無明不念我從行起。行亦不念我從無明得起。如是乃至生亦不念我從老死得起。老死亦不念我從生得起若實無明起者。則行起不可得。如是乃至生起則老死起亦不可得。應知是為內緣生法繫屬於因。復何內緣生法繫屬於緣。謂地水火風空識等界。和合於內繫屬於緣。云何地界。謂令此身聚集而轉。堅硬為性。說為地界。又若令身攝持造作。說為水界。又若令身煖性現前飲食成熟。說為火界。又若於身造出入息。說為風界。又若於身中有竅隙。說為空界。謂此名色猶如交蘆。令五識身相應繫屬。有漏意識。說為識界。若非此緣者。則身不轉。若內不闕地界。如是水火風空識界亦無闕減。彼彼和合則身定轉故。然此地界不念我能令身堅聚。水界不念我能令身攝持造作。火界不念我能令身溫煖飲食成熟。風界不念我能於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於身中成竅隙。識界不念我為緣生由是緣故身定得轉。又此地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如是水火風空識界亦復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復次無明者。是義云何。謂於此六界之中。起一想合想堅固想常樂我淨想眾生壽者意生儒童想自在主宰等想。如是種種無智。說為無明。由此無明謂實有境起貪瞋癡。即彼貪瞋癡境。此說為行。於事表了。此說為識。識俱生時彼四取蘊。說為名色。又此名色所依諸根。說為六處。三法和合。此說為觸。由觸領納。此說為受。受耽著故。此說名愛。愛深廣故。說名為取。取能生有。有復生因。由是蘊起名生。蘊熟為老。蘊滅名死。癡瞋染著畏死名憂。追感傷歎名悲。五識相應不常領納名苦。作意和合極苦名惱。如是引生隨煩惱等。乃至總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二之餘
復次所說真實行及邪妄行。謂無智無明。由是無明起三種行。謂福非福不動行等。此說是為無明緣行。又此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等隨所得識之所招集此說是為行緣識(今詳此處合有識緣名色一段經文梵本元闕)。如是名色及名色增長於六處門造作所起。此說是為名色緣六處。又此六處六觸身轉。此說是為六處緣觸若觸。生時令受所起。此說是為觸緣受。若受美味深喜樂著。此說是為受緣愛。喜耽味故若處樂色。色離散時數數追求而不棄捨。此說是為愛緣取。如是追求令後有起身語意業。此說是為取緣有。若業遷謝令蘊生起。此說是為有緣生。又若生已變異令熟及壞滅時。此說是為生緣老死。乃至是中由識等自體為種子。業自體為良田。無明愛等自體為煩惱。以業煩惱等令識種生者。謂此業為識種田事。愛為識種沃潤。無明為識種開發。然業不念我為識種田事。愛亦不念我為識種沃潤。無明不念我為識種開發。是識種子亦復不念我為眾緣所生。然識種子住於業地。以愛沃潤無明滋長生名色芽。此名色芽非自作非他作非二俱作。非自在天所化。不由時變。非一因生非無因生。無不繫於父母因緣和合耽染相續。是識種子於母腹中生名色芽。然此法爾無有主宰。無我無取等如虛空。體相幻化因緣不闕。由五種緣發生眼識。何等為五。謂眼識生時。藉眼及色空緣明緣作意緣等。是中眼識眼為所依色為所緣。明為照矚。空作無礙。同時作意為彼警發闕是緣者眼識不生。謂若不闕內眼根處。如是不闕色及空明作意緣等故。彼一切和合則能生眼識。而眼不念我與眼色為作所依。色亦不念我與眼識為作所緣。空亦不念我與眼識為作無礙。明亦不念我與眼識為作照矚。作意不念我與眼識而為警發。如是眼識不念我從緣生。然眼識生時。實藉眾緣和合而生。如其次第諸根生識隨應為說。然無有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但由業果因緣不闕之所建立。譬如無薪火則不生。是業煩惱所生識種亦復如是。彼彼生處相續和合生名色芽。如是法爾無有主宰。無我無取如虛空等。體相幻化因緣不闕。應知內緣生法有其五種。何等為五。所謂不常不斷無所至向因少果多相似相續。云何不常。謂若此邊蘊死彼邊蘊生。非即死邊蘊是彼生邊蘊。是曰不常。又不滅於死邊蘊而起於生邊蘊。亦非不滅於死邊蘊然起於生邊蘊。譬若權衡低昂時等。是曰不斷。又於異類眾生身處非眾同分生邊蘊起。是曰無所至向。又今少作善惡業因。於未來世多獲果報。是曰因少果多。又若此生作業則未來受報。是曰相似相續。佛言。舍利子。此緣生者以如實正惠。常修無我無人眾生壽者。如不顛倒則不生不滅。無作無為無對無礙無怖無奪無勤無懈。觀彼自性無有堅實。如病如癰如痛如害。是苦空無常無我等性。彼復隨觀前際不流轉者。謂我於過去世曾有耶。誰謂我於過去世曾有耶。我於過去世為無耶。誰謂我於過去世為無耶。復於後際不流轉者。我當未來世為有耶。誰謂我當未來世為有耶。我當未來世為無耶。誰謂我當未來世為無耶。復於現在世不流轉者。我於今有耶。誰謂我今有耶。云何為我今有耶。又十地經說。是中無明愛取。是為煩惱。流轉不斷行有。是為業。流轉不斷煩惱餘支。是為苦流轉不斷。復說無明緣行。是曰前際觀待。識及受等。是曰現在觀待。愛及有等。是曰後際觀待。此上所說皆名流轉。乃至如是。由繫屬故則為流轉。若離繫屬則無流轉。由和合故則為流轉。若離和合則無流轉。由是了知諸有為中多種過失。是故我今當斷繫屬及彼和合。然為化度一切眾生。畢竟不斷諸有為行。
念處品第十三
論曰。彼治心業略明緣生對治於癡。次當入解不淨身念處今當說。如法集經云。復次善男子。菩薩如是住身念處者。謂我此身從足足指跟踝腨脛膝髀臗骨腰脊腹肋胸脇手指肘腕肩臂頸項頭頰髑髏等狀。眾分積聚是即業有。由斯造作種種煩惱及隨煩惱。百千種類邪正分別。是身唯有髮毛爪齒血肉皮骨肝膽脾腎心肺腸胃生藏熟藏肪膏腦膜眵淚涎涕便利不淨多物積聚。以何為身。由是觀察身如虛空。則見一切諸法皆空。為空念處。了知是身由二種念。所謂流散及不流散。是身來者。不從前際。去者不至後際。亦不住二際中間。唯從顛倒和合造作。由斯領受。是中居處而為根本。然實無有主宰。亦無攝屬。但從客塵先所作事。身體形貌受用依止為所恃處。然此身者。唯有父母赤白和合不淨臭穢攬為自體。三毒憂惱常為賊害。是散壞法。種種百千病惱窟宅。如寶髻經說。是身無常而不久住死為後際。了知此已不應於身而生邪命。應當以身修三種淨施。何等為三謂身淨施。壽命淨施。受用淨施。是身無常。應當往詣一切眾生所親近承事。欲何所作。或如僕使或如弟子。離諸諂誑身過失等。是身無常。唯出入息為壽命因。寧造罪惡。是身無常。應於愛樂受用不生耽著。一切當捨。復次善男子。菩薩以身觀身念處。應觀自身及一切眾生身等同佛身。威神加持得離纏縛。然觀自身及一切眾生身與如來身無漏法性彼相無異故。應如是知。又無畏授所問經說。謂我此身非先所集。漸次散壞。譬若微塵。九竅流溢如瘡疱門。又諸毛孔有嚩羅弭迦。猶如毒蛇依止而住。身如聚沫體性怯弱。如水上泡暫生即滅。亦如陽焰本無有體。身如芭蕉中無有實。身如幻事為他教勅。身如惡友多諸諍訟。是身如猴性唯輕躁。是身如讎常伺其短。是身如賊機巧貪取。是身如囚常被縛戮。是身如冤不可愛樂。亦如魁膾能斷其命。又復此身如空聚落中無有我。如陶家輪無暫停止。如滓穢瓶不淨充滿。身如癰疽挃唯痛楚。身如朽宅不久遷壞。身如漏舡無堪濟渡。身如坏器漸當沮壞。又復此身如河岸樹必為駃流之所漂動。身如旅泊多諸艱苦。身如邸舍妄執主宰。如伺盜者常生暴惡。乃至是身如癡小兒要當守護。彼經復說。如是種種不淨之身。由我慢愚癡妄為光潔。智者所觀猶如穢瓶。眼鼻口等眵涕流出。云何於此多生貪慢。又彼偈云。
如愚癡童子 洗炭欲令白
設盡此生中 求白不可得
亦如無智人 洗身欲令潔
屢加於澡沐 至死不能淨
菩薩觀於身 九竅瘡疱門
八十千戶虫 依身而所住
菩薩觀於身 如刻木眾像
筋骨假連持 應知無主宰
菩薩觀於身 或受他飲食
應知同狐狼 來食自身肉
論曰。由飲食資助成廣大行。如是處處應當了知。受念處者。如寶髻經說。善男子。菩薩以受觀受念處了知眾生。依止大悲得如是樂。若一切眾生無有解脫。應當修習以受觀受念處。我當被大悲甲攝受調伏一切眾生。悉以彼樂滅除眾苦。我以大悲令貪行眾生了知樂受離於貪染。我以大悲令瞋行眾生了知苦受離諸過失。我以大悲令癡行眾生了知不苦不樂受捨俱生癡。又彼樂受不壞苦受不減不苦不樂受離於對治則無無明。若無無明彼何名受。云何了知一切無常及無我等。然此樂受即無常性。苦受即逼迫性。不苦不樂受即寂靜性。由此了知若樂若苦無常無我等。又無盡意經云。若受苦時當念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攝除於瞋離於顛倒分別受等。又法集經偈云。
說受為領納 領納復為誰
受者離於受 差別不可得
智者觀於受 住如是念處
彼相如菩提 光明遍寂靜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六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處品第十三之餘
論曰。此略說受念處。次明心念處者。如寶積經說。佛言。迦葉波。謂於此心或生愛樂或起厭患或多封著。於彼三際云何伺察。若過去則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非內非外亦非中間。皆不可得。又此心者不可色見。非所詮表亦非對治。非觀非照無住無著。然此心者一切如來尚無所見。餘何能觀。無別境界唯法想轉。迦葉波。是心如幻遍計不實。由所取故種種得生。心如虛空為諸煩惱及隨煩惱客塵所覆。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擊電剎那不住。心如惡友能生諸苦。心如漁師苦為樂想。心如鬼魅作諸嬈惱。心如藥叉伺噉精氣。心如狂賊壞諸善根。心如燈蛾常眄其色。心如鼙鼓唯警鬪戰。心如婢僕貪嗜殘味。是心如蠅觸羶膩器。是心如猪於不淨中謂為香潔。佛言。迦葉波。求是心者了不可得。由不可得故無所得。於過現未來皆不可得。則能超越三世有非有等。又寶髻經云。然此心者非外所有。故不可見。於蘊處界亦不可見。如是尋求不可見者。由何所緣數數得起。謂彼彼心緣如是事。云何說為心不可見。應知是心如利劍刃何能自斷。又復此心亦如指端指豈能說。心不可見亦復如是。乃至如人遠行其身輕轉迅疾如風。所至境界無能障礙。善男子。若人於此六處境界自他繫屬。心無愛著身不散亂。則於奢摩他心一境性得無障礙。是為心念處。又無盡意經說。以相應行修習莊嚴。於法性心而不減失。云何莊嚴彼法性心同於幻化。謂若自捨一切所有。而能回向彼法性心。是為嚴淨諸佛剎土。法念處者。亦如彼說。菩薩於法不觀法行法無可觀故。若非佛法非菩提道。則一切法皆非出離。了知此已得大悲三摩地。於一切法非有煩惱非無煩惱。得三輪無想。所以者何。了諸法性無有二相。是諸煩惱無積聚性。無貪性無瞋性無癡性。若能如是悟菩提者。了煩惱性即菩提性。是為法念處。又寶髻經云。善男子。菩薩以法觀法念處。若法起即生。法謝即滅。謂於法爾我人眾生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生老死等。若集即集行。若不集即不集行。若善不善及不動行。未有少法無其因緣而得生起。乃至於是法處深所伺察。不捨一切智菩提心故。如大戲樂經云。此有為行唯心造作。猶若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為雨沮壞。泥塗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為水流蕩。行如風燈生滅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無有實。復如空拳誑示愚騃。乃至或草葛等搓撚為繩。依瓶轆轤而能汲引。未嘗獨一有彼作用。一切有支互相依止聚集而轉。是前後際亦不可得。如人鑽火二手與木勤劬不息火乃得生。眾緣若離火勢隨滅。於如是行印所印已。若自若他即能超越斷常等行。如智商人於諸險道。所至方隅而得通達。
論曰。由無明愛等煩惱業緣之所招集成蘊處界。於勝義中皆不可得。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
論曰。說念處已。次復入解補特伽羅。決定成就相應空性斷根本已。餘煩惱等不復集行。又如來祕密經云。佛言。寂慧。譬如有樹名鉢羅奢。若斷其根即一切枝葉悉皆枯瘁。寂慧。此亦如是。若斷身見即能除滅一切煩惱。
論曰。分別空性有無量行相。如月燈經偈云。
若人信解如來教 於佛戒學無毀犯
悉能遠離諸女人 知法自性常空寂
拔除一切憂苦箭 或施醫藥令安穩
速得成斯二足尊 知法自性常空寂
若於身命斷支節 杖木捶打無恚惱
忍力最上人中月 知法自性常空寂
設百生中墮惡道 常得任持妙色相
亦復獲是五神通 而常安住諸佛所
