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2部大正藏第53册P0269 法苑珠林 (100卷) 〖 唐 道世撰〗.txt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No. 2122
法苑珠林序
朝議大夫蘭臺侍郎隴西李儼字仲思撰
自夫六爻爰起八卦成列。肇有書契。昭乎訓典。鳳篆龍圖。金簡玉字。百家異轍。萬卷分區。雖理究精微言殫物範。而紀情括性。未出於寰中。原始要終。詎該於俗外。亦有藏史之說。園吏之談。寶經浮誕。錦籍紆怪。同鏤氷而無成。若書空而匪實。與夫貫華妙旨寫葉玄詞。二乘之宏博。八藏之沈祕。競以淺深。較其優劣。亦猶蟻垤之小。比峻於嵩華。牛涔之微。爭長於江漢。夫其顯了之義。隱密之規。解脫之門。總持之苑。前際後際。並契真如。初心末心。咸歸正覺。導迷生於慾海。情塵共心垢同消。引窮子於慈室。衣寶與髻珠雙至。化溢恒沙之境。功被微塵之劫。大哉至矣。不可得而稱焉。洎偕兩徵周。佩日通漢。蔡愔西涉。竺蘭東遊。金口之詞。寶臺之旨。盈縑積籀。被乎中域。而卷軸繁夥。條流深曠。實相真源。卒難詳覽。暨我皇唐造物聖上君臨。玄教聿宣。緇徒充合。傳輝寫液。照潤區宇。梵響讚音。喝咽都甸。弘宣之盛。指喻難極。屬有西明寺大德道世法師字玄惲。是釋門之領袖也。幼嶷聚砂。落飾綵衣之歲。慈殷接蟻。資成具受之壇。戒品圓明。與吞珠而等護。律義精曉。隨照鏡而同欣。愛慕大乘。洞明實相。爰以英博。召居西明。遂以五部餘閑。三藏遍覽。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雖雅趣佳詞。無足於博記。所以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瞻蔔。以類編錄。號曰法苑珠林。總一百篇。勒成十帙。義豐文約。紐虞氏之博要。跡宣道鏡。晞祐上之弘明。其言以美。其道斯著。舉至賾而無遺。包妙門而必盡。但文繁則情墮。義略則寡聞。不欲虛搆浮詞。假盈卷軸。以事不可却。文翰似多。披覽日久。還知其要。故於大唐總章元年。歲在執徐。律惟沽洗。三月三十日。纂集斯畢。庶使緝玄詞者。探卷而得意珠。軌正道者。披文而飲甘露。繹之以知微。觀之而覩奧。與環景而齊照。將旋穹而共久。
法苑珠林卷第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劫量三界日月六道千佛敬佛敬法敬僧致拜福田歸信士女入道慚愧獎道說聽見解宿命至誠神異感通住持潛遁妖怪變化眠夢興福攝念發願法服燃燈懸幡香華唄讚敬塔伽藍舍利供養受請輪王君臣納諫審察思慎儉約懲過和順誡勗忠孝不孝報恩背恩善友惡友擇交眷屬校量機辯愚戇詐偽墮慢破邪富貴貧賤債負諍訟誣謗祝術祭祀占相祈雨園菓漁獵慈悲放生救厄怨苦業因受報罪福欲蓋四生十使十惡六度懺悔受戒破戒受齋破齋賞罰利害酒肉穢濁病苦捨身送終法滅雜要傳記
劫量篇第一(劫災有二一小二大)
初明小三災(此有六部)述意部疫病部刀兵部飢饉部相生部對除部
述意部第一
夫劫者。蓋是紀時之名。猶年號耳。然則時無別體。約法而明。所以聖教弘宣多所攸載者。雖非理觀之沖規。亦懲勸之幽旨也。若迺涉迷津於曩識。微塵之數易窮。返覺路於初心。僧祇之期難滿。此迷悟之異也。自有無間獄中等芥城。而限命先行。天上儔衣石。以受形。此善惡之殊也。至若娑婆世界。謂俄傾為百齡。袈裟剎土將永劫以浹日。斯染淨之別也。統而言之。不過大小。大小之內各有三焉。大則水火風而為災。小則刀饉疫以成害。是知六年華觀。終焚煬於沈灰。千梵瓊臺。卒漂淪於驟雨。加復診候無徵。雩祈失効。霜戈接刃。星劍交鋒。酷毒生人崩亡殆盡。恐三界而未悟。嗟六道而悲夫。
疫病部第二
依智度論。云何名為劫。答曰。依西梵正音名為劫簸颰陀。劫簸者(亦名劫波。秦言分別時節)颰陀者(秦言善有亦名為賢以多賢人出世故名賢劫也)。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佛世尊說。一小劫者。名為一劫。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四十小劫者亦名一劫。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云何一小劫名為一劫。是時提婆達多比丘住地獄中。受異熟業報。佛說住壽一劫。云何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先行天。二十小劫是其壽量。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眾天壽量。四十小劫。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如大梵天壽量。六十小劫。佛說住壽一劫。云何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說劫中世界經云。二十小劫壞。次經二十小劫壞已空。次經二十小劫起成。次經二十小劫起成已住。是二十小劫起成已住者。幾多已過幾多未過。八小劫已過。十一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此第九一劫。幾多已過幾多未來。未來定餘六百九十年在(至梁末己卯年翻此經為斷)是二十小劫中間。有三小災次第輪轉。一疾疫災。二刀兵災。三饑饉災(此三小災諸經論列名前後不同。若依長阿含中阿含起世等。初列刀兵次列饑饉後列疫病。若依俱舍毘曇婆沙論等。初列刀兵次列疫病後列饑饉。若依瑜伽對法論等。初列饑饉後列刀兵。若據年月長短次第依瑜伽對法論者是也)今且依立世阿毘曇論云。此即第九中。即當第三災。此劫由饑饉故盡。佛言。是二十小劫世界起成。得住中第一劫。小災起時有大疾疫。種種諸病一切皆起。剡浮提中一切國土。所有人民等遭大疾疫。一切鬼神起瞋惡心。損害世人。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矬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於其自量則八搩手。所可資食稊稗為上。人髮衣服以為第一。唯有刀仗以自莊嚴。是時諸人不行正法。非法貪著邪見等業日夜生長。諸惡鬼神處處損人。是時大國王種悉皆崩亡。所有國土次第空廢。唯有小郡縣是其所餘。相去遼遠各在一處。如是人者疾病困苦。無人布施湯藥飲食。以是因緣壽命未應盡橫死無數。一日一夜無量眾生疾病死。由行惡法。得是果報。於此中生。劫濁而起。捨命已後墮三惡道。時一郡縣次復荒蕪。唯少家在。相去轉遠各在一處。疾疫死者無人送埋。是時土地白骨所覆。乃至居家次第空盡。是時劫末唯七日在。於七日中無量眾生遭疫死盡。設有在者各散別處。時有一人合集剡浮提內男女。唯餘一萬留為當來人種。唯此萬人能持善行。諸善鬼神欲令人種不斷絕故。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人種不斷。過七日後。是大疫病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隨諸眾生飲食衣服。應念所須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安樂無病。譬如親愛久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共相携持不相捨離。是前劫人壽命十歲。後劫人民從其而生。壽命最長二十千歲。如此功德自然得成。與善法相應。身口意善。捨壽命後。生善道中。後天捨命還生人道。自然賢善戒品具足。捨壽已後更生天道。久久如是。初劫中間疫病窮盡。次第二劫來續二十千歲。是劫中間第一壽量。是人從前二十千歲人所生。神力自在資生具足。壽命四十千歲。人天道生久久如是。說名第二劫。中間第二壽量四十千歲。資生具足。壽命六十千歲。久久如是。說名第三劫。中間第三壽量六十千歲。從六十千歲至八十千歲。是時女年五百歲爾乃行嫁。是時諸人唯有七病。謂大小便利寒熱淫慾飢老等。如是時中。一切國土富貴豐樂。無有怨賊反逆盜竊。村落次比雞鳴相聞。耕種雖少收實巨多。衣服財寶稱意具足。安坐受樂無所馳求。壽命八十千歲時住阿僧祇年。乃至眾生未起十惡從起十惡。因此百年則減十歲。次復百年復減十歲。次第漸減至餘十歲。最後十歲住不復減。長極八萬短至十年。若佛不出世次第如此。若佛出世如正法住。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刀兵部第三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佛說一小劫者。名為一劫。如是同前。乃至八十小劫名大劫。中至二十小劫起成。住中第二小災起由大刀兵。人壽十歲時三毒邪見日夜生長。父母兒子兄弟眷屬互相鬪諍。何況他人。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或以瓦石刀仗互相怖畏。四方諸國互相伐討。一日一夜害死無量。如是過失自然而生。人行不善得是果報。於此中生劫濁而起。是時人家一時沒盡。縱有餘殘各各分散。是時劫末餘七日在。於七日中手執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殘害怖畏困死。是時諸人怖懼刀仗逃竄林藪。或度江水隱蔽孤洲。或入坑窟以避災難。或時相見仍各驚走恐怖失心。或時仆地。譬如麞鹿遭逢獵師。如是七日刀兵橫死其數無量。設有在者各散別處。時有一人合集剡浮提男女。唯餘一萬。留為當來人種。於是時中皆行非法。唯此萬人能行善法。諸善鬼神。欲令人種不斷絕故。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於劫中間留人種子自然不斷。過七日後。是大刀兵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隨諸眾生所須衣食。應念所須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相好還復。一切善法自然而起。清涼寂靜安樂無病。慈悲心起無惱害意。互得相見生喜樂心。譬如親愛久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共相携持不相捨離。從其十歲展轉行善。生人天中至二十千歲。乃至壽命八十千歲。住阿僧祇年。自外同前不煩重述。
饑饉部第四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從一小劫乃至八十小劫。住劫中第三劫小災起時。由大飢餓災欲起時。由天亢旱一切人民遭大疾疫。一切鬼神起瞋惡心。損害世人。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短小。或二三搩手。所食稊稗。人髮為衣猶為上服。刀仗自嚴不相恭敬。貧窮困苦愚癡邪見日夜生長。穀貴飢饉。舍羅柯行。見他資糧便往奪食。以此因緣餓死無數。一切眾生生劫濁中。自然而起。造作惡業。天不降雨四五年中。由大旱故覓生草菜尚不可得。何況米穀。一切禽獸悉取食之。於一日一夜飢餓死者其數無量。郡縣空盡。唯少家在。相去轉遠。不行正法三毒轉盛。貧窮困苦口夜相應是時六七年間。天不降雨。由大旱故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飯食。是劫中間唯七日在。一日一夜餓死無數。縱有在者各散別處。時有一人合數剡浮提內男女大小共一萬人。留為當來人種。人能行善。諸善鬼神。欲令人種不斷絕故。擁護是人。以好滋味令入毛孔。以業力故。人種不斷。過七日後。是飢餓一時息滅。一切惡鬼皆悉捨去。所須衣食。天即雨下。陰陽調和。美味出生。身形可愛相好遂復。一切善法自然而起。清涼寂靜安樂無病。慈悲入心無惱害意。譬如親愛久不相見。忽得聚集生喜。樂心。共相携持不相捨離。從於十歲展轉行善。生人天中。壽命長遠。至二十千歲乃至八十千歲。自外法因並同初述(依立世中。三災各經七日。若依餘經論說飢饉七年七月七日疫病七月七日刀兵極經七日)故瑜伽論云。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珠。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飢儉故。有情之類亡沒殆盡。如此儉災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息。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疫氣瘴厲。災橫熱惱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終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方乃得過。
相生部第五
依中阿含經云。過去有輪王出世。名曰頂生。奉持齋法修行布施。國中貧者出財用給。後經多時。然國中有貧窮者。不能出物用給恤乏。人轉窮困。因窮便盜他物。其主捕伺收縛。送詣剎利頂生王所。白曰。天王。此人盜我物。願天王治。王問彼人曰。汝實盜耶。彼曰。實盜。所以者何。以貧困故。若不盜者便無自濟。王即出財而給與之。語盜者曰。汝等還去後莫復作。由斯之故人作是念。我等亦應盜取他物。於是各競行盜。是謂因貧無物不能給恤。故人轉窮困因盜滋甚。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八萬歲。子壽四萬歲。彼人壽四萬歲。時有人復盜送王。王聞已便作是念。若我國中有盜他物。更出財物盡給與者如是竭藏盜遂滋甚。我今寧可作極利刀。若我國中有偷盜者。便收捕取坐高標下斬截其頭。作此念已便勅行之。於後彼人効此利刀。持行劫物。捉彼物主截斷其頭。因貧盜甚刀殺轉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四萬歲。子壽二萬歲。人壽二萬歲時。時彼盜者便作是念。王若知實。或縛鞭我。或擯罰錢。或貫標上。我寧妄言欺誑王耶。念已白王。我不偷盜。是為因貧無物。不能給恤盜殺轉增。便妄言兩舌。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二萬歲。子壽一萬歲。人壽一萬歲時。人便嫉妬邪婬轉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一萬歲。子壽五千歲。人壽五千歲時。三法轉增。非法欲惡貪邪法。故父壽五千歲。子壽二千五百歲。人壽二千五百歲時。復三法轉增。兩舌麁言綺語。故彼壽轉減形色轉惡。故父壽二千五百歲。子壽千歲。人壽千歲時。一法轉增。邪見是也。因一法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父壽千歲。子壽五百歲。人壽五百歲時。彼人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門梵志。不行順事。不作福業。不見後世罪。故父壽五百歲。子壽二百五十歲。或二百歲。今若長壽。或壽百歲。或不啻者。佛復告比丘曰。未來久時。人壽十歲。女生五月即便出嫁。人壽十歲時。有穀名稗子。為第一美食。如今糠糧以為上饌。所有蘇油鹽蜜甘蔗一切盡沒。唯行十惡業道者為人所敬。都未有善。母於其子極有害心。子亦於母極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相向有賊害心。猶如獵師見彼鹿已極有害心。人壽十歲時。乃有七日刀兵劫盛。彼若捉草即化成刀。若捉樵木亦化成刀。以此刀兵各各相殺。彼於七日刀兵劫過七日便止。爾時亦有人。生慚恥羞愧厭惡不愛。彼人七日刀兵劫時。便入山野在隱處藏。過七日已則從山野於隱處出。更互相見生慈愍心極相愛念。猶如慈母唯有一子。與久離別遠來相見。極相愛念便作是語。諸賢我今相見令得安隱。我等由坐生不善心令親族死盡。我等寧可共行善法離斷殺業。行善法已壽便轉增形色轉好。壽十歲人生子壽二十。壽二十人復作是念。若求善者壽色轉好。我等應可更增行善共離不與取。行是善已壽便轉增。人生子壽四十歲。復離邪婬。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八十歲。復離妄言。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百六十歲。壽百六十已。復離兩舌。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三百二十歲。復離麁言。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六百四十歲。復離綺語。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二千五百歲。復離貪疾。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五千歲。復離瞋恚。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一萬歲。復離邪見。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二萬歲。復離非法欲惡貪行邪法。我等寧可離此三惡不善法。行是善已壽色轉好。人生子壽四萬歲。壽四萬歲時。孝順父母。尊重恭敬沙門梵志。奉行順事。修習福業。見後世罪。行是善已。人生子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豐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女年五百歲乃當出嫁。唯有七病。寒熱大小便利婬欲飢渴老等。更無餘患。時有王名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四天下。七寶千子具足。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統領大地乃至大海。不以刀仗。以法教令令得安樂(餘有疾病飢饉作法延促並皆同前)。
對除部第六
依新婆沙論云。然有聖言說彼對治。謂若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菓。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疫病災起。若能以一團食施諸有情。於未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時。問如是三災餘洲有不。答無根本災而有相似。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此說二洲。北拘盧洲亦無罪業而生彼故。又彼無有瞋增盛故。
述曰。眾生固執無思悛革。慳貪嫉妬惡業逾盛。所以人情嶮阻凶毒㳂流。令入末法人物俱惡。所有依正兩報致令日夜衰耗。故付法藏經云。阿恕伽王自為僧行食。時賓頭盧用蘇澆飯。阿恕伽王白言。大聖。蘇性難消能不為疾。尊者答曰。不為患也。何以故。佛在時水與今蘇等。是故食之終不成病。爾時尊者。欲驗斯事使手入地下至四萬二千餘里。即取地肥而示於王。王今當知。眾生薄福。肥膩之味皆流入地。是故世間福轉衰滅。王供養已歡喜而退。良由世尊鞱光未盈百年尚有斯徵。況今向有二千。豈有精味。故瑜伽論云。三災起時。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壽量衰損者。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謂其身量極至一搩手。或復一握。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謂蘇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
第二大三災(此有四部)時量部時節部壞劫部成劫部
時量部第一
依新婆沙論云。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合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減。後一唯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故對法論云。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也。
時節部第二
依奘法師西國傳云。陰陽歷運日月旋璣。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時極短者謂之剎那也。如新婆沙論云。彼剎那量。云何可知。有作是言。依施設論說。如中年女緝績毳時。抖擻細毛不長不短。齊此說為怛剎那量。彼不欲說毛縷短長。但說毳毛從指開出。隨所出量是怛剎那。問前問剎那。何緣乃引施。設說怛剎那量。答此中舉麁以顯於細。以細難知不可顯故。謂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十五百千剎那。此五蘊一晝一夜。經於爾所生滅無常。有說。此麁非剎那量。如我義者如壯士彈指頃。經六十四剎那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掣斷眾多迦尸細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剎那。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執挽眾多迦尸細縷。有一壯夫以至那國百練剛刀捷疾而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剎那。有說。猶麁非剎那量。實剎那量世尊不說。如世尊說。譬如四善射夫。各執弓箭相背攢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來語之曰。汝等今可一時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墮。於意云何。此捷疾不。苾芻白佛。甚疾世尊。佛言。彼人不及地行藥叉。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藥叉。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眾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二輪。二輪捷疾不及堅行天子。此薄日月輪車者。此等諸天展轉捷疾。壽行生滅捷疾於彼。剎那流轉無有暫停。由此故知。世尊不說實剎那量。問何故世尊不為他說實剎那量。答無有有情堪能知故。又依安般經云。於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又仁王經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一剎那中復有九百生滅。又菩薩處胎經云。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微識中皆令得度。又毘曇論。合有十二重。一名剎那。二名怛剎那。三名羅婆。四名摩睺羅。五名日夜。六名半月。七名一月。八名時。九名行。十名年。十一名雙。十二名劫。一剎那者翻為一念。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翻為一瞬。六十怛剎那為一息。一息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摩睺羅。翻為一須臾。三十摩睺羅為一日夜。計有六百三十八萬剎那。僧祇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日極長時晝有十八夜有十二。極短時晝有十二夜有十八春秋分便等。又智度論云。晝夜六分有三十時。春秋分時晝夜各十五時。餘時增減。五月晝時有十八夜有十二。十月夜時有十八晝有十二。依奘法師西國傳云。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白前黑後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日游在內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一歲。又分一歲以為六時。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依論計之。十五夜為半月。兩半月為一月。三月為一時。兩時為一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兩行為一年。二年半為一雙。此由閏故。以閏月兼本月。此謂月雙非閏雙也。若以五年兩閏雙者。二年半有一閏。豈立隻乎。積此時數明劫有四種。一別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劫。從人壽十歲漸至八萬歲。經多時八萬歲。又漸減至十歲。為一別劫。對餘總故名為別也。若以事格量。依雜阿含經云。一由旬城高下亦爾。滿中芥子百年取一。芥盡劫猶不盡。案此即為別劫也。若據大劫。即以八十由旬城為量也。樓炭經云。以二事論劫。一云有一大城東西千里南北四千里。滿中芥子百歲諸天來下。取一芥子盡劫猶未盡。二云有一大石方四十里。百歲諸天來下。取羅縠衣拂石盡劫猶未窮。此亦應是別劫也。第二有成劫四十壞劫亦爾。所以然者。世間成時二十別劫。住時二十別劫。壞時二十別劫。空時二十別劫。此中以住合成以空合壞。故各四十別劫。總此成壞合有八十別劫。為一大劫。若更舒之別有六劫。一別。二成。三住。四壞。五空。六大。若更來之則有三劫。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小則別劫。中則成壞。隨一大則總成與壞。欲界中壽一劫是小劫。初禪三天壽劫是中劫。二禪已去壽劫是大劫。外國俗算有六十位。過此已後不可數故。名阿僧祇。此數年為劫數。一至六十位名阿僧祇劫。此是大劫量也。故智度論經云。以百由旬城為量。百年取一芥。故喻以迦尸羅天衣。百年一拂。百由旬石為量者。此並格量大劫也。即案索訶世界(舊云娑婆世界)一大劫中千佛出世。尋夫劫波之號。不可以時數之。故以假石芥城等。准為一期之候。即約前中具含成住壞空等四劫也。如前從十歲增至八萬。復從八萬復至十歲。經二十返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成劫。以年算之則經八千萬萬億百千八百萬歲也。止一為小劫矣。今成劫已過入住劫來。復經八小劫。釋迦牟尼如來於住劫中當第四佛。尚餘九百九十六佛。於後續次而出。
依奘法師西國傳云。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舊云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運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裁唯十六里。故毘曇論。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一弓長八尺。五百弓長四百丈。四百丈為一拘盧舍。一里有三百六十步。一步有六尺。合有二百一十六丈為一里。二里有四百三十二丈。計前五百弓有四百丈為一拘盧舍。猶欠三十二丈不滿二里。計一拘盧舍減有二里。計八拘盧舍減十六里為一由旬。若依雜寶藏經。一拘盧舍有五里。計毘曇八拘盧舍為一由旬。合有四十里。
壞劫部第三
依長阿含經云。三災上際云何。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為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為際。三災欲起時。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時有人得第二禪者。即勇身上昇於空中。住聖人道。天道梵道高聲唱言。諸賢當知無覺無觀第二禪樂人。聞此聲已即修無覺無觀。身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無覺無觀。得生光音天。畜生餓鬼阿須倫乃至六欲。皆生光音天爾時先地獄盡。後畜生盡已。次餓鬼阿須倫乃至他化自在天盡已。然後人盡無有遺餘。此世敗壞乃成為災。又順正理論云。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置他方獄中。由此準知傍生鬼趣。時人身內無有諸蟲與佛身同。若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並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東西二洲例此應說。北洲命盡生欲界天。由彼鈍根無離欲故。生欲界天已靜慮現前轉得勝依。方能離欲。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為人趣已壞。若諸天趣欲界六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世中。爾時名為欲天已壞。如是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淨。乃至梵世中有情都盡。如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方世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業盡。於此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竭眾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爐。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說。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猛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餘災亦爾。如應當知。如是始從地獄漸減。乃至器世界盡總名壞劫。又觀佛三昧經云。天地始終謂之一劫。劫盡壞時火災將起。一切人民皆背正向邪競行十惡。天久不雨所種不生。依水泉原乃至四大駛河皆悉枯竭。久久之後風入海底。取日上大城郭。於須彌山邊置本道中(長阿含經云。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安日道中。乃至七日次第取之法用並然。雜心論云。劫滅之時有七日輪住遊乾陀山從彼而去。又說云。分一日為七日。又說云。從阿鼻地獄下出日。眾生業力致)一日出時百草樹木一時彫落。二日出時四大海水從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內。其水自然枯涸。三日出時四大海水千由旬。乃至七千由旬內水展轉消盡。四日出時四大海水深千由旬。五日出時四大海水縱廣七千由旬乃至竭盡(長阿含經云。五日出已其後海水轉深。猶如春雨後亦如牛跡中水。遂至涸盡不漬人軀也)六日出時此地厚六萬八千由旬。皆悉煙出。從須彌山乃至三千大千剎土。及八大地獄靡不燒滅。煙盡無餘。人民命終。皆依須彌山及六欲諸天。皆悉命終宮殿皆空。一切無常不得久住。七日出時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百千由旬。永無遺餘。山皆洞然。諸寶爆裂。煙焰震動至于梵天。一切惡道皆悉蕩盡。罪終福至。皆集第十五天上。十四天以下盡成灰墨。新生天子未曾見此。普懷恐懼。舊生天子各來慰勞。勿生恐怖。終不至此。人民命終生光音天。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行。或生他土。若生地獄。地獄罪畢亦生天上。若罪未畢復移他方。無日月星宿亦無晝夜。唯有大冥謂之火劫。火災果報致此壞敗。劫欲成時火乃自滅。更起大雲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是時此三千大千剎土。水遍其中乃至梵天。故瑜伽論云。又諸有情能滅壞業增上力故。及依六種所燒事故。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彼諸日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踰前四倍。既成七已熱遂增七。云何名為六所燒事。一小大溝坑。由第二日輪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輪之所枯竭。三無熱大池。由第四日輪之所枯竭。四大海。由第五日輪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輪之所燒然。即此火焰為風所鼓。展轉熾盛極至梵世。如是世界皆悉燒已。乃至灰墨及與餘影皆不可得。從此名為器世間已壞。滿足二十中劫。如是壞已復二十中劫住。
云何水災。謂過七火災已於第二靜慮中有俱生。水界起壞器世間猶水消鹽。此之水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如是沒已復二十中劫住。云何風災。謂七水災過已復七火災。從此無間於第三靜慮中有俱生。風界起壞器世間如風乾支節。復能消盡。此之風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從此壞已復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說世間已壞。又依順正理論云。此水火風三大災起逼有情類。令捨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有說。如是七日輪行猶如雁行分路旋運。有說如是。七日輪行上下為行分路旋運。中間各相去五千踰繕那。次水災興由降瀑雨。有作是說。從三定邊空中歘然。雨熱灰水。有餘復說。從下水輪起湧沸水上騰漂浸。決定義者即此邊生。後風災興由風相擊。有作是說。從四定邊空中歘然飄擊風起。有餘復說。從下風輪起衝擊風上騰飄鼓。此決定義。準前應知。三災起時云何次第。要先有問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有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水風災起皆次火災。自水風災必火災起。故災次第理必應然。何緣七火方一水災。極光靜天壽勢故。謂彼壽量極八大劫。故至第八方一水災。由此應知。要度七水八七火後乃一風災。由遍淨天壽勢力故。謂彼壽量六十四劫。故第八八方一風災。如諸有情修定漸勝。所感異熟身壽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故毘曇論偈云。
七火次第過 然後一水災
七七火七水 復七火後風
又對法論云。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又雜心論。問何故壞劫不至第四禪。答淨居天故。彼無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數滅故。若彼住經壞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處故。內擾亂非故。若彼地內有擾亂者則外有災患。彼初禪內有覺觀。火擾亂故。外為火災燒。第二禪內喜水擾亂故。外為水災所漂。第三禪內有出入息風擾亂故。外為風災所壞。問第四禪未曾有擾亂者。何得不常。答剎那無常所壞故。第四禪地不定相續。隨彼天生宮殿俱起。若天命終彼亦俱沒耳。◎◎
成劫部第四
依起世經云。爾時復經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日月。時起大重雲。乃至遍覆梵天世界。既遍覆已注大洪雨。其滴甚麁。或如車軸。或復如杵。經歷百千萬年彼雨水聚漸漸增長。乃至天所住世界其水遍滿。然彼水聚有四風輪之所住持。何等為四。一名為住。二名安住。三名不墮。四名牢主。彼雨斷已復還自退。下無量百千萬億由旬。當於爾時四方一時有大風起。其風名為阿那毘羅。吹彼水聚混亂不停。水中自然生大沫聚。大風吹沫擲置空中。從上造作梵天宮殿。微妙可愛七寶間成。所謂金銀琉璃玻[王*(利/(尒-小+(恭-共)))]赤珠硨磲碼碯。有斯梵天世間出生。彼大水聚復更退下無量百千萬億由旬。如前四方風起名阿那毘羅。由此大風吹擲水沫復成宮殿。魔身天牆壁住如梵身天無異。唯有寶色精麁異耳。如是次造他化自在天。展轉至夜摩天。六天次第具足如梵天無異精麁異耳。時彼水聚轉復減少。乃更退下無量百千億萬由旬。湛然渟住。彼水聚中四方浮沫水上厚六十八億由旬。周闊無量。大風吹沫復造須彌山四寶所成。復吹水上浮沫為三十三天七寶所成。又吹水沫。於須彌山半腹之間四萬二千由旬。為日月天子宮殿皆七寶成。以是因緣。世間便有七日宮殿安住現在。又吹水沫於海水上高萬由旬。為空居夜叉造玻[王*(利/(尒-小+(恭-共)))]宮殿城郭亦爾。又吹水沫於須彌山四面。各去山一千由旬。大海之下作四面阿脩羅城七寶莊嚴。又復大風吹水聚沫造作餘大寶山。如是展轉吹水沫過四大洲八萬小洲須彌山王。并餘一切大山之外周匝安置。名大輪圍山。高廣正等六百八十萬億由旬。牢固真實。金剛所成難可破壞。如是大風吹掘大地漸漸深入。乃於其中置大水聚湛然渟積。以此因緣便有大海。又起世經云。此大海水。何因緣故。如是鹹苦不堪飲食。此有三因緣。何等為三。一者從火災後經無量時。起大重雲彌覆凝住。後降雨滴注滿世界。彼大雨汁洗梵身天一切宮殿。次洗廣天宮殿。次洗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兜率天夜摩天宮殿洗已。洗彼宮時所有鹹辛苦味悉皆流下。次復洗須彌山及四大洲八萬小洲諸餘大山等。如是洗時浸漬流蕩其中。以是因緣令大海鹹不堪飲食。第二此大海水大神大身眾生在其中住。所有屎尿流出海中。以是因緣其水鹹苦不堪飲食。第三此大海水古昔諸仙曾所呪故。願海成其鹽味不堪飲食。以是因緣令大海鹹不堪飲食。又依順正理論云。所言成劫者。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世。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輪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天宮乃至夜摩天宮復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由有情力。謂光淨久集有情。天眾既多。居處迫迮。諸福減者應散居下。此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空宮殿中。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天。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成壞必最初。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立世阿毘曇論云。一切器世界起作已成。時二種界起長。謂地火兩界。風界起吹火界蒸鍊地界。風界恒起吹一切物使成堅實。既堅實已一切諸寶種類皆得顯現。如是多時六十小劫究竟已度。
又長阿含經云。此三及地為四災四劫。除地說三為大劫。唯未至第四禪。為淨居天故。無上地可生。即於彼處涅槃。亦不下生。非數滅故。變成天地。天地更始。了無所有亦無日月。地湧甘泉味如蘇蜜。時光音諸天。或有福盡來生。或樂觀新地。性多輕躁以指嘗之。如是三轉得其甜味。食之不已漸生麁肌。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後大黑風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須彌邊安日道中。遶須彌山照四天下。時諸人輩見出則歡見入則懼。自茲以後晝夜晦朔春秋歲數終而復始。劫初成時諸天來下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有自然地味猶如醍醐亦如生蘇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甞。遂生味著漸成摶食。光明轉減無復神通。食地味多者顏色麁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緣勝負故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惱。咄哉為禍。無復地味。又生地皮狀如薄餅。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地膚滅故。依增一經。又生自然地肥。味甘如蒲萄酒。
又樓炭經云。地肥不生更生兩枝蒱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兩枝蒱萄不生。更生糠米無有糠糩。不加調和備眾美味。眾生食之生男女形。又增一經云。時諸天子情欲意多者便成女人。故有夫妻之名。其後眾生婬慾轉增。遂夫妻共住。其餘眾生壽福行盡。後光音天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生。爾時造瞻婆大城乃至一切城郭。自然糠米朝刈暮熟。暮刈朝熟。刈後隨生。
又依中阿含經。米長四寸未有莖秆。時有眾生併取日糧。如是相學。乃至併取五日糠米。漸生糠糩。刈已不生遂有枯株。爾時眾生懊惱悲泣。各封田宅糠米以為疆畔。其眾自藏己米盜他田穀。無能決者。議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便有刀杖等物考楚殺戮。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由有田地致此諍訟。故各共減割以供給之。故選一人形貌尊雅甚有財德。請以為主。於是始有民主之號。田宅舍屋之名。天下豐樂不可具述。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愛子。人民敬主如子敬父。人壽大久豐樂無極。
又依順正理論云。初受段食故。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黑暗便生。日月眾星從茲出現。由漸耽味地味便隱。從茲復有地皮餅生。競耽食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麁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習力故便相瞻視。因此遂生非理。乃至由有劫盜過起。詮量眾內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護封為田主。因斯故立剎帝利名。大眾欽承恩流率土。故復名大王。未有多王。自後諸王此王為首。
又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云何為四。一時世間災漸起。壞此世時中間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二者此世間壞已中間空曠。無有世間長久逈遠。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時中間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壞。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是為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計量也。
頌曰。
百旬芥易盡 三災理自傾
石火無恒焰 電光非久停
飢窘自相噉 刀兵競相征
疫病無醫効 空勞怨苦聲
親慼無相救 殘害有餘情
遺文虛滿笥 徒欣富貴盈
太息波川迅 悲斯苦業縈
生滅恒敦逼 煎迫未安寧◎
法苑珠林卷第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三界篇第二(三界有二初明四洲二明諸天)
初明四洲(此有十部)述意部會名部地量部山量部界量部方土部身量部壽量部衣量部優劣部
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麁妙異容苦樂殊跡。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故涅槃喻之於大河。法花方之於火宅。聖人啟悟息駕反源。超出三有漸逾十地也。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合與時而作。數盈災起復歸于滅。所謂短壽者謂其長壽。長者見其短矣。夫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於是大千為法王所統。小千為梵王所領。須彌為帝釋所居。鐵圍為蕃牆之城。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總總群生於茲是宅。瑣瑣含識莫思塗炭。沈俗而觀。則迂誕之奢言。大道而察。乃掌握之近事耳。但世宗周孔雅伏經書。然辯括宇宙臆度不了。易稱玄天。蓋取幽深之名。莊說蒼天。近在遠望之色。於是野人信明謂旻青如碧。儒士據典謂乾黑如漆。青黑誠異乖體是同。儒野雖殊不知是一。然則俗尊天名而莫識實。豈知六欲之嚴麗。十梵之光明哉。嗟夫。區界現事猶莫之知。不思妙義固其已矣。竊惟方等大典多說深空。尋長含樓炭辯章世界。而文博偈廣卒難撿究。今簡要略用摽厥致耳。
會名部第二
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山外別有八山。圍如須彌山下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八山大海初廣八千由旬中有八功德水(依順正理論云。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也)如是漸小至第七山下。水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其外醎海廣於無際。海外有山即是大鐵圍山。四周圍輪。并一日月晝夜迴轉照四天下。名為一國土。即以此為量數至滿千鐵圍繞訖名一小千。復至一千鐵圍繞訖名為中千世界。即數中千復滿一千鐵圍繞訖名為大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頂各有萬億(舊云百億者錯算也)。
成則同成。壞則同壞。皆是一化佛所統之處。名為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梵本正音。名為索訶世界。依自誓三昧經。云娑訶世界者(漢言忍界。謂此土人物剛強難忍事故。立名號為忍)其佛號曰能仁。以別束廣名曰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欲界者欲有四種。一是情欲。二是色欲。三是食欲。四是婬慾。二色界有二。一是情欲。二是色欲。無色界有一情欲。初具四欲強色微故。云欲界。第二色界色強欲微。故號色界。第三無色界色絕欲劣。故名無色界(更依華嚴。辯三千大千世界。乃有多種不煩廣述也)。
地量部第三
依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又新翻菩薩藏經云。諸佛如來成就不思議智故。而能得知諸風雨相。知世有大風名烏盧博迦。乃至眾生諸有覺受。皆由此風所搖動故。此風輪量高三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雲風輪。此風輪量高五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瞻薄迦。此風輪量高十踰繕那。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吠索縛迦。此風輪量高三十踰繕那。又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去來。此風輪量高四十踰繕那。如是舍利子。次第輪上。六萬八千拘胝風輪之相。如來應正等覺。依止大慧悉能了知。舍利子。最上風輪名為周遍。上界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高量六十八百千踰繕那。為彼大地之所依止。其地量高六十八千踰繕那。舍利子。是地量表有一三千大千世界。又樓炭經云。此地深二十億萬里。下有金粟亦二十億萬里。下有金剛亦二十億萬里。下有水際八十億萬里。下有無極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里。此雖六重。前四是地輪。第五是水輪。第六是風輪。金光明經云。此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下有金沙。金沙正是金粟。下有金剛地。釋云。前風輪堅固不可沮壞。有大洛那力人以金剛杵擊之。杵碎風輪無損。大洛那力者。是第四梵王那羅延力。是佛身力。亦名那羅延風輪。風輪上次有水輪。水輪者。依立世經云。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減風輪三十八萬由旬。以眾生業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墮熟藏。又如倉貯米內外物持。水輪亦爾。外由有風持不散。如世間攢酪為蘇。此風力順轉。此水成金水。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既順成金水但厚八十萬由旬。所略三十三萬由旬皆屬金地。金地輪中從少向多。應厚十二洛沙。一洛沙有十萬由旬。此輪縱廣一等。
山量部第四
今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世尊皆垂化現。現生現滅導聖導凡。約一四天下。即以一日月所照臨處。以蘇迷廬山為中(唐云。妙高山。舊名須彌山。又曰迷留。亦云彌婁山。此皆訛略耳)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四寶所成。東面黃金。南面琉璃。西面白銀。北面玻[王*(黍-禾+利)]。在大海中亦深三百三十六萬里。據金輪上。如起世經云。須彌山下有八重山。初山名佉提羅。高四萬二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其須彌山佉提羅山二山之間闊八萬四千由旬。周匝無量。佉提羅山外有山。名曰伊沙陀羅。高二萬一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四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伊沙陀羅山外有山。名曰遊乾陀羅。高一萬二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二萬一千由旬周匝無量。遊乾陀羅山外有山。名曰善見。高六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相去一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善見山外有山。名曰馬半頭。高三千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六千由旬周匝無量。馬半頭山外有山。名曰尼民陀羅。高一千二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二千四百由旬周匝無量。尼民陀羅山外有山。名毘那耶迦。高六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一千二百由旬周匝無量。毘那耶迦山外有山。名斫迦羅(隋言輪圍。即鐵圍山是也)。高三百由旬。上闊亦爾。七寶所成。二山之間闊六百由旬周匝無量。上列諸山中間皆是海水。水皆有憂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牟陀華。奔茶利迦華等。諸妙香物遍覆於水。去斫迦羅山其間不遠。亦有空地。青草遍布。即是大海。於大海北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樹。身周圍有七十由旬。根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葉四面垂覆五十由旬。長阿含經云。其山空地中有大海水。名欝禪那。此水下轉輪聖王道。廣十二由旬。俠道兩邊有七重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交飾七寶所成。閻浮提地輪王出時。水自然去其道平現。去海不遠有山名欝禪山。去此山不遠有山名金壁。過此山已有山名雪山。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雪山中間有寶山高二十由旬。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頂上有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淨無穢。七寶砌壘。其池底金沙充滿。華如車輪根如車轂。華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池東有殑伽河。從牛口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池西有博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依奘法師西國傳。其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云無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晈鏡。十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屬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者訛也)遶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博叉河者訛也)遶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曰私陀河者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下地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也。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溫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閑異術。寶主之鄉無禮義重財賄。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人主之地風俗機慧仁義昭明。四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開其戶。日則東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數。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斯皆著之經。誥聞諸土俗。博閑今古詳考見聞。然則佛興西方法流東國。通譯音訛方言語謬。音訛則義失。語謬則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貴無乖謬矣。又起世經云。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於中止。佛言。何故名為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三患。唯阿耨達龍無有三患。云何為三。一者所有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有阿耨達龍無有此患。二者所有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此患。三者所有龍王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龍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此患。若金翅鳥王生念欲往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阿耨達者(秦言無惱)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金毘離。其城北有七黑山。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唱伎音樂之聲。山有二窟。一名為盡。二名善盡。天七寶所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從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又順正理論云。四洲之中唯贍部洲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諸最後身菩提薩埵。將登無上正等菩提。皆坐此座起金剛定。以無餘依及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座。又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風神。四者火神。此之四大。各共有之。故地神生惡見言。地中無水火風。時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語言。汝嘗生念言地中無水火風耶。曰地中實無水火風也。我時語言。汝勿生此念謂地中無水火風。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佛告比丘。我為彼地神。除其惡見示教利喜得法眼淨。水中有地火風。火中有地水風。風中有地水火。但初大多故偶得名也。
界量部第五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太醎海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一十二由旬半。出水亦然。廣亦如是。周迴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從剡浮提南際取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剡浮提中央取東弗于逮中央。三億六萬六百由旬。從剡浮提中央取西瞿耶尼中央。三億六萬六百由旬。從剡浮提北際取北欝單越北際。四億七萬七千五百由旬。從鐵圍山水際極西鐵圍山水際遙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迴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從此須彌山頂至彼須彌山頂邊。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中央至彼須彌山中央。十二億八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從此須彌山根至彼須彌山根。十二億三千十五由旬。如是義者佛世尊說(依長阿含經云。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西瞿耶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東弗于逮。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北欝單越。其地縱廣十千由旬)。
方土部第六
尋夫方志人別不同。總有二種。一凡二聖。若約方言之即有四種。所謂四天下人。若以住處言之。四天下中合有四千八處則有四千八種之人。若直案閻浮提一方言之。如樓炭經說。大國總有三十六人亦同之。若展別論則有二千五百小國。人亦同之。又一一國中種類若干。胡漢羌魯蠻夷楚越。各隨方土色類不同。未可具述。故樓炭經云。此南閻浮提種類差別合有六千四百種人。但總彰大數不別其名。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八大地獄也。第一北欝單越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北天下有欝單越國。其土正方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多有諸山浴池。華菓豐茂。無數眾鳥和鳴。地生軟草槃縈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師。軟若天衣。其地柔軟以足蹈地。地凹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無有高下。彼土四面有四阿耨達池。各縱廣百由旬。以七寶砌出四大河。廣十由旬。眾鳥和鳴。彼土無有溝坑荊棘株杌。亦無蚊虻毒蟲。地純眾寶。陰陽調柔四氣和順。百草常生無有冬夏。其土常有自然糠米不種自生。無有糠糩如白華聚。猶忉利天食眾味具足。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人功。其土有樹。名曰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彼諸男女止宿其下。復有香樹高七十里。華菓繁茂。其菓熟時皮破自裂自然香出。或高六十里五十里。小者五里。其菓熟時皮破自然出種種衣。或出種種嚴身之具。或出種種器。或出種種食。或戲河中有眾寶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游戲時。脫衣岸上。乘船中流娛樂訖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後出後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樂器調弦。並以妙聲和弦而行詣園娛樂。其土中夜阿耨達龍王數數時起清淨雲。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牛乳頃以八味水潤澤普洽。於中夜後淨無有翳空中清明。海出涼風微吹人身舉體快樂。其土豐熟人民熾盛。設須飲食以自然糠米著於釜中。以焰光珠置於釜下。飯自然熟珠光自滅。諸有來者自恣食之。其主不起飯終不盡。若其主起飯則盡賜。其飯鮮潔如白華聚。其味如天無有眾病。氣力充足顏色和悅無有衰耗。其土人身顏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許人。其人口齒平正潔白無間。髮紺青色無有塵垢。髮垂八指齊眉而止。不長不短。若其土人起欲心時。有熟視女人而捨之去。彼女隨往詣園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親母親骨肉中表。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親者樹則曲蔭。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捨去(立世阿毘曇論云。北洲人不索女不迎妻。不買不賣。若男子欲娶女時諦瞻彼女。若女欲羨男時亦須諦視男子。若不見視餘女報言。是人看汝即為夫妻。男不見女看餘男報言。是女看汝亦為夫妻。若自相見便即相隨其往別處。若多欲者一生之中數唯至五。其中品者或四或三。亦有修行至死無欲。彼人懷妊有惡食者耳)彼人懷妊七日八日便產。隨生男女置於四衢大交道頭捨之而去。有諸行人經過其邊出指含嗽。指出甘乳充遍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彼人命終不相哭泣。莊嚴死屍置四衢道捨之而去。有鳥名憂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方(依立世論云。其鳥啄屍將去。至山外而便噉食)又其土人大小便時地為開坼便利訖已地還自合。其土人民無所繫戀亦無蓄積。壽命常定死盡生天。彼人何故壽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壞命終生欝單越。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若有人能施沙門婆羅門。及施貧窮乞兒疾病困苦者。給其衣食乘輿華鬘塗香床榻房舍。又造塔廟燈燭供養。其人命終生欝單越。壽命千歲不增不減。其土不受十善。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是故彼人得稱為勝。於三天下其土最上。故秦言最上。立世論云。彼土人民悉皆白淨。人所莊飾。鬚髮翠黑恒如剃周羅。五日頭髮自然長。橫七指無有增減。順正論云。北俱盧洲。形如方座。四邊量等。面各二千。既說界方面各二千。已具其義。邊有二中洲。一矩婆洲。二憍抵婆洲。此二洲皆有人住。第二東弗于逮。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造天地經云。東方人物勝閻浮提人。彼土用綿絹共相市易。依長阿含經云。彼土人壽二百歲少出多減(樓炭經云。人壽三百歲也)飯食魚肉(立世論云。自不殺生。不令他殺。若有自死則食其肉)以穀帛珠璣共相市易。人有婚禮嫁娶(立世論云。東弗婆提人。其多欲者。一生之中其數至七。其中品者。或至五六。亦有修行至死無欲。東西二洲人唯無黑色。餘同剡浮提身有種種色。彼人頭髮莊飾剪前被後。上下兩衣著下竟上衣繞身而已)依順正理論云。東勝身洲。東狹西廣。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千。此東洲東邊。廣南洲南際。故東如半月。其洲邊有二中洲者。一提訶洲。二毘提訶洲。此二洲皆有人住。第三俱耶尼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西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滿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曰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經云。於彼樹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緣。名瞿陀尼。此云牛貨)人壽三百歲。以牛馬珠玉共相市易。人物亦勝閻浮提。立世論云。彼土人或自殺生或令他殺。生則食肉同剡浮提人。若眷屬死送喪山中燒屍棄去。或置水中。或埋土裏。或著空地。東西二洲大同剡浮提。婚禮亦同。其欲多者。一生之中數至十二。其中品者數成至十。亦有修行至死無欲。彼人莊飾並皆被髮上下著衣。依順正理論云。西牛貨洲圓如滿月。逕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其洲邊有二中洲者。一舍椃洲。二嗢怛羅漫里拏洲。皆有人住。第四閻浮提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有大樹王。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經云。於此樹下。有閻浮那檀金聚。高二十由旬。以此勝金出此樹下。名閻浮那樹金)復有金翅鳥王樹。名俱利睒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阿脩羅王有樹。名曰善盡。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樹。名曰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閻浮提人。人壽百歲。中夭者多。初十無知。二十少知猶未黠了。三十欲意盛。四十所行無端。五十所習不忘。六十慳著。七十體性遲緩。八十無榮飾。九十疾痛。百歲諸根衰耗經於三百冬夏春。三萬六千食中間。或有不具者。立世阿毘曇論云。剡浮提人衣服莊飾種種不同。或有長髮分為兩髻。或有剃落髮鬚。或有頂留一髻餘髮皆除。名周羅髮。或有拔除髮鬚。或剪髮剪鬚。或有編髮。或有被髮。或有剪前被後令圓。或有裸形。或著衣服。覆上露下。或露上覆下。或上下俱覆。或止障前後。此洲人民所食多種不可具述。婚禮市易現事可知。然論云。剡浮提人一生欲事無數無量。不同餘三洲人少欲。亦有修行至死無欲。依順正理論云。南贍部洲有邊洲。一名遮末羅洲。二名筏羅遮羅洲。此二洲中皆有人住。
身量部第七
依立世經云。閻浮提人命促至十歲時。身形短小。或長二搩手三搩手。於其自身則有八搩手。毘曇論云。閻浮提人至百歲時。身長三肘半。或長四肘(長阿含經云。長三肘或有不定者大低言之)弗婆提人長八肘。瞿耶尼人長十六肘。欝單越人長三十二肘。
壽命部第八
如毘曇說。閻浮提人壽命不定。有其三品。上壽一百二十五歲。中壽一百歲。下壽六十歲。其間中夭者不可勝數。且依劫減時說有此品。若據劫初壽命無量。或至八萬四千。依長阿含經。閻浮提人。人壽百二十歲。中夭者多。東弗于逮人。人壽二百歲(樓炭經云。人壽三百歲)。西俱耶尼人。人壽三百歲。北欝單越人。人壽千歲(餘三方人並有中夭者。唯北洲人定壽千年也)。
衣量部第九
依起世經云。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長七肘。闊三肘半。瞿陀尼人。弗婆提人。身衣與閻浮提等量。欝單越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上下七肘。阿脩羅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闊一由旬。重半起利沙(隋言半兩。餘經說阿脩羅大小不定。如毘婆質多阿脩羅。四倍高須彌山)。
優劣部第十
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拘耶尼人有三事勝閻浮提人。何等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閻浮提有三事勝弗于逮。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弗于逮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其土極廣。二者其土極大。三者其土極妙。閻浮提有三事勝欝單越。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欝單越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無所繫屬。二者無有我所。三者壽定千歲。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餓鬼趣。餓鬼趣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金翅鳥。金翅鳥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宮殿。閻浮提以上三事勝阿須倫。阿須倫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宮殿高廣。二者宮殿莊嚴。三者宮殿清淨。閻浮提人以上三事勝四天王天。復以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諸天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
◎諸天部第二(此別有二十二部)辯位部會名部業因部受生部界量部身量部衣量部壽量部住處部廣狹部莊飾部奏請部通力部身光部市易部婚禮部飲食部僕乘部眷屬部貴賤部貧富部送終部
辯位部第一
如婆沙論中說。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第一欲界十天者。一名干手天。二名持華鬘天。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總名忉利天攝)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初星宿及後四。此五居空。干手華鬘放逸四天忉利。此五在山。具如下第九住處說)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此大梵天無別住處。但於梵輔有層臺高顯嚴博。大梵天王獨於上住。以別群下於此。三天之中梵眾是庶民。梵輔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禪有其君臣民庶之別。自此已上悉皆無也)二禪之中有三天。一名少光天。二名無量光天。三名光音天。第三禪中亦有三天。一名少淨天。二名無量淨天。三名遍淨天。第四禪中獨有九天。一名福生天。二名福愛天。三名廣果天。四名無想天(此無想天亦無別所。但與廣果同階別處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種別名也)五名無煩天。六名無熱天。七名善現天。八名善見天。九名色究竟天(亦名阿迦膩吒天名色界合有十八天)第三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三界總有三十二種天也)問曰。未知此三十二天幾凡幾聖。答曰。二唯凡住。五唯聖住。自餘二十五天凡聖共住。所言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禪大梵天王。二是四禪中無想天中。唯是外道所居。問曰。何故此二唯凡住耶。答曰。為大梵天王不達業因。唯說我能造化一切天地人物。恃此高慢輕蔑一切聖人。故不與居。又無想天中唯是外道修無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無心之報。外道不達謂為涅槃。受報畢已必起邪見來生地獄。以是義故。一切聖人亦不生中也。所言五唯聖人居者。謂從廣果已上無煩無熱等五淨居天。唯是那含羅漢之所住也。縱凡生彼天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禪發於無漏起熏禪業。或起一品乃至五品。方乃得生。凡夫無此熏禪業故不得生也。若言那含生彼理則無疑。問曰。阿羅漢既是無生。何故亦云生彼天者。答曰。此應言欲界那含生彼而得羅漢。非謂先是羅漢而生彼也。自餘二十五天凡聖共居。不言可悉。若總據大小乘說。合有四天。故涅槃經云。有四種天。一世間天。二生天。三淨天。四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想非無想天。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會名部第二
第一四天王者。依長阿含經云。東方天王名多羅咤。此云治國主(智度論云提頭賴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不令侵害。南方天王名毘瑠璃。此云增長主(智度論名毘樓勒叉)領鳩槃茶及薜荔神。將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此云雜語主(智度論云毘樓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將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毘沙門。此云多聞主。領夜叉及羅剎。將護欝單越人。智度論云。天帝釋具依梵音應云提婆那因。釋迦者(秦言能也)提婆(言天)因(言主)合而言之。是能天主也。須夜摩天者(秦言妙善)兜率陀者(秦言妙足)須涅蜜陀者(秦言化樂)婆舍跋提者(秦言他化自在天也)梵天王名曰尸棄(秦言大頂別云大器)首陀婆天者(秦言淨居天。且依智度論逐要釋。此少多自外天。已上天名具如婆沙論為文煩故不可具錄也)中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䪺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復何因緣名富蘭陀羅。告曰。彼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故名富蘭陀羅。復何因緣故名摩訶婆。告曰。本為人時名摩伽婆。即以本為名。復何因緣故名娑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娑婆婆。復何因緣故名憍尸迦。告曰。本為人時為憍尸迦姓故。復何因緣故名舍脂鉢低。告曰。彼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后。復何因緣故名千眼。告曰。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復何因緣故名因提利。告曰。天帝於諸三十二天為主故。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得天帝釋。何等為七。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如經偈說。為天帝釋。
業因部第三
問曰。六趣之報造何業生。答曰。依智度論說。六趣之業不過善惡。各有三品。上者生天。中者生人。下者生四惡趣。若依此義。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別耶。若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善得生天趣具分定散三界差別。經云。復有十善能令眾生得欲界天報。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天報。此則欲界散善業也。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界天報。為修有漏十善與定相應。此則色界定善業也。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界天報。一者謂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入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一切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以是四業得無色界報。若爾此界何故不言十善業者。應言此界是無色報雜色而修遠離身口。是故據地但言四業不就十善也。然上來所說皆是如來分別業報因果相當不差異也。若依善戒經說。僧持二百五十戒。尼持三百七十八戒。亦是生天之業。故四分律偈云。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此據欲界天說。又如正法念經說。或因持戒不殺不盜不婬。由斯三善亦得生天。此亦生欲界天。因別時之說。然非局此三即得生天也。又如溫室經說。洒僧淨業亦得生天及上界報。此亦別時之意。非將洒僧散善得生上界。但是欲界天報。又如涅槃經說。慈母於恒河救兒。兒母俱死得生梵天。此是散心之慈。不以餘定善助。豈得生天。此但據遠因。非局散慈則得上生。亦如一聞涅槃不墮四趣。義亦如是。故正法念經云。若身不殺盜婬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持此七戒得生四天王天。若能持七種戒得生化生天。此有上中下。若持不殺戒得生四天王處。若持不殺不盜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婬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兜率陀天。受世間戒信奉佛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又長阿含經云。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使彼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彈琴人。名曰鹿牛。於拘薩羅國人間游行止息野中。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至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所。語鹿牛彈琴人言。阿舅阿舅。為我彈琴我當歌舞。鹿牛彈琴者言。如是姊妹我當為汝彈琴。汝當語我是何人何由生此。天女答言。阿舅且彈琴。我當歌舞於頌歌中自說所以生此因緣。彼人即便彈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
第一天女說偈歌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衣惠施
施衣因緣故 所生得殊勝
施所愛念物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香惠施
愛念可意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處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若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以食而惠施
可意愛念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 曾為人婢使
不盜不貪嗜 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節身 分餐救貧人
今見居宮殿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餘生時 為人作子婦
嫜嫗性狂暴 常加麁惱言
執節脩婦禮 卑遜而奉順
今見處宮殿 乘虛而遊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昔曾見行路 比丘比丘尼
從其聞正法 一宿受齋戒
今見處天宮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迴向中之最
爾時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而說偈言。
我今善來此 拘薩羅林中
得見此天女 具足妙天身
既見又聞說 當增修善業
緣今修功德 亦得生天上
說是語已此諸天女即沒不見。
受生部第四
第一四天王天受生者。依長阿含智度論等。四天王天皆有婚嫁。行欲如人然受化生。初生如二歲小兒在其膝上(依順正理論云。如五歲小兒別經云。男生坐母右膝女生坐母左膝上也)兒來未久便知飢渴。自然寶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中者青色。下者赤色。若渴寶器甘露漿。如食之色。飲不留停如蘇投火。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初生出時憶昔往業。戲已忘念。第二忉利天受生者。依毘耶婆仙人。問佛經云。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遊戲受樂。於樹林中行見彼天子天女同一處坐。心喜愛樂速生彼處。如線穿珠牽線珠走。不生異道。即於生時彼天婦女手華生。彼女見已自知有兒。即以此華授與夫言。若今得子可生歡喜。彼天見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二天心喜七日滿已長髮旋動。清淨無垢天衣具足。即彼天來生七日之中憶念我某處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業極生喜。喜生已則心欲得即便行。往詣彼處如醉象行。臂如象鼻洪圓纖長胸則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麁中身則細。行則庠審深心勇健。腰如弓弝背骨平直。兩髀洪滿如芭蕉樹。善知天法髭鬚短細天香甚香。爪甲赤薄身體香潔。無主莊嚴取以嚴身。天無病苦。於宮殿中次第漸行。見無主天女見天童子。一切悉來圍遶而住。作如是言。聖子善來。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久離夫主。獨有童子。我今年少。妙色具足。應相供養。乳若金瓶。面如蓮華開敷之色。如雲電行端正可喜。我是天女。今相供養奉給走使。此戲樂處。如是婦女而來近之奉給供養。彼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眾集處。有八萬四千柱。皆是眾寶所成。入者無諸惡觸蚊虻等過。亦無眠睡懈怠頻申等過。無量百千天女欲心戲笑。無有嫉心鬪諍等過。頰淨無垢如月鏡輪。天女之法以香彩色用點頰額以莊嚴面。天女詠聲共相娛樂。起世經云彼於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於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然而生。初生出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即在天子坐處膝邊隨一處生。若是天女即在天女兩股內生。既出生已彼天即稱是我兒女。初生之時以自業故得三種念。一自知從某處死。二自知今此處生。三知彼生。是此業果是此福報。作是念已。便思念食。即於其前有眾寶器。自然盛滿天須陀味種種異色。有眾寶器其須陀味色最白淨。若報中者其色稍赤。若福下者其色稍黑。彼天子以手把取天須陀味。內其口中。即漸消融如蘇置火。即自消融無復形影。若有渴時即於其前有天寶器盛滿天酒。隨福上中下白赤黑色。略說如前。入口消融亦同前說。飲食既訖身遂長大。麁細高下與舊男女等無有異。此諸天子天女等。身既充足各隨意趣。或詣園苑看其樹。自然種種衣服瓔珞華鬘飲食音樂低垂。隨取無量億數。諸天玉女在此園中未見如是。以業熟故。了了分明。憶宿世事如視掌中。由見天女迷諸色故。正念覺智此心即滅。既失前念著現在欲。口唯唱言。此等皆是。天玉女耶。天玉女耶。此則名為欲愛所縛。順正理論云。諸天初受生時。身量云何。且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圓滿。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為彼言詞同中印度。然不由學自解典言。
界量部第五
依起世經云。須彌山下別有三級諸神住處。其最下級縱廣正等六十由旬。其第二級縱廣正等四十由旬。其最上級縱廣正等二十由旬。皆有七重牆院。乃至諸鳥各出妙音莫不具足。此三級中皆有夜叉住。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天。又更一倍有兜率天。又更一倍有化樂天。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天。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天。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羅摩波旬諸宮殿。倍梵身天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上有遍淨天。倍遍淨天上有廣果天。倍廣果天上有不麁天。不麁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倍不麁天上有不煩天。倍不煩天上有善見天。倍善見天上有善現天。倍善現天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阿迦尼吒天已上更有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如是界分眾生居住。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此世界中所有眾生。生老病死墮是道中。至此不過。是名娑婆世界。無量剎土諸餘十方亦復如是。又立世阿毘曇論云。從剡浮提向下二萬由旬。是無間地獄。從剡浮提向下一萬由旬。是焰摩世間地獄處。此二中間有餘地獄(計亦有遠近此論不述也)從此向上四萬由旬。是四天王住處。從此向上八萬由旬。是三十三天住處。從此向上十六萬由旬。是夜摩天住處。從此向上三億二萬由旬。是兜率陀天住處。從此向上六億四萬由旬。是化樂天住處。從此向上十二億八萬由旬。是他化自在天住處。有比丘問佛。世尊。從剡浮提至梵處近遠如何。佛言。比丘。從剡浮提至梵處。甚遠甚高。譬如九月十五日月圓滿時。若有一人在彼梵處。放一百丈方石墜向下界。中間無礙。到於後歲九月圓滿時。至剡浮提地。無量光天復遠一倍。從無量光天至遍勝光天復遠一倍。從遍勝天至少淨天復遠一倍。從少淨天至無量淨天復遠一倍。從無量淨天至遍淨天復遠一倍。從遍淨天至無雲天復遠一倍。從無雲天至福生天復遠一倍。從福生天至廣果天復遠一倍。從廣果天至無想天復遠一倍。從無想天至善現天復遠一倍。從善現天至善見天復遠一倍。從善見天至不煩天復遠一倍。從不煩天至不燒天復遠一倍。從不燒天至阿迦尼吒天復遠一倍。而說偈言。
從阿迦尼吒 至剡浮提地
放大密石山 六萬五千年
五百三十五 中間若無礙
方至於剡浮
智度論云。譬如從色界初際下一丈石。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於地。◎
法苑珠林卷第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三界篇第二(諸天之餘)
◎身量部第六
依雜心論云。七極微塵成一阿耨池上塵。彼是最細。色天眼能見。及菩薩輪王得見。七阿耨塵為銅上塵。七銅上塵為水上塵。七水上塵為兔毫上塵。七兔毫上塵為一羊毛上塵。七羊毛上塵為一牛毛上塵。七牛毛上塵成一嚮游塵。七嚮游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虱。七虱成一穬麥。七穬麥成一指。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弓。去村五百弓為一拘屢舍。八拘屢舍。名一由旬故說偈言。
七塵成阿耨 七耨成銅塵
水兔牛毛塵 皆從於七起
故論中即以此拘屢舍用量天身。從四天王身乃至阿迦尼吒身。故婆沙論云。四天王身長一拘留舍四分之一。若依正法念經說。四天諸身其量脩短一同王身(毘曇亦同)如三十三天身長半拘留舍。帝釋身長一拘留舍。焰摩天身長一拘留舍四分之二(若言帝釋之身何以長焰摩天者如經說以其過去偏修恭敬業故得偏長也)兜率天身長一拘留舍。與帝釋等。化樂天身長一拘留及拘留舍四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身長一拘留舍半(欲界諸天身量如是)。
第二色界身量者。依毘曇論說。梵眾天身長半由延。梵福樓天長一由延。大梵天長一由延半。光天長二由延。無量光天長四由延。光音天長八由延。少淨天長十六由延。無量淨天長三十二由延。遍淨天長六十四由延。福慶天長百二十五由延。福生天長二百五十由延。廣果天長五百由延。無想天亦爾。無悕望天長千由延。無熱天長二千由延。善見天長四千由延。善現天長八千由延。色究竟天長萬六千由延。
第三無色界無形不可說(據大乘亦有細色。但經論略而不說)。
衣量部七
問曰。諸天衣服云何。答曰。如經說。六欲界六天中皆服天衣飛行自在。看之似衣光色具足。不可以世間繒綵比之。色界諸天衣服。雖號天衣其猶光明。轉勝轉妙不可名也。如起世經云。四天王天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闊半由旬。重半兩。三十三天身一由旬。衣長二由旬。闊一由旬。重半兩。夜摩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重半兩四分之一。兜率陀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闊四由旬。重半兩八分之一。化樂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闊八由旬。重半兩十六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闊十六由旬。重半兩三十二分之一。魔身諸天身長三十二由旬。衣長六十四由旬。闊三十二由旬。重半兩六。十四分之一。自此已上諸天。身量長短與衣正等無差。起世經云。欲界諸天衣服種種莊嚴不可具述。然化樂他化二天。所著衣服隨心大小。輕重亦爾。色界諸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如似天冠。無男女相形唯一種長阿含經云。忉利天衣重六銖。焰摩天衣重三銖。兜率陀天衣重一銖半。化樂天衣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銖。順正理論云。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如衣服。
壽量部第八
依阿毘曇論云。天壽量者。如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即用此日月歲數。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計人間日月九百萬歲。即是等活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等活地獄壽五百歲。計人間百歲為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三十三天壽千歲。計人間三億六百萬歲。即是黑繩大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黑繩地獄壽千歲。計人間二百歲。為焰摩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焰摩天壽二千歲。計人間十四億四百萬歲。即是眾合大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眾合大地獄壽二千歲。計人間四百歲。為兜率陀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兜率陀天壽四千歲。計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歲。即是呼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呼地獄壽四千歲。計人間八百歲。為化樂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化樂天壽八千歲。計人間二百三十億歲。即是大呼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大呼地獄壽八千歲。計人間一千六百歲。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計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歲。即是熱大地獄一日一夜。如是日月歲數熱大地獄壽一萬六千歲。計眾熱大地獄壽其半劫。無擇大地獄壽一劫。畜生趣極長壽亦一劫。如地持論。龍餓鬼等極長壽五百歲。
第二計色界壽命者。即用劫為量。初梵眾天壽命半劫。梵福樓天壽一劫。大梵天壽一劫半。少光天四劫。光音天八劫。少淨天十六劫。無量淨天三十二劫。遍淨天六十四劫。福愛天一百二十五劫。福光天二百五十劫。廣果天五百劫。無想天亦爾。無悕望天千劫。無熱天二千劫。善見天四千劫。善現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
第三計無色界天壽命者。空處天二萬劫。識處天四萬劫。無所有處天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劫。三界皆有中夭。唯欝單越。及兜率天最後身菩薩。及無想天。皆定壽命不說中夭。餘有中夭也。順正理論。此亦同。然北俱盧人於人趣福力最強。鈍根薄塵多諸快樂無攝受過。死必上生餘同前說。
問曰。此火劫起時上至初禪悉皆燒盡。何故論云。大梵天王得壽一劫半耶。答曰。此言一劫半者據積六十小劫為一劫半。不據大劫。若據水火風大劫說者。猶是一劫合成八十小劫。小中尚少二十小劫。與彼一劫半壽義不相違也。云何知然。如舊俱舍論名為別劫。立世阿毘曇論名為小劫。新俱舍論新婆沙論名為中劫。此三名別體唯是一。時量共等。如阿含經說。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乃至十歲。還從十歲復增至八萬四千歲。一上一下。爾許時分名一中劫量(別小亦同)若依俱舍論說。謂天地。始終三災一運盡時始名大劫。隨一水火風災。要經八十中劫。如以一中劫壞一中劫成。十九中劫眾生次第住。二十中劫正住。十九中劫次第壞空。此則一中劫。隨逢一火水風壞器世界。十九中劫。隨逢飢病刀壞眾生世界。以如斯義。是故毘曇說如是言。是處最後住。是處最初空。眾生最後住者。謂是最下阿鼻地獄也。是處最後空。眾生最初住者。其則不定。若據火劫即是初禪。若約水劫是其二禪。若約風劫是其三禪。以此而論。是故一大劫中具彼六十中劫并空劫中二十別劫。合有八十小劫。始為一大劫。辯劫如是。次顯無違。今言初禪第一梵眾天壽命半劫者。當知據彼一別劫中半劫二十中劫為言。第二梵輔天壽命一劫者。所謂據彼一別劫四十中劫為語。第三大梵天壽命一劫半者。當知據彼一別劫半六十中劫而說。以如斯義故。不相違也。初禪如是。二禪已上當知皆據三災大劫以明壽量。不據中別劫也。二禪之中。第一少光天壽命二劫。第二無量光天壽命四劫。第三光音天壽命八劫。若言水災既至二禪。光音諸天何以得壽八大劫者。應知於彼七火災後。方有一水災起上及二禪。是光音得壽八大劫也。三禪之中第一少淨天壽命十六劫。第二無量淨天壽命三十二劫。第三遍淨天壽命六十四劫。若言風災既至三禪。何以遍淨諸天得壽六十四大劫者。此亦應知。彼六十三運水火災後。方有一風災起。是故遍淨得壽六十四劫。云何知然。此如毘曇中說。於七火劫次第起後。然有一水災起。如是七七四十九火起時。是則有其一七水災合說即有五十六劫。更復於此五十六劫之後。復有七火劫起。於此七火之後方有一風災起壞及三禪。并前即為六十四劫。以如斯義。是故遍淨得壽六十四劫。故彼毘曇說是偈言。
七火次第過 然後一水災
七七火七水 復七火後風
問曰。此四天識處壽命既倍空處。未知後之二天何故不倍前耶。答曰。如婆沙論中說。有三論師俱釋此義。第一說者。謂彼空識二處。各有無量行及餘皆捨一切入等行故壽命相倍。空處以有無量行故。得一萬劫壽。餘行復得一萬劫壽是故合得二萬劫壽。識處以有無量行故得二萬劫壽。餘行復得二萬劫壽。以此倍前故得四萬劫壽。上地更無無量行。故壽不倍。一說如是。第二師說者。謂彼空識二處各有定慧二種行故。壽命相倍。定得一萬劫壽。慧行復得一萬劫壽。是故合得二萬劫壽。識處定行得二萬劫壽。慧行復得二萬劫壽。以此倍前故得四萬劫壽。上之二地。但有定行而無慧行。是故壽命不復相倍。二說如是。第三師說者。謂彼四無色處定壽報分。各唯有其二萬劫壽。由有離欲不離欲不離欲故。是故壽命有倍不倍。空處地中以其未離自地欲故。是欲但有二萬劫壽。識處地中二萬劫者。是其定壽。由離空處欲故。復得二萬劫。以此倍前故得四萬劫壽。無所有處二萬劫者。是其定壽。由離空識二處欲故。復四萬劫壽。非想地中二萬者。是其定壽由離下之三地欲故。復得六萬劫壽。以如斯義是故非想地中得其八萬劫壽。三說如是。義顯於斯也。
住處部第九
問曰。諸天住處。其義云何。答曰。如婆沙論說。天雖有三十二。住處但有二十八重。以彼四空絕離形報。故無別處。遍在欲色二界之中。但隨欲色二界眾生成就四空無色業者。隨命終處即便受彼無色界報故。無別處不同.大乘說有色也。其二十八重者。謂須彌山。根從地上昇去地四千由旬。繞山縱廣一萬由旬。是干手天於中止住。復上昇一倍。繞山八千由旬。是彼持花鬘天於中止住。復上一倍遶山四千由旬。是彼常放逸天於中止住。復上一倍遶山四千由旬。是彼日月星宿天於中止住。復上一倍遶山四千由旬。是彼四天王天於中止住(其中由有七種金山是四天王城邑聚落悉在其中也)。復上昇四萬由旬至須彌山頂縱廣四萬由旬。其中有善見城。縱廣一萬由旬。面別有其千門。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即從此山昇虛空四萬由旬。有處如雲七寶所成。其猶大地。是焰摩天於中止住。復上一倍有地如雲。七寶所成。是兜率陀天。復上一倍有地如雲。七寶所成。是化樂天。復上一倍有地如雲。七寶所成。是化自在天。如是乃至色界究竟天。皆悉有地如雲。七寶所成。相去皆倍不煩具說。依順正理論云。三十三天迷盧山頂。其頂四面各二十千。若據周圍數成八萬。有餘師說。面各八十千。與下際四邊其量無別。山頂四角各有一峯。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妬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城有千門嚴飾壯麗門有五百青衣藥叉。勇健端嚴長一踰繕那量。各嚴鎧仗防守城門。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天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是謂城中諸可愛事。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游戲處。一眾車苑謂此苑中隨天福力種種車現。二麁惡苑。天欲戰時隨其所須甲仗等現。三雜林苑。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勝喜。四喜林苑。極妙欲塵雜類俱臻歷觀無厭。如是四苑形皆異方。一一周千踰繕那量。居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彌滿其中。隨欲四苑花鳥香林莊飾。業果差別難可思議天福。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諦。辯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
起世經云。佛告比丘。以何因緣。諸天會處名善法堂。三十三天集會坐時。於中唯論微細善語深義稱量觀察。皆是世間諸勝要法真實正理。是以諸天稱為善法堂。又何因緣名波婁沙迦苑(隋言麁澁)三十三天王入已。坐於賢及善賢二石之上。唯論世間麁惡不善戲謔之語。是故稱波婁沙迦。又何因緣名雜色車苑。三十三天王入已。坐於雜色善雜色二石之上。唯論世間種種雜色相語言。是故稱為雜色車苑。又何因緣名雜亂苑。三十三天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於其宮內一切婇女入此園中。令與三十三天眾合雜嬉戲。不生障隔恣其歡娛。受天五欲具足功德游行受樂。是故諸天共稱此園為雜亂苑。又何因緣彼天有園名為歡喜。三十三天王入其中已。坐於歡喜善歡喜二石之上。心受歡喜復受極樂。是故諸天共稱彼園以為歡喜。又何因緣名波利夜怛邏拘毘陀羅樹。彼樹下有天子住。名曰末多。日夜常以彼天種種五欲功德具足和合游戲受樂。是故諸天遂稱彼樹。以為波利夜怛邏拘毘陀羅樹。
廣狹部第十
問曰。天量廣狹云何。答曰。如婆沙論說。須彌山頂面別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平可居處。但有四萬由旬。炎摩天倍前四萬。其地縱廣八萬由旬。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次第倍前。其地縱廣六十四萬由旬。四禪之地廣狹不定。有其兩說。第一說者。初禪廣如一四天下。二禪如小千世界。三禪如中千世界。四禪廣如大千世界。第二說者。初禪如小千世界。二禪廣如中千世界。三禪廣如大千世界。第四禪地寬廣無邊不可說其分齊(諸師評之第二說是)問曰。初禪廣如小千世界。乃至第四禪地廣無邊者。未知於他大千之上。為當共有初禪梵天。乃至共有色究竟天。為當於彼一一四天下上。各各別有初禪梵天。乃至別有色究竟天耶。答曰。如樓炭經說。一一四天下上各各別有皆悉不同。故彼說云。三千世界之中有百億四天下須彌大海鐵圍四天王天。乃至各說百億色究竟天。此文斯顯無勞致惑。又如順正理論云。小者是卑下義。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積小成餘亦非攝彼。問曰。既彼一一四天下上乃至各有色究竟天者。是則處別可不相障礙耶。答曰。雖各有億同居一處而不妨礙。其猶光明迭相涉入相遍到亦無障礙。彼亦如是。以彼色細妙故。故經中說。色界諸天下來聽法。六十諸天共坐一鋒之端。而不迫窄都不相礙以斯文驗。何所致疑矣◎(故義譬云。初禪如鄉二禪如縣三禪如州四禪如國)。◎
莊飾部第十一
如智度論云。須彌山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玻瓈。四邊遶山半有游乾陀山。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各居一山。長阿含經云。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西面水精所成。光照西方。東面天銀所成。光照東方。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智度論云。四天王各居其城東方城名上賢。南方城名善見。西方城名周羅。北方城有三。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又長阿含經云。般遮翼白世尊言。一時忉利諸天集善法堂有所講論。時四天王隨其方面各當位坐。提頭賴吒天王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毘樓勒叉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毘樓波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毘沙門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又立世阿毘曇論云。如忉利天善見大城。周圍四萬十千由旬。純金為城之所圍遶。高十由旬。城上埤堄高半由旬。門高二由旬。其外重門高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門。城之四面為千門樓。是諸城門眾寶所成。種種摩尼之所嚴飾。於大城四分之一。中央金城帝釋住處。十二由旬有二門。四面四百九十九門。復有一小門凡五百門。是城形相翼衛四兵。柵塹樹池雜林宮殿。作倡伎樂及諸外戲。種種寶莊不可具說。是城中央寶樓重閣。名皮禪延多樓。長五百由旬。廣二百五十由旬。周迴一千五百由旬。其閣四邊却敵寶樓。東邊二十六所。三面各二十五所。凡一百一所。一一却敵方二由旬。周迴八由旬。其却敵上復有寶樓。高半由旬以為觀望。一一却敵有七女天。一一女天有七婇女。樓閣之內有萬七百房室。一一房內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婇女亦七。其天女者。並是帝釋正妃。其外却敵及內諸房凡四億九萬四千九百正妃。三十四億六萬四千三百婇女。妃及婇女合有三十九億五萬九千二百。皮禪延多重閣最上當中央圓室。廣三十由旬。周迴九十由旬。高四十五由旬。是帝釋所住之處。並是琉璃所成眾寶廁填。又雜阿含經云。帝釋宮中。有毘闍延堂。有百樓觀。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連游歷小千界。無有如是堂觀端嚴。如毘闍延堂者。依起世經云。其天宮城內雕飾受欲歡樂不可具說如是說如是處者。釋提桓因與阿脩羅女舍脂共住。帝釋化身與諸妃共住。一切諸妃作是思惟。帝釋與我共住。真身與舍脂共住。是其城內四邊住處。衢巷市[門@(厂@(田/坴))]並皆調直。是諸天城隨其福德。屋舍多少眾寶所成平正端直。是天城路數有五百。四陌相通行列分明。皆如基道四門通達東西相見。巷巷市[門@(厂@(田/坴))]寶貨盈滿。其中天上有其七市。第一穀米市第二衣服市。第三眾香市。第四飲食市。第五華鬘市。第六工巧市。第七婬女市。處處並有市官。是諸市中天子天女往來貿易。商量貴賤。求索增減。稱量斷數。具市?法。雖作是事以為戲樂。無取無與無我所心。脫欲所須便可提去。若樂相應隨意而取。若不相應便作是言。此物奇貴非我所須。市中間路軟滑可愛。眾寶莊嚴。懸諸天衣。竪立幢幡。音樂等聲恒無斷絕。又有聲言。善來善來。願食欲飲我今供養。是善見大城帝釋住處。復有天州天郡天縣天村周匝遍布(自外諸天處寶莊飾香樂隨處盈滿受報快樂不可錄盡矣)善見大城北門之外。經二十由旬有大園林。名曰歡喜。周迴一千由旬。此中有池亦名歡喜。方百由旬。深亦如是。天水盈滿四。寶為塼壘其底岸。城東門外有園。名曰眾車。有池名質多羅。城南門外有園。名之惡口。池亦同名。城西門外有園名雜園。池亦同名。園池大小並同前說。華菓鳥林種種翔鳴。綺飾莊嚴不可述盡。
奏請部第十二
如立世阿毘曇論云。時帝釋將諸天眾。欲園遊戲至善法堂。諸天圍遶恭敬入園。善法堂內最中柱邊有師子座。帝釋升坐。左右二邊各十六天王行列而坐。其餘諸天隨其高下依次而坐。時天帝釋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脩毘羅。是忉利天二大將軍。在三十三天左右而坐。時提頭賴吒天王依東門坐。共諸大臣及與軍眾。恭敬諸天得入中坐。時毘留勒叉天王依南門坐。共諸大臣及軍眾。恭敬諸天得入中坐。時毘留博叉天王依西門坐。時毘沙門天王依北門坐(並如前也得入中坐)。是四天王於善法堂。世間善惡奏聞帝釋及忉利天。時佛世尊說如是事。是月八日四天王大臣遍行世間次第觀察。當於今日若多若少。受持八戒。若多若少皆行布施。若多若少修福德行。若多若少恭敬父母沙門婆羅門家內尊長。月十四日十五日亦如是。若無多人受持八戒布施恭敬。爾時四王往法堂。所諮問帝釋說如是事。是時諸天帝釋聞此事已。生憂惱心。說如是言。是事非善。非法家中諸天尊長諸天眷屬。方應減損。脩羅伴侶日向增多。若受持八戒布施修福。恭敬沙門尊長等。四王諮問。諸天帝釋心生歡喜。說如是言。是事甚善。如法諸天眷屬日向滋多。脩羅伴侶稍就減少。故引佛說祇夜偈言。
是四王大臣 八日巡天下
四天王太子 十四觀世間
十五時最勝 四王好名聞
故自行世間 觀察諸善惡
是世間人意 與道法相應
善尊有多人 行施受菩薩
伏瞋能修道 男女福增益
是時忉利天 得信甚歡喜
數數生隨喜 四大王善說
諸天樂眷屬 轉轉得增多
願修羅伴侶 日日就損減
隨意念正覺 法正說聖眾
諸天安樂住 心常生歡喜
世果出世果 人道所能得
善於佛法僧 住於三寶境
我今為汝等 說三賢善道
若人求真實 捨惡修行善
有如是寶貨 由少能獲多
如諸忉利天 行小善生天
帝釋等諸天 大福德名聞
聚集善法堂 及諸餘住處
男女善行者 四王所奏聞
清淨天所愛 熏習遍諸天
通力部第十三
依樓炭經云。在欲色二界中間別有魔宮。其魔懷嫉譬如石磨。磨壞功德也。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一切莊嚴猶如下天。上來七天具有十法。一飛來無限數。二飛去無限數。三去無礙。四來無礙。五天身無有皮膚體筋脈血肉。六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身無疲極。八天女不產。九天目不瞬。十身隨意。好青則青。好黃則黃。好餘色亦爾。又有十事。一飛行無極。二往還無極。三天無盜賊。四不相說身善惡。五無有相侵。六諸天齒等而通。七髮紺青色澤長八尺。八天人青色髮亦青色。九欲得白者身即白色。十欲得黑色身即黑色。起世經亦云。一切諸天有十別法。何等為十。一諸天行時來去無邊。二諸天行時來去無礙。三諸天行時無有遲疾。四諸天行時足無蹤跡。五諸天身力無患疲勞。六諸天之身有形無影。七一切諸天無大小便。八一切諸天無洟唾。九諸天之身清淨微妙。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十諸天之身欲現長短青黃赤白大小麁細。隨意悉能。並皆美妙端嚴殊絕。令人愛樂。一切諸天有此十種不可思議。又諸天身充實洪滿。齒白方密。髮青齊整。柔軟潤澤。身有光明。及有神力。騰虛飛游眼視無瞬。瓔珞自然衣無垢膩。如順正理論云。四天王眾升見三十三天非三十三天。升見夜摩天等然。彼若得定所發通。一切皆能升見於上。或依他力升見上天。謂得神通及上天眾引接。往彼隨其所應。或上天來亦能見。若上界地來向下時。非下化身下眼不見。非其境界故。如不覺彼觸故。上果地來向下時。必化下身為令下見地居天。立世阿毘曇論云。剡浮提人若離通力及因他功力。不能見障外等色。餘三州人若離他功力。則不能見障外等色。六欲諸天若神通及他功力。於自處所不能通見障外之色。若遠觀時唯見鐵圍山內。不能見於山外之色。大梵天王於自宮殿。若離神通及他功力。不能得見障外等色。若遠觀時唯見一千世界之內。
身光部第十四
依智度論云。諸天業報生身光者。欲界諸天身常光明。以燈燭明珠等施及持戒禪定等清淨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所照。色界諸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明勝於日月及欲界果報光明離欲天。取要言之。是諸光明皆由心清淨故。得若論釋。佛常光面各一丈。諸天光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丈光邊蔽而不現。
又優婆夷淨行經云。佛告毘舍佉。如來有六種光明。何謂為六。一青光。二黃光。三赤光。四白光五紅光。六紫光。光色照明。是名如來六種光明。
又長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螢火之明不如燈燭之明。燈燭之明不如炬火。炬火之明不如積火。積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四王宮殿。衣服身光不如三十三天。乃至展轉色究竟天光明。不如自在天光明。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從螢光明至佛光。合集爾所光明不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光明。是故諸比丘欲求光明者。當求苦集滅道光明。又人有七色。云何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黃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諸天阿須倫。有七色亦復如是。
又立世阿毘曇論云。剡浮提眾生色身種種不同。東弗婆提。西瞿耶尼人。唯除黑色餘色同剡浮提人。北欝單越一切人民。悉皆白淨。四天王有四種色。有紺有赤有黃有白。一切欲界諸天色皆亦如是。云何諸天色有四種。如初受生時。若見紺華則紺色。餘皆如是。
市易部第十五
依起世經云。閻浮提人所有市易。或以錢寶。或以穀帛。或以眾生。瞿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弗婆提人所有市易。或以財帛。或以五穀。或摩尼寶。欝單越人無復市易。所欲自然。如起世經云。欲界諸天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皆有市易遊觀悅神。其實不同世人。如前所述。
婚禮部第十六
如起世經云。餘三天下悉有男女婚嫁之法。欝單越人無我我所。樹枝若垂男女便合無復婚嫁。諸龍金翅鳥阿脩羅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間。六欲諸天及以魔天。皆有嫁娶。略說如前。從此已上所有諸天不復婚嫁。以無男女異故。四天下人若行欲時。二根相到流出不淨。一切諸龍金翅鳥等。若行欲時。二根相到。但出風氣即得暢適。無有不淨。三十三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如前龍鳥無異。夜摩天執手成慾。兜率陀天憶念成慾。化樂天熟視成慾。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慾。魔身諸天相看成慾。並得暢適成其慾事。又立世論云。四天王天若索天女。女家許已乃得迎接。或貨或買。欲界諸天亦復如是。剡浮提人及餘三洲四天王天忉利天等要須和合成慾。夜摩天相抱為慾。兜率天執手為慾。化樂天共笑為慾。他化天相視為慾。西瞿耶尼人受諸欲樂。兩倍勝於剡浮提人。如是展轉乃至他化自在天受欲兩倍勝於化樂天。餘四洲人並有惡食者有胎長者。四天王處諸女天等。無有惡食無有胎長者。亦不生兒。亦不抱兒。男女生時。或於膝上。或於眠處。皆得生兒。若於女處者。天女作意。此是我兒男天亦言。此是我兒。則唯一父一母若於父膝眠處生者。唯有一父。而諸妻妾皆得為母。亦有修行至死無欲。四天王天生欲事無量無數。亦有修行至死無欲。一切欲界諸天亦爾。凡一切女人以觸為樂。一切男子不淨出時以此為樂。欲界諸天泄氣為樂。又新婆沙論云。引契經說。劫初時人無男女根。形相不異。後食地味男女根生。由此便有男女相異。色界離段食故無此二根。有說。男女二根欲界有用。非於色界。是故彼無鼻舌二根欲界有用非於色界。是故彼問。色界天眾為女為男。答應作是說。彼皆是男。雖無男根而有餘丈夫相。又能離染故說男。
飲食部第十七
如起世經云。一切眾生有四種食。以資諸大得自住持。何等為四。一麁段及微細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何等眾生應食麁段及微細食。如閻浮提人等。飯麨豆肉等名為麁段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為微細食。自外三洲下人及六欲諸天等。並以麁段微細為食。自此已上色界無色天。並以禪悅法喜為食。無復麁段微細食也。問曰。何等眾生以觸為食。答曰。一切卵生得身故以觸為食。何等眾生以思為食。若有眾生意思資潤。諸根增長。如魚鼈蛇蝦蟆伽羅瞿陀等。及餘眾生以意思潤益諸根壽命者。此等皆用思為食。何等眾生以識為食。所謂地獄眾生及無邊識處天等。皆用識持以為其食。四天王天並食須陀味。朝食一撮暮食一撮。食入體已轉成身。是須陀味園林池苑並自然生。是須陀味亦能化作佉陀尼等八種飲食。一切欲界諸天食亦皆如是。色界諸天從初禪乃至遍淨以喜為食。無色界已上諸天以意業為食。問曰。諸天飲食云何。答曰。如經說云。欲界諸天隨其貴賤好惡不同。其福厚者。隨其所思無不具足。飲則甘露盈杯。食則百味俱至。其福薄者。雖有飲食恒不稱心。以不足故猶下食來。故經云。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上者見白。中者見黃。下者見赤。色界諸天以禪悅為味。若以四食言之。唯有觸食法也。
僕乘部第十八
問曰。諸天僕乘云何。答曰。如經說云。如欲界六天有僕乘。僕謂僕從。乘謂騎乘。以六欲天皆有君臣妻妾尊卑上下。卑必從尊。下必隨上。乘者以六欲天皆有雜類畜生。諸天欲游隨意乘之。或乘象馬。或乘孔雀。或乘諸龍。若依婆沙論說。忉利天已下具有象馬鳧雁鴛鴦孔雀龍等。自焰摩天已上悉無象馬四足眾生。唯有教放逸鳥實語鳥赤水鳥等。訶責諸天誡不放逸。
問曰。若無象馬四足眾生。彼天欲游何所乘耶。答曰。即如論說。還自釋言。雖無象馬諸天欲出。以福力故。即有象馬。隨心化起。任意所乘乘竟化滅。此教放逸鳥等遍在六天皆悉有之。常與諸天為師訶責放逸。不唯焰摩已上偏獨有也。
問曰。此鳥既是畜生。何得與天為師。如正法念經說。此鳥本為人時於三天下教化之師。諸天本是所化眾生。由信受化故。布施持戒今得生天。其鳥本為師時。為名利破戒。其心不實。今作天鳥。然由教化微善力。故今得生天。由本化師故。與諸天為師。若見諸天放逸即來訶責。諸天見聞各生慚愧改不放逸。
眷屬部第十九
問曰。諸天眷屬多少云何。答曰。如論云。色界諸天不可說甚多。謂彼諸天非男非女無相匹配。生則化起。死還化滅。依正兩報宮殿自隨。以禪定為樂。不可說其眷屬多少也。欲界諸天則有男女相匹配。故大吉義呪經云。護世四王典領四方。提頭賴吒天王領乾闥婆眾。毘留博叉天王領究槃茶眾。毘留勒叉天王領諸龍眾。毘沙門天王領夜叉眾。此之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皆名曰帝。此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護十方。有釋提桓因典領四維。大梵天王典領上方。又智度論云。一切山河樹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來。故皆隨從共來。是諸鬼神中有不得般若經卷者。是故來至般若波羅蜜處。供養禮拜亦為利益。其忉利天已上眷屬轉多。不可具說數也。如忉利天已下眷屬多者。如帝釋具有九十億那由他天女。并有千子。及有諸臣無量。共為眷屬。故經偈言。
帝釋普應諸天女 九十二億那由他
天女各各自謂言 天王獨與我娛樂
乃至少者。猶有一萬天女。以為眷屬。更不減此也。
貴賤部第二十
問曰。諸天貴賤云何。答初欲界六天皆有貴賤。以有君臣民庶妻妾別故。如帝釋天中。帝釋為君。三十二天為臣。自餘天眾是民。女中悅意夫。人是后。諸餘天女是妾。自餘五天類皆如此。色界之中唯局初禪三天有貴有賤。大梵是君。梵輔是臣。梵眾是民。自此已上諸天受報同等。更無貴賤也。
貧富部第二十一
問曰。諸天貧富云何。答曰。如正法念經說。如焰摩天已上乃盡色界諸天貧富皆等。忉利天已下報有厚薄貧富之別。其福厚者。一切具足果報有餘。其薄福者。雖有衣服七寶宮殿食常不足。故彼經說。曾有薄福諸天。以患飢故。下來至此剡浮人中。摘酸棗而食。人見形殊遂怪問之。彼則答言。我非是人。我薄福諸天雖有宮殿上妙衣服。食常不足故。故來於此摘棗食之。汝不須怪。廣如經說(由前修戒忍等然不行施)。
送終部第二十二
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若眷屬死不送不燒不棄不埋。如光焰沒無有屍骸。以化生故。四天王天自殺令他殺死不食肉。忉利諸天亦然。夜摩天上至阿迦尼吒天不自殺生。亦不令他殺。死不食肉。以化生故。死無遺質也頌曰。
三界擾擾 六道茫茫 往還不已
受苦未央 報纏敦逼 楚痛分張
寔由惡業 感此危亡 焉知溺水
詎識舟航 基累重檐 未翥翱翔
願出穢土 游息淨方 一念歸正
萬壽無疆◎
法苑珠林卷第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日月篇第三(此有一十三部)述意部星宿部日宮部月宮部寒暑部照用部虧盈部昇雲部震雷部擊電部降雨部失候部地動部
述意部第一
若夫世界未成之前。二儀尚昧。眾生貯糧之後。三光乃昭。動寶意之深慈。啟吉祥之幽思。御陽精而流曜。澄陰魄而騰暉。馳風驛而運行。應旋璣而合度。紀寒暑於三際。繫朝夕於四洲。雖歷象於上天。亦表徵於下土。至若德契元良驅輪黃道。義乖魚水轉鏡玄途。三舍可迴。獎善言而効祉。五重時現。示惡兆而肅姧。仰鑒玄文。俯躬懲勸。日月之用。其大矣哉。
星宿部第二
如大集經云。爾時娑伽羅龍王。白殊致羅婆菩薩言。大士。是星宿者本誰所說。誰作大星小星。誰作日月。何日之中何星在先於虛空中復誰安置。三十日十二月年云何為時。繫屬何處。姓何字誰。何善何惡何食施。若為是晝是夜。日月星宿復若為行等。汝於諸聖中第一最尊。願愍我龍具足解說。我等聞已脫苦奉行。爾時殊致羅婆菩薩告諸龍言。過去世時此賢劫初有一天子。名曰大三摩多。端正少雙才智聰明。以正行化常樂寂靜。不樂愛染常樂潔身。王有夫人多貪色慾。王既不幸無處遂心。曾於一時見驢群命根相出現。慾心發動脫衣就之。驢見即交。遂成胎藏。月滿生子。頭耳口眼悉皆似驢。唯身類人。而復麁澁駮毛被體。與畜無殊。夫人見之心驚怖畏。即便委棄投於廁中。以福力故處空不墜。時有羅剎婦。名曰驢神。見兒不污念言福子。遂於空中接取洗持。將往雪山乳哺畜養。猶如己子等無有異。及至長成教服仙藥。與天童子日夜共游。復有大天亦來愛護。此兒飯食甘菓藥草。身體轉異。福德莊嚴大光照曜。如是天眾同共稱美。號為佉盧虱吒(漢言)臚脣大仙聖人以是因緣。彼雪山中并及餘處悉皆化生種種好華好菓好藥好香種種清流種種好鳥。在所行住普皆豐盈。以此藥菓滋益因緣。其餘形容麁相悉轉。身體端正。唯脣似驢。是故名為驢脣。仙人。是驢脣仙人學於聖法。經六萬年翹於一脚。日夜不下無有倦心。天見大仙如是苦。時諸梵眾及帝釋天。并餘上方欲色界等。和合悉來禮拜供養。乃至龍眾脩羅夜叉一切雲集。所有仙聖修梵行人。皆來到此驢聖人邊。都設供養已合掌問言。大仙聖人欲求何等。唯願為我諸天說之。若我能即當相與。終不悋惜。爾時驢脣聞是語已。內心慶幸。答諸天言。必能稱我情所求者。今當略說。我念宿命過去劫時。見虛空中有諸列宿日月五星。晝夜運行守常度。為於天下而作照明。我欲了知分別。識解暗瞑故不憚劬勞。此賢劫初無如是事。汝等一切諸天龍神。憐我故來。願說星辰日月法用。猶如過去置立安施造作便宜善惡好醜。如我所願具足說之。一切天言。大德仙人。此事甚深非我境界。若為憐愍一切眾生。如過去時願速自說。爾時佉盧瑟吒仙告一切天言。初置星宿昴為先首。眾星輪轉運行虛空。告諸天眾說昂為先首。其事是不。爾時日天而作是言此昴宿者。常行虛空。歷四天下恒作善事饒益我等。知彼宿屬於火天。是時眾中有一聖人名大威德。復作是言。彼昴宿者我妹之子。其星有六形如似剃刀。一日一夜歷四天下。行三十時。屬於火天。姓鞞耶尼。屬彼宿者祭之用酪。
復次置畢為第二宿。屬於水天。姓頗羅墮。畢有五星形如立叉。一日一夜行三十五時。屬畢宿者祭用鹿肉。
復次置觜為第三宿屬於月天。即是月子。姓毘梨伽耶尼。星數有三形如鹿頭。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觜宿者祭根及菓。
復次置參為第四宿。屬於日天。姓婆私失絺。其性大惡多於瞋忿。止有一星如婦人黶。一日一夜。行三十五時屬參宿。者祭用醍醐。
復次置井為第五宿。屬於日天。姓婆私失絺。共有兩星形如脚跡。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井宿者。以糠米華和蜜祭之。
復次置鬼為第六宿。屬歲星天。歲星之子。姓炮波那毘。其性溫和樂修善法。其有三星猶如諸佛胸滿相。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鬼宿者。亦以糠米華和蜜祭之。
復次置柳為第七宿。屬於蛇天。即姓蛇氏。止有一星如婦人黶。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柳星者祭用乳糜。
右此七宿儅於東門。
復次置南方第一之宿。名曰七星。屬於火天。姓賓伽耶尼。其有五星形如河岸。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七星者。宜用糠米烏麻作粥祭之。
復次置張為第二宿。屬福德天。姓瞿曇彌。其星有二形如脚跡。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張宿者。將毘羅婆菓以用祭之。
復次置翼為第三宿。屬於林天。姓憍陳如。其有二星形如脚跡。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翼星者。用青黑豆煮熟祭之。
復次置軫為第四宿。屬沙毘梨帝天。姓迦遮延。蠍仙人子。其星有五形如人手。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軫星者。作莠稗飯而以祭之。
復次置角為第五宿。屬喜樂天。姓質多羅延尼。乾闥婆子。止有一星如婦人黶。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於角者。以諸華飯而用祭之。
復次置亢為第六宿。屬摩妬羅天。姓迦旃延尼。其有一星如婦人黶。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亢星者。當取菉豆和蘇蜜煮以用祭之。
復次置氏為第七宿。屬於火天。姓些吉利多耶尼。一日一夜行三十五時。屬氏宿者。取種種華。作食祭之。
右此七宿儅於南門。
次復置西方第一之宿。其名曰房。屬於慈天。姓阿藍婆耶尼。房有四星形如瓔珞。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房宿者。以酒肉祭之。
次復置心為第二宿。屬帝釋天。姓羅延那。心有三星形如大麥。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心星者。以糠米粥而用祭之。
次復置尾為第三宿。屬獵師天。姓迦遮耶尼。尾有七星形如蠍尾。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尾星者。以諸菓根作食祭之。次復置箕為第四宿。屬於水天。姓模叉迦栴延尼。箕有四星形如牛角。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箕宿者。取尼拘陀皮汁祭之。
次復置斗為第五宿。屬於火天姓模伽邏尼。斗有四星如人拓地。一日一夜行四十五時。屬斗宿者。以糠米華和蜜祭之。
次復置牛為第六宿。屬於梵天。姓梵嵐摩。牛有三星形如牛頭。一日一夜行於六時。屬牛宿者。以醍醐飯而用祭之。次復置女為第七宿。屬毘紐天。姓帝利迦遮耶尼。女有四星如大麥粒。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女宿者。以鳥肉祭之。
右此七宿儅於西門。
次復置北方第一之宿。名為虛星。屬帝釋天。娑婆天子。姓憍陳如。虛有四星其形如鳥。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虛星者煮烏豆汁而用祭之。
次復置危為第二宿。屬多羅拏天。姓單那尼。一日一夜行十五時。屬此危宿者。以糠米粥而用祭之。
次復置室為第三宿。屬蛇頭天。蠍天之子。姓闍都迦尼拘。室有二星形如脚跡。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室宿者。以肉血祭之。次復置壁為第四宿屬林天。婆婁那子。姓陀難闍。壁有二星形如脚跡。一日一夜行四十五時。屬壁星者。以肉祭之。
次復置奎為第五宿。屬富沙天。姓阿瑟吒排尼。奎有一星如婦人黶。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奎宿者。以酪祭之。次復置婁為第六宿。屬乾闥婆天姓阿含婆。婁有三星形如馬頭。一日一夜行三十時。屬婁星者。以大麥飯并肉祭之。
次復置胃為第七宿。屬閻摩羅天。姓跋伽毘。胃有三星形如鼎足。一日一夜行四十時。屬胃宿者。以糠米烏麻及以野棗而用祭之。
右此七宿儅於北門。
此二十八宿有五宿。行四十五時。所謂畢參氐斗壁等。二十八宿。言義廣多難得深趣。不具宣。我今略說是宿時。同聞諸天皆悉歡喜。爾時佉盧瑟吒仙人。於大眾前合掌說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時(此置日月年時經向一卷。以文多故不錄之)大小星宿。何者名為有六時耶。答曰。正月二月名暄暖時。三月四月名種作時。五月六月名求降雨時。七月八月名物欲熟時。九月十月名寒凍之時。十一月十二月合此。十二月大雪之時。是十月分為六時。又大星宿其數有八。所謂歲星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日星月星荷邏候星。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謂從前昴至胃諸星是也。我作如是次第安置。汝等皆得見聞於意云何。爾時一切天人仙人阿脩羅龍及那羅等。皆悉合掌咸作是言。如今天仙於天人間最為尊重。乃至諸龍及阿脩羅無能勝者。智慧慈悲最為第一。於無量劫不忘憐愍一切眾生。故獲福報一切天人之間無有如是智慧之者。如是法用更無眾生能作是法。皆悉隨喜安樂我等。善哉大德安隱眾生。是時佉盧瑟吒仙人復作是言。此十二月一年始終。如此方便大小星等。剎那時法皆已說竟。又復安置四天大王。於須彌四方面所各置一王。是諸方所各饒眾生。是時一切大眾皆稱善哉。歡喜無量。是時天龍夜叉阿脩羅等日夜供養。復於後過無量世。更有仙人。名伽力。出現於世。後更別說置於星宿。小大月法時節要略(見如經說)今且列二十八宿。所屬不同各有靈衛。故大集經云。爾時佛告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言。過去天仙云何布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大梵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眾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氐宿。主水生眾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於女人。六者尾宿。主洲渚眾生。七者箕宿。主於陶師。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商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
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於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一切眾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
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澆部沙國。二者牛宿。主於剎利及安多鉢竭那國。三者女宿。主鴦伽摩伽陀國。四者虛宿。主那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華冠。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盧那國及諸龍蛇腹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樂者。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諸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汝等諦聽。我於世間天人仙中。一切知見最為殊勝。亦使諸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如我所分國土眾生。各各隨分攝護養育。分國多少各屬二十八宿。
問曰。此之諸星形量大小云何。答曰。依增一阿含經云。大星一由旬。小星二百步。樓炭經云。大星圍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二十里。星是諸天宮宅。瑜伽論云。諸星宿中。其星大者十八拘盧舍。其中者十拘盧舍。最小者四拘盧舍。
述曰。若依內經。此諸星宿並是諸天宮宅。內有天住。依報所感福力光現。若依俗書。即云是石。故宋時星落。殞星如石。或云非星。是天河石落。故俗書云。天河共地河相連。故河內時有石落。如須彌象圖山經云。天空有河名耶摩羅。於虛空中行。久有大石小砂。時有漏失即執為星此非正經。是俗所造妄述流行。非是佛說。
唐貞觀十八年十月丙申後。汾州并州文水縣兩界天大雷震。空中雲內落一石下。大如雉觜。脊高腹平。其文水縣丞張孝靜共汾州官同奏。當時西域摩伽陀菩提寺長年師來到西京。內外博知。
勅問。答云。是龍食二龍相諍。故落下如石。准此而言。何必天落即云是星。夫遙天之物非凡度量。令人難知莫若天地。俗云。天為精氣。日為陽精。星為萬物之精。儒教所安也。星有墜落乃為石矣。精若是石不可有光。性又質重。何所繫屬。一星之徑大者百里。一宿首尾相去數萬。百里之物數萬相連。闊狹從斜常不盈縮。又星與日月光色同耳。但以大小差別不同。然而日月又當石耶。石既牢蜜鳥兔焉容。石在氣中豈能獨運。日月辰宿若皆是氣。氣體輕浮當與天合。往來環轉不得背違。其間遲疾理寧一等。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度數移動不均。寧當氣墮忽變為石。地既滓濁。法應沈厚。鑿土得泉乃浮水上。積水之下復有何物。江河百谷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歸塘尾閭渠何所到。沃焦之石何氣所然。潮約去還誰所節度。天漢懸指那不散落。水性就下何故上騰。天地初開便有星宿。九州未畫。列國未分。翦疆區野。若為躔次。封建以來誰所制割。國有增減星無進退。災祥禍福就中不差。懸象之大。列星之夥。何為分野止繫中國。昴為旄頭匈奴之次。西胡東夷彫趾交趾獨棄之乎。以此而求迄無了者。豈得以人事尋常抑必宇宙之外乎。
凡人所信惟耳與目。自此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說天自有數義或渾或蓋。乍穹乍安。計極所周苑維所屬。若有親見不容不同。若所測量寧足依據。何故信凡人之臆說。疑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恒沙世界微塵數劫乎。而鄒衍亦有九州之談。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漢武帝不信弦膠。魏人不信火布。胡人見錦不信有蟲食樹吐絲所成。吳人身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石船。皆實驗也。如世有祝師及諸幻術。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千變萬化。人力所為尚能如此。何妨神通感應不可思量。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踊生妙塔乎。
又王玄策西國行傳云。王使顯慶四年至婆栗闍國。王為漢人設五女戲其五女傳弄三刀加至十刀。又作繩伎。騰虛繩上著履而擲。手弄三仗刀楯槍等。種種關伎雜諸幻術。截舌抽腸等。不可具述。◎◎
日宮部第三
依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日天宮殿縱廣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爾。以二種物成其宮殿。正方如宅。遙看似圓。何等為二。所謂金及玻琍。一面兩分皆是天金成。清淨光明。一面一分是天玻琍成。淨潔光明。有五種風吹轉而行。何等為五。一名為持。二名為住。三名隨順轉。四名波羅呵迦。五名將行。彼日天宮之前別。有無量諸天於前而行。行時各常受樂皆名牢行(依長阿含經云。日天宮牆及地薄如華葩。為五風所持也)又日宮殿中有閻浮檀金。以為妙輦輿。高十六由旬。方八由旬。莊嚴殊勝。天子及眷屬在彼輦中。以天五欲具足受樂。日天子身壽五百歲。子孫相承皆於彼治。宮殿住持滿足一劫。日天身光出照於輦。輦有光明復照宮殿。光明相接出已照曜遍四大洲及諸世間。日天身輦及宮殿有一千光明。五百光明傍行而照。五百光明向下而照。日天宮殿常行不息。六月北行。於一日中漸移北向六俱盧舍(依雜寶藏經有五里)未曾暫時離於日道。六月南行。亦一日中漸移南向六俱盧舍。不差日道。日宮殿六月行時。月天宮殿十五日中亦行爾許。
月宮部第四
如起世經云佛告比丘。月天子宮殿縱廣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垣牆七寶所成。月天宮殿純以天銀天青瑠璃而相間錯。二分天銀清淨無垢光甚明曜。餘之一分天青瑠璃。亦甚清淨。表裏映徹光明遠照。亦為五風攝持而行(五風如前)月天宮殿依空而行。亦有無量諸天宮殿。引前而行恒受快樂。於此月殿亦有大輦。青瑠璃成。輿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身與諸天女在此輦中。以天種種五欲功德。和合受樂隨意而行。彼月天年月壽五百歲。子孫相承皆於彼治。然其宮殿住於一劫。彼月天子身分光明照彼青輦。其輦光明照月宮殿。月宮殿光照四大洲。彼月天子有五百光向下而照。有五百光傍行而照。是故月天名千光明。亦復名為涼冷光明。
又何因緣月天宮殿漸漸現耶。佛答。此月三因緣。一背相轉。二青身諸天。形服瓔珞一切悉青。常半月中隱覆其宮。以隱覆故月漸而現。三從日天宮殿有六十光明一時流出障彼月輪。以是因緣漸漸而現。
復何因緣是月宮殿圓淨滿足。亦三因緣故令如是。一爾時月天宮殿面相轉出。二青色諸天一切皆青。當半月中隱。於十五日時形最圓滿光明熾盛。譬如於多油中然火熾炬。諸小燈明皆悉隱翳。如是月宮十五日時能覆諸光。三復次日。宮殿六十光明。一時流出障月輪者。此月宮殿十五日時圓滿具足。於一切處皆離翳障。是時日光不能隱覆。復何因緣。月天宮殿。於黑月分第十五日一切不現。此月宮殿於黑月分十五日最近日宮。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現。復何因緣名為月耶。此月宮殿於黑月分。一日已去乃至月盡。光明威德漸漸減少。以此因緣名之為月(西方一月分為黑白。初月一日至十五日。名為白月。十六日已去至於月盡。名為黑月。此方通攝黑月合為一月也)復何因緣月宮殿中有諸影現。此大洲中有閻浮樹。因此樹故。名閻浮洲其樹高大影現月輪。又瑜伽論云。由大海中有魚鼈等。影現月輪。故於其內有黑相現(衣西國傳云。過去有兔。行菩薩行。天帝試之索肉欲食。捨身火中。天帝愍之取其燋兔置於月內。令未來一切眾生舉目瞻之。知是過去菩薩行慈之身)。
寒暑部第五
依起世經云。復何因緣夏時生熱。佛言。日天宮殿六月之間向北行。時一日常行六俱盧舍。未曾捨離日所行道。但於其中有十因緣。所有光明照觸彼十種山令其生熱。復何因緣有諸寒冷。日天宮殿六月已後漸向南行。復有十二因緣能生寒冷。於須彌山佉提羅迦山二山之間。有須彌海。闊八萬四千由旬。周迴無量。其中眾華悉皆遍滿香氣甚盛。日天光明照觸彼海。此是第一寒冷因緣。第二伊沙陀羅山。第三游乾陀山。第四善現山第五馬片頭山。第六尼民陀羅山。第七毘那耶迦山。第八輪圍大山。第九閻浮洲中所有諸河流行之處。日天照觸。故有寒冷。第十瞿陀尼洲諸河倍多。第十一弗婆提諸河倍多。第十二欝單越諸河倍多。此之十二諸河流水。日天光明照觸寒冷(前之生熱十二次前八山外。第九是空中去地萬由旬。有夜叉宮殿。第十是四。大洲山合為第十四)。又立世阿毘曇論。問言。云何冬寒。云何春熱。云何夏時寒熱。是冬時水界最長未減盡時。草木由濕未萎乾時。地大濕滑。火大向下。水界上升所以知然深水最暖淺水則冷。寒節已至日行路照炙不久。陽氣在內食消則速。以是事故冬時則寒。云何春熱時水界長起減已盡。草木乾萎。地已燥圻。水氣向下。火氣上升。何以知然。深水則冷淺水則熱。冬時已過日行內路照炙則久。身內火羸故春熱。云何夏時冷熱。是大地八月日中恒受照炙。大雲降雨之所灑散地氣蒸欝。若風吹時蒸氣消已。是時則寒。若風不起。是時則熱。是故夏中有時寒熱(西方四月為一時。但立春夏冬故不立秋。故立三時殿也)又起世經云。以何因緣有諸河水流於世間。佛告比丘。以有日故有熱。有熱故有炙。有炙故有蒸。有蒸故有汗濕以汗濕。故一切山中汗流為水以成諸河。
照用部第六
依長阿含經云。劫初長成時天地大闇。有大黑風吹大海水。開取日以照天下。著須彌半安日道中。行旋繞四天下照燭眾生。又起世經云。爾時世間便成黑暗。是時忽然出生日月及諸星宿。便有晝夜年歲時節。爾時日天昇大宮殿。從東方出繞須彌山半腹而行於西方。沒已還從東出。爾時眾生復見日天從東方出。各相告言。諸仁者。還是日天光明宮殿。再從東出。右繞須彌當於西沒。第三見已亦相語言。是天光明流行此也。故有如是名字出。又智度論云。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處處經云。佛語阿難。人眼所見。知四十二萬由旬人眼所見。又立世阿毘曇云。云何為夜。云何為晝。因日故夜。因日故晝。欲界者自性黑暗。日光隱故。是則為夜。日光顯故。是則為晝。又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若閻浮洲日正中時。弗婆提洲日則始沒。瞿耶尼洲日則初出。欝單越洲正當半夜。若瞿耶尼洲日正中時。此閻浮洲日則始沒。欝單越洲日則初出。弗婆提洲正當半夜。若欝單越洲日正中時。瞿耶尼洲日則始沒。弗婆提洲日則始出。閻浮洲中正當半夜。若弗婆提洲日正中時。欝單越洲日則始沒。閻浮洲中日則初出。瞿耶尼洲正當半夜。
佛告比丘。若閻浮洲人所謂西方瞿耶尼人以為東方。瞿耶尼人所謂西方欝單越人以為東方。欝單越人所謂西方弗婆提人以為東方。弗婆提人所謂西方閻浮洲人以為東方。南北二方亦復如是。
虧盈部第七
依立世阿毘曇論云。云何黑半。云何白半。由日黑半。由日白半。日恒逐月行。一一日相近四萬八千八十由旬。日日相離亦復如是。若相近時日日月圓被覆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故十五日月被覆則盡。是日黑半圓滿。日日離月亦四萬八千八十由旬。月日日開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故十五日月則開淨圓滿。世間則名白半圓滿。日月若最相離行。是時月圓。世間則說白半圓滿。日月若共一處。是名合行。世間則說黑半圓滿。若日隨月後行日光照月光。月光麁故被照生影。此月影還自翳月。是故見月後分不圓。以是事故漸漸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盡。隨後行時是名黑半。若日在月前行。日日開淨亦復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圓滿。在前行時是名白半。
又起世經。問言。復有何因緣。於冬分時夜長晝短。佛答比丘。日天宮殿過六月已漸向南行。每於一日移六拘盧奢。無有差失。當於是時日天宮殿在閻浮洲最極南垂。地形狹小日過速疾。以此因緣。於冬分時晝短夜長。復何因緣。於春夏時晝長夜短。佛答云。日天宮殿過六月已漸向北行。每一日中移六俱盧奢無有差失。異於常道。當於是時。在閻浮洲處中而行。地寬行久所以晝長。以此因緣。春夏晝長夜分短促。
智度論云。如阿鞞跋致品中所說。日月歲節者。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分。夜亦有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增減。若五月至晝十八時。夜十二時。十一月至夜十八時。晝十二時。一月或三十日半。或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半。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種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分之二十一。閏月者從日月世間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三月名一歲。是歲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復始。菩薩知日中分時。前分已過。後分未生。中分無住處。無相可取日分。空空無所有。到三十日。時二十九日減。云何和合成日月。無故云何和合而為歲。以是故。佛言。世間法如幻如夢。但是誑心法。菩薩能知世間日月歲和合。能知破散無所有。是名巧分別(依經人多薄福日月災變。或有赤日赤月。種種徵惡。具如經說)。
昇雲部第八
依起世經云。於世間中有四種雲。一白二黑三赤四黃。此四雲中若白色雲者。多有地界。若黑色雲者。多有水界。若赤色雲者。多有火界。若黃色雲者。多有風界。有雲從地上昇在虛空中一俱盧奢。二三乃至七俱盧奢住。或復有雲上虛空中一由旬。乃至七由旬住。或復有雲上虛空中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住。或復有雲從地上虛空千由旬。乃至七千由旬住。乃至劫盡。長阿含經云。劫初時有雲得至光音天(依經雲亦多種。或有五色慶雲而現。或有赤雲黑雲種種而現不可盡說。備如仁王經等具述)。
震雷部第九
依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或有外道來問汝云。何因緣故虛空中有是聲耶。汝應答云。有三因緣更相觸故。雲聚空中有音聲出。何者為三。一雲中風界與地界相觸著故。便有聲出。二於雲中風界與彼水界相觸著故。即便聲出。三於雲中風界與彼火界相觸著故。即便聲出。所以者何。譬如樹枝相揩即有火出。此亦如是(依經雷亦多種。或有雷車鼓鬼神桴打手擊。故俗云稱為天鼓於中亦有罪惡多者霹靂而死。見受報也)。
擊電部第十
依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或有外道來問汝云。何因緣故虛空中忽生電光。汝應答云。有二因緣雲中出電。何等為二。一東方有電名曰無厚。南方有電名順流。西方有電名墮光明。北方有電。名曰百生樹。二者或有一時東方所出無厚大電與彼西方墮光明電相觸相對相磨相打。以如是故從彼虛空雲聚之中。出生大明。名曰電光。或復南方順流大電與彼北方百生樹大電相觸相對相磨相打。以如是故出生電光。譬如兩木風吹相著。忽然火出還歸本處(依經或先有雷無電。或先有電後雷。相擊火出霹靂人物也)。
降雨部第十一
依分別功德論云。雨有三種。一天雨。二龍雨。三阿脩羅雨。天雨細霧。龍雨甚麁。喜則和潤。瞋則雷電。阿脩羅為共帝釋鬪亦能降雨。麁細不定(依經雨亦多種或有無雲而雨。或有先雲而雨。或有因龍而雨。或有不依龍而雨寔由眾生自業所感。具如經說也)。
失候部第十二
如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有五因緣能障礙雨。令占師不測增長迷惑。記天必雨而更不雨。何者為五。一於虛空中雲興雷作。伽茶伽茶瞿厨瞿厨等聲。或出電光。或復有風吹冷氣至。如是種種皆是雨相。諸占察人及天文師等。悉剋此時必當降雨。爾時羅睺阿脩羅王從其宮出。便以兩手撮彼雨雲擲置海中。此是第一雨障因緣。占者不知而竟不雨。第二有時虛空起雲。雲中亦作伽茶等聲。亦出電光。復有風吹冷氣來。時占者見相剋天降雨。爾時火界增上力生。即於其時雨雲燒滅。此名第二雨障因緣。占者不知。而遂不雨。第三有時虛空中起雲。雲中亦作伽荼等聲。亦出電光。復有風吹冷氣來。時占者見已記天必雨。以風界增上力生。則吹雲擲置於彼迦陵伽磧中。或置諸曠野中。或置摩連那磧地。此名第三雨障因緣。占者不知而遂不雨。第四有諸眾生為放逸污清淨行故。天不依時雨。第五為閻浮提人。有不如法慳貪嫉妬邪見顛倒故。天則不雨(此二作法並同前說。長阿含經亦同相似也)以此因緣。相師迷惑占雨不定。增一阿含經云。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為四。一者雲。二者風塵。三者煙。四者阿須倫。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比丘亦有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一者欲結。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利養。覆蔽人心不得開解。四分律亦有四種喻同前。一者婬欲。二者飲酒。三者捉錢寶。四者邪命。有此四法亦令佛法不明了。故頌曰。
火氣上升煙 雲氣靆崿雲
神龍吐津霧 揚埃坋人塵
酒為放逸門 婬為生死源
金銀生患重 邪命壞戒根
地動部第十三
依佛般泥洹經云。阿難叉手問佛。欲知地動幾事。佛語阿難。有三因緣。一為地倚水上。水倚於風。風倚於空。大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二為得道沙門及神妙天。欲現感應故。所以地動。三為佛力自我作佛前後。已動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無不感發。天人鬼神多得聞解。
又大方等大集念佛三昧經云。一切大地六種震動。一動遍動等遍動。二震遍震等遍震。三涌遍涌等遍涌。四吼遍吼等遍吼。五起遍起等遍起。六覺遍覺等遍覺。是六各三合十八相。如是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
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佛告富樓那。復有大神通威德諸天。若欲震動大地即能令動。若諸比丘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觀地大相令小小相令大。欲令地動亦能震動。令地動有風名鞞嵐婆。此風常吹俱動不息。風力上升。有風下吹。亦有傍動。是風平等圓轉相持。又智度論云。地動有四種。一火二龍。三金翅鳥。四天二十八宿等。又諸羅漢諸天等亦能地動。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在舍衛城告諸比丘。有八因緣而地大動。此地深六十八千由延。為水所持。水依虛空。或復是時虛空風動而水亦動。水動地便大動。是初動也。若比丘得神足所欲自在。觀地如掌。能使地大動。是二動也。若復諸天有大神足有大威力。能使地動。是三動也。若復菩薩在兜術天。欲降神下生。是時地動。是四動也。若菩薩自知在母胎中。地為大動。是五動也。若菩薩知滿十月當出母胎。地為大動。是六動也。若菩薩出家於道場坐。降伏魔怨。終成等覺。地為大動。是七動也。若未來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地為大動。是八動也(依經地動。亦有多種或有地動聖人出世。有山動四果聖人出世。或有諸佛菩薩出世。或動一世界。多世界亦有薄福眾生感得地動損破。依正兩報具如經說也)述曰。自下略敘俗書天地初分陰陽形變之意。謂有五重。一元氣。二太易。三太初。四太始。五太素。
第一元氣者。依河圖曰。元氣無形匈匈蒙蒙。偃者為地。伏者為天。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
皇甫士安帝王世紀曰。元氣始萌謂之太初。三五歷紀曰。未有天地之時。混沌如雞子。溟涬始可濛鴻滋分。歲起攝提元氣啟肇。
帝系譜曰。天地初起溟涬濛鴻。即生天皇。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張䖍注曰。天地無所從生。而自然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也。故易上繫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其吉凶也。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於圓丘之禮也。母地方澤之祭也。兄日於東郊姊月於西郊也)春秋說題辭曰。天之為言填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群陽精也。含為太一。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陽為一端。陰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火為一端。凡十端。天亦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故生。秋怒氣故殺。夏樂氣故養。冬哀氣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李巡曰。古時人質仰視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蒼蒼。故曰穹蒼也)春為蒼天(李巡曰。春萬物始生。其色蒼蒼。故曰蒼天也)夏為昊天(李巡曰。夏萬物壯其氣昊昊。故曰昊天也)秋為旻天(李巡曰。秋萬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旻天文也。郭景純曰旻猶愍。愍萬物彫落也)冬為上天(李巡曰。冬陰氣在上萬物伏藏。故曰上天。郭景純曰。言時無時在上。臨下而已)廣雅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周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下度之厚與天高等。
孝經周天七。衡六間曰。周天有七衡。而六間者。相去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萬九千里。從內衡以至中衡。從中衡以至外衡。各五萬九千五百里。
洛書甄曜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論衡曰。日一日行一度。一度二千里。日晝行千里。舒疾與騏驎之步相類也。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徑千里。又計日行路。有其內外。從極北至極南。相去九百九十由旬。經一百八十日。日行從內至外。又經一百八十日。日行從外至內。是故名行。言日行六十里者。由輪大故。日遲天行。以行遲故。唯六十里。是故一年有十二月。六月北行。六月南行。總有三百六十度行路也。白虎通曰。月所以滿缺。何歸功於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二八十六轉而歸功。晦至朔旦。受符復行也。月有大小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遲。月行疾。月及日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須三十日過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小明。有陰陽即有閏月。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也。明陰不足陽有餘。閏者陽之餘也。
徐整長歷。日月徑千里。周圍三千里。下於天七千里。尚書者。靈曜之日光照三十萬六千里。又地說書日月照四十五萬里。
列子曰。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鬪問其故。一小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一小兒以為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中纔如槃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小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智乎。
桓譚新論曰。余小時聞閭巷言。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鬪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近日中時遠。一兒以日初出遠日中時近。長水校尉關子楊。以為天去人上遠而四傍近。以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疎相去丈餘。夜半在上視之甚數相去唯一二尺。日為天陽。火為地陽。地陽上昇。天陽下降。令置火於地。從傍與上診其熱。遠近不同乃差半焉。日中在上當天陽之衡。故熱於始出。從太陽中來故涼。西在桑榆大小雖同。氣猶不如清朝也。
論衡曰。夫日月不圓。視若圓者。去人遠也。夫日火精。在地水火不圓。在天火何故獨圓。日月在天猶五星。五星猶列星不圓。光曜若圓。何以明之。春秋之時星霣宋都。視之如石。石也不圓。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
論衡曰。儒言。日中有三足烏。日者火也。烏入中焦爛。安得如立。然烏日氣也。
詩推度災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蠩體就穴鼻始萌(宋均注曰決鼻兔也)春秋演孔圖曰。蟾蠩月精也。春秋元命包曰。陰精為月。日行十三度。常詘任而受(受陽精也)受明精在內。故金水內景。河圖始開曰。黃泉之埃上為青雲。赤泉之埃上為赤雲。白泉之埃上為白雲。玄泉之埃上為玄雲(淮南又載)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出五色雲氣。
易說卦曰。巽為風。撓萬物者莫疾風。風以動之。河圖帝通紀曰。風者天地之使也。
爾雅曰。四氣和為通正。謂之景風(李巡曰景風太平之風也)。南風謂之颽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太風。焚輪謂之頹(郭朴注曰風從上下)。扶搖謂之焱(從上下也)。風與火為忳(音屯忳盛貌也)。因風為飄。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音埋)。陰而風為曀。易稽覽圖曰。降陽為風。降陽之動不鳴條。
易說卦曰。震為雷動萬物者莫大於雷。河圖帝通紀曰。雷天地之鼓也。
左傳曰。藏氷以時則雷出震。棄氷不用則雷不發而震。
春秋元命包曰。陰陽合而為雷。
師曠占曰。春雷始起其音柏柏格格。其霹靂者。所謂雄雷旱氣也。其鳴依音。音不大霹靂者。所謂雌雷水氣也。師曠占曰。春分雨雷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下。無雲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國凶。
河圖始開圖曰。激陽為雷。
易稽覽圖曰。陰陽和合其電耀耀也。其光長。春秋元命包曰。陰陽激為電。史記天官書。電者陰陽之動也。
穀梁傳曰。隱公曰霆雷(謂急雷今之霹靂也)。
爾雅曰。疾雷為霆蜺(郭朴注曰。雷之急激者謂之霹靂也)說文曰。震霹靂振物也。
釋名曰。霹靂折也。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異苑曰。沙門釋慧遠捿神廬岳。甞有游龍翔其前。遠公有怒以石擲中。仍騰躍上昇。有傾風飈燁。公知是龍之所興。登山燒香會僧齊聲唱偈。於是霹靂迴向投龍之石。雲雨乃除。異苑曰。乞伏虜凶虐暴惡。嘗中霹靂。其挺引身出外。題背四字表其凶匿。國少時為涉去所棄。
頌曰。
日月長懸 天曜常暉 晝金夜玉
孰與玄期 出則晃朗 沒已還晞
虧盈隱顯 晦朔旋璣 星辰列位
福壽靈威 聖人建立 隨業增徽
雲龍相會 升降分離 擊動雷電
寒暑應時◎
法苑珠林卷第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道篇第四(此六趣即為六部)
諸天部(此別四部)述意部會名部受苦部報謝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天報。識復豐華。服玩光新身形輕妙。而自在天上更是魔王。無想定中翻為外道。四空之頂邪執不輕。六欲之間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養涅槃。憍慢轉增我人逾盛。所以頭華萎顇腋汗流衿。寶殿歇光羅衣聚膩。憑斯淨心悉皆懺蕩。普為四王忉利兜率燄摩化樂他化梵王梵輔光音遍淨廣果那含不煩不熱善見善現。空處識處不用處非非想處。乃至橫窮他界竪極上天。或復端坐華臺。動逾劫數凝神玉殿。一視千年。願令自然之服不離身形。善法之堂永蒙游觀。絕生離之病。無戰陣之勞。長謝五衰常豐七寶。色像端嚴容儀煒燁。永離苦因。清昇樂果也。
會名部第二
問曰。云何名六趣。依毘曇論云。趣者名到。亦名為道。謂彼善惡業因道能運到其生趣處。故名為趣。亦可依所造之業趣彼生處。故名為趣。有趣者歸向之義。謂所造業能歸向於天乃至地獄也。
問曰。唯有此六趣定更有餘道耶。答曰。且據一家不增減說。若依樓炭經中。亦說九道眾生共居。一菩薩道。二緣覺道。三聲聞道。帖前六道。以凡聖同居為欲相化也。天者如婆沙釋名。光明照曜。故名為天。又天者顛也。顛謂上顛。萬物之中。唯天在上。故名顛也。又天者顯也。顯謂高顯。萬物之中。唯天獨高在上顯覆。故名顯也。
問曰。何故彼趣名天。答曰。於諸趣中。彼最勝最樂最善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說。先造作增上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續。故名天趣。有說。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常照晝夜故。聲論者說。能照故名天。以現勝果。照了先時所修因故。復次戲樂故名天。以常游戲受勝樂故。
問曰。諸天形相云何。答曰。其形上立。問曰。語言云何。答曰。皆作聖語。又立世阿毘曇論云。天名提婆。謂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今略論諸天報身之相。所謂諸天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故正法念經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燈光明不相逼迫。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復如是。不窄不妨。又彼經云。彼夜摩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共聚在一蓮華鬚同坐。不妨不隘不窄。以善業故。自業力故。又智度論云。第三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又正法念經云。爾時夜摩天王。為諸天說偈云。
若人心念佛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佛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法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僧故 是為命中命
又夜摩天中有三大士。常為放逸諸天而演說法。何等為三。一者夜摩天王牟修輪陀菩薩。二者善時鵝王菩薩。三者種種莊嚴孔雀王菩薩。是三大士。常為利他而演說法。或有令得聲聞菩提。或有令得緣覺菩提。
受苦部第三
今述諸經具明諸天趣苦光明色界無色界苦。上界雖勝仍有微苦。故成實論云。上二界中雖無麁苦而有微細苦。何以知之。四禪中說有行立臥。隨有四故。皆應有苦。又色界有眼耳身識。即此識中所有諸受。名為苦樂。從一威儀求一威儀。求一威儀故知有苦。又無理解愛著已報。失時大苦。如經中說。唯得道者將命終時無憂苦色。今既是凡寧無憂喜。論中無苦者。以苦相微故說言無。如食少鹽故言無鹽。非是一向唯樂無苦。由上界樂行寂滅不著不能發起麁貪恚瞋。故名無苦無樂。又無刀杖等苦故言無苦。非無微苦。故涅槃經云。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然死屍處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若不作此觀名不修身。故知有苦。又法句喻經云。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慾。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紛紜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向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害。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身與。欲願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泊然無想可得泥洹。此最為樂。故知未得聖智滅此三界之身。當非苦耶。問曰。色界有身有苦可爾。無色無形苦受何生。答曰。彼報精微凡小不覩。無其麁礙非無細色。廣論有無被在別章。故智度論云。上二界死時退時。生大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處墮摧碎爛。又成實論云。苦樂隨身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於有頂。
問曰。生上天者離惡積善。何故報盡即入三塗。答曰。凡夫無始已來惡業無窮。一日貪瞋尚受千形。況惡既多。暫伏結生。報福既盡昔業時熟。還墮三塗。何所致惑。故成實論云。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智度論云。非有想非無想天中死墮阿鼻地獄中。故知三界輪轉皆苦。第三明欲界諸天苦者。謂彼天中鬪戰之時。遞相加害身心俱苦。若割股節斷而復生。斬首截腰則有死苦。如毘曇說欲界諸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天不害天。而害餘趣。亦有截手截足斷而還生。若斬首則死。展轉相奪。乃至十業道皆有。又福欲盡時。五衰相現則大憂惱。故涅槃經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軟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如和毒藥初美後苦。故正法念經偈云。
如蜜和毒藥 是則不可食
天樂亦加是 退沒時大苦
業盡懷憂惱 捨離諸天女
退時大苦惱 不可得譬喻
善業欲盡時 如燈焰欲滅
不知何所趣 心生大苦惱
天上欲退時 心生大苦惱
地獄眾苦毒 十六不及一
一切諸焰輪 愛力之所作
愛鎖縛眾生 至諸險惡道
三界如轉輪 業繫輪不斷
是故捨愛欲 離欲得涅槃
又涅槃經云。雖復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時還墮三惡道中。雖為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或為師子虎兕豺狼象馬牛驢等。故知天報盡時其身大苦。既有斯難即須披誠疏條此業懺令伏滅。若人造罪受報盡已。後時修善設生天上。由昔餘殃天中微受。故正法念經云。若於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自見諸天女等。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餘天子。若於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等聞其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於先世以酒施於持戒之人。或破禁戒而自飲酒。或作麴釀。臨命終時。其心悶亂。失於正念。墮於地獄。若於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速疾命終。若於先世有邪婬業。見諸天女皆悉捨已。共餘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曰五衰相也。以其持戒五種缺故。業網所縛受此業報。又天帝釋復觀業果於殿中。叫喚大地獄十八隔處。殺生偷盜邪婬妄語業。墮此地獄具受眾苦。從地獄出生餓鬼中。壽命長遠。從餓鬼中死生畜生中。互相殘害。從畜生中死。若生人中。身色憔悴無有威德。若有餘業得生天中。身量形貌皆悉減劣。一切眾寶莊嚴之具光明微少。不為天女之所愛敬。天女背叛。捨至餘天。智慧薄少心不正直。為餘天子之所輕笑。若諸天眾與阿修羅鬪戰之時。為他所殺。以餘業故。◎
◎報謝部第四
依新婆沙論云。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云何名為小五衰相。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有說。復出不如意聲。二者諸天身光赫奕晝夜相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有說。全滅身影便現。三者諸天膚體細滑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華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時不能捨離。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甞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云何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華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流汗。四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前五衰相現已或可轉。時天帝釋以有五種小衰相現。不久當有大衰相現。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誰能救我如是衰厄。後當歸依。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尋詣佛所求哀請救。佛為說法。便得見諦。令彼衰相一時皆滅。故於佛前歡喜踊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曰。
大仙應當知 我即於此座
還得天壽命 唯願尊憶持
又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宮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種瑞現。一項中光滅。二頭上華萎。三面色變。四衣上有塵。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瘦。七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之後下生鳩夷那竭國疥癩母猪腹中作豚。甚預愁苦不知何計。餘天語言。今佛在此為眾說法。唯佛能脫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知告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得離豚身常誦三自歸。如是三日却後七日天即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家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免身又無惡露。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謂之熒惑意欲殺之。父知貴子令好養之。年向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遇舍利目連。兒前作禮。眾聖驚怪。具說天上事。此兒請佛到家。佛為說經。兒及父母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此云不退(依經天有多種。具如前三界篇中三十二門說。今對六道略述四門)。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居士史世光晉沙門釋惠嵬宋侖氏有二女魏沙門釋曇鸞魏居士椽弦超梁沙門釋慧韶
夫十惡緣巨易或心塗。萬善力微難感靈性。姦心頻發凶狀屢聞。正法罕逢教沈道喪。所以一息不追則萬劫永別。剎那暫隔則千代長離。良由信毀相競善惡交侵。愚惑之徒輕舉邪風。淳正之輩時遭佞逼。所以教流震旦六百餘年。崔赫周虐三被殘屏。禍不放踵。殃及己身。致招感應之徵。善惡之報。是以建安感夢而疾瘳。文宣降靈而病愈。吳王圍寺舍利浮光。齊主行刑刀尋刃斷。宇文毀僧而瘡潰。拓拔廢寺而膿流。孫皓溺像而陰疼。赫連兇頑而震死。古今善惡禍福徵祥。廣如宣驗冥祥報應感通冤魂幽明搜神旌異法苑弘明經律異相三寶徵應聖迹歸心西國行傳名僧高僧冥報拾遺等。卷盈數百不可備列。傳之典謨。懸諸日月。足使目覩。唐猜來惑。故經曰。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信知善惡之報影響相從。苦樂之徵猶來相剋。余尋傳記四千有餘。故簡靈驗各題篇末。若不引證邪病難除。餘之不盡。冀補茲處。
晉史世光者。襄陽人也。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沙門支法山轉小品。疲而微臥。聞靈座上如有人聲。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座上著衣帢具如平生。語信云。我本應墮龍中。支和上為我轉經。曇護曇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護堅並是山之沙彌已亡者也。後支法山復往為轉大品。又來在座。世光生時以二幡供養。時在寺中乃呼張信持幡送我。信曰。諾。便絕死。將信持幡。俱西北飛。上一青山如琉璃色。到山頂望見天門。光乃自提幡遣信令還。與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上。信未還。便遙見世光直入天門。信復道而還。倐忽蘇活。亦不復見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與信於家去時。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郎飛上天。婆為見不。世光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每來必見簪帢。去必露髻。信問之。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後乃著天冠。與群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信問。何用屢來。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琴音清妙不類世聲。家人小大悉得聞之。然聞其聲如隔壁障。不得親察也。唯信聞之獨分明焉。有頃去。信自送見光入一黑門。有頃來出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榜撻楚痛難勝。省視還也。舅坐犯殺罪。故受此報。可告舅母會僧轉經。當稍免脫。舅即輕車將軍報終也(右一出冥祥記)。
晉長安釋慧嵬。不知何人。止長安大寺戒行澄潔。多栖處山谷。修禪定之業。有一無頭鬼來。嵬神色無變。乃謂鬼曰。汝無頭。便無頭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隱形。復作無腹鬼來。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無腹。便無五藏之憂。一何樂哉。須臾復作異形。嵬皆隨言遣之。後久時天甚寒雪。有一女子來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鮮明。姿媚柔雅。自稱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以相慰喻。談欲言勸動其意。嵬執志貞確一心無擾。乃謂女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遂陵雲而逝。顧謂歎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後以晉隆安三年。與法顯俱游西域。不知所終。續有釋賢護。姓孫。涼州人。來止廣漢閻興寺。常習禪為業。又善律行纖豪無缺。以晉隆安五年卒。臨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滿寺內。遺言使燒身。弟子行之。既而支節都盡。唯手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右一出梁朝高僧傳)。
宋侖氏二女。東官曾城人也。是時祖姊妹。元嘉九年。姊年十歲。妹年九歲。里越愚蒙未知經法。忽以二月八日。並失所在。三日而歸粗說見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還作外國語。誦經及梵書。見西域沙門便相開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復失去。田間作人云。見其從風徑飄上天。父母號懼祀神求福。既而經月乃反。剃頭為尼。被服法衣。持髮而歸自說。見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緣應為我弟子。舉手摩頭髮因墮落。與其法名。大曰法緣。小曰法綵。臨遣還曰。可作精舍。當與汝經法也。女既歸家即毀除鬼座。繕立精廬夜齋誦。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峯嶺若燈燭云。女曰。此後容止華雅音制詮正。上京風調不能過也。刺史韋朗就里並迎供養。聞其談說甚敬異焉。於是溪里皆知奉法(右一出冥祥記)。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未詳氏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迹靈異怪逸于民。鸞因患氣疾。周行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雲。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鸞覩。由斯疾愈。後往江南陶隱居處。求覓仙方冀益長壽。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來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現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由鼓怒。纔入船裏恬然安靜。依斯達到。梁帝見重。因出勅為江神更起靈廟。後辭帝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流支。鸞往啟曰。佛法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輪三有。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永絕輪迴。後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經作淨土業。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華幢蓋高映院宇。香氣蓬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魏興和四年。卒於平遙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傳)。
魏濟北郡從事椽弦超。字義起。以嘉平中。夜獨宿夢有神女來從之。自稱天玉女。東郡人。姓成公。字知瓊。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從夫。當其夢也精爽感寤。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顯然來游。駕輜軿從八婢。服綾羅綺繡之衣。姿顏容體狀若飛仙。自言。年七十。視之如十五六女。車上有壺榼。清白琉璃。五具飲啖。奇異饌具。遂下酒啖。與義起共飲食。謂義起曰。我天上玉女。見遣下嫁故來從君。不謂君德。宿時感運宜為夫婦。不能有益亦不為損。然行來常可得駕輕車乘肥馬。飲食常得遠味異膳。繒素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為君子。亦無妬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義。遂為夫婦。贈其詩一篇。其文曰。
飄颻浮勃述。[敖-十+土]曹雲石滋。芝英不須潤。至德與時期。神仙豈虛降。應運來相之。納我榮五族。送我致禍災。
此其詩之大較。其文二百餘言不能悉錄。並注易七卷占卜吉凶等。義起皆運其旨。作夫婦經七八年。父母為義起取婦之後。分日而嫌。分夕而寢。夜來晨去。儵忽若飛。唯義起見之。餘人不見。雖居闇室輒聞人聲。常見蹤跡。然不覩其形。後人怪問。漏泄其事。玉女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雖與君交不願人見。而君性疏漏。我往與君積年交結。恩義不輕。一旦分別豈不愴恨。勢不得久各努力。呼侍御人。下酒啖食。發簶取織成裙衫兩腰。賜與義起。又贈詩一首。把臂告辭涕泠流離。肅然昇車去若迅飛。義起憂感積日殆至委頓。後到濟北魚山陌上。西行遙望曲道頭有一馬車。似知瓊。馳前到。果是玉女也。遂披帷相見。前悲後喜。控左授接同乘至洛。遂為室家剋復舊好。至于太康中猶在。但不日日往來。每於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輒下往來經宿而去。張茂先為作神女賦(右一出搜神記)。
梁蜀郡龍淵寺沙門慧韶。姓陳。本頴川太丘人。少欲多智聰敏不群。春秋五十。卒於本寺摩訶衍堂中。時成都民應始豐賢者。因病氣絕。而心上煖。五日方醒。云。被攝至閻羅王聞處分。云迎法師。須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頂禮。更無言說。唯書文書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於曠路樹下見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有十僧來迎。豐識和慈二禪師。幡蓋烈道騰虛而去。又當終夕有安浦寺尼久病悶絕。醒云。送韶法師及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講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華整。亦有麈尾机案。蓮華滿池。韶就座談說。少時便起。送別者令歸。其生滅冥祥感見類此。以天監二年七月三日。卒于龍淵寺。春秋五十有四(右一出梁高僧傳)。
人道部(此別八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業因部貴賤部貧富部受苦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人道之中。身形浮偽多諸罪業。喜造愆瑕。仁智道消恩良義絕。所以崔抒弑君。高臣害父。七雄並爭。萬國連蹤。互騁憍奢各衒婬蕩。淳風永盡美化不行。三毒競興十纏爭發。四流浩漫五蓋幽深。顛倒無明轉復滋甚。遂使生同險樹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難久。壠頭松下哭響摧殘。廣巷重門悲聲嗚咽。今為人中悉皆懺悔。絓是圓首方足上智下愚。西盡瞿耶東極于逮。北窮單越。南罄閻浮。乃至板屋氈帷。文身被髮。飲血茹毛。巢居穴處。雕蹄黑齒。倒住傍行。弱水毛浮。危峯繩度。邊城遠戍。裝甲負戈。繫縛鎖囚。擔金捧木。並願各修禮讓。人氣孝慈。息放蕩之心。斷荒婬之色。質齊金石體類嵩華。八苦不侵九橫長遣也。
會名部第二
如婆沙論中釋。人名止息意。故名為人。謂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為人。謂於六趣之中。能止息煩惱惡亂之意。莫過於人。故稱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情能安忍。故名為忍。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為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說人道為摩㝹沙。又新婆沙論。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轉輪王。名曼犾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住處部第三
如新婆沙論云。此四天下人住四大洲。謂贍部洲。毘提訶洲。瞿陀尼洲。拘盧洲。亦住八中洲。何等為八。謂拘盧洲有二眷屬。一矩拉婆洲。二憍拉婆洲。毘提訶洲有二眷屬。一提訶洲。二蘇訶洲。瞿陀尼洲有二眷屬。一舍搋洲。二嗢怛羅漫怛里挐洲。贍部洲有二眷屬。一遮末羅洲。二筏羅遮末羅洲。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說。七洲是人所住。遮末羅洲。唯邏剎娑居此。有說。此所說八即是四大洲之異名。以一一洲皆有二異名故。如是說者應如初說此八中洲一一復有五百小洲以為眷屬。於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也。
問曰。人趣形貌云何。答曰。其形上立。然贍部洲人面如車箱。毘提訶人面如半月。瞿陀尼人面如滿月。拘盧洲人面如方池。
問曰。語言云何。答曰。世界初成一切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有情不平等故。及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業因部第四
依業報差別經中。作四句分別。一者有業得身樂報而心不樂。如有福凡夫。二者有業得心樂報而身不樂。如薄福羅漢。三者有業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漢。四者有業得身心俱不樂。如薄福凡夫。諸如此等。皆悉報得此苦樂也。
又菩薩藏經云。爾時世尊告賢守長者曰。長者當知。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為十苦事之所逼迫。何謂為十。一者生苦逼迫。二者老苦逼迫。三者病苦逼迫。四者死苦逼迫。五者愁苦逼迫。六者怨苦逼迫。七者苦受逼迫。八者憂逼迫。九者痛惱逼迫。十者生死流轉大苦之所逼迫。我見如是十種苦事逼迫眾生。為得阿耨菩提出離如是逼迫事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於無數劫。具造百千那庾多拘胝過失。常為十種大毒箭所中。何謂為十。一者愛毒箭。二者無明毒箭。三者欲毒箭。四者貪毒箭。五者過失毒箭。六者愚癡毒箭。七者慢毒箭。八者見毒箭。九者有毒箭。十者無有毒箭。長者。我見眾生為於十種毒箭所中。求阿耨菩提。求斷如是毒箭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貴賤部第五
若以四方言之。則北欝單越無貴無賤。彼無僕使之殊。故無貴賤。餘之三方皆有貴賤。以有君臣庶民之別。大家僕使之殊故。有貴賤別類也。總束貴賤。合有六品。一貴中之貴。謂輪王等。貴中之次。謂粟散王等。三貴中之下。謂如百僚等。四賤中之賤。謂駘駑豎子等。五賤中之次。謂僕隷等。六賤中之下。謂姬妾等。麁束如是。細分難盡。
貧富部第六
若以四方言之。則北欝單越最富平等。東西二方處中。然有優劣。南閻浮提最貧。四方不同。如經具述。又閻浮提人貧富不定。各有三品。上者如轉輪王。總攝四方富包四海。一切所須無不備足。即如經說。輪王福力最大。若出世時。感五奇特。七寶來應。五奇特者。一者感於世界之中平正清淨流泉浴池處處皆有。二者感天甘露生於殿庭。王渴飲之身輕愈病。三者感大海水減一由旬。各於內畔涌出金沙之道。使王行之游四天下。四者感於牛頭之香生於海岸。王取燒之香氣劣盛。逆風遠聞四十里香。死者聞之悉皆還活。五者於迦真隣陀之鳥生於海中。王抱觸之身心猗適。勝過六欲天之樂。以斯義故。往生論說偈云。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真隣陀
七寶具足千子雄猛(如前經說)。第二富中者。謂如粟散王等。第三富中下者。謂如樹提伽等(貪亦有三思之可解)。
受苦部第七
夫論人道。唯苦非樂。愚著為樂失者為苦。妄見為樂實見為苦。故付法藏經云。世間眾苦不可願樂。此身不堅腐敗危脆。猶如聚沫須臾變滅。端正容貌甚可愛著。衰老既至將安所在。外覆薄皮謂為嚴飾。膿血肉流惡露不淨。有為無常甚大迅速。一視息頃四百生滅。譬如虛空震雷起雲暴風卒起尋復散滅。五欲不堅亦復如是。共相愛樂安隱快樂。無常既至誰有存者。世間眾苦甚難久居。故知人身唯苦無常。理應生厭速求解脫。一切有為眾苦積聚。如癰如廁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輪轉無際。無常敗壞速朽之法。如臨死囚。命不云遠。譬如牢獄人無可愛樂。猶路上菓眾所苦擲。此身可惡。會歸磨滅。烏鵲狐狼競共噉食。風吹日暴青爛臭處。髮毛牙齒狼藉在地。如此之身當何愛樂。宜勤方便速求解脫。縱使富貴如天終歸磨滅。外相似好內恒憂懼。故大莊嚴論云。如人著金鎖雖能繫於人。王位亦如是。恒有憂懼相。守護念苦失則大愁。猶以衣食遮故名樂。辛苦中橫生樂想。故賓頭盧為優陀延王。說法偈云。
王位雖尊嚴 代謝不暫停
輕疾如電光 須臾歸衰滅
王位極富逸 愚者情愛樂
衰滅無時至 苦劇過下賤
王者居高位 名聞滿十方
端正甚可愛 種種自嚴身
譬如臨死者 著華鬘瓔珞
捨命未幾時 王位亦如是
王者譬如王 常懷諸恐怖
行住及坐時 乃至一切時
於其親疎中 恒有疑懼心
臣民宮妃后 象馬及珍寶
國土諸所有 一切是王物
諸王捨命時 皆棄無隨者
又涅槃經。佛說偈云。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有終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離別
壯年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為死所吞 無有法常住
諸王得自在 勢力無等雙
一切皆遷滅 壽命亦如是
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三界皆無常 諸有無有樂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無
可壞法流動 常有衰患者
恐怖諸過惡 老病死衰惱
是諸無有邊 易壞怨所侵
煩惱所纏裹 猶如蠶處繭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是處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上至諸天身 皆亦復如是
諸欲皆無常 故我不貪著
離欲善思惟 而證於真實
故賓頭盧尊者語王云。大王。宜善觀察。何有五欲而得常者。何有王位而得久停。何有國界而不遷滅。何有珍寶而不散失。何有欲樂常恒不變。何有合會而不離散。一切五欲體。性實苦。皆從妄想而生於樂。故王位亦苦無安。如夢所見覺則知虛。是故智者應生厭離。即知一切內外所遷皆是無常。雖可麁細似異。然剎那不住是住是同。故經說。由色苦故。十時差別。一者膜時。二者泡時。三者皰時。四者肉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年時。九者盛壯時。十者衰老時。若非時無常。不應從膜乃至老死。良由三毒猛火燒心熾然不絕。故受斯苦(依經云人亦多種。具如前三界篇中四天下洲品類廣說也)。
感應緣(略引一十八驗)
春秋演孔圖曰。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如斗。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見吳王僚。僚望其顏色甚可畏。一丈十圍。眉間一尺。王僚與語三日。辭無復者。胥知王好之。每入言語。偘偘有勇壯之氣。
涼記曰。呂光。字世明。連結豪賢施與待士身長八尺四寸。目重童。左肘生肉。印性沈重。質略寬大有度量。時人莫之識。唯王猛布衣時異之曰。此非凡人。
河圖玉版曰。從崑崙以北九萬里得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從崑崙以東得大秦國。人長十丈。從此以東十萬里得佻國。人長三丈五尺。從此國以東十萬里得中秦國。人長一丈。
龍魚河圖曰。天之東西南北極。各有銅鐵額兵。長三千萬丈三千億萬人。天之東西南北極。各有金剛敢死力士。長三千萬丈三千億萬人。天中大平之都有甲都食鬼鐵面兵。長三千萬丈三千億萬人。
鴻範五行傳曰。秦始皇時有大人。身長五丈足跡六尺夷狄服見於臨洮天。秦曰。勿大行夷狄之道將受其禍云。
魏志曰。天竺國人皆長一丈八尺。車離國男女皆長八尺。
魏志曰。咸熙二年襄武懸言。有大人現。長三丈餘。跡長三尺二寸。白髮著黃單衣黃巾柱杖呼民。王始語云。今當太平。
神異經曰。東南有人焉。周行天下。其長七尺。腹圍如長。箕頭(箕頭髮煩亂也)不飲食。朝吞惡鬼三千暮吞三百。但吞不咋。此人以鬼為飯。以霧露為漿。名天郭。一名食邪(吞食邪鬼)一名黃父(今黃父鬼俗人依此人而名之)。
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焉。長二千里。兩脚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百里。但飲酒五升(天酒甘露)不食五穀魚肉。忽有飢時向天乃飽。好游山海間。不犯百姓不干萬物。與天地同生。名無路之人(言無路者。高大不可為路)一名仁(禮曰仁人)一名信(禮曰信人)一名神(與天地俱生而不沒。故曰神也)。
蜀王本記曰。秦襄王時。宕渠郡獻長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外國圖曰。大秦國人長丈五尺。猨臂長脇好騎馲駝。
詩含神霧曰。東北極有人。長九寸。
國語曰。孔子曰。僬僥長三尺。短之至也。
魏略西域傳曰。短人國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長三尺。眾甚多。康居長老傳問。甞有商迷惑失道而到此國。國中甚多貝珠夜光明珠。商度此國。去康居可萬餘里。
魏略曰。倭南有侏儒國。其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國四千餘里。
外國圖曰。僬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僬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
列子曰。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竫人。長九寸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身長五丈。足跡六尺夷狄皆伏。有十二人現于臨洮。孔子曰。僬僥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今有五丈之人。此則無類而生也。是歲秦初兼六國。喜以為瑞。鑄金人十二以像之。南戍五嶺。北築長城。西徑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里。故大人先見於臨洮。明禍亂所起也。後十二年而秦亡也(右此一十七驗各依本錄記也)。
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尺餘。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稱三日止。
管子曰。涸澤數百歲。谷之不水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長四寸。衣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游。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名反報。然池陽之景。或者慶忌也乎。
又曰。涸小水精生蚳。蚳者一頭而兩身。其狀若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鼈(右二事。見搜神記)。◎
◎脩羅部(此別七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業因部眷屬部衣食部戰鬪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脩羅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諂曲。或稱兵鬪亂興師相伐。形容長大恒弊飢虛。體貌麁鄙每懷瞋毒。稜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天上求餐海中釀酒。如斯之類悉為歸依。經是阿須輪王。睒婆利等。毘摩質多之眷屬。佉羅騫馱之朋流。乃至婆稚羅睺之等侶。舍脂跋陀之氣類。並願除憍慢習離諂曲心。殿堂光明蘭藉豐滿。休兵息刃止恚防貪。無復兩刃之苦。永絕藕絲之痛。樂聞正法渴仰大乘。捨離弊惡之身。受端嚴之質。任持國境擁護邦家。興建法城。弘益慧日也。
會名部第二
云何名阿脩羅道者。依立世阿毘曇論釋云。阿脩羅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諦聽種種教化。其心不動。以憍慢故非善健兒。又非天故名阿脩羅。餘經亦云阿須倫。今依新婆沙論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復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又長阿含經云。脩羅生女端正生男多醜。故云不端正。或名不飲酒。此有二釋。一由過去持不飲酒戒。宿習餘力云不飲酒。二由本因好酒四天下採華布海釀酒不成變為鹹水。既不得酒乘便令斷。故云不飲酒神。婆沙論云。或說天趣。由諂曲覆故。無決定者。或說鬼趣。由有舍脂故。得與諸天交通。故伽陀經云。有鬼有畜有天。正法念經亦云。有鬼有畜。或云劣天。劣天者。是毘摩質多。毘摩質多者。此云響高。亦云穴居。謂大海水底。出大音聲。自唱云。我是毘摩質多。故云響高。居在海穴。故云穴居。
住處部第三
依正法念經云。脩羅居在五處住。一在地上眾相山中。其力最劣。二在須彌山北。入海二萬一千由旬有脩羅。名曰羅睺。統領無量阿脩羅眾。三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脩羅。名曰勇健。四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脩羅。名曰華鬘。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脩羅。名曰毘摩質多。此中出聲徹於海外。自云。我是毘摩質多阿脩羅。故云響高。其毘摩之母。依長阿含經云。劫初成時。昔有光音天入海洗身。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經八千歲乃生一女。身若須彌。千頭少一。頭有千眼。口別有千少一。口別四牙。牙上出火。猶若霹靂。有二十四脚。有九百九十九手。此女有時。在海浮戲水精入身生一肉卵。復經八千歲生毘摩質多。有九頭。頭有千眼。口常水出。手有千少一。脚唯有八。納香山乾闥婆女生舍脂羅睺。舍脂羅睺者。是帝釋取為夫人。羅睺阿脩羅。亦云障日日。是帝釋前軍。先放日光射脩羅眼令不見天眾。故彼以手障之。由有勢力多共天諍。又新婆沙論。問。諸阿素洛退住何處。有說。妙高山中有空缺處。如覆寶器。其中有城是彼所住。問何故經說。阿素洛云。我所部村落住鹹海中。而阿素洛王住彼山內。有說。大鹹海中於金輪上有大金臺高廣各五百踰繕那。臺上有城是彼所住。阿素洛王亦有四苑。一名慶悅。二名歡喜。三名極喜。四名可愛。如三十三天有波利夜怛羅樹。阿素洛王所居樹亦有。阿素洛其形云何。答其形上立。問語言云何。答皆作聖語。問何趣所攝。有說。是天趣。有說鬼趣攝。
又起世經云。須彌山王東面去山過千由旬。大海之下有鞞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國土住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欄楯七重金銀鈴網。外有七重多羅行樹。皆是七寶所成。莊嚴校飾不可述盡。大城之中別立宮殿。名曰設摩婆啻。宮城縱廣一萬由旬。七重城壁並七寶合成。高百由旬。厚五十由旬。園池華菓眾鳥和鳴(廣說如經。不煩具錄)須彌山王南面過千由旬。大海之下有踊躍阿修羅王宮殿。其處縱廣八萬由旬。須彌山王西面亦千由旬。大海水下有奢婆羅阿修羅王宮殿。其處縱廣八萬由旬。須彌山王北面過千由旬。大海水下有羅睺羅阿修羅王宮殿。其處縱廣八萬由旬(住處精妙共前相似)摩婆帝城王所住處。有羅睺羅阿修羅王聚會之所。亦名七頭。其處縱廣八萬由旬。牆壁欄楯各有七重。七寶合成。四面左近並有眾多諸小阿修羅不可述盡(備如經說)。
業因部第四
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業得阿修羅報。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起於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迴諸善根向阿修羅趣。若依正法念經。廣說四種修羅業因不同若約餘經。多由瞋慢及疑三種因業得彼生報。
又雜阿含經云。阿修羅前世時。曾為貧人。居近河邊。常渡河擔薪。時河水深流澓駚疾。此人數為水所漂殆死得出。時有辟支佛。詣舍乞食。歡喜即施。食訖空中飛去。貧人見之因以發願。願我後身長大一切深水無過膝者。以是因緣得此極大身。四大海水不能過膝。立大海中身過須彌。手據山頂下觀忉利天。
眷屬部第五
依正法念經云。第一羅睺阿修羅王有四玉女。從憶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諸香。三名妙林。四名勝德。即此四女。一一皆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為眷屬。悉皆圍繞阿修羅王共相娛樂。恣情受樂不可具說。第二名勇健。威勢次勝。第三名花鬘。威勢更勝。第四名毘摩質多。威勢眷屬倍數更不可稱計。自餘臣妾左右僕使亦不可說。即知貴賤懸殊。不可一概而論。
衣食部第六
若依正法念經說。修羅衣食自然。冠纓衣服純以七寶。鮮潔同天。所餐飲食隨念而生。悉皆百味與天同等。如大論說。彼之衣食雖復勝人。其若喫時。是則不如人也。謂彼凡所食時。末後一口要變作青泥。亦如龍王雖食百味。末後一口要當變作蝦蟇。是故經說不如人也。
戰鬪部第七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形大者莫過阿須倫王。形廣長八萬四千由延。其口縱廣千由旬。或欲觸犯日時。倍復化身十六萬由旬往日月前。日月王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以形可畏故。日月王懼不復有光明。然阿須倫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壽命極長顏色端正。受樂無窮住壽一劫。復是此間眾生福祐。令日月不為阿須倫所見觸惱。時阿須倫便懷愁憂即於彼沒。
又長阿含經云。阿修羅大有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諸天行我頭上。誓取日月以為耳璫。漸大瞋恚加欲捶之。即命舍摩梨毘摩質多二阿修羅王及諸大臣。各辦兵仗往與天戰。時難陀跋難陀二大龍王。身繞須彌周圍七匝。山動雲布。以尾打水大海浪灌須彌。忉利天曰。修羅欲戰矣。諸龍鬼神等各持兵從次交鬪。天若不如皆奔。四天王宮嚴駕攻伐。先白帝釋。帝釋告上乃至他化自在天。無數天眾及諸龍鬼前後圍繞。帝釋命曰。我軍若勝以五繫縛毘摩質多阿修羅。將還善法堂我欲觀之。修羅亦曰。我眾若勝亦以五繫縛帝釋。還七葉堂。我欲觀之。一時大戰兩不相傷。但觸身體生於痛惱。於帝釋現身乃有千眼。執金剛杵頭出煙焰。修羅見之乃退敗。即擒質多修羅繫縛將還。遙見帝釋便賜惡口。帝釋答曰。我欲共汝講說道義。何須惡口。壽天千歲少出多減。惡心好鬪。而子破戒。大修布施故。然以諂慢故受此身(餘經以諂心修福而受此身也)觀佛三昧經云。此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母鬼食法。唯噉淤泥及渠藕根。其兒長大見於諸天婇女圍繞。即白母言。人皆伉儷我何獨無。其母告曰。香山有神。名乾闥婆。其神有女。容姿美妙色踰白玉。身諸毛孔出妙音聲。甚適我意念為汝娉。適汝願不。阿修羅言。善哉善哉。願母往求。爾時其母行詣香山告彼樂神。我有一子威力自在。於四天下而無等倫。汝有令女可適吾子。其女聞已願樂隨從。時阿修羅。納彼女已。未久之間即便懷孕。經八千歲乃生一女。其女顏容端正挺特。天上天下更無有比。面上姿媚八萬四千。左邊右邊各有八萬四千。前後亦爾。阿修羅見。以為殊異。如月處星。甚為奇特。憍尸迦聞求女為妻。修羅聞喜以女妻之。帝釋立字。號曰悅意。諸天見之歎未曾有。視東忘西。視南忘北。乃至毛髮皆生悅樂。帝釋至歡喜園。共諸婇女入池遊戲。爾時悅意即生嫉妬。遣五夜叉往白父王。今此帝釋不復見寵。與諸婇女自共游戲。父聞此語心生瞋恚。即與四兵往攻帝釋立大海水踞須彌山頂。九百九十九手。同時俱作撼喜見城搖須彌山。四大海水一時波動。帝釋驚怖靡知所趣。時宮有神。白天王言。莫大驚怖。過去佛說般若波羅蜜。王當誦持。鬼兵自碎。是時帝釋坐善法堂。燒眾名香發大誓願。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審實不虛。我持此法。當成佛道令阿修羅自然退散。作是語時。於虛空中有刀輪。帝釋功德故。自然而下當阿修羅上。時阿修羅耳鼻手足一時盡落。令大海水赤如蜯珠。時阿修羅即便驚怖。遁走無處。入藕絲孔。
感應緣(略引三驗)
◎西國志云。中印度在瞻波國。西南山石㵎中。有修羅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逢此窟。人遂入中見有修羅宮殿處。妙精華乍類天宮。園池林菓不可述盡。阿修羅眾既見斯人希來到此。語云。汝能久住以不。答云。欲還本處。修羅既見不住。遂施一桃與食訖。修羅語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得容。言訖走出。身遂增長形貌麁大。人頭纔出。身大孔塞。遂不出盡。自爾已來年向數百。唯有大頭如三碩甕。人見共語具說此緣。人愍語云。我等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云。恩澤。人奏國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議。此非凡人力敵千人。若鑿令出。儻有不測之意。誰能抗之。因此依舊。時人號為大頭仙人。唐國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頭共語。了了分明。近有山內野火燒頭焦黑。命猶不死。西國志六十卷。國家修撰。奉。
勅令諸學士畫圖。集在中臺。復有四十卷。從麟德三年起首至乾封元年夏未方訖。余見玄策。具述此事。
又奘法師傳云。馱那羯?迦國屬南印度。都城東西據山間各有大寺。其寺有婆毘吠伽論師(唐云明辯)於觀自在菩薩(舊云觀世音菩薩是)絕粒而服水三年。立志祈請待見彌勒菩薩。於是觀自在乃為現色身。令在城南大山巖執金剛神所誦金剛呪。三年神授。云此巖石內有阿素洛宮(舊云阿脩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可即入中待彌勒出。我當相報。又經三年。呪芥子擊於石壁。豁然洞開。時有百千萬眾。觀覩驚歎。論師跨門。再三顧命眾人。唯有六人從入。餘者謂是毒蛇窟懼而不入。論師入已。當即石門還合如壁。
又玄奘法師云。貞觀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迦陀國那爛陀寺。見一俗人。說云。有一人好色。每承經言。修羅生男極醜生女端正。聞彼山內有阿修羅窟。別有宮殿。甚精殊好。同天佳妙。其人思欲。願見修羅女共為匹對。常受持呪精勤三年。三年將滿所祈遂願。其人先是弟子親友。臨去召弟子相伴同去。弟子于時亦隨同行。既呪有徵。遂到宮門。門首儻者極嚴。志誠求請門人令通夫人。門人為通具述來意。修羅女喜報守門人云。來者幾人。報云。二人。女報門人。呪者來入。同伴者且住門外。門人來報。誦呪者引入。弟子見引入已。自身不覺已到自家。舍南門立。自爾已來。更不知彼人消息。弟子因此發心捨家修道。願在伽藍供養三寶。其人具向奘法師述因緣。◎
法苑珠林卷第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道篇第四之二◎鬼神部(此別十一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列數部業因部身量部壽命部好醜部苦樂部貴賤部舍宅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偏多罪戾。或處幽巖。乍依高隴絕㵎深叢之裏。荒郊芿野之中。異種音聲。特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虛為怪相。或復鳥形魚質人面獸心。或鼓樂絃歌。鳴桴響鐸。如斯之類。悉皆懺悔。絓是九洲房廟。萬國之靈。姑蘇大伯。延陵季子。禹川文命。窟澤須注。水若山精。風師雨伯。豐隆列缺。迴祿陵侯。或駕竹為龍。飛鳧代雁。形依高廟。體附重樓。行雨去來。分風上下。爰及黃頭大將針髮鬼神繡利勒那槃荼羅剎三千眷屬五百徒黨。悉為懺悔。復有極重之障。稱為餓鬼。眼光似電。咽孔如針。不聞水漿之。名永絕粳糧之味。肢節一時火起。動轉五百車聲。今日善根並皆霑被。當願飢渴之鬼飲食自然。妖媚鬼神無復諛諂。光榮佛法擁護世間。衛像防經。長伸供養。疏善記惡永得熏修也。
會名部第二
問曰。云何名鬼道者。如立世論云。鬼道名閃多。為閻摩羅王名閃多故。其生與王同類。故名閃多。復說。此道與餘往還善惡相通。故名閃多。又新婆沙論。問。何故彼趣名閉戾多。答設施論說。如今時鬼世界王名琰摩。如是劫初時有鬼世界。王名粃多。是故往彼生彼諸有情類。皆名閉戾多。即是粃多界中所有義。從是以後皆立此名。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慳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故。感飢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能受。有說。被驅役故名鬼。恒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有悕望故名鬼。謂五趣中。從他有情悕望多者。無過此故。由此因緣故多鬼趣。又鬼神者。婆沙論中。鬼者畏也。謂虛怯多畏。故名為鬼。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名希求也。
住處部第三
如婆沙論說。餓鬼有二住。一正。二邊。第一正住者。說之不定。彼論說云。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是其正處。又善生優婆塞經。亦同此說。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匝四面七萬五百千由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如五道苦經說。此之餓鬼。正住彼鐵圍兩山中間。故說偈言。
鐵圍兩山間 不覩日月光
餓鬼聚其中 償其宿罪故
第二邊住處者。如婆沙論說。亦不定有其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彼有威德者。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廁故區而居。皆無舍宅。果報劣人。又如論說。四天下中悉有鬼住。東西二方有威德無威德鬼。於北方中唯有威德鬼住。無有無威德鬼。以其報勝故如是。乃至忉利天中亦有威德鬼神住。應彼諸天所驅使故。自上諸天更無住處。故新翻婆沙論亦云。四大天眾及三十三天中唯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從給使。有說。於此贍部洲西有五百渚。兩行而住(依舊婆沙論云。閻浮提西有五百鬼城於此五百自有兩別矣)於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是故昔有轉輪王名儞彌。告御者摩怛梨曰。吾欲游觀。汝可引車從是道去。令我見諸有情受善惡果。時摩怛梨即如王教。引車從於二渚中過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華鬘身著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見無威德鬼。頭髮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髮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匃。見已深信善惡業果。問鬼趣形狀云何。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猪。或似種種餘惡禽獸。如今壁上彩畫所作。問語言云何。答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時隨處作種種言。或有說者。隨從何處命終生此。即作彼形即作彼語。評曰。不應作是說。若從無色界歿來生此趣。可無形無言耶。應作是說。隨所生處。言形亦爾。
列數部第四
依正法念經云。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行因不等。受報各別。
一鑊湯鬼(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二針口臭鬼(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也)
三食吐鬼(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悋。故常食吐也)
四食糞鬼(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也)
五食火鬼(由禁人糧食令其自死。故受火燒㘁叫飢渴苦也)
六食氣鬼(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嗅氣也)
七食法鬼(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八食水鬼(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燋渴也)
九希望鬼(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也)
十食唾鬼(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恒被煑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十一食鬘鬼(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也)
十二食血鬼(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十三食肉鬼(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十四食香鬼(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十五疾行鬼(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十六伺便鬼(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活)
十七黑闇鬼(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遍滿。猶刀割苦)
十八大力鬼(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反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也)
十九熾然鬼(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㘁哭叫喚遍身火燃。後得為人常被劫奪)
二十伺孾兒便鬼(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二十一欲色鬼(由好婬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活命)
二十二海渚鬼(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人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二十三閻羅王執杖鬼(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二十四食小兒鬼(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猪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二十五食人精氣鬼(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二十六羅剎鬼(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二十七火燒食鬼(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鬼也)
二十八不淨巷陌鬼(由此不淨食。與梵行之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也)
二十九食風鬼(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三十食炭鬼(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也)
三十一食毒鬼(由以毒食令人喪命。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飢餓恒食毒火。燒其身也)
三十二曠野鬼(由曠野湖池造已施人。惡口決破令行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燒其身也)
三十三塚間食灰土鬼(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三十四樹下住鬼(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財而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也)
三十五交道鬼(由盜行路人糧。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也)
三十六魔羅身鬼(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當破人善法也)
依順正理論云。鬼有三種。謂無少多財。無財復有三。炬鍼臭口。炬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吐猛焰熾然無絕。身如被燎多羅樹形。此受極慳所招苦果。鍼口鬼者。此鬼腹大量如山谷口如鍼孔。雖見種種上妙飲食。不能受用。飢渴難忍。臭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出極惡腐爛臭氣。過於糞穢沸溢廁門。惡氣自熏恒空嘔逆。設遇飲食亦不能受。飢渴所惱狂噭亂奔。少財亦有三。謂鍼毛臭毛癭。鍼毛鬼者。此鬼身毛堅剛鋸利不可附近。內鑽自體外射多身。如鹿中毒箭怖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渴。臭毛鬼者。此鬼身毛臭甚常穢薰爛肌骨。蒸坌腸腹衝喉變歐。荼毒難忍。攫體拔毛傷裂皮膚。轉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言癭鬼者。謂此鬼咽惡業力。故生於大癭。如大癕腫熱晞酸疼。更相㓟䍤臭膿涌出。爭共取食少得充飢。多財亦有三。謂希祠希棄大勢。希祠鬼者。此鬼常時往祠祀中。饗受他祭。生處法爾時歷異方。如鳥陵空往還無礙。由先勝解作是希望。我若命終諸子孫等必當祠我資具飲食。由勝解力生此鬼中。乘宿善因感此祠祀。或有先性愛親知。為欲皆令豐足資具。以不如法積集珍財。慳悋居心不能布施。乘斯惡業生此鬼中。住本舍邊便穢等處。親知追念為請沙門梵志孤窮供施崇福。彼鬼見已。於自親知及財物中生己有想。又自明見慳果現前。於所施田心生淨信。相續生長捨相應業。由此便成順現法受。乘斯力故得資具豐饒。希棄鬼者。此鬼欲常收他所棄吐殘糞等用充所食。亦得豐饒。謂彼宿生慳過失故。有飲食處見穢或空。樂淨見穢。亦由現福。如其所應各得豐饒。飲食資具生處法爾。所受不同不可推徵祠到。所以如地獄趣異熟生色。斷已還續。餘趣則無。於人趣中有勝念智修梵行等。餘趣中無。如天中隨欲眾具皆現。如斯等事生處法然。不可於中求其定量。大勢鬼者。大同前婆沙論說。又瑜伽論云。鬼趣有三。一者外障鬼。謂彼有情由習上慳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枯槁猶如火炭。頭髮蓬亂脣口乾焦。常以其舌舐掠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到泉池為諸有情手執刀仗護不令覷。或變成膿血自不欲飲。是名外障鬼。二者內障鬼。謂彼有情口如針炬其腹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是名內障鬼。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飢渴大苦。是名無障鬼。若夫善名利物。感報怡愉。惡是損他招果摧折。但善類登山理為難上。惡如崩墜實可易行。是以天宮閑曠來蹤蓋寡。地獄樊籠往人爭湊也。
業因部第五
如智度論說。惡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惡。即生餓鬼趣中。依如十地論。亦同此說。於十惡業。隨造何業。一一先生三塗。後得人身。若依正法念經說。若起貪嫉邪佞諂曲欺誑於他。或復慳貪積財不施。皆生鬼道。從鬼命終。多生畜生道中。受遮吒迦鳥身。恒常飢渴受大苦惱。唯飲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飲餘水。是故常困飢渴也。依業報差別經說。具造十業生餓鬼中。一身行輕惡。二口行惡。三意行輕惡。四慳澁多貪。五起非分惡。六諂曲嫉妬。七起於邪見。八愛著資生。即便命終。九困飢而亡。十枯渴而死。以是業生餓鬼中。
又分別功德論云。有諸沙門行諸禪觀。或在塚間。或在樹下。時在塚間觀於死屍。夜見飢鬼打一死屍。沙門問曰。何以打此死屍耶。答曰。此屍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屍。當復何益也。於須臾頃。復有一天。以天曼陀羅花散此臭屍。沙門問曰。何為散花此臭屍耶。答曰。由我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善友。故來散花報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不以花散汝心中。乃散臭屍。夫為善惡之本皆心所為。乃捨本求末耶。
身量部第六
如五道經說。餓鬼形量極大者長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內如針。頭髮蓬亂形容羸瘦。柱杖而行。如是者極眾。最小者如有知小兒。或曰。三寸中間形量。依經具說。不可備錄。
壽命部第七
如觀佛三昧經說。其有餓鬼。極長壽者八萬四千歲。短則不定。依成實論。極長壽者七萬歲。短亦不定。若依優婆塞經說。極長壽者一萬五千歲。如人間五千年為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日夜。即彼鬼壽一萬五千歲(計此人間日月歲數當二千七百萬歲也)若依正法念經說。有鬼壽命五百歲。如人間十年為餓鬼一日一夜。如是日夜。壽五百歲(計此人間日月歲數當一百八十萬歲也)。
好醜部第八
如婆沙論云。鬼中好者如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諸天無異。又一切五嶽四瀆山海諸神。悉多端正名為好也。第二醜者。謂無威德鬼。形容鄙惡不可具說。身如餓狗之腔。頭若飛蓬之亂。咽同細小之針。脚如朽槁之木。口常垂涎鼻常流涕。耳內生膿眼中血出。諸如是等。名為大醜。
苦樂部第九
如婆沙論說。鬼中苦者。即彼無威德鬼。恒常飢渴累年不聞漿水之名。豈得逢斯甘饍。設值大河欲飲即變為炬火。縱得入口即腹爛燋。然如斯之類。豈不苦哉。第二鬼中樂者。即彼有威德中。富足豐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優縱。策乘輕馳。任情游戲。共天何殊。如斯之類。豈不樂哉。問曰。既有斯樂便勝於人。何故經說人鬼殊趣。答曰。經說鬼神不如人道。略述二意。一受報公顯不及於人。為彼鬼神晝伏夜游故。不及於人二。虛怯多畏不及於人。雖有威德以報卑劣常畏於人。縱晝夜值人恒避路私隱。問曰。既劣於人何得威德報同於天。答然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報由前身諂曲不實故。受斯鬼道也。
貴賤部第十
如婆沙論云。有威德者。即名為貴。無威德者。即名為賤。又為鬼王者。即名為貴。受驅使者。即名為賤。貧富如何。答有威德者。多饒衣食僕使自在。即名為富。身常驅驅恒被敦役。麁食不聞。弊服難值。如斯之類。即名為貧也。◎
◎舍宅部第十一
如婆沙論說。有威德者。便有宮宅七寶莊嚴。一切山河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無威德者。如浮游浪鬼。飢渴之徒悉無舍宅。權依塚墓。暫止叢林。草木巖穴。是其居處。
故。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有大商主子。名曰億耳。入海採寶。既得迴還。與伴別宿。失伴慞惶。飢渴所逼。遙見一城。謂為有水。往至城邊欲索水飲。然此城者是餓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頭眾人集處。空無所見。飢渴所逼唱言。飢渴所逼。又見一城謂有水。往至城邊欲索飲。然此城者是餓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頭處人集處。空無所見。飢渴所逼。唱言水水。諸餓鬼輩聞是水聲。皆來雲集。誰慈悲者欲與我水。比諸餓鬼身如焦柱。以髮自纏。皆來合掌作如是言。願乞我水。億耳語言。我渴所逼故來求水。爾時餓鬼聞億耳為渴所逼自行求水。悕望都息。皆各長歎。作如是言。汝可不知。此餓鬼城。云何此中而索水耶。即說偈言。
我等處此城 百千萬歲中
尚不聞水名 況復得飲者
譬如多羅林 熾然被火焚
我等亦如是 肢節皆火燃
頭髮悉蓬亂 形體皆毀破
晝夜念飲食 慞惶走十方
飢渴所逼切 張口馳求索
有人執杖隨 尋逐加楚撻
槌打不得近 我等憂此苦
云何能得水 以用慧施人
我等先身時 慳貪極嫉妬
不曾施一人 漿水及飲食
自物不與他 抑彼令不施
以是重業故 今受是苦惱
感應緣(略引六驗)宋司馬文宣宋王胡宋李旦唐眭仁蒨臨川諸山鬼怪雜明俗中鬼神
宋司馬文宣。河內人也。頗信法。元嘉九年丁母難弟喪。月望旦忽見其弟。身形於靈座上不異平日。迴遑歎嗟諷求飲食。文乃試與言曰。汝平生時修行十善。若如經言應得生天。若在人道。何故乃生此鬼中耶。說吟俯仰默然無對。文宣即夕夢見其弟。云生所修善。蒙報生天。旦靈床之鬼。是魔魁耳。非其身也。恐兄疑怪。故詣以白兄。文宣明旦請僧轉首楞嚴經。令人撲繫之。鬼乃逃入床下。又走戶外。形稍醜惡舉家駭懼詈叱遣之。鬼云。餓乞食耳。積日乃去。頃之母靈床頭有一鬼。膚體赤色身甚長壯。文宣長息。孝祖與言往反。答對周悉。初雖恐懼末稍安習之。鬼亦轉相附狎。居處出入殆同家人。於時京師傳相報告。往來觀者門巷疊跡。時南林寺有僧。與靈味寺僧含沙門。與鬼言論亦甚欵曲。鬼云。昔世甞為尊貴以犯眾惡。受報未竟果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癘。所應鍾災者。不忓道人耳。而犯橫極眾多濫福善。故使我來監察之也。僧以食與之。鬼曰。我自有糧不得進此食也。含曰。鬼多知我生。何來何因作道人。答曰。人中來。出家因緣本誓願也。問諸存亡生死所趣。略皆答對。具有靈驗條次繁多。故不曲載。含曰。人鬼道殊。汝既不求食何為久留。鬼曰。此間有一女子應在收捕。而奉戒精勤。故難可得。比日稽留用此故也。藉亂主人有愧不少。自此已後不甚見形。後往視者但聞語耳。時元嘉十年也。至三月二十八日語文宣云。暫來寄住。而汝傾家營福。見畏如此那得久留。孝祖云。聽汝寄住。何故據人先亡靈筵耶。答曰。汝家亡者各有所屬。此座空設。故權寄耳。於是辭去。
宋王胡者。長安人也。叔死數載。元嘉二十三年忽見形。還家責胡。以修謹有闕家事不理。罰胡五杖。傍人及隣里並聞其語及杖聲。又見杖瘢迹。而不覩其形。唯胡猶得親接。叔謂胡曰。吾不應死。神道須吾算諸鬼錄。今大從吏兵恐驚損墟里。故不將進耳。胡亦大見眾鬼紛鬧若村外。俄然叔辭去曰。吾來年七月七日當復暫還。欲將汝行游歷幽途使知罪福之報也。不須費設。若意不已止可荼來耳。至斯果還。語胡家人云。吾今將胡游觀畢。當使還不足憂也。胡即頓臥床上泯然如盡。叔於是將胡。遍觀群山。備覩鬼怪。未至嵩高山。諸鬼過胡。並有饌設。餘施味不異世中。唯薑甚脆美。胡欲懷將還。左右人笑胡云。止可此食。不得將還也。胡末見一處。屋宇華曠。帳筵精整。有二少僧居焉。胡造之。二僧為設雜菓檳榔等。胡遊歷久之。備見罪福苦樂之報。乃辭歸。叔謂胡曰。汝既已知善之可修。何宜在家。白足阿練。戒行精高可師事也。長安道人足白。故時人謂為白足阿練也。甚為魏虜所敬。虜主事為師。胡既奉此練。於其寺中。遂見嵩山上年少僧者游學眾中。胡大驚與敘乖闊。問何時來。二僧答云貧道本住此寺。往日不憶與君相識。胡復說嵩高之遇。此僧云。君謬耳。豈有此耶。至明日二僧無何而去。胡乃具告諸沙門敘說往日嵩山所見。眾咸驚怪。即追求二僧不知所在。乃悟其神人焉。元嘉末。有長安僧釋曇爽。來游江南。具說如此也。
宋李旦。字世則。廣陵人也。以孝謹質素。著稱鄉里。元嘉三年正月十四日暴死。心下不冷。七日而蘇。唅以飲粥。宿昔復常云。有一人。持信幡來至床頭稱。府君教喚。旦便隨去。直北向行。道甚平淨。既至城閣高麗似今宮闕。遣傳教慰勞問呼。旦可前至。大廳事上見有三十人。單衣青幘列坐森然。一人東坐披袍隱机。左右侍衛可有百餘。視旦而語坐人云。當示以諸獄令世知也。旦聞言已。舉頭四視。都失向處。乃是地獄中。見群罪人受諸苦報。呻吟號呼不可忍視。尋有傳教稱。府君信君可還去。當更相迎。因此而還。至六年正月復死。七日又活。述所見事較略如先。或有罪囚寄語報家道。生時犯罪使為作福。稍說姓字親識鄉伍。旦依言尋求皆得之。又云。甲申年當行疾癘殺諸惡人。佛家弟子作八關齋。戒修心善行可得免也。旦本作道家祭酒。即欲棄錄本法。道民諫制。故遂兩事。而常勸化作八關齋。
宋尚書僕射滎陽鄭鮮之。元嘉四年從大駕巡京。至都夕暴亡。乃靈語著人曰。吾壽命久盡早應過世。賴比歲來敬信佛法放生布施。以此功德延駐數年耳。夫幽顯報應有若影響宜放落俗務崇心大教。于時勝貴多皆聞云(右三驗出冥報記也)。
唐眭仁蒨者。趙郡邯鄲人也。少事經學不信鬼神。常欲試其有無。就見鬼人學之十餘年不能得見。後徙家向縣。於路見一人如天官。衣冠甚暐曄乘好馬。從五十餘騎。視仁蒨而不言。後數見之常如此。經十年凡數十相見。後忽駐馬呼仁蒨曰。比頻見君情相眷慕。願與君交游。蒨即拜之問公何人耶。答曰。吾是鬼耳。姓成名景。本弘農。西晉時為別駕。今任胡國長史。仁蒨問其國何在王何姓名。答曰。黃河已北總為臨胡國。國都在樓煩西北。沙磧是也。其王即是故趙武靈王今統此國總受太山控攝。每月各使上相朝於太山。是以數來過此與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令君預知禍難。而先避之可免橫害。唯死生之命與大禍福之報。不能移動耳。仁蒨從之。景因命其從騎常掌事。以是贈之遣隨蒨行有事令先報之。即爾所不知當來告我。於是便別。常事恒隨逐如侍從者。須有所問無不先知。時大業初陵岑之象為邯鄲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請仁蒨於家。教文本書。蒨以此事告文本。仍謂曰。成長史語我。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與君交亦不能不告君。鬼神道亦有食。然不能得飽。常苦飢。若得人食便得一年飽。眾鬼多偷竊人食。我既貴重不能。偷之。從君請一餐。蒨既告文本。文本即為具饌備設珍羞。蒨曰。鬼不欲入人屋。可於外水邊張幕設席陳酒食於上。文本如其言。至時仁蒨見景兩客來坐。從百餘騎既坐。文本向席再拜謝以食之不精。亦傳景意辭謝。初文本將設食。仁蒨請有金帛以贈之。文本問。是何等物。蒨云。鬼所用物。皆與人異。唯黃金及絹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以紙為絹帛。最為貴上。文本如言作之。及景食畢令其從騎更代坐食。文本以所作金錢絹贈之。景深喜謝曰。因眭生煩郎君供給。郎君頗欲知壽命乎。文本辭云。不願知也。景笑而去。數年後。仁蒨遇病不甚困篤。而又不起。月餘日。蒨馮常掌事。掌事不知。便問長史。長史報云。國內不知。後月因朝太山為問消息相報。至後月長史來報云。是君鄉人趙某為太山主簿。主簿一員闕。薦君為此官。故為文案經紀召君耳。案成者當死。蒨問請將案出。景云。君壽應年六十餘。今始四十。但以趙主簿橫徵召耳。當為請之。乃曰。趙主簿相問。眭兄昔與同學恩情深至。今幸得為太山主簿。適遇一員官闕。明府今擇人。吾已啟公。公許相用。兄既不得長生。命當有死。死遇濟會未必當官。何惜一二十年。苟生延時耶。今文書已出不可復止願。決作來意無所疑也。蒨憂懼病逾篤。景請蒨曰趙主簿必欲致君。君可自往太山於府君陳訴。則可以免。蒨問何因見府君。景曰。鬼者可得見耳。往太山廟。東度一小嶺平地。是其都所。君往自當見之。蒨以告文本。文本為具行裝。數日景又告蒨曰。文書欲成。君訴懼不可免。急作一佛像。彼文書自消。蒨告文本。以三千錢為畫一座像。於寺西壁記。而景來告曰。免矣。蒨情不信佛。意尚疑之。因問景云。佛法說。有三世因果。此為虛實。答曰。皆實。蒨曰。即如是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為鬼。而趙武靈王及君今尚為鬼耶。景曰。君縣內幾戶。蒨曰。萬餘戶。又曰。獄囚幾人。蒨曰。常二十人已下。又曰。萬戶之內有五品官幾人。蒨曰。無。又曰。九品已上官幾人。蒨曰。數十人。景曰。六道之義分一如此耳。其得天道萬無一人。如君縣內無一五品官。得人道者萬有數人。如君縣內九品數十人。入地獄者萬亦數十。如君獄內囚。唯鬼及畜生最為多也。如君縣內課役戶。就此道中又有等級。因指其從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蒨曰。鬼有死乎。曰然。蒨曰。死入何道。答曰。不知。如人知生而不知死彼之事。蒨問曰。道家章醮為有益不。景曰。道者被天帝總統六道。是為天曹。閻羅王者如人間天子。太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神如諸尚書。若我輩國如大州郡。每人間事道上章謂請福。如求神之恩。天曹受之下閻羅王云。以某月日得某甲訴云云。宜盡理勿令枉濫。閻羅敬受而奉行之。如人奉詔也。無理不可求免。有枉必當得申。何為益也。蒨又問。佛法家修福何如。景曰。佛是大聖無文書行下。其修福者。天神敬奉多得寬宥。若福厚者雖有惡道文簿不得追攝。此非吾所識。亦莫知其所以然。言畢即去。蒨一二日能起便愈。文本父卒還鄉里。蒨寄書曰。鬼神定是貪諂。往日欲郎君飲食乃爾慇勤。比知無復利相見殊落漠。然常掌事猶見。隨本縣為賊所陷死亡略盡。僕為掌事所道如常賊不見。竟以獲全。貞觀十六年九月八日。文官賜射於玄武門。文本時為中書侍郎。與家兄太府卿及治書侍御史馬周給事中韋琨。及臨對坐。文本自語人云爾(右一驗出冥報記)。
臨川間。諸山縣有妖魅來。常因大風雨有聲如嘯能射人。其所著者如蹄頭腫大毒有雌雄。雄急雌緩。急者不過半日。緩者不延經宿。其有旁人常以救之。救之小免則死。俗名曰刀勞鬼。故外書云。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於世者也。老子曰。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禎。然則天地鬼神。與我並生者也。氣分則性異。域立則形殊。莫能相兼也。生者主陽。死者主陰。性之所託各安其方。太陰之中怪物存焉(右二條出搜神記)。
韓詩外傳曰。死為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露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
禮記祭義曰。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之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依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張傾安定馬氏人。初傾之殺麴儉。儉有恨言。恨言。是月光見白狗。拔劍斫之。傾委地不起。左右見儉在傍。遂乃暴卒。
依神異經曰。東北方有鬼星石室。三百戶而共所。石傍題曰鬼門。門晝日不閉。至暮則有人語。有火青色(右此四驗出其御覽)。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言鬼。尋復問之。卿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遂行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檐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檐定伯數里。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身重耳。伯因復檐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於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度。聽之了無聲音。定伯自度漕灌作聲。鬼復言。何以聲。定伯曰。新死不習度水故爾。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定伯便檐鬼著頭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為羊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于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千五百文(右此一驗出列異傳)。
趙泰傳曰。泰曾奄然而絕。有使二人。扶而從西入趣宮治。合有三重黑門。周匝數十里。高梁瓦屋。是日亦有同死者。男子五六千人。皆在門外。有吏著帛單衣持筆疏人姓名。男女左右別記。謂曰莫動。當將汝入呈太山府君。名簿在第二十須臾便至。府君西向坐。邊有持刀直衛。左右至者案名一一呼入至府君所。依罪輕重斷之入獄。案抱朴子曰。按九鼎記及青靈經。並云。人物之死俱有鬼也。
魏孫恩作逆時吳興紛亂。一男子避急突入蔣侯廟。始入門木像彎弓射之即死。行人及守廟者。無不必見(右此一驗出幽冥錄)。
畜生部(此別十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身量部壽命部業因部受報部修福部苦樂部好醜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畜生。癡報所感種類既多。條緒非一。稟茲穢質。生此惡塗。頓罷慧明。唯多貪恚。所以蜂蠆蘊毒。蛇蝮懷瞋。鴿雀嗜婬豺狼騁暴。或復被毛戴角。抱翠銜珠。嘴巨鋒芒。爪甲長利。或復聽物往還。受人驅策。犬勤夜吠。雞競曉鳴。牛弊田農。馬勞行陣。肌肉於是消耗。皮膚為之零落。或可潛藏草澤遂被罝羅。竄伏陂池橫遭罾網。如是畜生悉皆懺悔。乃至鵾鵬大質。螻蟻細軀。偃鼠飲河。鷦鷯巢木。水生陸產羽族毛群。錦質紫鱗丹鰓頳尾。如此之流。悉皆代為懺悔。當令信根清淨。捨此惡形。慧命莊嚴。復茲天報。無復驅馳之苦。永離屠割之悲。縱意逍遙。隨心放蕩。飲啄自在。嗚嘯無為。出彼樊籠。免乎繫縛也。
會名部第二
畜生者。如婆沙論中釋。生謂眾生。畜謂畜養。謂彼橫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問曰。若以畜養名畜生者。如諸龍水陸空行。豈可為人所養名為畜生耶。答曰。養者義寬。具滿人間及以六天。不養者處狹。唯在人中山野澤內。又古昔諸龍亦為人養。具在文史。今從畜養偏多。故名畜生。又立世論云。畜生梵名底(都履反)栗車。由因諂曲業故。於中受生故。復說。此道眾生多覆身行。故說名底栗車。
依新婆沙論。名為傍生。故問。云何傍生趣。答其形傍故行亦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有說。彼諸有情由造作增上愚癡身語意惡行。往彼生闇鈍。故名傍生。謂此遍於五趣皆有。如捺落迦中。有無足者。如孃矩吒蟲等。有二足者如鐵嘴鳥等。有四足者如黑駿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於鬼趣中。有無足者如毒蛇等。有二足者如烏鴟等。有四足者如狐狸象馬等。有多足者如六足百足等。於人趣三洲中。有無足者如一切腹行蟲。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於拘盧洲中。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無有無足及多足者。彼是受無惱害業果處故。四天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餘無者如前釋。上四天中。唯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餘皆無者。空居天處轉勝妙故。問彼處若無象馬等者如何為乘。亦聞彼天乘象馬等。云何言無。答由彼諸天福業力故。作非情數象馬等形。而為御乘自娛樂也。
依樓炭經說。畜生不同。大約有其三種。一魚。二鳥。三獸。於此三中。一一無量。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於彼經中。但列總數不別列名。正法念經。種數不同有四十億。亦不列名。
住處部第三
如新婆沙論。問傍生本住何處。答本所住處在大海中。後時流轉遍在諸趣。問其形云何。答多分傍側。亦有竪者。如緊捺落畢舍遮醯盧索迦等。問語言云何。答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有情不平等故。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又舊婆沙論說。畜生住處乃有邊正之別。第一正住者。或說在鐵圍兩界之間冥闇之中。或在大海之內。或在洲渚之上。第二邊住者。謂在五趣之中。如地獄中。或有無足畜生如彼蛇等。或有二足者如彼烏鳩等。或有四足者如彼狗等(此中。或有實報或有化者不定)於鬼趣中亦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畜生。謂彼有威德鬼中亦有象馬駝驢等。無威德鬼中唯有狗等。修羅趣中(一同鬼趣中說)於天趣中。唯有二足四足畜生。更無餘種(然欲色二界諸天。有具不具報化畜生一如前天中說)。
身量部第四
如菩薩處胎經云。第一大鳥不過金翅鳥。頭尾相去八千由旬高下亦爾。若其飛時從一須彌。至一須彌終不中止。廣如經說。第二獸者不過於龍。如阿含經說。難陀跋難陀二龍。其形最大。繞須彌山七匝。頭猶山頂尾在海中。第三魚身者不過摩竭大魚。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故阿含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谷。若依俗書。莊周說云。有大鵬。其形極大。鴻鵬之背不知幾千里。將欲飛時擊水三千里。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而上。去地九萬。方乃得逝。要從北溟至於南溟。一飛六月。終不中息(此當內典小金翅鳥。俗情不測謂言別有大鵬之鳥)俗書復說。水獸大者。不過巨靈之鼇。其形最大。首冠蓬萊海中游戲。亦不說其高下長短也(此鼇未同小小之摩竭。不可較其優劣也)莊周說。小鳥之微不過於鷦螟之鳥。蚊子鬚上養子。有卵鬚上孚乳。其卵不落(此亦未達。內典眾生受報極小者形如微塵。天眼方覩。故內律云。佛令比丘漉水而飲。舍利弗乃多遍而漉。猶有細蟲。因此七日不飲水。身形枯顇。佛知而故問。汝云何憔悴。答言。佛令漉水而飲。弟子。縱多遍漉。以天眼觀蟲。猶尚而過如器中漂水沙。以護生命不敢飲水。故身憔悴佛告舍利弗。若以天眼觀一切人民無有活者。自今已後但聽肉眼看水清淨。其內無蟲即得開飲。故知眾生微報處處皆遍。小者豈同鷦螟之質大也)。
壽命部第五
如毘曇說云。畜生道中。壽極長者不過一劫。如持地龍王及伊羅鉢龍等。壽極短者不過蜉蝣之蟲。朝生夕死不盈一日。中間長短不可具述。如智度論說。佛令舍利弗觀鴿過未。前後各八萬劫。猶不捨鴿身。故知畜生壽報長遠。非凡所測也。
業因部第六
依業報差別經中說。具造十業得畜生報。一身行惡。二口行惡。三意行惡。四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行於邪婬。若依正法念經說。畜生種類各各差別。業因得報亦各不同。備如經說。不可具述。若依地持。具造十惡。一一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中。後得人身猶有習報(具如餘篇中說)。
受報部第七
依賢愚經云。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於中路。眾賈頓息。伺人不看。狗便盜肉。眾人瞋打而折其脚棄野而去。時舍利弗天眼見狗。?躄飢餓困篤垂死。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活命歡喜。即為狗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後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舍利弗言。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婆羅門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孤幼。不任使命。比前長大當用相與。後至七歲。以其兒付令使出家。便受其兒。將至祇桓聽為沙彌。漸為說法。心開意解得阿羅漢果。功德悉備。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遭聖獲果。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和上恩今得人身并獲道果。欣心內發而自念言。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求作沙彌不受大戒。佛告阿難。由過去世迦葉佛時。均提出家少年聲好。善巧讚唄人所樂聽。有一老僧音聲濁鈍不能經唄。已得羅漢功德皆具。年少比丘自恃好聲。見而訶之聲如狗吠。時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識我不。我得羅漢儀式悉具。年少聞說。心驚毛竪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又智度論云。愚癡多故。受蚯蚓?蜋螻蟻鵂鶩角鵄之屬諸騃蟲鳥。龍樹菩薩或云。婬欲情多故欲受鶩身。或云。愚癡多故亦受鶩身。此二鶩身為同為異。答謂習欲生者是水鳥鳧鴨之流。習癡生者是陸鳥鵄梟之類。或晝見夜亦見。由欲生故恒多連飛。並汎鳥之類。或夜見晝不見。由癡生故恒多夜游伺。鼠鴟亦二種。習欲生者是老鴟。則晝見夜不見。習癡生者是角鴟。則夜見晝不見。又長阿含及增一經云金翅鳥有四種。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皆先大布施。由心高陵虛苦惱眾生心多瞋慢生此鳥中。有如意寶珠以為瓔珞。變化萬端無事不辨。身高四十里。衣廣八十里。長四十里。重二兩半。食黿鼉蟲鼈以為段食(涅槃經云。能食能消一切魚金銀等寶唯除金剛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亦有婚姻。兩身相觸以成陰陽。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大海北岸一樹。名究羅瞋摩。高百由旬。蔭五十由旬。樹東有卵生龍宮。卵生金翅鳥宮。樹南有胎生龍宮。胎生金翅鳥宮。樹西有濕生龍宮。濕生金翅鳥宮。樹北有化生龍宮。化生金翅鳥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莊飾如上。若卵生金翅鳥飛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兩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隨意而食之(華嚴經云。此鳥食龍所扇之風。風若入人眼人眼則失明故不來人間恐損人眼也)胎濕化等亦復如是(涅槃經云唯不能食受三歸者)有化龍子。於六齋日受齋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高十六萬里。求覓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又觀佛三昧經云。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眾羽族快樂自在。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於四天下更食。日日數亦如上。周而復始。經八千歲死相既現。諸龍吐毒不能得食。飢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剛山。從金剛山直下。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上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車軸。鳥肉消盡唯餘心存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剛山。難陀龍王取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又樓炭長阿含經等云。龍還有四。皆先多瞋恚心曲不端。大行布施今受此形。由施福故以七寶為宮(宮之所在如前金翅鳥中說也)身高四十里。衣長四十里。廣八十里。重二兩半。神力自在。百味飲食。最後一口變為蝦蟇。若自化眷屬發於道心乞施皂衣能使諸龍各興供養者。沙不雨身及離眾患(亦能變身為蛇等。不遭蝦蟇及金翅鳥)。
食黿鼉魚鼈以為段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亦有婚姻。身相觸以成陰陽。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得免金翅鳥食。唯有十六王。一娑竭。二難陀。三跋難陀。四伊那婆羅。五提頭賴吒。六善見。七阿盧。八伽句羅。九伽毘羅。十阿波羅。十一伽㝹。十二瞿伽㝹。十三阿耨達。十四善住。十五憂睒伽波頭。十六得叉迦。
又樓炭華嚴經云。娑竭龍王住須彌山北大海底。宮宅縱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牆壁七重。欄楯羅網。嚴飾其上。園林浴池眾鳥和鳴。金壁銀門。門高二千四百里。廣二千二百里。彩畫殊好。常有五百鬼神之所守護。能隨心降雨。群龍所不能及。住淵涌流入海。青瑠璃色。又海龍王經云。龍王白佛言。我從劫初正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龍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違犯戒行不捨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佛告龍王。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居家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居家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居家出家。犯戒皆生龍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出家。鬪諍誹謗經戒。死生龍中。今已有出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諸龍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泥洹後多有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
又僧護經云。爾時世尊告僧護比丘。汝於海中所見龍王。受此龍身。牙甲鱗角。其狀可畏。臭穢難近。以畜生道障出家法。不能得免金翅鳥王之所食噉。龍性多睡。有五法不能隱身。一生時。二死時。三婬時。四瞋時。五睡時。復有四毒不能如法。一以聲毒故不能如法。若出聲者聞則害人。二以見毒故不能如法。若見身者必能害人。三以氣毒故不能如法。若被氣噓必能害人。四以觸毒故不能如法。若觸身者必能害人。
修福部第八
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智積菩薩。吾昔一時無央數劫為金翅鳥王。七寶宮殿後園浴池皆七寶成。心得自在如轉輪王。乃能入海求龍為食。時彼海中有化生龍子。於其齋日奉持八禁。時金翅鳥王身長八千由旬。左右兩翅各長四千由旬。以翅斫海取龍。水未合頃飛銜龍出。鳥欲食龍時。先從尾而吞。到須彌山北有大鐵樹。高下六萬里。銜龍至彼欲得食噉。求龍尾不知處。以經日夜明日龍始出尾語金翅鳥。化生龍者我身是也。我不持八齋法者汝即灰滅。時金翅鳥聞悔過自責。佛之威神甚深難量。我有宮殿。去此不遠。共我至彼以相娛樂。龍即隨鳥至宮觀看。今此眷屬不聞如來八關齋法。唯願指授禁戒威儀。若壽終後得生人中。爾時龍子具以禁戒法便讀誦之。即於鳥宮而說頌曰。
我是龍王子 修道七萬劫
以針刺樹葉 犯戒作龍身
我宮在海水 亦以七寶成
摩尼玻璃珠 明月珠金銀
可隨我到彼 觀看修佛事
復益善根本 慈潤悉周遍
爾時鳥聞龍子所說。受八關齋法。口自發言。從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如諸佛教。金翅鳥眷屬受三自歸已。即從龍子到海宮殿。彼有七寶塔。諸佛所說諸法深藏。別有七寶函滿中佛經。見諸供養猶如天上。龍子語鳥。我受龍身劫壽未盡。未曾殺生嬈觸水性。時龍子龍女心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苦樂部第九
如經說云。如有福龍。依報快樂具足。妻妾伎女衣服飲食象馬七珍無不備有。優樂自在過逾於人。乃至六欲天中亦有鳥獸。自在受樂。亦有薄福諸龍。日別熱沙爆身。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又如人間畜生驅策鞭打擔輕負重馳騁走使不得自在。乃至水陸空行乏少水草共相殘害。又復鐵圍山間。兩界畜生恒居暗瞑。受苦無間無暫時樂。如是諸苦不可具陳。◎
◎好醜部第十
如經說云。如龍驥驎鳳孔雀鸚鵡山鷄畫雉。為人所貴情希愛樂。如獼猴犲狼虎兕蚖蝮服鳥梟鴟等。人所惡見不喜聞音。如是好醜陳列難盡。貴賤可知。不可具述。
感應緣(略引其七)黃初有魅怪蜀山有猳國怪越山有鳥怪季桓子井有羊怪晉懷瑤家地有犬怪皐辛氏時有狗怪西國行記人畜交孕怪
魏黃初中。頓丘界有人騎馬夜行。見道中有物大如兔。兩眼如鏡。跳梁遮馬令不得前。人遂驚懼墮馬。魅便就把驚怖暴死。良久得蘇。蘇已失魅不知所在。乃便上馬前行數里逢一人。相問訊已說向者事變如此。今相得為伴甚佳歡喜。人曰。我獨行得君為伴快不可言。君馬行疾且前。我在後隨也。遂共行語曰。向者物何如乃令君懼怖耶。對曰。其身如兔而眼如鏡形甚可惡。伴曰。試顧視我耶。人顧視之猶復是也。魅便跳上馬人遂墜地怖死。家人怪馬獨歸。即行推覓。於道得之。宿昔乃蘇說狀如是。
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與猴相類。長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國。一名馬化。或曰玃猨。伺道行婦女。有長者輒盜取將去。人不得知。若有行人經過其傍。皆以長繩相引猶故不免。此物能別男女氣臭。故取女男不知也。若取得人女則為家室。其無子者終身不得還。十年之後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若有子者輒抱送還其家。產子皆如人形。有不養者其母輒死。故懼怕之無敢不養。及長與人不異。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南多諸楊率。皆是猳國馬化之子孫也。
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治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自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或夜冥不見鳥。鳥亦知人不見。便鳴喚曰。咄咄上去。明日便急上去。咄咄下去。明日便宜急下。若不使去但言笑而已者。人可止伐也。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嗚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㵎中取石蟹就人火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柷之祖也。
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馬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耶。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驅蚑蝄蜽。水中之怪是龍罔。土中之怪曰賁羊。夏鼎志曰。罔象如三歲兒。赤目黑色大耳長臂赤爪。索縛則可得食。王子曰。木精為游光。金精為清明。
晉元康中。吳郡婁縣懷瑤家。忽聞地中有犬子聲隱其聲。上有小穿大如螾。瑤以杖刺之。入數尺覺如物。乃掘視之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猶未開。形大如常犬也。哺之而食。左右咸往觀焉。長老或云。此名犀犬。得之者令家富昌。宜當養之。以目未開還置穿中。覆以磨礱。宿昔發視左右無孔還失所在。瑤家積年無他禍福也。
大興中吳郡府舍中。又得二牧物如初。其後太守張茂為吳興兵所殺。尸子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無傷。夏鼎志曰。掘地而得狗名曰賈。掘地而得豚名曰邪。掘地而得人名曰聚。聚毋傷也。此物之自然。無謂鬼神而怪之。然則與地狼名異其實一物也。淮南萬畢曰。千歲羊肝化為地宰。蟾蜍得苽卒時為鶉。此皆因氣作。以相感而惑也。
睪辛氏有老婦人居於王宮。得耳疾曆時醫為挑治。出頂蟲大如繭。婦人去後。置以瓠籬。覆之以盤。俄爾頂蟲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遂畜之。時戎吳盛強數侵邊境。遣將征討不能禽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者。購金千斤封邑萬戶。又賜以少女。後盤瓠銜得一頭將造王闕。王診視之即是戎吳。為之柰何。群臣皆曰。盤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雖有功無施也。少女聞之啟王曰。大王既以我許天下矣。盤瓠銜首而來為國除害。此天命使然。豈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覇者重信。不可以子女微軀而負明約於天下。國之禍也。王懼而從之。令少女隨。盤瓠將女上南山。山草木茂盛無人行迹。於是女解去上衣為僕豎之紛。著獨拘之叉。隨盤瓠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視覓。天輒風雨嶺震雲晦往者莫至。蓋經三年產六男六女。盤瓠死後自相配偶為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制著用。經後母歸以語王。王遣追之男女。天不復雨衣服[袖-由+遍]褳言語侏離。飲食蹲踞好山惡都。王順其意有詔賜以名山廣澤。號曰蠻夷。蠻夷者。外癡內黠。安土重賜以其受異氣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伴。田作價販無開濕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取其游食於水。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群夷是也。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每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橫頵盤瓠子孫(右六條出搜神記)。
