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8部大正藏第32册P0591 釋摩訶衍論 (10卷) 〖 姚秦 筏提摩多譯〗.txt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No. 1668
釋摩訶衍論序
天冊鳳威姚興皇帝製
蓋聞月鏡日珠。居爰山王禪宮。履於雙道。遊于百國乘於等觀。達於恒剎舉極喜之珠[玨/(冗-几+(樂-白+〡))]。窺寂滅之靈宮。噵聞在昔。而猶弗覺其百恒之區。惘惘想想。方于時始釋矣。前聞街巷之稱聲。佇教化之期。見像跡之虛形。瞻風散之界。後果面摩尼寶藏之區至于東境。當因陀羅網之珠。得于沙界。溢喜於內獲之心乎。祇園之蓮坐。棄來以企龜鏡。盈慶於外瞻之目乎。望舒之涌臺。勿返以欽星岸歟。朕方解茂花因於七覺之寶林。植蓮種於八德之珠池。却歡往向。即急來後。加以金輪東方自來。應于威門之區。道王之偈先冊。珠鏡山虛已降。至于沙界之面。摩耶之文曾記。以未來八萬而輪之駕東。及過去五百而覺之珠南至矣。其為教也。於觀音中乞眼手之暇。而矚搜過恒之教門。其為義也。於尸迦中借珠網之功。而曜羅塵數之義理。以馬鳴聖光明之德。于時具顯。龍樹大士。妙雲之瑞。于方圓啟。洋洋肅肅。自非結僧那于山林中。植雙因于香池中。誰懸演水之珠蓋於彌勒已前。敷服膺之祕軌於釋迦已後哉。釋摩訶衍論者。斯乃窮性海之源密藏。罄行因之本淵詞。以輪星而過乎月珠。君子莫識其旨歸。以錦華而達于日域。和疇莫測其涯際。可謂一山界中在兩日月。一天下中在兩皇帝。朕聞其梵本先在于中天竺。遣䮊奉迎。近至東界。以弘始三年歲次星紀九月上旬。於大莊嚴寺。親受筆削。敬譯斯論。直翻譯人筏提摩多三藏。傳俗語人劉連陀等。執筆之人謝賢金等。首尾二年方繕寫畢功。兩曜之面圓臨。群星之目具舒。江河之水澄淨。大海之瀾泰然。朕未及詳。出金輪於坤之上。入妙高於掌之內。細哉喜門周于法界。大哉靜室入于毫端。厥若斯理。絕稱歟爰翰牘。離像歟爰彩畫。語則淨名朕呵。談則善吉朕吐。然而噵言。住絕理于諷誦。止爽詞于默然。破其臺觀莫弘大虛。滅其鏡玉勿釋像跡。朕將無以于[(迷-(這-言)+└)*下]月文請。于龜免翰借。輒申鄙製。爰題序云。
釋摩訶衍論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頂禮圓滿覺 覺所證法藏
并造論大士 及諸賢聖眾
欲開隔檀門 權顯往向位
利益諸眾生 分報師恩故
論曰。今造此論重釋摩訶衍。為欲顯示自師其體深玄其窮微妙。未得正證未出邪行。漠漠冥冥實絕窺[穴/(烈-歹+(跳-兆))](莫昉反)。域超思惟境故。或為欲令利鈍眾生開頓入門。顯漸進位趣入甚深所詮理故或由師亭毒極深重故。小分為報師大恩故。或祕觀察當來眾生。起百千諍壞論宗故。或親聽受阿世耶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須造論。
已說本趣次說論差別。論有幾數。幾論所攝摩訶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十萬九千部 總十論所攝
摩訶羅跋提 鄔舍摩闍他
筏那提舍論 阿部帝跋摩
呼呵摩僧那 鍵婆摩迦攝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諸論。總有十萬九千部焉。如是諸論總十所攝。云何為十。一者摩迦羅論。二者跋提論。三者鄔舍摩論。四者闍他論。五者筏那提舍論。六者阿部帝論。七者跋摩論。八者呼呵論。九者摩僧那論。十者鍵婆論。是名為十。摩訶衍論如意論攝。馬鳴菩薩所作之論。其數幾有幾文幾義。摩訶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總有一百部 九十九種文
十種義所攝 斯論寶冊攝
論曰。馬鳴菩薩所作諸論總一百部。於百部中九十九種花文論攝。餘十種論攝義論攝。斯論寶冊。十種攝義論其名字云何。所其開示同耶異耶。頌曰。
遍滿及歸真 中藏與微妙
合一并三昧 清淨本原論
玄理起信論 建立同一相
論曰。云何為十。一者一心遍滿論。二者融俗歸真論。三者法界中藏論。四者祕密微妙論。五者眾命合一論。六者真如三昧論。七者心性清淨論。八者不動本原論。九者甚深玄理論。十者大乘起信論。是名為十。如是十論其數雖別。而建立相同一種焉。
已說論差別次說藏差別。藏有幾數幾藏所攝。摩訶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或五十一藏 或唯十如經
總三藏所攝 論或通或別
論曰。五十一者。別因果故。表功德故。引行者故。金剛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佛子。我當為汝無礙言詞。宣說開示五十因藏及一果藏。故或有十藏。云何為十。一者唯立一藏總攝諸法。謂法界法輪藏。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眾生所有言音。莫非如來法輪聲攝故。二者立二藏總攝諸法。謂聲聞藏及菩薩藏。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法門雖無邊不出二種藏故。三者立三藏總攝諸法。謂加如來藏。光明契經中作如是說。過於恒沙一切諸佛。唯當宣說聲聞法藏菩薩法藏如來法藏。更無餘道故。四者立四藏總攝諸法。謂加補特伽羅藏。道品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子諦聽為汝解說。仁藏義藏禮藏智藏及與信藏并聲聞藏及菩薩藏大覺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漸次轉勝次第之法故。五者立五藏總攝諸法。謂加天藏。天子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耶論。不可言說清淨報空。我為大眾廣大宣說淨藏人藏并二乘藏一切諸佛大覺法藏故。六者立六藏總攝諸法。謂加㮈落迦藏。怖畏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不動坐分別宣說八萬四千㮈落迦藏。如前所說五種藏故。七者立七藏總攝諸法。謂加魔羅鳩多耶藏。班母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今實言為班母等一億七萬三千大眾。分別宣說五萬一千三百二種鬼神道藏。如前所說六種藏故。八者立八藏總攝諸法。謂加鍵婆陀那跋藏。龍王契經中作如是說。難陀龍王發八千問問於如來。佛開十億傍生道藏。如前所說七種藏故。九者立九藏總攝諸法。謂加器世界藏。世界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樹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欲聞者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所依止藏。如前所說八種藏故。十者立十藏總攝諸法。謂加雜亂藏。音聲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今開示八種雜藏。如前所說九種藏故。是名為十。如是諸藏總攝十億八千法藏。根本三藏或攝十藏。云何為三。一者素呾㘕藏。二者毘捺耶藏。三者阿毘達磨藏。是名為三。摩訶衍論或諸藏攝。或唯阿毘達磨藏攝。是故頌曰或通或別。通謂總通別謂簡別。持其行法隨應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也。
已說藏差別。次說經差別。經有幾數幾經所攝。今摩訶衍論何等經為依。頌曰。
總百洛叉數 十二部經攝
修多羅祇夜 及毘伽羅那
伽陀憂陀那 并與尼陀那
阿波陀那經 伊帝目多伽
闍陀伽佛略 阿浮陀達摩
優波提舍經 依或通或別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諸經有一百億部。如是諸經總十二部攝。云何十二。一者修多羅。二者祇夜。三者毘伽羅那。四者伽陀。五者憂陀那。六者尼陀那。七者阿波陀那。八者伊帝目多伽。九者闍陀伽。十者毘佛略。十一者阿浮陀達摩。十二者優波提舍。是名為十二。摩訶衍論所依本經。或通或別。通謂總通。別謂簡別。摩訶衍論文狹句少甚極微少。何故無量無邊契經之海通為依耶。如婆薩伊伽諾故。如標多羅呾提故。是故無失。別所依經其數幾有。何等名字眷屬各幾。頌曰。
總一百契經 光明大覺等
初五十各百 後五十各千
論曰。摩訶衍論別所依經。總有一百云何為百。一者光明大覺經。二者甚深順理經。三者金剛三昧經。四者諸法無行經。五者樹林說法經。六者無盡一地經。七者清淨如如經。八者自性自體經。九者大乘同性經。十者阿梨耶識經。十一者果圓滿經。十二者虛空等經。十三者三三昧經。十四者一心法經。十五者本性智經。十六者真法界經。十七者攝無量經。十八者最上極經。十九者維摩詰經。二十者楞伽王經。二十一者中實經。二十二者無始經。二十三者十因經。二十四者輪轉經。二十五者慈雲經。二十六者器心經。二十七者無位經。二十八者賢聖經。二十九者隱密經。三十者華嚴經。三十一者大品經。三十二者寂滅經。三十三者聖軌經。三十四者遍緣經。三十五者熏習經。三十六者佛性經。三十七者玄理經。三十八者楞伽經。三十九者本業經。四十者蘊高山經。四十一者歸本經。四十二者真修經。四十三者八德經。四十四者佛慧經。四十五者緣起經。四十六者一體經。四十七者自佛經四十八者大海經。四十九者無相經。五十者遍真如經。五十一者十種如來藏經。五十二者三身本有經。五十三者八識通達緣經。五十四者眾生身等法經。五十五者諸佛無盡藏經。五十六者讚歎不善品經。五十七者諸法同一相經。五十八者一體大悲觀經。五十九者如如本智慧經。六十者塵塵法界剎土經。六十一者輪轉本際經。六十二者法界法輪經。六十三者大智本有經。六十四者平等法界經。六十五者四相常住經。六十六者真如一相經。六十七者流轉不動經。六十八者寂靜涅槃經。六十九者通達音聲經。七十者如來自相經。七十一者夫人經。七十二者法門經。七十三者八喻經。七十四者中在經。七十五者總持經。七十六者不動經。七十七者兩智經。七十八者道智經。七十九者本覺經。八十者大無量經。八十一者自然本果經。八十二者甚深法藏經。八十三者一道清淨經。八十四者十種妄想經。八十五者法門顯了經。八十六者境界圓滿經。八十七者光明實智經。八十八者因果同體經。八十九者心神不空經。九十者真智無生行經。九十一者無礙解脫經。九十二者隨緣增長經。九十三者法性實際經。九十四者廣大虛空經。九十五者本因緣起經。九十六者諸法無為經。九十七者本來清淨經。九十八者修行道地經。九十九者不修具德經。百者摩訶薩雲若經。是名為百。如是百經眷屬。如次初半各百後半各千。舉經之目屬論之綱。下當隨文開示現說。
已說經差別。次論當造人。契經異說其數幾有。今馬鳴師何所攝耶。頌曰。
總有六馬鳴 契經異說故
然隨機應故 無有相違失
論曰。凡集一代諸契經中種種異文。總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大乘本法契經中作如是說。無上大覺尊說入涅盤緣。馬鳴菩薩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向佛世尊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無上尊 無邊劫海備萬行
唯慈悲群生類故 而佛自言入涅盤
我及一切諸大眾 冥冥而亂失心神
大慈滿足世尊尚 棄自子等往異界
況我慈悲未滿足 隨佛往異界誰謗
爾時馬鳴說此偈已。覩佛眼睛徐自命終。二者變化功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馬鳴言。我滅度後三百餘歲。汝當承我加力。以種種方便法利益安樂末代眾生。若我不加力汝當不能自。三者摩訶摩耶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滅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四者常德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佛滅度後八百歲中。有一智人名曰馬鳴。或外道眾或佛家眾。破諸外道建立佛法。五者摩尼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佛涅盤後一百餘歲。馬鳴大士出現於世。守護正法安立佛幢。六者勝頂王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成道第十七日。有一外道名曰迦羅諾鳩尸摩。變化其身作大龍王。出現八萬六千頭八萬六千舌。一時發起八萬六千相違難問問於如來。如來則作三重答說通彼切難。於是龍王又作十重問問於如來。如來則作百重答說通彼切難。如是問答已。佛告龍王言。善哉善哉馬鳴沙門。為護法城故。以破壞相建立佛法。耐也耐也。常如是修常如是行。勿小遊行普遍遊行。於是龍王以其本形捨畜生相。無上尊前頂禮和南。歡喜之貌向佛世尊。而說頌言。
善哉善哉言 經聽於我耳
假耶實耶自 極疑於我心
我非畜生身 我非外道眾
而贊化為生 變化如是形
世尊如鏡知 我沒於是界
出於餘世界 如教普遊行
爾時馬鳴說此偈已。如入禪定入於寂室。是名為六。如是諸經各各別說。隨機現應無相違過。馬鳴菩薩當何位人。何城誕生何因馬鳴。頌曰。
本大光明佛 因不動位中
西天竺出現 從過去立名
論曰。馬鳴菩薩若剋其本大光明佛。若論其因第八地內住位菩薩。西天竺誕生。盧伽為父瞿那為母。同生利益。過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輪陀。有千白鳥皆悉好聲。若鳥出聲大王增德。若不出聲大王損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即出其聲。若不見時常不出聲。爾時大王遍求白馬終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眾此鳥鳴者。都破佛教獨尊獨信。若佛弟子此鳥鳴者。都破外道教獨尊獨信。爾時菩薩用神通力。現千白馬鳴千白鳥。紹隆正法令不斷絕。是故世尊名曰馬鳴。
已說人別相。次唱本作釋。
本曰。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智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論曰。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攝一切眾命門。二者歸向圓滿大覺門。
總攝門者。通攝一切十方界中所有眾生眾命根故。如本命盡十方故。
歸向門者。用如是眾命歸契於滿足大慈悲人故。如本歸最勝業遍智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故。論師舉幾德讚歎大覺尊。各其相云何。頌曰。
總八萬四千 四十八種德
最勝等各十 智無礙各四
及八萬四千 色相差別故
功德雖無量 終不出此數
論曰。馬鳴菩薩總舉八萬四千四十八種功德。奉仰讚歎無上大覺。佛果滿位中功德淨品。雖有無量無邊。而終不出此數量。是故馬鳴菩薩總相讚歎。云何為八萬四千功德。色相差別故成八萬四千。云何為四十。最勝業遍各十種故成四十數。云何為八。智及無礙各有四種故成八種。云何為十最。一者超過最。遠離二乘地故。二者出離最。永離三界域故。三者對治最。頓斷四住地故。四者厭患最。已過五蘊聚落故。五者離愛最。永別六道岐故。六者威德最。勝退七惡軍故。七者兵眾最。皆盡八邪林故。八者智慧劍最。決斷九結絆故。九者解脫最。斷除十纏繩故。十者勇猛最。摧伏九十六種諸外道故。是名為十最。於契經中十種第一。云何為十勝。一者力勝。具足十力故。二者無畏勝。具足四無畏故。三者不共勝。具足十八不共法故。四者道品勝。具足三十七道品故。五者變化勝。具足百千種變化故。六者言音勝。具足八十八梵音故。七者端嚴勝。具足三十二種丈夫相故。八者吉祥勝。隨作境界處出生增長功德善根故。九者難得勝。於三界中獨尊一故。十者住處勝。所居宮殿以九萬八千微妙圓滿而所莊嚴故。是名為十勝。於契經中十種殊勝。云何為十業。一者自然業。所作自在故。二者平等業。教化利益無差別故。三者相應業。隨機出現故。四者具足業。圓滿福智二資糧故。五者無盡業。無邊際故。六者同生業。隨趣受生故。七者無著業。遠離塵累如蓮華故。八者依止業。作歸依處如大地故。九者無厭業。攝生無窮如大海故。十者通達業。無有障礙如虛空故。是名為十業。於契經中十種作用。云何為十遍一者根遍。佛諸色根各各一一根周遍法界故。二者識遍。佛諸心識無所不達故。三者境界遍圓智所緣無分界故。四者壽命遍。不可思議故。五者眷屬遍。不可測量故。六者功德遍。一一功德等虛空界故。七者慈悲遍。無簡擇故。八者言說遍。佛言音聲無所不至故。九者證遍。無所不窮故。十者無等遍。無與等故。是名為十遍。於契經中十種周遍。云何為四智。一者光明無盡藏智。能出生十億一千智慧門故。二者一味一相智。通達恒沙一切諸法無差別故。三者大悲無邊智。隨起一化遍滿一切十方世界故。四者無為寂滅智。遠離一切起動作業故。是名為四智。於契經中四種圓滿智。云何為四無礙。一者法無礙。了知諸法實相實性故。二者義無礙。了知諸法共差別相及生滅相故。三者辭無礙。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四者樂說無礙。發無邊言說契經海次第不斷絕故。是名為四無礙。於契經中四種解脫智。自在之言皆通於上。故不別釋。色相名義如大總持中廣顯說已說覺寶次說法僧。
本曰。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論曰。此一頌中復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體攝一切眾身門。二者總達法藏僧伽門。體攝門者盡攝一切無量眾生生滅流轉無常身故。如本彼身體相故。總達門者。以如是眾身。總達於諸甚深法藏一切如實修行者故。如本及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故。等言總通和南之意。論師依幾法僧而和南耶。其相云何。頌曰。
總歸於十四 僧十法四故
或兼上下故 有多類僧眾
論曰。馬鳴菩薩總歸依於十四德處。十僧四法各差別故。云何為十僧。十地差別故。云何為四法。教理行果各差別故。法謂教法。所謂隨順機根一切契經之海。性真如謂理法。於一切法體性平等。離虛妄之假絕執著之實故。海謂果法。於妙覺果萬德圓滿。無有窮盡如大海故。無量功德藏謂行法。六度萬行淨品眷屬。不可思議超過數量故。如謂十種真如。實修行謂十種正智。證真如理於真實智建立僧名。理智和通能所一味平等。平等無諍論故。何故取命標十方耶。為欲顯示所攝命根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何故取身標其相耶。為欲顯示四相所亂一切眾生皆悉攝取。欲令獲得金剛常住不動身故。何故八聖唯不歸自身命。乃通取一切無量眾生所有身命歸於三寶。由明了知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唯一真如無有別異。眾生身命及我身命。一味一相不相離故。是故頌言等。等言極甚深。何故攝取一切眾生無量身命。歸於三寶成和南相。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悉歡喜。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皆悉讚歎。十方三世一切諸法藏。常恒流布不斷絕故。馬鳴菩薩證不動地。下地功德悉已滿足。何故下位諸僧皆悉和南。由能歸人皆非同於自得位故。若自歸依唯應和南不動地滿并上二地。若爾何故不取地前。非無歸人故不別舉。以上兼下影顯示故。法雲地菩薩能歸人時當依何僧。於妙覺地有真實僧故無過失。若爾何故不別舉耶。以下兼上影顯示故。是故頌曰或兼上下故有多類僧眾。
已說法僧次說本趣。
本曰。
為欲令眾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論曰。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斷絕障縛門。二者連續解脫門。斷絕門中有四差別。云何為四。一者決定信心門。為令一切無量眾生。斷除疑惑心發起堅固信。決定於甚深大乘正道故。二者遠離捨心門。為令一切無量眾生。遠離厭捨心增長欲樂意。精進於甚深大乘正道故。三者對治邪論門。為令對治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四種大魔三萬二千眷屬魔眾斷除一億四萬六千種諸世論。趣入於大乘甚深正道故。四者除遣執著門。為令一切無量異生。及諸二乘一切菩薩。斷除五種人見證得五種對治。斷除二種法執證得二種對治。迴向於甚深大乘正道故。如本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故。連續門中有三差別。云何為三。一者不斷大覺門。為令集成萬行之因。莊嚴大覺之果。無上法王不斷絕故。二者不斷法藏門。為令出現勝妙梵響。宣說一切契經之海。八萬四千法藏不斷絕故。三者不斷僧伽門。為令修地前地上之大道。建立真如法界之宮殿。住正後二僧而不斷絕故。如本佛種不斷故故。頌眾生言分際云何。為欲對治何等斷故。建立三寶不斷耶。頌曰。
通攝三聚人 未得圓滿故
對四種斷故 建立三不斷
論曰。馬鳴菩薩通緣三聚。而為境界。所以者何。由未證得圓滿果故。然三聚門有其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十信前名為邪定聚。不能信業果報等故。三賢及十聖名為正定聚。決定安立不退位故。十種信心名為不定聚。或進或退未決定故。二者十信前并十信心名為邪定聚。皆無善根故。無上大覺果名為正定聚。已滿足故。三賢及十聖名為不定聚。皆未究竟故。三者十信前名為邪定聚。無樂求心故。十聖名為正定聚。已得真證故。十信三賢名為不定聚未得正證故。是名為三。馬鳴菩薩須彼初門。為欲對治四種斷故。建立三寶不斷之義。云何為四。一者疑惑斷。由猶豫心不能決定。斷三寶種故。二者厭捨斷。由愛有心不能樂法。斷三寶種故。三者見邪斷。由妄想心不能正見。斷三寶種故四者定執斷。由實有心不能離著斷三寶種故。是名為四斷已說本趣。次開總體。
本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
論曰。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能入門。二者所入門。能入門者。於所詮理善趣入故。所入門者。善為彼法作依止故。有法者。總標十六能入門法。能起信根者。總標門法作業之相。摩訶衍者。總標十六所入法體并及不二摩訶衍體。信決定進心。根生長行法。若為入理無超此二。故曰信根。復次信謂十信。根謂從初發心住乃至法雲地。所以者何。初信無根隨緣進退。譬如班多伽伊摩華故。後信轉勝堅固不動。譬如鍵鳩阿彌禮樹故。信根有幾義。各其相云何頌曰。
各有十種義 澄淨下轉等
論曰。信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者澄淨義。能令心性清淨明白故。二者決定義。能令心性淳至堅固故。三者歡喜義。能令斷除諸憂惱故。四者無厭義。能令斷除懈怠心故。五者隨喜義。於他勝行發起同心故。六者尊重義。於諸有德不輕賤故。七者隨順義。隨所見聞不逆違故。八者讚歎義。隨彼勝行至心稱歎故。九者不壞義。在專一心不妄失故。十者愛樂義。能令成就慈悲心故。是名為十。根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者下轉義。能除憍慢故。二者隱密義。能詮甚深理故。三者出生義。生長種種諸功德故。四者堅固義。皆悉攝持不闕失故。五者相續義。轉轉增長無斷絕故。六者出離義。地地轉勝漸漸遠離故。七者集成義。修集種種道品法故。八者茂榮義。以諸行德而所莊嚴甚可愛樂故。九者具足義。等覺位中圓滿因行故。十者高勝義。於妙覺果最勝廣大無能超過故。是名為十。能入所入種種差別。立義分中自當顯說。
已說總體。次明建立。
本曰。
說有五分。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論曰。何故次第如是。教法出現法如是故。此義云何。為欲顯示上味妙藥。當由所對疾障出現。能化教法。定由所治機根發起。疾前無藥機先無教故。初立因緣分。為欲顯示如意寶珠雖唯是一。而為一切諸寶根本。摩訶衍法雖唯是一。而為恒沙法門體性。重威大龍乃所受用。利根智者乃所領解故。第二立立義分。為欲顯示摩尼寶藏雖備無量萬寶而開千重門群龍所了知。大乘本法雖圓無邊千義而別釋散說鈍根所分明故。第三立解釋分。為欲顯示雖眼耳中見聞寶雨之妙術。思心中解知無盡之圓德。而出現舌威不競入門開通往向不近隔檀。得如意寶藏無由蹬臺宮。雖口語中誦持教義之尊辭。思心中觀察廣略之深理。而勤加行添於勝進。方於金剛。不起堅固信。得法界寶藏而無由契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心分。雖開廣略之法示進入之門。而怯弱眾生。聞廣說法門不堪進修行鈍根眾生聞略說法門。不能解故生厭離心。如是等眾類。若值勸請緣漸漸進修。備百行因至萬德果。若不得值勸策緣彌彌遠退。將恒沙煩惱而及於無性。馬鳴菩薩見是利故。顯示利益勸請修行。是故後立勸修利益分。有何因緣不增不減唯立五分。頌曰。
攝彼大 總地 五十法門故
是故不增減 唯建立五分
論曰。馬鳴菩薩十萬嗢拕南大總地論中。總立五十門判釋諸教理。今此論中五分法門各攝彼十門。是故不增減唯立五分。所謂彼論建立所化圓滿等十門。因緣分所攝。百六十摩訶衍等十門。立義分所攝。安立隨順決擇等十門。解釋分所攝。修習決定趣入等十門。修行分所攝。勸請呵責引導等十門。勸修分所攝。
已說建立門次說唱章判說門。
本曰。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令善根成就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論曰。是八因緣中。初一為立義分作正因緣。次二為解釋分作正因緣。次四為修行信心分作正因緣。後一為勸修利益分作正因緣。初一因緣中即有四門。後七因緣中各具三門。云何為四。一者能化教法出興門。二者所化眾生分際門。三者出興作業善巧門。四者除遣諍論誹謗門。云何為三。謂前三門。今當舉相隨次別釋。因緣總相者。總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為八種根本總體作正因緣。故言因緣總。為二十四種分離別相作正因緣。故言因緣相。三十二種總別法相。立義分中自當顯說。為令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邪定聚十億八萬六千種眾生。不定聚三十種眾生。正定聚一百二十種眾生故。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緣三聚而為境界。宣說開示妙法要者。欲令一切無量眾生。遠離生滅無常之苦。獲得根本總相之樂故。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者。總舉除遣諍論誹謗門。謂愚眾生作如是疑。馬鳴菩薩居位不動地未及法雲地。而緣上地諸菩薩等。為其所化之境界者。唯顯自殊勝。為求名利等。有其虛言無有實義。豈下地菩薩應得教化上地菩薩。是故馬鳴為遣如是不信疑故。自通而言。我久遠劫成正覺訖。而助教化利益群生。為滿本願故權示藍修位。非謂欲求名利等故作如是說。已說初因緣。第二因緣言解釋如來根本之義者。總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是因緣能為顯示正義對治邪執。作正因緣故。言如來根本之義。所以者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無有一佛不為根本一心二門七種對治成正覺故。令諸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十億八萬六千種邪定聚眾生故。正解不謬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緣邪定聚狂亂眾生而為境界。宣說開演顯示正義對治邪執甚深法者。正恒沙之謬邪解。摧塵數之逆亂見。斷除其闡提不信障。而為令趣入於十信大道故。已說第二因緣。第三因緣為分別發趣道相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謂三種發心。善根成就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上品十信三品十解三品十行三品十向三品十地諸眾生故。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緣二聚眾生而為境界。宣說開示三發心者。為令超過自分獲得勝進故。已說第三因緣。第四因緣為修行信心分四種信心四種修行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善根微少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得十信位前五心中品眾生故。已得前五故。非都無善根名言微少。未得後五故不能具足。不名成就。修習信心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能為令成就後五信心故。已說第四因緣。第五因緣為修行信心分進門之終。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乃至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此中眾生攝得十信位初心下品眾生故。是名為所化眾生分際門。消惡業障等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示禮拜懺悔等方便。而為消除種種業障海故。已說第五因緣。第六因緣言修習止觀者。總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為修行信心分修行止觀門作正因緣故。凡夫二乘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得十信位二心下品眾生。邪定聚攝一切二乘故。對治心過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以兩輪通為對治凡夫二乘見執過失故。已說第六因緣。第七因緣為修行信心分之終。復次眾生初學是法乃至畢竟得生住正定聚故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此中眾生攝得十信位前四心。更不能勝進下品眾生。謂住是世界信心成就極怖畏故。是名為所化眾生分際門。必定不退信心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以勝緣力而為安立正定聚故。已說第七因緣。第八因緣為勸修利益分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此中眾生攝十億八萬六千種邪定聚諸眾生故。是名為所化眾生分際門。為示利益勸修行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為欲令宣說功德增長欲樂。顯示過患覺悟厭離故。已說第八因緣。一切諸教法皆盡於立義分。一切諸所化之機皆盡於初因緣分。何故開三分而別釋。立七因緣而散說耶。為欲顯示利鈍廣略總別不同故。何故二乘人重取於四處。為欲顯示二乘眾生下劣狹少。發菩提心向無上道。甚極切難超過於餘類眾生故。何故所餘邪定眾生唯取於三處。為欲顯示所餘眾生形於二乘輕其過失故。何故不定人別取三品耶。為欲顯示不定眾生微薄暗鈍。發決定心向無上道。甚極切難超過於正定眾生故。何故正定人不別三品通總攝耶。為欲顯示正定眾生形於不定輕其過失故。有何因緣不增不減唯立八種。何故次第如是頌曰。
總攝大總地 八十因緣故
修行轉勝法 次第如是故
論曰。馬鳴菩薩十萬嗢陀南大總地論中。總立八十因緣。以為論緣由。今此論中八種因緣。各攝彼論十種因緣。故不增減唯立八種。由是義故言如是等。等字總攝彼八十故。因緣次第行法法爾故。謂除闡提不信障得十信心。除著我障得十住心。除畏苦障得十行心。除捨離障得十向心。斷異生性等十種障證歡喜等十種地故。
已說八因緣。次說四種根。
本曰。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時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自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論曰。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所說無異難問門。二者舉時分位決疑門。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者。則是難問門。謂光明大覺等一百契經中。開示一切無量法藏。隨機根量攝取利益無所闕失。中士何用煩造此論。重傳彼法更無加顯力。今造此論重說彼法者。頗不求稱讚等事耶。畢竟尊信不盡其理。是名為所說無異難問門。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者。總舉決疑門。所謂馬鳴自通而言。三世諸佛一切教理。自然常住一味平等。無有移轉無有起滅。是故雖題榜差別翰牘不同。而其教法唯是一味唯是平等。或不分或不別。然而眾生根性差別利鈍不等。心行差別廣略不同。既所化之機異。能化之人不能自同。令受教法名字各別。令解文義因緣各別。謂或有眾生依佛伽陀修梨毘羅而得解者。或有眾生依菩薩遮陀尸修梨毘羅方得解者。故為是人當須造論。復次如來在世時所化清淨。能化圓滿八萬四千種色四種心遍智十種作業十種殊勝。六十八梵圓八十八妙音。無有前後一時敷演。無量無邊種種異類。或有眾生見佛妙色而得解者。或有眾生思惟佛心品而得解者。或有眾生觀察如來十業十勝而得解者。或有眾生聽聞佛梵圓妙音而得解者。如是平等明了通達則不須論。若佛滅後所化雜亂能化少闕。經論機異廣略根別。根謂四種根。機謂三乘機。云何為四。一者廣自力根。二者略自力根。三者廣無力依他根。四者略無力依他根。如是四種根性中。初二是修多羅眾。後二是優婆提耶眾。何故因緣門中所化圓滿。根性門中所化微少。為欲顯示清淨僧那阿世耶無有邊際故。為欲顯示受教實行眾生之類有其分際故。以何因緣出興兩重廣略教法。其相云何。頌曰。
本願繫屬故 出興此法門
楞伽王契經 分明顯說故
論曰。繫屬因緣之力故。出興兩重甚深法門。所以者何。於契經中明顯說故。所謂楞伽王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我念過去無量劫海。於五百世忍辱仙人。在山林中專心修行小欲知足四聖眾種清淨之法。於時有一大蛇從山頂下。來詣我所聞我所誦。則投其體禮拜懺悔。投體已訖以頭攢地。區區作文而說偈言。
我過去世 忍辱仙人 住於此山
六時行道 而一時瞋 因緣力故
今得蛇身 常受大苦 若命終後
得人同分 我當弟子 隨汝修行
汝所讀誦 常我所誦 是故我今
發大慚愧
說是偈已即便命終。後得人身則我弟子。爾時互相發願繫屬。謂作如是願。我若證無上道。宣說九十落叉廣說修多羅。利益意樂廣大眾生。宣說十落叉略說修多羅。利益意樂總持眾生。即我弟子作如是願。我當師滅後造作九十部廣說優婆薩提耶。利益意樂廣大眾生。造作十部略說優婆薩提耶。利益意樂總持眾生。以此因緣我今宣說諸契經海。以此因緣故。我滅度後我弟子現造作論教。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立義分中法門名字。其數幾有其相云何。頌曰。
有三十三種 十六所入法
十六能入門 及不二別故
論曰。立義分中法門名數。總有三十三種差別。云何為三十三差別。所謂十六所入本法。十六能入門。及不二摩訶衍各差別故。何故摩訶衍成十六種。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何故能入門成十六種。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故。或各開二種門故。是名為本數。
已說法數。次當別釋。
本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則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者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論曰。此文中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所入根本總體門。二者能依趣入別相門。三者通達軌則不動門。初二種門有其兩重。住思應觀。摩訶衍者總者。即是所入根本總體門。即是根本摩訶衍中有八差別。云何為八。一者一體一心摩訶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訶衍。三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四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五者如來藏功德相大摩訶衍。六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訶衍。七者能生一切世間因果用大摩訶衍。八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是名為八。如是八種摩訶衍法。皆從能入建立其名。謂以一體一心。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一體一心摩訶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譬如轉輪聖王。謂如輪王隨其輪相建立名字。摩訶衍法亦復如是。隨其門相建立名故。大覺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文殊師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開說八種身法。何等為八。一者一體趣入身法。二者三自趣入身法。三者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趣入身法。四者純淨一相無雜不增不減體大趣入身法。五者如來藏功德顯了大趣入身法。六者圓滿性功德顯了大趣入身法。七者出生世間因果自在無礙大趣入身法。八者出生出世間妙因果自在無礙大趣入身法。是名為八。乃至廣說。馬鳴菩薩正攝彼文。是故說言摩訶衍者總。此中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大總地論中開八十門。廣釋根本摩訶衍法。今各攝十成一種故。唯立八法。由何義故有八應知。能入別相有八種故。所入總體有八應知。能入所入八種法相。勝劣廣狹其相云何。頌曰。
平等平等一 皆無有別異
各攝諸法故 然終不雜亂
論曰。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滿遍滿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皆無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法畢竟盡故。若爾本末及與總別。皆悉渾同應雜亂耶。終其本末不相雜亂。其總別門初後不無。然各各別皆悉等量。故曰平等。非謂一法故稱平等。已說初重。第二重四種法中各具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本法所依決定門。二者根本攝末分際門。三者建立二種摩訶衍門。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者。即是本法所依決定門。今當須嗢拕南頌總持顯說。其相云何。頌曰。
眾謂四衍眾 生謂四種生
是一法界藏 遍於彼八處
論曰。眾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一切如來眾。二者一切菩薩眾。三者一切聲聞眾。四者一切緣覺眾。是名為四眾。生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是名為四生。過數故眾。受生故生。是一法界心。彼八處中周遍圓滿。不可分析不可離散。唯是一體唯是一相。以四種眾攝諸聖盡。以四種生攝諸凡盡。馬鳴論師為顯一心廣大圓滿。名為眾生。順理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放大光明顯神力已。告佛子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一法界藏。善男子。一法界藏者。所謂遍於諸如來眾諸菩薩眾諸聲聞眾諸緣覺眾及諸異生。無所不通。無所不至無所不當。是故名為一法界藏。今攝此文故名眾生。馬鳴菩薩六萬嗢拕南本藏論中。開十種門別釋散說。今略攝故唯言眾生。已說本法所依決定門。是心即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者。即是根本攝末分際門。其相云何。頌曰。
是一法界心 總攝二種門
名攝世出世 作法界名法
論曰。一法界心總攝一切生滅門法。是故名為攝世間法。總攝一切真如門法。是故名攝出世間法。皆作法界故名為法。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廣大神王即攝一切種種無明。一切種種染法。一切種種淨白品法。又攝一切清淨法。一切無礙法。一切解脫法。一切絕離法。一切滿足法。一切寂靜法。而廣大神王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今攝此文故名為攝。馬鳴菩薩八萬嗢拕南歸宗論中。開二十門分明顯說。此中略故如是而已。已說根本攝末分際門。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等者。即是建立二種摩訶衍門。其相云何。頌曰。
總標二種門 言依於此心
總標二本法 顯示摩訶衍
論曰。總標能入二種門故。言依於此心。總標所入二種法故。言顯示摩訶衍義。云何為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云何為二本法。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如是所入二種本法。或從能入建立其名。所謂以真如體。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體。以自相本覺心。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自。由能入門二種別故。所入本法有二應知。何以故者。即請問辭。謂由何義。依於此心句中具二種門。顯示摩訶衍義句中具二種本法者焉。答曰。作一法界心真如門。即顯示一體摩訶衍法。作一法界心生滅門。能示自體自相自用摩訶衍法。由此義故。當知各具二門二法。大覺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有二種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何等為二。一者體相平等摩訶衍。二者自相自然摩訶衍。若欲證得是二種法。當行二門。何等為二。一者無斷無縛門。二者有斷有縛門。乃至廣說。今攝此文作如是說。大總地中開八種門分明散說。已說建立二種摩訶衍門。三大義中各略初二門立後一門。馬鳴菩薩本趣意樂。舉後攝初中故如是而已。復次比來次第分明顯了故。以上二頌本流應至於此。一者體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云何為二。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摩訶衍。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二者相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云何為二。一者如來藏功德摩訶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訶衍。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者用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云何為二。一者能生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摩訶衍。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種大義別別分釋。如總地論本地品中分明顯說。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根。無機根故。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所以者何。離機根故。離教說故。何故八種本法從因緣起。應於機故。順於說故。何故應機。有機根故。如是八種本法諸佛所得耶。諸佛所得。於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所以者何。有機根故。有教說故。何故依真如門所趣入之摩訶衍法唯立體名。依生滅門所趣入之摩訶衍法立自名耶。真如門中無他相故。生滅門中有他相故。他謂一切不善品法。自謂一切清淨品法。若所對治他無。能對治自無故。唯言體不說自焉。若所對治他有。能對治自有。故名言自不唯體焉。復次為欲顯示一法界體平等平等無有其私。無量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故。復次隨宜安立。無有定故。何故別說門中。一心別為一三大總為一。而等同各詮二摩訶衍。三大義合。方應得詮二摩訶衍。大義之名通於三種。故總為一義。無別意趣。今所開示十六法門。勝劣廣狹其相云何。頌曰。