又般若經云。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佛身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好者。於一切生中當念菩提心無令損壞。於菩薩行得無忘失。離惡知識及諸過咎。親近一切佛菩薩眾善知識等。為欲降伏諸天魔眾。淨諸業障。於一切法得無障礙。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發一念心。悉能超越東方殑伽沙等世界一切方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設住十方佛剎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說。乃至廣如諸法無我。滅業障縛則見諸法自性無滅。如父子合集經云。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及六觸處十八意所伺察。是補嚕沙為緣得生。云何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云何六觸處。謂眼觸處而見於色。若耳觸處得聞其聲。若鼻觸處能嗅於香。若舌觸處悉嘗於味。若身觸處親覺其觸。若意觸處則知於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謂眼見色已。若生適悅若生憂惱若住於捨。如是六根各各緣彼適悅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王。云何為內地界。謂於內身所生硬澁髮毛爪齒等若內地界不生亦無有滅則無集行。大王。若時女人而於內身如所思惟彼補嚕沙。彼補嚕沙亦生愛樂。由二和合羯邏藍生。又復如所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無有是處。若二女人無有是處。二補嚕沙亦無是處。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無是處。自體無實非相應故。云何說此為堅硬性。大王。此堅硬性相似而立。畢竟此身潰爛散滅。唯塚壙間是所歸趣。彼堅硬性從何所來。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內地界應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七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八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之二
大王。是外地界堅硬性者。爾時世間初建梵天所居宮殿。大寶所成。復生他化自在諸天所居宮殿。皆七寶成。大王。若無地界堅硬性生。彼何所來。復成大地厚八萬四千踰繕那。縱廣六萬踰繕那。復生輪圍大輪圍山。堅固安住同一金剛。復生蘇彌盧山庾健陀山?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黑山。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次第成已。堅固安住。若無地界堅硬性生。彼何所來。大王。又此世界欲壞滅時。或為火焚成為水漂或為風吹。而此大地為火燒時。譬然酥油其焰彌熾。乃至煤燼不復可見。若為水漂如投鹽水中。尋即消壞。若為毘嵐風所吹時。彼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散壞。淨盡無餘。大王。此外地界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地界與地界性。皆不可得。如實正慧而能了知。云何內水界。若此身內所有執受濕潤等性。彼復云何。所謂涎汗涕唾脂髓膿血溲便等物。為內水界。大王。若時忽見親愛人等眼中流淚。或為苦惱所逼流淚。或聞深法信重流淚。或為寒風所吹流淚。如是水界從何所來。水相乾時復何所去。乃至此界壞時遍興黑雲。三十二重彌覆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降澍洪雨。點大如象。晝夜傾注相續不絕。如是時分經五中劫。其水積滿上至梵世。大王。此大水界從何所來。又此世界將欲壞時。有二日出。二日出已。小河泉源悉皆乾竭。三日出時。無熱惱池流出四河亦皆枯涸。四日出時。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或二或三漸次減少至十踰繕那或二十踰繕那。次第枯竭至八十踰繕那。有餘水在。或深一多羅樹。或深至胸臆。或深如牛跡。乃至少水深一指面。當爾之時。大海中水悉皆乾竭。淨盡無餘。大王。此水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水界與水界性。皆不可得。云何身內火界。若此身中所有執受溫熱等性。彼復云何。所謂溫暖蒸熱。咀嚼飲食成熟變壞。使令安樂入熱數者。名內火界。云何外火界謂不執受溫熱相生。若復有人於曠野中尋求火緣。或以蒿艾。或牛糞屑。或兜羅綿。引火生已。或燒草木山林聚落。及餘方處皆為所燒。大王。如是火界。生無所來滅無所去。從本已來自性離故。云何身內風界。輕動等性。彼復云何。謂此內風。或時上行。或時下行。或住腹間。或脇或背。或發隱疹。或聚成塊。或如刀裂。或如針刺。出入息等遍滿身肢。外風界者。謂若此風從四方來。或緊如箭。或利如刃。若狂暴起。摧折林木墮裂山峯。若微細起飄舉身衣動多羅樹。名外風界。餘如前說。云何內空界。若此身內皮肉血等顯現增長離質礙性。彼復云何。謂若眼竅耳穴面門咽喉。嚥噉飲食所引滋味。於腸胃間通徹而出。若時業緣引生六處。諸處生已圍繞空界。此說名入內空界數。然彼空界從何所來。若復外所顯現離質礙性。名外空界。大王。若色變壞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虛空界本無盡故。安住不動猶如涅盤。遍一切處無有障礙。大王。譬如有人於彼高原穿鑿池井。於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從何所來。王言。無所從來。佛言。大王。設使彼人復填以土。於意云何。空何所去。王言。空無所去。所以者何。是虛空界無去來故。不住男相不住女相。大王。外虛空界本來無動。所以者何。自性離故。如實正慧而能了知。
復次大王。云何識界。謂若眼根為主各別所緣顯色形色及以表色。名眼識界。若六根為主緣於六境各別建立。名六識界。又此識界不著於根不住境界。非內非外及二中間。然此識界各各了別彼彼事已。即便滅謝。生無所來滅無所去。大王。識生時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識界與識界性皆不可得。如實正慧而能了知。大王。云何眼處。謂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若地界清淨則眼處清淨。若水火風界清淨則眼處清淨。何以故。由地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由風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無主宰故。無造作故。猶如涅盤自性淨故。大王。如是眼處各各尋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由地界空故則地界清淨。乃至風界空故則風界清淨。若諸法自性本空則彼界何有清淨。亦無忿諍。若淨若諍皆不可得。復有何色而可見耶。當知眼處畢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未來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離故。若自性無有則無男相亦無女相。何有愛樂若生愛樂是魔境界。若無愛樂是佛境界。何以故。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
大王。云何耳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乃至大王。諸法解脫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不可顯示。不可記別無所希望。大王。諸根各各樂著境界。眼緣色時而生樂著。是故說色為眼境界。又此眼根緣於色境有三種相矚。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瞋想。非愛非惡而起捨想。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為意境界。若彼意處緣可愛色極生樂著。為彼所牽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瞋行。於愛非愛起於癡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緣領納等相。准前應說。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大王。於意云何。彼夢覺已。憶念夢中婇女娛樂為實有不。王言。不也世尊。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為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眾人婇女畢竟無有。何況與之共相娛樂。當知是人徒自疲勞。念夢中境不復可得。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色已。心生愛樂復起執著。為彼所牽造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蘇囉若人若天。初識生名。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當知。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縛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名想耳。復次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冤對共相鬪戰。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鬪戰等事。為實有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為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冤對。何況與之共相鬪戰。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實。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惡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毀呰過失造瞋業行。餘同前說。復次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毘舍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癡迷悶絕。大王。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為鬼所嬈。為實爾不。不也世尊。夢中畢竟無鬼所惱。況癡迷耶。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是色。癡迷不了造癡業行。餘如前說。復次大王。譬如夢中得聞眾人美妙謌聲箜篌絃管諸音樂等。大王。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有歌樂。為實爾不。王曰。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眾人尚不可得。何況美妙諸樂音聲。是人徒自疲勞畢竟無有。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聞可意聲。聞已適悅復生樂著造貪業行。如是香等各各三種。准前應知。乃至大王。於此法中善自安意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人天中為作眼目為大燈炬而作照明。為作船師令渡彼岸。為大商主引至寶處。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其安隱。未涅盤者令證涅盤。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凡夫縛著無有厭足。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轉輪王名無量稱。威德名聞富貴自在。統四大洲獨為尊勝。隨所意樂而得受用。一切林樹常有花果。時世人民安隱無惱。復能降雨眾妙香水。金銀珍寶種種資具。諸有所須普皆充足。忽於一時昇忉利天。帝釋天主分座令坐。貪欲無厭欲侵其位。作是念已即便退沒。群臣圍繞咸共見之。譬如生酥置熱沙中不得久住。將趣命終。爾時有王名曰作愛。見是事已而作是言。我當云何於諸世間善說斯事。時無量稱語作愛言。汝於未來當如是說。彼無量稱貪無厭故自取命終。乃至是故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當自安意勿生信順。身如陽焰自性無有。色受想行自性不實亦復如是。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八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之餘