奘法師西國記云。僧伽羅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栖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聘隣國吉日送歸。路逢師子。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居輿中心甘喪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谷。捕鹿採菓以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請其母曰。我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乃述昔事以告其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曰我先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踰嶺。察其游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已遂檐負母下趣人里。母曰。宜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父國。國非家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携來歸故里。人皆哀愍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妻兒憤恚既發。便出山谷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鉾。群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獠者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眾以萬計。掩捕林藪彌跨山谷。師子震吼人畜僻易。既不擒獲。尋復招募其有擒執師子除國害者。當酬重賞式旌茂績。子聞王之令。乃謂母曰。飢寒以久宜可應募。或有所得以相撫育。母曰。言不可。若是彼獸雖是畜也猶是汝父。豈以艱辛而興逆害。子曰。人畜異類禮義安在。既以違阻此心何異。乃抽小刃。出應招募。是時千眾萬騎雲屯霧合。師子踞在林中。人莫敢近。子即其前父遂馴伏。於是乎親愛忘怒。乃剚刃於腹中。尚懷慈愛猶無忿毒。乃至刳腹含苦而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之異也。誘之以福利。震之以威禍。然後具陳始末備述情事。王曰。逆哉。父而尚害況非親乎。畜種難馴兇情易動。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斷父之命其心逆矣。重賞以酬其功。遠放以誅其逆。則國典不虧王言不貳。於是裝二大船多儲糧糗。母留在國周給賞功。子女各從一舟隨波飄蕩。其男船泛海至此寶渚。見豐珍玉便於中止。其後商人採寶復至渚中。乃殺其商主留其子女。如是繁息子孫眾多。遂立君臣以位上下。連都築邑據有疆域。以其先祖擒執師子。因舉元功而為國號。其女船者。泛至波刺斯西。神鬼所魅產育群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故師子國人。形貌卑黑方頤大顙。情性獷烈安忍鴆毒。斯亦猛獸遺種故。其人多勇健斯一說也。若據佛法所記。則依起世經。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
又屈支國東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龍池。諸龍易形交合牝馬。逐生龍駒之子。方乃馴駕。所以此國多出善馬。聞諸先志曰。近代有王號曰金華。政教明察感龍馭乘。王欲終沒鞭觸其耳。因即潛隱以至千金。城中無井取彼池水。龍變為人與諸婦人會。生子驍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龍種。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力乃引搆突厥殺此人。少長俱戮略無噍類。城今荒蕪人煙斷絕(右二驗出奘法師傳)。
述曰。數見愚俗邪說之人云。貴賤不同人畜殊別。何有人作畜生畜生。作人。佛說虛誑恐不依實。若汝守愚不信佛言者。何故。前列俗典書史具述。目驗所覩豈亦不信。如行恩含忍。即同楚子蛭痼疾皆愈。宋公不禱妖星夕退。若也行惡如漢鴆趙王如意。蒼狗成肉。齊殺彭生立豕為祟。近事尚然。況復行因善惡業報。昇沈殊趣累劫受殃也。
法苑珠林卷第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道篇第四之三
地獄部(此別八部)述意部會名部受報部時量部典主部王都部業因部誡勗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地獄幽酸。特為痛切。刀林聳日劍嶺參天。沸鑊騰波炎爐起焰。鐵城晝掩銅柱夜然。如此之中罪人遍滿。周慞困苦悲號叫喚。牛頭惡眼獄卒凶牙。長叉柱肋肝心碓擣。猛火逼身肌膚淨盡。或復舂頭擣脚煮魄烹魂。裂膽抽腸屠身膾肉。如斯之苦。何可言念。於是沈浮鑊湯之裏。偃仰鑪炭之中。肉盡戈劍之端。骨碎枯形之側。鐵床之上詎可安眠。銅柱之間何宜久附。眼中帶火啼淚不垂。口裏含煙。叫聲難出。如此之處猶為輕者。所以寒氷之內儻遇溫風。炭火之中若蒙涼氣。便為歡樂即復欣然。脫在阿鼻稟形始奇。酸楚鐵牆。縱廣八萬由旬。爆聲震駭臭煙蓬勃。如魚在?脂血焦然。間無暫樂觸緣皆苦。動轉不得纏縛甚嚴。東西交過上下通徹。此間劫燒徙寄他方。他方劫盡還歸此處。如是展轉經無量劫。願令修福悉皆懺悔。當願鑊湯清淨變作華池。鑪炭?氳化成香蓋。危昂劍樹即是瓊林。蓊欝刀山真如鷲嶺。銅柱變色永竪法幢。鐵網改形方開淨土。牛頭擲刃更受三歸。獄卒棄鞭還持五戒。怨家和解。寧有帶忿之容。債主喜歡。人無含瞋之色。亡頭失首之客。藉此完全。粉骨麋筋之士。因茲平復也。
會名部第二
問曰。云何名地獄耶。答曰。依立世阿毘曇論云。梵名泥犁耶。以無戲樂故。又無喜樂故。又無行出故。又無福德故。又因不除離惡業故。故於中生。復說。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說。地獄名泥犁耶。如婆沙論中。名不自在。謂彼罪人為獄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名地獄。亦名不可愛樂。故名地獄。又地者底也。謂下底。萬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為底也。獄者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名地獄。又名泥黎者梵音。此名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故名無有也。問曰。地獄多種。或在地下。或處地上。或居虛空。何故並名地獄。答曰。舊翻地獄名狹處。局不攝地空。今依新翻經論。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此總攝人處苦盡。故名捺落迦。故新婆沙論云。問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落迦。或有說者。由彼先時造作增長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往彼令彼相續。故名捺落迦。有說。彼趣以顛墜。故名捺落迦。如有頌言。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毀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有說。捺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捺落迦。問何故最下大者名無間耶。答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名無間。問餘地獄中。豈有歌舞飲食受喜樂異熟。故不名無間耶。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於施設論說。等活地獄中。有時涼風所吹血肉還生。有時出聲唱言等活。彼諸有情欻然還活。唯於如是血肉生時及還活時。暫生喜樂間苦受。故不名無間也。
受報部第三
如新婆沙論云。問曰。地獄在何處。答曰。多分在此贍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謂次上有極熱地獄。次上有熱地獄。次上有大㘁叫地獄。次上有㘁叫地獄。次上有眾合地獄。次上有黑繩地獄。次上有等活地獄。此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次上餘有一千踰繕那。五百踰繕那是白墡。五百踰繕那是泥。有說。從此泥下有無間地獄在於中央。餘七地獄周迴圍繞。如今聚落圍繞大城。問曰。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贍部洲周圍六千踰繕那。三踰繕那半。一一地獄其量廣大。云何於此洲下得相容受。答曰。此贍部洲上尖下闊。猶如穀聚。故得容受。由此經中。說四大海漸入漸深。又一一大地獄有十六增。謂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增。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道路。二劍葉林。謂此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三鐵剌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剌。長十六指。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林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內有熱鹹水。并本地獄以為十七。如是八大地獄并諸眷屬。便有一百三十六所。是故經說。有一百三十六捺落迦。故長阿含經云。大地獄其數總八。其八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如四天下外有八萬天下而圍繞。八萬天下外復有大海。海外復有大金剛山山外復有山亦名金剛(樓炭經云大鐵圍山)二山中間日月神天威光並不照。八大地獄者。一想。二黑繩。三埠壓。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炙。七大燒炙。八無間(樓炭及餘經名有不同者猶翻有訛正大意並同也)第一想地獄十六者。其中眾生手生鐵爪。遞相瞋忿以爪相爴應手肉墮。想以為死。故名其想。復次其中眾生懷害想。手執刀劍遞相斫刺。㓟剝臠割身碎在地。想謂為死。冷風來吹尋復活起。彼自想言。我今已活。久受罪已出想地獄。慞惶求救。不覺忽到黑沙地獄。熱風暴起吹熱黑沙。來著其身燒皮徹骨。身中焰起迴旋周還。身燒燋爛。其罪未畢。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黑砂地獄到沸屎地獄。有沸屎鐵丸自然滿前驅迫罪人。使把鐵丸燒其身手。復使撮著口中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有鐵觜蟲唼肉達髓。苦毒無量受罪未畢。復不肯死久受苦已。出沸屎獄到鐵釘地獄。獄卒撲之偃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釘釘手足。周遍身體盡五百釘。苦毒號吟猶不復死。久受苦已出鐵釘地獄。到飢鐵地獄。即撲熱鐵上。銷銅灌口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餘罪未盡猶復不死。久受苦已出飢地獄到渴地獄。即撲熱鐵上以熱鐵丸著其口中燒其唇舌。通徹下過無不燋爛。苦毒啼哭。久受苦已出渴地獄到一銅鑊地獄。獄卒怒目捉罪人足。倒投鑊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身壞爛熟。萬苦並至故令不死。久受苦已出一銅鑊至多銅鑊地獄。捉罪人足倒投鑊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舉身壞爛。以鐵鉤取投餘鑊中。悲叫苦毒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多銅鑊地獄至石磨地獄。捉彼罪人撲熱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熱石壓其身上。迴轉揩磨骨肉糜碎。苦毒切痛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石磨獄至膿血地獄。膿血沸涌。罪人於中東西馳走。湯其身體頭面爛壞。又取膿血食之通徹下過。苦毒難忍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膿血地獄至量火地獄。有大火聚。其火焰熾驅迫罪人。手把熱鐵斗以量火聚。遍燒身體苦熱毒痛。吟呻號哭故令不死。久受苦已出量火獄到灰河地獄。縱廣深淺各五百由旬。灰湯涌沸惡氣熢㶿。迴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至上鐵刺縱橫。其河岸上有劍樹林。枝葉華實皆是刀劍。罪人入河隨波上下。迴澓沈沒鐵剌剌身。內外通徹膿血流出。苦痛萬端故令不死。乃出灰河至彼岸上到劍樹林。被劍割剌身體傷壞。復有豺狼來嚙罪人。生食其肉。走上劍樹。時劍刃下向。下劍樹時劍刃上向。手舉手絕足踏足斷。皮肉墮落。唯有白骨筋脈相連。時劍樹上有鐵觜烏。啄頭食腦。苦毒號叫故使不死。還入灰河隨波沈沒。鐵剌剌身苦毒萬端。皮肉爛壞膿血流出。唯有白骨浮漂於外。冷風來吹尋便起立。宿對所牽不覺忽至鐵丸地獄。有熱鐵丸獄鬼驅使捉之。手足爛壞舉身火燃。萬毒並至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鐵丸獄至斤斧地獄。捉此罪人撲熱鐵上。以熱鐵斤斧斫其手足耳鼻舌身體。苦毒號叫猶不令死。久受罪已出斤斧獄至豺狼獄。有群豺狼競來䶩齧。肉墮骨傷膿血流出。苦痛萬端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豺狼獄至劍樹獄。入彼劍林有暴風起。吹劍樹葉墮其身上。頭面身體無不傷壞。有鐵觜烏啄其兩目。苦痛悲號故使不死。久受苦已乃出劍樹獄至寒氷獄。有大寒風吹其身上。舉體凍傷皮肉墮落。苦毒叫喚然後命終。身為不善。口意亦然。斯墮想地獄。懷懼毛竪第二黑繩大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周匝圍繞。各縱廣五百由旬。何故名黑繩。其諸獄卒捉彼罪人。撲熱鐵上舒展其身。以熱鐵繩絣之使直。以熱鐵斧逐繩道。斫罪人作百千段。復次以鐵繩絣鋸鋸之。復次懸熱鐵繩。交橫無數驅迫罪人。使行繩間惡風暴起。吹諸鐵繩歷絡其身。燒皮徹肉燋骨沸髓。苦毒萬端。餘罪未畢。故令不死。故名黑繩。久受苦已乃出黑繩。至黑沙地獄乃至寒氷地獄。然後命終不可具述。餘十六地獄受苦痛事。准前同法。然受苦加重。由惡意向父母佛及聲聞。即墮黑繩地獄。苦痛不可稱計第三?壓大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各縱廣五百由旬。何故名?壓。有大石山兩兩相對。人入此中山自然合?壓其身。骨肉糜碎山還故處。苦毒萬端故使不死。復有大鐵象舉身火然。哮呼而來。蹴蹋罪人婉轉其上。身體糜碎膿血流出。號咷悲叫故使不死。復捉罪人臥大石上以大石壓。復取罪人臥地鐵杵擣之。從足至頭。皮肉糜碎膿血流出。萬毒並至餘罪未畢。故令不死。故名?壓。久受苦已乃出?壓地獄。到黑沙地獄乃至寒氷地獄。然後命終。但造三惡業不修三善行。即墮?壓地獄。苦痛不可稱計。
第四叫喚大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各縱廣五百由旬。何故名叫喚地獄。獄卒捉罪人擲大鑊中。又置大鐵鑊中。熱湯涌沸煮彼罪人。號咷叫喚苦辛痛酸。又取彼罪人擲大?上反覆煎熬。久受苦已乃出叫喚。至黑沙地獄乃至寒氷地獄。爾乃命終。由瞋恚懷毒造諸惡行。故墮叫喚地獄。
第五大叫喚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大小同前)何故名大叫喚地獄。取彼罪人著大鐵釜中。久置鐵鑊中熱湯涌沸煮彼罪人。又擲大鐵?上反覆煎熬。號咷大叫苦痛辛酸。餘罪未畢故使不死。名大叫喚。久受苦已出大叫喚。乃至寒氷地獄爾乃命終。由習眾邪見為愛網所牽造卑陋行墮大叫喚地獄。
第六燒炙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大小同前)何故名燒炙。將諸罪人置鐵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赤。燒炙罪人。又著鐵樓上。其樓火然內外俱赤。又擲著大鐵陶中。其陶火然內外俱赤。燒炙罪人。皮肉燋爛萬毒並至。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燒炙。久受苦已出燒炙地獄。乃至寒氷地獄然後命終。為燒炙眾生故墮燒炙地獄。長夜受此燒炙苦。
第七大燒炙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大小同前)何名大燒炙地獄。謂將諸罪人置鐵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赤。燒炙罪人。皮肉燋爛萬毒並至。有大火坑火焰熾盛。其坑兩岸有大火山。投彼罪人貫鐵叉上竪著火中。然火燒炙皮肉燋爛餘罪未畢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大燒炙。乃至寒氷爾乃命終。由捨善果業為眾惡行。故墮大燒炙地獄。
第八無間地獄。亦有十六小地獄圍繞(大小同前)何名阿鼻地獄。此云無間地獄。何名無間。獄卒捉彼罪人剝取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上。輪碾熱地周迴往反。身體碎爛皮肉墮落。萬毒並至故使不死。又有鐵城四面火起。東焰至西西焰至東。南北上下亦復如是。焰熾迴遑間無空處。東西馳走燒炙其身。皮肉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至。罪人在中久乃開門。其諸罪人奔走往趣。身諸支節皆火焰出。走欲至門門自然閉。餘罪未畢故使不死。又其中罪人舉目所見。但見惡色。耳聞惡聲。鼻聞臭氣。身觸苦痛。意念惡法。彈指之頃無不苦時。故名無間地獄。久受苦已從無間出。乃至寒氷地獄爾乃命終。為重罪行生惡趣業。故墮無間地獄。受罪不可稱計。名八大地獄。各歷十六。受罪如前。
又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者。縱廣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有十八隔子周匝七重。皆是刀林。復有七重劍林。四角有四大銅狗。廣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剌。一切身毛皆然猛火。其煙惡臭。有十八獄卒。口如夜叉。六十四眼。散迸鐵丸。狗牙上出高四由旬。牙端火流燒前鐵車。輪輞出火鋒刃劍戟燒阿鼻城。赤如融銅。獄卒八頭六十四角。角頭火然火化成鋼。復成刀輪。輪輪相次在火焰間滿阿鼻城。城內有七鐵幢。火涌如沸。鐵融流迸涌出四門。上有十八釜沸銅涌漫滿城中。二隔間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火中身滿城內。其咜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鐵丸。五百夜叉。五百億蟲。八萬四千觜頭上火流如雨。而下滿阿鼻城。此蟲若下猛火大熾。照八萬四千由旬獄上。衝大海水沷燋山下。貫大海底形如車輪。若有殺父害母罵辱六親。命終之時銅狗化十八車。狀如寶蓋。一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喜欲往。風刀解時寒急作聲。寧得好火安在車上。然火自曝即便命終。在金車上瞻玉女者。皆捉鐵斧斬截其身。屈申臂頃直落阿鼻。從上隔下如旋火輪至於下隔。身體隔內。銅狗大吼。嚙骨唼髓。獄卒羅剎捉大鐵叉叉頭令起。遍體火焰滿阿鼻獄。閻羅王大聲告勅曰。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如是展轉經歷大苦。說不可盡。地獄一日一夜受罪。如閻浮提六十小劫。如是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婬妷無道逼掠淨戒尼姊妹親戚造眾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時。此等罪人經八萬四千大劫。復入東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復如是。身滿阿鼻獄。四支復滿十八隔中。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小地獄中各有十八寒氷地獄。十八黑暗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剌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五百億鐵機地獄。五百億鐵網地獄。十八鐵窟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尖石地獄。十八飲銅地獄。如是阿鼻大地獄中。有此十八地獄。一一獄中。別有十八隔小地獄。始從寒氷乃至飲銅。總有一百四十二隔地獄。各有造業不同。然歷此獄受苦皆遍。
又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阿毘至大地獄中。亦有十六諸小地獄。而為眷屬。以自圍繞。各廣五百由旬。所有眾生有生者出者住者。惡業果故。自然出生諸守獄卒。各以兩手執彼地獄諸眾生身。撲置熾然熱鐵地上。火焰直上。一向猛盛面覆於地。便持利刀從脚踝上。破出其筋手捉挽之。乃至頂筋皆相連引。貫徹心髓痛苦難論。如是挽已令駕鐵車馳奔而走。其車甚熱光焰熾然。所行之處純是洞然。熱鐵險道去已復去。隨獄卒意無暫時停。欲向何方稱意即去。隨所去處獄卒挽之。未曾捨離。隨所經歷銷鑠罪人。身諸肉血無復遺餘。往昔人非人時所作業者一切悉受。以不善報故從於東方有大火聚。忽爾出生。熾然赤色極大猛焰一向焰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各如是。諸大火聚之所圍繞。漸漸逼近受諸苦痛。從於東壁出大火焰。直射西壁到已而住。從於西壁出大光焰。直射北壁。從於北壁出大光焰。直射南壁。從下於上自上於下。縱橫相接上下交射。熱光赫奕騰焰相衝。爾時獄卒以諸罪人。擲置六種大火聚內。乃至受於極嚴切苦。命亦未終。彼不善業未畢未盡。於其中間具足而受。此阿毘至大地獄中諸眾生等。以諸不善業果報故。經無量時長遠道中。受諸苦已地獄四門還復更開。於門開時諸眾生等聞聲見開。向門而走作如是念。我等今者必應得脫彼人如是大馳走時。其身轉復熾燃猛烈。譬如壯夫執乾草炬逆風而走。彼炬既然轉復熾盛。彼諸眾生走已復走。彼人身分轉更熾然。欲舉足時肉血俱散。欲下足時肉血還生。及到獄門其門還閉。既不得出其心悶亂。覆面倒地遍燒身皮。次燒其肉復燒其骨。乃至徹髓烟焰洞然。其烟蓬㶿其焰炎赫。煙焰相雜熱惱復倍。彼人於中受極嚴苦。惡業未滅一切悉受。此阿毘至。大地獄中。於一切時無有須臾暫受安樂如彈指頃。如是次第具受此苦。世尊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應當知。彼世中間別有十地獄。何等為十。一頞浮陀地獄。二泥羅浮陀地獄。三阿呼地獄。四呼呼婆地獄。五阿吒吒地獄。六搔揵提迦地獄。七憂鉢羅地獄。八波頭摩地獄。九奔荼梨地獄。十拘牟陀地獄何因何緣名頞浮陀地獄耶。此諸眾生所有身形猶如泡沫。是故名為頞浮陀地獄。復何因緣名泥羅浮陀地獄。此諸眾生所有身形譬如肉段。是故名為泥。羅浮陀地獄。復何因緣名阿呼地獄。此諸眾生受嚴切苦逼迫之時。叫喚而言阿呼阿呼。甚大苦也。是名為阿呼地獄。
復何因緣名呼呼婆地獄。此諸眾生為彼地獄極苦逼時。叫喚而言呼呼婆呼呼婆。是故名為呼呼婆地獄。
復何因緣名阿吒吒地獄。此諸眾生以極苦惱逼切其身。但得唱言阿吒吒阿吒吒。然其舌聲不能出口。是故名為阿吒吒地獄。
復何因緣名搔揵提迦地獄。此諸眾生地獄之中。猛火焰色如搔揵提迦華。是故名為搔揵提迦地獄。
復何因緣名優鉢羅地獄。此諸眾生地獄之中。猛火焰色如優鉢羅華。是故名為優鉢羅地獄。
復何因緣名拘牟陀地獄。此諸眾生地獄之中。猛火焰色如拘牟陀華。是故名為拘牟陀地獄。
復何因緣名奔荼梨迦地獄。此諸眾生地獄之中。猛火焰色如奔荼梨迦華。是故名為奔荼梨迦地獄。
復何因緣名波頭摩地獄。此諸眾生地獄之中。猛火焰色如波頭摩華。是故名為波頭摩地獄。
又三法度論經云。地獄有三。一熱二寒三邊。熱地獄者。依薩婆多部有八大地獄。一等活。亦名更活。或獄卒唱生。或冷風吹活。兩緣雖異令活一等。名等活地獄。二名黑繩地獄。先以繩絣後以斧斫。三名眾合地獄。亦名眾磕兩山下合以磕罪人。四名呼呼地獄。亦名叫喚地獄。獄卒逼趁叫呼而走。五名大呼。亦名大叫喚地獄。四大火起欲逃無路。故名大叫喚地獄。六名熱地獄。亦名燒然。火鐵狹近於中受熱。七名眾熱地獄。亦名大燒然。山火相爆丳炙罪人。八名無擇地獄。亦名無間。一投苦火永無樂間。既苦無間何所可擇。此八地獄在閻浮洲重壘而住。依三法度論云。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從三無主治。然此八為本。一一各有十六圍。一面有四。四四而合。總有十六。通本為十七。八箇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於中受熱惱苦。第二寒地獄亦八。一名頞浮陀地獄。由寒苦所切肉生細皰。二名泥賴浮陀地獄。由寒風吹通身成皰。三名阿吒吒地獄。由脣動不得唯舌得動。故作此聲。四名阿波波地獄。由舌不得動唯脣得動。故作此聲。五名嘔喉地獄。由脣舌不得動以唯喉內振氣。故作此聲。六名欝波羅地獄。此是青蓮華。此華葉細由肉色細圻似此華烈日而開。七名波頭摩地獄。此是赤蓮華。由肉色大圻似此華開。八名分陀利地獄。此是白蓮華。由彼骨圻似此華開。前二從身相受名。次三從聲相受名。後三從瘡相受名。故俱舍論云。於此八中眾生極寒所逼。由身聲瘡變異。故立此名。依三法度論云。前二為可叫。次四不可叫。從三不叫。此八在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止。罪人於中受寒凍苦。第三邊地獄者。依三法度論云。亦三。一山間。二水間。三曠野。受別業報。此應寒熱雜受。若論壽報命有延促。
又立世毘曇論云。世尊說。有大地獄名曰黑闇。各各世界外邊悉有。皆無覆蓋。此中眾生自舉手眼不能見。雖復日月具大威神。所有光明不照彼色。諸佛出世大光遍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見。住在兩山世界鐵輪外邊名曰界外。是寒地獄。於兩山間有十名。一名頞浮陀。乃至第十名波頭摩。彼中眾生傍行。作向上想猶如守宮。鐵輪外邊常作傍行。是其身量如頞多大。因冷風觸其身圻破。譬如熟瓜。如行葦林被大火燒。爆聲吒吒。如是眾生被寒風觸。骨破爆聲吒吒遠徹。因是聲故互得相知。有諸眾生此中受生。若有眾生於此間死多往生彼。寒水地獄在鐵輪外。若餘世界有眾生死應生寒氷地獄。多彼世界鐵輪外生。兩界中間其最狹處。八萬由旬。在下無底向上無覆。其最廣處十六萬由旬。◎◎
時量部第四
如起世經云。佛言。如憍薩羅國斛量胡麻。滿二十斛。高盛不概。有一丈夫。滿百年已取一胡麻。如是次第滿百年已。復取一粒擲著餘處。擲滿二十斛胡麻盡已。爾所時節我說其壽猶未畢盡。且以此數略而計之。如是二十頞浮陀壽為一泥羅浮陀壽。二十泥羅浮陀壽為一阿呼壽。二十阿呼壽為一呼呼婆壽。二十呼呼婆壽為一阿吒吒壽。二十阿吒吒壽為一搔揵提迦壽。二十搔揵提迦壽為一憂鉢羅壽。二十憂鉢羅壽為一拘牟陀壽。二十拘牟陀壽為一奔荼黎迦壽。二十奔荼黎迦壽為一波頭摩壽。二十波頭摩壽為一中劫。
又那先比丘問佛經云。如世間火不如泥犁中火熱。如持小石著世間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著泥犁火中即消。亦如有人作惡死在泥犁中數千萬歲其人不死。亦如大蟒蛟龍等以沙石為食即消。如人懷胎腹中有子不消。此並由善惡業力致使消與不消。如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形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後成。今世所作行後世成之。
又如鉢頭摩地獄中火焰熾盛。罪人去此火一百由旬。火已燒炙。若去六十由旬。罪人兩耳已聾無所聞知。若去火五十由旬。其罪人兩目已盲無所復見。如瞿波利比丘已懷惡心謗舍利弗目揵連。身壞命終墮此鉢頭摩地獄中。
又如起世經云。波頭摩地獄所住之處。若諸眾生離其處所一百由旬。便為彼獄火焰所及。若離五十由旬。所住眾生為彼火薰皆盲無眼。若離二十五由旬。所住眾生身之肉血燋然破散。謂於梵行出家人邊生污濁心故。損惱心故。毒惡心故。不利益心故。無慈心故。無淨心故。自受斯殃。是故於一切梵行人所。起慈身口意業常受安樂。爾時世尊說此伽陀曰。
世間諸人在世時 舌上自然生斤斧
所謂口說諸毒惡 還自衰損害其身
應讚歎者不稱譽 不應讚者反談美
如是名為口中諍 以此諍故無樂受
若人博戲得資財 是為世間微諍事
於淨行人起濁心 是名曰中大鬪諍
如是三十六百千 泥羅浮陀地獄數
五頞浮陀諸地獄 反墮波頭摩獄中
以毀聖人致如是 由口意業作惡故
典主部第五
如問地獄經及淨度三昧經云。總括地獄有一百三十四界。先述獄主名字處所。閻羅王者。昔為毘沙國王。與維陀始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悉忿懟。同立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毘沙王者今閻羅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諸小王是。百萬之眾諸阿傍是。
又長阿含經云。閻浮提南有金剛。內有閻羅王宮。縱廣六千由旬(問地獄經云。住獄間城縱廣三萬里金銀所成)。
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在前。若鑊入宮內。王見怖畏。捨出宮外。若鑊出宮外王入宮內。有大獄卒臥王熱鐵上。鐵鉤擗口洋銅灌之。從咽徹下無不燋爛。事竟還與婇女共相娛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復如是。
問地獄經云。十八王者。即主領十八地獄。一迦延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進壽典沸沙。四沸典沸屎。五迦世典黑耳。六[山*蓋]嵯典火車。七湯謂典鑊湯。八鐵迦然典鐵床。九惡生典[山*蓋]山。十寒氷(經闕王名)。十一毘迦典剝皮。十二遙頭典畜生。十三提薄典刀兵。十四夷大典鐵磨。十五悅頭典水地獄。十六鐵笧(經闕王名)。十七身典?蟲。十八觀身典洋銅。又淨度三昧經云。復有三十地獄。各有主典不煩具錄。但列五官名字者。一者鮮官禁殺。二者水官禁盜。三者鐵官禁婬。四者土官禁兩舌。五者天官禁酒。
問地獄經云。閻羅王城之東西南北面列諸地獄。有日月光而不明淨唯黑耳獄光所不照。人命終時生中陰。中陰者已捨死陰未及生陰。其罪人乘中陰身入泥犁城泥犁域者(梁言密條城又云閉城也)是諸罪人未受罪之間。共聚是處。巧風所吹。隨業輕重受大小身。臭風所吹。成就罪人麁醜之形。香風所吹成就福人微細之體。
王都部第六
如起世經云。當閻浮洲南二鐵圍山外有閻摩王宮殿。住處縱廣正等六千由旬。七重牆壁。七重欄楯。七重鈴網。其外七重多羅行樹周匝圍繞。雜色可觀七寶所成。於其四方各有諸門。一一諸門皆有却敵樓櫓。臺殿園苑華池。有種種美菓彌滿。香風遠薰眾鳥和鳴。王以惡業不善果故。於夜三時及晝三時。自然有赤融銅汁在前出生。其王宮殿即變為鐵。五欲功德皆沒不現。王見此已怖畏不安諸毛皆竪。即便出外。若在宮外即走入內。時守獄者取閻摩王。高舉撲之置熱鐵地上。其地熾然極大猛盛光焰炎赫。撲令臥已即以鐵鉗開張其口。赤融銅汁瀉置口中。時閻摩王被燒脣口。次燒其舌後燒咽喉。復燒大腸及小腸等。次第燋然。從下而出。爾時彼王作如是念。一切眾生以於往昔身作惡行口作惡行意作惡行。并餘眾生同作業者皆受此苦。願我從今捨此身已。更得身時。但於人間相逢受生。於如來法中當得信解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得正信解從家出家。既出家已願得通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應作者皆已作訖。更不復於後世受生。發如是等熏習善念。即於所住宮殿還成七寶。猶如諸天。五欲功德現前具足。以三業善便得快樂。又新婆沙論。問諸地獄卒為是有情數。為是非有情數耶。答若以鐵鎖繫縛初生地獄有情往琰摩王所者。是有情數。若以種種苦具於地獄中害有情者。是非有情數。贍部洲下有大地獄。贍部洲上亦有邊地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曠野。或在空中。於餘三洲唯有邊地獄獨地獄無大地獄。所以者何。唯贍部洲人造善猛利。彼作惡亦復猛利。非餘洲故。有說。北拘盧洲亦無邊地獄等。是受純淨業果處故。問若餘無大地獄者。彼諸有情造無間業斷善根等。當於何處受異熟耶。答即於此贍部洲下大地獄受。問地獄有情其形云何。答其形如人。問語言云何。答彼初生時皆作聖語。後受苦時雖出種種受苦痛聲。乃至無有一言可了。唯有斫刺破烈之聲。
業因部第七
如十輪經云。有五逆罪為最極惡。何者為五。故心殺父母阿羅漢。破壞聲聞和合僧事。乃至惡心出佛身血。諸如是等名為五逆。若人於五逆中作一一逆者。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聽出家則犯重罪。應擯令出。若已有出家具諸威儀者。不應加其鞭杖及諸繫閉。復有四種大罪。同於四逆犯根本罪。何者為四。殺辟支佛。是名殺生犯根本罪。婬阿羅漢比丘尼。是名邪婬犯根本罪。若人捨財與佛法僧。主掌此物而輒用之。是名為盜犯根本罪。若人倒見破壞比丘僧。是名破僧犯根本罪。若人於此四根本罪中犯一一罪。皆悉不聽佛法出家。設使出家不得聽受具足戒。若受具者應驅令出。以有出家威儀法故。不應鞭杖繫閉奪其生命。如是皆犯根本罪。非逆罪也。有根本罪亦是逆罪。有是逆罪非根本罪。有非根本罪亦非逆罪。何者為逆罪亦是根本罪。若人出家受具足戒得見諦道。斷其命根是名逆罪。亦根本罪也。如是眾生於我戒律中應驅令出。何者為根本罪非逆罪。若人在我法中出家。如是凡夫眾生故害其命。若以毒藥。或墮其胎。是名犯根本非逆罪也。若有四方僧物飲食敷具。悉不應與同共利養。若有眾生於佛法僧而生疑心。此中出家乃至見他讀誦。而作留難。乃至一偈。此非根本罪亦非逆罪。是名甚惡近於逆罪。如是眾生若不懺悔除其罪根。終不聽使佛法中出家。設使出家受具足戒。不悔過者亦驅令出。何以故。不信正法毀謗三乘壞正法眼。欲滅法燈斷三寶種。減損人天而無利益墮於惡道。此二種人名謗正法毀訾賢聖地獄劫壽增長。如是諸惡業。已是名根本大重罪也。何者是不威儀根本法罪。若比丘故婬故殺。凡人不與而取。犯故妄語。於此四根本中。若犯一一罪。一切比丘所作法事悉不聽入。四方僧物飲食臥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然帝王大臣一切群官。不應加其鞭杖繫閉刑罰乃至奪命。是名根本罪體性相也。何故名為根本重罪。若人作如是行。身壞命終墮於惡趣。作如是行是惡道根本。是故名為根本罪也。譬如鐵丸雖擲空中終不暫住速疾投地。如是五逆犯四重禁。及二種眾生毀壞正法誹謗賢聖。如是等十一種罪中。若人犯一一罪者。身壞命終皆墮阿鼻地獄。又如正法念經說。阿鼻地獄苦千倍過前七大地獄。壽經一劫。其身長大五百由旬。造四逆人四百由旬。造三逆人三百由旬。造二逆人。二百由旬。造一逆人一百由旬。彼五逆業人臨欲死時。唱喚失糞咽喉抒氣。如是死滅中有色生不見其對。其身猶如八歲小兒。閻羅王然焰鐵羂繫縛其咽。及束兩手。頭面向下足在於上。經二千年皆向下行。多燒焰鬘。先燒其頭。次燒其身。彼六欲天聞彼阿鼻地獄中氣。即皆消散。何以故。以阿鼻獄人極大臭故。
又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揮霍之間。譬如壯士屈申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大聲告勅。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復驅罪人。從於下隔。乃至上隔。經歷八萬四千隔中。攢身而過至鐵網際。一日一夜乃至周遍阿鼻地獄。一日一夜比此閻浮提日月歲數經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滿五劫。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虛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婬妷無道。逼略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此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時刀風解身。俄爾之間身如鐵華。滿十八隔中。一一華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頭身手支節。各在一隔。地獄不大此身不小。遍滿如此大地獄中。經歷八萬四千大劫。此泥犁滅復入東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獄南西北方經十八隔。謗方等經。具五逆罪。破壞僧祇。污比丘尼。斷諸善根。如此罪人具眾罪者。身滿阿鼻獄。四支復滿十八隔中。此阿鼻獄但燒此獄種種眾生。劫欲盡時東門即開。見東門外清泉流水。華菓林樹。一切俱現。是諸罪人從下上走。到上隔中手舉刀輪。時虛空中雨熱鐵丸。走趣東門。既至門閫。獄卒羅剎手捉鐵叉逆刺其眼。鐵狗嚙心悶絕而死。死已生。復見南門開如前不異。如是西門北門亦復如是。如此時間經歷半劫。阿鼻獄死生寒氷中。寒氷獄死生黑暗處。八千萬歲目無所見。受大蟲身婉轉腹行。諸情暗塞無所解知。百千狐狼牽掣食之。命終之後生畜生中。五千萬身受鳥獸形。還生人中。聾盲瘖瘂病癩癰疽貧窮下賤。一切諸衰以為嚴飾。受此賤形經五百身。後復還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遇善知識諸大菩薩。訶責其言。汝於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誹謗不信墮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時諸餓鬼聞是語已稱南無佛。稱佛恩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生彼天已悔過自責發菩提心。諸佛心光不捨是等。攝受是輩如羅睺羅。教避地獄如愛眼耳。故起世經。世尊說偈言。
若人身口意造業 作已入於惡道中
如是當生活地獄 最為可畏毛竪處
經歷無數千億歲 死已須臾還復活
怨讎各各相報對 由此眾生更相殺
若於父母起惡心 或佛菩薩聲聞眾
此等皆墮黑繩獄 其處受苦極嚴熾
教他正行令邪曲 見人發善必破壞
此等亦墮黑繩獄 兩舌惡口多妄語
樂作三種重惡業 不修三種善根牙
此等癡人必當入 令大地獄久受苦
或殺羊馬及諸牛 種種雜獸雞猪等
并殺諸餘蟲蟻類 彼人當墮合地獄
世間怖畏相多種 以此逼迫惱眾生
當墮磑山地獄中 受於壓磨舂擣苦
貪慾恚癡結使故 迴轉正理令別異
判是作非乖法律 彼為刀劍轉所傷
倚恃強勢劫奪他 有力無力皆悉取
若作如是諸逼惱 當為鐵象所蹴踏
若樂殺害諸眾生 身手血塗心嚴惡
常行如是不淨業 彼等當生叫喚處
種種觸惱眾生故 於叫喚獄被燒煮
其中復有大叫喚 此由諂曲奸猾心
諸見稠林所覆蔽 愛網彌密所沈淪
常行如是最下業 彼則墮於大叫喚
若至如是大叫喚 熾然鐵城毛竪處
其中鐵堂及鐵屋 諸來入者悉燒然
若作世間諸事業 恒多惱亂諸眾生
彼等當生熱惱處 於無量時受熱惱
世間沙門婆羅門 父母尊長諸耆舊
若恒觸惱令不喜 彼等皆墮熱惱獄
生天淨業不樂修 所愛至親常遠離
喜作如是諸事者 彼人當入熱惱獄
惡向沙門婆羅門 并諸善人父母等
或復害於餘尊者 彼墮熱惱常熾然
常多造作諸惡業 不曾發起一善心
是人直趣阿鼻獄 當受無量眾苦惱
若說正法為非法 說諸非法為正法
既無增益於善事 彼人當入阿鼻獄
活及黑繩及兩獄 合會叫喚等為五
熱惱大熱共成七 阿鼻地獄為第八
此八名為大地獄 嚴熾苦切難忍受
惡業之人所作故 其中小獄有十六
誡勗部第八
如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有三天使在於世間。何等為三。一老二病三死。有人放逸三業惡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守獄者。應時即來。驅彼眾生至閻摩王前。白言。大王。此等眾生昔在人間縱逸自恣。不善三業。今來生此。唯願大王善教示之。王問罪人。汝昔人間第一天使。善教示汝善呵責汝。豈得不見出現生耶。答言。大天。我實不見。王重告言。汝豈不見為人身時。或作婦女。或作丈夫。衰老相現齒落髮白。皮膚緩皺黑黶遍體。狀若胡麻膊傴背曲。行步跛蹇足不依身。左右傾側頸細皮寬。兩邊垂緩猶若牛?。脣口乾枯喉舌燥澁。身體屈弱氣力綿微。喘息出聲猶如挽鋸。向前欲倒恃杖而行。盛年衰損血肉消竭。羸瘦尫弱趣來世路。舉動沈滯無復壯形。乃至身心恒常戰掉。一切支節瘦懈難攝。汝見之不。答言。大天。我實見之。時王告言。汝愚癡人無有智慧。昔日既見如是相貌。云何不作如是思惟。我今具有如是老法未得遠離。可作善業使我長夜利益安樂。彼人復答言。大天。我實不作如是思惟。以心縱蕩行放逸故。王又告言。汝愚癡人不修善業。當具足受放逸之罪。此之苦報非他人作。是汝自業。今還聚集自受報也。
爾汝閻摩王。第二呵之告言。諸人豈不見第二天使世間出耶。答言。大天。我實不見。王復告言。汝豈不見。昔在世間作人身時。若婦女身。若丈夫身。四大和合忽爾乖違。病苦所侵纏綿困篤。或臥大小床上。糞尿污穢。宛轉其中。不得自在。眠臥起坐。仰人扶侍。洗拭抱持。與飲與食。一切須人。汝見之不。彼人答言。大天。我實見之。王復告言。癡人汝見如是。云何不思。我今亦有如是之法未離患法。可作善業令我當來長夜得大利益大安樂事。彼人答言。不也。我實不作如是思惟。以懈怠心行放逸故。王告癡人。汝既嬾墮。不作善業受此惡報。非他人造還自受報。
爾時閻摩王。第三呵之語言。汝愚癡人。汝昔作人時。豈可不見第三天使世間出耶。答言。大天。我實不見。王復告言。汝人間時。豈不復見。若婦人身。若丈夫身。隨時命終置於床上以雜色衣而蒙覆之。將出聚落。昇帳軒蓋種種莊嚴。眷屬圍繞舉手散髮。灰土坌頭極大悲惱。號咷哭泣舉聲大叫。椎胸哀慟酸哽楚切。汝悉見不。答言。大天。我實見之。時王告言。癡人汝昔既見如此。何不思惟。我亦有死未得免離。今宜作善為我長夜得大利益。彼人答言。大天。我實不作如是思惟何以故。以放逸故。時王告言。汝既放逸。不作善業自造此惡。非他人造得此果報。汝還自受。以此三使教示呵責已。勅令將去。時守獄者。即執罪人兩足兩臂。以頭向下以足向上。遙擲置於諸地獄中。
夫擁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揚其湯者。未若撲其火。何者源出於水。源未杜而水不窮。火沸於湯。火未撲而湯詎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擁流而自乾。撲火之賓。不揚湯而自止。類斯而談可得詳矣。厭其果者未若絕其因。怖其苦者豈若懲於惡。因資於果。因未絕而果不窮。惡生於苦。惡未懲而苦詎息。故使絕因之士。不厭果而自亡。懲惡之賢。不怖苦而自離。凡百君子書而誡歟。
頌曰。
生來死還送 日往復月旋
弱喪昏風動 流浪逐物遷
愚戇失正路 漂沒入重淵
一墜幽暗處 萬劫履鋒鋋
六道旋寰苦 三業未會全
隨流無人救 悽傷還自憐
歸誠觀物像 方知虛妄筌
苦海深何趣 思登般若船
感應緣(略引七驗)晉居士趙泰驗晉沙門支法衡驗趙居士石長和驗漢函谷鬼驗廬江縣哭驗吐蕃國鑊湯驗唐柳智感判地獄驗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祖父京兆太守。泰郡察孝廉。公府辟不就。精思典籍有譽鄉里。甞晚乃膺仕終於中散大夫。泰年三十五時。甞卒心痛須臾而死。下屍于地。心煖不已屈申隨人。留屍十日卒咽喉中有聲如雨。俄而蘇活。說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復有二人乘黃馬。從者二人扶策泰掖。徑將東行不知可幾里。至一大城。崔崒高峻。城邑青黑狀錫。將泰向城門入經兩重門。有瓦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條疏姓字云。當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二十。須臾將泰與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府君西向坐簡視名薄訖。復遣泰南入黑門。有人著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事。作何罪行何福善。諦汝等辭以實言也。此常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乃遣泰為水官監。作使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晝夜勤苦。後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給泰馬兵。令案行地獄。所至諸獄楚毒各殊。或針貫其舌。流血竟體。或被頭露髮裸形徒跣。相牽而行。有持大杖從後催促鐵床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起即燋爛尋復還生。或炎鑪巨鑊焚煮罪人。身首碎墜隨沸翻轉。有鬼持叉倚于其側。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當入鑊相抱悲泣。或劍樹高廣不知限極。根莖枝葉皆劍為之。人眾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競而身首割截尺寸離斷。泰見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相見涕泣。泰出獄門見有二人齎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於塔寺中懸幡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詣一門云名開光大舍。有三重門朱彩照發。見此三人即入舍中。泰亦隨入。前有大殿。珍寶周飾。精光耀目。金玉為床。見一神人。姿容偉異殊好非常。坐此座上。邊有沙門立侍甚眾。見府君來恭敬作禮。泰問此是何人府君致敬。吏曰。號名。
世尊度人之師。有頃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時云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入百里城。在此到者奉法眾坐也。行雖虧殆尚當得度。故開經法。七日之中隨本所作善惡多少差次免脫。泰未出之頃。已見千人昇虛而去。出此舍復見一城。方二百餘里。名為受變形城。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泰入其城見有土瓦屋數千區。各有房巷。正中有瓦屋高床。欄檻彩飾。有數百局。吏對校文書云。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猪羊受人屠割。婬妷者作鶴鶩麞麋。兩舌者。作鵄梟鵂鶹。捍債者。為駝騾牛馬。泰案行畢還水官處主者語泰。卿是長者子。以何罪過而來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我舉考公府辭不行。修志念善不染眾惡。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為水官都督。不爾與地獄中人無以異也。泰問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樂報。主者唯言。奉法弟子精進持戒。得樂報無有謫罰也。泰復問曰。人未事法時所行罪過。事法之後得除以不。答曰。皆除也。語畢。主者開滕篋檢泰年紀。尚有餘算三十年在。乃遣泰還。臨別主者曰。已見地獄罪報如是。當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惡隨人其猶影響。可不慎乎。時親表內外候視泰五六十人。同聞泰說。泰自書記以示時人。時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乃為祖父母二弟。延請僧眾大設福會。皆命子孫改意奉法課勸精進。時人聞泰死而復生多見罪福。互來訪問。時有太中大夫武城孫豐關內侯常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欵曲尋問莫不懼然。皆即奉法。
晉沙門支法衡。晉初人也。得病旬日亡。經三日而蘇活說。死時有人將去。見如官曹舍者數處。不肯受之。俄見有鐵輪。輪上有鐵爪從西轉來。無持引者而轉駛如風。有一吏呼罪人當輪立。輪轉來轢之。翻還如此。數人碎爛。吏呼衡。道人來當輪立。衡恐怖自責悔不精進。今當此輪乎。語畢謂衡曰。道人可去。於是仰首見天有孔。不覺跾爾上昇。以頭穿中。兩手博兩邊。四向顧視見七寶宮殿及諸天人。衡甚踊躍不能得上。疲而復還下。所將衡去人笑曰。見何等物不能上乎。乃以衡付船官。船官行船使為柂工。衡曰。我不能持柂強之。有船數百皆隨衡後。衡不曉捉柂蹌沙洲上。吏司推衡。汝道而失。以法應斬。引衡上岸雷鼓將斬。忽有五色二龍推船還浮。吏乃原衡罪。載衡北行三十許里。見好村岸有數萬家。云是流人。衡竊上岸。村中饒狗互欲嚙之。衡大恐懼。望見西北有講堂。上有沙門甚眾。聞經唄之聲。衡遽走趣之。堂有十二階。衡始躡一階。見亡師法柱踞胡床坐。見衡曰。我弟子也。何以而來。回起臨階以手巾打衡面曰。莫來。衡甚欲上。復舉步登階。柱復推令下。至三乃止。見平地有一井口。深三四丈。塼無隙際。衡心念言。此井自然。井邊有人謂曰。不自然者何得成井。唯見法柱故倚望之。謂衡可復道還去。狗不嚙汝。衡還水邊亦不見向來船也。衡渴欲飲水。乃墮水中。因便得蘇。於是出家持戒菜食。晝夜精思為至行沙門。比丘法橋衡弟子也。
趙石長和者。趙國高人也。年十九時病一月餘日亡。家貧未能及時得殯斂。經四日而蘇說。初死時東南行見二人治道。在和前五十步。和行有遲疾。二人治道亦隨緩速。常五十步。而道之兩邊荊棘森然皆如鷹爪。見人甚眾群走棘中身體傷裂地皆流血。見和獨行平道。俱歎息曰。佛子獨行大道中。前至見瓦屋行樓。可數千間。有屋甚高。上有一人。形面壯大著皂袍四縫。臨窓而坐。和拜之。閣上人曰。石君來耶。一別二十餘年。長和爾時意中便若憶此別時也。和相識有馬牧孟承。夫妻先死已積年歲。閣上人曰。君識孟承不。長和曰識。閣上人曰。孟承生時不能精進。今常為我司掃除之役。孟承妻精進居處甚樂。舉手指西南一房曰。孟妻在此也。孟妻開窓見和厚相慰問。遍訪其家中大小安否消息曰。石君還時可更見過。當因書也。俄見孟丞執箒提箕自閣西來。亦問家消息。閣上人曰。聞魚龍超精進為信。爾何所修行。長和曰。不食魚肉酒不經口。常轉尊經救諸疾痛。閣上人曰。所傳不忘也。語久之。閣上人問都錄主者。審案石君名錄。勿謬濫也。主者案錄云。餘三十年命在。閣上人曰。君欲歸不。和對曰願歸。乃勅主者以車騎兩吏送之。長和拜辭上車而歸。前所行道更有傳館吏民飲食儲跱之具。倐忽至家。惡其屍臭不欲附之。於屍頭立。見其亡妹於後推之踣屍面上。因得蘇活。道人支法山時未出家。聞和所說遂定入道之志。法山者咸和時人也(右三人出冥祥記)。
漢武帝。東遊未出函谷關。有物當道。其身數十丈。其狀像牛。青眼曜精四足入土。動而不徙。百官驚懼。東方朔乃請以酒灌之。灌之數十斛。而怪物始消。帝問其故。答曰。此名為患憂氣之所生。此必是秦家之獄地。不然則是罪人徒作之所聚也。夫酒是忘憂。故能消之也。帝曰。吁博物之士矣。
廬江腕摐陽二縣境上有大青小青黑。居山野之中。時聞有哭聲。多者至數十人。男女大小如始喪者。隣人驚駭至彼奔赴。常不見人。然於哭地必有死喪。率聲若多則為大家。聲若小者則為小家(右二怪出搜神傳記)。
王玄策行傳云。吐蕃國西南有一涌泉。平地涌出。激水遂高五六尺甚熱。煮肉即熟。氣上衝天像似氣霧。有一老吐蕃云。十年前其水上激。高十餘丈。然始傍散。有一人乘馬逐鹿直赴泉中。自此已來不復高涌。泉中時時見人骸骨涌出。垂[毯-炎+壘]布水須臾即爛。或名為鑊湯。此泉西北六七十里更有一泉。其熱略等。時時盛沸殷若雷聲。諸小泉溫往往皆然。今此震旦諸處多有溫湯。准此亦是鑊湯。故四分律下文佛言。王舍城北有熱湯。從地獄中來。初出甚熱。後流至遠處稍冷。為有餘水相和。所以冷也(右此一驗出西國傳)。
唐河東柳智感。以貞觀初為長舉縣令。一夜暴死。明旦而蘇。說云。始忽為冥官所追至大官府。使者以智感見已謂感曰。今有一官闕。故枉君任之。智感辭以親老。且自陳福業未應便死。王使勘之籍信然。因謂曰。君未當死可權判錄事。智感許諾。謝吏引退至曹。曹有五判官連坐。感為第六。其廳事是長官人坐。三間各有床。案務甚繁擁。西頭一坐處無判官。吏引智感就空坐。群吏將文書簿帳來。取智感署置於案上。而退立階下。智感問之。對曰。氣惡逼公。但遙以案中事答。智感省讀其如人間者。於是為判句文。有頃食來。諸判官同食。智感亦欲就之。諸判官曰。君既權判不宜食此。感從之竟不敢食。日別吏送智感歸家蘇。而方曉。自歸家中。日暝。吏復來迎。至彼而旦。故知幽顯晝夜相反矣。於是夜判冥事晝臨縣職。遂以常。歲餘智感在冥曹。因起至廁。於堂西見一婦女。年三十許。姿容端正衣服鮮明。立而掩涕。智感問是何人。答曰。妾是興州司倉參軍之婦也。攝來此方別夫子。是以悲傷。智感以問吏。吏曰。官攝來有所案問。且以證其夫事爾。智感因謂婦人曰。感長舉縣令也。夫人若被勘問。幸自分疏。無為牽引司倉俱死無益。婦人曰。誠不願引之。恐官相逼耳。感曰。夫人幸勿相牽。可無逼迫之慮。婦人許之。既而智感還州先問。司倉婦有疾否。司倉曰。吾婦年少無疾患。智感以所見告之。說其衣服形貌。且勸令作福。司倉走歸家。見其婦在機中織無患也。不甚信之。後十餘日司倉婦暴疾死。司倉始懼而作福禳之。又興州官二人考滿當赴京選。謂智感曰。君判冥道事。請問吾選得何官。智感至冥曹。以某姓名問小錄事。錄事曰。名簿並封在石函中。檢之二日方可得報。及期來報。仍具二人今年所得官名號。智感以報二人。二人至京選吏部。擬其官皆與報不同。州官聞之以語智感。後問小錄事。覆檢簿云。定如所檢不錯也。既而選人過門下。門下審退之吏部。重名果是冥簿。檢報者於是眾咸信服。智感每於冥簿。見其親識名狀及死時日月。報之使修福多得免。智感權判三年。其部吏來告曰。已得隆州李司戶。授正官以代公。不復判矣。智感至州因告李刺史。李德鳳遣人往隆州審焉。其司戶已亡。問其死日即吏來告之時也。從此遂絕。州司遣智感領囚送京。至鳳州界囚四人皆逃。智感憂懼捕捉不獲。夜宿於傳舍。忽見其故部吏來。告曰。囚盡得矣。一人死。三人在南山西谷中。並已擒縛。願公勿憂。言畢辭去。智感即請人兵入南山西谷。果得四囚。囚知走不免。因來拒抗。智感格之殺一囚。三囚受縛。果如所告。智感今在南任慈州司法。光祿卿柳亨為臨說之。亨為卭州刺史。見智感親問之。然御史裴同節亦云見。數人說如此爾(右一驗出冥報記)。
法苑珠林卷第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此有一十五部)七佛部因緣部種姓部降胎部出胎部侍養部占相部游學部納妃部厭苦部出家部成道部說法部涅槃部結集部
七佛部第一(此別九部)述意部出時部姓名部種族部道樹部身光部會數部弟子部久近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九土區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業難基。久復愛河長流苦海。不生意樹未啟心燈。故三明大聖八解至人。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形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欲啟愚夫之視聽。須示真人之影迹。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雲之逐騰龍。感應相招。抑惟常理。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眾生歸向有徵。雖千佛異迹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隨性欲而利生。弘誓莊嚴。運慈舟而濟溺。眾生有感。機緣契會也。
出時部第二
述曰。今據賢劫一代分為四時。一成二住三壞四空。就此四中。成劫已住。壞空未至。今在住劫。故有千佛出現。大約而言。三佛已往。今是第四釋尊遺法。此四時中各分二十小劫。總為八十小劫。始為一大水火風劫。名為賢劫也。就住中二十別小劫內。依立世阿毘曇論云。十一劫是未來。八劫是過去。今釋迦佛當第九劫內成佛。
問此賢劫中成壞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復未來唯十一小劫。何得須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時出世耶。答曰。實如來難。古來諸佛亦有斯妨會意稍難。今依藥王藥上佛名經等。略知途路。且先錄藥王藥上經文。後引佛名經和會。劫有延促不同。故藥王藥上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一心敬禮。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
初千佛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
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
若依佛名經。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來。過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棄如來。即此劫中復有佛出世。名毘舍浮如來。問曰。此九十一劫為大為小。答曰。是大劫也。
問曰。何以得知。依舊婆沙論云。釋迦菩薩因地從毘婆尸佛以來種相好業。至今第九住劫。以經九十一大劫。故舊俱舍論云。釋迦菩薩由禮底沙佛精進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餘九十一劫寧不是大。又依藥王藥上經。莊嚴劫賢劫星宿劫。各有千佛出世。即知此劫亦是大阿僧祇劫。又藥王經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依此文勢。展轉名莊嚴劫賢劫星宿劫等。各有千佛出世。故知是過於大劫阿僧祇劫。至今賢劫中四佛出世者。亦是阿僧祇劫。非是住小劫也。既是大劫。故於賢劫之中千佛出世。無所疑也。又長阿含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棄。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婆。此尸棄佛及毘舍婆佛。依佛名經即此劫中有二佛出世不別。或容阿含翻譯乘此三十一劫也。又更一釋云。依立世阿毘曇論。二十住劫中過去八劫。己有三佛出世。釋迦當現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來猶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耶。故經云。或有一劫中有無量佛出世。或無數劫中空過無有一佛出世。以此義准。縱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無妨。良由眾生根有強弱。故感見不同也(此義難知更推後哲)。
述曰。此賢劫千佛。所化住境堤封周統。奄及三千大千世界。所居土地最為中也。以佛是能化之人心實虛中。所化之人及以方處。亦皆是中。故此有金剛之座。餘方餘域無此座故佛則不居。故瑞應經云。此方國土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邊地。若居邊地。地為之傾斜。是以古往佛興。皆出於此。同斯成感。良為明證也。
如長阿含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人壽八萬歲。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棄。人壽七萬歲。復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婆。人壽六萬歲。復過去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孫。人壽五萬歲。又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人壽四萬歲。又賢劫中有佛出世名迦葉。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依智度迦延論。據釋迦人壽一萬歲世時合出。為觀眾生。一萬歲已來無機可度。乃至百歲眾生見苦敦逼。劫欲將末。故出乎世。故論云。劫末佛興世。劫初轉輪王出。二不同如下輪王篇說。
姓名部第三
此下並依增一阿含經云。七佛父母姓字經云。第一維衛佛。第二式棄佛。第三隨葉佛。此三佛同姓拘樓(長阿含經云。第一名毘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毘舍婆佛)第四拘樓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此三佛同姓迦葉(長阿含經云。第四名拘樓孫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同名迦葉佛)第七今我釋迦牟尼佛。姓瞿曇。
種族部第四
第一維衛佛。第二式棄佛。第三隨葉佛。此三佛同是剎利王種。第四拘樓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此三佛同是婆羅門種。第七今我作釋迦文佛。是剎利王種。
第一維衛佛。父字槃裱剎利王。母字槃頭末陀。所治國名剎末提。
第二式棄佛。父字阿輪拏剎利王。母字波羅訶越提。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
第三隨葉佛。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國名阿耨憂摩。
第四拘樓秦佛。父字阿枝達兜婆羅門種。母字隨舍迦。所治國名輪訶利提那。王字須訶提。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鉢多婆羅門種。母字欝多羅。所治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第六迦葉佛。父字阿枝達耶婆羅門種。母字檀那越提耶。所治國名波羅私。王名其隨。
第七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父字閱頭檀剎利王種。母子摩訶摩耶。所治國名迦維羅衛。先大王名槃提(統而言之總有四族。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毘舍四首陀。然則後二族卑。非上尊之所託。前二種貴。寔正覺之宅生。婆羅門德行清高。剎帝利威恩遐舉。智論曰隨時所尚佛生其中。故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淨行而標德也)。
道樹部第五
第一維衛佛。得道為佛時。於波陀羅樹下。
第二式棄佛得道為佛時。於分塗利樹下。
第三隨葉佛得道為佛時。於菩薩羅樹下。
第四拘樓秦佛得道為佛時。於斯利樹下。
第五俱那含牟尼佛得道為佛時。於烏暫樹下。
第六迦葉佛得道為佛時。於拘類樹下。
第七今我作釋迦牟尼佛為佛時。於阿沛多羅樹下。
夫繡桷丹楹者。非出家之高躅。蔭松藉卉者。爰入道之清規。何者俗以形骸之可貴。故華屋以居之。道以室家之可累。故脫屣而棄之。凡百仕人孰能先覺。聿我調御之師。是曰生知。成道涅槃初生說法。皆依樹下。斯其旨焉。有落髮抽簪排榮剃利。可不景慕而置心哉。
身光部第六
如觀佛三昧經云。毘婆尸佛身六十由旬。圓光百二十由旬。尸棄佛身長四十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毘舍婆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千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長四十由旬。迦葉佛身長十六丈。圓光二十由旬。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圓光七尺。七佛身並紫金色(敬尋。法身平等非有優劣。但隨機業異故現化不同。是以釋迦牟尼出也紫金色而千比丘咸見赭容。十六信士遍視灰色。自彼之異佛常一也。類此而言謂無惑焉也)依彌勒下生經云。身長千尺圓光二十丈。
會數部第七
第一維衛佛前後三會說經。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三十六萬八千人)。
第二式棄佛亦三會說法初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長阿含經云。尸棄佛初會弟子有十萬人。第二第三會數並同)。
第三隨葉佛再會說法。初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二會說經。有六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四拘樓秦佛一會說經。有四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一會說經。有三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六迦葉佛一會說經。有二萬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七今我釋迦牟尼佛一會說經。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羅漢。
述曰。上來所列七佛說法度人多少者。此據小乘。如來初成佛時。創度外道迴邪入正。聲聞弟子以為親侍。故限斯數。若據如來一代說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則無量無邊。故奘法師云。依如西域。釋迦一代說法總有三時。
第一時中為諸聲聞說有相法。為破外道執令悟得道。
第二時中為小行菩薩說無相法。為破聲聞令悟無相大乘。
第三時中為大行菩薩雙說有相無相法。為破有相無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圓教。於此三時。一一隨機廣化無量。或展轉從三乘弟子邊。聞法得道亦塵沙無數。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義局也。
弟子部第八
依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騫荼。二名躓沙。尸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三婆婆。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欝多摩。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毘樓。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憂波尠多。二名欝多樓。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我今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揵連(上來列名。各述二者。此據聲聞中第一者。故別論之)毘婆尸佛有執事弟子名無憂。尸棄佛有執事弟子名忍行。毘舍婆佛有執事弟子名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名善覺。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善友。我今有執事弟子名阿難。
毘婆尸佛有子名方膺。尸棄佛有子名無量。毘舍婆佛有子名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導師。迦葉佛有子名進軍。我今有子名羅睺羅。
久近部第九
依菩薩本行經云。毘婆尸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二萬歲。神聞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六萬歲(別經云尸棄佛)拘樓孫馱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五百歲。拘那含牟尼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二十九日。迦葉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經於七日。釋迦佛如來滅後。正法住世五百歲。像法住世亦五百歲(依善見論云。正法住世一千年)。
因緣部第二(此別三部)述意部引證部業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千佛乘暉萬靈景燭。觀機適務極聖弘恩。所以聖人陳福勸善。示禍以戒惡。小人謂善無益而不為。謂惡無傷而不法。然有殃有福之言。乃華而不實。無益無傷之論。則信而有徵。是以大聖慈愍哀斯愚惑。廣興六度接引四生。弘宣二諦停毒三有。故乘無限之悲訃機賢劫之緣也。
引證部第二
依五仙人經云。久遠無數劫。時有仙人處於林藪。四人為主。一人供給奉事。未曾失意。一日遠採菓漿。誤不時還。日已中。四人失食。懷恨可為凶祝。遂感而死。復生人中。有梵志能相。占之為王。後果為王。佛言。王者則吾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彌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調達是也。
又智度論云。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力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天。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云寶蓮華上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何故名為賢劫者。由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蓮華。一一蓮華名為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時。心生歡喜。讚言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佛如來為首。我為第四。次復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餘經。後佛號為婁至)。
業因部第三
依千佛因緣經云。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從石室出。問阿難言。今諸聲聞諸菩薩等皆講何論。阿難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眾各各自說宿世因緣。時有颰陀婆羅菩薩白佛言。我於今日欲少諮問。唯願天尊。為我解說。說是語時。八萬四千諸菩薩等。各脫瓔珞散佛供養。所散瓔珞住佛頂上。如須彌山嚴顯可觀。有千化佛坐山窟中。時諸菩薩白佛言。世尊。此賢劫千佛。過去世時種何功德。常生一處同共一家。於一劫中次第當得菩提化度眾生。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吾當為汝分別廣說。汝今當知。乃往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此世界名大莊嚴。劫名大寶。有佛名寶燈焰王如來。佛壽半劫正法化世住於一劫。像法化世住於二劫。於像法中有一大王。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如轉輪王。爾時大王教諸人民誦毘陀論。時學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聰敏多知。聞諸比丘讚佛法僧。有一童子名蓮華德。白善稱比丘言。云何名佛法僧。比丘答言。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號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氷離於世間
不觀世五蔭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各持香華隨從比丘入塔禮拜。見佛色像五體投地。即於像前發弘誓願。各發阿耨菩提心。過算數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隨壽長短皆命臨終時。以聞三寶善根因緣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業。命終之後得生梵世。自憶往世。聞三寶名得生。天上。時千梵王各乘宮殿。持七寶華至塔供養於像。時千梵王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慧日大名稱 久住善寂地
聞名除諸惡 自然生梵世
我今頭面禮 歸依大解脫
說此偈已各還梵世。颰陀波羅。汝今當知。時彼國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毘婆尸如來是。善稱比丘尸棄如來是。時千童子豈異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是。跋陀婆羅。汝今當知。我與賢劫千菩薩。從彼佛所。聞三寶名。始發阿耨菩提心。其事如是。佛告跋陀婆羅菩薩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諸人民。以國付子。出家學道得辟支佛。踊身虛空化十八變。時千梵王各以衣裓。盛諸妙華。至優曇林中。供養辟支佛。白佛言。大德。為我說法。時辟支佛踊身虛空化十八變。舒手現足。中有一梵王。名曰慧見。告餘梵言。我見辟支佛受持五戒。以戒齋法當行十善觀諸緣起。以此善根迴向甚深阿耨菩提。願我作佛。過於辟支佛百千萬億。時千梵王命終之後。於娑婆世界千四天下為千轉輪王。壽命八萬四千歲。臨終時。雪山之中有一婆羅門。聰明多智。壽命半劫。於先經中聞過去佛。號栴檀莊嚴如來。彼佛為說甚深檀波羅蜜。不見施受心行平等。時大仙人聞此事已。從雪山出詣千聖王讚說施法。時千聖王各以國土付其太子。出家學道。時千聖王於雪山中各立草菴。求無上道。即獲五通。飛騰空虛。壽命一劫。時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長四千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里。眼出迸血光如融銅。左手持劍右手持叉。住聖王前高聲唱言。我今飢渴無所飯食。惟王矜愍施少飲食。時千聖王告夜叉言。我等誓願一切施與。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菓而令食之。夜叉得菓怒棄置地。告聖王言。我父夜叉噉人精氣。我母羅剎常噉人心飲人熱血。我今飢急唯須人心血。何用菓為。時千聖王告夜叉言。一切難捨無過己身。我等今日不能捨心持用相與。是時夜叉即說偈言。
觀心無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捨 乃應菩薩行
時雪山中有婆羅門。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願大師為我說法。我今不惜心之與血。即脫單衣敷為高座。即請夜叉令就此座。時大夜叉。即說偈言。
欲求無為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眾苦 能忍猶如地
亦不見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無悋惜 猶如救頭然
普濟眾飢渴 乃應菩薩行
時牢度跋提聞是偈已身心歡喜。即持利劍刺胸出心。是時地神從地涌出白牢度跋提。唯願大仙。愍憐我等及山樹神。莫為一鬼捨於身命。牢度跋提告諸神言。
此身如幻焰 隨現即變滅
猶如呼聲響 呼已更不應
四大五陰力 其勢不久停
於千萬億歲 未曾為法死
我今為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無上慧
以此布施報 誓願成佛道
若後成佛時 要先度汝等
說此偈已臥夜叉前。以劍刺頸施夜叉血。即復破胸出心與之。是時天地大動。日無精光無雲而雷。有五夜叉從四方來。爭取分裂競共食之。食已大噭躍立空中告千聖王。誰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時千聖王驚怖退沒不欲菩提。生變悔心各欲還國。時五夜叉。即說偈言。
不殺是佛種 慈心為良藥
大慈常安隱 終無老死異
一切受身者 異殺毒害人
是故諸菩薩 教我不殺戒
汝今若畏死 常行不殺事
云何欲還國 捨靜求憒鬧
時千聖王。聞此語已皆默然住。佛告颰陀婆羅菩薩。汝今當知。第一婆羅門讚檀汲羅蜜者。過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過去然燈佛是。千聖王出家學道見然燈佛。行諸苦行。心生悔恨。於一劫中墮大地獄。雖墮地獄菩提願力莊嚴心故。火不能燒。從是已後復得值遇燈明王菩薩。為其說法從地獄出。廣為讚歎過去千佛。解脫稱莊嚴佛。乃至自在王佛時。千聖王聞千佛名。歡喜敬禮。以是因緣超越。九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婆羅。汝今當知。時千聖王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也。
種姓部第三(此別四部)述意部王族部種姓部求婚部
述意部第一
敬尋。白淨所承出自懿師摩王。聖輪相纂億葉重暉。所以釋迦權應示現降生。託迹既顯苗裔遂彰。故應迦毘丈六金容。現三十二相之儀。統領三千大千之化。愍彼四流之漂。運斯六度之舟也。
王族部第二
如長阿含經云。天地初成諸天下來。食其地味變化為人。因有諍起。眾議立主。選得一人豪族最尊。?為國主以治百姓。此即是釋迦先祖之王(廣如前劫量篇具說)。
又依樓炭經云。後有他王治化不如先王。其壽遂減。生至八萬歲。展轉稍減至一萬歲乃至百歲。從劫初有王名大人相已來。依四分律總算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出世。其中別有十大轉輪聖王。王四天下。自外諸王不可備列。且列如來七世祖族名諱。具錄如下。故五分律云。過去有王名欝摩王(四分名懿師摩)此王庶子有四。名一名照目(長阿含經名曰面光)二名聰目(經名食眾)三名調象(經名路指)四名尼樓(經名莊嚴)尼樓王有子名烏頭羅。烏頭羅王有子名瞿頭羅。瞿頭羅王有子名尸休羅。尸休羅王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若依長阿含經四分律等。皆云。師子頰王有四子。一名淨飯王。有二子(一是菩薩二是難陀)第二白飯王有二子(一是調達二是阿難)第三斛飯王有二子(一是摩訶男二是阿那律)第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是娑婆二是䟦提)依智度論云。師子頰王有一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羅。依雜阿含經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依分別功德論云。阿難有妹。出家作比丘尼(不出名字)嫌迦葉訶阿難。作小兒者是。又大方便經云。白淨王劫初已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不作輪王。而作閻浮提王。又優婆塞戒經云。我於初釋迦佛所發心。於寶頂佛所滿初僧祇。於然燈佛所滿第二僧祇。於迦葉佛所滿第三僧祇(俱舍論云。逆次逢勝觀然燈寶髻佛。則毘婆尸所滿三僧祇。若正滿為言在於勝觀。已滿為語在於飲光。經論不同理各據矣。良由釋迦高貴古今無比。宿殖福因今受勝報)。
種姓部第三
如十二遊經云。阿僧祇時有菩薩為國王。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位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受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遂還國界。舉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佛所行讚經云。甘蔗之苗裔。釋無勝淨王才德純備。故曰淨飯王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矚甘蔗之苗裔也)於中獨坐。時有五百大賊。劫取宮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為尖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孫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弓射殺之。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斂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著二器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人若其志誠。天神當使血化為人。却後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舍夷(舍夷者是西方貴姓之號也)血化為人。乃是宿世之事。恐文繁故不可具說所以也。又菩薩本行經云。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諸大臣。大眾圍繞送王出城。剃除鬚髮服出家衣。王出家己。持戒清淨專心勇猛。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至年衰老肉消背曲。雖復拄杖不能遠行。時彼王仙有諸弟子。弟子欲往東西求覓飲食。取好軟草安置籠裏。用盛王仙懸樹枝上。何以故。畏諸蟲獸來觸王仙。時諸弟子乞食去後。有一獵師游行山野。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時彼王仙既被射已。有兩滴血出墮於地。即便命終。彼諸弟子乞食來還。見彼王仙被射命終。復見有血兩滴在地。即下彼籠將王置地。集聚柴木焚燒王屍。收骨為塔。復將種種雜妙香華供養彼塔。尊重讚歎承事畢了。爾時彼地有兩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牙。漸漸高大。至時甘蔗熟日炙開剖。其一莖蔗出一童子。更一莖蔗出一童女。端正可喜世無有雙。時諸弟子心念。王仙在世之時不生兒子。今此兩童是王仙種。養護看視報諸臣知。時諸大臣召喚解相大婆羅門。教令占相。并遣作名。彼相師言。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從甘蔗出故。第二復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彼女因緣一種無異。故名善賢。復名水波。時彼諸臣取甘蔗種所生童子。小年時即灌其頂立以為王。其賢善女。至年長大堪能伏事。即拜為王第一之妃。
求婚部第四
如菩薩本行經云。時迦毘羅城不遠。復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為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資產豐饒具足威德。稱意自然無所乏少。舍宅猶如毘沙門王宮殿無異。彼釋長者生於八女。一名為意。二名無比意。三名大意。四名無邊意。五名髮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訶波闍波提(隋言大慧亦云梵天)而此梵天於諸女中年最幼小。初生之日。為諸能相婆羅門師。觀占其體云。此女嫁若生兒者。必當得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時善覺女年漸長成堪欲行嫁。白淨王。聞自國境內。有一釋氏甚大豪富。生於八女端正少雙。乃至相師占觀其女當生貴子。時淨飯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我今當索是女作妃。令我甘蔗轉輸聖王苗裔不絕(此是律家作如是說。又言。大慧是菩薩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經文。又言。輸頭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阿波陀那經說。檢諸經文。此義是實)時淨飯王。即遣使人往詣善覺大長者家。求索大慧為我作妃。波闍波提(隋云生活本)。
爾時善覺語彼使言。善使仁者。為我諮啟大王言。我有八女。一名為意。乃至第八名為大慧。何故大王求最小者。大王且可待。我處分七女竟已。當與小女大慧作妃。時淨飯王。復更遣使語長者言。我今不待汝一一嫁七女訖。然後取於大慧作妃。汝八頭女。我盡皆取。時善覺釋報大王言。若如是者依大王命。隨意將去。時淨飯王。即遣使人一時迎取八女向宮至於宮已。即納二女自用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為意。第八名大慧者。自餘六女分與三弟。一人與二。並妻為妃。時淨飯王。納意姊妹內於宮中。縱情嬉戲歡娛受樂。依諸王法治化四方。又菩薩本行經云。時甘蔗王。有第二妃。絕妙端正生於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其第一善賢妃。唯生一子。名為長壽。端正可喜世間少雙。然其骨相不堪作王。時善賢妃如是思惟。甘蔗種王有此四子。炬面等輩兄弟群強。我今唯有此之一子。雖極端正而無有雙。然其相分不堪為主。作何方便令我此子得紹王位。復作此念。是甘蔗王。今於我邊。無量敬愛。深心染著。縱情蕩意我今可窮極婦人莊飾之法。令王於我重生妉湎。若得如心。我於屏處。當乞求願。思惟是已。如上所說。莊嚴自身。令極殊絕。至於王邊。王見妃來生重愛敬。縱逸其心。見王生如是心已。二人眠臥。妃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從王乞求一願。願王與我。王言。大妃。隨意不逆。從心所欲。我當與妃。時妃重質王言。若與我願不得變悔。王言。一與妃願後若悔者。當令我頭破作七分。妃言。大王。王之四子炬面等輩。願擯出國。遣我生子長壽為王。時甘蔗即語妃言。我此四子無有過失。國境之內有何罪祥不聽其住。妃又白言。王已先立誓。我若悔者頭破七分。王告妃言。我如前言與妃所願。時甘蔗王過此夜後至明清旦。集聚四子而告勅言。汝四童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內。不得居住遠向他國。時四童子䠒跪合掌白父王言。大王當知。我等四人無有罪惡。無諸過咎。云何父王怱然擯我出於國界。王勅子言。我知汝等實無過失。此非我意驅擯於汝。此善賢大妃之意。彼妃乞願。我不違彼。令汝出國。時四王子所生之母。各求乞隨兒去。王報諸妃。隨汝意去。時妃眷屬及諸臣百姓等。各白王言。今遣此四子令出國者。我等諸臣亦求隨去。王言。任意。時甘蔗王勅諸王子。從今已去。若欲婚姻不得餘處取他外族。還於自家姓內。而莫令甘蔗種姓斷絕。彼諸王子。受父王教已。各各自將所生之母并及眷屬資財諸馱乘等。即向北方。到雪山下經少時住。有一大河名婆耆羅洟。渡於彼河上雪山頂游涉久停。見川寬平無諸坑坎?阜。唯生軟細青草。清淨可愛。樹林華菓蔚茂敷榮。王子見已。共相謂言。可於此間造城治化。
爾時王子既安住已。憶父王語。於自姓中求覓婚姻。不能得婦。各納姨母及其姊妹。共為夫妻依於婦禮。一隨王教。二恐釋種雜亂相生。
爾時日種甘蔗之王召一國師大婆羅門來語之言。大婆羅門。我四王子今在何處。國師答言。大王當知。王之四子已各出國向於北方。乃至已生端正男女。時甘蔗王為自所愛諸王子故。心思欲見。意情歡喜。而發是言。彼諸王子能立國計。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稱為釋迦。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陰。是故名為奢夷耆(及夷反)耶。以其本於迦毘羅仙處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羅婆蘇都。時甘蔗王三子。沒後唯一子在。名尼拘羅(隋言別成)長阿含經云。住直樹林。又號釋林。因林為姓。又父王聞四子端正。曰此真釋子也。◎
◎降胎部第四(此別六部)述意部現衰部觀機部呈祥部降胎部獎導部
述意部第一
夫誠心內感則至覺如在。形力外殫則法身咫尺。是以能仁本師隨緣訃機。愍焰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霧。託白淨之宮。降摩耶之胎。啟黃金之色。破無明之闇。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驚浮雲之易滅也。
現衰部第二
如因果經云。爾時善慧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為諸天主說於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宜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觀此五已即下生者。不能廣利諸天人眾。仍於天宮現五種相。令諸天子皆悉覺知菩薩期運應下作佛。一者菩薩眼見瞬動。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衣受塵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坐。諸天眾見菩薩有此異相。心大驚怖。身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謂言。菩薩不久捨於我等。爾時菩薩又現五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動。須彌海水諸天宮殿皆悉震搖。三者諸魔宮宅隱蔽不現。四者日月星辰無復光明。五者天下八部皆悉震動不能自禁。是諸天見菩薩身已有五相。又覩外五現希有事。皆悉聚集到菩薩所。頭面禮足白言。尊者。我等今日見此諸相。舉身震動不能自安。願為我釋此因緣耶。便答天言。善男子。當知諸行皆悉無常。我今不久捨此天宮生閻浮提。于時諸天聞此語已。悲號涕泣心大憂惱。舉體血現迷悶於地。深歎無常。爾時有天子。即說偈言。
菩薩在於此 開我等法眼
今者遠我去 如盲離導師
又如欲度水 忽然失橋船
亦似孾孤兒 喪亡其慈母
我等亦如是 失所歸依處
方漂生死流 了無有出緣
我等於長夜 為癡箭所射
既失大醫王 誰當救我者
滯臥無明床 長沒愛欲海
永斷尊者訓 未見超出期
爾時菩薩以偈答曰。
我於此不久 當下閻浮提
迦毘羅施國 白淨王宮生
辭父母親屬 捨轉輪王位
出家行學道 成一切種智
建立正法幢 能竭煩惱海
關塞惡趣門 淨開八正路
廣利諸天人 其數不可量
以是因緣故 不應生憂惱
又智度論問。菩薩何以生兜率天上。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福德應自在生。
答曰。有人言。作業熟故應是中生。又下生地中結使厚濁。上地中結使猛利。兜率天上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又佛出世時不欲過。故若於下地生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必生中國。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羅國行中道。得菩提中道。為人說法。中夜入無餘涅槃。以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觀機部第三
如菩薩降胎。以四種觀人間。一觀時。二觀土地。三觀種姓。四觀生處。初觀時者。時有八種。佛出後第一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乃至第八人壽一百餘歲。菩薩如是念。人壽百歲佛出時到。是名觀時。第二觀土地者。諸佛常在中國生。多豐財寶其土清淨。第三觀種姓者。佛生二種姓中。若剎利。若婆羅門。剎利種勢力大故。婆羅門種智慧大故。隨時所貴佛於中生。第四觀生處者。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毘羅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如是思已。於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於母胎。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兜率天眾之中。有一天子。名曰金團。往昔已來。數曾下到閻浮地。補處菩薩。名曰護明。護明知已告金團言。金團天子。汝數下至閻浮提中。汝應知彼城邑聚落諸王種族。一生菩薩當生何家。金團天子報言。尊者。我甚知之。尊者善聽。我今當說。護明言善。金團言。此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菩提道場處所。在彼閻浮摩伽陀國境界之內。是昔諸佛成菩提處。如是展轉遍歷天下。諸國王處皆不稱菩薩意。金團天子復作是言。我於閻浮提一切諸國處處聚落處處諸王處處城邑處處剎利。各住諸城。而是剎利造種種業。我為尊者經歷已來。生於無量疲極苦惱。心迷意亂更不復能觀看餘處。唯有一剎利。元本以來從於大眾平量安立。世世轉輪聖王之種。乃至甘蔗苗裔已來。子孫相承在彼迦毘羅婆蘇都。釋種所生。其王名為師子頰王。其子名為輸頭檀王。一切世間天人之中有大名稱。尊者。堪為彼王作子。護明菩薩報金團言。善哉善哉。金團天子。汝善觀察諸王家種。我亦念在於此家生。我今深心如汝所說。金團當知。我定往生彼家作子。金團往昔一生補處菩薩所託家者。有六十種功德具足滿於彼家。何等六十。
彼家本來清淨好種(一)
一切諸聖常觀彼家(二)
彼家不行一切惡事(三)
彼家所生悉皆清淨(四)
彼家種姓真正無雜(五)
彼家係嗣嫡嫡相承無有斷絕(六)
彼家昔來不斷王種(七)
彼家所生一切諸王。皆是往昔深種善根(八)
生彼家者。常為諸聖之所讚歎(九)
彼家生者具大威德(十)
彼家多有端正婦女(十一)
彼家多有智慧男兒(十二)
彼家所生心性調順(十三)
彼家所生無有戲調(十四)
彼家生者無所可畏(十五)
彼家生者不曾怯弱(十六)
彼家生者聰明多智(十七)
彼家生者多解工巧(十八)
彼家生者皆無過罪(十九)
彼家所生不與世間工巧雜合。亦不貪財以為活命(二十)
彼家所生常好朋友(二十一)
彼家所生不以殺害諸蟲諸獸以自活命(二十二)
彼家種姓常知恩義(二十三)
彼家種族能修苦行(二十四)
彼家所生不隨他轉(二十五)
彼家所生不曾懷恨(二十六)
彼家所生不結癡心(二十七)
彼家生者不以怖畏隨順於他(二十八)
彼家生者畏殺害他(二十九)
彼家生者無有罪患(三十)
彼家生者乞食得多(三十一)
至彼家者無空發遣(三十二)
彼家剛強難可降伏(三十三)
彼家法則常出禮律(三十四)
彼家常樂布施眾生(三十五)
彼家建立因果勤劬(三十六)
彼家所生世間勇健(三十七)
彼家生常供養一切諸仙諸聖(三十八)
彼家生常供養神靈(三十九)
彼家生常供養諸天(四十)
彼家生常供養丈夫(四十一)
彼家歷世無有怨讎(四十二)
彼家名聲威振十方(四十三)
彼家一切諸宗為最(四十四)
彼家生者上世已來悉是聖種(四十五)
彼家生者於聖種中最為第一(四十六)
彼家生者。位是轉輪聖王之種(四十七)
彼家生者。是大威德人之種性(四十八)
彼家生者。多有無量眷屬圍繞(四十九)
彼家生者。所有眷屬不可破壞(五十)
彼家生者。所有眷屬勝一切人(五十一)
彼家生者悉孝養母(五十二)
彼家生者皆孝順父(五十三)
彼家生者。悉皆供養一切沙門(五十四)
彼家生者。悉皆供養諸婆羅門(五十五)
彼家生者。豐饒五穀倉庫盈溢(五十六)
彼家生者。多有金銀硨?碼瑙一切資財無所乏少(五十七)
彼家生者。多畜奴婢象馬牛羊一切具足(五十八)
彼家生者不曾事他(五十九)
彼家生者。如是一切眾事具足。於世間中無所乏少(六十)
佛告金團天子。凡是一生補處菩薩處於母胎。彼母若有三十二種相具足者。乃能堪受菩薩在胎。何等為三十二事。一彼母人正德而生。二彼母人肢體具足。三彼母人德行無缺。四彼母人所生得處。五彼母人為行庶幾。六彼母人種類清淨。七彼母人端正無比。八彼母人名字得稱。九彼母人身體形容上下相稱。十彼母人未曾產生。十一彼母有大功德。十二彼母常念樂事。十三彼母心常隨順一切善事。十四彼母無有邪心。十五彼母身口及心自然調伏。十六彼母心口無所畏十七彼母多聞總持。十八彼母極女工巧。十九彼母心無諂曲。二十彼母心無諂詐。二十一者彼母人心無有瞋恚。二十二者彼母人心無有嫉妬。二十三者彼母人心無有慳悋。二十四者彼母人心無有急速。二十五者彼母人心難可迴轉。二十六者彼母人體有至德相。二十七者彼母人心能懷忍辱。二十八者彼母人心有慚有愧。二十九者彼母人得薄婬怒癡。三十者彼母人行無女家過。三十一者彼母人行孝順向夫。三十二者彼母人出生一切諸德。一切諸行皆悉具足。如是母人乃能堪受一生補處後身菩薩。欲入母胎之時。取鬼宿日。然後乃入於母胎中。其受一生補處菩薩母胎已前。其母必須受八關齋。然後菩薩入於彼胎。護明菩薩復作是言。我受有不為世間一切錢財五欲快樂。故下人間受此一生。唯欲安樂諸眾生故。哀愍苦惱諸眾生故。
呈祥部第四
依佛本行經云。爾時護明菩薩冬分過已。至於最勝春初之時。一切樹木諸華開敷。天氣澄清溫涼調適百草新出。滑澤和柔滋茂光鮮遍滿於地。正取鬼宿星合之時。為彼諸天說於法要悉令歡喜。時淨居天告彼一切諸天大眾言。汝等今見護明菩薩欲下生時莫生憂惱。何以故。彼下生時。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成已還來至此天宮。為汝說法猶如往昔毘婆尸佛乃至迦葉佛等。皆從此去還來到此。為汝說法如前無異。
爾時菩薩於夜下生。當欲降神入胎時。彼摩耶當其夜。白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從今夜欲受八禁清淨齋戒。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婬妷。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無義語。又願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不生邪見。我當正見。諸眾生等禁戒齋法。我當受持。我今繫念恒常勤行。於諸眾生當起慈心。時淨飯王即報夫人言。心所愛樂隨意而行。我今亦捨國王之位隨汝所行。而有偈言。
王見菩薩母 從坐恭敬起
如母如姊姝 心不行欲想
菩薩正念從兜率下。託淨飯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脇住已。是時大妃於睡眠中。夢見有一六牙白象。其頭朱色。七肢拄地以金裝牙。乘空而下入於右脇。夫人夢已。明旦即向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於昨夜作如是夢。當入於我右脇之時。我受快樂昔所未有。從今日後我實不用世間快樂。此夢瑞相誰占夢師能為我解。時淨飯王召一宮監內侍女人。而告之言。汝速疾來至外宣勅。語我國師大那摩子。令追喚八婆羅門大占夢師。彼使依王勅。已喚得八婆羅門。八婆羅門等聞王語已。善知諸相善占夢祥。即具諮王。大王善聽。所夢瑞相我當具說。如我所見往昔諸仙諸天經於典籍所載。為說偈言。
若母人夢見 日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必作轉輪王
若母人夢見 月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諸王中最勝
若母人夢見 白象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三界無極尊
能利諸眾生 怨親悉平等
度脫千萬眾 越深煩惱海
爾時占夢婆羅門師白大王言。夫人所夢其相甚善。大王今者當自慶幸。夫人所產必生聖子。彼於後時必成佛道。名聞遠至。時淨飯王聞諸占師說此偈已。心大歡喜多以財施。時淨飯王聞此相師占觀妃夢。云是吉祥之瑞。占相之後即於其國迦毘羅城四門之外。并衢道頭街巷阡陌有人行處。安大無遮義會之施。所須飲食財寶宅舍畜生皆悉與之。又阿私陀是五通仙人。聞菩薩從兜率陀天正念下至淨飯王宮夫人右脇。入於胎時放大光明。遍照人天一切世界。後此大地具足六種十八相動。時阿私陀見未曾有事。心大驚怖毛孔悉竪。今有何緣。此大地動。有何果報。時彼仙人少時思惟然後而住。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不能自勝。作是唱言。希有大聖不可思議。世間當出大富伽羅。又菩薩初從兜率下時。入母右脇受胎訖已。時有一天。名曰速往。至諸地獄大聲唱言。汝諸人輩一切當知。菩薩今從兜率天下入於母胎。是故汝等速發誓願願生人間。地獄眾生聞此語已。所有眾生往昔已來。曾種善根復造雜業。以惡強故墮於地獄。彼等各各面相覩見厭離地獄。復得光明身心安樂。復得聞於速往世間諸天之聲。捨地獄身即生人中。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往昔已來種善根者。皆來於此迦毘羅城四面託生。
降胎部第五
如涅槃經云。菩薩下時。欲色界諸天悉來侍送。發大音聲讚歎菩薩。以口氣風故令地動。又念佛三昧經云。菩薩欲降母胎時。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六種震動。又因果經云。爾時菩薩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妓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華。隨菩薩滿虛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于時摩耶夫人於眠寐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虛而來從右脇入。身現於外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踊躍無量。見此相已然而覺。生希有心。即以此狀具告白淨王知。爾時白淨王見此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召善相婆羅門占之。知菩薩處胎出已成佛。功德利益不可具說。爾時兜率天眾念言。菩薩已生白淨王宮。我等亦當下生人間。菩薩成佛我得在先為其眷屬聽法。作此念已便即下生。其數有九十九億諸天下生人間。又從他化自在天。乃至四天王及色界天王。與其眷屬亦皆下生不可稱計。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無所妨礙。不令母有諸苦患事。菩薩至晨朝於母胎中。為色界諸天說種種法。至日中時為欲界諸天說法。於日晡時為諸鬼神說法。於夜三時亦復如是(依普曜經云菩薩在母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行也)華嚴經云。菩薩於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普見菩薩於胎中如明鏡中見其面像。
獎導部第六
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喜見菩薩曰。汝欲知過去諸佛滅不滅剎土不耶。當知我過去身。其數不可稱不可量。即以神足入濕生界眾相具足。與無數阿僧祇。為濕識眾生說法。令濕識隨意所願各得解脫。入化卵等生。隨意所願各得解脫亦復如前。復以神足現當來世界入四生中。各得解脫亦復如前。如我今日在母胎中。與諸十方神通菩薩。說不退轉難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入地獄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於星中。胎化二生盡漏得疾。濕卵二生盡漏稍遲。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濕卵是鈍根人。又佛告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今與汝一一分別大士難有之行。阿難白佛言。願樂欲聞。佛告阿難。去此東南方一億一萬一千六十二恒河沙剎。彼有世界。名曰思樂。佛名香焰如來。於彼現般涅槃。而來至忉利天宮。經歷無數阿僧祇劫三十六返作大梵天王。三十六返作帝釋身。三十六返作轉輪王。所度眾生。無墮二乘及諸惡趣。何以故皆是諸佛神智所感。佛告阿難。如來有胎分耶。無胎分耶。阿難白佛言。如來之身無有胎分也。佛告阿難。若如來無胎分者。云何如來十月處胎教化說法耶。阿難白佛言。如來有胎分者。此亦處寂。無胎分者。亦復處寂。
爾時世尊。即以神足現母摩耶身中。坐臥經行敷大高座。縱廣八千由旬。金銀梯梐天繒天蓋懸處虛空。作唱娛樂不可稱計。復以神足東方去此娑訶世界萬八千土。菩薩大士皆來雲集。南西北方四維亦爾。復有下方六十二億剎土。諸神通菩薩亦來大會。上方七十二億空界。菩薩亦來雲集入胎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世尊曰。此諸菩薩大士雲集。欲聽世尊不思議法。如是三昧億千那由他。如今如來入何三昧。居於胎舍。與諸大士說不思議法。佛告文殊。汝今觀察一住二住乃至十住一生補處諸方菩薩。各當其位勿相雜錯。今此大眾清淨無雜。寄生枝葉亦無穢惡。今此座上無有一人雜穢惡者有退轉者。所以者何。是利根不處生死。
又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出胎部第五(此別八部)述意部迎后部感瑞部誕孕部招福部降邪部同應部校量部
述意部第一
敬思定光授記逆號能仁。玄符合契。故託化釋種。萠兆於未形之前。跡孚於已生之後。照炳人天聯綿曠劫。其為源也。邃乎勝矣。所以坤形六動方行七步。五淨雨華九龍灑水。神瑞畢臻吉徵總萃。觀諸百代曾未之有。然後孕異堯軒產殊禹偰。至如黑帝入夢之兆。白光滿室之徵。徒曰嘉祥。詎可擬議。身邊則光色一丈。眉間則白毫五尺。開萬字於胸前。躡千輪於足下。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龍顏虎鼻八彩雙瞳方我妙色較其升降者也。
迎后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菩薩聖母摩耶懷孕菩薩。將滿十月垂欲生時。時彼摩耶大夫人父善覺長者。即遣使人。詣迦毘羅淨飯王所。又云。夫人父名善智。奏大王言。如我所知。我女摩耶王大夫人。懷藏聖胎威德既大。若彼產出。我女命短。不久必終。我意欲迎我女摩耶。還我安止住於嵐毘尼中。共相娛樂盡父子情。唯願大王莫生留難。乞垂哀愍遣放女來。我家產訖即遣送還。時淨飯王聞善覺使作是言已。即勅有司。其迦毘羅城及提婆陀河。兩間之中平治道路。具辦幡華種種音樂。僕從人物不可稱計。送妃至家(自外云云)。
感瑞部第三
如普曜經云。太子滿十月。已臨產之時。先現瑞應三十有二。一後園樹木自然生菓。二陸地生青蓮華大如車輪。三陸地枯樹皆生華葉。四天神牽七寶交露車至。五地中二萬寶藏自然發出。六名香好薰遍布遠近。七雪山中出五百白師子。羅住城門。無所嬈害。八五百白象子羅住殿前。九天為四面雨細澤香潔。十其王宮中。自然泉水。百味飲食。給諸虛渴。十一諸龍玉女在虛空中。現半身住。十二天萬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十三諸天玉女持萬金瓶盛甘露住虛空中。十四天萬玉女手執萬瓶。皆盛香水。行住虛空。十五天萬玉女手執幢蓋而住侍焉。十六諸天玉女羅列而住。鼓百千樂。在於虛空自然相和。十七四瀆江河清澄不流。十八日月宮殿停住不進。十九沸宿下侍諸星衛從。二十交露寶帳普覆王宮。二十一明月神珠懸於殿堂光明晃昱。二十二宮中燈火為不復明。二十三篋笥衣被被在箷架。二十四奇珍瓔珞一切寶藏自然為現。二十五毒蟲隱藏吉鳥祥鳴。二十六地獄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七地為大動丘墟皆平。二十八四衢街巷平正散華。二十九諸深坑塹悉皆為平。三十漁獵怨惡一時慈心。三十一境內孕婦產者悉男。聾盲瘖啞癃殘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一切樹神半身出現低首禮侍。是為三十二瑞。當此之時疆場左右。莫不雅奇歎未曾有。
誕孕部第四
如因果經云。菩薩處胎垂滿十月。身諸支節及以相好皆悉具足。夫人憶入園遊觀。王勅後宮端正婇女。凡有八萬四千。以用侍摩耶夫人。又擇取八萬四千端正童女。齎持香華往藍毘尼園。王又勅諸群臣百官夫人皆悉徒從。於是夫人即昇寶輿。與諸官屬及婇女。前後道從往藍毘尼園。爾時復有天龍八部。亦皆隨從充滿虛空。十月滿足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夫人見後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布。極為茂盛。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脇而出。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王下成無上正等覺。我以右脇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
又依菩薩本行經云。爾時菩薩見母立地以手攀樹枝時。在胎正念從座而起。自餘一切諸眾生母欲生子時。身體遍痛受大苦惱。數坐數起不能自安。其菩薩母熙怡坦然身受大樂。是時摩耶夫人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訖。即生菩薩。此是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表如來得成於佛已。無疲勞倦。能拔一切煩惱諸根。割斷一切諸煩惱結。猶如截於多羅樹頭畢竟不生。無相無形無後生法。此是如來往先瑞相。
又復一切諸眾生等生苦逼故。在於胎內。處處移動。菩薩不然。從右脇入還住右脇。在於胎內不曾移動。及欲出時從右脇生。不為眾苦之所逼切。此是菩薩未曾有事。表成佛已盡其後際。修行梵行永無有畏。常得快樂無復諸苦。
又菩薩初從母胎右脇正念生時。放大光明悉皆遍照。此是菩薩未曾有事。表成佛已。裂破無明黑暗之網。能出明淨大智慧光。又菩薩初從右脇出已正心憶念。時菩薩母身體安常。不傷不損無瘡無痛。菩薩母身如本無異。此是菩薩未曾有法。表成佛已行於梵行。不缺不減具足不少。
又菩薩初從母胎出時。無苦無惱安庠而起。一切諸穢不能污染。不同眾生。譬如如意瑠璃之寶用於迦尸迦衣裹時。各不相染。此是菩薩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在於世間。住於世間世希有法。世間穢濁不污不染。
又菩薩初從母胎出時。時天帝釋將天細妙憍尸迦衣裹於自手。於先承接擎菩薩身。此是菩薩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創為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於先勸請如來說法。
又菩薩初從右脇生時。四大天王抱持菩薩。將向母前示其母言。世大夫人今可歡喜。夫人生子既得人身。諸天猶尚歡喜讚歎。況復於人。此是菩薩未曾有法。表成佛已無量四眾皆向如來聽受於法。依如來教不違不背。又菩薩生已立在於地。仰觀於母右脇之時口作是言。我此身形從今日後不復更受。於母脇中不入胎臥。此是於我最末後身。我當作佛。此是菩薩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口作是言。我今生分一切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是如來往先瑞相。
又涅槃經云。菩薩初生之時。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將。執持旛蓋。振動無量無邊世界。金色晃曜彌滿虛空。難陀龍王及跋難陀。以神通力浴菩薩身。諸天形像承迎禮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捨欲如棄涕唾。不為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樂於閑寂。為破邪見六年苦行。於諸眾生平等無二。心常在定初無散亂。相好嚴麗莊飾其身。所游之處丘墟皆平。衣服離身四寸不墮。行時直視不顧左右。所食之物物無完過。坐起之處草不動亂。為調眾生故往說法。心無憍慢。
招福部第五
如因果經云。太子生時。于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華。大如車輪。菩薩即便墮蓮華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大善權經云。行七步者為應七覺意也)舉其右手而師子吼云。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說是語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机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普曜經云。諸天釋梵雨雜名香。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薩。瑞應本起經云。梵釋下侍。四天大王接菩薩身置金机上。修行本起經云。龍王兄弟。左雨溫水。右雨冷水。釋梵天衣裹菩薩身也)身黃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迦維羅衛國。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便有百萬億日月四百萬億天下。三千者略舉其要故知華戎之判。非易而詳。海內經云。身毒之國是軒轅氏居之。郭氏注云。天竺國也。以此而言天地中央未為其濫。後漢書云。以葱嶺之外。稱為九夷。語其壯麗勝於中國。吳越春秋云。季子入周見章甫之服三代之樂。云吳蠻夷之國豈有此乎雖此而辨未必即地為政故當隨其時代改張。不可同於中天始末常定也)又智度論問曰。何故佛作金色。答曰。若鐵在金邊則不現。今現在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聖王道中金沙則不現。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諸天瓔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瓔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薩身色則不現。如是妙色。是名金色相。又瑞應經云。太子初生之時。天龍八部示於虛空。作天伎樂歌唄讚頌。燒香散華。雨眾天衣瓔珞繽紛不可稱數。又於樹下忽生四井八功德水。瑞應有三十四相。不可具說(略同前三十二相中說)。
降邪部第六
如瑞應經云。太子初生之時。是時大王即嚴四兵。共諸臣等入園。見太子奇瑞如是。一喜一懼。合掌禮諸天神。前抱太子置於七寶象輿之上。與諸群臣婇女。諸天作伎隨從入城。王未識三寶。即將太子往詣天寺。太子即入。梵天形像皆從坐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虛空天神皆悉禮敬。大王豈不見如是相耶。云何而令來此禮我。白淨王及諸大臣等。歎未曾有。即將太子出於天寺還入後宮。普曜經云。太子至寺說偈言。
初生動三千 釋梵須倫神
日月息天王 來稽頭面禮
何有天過是 將吾到其所
超天天中天 天無比況勝
隨俗來現此 現瑞人歡喜
若干種奉養 過聖天中天
於是天王釋梵四王各捨本位。尋時來下。五體投地禮菩薩足。諸天人民百千之眾默然歎吒。稱揚洪音歎未曾有。歡喜踊躍。天地大動。天雨眾華。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天形像。現其本身。禮菩薩足。則在前住。於是頌曰。
須彌比芥子 過天龍王變
日月禮勞耶 慧德豈禮敬
三千界自歸 芥子比須彌
牛跡比大海 上尊逾日月
若能禮其尊 功福不可計
各各得安隱 德豐無限量
同應部第七
如瑞應經云。當爾之時諸釋種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修行本起經云。國中八萬四千長者生子悉男。八萬四千厩馬生駒。其一特異。毛色純白??貫珠。故名為蹇特。奴名闡特。
又瑞應本起經云。奴名車匿。馬名揵陟。時王厩中象生白子馬生白駒。牛羊亦生五色羔犢。如是等類數各五百。王子青衣亦生五百蒼頭(普曜經云。五千青衣各生力士)爾時宮中五百伏藏自然發出。有諸商人從海採寶而還。各齎奇珍奉貢上王。諸瑞吉祥。當名太子為悉達。爾時八王子亦於白淨王同生太子。各懷歡喜共制好名。又佛本行經云。迦維羅閱國有八城。合有九百萬戶。調達以四月七日生。佛以四月八日生佛弟難陀以四月九日生。阿難以四月十日生。調達身長一丈五尺四寸。佛身長一丈六尺。難陀身長一丈五尺四寸。阿難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其貴姓舍夷長一丈四尺。其餘國種皆長一丈三尺。菩薩外家去城八百里。姓瞿曇氏。作小王主百萬戶。名一億王。菩薩婦家姓瞿曇氏。舍夷長者名水光。其婦母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邊。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室內皆明。因字之為瞿夷。晉言明女。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長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名那維檀。其父名移施長者。太子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三殿凡有六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萬婇女。
校量部第八
如瑜伽論云。四種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謂輪王。二謂獨覺。三謂菩薩。四謂所餘有情。寶性論偈云。
從天退入胎 現生有父母
在家示嬰兒 習學諸伎藝
戲樂及游行 出家行苦行
現就外道學 降伏於天魔
成佛轉法輪 示道入涅槃
諸薄福眾生 不能見如來
瑞應經云。太子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生。又佛行讚云。於三月八日菩薩從右脇生。過去現在因果經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毘藍尼園。見無憂華。舉右手摘。從右脇出。今謂世代既遙譯人前後。直就經文難可論辯。考求外典。如似可見。春秋云。魯莊公七年即莊王十一年。四月辛亥。恒星不現。星殞如雨。檢內外以四月為正也。◎
◎侍養部第六(此別三部)述意部養育部善徵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於形穢之封。理畢於生滅之境。形識久絕。豈實誕於王宮。生滅已畢。寧假設於侍衛。但大聖應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現。無幽不矚。機化萬途受說非一。或假安禪悟道。或藉慧解開襟。或示嬰孩扶持。或現乳哺資養。緣悟多種不可一例。此是誘物之能。濟俗之術也。
養育部第二
依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既誕生適滿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終。或有師言。摩耶夫人壽命算數唯在七日。是故命終。雖然但往昔常有是法。其菩薩生滿七日已。而菩薩母皆取命終。何以故。以諸菩薩幼年出家。母見是事其心碎裂即便命終。又薩婆多師云母見生子身體端正希奇之事。歡喜不勝即便命終。命終之後。即便往生忉利天上。時淨飯王見夫人命終之後。即便喚召釋種皆令雲集。而告之言。汝等眷屬並是國親。今是童子嬰孩失母。乳哺之寄將付囑誰。教令養育使得存活。誰能憐愍愛如己生。時有五百釋種新婦。彼等新婦各各唱言。我能養育。我能瞻看。時釋種族語彼婦言。汝等一切年少盛壯意耽色欲。不能依時養育依法慈憐。唯此摩訶波闍波提親。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將息養育童子之身。時淨飯王即將太子。付囑姨母。而告之言。善來夫人。如是童子應當養育。善須護持。應令增長。依時澡浴。又別揀取三十二女令助養育。以八女人擬抱太子。以八女人洗浴太子。以八女人令乳太子。以八女人令其戲弄。是時摩訶波闍波提白淨飯王言。謹依王勅。不敢乖違。
善徵部第三
又佛本行經云。從太子出生已來。淨飯王家日日增長。一切財利金銀珍寶。二足四足無所乏少。而說偈言。
五穀及財寶 金銀諸衣服
或造或不造 自然得充足
童子及慈母 乳酪酥常豐
慈母少乳者 悉皆得盈溢
時淨飯王所有怨讎。自然皆悉生平等心已。漸生親厚同一心意。風雨隨時無諸災雹。亦無擾亂。少種多收。一切人民如法而行。種種布施作諸功德。人無枉橫皆並歡喜。猶如天上無有差殊。以太子威德力故。如是諸事莫不成就。如偈所說。
人世順尊教 不慳亦不惜
無不如法行 慈心不起殺
飢渴既得解 飲食皆充足
一切悉歡喜 並受如天樂
又普曜經云。菩薩生已七日。其母命終受忉利天上福相。適昇彼天。五萬梵天各執寶瓶。二萬梵魔妻手執寶縷侍菩薩母。又瑞應本起經云。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又大善權經云。生後七日其母薨。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又因果經云。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占相部第七(此別八重)述意部勅占部呈恭部現相部業因部同異部校量部百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聖無方隨緣顯晦。澄神虛照。應機如響。所謂寂滅不動感而遂通。於是降神兜率之宮。垂像迦毘之域。家世則輪王遞襲。門望則聖道相因。地中三千。既殊於洛邑。國朝八萬。有逾於稽嶺。宗親藉甚孰可詳焉。縱呂工之相高帝。世謂知人。若譬私陀之視吾師。未可同日。較其優劣昇沈有異也。
勅占部第二
如瑞應經云。爾時白淨王令訪得五百聰明相師令占太子。相師言。是王之子乃是世間之眼。猶如真金有諸相好極為明淨。若當出家成一切種智。若在家者為轉輪聖王。領四天下。第一之最。又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於香山。彼能為王斷於疑惑。時王心自思惟。香山途路嶮絕非人能到。當以何方請來至此。王作念時。阿私陀仙遙知其意。騰空而來為王相之。王見來已喜慰不可言。王及夫人抱太子出欲禮仙人。時仙人止王曰。此是天人三界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耶。時彼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王及夫人白仙人曰。唯願善相太子。仙人相已。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及夫人見彼仙悲。舉身顫怖生大憂惱。如大波浪動於小船。即問仙人。我子有何不祥而悲泣耶。答言。太子相好具足無有不祥。但恨我今年壽已百二十。不久命終生無想天。不覩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若有眾生具三十二相。或生非處久不明顯。此人必為轉輪聖王。若三十二相。皆得其處又復明顯。此人必成一切種智。我今觀大王太子諸相皆得其所又極明顯。是以決定知成正覺。仙人為王說此語已。辯別而退。
又佛本行經云。大王我今自慨年耆根熟衰朽老邁。當於爾時不得覩見。失此大利。是故我今悲惋自傷。非彼不吉。即為大王。而說偈言。
自恨我有大顛倒 不值此當得道時
空過一生無所聞 豈非是我失大利
我今年老根純熟 死時將至不復賒
念此生分得遭逢 所以一喜一憂懼
大王釋種方興盛 誕此童子福德人
一切諸苦逼世間 此悉能令得安樂
呈恭部第三
依佛本行經云。是時摩耶詣童子所至已。持手抱童子頭。令向仙人擬如禮拜仙人之足。是時童子威德力故。其身自轉足向仙人。時淨飯王更復共扶。迴童子頭令拜仙人。童子力故足還自轉向彼仙人。時淨飯王復迴童子頭向仙人。還復轉足。如是至三。其阿私陀遙見童子。是時童子放常光明照觸大地。童子威德端正可喜。色純黃金頭如寶蓋。鼻直而圓修臂下垂肢節正等。無缺無減具足莊嚴。時阿私陀即從座起。白於王言。大王莫將童子聖頭迴向於我。何以故。彼頭不合頂禮我足。我頭應當頂禮彼足。復唱是言。希有希有。大人出世。最大希有。大人出世。我本從天所聞者。即此童子真實定是。如彼不異。時阿私陀整理衣服。偏袒右腎右膝著地。申其兩手抱持童子。安其頂上還復本座。本座坐已。還下童子置於膝上。
現相部第四
如佛本行經云。時淨飯王復白仙言。大師。我意欲令我子常在。云何方便及今幼年勿使捨我。阿私陀仙復白王言。大王。我實不能專正決定說是方便令作障礙。時淨飯王復語仙人。作如是言。大師善聽。我今當作種種方便。設方便已。不令我子從今幼稚及到盛年。不聽暫離捨我出家。阿私陀仙即問王言。大王。今者因何事故說如是語。時淨飯王報彼仙人阿私陀言。尊師當知。如我國內所有相師皆語我言。若是童子在家當作轉輪聖王。以是因緣我如是語。阿私陀仙復白王言。大王當知。彼等相師皆大妄語。何以故。如是勝相非是轉輪聖王之相。今此童子有百善相八十隨形。挺特殊好分明炳著皆悉具足。時淨飯王問仙人言。大師。何等是八十隨形好。時阿私陀具白王言(具說八十種好其文如經今依勝天王經說)故勝天王經。佛自說云。八十種好者。一無能見頂。二頂骨堅實。三額廣平正四眉高而長形如初月紺瑠璃色。五目廣長。六鼻高圓直而孔不現。七耳厚廣長埵輪成就。八身堅實如那羅延。九身分不可壞。十身節堅密。十一合身迴顧猶如象王。十二身有光明。十三身調直。十四常少不老。十五身常潤澤。十六身自將衛不待他人。十七身分滿足。十八識滿足。十九容儀具足。二十威德遠震。二十一一切向不背他。二十二住處安隱不危動。二十三面門如量不大不長二十四面廣而平。二十五面圓淨如滿月。二十六無顦顇容。二十七進止如象王。二十八容儀如師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鵝王。三十頭如摩陀那菓。三十一身色光悅。三十二足趺厚。三十三爪如赤銅葉。三十四行時印文現地。三十五指文莊嚴。三十六指文明了不闇。三十七手文明直。三十八手文長。三十九手文不斷。四十手足如意。四十一手足紅白色如蓮華。四十二孔門相具。四十三行步不減。四十四行步不過。四十五行步安平。四十六臍深厚狀如盤蛇團圓右轉。四十七手色青紅如孔雀項。四十八毛色潤淨。四十九身毛右靡。五十口出無上香身毛皆爾。五十一脣色赤潤如頻婆菓。五十二脣潤相稱。五十三舌形薄。五十四一切樂觀。五十五隨眾生意和悅與語。五十六於一切處無非善言。五十七若見人先與語。五十八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樂。五十九說法隨眾生語言。六十說法不著。六十一等觀眾生。六十二先觀後作。六十三發一音答眾聲。六十四說法次第皆有因緣。六十五無有眾生能見相盡。六十六觀者無厭。六十七具足一切音聲。六十八顯現善色。六十九剛強之人見則調伏。恐怖者見即得安隱。七十音聲明淨。七十一身不傾動。七十二身分大。七十三身長。七十四身不染。七十五光遍身各一丈。七十六光照身而行。七十七身清淨。七十八光色潤澤猶如青珠。七十九手足滿。八十手足德字。依佛說寶女經云。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如來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是相遍布于體。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眾行由得是相遍于身體。今粗舉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德故。
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至真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別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慧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至正無節?踢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色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
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
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作事佐助勸故。
如來身淨而無瑕疵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
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施若干種藥瞻視療故。
如來師子出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
如來具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
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諫人諍鬪令和合故。
如來頰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意可之物而施與故。
如來清白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
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出言至誠護口之過故。
如來亹亹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眾生願使得覆蓋故。
如來梵聲哀戀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
如來瞳子如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
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
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誦閑居之德眾行故。
如來頂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敬賢聖禮尊長故。
如來肌體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合集法品藏故。
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
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處故。
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
如來頭髮如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傷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
如來之身平正方圓無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眾生勸化安之令定意故。
如來之脊如大鉤鎖善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為諸正覺興立形像繕修壞寺。其離散者勸使和合。施無畏懼。其諍訟者化令相順故。
汝欲知之。吾往世時行於無量不可計會眾德之本故。如來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二大人之相也。
如第二十二梵聲相中。依新婆沙論云。如來梵聲相。謂佛於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羅頻迦鳥。乃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者深遠。二者和雅。三者分明。四者悅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者易了。八者無厭。
大智度論云。如來有梵聲相。如梵天王五種聲而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欲聞無厭。菩薩亦有如是五種聲從口中出。迦陵毘伽聲相可愛如天鼓音深遠。
又新婆沙論問。相是何義。答標幟義是相義。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問何故丈夫相唯三十二不增不減耶。脇尊者說曰。若增若減。俱亦生疑不違法相。說有三十二者。世間共許。是吉祥義。數不增減。若三十二相莊嚴佛身則於世間最勝無比。若當減者便力闕少。若更增者則為雜亂。皆非殊妙。故唯爾所三十二丈夫相也。
又智度論問。是三十二相三業之中何業種耶。答曰。是意業非身口業。是意業利故。又六識中是意識種非五識。以五識不能分別故。
問曰。是三十二相幾時能成種。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辨得三十二相。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熟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熟。而諸弟子心皆純熟。又彌勒菩薩心已純熟。而弟子未純熟。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入寶窟中入火禪定。是時釋迦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探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禪定放大光明。見已心生歡喜信敬。翹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瞬。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瞬。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菩提。釋迦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何故釋迦菩薩心不純熟而弟子純熟。彌勒菩薩自心純熟而弟子不純耶。
答曰。釋迦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
業因部第五
如得無垢女經云。佛言。菩薩成就四法得三十二丈夫相。何等為四。一把金散佛或散浮圖。二常以香油塗如來塔。三種種華香伎樂布施。四眷屬相隨供養和上阿闍梨等。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把金散浮圖 香油塗佛塔
施以華香樂 敬心供養師
行如是四法 得三十二相
端正甚奇妙 一切功德具
菩薩成就四法得八十種好。何等為四。一種種妙衣莊嚴法座。二供養他人心不生倦。三於法師所不作鬪亂。四教諸眾生修菩提行。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妙衣嚴法座 供養他不倦
教眾生菩提 易得八十好
菩薩修行此 四種功德故
常於一切時 有勝相莊嚴
同異部第六
如新婆沙論。問八十隨好為在何處。答在諸相間。隨諸相轉。莊嚴佛身令極妙好。問相與隨好不相障奪耶。答不爾。相與隨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華顯發諸樹。佛身如是相好莊嚴。又如金山眾寶雜飾。
問菩薩所得三十二相。與輪王相有何差別。答菩薩所得四事勝。一熾盛。二分明。三圓滿。四得處。復有五事勝。一得處。二極端嚴。三文像深。四隨順勝智。五隨順離染。
校量部第七
佛阿毘曇經云。以一千阿僧祇世界眾生所有功德。成佛一毛孔。如是成佛一毛孔功德遍如來身毛孔功德成佛一好。如是成就八十種好功德。增為百倍。乃成如來身上一相所。成就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如來額上一白毫相。以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如來一頂骨相。一切飛天所不能見頂。如是不思議清淨功德聚成就佛身。是故如來於天人中最為尊勝。
百福部第八
依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如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復不及無見頂相功德。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
又新婆沙論。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福。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何謂百思。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隴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嚴。乃至頂上烏瑟膩。砂相業亦復如是。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問何者五十思耶。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道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有說。緣佛一相起五十剎那。未曾習思相續而轉。問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有說。若業能感轉輪王位。於四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天帝釋位。於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他化自在天王位。於一切欲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大梵天王位。於初靜慮及欲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勸請如來轉法輪福。是一福量。問彼請佛時是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云何名福。有說。彼住梵世欲來請時。先起如是善心。我當為諸有情作大饒益請佛轉法輪。爾時即名得彼梵福。此不應理。所以者何。非未作時已成就故。如是說者。彼請佛已還至梵宮。後世尊轉法輪時。地神先唱。如是展轉聲徹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自慶。發純淨心而生隨喜。爾時乃至成就此福。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有說。除近佛地菩薩。餘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樂果業。是一福量。有說。此中一一福量應以喻顯。假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令俱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假使一切有情皆飲毒藥悶亂將死。有一有情令皆除毒心得醒寤。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縛錄臨當斷命。有一有情俱令解脫一時得命。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假使一切有情壞戒壞見。有一有情能令俱時戒見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評曰。如是說所說皆是純淨意樂方便。讚美菩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如是所說廣大量福。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最勝。
游學部第八(此別四部)述意部召師部捔力部校量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一切種智號悉達多。樹自三祇之初。獨高百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然身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啟愚夫之視聽。須示聖人之影迹。或復示。居外道。或復現作童蒙。應同類而誘凡。隨異形而化物。然後稱無上士號天中天。良由愚智潛通凡聖難測。不思議德而功莫大焉。
召師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云。時淨飯王知其太子年已八歲(因果經云年至七歲)即會百官群臣宰相而告之言。卿等當知。今我化內誰最有智。智能悉通堪為太子作師。諸臣報言。大王當知。今有毘奢婆蜜多羅。善知諸論最勝最妙。如是大師堪教太子(已下略述)王即遣召而告之言。尊者大師。能教我太子一切技藝諸書論不。時蜜多報言。大王。謹依王命。我今堪能心生歡喜。即嚴五百釋。種童子前後左右。別有無量無邊童男童女。隨從太子將昇學堂。時彼大師遙見太子。威德力故不能自禁遂使其身從座忽起。屈身頂禮於太子足。禮拜起已。四面顧視生大羞慚。時蜜多羅生慚愧已。於虛空中有一天子。名曰淨妙。從兜率宮共於無量無邊最大諸天神王而常守護太子。在彼虛空。隱身不現。而說偈言。
世間諸技藝 及餘諸經論
此人悉能知 亦能教示他
是勝眾生者 隨順世間故
往昔久習來 今示從師學
出世所有智 諸諦及諸力
因緣所生法 生已及滅無
一念知彼等 名色現不現
猶尚能證知 況復諸文字
爾時天子說此偈已。以種種華散太子上。即還本宮。爾時太子即初就學。將好最妙牛頭栴檀作於書版。純用七寶莊嚴四緣。以天種種殊特妙香塗其背上。執持至於毘奢蜜多羅阿闍梨所。而作是言。尊者闍梨教我何書(自下太子廣為說書)。
或復梵天所說之書(今婆羅門書正有十四音是) 佉盧瑟吒書(隋言驢脣) 富沙迦羅仙人說書(隋言華華) 阿迦羅書(隋言節分)
瞢伽羅書(隋言吉祥) 邪寐(亡毘反)尼書(隋言大秦國書) 鴦瞿梨書(隋言指書) 邪那尼迦書(隋言馱書) 娑伽羅書(隋言牸牛) 波羅婆尼書(隋言樹葉) 波流沙書(隋言惡言) 父與書(失譯) 毘多荼書(隋言起尸) 陀毘荼國書(隋云南天竺) 脂羅低書(隋言形人) 度其差那婆多書(隋言右旋) 優波伽書(隋言嚴熾) 僧佉書(隋言等計) 阿婆勿陀書(隋言覆) 阿㝹盧摩書(隋言順) 毘耶寐奢羅書(隋言雜) 阿陀羅多書(鳥場邊山) 西瞿耶尼書(失譯) 珂沙書(疏勒) 脂那國書(失譯) 摩那書(科斗) 末茶叉羅書(中字) 毘多悉底書(尺) 富數波書(華) 提婆書(天) 那伽書(龍) 夜叉書(失譯) 乾闥婆書(天音聲) 阿脩羅書(不飲酒) 迦婁羅書(金翅鳥) 緊那羅書(非人) 摩睺羅伽書(大蛇) 彌伽遮迦書(諸獸音) 迦迦婁多書(鳥音) 浮摩提婆書(地居天) 安多梨叉提婆書(虛空天) 欝多羅拘盧書(須彌北) 逋婁婆毘提呵書(須彌東) 烏差婆書(舉) 膩差波書(擲) 娑伽羅書(失譯) 跋闍羅書(金剛) 梨伽波羅低犁伽書(往復) 毘棄多書(食殘) 阿㝹浮多書(未曾有) 奢娑多羅跋多書(如伏轉) 伽那那跋多書(等轉) 優差波跋多書(舉轉) 尼差波跋多書(擲轉)波陀梨佉書(足) 毘拘多羅波陀那地書(從二增上句) 邪婆陀輸多羅書(增十句已上) 末茶婆哂尼書(中流) 梨沙耶婆多波恀比多書(諸山苦行) 陀羅尼卑叉梨書(觀地) 伽伽那卑麗叉尼書(觀虛空) 薩蒲沙地尼山陀書(一切藥草目) 沙羅僧伽何尼書(總覽) 薩婆婁多書(一切種音)
爾時太子說是書已。復諮蜜多阿闍梨言。此書凡有六十四種。未審尊者欲教我何書。是時多羅聞於太子說是書已。內心歡喜悅豫熙怡密懷私慚。折伏貢高我慢之心。向於太子。而說偈言。
希有清淨智慧人 善順於諸世間法
自己該通一切論 復更來入我學堂
如是書名我未知 其本悉皆誦持得
是為天人大尊道今復更欲覓於師
夫神理無聲。因言辭以寫意。言辭無跡。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跡繫翰墨而理契乎神。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佉盧。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梵佉盧居于天竺。黃史蒼頡在於中夏。梵佉取法於淨天。蒼頡因華於鳥跡。文書誠異傳理則同矣。仰尋先覺所說有六十四書。鹿輪轉眼筆制區分。龍鬼八部字體殊式。准梵及佉盧為世勝文。故天竺諸國謂之天書。西方寫經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國往往有異。譬諸中土猶有篆籀之變體乎。安蒼頡古文沿世代變。古移為籀。籀遷為篆。篆改成隷。其轉易多矣。至於傍生八體。則有仙龍雲芝。二十四書則有楷奠鍼灸名實雖繁為用益尠。然原本定義。則體備於六文。適時為敏則莫要於隷法。東西之書源亦可得而略究也。
又佛本行經云。時淨飯王復集群臣言。何處有師最便武技教我太子。諸臣報王。此處有釋名為善覺。其子名羼提提婆(隋言忍天)堪教太子兵戎法式。其所解知一切凡有二十九種。善巧妙術(已下略而不述)忍天白王。臣甚能教。王為太子欲遊戲故造一園苑。名曰勤劬。是時太子入彼苑內游戲。或令按摩。時彼五百釋種臣悉為其兒。古先一切書典教於太子。及自釋子亦如是教。又復世人積年累月。所學問者或成不成。太子能於四年之中。及餘釋種皆悉學得。通達無礙一切自在。是時忍天即為太子。而說偈言。
汝於年幼時 安庠而學問
不用多功力 須臾而自解
於少日月學 勝他多年歲
所得諸技藝 成就悉過人
爾時太子生長王宮。孩童之時游戲未學。年滿八歲出問詣師入於學堂。從蜜多及忍天所二大尊邊。受讀諸書并一切論兵戎雜術。經歷四年至十二時。種種技能遍皆涉獵。既通達已。隨順世間悅目適心。曾於一時在勤劬園遨游射戲。自餘五百諸釋種童子。亦各在其自己園內嬉戲。時有群雁行飛虛空。是時童子提婆達多彎弓而射即著一雁。其雁被射帶箭遂墮悉達園中。時太子見彼雁帶箭被傷墮地。見已兩手安徐捧取已。跏趺安雁膝上。以妙滑左手擎持右手拔箭。即以蘇蜜封其瘡。是時提婆遣使來語太子言。我射一雁墮汝園中。宜速付來不得留彼。是時太子報使人言。雁若命終即當還汝。若不死者終不可得。時提婆達復更重遣使人語言。若死若活決須相還。我手於先善功射得。云何忽留。太子報言。我已於先攝受此雁。所以然者。自我發於菩提心來。我皆攝受一切眾生。況復此雁。而不屬我。以是因緣即便相競。聚集諸釋宿老智人判決此事。是時有一淨居諸天。變化作老宿長者。入釋會所而作是言。誰養育者即是攝受。射著之者即是放捨。時彼諸釋宿老諸人一時印可。高聲唱云。如是如是。如仁者言。此是提婆達多童子。共於太子最初搆結怨讎因緣。◎◎
捔力部第三
如因果經云。太子至年十歲。與兄弟捔力。與萬眷屬將欲出城。于時有一大象。當城門住。諸人皆不敢前。提婆達多以手搏頭即便躄地。難陀以足指挑擲著路傍。太子以手執象。擲著城外。還以手接不令傷損。象又還蘇。時諸人民歎未曾有。深生奇特。四遠人民百千萬億皆集來看。園中有七重金鼓銀鼓鍮石銅鐵等鼓。各有七牧。提婆達多最先射之。徹三金鼓。次及難陀亦徹三鼓。太子嫌弓弱。取庫內祖王一良弓。無能張者。太子在坐以手拼弓。聲悉聞城內。百千國人及虛空天子。舉聲嗟嘆。以放一箭徹過諸鼓。然後入地泉水流出。又徹過大鐵圍山。
又佛本行經云是時太子所射之箭。天主帝釋從虛空中秉執。將向三十三天。至天上已。為此箭故於彼天中建立箭節。常以吉日諸天聚集。以諸香華供養此箭。乃至於今。諸天猶有此箭節日。又太子執箭一射。便穿七鐵猪。過七鐵猪已。彼箭入地至於黃泉。其箭所穿入地之處。即成一井。於今人民常稱箭井。又太子共諸釋種相撲。並皆臥地其體不傷。又一切釋種。一時共撲太子。太子以手觸彼皆悉倒地。爾時彼釋及諸看眾。皆生奇特之心。於上虛空。無量諸天。同以一音。而說偈言。
十方一切世界中 所有勇健諸力士
悉皆力敵如調達 不及太子聖一毛
大人威德力無邊 暫以手觸皆倒地
聖者威神力廣大 汝等云何欲比方
假使不動須彌山 大小鐵圍甚牢固
并及十方諸山等 一觸能碎如微塵
鐵等強鞭金剛珠 及以諸餘一切寶
大智力能末如粉 況復撲此少力人
爾時諸天說此偈已。將諸種種天華散太子上。於虛空中隱身不現。時淨飯王知其太子所有技能。皆悉勝彼一切諸人。自既眼見踊躍喜歡。勅喚白象瓔珞莊飾。令太子乘。將入城內。從城門出。是時提婆城外而入。見此白象而問人言。此象誰許。欲將何處。其人報言。欲將出城。擬悉達乘欲入城內。提婆達以妬嫉故。便以左手執於象鼻。右手築額一下倒地。宛轉三匝遂即命終。白象臥地塞彼城門。眾人往來不通出入。道路填塞。不能得行。復有童子。名曰難陀。相續而來。問知事已。即以右手執彼象尾。牽取離門可行七步許。太子復問。誰牽離門。眾人言。難陀。太子言。善哉難陀。作事善也。太子思惟。彼等二人雖能示現其自氣力。但此象身甚太麁壯。於後壞爛臭熏此城門。以左手舉象。以右手承。從於空中擲置城外。越七重牆度七重塹。既擲過已。離城可有一拘盧奢。而象墮地即成大坑。乃至今者諸人相傳。名於此處為象墮坑。即此是也。爾時無量百千眾生。一時唱言。希有奇特。未曾聞見。而說偈言。
調達築殺白象已 難陀七步牽離門
太子手擎在虛空 如以土塊擲城外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爾時毘耶離大城有大力士。名曰淨威德。成就大力。閻浮提中所有眾生。無有等者。聞沙門瞿曇成就十力那羅延身。復作是念。我當往觀沙門瞿曇。何如我也。即往佛所。初覩如來得大信樂。禮如來足一心觀佛。世尊知已。心欲降伏。即告目連。汝往取吾昔菩薩時。為妙瞿夷釋種捔力時箭。目連白佛。不知何處。爾時世尊。從右足放光。照遍三千世界之下大金剛輪。箭在彼堅住。佛告目連。汝見箭不。目連白言。已見。佛告目連。汝取持來。時大目連即下至彼如屈申臂頃。一切大眾皆見其去。即便持來授與如來。佛言。此父母生力非神通力。若以神通之力。是箭即過無量無邊諸佛世界。
校量部第四
如集一切諸功德三昧經云。佛告目連。如一切四天王中。一切天子力。等一天王力。十天王力等三十三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三十三天中天子力。等一帝釋力。十帝釋力等焰摩天中一天子力。一切焰摩天中天子力等一焰摩天王力。十焰摩天王力等一兜率陀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兜率陀天中天子力等一兜率陀天王力。十兜率陀天王力等一化樂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化樂天中天子力等一化樂天王力。十化樂天王力等他化自在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他化自在天中天子力等一他化自在天王力。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一魔天中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等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等一百劫修行菩薩力。十百劫修行菩薩力等一千劫修行菩薩力。如是已下展轉十重加之。乃至十方千千千萬劫修行菩薩力等一無生法忍菩薩力。十無生法忍菩薩力等一十地菩薩力。十十地菩薩力等一最後身菩薩力。是故目連。菩薩成就如是力故。生便即能行於七步。若此世界佛不持者。便壞不住。何以故。菩薩當其生已行七步時。此界大地縱廣六十千由旬。菩薩生已。當下足時。便當都沒。深百千由旬。還舉足時。復當涌出百千由旬。以佛持故。令是世界不動無壞眾生無惱。最後身菩薩。始初生時。則便具有如是力。假使一切世界眾生。悉得具足垂成菩提。菩薩之力補於如來處非處智力。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不能及。得具如是十種之力。名為如來應正。遍覺。此中不明菩薩通力。若用通力。能以恒沙世界。置於足指一毛端上。擲過無邊恒沙世界。如是往來。不令眾生有於苦惱。如是神力。不可稱量。不可數知。若當如來盡現通力者。汝等聲聞尚不能信。況餘眾生。爾時淨威力士聞說菩薩父母生力。聞己驚怪身毛皆竪。生希有心憍慢皆滅。歸依三寶發無上心。◎
法苑珠林卷第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之三◎納妃部第九(此別六部)述意部灌帶部求婚部疑謗部胎難部神異部
述意部第一
夫法身無形隨應而現。機緣萬途故化迹非一。或離欲而受道。或處染而現權。若不示其納妃。凡識謗非人種。雖示五欲之境。不改一心之志。故歷王城之四門。衰老病死之八苦。乃自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脫屣尋真其於斯矣。故維摩經曰。先以欲拘牽後。令入佛道也。
灌帶部第二
依因果經云。太子年大。父王勅下餘國。却後二月八日灌太子頂。皆可來集立為太子。勅既至已。諸國王及群臣等。至時並皆雲集。看立太子放大鴻恩。
長安西明寺道宣律師者。德鏡玄流。業高清素。精誠苦行。畢命終身。早得從師。五十餘年。栖遑問道。志在住持。但一事可觀。資成三寶。緝綴儀範百有餘卷。結集高軌。屬有深旨。粵以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節。身在京師城南清宮故淨業寺。逐靜修道。年至桑榆。氣力將衰。專念四生。又思三會。忽以往緣幽靈顧接。病漸瘳降。勵力虔仰。遂感冥應。時有諸天四王臣佐。至律師房門。似人行動蹀足出聲。律師問言。是誰。答言。弟子張瓊。律師又問。何處檀越。答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御邦都。所統海陸道俗區分。持犯界別。並親受佛教護持善惡。使遺法載隆積殖其功也。依經即是護世四王南方毘留離王之子。常加守衛不徒設也。律師又問。檀越既不遺德劣故來相看。何故門首不入。答云。弟子不得師教不敢輒入。律師云。願入就座。入已禮敬伏坐。律師又問。檀越既篤信三寶。又受佛屬護持。善來相看。何不現形。答言。弟子報身。與餘人別。光色又異。驚動眾心。共師言論足。得不勞現身。律師又問。貧道入春已來氣力漸弱醫藥無効。未知報命遠近。答云。律師報欲將盡無煩醫藥。律師又問。定報何日。答云。可須道時。但知律師不久報盡。生第四天彌勒佛所。律師又問。同伴是誰。答云。弟子第三兄張璵。通敏超悟信重釋宗。撰祇桓圖經百有餘卷。列峙天宮無聞地府。律師承此告。及踊思尋之請述用開道俗。又有天人韋琨。亦是南天王八大將軍之一臣也。四天王合有三十二將。斯人為首。生知聰慧早離欲塵。清淨梵行修童真業。面受佛囑弘護在懷。周統三洲住持為最。亡我亡瑕。殷憂於四部。達物達化。大濟於五乘。所以四有佛教。互涉頹綱。僧像阽危無非扶衛。屢蒙展對。曲備嘉猷。歎律師緝敘餘風。聖迹住持刪約撰集。於是律師。既承靈囑。扶疾筆受。隨聞隨錄合成十卷。律師憂報將盡。復慮天人將還。筆路蒼茫。無暇餘事。文字亦復疏略。但究聖意不存文式。所有要略住持教迹不決者。並問除疑以啟心惑。合有三千八百條。勒成十篇。一敘結集儀式。二敘天女偈頌。三敘付囑舍利。四敘付囑衣鉢。五敘付囑經像。六敘付囑佛物。七敘結集前後。第八第九(此二不成闕於名字)十敘住持聖迹。律師既親對冥傳。躬受遺誥。隨出隨欣耳目雖倦不覺勞苦。但恨知之不早文義不周。今依天人所說。不違三藏教旨。即皆編錄。雖從天聞還同佛說。始從二月迄至六月。日別來授無時暫閑。至初冬十月三日。律師氣力漸微香幡遍空。天人聖眾同時發言。從兜率天來請律師。律師端坐。一心合掌。斂容而卒。臨終道俗百有餘人。皆見香華迎往昇空。律師是余同學。昇壇之日同師受業。雖行殊薰莜好集無二。若見若聞。隨理隨事捃摭眾記。簡略要集編錄條章。並存遺法住持利益也。
爾時有四天王白宣律師。如來臨涅槃時。與人天大眾在于香山頂阿耨達池南牛頭精舍住告大迦葉。汝將須菩提。在須彌山頂吹大法螺。召集十方十地諸菩薩及聲聞僧。百億梵釋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諸佛來集香山。迦葉隨教。大眾雲集。爾時世尊跏趺而坐。入金剛三昧定。大地六種震動。又放眉光遍照大千。經于七日。大眾咸疑不知何緣。世尊從三昧起。熙怡微笑告諸大眾言。我初踰城始出宮門。外有揵闥婆王。將領部族。奏百千天樂。來至我所。即問我言。欲往何所。我答言。欲求菩提。彼語我言。汝定成正覺。有拘留孫佛。欲入涅槃時。付囑我金瓶。瓶中有寶塔盛七寶印。黃金印有二。百白銀印有五。將付悉達常使我護。若成正覺時我尋來至。依言受瓶。已不久成道。大梵天王與地神堅牢。於菩提樹南。以黃金白玉造大金剛壇眾寶莊嚴。爾時揵闥婆王白十方佛言。我見過去佛初成道時。咸昇金剛壇。金瓶盛水用灌佛頂成就法王位。今見釋尊始得菩提。亦如前佛昇金剛壇。我聞山王下七重青海內有八功德水。往古諸佛欲昇法王位。皆登金剛壇用水灌頂。我自往取欲灌釋迦頂。彼揵闥婆王。開瓶出印塔。將瓶取水。爾時十方諸佛命我昇壇。我即繞壇三匝。從于南面上。西轉而北住。至于壇中心。自敷尼師壇。禮十方佛。諸佛命我。坐入金剛三昧。十方來佛又告娑竭龍王。汝往大海底寶馬王洲上頻伽羅山頂。彼有大巖窟。名為金剛藏。用貯輪王鍾。及貯法王鍾。皆用黃金作。七寶白玉用填其上。諸佛出世皆用千鍾灌頂之上。輪王出世亦千鍾灌。汝持佛鍾來。不用輪王者。即盛八功德水以灌釋迦。爾時龍王承佛教已。即取金鍾以授十方諸佛。諸佛受已命揵闥婆王。汝持彼水來瀉我金鍾內。諸佛受已地為六種震動。十方諸來佛各放白毫光。而彼光明中歎佛寶功德。我從三昧起亦放眉光。共諸佛光合成一寶蓋。遍覆大千界。日月星辰大海諸山及眾生業報蓋中悉現。而是寶蓋中有百億諸佛土。諸佛命我起立金壇。又禮十方佛。時十方諸佛。又告和脩龍王。往頻伽山頂。彼山有窟。藏諸佛座輪王座。皆用黃金作之。如須彌山。佛座九龍繞之。輪王座五龍繞之。今法王登位時座。于時十方諸佛。又命大魔王。及大梵王。共輿佛座來至于金壇上。諸佛命我坐。我即依言便却踞坐。時十方諸佛以金鍾盛水用灌我頂。諸佛灌已。次及四王帝釋魔梵。次第灌之。我灌頂已得淨三昧。無量佛法一時皆現。地又大動。百億諸魔皆來降伏。十方諸梵王各執天樂奏佛成道曲。而諸樂器中皆放光明說六波羅蜜。時揵闥婆王。將前七寶印來授十方佛。諸佛受已。印我面七竅。佛又告我言。今印汝七竅。今具七覺分。最初印面門。為揀擇煩惱及諸智數。如是耳目鼻等次第印之。又以黃金印用授十方諸佛。諸佛受已。即印我胸三處。由獲法印。故證得三空智。解了諸佛法。次持白銀印。又授十方佛。諸佛受已。即印我頂及以手足。既得印已證成無漏智。具五分法身。諸佛印竟。咸舒金色手以摩我頂。我得摩已證百千三昧。得千法明門。斯等諸佛法我已久證。為諸眾生故示同輪王相。又示希瑞相。我頂及手足。皆放五色光明。一一光中具百千樓觀。我諸分身佛並在樓觀中。皆如我受印登大法位。我自成道來。常持此瓶塔。未曾示汝等。今時方現。又佛告普賢大士。開瓶出寶塔。依命出塔已在世尊前立。世尊起禮塔已塔門自開。中有真珠觀。其數十三萬。觀別成一印并金疊毘尼。還有十三萬。中有五比丘入于滅盡定。佛告文殊。汝取我法角黃金為釦。至彼比丘所。吹我出世曲及起深定曲。比丘聞樂音。尋從定起問文殊師利。今何佛興世耶。答曰。此賢劫中第四釋迦佛。比丘又言。我是。拘留孫佛聲聞大弟子。彼涅槃時。令我住此塔內守護諸印等。及至樓至佛方始涅槃爾時比丘。即從座起遙禮世尊。問訊起居已又告文殊。彼佛勅我。釋迦臨涅槃時。汝於諸印中。取二十三印。將付釋迦佛滅度之後所有遺教。彼時眾生。垢重邪見。不持禁戒。諸天龍神皆不擁護。令諸四部無有威德。我留此印與釋迦文佛。令大菩薩於後世中將二十三印遍印遺法。印彼四部無有毀犯。若樂讀誦經者。印彼人口無有遺忘。若修定人行直心者。並用印之。令彼終後屍形不壞。或有光明。諸惡眾生見如上瑞。皆生欣重心。說是語已。塔門還自閉之。
求婚部第三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漸向長成。至年十九時。淨飯王為於太子。造三時殿。一者暖殿以擬隆冬。第二涼殿以擬夏暑。第三中殿用擬春秋。於後園廣造池臺栽蒔華菓。眾人作樂隨時侍衛。不可具陳。淨飯王復憶太子初生之時。相師私陀記為輪王。復記威王復記成道。作何方便令不出家得紹王位。釋族報王。今當速為太子別造宮室令諸婇女娛樂。是則太子不捨出家。而說偈言。
阿私陀所記 決定無移動
諸釋觀立殿 望使不出家
王復語釋種言。汝等當觀。誰女堪與太子為妃。爾時五百釋種各各唱言。我女堪為作妃。王復籌量。忽取他女。說不稱可則成違負。若語太子終不可道。復更思惟。可以雜寶作無憂器持與太子令施諸女。密使觀察。看太子眼目瞻矚在誰。即娉作妃。王即於迦毘城振鐸唱言。從今已去至七日來。我太子欲見諸釋女施與一切雜寶種種玩弄無憂之器爾時一切諸女莊嚴其身。來集宮門欲見太子。以太子威德大故。不敢正看。但取寶器。各各低頭速疾而過。寶器盡已。最後一女。波私吒族釋種大臣摩訶那摩。其女名為耶輸陀羅。前後侍從圍繞而來。遙見太子駊峨注睛。徐舉雅步。瞻觀直眄目不斜窺。漸進前趨來迎太子。如舊相識曾無愧顏。即白太子。可與我寶。太子報言。汝來既遲皆悉施盡。女復白言。我有何過。汝令欺我不與寶器。太子答言。我不欺汝。但汝不及。是時大指邊有一所著印環。價直百千。從指脫與。耶輸白言。我於汝邊可止直爾許物耶。太子報言。我之所著自餘瓔珞任意所取。女復白言。我今豈可剝脫太子。止可莊嚴太子。作此語已。心不歡喜。即迴還去。
爾時世尊成佛已後。尊者優陀夷而白佛言。云何如來。將身一切無價瓔珞。脫持施與耶輸陀羅。不能令彼心喜。佛告優陀夷言。至心諦聽。我當說之。優陀夷言。願為我說。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我念往昔無量世時。迦尸羅國內波羅奈城。時有一王。信邪倒見而行治化。彼王有子。造少罪愆。父王驅擯令出國界。漸漸行至一天寺中。共婦相隨居停而住。食糧罄盡。王子游獵殺捕諸蟲以用活命。所獵之處見一鼉蟲。趁而殺之。即剝其皮。內水中煮。其欲向熟汁便竭盡。是時王子語其婦言。肉未好熟。卿更取水。彼王子婦即便取水婦去已後。王子飢急不能忍耐。即食鼉肉。一切悉盡不留片殘。時王子婦取水迴還。問其夫言。此中鼉肉今在何處。王子報言。鼉忽然還活。今已走去。其婦不信何忽如是。鼉肉已熟云何能走。婦心不信而意思念。必是我夫飢急食盡。誑我言走。情壞瞋恨心常不歡。於後數年其父命終。時諸大臣即迎王子灌頂為主。既作王已。所得眾寶皆悉與妃。其妃不悅。王語妃言。何故顏不悅。其夫人即說偈。以報王言。
最勝大王聽 往昔游獵時
執箭或持刀 射殺野鼉已
剝皮煮欲熟 遣我取水添
食肉不留殘 而誑我言走
佛告優陀夷。此汝當知。爾時王者我身是也。其王后者今耶輸是也。我於爾時少許犯觸。猶今不喜。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大臣摩訶那摩。見於太子一切技藝勝妙智能最為上首。而作是言。唯願大子受我懺悔。我於先時謂言。太子不解多種技藝。令我心疑不嫁女與。我今已知。願受我女用以為妃。爾時太子。占良吉日及吉宿時。稱自家資而辦具禮。持大王勢將大王威而用迎納。耶輸陀羅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又復共五百婇女相隨而往。迎取入宮。共相娛樂受五欲樂。是故說偈言。
耶輸陀羅大臣女 名聞蓋國遠近知
占卜吉日取為妃 迎將來入宮殿內
太子共其受欲樂 歡娛縱逸不知厭
猶如天王憍尸迦 共彼舍脂夫人戲
爾時世尊於後。最初得成道已。時優陀夷即白佛言。未審世尊。往昔之時。與瞿多彌釋種之女。有何因緣。乃能令彼捨諸童子。直取如來用以為夫。而心娛樂云何而得。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汝優陀夷。至心諦聽。其瞿多彌釋種之女。非但今世嫌餘釋童而樂於我。乃往過去世時亦復如是。不用彼等諸釋童子。取我為夫。我念往昔。雪山之下多有雜類。無量無邊諸獸馳游。各各相隨任其所食。時彼獸中有一牸虎。端正少雙。於諸獸中無比類者。彼虎如是毛色光鮮。為於無邊諸獸求覓欲取為對。各各皆言。汝屬我來。汝屬我來。復有諸獸。自相謂言。汝等且待莫共相爭。聽彼牸虎自選取誰。即為作偶。彼獸即是我等之王。時諸獸中有一牛王。向於牸虎而說偈言。
世人皆取我之糞 持用塗地為清淨
是故端正賢牸虎 應當取我以為夫
是時牸虎向彼牛王。說偈答言。
汝項斛領甚高大 止堪駕車及挽犁
云何將此醜身形 忽欲為我作夫主
是時復有一大白象。向於牸虎。而說偈言。
我是雪山大象王 戰鬪用我無不勝
我既有是大威力 汝今何不作我妻
是時牸虎。復以偈答彼白象言。
汝若見聞師子王 膽讋驚怖馳奔走
遺失?屎狼藉去 云何堪得為我夫
爾時彼中有一師子。諸獸之王。向彼牸虎。而說偈言。
汝今觀我此形容 前分闊大後纖細
在於山中自恣活 復能存恤餘眾生
我是一切諸獸王 無有更能勝我者
若有見我取聞聲 諸獸悉皆奔不住
我今如是力猛壯 威神甚大不可論
是故賢虎汝當知 乃可為我作於婦
時彼牸虎向師子王。而說偈言。
大力勇猛及威神 身體形容甚端正
如是我今得夫已 必當頂戴而奉承
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汝優陀夷。應當悟解。彼時師子諸獸王者即我身是。時彼牸虎者今瞿多彌釋女是也。時彼諸獸現今五百釋童子是。當於彼時。其瞿多彌已嫌諸獸。意不願樂。聞我說偈即作我妻。今日亦然。捨諸釋種五百童子。既嫌薄已取我為夫。又因果經云。時太子至年十七。王集諸臣而共議言為訪索婚。有一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才過人。人禮備舉。有如是德。故索為妃。太子雖納為妃。然常與妃行住坐臥。未曾有世俗之意。但修禪觀。又普曜經云。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王。若太子作佛斷聖王種。王曰。何所有玉女宜與太子為妃。以權方便令當試之。使上工匠玄端金像以書文字。女人德義如吾所流能應聘耳。王告左右梵志。入迦夷衛國。偏瞻周行覩一玉女。淨猶蓮華類玉女寶。是執杖釋種女名俱夷。見太子奇異才術。以女俱夷為菩薩妃。又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選數千。最後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神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雖納為妃久而不接。婦人情欲有附近心。太子曰。汝却女人有污垢必污此褻。婦不敢近。諸女咸疑太子不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娠。又五夢經云。太子有三妃。第一妃姓瞿曇氏。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邊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之瞿夷(此云明女)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羅雲名耶檀。亦名耶輸。其父名移施長者(案瑞應本起善權眾經及智度論。並云。羅睺羅是第二耶輸生。依五夢十二游經等云。第一妃生。十二游經。前無如是。復闕流通。恐是西方諸羅漢。別集釋前卷已會之)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太子以三妃。故白淨王為立三時殿(依西方。一年立為三時。春夏冬。不別立秋。用四月為一時。故云三時殿也)殿別有二萬婇女。以娛樂太子。太子不出家時。身作轉輪王。別名遮迦越王(此云飛行皇帝)。
疑謗部第四
如智度論云。菩薩有二夫人。一名劬毘耶。是玉女不孕。二名耶輸陀羅。菩薩出家。夜有人言。太子出家何得有娠。污辱我門釋種欲以火坑焚燒母子。耶輸自恨無事立大誓言。我若邪行其腹內兒。願母子隨火消化。耶輸發此願已即投火坑。於是火滅母子俱存。火變蓮池母處華座。知實不虛。後生兒似菩薩身。父王大喜。作百味歡喜丸奉佛。佛變五百比丘。皆如佛身。羅睺持丸與佛鉢中。方驗不虛。又大善權經云。疑菩薩非男是黃門。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有。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摩訶波闍波提共彼釋女耶輸陀羅。將羅睺羅。廣辦供具。齎持雜物。詣彼神所。其神名曰盧提羅迦。從神作名。其苑亦名盧提羅迦。於彼苑中。菩薩往昔在家之日。常於彼苑按摩游戲。彼苑之內有一大石。菩薩往日於上坐起。耶輸陀羅釋種之女。當於爾時將羅睺羅臥息彼石。於後捉石擲著水中。遂立誓言。我今安誓如實不虛。唯除太子更無丈夫共行彼此。我所生兒。實是太子體胤之息。是不虛者。令此大石在於水上浮游不沒。時彼大石如彼心安誓。在於水上遂即浮泛。如芭蕉葉浮於水上。不沈不沒亦復如是。於時大眾見聞此已。生希有心。讙譁嘯調踊躍無已。噭喚跳躑歌舞作唱旋裾舞袖。又作種種音聲伎樂。更為羅睺羅作其生日。耶輸陀羅生息之時。是羅睺羅阿脩羅王捉食其月。於剎那頃暫捉還放。是故立名。羅睺羅可喜端正。諸人見者莫不歡悅。膚體黃白如真金色。然其頭項猶如繖蓋。其鼻高隆猶如鸚鵡。兩臂脩?下垂過膝。一切肢節無有缺減。諸根完具莫不充備。
胎難部第五
如佛本行經云。其羅睺羅如來出家六年已後始出母胎。如來還其父家之日。其羅睺羅年始六歲。問曰。何故羅睺處在母胎六年不出。答曰。羅睺往昔為王。將彼仙人入苑。六日不出。故在母胎止住六歲。大意同前。問何故其母耶輸六年懷胎。答故本行經云。佛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將一女。往至牛群?取乳酪。所將二器並皆盈滿。其器大者遣女而負。其器小者身自擔提。至其中路語其女言。汝速疾行。此間路嶮有大怖畏。爾時彼女語其母言。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其母如是再三語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爾時彼女而作是念。云何遣負最重器。更復催促遣令急行。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母可具兼將此乳器。我今暫欲大小便耳。而彼母取此大器負擔行已。其女於後徐徐後行。爾時彼母兼負重擔。遂即行至六拘盧舍。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負重行六拘盧舍者。莫作異見。耶輸陀羅釋女是也。既於彼時遣母負重其道路六拘盧舍。由彼業障。在於生死煩惱之內受無量苦。以彼殘業。今於此生懷胎六歲(亦有經云。羅雲由過去塞其鼠孔禁鼠六日不出故。處胎六年)。
神異部第六
如觀佛三昧論云。時耶輸陀羅及五百侍女。或作是念。太子生世多諸奇特。唯有一事於我有疑。婇女眾中有一女子。名修曼那。即白妃言。太子是神人也。奉事歷年不見其根。況有世事。復有一女。名曰淨意。白言。大家我事太子經十八年未見太子有便利患。況復諸餘。爾時諸女各各異說。皆謂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晝寢。皆聞諸女欲見太子陰馬藏相。爾時太子於其根處出白蓮華。其色紅白。上下二三華相連。諸女見已復相謂言。如此神人有蓮華相。此人云何心有染著。作是語已噎不能言。是時蓮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諸女見已更相謂言。太子今者現奇特事。忽有身根如丈夫形。諸女見已不勝喜悅。現此相時。羅睺羅母見彼身根。華華相次如天劫貝。一一華上乃有無數大身菩薩。手執白華圍繞身根。現已還沒如前日輪。此名菩薩陰馬藏相。爾時復有諸婬女等。皆言瞿曇是無根人。佛聞此語。如馬王法漸漸出現。初出之時。猶如八歲童子。身根漸漸長大如少年形。諸女見已皆悉歡喜。時漸長大如蓮華幢。一一層間有百億蓮華。一一蓮華有百億寶色。一一色中有百億化佛。一一化佛有百億菩薩無量大眾。以為侍者。時諸化佛異口同音。毀諸女人惡欲過患。而說偈言。
若有諸男子 年皆十五六
盛壯多力勢 數滿於河沙
持以供給女 不滿須臾意
時諸女人聞此語已。心懷慚愧懊惱躄地。舉手拍頭而作是言。嗚呼惡欲。乃令諸佛說如此事。我等懷惡心著穢欲不知為患。乃令佛聞訶厭欲惡。各厭女身。四千女等皆發菩提。二千女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千女人於未來世得辟支道。
佛告阿難。我初成道在熙連河側。有五尼揵共領七百五十弟子。自稱得道來至我所。以其身根繞身七匝。來至我所鋪草而坐。即作此語。我無欲故身根如此。如自在天。我今神道過踰沙門百千萬億。爾時世尊告諸尼揵。汝等不知如來身分。若欲見者隨意觀之。如來積劫修行梵行。在家之時。都無欲想。心不染黑故得斯報。猶如寶馬隱顯無常。今當為汝少現身分。爾時世尊從空而下。即於地上化作四水如四大海。四海之中有須彌山。佛在須彌山。正身仰臥放金色光。其光晃曜映諸天身。徐出馬藏繞山七匝。如金蓮華。華華相次上至梵世。從佛身出一億那由陀雜寶蓮華。猶如華幢覆蔽馬藏。此蓮華一億有十億層。層有百千無量化佛。一一化佛百億菩薩無數比丘以為侍者。化佛放光照十方界尼揵見已大驚心伏。佛梵行相乃至如此不可思議。形不醜惡猶如蓮華。我今頂禮佛功德海。求佛出家皆得道果。◎
◎厭苦部第十(此別四部)述意部觀田部出游部厭慾部
述意部第一
詳夫三有區分。四生稟性。其游火宅俱淪欲海。蠢蠢懷生喁喁哨類。所以法王當洲渚之運覺者。應車乘之期。道彼戲童歸茲勝地。悲憐俗網慈欣出離。是以觀妓女之似橫屍。悟宮闈之如敗塚。嗟生老之病苦。慕出世之常樂。故捨國城而高蹈。逮降魔而成道也。
觀田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云。其淨飯王共多釋種。并將太子出外野游觀看田種。時彼地內所有作人。赤體辛勤而事耕墾。飛鳥共相殘害。即復唱言。嗚呼嗚呼。世間眾生極受諸苦。所謂生老病死。兼復受於種種苦惱。展轉其中不能得離。云何不求捨是諸苦。時淨飯王觀田作已。共諸童子還入一園。是時太子安庠矚盻。處處經行欲求寂靜。忽見一處有閻浮樹。蓊欝扶疏人所樂見。見已即語左右。汝等諸人各遠離我。我欲私行。是時太子發遣左右。悉令散已漸至樹下。即於草上結跏趺坐。諦心思惟。眾生有生老病死種種諸苦。發起慈悲即得定心。離於諸欲棄捨一切諸不善法。欲界漏盡即得初禪。一切諸天帝釋等。見太子在樹蔭坐。飛來到太子所禮敬說偈讚已還去。時淨飯王須臾之間不見太子。心內即生不喜不樂。而問人言。我之太子今在何處。忽然不見。是時諸臣東西南北交橫馳走。尋覓太子莫知所在。時一大臣遙見太子在彼閻浮樹蔭之下思惟坐禪。復見一切樹影悉移。唯閻浮陰獨覆太子。時彼大臣見太子有是希奇難思議事。即大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急疾奔馳走詣王所。至已長跪依所見事。即說偈言。
大王太子今在於 閻浮樹陰下端坐
跏趺思惟入三昧 光明照曜如日山
此實真是大丈夫 樹影卓然不移動
唯願大王自觀察 太子相貌坐云何
譬如大梵諸天王 亦如忉利天帝釋
威神巍巍光顯赫 遍照於彼諸樹林
時淨飯王聞已。即詣閻浮樹所遙見太子。在彼樹間結跏趺坐。譬如黑夜視山頂頭大聚火光出猛明焰。威德顯著炳照巍巍。如重雲間忽出明月。亦如暗室然大淨燈。時王見已生大希有奇特之心。遍體顫惶身毛悉竪。即頭頂禮於太子足。歡喜踊躍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此太子大有威德。說偈讚言。
如夜大火聚山頂 似秋明月蔽雲間
今見太子坐思惟 不覺毛張身顫慄
時淨飯王說偈讚已。更復頂禮於太子足。重說偈言。
我今再度屈此身 頂禮千輻勝妙足
從生已來至今日 忽復得見坐思惟
時有繫挾筌蹄小兒。隨從大王啾唧戲笑。有一大臣。咄彼小兒。作如是言。汝小兒輩幸勿唱噭。時小兒報彼臣言。何故不聽我等喧適。爾時大臣即以偈誦答彼一切諸小兒言曰。
日光雖極熱猛盛 不能迴彼樹陰涼
復有最妙一尋光 威德世間無有匹
思惟端坐於樹下 不動不搖如須彌
悉達太子內深心 樂此樹陰當不捨
佛本行經云。菩薩向白淨王說偈言。
譬如金屋火熾盛 如食甘美毒藥和
如滿池華有蛟龍 王位受樂後大苦
出游部第三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向園林觀看好惡發厭心故漸教捨離。爾時太子聞是聲已。即喚馭者可速嚴飾好車。今欲向園觀看。時淨飯王知太子欲出。勅宣令迦毘羅城。一切內外悉遣灑掃清淨安雜香華。男女之者而莊嚴之。或有老病死亡六根不具者悉令驅逐。是時馭者裝飾車乘駕善調馬。悉嚴備已白太子言。聖子當知。今已駕訖。爾時太子從東門引道而出欲向園看。是時作瓶天子於街巷前。正當太子。變身化作一老弊人。太子見已即問馭者。此是何人。身體皺?肉少皮寬。眼赤涕流極大醜陋獨爾鄙惡不似餘人。即向馭者而說偈言。
善馭駕乘汝今聽 此是何人在我前
身體不正頭髮稀 為生來然為老至
爾時馭者。即為太子而說偈言。
此時名為大苦惱 劫殺美色及娛樂
諸根毀壞失所念 肢節舉動不隨心
爾時太子問馭者言。此人為是獨一家法如是。為當一切悉皆如斯。馭者報言。非獨一家如斯。一切世間皆有此法。貴賤雖殊皆未過老。太子言。若我不離是老宜速還宮。老法未過云何縱逸。時淨飯王問馭者。具答如前王言。希有此之形相。恐太子出家。更增五欲。太子厭捨五欲唯作老苦之觀。後於異時辭王從城南門出欲向園觀。王勅道路嚴淨倍加於先。爾時作瓶天子即於太子前化作一病人。連骸困苦命在須臾。臥糞穢中宛轉呻喚不能起舉。唱言叩頭乞扶我坐。太子見已問馭者言。此是何人。腹肚極大猶如大釜。喘息之時身遍顫慄。悲切酸楚不忍見聞。馭者以是因緣。而說偈言。
太子問於馭者言 此人何故受是苦
馭者奉報於太子 四大不調故病生
太子後於異時。從城西門出觀看園林。時作瓶天子於太子前。化作一屍臥在床上。眾人輿行無量姻親。圍繞哭泣。椎胸拍頭。聲淚如雨。大噭號慟。酸哽難聞。太子見之心懷慘惻。問馭者言。此是何人。舁行噭哭。說偈問言。
王子妙色身端正 問善馭者此是誰
臥於床上四人輿 諸親圍繞噭喚哭
馭者向太子而說偈言。
已捨心意等諸根 屍骸無識如木石
諸親號咷暫圍繞 恩愛於此長別離
太子復問。我亦有此死法不。以偈報言。
一切眾生此盡業 天人貴賤平等均
雖處善惡諸世間 無常至時無有異
太子後於異時從城北出。爾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去車不遠。於太子前化作一人。剃除鬚髮著僧伽梨。偏袒右肩手執錫杖。左掌擎鉢在路而行。太子見已問馭者言。此是何人。在於我前。威儀整肅行步徐庠。直視一尋不觀左右。執心持行不似餘人。剃髮剪鬚衣色純赤。不同白衣。鉢色紺光猶如石黛。馭者白太子言。此名出家之人。常行善法遠離非法。善調諸根善與無畏。於諸眾生慈悲不行殺害護念眾生。太子聞已問馭者言。汝今將車向彼出家人邊。馭者承命。即引太子向出家人所。太子諮問。汝是何人。以偈報言。
觀見世間是滅法 欲求無盡涅槃處
怨親已作平等心 世間不行欲等事
隨依山林及樹下 或復塚間露地居
捨於一切諸有為 諦觀真如乞食活
爾時太子為敬法故。從車而下。徒步向彼出家人所。頭面頂禮彼出家人。三匝圍繞還上車坐。即勅馭者迴還宮中。是時宮內有一婦人。名曰鹿女。遙見太子歸來入宮。因於欲心。而說偈言。
淨飯大王受快樂 摩訶波闍無憂愁
宮中婇女極姝妍 誰能當此聖子處
又大善權因果經等。爾時太子年漸長大出家時至。故辭父王出四城門。游觀前三所逢生厭。唯欣第四出家。諸大相師並知太子若不出家過七日後得轉輪聖王位。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各以所知白王。加守修四門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闍那內。羅置人眾而防護之。
東門老頌曰。
蘆蕉城易犯 危藤復將齧
一隨柯已微 當半信長訣
已同白駒去 復同紅華熱
妍容一旦罷 孤燈徒自設
南門病頌曰。
伏枕愛危光 痾纏生易折
無因雪岸草 虛返芒山穴
消渴腠腸腑 疼塞嬰肢節
如何促齡內 憂苦無暫缺
西門死頌曰。
緩心雖殊用 滅景寧優劣
一隨業風盡 終歸虛妄設
五陰誠為假 六趣寧有截
零落竟同歸 憂思空相結
北門僧頌曰。
俗幻生影空 憂繞心塵曀
於茲排四纏 去矣求三涅
下學背留心 方從窈冥別
已悲境相空 復作池空滅
厭欲部第四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聞此偈頌。遍體顫慄淚下如雨。愛樂涅槃之樂清淨諸根。唯求出世。不樂處俗。王共智臣宮人婇女種種幻惑太子。時優陀夷國師之子侍衛太子。教諸婦人幻惑之術。而說偈言。
汝等婇女輩 大有方便力
巧能幻惑他 善示汝境界
假使離欲人 真正諸仙等
得見於汝者 必應生欲心
況復此太子 觀汝等娛樂
不能行五欲 終無有是處
愛著之情欲能為本。婦人之體唯以丈夫敬重為歡。心不愛著榮華是難。而說偈言。
婦人敬是樂 敬為樂最上
無敬唯有色 如樹無有華
爾時太子說偈報言。
世榮雖快樂 有生老病死
此四種若無 我心誰不樂
生老病死法 住此生老病
若住生樂心 共鳥獸無異
爾時太子共國師子優陀夷等往復來去言論之時。日遂至沒。太子既見日光沒已。便入宮中。共諸婇女。行於五欲快樂歡喜。相共聚集圍繞而住。其太子妃耶輸陀羅。即於是夜便覺有娠。太子後於異時。於此五欲極生厭離而求出家而說偈言。
世間不淨眾惑邪 無過婦人之體性
衣服瓔珞莊嚴故 愚癡是邊生欲貪
有人能作如是觀 如幻如夢非真實
速捨無明勿放逸 必得解脫功德身
又瑞應經云。太子年至十四啟王出游。因果經云。有婆羅門子。名優陀夷。聰明智慧。王令與太子為友。汝可說之勿使出家。其依王勅至太子所。而作是言。王勅令與太子為友。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有過失輒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今獻誠言願不見責。古世諸王悉受五欲後方出家。太子云何而頻棄捨。大子答曰此諸王等悉不免苦故吾不同耳。
出家部第十一(此別十部)述意部離俗部?髮部具服部使還部諫子部差侍部佛髮部時節部會同部
述意部第一
竊以因緣假有。眾生之滯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業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導歸宗而虛豁。是以能仁大師隨緣布教。愍焱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騖。託白淨之宮。照黃金之色。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厭浮雲之易滅。自嗟人世漂忽若此。於是天王捧白馬而踰城。給使持寶冠而詣闕。脫屣尋真。其於斯矣。雖復秦世簫史。周時子晉。許由洗耳於箕山。莊周曳尾於濮水。方茲去俗何其篾哉。致使慕其德者。斷惡以立身。欽其風者。潔己而修善。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之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輪王之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行之迹。沐金軀之淨水。游道場之吉樹。食假獻麋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覺道成也。
離俗部第二
如因果經云。爾時太子心自念。我年已至十九。今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出。思求出家今正是時。作此念已。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不令人見此光明。爾時諸天見此光已。皆知太子出家時到。即便來下到太子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正成熟。太子答言。如汝等語。今正是時。然父王勅內外官屬嚴見防衛。欲去無從。諸天白言。我等自當設諸方便令太子出使無知者。即以神力。令諸宮屬悉皆困臥。耶輸陀羅眠臥之中得三大夢。一者夢月墮地。二者夢牙齒落。三者夢失右臂。得此夢已。眠中驚覺心大怖懼。白太子已具述三夢。太子言。月猶在天。齒又不落。臂復尚在。當知諸夢虛假不實。汝今不應橫生怖畏。又語太子。如我自忖。所夢之事。必是太子出家之瑞。太子又答。汝但安眠勿生此慮聞已遂眠。又普曜經云。於時菩薩夜觀妓女。百節空中譬如芭蕉。九孔不淨無一可樂。明星適現。即勅車匿起被揵陟。適宣此語時。四天王與無數閱叉龍等。皆被鎧甲從四方來。稽首菩薩曰。城中男女皆疲極。孔雀眾鳥亦疲極寐。又本起經云。諸天皆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急去遠此大火之聚。爾時太子思如是已。至於後夜。淨居天王及欲界諸天充滿虛空。即共同聲白太子言。內外眷屬皆悉昏臥。今者正是出家之時。爾時太子即自往至車匿所。以天力故車匿自覺。而語之言。汝可為我牽揵陟來。爾時車匿聞此語已。舉身顫怖心懷猶豫。一者不欲違太子令。二者畏王勅旨嚴峻。思惟良久流淚而言。大王慈勅如是。又今非游觀時。又非降伏怨敵之日。云何於此後夜之中。而忽索馬欲何所之。太子又復語車匿言。我今欲為一切眾生降伏煩惱結賊故。汝今不應違我此意。爾時車匿舉聲號泣。欲令耶輸陀羅及諸眷屬。皆悉覺知太子當去。以天神力昏臥如故。車匿即便牽馬而來。太子徐前而語車匿及以揵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世間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緣甚難成就。車匿聞已默然無言。於是揵陟不復噴鳴。爾時太子見明相出。放身光明徹照十方。師子吼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於是諸天捧馬四足并接車匿。釋提桓因執蓋隨從。天即便令城北門自然而開不使有聲。車匿重悲。門閉下?誰當開者。時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太子於是從門而出。虛空諸天歌讚隨從。至於天曉所行道路已三踰闍那。時諸天眾。既從太子。至此處已。所為事畢忽然不現。太子次行。至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撫背而言。所難為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唯汝一人獨能隨我。甚為希有。我今既已至閑靜處。汝便可與揵陟俱還宮也。車匿聞此語已悲號啼泣。迷悶躄地不能自勝。於是揵陟既聞被遣。屈膝舐足淚落如雨。我今云何而捨太子獨還宮也。太子答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吾今為欲。滅諸苦使。故來至此。眾苦斷時。然後當與一切眾生而作伴侶。又佛本行經云。爾時護世四天王。及天帝釋。知太子出家時至。各隨其方辦具莊飾。各領一切眷屬百千萬眾。前後道從。作諸音樂。從四方來。三匝圍繞迦毘羅城。各合十指掌。低頭曲躬。面向太子側塞虛空。復見鬼星與月合時。爾時諸天唱大聲言。大聖太子鬼宿已合。今時至矣。欲求勝法莫住於此。太子聞已。觀諸婇女。穢污不淨。睡眠不覺。以手拔髮令寤。又以脚蹋彼婇女身。不覺不知(以外同前)。
太子既出城外師子吼言。要誓證彼真如菩提。然後還來入此教化。而彼處所有一最大尼拘陀樹神。以偈語太子言。
若人欲伐於樹木 要必當盡其根本
如斯物類須斷絕 渡水宜令達彼岸
言語一竟不得虛 作怨亦訖莫復喜
爾時太子以偈報彼樹神言。
雪山處所可動移 海水能使其枯竭
天公虛空崩落地 我吐言語終不虛
太子脫頭寶冠與車匿報大王。而說偈言。
假使恩愛久共處 時至會必有別離
見此無常須臾間 是故我今求解脫
爾時車匿聞此語。而說偈言。
假使用鐵持作心 以聞如是言誓語
人誰不心酸楚毒 況我愛戀同日生
爾時太子即說偈。報車匿曰。
假使我今身血肉 并及肢節筋脈皮
一切磨滅盡消亡 或復性命不全保
我若不捨此重擔 越度諸苦達本源
未證解脫坐道場 終不虛爾還相見
是時車匿舉聲大哭。白太子言。此馬雖是畜生。猶尚慈悲垂淚而泣。䠒跪出舌舐太子二足。況復眷屬當見何殃。爾時太子以手摩馬王揵陟。而有偈言。
太子以右羅網指 萬字千輻輪相現
金色柔軟清淨手 用摩馬王揵陟頭
猶如兩人對語言 汝同日生馬揵陟
莫過悲啼生懊惱 汝作馬功已訖了
我若當證甘露味 所可負載於我者
分別密教甚深法 報答於彼終不虛
?髮部第三
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從車匿邊。索取摩尼雜飾莊嚴七寶靶刀。自以右手執刀從鞘拔出。即以左手攬捉紺青優鉢羅色螺髻之髮。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右手擎擲置空中。時天帝釋以希有心生大歡喜。捧太子髻不令墮。以天妙衣受接取。爾時諸天以彼勝上天諸供具而供養之。爾時淨居諸天大眾。去於太子。不近不遠。有一華鬘名須曼那。其須曼那華下化作一淨髮人。執利剃刀而立。太子語淨髮師。汝能為我淨髮以不。其淨髮師報太子言。甚能。即以利刀剃頭。時天帝釋生希有心。所落之髮。不令一毛墜墮於地。一一悉以天衣承之。將向三十三天而供養。菩薩髮髻冠節至今不斷。
依道宣律師感應記云。天人答律師曰。如來初成道至十三年中。於祇桓精舍。時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十方百億國土諸佛。皆悉雲集。於大千界中。菩薩聲聞八部龍神亦集祇桓。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見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今欲洗佛身。伏願聽許。佛便聽許。即時七寶行宮及以香湯水等。欲洗佛身。佛告阿難。汝往菩提樹金剛座西塔。取我七寶剃刀并浴金剛盆。我欲?髮。阿難依命取來至世尊所。佛受刀已。普告大眾。自我成道已來。未曾為汝等說此刀因緣。汝今諦聽。我初踰城出時。去父王宮可六十里。車匿白我言。我今少疲。願小停息。我聞即停。於止息處有一大龍池。周匝四十里。池多五色蓮華。四面華樹令人愛樂。我至池水取水洗面。忽有二年少來至我所。問至何所。我答為求菩提。彼年少言。我是此池龍王。自有書籍韋陀典記。此賢劫中有千佛出。我作龍身經于十大劫。數見世尊成道及入涅槃。至拘留孫佛入涅槃時。將一黃金剛盆函。中有剃刀。自從賢劫三佛已來。剃刀及金盆遞相分付。今欲請仁者入宮設諸微供。未審許不。我即隨往至宮受供。并將七寶刀以奉上我。龍即語我言。汝今修道多有魔嬈。若欲思惟時。常持此刀安于右膝上。此刀放光遍汝身上。化成千萬丈。從刀光現作一帳以覆汝身。於此刀帳上。有百千力士各執其刀。外有所擬。魔見驚怖不起惡心。待汝成道時。欲?鬚髮。我將金剛盆。自來至汝所。我初成道時。入河洗浴。彼龍持盆至我邊。佛告梵王。汝取寶刀上昇梵宮。并告地神堅牢等。從金剛際造金剛臺。高七千由旬。令如來坐上。又告娑竭龍王。汝可化身。為八萬四千黃金龍像。頭用七寶成。身以黃金作之。從須彌山下。八功德水。來灌世尊頂。又告天魔汝洗世尊髮。命釋提桓因。汝執金剛盆以承世尊髮。化樂天王化作白銀蓋蔭覆如來頂。十方諸佛普來我所。各坐金剛臺。又執七寶刀。十方諸佛以金色手。各摩我頂。得魔頂已得百千三昧。諸來世尊告梵天王。汝可取刀?如來髮。時大梵天王執刀欲?。遂不見如來頂。上尋有頂亦不見頂。佛告梵王。我見過去諸佛皆自?髮。一切凡聖無能見我頂者。我自?髮已。鬚髮皆盡。唯有二髭。雖?不落。?已入河洗浴。時諸梵釋龍王等。競來爭取我髮。佛告大眾。可付梵釋魔龍等。各與少許鬚髮。復將鬚髮付淨飯王。十方諸佛復告我言。此梵天王是汝大檀越主。汝可為現頂相令彼執刀重?鬚髮。我聞此語。便為現頂相。我持此刀授與梵王。大地為之六種震動。刀放大放照百億佛土。我雖現頂。還上至色界頂。爾時梵王便昇有頂始?我髮。後?我兩髭。髭既落已。便放大光。下至閻浮。化成二寶塔。高至有頂。具眾莊嚴。我成佛來此塔最先。十方諸佛一時告我言。將此二髭塔付與梵王。令彼守護。使地神堅牢造小金剛塔。用盛剃刀及此金盆。我見過去諸佛。初登正覺皆最初度五人。皆報此寶刀。手?彼髮。雖用刀?。然刀不至髮。及唱善來已。鬚髮自落。世尊。今既成道。可執此刀往鹿苑中。如過去諸佛度五人。我從彼言即至鹿苑。我?五拘隣。從此已後。皆命善來。兼後羯磨。復告須菩提。汝從戒壇出。火照百億諸佛。及我分身佛皆集戒壇。須菩提奉命集已。如來從講堂手執剃刀。阿難執金盆。與人天大眾。來至戒壇。繞三匝已。從北面昇壇。告大梵天王。汝施工匠及天金鐵。我造剃刀。又告堅牢神。汝施我金剛。我欲造小塔用盛此寶刀。又告娑竭龍王。汝之龍工最巧可為我造寶刀函。諸天人等依言奉施。如來神力。經于一食頃三種皆成。其所造剃刀。得八萬四千具。以內函中安金剛塔中。又告十方佛各施刀塔。刀塔其數八十億。皆付文殊普賢。我涅槃後。取諸施塔遍大千界八十億大國。一國別置一塔。諸閻浮提具八萬四千塵勞門者。皆望得脫。令得出家度脫生死。種種利益不可具述。佛告文殊。過是年已。汝持我刀塔至震旦清涼山金剛窟中安置。佛告阿難。汝往父王宮所。取我髮來付帝釋。阿難依命付已。佛告帝釋。汝將我髮欲造幾塔。帝釋白佛言。我隨如來髮一螺髮造一塔。佛告龍王。令造碼碯瓶黃金函。將付帝釋用盛螺髮。爾時帝釋使天工匠經三七日方可得成。如來以神力故。如一食頃髮塔皆成。大數有二十六萬。佛告天帝。汝留三百塔。於天上守護。自餘諸塔。我涅槃後將髮塔八萬四千付文殊師利。於閻浮提如上諸國我法行處流通利益。又佛告阿難曰。汝往父王所取我髭來。合六十四莖。其二莖髭者已施梵王。餘並將來。我欲造塔。阿難依命取付世尊。佛告諸羅剎。我施汝二髭。當造七寶函及造栴檀塔。盛髭供養。以髭威力令汝得諸飲食。羅剎白佛言。蒙恩施髭令造寶塔。未審高幾許。佛告羅剎。可高四十由旬。自餘六十髭亦隨造函塔。可高三丈許。諸羅剎等依命造塔。皆大歡喜。又告諸羅剎。汝好守護。勿使外道惡人魔鬼毒龍妄毀我塔。此塔是汝命根。以護塔故飲食常豐。此塔年別三度放光照汝身。以光威力。常雨粳糧石蜜菓菜等。所須皆足。若懷惡心光便不現飲食自消。汝若見此惡相。當率諸羅剎來。至塔所深自悔責。塔還放光。飲食還足。此之髭塔世尊涅槃時。六十髭塔付彼無言菩薩。令加守護。勿令惡王損壞。於閻浮提六十大國內有文字處。一國置一塔。令地神堅牢用金剛造塔高三丈許用盛髭函。於前六十國內選取名山。鑿石為龕以內龕中。龕門牢封無令後惡國王開損不得久住也。
具服部第四
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既?髮已。淨居天復化作獵師之形。身著袈裟染色之衣手執弓箭。見已語言。汝能與我此之袈裟衣不。我與汝迦尸衣。價直百千億金。復為種種栴檀香等之所熏修。而說偈言。
此是解脫聖人衣 若執弓箭不合著
汝發歡喜心施我 莫惜共我傳天衣
爾時獵師報言。善哉。今實不惜。時淨居天所化之衣。從菩薩取迦尸微妙衣。飛上虛空。如一念頃還至梵天為欲供養彼妙衣故。菩薩見已生大歡喜。爾時菩薩?髮身得袈裟已。形容改變既嚴整訖。口發如是大弘誓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使還部第五
佛本行經云。於是車匿及馬王悲淚而別太子。因說偈言。
菩薩初出半夜行 車匿辭別牽揵陟
以苦逼切失威儀 迴還八日乃到宮
車匿及馬既到城已。所見城空曠雨淚而入。其馬揵陟在宮門外。欲入門觀瞻太子坐臥之處。不見太子。淚下如流。一切人民眷屬。唯見車匿及馬向宮。各舉兩手噭喚大哭。流淚滿面而說偈言。
彼等婇女心苦切 渴仰欲見太子還
忽覩車匿馬空迴 淚下滿面噭喚哭
解絕瓔珞妙衣服 散披頭髮身瘦羸
各舉兩手無承望 啼號不眠徹天曉
爾時宮內眷屬懊惱不可具述。時大妃耶輸向車匿說。如我無夫之婦。已見自至。從家而出行至山林。使我孤單獨在空室。何得令心而不破裂。即說偈言。
我今身心甚大剛 如鐵共石無有異
主捨入山宮內空 何故我今心不破
時淨飯王。念太子故憂苦切身。迷悶倒地無所醒覺。而說偈言。
王聞菩薩誓願重 及見車匿揵陟還
忽然迷悶自撲身 猶如帝釋喜幢折
時王醒已。而說偈言。
揵陟汝馬速疾行 將我詣彼還迴返
我無子故命難活 如重病人不得醫
又普曜經云。於是菩薩適出城門。迦維羅衛一切群眾知太子去。共談而喜。俱夷明日從寐起已。遙聞眾言。覺知已去。聽大聲響。不見菩薩及馬車匿。王心悶絕自投於地。舉聲稱怨。永絕我望何所依怙。俱夷從床宛轉在地。自搣頭髮斷身寶瓔。何以痛哉。是我道師依怙如天。而棄我去用復活為。恩愛未久便復別離。淚下如雨不能自勝。不見菩薩無不懷慼。國中樹木尋時虧落無諸華實。諸清淨地悉生塵垢。其王聞之。與群臣眷屬。圍繞行至園觀。亦懷悲苦。瞿夷心望菩薩當還。車匿言。菩薩啟王及舍夷。得佛道已乃還相見。王覩寶衣車匿白馬而獨來還不見太子。自投墮地。嗚呼阿子。明曉經典。眾奇異術無不博達。今為所至棄國萬民。車匿說之。我子菩薩為何所游。誰為開門。其諸天人供養云何。車匿白曰。唯王聽之。我在常處宴然臥寐。城門已閉。於時菩薩告我被馬。城中萬民皆眠不聞。天帝開門。四天王告勅四神。捧其馬足。諸百千天帝釋梵以侍送之。嚴治道路。演大光明。散華燒香。諸天伎樂同時俱作。踊在虛空。諸天圍繞以侍送之。去是極遠脫衣寶瓔及白馬遣我還啟王謝妃。必至成佛乃還相見。勿令愁憂。於是瞿夷聞車匿言。益用悲哀。抱白馬頭以哀歎曰。太子乘汝何以獨來。顏貌殊妙如月盛滿。相好莊嚴便復別去。遠近嗟歎莫不悲憐。云何獨去誰復將行。車匿無狀挑我兩目。於時車匿見王瞿夷所說辛苦。益悲流淚述前苦諫。太子所為皆應道法。今勿復悲。◎◎
諫子部第六
如佛本行經云。淨飯王使二人向山諫太子迴。而說偈言。
棘刺頭尖是誰磨 鳥獸雜色復誰畫
各隨其業展轉變 世間無有造作人
爾時太子具報使人。令王深信因果自然。文繁不可廣說。又普曜經云。父王聞太子出家。悲泣垂淚。而問之曰。何所志願。何時能還。與吾要誓。吾以年朽家國無嗣。太子以時而答偈言。欲得四願不復出家。
一不老。二至竟無病。三不死。四不別。神仙五通雖住一劫不離於死。王聞重悲。斯四願者。古今無獲。誰能除此。
差侍部第七
佛本行經云。爾時輸頭檀王告諸釋言。汝等諸釋。若知時者。必須家別一人出家。若其釋種兄弟五人。令三人出家二人在家。若四人者。二人出家。二人在家。若三人者。二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二人者。一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一人者。不令出家。何以故。不使斷我諸釋種故。
佛髮部第八
如觀佛三昧經云。如來頭上有八萬四千毛。皆兩向靡右旋而生。分齊分明四觚分明。一一毛孔旋生五色光。入前十四色光中。昔我在宮。乳母為我沐頭。時大愛道來至我所。悉達生時多諸奇特。人若問我汝子之髮為長幾許。我云何答。今當量髮知其尺度。即勅我申髮。母以尺量。長一丈三尺五寸。放已右旋成螺文。欲納妃時。復更量之。長一丈三尺五寸。我出家時。天神捧去。亦長一丈三尺五寸。今者父王。看如來髮。即以手申。從尼拘樓陀精舍。至父王宮。如紺琉璃繞城七匝於佛髮中。大眾皆見若干色光。不可具說。斂髮捲光右旋宛轉。還住佛頂即成螺文。又僧祇律云。佛在時。每四月一?髮。依薩婆多論。雖四月一?。如凡人七日?髮狀。又文殊師利問經云。凡人髮長二指當?。或二月日若短而?。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橫穀。何以故。為搔痒故。又四分律云。佛言。聽諸比丘皮次剪爪。極長如一麥應剪髮。半月一?。極長兩指。若二月一?(二月者。白黑各有十五日。當此間三十日為二月也)。
又毘尼母經云。佛告諸人。此髮不可故衣故器盛之。當用新物。有瞿波羅王子。從世尊乞髮。佛言。應用七寶器盛之供養。又四分律云。時阿難持故器收世尊髮。佛言。不應以故器盛如來髮。應用新器新衣繒綵若鉢衣裹盛之。時有王子瞿波離將軍。欲往四方有所征伐。來索世尊髮。佛言。聽彼得已不知安處。佛言。聽安金塔中。若銀塔中。若寶塔中。若雜繒綵衣裹。不知云何持。佛言。聽象馬車乘頭上肩上擔。時王子持世尊髮去。所往征伐得勝還國。為世尊起髮塔。亦聽比丘持世尊髮。行如上安置彼不洗大小便處。持世尊塔。佛言。不應爾。令淨者持。彼安如來塔。置不好房中。己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應爾。應安如來塔置上好房中。己不好房宿。彼安如來塔置下房。己在上房宿。佛言。不應爾。應安如來塔在上房己在下房中。彼共如來塔同屋宿。佛言不應爾。彼為守護堅牢故。而畏慎不敢共宿。佛言。聽安杙上。若杙上若頭邊眠。為守護塔故聽塔內宿。亦為堅牢塔內藏物故聽宿。彼著革屣及捉入塔內。佛言。不應爾。佛言。聽塔下坐食。不令污穢不淨。若有不淨眾物。聚著脚邊。食已持去(比數有征伐人。雖不見佛髮將行。然有俗人好心造小像。及將舍利及寫小字經卷。並安頭髮內。未知許不。答曰。聖教無文。然有好心欲將經像舍利。時准前往將取世尊髮法。用安置作小塔子。內安彌善。貧無物造。亦聽淨繒帛裹內將行。至處上好杙上如前安置。若安髮內。恐髮垢穢臭氣不淨。又軍行在道。大小便利急卒不可臨時解頭取之。如前佛髮。不許便利穢處安置。准此經像亦同前法也)。
時節部第九
如十二游經增一阿含長阿含等並云。二十九出家。增一阿含。二十年在外道法中。今推大例如來在世七十九年。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所可化物。唯應四十五年。而禪要經云。釋迦一身化眾生。三十九年。諸經多十九出家應以為正。故未曾有經云。耶輸陀羅言。如來取我未過三年。既瑞應經云。太子年十七納妃。便證十九出家是正也。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經中益少。且云二十年外道中學。便是五十方始成道。足知誤矣。良由眾生根行不同見有同異。
會同部第十
述曰。謂世代流遠。戎華音隔。譯人不同受言名異。雖欲會隨終無定准。夫一代之書群賢相襲。遂令亥豕換文魚魯易韻。況國有中外。書則雲鳥。以此往求難得盡一。又如黃帝三面樂臣一足。言無梵漢事有楚越。況邪業易聆。正法難悉。言有中邊。迴換書之。而得審定。無異說者哉。
法苑珠林卷第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之四◎成道部第十二(此別十部)述意部乞食部學定部苦行部食糜部草座部降魔部成道部天讚部神變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大聖應期有感昭著。蔭覆十方。化周三界。是四生之導首。六趣之舟航。至如兜率上生。閻浮現滅。冠日處胎殞星晦迹。林微尼園。啟四八之瑞。畢利叉樹。放十種之光。鑒彼四門捐茲五慾。捨嚴城而獨往。依道樹而超登。合四鉢於連河。度五隣於鹿苑。蕩愛著於綿區。湔塵冥於曩劫。慧日既開光清八獄。玄功闡化慈照四生。敷演一音各隨類解。像教攸興其來久矣。
乞食部第二
如四分律云。爾時菩薩漸漸游行。從摩竭國界往至婆羅閱城。於彼止宿。明旦入城乞食。顏貌端正屈伸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時摩竭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遙見菩薩入城乞食行步庠序。即向諸臣以偈讚之。王即遣信問。比丘欲何所詣。菩薩答之。山名斑荼婆。當於彼止宿。使人速還返白王如是事。王聞彼使言。即嚴好象乘。眾人共尋從即往禮菩薩。時王語太子言。今可於此住。我舉國一切所有及脫此寶冠。相與可居王位治化。我當為臣。時菩薩報言。我捨轉輪王出家學道。豈可於此邊國王位而處俗耶。王今當知。猶如有人曾見大海水後見牛跡水。豈可生染著心。此亦如是。豈可捨轉輪王位習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時王前白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羅閱城。與我相見。菩薩報言。可爾。爾時王即禮菩薩足。繞三匝而去。
又佛本行經云。菩薩為摩伽陀國王。說云大王。我等今實不畏彼毒蛇。亦復不畏天雷霹靂。亦復不畏於猛火焰彼大風吹燒野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功德。爾時菩薩即說偈言。
五欲無常害功德 六塵空幻損眾生
世間果報本誑人 智者誰能暫停住
愚癡天上不滿意 況復人間得稱心
欲穢染著不覺知 猶如猛火然乾草
往昔頂生聖王主 降伏四域飛金輪
復得帝釋半座居 忽起貪心便墮落
假令盡王此大地 心猶更欲攝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厭 如巨海納諸流水
大王當知。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為貪欲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鬪戰。傷害俱死。便說偈言。
往昔修羅兩兄弟 為一玉女自相殘
骨肉憐愛染著憎 智人觀知不貪欲
菩薩又言。或為五欲故。生天生人。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復赴火。為五欲故自求怨讎。又說偈言。
癡人愛欲故貧窮 繫縛傷殺受諸苦
意望此欲成眾事 不覺力盡後世殃
又佛本行經。菩薩說偈言。
假使恩愛久共處 時至命盡會別離
見此無常須臾間 是故我今求解脫
學定部第三
如四分律云。時菩薩即向阿藍迦藍所。學不用處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時菩薩捨之而去。後往欝頭藍子處。學有想無想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菩薩思惟。此兩處定非涅槃非永寂休處。不樂此法。便捨二人而去更求勝法。時菩薩更求勝法者。即無上休息法也。時有五人追逐菩薩。念言。若菩薩成道。當與我等說法。
又佛本行經云。阿羅邏仙人報菩薩云。諸凡夫人愛於貪欲。受繫縛等苦。一切皆由境界。而說偈言。
山羊被殺因聲死 飛蛾投燈由火色
水魚懸釣為吞餌 世人趣死以境牽
又新婆沙論云。佛為菩薩時。厭老病死。出劫比羅伐窣堵城求無上智。時淨飯王遣釋種五人隨逐給侍。二是母親。三是父親。母親二人執受樂行得淨。父親三人執苦行得淨。當於菩薩修苦行時。母親二人心不忍可。即便捨去。菩薩後知苦行非道。捨而受食羹飯蘇乳。以油塗身習處中行。父親三人咸謂。菩薩狂亂失志。亦復捨去。後世尊成佛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族。先來恭敬供養於我。今欲酬報為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羅痆斯國仙人鹿苑(廣事如前)。
問何故名婆羅痆斯。答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
問何故名仙人論處。答若作是說。諸佛定於此處轉法輪者。彼說。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若作是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者。彼說。應言仙人住處。謂佛出世時。有佛大仙及聖弟子仙眾所住。佛不出世時。有獨覺仙所住。若無獨覺時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處常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故。名仙人住處。有說。應言仙人墮處。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緣一時墮落。問何故名施鹿林。答常有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如羯蘭鐸迦長者。於王舍城竹林園中。穿一池以施羯蘭鐸迦鳥。令其游戲。因名施羯蘭鐸迦池。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舊翻名迦蘭陀鳥善見論其形如鵲)。
苦行部第四
爾時菩薩於此鹿林。在五拘隣比丘所。學於苦行。經於六年。極生辛苦。過其本師。以自餓故而不得道。徒勞疲形。故涅槃經云。菩薩當以苦行自誡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復如是。各一七日。如是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坎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
又菩薩處胎經云。佛告苦行菩薩。昔我所更苦行無數。於尼連河邊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斯由曩昔向一緣覺犯口四過斷絕一施。重受輕報。
又大集經云。爾時光味菩薩。為諸大眾。而說偈言。
過去無量僧祇劫 種種布施習檀那
清淨尸羅及羼提 精進坐禪學般若
安樂一切眾生故 備忍種種諸苦辛
宮中六萬后妃嬪 棄捨出家如脫屣
獨處六年修苦行 日食一麻一米麥
精進晝夜不睡眠 身形唯有皮骨在
菩提樹下思惟坐 八十萬眾天魔來
四方上下地及空 八十由旬悉充滿
如是魔軍及眷屬 皆能破壞使歸降
成就無上勝菩提 得證第一義諦果
食糜部第五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六年既萬。至春二月十六日。時內心自作如是思惟。我今不應將如是食食已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更從阿誰邊求美好之食。誰能與我彼美食。令我食已即便證取阿耨菩提。時菩薩心如是思惟之時。有一天子。知菩薩心如是思惟。速往詣於善生村主二女邊。至彼處已。即告之言。汝善生女。汝若知時。菩薩今欲求好美食。菩薩今須最上美食。食美食已。然後欲證阿耨菩提。汝等今可為彼備辦足十六分妙好乳糜。是時善生村主二女。聞於彼天如是告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速疾聚集一千牸牛。而?取乳。轉更將飲五百牸牛。更別日?此五百牛。轉持乳將飲於二百五十牸牛。後日?此二百五十牸牛之乳。還更飲百二十五牛。後日?此一百二十五牛之乳飲六十牛。後日?此六十牛乳飲三十牛。後日?此三十牛乳飲十五牛。後日?此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糠米。為於菩薩煮上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時。現種種相。或復出於滿華瓶相。或現功德河水淵相。或時現於萬字之相。或現功德千輻輪相。或復現於解領牛相。或現象王龍王之相。或現魚相。或時復現大丈夫相。或復現於帝釋形相。或時有現梵王形相。或復現出乳糜。向上涌沸。上至半多羅樹須臾還下。或現乳糜。向上高至一多羅樹訖還下。或現出高一丈狀。還入彼器。無有一滴離於彼器而落餘處。煮乳糜時。別有一善解海算數算占相師。來至彼之處。其見乳糜出現如是諸種相貌。善占觀已作如是語。希有希有。是誰得此乳糜而食。彼人食已。不久而證甘露妙藥。爾時菩薩至於二月二十三日。於晨朝時。至彼村主家大門之外。默然而立欲求食。女見即便取一金鉢。盛貯安置。和蜜乳糜。滿其鉢中。自手執持。向菩薩前。到已即住。向菩薩言。唯願尊者。受我此鉢和蜜乳糜。憐愍我故。時菩薩受彼乳糜。持至尼連禪河。有一龍女。名尼連荼耶。從地踊出。手執莊嚴天妙筌提奉獻菩薩。菩薩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獻乳糜。如意飽食悉皆淨盡。菩薩既食彼乳糜已。緣過去世行檀福報業力薰故。身體相好平復如舊。端正可喜。圓滿具足無有缺減。爾時菩薩食彼糜訖。以金鉢器棄擲河中。時海龍王生大希有奇特之心。復為菩薩歎現世故。執彼金器擬欲供養將向自宮。是時天主釋提桓因。即化其身作金翅鳥。金剛寶㭰。從海龍邊。奪取金鉢。向忉利宮三十三天。常自供養。於今彼處。三十三天立節。名為供養金鉢器節。從彼已來至今不斷。爾時菩薩食糜已訖。從坐而起。安庠漸漸向菩提樹。彼之筌提。其龍女還自收攝。將歸自宮為供養故。而有偈說。
菩薩如法食乳糜 是彼善生女所獻
食訖歡喜向道樹 決定欲證取菩提
依宣律師住持感應記云。具論因緣。並在第十卷中灌帶部內述之。時有四天王子告律師云。世尊初成道第十一年。於王舍城中須摩長者園內。告諸大菩薩及大弟子曰。我初踰城時。至彼洴沙國。路逢牧牛女。我語云。我有少飢渴。從汝乞飲食。彼女答云。汝何所往。答言。求趣菩提。又問。名字何等。答言悉達。彼女又白我言。我讀韋陀之典云。不久有大智人。當成正覺。我觀仁者相貌音聲。是諸佛相。我作此山神。經十六大劫。過去諸佛我皆親覲。汝可隨我往至住處。當與汝飲食。過去迦葉涅槃時。付我一澡罐。其項上有雙龍繞。下有師子蹲。拘留佛所製。遞相付我訖至樓至佛。此龍瓶內。具足有八功德水。汝若飢渴當飲此水。能消煩惱增長菩提。勿輕此小瓶。假使四大海水內此瓶中。猶不能滿中。有四龍王。此賢劫初三佛出世所有遺法。多在瓶內與娑竭龍宮。一無有二。又迦葉佛。付我香鑪及一黃金函。將付仁者。其香鑪前有十六頭。半是師子。半是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臺。以臺為鑪相。於鑪四緣別起六銀樓。樓出天童。可長二寸。如是諸天童合有九十六。每燒香時。是諸童等。各各分番來付香鑪。後師子向外而蹲踞。從師子頂上有九龍盤繞。上承金蓮。華內有金臺。即臺為寶子。於臺寶子內。有十三萬億真珠大樓觀。各盛諸妙香。復有十三萬金牒毘尼藏。中有比丘。入于滅盡定。若至燒香時。其諸鑪頭諸天童子來至寶臺所。各各口出燒香歌曲。臺門自開。諸比丘從定而出。從真珠觀取香付囑天童。付已臺門自閉。從九龍口中。又銜白銀觀。為臺眷屬。而諸銀臺內。皆有天童子。常作天樂讚歎燒香。其音清雅無可為比。眾生聞者生信悟道。如來每說法時。在大眾前常執香鑪。天童取香來授與佛。令之供養。又有黃金函。內盛大般若。合三十億偈。黃金為經牒。白玉為界道。白銀為字。其函長三寸。內有二比丘。亦入滅定。此函及鑪。是拘留佛所製。次第付我乃至樓至佛。諸佛欲興世。皆開此金函披閱經典。以般若力天魔不嬈速登正覺。今將付囑。努力守護勿令損失。我受得已於菩提樹下。六年苦行。常飲此瓶水。故除飢渴。煩惱亦消也。
又我初欲成道。入河澡浴。受二女乳糜。至菩提樹下欲昇金剛壇。山神至我所即告我言。汝今成道可依往佛。若初成道欲昇金剛壇。先執香鑪繞壇可行七匝十方諸佛。各手捻香付彼鑪中。今既成道可依前佛。佛依此法繞壇繞樹。合三十二匝。十方諸佛亦前授香。次命人王天王釋梵龍王十地菩薩。各前授香。佛以威神。香聞十方。上至有頂。受苦眾生聞香解脫。諸根具足智慧增長。種種神變不可具述。又告梵王。執彼龍瓶水以灌世尊足。人王天王帝釋魔梵。各次洗足。地為六種震動。如來從足下放金色光。坐金色蓮華座。十方諸佛各來投香。於光明中。盧舍那佛出金色手摩釋迦佛頂。又說妙法。我令十方佛欲白四羯磨授釋迦文佛成無上法王位。諸佛秉此羯磨在金壇上。天人大眾無量河沙聞佛羯磨。一時寂然猶如比丘入第四禪。諸佛秉羯磨受法王位已。地之六種大動。佛放光明普照十方。廣作佛事利益凡聖。不可具述。
草座部第六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菩薩於河澡浴食乳糜沐身體竟。光儀平復如本。威力自在安庠面向菩提樹。菩薩思惟。此菩提道場欲作何座。即自覺知。應坐草上。是時淨居天白菩薩言。過去諸佛欲證菩提。皆鋪草上而取正覺。爾時菩薩思惟誰能與我如是之草。左右四顧。是時忉利帝釋天王。以天智知菩薩心已。即化其身為刈草人。去於菩薩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刈取於草。其草青緣。顏色猶如孔雀王項。柔軟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轉。菩薩問彼人言。賢善仁者。汝名字何。彼人報言。我名吉利。菩薩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菩提。汝能與我草不。其化人報言。我能與草。是時帝釋即化作人。刈草奉菩薩。菩薩即取一把自手執持。當取草時。其地即便六種震動。將於此草向菩提樹下。持草中路。忽有百青雀。從十方來右繞菩薩。三匝訖已。隨菩薩行。又有五百拘翅羅鳥。又有五百孔雀。又有五百白鵝。又有五百鴻鶴。又有五百白鷗。又有五百迦羅頻伽之鳥。又有五百命命之鳥。又有五百白象。皆悉六牙。又有五百白馬。頭耳烏黑?尾悉朱。長而披散。又有五百牛王。並皆解領猶如黑雲。是時復有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各以種種諸妙瓔珞莊嚴其身。又有五百天子五百天女五百寶瓶。以諸香華滿於其中。盛種種諸妙香水。無人執持自然空行。又世間中所有一切吉祥之事。皆從四方雲雨而來。各在菩薩右邊。圍繞三匝已隨菩薩行。一切諸天音樂。空中歡喜歌讚菩薩。不可具述。
又瑞應本起經云。釋提桓因化為凡夫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破不吉以成吉祥。
又觀佛三昧經云。適施草坐地則大動。諸佛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或有佛樹。高八千里四千里。或高百千由旬。一切佛樹具足八萬。大小不定。今釋迦樹最短。若干天衣。而布其上。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如我踰出宮城。去伽耶城不遠詣阿輸陀樹。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薩若於此坐必須坐具。我今應當獻於天草。即把天草。清淨柔軟名曰吉祥。菩薩受已鋪地而坐。是時諸天。復見白毛圍如三寸。右旋宛轉有百千色流入諸相。是諸天子各作是念。菩薩今者唯受我草。不受汝草。時白毛中有萬億菩薩結跏趺坐。各取其草坐此樹下。一一天子各見白毫中有如此相。時有天子。名曰悅意。見地生草穿菩薩肉上生至肘。告諸天子曰。奇哉男子。苦行乃爾。不食多時。喚聲不聞。草生不覺。即以右手申其白毛。其白毛端直。正長一丈四尺五寸。如天白寶中外俱空。天見毛內有百億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諸天見已歎未曾有。即放白毛右旋宛轉。還復本處。是時降魔。魔還天宮。白毛隨從直至六天。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毛孔通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
降魔部第七
如因果經云。四月七日世尊降魔。于時落日停光明月映徹。園林華菓榮不待春。智度論云。爾時天魔。將十八萬天魔眾皆來惱佛。佛以眉間微光照皆墮落。又觀佛三昧經云。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諫曰。父王無辜自招瘡疣。菩薩行淨難動如地。云何可壞。又雜寶藏經云。昔如來樹下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便語佛云。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起者。我捉汝脚擲著海外。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汝於前世時。曾於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鉢之飯。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於三阿僧祇劫。亦設供養聲聞緣覺。不可計數。魔言。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其實。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語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神即從金剛際出。合掌白佛言。我為作證。有此地來我常在中。世尊所說真實不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外。爾時波旬及八十億眾不能令動。魔王軍眾顛倒自墜破壞星散。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魔王波旬長子名曰商主。即以頭頂禮菩薩足。乞求懺悔口唱是言。大善聖子願聽我父發露辭謝。凡愚淺短猶如小兒無有智慧。我今忽來惱亂聖子。將諸魔眾現種種相恐怖聖子。我於已前曾諮父言。以忠正心。雖有智人善解諸術。猶尚不能降伏於彼悉達太子。況復我等。但願聖子恕亮我父。我父無智不識道理。如是恐怖大聖王子。當何取生大聖王子。願仁所誓早獲成就速證阿耨菩提。
成道部第八
如普曜經云。菩薩於樹下坐。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又依般若問論云。漚樓頻螺林中成佛。又自誓三昧經云。初成佛時。十方諸佛各送袈裟。佛合成一服。此衣今在梵天供養。又空行三昧經云。彌陀佛先我四劫得道。維衛佛先我三劫得道。有佛名能儒。三十滅度。迦葉佛十八得道。我年二十七得道。今從多為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此文應允。亦與餘義相應。善見律云。月生三日得一切智。泥洹經云。佛初出得道。並四月八日。今以為正。
天讚部第九
如華嚴經云。爾時如來以自在神力。不離菩提樹坐及須彌山頂妙勝殿上夜摩天宮寶莊嚴殿。趣兜率天宮一切寶莊嚴殿。爾時兜率天王。承佛神力。以偈頌曰。
無礙如來猶滿月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眾寶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皆有如來坐菩提樹下。無不顯現。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起此坐昇須彌頂向帝釋殿。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七佛定光諸佛等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離道樹及帝釋宮。向夜摩天寶莊嚴殿。爾時天王以偈頌曰。
名稱如來聞十方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摩尼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變化部第十
依華嚴經云。佛子。一切諸佛於念念中。悉能出生十無盡智。何等為十。於一念中悉見一切世界。從兜率天命終。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家。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往詣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轉淨法輪。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隨應化導一切眾生悉令解脫。於一念中悉於一切世界。現莊嚴身隨應眾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清淨眾生。於一念中遍一切世界。悉現三世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為種種諸根精進欲性故。顯現三世諸佛種性。成等正覺開導眾生。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於念念中生十無盡智。
又智度論云。如阿毘曇說。一時無二心者。若化佛語時。化主默然。若化主語時。化佛亦應默然。云何佛一時皆說六波羅蜜。
答曰。此如外道聲聞變化耳。如佛變化無量三昧力不可思議。是故佛自語時。無量千萬億化佛亦一時皆語。又語外道及聲聞。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復作化。故諸外道聲聞。滅後不能留化。如佛滅後能留化如佛無異。如毘曇中。一時無二心者。今佛亦如是。當化語時。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語。即便皆語。◎
◎說法部第十三(此別三部)述意部訃機部說益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大聖逗機影迹無方。所現之處無非利益。故諦分真俗事決形心。憑假實而上征。寄乘權而下比。良由生老病死。終無自出之期。菩提涅槃。得有修入之證。但內典無邊。應機而說。故使法輪則柰苑初轉。僧侶則憍陳始度。至於迦葉兄弟目連朋友。西域之大勢。東方之遍告。二十八天之主。一十六國之王。莫不服道而傾心飡風而合掌。於是他化宮裏。乃敷十地。耆闍山上方會三乘。善吉談無得之宗。淨名顯不言之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則吐納江河。掌內則搖蕩山谷。論劫則方石屢盡。辯數則微塵可窮。斯乃三界之大師。萬古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刪詩。予賜之言語。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仙子老聃河上公莊周之等。並區區於方內。何足道哉。若我師大法。人天軌模三千法式。洎流中夏益利淵深。廣療三毒傳照百燈。相繼不絕。胡可勝言。
訃機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如來出世。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然日光不作是意。我當先照大山乃至後照大地。由山有高下故照有前後。如來亦爾。平等普救。然機有利鈍感佛前後。見聞不同大小有異。
依彌沙塞律云。佛得道七日受解脫樂。有五百乘車載石蜜外國興生。路由樹過。車主兄弟二人。離謂波利。創奉蜜麨。四王奉鉢。佛受之已為說三歸。又更七日文鱗龍王。奉非人食。後過七日斯那奉食。姊妹四人受三歸依。復過七日梵王來請轉法輪。又普曜經云。時梵王與六萬八千梵王眷屬來詣佛所。稽首足下請轉法輪。佛受請已。言我宿命在波羅柰供養六百億佛。應在此轉法輪。由觀樹七日以報其恩。故未說法。
又智度論云。佛成道已不即說法。於五十七日。今撿括機緣然後說法。初七日思大乘法化。第七七日用於小乘以擬眾生。
又菩薩瓔珞經云。當轉法輪在鹿野清明園。為久飢虛者。潤於甘露法。
又中本起經云。世尊念言。吾昔路由梵志。阿蘭迦蘭待吾有禮。應往度之。天空中曰。此二人已亡七日。又念。應度欝頭藍弗。天復告云。昨日命終。又念父王昔遣五人。一名拘隣。二名頞陛。三名跋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訶男。執侍功勤應往度之。
又轉法輪經云。佛在鹿野樹下時。空中有自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而轉。佛以手撫之止。吾無始來為名色轉輪今愛意盡。不復流轉。輪即便住。
又十二游經云。佛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二年於鹿野園中為五人說法。三年為欝鞞迦葉兄弟三人說法。滿千比丘。四年在象頭山。為龍鬼說法。五年時度舍利目連。舍利七日得上果。目連十五日得上果。六年須達共祇陀。為佛立精舍。有十二佛圖寺。有七十二講堂。有三千六間屋。有五百樓閣。七年在拘耶尼園。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若經(此經一卷明苦行事)八年在柳山。為伅真陀羅王弟說法。九年在穢澤中。為阿掘摩說法。十年遂摩竭國。為弗沙王說法。十一年在恐懼樹下。為彌勒說本起經(即修行本起是)十二年還父王國。為釋氏八萬四千人說法。又中本起經云。世尊在摩竭提國六年。將還本國。王遣優陀延迎佛疑此異前未詳孰定。又普曜經云。有梵志名優陀。王命迎佛。別已十二年思得相見。佛七日後還本土。又分別功德經云。佛還本土。足昇空行與人頭齊。使父王接足而已不欲屈身。又大集經云。佛成道十六年知諸菩薩任持法藏。即於欲色界中間出大寶階。大眾俱登中階即上昇虛空。又分別功德經云。若不得說經處但稱在舍衛。以佛在其國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此住最久。以其國中多諸珍異。人多有義。祇樹精舍有神異驗。眾集之時。獼猴飛鳥群類數千悉來聽法。寂寞無聲。事竟即去各還所止。揵椎適鳴已復來集。此由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故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
說益部第三
依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世尊示現奇特異像。變一切菩薩盡作佛身。光相具足。皆共異口同音說法。互相敬奉。各坐七寶極妙高座。初一說法純男無女。第二說法純女無男。第三說法純度正見人。第四說法純度邪見人。第五說法男女正等。第六說法邪正亦等。當爾之時法法成就。而無吾我道果成熟。諸佛常法說儀神足。第七八萬四千空行法門。第八八萬四千無相法門。第九八萬四千無願法門。一一法門有無量義。猶如黠慧之人身有千頭。頭有千舌。舌有千義。欲得究盡此九法門義。於百千分未獲其一。此是諸佛祕要之藏皆由前身宿學成就(廣明說益備在諸篇)。◎
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之五◎涅槃部第十四(此別五部)述意部韜光部赴哀部時節部弟子部
述意部第一
惟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八十矣。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終之供。嗚呼智炬慈雲。消滅長夜。諸子誠可悲夫。但法身至寂畢竟無為。報化所誘隨機應俗。既曰現生。焉得無滅。凡聖雖殊而莫能免。是以微言背痛而方轉甘露。假託右脇而還放光明。此則無病之迹也。及千㲲既纏而示雙足。金棺將闔而起合掌。此示不滅之徵也。故灰身示權常住顯實。器月之喻其旨明乎。
韜光部第二
如智度論云。須跋陀羅年一百二十。夢見一切人天失眼裸形冥中。言云。日當墮地獄海枯竭風散須彌。夢寤已恐怖。天曰。此是一切智人將入涅槃。非關於汝。明到林中求欲見佛。阿難三不許。佛知遙喚前共別。
又菩薩處胎經云。如來二月八日夜半躬襞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羅跋薩各三褺。施放金棺儭身上。以鉢錫杖手付阿難。入金剛定碎身舍利。佛從金棺出金剛臂問覓迦葉牛呞二人。阿難答云。牛呞羅漢已入涅槃。佛言。吾今永取滅度。即入金棺寂然不語。再三出手問阿難。吾為八部說摩訶乘經。汝悉聞不。對曰。唯佛知之。又問。吾在忉利為母說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吾在龍宮說法。龍子得道留全身舍利。高一百三十丈。汝知不。答曰。不知。吾處母胎十月。為諸菩薩現不退轉法輪。世尊即以神力。現母身中行住坐臥一切雲集入胎舍中。汝知不。答曰。不知(阿難大聖豈得不知。言不知者欲推如來化功密。故答不知也)又涅槃經云。善男子。我於此娑羅雙樹大師子吼者名大涅槃。東方雙者。破於無常獲得於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淨而得於淨。此中眾生為雙樹故。護娑羅林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我亦如是。為四法故。令諸弟子護持佛法。此四雙樹四王典掌。我為四王護持我法。是故於中而般涅槃。
又中阿含經云。如來爾時將詣雙樹。四襞欝多羅僧以為施座。僧伽梨為枕右脇而臥。足足相累而故涅槃。
又菩薩處胎經云。爾時八大國王各持五百張白㲲栴檀木蜜。盡內金棺。裹以五百張㲲纏裹金棺。復五百乘車載香蘇油以灌白㲲。
爾時大梵天王將諸梵眾在右面。立釋提桓因將諸忉利諸天在左面立。彌勒菩薩及十方諸神通菩薩當前立。爾時世尊欲入金剛三昧碎身舍利於娑婆界轉此真法。作是念已。十方世界皆六返震動。
赴哀部第三
如摩耶經云。阿那律昇忉利天以告摩耶。摩耶便至。棺自為開。合掌起白遠屈來下。佛語阿難。汝當知為後不孝眾生故。從金棺出問訊母也。僧祇律云。於天冠塔邊闍維佛身。迦葉赴佛涅槃經云。於是迦葉辭佛到伊荼梨山中。去舍衛國二萬六千里。其山多出七寶。甘菓種種香樹雜藥不可稱數。亦有麒麟朱雀鳳皇異學道士。時有方石平正。色如瑠璃。縱廣百二十里。樹葉五色冬夏茂盛。列坐石上。迦葉前後教授一千弟子。皆得羅漢常坐此石。誦經行道。弟子七人同夕得夢。其一比丘夢見所坐方石中央分破樹皆拔根。復一比丘夢見四十里泉水皆乾竭華悉零落。復一比丘夢見拘羅邊坐皆悉傾毀。復一比丘夢見閻浮利地皆悉傾陷。復一比丘夢見須彌山崩。復一比丘夢見金輪王薨。復一比丘夢見日月墮落天下失明。晨起各以所夢啟白迦葉。迦葉告言。我曹前見光明。地時大動。卿等得夢佛將般泥洹耶。即勅諸弟子。往赴俱夷那國。又菩薩處胎經云。大迦葉至。佛出雙足。迦葉說偈云。
佛所教化人 所度已周遍
我行道絕向 唯恨不見佛
於是繞棺七匝阿難西北角。難陀於東北角。諸天在後。直北去雙樹四十九步。大迦葉手執火然香薪。又雜阿含經云。佛涅槃已。雙樹生華垂下供養。阿難說偈云。
五百㲲纏身 悉燒令磨滅
千領細㲲衣 以衣如來身
唯二領不燒 最上及儭身
(諸經具明闍維之法以文繁故略而不錄)。
時節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如來何故二月涅槃。善男子。二月名春陽之月。萬物生長。是時眾生多生常想。為破眾生如是常心。說一切法悉是無常。唯說如來常住不變。於六時中孟冬枯悴眾不愛樂。陽春和液人所貪愛。為破眾生世間樂故。演說常樂我淨亦爾。為破世間我淨故。說如來真實我淨。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佛言。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入大涅槃無有虧盈。以是義故。以十五日入般涅槃。又長阿含經云。時有香姓婆羅門。問阿闍世王曰。何等時佛生。何等時成道。何等時滅度。闍王答曰。沸星出時生。沸星出時出家。沸星出時成道。沸星出時滅度。
何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 何等入般涅槃 沸星出二足尊 沸星出叢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般涅槃 八日如來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 八日取滅度 二月如來生 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 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 二月出叢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八月般涅槃城
又薩婆多論云。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現時初成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時生。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轉法輪。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取般涅槃。
弟子部第五
依智度論云。長老大迦葉。於耆闍崛山集三藏。可度眾生竟隨佛入般涅槃。清朝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弟子。我今日入無餘涅槃。一切諸人聞是語已。皆大愁憂。迦葉晡時從禪定起入眾中坐。讚說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種種說法已。從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提杖。如金翅鳥現昇虛空作十八變。於耆闍山頭與衣鉢俱。作是願言。今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時我是骨身還出。直入山頭石中如入軟泥。入以山還合。後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十尺。彌勒佛身長一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圓光十里。是時眾生聞佛出世。無量人等隨佛出家。又大悲經云。是迦葉以本願力所加持故住虛空中。現種種神通變化已。以己身火闍維其身。闍維身已。灰炭不現。又薩婆多論云。舍利弗目連。以不忍見佛泥洹。便先泥洹。以先泥洹故。七萬阿羅漢同時泥洹。當於爾時四輩弟子莫不荒亂。於時如來以神通力。化作二大弟子在佛左右。以此緣故。眾生歡喜。憂惱即除佛為說法。各得利益。
結集部第十五(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真諦玄凝法性虛寂。而開物導俗非言難建。是以不二默訓。會於義空之路。一音振辯。應乎群有之境。自我師能仁之出世也。鹿野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後說。契經以誘小學。方典以勸大心。妙輪區別十二惟部。法聚總要八萬其門。暨善逝晦跡。而應真結藏始則四鋡。初集經中則五部分戒。大寶斯在。含識至意為存拔苦。是以金言不可遺謬也。
結集部第二(此別四部)
此中廣明結集具有四時。第一依智度金剛仙二論。如來在此鐵圍山外。共文殊師利及十方佛。結集大乘法藏。第二依菩薩處胎經及四分律等。如來初入涅槃。始經七日。大迦葉共五百羅漢。令到十方世界召得八億八千眾。共為結集三藏。第三依智度論。如來入涅槃後。至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葉共千羅漢。在王舍城結集三藏。第四依四分律。如來入涅槃後。一百年內為跋闍子檀行十事。大迦葉共七百羅漢。在毘舍離城結集三藏。此下四重依經次第列出。庶將來哲不積餘卜也。
大乘結集部第一
依大智度論金剛仙論云。文殊師利結集中明。如來在此世界之外不至他方世界。十方諸佛並皆雲集說法亦名詰經。文殊後結集。召諸菩薩及大羅漢無量無邊。各言某經我從佛聞。須菩提言。金剛般若我從佛聞。諸經當部各有弟子。同時聞者。並云我親從佛聞。故知不局阿難。然阿難則遍聞諸經。餘之弟子則偏局當部。
又依涅槃經。大聖說法既有三乘。傳法人還有三名。一名阿難陀。此云歡喜。謂持小乘法藏。二名阿難陀跋陀。此云歡喜賢。謂持中乘法藏。三名阿難陀娑伽羅。此云歡喜海。謂持大乘法藏。三名雖異據體唯一。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曰。汝於三乘當何志求。天曰。若以小乘法化。我作聲聞。若以中乘法化。我作緣覺。若以大乘法化。我作菩薩。故知阿難通持大小乘人。此三人中。前二人者有親聞傳聞。故下結集中阿難昇座。依智度論說偈云。
佛初說法時 爾時不聞見
如是展轉聞 佛游波羅柰
為五比丘說 四諦之法輪
(以此准知不得雷同皆云親聞第三阿難得言常聞)。
五百結集部第二
依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椎集眾。卿五百人。盡詣十方諸佛世界。諸有得阿羅漢六通者。盡集此閻浮提詣雙樹間。釋迦牟尼佛今已捨壽起七寶塔。今集欲得演出真性法身。汝等速集聽採微妙之言。爾時五百羅漢受大迦葉教。如人屈伸臂頃。即到十方恒河沙剎土。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忍界聽受法言。又僧祇律云。時大迦葉語諸比丘。結集法藏勿令法滅。諸人欲往餘處結集。迦葉言。應住王舍城。有五百人臥具。眾皆言爾。令阿那律守佛舍利。勿使諸天將去。過去迦葉佛滅度時。弟子但知懊惱。不覺天持舍利去。盡世人不得供養。時阿難不去。迦葉與千人。至剎帝山施世尊舍利。目連坐次迦葉四月結集斷於外緣少二人不滿五百。那律復來。猶少一人。迦葉遣目連共行。弟子梨婆提長老羅漢。汝往三十三天呼提那羅漢。提那羅漢聞佛涅槃。不忍見佛行處。已入滅度。後遣至尸利沙翅宮喚憍梵波提羅漢。乃至毘沙門天宮命須蜜多羅漢。並已涅槃。
又菩薩處胎經云。爾時迦葉見眾集已。語優波離。卿為維那唱阿難下。即受教唱下。罰阿難不請佛住壽等已。阿難心意荒亂內自念言。佛滅度未久。恥我乃爾。即自思惟四諦法已。便於眾前成阿羅漢。諸塵垢滅朗然大悟。聖眾稱善諸天歌歎。爾時大地六返震動。時大迦葉。即使阿難昇七寶高座。迦葉告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爾時阿難最初出經。胎化藏為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訶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
爾時阿難發聲唱言。我聞如是。一時說佛所居處。迦葉及一切聖眾。墮淚悲泣不能自勝。咄嗟老死。如幻如化。昨日見佛。今日已稱言我聞。又四分律云。爾時世尊在拘尸城末羅國娑羅林間般涅槃。諸末羅子洗佛舍利已具辨闍維。時大迦葉燒舍利已。以此因緣集比丘言。我等今可共論法毘尼。勿令外道以致餘言譏嫌沙門瞿曇法律若湮。其世尊在時皆共學戒。而今滅後無學戒者。諸長老今可科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時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羅漢多聞智慧者。時諸比丘言。應差阿難在數中。大迦葉言。勿以阿難在數中。何以故。阿難有愛恚怖癡。是故不應令在數中。時諸比丘復言。阿難是供養佛人。當隨佛行。親從世尊受所教法。必處處疑問世尊。是故今者應令在數。即便令在數。諸比丘皆作是念。我等當於何處集論法毘尼。多饒飲食臥具無乏耶。即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飲食臥具眾多。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論法毘尼。時大迦葉即作白令集王舍城。時阿難在道行靜處。心自念言。譬如新生犢子猶故飲乳與五百大牛共行。我今亦如是。學人有作者。而與五百阿羅漢共行。時諸長老皆往毘舍離。阿難在毘舍離住。時諸道俗皆來問訊阿難。多人眾集。時有跋闍子比丘。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今觀阿難。為是有欲。無欲人耶。即便觀察。是有欲非是無欲。今當令其生厭離心。即說偈言。
靜住空樹下 心思於涅槃
坐禪莫放逸 多說何所作
時阿難聞說已。即便獨處精進不放逸寂然無欲。時在露地夜多經行。遇明相欲出。時身疲極方欲俹臥。頭未至枕頃於其中間心得無漏解脫。此是阿難未有法。時阿難得阿羅漢已。即說偈言。
多聞種種說 常供養世尊
已斷於生死 瞿曇今欲臥
時大迦葉集比丘僧。即作白集論法毘尼。時阿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始從初篇乃至一切揵度諸部毘尼增一。都集為毘尼藏。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阿含。集於雜事為雜阿含。如生經本經乃至偈經等。如是集為雜藏。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毘曇藏。時即集為三藏。在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是故言集法毘尼有五百人。
千人結集部第三
依智度論云。是時佛入涅槃已。大迦葉如是思惟。我云何使是三阿僧祇難得佛法令得久住。應當結集三藏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作是語竟。住須彌頂。撾銅揵椎。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於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作大迦葉語聲遍至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選得千人。除其阿難盡皆羅漢。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大迦葉言。若我昔常乞食者。常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不得取多。告語闍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大迦葉等入定已。天眼觀今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一人阿難。煩惱未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是時阿難慚愧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聞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留殘結使不盡斷耳。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殷勤勸請。佛聽為道。以是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汝應作突吉羅懺。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云何獨無。
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褻欝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度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
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多陀阿伽度。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汝作突吉羅罪懺悔。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褻僧伽梨衣以足蹋上。是汝之罪。汝應作突吉羅懺悔。
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蹋佛衣。
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汝應作突吉羅懺悔。
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於種種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此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掌。偏袒右肩脫革屣。作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宴。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大迦葉語下座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座比丘歡喜踊躍。受僧勅命白大迦葉言。我到彼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汝到彼已語憍梵波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是下座比丘頭面禮僧足。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前迦葉教。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鬪諍喚我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太疾。世間眼滅。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子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此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眾生可憐。大人過去。如是次第問諸羅漢。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皆已滅度。我不復能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說是言已。作十八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鉢提頭面禮 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座比丘。持衣鉢還僧。是時阿難。中間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殷勤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道。入金剛定破一切煩惱山。得六通已。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復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座。是時僧復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經藏。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法常讚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已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說威神
如夜無月時 虛空不明淨
諸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 今汝當布施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處方如是言。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及八萬諸天 聞是得見道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咄哉。無常力大如是。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眾德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求出於三界
勤集諸善法 涅槃最安樂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說此偈言。
咄世間無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滿三界 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復說偈言。
無常力甚大 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 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 非欺誑力諍
如火燒萬物 無常死法爾◎
◎七百結集部第四
四分律云。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毘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淨佛所聽。應兩指抄食。得聚落間。得寺內。後聽可。得常法。得和。得與鹽共宿。得飲闍樓羅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銀。彼於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如是揀擇一一撿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已皆下舍羅在毘舍離。七百阿羅漢集論法毘尼。故名七百集法毘尼。
依道宣律師感應記云。律師問天人曰。世尊涅槃後結集法藏儀式云何。天人答曰。惟大聖隱顯隨機生滅。三藏遺迹結集。是因眾集多少律論不等。如律中五百七百皆尊大迦葉。最為眾首。如大論中。高選千人皆同無學。至結集已。召外眾集重敘所結。有不同者分為二部。依尊迦葉名上座部。餘外眾多名大眾部。依文殊問經。初分二部即其事也。通約大小三藏皆阿難出。其住處同集王舍城。然據文殊集眾略結大乘。即在大鐵圍山外二界中間。今明儀式。初佛滅度經停一月。供養舍利方始闍維(依律停之七日為待迦葉至也)即日焚了置塔亦竟。一切大眾往詣舍衛祇桓精舍。尊大迦葉。使小目連(同名者六人皆大神通也)於僧戒壇嗚鍾集眾。時百億四天下凡聖僧等。一切皆集。便白四羯磨。罰賓頭盧及阿難已。阿難昇高座。披佛布僧伽梨。先誦遺教經。如佛在世約勅之相。時大菩薩阿羅漢一切比丘。天龍八部聞皆悲泣不能自勝。
爾時大迦葉即從座起。著布僧伽梨。手執尼師壇。至高座前。敷座具禮阿難已。右繞三匝而立。時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時天帝釋進七寶案置阿難前。羅睺阿脩羅王。各執七寶香鑪在阿難前。阿難受已置寶案上。他化天王進七寶几。在寶案後。時魔王波旬持七寶拂授與阿難。仍與帝釋俠侍兩邊。四天王各侍高座四脚。三十二使者在迦葉後。各各肅恭胡跪敬聽。時大迦葉禮阿難已。又繞三匝。至前問訊。如佛無異。然後問緣如別所說。一一依經。始從如是。乃至末後歡喜奉行。
爾時迦葉重問曰。我過去諸佛修多羅中。一一分部說。汝常至佛邊當有教勅。阿難答曰。我受世尊教。末世眾生煩惱垢重不能解我教法。不得部類出之。汝當分別說也。或十章五章。隨意而安置。令鈍根者易解我法。
又問如來在世時。教勅優波離及彼大迦葉入堂東寶樓。觀古佛毘尼及不同相。我欲結集。為依古佛說。為依今世尊教耶。答曰。我從世尊聞。以語大迦葉。若結集毘尼。當分五部相。往古諸佛所說毘尼。一相無二。今眾生薄福。故說多部。我滅度後。無智愚人。分我教網。以為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雖味薄淡。仍是我正法。
爾時佛告四天王。汝施我碼瑙。又告帝釋。汝施我金銀。又告魔王梵王。汝施我天工師。又告脩吉龍王羅睺阿脩羅等。汝施我明月寶珠及摩尼珠等。用為塔燈明。天龍王等各依命獻。世尊受已。以其神力。於一念頃諸塔皆成。地為六種震動。塔放大光。從於香山直至戒壇。化為金銀臺。臺至有頂中。有百億佛。說諸勝妙法。歎持戒功德。毀破戒者。
佛告阿難。如前寶塔今在香山。世尊涅槃時。付囑帝釋及以四天王。世尊涅槃竟將往戒壇。南華林外安置九十日。待迦葉結集竟。最初於藁本。寫出三藏教。次令阿闍世王又寫出五本。用我黃金印及以白銀印。印迦葉初本及闍王寫者。須用七寶印印迦葉藁本。次以七寶印印魔王寫者。梵王寫三本可用白銀印。帝釋寫七本可用黃金印。娑竭龍王寫八萬經本者。俱三色印總以印定之。令流布閻浮提及三天下。皆用印之。既印經已。還內金瓶中。住戒壇南者。為迦葉結集三藏諸教文義皆令圓備。欲令阿難隨問出經令無遺忘。由此二事令鎮戒壇南。迦葉入定後。四王帝釋將塔及金瓶。往至香山頂。經一百年。帝釋四王將諸天樂日日來供養法。為彼山中五通神仙其數八萬次第於此閻浮洲作粟散王不信正法者。為令生信故鎮香山。復為育王初不信我法。迴彼邪見。令生正見。興八萬塔。
又佛告目連。汝往須彌山頂。鳴鍾召集十方我本分身。諸佛及大千界聲聞菩薩眾等。佛放光明。大地震動諸佛雲集。世尊從座起。與分身佛俱共合掌禮塔觀門。觀門自開。彼黃金塔中有八萬真珠白銀樓觀。盛佛修多羅及大毘尼藏。諸臺觀上有大摩尼珠以為燈明。有六比丘入滅定白銀觀內多有七寶蓮華師子之座。其數八百萬。一一蓮華座皆有諸佛聲聞形像及八部神衛。復有五十比丘入滅盡定。佛告普賢。汝持我黃金螺至比丘所。吹我興世曲。并告我涅槃。普賢依教吹已。此比丘即從滅定起。問普賢言。今何佛出。答釋迦牟尼佛今將涅槃。彼比丘即共普賢來至佛所。禮敬起居却住一面立。塔內有六比丘。先白佛言。拘留佛涅槃時。令我住此塔。待至釋迦乃至樓至。彼佛勅我言。後佛興世。入涅槃時。結集三藏時當開。我觀取我經律一本。我此大千界百億諸國土書有六十四體。各取一本將付彼佛。令滅度後結集三藏竟時。當依我經本書寫莊嚴。又隨諸國所用不同。得傳文字者皆可用之。唯除皮骨土書不得傳寫。自外樹葉紙素金寶石鐵等。並得用之。彼佛令我入定守護經像。令付世尊涅槃後迦葉結集竟流傳諸國也。
又佛告娑竭龍王及四天王等。汝施我真珠摩尼金銀等。欲造塔觀盛前佛及經像。爾時天龍等隨念奉施。如來受已。即以神力。於一食頃皆成珠臺及金銀塔觀。各得八百萬盛前經像。又告分身佛。汝等各施我一塔及一白銀觀。鎮我大千界所有遺法不令毀壞。諸佛聞已各隨喜施。又得百億萬佛並放口光悉皆隨喜。又告諸菩薩。能持守護我之臺塔傳譯經典。當依臺塔經像流布。此之臺塔並在香山頂。世尊涅槃時。勅我及羅雲住持。未來惡世。開導眾生令離眾苦。將至帝釋宮。安置歡喜園。乃至魔王於塔供養至五百年。過五百年已後。教流行諸國。迄至法滅。塔亦上至兜率陀天。彌勒既見塔來知我法滅。放大光明遍照地獄。後遇婁至佛皆得解脫。過是年已塔還從兜率天下住娑竭龍宮。世尊所造塔及白銀觀。付文殊師利普賢觀音。將此觀塔周遍大千界。一國留一觀及一金塔。如震旦也。爾時文殊將塔觀。往清涼山金剛窟安置至今流行。令前菩薩從臺出經像。示彼持者令易流通。乃至我之法滅。令娑竭大龍收入大海宮內。又問。一切修多羅藏既結集已。當安何國付囑何王。今欲結集為當廣結略結。請次第說之。答曰。我聞世尊說付囑大迦葉。當令廣集。又付文殊。往大鐵圍山諸菩薩等住處。九地有八萬人。當令略集。付囑阿闍世。令寫五本及令帝釋并大梵天王助阿闍世寫我遺教。迦葉結集本。安置脩羅窟中。又問。世尊在時我從佛聞。若結集竟。將我三藏教付囑娑竭龍王。今聞汝說與昔聞異。答曰。我聞世尊說。結集三藏在脩羅窟中。經二十年中。待文殊結竟。方付娑竭龍王。又問。祇桓精舍。有諸古佛及以三藏陰陽書及供養具。當付何人。答曰。此事因緣並在祇桓圖經說之。各有付處不煩此述。
又問。我從佛聞。滅度之後。一切毘尼流布閻浮及三天下。眾生樂欲所見不同。餘百億。天下並令流布。我欲結集今對人天。汝當答我。答曰。我受佛教。我滅度後汝語大迦葉及文殊師利。流我毘尼此閻浮洲三十二國。是諸眾生並有大根。堪可流行迦葉遺教。東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國。並行迦葉遺教。自餘天下眾生薄福。不堪聞教。莫行此法。如來滅後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問。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誦律。四十年後。一百一十年。迦葉遺律方行前國。如震旦諸國。謂之君子國根性輕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國土。同此一文字。並行前三律教。又問。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僧祇。如求流離國及餘二天下。唯行一部教。所謂薩婆多部是也。
祇桓寺殿內簷下有四銀臺。兩臺內有黃金修多羅。白玉為疊。又有兩臺。內有毘尼藏。黃金為疊。白銀為字。毘尼律藏是龍王書。修多羅經藏是魔王書。此二藏經並是過去星宿劫前古佛經也。於閻浮洲中此之兩部書經。最為第一。至佛涅槃後。娑竭龍王收將入宮供養。
又迦葉佛時。震旦國之一人書大毘尼藏及修多羅藏。其修多羅經。銀紙金書。毘尼律金紙銀書。當爾書時。在荊州大明寺寫。經在蓮華東南臺內。律在葉上西面臺。莊嚴供養不可說盡。諸百億四天下中文字。與此同者。斯有鍾張王衛之儔。未足為比。如來在日。諸國聖人來者。多以此經律示之。佛去之後。文殊師利收此經律。安在清涼山金剛窟中。
又有臺內有過去佛說毘尼書。有三萬八千種。百億四天下同此方書者。最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張璵。撰述祇桓圖經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記有五百卷。各在當天。
頌曰。
遙欣大覺 曠矣神功 四禪無像
三達皆空 千佛異迹 一智心同
表靈降世 敷演開曚 賢劫始四
餘佛潛通 續前有七 繼嗣虔恭
永言鷲室 栖誠梵宮 八相成道
萬德虛融 天人受福 惡止善興
含生藉甚 同感恩隆
感應緣(略引十二靈驗)周書記佛生時周書記佛滅時史錄記佛是大聖前漢孝武帝已開佛教前漢哀帝時已行齋戒秦始皇時亦有佛法至後漢郊志記佛為大聖後漢明帝時三寶具行西晉海浮維衛迦葉二石像齊文宣帝時得佛牙至隋天台釋智顗感見三道寶階唐潞州釋曇榮感見七佛現
夫至人應感。與世推移。慈化無方。豈局形教。致使聞同解異說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封迷途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儀。神光燭而邪計摧。靈迹挺而深信服。自法水東流道光西照。英賢榮盛感應寔多。故育王表塔。創啟隆周。釋父景形。欝興炎漢。自斯歷代積著彌繁。量非五天獨揚神化。故經曰正法後被。先於北方。次及東南。至中方滅也。今且列漢明已來至今大國隨所見聞三寶靈迹件述三五。餘之不盡者。備在別傳。
案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漲。井水溢出山川振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昭王即勅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時也。相國呂侯。乘驊騮八駿而行求佛。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二道。大史扈多曰。西方聖人滅矣。此即佛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現。夜明如日。即佛生時之瑞應也。良由佛有真應二身權實兩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可思議。法號心行處滅。其道也運眾聖於泥洹。其力也接下凡於苦海。巍巍蕩蕩可略言焉。故列子云。昔吳太宰嚭問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時事。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將三皇五帝必是大聖。孔丘豈容隱而不說。便有匿聖之愆。以此校量。推佛為大聖也。又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量此而言優劣可知也。
前漢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山獲昆邪休屠王等。又獲金人。率長丈餘尺。到於甘泉宮。帝以為大聖燒香禮拜。及開西域。遣張驀使大夏。還云。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圖之教。此即佛之形教。相顯之漸也。
前漢哀帝元壽年。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圖經還漢。當時稍行浮圖齋戒也。