平等平等一 皆無有別異
各攝諸法故 然終不雜亂
論曰。能入所入十六法門。圓滿圓滿平等平等。周遍法界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法畢竟盡故。然終不雜本末能所。已說總別二門。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者。即是通達軌則不動門。謂微塵數過去諸佛。微塵數現在諸佛。微塵數未來諸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種。甚深安車。達於清淨無上地故。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亦復如是。此中菩薩言通取三聚一切眾生。所以者何。無有眾生而不通達如來地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一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解釋分中法門名字其數幾有。其相云何。頌曰。
唯有四種法 餘二十九門
略不解釋故 九論已說故
論曰。解釋分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三自摩訶衍。三者真如門。四者生滅門。何故餘法略不解釋。一心遍滿等九論中已解釋故。所謂一心遍滿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一體一心摩訶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訶衍。三者一體一心門。四者三自一心門。融俗歸真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三者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門。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門。法界中藏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如來藏功德相大摩訶衍。二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訶衍。三者如來藏功德相大門。四者具足性功德相大門。祕密微妙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間因果用大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三者世間因果用大門。四者出世間善因果用大門。眾命合一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摩訶衍。三者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門。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門。真如三昧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如來藏功德摩訶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訶衍。三者如來藏功德門。四者具足性功德門。心性清淨論中唯釋四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摩訶衍。三者世間因果門。四者出世間善因果門。不動本原甚深玄理二種論中唯釋一法。所餘法門略不別釋。云何為一所謂不二摩訶衍法。廣說略說各差別故。何故諸論建立門中備標本數。散說門中各闕其數。為欲顯示法體不分義門得別故。復次為欲令使學者增長思惟力故。復次為欲令使開示教理甚深極玄。出生尊重讚歎心故。復次為欲顯示法門廣大如虛空界。義理無窮如澄神海。言說不能具談。思惟不知其量故。
已說本數。次當別釋。
本曰。解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論曰。如是三門解釋四法大門數量。
本曰。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論曰。即是略說分。此中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建立四種法相門。二者法門該攝圓滿門。三者發起問答顯因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者。即是建立四種法相門。二法二門名字差別。其數幾有其相云何。頌曰。
各有十種名 契經異說故
而無有別體 隨能立名故
論曰。二法二門各有十名。諸契經中別別說故。而其法體無有差別。隨彼功能立其名故。二種本法十名云何。頌曰。
毘摩訶健那 摩訶鳩尸帝
摩尸陀那羅 摩迦羅俱舍
必薩伊尼羅 婆伽婆俱舍
必達摩邊那 或名摩訶衍
婆伽叉一婆 必阿素摩利
如是十種名 通二種本法
論曰。二種本法各有十名。名通義別。云何為十。一者名為廣大神王。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鳩那耶神王。二者遮毘佉羅神王。第一神王住金剛山。一向出生吉祥神眾。第二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種種吉祥神眾過患神眾。二種本法廣大神王亦復如是。一體本法。一向出生真如淨法。三自本法。遍通出生一切種種清白品法染污品法故。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極妙二種大乘。不知不覺同異極疑眾心。如宜世尊為眾更說。佛造作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剛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別。謂如金剛神王住金剛山現諸境界。唯現金光不現餘光。真如一心金剛神王亦復如是。唯有淨法無有餘法故。又如金剛神王唯出生清淨眷屬。甞不出生雜亂眷屬。真如一心亦復如是。唯出生無垢清淨法故。復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中。出生種種麁惡眷屬種種善妙眷屬。生滅一心主海神王亦復如是。出生一切染淨法故。二者名為大虛空王。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空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容受而為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為自在。二種本法亦復如是。一體空王以無住處而為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處而為自在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一地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心法體於諸障礙。無有障礙令住諸法。譬如空王於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種故。三者名為出生龍王。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出生光明龍王。二者出生風水龍王。第一龍王以淨光明而為依止。第二龍王以風水德而為依止。二種本法出生龍王亦復如是。一體本法以純淨法而為其體。三自本法以染淨法而為其德故。順理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心本法純一無雜。譬如光明龍王以淨光明而為宮殿。以淨光明而為相身。以淨光明而為徒眾。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大海中有大龍王。名曰出生風水。從其頭頂出生澄水。從其尾末出生標嵐。由是龍王故大海水。風常恒相續無有斷絕。一心龍王亦復如是。能生一切差別平等種種諸法。常恒相續無有斷絕故。四者名為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金主如意。二者滿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剛。第二如意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種本法亦復如是。一體如意唯生淨法。三自如意通生染淨法故。如如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譬如金翅鳥王命終。然後其心入海為如意珠。能生金沙利益龍王。一心本法亦復如是。能生真理利圓滿者。故本性智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遮多利鬼。為報恩故於一萬劫。為如意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復如是。能生長生死及涅盤法故。五者名為方寸。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白毫方寸。二者亂色方寸。第一方寸中唯現前天像。第二方寸中通現前五趣。如是二毫眾生身分。顯了分明譬如明鏡。二種本法亦復如是故。攝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清淨法界如白必薩伊尼羅。無盡法界如亂必薩伊尼羅故。六者名為如來藏。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遠轉遠縛如來藏。二者與行與相如來藏。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子如來藏者。唯有覺者唯有如如。離流轉因離慮知縛。一一白白。是故名為如來之藏。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故。七者名為一法界。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純白一法界。二者無盡一法界。第一法界如空劫時。第二法界如住劫時。真法界契經中作如是說。空種無礙如空長時。遍種無礙如有長時故。八者名為摩訶衍義如前說。九者名為中實。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等住中實。二者別住中實。第一中實如獨明珠。第二中實如順明珠。明中實契經中作如是說。離邊真心。若真如依如異同珠。若生滅依如同異珠故。十者名為一心。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是一是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切一心。第一一心隨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隨能作立名。一心法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本地修多羅中作如是唱。其心體性非大非小。非法非非法。非同非異非一非一切。何因緣故。今日自言真如一心因一故一。生滅一心因多故一。將非世尊無有前後相違過耶。佛言善男子莫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心法非一。因所作一故假名為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一切故假名為一切。而言一心不說一切心者。隨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廣說。是名為十。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
已說二法十種別名。次說二門名字差別。真如十名其相云何。頌曰。
婆伽婆俱舍 健遮阿多那
必菩提婆梨 健訶健婆那
阿陀阿只尼 阿伽阿始耶
度羅諾補帝 漠呼健那地
摩訶標陀一 婆阿叉尼羅
如是十種名 真如不共稱
論曰。心真如門有十種名。云何為十。一者名為如來藏門。無雜亂故。二者名為不二平等門。無差別故。三者名為一道清淨門。無異岐故。四者名為不起不動門。離作業故。五者名為無斷無縛門。無治障故。六者名為無去無來門。無上下故。七者名為出世間門。無四相故。八者名為寂滅寂靜門。無往向故。九者名為大總相門。無別相故。十者名為真如門。無虛偽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平等義理法門名字。生滅十名其相云何。頌曰。
阿梨耶鍵摩 婆伽婆俱舍
阿伊婆那羅 健訶健只尼
健伽健始耶 叉叉筏那羅
羅諾補帝尼 闍縛多涅盤
呵只伽那尸 多跋多健舍
如是十種名 生滅不共稱
論曰。心生滅門有十種名。云何為十。一者名為藏識門。攝持一切染淨法故。二者名為如來藏門。覆藏如來法身體故。三者名為起動門。相續作業故。四者名為有斷有縛門。有治障故。五者名為有去有來門。有上下故。六者名為多相分異門。染淨之法過恒沙故。七者名為世間門。四相俱轉故。八者名為流轉還滅門。具足生死及涅盤故。九者名為相待俱成門。無自成法故。十者名為生滅門。表無常相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種種差別法門名字。
已說二門十種別名。次說同異分相門。二種本法同異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有三異二同 各依門境別
各遍名同故 同名異義故
論曰。二種本法有三異二同。云何為三異。一者依異。各有所依摩訶衍故。二者門異。各具能入門差別故。三者境異。各緣自依為境界故。是名為三異。云何為二同。一者遍同。周遍法界等其量故。二者名同。十種名字通二法故。是名為二同。何故如是。同名異義故。二種法門同異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有七異一同 人法依行體
境界位別故 異名異義故
論曰。是二種門有七異一同。云何為七異。一者人眾異。真如門中唯有清淨解脫者故。生滅門中備有三聚諸眾生故。二者法門異。真如門中唯有一向清白品故。生滅門中備有一切染淨法故。三者所依異。各有所依摩訶衍故。四者行法異。真如門中一心一念生縛。不生以為其行故。生滅門中以生滅生以滅滅滅。以為其行故。五者體相異。心真如門與其本等故。心生滅門與其本別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故。六者境界異。各緣自依為境界故。七者位地異。真如門中相雜住故。生滅門中往向住故。是名為七異。云何為一同。所謂遍同故。何故如是。異名異義故。二門位地何等契經分明顯說。各有幾位。頌曰。
楞伽等契經 真如有一種
生滅門有二 唯亂上下故
論曰。二門位地楞伽等契經中明了顯說謂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
迴向即信心 信心即佛地
佛地即十地 十地即發心
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
十地為初地 初地為八地
九地為七地 七地為八地
二地為三地 四地為五地
三地為六地 寂滅有何次
真修契經中作如是說。
一歲母一時 生五十歲兒
彼五十歲兒 懷妊一歲母
生五十一歲 大丈夫男子
或豈如是有 或豈如是無
如是等諸經依心。真如門建立其位地。於真如門唯有一向雜亂住位無有餘位。是故頌曰唯亂。餘契經中次第往向種種位地。依生滅門而所安立。應審觀察。於生滅門有二種位。云何為二。一者向上門。二者向下門。如是兩門生滅決擇自當顯說。心生滅門正智所證性真如理何門所攝。生滅門所攝。非真如門。分界別故。二門真如復有何別。真如門理理自理故。生滅門理智自理故。二門位地以何義故其理各別。無障有障故。舉是一隅隨應應觀。已說建立四種法相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即是法門該攝圓滿門。謂以真如門攝一切法。無一一法而非真如。以生滅門攝一切法。無一一法而非生滅故。然真如門。不能攝生滅門一切諸法。又生滅門。不能攝真如門一切諸法。而言總攝一切法者。總攝生滅一切法故。總攝真如一切法故。所以者何。如是二門皆悉平等各各別故。已說法門該攝圓滿門。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者。即是發起問答顯因門。謂直表問故直說答故。
已說略說分。次說廣說分。
本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說念名為得入。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論曰。即是廣說分。此中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根本體性真如門。二者發起問答決疑門。三者假說開相真如門。第一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建立名字門。二者直詮真體門。三者解釋名字門。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者。即是建立名字門。謂隨功能立其名故。一心真如各有十名。何故除餘唯立是名。作業當故。所餘眾名必非如是故略不立。此義云何。一心作大業。法作總業。界作相業。故法之門。門則是體。是故說言法門體。種種別相率向應審。已說建立名字門。次說直詮真體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者。直詮真如門而簡生滅門。謂真如法非生非滅無生無滅。非住非異無住無異。非如生滅之法。是生是滅有生有滅。是住是異有住有異故。以相有無為差別故。復次非是言不。非謂是非故言不焉。所以者何。其真如法百非非非。千是非是。非非非是。於非二亦不住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者。且假彼有顯此是無。謂假生滅門之假有。示真如門之實無故。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者。若離諸戲論之識。無有一切妄境界故。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者。直顯示真如法離絕之相故。言說名字心量各有幾數。其相云何。頌曰。
言說有五種 名字有二種
心量有十種 契經異說故
論曰。言說有五。云何為五。一者相言說。二者夢言說。三者妄執言說。四者無始言說。五者如義言說。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色等諸相而生。大慧。夢言說者。念本受用虛妄境界。依境界夢。覺已知依虛妄境界不實而生。大慧。執著言說者。念本所聞所作業而生。大慧。無始言說者。從無始來執著戲論。煩惱種子熏習而生。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故。如是五中前四言說。虛妄說故不能談真。後一言說。如實說故得談真理。馬鳴菩薩據前四故。作如是說。離言說相。名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字字名。二者字影名。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復次名身者。所謂諸字從名字差別。從阿字乃至呵字名為名身。道品契經中作如是說。鏡中共說名為影名故。字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依聲字。二者依空字。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復次字身者。謂聲長短音韻高下名為字身。大海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文殊師利言。汝所前問。云何名為虛空輪字者。譬如虛空中飛鳥。踰明耀時出十種和聲。虛空輪字應如是觀故。如是二中各初一種。不能詮表甚深真理。各後一種得詮真理故。今據前門作如是說。離名字相。心量有十。云何為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者阿梨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甚深真理非餘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故。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者。顯示三離之功德故謂一切差別以四種妄言說。而為根本而轉。一切外道九種變論十種異執。唯以名字為本而轉。一切煩惱破障一切所知壞障。唯以心品為依轉故。而真體中離三相故滿三德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總結體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者。顯示三離之因緣故。謂以一切言說無實。一切假名無實。一切心識但隨妄念不可得故。不可言說真實理中。不離三相故。虛假之相。如實之法極相違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者。第二轉言遣執著之過。謂愚眾生作如是執。遠離三相圓滿三德體真如理。雖無假相而有實相。自然常住決定實有。由如是計墮於常邊無出離時。是故為遣如是見故。言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者。直示真如無相之因緣。謂諸言說極於真如更莫超過。既絕言說。豈得有相無言。故得因言遣言而已。於是能遣如如如說。所遣四種虛妄言說。大本維摩詰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語鳩那阿筏陀多言。我等諸大眾。皆悉各各隨所自樂。宣說八千一種向不二門。如宜維摩詰為我等大眾。離言說言說說非不二不二。除遣假說之垢。於是維摩詰默然無所說。爾時文殊讚維摩言。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說如如耳聽如。善哉善哉斯乃真實不二法門。斯乃真實不二法體故。已說直詮真體門。次說解釋名字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者。約真釋名。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者。約如釋名。此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無有斷證智故。此義云何。謂斷道起必因治障。不能自起。而真體中。無有染法而可除遣故。無有能治之斷道。所以者何。以無有一一法而非真體故。復次若有障智隨心高下。應可建立一切位地。而如體中。無有分位而可建立故。無有能立之方便所以者何。以無有一一法而非如體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者。總結所上說故。
已說根本體性真如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者。生疑致問。問者依何等句發何等疑。所謂依不可說不可念句故。發難隨順之疑。依第二轉言句故。發難得入之疑。於是隨順之句直疑其因。得入之句直疑其果。所以者何。善巧言說生長聞慧隨順方便。聞所成慧生長思慧隨順方便。思所成慧生長修慧隨順方便。一切善教極於言說。一切三慧盡於念法。若無言說則無三慧。若無三慧則無萬行。而真如法不可說故無有言教。不可念故則無三慧。無三慧故無以成就十地萬行。諸眾生等以何為依漸漸進修。如是疑故。作問而言云何隨順。行因能起果德所起。若無起因則無能入。若無能入不得所入。能入謂金剛心。所入謂金剛地而已。無因以何為門。證入於如來薩婆若海中。如是疑故。作問而言而能得入。如是二問依生滅門疑真如門。謂有眾生作如是疑。如生滅門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備足因行圓滿果德。真如門中亦復如是。豈不可說撥加行善。不可念誹五等位。今舉此意發如是問。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說念名為得入者。如其次第決彼二疑。所謂隨順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生滅隨順。二者真如隨順。生滅隨順中而有其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向上隨順。二者向下隨順。向上隨順者。從信乃至金剛。能為菩提果隨順方便故。向下隨順者。從自性淨妙藏乃至第一念信。能為耶耶地隨順方便故。所言向上隨順者。因無常音聲言說。生長無常之聞慧。因無常之聞慧。生長無常之思慧。因無常之思慧。生長無常之修慧。因無常之修慧。生長無常之行德。是名向上。所言向下隨順者。因常之行德。生長常之修慧。因常之修慧。生長常之思慧。因常之思慧。生長常之聞慧。因常之聞慧。生長常之言說。是名向下。如是二門同時具足無有前後。障智別相至於文處自當顯說。真如門中作如是說。不可說者。以無有常無常之音聲言說故。不可念者。以無有常無常之三慧故。非無自門之言說及念。作如是說不可說不可念。以此義故。不可以異門難異門。此有故彼有。彼有故此有。若爾真如門中言說及念何等相耶。謂有言說。非常音聲非無常音聲。謂無能說可說如如如說。復次有念。非常三慧非無常三慧。謂無能念可念寂滅寂靜念。所以者何。真如門中無有往向。雜亂住故。云何名為真如隨順。謂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常說說無無常說說。無能說說無可說說。是名為隨順於真如音聲。若與此相違。是名為顛倒於真如音聲。復次若知一切法雖念。無常慧念無無常慧念。無能念念無可念念。是名為隨順於寂滅寂靜念。若與此相違。是名為顛倒於寂滅寂靜念。已說隨順相。次決得入疑。此中有二。云何為二。一者生滅得入。二者真如得入。生滅得入中而有其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向上得入。二者向下得入。言向上得入者。即金剛地。言向下者。則耶耶地。須隨順句應審觀察。真如得入者。則自所依。以何得入。謂是雜位。云何得入。謂離說念。離何等說念耶。謂真如門俱非言說及俱非念。是故說言若離說念名為得入。第一轉言得成就故。第二轉疑決斷理明。
已說發起問答決疑門。次說假說開相真如門。此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真如門。二者如實不空真如門。如實空者。如如體中。過於恒沙一切染法。皆悉空空無所有故。如實不空者。如如體中。過於恒沙一切淨法。皆悉具足無所少故。如是二門隨一一具不相捨離。於是應誦玄理頌言。如彼頌言。
遠離三假相 圓滿三實德
以此因緣故 建立體真如
遠離四句相 圓滿四法德
以此因緣故 建立相真如
一切過患行 三四相為本
一切功德品 三四德為本
以此因緣故 不增亦不減
止於數量品 作如是安立
今誦此頌本應持真如門。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者。是亂住證非往向證。
已說心真如門。次說心生滅門。
本曰。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論曰。此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所依總相門。二者能依別相門。此中有二重。住思應觀察。謂生滅門一心為依。生滅門攝覺義不覺義。梨耶為依故。先說初門。心生滅者者。唱上立故。依如來藏故者。所依一心。彼多一心亦名如來藏故。則是上心字下降建立異名故。有生滅心者。能依法門。謂生滅門故。今當依經如來藏門分明顯示。如來之藏其數幾有。今如來藏何所攝耶。頌曰。
如來藏有十 契經異說故
此中如來藏 與行與相攝
論曰。如來藏有十種。於契經中別別說故。云何為十。一者大總持如來藏。盡攝一切如來藏故。諸佛無盡藏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文殊。有如來藏。名曰大寶無盡殊勝圓滿陀羅尼。盡攝諸藏無所不通無所不當。圓滿圓滿平等平等。一切所有諸如來藏。無有以此非為根本。何以故此如來藏。如來藏王如來藏主。如來藏天如來藏地。以此義故。名曰大寶無盡殊勝圓滿陀羅尼如來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陀羅尼藏所依總相。餘契經中諸如來藏能依別相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攝持故。二者遠轉遠縛如來藏。一清一滿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子如來藏者。唯有覺者唯有如如。離流轉因離慮知縛一一白白。是故名為如來之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真如門一心。無有惑因無有覺因。無有惑果無有覺果。一真一如唯有淨妙如來體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無雜故。三者與行與相如來藏。與流轉力法身如來令覆藏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一心。於惑與力於覺與力。出現生死涅槃之法。譬如非幻幻人於諸幻事。隨其所應與力用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令覆故。四者真如真如如來藏。唯有如故。真修契經中作如是說。如理如理如來藏。非建立非誹謗。非常非無常。非正體智之所證得。亦非意意識之所緣境界。何以故。唯有理理無彼彼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真如門中性真如理。唯理自理非智自理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無他故。五者生滅真如如來藏不生不滅被生滅之染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復次大慧。金剛如來藏如來證法。非剎那不住。大慧。如來證法若剎那不住者。一切聖人不成聖人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性真如理。遠離無常之相不生不滅之法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被染故。六者空如來藏。一切諸空覆藏如來故。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一切染法。隱覆自相本覺無量性功德故。以何義故一切染法總名為空。所謂一切染法幻化差別。體相無實作用非真故名為空。而能隱覆法身如來實德真體。是故名為如來之藏。從能藏染立其名故。七者不空如來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自相本覺。備過恒沙一切功德。被過恒沙一切染法之所染故。以何義故一切淨法總名不空。所謂一切淨法自體中實作用勝妙。遠離虛假超越巧偽。故名不空。被染之覆名如來藏。於出現時名為法身。於隱覆時名如來藏故。從所藏淨立其名故。八者能攝如來藏。無明藏中自性淨心。能攝一切諸功德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一切諸眾生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已來具足三智圓滿四德無所闕失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由顛倒心不知不覺故。從能所淨立其名故。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法無明地藏。既乃出離圓滿覺者為所攝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此本際離脫不相應。煩惱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始覺滿佛。斷一切障具一切智。智明為外障闇為內。一切染法智所攝持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攝持故。十者隱覆如來藏。法身如來煩惱所覆隱沒藏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則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多一心體。等於法界遍於三際。具足圓滿染淨諸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至故。復次顯示隨緣門中自性淨心。於染法中隱藏沈沒。法身如來未出現故。是名為十。如是十中今如來藏。與行與相已說如來藏門。次說阿梨耶識門。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者。略去分名建立滿名。雖義具足言未足故。此中所說不生不滅及與生滅。各何等法分際云何。頌曰。
總攝諸無為 名為不生滅
總攝諸有為 故名為生滅
論曰。總攝一切無為法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諸無為法之總相故。總攝一切有為法故。故名生滅。生滅之言諸有為法之總相故。如是有為無為二法各有幾數。何等名字。頌曰。
無為雖無量 略說有四種
謂真如本覺 始覺與虛空
有為雖無量 略說有五種
謂根本無明 及與四相品
論曰。無為法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真如無為。二者本覺無為。三者始覺無為。四者虛空無為。是名為四。有為法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根本無明有為。二者生相有為。三者住相有為。四者異相有為。五者滅相有為。是名為五。且四無為以何為體。有何等用。頌曰。
依各有二種 所謂通及別
如體用亦爾 隨釋應觀察
論曰。真如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寂靜理法以為體故。本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自然本智以為體故。始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隨他起智以為體故。虛空無為有二所依。云何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所依。生滅門內無所有事以為體故。是名二依。復次真如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一切諸法令出生故。二者別用。平等之性令不失故。本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不守自性故。二者別用。不轉變故。始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隨妄轉故。二者別用。對治自過故。虛空無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欲有令有故二者別用。空無之性令不失故。是名二用。此中所說通謂他義別謂自義。依此二言應廣觀察。種種別相至於文處自當顯說。五種有為以何為體。有何等用。頌曰。
依各有二種 所謂通及別
如體用亦爾 隨釋應觀察
論曰。根本無明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大力住地以為體故。生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細分染法以為體故。住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麁分染法以為體故。異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麁分染法以為體故。滅相有為有二種依。云何為二。一者通依。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以為體故。二者別依。生滅門內麁分染法以為體故。是名二依。復次根本無明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能生一切諸染法故。二者別用。隨所至處作礙事故。生相有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於上下中與其力故。二者別用隨所至處作礙事故。如說生相住異亦爾。滅相有為有二種用。云何為二。一者通用。於上及自與其力故。二者別用。能作礙事故。是名二用。種種別相至於文處自當顯說。以何義故作如是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通以一心而為其體。於契經中如是說故。何等契經。謂道智經。云何說耶。於彼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阿梨耶識。具一切法備一切法。過於恒沙過於恒沙。如是諸法以誰為本生於何處。佛言如是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生處殊勝不可思議。何以故。於非有為非無為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而能生故。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非有為非無為處。佛言非有為非無為處者。所謂即是一心本法。非有為故能作有為。非無為故能作無為。是故我說生處殊勝不可思議。復次善男子。譬如庶子有二所依。一者大王。二者父母。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復次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種子。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乃至廣說故。與和合者。即是開示能熏所熏之差別故。云何開示。所謂顯示染淨諸法。有力無力互有勝劣故。今當作二門分明顯說。云何為二。一者下轉門。二者上轉門。生滅門中不出此二。如是二門云何差別。頌曰。
諸染法有力 諸淨法無力
背本下下轉 名為下轉門
諸淨法有力 諸染法無力
向原上上轉 名為上轉門
論曰。由染淨諸法互有勝劣故。二種轉門得成而已。今當先說初下轉門根本無明以何等法而為所熏於何時中而作熏事。頌曰。
所熏有五種 謂一法界心
及四種無為 非初非中後
取初中後故 如契經明說
論曰。根本無明以五種法而為所熏。謂一法界及四無為。熏一法界其相云何。頌曰。
一種法界心 有二種自在
謂有為無為 是根本無明
依於初自在 而能作熏事
論曰。一法界心有二種自在。云何為二。一者有為自在。能為有為法而作依止故。二者無為自在。能為無為法而作依止故。根本無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後自在。中實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熏自所依分際之量。非他所依故熏真如法其相云何。頌曰。
真如無為法 有二種作用
所謂通及別 如前決擇說
是根本無明 依於初作用
而能作熏事 餘無為亦爾
論曰。真如無為有二種用。謂通及別。如前所說。根本無明依初作用能作熏事。非後作用。如說真如餘三無為亦復如是。皆依初用非後用故。作熏事時量。非初亦非中後。取初中後故。本智契經中作如是說。大力無明作熏事時。初及中後一時具取。而非別取故。此中所說能熏所熏以何義故名言為熏。謂能引彼法。而合自體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名能熏。又能彼法不作障礙。若隨若順不逆違故。名為所熏。謂五有為法。能熏四種無為法及一法界心。所熏五法隨來。而與五能熏共會和合同事俱轉。是故說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如大無明一心本法為通依故。依初自在作熏習事。四相有為應如是知。如大無明依四無為通達作用能作熏事。四相有為應如是知。如是等義至自決擇其理分明。非一非異者。即是開示有為無為同異差別故。云何開示。所謂顯示一法界心無為自在。四種無為別事作用。與一法界心有為自在。四種無為通達作用不同理故。名為非一。為欲顯示受能熏染法一法界心有為自在四種無為通達作用。與能作熏事五種有為不異理故。名為非異。復次所熏淨法與能熏染法。各差別故名為非一。能熏所熏俱一心作。無有他故名為非異。名為阿梨耶識者。總結圓滿字。
已說下轉門。次說上轉門。若欲成立此上轉門。更應安置經本之辭。所謂楞伽王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大眾言。諸佛子我念往昔。於出時中我來依他。於入時中他來依我故。此經文明何義。謂顯示二轉故。云何顯示。謂於出時中我來依他者。即是下轉。於入時中他來依我者。即是上轉。此義云何。我謂則是真如本覺如來藏佛故。來謂受熏之義故。依他者背自本覺依無明他故。依此經文作解釋故。是故說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則是下轉門。若欲成立上轉門者。可言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以此義故玄理論中則存斯詞。馬鳴菩薩本阿世耶。比來次第分明顯了。舉一兼一影示而已。是故無有闕失過咎。上轉門義於對治分其理自明。已說上轉門。次說該攝安立門。諸識差別其數幾有。何等契經中各說幾種識。頌曰。
牟尼大覺尊 一代聖說中
總集有十種 各異說契經
謂一種為始 十種而為終
歸本等契經 分明顯說故
