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5部大正藏第52册P0397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1卷) 〖 唐智升撰〗.txt
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05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No. 2105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西域天竺國事)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
出後漢書列傳七十八
案漢法本內傳云。明帝永平年中。夜夢見丈六金人。光明特異色相無比。明帝寤不自安。至旦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之。國子博士王遵謹對曰。臣案周書異記云。周昭王時有聖人出在西方。太史蘇由對曰。所記一千年時聲教被及此土。陛下所夢必當是之。明帝信以為然即遣中郎蔡愔與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尋訪佛法。至天竺國見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秦景等乃求請之。摩騰二人誓志弘通。不辭疲苦。即共景等乃冐涉流沙。至於洛陽。明帝大悅。甚尊重之。即於洛陽西立精舍。即今白馬寺是也。本白馬負經來。因以為名。摩騰二人既至翻譯眾經。二人為漢地僧之始。經是漢地法之初。又釋迦像是優填王像師第四作之。明帝即令圖畫模寫如法供養。即是漢地佛之初。
永平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明帝在白馬寺設齋行道。帝問法師摩騰曰。佛處生化世滅度日月可知不。法師對曰。佛癸丑之年七月十五日。夜託陰摩耶夫人。甲寅之年四月八日。在迦毘羅衛藍毘尼園。從母右脇而生。案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漲。井水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四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大史蘇由曰。是何祥也。蘇由對曰。有聖人生在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聲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當此之時。佛生王宮。壬申之年十九出家。
漢統師云。佛十九出家。當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三十成道。漢統師云。佛三十成道。周穆王二年癸未之歲。當陽化世四十九年。漢統師云。佛出世化物四十九歲。案周書異記云。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見西方所有光氣。先問蘇由所記。知西方有聖人處化。穆王不達其理。恐非周道所宜。令相國呂侯西入會諸侯於塗山。以禳光變。當此之時。佛法久已處世。壬申之年二月十五日。臨般涅槃。漢統師云。佛入涅槃。當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歲。
案周書異記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廢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黑。西方有白虹。作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曰。西方有聖人滅度。衰相現也。穆王大悅曰。朕常懼於彼。今將滅度。朕何憂也。當此之時。佛入涅槃。計佛入涅槃至今合有一千二十二年。明帝大悅曰。弟子此土周書異記法師所說。恰然與同。帝復問法師曰。佛是大慈王。當時出世。何不化及此土。法師對曰。