前漢成帝時。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傳云。向博觀史籍。往往見有佛經。及著列仙傳云。吾搜撿藏書。太史創撰列仙圖。黃帝以下迄至于今。定搜實錄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據此而明。秦周已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何以明知。今案所列也。故佛傳云。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六年。東天竺國有鐵輪王。統閻浮提。收佛靈骨。役使鬼神起八萬四千塔。具如下述。此九州之地並有遺塔云。是育王所造。此塔即當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之歲。故塔興焉。世經十二王。至秦始皇二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見隱。
又撿釋道安朱士行等經目錄云。秦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弗從遂囚禁之。夜有金剛丈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准此而言。則知秦漢已前有佛法也。尋道安所載十二賢者。亦在七十之數。今列仙傳見有七十二人。案文殊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為仙人說法。
又案地理志。西域傳云。雪山者即葱嶺是也。其下有三十六國。先來奉漢。其葱嶺連亘東至終南。文殊來化仙人。即斯地也。詳而驗之。劉向所論可證矣。
後漢郊祀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心為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其精進者為沙門。漢言息惡。?髮毀容。去家出俗。絕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後受形。而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修道以鍊其神。鍊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佛也。身長丈六黃金色。項佩日月光。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有經書數千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麁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可求在於一體之內。所明在於視聽之表。歸於玄微深遠難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莫不懅然自失也。餘如漢法本內傳記。
後漢明帝時。雒陽白馬寺有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游化為任。至漢永平三年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邀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冐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別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
又漢明帝遠召摩騰法師。來至雒陽。於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是漢地伽藍之始也。相傳云。外國國王。甞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報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
又漢雒陽白馬寺有竺法蘭。是中天竺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游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行四十二章經等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於此。漢地諸經之始也。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矣。
又漢明帝時。天竺國竺法蘭師。將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漢地之始此像初也(魏書亦明漢明帝時三寶初來之義)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經。可問西域梵僧。後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
昔維衛及迦葉石像。以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像汎海而來入乎吳松江滬瀆口。遙見海中有二人浮游水上。漁人莫能就視。延巫師祝。則謂為海神。祭酒則疑是仙靈。或振鐸以請。或巾褐往祈。並濤涌霧曀逆流遠去。奉黃老者。謂是天師。往迎風浪如初。吳縣朱應素奉正法。迺請東靈寺帛尼并信齋戒者數人。共往迎像。於是雲銷日朗風霽波息。乘流自到。轉身示銘。始接登舟其輕如羽。未載大車其重若山。及處像於吳時舊寺通玄精舍。事源委曲已詳舊碑。至齊永明七年。又有瑞石浮海來入吳境。質堅貞固光采鮮潤。駕潮截瀾汎若松舟。時主書朱法讓。即先獲石像。朱應之曾孫也。被使至吳。獲石獻臺。是時齊武皇帝。初建禪靈。重構七層將美莊嚴。而瑞不遠至。協時應機。朝士僉議以為宜矜妙貺。式彰法身。乃命石匠雷卑等。造釋迦文像身坐高三尺五寸。連光及座通高六尺五寸。盡鐫琢之奇。極金艧之巧。克孚顯相。允副幽禎。竊惟。石性本沈神感則浮。越海適吳隔代荐至。雖古今異造。而總歸七佛。獲瑞之人復緣朱氏。祕契冥期終始如一。故追序前事以表厥證。宋世所獲二石像。立高七尺。銘其背上。一名維衛佛。二名迦葉佛。莫識年代而字分明。在吳郡通玄寺。齊威所造瑞石像。舊在禪靈寺。
齊文宣皇帝時。有先師統上。家世涼州。年至十三。發誓西行。至宋元徽三年五月。遂發京師至。五年方到芮國。進到于闐。臨發之日有一僧。於密室之中出銅函一枚。手授先師曰。此函有佛牙。方一寸長三寸。可將還南方廣作利益。先師歡喜頂受如覩佛身。此僧又云。我於烏纏國取此佛牙。甚為艱難。又獲銅印一枚國王面像以封此函。先師後聞諸僧共議云。烏纏國失却佛牙不知何國福德僧當獲供養。先師聞已。私懷密喜倍加尊敬。於是齎還鍾山。十有五載。雖復親近而弟子莫知。唯密呈靈根寺法頴律師。頂戴苦勤出示舊聞。龜茲一僧莫知真偽。心多疑偽。是時司徒竟陵王文宣王。幼含勝慧結志隆芸。誠感懇徵亟發靈應。以永明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內堂法會。見佛從東來威容顯曜。文宣望身頂禮。因而侍立。自覺己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既而咳唾。白如凝雪。以手承捧變為玉稻。後移鎮東府。以六月二十九日又夢。往定林見先師稱疾而臥。因問。生老病死五通未免。法師衣鉢之餘。寧可營功德不。對曰。貧道庫中有無價神寶。敬以憑託。宜自取之。依言往求。見有函匱。次第開視多是經像。未見小函懸在虛空。取而開之光色不恒。始言是像。而復非像既云非像而復是像。文宣從夢而覺。心知休徵。明旦即遣左右楊曇明。密夢證。法師庫中必有異寶。宜以惠示。先師造次之間。謂求俗珍殊。不意是牙。乃修常答旨。續更尋思。中夜方悟。以事難傳說。乃躬自到府具敘本源。貧道唯示頴律師一人。更無知者。今檀越感通冥應信而有徵。便是不可思議。其迹已現。寧敢久辱威神以廢佛事。今奉歸供養。後經三日自送東府。文宣得牙。十許日又夢。在空中狀若牛角。長三尺餘。神光洞發。燭其右臂。俄覩一鑞像高亦三尺。瞬目而語三稱極佳。先師又於于闐得舍利十五枚。處處分布。枳園禪靈起剎之時。悉皆得分。以一枚送與文宣。文宣時東宮。即取淨水試其真偽。浮在鉢中俄頃不見。道俗數十。精心撿覓永不能得。內外周迴莫不疲怠。文宣方竭誠懺悔。俄爾之間。復於向處忽見在地。光高尺餘。輝彩炳曜。眾咸共覩莫不讚美。先師所餘二枚。各一銀函封題府篋。後更撿視。與函俱失。垂三載後開取佛牙。忽於本篋還復得之。先有二枚而長。獲一凡成三枚。同在一處。但先銀函猶遂失焉。故神化不可測度矣。文宣素聞西方有佛牙佛髮。喜躍特深。到建元三年。啟高皇帝遣外國沙門曇摩多羅。索供養之具以申虔仰。又造小形寶帳擬送西域。既而定留如有所得。俄而先師屆都果獲靈瑞。即此寶帳迴以供養。冥理相契非一朝焉。文宣後造寶臺以盛帳。製寶藏以貯函。敬事尊重。傾歷心力矣(右前諸事出漢法內傳井雜史高僧傳等錄)。
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俗姓陳氏。頴川人也。宿德英賢自古罕儔。常樂山居靜慮習禪。道俗欽敬君臣識重。顗初往天台。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三十載。定慧兼習。蓋神人也。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陳賞要。光曰。大善知識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顗驚異焉知通夢之有在也。時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聞鍾聲滿谷眾咸怪異。光曰。鍾是召集有緣。爾時住也。顗乃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既閑敞易得尋真。地平泉清裴回止宿。俄見三人皂幘絳衣。執疏請云可於此行道。於是創建草菴。樹以松果。數年之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北華頂峯。獨淨頭陀大風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狀。吐火聲噭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沒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哀。顗依上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陳宣帝下詔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天台山縣名為安樂。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鑪繞顗三匝。久之乃滅。及大眾同見驚歎山諠。其行達靈感咸皆如此。不可具述。於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忽語眾吾將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至於滅後而多靈驗。到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被衣猶如平昔。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
唐潞州法住寺釋曇榮。俗姓張氏。定州人也。神厲氣清。觀榮勤攝。隨緣通化。曾無執著。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至於秋冬各興禪誦。乃告眾曰。舍利之德挺變無方。若苦業有銷。請祈可遂。乃人人前別置水鉢。加以香鑪通夜苦求。至明鉢內總獲舍利四百餘粒。後時所住堂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庭中一無所損。又至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請榮於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懺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固。於道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是毘婆尸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為證。然非本師不與受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為汝罪銷故來授記。曇榮是汝滅罪良緣。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身器清淨。後當作佛名普明。若斯之應現感靈祥信難圖矣。以貞觀十三年卒於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右二人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述意部念佛部觀佛部彌陀部彌勒部普賢部觀音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應感。茲赴物機。色相光明。振德於甘露之澤。影留圖像。遣化於日隱之運。所以忉利暫隔。猶致刻檀之聖容。況堅固長晦。孰忘疇昔之心哉。是故發源西國。則優填創其始。移教東域。則漢明肇其初。沿茲而來。匠者踵武。聿追法身備極珍寶。金石珠玉之飾。土木繡畫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茲呈妙。昔晉代僧眾創造煒絕。宋齊帝王製作日新。多未記銘。懼或失源。今錄其殊勝。垂範表益也。
念佛部第二
夫大聖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稱揚之德。故十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於蓮臺之上。隨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謂始從出家終成正覺。於其中間。道樹降魔。鹿野說法。相好圓滿。光明炳著。身色清淨。事等鎔金。面貌端嚴。猶如滿月。齒同珂雪。髮似光螺。目譬青蓮。眉方翠柳。八音響亮。萬相雍容。五眼洞明。六通遙颺。懸河寫辯。連注投機。圓三點以成身。具五分而為體。帶權實以度物。隨真應以化人。或扇廣大之慈風。灑滂沱之法雨。能使身田被潤。即吐無上之牙。心樹既榮。便茂不彫之葉。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為眾生故。隨緣應現。十方十億並願歷侍。三千大千俱得親承。長種福田廣興供養。吐邪倒之根。拔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故法華經偈云。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喻經云。昔有國王。殺父自立。有阿羅漢。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日。若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阿羅漢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絕。臨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說晝夜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趣向阿鼻地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獄。即便大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皆共一時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滅。一切罪人皆得解脫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為說法得須陀洹。以是因緣。稱佛名號。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佛在世時。佛為父王及諸大眾。說觀佛三昧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真金色光明無量。時座下有五百釋子。以罪障故。見佛色身。猶如灰人羸婆羅門。見已號哭自拔頭髮。舉身投地鼻中血出。佛安慰曰。汝勿號哭。吾為汝說。過去有佛名毘婆尸。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聰明多智無不貫練。其父長者信敬三寶。常為諸子說佛法義。諸子邪見都無信心。後時諸子同遇重病。父到兒前。泣淚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信佛法。今無常刀切割汝身。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毘婆尸。汝可稱名。諸子聞已。敬父言故稱南無佛。復教稱法及稱僧名。稱已命終。由稱佛故生四天王天上壽盡以前邪見還墮地獄。獄卒羅剎。以熱鐵叉刺壞其眼。受是苦時。憶父教稱念佛因緣。從地獄出來生人中。貧窮下賤。後式棄佛出。亦得值遇。但聞佛名不覩佛形。後隨葉佛。拘樓秦佛拘那含佛迦葉佛。亦皆聞名不見其形。以聞如是六佛名故。今得與我同生釋種。我身端嚴如閻浮金。汝見灰色羸婆羅門。皆由前世邪見故爾。汝今可稱過去佛名。并稱汝父。亦稱我名及彌勒佛。稱已作禮。及向大眾大德眾僧。五體投地。發露懺悔邪見之罪。諸人受教懺悔訖已。見佛金色如須彌山。見已白佛。我今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作是語已得須陀洹。求佛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南無諸佛。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滅度之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語王子言。世有佛像。眾寶嚴飾然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王子即隨共入塔中見像相好。白比丘言。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汝今見像不能禮者。應當合掌稱南無佛。是時王子。即便合掌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塔中像故。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夢已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由一入塔稱佛善根。命終得值九百萬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是已來經於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昔王子者。今財首菩薩是。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如是學念佛也。◎
◎觀佛部第三
竊聞法王法力道濟無疆。大慈大悲聲高有頂。隨根普雨靉靆密雲。觸類等觀朗同明鏡。是以金容誕迹。遂致恒星匿彩。月愛舒光。便使晨曦掩色。八音纔吐。則尼揵轍亂。七辯暫宣。則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隨喜見聞則難遭難遇。勸諸行者。常須觀佛。心存妙色似對目前。意想光儀如臨咫尺。雖法身無二隨應說三。逗機弘誘乃有多種。今且錄經。後述靈驗。餘之不盡。備在廣文。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有見一寶像。嚴顯可觀。禮已諦視說偈讚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從此已後常得值佛。於諸佛所。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德佛者。則彼師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謂東南方。無優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方華德佛。北方相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過去禮塔觀像一偈讚歎。今於十方各得成佛。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曰空王。入涅槃後有四比丘。共為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時等無有異。聞空聲已。入塔觀像眉間毫相。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太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由入佛塔觀像毫相懺悔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為十方佛現前授記。今悉成佛。東方有國名曰妙喜。佛號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名曰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華壯嚴。佛號微妙聲。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緣行者。應當如是數觀佛也。
又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菩薩。名大精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㲲上。畫佛形像。持與精進。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啟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我從今日不飲不食。不昇床坐亦不言說。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體性空寂。作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佛以淨天耳聞佛所說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為食。一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二萬眾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人住於聲聞緣覺功德。父母親眷皆住不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
感應緣(略引五十三驗)
自法移東漢教漸南吳。佛像靈祥充牣區宇。而群錄互舉。出沒有殊。至於瑞迹蓋無異也。今依敘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陳晉代。而曆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迹從倚伏。故不獲銓次。依緣而辯集之(此卷一十五緣)。東漢雒陽晝釋迦像緣南吳建業金像從地出緣西晉吳郡石像浮江緣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東晉襄陽金像游山緣東晉荊州金像遠降緣東晉吳興金像出水緣東晉會稽木像香瑞緣東晉吳郡金像傳真緣東晉東掖門金像出地緣東晉廬山文殊金像緣元魏涼州石像山袈裟出現緣北涼河南王南崖塑像緣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緣
案南齊王琰冥祥記云。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乃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于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戲曰。今是八日浴佛時。遂尿頭上。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號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聖所致。便遍祀神祇並無効應。宮內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皓信之。伏枕歸依。懺謝尤懇。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於建鄴寺。隱痛漸愈也。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松江滬瀆口。漁者萃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游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復有奉五斗米道費老之往曰。斯吾師也。復共往接。風浪如初。有奉佛居士吳縣朱膺。聞之歎曰。將非大覺之垂降乎。迺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至瀆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試擎之。飄然而起便輿。還通玄寺。看像背銘。一名惟衛。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迹分明。舉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像。人雖數十而了不動。復重啟請翻然得起。以事表聞朝廷。士庶歸心者十室而九。沙門釋法開。來自西域。稱經說。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罪。
又別傳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乃水上不沒不行。以狀奏聞。下勅聽留吳郡(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
西晉泰山金輿谷朗公寺。昔中原值亂永嘉失馭。有沙門釋僧朗。所居之山常有雲陰。俗異其禎。威聲振遠。天下知聞。于時無主英雄負圖。七國宗廟敬以崇福焉。諸國競送金銅像并贈寶物。朗恭事盡禮每陳祥瑞。今居一堂門牖常開。鳥雀不近雜穢不著。遠近嗟異。其寺至今向三百五十年。
東晉成帝咸和年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市闕。每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使吏尋之獲金像一軀。西域古製。光趺並闕。悝下車載像。至長干巷口。牛不復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徑赴長干寺。因安置之。楊都翕然勸悟者甚眾。像於中霄。忽放金光。歲餘臨海縣漁人張孫世。於海上見銅蓮華趺。丹光游泛。乃馳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像足。恰然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詣悝云。昔游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于河濱。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為高悝所得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引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洟泣。像為之放光照于堂內。及繞像形。僧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五僧即住供養。至咸和元年。南海交州合浦採珠人董宗之。每見海底有光浮于水上。尋之得光。以事上聞。簡文帝勅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無異。凡四十餘年。東西別處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華臺有西域書。諸道俗來者。多不識之。有三藏法師求那跋摩。曰此古梵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時瓦官寺沙門慧邃。欲求摸寫。寺主僧尚恐損金色。語邃曰。若能令佛放光迴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誠祈請。至於中霄。聞有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轉坐面西。於是乃許摸之。傳寫數十軀。所在流布。至梁武帝。於光上加七樂天并二菩薩。至陳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將向金陵。武帝命將泝流。軍發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安。因以奏聞。帝撿之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眾解散。單騎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天嘉之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乞願。凶徒屏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平。沙門慧曉長干領袖。行化所及。事若風移。乃建重閣。故使藻繢窮奇登臨極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晉迄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之時。請像入宮。乘以帝輦。上加油覆。僧為雨調。中途滂澍。常候不失。有陳運否亟涉訛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雖正還爾。以狀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其像先有七寶冠。飾以珠玉。可重三斗。上加錦帽。至曉寶冠掛于像手。錦帽猶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曰若國有不祥。還脫寶冠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脫掛如昨。君臣失色。及隋滅陳。舉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祖聞之。勅送入京大內供養。帝躬立侍。下勅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興善寺。像既初達。殿大不可當陽。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陽。眾雖異之。還移北面。至明還南如初。眾咸愧謝輕略。今現在圖寫盛矣。
東晉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溪寺沙門釋道安。盛德昭彰播聲宇內。於郭西精舍。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明年季冬嚴飾成就。晉鎮軍將軍雍州刺史郗恢之。創莅襄部贊擊福門。其像夜出西游萬山。遺示一跡。印文入石。鄉邑道俗一時奔赴。驚嗟迎接。還本供養。後以其夕出住寺門。眾咸駭異。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勅於建興苑鑄金銅華趺。高五尺九寸。廣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泝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頌德。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下稱最。碑現在逮周武滅法。建德三年甲午之歲。太原公王秉為襄州刺史。副鎮將上開府長孫哲。志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被廢僧尼。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繩繫頸挽牽不動。哲謂不用心。杖監事者各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逾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喜踴。即令融毀。揚聲唱快。便馳馬欲報剌史。纔可百步忽然落馬。失瘖直視四支不舉。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當毀像時。於腋下倒垂衣內銘云。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安。於襄陽郭西造丈八金像一軀。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當滅。後計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安師聖人誠無虛記。今本所住名啟法寺。所覆之石人鑿取現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守竇盧褒。攝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啟法寺憲法師者。為士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不從。憲與士俗內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襄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情遂密殺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汝父。見毀安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迹不嗣。我死後可依造之。及武德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不取憲語。枉殺何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者。城平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富婁收拾。乃有心擬像。不知何模樣。一冶便成。無有缺少。當鑄像時。天陰雲有雨華如李。遍一寺內。富婁性巧財用自富。又於家內造金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夢。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別顯。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鎮襄部。聞安師古像形製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安延興寺造之。初鑄之夕。亦感天樂雨華。大有靈瑞像今現在延興寺也。
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歲次丁未。依勘長曆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現于荊州城北。長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所從也。初永和五年。廣州商客下載欲竟恨船輕。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所見。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異而不測也。列邁利涉常先諸舫。不久遂達渚宮。纔泊水次。夜復覺人自船登岸。船載還輕。及像現也方知其兆。時大司馬桓溫鎮牧西陝。躬事頂拜傾動邦邑。諸寺僧眾咸競迎引。鏗然不動。有長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舍)以永和二年捨宅為寺。額表郡名。承道安法師襄川綜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曇翼曰荊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負錫南征。締構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每歎曰。育王寺像隨緣流布。但至誠不極。何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感交懷。曰斯像余之本誓也。必歸我長沙。固可心期。難以力致。眾咸僉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燒香拜請。令弟子三人捧。颯然輕舉。遂安本寺。道俗慶悅。至晉簡文咸安二年。始鑄華趺。晉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為刺史。於中夜出寺西門。邏者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擊之鎗然。視乃像也。刀擊胸處文現於外。有罽賓僧伽難陀禪師者。多識博觀。從蜀來荊。入寺禮像。歎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近天竺失之。如何遠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時聞此銘更倍欽重。曇翼興念致應之驗也。及病將亟。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復為佛事。旬日而終。後僧擬光更鑄今者。宋孝武時。像大放光。江東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輒垂淚。明帝尋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齊革運。荊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還俗者將數百人。舉眾惶駭長幼悲泣。像為汗流五日不止。有聞於沈呂寺大德玄暢法師訪問所以。暢曰。聖不云遠無憂不徹。去來今佛佛佛想念。得無今佛念諸佛乎。欲諫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應。問出何經。答出無量壽。悠之取經尋之殊悅。即停沙汰。齊永元二年。鎮軍蕭頴胄與梁高共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出殿外將欲下階。兩僧見而驚喚。乃迴入殿。三年頴胄暴亡。寶融亦廢。而慶歸高祖。梁天鑒末。寺主道岳與一白衣。淨塔邊草。次開塔戶乃見像繞龕行。道岳密禮拜不令洩言。及大開堂像亦在座。梁鄱陽王為荊州。屢請入城建大功德。及感病迎之倍掆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荊陝。宿著懇誠。屢遣上迎終無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馬寺僧璡主書何思。遠齎香華供養。具申丹欵。夜即放光似隨使往。明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申從往。四眾應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屆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續無絕。道俗欣慶歎未曾有。在殿三日。竭誠供養(一云停中興寺)設無遮大齋二十七日。從大通門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勅於同泰寺大殿東北起殿。三間兩廈。施七寶帳坐。以安瑞像。又造金銅菩薩二軀。築山穿池奇樹怪石。飛橋欄檻夾殿兩階。又施銅鑊一雙各容三十斛。三面重閣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設會開講。歷諸殿禮。黃昏始到瑞像殿。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水。並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並盡。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亂階。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僧法敬等。迎像還江陵復止本寺。梁後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宋宣帝崩。天保三年長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煙焰四合。欲救瑞像無方可移。由來舉必百人。爾日六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內禮懺冥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宮又大流汗。廣運二年而梁國云滅。至開皇七年長沙寺僧法蒨等。復迎還寺。開皇十五年。黔洲刺史田宗顯至寺禮拜。像即放光。公發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間。東西夾殿九間。被運材木。在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運之至江散放。其木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扇終不遠去。遂引工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亦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中安十三寶帳。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井無非寶華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並用檀帖。中有寶帳華炬。並用真金所成。窮極宏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年瑞像數汗。其年朱粲賊破掠諸州。來至荊邑營于寺內大殿。高臨城北。賊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失。其夜不覺像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且見像存合城欣悅。賊散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及。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偽梁蕭銑鳳鳴五年。偽宋王楊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雨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統。希求一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至二十五日。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幸大同。故流光為其善瑞也。至於亢陽之月。宰牧致誠無不畢應。至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督應國公武[穫-禾+(尋-口+几)]。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捨黃金更度瑞像。輦輿幡華莊嚴眾具備矣。今現在江陵長沙寺。又有外國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之。道安法師在石城長安所送。令弟子於髻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東晉周玘。字宣珮。義興陽羡人。晉平西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吳興大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白玘。玘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玘後以女適吳郡張澄。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卒。乃見女在城牆上姿飾逾於平日。內外咸覩。俄而紫雲下迎。遂上昇空。極目乃沒。澄曾孫事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亂。久廢齋戒。不覺失像。而光尚在。舉家懺悔祈求備至。有一老嫗齎詣賣之。索價極少。識是前像方欲雇直。失嫗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家云。
東晉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徵士譙國戴逵所製。逵以中古製像略皆朴拙。至於開敬不足動心。素有潔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斵。威容庶參真極注慮。累年乃得成。遂東夏製像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若親遇。高平郄嘉賓撮香呪曰。若使有常將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之前。所拈之香於手自然。芳煙直上極目雲際。餘芬裴回馨盈一寺。于時道俗莫不感厲。像今在越州嘉祥寺。
東晉太元二年沙門支慧。護於吳郡紹靈寺建釋迦文丈六金像。於寺南傍高鑿穴以啟鎔鑄。既成將移。夜中雲內清明有華六出。白色鮮發四面翻灑。未及於地斂而上歸。及曉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白龍現。長數十丈。光彩煙煥徐引繞穴。每至前瞻仰遲徊似歸敬者。斯風霽景清細雨而加香氣。像既入坐。龍乃昇天。元嘉初徵士譙國戴顒嫌制古朴。治像手面威相若真。自肩以上短舊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寸云。
東晉義熙元年。司徒王謐入宮住東掖門。有寺人於門東見五色光出地。驚而穿之得古形銅盤。盤下獲金像。高四尺光趺並具。斯又同孫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素不甚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此像本在瓦官。後移龍光云。
東晉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有晉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漁人每夕見海濱光。因以白侃遣尋。俄見金像。陵波而趣船側。撿其銘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師利菩薩像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熾水清生青蓮華。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遷荊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輿數人可舉。今加以壯夫數十確不移處。後更足以事力輲車牽曳僅得上船。船復即沒。使具聞侃聽還本寺。兩三人便起。沙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岫。而了無艱阻。斯即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諺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是也。隋末賊發眾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來辭瑞像。像曰。爾年老但住何得相捨。遂依言住。于時董道沖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山覓財物。執僧索金。僧曰。無可得。乃以火炙。僧曰徒受炙死穢屍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殺。僧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已申頸時可下刀。賊然之。已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師墓。于時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遂震霹靂。賊死六人。江州士女及以衣物多依山藏匿。由是賊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蕩略盡。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武德中石門谷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施功無地。僧乃祈請山神賜吹令正。不久復有大風從北而吹。閣還得正如舊。
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有離石沙門劉薩何師。備在僧傳。歷游江表禮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舍利。能事將訖。西至涼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東。北望御谷山遙禮。人莫測其然也。何曰。此山崖當有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有缺則世亂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因大風雨雷震山巖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安訖還落。魏道凌遲其言驗矣。至周元年。涼州城東七里㵎。忽石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彫缺四十餘年。身首異處二百許里。相好昔虧一時還備。時有燈光流照鍾聲飛響。皆莫委其來也。周保定元年立為瑞像寺。建德將廢首又自落。武帝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守之。及明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徵接焉。備于周釋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皇通法依前置寺。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往禮覲。改為感通道場。今像存焉。依圖擬者非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云。
涼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晉安帝隆安元年。據有涼土三十餘載。隴西五涼斯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効尤斯及。又用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盻山宇可以終天。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亘東西不測。就而斵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有土聖僧可如人等。常自經行初無寧舍。遙見便行近矚便止。視其顏面如行之狀。或有羅土坌地。觀其行跡。人纔遠之即便蹈地。足跡納納。來往不住。如此現相經今百餘年。彼人說之如此。
北涼河西王蒙遜。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興國攻抱罕大敗。興國遂死於佛佛氏。遜恚恨以事佛無靈。下令毀塔寺斥逐道人。遜後行至陽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數人。爾時將士入寺禮拜此像洟淚橫流。驚還說之。遜聞往視。至寺門舉體顫悸。如有犯持之者。因喚左右扶翼而進。見像淚下若泉。即稽首禮謝深自尤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招集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為信。信不深明。攻殺以取。豈佛之為非禁也。性以革改為先任意肆惡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讖譯大涅槃願同生死後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利又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晚雖再復不補其愆云。今沙州東南三十里三危山(即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龕光相亟發。◎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二觀佛部感應緣之餘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緣宋東陽銅像從地出緣宋浦中金像光現乃出緣宋江陵上明澤中金像緣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緣宋江陵支江金像誓志緣宋湘州桐楯感通作佛光緣齊番禺石像遇火輕舉緣齊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緣齊楊都觀音金像緣梁荊州優填王栴檀像緣梁楊都光宅寺金像緣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緣元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緣陳重雲殿并像飛入海緣周晉州靈石寺石像緣周宜州北山鐵礦石像緣周襄州峴山華嚴行像緣隋蔣州興皇寺焚像移緣隋京師日嚴寺瑞石影緣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緣隋雍州凝觀寺釋迦夾紵像緣唐邡州石像出山現緣唐簡州佛跡神光照現緣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緣唐渝州相思寺佛跡出石緣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緣唐雍州李大安金銅像感救緣唐幽州漁陽縣失火像不壞緣唐并州童子寺大像放光現瑞緣唐西京清禪寺盜金像緣唐撫州及潭州行像等緣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中緣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水緣唐沁州山石像放光照谷緣唐益州法聚寺畫地藏菩薩緣唐荊州瑞像圖畫放光緣唐代州五臺山像變現出聲緣
宋元嘉二年。劉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禮拜。頃之便失。惆悵祈請。夙夜匪懈。經于五年。昏夕時見佛座有光發座至棟。式之因燒香拂拭床帳。乃見失像儼然具存。
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東陽長山人。家以種苧為業。每燒田墌輒有一處叢草不然。經久怪之不復墾伐。後試薄掘得銅坐像。高三寸許。尋撿其地舊非邦邑。莫測何來云。
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佛。妾王慧稱少而信向。年大彌篤。誦法華經。輒見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深二尺得金像。連光趺高二尺一寸。趺銘云。建武六年歲在庚子。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即加磨鎣云。
宋元嘉十五年。羅順為平西府將。戍在上明。十二月放鷹野澤。同輩見鷹雉俱落。于時火燒野平。惟有三丈許叢草不然。遂披而覓焉。乃得金菩薩坐像。通趺高一尺。工製殊巧。時定襄令謂盜者所藏。乃符界內無失像者。遂收而供之。
宋衛軍臨川康王在荊州城內。築堂三間供養經像。堂壁上多畫菩薩圖相。及衡陽文王代鎮。廢為眠齋悉加泥治。乾輒陀脫畫狀鮮淨。再塗猶爾。王不信向亦謂偶爾。又使濃塗而畫像徹現炳然可列。王復令毀故壁悉更繕改。不久抱疾閉眼輒見諸像森然滿目。於是廢而不居。頗事齋講。
宋元嘉中。江陵支江張僧定妹。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養小形金像。以為前路之資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許邴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燒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彌竟一村。父兄驚其通感止不嫁之。張邴二門因大敬信。僧定為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鎮陝。乃以其居建精舍焉。
宋泰始中。東海何敬叔少而奉法。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縣。遇有栴檀製以為像。既就無光營索甚勤。而卒無可獲。憑几思之。如睡見沙門納衣杖錫來曰。檀非可得麁木不堪。惟縣後何家桐楯堪用。雖惜之苦求可得。寤問左右果如言。因故求買之。何氏曰。有楯甚愛。患人乞奪曾未示人。明府何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告之。何氏敬喜奉以製光。後為湘府直省。中夜夢像云。鼠齩吾足。清旦疾歸視像果然云。
齊建元中。番禺毘耶離精舍舊有扶南國石像。莫知其始。形甚異常。七八十人乃能勝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風。煙焰已接。尼眾十餘相顧無計。中有意不已者。試共三四人捧之。飄然而起。曾無鈞石之重。像既移矣。屋亦焚焉。每有神光州部兵寇輒淚汗滿體。嶺南以為常候。後廣州刺史劉悛表送出都。今應在故蔣州寺中。
宋徐州刺史王仲德。於彭城宋王寺造丈八金像。相好嚴華江右之妙製也。北境兵起或貽僧。像輒流汗。啇其多少則難之小大。逆可知矣。郡人常以候之。齊建元初像復流汗。其冬魏寇淮上。時兗州數郡起義南附。鳩略甚眾。亦驅迫沙門助其顫守魏軍屠其營壘悉欲夷滅。表奏魏臺誣以助亂。頃及斬決。時像大汗殿地流濕。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親使人以巾帛拭。隨拭隨出不已。至數十人交手競拭。猶不能止。王乃燒香禮拜執巾呪曰。眾僧無罪誓自營護。必不罹禍。若幽誠有感當隨拭即止。言已自拭果應手而燥。王具事表聞。下詔皆見原宥云。
齊建元初。太原王琰者。年在幼稚。於交阯賢法師所受五戒。以觀音金像令供養。遂奉還楊都寄南㵎寺。琰晝寢夢像立于座隅。意甚異之。即馳迎還。其夕南㵎失像十餘。盜毀鑄錢。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許。金輝映奪合家同覩。後以此像寄多寶寺。琰適荊楚垂將十載。不知像處。及還楊都夢在殿東。眾小像內的的分明。詰旦造寺如夢便獲。於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故琰冥祥記自序云。此像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循復其事有感深懷。沿此徵覿綴成斯記。夫鏡接近情莫踰儀像。瑞驗之發多自是興。經云。鎔斵圖繢類形相者。悉能行動及放光明。今西域釋迦彌勒二像輝用若真。蓋得相乎。今東夏景模神應極著。亦或當年群生因會所感。假憑木石以見幽異。不必剋由容好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闡閩吳之化。塵金瀉液。用舒彭宋之禍。其餘銓示繁方雖難曲辯。率其大抵允歸自從。若夫經塔顯効旨證亦同。事非殊貫故繼其末。
梁祖武帝以天鑒元年正月八日。夢檀像入國。因發詔募往迎。案佛游天竺記及雙卷優填王經云。佛上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王臣思見。優填國王遣三十二匠及齎栴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佛相。既如所願圖了還返。坐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謝文華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狀祈請。舍衛王曰。此中天正像不可適邊。乃令三十二匠更剋紫檀。人圖一相。卯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異香。故優填王經云。真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為眾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歷艱關難以具聞。又度大海冒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又盡。所將人眾及傳送者。身多亡歿。逢諸猛獸一心念佛。乃聞像後有甲冑聲。又聞鍾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騫登負像下置其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鑵令飲並得飽滿。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毘羅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見神。曉共圖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等達于楊都。帝與百僚徒行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絓是弓刀矟等並作蓮華塔頭。帝由此菜蔬斷慾。至太清三年五月崩。湘東王在江陵即位號元承聖。遣人從楊都迎上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定八年。於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歸之。今現在。多有傳寫流被京國云。
梁祖天鑒初。於本宅立光宅寺造丈八金像。圖樣既成不爽分寸。臨鑄疑銅不足。始欲上請忽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奉勅送寺。便即鎔瀉。一冶即成。冠絕通國。唯覺高大。試以量之。乃長二丈二尺。以狀奏聞。鑄像已成不改元樣。所續送銅用亦俱盡。更重審量乃增四尺。勅云。銅初不送何緣乃爾。豈不以真相應感獨表神奇乎。可鐫著華趺以為靈誌乃具疏而剋于足下。於今存焉。梁祖為父於鍾山造大愛敬寺殿。大像神相有之。故不重顯。廣如別記。有梁佛像多現神奇。剡縣大石像元在宋初。有王所造。初有曇光禪師。從北來巡行山川為幽栖之所。見此山崇麗。乃於峯頂構小草室。聞天樂空聲曰。此是佛地。如何輒有蔬囿耶。光聞南移天台。後遂繕造為佛像。積經年稔終不能成。至梁建安王患降夢。能開剡縣石像病可得愈。遂請僧祐律師。既至山所規摸形製。嫌其先造太為淺陋。恩緒未絕。夜忽山崩壓二百餘人。其內佛現。自頸已下猶在石中。乃剗鑿浮石至本仍止。既都除訖。乃具相焉。斯則真儀素在石中。假工除剗故得出現。梁太子舍人劉勰製碑於像前耳。
梁祖登極之後。崇重佛教廢絕老宗。每引高僧談敘幽旨。又造等身金銀像兩軀。於重雲殿晨夕禮事。五十許年。冬夏蹋石六時無缺。足蹈石處十指文現。遂卒窮祚。侯景篡位。猶存供養。太尉王僧辯誅景修復臺城。會元帝陷於江陵。江南無主。辯乃通款於齊迎貞陽侯。蕭淵明為帝。時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辯遣女婿杜龕典衛宮闕。龕性凶頑不見後際。欲毀二像為鋌。先令數十人上三休閣令鐫佛項。椎鑿始舉二像一時迴顧盻之。所遣諸人臂如墮落不自勝舉。失瘖如醉杜龕亦爾。久乃醒寤。仍被打築遍身青腫。唯見金剛力士可畏之物競來擊之。受苦呻吟舉形烘爛。膿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此乃近事道俗同知。◎
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於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將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橫引禁於京獄不勝考掠遂妄承罪。並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淚下如雨。啟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誓不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已少時依俙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德欻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刀折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刃折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承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勅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是也。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鄉親同覩歎其通感(見齊志及旌異等記)。
◎陳武帝崩。兄子蒨立。將欲修葬造轀輬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昔梁武帝立重雲殿。其中經像並飾珍寶映奪諸國。運雖在陳殿像仍在。蒨欲取重雲佛帳珠珮以飾送終。人力既足四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流繞佛殿。自餘方左開朗無陰。百姓怪焉。競往看覩。須臾大雨橫澍雷電振擊。煙張鴟吻火列雲中。流布光焰高下相涉。欻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寶座一時上騰。煙火挾之忽然遠逝。觀者傾國咸歸奉信。雨晴之後覆看故處唯礎存焉。至後月餘有人從東洲來云。於此日見殿影像乘空飛海。今望海者有時見之。又魏氏洛京永寧寺塔。去地千尺。為天所震。其像略同。有人東海時見其迹云。
北齊末晉州靈石寺沙門僧護。守道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眾僧咸怪其言大。後於寺北谷中見有臥石可長丈八。乃雇匠就而造佛。向經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猶著地。以六具拗舉之不動。經夜自翻。旦視欣然。即就營作移在佛堂。晉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境先燒寺塔。此像被焚初不變色。唯傷二指。後欲倒之。人牛六十牽挽不遂。忽有異僧咸無識者。以瓦木土墼雜壘圍之須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悟而補之。隋氏啟運如前開復。開皇十五年有盜幡蓋者。即夢丈八人入室責之。其賊慚怖而送。像今現在。
周武建德三年。猜忌佛法勇意殄滅。天下闇冥。有宜州姜明者。督事夜行。經州北百餘里山中行。往往常見上山光明。怪之因巡行光處。見有臥石狀如像形。便斵掘尋之。乃是鐵礦不可鏨鑿。故其形䃙[石*速]。高三丈許。欲加摩鎣卒不可觸。又向下尋乃有石趺。孔穴具足。乃共村人以拗舉之。其像欻然流下逕趣。趺孔卓然峙立。眾以為奇瑞以奏聞徹。時天元嗣歷佛日將融。乃改為大像元年。仍以其處為大像寺。隋祖開運重斯故迹。又改為顯除寺。討尋其本處非人住。又無大石及以鐵礦。豈非育王神力之所降感乎。大唐因之不改。貞觀末寺西置宮。名曰玉華。像仍舊所在宮東三十里苑內。太宗甞往禮事。嫌非華飾捨物莊嚴。永徽年中改宮立寺。還名玉華。今屬邡州。陰暗之夕每發光瑞。道俗常見。故不甚驚怪云。
周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者。古來木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麗瞻仰無已。可高五丈許。徵應在昔不復具陳。及周滅法人藏其首。隋開皇乃出如前。莊嚴以為坐像。號曰盧舍那佛。每年祈福以為歸依之所也。隋文將崩。兩鼻洟出沾污懷中。金薄剝起洟流有光。拭之無塵。望還如洟。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內。洟還連出塗漫懷內。方圓一尺。初未委也。及後太宗升遐。方知兆見。至六月內洟又重出。合州同懼不知何禍。至七月內漢水汎漲溢入城郭。深丈餘。滔溺不少。今在本寺。祈求殷矣(襄陽土俗有少子息者皆往祈之隨其本心男女感應)。
隋開皇中。蔣州興皇寺佛殿被焚。當陽丈六金銅大像并二菩薩。俱長丈六。其摸戴。顒所造。正當棟下。于時焰火大盛。眾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滅忽見欻起。移南一步棟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甎木炭皆去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變。趺下有銘。大眾咸駭歎聲滿路。今移在白馬寺。鳥雀無踐。至唐永徽二年。盜者欲利像銅乃鋸窓櫺子斷將欲拔出。遂被夾腕。求拔不得脫。至曉僧問。盜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內撮手。求脫不得云。
隋京師日嚴寺石影像者。其形八楞。紫石英色。高八寸徑五寸。內外映徹。昔梁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將來。會侯景作亂。遂安江州廬山西林寺像頂上。隋開皇十年。煬帝鎮於楊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總收集。乃於雜記中得影像傳。即令舍人王延壽往寺推覓得之。自任晉蕃已來。每有行往常以烏漆函盛之。令人馬捧而前行。後登儲貳。乃送曲池日嚴寺。有令當寺。看已封鎖勿令外人見之。寺即帝之所造也。大業之末。天下沸騰。京邑僧眾。常來瞻覩有住此寺亦未之信重。以見石中金光晃晃疑似佛像耳。仍見名行諸僧互說不同。咸言。了了分明面目相狀。未曾有昧。每慨無所見。又潔齋別懺七日。後依前觀之見有銀塔後又觀之見有銀佛。而道俗同觀往往不同。或見佛塔菩薩。或見僧眾列坐。或見帳蓋幡幢。或見山林八部。或見三途苦相。或見七代存亡。一覩觀之間。或定或變。雖善惡交現而善相繁焉。故來祈者咸前發願。往作何形來生何處。依言為現。信為幽途之業鏡者也。至貞觀六年七月內。下勅入內供養。
隋邢州沙河縣寺四面佛者。隋祖時有人入山見僧守護此佛。銅身高三尺餘。便請遂許。失僧所在。諸處聞之。競來引挽都不得起。唯沙河寺僧引之隨手至寺。後人寺側獲金一塊。上二烏形。銘云。擬度四面佛。因度之像身上都是烏形後忽失之。於寺側瀅中數有光現。尋乃漉出。隋後王聞遣工冶鑄擬之。卒不成。經二百餘日乃成。終有缺少遂罷。
隋時凝觀寺僧法慶。開皇三年造夾紵釋迦立像一軀。舉高一丈六尺。像功未畢慶身遂卒。其日又有寶昌寺。僧大智死。經三日而便蘇活。遂向寺僧說云。於閻羅王前見僧。法慶甚有憂色。少時之間又見像來王前。王遽走下階合掌禮拜此像。像謂王曰。法慶造我今仍未畢奈何令死。王顧召一人曰。法慶合死未。答曰。命未合終。而食料已盡。王曰。可給荷葉令終其福業也。俄而不見。大智蘇活為寺僧說之。乃令於凝觀寺看之。須臾之間遂見法慶蘇活。所說與大智不殊。法慶蘇後常食荷葉以為佳味。及噉餘食終不得下。像成之後數年乃卒。其像儀相圓滿屢放光明。此寺雖廢其像現存。
唐武德年中。邡州西南慈烏川有郝積者。素有信敬。見群鹿常在山上逐去還來。異之掘鹿所止處得石像。高一丈四尺許。移出川中村內。至今見存。自像出後群鹿因散。古老傳云。迦葉佛時所藏有四十軀。今雖兩現餘在山隱。其形如今玉華東鐵礦像相似。不可。治雘云。
唐貞觀十七年九月。涼州都督李襲譽因巡境。至州東南昌泉縣界。有石表文。合一百一十字。乃有七佛八菩薩上果佛田等字。以狀表奏聞。有恩勅覆撿如其所奏。下於所司令發急詔涼府給復一年。罪者赦之。
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跡十二枚。皆長三尺許。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餘步見。有僧住。至貞觀二十年十月。忽寺側泉內出蓮華。形如紅色鬚臺具足。大如三尺。面合擎出如涕。入水成華。舟旅往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寺因以得名。一云涪州。亦有此寺。寺本貧煎。由是感施至今常富。昔齊荊州城東天子井出錦。于時士女取用如人錦不異。經月乃歇。故知於出不足可怪(見吳均齊春秋蕭誠荊南志說)。
唐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北石上佛跡三十痕。大者長五尺以下。循州在一川中。東西二百。南北百里。寺極豐渥。近得銅藏。面三尺鑪可獲百餘諸盤合等。又其銘云。僧得福興俗得禍至。古傳云。晉時北僧在此山隱。游大洪嶺至佛跡處。有大石窟華菓美茂。遂住經宿。山神為怪怖之心卓不動曰。此不可居。山鬼數來。望前石山陵雲蓋日。遂往登之。下望懸絕不可至彼。還興寧說之。宋代二僧承前不達。勇意覆尋。其僧誦法華。戒行貞潔能伏神鬼。乃至見形受戒爰及家屬。望前崖上有異光釆。隔一丈許。上下俱絕。僧以木為梁度視。乃見奇跡十枚。色如人肉現于石上。貞觀三年。又現一跡並放光明輪相具足。今有看者多少不同。因置靈龕厥取其異。又訪其本。宋時王家。捨果園為寺。即今古堂尚存焉。
唐隴西李大安。工部尚書大亮之兄也。武德中大亮任越州總管。大安自京往省之。大亮遣奴婢數人從兄。歸至穀州鹿橋宿於逆旅。其奴有謀殺大安者。候其眠熟夜已過半。奴以小劍刺大安項洞之。刃著于床。奴因不拔而逃。大安驚覺呼奴。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刃。大安曰。拔刃便死。可先取紙筆作書畢。縣官亦至。因為拔刃洗瘡加藥。大安遂絕。忽如夢者。見一物。長尺餘。闊厚四五寸。形似猪肉。去地二尺許。從戶入來至床前。其中有語曰。急還我猪肉。大安曰。我不食猪肉。何緣負汝。即聞戶外有言曰。錯非也。此物即還從戶出。大安仍見庭前有池水。清淺可愛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須臾漸大而化成為僧被袈裟。甚新淨。語大安曰。被傷耶。我今為汝將痛去。汝當平復。還家念佛修善也。因以手摩大安頸瘡而去。大安得其形狀。見僧背有紅繒補袈裟。可方寸許。甚分明。既而大安覺遂蘇。而瘡亦復不痛。能起坐食。十數日京宅子弟迎至家。家人親故來視。大安為說被傷由狀及見像事。有一婢在傍聞說因言。大安之家初行也。安妻使婢詣像工為造佛像。像成以綵畫衣。有一點朱污像背上。當令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狀。如郎君所說。大安因與妻及家人共起觀像。乃同所見無異。其背點宛然補處。於是歎異。信知聖教不虛遂加崇信佛法。彌殷禮敬益年不死。自佛法東流已來。靈像感應者述不能盡。略件如前(右一驗出冥報記也)。
唐幽州漁陽縣無終戍城內有百許家。龍朔二年夏四月。戍城火災門樓及人家屋宇並為煨燼。唯二精舍及浮圖并佛龕上紙簾蘧蒢等。但有佛像獨不延燎。火既不燒巋然獨存。時人見者莫不嗟異。以為佛力支持。中山郎餘令既任彼官。又家兄餘慶交友人。郎將齊郡因如使營州。並親見其事。具為餘令說之。
唐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十餘尺。皇帝崇敬釋教。顯慶末年巡幸并州。共皇后親到此寺。及幸北谷開化寺。大像高二百尺。禮敬瞻覩嗟歎希奇。大捨珍寶財物衣服。并諸妃嬪內宮之人。並各捐捨。并勅州官長吏竇軌等。令速莊嚴備飾聖容。并託龕前地務令寬廣。還京之日至龍朔二年秋七月。內官出袈裟兩領遣中使馳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從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又入南龕小佛赫奕堂殿。道俗瞻覩數千萬眾。城中貴賤覩此而遷善者。十室而七八焉。眾人共知不言可悉。
唐西京清禪寺先有純金像一軀。長一尺四寸。重八十兩。隋文帝之所造也。貞觀十四年。有賊孫德信。偽造璽書。將一閹竪子詐稱勅遣取像。寺僧聞奉勅索不敢拒付之。經宿事發。像身已被鑄破唯頭不銷。太宗大怒處以極刑。德信未死之間。身已爛壞遍體瘡潰。寺僧更加金如法鑄成(右三驗出冥報拾遺)。
唐顯慶四年。撫州刺史祖氏。為亢旱故請祈無効。有人於州東山見有行像。莫測其由。將事移徙鏗然不動。風聲扇及遠近同趣。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此耶。尋其行路乃現二跡。各長三尺。相去五百里。刺史以亢炎既久。便往祈請。盡州官庶香華。步往二十里許。泣告情事。勤至彌甚。使三人捧之飄然應接。返還州寺。隨路布雲。當夕霈下。遂以豐足。今在撫州。
唐永徽年。雍州藍田東悟真寺。寺居藍谷之西崖。製窮山美殿堂嚴整。有像持寺北隒更修別院。大石橫礎甚為妨礙。乃以火燒水沃之令散。終無以致。便以鐵椎打破。中獲金像一軀。四面無縫天然裹甲。不知何來。像趺全具非工合作。亦不識是何珍寶。高五寸許今在山寺。其年益州光明柱上有一佛二菩薩現。雖削還影出。初在九隴佛堂。長史張緒以聚眾移入光明。今現在。
唐雍州鄠縣東澧水西李趙曲有金像。高三尺六寸。并焰光四尺。數放光明。像形露右膊極威嚴。余聞往尋見之。趺上銘云。秦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於長安中寺造。女王慧韶感佛泥曰幸遇遺像。是以賴身之餘造鑄神摸。若誠感必應。願使十方同福。銘文如此。問其獲緣云。昔廢二教遂藏於澧水羅仁。渦中有人岸行。聞渦中有聲。亦放光明。向村老說。便趣水求渦中純沙。水出光明。便就發掘乃獲前像。時尚在周。村家藏隱互相供養。閉在閑堂放光自照。今在村中。
唐龍朔三年春二月。沁州像現。州北六十餘里在綿上縣界長谷中半崖。上有古佛龕中有三鋪石像。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燭林谷。村人異之以事聞州。遂以達上。上乃勅京師大慈恩寺僧玄秀。共使人乘驛往審。登到之時即見光明。如火流飛出沒然續不絕。時有雲至龕窟。其光暫隱雲去光現。便即馳報。勅令圖寫重復依審光還如初。頻頻三夕如初照曜。至今相傳光仍不斷。此處山林勝地欝茂。石龕佛像古迹甚多。莫委其初。睹瑞彌繁。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畫地藏菩薩。却坐繩床垂脚。高八九寸。本像是張僧繇畫。至麟德二年七月。當寺僧圖得一本。放光乍出乍沒。如似金環。大同本光。如是展轉圖寫出者類皆放光。當年八月勅追一本入宮供養。現今京城內外道俗畫者供養。並皆放光。信知佛力不可測量(家別一本不別引記)。
唐麟德二年。簡州金水縣北三學山。舊屬益州。寺僧慧昱。今權例得住益州郭下空慧寺。至麟德元年。從州故往荊州長沙寺瑞金銅像所。至誠發願。意欲圖寫瑞像供養。訪得巧匠張淨眼。使潔淨如法。已畫得六軀。未有靈感。至第七軀即放五色神光。洞照內外遠近皆覩。經於七日光漸隱滅。道俗驚喜不可具述。慧昱將此像來入長安未及莊飾。并欲畫左右侍者菩薩聖僧供養具等。當時奉勅令京城巧匠至中臺。使百官諸學士監看。令畫西國志六十卷。圖有四十卷。慧昱為外無好手。就中臺憑匠范長壽。莊畫像在都堂。至六月七日夜至三更。初像放五色光明徹照堂外。有守堂人出外起止。見堂上火出謂內失火。驚走唱噭。堂內當直官十人并兵士三十餘人為天熱並露身眠。光照身。人人相見身體赤露。驚起具服。唯有一官。姓石名懷藏。素無信心。但見外光。看身純黑。光照徹旦方歇其石懷藏發露自責盡誠悔過。亦不見光。照身得明。及諸院官。人兵士等聞喚見光並來看之。聞見之者並皆發心盡形齋戒。諸官人等各畫一本。至家供養(京城道俗共知故不別引記也)。
唐龍朔元年下勅令會昌寺僧會賾往五臺山修理寺塔。其山屬代州五臺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上有石塔數千所。塼石壘之。斯並魏高祖孝文帝所立。臺北石上人馬犬跡。蹈文如新。頂有大池名太華泉。又有小泉迭相延屬。夾泉有二浮圖。中有文殊師利像。傳云。文殊師利與五百仙人往清涼山說法。故華嚴經亦云。文殊在清涼山說法。故此山極寒不生餘樹。唯有松林森聳山谷。南號清涼峯。山下有清涼府。古今遺基見不泯滅。從臺東南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鷲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云。漢明帝所造。南有華園二頃許。異華間發光曜人目。四邊樹圍。訪問古老不知根原。每至肇春迄到晚秋。華迭開發。古來道俗愛此華奇。人間無有採根。移外栽植並皆不生。乃至移出圍樹外栽亦不得生。要在圍內任之自發。良由文殊所感大聖現徵。寔置神仙之宅。豈凡夫之所植也。若有志誠入此山者。多見伽藍聖僧所居。或有飛空。或有緣㵎。或居山嶮。或在幽巖。或道或俗不異凡愚。過後尋覓不知去處。寺及聖僧出沒不恒。非聖靡測。
皇帝至龍朔二年初。又令會?往并州取吏力財帛使修故寺。頤與五臺丞。并將二十餘人。直詣臺中見石像臨崖搖動身手。及至像所乃是方石。悽然自責。不覩真身。悵恨久之。令作工修理二塔并文殊師利像。徒倚塔邊忽聞塔間鍾聲振發連椎不絕。又聞異香氛氳屢至。道俗咸怪歎未曾有。又往西臺遙見一僧乘馬東上奔來極急。?與諸人立待其至。久而不到。就往參迎乃變為枿。恨恨無已。然則像相通感有時隱顯。鍾響聲氣相續常聞。其山方三百里。東南脚即連北岳山也。西北脚即是天池也。中有佛光山仙華山王子塔古寺六所。解脫禪師僧明禪師遺蹤坐窟。身肉不壞已積十年。定力所持聖賢靡測。
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月。西明寺道宣律師于時逐靜。在京師城南清宮故淨業寺修道。律師積德高遠抱素日久。忽有一天來至律師所。致敬申禮具敘暄涼。律師問曰。檀越何處。姓字誰耶。答曰。弟子姓王名璫。是大吳之蘭臺臣也。會師初至建業。孫主即未許之。今感希有之瑞。為立非常之廟。于時天地神祇咸加靈被。於三七日遂感舍利。吳主手執銅瓶傾銅盤內。舍利所衝盤即破裂。乃至火燒鎚試俱不能損。闞澤張昱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其身中。令其神爽通敏答對諧允。今並在天弘護佛法為事。弟子是南天王韋將軍下之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洲之佛法。有鬪諍?危之事無不躬往和喻令解。令附和南。大欲即至。前事擁鬧不久當至。具令弟子等共師言。不久復有天來云。姓羅氏。是蜀人也。言作蜀音廣說律相。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遂有忽忘。次又一天云。姓費氏。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在韋將軍下。諸天貪欲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交天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熏空界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佛法。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栖遑奔至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製毘尼。並在座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文義無不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山海水石往往多現。但謂其靈而敬之。顧訪失由莫知投詣。遂因此緣隨而諮請。且沈冥之相以理括之。未曾持觀不可以語也。
宣師感通記。問天人云。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踊出。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鷲山寺。有成都人往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為海神蹋船所沒。初取像人見海神子岸上游。謂是山芝遂即殺之。因爾神瞋覆沒。人像俱溺。同在一船。其多寶舊在鷲頭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令向彼土。道由郎州過。大小不算。三千餘里方達西耳河。河大闊或百里或五百里。中有山洲。亦有古寺。經像尚存無僧住。經同此文。時聞鍾聲。百姓殷實。每年二時供養古塔。塔如戒壇。三重石砌。上有覆釜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冡。每發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其地西北去嶲州二千餘里。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自下云云)。至晉時有僧於此地見土墳。隨出隨除終不可平。後見坼開深怪其爾。乃深掘丈餘獲像及人骨在船。其髏骨肘脛悉皆麁大數倍過於今人。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時人也。今時劫減命促人小固其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時牽曳難得。弟子化為老人指揮方便。須臾至周滅法暫隱。到隋重興更復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不測其根源。見其花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焉。又名多寶寺。又問。多寶字是其隷書。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州書耶。答亡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隷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見今南洲四面千有餘洲莊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重譯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大學之太博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隷字。檢春申是周武六國同時。隷文則非吞併之日也。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
又問。今西京城西高四土臺。俗諺云。是蒼頡造書臺。如何云隷書字古時已有。答云。蒼頡於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迹者非無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鳥迹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
又有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謁律師云。弟子是周穆王時。生在初天。本是迦葉佛時天。為通化故周時暫現。所問高四土臺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臺是迦葉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護像神瞋令公染疾。公又夢游上帝極被責疏。覺問侍臣由余。便答云。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中天臺。高千餘尺。基趾見存。又於蒼頡臺造神廟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由余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諸善神等擎棄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余。答曰。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祀餅菓之屬。公大悅。欲造佛像絕於工人。又問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遂於高四臺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臣今年老無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諸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德。於土臺上造重閣。高三百尺。時人號之高四臺。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或取大兄名以目之。故高四之名。至今稱也。
又問。目連舍利弗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文周時。文殊師利化為梵僧。來游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說法處并往文殊所住之處。名清涼山。遍問道俗無有知者。時有智猛法師年始十八。反問梵僧。何因知有二聖餘迹。答曰。在秦都城南二十里。有蒼頡造書臺。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即其處也。
又問。沙河青山是何語。答曰。渭水終南山也。此僧便從渭水直南。而步遠到高四。便云。此是古佛說法處也。于時智猛法師隨往禮拜。不久失梵僧所在。智猛長大具為太常韋卿說之。請其臺處依本置寺。遂奏周主名三會寺。至隋大業廢入大寺。因被廢毀配入菩提。今京城東市西平康坊南門東菩提寺西堂佛首。即是三會寺佛。釋迦如來度大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臺。其下見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游大夏。佛告彼土見有古塔可返禮事。王問何方。佛答。在鄗京之東南也。西天竺國具有別傳。去歲長年是師子國僧。年九十九夏。是三果阿那含人。聞斯勝迹躬至禮拜。又請奏欲往北代清涼山文殊師利菩薩坐處。
皇帝聞喜勅給驛馬內使及弟子官佐二十餘人在處供給。諸官人弟子等並乘官馬。唯長年一人少小已來。精誠苦行不乘雜畜。既到代州清涼山。即肘行膝步而上至中臺佛堂。即是文殊廟堂。從下至上可行三十餘里。山石勁利入肉到骨。無血乳出至于七日。五體投地布面在土。不起不食。七日滿已忽起踊躍。指揮四方上下空界。具見文殊師利菩薩聖僧羅漢。從者道俗數十人。有見不見。復有一蟒蛇身數里。從北而來直向長年。長年見喜銜師脚過。變為僧形。諸人怕懼皆悉四散。唯長年一人心不驚動。種種靈應不可具述。所請遂願還返京都。今現化度安置。或請內受戒。或巡歷諸山。
律師問天人曰。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薩。娑婆則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答曰。文殊是諸佛之元師。隨緣利見應變不同。大土大功非人境界。不勞評泊。但知仰信多在清涼山五臺之中。今屬北代州。西見有五臺縣清涼府。
皇唐已來有僧名解脫。在巖窟亡來三十餘年。身肉不壞似如入滅盡定。復有一尼。亦入定不動。各經多年。聖迹伽藍菩薩聖僧。仙人仙華屢屢人見。具在別篇。豈得不信。
又問。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㵎猶存。南有華園。可二頃許。四時發采色類不同。四周樹圍人移華栽。別處種植皆悉不生。唯在圍內方得久榮。人究年月莫知來由。或云。漢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古老相傳互說不同。如何為實。答云。俱是二帝所作。昔周穆王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是阿羅漢。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其山形像似靈鷲。名曰大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勸人。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人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驗。豈唯五臺獨驗。今終南山太白太華五岳名山皆有聖人。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有人設供。感訃徵應。事在別篇。不繁此述也。
又問。今涼州西番(音盤)禾縣。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云。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信業報。以殺害為業。于時住處有數萬家。無重佛法者。菩薩救之為立伽藍。大梵天王手造像身。初成以菩薩神力能令如真佛。不異游步說法教化。諸人雖蒙此道猶故不信。于時菩薩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於聚落欲下壓之。菩薩揚威勸化諸人。便欻迴心信敬於佛。所有殺具變成蓮華。隨有街巷華如種植。瑞像方攝神力。菩薩又勸諸清信上令造七寺。南北一百四里。東西八十里。彌山亘谷。處處僧坊佛殿營造。經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時出家者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三百年。彼諸人等現業力大。昔所造惡當世輕受不入地獄。前所害者在惡趣中又發惡願。彼害我者及未成聖。我當害之。若不加害惡業便盡。我無以報。共吐大火焚燒寺舍。及彼聚落一時焚蕩縱盜得活。又以大水漂溺殺之。無一得存。時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遠在空中。寺破以後下內石室安置供養。年月既久石生室滅。至劉薩何師禮山。逆示像出。其薩何者。前身元是利賓菩薩。身首別處更在別篇。
問江表龍光瑞像。人傳羅什將來。有言扶南所得。如何為定。答曰。此非羅什所得。斯乃宋孝武征扶南獲之。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羅漢優婆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從上至下凡有五重。高三百餘尺請彌勒菩薩指揮作檀室處之。玄奘師傳云。百餘尺。聖迹記云。高八丈足趺八尺。六齋日常放光明。其初作時。羅漢將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二牛頭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五銅像。凡夫今見止在下重。上四重閉。石窟映徹見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柰遮阿羅漢。生已母亡。生扶南國。念母重恩。從上重中取小檀像令母供養。母終生楊州。出家住新興寺獲得三果。宋孝武征扶南獲此像來。都亦是羅漢神力。母今現在。時往羅浮天台西方諸處。昔法盛曇無竭者。再往西方。有傳五卷。略述此像。何忽云羅什法師背負而來耶。
宣師因問。什師一代所翻之經。人多偏樂受持轉盛何耶。答曰。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同時翻譯者並。俊乂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
又問。俗中常論。被秦姚興抑破重戒。云何得佛意耶。答曰。此非悠悠凡所籌度。何須評論。什師德行位在三賢。所在通化刪繁補闕。隨機而作。故大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冥祥感應歷代彌新。深會聖旨罕逢難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刪定。特異常倫。豈以別室見譏頓亡玄致者也。
又問邡州顯際寺山出石像者何代所立。答曰。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元出處是周穆王造寺處也。佛去世後。育王第四女造。又造像塔於此供養。于時此寺有一二三果人住中。秦相由余常所奉敬。往者迦葉佛時。亦於此立寺。是彼沙彌顯際造也。仍將本名以顯寺額。
又問。今玉華宮南檀臺山上有甎塔。面別四十步。下層極壯。四面石龕。傍有碎甎。又有三十餘窯甎。古老莫知何代。然每聞鍾聲。答曰。此穆王寺也。名曰靈山。至育王時。勅山神於此造塔。西晉末亂五胡控權。劉曜京都長安數夢。此山佛現在甎塔中。坐語曜曰。汝少飲酒莫耽色欲。黜去邪佞進用忠良。曜不能從。後於洛陽酒醉落馬。為石勒所擒。初曜因夢所悟令人尋山訪之。遂見此像坐小甎塔。與夢符同。便毀小塔更造大者。高一十九級。并造寺宇極存壯麗。寺名法燈。度三百僧住之。曜沒趙後。寺有四十三人修得三果。山神於今塔後。又造一寺供三果僧。神往太白採取芝草。供養聖僧皆獲延齡。寺今現在。凡人不見。所聞鍾聲即是寺鍾也。其塔本基雖因劉曜。仍是穆王立寺之處也。又是迦葉如來之古寺也。至貞觀年中。於玉華北慈烏川山上。常見群鹿來集其所。逐去還來。有人異之。於鹿集處。掘深一丈獲一石像。長一丈許。現今供養。
又問。荊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優填王所造。依傳從彼摸來將至梁朝。今京師復有。何者是本。答曰。大明是其本像。梁高祖崩像來荊渚。至元帝承聖三年周平梁。後收簿國寶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師。藏隱房內。多以財物贈遺使人。像遂得停。至隋開皇九年。文祖遣使人柳顧言往迎。寺僧又求像令鎮荊楚。顧是鄉人。從之今別刻檀。將往恭旨當時訪匠得一婆羅門僧。名真達。為造。即今西京大興善寺像是也。亦甚靈異。本像在荊州。僧以漆布漫之。相好不及真者(本作佛生來七日之身今加布漆乃壯年狀故殊絕異本也)大明本是古佛住處。靈像不肯北遷故也。近有長沙義法師。天人冥讚。遂悟開發剝除漆布。真容重顯。大動信心。披覿靈儀。全檀所作本無補接。光趺殊異。象牙彫刻卒非人工所成。興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問。涪州相思寺側多有古迹。篆銘勒之不識其緣。此事云何。答曰。此迦葉佛時有山神。姓羅名子明。蜀人也。舊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發諸惡願。令我死後作大惡鬼噉破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屬。所王土地。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二千餘里。年噉萬人以上。此神本曾為迦葉佛兄。後為弟子。彼佛憐愍故來教化。種種神變然始調伏。與受五戒隨識宿命。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育王於上起塔在山頂。神便藏於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現在。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見付囑儀。
又問。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迹。此乃文殊聖者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之便來教化。遂識宿命。請為留迹。我常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也。於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別有一鬼來居此地。即舊神親家也。大造諸惡。生天舊神憐之。下請文殊。為現小迹以化後神。又從正法故。今此山大小迹現莫匪有由焉。見付囑儀。
又問。沁州北山石窟佛。常有光明。此像出來久近耶。答曰。此窟迦葉佛釋迦佛二時備有。往昔周穆王弟子造迦葉佛像。
又問。渭南終南二山有佛面山七佛㵎者。答曰。此事同於前。南山庫谷天藏。是迦葉佛自手所造之藏也。今現有十三緣覺在谷內住。
又問。此土常傳。有佛是殷時周昭莊王等造。互說不同。如何取定。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凡見。並化登地以上。唯有化身被該三千。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傳一化。咸見隨機前後何定。若據法報常自湛然。不足難也。
又問。漢地所見諸瑞像。多傳育王第四女所造。其事匪幽冥難得其實。此事云何。答曰。此實不疑。為育王第四女厥貌非研久而未出常恨其醜。乃圖佛形相還如自身。成已發願。佛之相好挺異於人。如何同我之形儀也。以此苦邀彌經年月後感佛現。忽異本形。父具問之。述其所願。今此山玉華荊州長沙楊都高悝及京城崇敬寺像。並是育王第四女造。或有書其光趺。依梵本書。漢人讀者罕識其文。育王因將此像。令諸鬼神隨緣所感流傳開悟。今覩像面莫匪女形。其崇敬寺地本是戰場。西晉將末有五胡大起。兵戈相殺。此地特多。地下人骨今掘猶得。所殺無辜殘害酷濫。故諸鬼神携以鎮之。令諸冤魂得生善念。周朝滅法神亦徒之。隋祖載隆佛還重起。
又問。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來。或經七日多日。如生不異。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主雖前去餘神守護。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餘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衛比丘。若毀一重戒。但二百五十神去。餘者常隨。
法苑珠林卷第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三彌陀部第四(此別六部)述意部會名部辯處部能見部業因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夫避苦求樂。寔品物之常情。厭濁欣淨。是生靈之舊理。但行有美惡土成麁妙。娑婆五痛。由積惡而丘坑。安養七珍。因習善而華勝。業成三輩報為九品。寶臺珍觀。假勝念而崔嵬。玉沼瓊池。藉善心而皎潔。花開蓮合。驗慈父之非虛。浪動波迴。聞法言之在耳。自非功勤志固行滿因圓。何能隨千心而上金臺。依十念而昇樂國也。
會名部第二
述曰。世界皎潔。目之為淨。即淨所居。名之為土。故攝論云。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玻璃珂等名清淨土。法華論云。無煩惱眾生住處名為淨土。淨土不同有其四種。一法性上。以真如為體。故梁攝論云。以蓮華王為淨土所依。譬法界真如為淨土所依體故。二實報土。依攝論云。以二空為門。三慧為出入路。奢摩他毘鉢舍那為乘。以根本無分別智為用。此皆約報功德辯其出體。三事淨土。謂上妙七寶。是五塵色性聲香味觸為其土相。故攝論云。佛周遍光明七寶處也。又華嚴經云。諸佛境界相中種種間錯莊嚴。故淨土論云。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又新翻大菩薩藏經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於地。四化淨土。謂佛所變七寶五塵為化土體。故涅槃經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乃至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等。又大莊嚴論云。由智自在隨彼所欲。能現水精瑠璃等清淨世界。又維摩經云。佛以足指案地現淨等事。又十地經云。隨諸眾生心所樂見。為示現故。此諸經論所明。並約化為淨土。由佛神力現故有。攝故即無。故名化土。
辯處部第三
述曰。上來雖明土有四種。然綱要有二。一報土。二化土。此二即攝理事二土。初報土者。謂佛如來出世諸善體是無漏。非三界所攝故。淨土論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又智度論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然佛所居無處為處。過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淨土。故論云。釋迦牟尼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國。其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佛。又涅槃經云。我實不出閻浮提界。又法華經偈云。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又華嚴經云。如來淨土。或在如來寶冠。或在耳璫。或在瓔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論云。佛舉一步則過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知是。化土處者。但所居化土無別方處。但依報土而起麁相。或通十方。或在當界。引接三乘人天等眾如彌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眾生。而安淨國。或於穢現淨如按地現淨。譬同天宮其事如是。或於眾生共相器世界間。種子所感於中顯現淨穢境界。隨其六道各見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習。因識種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現。此影像是本識相分。由共相種子與影像相。彼現相識為因緣。即此共相。由內報增上緣即此共相由內報增上緣力。感得如此苦樂不同。
能見部第四
述曰。如凡夫二乘。於穢土中見阿彌陀佛。諸菩薩等於淨土中見阿彌陀佛。據此二說。報土則一向純淨。應土則有染有淨。故淨土論云。土有五種。一純淨土。唯在佛果。二淨穢土。謂淨多穢少。即八地已上。三淨穢亭等土。謂從初地乃至七地。四穢淨土。謂穢多淨少即地前性地。五雜穢土。謂未入性地。第五人見後一不見前四。第四人見後二不見前三。第三人見後三不見前二。第二人見後四不見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見也。
業因部第五
述曰。具引經論十說不同。或說一行而生淨土。如涅槃經云。有德國王覺德比丘。為護法因緣生不動國。又維摩經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或說二行而生淨土。如梁攝論云。出世善法者。無分別智及後得智所生善根。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為乘。或說三行而生淨土。如涅槃經云。思惟三三昧空無作無相而生淨土。又觀經云。令未來一切凡夫生極樂國。當修三業。一孝養父母事師不殺修十善業。二受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是名淨業。或說四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行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或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或說五行而生淨土。如淨土論云。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或說六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乃至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智慧眾生來生其國等。或說七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一者戒淨。二者定淨。三者見淨。四者度疑淨。五者道非道淨。六者行淨。七者行斷智淨。前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見道。次一是修道。後一是無學道。由斯七淨得成四道。四道既成故報居淨土也。或說八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答云。成就八法生于淨土。一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於眾生受諸苦惱。二所作功德盡以施之。三等心眾生謙下無礙。四於諸菩薩觀之如佛。五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常以一心求諸功德。或說九行而生淨土。如無量壽經云。略說三輩廣說九品(具如經說)或說十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又彌勒發問經云。若欲樂生安養國者。當修十念即得往生。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二者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有毀者終不往生。三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心。四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五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六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七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八者於一切眾生生尊重心。除憍慢心謙下言說。九者於諸談話不生染著。心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不生憒鬧散亂心。十者常念觀佛除去諸相。彌勒當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續而起。不生彼國無有是處。或說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或如無量壽經云。發四十大願而生淨土(上來所說廣略雖異隨行一法與理冥符皆得往生安樂國土)優波提舍論偈云。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盡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述曰。若據實報淨土。要修出世無漏正因。與理行相成方得往生。若是下品之人本無正業。隨起一行。或臨終日十念雖成。唯生化土未能見報。具述觀法。備在大小乘禪門十卷中說。
引證部第六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六神通光明赫奕。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又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猛火。為念阿彌陀佛名故。要當於中直過。未足為難。
又華嚴經云。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於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剎為一日一夜。聖服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樂光明清淨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於超出世界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剎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覺月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
又阿彌陀佛經云。佛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却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住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
感應緣(略引十驗)宋沙門僧亮宋居士葛濟之宋比丘尼慧木宋魏世子宋沙門曇遠梁沙門法悅隋五十菩薩瑞像隋沙門慧海唐沙門道昂唐沙門善胄
宋江陵長沙寺沙門釋僧亮。志操剛烈戒德堅淨。常結西方願造丈六無量壽像。功用既巨積年不辦。聞湘州錮溪山廟甚饒銅器。欲化導鬼神取充成辦。遂詣刺史張邵。告以事源。請船數艘壯士百人。張曰。此廟靈驗犯者輒斃。且蠻人守護恐此難果。亮曰。福與君共。死則身當。張即給人船。未至一宿神已預知。風震雲冥鳥獸嗚呼。俄而亮到霧歇日明。未至廟屋二十餘步。有兩銅鑊各數百斛。見一大蛇長十餘丈。從鑊騰出亘身斷道。從者百人悉皆退散。亮乃整服而進。振錫告蛇曰。汝前世罪業故受蟒身。不聞三寶何由自拔。吾造丈六無量壽像。聞此饒銅遠來相詣。幸可開路使我得前。蛇乃舉頭看亮引身而去。亮躬率人徒輦取銅器。唯床頭唾壺可容四升。有蝘蜓長二尺有餘跳躍出入。遂置不取。廟器重大十不收一。唯勝小者船滿而還。守廟之人莫敢拒護。亮還都鑄像。以宋元嘉九年畢功。神表端嚴威光煒曜。造像靈異聲傳京師。宋文皇帝奉迎還都。以焰光未備。勅造金薄圓光。欲處安樂寺。僉以彭城之塔號同本封且顯居國門。送處像焉至明帝之初。以舊邸為寺。請像移住。舊在湘宮大殿(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妻同郡紀氏。體貌閑雅甚有婦德。濟之世事仙學。紀氏亦同。而心樂佛法。常存誠不替。元嘉十三年方在機織。忽覺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因投釋筐梭仰望四表。見西方有如來真形及寶蓋幡幢蔽映天漢。心獨喜曰。經說無量壽佛。即此者耶。便頭面作禮。濟之敬其如此。仍起就之。紀授濟手指示佛所。濟亦登見半身及諸幡蓋。俄而隱沒。於是雲日鮮彩五色燭曜。鄉比親族頗亦覩見。兩三食頃方稍除歇。自是村閭多歸法者。
宋尼慧木者。姓傅氏。十一出家持小乘戒。居梁郡築弋村寺。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師慧超甞建經堂。木往禮拜。輒見屋內東北隅有一沙門。金色黑衣足不履地。木又於夜中臥而誦習。夢到西方見一浴池有芙蓉華。諸化生人列坐其中。有一大華獨空無人。木欲登華。攀牽用力不覺誦經。音響高大。木母謂其魘驚起喚之。木母篤老。口無復齒。木常嚼哺飴母。為以過中不得淨潄。故年將立不受大戒母終亡後。木自除草開壇請師受戒忽於壇所見天地晃然悉黃金色。仰望西南見一天。人著襈衣衣色赤黃。去木或近或遠尋沒不見。凡見靈異祕不語人。木兄出家聞而欲知。乃誑誘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昭。比可養髮當訪出門。木聞甚懼謂當實然。乃粗言所見。唯靜稱尼聞其道德。稱往為狎。方便請問。乃為具說。木後與同等共禮無量壽佛。因伏地不起。咸謂得眠。蹴而問之。木竟不答。靜稱復獨苦求問。木云。當伏地之時。夢往安養國見佛為說小品。已得四卷。因被蹴即覺。甚追恨之。木元嘉十四年。時已六十九。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進。兒女遵修。唯婦迷閉不信釋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蘇。云可安施高座并無量壽經。世子即為具設經座。女先雖齋戒禮拜。而未甞看經。即昇座轉讀聲句清利。下啟父言。兒死便往無量壽國。見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華。後當化生其中。唯母獨無。不勝此苦。乃心故歸啟報。語竟復絕。母於是乃敬法云。
宋何曇遠。廬江人也。父萬壽御史中丞。遠奉法精至持菩薩戒。年十八。元嘉九年丁父艱哀毀致招疾。殆將滅性。號踊之外。便歸心淨土庶祈感應。遠時請僧常有數人。師僧含亦在焉。遠常向含悔懺宿業。恐有緣終無感徹。僧含每獎厲勸以莫怠。至十年二月十六日。夜轉經竟。眾僧已眠。四更中忽自唱言。歌誦歌誦。僧含驚而問之。遠曰。見佛身黃金色。形狀大小如今行像。金光周身浮焰丈餘。幡華翊從充牣虛空。瓌妙麗極事絕言稱。遠時住西廂中云。佛自西來轉身西向。當佇而立呼其速去。曇遠常日羸喘示有氣息。此夕壯厲悅樂動容便起淨手。含布香手中并取園華遙以散佛。母謂遠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遠無所言。俄而頓臥。家既宿信聞此靈異。既皆欣肅不甚悲懼。遠至五更忽然而終。宅中芬馨數日乃歇(右四驗出冥祥記也)。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戒素沙門也。齊末初為僧主止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四部所歸。悅甞聞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車騎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右稱最。州境或應有災祟及僧尼橫延釁戾。像則流汗。汗之多少則禍患之濃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屬郡虜。共欲遷像。引至萬夫竟不能致。齊初率州數郡欲起義南附。亦驅逼眾僧助守營塹。時虜師蘭陵公攻陷此營。獲諸沙門。於是盡執二州道人幽繫園裏。遣表偽臺誣以助亂。像時流汗舉殿皆濕。時偽梁王謙鎮在彭城。亦多少信向。親往像所使人拭之。隨拭隨出終莫能止。王乃燒香禮拜至心誓曰。眾僧無罪。弟子自當營護。不使罹禍。若幽誠有感願拭汗即止。於是自手拭之。隨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諸僧見原釋。悅既欣覩靈異誓願瞻禮。而關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經造丈八金像。四鑄不成。於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沙門智靖。率合同緣欲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亂離。復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啟聞。降勅聽許。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隨用資給。以梁天鑒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營鑄本量佛身。四萬斤銅融寫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銅不可稱計。投諸鑪冶隨鑄而摸內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啟聞。勅給功德銅三千斤。臺內始就量送。而像處已見羊車傳詔載銅鑪側。於是飛?銷融一鑄便滿。甫爾之間人車俱失。比臺內銅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實靈感。工匠喜踊道俗稱讚。及至開摸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錢二枚。猶見在衣絛竟不銷鑠。並莫測其然。尋昔量銅四萬。准用有餘。後益三千。計闕未滿。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圖。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禮懺。忽見素所晃然洞明。詳視久之乃知神光之異。鑄後三日未及開摸。有禪師道度。高潔僧也。捨其七條袈裟助費開頂。俄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逼就觀之倐然不見。時悅靖二僧相次遷化。勅以像事委之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還光宅寺。是月不雨頗有埃塵。及明將遷像。夜有輕雲遍上微雨沾澤。僧祐經行像所。係念天氣。遙見像邊有光焰上下。如燈如燭。并聞推懺禮拜之聲。入戶詳視揜然俱燃。防寺蔣孝孫亦所同見。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大航舶下催督治橋。有如數百人聲。將知靈器之重。豈人致焉。其後更鑄光趺。並有風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隋時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遠近。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迦葉摩騰等至雒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像又達此國。所在圖之。未幾齎像西返。而此圖傳不甚流廣。魏晉已來年載乃遠。又經滅法。經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將不見。隋文帝開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所得此一本。說其本起與傳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於宇內。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本是曹國人。善於丹青妙盡梵迹。傳摸西瑞。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皆其真範云(右一驗出西域傳記)。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俗姓張氏。清河武城人也。善閑經論。然以淨土為業。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銓。齎無量壽像來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儀容。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覩神光炤爍慶所希幸。於是摸寫懇苦。願生彼土沒齒為念。至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方逝顏色怡和儼如神在。以大業五年五月微患。依常面西跏趺而坐至曉方逝。春秋六十有九。
唐相州寒陵山寺釋道昂。未詳其氏。魏郡人也。履信標宗風神清徹。獨懷異操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開悟。結志西方願生安養。後知命極預告有緣。至八月初當來取別。期月既臨一無患。問齋時至未。景次昆吾即昇高座。身含奇相鑪發異香。援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要聽者慚心。于時七眾圍繞飡承遺味。昂舉目高視。乃見天眾繽紛絃管繁會。中有清音遠聽哀婉。天眾高亮告於眾曰。兜率陀天樂音下迎。昂曰。天道乃是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遂意耶。言訖便覩天樂上騰須臾遠滅。便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似團雲。飛涌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大眾好住。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聞往。言訖但見香鑪墜手。便於高座而終。卒于報應寺。春秋六十有九。即貞觀七年八月內也。道俗崩慟觀者如山。接捧將殯殮。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還送寒陵山鑿窟處之。經春不壞坐固如初。又登講之夜。時屬陰暗素無燈燭。昂舉掌高示。便發異光。朗照堂宇。大眾覩瑞怪所從來。昂曰。此光手中常有。何所怪乎。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隣聖者。何能現斯嘉應者哉。
唐西京淨影寺釋善胄。瀛州人也。善通經論涅槃偏長。席談機悟國中第一。行年七十有一。初患臨終語門人曰。吾一生正信在心。於佛理教無心輕略。不慮淨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來多日委臥不起。忽爾自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來也。胄今懺悔慚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不見耶。不久吾當去耳。語頃便卒(右三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四◎彌勒部第五(此別五部)述意部受戒部讚歎部業因部發願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大覺世雄隨機利物。巧施現權之教。以救將來之急。時經末代命同風燭。逐要利生無過見佛。以釋尊遺囑。於我法中所修行者。並付慈氏令悟聖果。大聖殷勤理固無妄。一念相值終隔四流。結妙願於華林。感慈顏於兜率。能扣冥機雲龍相會。故上生經云。是諸人等皆於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觀此一言實固可祈。自晉代之末始傳斯經。暨乎宋明肇興茲會。起千尺之尊儀。摸萬仞之道樹。設供上林鱗集大眾。於是四部欣躍虔誠弘化。每歲良辰三會無缺。自齊代馭曆法緣增廣。文宣德教彌綸斯業。從此已來大會罕集行者希簡。設有修學安心無法。今錄諸經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則芬列於紫宮。化流十善則暉煥於兜率。功被下生澤均初會也。
受戒部第二
述曰。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必得上生。若出家五眾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須別受。若無戒行追空念善。亦不得生。故智度論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又處胎經。佛告彌勒偈云。
汝所三會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億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歸人 九十二億者
一稱南無佛 皆得成佛道
述曰。廣明三歸功力。具如敬福論三卷說。既受得三歸。次須受十善戒法。若不行十善。定不得上生。應具修威儀。至一出家人前誡勗己心至誠懺悔。然後受云。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殺心。乃至第十。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邪見(如是三說)。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殺心竟。乃至第十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下不簡凡聖不起邪見竟(如是三說)此之十善禁防身三過殺盜婬。口四過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過謂貪瞋邪見。此之十種。是眾善之根本。止則是。持作便是犯。犯是十惡之本。亦是萬禍之殃。◎◎
讚歎部第三
如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辟支佛。若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又如善戒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又大悲經云。一稱南無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又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又涅槃經。迦葉以偈讚佛言。
大悲愍眾生 故令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眾生聞祕藏 即得不生滅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爾時華聚菩薩即讚佛言。
世尊身色如金山 猶如日光照世間
能拔一切諸苦惱 我今稽首大法王
世主法王甚希有 如是妙法復過是
難見難聞亦難遇 若有覩者成正覺
爾時阿須倫以偈讚佛。
世尊面目如日月 能滅一切諸黑闇
今復拔濟於我等 我等歸命天中尊
文殊師利問經文殊說偈歎佛云。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真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執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佛言。文殊。善哉善哉。如來不可思議。即說偈言。
佛生甘蔗姓 滅已更不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地獄苦(如是三說)
又華嚴經偈云。
寧受一切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無量劫 受此諸苦惱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又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云。佛告阿難。彌勒不獨以偈讚我。乃往過世十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焰光響作王如來。所有梵志長者。名曰賢行。於此佛所已得不起法忍。爾時梵志賢行者。今彌勒菩薩是。阿難白佛言。彌勒得法忍久遠乃爾。何以不速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耶。佛語阿難。菩薩以四事法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淨國土。二護國土。三淨一切。四護一切。是為四事。彌勒本求佛時。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語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有此四。然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覺。佛告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所有一切無所愛惜。二妻妾。三兒子。四頭目。五手足。六國土。七珍寶財物。八髓腦。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汝觀如來在路行時。能令大地高處令下下處令高。高下諸處悉得平正。如來過後地輒還復。一切樹林傾側向佛。樹神現身低頭禮拜。如來過後樹輒還復。一切丘陵坑坎屏廁臭穢叢林瓦礫。皆悉掃除平正清淨。馨香芬烈眾華布地。如來足履蹈上而過。無情諸物尚皆傾側。何況有情而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於一切人所無不傾側謙下禮敬。以是善業得成佛已。有情無情如來行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拜。我本曾以清淨微妙稱意資產。至心自手施諸眾生。以是業報。如來行時大地平正。掃灑清淨。又無瓦礫。我於無量諸賢聖所在路行時。曾與掃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無高下掃治令淨。於一切時常求菩提利益眾生。以是善根。若佛如來在在處處行來路首。自然清淨地平如掌。乃至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爾許。及鐵圍山高十六萬八千由旬。亦是金剛堅固。佛涅槃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敬。若欲遠避不傾側者。亦無是處。
由歎如來故。乃至舍利弗從他聞歎佛偈。亦得道果。故普曜經。安陸比丘以偈報舍利弗言。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猶虛空
華熏去五陰 拔十二根本
不貪天世位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覩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綜。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由如來過去心淨離著不害眾生故。所行之處脚足不污蟲蟻不損。故處處經云。佛不著履有三因緣。一使行者少欲。二現足下輪。三令人見之歡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緣。一見地有蟲蟻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現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緣。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隱。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蟲蛾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隱同心立意。是故卑者為高。高者為卑。二諸天鬼神行福為佛除地故高下為平。三佛為菩薩時通利道徑橋梁度人。故從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爾。
又智度論云。世尊身好細薄皮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華葉不受塵水。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若菩薩舉食著口中。是時咽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淨。故名味中得上味。
又增一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今猶無敬多睡癡也。又四分律說偈云。
有敬長老者 是人能護法
現世得名譽 將來生善道
讚彌勒四禮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諸佛同證無為體 真如理實本無緣
為誘諸天現兜率 其猶幻士出眾形
元無人馬迷將有 達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淨皆如是 愚夫不了謂同凡
知佛無來見真佛 於茲必得永長歡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佛有難思自在力 能以多剎內塵中
況今現處兜率殿 師子床上結跏坐
身如檀金更無比 相好寶色曜光暉
神通菩薩皆無量 助佛揚化救含靈
眾生但能至心禮 無始罪業定不生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慈尊寶冠多化佛 其量超過數百千
此土他方菩薩會 廣現神變寶窓中
佛身白毫光八萬 常說不退法輪因
眾生但能修福業 屈伸臂頃值慈尊
河沙諸佛由斯現 況我本師釋迦文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諸佛常居清淨剎 受用報體量無窮
凡夫肉眼未曾識 為現千尺一金軀
眾生視之無厭足 令知業果現閻浮
但能聽經勤誦法 逍遙定往兜率宮
三塗於茲必永絕 將來同證一法身
故我頂禮彌勒佛 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業因部第四
如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亦得往生。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廻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說尚感彼天何況一生而不剋獲)又上生經云。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得受記。又上生經云。佛滅度後。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三昧讀誦經典。如是人等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又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有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又法華經云。若有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道。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又智度論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或兜率天來。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妙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補處菩薩。彼中諸天常聞說般若。五欲雖多法力勝故。是故說二處勝。若從他佛國來生此間。斯則轉勝也。
又處處經云。佛言。彌勒不來下有四因緣。一有時福應彼間。二是此間人麁無能受經者。三功德未滿。四世間有能說經者。故彌勒不下。若當來下。餘有五十億七千六十萬歲。彌勒時人眼皆見四千里。由本十種因緣得。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損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視殺。六不視盜。七不視婬。八不視陰私及人短。九諸惡事不視。十然燈於佛寺。
又佛說彌勒來時經云。佛言。彌勒佛欲來出時。閻浮利內地山樹草木皆焦盡。於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里。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里。南北廣三十二萬里。地生五菓。四海之內無山陵嵠谷。地平如砥樹木長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羅那夷。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為彌勒作父。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當為作子。相好具足身長十六丈。生墮城地目徹視萬里內。頭中日光照四千里。彌勒得道為佛時。於龍華樹下坐。樹高四十里。廣亦四十里(大成佛經華枝如龍頭故名龍華樹亦有別傳云子從龍宮出故名龍華樹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道。彌勒佛却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自外大同成佛經說)王玄策西國行傳云。唐顯慶二年。勅使王玄策等往西國。送佛袈裟。至泥婆羅國西南。至頗羅度來村東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將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於水中出。欲滅以水沃之。其焰轉熾。漢使等曾於中架一釜煮飯熟。使問彼國王。國王答使人云。曾經以杖刺著一金匱。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傳云。此是彌勒佛當來成道天冠金。火龍防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龍火也。又智度論云。彌勒菩薩為白衣時。師名婆跋犁。有三種相。一眉間白毫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薩時亦皆有此相也。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山。山有三峯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尋般涅槃。時彼三峯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現世時。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汝等欲見釋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眾中第一大弟子迦葉波不。舉眾咸曰。我等欲見。慈氏如來即以右手撫雞足山頂。應時峯坼還為三分。時迦葉波將磨納鉢杖。從中而出。上昇虛空。無量天人覩斯神變。歎未曾有。其心調柔。慈氏世尊如應說法皆得見諦。若無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說。有留化事。問若爾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般後住持說法。答所應作者已究竟故。謂佛所應度皆已度訖。所未度者聖弟子度之。有說。無留化事。問若爾迦葉波事云何得有。答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說。迦葉波爾時未般涅槃。慈氏佛時方取滅度。此不應理。寧可說無。不說彼默然多時。虛住如是說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涅槃。
發願部第五
惟凡夫力弱習惡來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敗。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命終心無障惱。隨種善根願共含識。自在往生彌勒內眾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不願往生於外眾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脫。故智度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福處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各生其中。又大莊嚴論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又如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又發菩提心論有十大願。常悉修行。
一者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一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世世所生終不忘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者願我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中。
三者願我常近諸佛隨侍左右如影隨形。
四者願我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
五者願我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
六者願我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七者願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
八者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
九者願我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
十者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願我以此十大誓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河沙諸願。若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廣度眾生無邊法界所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生彌勒佛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但行住坐臥一生已來所修善根。並共法界眾生迴向彌勒佛前速成不退。
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淨土恐凡鄙穢修行難成。如舊經論。十地已上菩薩隨分見報佛淨土。依新論意。三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淨土。豈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別時之意。未可為定。所以西方大乘許小乘不許。故法師一生已來常作彌勒業。臨命終時發願上生見彌勒佛。請大眾同時說偈云。
南無彌勒如來
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 速奉慈顏
南無彌勒如來
所居內眾 願捨命已 必生其中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譙國戴逵晉沙門釋道安宋尼釋慧玉梁沙門釋僧護隋沙門釋靈幹唐沙門釋善胄
夫最勝之相妙出無等。非直光儀莫寫。固亦形好不傳。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圓極。算數譬喻豈我萬一。自泥洹以來久踰千祀。西方像製流式中夏。雖依經鎔鑄各務髣髴。名士奇匠競心展力。而精分密數未有殊絕。晉世有譙國戴逵字安道者。風清概遠肥遯舊吳。宅性居理游心釋教。且機思通贍巧擬造化。思所以影響法相。咫尺應身乃作無量壽挾侍菩薩。研思致妙精銳定製。潛於帷中密聽眾論。所聞褒貶輒加詳改。覈准度於毫芒。審光色於濃淡。其和墨點彩刻形鏤法。雖周人盡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委心積慮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陰之靈寶寺。道俗觀者皆發菩提心。高平郗超聞而禮覲。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煙直上其氣聯雲。餘熏葳蕤溢於衢路。凡預聞見皆心喜遍身。宋臨川康王撰宣驗記。亦載其顯瑞。戴公居去靈寶寺百餘步。戴甞中夜而起見寺上有光。其明甚熾。謂是燔火。狼狽往起。隣曲知者咸競駿奔至。而寺門靜閉迺像放光。明旦眾聞扣門方起共觀。咸覩佛堂暉焰洞照于天。莫不整躬虔禮歎覺化之無方也。宋文帝迎像供養。常在後堂。齊高帝起正覺寺。欲以勝妙靈像鎮撫法殿。乃奉移此像。舊在正覺寺。逵又造行像五軀。積慮十年。像舊在瓦官寺。逵弟二子顒字仲若。素韻淵澹雅好丘園。既負荷幽貞亦繼志才巧。逵每製像常共參慮。濟陽江夷少與顒友。夷甞託顒造觀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盡美。而相好不圓積年無成。後夢有人告之曰。江夷於觀世音無緣。可改為彌勒菩薩。戴即停手馳書報江。信未及發而江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語事符同。戴喜於神應即改為彌勒。於是觸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顏圓滿俄爾而成。有識讚仰咸悟因緣之匪差。此像舊在會稽龍華寺。尋二戴像製歷代獨步。其所造甚多並散在諸寺。難悉詳錄。
晉長安五級寺有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形雖不逮於人而聰俊罕儔。七歲讀書再覽能誦。年至十三出家。日誦萬言不差一字。師敬異之。為受具戒。恣其游學。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異。與語終日。因事澄為師。澄講安覆。疑難鋒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隣。安後避地南投襄陽。與弟子釋慧遠等四百餘人度江。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入一家。見門裏有一馬㭿。中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安呼林伯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伯升。謂是神人厚相奉椄。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至襄陽。有一外國銅像。形製古異。時眾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稱。令弟子鑪冶其髻。既而光焰煥炳曜滿一堂。詳視髻中見一舍利。眾咸愧服。安曰。像既靈異不煩復冶乃止。識者咸謂。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籍安高名。早以致書通好。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真丹宿訓先行上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自頃道業之隆盛無以匹。所謂月光將出靈鉢應降。法師任當洪範化洽無幽。此方諸僧咸有思慕。若塵靈東徂摩尼迴曜。一躡七寶之座。暫現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栴檀於江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溢瀁。重蕩於代矣。文多不悉載。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梵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云。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從窓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臾浴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都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同見。安後營浴具。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果是聖應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安未終之前。每先聞羅什在西國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常遙而禮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著臂將。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安既終。後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安既篤好經典志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譯出眾經百餘萬言。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於是獲正。孫綽為名德沙門論。目云。釋道安博物多通才經名理。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汧隴。馳名淮海。形雖革化。猶若常在。有別記云。河北別有竺道安。與釋道安齊名。謂習鑿齒致書於竺道安。道安本隨師姓竺。後改為釋。世見其二姓。因謂為兩人謬矣(右此二驗出梁高僧傳)。
宋尼釋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甞於長安薛尚書寺。見紅白光。十餘日中。至四月八日六重寺沙門來游此寺。於光處得彌勒金像。高一尺餘。慧玉後南渡樊郢住江陵靈收寺。元嘉十四年十月。夜見寺東樹。有紫光爛起暉映一林。以告同學妙光等。而悉弗之見也。二十餘日玉常見焉。後寺主釋法弘將於樹下營築禪基。仰首條間得金坐像。亦高尺許云(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梁剡石城山有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意苦節。戒行嚴淨。後居剡石城山隱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垂蔭覆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絃管歌讚之聲。於是擎鑪發誓。願博山鐫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覩三會。以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彫剪。疏鑿逾年僅成面璞頃之護遘疾而亡。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辨。第二身中其願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咸。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值風雨晦冥咸皆危懼。假寐忽夢見三道人。來告云。若誠信堅正自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獲平愈。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咸還都經年稍忘前夢。後出門乃見一僧云。聽講寄宿。自言去歲剡溪所囑。建安王事猶憶此不。咸當時懼然答云不憶。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辭去。咸寤其非凡。乃倒屣諮訪。追及百步忽然不見。咸豁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溪所見第三僧也。咸即馳啟建安王。王即以上聞。勅遣僧祐律師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捨金貝誓取成畢。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逞夢見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于龕所商略分數。至明旦初祐律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剋成鎣磨將畢。夜中忽當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薄而赤色存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層臺。又造門閣殿堂。并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里來集。供施往還軌迹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消瘳。王後改封。今之南平是也(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也。志節恭勤常修淨業。依華嚴經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作彌勒天宮觀。至開皇十七年遇疾暴悶。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官須見師。俛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云。靈幹汝來此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此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於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煒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又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得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至大業三年。禪定初成。勅召為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敘。至於八年。於本房內所患漸重。將欲終卒。目精上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顏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逐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若翹足舉望。則見城中寶樹華蓋。若平立。即無所見也。傍侍疾者。向舉目者。是其相矣。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幹曰。天樂非久終墜輪迴。華嚴藏海是所圖也。不久氣絕。須臾復童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童真法師是隋曰西大禪定寺主武德初亡也)以大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八。
唐西京淨影寺釋善胄。俗姓淮氏。瀛州人也。通敏易悟極閑談激。機辯為心美譽聞徹。於仁壽末年。奉勅置塔。送舍利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嚴輿將達感猪八頭。突到輿下從行至館。驅逐乃走還來如故。漸至城治。黑蜂四枚形甚壯偉隨輿旋繞數匝便去。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食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正當函處得古甆瓶。無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於函內。寺九層浮圖。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五石甕。黃赤如火。良久方隱。又堂內彌勒佛。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後七度眾人同見。除不來者。武德三年八月內終於本寺。春秋七十有一(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五◎敬法篇第七普賢驗(今入末法作觀者希故經不錄且述四驗)宋路昭太后宋沙門釋道溫宋沙門釋道璟齊沙門釋普明
宋路昭太后。大明四年。造普賢菩薩乘寶輿白象。安於中興禪房。因設講于寺。其年十月八日齋畢解坐。會僧二百人于時寺宇始構。帝甚留心。輦蹕臨幸旬必數四。僧徒勤整禁衛嚴肅。爾日僧名有定就席。久之忽有一僧豫于座次。風貌秀舉闔堂驚矚。齋主與語往還百餘言。忽不復見。列筵同覩識其神人矣。
宋大明年中。有寺統法師名道溫。居在秣陵縣。既見皇太后。叡鑒沖明聖符幽洽。滌思淨場研襟至境。固以聲藻震中事靈梵表。迺創思鎔斵抽寫神華。模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天飾。所設講齋訖。今月八日嚫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無盈減。轉經將半景及昆吾。忽覩異僧豫于座內。容止端嚴氣貌秀發。舉眾矚目莫有識者。齋主問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問住何寺。答云。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儵然不見。闔堂驚魂遍筵肅慮。以為明祥所賁幽應攸闡。紫山可覿華臺不遠。蓋聞至誠所感還景移緯。澄心所殉發石開泉。況帝德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遐理暢冥外。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勸發妙身。躬見龍飛之室。意若曰陛下慧燭海縣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繼天興祚式垂無疆。故以天安為寺稱神基彌遠道政方凝。九服識泰萬彙齊悅。謹列言屬縣以詮天休。
宋沙門釋道璟。扶風好畤人也。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元嘉二年九月在雒陽為人作普賢齋。道俗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袴褶乘馬入至堂前下馬禮佛。璟謂常人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忽失所在。便見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復作普賢齋。將竟之日有二沙門。容服如凡直來禮佛。眾中謂是常僧不甚尊仰。聊問何居。答曰。住在前村。時眾白衣有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出門行可數十步。忽有飛塵直上衝天。追目此僧不復知所。璟以七年與同學來游京師。時司空何尚之始構南㵎精舍。璟寓居焉。夜中忽見四人乘一新車從四傳教。來在屋內呼與共載道。璟驚其夜至疑而未言。因眼闇不覺昇車。俄而至郡後沈橋見一貴人。著?被箋布單衣。坐床纛繖形似華蓋。鹵簿從衛可數百人悉服黃衣。見璟驚曰。行般舟道人精心遠詣旨。欲知其處耳。何故將來即遣人引送。璟還至精舍門外失所送人。門閉如故。扣喚久之。寺內諸僧咸驚相報告。開門內之。視所住房。戶猶故關之(右三驗出冥祥記)。
齋上定林寺有釋普明。姓張。臨渭人。少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救皆愈。有鄉人王道真妻病。請明來呪。明入門婦便悶絕。俄見一物如狸。身長數尺許。從狗竇出。因此而愈。明甞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觀音驗(略引二十驗)秦尚書徐義秦居士畢覽晉沙門竺法義晉沙門竺法純晉沙門釋開達晉居士郭宣晉居士潘道秀晉居士欒荀晉沙門釋法智晉南公子晉沙門道泰晉居士孫道德晉居士劉度晉居士竇傳晉沙門竺法純宋居士張興宋居士宋琰魏沙門釋道泰魏居士孫敬德魏沙門釋法力
秦徐義者。高陸人也。少奉法。為苻堅尚書。堅末兵革鋒起。賊獲義將加戮害。乃埋其兩足編髮於樹。夜中專念觀世音。有頃得眠。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便驚起見守防之士。並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既解足亦得脫。因而遁去。百餘步隱小叢草。便聞追者交馳火炬星陳。互繞此叢而竟無見者。天明賊散。歸投鄴寺遂得免云。
秦畢覽。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追騎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歸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晉始寧山有竺法義。晉興寧中沙門。游刃眾典尤善法華。受業弟子常有百餘。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氣疾病。常存念觀世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寤便病愈。傅亮每云。吾先君與義公游處無間。說觀世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
晉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晉元興中起寺行牆。至上蘭渚買材。路經湖道。材主是婦人。而應共至材所。准許價直。遂與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純船小水入。命在瞬息。念值行無福忽遇斯災。又與婦人俱行其以罔懼。乃一心誦觀世音經。俄有大舟流趣純。適時既入夜。行旅已絕。純自惟念。不應有此流船。疑是神力。既而共度乘之。而此小船應時即沒。大舟隨波鼓盪。俄得達岸也。
晉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壟採甘草。為羌所執。時年大飢羌胡相噉。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者十有餘人。羌曰夕烹俎。唯達尚存。自達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乎心。及明日當見噉。其晨始曙。忽有大虎徑逼群羌奮怒號吼。羌各駭怖迸走。虎乃前齩柵木。得成小闕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見虎齩柵必謂見害。既柵穿而不入心疑其異。將是觀世音力。計度諸羌未應便及。即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
晉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楊以輒害范元之等彼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之際。忽親覩菩薩光明照獄。宣瞻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放。既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後為零陵衡陽卒官。
晉潘道秀。吳郡人。年二十餘。為軍亂主。北為征固。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常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像。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覩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禮竟豁然不覺失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年垂六十而亡。
晉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甞作福富平令。先從征虜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荀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已切。便投水就之。體既浮涌脚以履地。尋而大軍遣船迎椄敗者。遂得免濟。
晉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甞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法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隱溝邊荊棘叢中正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遏搜覓輒無見者。徑得免濟。後遂出家。
晉南公子[敖-十+土]。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乞伏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十+土]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于敖。群刃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後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云。
晉沙門釋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也。晉義熙中甞夢人云。君之年命當終六七。泰年至四十二。便遇篤病。慮必不濟。悉以衣鉢之資。厚為福施。又歸誠屬念稱誦觀世音。晝夜四日勤心不替。時所坐床前垂帷。忽於帷下見人跨戶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乃褰帷遽視。奄然而滅。驚欣交萃。因大流汗。即覺體輕。所患平差。
晉孫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德。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單心投誠歸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產男云。
晉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鄉里有一千餘家。並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未時。此縣甞有逋逃。未大怒欲盡滅一城。眾並兇懼分必殄盡。度乃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晉竇傳者。河內人也。永和中。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傳為昌所用作宮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繫一獄。鎖械甚嚴。剋日當殺之。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識。聞其執厄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傳謂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盪?然離體。傳乃復至心日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激之間。莫有覺者。便踰城徑去。時夜已向曉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復進。共逃隱一榛中。須臾覺失囚。人馬駱驛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至遍。唯傳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里。敬信異常成佳奉法。道山後過江。為謝居士敷具說其事(右十四驗出冥祥記)。
晉山陰顯義寺。時有竺法純。未詳何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寺。苦行有德。善誦古維摩經。晉元興中為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風而船小將沒。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後不知所終(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宋張興者。新興人也。頗信佛法。甞從沙門僧融曇翼時受八戒。興甞為劫所引。夫得走逃妻坐繫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會融翼同行經過囚邊。妻驚呼闍梨何以賜救。融曰。貧道力弱無救如何。唯宜勤念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許日。於夜夢一沙門以脚蹈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桔?然俱解。便走趣戶。戶時猶閉警防殊嚴。既無由出。慮有覺者乃還著械。尋復得眠。又夢向沙門曰。戶已開矣。妻覺而馳出。守備者並已惛睡。妻安步而去。時夜甚闇。行可數里。卒值一人。妻懼躄地。已而相訊。乃其夫也。相符悲喜。夜投僧翼。翼藏匿之。因遂獲免。時元嘉初也。
宋琰。稚年在交阯。彼土有賢法師者。道德僧也。見授五戒。以觀世音金像一軀見與供養。形製異今又非甚古類。元嘉中作鎔鐫。殊工似有真好。琰奉以還都。時年在齠齓。與二弟常盡勤至專精不倦。後治改弊廬無屋安設。寄 京師南㵎寺中。于時百姓競鑄錢。亦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時像在寺已經數月。琰晝寢夢見立于座隅。意甚異之。時日已暮即馳迎還。其夕南㵎十餘軀像。悉遇盜亡。其後久之像於矄暮間放光。顯照三尺許地。金輝秀起煥然奪目。琰兄弟及僕役。同覩者十餘人。于時幼小不即題記。比加撰錄忘其日月。是宋大明七年秋也。至泰始末。琰移居烏衣周旋。僧以此像權寓多寶寺。琰時暫游江都。此僧仍適荊楚。不知像處。垂將十載。常恐神寶與因俱絕。宋升明末。游躓峽表徑過江陵。見此沙門迺知像所。其年琰還京師。即造多寶寺訪焉。寺主愛公云。無此寄像。琰退慮此僧孟浪將遂失此像。深以惆悵。其夜夢人見語云。像在多寶。愛公忘耳。當為得之。見將至寺。此人手自開殿見像。在殿之東眾小像中。的的分明詰旦造寺具以所夢請愛公。愛公乃為開殿。果見此像在殿之東。如夢所覩。遂得像還。時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像今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修復其事有感深懷。沿此徵覿綴成斯記。夫鏡接近情莫踰儀像。瑞驗之發多自此興。經云。鎔斵圖繢類形相者。爰能行動及放光明。今西域釋迦彌勒二像輝用若冥。蓋得相乎。今華夏景揩神應亟著。亦或當年群生因會所感。假憑木石以見幽異。不必剋由容好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闡閩吳之化。塵金瀉液。用紓彭宋之禍。其餘銓示繁方雖難曲辯。率其大哲允歸目從。若夫經塔顯効。旨證亦同。事非殊貫。故繼其末(右二驗出冥祥記)。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元魏末人。夢人謂曰。爾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寤懼之。及至其年遇病甚憂悉以身資為福。有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音福同無異。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乃感悟。遂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頃。便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悉愈。聖力所加後終延年。
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造觀音像。自加禮敬。後為劫賊所引不勝栲楚。妄招其死將加斬決。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得脫。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斫自折以為三段。皮肉不傷。三換其刀終折如故。視像項上有刀三迹。以狀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死。勅寫其經廣布於世。今謂高王觀世音經。自晉宋梁陳秦趙國。國分十六。時經四百。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獲得救者不可勝紀。具諸傳錄。故不備載。
魏末魯郡釋法力。未詳何人。精苦有志勤營塔寺。欲於魯郡立精舍。而材不足。與沙彌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載將還。行空澤中忽遇野火。車在下風恐無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勢已及。因舉聲稱觀。未遑稱世音。應聲風轉火焰尋滅。安隱還寺。又有沙門法智。本為白衣獨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於地專稱觀音。怪無火燒舉頭看之。一澤之草纖毫並燼。唯智所伏僅容身耳。因此感悟捨俗出家。又沙門道集。於壽陽西山游行為二劫所得。縛繫在樹將欲殺之。唯念觀音守死不輟。引刀屢斫皆無傷損。劫賊怖走集因得脫。又沙門法禪。山行逢賊。危欲害之。唯念觀音。挽弓射之放箭不得。賊遂歸誠投弓於地。知是神人。怖捨逃逝(右三驗出唐高僧傳)頌曰。
釋化能仁 觀機降天 眾聖之上
寔惟帝先 交養怡和 濯粹沖淵
慈誨含識 善誘中玄 恩舒慧炬
燭我霄征 隨機變化 孰識其年
望之霞舉 即亦雲津 慇之以形
悼之以神 三乘既弘 雙林遺身
假唱泥洹 正法常真
敬法篇第七(此有六部)述意部聽法部求法部感福部法師部謗罪部
蓋聞。寂滅不動。是則無象無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難聞。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閑。吟誦經典吐納宮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詞韻相屬適眾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靈欣曜精神悅豫。久習純熟文義洞曉。敬心殷誦至誠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一言功超數劫。是以迦葉頂受靡悋剝皮。薩陀心樂無辭灑血。此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終德也。
聽法部第二
如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塗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華氏國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蹋殺。後時象廐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法句經偈云。為善生天。為惡入淵。象聞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殺。王見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諸臣共謀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聞妙法。是致然耳。今可移近屠肆處繫。王用其言。象見屠殺惡心猛熾殘害更增。是以當知。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聞法生慈見殺增害。豈況於人而不染習。是故智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覩善宜近。勤聽經法。又於往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中遍行衒賣。經歷多時都無買者。時婆羅門極大瞋恚。高聲罵言。此城中人愚癡闇鈍。若不就我買髑髏者。我當與作惡名聞也。爾時城中諸優婆塞。聞畏毀謗便將錢買。即以銅箸貫穿其耳。若徹過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婆羅門言。我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與價差別不等。優婆塞言。前徹過者。此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勝。貴其如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經法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以是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而供養之。尚得生天。況能至心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
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須達長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眾僧所須一切供給。須達家內有二鸚䳇。一名律提。二名賒律提。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內令出迎逆。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為說四諦苦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樹上。歡喜誦持。夜在樹宿。野貍所食。緣此善根生四天王。盡彼天壽生忉利天。忉利壽盡生夜摩天。夜摩壽盡生兜率天。兜率壽盡生化樂天。化樂壽盡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壽盡還生化樂。如是次第還復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壽盡還復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經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樂。極天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
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林中誦經音聲雅好。時有一鳥聞法敬愛在樹而聽。時為獵師所射命終。緣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相昞然。無有倫匹。自識宿命。知因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所。禮敬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知其委曲。即命令坐為其說法得須陀洹。既得果已還歸天上。禽鳥聽法尚獲福報無邊。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善見律論云。昔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池邊為眾說法。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池邊說法之聲。即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法。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為眾說法。即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旬。與諸天女娛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劖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果。合掌而去。
求法部第三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二比丘就舍供養。後時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無知曉。齋食訖已女人至心求請說法。敷坐頭前閉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法。趣其泯眼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時獲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此比丘自審無知。棄他逃走。倍生慚恥。轉復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見已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恩。老比丘聞甚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精誠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獲。
涅槃經云。佛言。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時世無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菩薩獨在山中修諸苦行。即下試之。自變其身作羅剎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說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說是偈已遍觀四方。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坐起以手舉髮。四向顧視不見餘人。唯見羅剎。即便往問。大士何處得是半偈。此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答言。汝不須問。我不食來已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薩復語。若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憂身都不見念。我今飢逼實不能說。菩薩復語。汝食何食。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飲者唯人熱血。菩薩聞已即語羅剎。但能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羅剎答言。誰當信汝。為八字故棄所愛身。菩薩答言。我今有證。梵釋四王諸佛菩薩能為我證。羅剎聞已勅聽許說。菩薩歡喜即脫皮衣為敷法坐。白言。和上願坐此座善為我說。羅剎即說。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說是偈已菩薩深思。然後處處石壁道樹書寫此偈。竟上高樹投身而下。未至地時虛空中出種種聲。爾時羅剎還帝釋身。接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辭謝頂禮而去。緣為半偈捨身因緣超十二劫。在彌勒前成無上道。
涅槃經云。佛言。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為眾生宣說大涅槃經。我於爾時從善友所。轉聞佛說大涅槃經。心中歡喜。即欲供養貧無財物。遂行賣身福薄不售。即欲還家。路見一人而復語言。吾欲賣身。君能買不。其人答言。我家作業人無堪者。吾有惡病良醫處藥。應當日服人肉三兩。卿若能以身肉三兩日日見給。便當與汝金錢五枚。我時聞已歡喜語言。惠我七日須我事訖便還相就。其人答言。聽汝一日。我即取錢往至佛所。禮已奉獻。然後誠心聽受是經。我時闇鈍唯受一偈。
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若有至心聽 常得無量樂
受是偈已至病人家。雖復日日與肉三兩。以念偈故不以為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其人病差瘡亦平復。我時見身具足平復。即發菩提願求來世成佛之時亦願號字釋迦牟尼。以是因緣今得成佛。
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生。唯集多聞能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堅實法。歡喜踊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已愁憂憔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沒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乃命終生淨名王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
感福部第四
如普曜經云。若有賢人聞是經典叉手自歸。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若有法師布坐諷誦是經得八座福。何謂為八。一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羅漢座。六得菩薩座。七得如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脫一切眾生座。若有法師頒宣是法。有讚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行。何謂為八。一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口言至誠而無虛妄。三在於眾會真諦無欺。四所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所言柔軟初無麁獷。六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身心隨時音聲如梵。會中人聞莫不諮受。八音響如佛可眾生心。若有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為八。一得意藏未曾妄捨。二所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經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總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得辯才藏為諸眾生頒宣經典皆歡喜受。六甚深法藏未曾斷絕三寶法教。八奉行法藏則輒逮得無所從生忍。
又華嚴經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以大海等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一一品一一法門一一方便一一法門。一一句中義味猶不能盡。
又大乘莊嚴論云。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正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十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正行能生無量功德。
又中邊分別論云。大乘修有十。一書寫。二供養。三施與他。四若他讀誦一心聽聞。五自讀。六自如理取名味句及義。七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八正心聞誦。九空處如理思量。十已入意為不退失故。
又菩薩藏經云。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者成就捷辯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為讚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獲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常樂遠離諸不善友。二者常樂親近諸善知識。三者能緩諸魔所有繫縛。四者摧殄諸魔所有軍陣。五者善能訶厭一切煩惱。六者於一切行心常捐捨。七者違背一切向惡趣道。八者歸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說一切越度生死清淨之施。十者巧能隨學一切菩薩所行軌則。又能奉行諸佛教勅。如是名為十種功德稱讚利益。又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也。
又度無極集經云。昔有比丘精進守法。所可諷誦是般若波羅蜜。其有聞者莫不歡喜。有一小兒厥年七歲。城外牧羊。遙聞比丘誦經聲。即詣精舍禮拜聽其經言。時說色空聞即悟解。便問比丘。應答不可。小兒反為比丘解說其義昔所希聞。怪此小兒智慧非凡。時小兒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兒命終生長者家。夫人懷妊口便能說般若波羅蜜。從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長者家怪此夫人謂呼鬼病。有比丘至舍。聞聲甚喜。比丘報言。此非鬼病但說尊經。夫人出禮比丘復為說法。諸有疑難不能及者。盡為解說。眾僧歡喜。日月滿足產得男兒。適生叉手長跪說波羅蜜。夫人產已還復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養護之。此兒後大當為一切眾人作師。吾等悉當從其啟受。時兒七歲道法悉備。舉眾超絕智度無極。經中誤脫皆為刪定。兒母所至輒開化人。長者室家大小五百人眾。皆從兒學。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聞兒所說盡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淨。是時兒者則吾身是。比丘者迦葉佛是。
又舍利弗處胎經云。母懷舍利弗母亦聰明。
高僧傳云。母懷羅什令母聰明。舊誦千偈。懷胎已日得二千偈。初成須陀洹果。後得斯陀含果。
法師部第五
如勝天王經云。若有法師流通此經處。此地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心尊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重讚歎。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說是流通此經法師功德不能究盡。若此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應刺血灑地令塵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如來法輪難受持故。
又華嚴經云。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博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博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又涅槃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生四惡趣者。無有是處。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云。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却後七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能知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一經於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華嚴經云。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又法華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經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於一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若有於二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於三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乃至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於四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典。乃至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若有於五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人廣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亦勸他人。令解聽受如說修行。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謗罪部第六
惟今末世法逐人訛。道俗相濫。傳謬背真。混雜同行。不修內典專事俗書。縱有抄寫心不至殷。既不護淨又多舛錯。共同止宿。或處在門簷。風雨蟲㝢都無驚懼。致使經無靈驗之功。誦無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逾慢也。故敬福經云。善男子。經生之法不得顛倒。二字重點五百世中。墮迷惑道中不聞正法。
又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此業緣令得盲報。
又大般若經(第四百四十卷云)佛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頻申欠呿無端戲笑。互相輕?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橫事欻起書寫不終。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又大乘蓮華藏經云。受佛禁戒不護將來。各言我是於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說言我得佛法。受鐵槍地獄苦事難述。從地獄出瘖瘂聾盲不見正法。阿難請戒律論云。僧尼白衣等因讀經律論等。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麞鹿中。常被拉脊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亦招前報。或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歲數八百歲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猪狗中。生若得人身。一億歲身常作客栖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經云。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智。起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若火劫起時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火劫起時。復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獄。彼間若火劫起。故從彼死。破法業因緣未盡故。還來是間大地獄中。生在此間。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受無量苦。此間火劫故復至十方他國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說。重罪轉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羅家。生除廁擔死人種種下賤家。生若無眼。若一眼。若瞎眼。無舌無耳無手。所生之處無佛無法無佛弟子處生。何以故。種破法業積集厚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世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生所見罵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麁澁弊惡。常處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隙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為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麁陋。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為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若我聲聞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
又法華經云。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於無數劫生輒聾瘂諸根不具。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頌曰。
教傳三藏 慈訓八因 含情普洽
機悟玄津 威陽夏烈 溫柔晞春
枯槁日久 光㵎爽神 卷即納福
舒即慧申 思之不已 惟益惟新
實稱慈父 巧號能仁 周孔老教
孰與陶均◎
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感應緣(略引四十一驗)漢法內傳經驗晉居士丁德真晉居士周閔晉居士董吉晉居士周璫晉居士謝敷晉沙門釋道安晉沙門釋僧靜魏沙門朱士行魏沙門釋志湛魏沙門五侯寺僧魏太和中內閹官宋沙門釋慧嚴宋比丘尼釋智通宋沙門釋慧慶齊沙門釋慧寶梁居士何規周高祖武帝陳楊州嚴恭隋初楊州僧亡名隋沙門釋慧意隋沙門釋法藏隋沙門客僧失名唐沙門釋智苑唐沙門釋道積唐釋遺俗唐隆州令狐元軌唐郊南史呵誓唐益州書生荀氏唐沙門釋曇韻唐都水使者蘇長唐夫人豆盧氏唐邢州司馬柳儉唐遂州人趙文信唐蓬州縣丞劉弼唐洛州人賈道羨唐吳郡人陸懷素唐河內司馬喬卿唐平州人孫壽唐鄭州李虔唐曹州濟陰縣經驗
漢法本內傳稱。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摩騰法蘭等及佛經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竺迦毘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中心也。三世諸佛皆於彼出。乃至天龍人鬼有願行力。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群生無緣感之。佛故不往也佛雖不往光相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也。時帝大悅。
又至漢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六百九十人。朝正之次上表請與西域佛道捔試優劣。勅尚書令宋庠引入告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立三壇。五岳八山諸道士將經三百六十九卷置於西壇。二十七家諸子二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奠食百神置於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諸道士等以柴荻火繞壇臨經。洟泣曰。人主信邪玄風失緒。敢延經義在壇。以火取驗用辨真偽。便放火燒經並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有欲昇天入地。種種呪術並不能得。大生愧伏。太傅張衍曰。卿今無一可驗。宜從西域佛法?髮。爾時外道褚善信等。于時不答。南岳道士費叔才等自憾而死。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摩騰法師踊身高飛神化自在。于時天雨寶華得未曾有。法蘭法師為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京師官庶後宮陰夫人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一千餘人並求出家。帝然可之。遂立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內安尼。後遂廣興佛法。立寺轉多迄至于今(右此一條出漢法本內傳)。
晉濟陰丁承字德真。建安中為凝陰令。時北界居民婦詣外井汲水。有胡人長鼻深目。左過井上從婦乞飲。飲訖忽然不見。婦則腹痛遂加轉劇啼呼。有頃卒然起坐胡語指麾。邑中有數十家悉共觀視。婦呼索紙筆來欲作書。得筆便作胡書。橫行或如乙或如巳。滿五紙投著地。教人讀此書。邑中無能讀者。有一小兒十餘歲。婦即指此小兒能讀。小兒得書便胡語讀之。觀者驚愕不知何謂。婦教小兒起舞。小兒即起翹足以手抃相和。須臾各休。即以白德真。德真召見婦及兒問之。當時忽忽不自覺知。德真欲驗其事。即遣吏齎書詣許下寺以示舊胡。胡大驚言。佛經中間亡失。道遠憂不能得。雖口誦不具足。此乃本書。遂留寫之。
晉周閔。汝南人也。晉護軍將軍。世奉法。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滅遷。閔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囊。大品亦雜在其中。既當避難單行不能得盡持去。尤惜大品不知在何囊中。倉卒應去。不展尋搜裴回嘆咤。不覺大品忽自出外。閔驚喜持去。周氏遂世寶之。今云尚在。一說云。周嵩婦胡母氏有素書大品。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盡在焉。又并有舍利。銀甖貯之。並緘于深篋。永嘉之亂胡母將避兵南奔。經及舍利自出篋外。因取懷之以渡江東。又甞遇火不暇取經。及屋盡火滅得之於灰燼之下。儼然如故。會稽王道子就嵩曾雲。求以供養。後甞暫在新渚寺。劉敬叔云。曾親見此經。字如麻大巧密分明。新渚寺今天安是也。此經蓋得道僧釋慧則所寫也。或云。甞在簡靖寺。靖首尼讀誦之。
晉董吉者。於潛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進。常齋戒誦首楞嚴經。村中有病輒請吉讀經。所救多愈。同縣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馳往請吉。董何二舍相去六七十里。復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時。水尚未至。吉與期投。中食比往。而山水暴漲不復可涉。吉不能泅遲迴歎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惻然發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計軀命。剋冀如來大士當照乃誠。便脫衣以囊經戴置頭上。徑入水中量其深淺。乃應至頸。及吉渡政著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經。甚惋恨進至晃家。三禮懺悔流涕自責。俛仰之間便見經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濕氣。開囊視經尚燥如故。於是村人一時奉法。吉所西北有一山高嶮。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經戒之力欲伐降之。於山際四五畝地。手伐林木構造小屋。安設高座轉首楞嚴經。百餘日中寂然無聞。民害稍止。後有數人至吉所語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於潛人。窮山幽絕何因而來。疑是鬼神。乃謂之曰。諸君得無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聞君德行清肅故來相觀。并請一事想必見聽。吾世有此山游居所託。君既來止慮相逆冒。常懷不安。今欲更作界分。當殺樹為斷。吉曰。僕貪此寂靜讀誦經典。不相干犯。方為卿比願見祐助。鬼答。亦復憑君不見侵剋也。言畢而去。經一宿前所芟地。四際之外樹皆枯死如火燒狀。吉年八十七亡。
晉周璫者。會稽剡人也。家世奉法。璫年十六。便菜食持齋諷誦成具。及須轉經。正月長齋竟。延僧設八關齋。至鄉市寺請其師竺佛密及支法階。竺佛密令持小品齋日轉讀。至日三僧赴齋忘持小品。至中食畢欲讀經方憶。意甚惆悵。璫家在阪怡村。去寺三十里。無人遣取。至人定燒香訖。舉家恨不得經密益踧踖。有頃聞有叩門者。言送小品。璫愕然心喜。開門見一年少著單?衣。先所不識。又非人時。疑其神異。便長跪受經。要使前坐。年少不進。斯夜當來聽經。比道人出忽不復見。香氣遍一宅中。既而視之乃是密經也。道俗驚喜。密經先在厨中緘鑰甚謹。還視其鑰儼然如故。於是村中十餘家。咸皆奉佛益敬愛璫。璫遂出家字曇嶷。諷誦眾經至二十萬言云。
晉謝敷字慶緒。會稽山陰人也。鎮軍將軍輶之兄子也。少有高操隱于東山。篤信大法精勤不勌。手寫首楞嚴經。當在都白馬寺中。寺為災所延。什物餘經並成煨燼。而此經正燒紙頭界外而已。文字悉存無所毀失。敷死時友人疑其得道。及聞此經彌復驚異。至元嘉八年。河東蒲阪城中大災火。火自河飛至不可救滅。虜戍民居無不盪盡。唯精舍塔寺並得不焚。里中小屋有經像者。亦多不燒。或屋雖焚毀。面於煨燼之下。時得全經。紙素如故。一城歎異相率敬信(右此五驗出冥祥記)。
東晉孝武之前常山沙門釋道安者。經石趙之亂。避地于襄陽。注般若道行密迹諸經。析疑甄解二十餘卷。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違理者。當見瑞相。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長。語安曰。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也。後十誦律至。遠公云。昔和上所夢乃是賓頭盧也。於是立坐飯之。遂成永則。
西晉蜀郡沙門靜僧。生小出家。以苦行致目。為蜀三賢寺主誦法華經。尋常山中誦經時至。夜每感虎來蹲前聽。部訖乃去。常至諷詠輒見左右四人為侍。年雖衰老而翹勤彌勵。遂終其業云。
前魏廢帝甘露五年。沙門朱士行者。講小品經。恨章句未盡。以此年往西域尋求獲之。彼有留難不許東行。士行執經王庭曰。必大法不傳當從火化。便以貝葉經投火一無所損。舉國敬異。便放達東夏。即放光經是也。年八十亡。依法火焚而屍不壞。道俗異之。乃具呪曰。若真得道法應毀壞。便應聲摧碎。遂收而起塔焉。
後魏末齊州釋志湛者。住太山北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省事少言。人鳥不亂。讀誦法華。人不測其素業。將終時。神僧寶誌謂梁武曰。北方銜草寺須陀洹聖僧今日滅度。湛之亡也無惱而化。兩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果人也。還葬山中。後發看之唯舌如故。乃為立塔表之。今塔存焉。鳥獸不敢陵踐污之。
後魏范陽五侯寺僧失其名。誦法華為常業。初死權殮隄下後改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隱白鹿山感一童子供給。及死置屍巖下。餘骸並枯唯舌不朽。
齊武陵世并東看山人。掘見土黃白。又見一物狀如兩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帝問道俗。沙門法尚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也。誦滿千遍其徵驗矣。乃集持法華者圍繞誦經。纔始發聲此靈脣舌一時鼓動。同見毛豎以事奏聞。乃石函緘之(右六驗出梁高僧傳并雜錄記)。
後魏高祖太和中。代京內閹官自慨刑殘。奏乞入山修道思。勅許之。乃齎華嚴晝夜讀懺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鬚生得丈夫相。以狀奏聞。帝大敬重之。於是國中普敬華嚴。後尊常日(見侯君素旌異記錄之)。
宋釋慧嚴。京師東安寺僧也。理思諧暢見器道俗。甞嫌大涅槃經文字繁多。遂加刊削就成數卷。寫兩三通以示同好。因寢寤之際忽見一人。身長二丈餘。形氣偉壯。謂之曰。涅槃尊經眾藏之宗。何得以君璅思輕加斟酌。嚴悵然不釋。猶以發意。苟覓多知明夕將臥。復見昨人甚有怒色。謂曰。過而知改是謂非過。昨故相告猶不已乎。此經既無行理。且君禍亦將及。嚴驚覺失厝未及申旦。便馳信求還悉燒除之。塵外精舍釋道儼。具所諳聞。
宋尼釋智通。京師簡靜尼也。年貌姝少信道不篤。元嘉九年師死罷道。嫁為魏郡梁犀甫妾生一男。年大七歲家甚窮貧。無以為衣。通為尼時有數卷素無量壽法華等經。悉練擣之以衣其兒。居一年而得病。恍惚驚悸竟體剝爛。狀若火瘡。有細白蟲日去升餘。磣痛煩毒晝夜號噭。常聞空中語云。壞經為衣得此劇報。旬餘而死(右二驗出冥祥記也)。
宋廬山有釋慧慶。廣陵人。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經十地思益維摩。每夜吟諷。常聞暗中有彈指讚歎之聲。甞於小雷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經不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篤勵彌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二。
齊太原釋慧寶。氏族未詳。誦經得二百卷。德優先達時共知聞。以齊武平三年。從并向鄴行達艾州失道。尋徑入山暮宿巖下。室似人居逈無所見。寶端坐室前上觀松樹。見有衡枝懸磬。去地丈餘。夜至二更有人身服草衣從外而至。口云。此中何為有俗氣寶即具述設敬。與共言議。問寶云。即今何姓統國。答曰。姓高氏。號齊國。寶問曰尊師山居早晚。曰吾後漢時來。長老得何經業。寶恃己誦博頗以自矜。山僧曰。修道者未應如此。欲聞何經為誦之。寶曰。樂聞華嚴。僧即少時誦之。便度聲韻諧暢非世所聞。更令誦餘經率皆如此。寶驚歎曰。何因大部經文倏然即度。報曰。汝是有作心。我是無作心。夫忘懷於萬物者。彼我自得矣。寶知為異神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國中利養召汝何能自安。且汝情累未遣住亦無補。至晚捨去。寶返尋行跡不知去處。寶自躬責為人。後達鄴敘之(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梁有廣州南海郡人何規。以歲次協洽月呂黃鍾。天監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採藥於豫章胡翼山。幸非放子逐臣。乃類尋仙招隱。登峯十所里。屑若有來。將循曲陌先限清㵎。或如止水。乍有潔流方從揭厲。且就褰攬。未濟之間忽不自覺。見㵎之西隅有一長者。語規勿渡。規於時即留。其人面色正青。徒跣捨屨。年可八九十。面已皺?。鬚長五六寸。髭半於鬚耳聳過於眉。眉皆下被。眉之長毛長二三寸。隨風相靡。脣色甚赤語響而清。手爪正黃。指毛亦長二三寸。著布帔下赭布泥洹僧手捉書一卷遙投與規。規即奉持望禮三拜。語規可以此經與安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經若至宜作三七日齋。若不曉齋法可問下林寺副公。副法師者。戒行精苦恬憺無為遺嗜欲等豪賤。蔬藿自充禪寂無怠。此長者言畢便去。行十餘步間忽然不覩。規開視卷內。題名為慧印三昧經。經旨以至極。法身無相為體。理出百非義逾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照。比理有若全印心冥凝寂。故以三昧為名(見梁朝僧祐律師弘明集錄也)。
周祖滅法經籍從灰。以後年中忽見空中如困大者有五六。飛上空中極目不見。全為一段隨風飄飄上下。朝宰立望不測是何。久乃翻下墮上土牆。視乃是大品經之十三卷。
陳楊州嚴恭者本是泉州人。家富於財而無兄弟。父母愛慕言無所違。陳太建初。恭年弱冠請於父母。願得五萬錢。往楊州市易。父母從之。恭船載物而下。去楊州數十里。江中逢一船載黿。將詣市賣之。恭念黿當死。因請贖之。謂黿主曰。我正有五萬錢。願以贖之。黿主喜取錢。付黿而去。恭盡以黿放江中。而空船詣楊州。其黿主別恭行十餘里。船沒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昏時有烏衣客五十人詣門寄宿。并送錢五萬付恭父母曰。公兒楊州附此錢歸。願依數受也。父怪愕恭死。因審之。客曰。兒無恙。但不須錢故附歸耳。恭父受之。記是本錢。而皆小濕。留客為設食。客止明旦辭去。後月餘日恭還家。父母大喜。既止而問附錢所由。恭答無之。父母說客形狀及付錢月日。乃贖黿之日。於是知五十客皆所贖黿也。父子驚歎。因共往楊州起精舍。專寫法華經。遂徙家向楊州。其家轉富。大起房廊為寫經室。莊嚴清淨供給豐厚。書生常數十人。楊州道俗共相崇敬。號為嚴法華。甞有親知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貸者受錢以船載歸。中路船傾。所貸之錢落水。而船沒人不被溺。是日恭入錢庫見一萬錢。濕如新出水。恭甚怪之。後見前貸錢人。乃知濕是所貸者。又有商人至宮亭湖。於神廟所祭酒食并上物。其夜夢神送物還之。謂曰。倩君為我持此錢奉嚴法華以供經用。旦而所上神物皆在其前。於是商人歎異送達恭處。而倍加厚施。其後恭至市買經紙少錢。忽見一人。持錢三千。授恭曰。助君買紙。言畢不見而錢在。其怪異如此非一。開皇末恭死。子孫傳其業。隋季盜賊至江都。皆相與約。勿入嚴法華里。里人賴之獲全其家。至今寫經不已。州邑共見。京師人士並悉知委(右一驗出冥報記)。
隋開皇初有楊州僧忘其本名。誦通涅槃自矜為業。歧州東山下村中沙彌誦觀世音經。二俱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閻羅王所。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恭敬之。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事訖勘問二俱餘壽。皆放還。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誦多。問沙彌住處。於是兩辭各蘇所在。彼從南來至歧州。訪得具問所由。沙彌言。初誦觀音。別衣別所燒香呪願然後乃誦。斯法不怠更無他術。彼謝曰。吾罪深矣。所誦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古人遺言。多惡不如少善。於今取驗。悔往而返。
隋襄州景空寺釋慧意。俗姓李。臨原人。南投於梁興仙城山。慧命同師。尋討心要。專習定業。後住景空於聰師舊堂綜業。常住不事燈燭晝夜常明。有鄉人不信。乃請別院百日行道。每夜潛往伺之。舉家同見禪室大明。鄉人信伏率歸受戒。開皇初卒。預知其終端坐而化。又襄陽開皇有法永禪師。欲終七日七夜聞音樂異香滿寺。因而坐終。送向繖蓋山上露坐。有同寺全律師臨屍曰。願留神明待至七日滿。至期全亡。送屍永側。永屍颯然摧變。又有岑闍梨。姓楊。臨原人。於寺西傘蓋山泉造誦經堂。每誦金光明經。感得四天王來聽。後讀藏經皆悉不忘。計誦三千餘卷。服布乞食。鉢中之餘飼房內鼠。百餘頭皆馴遶爭來就人。鼠有病者。岑師以手摩捋並皆愈之。與同眾沙門智曉交顧招集禪徒。自行化俗供給定學。自知終日急喚汰禪師付囑。上佛殿禮辭。遍寺眾僧咸乞歡喜。於禪居寺大齋日將散。謂岑曰。往兜率天聽般若去。岑曰。弟但前去我後七日即來。其夜三更坐亡。至四更識神遍學寺。寺相去十里。至汰禪師床前其明如晝。云曉欲遠逝。故來相別。不得久住。汰送出三重門外。別訖來入房中踞床。忽然還暗。呼弟子問云。聞師與人語聲。取火通照。三門並閉。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即遣往問果云已逝。岑後七日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聖同居事不可別(右二出唐高僧傳記)。
隋鄜州寶室寺沙門法藏。戒行精淳為性質直。至隋開皇十三年。於洛交縣韋川城造寺一所。佛殿精妙僧房華麗。靈像幡華並皆修滿。至大業五年。奉勅融併寺塔送州大寺。有破壞者。藏師並更修補造堂安置。兼造一切經。已寫八百卷。恐本州無好手紙筆。故就京城舊月愛寺寫。至武德二年閏二月。內身患二十餘日。乃見一人身著青衣好服在高閣上。手把經卷告法藏云。汝立身已來雖大造功德悉皆精妙。唯有少分互用三寶物。得罪無量。我今把者即是金剛般若。汝能自造一卷。令汝所用三寶之物得罪悉滅。藏師于時應聲即答言。造藏師雖寫餘經未寫金剛般若。但願病差不敢違命。既能覺悟。弟子更無餘物。唯有三衣瓶鉢偏袒祇支等。皆悉捨付大德及諸弟子。並造般若。得一百卷。未經三五日。臨欲捨命具見阿彌陀佛來迎。由經威力得生西方不入三塗。
隋大業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廟求寄宿。廟令曰。此無別舍。唯神廟廡下可宿。然而比來寄宿者輒死。僧曰。無苦也。不得已從之。為設床於廡下。僧至夜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屋中環珮聲。須臾神出為僧禮拜。僧曰。聞此宿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願見護之。神曰。遇死者。將至聞弟子聲因自懼死。非殺之也。願師無慮。僧因延坐談說如食。頃間聞世人傳說云。太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弟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僧曰。有兩同學僧先死。願見之。神問名。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罪重不可喚來。師就見可也。僧聞甚悅。因起出。不遠而至一所。多見廟獄火燒光焰甚盛。神將僧入一院。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形變不復可識。而血肉燋臭令人傷心。此是也。師不欲歷觀耶。僧愁愍求出。俄而至廟。又與神坐。因問欲救同學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為寫法華經者便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廟令視僧不死怪異之。僧因為說。仍即為寫法華經一部。經既成莊嚴畢。又將就廟宿。其夜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以事告之。神曰。弟子知之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已脫免。今又出生在人間也。然此處不潔不可安經。願師還將送向寺。言訖久之。將曉辭訣而去。送經於寺。杭州別駕張德言。前任兗州具知其事。
唐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一切經藏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西山鑿巖為石室。即磨四璧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融鐵錮之。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后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絹千匹及餘錢物以助成之。瑀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捨施。故苑得遂功。苑甞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欲於巖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寢室。而念木瓦難辦。恐繁費經物。故未能起作。一夜瀑雨雷震山。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大木松柏數千萬。為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少材木松柏尤希。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尋蹤迹遠自西。山崩崖倒漂送來此。於是遠近歎服。自非福力孰感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餘皆分與邑里。邑里喜愧而助造堂宇。頃之畢成。如其志焉。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殿中丞相李玄獎大理丞采宣明等。皆為臨說云。臨至十九年從駕幽州。親問鄉人皆同不虛(右三驗出冥報記)。
唐釋道積。至貞觀初。住益州福成寺誦通涅槃。淨衣澡浴自為常式。慈愛兼濟固其深心。終于五月。炎氣欝熱而屍不腐臭。百有餘日跏坐如初。道俗莫不喜賞(一云道頤)。
唐釋道裕者。不測所住。游行醴泉山原誦法華為業。乃數千遍。至貞觀年因疾將終。告友人慧廓禪師曰。比雖誦經意望有驗。若生善道舌根不朽可為埋之十年發出。若舌朽滅知誦無功。若舌如初為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訖而終。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一縣士女咸共戴仰。乃函盛舌本起塔於甘谷岸上。
唐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史呵誓者。誦法華經。名充令史。往還步涉生不乘騎。以依經云哀愍一切故也。病終本邑。香氣充村道俗驚怪。而莫測其緣。終後十年其妻又殞。乃發塚合葬。見其舌根如本生肉。乃收葬斯徒眾矣。
唐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者。信敬佛法欲寫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無由自撿。憑彼上抗禪師撿挍。抗乃為在寺如法潔淨寫了裹[袌-包+矢]。還歧州莊所。經留在莊。并老子五千文同在一處。忽為外火延燒。堂是草覆一時灰蕩。軌于時任憑翊縣令。家人相命撥灰覓金銅軸。既撥灰開其內諸經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袠成灰。又覓老子。便從火化。于時開見之者。鄉林遠近莫不嗟異。其金剛般若經一卷。題字焦黑。訪問所由。乃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其人雜食行急不獲潔淨。直爾立題便去。由是色焦。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寺主神祭。目驗說之。
唐釋曇韻禪師。定州人。游至隰州。行年七十。隋末喪亂隱于離石北千山。常誦法華經。欲寫其經無人同志。如此積年。忽有書生無何而至。云所欲潔淨寫經並能為之。於即清旦食訖。入浴著淨衣。受八戒入淨室。口含檀香燒香懸幡。寂然抄寫。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不告倦。及經寫了如法奉䞋。相送出門斯須不見。乃至裝潢一如正法。及至誠受持讀誦七重裹結。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無暫廢。後遭胡賊。乃箱盛其經置高巖上。經年賊靜。方尋不見。周章窮覓乃於巖下獲之。箱巾麋爛。撥朽見經如舊鮮好(京師西明寺道宣律師以貞觀十一年曾至彼州目覩說之也)。
唐益州西北新繁縣西四十里許有王李村。隋時有書生。姓荀氏。在此教學。大王書而不顯迹。人欲其書終不肯出。乃驅之亦不出。遂以筆於前村東空中四面書金剛般若經。數日便了云。比經擬諸天讀之。人初不覺其神也。後忽雷雨大注。牧牛小兒於書經處住。而不澆溉。其地乾燥可有丈許。自外流潦及晴村人怪之。爾後每雨小兒常集其中。衣服不濕。至武德年。有非常僧。語村人曰。此地空中有金剛般若經。村人莫污。諸天於上設蓋覆之。不可輕賤。因此四周欄楯不許人畜往。至今雨時其地仍乾。每至齋日。村人四遠就處設供。常聞天樂。聲振哀宛繁會盈耳(右五驗出三寶感通記)。
唐竇家大陳公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夫人信福。每誦金剛般若經。未盡卷一紙許久而不徹後一日昏時苦頭痛。四體不安夜臥逾甚。夫人自念儻死遂不得終經欲起誦之而堂燭已滅。夫人因起令婢然燈。須臾婢還厨中無火。夫人開門於家人房取之。又無火。夫人深益歎恨。忽見厨中有然火燭。上階來入堂內。直至床前去地三尺許。而無人執。光明若晝。夫人驚喜頭痛亦愈。取經誦之。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然燭入堂燭光即滅。便以此夜誦竟之。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法。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以誦經之福。當壽百歲生好處也。夫人至年八十方卒於宅。
唐武德中。以都水使者蘇長為巴州刺史。長將家口赴任。度嘉陵江中流風起船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溺死。唯有一妾常讀法華經。船中水入妾頭戴經函誓與俱溺。妾獨不沈隨波泛濫。頃之著岸。逐經函而出。開視其經了無濕污。今尚存在楊州。嫁為人婦而逾篤信。
唐邢州司馬柳儉。隋大業十年任岐州岐陽宮監。至義寧元年。為李密來抂被牽引。在大理寺禁。儉常誦金剛般若經。下有兩紙未遍。于時不覺眠。夢見一婆羅門僧。報云。檀越宜早誦經遍。即應得出。儉時忽寤。勤誦不懈。便經二日。至日午時忽有勅喚。令儉釋禁。將向朝堂奉勅放免。又儉別時夜靜房外誦經。至於三更忽然聞有異香。儉尋香及問家人。處處求香來處不得。然常誦念晝夜無廢。至於終日計得五千餘遍。
唐遂州人趙文信。至貞觀元年暴死。三日後還得蘇。即自說云。初死之日。被人遮擁驅逐將行。同伴十人。並共相隨至閻羅王所。其中見有一僧。王先喚師。問云。師一生已來修何功德。師答云。貧道從生已來唯誦金剛般若。王聞此語。忽即驚起合掌讚言。善哉善哉。師審誦般若。當得昇天出世。何因錯來至此。王言未訖。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王後喚遂州人前。汝從生已來修何功德。其人報王言。臣一生已來不修佛經。唯好庾信文章集錄。王言。其庾信者是大罪人。現此受苦。汝見庾信頗曾識不。其人報云。雖讀渠文章然不識其人。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乃見一龜。身一頭多。龜去少時現一人來。口云。我是庾信。為生時好作文章。妄引佛經雜糅俗書誹謗佛法。謂言不及孔老之教。今受罪報龜身苦也。此人活已。具向親說。遂州之地人多好獵採捕蟲魚。遠近聞見者。共相鑒誡永斷殺業。各發誠心受持般若。迄今不絕。
唐貞觀元年。蓬州儀龍縣丞劉弼。前任江南縣尉時。忽有一鳥於弼房前樹上鳴。土人云。是惡鳥不祥之聲。家逢此鳥殺之不疑。劉弼聞懼。思念欲修功德禳之。不知何福為勝。夜夢一僧徧讚金剛般若經令讀誦百遍。依命即讀。滿至百遍。忽有大風從東北而來。拔此鳥樹隔舍遙擲巷裏。其拔處坑。縱廣一丈五尺。過後看其風來處。小枝大草並隨風迴靡。風止還起如故。知經力不可思議。
唐雒陽賈道羨。博識多聞尤好內典。貞觀五年為青州司戶參軍事。為公館隘窄無處置經。乃以繩繫書案兩脚。仰懸屋上。置內經六十卷。坐臥其下習讀忘倦。日久繩爛。一頭遂絕。案仍儼然不落。亦不傾動。如此良久人始接取。道羨子為隰州司戶。說之云爾。
唐吳郡陸懷素家。貞觀二十年失火屋宇總焚。爰及精廬並從煙滅。有一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獨存。經函及褾軸並盡。唯有經字竟不被燒。爾時人聞者莫不驚歎。懷素即高陽許仁則前妻之兄。仁則當時目覩。於後具自言之(右七驗出冥報記)。
唐前大理司直河內司馬喬卿。天性純謹有志行。到永徽中為楊州戶曹。丁母憂居喪毀瘠。刺心上血寫金剛般若經一卷。未幾於廬上生芝草二莖。經九日長尺有八寸。綠莖朱蓋日瀝汁一升。傍人食之味甘如蜜。去而復生。如此數四。喬卿同僚數人。並向餘令陳說。天下士人多共知之。
顯慶中。平州有人。姓孫名壽。於海濱游獵。見野火焰熾草木蕩盡。唯有一叢茂草獨不焚燎。疑此草中有獸。遂以火燒之。竟不能著。壽甚怪之。遂人草間尋覓。乃見一函金剛般若經。其傍又見一死僧。顏色不變。火不延燎。蓋由此也。信知經像非凡所測。孫壽親自說之。
唐隴西李虔觀。今居鄭州。至顯慶五年丁父憂。乃刺血寫金剛般若經及般若心經各一卷隨願往生經一卷。出外將入。即一浴身。後忽聞院中有異香非常郁烈。隣側並就觀之無不稱歎。中山郎餘令。曾過鄭州見彼親友。具陳說之。
唐曹州濟陰縣西二十里村中有精舍。至龍朔二年冬十月。野火暴起非常熾盛。及至精舍踰越而過焉。比僧房草舍焚燎總盡。唯金剛般若經一卷儼然如舊。曹州參軍事席文禮說之(右四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述意部引證部敬益部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僧也。是知僧寶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罪。若待太公為卿相。則千載無太公。要得羅什為師訓。則萬代無羅什。何得見一僧行過上累佛宗。見一人戒虧便輕上法。止可以道廢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廢道。以道是人師也。故釋迦佛等。是真佛寶。金口所說理行教果。是真法寶。得果沙門。是真僧寶。致令一瞻一禮萬累氷消。一讚一稱千災霧卷。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賴蒙遺迹幸承餘蔭。金檀銅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為佛寶。紙絹竹帛書寫玄言。名為法寶。?髮染衣執持應器。名為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絕長流。篾之常招苦報。如木非親母。禮則響逸千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知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罔測。儻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家理宜革俗。如宋朝無識初信邪惑駭動物情道俗驚怪。後悟鍾釁還申禮敬。宋室則荊蠻齷齪江漢崎嶇。詎得反比大國金輪聖御。且如禮云。介者不拜。為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鎧。握節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敬。不得偏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引證部第二
如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六親。亦不敬事鬼神。又涅槃經云。出家人不禮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應禮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諸出家者。次第而禮。
又薩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令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奉佛教今乃令禮反違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也)。
又順正理論云。諸天神眾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禮。如國君主。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德及壽命故。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人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幻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儀。是故應當恭敬供養。
又中阿含經云。云何知人勝所謂比丘知有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游。每見沙門輒下車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見律云。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阿夷相曰。若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佛。是時地為震動。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二我出游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升虛作十八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異。即為作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勅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嚴駕以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則心驚毛豎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說偈言。
鬼汝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 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王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大師 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為自在王。尚恭敬佛法等。比丘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彼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禮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學道。亦當復讚歎禮法僧者。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敬。時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說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於非家
為我說其義 飢渴願欲聞
時天帝釋說偈答曰。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脩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眾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又普達王經云。時有夫延國王。號名普達。典領諸國四方貢獻。王身奉佛法未甞偏枉。常有慈心愍傷愚民不知三尊。每當齋戒輒登高觀燒香。還頭著地稽首為禮。國中臣民怪王如此。自共議言。王處萬民之尊遠近敬伏。發言人從。有何情欲毀辱威儀頭面著地。群臣數數共議欲諫不敢。王勅臣下使嚴駕。當行王即與吏民數千人始出宮。未遠忽見一道人。王便下車却蓋住其群從。頭面著地為道人作禮。尋從而還施設飲食。遂不成行。群臣於是乃諫言。大王至尊。何宜於道路為此乞丐道人頭面著地。天下尊貴唯有頭面。加為國主不與他同。王便勅臣下令求死人頭及牛馬猪羊頭。臣下即遍行求索。歷日乃得。還白王言。前被教求死人頭及六畜頭。今悉已得。王言。於市賣之。臣下即使人賣之。牛馬猪羊頭等皆售。但人頭未售。王言。賤貴賣之。趣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丐人。如是歷日賣既不售。丐人又不取者。頭皆膖脹臭處不可近之。王便大怒語臣下言。卿曹前諫言。人頭最貴。不可毀辱頭面著地禮道人。令使賣六畜頭皆售。人頭何故丐人無取者。王即勅臣下嚴駕。當出到城外曠野澤中。王有所問群臣人民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寧識吾先王時有小兒常執持蓋者不。臣下對曰。實識有之。王言。今此小兒何所在。對曰。亡已久遠乃歷十七年。王言。此兒為人善惡何如。對言。臣等常覩其承事先王。齋戒恭肅誠信自守。非法不言。王告諸臣。今若見此兒在時所著衣服。寧識之不。諸臣對曰。雖自久遠臣故識之。王顧使從。急還內藏取前亡兒衣來。須臾衣至。曰此是不。對曰。實是其衣。王曰。今儻見兒身為識之不。臣下皆默然良久。臣自弊闇卒覩不別。王始欲說本。前見道人來到王所。王大歡喜。起頭面著地為道人作禮。臣下莫不歡喜。道人就座。王叉手具白前緣。今故嚴出欲示本末。願為此國臣民開導愚癡令知真法。道人即為臣下說王本變。欲知王者。本是先王持蓋小兒。常隨先王齋戒一日不犯。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僉然。曰吾等幸遇得覩道人。願遂哀愍。乞為弟子。道人告言。我師號曰佛。身具足相好。獨步三界教授不虛。佛今去此乃六千里。須臾語頃。道人飛到舍衛國。具以啟佛。彼國人民甚可愍傷。今皆誠心願欲見佛。唯垂大慈開示真道。佛便許可。明日到夫延國。佛為王及臣民等說法云。欲知普達王及道人本末不。阿難言。願聞其事。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為大姓家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時有一侍使。意中輕之不與其香。罪福響應故獲其殃。雖暫為驅使奉法不妄。今得為王。道人本是侍使。時不得香人。雖不得香其意無恨。即立誓言。若我得道當度此人。福願果合今來度王并及人民。王聞佛說其本末。意解即得須陀洹。國中人民聞經。皆受五戒十善以為常法。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霹靂。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于瑟大會。王至會日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請眾僧。聖眾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自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勅諸臣。各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人首。得已各勅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眾人見已咸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夜叉羅剎。云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罵辱已。來詣王所而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罵辱。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者但當虛與。夜奢奉教重齎入市唱告眾人。無錢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難售。虛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為貴。王言。若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奢惶怖俛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眾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是因緣眾生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禮拜。
又四分律云。賓頭盧羅漢。本是優填王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羅漢果。王後每出城參禮。寺去城二十里。諸佞臣見賓頭不起迎王。惡心諫王。王於後取佞臣諫危欲殺之。賓頭盧見王後來入門。便下床七步迎之。王怒曰。大德由來難動。今避席迎何耶。答曰。王前有好心來故不起迎。今懷惡心來。若不起迎恐當見殺。王歎曰。善哉。弟子愚戇妄受佞言。不識凡聖。王請悔過雖免地獄。然賓頭盧記王。由僧起迎故却後七日必失王位。恰如依記。被他隣國興兵來捉。經十二年鎖脚囚禁(自外云云)。
述曰。以是義故特須敬慎。不得自高恐損來報。比見俗人微受官位不生信心。妄起高慢呵罵僧尼。種種毀辱。或立廳前身處高床遣人拖牽非理耻撻。敗善增惡無過此等。雖犯王法亦須以理。外法雖行內須省愧。道俗同凡居住三界。未得入聖已來誰之無過。然出家之人。雖內無實行。交現?髮身被法服。覩相生善見者生恭敬。破戒僧尼亦能昇座種種說法利益群生。前人聞見修持六度。展轉相化。因修善行。未來生處。近得人天。遠成聖果。得此聖已復更展轉利益無窮。譬如一燈然百千燈明終不盡。量此無盡之法。皆由前破戒僧尼說法化功得斯大利。既有此益各須自慎。縱欺得百千萬出家之人。未能現獲一毫之益。唯加惡名流布四海。未來生處歷劫受殃。故經曰。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如後述之。
又雜寶藏經云。月氏國王。名旃檀罽尼吒。聞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有大名稱。思欲相見。即與諸臣往造彼國。於其中路心竊生念言。我今為王。王於天下一切人民靡不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養。作是念已遂便前進。彼國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與諸群臣從遠來相見。唯願整其衣服共相待接。尊者答言。我聞佛語。出家之人道尊俗表。唯德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遂便靜默端坐不出。於是月氏王至其住處。見尊者祇夜多。覩其威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却住一面。時尊者欲睡。月氏國王不覺前進授唾器。時尊者即語王言。貧道今者未堪為王作福田也。胡為躬自枉屈神駕。時月氏王深生慚愧。我向者竊生微念已知我心。自非神德何能爾也。即便為王略說教法。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王聞教已即便還國。至其中路群臣怨言。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然空還國。時王報言。向尊者為我說法。來時道好。去如來時。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殖王種。今享斯位。復修積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故誡我言。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群臣聞已稽首謝言。臣等下愚竊生妄解。大王神德妙契玄旨。積德所種故享斯位。群臣歡喜言已而退。
又十誦律云。爾時世尊說本生因緣語諸比丘。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三禽獸共住。一鵽鳥。二獼猴。三象。是三禽獸初互相輕慢無恭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為不相恭敬。若前生者應供養尊重教化我等。爾時鵽鳥獼猴問象言。汝念過去何事。時是處有大蓽茇樹。象言。我小時行此樹在我腹下過。象鵽問獼猴言。汝憶何事。答言。我憶小時。坐地捉此樹頭按令到地。象語獼猴。汝年大我。我當敬汝為我說法。象獼猴問鵽鳥言。汝憶何事。答言。彼有大蓽茇樹。我噉其子。於此大便。乃生斯樹。長大如是。是我所憶。獼猴語鵽。汝年大我。我當供養汝。汝當為我說法。爾時象恭敬獼猴。從聽受法。為餘象說。獼猴恭敬鵽鳥。從聽受法。為餘獼猴說法。鵽鳥為餘鵽鳥說法(依四分律鳥騎猴上猴乘象上處處遊行化說法)此三禽獸先喜殺盜婬妄語。後相誡止。即捨此過命終皆生天上。爾時世人見獸廣行善法不侵人穀。各自相誡云。畜生尚能恭敬。何況我等。爾時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終之後皆得生天。佛語比丘。爾時鵽者則我身是。獼猴者舍利弗是。象者目連是。佛言。畜生無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況汝等。以信出家不相尊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不敬佛 及佛弟子眾
現世人訶罵 後世墮惡道
若人知敬佛 及佛弟子眾
現世人讚歎 後世生天上
佛種種因緣讚歎恭敬法已。語諸比丘。從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水先受飲食。
敬益部第三
如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者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者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五者最勝義。如世珍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練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又具六意。故須敬也。一佛能誨示。法是良藥。能傳通。皆利益於我。報恩故敬。二末代惡時傳法不易。請威加護。故須致敬。三為物生信稟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儀式。五令樂供養法得久住故敬。六為表勝相故敬。故成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置。
違損部第四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繫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受無間苦。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勵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制等。安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統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經云。佛言。所有眾生於現在世及未來世。應當深信佛法眾僧。彼諸眾生於人天中常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為我出家。及有依我?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復有人為我出家不持禁戒?除鬚髮著袈裟片。有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佛言。若有眾生為我出家。?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為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為三惡道增長盈滿故。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除鬚髮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其剎利王與作惱亂罵辱打縛者。得幾許罪。佛言。大梵。我今為汝且略說之。若有人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何。是人得罪寧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於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佛言。大梵。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何況具能受持禁戒三業相應。其有一切國王及以群臣諸斷事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偷盜大污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但擯出國。不聽在寺同僧事業。亦不得鞭打。亦不應口業罵辱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謫罰者。是人便於解脫退落受於下類。遠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家具持戒者。