論曰。凡集一代諸聖說中異說契經。總有十種。謂從一種識乃至十種識。云何為十種差別經。一者立一種識總攝諸識。此中有四。云何為四。一者立一切一心識總攝諸識。所謂以一心識遍於二種自在無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言。世尊說幾種識。體相如何。當願為我分別開示。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為諸大眾當問此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於是文殊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欲樂聞。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種識者多一一識。此識有種種力。能作一切種種名字。而唯一識終無餘法。是故我說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故。二者立阿梨耶識總攝諸識。所謂以阿梨耶識。具足障礙義無障礙義無所不攝故。阿梨耶識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觀自在菩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通達總相識。以何義故名為總相。佛告觀自在菩薩言。所言通達總相識者。即是阿梨耶識。此識有礙事及非礙事。具一切法備一切法。譬如大海為水波等作總相名。以此義故名為總相故。三者立末那識總攝諸識。所謂以末那識具足十一種義無所不攝故。顯了契經中作如是說。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四者立一意識總攝諸識。所謂以意識有七種轉變自在。隨能作其事故。七化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幻師唯是一人。以幻術力變化七人。愚人見之謂有七人。而智者見唯有一人無餘七人。意識幻師亦復如是。唯是一識能作七事。凡夫見之謂有七事。而覺者見唯有意識無餘七事故。是名建立同一種識四種契經。二者立二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二。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識。阿梨耶識者。總舉業轉現三識故。意識者。總舉七種轉識故。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乃至廣說故。三者立三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三。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末那識。三者意識。阿梨耶識者。總舉三相識故。末那識者。直意根故。意識者。總舉六種轉識故。慈雲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敬首廣說有十種識。總說有三種識。何者為三。一者細相性識。二者根相性識。三者分離相性識。乃至廣說故。四者立四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四。謂前三中加一心識故。無相契經中作如是說。識法雖無量不出四種識。云何為四。一者所依本一識。二者能依持藏識。三者意持識。四者遍分別識。乃至廣說故。五者立五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五。謂前四中加隨順遍轉識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識。非彼彼識攝。遍於彼彼識。所謂隨順遍轉識故。六者立六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六。所謂眼等五種別識。及第六意識故。四聖諦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樹王。我為小根諸眾生故。以密意趣作如是唱。但有六識無有餘識。而實本意。為欲令知六種識中具一切識。於大眾中作如是唱故。七者立七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七。謂前六中加末那識故。法門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識法有七種。云何為七。所謂六識身及末那識。如是七識或一時轉或前後轉。復次第七識有殊勝力故。或時造作持藏之用。或時造作分別之依故。八者立八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八。謂前七中加阿梨耶識故。道智契經中作如是說。心王有八。云何為八。一者眼識心王。乃至八者異熟報識心王。種種識法不出此數故。九者立九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九。謂前八中加唵摩羅識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故。十者立十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十。謂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識故。法門契經中作如是說。心量雖無量而不出十識。乃至廣說故。是名十種異說契經。如是十種於寶冊中云何該攝。云何安立。頌曰。
於本論雖明 今更作重釋
將契經散文 屬斯論總言
論曰。於本論中。雖分明說。而今為鈍更作重釋。將契經文屬當論言。所謂一心法契經中。總所建立一切一心識。摩訶衍論一法界攝。義如前說。阿梨耶識契經中。總所建立阿梨耶識。摩訶衍論總阿梨耶攝。所以者何。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故。顯了契經中。總所建立大末那識。摩訶衍論總末那攝。所以者何。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乃至廣說故。七化契經中總所建立同一意識。摩訶衍論一分意識攝。說相雖闕具密意故。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乃至廣說故。如是如是彼彼諸經。隨應當處應如如配。已說該攝安立門。次說藏識剖字門。阿梨耶識名字差別其數幾有。契經異說其相云何。何等字義屬何等處。頌曰。
有十阿梨耶 契經異說故
摩訶鍵怛摽 鍵阿尸伽羅
白白唵摩羅 黑白唵摩羅
羯羅羅鍵摩 縛多提鍵摩
奢呵那鍵摩 婆阿叉尼羅
白白迦薩羅 黑白迦薩羅
如是十種識 摩訶衍論中
分明顯說故 隨應各配屬
論曰。阿梨耶識總有十種。所以者何。於契經中別別說故。云何為十。一者名為大攝主阿梨耶識。所謂即是總相大識。義如前說。二者名為根本無明阿梨耶識。所謂根本無明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剎奢只多提王識。直是妄法。不能了達一法界體。一切染法阿梨耶識以為根本。出生增長無斷絕時。若無提王識。黑品眷屬永無所依不能生長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乃至廣說故。三者名為清淨本覺阿梨耶識。所謂自然本智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覺契經中作如是說。自體淨佛阿梨耶識。具足無漏圓滿功德。常恒清淨常恒決定。無受熏相無變異相。智體不動具足白品。是故名為獨一淨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乃至廣說故。四者名為染淨本覺阿梨耶識。所謂不守自性陀羅尼智。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因緣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嚴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緣故。難入未曾有會中作如是說。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楞伽王識。云何名為楞伽王。以之為喻示彼緣起陀羅尼智。於是尊者告光嚴童子言。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羅山中。率十萬六千鬼神之眾以為眷屬。如是諸眷屬皆乘化宮殿遊於諸剎。皆悉承賴彼楞伽王。方得遊行。所謂諸鬼神眾作如是言。我等神眾無有威德無有氣力。於諸所作無有其能。如宜大王。我等眾中與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隨其時與殊勝力。不相捨離而共轉故。謂楞伽王雖非分身。而能遍滿諸神眾中。各各令得全身之量。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共轉不離。不守自性智亦復如是。能受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鬼神眾熏。不相捨離而俱轉故。以此因緣故。我難入會中作如是說。隨轉覺智名為楞伽王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故。五者名為業相業識阿梨耶識。所謂根本業相及與業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性智契經中作如是說。阿梨耶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為鍵摩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六者名為轉相轉識阿梨耶識。所謂能見境界之相及與轉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阿梨耶識有見見轉無見見起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故。七者名為現相現識阿梨耶識。所謂境界之相及與現識。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別異別異現前地轉。相異相異具足行轉。是故名為阿梨耶識。復次此阿梨耶識。真是異熟無記之法。淨白相故或名成就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故。八者名為性真如理阿梨耶識。所謂正智所證清淨真如。別立以為阿梨耶故。諸法同體契經中作如是說。有識是識非識識攝。所謂如如阿梨耶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所謂清淨般若質境真如攝故。九者名為清淨始覺阿梨耶識。所謂本有清白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菩提樹王言。自然始覺阿梨耶識。當常不離清淨本覺。清淨本覺當常不離始覺淨識。隨是彼有。隨彼是有。或非同種或非異種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故。十者名為染淨始覺阿梨耶識。所謂隨緣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樹王。如始覺淨識及白淨本覺。說染淨始覺阿梨耶識。不守自性緣起本覺。亦復如是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乃至廣說故。如是等義至自決擇自當備演。十種末那六種意識。於後文中隨次釋故。今略而已。已說藏識剖字門。分相門。次說總識攝生圓滿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者。而總顯示本識殊勝圓滿相故。此義云何。所謂具足二種圓滿故。云何為二。一者功德圓滿。二者過患圓滿。功德圓滿者。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過患圓滿者。不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如是種種攝生熏習差別之相。至彼別相決擇分中。分明顯示。
釋摩訶衍論卷第二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三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總識攝生圓滿門。次說總相剖分散說門。
本曰。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
論曰。於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略說本覺安立門。二者略說始覺安立門。本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清淨本覺門。二者染淨本覺門。始覺門中又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清淨始覺門。二者染淨始覺門。云何名為清淨本覺。本有法身從無始來。具足圓滿過恒沙德常明淨故。云何名為染淨本覺。自性淨心受無明熏。流轉生死無斷絕故。云何名為清淨始覺。無漏性智出離一切無量無明。不受一切無明熏故。云何名為染淨始覺。始覺般若受無明熏不能離故。如是諸覺皆智眷屬。當證何理以為體分。謂性真如及虛空理。如是二理各有幾種。各有二故。云何名為二種真如。一者清淨真如。二者染淨真如。虛空之理亦復如是。云何名為清淨真如。二種淨覺所證真如。離熏習故。云何名為染淨真如。二種染淨覺所證真如。不離熏故。虛空之理亦復如是。以何義故強名本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本覺各有十 體雖同字事
各各差別故 謂根鏡等義
論曰。本覺各十。云何十本。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樹根能善住持一切枝葉及花果等不壞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無始來。自然性有不始起故。三者遠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時。重重久遠無分界故。四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故。五者體字事本。本有法身為諸枝德作依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無去來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際無流轉故。九者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風相。堅固不動若金剛故。十者總字事本。本有法身廣大圓滿。無所不遍為通體故。是名為十。云何十覺。一者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明白無塵累故。二者開字事覺。薩般若慧通達顯了無障礙故。三者一字事覺。薩般若慧獨尊獨一無比量故。四者離字事覺。薩般若慧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五者滿字事覺。薩般若慧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所少故。六者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無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覺。薩般若慧常恒分明無迷亂故。八者顯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九者知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十者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覺照。無一一法而非覺故。是名為十。如是十種本覺字義。唯依一種大性法身隨義異釋。據其自體無別而已。此中所說二本覺中當何本覺。謂清淨本覺。非染淨本覺。染淨本覺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染淨本覺中 或各有十義
前說十事中 各有離性故
論曰。此本覺中或各有十義。所以者何。前十義中各有不守自性義故。字事配屬依向應知。如是二覺同耶異耶。非同同故非異異故。以此義故或同或異。或非是同或非是異。是故皆是皆非而已。以何義故強名始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無有惑亂時
今日始初覺 故名為始覺
論曰。從無始來始覺般若。無有惑亂時。而無惑時今始初覺。故名始覺。如是始覺前惑後覺即非始覺。而無惑時理常今常初故。名為始覺。如是始覺二始覺中當何覺耶。謂清淨始覺非染淨始覺。染淨始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始覺智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故名染淨覺
論曰。清淨始覺雖無惑時。而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隨緣流轉。以此義故。是故名為染淨始覺。以何義故強名真如。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性真如理體 平等平等一
無有一多相 故名為真如
論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無一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相故遠離異緣。以此義故名為真如。如是真如二種淨智親所內證。復次真如各有十義。云何為十真。一者根字事真。乃至第十總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種本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一者鏡字事如。乃至第十覺字事如。如是十如十種覺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所以者何。十種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便。十種如理。薩般若慧有覺方便。以此義故更重言詞作如是示。此中所說二真如中當何真如。謂清淨真如。非染淨真如。染淨真如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真如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淨真如
論曰。清淨真如從無始來。平等平等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亦無去來亦無住所。而真如理性不守自性故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染淨真如。如是真如二染淨智親所內證。相應俱有不相捨離。如是等義。觀前所說比類應知。以何義故強名虛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虛空有十義 體雖同義事
各各差別故 謂無礙等義
論曰。性虛空理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者無障礙義。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二者周遍義。無所不至故。三者平等義。無簡擇故。四者廣大義。無分際故。五者無相義。絕色相故。六者清淨義。無塵累故。七者不動義。無成壞故。八者有空義。滅有量故。九者空空義。離空著故。十者無得義。不能執故。是名為十。如是十事義用差別。若據其體無別而已。此虛空理二種淨智親所內證。相應俱有不相捨離。二虛空中當何虛空。謂清淨虛空非染淨虛空。染淨虛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虛空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淨虛空
論曰。清淨虛空具足十德。亦無染相亦無淨相。而虛空性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隨緣流轉。是故名為染淨虛空。能熏所熏建立誹謗等種種門。至廣說分其理具顯。已說字事門。次說隨釋門。所言覺義者者。即是總句。從此自下皆是別句。總者通表一切覺故。別者各各差別說故。就別句中先說清淨本覺清淨始覺。次說染淨本覺染淨始覺。如其次第說相可見。謂心體離念相者。即是清淨本覺。心謂即是自性清淨心。體謂即是本有法身體。如是心體即名本覺。離念相者。即是顯示清淨之義。所謂遠離大無明念故言離念。遠離四種無常之相故言離相。過於恒沙煩惱眷屬。此五有為以為根本。是故舉本無。示眷屬皆空。離念相者者。即唱清淨本覺人辭者即人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者。如是覺者善證具足十種德義虛空理故。法界一相者。如是覺者於所證之真如法界。而共和合。一味一相無差別故。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者。善證二種勝妙之理清淨覺者。即是法身如來自性自體故。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者。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歸依。建立清淨本覺稱。故已說清淨本覺。次說清淨始覺。何以故者。即請問辭。謂欲建立清淨始覺作如是請。問相云何。謂有眾生作如是難。本有法身從本已來。具足無量性之功德。常恒明淨常恒自在。依此義故名本覺者。如是本覺於何時中。何因緣故。具足一切無量功德名本覺耶。若作是說。此本覺者有大智力。能善斷除一切過患。具足圓滿諸功德者。即此本覺前惑後覺。非本覺明。即此功德斷已前隱斷已後顯。非自性明。豈惑覺隱顯。本有之義而得成立。若作是說常斷更不斷。常具足更不具足。是故應有本斷本德者。此義亦不成立。無功德過故。謂一切障。從本斷訖更不待斷。一切功德。從本具足更不待具足覺者。即是始覺非彼本覺。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作如是說。若覺者是始覺。若不覺者即是無明。若離此二者即名為本覺。以何義故作如是說。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歸依說名本覺。故言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者。直決彼疑。謂馬鳴師自通而言。清淨本覺。從本已來不生不滅。非建立有非誹謗無。或非過患或非功德。言語道絕心行處滅。而有言說。具足圓滿過於恒沙無量性德名本覺者。當知從無始來。而有清淨始覺。發大智力發大定力。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對治過於恒沙無量無邊過患之海。具足圓滿過於恒沙無量無邊功德淨品。對此清淨始覺者故。立彼清淨本覺之稱。以始覺者即同本覺者。作其所由。謂以自然始覺與彼本覺同故。得對始覺示本覺故。如是二覺熏習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本始覺 從無始已來
遠離一切染 湛明若虛空
是故此門中 無能熏染法
無所熏淨法 唯有自家德
論曰。如是二覺無有能熏所熏差別。唯有自家真實功德故。此門中不應建立能熏所熏。若如是者於此門中有何熏義。所謂有熏。染法淨法不相待成。所謂即是具足轉熏。此熏云何。謂白白故。三身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本有本覺本有始覺。唯有德熏無患德熏。唯有滿轉無分轉事故。已說清淨始覺。次說離性二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通示二種離性本始。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者。即是離性本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即是離性始覺。此義云何。本覺般若不守自性故。善受染熏彼諸染法令得住止。即是本覺離性之義。始覺般若不守自性故。依諸染法如今方起被彼染誑。即是始覺離性之義。始覺般若能斷諸障證諸功德。何故說言始覺之智被染誑耶。於無過法立諸過患。斷除障。故於無德法立諸功德。證得理故。若爾始覺於何時中而得離妄。極解脫道時。方得究竟離。於彼時中到無念故。滿分二事下當顯示。
已說略說兩覺安立門。次說廣說兩覺決擇門。
本曰。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論曰。即是廣說始覺決擇分。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建立四相門。二者建立隨覺門。四相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麁重過患四相。二者微細過患四相。三者無常功德四相。四者常住功德四相。麁四相者即長時故。細四相者即短時故。無常相者。過患相違始起德故。常住相者。過患相違德常住有故。隨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滿覺門。二者分覺門。滿覺門者。明一覺故。分覺門者。具足顯示覺不覺故。云何名為長時四相。從十信位乃至極解脫道時。方究竟離故。云何名為短時四相。因緣有法不過一剎那故。云何名為始起四相。起滅滅滅起異異異。起住德住起生德生。是故說言始起四相。翻過患故名為功德。今始起故名為無常。云何名為常住四相。今始起德本來有故。云何名為一種覺耶。覺與不覺無有二故。云何名為覺不覺。覺或受染熏。或不受故。如其次第說相可觀。此中四相有二次第。云何為二。一者前後次第。二者俱有次第。前後者。彼無時中前後差別故。俱有者。彼有時中前後一時故。彼無時者。據斷時故。彼有時者。據亂時故。俱有次第其相云何。頌曰。
生住異滅相 如是四種相
一時即前後 非漸次轉得
一時故俱有 前後故次第
俱故成一相 別故成四相
論曰。俱有次第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異相。四者滅相。如是四相或是一時。或是前後。以何義故名為一時。由得同故。以何義故名為前後。麁細別故。非漸次轉得者。別為顯示一時義故。以何義故名為俱有。由一時故。以何義故名為次第。由前後故。如是四相俱有故一。麁細故四。此中一時當何時耶。根本無明熏真心時。於此時中具起四相。不知不覺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周遍。建立過於恒沙無量煩惱。而能隱覆自性淨心還原無日。是故名為俱有四相。何故名生乃至名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大無明住地 熏本覺時中
生三種細相 故名為生相
論曰。根本無明熏本覺時生三種相。故名生相。云何為三。一者獨力業相。二者獨力隨相。三者俱合動相。獨力業相者。非取無明之體。取無明之業故。獨力隨相者。非取本覺之體。取本覺之用故。俱合動相者。取和合動相故。總舉此三故名生相。生相之稱立初生故。住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住相有四種 轉相與現相
智相及相續 是名為四種
論曰。住相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轉相。二者現相。三者智相。四者相續相。是名為四。如是四相。以何義故說名為住。此中住義隨應差別。所謂若據轉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心識熏習故名為住相。若據現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色相熏習故名住相。若據智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六種漸次分別智相應染故名為住相。若據相續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分別事識連續染污。故名住相。即是細分非麁分故。異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異相有二種 執取計名字
如是二種相 直是人執品
論曰。異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執取相。二者計名字相。如是二相直人執品。如是二相以何義故名為異相。若據執取說其異相。能緣一切無量別相。隨其諸相。麁分別識而能執著。異自成異故名異相。若據名字說其異相。隨相立名。依其名字而起著。故名為異相。滅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滅相有二種 起業及果報
破壞前異心 令受苦名滅
論曰。滅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起業相。二者業繫苦相。如是二相壞前異位令受苦輪。故名滅相。復次受苦輪時。能滅一切無量善品。故名滅相。復次發起業時。佛性善根漸漸損滅。故名滅相。已說俱有。次說前後。其相云何。頌曰。
滅異住生相 如是四種相
隨智力劣勝 有增減不同
論曰。前後次第者。一者滅相。二者異相。三者住相。四者生相。如是四相隨智慧量增減不同。此義云何。以信位人闕一具三。三賢位人闕二具二。於十地中第九地中闕三具一。第十地中闕麁一分具細一分。如來地中四相都無究竟清淨。是故說言增減不同。
已說建立門。次說隨釋門。依彼四相明覺差別即有五位。云何為五。一者十信位。二者三賢位。三者九地位。四者因滿位。五者果滿位。前四位中各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趣向行者。二者修行因相。三者行因果相。四者熏離俱相。第五位中唯有三事。云何為三。一者能圓滿者。二者對治行相。三者滿究竟相。如其次第說相應觀。第一位言如凡夫人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十信。未得不退名為凡夫。已出邪定名為覺者。覺知前念起惡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未得入十信已前。二種滅相是大過患不知不覺。具造種種一切惡業。遍受一切無量苦果。常恒輪迴五趣四生無休息時。而今以承知識妙緣聖說淨則。而能得入十信位中。覺諸惡業是極過失。知諸苦果是實無樂故。言覺知前念起惡。即是顯示覺滅相義。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謂此位中始起治道。氣力極弱故名為故。發心已去發起治道轉自在故。復次前不覺知常起惡業。今覺知故有慚愧心不作惡業。滅相之穢止息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者。即是顯示熏離俱相。所謂覺知滅相之法實是過患。彼滅相品不作滅事。故言熏離。彼滅相品。無始已來體性清淨實是功德不知不覺。故言熏俱。此中字句遠流應至於第十地。復次顯示覺與不覺。互相即通是一味故。第二位言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三賢。於此位中人空無漏。成就自在無所疑畏。故將二乘同於菩薩總明而已。復次顯示一切二乘。皆悉修行菩薩之道。證入自在大覺地之海故。覺於念異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二種異相互相與力。而能執取境界之相。發起愛著尋求名字。分別言相故。是故無厭我我所轉盛攀緣思慮更增終日無息。而今發起人空般若。建立方便法空現前。覺知本覺淨心為無明眠。夢於異相起一切障。分分漸漸與遠離智而共相應。從彼夢念得於覺悟。是故說言覺於念異。念無異相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謂始覺正念中。二種異相無所有故。以捨麁分別執著相者。即是顯示無異相緣。所謂意識有二分別。而能分別一切諸法。云何為二。一者麁分別。二者細分別。麁者起貪瞋等。能善分別違順境故。細者法執分別。恒流注故。今所遠離彼麁分別。非細分別。細分別者極喜離故。故名相似覺者。即是結前。并麁顯示熏離俱相。此中相似義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異類相似。二者同類相似。異類相似者。二乘相似同類相似者。菩薩相似。二乘人空形三賢空作相似義。三賢菩薩方便法空。形淨心地作相似義。是故總言相似覺焉。第三位言如法身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九地。九地菩薩真如法界以為自身。般若實智以為自心。垢累已出縛障悉斷。清淨明白無礙自在。是故名為法身菩薩。覺於念住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四種住相於一切時。而能發起法執分別。離性本覺能令睡眠。本覺之心夢於住相。不能覺曉狂亂而住。今發始覺般若之日。照迷亂住相之闇。始覺正智無分別性。迷亂住相有分別性。有無覺亂極相違故。不能俱行。如是道理分明現前。是故說言覺於念住。念無住相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以離分別麁念相者。即是顯示無住相緣。謂四種住相形於彼生相極麁現故。恐生住際互相雜亂。作如是說止思應觀。如是四種迷亂住相。如其次第。於極喜地過三有地寂滅淨地善慧地中。各離一相。故名隨分覺者。即是結前。并麁顯示熏離俱相。生相細念未出離故。第四位言如菩薩地盡者。即是趣向行者。此字句中自有二人。云何為二。一者因圓滿者。二者果圓滿者。因圓滿者。學地盡故。果圓滿者。無學之果滿究竟故初人對治俱合動相。後人對治獨力業相及大無明。獨力隨相非斷法故。無對治道。自此已下顯示二種圓滿者焉。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者。即是顯示因圓滿者。謂此位中即有二種金剛喻定。云何為二。一者方便金剛。二者正體金剛無垢行者二種金剛喻三摩提以為自體。是故舉道而標彼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不通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相無相。無初念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者。即是顯示始覺般若圓滿之相。而得到於無生覺故。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者。即是引經贊自所說。如是經文為證何義。證佛果故。云何證耶。謂佛果中證成遠離二種念故。云何為二。一者大無明念。二者細業相念。如是二念極解脫道一時相翻不能俱行。是故說言佛果無念。若無妄念當有何念。謂正念故。云何名正念。十德相應故。云何為十。一者出離功德。遠離一切諸難處故。二者同體功德。一切染法歸於自故。三者常住功德。遠離始有之過失故。四者一味功德。圓滿始覺常本覺故。五者俱離功德。遠離一切染淨法故。六者還轉功德。周遍誕生於諸趣故。七者無住功德。於一切處無在處故。八者修行功德。為諸眾生修萬行故。九者圓滿功德。為諸眾生成覺道故。十者虛空功德。如前所說種種功德。從本已來自性皆空無所有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德與極解脫初剎那中。俱行俱起無有前後。一時俱轉是名正念。所引經文不出此義。應審觀察。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者。即是除疑令生勝解。謂有眾生作如是疑。極解脫道會本覺時微細初生。知得有耶知得無耶。若知有者。極解脫道當非無念。所以者何。知有初念有初念故。若知無者。極解脫道當不能有。所以者何。既無初念。待何念無立解脫道有。如是疑故。今自通言。所知之相從本已來自性空無。能知之智從本已來無有起時。既無所覺之相。亦無能覺之智。豈可得言有細初相智慧可知。而有言說知初相者。即是顯示無念道理。所以者何。法性之理。雖無所知之初起相。亦無能知之始覺智。而能通達無所知相無能知智。無所有覺都非空無。是故今且衣此道理。作如是說知初相耳。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即是顯示一切眾生皆是有念名為眾生。一切諸佛皆得無念名為佛故。自此已下顯示始覺境界周遍圓滿。謂大覺者已到彼岸。遍知一切無量眾生。一心流轉作四相故。如本。若得無念者即知心相生住異滅故。以何義故如是知耶。得自無念時。一切諸眾生平等得故。如本以無念等故故。以何義故。唯一行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悉得無念。一一眾生皆悉各各有本覺故。此義云何。謂一行者始覺圓滿同本覺時。遍同一切無量眾生本覺心中。非自本覺。所以者何。自性本覺遍眾生界。無所不至故。清淨覺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皆得無念者。清淨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亦可斷耶。若爾何過。若始覺者斷無明時。一切眾生皆得斷者。何故上言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不名為覺。若諸眾生無始無明未得出離。而與諸佛同得無念者。無念等義。唯有言說無有實義。豈可得言一切眾生皆有本覺亦有始覺。決斷此難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自宗決斷。二者望別決斷。自宗決斷者。此論正宗。為欲顯示一切眾生。同一相續無差別故。是故可得一修行者無始無明究竟斷時。一切眾生亦同斷盡。一修行者滿始覺時。一切眾生亦同得滿。是故三身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我由二等而成正覺。云何為二。一者斷等。二者得等。言斷等者。我極解脫道初發起時。一切眾生所有無量無始無明。一時究竟頓決斷故。言得等者。我初成道滿始覺時。一切眾生皆滿足故。是名二等故。望別決斷者。舉圓滿者望眾生界。無一一法而非清淨。舉諸眾生望無上尊。入無明藏無所覺知。皆悉清淨無所障礙。無念等義而得成立。入無明藏無所覺知。上所說文無相違過。舉此一隅應廣觀察。自此已下融諸始覺令同本覺謂五十一分滿始覺。實無轉勝漸次之異。亦無究竟圓滿之極。所以者何。一切始覺四相俱時。而得住止皆無自立。從本已來一味平等自性圓滿。契同無二一相覺故。如本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故。大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悟滅相品始覺般若。有滅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滅時中始覺隨無。悟異相品始覺般若。有異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異時中始覺隨無。悟住相品始覺般若。有住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住時中始覺隨無。悟生相品始覺般若。有生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生時中始覺隨無。所以者何。一切始覺不能自起。當待染法方得而起。一切染法不能自滅。當待智力方得滅盡。廣說乃至從本已來。一切染法自體空無。而始覺者本無處中作有之解。俱時而轉不名正故。
已說廣說始覺決擇分。次說廣說本覺決擇分。
本曰。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即滅濕性不壞。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論曰。即是廣說隨染本覺決擇分。於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本有性智清淨門。二者業用自在無礙門。第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不守自性隨緣門。二者對治一切業障門。第二門中復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隨順機根契當門。二者不動本性常寂門。如是四門隨釋應配。本覺隨染者即是簡句。簡異清淨本覺智故。此句為欲顯示何義。謂為顯示受熏義故。直唱本覺受無明熏不守自性。隨緣無礙俱時轉故。是故名為本覺隨染。即此字句從所隨染立名而已。自此已下直顯能隨本覺體相。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者如是二種殊勝之相。與彼隨染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相捨離故。如是本覺智淨行相其相云何。頌曰。
破滅一切障 顯現法性身
實智清淨故 名為智淨相
論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具足功德圓滿智慧。莊嚴法身名智淨相。斷一切障當須何力。須滿足力。滿足力者其數幾有。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法力熏習滿足方便力。二者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如是二種方便之力。從無始來自然常住不始而起。如是二中。依法力熏習滿足方便力故。破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依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故。滅俱合業相能見相及與現相分別智相并相續相。破根本無明獨力業相故。自性身體分明現前。滅俱合相等相續故。般若實智淳淨明白。如本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故。何故三賢及十信位略不顯示。比來次第分明顯故。何故今此門中。最初對治根本無明。乃至最後對治滅相。為欲簡異始覺般若悟次第故。何故始覺背凡向聖。上上去去為次第轉。隨染本覺背聖向凡。下下來來為次第轉。以法爾故。如是二轉當一時耶當前後耶。決定一時即無前後。如是等義何契經中明了顯說。謂證說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彼證說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陀羅尼菩薩發十千問問於如來。於是如來即作十萬決疑難答開菩薩問。如其次第答彼問已即告陀羅尼菩薩言。何故仁者。一事不問須問餘事。加宜佛子更問開發。為自他利問於如來。爾時陀羅尼菩薩。即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諦聽諸佛子 我從具縛凡
具經一切地 圓滿行因海
莊嚴大覺果 我從清淨地
具經一切地 將一切萬行
得第一信位 入無明藏海
如是二大事 一時非前後