論曰。此說依世俗勝義建立諸法。當如是知。若時世尊以一切智觀察世間。現證了知依世俗說則有六趣。若天若人及阿蘇囉地獄餓鬼傍生。上下種族受報貧富。衰盛苦樂及以毀譽。色無色等種種相生。若時如來出現世間。諸眾生等於善逝所。發生淨信樂勝義說。是時如來為利眾生如證而說。諸法之實無有造作。無有分別。無有知覺。無有顯示。亦無言說。如是諸法一切皆空。若如是者。云何世尊復說受記無上正等菩提。於此法中以何為色。復何名為受想行識。而能記別無上正等菩提。由是了知色本無故。則菩提無生。乃至識本無故亦同是說。於諸法中。皆無所得。何名為佛。何名菩提。何名菩薩。何名受記。若色色空。乃至若識識空。但依世俗剎那建立。如是言說但名想耳。智者於此勿生瞋惱。如世尊說。諸法實際畢竟無盡。彼樂變化天不解深義。執我為有亦無障礙。世尊復說。諸法菩提自性離故。若能覺了即是親近無量菩提。所以者何。若離菩提則無涅盤。若無涅盤樂欲則無輪回可怖。世尊。如樂變化天所執有。我不可得故。況復實際而可得耶。時娑婆界主聞佛說已即生領解。說伽陀曰。
如人夢中飢所逼 縱食百味飽何有
了斯夢相本來空 諸法自性亦如是
如人善說諸言論 聞已咸生於愛樂
若言若愛二皆無 是中不得生疑惑
譬如琴瑟發妙音 彼聲自性無所有
了知蘊愛亦同然 妙慧推之不可得
譬如商珂大音響 聞已尋求何所生
彼聲自性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上味諸餚饍 食已資身使充實
如是身味本來無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天帝現寶幢 諸天咸覩生愛樂
了知是相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有人分地界 強名城邑本來無
亦若身城自性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譬如集會人擊鼓 眾共聞已生忻悅
彼聲自性本來空 則了大仙一切法
又如擊鼓藉緣生 若無濕潤聲彌震
尋求是相何所來 則了大仙一切法
復如擊鼓出洪音 彼無思慮及呼召
如是分別本來無 則了大仙一切法
論曰。此復明前義。謂眼等諸法自性無有。若諸法無有則無成辦。若無成辦則無生滅。乃至眼根所緣三相愛非愛等皆不可得。無有言說亦無表示。譬如空拳舉示小兒。但誑於彼都無有實。至於名量亦不可得。此勝義空決定無有。如人夢中為彼大仙現威猛相而斷其首。智者覺已。了知一切皆自識現。由是解脫。如大樹緊那羅王問世尊言。若所說法悉皆是空。云何世尊與我受記。我亦不知。自住樓閣不增不滅。亦不散壞受用無盡。是相云何。佛言。汝當了知彼一切法自性清淨法界本空。猶如鏡中現其影像。如造車輪聚集而顯。我說作業自性亦爾。又如林樹由風所吹兩相摩擊而發於火。如是思惟。火何所得。我說作業亦復如是。如說有人壽滿百歲。應知無有積聚年歲而可見也。又如法集經說。眼之與色本無有諍。如是耳聲乃至意法亦無有諍。云何眼色無有所諍。以二和合不相違故。乃至意法二相和合亦復如是。若不和合則有所諍。世尊。法無有二。是故不諍。諸法無二各不相知。由不相知則無分別。若離分別則無生滅。無有增減。不生愛樂亦無厭患。不住輪回不著涅盤。世尊。若於諸法不樂不厭。應知則無染淨等相。世尊。若言如是我知如是我覺。皆是虛妄之所分別。世尊。若復於此眼等諸法。善了知已。不作是念。我能分別。當知是人不與物諍則能隨順沙門道行。為見法者。為見佛者。為見眾生者。為見空性者。世尊。見無所見。是名諸法無見。彼經又云。無所發菩薩問曰。如如空者。於法何說。佛言。彼如如空不生不滅。若如是者。諸法皆空。時無所發菩薩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說一切法皆無生滅。世尊。何故復說有為諸法悉皆生滅。若如是者。則佛之塔廟決定生滅。善男子。如來大悲為除世間眾生驚怖。隨順宣說生滅之法。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況生滅耶。如般若經云。具壽須菩提。無生法者。何名無生。須菩提言。舍利子。生無所生是無生法。
論曰。此名積集清淨福行而成菩提。以清淨慈緣於有情。善觀察已無眾生相。若復供養十方善逝。彼二足尊已離垢染亦不可見。應當供養苦惱眾生。是調御師之所教勅。人中上供而以施之。以大悲心拔除眾苦。獲安隱樂發生淨慧斷除煩惱。於此正理善了知已當離疑惑。如是供養果不難得。了佛正教如教觀身念八聖道斷諸癡染。當捨己身承事諸佛。不希世間諸天妙樂。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若寂遍寂。為出苦道。
云何建立世俗諸法。謂於虛妄處和合相應凡夫迷倒。謂為子想依止成就。說勝義空處則無是相。以一切法本無生故。如無垢稱經說。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曰。虛妄分別以何為本。曰顛倒想為本。又曰。顛倒想孰為本。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則能建立一切諸法。又般若經云。應當捨家安住勇猛斷除煩惱。心淨平等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又法集經云。善解空者。心不依止世間所有利衰稱譏忻慼毀譽。於諸苦惱不生厭患。於諸快樂不生愛著。不為世法之所破壞。善解空者。則了空性無有少法而生取捨。若無取捨則無貪厭。此則名為善見空者善知空者。於一切法無有執著。若無執著。則於諸法無有所諍。
論曰。此明剎那心得清淨。謂由我慢輕捨眾生。了知我見本來無有。彼若一心專注能斷。是人速疾心得清淨。如是觀察於一切處諸眾生所。常樂尊重離於攀緣及所分別自他平等何有相違。如是行學斯不為難。譬若如意摩尼寶珠人所愛樂非能自貴。是故於他當生尊重。謂由顛倒分別執著。於有情邊。而生慳悋或生毀訾。皆由我慢之所纏縛。以是緣故。多生讚毀增長熱惱如何鼻燃。是聲無心於讚。何有此妄慧起彼適悅生。何於他言而生於愛。他喜若生非我有故。常樂平等自取安靜。解分別縛離讚毀相。如是了知都無果利。又於財利多生喜惱。慣習慳嫉機巧希求。順違二種俱獲重罪。隨順正理當起對治。摧我慢峯心速清淨。離語言過專樂寂默。唯除教誨相續顯示。了諸妄法無有堅實。生苦之本不得久住。
正命受用品第十五
復次長者。若在家菩薩當樂正命平等受用。遠離非法邪活命等。如寶雲經說。云何菩薩於施者所不以身業假現威儀。若舉足時不詐徐步。若下足時不作瞻視。現思惟相。云何菩薩語不矯詐不為利養。而現細語柔軟語愛語隨順語。云何菩薩心不諂曲不為利養。語現少欲心廣貪求內懷熱惱。云何菩薩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而現異相。若見施者終不自言我乏衣服臥具飲食病緣醫藥願垂惠施。云何菩薩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虛言鼓動。若見施者不作詐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而施於我。我以某物而報彼恩。又言。以我少欲持戒多聞故施。我起悲心而攝受之。乃至身行惡者。為利養故奔走往來而破禁戒。若見餘人同梵行者所得利養。興心損壞。是名菩薩離於險惡而求利養。云何捨離非法利養。謂此菩薩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不生侵損。云何捨離不淨利養。謂此菩薩於窣堵波若法若僧所有之物不作互用。若有所得亦不肯受。云何捨離耽著利養。謂此菩薩所得之物。不攝於己不自衒富亦不積聚。隨時而施沙門梵志婆羅門等。或施父母親眷朋屬。或自受用。若受用時不生染著。若時菩薩不獲利養。心不生苦亦無熱惱。或復施者無有所施。菩薩於彼不生瞋心。又無盡意經說。無有眾生不堪受施如其所許持用施之。有來乞者。不起惱施。不為他人逼迫而施。無勞倦施。無異相施。無輕易施。無背面施。無棄擲施。無不敬施。無分別施。無不自手施。無不依時施。無不平等施。無惱眾生施。又如最上授所問經云。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若有人求乞所須物。當依我作而給與之。若樂酒者使生正念。即與其飲後復令斷。如是菩薩清淨方便攝受眾生。若其內心愛樂不捨。菩薩即為種種訶毀。酒之過失如利刀劍。決定遠離不令相續。如是施者則無過咎。
論曰。此說施行清淨漸令趣入。如餘經中廣明制斷。如虛空藏經云。所謂我清淨施。我所清淨施。因清淨施。見清淨施。相清淨施。種種性清淨施。剎那果報清淨施。心等如空清淨施。乃至譬如虛空無有邊際。菩薩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虛空寬廣無礙。菩薩行施廣大回向亦復如是。譬如虛空無有色相。菩薩如是離色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虛空無想無作無表無相。菩薩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虛空遍諸佛剎。菩薩大慈緣諸有情廣大行施亦復如是。譬如虛空含容一切。菩薩行施攝諸有情亦復如是。乃至如變化人施變化者。無有受用亦無分別。意達諸法無所希求。離我我所自性清淨。以勝智慧斷諸煩惱。以方便智不捨有情。是為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猶若虛空。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九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正命受用品第十五之餘
論曰。此復明尸羅清淨。如虛空藏經云。遠離聲聞辟支佛心。於菩提心不生退轉。則於尸羅而得清淨。善男子。譬如虛空體性清淨。菩薩持戒清淨亦爾。虛空無垢。菩薩持戒無垢亦爾。虛空寂靜菩薩持戒寂靜亦爾。虛空無壞。菩薩持戒無壞亦爾。又如虛空無能過勝。菩薩持戒於有情中無有勝者。又如虛空清淨平等。菩薩行忍於諸有情平等和合清淨亦爾。譬如有人手持利斧入娑羅林斷其枝葉。當知彼樹無有瞋恚。不生分別誰能斷者。亦不分別誰所斷者。菩薩行忍亦復如是。是為菩薩最上忍辱猶如虛空。又寶髻經說。身精進清淨。謂若此身猶如影響。所有言說自性無記。了知是心畢竟空寂。當以大悲被慈甲冑。具足諸行深修禪定。於功德法無令缺減。以菩提心觀諸眾生無有缺減。樂行布施乃至方便無有缺減。於慈悲喜捨深心相應無有缺減。於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無有缺減。於正念正知無有缺減。於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支聖道無有缺減。乃至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無有缺減。捨業煩惱自性無知。修檢其身無令縱逸。常勤佛事成熟有情。咸得清涼安住寂靜。善男子。是名菩薩修禪波羅蜜多行清淨。如是乃至智慧波羅蜜多當如是知。
增長勝力品第十六
論曰。此明三種增長勝力。謂於所行行常無厭足。所度眾生不生懈退。求佛妙智堅固勇猛。是三種力非諸聲聞所能行故。如寶雲經說。以諸眾生自性怯弱。唯除菩薩顯現增長。又如來祕密經說。時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菩薩具修幾法即能獲得如是勝力。佛言。大王菩薩若修十法獲斯勝利。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棄捨無上正法。二者於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於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飢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像圖拭圓淨。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困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具如是十法。即能獲得如是最勝之力。又海意經說。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常所堅固勤行樂欲。所起精進無有休息。而諸菩薩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難得。何以故。海意。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於佛菩提遠中復遠。無懈怠者能行布施。乃至無懈怠者能集智慧。如月燈經云。猶如水中生優鉢羅花。應知次第而得增長。當漸修學布施等行。如能斷金剛經云。若菩薩善住布施。所獲福聚不可稱量。又如大般若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樂欲修習般若波羅蜜多。非少布施而得圓滿。應當施與一切眾生金銀珍寶園林舍宅種種所須隨其意樂。以一切相智方便善巧。而能迴向無量阿僧祇一切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論曰。此明大悲空藏自性清淨受用福聚速疾增長。若無大悲非菩薩行。建立諸善此為根本。如是深心堅固大悲現前。勇猛修作諸相應行。則能獲得尸羅清淨。故有頌云。
如人善鬪戰 利器心堅勇
若小有懈退 則為彼所執