迦毘羅衛國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三世諸佛皆從彼生。不同天龍鬼神有願行力者。並生於彼受佛正法。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當時不往處光明皆悉及之。光明及者。佛涅槃後或五百年。或一千年之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教化之。明帝曰。法師言一千年外有聲教者。亦與周書異記同。案齊國大統法師達摩欝多羅答高黎國諸法師云。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當周孝王五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
案帝王世記云。周昭王即位五十一年崩。周穆王即位五十五年崩。周恭王即位十二年崩。懿王二十五年崩。從昭王二十四年計至孝王五年。合一百二十四年。從佛初生計入涅槃。合七十九年。今言孝王五年者。何太謬乎。未知統師出何書典。
案世傳記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經云。息用名滅。非死滅也。一本無像法有正末二法記。從佛入涅槃計漢明帝永平十年。凡一千二十年。從漢明帝永平十年計至大業十年甲戌歲。凡五百四十八年。合一千五百六十八年。從大業十年至貞觀十年歲次丙申二十二年。通前一千五百九十年。
漢法本內傳第三 道士度脫品
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觀道士朝正之次。先承京師向西域天竺國。取得佛本。言是脩多羅教。復請胡師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等翻譯佛本。一從漢言。又立白馬興聖二寺。
勅度王公子女令作沙門。承事胡師遵用其法。京師貴賤奉敬者眾。諸道士怪焉。遞互相命曰。至尊棄我道法遠求胡教。我等今日朝次。各將太上天尊所制經書。各盡己之所能。共上一表乞與胡師比校。令至尊意悟使有所歸。爾時南嶽道士褚善信等七十人。將靈寶真文一部 太上靈寶玉訣一部 空洞靈章一部 中玄步虛章一部 太上左仙公請問一部 自然五稱一部 諸天內音一部 合一百三卷。
華嶽道士劉正念等七十人。將智慧定志一部 智惠上品戒一部 仙人請問本行因緣一部 明真科一部 合六十二卷。
恒嶽道士桓文度等七十人。將本業上品一部 法科罪福一部 明真科齋儀一部 太上說洞玄真文一部 合八十卷。
岱嶽道士焦德心七十人。將諸天靈書度命一部 太上說太極太虛自然一部 滅度五練生屍一部 度自然處儀一部 合八十五卷。
嵩嶽道士呂惠通等一百四十人。將太上安志上品一部 三元誡品一部 太極左公神仙本起內傳一部 服御五牙立成一部 朝夕朝儀一部 合九十五卷。
霍山天目山五日雲山白鹿山宮山合八山諸山觀道士。祁文信等二百七十人。將太極真人敷靈寶文一部 太上洞玄靈寶大文五符經一部 步虛文一部 神仙藥法一部 尸解品一部 上天符錄勅禁一部 合八十四卷 并茅成子一部 許成子一部 列成子一部 惠子一部 合二十七家諸子經書。總二百四十五卷。
正月九日。楊州界豫章郡吳丘縣南嶽道士禇善信。以為表頭。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道士禇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無虛自然大道元首。自從造化道教從生無為之尊自然之父。上古同尊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過堯舜。光澤四海八表歸仁。臣等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臣觀西域所事者。既是胡師。所說者不參華夏。復請得胡道人令翻其語說同似漢。臣等思忖。陛下雖翻得此語。恐非大道。如不依信。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驗試。臣等五嶽諸山道士多有聰明智慧。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經行悉能曉了。太虛符呪並皆明達。或有吞符餌氣。或有策使鬼神。或有入火不燒。或有履水不溺。或有白日昇天。或有隱形於地。至於方藥法術。無有不能者。願陛下許臣等得與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若比對不如。任上重決。若臣等比對有勝。乞除虛詐。臣等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以聞。明帝又得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二人說法。善明法相心大信敬。既得道士表聞。即遣尚書令宋庠引諸道士至長樂宮前。帝謂道士曰。諸大德。莫自誤也。