我及一切諸大眾海。皆悉懷疑無解脫時。如宜世尊為諸佛子。種種方便隨宜開示。爾時世尊告總持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略說其要。善男子此二大事顯示二種般若覺智。云何為二。一者始覺般若。二者本覺般若。善男子始覺般若者。從具縛地漸漸出離。乃至金剛圓滿因行發究竟道。頓斷根本無明住地。覺日圓照無所不遍。是故名為始覺般若。善男子本覺般若者。從清淨性漸漸遠離。乃至信初發究竟智。斷滅相品入無明海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本覺般若。於是總持及諸大眾聞此語已。覺知諸法一相一體。亦無一相亦無一體。亦空無言空無言亦空。而諸法性亦是實相亦是常住。亦是決定亦是實有故。自此已下別釋散說顯示因緣。此義云何者即是總問。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者。即是總答。所謂種種諸戲論識。發起種種諸攀緣量。慮知一切無量境界。或著一切境界之相不捨離者。皆是無明之氣分故。即是成立上中所說破滅二義。自此已下顯示斷非斷之差別。此中無明當定可斷耶。當不可斷耶。此何所疑。若可斷者。本覺之心亦當可斷。何以故。無明染法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相捨離。譬如眠士夫及與悟士夫。俱行俱轉不相離故。亦不可言斬眠士時悟士不傷。相續一故。亦不可說得悟士時眠士空無。相續同故。若言異者。過失太故。若不可斷者。自性清淨心常為無明覆。輪轉五道無出離時。是故若言不可斷者。過失亦太。如是無明亦可斷除。亦不斷除。此義云何。無明本覺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同體同相義。二者異體異相義。言同義者。一切諸法皆是理故。言異義者。一切諸法功德過患各差別故。若據初門不可斷除。若據後門亦可斷除。諸法無行契經中作如是說。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事中 有無量佛道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此名世智
本智契經中作如是說。
根本無明闇 其力最大故
能障一切智 令得不自住
斷須般若劍 飾須功德寶
無明海漸竭 法身山徐顯
如本。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故。自此已下顯示喻說。大海者喻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廣大圓滿如大海故。水者喻本覺心。自性清淨心顯了明白。如淨水故。風者喻根本無明。根本不覺能起動轉慮知之識。如彼風故。波動者喻諸戲論識。如是諸識遷動流轉。往來無常如海波故。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者。喻真妄相資俱行合轉。謂本覺心不自起故。當資無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無明不自轉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轉如水不自作波浪故。當因風之力方得作波。風不自現動相故。要資彼水方得而現動轉相故。而水非動性者。喻本覺心離有為相。謂本覺真心從本已來。遠離動念解脫結縛。體性清淨相用自在。而不守自性故。隨無明之緣作種種相。如水非動性而不守自性故。隨風之緣作種種波故。若風止滅動相則滅者。喻根本無明滅戲論諸識皆滅無餘。本覺斷障先對治根本無明。後對治慮知攀緣之諸識故。濕性不壞者。喻本覺之智離斷滅法故。謂無明滅諸識皆盡。本覺真心無有壞滅。如彼風滅諸波皆息而清白水終不壞滅故。自此已下顯示合說。如其次第應配屬焉。大海風水從誰而生。謂從龍王生故。各從何處而生。所謂若水從其頭頂而出。若風從其尾末而出。何故海水為風所動。作種種波不斷絕耶。謂由二事故。云何為二。一者有同類大種故。二者由法爾故。此義云何。彼水大中亦有風大。彼風大中亦有水大。互相有故。而共和合作種種波。常恒相續不斷絕焉。若水大中無彼風大。風當不能令水動。若風大中無彼水大。水當不能隨風轉。何以故。以四大種俱生俱轉不相離故。而隨一大分明現知不了餘大者。增相減相而不同故。復次從無始來由法爾故。無明本覺亦復如是。大龍王者。喻一心法。風者喻無明住地。從尾未出者。顯示此法下劣形相。水者喻本覺真心。從頭頂出者。顯示此法勝妙形相。彼水大中亦有風大者。喻自性清淨本覺心中有根本無明。彼風大中亦有水大者。喻根本無明藏中有本覺佛性。此論本意異相為初同相為後。隨釋應觀。諸佛無盡藏契經中作如是說。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本覺實性中有無明眾生。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如是大事佛菩薩境界。非凡夫二乘之所能知故。已說本有性智清淨門。次說業用自在無礙門。謂此門中。本有性智以為所依。起應化用。為一切修行者。顯示種種勝妙色相。為眼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音聲。為耳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芬香。為鼻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法味。為舌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三昧觸。為身根作境界。出現種種甚深法藏。為意根作境界。如其次第。光明日月寶德如來。音聲梵響清淨如來。香積芬流圓滿如來。一味無雜平等如來。覺觸分明顯相如來。智慧明達遍滿如來。具足成就隨時隨處隨機根量。教化利益無礙自在。不動一念遍三世中。不分一身滿十方中而能作佛事故。如本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故。
已說廣說隨染本覺門。次說廣說性淨本覺門。
本曰。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論曰。即是廣說性淨本覺分。此四種大義中各有二義。與彼大義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等空義。二者同鏡義。如本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故。云何名為如實空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性淨本覺中 遠離慮知如
遠離妄境實 示遠離義空
鏡摩奢趺娑 舉一示一故
論曰。性淨本覺之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緣慮知諸戲論識。成就一味平等之義故名為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成就決定真實之相故名為實。為欲顯示遠離之義故名為空。鏡謂喻名。然此中鏡即喻摩奢趺娑珠鏡。非餘種種油摩等鏡以為譬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鏡安置一處。珠鏡前中或蘊種種石。或蘊種種飲食。或蘊種種莊嚴具。或蘊同類珠鏡。彼珠鏡中餘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自類清淨功德安立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何故各有二種義。而唯示同鏡義等。空之義不顯示耶。以舉一義兼示一義故。若如是者。云何名為等空之義耶。謂如虛空清淨無染四障所不能覆。廣大無邊三世所不能攝。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故。非覺照義故者。即是顯示遠離因緣。謂如彼摩奢趺娑珠鏡中。石等諸像不現前者。石等諸法皆鄙穢故。此本覺珠鏡中。種種妄法不現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無明不覺之相。無照達義故。云何名為因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性淨本覺智 三種世間法
皆悉不捨離 為一覺熏習
莊嚴法身果 故名因熏習
鏡輪多梨花 空容受遍一
論曰。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熏習彼三而為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為因熏習鏡。云何名為三種世間。一者眾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為三。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花鏡。如取輪多梨花。安置一處周集諸物。由此花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熏一切法為清淨覺令平等故。復次虛空義者。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容受義。二者遍一義。容受義者。容受諸色無障礙故。遍一義者。種種諸色唯同一種大虛空故。如本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故。如是本覺從無始來遠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云何為四。一者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不出本覺清淨鏡故。如本不出故。二者遠離雜亂之過。一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本不入故。三者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本覺淨功德故。如本不失故。四者遠離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為智故。如本不壞故。遠離邊過圓滿中實。是故說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顯示因緣。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如本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中眾生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本覺清淨遠離諸過。以此義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性清淨具足無漏。常恒熏習眾生世間令清淨故。如本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故。云何名為法出離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如實不空法 出離三過失
圓滿三種德 故名法出離
鏡消練頗梨 空出離色義
論曰。無漏性德。出離三過圓滿三德。名法出離。云何名為三種過失。一者無明染品。名煩惱礙。二者根本無明。名為智礙。三者俱合轉相。名戲論識。是名為三。如是三過究竟離故。名為出離。如本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故。云何名為三種功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淨成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為三。如本淳淨明故故。出離何過圓滿何德。謂出離煩惱礙圓滿淨成就功德。出離智礙圓滿明成就功德。出離和合轉相圓滿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對法爾故。此中鏡者謂頗梨珠。譬如頗梨珠淪深泥中。即便湧現出離彼泥。外騰一丈量。若置濁水中驅渾成塵累。唯止清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現香氣礙彼穢香。遠去而住。法出離鏡亦復爾故。此中喻詮者。喻自體淨義。住思應觀。等空義者。出離色義。謂如虛空遠離大種一向清淨。法出離鏡亦復爾故。云何名為緣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於無量無邊 諸眾生緣中
出無量無邊 殊勝應化身
熏習眾生心 出生諸善根
增長兩輪花 莊嚴法身果
故名緣熏習 鏡碧中頗梨
空隨順成義 如法應觀察
論曰。譬如取頗梨珠安置一處。周匝積集種種色珠。彼頗梨珠隨向珠色現前轉變。緣熏習鏡亦復爾故。又譬如虛空有自在力故。於一切所作之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鏡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修行之事中。隨應建立故。如本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故。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具足圓滿。
釋摩訶衍論卷第三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四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廣說性淨本覺門。次說根本無明住地門。
本曰。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論曰。則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異說相應契當門。二者隨次別釋散說門。初門云何。頌曰。
牟尼大覺尊 一代聖說中
總有六種說 謂明闇俱非
空及與具足 如是六無明
隨義立異名 剋體無差別
論曰。凡集牟尼尊一代中種種異說。總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明無明。二者闇無明。三者俱是無明。四者俱非無明。五者空無明。六者具足無明。是名為六。如是六種隨義立名。據體無別。明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究竟無餘無 通達顯了明
以此因緣故 言總意別明
論曰。究竟無餘故名為無。通達顯了故名為明。所謂圓滿般若之日周遍法界。無一一法而非明故。是故當知如是無明言總意別光明實智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舍利弗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今所說一切契經中。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盡攝一切無量所詮。而為鈍根之眾生故。以種種言說而談論耳。若如世尊說。當應有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唯表黑品。不能表示般若智明。乃至無常字唯表生滅之相。不能詮表無為當住真實理焉。如何世尊作如是說。於是世尊告舍利弗言。我今所說實無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不可得言唯表黑品。汝智慧之力狹劣小見小聞故。作如是疑。而此無明字盡攝一切般若智明。具足圓滿無所闕失。所謂究竟義故。周遍義故圓滿義故。平等義故。無餘義故。說言為無。通達義故。顯了義故。觀照義故。現前義故。無礙義故。說言為明。乃至廣說故。闇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一切般若明 隱覆令不生
譬如闇中具 無有殊勝事
論曰。根本無明。能覆一切總持慧明礙令不生。譬如暗中莊嚴具雖有勝妙相。而為闇障故。彼殊勝事不得出現。是故名為暗之無明。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眾生具足三智。由顛倒故不知不覺故。俱是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唯一種無明 或明或暗俱
譬如一暗色 二人各異見
論曰。一種無明或明或闇。譬如一色二人異見。此義云何。謂如迦羅鳩奢那。及人同分極闇夜分中。同在一處見此暗色。若迦羅鳩奢那唯見清淨光明之色。若人同分唯見一向黑暗之色。俱是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或智慧明或黑法暗具二事故。甚深密嚴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能作德質。不可取一非一故。俱非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無有言說依
遠離了別轉 遠離遠離故
論曰。言俱非者無言依故。離心轉故。是故名為俱非無明。八勝天子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明自在華寶妙輪天子。即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無明有耶。答曰非也。問曰無耶。答曰。非也。問曰亦有亦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有非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是耶。答曰非也。問曰何故如是耶。答曰以無可明之事故。是故說言無始無明故。空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體用則空 譬如兔角無
如是道理了 是故說言明
論曰。空無明者。體用俱空。故名為無。如是道理明了現前。故名為明。譬如兔角本來無體。一切人眾皆悉現知。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無所有事。遍計所執性故。具足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染淨一切法 通出生增長
以此因緣故 建立具足名
論曰。言具足者。根本無明能生一切染淨諸法。令增長故立具足名。佛性解脫契經中作如是說。從無明種出覺知樹從覺知樹出功德智慧華。從兩輪華結法身解脫果。乃至廣說故。如是六種根本無明。於論文中明了說故。安立配屬且略而已。且暗無明名字差別其相云何。契經異說其數幾有。頌曰。
總有十種名 契經異說故
見一處住地 或報恩無盡
或無始有終 或無等等生
或生得觀滿 智礙及不覺
覺了與子藏 如是十種名
隨義用差別 唯一暗無明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契經總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見一處住地。二者報恩無盡住地。三者無始有終住地。四者無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觀滿住地。七者智礙住地。八者不覺住地。九者覺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體。隨義用別。應審觀察。見一處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圓滿般若慧 現見一法界
無明體頓斷 故名見一處
論曰。金剛心還智慧未滿福德微少。不達一心中實處故。根本無明猶未出離。而率萬行到果位時。始覺般若分明顯了。本有功德具足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處。根本無明頓斷無餘。是故名為見一處惑。光嚴童子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惑。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十地菩薩所不能斷。謂見一處無明住地。如是住地證一法界。清淨覺者乃所能斷故。報恩無盡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量一切佛 報無明之恩
盡未來無窮 故名恩無盡
論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報無明恩。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所以者何。一切覺者以無明作無為因。具足莊嚴法身果故。本來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則白佛言。世尊無量劫中不惜身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圓滿行因莊嚴性海。喜樂自在德用無礙。何因緣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盡未來際不能盡報。佛言我由無明。以之為質成正覺道。是故我說有極重恩。於塵劫中報恩不盡。以此義故。無明住地亦名報恩無盡住地故。無始有終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却過去無際 進未來有盡
以此因緣故 名無始有終
論曰。根本無明若却過去無其本際。名為無始。若進未來必有間斷。名為有終。般若波羅蜜中作如是說。始覺淨智有始無終。無明住地無始有終。故無等等生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恒上煩惱 無前後一時
具足出生故 名無等等生
論曰。根本無明有勝力故。過於恒沙諸上煩惱。無有前後一時俱生。是故名為無等等生。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天魔波旬於大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無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復如是。麁細前後無有前後。一時生長故。生得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生謂三種生 得謂立成就
無明彼成立 故名為生得
論曰。所言生者。所謂即是三種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建立義。二者成就義。根本無明能善成立彼三種相。是故名為生得住地。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據子子轉生得住地。非據自體名為生得故。觀滿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根本無明體 金剛還不盡
當待果滿位 故名為觀滿
論曰。根本無明金剛心還猶存不盡。當待滿位永斷無餘。是故名為觀滿住地。無上菩提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待究竟道。名為觀滿。諸戲論識隨位漸除。名為觀分故。智礙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礙一切種智 逆世間通達
相違過極重 故名為智礙
論曰。根本無明漠冥極暗。一切種智顯了極明。如是明暗相違過失。極重深故。是故名為智礙住地。甚深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染煩惱礙與正體智。相違過極建立為障。般若慧礙與後得智。相違過重建立為障。乃至廣說故。不覺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備三身菩提
圓四德涅盤 不能覺不覺
論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具足三身圓滿四德。自性清淨遠離繫縛。而由無明不知不覺。是故名為不覺住地。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般若無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根本無明即是不覺。所以者何不覺覺故。乃至廣說故。覺了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覺者了 故名為覺了
論曰。根本無明十地菩薩未能盡知。何況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覺者窮了無餘。是故名為覺了住地。寶積契經中作如是說。唯佛境界非餘能知。覺了無明故。子藏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藏大海 攝持上煩惱
譬如種持子 故名為子藏
論曰。無始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是故名為子藏住地。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子子種藏譬如天網故。何因緣故皆名住地。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力大故 住持諸染法
如地持四擔 故名為住地
論曰。根本無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為住地。云何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是名為四。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廣說故。
已說異說相應契當門。次說隨次別釋散說門。所言不覺義者者。總標本末一切不覺。自此已下作釋略示。於是初釋根本不覺。次釋分離眷屬不覺。本廣末略。應審觀察。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者。即是顯示根本不覺之起因緣。根本不覺何因緣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謂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當有何義。謂違逆義故。云何三法。一者實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為三。實知一法者。謂一切覺即能達智。真如一法者。謂平等理即所達境。一心一法者。謂一法界即所依體。於此三法皆違逆故無明得起。是故說言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彼三種法皆守一中終不捨離。故通名為一。自此已下眷屬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顯示分離無明。謂本已立一切眷屬皆得有故。自此已下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歸德成幻力無力門。二者攀妄顯真力無力門。歸德成幻門者。一切無明。若剋其本無自體相。依止本覺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若離道路無迷亂事故。如本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即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即無不覺故。攀妄顯真門者。法身般若不能自顯。當待不覺然後方乃讚揚名義具足現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諸軍眾。然後方乃得高勝位故。如本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故。
已說根本無明住地門。次說眷屬無明住地門。此決擇中自有二重。云何為二。一者顯示微細眷屬門。二者顯示麁重眷屬門。初門云何。
本曰。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第一門言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者。即是顯示末相承賴本體之氣力故而得成立。復彼本體為受末相之枝養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為因得成立故。是故說言相應不離。若如是說。八地已上諸菩薩等。應斷無明同妙覺耶。是事不爾。雖斷麁相。微細三相猶未斷故。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三相中第一業相。能見所見無有差別。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動隱流之義故名為業。如是動流只由不覺。若覺不動動即有苦。所以者何。業相之初果不離無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故。第二轉相。以業相念為所依故。轉作能緣流成了相。若無業相動念之分位。當無了別轉相之見分。依此動作彼轉名為轉相。如本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即無見故。第三現相以了別轉為所依故。戲論境界具足現前。所緣相分圓滿安布。若離了別見識之分位。即無所緣境界之塵相。依此見分現彼相分。譬如依明鏡故現諸色像名為現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故。如是三相雖名字別是示本識。前決擇中已廣說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體無別。中唯能見則無所見。後能與所具足圓滿。根本無明復有何別。此何所疑。無明自體不明了故。所謂若言心體無動。就此時故名無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故。若言動是業識分位非無明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故。動起二文皆就業識作如是說。非彼無明。所以者何。能動能起根本無明。隨動隨起即是業識。以此義故無相違過。若爾根本無明自體。如何能動心體能起諸念。此處難了。十地非境三賢不量。唯佛窮了不可妄說。然依經說假言強稱但曰不覺。得有因緣次決擇中自當顯說。業相細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何因緣故立動名字釋業相耶此事亦復不可妄說。唯依經說作如是言。業相本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為鍵摩而已。若有眾生須種種辭綺語此處。咄哉終日不堪了說。
已說顯示微細眷屬門。次說顯示麁重眷屬門。
本曰。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論曰。如是六相皆意識地非餘識法。所以者何。大本經中如是說故。此決擇分當釋何經。謂楞伽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依此經文作解釋故。起六相文。今此經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現識之海性自常住。為彼六塵境界之風所飄動故。七種轉識現識之體以為內因。六塵境界以為外緣。興盛六種麁重相故。如經。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云何名為境界之風。其風形狀當如何耶。謂青黃等種種顯色。能起眼識。寶珂等珠出現種種勝妙音聲。能起耳識。檀乳等香熏布種種芬芬香氣。能起鼻識。木羅石蜜等諸安觸著和合種種諸善美樂具。能起身識。甘淡等味。隨其所應出種種味。能起舌識。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為彼識所緣境界。能起意識。今此文中舉塵取識。應審觀察。彼末那識。即是意識微細分位無別體耳。如是六塵能動心體令使散亂。譬如猛風故名為風。如經。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如是七識及與藏識。同耶異耶。非同非異。離二邊故。譬如日與光明水與波浪非同非異。七識藏識非同非異義亦如是。如經。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識從何處所來入藏識作七種數。流轉起動無斷絕時。如是七轉識。不從內來不從外來不從中來。唯藏識體變作七識。譬如海水變作波浪。如經。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如是現識及七轉識八種心識。唯有生滅無常相耶。亦有實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識從無始來。三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闕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無有二相。無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無相。皆以無相故無相亦無相。如經。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此楞伽經凡明幾識。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略說門。二者廣說門。如是二門中三本各異說。云何異說。謂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識。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四種識。廣說有七種識。云何為四。謂業識轉識現識分別事識。如是三經直是真說。當應歸依。何等楞伽。因緣楞伽沙羅楞伽。盤尸多楞伽等此四種經。即是偽假說故不可歸依。今當依彼十萬六千嗢拕南頌大本楞伽。三經異相安立會釋。如其次第應審觀察。初契經中第一真識。直是根本無明所熏本覺真心。第二現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三分別事識。直是意識。麁分意識。細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經意識細分末那陀識。三細之中業識轉識。且略不示。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舉兩顯三備數門。二者率上達下備數門。初門云何。謂舉麁強顯細劣故。此義云何。於三細中麁是現識。於七識中強是意識。舉麁現識顯細業轉。唯言現識。舉強意識示劣末那。唯言意識。是故言略而義圓耳。是名舉兩顯三備數門。後門云何。謂渾前後滿名字故。此義云何。經上文言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第一轉相。即是三細所攝轉識。第二業相。即是三細所攝業識。第三真相。即是意識細分所攝之末那識。率此經文及於下文。圓滿名字義理具足。是名率上達下備數門。此契經中八種識者。阿梨耶末那意識及五識身。是名為八。何故成八。一意識中分七種故。中契經中第一了別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二分別事識。直是意識。義如前說。同說末那。彼初經中名言真相。此中經中智相識者。異名同義。末那位中始有慧數。分別於塵名智相識。如是智識所緣境中。作真實之相解。而轉故名真相。此中八識比前可知。後契經中四種識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說。言七識者。末那意識總為一故。麁細雖別唯一識故。法界法輪契經中作如是說。第六意識分別六塵境界時中。必依末那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識當是能依。彼末那識當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種。何故今說一體無別。經意別故無相違過。謂彼經中立別種故。今此經中立同種故。以何文故。分明現知分別事識。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經中明了說故。彼契經中云何說耶。謂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了別事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有差別迭共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識。唯以現相阿梨耶識為內所依。生起動轉不依末那。復次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妙嚴菩薩則白佛言。麁相意識細相意識。以何為因以何為緣。相續而轉。佛言如是麁細意識。以現鏡識而為其因。以六塵境而為其緣。相續而轉故。以此義故。第七末那緣六塵境。為所緣轉義已成立。何以故。經伽他中作如是說。境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故。復次若有眾生。經現識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識以之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說經本。次釋論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者。即是初門。此文為明何義。謂為顯示彼一意識六種麁相。現鏡識中六塵境界以為起緣。現鏡識體以為依因。得長相續具足轉故。若爾何故。唯言以境界為緣。不說以彼本識為因。義相顯故且略而已。其理非無。若爾現識即應末那。為彼意識親所依故。猶如意根。解釋此義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遮意。二者許意。遮者遮別種故。許者許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難至大末那決擇分中其理自顯。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執。第二二相即是人執。第三二相即是業因果報別相。復次初二地上所斷。中二三賢所斷。後二十信所離。復次初二則是細相。後有四相則是麁相。復次初一則是細相。後有五種即是麁相。復次初五則是細相。後一麁相。復次六相皆是麁相。復次六相皆無細相亦無麁相。如其次第應審思惟。
已說顯示麁重眷屬門。次說顯示無明有決疑門。
本曰。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直示得有門。二者釋相決疑門。初門云何。頌曰。
譬如見樹木 當知有種子
見諸上煩惱 知無明亦爾
論曰。譬如有人見林樹等決定當知有其種子。見諸煩惱知無明有義亦如是。如本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後門云何。謂有眾生作如是疑。無明唯一染法無量。豈一無明生諸煩惱。起不信心。若決彼疑應作是言。譬如種子唯一出生無量無邊華果枝葉等一切類。根本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能生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煩惱皆無明生者。由彼諸染法皆不覺相故。若須是言彼疑便決。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從上已來本上無明略釋已焉。自此已下總蘊一切染淨諸法。更作同異之二種門。表示造論真實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盤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言異相者。譬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論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同相門。二者異相門。為明何義故建立同相門。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無餘法故。當真如門。為明何義故。建立異相門。為欲顯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別。義用不同故。當生滅門。如是二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文殊師利答第一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彼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問文殊。汝久遠來恒無休息。普遍遊行十方剎中見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遠來不見餘事。唯見微塵。又佛問言。汝百年中居于輪家。不見種種瓦器相耶。文殊對曰。我唯見塵不見瓦器。又佛問言。汝實不見地水火風山川林樹等種種相耶。文殊對曰。我實不見如是等相。唯見微塵。如是如是世尊問詰文殊答曰。至一百數佛問文殊見微塵耶。文殊對曰。我久遠來不見微塵。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覺一相。能覺一相即無相法。文殊師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覺。依一相門。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盤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無可見故。馬鳴菩薩依彼經文立同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異相門者。彼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身子。汝見此土作何心見。身子答曰。我見此土。山川林樹沙礫土石日月宮殿舍宅等種種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別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狹少。心有高下見如是異。唯汝一人非如是見。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乃至諸法亦復如是。真妄互熏染淨相待。功德過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別。隨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不實皆幻化法。乃至廣說。依此文故。尋義之述立異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此二門中所存初門。應審思惟。從上已來釋本分中是心生滅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釋因緣。