又十輪經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第一義僧。二淨僧。三瘂羊僧。四無慚愧僧。云何名第一義僧。諸佛菩薩辟支及四沙門果。是七種人名為第一義僧。在家得聖果者。亦名第一義僧。云何名為淨僧。諸有能持具足戒者。是名淨僧。云何名為瘂羊僧。不知犯不犯輕重微細罪可懺悔。愚癡無智不近善知識。不能諮問深義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為瘂羊僧。云何名無慚愧僧。若有為自活命來入佛法。悉皆毀犯。破和合僧不畏後世。放縱六情。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為無慚愧僧(如是四僧並須恭敬)。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千佛。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阿難。我以佛智測知法界。非不測知。阿難。所有白業得白報。黑業得黑報。若有淨心諸眾生等。作是稱言南無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況值佛親承供養。
又十輪經云。佛言。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若護持戒不應謫罰閉繫刖其手足乃至奪命。悉無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敗膿壞。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墮落聖道果證。為諸煩惱結使所壞。猶能開示一切我龍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聽輪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罰繫閉加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斷命。況復餘輕犯小威儀。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是牛雖死人故取之。亦如石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眾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利益無量天人。譬如燒香。香體雖壞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復如是。自墮惡道能令眾生增長善根。以是因緣一切白衣不應侵毀輕蔑破戒比丘。皆當守護尊重供養。不聽謫罰繫閉其身乃至奪命。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瞻蔔華雖萎 勝於諸餘華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大集經。世尊說偈云。
?頭著袈裟 持戒及毀戒
天人可供養 常令無有乏
如是供養彼 則為供養我
若能為敬法 歸依而?頭
身著袈裟服 說彼是我子
假使毀禁戒 猶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彼 則為打我身
若有罵辱彼 則為罵辱我
是人心欲滅 正法大明燈
為財共鬪諍 剎利同生瞋
又十輪經云。譬如過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過乃至繫縛。王不欲奪命將付狂象。爾時狂象捉其二足欲撲其地。而見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損傷。共對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見染衣人尚不加惡生於害心。乃至未來世有旃陀羅王。見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惱。或奪其命。命終之後必墮阿鼻地獄。
頌曰。
經行林樹下 求道志能堅
既有神通力 振錫達乘煙
一燈四弘誓 至道莫能先
不貪曠劫壽 何論延促年
感應緣(略引十驗)魏沙門釋曇始晉沙門釋道開晉司空何弱晉廬山七領聖僧晉沙門釋僧朗晉沙門釋法相晉沙門釋法安宋沙門釋慧全齊沙門釋慧明神州諸山聖僧
前魏太武時。沙門曇始甚有神異。常坐不臥五十餘年。足不躡履。跣行泥穢中奮足便淨。色白如面。俗號曰白足阿練也。至赫連昌破長安。不信佛法刑害僧尼。始被白刃不傷。由是僧尼免死者眾。太武敬重。死十餘年形色不改。
西晉沙門單道開。燉煌人。出家山居。服練松柏三十年。後唯吞小石子。行步如飛。不耐人樂幽靜。在抱腹山多年。石虎時來自西平。日行七百。至鄴周行邑野救諸患苦。得財即散。徒行而已。石氏將末。與弟子來建鄴。又南羅浮遂卒山舍。袁彥伯。興寧中登山禮其枯骸云。
東晉司空何充弱而信法。於齋立坐數年。以待神聖設會於家。道俗甚盛。坐中一僧容服垢污神色低陋。自眾升坐拱默而已。一堂怪之。謂在謬僻。充亦不平形於顏色。及行中食僧飯於坐。事畢提鉢而出堂。顧充曰。何侯勞精進耶。即擲鉢空中凌虛而逝。充乃道俗目送天際。追共惋恨稽悔累旬(右三驗出梁高僧傳)。
晉廬山七嶺。同會於東共成峯崿。其崖窮絕莫有升者。晉太元中。豫章太守范甯。將起學館。遣人伐材。其山見人著沙門服。凌虛直上。既至則迴。身踞其峯。良久乃與雲氣俱滅。時有採藥數人。皆共瞻覩。當時能文之士咸為之興。沙門釋曇諦廬山賦曰。應真凌雲以踞峯。杪翳景而入冥者也。
晉沙門竺僧朗者。戒行明嚴華戎敬異。甞與數人俱受法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留寺衣物似有竊者。同侶即反。果乃盜焉。
晉太元中。於奉高縣金輿山谷。起立塔寺造製形像。苻堅之末降斥道人。唯敬朗一眾不敢毀焉。于時道俗信奉。每有來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送知。使弟子為具。必如言果到。其谷舊多虎。常為暴害。立寺之後皆如家畜。鮮卑慕容德以二縣粗調充其朝中。至今號其谷為朗公谷云。
晉沙門梁法相。河東人也。常獨山居精苦為業。鳥獸集其左右。馴若家獸。太山祠大石函以盛財寶。相時山行宿于其廟。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終不見。其函石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開。於是取其財寶以施貧民。後渡江南住越城寺。忽遨遊放蕩俳優滑稽。或時裸袒干冐朝貴。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鍾。神氣清怡恬然自若。年八十九。元興末卒。
晉沙門釋法安者。廬山之僧遠法師弟子也。義熙末陽新縣虎暴甚盛。縣有大社樹下有築神廟。左右民居以百數。遭虎死者夕必一兩。法安甞游其縣暮投此村。民以懼虎早閉門閭。且不識法安不肯受之。法安徑之樹下坐禪通夜。向曉有虎負人而至。投樹之北。見安如喜如跳。伏安前。安為說法授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至旦村人追死者至樹下見安大驚。謂其神人故虎不害。自茲以後而虎患遂息。眾益敬異。一縣士庶略皆奉法。後欲畫像山壁。不能得空青。欲用銅青而又無銅。夜夢人迂其床前云。此中有兩銅鍾。便可取之。安明即掘得。遂以成像。後遠法師鑄像。安送一勸助。餘一武昌太守熊無患借觀之。遂留不改。宋孝明。江陵長沙寺沙門慧遠者。本名黃遷。即禪師慧印之弟子也。印每入定見。遠是印之先師。雖應為蒼頭故度為弟子。常寄江陵楊家行般舟。勤苦歲餘頗有感變。一日十會通見遠身。而般舟之處行道如故。自剋終日。至期果卒。久之現形多寶寺僧曇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天人相迎。言已不見。珣於是日設大法會。建捨身齋。其日苦氣。自知必盡。三更中聞空中樂聲香煙甚異。珣曰。遠公之契至矣。尋爾神逝。
宋沙門釋慧全。涼州禪師也。開訓教授門徒五百。有一弟子。性頗麁暴。全常不齒。後忽自云。得三道果。全以其無行永不信許。全後有疾。此弟子夜來問訊。時戶猶閉如故。全頗驚異。欲復驗之。乃語明夕更來。因密塞窓戶加以重關。弟子中宵而至。徑到床前謂全曰。闍梨可見信來。因曰。闍梨過世當生婆羅門家。全曰。我坐禪積業。豈方生彼。弟子云。闍梨信道不篤。兼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能超詣。若作一切會得飯一聖人。可成道果耳。全於是設會。弟子又曰。可以僧伽梨布施。若有須者勿擇長幼。及會訖施衣。有一沙彌就全求衣。全謂是其弟子。全云。吾欲擬奉聖僧。那得與汝。迴憶前言不得擇人。便以歡施。他日見此沙彌問云。先與汝衣著不大耶。沙彌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緣事。愧不豫會。全方悟先沙彌者聖所化也。弟子久乃過世。過世之時無復餘異。唯塜四邊時有白光。全元嘉二十年。猶存居在酒泉(右六驗出冥祥記)。
齊始豐赤城山有釋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東吳。止赤城山石室。於是栖心禪誦畢命枯槁。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老嫗云。常加護衛。或時有白猨白鹿白蛇白虎游戲階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齊竟陵文宣王聞風祗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山至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辭還山。苦留不止。於是資終發遣。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七十矣。
仰尋震旦海曲神州諸山伽藍泉巖石室有修道人所居聖寺。時有行者。咸見非一。且述三五用為實錄。餘之不盡不可備論。
昔晉太元初有燉煌沙門竺曇猷。乞食坐禪強志勤業。游會稽剡縣赤城山有群虎來前。猷為說法。一虎獨眠。乃以如意杖打頭。有十圍蛇繞之都無怖色。又山神捨宅與之作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與天台瀑布四明連屬。父老云。天台山有聖寺。猷往尋之。石橋跨谷青滑難度。衡石斷路無由得達。旬宿橋首聞彼行道唱布薩聲。便潔齋自勵。忽見衡石㵎開。猷便前度具覩精舍。神僧燒香。中食畢謂曰。却後十年自當來此。
齊鄴下大莊嚴寺沙門圓通者。感一神僧夏中聽講。夏罷自恣。就辭云。在竹林寺邀通過之。通具問道經來年尋至。在彼山東鄴之西北神僧迎接。具見門開房宇華敞林木森大。經宿周流。意言道合。便有終焉之思。神僧為諮大和上。乃不許之。及還舊路三里之外。反望莫覩。後之往者不知其處。
近鄧州有沙門名道勤者。於州北倚立山巖。追訪具見周循歷覽。實為住寺眾具皆備。但不見人却下重尋。便失歸路。乃於道次築室。擬尋汾州東南介山抱腹巖者。山居之僧數見沙門乘空來往。又涼州南洪崖窟沮渠蒙遜所造碑寺見存。有塐聖僧。常自行道。人來便止。人去尋行。故旁側足跡納納示現然徒眾不可見之(述曰。如名僧傳三十卷梁高僧傳十五卷唐高僧傳四十卷。及百家史傳。凡聖碩德數千餘僧積功殊異道俗所欽。或散配諸篇或文繁不錄且列少多示知僧德)。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致敬篇第九(此有六部)述意部功能部普敬部名號部會通部儀式部
述意部第一
原夫上聖垂慈至人利物。意欲導四生於寶所。運三有於大車。師弟異軌而同歸。法俗殊途而一致。所以立像表真彝訓常俗。寄指筌月出道常規。但以妄著我人墮慢沿流。隨業漂淪無思悛革。良由對迷累劫不識三尊。愚戇頑執罕逢十聖。是故命如風燭難可駐留。形同石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常逼。而能安忍翫茲虛幻。故使大聖慈悲適悲適化陶誘。行中要切無過禮懺行道。故龍樹十住論云。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薩來至阿惟越地。依此修行速成不退。如念東方善德佛等。十方諸佛本願力故。若有眾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佛名即能信受。便得不退菩提之心。亦由愚識常聞惡聲。今忽聞喚南無佛名。欻然驚喜情慮欣泰罪滅福生。故經云。敬禮此佛能除百萬生死重罪。或言。能除千劫生死重罪。若不依此階級以動凡心。則負罪者累劫受殃。但聞佛名無不踊躍。我有何罪不見真容。雨淚滂流一心合掌。我有何善聞佛名號。欣喜加敬。瞻仰聖顏。愛戀無厭。用此悲慶信根日增。如此通情識心無累。則於敬禮常加歸命。比見道俗聞唱佛名。身雖逐禮心乃外緣。中途蹶錯都不省悔。無信無慚於是乎在。或有道俗屏處禮拜。或昇或沈。身心墮慢曾無驚懼。不敬之罪於是轉加。或有道俗對眾禮拜。千僧萬俗高聲唱和急度而禮。身不逐拜心不敬思。類同點兵但記空名。如碓上下勞多無益。上來略疏非無斯咎。苟求名利不存忠敬。依信能入發生智識。信既不行能入何寄。自下略述五意。並依聖教示其真偽。請除妄歸真功成究竟也。
功能部第二
仰惟。大覺之慈至極之聖。宿祐嘉運冥感應期。聞名致敬則勝業肇於須臾。憑心相化則妙果成於曠劫。故五十三佛聲益微塵之前。三千至真光鑠河沙之後。二十五佛功利救苦之厄。娑婆七寶不逮一禮之福。雖合掌之因似賒。而樹王之報漸及。故知禮拜稱讚豈虛棄功。虔誠呈敬冥益福利。故智度論云。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佛法壞諸善根。設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應遠離諸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路不離糧食。熱時不離涼風。寒時不離暖火。度水不離堅船。病苦不離良醫。是故菩薩常不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離諸佛也。
又藥王藥上經云。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始從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佛。於莊嚴劫得成佛道。即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從拘樓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始從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復有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名者。除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三千佛名在諸佛集劫經。名號種姓國土等在賢劫經。千佛中釋迦當第四成佛也)。
又決定毘尼經云。若能至心敬禮三十五佛。其人功德無量無邊。
又佛名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拜。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得除瞋恚愚癡。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設復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一百歲中常用布施。猶不如誦持禮拜二十五佛名功德。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何以故。以眾生善根微薄不得聞此佛名。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此二十五佛者。非於一佛十佛所種諸善根。是人乃於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然後乃得聞此佛名。是人超越四十八劫在前成佛。若復有人。不信此二十五佛名得此功德。是人當墮阿鼻地獄滿足百劫。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淨洗浴著新淨衣淨治室內敷好高座安置尊像懸二十五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復如是。又文殊問經讚佛偈云。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真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於惡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辟支佛。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
又善生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又大悲經云。一稱佛名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
述曰。既知聖教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墮。恐無常忽至瞻禮無處。譬鼠入角路窮何趣。是故經中世尊說偈云。
命如風中燈 不知滅時節
今日復明日 不覺死輕至
冥冥從業緣 不知生何道
又上生經云。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却百億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得受記。
又增一阿含經云。禮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見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聲(以見佛時三自稱曰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三多饒財(以具華香燈明隨力供養故也)四生處高貴(以見佛時心無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禮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爾故)。
又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無邊。
又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
普敬部第三
敬惟。法身無相應現十方。謂四方四維上下。俗儒所說。唯據此洲。洲外有洲。古今未說。若依內典通窮無際。橫亘十方傍羅異域。今佛教中娑婆忍土。萬億日月四重圍輪大千世界名一佛土。此猶據化佛釋迦如來所王之域。故華嚴經云。盧舍那佛報身如來所王之土復過是數。盡十方界非凡所謀。故梵網經偈云。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經所云。千華千佛即以一葉為一華。故一華千葉千佛現世。又如普賢觀經云。毘盧遮那法佛如來所王之上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據此明無住之住。引凡虛心令其敬仰。至理而論安有住處。如是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無時息化。過現未來約凡生滅據化而說。若依實教。聖化常周功齊法界。不可以一域為局。不可以三世限論也。今且據釋迦一代現化而述。故權受胎八相成道。利益淺機漸通大教。乃至父母諸親俗尊尚禮如來。何況下凡而不虔敬也。
又佛說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云。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東方去此佛剎有十不可說諸佛剎億百千微塵等。過爾許諸剎有一佛土。名曰解脫主世界。彼世界有一佛。名曰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瑠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誹謗三寶。及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履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而彼佛世界中有菩薩。名無比無障礙王。如來授彼菩薩記。當得成佛。號曰毫相日月光明焰寶蓮華堅如金剛身如毘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
彼東方復有佛。名曰一切莊嚴無垢光如來。
南方有佛。名曰辯才瓔珞思念如來。
西方有佛。名曰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
北方有佛。名曰華莊嚴作光明如來。
東南方有佛。名曰作燈明如來。
西南方有佛。名曰寶上相名稱如來。
西北方有佛。名曰無畏觀如來。
東北方有佛。名曰無畏無怯毛孔不竪名稱如來。
下方有佛。名曰師子奮迅根如來。
上方有佛。名曰金光威王相似如來。
爾時佛告彌勒。若有正信善男子善女人。稱此十二佛名號之時。經於十日當修懺一切諸罪。一切眾生所有功德皆隨喜。勸請一切諸佛久住於世。以諸善根迴向法界。是時即得滅一切諸罪得淨一切業障。即得具足成就莊嚴一切佛土。具足無畏。具足身相。具足菩薩眷屬圍繞。具足無量三昧。具足如意佛剎莊嚴。行阿耨菩提而得端正可喜果報。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善男子 若有善女人
受持此佛名 生生世世中
得他人愛敬 光明威力大
生處為人尊 於後得成佛
又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云。佛在世時有長者子。名尸迦羅越。早起洗浴著衣六方各向四拜。佛入王舍城。越遙見之。佛到家問之。何為六向拜。此應何法。越言。父在時教我不知何應。佛言。父教汝禮不以身拜。越便長跪言。願佛為我解此六意。佛言。聽之。其有長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為人所敬。後世生天上。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愛他人婦女。四不妄言兩舌。貪恚愚癡不能制此四意者。名為月暗。如月盡時光明稍冥。能自制惡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滿時也。
佛言。東向拜者。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惱。四者當念父母恩重。五者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療之。父母視子亦有五事。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算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四者當與娶婦。五者家中所有當給與之。
南向拜者。謂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歎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後稱譽之。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不忘。二者當勝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已不忘。四者有諸疑難悉為解說。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
西向拜者謂婦事夫。當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有婬心於外。夫罵詈之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若寢息蓋藏乃臥。夫視其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衣食以時與之。三者當給與金銀珠璣。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外耽畜侍御。
北向拜者。謂人視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之作惡。私往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事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所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向地拜者。謂丈夫視奴容婢使。亦有五事。一者當以時衣食。二者病瘦當呼醫治之。三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平等與之。奴婢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當早起。勿令大夫呼之。二者所當作次用心為之。三者愛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當送迎之。五者當稱譽大夫善不得說其惡。
向天拜者。謂人事沙門道人。當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擇好言與語。三者以身敬之。四者當慈慕之。五者沙門道人人中之雄。當恭敬承事問度世之法。沙門道人當以六意視其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慳。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三者教之忍辱不得恚怒。四者教之精進不得懈慢。五者教之一心不得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愚癡。如是行之為汝父在時六向禮拜之教也。何憂不富。迦羅聞已。即受五戒作禮而去。
名號部第四
夫道與俗反。名與實乖。得其趣者玄會幽理。何以然耶。至如俗中相考不許述其名字。若論內典諸佛名號。稱揚禮敬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靈在俗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或以口稱。或以心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毒清涼。漸拔有根出於界繫。有斯大德故稱得福。彼流俗者與上相違。且順一生潛諱而已。遠祖後孫非諱所及。孔門徵在可以鑒諸。今依論中諸佛名號標舉義類各有勝能。故略釋之。以例諸名。如西云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如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廣眾德佛。豈有一佛非善德非廣德也。只可題名同異。據其功能力用齊等。但心思佛名號目覩金容。敬心信禮得福無量。故十住毘婆沙論歎佛偈云。
若有人得聞 說是諸佛名
即得無量福 如為寶月說
我禮是諸佛 今現在十方
其有稱名者 即得不退轉
述曰。今創發起一切恭敬者。一者謂普及為言。切者謂盡際為語。恭謂束身翹仰。敬謂心無異念。若不唱此恐心馳散。故勤情恭敬正觀現前也。敬禮常住三寶者。如涅槃經云。若有人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以法身凝然不變故常。報身相續不斷故常。化身作用無休故不變。又佛身體一隨義說三。故釋迦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由是法身所依持故。如泥木靈像造有所表。敬誠殷禮獲福無量。輕心毀謗招罪彌殃。然後供養嚴持香華。運心周普作用佛事。現前不現前。常須普薦香華一切衣服飲食音樂等事。皆共眾生等心供養無令斷絕。故華嚴經中。諸菩薩等所行供養。隨心指相如見大山大雲大水大火。即以為香山香雲八功德水七淨妙華。運心作意無不成供。乃至華林菓樹例准行之。禮佛者。隨禮十方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賢劫千佛萬五千佛等。稱名用意具如前述。懺悔者。所有輕重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義須披析。悔前所犯。慚愧慷慨銜悲滿目。若不蒙誨示則守死長苦。具明法用如下懺悔篇述。勸請者。至誠求願。諸佛觀諸眾生巨細無異。望得從願莫捨壽命。願住多劫度脫眾生。隨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歡喜也。迴向者。迴諸福德向無上道。發願者。願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願無行願則虛。若有行無願行則孤。由有行故願不虛。願行相扶證果不虛。故懺悔罪中亦兼有願。願於今身償不惡道受。即是通明也。自外臨時准用可思。
通會部第五
述曰。今此所敘。威容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隨國行之。以敬為本。此乃初心。非學不解。故須委歷用曉未聞。久行碩德固非所望。然中天虔敬振旦不同。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巾屨備整而稱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等。但自審詳儀臨時緩急。若容與朝覲則三業殷勤。時序怱切則四支削略。斯並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盡哀。彼我通意者也。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家威儀。有大道人威儀。有小道人威儀。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文證明知。歸信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序以命之。
如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宮。斯非內教。然禮貴從俗故也。一曰稽首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為稽(計奚切)即文稽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如諸侯相拜也。即以頭向下虛搖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也。即以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顫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謂而後稽顙。謂齊縗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先作稽首拜。後作稽顙。是額也。以額觸地無容儀也。六曰凶拜。謂稽顙而後頓首拜。謂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謂先屈一膝。即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說奇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褒謂為報。報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拜於神與尸也。九曰。肅拜。謂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也。亦指婦人拜。又肅拜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也。上並俗禮正文。鄭康成依位釋之如此。今據內教以禮敬為初。大略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為其本。身為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來嘆為禮見於法身。蓮華色尼初至寶階。如來毀為拜於化佛。故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相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佛約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緣空。觀境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絕。今居凡地力極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得單行。謂知塵無境。是漸背俗。謂知識亦無心。是漸向真。如此策修長時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也。
又大慈經云。佛告阿難。南無佛者。此是決定諸佛世尊名號音聲。故稱言南無諸佛故。過去有大商主。將諸商人為摩竭大魚欲來吞舟。由三稱南無佛名。並皆免難。魚聞佛名。以善心故捨身後世出家得道。何況有人得聞佛名聽聞正法。親於佛所種諸善根。而不畢定利益。
又十誦律。佛語優波離稱和南者是口語。若曲身者。是名心淨。若比丘禮時。從座起偏袒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以兩手接上座足禮。述曰。依經云。和南者梵語也。或云那謨婆南等。此猶非正。依本正云槃淡(唐言)我禮。或云歸禮。歸亦我之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云。歸命者。義立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俗人重南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以和南諸佛迷之。彌復大笑。又南無者。善見論翻為歸命覺。亦云禮大壽。又和南者。出要律儀。翻為恭敬。善見論。翻為度我。準此而言。恭敬度我義通凡聖。豈和南偏在尊師。亦通上聖念救生也。故經中來至佛所。云南無無所著至真等正覺。是名口業稱歎如來德也。
敷座部第六
述曰。敬尋經律無敷坐具之文。但云脫屣禮足。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四分律云。為護身護衣護僧臥具故制畜坐具。既為身衣。明知須設。又坐具之用。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其敷之。故如來將坐。如常敷之。准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餘人為敷。今見西僧來至佛前禮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恭相可準行之。今時僧尼至於佛前。並令侍者為敷坐具。此益憍慢未是致敬之恭。又至佛前貯立待席方始禮者。此亦不可。又在床上而設禮者。此亦不敬。如見尊長即須急拜。安得覓席。如見君王即須敬拜。何得在床。人王凡尊尚恭不高。何況法王輒相倫擬。雖有餘救終成慢墮。故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在座上禮也。
儀式部第七
述曰。此部別有五儀式。第一明脫履者。此為申極敬儀也。如此土群臣朝謁之儀。皆在殿庭履屨不脫。有時上殿則劍履皆捨。此古之法非始今儀。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制令著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却。自餘寒國隨有履著。行事之時脫足為敬。若是白衣多著靴鞵為恭。初入寺內不勞脫足。若入佛堂得脫。第一。
第二明偏袒者。依律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肩。或偏露一膊。所言袒者謂肉袒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袖挾右袂便穩於事是也。今諸沙門但出一肩。仍有衫襖非袒露法。如大莊嚴論云。沙門釋子者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門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老乃偏袒之。設以衣遮名為偏袒。一何可笑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極。然行事之時。量前為袒。如在佛前及至師僧懺悔禮拜。並須依前右袒為恭。若至寺外街衢路行。則須以衣覆肩不得露肉。西國濕熱共行不怪。此處寒地人多譏笑。故五分律云。雖是我語於餘方不清淨者不行無過也。
第三明呈恭者。故律云。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今禮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指合而掌開。良由心慢而情散也。寧開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開掌。欲來求福反招慢過。既知一心合掌之儀。即須五體投地禮之。故地持論云。當五輪至地而作禮也。
又阿含經云。二肘兩膝及頂至為五輪。輪謂圓相。五處皆圓。能令上下迴轉生福。轉多名為輪也。今有西僧禮拜之時。多褰足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若前尊跏趺不垂脚坐者。隨事而行。不勞接足。今見禮者。二手捺地。兩足據後。頭不至地。亦是乖慢。既知五輪著地之儀。即須知右膝胡跪之相。經中多明胡跪。胡跪䠆跽。斯並天竺敬儀不足可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有所啟請悔過儀也。
第四明禮儀者。聲論云。槃那寐者。此云禮也。智度論云。禮法有三。一是口禮(謂口云和南是名下禮也)二屈膝頭不至地(此名中禮)三頭頂至地(是名上禮)下者挹。中者跪。上者稽首。菩薩禮佛有三。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迴向品。三者請佛品。問禮唯身業。亦通三業耶。答禮通三業。五輪至地。為除身業不善。稱揚名字歌讚佛德。為除口業不善。心常緣念若鏡目前。為除意業不善。為對佛眼故須身禮。為對天耳故須口唱。為對他心故須意念。由口業唱故聞慧得成。由意業念故思慧得成。由身業禮故修慧得成。由身業禮故戒學得成。由意業念故定學得成。由口業唱故慧學得成。上來所述且綺互明之。若據通門。三業之中三學並攝也。
第五明邪正者。源此禮法於齊代初。有西國三藏厥號勒那。覩此下凡居在邊鄙不閑禮儀情同猴馬。悲心內溢為翻七種禮法。文雖廣周逐要出之。從麁至細。對麁為邪。對細為正。故階級有七。意存後三也。
第一名我慢憍心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恃尊自德無師仰意。恥於下問諮受無所。心無法據。雖設拜心馳外境。如碓上下空無所獲。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似恭內增慢惑。猶如木人情不崇重。五輪不具三業馳散。是名慢憍禮也。
第二唱和求名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粗正威儀身心詐恭。見人身輕急禮人去。身墮心疲。稍似恭順。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養。良由口唱心散。是名唱和禮也。
第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曜。心相成就感對佛身。手摩其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足。心想現前專注無昧。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猶未是智。後多退沒。是名身心禮也。
第四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境界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虛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以佛法身體通用融。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法僧加敬我亦同然。雖三相別性理無殊。故三乘名異解脫體同。故知一禮則一切禮。一切禮則一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心轉明。一拜一起為尊為勝。即是淨業無窮果報無限。是名發智禮也。
第五遍入法界禮者。良由行者想觀自己身心等法。從本已來不離法界。不在諸佛身外。亦不在諸佛身內。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內。自性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所有三乘位地無漏。我身既遍隨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兩報莊嚴供具。無問行財隨緣遍滿。不離法界隨心無礙。並薦供養隨喜頂禮。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迭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此則攝他為總。入他為別。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凡聖之身。及供養之具。皆助隨喜。悉同供養。有目者見。無目者不覩。如此行學法界軌門大有利益。故地持論。有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勝現前供養。以難成故。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邪業不生愧恥。又諸佛德用既齊名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如稱一釋迦名禮。召一切諸佛無不備周。如西云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西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西云彌勒。此云慈氏。豈有一佛非慈氏也。故智度論云。一佛勝能等一切佛勝能。一切佛勝能等一佛勝能。設一切佛不化眾生但一佛化生。即功歸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禮也。
第六正觀修誠禮者。此明自體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覺。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認為惡。縱修此行常為偏倒。若知己身極惡無佛性者。縱敬他身終成無益。眾生迷惑雖發微善。唯將法界供具供養他身。無始已來未曾將一燈一香一禮一喰供養己身佛性。若能反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故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己心清淨即是自性住佛性。隨力修明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圓。即是至得果佛性。若據妙達唯局大聖。若論下凡雖未頓修不得不解。如涉遠道要藉自身。欲見佛性要觀己佛。法僧亦爾體同無二。是名正觀禮也。
第七實相平等禮者。大意同前。猶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無別。若見佛可尊可敬。即見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還成僻執。故般若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離尊卑。靜亂一原恭怠齊固。安心此意。是名平等禮也。故文殊禮文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此之一禮凡夫淺識。恐聞反謗。上智之人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合宜。是名平等禮也。
又增一阿含經。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 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 當計於無我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頌曰。
稽首三寶 歸誠十方 瞻仰尊敬
益福除殃 機路異色 慈誘同芳
隱顯相發 化應無彊 雖生茲土
感赴殊鄉 觀禮欣慶 福祚彌長
法性無二 縱隔何傷 虔誠一拜
周遍難量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左監門校尉馮翊李山龍。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未忍殯斂。至七日而蘇。自說云。當死時被冥收錄至一官曹。廳事甚宏壯廣大。庭內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北面立滿庭中。吏將山龍至廳下。天官坐高床。侍衛如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前至階下。王問。汝生平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人每設齋講。常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昇階。既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指座謂山龍曰。可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至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昇座。山龍昇座訖。王乃向之而坐。山龍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下。山龍即下座復立階下。顧庭內囚已盡無一人在者。王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眾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龍拜辭。行數十步王復呼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吏即將山龍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上屋覆其城。城傍多有小窓。或大如小盆。或如盂盌。見諸男女從地飛入窓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吏曰。此是大地獄。中多有分隔罪計各異。此諸人者。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至院門見一大鑊火猛湯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龍問之。二人曰。我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故獄中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謂山龍曰。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復追錄君。山龍即謁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歷兩曹。各廳事侍衛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署。各書一行訖付山龍。龍持出至門。有三人謂山龍曰。王放君去。可不少多乞遣我等。山龍未言。吏謂山龍曰。王放君不由彼。然彼三人者。是前收錄君使。一人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者。一人是棒主。當以棒擊君頭者。一是袋主。當以袋歙君氣者。見君得還故乞物耳。山龍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知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若樹下燒之。山龍諾。吏送歸家。見親眷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室屍傍即蘇。後日剪紙作錢帛并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來謝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贈遺愧荷。言畢不見。山龍自向總持寺主說。寺主傳向臨說(右一驗出冥報記也)。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福田篇第十歸信篇第十一士女篇第十二
福田篇(此有三部)述意部優劣部平等部
述意部第一
自大覺泥洹福歸眾聖。開士應真弘揚末教。並飛化眾剎隨緣攝誘。感殊則同室天隔。應合則異境對顏。是以隨敬一僧則五眼開淨。隨施一毫則六度無盡也。
優劣部第二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眾僧是三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已受戒者。應當至心供養三寶。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又僧伽吒經云。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三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三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三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若於三千世界諸如來所生清淨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德勝彼。何況書寫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德之力。
又阿毘曇甘露味經云。田好有三種。一大德田。二貧苦田。三大德貧苦田。云何大德田。謂佛辟支四沙門果等。云何貧苦田。謂畜生老病等。云何大德貧苦田。謂聖人老病等。若施大德田恭敬心得大報。若施貧苦田憐愍心得大報。若施大德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得大報。是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誑得物。隨有淨物多少布施。是為物好。若布施佛即時一切得福。若布施眾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故得大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殊勝得大果報。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難。一憍慢施。二求名施。三為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緣施。六求報施。
又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持以七寶如須彌山等。於一劫中布施聲聞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能持一錢以用布施初發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寶梁經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說世有二人應受信施。何等為二。一勤行精進。二得解脫。令此施主得大利益有三種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慈心最勝。
又菩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無有財產。至信道德。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須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而獲報多。如施雖多而無至心貢高自大信邪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少。猶如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又智度論云。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義。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為少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華散十方佛時。問曰。此布施福云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得增廣。又增一阿含經云。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千萬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羅漢辟支如來等。其福功德不可稱計。又智度論云。如大月氏弗迦羅城中。有一畫師。名曰千那。到東方多剎施羅國客。畫十二年得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作大會聲。往見眾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眾中用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三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兩金付維那。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兩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種子。婦言。何等福田。答言。施與眾僧。婦便縛其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狂癡。十二年作得金三十兩。不憐愍婦兒盡以與他。依如官制取縛將來。大官問其夫。汝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貧貧相續無得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眾僧。大官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讚言。是為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脫身瓔珞。及所乘馬并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眾僧眾僧未食。是為穀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平等部第三
依大莊嚴論云。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揀擇少壯老弊。佛言。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眾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眾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髮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膢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髮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諸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我破於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髮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膢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華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 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 容色忽解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嘴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眾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已 而欲測量彼
汝寧不聞如來所說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彌等。如菴羅菓。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於僧福田莫生分別。即說偈言。
眾僧功德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讚
況餘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是故於眾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頌曰。
通達四果 善會六情 探玄啟寤
證理懷禎 老少和穆 普敬祇誠
隨緣赴供 攝誘幽冥
歸信篇第十一(此有三部)述意部少誠部大誠部
述意部第一
夫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基。無信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道顯然昇沈目覩。數見愚夫不信業因能生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醜不由忍恚。貴賤非關恭惰。眾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惡自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皆由業緣。貴賤非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故經云。果報好醜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常豐。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任其冶鑄。後遭事逃避餓死人家。又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王謂不祥。捐圈則猪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為夫餘之王。故知業緣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改弗可與奪也。故知作善得福為惡受殃。業果不謬斯理皎然。如何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時。亳有桑穀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身修善。桑穀枯死。商道中興。豈非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遇。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修善政。商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世人共覩。春時下種冬則收藏。如施有來報感胎㲲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銜珠之與負鹿。又昔人一瓢以濟餒夫。尚得扶輪相報。今供一齋以施大眾。寧無福祿相酬矣。
小誠部第二
如涅槃經佛言。眾生有二。一者有信。一者無信。有信之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為婆羅門說耕田偈云。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保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直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為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出家得阿羅漢道。又寶性論云。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一調御師。二調御師法。三調御師弟子。何等為六種人。一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經云。時有一切勇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發菩提。佛言。一切勇。乃往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世尊。號曰寶德。我時作摩納之子。此會眾生住佛智慧者。往昔之時悉在鹿中。我時發願。如是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時鹿聞已尋皆發願得如是。一切勇。此會大眾因彼善根當得阿耨菩提。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修善。以清淨心歸佛法僧。十拍手頃不生餘心。命終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報盡。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又無上處經云。佛告比丘。有三無上處。一佛無上處。二法無上處。三僧無上處。若諸眾生兩足四足無足多足。若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中說無上處。若有眾生。於無上處起信向心者。於天人中得無上果報。
大誠部第三
如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發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尊以說偈言。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於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佛剎比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復造諸塔如須彌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剎如河沙 皆悉遍施諸七寶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鐵圍山高廣大 造塔無量為諸佛
如是求福眾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眾生具滿劫 若頭若膊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利眾生
彼等眾生最勝者 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常生樂法心
當得無邊大福聚 速得證於無上道
又涅槃經云。佛讚迦葉。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若有眾生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眾生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眾生於四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況復諸餘善根。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有增減。亦莫令風日飄暴乾竭此水。不令鳥獸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時即受彼寄。置恒河中不令入洄。亦復不令餘物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復無遮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滴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漸入大海。若是水滴毘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水今有無耶。如來爾時知彼水滴在大海中。見知住處。不與餘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有大神通無量知見明了無障。於受寄人中最尊最勝。若於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其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住一劫者。喻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滴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塗。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切苦得一切樂。
又佛說無畏女經云。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時無畏德女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坐。阿闍世王見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耶。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行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馳不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爾時無畏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王言不也。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神不。王言不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小王聲聞。大王。頗有已求無上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野干人耶。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迹聲聞人耶。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若有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若有親近正真正覺之人者。是人即發阿耨菩提心。爾時阿闍世王復語無畏德女言。汝大我慢。云何如是。見諸聲聞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王語女言。彼非我類。我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我類。王語女言。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敬一切眾生。女言。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禮敬。
爾時無畏德菩薩母。號曰月光。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得菩提時。便即出家。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然後於彼離垢如來所得作大王具足七寶。號曰地持。供養彼佛已得成阿耨菩提。號曰遍光如來。
頌曰。
封迷昏闇久 裴回夢裏藏
心塵既未洗 怖霑甘露漿
慈顏發暉曜 燭我見朝陽
忽逢善知友 開導益神光
稍寤心澄靜 方厭俗蒼茫
緇徒既肅肅 法侶亦鏘鏘
見者心歡喜 歸誠向道場
若存信邪倒 來苦未何殃
感應緣(略引三驗)晉沙門竺法師宋居士袁炳隋沙門釋道仙
晉沙門竺法師者住會稽。與北中王亘之周旋甚厚。共論死生罪福報應之事。情昧難明未審有無因。便共要若有先死當相報語。既別後王亘在都。於廟中忽見法師來王便驚云。和上何處來。答曰。貧道以某月日命過。罪福皆不虛。應若影響。檀越但當勤修道以昇濟神明耳。先與君要故來相語。言訖不復見(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袁炳字叔煥。陳郡人也。泰始末為臨湘令。亡後積年。友人司馬遜於將曉間。如夢見炳來陳敘闊別訊問安否。既而謂遜曰。吾等平生立意置論。常言生為馳役死為休息。今日始知定不然矣。恒患在世有人務馳求金幣共相贈遺。幽途此事亦復如之。遜問。罪福應報定實何如。炳曰。如我舊見。與經教所說不盡符同。將是聖人抑引之談耳。如今所見。善惡大科略不異也。然殺生故最為重禁。慎不可犯也。遜曰。卿此徵相示。良不可言。當以語白尚書也。炳曰。甚善。亦請卿敬情尚書時。司空簡穆王公為吏部尚書。炳遜並其游賓。故及之。往反可數百語辭去。遜曰。闊別之久常思敘集。相值甚難何不小住。炳曰。止暫來耳。不可得久留。且此輩語亦不容得委悉。於是而去。初炳來闇夜。遜亦了不覺所以。而明得覩見。炳既去遜下床送之。始躡屐而還闇。見炳脚間有光可尺許。亦得照其兩足。餘地猶皆闇云(此一驗出冥祥記)。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本康居國人。以游賈為業。往來吳蜀集積珠寶。向直十萬貫。後達梓州牛頭山。值僧說法深寤財累乃沈江頓捨。便投灌口山竹林寺出家。初落髮日對眾誓曰。吾不得道誓不出山。結志不群野栖禽獸。入定一坐五日為期。有客到門潛通即覺起共接語。若無人時。端坐靜室寂若虛空。有時預告。明當客至人數若干。形貌服色恰期明至。數服皆同。時遭酷旱。百姓惶怖憂稼失色。皆來請祈雨。仙即往龍穴以杖扣門。喚曰。眾生何為嗜眠。如語即寤。當即玄雲四合大雨普沾。民賴斯澤。貴賤咸賽欽若天神。隋蜀王秀作鎮岷絡。有聞王者。尋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動色。親領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違可即加刃。仙聞兵至傍若無人。被僧伽梨已端坐禪誦。王達山足。忽降雨雜注雹雪雷?水涌。須臾滿川。軍藏無計並憂沒命。事既窘迫。乃懺悔歸依。遙禮仙德。垂雲忽散山路清夷。得達仙所。王躬盡敬一心歸懺。仙為說法重發信心。乃殷勤奉請邀還成都。至靜眾寺彌加厚禮。舉郭恭敬。號為仙闍梨。至仁壽年中返于山寺。卒葬於彼(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士女篇第十二(此有二部)俗男部俗女部
俗男部第一(此別三部)述意部誡俗部勸導部
述意部第一
夫在家丈夫尊卑有二。一貴二賤。一富二貧。富貴之者人多放逸。傲慢貢高輕辱凌下。或有乘威籍勢尊己凌人。或有博識聰達恃才凌人。或有辯口利詞暢說凌人。或有誇豪奢侈輕慢凌人。或有美容姿態恃色凌人。或有乘肥騁騎恃乘凌人。或有資財奴婢恃富陵人。如是眾多不可具述。眾生愚癡甚為可愍。不知無常將至。妄起高心。來報湯炭煎煮相待。獄卒執叉伺候日久。不憂斯事公然喜樂。何異猪羊不知死至。何異飛蠅貪樂死屍。惟古思今富貴非一。生滅交臂貴賤同塵。富貴者唯見荒墳。貧賤者已同灰壤。既知貴賤同灰。即須卑己敬上。是以親疎無定貴賤不常。苦樂易位昇沈更互也。
誡俗部第二
如華嚴經。有十種慢業應當避之。一於尊重福田和上阿闍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師得勝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慧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讚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慢心自高凌彼。不省己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見無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妬心。是為慢業。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麁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聽聞法。留難亦不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但菩提心力故。而不永捨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又出曜經偈云。
眾生為慢纏 染著於憍慢
為見所迷惑 不免生死除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凶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法句喻經云。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時婆羅門常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住到其門。慰問老公得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說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蒙愚蔽
自謂我智 愚而稱智 是謂極愚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破即時命過。家室啼哭驚動四隣。佛去未遠便有此變。里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佛言。屬到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老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愚暗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甞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造行
為身招禍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為行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勸導部第三
惟此慢心通於白黑。智愚不免豪賤共有。但去輕論重在俗為甚。亦有空言我美。評說賢良譏毀聖德。一切白衣終日行之。未甞一日慚愧發露。情求勝道退省已躬。故外書云。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亦有君子。高慕釋教遵奉修行。貞仁退讓廉謹信順。皆是宿種稟性自然。與道何殊。亦有出家之人。不依聖教違犯戒律。不學無知與鄙俗無殊。然道俗形乖犯有希數。心有明暗過有輕重。故出家之人未犯已前念念入道。善業已熏福基已厚。雖有微惡輕愧而造。不能傾動。若小慚愧便復清白。若論在俗。身居無慚之地。心有無愧之情。畜養妻兒。財色五欲盈堂滿室。葷辛酒肉隨求所得。愛染情深無時暫捨。惡緣同住。豈得免之。此則明暗路分黑白殊隔。故知明能滅暗。暗不滅明。小燈之明已了室內。出家之人雖犯微過前明已成。正可光不增暉而本明常照。如器存炷立田安業永也。又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即易。如海中汎舟。又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汎舟。在家修福甚難。如陸地行船。船雖是同由處有異。故遲疾不同。修犯難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難成。早求自度勵慕出俗。又賢愚經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為比。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畢成佛道。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福增。年過百歲。家中大小莫不厭賤。聞說出家功德無量。即來佛所求欲出家。值佛不在即往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見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羅漢皆悉不度。即出寺門住門閫上。發聲大哭。世尊復至種種慰喻。即告目連令其出家。目連即與出家授戒。復常為諸年少比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沒水而死。目連觀見以神通力接置岸上。問知因緣。目連念言。此人不以生死怖之無由得道。即令至心捉師衣角。飛騰虛空到大海邊。見一新死端正女人。見有一蟲從其口出還從鼻入。復從眼出從耳而入。目連觀已捨之而去。弟子問言。是何女人。答言。此是舍衛城中大薩薄婦。容貌端正世間少雙。其婦常以三奇木頭擎鏡照面。自覩端正。便起憍慢。深自愛著。夫甚敬愛將共入海。海惡船破沒水而死。漂出在岸。此薩薄婦由自愛身。死後還生在故身中。作此蠱也。捨蟲身已墮大地獄受苦無量。小復前行見一女人。自身負銅鑊。榰鑊著水以火燃沸。脫衣入鑊。肉熟離骨。沸吹骨出在外。風吹尋還成人。自取肉食。福增問師。是何女人。其師答言。舍衛國中有優婆夷。敬信三寶。請一比丘一夏供養。在於陌頭作房安置。自辦種種香美飯食。遣婢送之。婢至屏處選好先食。餘與比丘。大家覺問。汝不偷食不。婢答言無。比丘食訖有殘與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緣。先受華報後墮地獄。次小前行見一肉樹。多有諸蟲圍唼其身無有空處。噭喚啼哭如地獄聲。弟子問師。是何樹耶。目連答言。是瀨利吒營事比丘。以自在故費用僧物。華果飲食送與白衣。以是因緣受此華報。後墮地獄。唼樹諸蟲即爾時得物之人。次復前行見一男子。周匝多有獸頭人身。諸惡鬼神手執弓弩。三隻毒箭鏃皆火燃。競共射之洞身焦燃。福增問師。此何人耶。目連答言。此人前身作大獵師。多害禽獸故受斯苦。於後命終墮大地獄。次復前行見一大山。下安刀劍。見有一人從上投下刺壞其身。投已復上如前不息。福增問師。此復何人。師復答言。是王舍城王大鬪將。以勇猛故身處前鋒傷殺物命。先受此苦後墮地獄。次復前行見一骨山。其山高大七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陰黑。爾時目連於此骨山一大肋上。往來經行。弟子問師。是何骨山。師答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聞已心驚毛豎惶怖污出。白和尚言。聞我今者心未裂頃。願為時說本末因緣。目連告曰。生死輪轉無有邊際。造善惡業終無朽敗必受其報。昔過去時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曰法增。好喜布施。持戒聞法。慈悲眾生不傷物命。正法治國滿二十年。其間閑暇共人博戲。時有一人犯法殺人。臣以白王。值王暮戲。脫答之言。隨國法治。即依律斷殺人應死。尋即殺之。王戲罷已問諸臣言。罪人何所。臣答殺竟。王聞是語。悶絕躄地水灑乃蘇。垂淚而言。宮人伎女象馬七珍悉皆住此。唯我一人獨入地獄。我今殺人。當知便是栴陀羅王。不知世世當何所趣。我今決定不須為王。即捨王位入山自守。其後命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其身長大七百由旬。諸王大臣自恃勢力。枉剋百姓殺戮無邊。命終多墮摩竭大魚。多有諸蟲唼食其身。身癢揩山殺蟲污海。血流百里。魚一眠時經於百歲。飢渴吸水。水流入口如注大河。爾時適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魚張口。船疾趣口。賈人恐怖舉聲大哭。垂入魚口一時同聲稱南無佛。魚聞佛聲閉口水停。賈人得活。魚飢命終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魚死之後夜叉羅剎出置海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法增王者汝身是也。緣殺人故墮海作魚。福增聞已深畏生死。觀見故身解法無常。得阿羅漢果。
俗女部第二(此別二部)述意部姦偽部
述意部第一
夫在家俗女患毒多過。佛說邪諂甚於男子。或假塗面首調飾脂粉。或綺羅華服誑誘愚夫。或驕弄脣口邪眄歌笑。或咨嗟吟詠瞻視看人。或出胸露手掩面藏頭。或緩步徐行搖身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偽卒難述盡。凡夫迷醉皆為所惑。譬如姦賊種種多詐。亦如畫瓶儲糞誑人。亦如高羅群鳥落之。亦如密網眾魚投之。亦如闇坑盲者陷之。亦如飛蛾見火投之。亦如蒼蠅貪樂臭屍。近則失國破家。觸則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內心如鴆。家貧困苦皆由女人。出外喪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離散亦由女人。宗親疏索亦由女人。墜墮惡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業道亦由女人。不入聖果亦由女人。如是過患不可具論。眾生如是甚為可愍。常為慾火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絕也。
姦偽部第二
如出曜經云。昔舍衛城中有一婦女。抱兒持瓶詣井汲水。有一男子顏貌端正。坐井右邊(亦有經云見阿難行美顏貪愛求為夫婦事在別經)彈琴自娛。時彼女人欲意偏多耽著彼人。彼人亦復欲意熾盛耽著女人。女人欲意迷荒以索繫小兒頸懸於井中。尋還挽出。小兒即死。愁憂傷結呼天墮淚(自外云云)又佛在拘睒彌國。國王號曰優填。拘留國有逝心。名摩因提。生女端正華色世間少雙。父覩女容一國希有。名曰無比。隣國諸王僚寀豪姓靡不娉焉。父答曰。若有君子容與吾女齊。吾將應之。佛時行在其國。逝心覩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色紫金巍巍堂堂光儀無上。心喜而曰。吾女獲匹。正是斯人。歸語其妻曰。吾為無比得婿。促莊飾女當將往也。夫妻共服飾之。其女行步搖動華光珠。珍。瓔珞莊嚴光國。夫妻俱將至佛。妻道見佛跡相好之文。光采之色非世所有。知為天尊謂其夫曰。此人足跡之理。乃爾非世可聞。斯將非凡。必自清淨無復婬欲。將不取吾無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耶。妻因說偈言。
婬人曳踵行 恚者斂指步
愚者足䟿地 斯跡天人尊
逝心曰。非爾女人所知。汝不樂者便自還歸。仍自將女詣佛所稽首佛足。白言。大仁。勤勞教授身無供養。有是麁女願給箕掃。佛言。汝以女為好耶。答曰。生得此女顏容實好。世間無雙。諸國王豪姓多有求者不以應之。竊見大仁光色巍巍非世所見。貪得供養故冒自歸耳。佛言。此女之好為著何許。逝心曰。從頭至足周旋觀之無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今觀之。從頭至足無一好也。汝見頭上有髮。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髑髏是骨。屠家猪頭骨亦皆爾。頭中有腦。腦者如泥。臊臭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池。決之純汁。鼻中有洟。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爾腥臊。腸胃膀光但盛屎尿。腐臭難論。腹為韋囊裹諸不淨。四支手足骨骨相拄。筋攣皮縮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如木人機關作之。作之訖畢解剝其體。節節相離手足狼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雙。昔者吾在貝多樹下。第六魔天王莊嚴三女。顏容華飾天中無比。非徒此倫。欲以壞吾道意。我便為說身中穢惡。即皆化成老母。形壞不復。慚愧而去。今此屎囊欲作何變。急將還去吾不取也。逝心聞佛所說恧然慚恥無辭。復白佛曰。若仁不取者。欲以妻優填王可乎。佛不答焉。逝心即送女與優填王。王獲女大喜悅。拜父為太傅。為女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王正后師事於佛得須陀洹道。此女譖之於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后。后見矢不懼都無恚怒。一意念佛慈心。長跪向王。矢皆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矢皆爾。王乃自覺悵然而懼。即駕金車白象馳詣佛所。未到下車。屏從叉手步進稽首佛足。長跪自陳曰。吾有重咎愧在三尊。所以彼婬妷圖欲興耶。於佛聖眾有毒惡念。以矢百枚射佛弟子。如事陳之。覩之心懼。惟佛至尊。無量之慈。白衣弟子慈力乃爾。豈況無上正真佛乎。我今首過歸命三尊。唯佛弘慈原赦其咎。佛歎曰。善哉。王覺惡悔過。此明人之行也。吾受王善意。王稽首如是至三。佛亦三受之。王又頭腦著地退就座曰。稟氣兇頑忿戾自恣。無忍辱心。三毒不除惡行快意。女人妖蠱不知其惡。自惟死後必入地獄。願佛加哀廣說女惡魑魅之態。入其羅網尠能自拔。我聞其禍必以自誡。國人巨細得以改操。佛言。用此為問耶。但說餘義。王曰。餘義異日稟之不晚。女亂惑意凶禍之大。不聞其禍何由遠之。願佛具為我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佛言。且聽。男子有狂愚之惡却觀女妖。王曰。善哉。願受明教。佛曰。士有四惡急所當知。世有婬夫甞想覩女。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欲網所裹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計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慾中如猪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擇之獄受痛無極。住心在婬吮其洟唾。玩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奴之士。斯其一惡態也。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比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漂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城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鬪訟。不惟身所從來。孤親無量之恩。斯其二惡態也。又人處世勤身苦勞躬致財賄。本有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惑婬慾愚蔽自壅。背真向邪專由女計。若有布施之意。唯欲發言莊采女色。絕清淨行束成小人。不識佛經之重誡禍福之所歸。苟為婬使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其三惡態也。又善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男女。快樂歡娛終日彌多。外託祈福內以招姦。既醉之後互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憙無以喻。婬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哀。譬如狂荒不知其非。斯其四惡態也。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此乃免苦耳。又復聽說女人之惡。方便說偈言。
以為欲所使 放意不能安
習近於非法 將何以為賢
欲為畜生行 以欲還自殘
溷?在臭中 不知為劇難
如?在溷中 不知東與西
結著於婬欲 蓋此亦虫倫
婬既不見道 日夜種罪根
現在君臣亂 上下為迷昏
王法為錯亂 政治為迷煩
農夫捨常業 賈人為珍連
現世更牢獄 死已入太山
當受百種毒 其痛難可言
烊銅灌其口 山車迮其身
此輩有百數 難可一二陳
常在三惡道 宛轉如車輪
若世時有佛 而已不得聞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女人有何好 但是諸不淨
何不諦信是 為此發狂荒
其內甚臭穢 外為嚴飾容
加又含毒螫 劇如蛇與龍
譬如錦縚矛 羅縠裹鋒芒
愚者覩其表 玩之以自方
智者覺知捨 癡者致死傷
婬欲亦如是 抱刃以自喪
覩新即厭故 所樂亦無常
言為刀斧裁 笑為棘與槍
內懷臭穢毒 飾外以華香
愚者見歡喜 不惟後受殃
譬如鴆毒藥 以和甘露漿
癡人貪其味 飲之皆仆僵
亦如薪得火 草木被重霜
所向無不壞 是為最不祥
女毒甚於是 莫能見其形
覩表不見裏 故有婬欲情
其體甚易見 癡人惜不絕
絕欲以求道 去道如絲髮
人本清淨種 如魚處深淵
羅網四面張 著者不得還
欲網劇於是 結著甚獨堅
知者能自覺 可得脫其緣
譬如飢猨猴 望見熟甘菓
投身冒荊棘 是輩百向墮
亦如魚食鉤 飛蛾入燈火
專火投危欲 不惟後受禍
佛說如是。優填王歡喜。即以頭面著地白佛言。實從生年以來不聞女人惡態乃爾。男子悖亂隨之墮惡。但不知故不制心意。從是以後終身自悔。歸命三尊不敢復犯。為佛作禮歡喜而退。書云。仲尼稱難養小人與女子。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以經言。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一者嫉妬。二者妄嗔。三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壓。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是故女人多諸妖媚。願捨諂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自利利人。
又智度論云。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常以煩惱憂怖與人。云何可近親好。如說國王有女。名曰拘牟頭。有捕魚師。名術波伽。隨道而行。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窓中見面想像染著。心不暫捨。彌歷日月不能飲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兒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貴不可得也。兒言。我心願樂不能暫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為子故入王宮中。常送肥魚鳥肉以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欲求何願。母白王女。願却左右。當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云遠。願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於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後。母還語子。汝願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後住。王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勅諸從者齊門而止。獨入天祠。天神思惟。此不應爾。王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令睡不覺。王女既入見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萬兩金遺之而去。後此人得覺見有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願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發自燒而死。以是證知。女人之心。不擇貴賤。唯欲是從。
又薩婆多論云。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不犯女人。蛇有三事害人。有見而害人。有觸而害人。有齧而害人。女人亦有三害。若見女人而發欲想滅人善法。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若共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一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無數身。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僧同。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道無所成益。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救護之。若為女人所害眾共棄捨無心喜樂。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以此而觸女人。
又增一阿含經云。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色力。二親族之力。三田業之力。四兒力。五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便輕慢夫主。夫有一力盡覆弊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所謂色聲香味觸。愚癡之人著此五法不能得度若聖。弟子成就一無放逸力不為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至無為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戒為甘露道 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一生豪貴之家。二嫁適富貴之家。三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多有兒。五在家獨得由己。是謂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又大威德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譬如有大沙聚將一滴水潤此沙聚可令徹過。如一婦人。以千數丈夫受欲果報。不可令其知足也。其婦人有三法不知厭足。一自莊嚴。二於丈夫邊所受欲樂。三哀美言詞。阿難。其婦女有五?蟲戶。而丈夫無此。其五?蟲。在陰道中。其一蟲戶有八千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動已復行。以彼令動。是故名惱。婬婦女人此不共法。以業果報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其婦女人若見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脣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額上污流。若安坐時即不欲起。若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門頰頻申出息。逶迤屈曲。左手舉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枝擿齒手搔腦後。宣露脚脛鳴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如是等相。當知婦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勿令流轉生大暗中。
又正法念經云。天鳥為諸天說偈云。
婦人非常友 如燈焰不停
彼則是常怨 猶如畫石文
雖親近富者 無物則厭人
有物婦女近 無物婦女捨
與物興供養 作種種功德
其心如火焰 而不可秉執
男如是隨順 如心之所欲
彼如是婦女 而常誑男子
如蛇華所覆 如灰土覆火
色如是覆毒 婦女亦如是
猶如見毒樹 悅眼而不善
婦女如毒華 智者應捨離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一由貪珍寶物衣被欲心多故。二由相嫉妬故。三由多口舌故。四由作恣態婬意多故。以是因緣故墮地獄多耳。
頌曰。
五欲混神因 六賊亂心色
幻焰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鑄金雖改秋 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辯 攀猿此焉息◎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入道篇第十三(此有四部)述意部欣厭部?髮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道俗形乖淨染殊趣。由善惡不等報應不均。欲觀仁義盛德之風。當尋禮儀玄軌之範。而能割愛辭親棄榮勢位。節食滋味蔬飡苦行。麁服蓋形不顧飾玩。隨用安身不存名利。抑遏三毒制止八音。三千威儀五百戒相。動靜合宜皆有法式。八萬修多十二部別。敷演投機隨時利物。可謂人天之楷模。入道之舟航者也。
欣厭部第二
如文殊問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無量過患故。出家者無量功德故。住家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行諸惡法。出家者離諸惡法。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是歡喜處。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貪利樂。出家者無貪利樂。住家者是憒鬧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為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為他人。出家者常為自身。住家者以苦為樂。出家者出離為樂。住家者增長棘刺。出家者能滅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為三乘毀訾。出家者為三乘稱歎。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為人僕使。出家者為僕使主。住家者是黑暗處。出家者是光明處。住家者增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處。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諂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苦。出家者常懷喜樂。住家者是欺誑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處。出家者有歸依處。住家者多有瞋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捨重擔。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其齊限。住家者以財物為寶。出家者以功德為寶。住家者隨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煩惱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家者為纏所縛。出家者離於纏縛。住家者為國王教誡。出家者為佛法教誡。住家者伴侶易得。出家者伴侶難得。住家者傷害為勝。出家者攝受為勝。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讚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又涅槃經云。在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出家寬廓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在家之人內則憂念妻兒。外則王役驅馳。若富貴高勝則放逸縱情。貧苦下賤則飢寒失志。公私擾擾晝夜孜孜。眾務牽纏何暇修道。又郁伽長者經云。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繫。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時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違離佛法。當作怨家惡知識想應厭家活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集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在家塵污。出家妙好。在家繫縛出家解脫。在家多苦。出家快樂。在家下賤。出家尊貴。在家奴僕。出家為主。在家由人。出家自在。在家多憂。出家無憂。在家重擔。出家捨擔。在家怱務。出家閑靜。又出家功德經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譬四天下滿中羅漢百歲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無量。又如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又大緣經云。以一日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又僧祇律云。以一日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六百六千六十歲三塗苦。又出家功德經云。若為出家苦作留礙。抑制此人即斷佛種。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闇地獄。無有出期。又迦葉經云。爾時大王太子聞出家功德甚深。並皆發心出家。已四天下中無一眾生在家者。皆悉發心願求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又佛藏經云。當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須者如來白毫相中一分供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盡。
又賢愚經云。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治其目一時明見。又有百人罪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雖無量。猶不如聽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廣大。
?髮部第三
初欲出家依律先請二師。一是和尚。二是闍梨(諸法如律)薩婆多論云。若先請和尚受十戒時。和尚不現前亦得十戒。若聞知死受戒不得。若不聞死受戒得成。闍梨應同。又清信士度人經云。若欲?髮先於落髮處。香湯灑地。周圓七尺內四角懸幡。安一高座擬出家者坐。後復施二勝座擬二師坐。欲出家者著本俗服。拜辭父母尊親等訖。口說偈云。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說此偈已脫去俗服。善見論云。應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度人經云。雖著出家衣。只得著泥洹僧及僧祇支。未得著袈裟。入道場時應來至和尚前胡跪。和尚應生兒想。不得生惡賤心。弟子於師應生父想尊重供養。和尚為種種說法誡勗其心已。來向闍梨前坐。善見論云。以香湯灌頂上說偈讚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捨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說此偈已。教禮十方佛竟。復說偈讚云。
歸依大世尊 能度三有苦
亦願諸眾生 普入無為樂
說此偈已。然後闍梨乃為?髮。度人經云。為?髮時傍人為誦出家唄云。
毀形守志節 割愛無所親
棄家入聖道 願度一切人
與?髮時。當頂留五三髮來至和尚前胡跪。和尚問言。今為汝除去頂髮許不。答言。好。然後和尚為著袈裟。當正著時依善見論。復說偈讚云。
大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廣度諸眾生
依度人經云。既著袈裟已禮佛行道。道俗從後繞三匝已。復自說偈生慶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
行道匝已。又禮大眾及二師竟。然後在下行坐受六親拜。荷出家離俗意心懷歡喜。父母諸親皆為作禮。悅其道意。應中前?髮最好令及得齋。依毘尼母論云。?髮著袈裟已。然後和尚為受三歸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臨時斟酌生善彌勝)。◎
◎引證部第四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婦女。端正殊妙。於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時人問言。顏貌如是應當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正。但以小來厭惡婬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時。以端正故早蒙處分。早生男兒。兒遂長大端正無比。轉覺羸損如似病者。我即問兒病之由狀。兒不肯道。為問不止。兒不獲已而語母言。我正不道恐命不全。止欲具述無顏之甚。即語母言。我欲得母以私情欲。以不得故是以病耳。母即語言。自古已來何有此事。復自念言。我若不從兒或能死。今寧違理以存兒命。即便喚兒欲從其意。兒將上床地即礔裂。我子即時生身陷入。我即驚怖以手挽兒捉得兒髮。而我兒髮今日猶故在我懷中。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又智度論云。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獲阿羅漢果。入貴人舍常讚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答言。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世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雜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罪畢已。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阿羅漢道。雖復破戒可得道果。復次如佛在祇桓。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怖己身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都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此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利功德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功德大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盧留城有優陀羡王。聰明解達有大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雙兼有德行。王甚愛敬。時彼國法諸為王者不自撣琴。爾時夫人在於曲室共王歡戲。自恃王寵遣王撣琴自起為舞。初舉手時王素善相。覩見夫人死相已現。計其餘命不過七日。王即捨琴慘然長歎。夫人白王。受王恩寵敢於曲室。求王撣琴。自起為舞。用為歡樂。有何不適捨琴長歎。願王告語。王不肯答。慇懃不已。王以實答。夫人聞之甚懷憂懼。即白王言。我聞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我欲出家。願王聽許王愛情重語夫人言。至六日頭當聽汝去。不相免意。遂至六日。王語夫人。汝有善心求欲出家。若得生天必來見我我乃聽去。作是誓已夫人許可。便得出家受八戒齋。即於其日飲石蜜漿腹中絞結。至七日旦即便命終。乘是善緣得生天上。憶本誓故來詣王所。光明熾盛遍照王宮。時王問言。汝為是誰。天即答言。我是王婦有相夫人。王喜白言。願來就坐。天答之言。我今觀王臭穢叵近。但以先誓故來見王。王聞是已心開意解。而自歎言。今彼天者本是我婦。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遠而見鄙賤。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聞說。天一爪甲直一閻浮提地。我此一國何足可貪。作是語已捨位與子。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故智度論偈云。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鶴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深
又雜譬喻經云。昔者兄弟二人。居勢富貴資財無量。父母終亡無所依仰。雖為兄弟志念各異。兄好道議弟愛家業。其弟見兄不親家業。常嫌恨之。共為兄弟父母早終。勤念生活反棄家業。追逐沙門聽受佛經。沙門豈能與汝衣財寶耶。家轉貧困財物日耗。人所嗤笑懈廢門戶。繼續父母乃為孝耳。兄報之曰。五戒十善供養三寶。以道化親乃為孝耳。道俗相反自然之數。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智愚不同謀猶明冥。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道致真。卿今所樂苦惱之偽。豈知苦辛。其弟含恚䫌頭不信。兄見如是。便謂弟曰。卿貪家事以財為貴。吾好經道。以慧為珍。今欲捨家歸命福田。計命寄世忽若飛塵。無常卒至為罪所纏。是故捨世避危就安。弟見兄意志趣道義。寂然無報。兄則去家作沙門。夙夜精進坐禪思惟。行合經法成道果證。弟聞此言瞋恚更盛。弟貪家業未曾為法。其後壽終墮於牛中肥盛甚大。賈客買取載鹽販之。往還數迴。牛遂羸頓不能復前。上阪困頓躄臥不起。賈人撾打搖頭纔動。時兄游行飛在虛空。遙見其弟便謂之曰。弟居田宅今為所在。而自投身墮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識知淚出自責。由行不善慳貪嫉妬。不信佛法輕慢聖眾。不信兄語觝突自用。故墮牛中。疲頓困劣。悔當何逮。兄知心念愴然哀傷。即為牛主說其本末。賈人聞之便以施與。即將牛去還至寺中。使念三寶。飯食隨時。其命終盡得生忉利天。時眾賈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與。不識道義死亦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棄所珍翫行作沙門。精進不懈皆亦得道。由是觀之。世間財寶不益於人。奉敬三尊修身學道。世世獲安。
又付法藏經云。昔尊者羅漢闍夜多。將諸弟子詣德叉尸羅城。到其城已慘然不悅。小復前行。路見一烏欣然微笑。弟子白師。願說因緣。尊者答。我初至城於城門下見一鬼子。飢急語我。我母入城為我求食。與母別來經五百歲。飢虛困乏命將不遠。尊者入城若見我母道我辛苦。願語早來。我始入城便見彼母。具說子意。鬼母答我。吾入城來經五百歲。未曾能得一人洟唾。我既新產氣力羸劣。設得少唾諸鬼奪我。今值一人遇得少唾。欲持出城共子分食。門下多有大力鬼神。畏不敢出。唯願尊者送我出城。我即將出令共子食。我即問鬼。生來幾時。鬼答我言。吾見此城七反成壞。我聞鬼言。悲歎生死受苦長遠。是以慘然。時彼烏者。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我於爾時為長者子。欲得出家。是時出家必得羅漢。父母不聽強為娉妻。既得妻已復求出家。父母語我。若生一子乃當相放。我尋受教後生一男。至年六歲我復欲去。父母教兒求抱我脚啼哭而言。父若捨我誰見養活。先當殺兒然後可去。我時見已起愛染心。即語子言。吾為汝故不復出家。由彼兒故從是以來九十一劫流轉五道未曾得見。今以道眼觀見彼烏。乃是前子。愍其愚癡久處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緣。若復有人障他出家。此人罪報常在惡道。受極苦痛無得解脫。惡道罪畢若生人中生盲無目。是故智者。若見有人欲出家者。應勤方便勸佐令成。勿作留難。
又出家功德經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毘舍離城。時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羅羡那。與諸婇女在高樓上共相娛樂。佛聞樂音語阿難言。我知此人却後七日必當命終。若不出家或墮地獄。阿難聞已即往教化。勸其出家。王子聞勸於六日中極意受樂。至第七日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即便命終生四天王。為北天王毘沙門子。與諸婇女受五欲樂。極天之壽滿五百歲。後生忉利為帝釋子。壽天千歲。次生焰摩復為王子。壽二千歲。後生兜率亦為王子。壽四千歲。次生化樂為天王子。壽八千歲。化樂壽盡復生第六他化自在為天王子。與諸婇女所受五欲。於下最勝。盡天壽命萬六千歲。如是受樂。於六欲天往來七返而無中夭。一日出家滿二十劫不墮惡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寶具足。壯年已過臨老厭世。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毘流帝梨。廣度天人不可限量。以是因緣出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假使羅漢滿四天下。若有一人一百歲中盡心供養四事無乏。乃至涅槃各為起塔。華香瓔珞種種供養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為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之功德也。以斯而言。出家之法真可尊貴。不得以少財色貪著俗事流浪生死自苦其身。
中本起經云。提婆達多(齊云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以名焉)。
又無性攝論云。提婆者(唐云天授亦云天與謂從天乞得故云天授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提婆達。白佛言。願聽在道次。佛言。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為沙門實為不易。復再三白佛。復告不宜出家。提婆便生惡念。此沙門懷嫉妬心。我今宜自?頭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門語為。提婆後犯五逆罪。惡心欲至如來所適。下足在地。地中有大火風起生繞提婆身。為火所燒。便發悔心稱南無佛。然不究竟。便入地獄中。阿難悲泣言。提婆在地獄中為經幾時。佛言。經於大劫。命終生四天王上。展轉至他化自在天。經六十劫不墮三惡趣。最後受身成辟支佛。名曰南無。由命終之時稱南無故。時大目連言。我欲至阿鼻獄中見提婆達慰勞慶賀。佛言。阿鼻罪人不解人間音響。目連白言。我解六十四音。當以此音往語彼人。目連如屈申臂頃至阿鼻獄上。虛空中命曰提婆達。獄卒曰。此間亦有拘樓秦佛迦葉佛時提婆達。今命何者。目連曰。吾命釋迦文佛叔父兒提婆達。獄卒燒炙彼身使令覺寤曰。汝仰觀空中。見大目連坐寶蓮華。語目連曰。尊者何由屈此。目連曰。如來記。汝欲害世尊緣入阿鼻。最後成辟支佛。號名南無。提婆聞已歡喜言。我今日以右脇臥阿鼻獄中。經歷一劫終無勞倦。目連復問苦痛有增損乎。提婆報。以熱鐵輪鑠我身壞。復以鐵杵吹咀我形。有黑暴象蹈蹋我體。復有火山來鎮我面。昔日袈裟化為銅鍱。極為熾盛。今寄頭面禮世尊足。復禮尊者阿難。目連即攝神足還世尊所。又智度論云。提婆達弟子名俱迦離。謗舍利弗及目揵連。命終墮蓮華地獄中。又本起經名衢和離。
又報恩經云。提婆達多過去久遠不可計劫。有佛出世。名曰應現。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有一坐禪比丘。獨住林中。爾時比丘常患蟣虱。而作約言。我若坐禪汝宜默然。隱身寂住其虱如法。於後一時有土蚤來至虱邊。問言。汝云何身體肌肉肥盛。虱言。我所依主人常修禪定。教我飲食時節。我如法飲食故。所以身體鮮肥。蚤言。我亦欲修習其法。虱言。能爾隨意。爾時比丘尋便坐禪。爾時土蚤聞血肉香即便食噉。爾時比丘心生苦惱。即便脫衣以火燒之。佛言。爾時坐禪比丘者今迦葉是。爾時土蚤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虱者今我身是。提婆達多為利養故毀害於我。乃至今日成佛。亦為利養出佛身血生入地獄。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若說其事窮劫不盡。
又雜寶藏經云。佛在迦毘羅衛國入城乞食。到弟孫陀羅難陀舍。會值難陀與婦作莊香塗眉間。聞佛門中欲出外看。婦共要言。出看如來。使我額上莊未乾頃便還入來。難陀即出見佛作禮。取鉢向舍盛食奉佛。佛不為取過與阿難亦不為取。阿難語言。汝從誰得鉢。還與本處。於是持鉢詣佛。至尼拘屢精舍。佛即勅?髮師與難陀?髮。難陀不肯。怒拳而語?髮人言。迦毘羅一切人民。汝今盡可?其髮耶。佛問?髮者。何以不?。答言。畏故不敢為?。佛共阿難自至其邊。難陀畏故不敢不?。雖得?髮常欲還家。佛常將行不能得去。後於一日次當守房。而自歡喜。今真得便可還家去。待佛眾僧都去之後。我當還家。佛入城後作是念言。當為汲水令滿澡瓶然後還歸。尋時汲水。一瓶適滿一瓶復翻。如是經時不能滿瓶。便作是言。俱不可滿。使諸比丘來還自汲。我今俱著瓶屋中而去。適即閉門。適一扇閉一扇復開。適閉一戶一戶復開。更作是念。俱不可閉。且置而去。縱使失諸比丘衣物。我饒財寶足可償之。即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從此來。我則從彼異道而去。佛知其意亦從異道來。遙見佛來至大樹後藏。樹神舉樹在虛空中。露地而立。佛見難陀將還精舍。而問之言。汝念婦耶。答言。實爾。即將難陀向阿那波山上。又問難陀。汝婦端正不。答言。端正。山中有一老瞎獼猴。又復問言。汝婦孫陀利面首端正。何如此獼猴耶。難陀懊惱便作念言。我婦端正人中少雙。佛今何故以我之婦比瞎獼猴。佛復將至忉利天上。遍諸天宮而共觀看。見諸天子與諸天女共相娛樂。見一宮中有五百天。女無有天子。尋來問佛。佛言。汝自往問。難陀往問。諸宮殿中盡有天子。此中何以獨無天子耶。諸女答言。閻浮提內佛弟難陀。佛逼使出家。以出家因緣命終當生於此天宮為我天子。難陀答言。即我身是。便欲即住。天女語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人天路殊。且還捨人壽更生此間。便可得住。便還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語難陀。汝婦端正何如天女。難陀答言。比彼天女如瞎獼猴比於我婦。佛將難陀還閻浮提。難陀為欲生天故勤加持戒。阿難爾時為說偈言。
譬如羯羊鬪 將前而更却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佛將難陀復至地獄。見諸鑊湯悉皆煮人。唯見一鑊炊沸空停。怪其所以而來問佛。佛告之言。汝自往問。難陀即問獄卒言。諸鑊盡皆煮治罪人。此鑊何故空無所煮。答言。閻浮提內有如來弟子。名為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生天。以欲罷道因緣之故。天壽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吹鑊而待難陀。難陀聞已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唯願將我擁護還至閻浮提內。佛語難陀。汝能勤持戒修汝天福不。難陀答言。不用生天。今唯願我不墮此獄。佛為說法。一七日中成阿羅漢。諸比丘歎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言。非但今日如是。乃往過去亦復如是。諸比丘言。過去亦爾。其事云何。請為我說。佛言昔迦尸國王。名曰滿面。毘提希國有一婬女端正殊妙。爾時二國常相怨疾。傍有佞臣向迦尸王歎說。彼國有婬女端正世所希少。王聞是語心生惑著。遣使從索。彼國不與。重遣使言。求暫相見。四五日間還當發遣。時彼國王約勅婬女。汝之姿態所有伎好。悉具足備。使迦尸王惑著於汝。須臾之間不能遠離。即遣令去。經四五日尋復喚言。欲設大祀須得此女。暫還放來後當更遣。時迦尸王即遣婦還。大祀已訖遣使還索。答言。明日當遣。既至明日亦復不遣。如是妄語經歷多日。王心惑著單將數人欲往彼國。諸臣勸諫不肯受用。時仙人山中有獼猴王。聰明博達多有所知。其婦適死取一雌獼猴。諸獼猴眾皆共瞋呵責。此雌獼猴眾所共有。何緣獨當。時獼猴王將雌獼猴。走向迦尸國投於王所。諸獼猴眾皆共追逐。既到城內發屋壞牆不可料理。迦尸國王語獼猴王言。汝今何不以雌獼猴還諸獼猴。獼猴王言。我婦死去更復無婦。王今云何欲使我歸。王語之言。今汝獼猴破亂我國。那得不歸。獼猴王言。此事不好耶。王答言。不好。如是再三。王故言不好。獼猴王言。汝宮中有八萬四千夫人。汝不愛樂欲至敵國追逐婬女。我今無婦唯取此一。汝言不好。一切萬姓視汝而活。為一婬女云何捐棄國事。大王當知。婬欲之事樂少苦多。猶如逆風而執熾炬。愚者不放必見燒害。欲為不淨如彼屎聚。欲現外相薄皮所覆。欲無反復如屎塗毒蛇。欲如怨賊詐親附人。欲如假借必當還歸。欲為可惡如廁生華。欲如疥痒而向於火搔之轉劇。欲如狗齧枯骨涎唾共合謂為有味脣齒破盡不知厭足。欲如渴人飲於鹹水逾增其渴。欲如段肉眾鳥競逐。欲如魚戰貪味至死其患甚大。爾時獼猴王者我身是也。爾時王者難陀是也。爾時婬女者孫陀利是也。我於爾時欲淤泥中拔出難陀。今亦拔其生死之苦。
未曾有經。羅睺羅年至九歲出家為沙彌。王勅豪族諸公王子五十人。隨逐羅睺悉共出家。舍利弗為和尚。大目揵連作阿闍梨。與授十戒。羅睺母耶輸陀羅為太子婦。未滿三年即捨出家(自餘弟子事廣繁多不可具述且逐要略疏三五也)沙彌者。耶舍傳云(隋云勞之小者。以修道為勞也。又翻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萬物也。又創染佛法俗情猶存。須息惡行慈)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猶四大海皆從阿耨泉出。又彌沙塞律云。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捨本姓稱釋子沙門(沙門者息惡也)又長阿含經云。彌勒出世。諸比丘弟子等亦皆稱慈子。如我今弟子稱為釋子(彌勒者姓也此云慈氏也)觀大覺俯應跡均俗典。所以苗裔繼哲姻婭重疊。并緣發曠劫故能翼讚靈化。又四河入溟俱名為海。四族歸道并號曰釋。可謂總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頌曰。
宿祐因熟 今蒙出度 棄俗遣塵
超然欣悟 慧在恬虛 妙不以數
感時會道 絕羈纏務 精勤慕學
服茲甘露 功業弗墜 感聖嘉護
肅肅靈儀 依依神步 彼我無他
法侶相遇
感應緣(略引五驗)宋沙門智嚴宋沙門求那跋摩宋沙門尼曇輝宋居士趙習宋東宮侖二女
宋京師枳園寺有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游歷西國諮受禪法。博通經論罕所希類。還於西域。所得經論未及譯寫。到宋元嘉四年。乃共寶雲等譯出不受別請。分衛自資。道化靈感幽顯咸服。有見鬼者云。見西州太社間鬼相語云。嚴公至當辟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儀同蘭陵蕭思話婦劉氏疾病。常見鬼來呼可駭畏。時迎嚴說法。嚴始到外堂。劉氏便見群鬼迸散。嚴既進為夫人說經。疾以之瘳。因稟五戒一門宗奉。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游方更無滯著。稟性沖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昔未出家時。甞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大喜。於是步歸至罽賓。無疾而死。時年七十有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辯。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明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也。但未知果向中間深淺耳。
宋京師祇桓寺有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鎧。本是剎利種。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機辯俊達深有大度。仁愛汎博崇德務善。以宋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拘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不殺戒亦眾矣。寧在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普濟耶。帝乃撫几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如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言論天人之際矣。乃勅住祇桓寺供給隆厚。王公英彥莫不宗奉。大翻經論具在高僧傳。並文義詳允梵漢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眾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人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花布席。唯跋摩所坐花采更鮮。眾咸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桓。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先起還問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餘人。並聞香氣芬烈。咸見一物狀若龍陀。可長一丈許。起於屍側直上衝天。莫能銘者。以香薪闍維香油灌之。五色焰起?氳麗空。四部群集哀聲慟天。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又二驗出梁高僧傳錄)。
宋尼釋曇輝。蜀郡成都人也。本姓青陽。名曰玉。年七歲便樂坐禪。每坐輒得境界意未自了。亦謂是夢耳。曾與姊共寢。夜中入定。姊於屏風角得之。身如木石亦無氣息。姊大驚怪喚告家人。互共抱扶。至曉不覺。奔問巫覡。皆言。鬼神所憑至年十一有外國禪師畺良耶舍者。來入蜀。輝請諮所見。耶舍尼以輝禪既有分。欲勸化令出家。時輝將嫁已有定日。法育未展聞說其家。潛迎還寺。家既知將逼嫁之。輝遂不肯行。深立言誓。若我道心不果遂被限逼者。便當投火飼虎棄除穢形。願十方諸佛證見至心。刺史甄法崇信尚正法。聞輝志業迎與相見。并召綱佐及有懷沙門互加難問。輝敷演無屈。坐者歎之。崇乃許離夫家聽其入道。元嘉十九年。臨川康王延致廣陵寺。
宋淮南趙習。元嘉二十年為衛軍府佐。疾病經時憂必不濟。常至心歸佛。夜夢一人形貌秀異若神人者。自屋梁上以小裹物及剃刀。授習云。服此藥用此刀病必愈。習既驚覺果得刀藥焉。登即服藥疾除。出家名僧秀。年逾八十乃亡。
宋元嘉元年。東宮侖二女。姊十歲妹九歲。里越愚蒙未知經法。忽其年二月八日。並失所在。三日而歸。粗說見佛。至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還作外國語。誦經梵書。見西域僧便相開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在田作人見從風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經月乃返。剃頭為尼被服法衣。持髮而歸。自說見佛及比丘尼。曰汝宿緣為我弟子。手摩頭髮便落。與其法名。大曰法緣。小曰法綵。遣還曰。可作精舍當與經法。既達家即除鬼坐立精舍。旦夕禮誦。每現五色光流汎峯嶺。自此容止音調詮正有法。上京風規不能過也。刺史韋朗孔默等。皆迎敬異云(右此三驗出冥祥記)。◎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慚愧篇第十四獎導篇第十五說聽篇第十六
慚愧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輪轉六道旋還。若有一片神明無不經離多處。既其稟生無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為善為惡。為善故有慚有愧。為惡故無慚無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懷。若未得治道斷除。理應日夜勵己策修慚愧冥空辭謝幽顯。從來無智不識至真。致使煩惱森然結漏繁擁。冀藉一善消除萬累。排蕩重昏豁然清淨。是故大聖慇勤制諸道俗深慚應供。橫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門。虛當乞士之號。進無菩薩兼濟之能。退乏聲聞自調之德。點辱師僧辜負檀越。不堪行國王之地。無以報父母之恩。事等破瓶。義同燋種。亦如多羅既斷。寧可重生。析石已離終無還合。鬼常掃迹唱是惡人。如來勅言。非我弟子。不能為世福田。豈可勝他禮拜。近障人天遠妨聖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陳。在道尚然居俗寧救。是以一失人身動經累劫。再逢服本還同遇本。今當以慚愧水洗浴戒塵。執發露刀割覆藏網。仰愧先賢。深慚後德。盡誠懺謝徹窮來際。見一切凡聖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賤想。所有諸過。不起一念私隱之心。所有諸善。常生修學之意。粗陳此心。是名慚愧也。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造。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寶滅諸惡業。
又迦延論云。何名無慚。答曰。可慚不慚。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來。此謂無慚。云何名無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惡事不畏。故稱無愧。又不善往來名無慚。惡事不見畏稱無愧。翻此前名。故云慚愧。
又新婆沙論云。世間有情見無慚者。言是無愧。見無愧者言是無慚。到謂此二其體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定解。問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復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復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愧。復不厭賤煩惱是無慚。不厭賤惡行是無愧。復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愧。復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愧。復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愧。復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眾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惡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非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復若於諸惡因不能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不能厭怖是無愧。復貪等流是無慚。於癡等流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別。如是二法唯欲界繫。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應。唯除自性(各翻前惡是名慚愧)又瑜伽論云。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為種種鬪訟違諍。是名無慚無愧也。又遺教經云。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又智度論偈云。
入道慚愧人 持鉢福眾生
云何縱欲塵 沈沒於五情
著鎧持刀杖 見敵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舉世所輕賤
比丘為乞士 除髮著袈裟
五情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貴人 衣服以嚴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於眾人
比丘除飾好 毀形以攝心
而更求欲樂 取笑亦如是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貪欲人 不知觀本願
亦不識好醜 狂醉於渴愛
慚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棄
賢智所不親 愚癡所愛近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愁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欲樂著無厭 以何能滅除
若得不淨觀 此心自然無
又正法念經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惡法。實非沙門自稱沙門。猶如野干著師子皮。如虛偽寶內空無物。又莊嚴論偈云。
既著壞色衣 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 常思自調柔
云何著是服 竪眼張其目
蹙眉復聚頰 而起瞋恚相
瞋恚於出家 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 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 醜陋之種子
麁惡語之伴 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業 鬪諍怨害門
惡名稱床縟 暴速作惡本
應當自觀察 出家之標相
心與相相應 為不相應耶
比丘之法者 從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 而生重瞋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瞋恚
而為於信施 之所消滅耶
此身不清淨 九孔常流污
臭穢甚可惡 乃是眾苦器
是身極鄙陋 癰瘡之所聚
若共?觸時 生於大苦惱
身如彼箭鏑 有鏑箭即中
有身眾苦加 無身則無苦
蚊虻蠅毒虫 皆能蠚殺人
應當勤精進 遠離於此身
故知。上來所錄。若道若俗。常須作意正念現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慚愧。如四果人等雖不可受總報。別報猶受。故賢愚經云。如鴦崛魔羅。由殺九百九十九人。雖值佛成羅漢。居在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患苦痛。何況外凡未起對治。隨造一業決定墮三惡道。但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一。
又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栽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剎土。體骨皮毛遍大千剎土地間無空處。又菩薩處胎經偈云。
吾從無數劫 往來生死道
捨身復受身 不離胞胎法
計我所經歷 記一不說餘
純作白狗形 積骨億須彌
以利針地種 無不值我體
何況雜色狗 其數不可量
吾故攝其心 不貪道放逸
又提謂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胎經。世尊說偈云。
盲龜浮木孔 時時猶可值
人一失命根 億劫復難是
海水深廣大 三百三十六
一鍼投海中 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 難得過於是
又大莊嚴論偈云。
離諸難亦難 得於人間難
既得離諸難 應當常精進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說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版作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舉頭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難得。佛以大海為喻。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窬難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復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值。況彼盲龜而當得值。即為說偈云。
巨海極廣大 浮木孔復小
百年而一出 得值甚為難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極大
數數自出頭 不能值木孔
盲龜遇浮木 相值甚為難
惡道復人身 難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 應當不放逸
河沙等諸佛 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諮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說妙法 我必當修行
若能善修習 濟拔極為大
非他作已得 是故自精勤
若墮八難處 云何可得離
世間業隨逐 墜墮於惡道
我今當逃避 得出三有獄
若不出此獄 云何得解脫
畜生道若干 歷劫極久長
地獄及餓鬼 黑闇苦惱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離
險難諸惡道 今日得人身
不盡苦邊際 不離三有獄
應當勤方便 必離三有獄
今我求出家 必使得解脫
又罪業報應經偈云。
水流不常滿 火盛不久燃
日出須臾沒 月滿已復缺
尊榮豪貴者 無常復過是
故知。人身難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須生著。當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牽猪羊詣於屠所。故涅槃經云。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繞。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又摩耶經偈云。
譬如旃陀羅 驅牛就屠所
步步近死地 人命疾過是
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明。雖復分證無生。猶為三相遷流。況於凡愚理隔淨境。善惡雜糅明白未分。豈能免點累之愆愛染之失。今聞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無惡。聞白衣在家之過。不得都無其善。若內修其行則如出家之美。若內乖其信徒為剪落。在家之人有諸眷屬公私擾擾。資待所須尚不應慳。沙門淨行塊然獨立。止須三衣六物極至百一供身。自外妨緣何須蓄積。經律具呵明在聖教。若慳悋法財不惠愚貧。智種不成便失聖胎。乃至小罪猶懷大懼。常應謙肅恭敬大小。不得自大輕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廣畜田宅。過分貯積勤營俗事。此定極惡。何須述之。今且略論中下之人。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起大憍慢放誕形容。?篾一切籠罩天地。踑踞師長之前。叱吒尊人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形乖反。豈成僧寶也。或有專讀外典妉玩琴棊諷讀詩書徒消日月。內教法藥救生為急。文奧理深詞華祕博。能解一句演無量義。新舊經論卷軸數千。曾不窺撿一句之文。外書不急之事日夜勤學。若恐白衣笑我無知不學世典者。何如俗人問我經義不能答。恥居內不閑於外。未足可羞。在內不解於內。恥辱彌甚良由時將末法人命轉促。無常交臂朝不謀夕。恐一入幽塗累劫難出。再遇佛法想見無由。雖有經律許一分學外為伏外道。此為上品聰叡者說。先諳於內兼令知外。譏辯鋒芒出言關典。內外博究堪為師匠。得如經說為伏外道。今自量身觸事無能。神識常蔽愚戇瞢然。自救無憀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辯菽麥。願自私退省己為學。故涅槃經云。佛語諸比丘。出家之人應修慧學尋究經典。不得披讀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處山澤空閑靜室。修禪禮誦斷邪顯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則勝出家。
又三千威儀云。出家人所作業務者。一者坐禪。二者誦經法。三者勸化眾事。若具足作三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念妻子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
又涅槃經。佛言。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鬪爭。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瓦木。以金易鍮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於惡毒。
又遺教經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依是行道可得四沙門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為師範。真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練真金多練多淨。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學人若一向廢內尋外則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暫習。為伏外道。還須厭離進修內業務令增勝。若偏耽著則壞正法。故地持論云。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乃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教。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頌曰。
冬狐理豐毳 春蠶緒輕絲
形骸翻為阻 心識還自欺
齠齓歌鼓腹 平生少年時
驅車追俠客 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 安知後世悲
惕然一以愧 永與情愛辭
願識真妄本 染淨自分離
羞慚滯五蓋 焉知同四依◎
◎獎導篇第十五(此有四部)述意部引證部生信部業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貴賤靡常貧富無定。譬水火更互寒暑遞來。故見有財富室溫衣豐人足不勞營覓自然而至。復見有貧苦飢弊役力馳求。晨起夜寐形骸為之沮悴。心情為之勞擾。縱有所獲百方散失。終日願於富饒未甞暫有。以此苦故。所以勸獎令其惠施力厲修福。若復有人衣裘服玩鮮華香潔。春秋氣序寒溫冷暖。四時變改隨須無闕。而復見有尺布不完丈帛殘弊。垢穢塵墨臭膩朽爛。炎暑不識絺?。氷雪不知繒纊。乃至形骸不蔽。男女惡露非唯可恥實亦慚怍。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衣服及以室宇。豈不見眾人皆有而我獨無。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食則甘味並薦珍羞備舉。連机重案滿床亘席。芳脂芬馥馨香具列。而復有脫粟之飯不充。藜藿之羹常乏。鹽梅早自兩無。魚菜久已雙闕。乃至并日而餐糜粥相係。雜以水菓。加以草菜。萎黃困篤自濟無方。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飲食及以水漿豈可眾人皆足而我獨困。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榮位通顯乘肥衣輕適意自在。行則天人瞻仰。住則鬼神敬貴。而復見有卑鄙猥賤人所不齒。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塗炭溝渠之側。坐臥冀壤之中。雖有叱咄之聲。反致捶撲之苦。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滅憍慢奉行謙敬。豈可他人常貴而我常賤。是故應當勇猛修習。若復有人。形貌端正言音風吐。常存廣利。仁慈博愛語不傷物。而復有人而狀痤醜所言嶮暴。唯知自利不計念彼。彼忍辱故所以致勝。多瞋恚故所以招惡。若見此苦豈可不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滅瞋恚奉行忍辱。豈可以令眾人常處勝地而我永隔淨緣。是故應須勇猛修習。若復有人意力強幹少有疾病。常堪行道無有障礙。而復有人羸瘵多患氣力弊劣。動輒增困眠坐不安。見有此惡實宜捨遠。所以勸獎令其修福。應施醫藥隨時賑救。豈可眾人常無疾頓。而我永嬰沈滯。是故應須勇猛修習。凡是如此之事。實最應勸。若不相勸。則學者不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居家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如重擔。親戚如怨家。而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時行道。兼年常三長月常六齋。菜蔬節味。檢身口意不馳外。緣專崇出俗高慕佛法。俯仰無虧坐臥無失。夜係明相晝思淨法。深敬沙門悲心利俗。若能如是。雖居在家可得度苦。故經云。佛法欲盡白衣護法。修善上生天上如空中雪墮。比丘違於戒律。墮陷惡道如雨從天落。當知於苦修福其福最大。於福作罪其罪不輕。是以從苦入樂。未知樂中之樂。從樂入苦。方知苦中之苦。斯言可驗。幸願省之。又法句經偈云。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獸。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獸者。晝行求食暮則還宿。四禽獸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疎。亦能殺人復亦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在林野心常怵惕。畏懼獵師及諸犲狼。髣髴有聲奔投溝壑。母子相捐肝膽掉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比丘聞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源。志存泥洹是故知身為大苦本。故書云。大患莫若於身也。
生信部第三
如那先比丘問佛經云。時有彌蘭王。問羅漢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生天。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即入泥梨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問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言。如兩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賓國。此二人遠近雖異。死則一時俱到。如有一雙飛鳥。一於高樹上止。一於卑樹上止。兩鳥一時俱飛。其影俱到地耳。那先比丘言。如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小。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取。然不知者手爛大知者小。作惡亦爾。愚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者作惡知不當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學經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勝於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獄。罪畢始為餓鬼。餓鬼罪畢轉為畜生。畜生罪畢乃還為人。以畜生中畢罪便得為人。是故當作善奉三尊之教。長離三惡道。受天人福後長解脫。
又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是也。
又雜譬喻經有十八事於世甚難。一值佛世難。二正使值佛得為人難。三正使成人在中國生難。四正使在中國生種姓家難。五正使在種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難。六正使四支六情完具得財產難。七正使得財產值善知識難。八正使得善知識具智慧難。九正使得智慧具善心難。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難。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賢善有德人難。十二正使得賢善值有德人往至其所難。十三正使至其所得宜適難。十四正使得宜適得受聽說難。十五正使聽說得正解智慧難。十六正使得解能受深經難。十七正使受深經得如說修行難。十八正使能受深經得如說修行得證聖果難。是為十八事難。
業因部第四
佛說太子刷護經云。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刷護。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顏貌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於蓮華中化生。何因緣故能知宿命之事。
佛告太子。由能忍辱故即為姝好。不婬泆故即能化生。人生七日便知宿命無數世事。
復何因緣身有三十二相。復何因緣有八十種好。復何因緣見佛身者視之無厭。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好喜布施種種雜物與諸佛菩薩及師父母人民索用。故得三十二相。當有慈心哀念十方蠕動之類。如視赤子。皆欲度脫。故得八十種好。見怨如視父母。等心無異。故視佛無厭。
復何因緣知深經慧及陀羅尼行。復何因緣知三時定意得安隱。復何因緣佛所說善其有聞者皆喜信受。佛告太子。菩薩喜書信受諷誦學問。是故知深經智慧及得陀羅尼行。復常專心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隱。所說至誠。是故所語人皆信向聞者歡喜。復何因緣不生惡處。復何因緣得生天上。復何因緣不貪愛欲。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信佛法僧。用是故不生八惡處。由持戒不缺。是故生天。由知經法本空。是故不貪欲。
復何因緣菩薩身口心行所念皆淨。復何因緣魔不得便。復何因緣不敢誹謗三寶。
佛告太子。菩薩喜愛三寶。是故得淨。精勤不懈。是故魔不得便。所作皆至誠。是故眾人不敢誹謗三寶。
復何因緣菩薩得好高聲如梵天聲。復何因緣有八種音。復何因緣知眾人念皆悉能報。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至誠不欺。是故得好高聲如梵天聲。由世世不惡口。是故得八種音。由世世不兩舌不妄語。是故眾人所念悉皆能報。
復何因緣得壽命長。復何因緣身得無病。復何因緣家室和順不令別離。佛告太子。由不殺生。是故為人壽命長。由不持刀杖擊人。是故後生為人無病。由見鬪和解令喜。是故後生為人不得別離。
復何因緣得財不離。復何因緣不為劫盜。復何因緣得處尊高。
佛告太子。由不貪人財。是故富樂。喜施不慳。是故不亡財物。心不嫉妬。是故生得尊高。
復何因緣得天眼洞視。復何因緣得天耳徹聽。復何因緣知世間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燈供於佛前。是故得天眼洞視。由喜持伎樂於佛寺前。是故得天耳徹聽。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間死生之變。
復何因緣得飛行四禪。復何因緣知前世無數劫來之事。復何因緣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車馬船等與三寶人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由常專念諸佛三昧喜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無數劫事。由菩薩得阿惟越致道。是故能斷死生之根。得佛道已便般涅槃。
頌曰。
茫茫荒宇 蠢蠢迷昉 居苦謂樂
靡勤靡獎 不遵厥理 空傳妄想
外順情塵 內乖心朗 慈誘返迷
扣誠發爽 靈通吐曜 冥資妙響
歸心正覺 津悟福賞 撫之有會
功超由曩
感應緣(略引三驗)晉竺長舒宋邢懷明宋王叔達
晉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富人。竺居晉元康中內徙雒陽。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隣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勅家人不得槤物。亦無灌救者。唯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隣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于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晴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隣里鄉黨咸敬異焉。
宋邢懷明。河間人。宋大將軍參軍。嘗隨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俱見陷沒。於是伺候間隙俱得道歸。夜行晝伏。已經三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既數日不還。一夕將雨陰闇。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懷明先奉法。自征後頭上常戴觀世音經。轉讀不廢。爾夕亦正暗誦。咸疑是經神力。於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于京師。元嘉十七年有沙門。詣懷明云。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殊有血氣。宜移避之。語畢便去。懷明追而目之。出門便沒。意甚惡之。經二旬隣人張景秀傷父及殺父妾。懷明以為血氣之徵。庶得無事。時與劉斌劉敬文。比門連接同在一巷。其年並以劉湛之黨。同被誅夷云。
宋王球字叔達。太原人也。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於郡失守繫在刑獄。著一重鎖釘鍱堅固。球先精進。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獄中百餘人並多飢餓。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云光明案行品。并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世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輪也。既覺鎖皆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到。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驗出冥祥記)。
說聽篇第十六(此有八部)述意部引證部儀式部簡眾部漸頓部法施部報恩部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師資義重慧學為勝。修以義方多聞為善。故馬鳴振將絕之綱。龍樹興大小之辯。慧?昭然清論英出。信可該領名數藻雪舊疑。然學而不說尼父所憂。於義不了釋尊所誡。故經曰。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故外書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受說無違則理超情腑。如說聽乖宗則尠難通會。是以一象既虧則六爻斯墜。一言有失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良由去聖日久微言漸昧。而一說一受固亦難行。恐名利關心垢情難淨也。
引證部第二
如中論偈云。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又十地論云。由說聽二人不稱法故各有兩過。一不平說過。二佛不隨喜過。故大集經偈云。
若諸眾生無法器 如來於彼修捨心
設大方便待時節 為令彼得真解脫
大莊嚴論偈云。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毀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寶性論偈云。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外現如儀相 不識如來教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今見初學黑白幼童。發足守迷。於文義中生知足想。自恃?他轉加輕侮。故地持論云。隨文取義有五種過。一無正信。二退勇猛。三誑眾生。四輕法。五謗法。能說之人尚垢自心。況所聽之人能生信乎。若淨心說法。縱是生死變為涅槃。若染心說。縱是涅槃變為生死。
又涅槃經云。大乘為甘露。亦名為毒藥。能消即為甘露。不消即成毒藥。如人置毒乳中則能殺人。故寶性論偈。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則為毒
又十輪經云。如剎利旃陀羅等。見有依我法中出家若聲聞辟支佛乃至大乘說法法師。誹謗罵辱欺誑正法。而作留難惱亂法師。以是因緣墮阿鼻地獄。若見依我法中而出家者。於此人所數數瞋恚。罵辱我所說法不肯信受。破壞塔寺僧坊堂舍殺害比丘。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滅盡。命欲終時支節皆疼如火焚燒。其人舌根如被繫縛。於多日中口不能語。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
儀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儀云。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當先禮佛。二當禮經法上座。三當先一足躡阿僧提上正住座。四當還向上座。五先手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當正法衣安座。二揵稚聲絕當先讚偈唄。三當隨因緣讀。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瞋恚。五若有持物施者當排下著前。又問經有五事。一當如法下床問。二不得共座問。三有解不得直當問。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緣。五設解頭面著地作禮反向出戶。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法師處師子座有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欲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昇座。二者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
復有四法。一於諸眾生作饒益想。二於諸眾生不生我想。三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願諸眾生從我聞法。於阿耨菩提而不退轉。
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又文殊師利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中不得作聲。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何故是時不得作聲。佛告文殊。於是時中有諸天來。彼諸天等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事。彼入於此生諸焰患。人民飢餓更相侵犯。是故文殊。應寂靜禮佛。佛說祇夜云。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讚歎
又佛本行經云。佛告諸比丘。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請於諸根闇鈍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說其法。從今以後若請說法。應請妙行具足之人於諸眾內勝行成就多解修多羅及解毘尼解摩登伽人。應選擇文字分明具足辯才者說法。是等比丘從下座次第差遣為眾說法。若一乏者更請第二。第二疲乏應請第三。第三疲乏應請第四。第四疲乏應請第五。乃至若干堪說法者。次第應請為眾說法。爾時眾人見彼法師辯才具足能演說法。即持香華而散其上。時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厭離。何以故。以佛斷故。出家之人不得將持塗香粖香及諸香鬘。時諸人輩聞見此事毀呰說言。是等比丘。如是供養尚不堪受。況復勝者。時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有諸白衣檀越。以歡喜心。以吉祥故。持種種香華塗香粖香及諸華鬘散法師上者。應當受之。是白衣諸檀越等。遂將種種資財寶。物及袈裟等供養法師。是諸比丘恐懼慚愧不受彼物。世諸人輩毀呰談說。是輩沙門諸釋子等。若干輕物尚不堪受。況復勝者。爾時諸比丘聞是事已具往白佛。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若有俗人持諸財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師。為歡喜故我許捨施。若有須者聽其受取。若不須者我許送還。
時諸比丘取經中要略義味。而為化說不依次第。於時比丘慚愧恐怖。慮違經律具以白佛。於時佛告諸比丘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為人說法。但取中義莫壞經本。
又佛本行經云。時諸比丘集一堂內。有二比丘復演說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內各別說法。猶故相妨。此堂之內將引比丘往詣彼堂。彼堂之處有諸比丘。迭相誘接令詣此堂。往來交雜遂乃亂眾。人或去來法事斷絕。或有比丘於此法門不喜聞說。時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堂二人說法。亦復不得二堂相近使聲相接以相妨礙。亦復不得彼詣此眾此詣彼眾。亦復不得憎惡沙門不喜聞說。若憎惡者須如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許同一堂內二法師說法高座相近並坐而說歌詠聲說雙聲合唄並皆不許餘律亦不許法師高座受白衣散花花若著身即須振却)又善見律云。若法師為人講聽者說法。女人聽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慚愧心而聽。何以笑之驅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違法部
如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隱。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復次舍利弗。不淨說法者。不知如來隨宜意趣。自不善解而為人說是人現世得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說法時心懷怖畏恐人難我。二內懷憂怖而外為他說。三是凡夫無有真智。四所說不淨但有言辭。五言無次第處處抄撮。是故在眾心懷恐怖。如是凡夫無有智慧心無決定但求名聞。疑悔在心而為人說。是故舍利弗。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墮地獄。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為四。一或有鳥聲好而形醜。謂拘翅羅鳥是也。二或有鳥形好而聲醜。謂鷙鳥是也。三或有鳥聲醜形亦醜。謂土梟是也。四或有鳥聲好形亦好。謂孔雀鳥是也。世間亦有四人當共觀知。云何為四。一或有比丘顏貌端正威儀成就。然不能有所諷誦諸法初中後善。是謂此人形好聲不好。二或有人聲好而形醜。出入行來威儀不成。而好廣說精進持戒初中後善義理深邃。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三或有人聲醜形亦醜。謂有人犯戒不精進。復不多聞。所聞便失。是謂此人聲醜形亦醜。四或有人聲好形亦好。謂比丘顏貌端正威儀具足。然復精進修行善法多聞不忘。初中後善善能諷誦。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也。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為四。一或有雲雷而不雨。二或有雲雨而不雷。三或有雲亦雨亦雷。四或有雲不雨不雷。是四種雲而像世間四種人。一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十二部經諷誦不失其義。然不廣與人說法。是謂雷而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顏貌端正威儀皆具。然不多聞高聲誦習十二部經。復從他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人說法。是謂雨而不雷。三云何不雨不雷。或有人顏色不端威儀不具。不修善法亦不多聞。復不與他人說法。是謂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顏色端正威儀皆具。好喜學問亦好與他法說。勸進他人令便承受。是謂此人亦雨亦雷。◎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說聽篇第十六之二
簡眾部第五
夫法師昇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時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為說。故報恩經云。聽者坐說者立不應為說。若聽者求說者過。不應為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智。並不應為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菩薩清淨法故。若說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心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又五分律云。除其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說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利益無量。
又涅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非時非國不請而說。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說。反滅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
又十誦律云。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為說。一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為悔所犯故問。四不受語故問。五詰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有好心。不具前意。為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機方便好心為說。若自解未明。或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為說。恐令前人有錯傳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經及毘曇論。問答有四。一有決定答。譬如人問一切有生皆死。此是決定答。二問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者必有生。是名分別答。三有問人為最勝不。此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四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始終無始終。如是等義名置答。論問若論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不閑四論。唯作一分別論。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為八。一法智。二義智。三時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眾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訶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來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時聽。二樂聽。三至心聽。四恭敬聽。五不求過聽。六不為論議聽。七不為勝聽。八聽時不輕說者。九聽時不輕於法。十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復次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為利故說。二為報而說。三為勝他說。四為十報說。五疑說。
清淨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法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污辱。亦名錯說。亦名失意(清淨說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經云。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又大法炬陀羅尼經云。若受法人欲行呪法令不斷者。彼諸法師欲說法時。斂容端坐先誦呪曰。
怛絰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殺 帝夜他婆鼻殺 夜他伽伽那 多他婆鼻殺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舍
法師爾時眷屬圍繞。即得成此加護方便。令彼法師心不動亂說法不斷。滅除欲執。令諸羅剎女等。所有聽眾不為留難。法師所須不為障礙。◎
◎漸頓部第六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應先照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光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了。但眾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
法施部第七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若菩薩欲以法施眾生者。應如決定王大乘經中稱法師功德及說法義戒隨順修學。謂說法者應行四法。何等為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者得禪定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正行善業。為邪見人說一偈法令淨信佛。命終生應聲天受種種樂。從天還退隨業流轉。若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或用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實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則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中品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為勝餘大法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妬心為人說法。如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果報。或生人中。是則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上品法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而為說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眾生等住於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葉經爾時世尊而說偈頌曰。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說一偈法 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 能離諸苦惱
若河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說曰。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遠離阿練若處。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發起三毒。於六度等心薄。乃至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諸煩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又金光明經云。說法者有五種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財施之者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有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階漸。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勝己祕而有說。則自未來常不聞法。
又智度論云。若悋惜法則常生邊地無佛法處。由悋法故障他慧明。此則不如賣法。他人反勝過此。
又成實論云。若人但能為他說法。是名利他。是人雖不自隨法行。為他說故自亦得利。於此惠施門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說布施法不說智慧。中法施者。說於持戒。上法施者。說於智慧。以說智慧。教人觀理得斷惑智二障出離生死遠成菩提涅槃樂果。乃至但能唯說小乘。教化一人令觀生空。信解依行雖未得道。亦勝教化一閻浮中所有眾生令行十善。以信解人解修聖道。則有出因要得涅槃。
又諸法勇王經云。閻浮提中所有水陸空行眾生盡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誨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薩所應遠離。何等為四。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於要法祕匿悋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復有四法。得其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為四。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
報恩部第八
如善恭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當來世於師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說於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供養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說法。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惟誦持經典。
又正法念經云。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人即為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發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養說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
又勝思惟經云。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又華手經云。若以華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佛。不名為真供養。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法隨能修學者。是名真供養。故說偈云。
若以華塗香 衣食及湯藥
以此供諸佛 不名為真供
如來坐道場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學 是真供養佛
又十住婆沙論云。佛告阿難。天雨香華不名供養恭敬如來。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
又寶雲經云。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來法身不待財施。唯以法施供養於佛。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
又善恭敬經云。佛言。若有比丘。雖復有夏不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祕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應說依止。若有比丘從他受法。於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脚。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令坐即坐。勿得違教。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所疑先應諮白。若見師許然後請決。當知一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若參師不見應持土塊或木或草以為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者應起至心繞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若不見師眾務皆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又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麁言。師所呵責不應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污蟲蟻之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諮問所須。我作何事。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得洟唾。若行寺內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肩髆。不得籠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師。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佛告阿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不起恭敬。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狀如火聚。出大猛焰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處復有諸蟲。名曰鉤㭰。彼諸毒蟲常噉舌根。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罵辱於師舌根過故。常食屎尿。捨彼身已雖生人間。常生邊地具足惡法。雖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極賤誹謗?辱。離佛世尊常無智慧。從彼死已還墮地獄。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利益部第九
如正法念經云。說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為十。一時處具足。二分別易解。三與法相應。四非為利養。五為調伏心。六隨順說法。七說施有報。八說生死法多諸障礙。九說天退歿。十說有業果。若說法人有此十法。令聞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樂乃至涅槃。若聞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心信於三寶。詣聽法處為聞正法。隨舉一足皆生梵福。又大菩薩藏經云。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大師。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於如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於尊重師起愛樂心。猶如父母。於諸眾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耳目身首。於波羅蜜起愛敬心。猶如手足。於說法師起愛樂心。如眾重寶。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於能舉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
又僧伽吒經云。爾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此法者壽命幾劫。佛言。壽命滿八十劫。一切勇白佛言。劫以何量。佛言。譬如大城縱廣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滿胡麻。有長壽人過百歲已取一而去。如是城中胡麻悉盡。劫猶不盡。又如大山縱廣二十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長壽人過一百歲以輕繒帛一往拂之。如是山盡劫猶不盡。是名劫量。時一切勇菩薩白佛言。世尊。一發誓願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壽命八十劫。何況於佛法中廣修諸行。
又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無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聲聞人)三者二目(譬諸菩薩)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羅暫聞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
又法句喻經云。昔佛在舍衛國給孤精舍。為諸天人民說法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剛。父母哀愍別為作好舍宅。給五百妓女以娛樂之。眾共有一長老青衣。名曰度勝。常行市內買脂粉香華。時見男女無數大眾。各齎香華出城詣佛。即問行人。欲何所至。眾人答言。佛出於世。三界之尊度脫眾生皆得泥洹。度勝聞之心悅意憙。即自念言。今老見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買好華。隨眾人輩往到佛所作禮却立。散華燒香一心聽法已。過市取香。因聽法功宿行所追。香氣熏聞斤兩倍前。嫌其遲晚而共詰之。度勝奉道即如事言。世有聖師三界之尊。擊無上法鼓震動三千。往聽法者無央數人。實隨聽法。是以稽遲。金剛之徒聞說世尊法義殊妙非世所聞。悚然心歡而自歎曰。吾等何罪獨隔不聞。即報度勝。試為我說之。度勝白曰。身賤口穢不敢便宣。說法之儀先施高座。度勝受勅具宣聖旨。五百侍女皆大歡喜。各脫衣服一領積為高座。度勝洗浴承佛威神如應說法。金剛之等五百侍女。疑結破惡得須陀洹道。說法甚美。不覺失火。一時燒死。即生天上。王將人從來欲救火。見之已然。收拾棺斂葬送畢已。往過佛所。為佛作禮叉手言曰。金剛不幸不覺失火。大小燒盡。適棺斂訖。不審何罪遇此火害。唯願世尊彰告未聞。佛告大王。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有長者婦。將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難急。他性之人不得到邊。無問親疎。其有來者擲著火中。時世有辟支佛。名曰迦羅處在山中。晨來分衛暮輒還山。迦羅分衛來趣郊祠。長者婦見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羅撲著火中。舉身燋爛。便現神足飛升虛空。眾女驚怖泣淚悔過。長跪舉頭而自陳曰。女人愚戇不識至真。群迷長慢毀辱神靈。自惟過釁罪惡如山。願降尊德以消重殃。尋聲即下而般泥洹。諸女起塔供養舍利。佛為大王而說偈言。
愚戇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不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爾時長者婦者。今王女金剛是。五百侍女者今度勝等五百妓女是。罪福追人久無不彰。善惡隨人如影隨形。說是法時諸來大小即得道迹。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說法。時以步障遮諸婦女。使其聽法。爾時法師為諸婦女說法。常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有一婦女。分犯王法。發幕向法師前問法師言。如來大覺於菩提樹下覺諸法時覺悟施戒耶。更悟餘法耶。法師答言。佛覺一切有漏法皆苦。猶若融鐵。此苦因從習而生。猶如毒樹。修八正道以滅苦習。是女人得聞此語獲得須陀洹道。以刀繫頸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願王以法治我。王問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於死。我實渴於佛法。是以默突聽法。王問言。汝聽法時頗有所得不。答言。得法見四真諦。解陰入界及以諸大。皆知無我。遂得法眼。王聞是語踊躍歡喜。即為作禮。便唱令言。自今已後不聽作障隔。樂聽法者聽直至法師所對面聽法。歎言。奇哉。我宮內乃出人寶。以是因緣。當知聽法有大利益。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般遮羅國。以五百白雁獻波斯匿王。王令送著祇桓精舍。眾僧食時人人乞食。雁見僧眾來在前立。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得類解。當時群雁亦解僧語。聞法歡喜。鳴聲相和還於池水。後毛羽轉長飛至餘處。獵師以網都覆殺之。一雁作聲諸雁皆和。謂聽法時聲。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從來。二念定生何處。三念先作何業得來生天。便自思惟。自見宿因更無餘善。唯佛僧邊聽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時來下在如來邊。佛為說法悉得須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見五百雁羅列。佛前。是日不見。便問佛言。此中諸雁向何處去。佛言。欲見諸雁者。先雁飛去他處。為獵師所殺。命終生天。今此五百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聽法皆得須陀洹。王問佛言。此諸群雁以何業緣墮於畜生。命終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葉佛時。五百女人盡共受戒。用心不堅毀所受戒。犯戒因緣墮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來聞法獲道。以雁身中聽法因緣生於天上。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得應真道。
頌曰。
王猷外釐 神道內綏 皇覺正法
斯極宗師 敬承玄教 崇德振輝
師弟說授 芳葉秀滋 四諦感悟
三達熙怡 啟境金牒 開訓神機
空有齊[車*犬] 玄門洞微 遣于無遣
至道非彌
感應緣(略引九驗)宋沙門竺道生宋居士費崇先魏沙門天竺勒那齊沙門釋僧範隋沙門釋曇延隋沙門釋慧遠隋沙門釋法彥唐沙門釋道宗唐沙門釋道慧
宋長安龍光寺有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也。少小出家聰銳神異。年在志學便登法座吐納宮商。道俗高伏。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鑽仰群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後與慧叡慧嚴同游長安。從什公受業。關中僧眾咸謂神寤。後還都止青園寺。宋太祖文皇帝深加歎重。後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鉢食。於是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樞機得衷。後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籠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於是舊學以為邪說。機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謂於現身即表癩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師子座。言竟拂衣而逝。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龍光。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廬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於廬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開明德音濬發。論義數番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不悟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洟。於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疾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徵瑞如此乃葬廬山之阜。初叡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叡發天真。嚴觀霔流得。慧義彭享進。寇淵于默塞。生及叡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翫味。生乃更發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寶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旍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不受報等時亦憲章。宋太祖甞述生頓悟義。有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龍光寺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後祖述生公諸義。時人號曰逝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外。著金剛後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兼攻草隷。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宋費崇先者。吳興人也。少頗信法。至三十餘精勤彌篤。至泰始三年受菩薩戒。寄齋於謝慧遠家。二十四日晝夜不懈。每聽經常以鵲尾香鑪置膝前。初齋三夕見一人容服不凡。徑來舉鑪將去。崇先視膝前鑪。猶在其處。更詳視此人見提去甚分明。崇先方悟是神異。自惟衣裳新濯了無不淨。唯坐側有唾壺。既使去壺。即復見此人還鑪坐前。未至席頃猶見兩鑪。既至即合為一。然則此神人所提者蓋鑪影乎。崇先又當聞人說。福遠寺有僧欽尼。精勤得道。欣然願見未及得往。屬意甚至。甞齋於他家。夜三更中忽見一尼容儀儼若。著赭布袈裟正立齋席之前。食頃而滅。及崇先後觀此尼。色貌被服即牕前所覩者也(右此驗出冥祥記)。
元魏時有中天竺沙門勒那。魏云實意。是西國人。不知氏族。遍通三藏妙入總持。以魏永平之初來游東夏。宣武皇帝每請講華嚴經。披閱精勤毋廢一日。正處高座。忽有一人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來從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皆須之。可請令定。使者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四人亦同時殞。魏境道俗聞見斯異無不嗟嘆。
齊鄴東大覺寺沙門僧範。姓李。平鄉人也。善解群書時稱府庫。晚年出家經論諳委。言行相輔祥徵屢降。甞有膠州刺史杜弼。於鄴顯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還順塔西爾乃翔逝。又於此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於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梟。飛來入聽講訖便去。又有一僧懷忿加毀罵云。伽斗汝何所知。當夜有神打而幾死。自非道洽冥符能感應如是。以天保六年三月二日卒於大覺寺。年八十矣。
隋京師延興寺釋曇延。姓王。蒲州萬泉人也。世家豪族宦歷齊周。而姓協書籍鄉邦稱敘。探[(阜-十+止)*責]玄旨洞曉無差。欲著涅槃大疏。恐滯凡情每祈誠寤寐。願得嘉徵。乃於夜夢有人被白服乘於白馬。騣尾拂地而道授經旨。延手執馬騣與之請論。寤後惟曰。此必馬鳴菩薩授我義端。執騣知其宗旨。抵事可觀耳。雖感此瑞猶恐不合理。更持經疏。於陳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燒香誓曰。延以凡度仰測聖心。銓釋已了具如別卷。若幽致微達。願示明靈。如無所感誓不傳授。言訖涅槃卷軸並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稱慶。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暉光不絕。上燭天漢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來謁拜。既感徵祥眾伏傳受。君臣重德罕有斯人。以隋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於延興寺。春秋七十有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姓季。燉煌人。後居上黨之高都焉。三藏備通九流洞曉。天縱疏朗儀止沖和。講導為業天下同歸。昔在清化先養一鵝。聽講為務。開皇七年勅召入京。鵝在本寺栖宿廊廡。晝夜鳴呼眾共愍之。附使達京至淨影寺大門放之。鳴叫騰躍注入遠房。依前馴聽不避寒暑。但聞法集鍾聲不問旦夕。皆入講堂靜聲伏聽。僧徒梵散出堂翔鳴。若值白黑布薩鳴鍾。終不入聽。時共異之。若遠常途講解。依法潛聽。中間及餘語便鳴翔而出。信知道籍人弘。靈鳥嘉應。不可非其身未證法輒升法座。定墮地獄。此亦別時之意。不得雷同總廢也。以開皇年中卒於淨影寺。
隋西京真寂道場釋法彥。姓張。寓居治州志隆大法。而聰明振響冠遠儕倫。雖三藏並通。偏以大論馳美。游涉法會莫敢抗言。開皇十六年。下勅以彥為大論眾主。住真寂寺。鎮長引化仁壽造塔。復召送舍利于汝州。四年又勅送舍利沂州善應寺。掘其深丈餘。乃得金沙。濤汰成純。凡有二升。光曜奪日。又感黃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兩拜而止。迴身又禮文帝。比景像一拜。及入石函于時三萬許人。並見天雲五色長十餘丈闊三四丈。四繞白雲狀如羅綺。正當基上空中。自午至未方乃歇滅。後降五色雲從四方來。狀同前瑞。又感玄鶴五頭從西北來迴旋塔上乃經四度去復還來。復感白鶴於上裴回久之乃逝。又感五色蛇盤屈函外可三尺頭向舍利。驚終不怖。如此數度。刺史鄭善果以表奏聞曰。
臣聞。敬天育物。則乾象著其能。順地養民。則坤元表其德。是以陶唐砥躬弗懈。伏氣呈祥。夏后水土成功。玄珪告錫。方知天時人事影響若神伏惟陛下。秉圖揖讓。受命君臨。區宇無塵聲教盡一。含弘光大慈愍無邊。天佛垂鑒降茲榮瑞。塔基六處並得異砂。炫曜相暉俱同金寶。牛為禮拜。太古未經。雲騰五色。於今方見。又感蛇形雜采盤旋塔基。鶴颺玄素裴回空際。雖軒皇景瑞空傳舊章。漢帝慶徵徒書簡策。自非德隆三寶道冠百王。豈能感斯美慶致招靈異。帝乃大悅。著于別記。以大業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矣。
唐西京勝光寺釋道宗。俗姓孫氏。萊州即墨人也。三藏通明大論尤精。每講大論天雨眾華。旋繞講堂飛流戶內。既不委地。久之還去。合眾驚嗟希覩斯瑞。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一。
唐蒲州仁壽年釋道慧。俗姓張氏。河東虞鄉人也。神氣高邈器度虛簡。善通機會鑒達治方。雖通群典偏以涅槃攝論為栖神之宅也。至貞觀二年冬月。有請講涅槃。預知將終苦不受請。前人不測鄭重延之。不免來意赴請登座。發題告諸四眾。悲歎而言。自惟去聖遙遠微言隱絕。庸愚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心歸向自當識悟。今席講說止於云何偈後。但世界法爾不久當終。時日既促願各用心。逐文依敘。恰至偈初。即覺失念無疾而終。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年十二月。送往王城子午谷中南山之陰。闔境同號若喪考妣。當夜降雪。周三四里。乃掃路通行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華。繞屍周匝備地涌出。可五百枝。長二尺許。上發鮮榮似欵冬華。而形相全異。大眾驚慟悲慶諠山。乃折入城示諸耆宿。乃內水瓶。至來年五月猶不萎瘁。自非宿祐所資。豈感冥祥嘉應也。晉州有人。性愛畋獵。初不奉信。有傳慧感。乃造山覓唯覩空處。自悔哀哭曰。生不蒙開信死不逢瑞。獨何無感。必有神道願示微祥。言訖地涌奇華。還長二尺。欣慰嘉應發心永固(右此八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見解篇第十七(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心識運變厥理無常。解惑相翻聖人何迹。澄神虛照應機如響。所謂寂滅不動感而遂通。悟道緣機然後神化。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聖變隨方該羅法界。非六通之至聖。孰能垂化於五道者也。
引證部第二
如分別功德論云。如來所以廣為四部各說第一者。乃為將來遺法之中。四姓出家見解不同。共相是非自稱為尊餘人為卑。如是之輩不可稱計故。預防於未然開其自足之路。如光明之中日為其最。星宿之中月為其最。川流之中海為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以為其最。色界十八天之中淨居以為其最。九十六部之中釋僧以為其最。九十六道之中佛道以為其最。如五百聲聞弟子之中。神解各別不可具列(略列一二十人餘之不盡備在廣本)。
第一如拘隣比丘。初化受法善來之首故稱第一。如憍梵鉢提比丘。善護譏嫌藏身天上故稱第一。故功德論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間。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飽則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見謂諸沙門食無時節生誹謗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講堂坐禪。善覺比丘常為眾僧作使至天上。佛涅槃後迦葉鳴椎大集眾僧。命阿那律遍觀世間。誰不來者。阿那律即觀世界盡來。唯有憍梵比丘今在天上。即遣善覺命召使來。善覺到三十三天。見在善法講堂入滅盡定。禪指覺之曰。世尊涅槃已十四日。迦葉集眾。遣我相命可下世間至眾集所。憍梵答曰。世間已空我寧忍還。欲取涅槃。即以衣鉢付於善覺。還歸眾僧。便取涅槃。以是因緣。善護其身安處天上。故稱第一也。
第二論云。憂留毘迦葉所以稱第一者。乃宿世已來兄弟三人。常有千弟子相隨。今遇佛得度俱得羅漢。四事供養。由此而興將護聖眾。故供養中第一也。
第三論云。舍利弗所以稱智慧第一者。世尊方欲知身子智慧多少者。以須彌為硯。以四大海水為墨。以四天下竹木為筆。滿四天下人為書師。欲寫身子智慧者。猶不能盡。況凡夫五通而能測量耶。故稱智慧第一也。
第四論云。大目揵連所以稱神足第一者。世尊正說。三災流行人民大飢。欲反大地取地下肥以供民命。佛止不聽。恐損眾生。又欲一手執眾生一手反地。佛復不許。故知神足第一也。
如密迹金剛力士經云。目連承佛聖旨。西方有一世界名光明幡。佛名光明王。現在說法。目連到彼聽佛語。見其身長四十里。諸菩薩身長二十里。其諸菩薩所食鉢器。其高一里。目連行鉢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蟲從何而來。被沙門服行鉢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斯少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聲聞弟子中神足第一。時光明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咸發輕慢。仁當顯神足力承釋迦文威德。目連稽首足下。繞佛七匝踴身在空。廣現神足已復住佛前。諸菩薩歎未曾有。佛言。欲試釋迦文佛音響遠近。故到此土。仁者不宜試如來音響。如來音響無限。無遠無近。廣遠無量。不可為喻。世尊告曰。云何以汝神力到此世界。故是世尊釋迦文佛威德所立。當遙禮釋迦文佛。自當至彼。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還本國。一劫不至。目連右膝著地。向於東方禮釋迦文佛。叉手自歸屈申臂頃即時得至。故知目連神足中第一也。
第五論云。阿那律所以稱第一者。時佛為大會說法。那律坐眠。佛見謂曰。今如來說法。汝何以眠耶。夫眠者。心意閉塞與死何異。那律慚愧剋心自誓不敢復眠。不眠遂久。眼便失明。所以然者。凡有六食。眼有二食。一視色。二睡眠。五情亦各二食。得食者六根乃全。以眼失食故喪眼根。佛命耆域治之曰。不眠不可治。已失肉眼無所復覩。五百弟子各棄馳散。倩人貫針捫摸補衣。線盡重貫無人可倩。左右唱曰。誰求福者與我貫針。世尊忽然到前取來。吾與汝貫。問曰。是誰。曰我是佛也。曰佛已福足。復欲求福耶。曰福德可得厭耶。那律思惟。佛尚求福。況於凡人邪。心中感結馳向佛視。以至心故忽得天眼。重復思惟便得羅漢。凡得羅漢皆有三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三眼視者。恐肉眼亂天爭功精麁。以雜觀故。專用天眼觀大千界精麁悉覩。故言天眼第一也。
第六論云。迦旃延所以稱善分別義第一者。將欲撰集法藏。心中惟曰。為人問憒鬧精思不專。故隱地中。七日纂集大法已訖呈佛。稱曰善哉。聖所印可。以為一藏。此義微妙降伏外道。故稱第一。又佛稱仁者辯才析理解義第一也。
第七論云。所以稱婆拘羅壽命極長者。以曩昔曾供養六萬佛於諸佛所常行慈心。蜎飛蠕動有形命類。常加慈愍。無有毫氂殺害之想。佛告阿難。如我今日正壽八十者。如來隨世欲適眾生不現其異。故壽八十。婆拘羅者受前宿世慈心之福故。年壽加倍一百六十。往昔毘婆尸如來出世時有長者。居明貞修稟性良謙。請佛及僧九十日四事供養。有一比丘來求索藥。長者問曰。何所患苦。答曰。頭痛。長者答曰。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頭。是以頭痛。即施一呵梨勒果。因服病除。緣是福報。九十一劫未曾病患。阿難問婆拘羅。何以不為人說法。為無四辯智慧而不說耶。答曰。我於四辯捷疾之智非為不足。直自樂靜不喜憒鬧。故不說法。故長命省事第一也。
第八論云。所以稱優波離持律第一者。是五百釋子?髮師不輕不重泯然除盡。佛命善來即成沙門。佛即受戒得阿羅漢。次受五百釋子戒。優波離為上座。諸釋子言。此我家僕何緣禮之。佛言。不爾。法無貴賤先達為兄。俛仰不已制意為禮。即時天地大動。諸天於上讚曰。善哉善哉。今日諸釋降伏貢高。此意難勝故地為動。當五百釋子為道時。亦有九萬九千人出家為道。優波離自從佛受戒已來未曾犯如毫氂。故稱持律第一。又祇園精舍北有一比丘。得病經六年不差。波離往問。何所患苦欲何所須。曰我有所須以違佛教。故不可說。曰但說無苦。曰我唯思酒五升病便除愈優波離曰。且住。我為汝問佛。還即問佛。有比丘病須酒為藥。不審可得飲不。世尊曰。我所制法除病苦者。優波離即還索酒與病比丘。病即除愈。重與說法得羅漢道。佛讚波離。汝問此事。使病比丘得蒙除差。又使得道。若不得度後墮三塗無有出斯。乃為將來比丘能設禁法。使知輕重得濟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彌白衣。復稱第一也。
第九論云。所以稱難陀比丘端正第一者。餘諸比丘各各有相。舍利弗有七相。目連有五相。阿難有二十相。唯難陀有三十相。難陀金色。阿難銀色。衣服光曜。金樓履屣執瑠璃鉢。入城乞食。其有見者無不欣悅。自捨如來餘諸弟子無能及者。故稱端正第一。柰女請佛。於外見難陀愛樂情深。接足為禮以手摩之。雖覩美姿寂無情想。形影相感則失不淨。柰女不達疑有欲心。佛知其意。告柰女曰。勿生疑心。難陀劫後七日當得羅漢。以是言之。知心不變故稱第一。
第十論云。所以稱婆陀比丘解人疑滯第一者。三世諸佛皆共八萬四千以為行法。眾生得道不必遍行眾行。隨其所悟處以為宗趣。何者眾生結使不同。病有多少。垢有厚薄。是故如來設教若干。或有一藥治眾病。或有眾藥治一病。猶六度相統。一行為主眾行悉從。一行不專眾病隨起。隨病所起對藥應之。若計常起以無常對之。若計有心起以空心對之。當其無常領行。萬行皆無常也。猶施造八萬。八萬皆為施所造也。亦猶如來八音中一音統八響。一響統百教。一教統百義。一一相領至千萬億。一音報萬億。其變如是。略說統行其喻亦爾。此比丘專以略說為主。故稱第一也。
第十一論云。所以稱天須菩提著好衣第一者。五百弟子中有兩須菩提。一王者種。一長者種。其天須菩提出王者種所言天者。為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化應聲聞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匱乏。佛還本國。佛勅出家。約身守節麁衣惡食。草蓐為床。大小便為藥。此比丘聞佛切教退欲還家。佛受波斯匿王請。即詣佛所辭退而還。阿難語曰。君且住一宿須菩提曰。道人屋舍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寄止一宿明當還歸。阿難曰。但住。今當嚴辦。即往王所。種種座具幡華香油嚴飾皆備。此比丘便於中止宿。以適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諦至於後夜即得羅漢。阿難白佛。天須菩提已得羅漢飛在虛空。佛語阿難。夫衣有二種可親不可親。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親近。若損道心。此不可親近也。是故阿難。或從好衣得道。或從五納弊惡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也。是故言之。天須菩提著好衣第一也。
第十二論云。所以稱羅雲持戒不毀第一者。或云。羅雲喜妄語好瞋。佛捨輪王之位而作沙門。東西行乞不可羞耶。以嫌如來故作妄語。若有人問如來所在。實在祇園而云在晝闇園。實在晝闇園而言在祇園。反覆妄語誑於來人。阿難白佛。羅雲妄語。佛喚羅雲來。卿實妄語耶。對曰實爾。我所以捨聖王位者。以不可恃怙皆歸無常。正使帝釋梵王皆不可保。況復聖王而可恃耶。佛語羅雲。我前後捨此不可稱計。而汝今時方恨我耶。佛語羅雲。汝取水來。羅雲即盛滿鉢水授與如來。如來執鉢水謂羅雲曰。汝見此水不。對曰已見。佛言。此水滿鉢無所減者。喻持戒完具無所損落。復瀉半棄謂羅雲曰。汝見此水不。對曰見之。佛言。此水失半。喻戒不具足。復瀉水盡示羅雲曰。見此空鉢不。答曰已見。佛言。犯戒都盡喻如空鉢。復以鉢覆地示曰。汝見此不。答曰已見。佛言。已犯戒盡當墮地獄。喻鉢口向地也。羅雲自被約勅以後。未曾復犯如毫釐戒。故稱持戒第一也。忍行亦為第一。故舍利弗將羅雲入舍衛城乞食。時有婆羅門。見羅雲在後行。即興惡意打羅雲頭破。血流污面。羅雲即生惡念。要當方便報此怨家。舍利弗已知心念。為其拭血。謂羅雲曰。當憶汝父。昔為王時人來索眼。即挑眼與。截手截足亦不悔恨。若為象時以牙與人亦不厭倦汝今云何起此惡念。羅雲聞說即自剋責。我今云何惡心向彼。即忍如地。不起害心如毛髮許。時打羅雲者墮無擇地獄中。以是因緣持戒忍行最為第一也。
第十三論云。所以稱般陀比丘暗鈍然能變形第一者。良由佛教使誦掃箒得箒忘掃得掃忘箒。六年之中專心誦此。意遂解悟。而自思惟曰。箒者篲。掃者除。篲者即喻八正道。糞者喻三毒垢也。以八正道篲掃三毒垢。所謂掃箒義者。止謂此耶。深思此理心即開解得阿羅漢道。復有婆羅門。名曰梵天。亦名世典。博覽群籍圖書祕讖。天文地理無不關練。故名世典。自以德高命共論議。謂般陀曰能與我共論耶般陀曰。我尚能與汝父祖梵天共論。何況汝盲無目人乎。梵志尋言即語曰。盲與無目有何等異。般陀默然不對。無以相詶。即以神足相答騰空去地四丈九尺。結跏趺坐。梵志仰瞻敬情內發。時舍利弗知其辭匱現變相答。若不往屈梵志不度。即以神足作般陀形。便使般陀本形不現。化形問曰。汝為是天是人乎。答曰。是人。又問。人為是男子不。曰是男子。又問。男子與人有何等異。答曰。不異。又問。人者統名。男子據形。何得不異。向言盲者。謂不見今世後世善惡之報。無目者謂無智慧之眼以斷結使也。梵志心解即得法眼淨。以是因緣。般陀變形為第一也(此之羅漢且偏據一長云第一若論實德神解並皆第一也)如增一阿含經云。時世尊於十五日說戒時。諸比丘僧及五百比丘眾。從祇桓沒詣阿耨達池。時龍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觀眾空無。舍利弗今無此坐。佛告目連言。汝速至舍利弗所以我聲告。目連承教往舍衛城。語舍利弗言。佛呼汝來。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舍利弗自解祇支帶著目連前。謂目連曰。汝有神足舉此衣帶結。目連執帶不能移動。盡力欲舉地皆大動。舍利弗便舉目連著東弗于逮。又以帶纏須彌山。目連便舉動須彌山。舍利弗復以此帶纏如來座。目連遂不能動。捨帶還龍王所。遙見舍利弗。已在前至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目連白佛言。我不失神足耶。何以故。舍利弗後沒先至。佛曰。不退。舍利弗有大智慧。佛告目連。眾多比丘無恭敬心。於汝言。舍利弗神足勝汝。汝可於此眾中現其威力。對曰。承教。即於座起往須彌山頂。以一足蹈山頂。舉一足著梵天上。蹴須彌山使地六返震動。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目連說偈。時六十比丘因此漏盡意解。
又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云。佛告跋陀羅菩薩。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脇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詶對。唯於佛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十二部經。教化令住不退已至本生地。於空野澤尼拘律陀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身諸毛孔出金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緣者。身如紫金山。正長丈六。圓光嚴顯面各一尋。於圓光內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薩。以為侍者。佛告跋陀波羅。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變現不可具記。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却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常生佛家。若未得見當誦持首楞嚴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來至其人所。若有宿業障者。夢中得見。夢中見者。於現在身若求聲聞。以見文殊師利故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見者。以得見故一日一夜成阿羅漢。若有深信方等經典。是法王子。於禪定中為說深法。亂心多者。於其夢中為說實義。令其堅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我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
又賢愚經云。佛在王舍城鷲頭山中。時波羅柰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相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輔相見子倍增怡悅。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恤矜苦厄悲潤黎庶。等心護養。父召相師令占相之。相師見喜因為立字。號曰彌勒。其兒殊稱合土宣聞。國王聞懼恐大奪位。聞其未長當預除滅。即勅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汝可將來。吾欲得見。時宮內人及父知王欲圖。甚懷湯火(餘經權計即報王言近遣向南天國外舅家養來奉示王)其兒有舅名波婆梨。在波婆富羅國。為彼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五百弟子常逐諮稟。於時輔相憐愛其子。懼被其害。密計遣人乘象送之。舅見彌勒覩其色好。加意愛養敬視在懷。其年漸大教使學問。一日諮受勝餘終年。學未經歲月普通經書。時波婆梨見其外甥學既不久通達諸書。欲為作會顯揚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羅柰。語於輔相說兒所學。索於珍寶欲為設會。其弟子往至于中道。聞人說佛無量德行。思慕欲見。即往趣佛。未到中間為虎所噉。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波婆梨自竭所有為設大會。一切都集。設會已訖大施噠嚫。人得五百金錢。財物罄盡。有一婆羅門名勞度叉。最於後至。獨不得食。唯與五百金錢勞度叉言。聞汝設施云何空爾。若必拒逆不見給者。汝更七日頭破七段。時波婆梨恐有惡呪及餘蠱道。事不可輕深以為懼。前使弟子終生天者。遙見其師愁顇無賴。即從天下來到其前。問其師言。何故愁憂。師具廣說。天白師言。勞度叉者。未識頂法。愚癡迷網惡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憂此。今惟有佛最解頂法。無極法王。特可歸依。時波婆梨聞天說佛。即重問之。佛是何人。天即說佛功德智慧不可稱計今在王舍城鷲頭山中。時波婆梨聞歎佛德自思。必是我書所記沸星下現。天地大動當生聖人。今悉有此。即勅彌勒等十六人。往看相好。心念難之。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我師年幾。我師是何種姓。我師有幾弟子。若答知數斯必是佛。汝等必為弟子。遣一人語我消息。時彌勒等進趣王舍近到鷲山。見佛光明種種神異眾相赫然。益以歡喜。即奉師勅遙以心難。佛遙答之。一一無差。深生敬仰。頭面禮訖。佛為說法。其十五人得法眼淨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重為說法成阿羅漢。十六人中。時有一人字賓祈寄。是波婆姊子。即遣往白消息。還到本國。具以聞見廣為說之。波婆聞喜。即從坐起長跪合掌。向王舍城誠心請佛。唯願屈神來見接濟。如來遙知。屈申臂頃來到其前。禮已舉頭見佛驚喜。佛為說法逮阿那含。於時世尊尋還鷲山(唯彌勒一人不取小果誓發大願志趣菩提也)佛告諸比丘。於未來世。此閻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廣博無有山川。地生耎草猶如天衣。爾時人民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端正殊妙。人性仁和具修十善。彼時當有轉輪聖王。名曰勝伽(晉言具也)彼時有婆羅門。家生一男兒。字曰彌勒。身色紫金三十二相眾好畢滿光明殊赫。出家學道成最正覺。廣為眾生轉尊法輪。其第一會度九十三億眾生之類。第二會度九十一億。第三大會度九十億。如是三會說法得蒙度者。悉我遺法種福眾生。皆得在彼三會之中。阿難白佛。不審從何造起。名為彌勒。佛言。過去久遠習慈三昧。定意柔軟更無害心。故字彌勒(梵云彌勒。此曰慈氏彌勒者。亦是姓也。餘經云。過去有佛已字彌勒。值佛立願同名彌勒。字阿逸多者。此云無勝。智過於人。故云無勝也)。
頌曰。
賢人軌宗度 弱喪升虛遷
師通資自發 神光照有緣
應變各殊別 聖錄同靈篇
乘乾因九五 逸響亮三千
法鼓振玄教 龍飛應人天
恬智冥徼妙 縹渺詠重玄
盤紆七七紀 嘉運莅中幡
挺此四八姿 映蔚華林園
感應緣(如生肇之流澄安之類碩德眾多附在別篇不繁重錄且略引二驗)晉沙門鳩摩羅什宋沙門釋法顯
晉長安有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國。父鳩摩羅琰聰明有懿師。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皆不許。及見琰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中。其母慧解倍常。聞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齋聽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歎之。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一男。名弗沙提婆。後因出城游觀。見塚間枯骨異處縱橫。於是深惟苦本定求離俗。誓求落髮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以未?髮故猶不嘗進。即勅人除髮。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業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九歲隨母度辛頭河。至罽賓國遇名德法師盤頭達多。即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練。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於王。王即請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糠麵各三升蘇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龜茲。諸國皆聘以好爵。什並不顧。時什母將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波掘多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止可才明俊乂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云。兒心有分別鉢有輕重耳。遂停沙勒一年。其冬誦阿毘曇。於十門修智諸品。無所諮受而受備達其妙。又於六足諸門無所滯礙。沙勒國王有三藏沙門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勵。二龜茲王必謂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昇座說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韋陀舍多論。多明文辭製作問答等事。博覽四韋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畢盡。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什初學小乘。後專務方等。乃歎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論等。頃之隨母。進到溫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以二義相撿。即迷悶自失稽首歸依。於是聲滿葱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學宗莫不能抗。時王女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特深禪要。云已證二果。聞法喜踊。乃更設大集請問方等經奧。什為析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皆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於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止天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曉悟曚俗。雖復身當鑪鑊苦而無恨。於是留住龜茲止乎新寺。後於寺側故宮中初得放光經。始就披讀。魔來蔽之。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逾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復聞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轉也。停住三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祕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昇而說法。什曰。家師猶未悟大乘。欲躬往迎禮不得停此。俄而大師盤頭達多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顧。達多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道。故冐涉艱危遠萃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為說德女問經。多明因緣空假昔與師俱所不信。故先說也。師謂什曰。汝於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淨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滯名相。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捨有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縷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麁。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巧。猶且不見。況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織師。師亦効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連類而陳之。往復苦至。經一月餘日方乃信服。師歎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於今矣。於是禮什為師言。和尚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至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播東川時符堅僭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竝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堅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七年二月。鄯部王前部王等。又說堅請兵西伐。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堅餞光於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來。宜供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其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諫。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此凶二之地不宜淹留。推運揆數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於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太安二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姦叛。然不勞自定也。後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僭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為姚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廟庭。逍遙園葱變為薤。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語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晝則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銳志稱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故。不與梵本相應。興使沙門僧䂮僧遷法欽道流道常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其雜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愜伏莫不欣贊。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託意九經游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勗示因果。王公已下並欽贊厥風。大將軍常山公顯左將軍安城侯嵩。並篤信緣業。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大小乘經論凡有三百九十餘卷。名在別傳。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于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久大于今式仰。諸方道俗英賢之徒。如釋慧遠等。學貫群經棟梁遺化。而時去聖久遠疑義莫決。乃封以諮什。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甞作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熏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
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所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經。出言成章無所改刪。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映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儔匹。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勌。姚主甞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於是杯度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杳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未終省覺四大不愈。口云。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燒。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宋江陵新寺有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志欲尋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度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葱嶺。葱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所。又躡懸絙過河數十餘處。皆漢時張驀甘父所不至也。次度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齡顫不能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四十餘國。將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瞑過之。顯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阻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日將曛夕。遂欲停宿。兩僧危懼捨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迹如覩聖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脣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祝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矣。師子良久乃去。明晨還返。路窮幽梗。止有一徑通行。未至里餘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麁素而神氣俊遠。顯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僧。顯問曰。向耆年是誰耶。答云。頭陀迦葉大弟子也。顯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橫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顯流淚而去。進至迦施國。國有白耳龍。每與眾僧約令國內豐熟。皆有信效。沙門為起龍舍并設福食。每至夏坐訖。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眾皆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龍於中。從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輒一出。顯亦親見。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毘曇心線經方等泥洹經等。顯留三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絹扇供養。不覺悽然下淚。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並漢土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還。舶有二百許人。值黑風水入。眾皆惶懼。即取雜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土眾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復隨他商東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忽大風令舶震懼。眾咸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狽。不可以一人故令眾俱亡。共欲推之。法顯檀越勵聲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若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俛仰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但未可測何方。即乘船入浦尋村。見獵者二人。顯問。此是何地耶。獵人曰。此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信敬。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慰。顯持經像隨還。頃之欲南歸。青州刺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返之地。志在弘通。何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翻譯經律論等百餘萬言。流布教化咸使見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門。世奉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改。京師共傳咸歎神妙。其餘經律。後至荊州卒於新寺。春秋八十有六。眾咸慟惜。其游履諸國別有大傳(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宿命篇第十八(此有四部)述意部引證部習氣部五通部
述意部第一
夫業行參差。宿緣之途非一。壽命修短。明昧之理無常。良由業因善惡。致使報有冥爽。或有憶識多劫。或有緣念累代。或有但記一生。或有唯知現在。所以凡聖殊隔宿命延促。雖復託神感聖。習氣尚存。除惑見理。戲心猶在。自非位登十地行滿三祇。奚能永斷習因感茲勝報也。
引證部第二
第一天趣中。依婆沙論云。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別說之。如上天報中已具說之。亦同下傍生鬼趣中述。故婆沙論云。所以者何。非田器故。有勝覩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評曰。應作是說。於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理無違。
第二問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少有故。而不說之。如婆沙論說。此皆從不惱害業能生此智。若有眾生能護身口不惱他者。在母胎時。其必寬容。不為冷熱二觸母腹不淨惡血所困。至出胎時。又復不為產門逼迫令心錯亂。以是因緣覺了惺寤念知前事。今不知者良由違前法故。忘失錯亂故。不能知也。問曰。各知幾趣耶。答曰。還如婆沙論說。天知五趣。人知四趣(除天)鬼知三趣。畜生知二趣。地獄唯知地獄之事。由勝故上得知下。下由劣故不知上。問曰。若由劣故不知上者。何故經說善住龍王伊鉢羅龍王等能知帝釋勝人心之所念耶。答曰。如婆沙論說。此等皆是比知。非是正知。如彼帝釋欲與修羅戰時。善住龍王背上諸骨自然出聲。彼即念言。我今背骨出大音聲。定知諸天必欲與彼修羅共鬪。定當須我。作是念已即使向彼帝釋邊去。又如帝釋欲游戲時。伊鉢羅龍王背上自然有其香手現。彼則念言我今背上香手現。定知帝釋欲戲園林。必當須我。作是念已即自化身作象三十二頭。通其舊首合有三十三頭。於彼一一頭上各出六牙。一一牙上各出七大寶池。一一池中各出七莖蓮華。一一蓮華各出七葉。一一葉上出七寶臺。一一臺中起七寶帳。一一帳內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妓女。一一妓女皆作天樂。作是化已屈申臂頃往詣帝釋殿前而住。帝釋見已即與眷屬昇其常頭之上。自餘三十二天輔臣各將眷屬昇餘三十二頭之上。昇已即便舉身陵空迅疾往詣遊戲之處。以此驗知。亦是比知。非是正知也。以此引事證知上得知下下不知上也。然此理未盡。如下狼知女心殺兒而去。此即下亦知上。何言下不知上耶。且據從多而說。上得知下下不得知上。若細尋求上下通知。不可具引。
又新婆沙論云。如王舍城內有一屠兒。名曰伽吒。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太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吒於是從王乞願王便告曰。隨汝意求。伽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獨行屠殺。王遂告曰。汝今云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所怖畏。王遂告曰。汝云何知。伽吒白王。我憶過去六生。於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殺。最後生在三十三天中。多受快樂。從彼天歿來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為知友。故知善惡其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此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邪願言。使我常於王舍城內獨行屠殺後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果今盡。却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復有說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飢渴苦時。遍身流污深心悑惱。息諸事業精進熾然。後經多時得預流果。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血流。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澣衣。眾人謂之計水為淨。
又薩婆多論。問曰。願智宿命智有何差別。答宿命智知過去。願智知三世。宿命智知有漏。願智二俱兼知。宿命智知自身過去。願智自他兼知。宿命智知一身二身次第得知。願智一念超知百劫。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三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今時畜生多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語。又婆沙論說。謂於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於其生處不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通五趣。然有強弱。三塗及天此四趣中作用則強。若在人趣用則微弱。何故如是。為人趣中有瞻相言智及有修禪發智乃至他心法等智。為此等智之所覆隱。是故雖有作用微隱不現。
如新婆沙論云。若論有情。見嶮隘處修令寬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業力在母腹中。
無迫窄苦。故得此智。或有餘說。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若諸有情不造惱害他業。常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在母腹中。不為風熱痰陰病等之所逼切。後出胎時無迫窄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不受眾病迫窄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但由母病及迫窄苦悉皆忘之。
第三鬼趣中。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為鬼所魅羸瘦將死。呪師問鬼。汝今何為惱此女人。鬼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呪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當捨怨心。女人報言。我已捨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命不全妄言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
第四畜生趣中。云何知有宿命智。答如婆沙論中。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處。時有一狼將其兒去。其母見已趁而語言。汝狼何以將我兒去。狼即報言。汝是我怨。曾於五百生中常食我兒。我今還欲於五百生殺害汝子。此乃怨讎相報。理當法爾。何以生瞋。作是報已復更語言。若汝能捨怨害者。我則放汝之子。兒母報曰。我捨怨心。時狼即便起坐思惟。觀彼女人之心乃知不捨。還復語言。汝雖口言心猶不捨。作是語已即便斷其兒命而去。此乃自識宿命。亦知於彼女人之心。此為良驗。自餘鬼及天趣。並識宿命及知他心。前後諸篇經論具說。不煩重述。然此二智非是種智。論他心宿命二種智。唯據靜慮禪定發得。此乃報得行在散心。故知非也。
第五地獄趣中。云何得有自性宿命智生。答如涅槃經中。五百婆羅門為彼仙育國王殺已至於地獄。發三善念憶本所作。即其驗也。又如論說。地獄眾生亦能念知獄卒等心。亦是其驗也。
宿習部第三
如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薩俱。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比丘。名婆須蜜多。遊行竹園間緣樹上下。聲如獼猴。或施三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競集看之。眾人集時身到空中。跳上樹端作獼猴聲。耆闍崛山八萬四千金色獼猴集菩薩所。菩薩復作種種變現令其歡喜。時諸大眾各作是言。沙門釋子。猶如戲兒幻惑眾人。所行惡事無人信用。乃與鳥獸作於非法。如是惡聲遍王舍城。有一梵志上啟大王。頻婆娑羅王聞此語嫌諸釋子。即勅長者迦蘭陀曰。此諸釋子多聚獼猴在卿園中。為作何等。如來知不。長者啟王。婆須蜜多作變化事。令諸獼猴一時歡喜。諸天雨華持用供養。為作何等臣所不知。爾時大王前後導從。往詣佛所。遙見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眾同於金色。尊者蜜多及八萬四千獼猴亦作金色。時諸獼猴見大王來作種種變。中有採華奉大王者。大王見已與諸大眾俱至佛所。為佛作禮右繞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此諸獼猴。宿有何福身作金色。復有何罪生畜生中。尊者蜜多復宿殖何福生長者家出家學道。復有何罪雖生人中諸根具足不持戒行。與諸獼猴共為伴侶。歌語之聲悉如獼猴。使外道笑。唯願天尊。為我分別令我開解。佛告大王。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曰然燈。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行佛法。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時空澤中有一獼猴至羅漢所。見於羅漢坐禪入定。即取羅漢座具被作袈裟。如沙門法。偏袒右肩。手擎香鑪繞比丘行。時彼比丘從定覺已。見此獼猴有好善心。即為彈指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應發無上道心。獼猴聞說歡喜踊躍。五體投地敬禮比丘。起復採華散比丘上。爾時比丘即為獼猴說三歸依。爾時獼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我今欲歸依佛法僧。比丘為受三歸已。次當懺悔具說罪業。我得羅漢能除眾生無量重罪。如是慇懃三為懺已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清淨。是名菩薩。汝今盡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爾時獼猴依教受已發願已竟。踊躍歡喜。走上高山緣樹墜死。由受五戒破畜生業。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補處菩薩。為說無上道心。即持天華下空澤中供養羅漢。羅漢見已即便微笑。告言。天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終不相捨。而說偈言。
業能莊嚴身 處處隨取趣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人
汝今生天上 由於五戒業
前身落獼猴 從於犯戒生
持戒生天梯 破戒為鑊湯
我見持戒人 光明莊嚴身
七寶妙臺閣 諸天為給使
眾寶為床帳 摩尼華瓔珞
值遇未來佛 娛樂說勝法
我見破戒人 墮在泥犁中
鐵犁耕其舌 臥在鐵床上
融銅四面流 燒煮壞其身
或處於刀山 劍林及沸屎
灰河寒氷獄 鐵丸飲鎔銅
如是等苦事 常為身瓔珞
若欲脫眾難 不墮三惡道
游處天上路 超越得涅槃
當勤持淨戒 布施修淨命
時阿羅漢說此偈已默然無聲。獼猴天子白言。大德。我前身時作何罪業生獼猴中。復有何福值遇大德。得免畜生生於天上。羅漢答言。乃往過去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寶慧如來。至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蓮華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為親友。邪命諂曲不持戒行。身壞命終落阿鼻獄。如蓮華敷。滿十八隔具受諸苦。壽命一劫。劫盡更生。如是經歷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吞飲鎔銅經八萬四千歲。從餓鬼出復墮牛猪狗猴中。各五百身。緣前供養持戒比丘結誓要重。今復遇我得生天上。持戒比丘即我身是。放逸比丘即汝身是。獼猴天子聞此語已心驚毛竪。懺悔前罪即還天上。
佛告大王。彼獼猴者。雖是畜生。一見羅漢受持三歸及以五戒。緣前功德超越千劫極重惡業。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補處菩薩。從是已後值佛無數。淨修梵行具六波羅蜜。住不退地。於最後身次彌勒後當成阿耨菩提。佛號師子月如來。
佛告大王。欲知彼國師子月佛者。今此會中婆須蜜多比丘是也。王聞此語。即起合掌遍體流汗。悲泣雨淚悔過自責。向婆須蜜多。頭面著地接足為禮懺悔前罪。
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者。乃是過去拘樓秦佛時。波羅柰國。俱睒彌國。二國之中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行諸非法犯諸重禁。狂愚無智如癡獼猴。見好比丘視之如賊。時有羅漢比丘尼。名善安隱。具為說法復懷忿恨。時羅漢尼見諸惡人不生善心。即起慈悲。身昇虛空作十八變。時諸惡人見變化已。各脫金環散阿羅漢尼上。願我生生身作金色。前所作惡今悉懺悔。時諸惡人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次第經歷。至九十二劫常處地獄。從地獄出。五百身中常為餓鬼。從餓鬼出。一千身中常為獼猴。身作金色。大王當知。爾時八萬四千犯戒尼罵羅漢尼者。今此會中八萬四千諸金色獼猴是也。爾時供養諸惡比丘尼者。今大王是。此諸獼猴。因宿習故。持華持香供養大王。爾時。污彼比丘尼者。今瞿迦梨及王五百黃門是。佛告大王。身口意業不可不慎。
爾時王聞佛說。對佛懺悔慚愧自責。豁然意解成阿那含王所將八千人求王出家並成羅漢。餘一萬六千人皆發菩提心。八萬諸天亦俱發心。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聞昔因緣慚愧自責。繞佛千匝向佛懺悔。各發無上菩提心。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當生兜率天上值遇彌勒得不退轉。更過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劫。當得成佛。八萬四千次第出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普金光明王如來。
又處處經云。佛言。有憍梵鉢提。已得阿羅漢道。反作牛齝。弟子問佛。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時。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餘習未盡故作齝食。若依智度論。問何以作牛。答由過去世經他穀田。取五六粒粟口嘗吐地。以損他粟故作此牛。由作牛。多身故牛脚齝食也。
五通部第四
如菩薩處胎經云。爾時有妙勝菩薩白佛言。世尊。五通菩薩修習何法得神通道。佛告妙勝。此欲界中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眼通。生便徹見一閻浮內眾生之類。麁細好醜城郭樹木。或有人眼能觀二三四天下。不須眼通生便觀見。或有人不須眼通耳通。清徹聞一天下男聲女聲一切音聲。即能別知。一不修耳通。一一曉了。或有人不習不學自識宿命。吾從某處來生此間。父母種族名姓盡能別知。或有人不修習神通。知他人心行善惡趣向生處。有緣眾生無緣眾生。並悉能知。或有人身能飛行周旋往來。不修身通。身便能飛。無所觸礙。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佛告。善男子善女人。修眼聖通除色斷垢。三空定門便能得見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或有聞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一切諸聲。善惡六道悉能曉了。或有人除去識垢內外無瑕。得意聖通自識宿命。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悉能識知。或有人修十神通。解知法性。強記不忘。便能得知他人心念。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名姓種族。皆悉知之。或有人思惟法觀。以心持身以身持心。睡眠覺寤意想如空。便能舉身一天下二天下乃至三千大千剎土。入地如空。山河石壁無所罣礙。或有人臨當成佛。以智慧力除眾生垢。坐樹王下不起于坐。故得成佛六通清徹。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凡夫所得通 猶如諸飛鳥