大德所言太上無形無上為尊自然之父者。今日西域所將來。是脩多羅之教。其教難遇。今始東傳。大德比來所學者影響耳。非其真法。大德今既見真法。仍不捨本從末。何異古人葉公之龍也。
褚信奉問曰。若佛道是真應無形色。云何圖畫其像。以此驗之。定非虛無自然之宗。
帝曰。摩騰法師曾為朕說法言。佛有四種法身。所謂法報應化。一者法身。無為無相無主無宗。蕩寂空無自然澹泊。二者報身。獨立無侶朗然無匹。光耀世界自在隱顯。三者應身。備諸形色言行無端。任物千圖神應萬變。四者化身。開演正法導以三乘。利潤蒼生隨機化寤。諸大德須知。佛有四種法身。出沒自在不可思議。其用也則萬像俱應。其息也則託入幽玄。此是智惠之大山。涅槃之巨海。必須敬信得福無量。
褚信問曰。不審。帝設涅槃。是何句義。帝曰。涅槃無為淡泊自然。此四者一味耳。如似眼目異名焉。
褚信問。涅槃之義有幾種。
帝曰。摩騰法師曾與朕說法云。涅槃義乃有多種。言入聖位中者。涅槃有五種。一者隨分涅槃。二者有餘涅槃。三者覺滅涅槃。四者方便涅槃。五者究竟涅槃。
褚信問曰。未審。五者其義云何。帝曰。一者小乘初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各受人天報盡得生初禪。或生二禪。或生三禪。是名隨分涅槃。二者小乘極果阿羅漢。善蔽六根證七識空智。得生四禪。或生空處。是名有餘涅槃。三者中乘辟支佛果。觀十二因緣證滅盡樂。得生識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名覺滅涅槃。四者大乘。初地已上菩薩常居六道。出入生死不捨眾生。隨類受形而教化之。清淨願行不退菩提。是名方便涅槃。五者菩薩。於無量劫世常在生死海中。歷諸勤苦修行善本。成就萬行得證無上正真正道。是名究竟涅槃。
褚信奉答曰。若佛是究竟涅槃。願聽與試。
帝曰。卿若為比試。
褚信對曰。臣以太上天尊所說經典。設壇。置經壇上。以火焚之。其法若真。願火不燒。其法若虛妄。願從火化。西域之教願與臣同於此試。
帝曰。卿無自辱焉。朕恐卿等螢火之光明。濫同日月之顯。彈丸之土。竊價隋國之珠。實非其類。如欲相比卿既不相信。可此月十五日平旦總集白馬寺與卿比校。道士即得 勅許。歡忻而去。諸道士在京師聚眾。或在洛水上。履水而行水不能溺。或在園苑。積薪自燒火不能損。或在京師市巷作種種呪禁呼策鬼神。京師觀者咸言大聖。正月十一日 帝詣白馬寺。至佛殿前燒香行道禮拜訖。問二法師。啟首具說。諸山道士功能。欲來與師比校。弟子輒不自量。口以許之。剋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願師垂恩開示法藥。摩騰法師對曰。如來滅度一千餘年。正教東流法不虛設。道士欲來比校。今正是時。貧道雖處緇服戒行無取。今仰憑正法諸佛威力。得與開悟。
帝聞此言。心大歡喜。摩騰法師復語曰。陛下往修福業得為天下主。既遇正法。復能信心奉敬。方欲引導群生指於歸處。此是開基之功恩加萬葉。菩薩之行功德難量。
帝即整容禮摩騰法師足。啟法師曰。弟子往蒙法師光相。喜滿交懷。又屈法師持法宣化。弟子一生再幸。不勝慈澤。法師大悅。令帝復坐。問竺法蘭法師曰。西域有道士以不。法師對曰。西域梵志者同此間道士。
帝曰。道有幾種。以何為宗。法師對曰。道有九十五種。並宗正法。其行有差。欲可觀者八種梵行。一者常修梵行。博通外典。事摩醯首羅天王以為天尊。求生空處識處非想非非想處。二者常修梵行博通外典。事大梵天王以為天尊。求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三者常修梵行博通外典。事天尊求生炎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者常修梵行博通外典。辯於論答。事六師弟子等以為師尊。求憑空滅絕有無。五者常修梵行志在仙學。善禁呪。事阿私陀仙以為仙尊。求五神丹服之。若得仙道會假風鳥力得昇霄漢。六者常修梵行志在醫學。善於符術。事阿私陀仙以為尊。求五芝草服之。若得仙道會假商劣得匿形影。七者常修梵行。事波頭大仙以為仙尊。求入火聚火不能損。八者常修梵行。事夷制叔羅水仙以為仙尊。求入江海水不能溺。此八種道。以梵行力得生天上。以不發正信迴向心故。天上壽盡還墮三惡道中。