又如善財往詣聖慈善知識所。即自念言。而我此身於過去世。無勇猛心。無堅固意。無清淨因。受諸輪轉。心樂流蕩顛倒分別。自邪思惟樂習欲行。取著世間無利事業。或於自身所獲義利。起不平等悉皆棄捨。於現在世起大勇悍。揀擇分別真實思惟。於諸菩薩所行正行當勤修作。於諸眾生起增上心多所饒益。於諸佛所發大精進作大善利。莊嚴諸根增長願力。讀誦經典心淨信解。攝持身心不生高舉。常樂出離生老病死憂惱苦海。而於後際樂行菩薩所行之行。應當往詣一切佛剎。敬受如來之所教誨。親近供養善說法師。樂求相應諸佛正法。承事供給諸善知識。開示演說一切佛法。菩薩若能如是思惟觀察。則能增長願力智身。度脫眾生植眾德本。如無盡意經說。菩薩獨一無侶勇猛堅固畢竟攝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心自修不假他作。以精進鎧而自莊嚴。如諸眾生所作善業。我亦如是悉當作之。及諸菩薩從初發心所修諸行。我亦當行。施非我伴我是施伴。戒忍精進禪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諸波羅蜜不能使我。而我能使諸波羅蜜。一切善根皆亦如是。乃至於金剛坐道場壞諸魔眾。一剎那頃以平等相應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金剛幢經說。如日天子出現世間獨一無侶。所歷境界而無退轉。於生盲者不生厭患。於羅睺阿修羅王不生厭患。於乾闥婆城不生厭患。於閻浮提方處穢惡不生厭患。於四天下地界微塵不生厭患。於諸高山煙雲等障皆無厭患。菩薩摩訶薩出現世間亦復如是。以無分別智正念了知。若為眾生之所損害。不生厭患心無退轉。若於菩薩廣大善根而生嫉妬。菩薩於彼不生厭患心無退轉。若復眾生為邪見垢之所染污。菩薩於彼不生厭患心無退轉。若見眾生常為瞋恚之所纏縛。菩薩於彼亦不遠離。若見眾生愚癡覆障煩惱垢重。而復破壞菩提種子。一切世間無能救護。菩薩於彼不生輕慢。何以故。菩薩大悲不見眾生有過失故。猶如日輪出現世間。皆令明顯無有曀障。若復眾生愚癡所覆。不信諸佛不聞正法不識僧田。自所造作種種苦因。或墮地獄傍生鬼界。是時菩薩見彼眾生造是業已。心不動亂亦不揀擇無有驚畏。發堅勇心不生退轉。決定代彼受諸苦惱。所以者何。我當荷負彼諸眾生。乃至世間生老病死苦惱之難。八無暇難。諸輪回難。諸惡見難。壞善法難。生無智難。我當畢竟令脫是難。是諸眾生無明所蔽。愛網所著。有結所縛。諸苦籠縶不生覺了無求出離。常懷疑惑與願相違。於輪回海一向漂沒。我當安住一切智王。令諸眾生成就義利皆得解脫。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假使一切世界悉為惡趣。受苦眾生充滿其中。以我所集一切善根。平等迴向無不與者。乃至最後邊際所經時分。一一惡趣消滅無餘。一一眾生皆得解脫。若使一人未離苦者。我當以身質而出之。願諸眾生因我身故得盡苦際獲安隱樂。各各樂出真實語言。勿相欺誑不生損害。我當令發一切智心離五欲境行菩薩行。畢竟安住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是諸眾生由著欲故攝屬魔境。諸佛世尊之所訶毀。當知貪欲眾苦之本。以是緣故。或作諍訟。或相鬪戰。起諸煩惱。後墮地獄餓鬼畜生。乃至斷生天業遠離諸佛。何由能發無上智王。是諸眾生為欲所沒。熾然燒煮無量過患。我以善根平等回向。令諸眾生皆悉捨離。樂求佛智得涅盤樂。我當為彼作大導師。以方便智令達彼岸。又如日出照四大洲。於諸境界咸令顯現。若王宮殿聚落城邑人民往來所作事業。成熟苗稼滋榮草木。是日天子光明威德。獨出世間決定無二。如是菩薩從初發心。見諸眾生不種善根。即作是念。我當救護一切眾生。我當解脫一切眾生。我當照明一切眾生。我當教誨一切眾生。我當入解一切眾生。我當攝受一切眾生。我當成熟一切眾生皆令安隱斷諸疑惑。又如日輪出現世間。光明普照不假他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出現世間見苦眾生。不待他請而方救護。無少善根而不回向。以諸眾生而為莊嚴。又無盡意經云。菩薩不計劫數而求菩提。從生死本至于今日。所經時分不可稱量。於若干劫而作莊嚴。乃至一覩諸佛一發道心。所經諸佛如殑伽沙。承事供養無有懈倦。方能解了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是名菩薩無盡莊嚴。如是修習檀波羅蜜菩提分法。而能具足相好莊嚴。又寶雲經云。菩薩見諸眾生盲無慧眼。?悷難調破戒懶墮眾惡悉具。是時菩薩深起厭離求生淨土。願我不聞諸惡之名。作是念已。復更思惟。是諸眾生愚癡瘖啞無涅盤分。不生信心遠離諸佛。我當調伏而救拔之。發是心時。一切魔宮悉皆震動。十方諸佛同聲讚歎。是人不久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如是漸次思惟觀察。則能增長無量福聚。應當質直深心堅固修作。如法集經說。於佛法中質直為本。若諸菩薩無質直心。則是遠離一切佛法。若是具足深心堅固。於未曾聞深妙之法而生渴仰。或於空中山林樹間。自然出於深妙法音而得解了。是故菩薩當如是行。如人有足則能遊行。菩薩若具質直深心。而能修行一切佛法。如人有身則有壽命。菩薩若具質直深心。則能獲得諸佛菩提。如人有命則有財利。菩薩若具質直深心。而能獲得諸佛聖財。譬如大炬其焰熾然。菩薩若具質直深心。於諸佛法則能明了。譬如有雲則能降雨。菩薩若具質直深心。則能宣布諸佛法雨。是故菩薩應當了知質直深心善自守護。譬如樹根腐敗則不能生枝葉花果。菩薩若無質直深心。於諸善法不復生長。亦不能取諸佛菩提。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增長勝力品第十六之餘
論曰。云何名為深心覺了。無盡意經云。復次是心於諸所作離欺詐故。離欺詐者。不起諂故。不起諂者。能決定故。能決定者。除誑幻故。除誑幻者。住清淨故。住清淨者。常正直故。常正直者。無邪曲故。無邪曲者。性明了故。性明了者。善悟解故。善悟解者。得真實故。得真實者。不可壞故。不可壞者。獲堅牢故。獲堅牢者。得不動故。得不動者。不捨眾生。故此說是為深心覺了。是經復說。最上殊勝深心修習。安住寂靜慈覆眾生。於賢善者恭敬尊重。非賢善者悲心濟拔。無捄護者為作捄護。無依歸者為作依歸。於漂泊者為作洲渚。無主宰者為作主宰。無伴侶者為作伴侶。於邪曲者使令正直。於暴惡者使令柔順。於諂諛者使令中正。於虛誑者使令誠諦。於姦宄者使令淳質。不知恩者使令知恩。於苦惱者令得安隱。不饒益者為作饒益。於我慢者使令謙下。於毀訾者使令讚美。於錯謬者為作教詔。無守護者為作守護。於相違者不見過咎。於諸師尊起清淨行。方便善巧等心恭敬。於所教誨憶持不忘。
論曰。如是漸次深心修作。則能增長勝力大悲現前。如法集經云。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修學不須多法。若持一法則能善知一切佛法。是一法者。所謂大悲。若諸菩薩能行大悲。則能攝取一切佛法如在掌中。世尊。如轉輪王所有輪寶隨其所至皆悉隨從。菩薩若起大悲則於諸佛法自然獲得亦復如是。世尊。譬如日出光照世間諸有情類所作事業皆得成辦。菩薩若以大悲照於一切菩提分法則易修作亦復如是。世尊。譬如諸根以意為本。悉能取於自分境界。菩薩住於大悲則於一切菩提分法各各修作如理而行。世尊。譬如依彼命根有餘諸根。菩薩若有大悲則能修諸菩提分法。又無盡意經云。譬如人之命根以出入息而為其本。如是菩薩修學大乘即以大悲而為其本。又如長者唯有一子愛念情重未曾暫捨。菩薩獲得大悲於諸眾生愛之若子亦復如是。
論曰。此云何觀。謂以慈修心。於諸眾生愛猶己子。過去世時無量苦惱。現生之中病苦大海。未來長時輪回險難。如十地經說。無智愚癡異生之類。有無數身已滅現滅當滅。如是滅已。不能於身而生厭患。轉更增長眾苦機關。隨生死流不能出離。不能棄捨。諸蘊執藏。不能遠離大種毒蛇。不能觀察六處空聚。不能斷除我及我所。不能拔出見慢毒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枯涸渴愛巨浪。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邪稠林隨逐魔黨。於輪回海一向漂沒。無明卵穀厚膜纏裹。老病死苦常所逼切。我今為愍諸有情等而作救護。積集無量福智資糧。以是善根。皆悉令得究竟清淨。彼經復說。是諸有情馳騁生死險難惡道地獄傍生琰魔羅界。愚癡暗蔽闕大導師。乃至沒於愛河洄澓流轉。不暇省滅欲恚害尋。無由棄捨貪欲習氣。身見羅剎之所執持。我慢洲渚無所依怙。不能超越六處聚落。無少善根而能濟渡。是故我今以大悲力拔彼眾生。令脫苦難離垢寂靜。當令安住一切智智大寶洲故。是諸有情憂悲苦惱隨轉連縛。貪愛桎梏之所檢繫。無明諂誑長時覆翳。於三界獄不求出離。我皆令脫種種怖畏現前苦惱。使無障礙得安隱樂。
論曰。如是於他堅固深心。則能增長大悲福行。又最上問經云。晝夜六時著新淨衣。禮敬諸佛常生尊重。次第修作成普賢行。又三聚經說。頭面接足禮敬諸佛。則能懺除一切罪垢。三聚者。謂懺悔勸請隨喜福等。又優波離所問經中但明勸請一種義利。解諸魔網。悟無常故。又等行禮敬一切諸佛。如無盡意經說。自他懺悔所獲福行。如普賢行四伽陀中說。隨喜福行。如月燈經隨喜品說。自餘經中具明三種。次明廣大供養回向行相。如寶雲經云。若諸菩薩以所生花及諸焚香。栴檀香樹劫樹寶樹。乃至無主宰者無執持者晝夜六時運心供養佛菩薩等。又三三昧耶經云。十方世界國土所有地生寶山水生寶山一切妙藥諸清淨水上妙飲食及諸金寶乃至北俱盧洲林藤地味自然香稻最上愛樂所受用者。長時運心如前供養。
論曰。如上所明廣大親近承事供養佛菩薩等。如是聞已。畢竟一心依教而行發願回向。如普賢行經見金剛幢經或十地經中說。復次菩薩摩訶薩住極喜地。引發十種廣大誓願。所謂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而能成就清淨勝解。如是行相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有諸佛出興於世。作大供養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一切如來所說法眼善能守護諸佛正教。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攝受正法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二大願。
為於諸佛出現於世。最初安住兜率天宮降神託陰住胎誕生長年出家修行苦行坐菩提場降伏諸魔轉正法輪示涅盤相。最先加行往詣供養。於一切處同時而轉最上法輪。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有諸佛出現世間。請轉法輪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三大願。
為欲引發廣大無量諸菩薩行。及無分別諸波羅蜜圓滿清淨。所攝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如實無倒。顯示教誡諸菩薩行。使令發心。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行正行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四大願。
為欲成熟諸有情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六趣之所繫屬。名色所攝使令永斷。一切趣數皆悉入於諸佛法中。畢竟安住一切智智使無遺餘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成熟有情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五大願。
為欲入解十方世界。若廣若狹若麁若細。或覆或仰雜亂而住。猶如帝網分位各異。以相應智現前了知。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悉能入解如是世界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六大願。
為欲嚴淨諸佛國土。從一佛剎至一佛剎。皆以光明周遍瑩飾。離諸煩惱成清淨土。大智有情充滿其中。普入諸佛廣大境界。隨諸有情意樂歸向。平等顯示皆令歡喜。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及佛剎數普令嚴淨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七大願。
為欲與諸大菩薩眾同一意樂積集善根。同一所緣住平等性。常得值遇諸佛菩薩。隨其所欲不相捨離。示佛威力等同發心。而復獲得不退神通。即能往詣一切世界。於大眾中現同類身。樂修菩薩所行正行。悟不思議大乘妙法。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等諸菩薩悟入大乘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八大願。
為欲乘御不退轉輪諸菩薩行。身語意業皆不唐捐。若暫見所作於佛法中便得決定。暫聞言音即生淨信。能起正智永斷煩惱。願令是身如大藥樹救諸疾苦。如如意寶濟諸貧乏。廣利眾生修菩薩行。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不虛所行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九大願。