本曰。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謂依於動心能見相故。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攝義顯宗生解門。二者隨文散說決疑門。初門云何。此中因緣有其二重。云何為二。一者不相應生滅因緣。二者相應生滅因緣。初重因緣其相云何。頌曰。
彼根本無明 是隨緣本覺
各因緣具足 為三不相應
正作因緣故 細生滅因緣
更作意觀察 應審其義理
論曰。根本無明隨緣本覺。各各因緣二義具足。能為三種不相應染。正作因緣。是故說言微細生滅之因緣門。具足形相散說門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緣其相云何。頌曰。
現鏡識自體 六塵境界相
為三種相應 能作因緣故
論曰。現鏡識體六塵境界。如其次第。為彼三種相應染法能作因緣。是故說言麁重生滅之因緣門。現識體中又有緣義。應審思惟。復次更有二重因緣。云何為二。一者本遍因緣。二者末遍因緣。言本遍者。舉根本無明及本覺心。望於六麁相。有因緣義故。言末遍者舉業轉相望於三相應。有因緣義故。復次更有二重因緣。云何為二。一者上下因緣。二者下上因緣。言上下者。無明為始果報為終。下下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言下上者。果報為始無明為終。上上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復次一切有為生滅之法剎那不住。無因無緣故。復次因緣之法空而無主。其實自性不可得故。復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已說攝義顯宗生解門。次說隨文散說決疑門。此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門。二者廣釋門。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者。即是初門。此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所依能依之差別故。云何所依。謂本覺心。云何能依。謂即眾生。言眾生者。當何法耶。謂意意識。何故意及意識名為眾生。意及意識一切眾染合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自體。唯依心為體。是故說言依心而轉。
已說總標門。次說廣釋門。此中二品。先說末那轉。後說意識轉。文相可見。此義云何者。總問二轉。自此已下作釋散說。此意轉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顯了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顯了契經中作如是說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彼契經中十一義名略不別說。是故論者。具舉十一種之別名分明顯示。云何名為十一種名。一者根本無明。二者業相。三者轉相。四者現相。五者智相。六者相續相。七者業識。八者轉識。九者現識。十者智識。十一者相續識。是名十一。如本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廣說乃至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故。本地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末那識具十二轉者。所依本覺以為一故。相識兩字何差別故。更加其數別建立耶。甚大別故。云何差別。謂一切諸眷屬染法。皆悉各各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神解義。二者暗鈍義。神解義者。據從本覺流轉邊故。暗鈍義者。據從無明流轉邊故。依初門故建立識名。依後門故建立相名。二門差別應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識者。解了義故順於本覺。所言相者。背本義故順於無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經中作如是說。以何得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當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覺者。能善照達一切法故。眾生身中有此覺者故。是故一切眾生。得有了別識耳故。以何義故名為意耶。謂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根義。二者身義。言根義者。能生義故。言身義者。依止義故。以何義故。根本無明隨染本覺各具因緣。互相望故。此義云何。謂舉本覺及與無明望於三識。本覺為因無明為緣。同舉彼二望於三相。無明為因本覺為緣。所以者何。以由親為因由疎為緣故。何故上言分別智相及相續相意識細分。今此文中末那識攝。為欲成立末那意識。唯是一體無二別故。若爾何故略去麁分不以為意。約實皆意。而理盡故且略而已。是故經言無所不作。然別建立意識轉者。為欲建立能依所依之法門故。舉此決擇三相末那應廣通達。復次為欲顯示阿梨耶識非定阿梨耶。末那非定末那。意識非定意識。以無定故。藏識末那。末那藏識。意識藏識。藏識意識。亦皆藏識。皆是末那。皆是意識。亦復皆非。如是無定故。皆是無常。無常故非真實。非真實故皆是幻化。以幻化故自性空無。自性空故決定寂滅。寂滅故寂滅亦寂滅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乃至上文言。佛言見則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復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故。
已說隨文散說決疑門。次說相續業用差別門。
本曰。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就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論曰。此相續識即有三義。云何為三。一者攝前不失義。二者感果成就義。三者妄慮遍緣義。初義云何。此相續識而能發起潤業煩惱。住持過去無明所起。一切種種善不善業。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如本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中義云何。此相續識又能發起潤生煩惱。而能令使已成辨業。決定果報安立屬當故。如本復能成就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後義云何。此相續識攀緣轉廣分別更強。緣已知境發樂不樂之心。對現前境增愛不愛之心。緣未知境不了妄計故。如本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故。如是此識連續生死令不斷絕。是故名為相續識焉。
已說相續業用差別門。次說唯心迴轉諸法門。
本曰。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論曰。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心迴轉無餘法故。所以者何。隨心有無諸差別法有無有故。諸法唯心此心有耶。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故。若爾唯是心義。云何成立。此亦心故。以何現知。經文明故。云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故。復次由心不可得之句故。成立大空之義。由無心之心量句故。成立幻差別之義。復次由大空之義故。諸法得成。由幻差別之義故。空理得顯。復次由相觀故無定二事。無二事故不成一事。無一事故不成亦不成。如其次第應審觀察。
已說廣大末那轉相門。次說分別事識轉相門。
本曰。復次言意識者。即是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揀擇假者同分門。二者生起麁重轉相門。三者建立名字差別門。四者顯示安立所依門。揀擇假者門者。舉三種凡夫揀地上聖故。云何三凡。一者無根盲聾凡夫。二者毛頭難角凡夫。三者金剛不變凡夫。是名為三。如本依諸凡夫故。生起麁重門者。若據邪定聚諸眾生。常興戲論分別之識。取著一切種種境界。轉轉深厚無有邊際。無有始終。常恒增長無斷絕故。如本取著轉深故。若據不定聚諸眾生。雖覺滅相定是不善起不作意。而人空智未現前故。緣諸境界及身分等。計我我所堅執不捨故。如本計我我所故。若據三賢位諸眾生。雖已成就人空般若覺異相夢。而真法空智猶未現前故。起種種著堅執法實。隨事思慮不能通達平等正理故。如本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故。建立名字門者。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所依微細名字。二者所依麁現名字。三者隨順境界名字。是名為三。初名云何。此識依彼微細末那。以為止根而得安立故名意識。如本名為意識故。中名云何。此識依彼眼等五根。以為止根分別五塵。是故亦名為分離識。如本亦名分離識故。後名云何。此識今緣事之境界。而轉分別未以如理為自境界。是故名為分別事識。如本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故。顯示所依門者。見修二惑熏於本識。由此熏力麁分意識建立。增長相續恒轉得住持故。如本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故。
從上已來生滅因緣決擇已焉。自此已下顯示因緣殊勝不可思議之相。
本曰。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知盡。唯佛窮了。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地盡得入如來地能離故。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界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論曰。即此文中故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舉人顯示殊勝門。二者顯示染緣決疑門。三者舉障示治配當門。四者顯應不應差別門。五者立二礙別障用門。是名為五。第一門中即有三人。云何為三。一者分滿俱絕人。邪定凡夫一切二乘。愚癡深故。智慧劣故。如本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故。二者有分無滿人。五十位人始覺般若未圓滿故。如本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知盡故。三者有滿無分人。佛果位中大圓鏡智遍現前故。如本唯佛窮了故。是名為三。
已說舉人顯示殊勝門。次說顯示染緣決疑門。此中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常無常門。二者無常常門。言常無常門者。自相本覺之心從無始來。決定常住體性不變。無非無常時。無非變化處故。如本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故。言無常常門者。此本覺心從無始來。常恒無常常恒變異。無非常住時。無非不變處故。如本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故。是故此義唯佛能知者。總結殊勝。自此已下更以二句釋上二句。文相可見。
已說顯示染緣決疑門。次說舉障示治配當門。即此門中自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隨轉對治分位門。二者根本對治分位門。隨轉對治門者。六種隨相如其次第。發心為初妙覺為後。隨應離故。如本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廣說乃至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地盡得入如來地能離故故。根本對治門者。大力無明極喜為初妙覺為後。隨應離故。如本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極喜地中根本隨相對治形相當如何別。謂後得智之所斷者名為無明。及正體智之所斷者名為隨相。應如是知。如說極喜上一切地亦復如是。
已說舉障示治配當門。次說顯應不應差別門。云何名為相應義耶。言相應義者。所謂心品及念法異。云何心品。所謂本覺隨染之心。云何念法。所謂直依無明生長妄法。以何義故名為相應。謂相與力故。如是二法何故名異。本各別故。如本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淨。如是二法各各差別。猶如水火而何故言成相應義。知相緣相合契同故。云何名為知相契同。心品念法不相捨離。和會轉故。云何名為緣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緣同故。如本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故。大本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三種相同。異故成同。若同不同故。若爾何故部宗契經中作如是說。三種麁染二義故轉。云何二轉。一者相違轉。二者隨順轉。乃至廣說。逆上順下作如是說。無別意趣。不相應義相應相違。應審觀察。
已說顯應不應差別門。次說立二礙別障用門。彼煩惱礙多散動性。是真如智直寂靜性。如是相違故立為障。如本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彼智慧礙漠溟之性。是作業智聰明之性。如是相違故立為障。如本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下顯示其因緣。應審思擇。二障二礙復有何別。立二障門據一向斷。立二礙門據斷不斷。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從上已來因緣殊勝決擇分已焉。
釋摩訶衍論卷第四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五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自此已下顯示生滅之相差別。
本曰。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麁中之細及細中之麁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波水滅者則風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論曰。則此文中自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標釋俱成示相門。二者率相屬當假人門。三者顯示麁細所依門。四者本覺對治次第門。五者發起問答決疑門。言標釋俱成示相門者。麁重生滅與心相應故。微細生滅與心不相應故。云何名為麁重生滅。當與何識而相應耶。謂末末故。與分別事識而共相應故。云何名為微細生滅。當與何識而不相應耶。所謂末故與三位本識而不相應故。馬鳴菩薩依何經本作此解釋。謂楞伽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諸識有二種滅。何等為二。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有二種生。何等為二。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有二種住。何等為二。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又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諸心識法。有幾無常之相。佛告文殊。若第一有縛細識。有上品非離生滅。若中轉有縛細識。有中品非離生滅。若遠轉縛細識。有下品非離生滅。若遍分別麁識。有分離面鏡非離生滅。如是三本楞伽契經為明何義。為欲顯示麁重微細二種生滅差別相故。於契經中唯出名字不示其義。以此義故馬鳴菩薩。分契不契顯示麁細二種生滅。如本復次分別生滅相者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故。
已說標釋俱成示相門。次說率相屬當假人門。此中假人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不退凡夫。二者分清淨者。三者滿清淨者。是名為三。初人以何相應而為自境界耶。謂執相應染以為自境界故。如本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故。中人以何等染而為自境界耶。謂後二相應初二不相應。及業識之一分以為自境界故。如本麁中之細及細中之麁菩薩境界故。後人以何不相應染為自境界耶。謂俱合動相之一分。及獨力業相之全分以為自境界故。如本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故。
已說率相屬當假人門。次說顯示麁細所依門。此中所依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是通。二者是別。通者二種生滅。皆以無明為所依故。別者二種生滅如其次第。各因及緣為所依故。如本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故。今此論文依何經起。謂楞伽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又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不離染因者。可思議熏不可思議熏。及可思議變不可思議變。復次分離染因者。種種猛風。妄想現鏡識乃至廣說。何法名為不思議熏。所謂即是根本無明。以何義故名不思議熏。謂甚深故。云何甚深。謂金剛已還一切眾生不了此處。是故名為不思議熏。如熏變亦爾故大本經中作如是說。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就金剛還上之人故。
已說顯示麁細所依門。次說本覺對治次第門。謂本覺智根本無明為始。滅相為終。如其次第漸對治故。然此中斷不捨無明以為其斷。非以斷除而為斷故。若爾云何斷義成耶。謂斷煩惱心。斷除不起故。是名本覺治道次第。如本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故。
已說本覺對治次第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即此門中自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兩難閉關門。二者開通決疑門。文相可見。本覺明智斷根本無明。三種細染永滅不起。已三細無六麁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種心永滅不起。本覺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種心非但無明。亦本覺俱。真妄和合名三六心故。然若言三六心滅者。本覺同滅無所有也。豈可得言本覺之心而得相續至於邪定。故言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即是初關。若言本覺是功德法非斷之法。常恒相續無斷絕者。豈可得言三六種心永滅不起。故言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即是第二關。自此已下作釋決疑。文相明故不須重釋。
從上已來。生滅之相決擇分已焉。自此已下顯示染淨相熏相生不斷絕義。
本曰。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即有妄心。以有妄心故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習義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盤。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即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盤成自然業。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盤故。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用熏習者。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盤。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河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無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盤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盤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盤道。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恒常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所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即有斷。淨法熏習即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即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總標綱要門。二者立名略示門。三者通釋熏習門。四者分剖散說門。五者盡不盡別門。第一門中自有六意。云何為六。一者相待相成似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皆悉相待而得成立。無有唯自建立法故。二者本無性空非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種種名字。於本無中權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三者相待相成顯空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由相觀故。從本已來無有自體自性空故。四者自然虛空無礙意。謂欲顯示一切諸法。非有非有故自然作空。非礙非礙故常作無障礙義故。五者非作非造自然意。謂欲顯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相熏相生無斷絕義。法爾道理性如是故。六者不守自性無住意。謂欲顯示一切諸法。作緣起陀羅尼義故。總標如是等無量義。故名為總標綱要門。如本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故。
已說總標綱要門。次說立名略示門。於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淨真法相門。二者染妄法相門。所言真者。自性清淨本覺藏智。所言妄者。離脫體相本上無明。染妄門中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無明。二者業識。三者境界。一真三妄如是四法。能作熏事本數名字。今此文中舉一。後有并兼中有。應審觀察。所以者何。一切染法皆悉有熏習之事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故。
已說立名略示門。次說通釋熏習門。於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比量譬喻善巧門。二者法喻合說安立門。比量譬喻善巧門者。譬如衣服從本已來。亦無芬香亦無鄙香一向無氣。而士夫眾入於班多伽耶娑叉提鄔林時。會末耶提以熏習故而有穢香。入於梵檀只多那林時。陀摩鍵多以熏習故而有香氣故。如本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故。法喻合說安立門者。勝義道理亦復如是。自性清淨無漏性德。從無始來一向明白。亦無垢黑亦無染污。而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垢黑。無明藏海從無始來一向闇黑。亦無智明亦無白品。而以本覺而熏習故則有淨用。如是染淨但是假立。染非實染淨非實淨。皆是幻化。無實自性。如本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故。
已說通釋熏習門。次說分剖散說門。於此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黑品相熏有力門。二者白品相熏有力門。三者發起問答決疑門。四者舉緣廣說開通門。第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問總答顯宗門。二者歸總作別散說門。第二門中具此二門應審觀察。第四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軌則決定門。二者因緣各示生解門。如其次第說相可見。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者。即是總問謂通總問一切黑品相熏相生不斷義故。自此已下即總答分。就於即此答說分中。從淨妙藏乃至麁重。背本向末漸次轉勝說其次第。說相次第應審觀察。根本無明不能自有。當依真如方得止住。所以者何。真如之性如虛空界。至部實主於障礙及無障礙中。為作歸依無所礙故。如本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故。如是無明得自所已。氣力殊勝功能自在。能熏真如令作妄法。增不了相加闇鈍用。譬如愛父生諸男女。如本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故。如是微細業識妄心。因無明故自體生已。還熏無明能令增長。譬如生子養能生父。如是熏力更增長故。不能通達平等如理圓滿一心故。起轉識之惑念。生現相之妄境。生死之海更深。涅盤之岸彌高。如本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故。如是境界之風。還熏現識之海。起七識之波浪。此識樂著境界之塵。彼境面向識眼之前。遍造諸惡之業。具受一切苦報。三有之輪環循。四毒之賊浪起。如本以有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故。
已說總問總答顯宗門。次說歸總作別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重。云何為三。一者境界。二者妄心。三者無明。是名為三。如是三種各有二故即成六數。如其次第初以為後後以為初漸次顯示。初重云何。此妄境界有如實熏習之力故。增法執念。有如有熏習之力故。長人執著。人法二執具足起故。過於恒沙上煩惱類皆悉發起。是故名為境界熏習。如本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故。中重云何。業識妄心有上熏之力故。已得出離三乘聖人。而能令受變易細苦。有下熏之力故。未得出離一切凡夫而能令受分段麁苦。是故名為妄心熏習。如本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故。後重云何。無明住地自體本故。能熏初末令得成就。通達遍故。能熏事識令得成就。何故唯舉初後中間不顯。有二意故。云何為二。一者有成就意。二者空成就意。云何名為有成就意。舉邊得有現中有故。云何名為空成就意。舉中空無顯邊空故。後義云何。於契經中如是說故。當何契經。謂熏習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說。轉識現識末那三識。非從無明而得成就。所以者何。根本無明唯邊成就非中成就。此文後義直釋彼經。是故明知此義得成。如本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故。
已說黑品相熏有力門。次說白品相熏有力門。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者。即是總問。謂通總問一切白品相熏相生不斷義故。自此已下即總答分。就於即此答說分中。自有二熏。云何為二。一者無始自然熏。二者始有建立熏。無始熏者。從無始已來有因果之二位故。始有熏者。因修力故。有因果之二位故。本因果者其相云何。謂無始來有三賢十聖之位故。有三身四德之果故。始因果者其相云何。今修行時方乃有無始之十地故。顯本有之因果故。本因果者次第云何。從無始來以有十種本覺真智。及十種如實法界故。能熏十種枝末無明。以有一種法界心故。能熏習根本無明故。是名本地。如本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故。始因果者次第云何。謂雖未得十信之位。而以本熏習之力故。則自心中厭生死苦求涅盤樂。以此力故。即熏習真如性。自信佛性入十信位。知心虛妄入十解位知境界空入十行位。修出向法入十向位。以如實般若知境界空故。無量方便發起隨順法界性行。不取涅盤不念生死。入極喜地乃至金剛。自久遠熏習故。發解脫道無明頓斷。根本盡故枝末皆無。本末黑品無所有故。得法身涅盤。成應化業用故。是名始地。如本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盤。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盤。成自然業故。
已說總問總答顯宗門。次說歸總作別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妄染熏習門。二者淨法熏習門。染法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是麁。二者是細。所言麁者。即是意識。所言細者。十一末那。意識熏者其相云何。四十心凡夫及諸二乘。以意識中本覺智分。熏意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苦欣涅盤樂。漸漸轉勝向佛道故。如本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故。十一末那熏習義者。其相云何。從初聖地乃至金剛。如其次第。以清淨分熏染污分。證入無上菩提道故。以菩薩等斷無明故。如本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盤故故。
已說妄染熏習門。次說淨法熏習門。就此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門。二者開釋門。總標門者。總標其名。如本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故。開釋門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法身自然熏習門。二者應化常恒熏習門。所言法身熏習門者。本覺性智從無始來。圓滿功德具足智慧。自自作自無他力故。如本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故。所言應化熏習門者。如是本覺發過恒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業用。一切眾生諸心相中隨應教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具百行之因。滿萬德之果故。如本用熏習者。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故。如是二門不相捨離。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熏習起信生解。建立修行造作不轉。到正後二地。達真俗境令無礙故如本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故。由此義故。三身本有理故顯了。
已說白品相熏有力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此決疑門義理難解文教更閉。作釋非散說無定通人不能明了。是故今更作種種釋。具足開示曉行者心。如其次第問答之相應審觀察。一切眾生皆有本覺。有眾生數而無本覺。皆有理故。所以者何。大覺尊者如是說故。此義云何。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具足本覺。從無始來無本覺故。若依初門一切眾生悉有本覺。如是本覺唯是一體遍諸眾生。一一眾生各有別覺。一切眾生唯有一覺無別覺故。若爾眾生唯應是一。所有本覺一故。本覺應非一。能有眾生多故。此事不爾。所以者何。意趣別故。謂本覺心平等性故不能異種。一切眾生差別性故不能同種。不能異種故一。不能同種故多。若爾此文云何通耶。謂馬鳴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論中作如是說。
譬如虛空中 清淨滿月輪
獨一無二體 遍現於千器
本覺亦如是 獨一無二體
遍於諸眾生 種種心相中
譬如一段雲 覆彼滿月輪
千器諸月輪 皆隱沒不現
無明亦如是 唯一體無二
遍到諸眾生 能作熏習事
有二義故無相違過。云何為二。一者自宗決定。二者引攝決定。言自宗決定者。顯示同一相續義故。言引攝決定者。顯示差別相續義故。彼玄文論為顯初義。是起信論為顯後義。以此義故無相違過。是故馬鳴尊者虛空地地論中作如是說。
譬如以蓮葉 覆一器月輪
而餘器月輪 終不隱現前
無明亦如是 覆惑人覺時
已覺人本覺 終不能隱覆
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差別相續之義故。復次文殊師利論議第一神力殊勝慈悲圓滿虛空功德契經中作如是說。
有無量無邊 無明煩惱障
遍到眾生身 能作障礙事
此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精進修行之義故。云何顯示。謂有眾生作如是念。若無明體唯是一種。遍於一切諸眾生者。無明唯一眾生眾多。易可斷除。何須敢勞可修行也。如見世間相。多人作一事。為難之不足不勤修行。為欲對治如是懈怠癡眾生故。如來說言有無量無邊無明能覆佛性。以此義故一無明義而得成立。若爾一眾生煩惱盡時中。餘一切眾生皆悉亦可盡。所以者何。唯一無明故。若一人斷時餘人不能斷者。不可得言同一無明。復次有眾生界斷絕過失故。此事不爾。無明雖一相續別故。其相云何。頌曰。
譬如夜闇一 遍到十室中
滅一室闇時 餘滅不可言
論曰。夜闇雖一。而能遍到十室之中。闇一室一亦不可言。室十闇十亦不可說。於一室中人以明燈照室之中。闇盡滅無餘。明圓顯遍照一室中。闇盡滅無餘。九室中闇盡滅無餘亦不可言。餘九室闇具有不滅。燈照一室闇不滅者亦不可說。無明煩惱亦復如是。言夜闇者喻於無明。言十室者喻眾生身。言明燈者喻於智慧。是故當知。無明雖一相續別故。斷及不斷各各不同。若一眾生煩惱盡時。餘諸眾生不能斷者。煩惱未盡眾生身中本覺佛性。為無明覆。煩惱已盡眾生身中本覺佛性。無明所覆已盡出離。離障佛性為障佛性。天殊地別。何故今言同一佛性。不分其體遍諸眾生。本覺佛性等虛空界。無所不遍無所不至。無所不通無所不當。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無有差別。而無明藏中本覺佛性為染覆障。法界之外本覺佛性離染覆者。此俱攀緣慮知之心現量境界。非是自性中實理心。是故當知佛性之理。唯是一種等無差別。是故馬鳴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論中作如是說。
月輪現千器 若有濁水器
現而非分明 若有清水器
圓現而明了 晦明雖不同
唯一滿月輪 本覺亦如是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有本覺無捨離時。何故眾生先有成佛。後有成佛。今有成佛。亦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聰明。亦有闇鈍。無量差別。同有一覺皆悉一時發心修行到無上道。本覺佛性強劣別故。如是差別。無明煩惱厚薄別故。如是差別。若言如初者。此事則不爾。所以者何。本覺佛性圓過恒沙之諸功德無增減故。若言如後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一地斷義不成立故。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皆依無明而得住持。於至理中無關而已。若如是者一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為明無明。如是行者無明分位非明分位。若爾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離五邊。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淨之心不能清淨。絕絕離離。如是本處為明無明。如是本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若爾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非天演水之談足斷而已止。審慮之量手亡而已住。如是一心為明無明。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實非我名而目於我。亦非自唱而契於自。如我立名而非實我。如自得唱而非實自。玄玄又玄。遠遠又遠。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訶衍法。唯是不二摩訶衍法。如是不二摩訶衍法為明無明。
已說有覺門。次說無覺門。何故一切眾生無有本覺耶。無本覺故。何故無本覺耶。無眾生故。何故無眾生耶。無所依本覺故。率此二門應廣通達。如本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盤。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河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故。
已說發起問答決疑門。次說舉緣廣說開通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軌則決定門。二者緣相散示生解門。於第一門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法體說。二者譬喻說。三者契合說。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者。即是法說。謂諸佛法當待因緣無自立法。所以者何。以法爾故。所言因者。本覺性種所言緣者。權實別用。以此二事故諸法得成立。應審觀察。已說法說。次說喻說。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無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者。即是喻說。此中譬喻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木喻。二者火喻。三者人喻。四者燒喻。所言木者。喻於染法。所言火者。喻於智慧。所言人者。喻於眾生。所言燒者。喻於對治。第一譬喻其意云何。所謂阿梨羅多掩尸。木即具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根源深固無能超過。二者幹枝花葉。乃至果實生利銛刺。三者香氣極穢。四者毒虫樂著。五者眷屬無盡。是名為五。無明染法亦復如是。根本無明甚深廣大無能過故。一切種種枝末不覺迷惑過失無有量故。第二譬喻其意云何。所謂伏火即有七事。云何為七。一者乾亡義。能令枯木乃至死故。二者生長義。能礙寒氣令得生故。三者莫測義。不知所故。四者隱藏義。不能見故。五者出現義。出火炎故。六者隨有義。隨木有故。七者隨無義。隨木無故。是名為七。本覺般若亦復如是。熏習染法至盡滅故。受熏流轉故。所住之處不思議故。無明藏中密隱沒故。具足出現無所餘故。隨染有無本覺有無故。第三譬喻其意云何。謂假人者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婆羅利多提假人。二者那尸阿多羅假人。彼第一人即知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知出火木。二者知鑽轉木。三者知漸頓時。四者知止住所。五者知成就次。是名為五。若第二人不知此事終不得火。修行諸人亦復如是。亦有方便無方便故。第四譬喻其意云何。謂火燒木即有三事。云何為三。一者捨利作鈍事。謂火燒即諸刺木等不能害故。二者捨異作同事。謂作鈍即都合灰故。三者背末還本事。謂同相即與地等故。是名為三。治道次第亦復如是。謂斷障故。證得理故。歸一心故。已說喻說。次說合說。此合說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說。二者別說。言總說者。總所為故。如本眾生亦爾故。言別說者。別所為故。此別說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緣闕單因無力門。二者因闕單緣無力門。三者因緣具足圓成門。緣闕單因無力門者。譬如雖木中火性從本已來有伏藏火。而不假方便無以得火。如是雖無明藏中如來之性。從本已來有自性清淨心。而不待修行之功無以得佛故。如本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故。因闕單緣無力門者。譬如有人雖具足方便。而彼木中若無火性終不得火。如是一切行者。雖具修行無量方便。而眾生心中若無本覺佛性。終不得佛故。如本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盤故。因緣具足圓成門者。譬如木中有火性亦具方便。火炎出現燒木無餘。因緣具足者亦復如是。內中有本覺之佛性。外中具修行之功能。圓百行之因。滿萬德之果。三智俱行四德雙開。如本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盤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就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盤道故。