帝曰。此八種道。常修梵行博通外典。即是世間聰惠上人。當時值佛應得悟正。云何不捨諸見仍有此。法蘭法師對曰。佛生難遇。百一小劫一佛出世。佛未出已前造化之始。或有大力諸天。或有自在聖人。恐世無訓降生此俗。或作帝王。或作師儒。各舉已一。或教梵行。或可教禮敬行。或教事佛。或教事日月神。或教事江海神。或教事諸山神。或教事水火神。或教事社稷神。或教事先師神。如是等種種神明悉教事之眾生。從劫初已來學習久遠。雖值佛出世。有鈍根者咸言。我之事從元皇已來尊仰。佛雖神異其教近耳。何能捨本從今。爾時執見者在其道不滅。
帝曰。佛道之中亦有仙號以不。法師對曰。仙者並傳梵行。多諸伎術。是以為世所上。佛初成道時。坐於菩提樹下。世人未識是佛光明顯照。咸言摩訶大仙生。未曾有也。舍利弗目連等。坐臥空中神化自在。各相謂言。此是大弟子天仙也。佛以隨機應顯佛號生焉。
帝曰。弟子蒙師說法心想朗然。未審法師。預設何法欲調伏道士。
法師。對曰。龍吟雲起。非蚯蚓之所能。虎嘯風生。非跛驢之所及。雷門無施布鼓。電曜豈懼螢光。敵對即施何用預搔持痒。
帝乃大笑。弟子知師有證達之理。無畏懼焉。法師對曰。貧道未得過人法。又不敢增上慢。譬如弟子爵位封王。帝命將勅巡省革易風俗。其王見到郡縣官人豈有不懼以不。
帝曰。使者既是朕子。又行朕命。至於州郡縣豈敢不懼 法師又問曰。王巡省之次。郡縣令長敢在王前行自在以不。
帝曰。承朕威命所在。官人懲肅畏法。寧敢自在 法師曰。如是如是。誠如帝說。貧道出家人。亦名法王子。所持正法亦是法王金口所說。所在教化亦無畏懼。若法行處。一切諸天魔鬼莫不奉敬。道士小惠何足消伏。
帝聞法師一言。轉加意大。即辭法師入城 勅有司令辦供設齋。并勅五品已上文武內外官人。仰十五日平旦悉集白馬寺。十三日道士在白馬寺南門外。道東裏東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西壇置太上靈寶天尊經合三百六十九卷。中壇置諸子黃老等二十七家書合有二百三十五卷。東壇置饌食奠祀百靈。十四日帝設七寶行殿。在白馬寺南門道西步。置佛舍利及佛經像。十五日平旦。大眾普集。已時齋訖。
帝謂道士曰。諸大德欲試。今正是時。先顯卿等所能以示大眾。道士等奉勅。即以柴荻如栴檀沈水等香木積。遶西壇經教上。復作啟告啼哭流涕曰。太上尊天經典與造化俱開。往哲今賢行之不捨。今為西域別教入亂華俗。臣等五嶽諸山觀褚善信等合有六百九十人。敢以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用曉示眾生以辯真偽。伏願上慈顯出神効。即便放火燒經。經隨火化悉作灰燼。道士等見火焚經。心大驚愕。先時昇天者不復能昇。先時隱形者不復能隱。先時入火者不敢更入。先善禁呪者呼策不應。先有種種功能者。施用無一可驗。道士等大生慚愧。
帝謂道士曰。卿等不聞。益州部內有鍾山。亡命賊在於山澤放縱自由。謂無過者。及其臺軍討罰形勢不立。卿等今者亦復如是。爾時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今捔試無一効驗。即是虛妄。宜就西域真法。
褚信對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始謂之太素。豈虛妄乎。張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更無言教之稱。今說有言教者。即是虛妄也。吾究尋典籍靈寶逈無氏族可依。推尋古今靈寶。亦無成道處所。若靈寶自然者。經典從何而生。若說靈寶出世者。古帝前王與誰說法。虛受太上之名。妄假天尊之號。此是仙覺法王說也。濟於六道普潤含靈。卿亦可歸真棄虛妄必須尊學。若不奉敬。可謂虛度百年無功而逝。卿若慢心不信。亦專心黃老。黃老者雖無法王之量。亦是前世聖人。撰集雖同諸子言行甚奧。託性無為道德之府也。昔孝景皇帝。常修行不倦。道學從此生焉。處百家之長。得擬佛法為次。至於茅成子列子莊子等書。並學自然逍遙塵外。亦是黃老之次。卿何慕焉。獨專於靈寶也。褚信對曰。靈寶有昇天隱地之功。符禁鬼神之力。履於水火無有不効。今者以火焚經。不蒙哀愍。吾大生恥辱。衍曰。大之制小。使其然也。譬如州郡令長各處一境判決自由。若對帝王威德不立。卿等比校亦復如是。今日卿等所學法者。欲使山無猛狩之文。世絕謬學之侶。一則就真辯偽。二則不誤將來。褚信默然不答。與南山道士費叔才自憾而死。