為於十方一切世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於其所化毛道眾生或一或多。皆能顯示降生出家成等正覺轉大法輪入般涅盤。示佛境界智惠威力。隨諸有情之所意樂。於剎那頃普令覺悟。盡眾生界真實回向。唯一菩提廣大涅盤。咸以一音宣說法要。令諸有情心皆悅豫。以神通力悉能充滿一切世界。示大智力則能建立一切諸法。示大涅盤而不泯絕一切諸行。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成三菩提無有休息。是為菩薩引發十種廣大誓願。
論曰。如是觀想深心精進。於一切處作是回向。如觀音解脫經云。以我所作一切善根平等回向。令諸眾生離墮落怖。令諸眾生脫諸眷屬恩愛怖。令諸眾生滅愚癡怖。令諸眾生斷繫縛怖。令諸眾生離斷命怖。令諸眾生離貧窮怖。令諸眾生離夭壽怖。令諸眾生離毀謗怖。令諸眾生離輪回怖。令諸眾生離大眾威德怖。令諸眾生離諸死怖。令諸眾生離惡趣怖。令諸眾生離黑闇怖。令諸眾生離冤憎會怖。令諸眾生離愛別離怖。令諸眾生離憎嫉怖。令諸眾生離身心逼惱怖。令諸眾生斷除憂悲苦惱怖。又此略明回向。如普賢行經中偈云。
清淨勇猛文殊尊 普賢勝得亦如是
彼二大士說回向 我當隨順而修學
十方三世諸如來 所說回向清淨教
我今積集諸善根 悉同最上普賢行
恭敬作禮品第十七
論曰。此明次第禮敬諸佛增長福行。當云何知。如觀察世間經偈云。
若一剎那頃 承事於諸佛
我說所得報 永離八無暇
形色極殊好 成就相莊嚴
安住佛法中 無復諸懈怠
是人於現在 受用皆充足
常為眾所尊 無病身光潔
後生長者家 尊崇無與等
廣興於惠施 珍寶無慳悋
復作轉輪王 統御四天下
人民咸善順 國土皆豐樂
威德力具足 七寶皆殊絕
於一切時中 而勤修供養
得生忉利宮 自在彌盧頂
為帝釋天主 奉持清淨教
若人於佛塔 合掌而右旋
於俱胝劫中 受福無窮盡
又復於佛塔 發心而致禮
於無量劫中 離生盲跛躄
堅固諸善根 具勇猛精進
速得成菩提 斯由禮佛塔
若於惡世中 向佛暫歸命
則為已親近 百千俱胝佛
是人於世間 最勝無過上
自在人中仙 端正無倫匹
若人以花鬘 奉施於佛塔
從此人中沒 生三十三天
乘上妙輦輿 珍寶而嚴飾
宮殿樓閣中 天女常圍繞
有清淨池沼 八德水盈溢
底布以金砂 琉璃玻琍岸
受上妙快樂 惠命皆長久
從此天中沒 得生豪貴家
於百千億劫 受勝福無極
常以妙花鬘 處處而供養
為轉輪聖王 及帝釋天主
大自在天子 世主大梵王
由作是施故 獲如上功德
以上妙細㲲 施佛大導師
是人於世間 義利皆成就
又復以衣鬘 持以施佛塔
遠離下種族 永不生於彼
眷屬常圍繞 無別離苦惱
常得大國王 供養而稱讚
或生天龍中 及世間智者
具勇猛威神 福報無與等
若國城種族 於世尊塔廟
是人以少香 其微如芥子
以決定信心 而興於供養
所獲之功德 今當聽我說
永離諸垢穢 堅固清淨心
除病惱憂悲 容儀極高爽
得作轉輪王 具大智威德
隨其所至處 福力皆成就
若王若人民 咸樂常尊奉
以上妙衣服 奉施於佛塔
是人於當生 身肢極光潔
哥尸迦天衣 俱時而顯現
常出適意香 聞者生歡悅
又復以金縷 織成殊勝衣
巧妙善安布 師子眾形相
後生於天中 所願無不果
珍寶眾纓絡 隨念於掌生
若人以妙幡 懸施於佛塔
隨彼所意樂 往生諸佛國
當獲金色身 眾相悉具足
上饌眾甘味 咸樂持奉獻
又復以繒㲲 茸毳諸珍服
兜羅哥尸迦 作幢而施佛
是人於當生 庫藏皆充溢
離眷屬惱害 堅固無量智
上下悉端嚴 眾樂常瞻奉
不為火所燒 及刀杖加害
若持一燈明 供養於佛塔
由作是施故 獲壽命長久
清淨心明了 形色皆圓滿
是人於後身 生金河淨剎
妙臂出光明 有大堅固力
遊行於世間 而無諸恐怖
假使那由他 若干諸佛剎
芥子滿其中 稱量可知數
我說是福報 窮劫不能盡
以廣大繒蓋 持以施佛塔
是人不久得 具三十二相
常出妙光明 無比難思議
其光常晃耀 瑩徹若金河
猶俱蘇摩花 開敷相間飾
名稱普周遍 具殊特神通
受用無有邊 得最上安隱
常得諸天人 親近而承事
少欲具威儀 堅持於淨戒
住寂靜林中 樂修諸禪定
智惠無所減 不捨菩提心
知足無希求 等行於慈行
若人作音樂 供養人中尊
離煩惱憂慼 獲聲相圓滿
眼目極明顯 諦視無雜亂
耳常聞妙聲 清淨心如悅
鼻高脩且直 嚴相皆具足
其舌常嫩滑 紅潤若珊瑚
音響如天人 聞一俱胝量
離無舌醜報 永不生蛇中
最上殊勝身 端直無跛曲
常生善淨意 暫無少間斷
諸天人龍神 摩睺羅迦等
隨所行世間 安慰而守護
由作是施故 獲如上福報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一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恭敬作禮品第十七之餘
若人於我滅度後 而能修治佛塔廟
百千那由他劫中 巍巍身相皆嚴好
最上適意旃檀香 合成宮殿及輦輿
雖獲勝報無所著 斯由修治於佛塔
於佛正教欲滅時 不生閻浮諸國上
隨其意樂住天宮 斯由修治於佛塔
厭患五欲諸垢染 安住清涼淨戒蘊
廣修梵行靡不周 斯由塗香於佛塔
從是滅已生天上 快樂豐饒不可量
復能教化諸天人 斯由塗香於佛塔
面貌圓滿常熙怡 所發言音生眾善
見者咸興愛敬心 斯由塗香於佛塔
遠離無邊惡道苦 常得親近諸如來
廣修淨業利群生 斯由塗香於佛塔
若人暫於剎那頃 能於佛塔拂塵網
是人之報難可量 永離八難生無難
勇猛聰惠悉明了 於五欲境無追來
常能出離諸輪迴 斯由淨心掃佛塔
具足禁戒無缺犯 聞深妙法生忻仰
永不退轉菩提心 斯由淨心掃佛塔
是人能於惡世中 常離毀訾諸過失
積集廣大勝福惠 斯由淨心掃佛塔
獲得上味諸珍饌 殊淨衣服所莊嚴
常覺妙觸適諸根 斯由淨心掃佛塔
若於佛塔生歡喜 而能除去諸萎華
由依十力大導師 得離五欲深怨害
形儀挺特世希有 眾所樂觀無厭捨
王者常生愛敬心 由去萎花於佛塔
具足菩薩諸戒品 滅除一切險惡道
意常明了遠癡迷 由去萎花於佛塔
棄背煩惱諸障染 永無病苦相纏縛
於一切處獲輕安 由去萎花於佛塔
得受人中第一施 復以最上諸供養
清淨福惠莊嚴身 由去萎花於佛塔
又復持以新妙花 或曼陀羅鉢吒羅
而於佛塔換萎者 斯人當獲殊勝報
若人能於諸佛塔 精勤合掌伸禮敬
彼於佛德善稱揚 令其見者皆稽首
諸天龍神摩睺羅 王及臣民生信重
譬如妙花開世間 而能善說諸法要
由彼善說正法故 安住佛智無缺減
令眾生離惡趣中 增長人天勝義利
福力念惠皆具足 眷屬廣多常善順
我說是人於世間 隨其意樂心安隱
常發柔和寂靜音 教諭群生使出離
於其富樂不生貪 斯由合掌禮佛塔
能行布施及愛語 利行平等亦復然
為他毀訾不生瞋 斯由合掌禮佛塔
或往天中為帝釋 或在世間作人王
所至自在悉隨心 斯由合掌禮佛塔
於諸欲境無耽染 處世豪貴常止足
永不墮於惡趣中 斯由合掌禮佛塔
所發言辭豐義味 悉與經典善相應
常生人世上族中 斯由合掌禮佛塔
若以最上清淨心 盈掬持花散佛上
所獲之報得為王 安住如前興善利
彼於五欲能覺了 則無憂惱所逼迫
身相端嚴眾樂觀 自性寂靜亡諸怖
又如大悲經云。阿難。若有眾生能於現在供養我者。若我滅後供養舍利芥子許者。復能為我造立形像及塔廟者。阿難。且置是事。設使有人暫能發起一淨信心緣念諸佛。持以一華散於空中而用供養。是人當得轉輪聖王帝釋天主大梵天王。即能超越前際無知。及未來劫生死流轉。阿難。復置是事。假使有人而於夢中能以一花散空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所得福報不知其邊。又娑伽羅龍王所問經云。若菩薩親近諸佛。則能獲得八種增上之法。何等為八。一者教化眾生覩佛妙相。二者於如來所承事供養。三者於眾會中讚佛勝德。四者想念如來造立形像。五者勸化眾生常不離佛。六者隨所至處常聞佛名。七者常願往生諸佛國土。八者志不怯弱樂求佛智。是為八種增上之法。
論曰。復何增長殊勝義利。謂於佛所起承事故。當得菩提。如華嚴經偈云。
無量億千劫 佛名難可聞
況復得親近 永斷諸疑惑
如來世間明 通達一切法
普生三世福 令眾悉清淨
如來出世間 為世大福田
普導諸含識 令其集福行
若有供養佛 永除惡道畏
消滅一切苦 成就智惠身
若見兩足尊 能發廣大心
是人常值佛 增長智惠力
是經復說。
如來大慈悲 出現於世間
普為諸群生 轉無上法輪
如來無數劫 勤苦為眾生
云何諸世間 能報大師恩
寧於無量劫 受諸惡道苦
終不捨如來 而求於出離
寧在諸惡趣 常得聞佛名
不願生善道 暫時不聞佛
何故願久住 一切惡道中
以得見如來 增長智惠力
若得見於佛 減除一切苦
能入諸如來 大智之境界
若得見於佛 捨離一切障
長養無盡福 成就菩提道
論曰。暫見形像尚獲斯報。況復親覩如來色相信受教誨。得福甚多。如信力入印經云。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一切世界微塵數辟支佛所。日日持以百味飲食上妙衣服。於河沙劫而用供養。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暫能瞻奉一畫佛像及諸經典。此福勝前無量阿僧祇。何況合掌。持以一花。或以一香。及以塗香。或燃一燈。而以供養。此福勝前無量阿僧祇。
論曰。此明方便增長功德。如菩薩藏經云。若能修治故舊佛塔。當獲四種清淨大願。一者最上色相無有與等。二者受持經典精進無懈。三者所生之處得見如來。四者於當生身具足諸相。是經復說。若人能於如來塔。所以眾名花及諸塗香恭敬供養。而復獲得八種無減。一者色相無減。二者受用無減。三者眷屬無減。四者戒品無減。五者定力無減。六者多聞無減。七者智惠無減。八者勝願無減。又如寶積經云。假使眾生充滿三有。各各造作如來塔廟。其量高廣如須彌盧山。於殑伽沙劫。各以種種上妙供養。若菩薩以不捨一切智心。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獲福蘊復過於彼。是經復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皆得轉輪聖王安住大乘。一一輪王以大海量而為燈器。等彌盧山而為燈炷。各以如是供養佛塔。若出家菩薩能以少油塗撚為燭。持用供養如來塔廟。所得功德勝前燈施。百分歌羅分乃至烏波尼剎曇分不及其一。又彼轉輪聖王能於現前佛比丘眾。以諸樂具而用布施。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或有所得隨彼見者分以食之。所獲功德勝前無比。又彼轉輪聖王以袈裟服積如須彌。能於現前佛比丘眾。持用布施。若出家菩薩於三衣外所有長物。隨應奉施現前諸佛安住大乘諸比丘僧及如來塔。其所得福倍前所施。又彼轉輪聖王一一各以滿閻浮提諸上妙花供養佛塔。若出家菩薩能以一花施如來塔。勝前供養。百分歌羅分乃至烏波尼剎曇分不及其一。
論曰。若廣明行相。如次第超越品說。彼出家菩薩如是知已。若能現前供養如來。即獲四種賢善功德。一者常得最上恭敬供養。二者彼所見已隨順依學。三者而能堅固大菩提心。四者增長善根現前得見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又海意菩薩所問經云。復次海意。有三種法。名為供養承事如來。何等為三。一者發菩提心無有退轉。二者於諸正法而能攝持。三者於眾生所發起大悲。又寶雲經說。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處於胎藏垢穢不染。何等為十。一者以淨信心造如來像。二者修治諸佛故舊塔廟。三者以眾妙香而用塗飾。四者持諸香水灌沐如來。五者於佛塔中掃灑塗地。六者親能承事所生父母。七者親能供養和尚闍梨。八者常能供給同梵行者。九者所行惠施不希其報。十者以此善根令諸有情不染胎藏垢穢而生。善男子。若能具足如是十法。則能發起深心隨喜。如般若經云。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應當最初發心隨喜。是諸菩薩能行是行。則於大乘得不退轉。佛言。憍尸迦。假使有人而能稱量三千大千世界。可知其數。此諸菩薩發心隨喜所得功德。不可校計。時帝釋天主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得成正等正覺。而於其中所作無量隨喜善根。若諸菩薩不聞不知亦不攝取。當知是人為魔所持。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速證得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應於大乘發心隨喜。然於聲聞辟支佛乘。亦非愛樂亦非捨離。而能共彼興隨喜心。當知是人在所生處。常值十善則能獲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所見色聲香味觸無不可意。永離惡趣得生天上所以者何。是人所作如其利益。使諸眾生皆得快樂。以是善根。能令無量阿僧祇人。發隨喜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經復說。須菩提。假使殑伽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一各於殑伽沙劫修四禪定。安住寂靜離動亂想。若菩薩摩訶薩脩習般若波羅蜜多。能以方便善巧。攝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修定惠解脫解脫知見。於緣覺乘及聲聞乘所有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如是等種種善根合集稱量。以最上最極最勝最妙廣大無量無等等心皆悉隨喜。復以如是隨喜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其所得福勝前菩薩修定功德。不可為比。百分歌羅分乃至烏波尼剎曇分不及其一。
論曰。此說迴向行竟勸請功德。如最上問經云。若能攝受正法。則為已於無量無數諸佛剎土護佛壽命。
念三寶品第十八