有近亦有遠 不離生死道
佛通無礙法 真實無垢穢
念則到十方 往返不疲倦
以慈念眾生 得通無罣礙
仙人五通慧 轉退不成就
我通堅固法 要入涅槃門
爾時坐中有菩薩。名曰普光。前白佛言。未審六通識法。是一是若干。若識是一法如來金色神足道場游諸佛剎。為識致身。為身致識。若身致識則無六通。若識致身此名一法。無身無識。唯願世尊。報我此義。佛告普光菩薩。汝所問義為第一義問。為世俗義問。若世俗義問。識法若干無有定相。若第一義問則無身無識。何以故。分別識法自性空寂。無來無去。亦無染著。汝問金色此有為法五陰成就。非自然法。非第一義。我今為汝說識想法。菩薩六通身識共俱。非識先身後。非身先識後。何以故。法相自然。識不離身。身不離識。猶如二牛共其一軛。若黑牛前白牛後則種不成就。若白牛前黑牛後種亦不成。非黑牛前白牛後。非白牛前黑牛後。則種成就。神足道果亦復如是。身識共俱無有前後中間。如來色身有前有後有中間此世俗法。非第一義。於空寂法無有若干。
頌曰。
善惡宿熏習 感報各殊方
曾為鬼害怨 或作狼讐殃
屠兒憶殺業 須蜜戲猴鄉
宿祐除患者 在處游天堂
觸類興清遘 目擊洞兼忘
凡聖欽嘉會 賢愚慶流芳
四生行善業 六趣感神光
苦樂雖殊別 同知命短長
感應緣(略引九驗)晉羊太傅晉王練晉向靖宋釋曇諦魏釋乘師隋刺史崔彥武唐釋道綽唐劉善經唐沙門玄高
晉羊太傅祐。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晉名臣聲冠區夏。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祐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自覓。祐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游望遙而東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中探得小環。李家驚異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知環處。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祐持環走。李氏逐問之。乳母既說祐言。李氏悲喜遂欲求祐還為其兒。里中解喻然後得止。祐年長常患頭風。醫欲攻治。祐曰。吾生三日時頭首北戶。覺風吹頂意甚患之。但不能語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祐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餘精舍。或問其故。祐默然。後因懺悔敘說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勤重也。
晉王練。字玄明。琅耶人也。宋侍中。父珉字季琰。晉中書令。相識有一梵僧。每瞻珉風彩甚敬悅之。輒語同學云。若我後生得為此人作子。於近願亦足矣。珉聞而戲之曰。法師才行正可為弟子子耳。頃之沙門病亡。亡後歲餘而練生焉。始生能言。便解外國語。及絕國奇珍銅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產出。又自然親愛諸梵過於漢人。咸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練。遂為大名云。
晉向靖。字奉仁。河內人也。在吳興郡喪數歲女。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喪後一年。母又產一女。女年四歲謂母曰。前時刀子何在。母曰無也。女曰。昔爭刀子故傷母手。云何無耶。母甚驚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猶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錄之。靖曰。可更覓數箇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擇。女見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兒許。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審其先身(右三驗出自冥祥記)。
宋崑崙山有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二枚。眠寤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云。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䂮道人。忽喚䂮名。䂮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向者忽言。阿尚是諦沙彌。為眾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不覺失聲耳。䂮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䂮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麈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事。彌深悲仰。諦後游覽經籍遇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文翰集有六卷。亦行於世。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故章崑崙山。閑居㵎飲二十餘載。以宋元嘉末卒於山舍。春秋六十餘(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元魏之時。有北代乘禪師。常受持法華精勤不懈。命終中陰託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陳宿業不願處俗。其父任北棣州刺史。其第五郎隨任便往。中山至七帝寺。尋得前世本時弟子。語曰。汝頗憶從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禪師者。即我身是。吾房中靈机可速除却。弟子聞驗抱師悲慟哀傷。人眾道俗奇怪將為大徵。父母戀惜。恐其出家便與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常樂靜居(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因乘馬入。循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家。先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處客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并金釵五隻藏此壁中。經函是也。其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常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洟泣曰。己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處。彥武指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樹空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髮。於是主人悲喜。彥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崔尚書敦禮說云。然往年見盧文勵。說亦大同。但言齊州刺史不得姓名。未如崔具故依崔錄(右一驗出冥報記)。
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也。清約雅素慧悟天開。承昔鸞師專崇習業。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聞而赴者滿于山寺。感見鸞師在七寶船上告綽云。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并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士女等眾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以蓮華乾地而㮀者。經七日乃萎。及餘善相不可殫記。至年七十忽然齓齒新生如本。全無歷異。報力增強。自非行感倫通。詎能會斯嘉應也(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唐汾州隰城人劉善經。少小孤母所撫育。其母平生常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一年亡。善經哀毀過禮。哭聲不輟。至明年善經恍惚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言終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見在。善經常以母禮事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見善經及鄉人所說。為餘令言之。
相州滏陽縣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馬家兒至貞觀末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家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家為孫。宗即與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點兒左脇作一大黑子。趙家妻又夢。此兒來云。當與孃為息。因而有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產訖驗其墨子還在舊處。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向馬家云。此是兒舊舍也。于今現存。已年十四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右二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至誠篇第十九(此有八部)述意部求寶部求戒部求忍部求進部求定部求果部濟難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誠所感無神弗應。大士運心無機不赴。勵己剋意盡未來際。所以一一弘誓莫不忍智相應。心心廣博皆在阿惟越致。自非立行重於松筠。起願逾於金石。歿命護持深心救濟。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此則功被三祇果周十地也。
求寶部第二
大志經云。昔有國名歡樂。有居士名摩訶檀。妻名旃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間少雙。墮地便語。發誓願言。我當布施濟益貧窮。父母因名大意。至年十七為眾生故發意入海。取明月寶珠以濟眾生。初入海中至白銀城。龍王與明月珠。有二十里寶。前行復至金城。龍王與明月珠。有四十里寶。復前行至水精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六十里寶。復前行至瑠璃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八十里寶。後得道時願我為弟子。淨意供養過於今日。令長得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還本國經歷海中。諸海神王因共議言。我海中雖多眾珍名寶無有此珠。便勅海神要處奪取。神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奇異之物寧可借視。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大意自念。王與我言。此珠難保。我幸得之。今為此子所奪非趣也。即語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險阻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海神知之。問言。卿志奇高。海深三百三十六萬由延。其高無涯。奈何竭之如日終不墮地。如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墮。風尚可攬。大海水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壞敗。積骨過於須彌山。其血流過五河。尚欲斷之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不抒。我昔供養諸佛誓願言。令我志行勇於道決所尚無難。當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誠之意四天王來助大意。抒水三分已二。於是海中諸神皆大振怖。共議言。今不還珠者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壞我宮室。海神於是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但欲得我珠。終不相置。海神知其意盛便出珠還之。大意得珠還其本國。恣意大施。自是以後境界無復飢寒窮乏之者。佛告諸比丘。昔大意者。我身是也。阿難白佛。以何功德致此四珠眾寶隨之。佛言。乃昔維衛佛時。大意當以四寶為佛起塔。供養三尊持齋七日。是時有五百人。同時共起寺。或懸繒燃燈者。或燒香散華者。或供養比丘僧者。或誦經講說者。今皆值佛並悉得度。
故僧祇律云。時海神便作是念。假使百年抒此海水。終不能減毛髮許。感其專精即還其寶。是時海神為婆羅門。而說偈言。
精勤方便力 志意不休息
專精之所感 雖失復還得
求戒部第三
如雜譬喻經云。昔有人名薩薄。聞於外國更有異寶欲往治生。而二國中間有羅剎難不可得過。薩薄游行見市西門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賣五戒。薩薄問言。五戒云何。答曰。無形。直口授心持後得生天。現世能却羅剎鬼難。薩薄欲買。問索幾錢。答金錢一千。即就受竟。語言。卿向外國到界畔上。羅剎若來卿但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薩薄少時到二國中間。見有羅剎身長一丈三尺。頭黃如蓑眼如赤丁。舉體鱗甲。更互開口如魚鼓鰓。仰接飛燕蹈地沒膝。口熱血流。群眾數千直捉。薩薄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羅剎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捲扠之。捲入鱗甲拔不得出。又以脚蹋頭衝拔復不出。五體沒鱗甲中。唯背得動。羅剎以偈語言。
汝身及手足 一切悉被羈
但當去就死 跳踉復何為
薩薄志意猶固。以偈語羅剎曰。
我身及手足 一時雖被繫
攝心如金石 終不為汝斃
羅剎又語薩薄曰。
吾是鬼中王 為人多力膂
從來食汝輩 不可得稱數
但當去就死 何為自寬語
薩薄更欲罵怒。自念此身輪迴三界未曾乞人。我今當以乞此羅剎作頓飽食。即說偈曰。
我此腥臊身 久欲相去離
羅剎得我便 悉持以布施
志求摩訶乘 果成一切智
羅剎聰明解薩薄語。便生愧心放薩薄去。長跪合掌向其謝曰。
君是度人師 三界之希有
志求摩訶乘 成佛當不久
是故自歸命 頭面禮稽首
羅剎悔過竟送薩薄至外國。大得珍寶。又送還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迹。故知戒力不可思議。勸諸行者堅持禁戒。還如此人立志勇猛。
求忍部第四
如智度論云。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眠時形狀如蛇。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船舫。不亦宜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能傾國土。此一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自忍閉目不視。閉氣不喘。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終即生忉利天上。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復於人。寧容故犯。
又五分律云。佛言。乃往過去有一黑蛇。蠚一犢子還入穴中。有一呪師以羖羊呪。呪令出穴。不能令出。呪師便於犢子前燃火呪之。化成火蜂。入蛇穴中燒蛇。蛇不堪痛。然後出穴。羖羊以角抄著呪師前。呪師語言。汝還舐毒不爾投此火中。黑蛇即說偈言。
我既吐此毒 終不還收之
若有死事至 畢命不復迴
於是遂不收毒自投火中。佛言。爾時黑蛇者。今舍利弗是。昔受如此死苦猶不收毒。況今更取所棄之藥。
求進部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世時。亦復曾於迦尸國毘提醯國二國中間有大曠野。有惡鬼名沙吒盧。斷絕道路。一切人民無得過者。有一商主。名曰師子。將五百商人欲過此路。諸人恐怖畏不可過。商主語言。慎莫怖畏。但從我後。於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語鬼言。汝不聞我名也。答言。我聞汝名故來欲戰。問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發箭皆沒鬼腹。弓刀器仗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復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蹋右脚亦著。以左脚蹋左脚亦著。又以頭打頭亦復著。鬼作偈言。
汝以手脚及與頭 一切諸物悉以著
餘有何物而不著
商主說偈而答言。
我今手足及與頭 一切財錢及刀仗
此諸雜物雖入沒 唯有精進不著汝
精進若當不休息 與汝鬪諍終不廢
我今精進不休息 終不於汝生怖畏
時鬼答言。今為汝故。五百賈客盡皆放去。
求定部第六
如新婆沙論云。魔王遂見菩薩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剎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濁惡時眾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日月辰星可令墮落。山林大地可昇虛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覺起此座者。定無是處。後魔將三十六俱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執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俱時奔趣菩提樹下惱亂菩薩。皆不能得。菩薩身心不動逾須彌山也。◎◎
求果部第七
如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美尚。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餚饍。請少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指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我今與爾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心。即時復證阿那含果。然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毱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餚饍種種香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
又雜寶藏經云。若人求道要在精誠相感。能獲道果。如往昔時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二比丘。就舍供養。時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耆根鈍素無知曉。時彼女人齋食已訖。求老比丘為我說法。獨敷一坐閉目靜默。時老比丘自知愚闇不知說法。趣其睡眠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獲初果。既得果已。求老比丘欲報其恩。此老比丘審己無知棄他走避。倍更慚恥復棄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於時具論上來蒙得道果。故齎供養用報大恩。時老比丘以慚愧故。深自剋責即獲初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
濟難部第八
如僧伽羅剎經云。昔者菩薩。現為鸚鵡常處于樹。風吹彼樹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漸熾盛遂焚一山。鸚鵡思惟。猶如飛鳥軀止于樹。故當反復起報恩心。何況於我長夜處之而不滅火。即往詣海。以其兩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灑於火。或以口灑東西馳奔。時有善神。感其勤苦。尋為滅火。
又智度論云。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飛來入水。以水灑林。往返疲乏不以為苦。時天帝釋來問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眾生故。此林蔭育處居日久。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親。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不救。天帝問言。汝乃精勤當至幾時。雉言。以死為期。天帝言。誰為汝證。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虛者。願火即自滅。是時淨居天知雉弘誓。即為滅火。始終常茂不為火燒(故經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斯言驗矣)。
頌曰。
志誠抱氷雪 暮齒迫桑榆
太息波川迅 悲哉人代拘
歲聿皆採穫 冬晚懼嚴枯
精誠求施戒 忍精定慧眸
結侶同共遠 勝地心相符
商人不顧死 羅剎未能逾
求寶竭大海 神怖捧明珠
寄言求道者 立志報非虛
感應緣(詳夫古今無問道俗但有至誠剋必感徵且列外中有三內中十一內外合說略述一十四驗)晉明帝殺力士含玄楚熊渠夜行射石楚干將莫耶藏劍宋韓憑妻康王奪宋伏萬壽念觀音宋顧邁念觀音宋沙門慧和念觀音宋韓徽念觀音宋彭子喬念觀音趙沙門單服松吞石唐董雄念觀音唐沙門道積諫志唐沙門法誠經驗唐比丘尼法信經驗
晉明帝殺力士含玄。玄謂持刀者曰。我頸多筋。斫之必令即斷。吾將報汝。持刀者不能留意。遂斫數瘡然始絕。尋後見玄。絳冠朱服赤弓丹矢射之。持刀者呼曰。含玄緩我。少時而死(右一驗出冤魂志)。
楚熊渠。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金鏃羽。下視知其石也。復射之矢摧無跡漢世復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劉向曰。誠之至也。而金石為之開。況人乎。夫倡而不和。動而不隨。中必有不全者也。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楚干將莫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其劒有雄雌。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楚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雄雌。雌來雄不來。王怒誅殺之。莫耶子名赤。比後壯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望南不見有山。但覩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則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楚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欲報讐。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耶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不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客持頭往見楚王。楚王大喜。客曰。此乃是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遂不爛。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頸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三皆俱爛不可識別。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宋時大夫韓馮娶妻而美。康王奪之。馮怨王。囚之論為城。且妻密遺馮書。繆其辭曰。
甚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賀對曰。甚雨淫淫。言秋旦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必有死志也。俄而馮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因投臺下。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馮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之塚相望也。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塚合則吾弗禁也。宿昔之間便有交梓木。於二塚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以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栖樹上晨夜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今雒陽有韓馮城。其歌謠至今存焉(右三驗出搜神記)。
宋伏萬壽。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廣陵為衛府行參軍。假說反州。四更初過。初江濟之時長波安流。至中江而風起如箭。時又極暗莫知所向。萬壽先奉法對至。唯一心歸命觀世音。念無間息。俄爾與船中數人同覩北岸有光。狀如村火。相與喜曰。此必是歐陽火也。迴舡趣之。未旦而至。問彼人皆云。昨夜無然火者。方悟神力至乃設齋。
宋顧邁。吳郡人也。奉法甚謹。為衛府行參軍。元嘉十九年。亦自都還廣陵。發石頭城便逆湖。朔風至橫決風勢未弭。而舟人務進。既至中江波浪方壯。邁單船孤征憂危無計。誦觀世音經得十許遍。風勢漸歇浪亦稍小。既而中流屢聞奇香芬馥不歇。邁心獨嘉。故歸誦不輟。遂以安濟。
宋慧和沙門者。京師眾造寺僧也。宋義嘉之難。和猶為白衣。疑劉胡部下。胡嘗遣將士數十人。值諜東下。和亦預行。行至鵲渚而值臺軍西上。諜眾離散各逃草澤。和得竄下。至新林外會見野老衣服縷弊。和乃以貌整袴褶易其衣。提籃負擔若類田人。時諸游軍捕此散諜。視和形色疑而問之。和答對謬略。因被笞掠。登將見斬和自散走。便常誦念觀世音經。至將斬時祈懇彌篤。既而軍人揮刃屢跌。三舉三折。並驚而釋之。和於是出家遂成精業。
宋韓徽者。未詳何許人也。居于枝江。其叔幼宗。宋末為湘州府中兵。昇明元年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東下。湘府長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貳殺之。戮及妻孥。徽以兄子繫于郡獄。鐵木竟體鉗梏甚嚴。須考畢情黨將悉誅滅。徽惶迫無計。待期而已。徽本嘗事佛。頗諷誦觀世音經。於是晝夜誦經至數百遍。方晝而鎖忽自鳴。若燒炮石瓦爆灹之聲。已而視其鎖漼然自解。徽懼獄司謂其解截。遽呼告之。吏雖驚異而猶更釘鍱徽如常諷誦。又經一日鎖復鳴解。狀如初時。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鎖詳視。服其通感即免釋之。徽今尚在。勤業殊至。
宋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子沈文龍。建元元年以罪被繫。子喬少年嘗經出家。末雖還俗猶常誦習觀世音經。時文龍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殺之。子喬憂懼無復餘計。唯至誠誦經至百餘遍。疲而晝寢。時同繫者有十許人。亦俱睡臥。有湘西縣吏杜道榮。亦繫在獄。乍寐乍寤。不甚得熟。忽有雙白鶴集子喬屏風上。有頃一鶴下至子喬邊。時復覺如美麗人形而已。道榮起見子喬。雙械脫在脚外。而械癰猶在焉。道榮驚視始畢子喬亦寤。共視械咨嗟。問子喬有所夢不。喬曰。不夢道榮如向所見說之。子喬雖知必已。尚慮獄家疑其欲叛乃解脫。械癰更著。經四五日而蒙釋放。琰族兄璉親識子喬及道榮。聞二人說皆同如此。
趙沙門單或作善。字道開。不知何許人也。別傳云。燉煌人。本姓孟。少出家。欲窮栖巖谷故先斷穀食。初進麵三年。後服鍊松脂三十年後唯時吞小石子。石子下輒。復斷酒脯雜菓。體畏風寒唯噉椒薑。氣力微弱而膚色潤澤。行步如飛。山神數試未曾傾動。仙人常來意亦不耐。每齧蒜以却之。端坐靜念晝夜不眠。久在抱牢。石虎建武二年自西平迎來至鄴下。不乘舟車日行七百餘里。過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三四。行亦及開。既至居于照德佛圖。裳服縷弊背膊常袒。於屋內作棚閣。高八九尺。上織菅為帳禪于其中。絕穀七載常御雜藥。藥有松脂茯苓之氣。善能治目疾常周行墟野救療百姓。王公遠近贈遺累積。皆受而施散。一毫無餘。石虎之末逆知其亂。乃與弟子南之許昌。升平三年來至建業。復適番禺住羅浮山。蔭臥林薄邈然自怡。以其年七月卒。遺言露屍林裏。弟子從之。陳郡袁彥伯。興寧元年為南海太守。與弟頴升登游此岳。致敬其骸燒香作禮(右六驗出冥祥記)。
唐貞觀年中。有河東董雄。為大理寺丞。少來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御韋琮鞫問甚急。因禁數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欣同連此坐。雄與同屋囚鎖專念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堅全在地。而鉤鎖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張守一宿直。命吏開鎖以火燭之。見鎖不開而相離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經。五更中鎖又解落有聲。雄又告忻玄等。至州告敬玄。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離。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為胡神所魅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為大聖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解落。視之如雄不異。其事臺中內外具皆聞見。不久俱免(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河東安邑縣人也。俗姓相里。名子才。既莅玄門更名道積。其先蓋鄭大夫子產之苗裔矣。昔子產生初執拳而出。啟手觀之文成相里。其後因而氏焉。父宣恢廓有大志。用好學該富宗尚嚴君。積早習丘墳。神氣爽烈博通經論。大小洞明成匠道俗。並潤朱藍。結宗慈訓遠近通洽。而深護煩惱重慎譏疑。尼眾歸依初不引顧。每謂眾曰。女為戒垢聖典常言。佛度出家損滅正法。尚以聞名污心。況復面對無染。且道貴清顯不參非濫。俗重遠嫌君子攸奉。余雖不逮請遵其度。由此受戒教授沒齒未登。參謁諮請不聽入室。斯則骨梗潔己清貞高蹈。河東英俊莫與同風。先是沙門寶澄滿。初於普濟寺創營大像百丈。萬功纔登其一。不卒此願而澄早逝。鄉邑耆艾請積繼之。乃惟大像造之未成也。引七貴而崇樹之。修建十年彫莊都了。道俗慶賴欣喜相并。初積受請之夕。寢夢崖傍見二師子於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不絕。既寤惟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無滯。寶珠自涌。又喻財施不窮。冥運潛開功成斯在。即命工匠圖夢所見於彌勒大像前。今猶存焉。其寺蒲阪之陽高爽華博。東臨州里。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巖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臨。園磑田蔬周環俯就。小而成大。咸積之功。揮空樹有皆積之力。而弊衣蔬食輕財重命普救慇贍。退靜歸閑為而不恃。即處幽隱。天懷抗志頓絕人世。不令而眾自嚴。不出而物自往。僕射裴玄寂寵居上宰。欽其令問頻贈香衣。刺史杜楚容知人之重。造展求法。其感動柔靡皆此類也。往經隋季?閉。河東通守堯君素鎮守荒城。偏師肆暴。時人莫敢竊視也。欲議諸沙門登城守固。敢諫者斬。玄素同憂無能忓者。積憤歎內發不顧形命。謂諸屬曰。時乃盛衰法無隆替。天之未喪其文斯在。且沙門塵外之賓。迹類高世。何得執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門道愻神素等。歷階厲色。而諫曰。貧道聞之。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視死若生。但懼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可甘心。計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在三五虛怯而能濟乎。昔者漢欽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舉國大治。今欲拘繫以從軍役。反天常以會靈祇。恐納不祥之兆耳。敢布腹心。願深圖之無宜空肆。一朝自傾於後為天下笑也。貧道等但依聖誠言行道禮誦。為國崇福冥益百姓。神鬼護助寧可索頭。與頭仍為本願。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則不知生為何生死為何死。積陳此語傍為寒心。素初聞諫重積詞氣厲。但張目直視曰。異哉。值斯人乎。何為心氣太重之壯耶。因捨而不問放還本寺。後知其屈詣積陳懺。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加又舉意輕陵。雖復當時獲寢而禍作其兆。卒為城人薛宗所害。但積性剛勇志決不迴。遇逢瞋忿動為魚肉。既出家後呵責本緣挫拉元情。轉增和忍。歲登耳順此行彌隆。習與性成斯言不爽。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終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初積云疾的無可。自知將委。告門人曰。吾今七十有五卒今年矣。其徒曰。師六十九矣。何遽辭乎。告曰。死生法爾。吾不懼也。且吾將年七十。刺史貌吾增為六歲。故其命在旦夕。宜深剋勵。視吾所行。又曰。經不聞乎。世實危脆無牢強者。去終三日。鍾不發聲。逝後如舊眾咸哀歎慕惜罕疇。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俗姓樊氏。雍州萬年縣人。幼小出家止藍田王孝寺。事沙門僧和為師。和亦鄉族所推敬奉比聖。嘗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門內猛火騰焰升帳。遂即追悔。和性潔無染。人惑弄之。密以羊骨水洗令飲。和素不知飲便嘔吐。其冥感潛識為若此也。誠奉佩訓勗每誦法華用為常式。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大乘也所謂諸佛智慧般若大智。於即入淨行道。重䞋匠工令書八部般若。香臺寶軸莊嚴成就。又於寺南橫嶺造華嚴堂。陻山閴谷列棟開甍。前對重巒。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雷霆。實奇觀也。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弘文學士張孝靜者。是張瓚父。時號銀鉤。罕有加勝。乃請至山令受戒潔齋。洗淨身口。口含香汁。身服新衣。然靜長途寫經紙別不盈五數。誠倍與直慕令精好。靜利其貨竭力寫之。終部以已誠每燒香供養在其案前。點墨之間心緣目覩略無遺漏。故其剋心鑽注。時感異鳥。形色希世。飛入堂中裴回鼓舞。下至經案復上香鑪。攝足住看自然馴狎。久之翔逝。來年經了將事興慶。鳥又飛來。如前馴擾。鳴唳哀亮。貞觀初年復畫千佛。鳥又飛來登上匠背。營齋供慶日次中時。怪其不來。誠顧山峯曰。鳥既不至吾不感矣。將不嫌諸穢行䞋施輕薄。致使無徵。言已歘然飛來。旋環鳴囀入香水中奮迅羽毛。浴已便逝。前後呈祥重疊難述。誠素善筆工鄉曲知聞。山巖惡路經偈妙辭。自寫令誦。皆誠筆也。又自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行忘以收舉。忽屬洪雨滂注溝㵎。走往看之。案獨乾燥餘並流波。嘗却偃橫松遂落懸溜。未至下㵎不覺已登高岸。不損一毛信知經力。又青泥坊側有古佛龕。周氏瘞藏今猶未出。誠夜夢其處大有尊形。既寤往開恰獲龕像。年月積久並悉剝壞。就而修理。道俗稱善。斯並冥術之功。自誠開發。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洗訖。又索修輿。傍自檢校不許榮厚。恰至月末。明相將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假絃歌。顧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等好住。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憂悔也。言已出口光明照于楹內。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時年七十有八。誠之誦業一夏法華斷五百遍。餘日讀誦兼而行之。猶獲兩遍。縱有人客要須與語者。非經度訖不共他言。略計十年之功一萬餘遍(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唐武德時。河東有練行尼法信。常誦法華經。訪工書者一人。數倍酬直。特為淨室令寫此經。一起一浴然香熏衣。仍於寫經之室鑿壁通外。加一竹筩。令寫經人每欲出息。輕含竹筒吐氣壁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畢。供養殷重盡其恭敬。龍門僧法端常集大眾講法華經。以此尼經本精定遣人請之。尼固辭不與。法端責讓之。尼不得已乃自送付。法端等開讀唯見黃紙了無文字。更開餘卷悉皆如此。法端等慚懼即送還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繞佛行道。於七日夜不暫休息。既而開視文字如故。知抄寫深加潔淨。比來無驗只為不殷(右一驗出冥報記)。◎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神異篇第二十(此有五部)述意部角通部降邪部胎孕部雜異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道之為化也。蓋以抑夸強摧侮慢。挫凶銳解塵紛。至若飛輪御寶則善信歸降。竦石參煙則力士潛伏。當知至治無心剛柔在化。所以或韜光晦影俯同迷俗。或顯現神奇遙記方兆。或死而更生。或定而後空。靈迹怪詭莫測其然。夫理之所貴者合道也。事之所貴者濟物也。故權者反常而合道。利用以成務。然傳所紀其詳莫究。或由法身應感。或是道仙高逸。但使一分兼人。便足高矣。若其夸衒方伎左道亂時。因藥石而高飛。藉芳芝而壽考。與天上雞鳴雲中狗吠蛇鶴不死龜蔡千年。稱為是異。未可較其聖變也。今之集者。且錄聲聞三五之神異。若論諸佛菩薩聖德自在。不可以言知。不可以心測。備列諸篇不局此章矣。
角通部第二
如大方等大集念佛三昧經云。大目連答阿難言。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取此三千大千世界悉內口中。其時眾生乃至無有一念驚覺往來想。復念我昔在世尊前作師子吼。能以須彌內於口中。能過一劫若減一劫。如是為常。復念往昔至於東方。住彼第三千世界。有一大城。名曰寶門。於彼有六萬億千家。我於彼中一一皆現我身。而為說法安住正法。爾時舍利弗答阿難言。我念昔取一袈裟投置地上。時大目連第一上座威神若是。既不能取。乃至不能舉令離地。何云手擎。阿難。又念我昔居世尊前作師子吼。時諸外道欲共我較。隱身說法。唯除世尊一切知見大力菩薩。自外所有聲聞弟子乃至外道。而問我隱沒身時住在何處。終不能知我身所在。爾時大迦葉答阿難言。我念一時在世尊前作師子吼。於此三千大千世界須彌諸山之屬。一以口吹能令破散。乃至無有如微塵許。其有眾生住彼山者。不令損害亦無覺知。如是諸山皆悉滅也。我又一時於此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河池諸水乃至無量億千那由他百千水聚。以口一吹皆令乾竭。而彼眾生下知不覺。我又一時在大眾前作師子吼。能於三千大千世界之內。以口一吹即令大火熾然遍滿。猶如劫燒。終亦不使損一眾生。竟不覺知。爾時彌勒文殊諸大菩薩等。聞大迦葉作師子吼。便化華聚若須彌山。乃至再三散迦葉上。復化作大七寶蓋。住虛空中。覆大迦葉頂。并覆一切聲聞大眾。爾時富樓那答阿難曰。我念昔時有諸眾生應以通化者。便為彼取三千大千世界。以手摩之開示彼等。當爾之時無一眾生有驚怕想。亦不覺知。唯彼眾生應與化者。乃見我手摩此世界。又我能取三千世界。以手迴轉不以為難。又我能於世尊前。以一指節。取此三千世界一切水聚。皆令入我手指節間。無一眾生有損減想。我又一時於初夜中。以淨天眼觀此大千世界所有無量眾生疑惑。不出是定皆為除疑。令彼眾生各作斯念。我蒙尊者獨住我前為我宣說。隨機獲益無有滯礙。爾時羅睺羅答阿難曰。我念往昔唯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之類。皆納一毛孔中。我身如本眾生不異。我又一時取此大千世界所有大海河池水聚。悉入毛孔。我身無損眾生無害。一切水聚各皆如本。我又一時此處入禪。即於東北方至一佛界。佛號難勝。現身禮敬已即還此界。求栴檀香還持供佛。香氣遍滿皆作無量種種變化。爾時須菩提答阿難曰我念一時入於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廣若斯置一毛端。往來旋轉如陶家輪。當爾之時無一眾生有驚懼心。亦不覺知己之何處。我又往昔於如來前作師子吼。白言。世尊。如此大千世界。我能以口微氣一吹皆令散滅。其中眾生不驚不怕無往來想。復於佛前能以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悉安置一指節端。上至有頂還來本處。令彼眾生無往返想。又念一時宴坐三昧見十方諸佛無量無邊百千世界。各有六萬諸佛。曾所未見。今皆見知。以是定心復發神力。至須彌頂天帝釋邊。撮取一掬栴檀末香。往彼無量諸世界中。供養向爾許如來。彼界眾生皆悉明了見我住是閻浮供養承事。
降邪部第三
如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深信三寶常供養佛法眾僧。諸婆羅門外道等皆生嫉妬。共相聚集簡選宿舊。取五百人皆誦四韋陀典。天文地理無不博達。共集議言。阿恕伽王一切盡供養剔頭禿人。我等宿舊未曾被問。當設何方便使彼意迴。有一善呪婆羅門言。諸賢但從我後。却後七日我當以呪力作魔醯首羅身。飛行至到王宮門。汝等皆當步從我後。我能使其大作供養汝等都得。諸婆羅門皆共然可。到七日首。善呪婆羅門即自呪身。化作魔醯首羅。於虛空中飛到王門首。諸婆羅門亦皆侍從。到王門首遣人白王言。虛空中有魔醯首羅。將四百九十九婆羅門從空來下。今在門外。餘婆羅門在地而立。欲得見王。阿恕伽王喚使來前。便喚來入坐於兩廂床上。王言。小坐。共相問訊即語之言。魔醯首羅何能屈意故來相見。欲何所須答言。須飲食。即勅厨中擎五百案飲食著前。魔醯首羅等皆手推言。我從生已來未曾食如此食。阿恕伽王答言。先不約勅不知當食何食。魔醯首羅等皆同聲言。我之所食?頭禿人。阿恕伽王即勅一臣。汝往到雞頭末寺語尊者耶奢。王宮內有五百婆羅門。一自稱言魔醯首羅。不知為是人。為是惡羅剎。請問所以願阿闍梨來為我驅遣使去。所使之人是邪見婆羅門弟子。到彼眾中情不稱實如王所言。阿恕伽王有五百婆羅門。貌狀似人語似羅剎。唯作是言。正欲得汝沙門作食。上座耶奢即語維那。鳴椎集僧起辭眾僧言。我年以老耄我為眾僧當如此事。眾僧安隱護持佛法。聽我使去第二上座言。上座不應去。我身無所堪能。惟我應去。第三者言。第二上座不應去。正應我去。如是展轉乃至沙彌十六萬八千僧中。其最下頭七歲沙彌。起至眾僧中。長跪合掌而作是言。一切大僧不足擾動。我既幼小不能堪任護持佛法。唯願大眾必聽我去。上座耶奢極大歡喜。手摩沙彌頭言。子汝應合去。使人不待即於先去。阿恕伽言。頗有來者不。使人答言。更相推致今次最下沙彌來。王作是言。大者羞恥故。使小者來使作酬對。阿恕伽王聞沙彌來。即出門迎。坐此沙彌。著御座上。諸婆羅門皆大瞋恚。阿恕伽王大不識別。我等宿德尚不起迎。為此小兒而自出迎。沙彌問王言。何以見喚。王時答言。此魔醯首羅欲得阿闍梨為食。墮阿闍梨欲為作食。不為作食。沙彌言。我年幼小朝來未食。王先施我食。然後我當與彼令食。王即勅厨宰擎食來與。食一案食悉皆都盡。如是擎五百案食與皆未足。王復勅厨家言。所有餘食盡持擎來與。沙彌得食忽爾都盡。問言足未。答言。未足。飢渴如本。厨監白王。飲食都盡。王言庫中麨餔乾食一切都來。儵忽都盡。王問言足未。答言。猶未足。王答言。一切飲食悉皆都盡。更無有食。沙彌言。撮下頭婆羅門將來。我欲食之即時噉盡。如是悉食四百九十九婆羅門。悉皆令盡。唯有魔醯首羅。極大驚怖飛向虛空欲去。沙彌即時座上舉手。從虛空中撮頭復噉使盡。王即時驚怕。見噉諸婆羅門使盡。復不噉我以不。沙彌知王心念。即語王言。王是佛法檀越終無損減。慎莫驚怕。即語王言。王能共至雞頭末寺不。王言。阿闍梨將我上天入地皆當隨從。沙彌即時共王到雞頭末寺。王見沙彌朝所食之食。諸眾僧等皆分共食。所食五百婆羅門。皆?除鬚髮被著法衣。在諸眾僧下行末坐。最初食者最在上座首。魔醯首羅最在行末。五百人見王沙彌極生慚愧。我等尚不能與此沙彌共戰。何況與諸大眾而共捔力。猶如鶴尾俟於鑪炭。猶如蚊子與金翅鳥捔飛遲疾。猶如小兔共師子王捔其威力。如此之比不自度量。五百婆羅門心生慚愧得須陀洹道。
胎孕部第四
如雜寶藏經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波羅柰國中有山。名曰仙山。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常於石上。後有精氣墮小行處。有雌鹿來舐。即便有娠。日月滿足來至仙人所生一女子。端正殊妙。唯脚似鹿。梵志取之養育長成。梵志事火。使火不絕。此女宿火。小不用意。使令火滅。此女恐怖畏梵志瞋。有餘梵志離此住處。此女住彼乞火。梵志見跡跡有蓮華。要此女言。繞我舍七匝當與汝火。若去時亦繞七匝。莫行本跡異道而還。即如其言。取火而去。時梵豫國王出行遊獵。見彼梵志繞舍周匝十四重蓮華。復見二道有兩行華。怪其所以問梵志言。都無水池。云何有此妙華。彼具答之。王尋華跡至梵志所從索女看。見其端正甚適悅意。即從梵志求索此女。梵志與王。王即立為第二夫人。後時有娠。相師占言。當生千子。王大夫人聞已生妬。漸作計校。恩好招諭鹿女左右多與財寶。日月滿足便生千葉蓮華欲生之時。大夫人以物縵眼。不聽自看。捉臭爛馬肺承著其下。取千葉蓮華。盛著㩜裏擿於河中。還為解眼而語之言。看汝所生唯見一段臭爛馬肺。王遣人問。為生何物。而答王言。唯生臭肺。大夫人而語王言。王喜倒惑此畜生所生仙人供養。生此不祥臭穢之物。王即便退其夫人之職不復聽見。時烏耆延王。將諸徒眾從夫人婇女下流游戲。見黃雲蓋從河上流隨水而來。王作是念。此雲蓋下必有神物。遣人往看。於黃雲下見有一㩜。即便接取開而看之千葉蓮華。葉葉有一小兒。取之養育。以漸長大各有大力。烏耆延王歲常貢獻梵豫王。集諸獻物遣使欲去。諸子問言。欲作何等。時王答言。欲貢獻彼梵豫國王。諸子各言。若有一子猶望能伏天下使來貢獻。況有千子而當獻他。千子即時將諸軍眾降伏諸國。次到梵豫國。王聞軍至募其國中。誰能攘却如此敵。都無有人能攘却者。第二夫人來受募言。我能却之。問言。云何得却。夫人答言。但為我作百丈之臺。我坐其上必能攘却。作臺已竟夫人在上而坐。爾時千子欲舉弓射。自然手不能舉。夫人語言。汝慎莫舉手向父母。我是汝母。千子問言。何以為驗。母答子言。我若按乳一乳有五百岐。各入汝口。是汝之母。若當不爾非是汝母。即時兩手按乳。一乳之中五百岐。入千子口中。其餘軍眾無有得者。千子降伏向父母懺悔。諸子於是和合二國無復怨讐。自相勸率。以五百子與親父母。以五百子與養父母。時二國王分閻浮提。各畜五百子。佛言。欲知彼時千子者。賢劫千佛是也。爾時嫉妬夫人縵他目者。文鱗瞽目龍是也。爾時父者。白淨王是也。爾時母者。摩耶夫人是也。諸比丘白佛言。此女有何因緣生鹿腹中。足下生華。復有何因為王夫人。佛言。此女過去世時生貧賤家。母子二人田中鋤穀。見一辟支佛持鉢乞食。母語女言。我欲家中取我食分與是快士。女言。亦取我分并與。母即歸家。取母子二人食分來與辟支佛。女取草採華為之敷草座。散華著上。待辟支佛坐。女怪母遲。上一高處遙望其母已見其母。而語母言。何不急疾。鹿驟而來。母既至已。嫌母遲故尋作恨言。我生在母邊。不如鹿邊生也。母即以二分食與辟支佛。餘殘母子共食辟支佛食竟。擲鉢著空作十八變。時母歡喜。即發誓願。使我將來常生聖子。如今聖人。以是業緣。後生五百子。皆得辟支佛。一作養母。一作所生母。以語母鹿驟故生鹿腹中。脚似鹿甲。以採華散辟支佛。故跡中一百華生。以敷草故。常得為王夫人。其母後身。作梵豫王。其女後身作蓮華夫人。由是業緣後生賢劫千聖。以誓願力常生賢聖。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又分別功德經云。昔有長者。名曰善施。家有未出門女。在家向火暖氣入身。遂便有娠。父母驚怪詰其由狀。其女實對不知所以。父母重問。加諸杖楚。其女不改。遂上聞王。王復詰責。女亦不異。許之以死。女即稱怨曰。天下乃當有無道之王。枉殺無辜。我若不良自可保試。見枉如是。王即檢保如女所言。無他增減。語其父母。我欲取之。母對曰。隨意取之。用此死女何為。王即內之宮裏。隨時瞻養。日月遂滿。產得一男。端正姝妙。年遂長大出家得道。聰明博達。精進不久得阿羅漢道。還度父母。又譬喻經云。昔有夫妻二人無子。祠祀天神以求係嗣。神即許之。遂便懷妊。生四種物。一者栴檀斗盛米。二者甘露瓶。三者寶囊。四者七節神杖。其人歎曰。吾求兒子更生餘物。便到神所重求所願。神即語言。汝欲得子何物稱益。答曰。子當使令給養吾等。神云。食此米斗用之無盡。甘露蜜瓶食之無減。而消百病。珍寶之囊用之無損。七節神杖以備凶暴。兒子豈能辦此。其人大喜還家試驗。如言不虛。遂成大富。不可算計。國王聞之。即遣眾兵欲往攻奪。其人擎杖飛游擊敵。摧破強眾。皆悉退散。其人歡喜。無復憂患。◎
◎雜異部第五
如譬喻經云。昔有大家。收穀千斛埋著地中。前至春溫開窖取種。子不見穀。而有一蟲大如牛莒。無有手足亦無頭目。如頑鈍肉。主人大小莫不怪之。出著平地。即問。汝是何等。終無可道。便以鐵錐刺一處。語曰。欲知我者持我著大道傍。自當有名我者。於是舉著道邊。三日之中無能名者。次有數百乘黃馬車。衣服侍從皆黃。駐車而呼。穀賊汝為何在是間。答曰。吾食人穀故持我著此。語極久。便辭別去。主人問穀賊。向者是誰也。答言。是金寶之精。居在此西三百餘步大樹下。有百石甕滿中金。主人即將數十人往掘。即得甕金。家室歡喜。輦載將歸。叩頭向穀賊云。今日得金是大神恩。寧可留神共歸更設供養。穀賊曰。前食君穀不語姓字者。欲令君得是金報。今當轉行福於天下。不得復住。言竟忽然不現。
又譬喻經云。王舍城東南隅有一汪水。城內溝瀆污穢屎尿。盡趣其中臭不可近。有一大蟲生汪水內。身長數丈無有手足。而婉轉低昂戲汪水中。觀者數千阿難分衛見而往觀。蟲即跳踉波浪動涌。具以啟佛。佛與諸比丘共詣池所。眾人見佛各各念言。今日如來當為眾會說蟲本末以釋眾疑。不當快乎。佛言。昔維衛佛泥洹後。時有塔寺。有五百比丘經過寺中。寺主見大歡喜請留供養三月。眾皆受請。寺主盡心供饌無有所遺。後五百商人入海採寶。還過塔寺。見五百比丘精勤行道。並各發心當設薄供。五百商人各捨一珠。得五百摩尼珠以寄寺主。囑寺主言曰。足以吾珠供僧。比丘言諾。即皆受之。後生不善心圖欲獨取不為供眾。眾僧問言。前賈客施珠應當設供而發遣耶。寺主言。是施我耳。若欲奪吾糞可施汝。若不時去劓汝手足投於糞坑。眾愍其癡默然各去。故知惡祝不可不慎。
又智度論云。佛在世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中有鬼擔一死人來著其前。復有一鬼逐來瞋罵云。死人我物。汝忽擔來。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持來。後鬼言。是死人實我擔來。二鬼各捉一足一手爭之。前鬼言。此間有人可問。後鬼即問。是死人誰擔來。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實不實俱不免死。便語言。前鬼擔來者是。後鬼大瞋。捉其人手拔出著地。前鬼愍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即著。如是兩臂兩脚頭脇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身眼見二鬼食盡。今我此身悉是他肉。我今定有身耶。為無身耶。行到佛塔。問諸比丘。廣說上事。諸比丘言。從本已來常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故計為我身。如汝本身與本無異。諸比丘度之為道得阿羅漢果。
又善信經云。有神藥樹。名曰摩羅陀祇。主厭天下萬毒。不得妄行有大神蛇。身長一百二十尺。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五丈。蟲行道中與蛇相逢。適欲舉頭前齧大蟲。蛇聞藥香屈頭欲走。蛇身羅藥樹身即中斷。分作兩段。頭半生得走。尾便臭爛。諸毒聞此蛇臭。眾惡毒氣皆悉消滅。
又智度論云。明月摩尼珠多在龍腦中。有福眾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常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燒。或是帝釋所執金剛與修羅鬪時。碎落閻浮提。變成此珠。又言。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變成此珠以為利益。
又華嚴經云。大海中有四寶珠。一切眾寶皆從之生。若無此四珠一切寶物漸就滅盡。諸小龍神不能得見。唯娑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寶藏有四種名。一名眾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又大海之中有四熾然光明大寶。一名日藏光明大寶。二名離潤光明大寶。三名火珠光明大寶。四名究竟無餘光明大寶。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四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日藏光明能變海水為酪。離潤光明能變海酪為蘇。火珠光明能然海蘇。究竟無餘光明能然海蘇永盡無餘。
頌曰。
至聖冥運 罔慮罔識 神功掩暉
賢愚難測 善惡共居 昇沈同色
對事思悟 知之神匿 處染不涅
遺塵攸息 匪伊玄覽 孰扇其極
省己愚墯 高慕齊德 萬代揚名
千齡福力
感應緣(略引一十八驗)晉沙門釋曇邃晉沙門釋法相晉沙門釋仕行晉沙門釋耆域晉沙門釋佛調晉沙門釋?陀晉居士抵世常宋參軍程德度齊沙門釋弘明齊沙門釋法獻隋沙門釋普安隋沙門釋法安隋沙門釋慧偘唐沙門釋轉明唐沙門釋賈逸唐沙門釋法順唐兗州鄒縣人張忘字諸傳雜明神異記
晉河陰白馬寺有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經旨。亦為人解說。甞於夜中忽聞扣戶。云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己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咸云。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呪願畢於是各絕。邃終不知所在。
晉越城寺有釋法相。姓梁。不測何人。常山居精苦。誦經十餘萬言。鳥獸集其左右。皆馴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貯財寶。相時山行宿于廟側。忽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絕不見。其石函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起。於是取其財以施貧民。至晉元興末卒。春秋八十矣(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晉仕行沙門者頴川人也。姓朱氏。氣志方遠識宇沈正。循心直詣榮辱不能動焉。時經典未備唯有小品。而章句闕略義致弗顯。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至于闐。尋求經藏踰歷諸國。西域僧徒多小乘學。聞仕行求方等諸經。咸駭怪不與曰。邊人不識正法將多惑亂。仕行曰。經云。千載後將末法當東流。若疑非佛說。請以至誠驗之。乃焚柴灌油煙焰方盛。仕行捧經洟流稽顙誓曰。若果出金口應宣布漢地諸佛菩薩宜為證明。於是投經火中騰燎移景。既而一積煨燼。文字無毀皮牒若故。舉國欣敬因留供養。遣弟子法饒齎送梵本。還至陳留。浚儀倉垣諸寺出之。凡九十篇二十萬言河南居士竺叔蘭。練解方俗深善法味。親共傳譯。今放光首品是也。仕行八十乃亡。依闍維之。火滅經日屍形猶全。國人驚異皆曰。若真得道法當毀壞。應聲碎散。乃斂骨起塔。慧志道人先師相傳。釋公亦具載其事。
晉沙門耆域者。天竺人也。自西域浮海而來。將遊關雒達舊襄陽。欲寄載船北渡。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比船達北岸。耆域亦上。舉船皆驚。域前行兩虎迎之弭耳掉尾。域手摩其頭虎便入草。於是南北岸奔往請問。域曰。無所應答。及去有數百人追之。見域徐行而眾走猶不及。惠帝末域至雒陽。雒陽道士悉往禮焉。域不為起。譯語譏其服章曰。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誠。但為浮華求供養耳。見雒陽宮曰。忉利天宮髣髴似此。當以道力成就。而生死力為之。不亦勤苦乎。沙門支法淵竺法興。並年少後至。域為起立。法淵作禮訖。域以手摩其頭曰。好菩薩羊中來。見法興入門域大欣笑。往迎作禮。捉法興手舉著頭上曰。好菩薩從天人中來。尚方中有一人。廢病數年垂死。域往視之。謂曰。何以墮落生此憂苦。下病人於地臥單席上。以應器置腹上。紵布覆之。梵唄三偈訖為梵呪可數千語。尋有臭氣滿屋。病人曰。活矣。域令人舉布。見應器中如污泥苦。病人遂差。長沙太守滕永文先頗精進。時在雒陽兩脚風攣經年。域為呪。應時得申。數日起行。雨水寺中有思惟樹先枯死。域向之呪。旬日樹還生茂。時寺中有竺法行善談論。時以比樂令。見域稽首曰。已見得道證願當稟法。域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法行曰。得道者當授所未聞。斯言八歲沙彌亦以之誦。非所望於得道者。域笑曰。如子之言。八歲而致誦。百歲不能行。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即自得。以我觀之易耳。妙當在君豈慍未聞。京師貴賤贈遺衣物以數千萬億悉受之。臨去封而留之。唯作幡八百枚。以駱駝負之。先遣隨估客西歸天竺。又持法興一納袈裟隨身。謂法興曰。此地方大為造新之罪。可哀如何。域發。送者數千人。於雒陽寺中中食訖。取道人有期日發長安來。見域在長安寺中。又域所遣估客及駱駝奴達燉煌河上。逢估客弟於天竺來云。近燉煌寺中見域。弟子濕登者云。於流沙北逢域。言語款曲。計其旬日。又域發雒陽時也。而其所行蓋已萬里矣。
晉沙門佛調。不知何國人。往來常山積年。業尚純扑不表辭飾。時咸以此重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嫂病甚篤。載出寺側以近醫藥。兄既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諮詢行道。異日調忽往其家。弟具問嫂所苦。并審兄安否。調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調去後弟亦策馬繼往。言及調旦來。兄驚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相見。兄弟爭問調。調笑而不答。咸共異焉。調或獨入深山一年餘半齎乾飯數斗。還常有餘。有人常隨調山行。數十里天暮大雪。調入石穴虎窟中宿。虎還橫臥窟前。調語曰。我奪汝居處有愧如何。虎弭耳下山。隨者駭懼。調自剋亡期。遠近悉至。乃興訣曰。天地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欲永存。若能盪除三垢專心真淨。形數雖乖而神會必同。眾咸洟流。調還房端坐。以衣蒙頭奄然而終。終後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材。忽見調在高巖上。衣服鮮明姿儀暢悅。皆驚喜作禮問。和上尚在此耶。答曰。吾常自在耳。具問知故消息。良久乃去。八人便捨事還家向同法者說。眾無以驗之。共發塚開棺不見其屍。
晉揵陀勒。不知何國人也。嘗游雒邑周歷數年。雖敬其風操而莫能測焉。後語人曰。盤鴟山中有古塔寺。若能修建其福無量。眾人許之。與俱入山。既至唯草木深蕪莫知基朕。勒指示曰。此是寺基也。眾試掘之。果得塔下石礎。復示講堂僧房井竈。開鑿尋求皆如其言。於是始疑其異。寺既修復。勒為僧主。去雒百里每朝至雒邑赴會聽講竟。輒乞油一鉢擎之還寺。雖復去來早晚。未曾失中晡之期。有人日能行數百里者。欲隨而驗之。乃與俱發。此人馳而不及。勒顧笑曰汝執吾袈裟可以不倦。既持衣後不及移晷。便已至寺。其人休息數日乃還。方悟神人。後不知終。
晉抵世常。中山人也。家道殷富。大康中禁晉人作沙門。世常奉法精進。潛於宅中起立精舍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焉。僧眾來者無所辭却。有一比丘。姿形頑陋衣服塵弊。跋涉塗濘來造世常。常出為作禮。命奴取水為其洗足。比丘曰。世常應自洗我足。常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比丘不聽。世常竊罵而去。比丘便現神足變身八尺。顏容瓌偉飛行而去。世常撫膺悔歎自僕泥中。時抵家僧尼及行路者五六十人。俱得望視。見在空中數十丈。上了了分明。奇芬異氣經月不歇。法蘭即名理法師。見宗者也。有記在後卷。傳蘭以語於弟子法階。階每說之。道俗多聞矣。
宋程德度。武昌人。父道慧廣州刺史。度為衛軍臨川王行參軍。時在尋陽。屋有燕窠。夜見屋裏忽然自明。有一小兒從窠而出。長可尺餘潔淨分明。至度床前曰。君却後二年當得長生之道。倏然而滅。德度甚祕異之。元嘉十七年隨王鎮廣陵。遇禪師釋道恭。因就學禪甚有解分。到十九年春。其家武昌空齋忽有殊香。芬馥達于衢路。闔境往觀。三日乃歇(右六出冥祥記)。
齊永興柏林寺有釋弘明。本姓羸。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勤禮懺六時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感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明嘗於雲門坐禪。虎來入明室內伏于床前。見明端然不動。久久乃去。又時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是何人。答曰。昔是此寺沙彌。盜帳下食今墮圊中。聞上人道業故來聽經。願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說法勸化。領解方隱。後於永興石姥巖入定。又有山精來惱明。明捉得以腰繩繫之。鬼遜謝求脫云。不敢復來。乃解放。於是絕迹。以齊永明四年卒於柏林寺。春秋八十有四。
齊南海荊山有釋法獻。是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彫衰。獻率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後入藏薇山創寺。寺成後有兩童子携手來歌云。
藏薇有道德 歡樂方未央
言終忽然不見。舉寺驚嗟咸歎神異。獻後入禪忽見一人來云。磬繩斷。何不早治。獻驚起往視垂將委地。申其手接得無折損。後不知所終。
隋終南山楩梓谷釋普安。姓郭氏。癰州北涇陽人也。儀軌行法。獨處林野。不宿人世。專崇禪思。至于沒齒栖遲荒險。不避狼虎常讀華嚴。手不釋卷。遵修苦行亡身為物。常游山野用施禽獸。虎豹雖來嗅而不食。常懷耿耿不副情願。值周廢教常共碩德三十餘僧。避地終南安置幽谷。自身行乞資給豐足。雖被聞徹皆獲免難。時有藹法師。避難在義谷杜映世家。掘窯藏之。安被放還。因過禮覲。藹曰。安公明解佛法頗未寬多。而神志絕倫不避強禦。蓋難及也。安曰。今蒙脫難乃惟華嚴經力也。至隋文帝創歷佛教大興。廣募遣僧依舊安置。時楩梓一谷三十餘僧。應詔出家並住官寺。唯安一人習樂山居守素林壑。時行村聚慧益生靈。終寢煙霞不接浮俗。末有人於子午虎林兩谷合㵎之側。鑿龕結菴延而住之。初住龕日上有大石正當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安自念曰。願移餘處莫碎龕窟。石遂依言迸避餘所。大眾共怪。安曰。是華嚴經力也。未足異之。又於龕東石壁㵎左有索陀者。川鄉巨害縱橫非一。陰嫉安德常恐思誅。與伴三人持弓挾刃攘臂挽強。將欲放箭。箭不離弦手張不息。怒眼舌䶖立住經宿。聲相通振遠近雲會。鄉人稽首歸誠請救。安曰。素志不知。豈非華嚴力也。若欲除免但令懺悔。如語教之方蒙解脫。又龕西魏村張暉者。夙興惡念以盜為業。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甕受五斗背負而出。既至院門迷昏失路。若有所縛不能得動。眷屬鄉村同來為謝。安曰。余不知也。蓋華嚴力也。語令懺悔。扶取油甕。如語得脫。又龕南張卿者。來盜安錢袖中持去。既達家內寫而不出。口齽無言。卿尋歸懺服過而去。又有程郭村程暉和者。頗懷信向。常來安所聽受法要。因患身死。已經兩宿纏屍於地。伺欲棺斂。安時先往鄠縣返還在道。行達西南之德行寺。東去暉村五里。遙喚程暉和何為不見迎耶。連聲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無由迎矣。安曰。斯乃浪語吾不信也。尋至其村厲聲大喚。和遂動身。傍親乃割所纏繩令斷。安入其庭。又大喚之。和即忽起匍匐就安。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竹筌以當佛坐。令和繞旋。尋服如故。更壽二十年。後遇重病來投乞救。安曰。放爾游蕩非吾知也。便遂命終。時安風聲搖逸道俗榮荷。其側眾也皆來請謁。興建福會多有通感。故於昆明池東北白村有老母。病臥失瘖。百有餘日。指揮男女思見安形。會其母意請來至宅。病母既見不覺下迎。言問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苦。于時聲名更振。村聚齊集欲設大齋。大萬村中有田遺生者。家途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布至膝而已。四女赤露逈無覆身。大女名華嚴年已二十。唯有麁布二尺擬充布施。安引村眾次至其門。愍斯貧苦遂度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貧煎不及福會。今又不修當來何救。周遍求物間無一物仰面悲號。遂見屋甍。一把亂穈穰。用塞明孔。挽取抖擻得穀十粒。揉以成米。并將前布擬用隨喜。身既無衣。待至夜暗匍匐而行趣齋供所。以前施物遙擲眾中。十餘粒米別奉炊飯。因發願曰。女人窮困。由昔種慳業今得貧報困苦如是。今竭貧行施用希來報。作此願已以此十粒黃米投飯甑中。必若至誠貧業盡者。當願所炊之飯變成黃色。如無所感命也奈何。作此誓已掩淚而返。於是甑中五石米飯並成黃色。大眾驚嗟未知所以。周尋緣搆。乃云。是用田遺生女之願力也。齋會齊率獲粟十斛。尋濟之。安辦法衣仍度華嚴。送入京寺。爾後聲名重振。弘悟難述。安居處雖隱每行慈救。年常二社血祀者多。周行救贖勸修法義。不殺生邑其數不少。嘗於龕側村社。縛猪三頭將加烹宰。安聞往贖。社人恐不得殺增價索錢十千。安曰。貧道見有三千已加本價十倍可以相與。眾各不同更相忿競。忽有小兒羊皮裹腹來至社會。助安贖猪。既見諍競因從乞酒。行飲行舞焜煌旋轉。合社老少眼並失明。須臾自隱不知所在。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俱肉耳。猪食糞穢爾尚噉之。況人食米理是貴也。社人聞見一時同放。猪既得脫。繞安三匝以鼻?觸。若有愛敬。故使効之。南西五十里內雞猪絕嗣。乃至于今。其感發慈善皆此類也。性多誠信樂讀華嚴。一鉢三衣累紀彌勵。開皇八年頻勅入京為皇儲門師。長公主營建靜法。復延住寺。名雖帝宇常寢巖阿。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終于靜法禪院。春秋八十矣。
隋東都寶楊道場釋法安。姓彭。安定鶉孤人。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隴精舍。慕禪為業。麁食弊衣卒于終老。到開皇中來至江都令通晉王。門人以其形質矬陋言笑輕舉。並不為通。日別門首喻遣不去。試偽通之。王聞召入相見如舊。便住慧日。王所游履必齎隨從。及駕幸泰山。時遇渴乏。四顧惟巖無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給帝王。時大嗟之。問何力致爾。答王力使爾。乃從王入磧。達于泥海中應遭變怪。皆預避之。得無損敗。後往泰山神通寺。僧來請檀越。安為達之。王乃手書寺壁為弘護也。初與王入谷。安見一僧著弊衣乘白驢而來。王問何人。安曰。斯朗公也。即創造神通故來迎引。及至寺中又見一神。狀其偉大。在講堂上手憑鴟吻下觀人眾。王又問之。答曰。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爾後諸奇不可廣錄。至大業之始帝彌重之。威攝王公見皆屈膝。常侍三衛奉之若神。又往名山召諸隱逸郭智辯釋志公鐙公杯度一時總萃。慧日道場有道藝者二千餘人。四事供給齎安為首。又於東都為立寶楊道場。唯安一眾居中樹業。至十一年春。四方多難。無疾而終。春秋九十有八。初將終。前告帝曰。安亡後百日火起出於宮內。彌須慎之。及至寒食油沸上焚。夜中門閉。三院宮人一時火死。帝時不以為怪。送柩太白資俸官給。然安德潛。於內外同諸侶。眠不施枕頸無委曲。延頸床前口出流涎。每有升餘。將呈所表。各獲靈徵。
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偘。姓楊。晉陵曲阿人也。靈通幽顯世莫識之。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見立像不敢輒坐。勸人造像唯作坐者。道行遇厄沒命救之。後往嶺南歸心真諦。專釋禪法大有深悟。末住栖霞安志虛靜。往還自任不拘山世。時往楊都偲法師所。偲素知道行異禮接之。將還山寺請見神力。偘云。許復何難。即從窓中出臂。長數十丈。解齊熙寺佛殿上額將還房中。語偲云。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故吾所不為耳。以大業元年。終於蔣州大歸善寺。春秋八十有二。初偘終日。以三衣襆遙擲堂中。自云。三衣還眾僧。吾今死去。徒眾好住。便還房內。大眾驚起追之。乃見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就而撼之鏘然不散。
唐西京化度寺釋轉明。俗姓鹿氏。未詳何許人。形服僧儀貌質恢偉。容止淡然色無喜慍。以隋大業八年。無何而來居住雒邑。告有賊起及至覆檢。宗緒莫從。帝時惑之。未能加罪。權令收禁。初不測其然。至來年六月果逢梟感作逆驅逼凶醜充斥東都。誅戮極甚力委其言。下勅放之。而明雖被拘散情計如常。與諸言議曾無所及。會帝往江都行達偃師。時獄中死囚數有五十。剋時斬決。明日吾當放此死厄。即往獄所假為餉遺。面見諸囚告曰。明日車駕當從此過。爾等一時大呼云有賊至。若問所由。云吾所委。當免死矣。及至期會便如所告。勅乃總放諸囚。然收明入禁。便大笑而受。都無憂懼。于時四方草竊人不聊生如明言矣。大業末歲猶被拘縶。越王踐祚方蒙釋放。雖往還自在。而常居乾陽門內別院供擬。恐其潛逸密遣三衛私防護之。及。
皇唐泰建議軍國謀猷。常預帷幄籌計利害。偽鄭世充倍加信奉。守衛嚴設。又兼常度。至開明二年。即當。
唐武德三年也。明從雒宮安然而出。周圍五重初不見迹。審偽都之將敗故西達京師。太武皇帝夙奉音問深知神異。特隆禮敬。勅住化度寺。數引禁中具陳徵應。及後事會咸同契合。以其年八月。忽然不見。衣資什物儼在房中。尋下追徵。遍國周訪了無所獲。有所諮學者。常以平等一法志而奉之。然記者道俗過未苦樂等報皆有靈驗。行至總持顧僧眾曰。此寺不久當有血流。宜共慎之。恰都師法該等私度世充兒孫。尋被收錄戮之都市。方悔前失追不可及。
唐安州沙門賈逸。不知何人。隋仁壽初。游于安陸。言戲出沒有逾符讖。形服改變游陟不定。或緇或素分身諸縣及至推驗方敬其德。行迹不輕為無識所恥。有方等寺沙門慧暠學行通博。因行過之。以紙五十張施云。法師由此得解耳。初不測其所因。後有諍起暠被引禁。官司責問列辯而答。紙盡事了。如符本契。徵應所合例皆如此。末至一家云。承卿有女欲為婚媾。此家初許。因往市肆倡令告乞云。某家與我婦須得禮贈。廣索錢米剋日成婚。數往彼門揚聲陳倡。女家羞恥遂密殺之。埋屍糞下經停三日。行游市上逢人說言被殺之事。大業五年天下清晏。逸與諸群小戲水側。或騎橋檻手把弄之云。抑羊頭捩羊頭。眾人倚看笑其所作。及至江都楊家禍亂。咸契前言。不知所終。
唐癰州義善寺釋法順。俗姓杜氏。癰州萬年縣人。稟性柔和志存儉約。京室東阜地號馬頭。空崖岸重邃堪為靈窟。有因聖寺僧珍禪師。本是順受業師。珍草創伊基勸俗修理。端坐指揮示其儀則。忽感一犬不知何來。白足身黃自然馴擾。徑入窟內口銜土出。須臾往返勞而不倦。食則同僧過中不飲。既有斯異。四遠響歸。乃以聞上。隋高重之。日賜米三升。因供常限。乃至龕成無為而死。今所謂因聖寺是也。順時躬覩其事更倍歸依。力助締搆勸民設會。供限五日臨時倍來。供主懼少。順曰。莫遮。通給千人供足猶有餘剩。常有張河江張弘暢。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之。賣無取者。順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後調善更無觝齩。又每年夏中引眾驪山栖靜。地多蟲蟻無因種菜。順恐有損就地指示令蟲移徙。不久往示恰無蟲矣。又順患腫膿潰流泆。有敬?之。或以帛拭尋即除愈。餘膿發香氣氳難比。拭帛猶在香氣不歇。又有三原縣人田薩埵者。生來患聾。兼有張蘇等。亦患瘂。順聞命來與共言議。遂如好人。永即痊復。又有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以投之。順端拱對坐。毒遂陰託病僧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極相勞嬈。尋即釋放。但有障。癘魔邪所惱者。歸順皆愈。不施呪術。福力如是。其不測者。謂有陰德所加故使感靈偏敬。致言所教多抑浮詞顯直正理。敦實為懷。見有樹神廟室多即焚除。汎愛道俗貴賤皆投。讚毀兩途開匈莫二。似如不知翻作餘語。因行南野將度黃渠。其水汎漲無人敢度。岸復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如行陸地。及順上岸水尋還溢。門徒目覩不測其然。所感幽通事多非一。財帛靡悋通用無主。但服麁弊卒無兼副。朝野知委聞徹。
皇帝。引入內宮崇敬致禮。合宮歸仰請受戒法。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徒。生來行法令後承用。言訖如常跏趺坐。卒終於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忽有雙鳥投房悲哀驚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鑿穴處之。京邑道俗同嗟制服。人馬亘野悲號慟地。肉色不變經月逾鮮。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終至今常有異香流注屍所。往者同聞。學侶門徒恐有外侵。乃藏龕內不懼外竊。四眾良辰赴供彌滿(右八驗出唐高僧傳)。
唐兗州鄒縣人。姓張。忘字曾任縣尉。貞觀十六年欲詣京赴選。途經太山因而謁廟祈福。廟中府君及夫人。并諸子等皆現形像。張時遍禮拜訖至於第四子。傍見其儀容秀美。同行五人。張獨祝曰。但得四郎交游詩賦舉酒一生分畢何用仕䆠。及行數里忽有數十騎馬揮鞭而至。從者云是四郎。四郎曰。向見兄垂殷故來仰謁。因而言曰。承兄欲選。然今歲不合得官。復恐前途將有災難。不復須去也。張不從之執別而去。行經一百餘里。張及同伴夜行被賊劫掠。裝具並盡。張遂祝曰。四郎豈不相助。有頃四郎車騎畢至。驚嗟良久。即令左右追捕其賊。顛仆迷惑却來本所。四郎命人決杖數十。其賊䏶膊皆爛已而別去。四郎指一大樹。兄還之日於此相呼也。是年張果不得官而歸。至本期處大呼四郎。俄而即至。乃引張云。相隨過宅。即有飛樓綺觀架逈陵虛。雉堞參差非常壯麗。侍衛峻峙同王者所居。張既入中無何。四郡即云。須參府君始可安坐。乃引張入。經十餘重門趍走而進。至大堂下謁拜而見府君。非常偉絕。張時戰懼不敢仰視。判官判事似用朱書。字皆大。府君命侍宣曰。汝乃能與我兒交游。深為善道。宜停一二日醼聚。隨便好去。即令引出至一別館。盛設珍羞海陸畢備。絲竹奏樂歌吹盈耳。即與四郎同室而寢。已經一宿。張至明旦因而游戲庭序裵回往來。遂窺一院正見其妻於眾官人前著枷而立。張還堂中意甚不悅。四郎怪問其故。張具言之。四郎大驚云。不知嫂來此也。即自往造諸司法所。其類乃有數十人。見四郎來咸走下階重足而立。以手招一司法近前。具言此事。司法報曰。不敢違命。然須白錄事知。遂召錄事。錄事許諾云。仍須夾此案。於眾案之中方便同判始可得耳。司法乃斷云。此婦女勘別案內。嘗有寫經持齋功德不合即死。遂放令歸。張與四郎。洟泣而別立之。仍囑張云。唯作功德可以益壽。張乘本馬。其妻從四郎借馬。與妻同歸。妻雖精魂事同平素。行欲至家。去舍可百步許忽不見。張大怖懼走至家中。即逢男女號哭又知已殯。張即呼兒女急往發之。開棺見妻忽起即坐。囅然笑曰。為憶男女勿怪先行。於是已死經六七日而蘇也。兗州土人說之云爾(右驗出冥報記)。
述征記曰。桓沖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覩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有群白鵠。湖中有敗艑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魚張鬐向之。使者不敢飲。
神異經曰。北方荒外有湖方千里。平滿無高下。有魚長七八尺。形狀如鱧而目赤晝在湖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可以愈邪病。
臨海記曰。郡東北二十五里。任曾逸家有一石井。自然天成非人功所造。井深四丈。常有涌泉。大水不溢大旱不竭。夏絕香冷冬至甜溫。長老相傳云。昔有採村人。臨谿洗器。流失酒杯。後出於井中。地鏡圖曰。夫寶物在城郭丘牆之中。樹木為之變。視柯偏有折枯。是其候也。視折枯所向寶在其方。凡有金寶常變作積蛇。見此輩便脫隻履。若屣以擲之。若溺之即得。凡藏寶忘不知處。以大銅槃盛水著所疑地。行照之見人影者。物在下也。
地鏡圖曰。視屋上瓦獨無霜其下有寶藏晏子春秋曰。和氏之璧井里之朴耳。良工修之則為存國之寶(孔鄉子云井里之厥又云王人琢之為天下寶)。
述異記曰。南康雩都縣沿江西出。去縣三里名夢口。有穴狀如石室。舊傳常有神鷄。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奮翼迴翔長鳴響徹。見之輒飛入穴中。因號此石為金鷄石。昔有人耕此山側。望見鷄出游戲。有一長人操彈彈之。鷄遙見便飛入穴。彈丸正著穴上。丸徑六尺許。下垂蔽穴。猶有間隙不復容人。又有人乘船從下流還縣。未至此崖數里。有一人通身黃衣。擔兩籠黃苽求寄載之。黃衣人乞食。船主與之。食訖船適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與。仍唾盤上徑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見其入石始知神異。取向食器視之。見盤上唾悉是黃金。
吳錄曰。日南北景縣有火鼠。取毛為布燒之而精。名火浣布。晉陽秋曰。有司奏依舊調白繐。武帝不許。
搜神記曰。崑崙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則獸之毛也。魏文帝以為火性酷烈無含養之氣。著之典論刊廟門之外。是時西域使人獻火浣布袈裟。於是刊滅此論。
地鏡圖曰。山上有韭下有金。
博物志曰。妊娠者不可食薑。令兒盈指。抱朴子曰。山中樹能語者非樹語也。其精名曰雲陽。山中夜見火光者。皆古枯木所作勿怪也。
山中午日稱仙人者老樹也。
孫綽子曰。海人與山客辯其方物。海人曰。衡海有魚。額若華山之頂。一吸萬頃之波。山客曰。鄧林有木。圍三萬尋。直上千里。旁蔭數國。有人曰。東極有大人。斬木為策。短不可杖。釣魚為鮮。不足充脯。玄中記曰。百歲之樹其汁赤如血。千歲之樹精為青羊。萬歲之樹精為牛。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感通篇第二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尋釋教。肇自漢明終至
皇唐。政流歷代年將六百。輶軒繼接備盡觀方。千有餘國咸歸風化。莫不梯山貢職望日來王。而前後傳錄差互不同。事迹罕迷稱謂多惑。雖霑餘潤幽旨未圓。夷夏殊音文義頗備。推究聖蹤難以致盡。故此土諸僧各懷欝怏。時有
大唐沙門玄奘法師。慨大道之不通。愍釋教之抑泰。故以貞觀三年季春三月。吊影單身西尋聖迹。從初京邑漸達沙州。獨陟嶮塞。伊吾高昌備經危難。時值高昌王麴氏。為給貨資。傳送突厥葉護衙所。又被將送雪山以北諸蕃胡國。具觀佛化。又東南出大雪山。昔人云葱嶺停雪。即是雪山。奘親目覩。過此雪山即達印度。經由十年。後返從葱嶺南雪山北。具歷諸國。東歸于闐婁蘭等。凡經一百五十餘國。備歷艱辛。人里莫比。至貞觀十九年冬初安達京師。
奉詔譯經。兼勅令撰出西域行傳一十二卷。至今龍朔三年翻譯經論。未似奘師游國博聞翻經最多。依奘師行傳。王玄策傳。及西域道俗。任土所宜非無靈異。勅令文學士等總集詳撰。勒成六十卷。號為西國志。圖畫四十卷合成一百卷。從于闐國至波斯國已來。大唐總置都督府及州縣折衝府。合三百七十八所。九所是都督府。八十所是州。一百三十三所是縣。一百四十七所是折衝府。四洲所宜人物別異者。並蕳配諸篇非此所明。今之所錄者。直取佛法聖迹住持。別成一卷。餘之不盡者。具存大本。冀後殷鑒知有廣略矣。
聖迹部第二
西域傳云。奘師發迹長安。既漸至高昌得蒙厚禮。從高昌給乘。傳送至瞿薩旦那國東境。即漢史所謂于闐國也。彼土自謂于遁國也。東二百餘里。有嫓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餘。極多靈異光明。疾者隨痛以金薄帖像上。痛便即愈。其像本在憍賞彌國。是鄔陀衍那王所造。陵空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有異羅漢每往禮之。王初不信。以沙土坌羅漢乃告敬信者曰。却後七日沙土滿城。後二日乃雨寶滿街。至七日夜果雨土填。略無遺人。其先告者。預作地穴從孔而出。時王都城西百六十里。路中大磧唯有鼠壤。形大如蝟。毛金銀色。昔匃奴來寇。王祈鼠靈乃夜齧人馬兵箭斷壞。自然走退。都城西五里許寺有浮圖。高百餘尺。多現光相。王感舍利數百粒。羅漢以右手舉浮圖安之函內。乃下之無傾動也。都城西南十餘里有瞿室綾伽山。此云牛角山。有寺像現光明。佛曾游此為天人說法。山巖石室有一羅漢。入滅心定待彌勒佛。其國南界接東女國。
又從國城西越山谷。行八百餘里至斫句迦國。即是涅槃處也。國南有山立多羅塔。松泉流茂石室深淨。有三羅漢現入滅定。鬚髮稍長。僧常?之。其五印度僧有證果者。多止此室。又從國西北。上大沙嶺。度徙多河(舊名辛頭河)行五百里至佉沙國(舊名䟽勒國)其俗生子押頭匾遞。從此南行五百里至烏鎩國。都城西二百餘里。至大山嶺。上有塔數百年前山崖自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偉大。鬚髮下垂覆于肩面。國王以蘇灌之擊揵椎。比丘高視曰。我師迦葉波佛在耶。答曰。無今始聞已入涅槃。又問。釋迦佛出世耶。告曰。已滅度矣。即昇空化火焚身。
又西南逾大葱嶺。八百餘里至朅盤陀國。其國東南有大石室二口。各一羅漢入滅定。已經七百歲。其鬚髮長年別為?。又越三國。行四千餘里至達摩鐵悉帝國。國都城寺內有石像。上懸金銅圓蓋。眾寶飾之。人有旋繞蓋亦隨轉。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測其然。有說聖力使之然也。自高昌至於鐵門。凡經一十六國。人物優劣奉信淳疏具諸圖傳。其鐵門者。即是漢之西屏鐵門之關。見漢門扉一竪一臥。外鐵裹木加懸諸鈴。必掩此關寔惟天固。南出斯門千餘里。東據葱嶺。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即經所謂博叉河。其境自分為二十國。不可具列名字。各有君長信重佛教。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其溫熱雨多故也。又順北下從呾蜜國。越十三國至喝縛國。土地華博。時俗號為小王舍城。國近葉護南衙也。王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升許。雜色炫曜金石難名又有佛牙。長寸餘廣八九分。色黃白而光淨。兼有佛掃箒。用迦奢草。長二尺餘。圍可七寸。雜寶飾柄。三物齋日法俗所感放大光明。王城西北五十餘里有提謂城。王城正北四十餘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圖。高三丈許。各表靈迹。即釋迦初成道時。元獻蜜麨長者本邑之髮爪塔也。又有佛僧伽胝欝多羅僧僧脚崎。又覆鉢竪錫杖。次第立塔。
又度兩國東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國度大雪山東。寺有佛齒及劫初獨覺齒。長五寸廣四寸。又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又有商諾迦縛婆(舊云商那和修傳法第三師)大阿羅漢鐵鉢。可受九升。并九條僧伽?絳赤色。設諾草皮之所績成。以其先世於解夏日持此草。施僧。由此福方所被五百世來。於中陰身生常服之。從胎俱出逐身而長。阿難。當度時變為法服。受具已後又變為九條。其齒鉢等並用金緘之。羅漢從證滅定入邊際智。以願力故留袈裟。待遺法盡方乃變壞。今已有少損。信有徵矣。又東入雪山。逾黑嶺至迦卑試國。奉信彌勝。王常歲造丈八銀像。自修供之。王城東三里北山下有大寺。佛院東門南大神王像。右足下有大寶藏。近有外王。逐僧欲掘取其神冠。中鸚䳇鳥像奮羽鳴呼地動。王軍皆仆。起謝而歸。寺北嶺上。有數石室。亦多藏寶。欲私開者。即有藥叉(舊云夜叉)變為師子蛇蟲來震怒之。室西三里。大嶺上有觀自在像。誠願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城東南四十餘里曷邏怙羅寺。大臣所造。以名目之。浮圖高百餘尺。昔臣夜夢令造浮圖。從王請舍利也及旦至宮。有人持舍利瓶。臣留舍利令人先入。乃持瓶登塔。覆鉢自開。安舍利訖王使追之。石已合矣。齋日放光流出黑油。夜聞音樂。王都城西北二百餘里大雪山頂有龍池。山下為龍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餘。有時煙起或如火猛焰。漸滅之時方見舍利。狀如白珠。繞柱入雲。還下塔中。城西北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齡齓齒。長一寸餘。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寸餘。色黃白髮孔分明。至大唐龍朔元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今現宮內供養。又此寺有佛髮。青色螺旋右縈。引長尺餘。卷可寸許。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銅浮圖。高百餘尺。舍利升餘。每十五日夜旋光繞盤曉入塔中。城西南北羅婆路山頂盤石上有塔。高百餘尺。舍利升餘。山北巖泉是佛受山神飯已漱口嚼楊枝。因生今為茂林。寺號楊枝。又從龍池東行六百餘里。越雪山度黑嶺。至北印度界已前。並是胡國。制服威義不參大夏。名為邊國。蔑戾車(唐云垢濁種也)至此方合中道。
又東行至濫波國。即是印度之北境。言印度者。即是天竺之正名。亦名申毒賢豆。此並訛號。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廣衍。周萬九千里。七十餘國。依一王命。又東行百餘里逾大嶺大河。至那伽羅曷國。屬北印度。名華氏城。城東二里有石塔。高三百尺編石特起雕鏤非常。此即昔時值然燈佛授記。敷鹿皮衣髮布掩泥之地。經劫猶存此無憂王建此石塔。每於齋日天輒雨華。又城內大塔故基。舊有佛齒。別塔高三丈餘。云從空而來。既非人工寔多靈異。城西南十餘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來降迹處。次東有塔。是昔值然燈佛買華處。又城東二十餘里小石嶺上有塔。高二百餘尺。東岸石壁大洞穴。是龍王所居。昔佛於此化龍留影。煥若真形。至誠請者乃暫明現。窟外方石有佛足迹。輪相發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經行處。又側有髮爪塔。窟西石上有濯袈裟文。又城東三十餘里有醯羅城。中有重閣。上安佛頂骨。周尺二寸。其色黃白髮孔分明。欲知善惡用香泥印之。反觀香泥隨心而現。又有佛髑髏。狀如荷葉。色同頂骨。有佛眼精。大如柰許。清白映徹。並用七寶盛。前三迹又以寶函盛而緘封。有佛大衣細㲲黃色。置寶函中。微有壞相。有佛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笴。寶銅盛之。斯五聖迹。王令五淨行者執持掌護。有須見者稅一金錢。請印稅五科。寶乃重觀禮彌繁。閣西北有小塔而多靈異。人以手觸基上塔鈴便大震動。又東南山谷行五百里至健陀邏國。屬北印度。有大論師。如脇尊者造毘婆沙處。又有菩薩捨千眼處又有佛化鬼子母處。又有商莫迦菩薩(舊云睒子是也)被王射處。又有彈多落迦(舊云檀特山也)山。嶺上是蘇達拏棲隱之所。婆羅門捶男女處。流血塗地。今現草木皆同絳色。巖間石室妃習定處。又有獨角大仙為女亂處。
又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餘里至烏仗那國。此北印度之正國也(舊云烏長)王都城東五里有大塔。多有瑞。佛昔作忍仙為羯利(此云鬪諍)王支解之處。又有方石上佛足迹相放光照寺。為天說本生處。又有佛昔聞法折骨寫經處。又有昔尸毘迦王割身代鴿處。又有佛昔為慈力王刺血飲五藥叉處。又大寺中有刻木梅咀麗耶(舊云彌勒)菩薩像。金色晃朗。高百餘尺。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舊云末田地羅漢)羅漢以通力引匠昇覩史多天。三返觀相乃成其好。大有靈相不可具述。
又隔一國度河至呾叉始羅國。屬北印度。王都城西北七十里有兩山間塔。高百餘尺。佛昔記慈氏興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又城北十二里有月光王塔。於齋日常放神光仙華天樂。近有癩者。於塔禮懺。除穢塗香不久便愈。身又香潔。即是昔佛為戰達羅鉢刺婆王(舊云月光)以頭施處。凡經千施。又有伊羅鉢龍王所經之池。月光抉目之地。育王摽塔舉高十丈。又有薩埵王子捨身飤虎處以竹自刺血㗖獸處。地及草木今猶絳色。又有佛化藥叉不食肉處。
又隔二國。東南登山乘鐵橋。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屬北印度(舊云罽賓)國內有四浮圖。各有舍利一升餘。佛滅度後第四百年有脇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證無學果。將五百羅漢來此。造鄔波弟鑠釋素呾纜藏(舊名優婆提舍論)次造毘柰耶毘婆沙論。次造阿毘達磨論。此三論各有十萬頌。凡有六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兼有佛牙。長寸半。色黃白。齋日便放光。又有觀自在菩薩立像。有願見者斷食便覩。
又隔三國。東行至那僕底國。屬北印度。都城東南五百餘里至暗林寺。周二十餘里。佛舍利塔數百千區。并石室等。有賢劫千佛立此說法。釋迦滅後第三百年。迦多衍那(舊名迦旃延)於此造大智論。寺塔高二十餘丈。有四佛行坐迹處。
又隔四國東行至?莵羅國。屬中印度(舊云摩偷羅國)王都城內有三塔。四佛遺迹甚多。及舍利子沒特伽羅子(舊名目連)滿慈子(舊名富婁那)優波釐(舊名優婆離)。
阿難陀羅怙羅曼殊室利等諸塔。每三長月六齋日。諸僧尼集供養諸塔。有阿毘達摩眾供養舍利遺塔。有習定眾供養目連塔。有誦經眾供養滿慈塔。有毘奈耶眾供養憂波釐塔。有尼眾供養阿難塔。有未具眾供養羅怙羅塔。有大眾供養諸菩薩塔(尋此諸塔未必遺身但應立像設供呈心如羅怙羅文殊室利等依經未滅度准可知也)城東六里有山崖寺。是尊者烏波毱多之所造中。有佛指爪塔。寺北有石室。室東南二十餘里有大涸池。池側有塔。佛曾游此。有獼猴持蜜獻佛。令水和遍眾同飲。猴喜墮坑而死。便生人中。池北林中有四佛行處。大有遺迹。
又隔一國東化四百餘里至窣祿勒那國。屬中印度。東境臨殑伽河(舊名恒河)北接大山。城東南閻牟那河從國西北山中出。中境而流。都城東臨閻牟河。河西大寺東門外塔。佛曾於此說法度人。其側有佛髮爪塔。閻牟河東八百餘里至殑伽源。廣三四里。東南入海。廣十餘里。水色滄浪味甘。砂細隨水而流。俗謂福水。有沐除罪。或有輕命自沈乞願生天受樂。剋有靈感。
又隔六國。於此東南行至劫比他國。屬中印度。中有天祠十所。同事大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狀人根形甚長偉。俗人不以為惡。謂諸眾生從天根生也。王都城東二十餘里。大寺側大垣內有天帝釋為佛造三道寶階。中皆附黃金。左以水精。右用白銀。南北而列。東面下地。是佛從逝多林(舊云祇陀林)昇天至善法堂為母三月說法下降處。百年已前階尚猶在。今並沒盡。後王倣之。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舍。石側有柱。光潤映現。隨其罪福影出柱中。育王所造。階側有浮圖。四佛行坐迹處。又有佛澡浴處。立塔其所。有佛入室精舍。又其側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足可覆處皆有蓮華文。又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次前是蓮華尼化為輪王先見佛處。佛告尼曰。非汝先也。有蘇部底(舊云須菩提)宴坐石室知諸法空。此先見吾法身也。
又從此北行二百里至羯若鞠闍國。是中印度曲女城也。都城西近殑伽河。長二十餘里。廣四五里。即統五印度之都王也。王前尸羅逸多(唐云戒日)吠奢姓。初欲登位。於殑伽岸有觀自在像。乃請告曰。汝本此林蘭若比丘。金耳月王既滅佛法。王當重興。愍物在懷方王五境。慎勿昇師子座及稱大王號也。王乃共童子王平殄外道。月王徒眾又約嚴令。有噉肉者當截舌。殺生者當斬手。乃與寡妹共知國事。於殑伽側建千餘浮圖。各高百餘尺。二十年來五年一會。傾及府藏拯濟群有。唯留兵器用備不虞。初作會日集諸國僧。三七日中四事供養令相論議。若戒行貞固道德優洽者昇師子座。王便受戒。清淨無學示有崇仰。穢行彰露者驅出國界。城西北育王所造。昔佛於此七日說法。其側有髮爪塔四佛行坐迹。又南臨殑伽寺有佛牙。長寸半。光色變改。寶函盛之。遠近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煩擾重稅金寶。而樂禮者不辭重貨。齋日便出置高座上。散華雖積牙齒不沒。
又城東南百餘里有塔。佛曾七日說法處。中有舍利。時放光明。其側有佛行坐迹。寺北四里臨殑伽河有塔。佛曾七日說法。五百餓鬼解悟生天。其側又有髮爪塔。次側又有四佛行坐迹。
又至阿輸陀國。屬中印度。都城北五里。殑伽河岸大寺中塔。佛為天人三月於此說法。有四佛行坐迹。次西五里有佛髮爪塔。城西南五里大菴沒羅林中故寺。是阿僧伽菩薩夜昇天宮於彌勒所受瑜伽莊嚴大乘經論及中邊論等。晝下為眾說之。林西北百餘步有佛髮爪塔。城東南臨殑伽有塔。佛曾三月說法處。有髮爪青石塔。有四佛行坐迹。
又隔二國東南行至鉢羅伽耶國。屬中印度。王城西南臨閻牟河。曲中有塔。佛曾於此降外道處。有髮爪塔經行迹處。又有提婆菩薩作廣百論處。城中有天祠。堂前大樹枝葉蒙密。有食人鬼。依之左右遺骸為?人至祠中無不輕命。上樹投下為鬼所誘。城東兩河間交廣十餘里。土地平豐細沙彌布。古今王豪諸貴。諸有捨施莫不止焉。號為大施場。戒日大王亦修此業。場東合流口。日數人自溺而死。彼俗名為生天所也。有欲行此法者。於七日中絕粒自沈中流。遠近相趣。乃至山猨野獸群麁等。亦游水濱絕食沈死。當戒日王行施之時。有二獼猴雌為狗殺雄者負屍擲此河中。雄者又自餓累日而死。
又從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餘里至憍賞彌國。屬中印度。王城內故宮大精舍。高六十尺。刻檀佛像上懸石蓋。即鄔陀衍那王(舊云憂陀延王唐云出愛)之所造也。靈光間起。諸王以力欲舉終莫之移。昔佛為母上天說法。王請目連神力接上就天摸相。及佛下天像便起迎。佛慰喻曰。方為佛事。舍東百餘步四佛行坐迹。佛浴室井今猶充汲。城內東南隅有具史羅長者宅。有佛精舍髮爪塔。有四佛行坐迹。城西九里石室有佛降毒龍處。側有大塔。高二十餘丈。有佛經行迹。及有髮爪塔。病求多愈。又有釋迦遺法滅盡。在此國中。貴賤入境自然感傷。窟東北行七百里度殑伽北岸。至迦奢布羅城。是護法菩薩伏外道處。佛曾於此六月說法。有佛經行迹。及有髮爪塔。
又從此北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迦國。屬中印度。王城南有寺塔。高二十餘丈。佛曾於此六年說法。其側有奇樹。高七十尺。春冬不改。是佛淨齒木棄而茂生。諸邪外道競欲殘伐。尋生如故。罰者受殃。側有四佛行坐迹。并有髮爪塔。基角相連林池交影。
又從此東北五百里至室羅伐悉底國。屬中印度(舊云舍衛國也)都城荒毀。故殿東基上有小塔。是鉢羅犀那恃多王(舊云波斯匿唐言勝軍也)比丘尼造精舍處。次東塔是蘇達多(唐云善施)之故宅也。側有大塔是鴦窶利摩羅(唐云指鬘)耶捨處。城南六里許有逝多林。是給孤園太子所造寺也。今荒廢之尚有石柱。高七十餘尺。育王造之。甎室一存。餘並湮滅。室中有為母說法金像。東北有佛洗病僧塔。西北有目連舉身子衣塔。不遠有井塔。佛所汲用。又有舍利弗與佛經行道說法處。並有表塔。靈樂異香常降其所。又有外道殺女以陰謗佛。立塔表處。寺東百餘步大深坑。是調達置毒害佛生身陷處。又南有大坑。是瞿伽離比丘毀佛生身陷處。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戰遮婆羅門女毀謗佛生身陷處。此三大坑皆深洞達無底。縱有洪雨大注終無停偃。寺東七十步有精舍。名曰影覆。高六十尺。中有東面坐像。與外道論處。次東天祠。量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晚日蔭東遂覆天祠。又東四里大涸池。是毘盧釋迦王(舊云琉璃王也)陷入地處。後人立記之。又有身子初造寺時與外道捔處。亦立塔記。寺西北四里有得眼林。中有佛經行迹塔。其緣勝軍王抉五百賊眼。聞佛慈力一時平復。捨杖遂生。城西北六十里故城。是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本生處。其北即是此佛全身舍利之所。育王造塔表記之處。
又東南行五百里至劫比羅伐窣堵國。屬中印度(舊云迦毘羅國)故城無人住。城內正殿基上精舍中作王像。其側是摩訶摩耶(唐云大術)夫人寢殿。基上精舍作夫人像。其側精舍中作菩薩像神降之相。彼執不同。上座部云。當唐國五月十五日。諸部又云。當此五月八日。此蓋見聞之異耳。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擲象越城墮地為大坑處。其側有精舍。作太子像。及受業處。其傍有精舍。是妃寢處。作耶輸陀羅并羅怙羅像。別本云。太子初夜開城北門出去。又城東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馬陵空踰城處。四城門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門像。城南四里尼拘盧林塔。佛得道與天人說法之所。城南五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六萬歲時。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城東南塔即此佛遺身處。無憂王於前建立石柱。高三丈。又東北三十餘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四萬歲時。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城東北塔即此佛遺身處。無憂王為建立石柱銘記之。高二丈餘。城東北四十餘里有太子生樹下塔。大城西北數百千塔。是誅釋子塔。有四釋子拒王軍眾。瑠璃王退城人不受被罰出境至今不絕。城南尼拘律樹塔。是佛初來見父王處。城南門外塔。是太子兄弟捔射處。東南三十餘里是太子射矢沒地因涌泉流。俗傳箭泉。病飲多愈。或持泥附額隨苦皆愈。又東北九十里臘伐尼林釋種浴池。華水相映。其北二十五步有無意華樹。今已枯瘁。佛本誕處。有說云。當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云。當此三月十五日者。次東有塔。二龍浴太子處。佛初生已不扶而行。四方各七步。所蹈二處出大蓮華。既右脇生。天帝衣接。四王捧之置金几上。凡施四塔。并立石柱表之。傍有小河東南而流。俗號油河。是太子產已天化此池。光潤令沐以除風虛。今變水河尚膩如油。又從此東行二百餘里。荒林中至藍摩國。屬中印度。都城空。城東南有佛塔。減百尺。昔初八分之一分舍利也。靈光時起。其側有清池。龍變為蛇。出繞其塔。有野象採華以散之。無憂王欲開。龍護不許。又東大林百餘里大塔。是太子至此解寶衣。中末尼珠付闡鐸迦還父王處。又東有贍部樹枯株尚在有小塔。是太子以餘衣易麁布處。其側塔者?髮處。年自不定。或云十九二十九者。又東南行百九十里尼拘陀林塔。高三丈。是昔人於佛梵地收餘灰炭於此起塔。病者祈愈。亦有四佛行坐迹塔。高百餘尺。左右數百小塔。
又從此東北大林疏嶮。行五百里至拘尸那揭羅國。屬中印度。城荒人少。城內東北角塔是純陀故宅。其井猶美。營供所穿。城西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唐云有金)近西岸娑羅林。兩林中間相去數十步。中有四樹特高。作大甎精舍。中造佛涅槃像。北首而臥。傍高二百餘尺。前有石柱記佛滅相。有云當此土三月十五日者。說有部云。當此九月八日。諸部異議云。至今龍朔三年則經一千二百年。此依菩提寺石柱記也。或云一千三百年。或云一千五百年。或云始過九百未滿千者。其精舍側有佛昔為雉王救火及鹿救生各立一塔。次西塔者。是蘇跋陀羅(唐云善現)滅證處。次有一塔。是執金剛神躄地處。次側一塔。是停棺七日處。次側一塔。是阿泥樓陀上天告母降來哭佛處。城北度尼連禪那河三百步塔者。是佛涅疊般那處(唐云焚燒)地今黃黑土雜灰炭。有祈感者剋獲舍利。次側一塔佛為大迦葉波現雙足處。次有一塔。前立石柱。刻記八國分舍利事。
又從此西南大林行五百里至婆羅痆(女黠反)廝國。屬中印度(舊云波羅奈也)都城西臨殑伽河。城居人滿。城東北有婆羅痆斯河。東北十餘里。是鹿野寺。又西南塔。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洞徹清淨。誠感像現。隨其善惡。即成道已初轉法輪處。其側三塔。即昔三佛行坐處傍有諸塔。是五百獨覺入滅度處。又側一塔是慈氏菩薩受記處。又西一塔是佛過去為護明菩薩迦葉波佛授今佛成道處。次南有四佛經行處。長五十步。高七尺。青石積成。上作釋迦經行像。形特異。肉髻上鬚髮頭抽出。神而有徵。寺迹極多。精舍浮圖乃有數百。事難述盡。寺西有清池。周二百步。佛昔盥浴。次西小池。佛甞滌器處。次北小池。佛甞有澣衣處。次之三池。龍止其中。味甘且淨。有慢觸者。金毘羅獸即而害之。次側有方石。上有佛袈裟文迹。外道凶人有輕蹈者。池龍輒興風雨害之。次側有浮圖。佛曾作六牙象王。見獵師者被法衣故拔牙與處。次又一塔。佛昔為象與猴相問大小處。又大林中塔。佛與調達昔為鹿王佛代孕鹿命處。鹿野之號因此得名。寺西南三里有一塔。是五人迎佛處。又大林東三里有塔。佛昔為兔。與諸獸聚自知形小燒身饋之。因感天帝下來讚。故使月輪有兔像現。
又東順殑伽河行三百里至戰王國。都城人滿。城臨殑伽河。城西北有寺塔。佛舍利一升。昔佛於此七日說法并四佛行處。河北有佛降鬼塔。半已陷地。又有佛為噉人鬼說法處。又東南度河百餘里塔者。即分舍利。瓶及餘舍利。齋日放光。
又東北度殑伽河行百五十餘里至吠舍釐國。屬中印度(梵云毘舍離國)。都城頹毀。故基周七十里。少人居住。宮城周五里。宮西北六里有寺塔。是說維摩經處。又東是舍利子證果塔。又東大塔。是王得一分舍利一斛許。無憂王取九升均造餘塔。後更有王欲開地震。遂止。次南有獼猴為佛穿池。池西群猴持佛鉢上樹取蜜處。池南猴奉佛蜜處。各有塔記。寺東北四里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壘甎傳云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於大唐顯慶年中。勅使衛長史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并長者寶積宅。菴羅女宅。佛姨母入滅處。皆立表記。寺北四里有塔。佛將往拘尸天人送立處。次後一塔。是佛最後觀城邑處。次是菴羅女以園施佛處。其側一塔。是佛三告阿難涅槃處。又側一塔。是千子見父母處。即賢劫千佛也東故重閣講堂基塔。時放光明。是佛說普門住處。城東南十五里大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塔。是阿難陀分身與二國處。
又隔一國西北行一千五百里入山谷至尼波羅國。屬北印度。都城東南不遠有水火林。東一里許有阿耆波濔水。周二十步。旱澇湛然不流常沸。家火投之遍池火起。煙焰數尺。以水灑火。火更增熾。碎土以投亦即然盡。無問投者。並成灰燼。架釜水上煮食立熟。賢德傳云。此水中先有金匱。前有國王將人取之。匱已出泥人象挽之不動。夜神告曰。此是慈氏佛冠在中。後彌勒下生擬著不可得也。火龍所護。城南十餘里孤山特秀寺居重疊。狀若雲霞。松竹魚龍隨人馴附就人取食。犯者滅門。比者國命並從此國而往還矣。即東女國與吐蕃接界。唐梵相去可一萬餘里。
又從南行百五十里度殑伽河至摩揭陀國。屬中印度。城少人居。邑落極多。故城在王舍城山北東二百四十里比臨殑伽河。故宮北石柱高數丈。昔無憂王作地獄處。是頻婆娑羅王之曾孫也。王即戒日之女婿也。所治城名華氏城王宮多華。故因名焉。石柱南有大塔。即八萬四千之塔一數也。安佛舍利一升。時有光瑞。則是無憂王造。近護羅漢役鬼神所營。其側精舍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北趣拘尸。南顧摩揭。故蹈石上之雙足迹。長尺八寸。廣六寸。輪相華文。十指各異。近為惡王金耳毀壞佛迹。鑿已還平。文采如故。乃捐殑伽河中。尋復本處。貞觀二十三年有使。圖寫迹來。次側有四佛行坐迹塔。故城東南有龍猛菩薩伏外道處。次北有鬼辦塔。馬鳴事。又西南度尼連禪河有伽耶城。少人物可千餘家。城西南六里許至伽耶山。谿谷杳冥。世謂靈岳。自古君王封告成也。頂有石塔。高百餘尺。時放奇光。佛於此說寶雲等經。山東南尼連河減二里許。至鉢羅笈菩提山。言正覺。佛時證先登因名也。佛自東北岡上。頂欲入金剛定。振地搖山。神懼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間坐石。地山又震。淨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處。畢鉢羅樹下金剛座處。是菩提座。三世諸佛咸此成正覺。佛方就之。仍為石室。龍留影也。世稱名地。其菩提樹。周垣甎壘以崇固之。東西闊。周可五百四十步。奇樹名花連陰列植。正門東開對尼連河。南門接大華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寺。其院內聖迹諸塔列多。樹垣正中金剛座上者。賢劫初成與大地俱。大千界中。下極金輪上至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千佛同坐入金剛定。故因號焉。即證道之處。又曰道場。大地震時獨無搖也。如來得道之日互說不同。或云三月八日及十五日。垣北門外大菩提寺。六院三層。牆高四丈。壘甎為之。師子國王買取此處興造斯寺。僧徒僅千。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有骨舍利。狀如人指節。舍利者。大如真珠。彼土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方正月十五日也。世稱大神變月。若至其夕必放光瑞。天雨奇華充滿樹院。彼土常法。至於此時。道俗千萬七日七夜競申供養。凡有兩意。謂覩光瑞及取樹葉。其樹青翠冬夏不改。每至入涅槃日及以夏末。一時彫落。通夕新抽。與舊齊等。後為無憂王妃伐截。於西數十步聚而燒之。用以祠天。煙焰未止。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同榮。因謂號為灰菩提樹。王覩生信。以香乳溉。餘根者至旦樹生如本。王妃忿之。又夜重伐。王重祈請以乳灌之。不日還生。壘石周垣。其高丈餘。近為金耳國月王又伐此樹。掘至泉水不盡根底。乃縱火焚之。又以甘蔗澆之。令其爛絕其本也。數月之後為補剌拏伐摩王。此言滿胄。即先無憂王之玄孫也。聞樹被誅舉身投地。請僧七日經行繞樹大坑。以數千牛乳灌之。六日夜樹生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樹今出於石壁上二丈餘。圍三尺餘。樹東青甎精舍。高百六十餘尺。基廣二十餘步。上有石鉤欄繞之。高一丈。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諸天仙。上頂金銅阿摩勒迦果(此謂寶瓶及寶臺也)東却接為重閣三層。簷宇特異並金銀飾鏤。三重門外龕中。左觀自在。右慈氏像。並鑄銀成。高一丈許。是無憂王造精舍。初小後巨廣之。
依王玄策行傳云。西國瑞像無窮。且錄摩訶菩提樹像云。昔師子國王名尸迷佉拔摩(唐云功德雲)梵王遣二比丘來詣此寺。大者名摩訶諵(此云大名)小者優波(此云授記)其二比丘禮菩提樹金剛座訖。此寺不安置。其二比丘乃還其本國。王問比丘。往彼禮拜聖所來。靈瑞云何比丘。報云。閻浮大地無安身處。王聞此語。遂多與珠寶使送與此國王三謨陀羅崛多。因此以來。即是師子國比丘。又金剛座上尊像。元造之時。有一外客來告大眾云。我聞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大眾語云。所須何物。其人云。唯須香及水及料燈油支料。既足。語寺僧云。吾須閉門營造。限至六月慎莫開門。亦不勞飲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未滿六月。大眾平章不和各云。此塔中狹迮。復是漏身。因何累月不開見出。疑其所為。遂開塔門。乃不見匠人。其像已成。唯右乳上有少許未竟。後空神驚誡大眾云。我是彌勒菩薩。像身東西坐。身高一丈一尺五寸。肩闊六尺二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金剛座高四尺三寸。闊一丈二尺五寸。其塔本阿育王造石鉤欄塔。後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兄名王主。弟名梵主。兄造其塔。高百肘。帝造其寺。其像自彌勒造成已來。一切道俗規模圖寫。聖變難定。未有寫得。王使至彼請諸僧眾。及此諸使人至誠殷請累日行道懺悔兼申來意。方得圖畫。髣髴周盡。直為此像出其經本。向有十卷。將傳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窮聖容圖寫聖顏。來到京都道俗競摸。
奘師傳云。像右乳上圖飾未周。更填眾寶。遙看其相終似不滿。像坐跏趺。右足跏上。左手斂右手垂。所以垂手者。像佛初成道時佛語魔王指地為證。近被月王伐樹令臣毀像。王自東返。臣本信心乃於像前橫施甎障。心愧暗故置燈於內。外畫自在天像。功成報命。月王聞懼舉身生皰。肌膚皆裂尋即喪沒。大臣馳報即除壁障。往還多日燈猶不滅。今在深室。晨持鏡照乃覩其相。見者悲戀敬仰忘返。又依王玄策傳云。此漢使奉 勅。往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於菩提樹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門令史魏才書。
昔漢魏君臨。窮兵用武。興師十萬。日費千金。猶尚北勒闐顏東封不耐。大唐牢籠六合道冠百王。文德所加溥天同附。是故身毒諸國道俗歸誠。
皇帝愍其忠款遐軫
聖慮。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撫其國。遂至摩訶菩提寺所菩提樹下金剛之座。賢劫千佛並於中成道。嚴飾相好具若真容。靈塔淨地巧窮天外。此乃曠代所未見。史籍所未詳。
皇帝遠振鴻風光華道樹。爰命使人屆斯瞻仰。此絕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如何寢默詠歌不傳金石者也。乃為銘。
大唐撫運 膺圖壽昌 化行六合
威稜八荒 身毒稽顙 道俗來王
爰發明使 瞻使道場 金剛之座
千佛代居 尊容相好 彌勒規摹
靈塔壯麗 道樹扶疏 歷劫不朽
神力焉如◎
◎又奘師傳云。佛以唐國三月八日成道。上座部云。當此三月十五日。成道時年三十者。或云三十五者。斯之差互彼自不同。由用曆前後故有此異。由神州曆算元各不同。三代定正延縮何足怪乎。且據一相取悟便止。樹西大精舍內有鍮石像。東面立。飾以奇珍。前有青石奇文異采。初成道日梵王起七寶堂。帝釋起七寶座。佛據上七日思惟。放光照樹令寶為石。樹南浮圖。高百餘尺。初佛於河沐已將坐念草。帝釋化人以始尸草(此云吉祥草)以奉佛坐。育王造塔表之。次東北有塔。是佛證果時有群青雀來繞世尊。亦有群鹿繞之處。樹東大路左右各有一塔。是魔王嬈佛衰退處。樹西北有精舍。中迦葉波佛。時放光明。俗云。至誠七繞生得宿命智。又垣西北有欝金香泥。高一丈四尺。樹垣東南隅有尼拘律樹。樹側有塔精舍中有坐像。初證果時大梵王請轉法輪處。垣內四隅皆有塔。初佛受草趣樹先至西南地動。又向西北。又東北又東南。並為地動。即西北至樹下。東面坐金剛座上。地方安靜。故立塔記。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處。其側有煮乳糜處。又側有佛受糜處。皆立表塔。樹南門外大池。周七百餘步。清澄魚龍所宅。次南有池。是帝釋所造為佛濯衣。池西大石。是帝釋雪山持來為佛曬衣。次側有塔。是佛納故衣處。次南林中一塔。是佛受貧母施故衣處。化池東林龍池清潔其水甘美。岸西有小精舍中像。佛初成道此坐七日入定。龍王繞佛七匝化多頭蓋佛處。龍池東林精舍作佛羸瘦形像。其側有經行迹。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鉢羅樹。往來攀而後起。即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麥處。今有疾者。以香油塗像多愈。又有五比丘住處。又東南有塔。是佛入尼連河浴處。次近河有佛食乳糜處。其側有二塔。是長者獻蜜麨處。樹東南塔。是四天王奉佛石鉢處。其側有塔。是佛成道後為母說法處。又有度迦葉兄弟千人處。樹垣北門外即是摩訶菩提寺。庭宇六院觀閣三重。周垣高五丈。有佛舍利。大如指節。光潤鮮白通徹內外。肉舍利者。大如青珠形帶紅色。每年至佛大神變月出以示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於唐國當正月十五日。於此之時。放光雨華大起深信。其寺常有千僧習大乘上座部。法儀清肅。是南海僧伽羅國王請立。經今四百年。寺多有師子國人。每年比丘解安居訖。四方道俗百千萬眾。七日七夜香華伎樂遍林供養。印度諸僧以唐國五月十六日入夏安居。以唐國八月十五日解夏。斯亦隨方用曆不同。不可一定。如雪山北有國坐春坐秋者。意以一年之內多溫熱處。制三月住。就中前後一月延促不定。若據修道何時不安。故律制三時游行。通結有罪。必有善緣亦開兼濟。院東渡河大林中塔北池者。佛昔為香象子侍盲象母處。前建石柱。昔迦葉波佛於此宴坐。側有四佛行坐迹。林中小石柱是欝頭藍發惡願處。又東度黃河百餘里至屈屈吃播陀山(舊云雞足)直上三峯。狀如雞足。頂樹大塔。夜放神炬光明通照。即大迦葉波於中寂定處也。初佛以姨母織成金縷大衣袈裟傳付彌勒。令度遺法四部弟子。迦葉承佛教旨。佛涅槃後第二十年。捧衣入山以待彌勒。山路徑極梗澁多諸林竹。師子虎象縱衡騰侍。奘法師至彼。每思登踐。取進無由。奘乃告王請諸防援。蒙王給兵三百餘人各備鋒刃斬竹通道。日行十里。爾時彼國聞奘往山禮拜。士女大小數盈十萬。奔隨繼至共往雞足。既達山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達山頂者三千餘人。四睇欣然轉增喜踊。具覩石罅散華供養。又依王玄策傳云。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
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國。因即巡省佛鄉覽觀遺蹤。聖迹神化在處感徵。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遂登耆闍崛山。流目縱觀。傍眺罔極。自佛滅度千有餘年。聖迹遺基儼然具在。一行一坐皆有塔記。自惟器識邊鄙。忽得躬覩靈迹。一悲一喜不能裁抑。因銘其山用傳不朽。欲使。
大唐皇帝與日月而長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辭曰。
大唐出震。膺圖龍飛。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邁軒羲。高懸玉鏡。垂拱無為(其一)道法自然。儒宗隨世。安上作禮。移風樂制。發於中土。不同葉裔。釋教降此。運於無際(其二)神力自在。應化無邊。或涌於地。或降於天。百億日月。三千大千。法雲共扇。妙理俱宣(其三)欝乎此山。奇狀增多。上飛香雲。下臨澄波。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經過。存聖迹於危峯。竚遺趾於巖阿(其四)參差嶺障。重疊巖廊。鏗鏘寶鐸。馩馧異香。覽華山之神蹤。勒貞碑於崇崗。馳大唐之淳化。齊天地之久長(其五)。
又奘師傳云。從此山東行六十里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北門外有塔。佛舒手現五師子伏提婆醉象處。又東北塔。是舍利子聞馬勝比丘說法證聖處。塔北大坑傍塔。是室利毱多設火坑以害佛處。又東至姞栗陀羅矩吒山(此云鷲峯亦云鷲臺舊云耆闍崛山)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廣三十餘步。是提婆達多擲佛處。其南崖下有塔。佛此處說法華經處。南山崖有大石室。佛舊入定。阿難別室被魔怖之。以手通石摩頂。現有通穴。精舍東北大石。是佛曬衣處。衣文明徹。石內傍有佛迹。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西南崖昔有五百溫泉。今猶數十泉。西卑鉢羅石室。佛昔常居。後壁洞穴是阿素洛宮。山門外一里至迦蘭陀竹園精舍。東大塔。是阿闍多沒吐路(唐云未生怨也)即是阿闍世王也。竹園西南六里許。南山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大迦葉波與千羅漢於此集三藏處。僧中上座即號為上座部。室西北塔。是阿難受責證果處。山城之北可五里許。至曷羅闍姞利溫。唐言新王舍城。南門外道左塔者。度羅怙羅處。又北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寺(唐云施無厭寺)贍部洲中寺之最者。勿高此矣。五王共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寺都有五院同一大門。周閭四重。高八丈許。並用甎壘。其最下壁猶厚六尺。外墎三重牆亦甎壘。高五丈許。中間各繞極深池塹。備有華香。嚴麗可觀。自置已來防衛清肅。女人垢濫未曾容隱。常住僧眾四千餘人。外客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故復號施無厭也。中及左右聖迹重疊不可殫記。有諸論師智識清遠。王給封戶乃至十城。漸降量賞不減三城。其寺現在。受封大德三百餘人。通經已上不掌僧役。重愛學問諮訪異法。故烏耆已西被於海內。諸出家者皆多義學。任國追師都無隔礙。王雖守國不敢遮障。又東行入山二百餘里至伊爛拏國。見佛坐迹。入石寸許。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有瓶迹沒石寸許。八出華文都似新置。有佛立迹。長尺八寸強。闊六寸許。
又隔七國西北行至羯羅拏國。邪正兼事。別有三寺不食乳酪。是調達部僧也。又西南行七百里至烏荼國。東境臨海有發行城。多有商侶停於海濱。次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謂執師子是也。相去約指二萬餘里。每夜南望見彼國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焰暉赫現於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並有異迹。可五千里至憍薩羅國。即南印度之正境也。崇信彌篤。王都西南三百餘里有黑蜂山是昔大王為龍猛菩薩造立斯寺(舊云龍樹)其寺上下五重鑿石為之。引水旋注。多諸變異。沿彼達。今淨人固守罕有登者。龕中石像形極偉大。寺成之日龍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世無等者。又有經藏夾傳無數。古老相傳。盡初結集並現存在。雖外佛法屢遭誅殄。而此一山住持無改。近有僧來於彼夏坐。但得讀誦不許持出。具陳此事。但路幽阻難可尋問。又南行至案達羅國。屬南印度。都城西南二十餘里。孤山嶺上石塔。即是陳那菩薩造因明論處。
又南行千里至馱那羯磔迦國。屬南印度。都城東西據山間各有大寺。昔王為佛造。?山疏石列極華博。賢聖遊息。佛滅未有千年前。其處有千凡僧。安居罷日皆證無學。陵空飛去。今寂無人。其處有婆毘吠伽論師(唐云明辯)即是般若燈論主也。於觀自在前絕粒而飲水三年立志祈請。待見彌勒。觀自在乃為現色身。今在城南大山巖執金剛神所誦金剛呪三年。神授方云。此巖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可即入中待彌勒出。我當相報。又經三年。然呪芥子擊於石壁。豁即洞開。時百千眾觀覩驚歎。論師跨。門再三顧命。唯有六人從入。餘者謂是毒蛇窟也。當即石門還合如壁。又復南行六千餘里至?羅矩吒國。即贍部最南際海濱境也。山出龍腦香及有白檀香樹。又有羯薩羅香樹。松身無葉香如氷雪。即龍腦香也。從此南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舊云觀世音菩薩也)臨海有城。即是古師子國。入海中可三千里。非結大伴則不可至。自此西北四千餘里。中途經國具諸神異。國東南隅數千里那羅稽羅洲。人長三尺。鳥啄唯食椰子。
又至摩。訶刺他國。其王自在未賓戒日。寺有百餘。僧徒五千。東境山寺羅漢所造。有大精舍高百餘尺。中安石像。長八丈餘。上施石蓋。凡有七重。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禮謁見者無不歎異。傳云。羅漢願力所持。或云藥呪術力所持。
又越二國。西北至摩臘婆國。屬南印度。都城西北二十餘里。有大婆羅門邑。側大陷坑水流無滿。是昔大慢婆羅門謗大乘生陷入地處。又西北至阿吒釐國。屬南印度。此國出胡椒薰陸香。樹葉如棠。
又周巡西北越十餘國至波刺斯國。非印度所攝。此國多出金銀鍮石頗胝水精死多棄屍。佛鉢在王宮中。西北接拂懍國。出白狗子。本赤頭鴨生於穴中。案梁貢職圖云。去波斯北一萬里西南海島有西女國。非印度攝。拂懍年別送男夫配焉。略陳聖迹。依如前述。具列俗紀備存大本。
頌曰。
希音遠流 乃眷東顧 欣風慕道
仰規西度 妙盡毫端 運微輕素
託采虛凝 殆映霄霧 迹流眾像
理深其趣 寄興開襟 引凡聖路
千佛同化 萬賢來曙 皇情有感
緇素同遇◎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住持篇第二十二(此有十部)述意部治罰部思慎部說聽部菩薩部羅漢部僧尼部長者部天王部鬼神部
述意部第一
夫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通邪正。法逐人訛。將欲住持三寶。必須德行內充。律教一宗兼先諳究。不憚勞苦不好聲譽。令遐邇道俗欣心有據。界中行者慕崇進業。緇素相依法得久住。故四分律云。非制不制。是制便行。如是漸漸令法久住。若法出常情言無規矩。翻同鄙俗。何成匡眾。宜自私退省己為人。故律云。非制而制。是制便斷。如是漸漸令法速滅。數見朝貴門首。多有療病僧尼。或有行醫針炙求貪名利。或有蒱博歌戲不護容儀。或有婚姻相託媒嫁男女。或有科斂酒肉公然聚會。或有服玩奢華馳騁衣馬。或有執腕抵掌類同賤俗。或有結搆惡友朋仗麁人。致使穢響盈路污染俗情。貴勝同知聞徹天聽。於是雷同總撥枉濫清人。非直僧尼不依聖教。亦由白衣不識賢良。寔因一二凡僧毀謗無量好眾。或有勤求學問博知三藏。或有講導利生無闕四時。或有專居禪思常坐不臥。或有讀誦經論常勤匪懈。或有六時禮懺晝夜行道。成有納衣乞食儉素無為。或有山居蘭若頭陀苦行。或有專營福利供養三寶。或有興建齋講化俗入道。或有營造經像締搆伽藍。如是略列疇能殫記。此之名德常依道場專行福智。寸陰不遺無暇染浴。所以公貴不識。唯共鄙徒結友情密。染習既久以非為是。縱覩聖僧將為凡眾。唯生瞋慢何曾加敬。靜思此事。豈非濫歟。
治罰部第二
自大聖西隱正教東流。佛法付囑國王令加護持。但王法侵移日就衰羸。治犯憲章漸將殆盡。若聞說者反被陵辱。以道俗濫惡情乖日久。設欲治罰改惡就善。恃官勢力枉壓清人。僧眾無力反污淨心。其懷轉姦實難挫伏。致使大教息用遺風訛替。故大集經云。若未來諸王四姓為護法故能捨身命。寧護一如法比丘。不護無量諸惡比丘。是王捨身生淨土中。若隨惡者。是王無量世中不復人身。王等不治則斷三寶奪眾生眼。雖無量世修施戒慧則為滅失。又犯過比丘應須治者。一月兩月苦使。或不與語不與共坐。或擯出一國乃至四國有佛法處。治如是等惡比丘。諸善比丘安樂受法。故使佛法久住不滅。又薩婆多論云。違王制故得突吉羅罪。又勝鬘經云。世尊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正法得久住。天人充滿惡道減少。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又涅槃經云。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如來所得長壽之業。菩薩以是業因緣故得壽命長。欲得長壽應當愍念一切眾生同於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受不殺戒教修善法。亦當安置一切眾生於五戒十善。復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一切諸惡趣。拔濟是中苦惱眾生。脫未脫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諸恐怖者。以如是等業因緣故。菩薩則得壽命長遠。於諸智慧而得自在。隨所壽終生於天上。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於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毀正法者。云何當於如是等人同子想耶。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國王諸群臣等。有犯王法隨罪誅戮而不捨置。如來世尊不如是也。於毀法者。與驅遣羯磨呵責羯磨。捨置羯磨舉罪羯磨不可見羯磨滅擯羯磨未捨惡見羯磨。善男子。如來世尊與謗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為欲示諸行惡之人有果報故。我涅槃已隨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呵責懲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乃至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驅遣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又云。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王者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又經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當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好法。謂修多羅乃至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物者。應當治之。如來先於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師子吼。時有破戒者。聞是語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師。是說法者。設復命終。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緣故我聽國主群臣宰相諸優婆塞等護說法人。經中廣明。覺德比丘護正法時。制諸比丘不得破戒畜非法物。破戒徒眾聞是語已。便來害之。時有國王。名曰有德。沒命護持覺德比丘。與共戰鬪救得法師。從是之後常得值佛。乃至二人皆得成佛。自指云。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為護法故皆得成就是金剛身。又云。我涅槃後濁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抄掠。人民飢餓。爾時多有為飢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禿人。是禿人輩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今出。若殺若害。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持戒人護正法者。云何當得游行村落城邑教化。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者依諸白衣持刀杖者以為伴侶。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又云。我於經中亦說有犯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菩提。又偈云。
比丘若修集 戒定及智慧
當知則不久 親近大涅槃
又月燈偈云。
雖廣讀眾經 恃多聞毀禁
多聞不能救 破戒地獄苦
又十輪經佛說偈云。
有真善剎利 供養於正法
三乘得熾盛 當獲功德海
具足七寶等 遍滿閻浮提
持用施諸佛 其福猶有限
乃至四天下 造僧房供養
彼雖得大福 不如護正法
假使為諸佛 滿中造塔廟
彼雖得大福 不如護正法
譬如五日出 能竭於大海
若護我法者 則竭煩惱結
譬如風災起 悉摧一切山
若護正法者 亦滅諸煩惱
譬如水災起 漂蕩壞大地
若護正法者 亦消諸煩惱
思慎部第三
夫欲成大醫弘其三藏。先須當機。自療己患然後治他。法得久住。不得為名利故空談名教。不修一行遂同狂醉。故大莊嚴論云。有二種醉。一者家色財等成就時醉。二者他稱讚時醉。此之二醉前一多是在家人等富貴時醉。開放逸門造地獄因。後一多是出家人等。貪學名利輕賤自身。希望他讚便生憍慢。昏於志趣失於聖意。盲不見道流浪三塗。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亦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形壞我正法。又經云。若有比丘。以利養故為他說法。是人所有徒眾眷屬。亦效是師貪求利養。是人如是便自壞眾。又云。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為利養故。與破戒者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亦名雜僧。又云。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故經云。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淨戒。三者為他眷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非想非非想處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又云。是一闡提滅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萬歲。聽受如是大涅槃經。終不能發菩提之心。所以者何。無善心故。又經云。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千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像似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衣服麁陋醜惡。形容樵瘁。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步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滅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飲酒。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雜寶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殖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唱伎樂。香華治身。摴蒱圍棊諸工巧等。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若反習是事。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及諸女人。高聲大笑。或復默然。於諸法中多生疑惑。多語妄說長短好醜或善不善。好著妙衣。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歎。出入游行不淨之處。所謂酤酒婬女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罷道還俗役使。譬如稗䅎悉滅無餘。當知是等經律所制。悉是如來之所說也。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乃至經云。破戒比丘當於百千億萬劫數。割截身肉以贈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負重。所以者何。如析一髮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養。況能消他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又云。樂視婦女不附男子。乃至憎持戒者親附破戒。常讚布施不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讚寂滅遠離獨處。常好譏論持戒者過。亦不稱讚行頭陀者。或指其事惡口橫加。又經云。善男子。如來正法將欲滅盡。爾時多有惡行比丘。不知如來微密之藏。嬾惰懈怠不能讀誦。宣揚分別如來正法。譬如癡賊棄捨真寶擔負草䴰。不解如來微密藏故。於是經中懈怠不勤。哀哉大嶮。當來之世甚可怖畏。苦哉眾生。不勤聽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經唯諸菩薩摩訶薩等。能於是經。取真實義不著文字。隨順不逆為眾生說。復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人為欲賣乳。貪利多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人得已復加二分。轉賣與近城女人。得已復加二分。復轉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時有一人為子納婦。當須好乳以贍賓客。至市欲買。時賣乳者多索價數。是人答言。汝乳多水不直爾許。正值我今贍待賓客。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都無乳味。雖復無味於苦味中千倍為勝。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多有諸惡比丘。抄掠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讀誦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言如來悉聽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唯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淡薄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餘味。足一千倍緣彼乳味。於諸苦味為千倍勝。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聲聞經最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說聽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固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時說。莫熾然世說。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說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而說。若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令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為利養五欲名聞而說經者。事同博易速滅正法。又涅槃經云。云何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故。向諸白衣演說經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餚饍飲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凡木。云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味觸。金譬於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云何以銀貿易白鑞。銀譬十善。鑞譬十惡。我諸弟子。放捨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鑞。云何以絹貿易氀褐。氀褐以譬無慚無愧。絹譬慚愧。我諸弟子。放捨慚愧習無慚愧是名以絹貿易氀褐。云何甘露貿易毒藥。毒藥以譬種種供養。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故向諸白衣。苦自譽讚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
又法華經云。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乃至畋獵漁捕諸惡律儀。不親近求聲聞人。又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友。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於空閑處修攝其心。又佛藏經云。不淨說法有五種。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為利養故為人說法。如是說者。我說此人當墮地獄不至涅槃。又云。我久勤苦求是法寶。而此惡人捨置不說。但以經相違語義。互相是非不順正法。於聖法中畜心自大。隨意而說為求利養。若比丘說法雜外道義者。有善比丘應從坐去。若不爾者非善比丘。亦復不名隨佛教者。如是說者。我說此人名為外道尼乾弟子。非佛弟子。謂是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墮地獄。又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有人好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又如群盲人捨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捨麁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又云。不淨說法得罪極多。亦為眾生作惡知識。亦謗過去未來今佛。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比不淨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亦使眾生於百千世受諸衰惱。但能作縛不能令解。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知識。為是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教多眾生以邪見事。是故名為惡邪見者。又云。舍利弗。爾時破戒比丘。乃至為得一杯酒故。與諸白衣演說佛法。於意云何。多貪恚癡多樂讀經。貪著利養行不清淨。舍利弗。若有比丘。耆年有德。比丘中龍。有深智慧。是人能信無所有自相空法無我無人法。何以故。是人不樂眾鬧雜語不樂睡眠多事。不為白衣營執事務。不為使命持送文書。不行醫行。不讀醫方。不為販賣。不樂論說世間語言。但樂欲說出世間法。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求自利己善比丘等當爾之時。不應入眾乃至一宿。唯除阿羅漢煩惱已斷。及病比丘於中有緣。何以故。舍利弗。當爾時人貪欲瞋恚愚癡毒盛。不活悑畏常所逼切。求利善人常應自處小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又云我此真法不久住。世何以故。眾生福德善根已盡。濁世在近。
又大集月藏經云。若有眾生。唯依讀誦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著於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調伏己心煩惱。何能調伏他人煩惱。善男子。樂著讀誦求菩提者。便有嫉妬求於名利。高心自恃輕慢毀他。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況能得色無色界一切善根。
又摩訶衍大寶嚴經云。譬如醫師持藥游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復如是。雖有多聞不制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瓔珞多聞破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復如是。
又方廣十輪經云。若有眾生。起於麁弊愚癡惡口。自謂為智。乃至不離邪見。為求他利而生嫉妬。貪著名稱自舉輕他不能守護身口意等。心常念惡常作是語。而自稱說是大乘人。亦教他讀誦。但自讚已非毀於他。以是義故。讚歎大乘自不調伏。於大乘道而欲教他修行大乘。乃至云得人身難。亦失聲聞辟支佛乘常趣惡道。不欲親近諸有智者。而唱是言。作師子吼。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驢著師子皮自以為師子。有人遠見亦謂師子。驢未鳴時無能分別。既出聲已。遠近皆知非實師子。諸人見者。皆悉唾言。此弊惡驢非師子耶。乃至毀犯禁戒作惡行者。於一切處不成法器。若自說言。我是大乘。能破一切眾生煩惱塵勞大陣。亦為眾生住八正道。入無畏城。則無是處。
又佛藏經云。過去世時有五比丘。一名普事。二名苦岸。三名薩和多。四名將去。五名跋難陀。是五比丘為大眾師。其普事者知佛所說。真實空義無所得法。餘四比丘皆墮邪道。多說有人。普事比丘為四部所輕。無有勢力。多人惡賤。四惡比丘。多教人眾以邪見道。於佛法中不相恭敬。相違逆故。以滅佛法。乃至云。是諸惡人滅佛正法。亦與多人大衰惱事。又是惡人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仰臥九百萬億歲。伏臥九百萬億歲。左右臥亦然。於熱鐵上燒然焦爛。是中退死更生炙地獄。大炙地獄。活地獄。黑繩地獄。皆如上歲數受諸苦惱。於黑繩地獄死還生阿鼻大地獄中。乃至云。親近是人。及善知識并諸檀越。凡有六百四萬億人。與此四師俱生俱死。在大地獄受諸燒煮。乃至云。如是展轉一劫受苦。大劫將燒故在地獄。又說大劫。若燒是四惡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從此阿鼻大地獄中轉生他方。在大地獄。何以故。舍利弗。重罪具足其報不少。在於他方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歲受大苦惱。世界還生。是四罪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并及餘人罪未畢者。於彼命終還生此間大地獄中。又云。久久雖免地獄苦惱得生人中。於五百世從生而盲。然後得值一切相佛。乃至云。於彼佛法出家。十萬億歲勤行精進如救頭然不得順忍。況得道果。又涅槃經云。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智度論云。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得六萬法聚。述曰。此之二人。皆不修方便道中真佛性。觀四念處等行法。觀察五陰無常苦空非我我所。貪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已。起大逆罪誹謗如來。由斯義故。此之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中受無窮苦。如是流例述難可盡。
菩薩部第五
如迦葉經云。爾時佛告摩訶迦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迦葉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世一劫。若減一劫。守護正法。佛告迦葉。彼愚癡人假使千佛出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彼愚癡人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具足善根其心清淨。能報佛恩守護我法。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修少行智慧微淺。如持重擔我不能堪。唯有菩薩。堪能荷負如斯重擔。譬如有人年耆極老年百二十。身嬰重病不能起止。時有一人巨富饒財。齎持珍寶至病人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為我守護。待我還時汝當歸我。彼老病人無有子息。唯獨一身。彼人去已未久之間困篤命終。所寄財物悉皆散失。彼人行還求索無所。世尊。聲聞之人亦復如是。智慧微淺修行甚少。又無伴侶。不能久住在於世間。若付正法不久散滅。佛讚迦葉。我已了知而故付汝。令彼癡人得聞此已生於悔心。爾時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第二譬喻。譬如有人身力盛壯無諸患苦。壽命無量百千萬歲。生大種姓具足財寶。善持淨戒。有大慈悲內懷歡喜。利益多人令得安樂。時有一人齎持寶物。來至其所而語之言。我有緣事當至他方。以寶相寄當好守護。若十年還。若二十年還。待我來時當見相還。其人得寶藏積守護。彼人行還即便歸之。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以法寶付諸菩薩。無量千億那由他劫終無失壞。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斷三寶。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薩乃能堪受。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俱在此會。如來付之。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如來所集之法。悉能守護流演廣說。何以故。此彌勒菩薩於當來世證得阿耨菩提。譬如國王第一太子。當為王事如法治世。彌勒菩薩亦復如是。治法王位守護正法。爾時佛讚迦葉。如汝所說。即申右手摩彌勒頂。作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三寶莫令斷絕。爾時如來摩彌勒頂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滿大千世界。爾時地天及虛空天。至阿迦膩吒天。悉皆合掌白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如來以法付囑聖者。唯願聖者。為利一切諸天人故受此正法。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為利益一切眾生。尚受無量億劫之苦。況復如來付我正法。而當不受。世尊。我爾時受持於當來世演說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菩提法。彌勒菩薩說此語時。三千世界六種震動。
又大集經云。爾時世尊告上首彌勒及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言。諸善男子。我昔行菩薩道時。曾於過去諸佛如來作是供養。以此善根與我作於三菩提因。我今憐愍諸眾生故。以此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與禪解脫三昧堅固相應聲聞。令無所乏。第三分者。與彼破戒讀誦經典相應聲聞正法像法?頭著袈裟者。令無所乏。彌勒。我今復以三業相應諸聲聞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獨而終。及以正法像法毀破禁戒著袈裟者。寄付汝手。勿令彼等於諸資具乏少而終。亦勿令有旃陀羅王共相惱害身心受苦。我今復以彼諸施主寄付汝手。我今所有器以非器為我出家。而供養者。汝等亦當護持養育。彌勒。若於現在及未來世。讀誦受持此法門者。彼等當得十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十。始從身清淨故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為十種功德。從是已後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十種清淨功德。若有至心聽此法門者。是人住如實際得於八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八。一長壽。二端正。三富貴四名稱。五常為諸天守護。六所須常無所乏。七盡諸業障。八命欲終時有十方佛及諸大眾。放大光明照其眼目。令其人見得生善處。於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八種功德。我今更復略說。是人當得十三種清淨功德。何謂十三。一生死流轉終不更起顛倒惡見。二不生正濁無佛國土。三常得見佛。四常聞正法。五常得供養眾僧。六值善知識。七常與六波羅蜜相應。八不墮小乘。九常以大慈大悲大方便力成熟眾生。十常發勝願。十一乃至菩提而常不離如上等法。十二速能滿足六波羅蜜。十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若有受持書寫讀誦為他解說如說修行此月藏法門者。所得功德如前所說。
又大集經云。爾時無勝意童子白佛言。世尊。他方佛土所有人民。常作是言。娑婆世界雜穢。然我今者常見清淨。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又此世界諸菩薩等。或作種種天人畜生之像游閻浮提。教化如是種類眾生。若為人天調伏眾生。是不為難。若為畜生調伏眾生。是乃為難。
閻浮提外東方海中有瑠璃山。名之為湖。具種種寶。其山有窟名種種色。是昔菩薩所住之處。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無死。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馬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善住處。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羊修聲聞慈。其山樹神。名曰無勝。有羅剎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
閻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頗梨山。其山有窟。名曰上色。亦是菩薩昔所住處。有一獼猴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誓願。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雞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法林。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犬修聲聞慈。中有火神有羅剎女。名曰眼見。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供養是三鳥獸。
閻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銀山。名曰菩提月。中有一窟。名曰金剛。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猪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香功德。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鼠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高功德。亦是菩薩本所住處。中有一牛修聲聞慈。山有風神。名曰動風。有羅剎女。名曰天護。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供養如是三獸。
閻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曰功德。相中有一窟。名為明星。亦是菩薩昔所住處。有一師子(此方名虎)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淨道。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兔修聲聞慈。復有一窟。名曰喜樂。亦是菩薩昔所住處。中有一龍修聲聞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羅剎女。名修慚愧各有五百眷屬圍遶。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三獸。是十二獸晝夜常行閻浮提內。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於諸佛所發深重願。一日一夜常令一獸游行教化。餘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復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聲聞乘教化一切鼠身。令離惡業勸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二日。鼠復還行。如是乃至盡十二月。至十二歲亦復如是。常為調伏諸眾生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獸。亦能教化演說無上菩提之道。是故他方諸菩薩等。常應恭敬此佛世界(述曰。此之十二獸。並是菩薩慈悲化導。故作種種人畜等形。住持世界令不斷絕。故人道初生。當此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是故漢地十二辰獸依此而行。不異經也)。
羅漢部第六
依付法藏傳。佛以正法。付大迦葉。令其護持不使天魔龍鬼邪見王臣所有輕毀。既受屬已結集三藏流布人天。迦葉又以法屬累阿難。如是展轉乃至師子。合二十五人。並閻浮洲中六通聖者。大迦葉今在靈鷲山西峯巖中。坐入滅盡定。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慈氏佛降傳釋迦佛所付大衣。廣現神變然後涅槃。
又于闐國南二千里沮渠國有三無學羅漢。在山入定。無數年來卓然如生。至十五日。外僧入山為?鬚髮。又案諸經律。佛令大阿羅漢賓頭盧。不得滅度。令傳佛法。每三天下福利群生令出生死。又入大乘論。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無學羅漢。及九十九億羅漢。皆於佛前受籌住法。
又依新翻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云。薄伽梵般涅槃後。八百年中執師子國勝軍王。都有阿羅漢名難提蜜多羅(唐云慶友)化緣既畢將般涅槃。集諸苾芻苾芻尼等。但有疑者應可速問。承告洟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與上正法當住幾時。時尊者告曰。汝等諦聽。如來先已說法住經。今當為汝粗更宣說。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諸眷屬。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勅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時諸大眾聞是語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闍。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尊者名迦諾跋釐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名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名諾詎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名颰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鉢刺拏洲。第九尊者名戌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名半託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名羅怙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名目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脇山中。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峯山中。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勅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若此世界一切國王輔相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重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慶寺慶像慶經幡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座臥具衣藥飲食奉施僧眾。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長。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未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馱都皆集其內。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諸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讚歎。遶百千匝瞻仰禮已。俱昇虛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先受勅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已一時俱入無餘涅盤。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焰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剛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百俱胝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度。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贍部洲廣博嚴淨。具如經說。
僧尼部第七
如毘尼母經云。若出家僧尼。有五法因緣能令正法不速隱沒。一者所誦習經。文句具足前後次第。所有義味悉能究盡。復教徒眾弟子同已所知。如此人者。能令佛法久住於世。二者廣習三藏文義具足。復能為四部之眾。如所解教之。其身雖滅令後代正法相續不絕。如此人者。能使正法不墜於地。三者僧中若有大德上座為四部所重者。能勤修三業捨營世事。其徒眾弟子迭代相續。皆亦如是。此亦復令正法久住。四者若有比丘其性柔和言無違逆。聞善從之。聞惡遠避。若有高才智德者。訓誨其言奉而修行。是亦能令佛法久住。五者若比丘共相和順不為形勢利養朋黨相助共諍是非。如此五事。能令正法流轉不絕。是名說法中上座。
長者部第八
如優婆塞戒經云。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壽命之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于帝釋。有供養者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則為護助。西方之土屬婆樓那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北方之土屬拘毘羅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于火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上方之土屬于風天。有供養者則為護助。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那。何以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尸羅。何以故。尸羅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化方即是毘梨。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下方即是禪定。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何以故。上方即是無上。無上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說。如是六方誰能供養。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天王部第九
如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故。彌勒下生聽汝泥洹。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及四天王言。如來不久當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正法。我滅度後過於千歲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世間。十善悉壞閻浮提中多諸患難。如來頂骨佛牙佛鉢安置東方(如是末後付囑天王帝釋四王六欲備在經文不可具說)。又勝天王經云。或有眾生見此菩薩今始成道。或見菩薩久遠成道。或見一世界四天王獻鉢或見十方洹河沙世界四天王獻鉢。舍利弗。菩薩爾時度眾生故即受眾鉢。重疊掌中合而為一。其諸天王又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鉢。
又依鉢記云。釋迦如來在世之時。所用青石之鉢。其形可容三升有係。佛泥洹後此鉢隨緣往福眾生。最後遺化興於漢境。此記從北天竺來。有兩紙許。甲子歲三月至石㵎寺。僧伽耶舍小禪師使於漢土。宣示令知。
鬼神部第十
如大集經云。爾時一切諸天。一切諸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等。於三寶中得增上信。作如是言。我等一切從今以往護持正法。若諸國王見有如是為佛出家受持禁戒。乃至為佛?鬚髮不受禁戒。受而毀犯。無可積聚。如其事緣。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復護持養育。如是國王捨離彼國。以捨離故令其國土而有種種諂詐鬪諍疫病飢饉三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毒熱傷害苗稼。令其國土所有世尊聲聞弟子悉向他國。使其國土空無福田。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乃至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剎利王不遮護者。我等亦當出其國土。
又大集經云。爾時世尊以震旦國付囑毘首羯磨天子五千眷屬。迦毘羅夜叉大將五千眷屬。乃至雙瞳目大天女十七大將各領五千眷屬。汝等賢首皆共護持震旦國土。於彼所有一切觸惱鬪諍怨讎忿競言訟兩陣交戰飢饉疫病非時風雨氷寒毒熱。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諸惡眾生。瞋恚麁獷苦辛惱觸無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往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
頌曰。
於赫大聖 種覺圓明 無非不察
如響酬聲 弗資延慶 孰寤歸誠
良道可仰 寔引迷生 百川邪浪
一味吞并 物有取捨 善惡虧盈
八邪馳銳 四句爭名 識非鑒是
法住安寧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潛遁篇第二十三妖怪篇第二十四
潛遁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聖賢應世影跡無方。所止之國莫非利益。俗士封其吉凶。上智恬其善惡。正心而俟則與天同量矣。昔晉武之世。有天竺耆域。宋武之初。有彭城杯度。並顯示徵瑞昭寤氓俗。齊梁之有沙門保誌者。始現於永明之初。晦智若狂體同濇塵。而藏往知來。每中靈驗動容發辭。鮮有遺策。士庶響赴所在如雲。跡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毒。雖復限以九關身終無礙。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士。世有可善故出善應之。世有可惡故出惡應之。可謂懸於日月弊於金石者矣。無疆之福於斯見焉。
引證部第二
如生經云。佛告諸比丘。乃昔過去無數劫時。姊弟二人。姊有一子。與舅俱給官御府織。見帑藏中奇寶好物。即共議言。吾織作勤苦藏物多少。寧可共取用解貧乏。伺夜人定鑿作地窟。盜取官物不可算數。明監藏者覺物減少。以啟白王王詔之曰。勿廣宣之令外知聞。舅甥盜者謂王不覺。王曰。至于後日必復重來。且嚴警守以用待之。得者收捉無令放逸。藏監受詔即加守備。其人久久則重來盜。外甥教舅。舅今年尊。體羸力少。若為守者所得不能自脫。我力強盛當濟挽舅。舅適入窟為守者所執。執者喚呼諸人。甥捉不制畏明識之。輒截舅頭出窟持歸。晨曉藏監具以啟聞。王又詔曰。輿出其屍置四交路。其有對哭取死屍者。則是賊魁。棄之四衢警守積日。人馬填噎塞路奔突。其賊射鬧載兩車薪置其屍上。守者啟王。王詔微伺。若有燒者收縛送來。於是外甥教童執炬舞戲人眾總鬧。以火投薪薪然熾盛。守者不覺具以啟王。王又詔曰。若闍維更增嚴伺其來取骨則是元首。甥又覺之。兼猥釀酒特令醇厚。詣守備者微而沽之。遣守者連昔飢渴見酒叢飲。飲酒過多皆共醉寐。酒瓶盛骨而去。守者不覺。明復啟王。王又詔曰。前後警守竟不級獲。其賊狡黠更當設謀。王即出女莊嚴寶飾。安立房室於大水傍。眾人侍衛伺察非妄。必有利色來趣女者。逆抱捉喚令人收執。他日異夜甥尋竊來。因水放株令順流下。唱噭犇隱守者驚趣。謂有異人但見株杌。如是連昔數數不變。守者睡眠甥即乘株。到女房室。女則執衣。甥告女曰。用為牽衣可捉我臂。甥素凶黠。預持死人臂以用授女。便放衣捉臂而大稱噭遲。守者寤。甥得脫走。明具啟王。王又詔曰。此人方便獨百無雙。久捕不得當奈之何。女即懷妊十月生男。男大端正使乳母抱。行周遍國中有人見嗚。便縛送來。抱兒終日無就嗚者。甥為餅師住餅鑪下。小兒飢啼乳母抱兒。趣餅鑪下市餅哺兒。甥見兒嗚。具以白王。王又詔曰。何不縛送。乳母答曰。小兒飢啼餅師授餅。因而嗚之不識是賊。何因白之。王又使母更抱兒出。見近兒者便縛將來。甥沽美酒。呼母伺者勸酒醉眠。便盜兒去。醒寤失兒具以啟王。王又詔曰。卿等頑騃貪嗜狂水。既不得賊復亡失兒。甥時得兒抱至他國。前見國王。占謝答對引經說義。王大歡喜。輒賜祿位以為大臣。而謂之曰。吾之一國智慧方便無逮卿者。欲以臣女若吾之女。當以相配。自恣所欲。對曰。不敢。若王見哀其實欲索某國王女。王曰。善哉。從所志願。王即自以為子遣使求彼王女。王即可之。即遣使者欲迎王女。勅其太子五百騎乘皆使嚴整。甥為賊臣。甥懷恐懼。若到彼國王必覺我見執不疑。便啟其王。若王見遣當令人馬衣服鞍勒一無差異。乃可迎婦。王然其言。王令二百五十騎在前。二百五十騎在後。甥在其中跨馬不下。女父自出屢觀察之。王入騎中躬執甥出。爾為是非。前後方便捕何叵得。稽首答曰。實爾是也王曰。卿之聰黠天下無雙。卿之所願以女配之得為夫婦。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外甥者。則吾身是。外國王者舍利弗是。其舅者今調達是。女婦翁者輸頭檀王是。婦母者摩耶夫人是。其婦者拘夷是。其子者羅雲是。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又智度論云。菩薩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悑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脂消諸功德肉肥。
又賢愚經云。爾時摩竭國中有一長者。生一男兒。相貌具足甚可愛敬。其生之日藏中自然出一金象。父母歡喜。因瑞立號。名曰象護。兒漸長大象亦隨大。既能行步象亦行步。出入進止常不相離。若意不用便住在內。象大小便唯出好金。由是因緣庫藏寶滿。象護長大常騎東西。遲疾隨意甚適人情。阿闍世王聞知索看。象護父子乘象在門。王聽乘象入內。下象拜王。王大歡喜。命坐賜食粗略談論。須臾之間辭王欲去。王告象護。留象在此。莫將出耶。象護慼然奉教留之。空步出宮。未久之間。象沒於地踊在門外。象護還得乘之。象護慮王見害。投佛出家得羅漢道。每與比丘林間思惟。其金象者常在目前。舍衛國人聞有金象。競集觀之憒鬧不靜。妨廢行道。時諸比丘以意白佛。佛告象護。因此致煩遣之令去。然不肯去。佛復告曰。汝可語之。我今生分已盡更不用汝。如是至三象當滅去。爾時象護奉教語之。是時金象即入地中。佛告比丘。因何有此果報。乃往過去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彼佛涅槃後起塔廟。中有菩薩。本從兜率天乘下入胎象。彼時象身有少剝破。時有一人見破治補。因立誓願。使我將來常處尊貴財用無乏。彼人壽終生於天上。盡其天命下生世間。常在尊貴。每有金象隨時衛護。爾時治象人者。今象護是。由彼治象封受自然。緣其敬心奉三尊故今值我得道。
又雜寶藏經云。昔難陀王。聰明博通事無不鍊。以己所知謂無酬敵群臣無對。時諸臣等即白王言。有比丘名那伽斯那。聰明絕倫。今在山中。王欲試之。即使人齎一瓶蘇湛然盈滿。王意以為我智滿足。誰加於我。斯那獲蘇即解其意。於弟子中斂針五百。用刺蘇中蘇亦不溢。尋遣歸王。王既獲已即知其意。尋遣使請斯那。即赴。延入宮中。王與麁食。食三五匙便言已足。後與細美方乃復食。王復問言。向云已足。何故今者猶故復食。斯那答言。我向足麁未足於細。即語王言。今者殿上可盡集人令滿其上。尋即喚人充塞遍滿。更無容處。王在後來將欲上殿。諸人畏故盡皆攝腹。其中轉寬乃容多人。斯那爾時即語王言。麁飯如民。細者如王。民見於王誰不避路。王復問言。出家在家何者得道。斯那答言。二俱得道。王復問言。若二俱得道何用出家。斯那答言。譬如去此三千餘里。若遣少健乘馬齎糧。捉於器仗得速達不。王答言得。若遣老人乘於瘦馬。復無糧食為可達不。王言。縱令齎糧由恐不達。況無糧也。斯那答言。出家得道喻如少壯。在家得道如彼老人。王復問言。日之在上其體是一。何以夏時極熱。冬時極寒。夏則日長。冬則日短。斯那答言。須彌山有上下道。日於夏時行於上道。路遠行遲照于金山。故長而暑熱。日於冬時行於下道。路近行速照大海水。短而極寒也。
頌曰。
潛遁巧變 善弄冥馳 偉哉仁智
官捕推移 羊肥無脂 象護天隨
福應所感 冥運投機 靜也冲默
動也神輝 綿綿違御 亹亹長菲
宗反元象 光潛影離 隱顯叵測
真偽難知
感應緣(略引一十三驗)西晉沙門劉薩何西晉沙門杯度西晉沙門竺佛圖澄西晉沙門釋道進宋沙門釋曇始宋沙門釋法朗宋沙門釋邵碩宋沙門釋慧安齊帝高洋齊沙門釋僧慧梁沙門釋保誌吳居士徐光搜神雜傳地仙等記
西晉慈州郭下安仁寺西。劉薩何師廟者。昔西晉之末。此鄉本名文成郡。即晉文公避地之所也。州東南不遠。高平原上有人名薩何。姓劉氏。其廟壯麗備盡諸飾。初何在俗不異於凡。常懷殺害全不奉法。何因患死却蘇曰。在冥道中見觀世音。曰。汝罪重應受苦。念汝無知且放令活。雒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育王塔。可往禮拜得免先罪。何得活已。改革前習土俗無佛。承郭下有之便具問已。方便開喻通展仁風。稽胡專直信用其語。每年四月八日大會平原。各將酒餅及以淨供。從旦至中酣飲戲樂。即行淨供。至中便止。過午已後。共相讚佛。歌詠三寶。乃至于曉。何遂出家。法名慧達。百姓仰之敬如佛想。然表異迹生信逾隆。晝在高塔為眾說法。夜入繭中以自沈隱。旦從繭出初不寧舍。故俗名為蘇何聖。蘇何者稽胡名繭也。以從繭宿故以名焉。故今彼俗村村佛堂。無不立像名胡師佛也。今安仁寺廟立像極嚴。土俗乞願華香不一。每年正月輿巡村落。去住自在不惟人功。欲往彼村兩人可舉。額文則開顏色和悅。其村一歲死衰則少。不欲去者十人不移。額文則合色貌憂慘。其村一歲必有災障。故俗至今常以為候。俗亦以為觀世音者。假形化俗故名慧達。有經一卷。俗中行之。純是胡語。讀是自解。故黃河左右磁隰嵐石丹延綏銀。八州之地無不奉敬。皆有行事如彼說之。然今諸原皆立土塔。上施栢剎繫以蠶繭。擬達之栖止也。何於本鄉既開佛法。東造丹陽諸塔禮事已訖。西趣涼州番禾御谷禮山出像。行出肅州酒泉郭西沙磧而卒。形骨小細狀如葵子。中皆有孔可以繩連。故今彼俗有災障者。就磧覓之。得以凶亡不得吉喪。有人覓既不得。就左側觀音像上取之。至夜便失。明旦尋之。還在像手。故土俗以此尚之。
西晉杯度沙門。不知何許人。出自冀州。年可七十許。隱匿姓字。不甚修行。時人未重也。嘗寄宿一家。家有金像。杯度晨興輒持而去。主人策馬追之。度自徐行而騎走不及。至河乘一小杯以過孟津。因號曰杯度。後在彭城人每見之。常在途路。莫有知其居處所在。擔一籚簞行止自隨或於凝雪之辰叩氷盥浴。膚色輝然不以寒慘。義熈中暫在廣陵。刺史沛國劉蕃素聞其名。因人要來猶擔此簞。使人舉視重不能勝。蕃自起看正有敗納衣耳。度辭去一手挈簞若提鴻毛。永嘉初中卒。羅什聞度在彭城。嘆曰。我與此子戲別已數百年矣。於時乃寤什亦神人也。
西晉末竺佛圖澄西域人。形貌似百歲人。左脇孔圍可四五寸。以帛塞之。齋日就水邊抽腸胃出。洗已內孔。夜則除帛光照一室以讀書。雖未通群籍。與諸學士輒辯析無滯。莫不伏者。至永嘉中游雒下。時石勒屯兵河北。以殺戮為威。道俗遇害不少。澄往造軍門豫定吉凶。勒見每拜。澄化令奉佛。減虐省刑。故中州免者十而八九。勒與劉曜相拒搆隙以問澄。澄曰。可生擒耳。何憂乎。麻油塗掌令視見之。曜被執朱繩縛肘後。果獲之。如掌所見。至建平四年四月八日。勒至寺灌佛微風吹鈴有聲。顧謂眾曰。解此鈴音者不。鈴言。國有大喪不出今年。至七月而勒死。石虎即位。師奉過勒。賜以輿輦入出乘馬。所有祥感其相極多。略而不述。虎末年澄告弟子曰。禍將作矣。及期未至吾且過世。至戊申年。太子殺其母弟。虎怒誅及妻子。明年虎死。遂有冉閔之亂。葬於鄴西。一云澄死之日。商者見在流沙。虎開棺唯見衣鉢。澄在中原時遭凶亂。而能通暢仁化其德最高。非夫至聖何能救此塗炭。凡造寺九百八十餘所。通濟道俗者中分天下矣。
西晉鄴中有佛圖澄弟子名道進。學通內外。為石虎所重。嘗言及隱士事。虎謂進曰。有楊軻者朕之民也。徵之十餘年。不恭王命。故往省視傲然而臥。朕雖不德君臨萬邦。乘輿所向天沸地涌。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何匹夫而長傲耶。昔太公之齊先誅華士。太公賢哲豈其謬乎。進對曰。昔舜優蒲衣。禹造伯成。魏軾干木。漢美周黨。管寧不應曹氏。皇甫不屈晉世。二聖四君共加其節。將欲激厲貪競以峻清風。願陛下遵舜禹之德。勿效太公用刑。君舉必書。豈可令趙史遂無隱遁之傳乎。虎悅其言。即遣軻還其所止。差十家供給之。進還具以白澄。澄睆然笑曰。汝言善也。但軻命有懸矣。後秦州兵亂。軻弟子以牛負軻西奔。軍追擒并為所害。虎嘗晝寢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寤以訪澄。澄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氏後果都之。
宋偽魏長安有釋曇始。關中人。自出家以後多有異迹。晉孝武太元之末。齎經律數十部往遼東。宣化顯授三乘立以歸戒。蓋高句驪聞道之始也。義熙初復還關中開導三輔。始足白於面。雖跣涉泥水未甞沾泥。天下咸稱白足和上。時長安人王胡。其叔死數年忽見形還。將胡遍遊地獄示諸果報。胡辭還叔謂胡曰。既已知因果。但當奉事白足阿練。胡遍訪眾僧唯見始足白於面。因事之。晉末朔方凶奴赫連勃勃嗟之。並放沙門悉皆不殺。始於是潛遁山澤修頭陀之行。後拓跋燾復剋長安擅威關洛。時有博陵崔皓少習左道猜嫉釋教。既位居偽輔燾所伏信。乃與天師寇氏說燾。以佛化無益有傷民利。勸令廢之。燾既感其言。以偽太平七年。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悉令罷道。其有竄匿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梟斬。一境之內無復沙門。始閑絕幽深軍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燾化時將及。以元會之日。忽杖錫到宮門。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於面。從門而入。燾令依軍法。屢斬不傷。遽以白燾。燾大怒自以所佩劍斫之體無餘異。唯劍所著處有痕如布線焉。時北園養虎于檻。燾令以始餧之。虎皆潛伏終不敢近。試以天師近檻虎輒鳴吼。燾始知佛化尊高黃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頂禮足下。悔其信失。始為說法明辯因果。燾大生愧懼遂感癘疾。崔寇二人次發惡病。燾以過由於彼。於是誅剪二家。門族都盡。宣下國中興復正教。俄而燾卒。孫濬襲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後不知所終。
宋高昌有釋法朗。高昌人。幼而執行精苦多諸徵瑞。韜光蘊德人莫測其所階。朗師釋法進亦高行沙門。進嘗閉戶獨坐。忽見朗在前。問從何處來。答云。從戶鑰中入。云與遠僧俱至。日既將中願為設食進即為設食。唯聞匙鉢之聲竟不見人。昔廬山慧遠甞以一袈裟遺進。進即以為䞋。朗云眾僧已去。別日當取之。後見執爨者就進取衣。進即與之。訪常執爨者。皆云不取。方知是先聖人權迹取也。至魏虜毀滅佛法。朗西適龜茲。龜茲王與彼國大禪師結約。若有得道者至當為我說。我當供養。及朗至乃以白王。王待以聖禮。後終於龜茲。焚屍之日兩肩涌泉直上于天。眾歎希有。收骨起塔。後西域人來此土具傳此事。
宋岷山通靈寺有沙門邵碩者。本姓邵。名碩。始康國人。形貌似狂而深敬佛法。以宋切出家入道。自稱碩公。出入行往不擇晝夜。至人家眠地者人家有死。就人乞細席必有小兒亡。時人咸以此為讖。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碩於眾中匍匐作師子形。爾日郡縣亦見碩作師子形。乃寤分身也。刺史蕭慧開及劉孟明等。並挹事之。後一朝忽著布帽詣孟明。少時明卒。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碩謂玉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峨嵋山通靈寺。臨亡語道人法進云。可露吾骸急繫履著脚。既而依之。出屍置寺。後經二日不見所在。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過進云。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脚著履。漫語云。小子無宜適。失我履一隻。進驚而撿問沙彌。沙彌答云。近送屍時。悑懼右脚一履不得好繫。送失之。其迹詭異莫可測也。後竟不知所終。
宋江陵琵琶寺有釋慧安。未詳何許人。年十八出家。止江陵琵琶寺。風貌庸率頗共輕之。時為沙彌。眾僧列坐輒使行水。安執空瓶從上至下。水常不竭。時咸以異焉。及受具戒稍顯靈迹。常月晦夕共同學慧濟上堂布薩。堂戶未開。安乃綰濟指從壁隙而入。出亦如之。濟甚駭懼不敢發言。後與濟共至塔下便語。濟云。吾當遠行今與君別。頃之便見天人伎樂香華布滿空中。濟唯驚懼竟不得語。安又謂曰。吾前後事迹慎勿妄說。說必有咎。唯西南有一白衣。是新發意菩薩。可具為說之。於是辭去。便附商人入湘川。中路患痢極篤。謂船主曰。貧道命必應盡。但出置岸邊不須器木。氣絕之後即施蟲鳥。商人依其言出臥岸側。夜見火焰從身而出。商人怪懼。就往觀之已氣絕矣。商人行至湘東。見安亦已先至。俄又不知所之。濟後至陟屺寺。詣隱士南陽劉虬具言其事。虬即起遙禮之。謂濟曰。此得道之人。入火光三昧也。
齊帝諱洋。即元魏丞相高歡之第二子也。嫡兄澄急慢為奴所害。洋襲其位。代為相國。魏將曆窮。洋築壇於南郊。筮遇大橫大吉漢文卦也。乃鑄金像一寫而成。魏收為禪文魏帝署之。即受其禪為大齊也。凡所行履不測其愚智。委政僕射楊遵彥。帝大起佛寺。僧尼溢滿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絕。時稠禪師箴帝曰。檀越羅剎治。臨水自見。帝從之。覩群羅剎在後。於是遂不食肉。禁鷹鷂。去官漁屠。辛葷悉除不得入市。帝常坐禪竟日不出。禮佛行繞其疾如風。受戒於昭玄大統法上。面掩地令上履髮而授焉。先是帝在晉陽。使人騎駝勅曰。向寺取經函。使問所在。帝曰。任駝出城。及出奄如夢至一山。山半有佛寺群沙彌遙曰。高洋?駝來。便引見一老僧。拜之曰。高洋作天子何如。曰聖明。曰爾來何為。曰取經函。僧曰。洋在寺嬾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使者反命。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忽謂帝曰。我去爾後來。是夜癡人死。帝尋崩於晉陽。
齊荊州有釋僧慧。姓劉。不知何許人。在荊州數十年。南陽劉虬在陟?寺。請以屈之。時人見之已五六十年。終亦不老。舉止趣爾無甚威儀。往至病人家。若瞋必死。喜者必差。時咸以此為讖。凡未相識者。並悉其親表存亡之意。慧甞至江邊告津吏求度。吏迫以舟小未及過之。須臾已見慧在彼岸。諸人咸歎神異中山甄恬。南平車曇。同日請慧。慧皆赴之。後兩家驗覆方知分身。齊永明中。文慧要下京行過保誌。誌撫背曰赤龍子。他無所言。慧後還荊遇見鎮西長史劉景蕤。忽泣慟而投之。數日蕤果為刺史所害。後至湘州城南。忽云。地中有碑。眾人試掘。果得二枚。慧後不知所終。或云。永元中卒於江陵長沙寺。
梁京師有釋保誌。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尚。修習禪業。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中稍見異迹。數日不食亦無飢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齊武帝謂其惑眾。收往建康獄。既旦人見共入市廛。還撿獄中誌猶在焉。誌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金鉢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並送食餉誌。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後堂。一時屏除內宴。誌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誌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撿失所。閣吏啟云。誌久出在省。方以墨塗其身。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誌。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廣候伯家尋之。伯云。誌昨在此行道。旦眠未寤。使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誌甞盛冬袒行。沙門寶亮。欲以納衣遺之。未及發言。誌忽來引納而去。又時就人求生魚膾。人為辦竟。致飽乃吐。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誌後假武帝神力見高帝於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齊衛尉胡諧病請誌。誌注疏云胡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屍還宅。誌云。胡屈者明日屍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江州辭誌。誌畫紙作一樹。樹上有烏。語云。急時可登此。後顯達逆節。留齊之鎮州。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及。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誌所畫。寤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卒以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誌。誌遙見而走大呼云。圍臺城欲返逆。斫頭破腹。後末旬事發。偃叛往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梁鄱陽忠烈王常屈誌來第會。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誌多去來興皇淨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誌出入。今上即位下詔曰。誌公迹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士。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陿一至於此。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誌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五年冬旱。牢祭備至而未降雨。誌忽上啟云。誌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願於華光殿講勝鬘經請雨。上即使沙門法雲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誌又云。須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常問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在書字時節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答云。安樂禁。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後法雲於華林講法華。至假使黑風。誌忽問風之有無。答云。世諦故有。第一義則無也。誌往復三四番。便笑云。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陳征虜者舉家事誌甚篤。誌嘗為其現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誌知名顯奇四十餘載。士女恭事者數不可稱。至天監十三年冬。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屍體香軟形貌怡悅。臨亡然一燭以付後閣門舍人吳慶。慶即啟聞。上歎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鍾山獨龍之阜。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勅陸倕製銘辭於塚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初誌顯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咸莫測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師。九日臺北自言。是誌外舅弟。小誌四年。計誌亡時。應年九十七矣(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徐光在吳世。常行幻術。於市?間種苽棗橘栗。立得食之。而市肆賣者皆已耗失。凡言水旱甚驗。常過大將軍孫琳門。褰裳而趨左右唾濺。或問其故。答曰。流血覆道臭腥不可。琳聞而殺之。斬其首無血。及琳廢幼帝更立景帝將拜蔣陵。有大飄風如廩。從室中墜琳車上。車為之傾頓。顧見徐光在松樹上。撫手指揮嗤笑之。琳問左右無見者。琳惡之。俄而景帝誅琳。兄弟四人一旦為戮(出冤魂志)。
周時老子者。姓李名聃。字伯陽。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於天。然見生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是天之魂精靈之屬。或云。其母懷之七十歲乃生。生時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言。其母夫老子氏母家。或老子母適到李樹下而生老子。老子生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云。老子欲西出關。關令尹喜知其非常。從之問道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號。皆不然也。今案九變及先生十二化經。老子未出關時。固以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聃而已。所以爾者。案九宮三五經及元辰經。人生各有厄會。到時易其名字以隨生氣之音。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如此。老子在周乃二百餘年。二百餘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字稍多耳。
殷時彭祖諱鏗。帝顓頊之玄孫。至殷之末世。年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惟以養生治身為事。王聞其壽以為大夫。常稱病閑居不與政事。善於補導之術。并服水桂雲母糧粉麋角。常有少容閉氣內息。從平旦至日中。乃俛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以起行言笑。其體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在存身。頭面九竅五藏四支至毛髮。皆令其在。覺其氣運行體中起於鼻口下達十指。王自詣問訊安不。告致遺珍翫前後數萬。彭祖皆受以恤貧賤者。略無所留。又有婇女者。亦少得道知養形方。年二百七歲。視之如十五六。王奉事之於旋庭為立華屋紫閣。飾以金玉。乃令婇女乘輶軒往問道於彭祖。婇女具受諸要法以教王。王試為之有驗。欲殺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如。其後七十餘年。門人於流沙之西見之。王不能常行彭祖之道。得壽百三歲。氣力丁壯如五十時。後得鄮女妖婬。王失道而殂落。俗間相傳言。彭祖之道不教人者。由於王禁之故也。彭祖去殷時。年七百歲非壽終也(右此二驗出神仙傳)。
漢時雒。下有一洞穴。其深不測。有一婦人欲殺夫。謂夫賸賸曰。未甞見此穴。夫自送視。婦遂推下經多時至底。婦於後擲飯物如欲祭之。當時巔墜恍忽良久蘇。得飯食之。氣力小強。周遑覓路仍得一穴。便匍匐從就。崎嶇反側。行數十里穴寬亦有微明。遂得平步。行百餘里。覺所踐如塵。而聞糠米香。噉之芬美。即裹而為糧。復齎以行。所歷幽遠里數難詳。而轉就明廣。食所齎盡。便入一都。城郭修整宮舘壯麗。臺榭房宇悉以金魄為飾。雖無日月明踰三光。人皆長三丈。被羽衣奏奇樂非世所聞。便告求哀。長人語令前去。凡過如此者九處。最後至苦飢餧。長人指中庭一大柏樹近百圍下有一羊。令跪捋羊鬚。初得一珠。長人取之。次捋亦取。後捋令噉。即得療飢。請問九處之名求停不去。答云。君命不得停還問張華。當悉此間人。便復隨穴出交州。還雒。問華。以所得物示之。華云。如塵者是黃河下龍涎。泥是崑山下泥。九處地仙。名九館大夫。羊為癡龍。其初一珠食之與天地等壽。次者延年。後者充飢而已。此人還往七八年間。
漢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經十三日糧乏盡飢餧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永無登路。攀緣藤葛乃得至上。各噉數枚而飢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糝。便共沒水逆流。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識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相見而悉問。來何晚。因要還家。皆銅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勅云。劉阮二郎經涉山岨。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酒酣作樂。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漢時太山黃原。平旦開門。忽有一青犬在門外伏。守備如家養。原紲犬隨隣里獵。日垂夕見一鹿。便放犬。犬行甚遲。原絕力逐不及。行數里至一穴。入百餘步。忽有平衢。槐柳列植行牆迴匝。原隨犬入門。列房櫳戶可有數十間。皆女子。姿容妍媚衣裳鮮麗。或撫琴瑟或執博棊。至北閤有三間屋。二人侍直。若有所伺。見原相視而笑。此青犬所致妙音婿也。一人留一人入閤。須臾有四婢出。稱太真夫人白黃郎。有一女年已弱笄。冥數應為君婦。既暮引原入內。內有南向堂。堂前有池。池中有臺臺四角有徑尺穴。穴中有光映帷席。妙音容色婉妙侍婢亦美。交禮既畢。宴寢如舊。經數日原欲暫還報家。妙音曰。人神道異。本非久勢。至明日解珮分袂。臨階洟泗。後會無期。深加愛敬。若能相思至三月旦可修齋潔。四婢送出門。半日至家。情念恍忽。每至其期常見空中有軿車髣髴若飛(右此三驗出幽冥錄)。
述異記曰。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俯眄沓無底。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吳猛。猛將弟子。登山游觀。因過此梁。見一老公。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與猛。猛遍與弟子。又進至一處。見崇臺廣廈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暉彩眩目。多珍寶玉器不可識各見數人。與猛共言。若舊相識。設玉膏終日。
又述異記曰。獨角者。邑郡江人也。年可數百歲。俗失其名。頂上生一角。故謂之獨角。或忽去積載。或累旬不語。及有所說則旨趣精微。咸莫能測焉。所居獨以德化。亦頗有訓導。一旦與家辭。因入舍前江中變為鯉魚。角尚在首後。時時暫還。容狀如平生。與子孫飲醼數日輒去。
穀城鄉卒常生。不知何所人也。數死而復生。時人為不然。後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卒。輒在缺門山上大呼言。卒常生在此。云復雨水五日必止。止則上山求祠之。但見卒衣杖革帶。後數十年。復為華陰市門卒。
琴高。趙人也。以鼓琴為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復時入碭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曰。期日皆潔齋待於水傍設屋祠。果乘赤鯉魚出入坐祠中。碭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復入水。
冠先。宋人也。以釣為業。居睢水傍百餘年。得魚或放或賣或自食之。常冠帶好種荔食其葩實焉。宋景公問其道。不告。即殺之。後數十年踞宋城門上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右三驗出搜神異記)。◎
◎妖怪篇第二十四(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妖怪者。干寶記云。蓋是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裏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昇降化動萬端。然其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此是俗情之近見。未達大聖之因果。考斯徵變乃是眾生宿業之雜。因感現報之緣發。因緣相會物理必然。故有斯徵未足可怪也。
引證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有一馬王名雞尸。形貌端正身體白淨。猶如珂雪。又若白銀。如淨滿月如居陀華。其頭紺色走疾如風。聲如妙鼓。於彼時間。閻浮提有五百商人。時諸商人欲入大海。辨具資糧行到大海。即祠海神備諸船舶。雇得五船師求覓珍寶。時諸人輩至其海內。忽值惡風。吹其船舫。至羅剎國。其國多有羅剎之女。欲到彼國。大風飄搏船悉破壞。時諸商人各運手足。截流浮去欲詣彼岸。時羅剎女聞彼大海有船破壞。羅剎女等即往救接。一時捉得五百商人。共彼商人五欲自娛歡喜踊躍。共生男女。將彼商人置一鐵城。既安置已。變化本形令使端正。可喜過人。才不及天。用天香湯澡浴。以香塗身。著種種衣瓔珞莊嚴。妙華天冠懸以寶鈴。捷疾走行。詣商人所語諸人言。是諸聖子。莫有恐也。莫有愁也。過汝手來。過汝臂來。過汝腕來。是時商人窮極護命恐悑畏死。遂於彼所起實女想與其手臂。時羅剎女。度諸商人慈言哀愍。從何遠來可為我夫。憐愍我等為我作主。我等無人愛念作歸依處。除滅我等憂愁煩惱。為我等輩當作家長。我等承事不令虧失。爾時商人咸共惻愴。舉聲啼哭各吐熱氣。共相慰喻迭互安心。詣羅剎城。未到彼城。於其中路見有一所。其地寬廣皆悉平正。樹林華菓枝葉扶疏。諸鳥游集如是無量。復有雜華池沼。華鳥滿中。觀者欣悅能滅憂煩。其羅剎城。四壁潔白。狀如珂雪。又如氷山。其城在地。若遙觀者。乃見彼城如白雲隊。從地涌出。其城莊飾。如經具述。爾時諸羅。剎女將諸商人。向彼城已。教脫舊衣。以諸香湯沐浴身體。令坐種種妙勝之座。以五欲具而娛樂之。五音諸聲於前而作。經於久時受大快樂。後時諸羅剎女等告諸商人。善哉聖子。是城南面不得從彼出向某處。有一商人智慧深細聰明利見。即生疑念作是思惟。以何等故。不聽南過。我應伺諸女睡臥之時。尋往所禁之處。次第觀看善惡之事。爾時商主作是念已。即伺彼諸羅剎女等臥睡眠已。遂安詳而起不令有聲。即執刀從家而出。尋逐意趣漸漸前進。至於少地見一微徑恐悑之所無有草木甚可畏懼。乃聞有人大噭喚聲。狀如噭喚地獄中苦痛之聲。聞此聲已。身毛皆豎默然而住。良久喘定。還詣彼道。漸進其路。見一鐵城。其城高峻聲出之處。詣城巡行而不見門。到於北面見有一樹。名曰合歡。近城而生。其樹高大出於城上。時彼商主見斯樹已。即上其樹觀看城內。見彼城中多有人死。百有餘數。或有死者已被食半。或命未斷半身支解。或有飢渴逼惱而坐。或復消瘦唯有筋骨。眼目坎陷如井底星。迷悶在地頭髮蓬亂。塵土坌身甚大羸瘦。各相割肉而噉食之。以是因緣作大噭喚。如閻羅王所居之處。見諸眾生受大苦惱。是大商主見是事已。亦復如是。即以手捉合歡樹枝而搖動之。一枝動已舉樹枝葉互相?觸而有聲出。爾時受苦諸人聞是聲已。仰觀城上。見彼商主在合歡樹。見已悲呼。汝是誰耶。為天為龍。為夜叉為帝釋。為大梵王等耶。在於厄難。憐愍我輩故來至此。救拔我等苦耶。時彼人輩合十指掌。頭頂遙禮哀泣發聲。仰面上觀作如是白。善哉仁者。汝今濟拔於我到於親愛之所耶。爾時商主從彼苦人聞是語已。欝怏不樂身心悲惱。而報彼言。是諸人輩當知。我今非是天龍。乃至非大梵天也。但我等輩從閻浮提興生至此。為求財故入於大海。我等將欲至於陸地。忽遇大風船舶破散。值諸婦女來至我邊濟拔我等。從爾已來常共如是。諸女歡娛受樂。我今云何能濟汝苦。是時商主復問彼言。汝諸人等。云何在此受如斯事。彼苦人輩即答言曰。善哉善人。我等今者亦復如是行人同伴亦五百人。船破至岸。亦遭羅剎女共受五欲。將我等輩置鐵城中。入此城來已被他食二百五十。今唯二百五十人在。我等亦共彼輩和合生於男女。彼羅剎女語言微妙其聲婉媚。但彼女等貪食肉故。共生男女悉還食盡。汝諸人輩慎莫共彼受樂娛樂。何以故。彼甚可畏無愛心故。是時商主復問彼言。諸人輩頗有方便得脫難不。彼即報言。有一方便。商主復問方便如何。善哉為說。彼等報言。十五日滿四月節會遇大喜樂。日月與昴宿合會之時。有一馬王名雞尸(隋云多髮)形貌端正見者樂觀。白如珂貝。其頭紺黑。行疾如風。聲如妙鼓。彼所停處乃有糠米。自無糠糩。甚大鮮白香美具足。彼馬所食。食是米已。來詣海岸露現半身。口出人聲而作是言。誰欲度彼大鹹苦水。如是三說。我今當令安隱得度彼岸。若值如是馬者即得免難。唯有此事更無餘也。汝等若欲脫諸難者勿泄此言。商主復問。汝等頗曾見馬王不。汝若見者何不親近。何不度汝。汝初從誰聞如是之事。彼等報言。我從虛空聞如是聲。而有信者尋虛空聲。詣於北道馬王之所。雖往其所不受彼言。而復還歸。我等皆由愛羅剎女。是故如此。今受是厄。是諸商主復問彼言。汝等去來可共詣彼馬王之所。彼等報言。我欲上城城即增長。掘地欲出其孔還合。我等是處無解脫期。我輩必為羅剎女食。何當得見彼親眷屬。汝等人輩慎莫放逸。隨意所去。速詣父母及自眷屬還歸本鄉。唯願汝等心意和合。我等本生某處某城某邑。善哉汝等。若至彼處為我等輩問訊父母諸親朋友。作是語已。我告彼言。汝等後時更莫發心向彼大海。何以故。大海內有諸恐悑。但在彼處隨宜活命。得共父母妻子眷屬不復分離。能行布施多造福業。嚴持齋戒是為第一。是時商主聞彼語已生大恐悑。遂即下樹。時彼諸人一時發聲噭喚啼哭嗚呼極苦。閻浮提內微妙之地。何當得見。若本知是厄處。寧住在彼餐噉牛糞用為活命。不為求財而來此也。爾時商主依著本道還向本處。見彼等輩諸羅剎女。猶故睡眠。商主爾時還即眠臥。至於天曉便作是念。云何令彼諸商人輩得知此事。若輒出言是即漏泄若其漏泄。羅剎諸女恐將我等至厄難處。我之此語應須隱默。乃至四月臨當節會馬王來曰乃告彼等。所以者何。昔有偈說。
凡於知識處 輕陳心實者
其事當漏泄 聞者各各傳
是以怨所得 便受大苦惱
故有智慧者 輕不漏其言
爾時商主隱默而住。乃至四月歡樂會時。方始告彼諸商人知。汝等今者慎莫放逸戀著愛心。或貪婦女。或貪飯食及餘資財。我於汝等極生憐愍。我今密語。時諸商人聞商主說。猶如師子在於山林忽大哮吼。有諸凡獸在彼山邊。聞其吼聲生大驚悑。各相謂言。我等今者未脫大海可惡之事。時彼商人過彼日已。遂至夜內。見彼羅剎一切諸女。耽著睡眠安隱而臥。私密盜竊從臥床起。咸共詣彼期處。詣彼處已。白商主言。善哉商主。所見之者。願為我說爾時商主。即告彼等說前見事。諸人聞已憂愁不樂。白商主言。善哉商主。我等今當宜可速至彼馬王所。願我等輩安隱得達閻浮提內本生之處。時諸商人皆詣馬王所。爾時馬王至於海岸。露現半身以人音聲。而三唱告。誰欲樂度鹹水彼岸。我當安隱負而度之。令到彼岸。時諸商人聞馬王如是語已。歡喜踊躍身毛皆竪。合十指掌頂禮馬王。作如是言。善哉馬王。我等欲度樂至彼岸。願濟我等從水此岸達到彼岸。爾時馬王告諸商人。汝等當知。彼羅剎女不久應來。或將男女顯示於汝。慈悲哀哭受於苦惱。汝等於時莫生染著愛戀之心。汝等若起此意。假使乘我背上必當墮落。為彼羅剎之所噉食。若作如是意念。彼非我許物。非我男女。設使以手執我一毛而懸之者。我於是時。安隱將送速到彼岸作是語已。汝等今者可乘我背。或執我身分脚足支節。時諸商人依語乘之。爾時馬王負彼商人出哀愍聲。飛騰空裏行疾如風。爾時彼諸羅剎女輩。聞彼馬王哀愍之聲。復聞走聲狀如猛風。忽從睡覺覓彼商人。悉皆不見。處處觀看。乃遙見商人乘馬王上乘空而去。既見是已。速將男女馳走奔赴至於海岸。發慈愍聲哀號啼哭作大苦惱。各作是言。汝諸聖子。今者捨我欲何所去。令我無主。汝是我主。汝等於先墮在海難大恐悑中。我等度汝。唯願汝等與我為夫。汝等今者捨背於我。欲詣何所。無恩無義。何故相棄。若有違犯今乞懺悔。從今已去不作諸惡。如其不用我者。今此男女可收將去。時羅剎女雖作如是慈流言語。雞尸馬王仍將彼輩。五百商人安隱得度大海彼岸到閻浮提。諸比丘。於意云何。時雞尸馬王。豈異人乎。即我身是。五百人中商主者。豈異人乎。即舍利弗是。五百商人。豈異人乎。即刪闍耶波離婆闍迦諸弟子等五百人是。我於彼時以此五百諸商人等至厄難處。救其厄難達到彼岸。今者還復至刪闍耶邪見之處。舍利弗化已將詣我所。我於邪見曠野之中。化令得脫度生死海。是故汝等當於佛所。應生尊重恭敬之心。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五道人俱行逢雪。過一神祠中宿。舍中有鬼神像形。國人所奉。客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木人燒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事不可敗之。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噉食人。自相與語言。止噉彼一人。一人畏我。餘四人惡。不可犯放之。其不敢破者。夜聞鬼語起呼伴去。餘四人言。何不破像用炊然乎。便取燒之。噉人鬼怕即奔走去。夫人學道亦復如是。常須堅意不可怯弱。令鬼得便誤損人也。故維摩經云。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也。又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世尊告智淨菩薩曰。一生補處菩薩。以權方便在卑賤家生。欲得示現除無明結。十月在胎。臨生之日現無手足。父母覩見謂為是鬼。捐棄曠野不使人見。其後數日母復懷娠。具滿十月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之希有。晝生夜死。父母號哭椎胸向天。山神樹神何不憐我。先生一子而無手足。捐棄曠野。今生一子端正無比狀如天神。今復晝生夜死。心肝斷絕當復柰何。復經數月母漸懷妊。十月具滿生一男兒。三頭八脚四眼八臂。覩者毛竪。父母眷屬捨而欲去。菩薩權現令不得去。父母問曰。為是天耶。為是龍鬼神耶。爾時所生兒。即以偈報父母曰。
非天夜叉鬼 須倫迦樓羅
為母除愚闇 權生父母家
先無手足子 亦復是我身
朝生若暮死 八住無上尊
我今受形分 三頭八手脚
何為捨我去 徑向地獄門
焚燒善根本 求滅亦欲難
今我還復體 現本端正形
守戒不失願 託生父母家
前後捨身命 其數如微塵
眾生病非一 投於甘露藥
趣使入道除 不令入邪徑
諸天受福樂 甘露除病藥
不違聖教藥 解脫涅槃樂
頌曰。
求寶失舟濟 飄浮思救形
幻媚多方趣 妖魅誑人情
假接度海難 虛發親愛聲
自非馬王負 危苦詎安寧
感應緣(略引二十六驗)東陽留寵為血怪魯昭公為龍怪漢惠帝為龍怪漢武帝為蛇怪漢桓帝為蛇怪晉太康中為魚怪漢成帝為鼠怪漢景帝為犬怪漢章帝為魅怪賈誼為鵬鳥怪安陽城有亭廟怪東越閩中有蛇怪中山王周南有鼠怪桂陽張遺有樹怪南陽宋大賢有亭怪吳時廬陵郡亭中有鬼怪建安中東郡界有老公怪晉時有老狸作人父怪晉南京烏巢殿屋怪晉時有貍作人婦怪晉時有貍作人女產兒怪晉時張春女邪魅怪宋時梁道修宅內鬼魅怪西方山中有人食鰕蟹怪宋時王家作蟹斷有材怪唐時逆人張亮有霹靂怪
東陽留寵。字道弘。居于姑熟。每夜門庭自有血數斗。不知所從來。如此三四。後寵為折衝將軍。見遣北征。將行而炊飯盡變為蟲。其家人蒸粆亦變為蟲。其火逾猛其蟲逾壯。寵遂北征。軍敗於壇上。為徐龍所殺。
魯昭公十九年。龍鬪於鄭時門之外洧淵。京房易傳曰。眾心不安。厥妖龍鬪其邑中也。
漢惠二年正月癸酉朔旦。兩龍現於蘭陵庭東。坐溫陵井中。京房易傳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行刑甚惡。黑龍從井出。
漢武帝太始四年十月。趙有蛇從郭外入。與邑中蛇鬪。孝文廟下邑中蛇死。後二年秋。有衛太子事。自趙人江充起。
漢桓帝即位。有大蛇現德陽殿上。雒陽市令淳于翼曰。蛇有鱗甲兵之象也。
晉太康中有鯉魚二枚。現武庫屋上。武庫兵府有鱗甲。亦是兵之類也。魚又極陰。屋上太陽。魚現屋上。象至陰以兵革之禍干太陽也。及惠帝之初。誅太后父楊駿。矢交宮闕。廢后為庶人也。死於幽宮。元康之末而賈后專制謗殺太子。尋亦廢。故十年之間母后之難再興。自是禍亂搆矣。京房易曰。妖魚去水飛入道路。兵且作應。
漢成帝建始四年九月。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藁柏葉。上民塚柏及榆樹上為巢桐柏為多。巢中無子。皆有乾屎數升。時議臣以為恐有火災起。鼠盜竊小獸夜出晝匿。今正晝去穴而登木。象賤人將居貴顯之象也。桐柏衛思后園所在也其後趙后自微賤登至尊。與衛后同類。趙后終無子而為害。明年有䳒焚巢殺子之象云。京房傳曰。臣私祿罔辟。厥妖鼠巢也。
漢景帝三年。邯鄲有犬與家豕交。時趙王遂與六國共反。外結匃奴以為援。五行志。以為趙王昏亂豕類。外交之異。匃奴犬豕之類也。
壽光侯者。漢章帝時人也。能?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其形。其縣人有婦為魅所疾侯為?之時大蛇數丈死於門外樹。樹有精。人止者死。鳥過者墜。侯?之樹盛夏枯落。有大蛇長七八丈。懸死其間。章帝聞之徵問。對曰有之。帝曰。殿下有怪。夜半後常有數人絳衣被髮持火相隨。豈能?之。侯曰能此。小怪耳帝。偽使人為之侯。?三人三。人登時著地無氣帝驚曰。非魅也。朕相試耳。即使便解之。
賈誼為長沙王太傅。四月庚子日。有鵩鳥飛入其舍止于座隅。良久乃去。誼發書占之曰。野鳥入處主人將去。誼忌之故作鵩鳥賦。齊死生而等禍福。以致命定志焉。
安陽城南有一亭廟。不可宿也。若宿殺人。有一書生乃過宿之。亭民曰。此不可宿。前後宿此未有活者。書生曰。無苦也。吾自能諧。遂住廟舍。乃端坐誦書。良久乃休。夜半後有一人。著皂單衣來往戶外。呼亭主。亭主應曰諾。亭中有人耶。答曰。向者有一書生在此讀書。久適休似未寐。乃喑嗟而去。須臾復有一人。冠幘赤衣。呼亭主。亭主應諾。亦復問。亭中有人耶。亭主答如前。復喑嗟而去。於是書生無他。起詣向者呼處。微呼亭主。亭主亦應諾。復問亭中有人耶。亭主答如前。乃問。向者黑衣來者誰。曰北舍母猪也。又曰。赤冠幘來者誰。曰西舍老雄雞父也。曰汝復誰耶。曰我是老蠍也。於是書生密便誦書至明不敢寐。天明亭民來視驚曰。君何以得活耶。書生曰。汝捉索函來。吾與卿取魅。乃掘昨夜應處。果得老蠍。大如琵琶。毒長數尺。於西家得老雄雞父。北舍得母猪。凡殺三物。亭毒遂靜。永無災橫也。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下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圍之一丈。土俗常懼。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與人夢。或喻巫祝。欲得噉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輒夜出吞齧之。累年如此。前後已用九女。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唯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提榮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乃往告貴請好劍及齰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作數石米餈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夜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噉食之。寄便放犬。犬就齰齧。寄從後斫。蛇得瘡痛急。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悉舉出。乃咤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女緩步而歸。越王聞之。娉寄為后。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賜賞。自是東治無復妖邪之怪。其歌謠曰至今存焉。
中山王周南。正始中為襄邑長。有鼠從穴出在廳事上。語曰。周南爾以某月某日當死。周南急往不應。鼠還穴。後至期復出。更冠幘皂衣而語曰。周南汝日中當死。周南復不應。鼠復入穴。斯須復出復入。轉行數語如前日。過中鼠復曰周南汝不應。我復何道。言訖顛蹶而死。即失衣冠。周南便卒取視。俱如常鼠。
桂陽太守江夏張遺。守昇高。居?陵。田中有大樹。十餘圍。蓋六畝。枝葉扶疏蟠地不生穀草。遣客斫之。斧數下樹大流血出。客驚悑歸白昇高。昇高怒曰。老樹汁赤此等何怪。因自斫之血大流出。昇高更斫枝。有一空處白頭老公長四五尺突出赴昇高。昇高以刀逆斫殺之。四五老公並死。左右皆驚悑伏地。昇高神慮恬然如舊。諸人徐視。似人非人。似獸非獸。此所謂木石之怪蘷魍魎者乎。其伐樹年中。昇高作辟司空御史兗州刺史。
南陽宋名大賢。西鄂有一亭不可止。止則害人。大賢以正道不可干。且上樓鼓琴而已。不設兵杖。至於夜半時有鬼來登梯與大賢語。瞋目磋齒形貌可惡。大賢鼓琴如故。鬼乃去。於市中取死人頭來還語大賢曰。寧可行小熟噉。因以死人頭投大賢前。大賢曰。甚佳。吾暮臥無枕。正當得此。鬼復去。良久乃還曰。寧可共手摶耶。大賢曰善。語未竟前。大賢便逆捉其脇。鬼但急言死死。賢遂殺之。明日視之。乃是老狐也。因止停毒更無害悑。
吳時廬陵郡都亭重屋中常有鬼魅。宿者輒死。自後使官莫敢入。舍。時丹陽人。姓湯名應。大有膽武。使至廬陵便入亭止。吏啟不可止此。應不隨諫。盡遣所將人還外止宿。應唯持一口大刀。臥至三更。中間有叩閤者。應遙問誰。答云。部郡相聞。應使進。相聞已而去。經須臾間。復有扣閤者如前。曰府君相聞。應復使進。身著皂衣去。後應謂是人了無疑也。頃復扣閤言。是部郡府君詣來。應乃疑曰。此夜非時。又府君部郡不應同行。知是鬼魅。持刀近之。見有二人皆盛衣服。俱進坐畢。府君者。便與應談。談未畢而部郡跳至應背後。應顧以刀擊中之。府君下座走出之。應急追至亭後牆下及之。斫傷數下。去其處已還臥達曙。將人往尋見有血迹。追之皆得。云稱府君者是老狐魅。云部郡者是老狸魅。自後遂絕永無妖怪。
建安中。東郡界家有怪者。無故盆器自發訇訇作聲。若有人焉。盤案在前。忽然便失之。雞生輒失子。如是數歲。甚疾惡之。乃多作美食覆蓋著一室中。藏戶間伺之。果復重來。發聲如前。便閉戶周旋室中。更無所見為闇。但以杖撾地。良久於室隅間有所中。呼曰陏陏冥死。開戶視之得一老翁。可百餘歲。言語了不相當。貌狀頗欲類獸。遂行推問。乃於數里上得其家人。云失來十餘年得之哀喜。後歲餘日復更失之。聞在陳留界。復作妖怪如此時人猶以為此翁也。
晉時吳興一人有二男。田中作作時。見父來罵詈打拍之。兒歸以告母。母問其父。其父大驚。知是鬼魅。便令兒斫之。鬼便寂不復往。父憂恐兒為鬼所困。便自往看。兒謂是鬼便殺而埋之。鬼便逐歸作其父形。語家二兒已得殺妖矣。兒暮歸共相慶賀。遂積年不覺。後有一師過其家。語二兒云。君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父大怒。兒出以語師令速去。師便作聲入。父成大老狸。入床下遂得之。往所殺者乃真父也。改殯治服一兒遂自殺。一兒忿懊亦死(右一十八驗出搜神記)。
晉南京寺記云。波提寺在祙陵縣新林青陵。昔晉咸安二年簡文皇帝起造。本名新林寺。時歷陽郡烏江寺尼道容。苦行通靈預知禍福。世傳為聖?。咸安初有烏巢殿屋。帝使常筮人占之。曰西南有女人師。當能銷伏此怪。即遣使至烏江迎聖?。問此吉凶。?曰。修德可以禳災。齋戒亦能轉障。帝乃律齋七日。禮懺精勤。法席未終忽有群烏運巢而去。一時淨盡。帝深加敬信。因為聖?起此寺焉。
晉海西公時有一人。母終家貧無以葬。因移柩深山。於其側作屐晝夜不休。將暮有一婦人抱兒來寄宿。轉夜孝子作未竟。婦人每求眠而於火邊睡。乃是一貍抱一烏雞。孝因打殺擲後坑中。明日有男子來問細小。昨行以寄宿。今為何在。孝云。止有一貍即已殺之。男子曰。君枉殺吾婦何得言貍。貍今何在。因共至坑。視貍已成婦人。男子因縛孝。付官應償死。乃謂令曰。此實妖魅。但出獵犬則可知魅。復來催殺孝。令因問獵事。能別犬不。答云。性畏犬亦不別也。因放犬便化為老貍。則射殺之。婦人已還成貍。
晉太元中瓦官佛圖前淳于矜年少潔白。送客至石頭城南。逢一女子美姿容。矜悅之。因訪問。二情既和。將入城北角共盡忻好。便各分別。期更剋集。便欲結為伉儷。女曰。得婿如君死何恨。我兄弟多。翁母並在。當問我翁母矜便令女婢問其翁母。翁母亦懸許之。女因勅婢取銀百斤絹百匹。助矜成婚。經久養兩兒。當作祕書監。明果驟卒來召。車馬導從前後部鼓吹。經少日有獵者過。覓矜將數十犬徑突入齚婦及兒。並成貍。絹帛金銀並是草及死人骨。
晉永初中。張春為武昌太守時。人嫁女未及昇車。忽便失性。出外敺擊人乘云。不樂嫁女家事。俗巫云。是邪魅。將女至江(右此三驗出幽冥錄)。
宋時安定梁清。字道修。居楊州右尚坊問桓徐州故宅。元嘉十四年二月數有異光。仍聞擘籬聲。令婢子松羅往看。見一人問。云姓華名芙蓉。為六甲至尊所使。從太微紫宮中下。來遇舊居。仍留不去。或鳥頭人躬。舉是眼摶灑糞穢清。射之應弦而滅。並有絳汁染箭。又覩一物形如猴。懸在樹㯹。令人刺。中其髀墮地奄沒。經日反從屋上跛行就婢乞食。團飯授之。頓進二升。數日眾鬼群至。醜惡不可稱論。拉攞床障塵石飛揚累晨不息。婢採菊路遇一鬼。著衣幘乘馬。衛從數十。謂採菊曰。我是上天仙人勿名作鬼。問何以常擲穢污答曰。糞污者錢財之象也。投擲者速遷之徵也。頃之清果為武將軍北魯郡太守。清塵毒既久乃呼外國道人波羅疊讀祝文。諸鬼悑懼。或踰壁穴而走。皆作鳥聲。於此都絕。在郡少時夜中松羅復見威儀器械人眾數萬。一人戴幘。送書麁紙有七十許字。筆迹婉媚遠擬羲獻。又歌云。登阿儂孔雀樓。遙聞鳳皇鼓。下我雛山頭。髣髴見梁魯。鬼有叔操。操哭泣答弔不異世人。鬼傳教曾乞松羅一函書。題云。故孔修之死罪白牋以弔其叔喪。敘致哀情甚有詮次。復云。近往西方見一沙門。自名大摩剎。問君消息。寄五丸香以相與之。清先奉使燉煌憶見此僧。清家有婢產於此便斷。
琅邪王騁之妻。陳郡謝氏生一男。小字奴子。經年後王以婦婢招利為妾謝。元嘉八年病終。王大墓在會稽假瘞建康東岡。既空反虞與靈入屋馮几。忽於空中擲地便有瞋聲曰。何不作挽歌令我寂寂上道耶。騁之云。非為永葬故不具儀耳(右二驗出異苑)。
周仲尼謂季桓子曰。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蜽(韋昭注曰。木石謂山也。蘷一足越人謂之山魈。或言獨足。蝄蜽山精。好學人聲。而迷惑人也)右出國語。史記曰。秦始皇云。山鬼不過知一歲事也。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袒身捕鰕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喜依其火以炙鰕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蟹。名曰山魈。其音自噭。人常以竹著火中烞熚(上音朴下音畢)。而山魈皆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亦鬼魅類耳。所在山中皆有之)。右出神異經。
宋元嘉初。富陽人姓王。於窮瀆中作蟹斷。旦往視之。見一材長二尺許。在斷中而斷裂開。蟹出都盡。乃修治斷出材岸上。明往看之。見材復在斷中。斷敗如前。王又治斷出材。晨視所見如初。王疑此材妖異。乃取內蟹籠中孿頭擔歸去。至家當斧斫然之。未至家三里。聞籠中倅倅動轉。顧見向材頭變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語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實入水。破君蟹斷。入斷食蟹。相負已爾。望君見恕。開籠出我。我是山神當相祐助。并令斷大得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後非。一罪自應死。此物種類專請乞放。王迴頭不應。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頻問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轉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當復何計。但應就死耳。王至家熾火焚之。後寂然無復異。土俗謂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則能中傷人。所以勤勤問王欲害人自免(右一驗出述異記)。
唐逆人張亮。昔為幽州都督。於智泉寺禮拜。見一大像相好圓滿。遂別供養亮遇霹靂。其堂柱迸木擊亮額角。而不甚傷。及就寺禮像。像額見有破處。事在冥報記。又貞觀年中。其像忽然繞頸有痕迹。大如線焉。時人見之咸以為不祥之兆。未幾亮果以罪被誅。其痕于今見在(出冥報拾遺記)。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變化篇第二十五眠夢篇第二十六
變化篇(此有三部)述意部通變部厭欲部
述意部第一
夫聖人之用。玄通無礙。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以一理推。故麁以麁應。細以細應。麁細隨機理固然矣。所以放大光明現諸神變者。此應十方諸大菩薩將紹尊位者耳。若處俗接麁按邪歸正者。復須隨緣通變量稱物情。不可以妙理通寤指事。而變現不思議之形質。用遮不思議之頑見也。譬聖人亦入鹿馬而度脫之。當在鹿馬。豈同於鹿馬哉若不異於鹿馬。應時常流不待此神變明矣。
通變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佛子。如一如來一化身轉。如是等不可說譬喻法輪雲。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念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身。乃至盡未來際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頭。一一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音聲。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句身味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未來際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是為一切諸佛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又華嚴經云。一切諸佛悉有八種微妙音聲。一一音聲悉有五百妙音聲眷屬。不可稱數百千音聲以為莊嚴。無量無邊妙音聲伎樂皆悉清淨。普能演說一切諸佛正法義味。悉離恐悑安住無畏大師子吼。悉令一切法界一切眾生聞其音聲隨其本行種種善根皆令開解。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口業莊嚴。
又處處經云。爾時佛笑。口中有五色光出者有五因緣。一欲令人有所問因所問有益故。二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為現口中光故。四笑諸不至誠故。五笑阿羅漢守空不得菩薩道。光還從頂上入者。當示後人大明故。
又佛說心明經云。爾時世尊。為梵志乃笑。五色光從口出。照十方五趣之類。夫欲至人心喜令餓鬼飽。地獄痛息。畜生意開罪除。尋光來詣佛所。諸佛笑法皆有常瑞。若授菩薩決。遍照十方光從頂入。授緣覺決。光入面門。授聲聞決。光入肩斗。說生天事。光從臍入。說降人中。光從膝入。說趣三苦。光從足心入。諸佛之欣不以欲笑。不以瞋笑。不以癡笑不放逸笑。不利欲笑。不榮貴笑。不富饒笑。今佛普等愍傷群生。行大慈笑。無斯七也。
又智度論云。如佛初轉法輪時。應持菩薩從他方來。欲量佛身上過虛空。無量佛剎至華上世界。見佛身如故。而說偈言。
虛空無有邊 佛功德亦爾
設欲量佛身 唐勞不能盡
上過虛空界 無量諸佛土
見釋師子身 如故而不異
佛身如金山 演出大光明
相好自莊嚴 猶如春華敷
又處處經云。佛在世時。諸天鬼神龍人民皆到佛所。聽經數百千重。前後皆見佛面。所以者何。佛前世時言語無前後故。是故無不見佛面者。人臥皆隨佛所首。向佛尊故。
厭欲部第三
如大莊嚴法門經云。爾時王舍城中有婬女。女名金色。光明威德。彼女宿世善根因緣。形貌端正眾相具足。身真金色光明照曜。容儀媚麗世所希有。神慧聰敏辯才無礙。音辭清妙深邃柔軟。言常含笑。隨所行處皆金光照。所著衣服亦皆金色。一切人眾見者繫心愛著無捨。隨所游處皆悉隨從。有長者子。名上威德。為欲樂故多與財寶。共相要契。車乘莊嚴。往詣園林。爾時金色女宿緣冥感。為文殊師利化令入道。神變自在故。以頭枕彼威德膝上而睡。即以神力於其臥處現為死相。膖脹臭爛難可附近。須臾腹破肝腸剖裂。五藏露現臭穢可惡。大小便道流溢不淨。諸根肢節蠅?唼食。不可稱說。時長者子見此死屍。生大恐悑身毛皆竪。而作是念。我今無救。遍觀四方無歸依處。倍增悑畏發大悑聲彼長者子二因緣故。生大悑畏。一昔所未見如是惡事。是故生悑。二大眾知我與彼同來。在此而今忽死。謂我故殺。阿闍世王不鑒此理橫見加戮。是故生悑。時長者子獨於此林不見一人。一切凡聖誰能救者。彼長者子過去善根雖熟。以不聞見文殊共金色女所說法故。文殊師利即以神力。令諸樹林悉說偈言。長者子聞已心大歡喜。深自慶幸。捨棄死屍從林而出。即往佛所具說悑緣。爾時佛告長者子。汝莫憂悑。我當施汝一切無畏。汝歸佛者一切無悑。長者白佛。一切悑畏從何而生。佛言。從貪瞋癡因緣故。畏當知一切諸。悑無主無作無有執者。汝先欲覺今何所在。長者子言。此中所見好色惡覺。凡夫貪著。於聖法中無如是事。於是佛為種種方便說法。時長者子得順法忍。時金色女知長者子受教化已。莊嚴五百馬車前後圍繞。來詣佛所却住一面。
爾時文殊問長者子言。汝識此妹不。長者子言。我今實識。文殊師利言。汝云何識。時長者子。即向文殊。而說偈言。
見色如水沫 諸受悉如泡
觀想同陽焰 如是我識彼
見行如芭蕉 知識猶如幻
女名假施設 如是我識彼
身無覺如木 亦如草瓦礫
心則不可見 如是我識彼
諸凡夫如醉 顛倒生惡覺
智者所不染 如是我識彼
如彼林中屍 臭爛惡不淨
身體性如是 如是我識彼
過去本不滅 未來亦不生
現在不暫住 如是我識彼
文殊當善聽 彼恩難可報
我本多貪欲 見不淨解脫
彼身實不死 為化我現死
愍眾故示現 誰見不發心
如是貪瞋癡 及一切煩惱
如是體法性 善哉甚微妙
爾時佛告阿難。此金色女上威德男。已於過去教化。令發菩提。今更聞法得順法忍。此金色女。於當來世過九十百千劫。當得作佛。號曰寶光如來。威德長者。於寶光佛所。得菩薩身。名曰德光。寶光滅後當得作佛。號曰寶焰如來。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難。我昔夏安居時。波羅柰國有一婬女。在樓上。名曰妙意。昔日於佛有緣。爾時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勝諸世間一切人類。此女見已身心歡喜。白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富力自在眾寶莊嚴。我今以身及與奴婢。奉上丈夫可備灑掃。若能顧納隨我所願。一切供給。無所愛惜作是語已。化人就床未及食頃。女前親近白言。丈夫願遂我意。化人不違。隨己所欲。既附近已。一日一夜心不疲厭。至二日時愛心漸息。至三日時。白言丈夫可起飲食。化人即起。纏綿不已。女生厭悔白言。丈夫異人乃爾。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與女通。經十二日爾乃休息。女聞此語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體苦痛如被杵擣。至四日時如被車轢。至五日時如鐵丸入體。至六日時支節悉痛。如箭入心。女作念言。我聞人說。迦毘羅城。淨飯王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愍諸盲冥救濟苦人。常在此城常行福度。放金色光濟一切人。今日何故不來救我。我從今日乃至壽終。終不貪色。寧與虎狼同處一穴。不貪色欲受此苦惱。化人亦瞋。咄弊惡婦女。廢我事業。我今共汝合體一處。不如早死。父母宗親若來覓者。何處自藏。我寧經死不堪恥辱。女言。弊物我不用。爾欲死隨意。是時化人取刀刺頸。血流滂沱塗污女身。萎陀在地。女不能勝。二日青淤。三日膖脹。四日爛潰。五日漸爛。六日肉落。七日唯有臭骨。如膠如漆粘著女身。一切大小便利及諸惡蟲。迸血諸膿塗漫女身。女極惡厭而不得離。女發誓願。若諸天神及與仙人。淨飯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寶以用給施。作是念時。佛將阿難難陀。帝釋在前。梵王在後。佛放常光照曜天地。一切大眾皆見如來詣此女樓。時女見佛心懷慚愧。藏骨無處。取諸白㲲纏裹臭屍。臭氣如故不可覆藏。女見世尊。為佛作禮。以慚愧故身映骨上。臭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極慚愧流淚而言。如來功德慈悲無量。若能令我離此苦者。願為弟子心終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現。女大歡喜。為佛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為祝願梵音流暢。女聞祝願心大歡喜。應時即得須陀洹道。五百侍女聞佛音聲。皆發無上菩提道心。無量梵眾見佛神變得無生忍。帝釋所將諸天有發菩提心者。有得阿那含者。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婦。產一男兒。形貌極醜狀似惡鬼。有人見者捨之而去。年漸長大父母厭惡。驅令遠棄。乃至畜生。見此醜陋。尚懷悑懼。何況人類。又於一時。詣林採菓以自存活。飛鳥走獸。無不悑走。絕迹無住。世尊慈念將諸比丘。到林欲度。見佛避走。佛以神力使不得去。時諸比丘在樹下跏趺繫念。世尊化作醜陋人。執持應器盛滿中食。漸向醜人。形狀類己心懷喜悅。今此人者真是我伴。尋求共語同器而食。食已時彼化人忽然端正。醜陋問言。汝今何以忽然端正。化人答言。我食此食。以善心觀彼樹下坐禪比丘使我端正。醜陋聞已。尋復效之。尋得端正。心懷喜悅。即向化人深生信解。於是化人還復本形醜陋。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即為其種種說法得須陀洹果。即於佛前求索出家。佛告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佛為說宿本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無量世中。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在一樹下結跏趺坐。我及彌勒俱為菩薩到彼佛所種種供養。而翹一足。於七日中說偈讚佛。
天上世間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有
世界所有悉能見 無有能及如佛者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時彼山中有一鬼神。作醜陋形來恐悑我。我以神力令彼行處懸崖嶮岨不能得過。時彼山神即作是念。我以惡心恐悑他故。令我今者行處嶮難不可得過。今當往彼懺悔先罪。作是念已。尋即往詣。懺悔訖已發願而去。佛告比丘。欲知彼山神恐悑我故。五百世中形體醜陋見者驚走。由彼懺悔故今遭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頌曰。
大聖神變 隨事開曚 含英秀發
開寤相應 服以邪道 化現神通
隱顯利物 乃軌高蹤 群生息謗
感寤興隆 潛運自在 見者生恭
罕逢斯聖 絕代靈籠 含生有福
遇此休功
感應緣(略引二十五驗)通敘神化多種之變周時有左慈能變舌埵山有帝女能變夏鯀及趙王如意變魏襄王年中有女變漢建平中有男子變漢建安中有男子變晉元康中有女變晉惠懷時有男女變漢景帝時有人變漢宣帝時有雞變晉太康年中有蟚蜝及蟹變孔子於陳絃歌館中有鯷魚變梁朝居士韋英妻梁氏嫁變晉豫章郡吏易拔變晉宜陽縣有女姓彭名娥變晉太末縣吳道宗母變晉復陽縣有牛變炎帝之女變諸傳雜記之變秦時有江南亭廟神變秦時南方有落民飛頭變高陽氏同產夫婦變魏時尋陽縣北山蠻人作術變魏時清河宋士母因浴變
夫慈濟之道震古式瞻。通化之方由來難測。此是方外之大聖。非是域中之凡能。窮之不可原。究之不可盡。然凡聖雖別變化有同。良由智有淺深障有麁細。機有大小化有寬陿。蓋達生死之本。可以言變化矣。若依佛教明信因果。因緣相假方成變化。若據外俗未達大方。唯信緣起不賴因成。故千寶記云。天有五氣萬物化成。木精則仁。火精則禮。金精則義。水精則智。土精則恩。五氣盡純聖德備也。木濁則弱。火濁則淫。金濁則暴。水濁則貪。土濁則頑。五氣盡濁民之下也。中土多聖人。和氣所交也。絕域多怪物。異氣所產也。苟稟此氣必有此形。苟有此形必生此性。故食穀者智慧而文。食草者多力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憨而悍。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氣者神明而長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大腰無雄細腰無雌。無雄外接無雌外育。三化之蟲先孕後交。兼愛之獸自為牡牝。寄生因夫高木。女蘿託乎伏苓。木株於土。萍植於水。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本乎時者親旁則各從其類也。千歲之雉入海為蜃。百年之雀入江為蛤。千歲龜黿能與人語。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千歲之蛇斷而復續。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數之至也。春分之日鷹變為鳩。秋分之日鳩變為鷹。時之化也。故腐草之為螢也。朽葦之為蛬也。稻之為?也。麥之為蛺蝶也。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存焉。此自無知而化為有知。而氣易也。鶴之為麞也。蛇之為鼈也。蛬之為蝦也。不失其血氣而形性變也。若此之類不可勝論。應變而動。是謂順常。苟錯其方則為妖眚。故下體生於上氣之反者也。人生獸獸生人。氣之亂者也。男化為女。女化為男。氣之質者也。魯牛哀得疾七日而化為虎。形體變易爪牙施張。其兄將入。搏而食之。當其為人不知將為虎。當其為虎不知當為人故。晉太康中。陳留阮士。禽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已而雙虺成於鼻中。元康中曆陽紀元載。客食道龜。已而成瘕。醫以藥攻之。下龜子數升。大如小錢。頭足㲉備文甲皆具。唯中藥已死。夫嗅非化育之氣。鼻非胎孕子所。亨道非物之具。從此觀之。萬物之生死也。與其變化也。非通神之思。雖求諸己惡識所自來。然朽草之為螢由乎腐也。麥之為蛺蠂由乎濕也。爾則萬物之變皆有由也。農夫止麥之化者。漚之以灰。聖人理萬物之化者。濟之以道。其與不然乎。今所覺事者。固未足以究其變化之極也。此乃由眾生本識雜業熏成。因種既熟緣假外形。情與非情隨緣興變。若先無種縱遇其緣。緣疏力弱亦未能獨變故。因假緣故。種不獨成緣假因故。緣不獨辦。因緣和合。力用相齊。萬類由生。一非能建。庶將來哲。豈猜餘卜也。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有神道。嘗在曹公坐。公曰。今日高會恨不得吳松江鱸魚為膾。放云。可得也。求銅盤貯水。放以竹竿餌釣盤中。須臾引一鱸出。公大撫掌。會者皆驚。公曰。一魚不周座席得兩為佳。放乃復餌釣之。須臾引出。皆三尺餘。生鮮可愛。公便目前膾之周賜座席。公曰。今既得鱸。恨不得蜀生薑耳。放曰可得也。公恐其近道買。因曰。吾昔使人至蜀買錦。可勅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須臾還得生薑。又云。於錦肆下見公使。已勅增市二端。後經歲餘。公使還果增市二端錦。問之云。昔某月某日見人於肆下。以公勅勅之。增市二端錦。後公近郊士人從者百許人。放乃齎酒一甖脯一片。手自傾甖行酒百官。百官皆醉飽。公還驗之酤賣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惡之陰欲殺元放。元放在公座。將收之。放却入壁中霍然不見。乃募取之。或見於市乃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後或見放於陽城山頭。行人逐之。放入於群羊。行人知放在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復相殺。本成君術。既驗。但欲與相見。羊中忽有一大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人即云。此羊是。競往欲取。而群羊數百皆為羝羊。並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許。於是莫知所取焉。老子曰。吾之所以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哉。若老子之疇可謂能無身矣。豈不遠哉。
舌埵山帝之女死。化為怪草。其葉甤成。其華黃色。其實如菟絲。故服怪草者。常媚於人焉。
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
晉獻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化為蜮射人。萇弘見殺。蜀人藏其血。故三年而為碧。
漢靈帝時。江夏黃氏之母浴伏磐水中。久而不起。變為黿矣。婢驚走告。比家人來。黿轉入深淵。其後時時出現。初浴簪一銀釵。猶在其首焉。於是黃氏累世不敢食黿肉。
吳寶鼎元年六月晦日。丹陽宣騫母年八十矣。亦因池浴化為黿。其狀如黃氏。騫兄弟四人閉戶衛之。掘堂上作大坑瀉水。其黿入水中游戲。一二日間常延頸出。亦望伺戶小開便輪轉。自擢入于深淵。遂不復還。
夏?。天子之父。趙王如意漢祖之子。而?為黃能。意為蒼狗。
魏襄王三年。有女子。自首化為丈夫。與妻生子。故京房易傳曰。女人化為丈夫。茲謂陰昌。賤人為王。丈夫化為女子。茲為陰勝陽。厥咎亡。
漢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嫁為人婦生一子。長安陳鳳曰。陽變為陰。將亡繼嗣。生一子者。將復一世乃絕也。故使哀帝崩平帝沒。而王莽篡焉。
漢建安七年。越嶲有男子化為女子周群曰。哀帝時爾有此變。將有易代之事也。至二十五年。獻帝封山陽公。
晉元康中。安豐有女子曰周世寧。年八歲漸化為男。至十七八而氣性成。女體化而不盡。男體成而不徹。畜妻而無子。
晉惠懷之世。京雒有人。一身而有男女二體。亦能兩幸而尤好婬。天下兵亂。由男女氣亂而妖形作也。當中興之間。又有女子其陰在腹肚。居在楊州。亦性好婬色。故京房易曰。妖人生子陰在首。則天下大亂。若在腹。則天下有事。若在背。則天下無後。
漢景帝元年九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生。故京房易傳曰。冡宰政闕妖人生角。五行志。以為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舉兵向京師也。其後有七國之難起。
漢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輅軨厩中雌雞化為雄雞。毛衣亦變。不鳴不將無距。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雞化為雄雞。冠距。鳴將至。永光年中。有獻雄雞生角者。五行志。以為王氏之應也。
晉太康四年。會稽郡蟚蜝及蟹皆化為鼠。其眾覆野。大食稻為災。始成有毛肉而無骨。其行不能過田塍。數日之後則皆為壯。至六年南陽獲兩足虎。虎者陰精而居乎陽。金獸也。南陽火名也。金精入火而失其形。王室亂之妖也。
孔子厄於陳。弦歌於館中。夜有一人長九尺餘。著皂衣高冠。大吒聲動左右。子貢進問何人耶。便提子貢而挾之。子路引出與戰于庭。有頃未勝。孔子察之。見其甲車間。時時開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車引而奮之。子路如之。沒手仆於地。乃是大鯷魚也。長九尺餘。孔子歎曰。此物也。何為來哉。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龜蛇魚鼈草木久者。神皆依憑能為妖怪。故謂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故物老則為怪矣。殺之則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喪斯文。以是繫予之命乎。不然何為至於斯也。弦歌不輟。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興。明日遂行(右十三驗出搜神記)。
晉時豫章郡吏易拔。義熙中受番還家違遁不反。郡遣追見拔言語如常。亦為施設。使者催令裝束。拔因語曰。汝看我面。仍見。眼目角張身有黃斑色。便豎一足徑出門去。家先依山為居。至鹿變成三足大虎。所豎之脚即成其尾(右此一驗出異苑)。
晉永嘉之亂。郡縣無定主。強弱相暴。宜陽縣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十餘口。為長沙賊所殺。時娥負器出汲於溪。聞賊至走還。正見塢壁已破。不勝其哀。與賊相格。賊縛娥驅出溪邊將殺之。溪際有大山。石壁高數十丈。娥仰呼曰。皇天寧有神不。我為何罪而當如此。因奔走向山。山立開廣數丈。平路如砥。群賊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賊皆壓死山裏頭出。娥遂隱不復出。娥所捨汲器化為石形似雞。土人因號曰石雞山。水為娥潭(右此一驗出幽冥錄)。
晉義熙四年。東陽郡太末縣吳道宗。少失父。單與母居。未有婦兒。宗賃不在家。隣人聞其屋中砰礚之聲。闚不見其母但有烏斑虎在其屋中。鄉里驚怛。恐虎入其家食其母。便鳴鼓會人。共往救之。圍宅突進不見有虎。但見其母語如平常。不解其意。兒還。母語之曰。宿罪見追當有變化事。後一月日便失母。縣界內虎災屢起。皆云。母烏斑虎。百姓患之發人格擊之。殺數人。後人射虎白鷹并戟刺中其腹。然不能即得。經數日後虎還其家故床上。不能復人形。伏床上而死。其兒號泣如葬其母法。朝冥哭臨之(右此一驗出齊諧記)。
晉復陽縣里民有一家兒牧牛。牛忽舐此兒處肉悉白。兒俄而死。其家葬此兒。殺牛以供賓客。凡食此牛肉男女二十餘人。悉變作虎(右此一驗出顧微廣州記錄)。
炎帝之女娃(惡佳反)游于東海溺而死。化為精衛。其狀如烏。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堙者塞也其音曰因)夸父與日競走渴飲河。河涸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右此三驗出山海經)。
博物志曰。松脂淪入地千年化為伏苓。伏苓千年化為虎魄。虎魄一名江珠。今太山有伏苓而無虎魄。益州永昌出虎魄而無伏苓。或復云。燒蜂巢所作。未詳此二說孰是。神農本草經云。取雞卵㲉黃白渾雜者熟煮。及尚軟隨意刻作物。以苦酒漬。數宿既堅。內著粉中假者亂真(此世所常用無作不成)。
韓詩外傳曰。孔子曰。老韮為雚。老蒲為葦。搜神記曰。土蜂名曰蜾?。今世謂蠮螉。細腰之類。其為物雄而無雌。不交不產。常取桑蟲之子育之。則皆化成己子也。
秦周訪。少時與商人泝江俱行。夕止宮亭廟下。同侶相語。誰能入廟中宿。訪性膽果決。因上廟宿。竟夕宴然。晨起廟中見有白頭老公。訪遂擒之。化為雄鴨。訪捉還船欲烹之。因而飛去。後竟無他(右此一驗出述異記)。
秦時南方有落民。其頭能飛。其種人部有祭祀。號曰蟲落。故因取名焉。吳時將軍朱桓得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窓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復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中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氣息裁屬。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兩三墮地。噫吒甚愁。而其體氣急狀若將死。乃去被頭復起傅頸。有頃平和。桓以為巨怪。畏不敢畜。乃放遣之。既而詳之乃知天怪也。時南征大將亦往往得之。又嘗有覆以銅盤者。頭不得進遂死。
昔者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於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體而生。二頭四足四手。是為蒙雙氏(右二驗出搜神記)。
魏時尋陽縣北山中蠻人有術。能使人化作虎。毛色介身悉如真虎。餘鄉人周畛有一奴。使入山伐薪。奴有婦及妹亦與俱行。既至山奴語二人云。汝且上高樹視我所為。如其言。既而入草。須臾一大黃斑虎從草出。奮迅吼喚甚為可畏二人大悑。良久還草中。少時復還為人。語二人歸家慎勿道。後遂向等輩說之。周尋復知。乃以醇酒飲之令熟醉。使人解其衣服及身體。事事詳視了無異。唯於髻髮中得一紙。畫作大虎。虎邊有符。周密取錄之。奴既醒喚問之。見事已露。遂具說本末云。先嘗於蠻中告糴。有一蠻師云。有此術以三尺布一斗米精一赤雄雞一斗酒。受得此法。
魏時有清河宋士宗母。以黃初中夏天於浴室裏浴。遣家中子女盡出戶。獨在室中。良久。家人不解其意。於壁穿中闚不見人。木瓫水中有一大鼈。遂開戶大小悉入。了不與人相承。嘗先著銀釵猶在頭上。相與守之啼泣。無可柰何。意欲求去。永不可留。視之積日轉解。自投出戶外而去駛。逐之不及。遂便入水。復數日忽還。巡行宅舍如平生。了無所言而去。時人謂士宗。應行喪治服。士宗以母形雖變而生理尚存。竟不治喪。與江夏黃母相似(右二驗出續搜神記)。
梁時開善寺。京兆人。韋英宅也。英早卒。其妻梁氏不治喪而嫁。更納河內向子集為夫。雖云改嫁仍居英宅。英聞梁嫁。白日來歸。乘馬將數人至於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耶。子集驚怪張弓射之。應箭而倒。即變為桃人。所騎之馬亦化成茅馬。從者數人盡為蒲人。梁氏惶懼遂捨為寺(見雒陽寺記傳)。
眠夢篇第二十六(此有五部)述意部三性部善性部不善部無記部
述意部第一
原是一心積為三界。癡流慢墮昏滯沈沒。欲討其際難測其本。所以遠自無始至於今身。生死輪轉塵轢莫之比。明闇遞來薪火不能譬。逝水非駛器月難保。且夫盛衰之道與時交搆。睡夢之途因心而動。動由內識境由外熏。緣熏好醜夢通三性。若宿有善惡則夢有吉凶。此為有記。若習無善惡汎覩平事。此為無記。若晝緣青黃。夢想還同。此為想夢。若見升沈水火交侵。此為病夢。雖夢通三性。然有報無報。欲知斯事如下經說。
三性部第二
如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而不實。云何先見夢。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剋夢見。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為現惡夢。此即真實。云何想夢者。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問夢為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善無記。若夢見禮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以心業羸弱故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又迦延論云。云何一切睡眠相應耶。答曰。或睡不眠相應。如未眠時。身不軟心不軟。身重心重。身??心??。身憒心憒。身睡心睡。為睡所纏。是謂睡不眠相應。云何眠不睡相應。答曰。不染污心眠夢。是謂眠不睡相應。云何睡眠相應。答曰。染污心眠夢。是謂睡眠相應。云何不睡不眠。答曰。除上爾所事。問眠當言善不善無記耶。答曰。眠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為善。答曰。善心眠夢。云何不善。答曰。不善心眠夢。云何無記。答曰。除上爾所事。如夢中施與作福持戒守齋。如善心眠時所作福。當言餘福迴。是名善。云何眠時所作不福當言迴耶。答曰。如夢中殺盜等。如不善心眠餘不福心迴。是名不善。云何眠時所作福不福不當言迴。答曰。如眠時非福心非不福心迴。如無記。心眠時。所作福非福不當言迴。是名無記。問夢名何等法。答曰。是五蓋中無明蓋也。
善性部第三
如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睡夢見蓮華 及以夢見於繖蓋
或復夢裏見月輪 應當獲得大利益
若有夢見佛形像 諸相具足莊嚴身
眾生見者應歡喜 念當必作調御師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惡生王。為行殘暴無悲邪見。如來遣迦旃延化其本國。惡生王及夫人皆得生信。王大夫人號為尸婆具沙。後生太子字喬波羅。時王於寢夢見八事。一頭上火然。二兩蛇絞腰。三細鐵網纏身。四見二赤魚吞其雙足。五有四白鶴飛來向王。六血泥中行泥沒其腋。七登大白山。八鸛雀?頭。於夢寤已以為不祥愁憂慘悴。尋即問諸外道婆羅門。外道聞王此夢。素嫌於王兼嫉尊者迦旃延。因王此夢言。大不吉。不禳厭之禍及王身。王聞其語。信以為然。益增憂惱。即問之言。若禳厭時當須何物。諸婆羅門言。所須用者王所珍愛。我若說者王必不能。時王答言。此夢甚惡。但恐大禍殃及我身。除我以往餘無所惜。請為我說所須之物。諸婆羅門等見其殷勤知其心至。即語王言。所可用者此夢有八。還須八種可得禳災。一殺王所敬夫人尸婆具沙。二殺王所愛太子喬婆羅。三殺輔相大臣。四殺王所有烏臣。五殺王一日能行三千里象。六殺王一日能行三千里駝。七殺王良馬。八殺王所敬禿頭迦旃延。却後七日若殺此八。聚集其血入中而行可得消災。王聞其言以己命重。即便許可。還至宮中愁憂懊惱。夫人問王。何故如是。王答夫人具陳說上不祥之夢。并道婆羅門禳夢所須。夫人聞已而作是言。但使王身平安無患。妾之賤身豈足貴耶。白王言。却後七日我當歸死。聽我往彼尊者迦旃延所。六日之中受齋聽法。王言。不得。汝若至彼或語其實。彼若知者捨我飛去。夫人殷勤。王不能免。即便聽往。夫人到彼尊者所。禮拜問訊遂經三日。尊者怪問。王之夫人未曾至此經停信宿。何故今者不同於常。夫人具說王之惡夢。却後七日當殺我等用穰災患。餘命未幾故來聽法。因向尊者說王所夢。尊者迦旃延言。此夢甚吉。當有歡慶不足為憂。一頭上火然者。寶主之國。當有天冠直十萬兩金來貢於王。正為斯夢。夫人心急七日向滿。為王所害。懼其來晚。問尊者言。何時來到。尊者答言。日晡時必當來至。二兩蛇絞腰者。月支國王當獻雙劍。價直十萬兩金。今日當至。三細鐵網纏身者。大秦國王當獻珠瓔價直十萬兩金。後日朝晨當至。四赤魚吞足者。師子國王當獻毘琉璃寶屐。價直十萬兩金。後日食時當至。五四白鶴來者。跋耆國王當獻金寶。後日日中當至。六血泥中者。安息國王當獻鹿毛欽婆羅衣。價直十萬兩金。後日日昳當至。七登大白山者。曠野國王當獻大象。後日晡時當至。八鸛雀?頭者。王與夫人當有私密之事。事至自當知之。果如尊者所言。期限既至。諸國所獻一切皆到。王大歡喜尸婆具沙夫人先有天冠。重著寶主國所獻天冠。王因校戲脫尸婆具沙夫人所著一重天冠。著金鬘夫人頭上。時夫人瞋恚而言。若有惡事我先當之。今得天冠與彼而著。尋以酪器擲王頭上。王頭盡污。王大瞋恚。拔劍欲斫夫人。夫人畏王。走入房中。即閉房戶。王不得前。玉尋自寤。尊者占夢云。有私密事正此是耳。王及夫人尋至尊者迦旃延所。具論上來信於非法惡邪之言。幾於尊者妻子大臣所愛之物行大惡事。今蒙尊者離於惡事。即詣尊者敬奉供養。驅諸外道婆羅門等。遠其國界。即問尊者。有何因緣如此諸國。各有所珍奉獻於我。尊者答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爾時有佛名毘婆尸。彼佛出時有一國。名曰槃頭。王之太子信樂精進。至彼佛所供養禮拜。即以所著天冠寶劍瓔珞大象寶車欽婆羅衣。用上彼佛。緣是福慶生生尊貴。所欲珍寶不求自至。王聞是已。於三寶所深生敬信。作禮還宮。◎
◎不善部第四
如發覺淨心經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當觀二十種眠睡諸患。何等二十。一樂睡眠者當有懶墮。二身體沈重。三膚皮不淨。四皮肉麁澁。五諸大穢濁威德薄少。六飲食不消。七體生瘡皰。八多有懈怠。九增長癡網。十智慧羸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當趣黑暗。十三不恭敬。十四稟質愚癡。十五多諸煩惱心向諸使。十六於善法中而不生欲。十七一切白法能令減少。十八常行驚悑之中。十九見精進者而毀辱之。二十至於大眾被他輕賤。又國王不黎先泥十夢經云。佛在世時。時有國王。名不黎先泥。夜夢十事。一夢見三瓶併兩邊瓶滿氣出。相交往來。不入中央空瓶中。二夢見馬口食尻亦食。三夢見小樹生華。四夢見小樹生菓。五夢見一人索繩人後有羊羊主食繩。六夢見狐坐於金床上於金器中食。七夢見大牛還從犢子乳。八夢見四牛從四面鳴來相趨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九夢見大陂水中央濁四邊清。十夢見大谿水流正赤。王夢見是事已。即寤大悑恐亡其國及身妻子。王至明日。即召公卿大臣及諸道人曉解夢者。即言。昨夜夢見十事。寤即恐悑。意中不樂。誰能解夢。有一婆羅門言。我為王解之。恐王聞者愁憂不樂。王言。如卿所覩說之勿有所諱。婆羅門言。王夢皆惡。當取所重愛夫人太子及邊親近侍人奴婢。皆殺以祠天王。可得無他。王有臥具及著身珍寶好物。皆當燒已祠天。如是者王身可得無他。王聞夢惡愁憂不樂。即入齋房思念是事。王正夫人名摩尼。到王所問王言。何為入齋房愁憂不樂耶。我身有過於王耶。王言。汝無過於我。我自愁耳。夫人復問王言。汝莫問我。聞者令汝不樂。夫人復言。我是王身半。設有善惡。王語我。云何不相語耶。王便為夫人具說夜夢十事。夫人言。王莫愁憂如人買金磨石好醜善惡。其色自見於石上。今佛近在精舍。去國不遠。何不往問。如佛所解。王當隨之。王即勅群臣嚴駕而出到佛所。頭面佛足却坐白佛言。我昨夜夢見十事。具如前述。所夢如是。寤即恐悑。恐亡我國及身妻子。唯佛為解所夢十事。願聞教誡。佛言。王莫恐悑。夢者無他。乃為後世當來之事。非今世惡。此後世人當不畏法禁。婬泆貪利嫉妬不知厭足。少義無慈喜怒無慚愧。
佛言。第一夢見三瓶併兩邊瓶。滿氣出相交往來不入中央空瓶中者。此後世人豪貴者。自相追隨不親貧者。王夢瓶併正謂是耳。王莫恐悑。於國於太子於夫人。皆亦無他。
佛言。第二王夢見馬口食尻亦食者。此後世人作帝王及大臣。稟食縣官俸祿。復採萬民不知厭足。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三夢見小樹生華者。此後世人。年未滿三十而頭生白髮。貪婬多欲年少強老。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四王夢見小樹生菓者。此後世女人。年未滿十五行嫁。抱兒而歸不知慚愧。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五王夢見一人索繩人後有羊羊主食繩者。此後世人夫婿出行賈作。其婦於後便與他家男子交通。食其財物。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六王夢見狐坐金床上於金器中食。此後世人下賤便尊貴。有財產眾人敬畏。公侯子孫更經貧賤。處於下坐飲食在後。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七王夢見大牛還從小犢子乳者。此後世人無有禮義。母反為女作媒。誘恤他家男子與女交通。求財物以自供給不知慚愧。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八王夢見四牛從四面鳴來相趨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者。此後世帝王長吏及人民。皆無至誠之心。更相欺詐。愚癡瞋恚不敬天地。是故雨澤不時。長吏人民請禱求雨。天當四面起雲雷電有聲。長吏人民咸言當雨。須臾之間雲散不墮。所以者何。帝王長吏人民無有忠正慈仁。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九王夢見大陂水中央濁四邊清者。此後世中國當擾亂治行不平。人民不孝父母。不敬長老。邊國四面當清平。人民和穆孝順二親。王夢正是。王莫恐悑。
佛言。第十王夢見大谿水流正赤者。此後世諸國當忿爭。興軍聚眾更相攻伐。當作車兵步兵騎兵共鬪。相殺傷不可數。死者於路血流正赤。王夢正是。王莫恐悑。於國於大子於夫人皆亦無他。
王聞長跪心即歡喜。今受佛恩令得安隱。作禮還歸。重賜宮臣。從今已後不信諸異外道及婆羅門。
無記部第五
如十誦律云。有比丘眾中睡。佛言。聽水洗頭。猶睡不可信。令比丘以五法用水洗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三者睡眠四者頭倚牆壁。五者舒脚坐猶睡不止。聽以手撑。若故睡不止。佛聽以毱擲。若故睡不止。佛聽用禪杖者。若取禪杖時應生敬心。以兩手捉杖放戴頂上。若坐睡不止。應起看餘睡者以禪杖築。築已還坐。若無睡者。還以禪杖著本處已坐。若故睡不止。佛聽用禪鎮。安孔作之。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掛耳上。去額前四指著禪鎮墮地。佛言。禪鎮墮者。應起庠行如鵝行法。
頌曰。
昏沈睡蓋 游想妄現 親族虛聚
徒霑美宴 既寤空無 妄生愛戀
雖通三性 終成七變
感應緣(略引六驗)漢甘陵府丞文頴宋陳秀遠宋太守諸葛覆宋馬虔伯齊沙門釋僧護唐沙門釋智興
漢南陽文穎。字叔良。建安中為甘陵府丞。過界止宿。夜鼓三時。夢見一人。跪前曰。昔我先人葬我於此。水來湍墓棺木溺漬。水處半燥然無以自溫。聞君在此故來相依。屈明日暫住須臾。幸之相遷高燥處。鬼披衣示穎而皆沾濕。穎心中愴然即寤。寤已語左右。左右曰。夢為虛耳。何足可怪。穎乃還眠。向晨復夢見。謂穎曰。我以窮苦告君。柰何不相愍悼乎。穎夢中問曰。子為是誰。對曰。吾本趙人。今屬注送民之神。穎曰。子棺今為所在。對曰。近在君帳北十數步水側枯楊樹下。即是吾也。天將明不復得見君必念之。穎答曰諾。忽然便寤。天明可發。穎曰。雖云夢不足怪。此何大適。左右曰。亦何惜須臾不驗之耶。穎即起幸之。十數人將導順水上果得一枯楊。曰是矣。掘其下未幾果得棺。棺甚朽壞沒半水中。穎謂左右曰。向聞於人。謂為虛矣。世俗所傳不可無驗。為移其棺醊之而去(右一驗出搜神記)。