爾時佛舍利光明五色出。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輪。
摩騰法師先得阿羅漢果。以慈善根力踊身高飛行。於虛空中神化自在。還坐本處怡然而住。其時天雨寶華在於佛殿前及眾僧上。又聞天中音樂之聲。感動人情。大眾歡喜歎未曾有也。爾時法師。即於大眾中。而說偈言。
狐非師子類 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納 丘無嵩嶽嶸
法雲垂世界 善種得開萌
顯通希有法 處處化群生
法師說偈訖。白道士曰。諸大德欲有所問者。前出共論。爾時嵩嶽道士呂惠通對曰。吾等諸人。不量德力輒欲比校。向見神光顯照絕世難知。又逢大士神變奇特。無比天樂垂音。以開我等迷路。天華表瑞。始知大道有歸。我等未解聖法。焉敢諮問。
明帝即從坐起禮法師足。白法師曰。弟子常處生死淪沒愛河。今值正教東流傳之初始。願師大慈開縱曉示。法師受請默然如許。
帝勅大眾。欲求法者前近法師坐。大眾圍遶數百餘重。各各靜然。
爾時法師即出大梵音聲微妙第一。歎佛功德不可思議。亦令大眾稱揚三寶歎述善法。即為大眾說人天地獄因緣法。或說小乘阿毘曇法。或說大乘摩訶衍法。或說懺悔滅罪法。或說出家功德法。大眾既聞法已。各生希有心。爾時司空楊成侯劉善峻白法師曰。大德向者仰觀智慧與海同量。非我凡夫所能度也。我等欲憑大士出家充奉給侍。願垂聽許不 法師曰。諸大眾發心出家。是解脫業緣。仁者各有王難所繫。非我所許 帝即前出白法師。弟子比來常為真假相亂。無慧能辯。得蒙法鏡垂照。始知實相有歸。今此會中有道士官人民庶及婦女等。若能出家者。弟子自與剃頭。三衣瓶鉢並悉施與。別立精舍奉之使學道法。法師歎曰。善哉善哉。帝之功德不可思議。
爾時大眾聞帝聽許。皆大歡喜。四嶽諸山觀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南嶽觀道士褚善信費叔才在會身死。南嶽觀道士六十八人。殯埋信等。不預說法不得出家。五品已上楊城侯劉善峻等九十三人出家。時帝侍衛九品已上。鎮遠將軍姜荀兒等一百七十五人出家。京都治民及婦女阿潘等一百二十一人出家。十六日。
帝共大臣并文武官數百人與出家者剃頭。日日設供夜夜然燈。作種種伎樂。比至正月三十日。法服瓶鉢悉皆施訖。即立十寺。城外七寺。城內三寺。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漢之佛法從此興焉。
漢法本內傳凡有五卷
第一卷明帝求法品
第二卷請法師立寺品
第三卷與諸道士比校度脫品
第四卷明帝大臣等稱揚品
第五卷廣通流布品 一部五卷
傳法記一卷(安玄通記云)
漢桓帝建和三年己丑之歲。有沙門安清。是安息國王太子。捨國出家存意遊化。至洛陽譯出眾經。漢靈帝嘉平五年丙辰之歲。有一沙門支迦樓國出家。是月支國人。至洛陽譯出眾經。漢靈帝光和二年己未之歲。有沙門竺佛朔。是月支國丞相。棄相位願弘佛道。開化眾生。至洛陽譯出眾經。
案魏書。文帝黃初三年壬寅之歲。有沙門曇摩迦羅。中天竺國人。至許都譯出經戒律。
漢明帝永平十年。至魏文帝黃初三年。合一百五十年。
案吳書。吳主孫權赤烏四年辛酉之歲。有沙門康僧會。是康居國人。大丞相之長子。志弘大道遊化諸國。初達吳地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是妖異。有司奏聞。吳主曰。漢明帝夢神。號名為佛。是其遺風乎。即召僧會問之曰。佛有何神驗也 僧會對曰。佛晦靈迹出餘千載。唯有舍利。至心求者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舍利當為起塔。如其虛妄國有常刑 僧會對曰。舍利慈愍求即顯降。若無感者當以死期。何假王憲。乃請至七日至三七日。遂獲舍利。五色曜於天。吳主即置舍利鐵碪上。令大力者以鐵鎚擊而試之。當即碪鎚俱陷於地。舍利無損。吳主復置舍利剛炭火中。舍利光明從火而出。作大蓮花照曜宮殿。吳主敬信僧會一遵其法。即造建初寺。為舍利起七寶塔。其地名佛陀里。江東佛法自是興焉。