已說總標軌則決定門。次說緣相散示生解門。就此門中即有二說。云何為二。一者總說。二者別說。就總說中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能緣。二者所緣。言能緣者。即應化身。能為眾生造作成本覺之境界故。如本用熏習者故。言所緣者。即眾生界。一切諸佛所化徒故。如本即是眾生外緣之力故。就別說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有簡擇緣。二者無簡擇緣。如本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故。所言有簡擇緣者。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能緣之人。二者所緣之境。能緣人者其分齊云何。所謂發心以為其初。如來之地以為其後。能作此緣。所緣境者其分齊云何。所謂通於邪定不定二種眾生故。復次通於正定聚故。如本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故。自此已下明善根已成熟未成熟之差別。謂有眾生善根已熟。應化之身即便應時速令得度。亦有眾生善根未熟。應化之身時節久遠令使得度。如本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故。自此已下於近遠緣各開二緣。顯示因果之差別相。云何為二。一者增因緣。二者增果緣。增因緣者。彼二種緣各各增長十地萬行故。增果緣者。彼二種緣各各增長如來之地圓滿果故。如本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故。
已說有簡擇緣。次說無簡擇緣。就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說中言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恒常不捨者。即是慈悲願力緣焉。所謂一切諸佛菩薩。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熏習一切無量諸眾生中。而能作境。發起伏藏善根之氣常不捨故。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者。即是實行。所謂應化上佛。以隨轉自在無礙之力故。隨時隨處隨宜隨事隨樂。順順如如顯示八種利益之業。教化眾生無有餘故。所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者。即是顯示觀佛正法。謂一切諸佛出現眾生界中。譬如角中毛。重重無數不可說劫。如是雖有無量無邊。而若不修奢摩他者終不見佛。是故發心已去一切諸菩薩等。以三昧力觀見諸佛法性之身。平等平等無有差別。同一真如同一法身。異唯見自。我自無別。是故說言平等見佛。
已說總說門。次說別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位。云何名為未入正位。謂十信凡夫一切二乘三賢菩薩等。未得正體智。未證後得知。未證如理故。如本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云何名為已入正位。謂十地菩薩內得正智外得後智。一分智用與如來等。唯本熏力自然修行。增長真如能滅無明故。如本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自體相應故。得自在業修行與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已說分剖散說門。次說盡不盡別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一切妄法非道理故無始有終。一切淨法契道理故有始無終故。復次為欲顯示真妄二法。極相違故不俱行故。復次為欲顯示真妄二法無有勝劣。其體相等無有廣狹其作業同故。如本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即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五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六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從上已來。染淨諸法相熏相生不斷絕義決擇分已焉。自此已下分明顯示生滅門中三種大義。
本曰。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唯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即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用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又凡夫所見者是其麁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復次初發意菩薩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去無來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在三門。云何為三。一者顯示自體大義門。二者顯示自相大義門。三者顯示自用大義門。初大義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五人平等門。二者時不轉門。是名為二。中大義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圓滿功德門。二者問答決疑門。三者別釋廣說門。是名為三。後大義中自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本願無盡門。二者離相不著門。三者能所平等門。四者無相現應門。五者隨見麁細門。六者問答決疑門。是名為六。今當作釋如其次第分明散說。大聰明者應審思擇。復次真如自體相者者。即是總標體相二義。自此已下別釋散說。初說體大。云何名為五人平等門。謂真如自體通於五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云何名為五種假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緣覺。四者菩薩。五者如來。是名為五。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捨別唯一真故。是故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復如是。於諸人中無有增減故。如本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故。云何名為時不轉門。謂真如自體。自然常住決定不變。三際不動四相不遷。寂滅又寂滅。真實又真實故。如本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故。
已說顯示自體大義門。次說顯示自相大義門。圓滿功德門者其相云何。謂真體中圓滿一切功德無所少故。何等功德。所謂六種性義功德。云何為六。一者大智慧光明義。本覺般若能除無明之闇夜故。於契經中名廣大圓滿殊勝般若實智光明性義。二者遍照法界義。本覺般若照達一法界之源故。於契經中名周遍通達一法界藏自然性義。三者真實識知義。本覺般若遠離虛假之解量故。於契經中名離妄想解決定了知實際實性性義。四者自性清淨心義。本覺般若無量性功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遠離塵累契中實故。於契經中名本有明白離邊中中性義。五者常樂我淨義。本始二覺從無始來遠離四障。圓滿四種自然德故。於契經中名如來正覺自然性德遠離炎幻不修行性義。六者清涼不變自在義。二種本覺譬如明鏡之南北相具隨違故。於契經中名具足隨順逆違無礙陀羅尼全遍性義。是名為六。如本從本已來唯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廣大圓滿自性本德契經中作如是說。自性功德本數之名有十七者。於初二中各開二種。於次二中各開三種。於後二中如其次第開四三故。復次清淨心地無垢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自性功德本數之名有二十五者。最後一中開十一故。如是三數別相云何。馬鳴菩薩摩訶衍論本數名字。為欲顯示名略義廣總持相故。是故攝散總立為六。復次所依別本總持說故。復次名字數多迷真實故。以此義故總立為六。言十七者名字云何。一者大智慧義。二者大光明義。三者遍一法界義。四者照一法界義。五者真實義。六者識義。七者知義。八者自性義。九者清淨義。十者心義。十一者常義。十二者樂義。十三者我義。十四者淨義。十五者不義。十六者變義。十七者自在義。是名十七。言二十五者名字云何。所謂前數不功德中開八種故。變功德中開二種故。言二變者。一者上流轉變。二者下流轉變。言八不者。中觀論中如分明說。
已說有名數量功德分。次說無名過量功德分。本覺體中自性功德無量無邊。離於言量過於心行。以何義故。止於數量作如是部。本有功德雖無有量不出三數。故舉本耳。如本具足如是過於恒沙故。如是無量無邊功德各各別別有體相耶。唯一心量無別法體。唯一心量終不離心。所以者何。心法雖一而有二種陀羅尼自在用故。云何為二。一者自不離彼陀羅尼自在。二者彼不離自陀羅尼自在。是名為二。如本不離故。如是性德從無始來。一向妙有非遣除法。所以者何。自性自性非他俱故。如本不斷故。如是一切功德唯一自作一。終異自不能作一。所以者何。一法界故。如本不異故。如是深理一切菩薩一切二乘一切凡夫。心不思惟。言不論量。絕之又絕。遠之又遠。如本不思議故。三人非境當何人之言思境界。唯大覺者乃自軌則。如本佛法故。如是無量性之功德。從具縛地乃至無上大覺智地。具足圓滿無所少闕。所以者何。如是諸德從無始來自然本有。非假緣力而建立故。如本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故。
已說圓滿功德門。次說問答決疑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發起略問難違門。二者發起廣答解釋門。問者難意其相云何。謂舉說文相違前後雜亂審其理故。前後之文云何相違。所謂真如決擇分中作如是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自相大義決擇分中作如是說。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如是相違故以為難。如本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故。
已說發起略問難違門。次說發起廣答解釋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是總。二者是別。於總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如總。二者生滅總。如其次第說相可見。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者。即是真如總。謂雖自相大義門中作如是說。具種種德過於恒沙。而是生滅門之界量。非真如門。真如門中無差別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獨存真如淨法界故。以此義故無相違過。自此已下作其緣由決斷疑惑。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者。真如門中唯有同同無異異故。自此已下釋生滅總。於此文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是問。二者是答。有廣略故。二重問答不同應知。初重問答其相云何。復以何義得說差別者。即是開問。謂若諸法從本已來。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獨存真理無二體者。復有何法而非平等。以之為依建立差別。即是舉異門以疑異門焉。自此已下發起答說決斷此疑。文相可見。以依業識生滅相示者。即是總答。謂真如門中無過恒沙一切染法以為所治。無能治之過於恒沙一切淨法以為對量。是故真如門中作如是說。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無有二體等焉。而此生滅門中所治染法無量無邊。能治之淨法亦無量無邊。是故生滅門中作如是說。本覺體中具種種德。無量無邊過恒沙等焉。即是大意。次當作釋別別散說。所言依者。即是根本無明住地。一切染法之所依故。所言業者。即是業相。所言識者。轉等諸識。生滅相者。門之總稱。所言示者。相反顯示。此中以字遠流應至於三字。如是三法功德之起當緣由故。已說略說分。次說廣說分。就此分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是問。二者是答。此中問略答廣應知。此云何示者。即是詰問。所謂詰問其所由故。自此已下直答此問。此答釋中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自宗正理。二者非道邪行。三者具舉對量。是名為三。如其次第。說相應觀。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者。即是第一自宗正理。所謂法性從無始來唯是一心。無一一法而非心故。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者。即是第二非道邪行。所謂總舉本上之諸無明住地故。自此已下直顯具舉對量差別。如上所說本覺體中六相功德。各各待觀何等過患。以之為對建立顯示。所謂根本無明熏習一心之海。發起業等種種諸識。隱覆般若實智之明。增長愚癡迷亂之闇。即是不覺無明之界量明以之為對。一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惠明之安立德故。建立顯示。如本心性無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故。自此已下顯第二德。文相可見。如是妄心起見達境。一向唯轉虛妄境中。不能通達真實境界。所以者何。真偽相違不契當故。如本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故。自此已下明遍觀義。而真實心離轉見故。通達諸法無所不至。無所不當無所不盡。所以者何。真實智見離能見所見之邊見故。如本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故。自此已下明第三德。所謂若心有動轉相。即是無明熏習氣故。虛妄轉明以之為對。心性寂靜無有喧動。正直無有顛倒之解。即是實智之照。隨順道理無倒建立顯示。如本若心有動非真識智故。自此已下顯第四德。所謂妄法從無始來。無自體明以之為對。自性清淨本有功德建立顯示。如本無有自性故。自此已下顯第五德。所謂妄法四相之所遷故非常。三種苦俱轉故非樂。二種自在無故非我。一道清淨無故非淨。此四種過以為對量。本覺體中四種功德建立顯示。如本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故。自此已下顯第六德。所謂妄法燒真心故。是故名熱。又是惱亂諸眾生故。是故名惱。破滅變德令不作故。是故衰變。由此事故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是故亦名為不自在。待觀此事以為對故。清涼不變自在之德建立顯示。如本熱惱衰變則不自在故。自此已下顯示無邊功德相義。所謂若所對治染法無量無數。以能治之淨法亦無量無邊故。如本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故。自此已下結圓滿德。所謂若一心法有動轉相。更前見境有可緣者。能見之心所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德則不圓滿。而本性德雖過恒沙。唯一心量終無二體。所以者何。如是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體。於一法界其量等故。是故圓滿自性功德。結縛解脫之二位中。常恒具足名為法身。名如來藏。如本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故。染淨數量平等決擇依何契經所解釋耶。所謂文殊師利善巧方便相似譬喻大陀羅尼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彼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即說嗢拕南頌曰。
譬如阿只多 遮那尸帝樹
其果多無數 表實有十等
染淨數量等 亦應如是知
行者依此喻 可了真妄理
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假當待實真定賴妄。無有獨孤自立法故。所言表者喻於何法。謂喻妄法。妄假無實如果外故。所言實者喻於何法。謂喻真法。真實無假如果中故。云何名為十種等耶。一者數等表實。契當其數等故。二者塵等表實。細末配其數量等無差別故。三者量等表實。稱量終無差別輕重等故。四者色等表實。挍量同白色故。五者香等表實。熏習其香等故。六者味等表實。噉食無差別故。七者觸等表實。觸身等無差別故。八者本等表實。同依樹木出故。九者俱等表實。一時無前後故。十者同等。終一味故。是名十等。舉喻合法說相明故不須重釋。復次若鈍根者不達此事。依功德黑暗之譬喻應知等意。
已說顯示自相大義門。次說顯示自用大義門。此中六門。如其次第應審觀察。言本願無盡門者。清淨僧那阿世耶。廣大圓滿無邊際故。謂諸如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量微塵數劫中。興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大慈悲心海。修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大圓滿因海。攝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一切眾生海。立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廣大誓願海。成十方世界之微塵數量大自在果海故。所以者何。以如實知同一無異相續義故。如本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故。
已說本願無盡門。次說離相不著門。言離相不著門者。於所作中遠離所作不生著故。謂諸如來雖發無量無邊大悲攝化一切恒沙眾生。而諸如來無一一佛而攝生故。所以者何。如實了知一切眾生及與自身。唯一真如唯一法身。無有增減無差別故。如本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故。
已說離相不著門。次說能所平等門。言能所平等門者。人法體用理智平等無差別故。謂法身應化之三身。及實實假假之二理。平等一體無差別故。自性本身及枝末身。一等一體無差別故。能證正智所證如理。平等一體無差別故。以一體故無有二體。無二體故亦無一體。無二無一亦無無耳。以此義故自然本性。具足功德不假他力。甚深極妙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云何名為異異異相。云何名為同同同相。佛言所言異異異相者。即是無明。所言同同同相者。即是明法。如是二法如牛兩角。對治之相非消融體如兩空絕。是故此二法名曰為非觀偽法。於此文殊師利即承佛神力。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非觀偽法。其相可說耶不可說耶。以何為門應覺知耶。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言。我諸一切契經海中作如是說。異者無明同者明者。為欲度脫愚癡凡夫權作此說。而今日為汝真實言說。文殊師利。所言非觀偽法者。同異歸同。同同歸空。空空歸絕。乃至廣說故。如本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故。
已說能所平等門。次說無相現應門。言無相現應門者。自性身體空寂無像。能現諸像。譬如兔角自體空無。善能出生一切角故。謂法身佛唯是一一。唯是寂寂。亦非一一。亦非寂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滅滅斷斷唯阿作阿故。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唯自自身無他身故。而諸眾生見聞得益。自心量中獲得利益。法身體中無有關故。如本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故。
已說無相現應門。次說隨見麁細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應身用相差別門。二者報身用相差別門。初門云何。所謂一切凡夫二乘。不能了達一切諸法唯一心之量甚深宗故。依遍分別妄想事識。見應化身作外量解。不能通達無有分界。分分轉故。如本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故。次門云何。所謂從初信解乃至金剛一切菩薩。明了通達一切諸法唯一心量甚深宗故。依彼業識見報身佛。作唯識解。通達依正無分齊故。如本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故。自此已下顯示報應之差別相。所言報者。具勝妙因受極樂果。自然自在決定安樂。遠離苦相故名為報。如本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故。所言應者。隨順機根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為應。如本又凡夫所見者是其麁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故。自此已下更作重釋明前所說。所謂位位各各見佛增減別故。此義云何。若三賢位諸菩薩者。信真如故。分見報身。觀知色相無分際量。而此菩薩不能離脫分別之心。所以者何。以未得入真如位故。如本復次初發意菩薩所見者。以深樂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故。若得十地諸菩薩者。如其次第轉勝究竟。如本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故。若佛果中業識本種無所有故。能見所見亦復空無。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真如真如平等平等。法身法身平等平等。無此無彼無我無他。無大無小無高無下。無無無有戲論都盡慮知亦空。唯一大空真如本智。服遮伽利娑那提衣。於鍵尸多陀摩宮。自性身坐獨存無二故。如本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何故應身章中作如是說。依分別事識而見彼佛。報身章中作如是說。依於業識而見彼佛為欲顯示隨識麁細所見佛身隨麁細故。
已說隨見麁細門。次說問答決疑門。於此有二。云何為二。一者是問。二者是答。答說分中即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法身出現色相門。二者顯示智身形相門。三者顯示法身形相門。四者廣大圓滿無際門。五者不可思議殊勝門。是名為五。如其次第說相可觀。問者意樂其相云何。所謂問者作如是疑。剋其法身真實自體。湛湛慮絕寂寂名斷。色相作業由誰而有。無相現應決擇分中作如是說。法身無相能現色相。若能出現種種色相。不可言說法身空寂離色像域。如是疑故發起此問。如本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故。自此已下即決此疑。言法身出現色相門者。自性法身能為色相作所依止。善出色相無障礙故。所以者何。能依色法所依心法。從無始來平等平等無有二體。唯一心量故。如本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故。言顯示智身形相門者。以智攝色。無一一色而非智故。說名智身。如本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故。言顯示法身形相門者。以色攝智。無一一智而非色故說名法身。如本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故。言廣大圓滿無際門者。如是二身所現色相。等遍一切眾生界一切非情界一切虛空界一切涅盤界一切如來界中。無所不通。無所不至。無所不當。無所不會。無所不作。亦無分際。亦無障礙。純純一一無相亂故。如本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際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際而不相妨故。言不可思議殊勝門者。如是業用甚深極妙獨尊殊勝。非凡夫二乘之所能知故。如本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故。如是三種甚深大義。二種門中云何安立。謂真如門中三種大義者。唯各立一。無雙立故。若生滅門中三種大義者。三種大義具足雙立。無前後故。以之為別。是故大印陀羅網譬喻契經中作如是說。有體大義無相及用。有相大義無體及用。有用大義無體及相。如是三大有第一一無第二一。復次有體大義當有相用有相大義當有體用有用大義當有體相。如是三大隨有第一一有第二一。不相捨離故。餘種種相結總持決擇分中自當理明。
已說顯示三種大義門。次說門自入門破異門。
本曰。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論曰。今此論文為明何義。為欲對治廣狹大小諸異執故。云何異執。謂有眾生作如是執。一法界心是其本法。亦廣亦大。真妄二門是其末法。亦狹亦小。為欲對治此執著故作如是說。門亦所入。與本量等。復次為欲顯示真如門中。無有為法差別相故。復次為欲顯示空五陰智。如所空陰自體空無。以此能空所空皆空。為入真如平等門故。復次為欲顯示生滅門假真如門實故。如本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故。以何義故。譬喻門中東方喻覺。西方喻念。為欲顯示本覺般若。出現清淨智慧光明。照耀幽冥生死暗夜。譬如日輪出現已訖。發淨光明破世間闇。無明住地出生種種染法眷屬。隱覆無量無漏之性清淨慧明。譬如日輪隱沒已訖。發大暗夜障覆分別了知清淨明故。如本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故。自此已下明得益相。謂有眾生了知心法無有能起所起別相即得成就真如隨順。即得成就真如得入。無有隨順無得入故。如本若能觀察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故。
已說門自入門破異門。次說對治邪執正解門。
本曰。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其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盤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盤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云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盤。以不解故。謂眾生有始。以見始故。復謂如來所得涅盤有其終盡還作眾生。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盤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盤。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盤故。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顯示根本總相門。二者顯示人見對治門。三者顯示法見對治門。四者顯示俱非絕離門。是名為四。言顯示根本總相門者。無量無邊過恒沙數一切邪道。無量無邊過恒沙數一切定執。皆以我見為自所依。出生增長更無有餘。為此邪執作根本故。是故無明住地無邊際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無量種種虛妄邪論之海。以我見岳為依而轉。譬如一切無量無邊。種種林樹種種草木。皆悉以山為依而轉故。如本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故。
已說顯示根本總相門。次說顯示人見對治門。言顯示人見對治門者。直為對治邪定聚及不定聚一切凡夫謬執過失生勝妙解故。五種人見治障別相。文相明故不須重釋。復次無大要故。如本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乃至廣說。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盤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故。
已說顯示人見對治門。次說顯示法見對治門。言顯示法見對治門者。直為對治二乘眾生實有過失。令得成就法空大理故。二種法見治障別相。文相明故不須重釋。如本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乃至廣說則無有滅本來涅盤故故。
已說顯示法見對治門。次說顯示俱非絕離門。言顯示俱非絕離門者。若有眾生除遣二執證得二空。通達諸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斷斷照寂滅滅慮止無所達故。如本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乃至廣說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六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對治邪執正解門。次說分別發趣道相門。
本曰。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鍊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盤。以隨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懃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盤。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繫。以有大順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願修行尸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慢怠故。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了知。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覩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總說門。二者別釋散說門。是名為二。第二門中自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三種發心分剖門。二者發起問答決疑門。三者因論生論問答門。是名為三。說相可觀。言總標總說門者。為欲顯示即此分別發趣道相門中。無量無邊三世諸佛。所誓願海所行因海。所證果海所化徒海。無量無邊三世一切諸菩薩眾。如是如是如如隨踐順行應轉。如其次第不超數量不過位地趣入義故。復次為欲顯示如一切諸佛無趣向則。一切菩薩於彼無有趣向則中如如行故。如本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故。已說總標總說門。次說別釋散說門。此中三門。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就第一三種發心分剖門中即有三種故。自有三種門。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門。二者解行發心門。三者證得發心門。是名為三。如本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故。就初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發起開問總標門。二者顯示答釋廣說門。三者發起問答決疑門。是名為三。第一二門有二種重。應審觀察。就第一發起開問總標門中即有四意。云何為四。一者假者意。問能修人故。二者行相意。問所修行故。三者自分意。問得成就故。四者向上意。問勝進相故。是名為四。如本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故。
已說發起開問總標門。次說顯示答釋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隨問次第答釋門。二者舉劣顯勝生解門。是名為二。就隨問次第答釋門中即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顯示修行假者門。二者自然本有熏習門。三者顯示修行功能門。四者信心成就時量門。五者顯示發心因緣門。六者顯示得益位勝門。是名為六。言顯示修行假者門者。謂雖所化眾生無量無邊。而今此處中且取不定聚攝十信眾生故。所以者何。為欲令使化不定聚三品眾生。十種信心具足成就。決定安立十住菩薩初發心住。金剛不變之位中故。如本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故。言自然本有熏習門者。謂如是眾生相續中。從無始世來。常有本覺藏佛。眾生善根常恒熏習令增長故。如本有熏習善根力故。言顯示修行功能門者。謂不定聚種種眾生。信因業果報似有不空因緣和合之道理故。知十惡過失。起不應作意。觀十善功德。起當應作意。厭繫縛地求解脫城。漸漸出離向菩提故。如本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故。言信心成就時量門者。謂顯示其信心成就。時節遠近差別相故。即此門中十五契經各各異說。云何名為十五異說。一者一切諸法因緣無主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尊者從具縛地入不定聚。一切行者經幾時節。十種信心具足成就。漸漸轉勝定不退位。於是尊者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解說信成就時節分際。善男子一切行者從具縛地入不定聚經一萬三千劫已訖。即便成就十種信心。決定菩薩初發心住。二者攝無量大乘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信地假名菩薩。六萬四千劫量已滿。即便成就十愛樂心定金剛地。三者慧明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不定聚眾生多經八萬一千五十劫已訖。信心成就決定不退。四者法門名字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信樂地位毛頭凡夫。經二萬六千劫已訖。便信成就無所闕失。五者清淨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若有眾生入難角地修行信心。當九萬劫滿足已訖信品成就。六者金剛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成就量四萬八千六十劫量。七者大智慧光明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為欲成就功德善根父母天地。當經十剎那量已訖。即便信地平坦無草。八者實相本際決定不動契經中作如是說。信位成就。信心發起初剎那中。十種信心具足圓滿。九者文殊師利圓滿因海大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三阿僧祇大無量劫經過已訖。即便信位具足成立。十者甚深菩提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建立信地唯三萬劫。十一者大方便智善巧契經中作如是說。信行菩薩九千劫量。決定成就清淨信心其思極樂。十二者菩薩光明遍照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無上菩提初種子地。經幾時節決定淳熟。菩提之芽出生增長。佛言若為成就初種子地。當經七萬五千六十劫。初種子地具足建立。十三者授記平等契經中作如是說。信心成就非遠非近非無非有。非高非下非本非末。非去非來非大非小。非三世非非三世非位非地。非善非惡非非非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名為真實信心。十四者如來藏本識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廣大圓滿功德父母信地品耶。佛言。十信十信十解十信。十行十信十向十信。十地十信佛地十信。乃至具縛惡種子地。及一切二乘皆悉十信。無量無邊一切諸法。無一一法而非十信。以此義故名為廣大圓滿信地。十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善法。決定安立信成就處。是名十五異說契經。如是諸經以何義故如是差別。謂眾生心無量無邊各差別故。隨其心品說信行相如是不同。應審思擇。今此文中且依本業解釋而已。如本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故。言顯示發心因緣門者。謂已信心成就行者。為欲發起第一住心。當待緣力而發起故。於此文中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勸請因緣。二者救度因緣。三者護法因緣。是名為三。言勸請因緣者。所謂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及大菩薩眾。出現種種勝妙教法契經之海。信位行者勸請教化。超不定地。決定安立不動域故。如本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故言救度因緣者。所謂緣無量無邊種種眾生之一切苦海。以之為因發起金剛不退廣大清淨大慈悲心故。如本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故。言護法因緣者。所謂諸佛教法欲破滅時。以種種方便隨宜隨應隨當。隨時隨處不惜身命。救護佛法大因緣之力故。自能發起金剛不退廣大清淨大久住心故。如本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故。言顯示得益位勝門者。所謂信成就得解行者。具足十名無退失故。云何為十。一者名為無憂惱人。遠離退還墮於凡夫具縛煩惱地怖畏心故。二者名為大富貴人。蠲除煩惱之荒。收藏涅盤之果故。三者名為種性高勝人。遠離凡夫之下劣種。已入如來尊高種性中故。四者名為手足具備人。執般若炬遊行法界廣大庭故。五者名為作大江水人。無礙直流入薩婆若之大海中故。六者名為宮殿建立人。已超不定地決定安住如來家中故。七者名為真實佛子人。遠離凡胎已入聖胎故。八者名為大福田人。出離煩惱獨清淨故。九者名為徒眾無量人。法界眾生皆悉以為自眷屬故。十者名為無障礙人。隨心轉故。是名為十。如本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故。
已說隨問次第答釋門。次說舉劣顯勝生解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舉劣顯劣形相門。二者舉勝顯勝形相門。是名為二。言舉劣顯劣形相門者。所謂善根微薄煩惱深厚凡夫眾生。雖值摩訶衍之因緣。而起小善根種子故。如本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故。言舉勝顯勝形相門者。所謂若有眾生求摩訶衍之甚深微妙法門。其心即便不能決定。值順因緣恍惚若進。遇逆因緣自然若退。無定心故。如本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故。若不能定。云何名為勝高人耶。雖不能定。而所望法極最高故復次望起天人二乘之種子故。自此已下顯示信心成就無定時。解釋十四經之大意焉。所謂若有眾生供養諸佛。信心成就其時不定。或極極遠。或極極近。或中間故。所以者何。隨緣有無信熟生故。如本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故。自此已下造作別釋。顯示發心因緣之相。於此文中即有四種發心因緣。云何為四。一者見佛因緣。因見如來妙色之身。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故。二者供僧因緣。以種種具供養眾僧。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故。三者慚愧因緣。見聞二乘之人教法慚愧其劣。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故。四者隨兼因緣。隨他兼心。因此因緣。而能發起廣大心故。如本或學他發心故。是名為四。自此已下作其因緣。顯示十種信心不定聚形相。及總結前所說之十信決釋分焉。以何義故十種信品立不定稱。所謂若值順當因緣隨向善趣。若遇逆違因緣應趣惡道。譬如經毛隨風所吹東西轉故。如本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故。
已說第一重二種門。次說第二重二種門。言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者。即是發起開問總標門。謂發開問總問所為故。略說有三種者。即是總標總答焉歟。云何為三者。即是總舉總問焉歟。自此已下直明顯示答釋廣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正智方便門。二者福德具足門。三者安樂成就門。是名為三。於此三中初通二利。中唯自利。後唯利他。復次初二唯自利分。後一利他。復次三種皆通二故。皆悉各各具足標釋。應審思擇。言正智方便門者直心。為正體智有作方便故。如本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言福德具足門者深心。為一切功德有作方便故。如本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故。言安樂成就門者悲心。能善救度一切眾生無量苦惱。令得安穩廣大樂故。如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故。
已說第二重二種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前後相違難問門。二者開通會釋消難門。是名為二。言前後相違難問門者。謂舉上下之二文相違。難其差別相故。云何相違。謂上文中作如是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於下文中作如是說。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違。是故發問難其異相。應審思擇如本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行故。