宋陳秀遠者。穎川人也。嘗為湘州西曹客居臨相縣。少信奉三寶。年過耳順篤業不衰。宋元徽二年七月中。於昏夕間閑臥未寢。歎念萬品死生流轉無定。自惟己身將從何來。一心祈念冀通感夢。時夕結陰室無燈燭。有頃見枕邊如熒火者。冏然明照流飛而去。俄而一室盡明。爰至空中有如朝晝。秀遠遽起坐合掌喘息頃。見中庭四五丈上有一橋閣焉。欄檻朱釆立於空中。秀遠了不覺升動之時。而己自見平坐橋側。見橋上士女往還填衢。衣服莊束不異世人。末有一嫗。年可三十許。上著青襖。下服白布裳。行至秀遠左邊而立。有頃復有一婦人。通體衣白布為偏環髻。手持華香當前而立。語秀遠曰。汝欲覩前身即我是也。以此華供養佛故得轉身作汝。迴指白嫗曰。此即復是我先身也。言畢而去。去後橋亦漸隱。秀遠忽然不覺還下之時。光亦尋滅去(右一驗出冥祥記)。
宋琅邪諸葛覆。宋永嘉年為九真太守。家累悉在陽都。唯將長子元崇送職。覆於郡病亡。元崇年始十九。送喪欲還。覆門生何法僧貪其資貨。與伴共推元崇墮水而死。因分其財。爾夜元崇母陳氏夢。元崇還具敘亡父事及身被殺委曲。屍骸流漂怨酷無雙。違奉累載一旦長辭。銜悲茹恨如何可說。歔欷不能自勝。又云。行速疲極因臥窓下。床上以頭沈窓。母視兒臥處足知非虛矣。陳氏悲怛驚起。把火照兒眠處。沾濕猶如人形。於是舉家號泣。便始問。于時徐森之始除交州。徐道立為長史。道立即陳氏從姑兒也。具疏所夢託二徐撿之。二徐道遇諸葛喪船。驗其父子亡日如鬼語。乃收得行凶二人。即皆欵服依法殺之。更差人送喪達都(右一驗出冤魂志)
宋馬虔伯。巴西閬中人也。少信佛法。嘗作宣漢縣。以元嘉十二年七月。夜於縣得夢。見天際有三人長二丈餘。姿容嚴麗臨雲下觀。諸天伎樂盈牣空中。告曰。汝厄在荊楚。戊寅之年八月四日。若處山澤其禍剋消。人中齋戒亦可獲免。若過此期當寤道也。時俯見相識楊暹等八人。並著鎖械。又見道士胡遼。半身土中天中天際神人。皆記八人命盡年月。唯語遼曰。若能修立功德猶可延長也。暹等皆如期終亡。遼益懼奉法山居勤厲彌至。虔伯後為梁州西曹。州將蕭思話也。蕭轉南蠻。復命為行參軍。虔伯思荊楚之言。心甚懼。然求蕭解職將適衡山。蕭苦不許。十五年即戊寅歲也。六月末得病。至八月四日危篤守命。其日黃昏後忽朗然徹視。遙見西面有三人。形可二丈。前一人衣?垂鬚頂光圓明。後二人資質金曜儀相端備。列于空中去地數仞。虔伯委悉詳視。猶是前所夢者也。頃之不見。餘芳移時方歇。同居大小皆聞香氣。因而流汗病即小差。虔伯所居宇卑陋。于時自覺處在殿堂。廊壁瓌曜皆是珍寶。於是所患以漸平復(右一驗出冥祥記)。
高齊時。有釋僧護。守道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後於寺北谷中。見一臥石可長丈八。乃雇匠營造。向經一周。面復粗了。而背猶著地。以六具拗舉之如初不動。經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營訖移置佛堂。晉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齊燒諸佛寺。此像獨不變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頭挽不動。忽有異僧以瓦木土塹壘而圍之。須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日。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視焉。乃木傷其二指也。遂即補之。開皇十年有盜像幡蓋者。夢丈八人。入室責之。賊遂慚悑悔而謝焉。其像現在。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智興。俗緣宋氏。洺州人也。謙約成務勵行堅明。依首律師誦經持律。心口相弔不輟昏曉。至大業五年仲冬。次當維那。鳴鍾依時僧徒無擾。同寺僧名三果者有兄。從煬帝南幸江都。中路身亡。初無凶告。通夢其妻曰。吾行達彭城不幸病死。由齋戒不持今墮地獄。備經五苦辛酸叵述。誰知吾苦。賴以今月初日。蒙莊嚴寺僧智興鳴鍾發響聲振地獄。同受苦者一時解脫。今生樂處思報其恩。汝可具絹十匹早奉與之。并陳吾意寄禮殷誠。從眠驚寤怪夢所由。與人共說初無信者。尋又重夢及諸巫覡咸陳前說。後經十日凶告奄至。恰與夢同。果乃奉絹與之。而興自陳無德。並施大眾。寺主恭禪師等合寺大德。咸問興曰。何緣鍾鳴乃感斯應。興曰。余無他術。見付法藏傳云。罽膩吒王受苦。由鳴鍾得停。及增一阿含經鳴鍾偈。福敬遵此轍勵力行之。嚴冬登樓風切皮肉。僧給羔袖用執鍾椎。興自勵意露手鳴椎。掌中傷破不以為苦。兼鳴鍾之始。先發善願。願諸賢聖同入道場。同受法食。然後三下。將欲長打如先致敬。願諸惡趣聞此鍾聲。俱時離苦速得解脫。如斯願行志常奉修。豈惟徹誠遂能遠感。眾服其言。倍驗非謬。以貞觀六年三月。遘疾少時。自知後世。捨緣身資召諸師友。因食陳別。尋卒莊嚴。春秋四十有五(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興福篇第二十七之一(此有八部)述意部興福部生信部校量部修造部嚫施部雜福部洗僧部
述意部第一
昔優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瑞避席施虔。爰至髮爪兩塔衣影二臺。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迹河邊闍維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槃。髮髻頂骨四牙雙跡鉢杖唾壺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碣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舍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狀。至能浮江汎海影化東川。雖復靈迹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始傳畫㲲釋迦。於是涼臺壽陵並圖其相。目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于梁代遺光粵盛。但法身無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忉則木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庾為之生銘。丁蘭溫凊竭誠。木母以之變色。魯陽迴戈而日轉。杞婦下淚而城崩。斯皆惻隱入其性情。故使徵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儵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豈不勤哉。豈不勗哉。
興福部第二
如佛說福田經云。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白佛言。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起立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王。各三十六返典領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躡空而遊。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顧臨眾生。蠲我愚濁安以淨慧。生死栽枯。號曰真人。功報成諦。其為然矣。復有一比丘。名曰波拘盧。即白佛言。憶念我昔生拘那竭國。為長者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大會說法。我往聽法聞法歡喜。將一藥果名訶黎勒奉上眾僧。緣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常處尊貴。與眾超絕九十一劫未曾疾病。餘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維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舉瓶酪布施眾僧。僧得祝願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世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愆。下生世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阿難。即白世尊曰。憶念我昔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尋蒙除愈。緣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增德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除逮得應真。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柰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羅柰國。為貧女人。時世有佛。名曰迦葉。時與大眾圍繞說法。我時在座聞經歡喜。意欲布施。顧無所有。自惟貧賤。心用悲感。詣他園囿乞求果蓏。當以施佛。乞得一柰大而香好。擎一杅水并柰一枚。奉迦葉佛及諸眾僧。佛知至意祝願受之。分布水柰一切周普。緣此福祚命終生天得為天后。下生世間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柰華中。端正鮮潔常識宿命。今值世尊開示道眼。
爾時天帝即從座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偶值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布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纓布施眾僧。同心祝願歡喜而去。從是因緣壽終生天。得為天帝。九十一劫永離八難。佛告天帝及諸大眾。聽我自說宿命所行。昔我前世於波羅柰國。近大道邊安設圊廁。國中人眾得輕安者。莫不感義。緣此功德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經。分別罪福言皆至誠。開三乘教皆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捨世貪諍導世間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
生信部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舍衛城外有人婦。清信戒行純具。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鉢中。却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祝願。夫曰。瞿曇沙門言何過甚。施一鉢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來。答曰。從城中來。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歲下數萬斛實。其核大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歲下數十萬子。答曰。世人共見其實如是。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特一鉢飯上佛。其福甚大不可稱量。夫婦二人心開意解。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又智度論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從舍婆提城。向婆羅門城。時婆羅門城王屬外道。聞佛欲來即立制限。若與佛食共佛語者當罰金錢五百文。後佛來到入城乞食。人皆閉門。佛與阿難空鉢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門棄之。見佛相好空鉢而來。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鉢從乞所棄潘淀。婢即淨心持來施佛。佛受施已語阿難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當時佛邊有一婆羅門。聞佛此語。即語佛言。汝是淨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是時佛即出舌覆面上至髮際。而語之言。汝頗見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舌覆鼻尚不妄語。何況覆面上至髮際。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報多。佛即告言。汝頗曾見希有事不。婆羅門言。我曾行見尼拘陀樹。其蔭遍覆五百乘車。佛即問言。樹種大小。彼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妄語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即時舉手大唱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開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以是因緣如來所說無有虛妄。善惡果報必受不差。一切眾生應當信受。
又譬喻經云。昔有二比丘俱得須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布施飯僧。一人但直坐禪自守不樂作福。時坐禪者語乞者言。何不坐禪唐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亦說比丘云。當修行布施。後俱命終生長者家。乞作福者為長者家子。奴婢承給衣食自然。快樂無極。其坐禪者生為婢子。在地獨坐饑渴啼哭。俱知宿命。時長者子語婢子言。我本語汝。汝當布施不肯用語。是汝自過。何為啼哭。其長者子長大騎乘。出行遊觀一切奴客。及以婢子皆侍從出。後時二人俱求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其長者子常直端坐。人皆競送衣食來與。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無與者。常受饑渴。以是因緣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而已。亦當布施作諸福德。故大愛道經。佛說偈云。
夙夜不學 日無所竟 動入罪中
宛轉益深 自沒其體 其亦苦辛
往而不返 投命太山 地獄之罪
難可堪任 生時不學 死當入淵
老不止婬 塵滅世間 呼吸而盡
何足自珍 能自改悔 守命良真
今世滅罪 後世得申 有財不施
世世受貧
校量部第四
如須達經云。世尊告須達長者曰。有居士行施。不信施與。不隨時與。不自手與。不往而施與。亦不知。亦不信。亦不知有因緣行果報而行施與。當知彼受報意不妙(反前為妙)昔有過去世。有鞞藍大婆羅門。大富多財。彼作大施。以八十四千金鉢碎銀滿中。彼行大施。八十四千銀鉢滿中碎金。八十四千金鉢滿中碎金。八十四千銀鉢滿中碎銀。八十四千象。象白如雪。八十四千馬。金飾交露。八十四千牛?乳滿器。八十四千玉女。端正殊妙諸纓嚴飾。如是行施餘不可數。彼居士鞞藍大富。作如是大施。與閻浮提凡夫人。寧施與彼一仙人得福多。雖與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此得福多。雖與須陀洹。不如施與一斯陀含。雖與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雖與阿那含。不如施與阿羅漢。百須陀洹雖與百斯陀含。不如施與一阿那含。雖與百阿那含。不如施與一阿羅漢。雖與百阿羅漢。不如施與一辟支佛。雖與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此得福多。彼居士作如是施與。閻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作房舍以施招提僧。得福增多。雖與招提僧。不如以清淨意作三自歸佛法僧受其戒此得福多。雖受三歸受戒。不如於一眾生行於慈悲至?牛頃此得福多。雖於一切眾生分別行慈下至?牛頃。謂不如一切行無常苦空無我思惟念者。下至一彈指頃。此得福多。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處(塔是也)於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天之福。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也。
又薩婆多論云。有檀越與闡那比丘三十萬錢作大房。即日成即日崩倒。功用甚大檀越心退。諸比丘為檀越說法。房雖崩倒功德成就。房未壞時。佛已到此房中。即是受用。佛是無上福田。佛既受用。功德深廣不可測量。又房始成有一新受戒年少比丘戒德清淨。入此房中已畢。檀越信施之德。若起億數種種房閣莊嚴。下至金剛地際高廣嚴飾。猶若須彌。設有一淨戒比丘。暫時受用已畢。施恩以戒非世間是向泥洹門。不同房舍臥具飲食湯藥是世間法非是離世難得之法。
修造部第五
若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經云。經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若約勅是佛真子。如是精誠造少福多。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之時不入海龍王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獄。土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中諸根不具。第一盡心為上。妙果先昇。
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等。或自捨財及勸化得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形像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
述曰。此謂施主決定入佛受用。所以須贖。若如今時齋上每出佛槃飲食。情通彼此不局情者。食訖還入施主不勞牧贖。如七月十五日獻佛及僧。無佛僧受用即須贖用也。
又觀佛三昧經云。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華。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
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又外國記云。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刻牛頭栴檀作如來像。置佛坐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諸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是眾像之始也。佛移住兩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祇桓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競興供養不絕。堂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旛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界檀像已燒。却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移向彼房。眾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像像本處。
又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云。昔佛在世時。跋耆國王。名曰優填。來至佛所頭面頂禮。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是。又法華經偈云。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有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造立形像福報經云。佛至拘羅瞿國。時國主名優填王。年始十四。聞佛當來。即勅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以頭面禮佛。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無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佛去已後恐不復見。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王諦聽吾說 福地上灰土
福德無過者 作佛形像報
常生大富家 尊貴無極珍
眷屬常恭敬 作佛形像報
常得天眼報 無比紺青色
作佛形像報 父母見歡喜
端正威德重 愛樂終無厭
作佛形像報 金色身焰光
猶妙師子像 眾生見歡喜
作佛形像報 閻浮提大姓
剎利婆羅門 福人於中生
作佛形像報 不生邊地國
不盲不醜陋 六情常完具
作佛形像報 臨終識宿命
見佛在其前 不覺死苦時
作佛形像報 作大名聞王
金輪飛行帝 典主四天下
作佛形像報 作釋天名因
神足典第二 三十三天奉
作佛形像報 此過出欲界
作梵梵天王 迦夷眾梵恭
作佛形像報 受福正如是
若能刻畫作 天地尚可稱
此福不可量 是故供養佛
華香香汁塗 供養大士者
得漏盡無為
又付法藏經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匃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傅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倩令修造。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傅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常受勝樂。從是以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時摩竭國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過去修福聰明多智。巨富無量金銀七寶。牛羊田宅奴婢車乘。比瓶沙王千倍為勝。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㲲。最下之者具價猶直百千兩金。有六十簞金粟。一簞有三百四十斛。其家雖富而無兒息。於其舍側有一樹神。夫婦常往祈請祭祀。求乞有子多年無應。瞋忿語曰。今更七日盡心奉事。若復無驗必相定燒樹。樹神愁怖告四天王。王告帝釋。釋觀閻浮提無堪彼子。即詣梵天王廣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觀見一梵天臨當命終。即往語之。勸其往生。梵天受教即來託生。滿足十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師占曰。此兒宿福必當出家。父母聞之甚懷愁惱。夫婦議曰。當設何方斷絕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當為娉娶端正好女用斷其情。至年十五欲為娉妻。語父母言。我志清淨不須婦也。父母不聽。兒知難免便設權計。語父母言。能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當納之。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遍行娉求。諸婆羅門鑄一金女。端正奇特輿行村落高聲唱言。若有女人得見金神禮拜之者。後出嫁時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聞悉出。唯有一女軀體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女也。以昔勝緣有此妙身。志樂清潔獨不肯出。諸女強將共見金神。此女即到。金色光明映奪金神。婆羅門見即為娉得。既到夫家。夫婦相對各皆清潔了無欲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毀除一房。令共同室安置一床。迦葉語婦。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眠息我當經行。後次婦臥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葉見已以衣裹手舉著床上。婦更驚寤而責之曰。共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復何緣竊舉吾手。迦葉答言。有蛇來入恐傷汝手。故舉之耳。即指蛇示婦意乃寤。夫婦節操深厭世間。啟辭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見已遂便聽許。於是夫婦俱共出家來至佛所。佛與分座。佛為說法。即於座上得阿羅漢。婦於後時亦得羅漢。迦葉在世。常與如來對坐說法。佛滅度後所有法藏悉付迦葉。後時結三藏竟。至雞足山入般涅槃。全身不散。候彌勒佛出世之時。從山而出。在大眾中作十八變。度人無量。然後滅身。未來成佛。號曰光明(六十簞金粟者出薩婆多傳未來成佛出法華經)。
又智度論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淨飯王子佛弟難陀。身體端正有三十相。王為納婦字孫陀利。面首端正世間少雙。難陀晝夜愛敬婦故不欲出家。佛以方便化令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比丘見已而白佛言。難陀比丘宿植何福與佛同生有三十相。身體端正世間無比。又捨豪貴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難陀爾時為大長者。於辟支佛塔廟之中。青黛塗壁而以畫作辟支佛像。因而發願。願我世世生尊貴家。常得端正身相金色。值佛得道。緣此善根發願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體端正有三十相。豪尊富貴快樂無極。乃至今日與我同生出家得道。◎
◎嚫施部第六
如輪轉五道經云。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然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倩人而不嚫。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淨然燈續明。燒香齋食讀經噠嚫。以為常法。布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却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植福田如尼俱類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佛時說偈言。
賢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 度脫諸十方
雜福部第七
如薩婆多論云。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曠路作井及作橋梁船。此人功德一切時生常資施主。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惡邪。無此三因緣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婬女施人。五造作神祠。是謂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復有五施人天得福。云何為五。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梁。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有此五事今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梁
河津度人民 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常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諸天子。以偈問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晝夜 長養善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曠路作好井 種植園果施
樹林施清涼 橋船渡人民
布施修淨戒 智慧捨慳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諸毒蛇墮於井中。行人飲之而致苦惱。命終生三空侯天受五欲樂。從此命終。若得人身王所愛重。若見病困咽喉出聲。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續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隨業流轉。不墮三途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若有眾生持戒。見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涼讀誦經法。命終生風行天。香氣來吹悅樂無比。若有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餘人不作眾惡。命終生持鬘天受五欲樂。命盡人中為王典藏。
又譬喻經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緣是德功。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塗。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故成實論引經偈云。
若種樹園林 造井橋梁等
是人所為福 晝夜常增長
又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又放牛經出增一阿含別品同譯。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為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處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孳息日日有減。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種損益不可具述。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洗僧部第八
如譬喻經云。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如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為常緣也(今臘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經文)。
又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去家學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故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時。以示天下人。佛言。我為菩薩時。三十六返為天王帝釋。三十六返作金輪王。三十六返作飛行皇帝。今日諸賢誰有好心念釋迦佛恩德者。以香華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諸天鬼神所證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納香。合三種草香按而漬之。此則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紺黛秦皮權代之。又用欝金香手按漬之於水中。按之以作赤水。以水清淨用灌像訖。以白練拭之。斷後自占更灌名曰清淨。其福第一也。
又溫室經云。佛告祇域長者。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為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痺。四者除寒氷。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淨面首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者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者饒多人從拂拭塵垢。六者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又十誦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塵垢。二治身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調。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熱時有一客作人。園中汲水灌樹。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脫衣樹下。以水澆洗身得輕涼。作人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下詣舍利弗所散華供養。舍利弗因其信心為說法要。得須陀洹果。
又賢愚經云。爾時首陀會天下閻浮提。至世尊所請佛及僧洗浴供養。世尊默然許可。即設飲食并辨洗具溫室。暖水調適酥油浣草。皆悉備有。於是世尊及諸比丘。納受其供共洗浴已。并厚飲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還本處。是時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體殊妙威相奇特。光明顯赫如大寶山。佛告阿難。乃往過去毘婆尸佛時。此天彼世為貧家子。常行庸作以供身口。聞佛說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務。得少錢穀用設洗具。并及飲食請佛眾僧而以盡奉。由此福行壽終之後。生首陀會天有此光相。七佛已來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記曰。於未來世兩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淨身。十號具足。
又雜譬喻經云。昔佛弟難陀。乃往昔維衛佛時人。一洗眾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釋種身。珮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與佛同世。研精道場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猶有弘報。況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號。加增歡喜廣度一切。
又福田經云。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羅閱祇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瘥。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慶祐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又十誦律云。外國浴室形圖猶如圜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出外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以瓶盛水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云淨水耳。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除風。二病得瘥。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淨辨具薪炭溫暖得所。乃打揵稚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繫衣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餘內外已。閉戶而坐令身汗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出已取己衣著正理而去。
述曰。因明洗僧遂申歎德。恐邊遠道俗不閑法用。故略明法事以標厥致耳。
竊惟尼連河裏非有垢而見除。嵐毘園內實無塵而示蕩。故知洗沐是清昇之本。灌澡為澄潔之原。可謂乘香範於前修。振芳猷於後業。所以東國泛七華之水。以濯一乘之賓。西方瑩八德之池。用滌九品之輩。故使醫王夜念發造溫室之心。長者晨言敬申洗僧之願。遂蒙如來善巧。近說七物之儀。大覺垂慈。遠記五天之報。然今此處摩訶施主某官。斯乃運廣大心行無上業。生生常修佛事。世世常轉法輪。故能信正法於群邪。敬緇徒於像季。深知講宣四句價重隋珠。飯沐一僧田高異道。遂使共相率勵勸課等侶。各捨淨財同崇此福。於是辦七物於嘉時。洗三尊於此日。又能屈請高德某法師。講宣溫室洗浴眾僧經一部。法師乃時稱學海。世號詞宗。出玄義而似雲屯。決眾難而方泉涌。能使俗徒開解。猶朗日之闢重昏。法侶除疑。等嚴霜之卷零葉。今既玄章盡軸。座停雷梵之八音。藻浴時臻。次歎洗僧之七物。一者鴻鑪熾火巨鑊氛氳。密室既已除寒。龍泉自然泛熱。二者輕清德水流湛金池。蕩垢皎若蓮開紅。身首霑便土潤。三者銀光豆屑細滑逼於兜羅。却膩本若雲披潔體方開露日。四者八味酥膏五香芬馥。排風去痺未謝摩抵。瑩質光顏何慚妙藥。五者玉管神灰雪華霜潔。邪風遇便息扇。亂想賴己恬凝。六者青楊細柳綠幹輕條。去熱則口發幽蘭。淨齒則氣合優鉢。七者齊縑魏素持作內衣。蔭患并得身安。蕩報自然光飾。七物並皆精備一心奉上。惟眾慈悲為歎祝願。
夫欲起居淨國。必須預蕩十力之形。逈託天宮。先當澡彼六和之眾。譬若聲調響順形直影端。因果之理必然。非關鬼神之授。然今施主等仰襲醫王建斯溫室。營辨七物洗浴三尊。獎率有緣弘揚妙典。以茲殊勝莫大善根。先用莊嚴。今日某法師等有大勢力。生生常轉法輪獲大神通。世世常修佛事長幼受無窮之智。眷屬極不夭之年。障累與朝霧俱消。嘉慶共繁星等列。諸施主等。願高臨八正。趣大道於菩提。富有七珍。惠蒼生而無盡。又願片時營佐之者。除七病而莫遺。豪分助讚之徒。獲七福而無竭。見聞隨喜咸趣法城。叩頭彈指齊昇佛果。敷揚玄教已自周圓。嚴儀洗具復皆備訖。唯眾一心奉請三寶。
稽首歸依上請十方諸佛三世慈尊。五分法身真應兩體。九十八使惑纏已盡。三十二相微妙莊嚴。實無四求假同四事。為眾生故有感便來。唯願各各乘摩尼寶殿。坐碼碯雲中放百億光明照三千剎土。梵王持蓋帝釋布華。降此道場入溫室浴。
次請發心已上補處已還歡喜離垢之人。善慧法雲之士。三賢十聖一切諸菩薩。惟願運天人於掌內。安法界於毛端。齊馭四足之靈鵬。俱騁六通之神驥。不見相而見。不來相而來。降此道場入溫室浴。
次請山中宴坐獨覺大人。言下證真四果高士。及向趣聖僧賓頭上座等。惟願空中振錫戲六神通。雲內持瓶具十八變。發波斯之信仰。伏勞度之邪心。及此現前和合大眾。百臘已下乃至無臘。並入溫室浴。
次請山中宴坐獨覺大人。言下證真四果高士。及向趣聖僧賓頭上座等。惟願空中振錫戲六神通。雲內持瓶具十八變。發波斯之信仰。伏勞度之邪心。及此現前和合大眾。百臘已下乃至無臘。並入溫室浴。
次請弘慈本誓誓度四生。方便善權權形六道。隨聲即至如影赴身。不念即彰不請之友。並入溫室浴。
次請三界天眾四海龍王八部鬼神一切含識有形之類蠕動之流。並入溫室浴。
歎請既周。大眾和合唄讚持香依次行。道頌曰。
三寶冥興 四生標式 慈蔭十方
恩流萬德 智抱八藏 化周百億
酬恩義重 斯由福力 彩畫彫形
傳經建福 舟濟橋梁 興齊沐浴
不顧身命 精誠何抑 盛哉勝業
功成難測
應感緣(略引十一驗)晉大司馬桓溫晉夫人謝氏隋沙門釋慧達唐沙門釋住力唐沙門釋志超唐沙門釋慧震唐沙門釋惠雲唐沙門釋道英唐沙門釋叉德唐沙門釋通達唐上柱國王懷智
晉大司馬桓溫。末年頗奉法飯飴尼僧。有一比丘尼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尼才行不恒。溫甚敬待居之門內。尼每浴必至移時。溫疑而窺之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臟。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怪駭而還。有頃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溫以實問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形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之悵然。故以戒懼。終守臣節。尼辭去不知所在。
晉瑯瑘王凝之。晉左將軍夫人。謝氏弈之女也。常頻亡二男。悼惜過甚。哭泣累年。若居至艱。後忽見二兒俱還。皆著鎖械。慰勉其母宜自寬割。兒並有罪。若垂哀憐。可為作福。於是哀痛稍止。而勤功德(右二驗出冥祥記)。
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姓王氏。襄陽人。幼年出家繕修成務。或登山臨水。或遊履聚落。但據形勝之處。皆措心營造。安處寺宇為僧眾行道。至仁壽年中。於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材石既充付後營立。乃渡江西上至鄱陽豫章諸郡觀撿功德。願與眾生同此福緣。故至所到村邑。見有坊寺禪宇靈塔神儀。無問金木土石。並皆率化成造。其數非一。晚為沙門惠雲邀請。遂上廬岳造西林寺。重閣七間。欒櫨重疊。光耀鮮華。初造之日誓用黃楠。闔境推求了無一樹。皆欲改用餘木。達曰。誠心在此。豈更餘求。必其有徵。松變為楠。若也無感閣成無日。眾懼其言四出追求。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並是黃楠。而在窮潤幽深無由可出。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窺見其中可得通道。唯有五尺餘。並天崖。遂牽曳木石至於江首。中途灘澓?筏並壞。及至廬阜不失一根。閣遂得成宏冠前搆。後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計取正無方。有石門㵎當于閣南。忽有猛風北吹還正。于今尚存。達形服麁弊殆不可覩。傍觀沈伏似不能言。而指揮應附立有成遂。斯即變繁不嬈固其人也。大業六年七月晦日。舊疾忽增七日倚臥。異香入室旋繞如雲。閣中尊像並汗流地。眾見此瑞審達當終。官人撿驗具以聞奏。達神志如常累以餘業。奄爾長逝。年八十七矣。
唐楊州長樂寺釋住力。姓褚氏。河南陽翟縣人。器宇凝峻虛懷接寤。聲第之高有聞緇俗。於本寺四部王公共造高閣。并二挾樓。妙盡奇工。即年成立。寺眾三百同皆歡喜。至大業十年。自竭身資以栴檀香木摸寫瑞像并二菩薩。不久尋成同安閤內。至十四年隋至喪亂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諸衢市。誓以身命守護殿閣。寺居狐兔顧影為儔。歠菽飲水再離寒暑。雖耆年暮齒而心力逾壯。泥塗圮落周匝火燒。口誦不輟手行治葺。賊徒雪泣見者哀歎。往往革心相佐修補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舊僧餘眾並造相投。邑屋雖焚此寺猶在。武德六年江表賊師輔公祐。負阻擅兵潛圖反叛。凡百寺觀撤送江南。力乃致書再請願。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祐偽號尊稱志在傾殄。雖得其書全不顧遂。力謂弟子曰。吾無量劫來積習貪愛。不能捐捨形命以報法恩。今欲自於佛前取盡。決不忍見像宜齊江。可積乾薪自燒供養。吾滅之後像必南度。衣資什物並入尊像。泣服施靈理宜改革。便以香湯沐浴跏趺。面西引火自燒卒於炭聚。時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終火滅合掌凝然。更足闍維一時都化。初力在佛前焚時有群鵲哀鳴。其聲甚切。右繞七匝。方始飛去。及身歿後像。果南遷。殿閣房廊得免煨燼。法寶僧眾如疇昔焉。門人慧安智賾。師資義重甥舅恩深。為樹高碑于寺之內。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今像還於閣迄今猶在。
唐汾州光嚴寺釋志超。俗姓田。同州馮翊人也。精厲不群雅度標遠。至武德七年。止於汾州抱腹山。僧徒僅百。偏資大齊。麥唯六石同置一倉。日磨五升用供常調。從春至夏計費極多。怪而撿覆止磨兩石。據量此事幽致可思。又數感異僧乘空來往。雖無音問儀形可驗。同住墮者便蒙神警。至於召眾鐘聲隨應。石泉上涌隨人用足。靈瑞多感。寔由超福。至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忽因遘疾卒於城寺。春秋七十有一。
唐梓州通泉寺釋慧震。姓龐。身長八尺。聽暠三論玄寤逾䔍。每年正月轉經。千僧袈裟周足奉施無闕。常弘三論聽僧百餘。忽於高座似悶。見人語曰。西山頭好造大佛。既覺下座。領眾案行。中龕造像。兩邊泉流。即命石工鐫鑿坐身。高百三十尺。貞觀八年周備成就。四面都集。道俗三萬慶此尊像。其像口中放大白光。遠近同覩。先有一馬日行五百里。曾經入渾餘馬並死。唯此得還。至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鳴不食三日。震聞毛豎。有一異僧。名為十力。語震曰。馬與主別。主當先行。來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時應入涅槃。法師須財物無留於後。於身無益言已而隱。莫知其由。先造藏經請僧常轉。開大施門四遠悲敬。來者皆給。至終年初又請眾僧。讀經行道作三七日。俗緣昆季內外同集。至於八日氣猶不歇。從旦至午。寺內樹木土地皆生蓮華。眾覩奇瑞知其即世。震曰。嘉相已現不容待滿。便行䞋施早令食訖。手執香爐遶盧舍那三匝。還於佛前胡跪正念。大眾滿堂不覺已逝。春秋六十有六。停喪待滿香氣猶存。兄弟三人各捨錢五十萬。於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作石塔高五丈。龕安繩床扶屍置上。經百餘日猶不委仆。道俗萬餘悲泣相繼。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雲。姓王。太原人也。遠祖避地止于九江。弱冠樂道投匡山大林寺。時年二十五。有達禪師。江淮內外所在興造。雲為寺廟毀壞故。邀達營造得周。至隋季末年中表咸亂。有林士弘者。結眾務章偽稱楚帝。有尚書令鄱陽胡秀才。親領士眾臨據九江。因感發心欲寫廬山東林寺文殊瑞像。以雲有出眾之奇令鑒鑪錘。光儀乃具。唯頸及脇兩處有孔。時眾未寤。其年秀才偽勅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兩。盛以竹筒。雲以賊徒蜂起。無方守護並用付才。又以念誦銅珠一貫遺才為信。行營亭軍士乞福。才得便風舉帆前引。於江中路遭浪船沒。財物蕩盡唯人達岸諸無所恨。但恨失像色金。煩冤江畔呼嗟未絕。誓願不成深為業也。須臾金筒隨浪逆流。并遺銅珠前後相繼。汎汎隱隱向岸就才。既獲像金舉眾大欣。噭慶無量。計被沒處。至所出岸三十餘里。重而能浮逆波相授。軍民通怪驚異靈感。及才遇害刃開頸脇恰符像焉。初才之欲擊賊。以金用委叔父。擔以避難。不免為賊所奪。既失像金。取求無計。尋有賊中來盜金投。曉俱不知是金擔也。曉得本金委雲成就。光相超挺。今在山閣。初鑄像時有李四戒。私發願曰。若鎔金日誓然一臂。雲為摸樣早成遂前。成日李氏不知。已鑄像了。乃夢像曰。汝先願燒臂如何違信耶。李氏夢寤因始知之。即往像前以刀解臂。蠟布纏骨燒而供養。天香垂下像放光照。異種奇瑞不可述盡。雲以貞觀年初因事入京。值首律師伏膺律業宰貴覩其德高。請奏令住弘福。至貞觀二十年。思慕本鄉。還歸九江本寺。身今現在。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時年十八。叔休律師化令出家。父母戀逼取妻。英割愛辭親示同脫屣在俗不染色聲。出家經論洞明。乃曰。法相可知心惑須曉。至開皇十九年。遂入解縣太行山柏梯寺。修學止觀忽然發解。人法二空深寤心首。坐處樹枝下映四表。兼理僧役以事考心。後在京師住勝光寺。從曇遷禪師聽攝大乘論。學徒五百。英解獨俊。禪師歎曰。學徒極多。雖通文義。得其旨歸唯道英乎。常依華嚴發願供僧。因事呈理調伏心行。自爾儀服飲噉不守。章篇頗為譏目怪違也。營僧之外禪誦無廢。窮尋理性心眼洞明。至大業九年身居知事。有俗爭地。恐損僧利於俗無益。苦諫不從。便語彼云。吾為汝死忽然倒仆示同僵屍。諸俗固執云。此道人多詐以針刺甲可知真偽。針刺雖深死色轉變。身心不動將欲膖壞。傍有智者。教令歸懺誓不敢諍。尋聲起坐語笑如常。又行至臺澤見池魚遊戲。英曰。吾與汝共諍人我。何者為勝。便即脫衣入水經于六宿。弟子持衣守之。後出告曰。吾在水中唯弊。土坌不覺水氣。又屬嚴冬氷厚天雪復壯。乃曰。如此平淨之地何得不眠。遂露身仰臥經于三宿。及起笑曰。幾不火炙殺我。如是隨事以法對之。縱任自在不以為難。良由唯識之旨洞曉心腑。外事之質豈得礙乎。晚還蒲州住普濟寺。置莊三所。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處。不與俗事交爭。故使八方四部其湊若林。晝則營理僧務。夜則為說禪觀。或弊其勞者。然不覺其疲。常依攝論起信用資心腑。至於一日說起信論。到心真如門。奄然不語。眾怪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任不怪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身色怡泰如證初禪。河東沙門道遜高德名僧。素是同學。祖習心道。契友金蘭。初在夏縣領徒盛講。及遜捨命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報。終夕便知。告其眾曰。遜公已逝相與送乎。人問其故。此乃俗事心轉不可怪也。及行中路便逢告使。冥通來事類皆如此。自及終前集眾告曰。今日早須收積。恐明日人畜眾聚損食穀草。英亦自運催促極急。眾但知助然不測其意。至夜都了。索水洗浴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告眾人曰。諸人喚余為英禪師。禪師之相不可違俗語門人志裒曰。禪師知英氣息可有幾許。裒以事答之。英言如是。因說。法要又曰。無常常耶。不可自欺。不可空死令誦華嚴經賢首偈。至臨終勸念善處。明相既現。口云。捨却故身。奄然神逝。人怪不動以手循摩從下而冷。以經驗之。縱是凡夫定升善處。況嘉徵如是豈同凡僧。即貞觀七年九月中也。春秋七十有七。初將終日眾問後事。答曰。佛有明教但依行之則眾累盡矣。當終之日感群鳥集房數盈千計。悲鳴相切哀慟人心。慧裒侍側。見有青衣二童執華而入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焰繞梁。及明露結。周二十里。人物先光三日方歇。蒲晉一川行化之所。聞哀屯赴如喪重親。又感僧牛吼噭聲徹數里。流淚鳴咽不食水草。經于七日將欲藏殮。道俗爭之。以英生平不樂喧嘩但存道素。便即莊南夏禹城東延年陵南鑿土龕安之。始下一鑊地忽大震。人各攬草自防。懼謂身落。周十五里皆動大怖。又感白虹兩道連亘柩所。白鳥二頭翔鳴龕上。旋顧裴回哀聲而逝。英開導人物存亡俱益。自非位齊種姓豈感嘉祥。總華不負身。世誠斯人乎。
唐雍州梁山釋叉德。醴泉縣人。形質長偉秀眉骨面。立履清白服麁素衣。好遊化俗營搆福業。而故言來事多所弘獎。年有凶暴毒氣疫勵者。先勸四民令奉三寶。或禮佛設齊。或稱名念誦。用其言者皆禳災禍。有不信者殃禍交及。預記萌兆略如對目。時遭亢旱懼而問焉。又以指揮某日當雨。但齊某處。約時雨至必如其言。或記螽蝗暴亂廣陿所及。或記天澇潤澤近遠淺深。皆事符明鏡不泄纖毫。且執志清慎不濫刑科。力所未行不受其法。昔壯年在道唯遵十戒。而於篇聚雜相多所承修。末於九峻山南造阿耨達池并鐫石鉢。即於池側用濟眾生。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山舍。百姓感戀為起白塔。迢然山表。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雍州涇陽人。卅出家。栖止無定。乃入太白山不齎糧粒。饑則食草。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則禪思。經跨五年栖遑靡息。因以木打塊塊破形銷。既覩斯變廓然大寤。既心路。晚住律藏。遊聽大乘情量虛蕩。一裙一帔布納重縫。所著麻鞵經三十載。繒帛雜飾未經冠體。冬夏一服不避寒暑。當於講席評敘玄奧。不事宮商。人無肖之。初言牟楯噉食。此事難行世人悉伏。左僕射房玄。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敬重如父。而達體道不拘形骸。出言不簡放暢心懷。玄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致隔。見貴如是。朝野皆遵。不食五穀唯食蔬菜。縱得蒿藋攬而食之。事同佳味。若得桃杏殼果之屬。合核而食不以為難。人怪問之。答云。信施難棄。貞觀已來轉顯神異。屢屆人家。歡笑則吉。愁慘必凶。或索財功力。隨命多少即須依送。若違來意後遭凶禍。有人乘驢歷寺遊看。達從乞之惜而不施。其驢尋死斯例非一。故京室貴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說導。雖存雜著所得財利為主營寺。有大將軍薛萬均。初聞異行迎宅供養。百有餘日不遺僧軌。忽於一夜索食欲噉。初不與之苦求不已。試與遂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迹。專顯變應。其行多僻。欲往入內。將軍兄弟其性麁武不識密行。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淨。須作湯洗。待水沸已脫衣入鑊。身不傷爛。狀入冷池。傍人怖之。猶催加火。不暖我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因此已後若有病苦之者。使令煮水涌沸。先自入洗後教人入。病無不愈。達曾負人錢百有餘貫。後辦得錢無人可送。乃將錢至寺門首。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倩。詣西市覓主還之。付而不禁。後勘不失一文。由達德行虛懷。所以人不虧信。又時逢米貴欲設大齊。乃命寺家多放疏請。及至明旦來赴盈千。而供度閴盡全無支擬。大眾恥責深愧外客。達曰。他許送供計非虛妄。臨時恐過僧尼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馳走而來。皆充足餘長。供庫更濟多人。食訖須臾人車並散。究尋來處畢竟不知。良由賢愚難辯故。冥感神供。朝野具瞻。敘事無盡(右八驗出唐高僧傳)。
唐坊州人上柱國王懷智。至顯慶初亡歿。其母孫氏及弟懷善懷表並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經七日背上已爛而甦。此人於地下見懷智云。見任泰山錄事。遣此人執筆。口授為書。謂之曰。汝雖合死今方便放汝歸家。宜為我持此書至坊州訪我家。通人兼白我孃。懷智今為太山錄事參軍。幸蒙安泰。但家中曾貸寺家木作門。此既功德物。請早酬償之。懷善即死。不合久住。速作經像救助。不然恐無濟理。此人既蘇之後。即齎書故送其舍。所論家事無不闇合。至經三日懷善遂即暴死。合州道俗聞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勳衛侯智純說之(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攝念篇第二十八發願篇第二十九
攝念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凡情難禁。譬等山猨常隨外境。類同狂象。三業鼓動。緣搆茲彰。故佛立教令常制馭。故經云。當為心師不師於心。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身戒心慧不動如山。又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然心性惑倒我見為先。煩惑難攝亂使常行。於一切時高舉頗屈。自非託處寂靜摧伏三毒。身不游行口默緘言。少睡多覺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無。直身正意繫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攝念也。
引證部第二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十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至致涅槃。一謂念佛。二謂念法。三謂念眾。四謂念戒。五謂念施。六謂念天。七謂念休息。八謂念安般。九謂念身非常。十謂念死。當善修行。
佛法聖眾念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第一念佛者。專精念佛如來形相。功德具足身智無涯。周旋往來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德。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於欲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離便獲功德。是名念法。
第三念眾者。謂專精念如來聖眾。成就質直無有邪曲。上下和穆。如來聖眾。四雙八輩當敬承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僧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猶如吉祥瓶所願便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戒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謂專精念施所施之上。永無悔心。無反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毀相加刀仗。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施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謂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行。戒行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業果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天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謂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當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常達。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休息便獲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謂專精念安般者。若息長時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極熱亦當觀知我今息冷熱。出入分別數息長短。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安般便獲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謂專精念身。髮毛瓜齒皮肉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直旁光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淚唾洟。膿血脂涎髑髏腦等。何者是身。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也。皆是父母所造。從何處來為誰所造。此之六根。於此終已當生何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身念便獲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謂專精念死。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種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死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死。而說偈曰。
佛法及聖眾 乃至竟死念
雖與上名同 其義各別異
又分別功德論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跡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蹈殺。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門閾。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瘂百病自除。覩佛相好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總會萬行運載為先。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無漏道無為無欲。佛者是諸法之主。法者是結使之主。法出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後念佛耶。答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若伏藏無處不有。要藉通人示處。方得自濟窮乏。法亦如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暢。是以念佛在先。稱法為後。
第三念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捨世貪諍開導天人。則是眾生良祐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達(律名羅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眾中。令眾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使分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復分不得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轉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無福雖得至鉢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於鉢中。神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以食飽此。即時得福。時波斯匿王聞此薄福佛愍與食。我今亦當為其設福。即遺[(鹵/米)*(產-文+(立-一))]米。時有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為梵摩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鳥獸不能侵害也。用是證知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眾之法其義如此。
第四念戒者。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斂諸邪非。斂御六情斷諸欲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經曠澤頓乏水漿。時有小池汪水眾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為首。若飲此水殺生甚多。寧全戒殞命。於是命終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飲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飲蟲水所害甚多。雖得見佛去我甚遠。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終。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見我正覩我肉形。豈識真戒乎。以是經云。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若能持戒展轉行之。即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夫戒有三種。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為俗戒。無漏四諦為道戒。三昧禪思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喻若膝華。動則解散。大士持戒喻若頭上插華。行止不動。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領心不拘外軌。大小軌異。故以形心為殊。內外雖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經云。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離。二曰。念法意喜不離。三曰。念眾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餓鬼之道。雖往來走天上人中。不過七生自得苦際。
又三千威儀云。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德。二當念佛經戒。三當念佛智慧。四當念佛恩大難報。五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復有五事。一當念比丘僧。二當念師恩。三當念父母恩。四當念同學恩。五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一切苦。
又處處經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作不可復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斷絕。佛語比丘。當念自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間。極可至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三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嘑噏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峻速在嘑噏之間。
又毘尼母經云。若說法比丘復應常念。觀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絕。何以故。當得十二念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願得人身。四念生種姓家。五念於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寤法。七念所生處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現於世。九念所生處常得說正法。十念願所說法常得久住。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憐愍諸眾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法。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彼。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著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惡魔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內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悑彼 覆心勿言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塜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縛一處。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不相樂於他處所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六種根種種行處。各各不求異根境界。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是故當勤修習身念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熾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悑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促皆危脆無有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六賊來必掩汝。爾時士夫畏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復急。但見此岸有諸悑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淨無畏。而無橋䑪可度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草木縛束成筏。手足方便度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度。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度於澓流離於此岸種種悑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如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內六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觀察眼入之處。是無常變壞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澓流者譬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悑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度者。譬精進勇猛得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又木槵子經云。時有難國王。名波瑠璃。白佛言。我國邊小頻歲寇賊五穀涌貴。疫疾流行人民困苦。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修行。唯願垂矜賜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常以自隨至心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離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斷除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喜我當奉行。佛告王曰。有莎升比丘。誦三寶名經歷十歲。得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行。
又賢愚經云。波羅奈國有居士。字曰毱提。此人有子名優波毱提。後年長大家貧燋煎。父付財物居肆販賣。有邪貰䩭阿羅漢。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繫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波毱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尠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又譬喻經云。昔有人不信敬。婦甚事佛。婦白婿曰。人命無常可修福德。婿無心懶墮。婦恐將來入地獄中。即復白婿。欲懸一鈴安著戶上。君出入時?鈴作聲。稱南無佛。婿曰甚善。如是經久。其婿命終。獄卒叉之擲鑊湯中。叉?鑊作聲。謂是鈴聲。稱南無佛。獄官聞之。此人奉佛放令出去。得生人中。
又雜譬喻經云。昔有五百賈客乘船入海。值摩竭魚。出頭張口欲食眾生。時日少風而船去如箭。薩薄主語眾人言。船去太疾可捨帆。如言捨下。船去轉駛不可得止。薩薄主問樓上人言。汝見何等。我見上有兩日出。下有白山。中有黑山。薩薄主驚言。此是大魚。當奈何哉。我與汝等今遭困厄。入此魚腹無有活理。汝等各隨所事一心求之。於是眾人各隨所奉。一心歸命求脫此厄。所求逾篤船去逾疾。須臾不止當入魚口。於是薩薄主告諸人言。我有大神。號名為佛。汝等各捨奉神一心稱之。時五百人俱發大聲稱南無佛。魚聞佛名自思惟言。今日世間乃復有佛。我當何忍傷害眾生。即便閉口水皆倒流。轉得遠魚。五百賈人善心即生。皆得解脫。
又大集經云。譬如沙門自有頭髮生不知日長幾分。如是菩薩罪生不能自知。言我無罪者。
又雜阿含經。爾時世尊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緒。顛倒渾亂如畜生趣。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 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 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 慚愧二法者
增長清淨者 永閉生死門
又惟無三昧經云。佛告阿難。善男子。人求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世間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億四千萬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
頌曰。
靜念遺忘慮 有慮非理盡
境來投虛空 虛空何所軫
託陰游重冥 冥亡影迹殞
四果皆欣求 一乘獨玄泯
發願篇第二十九(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佛果敻絕登之有階。法雲峻極屆之有漸。是以創發大誠。則玄福招於極果。初立弘誓。則妙願遍於來際。一念興行。遂感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得大千之甘露。蓋是大乘之根基。種智之津衢也。
引證部第二
如阿彌陀經云。佛語阿難。阿彌陀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珍寶愛重保持恭順。何等為二十四願。
第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土自然七寶縱廣甚大。曠蕩無極極自軟好。所居舍宅被服飲食都皆自然。比如第六天王所居處。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座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五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前世作惡聞我名字。欲來生我國者。即便反正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生我國不斷絕。壽終皆令不復泥犁禽獸薜荔。即生我國在心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布施繞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我。晝夜一日不斷絕。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七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荔。皆令得佛道。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九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比如第六天人。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同一心所念欲所言者預相知意。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無有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終無有瞋怒愚癡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令心相敬愛終無相嫉憎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皆令飛行即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皆得遍。以後日未中時。即飛行還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欲飯時。即皆自然七寶鉢中有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自然去。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鍾聲。說經行道皆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人道。悉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令無有能極知壽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無有能知數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却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頂中皆有光明。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菩薩時。當奉行是二十四願。不犯道法絕去財色。精明求願。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今致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
又佛說滅十方冥經云。時有釋種童子。名面善悅。來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我二親身不安和。橫為非人所見侵嬈。晝夜寤寐不得寧息。出入行步亦見逼惱。或遭非人妖蠱姦邪。無以防護。唯願世尊。告示以法。隨時救濟令無嬈害。佛告面善悅。當為汝說擁護之法。
佛言。東方去此過于八千那術佛土。有世界名拔眾塵勞。其佛號等行如來。今現在說法。人若東行先當稽首歸命。供養於東方佛。則無恐懼莫敢侵嬈。有所興作悉當如願。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過于十億百千佛土。有世界名消冥等要脫。其佛號初發心念離恐畏歸依超首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南行當遙稽首歸命彼佛專意不離。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如殑伽河沙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步迹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西行先當稽首禮於彼佛一心歸命。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告童子。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東北方去此過于百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步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所在獲安則無所畏。
佛告童子。東南方去此過二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今現在說經。若東南方行先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南方去此過于八萬佛土。有世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遙散念於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北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之剎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北方行先禮彼佛。自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垓佛之剎土。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欲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坐時。若夜臥時。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眾生。然後坐臥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上方去此過六十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離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冥等超王如來。今現在說法。若從坐起常禮彼佛自歸供養。則無恐懼所至獲安。
佛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讀誦為他人說。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終無恐懼。若到縣官不見侵枉。若行賊中不見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為消滅。若行大水中終不沒溺。天龍鬼神弊惡之神無敢觸者。諸惡獸無敢近者。諸魅魍魎無能嬈者。若在閑居獨處。則為如來之所擁護。佛說如是。帝釋善面悅童子等。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又持地論云。菩薩發願略說五種。一發心願。二生願。三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世為眾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於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於未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三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眾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願能生無量百千大願。不離眾生界不離世間。此諸大願生生常行終不忘失。
又華嚴經云。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是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乃至起智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乃至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云。爾時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文殊答言。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初發心。二行道心。三不退轉心。四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又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華果有用。
又初發心如車匠輯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
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五日月。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十五日月。
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
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差。
又大集經云。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悑。是事實難不可思議。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悑畏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舍利弗。於意云何。火熱雖小畏乾薪不。不也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舍利弗。今以非喻為喻。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爾時一切乾樹菓木種種枝葉。悉共合聚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告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覓有救。援助彼眾。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有一貧人以乞自活。從一城至波羅柰城。至彼城已。其城所有乞人見者皆呵責言。汝從何來而至於此。遂遮不聽游行告乞。爾時彼人見有障礙作是思惟。我於彼輩無有過失。何故障我而告乞也。於時波羅柰城有一長者。遺失銅鉢。時彼長者求覓銅鉢所在不獲。因求鉢故至餘一村。時彼乞人於糞聚中得彼銅鉢掛於杖頭。將來往入波羅柰城。從街至街。從衖至衖。從此交衖至彼交衖。從此方隅至彼方隅。口唱是言。此之銅鉢是誰之物。識者收取。而彼游歷處處東西求覓其主了不能得。既不得主。便即往至付梵德王。乃至長者後聞有人從彼糞中得一銅鉢掛於杖頭。將來入彼波羅柰城。處處游訪不知主處。既不得主便付梵德王。既聞是已。到梵德王邊。到已白言。大王當知。前者乞人所奉銅鉢是我之物。時梵德王遣使往喚彼之乞人。而語之言。汝於前者所送銅鉢。今此長者云是我許。其事如何。彼人即白梵德王言。如是大王。我本不知彼之銅鉢是誰之物。在糞聚中。我既得已。即掛杖頭將來入城。東西訪問不知主處。遂奉大王任王所用。爾時梵德聞彼語已。心大歡喜而告彼言。人者。汝今欲於我邊乞何等願。我當與汝。而彼銅鉢還其長者。爾時彼人白梵德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若必欲歡喜與我願者。願王於此波羅柰城。所有乞人用我為王也。時梵德王復告彼言。今者何用與彼乞兒而為王也。但當更乞諸餘好願。或金或銀。或索國中最勝村落用為封邑。我即與汝。時彼乞人復白王言。王若歡喜與我願者。我今正欲得前所願。王遂報言。任汝所樂。隨汝作耳。爾時在彼波羅柰城。合有五百乞兒依住彼乞願者。悉喚令集而告之言。我今得與汝等為王。汝等必當聽我處分。時諸乞人問彼王言。汝今云何處分我等。令作何事。時彼人言。汝等相共或有捉置髆上者。或有取我而背負者。自餘皆悉為我左右圍繞而行。而彼五百諸乞兒輩聞彼語已。即從處分。或有輿者。或背負者。處處游行所有飲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乞已將向一處。分張而共食噉。如是方便多時活命。時有一人屏處獨食摩呼茶迦(隋言歡喜丸也)。爾時乞王從其人邊奪取彼食已將走。其王徒眾五百乞兒。逐彼王走至於遠處。皆悉疲乏。既疲乏已。悉各迴還。其彼乞王身力壯健。走而不乏。更至遠已。迴頭望看五百乞兒悉皆不見。既不見已。入一園內取水洗手。坐於一邊欲食彼食。未食之間便生悔心。我今不善。我今何故於彼人邊奪取其食。更復誑我隨從人輩。此食既多我食不盡。若世間內有諸聖人。願知我意而來此者。我即分與。發是心已。有辟支佛。名曰善賢。從虛空裏飛騰而來。在彼人前。從空直下。去其不遠。其人遙見彼辟支佛威儀庠序。行步齊。停。舉動得所不緩不急。見如是已。於彼辟支佛所心得淨信。得淨信已作如是念。由我往昔所受貧煎。及以現在皆悉不值如是福田。於如是人不行布施恭敬供養。我昔若值如是福田。今日應不遭斯困頓。亦不應被他逼切而得活命。我今將此食奉上仙人。未審此仙受納以不。若蒙受者。願我將來免此貧煎困厄之身。作是念已。即將此食奉此仙人。然辟支佛有如是法。唯現神通教化眾生。更無別法。時辟支佛受取彼食。從地騰空而去。其人見彼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歡喜故頂戴指掌。遙禮彼尊辟支佛足。作是禮已心發是願。願我此身於未來世。每常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而彼世尊所說之法。願我一聞速得證解。又願我於未來世中。在大威德豪族姓家。為王治化更莫在彼貧兒之內。復作是願。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佛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波羅柰城乞兒之王。施辟支佛摩呼茶迦此是誰者。莫作異見。婆提唎迦比丘是也。時乞兒王施辟支佛食。因彼業果今生釋種大豪貴族。資財無乏少。由昔願故。今得王位。又由昔願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多受快樂。又由昔願今值於我。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我又授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豪姓出家最第一者。婆提唎迦比丘是也。
頌曰。
賢人慕高節 志願菩提因
御鶴翔伊水 策馬出王田
本祈立弘誓 感報彌陀身
能仁修八正 超逾九劫前
聲流遍三界 慈化通大千
掩塵息妄想 凡聖並欣然
含生同志趣 保益啟心神
生死必永盡 豈同莊老仙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法服篇第三十然燈篇第三十一
法服篇(此有六部)述意部功能部會名部濟難部感報部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夫袈裟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為儭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銷瘦。取能銷瘦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眾魔。亦喻蓮華。不為污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為邪眾所傾。亦名田文之相。不為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為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為外道所壞。亦名不正之色。不為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內外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變。此則恭孝之躅理叶儒律。出家則依乎內教。服諸佛之法服。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子官榮之好。以禮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福以報國恩之重。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為過。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髮之辰。天魔聞而遙悑。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歡戲女聊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惡緣即捨。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倣稻田。自成應供之德。遠同先佛。寔遵和敬之道。出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
功能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又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被著袈裟。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錯。又悲華經云。釋迦牟尼佛。昔於過去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我成佛時。令我袈裟有五功德。一者我成佛已。若有眾生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重禁。或犯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念中生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眾生乃至一人必與授記。於三乘中得不退轉。二者我成佛已。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其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即得不退於三乘中。三者若有眾生為飢渴所逼。若貧窮鬼神下賤諸人。乃至餓鬼畜生。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飲食充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四者若有眾生共相違反。起賊想展轉鬪諍。若諸天龍八部人及非人共鬪諍時。念此袈裟。尋生悲心。柔軟之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五者有人若在兵甲鬪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至此輩中。為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袈裟。是諸人等無能侵毀觸嬈輕弄。常得勝他過此諸難。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聖功德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於未來世不成菩提作佛。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持戒信心清淨。知僧福田。為法衣故。施一菓直為作衣價。心常愛樂而生隨喜。命終生林戲天。自在游戲隨意所至。若生人中神德自在。若有眾生心有淨信。為比丘僧染治袈裟法服。命終生彩地天。與諸天女五欲自娛。飲食甘露無有醉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人所愛敬。
會名部第三
如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言。若趣向道場。應如比丘法修諸淨行。具於三衣楊枝澡水食器坐具。行者如是應畜。至於道場如比丘法。
佛告阿難。衣有三種。一出家衣者。作於三世諸佛法式。二俗服者。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於俗服。將至道場。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當受持。
又薩婆多論問曰。佛常?髮不。答曰不爾。佛髮常如?髮。後一七日復問曰。佛初得道時著袈裟不。答曰無有。白衣得佛者。要有三十二相。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捨離煩惱。而復一切種智入其身內。袈裟者。秦言染衣也。結愛等亦名染也。著此服者在獸不畏。是故獵師假服令獸遠見。
又舍利弗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衣。迦葉維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是故羅旬踰比丘分衛不能得食。後以五種律衣更互著之。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執性多嫉。見沙門來急閉戶云。大人不在。見他布施歡喜攝念。發心願作沙門。是故今身雖得出家窮弊如此。我法出家純服弊帛及死人衣。因羅旬踰故受種種衣也。又三千威儀云。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無塔寺。二無比丘僧。三有盜賊。四國君不樂道。
濟難部第四
如僧祇律云。昔佛在世時。尊者達尼迦闇取官材罪在不捨。時瓶沙王信敬三寶。見達尼迦身著袈裟。雖取官材釋然不問。比丘見已而白佛言。此達尼迦宿殖何業。為瓶沙王原恕乃爾。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爾時有一金翅鳥王。其身極大。兩翅相去六千餘里。常入海中取龍食之。諸龍常法畏金翅鳥。常求袈裟著宮門上。鳥見袈裟生恭敬心。便不復前行食彼諸龍。鳥食龍時。以翅博海水擗龍現而取食之。時有一龍為鳥所逐。即取袈裟戴著頂上。尋岸而走。時金翅鳥化作婆羅門。追逐龍後種種罵言。汝今何不放此袈裟。龍畏死故急捉不捨。爾時海邊有一仙人。龍時恐悑投趣仙人。鳥見仙人不敢復前。仙人即出為鳥說法。教鳥向龍共相懺悔已各去。佛告比丘。昔仙人者今我身是。金翅鳥者瓶沙王是。爾時龍者達尼迦是。昔蒙袈裟得免鳥食。今復蒙我袈裟因緣得脫王難。出家修道獲阿羅漢。是故當知。袈裟威力不可思議。
又海龍王經云。爾時有龍王。而白世尊曰。於此海中無數種龍。有四種金翅鳥。常食斯龍及龍妻子。願佛擁護常得安隱。於是世尊脫身皂衣。告海龍王。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周遍。有值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犯觸。持禁戒者所願必得。爾時諸龍各懷驚懼。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為小少。安得周遍大海諸龍。時佛則知龍心所疑。告龍王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分如來皂衣終不減盡。譬如虛空。隨其所欲則自然生。時龍即取佛衣。而分作無鞅數百千萬段。各各分與。隨其所乏。廣狹大小自然給與。其衣如故給不知盡。當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佛言。觀如來衣者即脫龍身。於是賢劫中皆得無著當般泥洹。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俱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三寶。悔過前犯奉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正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佛告四金翅鳥王。汝等先於金仁佛時。為四比丘。名曰欣樂大欣樂上勝上友。是四比丘違犯戒法。貪於供養不護身口意。作惡眾多。供養金仁佛亦不可計。以是之故不墮地獄。墮此禽獸。前後殺生不可稱計。佛現神足令識宿命。所作罪福普悉念之。我等寧沒身命不敢犯惡。佛為說經授其決言。彌勒佛時在第一會皆當得度。
感報部第五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瞿沙。其婦生女端正殊妙。有白㲲衣裹身而生。因為立字。名曰白淨。年漸長大衣亦隨長。鮮白淨潔不煩浣染。眾人見之競共求索。白父母言。我今不貪世俗榮華。願樂出家。父母愛念不能違逆。尋將佛所求索入道。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身上白衣化為袈裟。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阿難見已。請問因緣。佛告阿難。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行聚落教化眾生。時有女人見佛及僧心懷歡喜。持一張㲲布施佛僧。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有淨衣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波羅柰國有梵摩達王。其婦生女身被袈裟。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因為立字名伽尸孫陀利。年漸長大衣亦隨大。稟性賢善慈仁孝順。將諸侍衛出城游戲。漸次往到鹿野苑中。見佛相好心懷喜悅。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復求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問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加那牟尼。將諸比丘游行教化。時有王女值行見佛心懷喜悅。前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受請四事供養已。復以妙衣各施一領。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尊榮豪貴。常有袈裟隨身而生。佛告比丘。欲知王女者。今孫陀利比丘尼是。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被袈裟。生已能語。問父王言。如來世尊今者在不。大德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如是遍問悉為在不。父王答曰。皆悉都在。唯願大王為我設供。請佛及僧尋勅為請。佛入宮已。見其太子而問之曰。汝自憶念迦葉佛時是三藏比丘不。答言。實是。處此胞胎為安隱不。蒙佛遺恩得存性命得過日耳。時王夫人見此太子佛世尊共相問答。喜不自勝。而白佛言。今此太子宿殖何福。生便能語。乃能與佛感有問答。唯願世尊敷演解說。爾時世尊。即便為王說偈言。
宿造諸善緣 百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行教化到迦翅王國。時王太子。名曰善生。見佛世尊深生信敬。歸白大王求索入道。王不聽許言。我唯一子當繼王位養育民眾。終不聽汝出家入道。時王太子聞已愁瘁。斷穀不食已經六日。恐命不全。勅彼太子共作要誓。汝今若能讀誦三藏經書通利。聽汝出家。然後見我。時太子聞已。心懷喜悅尋即出家。誦習三藏盡令通利。王大歡喜。即語比丘。我今庫藏所有財物。隨汝取用終不悋惜於是王子比丘聞已。取財設百味食請迦葉佛及二萬比丘。供養既已。一一比丘各施三衣六物。緣是功德不墮惡世。天上人中常有袈裟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值於我。故有袈裟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違損部第六
如賢愚經云。昔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提毘。總領八萬四千小國。時世無佛有辟支佛在山林中。福度眾生禽獸亦附。時有師子。名曰堅誓。軀體金色食菓噉草。不害群生。有一獵師。?除鬚髮。身著袈裟。內佩弓箭行見師子。而心念言。可殺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脫貧。值師子睡。獵師便以毒箭射傷。師子驚覺即往欲害。見著袈裟便自念言。著袈裟人不久在世必得解脫。所以然者。此袈裟乃是三世聖人標相。我若害之則起惡心。向三世諸賢聖人。念已息害。毒箭入體。命在不久。即說偈言。
耶囉囉 婆奢沙莎呵
說此語時。天地大動無雲而雨。諸天觀見雨華供養。死已剝皮持以奉王。求索賞募。王見念言。經書有云。若有禽獸金色身者。必是菩薩。我今云何與物賞之。若與賞者同彼無異。王即問言。師子死時有何瑞應。獵師答言。口說八字。雨華動地無雲而雨。王聞語已。悲喜交集。即召諸臣。令解是義無能解者。時山林中有一仙人。名曰奢摩。善解字義。王即請來為王解說。耶囉囉者。謂?頭著袈裟者。當於生死疾得解脫。婆奢沙者。謂?頭著染衣者。皆是三世賢聖之相。近於涅槃。莎訶者。謂?頭著染衣者。當為一切諸天世人所見敬仰。仙人解竟。王大歡喜。即召八萬四千小王。悉集共作七寶高車載師子皮。燒香散華盡心供養。打金作棺。盛師子皮以用起塔。爾時人民因是善心。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佛告阿難。爾時師子由發善心向染衣人。十億萬劫作轉輪王。給足眾生。廣殖福業。致得成佛。時師子者今我身是。時王提毘。由因供養師子皮故。十萬億劫天上人中尊貴第一。修諸善本。今彌勒是。時仙人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以是義故。若有眾生有惡心向諸沙門著袈裟者。當知是人則起惡心。向於三世諸佛賢聖。以起惡故獲無量罪。若有眾生能發信心。敬於出家著袈裟人獲無量福。
又大集月藏經云。佛言。我昔為於一切眾生。修諸苦行起大悲心。捨身頭目耳鼻舌等。各如毘福羅山。及捨象馬國城妻子。經於三千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惱眾生。及謗正法毀呰賢聖。無慚無愧不善眾生。及於一切淨佛國土所棄眾生。為如是等諸眾生故。發願在於五濁惡世成無上道。為救三塗苦惱眾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為我出家。?除鬚髮被著袈裟。雖不受戒及受毀犯。若有護持供養是人。得大果報。何況供養具持戒者。若未來世。國王大臣及斷事者。於我弟子及著袈裟罵辱打縛。或驅使及奪財物資生之具。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則隱一切諸佛正法。令諸天人墮於地獄。時憍陳如及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除鬚髮。被著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若王大臣及斷事者。罵辱打縛得幾許罪。佛告梵王。我今為汝且略說之。若人出於萬億佛血得罪多不。梵王答佛。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其罪尚多無量無邊。何況具出萬億佛血。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佛告梵王。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髮被著袈裟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被出萬億佛血。何以故。是人為我出家?髮被著袈裟。雖不受戒或受毀犯。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能速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是故天人應當供養。若有國王見出家人作大罪業。止得如法擯。出國土及在寺外。不得鞭打及以罵辱。一切不應如其身罪。若故打罵。是人便已退失解脫。及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出家具持戒者。頌曰。
外潔內明 同資淨土 戒品無虧
法服庠序 既倣田文 亦救龍苦
威儀可觀 恩霑法雨
感應緣(略引五驗)西域志云有佛袈裟驗魏明帝有火浣布袈裟驗宋沙門釋僧妙有袈裟驗唐沙門釋慧光有袈裟驗唐沙門道宣感通袈裟之驗
西域志云。娑羅雙樹林邊別有一床。是釋迦佛素像在上。右脇而臥。身長二丈二尺四寸。以金色袈裟覆上。今猶現在數放神光。又王舍城東北是耆闍崛山有佛袈裟石。佛在世時。將就池浴脫衣於此。有鷲鳥銜袈裟升飛。既而墜地化成此石。縱橫葉文今現分明。其南有佛觀田命弟子難陀製造袈裟處。並數有瑞光現。大唐使人王玄策等。前後三迴。往彼見者非一。
魏文帝時。不信南方有火浣布。帝云。火功尚能鑠石銷金。何為不燒其布。文帝既崩至太子明帝時。西國有獻火浣布袈裟。明帝初依父語不信。以火試之久燒不壞。始知有徵言不虛也。文帝前已著史籍上。有不信火浣布之文者。並私改有之。
宋沙門僧妙者。上黨人也。家姓馮氏。居于江陵上明村。妙至大明年初。游乞零陵。因居郡治龍華精舍。販貨蓄聚。米至數千斛。大明八年卒龍華寺。災焚蕩盡。妙臨終以財物付弟子法宗。令造講堂僧房。法宗立堂畢。頗陀延曰。未時建房。至泰始三年正月。被疾甚篤。時有道猛比丘。隨泉陵令高陽許靜慧在縣。縣即郡治之邑也。猛往省宗疾。入寺數步見一沙門著桃華布裙單黃小被。行且罵云。小子法宗違處分。不立僧房。費散財物。云云。既迴見道猛如驚羞狀。以被蒙頭入法宗房。猛常往來此寺未嘗見此沙門。不欲干突之。先造法超道人說所聞見。超疑猛或詐妄。撿問形狀音氣。猛具言之。超曰。即法宗之師。亡來數載共歎悵之。其夕即靈語使急召法宗。法宗既至。數罵甚嚴。猶以僧房為言。聲音氣調不異平生法宗稽首謝之既畢。問和尚今生何處。善惡云何。妙曰。生處復粗可耳。但應受小讁。二年外乃可得免。兼有小抑橫欲訴所司。為無袈裟不能得行。可急為製也。法宗曰。袈裟可辦。未審和尚云何得之。妙曰。汝可請僧設供以袈裟為嚫。我即得也。法宗如言飯僧嚫衣。道猛時在會。又見僧妙倚于堂戶之外拱立聽經。飯嚫畢。猛即見袈裟已在妙身。仍進堂中欲依僧次就坐。問猛年臘。猛云。吾忘其年。是索勇虜臨江歲之二月也。妙云。與吾同臘。見大一月耳。乃坐猛下。猛即空一坐位。妙端默聽。至座散乃不復見。時一堂道俗百餘人。零陵太守泰山羊闡亦預法集。自猛與妙講論往反。眾但聞猛獨言耳。所以咸知驗。實者猛與妙不相識。說其形色舉動年臘少宿莫不符同。法宗始病厄困殆命。至靈語曰。枕疾即愈。靈語所著蓋是弱僮。而聲氣音用聽者莫辯其殊。故並信異之。初闡不甚奉法。因是大興敬寤連建福集。即其年設講於此寺。持齋布施。
大唐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法師弟子。母氏家貧內無小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與諸隣母同聚言笑。忽覺脚熱。漸上至腰。須臾雷震霹靂。擲隣母百步之外。土泥兩耳。悶絕經日方得醒寤。所用衣母遂被震死火燒燋踡。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殯之。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福利三歸之龍。信不虛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障前。感異神來。形極可畏。申臂內探欲取宿者。畏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脫(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西明寺道宣律師。乾封二年仲春二月住持。感應因緣具在第十卷初。時有四天王臣子。白宣律師曰。如來臨涅槃三月未至前。命文殊師利。汝往戒壇所嗚鍾。召四方菩薩并及比丘天龍八部等。使集祇桓。文殊依命告集已。世尊告文殊大眾言。我初踰城入山學道。以無價寶衣貿得鹿裘著。有樹神現身。手執僧伽梨。告我言。悉達太子。汝今修道定得正覺。過去迦葉涅槃時。將此布僧伽梨大衣付囑於我。令善守護待至仁者出世。令我付悉達。我於于時欲受大衣。地便大動。樹神告言。今為汝開衣示福田相。樹神既開我見福田相。即入金剛三昧定。地又大動。樹神又言。汝今猶是俗人。未合被此法衣。當置于頂上恭敬供養。令汝求佛道不為魔嬈。我依樹神。即以頭頂戴之。我初戴時大地震動。不勝我身。彼地神堅牢從金剛際踊出金剛山。隨我所行處處承我。始得安住。我時六年苦行身體既羸。衣猶頂上不敢辭疲。唯有梵王數來見我。深起大悲愍我勞苦。將我伽梨上至梵天。地又大動日月無光。地神又告梵言。汝可持衣還安頂上。梵王依教。大地乃安。日月還明。太子又告梵王。汝知僧伽梨在我頂上意不。答言不知。太子言。此為未來諸惡比丘比丘尼等。不敬我解脫法服故。以衣在頂上住。為摧伏天魔外道故。我入河浴。受二牧女乳糜時。被著此大衣即得第三禪樂。眾苦皆盡。我坐菩提樹初轉法輪。爾時樹神將塔來奉上我。令我脫此服安置塔中。我自成佛來于今五十載。敬重此大衣守護自濯。常使金剛神擎持寶塔。未甞置地。每轉法輪便被此服。自成道來被著五十度。我欲涅槃須有付囑。
佛告文殊及諸比丘天龍八部等。此是迦葉佛麁布僧伽梨有大威德。我以佛眼觀諸天龍鬼神及十地菩薩等。未能動此大衣如毛髮許。既不能動唯有如來擎此衣塔。三匝繞戒壇。從南面西階升于戒壇上。從西面北轉至于北面上立。世尊擲衣塔上空中。衣塔放光遍照百億國土。一切苦趣蒙光皆除。猶如天樹妙樂國土。如來發聲普告諸佛。我欲涅槃。有古迦葉佛麁布僧伽梨。付我住持末法眾生。諸來十方佛等。願各捨一衣共持末法。十方諸佛聞是語已。即各脫僧伽梨以施牟尼佛。世尊受已魔王又白佛言。伏願哀愍聽。我欲施黃金珠寶用作盛衣塔。願見聽許。世尊許已。便以神力於一念頃眾塔皆成。成已。世尊自將大衣一一內寶塔中。魔眾白佛。不知此塔付囑何人安置何處。於是如來臨欲涅槃。即告羅雲。汝命阿難來。阿難來已。世尊放光遍照大千。百億釋迦俱集祇桓。諸佛集已。世尊即從坐起升于戒壇。又告阿難。汝往震旦國。於清涼山窟。命文殊師利。我欲付囑迦葉僧伽梨。諸來釋迦佛。即與文殊。於一彈指頃來至戒壇。佛告文殊及諸來大眾。我今涅槃。欲付汝迦葉佛衣塔持我遺法。我入涅槃後。將迦葉衣塔置我戒壇北經于十二年。又告四天王。汝將天樂常供養衣塔。
佛告文殊。有惡比丘共相鬪諍滅我正法。北天竺國有惡王治。信受小乘誹謗大乘。小乘學者更相扇惑。惡魔所羂。所以殺害大乘三藏學者。佛告文殊。以是因緣聽住戒壇北十二年中。惡王治世正法滅時。汝當以神力擎持衣塔游行彼國。所有大乘教收內塔中。彼持戒比丘為王殺者。各有僧伽梨如法受持者。汝亦收取內我衣塔中。彼持戒比丘命未盡者。汝當以神力接取安須彌頂上。爾時魔王白佛言。我於未來世護持正法。至彼惡王出除滅大乘時。我從須彌頂下大石山。厭彼惡王并惡比丘。猶如微塵。我有千子並大威力。下生閻浮提為彼諸國。各造萬僧伽藍。滿閻浮提及三天下。為滅憂慮護持正法。佛告文殊。汝持我衣鉢之塔。周遍閻浮及三天下。乃至大千世界。處處安置。鎮我遺法。有阿育王塔。亦勸令造遍三千土。
又佛告文殊師利。汝以神力往祇桓中堂西寶樓上。取我珠玉函將示大眾。我初踰城離父王宮。四十里到彼叢林。身小疲怠。權時止息。時彼樹神現身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金色身。為三界大師。迦葉佛涅槃時。付囑我珠函并絹僧伽梨。令我轉付囑汝。我語神言。汝絹僧伽梨非我所用。我聞先老所言。諸佛出世不著蠶衣。我今修道如何害生。以付我著。汝今是魔故來相惱。樹神告言。汝大智人何輒麁言。諸佛慈悲實不著蠶衣。此絲化出非是害生。汝今受此珠函。開中有字。我即開函具見諸奇特事。有大毘尼及修多羅藏。迦葉遺教並在此中。并見僧伽梨彼佛手迹遺書。付囑樹神令付與我。迦葉佛書云。我初成道時大梵天王施我彼絲。是化出之非是繰繭。梵天王施經絲。堅牢地神王施緯絲。由彼二施主共成一法衣。由是義故。今持施我。我自成道已來常披此衣未曾損失。今付悉達。若得成佛。取我僧伽梨安置祇桓中。若轉毘尼時當為我著。今留此衣。汝涅槃後一百年。初有無智比丘分毘尼藏遂為五部。從百年後分汝修多羅。當為無量部。諍論由興令法速滅。由彼愚僧不閑三藏。聞開著繒衣即為殺蠶。汝若成道後。彼絲自出諸國。非是殺蠶。故我將付樹神。今轉付汝。此函中並是我遺教。亦將付汝住持遺法。我既讀書已。地即六種震動珠函自開又放大光。樹神又告我言。可將此衣函置汝左肩上。常起恭敬勿安餘處。珠函在肩能摧諸魔及伏外道。令速成佛。我自受函來。常在肩上。乃至受乳糜。菩提樹下坐時。帝釋來至我所從肩上取函。開取僧伽梨令我披著。又取迦葉佛麁布僧伽梨安于絹衣上。梵王將帝釋復施布大衣。我依前納受。既披三重衣。二是迦葉佛衣。一是我許。大梵天王來告我言。我見過去諸佛。亦披三大衣地所不能勝。世尊宜可去二大衣。還安本處。著我所施衣。大地方得安住。我遂依王言。大地乃安住爾。
又釋迦佛初成道時乃至涅槃。唯服麁布僧伽梨及白㲲三衣。未曾著蠶衣繒帛。何為惡比丘等謗黷我云。毘尼教中開許著之。初成道時愛道比丘尼。手執金縷袈裟。持施與我。我不敢受。令持施僧。況我三界大師服著蠶衣。我於三藏教中雖聽用繒綵供養佛法僧。然本非是蠶口出絲綿。我此閻浮洲及以大洲之外。有千八百大國。並有繒帛絲綿。皆從女口出之。非是蠶口中出。由不殺害眾生命故。福業所感故。從女口中出。問何以得知。答曰。若欲須絲作衣時即須然香至桑樹下。便有二化女子。從彼樹下出形。如八歲女。從口中吐絲。彼國人等但設繀車。從女口中取絲。轉至繀車上。取足便止。化女即滅。我聽著繒綵者。是此女絲及天繒綵。本非害生取絲而用。云何謗我害生取絲用邪。
爾時文殊便白佛言。今有少疑欲有所決。未知許不。佛告文殊。可隨汝意。我觀大眾心皆有疑。前云。迦葉佛小珠函。唯長三寸三分。盛彼僧伽梨一衣亦恐不受。何況容受迦葉佛三藏教迹一切經典邪。佛告文殊大眾等。是諸佛力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汝等境界之所籌度。世尊又令文殊師利捧函。世尊起禮。以指觸函如開大城門。大眾咸覩。一切眾事。珠塔絹衣金銀樓觀。其數十萬盛諸三藏。復有天樂而常供養。臺高四十里。塔高十由旬。然函無增減。依本三寸。十方諸來佛等。各讚牟尼。能於惡世廣度眾生。各施僧伽梨及一珠函。用助牟尼尊者住持遺法。佛命文殊令開佛函。其中各有大衣臺觀三藏教迹。一如迦葉佛塔。平等無異。佛告文殊。汝將此塔還至祇桓戒壇北臺內安置。待我涅槃時。自當有付囑。因此文殊重問。世尊涅槃後。此函塔等當付何人何處。世尊對諸大眾。今付文殊置戒壇上。經三年已移置東南角。經三十年住。過是年已。後移西印度頻伽羅山頂光明池南住。如來滅度後經四十五年。有一惡王出現於世。破損佛法逼掠僧尼。不可具述。時有魔王兵眾及四天王等。便下大石壓殺惡王。娑竭龍王陷彼宮殿成大池水。惡王種族無有遺餘。唯有伽藍及諸民眾。西印度人甚弘熾盛。寺有十三萬。僧有六十萬。及菩薩眾亦有無量。經有十三萬藏。金縷字經有八萬藏。金銀七寶像大者高百尺。小者丈六。合有一百三十萬軀。自餘小者數不可量。此之經像皆是忉利天王工匠具相造之。以是因緣故。其衣塔等往彼山住。至像法末時一千七百年。我此閻浮提及諸四天下多惡比丘。起造伽藍不修禪慧亦不讀經不識文字。縱有識者千有一二至彼惡世。令文殊師利。擎持衣函塔等遍歷諸國教化人民令造衣塔。以神通力普被大千。令彼惡比丘等改惡修善。習讀三藏令法久住。所作既已。還將衣塔置于本處。至彌勒下時。令文殊師利將塔付彌勒佛。是為安置處。所以相付囑也。
又如來成道後。第二十一年。佛告大目連。汝往祇桓戒壇北鳴鍾召。十方僧如普賢觀音菩薩等。并集我分身百億釋迦佛。各乘樓觀至戒壇所。依教集已。佛告普賢菩薩。汝往獼猴。池所。我常經行處有破僧伽梨衣。角有小珠塔。可持將來。普賢依教持至祇桓。世尊受此塔已。即告大眾。我初踰城至城樓上。城神歎我言。我為此城神。經今十三劫。見過去諸佛。皆踰城學道。破恩愛網殺煩惱賊。成無上道度脫一切。汝今亦爾。勿令有退。迦葉佛時付我小珠塔。待悉達踰城令我付汝。此是拘留孫四牙印之塔。展轉相付乃至婁至佛。太子受已禮拜。塔訖。放大光明。塔門自開。便見四牙及佛遺教。有金銀臺觀。其數八萬。並盛經律。又有摩尼臺觀。上常有燈香供養。并傍有銀題字告釋迦文佛。汝初成道時當取一牙印印汝脚。足下千輻輪現。次取一牙印印汝手掌中。便有萬字現。又取一牙印印汝胸臆上。便有德相現。又取一牙印印汝頂上。便獲大圓光現。我後成道依此四印。隨印現相。皆如前說。印竟內塔中門自然閉。塔基有銘文。令置袈裟角。自成道來置于左肩上。又告諸來佛及人天眾。各施一珠塔住待未來。諸佛依言施已。並付普賢守護。待如來涅槃。送至祇桓中安戒壇北。至闍維舍利竟。令普賢守護。住二十年已後付文殊。開塔取此四牙。至正法末時。令傳閻浮諸國佛法住持。乃至一千一百年後。將此四牙印百億世界形像。皆有光明生希有心。後乃至四洲六欲天等流通化益。後文殊師利將付彌勒佛。
爾時世尊又告大眾。我初成道時欲入河洗。爾時河神現身手執此寶塔。內有黃金函。盛一安陀會。并一尼師檀。及有一鉢袋。迦葉佛四牙並在函中。此是迦葉佛付我令付世尊今澡浴竟。請披安陀會。我即受著。地為六種震動。而安陀會四角放光照千百億國土。十方諸梵王尋光來至我所前白我言。此白㲲五條如拘留孫佛衣。佛涅槃已展轉相付。乃至婁至佛。釋迦佛涅槃後付囑娑竭龍王。令依此法衣造八萬領。仍造塔供養鎮後遺法。而此安陀會四角及條節頭。皆安萬字。此衣賢劫中最初而造而此寶塔形同五寸。而世尊開塔現真珠樓觀。其數八萬。盛拘留孫佛所說遺教。又有彼佛三比丘坐禪。佛命文殊。汝取我法螺至。彼比丘所吹佛興世曲。文殊依命吹螺。入定比丘即起。問文殊師利。今有何佛出世。文殊答言。此賢劫中第四釋迦佛出世。彼三比丘俱來禮佛在一面住。即白佛言。拘留孫佛般涅槃時。付我安陀會尼師檀及鉢袋。令我住此塔中。乃至婁至佛。令我始入涅槃。迦葉佛又付我四牙。牟尼佛施我少爪髮。並置塔中。世尊涅槃後從塔中出於此閻浮提乃至大千界。處處流布衣塔鎮後遺法也。
又問。如來成道竟。佛度迦葉兄弟徒眾漸多。於迦蘭陀竹園集二部僧。於水池邊令二部眾並脫僧伽梨。遣敷尼師檀。比丘在上坐。令褺僧伽梨置比丘頭上。爾時世尊問比丘。汝解我意不。比丘答不解。我滅度後一千一百年。多有非法比丘毀滅我正法。有惡國王殺害比丘。焚燒經像故。如來從座起。自脫僧伽梨褺置頭上。
佛告諸比丘。我此僧伽梨過去未來諸佛。皆著此衣得至解脫。末世惡比丘不受持三衣。亦不持戒輕慢法衣。令法速滅。我今與汝合三千大衣。願汝受持勿令損失。當用布褐作此伽梨。不得用繒帛及細軟者。並用麁大布作之。令末世比丘不樂好衣服。世尊發此言時。地之六種震動。天人歎息皆大歡喜。今此諸大衣。世尊教勅將付四天王及諸八使者。令八部鬼神守護此衣。勿令損失。乃至彌勒下生付囑彼佛。又付梵王帝釋若至六齋日年三長齋月。掃灑天宮殿。令將僧伽梨至彼天宮供養。藏七寶匣中。用牛頭栴檀沈水末香。煮取香汁。澣濯伽梨。曝曝令乾已。後取香屑。安寶匣中用熏僧伽梨。令彼大衣久住。六齋七日長齋則一月。過此日月後。還付四天王。是為安置處也。
世尊又告阿難言。往須彌山頂鳴鍾。召集四方一切諸比丘。皆集戒壇所。各各自言。得四果者合得八百萬人。皆令脫七條披著僧伽梨。以前憂多羅送至世尊前。如來手自受之。安置覆釜上。世尊自脫七條安置諸衣上。如來發聲。普告大眾天人龍神等。我於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及內外財寶。方得解脫衣。證無上菩提教化群生。我涅槃後。諸惡比丘不信我教。不持禁戒不護解脫衣。無有威德毀滅正法。諸惡比丘尼不順教勅。於金剛道場內行不淨行。猶如婬舍。不行八敬輕慢比丘。速滅我正法。令天人眾減諸惡充滿。我今共汝發四弘願。愍念來世諸惡僧尼。守護此衣勿令損失。安置塔中住持佛法。說此語時。地之六種震動天人龍神悲歎歡喜。聲至大千(世尊安多會五條衣。及尼師壇。廣起問答。大同僧伽梨。世尊皆從梵王帝釋魔王等索諸寶玉。世尊造塔不盈七日寶塔皆成。展轉相付。乃至彌勒下時付彼流通)又世尊初成道度五拘隣竟。至第七年中。諸聲聞弟子漸漸增多。有一比丘。名真陀羅是閻浮洲北瞿陀羅國人。因商賈為業。來至中天竺。遇佛出家命善來度。彼國無有布帛氈毛。一切國人純著駁犢皮以為上衣。此真陀羅比丘。於王舍城見一駁犢皮。從彼俗人索作袈裟。彼俗譏嫌。有比丘白佛。佛喚呵責。佛告諸大眾。我此閻浮提及餘大千界如瞿陀羅國。以皮為袈裟。總有二十萬國。恐我入涅槃後。多惡比丘手害生命。取皮為衣。
佛告目連。汝至我父王所。白父王言。我為童子時。毀前四齒令父王收舉遺我。今須留住末世鎮我遺法。目連依命取已來付世尊。佛告諸來佛及以分身佛。可施一齒及一金剛塔。告諸鬼神龍王。於一彈指頃各造金剛塔。盛前四齒。及十方諸來佛及我分身佛。皆施我齒塔。令娑竭龍王收在大海中供養。
又告文殊師利及觀音大士。待我滅度後。汝以神力分身取我齒塔。擎往彼國至僧伽藍中。令塔放光。於光明中出諸布㲲。汝為商客至彼貿易。或施為法衣。汝復變為三藏比丘。教化彼國比丘勿著皮衣。若如佛教勤行精進。諸天送衣并施飲食。
又我滅度後。一千四百年後。我此閻浮提及大千界。多有惡比丘不修禪戒。多造塔寺遍滿天下。雖非皮國多有布㲲繒綵。不以為衣。手樂殺生取其斑駁色皮以為上服。汝至彼惡世時。當以神力震動大千。令塔放光觸彼惡人。令生改悔不習惡法也。◎
◎然燈篇第三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日舒則夜卷。月生則陰滅。燈之破暗。猶慧之銷障。是以虔躬燈王。克成彌陀之尊。致力續明。遂受定光之號。茅照輕緣。迺獲身色之暉。燭施微因。爰果眼根之淨。況乃振此大智開彼勝光者哉。是以育王臨終之日。總造八萬四千之燈。普照八萬四千之塔。製窮機巧體極殊妙。莫不名應法區事動真境。灼鑠電搖馩馧華列。倒影綠水籠光碧樹。曄曄交焰。似朝霞之鏤白日。昭昭聯暉。若常星之繡天漢。睇金鋪以忘夜。臨玉砌而疑曉。可謂無盡之福常照。盛明之徵恒皎如也。
引證部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言。我昔無數劫來放捨身命。於閻浮提作大國王。便持刀授與左右。勅令剜身作千燈處。出其身肉深如大錢。以蘇油灌中而作千燈。安炷已訖。語婆羅門言。先說經法然後灸燈。而婆羅門為王。說偈言。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王聞偈已。歡喜踊躍。今為法故以身為燈。不求世榮。亦不求二乘之證。持是功德願求無上正真之道。發是願已。即時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身灸千燈。一切諸天帝釋梵王輪王等。皆來慰問。身灸千燈得無痛耶。頗有悔耶。王答天帝。不以為痛。亦無悔恨。若無悔恨以何為證。王便誓言。而我千燈用求無上之道。審當成佛者諸瘡即愈。作是語已。身即平復無有瘡瘢。帝釋諸天王臣眷屬無量庶民。異口同音悉讚歡喜。皆行十善。
如阿闍世王受決經云。時阿闍世王請佛食已。佛還祇洹。王與耆婆議曰。佛飯已竟。更復何宜。耆婆言。唯多然燈。於是王乃勅具百斛麻油膏。從宮門然至祇洹精舍。時有貧窮老母。見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兩錢。以至油家買油膏。膏主曰。母人大貧窮乞得兩錢。何不買食以自連繼。用此膏為。母曰。我聞佛生難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而無供養。今日見王作大功德。雖實貧窮欲然一燈作後世本。於是膏主嘉其至意。與兩錢膏應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則往當佛前然之。計此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後世得道如佛。膏當通夕光明不消。作禮而去。王所然燈或滅或盡。母所然燈。光明特朗殊勝諸燈。通夕不滅。膏又不盡。至明朝旦。佛告目連。天今已曉可滅諸燈。目連承教以次滅燈。諸燈皆滅。唯母一燈三滅不盡。便舉袈裟以扇之燈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隨嵐風以次吹燈。燈更熾盛上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悉見其光。佛告目連。止止。此當來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滅。此母宿命供養百八十億佛。已從前佛受決。務以經法未暇修檀。故今貧窮無有財寶。却後三十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無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光明相照如忉利天。母聞歡喜作禮而去。王問耆婆。我作功德巍巍如此。佛不與我決。此母一燈便與授決。耆婆曰。王所作雖多心不專一。不如此母注心於佛也。於是後時闍王以至誠心。奉獻油華供養佛故。佛便授王決曰。却後八萬劫。劫名喜觀。王當為佛。佛號淨其。闍王太子名旃陀和利。時年八歲。見父受決甚大歡喜。即脫身眾寶以散佛上曰。願淨其佛所。我作金輪王得供養佛。佛般泥洹我當承續為佛。佛言。必如汝願。佛號旃檀。
又賢愚經云。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中作何善根。致斯無極燈供果報。佛告阿難。過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波塞奇。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相好具足。後漸長大出家成佛。教化人民度者甚多爾時父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有一比丘字阿梨蜜羅(晉言聖友)於三月中作燈檀越。日日入城求索蘇油燈炷之具。時王女名曰牟尼。蹬於高樓見此比丘。日行入城經營所須。心生敬愍。遣人往問何所營理。比丘報言。我今三月與佛及僧作燈。檀越求乞蘇油燈炷之具。使還報命。王女歡喜。自今已往莫復行乞。我當給汝燈炷之具。比丘可之。於是已後常送蘇油燈炷之具。聖及比丘誠心殷著。佛授其記。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曰定光(餘經名然燈佛)王女牟尼聞聖及比丘授記作佛。心自念言。佛燈之物悉是我有。比丘已記我獨不得作是念已往詣佛所自陳所懷。佛復授記。告牟尼曰。汝於來世二阿僧祇九十一劫。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十號具足。王女聞記歡喜發心。化成男子。重禮佛足。求為沙門。佛便聽之精修不息。由昔燈明布施。從是已來無數劫中。天上人間受福自然。身體殊異超絕餘人。至今成佛。受此燈明之報。
又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或蘇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求世報者。福德尚爾。況以清淨深樂心。相續無間念佛功德。照道一階福德尚爾。何況全照一切階道也。或二三四階道。或塔身一級二級乃至多級。一面二面乃至四面。乃至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然燈。或時速滅。或風吹滅。或油盡滅。或炷盡滅。或俱盡滅。如是少時於佛塔廟奉施燈明。為信佛法僧故。如是少燈奉施福田。所得果報福德之聚。唯佛能知。少燈尚多不可算數。況我滅後於佛塔寺。若自作若教他作。或然一燈二燈乃至多燈。香華纓絡寶幢幡蓋。及餘種種勝妙供養。復次若人。於佛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三種明。何等為三。一者彼人臨命終時。先所作福悉皆現前。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悅。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心能行布施得欣喜心無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又舍利弗。彼人臨命終時。更復得見四種光明。何等為四。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踊出。二者見淨月輪圓滿踊出。三者見諸天眾一處而生。四者見於如來應正遍知。坐菩提樹垂得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恭敬而住又舍利弗。於佛塔廟施燈明已。於臨終時。得見如是四種光明。死已便生三十三天。生彼天已。於五種事而得清淨。一者得清淨力。二者於諸天中得殊勝威德。三者常得清淨念慧。四者常得聞於攝意之聲。五者而得眷屬。常護彼意心得欣喜。於彼天宮捨壽命已。不墮惡趣。生於人中最上種姓信佛法家。其時世間若無佛者。亦不在輕賤吉凶邪見家生。由施燈已復得四種可樂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色力。二者資財。三者大善。四者智慧。若人住於大乘。於佛塔廟施燈明已。得於八種可樂勝法。何等為八。一者獲勝肉眼。二者得於勝念無能測量。三者得於勝達分天眼。四者為於滿足修集道故得不缺戒。五者得智滿足證於涅槃。六者先所作善得無難處。七者所作善業得值諸佛。能為一切眾生之眼。八者以彼善根得轉輪王。所得輪寶不為他障。其身端正。成為帝釋。得大威力具足十眼。或為梵王。善弘梵事得大禪定。舍利弗。以其迴向菩提善根。得是八種所樂勝法。又舍利弗。若人於如來前。見他施燈信心清淨。合十指掌起隨喜心。以此善根得於八種增上之法。何等為八。一者得增上色。二者得增上眷屬。三者得增上戒。四者於人天中得增上生。五者得增上信。六者得增上辯。七者得增上聖道。八者得阿耨菩提。又告舍利弗。有五種法最為難得。一者得人身難。二者於佛正法得信樂難。三者樂於佛法得出家難。四者具清淨戒難。五者得漏盡難。一切眾生於是五法。言為難得。汝等已得(此經一卷略取要言)。
又燈指經云。昔王舍城五山圍繞。於五摩伽陀最處。其裏。諸勝智人修梵行者。咸以此地莊嚴殊特心生喜樂。自遠而來雲集其中。爾時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庫藏盈溢。如毘沙門。然無子嗣。禱祀神祇求乞有子。其婦不久便覺有娠。滿足十月生一男兒。是兒先世宿殖福因。初生之日。其手一指出大光明明照十里。父母歡喜。即集親族及諸相師。施設大會為兒立字。因其指光。字曰燈指。集諸會者覩其異相歎未曾有。時此會中有婆羅門。名曰婆修。博聞多知事無不曉。見兒奇相非常含笑而言。此兒或是那羅延天帝釋提桓因日之天子諸大德天來現生也。時兒父母聞是語已。倍增歡喜。七日設大施會。舉國知聞上徹於王。闍王聞已。即勅將來。長者受教。尋即抱兒詣王宮門。值王宴會通啟不得。其兒指光徹照宮庭赫然大明。照于王身及以宮觀。一切雜物斯皆金色。其光遍照於王宮內。王即怪問。此光何來忽照吾宮。將非世尊欲化眾生至我門邪。又非大德諸天釋提桓因日天子等下降來邪。王尋遣人往門外看。使人見已。還入白王。向者大王所喚小兒。今在門外。此小兒手在乳母肩上。其指出光明來徹照。故有此光。王勅使言。速將兒來。王既見已。深異此兒。自捉兒手觀其兒相。諦瞻覩已而作是言。外道六師稱無因果。真為誑惑。若無因果。云何此兒得有此光。以此觀之。諸外道輩陷諸眾生顛墜惡趣。定知此兒非自在天等自然而有。必因宿福獲斯善報。始知佛語審諦不虛。而不修福一何怪哉。王言。今猶未審。此指光曜或因於日而有此明。或因於月而有此明。必欲驗者須待夜半。既至日暮即以小兒。置于象上在前而行。王將群臣共入園中。而此小兒指光所照幽闇大明。觀視園中鳥獸華菓與晝無異。王觀此已。喟然歎曰。佛之所說何期真妙。我於今日於因於果生大堅信。深鄙六師愚迷之甚。是故於佛倍生宗仰。於時耆域即白王言。假令貧窮尚應罄竭而修善業。況復富饒而不作福。如是語頃天已平曉。還將燈指入于王宮。王甚歡喜。大賜珍寶放令還家。燈指漸大。其父長者為求婚所。選擇高門娉以為婦。長者既富禮教先備。閨門雝穆資產轉盛。夫盛有衰合會有離。長者及母俱時喪亡。譬如日到沒處暉光潛翳。如日既出月光不現。如火為灰熾焰永滅。強健好色為病所壞。少壯之年為老所侵。所愛之命為死所奪。父母既終生計漸損。而此燈指少長富逸不閑家業。惡伴交游恣心放意。耽惑酒色用錢無度。倉庫貯積無人料理。如月盈昃闇轉就損。時彼國法歲一大會集般舟山。于時燈指服飾嚴從詣彼會所。時後群賊知燈指未還。伺其空便往到其家。劫掠錢財一切盡取。燈指暮歸。見已舍內為賊劫掠。唯有木石塼瓦等。見此事已。悶絕躄地。傍人水灑方得惺寤。憂愁啼哭而作是念。我父昔來廣作方宜。修治家業劬勞積聚。倉庫財寶是父所為。生育我身見有委付。如何至我不紹父業。浮游嬾墮為人欺?。父之餘財一旦喪失倉庫空虛畜產迸散。當于爾時指光亦滅。其妻厭賤捨棄而走。僮僕逃失親里斷絕。極親厚者反如怨讎。貧窮之人如起屍鬼。一切悑畏能毀盛年。好色氣力名聞種族。門戶智慧仁義信行。悉能壞之。我之貧厄世間少比。正欲捨身不能自殞。當作何方以自存濟。復作是念。世人所鄙不過擔屍。此事雖惡交無供世受苦之業。有人聞語即雇擔屍。燈指取直尋從其言。擔負死人到於冡間。意欲擲棄。于時死人急抱燈指。譬如小兒抱其父母。急捉不放。盡力挽却不能得去。死人著脊猶如胡膠。不可得脫。排推不離。甚大悑畏。作是念言。我於今日。擔此死屍欲何處活。即詣旃陀羅村語言。誰能却我背上死屍。當重相雇。諸旃陀羅詳共盡力。共挽却之。亦不肯去。餘見之者罵燈指言。狂人何為擔負死屍入人村落。競以杖石而打擲之。身體傷破痛懼並至。有人憐愍將其詣城。既到城門。守門之人逆遮打之。不得近門。此何癡人。擔負死屍欲來入城。自見己身被諸杖木。身體皆破甚懷懊惱。發聲大哭。由我貧困不擇作處。為斯賤業。如何一旦復值苦毒。寧作餘死不負屍生。且哭且言。時守門者深生憐愍。放令還家。到自空室。先同乞索諸貧人等。共住之者。遙見死屍在其背上。悉皆捨去。既到舍已屍自墮地。燈指于時逾增惶悑悶絕躄地。久乃得蘇。尋見死屍手指純是黃金。雖復悑畏見是好金。即前視之。以刀試割。實是真金。既得金已。心生歡喜。復前剪頭項手足。如是剪已。尋復還生。須臾之頃。金頭手足其積過人。譬如王者失國還復本位。如盲得眼視照明了。燈指歡喜亦復如是。庫藏珍寶倍勝於前。威德名譽有過先日。親里朋友妻子僮僕一切還來。燈指歎曰。嗚呼怪哉。富有大力。能使世人來歸亟疾。嗚呼怪哉。貧有大力。能使所親捨我亟速。我先貧時素有所親昵交游道絕。聊無一人與我語者。今日一切顒顒承事合掌恭敬。假使生處如天帝釋。勇力如羅摩。知見如天師。若無錢財都無所直。富者不問愚智皆稱好人。實無所知人以為智。亦得勇健諸善名聞。雖復醜陋老弊。少壯婦女樂至其邊。阿闍世王聞其還富。尋即遣人來取其寶。其所取者盡是死人。還擲屋中見是真金。燈指知王欲得此寶。即以金頭手足以用上王。王既得已齎之還宮。於後燈指作是思惟。而說偈言。
五欲極輕動 如電毒蛇蟲
榮樂不久停 即生厭患心
尋以珍寶施與眾人。於佛法中出家求道。精勤修習得阿羅漢。雖獲道果而此屍寶常隨逐之。比丘問佛。燈指比丘。以何因緣從生已來有是指光。以何因緣受此貧困。復以何因緣有此屍寶常隨逐之。佛告比丘至心諦聽。吾當為汝說其宿緣。燈指比丘。乃往古世生波羅柰國大長者家。為小兒時乘車在外。游戲晚來門戶已閉。大喚開門。無人來應。良久母來與兒開門。瞋罵母言。舉家擔死人去耶。賊來劫耶。何以無人與我開門。以是業緣死墮地獄。地獄餘報還生人中受斯貧困。光指因緣屍寶因緣。為汝更說。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彼佛入涅槃後。佛法住世。燈指爾時為大長者。其家大富。往至塔寺恭敬禮拜。見有泥像一指破落。尋治此指以金薄薄之。修治已訖。尋發願言。我以香華伎樂供養治像功德因緣。願生天上人間。常得尊豪富貴。假令漏失尋還得之。使我於佛法中出家得道。以治佛指故。得是指光及死屍寶聚。以惡口故。從地獄出時貧窮果報。以是因緣少種福業。於形像所得是福報。乃至涅槃形像尚爾。況復如來法身者乎。
又譬喻經云。昔佛在世時。佛大弟子大目揵連。乘通往到忉利天上。入帝釋園游行觀看。見一天女形貌端正光明照曜與眾超絕。目連見已。即問天女。汝本前身種何福緣。今受此報奇妙無量。天女答曰。我本前身時作瓶沙王宮中使人。時王宮中有佛精舍。我時夜入見佛塔中。暗無光明。我即然燈著精舍中。由是因緣今受此身光明殊妙。天堂受福快樂無極。
又譬喻經云。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細無幽不覩。阿難見已而白佛言。此阿那律。宿有何業。天眼乃爾。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此人爾時身行劫賊。入佛塔中欲盜塔物。時佛塔中佛前然燈。其燈欲滅。賊即以箭正燈使明。見佛威光。㱇然毛豎。即自念言。他人尚能捨物求福。我云何盜便捨而去。緣正燈炷福德因緣。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常生善處。漸捨諸惡福祐日增。今得值我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於眾人中天眼徹視最為第一。何況有人至心割捨。然燈佛前所獲福德難可稱量。又智度論云。若人盜佛塔中珠及盜燈明死墮地獄。若出為人世世生盲。
又灌頂經云。救脫菩薩白佛言。若族姓男女。其有尫羸著床痛惱無救護者。我今當勸請諸眾僧。七日七夜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時行道。四十九遍讀是經典。勸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阿難問言。續命幡燈法則云何。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燈亦復爾。七層之燈一層七燈。燈如車輪。若遭厄難閉在牢獄枷鎖著身。亦應造立幡燈放諸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又超日明三昧經云。日天王與無數天人。來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為日天照四天下。復以何緣而為月天照除夜冥。佛言。有四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慎行。三奉戒不犯。四然燈於佛寺。若於父母沙門道人皆殖光明。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佛言。又有四事得為月王。一布施貧匱。二奉持五戒。三恭事三尊。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等。
又僧祇律云。佛言。從今日聽然燈。時當置火一邊漸次然之。當先然照金剎及佛形像。先禮拜已。當出次然餘處。滅時不得卒滅。當言諸大德欲滅燈。不聽用口吹滅(義云為有食火蟲恐人口氣損蟲所以不聽口吹也)聽以手扇滅及衣扇滅。當羇折頭燋去入時不得卒入。當唱言諸大德燈欲入始得入之。若不如是越威儀法也。又三千威儀云。然燈有五事。一當持淨巾拭中外令淨。二當作淨炷。三當自作麻油。四著膏不得令滿亦不得令少。五當護令堅莫懸妨人道。又五百問事云。續佛光明晝不得滅。佛無明闇以本無言。念齊限故滅有罪。又大唐三藏波頗師云。佛前燈無處取燈。以物傍取不損光者得頌曰。
藕樹交無極 華雲衣數重
織竹能為象 縛荻巧成龍
落灰然甤盛 垂油濕畫峯
天宮儻若照 燈王復可逢
感應緣(略引三驗)宋沙門釋道冏隋沙門釋法純唐簡州三學山寺神燈
宋京師南㵎寺。有釋道冏。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常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鍾乳。入穴數里跨木度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判無濟理。冏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又存念觀音。有項見一光如熒光。追之不及。遂得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頻作數度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胡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並未敘暄涼。儵忽不見。後與同學人南游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乃覺脚下如有一物臲卼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達都止南㵎寺。常以般舟為業。嘗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沈橋間。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語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也(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隋西京淨住寺釋法純。姓祝氏。扶風始平人也。性愛定林情兼拯溺。嘗於道場然燈。遂感燈明續焰經于一七夜。不添油炷而光曜倍常。私密異之。為滅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內。忽然不見。乃經再宿還來本處。而油滿如故。每於夜靜聞有說法教授之聲。異香尋隙氣衝於外。就而視之一無所見。識者以為幽祇所集故也。至仁壽三年遂覺不愈。閉室靜坐而無痛所。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於右。弟子慧進入問。此是何人。答曰。是第六欲天頻來命我。但以諸天著樂竟不許之。由妨修道故也。常願生無佛法處教化眾生。慎勿彰言。死後門徒為建齋修福。道俗湊集並在純前。有雙鴿飛來入純房內。在衣桁上注目看純。雖人觸捉都無有懼。純云。任之勿捉至暮方逝。與眾辭別。不覺餘想。卒于淨住。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唐蜀川簡州三學山寺。至隋開皇十二年。寺東壁有佛跡現。長尺八寸闊七寸。兼有神燈自空而現。每夕常爾。齋日則多。有州宰意欲尋之。乘馬來寺。十里已外空燈列見漸近漸昧。遂並失之。返還十里如前還見。至今不絕。初出一燈至大。從此大燈流散四空千有餘現。遇大風起吹此小燈還滅。滅已大燈還出。小燈流散四空迄至天明始滅。每月於六齋日常出如此。至貞觀末。有僧法藏。以乞為心不護細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羽冑。從門中拔出擲于寺外七里。傷足餘無所損。夜還返寺。重門皆閉。後遂改勵精勤道業(右此一驗出高僧傳)。
依道宣律師感通記云。律師問天人曰。其蜀地簡州三學山寺空燈常照因何而有。答曰。山有菩薩寺。迦葉佛正法時初立。有歡喜王菩薩造之。寺名法燈。自彼至今常明空表有小菩薩三百人斷粒遐齡常住此。山此燈又是山神李特續後供養(特舊蜀主)故至正月處處然燈以供佛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懸幡篇第三十二華香篇第三十三唄讚篇第三十四
◎懸幡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因事寤理必藉相以導真。瞻仰聖容敬神幡以薦奉。是以育王創遺身之塔。架逈浮空。魏主起通天之臺。仁祠切漢。於是華幡飄颺冀騰翥於大千。珠紫相映吐輝煥於百億。慧風或動清昇之業有徵。微吹時來輪王之報無盡也。
引證部第二
如迦葉詰阿難經云。昔阿育王自於境內。立千二百塔。王後病困。有一沙門省王病。王言。前為千二百塔。各織作金縷幡。欲手自懸幡散華始得成辨。而得重病。恐不遂願。道人語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現神足。應時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見歡喜。便使取金幡金華懸諸剎上。塔寺低昂。即皆就王手。王得本願身復病愈。即發大意延壽二十五年。故名續命神幡。又普廣經云。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燃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互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述曰。何故經中為亡人造黃幡。掛於剎塔之上者。答曰。雖未見聖解可以義求。此五大色中黃色居中。用表忠誠。引生中陰不之邊趣冀生中國也。又黃色像金鬼神冥道將為金用故。解祠之時剪白紙錢鬼得白錢用。剪黃紙錢得金錢用。故譬喻經云。時有穀賊盜主人穀盡。主人捉得責言。汝何以盜我穀盡。汝是何神。穀賊言。將我至路有人知我名道逢黃馬車乘衣服皆黃。黃衣人問云。穀賊汝何在此。主人方知是穀賊。主人又問云。乘馬黃衣是誰。穀賊言。是黃金之精。以報主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盡也。良由人鬼趣殊感見各別故。聖制黃幡為其亡人。掛之剎塔令尋之得寶救濟亡靈也)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端正殊妙與眾超絕。其兒初生。於虛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見已歡喜無量。因為立字名波多迦。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比丘見已而便白佛言。此波多迦宿殖何福。生便端正與眾超絕於虛空中有大幡蓋遍覆城上。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於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與諸比丘及與阿難。從欝卑羅延國遊行村落。時天盛熱無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涉熱。即起淨心編草作蓋。用覆佛上遊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生尊貴家快樂無極。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
頌曰。
寶剎承高露 綺綵映空天
宛轉雲間颺 倒覆似紅蓮
霞幡開錦色 香氣合鑪煙
飄颻無定所 祇為本輕旋
池照萬影現 泉弄百華鮮
夙夜風吹動 重疊輪王緣
舉仰無厭足 結侶感留連
何知色中綵 招福壽長延
感應緣(略引一驗)
宋劉琛之。沛郡人也。曾在廣陵逢一沙門。謂琛之曰。君有病氣然當不死。可作一二百錢食飯飴眾僧。則免欺患。琛之素不信法心起忿慢。沙門曰。當加祇信勿用為怒。相去二十步忽不復見。琛之經七日便病。時氣危頓殆死。至九日方晝如夢非夢。見有五層佛圖在其心上。有二十許僧。繞塔作禮因此而寤。即得大利。病乃稍愈。後在京師住。忽有沙門先不相識。直來入戶曰。君有法緣何不精進。琛之因說先所逢遇。答曰。此賓頭盧也。語已便去不知所向。琛之以元嘉十七年夏。於廣陵遙見慧汪精舍前幡蓋甚眾。而無形像。馳往觀之。比及到門。奄然都滅(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華香篇第三十三(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尋釋迦降神羅衛託質王宮。智實生知道惟遍覺。演慧明於百億。注法雨於大千。靈像周於十方。寶塔遍於法界。名香欝馥。似輕雲而散霧。寶華含彩。若倒藕而垂蓮。虔誠供養同趣法筵。叩頭彈指俱霑福利也。
引證部第二
如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於如來滅度之後。行於曠路見如來塔廟。能持一華一燈。若一團泥用塗像前。以用供養。乃至能持一錢施於佛像。為補治故。若以一掬水用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舉足一步詣於塔寺。若一稱南無佛。欲使此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持香塗佛塔命終生香樂天。與諸天女常相娛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生大富家。又阿闍世王經云。過去無數劫有佛號一切度。與其眷屬俱行分衛。有三長者子嚴服共戲。見佛及諸菩薩光明巍巍。互相指示而吾等當共供養。二兒答言。既無香華當用何物。其一兒脫頭上白珠以著手中。便謂二兒。可以供佛。二兒學之。解頭上白珠著其手中。即至佛所。一兒復問二兒。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兒言。願如佛右面比丘。其一兒言。願如佛左面神足比丘。二兒共問一兒。報言。我欲如佛。八千天子皆言。善哉。若如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恩。是三小兒已到佛前。各以白珠而散佛上。二兒發聲聞意者。珠在佛肩上。其一兒發菩提心者。珠在佛頭上。化為珠華交露之帳。其中有佛。佛告舍利弗。中央兒者則我身是。右面兒者舍利弗是。左面兒者目連是。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發菩提心。欲疾泥洹。觀此一兒發阿耨菩提故得成佛。又採華授決經云。時有羅閱國王。使十餘人常採好華以給王家。後宮貴人一日出城採華。遇佛發心稽首為禮。心自念言。寧棄身命以華上佛并散聖眾。縱使見害不墮苦痛。便以華散佛及聖眾。却自歸命一心重禮。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為說法。諸採華人皆發道意。佛即授決。後當得佛。號曰妙華。時採華夫還家中與二親別。我今命盡為王見殺。父母愕然問何罪咎。具答所由。無華貢王必見危命。故辭別耳。二親聞之。益以愁慼。發篋視之。滿中好華香徹四面。父母告曰。可以進王。時王大瞋見不時來。將人反縛罪當棄市。入宮見王面色不變。王怪問之。汝等罪過命在當殺。何故不懼。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每以非法不惜身命。朝來採華值佛供上。以知違令罪當合死。寧以有德而死。不以無德而存。還視華篋續滿如故。皆是如來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詣佛所問佛是意。佛言。實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眾華以散佛上。意無想報以得受決。將來成佛。號曰妙華。王大歡喜解縛悔過。自責愚意不及菩薩。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與無過同。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著衣持鉢。將詣乞食至一衖中。有一婦女抱一小兒。在衖坐地。時彼小兒逢見世尊心懷歡喜。從母索華。母即與買。小兒得已。持詣佛所散於佛上。於虛空中變成華蓋隨佛行住。小兒見已。甚大歡喜。發大誓願以此供養善根功德。使我來世得成正覺。過度眾生如佛無異。爾時世尊。見此小兒發是願已。佛即微笑。從其面門出五色光。繞佛三匝還從頂入。爾時阿難前白佛言。如來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緣今日微笑。唯願世尊敷演解說。佛告阿難。汝今見此小兒以華散。我於未來世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受快樂。過十三阿僧祇成辟支佛。號曰華盛。廣度眾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豪富長者。皆共聚集詣泉水上。作唱伎樂而自娛樂。為波羅柰國作華鬘會。時彼會中遣於一人。詣林採波羅柰華作鬘。時採華人還來會所。路見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以所採華散佛而去。還復上樹採華。枝折墮死。命終生忉利天。端正殊妙。以波羅柰華而作宮殿。帝釋問曰。汝於何處造修福業。而來生此。以本因緣具報帝釋。爾時帝釋。以偈讚曰。
身如真金色 照曜極鮮明
容顏貌端正 諸天中最勝
爾時天子。即說偈答帝釋曰。
我蒙佛恩德 散以波羅華
由是善因緣 今得是果報
爾時天子。即共帝釋來詣佛所。佛為說法心開意解。破二十億邪見業障。得須陀洹果。心懷欣慶。即於佛前說偈讚佛。
巍巍大世尊 最上無有比
父母及師長 功德無有及
乾竭四大海 超越白骨山
閉塞三惡道 能開三善門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天女。說偈曰。
我昔以華鬘 奉迦葉佛塔
今生於天上 獲是勝功德
生在於天中 報得金色身
又薩婆多論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為佛法自為種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作之。若僧地有種種華。應淨人取。次第與僧隨意供給。不得私取自供養三寶。若華多僧取不盡。若僧和合聽隨意取之。若僧坊內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穢不清淨故。若重閣舍。若經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華不得供養僧法。正應供養佛。此華亦得賣取錢以供養塔用。若屬塔水以供塔用。設用有殘若致功力是塔人者。應賣此水以錢屬塔。不得餘用。用則計錢犯。若塔內無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殘水多少。善好籌量用之。
又文殊問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供養餘華用治眾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華各別祝一百八遍。
誦佛華祝曰。
南無佛闥寫治莎呵
般若波羅蜜華祝曰。
那末柯盧履(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商莎呵
佛足華祝曰。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呵
菩提樹華祝曰。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呵
轉法輪處華祝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呵
塔華祝曰。
那莫鍮跋耶莎呵
菩薩華祝曰。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呵
眾僧華祝曰。
那莫僧伽野莎呵
佛像華祝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呵
佛告文殊師利。用此華若諸四眾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浴漱口念佛功德。恭敬此華不以足蹈及跨華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患寒熱額痛。皆以冷水摩華以用塗身。若吐痢出血。或腹內煩疼。以漿飲摩華當服此華飲。若口有瘡以㬉水摩華含此華汁。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華。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閑處。以華置水中。復祝冷水更灑華上。天即降雨若牛馬等。本性不調以華飴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華實不茂。以冷水牛糞摩取華汁以灌其根。不得踐蹹華實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擣華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長。若國中疾病以冷水摩華。塗螺鼓等吹擊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賊欲來侵境。以水摩華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盤石處。眾多比丘於石上摩華。摩華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寶(簡要略述餘廣依經)佛告文殊。一一誦滿一百八遍。此祝章句汝於處處當說如佛華法。餘華亦爾。
又華嚴經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鬪生。若燒一丸興大光明。細雲覆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悉金色。若有眾生得聞此香。七日七夜歡喜悅樂。滅一切病無有橫枉。遠離恐悑危害之心。專向大慈普念眾生。我知彼已而為說法。令無量眾生得不退轉。又牛頭旃檀香從離垢山生。若以塗身火不能燒。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容貌端正世所希有。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從其口出優鉢華香。父母見已歡喜無量。因為立字名旃檀香。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比丘見已而白佛言。此旃檀香。宿殖何福。生於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盤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長者入佛塔中。見地破落和泥塗治。以旃檀香坌散其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又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迦葉佛時有一法師為眾說法。於大眾中讚迦葉佛。以是緣故命終生天。於人天中常受快樂。於釋迦文佛般涅槃後百年阿輸迦王時。為大法師。得阿羅漢。常有妙香從其口出。時彼法師去王不遠為眾說法。口中香氣達於王所。王聞香氣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為和妙香含於口耶。香氣乃爾。作是念已。語比丘言。開口漱口猶有香氣。比丘白王。何故語我張口漱口。時王答言。我聞香氣心生疑故。使張口及以漱口。香氣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餘無所有。王語比丘。願為我說。比丘微笑。即說偈言。
天地自在者 今當為汝說
此非沈水香 復作華葉莖
旃檀等諸香 和合能出是
我生希有心 而作如是言
由昔讚迦葉 便獲如是香
彼佛時已合 與新香無異
晝夜常有香 未曾有斷絕
又日雲經云。香烟不盡放地得越棄罪。盡五百歲墮糞屎地獄。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夜問經云。莊嚴供養具。以口吹去灰者。墮優鉢羅地獄。傍報作風神王。又要用最經云。鼻嗅香者。由減香氣無其福德。正報墮波頭摩地獄。未來世鼻根無香味。又曰。供養經云。供養時香不合閉者。墮黑糞屎地獄。盡其半劫受罪得無信慧報。何以故。由起不氣坌香故(右三經雖無目錄並感神教故別疏記也)又三千威儀云。燒香著佛前有三事。一易中故香。二當自出香。三當布與人。具香鑪有三事。一當先倒去故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當拭令淨乃著火還取故香著中。三火著時熾然不得吹令炭滅。
頌曰。
久厭無明樹 方欣柰苑華
始入香山路 仍逢火宅車
慈父屢引接 幼子背恩賒
雖寤危藤鼠 終悲在篋蛇
鹿苑禪林茂 鷲嶺動枝柯
定華發智果 乘空查度河
法雨時時落 香雲片片多
若為將羽化 來濟在塵羅
感應緣(略引七驗)宋沙門求那跋摩齊高士明僧紹梁沙門釋慧釗南齊晉安王蕭子?唐沙門釋慧主唐雍州渭南山豹谷神香兼又雜俗出香處
昔宋永嘉年中。有外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勅延祇桓寺。每於講說四眾雲會。嘗夏安居竟。信心看採雜華施僧座下中竟。檢視唯跋摩所坐鮮榮如初。預知死時。依日先洗浴。叉手誦經端坐而化。身體香軟。於座下得手迹遺文一卷。其偈曰。
摩羅婆國界 阿蘭若寺中
我初得聖果 道迹離諸漏
若於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三果 是名斯陀含
文帝深加悅懌。又於屍所見一物。狀若龍蛇。長一丈許。直上昇天。僧眾悲戀。乃依外國法。香薪闍維起塔(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齊栖霞寺。在南徐州琅邪郡江垂北鄉頻佳里攝山之中。齊高士平原明僧紹。以宋太始中起造。嘗聞法鍾自響。山舍去村五六里。宋昇明中村民平旦。並見半山有幡蓋羅列。煙光五色映照虛空。男女瞻望皆言是實。競來觀視了無所見。時有法度法師。於山舍講無量壽經。中夜忽有金光照寺。於其光中如有臺館形像弘宣。寺中僧眾及淨人等。小不如法。及白衣賓客有穢濁入寺者。虎即出現吼噭巡房。響振山谷。至今猶爾。或有念誦小有疲懈。山神現形。又著烏衣身長一丈。手執繩索。僧眾驚懼。誦習不懈。
梁南冥真寺。在祙陵縣中興里。普通五年沙門慧釗起造。慧釗生緣姓徐。齊初隨舅在廬陵。於路拾得一襆。襆中有繡帊。帊裹有五色紙。各為一裹。始開四重都無所見。末開最下縫紙見光。影如電晃曜一室。因此仍感神瑞。入水不沒。入火不燃。家人以為發狂。始就籠檻關閉甚嚴。俄而出外。乃知神力。因設虛座請福。空中有言。我是長生菩薩。應利益國土。汝可依佛法清淨供養。於是競以香華貢奉每有靈驗。南人李叔獻繼願乞本州。後果為交州刺史。乃造沈香神景。世人以神重名華。因號為華娘神。百姓送供闐噎齋會。所餘慧釗教化悉以起寺(右二驗出涼京寺記)。
南齊晉安王蕭子懋。字雲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歲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養佛者。眾僧以銅甖盛水。浸其華莖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華更鮮。子懋流洟禮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勝和。願佛之力令華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看視甖中稍有根鬚。母病尋差。當代稱其孝感也。子懋弟南海王子罕。字靈華。其母樂容華寢疾。子罕晝夜禮拜。于時以竹為燈纘其燈。照曜訖夜極明。此纘經宿枝葉茂盛。母病尋愈(事出吳均春秋)。
唐始州永安縣釋慧主。姓賈。持律第一兼營福業。後至故鄉南山藏伏。唯食松葉。異類禽獸同集無聲。或有山神與送茯苓甘松香來。六時行道一時不闕。禽獸隨行禮佛請經。似如聽仰。仍為幽顯。受菩薩戒後有群猴言為君異也。佛日通也。主深怪異。畜生能言罕所未有。更有祥龍飛獸集持異香充塞山內。後有八人採弓材者。甚大驚駭。便慰主曰。聖君出世時號開皇矣。至貞觀三年寺有明禪師。清卓不群白日獨坐。見無半身。向眾述曰。吾與主律師建立此寺。兩人同心忽失半身。將不律師先去不耶。至明日食時。俗人驚云。寺家設會耶。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今何所在。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唐雍州渭南縣南山倒豹谷崖。有懸石文狀倒豹。因以名焉。谷有巖像於佛面。亦號像谷。古老傳云。昔有梵僧來云。我聞此谷有像面山七佛龕。昔有七佛曾來此谷說法。㵎內有瞻蔔華。常所供養。近至永徽年中。南山龍池寺沙門智積。聞之往尋。至谷聞香莫知何所。深訝香氣從㵎內沙出。即撥沙看。形似茅根。裹甲沙土然極芬馥。就水抖擻洗之一㵎皆香。將還龍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極深美氣。山下俗人時見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挺出空際。故像頭之號非是虛立。傍去嘉美谷甚近。即姚秦時王嘉所住也(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搜神記曰。初鉤弋夫人有罪以譴死。殯屍不臭而香。
續搜神記曰。合淝口有一大白船。覆在水中。漁人夜宿其傍。聞箏笛之音。又香氣非常發。相傳云。曹公載妓船覆於此。
異苑曰。司州衛士度母常誦經長齋。非道不行。曾出自齋堂。眾僧未食。俱望見雲中有一物下既落其前。乃是大鉢滿中香飯。舉坐肅然一時敬禮。母自分賦。齋人皆七日不飢。
述異記曰。昔有人發廬山採松。聞人語云。此未可取。此人尋聲而上。見一異華形甚可愛。其香非常。知是神異。因掇而服之。得壽三百歲。
幽明錄曰。陳相子。吳興烏程人。始見佛家經。遂學昇霞之術。及在人間齋。輒聞空中殊音妙香芬芳清越。
許邁別傳曰。邁少名映。高平閻慶等皆就受業。初慶等方去映。燒香皆五色煙出。
浮圖澄傳曰。澄以鉢盛水。燒香祝之。須臾生青蓮華。
博物志曰。西域使獻香。漢制獻香不滿斤不得受。西使臨去乃發香器。如大豆者。試著宮門。香氣聞長安四面數十里中。經日乃歇。
扶南傳曰。頓遜國人。常以香華事天神。香有多種。區撥葉華致華各遂華摩夷華。冬夏不衰。日載數十車於市賣之。燥乃益香。亦可為粉以傅身體。
述征記曰。北荒有張母墓。舊說是王氏妻。葬有年載。後開墓而香火猶燃。其家奉之稱清水道。
世說曰。桓車騎時有陳莊者。入武當山中學道。所居有白煙香氣聞徹。
麝香。山海經曰。翠山之陰多麝。本草經曰。麝香味辛。辟惡殺鬼精。生中臺山。
葳蕤香。孫氏瑞應圖曰。葳蕤者王禮備至則生本一日。王者愛人命則生。一名葳香。
欝金香周禮春官上欝人曰。欝人掌裸(古亂反)器。凡登禮賓客之裸。事和欝鬯以實彝而陳之(築欝金煮之以和鬯酒也)。
說文曰。欝鬯百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
蘇合香。續漢書曰。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曰。蘇合香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人採之。榨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與賈客。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自然一種物也。傳子曰。西國胡言。蘇合香者。獸所作也。中國皆以為怪。
鷄舌香。吳時外國傳曰。五馬州出雞舌香。續搜神記曰。劉廣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見一女云。我是何參軍女。年十四而夭。為西王母所養。使與下土人災。廣與之纏綿。其日於席下得手巾裹雞舌香。其母取巾燒之。乃是火浣布。南州異物志曰。雞舌香出杜薄州云。是草萎可含香口。俞益期箋曰。外國老胡說眾香。共是一木。木華為雞舌香。
雀頭香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
薰陸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陸。南方草物狀曰。薰陸香出大秦國。云在海邊。自有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時樹膠流出沙上。夷人採取賣與人(南州異物志同其異者。唯云狀如桃膠。典術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長飲食之令通神靈)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膠為薰陸。
流黃香。吳時外國傳曰。流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餘里(南州異物志同也)廣志曰。流黃香出南海邊國。
青木香。廣志曰。青木出交州。徐衷南方記曰。青木香出天篤國。不知形狀。南州異物志曰。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節是青木香。
栴檀香。竺法真。登羅山疏曰。栴檀出外國。元嘉末僧成藤。於山見一大樹。圓蔭數畝三丈餘圍。辛芳酷烈。其間枯條數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根為栴檀。
甘松香。廣志曰。甘松出涼州。諸山。兜納香。魏略曰。出大秦國。兜納。廣志曰。兜納出西方。
艾納香。廣志曰。艾納香出?國。樂府歌曰。行胡從何來。列國持何來。氍毺?㲪。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
藿香。廣志曰。藿香出自南諸國。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出藿香。南州異物志。藿香出典遜海邊國也。屬扶南。香形如都梁。可以著衣服中。俞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葉為藿香。楓香。南方記曰。楓香樹子如鴨卵。爆乾可燒。魏武令曰。房室不潔聽得燒楓曝及蕙草。?香。廣志曰。?香出自南諸國。
木蜜香。異物志曰。木蜜香名曰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僵之四五歲。乃往看。歲月久。樹根惡者腐敗。唯中節堅。貞芬香獨在耳。廣志曰。木蜜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經曰。木香一名蜜香。味辛而溫。
?香。南方草物狀曰。?香莖生烏滸。都梁香。廣志曰。都梁出淮南。
沈香。異苑曰。沙門支法在存廣州。有八尺㲩?。又有沈香八尺版床。太元中王漢為州大兒。劭求二物不得。乃殺而藉焉。南州異物志曰。木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白朽爛。其心中堅者置水則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堅精。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香。其最小麁白者。名曰槧香。顧微廣州記曰。新興縣悉是沈香。如同心草。土人斫之經年肉爛盡。心則為沈香。颼益期箋曰。眾香共是一木。木心為沈香。
甲香。廣志曰。甲香出南方。范曄和香方曰。甲煎?香是也。
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廣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零陵香。南越志曰。零陵香。土人謂為鷰草芸香。大戴禮夏小正月採芸為廟菜。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芸始生(鄭玄曰芸香草也)說文曰。芸草似目蓿。淮南說。芸可以死而復生。
蘭香。周易繫辭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王廣曰蘭芳也)易通卦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蘭始生。說文曰。蘭香草也。本草經曰。蘭草一名水香。久服益氣輕身不老。槐香出蒙楚之間。故稽合述槐香賦序。
兜末香。漢武故事曰。西王母當降上燒兜末香。兜未香者。兜渠國所獻。如大豆。塗門香聞百里。關中嘗大疫。死者相係。燒此香死者止。
又生香。真人關尹傳曰。老子曰。真人游時各各坐蓮華之上。華徑十丈有反生靈香。逆風聞三十里。
神香。十洲記曰。天漢三年西國王使獻靈膠吉光裘神香。使者曰。起夭殘之死疾。後元年長安城內。大病死者日百數。帝試取月氏神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日皆活。芳氣經三日不歇。帝使祕錄餘後一旦失之。
驚精香。十洲記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靈館。宮第北門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芳香。聞數百里。名為反魂樹扣樹能有聲如牛吼。聞者駭振伐。其根心於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驚精香。或名震靈。又名反生香。或名人鳥精。或名却死香。香聞數百里。死屍在地聞氣乃活。
唄讚篇第三十四(此有四部)述意部引證部讚歎部音樂部
述意部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詠歌之文。詠歌之文依乎聲響。故詠歌巧則褒述之志申。聲響妙則詠歌之文暢。言詞待聲相資之理也。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昔釋尊入定。琴歌震於石室。提婆颺唄。清響激於淨居。覺世至音。固無得而稱矣。至于末代。修習極有明驗。是以陳思精想。感魚山之梵唱。帛橋誓願。通大士之妙音。藥練勤行。受法韻於幽祇。文宣勵誠。發夢響於齋室。並能寫氣天宮。摹聲淨剎。抑揚詞契。吐納節文。斯亦神應之顯徵。學者之明範也。原夫經音為懿妙出自然。製用可修而研響非習。蓋所以炳發道聲移易俗聽。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趣發祇鷲之風。韻結霄漢之氣。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經稱深遠雷音。其在茲乎。若夫稱講聯齋眾集。永久夜緩晚遲香銷燭揜。睡蓋覆其六情。懶結纏其四體。於是擇妙響以昇座。選勝聲以啟軸。宮商唄發動玉振金。反折四飛哀悅七眾。同迦陵之聲。等神鸞之響。能使寐魂更開惰情還肅。滿堂驚耳列席歡心。當爾之時。乃知經聲之為貴矣。
引證部第二
如長阿含經云。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經云。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柔軟聲。四和調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闕。無得其短者。
又十誦律云。為諸天聞唄心喜故開唄聲也。
又毘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眾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纂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爾時有一比丘。去佛不遠。立高聲作歌音誦經。佛聞不聽用此音誦經。有五過患。同外道歌音說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稱聽眾。三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患。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與兵眾至祇洹邊過。聞一比丘唄聲雅好。軍眾立聽無有厭足。象馬竪耳住不肯行。王與軍眾即入寺看。見唄比丘。形貌矬短醜陋極盛。王不忍看。王即問佛。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報。佛告王曰。乃往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機里毘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龍王化作人形。來到王所。問起塔事。為用寶作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無多寶物。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龍白王言。我是龍王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王聞歡喜。龍復語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東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瑠璃。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黃金。西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銀。北門泉水取用作墼。變成白玉。王聞是語。倍增歡喜。即立四監各典一廂。其三監者作工欲成。一監懈怠工獨不就。王行看見以理訶責。其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當何時成。王勅作人晝夜勤作。一時都訖。塔極高峻眾寶莊嚴。極有異觀。其監見已。歡喜踊躍。懺悔前過。持一金鈴著塔[亭*支]頭。發其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眾生莫不樂聞。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緣於往昔嫌塔大故。生常醜陋。由持鈴懸塔[亭*支]頭。及願見佛。從是以來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復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一切眾生見他作福。不應毀呰。後得惡報。悔無所及也。
讚歎部第三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脚。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歡彼佛。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受記已。不捨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一人能與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又涅槃經云。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讚佛。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又寶性論偈云。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覺他令他覺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行道
佛智慈悲力 能執金剛杵
摧破諸見山 故我今敬禮
不可思議法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智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慧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心 佛法身境界
無礙淨智眼 見諸眾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又發菩提心論。論主讚佛偈云。
敬禮無邊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吾師天中天兩行偈(出普曜經)云何得長壽兩行偈(出涅槃經)如來妙色身兩行偈(出勝鬘經)處世界如虛空兩行偈(出超日明經云)。
大慈哀愍群生 為癊蓋盲冥者
開無目使視睇 化未聞以道明
處世界如虛空 猶蓮華不著水
心清淨超於彼 稽首禮無上尊
述曰。漢地流行好為刪略。所以處眾作唄多為半偈。故毘尼母論云。不得作半唄。得突吉羅罪。然此梵唄文詞未審。依如西方出何典誥。答但聖開作唄。依經讚偈。取用無妨。然關內關外吳蜀唄詞。各隨所好唄讚多種。但漢梵既殊音韻不可互用。至於宋朝。有康僧會法師。本康居國人。博學辯才。譯出經典。又善梵音。傳泥洹唄聲製哀雅。擅美於世。音聲之學咸取則焉。又昔晉時有道安法師。集製三科。上經上講布薩等。先賢立制不墜於地。天下法則人皆習行。又至魏時。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含珪璋十歲屬文。下筆便成。初不改字。世間術藝無不畢善。邯鄲淳于見而駭服。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翫。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讚七聲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咸憲章焉。嘗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纂文製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
◎音樂部第四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豪富長者。各相率合設大節會。作諸伎樂而自娛樂。時有舞師夫婦二人。從南方來。將一美女。字青蓮華。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聰明智慧難可詶對。婦女所有六十四藝。皆悉備知。善解舞法。迴轉俯仰。曲得節解。作是唱言。今此城中頗有能舞如我者不。明解經論能問答不。時人答曰。有佛世尊在迦蘭陀竹林。善能問答使汝無疑。舞女聞已。尋將諸人共相隨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見佛世尊。猶故憍慢放逸戲笑不敬如來。爾時世尊見其如是。即以神力變此舞女。如百年老母髮白面皺。牙齒疎缺傴僂而行。行時舞女自觀其身。形狀極老。而作是言。今此女身。以何因緣。卒有如是衰相現耶。今者必是佛之威神使我故爾。遂於佛前深心慚愧。唯願世尊當見原恕。爾時世尊知此舞女心已調伏。以神通力變身如前。大眾見此舞女卒老卒壯無有常定。各生厭離解寤無常。心開意解。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時彼舞女及其父母。即於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大眾見是事已。請說因緣。佛告大眾。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王有太子。字孫陀利。入山學道獲五神通。見緊那羅女。端正殊妙狀如諸天。作諸姿態且歌且舞。鼓動我心。觀使染著。退失仙道。我於彼時。心遂堅固無有慾想。語彼女言。一切有為無有常定。我今觀汝形體臭穢充滿其中。薄皮覆上不可久保。正爾當有髮白面皺傴僂而行。汝今何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向者歌聲。其音已變。何故在此作諸姿態。於是緊那羅女。聞是語已。尋向仙人懺悔罪咎。因發願言。使我來世得斷生死。我於汝邊獲得道果。佛告大眾。欲知彼時王子學仙道者。則我身是。彼緊那羅女者。今青蓮華比丘尼是。由於彼時發願力故。今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男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年漸長大有好音聲。令眾樂聞。值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比丘等請佛為說得道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有國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見此塔故心懷歡喜。便作音樂以繞供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三塗。天上人中常好音聲。令眾樂聞。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諸人民。各自莊嚴作唱伎樂。出城游戲至城門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諸人見佛歡喜禮拜。即作伎樂供養佛僧。發願而去。佛即微笑語阿難言。此諸人等由作伎樂供養佛僧。緣此功德。於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最受快樂。過百劫後成辟支佛。皆同一號。名曰妙聲。以是因緣。若人作樂供養三寶。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故法華經偈云。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皆以成佛道
又菩薩處胎經云。緊那羅住須彌山北。過小鐵圍有大黑山。亦在十寶山間。無有佛法日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寶宮殿壽命甚長。此王本人中有大長者。興造佛塔。此緊那羅施一剎柱成辦寺廟。復以淨食施於工匠。壽盡作胸臆神。在兩山間。先在人中為大長者。居財無量。有一沙門乞食。婦擎飯施之。乃大瞋怒。云何乞人瞻視我婦。當令此人手脚斷壞。壽終以後受此醜形。八十四劫常無手足。諸天醼會皆悉與乾闥婆分番上下。天欲奏樂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緊那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讚世尊。時須彌山及諸林樹皆悉震動。迦葉在座不能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大樹緊那羅王。以己所撣琉璃之琴。閻浮檀金華葉莊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在如來前善自調琴。及餘八萬四千伎樂。是大樹王當撣此琴鼓眾樂時。其音普皆聞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音聲及妙歌聲。隱蔽欲界諸天音樂。所有諸山藥草叢林悉皆遍動。如人極醉前却顛倒。須彌駊騀涌沒不定。一切凡聖唯除菩薩不退轉者。其餘一切聞是琴聲。及諸樂音。各不自安。從坐起舞。一切聲聞放捨威儀誕貌逸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爾時天冠菩薩語是聲聞大迦葉等。汝諸大德已離煩惱得八解脫。云何今者各捨威儀。如彼小兒舉身動舞。於時大德諸聲聞等答言。善男子。我於是中不得自在。如旋嵐大風吹諸樹木。彼無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樂。爾時天冠菩薩語大迦葉。汝今觀是不退菩薩威德勢力。誰見如是而當不發無上正真菩提道心。琴聲威力皆說法音。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頌曰。
玄亮吐清氣 神響徹幽聾
登臺發春詠 高興希遐蹤
乘虛感靈覺 魚山振思重
摹寫天歌梵 冀布法音同
忘高故不下 颻颺數仞中
比丘歌聲唄 人畜振心忪
斯由暢玄句 即感雁游空
神期發筌寤 豁爾自靈通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沙門帛法橋晉沙門支曇籥齊沙門釋僧辯齊沙門釋曇馮齊有仕人姓梁唐刺史任義方
晉中山有帛法橋。是中山人。少樂轉讀而稍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三里許。遠近驚嗟人畜悉來觀聽。爾後誦經五十萬言。晝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晉有支曇籥。本月氏人。寓居建鄴。少出家精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勅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稟妙聲善於轉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響清美四飛。却轉反折還弄。雖復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巡還。未有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製六言梵唄傳響于今。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齊安樂寺有釋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經哀婉折衷。獨步齊初無人加之。嘗在新亭劉紹宅齊。辯初夜讀經。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一卷一時飛去。由是聲振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維摩一契。因聲發而寤。即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音韻流好有工常曰。明旦即集京師善聲沙門僧辯等。次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失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
齊白馬寺有釋曇馮。姓楊揵。為南安人。少游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且自任。時人未之推也。於是專精規矩更加研尋。晚遂出郡翕然改觀。誦三本起經尤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巴漢懷音者皆崇其聲範。每梵音一吐輒象馬悲鳴行徒住足。因製造銅鍾。於未來常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鍾始於此也。後終所住。吳景帝世。烏程民有得痼病。及差能以嚮言。嚮言者於此而聞彼。然自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聲之所往隨其所向。遠者不過十數里(右此四驗出梁高僧傳)。
北齊時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將死謂其妻子曰。吾平生所愛奴馬及皆使用日久稱人意。吾死可以為殉。不然無所乘也。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壓奴殺之。馬猶未殺。奴死四日而蘇。說云。當不覺去。忽至官府門。門人因留止。在門所經一宿。明旦見其亡主。被鎖兵守衛言入官所。見奴謂曰。我謂死人得使奴婢。故遣言喚汝。今各自受其苦全不相關。今當白官放汝。言畢而入。奴從屏外闚之。見官問守衛人曰。昨日壓脂多少乎。對曰。得八斗。官曰。更將去壓取一斛六斗。主則被壓牽出竟不得言。明旦又來。有善色。謂奴曰。今當為汝白也。又入官問得脂乎。對曰不得。官問何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日。家人為請僧設會。每聞經唄聲鐵梁輒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將去。主司白官。請官放奴。即喚放俱出門。主遣傳語其妻子曰。賴汝等追福獲免大苦。然猶未脫。更能造經像以相救濟。冀因得免。自今無設祭既不得食而益吾罪。言畢而別。奴遂重生而具言之。家中果以其日設會。於是傾家追福合門鍊行(右一驗出冥報拾遺記)。
唐括州刺史樂安任義方。武德年中死。經數日而蘇。自云。被引見閻羅王。王令人引示地獄之處。所說與佛經不殊。又云。地下晝日昏暗如霧中行。于時其家以義方心上少有熅氣。遂即請僧行道。義方乃於地下聞其讚唄之聲。王撿其案謂之吏曰。未合即死。何因錯追。遂放令歸。義方出度三關。關吏皆睡。送人云。但尋唄聲當即到舍。見一大坑當道。意欲跳過。遂落坑中。應時即起。論說地獄畫地成圖。其所得俸祿皆造經像。曾寫金剛般若千餘部。義方自說(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塔篇第三十五(此有六部)述意部引證部興造部感福部旋繞部修故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如來應現。妙色顯於三千。正覺韜光。遺形傳於八萬。是以塔踊靈山影留石窟。刻檀畫㲲之儀。鑄金鏤玉之狀。全身碎身之迹。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資含識。致使英聲遐美邪徒結信。肇啟育王之始。終傳大唐之初。自歷代繁興神化非一。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存茲乎。
引證部第二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留影石室。在那乾呵羅國毒龍池側。佛坐龍石室窟中。為龍作十八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亦說法(迄今不滅待至彌勒)。
又大集經云。忉利天城東照明園中有佛髮塔。城南麁澁園中有佛衣塔。城西歡喜園中有佛鉢塔。城北駕御園中有佛牙塔。
又智度論云。天帝釋取菩薩髮及衣。於天上城東門外立佛髮塔衣塔。
又育王傳云。王得信心問道人曰。我從來殺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養眾僧。救諸囚徒賑濟貧乏(故譬喻經云。王宮內常以四事供養二萬沙門。盡心備禮。不可具述)。王曰。何處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揜日光。作八萬四千道。散照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今諸塔處是也。時王欲建舍利塔將四部兵眾至王舍城。取阿闍世王佛塔中舍利。還復修治此塔與先無異。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眾摩村中。時諸龍王將王入龍宮中。王從龍索舍利供養。龍即分與之。時王作八萬四千金銀瑠璃頗梨篋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寶瓶以盛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幢幡繖蓋。使諸鬼神各持舍利供養之具。勅諸鬼神言。於閻浮提至於海際。城邑聚落滿一億家者。為世尊立塔。時有國名德叉尸羅。有三十六億家。彼國人語鬼神言。可三十六篋舍利與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國中人少者令分與彼。令滿家數而立為塔。時巴連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佛塔遍此閻浮提。意願如是。時彼上座白言。善哉大王。剋後十五日日正食時。令此閻浮提一時起諸佛塔。如是依數。乃至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世間人民興慶無量。共號曰阿育王塔。
又大阿育王經云。八國共分舍利。阿闍世王分數得八萬四千。又別得佛口髭。還國道中逢難。頭禾龍王從其求舍利分。阿闍世王不與。便語言。我是龍王力能壞汝國土。阿闍世王悑畏。即以佛髭與之。龍還於須彌山下高八萬四千里。於下起水精塔。阿闍世王得還國。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歲燈火於五殑伽河水中置塔埋之。後阿育得其國土。王娶夫人。身長八尺。髮亦同等。眾相具足。王令相師觀之。師言。當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為第二夫人。後還有身。足滿十月。王有緣事宜出外行。王太后妬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覓猪母即應產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爾始產不可露面視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宮中。盜持兒去殺之即以猪子著其邊。便罵言。汝云當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猪。便取輪頭拍。囚內後園中令服菜茹。王還聞之不悅。久久之後。王出行園見之憶念迎取歸宮。第二夫人漸得親近。具說情狀。王聞驚悑。即殺八萬四千夫人。阿育王後於城外。造立地獄治諸罪人。佛知王殺諸夫人應墮地獄。即遣消散比丘化王。王發信寤問比丘言。殺八萬四千夫人罪可得贖不。道人言。各為人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當得脫罪耳。王即尋覓阿闍世王舍利。有國相父。年百二十。將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與鬼神。各還所部。令一日一時同戴八萬四千剎。諸鬼神言。多隔山障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還治槃護剎安鈴。我當使阿修倫以手摸日四天下亦同時震。
又阿育經云。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華。未得懸幡。王身崩沒。塔成已六日。王請僧至園供養。時有優波崛多羅漢。將一萬八千阿羅漢受王請。尊者崛多顏貌端正身體柔軟。而王體醜陋肌膚麁澁。尊者即說偈言。
我行布施時 淨心好財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於佛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報獲如是。云何而不修敬於世尊。王後尋佛弟子迦葉阿難等所有佛在世時弟子塔廟。躬到塔所具展哀情。責心修敬。各興種種供養更立大塔。各捨十萬兩珍寶供養是塔。次至薄拘羅塔應當供養。王問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無病第一。乃至不為人說一句法寂默無言。王曰。以一錢供養。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於此供養一錢。王告之曰。聽吾所說偈。
雖除無明癡 智慧能鑒察
雖有薄拘羅 於世何所益
時彼一錢還來至王所。時大臣輩見是希有事。異口同音讚彼。嗚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須一錢。王多供養菩提樹不絕。夫人名曰低舍羅絺多。作念。王極愛念於我。念王今捨我珍寶至菩提樹間。我方便殺樹令死。王不得往可得與我相娛。夫人即遣人以熱乳澆之。樹枯葉落。王聞是語悶迷躄地。夫人見王憂愁不樂。當悅王心。白王曰。若無彼樹我命亦無。如來於彼樹得道。彼樹既無。何用活耶。復以冷乳灌之。彼樹更生。王聞歡喜詣於樹下。目不暫捨。以千甕香湯溉灌菩提樹。倍復嚴好增長茂盛。後王潔淨身心。手執香鑪在於殿上。向西方作禮心念口言。如來賢聖弟子在諸方者。憐愍我故。受我供養。如是語時。有三十萬比丘悉來集。彼大眾中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宮人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無量不可述盡。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問比丘言。誰於佛法中能行大施。諸比丘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王問彼施幾許。比丘答曰。以捨億千金。王聞已。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乃至用私藏盡。將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總施與聖僧。後用四十億金。還復贖取。如是計校總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命盡。常願以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滿便就後世。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辨諸珍寶送與雞頭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菓。送與僧。禮拜僧足問訊大聖。眾等我領此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納受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之。一切皆得周遍。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諸臣啟言。大王是也。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功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時王書紙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即便無常。爾時太子及諸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維之。
又法益經云。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太子為王。諸臣聞已。議出四億金。送與寺中將贖其地。
又善見論云。阿育王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復大種種布施。
興造部第三
述曰。上來所引經論興置所由。其已知乎。然未識塔義是何。復有幾種。所為之人復通凡不。答曰。梵漢不同翻譯前後。致有多名文有訛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支提。翻為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此云護讚。若人讚歎擁護歎者。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土云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餘者不合。若立支提有其四種。一生處。二得道處。三轉法輪處。四涅槃處。諸佛生處及得道處。此二定有支提。生必在阿輸柯樹下。此云無憂樹。此是夫人生太子之處。即號此樹為生處支提。如來得道在於菩提樹下。即呼此樹下為得道支提。如來轉法輪及涅槃處。此二無定。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在於鹿苑。縱廣各二十五尋。一尋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尋八尺合二十丈。今天竺人處處多立轉法輪。取一好處而依此量。竪三柱安三輪。表佛昔日三轉法輪相。即名此處為轉法輪支提。如來入涅槃處安置舍利。即名此處為涅槃支提。現今立寺名涅槃寺。此則為定。若據舍利處處起塔。則為不定。此四亦名窣堵波。
又毘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法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為尊故。若為如來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量。又阿含經云。有四種人應起塔。一如來。二辟支佛。三聲聞。四輪王。
又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三緣覺。四羅漢。五那含。六斯陀含。七須陀洹。八輪王。若輪王已下起塔安一露槃。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初果二露槃。乃至如來安八露槃。八槃已上並是佛塔。
又僧祇律云。初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好地將作塔處。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侵佛地僧地。應在西在南作僧房。佛塔高顯處作。不得塔院內浣染曬衣唾地。得為佛塔四面作龕。作師子鳥獸種種綵畫。內懸幡蓋。得為佛塔。四面造種園林華果。是中出華應供養塔。若樹檀越自種檀越。言是中華供養佛果與僧食。佛言。應從檀越語。若華多。者得與華。鬘家。語言。爾許華作鬘。與我餘者。與我爾許直。若得直得用然燈買。香以供養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無盡物中。若人言佛無貪怒癡但自莊嚴用是華果而受樂者。得罪報重。
佛言。亦得作支提。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佛泥洹處菩薩像辟支佛像佛脚跡處。此諸支提得安佛華蓋供養。若供養中上者供養佛塔。下者供養支提。若猝風雨來應收供養具。隨近安之。不得言我是上座我是阿練若乞食大德等。得越毘尼罪。若塔僧物賊來急時不得藏棄。佛物莊嚴佛像。僧座具。應敷安置種種飲食。令賊見相。若起慈心。賊問比丘莫畏出來年少應看。若賊猝至不得藏物者。應言一切行無常。作是語已捨去。是名難法。
感福部第四
如小未曾有經云。佛告阿難。若有一人盡四天下滿中草木。皆悉為人。得四道果及辟支佛。盡壽四事供養所須具足。至滅度後一一起塔。香華幢旛寶蓋供養。復造帝釋大莊嚴殿。用八萬四千寶柱。八萬四千寶窓。八萬四千天井寶窓。八萬四千樓櫓舘閣。四出圍繞眾寶校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上百千億大莊嚴殿。用施四方僧。其福雖多。然不如有人於佛般涅槃後。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菴摩勒果。其剎如針。上施槃蓋。如酸棗葉。若佛形像如?麥大。勝前功德滿足百倍不及一。千倍萬倍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不可稱量。阿難。當知如來。無量功德。戒分定分智慧分解脫分解脫知見分無量功德。有大神通變化及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功德。又無上依經云。阿難向佛合掌而作是言。我於今日入王舍城乞食。見一大重閣莊嚴新成內外宛密。若有清信人布施四方僧并具四事。若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槃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佛告阿難。如滿四天下四果聖人及辟支佛。如甘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盡壽供養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後悉起大塔。供養然燈燒香衣服幢幡等。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阿難言。甚多。世尊。阿難且致。又如帝釋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莊各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如來般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槃如棗葉大。造佛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及一。何以故。如來無量功德故。縱碎娑婆世界末為微塵。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門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盡形供養。及以滅後起塔供養。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至造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前所說百分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是阿難。一切如來昔在因地。知眾生界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污濁。然不入眾生清淨界中。能為一切眾生說深妙法。除煩惱障。不應生下劣心。以大量故。於諸眾生尊重心。起大師敬。起般若。起闍那。起大悲。依此五法。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此云不退)依如實知證大方便得阿耨菩提。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僧佛地。造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
又僧祇律云。佛於拘薩羅國游行時。婆羅門耕地見世尊過。持牛杖拄地禮佛。世尊見已便發微笑。諸比丘白佛。何因緣故笑。唯願欲聞。佛告諸比丘。是婆羅門今禮二佛。諸比丘白言。何等二佛。佛告比丘。禮我杖下有迦葉佛塔。諸比丘白佛。願見迦葉佛塔。
佛告諸比丘。汝從此婆羅門索土塊并是地。即便索之。時婆羅門便與之。得已。爾時世尊即現出迦葉佛七寶塔。高一由延。其面廣半由延。婆羅門見已。便白佛言。我姓迦葉。是我迦葉土堆。爾時世尊即於彼處作迦葉佛塔。諸比丘白佛。我得授泥不。佛言。得授。即說偈言。
真金百千擔 持用行布施
不如一團泥 敬心治佛塔
爾時世尊敬過去佛故。便自作禮。諸比丘亦禮佛說偈言。
人等百千金 持用行布施
不如一善心 恭敬禮佛塔
爾時比丘即持香華來奉世尊。敬過去佛故。即持供養塔。佛即說偈言。
百千車真金 持用行布施
不如一善心 香華供養塔
爾時大眾雲集。佛告舍利弗。汝為諸人說法。佛說偈言。
百千閻浮提 滿中真金施
不如一法施 隨順令修行
爾時座中有得道者。佛說偈言。
百千世界中 滿中真金施
不如一法施 隨順見真諦
又法句喻經云。昔佛在世時。遣一羅漢。名曰須曼。持佛髮爪至罽賓國南山之中造佛塔。寺中常有五百羅漢。旦夕燒香繞塔禮拜。時山中有五百獼猴。見僧繞塔禮拜供養。即共負石學僧作塔繞之禮拜。于時天雨山水瀑漲。五百獼猴一時沒死。生忉利天。七寶宮殿巍巍無量。衣食自然快樂無極。既得生天各自念言。我等何緣得來生此。即以天眼觀見前身。作其獼猴。由學眾僧戲為作塔。山水所漂命終生此。即共相將齎持香華。從天下來供養死屍。迴詣佛所禮拜問訊。佛為說法。五百天子一時皆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獼猴學僧戲為作塔。尚獲福報巍巍乃爾。豈況於人信心造塔寧無果報。
又譬喻經云。昔佛涅槃後。阿育王國有迦羅越。其人福德世間希有。意有所須應念即至。其家舍宅七寶所成。閤內婦女端正少雙。晝夜娛樂快樂無極。其人信心每常供養二萬餘僧。阿育王聞便召見之。而語之言。聞卿大富家有何物。即答王言。家無所有。王不信之。便遣人看。使至唯見門閤七重舍宅堂宇。七寶莊嚴巍巍無量。使入室中不見餘物。唯見婦女端正少雙。使見即還具以白王。王意漸解。時迦羅越知王解已。便於王前以手東指。即時空中七寶雨下不可限量。指餘三方亦復如是。王見乃知是大福德。王即詣寺請問此事。寺有上座得阿羅漢三明六通。王問上座。此迦羅越宿殖何福。所須自然應念即至。上座答王。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迦羅越爾時與其四人同共造塔。用心偏殷。造塔成已。復以七寶及取好花上塔頭上。四面散下而以供養。發誓願言。使我世世食福自然常不斷絕。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食福自然快樂無極。爾時但願食福無盡不願度脫。故至今日唯受勝福未得道迹。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人樂著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行布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槃。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說是人必入涅槃也。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其兒兩手各把金錢。取已還生無有窮盡。父母歡喜因為立字。名曰寶手。年漸長大慈心孝順。好喜布施。有人來乞申其兩手出好金錢。尋以施之。後與諸人出城游觀。前到祇洹見佛相好。心懷歡喜頂禮請佛及比丘僧。願受我供。阿難語言。設供須財。於是寶手即申兩手。金錢雨落。須臾滿地。積聚過人。佛勅阿難。令為營供。飯食訖已。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歸辭父母求乞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果。阿難見已而白佛言。寶手比丘宿殖何福生於豪族。手出金錢取無窮盡。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阿難。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寶塔。時有長者見竪塔廟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著塔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錢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懷妊生一男兒。容貌端正世所希有。然其生時頂上自然有摩尼寶蓋遍覆城上。父母歡喜。因為立字。名曰寶蓋。漸長值佛出家得羅漢果。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遷神入涅槃後。有國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商人入海採寶安隱得來。即以摩尼寶珠蓋其塔頭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有寶蓋。隨共而生。乃至今者得值於我出家獲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頭上自然有摩尼珠。時父母因為立字。名曰寶珠。年漸長大見佛出家成阿羅漢果。入城乞食。時寶珠故在頭上。城中人民怪其所以。競來看之。深自慚恥還歸所止。白言。世尊。我此頭上有此寶珠不能使去。今者乞食為人蚩笑。願佛世尊見却此珠。
佛告比丘。汝但語珠。我今生分已盡更不須汝。如是三說珠自當去。比丘受教寶珠不現。時諸比丘請佛為說宿業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時彼國王名槃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彼國王入塔禮拜。持一摩尼寶珠繫著棖頭。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三塗。天上人中常有寶珠。在其頂上受天快樂。至今值佛出家得阿羅漢果。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旋繞部第五
如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舍衛城而行乞食。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從外而來。見佛出城光相巍巍。時婆羅門歡喜踊躍。繞佛一匝作禮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淨心繞佛一匝。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快樂無極。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觀那祇梨。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
又提謂經云。長者提謂白佛言。散華燒香然燈禮拜。是為供養。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得聲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緣得端正好色。由見佛像歡喜故。何緣得聲音好。由旋塔說經故。何緣得生天上。由當旋塔時意不犯戒故。何緣得生王侯家。由頭面禮佛足故。何緣得泥洹道。由有餘福故。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舉時當念足舉。二足下時當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顧視唾寺中地。右繞者。經律之中制令右繞。若左繞行為神所呵。乃至左繞麥?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今時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北轉。右肩袒膊向佛而恭也。或旋百匝十匝七匝三匝。各有所表。且論常行三匝者。表供養三尊止三毒。淨三業滅三惡道。得值三寶故。華嚴經偈云。
始欲旋塔 當願眾生 施行福祐
究暢道意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得一向意 永絕三毒
又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滅三毒。一貪二瞋三癡。又三千威儀云。繞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與人語。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
故塔部第六
依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斯言驗矣。或有村坊墳塔故寺伽藍堂殿朽壞舍屋崩摧。蓆扇蓬戶靡隔煙塵。甕牖茅茨無掩霜露。是以門墻凋毀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飾。日就衰羸。造罪造愆無時暫捨。夜暗燈燭本自無聞。晝日幡華元來非見。堂絕梵唄鑪停海檀。遂使惡鬼効靈善神捨衛。伽藍無固直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無敬。此而不憂更欲何求。
又寶梁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理。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僧寺中杖侍伽藍。生憍慢故失國王文理墮大地獄。
又薩遮經云。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送置餘處者。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輪經云。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壽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死墮阿鼻地獄。具受諸苦又三千威儀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掃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當下佛像上故華。五當旦過澡手自持淨巾還拭佛像。復有五事。一當先灑地。二當使調。三當待?。四不逆掃。五不得逆風掃。復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當自手拾。草三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不得令四角掃處有迹。五掃塔前。六步使淨(此據事務故限約六步若事閑豫多掃彌善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
又雜寶藏經云。若掃僧房一閻浮提地。不如掃佛塔一手掌(成論亦同)。
又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又無垢清淨女問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淨他人見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又沙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掃。三當令淨。四不得有迹。五當即畚棄。又增一經云。掃佛塔有五法。一水灑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掃地。五除去穢惡地既淨已。隨能持一枝香華散布地上供養得福無量。故華嚴偈云。
散華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華以為帳
散眾雜華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到殑伽河邊。見一故塔毀落崩壞。比丘問佛此是何塔。朽故乃爾。佛告比丘。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梵摩達王。正法治化。唯無子息。禱祀諸神求索有子。困不能得。時王國中有一池水生一蓮華。其華臺中有一童子結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口出優鉢羅華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姤見甚歡喜。即抱還宮養育漸大。隨其行處蓮華承足。因香立字栴檀香。後寤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虛空作十八變。尋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養。是彼塔耳。比丘問佛。宿殖阿福受斯果報。佛告比丘乃往過去拘樓孫佛時有長者子。甚好婬色。見一婬女心生妉著。無財可與。遂至塔中盜華與之。乃共夜宿。曉即身體生其惡瘡。痛不可言。喚醫療治。醫占云。須牛頭栴檀用塗瘡上可得除愈。時長者子即賣家宅得於金錢滿六十萬。尋用買香正得六兩。擬用塗瘡。心自思惟。即語醫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買牛頭栴檀。擣以為末。入其塔中發誓願言。如來往昔修諸苦行。誓度眾生除其厄難。我今此身墮一生數。唯願世尊。慈悲憐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塗塔。以償華價。至心供養求哀懺悔。瘡尋得差。身諸毛孔有栴檀香。聞此香已歡喜禮拜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受快樂。隨其行處蓮華承足。身諸毛孔常有香氣。是故智者當作是學。
又小法滅盡經云。後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火焚。乃至金剛界為上臺也。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布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覩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逈絕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覩見心中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焴。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生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欲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華。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豪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又譬喻經說。祇陀太子昔毘婆尸佛時。布施一奴一婢給掃寺廟。緣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寶宮宅。門戶兩邊常有自然金銀男女擎持寶鉢。滿中七寶取無窮盡。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餘騎。衛護其舍。無敢近者。輪王七寶者。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神寶。
又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故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天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天。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則答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又分別功德論云。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夫婦精進信敬三寶時婦蚤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極端正。今此世間誰任我夫。便以天眼觀見本夫。今已出家年老暗短專信而已。常勤掃除塔廟善業。見其掃塔必應生天。天女尋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見已問其因緣。天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任我夫。見君精進常勤掃塔。必應生天。若得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夫。是以故來陳其情狀。白意已訖還歸天上。時夫比丘見此事已。從是以後倍加精進。修補塔廟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應生兜率天。我今不復得君為夫。語訖還去。比丘聞已倍加精進。遂獲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頌曰。
遺身八萬塔 寶飾高百丈
儀鳳異靈烏 金盤代仙掌
積栱承雕角 高簷挂樹網
寶地若池沙 風鈴如積響
刻削生千變 丹青圖萬像
煙霞時出沒 神仙乍來往
晨霧半層生 飛幡接雲上
游蜺不敢息 翔鵾詎能仰
聖變無窮瑞 感福豈三兩
願假舟航末 彼岸誰為廣
感應緣(略引二十一驗)西晉會稽鄮縣塔東晉金陵長干塔石趙青州東城塔姚秦河東蒲阪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東古塔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涼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東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晉源縣塔隋鄭州超化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并州淨明寺塔隋并州榆社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統明神州山川并海東塔雜明西域所造之塔
右前二十一塔。並是如來在日行化乞食。
因有童子戲弄沙土以為米麵。宿祐冥會。
以土麵施佛。佛感渠善心為受塗地。記。
此童子。吾滅度後一百年滿。有王出世號。
為阿育作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切鬼神並皆。
臣屬。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
開前八塔。所獲舍利役諸鬼神。於一日。
一夜一億家施一塔。廣計有八萬四千。
塔。具如上經。故不備載。今惟此神州即。
是東境。故此漢地案諸典籍尋訪有二十。
塔。並是育王所造。若更具引。佛法東流。
已來道俗所造感通者。則有百千。且述育。
王二十一塔內。逐要感徵。同見聞者略。
述二十一條。餘之不盡者。備如廣傳。
初西晉會稽鄮縣塔寺。今在越州東三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晉太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何者。生在田家弋獵為業。得病死蘇。見一胡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憫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冤投造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迁記其處剡木為剎。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窓子。四周天金。中懸銅磬。每有鍾聲。疑此磬也。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於八王日輿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生善。齋戒終身。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迹。
塔側諸暨縣越舊都之地也。以句章勤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舘遺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其迹繁矣。
輿志云。阿育釋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寶塔八萬四千。皆從地出。案晉沙門竺慧達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祙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造一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楊越即有二塔。廣統九域故有隱之。
會稽記云。東晉承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采不凡。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游鄮縣。下真舍利起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別一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鐵圍山也。太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
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堂殿房廊周環備滿。號阿育王寺。四面山繞林竹葱翠。華卉間發飛走相娛。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郎顧胤祖文。
寺東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三里山頭有佛左足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井。其實深池中有鰻?魚。俗號為魚菩薩也。人至井所禮拜。魚隨聲出。至隋末賊過偽禮魚現。賊便以刀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潛隱雖喚不出。時有至心邀請禮拜者。但歕水而已。初有一僧聞塔來禮。處所荒涼將食為難。有一老姥患脚來為造食便去。日日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入池內校量即是池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略為瑞多現聖僧。繞塔行道每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費。
至唐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寓穴道勝歷覽聖迹。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見胡僧百餘繞塔行道。以事告眾。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每見胡僧行道誦經贊唄等相。
唐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智悅。獨與太玄連床而寢。中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殺契其相若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內東南曲池日嚴寺。寺即隋煬帝造。昔在晉蕃作鎮。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發長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於日嚴寺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是育王造塔舍利。育王舍利乃在長干本寺。道俗懷疑不測是非。至武德七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其舍利塔無人守護。時有道宣律師門徒十人。配住西市南長壽坊崇義寺。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有雜寶琉璃古器等。總以大銅函盛之。檢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爾。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府。南僧咸曰。此爪髮至梁武帝時已有疑焉。據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矣。然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蓋?如也。故兩述之。但年歲綿遠。後人莫測其源。故別疏記爾。
西京西扶風故縣在岐山南。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高鄉曰鳳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滅佛法。廂宇破壞唯有兩堂。至大業末年四方賊起。百姓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初雜住失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焦黑尚存。至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禮拜。但見故塔基曾無上覆。奏勅請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詔許之。古老傳云。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開聚眾不敢私開。奏。
勅許開。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怒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奔赴塔所。日有數萬。舍利高出。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內外。或見綠色。或見佛形像。或見菩薩聖僧。或見赤光。或見五色雜光。或有全不見者。問其本末。為一生已來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徹到懺悔。或有燒頭煉指刺血灑地殷重至誠遂得見之。種種不同不可備錄。
至顯慶四年九月。內有山僧智琮慧辯。以解呪術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
帝曰。豈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請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貫絹五千匹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勵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桁捔合成帳蓋。琮大喜踊躍欲召僧看。乃覩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眾僧。方知聖隱。
中使王長信等同覩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瀾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水。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勅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又。
勅僧智琮慧辯。鴻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鑿。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人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覩光。寺東雲龍坊人。勅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內赤如晝。旦具以聞寺僧歎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舍利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可二寸。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乎上漸內外光淨。以指內孔恰得受指。便得勝戴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慈恩寺僧慧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然。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視。至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勅請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勅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
皇后捨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彫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師諸僧與塔寺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揜之。俟三十年後非余所知。至後開瑞冀補茲處。
岐州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有人。姓憑名玄嗣。先來麁獷殊不信敬。母兄承舍利從東都來將欲藏揜。嗣不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舍利所禮拜還家。玄嗣怒曰。此有何驗而往禮之。若舍利有功德者。我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即取佛像燒之。竟有何驗。母兄救之。已燒下半玄嗣忽倒不覺暴死。經三日始活。說云。忽到一處似是地獄。有大鳥飛來啄睛噉舌入大火坑。燒烙困苦覺身癢悶。以手摩面眉髮隨落。目看大地全無精光。親屬傍看皆知罪驗。諸人語曰。汝自造罪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同。但曰。火燒我心。以取道士之語。教吾不信。傍佛之罪。今殃著身。東西馳走又被打拍。怕懼號哭。但惟叩頭彈指懺悔乞命。而晝夜號走不曾暫住。至二月十三日。親屬哀愍請僧懺悔乞願造像。又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德極多。時行虔法師為眾說法。裴尚宮比丘尼等數百俗人士女。向有萬人。咸見玄嗣五體投地對舍利前號哭自撲至誠懺悔不信之罪。又懺犯尼淨行打罵眾僧盜食僧果。自懺已後眠夢稍安。大患仍自不差。未經一年方死。
其佛頂骨用珍寶贖之。計直四千匹絹。遂依其數以綵練酬之。頂骨今現在內供養。即是螺髻束髮小頂骨。然大頂骨猶未至此。
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鎮井。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石傍鑿取一片將出。乃是瑿玉。問於識寶商云。此是真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今見在焉。
益州旱澇。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即有應。奇特感徵。故名福感寺。近有人盜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斗起以壓賊髀內中。其人被壓。唱呼寺僧為射斗起方得脫出。至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輪取博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夾之。求出不得。漸漸急困見有。胡僧曰。可大唱賊不爾死矣。即唱數聲。寺僧聞救方得拔出。至貞觀年初地大振動。此塔搖颺將欲欲摧倒。于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靠塔之四面。乍欹乍側率以免壞。觀瑞道俗歎未曾有。塔上露盤猶來小短不稱塔形。有一人極豪侈多產業。見前靈瑞乃捨金三百兩。共諸信者更造露盤。既成坼下至覆盆。香氣蓬勃如雲騰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益州晉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餘里。今號為等泉寺。本名大石。其基本緣略亦同前。尋諸古塔其相不同。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案蜀三塔同一石。蓋餘不定准也。
州北百里雒縣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名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曇摩掘叉。遠至東夏禮育王塔。承蜀三塔又往禮拜。至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訖。欲往成都宿兩女驛。將旦聞左右行動聲。又曰。是何人耶。妄相恐動。空中應曰。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在之處擁護法師。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與師別耳。又曰。既能遠送。何不見形。神即見形。叉為人善畫。便一一貌之。既遍形隱。及至成都禮大石塔訖。詵律師乃依圖刻木為十二神像莊飾在於塔下。今猶見在。
益州郭下法成寺有沙門道卓。是名僧也。大業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圖。莊飾備矣。塔為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三龍居之人莫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鬪雷霆振擊。水火交飛久之乃靜。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黃赤可愛。
鄭州超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里密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塔在寺東南角。其北連寺方十五步許。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方三尺。騰涌沸出流溢成川。泉上皆有安柏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編次鋪之。四面細腰。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生鐵固之。近有人試發一石。下有石灰乃至柏團。便抽一團。長三丈。徑四尺。現在。自非輪王表塔神功所為。何能辨此基搆。終古不見其儔也。今於上架塔二重。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絕無水聲。豈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奇偉。本入隋煬四道場。後從俗服。今年一百五歲。獨住深山。每年七日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涌注無聲。乃遣善水昆崙入泉尋討。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面水圍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已來寺塔現在。
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圖。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道俗目見咸驚訝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測其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虛。有刺史疑僧濫飾。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猶不見其際。
魏州臨黃塔者。在縣西三十里。本名舍利寺。今為尼住。基塔見在。三邊有水。惟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上蓮華瀰滿於三面。其水際深人皆怯入。傳云。舍利塔在其水內空中。如鄭州者。今改為冀州大都督府。
齊州臨濟縣東有甎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面石獸擁嵸驚人。周滅法時令人百千用力挽出。終不可脫。亦無有損。今現在焉。
益州城南空慧寺內金藏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來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得二斗金粟。依言即入。唯見地下金甕行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知無敢侵者。
坊州玉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號檀臺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壯。面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層甎身。四面開戶。石門高七尺餘。廣五尺餘。傍有破甎無數。古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游獵。見有沙門執錫持鉢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遣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乃勅掘所立處。深三丈獲得鉢杖而已。王重之為聖。故為起甎塔一十三級。左側村墟常聞鍾聲。至龍朔元年。京師大慈恩寺沙門慧貴法師。聞之便往。又聞鍾聲。慷慨古迹將事修理。恨無泉水懷惑猶豫。貴又感祥云。護塔善神曰。可即經始不勞疑慮。又感異僧曰。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至此。云是塔自古至今己經四造。勿辭勞倦。功用必成。唯須牢作。不事華侈。三層便止。貴聞此告親事經營。塔側古窯三十餘所。猶有熟甎填滿。更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面水。一期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至。恰今營搆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集僧上堂方法。
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塔經四百餘年崩。計周保定至開皇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龍朔初得八十一年。又討銘記四百年後始崩。則塔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濫文者。前周大遙。未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但知塔甎巨萬。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及尺。下望無底。晉咸康年中。庾亮為江州。登山過梁。見老公殊偉廈屋崇峻玉堂眩目奇塔崇竦。莫測是何。循繞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
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出。如是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許。是立佛。道俗咸異之。
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現按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即往雲中有僧執錫住立。既至便滅。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銘。上有胡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答曰。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教始至。具知始末。今更增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統一閻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倭國在此洲外大海中。岠會稽萬餘里。隋大業初彼國官人會丞來此學問。內外博知。至貞觀五年。共本國道俗七人方還倭國。未去之時。京內大德每問彼國佛法之事。因問云。阿育王依經所說。佛入涅槃一百年後出世。取佛八國舍利。使諸鬼神一億家為一佛塔。造八萬四千塔。遍閻浮洲。彼國佛法晚至。未知已前有阿育王塔不。會承答曰。彼國文字不說無所承據。然驗其靈迹則有所歸。故彼土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靈盤。佛諸儀相數放神光。種種奇瑞詳此嘉應。故知先有也。
西域志云。罽賓國廣崇佛教。其都城內有寺名漢寺。昔日漢使向彼因立浮圖。以石搆成。高百尺。道俗虔恭異於殊常。寺中有佛頂骨。亦有佛髮。色青螺文。以七寶裝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內有釋迦菩薩幼年齔齒。長一寸。次其西南有王妃寺。寺有金銅浮圖。高百尺。其浮圖中有舍利骨。每以六齋日夜放光明。照燭繞承露盤。至其達曙。