起黃初三年至吳赤烏四年。凡二十年。從永平十年至吳赤烏四年。合一百七十年。康會是吳地僧之始。教是吳地法之初。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都鄉侯闞澤曰。漢明帝夢神。遣中郎蔡愔等向西域尋訪佛教。至今可有幾年。闞澤對曰。從漢永平十年至赤烏四年。合一百七十年。吳主曰。佛教入漢已久。何緣今始傳至江東。對闞澤曰。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南嶽道士褚善信正朝之次。與諸山觀道士褚信同上一表乞與西域法師迦葉摩騰竺法蘭等比校。爾時佛教初到洛陽。漢明帝始立白馬寺興聖寺。法師迦葉摩騰竺法蘭翻譯眾經。始從漢讀。道士未達正法深淺不知。上表乞與對驗。明帝許之。至正月十五日。在白馬寺門南嶽諸道士設壇。將所學法名靈寶經置壇上。放火焚之。當時以正法力故。道士書典悉從火化無有遺者。復作種種伎術。施用無効。諸道士等皆大慚恥。南嶽褚善信費叔才等在會中自憾而死。自餘道士。明帝勅放還嶽。其時不預蘭法師說法者不得出家。爾時無人流布。後遭漢政凌遲兵戈不息。是以佛法一百七十年中而不通。今遇法師僧會入來教化。江東始得興行。吳主曰。孔丘老子二家得與佛道比對以不。闞澤對曰。臣建安年中。在洛陽遊學。曾入法舉寺禮拜。得遇法師。惠鏡垂照講大乘經。臣聞法愛樂。當時遂憑法師在寺。得聽法音首尾向三年。臣審知佛是無上法王。眾聖所歸。教加一切哀含萬像。深同巨海不簡細流。明同日月不嫌星燭。會觸即化遇物斯乘。天上人中自然尊大。縱使天有普覆之功。地有能載之力。皆是諸佛建立使之然也。臣又尋魯孔丘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制作經典。訓獎周世。教加來葉。師儒之風。澤潤今古。亦有逸民如許成子廣成子原陽子列子老子莊子等百家諸子書皆修身翫習。放暢山谷縱大其心。學歸淡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世化民之風。是以古人將為滯陷。蓋此之謂。至漢景帝。考諸百家。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內外明達。改子為經始立道學。勅訓朝野令諷誦焉。若將孔老二家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明矣。
吳主曰。仙有靈寶之法。何如。
闞澤對曰。靈寶者。一無氏族可憑。二無成道處所。教出山谷。無所知也。直是山居濫說。非聖人所制。吳主善答之曰。公學博精通覽無不悉。宜加太子太傅令領侍中尚書令如故。案後涼書。秦主符堅建元十九年。遣征西將軍酒泉公呂光西討龜茲國。得沙門鳩摩羅什。是龜茲國大承相之長子。呂光至涼州。聞秦主姚萇所害光遂稱帝涼治姑臧。羅什在涼州譯出大華嚴經。以自翫適至秦主姚萇子興弘始二年。至長安譯出眾經。佛法爾時大盛。當晉大興三年。安北涼州沮渠蒙遜永和二年。有沙門曇摩讖。是天竺國人。至涼州譯出眾經。至持地六度不譯戒品。謂漢地人不能持戒。隱如不譯。時有比丘披讀經文怪無元戒品。遂即行道心專求。夜夢見一道人授戒本與。比丘得戒誦持。至明。告讖曰。昨夜夢中見有法師授我戒品。恐有所忘。願與正之。讖即令比丘誦之。與本無異。讖曰。善哉善哉。大德。吾恐漢地人不能持戒。不復譯之。今大德求如得者。漢地必有持者。戒品從此流行。當晉隆安四年。自此以後。年年西國沙門傳法來者眾。非記可盡。論營記。元魏正光元年歲次庚子七月。明帝加元服大赦。二十三日請僧尼道士在佛殿前設齋。齋訖。帝語侍中劉騰。宣 勅。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
爾時諸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法師曇謨最對論 帝問曰。佛與老子同時以不 姜笑對曰。老子西入化胡。以充侍者。明是同時 法師問曰。何以知之 姜斌對曰。案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