論曰。明賢善行次第增福。此非別因而能獲得。謂於信等常當修習。如祕密大乘經云。佛言。大王。汝今當知有四種法。若能於此如理行者。則為安住大乘趣向勝道所有善法而無壞失。何等為四。大王。一者謂信能向勝道復何名信。以有信故。而能隨順諸聖種類。所不應作而悉不作。二者尊重能向勝道。以尊重故。於諸聖者所說妙法審諦聽受。三者無慢能向勝道。以無慢故。則能於彼一切聖眾恭信頂禮。四者精進能向勝道。以精進故。若身若心悉得輕安。所作善法皆得成辦。
論曰。此說於信常所修習如是。別明信等五根。如無盡意經說。云何五根。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惠根。云何信根。謂於四法深忍樂欲。一者於生死中。行世正行信於業報。由造業故彼報定有。乃至失命終不作罪。二者信樂菩薩所行正行。不求餘乘不隨諸見。三者於勝義中。了知無我眾生壽者補特伽羅。於空無相無願諸法深能信解。四者於佛功德力無畏等。生決定信斷除疑網。是名信根。云何進根。若法信根所攝是法。勤勇無間。是名進根。云何念根。若法進根所修是法。終不忘失。是名念根。云何定根。若法念根所攝是法。一心不亂。是名定根。云何惠根。若法定根所攝是法。自所觀照不從他解。是名惠根。是五根者相續而起。則能圓滿一切佛法。
論曰。復於信力等法。常當脩習。如寶髻經云。善男子。云何菩薩力行清淨。謂於諸根無有怯弱。一切惡魔不能動亂。聲聞緣覺不能退轉。一切煩惱不能破壞。而能堅固安住大乘。夙願滿足心淨勇猛。密護身根得勝清淨。
論曰。如是信等根力常能修習。所修慈行增長功德。如月燈經偈云。
那由他億佛剎中 所有種種供佛具
悉以供養諸如來 不及慈心一少分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二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二
論曰。由信等故。則能緣念諸佛功德。如護國尊者所問經偈云。
稽首調御真金色 面如滿月淨無垢
功德聖智實難思 於三有中無與等
牟尼螺髻紺青色 高顯清淨如須彌
眉間毫相普照明 烏瑟柅沙無見者
如來目淨若青蓮 譬軍那花及珂月
憐憫觀視諸有情 是故我今稽首禮
如來舌相類銅色 脩廣而能覆面輪
演甘露法潤群生 是故我今稽首禮
如來四十齒齊密 潔白堅利若金剛
出真實語發光輝 是故我今稽首禮
如來色相最殊特 威光照耀百千剎
釋梵護世及諸天 所有光明無復覩
如來雙腨逾鹿王 胸臆廣袤如師子
俯視安行侔象王 大地山川俱震動
如來身相極端嚴 燦若金光而潤澤
於諸世間無比倫 眾生見者不厭捨
如來往昔百千劫 於所愛樂皆能施
慈悲哀念諸有情 是故我今稽首禮
如來志樂修諸度 戒檀忍進善堅固
禪定勝惠悉圓明 是故我今稽首禮
如來眾中師子吼 勇猛能摧諸異論
三毒垢穢盡無餘 是故我今稽首禮
牟尼三業超三有 譬若芙蕖不著水
迦陵頻伽淨妙聲 是故我今稽具禮
了知世間皆幻化 如俳優者易形色
亦如陽焰及夢中 無我無人無壽者
法本空寂無有生 不能悟解隨流轉
大慈普導諸群迷 方便隨機宣正法
觀察世間諸苦惱 貪等眾病鎮相縈
如來無上大醫王 各各對治令解脫
示生老死憂悲苦 愛別離等諸過患
牟尼救護於世間 咸令厭離皆除斷
地獄鬼畜險惡趣 諸有情輩隨輪轉
憫彼無親無道師 指示愚迷登正路
過去諸佛出世間 自在咸宣深法義
如是世尊同彼說 悉使眾生證聖道
佛聲深遠過梵天 響潤清徹生眾善
乾闥婆與緊那羅 所出樂聲皆不現
積集清淨諸功德 演說無邊真實語
百千那由他眾生 聞已各發三乘意
若能供養於如來 當獲勝妙諸快樂
富貴自在眾所欽 後於世間為帝王
或作輪王御四洲 具足七寶皆殊異
常以十善利眾生 由於如來興淨業
或為忉利諸天主 或夜摩王覩史陀
乃至他化大梵天 皆因供養如來故
如是見佛供養已 及所聞法生信敬
皆能永斷諸苦因 得證寂靜離塵垢
世尊了知道非道 而能止惡咸歸善
令諸眾生獲吉祥 咸皆安住於聖道
若人求福供養佛 常獲無盡勝福藏
於俱胝劫不可量 乃至當證菩提果
微妙剎土勝莊嚴 如他化天極可愛
隨其願力住其中 身口意業常清淨
如是種種妙福報 皆由供養於如來
是人雖處於世間 如受龍宮天上樂
如來具廣大名稱 一切剎土悉聞知
常於無邊大眾中 十方諸佛皆稱讚
永離世間諸熱惱 顯示大悲無與等
最上寂靜人中尊 是故我今稽首禮
我今獲得五神通 住立虛空伸讚歎
稽首勇猛大導師 分別諸法淨無垢
今於天人大集會 稱揚善逝諸功德
所有廣大勝福田 同與眾生成正覺
又如法集經說。復次善男子。諸佛世尊具大福智而為莊嚴。以大慈悲為所行境。於諸世間為救護者。作大醫王善拔毒箭。常住寂靜妙三摩地。不著生死及與涅槃。乃至於諸有情猶如父母。以大慈心平等憐愍一切世間無有過者。以相應智為世照明。大智有情之所圍繞。一切人民常樂承事。遠離自樂息除他苦。住持正法。以法為主。得法自在。以法為食。以法為藥。以法為施。一切皆捨。以智揀擇常不放逸。於險難處為作橋梁。如王者道平坦無障。乃至清淨色身見者無厭。諸佛世尊有如是等無量功德。我當成就彼諸義利。此說名為菩薩念佛。云何念法。菩薩了知諸佛世尊無邊功德。皆從法生。從法所化。從法所得。從法增上。從法而有。從法境界。從法依止。從法成就。乃至所有世出世間諸快樂事。亦從法生。從法成就。是故我求諸佛菩提。應尊重法。依法境界。依法所歸。依法決定。依法堅固。依法脩行。此說是名菩薩念法。復次菩薩於諸眾生應當平等而為說法。以法無高下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無面從而為宣說。以法無相黨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無時節而為宣說。以法內心領受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於勝而為宣說。於其劣者不為宣說。以法各能入解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於淨而為宣說。於不淨者不為宣說。以法離染污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又法非於聖人而為宣說。於凡夫者不為宣說。以法離諸見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盡說而夜不說。亦非夜說而晝不說。以法常所加持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調伏亦無違越。以法無所取著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減失亦非增長。以法如虛空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不厭眾生眾生能護法。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求所歸與世作歸依。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無損惱。以法離所害相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無怨嫉。以法離諸結使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法非怖輪迴。亦不樂涅槃。以法無分別故。我同彼法其心平等。菩薩如是積集正念。是為念法。云何念僧。此中復說。是說法者。是行法者。是思惟法者。是法福田者。是任持法者。是依止法者。是供養法者。是如法所作者。是法境界者。是法行處者。是成就法者。是自性質直者。是自性清淨者。是隨順教誨者。是發起大悲者。是能揀擇智境界者。是常修習白淨法者。
論曰。菩薩如是念僧。則能成辦一切眾生真實功德。如無垢稱經偈云。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燒盡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却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于彼 免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花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安慰
先以施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惠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數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菩薩修習供養功德。如寶光明陀羅尼經偈云。
放大光明鬘莊嚴 種種微妙鬘雲海
如是妙鬘普周遍 廣大供養作佛事
放大光明香莊嚴 種種微妙香雲海
如是妙香普周遍 廣大供養作佛事
放大光明花莊嚴 種種微妙花雲海
如是妙花普周遍 廣大供養作佛事
放大光明瓔珞嚴 種種瓔珞妙雲海
如是瓔珞普周遍 廣大供養行佛事
放大光明現寶幢 青黃赤白相間飾
種種珍寶共合成 而用莊嚴於佛剎
摩尼寶網色交映 懸眾繒幡以為蓋
垂珠瓔珞演佛音 莊嚴而覆如來上
於一如來伸供養 掌中涌施諸嚴具
無量諸佛亦同然 自在變現三摩地
神通智力妙難思 廣能化利諸含識
最上神變三摩地 而現百千方便門
於諸如來供養門 一切能捨布施門
杜多功德持戒門 無盡不動忍辱門
勤行勇猛精進門 安住寂靜禪定門
達諸義趣勝惠門 淨修梵行神通門
行四攝事歡喜門 積集福智利他門
四諦緣生解脫門 修習根力勝道門
悟聲聞乘解脫門 觀緣覺乘清淨門
修最上乘神變門 或現無常苦惱門
了知無我壽者門 作不淨觀離貪門
證真常樂三昧門 如是種種方便門
平等普共諸眾生 皆能證彼解脫門
現諸形類應群機 神通說法難思議
隨順成熟諸有情 各生愛敬咸安樂
常思出離世間因 求證清淨三摩地
若逢飢饉眾難時 隨其所欲而周給
廣能憐愍諸有情 離諸憂怖常安隱
及以上妙諸飲食 種種衣服諸庫藏
國城所愛悉能捐 於彼世間興大施
或現身相極殊特 種種莊嚴具威勢
塗香巧妙眾花鬘 巍巍色相無與等
如是形色及威儀 各各見已樂瞻奉
為其方便演法音 普使群生發道意
或現迦陵頻伽聲 俱計羅及俱拏聲
緊那羅眾妙鼓聲 皆演如來解脫義
佛出世間所宣說 八萬四千真法藏
如是分別諸法門 悉與眾生作饒益
或現苦惱或快樂 及作義利非義利
隨宜引導令發心 皆能與彼同修作
或見障難諸危厄 種種逼迫難堪忍
當以勇悍大悲心 代彼眾生而受苦
若處無有解脫法 亦無阿蘭若出離
以王福力其興崇 令彼皆生於淨信
若離在家貪愛縛 則為超越世間因
於諸欲境盡蠲除 是為世間照明者
若能具足諸功德 是名行法大丈夫
牟尼妙行悉能修 是人得生極樂土
壽命長遠不可涯 受勝妙樂消諸惑
生老病苦不能侵 於無常中得自在
顯示貪瞋諸過失 熾然燒煮無暫停
如是四相亦復然 普使群迷令覺悟
如來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諸功德
我今稱讚誓歸依 常於世間作義利
譬如種種諸幻士 而能變現眾形相
如來出現於世間 神通示化亦如是
能以權巧善方便 廣行饒益諸有情
清淨意樂叵思議 譬若蓮花超濁水
或現戲論諸言詞 瓔珞莊嚴舞旋轉
種種伎藝眾所觀 顯諸色相皆如幻
或為村營聚落主 或為長者或商賈
或為輔相及宰臣 辯論無倫大智者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無盡珍寶藏
如意摩尼隨所須 於迷方所為引導
或現所作諸事業 種種彩繪及工巧
經營播植競希求 令悟世間非久住
或現冤親無憎愛 咸令安隱獲吉祥
洞明方藥濟群生 方便教示牟尼道
或演最上牟尼法 普使人天離癡惑
令諸異道出家人 發心歸向一切智
如是苦行諸外道 常持不語喬答摩
裸形離繫號沙門 各能依奉師尊教
或有常持捨身行 執為最勝無過上
辮髮長髻童子戒 各能依奉師尊教
或有五熱而炙身 或受狗牛等禁戒
或有常被鹿皮衣 各能依奉師尊教
或有常樂天中智 無善無惡及無因
唯飡根果及清泉 各能依奉師尊教
或有蹲坐或翹足 或臥荊棘或塗灰
執杖令心不異緣 各能依奉師尊教
乃至一一諸外道 彼能猛利修苦行
化令永斷諸苦因 悉使深心求解脫
如是世間諸異見 皆由依止於師尊
我今為接彼邪徒 開示如來真實義
或演大乘微妙句 或宣祕密真言句
或現直說顯了句 或樂天中言說句
或以文字分別句 決定妙義金剛句
以智摧諸異論句 棄背非法言論句
或示人中明呪句 或現諸天勝妙句
諸龍夜叉乾闥婆 阿蘇囉及步多句
緊那羅與誐嚕拏 摩睺羅等所說句
各能入解彼言詞 宣暢如來解脫法
謂由得悟真實義 於佛法中心決定
語言智境妙難思 此為最上三摩地
謂由獲彼三摩地 而能普放淨光明
其光攝化諸機宜 令獲輕安常寂靜
或放光明名善見 眾生蒙光而起信
悉能觀察眾善因 具足不空無上智
由是光明普照已 獲覩無邊佛法僧
如來塔廟眾靈蹤 一一稱揚伸供養
又放光明名勝燈 其光晃耀無能比
為欲嚴淨於世間 能破微塵諸黑暗
彼光照矚眾生已 各各持燈而奉獻
如來供養不思議 復以眾燈而用施
或以酥燈及油燈 或以松脂及竹葦
乃至眾香妙寶燈 施已願授然燈記
又放光明名鉤召 悉能警集諸有情
由斯教誨彼群迷 解脫輪回愛有海
如是慈光普照已 各使眾生得開悟
當令永離四瀑流 現除憂惱常安樂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三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三
諸有道路河流處 能建橋梁及舡筏
普為利樂諸眾生 稱讚寂靜令忻悟