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東百里大海邊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裝眾寶飾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歲後。龍樹菩薩入大海化龍王。龍王以此寶塔奉獻龍樹。龍樹受已將施此國。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來有人求願者。皆叩頭燒香奉獻華蓋。其華蓋從地自起徘徊漸上。當塔直上乃至空中。經一宿變滅。不知所在。
西域志云。龍樹菩薩於波羅柰國造塔七百所。自餘凡聖造者無量。直於禪連河上建塔千有餘所。五年一設無遮大會。
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圖。推其本緣乃是如來在世之時。與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在此處起浮圖。佛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字迦尼色迦。出游城東。見四童子壘牛糞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矣。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籠之。糞塔漸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始定。王更廣塔基。三百餘步。從地搆木始得齊等。上有鐵棖。高三百尺。金盤十三重。沓去地七百尺。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百步。時有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之遂作一孔。年歲雖久糞猶不爛。以香埿填孔不可充滿。今有天宮籠蓋之。雀離浮圖。自作已來三為天火所災。國王修之還復如本。父老云。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塔內佛事悉是金玉。千變萬化難得而稱。旭日始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暫發則寶鐸鏗鏘。西域浮圖最為第一。
雀離浮圖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舉高二丈。甚有神變。能與世人表作吉凶之徵。以指觸之。若吉者金鈴鳴應。若凶者假令人搖亦不肯鳴。宣師住持感應云。律師問四天王。世尊舍利闍維始了。舍利灰石當置幾塔。天人龍鬼各得分不。答曰。人得八分。天得三分。龍得十二分。灰石分三分。鬼神得二分。脩羅得三分。力士得一分。汝等天人龍神慎勿起諍。此是世尊教。
又問。世尊僧伽梨當置何處。鉢盂錫杖復置何處。答曰。世尊伽梨付囑堅疾天令善護持。鉢盂錫杖付囑頻伽天隨在供養。世尊僧伽梨先遣在祇桓。十二年中住。鉢盂在鷲頭山。十五年中住。錫杖在龍泉。四十年中住。
又問。伽梨鉢杖等何故歷年住耶。答曰。佛告我言。初度比丘尼損我正法。又為末世多惡比丘貯畜不淨物不受持三依毀滅正法故。令僧伽梨等六年住僧戒壇。六年住尼戒壇。令正法久住。
又問。何故伽梨分為二處住耶。答曰。亦為末世惡比丘比丘尼等不受持衣多犯禁戒無有威德。是故世尊令將伽梨六年住戒壇。令招威德天人龍神敬佛意故不嫌比丘比丘尼。伽梨六年住戒壇。亦為惡尼令修行八敬供養比丘勿起婬意修持淨行。令諸鬼神敬順佛意。日夜六時來至伽藍擁護尼眾。故住六年。
又問。何故佛鉢在靈鷲山十五年住。答曰。世尊未涅槃前在鷲山精舍。分析白豪光明以為百千分。留一分光施末法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乃至天龍鬼神等。於如來法中能作一念善者。施此光明。世尊初成道時。四天王奉佛石鉢。唯世尊得用。餘人不能持用。如來滅度後安鷲山。與白豪光共為利益。於末法中當隨佛鉢。於他方國施比丘食。及以天龍等眾隨順佛意。縱造非法終不見過。
又問。何故十五年在鷲頭精舍。答曰。初住五年者。欲表諸比丘令觀五陰得證三昧。十年者。欲令解了諸法得百法門。自此隨緣流行諸國。乃至法滅也。
又問。何故錫杖在於龍窟中四十年住耶。答曰。為護諸外道及伏煩惱惡龍破諸結使開寤大乘四諦法輪。如來去世後。四十年中有飛行羅剎。能說毘尼藏及十二部經。詐為善比丘食諸持戒者。日別四百。為斷此惡故鎮龍窟。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復令像法增住千五百年。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
爾時大梵天王。來至世尊所白佛言。如來初踰城至洴沙王國。問樹神道。樹神請佛至宮已白佛言。我受此神身經二十大劫。過去諸佛皆來至此。我此宮中有過去諸佛四牙一千四塔。我今請佛。昔為童子時齔牙四枚。請佛垂慈賜我四牙。欲造塔供養。佛即許之。即告阿難。汝往父王所。從彼典藏臣取我四牙。阿難依命即取。佛告樹神令留一牙。與汝供養。汝可造塔并寫我經教。我令四弟子在塔入滅盡定守我牙塔。爾時樹神即將七寶來至世尊所。以神力故於一念頃即成四塔。高五十由旬。又造真珠樓觀及以白銀臺。於此四塔內各造臺觀。具八萬四千。既造臺塔已待我涅槃後迦葉結集竟。當寫我教令大毘尼藏安彼塔中。我留此塔。汝好護持勿令損壞。至我涅槃時勅語文殊。我於三大劫修無量苦行。今得四牙已造塔安竟。令後末世法欲滅時。令作利益正法興顯。
佛告阿難。我初成道時從河洗浴訖。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皆長七寸許。時大梵天王見我爪甲長。手執七寶刀剪我手足爪甲。我將付父王令善護持。王既崩後轉付典藏臣。汝可往至彼道。我須爪甲。阿難依命取來至世尊所。佛開函取爪甲。普示大眾。我之手足二十爪甲。猶如赤銅色。佛告大眾。汝等天人龍神等可將我爪甲當細熟現。恐未來世中諸魔及外道。別將相似物換我真甲。汝若疑非者。當以金剛鎚碪以甲置鐵碪上以鎚打擊。無片損者。乃真我甲。若以火燒鍊變為金色。出五色光上照有頂。見此相者是我真爪甲也。
佛告文殊師利及四天王等。從此末法後多諸惡比丘滿閻浮提。無有威德無有智慧。至千四百年後。汝將我十爪塔游歷四天下。一國住經七日。如是周歷已當至香山頂阿耨達池中。金砂洲上。住至千五百歲。我此大千界八百億國教初流行彼。汝文殊師利分身變為國王。金剛齊菩薩分身為大臣。金剛幢菩薩分身為比丘。汝等三大士共流通我教。幸不生疲勞懈怠也。
又問。漢地塔寺古迹云何。答曰。今諸處塔寺多是古佛遺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輕也。今有名塔如常所聞。無名藏者隨處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靈嚴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麥積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靈安寺。經四十年當有人出。荊州長寧寺塔是育王所造。下有舍利。入地一丈餘。石函五重盛碎身骨。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誓(今名靜亂)駱縣(今名法成)並有神異。如別傳說。
又問楊都長干塔鄮縣塔是育王造者。是事云何。答曰。是昔劉薩何感靈令往楊州上越城望見長干。有異氣。因標掘得。如今傳所明。道宣師問。若爾已有若干。便有佛剎不。答曰。非剎干也。干是地之長隴。名隴為干。塔遍長隴之側。書不云乎。包括干越。越地多有長隴也。
臨海鄮縣等者。亦是育王古塔。是賢劫佛者。有迦葉佛臂骨。非人所見。從地踊出。為開俗福也。
有羅漢將往鐵圍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且現二魚井中鰻?魚護塔神也。其側有足跡石上者。云是前三佛蹈處也。昔周時。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塔。
又問。若爾周穆已後諸王建置塔時。何為此土文記罕見。答曰。立塔為於前緣多是神靈所造。人有見者少。故文字少傳。楊雄劉向尋於藏書。往往見有佛經。豈非秦前已有也。今衡岳南可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東西五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川中昔有人住數十萬家。今生諸巨樹。大者徑二三丈。下無草木。深林可愛。中有大江。東流入湘江。尋㵎覓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出入谷。有方池四方砌石。水深龍居。有犯者輒雷震山谷。左側多有山果橘柚陽梅之屬。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塔。石華捧之。上以石籠覆。與地平。塔東崖上具有碑。篆書可識之。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也。
衡山南大明師置寺處亦有古塔(云云)。其寺南北十餘里。七處八會流渠靜院處處皆立。
又問。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川三塔咸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測其原。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老相傳。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現。至貞觀已來已兩度出。雖光瑞殊壯。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陿陋若此。答曰。諸鬼神中貧富不定。各是往業。如人不殊天中亦爾。隨其所有而用供養此塔(自下云云)。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耶。答曰。是迦葉佛時造。周穆王於中更重造寺。穆王佛殿并及塑像。至今現存。山神從佛請五百羅漢住此寺中。即今現有二十聖僧繞寺。左側現有五萬五通神仙。供養此寺僧(餘事云云如前伽藍驗記)。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伽藍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述意部營造部致敬部
述意部第一
原夫伽藍者。昔布金西域肇樹福基。締搆東川終祈淨業。所以寶塔蘊其光明。精舍圖其形像。遍滿三千之界。住持一萬之年。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幹。覩則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稱為伽藍也。但惟年代日遠法教衰替。寺像雖立敬福罕儔。或真或偽。改換隨情。或精或麁。乃同糞土。遂令目覩其迹莫識厥旨。日用其事不知所由。是以行道之眾心無所安。流俗之徒於法無敬。輕慢於是乎生。陵蹈於是乎起。欲以此護法。不亦難哉者乎。是以古德寺誥。乃有多名。或名道場。即無生廷也。或名為寺。即公廷也。或名淨住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間舍。或名精舍。或名清淨無極園。或名金剛淨剎。或名寂滅道場。或名遠離惡處。或名親近善處。並隨義立各有所表。今道俗離居豈得稱名也。
營造部第二
依宣律師祇桓寺感通記云。經律大明祇桓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准約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須達二人共造。成之已後經二百年被燒都盡。則當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之三十一年。祇陀太子初雖不許賣。後見布金欣然奉施。即告長者。吾自造寺不假於卿。須達不許。因此共造。太子立願。後若荒廢願樹還生。恰至被燒屋宇頓盡。所立樹者如本不殊。何以被燒。良由須達為凡之時賣肉得財。居賤出貴常願荒儉。家雖巨富財由穢心。以此造寺終遭煨燼。太子願力淨心樹生。業行有殊表之染淨也。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經于百年被賊燒盡。經十三年有王六師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壯麗皆寶莊嚴。一百年後惡王壞之為殺人場。四天王及娑竭龍王忿之。以大石壓之殺毀者。經九十年荒無人物。忉利天王令第二子下為人王。又依地造。莊飾嚴好過佛在時。經百五十年魔天燒滅。則當此土漢末獻帝二十九年。以事往徵。顯宗已後和安桓靈之代。西域往來行人接踵。則見天王葺構之作。祇樹載茂之緣。後雖有造者僅接遺基。至于今日荒涼而已。依南天王子撰祇桓圖一百卷。北天王子撰五大精舍圖二百卷。各在本天不可具述。夫造寺法用不可楷定。隨其施主物有豐儉。雖量力而作。然須用心精誠而造。寺物雖小得福弘大。故無上依經云。雖造四果聖人塔廟滿四天下盡形供養。不如有人佛涅槃後取佛舍利造塔供養。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億分不可為喻也。一由福有優劣。二由心有強弱。若有真心。縱小尚得福多。何況於大。若有偽心。縱大尚得福少。何況於小。是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須殷重。不得輕慢也。如賢愚經云。天語須達長者云。汝往見佛得利無量。正使今得百車珍寶。不如轉足一步至趣世尊。正使今得百車象珍寶。不如舉足一步往趣世尊。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滿中珍寶。不如舉足一步至向世尊。所得利益盈逾於彼百千萬倍。聞已歡喜。佛為說法成須陀洹果。須達問舍利弗。世尊足行日能幾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尊亦爾。時須達長者。即於道次。住二十里作停舍。須達請太子欲買園造精舍。祇陀太子言。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謹隨其價。太子秖言。我戲語耳。須達言。太子不應妄語。即共與訟。時首陀會天化作一人。為評詳言。夫太子法不應妄語。價既已決不宜中悔。太子遂與之。便使人象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餘少地(雜阿含經。殘五百步。孛經亦云。太子秖有園八十頃去城不遠)須達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當取滿之。祇陀問言。嫌貴置之。當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補滿。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教齊且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須達歡喜。即然可之。即便歸家當施功作。六師聞之往白國王。長者須達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興立精舍。聽我徒眾與共捔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曇徒眾住王舍城。我等徒眾當住於此。王報須達。六師出如此言。須達愁惱不樂。舍利弗怪問不樂。須達具述報之。舍利弗言。正使六師滿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聽之。須達歡喜。即報國王。却後七日當於城外寬博之處。時舍利弗共勞度差各現神變。外道不如(具在經文)時舍利弗既見外道受屈。即為說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迹。六師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捔技訖已各還所止。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自手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見六天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欲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常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徙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來汝皆為佛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是時須達悲心憐傷。經地已竟起立精舍。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為香泥。別房住止千二百處。凡百二十處別打揵椎。施設已竟。欲往請佛。即往白王。王聞即遣請佛。世尊與諸四眾前後圍繞。放大火明震動天地。遍照三千。城中伎樂不鼓自鳴。盲聾病者皆得具足。男女大小覩斯瑞應。歡喜踊躍來詣佛所。十八億人都悉來集聚。爾時世尊。隨病投藥。為說妙法。各得道迹。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華果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與號太子祇陀樹給孤獨食園。名字流布傳示後世。爾時阿難及四部眾。聞佛所說頂戴奉行。又涅槃經云。須達取金隨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即語須達。餘未遍者不復須金。請以見與。我自為佛造立門樓。常使如來經由入出。祇陀大子自造門坊。須達長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禪坊靜處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別異。厨坊浴室洗脚之處。大小圊廁無不備足。問曰。何故如來偏住此園耶。答曰。依真諦師傳云。過去第四拘留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有長者名曰毘沙。此地廣一由旬。純以金板布地。遍滿其上。奉施如來以為住處。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時。人壽三萬歲。有長者名大家主。以此園地廣三十里。純以銀衣等遍布其地。并以乳牛及犢子充滿其中。奉施如來起為住處。第六迦葉波佛時。人壽二萬歲。有長者名大幡相。以此園地廣二十里。純以七寶遍布其地。奉施如來起為住處。第七今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時有長者名須達多。此園地廣唯十里。純以金餅布地周滿園中。金厚五寸。買此園地奉施如來起為住處。至後彌勒佛出世時。人壽八萬歲。須達爾時為蠰佉國大臣。名須達多。此園地還廣一由旬純以七寶遍滿布地。奉施如來起為住處。過去未來地雖延促。終是一所。能施之人雖有前後。據體而論還是一人。常為長者殷富熾盛。常充供養諸佛不絕。至釋迦時初得須陀洹果。臨終時得阿那含果。至彌勒佛出時方證阿羅漢果。故雜阿含經云。給孤獨長者疾病。佛自往看病。記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陀天。常下來禮拜佛聽法已還歸天上(此據迹中示其小說論實是大菩薩)又大集經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諸聲聞現在未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及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切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惱亂。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及阿蘭若處。及未來世。若在家出家人。為於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我等悉共守護。令離一切諸難悑畏。亦如有給施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持養育。故七佛經云。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歎妙。五名歎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九名妙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寺既有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惰怠。恐招現報也。
致敬部第三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藍。至寺門外慶已所遇。先整衣服總設一禮。入寺門已復設一拜。然後安庠直進。不得左右顧盻。故涅槃經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二者禮拜。三者聽法。四者至心。五者思義。六者如說修。七者迴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七善最勝最上不可譬喻。又郁迦長者經。佛言。長者。居家菩薩入佛寺精舍。當住門外一心作禮。然後當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時當得如是居寺出塵垢之處。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行慈悲喜捨住處。是故須禮。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又自愛經云。時有國王詣佛所。遙見精舍下車却蓋。解劍脫履拱手直進。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視迴時合身。總迴行時先下脚跟後下脚指。又智度論云。出入來去安庠一心。舉足下足觀地而行。為避亂心為護眾生故。是名不退菩薩相。又西國寺圖云。行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禮佛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設三拜。僧多一拜。若見非法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杖雜物然後入寺。捨刀杖者。去瞋恚三寶心也。捨雜物者。去從三寶乞求心也。且除兩過乃可入寺。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復緣礙左遶。常想佛在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禮拜三寶者。常念體唯是一。何者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知一切凡聖體同無二也。若入寺時低頭看地。不得高視。見地有蟲勿誤傷殺。當歌唄讚歎不唾僧地。若見草木不淨即須除却。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應先禮佛塔。次禮聲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別禮師。餘人總禮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禮出家五眾亡人塔及如來塔。又五百問事云。弟子得禮師塚。以報恩故。又增一阿含經云。塔中不應禮餘人。又十誦律云。佛塔聲聞塔前自他不得禮。又五百問事云。佛塔前禮餘人得罪。又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座上作禮(今時數有諸寺及以俗家。見有道俗在床上禮佛。此大憍慢譬如欲拜人王。豈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許。何況法王。得相比耶)毘尼母論云。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此是靴履總名)五百問事云。若是淨潔靴履鞵屩等得著禮拜。僧祇律云。若受人禮拜不得如瘂羊不語。當相問訊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不。
述曰。若有士人。或難因緣須至寺宿。不得臥僧床席。必無私有借臥如法。然不得共僧同其床臥。故寶梁經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墮地獄。受其大苦。僧未眠時不得在先眠。不得調戲言笑說非法語失於威儀驚動眾心。若有便利洟唾。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無犯。睡時右脇著床以脚相壘。心係明相念當早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經云。仰臥者是脩羅臥。伏地臥者是餓鬼臥。左脇臥者是貪欲人臥。右脇臥者是出家人臥。眾僧未起在前早起。嚴儀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彌威儀經云。若入師房應三彈指。又三千威儀經云。若入師房當具五法。一於外彈指。二當脫帽。三作禮。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經。又僧祇律云。弟子應晨起先右脚入師房已頭面禮足問安眠不。故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逼。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當不近不遠側廂而立。令師小語得聞。不費尊力也。又欲行時。威儀進止皆不得離師。故善見論云。弟子從師行。不得遠師七尺。又沙彌威儀經云。弟子從師行。不得以足蹈師影。
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語笑。脂粉塗面畫眉假飾。非法調戲共相排盪。持手掁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隔礙。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見沙彌禮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在俗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在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訖。須欲出寺。佛塔前設禮三拜。還須右繞三匝合掌唄讚然後却行。出寺門外復設一禮。若見僧時。徒眾若少各禮三拜。僧若多時總辭三拜。故善見論云。禮佛時應繞三匝三拜四方作禮合十指掌叉手於頂却行而出。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表慕戀三寶重疊報恩也)凡欲入寺之行為作出世之緣。建立寺者開淨土之因。供養僧者為出離之軌故。惟穢俗之鄙質入伽藍之浮剎。所有施為恐乖法式。若也還家微捨自贖。表僧有法施俗有財惠。舉動合宜內外俱益也。
頌曰。
玄風冠西土 內範軼東矜
大川開寶匣 福地下金繩
繡窓高可映 畫栱疊相承
日馭非難假 雲師本易憑
陽樓疑難燧 陰軒類鑒水
迴題飛星沒 長楣宿露凝
旌門曙光轉 輦道夕雲蒸
祇桓多靈物 竹園滿休徵
虛薄筆難紀 微軀竊自凌
優遊徒可恃 恩蔭永難勝
感應緣(略引一十九寺)晉建元寺并建康太清寺宋靈味寺在鍾山蔣林里漢平等寺寺在南京晉升平白塔寺在祙陵三井里晉白馬寺在建康中黃里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東海蓬萊山聖寺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相州石鼓山竹林聖寺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晉陽冥寂山聖寺代州五臺山大孚聖寺魏太山丹嶺聖寺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終南折谷炬明聖寺西域志諸山感供聖寺總述中邊化跡降靈記
晉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二年宮人陳太妃造寺塔。舍利靈應相仍。每夕放光。寺大殿後畫迦毘羅王及毘沙門天王二像。若有僧侶失儀童豎褻慢者。無不影響表異使其恭肅。若使虔誠懺禮標心懇切者。必空中有彈指聲。或循繞翼衛。其間有請福祈願者。莫不剋諧。
宋靈味寺。建康鍾山蔣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門法意起造。晉末有高逸沙門。莫顯名迹。巖栖谷飲。常在鍾山之阿。一夜忽聞怪石崩墜。聲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見清泉湛然。因聚徒結宇。號曰靈味寺焉。
漠平等寺。廣平武穆王壞舍宅所立也。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孝昌三年十二月。此像面有悲容垂淚遍體皆濕。時人號曰佛汗。京師士女空市而觀。有一比丘。以淨綿拭其淚。須臾之間綿濕都盡。更以他綿換拭。俄然復濕。如此三日乃止。至明年四月。爾朱榮入雒陽誅戮百官。死亡塗地。至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復汗。京邑仕庶復往觀視。五月北海入雒。莊帝北巡。七月北海大敗。所將江淮子弟五千餘人。盡被俘虜無一得還。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復如初汗。每經神驗朝野惶懼。禁人不聽觀視。至十二月爾朱兆入雒擒莊帝。帝崩於晉陽。宮殿空虛百日無主。唯尚書令司州牧樂平王爾朱世隆鎮京師。商旅四通盜賊不作。
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晉升平中有鳳皇集此地。因名其處為鳳皇臺。至宋升明二年。齊太祖起。造立寺之始。咸以山高難於谷汲。比丘法和爰發誓云。若此地可居。當使自然出水。乃於食堂前試鑿井。曾不數仞而清泉湛然。甘香清美。流未嘗竭。
白馬寺。在建康中。黃里。太興二年。晉中宗元皇帝起造。昔外國王欲滅佛法。宣令四遠毀壞塔寺。次招提寺忽有一白馬從西方來。繞塔悲鳴。騰躍空中。或復下地。一日一夜鳴聲不絕。以事白王。王潛下淚深自愧責。即勅普停。已毀之塔並更修復。由此白馬大法更興。因改招提為白馬。此寺之號亦取是名焉。
東晉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門帛道猷。或云竺道猷。統涉山水窮括奇異。承天台石梁終古無度。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故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揭錫獨往往趣石梁。周瞰崖隒。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寺亦多。將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大石。攀登路絕。猷乃別思冀投。夜宿梁東。便聞西寺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雖爾不息。晨夕惋恨結草為庵。彌年禪觀。後試造梁乃見橫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遂見棟宇宏壯圖塔瓌奇。神僧敘接宛同素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橫石已塞。至晉太元年終於山所。形似紅色端坐如生。王羲之聞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雲迷其道。
宋時朱齡石者。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汎海。一月餘日達于一島。糧米俱竭。入島求泉。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莊嚴非所曾覩。僧問所從具說行事。設食飲水問以去留。石曰。此乃聖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意石苦辭欲還。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等聞之驚悑曰。若爾何緣得達。僧曰。自當相送不勞致憂。又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便指壁上鉢帒曰。此是彼物。有小過罰在人中。便取鉢帒與石。并書一封。上為書字然不可識。曰可以書鉢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須臾至海。沙彌以一竹杖著船頭語曰。但閉舫聽往不勞航柁。於即依言。但聞颼颼風聲。有竊視者。見船在空雲飛奔於山林海上數息間遂達楊都大桁。正見杯度奇桁欄口云馬馬。齡石既至書自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蓬萊道人書。喚我歸耶。乃說緣由又將鉢與之。手捧鉢曰。吾不見此鉢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太初中無故而死。事在高僧傳。
晉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貢導之極地也。眾峯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塔。或如層樓。松栢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得其谷焉。鑿山搆室接梁通水。繞寺華果蔬菜充滿。今有僧住。南有石門濱於河上鐫石文曰。晉太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討處所略無定指。常聞鍾聲。又有異僧。故號此谷名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諸人入積石者。每逢仙聖。行往恍忽現寺現僧。東北嶺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高齊初有異僧。投鄴下寺中夏坐。與同房僧亡名欵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與之。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飲。酒雖是戒禁有患通開。客顰眉為飲之患損。夏滿辭還本寺。相送出都。客曰。頗聞鼓山竹林寺乎。名曰聞之。古來虛傳竟無至者。客曰。無心相造。何由而至。一夏同房多相惱亂。患痢飲酒乃是佳藥。本非所欲為意而飲。願不此及人。山寺孤逈。時可歷覽。想一登陟以副虛懷。名聞喜躍曰。必能導達夕死無恨。至九月間剋望尋展。幸賜提引。不爾無由。客曰。若來可從鼓山東面而上。東度小谷。又東北上即是山寺。至期與好事者五六人。直詣石窟寺。山僧曰。何以得來。曰欲往竹林道由於此。僧曰。世人可笑。專聽妖言。此山東西我並遊涉。何處有寺。古有斯言。不勞往也。名曰。彼客致詞極非猛浪何有虛也。只得尋之。尋而不獲非余咎也。石窟寺僧數十相隨。依言東上。度谷尋嶺。忽見一翁把钁斵地。又見一僧來至鋤禾四邊。把鋤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馬食我禾盡。今年復來蹋我秋苗。舉钁趂僧。並皆返歸。唯名一人東北獨上。翁曰。放儞上山。乞蟲喫却。遂依東上。林木深茂。聞南嶺上有吟詠聲。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執手敘闊相將造寺。瞬目間忽見崇峯簉曰脩竹干雲重門洞開複殿基列。門外東西槽櫪飾以金鋪。似有馬蹤而無繫者。行至門首。曰且住此。通和尚去。須臾便出引入至佛殿前禮拜訖。西至廊下。和尚可年九十許。眉長鼻高狀如西僧。傍有官吏可三十人。執文簿有所判斷。舉手告曰。下里山寺殊無可觀。何能遠涉。名即禮拜十數拜。和尚曰。行來疲頓可止將至房去。便引西房北東轉見僧憑案讀經。名便禮拜都不慰問。便引盡北行東出至本客房中。歡笑通宵屢言永住。彼曰。一任和尚不敢為礙。待明為諮。報曰。和尚不許。乃至中食不異鄴中。臨別和尚曰。知欲永住。知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兩處安名。本寺受供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去。便辭送出執手憤惋。既別悽然。行一里間。數數反顧寺塔。林竹依然滿目。更行二里返顧並無。但是峯崖雜樹。行行西下。依隨本道。不見田苗。亦無田翁乃至石窟。備為僧說之。
高齊文宣在晉陽。使人騎白?駝向我寺取經函去。使問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駝行。自知寺處。日晚出城。駝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山名為冥寂。山半有寺。有群沙彌曰。高洋?駝來也。便引入寺。見一老僧拜已問曰。高洋作天子何似。答曰。聖明。問曰。爾來何為。答曰。令取經函。僧曰。洋在寺嬾讀經。今取何用。指示北行東頭是其本房。汝可彼取函與之。即乘駝而返。如睡如夢。奄至晉陽。以函反命。不久帝行至谷口木井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忽語帝曰。我先去爾後可來。帝然之。是夜癡人死。不久帝於晉陽不豫。使劉桃枝負行。鼻血淋瀝。是夜帝崩。
代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百里。極巉巖崇峻。有五臺上不生草木。唯松栢茂林。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涼雪山。即斯地也。地極嚴寒多雪。號曰清涼山。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此山。遺迹靈窟即目極多。中臺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抵掌。上有小石浮圖。其量千計。即是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馬跡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華。清澄如鏡。有二浮圖夾之。中有文殊師利像。人有至者。鐘聲香氣無日不有。神僧瑞像往往逢遇。龍朔三年下勅令長安會昌寺。僧會賾往彼修理。寺塔。前後再返亦遇靈感。中臺東南下三十里有大孚靈鷲寺。古傳漢明所造。現有東西二道場像設猶存。南有華園二頃許。四時相間互相映發。古今常然不知元由。貞觀年中有禪師名解脫。聚住習定。自云於華園北四度見文殊師利菩薩。翼從滿空。群仙異聖不可勝紀。近有僧朗禪師。居山三十餘載。亦遇仙聖。飛空而去。唯留故皮。南臺三十里內多是名華遍於峯岫。俗號華山。中有聖寺。鍾聲時發。曾見異人形偉冠世。言語之間超騰遂遠。其山甚近滯俗罕登。登者必感勝緣。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未詳氏族。性多虛放好追靈迹。譎詭之處無不登踐。承瀑布之下多諸洞穴仙聖遊止。以魏普泰年行至榮山。見飛流下有穴孔。因穴而入。行可五六里便得出穴。外有微逕。其東北上可行數里得石渠。闊三兩步。水西流清澄徹上下。藥草延蔓委地青翠。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庭前穀穗縱橫鳥雀殘食甚眾。東頭屋內有數架黃裘。中間有鐵臼兩具。亦有釜器。並附遊塵。都無炊爨之迹。西頭室裏有一沙門端坐儼然。塵沒膝。四望瞻眺唯見茂林懸㵎。非有人居。須臾之間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長丈餘。盤掛耳上。相見欣然傾慰若舊。問所從來。答云。我同學三人來此避世。一人外行未返。一人死來極久。似入滅定。今在西屋內汝見之未。今日何姓為主。答曰。是魏家。曰享國已久不姓曹邪。照云姓元。僧曰。我不知之。遂取穀穗擣之作粥。又往林中。葉下取梨棗與之令噉。僧云。汝但食之我不噉此。又問。誦何經業。照云。吾誦法華經。神僧鎮頭曰。大好。精進業。今東屋架上如許經。吾並自誦之。欲得聞不。照合掌曰。唯敢聞命。彼遂部別誦之。聲氣朗徹乃至通夜。照疲苦睡。僧曰。但睡。我自常業耳。達旦不眠。更為造食。照謝曰。幸得奉謁。今暫還歸尋來接事。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學行去。汝若值者大有開寤。恨不見之。既言。須歸好去。照尋路得還。結侶重來。瀑布覓穴。莫測其處。今終南諸山亦有斯事。不可具述。
雍州鄠縣南繫頭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繫船其頂。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連太行。王屋白鹿河水停於此川。號為山海。及巨靈大人秦洪海者。患水浩蕩。以左掌托太華。右足蹋中條。太一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顯。仍本號為。張衡西京賦云。高掌遠蹠以流河曲者是也。古老傳云。繫頭南有九空仙寺。昔有人山採逼暮不知歸道。依林而宿。夜聞鍾聲在近。即尋之忽見一寺。僧眾百餘。但有行坐而不敘問。其人怪之。至明失寺。此來在近無往尋者。有僧曾至山。但有層峯秀林不可登踐。又云。山有九窟。仙人所居也。有藍田大谷伏羲城側歸義寺僧弘藏者。有膽勇聞而往尋。積日累夜巡繞山隒。止獲五窟。甚圓淨如人所造。無闕漏。似有居者。又光明寺了禪師亦往尋覓。依窟一夏。今所謂照陽窟也。足為華望之大觀也。而仙寺終不見焉。
子午關南大秦嶺竹林寺者。至貞觀初。採蜜人山行聞有鍾聲。尋而往至焉。寺舍二間有人住處。傍大竹林可有二頃。其人斷二節竹以盛蜜。可得五升許。兩人負下。尋路而至大秦戍。具告防人。以林至此可十五里。戍主利其大竹。將往伐取。遣人依言往覓。過小竹谷達于崖下。有鐵鎖長三丈許。防人曳。鎖掣之太牢。將上有二大虎。據崖頭向下大呼。其人悑急返走。又將十人重尋。值大洪雨便返。藍田寤真寺僧歸真。少小山栖。聞之便往。至小竹谷北上望崖失道而歸。常以為言。真云。此竹林至關可五十許里。
子午關南第一驛名三交。驛東有㵎。東南坡數十頃。是栗樹。素不知有僧住。屢聞鍾聲不以為奇。一時驛家婦女採樵入㵎。忽值一僧。獨坐石上縫衣。傍無一物。此女有信心。白曰。不知師在此日時欲至。向驛食來。僧云。貧道山居不得食。驛家官食。女曰。自有私食足以供養。僧曰。信心人食亦不可得。女恐時過馳走取食。及來尋之不見其迹。由是常令家人左近追之。永不可值。而有鍾聲。此寺去驛五里。
又終南析谷內椶櫚寺者。近有人見一僧云。倩為擎襆。向寺問寺在何處。云在析谷。炬明東嶺頭。其人為荷襆將至寺。見一僧從南崖來。可長五十尺。相召來其人辭返。語曰。君日日入山採柴。可於柴下取齋殘餅食之。不須道得之由緣。便隨其言日得其餅。妻怪窮之。不得已便說。遂瘂經年。又見二僧入谷。其人手招指口。如是三返便得語。其人近死。今入山者至炬明嶺側常聞鍾聲。亦往往見有異僧。近有一僧。聞已遇見入谷。僧疑是椶櫚寺。問言。大德不是椶櫚寺僧不。曰是欲隨大德去得不。曰可相隨來。但聞耳邊颼飂風聲至急。心惟曰。此何必是聖。或入深山躓頓我。竊生念時前僧便失。懊惱之甚。返迴三日方達谷口。乃於避世堡立精舍。以之精舍見存。其僧不知所終。
又終南庫谷內西南。又名胡盧谷。昔有人於山採斫。遇見一寺。并石室石門。門內並寶器重大不可勝。然不見僧人。是眾僧供用具度。其人裴回顧眄記誌處所。以所齎瓠盧掛於室樹。下山召村人往尋其谷內。樹上往往悉是瓠盧。莫知蹤跡。今有尋山。云石門扇在山崖傍。半入山下。其半雖出無人力開之。今其谷名庫。地名天藏。故谷口府坊皆名天藏。測其山中則彌勒下生方現於俗耳。
西域志云。烏萇國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大有眾僧。日日有驢運食。無控馭者。自來留食還去。莫知所在。西域志云。王玄策至大唐顯慶五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寺主名戒龍。為漢使王玄策等設大會。使人已下各贈華㲲十段并食器。次伸呈使獻物龍珠等。具錄大真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至於十月一日。寺主及餘眾僧餞送使人。西行五里與使泣洟而別曰。會難別易。物理之然。況龍年老。此寺即諸佛成道處。為奏上於此存情。預修當來大覺之所言。意勤勤不能已已(若廣明西域塔寺靈迹嘉祥徵瑞具如上感通篇述)敬尋佛法東流年向六百。三寶傳記卷盈三千。其內名僧德重可觀。神通變化靈瑞感通。向有千人。自古君臣隱遁逸民。負才傲俗之流。並皆崇敬如賢如聖。備在傳記不可具述。故入大乘論云。尊者聖人賓頭盧羅睺羅等。有十六大阿羅漢。住世通法。又有九億無學聖人。亦在此洲未入涅槃。准此而詳。今諸山海所居眾僧。多聞磬聲。或尋遇寺。豈非聖人之所處乎。今更約諸門以分三時。一約住世。二約賢劫。三約釋迦一佛為候。初約住劫用辯通塞者。如西域所列往劫行事。如薩埵捨身流血尚在。達拏捨子杖捶遺血。布髮掩泥之所。捨身求偈之地。月光斬首。尸毘飼鷹。斯等遺跡並惟古劫。計數災蕩如何尚存。天竺名僧亦疑斯致。理如所問無宜獨留。而往事迹有僧釋云。此乃如來神力由菩薩志行。雖有三災不可除滅。後成世界依而集之。亦有人言。三災之化無往不除。乃至無一隙塵而得存焉。今云塔在豈不乖乎。諸德釋云。但非聖跡者。如無一隙得住。今云有者由聖力加備故得久住。欲使後代師之慕仰冀慕聖蹤依之得道。世界初成。昔古遺跡相似而現。並是佛之神力變化所為。故五不可思議中一。是佛神力也。所以往劫生事而列之。第二約同劫以明。相對有四。且如一鉢千佛共同。故傳云。釋迦受食四王奉鉢。滅後流行至毘舍離。若干百年又至乾陀衛。又至西月氏于填丘夷。次當達震旦返向師子國。還來天竺。上升兜率。彌勒見曰。釋迦佛鉢今來至此。七日供養還下龍宮。彌勒成佛四王還獻。二者龍宮佛影千佛同留。三者方石說法千佛同坐。即揵陀卑鉢樹下是也。四者石塔盛衰千佛同候。上傳之中多明四佛行坐之跡。准此未來抑亦可見。第三明釋迦一代通而不等。如天道寶階滅無遺緒。吒王大塔七化已三。道樹滅而更生。佛跡毀而還現。楊枝摧而重出。舍利試而逾靈。諸如此例故應不通後佛。至如雞足迦葉留化慈尊。山宮明辯持身待聖。沮渠滅定之侶。摩利應供之徒。事局未來。神化絕域。皆為明通開顯累俗慈導有情澄神諸有也。
依道宣律師感應記。問天人曰。荊州河東寺者。此國甚大。余與慈恩寺嵩法師。交顧積年。其人即河東羅雲法師之學士也。云此寺本曾住萬僧。震旦之最。聞之欣然莫測河東之號。請廣而述之。亦佛法之大觀也。答曰。晉氏南遷。郭璞多聞之士。周昉地圖云。此荊楚舊為王都。欲於硤州置之。嫌逼山遂止。便有宜都之號。下至松滋。地有面勢都邑之像。乃掘坑秤土嫌其太輕。覆寫本坑土又不滿。便止曰。昔金陵王氣於今不絕。固當經三百年矣。便都建業。仍於此置河東改遷。裴薛柳杜四姓居之。地在江曲之間。類蒲州河曲。故有河東目也。有東西二寺。昔符堅伐晉。荊州北岸並沒屬秦。時桓仲為荊牧邀翼法師。度江造東寺安長沙寺僧。西寺安四層寺僧。符堅歿後。北岸諸地還屬晉家。長沙四層諸僧各還本寺。西東二寺因舊廣立。自晉宋齊梁陳氏。僧徒常數百人。陳末隋初。有名者三千五百人。淨人數千。大殿一十三間。惟兩行柱通梁長五十五尺。欒櫨重疊。國中京冠。即彌天釋道安。使弟子翼法師之所造也。自晉至唐曾無虧損。殿前四鐵鑊。各受十餘斛以種蓮華。殿前塔。宋譙王義季所造。塔內素像忉利天工所造。佛殿中多金銅像。寶帳飛仙真珠華珮。並是四天王天人所作。寺內僧眾兼於主客出萬餘人。當途講說者五十三人。十三人得其聖果。各領千僧。餘小法師五百餘人。十誦律師有四十人。九人得聖。大小乘禪師八百餘人。其得聖人二百二十四人。徒眾嚴肅說不可盡。寺法立制誦經六十紙者免維那。誦法華度免直歲。寺房五重並皆七架。別院大小今有十所。般舟方等二院莊嚴最勝。夏別常有千人。四周廊廡減一萬間。寺開三門兩重七間。兩廈殿宇橫設並不重安。約准地數取其久故。所以殿宇至今三百年。餘無有損敗。東川大寺唯此為高。映曜川原實稱壯觀也。又問。彌天釋氏宇內式瞻云。乘赤驢荊襄朝夕而見。未審如何。答曰。虛也。又曰。若爾虛傳何為東寺上有驢臺。峴南有中驢村。據此行由則乘驢之有地也。答曰。非也。後人築臺於寺植樹供養焉。有佛殿之側頓置驢耶。又中驢之名。本是閭國郗國之故地也。後人不練遂妄擬之云云。
法苑珠林卷三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舍利篇第三十七(此有五部)述意部 引證部 佛影部 分法部 感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聖德遐邈冠絕人天。理妙六經神高百氏。超群有之遺蹤。越賢良之勝迹。化緣既畢從俗韜光。故雙樹八枝隨義所表。舍利八分亦逐緣感。會入金剛定預碎全身。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髮爪之屬。頂蓋目睛之流。衣鉢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迹。囊括今古聖變無窮。祥應荐臻瑞光頻朗。賢愚共覩豈猜來惑。且如三皇五帝夏殷文武孔丘莊老。惟聖惟賢共遵共敬。莫不葬骨五泉遺塵九土。聲光寂寞孰識其蹤。罕知生福奚感來報。豈比能仁大聖形影垂芳。應感之道不窮。敬仰之風逾遠。紹化迹於大千。拔沈冥於沙界。致使開示之道隨義或殊。會空之旨齊其一實也。
引證部第二
舍利者西域梵語。此云身骨。恐濫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其三種。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薩羅漢等亦有三種。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擊便破矣。又菩薩處胎經云。世尊告諸大眾。念我古昔所行功德。捨身受身非一非二。今當為汝說一形法。諸佛全身舍利盡在下金剛剎中。金剛剎厚八十四萬億里。下有諸佛碎身舍利。盡在彼剎。彼有佛剎。名曰妙香。佛名不住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說法。佛告大眾。碎身舍利下厚八十四萬億里。國土清淨。佛名遍光。十號具足。彼佛今現在說法。復下有國土名施無盡藏。佛名勸助。復下有國土名法鼓。佛名善見。彼土乃有全身舍利。過去億千萬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分。又海龍王經云。爾時諸龍白佛言。今世尊還閻浮利地。海中諸龍無所依仰。惟加大哀。佛滅度時。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眾類皆得供養。轉加功德速脫龍身。疾得無上正真之道。唯佛垂恩。威德兼加。所願得果。佛言。善哉。從爾所志。須菩提謂諸龍言。一切人天舍利須遍普蒙獲濟。卿等求願使佛舍利獨全奉侍。一切眾生何緣得度。諸龍答言。唯須菩提。勿宣斯言。無以己身限礙之智。以限如來無極之慧。如來聖德無不變現。三千世界各各化現。佛全舍利不增不減。普現一切。譬如日影現於水中。佛亦不生亦不滅度。云何欲限如來智慧者乎。須菩提聞默而無言。佛歎諸龍。仁等賢明。誠如所云。無有異也。佛道高妙無邊無際。無方無圓。無廣無狹。無遠無近。譬如虛空不可為喻。
佛影部第三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初留影石室在那乾呵囉國毒龍池側阿那斯山巖南。有五羅剎女與毒龍通。常降雹雨。百姓飢疫已歷四年。時王禱祀呪龍。羅剎女氣盛呪術不行。王長跪合掌讚佛通慧。應知我心願屈慈悲光臨此國。爾時如來往至彼國。龍興雷電。鱗甲煙焰。五羅剎女眼如掣電。時金剛神手把大杵。杵頭火然如旋火輪。燒惡龍身。龍王驚悑走入佛影。如甘露灑。見諸金剛極大惶悑為佛作禮。五羅剎女亦禮如來。龍王於其池中出寶臺奉佛。佛言。不須汝臺。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各脫寶衣拂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令此石上蹵為七寶。時龍為四大弟子及阿難造石窟。爾時世尊從石窟出。時龍聞佛還國啼哭雨淚。云何捨我。我不見佛。當作惡事墜墮惡道。佛安慰龍。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佛坐窟中作十八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迄今猶在。
分法部第四
如菩薩處胎經云。時八國王共諍舍利。有一大臣名優波吉。諫八國王。何為興兵共相征伐。爾時帝釋即現為人。語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若共諍力則有勝負。幸可見與勿足為難。爾時阿耨達龍王。文隣龍王。伊那鉢龍王。語八王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時臣優波吉告言。諸君並止。舍利宜共分之。何須見諍。即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分甕受一石餘。此臣以蜜塗甕裏。以甕量分。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即起七寶塔。龍得舍利還於宮中。起七寶塔。臣優波吉著甕舍利。并甕亦起寶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寶塔。闍維處亦起寶塔。高三十九仞(一仞七尺)。
又阿育王經云。八國王諍舍利各起兵。天帝釋自下曉喻。以金甖分之。闍王共數各得八萬四千舍利。餘有佛口一髭。無敢取者。以闍王初來得舍利及髭。還各歡喜作樂動天。難頭禾龍王。化作人身。到泥洹所。道逢闍王。還語王言。可持一分見與。王言。不可得。龍王言。我是難頭禾龍。能舉卿國土著八萬里外。磨碎成屑。闍王悑懼即奉佛髭與之。龍王即還須彌山下起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起水精瑠璃塔。闍王終後阿育王得其國土。時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難頭禾龍先輕闍王奪佛髭去。阿育王聞大瞋怒。即勅諸鬼神王作鐵網鐵罝。縱罝須彌山下水中欲縛取龍王。龍大驚悑共設計言。阿育事佛。當伺其臥取宮殿移著須彌山下水中。其瞋必息。即便遣龍捧取育王宮殿。王臥覺不知是何處。見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喜悑交心。龍自出謝言。闍王自與我佛髭。我不奪也。佛在世時與我要言。般泥洹後劫盡之時。所有經戒及袈裟應器。我皆當取藏著是塔中。彌勒來下當復出著。阿育王聞此言大謝。實不知此。龍王便使諸龍還復王宮殿置於本處。又善見論云。帝釋宮內有二舍利。一佛右牙。二佛右缺盆骨。
又十誦律云。佛般泥洹。八國皆來求舍利。各舉四兵八軍圍繞。有一婆羅門姓煙。高聲大唱言。諸力士舍利現在當分作八分。諸力士言。敬如來議。更復唱言。盛舍利瓶請以見惠。還頭那羅聚落起塔。時畢波羅延那婆羅門。復請燒佛處灰還國起塔。時拘尸城力士得第一分起塔。波婆國得第二分。還國起塔。羅摩聚落得第三分。還歸起塔。遮勒國諸剎帝利得第四分。還國起塔。毘㝹諸婆羅門得第五分。還國起塔。毘耶離諸利昌得第六分。還國起塔。迦毘羅婆國諸釋子得第七分。還國起塔。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得第八分。還王舍城起塔。姓煙婆羅門得盛舍利瓶。還頭那羅聚落起塔。畢波羅延婆羅門得灰。還國起塔。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自此已後起無量塔。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欲取阿闍世王所舉舍利。阿闍世王著殑伽河中作大鐵劍輪。使水輪轉著舍利處。種種方便取不能得。問蓮華比丘。云何可得。比丘答言。擲數千斛柰著中可得止輪。尋用此語。以柰著於水中。偶試一柰。柰墮機關孔中。劍輪即定更不迴轉。然大龍王守護都不可得。王時問言。何由可得。龍王福勝無由可得。問言。云何知彼福勝。以金鑄作龍像及以王像。以秤稱之。重者福勝。即時稱量龍像倍重。王見此事即勤修福。既修福已復更鑄像。復更稱量。王像龍像稱量正等。王更修福復更鑄像。稱看王像轉重。王知像重。將諸軍眾往到水邊。龍王自出獻種種寶。王語龍言。阿闍世王遺我舍利。我今欲取。龍王自知威力不如。即將王至舍利所。開門取舍利與。阿闍世王所造油燈始欲盡賜。舍利既出燈亦盡滅。王怪而問蓮華比丘。云何阿闍世王裁量油燈。至取舍利方始乃滅。尊者答言。彼時有善算者。計百年中用爾許油用如是計故使至今也。
感福部第五
如大悲經云。爾時世尊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華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若有眾生以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當得釋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於其福報亦不能盡。施佛福田不以有為果報所能盡邊。我說是人必得涅槃盡涅槃際。乃至若有畜生於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說其善根福報當得涅槃盡涅槃際。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四沙門果及辟支佛如甘蔗竹?。若有人能若現在若滅後起塔供養。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佛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中為最無上。是故施佛成大功德神通威力。
頌曰。
金軀遺散骨 寶塔遍天龍
創開一十塔 終成八萬重
珠蓋靈光變 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 數示曉靈蹤
紅霓相映發 風搖響和鍾
仙鸞往往見 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 含識普生恭
砧椎擊不碎 方知聖德顒
感應緣(略列一十六代隋有五十三州)
漢法內傳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山館諸道士等。請求捔試釋老優劣。道經以火試焚。隨火消燼。道士眾首費才愧恥自憾眾前而死。張衍啟寤競共出家。于時西域所將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摩騰羅漢踊身高飛。居空如地履地如空。神化自在為眾說法。天雨寶華散佛僧上。天樂異音大眾同聞。度人無量。
廣如下破邪篇說。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每繫舍利在幡剎之上。輒斥見宮內。帝患之將毀除壞。時有外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成水。水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見歎曰。非夫神効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間。名為官佛圖精舍云。
吳孫權赤烏四年。有外國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為妖異。以狀聞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瑞。曰佛晦靈迹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曰神迹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至誠求請。遂獲瓶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于銅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異希有瑞也。會進曰。佛之靈骨。金剛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權使力者盡力擊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騰光上踊作大蓮華。權大發信。乃為立寺名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信諫曰。且少寬假。知無神驗誅除不晚。皓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廢加戮。會曰。佛以緣應感而必通。即冀給假請効不難。皓與期三日。于時僧眾百餘同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剋期就戮。僧恐無靈先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罔哉。恰期便獲。乃進於皓。此是如來金剛之骨。志誠賁獲。擊以百鈞之杵終無微毀。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堅。沙門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鐵砧。以金椎擊之。金鐵並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采洞燭一殿。皓乃欣欣服信。革誠膺化。
晉初竺長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為沙門名法顏。每欲還俗。笑曰。舍利是沙石耳。何足可貴。父投之水中。五色三匝光高敷尺。見徵生信遂不歸俗。長舒臨死還發俗念。輒病委頓。卒為沙門。以舍利安江夏塔中。
晉太興中。於潛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利。水中浮沈五色晃昱。右行三匝。後沙門法常看之。遂騰踊高四五尺投常懷中。常曰。若使常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躍于前。於即常為建寺塔。於潛入法者日以十數焉。
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剎。舍利放光至于剎峯。感動遠近。
晉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杭。欲建立寺無資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為資。欲立剎無舍利。有羅幼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佛。見幼舍利囊已在座前。即告幼。幼隨來見之。喜悅與開。共立寺宇於餘杭云。
晉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剎立寺。於夕聞床頭鏘然。視得舍利三枚。因立寺剎。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見。
晉義熙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每齋日有光。沙門慧邃隨廣州刺史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悅。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摸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導何苟悋耶。明報聽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由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案懸于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衣而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褻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為奴婢。何得不悑。其人大懼。無幾癘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枝。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門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財積門內云。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備至半日還。時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史沙門咸見不同。王捧水器祝曰云云。輒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繞舍利屋燒香持華如佛出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華上似氷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屬。後遂失之。數日開厨更視獲牙。奩中有白㲲裹舍利十枚。光焰屬天。諸處咸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徵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忽反寤。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揣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光出。復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利。盛甖中。後看漸增乃至二十。後寄廣陵令劉馥。馥私開之空甖。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舍利應現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之。
舍利東流綿歷帝代。傳紀所及略陳萬一。由事相重沓屢現非奇。佛化潛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無勝隋代。一化之內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感得。云云。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雍州仙遊寺岐州鳳泉寺華州思覺寺同州大興國寺涇州大興國寺蒲州栖巖寺泰州岱岳寺并州無量壽寺定州常岳寺嵩州嵩岳寺相州大慈寺廓州連雲岳寺衡州衡岳寺襄州大興國寺牟州巨神山寺吳州會稽山寺蘇州虎丘山寺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剎物及正庫物造。秦州瓜州楊州益州亳州桂州交州汝州番州蔣州鄭州
右此十一州隨逐山水州縣寺等清淨之處起塔出物同前。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如川陸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於當州內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后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已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二十卷(隋著作王邵撰)
皇帝昔在龍潛。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復之皇帝每以神尼為言云。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內。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盤赫若冶鑪之焰。其一旬內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故延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內而出。置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熏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塔。諸沙門等各以舍利奉送諸州。一切道俗各盡境內嚴持香華。寶幢音樂掃灑道路盡誠竭力奉迎舍利。不可具陳。各感靈瑞備如廣傳。今略寫十餘以示後人。皇帝爾日共皇后太子宮內妃嬪。精誠用心竭力懺悔。普為含識共結善緣。皇帝見一異僧被褐色覆膊。以語左右曰。勿驚動他。置之而去已重數之。果不須現。舍利之將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奏。皆如所言。
皇帝當此十月之內。每因食次於齒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銀盤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忽見有兩粒。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王暕蒙賜硯。勅令審視之。各於硯內可舍利一。未過二旬宮內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身。諸沙門相與推試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鐵䆘而無損。雍州城西盩厔縣南仙遊寺。立塔之日。天降陰雪。晦嶺重厚。舍利將下昏雲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畢。雲合如舊。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晁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鍾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色。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北嶽寺立塔之日。有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十萬人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盤石。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將入塔。有光瑞現。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雲。將下日開。閉訖還合。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蠭繞。龜有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朗。掩已便陰。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甖。體散吹塵。猶興寶剎。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以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王護持世界。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皇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內咸為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延請沙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而蒲州栖巖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上乃有鍾鼓之聲。舍利任講堂內。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室。將置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鑪乘空而上。至浮圖寶瓶復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有光明於浮圖上。狀如佛像。華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如樓闕。山峯澗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其栖巖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之所建造。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正當塔上有正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覩太平之世。生逢善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奉表陳賀。以聞。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於苦海。救愚迷於火宅。朕所以至心迴向結念歸依。思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為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剋勵興隆三寶。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內。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詔於京師大興善寺起塔。先置舍利於尚書都堂。十二月二日旦發焉。是時天色澂明氣和風靜。寶輿幡幢香華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庶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敘。上柱國司空公安德王雄以下皆步從至寺。設無遮大會而禮懺焉。有青雀狎於眾內。或抽佩刀擲以布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
仁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復分布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以上廢常務七日。請僧行道教化打剎。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內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應者。別錄如左。常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華遍城如此)泉州循州營州(三放白光惑得古石解作函)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函)涼州德州(感得大禽旋塔人皆不識)滄州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瀛州(基內有紫芝現)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幽州(函如水鏡放光眾像)徐州(函現仙人聖僧等相)莒州(三現神光基得古塔患瘂能言)齊州萊州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江州(地出銅像)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毛州(天雨金銀華)貝州宋州(井苦變甘放光天雨瑞華如雪)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濟州(二放神光香氣鍾響山於雲際)兗州壽州信州荊州(雲蓋塔上雨華不下)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梁州利州(放光如日月)潞州(靈泉自涌病遇得差)黎州(地下瓦文千秋樂動)慈州(雲蓋如飛仙靈泉涌出病得愈)魏州(數放光明天雨寶華人人得之)沈州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許州(去州九十放光照見覆塔甘井涌現)豫州(五色光現文字五色)顯州曹州(光變最繁)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魚集)普州(三度放五色光明)懷州(雄兔自來馴附放光異迹)陝州(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鄧州(函作玉文現)秦州(重得舍利函變馬瑙)衛州(光照於外)沼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鄭州(放光幡內向明)杞州(放光五色)
右總五十三州。四十州已來皆有靈瑞。不可備列。具存大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遶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日。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道。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恒岳寺立塔之日。有見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雪將下日開。閇訖還合 吳州會稽山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此下瓜州文缺)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期。奄已便陰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夾之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此下交州文缺)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千萬人食不盡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遶。龜有符文(此下非二十八州數) 隨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恒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花遍城如此)泉州循州營州(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凾)德州(感得大鳥旋塔人皆不識)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凾)涼州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滄州瀛州(基內有紫芝現)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幽州(凾如水鏡放光眾像)徐州(凾現仙人聖僧等相)莒州(三現神光基得古塔患啞能言)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齊州菜州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毛州(天雨金銀花)宋州(井苦變甘旋光天雨瑞花如雪)江州(地出銅像)貝州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濟州(二放神光香氣鐘響出於雲際)荊州(雲蓋塔上雨花不下)兗州壽州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信州梁州利州(放光如月明)潞州(靈泉自涌病遇得差)黎州(地下凡聞千秋樂動)慈州(靈蓋如飛仙靈泉涌病得愈)魏州(數放光明大雨寶花人人得之)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豫州(五色光現文字金色)許州(去州九十放光明見覆塔甘井踊現)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兼集)沈州顯州晉州(二度放五色光明)梓州(放光五色)曹州(光變最繁)懷州(雄莬自來馴附放光異迹)陝州(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鄧州(凾作玉文現)秦州(重得舍利凾變瑪瑙)洛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鄭州(放光播內向明)祀州(放光五色)衛州(光照於外)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供養篇第三十八受請篇第三十九
供養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寶平等曠若虛空。理無怨親事絕貴賤。是以隨力虔誠普供內外。務存遣相冀興普遍。故昔毘舍佉母別請羅漢五百。如來譏訶顯說平等。故知心無限極則遍及十方。財無多少則心周法界也。
引證部第二
如地持論云。菩薩供養如來。略說十種。一身供養。二支提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他作供養。七財物供養。八勝供養。九不染污供養。十至處道供養。若菩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名身供養。若菩薩為如來故若供養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養。若菩薩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但歡喜心俱現前供養。如一如來三世亦然。及現前供養如來支提。三世十方無量世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薩共現前供養。
若菩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提及以涅槃後。以佛舍利起偷婆。若一若二乃至億百千萬。隨力所能。是名廣不現前供養。以是因緣得無量大果。常攝梵福。於無量大劫不墮惡趣無上菩提眾具滿足。若菩薩現前供養得大功德。不現前供養得大功德。共現前不現前供養得最大大功德。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墮令他施作。是名菩薩自作供養。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不獨供養。普令親屬在家出家悉共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若菩薩有少許物。以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眾生。令供養如來及支提。令得安樂而不自為。是名他作供養。自作供養者得大果報。他作供養者。得大大果報。自作他作供養者。得最大大果報。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雜寶種種供養者。是名財物供養。
若菩薩久來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少。現前不現前。自作他作。淳淨信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名勝供養。
若菩薩自手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污心。不於信心勝人所現諂曲求財。亦不以諸不淨物等供養。是名無染供養。
若菩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自力得。若從他求。若如意得財。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萬億身。悉禮如來。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種種華香供養如來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讚歎如來真實功德。饒益眾生。如是等名為如意自在力供養。不待如來出現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轉地菩薩。於一切佛剎未曾障礙故。
若菩薩不自力得財。亦不從他求而為供養。然於他眾生。乃至十方無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養。菩薩於彼一切供養。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隨喜。是菩薩以少方便興大供養。攝大菩提。乃至於?牛頃。於一切眾生修四無量心等。是名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比前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算數譬喻不得為比。
如是十事名菩薩一切種供養如來。法僧亦爾。當知於此三寶作十種供養。菩薩於如來所起六種淨心。謂福田無上心。恩德無上心。於一切眾生無上心。如優曇鉢華難遇心。於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心。於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依義心。以此六心少想供養如法僧獲無量功德。何況多。
又瑜伽論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釋文大同)。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是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至心愛念。二終不欺誑。三捨財與之。四為娉上族。五教以世事。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師長。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速教不令失時。二盡教不令不盡。三勝己不生嫉妬四將付嚴師善友。五臨終捨財與之。
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能供養西方妻子。是妻子復以十四事報之。一所作盡心營之。二常作終不懈慢。三所作必令終竟。四疾作不令失時。五常為瞻視賓客。六淨其房舍臥具。七愛敬言則柔軟。八僮使軟言教詔。九善能守護財物。十晨起夜寐。十一能設淨食。十二能忍教誨。十三能覆惡事。十四能瞻病苦。
北方者即是善知識。若有人能供養善友。任力與之。恭教柔言禮拜讚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善知識。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教修善法。二令離惡法。三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放逸之時能令除捨。
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食病瘦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是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不作罪過。二不待教作。三作必令竟。四疾作不令失時。五主雖貧窮終不捨離。六早起。七守物。八少恩多報。九至心敬念。十善覆惡事。
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上方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悑時能救。飢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沙門等。是出家人復以五事報之。一能今生信。二教修智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聞。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能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又智度論云。諸佛恭敬法故供養於法。以法為師。何以故。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問曰。如佛不求福德。何故供養。答曰。佛從無量劫中修諸功德。常行諸善不但求報。敬功德故而作供養。如佛在世時。阿那律未得天眼前。盲無所見。而以手縫衣。時針衽脫。便言。誰愛福德為我衽針。是時佛到其所語比丘言。我是愛福德人。為汝衽來。是比丘識佛聲。疾起著衣禮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滿。云何言愛福德。佛報言。我雖功德已滿。我深知功德恩報力故。令我於一切眾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又為欲教化弟子故語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歲老翁而舞。有人訶之言。老翁年已百歲。何用是舞。老翁答曰。我不須舞但欲教子孫故耳。佛亦如是。功德雖滿。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養。故佛乳母大愛道亡。四天王輿床送。佛在前擎香鑪燒香供養。為報恩故。雖不求果而行等供養。唯佛應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德。如說偈言。
智人能敬智 智論則智善
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又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云。爾時摩竭國頻毘(此云顏色)娑羅(此云端正)往詣佛所白世尊。我典此國界所有資財。能有所辦。欲盡形壽供養如來及比丘眾。衣被飲食床榻臥具病瘦醫藥。亦當勸率臣民使得蒙度得離三塗永處安隱。佛受請已。便說偈言。
祠大最為首 詩頌亦為首
王為人中首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首 光明日為首
上下及四方 諸所生品物
天上及世間 佛最無有上
欲求種德者 當求於三佛
又雜寶藏經云。佛告諸比丘言。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復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又智度論云。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德成就。以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師利。以一鉢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復次菩薩於此以一鉢食供養十方諸佛。而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娶妻無婬泆之情。處在深山無人之處。以茅為廬。蓬藁為席。以水果為食。不積財寶。國王聘之不往赴意。靜處無為於山數年與禽獸相娛絕於人路。山有四獸。一名狐。二名獼猴。三名獺。四名兔。此之四獸日於道人所聽經說戒。如是積久。食諸果苽皆悉訖盡。後道人意欲徙去。四獸大愁憂情不樂。共相議言。我曹各行求索供養道人。獼猴去至他山得甘果來。以上道人。願止莫去。野狐行化作人。求得一囊飯麨來。以上道人。可給一月糧。願止莫去。水獺亦復入水取得大魚。以上道人。給一月糧。願止莫去。兔自思念。我當用何等供養道人。即念當持身供養。便取樵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為兔。請入火中作炙。以身奉上道人。可給一日糧。便自投火中。火為不然。道人見兔。感其仁義。哀愍傷之。則自止留。佛言。爾時梵志者今提和竭佛是。爾時兔者今我身是。爾時獼猴者今舍利弗是。爾時野狐者今阿難是爾時水獺者今目連是也。
又僧祇律云。佛住梨耆闍河邊。時世尊鉢比丘鉢共在露處。時有獼猴。行見樹中有無蜂熟蜜。來取世尊鉢。諸比丘遮。佛言。莫遮。此無惡意。便持鉢取蜜奉獻。世尊不受。須待水淨。獼猴不解佛意。謂呼有蟲。轉看見鉢邊有流蜜。乃到水邊洗鉢。水湔鉢中持還奉佛。佛即受取。佛受已獼猴大歡喜。却行而舞。墮坑命終。即生三十三天。時諸比丘即說偈言。
十力世雄在榛林 佛鉢僧鉢在露處
野獸殖德有情智 見好成熟無蜂蜜
直前往取世尊鉢 比丘欲遮佛不聽
得鉢盛蜜來獻佛 如來慈愍為受之
心悅歡喜却行舞 脚趺墮岸而命終
即生三十三天上 下生出家成羅漢
又文殊師利問經云。菩薩為供養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為起寺舍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
頌曰。
眇眇長津 遙遙遐轡 煩籠幽閉
難成出離 自非廌上 乘何高位
供養三寶 果超十地
受請篇第三十九(此有九部)述意部請僧部聖僧部施食部食時部食法部食訖部呪願部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供會之法以不限為本。無適無莫乃應檀心。故冥懷遣相。與空際而為極。任時隨緣。共法界而等量。因既不窮則果亦無盡也。且俗儉財貧限物為施。物既有限心亦拘執。或計人以擬供。或選德而後請。有涯之福未捨。無邊之報未霑夫愚法施者。雖物周而施寡。善權惠者。使物寡而施周。是以外國設齋率廣無遮。運心十方該羅法界也。
請僧部第二
如賢愚經云。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㲲(織成大衣)奉上如來。佛令持此往奉眾僧。姨母思念。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佛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之心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若有檀越於十六種具足別請。雖獲福報亦未為多。何謂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輩。不如漫請四人所得功德。福多於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將來末世法垂盡時。正使比丘畜妻挾子。四人已上名字眾僧。應當敬視如舍利弗目揵連等。時波闍波提心乃開解。即以其衣奉施眾僧。僧中次行無欲取者。到彌勒前尋為受之。爾時彌勒問眾僧言。若有檀越請一持戒清淨沙門就舍供養。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千萬錢。時憍陳如尋即說言。假使有人得百車珍寶。計其福利。不如請一淨戒沙門就舍供養得利弘多。舍利弗言。假令有人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猶不如請一淨戒者就舍供養獲利彌多。目揵連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滿中七寶。猶不如請一清淨沙門就舍供養得利彌多。其餘比丘如是各各引於方喻。比格其利。皆悉多彼。時阿那律復自說言。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猶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證。自念過去世。毘婆尸佛般涅槃後。法滅盡時。有一長者名阿淚吒。家貧焦煎。復值歲儉人飢食穀不繼。日往取薪賣糴稗子。共家婦兒以自供活。見一辟支佛乞食不得。請到其家分稗子糜。躬自持施。辟支語言。汝亦飢渴當共分噉。阿淚吒言。我曹俗人食無時節。尊日一食。但願為受。即受食訖。感其至心令發大願。時辟支佛還歸所止。時阿淚吒即還入澤取薪。時見一兔意欲捕取。以鎌遙擲。即時墮地。適欲前取化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頭。盡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懷恐悑慞惶苦惱。意欲入城共婦解却。復恐人見令不聽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擔負往舍。已到舍內。自然墮地。變成一聚閻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轉談之。響徹於王。王自來看。見是死人形漸欲臭。即問淚吒。汝見是何。答言。看實是金。即取少計用奉於王。王見金色。敬之未有。問其所由何緣得此。由施辟支。王聞歎善。即更賜與。拜為大臣。如是諸尊。彼阿淚吒者即我身是。我於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緣是以來九十一劫。生天人中無所乏少。
又像法決疑經云。若檀越設食召請眾僧。遣人防門遮障比丘及諸老病貧窮乞人。不聽入會。徒喪飲食了無善分。
又普廣經云。四輩弟子若行齋戒。心當存想請十方僧。不擇善惡持戒毀戒高下之行。到諸塔寺請僧之時。僧次供養無別異想。其福最多無量無邊。若值羅漢四道果人及大心者。緣此功德受福無窮。一聞說法可得至道無上涅槃。
又十誦律云。鹿子母別請五百羅漢。佛言。無智不善。若於僧中次請一人者。得大功德果報利益。勝別請五百羅漢。一切遠近無不悉聞。又請僧福田經及仁王經。種種訶責不許別請。若別請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網經云。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房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房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用者。犯輕垢罪。
若有出家在家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房問知事人。今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又智度論云。如有一富貴長者。信樂眾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答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 樂請如是事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子師子頭欻然從座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德
捨是耆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說偈云。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是時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檀越量僧好惡。即說偈言。
讚歎訶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為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
鬚髮白如雪 秀盾垂覆眼
皮皺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兩手負杖行 次第而受請
舉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楊樹 隨風而動搖
檀越見此輩 歡喜迎入坐
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形。檀越驚悑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傷愍。故現是化。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如偈說曰。
譬如以蚊嘴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 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勤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汝不聞佛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亦不可輕。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檀越聞是事已。見是神通力。身驚毛竪。合手白諸沙彌言。諸聖人等。我今懺悔。我是凡夫心常懷罪。今欲請問。於佛僧寶中信心清淨。何者福勝。答言。我等初不見佛僧寶中有增減。何以故。如佛一時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數如負其債。佛時說偈言。
時雨數數墮 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門聞是偈已。大聖具知我心慚愧。取鉢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為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無蟲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如投大熱鐵。婆羅門見已驚悑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禮佛懺悔乞出家受戒。漸漸斷結得阿羅漢道。復有摩訶憍曇彌。以金色上下寶衣奉。佛佛勸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故說偈言。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為寶故
又法句喻經。世尊說偈云。
人當念有意 每食自知少
從是痛用薄 節消而保壽
又雜譬喻經云。昔者舍衛國有一貧家。庭中有蒲萄樹。上有數穗。念施道人。時國王先前請食一月。是貧家力勢不如王。正懸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語道人言。念欲施來已經一月。今乃得願。道人語優婆夷。已一月中施。優婆夷言。我但施一穗蒲萄。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捨施。則為一月也。◎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愛請篇第三十九之二
聖僧部第三
自大覺泥洹法歸眾聖。開士應真導揚末教。並飛化眾剎隨緣攝誘。感殊則同室天隔。應合則異境對顏。宋泰始之末正勝寺釋法願。正喜寺釋法鏡等。始圖畫聖僧列坐標擬。迄至唐初亟降靈瑞。或足趾顯露半現於柱間。或植杖遺跡印陷於平地。所以梁帝聞而讚悅敬心翹仰。家國休感必於齋供。到永明八年。帝躬弗悆。雖和鵲廌術而茵枕猶滯。乃結心發誓歸命聖僧。勅於延昌殿內七日祈請。供飯諸佛及眾聖賢。齋室嚴峻輕塵不動。七日將滿方感靈應。乃有天香妙氣洞鼻徹心。映蔽燻鑪無復芳勢。又足影屣跡布滿堂中。振錫清越響發牖外。覩蹤聞香皆肅然魂聳。時有徐光顯等十有餘人。咸同見聞登共奏啟。於是齋坐既畢而御膳康復。所以遍朝歸依明驗神應。其後徐光顯等。道俗數人設齋奉請。並有徵瑞。聖人通感不可備載。
如昔有樹提伽長者。造旃檀鉢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即與之。諸外道知欲現神通。無智挑頭而去。賓頭盧聞是事。問目連言。實爾不。答言。實爾。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連懼佛教不肯取。賓頭盧即往其舍入禪定。便於座上申手取鉢。依四分律。當時坐於方石縱廣極大。逐身飛空。得鉢已還去。佛聞呵責。云何比丘為外道鉢而於未受戒人前現神通力。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於是賓頭盧如佛教勅往西瞿耶尼。教化四眾廣宣佛法。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佛。佛聽還坐。現神足故不聽涅槃。勅令為末世四部眾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請悉赴。又阿育王經。海意比丘從鑊乘空為王說偈云。
汝身同人身 汝力過人力
應令我知之 為汝作神力
王發心請四方僧說偈云。
有諸阿羅漢 當來攝受我
我請阿羅漢 當悉來此處
故依請賓頭盧經云。如天竺優婆塞國王長者。若設一切會者。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賓頭盧者字也。頗羅墮誓者姓也。其人為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遏之不聽涅槃。勅令末法四部眾生作福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教勅為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於此處食。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願受我請於此舍床敷上宿。若普請眾僧澡浴時。亦應請之言。受我請於此洗浴。及未明前見香湯灰水澡豆楊枝香油。調和冷暖如人浴法。開戶請入然後閉戶。如人浴訖頃。眾僧乃入。凡欲會食澡浴要須一切請僧至心求解脫。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近世有一長者。聞說賓頭盧大阿羅漢受佛教勅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㲣下遍敷好華欲以驗之。大眾食訖發?㲣。華皆萎黃。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更復精竭審問經師。重設大會。如前布施。華亦復皆萎。復更傾竭盡家財產復作大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餘法師。求請所失懺謝罪過。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會請我我皆受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被擯。賴提沙門不肯見前。我以汝請欲強入。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是。第二會亦來復不見前。我欲強入復打我頭。額中瘡是。第三會復亦來如前被打頭。額左角瘡是。汝自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現。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已來。諸人設福皆不敢遮門。若得賓頭盧來其坐處。華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請賓頭盧時。皆當香湯灑地然香油燈新床新褥褥上奮綿敷之以白練覆上。初夜如法請之。還閉房戶。慎勿輕慢窺看。皆各至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來則褥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時。或在上座。或在中座。或在下座。現作隨處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坐處。華不萎乃知之矣。
述曰。今見齋家多不依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人全不憂佛及聖僧。既如前經所說。施主先須預掃灑佛堂及安置聖僧坐處。洗浴潔身。燒上名香。懸繒幡蓋。散眾雜華。手執香鑪盡誠敬仰。奉請三寶及以聖僧。十方法界一切聖凡亦皆普請。受弟子請降屈聖儀來臨住宅。合家大小並共虔誠。預前七日已來發此重心。若是貧家無好香華。復無安置之處。然須臨時斟酌。僧未坐前先上好處安置佛座。掃灑如法。其次好處安聖僧座。敷設軟物新白淨者。布綿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食訖候看似人坐處。即知報身來訃。若無相現但化身來。若全輕慢報化俱不至。其座不得彩畫錦綺綾羅金銀雜飾及散華置上。雖是羅漢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別解脫戒。所以不受雜綵金銀等物。若是諸佛菩薩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種種供養。安聖僧座及以獻食。亦不得越過尺六高處安置。尺六已下如法僧座則得。亦不得作塑形聖僧在座安置。儻報身自來豈可推却塑像而坐。亦不得在寺將常住僧器盛食。恐報身來不可觸僧淨器而食。若用鉢盂及俗盤器獻者。即通化報。最為如法。若有聖僧錢還入聖僧用。將置鉢盂匙箸銅盌手巾。及將買上好盤器皿背上朱書題字記之。餘人不敢雜用日別隨家常食。每旦及午盛食。常獻佛及僧。豈非好事。更有餘錢買取一胡床及一油單。食訖澡豆淨洗置胡床上。以油帊覆之。日別如是表供養三寶。心常不絕大得功德。若多得錢即如西國寺法。及俗人舍空靜上處為聖僧造房堂。隨四時冬夏安物供養。若在夏內。堂內日別敷好淨席。襯身單敷銅盆銅瓶澡豆淨巾。若至午前并獻飲食。夜中然燈燒香。隨心量力如法供養。若至冬寒。安被厚帔氈褥炭火湯水燈明隨時供養。縱有餘長聖僧錢財。不得將入別僧乃至常住僧用。亦不得入佛法用。亦不得作別聖僧形。數見有人索聖僧錢。彩畫佛形及四壁畫聖僧迦葉阿難等形。以賓頭盧羅漢聖人現在不入涅槃。既不得聖僧囑授進止。豈得互用浪將別入。若己用者並須倍還。不還得罪。故四分律云。許此處不得異處得罪(如似己物他人不問己身餘人輒將作別用豈可得不)上來所述並依經律聖意錄之。不得不行。三寶物重不得互用。恐差之毫毛失之千里。誠言不墜省己用之。故梁武帝時。漢國大德英儒。共請西域三藏。纂集聖僧法用。翻出五卷。如前所述並亦同之。◎
◎施食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因曠野鬼神為授不殺戒。已以不食肉故氣力虛弱命欲將終。佛告鬼言。我勅聲聞弟子。隨有佛法處。悉施汝等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是魔眷屬。非我弟子真聲聞也。然出眾生食時須有分齊。若食他施主食。即須依五分律。云若與乞兒鳥狗等。並應量己分內減施與之。不得取分外施(比見道俗至於齋上施主儉約不與妻兒。先供眾僧將為福田。僧等不量。前食多少。先自飽食。多將施食。乞飼鳥犬損他施主。又自得罪。若取分內。或將己食。任意多少。不論限約)又十二頭陀經云。若得食時應作是念。見渴乏眾生以一分施之。我為施主。彼為受者。施已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興福救之。莫墮慳貪。持至空靜處減一段著淨石上施諸禽獸。亦如上願。正欲食時作是念言。身中有八萬戶蟲。蟲得此食皆悉安隱。我今以食施此諸蟲。後得道時當以法施汝。是為不捨眾生。
又灌佛形像經云。佛告大眾。世人多有發意求所願者。布施之日不計多少。趣使充饒。事業畢竟。殘有餚饌噉食不盡。皆當送與守寺中持法沙門眾僧。自共分之。以出物時當望生福。不應各各競分歸與妻子。是為種於石上根株焦盡終無生時。今以布施者。餘福重以施僧。是為施一得萬倍報。
又四分律施僧粥得五種利益。一除飢。二除渴。三消宿食。四大小便調適。五眼目精明。僧祇律施粥得十種利益。故偈云。
持戒清淨人所奉 恭敬隨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飢渴消 是名為藥佛所說
欲生人天長壽樂 今當以粥施眾僧
又食施獲五福報經云。佛告諸比丘。當知食以節度受而不損。佛言。人持飯食施人。有五功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則獲五福。何等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何謂施命。人不得食時顏色樵瘁不可顯示。不過七日奄忽壽終。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長壽生天世間。壽命延長不中夭傷。自然福報則富無量。是為施命。何謂施色。人不得食時顏色樵瘁不可顯示。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間顏色暐曄。人見歡喜稽首作禮。是為施色。何謂施力。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間力無等雙。出入進止力不耗減。是為施力。何謂施安。人不得食時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隱。生天人間不遇眾殃。其所到處常遇賢良。財富無量不中夭傷。是為施安。何謂施辯。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辯口。說法利無所質礙。慧辯通達。生天世間。聞者歡喜靡不稽首聽採法言。是為五福食之報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施有五事名為應時。一遠來。二遠去。三病時。四冷熱時。五初得果苽。若得新穀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又施有三法。一送食至寺名上。就舍供養名中。造舍乞施發心供養名下。
又長阿含經云。佛命阿難。吾渴欲飲。汝取水來。阿難白言。向有五百乘車。於上流渡。水濁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飲也。如是三勅阿難。汝取水來。阿難白言。今拘孫河去此不遠。清冷可飲。亦可澡浴。時有鬼神居在雪山。篤信佛道。即以鉢盛八種淨水奉上世尊。佛為愍彼故為受之。
食時部第五
問曰。何名食時。何名過時。答曰。依四分律云。謂明相出時始得食粥(明相未出即是非時)乃至日中。案此午時為法即是食時(依僧祇律云過此午時影一髮一瞬草葉等即是非時)四天下准此皆同。故毘羅三昧經。世尊為法惠菩薩說云。食有四種。旦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佛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時是法食時也。過此已後同於下趣。非上食時。故曰非時也。十誦律云。唯天得過中食無罪。
又十誦律云。有閻浮比丘。至西拘耶尼用閻浮提時。拘耶尼比丘往餘三方亦如是。若此間宿則用此間時。若在彼宿則用彼間時。餘三方亦爾。故摩德勒伽論問。頗有非時食不犯耶。答曰有。若住北欝單越。用彼食時不犯。餘方亦爾。若在閻浮日正午時。北方是夜半。東方是日沒。西方是日出。餘方互轉可知。
又薩婆多論曰。釋時有四。一始從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轉熾名之為時。從中已後至後夜分其明滅沒。故名非時。二從旦至中是作食時。乞不生惱故名為時。從中已後至於夜分。是俗人醼會游戲之時。入村乞食多有觸惱。故名非時。三從旦至中俗人作務婬亂未發。乞不生惱。故名為時。從中已後事務休息婬戲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誹謗。故名非時。四從旦至中是乞食時。得食濟身寧心修道。事順應法。故名為時。從中已後宜應修道。非乞食時。故名非時。
食法部第六
如大遺教經云。比丘欲食時。當為檀越燒香三唄。讚揚布施可食美食。又從上座教言。道士各自出澡手漱口已還各就座而坐。各說一偈。以隨次起。不得踰越。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有設供者。手執香鑪而唱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燒香遍請十方(既知燒香本擬請佛。為凡夫心隔目覩不知。佛令燒香遍請十方一切凡聖。表呈福事騰空普赴。正行香作唄時。一切道俗依華嚴經各說一偈云)。
戒香定香解脫香 光明雲臺遍世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又三千威儀經云。坐受香亦得。為女人行香。恐觸不染著。故開坐受(若恐譏慢令懸放下亦得男子行香女人受香翻前即是)述曰。若得衣食不簡精麁。但得支濟身命令得修道。便合佛意。如膏車須油何簡精妙。但令運轉得達前所。即是佳事。故雜寶藏經。世尊說偈云。
此身猶如車 好惡無所擇
香油及臭脂 等同於調利
又智度論云。食為行道。不為益身。如芻馬豢猪無異。若初得食時。先獻三寶後施四生。故華嚴經偈云。
若得食時 當願眾生 為法供養
志在佛道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自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尚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華香贖。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也。正下食時復須作念。初下一匙飯時。願斷一切惡盡。下第二匙時。願修一切善滿。下第三匙時。所修善根迴施眾生普共成佛。若不能口口作念。臨欲食時總作一念亦得。故摩德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得衣時著著作念。入房時入入作念。若鈍根者總作一念。故華嚴經第六卷。菩薩有一百四十願。凡所施為皆誦偈念。如此食者非有煩惱。利生物善。故增一阿含經云。施中上者不過法施。業中上者不過法業。恩中上者不過法恩。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安。若限分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無固。故增一阿含經偈云。
多食致患苦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噉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寤寐 應時籌量食
述曰。所以出家之人欲食之時先以淨手從他受者。為出家高勝不同凡下。故須受已而食。故薩婆多論。比丘受食凡有五意。一為斷竊盜因緣故(自取而食迹同盜相)二為作證明故(儻有失脫不干比丘)三為止誹謗故(出家自取非是高勝)四為成少欲知足故(若當不受非同儉素)五為生他信敬心故(見受而食外道生信)如昔有一比丘。與外道共行止一樹下。樹上有果。食時將到。外道語比丘云。上樹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樹過人不應上。又語比丘言。何不搖樹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自搖樹落果。外道聞已自上樹取果。擲地與之。語比丘言。取果食。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外道下樹取果授與比丘。外道既見如此於一果上尚有如此法用。何況出世之法。外道遂生信敬。心知佛法清淨不同外道。於是即隨比丘。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尋得漏盡。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外道梵志尚知受食取。況我弟子而不受食。但一切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寶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猶應授與體上之衣。若貯金器受則制施。
又十誦律云。舍衛國中摩訶迦羅比丘受一切糞掃衣食。有死人處衣食。皆取持至水上。淨洗已不受便食。常在死人處住。有疫病時便不入城。時人皆謂噉死人肉。惡名流布。諸比丘白佛。佛集比丘僧制云。從今諸比丘不受食著口中得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又受食時莫視女色。但自念言。我心中毒箭當云何拔。用視女色為。我從無始世來坐以女色墮於三塗。無有出期。觀諸六塵亦應如是。我諸弟子不應著此。如是諸賊喪人善功。
述曰。一切僧食並須平等無問凡聖。上下均普。故僧祇律云。若檀越行食多與上座者。上座應問。一切僧盡得爾許不。答止上座得耳。應言一切平等與。若言盡得者應受。僧上座法不得隨下便食。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後得食。上座之法當徐徐食。有得速食竟在前出去。應待行水隨順祝願已然後乃出。
又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其五福。一者少婬。二者少臥。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得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知福不食。
述曰。若於食長貪增加煩惱。即須觀厭作不淨之想。故智度論云。說食厭想者。當觀是食從不淨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為膿蟲住處。如蘇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厨人污垢種種不淨。若著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狀如吐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煮。如釜熟糜。滓濁下沈。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為屎。清者為尿。膂有三孔。風吹膩汁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變為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中生。身根從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此五根生五識。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量好醜。然後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復次思惟此食功夫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淨。宿昔之間變為屎尿。本是美味。惡不欲見。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三塗。如是觀食當厭五欲。譬如有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云何得免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常作餅送來多與汝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淨。後轉無色無味。即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何謂耶。母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麫蘇傳之。癰熟膿出和合蘇麫。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椎胸乾嘔。我當云何破此淨法。我為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行者亦爾。著是飲食。歡喜樂噉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
食訖部第七
如波離論云。出家僧尼白衣等齋訖。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齋。如過去有比丘字蓮提。六十歲持齋戒不闕。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齋。若不爾者皆不成齋(此經無目。出要律儀云。巨摩者牛糞是也。若依此經。豈用牛糞淨口耶。依耶舍法師傳記云。西方俗人外道等。宗事梵天牛等。以此二事能生萬物養育人民。故將牛糞以淨道場。佛隨俗法亦以為淨。然不用淨口耶)若依四分律等。但護行住坐臥四種威儀食五正食。四相不乖便成齋法。不論澡豆淨口成齋。時節若過威儀若失。縱用澡屑亦不成齋。又善見論云。齋已吐食未出咽喉還咽無犯。若出還咽犯罪。又僧祇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穀豆麥煮不破者非時取汁得飲。若蘇油蜜及石蜜諸生果汁等。要以水淨得飲。若器底殘水被雨湔。亦名為淨。善見論云。舍樓伽果漿澂汁使清非時得飲(謂藕根是)摩德勒伽論。沙糖漿亦得非時飲。僧祇律云。人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熱病百一用蘇治之。水病百一用蜜治之。雜病百一隨用上三藥治之。十誦律云。石蜜非時不得輒噉。有五種人得非時食。謂遠行人。病人。不得食人。食少人。若施水處和水得飲。五分律云。聽飢渴二時得飲(故知無病非時縱是石蜜蘇油等亦不得食)僧祇律云。胡椒蓽茇薑訶梨勒等。此藥無時食和者聽非時服。又四分律云。一切苦辛鹹甘等。不任為食者。聽非時盡形作藥服。善見論云。一切樹木及果根莖枝葉等。不任為食者。並得作盡形藥服。
述曰。比見諸人非時分中食於時食。何者是耶。謂邊方道俗等。聞律開食果汁漿。遂即食乾棗汁或生梨蒲萄石榴。不擣汁飲。并子總食。雖有擣汁。非澂使清。取濁濃汁。并滓而食。或有聞開食舍樓伽果漿以患熱病遂取生藕并根生食。或有取清飯漿飲。或身無飢渴非時食蘇油蜜石蜜等。或用杏人煎作稠湯。如此濫者非一。不可具述。若准十誦。非前遠行等五種之人不得輒食。食便破齋。見數犯者多。故別疏記。
祝願部第八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鉢。諸比丘僧左右圍繞。佛為眾首來至輸頭檀王宮內。到已坐於所設佛座。諸比丘僧各各依次如法而坐。爾時輸頭檀王。以佛為首。諸比丘僧次第坐已。自手行諸微妙飲食盡其種數。食已於時世尊教化輸頭檀王。令其解寤生歡喜已。從座而起還歸本處。
又十誦律云。有比丘受他請食。默然入默然去。諸居士呵責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諸比丘白佛。佛言。從今食時應為施主唄讚祝願。不知誰作。佛言。上座作。若上座不能。次第能者應作。故僧祇律。上座應知。前人為何等施。當為應時祝願。若為亡人施福者。應如是祝願云。
一切眾生類 有命皆歸死
隨彼善惡行 自受其果報
行惡入地獄 為善者生天
善能修行道 漏盡得泥洹
若生子設福者。應如是祝願云。
童子歸依佛 如來毘婆施
尸棄毘葉婆 拘樓拘那含
迦葉及釋迦 七世大聖尊
譬如人父母 慈念於其子
舉世之樂具 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諸福 復倍勝於彼
家家諸眷屬 受樂亦無極
若入新舍設供者。應如是祝願云。
屋舍覆陰施 所欲隨意得
吉祥賢聖眾 處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 乃知於此處
請持戒梵行 修福設飲食
僧口祝願故 宅神常歡喜
善心生守護 長夜於中住
若入於聚落 及以曠野處
若晝若於夜 天神常隨護
若估客欲行設福者。應如是祝願云。
諸方皆安隱 諸天吉祥應
聞已心歡喜 所欲皆悉得
兩足者安隱 四足者亦安
去時得安隱 來時亦安隱
夜安晝亦安 諸天常護助
諸伴皆賢善 一切悉安隱
康健賢善好 手足皆無病
舉體諸身分 無有疾苦處
若有所欲者 去得心所願
若為娶婦施者。應如是祝願云。
女人信持戒 夫主亦復然
由有信心故 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 修習正見行
歡樂共作福 諸天常隨護
此業之果報 如行不齎糧
若為出家人布施者。應如是祝願云。
持鉢家家乞 值瞋或遇喜
將適護其意 出家布施難
故五分律云。上座齋上量其前事為檀越祝願。食施得具足果。又增一阿含經。世尊為女施園便祝願云。
園果施清涼 橋梁度人民
近道作圊廁 人民得休息
晝夜獲安隱 其福不可量
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施福部第九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女尋即能語。家中自然百味飲食皆悉備有。時父母見其如是。謂是非人毘舍闍鬼。畏不敢近。時彼女子見其悑畏。合掌向母而說偈言。
願母聽我語 今當如實說
實非毘舍闍 及諸餘鬼等
我今實是人 業行相逐隨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爾時父母聞女說偈。喜不自勝。尋前抱取乳哺養育。因為立字。名曰善愛。時彼女子見母歡喜合掌白母言。為我請佛及比丘僧。尋即與請。百味飲食皆悉充足。即於佛前渴仰聞法。佛即為說得須陀洹。後求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爾時世尊將千二百五十比丘。詣於他邦。到曠野中。食時已至。告善愛尼言。汝今可設飲食供養佛僧。尋取佛鉢擲虛空中。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如是次第取千二百五十比丘鉢。飯亦皆滿都令豐足。阿難見已歎未曾有。請佛說本因緣。佛告阿難。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次到大長者家。設諸餚饍欲請賓客。客未至頃有婢使。見佛及僧在於門外乞食立住。不白大家。取其飲食盡持施與佛及眾僧。後客來坐。勅彼婢言。辦設食來。婢答大家。今有佛僧在其門外乞食立住。我持此食用布施盡。大家聞已尋用歡喜。即語婢言。我等今者值是福田。汝能持此飯食施與。快不可言。我今放汝隨意所求。婢答大家。若見放者聽在道次。尋即聽許。作比丘尼。一萬歲中精勤無替。便取命終不墮惡趣。天上人中百味飲食應念即至。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夏安居竟。將諸比丘欲游行他國。時頻婆娑羅王將諸群臣出城。遙望如來來受我供。爾時世尊遙知王意深生渴仰。及比丘僧漸欲游行。詣摩竭提國值諸群鳥。中有鸚䳇子王遙見佛來飛騰虛空逆道奉迎。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慈哀憐愍詣我林中受一宿請。佛即然可。時鸚䳇王知許可已。還歸本林。勅諸鸚䳇。各來奉迎。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詣鸚䳇林。各敷座具。在於樹下。坐禪思惟。時鸚䳇王見佛比丘寂然宴坐。甚懷喜悅。通夜翔繞佛比丘。四向顧視無諸師子虎狼禽獸及以盜賊觸惱世尊比丘僧。至明清旦世尊進引。鸚䳇歡喜在前引導。向王舍城。白頻婆娑羅王言。世尊今者將諸比丘遂來在近。唯願大王。設諸餚饍逆道奉迎。時王聞語已。勅設餚饍。執持幢幡香華伎樂。將諸群臣逆道奉迎。時鸚䳇王於其夜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忽然長大如八歲小兒。便作是念。我造何福生此天上。尋自觀察知從鸚䳇由請佛故一宿止住得來生此。我今當還報世尊恩。頂戴天冠。著諸瓔珞。莊嚴其身。齎持香華。而供養佛。却坐一面。佛即為其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繞佛三匝還歸天上。時諸比丘白佛言。今此天子宿造何業生鸚䳇中。復修何福得生天上。來供養佛聞法獲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長者。受持五戒。便於一時毀犯一戒。故生鸚䳇中。餘四完具。今得值我出家得道。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優婆塞者。今鸚䳇是。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付法藏經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頭痛。薄拘羅爾時作一貧人。見病比丘即便持一呵梨勒果施病比丘。比丘服訖病即除愈。緣施藥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未曾有病。最後生一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更娉妻。拘羅年幼。見母作餅從母索之。後母嫉妬。即捉拘羅擲置?上。?雖燋熱不能燒害。父從外來見薄拘羅在熱?上。即便抱下。母於後時釜中煮肉。時薄拘羅從母索肉。母益瞋恚。尋擲釜中亦不燒爛。父覓不見。即便喚之。拘羅聞喚釜中而應。父即抱出平復如故。母後向河拘羅逐去。後母瞋忿而作是言。此何鬼魅妖祥之物。雖復燒煮不能令死。即便捉之擲置河中。值一大魚即便吞食。以福緣故猶復不死。有捕魚師捕得此魚。詣市賣之。索價既多。人無買者。至暮欲臭。薄拘羅父見即隨買。持來歸家。以刀破腹。兒在魚腹高聲唱言。願父安庠勿令傷兒。父開魚腹抱兒而不傷損。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從生至老年百六十未曾有病。乃至無有身熱頭痛。由施藥故得是長壽。五處不死。?鑠不焦。釜煮不爛。水溺不死。魚吞不消。刀割不傷。以是因緣。智者應當作如是事。
又十誦律云。時王舍城中有居士。名尸利仇多。大富多財。是外道婆羅門弟子。此人每疑。沙門瞿曇有一切智不。行到佛所白言。沙門瞿曇明日我舍食。佛以彼應度故默然受請。時居士還到舍。於外門間作大火坑令火無煙焰。以沙覆上。即入舍敷不織坐床又以毒和食。心生口言。瞿曇若是一切智人當知此事。若非一切智人當墮此坑及中毒死。遣使白佛言。飲食已辦。佛語阿難。令諸比丘皆不得先佛前行。時佛著衣持鉢前行。比丘從後入尸利仇多舍。佛變火坑作蓮華池。滿中淨水既甘而冷。種種蓮華遍覆水上。時佛與僧皆行華葉上入舍。坐不織床變令成織。告尸利仇多。當除心中疑。我實是一切智人是居士見二神力。信心即生。尊重於佛。叉手白佛言。此食毒藥不堪佛食。佛言。但施此食僧不得疾。佛告阿難。僧中宣令。未唱等供一不得食。是時佛祝願。婬欲瞋恚愚癡是世界中毒。佛有實法除一切毒。以是實語故毒皆得除。食即清淨。是時居士行澡水手自斟酌。眾僧飽滿竟洗手執鉢。居士取小坐具於佛前坐聽法。即於坐處得法眼淨。佛還已。以是事集僧告言。從今不得在佛前行及和尚師僧上座前行。未唱等供不得食也。
又摩得勒伽論云。眾僧行食時上座應語。一切平等與。使唱僧跋然後俱食。
頌曰。
法會設佳供 齋日感神靈
普召無別請 客主發休禎
凡聖俱晨往 災難普安寧
良由慈善力 翻惡就福城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司空何充晉尼竺道容晉闕公則晉南陽滕並晉沙門仇那跋摩梁沙門釋道琳
晉司空廬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業甚精。常於齋堂置一空座。筵帳精華絡以珠寶。設之積年庶降神異。後大會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麁垢神情低陋。出自眾中徑昇其坐。拱默而已無所言說。一堂怪駭。謂其謬僻。充亦不悅嫌於顏色。及行中食此僧飯於高座。飯畢提鉢出堂。顧謂充曰。何俟勞精進。因擲鉢空中陵虛而去。充及道俗馳遽觀之。光儀偉麗。極目乃沒。追共惋恨。稽懺累日。
晉尼竺道容。不知何許人。居乎烏江寺。戒行精峻屢有徵感。晉明帝時甚見敬事。以華藉席驗其所得果不萎焉。時簡文帝事清水道。所奉之師即京師所謂王濮陽也。第內具道舍。客函開化帝末之從。其後帝每入道屋輒見神人為沙門形盈滿室內。帝疑容所為。因事為師。遂奉正法。晉氏顯尚佛道此尼力也。當時崇異號為聖人。新林寺即帝為容所造也。孝武初忽而絕迹不知所在。乃葬其衣鉢。故寺邊有塚云。
晉闕公則。趙人也。恬放蕭然唯勤法事。晉武之世死于雒陽。道俗同志為設會於白馬寺中。其夕轉經。宵分聞空中有唱讚聲。仰見一人形器壯偉儀服整麗。乃言曰。我是闕公則。今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菩薩共來聽經。合堂驚躍皆得覩見。時復有汲郡衛士度。亦苦行居士也。師於則公。其母又甚信向。誦經長齋常飯僧。時日將中。母出齋堂與諸尼僧逍遙眺望。忽見空中有一物下。正落母前。乃則鉢也。有飯盈焉。馨氣充勃。闔堂蕭然一時禮敬。母自分行。齋人食之皆七日不飢。此鉢猶云尚存北土。度善有文辭。作八關懺文。晉末齋者尚用之。晉永昌中死。亦見靈異。有造像者。作聖賢傳具載其事。云度亦生西方。吳興王該曰。燭日闕叟登宵。衛度繼軌。咸恬泊於無生。俱蛻骸以不死者也。
晉南陽滕並。累世敬信。妻吳郡全氏。尤能精苦。每設齋會不逆招請。隨有來者。因留供之。後會僧數闕少。使人衢路要。尋見一沙門蔭柳而坐。因請與歸。淨人行食翻飯于地。傾簞都盡。罔然無計。此沙門云。貧道鉢中有飯。足供一眾。使並分行。既而道俗內外皆得充飽。清淨既畢擲鉢空中。翻然上昇。極目乃滅。並即刻木作其形像。朝夕拜禮。並家將有凶禍。則此像必先倒踣云。並子含以蘇峻之功封東興者也。
沙門竺法進者。開度浮圖主也。聰達多知。能解殊俗之言。京雒將亂欲處山澤。眾人請留進皆不聽。大會燒香與眾告別。臨當布香。忽有一僧來處上座。衣服塵垢面目黃腫。法進怪賤牽就下次。輒復來上。牽之至三乃不復見。眾坐既定。方就下食。忽暴風揚沙柈案傾倒。法進懺悔自責乃止。不入山時。論以為世將大亂。法進不宜入山。又道俗至意苦相留慕。故見此神異止其行意云。
宋仇那跋摩者。齊言功德種。罽賓王子也。幼而出家號三藏法師。宋初來游中國宣譯至典甚眾。律行精高莫與為比。慧觀沙門欽其風德。要來京師居于祇洹寺。當時來詣者疑非凡人。而神味深密莫能測焉。嘗赴請於鍾山定林寺。時諸道俗多採眾華。布僧席下驗求真人。諸僧所坐華同萎顇。而跋摩席華鮮榮若初。於是京師歙然增加敬異。至元嘉八年九月十八日卒。都無痾患但結跏趺坐斂衽叉手。乃經信宿容色不變。于時或謂深禪。既而得遺書於筵下。云獲沙門二果。乃知其終。弟子侍側並聞香煙。京師赴會二百餘人。其夕轉經。戶外集聽盈階。將曉而西南上有雲氣勃然。俄有一物。長將一匹。繞死而去。同集咸覩云。跋摩未亡時作三十偈。以付弟子。曰可送示天竺僧也(右五驗出冥祥記)。
梁富陽齊堅寺有釋道琳。本會稽山陰人。少出家有戒行。善涅槃法華誦維摩經。吳國張緒禮事之。後居富陽縣泉林寺。寺常有鬼怪。自琳居之則消。琳弟子慧韶為屋所壓頭陷入胸。琳為韶祈請。韶夜見兩胡道人拔出其頭。旦起遂平復。琳於是設聖僧齋。鋪新帛於床上。齋竟見帛上有人迹。皆長三尺餘。眾咸服其徵感。富陽人始家家立聖僧座以飯之。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天監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二(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輪王篇第四十(此有五部)述意部會名部七寶部頂生部育王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飛行皇帝統御四洲。邊鄙逆命則七寶威伏。十善引化則千子感現。囊括遐邇獨處中原。發慈父之撫育。感赤子之忠臣。世居久遠貪逸彌繁。峻極威戎遠思天報。於是行轉輪之猛。騰帝釋之宮。圖度非分。退失輪王之位。懷悲苦切。劇同塗炭之殃。哀斯痛矣。深可嗟呼。
會名部第二
依真諦三藏法師云。於成劫時人壽無量歲。於住壞劫時人壽八萬歲。時有輪王出世。若減不出。輪王有三。一軍輪王。二財輪王。三法輪王。若減八萬財輪王不出世。所以然者。此王福德壽命長遠。即與壽相違故不出世。若減法輪王出世。所以然者。如來大悲令諸眾生知苦無常易可化故出世也。故論云。劫減佛興世。劫初轉輪王。唯彌勒佛出時。人民福德。二王俱出世也。財有四。一金輪王則化被四天下。二銀輪王則政隔北欝單。王三天下。三銅輪王則除北欝單及西俱耶尼。王二天下。四鐵輪王則唯局閻浮提。王一天下。若減八萬歲時有軍輪王出。以軍威伏。王一天下。即是阿育王等。如來為法輪王。言劫增轉輪王者。此據財輪王也。若論軍輪故通劫減。鐵輪有二百五十輻。銅輪有五百輻。銀輪有七百五十輻。金輪有千輻。故仁王經云。道種堅德王乘金輪王四天下。性種性王乘銀輪王三天下。習種性王乘銅輪王二天下。以上十善得王。乘鐵輪王一天下。
七寶部第三
如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云何成就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餘經名典財寶)七主兵寶。云何金輪寶成就。若轉輪聖王出閻浮提地。剎利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上高殿上。與婇女眾共相娛樂。天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輪王見已默自念言。我曾從先宿諸舊聞如是語。若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升法殿上婇女圍繞。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我今寧可試此輪寶。時王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行。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王見大王至。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來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多諸珍寶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正。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治。當時輪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抂。無令國內有非法行。身不殺生。教人不殺生。偷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嫉妬邪見之人。此即名為我之所治。時諸小王聞是語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亦如東方諸小王比。此閻浮提所有名曰土沃野豐。多出珍寶。林水清淨。平廣之處輪則周行。封地圖度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城郭。其城七重。七重欄楣。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交飾。七寶所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造此城已金輪於城中圖度封地。東西四由旬。南北二由旬。天神於中夜造宮殿。七寶所成。乃至無數。造宮殿已聖王踊躍而言。此金輪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聖王。是為輪寶成就。云何名為白象寶。還清旦殿上坐。自然象寶忽現在前。其毛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其首雜色六牙纖?真金間填。時王見已念言。此象馴良。即試調習諸能悉備。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還。時王踴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象寶成就。云何名為紺馬寶成就。還清旦殿上坐。自然馬寶忽現在前。身紺青色珠騣尾色頭頸如象。善能飛行。時王見已此馬賢良。即試調習諸能悉備。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還。時王踊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馬寶成就。云何名為神珠寶成就。還清旦殿上坐。自然神珠忽顯在前。質色清徹無有瑕穢。時王見已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時王欲試。即召四兵以此寶珠置高幢上。於夜冥中齎幢出城。其珠光明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作務。謂為是晝。時王踊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神珠寶成就。云何名為玉女寶成就。時玉女寶忽然出現。顏色姿容面貌端正。不長不短不麁不細。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優鉢羅華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先起後坐不失宜則。時王見已心不暫捨。況復親近踊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玉女寶成就。云何名為居士寶成就。時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寶藏財富無量。居士宿福眼能徹視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見知。其有主者能為擁護。其無主者取給王用。時居士寶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給與不足為憂。我自能辦。聖王欲試即勅嚴船於水游戲。告居士曰。我須金寶汝速與我。居士報曰。大王小待須至岸上。時居士寶即於船上長跪。以右手內著水中。寶瓶隨出。如蟲緣樹。彼居士寶亦復如是。內之水中。寶緣手出充滿船上。而白王言。向須寶者為須幾許。時王語言。止吾無所須。向相試耳。聞王語已尋以寶物還沒水中。聖王踊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居士寶成就。云何名為主兵寶成就。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智謀雄猛英略獨決。即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伐不足為憂。我自能辦。王欲試兵。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主兵寶即令四兵依如王語。王見踊躍而言。此真我瑞。是為轉輪聖王七寶成就。謂四神德。一長壽不夭無能及者。二身強無患無能及者。三顏容端正無能及者。四寶藏盈溢無能及者。王行國人慈育民物如父愛子。國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奇盡以貢王。願垂納受在意所與。時王報曰。且止諸人。吾自有寶汝可自用。王之國土安隱豐樂平正如掌。衣食自然不須營覓。唯行十善不為非法。猶如北欝單不可具述。
又十誦律云。有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繞池四邊種種菓樹。善住象王宮殿住處。有八千象以為眷屬。若轉輪聖王出於世時。八千象中最下小者。出為象寶給輪王乘。又外大海內洲有月明山。婆羅?馬王宮殿住處。有八千馬以為眷屬。若輪王出於世時。八千馬中最下小者。出為馬寶給輪王乘。
又起世經云。此象馬寶於一日中暫受調伏堪任眾事。為試象馬於其晨朝日初出時。乘此象寶等周迴巡歷。遍諸海岸盡大地際。既周遍已。是轉輪王還至本宮乃進小食。
又大樓炭經云。轉輪聖王有四種。一者大富珍寶田宅奴婢等。天下無有如王者。二者王最端正姝好顏色無比。天下無有如王者。三者王常安隱無有疾病亦無寒熱。諸所飲食食皆安隱。四者王常安隱長壽。天下無有如王者。是為轉輪聖王四德具足七寶如法。
又薩遮尼乾子經云。佛言。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復有七種名為軟寶。所有功德少前七寶。何等為七。一劍寶。二皮寶。三床寶。四園寶。五屋舍寶。六衣寶。七足所用寶。第一劍寶者。輪王所王國內。若有違王命者。彼劍寶即從空飛往。諸小王見即降伏拜。第二皮寶者。此海龍王皮。出大海中廣五由旬。長十由旬。體淨鮮潔光曜白日。火燒不燋。水漬不爛。猛風吹不能動。體含溫涼能却寒熱。隨王去處皮寶亦去。所有士眾滿十由旬。遍覆其上。能作別屋不相妨礙。第三床寶者。王所用床立能平正柔軟得所。若王入禪即入解脫禪定三昧。能滅貪瞋癡。女人見王坐寶床者。即皆得離貪瞋癡心。第四園寶者。入彼園時即得定心。若王欲受五欲樂時。依王所行善業功德。諸天界中所有華果池河戲樂之具。自然隱沒現於王前。第五舍寶者。王入彼屋欲見日月星宿。所有殊異珍玩伎樂屋中悉聞。即離憂惱一切疲勞。於睡眠中極受快樂。第六衣寶者。王所有衣無如世間絹布絲縷。縱廣文章第一柔軟。一切塵垢不能點污。著彼寶衣即離寒熱飢渴憂惱。而水火刀等所不能損。第七足所用寶者。所謂靴等。若王著者。涉水不沒。入火不燒。雖復遠行百千由旬不覺疲極。是名輪王七種軟寶。是十善中少分習氣功德。非正具足十善業道。
又中阿含經云。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寶出世。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亦有七支寶出於世間。云何為七。一念覺支寶。二擇覺支寶。三精進覺支寶。四喜覺支寶。五息覺支寶。六定覺支寶。七捨覺支寶。
頂生部第四
如賢愚經云。佛告比丘。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名曰瞿薩離。典斯天下。有八萬四千小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時王頂上欻生一皰。其形如繭。淨潔清徹亦不疼痛。後大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為端正。大王已崩。頂生為王。七寶具足。衣食音樂自然作樂。經八萬四千歲。時有夜叉踊出殿前。高聲唱言。東方有國名弗婆提。其中豐樂快善無比。大王可往。王即悅意欲行。金輪復轉躡虛而進。群臣七寶皆悉隨從。既至彼土。諸小王等盡來朝賀。王於彼國五欲自恣經八千歲。夜叉復言。西方有國名瞿耶尼。王可至彼。還如前去。經十四億歲。夜叉復唱。北方有國名欝單越。王可到彼。還如前去。經十八億歲。夜叉復唱。有四天王處其樂難量。王可游之。王與群臣及四種兵乘空而上。四天遙見甚懷恐怖。即合軍眾出外拒之。竟不奈何。頂生於中優游受樂。經十億歲。意中復念。欲昇忉利。即與群臣。蹈虛登上。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尿下落汗仙人身。諸仙相問。何緣有此。中有智者告眾人言。吾聞頂生王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仙人忿恨便結神呪。令頂生王及其人眾悉住不轉。王復知之。即立誓願。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王威感。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御馬共至天上。未到之頃遙覩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怖畏悉閉諸門著三重鐵關。頂生兵眾直趣不疑。王即取唄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視瞬遲疾知其異耳。王於天上受五欲樂。盡三十三天。末後欲害帝釋獨覇為快。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諸人來問。頂生答曰。統領四域。三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墮落。阿難又問。此頂生王宿殖何福而獲大報。佛告之曰。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時世有佛。號曰弗沙。與其徒眾游化世間。時婆羅門子適欲娶婦。手把大豆當用散婦。是其曩世俗之家禮。於道值佛心意歡喜。即持此豆奉散於佛。四粒入鉢一粒住頂。由此因緣受無極福。四粒入鉢王四天下。一粒在頂受樂二天。
又頂生王故事經云。爾時頂生適生是念。即於釋提桓因坐處墮閻浮提。及四部兵退失神足。舉身皆痛如人欲死時。七寶等皆亦命終。爾時大王五處親屬皆悉雲集。往頂生所白頂生曰。大王命終後苦備有。爾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當知乃至五欲而無厭足。染著聚集貯欲無厭。所謂足者。至賢聖道然後乃足。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不以錢財業 覺知欲厭足
樂少苦惱多 智者所不為
設於五欲中 竟不愛樂彼
愛盡便得樂 是三佛弟子
貪欲拘利盛 終便入地獄
本欲安所生 命為苦所切
諸法悉無常 生者必壞敗
生生悉歸盡 彼滅第一樂
爾時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起世經云。輪王捨命必生天上。與三十三天同處共生。命終已後始經七日。七寶並皆隱沒。
育王部第五
如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共諸比丘入王舍城乞食。時彼世尊光相普照如千日之焰。順邑而行。時彼有兩童子。一者上姓。二者次姓。共在沙中嬉戲。一名闍耶。二名毘闍耶。遙見世尊來。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體。時闍耶童子心念。我當以麥麨手捧。細沙著世尊鉢中。時毘闍耶合掌隨喜。而發願言。以惠施善功德令得一天下繖蓋王。即於此生得供養佛。乃至得成無上正覺故。世尊發微笑相。爾時阿難見世尊微笑。即便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非無因緣而發微笑。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今笑者。其有因緣。阿難當知。我滅度百年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統領一方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復廣布我舍利。當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安樂無量眾生。如偈所說。
於我滅度後 是人當作王
孔雀姓名育 譬如頂生王
於此閻浮提 獨王世所尊
佛告阿難。取此鉢中所施之沙捨著如來經行處令當生彼處。阿難受教。即取鉢沙捨經行處。阿難當知。於巴連弗邑有王名日月護。彼王當生子。名曰頻頭娑羅。當治彼國。彼復有子。名曰修師摩。時彼瞻婆國有一婆羅門女。極為端正。令人樂見。為國所珍。諸相師輩見彼女相。即記彼女當為王妃。又生二子。一當領一天下。二當出家學道當得聖迹。時婆羅門聞彼相師所說歡喜無量。即莊嚴女嫁與此王。王見其女端正有德。即為夫人。前夫人及諸婇女。見其夫人來作是念言。此女端正國中所珍。王棄捨我等乃至目所不視諸女即使學習剃毛師業。彼悉學已為王料理鬚髮。料理之時王大歡喜。即問彼女。汝何所求欲。女啟王言。唯願王心愛念我耳。如是三啟。時王言。我是剎利灌頂王。汝是剃毛師。云何得愛念汝。彼女白王言。我非是下姓生。乃是高貴婆羅門之女。相師語我父云。此女應嫁與國王。是故來至此耳。王言。若然者誰令汝習下劣之業。女啟王言。是舊夫人婇女令我學此。王即勅言。自今勿復習下業。王即立為第一夫人。王常與彼自相娛樂。仍便懷體。月滿生子。生時安隱母無憂惱。過七日後立字名無憂。又復生子。名曰離憂。無憂者。身體麁澁(以其施沙得相似果)父王不大附捉情所不念。又王欲試二子。呼賓伽羅阿時婆羅門言。和尚觀我諸子。於我滅後誰當作王。婆羅門言。將此諸子出城金殿園館中。於彼當觀其相。乃至出往彼園。時阿育王母言。承王出向金殿園館中觀諸王子誰當作王。汝今云何不去。阿育啟言。王既不念我。亦復不樂見我。母復語言。但往彼所。阿育復啟母言。今便往去。願母當送飯食。母言。如是。當出城門。時逢一大臣。名曰阿㝹羅陀。此臣問阿育言。王子今至何所。阿育答言。聞大王出金殿園館觀諸王子於我滅後誰當作王。今往詣彼。王先勅大臣。若阿育來者。當使其乘老鈍象。又復老人為眷屬。時阿育乘是老象乃至園館中。於諸王子中地坐。時諸王子各下飯食。阿育母以瓦器盛酪飯送與阿育。如是諸王子各食飲食。時父王問師言。此中誰有王相當紹我位。時彼相師視諸王子。見阿育具有王相當得紹位。我若語言王愁不樂。即語言。我今總記。王報言。如師所教。師言。此中若有乘好乘者。是人當作王。時諸王子聞彼所說。各念言。我乘好乘。時阿育言。我乘老象我得作王。又言。此中有第一座者。彼當作王。諸王子各相謂言。我坐第一座。阿育言。我今坐地。是我勝座。我當作王。又言。此中上器食者。此當作王。乃至阿育念言。我有勝乘勝座勝食。時王觀子相畢便即還宮。時阿育母問阿育言。誰當作王。婆羅門記誰耶。阿育啟言。上乘上座上器上食當作王。王子自見當作王。老象為乘。以地為座。素器盛食。糠米雜酪飯。時彼婆羅門知阿育當作王。數修敬其母。其母亦重餉婆羅門。若子作王者師當一切善得吉利。盡形供養。時頻頭羅王邊國德叉尸羅反。時王語阿育。汝將四兵眾伐彼國。王子去時都不與兵甲。時從者白王子言。今往伐彼國。無有軍仗云何得平。阿育言。我若為王。善根果報者兵甲自然來應。發是語時。尋聲地開兵甲從地而出。即將四兵往伐彼國。時彼諸國人民聞阿育來。即平治道路莊飾城郭。執持吉瓶之水及種種供養奉迎王子。而作是言。我等不反大王及阿育王子。然諸臣輩不利我等。是故違背聖化。即以種種供養王子請入城邑。平此國已。又使至伐佉沙國。時彼二大力士為王平治道路。諸天宣令。阿育當王此天下。汝等勿興逆意。彼國王即便降伏。如是乃至平此天下至於海際。時父王得重疾。王語諸臣。吾今欲立修師摩為王。令阿育往至彼國。時諸臣欲令阿育作王。以黃物塗阿育體及面手脚已。諸臣白王言。阿育王子今得重疾。諸臣即便莊嚴阿育將至王所。今且立此子為王。我等後徐徐當立修師摩為王。時王聞此語甚以不喜。默不對。時阿育心念口言。我應正得王位。諸天自然來以水灌我頂素繒繫首。時王見此相貌極生愁惱。即便命終。阿育王如禮法殯父王已。即立阿㝹樓陀為大臣。時修師摩王子。聞父崩背今立阿育為王。心生不忍。即集諸兵而來伐阿育。阿育王四門中。二門安二力士。第三門安大臣。自守東門。時阿㝹樓陀大機關木象。又作阿育王形像。即騎象安置東門外。又作無煙火坑以物覆之。修師摩既來到。阿㝹樓陀大臣語修師摩王子。欲作王者。阿育在東門。可往伐之。能得此王者自然得作王。時彼王子即趣東門。即墮火坑便即死亡。有一大力士。名曰跋陀申陀。聞修師摩終亡厭世。將無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時諸臣輩我等共立阿育為王。故輕慢於王不行君臣之禮。王亦自知諸臣輕慢於我。時王語諸臣曰。汝等可伐華菓之樹殖於刺棘。諸臣答曰。未甞見聞却除華菓而殖刺樹。而應除伐刺棘樹而殖菓實。乃至二三勅令伐。彼亦不從。爾時國王忿諸大臣。即持利劍殺五百大臣。又時王將婇女眷屬出外園中游戲。見一無憂樹華極敷盛。王見此華樹與我同名。心懷歡喜。王形體醜陋皮膚麁澁。諸婇女輩心不愛王。憎惡王故以手毀折無憂樹華。王從眠覺見無憂樹華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繫諸婇女以火燒殺。王行暴惡故曰暴惡阿育王。時阿㝹樓陀大臣白王言。王不應為是法。云何以手自殺人諸臣婇女。王今當立屠殺之人。應有可殺以付彼人。王即宣教立屠殺者。彼有一山。名曰耆梨。中有一織師家。織師有一子。亦名耆梨。兇惡撾打繫縛小男小女。及捕水陸之生。乃至拒逆父母。是故世人傳云兇惡耆梨子。時王使語彼。汝能為王斬諸凶人不。彼答曰。一切閻浮提有罪者。我能淨除。況復此一方。時彼使輩還啟王言。彼人已得。王言。覓將來耶。諸使呼彼。答曰。小忍。先奉辭父母具說上事。父母言。子不應行是事。如是三勅。彼生不仁之心。即便殺父母已。然後乃至。諸使問曰。何以經久不速來耶。時彼兇惡具說上事。以具啟王。王即勅彼。我所有罪人事應至死。汝當知之。彼啟王言。為我作舍。王為作舍極為端嚴。唯開一門亦極精嚴。於其中間作治罪之法。狀如地獄。彼兇惡人啟王乞願。若人來入此中者不復得出。王答言。當以與願。彼諸屠主。往詣寺中聽諸比丘說地獄事。時有比丘誦地獄經。有眾生生地獄者。以熱鐵鉗鉗開其口。以熱鐵丸著其口中。次融銅灌口復以鐵斧斬截其體。次復杻械枷鎖撿繫其身。次復火車鑪炭。次復鐵鑊。次復灰河。次復刀山劍樹。具如五天使經所說。彼屠主具聞比丘說是諸事。開其住處。所作治罪之法如彼所說。案此法則而治罪人。又一商主入海十年。採諸重寶還到本鄉。道中值五百群賊殺於商主。商主之子見父死及失寶物。厭世出家游行諸國。次至巴連弗邑。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誤入屠殺舍中。時彼比丘遙見舍裏火車鑪炭等。治諸眾生。如地獄中。尋生恐怖衣毛皆豎。便欲出門。時兇惡主即往執彼比丘言。入此中者無有得出。汝今此死。比丘聞說心生悲毒泣淚滿目。兇主問曰。汝云何如小兒啼。爾時比丘以偈答曰。
我不恐畏死 志願求解脫
所求不成果 是故我啼泣
人身極難得 出家亦復然
遇釋師子王 自今不重覩
爾時兇主語比丘曰。汝今必死。何所憂惱。比丘復以哀言答云。乞我少時生命可至一月。彼兇不聽。如是日數減止七日。彼即聽許。時此比丘知將死不久。勇猛精進坐禪息心。終不能得道。至於七日。時王宮內人有事至死。送付兇惡之人令治其罪。兇惡將是女人著臼中。以杵擣之令成碎末。時比丘見是事極厭惡此身。嗚呼苦哉。我不久亦當如是。而說偈言。
嗚呼大悲師 演說正妙法
此身如聚沫 於義無有實
向者美色女 今將何所在
生死極可捨 愚人而貪著
係心緣彼處 今當脫鎖木
令度三有苦 畢竟不復生
如是勤方便 專精修佛法
斷除一切結 得成阿羅漢
時彼兇惡人語此比丘期限已盡。比丘問曰。我不解爾之所說。彼兇答曰。先期七日。今既已滿。比丘以偈答曰。
我心得解脫 無明大黑闇
斷除諸有蓋 以殺煩惱賊
惠日今已出 鑒察心意識
明了見生死 今者愍人時
隨順諸聖法 我今此身骸
任汝之所為 無復有悋惜
爾時彼兇惡主執彼比丘著鐵鑊油中。足與薪火火終不然。假使然者或復不熱。兇主見火不然。打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見開鐵鑊蓋見彼比丘。鐵鑊中蓮華上坐。生希有心即啟國王。王即便嚴駕將無量眾來看比丘時。彼比丘調伏時至。即身昇虛空猶如雁王。示種種變化。如偈所說。
王見是比丘 身昇在虛空
心懷大歡喜 合掌觀彼聖
我今有所白 意中所不解
形體無異人 神通未曾有
為我分別說 修習何等法
令汝得清淨 為我廣敷演
令得勝妙法 我了法相已
為汝作弟子 畢竟無有悔
時彼比丘而作是念。我今伏是王。多有所導。攝持佛法。當廣分布如來舍利安樂無量眾生。於此閻浮提盡令信三寶。以是因緣故自顯其德。時阿育王聞彼比丘所說。自於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滅度時何所記設。比丘答言。佛記大王。於我滅後過百歲之時。於巴連弗邑有三億家。彼國有王。名曰阿育。當王此閻浮提為轉輪王正法治化。又復宣布我舍利。於閻浮提立八萬四千塔。佛如是記大王。然大王今造此大地獄殺害無量民人。王應慈念一切眾生施其無畏令得安隱。時彼阿育王於佛所極生敬信。合掌向比丘作禮。我得大罪今向比丘懺悔。我之所作甚為不可。願受我懺勿復責我愚人。今復歸命。時彼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時王從彼地獄出。兇惡白王言。王不復得去。王曰。汝今欲殺我耶。彼曰。如是。王曰。誰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應取死。王即勅人將此兇惡主。著作膠舍裏以火燒之。又勅壞此地獄施眾生無畏。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言。我今先當供養所覺菩提之樹。然後香美飲食施設於僧。勅諸臣唱令國界。王今捨十萬兩金布施眾僧。千甕香湯灌溉菩提樹。集諸五眾。時王子名曰拘那羅。在左右邊舉二指而不言說。意欲二倍供養。大眾見之皆盡發笑。王亦發笑而語言。嗚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供養。王復言。我復以三十萬兩金供養眾僧。復加千甕香湯洗浴菩提樹。時王子復舉四指。意在四倍。時王瞋恚語諸臣曰。誰教王子作是事與我興競。臣啟王言。誰敢與王興競然王子聰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時王右顧視王子。白上座耶舍曰。除我庫藏之物。餘一切物閻浮提夫人婇女諸臣眷屬及我拘那羅子。皆悉布施賢聖眾僧。唱令國界集諸比丘眾。而說偈言。
除生庫藏物 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眾 布施賢聖僧
我身及王子 亦復悉捨與
時王上座及比丘僧。以甕香湯洗浴菩提樹。時菩提樹倍復嚴好增長茂盛。以偈頌曰。
王浴菩提樹 無上之所覺
樹增於茂盛 柯條葉柔軟
時王及諸群臣生大歡喜。時王洗浴菩提樹已。次復供養眾僧。時彼上座耶舍語王言。大王。今有大比丘僧集。當發淳信心供養。時王從上至下自手供養。復以三衣并四億萬兩珍寶䞋五部眾。䞋願已復以四十億萬兩珍寶贖取閻浮提宮人婇女及太子群臣。阿育所作功德無量如是。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問諸比丘言。誰於如來法中行大布施諸比丘白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王復問曰。彼施幾許寶物。比丘答曰。以億千金。王聞是已。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時王起八萬四千佛塔。於彼一一塔中復施百千金。復作五歲大會。會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彼眾中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學人。第三分是真實凡夫。除私庫藏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與聖僧。四十億金還贖取。如是計較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病欲以滿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得滿足。便就後世。時計較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雞雀寺中。法益之子名三波提為太子。諸臣等啟太子言。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之。時大王自知索諸物不復能得。所食金器送與寺中。時太子令斷金器。勅以銀器。王食已復送寺中。又斷銀器給以銅器。王亦送寺中。又斷銅器給以瓦器。時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淚告諸大臣。今誰為地主。時諸臣啟白大王。王為地主。王即說偈答曰。
汝等護我心 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 不復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物 於是得自在
嗚呼尊富貴 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 今一旦貧至
如殑伽駛流 一逝而不返
富貴亦復然 逝者不復還
時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雞雀寺中作我意。禮拜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問訊諸大眾。我是阿育王領此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無有財寶布施眾僧。於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羅蜜。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時彼使者受王勅已。即持此半果至雞雀寺中。至上座前五體投地作禮。長跪合掌具向上座說前王教。時彼上座告諸大眾。誰聞是語而不厭世。時彼上座令此半果一切眾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眾僧一切皆得周遍。時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臣答王言。大王是也。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隨意用之。時王以此語盡書紙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是事畢便即就盡。爾時太子臣民葬送王已。諸臣欲立太子紹王位中有大臣。名曰阿㝹羅陀。語諸臣曰。不得立太子為王。大王在時願滿十萬億金作諸功德。唯減四億不滿十萬以是故今捨閻浮提施與三寶欲令滿足。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為王。時諸臣聞已即送四億諸金送與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為王。名三波提。
頌曰。
睿業澄暉 宿祐因淨 七寶來投
千子威併 十善御宇 四洲歸正
無思不愜 有意斯盛 秉式康衢
昆蟲養性 八萬增壽 四八光瑩
鬼神翊衛 不言而令 樂哉至矣
輪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君臣篇第四十一(此有六部)述意部王德部王過部王業部王福部王都部
述意部第一
昔如來在世。預以末法囑累帝釋及諸國王。良由天力可以摧萬邪。王威可以率兆庶也。今遺法所付者。意在仗以流通。以四眾之微弱。恐三寶之廢壞。藉王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勢逼。令有不肖者寢其瑕疵。訕黷者掩其紕紊。助大猷以惟新。扇皇風以遐暢。一變告其漸。再變滌區宇。群生佩聖德之恩。佛法得委寄之道。斯付囑之謂也。如俗曰。昔者聖王立制。意使陰陽有位。君臣有章。男女有別。政令有序。故王者南面而治天下。居后於北宮。居太子於東方。天子立廟。王后立市。日蝕則王修德。月蝕則后修形。此體陰陽之位也。故乾始於子。故子為天正。坤始於未。其衡在丑。陰不專制往而承陽。故丑為地正。聖王承天序地以成其功。故寅為人正。三正迭用有變無絕。是以王者必存二代之後體三正也。易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故使臣從乎君女歸乎男也。乾始於子。左行而終於戍。坤始於未右。行而終於酉。故使男貴左女貴右也。
王德部第二
依瑜伽論云。大王當知。王之功德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真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思。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翻前十種雖有大庫大佐大軍不可歸仰)大王當知。王之方便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若翻前五行便成五衰損門退失現法及失法利也)大王當知。略有五種可愛樂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復有五種能引可愛。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翻前五種名不可愛)又諸國王有三種圓滿。一果報圓滿。二士用圓滿。三功德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業。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恒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與諸內宮王子群臣英傑豪貴國人共修慧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又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於當來受用圓滿淨業果報。若有國王三不具足。名為下士。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名為中士。若三具足。名為上士。
又中阿含經云。若諸王剎利以水灑頂。得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儀式。一劍二蓋三天冠四珠柄拂五嚴飾履一切除却。復有三臣。一有忠信無技能智慧。二有忠信技能無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無有技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王過部第三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繫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受無間苦。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厲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典制等安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絃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又瑜伽論云。大王當知。王過有十。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既大瞋恚竟不究悉。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濁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餘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又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喜食人肉。勅厨士曰。汝等夜行密採人來以供厨食。以此為常。臣下咸知。即共斥逐捐於界外。更取良賢以為國王。於是噉人王。經十三年後身生兩翅。飛行噉人無復遠近。向山樹神請求祈福。當取國王五百人身祠山樹神使我還復國。王便飛行取之。已得四百九十九人。將之山谷以石塞口。時有國王。將諸後宮詣池浴戲。始出宮門逢一道人說偈求乞。王即許之。還宮當賜金銀。時王入池當欲澡洗。其噉人王。空中飛來抱王將去。還於山中。國王見噉人王。不恐不怖顏色如故。噉人王曰。吾本怖人當持祠天。已得四百九十九人。今得卿一人其數己滿殺以祠天。汝何不懼。國王對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合會有離。對來分之。何須愁耶。旦出宮時路逢道人。為吾說偈。即許施物今未得與。以是為恨。今王弘慈寬恕假日。施訖還來不敢違要也。即聽令去。而告之曰。與汝七日期。若不還者吾往取汝亦無難也。王即還宮。都中內外莫不歡喜。即開庫藏布施遠近。拜太子為王。殷勤百姓辭決而去。噉人王逢見其來。念曰。此得無異人乎。從死得生而故來還。即問曰。身命世人所重愛者也。而卿捨命世之難有。不審何所志趣。願說其意。國王答曰。即日吾施。至誠願當得阿惟越三佛。願度十方。彼王問曰。求佛之義。其事云何。國王便為廣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開豁然。從受五戒為清信士。因放四百九十九人各令還國。諸王共至其國感其信誓蒙得濟命。各不肯還於本國。逐便住止此國。於此國王各為立第一舍。雕文刻鏤光飾嚴整。諸國王飲食服御與王無異。四方人來問言。何以有此。如王舍宅。遍一國中。眾人答曰。皆是諸王舍也。名遂遠布。從此已來故號為王舍城也。佛得道已自說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噉人王者鴦崛摩是。還王舍說法所度無量。皆是宿命作王時因緣人也。
王業部第四
如諫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名不犁先尼。出行國界道過佛所。為佛作禮就座而坐。
佛告王曰。王治當以正法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所以得覇治為國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統理民事不可偏枉。諸官公卿群僚下逮凡民皆有怨辭。王治行不平海內皆忿。身死神入太山地獄。後雖悔之無所復及。王治國平政。常以節度。臣民歎德四海歸心。天龍鬼神皆聞王善。死得上天後亦無悔。王無好婬泆以自荒壞。無以忿意有所殘賊。當受忠臣剛直之諫。夫與人言常以寬詳。無灼熱之語。唯有孝順慈養二親。供事高行清淨沙門。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民同歡。當以善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賊民命。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惟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世間榮位如幻如夢不可久保。人欲死時諸家內外聚會其邊椎胸呼天。皆云柰何。淚下交橫。嗚呼痛哉。神靈獨逝捨吾之乎。聞之者莫不傷心。覩之者莫不助哀。載之出城捐於曠野。飛鳥走獸爴掣食之。身中有蟲還食其肉。日炙風飄骨皆為乾。往昔尊榮豪貴隱隱闐闐。亦如大王。今者霍然不復見之。此是無常之明證也。古尚如此。況於今日。王熟思之無念婬泆。無受佞言。證人入罪當受忠諫。治以節度。當畏地獄考治之痛。諸含血蟲皆貪生活。不當殺之。佛說經竟。王意即解。願為弟子。即受五戒。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又摩達國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號名摩達。王時當出軍征討。時有比丘已得羅漢道。到國分衛。並見錄。將詣王宮門。王有馬監。令比丘養視官馬。勤苦七日。王後身自臨視軍陣。比丘見王。即於其前輕舉飛翔上住空中現其威神。王便恐悑叩頭悔過。我實愚癡不別真偽。推問國內。誰令神人為是養馬。今當治殺。比丘告王言。非王及國人過也。自我宿命行道常供養師。我時為師設飯。師謂我言。且先澡手已乃當飯我。愚癡心念言。師亦不養官馬。何故不預澡手。師即謂我言。汝今念此輕耳。後重如何。我聞是語便愁憂之。師知其意便念言。我會當泥洹。何故令人惱耶。即以其夜三更時般泥洹。從來久遠各更生死。今用是故受其宿殃。養馬七日。夫善惡行輒有殃福。如影隨形。王聞罪福乞歸命三寶。受五戒作優婆塞。佛便為王及人民說法得須陀洹道。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憂愁。佛來入國。尊受五戒。奉敬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習代為王。憍慢自恣不理國事。臣寮廢調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佛告王曰。今王自知本所從來不。王曰。愚暗不達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喜。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行。此之五事世世為王。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法以愛。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王之弟。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廩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窮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則鬼神不助。自用則失大理。忠臣不敢諫則心蕩放逸。國主不理務民則多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夫為世間將 修正不阿枉
心調勝諸惡 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修慧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眾附親
佛說是時。王大歡喜。五體懺悔謝。佛聞法得須陀洹道。
又賓頭盧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云。昔輔相子賓頭盧阿羅漢。為優陀延王。說偈云。
生老病死患 於中未解脫
無明愛毒箭 猶未得拔出
人帝汝云何 而生樂著想
如象處林中 四邊大火起
處此急難處 云何有歡喜
大王應當知 榮位須臾間
智者深觀察 不應於此事
而生希有想 汝何故錯解
未脫生死胎 橫生無畏想
欲賊劫諸根 橫生無畏想
無常不堅固 如芭蕉水沫
亦如浮雲散 天王尊勝位
危脆亦如是 人帝應當知
貪利極速駛 如水注深谷
嗜欲極輕疾 動轉如掉索
愚癡染為欲 不覺致墮落
尊者言。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王至心聽。昔日有人行在曠路。逢大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此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龍。傍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五滴墮其口中。于時動樹敲壞蜂窠。眾蜂散飛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燒樹。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跡水。其所苦患猶如大海。昧如芥子苦如。須彌。味如螢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虛。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其味苦惱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於無常。丘井喻於人身。樹根喻於人命。白黑鼠者喻於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五欲。眾蜂喻惡覺觀。野火燒者喻其老邁。下有三毒龍者喻其死亡墮三惡道。是故當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於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間之人身心勞苦無歸依處。眾苦所逼輕疾如電。是可憂愁不應愛著。
王福部第五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曰。有金在釜沸以手取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以冷水投中可得取不。臣白王曰。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禮僧。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為但有惡無善乎。
又迦葉經云。佛告迦葉。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妙華。時有輪王。名曰尼彌。如法治世主四天下。爾時大王見二化生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紹王位。王與九百九十九子。八萬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諸人民。以淨信心俱共出家。爾時太子登位七日。內自思惟。我終不捨薩婆若心。何用王位。作是念已發心出家。於十五日游四天下。說此偈言。
我父及親屬 皆悉已出家
無量億眾生 為法亦出家
我今樂出家 不樂住五欲
一心求佛道 欲詣導師所
若發心出家 離諸欲火者
應速隨我去 離難甚難得
不發出家心 不遠離欲火
安心在居家 安住於實法
迦葉。時彼童子說此偈時。四天下中無一眾生樂在家者。皆悉發心願求出家。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然生諸糠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一切眾生皆得道果。
王都部第六
如十二游經云。波斯匿王者。晉言和悅。迦維羅越國者。晉言妙德。舍衛國者。晉言無物不有。維耶離國者。晉言廣大。一名度生死。羅閱祇城者。晉言王舍城。鳩留國者。晉言智士。波羅柰國者。晉言鹿野。一名諸佛國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萬物音響各別。有五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十種。雜香有四十三種。寶有百二十一種。正寶有七種。海中有二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有三百三十國。人噉魚鼈黿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土地出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瑠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蓽茇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瑠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萬里。從是已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十萬里。
又智度論。問曰。如舍婆提諸大城。皆有諸王舍。何故獨名此城為王舍城。答曰。有人言。是摩迦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併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復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宜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義故名王舍城。復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出家諸仙人共論議。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義。汝當助我。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生噉肉無罪。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項。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韋陀法中種種因緣讚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天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諸出家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已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藪仙人殺汝。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厭世法而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幾時。王出畋獵。見有鹿走其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樹林華菓茂盛。溫泉浴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爾時揵闥婆伎樂。適見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當在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有難值之處。汝於是中作舍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此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宮舍。故名王舍城。
又智度論。耆闍崛山者。此名鷲頭山。問曰。何故名鷲頭山。答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而名之為鷲頭山。又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食之。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
又大哀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鷲山者。古昔諸佛之所游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
又智度論。問。佛普慈一切。何故獨住王舍城不住餘城。答曰。亦住餘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為諸城邊國。又彌離車地多弊惡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問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佛生身地。舍婆提大城佛為法主故。亦在此城。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城者。迦毘羅城近佛生處。何以不住。答曰。佛無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累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主。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故。如偈說。
一切論義師 自受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雖出家猶諍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供養法身
師敬尊重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頌曰。
君臣感德 靈篇金鏡 寶冊葳蕤
帝圖掩映 鳥紀稱祥 龍書表慶
萬國來朝 百辟作詠 肇高武皇
後嗣宗聖 凶夷險阻 威感除併
慈蔭蒼生 業隆壽命 至哉勝業
聖君啟政
感應緣(略引五驗)燕臣莊子儀漢王如意漢靈帝漢宣帝又漢靈帝
燕臣莊子儀無罪。而簡公殺之。子儀曰。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君知之。朞年簡公祀於租澤。燕之有租澤。猶宋之有桑林。國之大祀也。男女觀子儀起於道左荷朱杖擊公。公死於車上。
漢王如意。漢高帝第四子也。呂后生長子也。立為皇太子。而如意母戚夫人得寵於帝。帝數欲譖太子而立如意。群臣爭之。故遂封如意於趙。呂后以是嫉之。及高帝崩。呂后徵如意。到長安而拉殺之。又肢斷戚夫人手足。號為人彘。後呂后袚除於㶚上還。道中見物如蒼狗攫后腋。忽而不見。卜之云。趙王如意為崇。遂病腋傷而崩(右二驗出冤魂志)。
漢靈帝數游戲於西園。令後宮婇女為客舍主。身為商賈行至舍間。婇女下酒。因共飲食以為戲樂。蓋是天子將欲失位降在皂隸之徭也。其後天子遂傳古志之曰。赤厄三七。三七者經二百一十載。當有外戚之篡。丹眉之妖篡盜短祚極於三六。當有龍飛之秀興復祖宗。又歷三七當復有黃首之妖天下大亂矣。自高祖建業至于平帝之末。二百一十年。而王莽篡位。蓋因母后之親。十八年而山東賊樊子都等起。實丹其眉。故天下號曰赤眉。於是光武以興於其名曰秀。至于靈帝中平元年。而張角起置三十六萬眾。數十萬人皆是黃巾。故天下號曰黃巾賊。故今道服由此而興。初起於鄴會於真定。誑惑百姓曰。蒼天已死。黃天立歲。名甲子年。天下大吉。起於鄴者天下始業也。會於真定也。小民相向跪拜信趣。出荊楊尤甚。棄財產流溢道路。死者數百。角等初以二月起兵。其冬十二月悉破。自光武中興至黃巾之起。未盈二百一十年。而天下大亂。漢祚廢絕。實應三七之運也。
漢宣帝之世。燕代之間有三男。共取一婦生其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諍訟。廷尉范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子以兒還母。宣帝嗟歎曰。事何必古若此。則可謂當於理而厭人情也。延壽蓋見人事而知用刑矣。未知論人妖將來之應也。
漢靈帝建寧三年。河內有婦食夫。河南有夫食婦。夫婦陰陽二儀之體也。有情之深者也。今反相食。陰陽相侵。豈特日月之眚哉。靈帝既沒天下大亂。君有妄誅之暴。臣有劫弑之逆。兵革傷殘骨肉為讐。生民之禍至矣。故人妖為之先作。恨不遭幸有屠乘之論以測其情也(右三驗出搜神記)。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納諫篇第四十二審察篇第四十三
納諫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納其理則言語絕。乖其趣則諍論興。然直言者德之本。納受者行之原。所以籍言而德顯。納受而行全。譬目短於自見必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蓋言之益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處於良醫也。
引證部第二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昔迦尸國王名為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布。爾時有鸚䳇王在於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為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為彼譏責。儻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園中。迴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游觀。于時鸚䳇鼓翼嚶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苛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瞋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爾時鸚䳇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鸚䳇。何以罵我。鸚䳇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答言。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棊博不修禮敬。四者游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俱敗王國。王復問言。何謂三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佞諂惡之人。二者不附賢良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三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為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稱親疎皆平。王當如道不違聖蹤。王者如日普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為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眾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鸚䳇之言。至誠至欵。我為人王所行無道。請遵其教奉以為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鸚䳇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尸國王惡受者。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者今輔相夫人是也。
又薩遮尼乾子經云。時嚴熾王言。大師頗有眾生聰明大智利根有罪過不。答言有。何者是。答言。大王即是。王甚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好喜布施威德具足。亦有罪過。王言。大師我之罪過云何。答言。大王之罪太極暴惡。太嚴太忽太硬太卒。大王當知。若王子性太惡者。彼為一切多人不用。多人不愛。多人不喜。乃至父母亦不喜見。何況餘人。是故大王。不應太惡。所為作事當安詳不應太卒而說偈言。
若王行惡行 瞋心不見事
動則怖眾生 乃至父母畏
何況餘非親 而當有念愛
大王應當知 智者捨瞋恚
爾時嚴熾王在坐對面聞尼乾子毀訾自身。心生不忍瞋心不喜。心生毒害即作是言。薩遮尼乾子。汝云何於大眾中說我過患。我從昔來無人敢正看我。汝今毀我罪應合死。作是語已告諸臣言。汝當捉此斷其命根。尼乾驚怖語言。大王。汝今莫卒作如是惡。我有善言。願王暫時施我無畏聽我所說。王言。汝何所說當速說。尼乾答言。大王當知。我亦有罪由太實語不虛語稱事語以我如是。大惡人前。急性人前。無慈悲人前。卒作事人前。如是行人前說如是實語。大王當知。點慧之人不應一切時一切處常說實語。應當善觀可與語人不可與語人可語時不可語時。當知實語世人不愛不善讚歎。而說偈言。
智者不知時 卒隨意說實
彼人智者呵 何況無智者
智者一切處 亦不皆實語
是實憍尸迦 實語入惡道
爾時王聞尼乾子說自身過罪。即便開解歸誠懺悔。
又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有羌老母入於林中採波羅樹葉賣以自活。路由關邏。邏人稅之。時老母不欲令稅。而語之言。汝能將我至王邊者。稅乃可得。若不爾者終不與汝。於是邏人遂共紛紜。往至王所。王問老母。汝今何故不輸關稅。老母白王。王頗識彼某比丘不。王言。我識是大羅漢。又問。第二比丘王復識不。王言。我識彼亦羅漢。又問。第三比丘王復識不。王答言識。彼亦羅漢。老母抗聲而白王言。是三羅漢皆是我子。此諸子等受王供養。能使大王受無量福。是則名為與王稅物。云何更欲稅奪於我。王聞是已歎未曾有。善哉老母。能生聖子。我實不知彼羅漢是汝子者。應加供養恭敬於汝老母。即說偈言。
吾生育三子 勇健超三界
悉皆證羅漢 為世作福田
王若供養時 獲福當稅物
云何而方欲 稅奪我所有
王聞是偈已身毛皆竪。於三寶所生信敬心。流淚而言如此老母宜加供養況稅其物。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行至他國。夜不得入城於外草中坐。至夜有閱叉鬼來持之當噉。沙門言。汝相離遠矣。鬼言。何以為遠。沙門言。汝欲害我。我當生忉利天上。汝當入地獄。是不為遠耶。鬼則致謝作禮而去。
又摩鄧女經云。時阿難持鉢行乞食已隨水邊行。見一女人在水邊擔水。而阿難從女乞水。女即與水。女隨阿難視所止處。女歸告母。母名摩鄧。女便於家內委臥而啼。母問何為悲啼。女言。母欲嫁我者莫與他人。我於水邊見一沙門從我乞水。我問阿誰。答字阿難。我得阿難乃可嫁。如不得者我不嫁也。母出行問阿難。知阿難承事佛人。母已知還告女言。阿難事佛道人。不肯為汝作夫。女啼不食。母知蠱道。請阿難飯。女便大喜。母語阿難。我女欲為卿作妻。阿難言。我持戒不畜妻。復言。我女不得卿為夫者。便欲自殺。阿難言。我師是佛。不與女人交通。母入語女具述此意。女對母啼言。但為我閉門無令得出。暮自為夫。母便閉門。以蠱道法縛阿難至於晡時。母為女布席臥處。女便大喜。遂自莊飾。阿難不就。母令中庭地出火。牽阿難衣言。汝不為我女作夫。我擲汝火中。阿難自鄙。為佛作沙門今反不能得出。佛即持神心知阿難故救。還佛所具白前事。女見阿難去於家啼哭不止。續念阿難。女明日自求阿難。復見阿難行乞食。隨阿難背後。視阿難足。視阿難面。阿難慚避。女隨不止。阿難白佛言。摩鄧女今日復隨我後。佛使追呼。佛問女云。汝追逐阿難何等所索。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又無夫。欲為作婦也。佛告女言。阿難無髮汝今有髮。汝能?髮。我使阿難為汝作夫。女言能?。佛言。歸報汝母?頭竟來。女歸具白母知。母言。我生汝護汝頭髮。何為欲得沙門作婦。國中大有豪富。我自嫁汝。女言。我寧生死為阿難作婦。母言。辱我種族。母為下刀剃頭已。女還到佛所言。我已?髮。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涎。耳中但有矃。身中但有?尿臭處不淨。其有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生兒子。已有兒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身中惡露。便自正心即得羅漢。佛知得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難所。女即慚愧低頭長跪佛前言。女實愚癡故逐阿難。今我心開如冥中有燈火。如人乘船船壞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今佛與我道令我心開。如是諸比丘俱問佛。是女人何因得道。佛告諸比丘。是摩鄧女先世時。五百世為阿難作婦常相愛敬。故於我法中得道。於今夫妻相見如兄如弟。如是佛道何用不為。佛說是經。諸比丘聞已皆大歡喜。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婆羅門名曰梵摩。多聞辯才明解經論。四韋陀典無不鑒達。其婦生女。端正殊妙智慧辯才無有及者。聞諸婆羅門共父論議。悉能受持一言不失。如是展轉所聞甚多。與耆舊長宿皆來諮啟無不通達。聞世有佛始成正覺教化眾生諮受法昧。尋自莊嚴往詣佛所。見佛發心求索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
阿難見已白佛言。此須漫比丘尼。宿殖何福。今值佛出家得道。佛告阿難。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尼心常喜樂說法教化。精勤無替。因發誓願。使我來世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明解經論。發是願已便取命終生天人中。聰明智慧無有及者。今值我出家得道。多聞第一。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中阿含經云。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以聲為刺。所以者何。我實如是說禪有刺。持戒者以犯戒為刺。護諸根者以嚴飾身為刺。修習惡露者以淨相為刺。修習慈心者以恚為刺。離洒者以飲酒為刺。梵行者以見女色為刺。入初禪者以聲為刺。入第二禪者以覺觀為刺。入第三禪者以喜為刺。入第四禪者以入出息為刺。入空處者以色想為刺。入識處者以空處想為刺。入無所有處者以識處想為刺。入無想處者以無所有處想為刺。入想知滅定者以想知為刺。復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癡刺。此三刺者漏盡阿羅訶已斷已知。拔絕根本滅不復生。是為阿羅訶無刺(除此刺者是名納諫)。
又大魚事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時有一池水饒諸大魚。爾時大魚勅小魚曰。汝等莫離此間往他。處所備為惡人所得。爾時小魚不從大魚教。便往至他處。爾時漁師以飯網羅線捕諸魚。諸小魚見便趣大魚處所。爾時大魚見小魚來。便問小魚曰。汝等莫離此間往至他所不。爾時小魚便答大魚曰。我等向者已至他所來。大魚便勅小魚曰。汝等既至他所。不為羅網取捕耶。小魚答大魚曰。我等至彼不為人所捕。然遙見長綫尋我後來。大魚便語小魚曰。汝等已為所害。所以然者。汝所遙見綫尋後來者。昔先祖父母等盡為此綫所害。汝見必為所害。汝非我兒。爾時小魚盡為䱷師所捕。舉著岸上。如是小魚大有死者(為不受語為網所害)。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并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干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罐中飲水。飲已戴罐高舉撲。破瓦罐。罐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尚當護之。況復此罐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罏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罐。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罐。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持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說此偈言。
知識慈心語 狠㑦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干 遭斯木罐苦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干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時群野干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當知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夜受苦。
頌曰。
智人受諫 愚人拒違 譬同明鏡
影照瑕疵 見過須改 慕在知機
頑戇固執 困厄何依
審察篇第四十三(此有四部)述意部審怒部審過部審學部
述意部第一
夫聖人利物審境觀心。調識情於寶所。運假實於妄誠。故審非慧無以窮其實。慧非審無以察其照。然則照察之源審定之要。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後緣法察境。乃知同趣於玄功交養於萬法也。
審怒部第二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婆羅門家貧。有婦不生兒。家有那俱羅蟲。便生一子。時婆羅門以無子故養如兒想。那俱羅子於婆羅門亦如父想。於後婦便有身。滿月生子。便作是念。由那俱羅生吉祥子。使我有兒。時婆羅門欲出乞食。便勅婦言。汝若出行當將兒去。慎莫留。後婦與兒食已便至比舍。借碓舂穀。是時小兒有蘇酪香。時有毒蛇乘香來至。張口吐毒欲殺小兒。那俱羅蟲便作是念。我父出行母亦不在。云何毒蛇欲殺我弟。便殺毒蛇段為七分。父母知者必當賞我。以血塗口當門而住。欲令父母見之歡喜。時婆羅門始從外來。見婦舍外便瞋恚言。我教行時當將兒去。何以獨行。父欲入門見那俱羅口中有血。便作是念。我夫婦不在將無殺食我兒。徒養此蟲。即前打殺。既入門內自見己兒?指而戲。復見毒蛇七分在地。時婆羅門深自苦責。是那俱羅善有人情救我子命。我不善觀卒便殺之。可痛可憐。迷悶躄地。空中有天。即說偈言。
宜審諦觀察 勿行卒威怒
善友恩愛離 枉害傷良善
喻如婆羅門 殺彼那俱羅
又佛說大子沐魄經云。佛告諸比丘。昔者有國名波羅柰。王有太子。字名沐魄。生無窮極之相。端正好潔無有雙比。父母奇之供養瞻視。須其長大當為立字。結舌不語十有三年。澹泊拙朴志若死灰。身如枯木。耳不聽音。目不視色。狀類瘖瘂聾盲之人。於是父王患而苦之。王語夫人當奈之何。此子必為他國所笑。夫人語王。當召相師使相之。王即召婆羅門師相之。婆羅門言。此子非世間人。但熒惑耳。外為端正內懷不祥。宜國剪棄將是不久。不可育養。宜當生埋誅而殺之。今不除此子恐後無復立子。於是夫人即隨王所為。王即召國中大臣共議之。一臣言。但棄於深山之中無人之處。一臣言。投於深水之中。一臣言。但隨師所語。掘地作深坎而生埋之。王即召國中外障兵二千餘人。使掘地作藏。給二十歲儲資糧。時以太子奴僕珍寶瓔珞。盡還太子。於是夫人傷絕。我獨無相。子生薄命乃值此殃。事不獲已。於是送太子正殿上。五百夫人來觀太子。見太子端正好潔無有雙比。而言。太子何以不語而當生埋。五百婇女來觀太子。見太子端正好潔無有雙比。而言。太子何以不語而當生埋。各為太子作伎樂。太子默然不觀不聽。於是送太子外殿上。五百大臣來觀太子。見太子端正好潔。馳白大王。此子非不語之人。且見小留。語在不久。婆羅門師不可審信。王言。此是國事非卿所知。作藏已訖來追太子。王語其僕。使太子乘四望象車。令國中人民使觀太子。太子當語。若語者使載來還。於是太子乘車在路。時國中耆艾大臣宛轉車前。太子要當一語。若不語者以車劈我上去。諸龍虎賁扶侍使過。時數千萬人皆圍繞於是太子復不得前。飛鳥走獸。繞藏三匝復塞藏戶。於是太子復不得前。便舉手住而言。正欲不語。而當生埋。正欲發語。恐入地獄。所以不語欲令全身避害。濟神離苦所以不語。而信欺詐之言。謂我聾盲。為實瘖瘂。爾時人民聞太子絕妙之音。行者為止。坐者為起。皆前叩頭願赦我罪。其僕聞之歡喜踊躍。馳白大王。太子已語。上徹蒼天下徹黃泉。飛鳥走獸皆來伏聽於太子前。太子以語歡喜踊躍。王即與夫人乘四望象車往迎太子。太子顧見父王下車避道。四拜而起。勞屈大王遠來見迎。今父子生相捐棄恩愛已離。其義甚乖。不可聽觀。王語太子。不可不可。汝為智者當原不及。共還入國。舉位與汝我自避退。太子答言。我前身已為國王。用行漏失下入地獄六萬餘歲。蒸煮割裂甚痛難忍。父母寧能知我苦痛以不。我厭畏地獄。是以結舌不語十有三年。冀望免出塵埃之外。不與罪會去道以遠。高翔遠逝自濟於世。世間無常恍忽如夢。室家歡娛須臾間耳。憂苦延長歡樂暫有。王知至故惟聽學道。於是太子棄國捐王。入山求道思惟禪定。命終即生兜率天上。福盡下生人間為迦夷國王作太子。太子自知作佛。佛告阿難。爾時太子沐魄者我身是也。王者悅頭壇是也。夫人者摩耶是也。五僕者闍居輪等是也。時婆羅門者調達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諸天龍神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審過部第三
如付法藏因緣經云。時宿羅城中有一商主。為僧造作般遮于瑟大會。有一比丘尼得阿羅漢。觀察眾中誰為福田。又復思惟何者僧首。見諸羅漢及與學人久斷煩惱堪受供養。觀一比丘名阿沙羅。未得解脫最居眾首。時比丘尼即往語言。大德今者應自莊嚴。時此比丘未達其意。便著淨衣?髮澡浴。復於後時此比丘尼更語嚴飾。時阿沙羅極大瞋忿。我隨汝語甚自嚴潔。有何醜惡屢出斯言。比丘尼曰。大德當知。此俗莊嚴非佛法也。佛法莊嚴者。謂獲四果。奇哉大德。甚為輕劣。長者設會多諸賢聖。汝為僧首未免生死。以有漏心最初受供。是故我今欲相覺寤。阿沙羅比丘聞已慘然悲泣。自惟老朽何能盡漏。比丘尼言。佛法無時豈簡壯老。聞此語已因向憂波毱多所。即為說法成阿羅漢。復有一比丘。性嗜飲食。由此貪故不能得道。憂波毱多請令就房。以香乳糜而用與之。語令待冷然後可食。比丘口吹糜尋冷。語尊者言。糜已冷矣。尊者告曰。此糜雖冷汝欲火熱。應以觀水滅汝心火。復以空器令吐食出。既吐食已還使食之。比丘答言。涎唾以合。云何食耶。尊者語言。凡一切食與此無異。汝不觀察妄生貪著。汝今當觀食不淨想。即為說法得羅漢道。
又百喻經云。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篋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欲得二。二鬼紛紜竟日不能使乎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瞋忿乃爾。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臥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伏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有罣礙。此人聞已即語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二鬼愕然竟無所得。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毘舍闍者。喻於眾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篋。人天五道資用之具皆從中出。禪定如杖。消伏魔怨煩惱之賊。持戒如屐。必昇人天。諸魔外道諍篋者喻。於有漏中。強求果報空無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
審學部第四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二人從師學道。俱到他國路見象跡。一人言。此是母象懷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婦人懷女兒。一人言。爾何以知之。答曰。以意思知。汝若不信前到見之。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一人自念我與汝俱從師學。我獨不見。而汝獨知。後還白師。師為重開。乃呼一人問曰。何因知此。答曰。是師常所導者。我見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見其右足踐地深知懷雌也。見道邊右面草不動知右目盲。見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見右足蹈地深知懷女。我以纖密意思惟之耳。師曰。夫學當以意思穩審乃達也。
又百喻經云。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於學問精勤勞苦。作小牛者喻於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憍慢貢高增長過患。
又智度論云。有人一切時見有異事。皆審問之。後時曠野行道逢羅剎執捉其人。其人見捉定死不惑。然見羅剎胸白背黑。怪問所由。羅剎答言。我一生已來不喜見日。所以常背日而行。故前白後黑。其人解意。急掣其手逐向日走。羅剎迴面向日不見其人。其人得脫。因說偈言。
勤學第一道 勤問第一方
道逢羅剎難 背陰向太陽
頌曰。
審察是非 清濁難測 善觀邪正
巧施軌則 內忿濫罰 外諍何息
願澄心腑 詳審慧力
感應緣(略引三驗)博物志驗白澤圖驗抱朴子驗
博物志曰。小山有蘷。其形如鼓。一足知禮。澤有委蛇。狀如轂。長如轅。見之者覇。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豈河伯也。
白澤圖曰。廁之精名曰倚。衣青衣持白杖。知其名呼之者除。不知其名則死。又築室三年不居其中有滿財。長二尺。見人則掩面。見之有福。又築室三年不居。其精名忽。長七尺。見者有福。又築室三年不居其中有小兒。長三尺而無髮。見人則掩鼻。見之有福。又火之精名曰必方。狀如鳥一足。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木之精名彭侯。狀如黑狗無尾。可烹而食之。又千載木其中有蟲。名曰賈詘。狀如豚有兩頭。烹而食之如狗肉味。又上有山林下有川泉地理之間生精。名曰必方。狀如鳥長尾。此陰陽變化之所生。又玉之精名曰岱委。其狀美女衣青衣。見之云桃尖刺之。而呼其名則得之。又金之精名曰倉?。狀如豚。居人家。使人不宜妻。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水之精名曰罔象。其狀如小兒。赤目黑色大耳長爪。以索縛之則可得。烹之吉。又故門之精名曰野。狀如侏儒。見之則拜。以其名呼之宜飲食。又故澤之精名曰?。其狀如蛇。一身兩頭五采文。以其名呼之有使取金銀。又故廢丘墓之精名曰無。狀如老役夫。衣青衣而操杵好舂。以其名呼之使人宜禾穀。又故道徑之精名曰忌。狀如野人行歌。以其名呼之。使人不迷。又故車之精名曰寧野。狀如轀車。見之傷人目。以其名呼之不能傷人目。又在道之精名曰作器。狀如丈夫。善詃人。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故臼之精名曰意。狀如豚。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故井故淵之精名曰觀。狀如美女。好吹蕭。以其名呼之則去。又絕水有金者精名侯伯。狀如人。長五尺。五綵衣。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故臺屋之精名曰兩貴。狀如赤狗。以其名呼使人目明。又左右有山石水生。其㵎水出流千歲不絕。其精名曰喜。狀如小兒黑色。以其名呼之使取飲食。又三軍所戰精名曰賓滿。其狀如人頭。無身赤目。見人則轉。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故水石者精名慶忌。狀如人乘車蓋。一日馳千里。以其名呼之則可使入水取魚。又丘墓之精名曰狼鬼。善與人鬪不休。為桃棘矢羽以鵄羽以射之。狼鬼化為飄風。脫履投之不能化也。又故市之精名曰門。其狀如囷而無手足。以其名呼之則去。又故室之精名曰孫龍。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衣黑衣。赤幘大冠帶劍持戟。以其名呼之則去。又山之精名蘷。狀如鼓一足如行。以其名呼之可使取虎狼豹。又故牧弊池之精名曰髠頓。狀如牛無頭。見人則逐人。以其名呼之則去。又夜見堂下有兒被髮走勿惡之精名曰溝。以其名呼之則無咎。又百歲狼化為人女名曰知女。狀如美女。坐道傍告丈夫曰。我無父母兄弟。若丈夫取為妻。經年而食人。以其名呼之則逃走去。又故溷之精名曰卑。狀如美女。而持鏡呼之。知愧則去也。
抱朴子曰。山中大樹能語者非樹語也。其精名曰雲陽。以其名呼之則吉。山中夜見胡人者。銅鐵之精也。見秦人者百歲木也。在水之間見吏者名曰四激。以其名呼之則吉。山中寅日有稱虞吏者虎也。稱當路居者狼也。稱令長者貍也。卯日稱丈夫者兔也。稱東父者麋也。稱西王母者鹿也。辰日稱雨師者龍也。稱河伯者魚也。稱無腸公子者蟹也。已日稱寡人者社中蛇也。稱時君者龜也。午日稱三公者馬也。稱三人者老樹也。未日稱主人者羊也。稱吏者麞也。申日稱人君者猴也。稱九卿者猿也。酉日稱將軍者老雞也。稱賊捕者雉也。戌日稱人姓字者犬也。稱城陽公仲者狐也。亥日稱臣君者猪也。稱婦人者金玉也。子日稱社君者鼠也。稱神人者伏翼也。丑日稱書生者牛也。知其物則不能為害。又熒惑火精生朱鳥。辰星水精生玄武。歲星木精生青龍。太白金精生白虎。鎮星土精生乘黃。抱朴子曰。山川石木井竈洿池澠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神精。則賞善而罰惡。但其體大網疎。不必機發而響應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思慎篇第四十四儉約篇第四十五
思慎篇(此有五部)述意部慎用部慎禍部慎境部慎過部
述意部第一
夫思慎防過無患之理。緘口息慮離惡之原。誡始慎終。是君子之鹽梅。敬初護末。是養生之要趣。庶寤因緣之興起。鑒生滅之非常。識苦空之無我。照平等之妙門。而存其理棄其迹。誡其禍招其福。是和神之靈順物之道也。
慎用部第二
修行道地經云。昔有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王欲試之。欲知何如以重罪加。勅告臣吏。盛滿鉢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於南門。去城二十里。園名調戲。令將到彼。若墮一滴便級其頭。不須啟問。爾時群臣受王重教。盛滿鉢油以與其人。兩手擎之。甚大愁憂。縱有車馬觀者填道。若見是非而不轉移。縱有親族妻子來逼。其人專心不左右視。縱有合國觀者擾攘。其人心端不見眾庶。縱有玉女國內無雙。歌舞相逼。見者皆喜。其人一心擎鉢志不動轉。亦不觀察妄起片心。專精擎鉢不聽其言。於是頌曰。
巧便而安庠 其舞最巧妙
一切人貪樂 譬如魔之后
能動離欲者 何況於凡人
來往其人邊 擎鉢心不傾
縱有象暴馬奔城中失火焚燒百姓。展轉相呼教言避火莫墮坑塹。官兵悉來一時救火。其人一心擎鉢一滴不遺。縱有天雷地動猛風亂起折樹塵飛掣電霹靂。禽獸墮落人畜驚喚。專心念油其人不聞。爾時擎油至彼園觀一滴不墮。諸臣啟王具陳斯事。王聞嗟歎。此人難及。人中之雄。不顧萬事。其王歡喜立為大臣。行道行者御心如是。雖有諸惡婬怒癡來擾亂諸根。內察外防攝心不散。三昧定意亦復如是。於是頌曰。
如人擎油鉢 不動無所棄
妙慧意如海 專心擎油器
若人欲學道 執心當如是
意懷諸德明 皆除一切瑕
若干之色欲 而興於怒癡
有志不放逸 寂滅而自制
人身有疾病 醫藥以除之
心疾亦如是 四意止消之
又大集經濟龍品云。爾時眾中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戒。內懷欺詐外現善相。廣貪眷屬弟子眾多。名聲四遠莫不聞知。我和尚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多得供養。獨受用之。見持戒人反惡加說。彼人懊惱。如是念言。世世生中願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惡業死生龍中。是汝前身。眾生願故食噉汝身。惡業因緣得此盲報。又於過去無量劫中。在融赤銅地獄之中。常為諸蟲之所食噉。龍聞此語憂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懺悔。願令此苦速得解脫。彼龍眾中二十六億諸餓龍等。念過去身皆悉雨淚。念過去身。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惡業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以餘報故在龍中受極大苦。如青色龍我亦如是。爾時世尊語諸龍言。汝可持水洗如來足。令汝殃罪漸得除滅。時一切龍以手掬水。水皆成火。變作大石。滿於手中生大猛焰。棄已復生。如是至七。一切龍眾見如是已。驚怖懊惱啼泣雨淚。佛教立大誓願已焰火皆滅。乃至八過以手捧水洗如來足。至心懺悔。佛記諸龍。彌勒佛時當得人身值佛出家精進持戒得羅漢果。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因緣。所有信心捨施種種華菓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云。我曾喫噉四方眾僧華菓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喫噉。或復說言。我從毘婆尸如來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捨施華菓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迴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捨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五逆業其罪如半。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
時彼眾中有盲龍女。口中膖爛滿諸雜蟲。狀如?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噉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為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難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得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生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剎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毘婆尸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於伽藍內犯於法律。常受三惡道受諸燒煮。說此語已願救濟我身。爾時世尊說實語已。即以少水瀉龍口中。火及蟲膿悉皆滅盡。龍口清涼作如是言。大聖如來我憶過去迦葉佛時。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來從我乞求五十錢。我時報言。聽待穀熟當與汝食。比丘復言。若當五十不可得者。願乞十文。我於爾時瞋彼比丘。而語之言。乃至十錢亦不相與。時彼比丘心生懊惱。又於餘時往寺舍中入樹林下。輒便盜取現在僧物十菴羅菓而私食之。彼業因緣地獄受苦。惡業未盡生野澤中作餓龍身。常為種種諸蟲食噉。膿血流溢飢渴苦惱。又彼比丘。以瞋忿心惡業緣故。死便即作小毒龍身。生我腋下嗽於我血。熱氣觸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熱膿血滿。龍白佛言大悲世尊。唯願慈哀救濟於我。令我脫彼怨家毒龍。爾時世尊以手抄水發誠實語。作如是言。我曾往昔於飢饉世。爾時願作大身眾生。長廣無量。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澤中有大身蟲。名曰不瞋。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為飲食。可得不飢。時彼世中人非人等。聞此聲已一切悉往競取食之。說是真實諦信語時。彼龍腋下小龍即出。時此二龍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離此龍身解脫殃罪。佛告龍言。此業大重次五無間。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華果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用。或持出外乞與知識親里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獄所受果報。是故汝等可受三歸。歸三寶已乃可得往於冷水中。如是三稱三受。身即安隱得入水中。爾時世尊。即為諸龍。而說偈言。
寧以利刀自割身 肢節身分肌膚肉
所有信心捨施物 俗人食者實為難
寧吞大赤熱鐵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眾僧飲食具 不應於外私自用
寧以大火若須彌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在家諸俗人 不應輒食施僧食
寧以利刀自屠膾 身體皮膜而自噉
其有在家諸俗人 不應受取僧雜食
寧以自身投於彼 滿室大火猛焰中
其有在家俗人輩 不應坐臥僧床席
寧以大熱尖鐵錐 拳手握持便燋爛
其有在家俗人等 不應私用於僧物
寧以勝利好刀碪 而自臠切其身肉
勿於出家清淨人 發起一念瞋恚心
寧以自手挑兩眼 捐棄投之擲於地
其有習行善法者 不應懷忿瞋心視
寧以熱鐵鍱其身 東西起動行坐臥
不應瞋忿心妬嫉 而著眾僧淨施衣
寧飲灰汁鹹鹵水 熱沸爍口猶如火
不應懷貪毒惡心 服食眾僧淨施藥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一萬四千諸龍眾等悉受三歸。所有過去現在業報諸苦惱中。而得解脫。深信三寶其心不退。復有八十億諸龍眾等。亦於三寶起歸敬心。
又大集經云。或作比丘所得種種資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眾生。或自食噉或與他人。或共眾人盜竊隱藏私處自用。如是業故。墮三惡道久受勤苦。復有眾生貧窮下賤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饒解脫安樂。既出家已懈怠懶墮。不讀誦經。禪慧精勤捨而不習。樂知僧事。復有比丘晝夜精勤。樂修善法讀誦經典。坐禪習慧不捨須臾。以是因緣。感諸四輩種種供養。時知事人得利養已。或自私食。或復盜與親舊俗人。以是等緣久處惡道。出已還入如是愚冥。不見當來果報輕重。我今戒勅沙門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稱我是沙門真法行人。倚眾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餅或菜或菓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云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眾真信三寶。攝諸眾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三解脫。
又十輪經云。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又大集經濟龍品云。時娑伽羅龍王白佛言。而此龍中。或有諸龍所受樂報。猶如諸天。或有受樂如人。有如餓鬼。有如畜生。有如地獄受大辛苦。說是語已。時娑伽羅大龍王子名青蓮華面。前白佛言。世尊。我何惡業罪因緣故來生龍中。身大端正所有色觸受用猶如火燒。常無衣服赤體而行。如我父王受樂最勝。如轉輪王果報不異。佛言。華面。當為汝說。乃往過去三十一劫。有佛世尊。名曰尸棄。時彼世中有王。名曰培多富沙。彼富沙王於三月中供養彼佛。并及無量百千四沙門果大菩薩眾。以種種衣服飲食湯藥而供給之。至心聽法已即發菩提心。并為造寺種種供養。彼王第一太子名裴多娑樹帝。見佛聞法於流轉中生大怖畏。從父王邊願求出家。王報任意。既出家已又白父言。我欲寺上停止。王言。亦隨時。尸棄佛眾僧弟子在彼寺中受用飲食。彼富沙子裴多樹帝。妬嫉心生常瞋罵之。時彼僧眾彼瞋罵已悉離寺去。見僧去已生歡喜心。即自念言。彼去者好。我大安隱。恣用寺內衣服飲食。有餘人來即不聽住。由具惡業命終之後生大地獄。經無量千萬那由他歲受諸火燒。地獄得脫生餓鬼中。復經無量受辛苦。餓鬼中死還墮地獄。脫地獄已生餓鬼中。如是經由三十一劫。於流轉中具足如是受諸辛苦。佛言。華面。彼娑樹帝者。豈異人乎。即汝身是也。乃往過去惡業因緣故。生大地獄餓鬼畜生輪轉受苦。經是三十一大劫中備受眾苦。未曾暫捨。以殘業故來生龍中受是惡報。時華面龍聞是語已。大聲號哭舉身自投四肢布地。禮拜白佛。作如是言。我今至心從佛懺悔不敢覆藏。我今至誠入於骨髓。歸依佛法僧。乃至壽盡作優婆塞。佛言善哉善哉。如是歸依我者得盡彼業。此中死已值彌勒佛得於人身。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證羅漢果。
慎禍部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於隣國求覓買之。天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猪。持鐵鎖繫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臣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剖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里燒里。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飢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部第四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天眾。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酤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鬪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常數捨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繫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若人近不善 則為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於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甚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若近於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於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捨諸惡業
慎過部第五
如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念入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貍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游戲。時彼貓貍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貍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已。欲火熾然燒其身心已。馳走狂逸不樂精舍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寤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又自愛經云。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事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魂靈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作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若見破戒之人不應生瞋輕慢之心。應生憐愍利益之心。方便勸止令生善心。苦諫不改而生誹謗。亦不得瞋妄見他過。故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眾生難可得知。自作自受何預於我。若欲知彼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如偈說曰。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知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游行以賢善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是故經云。勿輕未學。敬學如佛。唯有智慧可破煩惱。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一鼈遭遇枯旱湖澤乾竭。不能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鼈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鼈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鼈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
又法句喻經云。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婬泆。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繿縷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勗憂喜
感應緣(略引十一驗)漢下邳周式漢會稽句章人漢諸暨吳詳晉義興人周晉淮南胡茂回宋豫章胡庇之宋泰始中張乙宋襄城李頤周宣帝宇文贇齊京師釋慧豫唐親衛高法眼
漢下邳周式。甞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餘里謂式曰。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後式盜發視書。皆諸死人錄。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首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勿視之。式叩頭流血。良久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今日已去還家三年。勿出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餘家皆怪之。隣人卒亡。父怒使往吊之。式不得止。適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三年勿出。而今出門。知復奈何。吾求不見。連相為得鞭杖。今已見汝無可奈何。後三日日中當相取也。式還洟泣具道如此。父故不信。母晝夜與相守洟泣。至三日日中時見來取便死(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漢時會稽句章人。至東野還。暮不及門。見路傍小屋然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與丈夫共宿。呼隣人家女自伴。夜共彈箜篌歌戲曰。
連綿葛上藤 一緩復一絙
汝欲知我姓 姓陳名阿登
明至東郭外。有賣食母在肆中。此人寄坐因說昨所見。母聞阿登。驚曰。此是我女。近亡葬於郭外。
漢時諸暨縣吏吳詳者。憚役委頓。將投竄深山。行至一溪。日欲暮見年少女子綵衣甚端正。女云。我一身獨居。又無鄉里。唯有一孤嫗。相去十餘步耳。詳聞甚悅。便即隨去。行一里餘即至女家。家甚貧陋。為詳設食。至一更竟。聞一嫗喚云張姑子。女應曰。諾。詳問是誰。答云。向所道孤獨嫗也。二人共寢息。至曉雞鳴。詳去。二情相戀。女以紫巾贈詳。詳以布手巾報。行至昨所應處過溪。其夜水大瀑溢。深不可涉。乃迴向女家。覩不見昨處。但有一塚耳。
晉義興人姓周。永和年中出都。乘馬從兩人行。未至村日暮。道邊有一新小草屋。見一女子出門望。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鮮潔。見周過謂曰。日已暮。前村尚遠。臨賀詎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為然火作食。向有一更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女應曰諾。尋云。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行云。今有事當去。夜遂大雷雨。向曉女還。周既上馬。看昨所宿處。正見一新塚。塚口有馬屎及餘草。周甚驚惋。至後五年果作臨賀大守(右此三驗出續搜神記)。
晉淮南胡茂回。此人能見鬼。雖不喜見而不可止。後行至楊州還歷陽城。東有神祠中正值民將巫祝祀之。至須臾頃。有群鬼相叱曰。上官來各迸走出祠去。迴顧見二沙門來入祠中。諸鬼兩兩三三。相抱持在祠邊草中望。伺望沙門皆有怖懼。須臾沙門去。後諸鬼皆還祠中。回於是信佛。遂精誠奉佛(右此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時豫章胡庇之。甞為武昌郡丞。宋元嘉二十六年入廨。便有鬼怪。中宵籠月戶牖少開。有人倚立戶外狀似小兒。戶閉便聞人行。如著木屧聲。看則無所見。如此甚數。二十八年三月舉家悉得時病。空中語擲瓦石。或是乾土。夏中病者皆著。而語擲之勢更猛。乃請道人齋戒竟夜轉經倍來如雨。唯不著道人及經卷而已。秋冬漸有音聲。瓦石擲人。肉皆青黯而不甚痛。庇之有一老嬭。好罵詈。鬼在邊大嚇庇之迎祭酒上章施符驅逐。漸復歇絕。至二十九年鬼復來劇於前。明年承廨火頻四發。狼狽澆沃並得時死。鬼每有聲如犬。家人每呼為吃嚂。後忽語吾似吳。三更叩戶庇之問誰也。答曰。程邵陵。把火出看了無所見。數日二更中復戶外叩掌。便復罵之。云答君勿罵我。我是善神非前後來者。陶御史見遣報君。庇之云我不識陶御史鬼云陶敬玄君。昔與之周旋。庇之云吾與之在京日伏事衡陽又不甞作御史。云陶今處福地。作天上御史前後相侵。是沈公所為此廨本是沈宅來看宅。聊復語擲狡獪。忿君攘却太過乃至罵詈命婢使無禮向之復令祭酒上章苦罪狀之事徹天曹。沈今上天言。君是佛三歸弟子那不從佛家請福。乃使祭酒上章自今唯願專意奉法。不須與惡鬼當相困。庇之請諸尼讀經。仍齋訖經一宿。後復聞戶外御史相聞白胡承見沈相訟甚苦。如其所言。君頗無理。若能歸誠正覺習經持戒則群邪屏絕。依依曩情故相白也。
宋泰始中有張乙者。被鞭瘡痛不歇。人教之燒死人骨末以傅之。雇同房小兒登崗取一髑髏。燒以傅瘡。其夜戶內有鑪燒火。此小兒守火。空中有物。按小兒頭內火中罵曰。汝何以燒我頭。今以此火償汝。小兒大喚曰。張乙燒耳。答曰汝不取與張乙。張乙那得燒之。按頭良久髮燃都盡。皮肉燋爛然後捨之。乙大怖送所餘骨埋于故處。酒肉醊之無復災異也(右二驗出述異記)。
宋襄城李頤。其父為人不信妖邪。有一宅由來凶不可居。居者輒死。父便買居之多年安吉。子孫昌熾為二千石。當徙家之官。臨去請會內外親戚。酒食既行父乃言曰。天下竟有吉凶不。此宅由來言凶。自吾居之多年安吉。乃得遷官。鬼為何在。自今已後便為吉宅。居者住正心無所嫌也。語訖如廁。須臾見壁中有一物。如卷席大。高五尺許正白。便還取刀斫之中斷。便化為兩人。復橫斫之。又成四人。便奪取刀反斫李殺。持刀至座上斫殺其子弟。凡姓李必死。唯異姓無他。頤尚幼在抱。家內知變。乳母抱出後門藏他家。止其一身獲免。頤字景真位至湘東太守(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周宣帝宇文贇。在東宮時。武帝訓篤甚嚴。常使官者成慎監察之。若有纖毫罪失匿而不奏。許慎以死。於是慎常陳太子不法之事。武帝杖太子百餘。及即位顧見膊上杖瘢。乃問成慎所在。慎于時已出為郡遂勅追之。至便賜死。慎奮厲曰。此是汝父所為。成慎何罪。勃逆之餘濫以見及死。若有知終不相放。于時宮掖禁忌相逢以目。不得輒共言笑。分置監官記錄愆罪。左皇后下有一女子。欠伸淚出。因被奏劾。謂其所思憶。便勅對前考竟之。初打頭一下。帝便頭痛。次打項一下帝又項痛。遂大發怒曰。此是我怨家。乃使拉折其腰。帝即腰痛。其夜出南宮。病遂漸增。明旦早還患腰不得乘馬。御車而入。所殺女子處有黑暈如人形。時謂是血隨掃刷之。旋復如故。如此再三。有司掘除舊地以新土埋之。一宿之間亦還如本。因此七八日舉身瘡爛而崩。及初下屍諸床並曲。牢不可脫。唯此死女子所臥之床。獨是直脚。遂以供用。蓋亦鬼神之意焉。帝崩去成慎死僅二十許日(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齊京師靈根寺有釋慧豫。黃龍人。來游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不聽。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精於五門。甞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誰。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歲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雍州長安縣高法眼。是隋代僕射高頴之玄孫。至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臺參選。日午還家。舍在義寧坊東南隅。向街開門。化度寺東即是高家。欲出子城西順義門。城內逢兩騎馬逐後。既出城已漸近逼之。出城門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語騎馬人云。汝走捉普光寺門。勿令此人入寺。恐難捉得此人依語馳走守門。法眼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復至西街金城坊。南門道西有會昌寺。復加四馬騎。更語前二乘馬人云。急守會昌寺門。此人依語走捉寺門。法眼怕。急便語乘馬人云。汝是何人敦逼於我。乘馬人云。王遣我來取汝。法眼語云。何王遣來。乘馬人云。閻羅王遣來。法眼既聞閻羅王使來。審知是鬼。即共相拒。鬼便大怒云。急截頭髮却一鬼捉刀即截法眼兩髻。附肉落地。便至西街悶絕落馬暴死不覺。既至大街要路。踟蹰之間看人逾千。有巡街果毅瞋守街人。何因聚眾。守街人具述逗留。次西街首即是高宅。便喚家人輿向舍。至明始蘇便語家內人云。吾入地獄見閻羅王。昇大高座瞋責吾云。汝何因向化度寺明藏師房內食常住僧菓子。宜吞四百顆熱鐵丸令四年吞了。人中一日當地獄一年。四日便了。從正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便盡。或日食百顆。當二十六日惺了之時。復有諸鬼取來法眼。復共鬼鬪相趁力屈不加。復悶暴死至地獄令吞鐵丸。當吞之時咽喉開縮。身體燋捲變為紅色。吞盡乃蘇。蘇已王又語言。汝何因不敬三寶。說僧過惡。汝吞鐵丸盡已。宜受鐵犁耕舌一年。至二十九日既吞鐵丸了。到正月三十日平旦復死至地獄中。復受鐵犁耕舌。自見其舌長數里。傍人看見吐出一尺餘。王復語獄卒。此人以說三寶長短。以大鐵斧截却舌根。獄卒斫之不斷。王復語云。以斧細剉其舌。將入鑊湯煮之。煮復不爛。王復怪問所由。法眼啟王云。臣曾讀法華經。王初不信。令檢功德部。見案內有讀法華經一部。王檢知實始放出來。其人見在蘇惺如舊。觀者如市見者發心。合門信教勵志精勤。檀忍不虧誡誠無倦。京城道俗共知不煩引證。
儉約篇第四十五(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謬之於空談。不如證之於事實。聞之於髣像。不如決之於耳目。故信不如學言不如行。所以研機適理。寔極聖之洪基。息緣儉務。是至人之大量。不樹無方之心。寧有不窮之應。是以一毫一粒而意濟四生。一念一彈而常資六度。斯則功超半息發彌來際。抱素儉約而亦德逾高範也。
引證部第二
如新婆沙論云。問諸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舊云頭陀)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麁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而食麁者。如契經說。有四聖種。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有一異學。是尊者薄拘羅未出家時。親善朋友。往詣薄拘羅所請問其義。薄拘羅因為說之。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起欲想。我持糞掃衣來已八十年。亦無起貢高想。亦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倩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持針線囊乃至一縷。我乞食來已八十年。亦無起貢高想。亦未曾受居士請。亦未曾超越乞食。未曾從大家乞食於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噉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入比丘尼房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未曾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說法。乃至四句偈。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我於三日夜中得三達證。我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又僧祇律云。達膩伽羅漢深自慶慰。而說偈言。
欲得寂滅樂 當習沙門法
止則支身命 如蛇入鼠穴
欲得寂滅樂 當習沙門法
衣食繫身命 精麁隨眾得
欲得寂滅樂 當集沙門法
一切知止足 專修涅槃道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比丘。於空閑樹下坐禪行道。樹上有一獼猴。見比丘食下住其邊。比丘以飯與之。獼猴得食輒行取水以給澡洗。如是連月。後日食竟忽忘不留。獼猴以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樹裂破。比丘忿之以杖。誤中獼猴即死。餘數獼猴並來共輿死獼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所以推問其意。比丘具說。於是佛教自從今日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蠢動。不得盡之。
又五分律云。佛告比丘。乃往去世。於殑伽河邊有一仙人。住於石窟。爾時龍王日從水出。以身七匝圍繞仙人。舒頭在上。下向敬視仙人。仙人游行弟子守窟。龍亦如前日來恭敬。弟子怖畏即大羸瘦。我於爾時行菩薩道游行殑伽河邊。見如此。即故問意。具答如是。我復問言。汝今欲不復見龍耶。答言爾。又問。汝見龍胭下有何等物。答言。有摩尼珠。吾復語言。龍若來時汝便合掌向龍作如是語。我今須汝胭下摩尼寶珠。願以施我。爾時仙人弟子聞我語已。龍從水出便從索之。龍聞乞珠不前不却默然而住。時仙人弟子復為龍王說偈言。
龍王今須汝 胭下摩尼珠
意甚愛樂之 如何默無言
龍即以偈答言。
我一切所須 皆由此珠得
汝今從吾乞 永絕不復來
如火急爆聲 使人心恐懼
我今聞汝言 惶怖逾於此
於是世尊引古說偈。
乞者人不愛 數則致怨憎
龍王聞乞聲 一去不復還
又告比丘。過去世時有迦夷國王。好喜布施給諸窮乏。時有梵志王甚愛重。未甞從王有所求乞。爾時彼王為說偈言。
人皆從遠來 無妨從吾乞
而汝今在此 不求有何意
梵志即以偈答言。
乞者人不喜 不與致怨憎
所以默無求 恐離親愛情
王復說偈答言。
乞非傷德行 亦無身口過
損有以補無 何為而不索
梵志復以偈答言。
賢人不言乞 言乞必不賢
默然不有求 是謂為大人
時王聞說賢人之偈心大歡喜。即以牛王一頭及餘千牛而施與之。
頌曰。
六情無憍恣 四攝啟幽心
儉約避人物 偃息慕山林
曲?停騶響 交枝落幔陰
池臺聚凍雪 簷牖參歸禽
石采無新故 峯形詎古今
大車何杳杳 奔馬送駸駸
何以修六念 虔誠在一音
未汎慈舟寶 徒勞抒海深
感應緣(略引二驗)晉單道開唐杜智揩
晉羅浮山有單道開。姓孟。燉煌人。少懷栖隱誦經四十餘萬言。絕穀餌柏實。柏實難得復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數日一服。或時多少噉薑椒。如此七年。後不畏寒暑。冬袒夏溫晝夜不臥。開學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外或死或退。唯開全志。進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能步行三百里路。一日早至。山樹諸神或現異形試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二年。從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四。稟受教法行能及開。時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現。當有高士入境。虎普勅州郡。有異人令啟開其年冬十一月秦州刺史上表送開。初止鄴城西法綝祠中。後徙臨漳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坐禪。虎資給甚厚。開皆以慧施。時樂仙者多來諮問。開都不答。迺為說偈云。
我矜一切苦 出家為利世
利世須學明 學明能斷惡
山遠糧粒難 作斯斷食計
非是求仙侶 幸勿相傳說
佛圖澄曰。此道士觀國興衰。若去者當有大災。至石虎太寧元年。開與弟子南度許昌。虎子姪相殺鄴都大亂。至晉升平三年。來之建鄴。俄而至南海。後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物外。春秋百餘歲卒于山舍。勅弟子以屍置石穴中。弟子廼移之石室。有康泓者。昔在北㵎。聞開弟子敘。開昔在山中每有神仙來去。廼遙心敬挹。及後役南海親與相見側席鑽仰。稟聞備至廼為之傳。贊曰。
蕭哉若人 飄然絕塵 外軌小乘
內暢空身 玄象暉曜 高步是臻
飡茹芝英 流浪巖津
晉興寧元年陳郡袁宏為南海太守。與弟頴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開形骸。及香火瓦器猶存。宏曰。法師業行殊群。正當蟬蛻耳。迺為贊曰。
物俊招奇 德不孤立 遼遼幽人
望巖凱入 飄飄靈仙 茲焉游集
遺屣在林 千載一襲
後沙門僧景道漸等。並欲登羅浮竟不至頂(出梁高僧傳錄)。
唐曹州離狐人杜智揩。少好釋典不仕。不妻娶。被僧衣服隱居泰山以讀誦為事。貞觀二十一年。於山中遇患垂死。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見老母及美女數十人屢來相擾。智揩端然不動群女漸相逼斥。並云。輿將擲置北㵎裏遂總近前同時執捉。有攬著袈裟者。遂齊聲念佛。却後懺悔請為造阿彌陀佛并誦觀音菩薩三十餘遍。少間遂覺體上大汗。便即瘳愈(出冥報拾遺錄)。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懲過篇第四十六和順篇四十七
懲過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形骸多患理須嚴誡。根識昏沈宜常警策。故經曰。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但有身則為患本。無身則患滅。故禮無不敬。傲不可長。若縱傲高彌增墮慢。徒施攻擊無奈患憂。口是刀斧之門禍累之始。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興斯三業彌招四趣故書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又言。行是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意為業本。身口由發。所以先除凶懷袪邪務正。故知可惡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然。若瞥緣心起故口發惡言。言由意顯。靡惡不為。故成實論云。離心無思則無身口業也。
引證部第二
如維摩經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錄。佷戾不信惡馬難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致序心曲。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金山之窟狐兔所不敢停渟淵澄海蛙龜所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塗報息四德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遺寄屬在伊人。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經云。眾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漠漠狀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促頭向產門。墮地鞭觸如在刀山。風激冷觸如似寒氷。當爾之時生為實苦。又涅槃經云。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出曜經。佛說老苦偈云。
少時意盛壯 為老所見過
形衰極枯槁 氣竭憑杖行
又佛說死苦偈云。
氣絕神逝 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
無生不終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縣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又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夫生則親族歡聚盡慈愛之和。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分離之狀。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滅無覩。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猶如死囚 將詣都市 動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何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又出曜經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議曰。我等兄弟神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現極大手捫摸日月。移山住流無所不辦。寧當不能避此難也。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無常殺鬼安知我處。第二弟言。吾入須彌山腹中間。還合其表使無際現。無常殺鬼焉知我處。第三弟言。吾處虛空隱形無跡。無常殺鬼安知我處。第四弟言。吾當隱在大市之中。眾人猥鬧各不相識。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四人議訖相將辭王。而白王曰。吾等計算餘命日促。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尋告曰。善進其德。於是別去。各適所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天眼見四梵志避於無常各求度世皆已命終而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在舍衛國東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後圍繞。佛告阿難曰。汝今速擊揵椎。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阿難叉手便說此偈。