已說前後相違難問門。次說開通會釋消難門。就此門中即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正答決斷彼難門。二者修善行者得益門。三者修行善巧方便門。四者顯示發心功德門。五者揀擇上下顯異門。六者通契經文決疑門。七者讚歎發心功德門。是名為七。就初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開示譬喻善巧門。二者合說契當安立門。三者顯示法說生解門。是名為三。就譬喻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寶喻。二者性淨喻。三者垢染喻。四者人眾喻。是名為四。言寶喻者。謂即大摩尼珠之寶。如是珠寶當有何處。如是珠寶當有黃石。如是珠寶其色如何。謂深黃色。其身形相當如何耶。謂如方座。無長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謂一丈故。如是珠寶諸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謂第一珠。第二黃金。第三石體。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諸黃石或有極小或有極大。各各差別。豈可得言皆遍一切。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丈量。遍於大中小中無餘無所障礙。亦可得說遍一切處。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應審觀察。是名寶喻。如本答曰譬如大摩尼寶故。言性淨喻者。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明白。遠離塵累故。是名為性淨喻。如本體性明淨故。言垢染喻者。如是珠寶能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現明白相故。是名為垢染喻。如本而有鑛穢之垢故。言人眾喻者。謂極窮貧極懈怠故。不求寶人。并及精進樂求寶人故。是名為人眾喻。如本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鍊終無得淨故。
已說開示譬喻善巧門。次說合說契當安立門。寶喻中言大摩尼珠者。當喻何法。喻本覺佛性故。所以者何。本覺佛性隱藏眾生相續身中。似彼珠故。言黃石者當喻何法。喻一切眾生相續故。所以者何諸眾生身藏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黃者當喻何法。喻彼佛性不變義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堅固不改似彼金故。言如方座無長短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平等無增減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無有差別似彼座故。言一丈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法具足圓滿無闕失故。所以者何。真如法身具足萬德無所闕失。似彼丈故。言如是珠寶得黃石中皆悉具足。無有黃石而無摩尼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性遍諸眾生種種身中。無有眾生而無真如本覺性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性離不遍過似彼珠故。言第一珠第二黃金第三石體者。當喻何法。喻俱有次第法漸漸麁現故。所以者何。從本覺智流轉。建立四相海時。如其次第漸漸麁現似彼三故。言此摩尼珠有殊勝力雖一丈量。遍於大中小中無餘者。當喻何法。喻真如本覺有不思議業。遍蚊龍等小大身中無妨難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等。遍凡聖中似彼珠故。言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者。當喻何法。喻諸眾生悉有本覺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有覺心故有了別識似彼石故。
已說寶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淨喻合說契當門。言如是珠寶其體性甚極明白遠離塵累者。當喻何法。喻性淨本覺清淨明白離垢故。
已說淨喻合說契當門。次說染喻合說契當門。言如是珠寶能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現明白相者。當喻何法。喻自性清淨心。為無明之沂隱覆。不能出現無漏性德故。
已說染喻合說契當門。次說人喻合說契當門。言二種人者當喻何法。喻求佛法寶極精進人極懈怠人故。如本如是眾生故。
已說合說契當安立門。次說顯示法說生解門。於此門中如其次第。法說合喻生行者解應審思釋。文相明故不須別釋。如本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修習亦無得淨以垢無量無邊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故。
已說正答決斷彼難門。次說修善行者得益門。謂若有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自在得真如三昧照達無明之闇夜。無所疑畏故。如本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故。
已說修善行者得益門。次說修行善巧方便門。就此門中故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一切修行根本門。二者制伏惡業不生門。三者出生善根增長門。四者誓願無邊平等門。是名為四。如本略說方便有四種故。就第一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般若成就無住門。二者大悲成就無住門。是名為二。言般若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皆無所有。不住生死故。如本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故。言大悲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亦有。緣無量無邊眾生界之海。為究竟取攝不住涅盤故。如本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盤故以隨順法性無住故者。即是示緣及結兩種不住道行。修行法門雖無有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故說言行根本方便焉。
已說一切修行根本門。次說制伏惡業不生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慚愧等清淨心品。防止一切無量惡作。漸漸損滅不令增長故。如本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故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制伏惡業不生門。次說出生善根增長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一切三寶恭敬供養。禮拜讚歎隨喜勸請。增長信心消除業障。志求無上大菩提故。如本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故。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者。總結其緣。
已說出生善根增長門。次說誓願無邊平等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行者當發起十方世界之塵數廣大誓願海。修習十方世界之塵數行因海。攝取十方世界之塵數眾生海。成就十方世界之塵數果滿海。一切皆悉無有餘故。如本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盤故。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者。總結其緣。自此已下顯示隨順殊勝之相。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通名隨順法性。為欲顯示法性虛空。其體性廣大圓滿無有邊際。其相用無礙自在無有始終。修彼四門一切行者。亦復如是順順如如。其阿世耶廣大圓滿無分際故。如本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故。
已說修行善巧方便門。次說顯示發心功德門。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初發心住菩薩。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圓滿心故。相似觀智見法性身。見法身故願力自在。由願力故緣無量無邊法界之眾生而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極甚深故。出現八種安樂化相。隨時隨處隨宜隨應。順順如如利益安樂故。如本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盤故。
已說顯示發心功德門。次說揀擇上下顯異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揀異地上門。二者揀異具縛門。是名為二。言揀異地上門者。謂發心住菩薩。唯名幻化影相身。不得名真如法身菩薩故。所以者何。此菩薩無始餘業猶未出離。隨受生處與微細苦相應不離。地上菩薩此相違。故如本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故故。言揀異具縛門者。所謂初發心住菩薩。無繫縛俱轉業因相。無繫縛受生果報故。所以者何。大願方便具足轉故。如本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故。
已說揀擇上下顯異門。次說通契經文決疑門。就此門中自有五種各說契經。云何為五。一者文殊師利歡喜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常大眾中唱如是言。五十子心莊嚴果海行因之本。一切行者當經此道成等正覺。如是五十子心中。幾是退分幾是定分。唯願世尊為我解說。於是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十種真地名為金剛般若住地。前四十心名為頗梨珠隨轉迴向地。汝當應如是知應如是觀。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大士十地。已得真證域名不退分。自此已前四十種心。未得證智名為退分故。二者本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為節退相者。此事殊勝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夫初發意菩薩等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薩至心勸請。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退相者。謂信心。發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四處皆名為退分。各彼中間皆名為不退分。是故說言節退相焉。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佛法大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三者大證得陀羅尼契經中作如是說。十種安心決定不退無退失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菩薩。發起隨順法界性中廣大善根故。決定安住金剛位故。四者五明契經中作如是說。十種定心非退非進。非來非去非出非入。圓滿萬德無所闕失。是故說言自然住心。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十住位中果德已滿。更無所進復無所退。自然常住無闕事故。五者菩薩纓絡大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乃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已前名為退分。今此經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勸策下劣懈怠眾生。為令增長勇猛心故。今此論中且據本業而作會通。應審觀察。如本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故。
已說通契經文決疑門。次說讚歎發心功德門。此門為明何義。為欲顯示發心菩薩遠離二怖畏。其心決定不動故。云何名為二種怖畏。一者下生怖畏。生下劣道極怖畏故。二者上生怖畏。聞殊勝境其心怯弱極怖畏故。離此二怖。是故名為發心功德。如本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盤亦不怯弱故。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盤故者。即是總結二種功德之因緣焉。從上已來信成就發心決擇分已焉。自此已下種種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
釋摩訶衍論卷第七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則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能治所治契當門。二者信心品類分剖門。三者修行方便善巧門。四者廣釋魔事對治門。五者讚歎三昧功德門。六者兩輪具闕益損門。七者勸劣向勝不退門。是名為七。能治所治契當門者。其相云何。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分。
論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者。即是所治。所謂所化之境界故。故說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謂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量云何。謂攝二聚之眾生故。云何為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為一。所以者何。此二眾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當者其相云何。謂二眾生中各契教說故。契相云何。謂欲邪定聚眾生故說信心門。欲彼不定聚眾生故說修行門。所以者何。進入次第其法爾故。謂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復次通利益故。
已說能治所治契當門。次說信心品類分剖門。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論曰。就此文中則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直問信心品類門。二者直問修行品類門。三者略答顯示信心門。是名為三。言直問信心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信心量故。如本何等信心故。言直問修行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就第三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總答門。二者總問門。三者廣答門。言總答門者。所謂總答其所說故。如本略說信心有四種故。言總問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說故。如本云何為四故。就第三門中故有四種門。云何為四。一者信本令心平等門。二者信佛欣有功德門。三者信法精進修行門。四者信僧令心無諍門。是名為四。言信本令心平等門者。所謂樂信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無明力種種差別。一切諸心皆悉會一令平等故。如本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故。言信佛欣有功德門者。所謂樂信無上大覺如來世尊。欣求所有無量無邊一切功德故。如本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故。言信法精進修行門者。所謂樂信三世諸佛。為自恩父為自恩母為自恩師。不能改壞不能生滅。虛空金剛不動軌則。有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殊勝利益。常恒轉轉於一切時於一切處。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如本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故。言信僧令心無諍門者。所謂樂信一切無量菩薩僧眾以兩勝行為自內德。若遠若近隨自聞時隨自見時。隨自思時往詣僧所。至心聽受種種深法種種深經。種種深論種種深理。種種妙事不斷絕故。如本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故。
已說信心品類分剖門。次說修行方便善巧門。
本曰。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跋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總標答前所問門。二者通達總問所說門。三者略答建立門數門。四者略問廣答散說門。五者讚歎三昧殊勝門。是名為五。言總標答前所問門者。所謂總答彼前問故。如本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故。言通達總問所說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說故。如本云何為五故。言略答建立門數門者。所謂建立大門數故。如本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故。何故次第如是。謂修行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略問廣答散說門中。故有五門故。故有五門應審觀察。此五種門中各各具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略問門。二者廣答門。是名為二。如其次第不亂數量。應審思擇。第一修行施門中。言云何修行施門者。即是略問門。所謂開問。故後後諸門應如是知。就廣答門中即有三種施。云何為三。一者財物施。二者隨應施。三者教法施。言財物施者。所謂若有眾生來到我所乞我所有。則便不疑隨時隨處。皆悉施與無所顧惜故。何等物名為財物耶有幾種物。所謂有二種財物故。云何為二。一者內物。二者外物。是名為二。就內物中亦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無色。二者有色。言無色者。則是心識。言有色者。即是諸根。若有眾生來到我所。乞我心識。則便不惜隨時施與令彼歡喜若有眾生來到我所。隨其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則便不惜隨時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為二種內財物。就外物中亦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識。二者無識。言有識者。即是妻子奴婢等類。言無識者。則是宮殿舍宅衣服嚴具等類。若有眾生來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隨時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為二種外財物。如本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故。已說財物施。次說隨應施。云何名為隨應施耶。謂或有眾生五根壞失不能具足。或有眾生病苦無量不得安隱或有眾生其心愚癡不能明了。行者爾時以賢士。則隨其所應隨其所當。隨其所宜隨其所用。能善揀擇能善分別。除彼苦惱令歡喜故。是故說言隨應施焉如本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故。已說隨應施。次說教法施。云何名為教法施耶。謂有眾生若時不時若親不親。若貴不貴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若惡不惡若人不人。如是等類來到我所。欲求法時則便不惜。發起無量無邊廣大圓滿大慈悲心。決斷彼疑。分除煩惱徐增智慧。攝取彼人不墮惡道。令到無上大菩提故。是故說言教法施焉。如本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故。
已說修行施門。次說修行戒門。就此門中則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建立戒相標宗門。二者成就戒品勝處門。三者具足戒行不輕門。四者守護不令誹謗門。是名為四。言建立戒相標宗門者。所謂建立十種清淨防轉戒故。如本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故。言成就戒品勝處門者所謂若為具足戒品。常當遠離散亂雜處。常當親近寂靜勝處。安住其中不捨離故。如本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故。言具足戒行不輕門者。所謂修行種種妙行起深信心。不得輕賤如來所制師母戒故。如本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故。言守護不令誹謗門者。所謂護持佛眼睛戒。終不破失具足自利。種種放逸譏嫌眾生。不令發起妄想過罪。具足利他圓滿莊嚴大覺海故。如本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故。
已說修行戒門。次說修行忍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顯示略忍伏我門。二者顯示廣忍無我門。是名為二。言顯示略忍伏我門者。所謂若有眾生。造作惡阿世耶之境令惱我心。行者爾時其心能忍不動惱故。如本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故。言顯示廣忍無我門者。所謂或有眾生。以飲食衣服等種種財物。施與我所利益歡樂。或有眾生。以劍杖等種種怖相來到我所。損滅我依正令不得自在。或有眾生。以麁惡誹謗等種種穢語。若遠若近毀嫌於我。或有眾生。以正住等種種之德讚歎我身。於如是等種種事中。其心平等堅固不動。如須彌故。如本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故。
已說修行忍門。次說修行進門。就此門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通示修行精進門。二者別釋修行精進門。言通示修行精進門者。所謂於諸種種妙事其心轉勝。勤欲精進終不息故。如本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故。就別釋修行精進門中故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無障修行精進門。二者有障修行精進門。言無障修行精進門者。所謂行者作如是念。我從無始過去時來。唯受虛妄不實身心。都不能受金剛不壞之身心者無餘因緣。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如前不行。向未來去。亦復受都無有利益虛妄身心。無出離期。我自身尚不得出離都失自利。何況救濟所餘種種有苦眾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已。即便發起大精進心。修行行因之海。莊嚴滿德之果。建立兩利無闕偏故。如本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故。言有障修行精進門者。所謂若有眾生。有無始過去之餘業障故。為魔外道及惡鬼神之所惱亂不能修行。或有眾生。為現在世種種事務之所牽纏不能修行。或有眾生。為一切諸種種病苦之所逼惱不能修行。如是等諸眾生雖耳聽聞軌則尊辭。眼中觀見文教說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厭求心。然若其心勇猛精進。發起種種勝妙方便。存堪任心。業障之海漸漸波息。功德之岳彌彌峯高。八風不飄。九結不縛故。如本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慚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故。
已說修行精進門。次說修行止觀門。就此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總標總釋止輪門。二者總標總釋觀輪門。三者略釋決擇隨順門。四者廣釋決擇止輪門。是名為四。言總標總釋止輪門者。謂止慮知之心。礙散亂之思。安住於一中寂靜性。不出於一切境界相。隨順定標陀阿羅觀義故。如本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故。言總標總釋觀輪門者。謂明揀擇因緣之道理。審分別無常之形相。能善通達能善遍知。隨順觀標陀阿羅觀義故。如本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跋舍那觀義故故。言略釋決擇隨順門者。謂定隨時彼觀則順觀隨時中彼定即順。具足具足不離轉故。如本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故。就廣釋決擇止輪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成就止輪因緣門。二者直示修行止輪門。三者修行止輪得益門。四者揀入不入分際門。是名為四。就第一成就止輪因緣門中。即有十五種。云何為十五。一者住處寂靜因緣。二者獨一不共因緣。三者所居方善因緣。四者衣服具足因緣。五者飲食具足因緣。六者結界護淨因緣。七者舍宅造立因緣。八者言語不出因緣。九者坐像造立因緣。十者坐其座中因緣。十一者出入時節因緣。十二者知識善友因緣。十三者印知邪正因緣。十四者植善林樹因緣。十五者字輪服膺因緣。是名十五種大因緣言住處寂靜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居山林等空閑處中。遠離散亂聚落處故。所以者何。散亂處中彼止輪門難成就故。言獨一不共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一界內中二人共住不得理故。所以者何。互動煩故。言所居方善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居止東西之兩方中。南北方中不得居故。所以者何。有覺輪故。言衣服具足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必當用三種衣故。云何為三。一者黃色。二者赤色。三者白色。如是三衣一時用故。所以者何。毘叉羅虫不能入故。言飲食具足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必當用乾練伽摩伊陀耶。所餘穀等不能用故。所以者何。彼伽摩伊陀耶有仙性故。
復次若無用婆尼羅等故。受用時節唯用自中。無有定故。言結界護淨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離自居室一俱盧舍量中。誦一百十遍大神呪。其相云何。謂即誦呪言。
?[口*姪]咃那羅帝 婆叉尼 阿摩㖿迦陀帝婆婆阿阿婆婆?陀 闍佉那 鄔呵伊陀帝 奄奄奄奄帝 哆跋陀陀㖿 摩那尸只帝 奢陀尼筏 叉羅尼鳩訶阿訶鳩多㕧 奄囂陀陀帝 摩訶伽耶帝 摩訶阿伽耶帝 鍵多尼 阿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阿帝娑婆呵
若誦此呪已訖。即便結界護淨。所以者何。種種毒類不能入故。言舍宅造立因緣者。謂若為造修定舍宅。當具十事。云何為十。一者門戶事。唯向東方非餘方故。二者高下事。東方漸高西方漸下故。三者方角事。於一方中各一丈故。四者品重事。重十重故。五者作物事。唯用五種非餘種故。云何為五。一者金二者銀三者銅四者鐵五者松木。是名為五。六者戶塌事。等其地量無差別故。七者戶重事。重十戶故。八者戶樞事。無音聲故。九者壁牆事。其高一丈重十重故。十者出入事。彼諸戶中各誦呪故。其相云何。謂若為出。即誦呪言。
喃嚤㖡帝 摩訶鳩毘那呵 阿羅婆提 陀陀阿伽度 般枳阿枳尸 遮娑䛏諾帝 婆枳摩毘摩 婆枳摩阿那 阿那尸枳尼尸枳 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一千遍。即便順時皆悉開通。若為入時。即誦呪言。
南無喃枳那 南無筏尸陀 南無諵阿帝 南無諵阿唎那 南無鍵陀尼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一千五百遍已訖。即便順時皆悉開閉。言言語不出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不出言故。所以者何。隨其言說心識出故。言坐像造立因緣者。謂若為造修定坐像。當具五事。云何為五。一者作物事。用松木故。二者高量事。如自身半不增減故。三者方角事。於一方中各四尺故。四者方向事。唯向東方非餘方故五者坐上具事。唯用黃陀羅帝及黃坐具故。是名為五。言坐其座中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當具十事坐其座中。云何為十。一者足等事。兩膝末中其兩母指。互相契當令無差故。二者膝等事。兩膝平攝令無差故。三者腰端事。其腰端直無?[出*面]故。四者手累事。兩手相對右手為下左手為上。左手為下右手為上。經一日已互互易變不忘失故。亦復其手置根上故。五者頸端事。其頸之質端直不動定建立故。六者面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者口相事。其口之相不癀不狹開中間故。八者鼻相事。出其氣息令無差違不出一故。九者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不下平等舒故。十者止眼事。置其眼處安置大虛空字輪中。恒不離故。是名為十。言出入時節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唯用辰及午之二時。此餘時中不出入故。言知識善友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深智慧人以為友故。言印知邪正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隨至像量須金剛印。即便了知邪及正故相。其云何。謂即誦呪言。
坦咥咃?那鄔陀帝 婆羅枳陀尼 遮㕧?哆耶 掩阿尸帝那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四千六百五十遍已訖。即彼像中付二字輪。謂若邪人付邪字輪。若正直人付正字輪。以之為別。言植善林樹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人。自室前中植二種大吉祥草故。云何為二。一者松木。二者石榴木。是名為二言字輪服膺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人。必當服[囗@(王/玨)]字輪而已。服何處耶。謂方寸處故。以何義故必付此輪。謂此字輪三世諸佛無量無邊一切菩薩。大恩師長大恩父母大恩天地大恩海故。此因緣故。為修止人當付此輪。如是因緣雖有無量。而今此摩訶衍論中。明第一因緣。不明餘者。舉初攝後故。如是而已。如本若修止者住於靜處故。
已說成就止輪因緣門。次說直示修行止輪門。就此門中則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存心決定門。不生不滅。真空理中其心定故。如本端坐正意故。二者不著身體門。能善通達此身空無。其本自性不可得故。如本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故。三者不著心識門。能善通達慮知之心。自性空無無所有故。如本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故。自此已下作其身心空無因緣。如本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故。四者不著不著門。能遣之心亦遣除故。如本後以心除心故。五者集散會一門。攝散動心置一中故。如本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故。六者顯示正念門。顯示諸法唯一心故。如本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故。七者不離恒行門。如是定心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相續不捨離故。如本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故。
已說直示修行止輪門。次說修行止輪得益門。謂若有人能修此定。漸漸轉轉。竭煩惱海崩業障岳。入真如定達一切法到不退故。如本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故。
已說修行止輪得益門。次說簡入不入分際門。就此門中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入趣意。二者不入意。言入趣意者。所謂或有眾生趣入深法心無所疑。或有眾生聞甚深法。其心決定不生不信。或有眾生聞甚深法。即便尊重不生誹謗。或有眾生無重業障。或有眾生無我慢心。或有眾生無懈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種性決定不疑。是名入趣意焉。言不入意者。所謂若有眾生此六相違。永斷絕三寶之種子。決定不疑。是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故。
已說略問廣答散說門。次說讚歎三昧殊勝門。就此門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體大無邊殊勝門。二者眷屬無盡殊勝門。是名為二。言體大無邊殊勝門者。修此三昧通達一切無量諸佛法。同體一相無差別故。如本復次依此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故。言眷屬無盡殊勝門者。所謂即是真如三昧。能為一切無量無邊金剛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增長故。如本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九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修行方便善巧門。次說廣釋魔事對治門。
本曰。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若說陀羅尼。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盤。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繫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論曰。即此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略說略示總持門。二者廣說廣示散剖門。第一門中即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眾生勝劣不同門。二者能作障礙假人門。三者顯示所作業用門。四者顯示對治行法門。五者顯示因治之力得益門。是名為五。言眾生勝劣不同門者。二種眾生各不同故。云何為二一者因緣具足眾生。二者因緣闕失眾生。具眾生者具五事故。闕眾生者。闕四事故。云何五具。一者信具。深愛樂故。二者人具。能守護故。三者法具。能善通達邪正區故。四者時具。隨應當故。五者性具有真性故是名為五。若有眾生具此五事終無障礙。云何四闕謂與彼前四相違故。若有眾生雖有真性。闕此四事終無離障。今此文中取闕應知。如本或有眾生無善根力故。
已說眾生勝劣不同門。次說能作障礙假人門。作障假人雖有無量而不出四。云何為四。一者魔。二者外道。三者鬼。四者神。是名為四。所言魔者。四種大魔三萬二千眷屬魔眾。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所言鬼者。十種大鬼。五萬一千三百二種諸眷屬鬼。所言神者。十五大神五萬一千三百二種諸眷屬神。如是諸類一切皆悉礙亂正教令向非道故名邪道。魔及外道名義差別。出現經中分明說故。且略不釋。鬼及神事。出現經中無分明故。便造作釋綱要略說。言十鬼者名字云何。一者遮毘多提鬼。二者伊伽羅尸鬼。三者伊提伽帝鬼。四者婆那鍵多鬼。五者。爾羅爾梨提鬼。六者班尼陀鬼。七者阿阿彌鬼。八者闍佉婆尼鬼。九者多阿多伊多鬼。十者堆惕鬼。是名為十。如是十鬼用各云何。若第一鬼或作晝境。或作夜境。或作日月及星宿境。或作節境。隨應變轉。若第二鬼作種種香味種種衣具種種草木境隨應變轉。若第三鬼作地水火風之境界隨應變轉。若第四鬼作飛騰境隨應無礙。若第五鬼作諸根識閉開之境隨應無礙。若第六鬼作六親眷屬亦有亦無境隨應無礙。若第七鬼作老少境隨應無礙。若第八鬼作有智無智之境隨應無礙。若第九鬼作無有境隨應無礙。若第十鬼作蝎蠅蟻龍虎師子種種音聲等之境界隨應無礙。是名為用。如是諸用各因何力而得成就。各因三事而得成就。云何為三。一者師。二者教。三者習。師謂教人。教謂所學。習謂宿熏。是名為三。如是十鬼恒一切時不相捨離。俱行俱轉作障礎事。用之名字從增建立。如第一稱。十五神者名字云何。一者筏羅羅鍵多提神。二者阿只陀彌梨尼神。三者補多帝陀訶訶婆神。四者闍毘摩只尼神。五者那多婆奢神。六者多多多多地地神。七者阿里摩羅神。八者尸叉尼帝婆竭那神。九者班彌陀羅鄔多提神。十者唵唵吟吟神。十一者阿阿訶帝神。十二者修梨彌尼神。十三者頭頭牛頭神。十四者婆鳩神。十五者精媚神。是名十五。此十五神用各云何。若第一神作聰明境。若第二神作闇鈍境。若第三神作樂有光明之境界。若第四神作樂空光明之境界。若第五神作浮散境。若第六神作專注境。若第七神作惡空善有之境界。若第八神作一切覺者之境界。若第九神作我覺他惑之境界。若第十神作俱不修行之境界。第十一神作無無境。第十二神作速進退之境界。第十三神作移轉境。第十四神作堅固境。第十五神作應時境。如是十五大神王者。恒一切時不相捨離。俱行俱轉而作礙事惱亂行者。魔及外道云何差別。所言魔者令作惡事。言外道者令捨善事。二種差別應如是知。鬼并及神云何差別。障身為鬼。障心為神。二種差別應如是知。如是四障當云何治。此中對治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隨順隨轉對治。二者相逆相違對治。三者俱行對治。四者俱非對治。言隨順隨轉對治者。即是無礙自在對治。所謂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亂行者心。所亂行者即作是念。從無始來此事如是終不破事。所以者何。如是諸見本有本覺自家實德。非過患故。若作是解。諸邪見類伏從如化。所以者何。隨見增損。無漏性德亦大小故。是名隨順隨轉對治。言相逆相違對治者。即是簡擇別相對治。所謂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亂行者心。所亂行者即求方便。逆迴違移相反相違令簡擇故。是名相逆相違對治。言俱行對治者。即是具足俱轉對治。所謂一時具足逆順二治。不離轉故。是名為俱行對治相。言俱非對治者。即是無念無依對治。所謂於一切法無有所念。無有所慮。無有所著。無有所求。其心寂靜住無住故。是名為俱非對治相。如是治相。於後文中說相明故。此決擇中略去而已。如本即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故。
已說能作障礙假人門。次說顯示所作業用門。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是總。二者是別。總相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相所作業用門。二者通達對治行法門。第一門者其相云何。所謂如上所說一切邪類。現六道像亂行者心故。今當作釋分明散說。若鬼及神。多分造作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之四道亂行者心。如本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故。若魔多分造作天道亂行者心。如本或現端正故。若外道眾多分造作人道亂行者心。如本男女故。言等相者。即是同相。所謂造作同品依正亂行者心故。
已說總相所作業用門。次說通達對治行法門。謂有眾生作如是觀。一切諸法唯一心量無心外法。已無外法。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法與一心法作解脫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脫事。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攝法界心攝法界。無量無邊妄想境界。寂靜無起中中離相。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風風永止波波盡住。是名通達對治之相。所以者何。一切行者若不歸此對治門者。無以摧邪道伏謬執故。如本當念唯心境界即滅終不為惱故。
已說通達對治行法門。次說別相所作業用門。就此門中則有八門。云何為八。一者出現人相令信門。二者出現言說亂識門。三者得三世智惑人門。四者不離世間縛纏門。五者心性無常生亂門。六者令得邪定非真門。七者勸請行者離邪門。八者簡擇真偽令了門。是名為八。如其次第說相應觀。就第一門中有三種人。云何為三。一者天人。二者菩薩人。三者如來人。是名為三。若外道人為作三像。各用幾門。各六門故。云何為六。一者造像門。二者禱祀門。三者神呪門。四者誦經門。五者阿呼門。六者勸請門。是名為六。言造像門者。隨用何人像處。作其人像故。言禱祀門者。以種種飲食種種眾生身命而作祀事故。言神呪門者。隨應當處誦陀羅尼故。言誦經門者。讀誦八陀多等諸經故。言阿呼門者。隨所作事不須餘語。唯作是言阿呼阿故。言勸請門者。向自世尊勸請神力故。言造像者其相云何。且作天像時中當如何耶。謂頭面眼耳鼻舌身手足。此九種處中各各誦一萬八千遍陀羅尼呪成立此處。謂若為作眼像時中。則誦呪曰。