放大光名除渴愛 此光能覺諸含識
令其捨離於五欲 專求解脫深妙法
若能捨離於五欲 專求解脫深妙法
則能以佛甘露雨 普滅世間諸渴愛
惠施池井及泉流 勤求無上菩提道
毀呰五欲讚禪定 是故光名除渴愛
放大光明名作變 此光能覺諸眾生
見者令慕佛菩提 發心願證無師智
造立如來大悲像 眾相莊嚴處蓮座
常歎最勝佛功德 是故此光名作愛
放大光明名忻樂 此光能覺諸眾生
令其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若常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則在如來聖會中 逮成無生深法忍
開悟眾生無有量 普使念佛法僧寶
及示發心功德行 是故此光名忻樂
放大光明名福聚 此光能覺諸眾生
令其脩習種種施 以此願求無上道
設大施會無遮限 諸來乞者皆滿足
不令其心有所乏 是故此光名福聚
放大光明名具智 此光能覺諸眾生
於一法門了多法 於多法門剎那解
為諸眾生分別說 決定了知真實義
善能廣說無損減 是故此光名具智
放大光明名惠燈 此光能覺諸眾生
令知眾生性空寂 一切諸法無所有
法無主宰本來空 如幻陽焰水中月
亦如夢境及影像 是故此光名惠燈
放大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諸眾生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如來藏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如諸仙
以種種法施眾生 是故光名法自在
放大光明名具捨 此光覺悟慳眾生
令知財富悉無常 樂行惠施而無悋
善能調伏彼慳者 了財如夢如浮雲
增長惠施清淨心 是故此光名具捨
放大光明名除熱 此光能覺毀禁者
普令安住清淨戒 發心願證無師智
勸勵眾生咸奉持 十善業道常清淨
復令發趣菩提心 是故此光名除熱
放大光明名忍嚴 此光覺語多瞋者
令除忿恚及我慢 樂脩忍辱常柔和
眾生暴惡難行忍 為菩提故心不動
稱揚最上忍功德 是故此光名忍嚴
放大光明名勤勇 此光覺悟懶惰者
令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則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諸眾生發精進 常於三寶伸供養
法欲滅時專護持 是故此光名勤勇
放大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癡 心不動搖棲正定
捨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此光名寂靜
放大光明名惠嚴 此光覺悟愚迷者
令其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惠悉通達
若能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惠悉通達
則得日燈三摩地 智惠光明成佛果
國財及已皆能捨 為菩提故求正法
聞已為眾廣開演 是故此光名惠嚴
放大光明名佛惠 此光覺悟諸含識
令見無量百千佛 各各坐寶蓮花上
讚佛威德及解脫 說佛自在諸神通
顯示佛力妙難思 是故此光名佛惠
放大光明名無畏 此光照觸除諸怖
非人捶打所執縛 一切災難皆令滅
於諸眾生施無畏 遇有惱害皆能止
拯濟厄難孤窮者 是故此光名無畏
放大光明名安隱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諸苦痛 悉得勝定三昧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 妙寶延命香塗體
掌中涌現諸飲食 是故此光名安隱
放大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歿者
隨其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此光名見佛
放大光明名樂法 此光能覺諸群生
令於正法常欣樂 聽聞讀誦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 令求法者意充滿
於法愛樂勤脩習 是故此光名樂法
放大光明名妙音 此光開悟諸菩薩
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以大音聲稱讚佛 及施鈴鐸諸音樂
普使世間聞佛音 是故此光名妙音
放大光明名甘露 此光開悟諸眾生
令捨一切放逸行 具足脩習諸功德
謂有為法非安隱 無量苦惱悉充遍
常樂稱揚寂滅樂 是故此光名甘露
放大光明名最勝 此光開悟諸眾生
令於佛所普聽聞 戒定智惠增上法
常樂稱讚大牟尼 勝戒勝定及勝惠
如是為求無上道 是故此光名最勝
放大光明名寶嚴 此光能覺諸群生
令得寶藏無窮盡 以此供養諸如來
以諸種種上妙寶 奉施於佛及佛塔
亦以惠施諸貧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香嚴 此光能覺諸眾生
令其聞者悅可意 決定當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飾 供養一切最勝主
亦以造塔及佛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名妙莊嚴 寶幢幡蓋無央數
焚香散華奏眾樂 城邑內外皆充滿
由以微妙伎樂音 眾香妙華幢蓋等
種種莊嚴供養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嚴淨 令地平坦猶如掌
莊嚴佛塔及其處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大雲 而能密布雨香水
由以香水灑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嚴具 令裸形者得上服
嚴身妙物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上味 能令飢者獲美食
以眾珍饌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勝財 令貧乏者獲寶藏
以無盡物施三寶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眼 能令盲者見眾色
以燈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耳 能令聾者悉善聽
作樂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鼻 昔未聞香皆得聞
以香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舌 能除麁惡不善語
由以美音稱讚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身 令根缺者皆具足
以身禮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意 令失心者得正念
由脩三昧自在力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色 難思妙相咸令覩
妙華供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聲 觀聲緣起如谷響
了知聲性本來空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香 令諸臭穢悉香潔
香水浴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味 能除一切味中毒
常供佛僧及父母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觸 能令硬觸皆柔軟
戈鋋劍戟從空雨 皆令變作妙花鬘
以昔曾於道路中 塗香散花布衣服
迎奉如來蹈其上 是故得成此光明
放大光明名淨法 能令身諸毛孔中
悉演難思妙法門 聽者咸欣蒙解脫
自性無生從緣起 法性常住等虛空
了知佛身即法身 是故得成此光明
如是等比光明門 如微塵數無有量
悉從大仙毛孔出 所作事業各差別
如一毛孔所放光 由若虛空微塵數
一切毛孔悉亦然 此是大仙三昧力
如彼所脩諸功德 隨其宿緣同梵行
今放光明故如是 此是大仙智自在
往昔同脩勝福業 能生愛樂皆隨喜
於今所作亦復然 是故得成此光明
若有自脩眾福業 數數供養於諸佛
復於佛德常勤求 由此光明所開覺
譬如生盲不見日 非謂無日出世間
諸有目者悉了知 各隨所務而脩作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智惠者皆悉見
凡夫邪信劣解人 於此光明莫能覩
摩尼宮殿及輦輿 妙寶靈香以塗瑩
具有勝福咸自然 非無德者能安處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深智者咸蒙照
邪信劣解凡愚入 無有能得斯光矚
若有聞此光差別 能生清淨深信解
永斷一切諸疑網 速成無上功德幢
復現最上三摩地 眷屬莊嚴皆自在
十方一切國土中 佛子眾會皆圍繞
有妙蓮華光莊嚴 量等三千大千界
其身端坐悉充滿 現此三昧神通力
復有十剎微塵數 妙寶蓮華所嚴飾
諸佛子等住其中 是此三昧威神力
宿世成就善因緣 具足脩行佛功德
如是眾會所圍繞 悉共合掌觀無厭
童子身中入三昧 於盛年身從定起
盛年身中入三昧 於老年身從定起
老年身中入三昧 近事女身從定起
近事女身入三昧 近事男身從定起
近事男身入三昧 比丘尼身從定起
比丘尼身入三昧 於比丘身從定起
比丘身中入三昧 學無學身從定起
學無學身入三昧 於緣覺身從定起
緣覺身中入三昧 現如來身從定起
如來身中入三昧 於諸天身從定起
諸天身中入三昧 於大龍身從定起
大龍身中入三昧 於夜叉身從定起
夜叉身中入三昧 於部多身從定起
部多身中入三昧 一毛孔中從定起
一毛孔中入三昧 一切毛孔從定起
一切毛孔入三昧 一毛端頭從定起
一毛端頭入三昧 一切髮端從定起
一切髮端入三昧 一微塵中從定起
一微塵中入三昧 於一切塵從定起
一切塵中入三昧 於金剛際從定起
金剛際中入三昧 於摩尼寶從定起
若摩尼寶入三昧 佛光明中從定起
若佛光中入三昧 於水大中從定起
若水大中入三昧 於火大中從定起
若火大中入三昧 於風大中從定起
若風大中入三昧 於地大中從定起
若地大中入三昧 於天宮殿從定起
若天宮殿入三昧 於空起定心不亂
是名不思議解脫 自在功德三摩地
十方所有諸如來 於無量劫說不盡
一切如來共宣說 眾生業報龍變化
諸佛自在大神通 及入定力不思議
聲聞心住八解脫 能以一身現多身
復以多身為一身 於虛空中入火定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為眾生求佛道
尚能現此難思議 何況廣大饒益者
譬如日月遊虛空 其光普遍十方處
泉池陂澤器中水 眾寶河海靡不現
菩薩色像亦復然 十方普現不思議
此皆三昧自在力 唯有如來能現證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順海眾生
所有語言皆辯了 令彼一切悉歡悅
彼神具有貪恚癡 猶能善解諸言說
況復總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譬如幻師善幻法 能現無邊巧事業
須臾示作日月歲 城邑豐饒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癡 猶能幻力悅世間
況復解脫諸禪定 而不能令眾歡喜
羅睺阿脩羅變現 蹈金剛際海中立
海水雖深沒半身 首與須彌正齊等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現此大神變
況復降魔照世燈 而無自在威神力
天與脩羅鬪戰時 帝釋神力得自在
隨其軍眾之數量 現身與等彼無敵
諸阿脩羅作是念 釋提桓因來向我
必取我身五種縛 由是彼眾悉憂怖
帝釋現身有千眼 手執金剛出火焰
被甲持杖具威嚴 脩羅遙見咸退伏
彼由微小福力故 猶能摧破大怨敵
何況救度一切者 豈於功德不自在
如風興雲降大雨 亦能息滅諸雲氣
亦能成熟諸苗稼 亦能安樂諸群生
彼不能學波羅蜜 亦不學佛諸功德
猶成不可思議事 何況具足諸願者
論曰。菩薩諸有所作。皆為利樂諸眾生故。自餘別明增長福因。如寶雲經偈云。
若諸菩薩 嚴持香花 奉獻如來
及佛塔廟 以此回向 願諸眾生
離破戒垢 得佛戒香 若諸菩薩
以淨香水 掃灑塗地 以此回向
願諸眾生 離惡威儀 脩善法式
整肅圓滿 若諸菩薩 嚴持花蓋
而以奉獻 以此回向 願諸眾生
離煩惱熱 若入伽藍 發如是心
令諸眾生 入涅盤城 出伽藍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越生死獄
若開戶牖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開聖智門 若閉戶牖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閉惡趣門 若安坐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坐菩提場