法師問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始生。周何王幾年西入 姜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在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鄉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周簡王即位四年丁丑之歲。事周為守藏吏。當周簡王即位十三年丙戌之歲。遷為太史。當周敬王即位元年庚辰之歲。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此足明矣。
法師對。曰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歲次甲寅四月八日生。當周昭王四十二年歲次壬申十九出家。當周穆王二年歲次癸未三十成道。當陽化世四十九載。當周穆王五十二年歲次壬申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今計佛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至周定王三年老子始生。生已年八十五。至周敬王元年。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入。據此則年月日懸殊不同。鄙夫一何闇說。輒言佛為侍者。豈不高岸為谷小乃謬乎。姜斌曰。案開天之文。李柱史西入化胡佛為侍者。亦應不謬。法師輒拒此事。恐理未安。法師對曰。夫佛者法王也。故能降靈兜率生出王宮。萬福圓備億善臻集。普化三千均濟六道。行即金花捧足。坐即百寶蓮臺。出則帝釋前驅。入則梵王侍後。左輔密跡以斷邪偽為効。右有金剛以滅邪魔為功。無央菩薩以充法子。無量聲聞以為聖眾。護世四王朝夕覲省。天龍八部曉夜奉接。天樂懸空如雲。天化散落如雨。師子一吼外道歸真。法鼓自鳴邪魔從正。何得與周藏吏以為侍者。若周柱下史有法王子之量。應在周世如現神通。何有避世西逃方能化物。若也柱史能化其時。周德雖曰衰微。仍承文武成康之風。柱史既乃周世五王。何不加之以神變。顯之以法藥。若能此者如風在草色正自由。何用潛逃於西遠化胡俗。況法王柱史相去四百二十餘年。今言同時。特為侍者。此亦誤之太甚。深可悼焉。仁者既有開天之說。此狂簡斐然文章。何足依信。
姜斌曰。若生當昭王滅周穆王。出何文記。
法師對曰。出周書異記。并出漢書法本內傳。並有明文。當今君子故應覽見。不能為君一人對眾更說。
姜斌曰。孔子既是制法聖人。當時於佛何得逈無一言記 法師對曰。真是仁者不識同於管闚覽不弘廣。何得輒謗孔子於佛逈無一言記。仁者若不相信。孔子自有三備卜經。佛之出世在中備。仁者善自披究足得開曉。
姜斌曰。孔子聖人不言如志。何假卜乎 法師曰。唯佛是聖人之法王四生上首。遠視一切眾生前後二際吉凶終始。不假卜觀視若掌中。自餘聖人雖曉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 爾時明帝即遣中尚書又宣勅。道士姜斌論無宗旨。復云。開天經言老子說者。問姜斌。此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孰與。姜斌對曰。臣亡師道士張祥邊得。
帝曰。經在何處。姜斌對曰。在觀。遣中書侍郎魏取尚書祖瑩等。就觀取得經將來。帝遣文武官尚書郎已上議當太尉公蕭琮太府李寔衛尉卿許百桃吏部尚書邢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百七十人。讀訖云。老子止著五千文。西隱流沙更無言說。此書虛妄。專言老子化胡說十二部經。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 帝謂道士曰。卿等比來專學此法。何名求道。諸道士對曰。臣等並無此書。今日始聞姜斌所說 帝即遣中書郎邢子才黃門侍郎楊寬等向觀重搜諸房。搜訖盡無此書 帝曰。姜斌道人罪合極刑付獄斬決。爾時廷尉卿元超。領斌將出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諫曰。陛下新赦恩宥天下。今復建齋以啟多福 勅令論議開暢鳳猷。姜斌雖可語無宗旨得沾案會。今 陛下從天怒之威。就案法之中。如欲戮人恐不當天意。
帝曰。弟子謹案經云。佛在因中作國王時。殺五百婆羅門不犯戒律。今姜斌開天之說。此即妖書惑亂朝廷。今不斬決誤後不少 法師極諫。姜斌免死。配徙馬邑。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