遮阿那尸帝 筏鄔多阿[尼*隹]婆阿[尼*隹]叉婆帝跋逃帝多陀陀那 尸婆尸叉那鄔咤鄔[口*運]尸 囉囉囉囉囉囉囉囉囉 諾諾諾諾諾諾諾諾諾 跋多跋多帝佉只囉迦結那囉囉佉只那遮尸阿阿帝 加加加加遮跋尸 毘鍵毘鍵尸 那叉娑娑娑 鍵跋帝阿多那尸 阿多那尸 跋多那尸 跋多那尸 訶娑訶伊多利利娑梨帝 遮遮遮遮遮 伊伊伊伊伊 多多多多多 尸尸尸尸 [尼*隹][尼*隹][尼*隹][尼*隹][尼*隹] 嵐嵐嵐嵐帝帝帝帝那尸那阿伊阿伊跋陀帝跋多提多多跋多提娑婆阿呵訶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眼之像清淨具成精動根轉更轉明利。若為造作耳像時中。即誦呪言。
唵嚤娑只伊那 唵嚤娑只伊多 跋陀陀提鄔提鄔阿那揭囉 堨那那那囉囉那囉 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遮遮遮遮遮遮遮遮遮 陀陀陀陀陀陀陀陀陀 只只只只只只只只 帝帝帝帝帝帝帝 哪哪哪哪哪哪哪 ??????? 陀㖡陀咜㖡陀陀㖡 鄔哆提鄔哆提 跋陀鄔多提 毘?娑嚤 阿咹陀 婆堨那 那那尸娑婆訶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耳之像清淨具成。開動理轉更轉明利。若為造作鼻像時中。即誦呪言。
婆抧囉囉帝 阿摩?陀[尼*隹]嵐婆阿尸提抧鄔堨哪尸 呼呼呼呼呼呵毘遮鍵那尸提樓摩 摩尸摩囉鄔遮哪 薩婆提梨帝 鄔陀尸 堨坦哆陀毘尸那 遮呵?帝阿呵阿呼 那囉那囉尸抧阿??婆 叉叉叉叉叉叉叉叉叉叉 婆叉阿陀哆伊那 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 鍵鍵鍵鍵鍵鍵鍵鍵鍵鍵鍵鍵 呵呵婆婆 婆婆阿呵 訶抧㖡 摩抧㖡阿枳㖡阿尸帝 鍵婆?闍闍闍闍 ???? 婆跋尸 吐吐娑婆訶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鼻之像清淨具成。隨動導轉更轉明利。若為造作舌像時中。即誦呪言。
阿摩阿伊㖡 佉那尸 帝提跋多提 阿抧婆哆哆摩陀哆 阿囉帝哪鄔婆哪鄔哪鄔尸鄔鄔 抧跋伊坦提 阿抧阿?尼毘奢鄔抧哪 [口*結][口*結][口*結][口*結]哪舒帝鄔舒帝陀哆抧 槃哆抧 尸呵㖡 摩闍阿哆帝堨那呵 婆那呵 鄔尸帝 迦毘提那阿抧陀 摩那尸摩那尸 闍抧闍抧 毘闍抧 娑婆訶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舌之像清淨具成。了動業轉更轉明利。若為造作身像時中。即誦呪言。
佉阿伊帝迦伊迦伊 婆婆毘婆婆婆婆婆提舒鄔嚤舒鄔 跋哆阿跋陀婆堨那 訶伊訶伊訶訶訶訶伊 咇鄔帝嚤那尸 剖帝哆 佉枳?鄔帝 [唸-今+耶][耶/心]婆[唸-今+耶][耶/心] 阿?尼 婆婆阿?尼 闍訶嚤闍訶婆帝 堨那尸堨那尸 阿?帝阿?囉娑婆 阿訶阿阿阿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身之像清淨具成。方作面變。若為造作手像時中。即誦呪言。
掩嚤鄔㖡帝 阿㖡阿曼哆 鄔哪婆帝毘哪尸 舒囀婆 迦囉?鄔 訶陀[(士/絲)*(而/口)]尸 摩?尸?尸 ?尸?尸 枳咇帝 婆毘嚤 阿毘嚤 訶鍵跋帝 鄔哆那 婆[口*陀]那娑婆阿訶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手之像清淨具成。指圓爪具。若為造作足像時中。即誦呪言。
柯伊㖡 嚤伊㖡 堨囉帝 婆囉帝 鍵那鍵那鳩嚤鳩帝 鳩嚤跋帝 阿只娑阿只婆 呵那呵那娑婆訶 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則足之像清淨具成。指圓爪具。若為造作頭面時中。如其次第。初二神呪初以為後。後以為初。逆次第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頭面像清淨具成。好妙相好。若種種根造作已訖。即須輪呪令付心識。謂方寸所中付標堨那羅字輪。即誦呪言。
[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 [囗@几][囗@几][囗@几] [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囗@几](於呼反)[(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几@水)/(几@山)](那闇反)[?£][?£][?£][?£][?£][?£][?£][?£][?£][?£][?£][?£][?£][?£][?£][?£][?£][?£](伊因反)[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幽-(ㄠ*ㄠ)+(║*║)](毘入反)娑婆阿訶阿呵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四百五十遍已訖。即心量具無所不了。
已說造像門。次說禱祀門。為成天像。以神呪門圓具無闕。有何不足更以祀門。以神呪門雖足其理而時節量不得久住。唯七日量不過此故。若以祀門止住其像。或十七日或百七日乃至千故。以此義故以禱祀門。禱祀門者其相云何。謂造像已。彼像前中以種種供而作祀事。祀事已訖即彼圖像喜樂受用。受用已訖即告人言。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及一百日。乃至千萬億日中。住我身心隨汝所樂。隨汝所求隨順不逆。今以此事為門之要。
已說禱祀門。次說神呪門。以前二門其理圓滿無所闕失。以何義故更須神呪。所謂二種事闕失故。云何為二。一者莊嚴。二者往來。以此義故立神呪門。若為成立天上種種妙莊嚴具。當須何等之神呪耶。謂若為作天上莊嚴具。即說呪言。
唵嚤?帝?哆 闍毘那 阿呵尸 鍵鄔嚤迦尸帝 ?佉尸陀叉羅阿嚤伊嚤伊嚤㖡 鄔呵那 鄔呵訶鄔呵訶 鄔訶那 [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乃](阻立反)跋阿跋阿阿阿阿阿阿 跋摩尸 ???????????????? ???? ???? ???? ??(語巾反)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二萬三千遍已訖。即便從時種種勝妙天莊嚴具。皆悉出現無餘現前。出現已訖。即隨當處至身分中周遍莊嚴。若為往來無有障礙。當須何等之神呪耶。謂若為欲自在往來。即誦呪言。
阿婆婆婆梨 那囉阿囉阿囉帝鳩那尸 嚤呵陀 喃阿?伊㖡 阿喃阿?伊耶 阿阿喃阿喃阿阿阿阿?耶 婆婆阿喃阿?耶 尸那尸那 嚤尸那嚤尸那哆陀帝 堨囉堨囉婆堨那 陀陀帝 哆哆提 堨堨那 娑婆訶 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二萬一千遍已訖。所造之像或往或來或飛或騰。隨時隨處隨求隨樂。無所障礙自在往來。今以此事為門之要。
已說神呪門。次說誦經門。以何義故建立此門。謂為令增威德力故。此事云何。彼佛弟子。以種種門對治時中。若不須此誦經門者。力難對故。若如是者誦何等經。謂八陀多經魔頭陀經婆鄔舍經等。誦此等經以為對門。以此義故立誦經門。
已說誦經門。次說阿呼門。以何義故建立此門。謂能成事要言說故。此義云何。若為成事須餘言語即不成就。若成事時作如是說阿呼阿唱即便成就。所以者何。不共說故。以此義故立阿呼門。
已說阿呼門。次說勸請門。以何義故建立此門。為作禮故。此義云何。為有所為仰自上人更勸請故。以此義故立勸請門。
已說造作天像差別門。次說造作菩薩形相門。說此門中亦具六門。然通及別差別而已。通謂禱祀門神呪門阿呼門勸請門。別謂造像門誦經門。別相二中初造像門其相云何。謂如前說。九種處中各誦陀羅尼神呪故。各其相云何。若為造作頭像時中。即誦呪言。
哆哆哆哆呵哆哆哆帝婆婆婆婆伊婆婆婆帝叉婆叉婆?囉帝[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咒-几+阿]嚤呵帝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八千四百五十遍已訖。即頭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面像時中。即誦呪言。
㕧哪鄔婆帝呵呵呵呵[月*尹][月*尹][月*尹][月*尹] 嚤佉㖡 鳩馱尸陀帝 摩呵阿摩呵咇鄔帝 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三千七百遍已訖。即面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眼像時中。即誦呪言。
馱跋尸哪嚤尼佉娑[坦-一+工]?帝遮闍哆毘??阿嚤尸陀嚤尸陀尼迦哪迦㖿僧佉㖿訶婆尼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八千四百五十遍已訖。即眼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耳像時中。即誦呪言。
阿嚤嚤伊嚤嚤婆嚤嚤哆嚤嚤鍵鳩提迦鳩帝 毘那尸迦迦迦迦迦迦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六萬一千遍已訖。即耳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鼻像時中。即誦呪言。
婆婆婆婆毘婆婆婆帝鍵那尸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十萬八千遍已訖。即鼻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舌像時中。即誦呪言。
[烈-列+((口/女)*艮)]帝[烈-列+((口/女)*艮)]帝[咒-几+阿]帝[咒-几+阿]帝那陀那陀鄔提鄔提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五萬七千遍已訖。即舌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身像時中。即誦呪言。
[坦-一+工]毘提[坦-一+工]毘提哆哆[坦-一+工]毘提 那囉尸帝 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十萬四千遍已訖。即身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手像時中。即誦呪言。
咤提咤提 喃帝喃帝 㕧陀㕧陀那?那?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八萬一千遍已訖。即手之像具足成立。若為造作足像時中。即誦呪言。
[哆*多]吱陀 [哆*多]吱陀 佉枳囉嚤呵尼咤喃尸囉囉囉囉囉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三萬二千一百遍已訖。即足之像具足成立。造作根已。即須輪呪令付心識。謂方寸所中付標堨那羅字輪。即誦呪言。
[○@(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冉-土+└)](隱天反) [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於阿反) [?/?/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弗入反)[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甲/?](去言反)娑婆訶阿阿訶呵
若此神呪誦二萬三千遍已訖。即心識具無所不了。
已說造像門。次說誦經門。其相云何。謂誦毘舍闍尼經阿佉多陀經優婆羅一尸經叉提佉羅經等故。
已說造作菩薩形相門。次說造作如來形相門。就此門中亦具六門。然通及別不同而已。別謂造像門。通謂所餘五門。造像門者其相云何。謂如前說。九處呪中如其次第各加一句。若付心呪各別而已所加句者其相云何。呪言。
那那阿那羅婆婆?哆帝鳩奢陀尼嚤呵尸咤?娑闍尼枳陀帝?哆帝咇鄔提陀陀帝叉婆尼
付心呪相其相云何。呪言。
[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凵@(?/?)](伊入反)[((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彰-章)*?)/?](阿含反)[(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〣*田)/山/((伒*斤)/一)](只因反)[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几@((巢-果+一)/(巢-果+一)/山)](伊允反)
若此神呪誦一萬八千遍已訖。即心識具無所不了。已說所治。次說能治。若清妙天子天女像來到行者所時。邪正差別云何知耶。此何所疑。由雜亂故。此義云何。謂無量光明契經中作如是說。若修行者其心清淨。無量無邊諸天子。無量無邊諸天女。雨種種妙花。燒種種所有名香。出現種種微妙妓樂。開布種種勝妙莊嚴具。甚可愛樂貌來到行者所供養行者。所以者何。重其法故。彼外道人亦作天像。來到行者所。如前無異者。其邪正差別難可了知故。解釋此疑即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呪知根壞不壞門。二者嚴具圓珠有無門。三者身光眼入不入門。四者頭髮末結不結門。五者雙背無所取著門。六者俱取攝不除遣門。是名為六。言呪知根壞不壞門者。謂誦對治陀羅尼呪。若真實天不壞其根。若虛偽天諸根壞失皆無所有。以之為別。誦呪形相其相云何。謂有二意故。云何為二。一者誦外呪故。二者誦內呪故。誦外呪時若真實天無增減異。若虛偽天其諸根相漸漸增長。誦神呪相如其次第不超數量。如如誦故。以之為別。言內呪者其相云何。謂且呪眼。即誦呪言。
[坦-一+工]跮哆嚤呵鳩尸帝迦那毘只帝?哆尼 嘶鄔婆 咇陀尼 婆[坦-一+工]奢毘 阿那帝阿枳尼阿枳尼 陀陀帝娑婆呵帝 嚤呵娑婆訶帝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三七遍。眼根壞失皆無所有所餘諸處各有神呪。而無要故略去不釋。
已說呪知根壞不壞門。次說嚴具圓珠有無門。其相云何。謂若真實天者。其莊嚴具中有十圓珠。若虛偽天者。其莊嚴具中無此珠故。以之為別。已說嚴具圓珠有無門。次說身光眼入不入門。其相云何。謂且彼行者目閉時中。若真實天其身光明入於眼內。若虛偽天不入眼內。以之為別。已說身光眼入不入門。次說頭髮末結不結門。其相云何。謂見髮相。若真實天兩末相結。若虛偽天兩末互解。以之為別。已說頭髮末結不結門。次說雙背無所取著門。其相云何。謂觀若真實天若虛偽天。唯自妄心現量境界無有其實。無所著故。以之為治。已說雙背無所取著門。次說俱取攝不除遣門。其相云何。謂觀若真實天若虛偽天。皆一真如皆一法身無有別異。不斷除故。以之為治。已說對治天像除遣門。次說對治菩薩形像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誦呪了知邪正門。二者智慧觀察無著門。言誦呪門者其相云何。謂且呪心即誦呪言。
[坦-一+工]阿哆舸毘提 嚤鳩帝婆尼婆婆尼 嘶咇帝 闍那那尸鄔嚤 阿只陀阿只陀沙婆呵
若此神呪誦八百十遍已訖。即彼菩薩漠漠不動。譬如木石以之為治。一切根及莊嚴具中。各有神呪等多種門。而無要故略而不說。已說誦呪了知邪正門。次說智慧觀察無著門。其相云何。謂以智慧觀察諸法空無相理。無執著故。已說對治菩薩形像門。次說對治如來形像門。其相云何。就此門中亦具二門。名如前說。言神呪門者其相云何。謂且呪光明。即誦呪言。
哆跮[坦-一+工]唵那羅帝 岑枳羅 㕧馱尸闍鍵尼婆鍵尼嚤那耶 鄔婆帝 闍嚤羅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四百遍。若實如來其身光明即不損減。若偽如來其身光明。即便損減作闇之色。以之為別。彼第二門觀所前說應審思惟。謂有外道。造作一切種種異類。來到行者所。亂行者心。爾時當各誦何等呪。謂有神呪是通非別。所謂如來總持法藏因緣契經中所說神呪大陀羅尼。彼契經中如何說耶。謂彼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一切種種邪道之類。來到於行者所。亂行者心時。當須何等門而以除遣。於是如來即告文殊師利言。有深法門。能善通治一切邪道。所謂諸佛無盡藏無礙自在印陀羅網隨順隨轉總持大陀羅尼法門。文殊師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文殊師利。所言通達無礙自在總持大陀羅尼法門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護念之寶藏。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常所誦持之大軌則。十方三世一切神王及一切天人。皆悉所禮拜供養之廣大福田焉。於是世尊。即誦呪言。
怛咥咃 那羅尸 伽諾鄔帝??哆 娑毘提呵呵?陀尼 婆伽婆尸 帝馱馱鄔嚤?闍那筏尼帝 伽怛尼娑㖿哆 鳩[敲-高+咥]那婆提婆呵嚤 伊婆哆尼 毘舒訶 鄔佉哆陀尼[((口*口)/田)*比][罩-卓+習]提 叉阿㖿 鍵那尸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八千七百五十一遍已訖。隨其所應一切邪類皆悉退失。不能惱亂故。如本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故。已說出現人相令信門。次說出現言說亂識門。就此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說陀羅尼門。二者說修行因門。三者說果滿德門。是名為三。如是三說各何人說。所謂若天像多說陀羅尼。若菩薩像多說行因。若如來像多說果德。所以者何。各說自得行者信故。所說陀羅尼當其相云何。所謂而能說光明連續陀羅尼。故若誦此呪當有何利。謂若誦此呪自身光明續他身故。是故天像來到彼修行者所中。說此陀羅尼門已訖。即彼行者古無光明今有光明。極歡喜故作如是念。我今承修行之力故。今有如是殊勝光明。亂自正行入外邪網。以此義故。彼天像說陀羅尼門。即誦呪言。
阿[口*歹*王*歹]哆嚤嚤阿婆尸 那佉耶 鄔婆娑尼帝佉㖿 [咒-几+阿]呵?伽帝[坦-一+工]哆婆尸呵 筏那鳩筏帝迦嚤? ?叉?[坦-一+工]尼陀㖿哆陀尼 娑婆呵?婆婆婆婆呵?阿哆尼婆哆尼娑婆阿呵
若此神呪誦五千三百遍已訖。即便光明相續作一焉。爾時行者。即誦呪言。
[坦-一+工]咥哆遮?尼 阿婆?陀帝 叉跋那尼㖿嚤鄔提 婆佉那羅帝毘呵鄔帝跋跋那提 多筏陀阿嚤囉娑婆呵
若此神呪誦一百遍。彼身光明斷絕不著。終不為惱。如本若說陀羅尼故。已說說陀羅尼門。次說說修行因門。修行因門雖有無量。而不出六種波羅蜜。是故彼像為修行者說六資糧。亂彼行者令入邪網。彼外道人當有何利。作如是說亂行者耶。彼修行者當時意樂。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圓滿因行無所闕失。彼外道人示現同心。令捨離正道趣向邪道故。如本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已說說修行因門。次說說果滿德門。圓滿果門雖有無量。而不出寂靜涅盤界。是故彼像為修行者說涅盤德。亂彼行者令入邪網。彼外道人當有何利作如是說亂行者耶。彼修行者修因意趣當證果故。是故外道出現行者所欲求之殊勝果德。彼行者心能令愛著趣向邪道。如本或說平等空無相無作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盤故。已說出現言說亂識門。次說得三世智惑人門。如是三達智各其相云何。所謂若過未之二達智各達自境。其最遠際八萬劫量。其最近際能善通達經一生事。如本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故。言現達智者。即是他心智。所謂而能達現在人種種心故。如本得他心智故。已說得三世智惑人門。次說不離世間縛纏門。謂外道人令使成就一億四萬六千種諸世論之辯。十萬八千種諸戲論之才。縛纏眾生止住世間不得出離故。如本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故。已說不離世間縛纏門。次說心性無常生亂門。所謂破壞堅固之信。而能令發無常之心。斷修行之足絕趣入之路。引入邪網及無性故。如本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故。已說心性無常生亂門。次說令得邪定非真門。謂外道人得二十一種邪三昧。亂修行者入邪網故。如本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故。已說令得邪定非真門。次說勸請行者離邪門。言勸請行者離邪門者。勸修智慧。諸善分別除愚癡之病。遣邪論之謬故。如本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故。已說勸請行者離邪門。次說簡擇真偽令了門。所謂隨順於世間中名偽三昧。若隨順於出世間中名真三昧。二種三昧應如是知。如本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繫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故。
已說廣釋魔事對治門次說讚歎三昧功德門。
本曰。復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云何為十。一者當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惱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即能損減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是總標門。二者是散說門。言總標門者。總標所說故。如本復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故。散說門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是總問門。二者是別說門。言總問門者。總問所說故。如本云何為十故。就別說門中故有十種勝妙功德。由一真定而所成就云何為十。一者守護功德。常為一切無量無邊諸佛菩薩所護念故。如本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故。二者怖魔功德。能善降伏一切魔故。如本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故。三者出道功德。能善出離一切外道諸邪道故。如本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故。四者離謗功德。能善遠離誹謗大乘等諸罪故。如本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故。五者決疑功德。能善決斷諸疑惑故。如本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故。六者深信功德。於勝妙境起樂信心更轉深故。如本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故。七者勇猛功德。緣眾生界起大悲心。集成萬行無懈怠故。如本七者遠離憂惱於生死中勇猛不怯故。八者無我功德能善斷除一切我慢作意。皆是佛清淨意故。如本八者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故。九者厭離功德。於一切時一切處等諸境界中。能善伏除種種煩惱。不樂世間生死之海故。如本九者雖未得定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損減煩惱不樂世間故。十者寂靜功德。於一切諸散動境界。其心安定無有動故。如本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故。如其次第不亂數量。止心之波應審思擇。
釋摩訶衍論卷第九
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釋摩訶衍論卷第十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讚歎三昧功德門。次說兩輪具闕益損門。
本曰。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浮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盤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六門。云何為六。一者示問觀止輪失門。二者顯示修行觀輪門。三者緣眾生界立願門。四者兩輪俱轉不離門。五者顯示兩輪所治門。六者總結兩輪俱轉門。是名為六。就第一門中即有四過失。云何為四。一者沈淪過失。其心昧略不能覺了。如入嚤鍵訶尸闇室中故。如本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故。二者不勤過失。其心懈怠不能精進。如阿那毘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者背善過失。其心專一不能分別應作不應作。如婆多訶彌尸人故。如本不樂眾善故。四者離悲過失。其心安寂不能發起大慈悲心。如壞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故。如本遠離大悲故。是故修觀者。即是勸俱轉。
已說示闕觀止輪失門。次說顯示修行觀輪門。就此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苦相觀門。二者無常觀門。三者不淨觀門。是名為三。就初苦相觀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壞苦。二者行苦。言壞苦者。一切有為之清淨法。能壞一切不清淨法。亦一切諸不清淨法。能壞一切清淨法故。復次二種世間互相破壞故。云何為二。一者具足一切世間。二者妄想有為世間。如是二種世間之法。相破壞故。是故說言壞苦而已。若修此觀當得何利。所謂成就一自作一甚深法故。如本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於念念中常恒遷轉速生速滅。不能從此處至於彼處故。如本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故。已說苦相觀門。次說無常觀門。就此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已過無常。過去諸法前有後無。譬如彼夢熟眠時有已乃覺悟時無有故。如本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故。二者今有無常。現在諸法古無今有。譬如電光即時便滅不能久停故。如本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故。三者當有無常。未來諸法無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雲不知有所而忽然起遍十方故。如本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浮雲忽爾而起故。已說無常觀門。次說不淨觀門。言不淨觀者。緣種種身作不淨解。遠離貪故。如本應觀世間一切有身。皆悉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故。
已說顯示修行觀輪門。次說緣眾生界立願門。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緣眾生界思惟門。二者建立誓願遍布門。是名為二。言緣眾生界思惟門者。所謂緣三界中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作如是念。從無始來。根本無明所覆藏故。棄背自本覺清淨佛歸原無日。出無明藏更復時遠。我若不發悲心不攝取者。又之又之唯過劫數。取正覺期實無其齊。發起無邊大悲心故。如本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故。言建立誓願遍布門者。所謂作如是思惟已訖。則立大誓願。起十方世界之微塵數光明般若。達十方世界之微塵數種種心相。對治十方世界之微塵數一切諸煩惱業障海。圓滿十方世界之微塵數行因海。證得十方世界之微塵數果德。皆悉令無餘故。如本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盤第一義樂故。已說緣眾生界立願門。次說兩輪俱轉不離門。所謂起如是願已訖。即直修習行因之海故。若起願海不勤修行。不能莊嚴圓滿果故。若為修行當如何耶。謂具兩輪令無偏故。具兩輪相何契經中分明顯示。謂文殊師利發起十萬一千種甚深廣大圓滿陀羅尼開問問大覺尊益大眾海契經。彼契經中如何說耶。所謂彼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止觀俱行不相離門。我及一切無量無邊大眾之海。皆悉入於不知不覺無明之海。不能通達不能出離。如宜世尊為欲我等諸迷子女分明顯示。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於是世尊即說伽陀言。
譬如闕翼鳥 及一輪之車
一足人同分 闕眼險之馬
無有高遠翔 隨所應運載
其道路遊行 不墮惡趣坑
若具足一輪 闕一輪行者
亦復如是知 以其實無有
法性虛空中 乘如量智翔
入於法藏海 運載義理寶
真如平道中 周遍通遊行
一切魔外道 邪見深坑中
不倒墮坑故 是故諸行者
兩輪具足轉 終不可捨離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兩輪
終不能通達 無上大覺地
今此經文為明何義。謂為顯示修習三昧達寂靜境。修習智慧照散動境。在寂靜中常不捨動。在散亂中常不捨寂。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修習三昧達空無境。修習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有。在有不染無。有無雙照無有偏邊。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修習三昧達平等理。修習智慧照差別事。理事雙達無有偏邊。而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復次為欲顯示止當待觀方得建立非自性止。觀當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觀。亦無有止亦無觀故。復次為欲顯示止則是觀觀則是止。止觀一體無差別。故如其次第應審思擇。如本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於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已說兩輪俱轉不離門。次說顯示兩輪所治門。若有行者修習止輪。當為對治何過失耶。謂為對治凡夫眾生著有過失。二乘眾生樂空過失俱絕離故。如本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故。若有行者修習觀輪。當為對治何過失耶。謂為對治二乘眾生遠離大悲。不救眾苦下劣過失。凡夫眾生常恒懈怠。不能精進不修善品。樂惡過失俱出離故。如本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故。已說顯示兩輪所治門。次說總結兩輪俱轉門。所謂總結如上所說輪闕行者大過失故。如本以此義故是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故。
已說兩輪具闕益損門。次說勸劣向勝不退門。
本曰。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顯示趣向假人門。二者歸依所學教法門。三者厭惡處所退信門。四者如來方便殊勝門。五者承力得勝妙處門。六者得善處定不退門。七者引經證自所說門。是名為七。言顯示趣向假人門者。所謂顯示得十信位前四種心。更不勝進下品眾生故。如本復次眾生故。言歸依所學教法門者。彼十信位下品眾生。歸依甚深無極大乘初學習故。所謂一切諸佛所師。三世不動四相不遷。自然常住地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學是法故。言厭惡處所退信門者。彼十信位下品眾生。雖親聽受甚深法門。而其心根極下劣故。怖二大事不能勝進。為欲退故。云何為二。一者國土。二者勝緣。言國土者。即此娑婆世界。處所麁惡眾生濁亂。發起淨心為勤修行。甚極切難故。所以者何。於彼心中違逆境界。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現前。進心面中不捨離故。言勝緣者。於此世界依正濁亂。一切諸佛出世極尠。無量菩薩赴感時節極遠。諸佛菩薩出現於世。隨順情心之鏡淨不淨故。以此義故彼修行者不值勝緣。極怖畏故發退意耳。如本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故。言如來方便殊勝門者。謂諸佛如來有不可思議之甚深極妙大方便故。能善攝護彼人信心。轉勝進故。云何名為勝妙方便。所謂專念如來方便。云何專念。謂專注意憶念他方淨土種種依正。其念相續令不絕故。如本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故。言承力得勝妙處門者。以諸如來不可思議方便力故。隨自所願即得往生妙樂土故。如本隨願得生他方淨土故。言得善處定不退門者。生彼土已。眼見如來具相好像。耳聞聖者說深妙音。永離惡名。從定不動心海澄淨身體明白。依妙正清故。如本常見於佛永離惡道故。言引經證自所說門者。所謂該攝說相屬當經本之辭。贊自所說解釋文故。所引經文說相明故。不須重釋。如本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故。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
本曰。如是摩訶衍諸佛祕藏。我已總說。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其有眾生於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門。云何為八。一者舉前所說總結門。二者舉益勸人令修門。三者顯離疑信功德門。四者比類為對示勝門。五者舉受持功讚揚門。六者舉誹謗過令怖門。七者殊勝廣說離謗門。八者總結修行勸人門。是名為八。言舉前所說總結門者。謂以一總字總結八種摩訶衍故。何故。餘法略不結焉。所謂舉本攝其末故。如本如是摩訶衍諸佛祕藏我已總說故。言舉益勸人令修門者。所謂集成行因之海。而為莊嚴法身之果。受持此論思惟義理。常恒相續不斷絕故。如本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故。言顯離疑信功德門者。謂有眾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決定心發堅固心。發尊重心發愛信心。當知是人實真佛子。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恒相續。轉轉增長盡於未來。亦為諸佛親所授記。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如本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故。言比類為對示勝門者。謂若有人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眾生。皆悉無餘令行十善。或有眾生於一食頃。於此甚深法觀察思量。若挍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極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極廣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量故。如本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故。言舉受持功讚揚門者。謂若有人受持此論觀察義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若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以十方世界微塵數舌。各各皆悉於十方世界微塵數之量不可說劫。讚揚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盡。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虛空界無邊際故。何況凡夫二乘之人能稱歎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間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何況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讀誦思惟觀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說中不可說故。如本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故。言舉誹謗過令怖門者。謂有眾生於此論教生不信心破謗不行。如是眾生所得罪報。於諸不可說不可說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如本其有眾生於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故。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者。即是總結上說決擇。勸請行者。自此已下作其因緣示重過失。謂此法中不信誹謗。失自善根損他功德。斷絕一切三寶之種無續期故。如本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故。言殊勝廣說離謗門者。謂十方三世諸如來。一切皆悉以摩訶衍。為其根本成正覺故。十方三世無量菩薩。一切皆悉以摩訶衍。為其根本具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訶衍法。若有眾生生不信心諍論誹謗。如是眾生亦名斷伐一切諸佛。亦名斷伐一切菩薩。亦名斷絕自如來藏本覺佛故。如本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盤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故。是故眾生應勤修學者。即是總結修行勸人門。應審思擇。
已說勸修利益門。次說迴向遍布門。
本曰。
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分總特說
迴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眾生界
論曰。就此一頌中即有三種門。云何名為三種門耶。一者攝前所說總結門。二者展舒功德令廣門。三者施於眾生普利門。是名為三。就初門中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通總攝前所說門。二者顯示能說字相門。如其次第應審觀察。諸佛甚深廣大義者。即是通總攝前所說門。所謂通攝三十三種本數法故。此義云何。言諸佛者。則是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勝故。大本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得諸佛勝。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花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為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盧舍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故。是故無過。言甚深者。即是兩重八種摩訶衍之本法。以何義故名為甚深。如是兩重摩訶衍法。能入門望極甚深故。以此義故立甚深稱。應審思擇。言廣大義者。即是兩重能入門法。以何義故名廣大義。如是兩重能入門法。皆悉各各能廣自法。能大自法。能為自法。作名義故。以此義故建立廣大義名字焉。已說通總攝前所說門。次說顯示能說字相門。言我今隨分總持說者。即是顯示能說字相門。謂以總字通持一切種種說故。立義分中摩訶衍者總。即是此焉歟。何故一字通持諸說。為欲顯示摩訶衍論如意論故。已說攝前所說總結門。次說展舒功德令廣門。言迴此功德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廣門。謂自所作之功德迴向三處故。云何為三。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覺佛性。是名為三。以何義故迴向三處。謂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迴向真如。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廣大故迴向一心。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迴向本覺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如是迴向有何利益。謂眾多故。此義云何。譬如用一微塵置大地中。所置微塵與彼大地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與彼大海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與大虛空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已說展舒功德令廣門。次說施於眾生普利門。言普利一切眾生界者。則是施於眾生普利門。謂舉廣大圓滿功德。周遍利益眾生界故。
歡喜大士至心勸 無量佛子眾海中
我已超毛頭三角 過於生死之四根
第一無數粗滿訖 第二僧祇始入無
如宜汝等諸佛子 以於左右之兩手
捧於本釋之明鏡 臨七識散慮之面
見六塵境界之垢 洗法執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應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圓現前 常樂我淨之四德
如入達池具出生 我從四王自在處
下入大海龍宮殿 隨分窺諸契經海
總有一百洛叉數 如是諸經真實法
無量無邊差別義 摩訶衍論立義中
該攝安立具足說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論卷 名捧百洛叉經者
若自口經誦本分 名誦百洛叉經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眾 各出微塵數舌相
如是微塵數劫中 不息稱說不能盡
何況觀察其義理 思惟文下之所詮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謗斯論
此人所得之罪業 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眾 各出微塵數舌相
如是微塵數劫中 不息說過不能盡
是人往罪滅無所 一切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歸本原 當依斯論應修行
實不可生不信心 誹謗甚深大乘教
當願此勸遠流布 遍於重重不說剎
釋摩訶衍論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