右脇臥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安住涅盤 從臥起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離纏蓋障 若往便利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趣大覺路
正便利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拔三毒箭 若洗淨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洗煩惱垢 若洗手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離穢濁業
若洗足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離障塵坌 嚼齒木時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捨諸垢染 又彼菩薩
若身所作 一切善業 持以回向
利益安樂 一切眾生 若禮如來
及佛塔廟 發如是心 願令眾生
常得人天 之所禮敬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四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四
論曰。謂諸菩薩或以因緣遇諸難事。正念對治不生驚怖。如般若經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設於惡獸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即作是念。我當利益諸眾生故一切皆捨。若諸惡獸欲噉我者。我當施與速得圓滿施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諸惡蟲獸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怨賊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若己所有皆悉能捐。即作是念。若諸怨賊來欲所須。我當與之。乃至劫取斷我命根。身語意業亦無瞋恨。速得圓滿戒波羅蜜。及得具足忍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怨賊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渴乏難中。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得法利益而無憂惱。即作是念。我今當為一切眾生宣說法要斷除渴愛。設我此身為渴所逼趣命終者。復於後世起大悲心。嗟此眾生薄福德故。還復生此無水難中。令修正行具足勝惠。而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渴乏之名。其中眾生具足福德。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飢饉難中。不生驚怖。何以故。是菩薩被精進鎧堅固無懈。作如是念。今此眾生受飢饉苦深可憐愍。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土無有飢饉之名。所化眾生適悅安隱。如忉利天自然快樂。一切所欲隨心即現。壽命堅固安住寂靜。
論曰。如是所作。則能增長廣大福因最上境界。亦同清淨經中所說。若以法施不生希望所獲勝報。見深心教戒經。若人不希名聞財利。能以法施獲二十種慈心功德。一者安住正念。二者能生覺悟三者發趣勝道。四者任持諸善。五者增長惠命。六者達出世智。七者除貪過失。八者除瞋過失。九者除癡過失。十者魔不得便。十一者諸佛加持。十二者諸天守護容色光澤。十三者非人惡友不得其便。十四者善友知識常所愛敬。十五者所言真實。十六者得無所畏。十七者意常悅豫。十八者善名流布。十九者明記無忘。二十者常樂法施此說是名慈心功德。又般若經云。復次阿難。若聲聞人。以聲聞法普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如其所證而為演說。悉令獲得阿羅漢果。阿難。若菩薩摩訶薩。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句義。為一眾生開示演說過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證阿羅漢所得功德。又復於彼諸阿羅漢積集布施持戒功德。於意云何。是為多不阿難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阿難。彼福雖多不如菩薩以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門為他演說其福勝彼。又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能一日中為人分別。如是乃至一時一刻一須臾頃善宣說者。阿難。彼菩薩如是法施。不可以聲聞緣覺所有善根而相比喻。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故。又以法施。如妙法蓮華經偈云。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除懶墮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是經復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又月燈經偈云。
若耆宿請問 欲求於法施
應先謂彼言 我學習不廣
又復作是說 尊者甚聰惠
豈於大德前 而能輒宣說
說時勿倉卒 當擇器非器
既審其機已 不請亦為說
若於大眾中 見諸毀禁者
勿復歎持戒 當歎施等行
若見少欲者 與持戒相應
起於大悲心 讚少欲持戒
得彼勝儔侶 便可讚持戒
論曰。如是法師。應當澡浴著新淨衣。以慈脩身為眾演說。一切魔羅不得其便。見海意經陀羅尼。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設彌(引二)設摩嚩底(三)設彌多設咄嚕(二合四)盎酤哩(引五)摩(引)囉?底(六)葛囉(引)膩(引七)枳(引)踰哩(引八)烏朅嚩底(九)烏呼(引)葛野底(十)尾輸(引)馱儞(十一)儞哩摩(二合)梨(引十二)摩羅(引)鉢那曳(引十三)烏渴哩(引十四)渴嚕(引)誐囉(二合)細(引十五)鉢囉(二合)薩儞(引十六)係(引)目契(引十七)阿(引)目契(引十八)設曳多(引)儞薩哩嚩(二合)怛囉(二合)誐囉(二合)賀滿馱那(引)儞(十九)屹哩(二合)係(引)多薩哩嚩(二合)波囉鉢囉(二合)嚩(引)禰那(二十)尾目訖多(二合引)摩(引)囉播(引)舍(二十一)塞他(二合引)必多(引)沒馱母捺囉(二合引二十二)三母捺伽(二合引)底多薩哩嚩(二合)摩囉(二十三)阿都?多鉢捺鉢哩戍?(切身引二十四)尾誐蹉底薩哩嚩(二合)摩(引)囉葛哩摩(二合引)尼(二十五)
彼說法師。以此真言作持誦已。處于法座。普觀眾會廣運慈心。當於己身起醫王想如法藥想。於聽法者起病人想。於諸如來起正士想。於正法眼起久住想。由此真言現前施作於正理法如應為說。是時周匝百由旬內。諸魔天眾悉不能來作諸魔事。設諸魔王至法會所。亦復不能作諸障難。
論曰。如是平等法施。則能增長大菩提心。如寶篋經云。文殊師利。譬如林木枝葉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長。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於一切智回向菩提以為增長。
論曰。若諸菩薩為欲廣大顯示修學佛之境界。最初安住正念正知。如是則能成就正斷及不放逸謂由發起精進樂欲。而於未生惡不善法防護不起。於其已生惡不善法。則能永斷使令清淨。未生善法令其發起。已生善法更復增長。於不放逸而常安住。諸善法中此為根本。如月燈經偈云。
如我所說諸善法 謂戒聞捨及忍辱
以不放逸為根本 是名善逝最勝財
云何名放逸。謂於邪教及惡朋友。虛妄推求而得生起。如人執持王所飲藥。盛滿器中行險滑路。當知是人恐怖憂惱。何有放逸。又如來祕密經說。云何不放逸謂能最初調攝諸根。眼見色等不取於相不著於好。如是乃至意法亦然。了知是已皆不取著不生染愛常求出離。又於自心善調伏已。亦能隨應攝護他心。善能息彼煩惱染愛。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則能隨順諸精進事。亦復積集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則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則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則能勤修深固之法。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善了知者。則能於有於無如實覺了。乃至於世俗諦中說眼等為有。彼經偈云。
常不放逸甘露法 利眾生發菩提心
深固寂靜心亦然 諸樂根本無所取
論曰。若能積集諸相應行。則於自他增長勝福。而說頌曰。
學自他平等 堅固菩提心
對自成於他 展轉無有實
亦猶立彼岸 由此而對待
彼既本來無 我性何所有
若苦不防護 則為苦所著
如是行法者 云何而不護
起邪妄分別 執我以為常
若我本如然 何現有生滅
彼若別有生 為誰修福業
營求於財利 及受諸快樂
現見身衰老 不久而殞滅
復生為孾兒 童子及年少
於剎那時分 速朽而變壞
何處名為身 爪髮皆離散
初識託母胎 生已為孩孺
盛年衰老相 最後為灰燼
此明身自性 分位假安布
畢竟無一塵 形相那久住
又復此身者 不說當自知
為異相所遷 思惟我何有
由分位和合 世俗而顯現
於佛正理中 隨相應所斷
彼若無有識 則不能建立
亦無貪恚癡 云何有功德
餘九種世間 各各有三種
無識與衣等 何能生彼樂
衣不能生樂 當知從因生
若樂生於衣 彼相何曾有
是故正教理 說諸行無常
現證及思惟 由因緣和合
見自己眷屬 云何說有常
於方所推求 無一微塵許
如燃燈油盡 彼油知何往
如是觀察已 剎那不可住
聚集諸眷屬 嚴飾而行列
妄計為我有 於樂他可知
了知彼眾生 無一可積集
自他既有殊 於苦亦無得
如是不相應 彼我何處有
或如自力能 數數而開示
世間諸眾生 多苦常逼切
當起大悲心 為憐愍於彼
善作是觀察 平等而救度
假使入阿鼻 如鵝泛蓮沼
為令諸有情 常處歡喜海
自不樂解脫 救彼常無厭
作是利益已 而不生恃賴
亦無有疲勞 不希於果報
若十方福聚 彼我定獲得
不生嫉妬心 他樂同己想
又復若自他 同修於懺悔
勸請佛世尊 及隨喜福業
作如是迴向 平等無差別
隨其福所施 無盡眾生界
菩薩行是行 則多所饒益
增長大悲心 獲最上安隱
得彼金剛手 及諸佛世尊
常作於護持 群魔咸驚悸
是法王之子 諸天咸讚揚
住菩提心車 善遊履勝道
眾生善修習 息除自他苦
故我無所著 一切皆當捨
若人為愛縛 則苦無窮極
煩惱由之生 損壞徒後悔
若火燒眾生 熾然皆普遍
下至爪分量 於己亦無樂
謂一切我愛 第一之苦本
燒然使無餘 為利諸含識
樂妻子眷屬 畢竟皆棄捐
思惟因緣生 於身亦無愛
諸有具智人 於彼二皆捨
了知身與心 剎那差別起
謂常無有常 離垢本無垢
自得於菩提 彼亦成正覺
不思以世法 而利於眾生
法藥及佛像 如是我當施
以惠自揀擇 所作事相應
攝護於己財 積已而能散
或自身他身 若少苦多苦
如是皆令得 諸上妙快樂
眾生於欲境 防護生障惱
如蛇處窟穴 畢竟令清淨
猶如淨良田 成熟諸稼穡
能除飢熱惱 滿足其福報
若人不遠離 名利及五欲
所說亦無誠 於彼不須怒
彼既失自利 怒之忍何有
於是不生瞋 利他而不斷
善行真實忍 如觀麝有香
己物為他侵 返遭獵者損
以方便思惟 無主宰快樂
自既非受用 彼何無教誨
如是彼佛子 念念除煩惱
了諸根境界 譬若大瘡疱
念彼忿恚者 饒益而開誘
自性離調柔 處苦樂何得
又彼五大種 示之以強名
乃至住有情 皆成於義利
若利生無懈 則不造諸惡
故我勤修習 六界無衰惱
至虛空究竟 及世間邊際
我住利眾生 令智心成熟
身為阿闍梨 善學離諸苦
不問自力能 何所非防護
若自作苦惱 何因生恐怖
隨自師了知 我慢諸過失
住大悲境界 不貪於果報
常近事修學 平等何有我
見癡狂盲者 行步多錯悞
或墮險道中 自他常憂惱
為尋求彼故 同難而救護
如是行相應 則見大功德
我過失非一 其深如巨海
若自他復造 何由得解脫
若彼善教誡 羞恥諸過咎
常頂受他言 一切皆當學
聞彼冤生怖 慎勿於餘說
彼我心命同 若喜則無恥
諸煩惱冤敵 我獨能鬪戰
若此於心中 損壞無安隱
歸命觀自在 大悲無與等
紺髮簇旋螺 復如鬘垂下
於十方剎土 指端流乳海
救地獄鬼趣 輪回諸極苦
復於善眾生 亦尋聲救護
婆雉阿修羅 得脫彼冤害
極最勝莊嚴 世所未曾覩
愚智諸有情 瞻奉咸忻慶
又復虔信禮 妙吉祥大士
所集正法藏 能利樂世間
無比大醫王 善消諸毒難
施樂及壽命 故我今稽首
無邊苦熱惱 現廣大清泉
令眾悅其心 當除諸渴愛
十方諸世界 各現劫羅波
眾生滿所求 普現青蓮目
無量諸菩薩 稱讚身毛聳
歸命文殊尊 最勝無過上
一切希有菩薩行 結集所有諸功德
自他當獲福無窮 皆作文殊真佛子
書寫此正法 我所有微善
為愍有情故 令增長勝惠
諸法從緣生 緣謝法即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