淨眼無餘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歲
世尊以偈報曰。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是時阿難聞已歡喜。即升講堂手執揵椎。而說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擊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運集此
爾時阿難擊揵椎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勅使。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當坐草座。時諸比丘各坐草座。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勅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是時再三告諸比丘已。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座起。長跪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為作救護。盲者為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陳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無能及者。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盡無咎於如來乎。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座得須陀洹。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恐責此眾。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釋種宗族士眾。一切合有九萬九千。及迦毘羅婆蘇都城所居人民。從城共往欲見如來。世尊遙見輸頭檀王與諸大眾嚴備而來。即作是念。我若見彼不起迎奉。人當說我。此豈戒行果報人乎。云何見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見父及大眾起往迎者。彼等獲得無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儀在此住者。彼等於我不生敬心。如來作此三種念。觀見有如此三種因緣。思量如是三種義已。從座而起。飛騰虛空現種種神變。令大眾生信並皆入道。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不得地立為四眾白衣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犯輕垢罪。
又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近。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問曰。四種身儀若坐立行臥。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為參故不應行。為恭敬不應坐。為供養故不應臥。
又三千威儀云。欲上床有五事。一當徐却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聲。四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聲。五洗足未燥當拭之。在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三不得歎息思念世間事。四不得狗群臥。五欲起坐當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本起。又臥有五事。一當頭首向佛。二不得臥視佛。三不得雙申兩足。四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五不得竪兩膝要當拘手檢兩足累兩膝。又臥起欲出戶有五事。一起下床不使床有聲。二著履先當抖擻。三正住著法衣。四欲開戶先三彈指。不得使戶有聲。五戶中有佛像不得背出。當還向戶而出。出不得住與人言。
又正法念經云。孔雀菩薩為諸天眾說調伏法。若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莊嚴。如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調伏。當行七事。一者如其國法受糞掃衣。在家之人所棄之衣。若在塚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取。若於塚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裟調伏之法。
第二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一尋。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不觀一切所須之具。不與女人言論。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法。
第三若入施主家。於飯食時齊腕澡手。若受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食亦不太少。若所摶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聲。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鉢而生貪心。所受飲食不懷他心。自觀其鉢不左右顧視。是名第三調伏之法。
第四若於食時。若於聚落。或於城邑。先所見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說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調伏之法。
第五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於所用具不多聚積。不行邊方危怖之處。不異服飾。不偏樂於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調伏之法。
第六不斷草木及掘生地。不著雜色革屣雜色衣服。不破他戒。不謗不說。心不悕望。王者之饍心不甘著。不親近於喜鬪比丘。是名第六調伏之法。
第七若有同意同法。應當親近利益。若於山窟樹下露地。常修行空無相無願。是名第七調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則能拾離一切諸縛而得解脫。
又雜寶藏經云。佛初出家夜。佛子羅睺始入于胎。初成道夜生羅睺羅。舉宮婇女咸皆慚恥。怪哉大惡耶輸陀羅。不慮是非。輕有所作。不自愛慎。令我舉宮都被染污。悉達菩薩久已出家。今卒生子。甚為恥辱。時有釋女。名曰電光。是耶輸姨母之女。椎胸拍髀呵罵耶輸。汝於尊親何以自損。太子出家已經六年。生此小兒甚為非時。從誰而得。辱我種族不護惡名。淨飯王于時在樓。見此大地六種震動。見是相已謂菩薩死憂箭入心。聞于宮中舉聲大哭。王倍驚怖謂太子死。走使女問是何哭聲。女白王言。太子不死。耶輸陀羅今產一子。舉宮慚愧。是何哭耳。王聞是語倍增憂惱。發聲大哭揚聲大喚。怪哉。醜辱。我子出家已經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時彼國法擊鼓一下一切運集。九萬九千諸釋悉會。即喚耶輸陀羅著白淨衣。抱兒在懷。都不驚怕。於親黨中抱兒而立。諸釋咸忿。叱爾凡鄙有何面目我等前立。宜好實語。竟為何處而得此子。耶輸陀羅都無慚恥。正直而言。從彼出家釋種名曰悉達。而得此子。王言。我子悉達本在家時。聞有五欲耳尚不聽。況當有欲而生於子。實是諂曲非正直法。以此謗毀王極大瞋。問諸釋言。云何苦毒殺害。復有釋言。如我意者。當作火坑擲置火中。使其母子都無遺餘。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羅木積於坑中。以火焚之。即將耶輸。至火坑邊。時耶輸見火方大驚怖。譬如野鹿獨在圍中四向顧望無可恃怙。耶輸自責。既自無罪受斯禍患。遍觀諸釋無救己者。抱兒歎念菩薩言。汝有慈悲憐愍一切。天龍鬼神咸敬於汝。今我母子薄於祐助無過受苦。云何菩薩不見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即時向佛一心敬禮。復拜諸釋合掌向火。而說實語。我此兒者實不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虛六年在我胎者。火當消滅終不燒害我之母子。作是語已即入火中。而此火坑變為水池。自見己身處蓮華上。都無恐怖顏色和悅。合掌向諸釋言。若我虛妄應即燋死。以今此兒實菩薩子。以我實語得免火患。有諸釋言。視其形相不驚不畏。而此火坑變為清池。以此驗之知其無過。時諸釋等將耶輸陀羅還歸宮中倍加恭敬。為索乳母供事其子。猶如生時等無有異。祖白淨王愛重深厚。不見羅睺終不能食。若憶菩薩抱羅睺羅用解愁念。略而言之。滿六年已。白淨王渴仰於佛遣往請佛。佛憐愍故還歸本國。來到釋宮。變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如佛身。光相無異。耶輸陀羅語羅睺羅。誰是汝父。往到其邊。時羅睺羅禮佛已訖。正在如來右足邊立。如來即以手摩羅睺羅頂。即說偈言。
我於生眷屬 及以所生子
無有偏愛心 但以手摩頂
我盡諸結使 愛憎永除盡
汝等勿懷疑 於子生猶豫
此亦當出家 重為我法子
略言其功德 出家學真道
當成羅漢果
頌曰。
業風常泛濫 苦海濤波聲
漂我常游浪 遠離涅槃城
忽遇慈舟至 運我出愛瀛
是知高慕友 懲過改凡情
罪垢蒙除結 神珠啟闇冥
釋門光麗景 俗務苦重縈
冀除昏五蓋 方寤六塵輕
自非乘寶輅 何以息焰寧
感應緣(略引三驗)宋沙門釋僧苞齊沙門釋僧遠隋沙門釋洪獻
宋京師祇桓寺有釋僧苞。本是京兆人。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黃山精舍。復造靜定二師進業。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至第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數匝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加復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彌勵。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後東下京師正值祇桓寺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風塵。堂內既窄。坐驢韀於戶外。高座釋題適竟。苞始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問。盡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高座無以抗其詞。遂遜退而止。時王弘范泰聞苞論義。歎其才思請與交言。仍屈住祇桓寺。開講眾經法化相續。陳郡謝靈運聞風而造焉。及見苞神氣彌深歎伏。或問曰。謝公何如。苞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甞於路行見六劫被錄。苞為說法勸念觀世音。群劫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飲酒共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齊梁州薛河寺釋僧遠。不知何許人。為性疏誕不修細行。好逐流宕歡宴為任。以齊武平五年。夢見大人。?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蓬縱造惡。何不取鏡自照。遠忽覺驚悸流汗。至曉以盆水自照。乃見眼邊烏點。謂是垢污便洗拭之。眉毛一時隨手落盡。因自咎責。奈此殃譴。遂改常習返形易性。弊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儀。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月日。又夢前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是謂智人。赦汝前愆勿復相續。忽驚喜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眉毛漸出。遠於一身頻感兩報。信知三世苦樂不虛。自後竭情時不暫怠。鄉川所歸卒於本土。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少履道門早明律檢。聽涉勞頓遂兩目俱暗。既無前導。常處房中。禮誦為業。不輟晨夕。開皇十四年忽感一神。自稱般若檀越。來從受戒數致談話。同房曾綱禪師上堂食。後般若乃將綱一幞衣來嚫獻云。勞陳法事利益不少。微奉衣物。願必受之。獻納櫃中。綱食還房怪失衣服。搜求寺內乃於獻所得之。具以告語。綱終不信猜獻盜之。神遂發撤綱房衣物被案狼藉滿庭。竿扇秤尺摧折數段。神於空中語曰。僧綱不好設齋會供養三寶。我會禍汝。未許放汝。獻感冥報。與般若言及事同目覩。神語獻曰。伴眾極多。悉在紫陌河上。唯三十人相隨。可令寺家設食。眾僧便於西院會之。神曰。大好。飲食勞費。師等雖然僧綱不起齋供。後會使知。綱無柰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費財物營諸齋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絹兩匹付獻云。當以一匹施大眾一匹贈綱師。獻對眾受得。具皆聞見。仍依付領。綱後懲過彌勤經業。卒於所住(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和順篇第四十七(此有五部)述意部引證部和施部和國部和事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惡乖背言行兩違。禍釁從生怨毒彌重。所以言之者易。行之者難。是故剛柔得中違順得性。譬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劍無折必加其錫。欲劍無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剛而錫質柔。剛柔均平則為善矣。含性和平則為嘉矣。故羅雲密行以自調。故聖讚以美譽。提婆麁行以獷惡。故眾毀以過彰。俗書云。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性緩。帶弦以自急。故陰陽調天地之和也。剛柔均人物之性也。
引證部第二
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阿闍世王問佛言。菩薩仁和為有幾法。往返周旋常存和雅不興麁心。佛言。菩薩仁和有八事法。何謂為八。一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二性行和雅常無佞偽。三心存淳熟永無虛妄。四心行堅要亦無羸劣。五無迷惑志存於仁和。六為世眾祐受其德行。七心行了達而無所著。八思惟罪福心無所念。是為八事。於是阿闍世王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行逮如是力無極之勢。佛言。有十法。何謂為十。一寧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眾生。三見於剛強難化眾生立之忍辱。四見飢饉人以好美饍而充施之。五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若有眾生得於重疾療以良藥。七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以淨泥水塗如來廟補其虧缺。九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擔。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若有無護無所依歸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是為十事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他親友互相破壞心懷怨結。能為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娛。若有眾生見人破亡為他抄掠救令得脫。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家。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麁獷之人心如金剛。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鍊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眾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福田
又呵鵰阿那含經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
和施部第三
如佛說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云。佛言。過去久遠無央數劫。爾時世有大國王。號字薩和達(晉言一切施主)爾時布施有所求索不逆其意。爾時異國有婆羅門子。少失其父。獨與母姊弟為活。居家貧陋。其母告子。居家困窮無以自供。汝父在者。當往薩和達王所乞丐可以自濟。今何不行至彼王所從求錢寶。兒報母言。我今未有所知。先當學問然後乃行。母語兒言。今汝家中了無所有。而有學問爾乃當行。若汝去後其處空乏。何以自活。兒即語母。我先當假貸索一兩金。可備一歲之糧。母即聽之。便行貸得金一兩還以與母。乃出家行學。一歲已竟便來歸家。母見兒還便逆問言。汝已行詣一切施王所耶。兒復報母言。所學未通當復更學。母言。前金已盡當作何計。兒答母言。當更假貸。兒即復往至前所貸金家。向其主說復欲貸一兩金意。金主語兒。汝前取金。既未還我。甫復欲索。汝若審復欲得金者。持卿母及姊弟皆以上券。爾乃可得。若至時不畢。當沒汝母及姊弟以為奴婢。便相許可。適作券取持歸付母。復捨家行學。復終一年。所知粗備。欲歸語母行詣一切施王所。在道中便為債主所索。及母姊弟將歸鎖脚。婆羅門子語債主言。卿雖相繫正使終年我無益用。不如相放。我當往詣一切施王所乞丐得物還以相償。其主思惟。便解婆羅門子令去。時有異國王軍起兵欲往取一切施王國。時諸臣白王。今有他國興兵入界。不審大王當作何計。時王自念。人命至短當歸無常。又我少小已來好喜布施。慈仁忍辱無傷害意。不欲與彼共相拒逆。所以者何。但以我一身故動搖兵眾。設有所中實非我宜。便勅諸臣不須為備。亦勿恐怖。但且嚴出迎送作禮。恭敬承事受其教勅令踰於我。諸臣復白王言。他國入界。云何不備。王默不應。如是至三。王言。不須拒逆。如我前言。諸臣皆言。王勅勿備。我等俱然。王言。大善。各且安家慎莫勞擾。其王夜半即脫印綬默亡而去。彼國王入國即領王位。便募索一切施王。其賞甚重。王遂出國行五百餘里。遙見婆羅門子。王意即想。此婆羅門子。今者必來索我無疑。時婆羅門子意亦想。此人將無正是一切施王。二人各前相逢便住。王問婆羅門子言。卿從何來。今欲所至。婆羅門子答言。我欲行至一切施王所。王復問。欲詣一切施王所。欲何求索。婆羅門子報言。少小失父居甚貧窮。以母及姊弟持行質債。欲從一切施王乞丐錢寶還贖母姊弟并得自濟。王便語言。我正是一切施王。婆羅門子問王。儐從所在。而獨行耶。王言。有他國來欲得我處。是以避之。所以者何。不欲傷害於人兵故。婆羅門子聞王所說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王便前牽婆羅門子。諫曉使起。不須復啼。所求索者今當相與。婆羅門子言。王今失國。當持何等以相濟乞。王便報言。彼國來王相募甚重。卿今可截我頭持往與之。在所求索皆可得也。於是婆羅門子說偈報言。
世間殺父母 命盡墮泥犁
今加害於王 其罪等無異
我今實不忍 加惡於大王
寧令身命盡 終不造逆意
於是一切施王復語婆羅門子言。卿若不欲取頭者。便可截我鼻耳送之。亦可得賞。恐不中王故也。婆羅門子報王言。如我今日不忍為是。王復語婆羅門子言。若不爾者。便可縛我送往與之。亦可大有所得。婆羅門子能相知王還復為王不為彼害婆羅門子言。王審欲爾者可共俱還。臨至本國乃當相縛。於是王與婆羅門子便共相將俱還本國。二十餘里。王以欲至。便自反手語婆羅門子言。卿可縛我。婆羅門子遂乃縛王。一國人民皆聞知王一切施為他國婆羅門子見縛送。人民大小見王莫不啼哭。躄地崩絕劇喪父母。遂前詣宮門。諸臣即入白彼王。前所募亡去王一切施者。為婆羅門子所見縛送。今在宮門。彼王即言。便捉見之。一切施王便前入宮。彼王及臣與諸官屬。見一切施王無不躄地而啼泣者。彼劫人王亦復淚出。而問諸臣。汝輩何以皆啼。諸臣白言。我等見一切施王棄國與王。復持身施與婆羅門子。所作不悔。是故啼耳。彼劫人王聞諸臣各各說是。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即問婆羅門子汝今那得是王。婆羅門子具答王本末因由。彼劫人王聞婆羅門子所說。即復躄地啼淚而言。告勅諸臣促解王縛。洗浴衣被著其印綬。還立為王。即還坐領國法如故。於是彼王即長跪叉手讚歎而說偈言。
自在本國時 遙聞大王德
今來至於此 見尊踰所聞
巍巍積功德 譬若如金山
其力堅如是 無能動搖者
今見王所行 於世甚無雙
願以國相還 并奉所居界
願歸得本土 修敬為臣禮
不敢復憍慢 事王如天尊
佛告諸比丘。爾時一切施王者我身是也。彼國王者舍利弗是。婆羅門子者調達是。成我六波羅蜜相好功德。皆是調達恩。調達是我善知識。亦為善師。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字提和羅耶(晉言天人王)。
和國部第四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久遠有二國王。一是迦尸國王。二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迦尸王軍。迦尸王作是念言。我今云何當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軍。時有人言。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王聞此已即便募言。誰能得香象者。我當重賞。有人募言。多集軍眾往取彼象。象思惟言。若我遠去。父母盲老。不如調順往至王所。爾時眾人便自將香象向王邊。王大歡喜為作好屋。具被㲩?敷著其下。與諸妓女彈琴鼓瑟以娛樂之。與象飲食不肯食之。時守象人來白王言。象不肯食。王自向象所。上古畜生皆能人語。王問象言。汝何故不食。象答王言。我有父母。年老眼盲無與水草。父母不食我云何食。象白王言。我欲去者。王諸軍眾無能遮我。但以父母盲老順王來耳。王今見聽我去供養父母終其年壽。自當還來。王聞此語極大歡喜。我等便為人頭之象。此象乃是象頭之人。先迦尸國人。惡賤父母無供養心。因此象故。王即宣令一切國內。若不孝養父母者。當與大罪。尋即放象還父母所。供養父母隨壽長短。父母喪亡還來王所。王得白象甚大歡喜。即時莊嚴欲伐彼國。象語王言。莫興鬪諍。凡鬪諍法多所傷害。王言。彼欺凌我。象言。聽我使往。令彼怨敵不敢欺侮。王言。汝若去者或能不還。答言。無能遮我使不還者。象即於是往彼國中。比提醯王聞象來至。極大歡喜。自出往迎。既見象已而語之言。即住我國。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來不違言誓。先許彼王當還其國。汝二國王應除怨惡。自安其國豈不快乎。即說偈言。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爾時此象說斯偈已。即還迦尸國。從是以後二國和好。爾時迦尸國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醯王者。今阿闍世王是。爾時白象者今我身是也。由我爾時孝養父母故。令多眾生亦孝養父母。爾時能使二國和好。今日亦好。
和事部第五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有一婆羅門。有摩沙豆陳久。煮不可熟。持著肆上欲賣與他。都無人買。時有一人。家有一態驢市賣難售。時陳豆主便作是念。我皆以豆買此驢用。便往語言。汝能持驢貿此豆耶。驢主復念。用是態驢為當取彼豆。即便答言。可爾。得驢已歡喜。爾時豆主便作是念。今得子。便即說頌曰。
婆羅門法巧販賣 陳久氷豆十六年
唐盡汝薪煮不熟 足折汝家大小齒
爾時驢主。亦作頌曰。
汝婆羅門何所喜 雖有四脚毛衣好
負重著道令汝知 錐刺火燒終不動
爾時豆主。復說偈言。
獨生千秋杖 頭著四寸針
能治敗態驢 何憂不可伏
爾時驢聞復瞋即說頌曰。
安立前二足 雙飛後兩蹄
折汝前版齒 然後自當知
爾時豆主聞驢此頌。復說偈言。
蟁虻毒蟲螫 唯仰尾自防
當截汝尾却 令汝知辛苦
爾時驢復以偈答曰。
從先祖已來 行此?悷法
今我故承習 死死終不捨
爾時豆主知此弊惡不可苦語。便更稱譽以頌答曰。
音聲鳴徹好 面白如珂雪
當為汝取婦 共游林澤中
驢聞軟愛語。即復說頌曰。
我能負八斛 日行六百里
婆羅門當知 聞婦歡喜故
頌曰。
性愛和柔 賢愚親附 情貪麁獷
人畜遠慮 外違常策 內順常御
萬代揚名 千齡久住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誡勗篇第四十八(此有六部)述意部誡馬部誡學部誡盜部誡罪部雜誡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立像表真化俗彝訓。寄指筌月出道常規。但以妄想倒情沿流固習。無思悛革隨業飄淪。是以涅槃經云。為善清升譬同爪土。為惡沈滯喻等地塵。良由六賊俱至十使交纏。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坯器。故將崩朽宅三火常然。逃隱空聚五刀常逐。井河引喻。逼形器於剎那。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亦如鼠入脂角。至窮何趣。況復五濁交橫四山常逼。而能安忍不生憂悔。所以大聖垂訓。法喻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沿逸慾。鑒舉力勵專怔省過。但見臨死眼光失落。眷屬叢聚對顏難救。嗚呼洟泗慨彼沈淪。既屬斯苦何不自誡。過由我生改不藉他。猶有微善宅報在人。又逢遺法親見三寶。脫生惡道對目莫知。由此悲痛無由怠墮矣。
誡馬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淺。猶如群羊。世間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言。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有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汝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軟。第二一向麁澁者。如汝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善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麁澁教也。第三彼柔軟麁澁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麁澁教。調馬師白佛言。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佛告聚落主。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也。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又法句喻經云。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答曰。有三。何謂為三。一者剛鉤鉤口著其覊靽。二者減食常令飢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鐵鉤鉤口故以制強口。由不與食飲故以制身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三用調一切。亦以自調得至無為。一者以至誠故制御口患。二者以慈貞故伏身剛強。三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三事度脫一切離三惡道。
誡學部第三
如增一阿含經云。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義。迦葉問言。何等是。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誡盜部第四
如雜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云。應嗅鉢曇摩華。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逆風而坐。隨風嗅香。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不壞亦不奪 遠住隨嗅香
汝今何故言 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說偈言。
不求而不捨 世間名為賊
汝今人不與 而自一向取
是則名世間 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 斷截分陀利
拔根重負去 便是姦狡人
汝何故不遮 而言我盜香
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 猶如乳母衣
何足加其言 且堪與汝語
袈裟污不現 黑衣黑不污
姦狡兇惡人 世間不與語
蠅脚污素帛 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 雖小悉皆現
時彼比丘復說偈言。
善哉善哉說 以義安慰我
汝可常為我 數數說斯偈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我非汝買奴 亦非人與汝
何為常隨汝 數數相告語
汝今當自知 彼彼饒益事
誡罪部第五
如閻羅王五使經云。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主者持行白閻羅王言其過惡。此人不孝等種種諸過。無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處罰。閻羅王常先安徐以忠正語。為現五使者而問言。第一汝不見。世人始為嬰兒。僵臥?尿不能自護。口不知言不知好惡。汝見以不。人答已見。王言。汝自謂不如是。然人神從行終即有生。雖尚未見常當為善自端三業。柰何放心快志造過。人答。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癡縱意作惡。非是父母師長君天沙門道人等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一天使也。
第二閻王復問。子為人時。天使次到。汝能覺不。人答不覺。王曰。汝不見世人年老髮白齒墮羸瘦僂步低行起居任杖不。人答有是。王曰。汝謂獨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常當為善端身口心奉行經戒。柰何自恣。人答。愚癡故爾。王曰汝自以愚癡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二天使也。
第三閻王復問。子為人時。豈不見世間男女身有疾病身體苦痛坐起不安命近憂促眾醫不療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當病。聞身強健當勉為善奉行經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以為愚作惡。非關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三天使也。
第四閻王復問。子為人時。豈不見世間諸死亡者。或藏其屍。或棄捐之。至於七日肌肉壞敗。狐狸百鳥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惡腐爛。汝豈不見。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獨勉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當死。聞在世間常為善事。勅身口意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為閻王現第四天使也。
第五閻王復問。子為人時。不見世間弊人惡子為吏所捕取案罪所刑法加之。或斷手足。或劓耳鼻。或燒其形懸頭日炙。或屠割支解種種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為惡獨可解耶。眼見世間罪福分明。何不守善勅身口意奉行經戒。云何自快。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今是殃罪。要當自受。是為閻王現第五天使也。
佛說經已。諸弟子等皆受教誡。各前作禮。歡喜奉行。
雜誡部第六
大法句經偈云(總十一誡)。
誡信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比方世利 惠信為明
是財上寶 家產非常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捨慳妬 此之謂信
無信不習 好駁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 樂仰清淨
如善取水 要冷不擾 信不染他
莫如斯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以不貪 賢者識真
誡死
所以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生者日夜
命自刀削 壽之消盡 如滎穽水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眾生相刻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禍 雖壽百歲
亦死過去 為老所厭 病倏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常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為自侵欺
誡殺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為梵行
至誠安徐 口無麁言 不瞋彼所
是謂梵行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謂梵行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普愛賢美 哀加眾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晝夜念慈 心無剋伐
不害眾生 是行無仇 臥安寤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受樂自然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眾生 此福無量
誡意
惡言罵詈 憍倰篾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爭為少利 如掩失財 從彼致諍
令意向惡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罪苦自追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福樂自隨
隨亂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 隨正意行 開解清明
不為嫉妬 敏達善言 慍於怨者
未常無怨 不慍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 務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
誡邪
以真為偽 以偽為真 是為邪見
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 見偽知偽
是為正見 必得真利 壁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思正 邪法為穿
壁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正
邪匿不生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悉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近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皎潔
正念常興 邪法自滅 自制正法
善名日增 當思念道 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 吉祥無上 剋己調心
行不放逸 施戒忍勤 定慧常明
生不為惱 死而不慼 禍福路分
昇沈殊趣
誡愚
愚著生死 莫知正法 愚蒙無智
如居暗室 觸事昏馳 寒暑不辯
雖久修習 猶不知法 雖復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愚憃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愚人樂寢
憂慼長興 昏昏暗室 如蠶處繭
愚人樂惡 至死不休 雖與善言
反謂怨讐 罪猶未熟 愚將為觀
至其熟時 自受大殃 愚好財色
晝夜無厭 如焦谷山 注水不盈
愚多造過 觸處被瞋 雖加杖捶
猶不自止
誡惡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信善作福
積善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賢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弓師調角
水人調船 工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泉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欣然 斷除五陰
靜思智慧 能自拯濟 顯理澄真
抑制情欲 志樂無為 覽受正教
冀法常存
誡縛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消散自安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枯涸 如雁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積藏 虛心無想 遠近無礙
度身而衣 不求餘長 省事無為
無所羈靽 制想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棄慢 為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以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惡無著 破壞三界
情色永絕 是謂上智 在聚若野
處染不染 應真所歎 莫不蒙祐
常樂空閑 眾人不逮 快哉上士
天人欽仰
誡誦
雖誦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聞
勤修得益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得度
雖誦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樂奉修 雖誦千言 我心不滅
不如一句 捨憍放逸 雖誦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說 棄執離著
雖誦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離生死 雖誦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懷 雖誦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寤 絕離三界
雖誦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聽
自他兩利
誡行
人壽百歲 慳貪逾盛 不如一日
割捨財色 人壽百歲 樂不持戒
不如一日 淨心守戒 人壽百歲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瞋
人壽百歲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勵身心 人壽百歲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歸心空寂 人壽百歲
昏暗識心 不如一日 洞寤無明
人壽百歲 拙御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運致 人壽百歲 常懷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壽百歲
不起善願 不如一日 發行四弘
人壽百歲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聰利
誡口
雜阿含經。諸天說偈云。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便毀
其罪口中生 死則墮惡道
頌曰。
建志誡心愚 高慕欣明儔
相與立弘誓 捨俗慕閑丘
蕭散人物外 晃朗免綢繆
寂寂求誠真 斖斖勵心柔
警策修三業 激切澄四流
興心願弘誓 救溺運慈舟
嘉期歸妙覺 善會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三祇休
感應緣(略引四驗)晉沙門釋支遁周沙門釋亡名周沙門釋道安齊沙門釋僧範
晉剡沃洲山有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晉王羲之覩遁才藻驚絕罕儔。遂披衿解帶留連不能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常隨稟學。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坐右銘。以勗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為淹滯。溺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羇。煩勞外湊。冥心內馳。殉赴欽渴。縮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寂寥清舉。潔累禪池。謹守明禁。雅說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寥朗三蔽。融冶六疵。空洞五陰。虛豁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勿思勿議。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自誡云。夫以迴天倒日之力。一旦草凋。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徒生何益。不如修禪定足以養志。讀誦經足以自娛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弁?其鬚髮。衣納杖錫聽講談玄。戰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於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經曰。如說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 不名為智者
所以顏回好學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後語。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為道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虛寂。乃作絕學箴。亦名息心贊擬夫周廟。其銘曰。
法界內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口而。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岳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情。莫窺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蜹。一技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弊。捨棄淳樸。耽溺婬麗。識馬易奔心猨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斃。邪徑終迷修途永泥。英賢才能。是曰惛懵。洿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塗書污卷。其用不常。內懷矜伐。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要人令譽。亦孔之醜。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悅暫時悲憂長久。畏影畏迹逾劇逾走。端坐樹陰迹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何勝何劣。何重何輕。何貴何賤何辱何榮。澂天愧淨皦日慚明。安夫岱岳固彼金城。敬詒賢哲斯道利貞。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姓姚氏。馮翊故城人。識寤玄理早附法門。神氣高朗挾操清遠。乃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不可自輕。不可自易。所謂重者。荷道佩德縈仁負義。奉持淨戒死而有幾。所謂難者。絕世離俗永割親愛。迴情易性不同於眾。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棄軀命。謂之難者。名曰道人。道人者。仁也。行必可履。言必可式。被服出家動為法則。不貪不諍不讒不匿。學間高遠志在玄默。是為名稱參位三尊出賢入聖。滌除精魂故。得君主不望其報父母不望其力。普天之人莫不歸?。捐妻減養供奉衣食。屈身俯仰不辭勞役恨者。以其志行清潔通於神明。惔怕虛白可奇可貴。故自荒流道法遂替。新學之人未體法則。棄邪著正望其真實。以小黠為智。以小恭為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退自推觀良亦可悲。計今出家。或有年歲。經業未通文字不決。徒喪一世無所成名。如此之事不可深思。無常之限非旦即夕。三塗苦痛無強無弱。師徒義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為永誡(其一曰)卿已出家永違所生。?髮毀容法服加形。辭親之日上下洟零。割愛崇道意倰太清當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存色聲。悠悠竟日經業不成。德行日損穢跡遂盈。師友慚恥凡俗所輕。如是出家徒自辱名。今故誨勵宜當專精(其二曰)卿已出志棄俗辭君。應自誨勵志果清雲。財色不顧與世不群。金玉不貴惟道為珍。約己守節甘苦樂貧。進德自度又能度人。如何改操趨走風塵。坐不暖席馳務西東。劇如徭役縣官所牽。經道不通戒德不全。朋友嗤弄同學棄捐。如是出家徒喪天年。今故誨勵宜各自憐(其三曰)卿已出家永辭宗族。無親無疎清淨無欲。吉則不歡凶則不哭。超然從容豁然離俗。志存玄妙軌真守樸。得度廣濟普蒙添福。如何無心仍著染觸。空靜長短銖兩斗斛。與世諍利何異僮僕。經道不明德行不足。如是出家徒自毀辱。今故誨示宜自洗浴(其四曰)卿已出家號曰道人。父母不敬帝王不臣。普天同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計富貧。尚其清修自利利人。減割之重一米七斤。如何怠慢不能報恩。倚縱游逸身意虛煩。無戒食施死入太山。燒鐵為食融銅灌胭。如斯之痛法句所陳。今故誨約宜改自新(其五曰)卿已出家號曰息心。穢雜不著唯道是欽。志參清潔如玉如氷。當修經戒以濟精神。眾生蒙祐并度所親。如何無心隨俗浮沈。縱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德遂淺世事更深。如是出家與世同塵。今故誡約幸自開神(其六曰)卿已出家捐世形軀。當務竭情泥洹合符。如何擾動不樂閑居。經道損耗世事有餘。清白不履反入泥塗。隙影之命或在須臾。地獄之痛難可具書。今故戒勵宜崇典謨(其七曰)卿已出家不可自寬。形雖鄙陋事行可觀。衣服雖麁坐起令端。飲食雖疏出言可飡。夏則耐暑冬能忍寒。能自守節不飲盜泉。不肖之聚足不望前。久處私室如臨至尊。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如是出家足報二親。宗族知識一切蒙恩。今故誡汝宜各自敦(其八曰)卿已出家性有昏明。學無多少要在專精。上士坐禪中士誦經下士修龕塔寺經營。豈可殺日一無所成。立身無聞可謂唐生。今故誨汝宜自端情(其九曰)卿已出家永違二親。道法革性俗服離身。辭親之日乍悲乍欣。邈爾絕俗超出埃塵。當修經道制己履真。如何無心更染俗因。經道已薄行無毛分。言非可貴德非可珍。師友致累恚恨日殷。如是出家損法辱身。思之念之好自將身。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姓李。平鄉人也。戒德清高守禁無虧。甞宿他寺意欲聞戒。至於十五日說戒之夜。眾議共停說戒乃為法集。有僧升座將欲竪義。敘云。堅論法相深會聖言。布薩常聞擊難為勝。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壅聳驚人來到座前。問竪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以手搨之。曳之下座委頓垂死。次問上座。問答同前。搨還將死倰害二三上座已。神還掉臂而出。當時道俗共覩非一。範師既見斯異。乃自勤力兼策大眾。至於一生無敢說欲。縱有病重不堪勝輿。請僧就病人所恭敬說戒。闔境僧尼承斯懲誡。至布薩日亦不虧法(右四誡出梁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忠孝篇第四十九不孝篇第五十
忠孝篇(此有五部)述意部引證部太子部睒子部業因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孝誠忠敬。高邁董?之賢。反慢尊親。罪過王寄之逆。是以木非親母。供則響溢千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理應傾心頂戴。獲福無邊。何得起慢高心反生輕侮也。所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代。終身盡孝。寔建國之美。故念子路見於孔丘曰。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游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猶願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不可復得。每感斯言。雖存若亡。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深河海。孝若涓塵。永慕長號。痛貫心首。俗稱乳哺生我肉身。一世之恩尚復難報。況復如來大悲普洽等同一子。拔除三塗得離四生長。辭八苦永御三乘。靜思恩重。豈同凡俗內心崩潰如焚如灼。情切於理痛甚刀割。歷劫瞻敬長薦珍羞。亦未能報須臾之恩。故涅槃經云。佛有一味大慈悲。愍念眾生如一子。眾生不知佛能救。毀謗如來及法僧。
引證部第二
如末羅王經云。人問世尊。何等為父母力。佛言。謂受父母身體。乳哺育養之恩。或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是為父母力。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一供養父母。二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若復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榻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尿。猶不能得報恩。當知父母恩重。施育之時將護不失時節。供養孝順。
又地獄經云。為人弟子說師僧過者。設師有實命終必入地獄噉其舌根。若得好食美菓等。不與父母師僧先自食噉。墮餓鬼中。後生為人貧窮。若人含毒向師長入鐵杙地獄。後生毒蛇中。若惡心學父母師長語入融銅地獄。後生為人謇吃。
又薩婆多論云。寧破塔壞像不說他麁罪。若說則破法身。不問前比丘有罪無罪。皆不得說。
又敬師經云。一日三時應參師進止。若參師來不見時。應持土塊草木以為記驗。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若有比丘於彼師所或和尚邊。不生敬心道說長短。於將來世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拒撲。當經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燋。於彼獄處復有諸蟲。名曰鉤嘴。常噉舌根。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於各千千劫取彼和尚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負頂戴。亦未能報也。
又毘曇論云。若病人及與說法師近佛諸菩薩施者得大果報。
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身為鶴鳥。生子有三。時國大旱無以食之。自裂腋下肉以濟其命。三子疑曰。斯肉氣味與母身氣相似無異。得無吾母以身肉飼吾等乎。三子愴然有悲猛之情。又曰。寧殞吾命不損母體也。於是閉口不食。母覩不食而更索焉。天神歎曰。母慈慧難喻。子孝希有也。諸天祐之。願即從心。佛告諸比丘。鶴母者吾身是也。三子者舍利弗目連阿難是也。菩薩慈慧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又四十二章經云。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人。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人。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人。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人。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人。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人。不如飯一佛舉願求佛。舉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大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過去久遠。雪山之中有一鸚䳇。父母都盲。常取好菓先奉父母。當於爾時有一田主。初種穀時而作願言。所種之穀要與眾生而共噉食。時鸚䳇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穀以供父母。田主行穀見有蟲鳥揃穀穗處。瞋恚懊惱便設羅網捕得鸚䳇。鸚䳇爾時語田主言。田主。先有好心布施。故敢來取。如何今者而見網捕。田主問言。取穀為誰。鸚䳇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語言。自今以後常於此取勿生疑難。畜生尚爾。孝養父母。豈況於人。佛告比丘。昔鸚䳇者。今我身是。時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今我父母淨飯王摩耶夫人是。由昔孝養今得成佛。◎
◎太子部第三
如報恩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波羅柰國王名羅闍。其王統領六十小國。王有太子作小國王。有一大臣名羅睺羅。心生惡逆殺害大王并二太子。王最小子作邊國王。仁性調善天神敬愛。生一太子名須闍提。年始七歲。聰明慈孝。王甚愛念。時神語王。羅睺大臣謀奪國位。收殺父王并殺二兄。軍馬不久當來殺王。今可逃避王聞是語心驚毛竪。仰而問曰。卿是何人。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所宣實不。即報王言。我是大王守宮殿神。以王福德正法治國不枉人民故先相告。王宜速出衰禍不久正爾當至。王聞是已即入宮中。便自思惟。欲投他國。時向隣國有其二道。一道計行七日乃到。一道計行十四日至。王即尋辦七日糧食抱兒而去。夫人隨後。時去怱怱心意荒錯迷惑誤著十四日道。其路嶮難復無水草。初發唯將一人食糧。而於今者三人共食。數日糧盡前路猶遠。王與夫人舉聲大哭。怪哉苦哉。我從生來未曾聞有如是苦惱。何其今日身自更之。窮厄並至。舉身投地自悔言。我等宿世作何惡行今受此禍。思已大哭悶絕躄地。復自思念。不可三人併命此死。宜殺夫人取肉活身并續子命。念已拔刀欲殺夫人。其子見王欲殺其母。前捉王手問其因緣。王即洟泣悲淚滿目。微聲語子。欲殺汝母取其血肉以續餘命。若不殺者亦當自死。我身亦爾。今者死活竟何所在。為活子命欲殺汝母。子白父言。王若殺母俱亦不食。何處有子噉於母肉。既不噉肉子當俱死。王今宜可殺子取肉濟父母命。王聞子言。即便悶絕踠轉躄地。而語子言。子如吾目。何處有人自挑目食。吾寧喪命。終不殺子噉其肉也。子又語父言。若斷子命肉則臭爛。未得幾日。唯願父母。宜可日日就子身上割肉三斤分作三分二分奉父母一分自食以續身命。父隨子言。割肉三斤支命進路。二日未到身肉轉盡。骨節相連餘命未斷。即便倒地。父母見已尋前抱持舉聲大哭。而作是言。我等無狀橫噉汝肉。使汝苦痛。前路猶遠未達所在。汝肉已盡。今者併命聚屍一處。子諫父言。已噉子肉進路至此。計前里程餘一日在。子身今者捨命在此。仰願父母莫如凡人併命一處。可於子身諸支節間悉割餘肉。用濟父母可達所在。父母隨言。割得少肉分作三分。一分與兒。二分自食。食已別去。子起立住看父母去。父母爾時舉聲大哭隨路而去。父母去遠不見太子。戀其父母目不暫捨。良久躄地。身體血出蚊虻唼食。楚毒苦痛不可復言。餘命未斷發聲立誓。願宿世殃惡從是除盡。自今已往更不敢作。今我身肉供養父母。願我父母常得餘福。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縣官盜賊陰謀消滅。觸事吉祥。餘身血肉施此諸蟲皆使飽滿。令我來世得成佛道。施以法食除汝飢渴生死重病。發是願時。天地大動日無精光。帝釋見已即便化作師子虎狼。恐怖太子欲來?齧。太子語言。汝欲噉我隨意取食。何為見怖。釋即語言。我非師子虎狼之屬。是天帝釋。故來試卿。太子聞已歡喜無量。釋問太子。汝於今者難捨能捨。能以身肉供養父母。如是功德願作何等。天王人王梵王魔王耶。太子答言。我不願此欲求佛道度脫一切。天王釋言。佛道長遠。久受勤苦。然後乃成。汝云何能受如是苦。太子答言。假使熱輪在我頂上。終不以苦退於佛道。天帝釋言。汝唯空言。誰當信汝。太子尋即立誓願言。若我欺誑天帝釋者。令我身瘡始終莫合。若不爾者。令我平復血變為乳。太子誓已。即時身體平復如故。血白為乳。身體形容端正倍常。帝釋即讚言。若得佛道願先度我。爾時父母到隣國已。向彼國王具說上事。吾子孝養身肉供養其事如是。隣王聞已感其慈孝。即與兵眾遣還歸國。往伐羅睺。父將兵眾順道還過與子別處。即自念言。吾子死矣。當收身骨還歸本國。舉聲悲哭隨路求覓。遙見太子身體平復端正倍常。即前抱持悲喜交集。語太子言。兒今活耶。爾時太子具以上事向父母說。父母歡喜共載大象還歸本國。太子福德慈孝力故伐得本國。父王即立太子為王。佛告阿難。爾時父者。今現我父悅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夫人是。太子者今我身是。時帝釋者今阿若憍陳如是。
睒子部第四
如睒子經云。過去世時。迦夷國中有一長者。無有兒子。夫妻喪目。心願入山求無上道。修清淨志信樂空閑。時有菩薩名一切妙見。心作念言。此人發意微妙。眼無所見。若入山者必遇枉害。菩薩壽終願生長者家。名之為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晝夜精進奉事父母。如人事天。年過十歲。睒子長跪白父母言。本發大意欲入深山求志空寂無上正真。豈以子故而絕本願。父母取語便即入山。睒以家中財物皆施貧者。便至山中以草為屋。施作床褥。不寒不熱。常得其宜。入山一年。眾菓豐美食之皆甘。泉水涌出清而且涼。池華五色鳥獸音樂。慈心相向無復害意。睒至孝慈蹈地恐痛。天神山神常作人形晝夜慰勞。睒著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眾鳥亦復往飲。不相畏難。時有迦夷國王。入山射獵。王見水邊群鹿引弓射之。箭誤中睒胸。睒被毒箭舉聲大呼言。誰持一箭射殺三道人。王聞人聲即便下馬往到睒前。睒謂王言。象坐牙死。犀坐角亡。翠為毛終。麋鹿為皮肉。我今無事正坐何等死耶。王問睒言。卿是何等人。被鹿皮衣與禽獸無異。睒言。我是王國人。與盲父母俱來學道二十餘年。未曾為虎狼毒蟲所見枉害。今我為王所射殺。登爾之時山中暴風切起吹折樹木。百鳥悲鳴。師子熊羆走獸之輩。皆大號呼。日無精光流泉為竭。眾華萎死雷電動地。時盲父母驚起相謂曰。睒行取水經久不還。將無為毒蟲所害。禽獸號呼不如常時。風起樹折必有災異。王時怖懼大自悔責。我作無狀。本欲射鹿箭誤相中射殺道人。其罪甚重。坐貪小肉而受重殃。我今一國珍寶之物。宮殿妓女丘墎城邑以救子命。時王便以手挽拔睒胸箭。深不得出。飛鳥走獸四面雲集號呼動山。王益慞怖。三百六十節。節節皆動。睒語言。非王之過。自我宿罪所致。我不惜身命。但憐盲父母。年既衰老兩目復盲。一旦無我亦當終歿。無瞻視者以是懊惱。非為毒痛。王復重言。我寧入泥犁百劫受罪。使睒得活。若子命終我不還國。便住山中供養卿父母。如卿在時。勿以為念。諸天龍神皆當證知。不負此誓。睒聞王誓。心喜悅豫。雖死不恨。以我父母仰累大王。供養道人現世罪滅得福無量。王言。卿語我父母處。及卿未死使我知之。睒即指示。從此步徑。去此不遠自當見一草屋。我父母在中。王徐徐行。勿令我父母怖懼。以善權方便解寤其意為我上謝。無常今至。當就後世。不惜我命但念父母。年老兩目復盲。一旦無我無所依仰以是懊惱。用自酷毒死自常。分宿罪所致無得脫者。今自懺悔。願罪滅福生。世世相值不相遠離。願父母終保年壽。勿有憂患。天龍鬼神。常隨護助災害消滅。王領此言便將數人。徑詣父母所。王去之後睒便奄絕。鳥獸號呼繞睒屍上口舐胸血。盲父母聞聲以益憎怖。王行既疾觸動草木。肅有人聲。父母驚言。此是何人非我子行。王言。我是迦夷國王。聞道人在山學道故來供養。父母言。大王善來。勞屈威尊遠臨草野。王體安不。宮殿夫人太子官屬國民皆安善不。風雨和調五穀豐足隣國不相侵害不。王答道人言。蒙道人恩皆自平安。王問訊盲父母言。來在山中勞心勤苦。樹木之間飛鳥走獸無侵害不。山中寒暑隨時安不。盲父母言。蒙王厚恩常自安隱。我有孝子名睒。常與我取菓蓏泉水常自豐饒。山中風雨和調無有乏短。我有草席可坐菓蓏可食。睒行取水旦欲來還。王聞傷心淚出。且言。我罪惡無狀入山射獵。見水邊群鹿引弓射之。箭誤中睒故來相語。父母聞之舉身自撲。如大山崩。地乃為動。王便自前扶牽。父母號哭仰天自說。我子孝慈蹈地恐痛。有何等罪而射殺之。向者風起樹木百鳥一時悲鳴。疑我子死。其母啼呼。父言。且止。人生必死不可得却。今且問王射睒何許。今為死活。王說睒言。父母感絕。我一且無子俱亦當死。
依雜寶藏經云。王便悲泣而說偈言。
我為斯國王 游獵於此山
但欲射禽獸 不覺中害人
我今捨王位 來事盲父母
與汝子無異 慎莫生憂苦
盲父母以偈答王言。
我子慈孝順 天上人中無
王雖見憐愍 何得如我子
王當見憐愍 願將示子處
得在兒左右 併命意分足
於是王將父母向兒所。椎胸懊惱號咷而言。我子慈仁孝順無比天神山神樹神河池諸神。皆向說偈言。
釋梵天世主 云何不佐助
我之孝順子 使見如此苦
深感我孝子 而速救濟命
又睒子經云。願王牽我二人往臨屍上。王即牽盲父母往到屍上。父抱其脚。母抱其頭。仰天大呼。母便以舌舐睒胸瘡。願毒入我口。我年已老目無所見。以身代子。睒活我死。死不恨也。睒若至孝天地所知者。箭當拔出毒藥當除。睒當更生。於是第二忉利天王座即為動。以天眼見二道人抱子呼哭。乃聞第四兜術天宮皆動。釋梵四天王即從第四天王如人屈伸臂頃。來下睒前以神藥灌睒口中。藥入睒口箭自拔出。更活如故。父母驚喜。見睒已死更活兩目皆開。飛鳥走獸皆大歡喜。風息雲消日為重光。泉水涌出眾華五色。樹木華榮倍於常時。王大歡喜不能自勝。禮天帝釋還禮父母及與睒子。願以國財以上道人。睒曰王欲報恩者。王且還國安隱人民皆令奉戒。王勿復射獵夭傷蟲獸。現世身不安隱。壽盡當入泥犁中。人居世間。恩愛暫有。別離久長。不可常保。王宿有功德今得為王。莫以得自在故而自放逸。王自悔責。從今已後當如睒教。從者數百皆大踊躍奉持五戒。王辭還宮。令國中諸有盲父母如睒比者。皆當供養。不得捐捨。犯者重罪。於是國中皆如王教。奉持五戒十善。死得生天無入三惡。
佛告阿難。宿世睒子者我身是也。盲父者今父王悅頭檀王是。盲母者夫人摩耶是。迦夷國王者阿難是也。時天帝釋者彌勒是。使我疾成無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業因部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若人於父母所作少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罪亦無量。我於過去久遠世時。生波羅柰國為長者子。字慈童女。其父早喪與母共居。家貧賣薪日得兩錢奉養於母。方計轉勝。日得四錢以供於母。遂復漸差日得八錢供養於母。後人投趣獲利轉多。日得十六錢奉給於母。眾人見其聰明福德。皆來勸之入海採寶。聞已白母。母見慈孝謂不能去。戲語之言。聽汝入海。兒即結伴剋日已定辭去。母即抱兒啼哭而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兒已許他恐負言信。便自掣出絕母頭髮傷數十根。遂去入海多得寶還。至於中路徒伴在前。童女獨後失伴錯道。到一山上見瑠璃城。飢渴往趣有四玉女。擎四如意珠作唱伎樂。出城來迎。四萬歲中受大快樂。復生厭心捨之而去。見玻璃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作樂來迎。八萬歲中極大歡喜。後厭捨去。至白銀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來迎。十六萬歲受大快樂。後復捨去。至黃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來迎。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後厭捨去。到一鐵城。入見一人頭戴火輪。捨著童女頭上而去。時慈童女即問獄卒。我戴此輪何時可脫。獄卒答言。世間有人作罪福業。如汝入海經歷諸城。然後當來代汝受罪。若無代者終不墮地。復問。我昔作何罪福。獄卒答言。汝昔兩錢供養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萬歲中受其快樂。四錢供母。得玻璃城八如意珠及八玉女。八萬歲中受諸快樂。八錢供母。得白銀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萬歲受於快樂。以十六錢供養母故得黃金城。有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以絕母髮今得鐵城火輪之報。有人代汝乃可得脫。復問獄卒。今此獄中頗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無量不可稱計。聞已念言。我會不免。願使一切應受苦者盡集我。身作是念已鐵輪即墮。獄卒見已鐵叉打頭。尋即命終生兜率天。佛告比丘。昔慈童女今我身是。以是因緣。於父母所少作善惡獲報無量。是故應勤供養父母。又成實論云。如來於諸聖人及父母等。起善惡業則受現報。又文殊問經。佛說偈云。
日月照諸華 無有恩報想
如來無所取 不求報亦然
頌曰。
入朝輔王 立志存忠 居家事親
敬誠孝終 況佛大恩 普濟無窮
酬恩報德 豈墮虔躬
感應緣(略引一十五驗)舜子有事父之感郭巨有養母之感丁蘭有刻木之感董永有自賣之感陳遺有燋飯之感姜詩有取水之感吳逵有供葬之感蕭固有延葬之感吳沖有哀慟之感王虛之有疾愈之感伯俞有泣孃之感石奢有代死之感孝婦有養姑之感雄和有投水之感王千石有墳墓之感
舜父有目失始時微微。至後妻之言。舜有井穴之。舜父在家貧厄。邑市而居。舜父夜臥夢見一鳳皇自名為鷄。口銜米以哺。已言鷄為子孫視之是鳳皇。黃帝夢書言之。此子孫當有貴者。舜占猶也。比年糴稻穀中有錢。舜也乃三日三夜仰天自告過。因至是聽常與市者聲故。一人。舜前之目霍然開。見舜感傷市人。大聖至孝道所神明矣。
又郭巨。河內溫人。甚富。父沒分財。二千萬為兩分。弟已獨取母供養住。自比隣有凶宅無人居者。共推與居無患。妻生男。慮養之則妨供養。乃令妻抱兒已掘地欲埋之。於土中得一釜黃金。金上有鐵券。曰賜孝子郭巨。
又丁蘭。河內野王人也。年十五喪母。刻木作母。事之供養如生。蘭妻夜火灼母面。母面發瘡。經二日妻頭髮自落。如刀鋸截。然後謝過。蘭移母大道。使妻從服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風雨。而母自還。隣人所假借。母顏和即與。不和即不與(鄭緝之孝子傳曰。蘭妻誤燒母面。即夢見母痛。人有求索許不先白母。隣人曰。枯木何知。遂用刀斫木母流血。蘭還悲號。造服行喪。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又董永者(鄭緝之孝子感通傳曰永是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呼與語云。願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為誰。答曰。永妻。欲助償債。公曰。汝織三百匹。遣汝一旬乃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怱然不知所在(右此四驗出劉向孝子傳)。
陳遺。吳人。少為郡吏。母好食鎗底燋飯遺在役常帶囊。每煮食錄其燋貽母。後孫恩亂聚得數斗。常帶自隨。及敗多有餓死者。遺得活。母晝夜泣憶遺。目為失明。耳為無聞。遺還入再拜號泣。母目豁明(右此一驗出宋躬孝子傳)。
姜詩。字士游。廣漢雒人。母好飲江水。兒常取水溺死。婦痛惜。恐母知誑云行學。歲歲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泉涌出於舍側。味如江水甘美。且出鯉魚一雙(右此一驗出東觀漢記)。
吳逵。吳興人也。孫恩亂後兄弟嫂從有十三喪。家貧壁立冬無被袴晝則傭賃夜還作塼夫妻執事無食自暇。朞年辦七墓十三棺。送耳傭直以供葬事。隣人乃悉折以為賻一。無所取躬。耕償之晉。義熙三年。太守張崇禮辟之。
又蕭固。字季異。東海蘭陵人。何十四世孫。舊居沛。何倍長陵因家關中。少有孝謹遭喪六年。鴙鵲游狎其庭。麞鹿入其門牆。徵聘不就。固子芝。字英髦。孝心醇至。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餘啄宿其上。常上直送至路。雉飛鳴車側(右此二驗出鄭緝之傳)。
吳中書郎咸沖至孝。母王氏失明。沖暫行。勅婢為母作食。乃取蠐螬蟲蒸食之王氏甚以為美。不知是何物。兒還。王氏語曰。汝行後婢進吾一食。甚甘美極。然非魚非肉。汝試問之。既而問婢。婢伏實是蠐螬。沖抱母慟哭。母目霍然開明(右此一驗出祖台志怪)。
王虛之。廬陵西昌人。年十三喪母。三十喪父。二十年鹽酢不入口。病著床。忽有一人來問病。謂之曰。君病尋差。俄而不見。又所住屋夜有光。庭中橘樹隆冬三實。病果尋愈。咸以至孝所感(右此一驗出宋躬之孝子傳)。
韓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未甞泣。今何泣也。對曰他日俞得笞常痛。今母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
又石奢。楚人。事親孝。昭王時為令尹。行道遙見有殺人者。追之乃其父也。奢縱父而還自繫獄。使人言於王曰。夫以父立政不孝。廢法縱罪不忠。請死贖父。遂因自刎(右此二驗出說苑錄)。
漢書載。東海孝婦養姑甚謹。姑曰。婦養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餘年久累年少。遂自縊死。其女告官云。婦殺我母。官收繫之。拷掠治毒。孝婦不堪楚毒。自謀伏之。時于公為獄吏。曰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徹。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不得理。抱其獄辭哭於府而去。自後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思求其所咎。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枉殺之。咎當在此。太守即時身祭孝婦之墓。未返而大雨焉。長老傳云。孝婦名用青。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於眾曰。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極標。又緣幡而下云爾。
揵為符先泥和。其女者名雄泥和。至永建元年為縣功。曹縣長趙祉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墮水死屍喪不得。雄哀慟號咷。命不圖存。告弟賢及夫。命勤覓父屍。若求不得。吾欲自沈覓之。時雄年二十七。有子男貢年五歲貰三歲。又為作繡香囊一枚。盛金珠環預嬰二子。哀號之聲不絕於口。昆族私憂。至十二月十五日父喪。未得。雄乘小船。於父墮處哭數聲竟自投水中。旋流沒底。見夢告弟。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投期如夢與父相持。並浮出江。縣長表言。郡太守蕭登承上尚書。遣戶曹掾為雄立碑。圖像其形令知誌孝(右二驗出搜神記)。
唐慈州刺史大原王千石。性自仁孝以沈謹見稱。尤精內典信心練行。貞觀六年父憂居喪過禮。一食長齋柴毀骨立。廬於墓左負土成墳。夜中常誦佛經宵分不寢。每聞擊磬之聲非常清徹兼有異香延及數里。道俗聞者莫不驚異(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不孝篇第五十(此有四部)述意部五逆部婦逆部棄父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立忠立孝。所以揚名於後代。行逆行乖。所以受報於來苦。孝逆昇沈善惡胡越。故大慈愍闍王之凶勃。譽羅雲之善徵。將恐不孝毒火無由而滅。惡逆重闇開了未期。譬如牢獄重囚具縈眾苦。抱長枷穿大械。帶金鉗負鐵鎖。捶撲其軀膿瘡穢爛。周遍形骸臭惡纏匝。而欲以此狀求見慈父懇誠難覩也。
五逆部第二
如智度論云。佛弟子提婆達多。是佛堂弟。出家學道誦得六萬法聚。精進修行滿十三年。其後為供養故。來至佛所求學神通。佛告憍曇。汝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為說取通之法。出求舍利弗目揵連。乃至五百阿羅漢皆不為說。言汝當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是時阿難未得他心智。如佛所言。以授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受學通法已。入山不久便得五通。得五通已自念。誰當與我作檀越者。如王子阿闍世有大王相。欲與為親厚。到天上取天食。還欝單越取自然粇米。至閻浮林中取閻浮菓。與王子阿闍世。或自變其身作象寶馬寶以惑其心。或作嬰孩種種變態以動其心。王子意惑。於柰園中大立精舍。四種供養。并種種雜供無物不備。以給提婆達多。日日率諸大臣。自送五百釜羹餅。提婆達多大得供養。而徒眾鮮少。自念我有三十相減佛未幾。直以弟子未集。若七眾圍繞與佛何異。如是思惟已生心破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揵連說法教化僧還和合。爾時提婆達多便生惡心。推山壓佛。金剛力士以金剛杵而遙擲之。碎石迸來傷佛足指。華色比丘尼呵之。復以拳打尼。尼即時眼出而死。作三逆罪。與惡邪師富蘭那外道等親厚。斷諸善根心無悔恨。復以惡毒著指爪中。欲因禮佛以中傷佛。欲去未到。於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提婆達多身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為供養利故而作大罪生入地獄。又涅槃經云。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退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沙門瞿曇善知相法。是故能知他人心。乃至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我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又如智度論說。欝陀羅伽仙人得五神通。日日飛到國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還其本處。入樹林間更求五通。乃至為鳥急鳴以亂其意。捨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鬪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又云。有一比丘坐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命欲終。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即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地獄泥犁中陰相來。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佛為說偈云。
多聞持戒禪 未得無漏法
雖有此功德 此事不可信
又未生怨經云。調達嫉佛徒眾。還告太子未生怨曰。汝父國寶以貢佛僧。國藏空竭。可早圖之即位為王。吾興師往征佛也。子可為王。吾當為佛。兩得其所不亦善乎。則勅勢臣奪其印綬。付王獄禁。王意怡然照之宿殃。心無恐懼。重信佛言。王曰。吾有何過而罪我乎。皇后貴人率土巨細莫不哀慟。王顧哭者曰。佛說天地日月須彌山海有成必敗。盛者即衰。合會有離。生者必死。輪轉無際。身尚不保。何國之常。王謂太子曰。汝每有疾吾為燋心。欲以身命救危代汝。親之仁恩唯天為上。汝懷何心忍為逆惡。夫殺親者死入太山。吾是汝尊。以國惠汝。吾欲至佛請作沙門。太子曰。汝莫多云。吾獲宿願豈有赦哉。勅獄吏曰。絕其餉食以餓殺之。瓶沙王向佛所在稽首重拜曰。子有天地之惡。吾無絲髮之愆。仰天呼曰。痛乎。天豈有斯道哉。舉國巨細靡不哀慟。后謂太子曰。大王桎梏處在牢獄。坐臥須人欲見大王。寧不可乎。太子曰可。后淨身澡浴以蜜麨塗身。入見大王。面貌瘦瘠不識本形。后曰。佛說榮樂無常罪苦有常。王曰。獄吏絕餉飢渴日久。身有八十戶。戶有數百種蟲。擾吾腹中。血肉消盡壽命且窮。言之哽咽息絕復連。后曰。具照斯艱。妾以麨蜜塗身可就食之。當惟佛誡無忽憂心。王食畢已。向佛所在哽咽稽首。佛說榮福難保如幻如夢。誠如尊教。吾不懼死唯恨不面稟佛清化。與秋露子目連大迦葉講尊道奧。王謂后曰。如目連等。眾垢已除得六神通。尚為貪嫉梵志所捶。豈況吾哉。為惡殃追。人猶影響。佛時難遇神化難聞。稟其清化誠亦難值。吾今死矣遷神遠逝。夫欲建志莫尚佛教。汝慎守之防來禍矣。后聞王誡重更哀慟。爾時太子詰獄吏曰。絕王食久不死何為。對曰。皇后入獄身塗麨蜜。貢以延命。太子曰。自今莫令后見王身。王飢勢起向佛所在稽首。即為不飢。夜時為明。太子聞令塞窻牖。削其足底無令得起而覩佛明。有司即削足底。其痛無量。念佛不忘。佛遙為王說經曰。夫善惡行殃福歸身。可不慎矣。瓶沙對曰。若當支解寸斬於體終不念惡。世尊重曰。吾今為佛。大千日月天神鬼龍靡不稽首。宿之餘殃于今不釋。豈況凡庶具照宿殃。王即叉手向佛遙稽首。今日命絕永贊神化。喐咿鯁咽斯須息絕。舉國臣民靡不躄踊。呼天奈何。瓶沙大王即得道迹上生天上。三道門塞諸障滅矣。
述曰。闍王後悔殷誠重懺。具如涅槃。不可備錄。據迹似實約權俱化。故依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闍世王。殺父惡逆之罪。用向如來改悔故。在地獄中當受世間五百日罪。便當得脫。唯當自責改往修來。莫用愁憂。王聞歡喜。不能自勝。
又雜寶藏經云。昔迦默國鳩陀扇村中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其子勃逆不修仁孝。以瞋母故舉手向母。撾打一下。即日出行。遇逢於賊折其一臂。不孝之罪尋即現報。苦痛如是。後地獄苦不可稱計也。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婆羅門。婦產一男兒。容貌弊惡身體臭穢。飲母乳時能使乳敗。若飲餘者亦皆敗壞。唯以酥蜜塗指令舐。得濟軀命。因為立字。名曰得飽。後漸長大求佛出家。佛告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而行乞食亦不獲得。便自悔責。入其塔中見少坌污。即便掃灑。時到乞食即便豐足。心懷歡喜白眾僧言。從今以往眾僧塔寺聽我掃灑。僧即聽許。後於一日眠不覺曉。舍利弗見佛塔中有少塵坌。即便掃之時。黎軍支便從眠寤。見舍利弗掃竟。心懷悵恨語舍利弗。汝掃我地令我今者飢困一日。時舍利弗聞是語已。而告之言。我今自當共汝入城受請。可得飽滿汝勿憂也。聞已心泰。受請時到共舍利弗入城受請。正值檀越。夫婦鬪諍竟不得食。飢餓而還。時舍利弗於第二日復更語言。我於今朝。當自將汝受長者請令汝飽足。時到將往。其上中下座皆悉得食。唯此一人獨不得食。高聲唱言。我不得食。爾時主人都無聞者。飢困而還。爾時阿難聞已深憐。於第三日語言。我於今朝隨佛受請。為汝取食足使飽滿。然阿難受持如來八萬四千諸法藏門未曾漏脫。今故為此黎軍支比丘取其飲食。忽然不憶空鉢而還。於第四日阿難復為取食還其所止。道逢惡狗所䶩齧。飲食棄地空鉢而還。於第五日大目揵連復為取食。中道為金翅鳥王見為搏齧。合鉢將去置大海中。復不得食。於第六日時舍利弗復為取食。到彼房門門自然閉。復以神力入其房內踊出其前。失鉢墮地至金剛際。復以神力申手取鉢。其口復齽。竟不能食。時日已過口輒自開。於第七日竟不得食。極生慚愧。於四眾前飡沙飲水。即入涅槃。時諸比丘見是事已怪其所由。請佛說本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無量世中有佛出世。號曰帝幢。將諸比丘游行教化。時有長者。名曰瞿彌。見佛及僧深生信敬。請來供養日日如是。便經父亡。母故惠施。子悋不聽。乃至計食與母。母故分減施佛及僧。子聞瞋恚。即便捉母閉著空室鎖戶棄去。至七日頭母極飢困。從子索食。兒答母曰。何如飡沙飲水足活。今者何為索食。語已捨去。竟不得食。母便去世。其子命終入阿鼻獄。受苦畢已還生人中飢困如是。然由往昔供養佛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新婆沙論云。昔有暴惡者。令母執器自?牛乳。?便過量。母止之言。餘者可留以乳犢子。其人既聞忽生瞋忿。以手掬乳散其母面。隨著母身。乳滴多少。惡業力故。即令彼人身上還生爾所白癩。
婦逆部第三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婦。稟性佷悷不順禮度。每所云為常與姑反。後作方計教其夫主自殺其母。其夫愚癡。即用婦語。便將其母至曠野中。結縛手足將欲加害。罪逆之甚感徹上天。雲霧四合為下霹靂霹殺其兒。母即還家。其婦開門謂是夫主。問言。殺未。姑答已殺。至於明日方知夫死。不孝之罪現報如是。後入地獄受苦無量。◎
◎棄父部第四
如雜寶藏經。爾時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而常讚歎恭敬父母耆長宿老。不但今日。我於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國。彼國土中有老人者。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國法應在驅遣。大臣孝順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窟。置父著中隨時孝養。
爾時天神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作是言。各別雄雌汝國得安。若不別者汝身及國。七日之後悉當覆滅。王聞是已心懷懊惱。即與群臣參議斯事。各自陳謝稱不能別。即募國界。誰能別者。厚加爵賞。大臣歸家往問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別。以細軟物停蛇著上。其躁嬈者當知是雄。住不動者當知是雌(故律云白疊試蛇去住不同也)即如其言。果別雄雌。天神復問言。誰於睡者名之為寤誰於寤者名之為睡。王與群臣復不能辯。大臣問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學人。於諸凡夫名為覺者。於諸羅漢名之為睡。即如其言以答天神。又復問言。此大白象有幾斤兩。群臣共議無能知者。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置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又復問言。以一掬水多於大海。誰能知之。群臣共議又不能解。大臣問父。此是何語。父言。此語易解。若有人解信心清淨。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極多不過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萬倍多於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天神復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頗有人飢窮瘦苦劇於我不。群臣思量復不能答。復以狀問父。父答子言。世間有人。慳貪嫉妬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穀之名。身如大山腹如大谷。咽如細針髮如錐刀。纏身至脚。舉動之時支節火然。如此之人劇汝飢苦百千萬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天神又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項後著鎖。身中火出舉體燋爛。而又問言。世頗有人苦劇我不。群臣率爾無知答者。大臣復問其父。父即答言。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叛於夫主。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鑪炭。陷河沸?刀道火道。如是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方之劇汝困苦。百千萬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正瑰瑋踰於世人。而又問言。世間頗有端正之人似我者不。群臣默然無能答者。臣復問父。父時答言。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勤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此方之如瞎獼猴。復以此言以答天神。天神又以一栴檀木方之正等。又復問言。何者是頭。群臣智力無能答者。臣又問父。父答言。易知。放著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舉。即以此言用答天神。天神又以二白騲馬形色無異。而復問言。誰母誰子。群臣亦復無能答者。復問其父。父答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與子。如是所問悉皆答之。天神歡喜。大遺王珍奇財寶。而語王言。汝今國土我當擁護。令諸外敵不能侵害。王聞是已極大踊悅。而問臣言。為是自知有人教汝。賴汝大智國土獲安。既得珍寶又許擁護。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願施無畏。乃敢具陳。王言。設汝今有萬死之罪猶尚不問。況小罪過。臣白王言。國有制令不聽養老。臣有老父不忍驅遣。致犯王法藏著地中。臣來應答。盡是父智。非臣之力。唯願大王。一切國土還聽養老。王即歎美心生喜悅。奉養臣父尊以為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爾時父者我身時也。爾時大臣者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闍世是也。爾時天神者阿難是也(故俗云養老乞言即其是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者世尊語諸比丘。當知往昔波羅柰國。有不善法流行於世。父年六十與著敷?使守門戶。爾時兄弟二人。兄語弟言。汝與父敷?使令守門。屋中唯有一敷?。小弟便截半與父而白父言。大兄與父非我所與。大兄教父使守門屋。兄向弟言。何不盡與敷?截半與之。弟答兄言。適有一敷?不截半與。後更何處得。兄問弟言。欲更與誰。弟言。豈可得不留與兄耶。兄言。何以與我。弟言。汝當年老。汝子亦當安汝置於門中。兄聞此語驚愕曰。我亦當如是耶。弟言。誰當代汝。便語兄言。如此惡法宜共除捨。兄弟相將共至輔相所。以此言論。向輔相說。輔相答言。實爾。我等亦共有老。輔相啟王。王可此語。宣令國界。孝養父母。斷先非法。不聽更爾。
又優婆塞戒經云。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阿羅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於殺阿羅漢。破僧復重出佛身血。
頌曰。
君愛忠臣 父憐孝子 況佛大慈
拔苦樂彼 不荷其恩 害親存己
一墜幽塗 累劫終始
感應緣(如是五逆及惡心向三寶現遭殃咎者無量並散在諸篇今略述二三不孝現報之驗也)周王彥偉齊何君平隋婦養姑
周時有人。姓王。字彥偉。河南人。為性兇惡好游獵。父母孤養憐愛極重。每諫不許共惡人交游。復抑不聽射獵。恐損身命不存係嗣。偉不從父訓常獵不止。兼逐惡人常為麁過。父母既見不止兇行。罰杖五十。身瘡不得出。以恨父母。伺夜眠之後。密以土袋壓父母口。加身坐上望氣不出。意令遣死無有瘡瘢。將為卒亡不猜己身。忽見有鬼來入堂內震動家內。大小並覺翻偉床前。偉便仰臥。土袋已在偉腹。父母蘇覺。遂挽兒腹上土袋。不能去身。偉復見鬼壓土袋上。極困垂死。唱叫救命。合家大小及以隣人。併力挽之必竟不移。偉聲不出。但得以手叩頭。合掌而卒。
齊何君平。相州人。母裴氏。少年誕平後更不孕。父母憐愛劇同眼目。父母憐重。平長大不多教學問。縱暴自游。年至二十。父母憐愛不聽別室。父因使出行。經年方還。父行去後母憐共私。父還到舍共母殺父。埋之後園。誑他道父未還。天雷霹父屍出。然後霹平身。身上具題因緣。親隣告官。聞徹天聽。勅殺裴氏。暴屍不聽收理(右二見李歸心錄也)。
隋大業中河南人。婦女養姑不孝。姑兩目盲。婦以蚯蚓為羹以食之。姑怪其味。竊藏一臠留以示兒。兒還見之。欲送婦向縣。未及而雨雷震失其婦。俄而婦從空落。身衣如故。而易其頭白狗頭。言語不異。問其故。答云。以不孝姑為天神所罰。夫以送官。時乞食於市。後不知所在(右一驗出冥報記)。◎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報恩篇第五十一背恩篇五十二
報恩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重恩三寶慈蔭四生。化育十方等同一子。機無細而不臨。智有來而必撫。遂使優填刻像欝爾浮光。斯匿鑄形超然避席。自茲厥後靈瑞倍興。嘉聲彌盛靡草從風。念則罪減福生。敬則德隆終古。良由如來長我法身父母養我生身。既修長壽之因。不存蜉蝣之命。恩義深重特須思報恩也。
引證部第二
如正法念經云。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又大般若經(第四百四十三云)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能報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知返復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離此間百千由旬。猶近我不異。我常歎譽。若有眾生不知返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被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是故比丘當念念返復。莫學無返復。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夫受戒。隨其力辨。可以為施。不限多少。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惠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又中陰經。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東弗于逮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八百八十斛。北欝單越兒生墮地坐著陌頭。行人授指?指七日成人。彼土無乳。中陰眾生飲吸於風(古人用其小斗准今唐斗一斗當舊三斗故乳似多)。
又難報經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經歷千年便利背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
又增一阿含經云。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
又佛說古來世時經阿那律比丘自說宿命云。吾昔在波羅柰國。穀米勇貴人民飢饉。我負擔草賣以自活。彼有緣覺名曰和理。來游其國。我早出城欲擔負草。爾時緣覺著衣持鉢入城分衛。至於中道吾負草還。於城門中復與相遇。空鉢而出。和理緣覺遙見吾來。即自念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負草還。想朝未食。吾當隨後往詣其家。乞以遏飢。我時擔草自還其舍。下草著地。顧見緣覺追吾之後如影隨形。我時心念。朝出城時見此緣覺入城分衛。而空鉢還。想未獲食。吾當斷食以奉施之。即持食出長跪授之。道人愍受。其緣覺曰。今穀米飢貴人民虛餓。分為二分。一分著鉢。一分自食。爾為應法耳。施主報之。唯然聖人。白衣居家徐炊食之。早晚無在。道人願受。加哀一門。時彼緣覺悉受飯食。吾因是德七返生天為諸天王。七返在世人中之尊。因此一施為諸國王。長者人民群臣百官所見奉事。四輩道俗所見供養。自來求吾吾無所忘。
又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云。佛在忉利天歡喜園中波利質多羅樹下。三月安居四眾圍繞。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摩耶夫人聞已乳自流出。若審是我所生悉達多者。當令乳汁直至於口。作此語已兩乳直出。猶白蓮華。而便入如來口中。摩耶見喜踊躍怡悅。如華開榮。一心五體投地專精正念。結使消伏。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佛在天上種種利益。不可具述。爾時世尊夏三月盡。將欲還下閻浮。放五色光照曜顯赫。時天帝釋知佛當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寶階。中央閻浮檀金。左用琉璃。右用馬腦。欄楯雕鏤極為嚴麗。佛語摩耶。生死之法會必有離。我今應下還閻浮提。不久亦當入於涅槃。摩耶垂淚說偈。爾時世尊與母辭別。下躡寶階。梵天王執蓋。及四天王侍立左右。四部大眾歌唄讚歎。天作伎樂充塞虛空。散華燒香導從來下閻浮提。其王波斯匿等一切大眾集在寶階稽首奉迎。佛還祇桓處師子座。四眾圍繞。歡喜踊躍不可具說。
又觀佛三昧經云。父王白佛。當往忉利天為母說法。佛言。當如輪王行法問訊檀越。時持地菩薩入首楞嚴定。從金剛際作金剛華。華華相次。四龍各持七寶臺。持地為佛作三道寶階。世尊至已入宮。白毫相光化作七寶蓋覆母上。作七寶床奉令坐。
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財巨億。常奉三尊慈向眾生。觀市覩鼈心悼之焉。問價貴賤。鼈主知菩薩有普慈之德。答曰。百萬。菩薩答曰。大善。將鼈歸家。臨水放之覩其游去悲喜誓曰。眾難命全如爾今也。廣起弘願。諸佛讚善。鼈於後夜來齧其門。怪門有聲便出見鼈。語菩薩曰。吾受重潤身得獲全。無以答恩。水居之物知水盈虛。洪水將至必為巨害矣。願速嚴舟臨時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詣門如事啟王。王以菩薩宿有善名信用其言。遷下處高。時至鼈來洪水至矣。可速下載。尋吾所之可獲無患。船尋其後。有蛇趣船。菩薩曰取。鼈云大善。又覩漂狐。曰取。鼈云亦善。又覩漂人博頰呼天哀濟吾命。曰取。鼈曰慎無取也。凡人心偽。尠有終信。背恩追勢好為凶逆。菩薩曰。蟲類爾濟。人類吾賤。豈是仁哉。吾不忍為也。於是取之。鼈王悔哉。遂之豐土。鼈辭曰。恩畢請退。答曰。吾獲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者。必當相度。鼈曰。大善。鼈退蛇狐各去。狐以穴為居。獲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斥。喜曰。當以報彼恩矣。狐還白曰。小蟲受潤獲濟微命。蟲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獲金百斤。斯穴非塜非家非劫非盜。吾精誠之致。願以貢賢。菩薩深惟。不取徒損無益於貧民。可以布施眾生獲濟。不亦善乎。尋而取之。漂人覩焉曰。分吾半矣。菩薩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爾掘塜劫金罪應奈何。不半分之吾必告有司。答曰。貧民困者吾欲等施。爾欲專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薩見拘無所告訴。唯歸命三尊悔過自責。慈願眾生早離八難。莫有怨結如今吾也。蛇狐會曰。奈何斯事。蛇曰。吾將濟之。遂銜良藥開關入獄。見菩薩狀顏色有損愴而心悲。謂菩薩言。以藥自隨。吾將齚太子。其毒尤甚莫能濟者。賢者以藥自聞傅即瘳矣。菩薩默然蛇如所云。太子命欲將殞。王令曰。有能濟茲。封之相國吾與參治。菩薩上聞。傅之即瘳。王喜問其所由。本末自陳。王悵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誅漂人大赦其國。封為相國執手入宮。並坐談論佛法遂致太平。佛告諸沙門。理家者是吾身。國王者彌勒是。鼈者阿難是。狐者秋露子是。蛇者目連是。漂人者調達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又新婆沙論云。昔揵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常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即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即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奉現。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
頌曰。
盛哉能仁 悲救為先 乘機訃感
鞠養慈憐 狐金蛇賞 閹人身全
知恩報德 幽冥應焉
感應緣(略引四驗)宋時吳子英宋時有人念佛免難宋時勃海陳裴唐并州石壁寺僧
宋吳子英者。舒鄉人。善入水捕得赤鯉魚愛其色好持歸不殺。養之池中。數飼以米穀。食之一年長丈餘。遂生角有翅。子英悑拜謝之。魚言。我來迎汝。上我背與汝俱昇天。歲來歸見其妻子。魚後迎之。如此有七十人。故吳中門戶。並作神魚子英祠(右此一驗出列仙傳)。
宋有一國。與羅剎相近。羅剎數入境食人無度。王與羅剎約言。自今已後國中家。各專一日當分送往。勿復枉殺。有奉佛家。唯有一子。始年十歲。次當充行。父母哀號。便至心念佛。爰及宗親助子屬想。便送此兒辭別捨之。以佛威神力大鬼不得近。明日見子尚在歡喜同歸。於茲遂絕。國人嘉慶慕焉(右一驗出幽冥錄)。
宋酒泉郡太守。到官無幾輒卒死。後有勃海陳裴。見使此郡。裴憂愁不樂。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遠諸侯放伯裘能解此者則無憂。裴仍不解此語。卜者報曰。但去自當解之。裴既到官。侍醫有王侯平。有史侯董俟等。裴心窹曰。此所謂諸侯矣乃遠之。即臥思放伯裘之義。不知何謂。至夜半後有物來上裴被上。裴覺以被冐取之。其物跳踉訇訇作聲。外人聞持火入欲殺之。魅乃言曰。我實無惡意。但欲試府君耳。聽一相赦當深報府君恩。府君曰。汝為何物而忽于犯太守。魅曰。我本百歲狐也。今變為魅。垂垂化為神。而正觸府君威怒。甚遭困厄。聽一放我。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難。但呼我字。則自解矣。裴乃喜曰。卜真放伯裘之義。即便放之。小開被忽然有赤光如震電。從戶出。明日夜有敲戶者。裴問曰誰。答曰。伯裘。問曰。何為。答曰。白事。問曰。白何事。答曰。北界有賊。發奴也。裴案發則驗。每事先以語裴。於是境界無毫毛之姦。而咸曰。聖君出。後經月餘主簿李音共裴侍婢私通。既而驚懼慮伯裘來白。遂與諸侯謀殺裴。却為傍無人。便使諸侯持杖。直入欲格殺之。裴惶悑即呼伯裘來救我。即有物如申一匹絳課。然作聲音。侯伏地失魂。乃以次縛取之拷問來意。故皆伏首。後月餘日與裴辭曰。今得為神矣。當上天去。不得復與府君相見往來。遂去不見也(右此一驗出搜神異記)。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有鴿。巢其房楹上哺養二鶵。法師每有餘食常就巢哺之。鴿鶵後雖漸長羽翼未成。乃並學飛俱墜地而死。僧並收瘞之。經旬後僧夜夢。二小兒白之曰。兒等為先有少罪遂受鴿身。比來聞法師讀法華經及金剛般若經。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某姓名家託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見此家一婦人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齋。僧呼為鴿兒。兩兒並應之曰諾。一應之後歲餘始言(右此一驗出冥報拾遺)報恩事廣不可具述。
背恩篇第五十二(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四生沈溺必假舟航。六趣昏迷本憑獎導。是故三寶大慈俯應蒼民。曲垂提引令脫苦難。況復違背重恩。豈不永沈苦海。是故婦人鴆毒夫蒙王賞。樵人害熊現報臂落。良由違恩業重現受交報。故智度論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也。
引證部第二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婦荒婬無度。欲情既盛嫉惡其夫。每思方策規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騁使隣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於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時彼國王多將人眾尋跡來逐。會於中路值於彼王。彼王問言。汝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此群賊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往看賊之創痍殺害處所。是王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歎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妬嫉。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信伏。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技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仗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勅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迅虓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悑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悑急失所捉刀落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踊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率爾敬服。咸皆讚歎。
又諸經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心。時值大雨日暮飢寒。惡蟲毒獸欲侵害之。是人入石窟中。有一大熊見之悑出。熊語之言。汝勿恐悑。此舍溫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徑。熊語人言。我是罪身多人怨家。若有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行見諸獵者。問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見一大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獵者言。汝是人黨以人類相觀。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我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曰。是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罪報。獵者恐悑不敢食肉。持施眾僧。上座是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出世當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勅下國內。背恩之人無令住此(新婆沙論云時上座觀肉是菩薩肉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事塔佛也)。
又九色鹿經云。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角白如雪。常在殑伽河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時水中有一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我。鹿聞下水救之語言。汝可騎我背捉我角。負出上岸。溺人下地繞鹿三匝。向鹿叩頭。乞為大家作奴。給其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時國王夫人夜夢見九色鹿。即詐病不起。王問何以。答曰。我昨夜夢見非常之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我思欲得其皮作坐褥其角作拂柄。王當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將死矣。王募國中。若有能得當分國而治。賜其金鉢盛滿銀粟。賜其銀鉢盛滿金粟。溺人聞之。欲取富貴。念言。鹿是畜生死活何在。往至王所言知鹿處。王大歡喜言。汝若能得其皮角來者。報之半國。溺人面上即生癩瘡。溺人言。大王。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眾。徑到殑伽河邊。烏在樹頭見人兵來。即呼鹿言。知識且起。王兵來至。鹿故熟眠臥不覺。烏下啄耳。鹿方驚覺。四向顧望無復走地。便往趣王車邊。傍臣欲射。王曰莫射。此鹿非常。將是天神。鹿言。大王。且莫射我。我前活王國中一人。鹿復長跪問王言。誰道我在此。王便指示車邊癩面人是也。鹿即仰頭視此人面。眼中淚出不能自勝。此人前溺在水中。我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約不相導。人無反復。不如出水中浮木也。王有愧色。汝受其恩柰何反欲殺之。即下於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五族。眾鹿數千皆來依附。飲食水草不侵禾稼。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無疾病其世太平。時九色鹿我身是也。烏者阿難是也。國王者今父王悅頭檀是也。時王夫人者今孫陀利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我雖有善心向之。故欲害我。難有至意。
又雀王經云。昔者菩薩身為雀王。慈心濟眾。由護身瘡有虎食獸。骨刺其齒困飢將終。雀王入口啄骨。日日若茲。雀口生瘡身為瘦瘠。骨出虎活。雀飛登樹說佛經曰。殺為凶虐其惡莫大。虎聞雀誡。厲聲勃然恚曰。爾始離吾口。而敢多言。雀覩其不可化即速飛去。佛言。雀王者是吾身。虎者是調達身。
又雜寶藏經云。時提婆達。心常懷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財婆羅門。使持弓箭。詣世尊所挽弓射佛。所射之箭變成諸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悑畏。即投弓箭禮佛懺悔。佛為說法皆得須陀洹道。復白佛言。願聽我等出家學道。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體。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神力。甚為希有。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常生大慈佛言。非但今日如是。於過去時。波羅柰國有一商主。名不識恩。共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得寶還返到淵洄處。遇水羅剎而捉其船不能得前。眾商人等極大驚悑。皆共唱言。天神地神日月諸神。誰能慈救濟我也。有一大龜背廣一里。心生悲愍來向船所。負載眾人即得度海。時龜小睡。不識恩者欲以大石打龜頭殺。諸商人言。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也。不識恩曰。我停飢急誰能念恩。輒便殺龜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象蹹殺眾人。爾時大龜我身是也。爾時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也。五百商人者。五百婆羅門出家得道是也。我於往昔濟彼免難。今復拔其生死之患也。
又佛說栴檀樹經云。佛告阿難。諦聽執受。時維邪梨國有五百人。入海採寶。置船步還。經歷深山日暮止宿。豫嚴早發。四百九十九人皆引去。一人臥熟失輩。仍遇天雨雪失去徑路。窮厄山中啼哭呼天。有大栴檀香樹。樹神謂窮人言。可止留此。自相給衣食到春可去。窮人便留。至于三月啟樹神言。受恩得全身命。未有微報顧有二親。今在本土。實思得還。願乞發遣。樹神言善。便自從意。以金一餅賜之。去此不遠當得還邑。窮人臨去問樹神言。此樹香潔世所希有。今當委還。願知其名。神言。不須問也。窮人復言。依陰此樹積歷三月。若到本國當宣樹恩。神便報言。樹名栴檀。根莖枝葉治人百病。其香遠聞世之奇異。人所貪求不須噵也。窮人還至國中親族歡喜。後無幾間國王病頭痛。禱祀天地山水諸神。痛不消差。名醫省視。唯得栴檀香以護病得愈。王即募求民間無有。便宣令國中得栴檀香者。拜為封侯。妻以王女。時窮人聞賞祿重。便詣王所白言。我知栴檀香處。王便令匠臣將窮人往伐取香樹。至到樹所。使者見樹洪直。枝條茂盛華果煌煌。以希見故心不忍伐。不伐者則違王命。躊躇[褒-保+(非/(乏-之))]回不知云何。樹神空中言曰。便伐。但置其根。伐已以人血塗之。肝腸覆其上。樹自當生還復如故。使者聞神言如此。便令人伐之。窮人住在樹邊。樹枝跢地標殺窮人。使者便與左右議言。向者樹神言。當得人血肝腸以祠樹心。不知當以誰賽。此人今死。便以當之。則屠割之。取其肝血如神所勅。樹即更生如本無異。車載伐樹以還國中。醫即進藥王病得愈。舉國歡喜。王命國中人民其有病者。皆出香給病皆得愈。舉國欣欣遂致太平。阿難退坐稽首質言。是窮人。何無反復。違樹神重誓。佛報曰。乃往昔維衛佛時。有父子三人。其父奉行齋戒未曾懈怠。大兒常於中庭空中燒香供養十方諸佛。小弟愚癡不知三尊。輒以衣覆香上。兄謂弟言。此事大重。何以犯之。弟起惡言。誓斷兄兩足。兄復起念當拍殺弟。父言。汝二子諍使我頭痛。大兒報言。願得我身為藥令父平損。口不妄言。故世世受罪。弟興惡意欲斷兄足。後果將人往斷樹身。兄欲拍殺弟。今作樹神。果因樹為體拍殺弟身。時國王頭痛者其父也。奉齋精進故得尊貴。時言使我頭痛者。後果頭痛。各受其殃。佛言。罪福報應如影隨形。
頌曰。
大悲愍濟 德重乾坤 恩深父母
義越君尊 忠孝盡命 猶難報恩
如違厥理 交喪其魂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善友篇第五十三惡友篇第五十四擇交篇第五十五
善友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條然易辯。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憎辱趣樂背苦。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粃粺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駑蹇而望騰超敻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虺之智。猶知因風假鶩託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託友以就其善乎。故所託善友則身存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瘁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於高範。切瑳之意。事存我友。又如㗱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此豈非其翼工之所託迅也。亦同凡夫溺喪極趣不越人天。若憑大聖之威。則高昇十地同生淨域也。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云。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徧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則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云。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鼅鼄落乳中 是乳轉成毒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眾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瞋恚失。無邪行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云。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邸。見彼邸上有諸香裹。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邸上諸香裹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裹。佛告難陀。汝於漏刻一移之頃捉持香裹。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香於一刻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時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若有手執沈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友亦復然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人親近惡知識 現世不得好名聞
必以惡友相親近 當來亦墮阿鼻獄
若人親近善知識 隨順彼等所業行
雖不現證世間利 未來當得盡苦因
又四分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莊嚴論佛說偈云。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云。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於人前直諫於外說其善。三病?懸官若為其怔忪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復有四輩。一為吏所捕將歸藏匿於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三知識死亡棺殮視之。四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又生經云。佛告諸比丘。往古久遠不可計時。於他異土時有四人。以為親厚共止一處。時有獵師。射獵得鹿。欲來入城。各共議言。吾等設計從其獵師當索鹿肉。知誰獲多。俱即發行。一人陳辭。其言麁獷而高自大。咄男子。當惠我肉。欲得食之。第二人曰。唯兄施肉令弟得食。第三人曰。仁者可愛。以肉相與。吾思食之。第四人曰。親厚損肉唯見乞施。吾欲食之。俱共飢渴。時獵師觀察四人言辭。各隨所言以偈報之。先報第一人曰。
卿辭甚麁獷 云何相與肉
其言如刺人 且以角相施
報第二人曰。
此人為善哉 謂我以為兄
其辭如枝體 便持一膊與
報第三人曰。
可愛敬施我 而心懷慈哀
其辭如腹心 便以心肝與
報第四人曰。
以我為親厚 其身得同契
此言快善哉 以肉皆相與
於時獵師隨其所志言辭麁細。各與肉分。於是天說頌曰。
一切男子辭 柔軟歸其身
是故莫麁言 衰利不離身
爾時佛告諸比丘。第一麁辭則所欣釋子是。第二人者颰陀和梨是。第三人者黑優陀是。第四人者今阿難是。天說偈者則吾身是。爾時相遇今亦如是。
又佛本行經云。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柰國有一烏王。其烏名曰蘇弗多羅(隋言善子)而依住彼波羅柰城。與八萬烏和合共住。善子烏王有妻。名曰蘇弗窒利(隋言善女)時彼烏妻共彼烏王行欲懷妊。時彼烏妻忽作是念。願我得淨香潔飲食現今人王之所食者。而彼烏妻思是飲食。不能得故宛轉迷悶。身體憔瘁。羸瘦顫掉。不自安故。問其妻言。汝今何乃宛轉於地身體憔瘁。羸瘦顫掉不能自安。彼時烏妻報烏王言。善哉聖子。我今有娠乃作是念。願得清淨香潔餚饍如王食者。時善子烏告其妻言。異哉賢者。如我今日何處得是香美飲食。王宮深邃不可得到。我若入者於彼手邊必失身命。彼妻又復報烏王言。聖子今者。若不能得如是飲食。我死無疑。并其胎子亦必無活。善子烏王復告妻言。異哉賢者。汝今死日必當欲至。乃思如是難得之物。善子烏王作是語已。憂愁悵怏思惟而住。復作是念。如我意者。如是香潔清淨飲食如王食者。實難得也。爾時烏王群眾之內乃有一烏。見善子烏心懷愁憂不樂而住。見是事已詣烏王所白烏王言。異哉賢者。何故憂愁思惟而住。善子烏王。於時廣說前事因緣。彼烏復白善子王言。善哉聖子。莫復愁憂。我能為王覓是難得香美餚饍王所食者。是時烏王復告彼烏作如是言。善哉善友。汝若力能為我辦得如此事者。我當報汝所作功德。爾時彼烏。從烏王所居住之處。飛騰虛空至梵德王宮。去厨不遠坐一樹上。觀梵德王食厨之內。其王食辨有一婦女備具餚饍。食時將至。專以銀器盛彼飲食欲奉與王。爾時彼烏從樹飛下。在彼婦女頭上而立啄鵮其鼻。時彼婦女患其鼻痛。即翻此食在於地上。
爾時彼烏即取其食將與烏王。烏王得已即將與妻。其妻得已尋時飽食。身體安隱如是產生。爾時彼烏日別數往。奪彼食取將與烏王。時梵德王屢見此事。作如是念。奇哉怪異。云何此烏數數常來穢污我食。復以觜(下准)爪傷我婦女。而王不能忍此事故。尋時勅喚網捕獵師。而語之言。卿等急速至彼烏處。生捕將來。其諸獵師聞王勅已。啟白王言。如王所勅不敢違命。獵師往至以其羅網捕得此烏。生捉將來付梵德王。時梵德王語其烏言。汝比何故數污我食。復以觜爪傷我婦女。爾時彼烏語梵德王。善哉大王。聽我向王說如此事令王歡喜。時梵德王心生喜悅。作如是念。希有斯事。云何此烏能作人語。作是念已告彼烏言。善哉善哉。汝必為我說斯事意令我歡喜。爾時彼烏。即以偈頌。向梵德王而說之曰。
大王當知波羅柰 有一烏王常依止
八萬烏眾所圍繞 悉皆取彼王處分
彼烏王妻有所憶 我向大王說其緣
烏妻所思香美膳 如是大王所食者
是故我今數數來 抄撥大王香美食
今者為彼烏王故 致被大王之所繫
善哉唯願大聖王 慈悲憐愍放脫我
我為烏王彼妻故 數來抄撥大王食
我念從此一生來 未曾經造如此事
今為大王一勅已 於後不敢更復為
時梵德王。既聞彼烏如此語已。心生喜悅。作如是言。希有此事。人尚不能於其主邊有如是等愛重之心如此烏也。作是語已。其梵德王。而說偈言。
若有如是大臣者 彼應重答食封祿
須似如是猛健烏 為主求食不惜命
其梵德王說此偈已。復告烏言。善哉汝烏。於今已去常來至此取香美食。若其有人遮斷於汝不與食者。來語我知。我自與汝已分所食。而將去耳。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彼烏王者我身是也。彼時為主偷食烏者。即憂陀夷比丘是也。梵德王者。此即輸頭檀王是也。於時比丘憂陀夷。令彼歡喜為我取食今亦復爾。令淨飯王心生歡喜。又復為吾而將食來。頌曰。
澡身沐德 鑪冶心堅 氷開春日
蘭敗秋年 慧人成哲 愚友增纏
將昇寶地 願值善緣
惡友篇第五十四(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大聖垂化正攝群心。善惡二門用標宗極。善類清昇惡稱俯墜。良由業惑未傾牢籠三界。情塵不靜擁翳五燒。滯八倒之沈淪。勞四生之維縶。是故隨順邪師信受惡友。致使煩惑難攝亂使常行。心馬易馳情猴難禁。修福念善罕自無聞。造罪營愆日就增進因此輪迴生死不絕。大聖愍之豈不痛心也。
引證部第二
如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云。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三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復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又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悑懼。於惡知識生悑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
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云。
莫親惡知識 亦莫從愚事
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人中無有惡 習近惡如識
後必種惡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為色故。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綺。然故憂苦不捨。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親朋捨離避去。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極大財富。彼大富人儻失財物。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家。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遠世時。於雪山下有二頭鳥。同共一身。在於彼住。一頭名曰迦樓荼鳥。一頭名憂波迦樓荼鳥。而彼二鳥。一頭若睡一頭便寤。其迦樓荼有時睡眠。近彼寤頭有一果樹。名摩頭迦。其樹花落。風吹至彼所寤頭邊。其頭爾時作如是念。我今雖復獨食此華。若入於腹二頭俱時得色得力並除飢渴。而彼寤頭遂即不令彼頭睡寤。亦不告知。默食彼華。其彼睡頭於後寤時。腹中飽滿欬噦氣出。即語彼頭作如是言。汝於何處得此香美微妙飲食而噉食之。令我身體安隱飽滿。令我所出音聲微妙。彼寤頭報言。汝睡眠時。此處去我頭邊不遠。有摩頭迦華果之樹。當於彼時一華墮落在我頭邊。我於爾時作如是念。今我但當獨食此華。若入於腹俱得色力並除飢渴。是故我時不令汝寤。亦不語知。即食此華。爾時彼頭聞此語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語我知。不喚我覺。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從今後所得飲食我亦不喚彼寤語知。而彼二頭至於一時游行經歷。忽然值遇一毒藥華。便作是念。我食此華。願令二頭俱時取死。于時語彼迦樓荼言。汝今睡眠我當寤住時迦樓荼聞彼憂波迦樓荼頭如是語已。便即睡眠。其彼憂波迦樓荼頭尋食毒華。迦樓荼頭既寤已。咳噦氣出。於是即覺有此毒氣。而告彼頭作如是言。汝向寤時食何惡食。令我身體不得安隱。命將欲死。又令我今語言麁澁。欲作音聲障礙不利。於是寤頭報彼頭言。汝睡眠時我食毒華。願令二頭俱時取死。於時彼頭語別頭言。汝所為者一何太猝。云何乃作如是惡事。即說偈曰。
汝於昔日睡眠時 我食妙華甘美味
其華風吹在我邊 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癡人願莫見 亦願莫開癡共居
與癡共居無利益 自損及以損他身
佛告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時迦樓荼鳥食美華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彼時憂波迦樓荼鳥食毒華者。即此提婆達多是也。我於彼時為作利益。反生瞋恚。今亦復爾。我教利益。反更用我為怨讐也。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與彼難陀入迦毘羅婆蘇都城。入已漸至一賣魚店。爾時世尊見彼店內茅草鋪上有一百頭臭爛死魚。置彼草鋪。見已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魚鋪一把茅草。其彼難陀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作是語已即於彼店魚鋪下。抽取一把臭惡茅草。既執取已。佛復告言。長老難陀。少時捉住還放於地。難陀白言。如世尊教。即把草住。爾時難陀捉得彼草。經一時頃便放於地。爾時佛復告難陀言。汝自嗅手。爾時難陀即嗅其手。爾時佛復告難陀言。汝手何氣。長老難陀報言。世尊。唯有不淨腥臭氣也。爾時佛告長老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惡知識。共為朋友交往止住。雖經少時共相隨順。後以惡業相染習故。令其惡聲名聞遠至。爾時世尊。因斯事故。而說偈言。
猶如在於魚鋪下 以手執取一把茅
其人手即同魚臭 親近惡友亦如是
頌曰。
峨峨王舍城 欝欝靈竹園
中有神化長 巧誘入幽昏
善人慕授福 惡友樂讐怨
善惡昇沈異 薰蕕別路門
擇交篇第五十五(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經說善知識者。不得暫離。惡知識者。不得暫近。但凡夫識心譬同素絲。隨緣改轉受色有殊。境來熏心。心應其境心境相乘善惡業現。故知三寶所資在物為貴。其德既弘其功亦大。願捐棄惡友親近善人。非直自行得成。亦使幽顯歸心也。
引證部第二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雲山根底曲山壅中有向陽處。眾鳥雲集便共議言。我等今日當推舉一鳥為王令眾畏難不作非法。眾鳥議言。善誰應為王。有一鳥言。當推鶬鵠。有一鳥言。此事不可。何以故。高脚長頸眾鳥脫犯啄我等腦。眾咸言爾。復有一鳥言。當推鵝為王。其色絕白眾鳥所敬。眾鳥復言。此亦不可。顏貌雖白項長且曲。自項不直。安能正他。是故不可。又復眾言。正有孔雀。衣毛綵飾觀者悅目。可應為王。復言不可。所以者何。衣毛雖好而無慚愧。每至舞時醜形出現。是故不可。有一鳥言。土梟為王。所以者何。晝則安靜夜則勤伺守護我等。堪為王者。眾咸可爾。有一鸚䳇。在一處住。有多智慧。作是念言。眾鳥之法夜應眠息。晝則求食。是土梟法。夜則不眠。晝則多睡。而諸眾鳥圍侍左右。晝夜警宿不復眠睡。甚為苦事。我今設語。彼當瞋恚拔我毛羽。正欲不言。眾鳥之類長夜受困。寧受拔毛不越正理。便到眾鳥前。舉翅恭敬白眾鳥言願聽。我說如前。意見爾時。眾鳥即說。偈答。
黠慧廣知義 不必以年耆
汝年雖幼小 智者宜時說
爾時鸚䳇聞眾鳥說。即說偈言。
若從我意者 不用土梟王
歡喜時覩面 常令眾鳥悑
況復瞋恚時 其面不可觀
時眾鳥咸言。實如所說。即共集義。此鸚䳇鳥聰明黠慧堪應為王。便拜為王。佛告諸比丘。彼時土梟者。今闡陀比丘是。鸚䳇鳥者。今阿難是。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如過去世時有群雞。依棒林住。有狸侵食雄雞。唯有雌在。後有烏來覆之。共生一子。子作聲時翁說偈言。
此兒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一子 非烏復非雞
若欲學翁聲 復是鷄母生
若欲學母鳴 其父復是烏
學烏似鷄鳴 學鷄作烏聲
烏鷄二兼學 是二俱不成
又智度論云何布施生尸波羅蜜。菩薩思惟。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以貧窮故劫盜心生。以劫盜故而有殺害。以貧窮故不足於色。色不足故而行邪行。以貧窮故為人下賤。下賤畏他而生妄語。如是等貧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財物不為非法。何以故。五欲充足無所乏短故。如提婆達多。本生曾為一蛇。與一蝦蟇一龜。在一池中。共結親友。其後池水竭盡飢窮困乏。無所控告。時蛇遣龜以呼蝦蟇。蝦蟇說偈以遣龜言。
若遭貧窮失本心 不惟本義食為先
汝持我聲以語蛇 蝦蟇終不到汝邊
若修布施後生有福無所短乏。則能持戒無此眾惡。是為布施能生尸羅波羅蜜。若能布施以破慳心。然後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如文殊師利。在昔過去久遠劫時。曾為比丘。入城乞食。得滿鉢。百味歡喜丸。城中有一小兒。追而從乞。不即與之。乃至佛圖手捉二丸。而要之言。汝若能自食一丸。以一丸施僧者。當以施汝。即相然可。以一歡喜丸布施眾僧。然後於文殊師利許受戒發心作佛。如是布施能令受戒發心作佛。頌曰。
善惡自相違 明闇不同止
聖人愍迷徒 乘機入生死
慕德祛囂煩 懲心見真理
擇交惡自終 出苦方有始
感應緣(略引三驗)魏沙門釋超達魏沙門釋僧朗齊沙門釋道豐
魏滎陽釋超達。未詳氏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知解善呪術。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乃收付滎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達以實告。公遂大怒。以車輪繫頸嚴防衛之。自知無活專念觀音。至夜四更忽不見輪。唯見守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繫獄囚久。脚遂?急不能遠行。至曉虜騎四出追之。達急伏臥草中。兵騎蹋草悉皆靡遍。對逼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皮障目。達一心服死唯專誠稱念。夜中虜去尋即得脫。又有僧明道人。為北臺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每疑沙門為賊。官收數百僧。並五繫縛之。僧明為魁首以繩急繫。從頭至足。剋明斬決。僧明大悑。一心念觀世音。至於半夜覺繩小寬。私心欣幸精誠彌切。及曉索繩都斷。既因得脫。逃逸奔山。明旦獄監來覓不見唯有斷繩在地。知為神力所加。非關人事。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反遂總釋放。
魏涼州釋僧朗。魏虜攻涼州。城民少。逼僧上城。舉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王軍將至魏主所。謂曰。道人當坐禪行道。乃復作賊登城。罪極刑戮。明日當殺。至期食時。赤氣數丈貫日直度。天師寇謙之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異正為道人。實非本心。官抑令上。願不須殺。帝遂放之。猶散配役徒。唯朗等數僧別付帳下。從駕東歸。及魏軍東還。朗與同學思慕本鄉。中路共叛。然嚴防守更無走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傍垂岸側。遂以鼓旗竿繩繫樹懸下。時夜大暗。崖底純棘無安足處。欲上崖頭復恐軍覺。投計慞惶捉繩懸住。勢非及久。共相謂曰。今厄頓至。唯念觀音。以頭扣石一心專注。須臾光明從日處出通照天地。乃見棘中有得下處。因光至地還忽冥暗。方知聖力非關天明。相慶感遇便泰稍眠。良久天曉。始聞軍眾警角將發。而山谷重疊裵回萬里。不知出路。候月而行。路值大虎出在其前。相顧而言。雖免虜難虎口難脫。朗語僧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現光。今遇此虎。將非聖人示吾路耶。於是二人徑詣虎所。虎即前行。若朗小遲虎亦暫住。至曉得出。而失虎蹤。便隨道自進。至于七日達於仇池。又至涼漢出于荊州。不測所終。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或云。練丹黃白醫療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來往并鄴。常過問之。應對不思隨事標答。帝曾命酒并蒸肫。勅置豐前令遣食之。豐聊無辭讓極意飽噉。帝乃大笑。亦不與言。駕去後謂弟子曰。除却床頭物。及發撒床見向者蒸肫酒等猶在。都不似噉嚼處。時石窟寺有一坐禪僧。每日西則東望山顛。有丈八金像現。此僧私喜謂覩靈瑞。日日禮拜。如此可經兩月。後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此僧聞已便起鄭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於大眾前側手指胸云。儞輩頗識真佛不。泥龕畫佛語不出唇。智慮何如。儞見真佛不知禮敬。猶作本日欺我。悉墮阿鼻。又眼睛已赤噭呼無常。合寺知是驚禪。及未發前輿詣豐所住。即謂曰。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鍼鍼之三處。因即不發。及豐臨終謂弟子曰。吾在山久。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以相遺。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便指竈傍去一方石。遂有懸泉澄映不盈不減。於今現存(右三驗出梁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眷屬篇第五十六校量篇第五十七
眷屬篇(此有四部)述意部哀戀部改易部離著部
述意部第一
竊尋眷屬萍移新故輪轉。去留難卜聚會暫時。良由善惡緣別昇沈殊趣。善如難陀棄榮欲而從道。羅雲捨王位而斷結。如旃檀林旃檀圍繞。隨應而度。調御之美於茲可見。惡如調達破僧闍王害父。常懷毒意常結怨讐。既同棘刺之林。亦類蚖蛇之種。善惡路分禍福可覩也。
哀戀部第二
如須摩提長者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有大長者子。名須摩提。是人命終。父母宗親及諸知識。一時號哭哀悼躄踊。稱怨大喚悶絕于地。或有喚父母兄弟者。或有呼夫主大家者。如是種種號咷啼哭。又有把土而自坌者。又有持刀斷其髮者。譬如有人毒箭入心苦惱無量。或有以衣自覆而悲泣者。譬如大風鼓扇林樹枝柯相棖。又如失水之魚宛轉在地。又如斬截大樹崩倒狼藉。以如是楚毒而加其身。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彼諸大眾何故哀號悲泣如是。阿難具以白佛。唯願世尊。為度一切。可往至彼。諸佛世尊不以無請而有不說。我今為彼諸人勸請於佛。世尊以大慈悲願往至彼。
爾時如來受阿難請。即往其家。是時彼諸人等。遙見世尊。各各以手拭面前來迎佛。既至佛所頭面禮足。悲哀鯁塞不能發言。正欲長歎。以敬佛故不敢出息。噎氣而住。爾時佛告長者父母等。汝等何故悲泣懊惱著此幻法。是諸人等同時發言。而白佛言。世尊。是城中唯有此。人聰明智慧端正殊妙。年既盛壯。於諸人中為無有上。又復多饒財寶倉庫盈溢。車馬衣服奴婢使人。如是悉備無所乏短。一旦命終。是故我等。悲泣戀慕不能自勝。善哉世尊。願為我等方便說法得離諸惱。從今已後更不復受如是諸苦。
爾時世尊告長者父母宗親知識及諸大眾。汝等曾見有生不老病死不。諸人白佛言。未曾見也。佛復告諸大眾。汝等欲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者。莫復念是恩愛之縛。標心正見歸命三寶。所以者何。於諸世間無過佛者。能導盲冥愚癡之眾。佛所說法即是良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十方世界中 生者無不死
生死往來道 唯法能除滅
無有十方剎 命終能濟者
唯佛能除斷 是故歸命佛
若人作不善 好行十惡者
心常懷憍慢 不敬於三寶
不能淨持戒 懈怠不精進
如是諸人等 皆名之為死
無常計有常 不淨計有淨
實苦而言樂 無我計有我
眾生生死中 深著於倒見
千萬億劫中 不知生死本
若有人能解 真實大法者
能知此非常 最為大苦本
若人見垢濁 斷際三毒本
必能得成就 無上之大法
爾時長者諸眷屬等聞佛所說。悲苦皆息並獲道果。又法句喻經云。昔有婆羅門。少年出家。學至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然後歸家娶婦為居家。生得一男端正可愛。至年七歲書學聰慧。才辯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伏其屍上氣絕復蘇。親族諫喻奪屍殯斂。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往至閻羅王所先乞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齎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所治處為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里至深山中。見諸得道梵志。復問如前。諸梵志問曰。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曰。我有一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解。欲至王所求乞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王所治之處。非是生人所可得到也。當示卿方。宜從此西行四百餘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四月四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梵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郭。宮殿屋舍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脚。祝願求見閻羅王。王勅守門人引見之。梵志啟言。晚生一男欲以備老。養育七歲近日命終。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閻羅王言。所求大善。卿兒今在東園中戲。自往將去。梵志即往。見兒與諸小兒共戲。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晝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寧不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兒驚喚逆呵之曰。癡騃老翁不達道理。寄住須臾名人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間自有父母。邂逅之間唐自手抱。梵志悵然涕泣而去。即自念言。我聞瞿曇沙門知人魂神變化之道。當往問之。於是梵志即還佛所。時佛在舍衛祇桓為大眾說法。梵志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兒不肯見名。反謂語我為癡騃老翁。寄住須臾認我為子。永無父子之情。何緣乃爾。佛告梵志。汝實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合居。譬如寄客起則離散。愚迷縛著計為己有。憂悲苦惱不識本根。沈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得盡。梵志聞已豁然意解。即於座上得羅漢道。
又大法炬經云。佛言。一切眾生皆悉隨其形類而置名字。如鳥雀等。而彼餓鬼眾生之中。無有決定差別名字。勿謂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餓鬼定餓鬼也。如一事上有種種名。如一人上有種種名。如一天乃至餓鬼畜生有種種名。亦復如是。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於一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云何可得呼其名也。彼中惡業因緣未盡故。於一念中種種變身。◎
◎改易部第三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不好布施。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有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爾時長者歘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飯食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煮之令熟。飯食飣餖即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妻二人坐一小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中。如是數數初不有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便祝願云。但言多少布施可得大福。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即罵之言。汝為道人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為唐突。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羞恥。今我乞士何故慚羞。長者問曰。吾及室家自共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恥。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塜 愚人當汲汲
雖獄有鉤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飾 深著愛其牢
慧說愛為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親欲能安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說此。答曰。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作羅剎。卿作賈客大人乘船入海。舟輒失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人見此睹彼。愚者不知豈不慚恥於是長者懎然。毛豎如畏悑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過便受五戒。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又雜寶藏經云。佛時游行到居阿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羅。繫屬於人井上汲水。佛語阿難。往索水來。阿難承佛勅即往索水。爾時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罐往。既到佛所放罐著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身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終。既得抱佛。嗚其手足。在一面立。佛語阿難。往喚其主。其主來至頭面禮佛却住一面。佛語主言。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當得羅漢。主便即放。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故得羅漢。爾時為徒眾主罵諸聖尼為婢。今屬於他。五百身中常為我母。遮我布施常生貧賤。
又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豪富長者。唯無子息。每禱祀神祇求索一子。精誠欵篤婦便懷妊。日月滿足生一男兒。其兒端正世所希有。父母宗親共相合集。詣大江邊飲食自娛。臨河不固失兒墮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父母憐念絕氣復蘇。其兒功德竟復不死。至河水中隨水沈浮。時有一魚吞此小兒。雖在魚腹猶復不死。時有小村而在下流。有一富家亦無子姓。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常令一奴捕魚販賣。其奴捕得吞小兒魚。割腹看之得一小兒。面貌端正得已歡喜。我家由來禱祠求索。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即便摩抆乳哺養之。時彼上村父母追索此是我兒於彼河失。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彼長者而答之曰。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神報應賜我一兒。君之亡兒竟何所在。紛紜不了詣王求斷。於是二家各引道理。王聞其說靡知所如。即為二家共養此兒。至兒長大各為娶婦。安置家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子即屬此家。彼婦生兒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其兒長大俱為娶婦。供給所須無有乏短。其兒白二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心愛不能距逆。即便聽許。即往佛所求索入道。佛即聽之。讚言善來。頭鬚自墮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為說法得盡諸苦。即於座上成阿羅漢。阿難白佛。不審世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種何善根。而今生世墮水魚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難。汝且聽之。吾當為說。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毘婆尸。集諸大眾為說妙法。時有長者來至會中。聞受三歸受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無有乏短。佛告阿難。爾時長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錢九十一劫常富錢財。至於今世二家供給。受不殺戒故墮水魚吞不死。受二自歸故今值我世得阿羅漢道。又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云。爾時舍衛城有大富長者。財寶無數家無親子。恐終後沒官。夫婦禱祠歸命三寶。精勤不懈便得懷軀。婦人黠者有五事應知。一知夫婿意。二知夫婿念不念。三知所因懷軀四別知男女。五別知善惡。是婦報長者。我已懷軀。長者歡喜。月滿生男。加五乳母供養抱持。長大索得好婦。其兒夫婦行園。園中有樹。名曰無憂。華色鮮白絮弱緋色。婦語夫言。欲得此華。夫便上樹為取此華。樹枝細劣即時摧折。兒便墮死。父母聞之奔趣抱頭。摩挲占視永絕不蘇。父母悲哀五內摧傷。眾客見之亦代哀痛。佛與阿難。因入城見愍獨一子而墮樹死。佛告長者。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對至命盡不可避藏。捐去憂念勿復憂慼。佛語長者。此兒本從忉利天上壽盡來生卿家。卿家壽盡便生龍中。金翅鳥王即取噉之。三處父母一時共啼哭。為是誰子。佛即說偈言。
天上諸天子 為是卿子乎
為在諸龍中 龍神之子耶
時佛自解言 非是諸天子
亦非為卿子 復非諸龍子
生死諸因緣 無常譬如幻
一切不久立 譬若如過客
佛語長者。死不可離。去不可追。長者白佛。此兒宿命罪福云何。佛言。此兒前世好喜布施。尊敬於人。緣此福德生豪富家。喜獵傷害。令身命短。罪福隨人如影隨形。長者踊躍逮得法忍。
離著部第四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於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車馬等物。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息覺觀相續。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鬪亂共相違諍。家是多瞋呵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眾苦馳求守護。家是疑處猶如怨賊。家是顛倒貪著假名。家是伎人種種妄飾。家是變異貪必離散。家是假借無有實事。家如眠夢富貴則失。家如朝露須臾變滅。家如蜜滴其味甚少。家如棘叢欲刺傷人。家如鐵蟲覺觀常唼。如是等患不可具述。是故在家菩薩當如是觀知其家過。在家妻子眷屬奴婢財物等不能作救作歸。非我善友。是故宜當急捨離之。又無始已來一切眾生。於六道中互為父子。親疏何定。故偈云。
無明蔽慧眼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故我方便 莫生憎愛心
若起憎愛心 不能通達法
又大菩薩藏經云。舍利子。若有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則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几隥。舍利子。若有味著華鬘香塗。即是味著熱鐵華鬘。亦是味著屎尿塗身。舍利子。若有攝受居處舍宅。當知攝受大熱鐵甕。若有攝受奴婢作使。當知攝受地獄惡卒。若有攝受象馬駝驢牛羊雞豕當知攝受地獄之中黑駁猪狗。又是攝百踰繕那禁衛之卒。取要言之。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眾苦憂愁悲惱之聚。舍利子。寧當依附千踰繕那量大熱鐵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華散布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舍利子。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舍利子。復以何緣名之為婦。所言婦者。是諸眾生所輸委處。是貪愛奴所流沒處。是順婦者所輸稅處。是婦媚者所迷惑處。是婦勝者所歸投處。是屈婦者所憑仗處。婦自在者所放逸處。為婦奴者所疲苦處。隨婦轉者所欣仰處。舍利子。以如是等諸因緣故。名是諸處以之為婦。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等。是名隨生子。何等為勝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殺等。子能受不殺等。是名勝生子。何下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等。子亦不能受不殺等。是名下生子。又五無返復經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猶耕如故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愁憂啼哭無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來。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反更索食。此人不慈無復此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其夫寄信。持一人食來。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呼。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因過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來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救護。
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復說譬喻向梵志言。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合共一家生。隨命長短死生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盡各自所隨不能救護。
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說喻向梵志言。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無常對至隨其本行不能救護。
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復說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合。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愁憂啼哭無所補益。梵志聞已心感自責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寶。故從遠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更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行人答言。近在祇洹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愁憂不樂。梵志曰。所願不果違我本心。是故不樂。佛語梵志。有何所失愁憂不樂。梵志對曰。我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返復。佛問梵志。何等五無返復。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田下種。兒死在地。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無愁悲。是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為返復。知身非常身非己有。往古聖人不免斯患。何為凡夫大啼小哭無益死者。世俗之人無所識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梵志心開意解。我聞佛說。如病得愈。盲者得視。如暗得明。於是梵志即得道迹。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滅死防生非愁憂法。死者身歸於土。生者種持產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讀誦經書日日作禮。復能布施三寶。最是為要。梵志稽首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頌曰。
眷屬多孜擾 染著亂心神
親疎未可定 何得偏憎憐
乾城無片實 渴鹿諍焰塵
息心上空響 廢念心源真
感應緣(略引七驗)晉居士杜願晉居士董青建宋居士袁廓宋居士卞悅之唐沙門釋慧如唐居士王會師唐居士李信
晉杜願字永平。梓橦涪城人也。家巨富有一男名天保。願愛念。年十歲。泰元三年暴病而死。經數月日家所養猪生五子。一子最肥。後官長新到。願將以作禮捉就殺之。有一比丘忽至願前謂曰。此㹠是君兒也。如何百餘日中而相忘乎。言竟忽然不見。四顧尋視見在天西騰空而去。香氣充布彌日乃歇。
晉董青建者。不知何許人。父字賢明建元初為越騎校尉。建母宋氏孕建時。夢有人語云。爾必生男。體上當有青誌。可名為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寬和家人未嘗覩其慍色。見者咸異之。至年十四而州迎主簿。建元初皇儲鎮樊漢為水曹參軍。二年七月十六日寢疾。自云必不振濟。至十八日。臨盡起坐謂母曰。罪盡福至緣累永絕。願母自割不須憂念。因七聲大哭聲盡而絕。將殯喪齋前。其夜靈語云。生死道乖勿安齋前。自當有造像道人來迎喪者。明日果有道人來名曇順。即依靈語向曇順說之。曇順曰。貧道住在南林寺造丈八像。垂成賢子乃有此感應。寺西有少空地。可得安喪也。遂葬寺邊。三日其母將親表十許人墓所致祭。於墓東見建。如生云。願母割哀還去。建今還在寺住。母即止哭而還。舉家菜食長齋。至閏月十一日。賢明夢見建云。願父暫出東齋。賢明便香湯自浴齋戒出東齋。至十四夜於眠中聞建喚聲。驚起見建。在齋前如生。時父問汝往在何處。建云。從亡來住在練神宮中。滿百日當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見父母兄弟哭泣傷慟。三七日禮諸佛菩薩請四天王。故得暫還。願父母從今以後勿復啼哭祭祠。阿母已發願求見建。建不久當命終。即共建同生一處。父壽可得七十三。命終之後當三年受罪報。勤苦行道可得免脫。問曰汝從夜中來。那得有光明。建曰。今與菩薩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問云。汝天上識誰。建曰。見王車騎張吳興外祖宋西河。建曰。非但此一門中生。從四十七年以來至今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發七願願生人間。故歷生死。從今永畢得離七苦。建臨盡時見七處生死。所以大哭者與七家分別也。問云。汝皆生誰家。建曰。生江吏部羊廣州張吳興王車騎蕭吳興梁給事董越騎等家。唯此間生十七年。餘處正五三年耳。自今以後毒厲歲多。宜勤修功德。建見世人死多墮三塗。生天者少勤精進可得免度。發願生天亦得相見。行脫差異無相值期。又問云。汝母憂憶汝垂死。可令見汝不。建曰。不須相見。益懷煎苦耳耶。但依向言說之。諸天已去不容久住。慘有悲色忽然不見。去後竹林左右猶有香氣。家人亦並聞餘香焉。建云。所生七家江概羊希張永王玄。宋謨蕭惠明梁季父也。賢明遂以出家名法藏也。
宋袁廓字思度。陳郡人也。元徽中為吳郡丞。病經少日奄然如死。但餘息未盡。棺櫬之具並備。待畢而殮。三日而能轉動視瞬。自說云。有使者稱教。喚廓隨去。既至有大城池。樓堞高整階闥崇麗。既命廓進。主人南面陛森然。威飾冠自。執刀者點廓坐。坐定溫涼畢設酒炙果粽?餚等。廓皆嘗進。種族形味不異世中。酒數巡行。主人謂廓曰。身主簿不幸。閤任有闕。以君才頴故欲相屈。當能顧懷不。廓意亦知是幽途。乃固辭。凡薄非所剋堪。加少窮孤兄弟零落。公私二三乞蒙恩放。主人曰。君當以幽顯異方故有辭耳。此間榮祿資待身口服御。乃當勝君世中。勤勤之懷甚貪共事。想必降意副所期也。廓復固請曰。男女藐然並在齠齓。僕一旦恭任。養視無託。父子之戀理有可矜。廓因流洟稽顙。主人曰。君辭讓乃爾。何容相逼。願言不獲深為嘆恨。就案上取一卷文書。句點之。既而廓謝恩辭歸。主人曰。君不欲定省先亡乎乃遣人將廓行。經歷寺署甚眾。末得一垣城門楯並黑囹圄也。將廓入中斜趣一隅。有諸屋宇駢填銜接。而甚陋弊。次有一屋。見其所生母羊氏。在此屋中容服不佳。甚異平生。見廓驚喜。戶邊有一人。身面瘍痍形類甚異。呼廓語。廓驚問其誰。羊氏謂廓曰。此王夫人汝不識耶。王夫人曰。吾在世時不信報應。雖復無甚餘罪。正坐鞭撻婢僕過苦。故受此罰。亡來楚毒殆無暫休。今特少時寬隙耳。前喚汝姊來望以自代。竟無所益徒為憂聚。言畢洟泗。王夫人即廓嫡母也。廓姊時亦在其側。有頃使人復將廓去。經涉衖陌。閭里整頓似是民居。末有一宅竹籬茅屋。見父披被著巾憑案而坐。廓入門。父揚手遣廓曰。汝既蒙罷可速歸去。不須來也。
廓跪辭而歸。使人送廓至家而去。廓今太子洗馬是也。
宋居士卞悅之。濟陰人也。作朝請居在潮溝。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婦為取妾。復積載不孕。將祈求繼嗣。千遍轉觀世音經。其數垂竟妾便有娠。遂生一男。元嘉十八年已五歲(右四驗出冥祥記)。
唐京城真寂寺沙門慧如。少精勤苦行。師事信行。信行亡後奉尊其法。隋大業中因坐禪修定。遂七日不動。眾皆歎異之。以為入三昧也。既而慧如開目洟泣交流。僧眾怪問之。答曰。火燒脚痛待視瘡畢乃說。眾皆怪問。慧如曰。被閻羅王請行道七日滿。王問。須見先亡知識不。如答欲見二人。王即遣喚一人。唯見龜來舐慧如足。目中淚出而去。更一人者云。罪重不可喚令就見之。使者引慧如至獄門。門閉甚固。使呼守者。有人應聲。使者語慧如。師急避道莫當門立。如始避而門開。大火從門流出。如鍛星迸。著如脚被之。舉目視門。門已閉訖。竟不得相見。王施絹三十匹。固辭不許。云已遣送後房。眾僧爭往房視之。則絹在床矣。其脚燒瘡大如錢。百餘日乃愈。至武德初年卒。真寂寺即今化度寺是(右一驗出冥報記之)。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會師者。其母先終。服制已畢。至顯慶二年內。其家乃產一青黃母狗。會師妻為其盜食。乃以杖擊之數下。狗遂作人語曰。我是汝姑。新婦杖我大錯。我為嚴酷家人過甚。遂得此報。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會師聞而洟泣抱以歸家。而復還去。凡經四五。會師見其意正乃屈請市北大街中。正是己店北大牆。後作小舍安置。每日送食。市人及行客就觀者極眾。投餅與者不可勝數。此犬常不離此舍。過齋時即不肯食。經一二歲莫知所之。
唐居士李信者。并州文水縣之太平里人也。身為隆政府衛士。至顯慶年冬。隨例往。朔州赴番。乘赤草馬一匹并將草駒。是時歲晚凝陰風雪嚴厚。行十數里馬遂不進。信以番期逼促撾之數十下。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平避汝父將石餘米乞女故獲此報。此駒即是汝妹也。以力償債向了。汝復何苦敦逼如是。信聞之驚愕流洟不能自勝。乃拜謝之。躬馱鞍轡謂曰。若是信孃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信兄弟等見之悲哀相對。別為廠櫪養飼有同事母。屈僧營齋。合門莫不精進。鄉閭道俗咸歎異之。時工部侍郎溫無隱。歧州司法張金停俱為丁艱。在家聞而奇之。故就信家顧訪。見馬猶在。問其由委。並如所傳(右二驗出冥報拾遺)。
校量篇第五十七(此有七部)述意部施田部十地部福業部罪業部雜行部方土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睿知一揆圖度萬端。業行黑白受報昇降。大小方音長短別域。德有隱顯行有淺深。是以群聖降迹緣感斯應。或標奇顯相。或韜形晦跡。軌轍雖殊弘道罔異。若不校量罕知優劣也。
施田部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須達。過去世時有一婆羅門。名曰比藍。端正無比聰慧第一。財富無量不可憶數。比藍財寶所有皆悉非常。我不用之。欲施窮乏。即設大壇。人民雲集皆來至所。時比藍欲澡自手傾於軍持。而水不出。大用愁憂。今我大祠將有何過而水不出。即時天人於虛空中語比藍言。汝施大好無能過者。但所施人盡是邪偽倒見之徒。不堪受汝恭敬之施。以是之故水不能出。於是比藍聞天人語意便開解。即作誓言。今我所施用成無上正真之道。審如所願者。今我瀉水當墮我手。作誓願已便傾澡瓶水即墮手。諸天讚言。如汝所願成佛不久。爾時比藍布施貧乏衣服飲食。十二年中盡用布施無所藏積。佛告須達。爾時比藍婆羅門者。今我身是。而我所施亦好其心亦好。受者不好。所施雖多獲報甚少。而今我法真妙清淨弟子真正。所施雖少獲報甚多。於十二年所作布施。及閻浮提一切人民。計其功德不如布施一須陀洹人。其福甚多過出其上。施百須陀洹并前福報。不如施一斯陀含人。施百斯陀含并前福報。不如施一阿那含人。施百阿那含并前福報。不如施一阿羅漢。施百阿羅漢并前功德。不如施一辟支佛。施百辟支佛百阿羅漢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須陀洹。及施閻浮提人所得功德。不如起塔僧坊精舍衣食等供養過去來今四方眾僧給其所須。計其功德過前所作功德。將前所作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復計。雖供養佛并前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歸八關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逾過於前。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復以持戒之福。并合集前一切功德。不如坐禪慈念眾生經一食頃。所得功德逾過於前百千萬倍。復合前功德。不如聞法執在心懷思惟四諦。比前功德最尊第一無有過上。於是須達聞法踊躍。身心清淨得阿那含道。
十地部第三
如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佛告彌勒菩薩。我今為汝說菩薩所行功德地法。初地菩薩猶如初月光明未顯。然其明相皆悉具足。二地菩薩如五日月。三地菩薩如八日月。四地菩薩如九日月。五地菩薩如十日月。六地菩薩如十一日月。七地菩薩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薩如十三日月。九地菩薩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薩如十五日月圓滿可觀明相具足。其心澹泊安住不動。不沒不退。住首楞嚴三昧。又無性攝論釋云。謂於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者。若於初地正通達時。速能通達後一切地。此種類故。如有頌曰。
如竹破初節 餘節速能破
得初地真智 諸地疾當得
福業部第四
依增一阿含經云。一閻浮提人福德等一轉輪聖王福。一輪王福等一東弗于逮人福。一東弗于逮人福等一俱耶尼人福。一俱耶尼人福等一欝單越人福。一欝單越人福等一四天王福。一四天王福等一三十二天王福。一三十二天王福等一帝釋福。一帝釋福等一炎摩天福。如是展轉校量乃至非想天福。不可思量。
又正法念經云。如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所受天身無有骨肉。亦無污垢。不生嫉妬。其目不眴。衣無塵垢。無有煙霧。亦無大小便利之患。其身光明能有遠照。轉輪聖王都無此事。於已妻子不偏攝受。離於嫉妬飲食自在。無有睡眠疲極等苦。轉輪聖王等都無此事。此諸天等初生之時。歌舞音樂無有教者。不從他學。以善業故自然皆知。退時善業盡故一切皆忘。忉利下天尚有大樂。況上天樂難可為比。如是展轉校量從下向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不可為比。
罪業部第五
如十輪經云。佛言。若有剎利旃陀羅王。於三寶所起於惡心。一切諸佛所不能救。譬如壓油。一一麻中皆生諸蟲。以壓油輪而壓取之。即便油出。此壓油人於其日夜。為應定殺幾所眾生。若復有人以是十輪而壓油者。一輪一日一夜壓油千斛。如是乃至滿於千年。是壓油人得幾所罪。地藏菩薩言。甚多世尊。無能知是人罪量。其數多少唯佛知之。佛言。譬如十輪之罪等一婬女舍罪。其舍有千女皆為求欲。如是十婬女舍其罪等一酒家。如是十酒家等一屠兒舍。如是十屠兒舍罪等一剎利旃陀羅居士。旃陀羅十輪中等於一王輪一日一夜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十輪罪等一婬舍 十婬罪等同一酒
十酒罪等一屠兒 十屠坊罪等剎家
雜業部第六
如樹提伽經偈云。
何物高於空 我慢高於空
何物重於地 戒德重於地
何物多草木 亂想多草木
何物疾於風 意念疾於風
何物得生天 十善得生天
何物服人身 五戒服人身
何物落地獄 十惡落地獄
何物墮畜生 觝突墮畜生
何物堅金剛 無著堅金剛
何物軟鶴毛 心柔軟鶴毛
何物香旃檀 持戒香旃檀
何物明日月 佛光明日月
何物安於山 坐禪安於山
何物動於地 三界動於地
何物最清淨 泥洹最清淨
何物最穢濁 生死最穢濁
何物最為高 家和最為高
何山最為明 須彌最為明
何國最為樂 舍衛最為樂
何國饒人民 迦夷國饒人
何物戲深山 麋鹿戲深山
何物樂叢林 狐狢樂叢林
何物墮風塵 沙礫墮風塵
何物戲深淵 鯉魚戲深淵
又雜阿含經云。有天子說偈問佛云。
何戒何威儀 何得何為業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遠離於殺生 持戒自防禦
害心不加生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與取 與取心欣樂
斷除賊盜心 是則生天路
不行他所愛 遠離於邪婬
自受知止足 是則生天路
自為己及他 為財及戲笑
妄語而不為 是則生天路
斷除於兩舌 不離他親友
常念和彼此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愛語 軟語不傷人
常說淳美言 是則生天路
不為不成說 無義不饒益
常順於法言 是則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 見利言我有
不行此貪想 是則生天路
慈心無害想 不害於眾生
心常無怨結 是則生天路
苦業及果報 二俱生淨信
受持於正見 是則生天路
如是諸善法 十種淨業跡
等受堅固持 是則生天路
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云。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覺
何法鎖於命 何法為命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 諸行命不覺
身鎖於其命 愛縛於命者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手捉團土大如梨果。告諸比丘。云何我手中團土為多。大雪山中土石為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少少耳。彼雪山土石甚多。乃至算數不得為比。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知四聖諦苦集滅道者。如我所捉團土。不如實知者。如大雪山土石。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乃至算數不可為比。佛告諸比丘。若諸眾生形可見者。如甲上土。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如陸地。如是水性亦爾。得人道者如甲上土。墮非人者如大地土。如是生中國者。如甲上土。生邊地者。如大地土。如是成聖慧眼者。如甲上土。不成聖者。如大地土。如是知法律者。如甲上土。不知法律者。如大地土。如是知有父母者。如甲上土。不知有父母者。如大地土。如是知受齋戒者。如甲上土。不知受齋戒者。如大地土。如是從地獄畜生餓鬼命終生人中者。如甲上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畜生餓鬼命終生天上者。如甲上土。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如是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如甲上土。從天命終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
方土部第七
如起世經云。閻浮提洲有五事勝瞿陀尼弗婆提欝單越閻摩世一切龍及金翅阿脩羅。何等為五。一勇健。二正念。三佛出世處。四是修業地。五行梵行處。瞿陀尼洲有三事勝閻浮提洲。一饒牛。二饒羊。三饒摩尼寶。弗婆提洲有三事勝。一洲寬大。二普含諸渚。三洲甚勝妙。欝單越洲有三事勝。一彼人無我我所。二壽命最勝。三有勝上行。閻摩世中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身形大。三有自然衣食。一切龍及金翅鳥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身形大。三宮殿寬博。阿脩羅中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形色勝。三受樂多。四天王天有三事勝。一宮殿高。二宮殿妙。三宮殿有勝光明。三十三天有三事勝。一長壽。二色勝。三多樂。餘上四天及魔身天等同三十三天。有前三勝。閻浮提有五事勝。餘諸天如上所說頌曰。
惡多難算 善少可陳 人天蓋寡
濁趣如塵 貴賤交易 貧富異因
校量優劣 樂苦昇沈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二
上二天下人福等一銅輪王福。一銅輪王福等一俱耶尼人福。上三天下人福等一銀輪王福。一銀輪王福等一欝單越人福。上四天下人福等一金輪王福。一金輪王福等一四天王天人福。一四天王天人福等一天王福。一天王福等一三十三天人福。一三十三天人福等一帝釋福。一帝釋福等一焰摩天人福。一焰摩天人福等一天王福。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機辯篇第五十八愚戇篇第五十九
機辯篇(此有三部)述意部菩薩部羅漢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三藏浩汗七眾紛綸。設教備機煥然通解。聞苦集則哀切追情。聽滅道則喜捨啟寤。清泠音韻欝若芝蘭。峻旨宮商開導耳目。所以馬鳴迪其幽宗。龍樹振其絕緒。提婆折其名數。羅漢總其條理。並翊贊妙典俘剪外學。迷津見衢長夜逢曉。繼釋典之高範。表師資之訓術。屬于斯也。可謂盛哉。祇園若在。鹿苑如瞻。誠未證果趣佛邇也。
菩薩部第二(略列二三餘散別篇)
馬鳴菩薩傳云。佛去世後三百餘年(摩耶經六百年)出自東天竺桑岐多國。婆羅門種也。弱狀奇譽。以文談見稱。天竺俗法論師文士。皆執勝相以表其德。馬鳴用其俗法。以利刀貫杖銘云。天下智士其有能以一理見屈一文見勝者。當以此刀自刎其首。常執此刀周遊諸國。文論之士莫能抗之者。是時韻陀山中有一羅漢。名富樓那。外道名理無不綰達。於是馬鳴詣而候焉。見其端坐林下。志氣眇然若不可測。神色謙退似而可屈。遂與言沙門說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勝便刎頸相謝。沙門默然。容無負色。亦無勝顏。扣之數四曾無應情。馬鳴退自思惟。我負矣。彼勝矣。彼安無言故無可屈。吾以言之。雖知言者可屈。自吾未免於言。真可愧耳。退謝其屈便欲刎首。沙門止之。汝以自刎謝我。當隨我意鬀。汝周羅為我弟子。即以理伏。落髮投簪受具足戒。坐則文宣佛法。游則闡揚道化。作莊嚴佛法諸論百有萬言。大行天竺。舉世推宗。以為造作之式。雖復西河之亂孔父。身子之疑聖師。篾以過也。其後龍樹染翰之初著論之始。未嘗不稽首馬鳴作自歸之偈。謙譏憑其冥照以自寤焉。今天竺諸王勢士。皆為之立廟宗之若佛。評有之曰。
龍樹菩薩傳并付法藏傳云。有一大士。名曰龍樹(依傳云。佛去世後七百年內出現於世。依奘法師傳云。西梵正音名為龍猛。舊翻訛略。故曰龍樹。佛去世後三百年出現於世。壽年七百歲。故人錯稱佛滅後七百年出世)天聰奇寤事不再問。建立法幢摧伏異道。託生南天竺國。出梵志種。大豪貴家。始生之時在於樹下。由龍成道。因號龍樹。少小聰哲才學超世。本童子時處在襁抱。聞諸梵志誦四韋陀論。其典淵博有四萬偈。各三十二字。皆即照了達其句味。弱冠馳名擅步諸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讖。及餘道術無不綜練。朋友三人天姿奇秀。相與議曰。天下理義開寤神明。洞發幽旨增長智惠。若斯之事吾等悉達。更以何方而自娛樂。復作是言。世間唯有追求好色縱情極欲。最是一生上妙快樂。宜可共求隱身之藥。事若斯果此願必就。咸言善哉。斯言甚快。即至術處求隱身法。術師念曰。此四梵志才智高遠生大憍慢。草芥群生。今以術故屈辱就我。然此人輩研窮博達所不知者。唯此賤術。若授其方則永見棄。且與彼藥使不知之。藥盡必來。師諮可久。即便各授青藥一丸。而告之曰。汝持此藥以水磨之用塗眼瞼。形當自隱。尋受師教各磨此藥。龍樹聞香即便識之。分數多少錙銖無失。還向其師具陳斯事。此藥滿足有七十種。名字兩數皆如其方。師聞驚愕問其所由。龍樹答言。大師當知。一切諸藥自有氣分。因此知之。何足為怪。師聞其言歎未曾有。即作是念。若此人者聞之猶難。況我親遇而惜斯術。即以其法具授四人。四人依方和合此藥。自翳其身游行自在。即共相將入王後宮。宮中美人皆被侵掠。百餘日後懷妊者眾。尋往白王庶免罪咎。王聞是已心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共謀斯事。時有一臣即白王言。凡此之事應有二種。一是鬼魅。二是方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人守衛斷往來者。若是方術其跡自現。設鬼魅入必無其跡。人可兵除。鬼當呪滅。王用其計依法為之。見四人跡從門而入。時防衛者驟以聞王。王將勇士凡數百人。揮刀空中斬三人首。近王七尺內刀所不至。龍樹斂身依王而立。於是始寤欲為苦本敗德危身污辱梵行。即自誓曰。我若得脫免斯厄難。當詣沙門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至一佛塔。捨離欲愛出家為道。於九十日誦閻浮提所有經論。皆悉通達。更求異典都無得處。遂向雪山見一比丘。以摩訶衍而授與之。讀誦愛樂恭敬供養。雖達實義未獲道證。辯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咸皆摧伏。請為師範。即便自謂一切智人。心生憍慢甚大貢高。便欲往彼瞿曇門入。爾時門神告龍樹曰。今汝智慧猶如蟁虻。比於如來非言能辯。無異螢火齊輝日月。以須彌山等葶藶子。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此門而入。聞是語已?然有愧。時有弟子白龍樹言。師常自謂一切智人。今來屈辱為佛弟子。弟子之法諮承於師。諮承不足非一切智。於是龍樹辭窮理屈。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無量。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今宜可更敷演之。開寤後學饒益眾生。作是言已獨處靜室水精房中。大龍菩薩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宮殿開七寶函。以示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與龍樹。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龍之心念而問之曰。汝今看經為遍未耶。龍樹答言。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所讀者足滿十倍過閻浮提。龍王問言。忉利天上釋提桓因所有經典。倍過此宮百千萬倍。諸處比此易可稱數。爾時龍樹既得諸經。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知寤道還送出宮。時南天竺王。本甚邪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見其龍樹是一切智人。共大論師論難不逮。稽首禮敬?除鬚髮。而就出家。如是所度無量邪見。王家常送十車衣鉢。終竟一日皆悉都盡。如是展轉乃至無數廣開分別摩訶衍義。造憂波提舍論十萬偈莊嚴佛道。大慈方便如是等論。各十萬偈。令摩訶衍先宣於世。造無畏論滿十萬偈。中論出於無畏部中。凡五百偈。其所敷演義味深邃。摧伏一切外道勝幢。是時有一小乘法師。見其高明常懷忿嫉。龍樹菩薩所作已辨。將去此土問法師云。汝今樂我久住世不。答曰。仁者實不願也。即入閑室經日不現。弟子咸怪。破戶看之。遂見其師蟬蛻而去。天竺諸國並為立廟。種種供養。敬事如佛焉。
羅漢部第三
如智度論云。舍利弗於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為第一。如佛偈說。
一切眾生中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聞
於十六分中 猶尚不及一
舍利弗智慧多聞。年始八歲誦十八部經。通解一切義。是時摩伽陀國有龍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羅。降雨以時國無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大集龍處為設大會。作樂談義終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為國王。二為太子。三為大臣。四為論士。爾時舍利弗。以八歲之身問眾人言。此四高座為誰敷之。眾人答言。為國王大子大臣論士。是時舍利弗。觀察時人無勝己者。便昇論床結跏趺坐。眾人疑怪。或謂愚小無知。或謂智量過人。雖復嘉其神異而猶各懷自矜。恥其年小不自與語。皆遣年少傳言問之。其答厝旨辭理超絕。時諸論師歎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歡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輿振鈴告令。宣示一切十六大國無不慶悅(如四分律云。舍利弗具足四辯。一法辯。二義辯。三詞辯。四了了辯。若具此辯而外道不伏者。無有是處。又勝思惟論云。菩薩有七種德。皆依樂說辯才。何等為七。一種種樂說辯才。二無滯樂說辯才。三堅固樂說辯才。四了了樂說辯才。五不怯弱樂說辯才。六相應樂說辯才。七任放樂說辯才。此八地菩薩得也)是時吉古師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連。是舍利弗友。二人才智德行互同。行則俱游。住則同止。少長交契結要始終。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於師。師名訕闍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道果。非其人耶。他日師疾。舍利弗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二人惴惴。其師將終乃愍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答之言。世俗無眼為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求同一處。而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語。欲以驗其虛實。後有金地商人遠來摩伽陀國。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撫然歎曰。我昔非其人耶。為是師隱我耶。二人誓曰若先得甘露。要畢相報(故佛本行經云。是時舍利弗見馬宿比丘入城乞食。城內一切人民各共評論說偈云。
巧攝諸根識 進止常寂定 含笑出美言 此必釋種子
爾時舍利弗即請云。汝大師德術亦勝汝耶。爾時阿濕波踰跋多。隋云馬宿。即說偈報云。
如芥對須彌 牛跡比大海 蚊虻並金翅 我與彼亦然 假使聲聞度彼岸 成就諸地猶弟子 於彼師邊不入數
與彼世尊威德別
於是舍利弗復聞說偈云。
諸法因緣生 亦從因緣滅 吾師大沙門 常說如是法
舍利弗聞已。即得見諦得法眼淨。舍利弗既得須陀洹果。復向目連亦說是偈。目連聞舍利弗說。亦得須陀洹果。於是舍利弗目連二人。將五百眷屬同詣佛所。皆得阿羅漢果。依四分律及餘經等。皆云千二百五十人。至於佛所得阿羅漢果)依論問曰。何以名舍利弗。答曰。是母所作字。伽陀國是中有大城。名王舍城。王名頻婆娑羅。有婆羅門論師。名摩陀羅。王以其人善能論故。賜封一邑。去城不遠。是摩陀羅。遂有居家。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麁大名拘絺羅(秦言大膝)既有居家畜養男女。所學經書皆已陳故不復業新。是時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大論議師。字提舍。於十八種大經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頭上戴火以銅鍱鍱腹。人問其故。便言我所學經書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問。頭上何故戴火。答言。以大暗故。眾人言曰。日出照明。何以言暗。答曰。暗有二種。一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癡暗故。今雖有日明而愚癡猶黑。眾人言。汝但未見婆羅門摩陀羅論師。汝若見者腹當縮明當暗。是婆羅門徑至鼓邊打論議鼓。國王聞之。問是何人。眾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名提舍。是大論師欲求論處。故打論鼓。王大歡喜。即集眾人而告之曰。有能難者與之論議。摩陀羅聞之自疑。我以陳故不復業新。不知我今能與論不。俛仰而來。於道中見二特牛方相觝觸。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為占知誰得勝。此牛不如。便大愁憂。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將不如。欲入眾時。見有母人挾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復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樂。既入眾中見彼論師。顏貌意色勝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獲已。與共論議。論議既交便墮負處。王大歡喜。大智明人遠入我國。復欲為之封一聚落。諸臣議言。一聰明人來便封一邑。功臣不賞但寵語論。恐非安國全家之道。今摩陀羅論議不如。應奪其封以與勝者。若更有勝人復以與之。王用其言。即奪與後人。是時摩陀羅語提舍言。汝是聰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兒相累。今欲遠出他國以求本志。提舍納其女為婦。其婦懷妊夢見一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大山邊立。覺已白其夫言。我夢如是。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常與作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大能論議。其弟拘絺羅與姊談論。每屈不如。知所懷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況出生。即捨家學道至南天竺。不剪指爪讀十八種經書。皆令通利。是故時人名為長爪梵志。姊子既生。七日之後裹以白㲲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為憂波提舍(憂波秦言逐提舍是星名)是為父母作字。眾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為舍利弗(佛言子也)又舍利弗者。世世本願於釋迦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為本願因緣以名舍利弗。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言憂波提舍但言舍利弗。答曰。時人貴重其母。於眾女人中聰明第一。以是因緣故稱舍利弗。
又佛本行經云。佛於舍婆城。於其中間有一大樹。名尸奢波。其樹蔭下多有一切諸婆羅門止息其下。諸婆羅門遙見阿難來欲到邊。各相告言。汝輩當知。此是沙門瞿曇弟子。於諸聰明多聞之中最第一者。作是語已。阿難便至。白言仁者。今請觀此樹合有幾葉。爾時阿難觀其樹已。而報彼言。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作是語已遂即捨去。爾時彼諸婆羅門輩。阿難去後取百數葉隱藏一邊。阿難迴已。諸婆羅門於是復問。仁者阿難。汝復來耶。乞更觀此樹有幾多葉。爾時阿難仰觀樹已。知婆羅門等所摘藏葉若干百數。便即報彼婆羅門言。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作是語已便即過去。爾時彼等婆羅門輩。生希有心未曾有之。各相謂言。此之沙門甚大聰明有大智慧。諸婆羅門以此因緣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後不久悉各出家成羅漢果(略述一二餘備經文)。
頌曰。
樞機巧對辯 善誘令心伏
八水潤蕉芽 三明啟瞽目
來問各不同 詶答皆芬郁
冀捨四龍驚 亦除二鼠逐
意樹發空華 心蓮吐輕馥
喻此滄海變 譬彼菴羅熟
妙智方縟錦 詞深同霧縠
善學乖梵爪 真言異鍱腹
感應緣(略引四驗)秦太守趙正晉沙門釋僧叡晉沙門支孝龍晉沙門康僧淵
秦符堅臣武威太守趙正。立志忠政大弘佛法。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得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矣。又有正字文業。洛陽長水人。或曰濟陰人。年至十八為偽秦著作郎。後遷至黃門郎武威太守。為人無鬚而瘦。有妻妾而無兒。時謂閹人。然而性度敏達學兼內外。性好譏諫無所迴避。符堅末年寵惑鮮卑惰於治政。因歌諫曰。
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
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蔭。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
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其調戲機捷皆此類也。後因關中佛法之盛。願欲出家。堅惜而未許。及堅死後方遂其志。更名道整。因作頌曰。
佛生何以晚 泥洹一何早
歸命釋迦文 今來投大道
後遁迹商洛山專精經律。晉雍州刺史郗恢。欽其風尚逼共同游。終於襄陽。春秋六十餘矣。
晉長安有釋僧叡。魏郡長樂人也。博通經論機辯難及。姚興姚嵩特加禮遇。興問嵩曰。叡公何如。嵩答。實鄴衛之松栢。興勅見之。欲觀其才器。叡風韻?流含吐彬蔚。興大賞悅。即勅給俸䘏吏力人輿。興後謂嵩曰。此乃四海標領。何獨鄴衛之松栢耶。於是美譽遐布遠近歸德。什所翻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翻正法華經。至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曰。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曰。實然。其領標出皆此類也。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值真無所恨矣。著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諸序。并著大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等序。皆傳於世。叡弘讚經法。常迴此業願生安養。於是臨終之日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床。面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煙從叡房出。春秋六十七矣。
晉淮陽有支孝龍。淮陽人。少小風姿見重。加復神采卓犖高論。適時無人能抗。陳留阮贍頴川庾凱。並結知音之交。世人呼為八達。時或嘲之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宗。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梵服披綾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逾貴。無心於足而逾足矣。其機辯適時皆此類也。故孫綽為之贊曰。
小方易擬 大器難像 桓桓孝龍
剋邁高廣 物競宗歸 人思効仰
雲泉彌漫 蘭風旴響
晉康僧淵。本西域人。生于長安。貌雖胡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晉成之世與康法暢支敏度等俱過江。暢亦有才思善為往復。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執麈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常在。淵亦機辯逾過於暢。時琅邪王茂弘。以見淵鼻高眼深。每戲弄之。淵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時人以為名答。
愚戇篇第五十九(此有三部)述意部般陀部雜癡部
述意部第一
夫愚戇者。是眾病之本。障道之源。致使昏滯三有沈溺四流。六情常閉三毒常開。問者口爽發語成狂。洪癡不得振其翼。名愛不得逞其足。採善心於毫芒。拔凶頑於虎口。魚魯不辯菽麥。何知愚惑之甚罪莫大焉。
般陀部第二
如善見律云般陀者。此言路邊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長者家女。長者唯有此一女。憐愛甚重。作七層樓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給所須。奴子長大便與私通。即共奴籌量。我今共汝叛往餘國。如是三問奴子。奴子言不能去。女語奴言。汝若不去我父母知必當殺汝。奴答言。我若往他方貧無錢寶。云何生活。女語奴言。汝隨我去。我當偷取珍寶共汝將去。奴答言。若如是者我共汝去。此女日日偷取珍寶與奴。將出在外藏。算計得二人重擔。遣奴前出在外共期。此女假著婢服反鑰戶而出。共奴相隨遠到他國。安處住止。一二年中即懷胎欲產。心自念言。我今在此若產無人料理。思念憶母欲得還家。共婿籌量。奴婿不去。云若歸必當殺我。婿入山斫樵不在。於後閉戶而去。婿還不見其婦。即問比隣。見我婦不。答言。汝婦已去。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婦已生一男兒。夫語婦言。汝為欲產故去。汝今已產何須去耶。婦聞即還。其後未久。以復懷胎。欲產復叛。至半路中復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還。其二兒並於路邊生。故便字為般陀。般陀兄弟與諸同類共戲。二兒力大打諸同類。同類詈言。汝無六親眷屬。孤單在此。何敢打我。兒聞此呵還家啼泣。問母此事。其母默然不答。其兒啼哭不肯飲食。母見不食慈念二兒便語其實。二人聞已便語母言。送我外家不能住此。其母不許。二兒啼泣不已。母共婿籌量即共往送到父門外。遣人通知。父母聞已答言。使二兒入汝不須相見。長者即遣人迎二兒入。入已以香湯洗浴著衣瓔珞。抱取二兒置兩膝上。問言。汝母在他方云何生活。不甚貧乏耶。二兒答言。他方貧窮賣樵自活。母聞慈念即以囊。盛金遣送與女。語言。汝留二兒我自養活。汝將此金還先住處好自生活。不須與我相見。二兒年大為其取婦。翁婆年老臨欲終時。以其家業悉付二兒。其翁婆命終。其兄以家事付弟出家。出家不久即得羅漢。其弟厭俗。後往兄所來欲出家。兄即度之。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後。兄呵念言。此人於佛法無緣。當遣還家。即牽袈裟驅令出門。門外啼泣不欲還家。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看眾生。見周羅般陀應可度緣。往至其所問何以啼。般陀具答世尊兄驅因緣。佛知非聲聞能。度是以牽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㲲與周羅般陀。汝捉此㲲向日而?。當作是念。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則入聚落。受毘舍佉母請。世尊臨中觀般陀將得道果。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先無恚最樂 不害於眾生
世間無欲樂 出離於愛欲
若調伏我慢 是為第一樂
爾時周羅般陀。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又增一阿含經云。朱利般特。佛教執掃篲令誦。誦掃忘篲。誦篲忘掃。乃經數日始得掃篲。復名除垢。般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淨也。結縛是垢。智慧能除。我今以智慧篲掃除諸結縛。
又新婆沙論云。兄授伽陀一偈。經四月誦不得。兄訶擯出。爾時世尊見啼愍之。即以神力轉彼所誦伽陀。更為授之。尋時誦得。過四月所用功勞。復別授以除塵垢頌。而語之言。今日苾芻從外來者。汝皆可為拭革屣上所有塵垢。小路敬諾如教奉行。至日暮時有一苾芻。革屣極為塵垢所著。小路拭之。一隻極淨。一隻苦拭而不能淨。即作是念。外物塵垢暫時染著。猶不可淨。況內貪欲瞋癡等垢。長夜染心何由能淨。作是念時。彼不淨觀及持息念便現在前。次第即得阿羅漢果。問小路何緣如此闇鈍。答尊者小路。於昔迦葉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慳垢覆蔽其心曾不為他。受文解義及理廢忘。由彼業故今得如是極闇鈍果。有說。彼尊者曾於婆羅痆斯城作販猪人。縛五百猪口。運置船上度至彼岸。及下船時。氣不通故。猪皆已死。由彼業力如是闇鈍。有說。彼尊者昔餘生中。曾閉塞瞿陀獸窟門。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業故闇鈍如是。
又處處經云。佛言。昔者朱利槃特比丘。學問經於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憂。何以故。由本宿命。更見五百佛悉通知眾經。但由閉藏經道不肯教人。後被病二十四日。臨死時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計也。
又法句經云。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字朱利般特。新作出家稟性闇塞。佛令五百阿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並知愚冥。佛愍傷之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為奇。今當為汝解說其義。豁然心開得阿羅漢道。時波斯匿王請佛及僧。於正殿會。佛欲現般特威神。與鉢令特隨後而行。門士識之留不聽入。卿為沙門一偈不可。受請何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須入門。般特即住門外。佛坐殿上行水已畢。般特擎鉢申臂遙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眾會四輩。見臂來入不見其形。怪而問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賢者般特比丘臂也。即便請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聞尊者般特本性愚鈍方知一偈。何緣得道。佛告王曰。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賢者般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淨如天金。雖復多學不行徒喪識想有何益哉。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同聞此偈二百比丘得阿羅漢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歡喜。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誦行道。有一老比丘名摩訶盧。為人暗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眾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勅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訶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為。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縊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訶之曰。咄咄比丘。何為作此。摩訶盧即具陳辛苦。化神訶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汝往迦葉佛時卿作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眾人。悋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暗鈍。但當自責。何為自賤。於是世尊現神光像。為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 當自勉學
利乃誨人 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還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愛
為惡自更 如剛鑽珠
摩訶盧比丘見佛現身光相。悲喜悚慄。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得阿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三藏眾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訶盧。著衣持鉢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為說經令得道迹。并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王宮在於上坐。眾人心悉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訶譴。念其愚癡不曉達嚫心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訶盧即為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座上道人驚悑自悔。皆得羅漢。為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雜癡部第三
打蚊。
十誦律云。佛為諸比丘說本生經云。過去有禿頭染衣人。共兒持衣詣水邊澣衣已捩曬持歸。爾時大熱眼闇。道中見一樹。便以衣囊枕頭下睡。有蚊子來唼其頭血。兒見已父疲極睡臥。便發惡罵云。是弊惡微陋蚊子。何以故。來唼我父血。即持大棒欲打蚊子。蚊子飛去棒著父。頭即死。時此樹神便說偈言。
寧與智者讐 不與無智親
愚為父害蚊 蚊去破父頭
打蠅。
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一老公出家。兒小即為沙彌。共父入村乞食。村遠日暮。父老行遲。兒畏毒獸急扶其父。推父墮地應時而死。佛言。我知汝心。無有惡意。不得殺罪。此由過去父病睡臥多有飛蠅數來惱觸。父令逐蠅。蠅來兒額。以杖打之即殺其兒。亦非惡意今還相報。
救月。
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癡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月
佛告諸比丘。爾時獮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相隨順受諸苦惱。今復如是。
妬影。
雜譬喻經云。夫婦二人向蒲萄酒甕內欲取酒。夫妻兩人互相見人影。二人相妬謂甕內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時有道人為打破甕。酒盡了無二人。意解知影懷愧比丘為說法要。夫婦俱得阿惟越致。佛以為喻。見影鬪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絕。
分衣。
十誦律云。佛在憍薩羅國。與大比丘僧安居。有兩老比丘。夏罷得多施物。自念人少物多。不敢分之。恐其得罪。跋難陀比丘知往與分。問二比丘言。汝得衣分未耶。答未分。二老比丘問言。汝能分不。答言。能。是中應作羯磨。即持衣物來置其前。跋難陀分作三聚。是二比丘間著一聚。自向二聚衣間立言。汝聽作羯磨。
汝二人一聚 如是汝有三
兩聚并及我 如是我有三
問是羯磨好不。答言。善。跋難陀擔衣欲去。彼比丘言。大德上座我等衣物未分。跋難陀言。與汝分。知法人應與一好衣。彼言當與。跋難陀是聚中取大價衣著一處。餘分作二分。與已擔去。諸比丘聞已白佛。佛廣呵責已告諸比丘。是跋難陀非但今世奪。前世亦奪。乃過去世一河曲中有二獺。河中得大鯉魚不能分。二獺守之。有野干來飲水。見獺語言。外甥是中作何等。獺答言。阿舅是河曲中得此鯉魚不能分。汝能分不。野干言。能。是中說偈分作三分。即問獺言。汝誰喜入淺。答言。是某獺。誰喜入深。答言。是某獺。野干言。汝聽我說偈。
入淺應與尾 入深應與頭
中間身肉分 應與知法者
野干銜魚身來。雌者說偈。
汝何處䘖來 滿口河中得
如是無頭尾 鯉魚好肉食
雄野干說偈言。
人有相言擊 不知分別法
能知分別者 如官藏所得
無頭尾鯉魚 是故我得食
佛語諸比丘。時二獺者。二老比丘是。野干者。跋難陀是。是跋難陀前世曾奪。今世復奪。
造樓。
百喻經云。往昔愚人癡無所知。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即作是念。我有錢財不減於彼。云何不造。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為我造。木匠即便經地壘塹作樓。愚人見壘語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為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為我作上。時人聞已便生怪笑。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不依三乘次第先學大乘亦復如是故佛藏經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磨刀。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愍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於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後轉苦憚不能上樓。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人笑。猶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反得其殃。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賣香。
百喻經云。昔有長者入海取沈水香。積有年載方得一車。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多日不售心生疲厭。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燒作炭。不得半車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賭餅。
百喻經云。昔者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咲言。咄婢。我家得餅不復與爾。世人聞之不無嗤咲。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詐現靜默。為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三塗。都不悑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畏婦。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娉娶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栽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間凡夫亦復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三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為其二婦故二眼俱失。
揜米。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至婦家舍。見其擣米便往其所偷米揜之。婦來見夫欲共其語。滿口中米都不應和。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語其父言。我夫始來。卒得口腫。都不能語。其父即便喚醫治之。時醫言曰。此病最重狀似石癰。以刀抉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抉破其口。米從中出其事彰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作諸惡行犯於淨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抉口乃顯其過。
効眴。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當効之。此人見王眼眴。便効王眴。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眴。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眴故効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使人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短闕。便生譏毀効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効王亦復如是。
悑樹。
百喻經云。譬如野干在於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捨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動搖上下。便言喚我還來樹下。愚癡弟子亦復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於後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師所。如是去來是為愚惑。
頌曰。
愛網結心闇 貪癡背智明
雖蒙慧炬照 愚昧猶目盲
頑戇常不覺 慧種未開萌
自非慕高友 何得寤神英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詐偽篇第六十惰慢篇第六十一
詐偽篇(此有六部)述意部詐親部詐毒部詐貴部詐悑部詐畜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道無隔貴在忠言。故出其言善則千里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咫尺如聵。但教流末代人法譌替。或憑真以搆偽。或飾虛以詐真。良由人懷邪正故法通真俗。名利既侵則我人逾盛。現親尚無附之。況元來疏薄。故難交友。故經曰。直心是道場。不虛假故也。
詐親部第二
如雜寶藏經云。一切姦滑諂偽詐惑。外狀似直內懷姦私。是故智者應察真偽。為如往昔有婆羅門。其年既老耽娶小婦。婦嫌夫老傍婬不已。勸夫設會請諸少壯婆羅門等。夫疑有妄不肯延致。前婦之子墮於火中。爾時小婦眼看不捉。婆羅門言。兒今墮火何故不捉。婦即答言。我自少來唯近己夫不近餘男。云何令我捉此男子。老夫聞已謂如其言。便設大會集婆羅門。爾時少婦便共交通。老夫見已心懷忿恨。即取寶物棄婦而去。於其路中見一婆羅門。便共為伴。至暮共宿。明旦前行。語老婆羅門言。於昨宿處有一草葉著我衣裳。我自少來無侵世物。欲還草葉歸彼主人。爾並停住待我往還。老婆羅門深信其言。倍生愛敬。許當住待。詐捉草葉入溝偃臥。良久乃還。云葉歸了。老婆羅門因便利故。即以寶物而用寄之。此人尋後齎寶便走。老婆羅門見偷己物惋彼不已。小復前行憩一樹下。見一鸛雀口中銜草。語諸鳥言。我等共相憐愍。集會一處而共住止。爾時諸鳥皆信其言而來聚集。時此鸛雀趣鳥飛後。就他巢窠啄卵而食。諸鳥將至更復銜草。諸鳥知諂悉捨而去。於此樹下更經少時。見一外道出家之人身披納衣。安行徐步口云去去眾生。老婆羅門而問之言。何以並行口唱去去。外道答言。我出家人憐愍一切。畏傷蟲蟻是故耳。爾時婆羅門見其此語深生篤信。尋至其家於其暮宿。但聞歌舞之聲。便出看之。乃見出家外道住室。有一地孔內出婦女。與共交歡彈琴舞戲。老婆羅門見已。天下萬物無一可信。故說偈言。
不捉他男子 以草還主人
鸛雀詐銜草 外道畏蟲傷
口言唱去去 如是詐諂偽
都無可信者 來苦實難當
故涅槃經云。佛言。如我昔日所說偈言。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有樹木 一切女人 必有諂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詐毒部第三
如雜寶藏經云。時提婆達多作種種因緣。欲得殺佛然不能得。時南天竺國有婆羅門來。善知呪術和合毒藥。提婆即合毒藥以散佛上。風吹此藥反墮己頭上。即便悶絕躄地欲死。醫不能治。阿難白佛言。世尊。提婆達多被毒欲死。佛憐愍故為說實語。我從菩薩成佛已來。於提婆達多常生慈悲無有惡心者毒當自滅。作是語已毒即消滅。諸比丘言。希有世尊。提婆達多常起惡心於如來。如來云何猶故活之。佛言。非但今日惡心向我。過去亦爾。即問佛言。惡心於佛其事云何。佛言。過去之世。迦尸國中有波羅柰城。有二輔相。一名斯那。二名惡意。斯那常順法行。惡意常行惡行好為讒搆。而語王言。斯那欲作惡逆。王即收閉。諸天善神於虛空中出聲而言。如此賢人實無過罪。云何拘縛。第二惡意劫王庫藏反著斯那。王亦不信。王言。捉此惡意付與斯那仰使斷之。斯那即教惡意向王懺悔。惡意自知有罪。便走向毘提醯王所。作一寶篋盛二惡蛇。見毒具足令毘提醯王遣使送與彼王并及斯那。二人共看莫示餘人。王見寶篋極以嚴飾。心大歡喜。即喚斯那欲共發看。斯那答言。遠來之物不得自看。遠來果食不得即食。何以故。彼有惡人。或能以惡來見中傷。王言。我必欲看。殷勤三諫。王不用語。復白王言。不用臣語王自看之。臣不能看。王即發看。兩眼盲冥不見於物。斯那憂苦愁瘁欲死。遣人四出遍歷諸國遠覓良藥。既得好藥以治王眼。平復如故。爾時王者舍利弗是。爾時斯那者我身是。爾時惡意者提婆達多是也。
詐貴部第四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時有弗盧醯大學婆羅門。為國王師常教五百弟子。時婆羅門家生一奴名迦羅呵。常使供給諸童子等。是奴利根聞說法言盡能憶持。此奴一時共諸童子小有嫌恨。便走他國。詐自稱言。我是弗盧醯婆羅門子。字耶若達多。語此國師言。我是波羅柰國王。師弗盧醯子。故來至此。欲從大師學婆羅門法。師答言可爾。是奴聰明。本已曾聞。今復重聞。聞悉能持。其師大喜。即令教授五百門徒。汝代我教。我當往來王家。是師無有男兒。唯有一女。即告之曰。耶若達多當用我語。汝莫還國。我今以女妻汝。答言。從教。共作生活家漸豐樂。耶若達多為人難可。婦為作食常瞋生熟不能適口。婦常念言。脫有行人從波羅柰國來者。當從彼受飲食法然後供養夫主。彼弗盧醯婆羅門。具聞是事。便作是念。我奴迦羅呵逃在。他國。當往捉來。或可得直便詣彼國。時奴與諸門徒詣園游戲。在於中路遙見本主。即便驚悑密語門徒。汝等還去各自誦習。門徒去已便到主前。頭面禮足白其主言。我來此國稱道大家是我之父。便投此國師大學經典。與女為婦。願尊今日勿彰我事。當與奴直奉上大家主。婆羅門善解世事。即答言。汝實我兒。但早發遣。奴即將主歸家。告家中言。我所親來。其婦歡喜為辦種種飲食。奉食訖已伺小空閑。密禮婆羅門足而問之曰。我奉事夫飲食供養常不可意。願尊指授本在家時何所食噉。當如先法為作飲食。客婆羅門便即瞋恚而作是念。如是如是困苦他女。汝但速發遣我。我臨去時。教汝一偈使夫無言。女聞歡喜辭出而退。即語夫言。尊婆羅門故從遠來宜早發遣。夫即念言。如婦所說宜應早遣莫令久住。恐言漏失損我不少。便大與財物教婦作食。自行供之。夫為曹主。求伴不在。婦奉食訖禮足辭別請求先偈。即教偈言。
無親游他方 欺誑天下人
麁食是常食 細食復何嫌
今與汝此偈。若彼瞋恚嫌食惡時。便在其邊背面微誦令其得聞。作是教已便還本國。是奴送主去已。每至食時還復瞋恚。婦於夫邊試誦其偈。夫聞是偈心即不喜。便作是念。咄是老物發我臭穢。從是已後常作軟語求婦不瞋。恐婦向人說其陰私。佛告諸比丘。時本主弗盧醯婆羅門者。即我身是。時奴迦羅呵者。今闡陀比丘是。彼於爾時已曾恃我凌他。今復如是。恃我勢力凌易他人。
詐悑部第五
如智度論云。一切諸法皆是虛誑。眾生愚癡不識親疎。瞋罵加害乃至奪命。起此重罪故墮三塗受無量苦。譬如山中有一佛圖。彼中有一別房。房中有鬼來恐惱道人。故諸道人皆捨房去。有一客僧來。維那處分令住此房。而語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惱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聞故言。小鬼何所能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來求此住處。維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語有鬼惱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為。我當伏之。先入者閉戶端坐待鬼。後來者夜闇打門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不為開戶。後來者極力打門。在內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勝排門得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見乃是故舊同學。識已各相愧謝。眾人雲集笑而怪之。眾生亦復如是。五陰皆虛無我無人。取相鬪諍橫加毒害。若㓟解在地但有骨肉。無人無我。是故菩薩語眾生言。汝等莫於根本空中鬪諍。人身尚不可得。何況值佛。
詐畜部第六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婦人。富有金銀。與男子交通。盡取金銀衣物相逐俱去。到一急水河邊男子語言。汝持財物來。我先度之當還迎汝。男子度已便走不還。婦人獨住水邊憂苦無人可救。唯見一野狐捕得一鷹。復見河魚捨鷹拾魚。魚既不得復失本鷹。婦語狐曰。汝何太癡貪捕其兩不得其一。狐言。我癡尚可。汝癡劇我也。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非時連雨七日不止。諸放牧者七日不出。時有餓狼飢行求食。遍歷七村都無所得。便自剋責。我何薄相。經歷七村都無所得。不如守齋住還山林。自於窟穴祝願言。使一切眾生皆得安隱。然後攝身安坐閉目。帝釋至齋日。乘伊羅白龍象觀察世間。持戒破戒。到彼山窟。見狼閉目思惟。便作是念。咄哉狼獸甚為奇特。人尚無此心。況此狼獸而能如是。便欲試之知其虛實。釋即變身化為一羊。在窟前住。高聲命群。狼時見羊便作是念。奇哉齋福報應忽至。我游七村求食不獲。今暫守齋餚饍自來。厨供已到。但當食已然後守齋。即便出穴往趣羊所。羊見狼來便驚?走。狼便尋逐羊去不住。追之既遠羊化為狗。方口耽耳反來逐狼。急聲喚之。狼見狗來驚悑還走。狗急追之。劣乃得免。還至窟中便作念言。我欲食彼反欲噉我。爾時帝釋便於狼前。作跛脚羊鳴喚而住。狼作是念。前者是狗。我飢悶眼花謂為是羊。今所見者此真是羊。復更諦觀。看耳角尾。真實是羊。便出往趣。羊復驚走。?逐垂得復化作狗。反還逐狼亦復如前。我欲食彼反欲見噉。時天帝釋即於狼前。化為羔子。鳴群喚母。狼便瞋言。汝作肉段我尚不出。況為羔子而欲見欺。還更守齋靜心思惟。時天帝釋知狼心念還齋。猶作羊羔於狼前住。狼便說偈言。
若真實是羊 猶故不能出
況復作虛妄 如前恐怖我
見我還齋已 汝復來見試
假使為肉段 猶尚不可信
況作羔羊子 而詐喚咩咩
於是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出家人 持戒心輕漂
不能捨利養 猶如狼守齋
又五分律云。佛告諸比丘。乃往古昔有一摩納。在山窟中誦剎利書。有一野狐住其左右。專聽誦書心有所解。作是念言。我解此書。語足堪作諸獸中王。作是念已便起游行。逢羸瘦野狐。便欲殺之。彼言何故殺我。答言。我是獸王。汝不伏我是以相殺。彼言。願莫殺我。我當隨從。於是二狐便共游行。復逢一狐又欲殺之。問答如上。亦言隨從。如是展轉伏一切狐。便以群狐伏一切象。復以眾象伏一切虎。復以眾虎伏一切師子。遂權得為王。既作王已復作是念。我今為獸中王。不應以獸為婦。便乘白象率諸群獸不可稱數。圍迦夷城數百千匝。王遣使問。汝諸群獸何故如是。野狐答言。我是獸王應娶汝女。與我者善。若不與我當滅汝國。還白如此。王集群臣共議。唯除一臣皆云應與。所以者何。國之所恃唯賴象馬。我有象馬彼有師子。象馬聞氣惶悑伏地。戰必不如為獸所滅。何惜一女而喪一國。時一大臣聰叡遠略。而白王言。臣觀古今未曾聞見人王之女與下賤獸。臣雖弱昧要殺此狐。使諸群獸各各散走。王即問言。計將焉出。大臣答言。王但剋期戰日。先當從彼求索一願。願令師子先戰後吼。彼謂吾畏必令師子先吼後戰。王至戰日當勅城內皆令塞耳。王用其語遺使剋期并求上願。至于戰日復遣信求。然後出軍。軍鋒欲交野狐果令師子先吼。野狐聞之心破七分。便於象上墜落于地。於是群獸一時散走。佛以是事而說偈言。
野狐憍慢盛 欲求其眷屬
行到迦夷城 自稱是獸王
人憍亦如是 規統於徒眾
在摩竭之國 法主以自號
爾時迦夷王者我身是。聰叡大臣者舍利弗是。野狐王者調達是。諸比丘。調達往昔詐得眷屬。今亦如是。故佛說偈云。
善人共會易 惡人共會難
惡人共會易 善人共會難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有一河名波利耶多(隋言彼節)時彼河岸有一人。是結華鬘師。其人有園在彼河側。而彼河內時有一龜從水而出。至華園中求食而行。處處經歷蹋壞其華。時彼園主見龜壞華。即捉置於一筐篋中將欲殺食。彼龜作念。云何得脫此難。作何方便誑此園主。即向園主而說偈言。
我從水出身有泥 汝且置華洗我體
我身既有泥不淨 恐畏污汝篋及華
時彼園主作如是念。善哉此龜。善言教我。今不得不取其言。我洗其身勿令泥污我之華篋。作是念已即手執龜將向水所欲洗龜身。是時彼人即提龜出置於石上。抄水欲洗。是時彼龜出大筋力忽投沒水。時華鬘師見龜沒水。作如是言。奇哉是龜。乃能如是誑逗於我。我今還可誘誑是龜使令出水。時華鬘師即向彼龜而說偈言。
賢龜諦聽我作意 汝今親舊甚眾多
我作華鬘繫汝咽 恣汝歸家作喜樂
爾時彼龜作如是念。此華鬘師妄言誑我。彼師母患著床。其姊採華造鬘。欲賣以用活命。今作是言。定是誑我。欲食我故誘我出耳。是時彼龜向華鬘師而說偈言。
汝家造酒欲會親 廣作種種諸味食
汝至家內作是語 龜肉煮已脂糂頭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欲知彼時入水龜者我身是也。華鬘師者魔波旬是。其於爾時欲誑惑於我而不能著。今復欲誑何由可得。
又佛告諸比丘言。我念往昔。於大海中有一大虬。其虬有婦身正懷姙。忽然思欲獼猴心食。以是因緣其身羸瘦。痿黃踠轉顫慄不安。時彼特虬見婦身體如是羸瘦無有顏色。見已問言。賢善仁者。汝何所患。欲思何食。我不聞汝從我索食。何故如是。時其牸虬默然不報。其夫復問。汝今何故不向我道。婦報夫言。汝若能與。我隨心願我當說之。若不能者我何暇說。夫復答言。汝但說看。若可得理我當方便會覓令得。婦即語言。我今意思獼猴心食。汝能得不。夫即報言。汝所須者此事甚難。所以者何。我居大海猴在山樹。何由可得。婦言。奈何若不得。是物此胎必墮。我身不久恐取命終。是時其夫復語婦言。賢善仁者。汝且容忍。我今求去。若成此事深不可言。則我與汝。並皆慶快。爾時彼虬即從海出至於岸上。去岸不遠有一大樹名優曇婆羅(隋言求願)時彼樹上有一大獼猴。在於樹頭取果子食。是時彼虬既見獼猴在樹上坐食於樹子。見已漸漸到於樹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語言。問訊獼猴。善哉善哉。婆私師吒。在此樹上作於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惱耶。求食易得無疲倦不。獼猴報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於苦惱。虬復重更語獼猴言。汝在此處何所食噉。獼猴報言。我在優曇婆羅樹上食噉其子。是時虬復語獼猴言。我今見汝甚大歡喜。遍滿身體不能自勝。我欲將汝作於善友共相愛敬。汝取我語何須住此。又復此樹子少無多。云何乃能此處願樂。汝可下來隨逐於我。我當將汝度海。彼岸別有大林。種種諸樹華果豐饒。獼猴問言。我云何得至彼處。海水深廣甚難越度。云何堪度。是時彼虬報獼猴言。我背負汝將度彼岸。汝今但當從樹下來騎我背上。爾時獼猴心無定故。陿劣愚癡心生歡喜。從樹而下。上虬背上欲隨虬去。其虬內心生如是念。善哉善哉。我願已成。即欲相將至自居處。及獼猴俱沒於水。猴問虬言。善友何故忽沒於水。虬即報言。我婦懷妊。彼如是思欲汝心食。以是因緣我將汝來。爾時獼猴作如是念。嗚呼我今甚不吉利。自取磨滅。作何方便而得免此急速厄難不失身命。復如是念。我須誑虬。作是念已而語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優曇婆羅樹上寄著。不持將行。仁於當時云何不依實語我。知今須汝心。我於當時即將相隨。善友還迴放我取心。得已還來。爾時彼虬聞獼猴語已。二俱還出。獼猴見虬欲出水岸。是時獼猴努力奮迅。捷疾跳躑。出大筋力從虬背上跳下。上彼優曇大樹之上。其虬在下少時停待。見猴淹遲不下。而語之言。親密善友汝速下來。共汝相隨至於我家。獼猴默然不肯下樹。虬見獼猴經久不下。而說偈言。
善友獼猴得心已 願從樹上速下來
我當送汝至彼林 多饒種種諸果樹
爾時獼猴作是思惟。此虬無智即說偈言。
汝虬計校雖能寬 而心智慮甚陿劣
汝但審諦自思忖 一切眾類誰無心
彼林雖復子豐饒 及諸菴羅等妙果
我今意實不在彼 寧自食此優曇婆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當知彼時大獼猴者我身是也。彼虬者魔波旬是。彼時猶尚誑惑於我而不能得。今復欲將世間五欲之事而來誘我。豈能動我此之坐處。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烏梟共相怨憎。烏待晝日知梟無見。蹹殺群梟散食其肉。梟便於夜知烏眼闇。復啄群烏開罩其腹。亦復散食。畏晝畏夜無有竟已。有一智烏語眾烏言。已為怨憎不可求解。終相誅滅勢不兩全。宜作方便殄覆諸梟。然後我等可得歡樂。若其不爾終為所敗。眾烏答言。當作何方得滅讐賊。智烏答言。爾等眾烏拔我毛羽啄破我頭。我當設計要令殄覆。即如其言。憔瘁形容。向梟穴外而自悲鳴。聞其聲已便言。今爾何故破傷來至我所。烏語梟言。眾烏讐我不得生活。故來相投以避怨惡。時梟憐愍遂便養給。常與殘肉。日月轉久毛羽平復。烏作微計銜乾樹枝并諸草木著梟穴中。似如報恩。梟語烏言。何用是為。烏即答言。孔穴之中純是冷石。用此草木以御風寒。梟以為爾默然不答。而烏於是即求守孔穴而作給使令用報恩。時會暴雪寒風猛盛。眾梟率爾來集孔中。烏得其便尋生歡喜。銜牧人火用燒梟孔。眾梟一時於孔焚滅。爾時諸天說偈言曰。
諸有宿嫌處 不應生體信
如烏詐託寒 焚滅菟梟身
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為孔雀王。從妻五百棄其舊匹。欲娶青雀為妻。其青雀唯食甘露好果。孔雀為妻日行取之。其國王夫人有疾。夢覩孔雀云。其肉可為藥。寤已啟聞。王令獵士疾行索之。夫人曰。有能得之者。娉以季女賜金千斤。國諸獵士分布行索。覩孔雀王從一青雀在常食處。即以蜜麨每處塗樹。孔雀輒取以供其妻。射師以蜜麨塗身踞坐而候。孔雀取麨。人應獲之焉。孔雀曰。子之勤身必為利也。吾示子金山可為無盡之寶。子原吾命矣。獵者又曰。大王賜吾千斤金妻以季女。豈信汝言乎。剋以送獻汝矣。孔雀曰。大王懷仁潤無不周。願納微言。乞得少水。吾以慈呪。服之疾瘳矣。若其無効受罪不晚。王順其意。夫人服之眾疾皆瘳。華色煒曄。宮人皆然。舉國歎王弘慈全孔雀之命獲延一國之壽。孔雀曰。願得投身于彼大湖并呪其水。率土黎民眾疾可瘳。若有疑妄願以杖捶吾足。王曰。詐可。孔雀如之。國人飲水並皆得力。聾聽盲視瘖語躄申。眾疾皆然。夫人疾除國人並得無病。兼無害孔雀之心。孔雀具知向王陳曰。受王生潤之恩。吾報濟一國之命。報畢乞退。王曰。可爾。雀即翔飛昇樹重曰。天下有三癡。王曰。何謂三耶。一者吾癡。二者獵士癡。三者大王癡。王曰。願釋之也。雀曰。諸佛重戒。以色為火。燒身危命貪色之由也。五捨五百供養之妻而貪青雀。索食供之有如僕使。為狂罔所得殆危身命。斯吾癡也。獵者之癡。吾至誠之言捨一山之金。棄無窮之寶。信夫人邪偽之欺。望季女之妻。覩世狂愚皆斯類矣。損佛真誠之戒。信鬼魅之欺酒樂婬亂。或度破門之禍。或死入太山其苦無數。思還為人猶無羽之鳥欲飛昇天。豈不難哉。婬婦之妖蠱喻彼魃魅。靡不由之亡國危身。而愚夫尊之。萬言無一誠也。而射師信之。斯謂獵者愚矣。王得天醫除一國疾。諸毒都滅顏如盛華。巨細欣賴。而王放之。斯謂王愚矣。佛告舍利弗。孔雀王者。自是之後周旋八方。輒以神藥慈心布施愈眾生病。雀王者吾身是也。國王者舍利弗是也。獵者調達是也。夫人者調達婦是。菩薩慈慧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乃往過去時有蓮華池。多有水鳥在中而住。時有鸛雀在於池中徐步舉脚。諸鳥皆言。此鳥善行威儀徐序不惱水性。時有白鵝而說偈言。
舉脚而徐步 音聲極柔軟
欺誑於世間 誰不知諂讒
鸛雀語言。何為作此語。來共作親善。白鵝答言。我知汝謟讒終不親善。汝欲知。爾時鵝王者即我身是也。爾時鸛雀者今提婆達多是也。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於過去世。雪山之側有山雞王。多將雞眾而隨從之。雞冠極赤身體甚白。語諸雞言。汝等遠離城邑聚落。莫與人民之所噉食。我等多諸怨嫉好自慎護。時聚落中有一貓子。聞彼有雞便往趣之。在於樹下徐行低視。而語雞言。我為汝婦。汝為我夫。而汝身形端正可愛。頭上冠赤身體俱白。我相承事安隱快樂。雞說偈言。
貓子黃眼愚小物 觸事懷害欲噉食
不見有畜如此婦 而得壽命安隱者
爾時雞者我身是也。爾時貓者提婆達多是也。昔於過去欲誘誑我。今日亦復欲誘誑我索我徒眾。頌曰。
姦情詐癡 令信匪疑 偽現依附
虛誑來隨 外親內損 夙夜侵移
久共同住 方覺相欺
惰慢篇第六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人所以不得道者。由於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者多其事。略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脂肥濃。榮名雖日用於心要無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脂肥濃為累甚切。萬事云云皆三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三事故求道無從可得。如水火。擁之亟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勞彌薄。故論云。質微則勢重。重則勢微。是以思之測之。寔由勤功而寤道。惰之慢之。良因貪聲色而障聖。所以釋氏震法鼓於鹿苑。夫子揚德音於陬魯。尚耳目所不聞。豈心識之能契也。
引證部第二
如薩婆多論云。波羅提木叉之戒。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時。大目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於路側立待。一切諸天無顧看者。唯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呵責。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間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時目連勸誡釋提桓因云。佛世難值。何不數數相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勅一天子令來。返覆三喚猶故不來。後不應已而來。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來。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須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復如何。三塗苦難無緣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欝單越無有佛法不得戒。以福報障并愚癡故不受聖法。
又善見律云。時有六群比丘。自身在下。請法人在高。而為說法。以慢法故佛呵責之。佛語比丘。往昔波羅柰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菴羅果。語其婿言。我思菴羅果。君為我覓。其夫答言。此非果時。我云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我必當死。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果。我當往偷。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取果未得。明相已出。不得出園。於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菴婆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為王說法。偷果人樹上自念言。我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今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為婦故而偷王果。王由憍慢故師在下座。自在高座而聽說法。婆羅門為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為王說法。我今三人相與無法。我今得脫。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為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為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王聞此偈恕偷果人罪。我為凡時尚見非法。況今成佛。汝諸弟子為下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
又智度論云。如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子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鉢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廐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有罪過。象即感信三日不食。守象人悑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術令王白象病不能食耶。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禪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果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雖值佛世猶故飢渴。
又百喻經云。昔外國節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憂鉢羅華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憂鉢羅華來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捨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憂鉢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於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
又百喻經云。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長者唾時。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諸人蹋却。欲唾之時我當先蹋。於是長者正欲欬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脚蹋長者口。破脣折齒。長者語言。汝何以故蹋我脣口。愚人具答所由。故唾欲出舉脚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反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頌曰。
惰學迷三教 問者不知一
合萼不結核 敷華何得實
徒生高慢心 陵他非好畢
墜落幽闇道 關閉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 萬億苦切逼
對苦悔無知 方由惰慢得
至人善取譬 愚智須明律
英雄慢法時 焉知悔今日
感應緣(略引八驗)
晉抵世常。至晉太康中有富人居。時禁晉人作沙門。常奉法不懼憲網。潛於宅中立精舍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其中。比丘來者不憚。後有僧來。姿形頑陋衣弊足泥。常逆作禮。命奴洗足。僧曰。常自洗之何用奴也。常曰。死病。以奴自代。僧不許。常私罵而去。僧現八尺形。容儀光偉飛行而去。常撫膺自撲泥中。家內僧尼行路五六十人。望見空中數十丈分明。奇香芬氣一月留宅。
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現肉學而不行。命之曰撮囊。
列女傳曰。河南樂羊子。常行得遺金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慚棄金於野。遠尋師而學。
文子曰。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
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聞先王之道言不知學問之大。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支形乎動靜。小人學出乎口入乎耳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鹽鐵論曰。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氷。費日損功。故良師不能飾成施。澤香不能加嫫母。
說苑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秉燭乎。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平公曰。善哉。
論衡曰。手中無錢而之市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中無錢也。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破邪篇第六十二(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三乘啟轍。諸子免火宅之災。八正開元。群生寤無為之果。是故慈雲降潤不別蒿蘭。慧日流輝寧分岸谷。且立教垂範盡妙窮微。發至生情難量叵測。雖周孔儒術莊老玄風。將欲方茲逈非倫擬。其有帝代賢士今古明君。咸共遵崇無乖敬仰。欲使玉礫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正八邪。反四倒而歸一味。折染俗之自然。興因果之正路。挫邪智之虛角。杜異見之妄言。求珠之寶心開。觀象之偽識正。自非德均真際體合無生。豈能契此玄門履之一實者也。
引證部第二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其家大富不可稱計。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曰滿財。亦大富饒財。復是邠邸少小舊好共相敬愛。邠邸長者常有千萬寶貨。在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寶。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邠邸經紀。是時邠邸有女名須摩提。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爾時滿財見須摩提女端正。見已問邠邸曰。此是誰家女。邠邸報曰。是我所生滿財曰。我有小息未有匹偶。可適貧家不。時邠邸報曰。事不宜爾。滿財問曰。以何等故。邠邸報曰。種姓財貨足相詶匹。所事神祠與我不同。此女事佛。汝事外道。以是之故不赴來意。滿財報曰。我等所事自當別祀。此女所事別自供養。邠邸報曰。我女設當適汝家者。彼此各出財寶不可稱計。滿財問曰。汝今索幾許財寶。邠邸報曰。我今須六萬兩金。是時長者即與六萬兩金。邠邸以方便前却猶不能使止。語彼長者曰。設我嫁女當往問佛。若有教勅我當奉行。是時阿那邠邸即往至世尊所。白世尊曰。須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為可與不。世尊告曰。若須摩提女適彼國者。多所饒益。度脫人民不可稱量。聞已禮退。還至家中。共辦飲食。與滿財長者。滿財問曰。我不用食。但嫁女與我不耶。邠邸報曰。欲爾者便可却後十五日使兒至此。作是語已便退而去。是時滿財長者辦具所須。乘寶羽之車。從八十由延內來。邠邸復莊嚴己女。乘寶羽之車。將女往迎中道相遇。滿財得女便將至。滿富城中人民之類。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適他國者。當重刑罰。若他國取婦將入國者。亦重刑罪。爾時彼國有六千梵志。國人所奉。制限有言犯者當飯六千梵志。長者自知犯制即飯六千梵志。梵志所食純食猪肉及重釀之酒。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㲲。或被毳衣。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現。即白時到入長者家。長者見來膝行前迎恭敬作禮。最大梵志舉手稱善。抱長者頸往詣座所。各隨坐訖。時長者語須摩提女曰。汝自莊嚴向我師禮。須摩提女報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形人禮。長者報曰。此非裸形。但所著衣是其法服。須摩提女報曰。此無慚愧之人。皆共露形。有何法服之用。世尊所說。世人所貴有慚有愧。若無此二則尊卑無異。共猪犬無別。我實不堪向作禮拜。時須摩提夫語其婦曰。汝今可起向我師作禮。此諸人等皆是我所事天。婦報曰。且止。我不禮此無慚愧裸形人。令我向驢犬作禮。夫曰。勿作是言。自護汝口勿有所犯。此非驢非狗。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是時須摩提女洟零悲泣顏色變異。並作是說。寧斷命根終不墮此邪見之中。時六千梵志各共高聲。何故使此婢罵詈乃爾。是諸梵志已食少多便去。是時滿財長者在高樓上煩冤愁惋。我今取此來。便為破家辱我門戶。時有梵志。名曰修跋。得五神通往長者家。上高樓上。與長者相見。梵志問長者曰。何故愁憂。長者報曰。昨因為兒娶婦。具說前緣。梵志報曰。此女所事之師。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現在甚奇甚特。長者問曰。汝為外道異學。何故歎譽沙門釋子。有何神德。有何神變。梵志報曰。欲聞神德今粗說原。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名曰均頭沙彌。飛來詣阿耨達泉洗垢之衣。阿耨大神天龍鬼神皆起前迎恭敬問訊。善來人師可就此坐。却後坐食。食竟盪鉢在金案上。跏趺正身次第入九次第定。是時天龍鬼神。與蹋洗衣舉著空中而曝使乾。時彼沙彌收攝衣已。便飛在空還歸所在。長者當知。最小弟子有此神力。況最大者。何況如來至真正覺。而可及乎。是時長者語梵志曰。我等可得見此女所事師乎。梵志報曰。可還問此女。是時長者問須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見汝所事師。能使來不。女聞歡喜不能自勝。願時辦具飲食。明日如來當來至此。及比丘僧。長者報曰。汝今自請。吾不解法。是時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火。上高樓上叉手向如來。而歎之曰。
諸變不可計 皆使立正道
我今復值厄 唯願尊屈神
爾時香如雲 懸在虛空中
遍滿祇桓舍 住在如來前
諸釋虛空中 歡喜而作禮
又見香在前 須摩提所請
雨諸種種華 而不可計量
悉滿祇桓林 如來笑放光
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連大迦葉阿那律乃至均頭沙彌等。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眾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旦躬負大釜飛在空中。往至彼城。繞城三匝詣長者家。是時均頭沙彌化作五百華樹。色若干種皆悉敷茂。是時般特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在牛上坐往詣彼城。爾時羅雲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坐往詣彼城。是時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鳥。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爾時優毘迦葉化作五百龍。皆有七頭在上坐往詣彼城。是時須菩提化作琉璃山。入中跏坐往詣彼城。爾時大迦旃延復化作五百鶴。色皆純白。往詣彼城。是時離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往詣彼城。是時阿那律化作五百師子。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是時大迦葉化作五百匹馬。皆朱尾。金銀交飾。在上坐往詣彼城。是時目連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交飾。在上坐往詣彼城。如是現神變。皆繞城三匝往長者家。是時世尊以知時到。在虛空中去地七仞。阿若拘隣在右。舍利弗在左。阿難在後而手執拂。千二百弟子前後圍繞。如來在中。及餘諸天帝釋諸王。皆現神變悉在空中。作唱伎樂數千萬種。雨眾天華散如來上。舍衛城內人民皆見如來在空去地七仞。皆懷歡喜不能自勝。是時滿財長者遙見如來相好。猶如金聚放大光明。以偈問須摩提女。須摩提女復以偈報之。天人梵志皆自歸命。是時六千梵志見如此神變。各相謂言。我等可離此國更適他土。猶如禽獸各奔所趣。是諸梵志聞如來響。各各馳走不得自寧。由如來有大威力故不自安。是時世尊還捨神足入城。以足蹈門閾上。是時天地大動諸神散華。詣長者家就座而坐。世尊漸與長者及八萬四千人民。說戒施生天之論。訶欲不淨出家為要。各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皆自歸三寶受持五戒。此須摩提女及八萬四千人。皆由久遠迦葉佛所四事供養。一施。二愛敬。三利人。四等利。不墮貧家。當來之世亦當復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轉女身得法眼淨。是時城中人民聞哀愍王女作此誓願。人皆隨喜此願。爾時哀愍王者。今須達長者是。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爾時國土人民之類者今八萬四千人是。由彼誓願故今值我身聞法得道。
又智度論云。有梵志名長爪(別經梵云名勞豆又)是閻浮提大論議師。言一切論可破。一切言可壞。一切執可轉。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是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志何求。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言。盡汝壽命猶不能知一。何況能盡。長爪自念。昔作憍慢為姊所勝。今此諸人復見輕辱。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讀十八種經書盡。人見爪長因號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譏刺是非破他論議。譬如大力狂象唐突蹴蹋無能制者。如是長爪梵志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陀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曇。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誑剃頭作弟子。作是語已直向佛所。
爾時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邊侍立。以扇扇佛。長爪見佛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譬如大海欲盡其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彼以何論議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語佛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
佛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領之。邪見毒熾令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汝受不。爾時長爪如好馬見鞭顧影覺畏。便著正道。長爪梵志既得佛語。鞭影入心。即棄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兩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麁故眾人所共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見。此現前妄語。是麁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欲受之。以少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破。與眾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不能答佛。自知己墮負處。即於佛智起恭敬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不言是非。不以為意。佛心柔軟第一清淨。得大甚深最可恭敬。無過佛者。佛為說法斷其邪見。即於坐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時舍利弗。聞是語時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出家作沙門得阿羅漢。
又佛說乳光佛經云。時佛世尊適小中風當須牛乳。爾時維耶離國有梵志名摩耶利。為五萬弟子作師。復為國王大臣人民所敬。遇豪富貪嫉不信佛法但好異道。於是佛告阿難。持如來名往到梵志摩耶利家。從其求索牛乳湩來。阿難受教。著衣持鉢到其門下。梵志摩耶利。適與五百上足弟子。欲行入宮與王相見。時即出舍值遇阿難。因問言。汝朝來早欲何所求。阿難答曰。佛世尊身小不安隱。使我索乳。梵志默然不報。自思惟念。我若不持牛乳與謂我慳惜。適持乳與。諸餘梵志便復謂我事瞿曇道。進退惟宜。雖爾當指授與惡牛令自?取當使牴殺。折辱其道。便見捐棄。我還為人所敬。若不得乳明我不惜。謀議是已即告阿難。牛朝已放在彼塹中。汝自住?。摩耶勅兒。汝將阿難示此牛處。慎莫為捉。時五百弟子聞師說是。悉大歡喜。
爾時維摩詰來欲至佛所。道經梵志門前因見阿難。即謂晨朝持鉢住此欲何求索。阿難答曰。如來身小有風。當須牛乳。故使我來。維摩詰即告阿難。莫作是語。如來正覺身如金剛。眾惡已斷但有諸善。當有何病。默然行矣。勿得外道誹謗如來。無使天龍神等得聞是聲。十方菩薩阿羅漢得聞此言轉輪聖王尚得自在。何況如來。阿難勿為羞慚索乳疾行。慎莫多言。阿難聞此。大自慚懼。聞空中有聲言。阿難如長者所言。但為如來於五濁世示現度脫一切三毒之行故。時往取乳。向者維摩詰雖有是語。莫得羞慚。於是五百梵志聞空中聲。即無狐疑。皆大踊躍。悉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摩耶利內外眷屬。及聚邑中合數千人。皆隨阿難往觀牛。阿難即住牛傍自念言。今我所事師法。不得自手?乳。語適竟。第二忉利天帝便從天來。化作年少梵志。被服因住牛傍。阿難見之心用歡喜。謂言。年少梵志請取乳湩。即答阿難。我非梵志是天帝釋。我聞如來欲得牛乳。故來到此。阿難言。天帝位尊。何能近此腥穢之牛。帝釋答曰。雖我之豪何如如來尊尚不厭倦建立功德。何況小天。阿難報釋。為我取乳唯願用時。釋應曰諾。尋即持器前至牛所。時牛靜住不敢復動。其來觀者皆驚怪之。爾時帝釋而說偈言。
今佛示微恙 汝與我乳湩
今佛服之差 得福無有量
佛尊天人師 常慈心憂念
蜎飛蠕動類 皆欲令度脫
爾時犢母。即為天帝釋說偈言。
此手捫摸我 何一快乃爾
取我兩乳湩 置於後餘者
當持遺我子 朝來未得飲
雖知有福多 作意當平等
於是犢子便為母說偈言。
我從無數劫 今得聞佛聲
即言持我分 盡用奉上佛
世尊一切師 甚難得再見
我食草飲水 可自足今日
我作人已來 飲乳甚大久
及在六畜中 亦爾不可數
世間愚癡者 亦甚大眾多
不知佛布施 後因悔無益
我乃前世時 慳貪坐牴突
復隨惡知友 不信佛經戒
使我作牛馬 至于十六劫
今乃知有佛 如病得醫藥
持我所飲乳 盡與滿鉢去
令我得智慧 得道願如佛
時天帝釋即取乳滿鉢。阿難得乳意甚歡喜。於是梵志從邑中來者。聞此牛子母所說皆共驚怪。此牛弊惡人不得近。今日何故柔善乃爾。想是阿難所感發耳。瞿曇弟子尚猶如此。何況佛德威神變化。而我等不信其教。時梵志男女合萬餘人。皆悉踊躍。遠塵離垢逮得法眼。阿難持乳還至佛所。具白所由。佛告阿難。實如牛子母所說。此牛子母。乃昔宿命時曾為長者。大富饒財。復慳不施。不信佛戒。不知生死。常喜出財。外人從舉。日月適至。喜多責息。無有道理。既償錢畢。復謗牴人。言其未畢。但坐是故墮畜生中十六劫。今聞我名歡喜者何。畜生之罪亦當畢。是此牛子母却後命盡。七返生兜術天及梵天上。七返生世間。當為豪富家不生惡道。所在常當通識宿命。當供養諸佛燒香持經。牛母從是因緣。最後當值見彌勒佛作沙門。精進不久得羅漢道。犢牛亦當如是上下二十劫竟當得作佛。號曰乳光。牛母之子俱得度脫。會中五百長者子悉發無上道意。三千八百梵志應時得須陀洹道。
又佛說心明經云。佛游王舍城靈鳥山。與五百比丘四部眾俱。往之一縣而行分衛。諸天龍神追於上侍。到梵志館門外而住。佛放大光普照十方。時梵志婦執爨炊飯。見光照身身得安隱。解懌無量。還顧見佛端政姝好。倍加踴躍。重自惟忖。今得覩佛及眾弟子。誠副宿願。欲以食饌奉進正覺。隱察愚夫不信道德志存邪疑。見妄所施必興結恨。不得由已當如之何。便即盛飯取汁一杓。以用上佛。佛以威神鉢中自然有百味食。佛時達嚫。口歎頌曰。
假以馬百匹 金銀校鞍勒
持用惠施人 不如杓飯汁
設以七寶車 載滿諸珍奇
杓飯汁施佛 其福過於彼
若施白象百 明珠瓔珞飾
供佛一杓汁 其福超彼上
如轉輪聖王 普賢玉女后
端正無有比 七寶瓔珞身
如是之妙類 其數各有百
悉以配施人 不如一杓汁
於是梵志靜住而聽聞佛所歎。心懷疑惑。前問佛言。一杓飯汁何所直耶。而乃稱讚若干寶施。而云不如一杓汁施。斯之飯汁不直一錢。然乃咨嗟若干億倍。孰當信哉。於是世尊尋即顯露廣長之舌。以覆其面上至梵天。告梵志曰。吾從無數億百千劫。常行至誠乃獲斯舌。寧以妄語能致之乎。吾欲問卿。至誠答之。曾叵往返舍衛羅閱。中路有樹。名尼拘類。蔭覆人眾五百乘車乎。對曰。唯然有之。曾所見也。世尊又問。其子大小。答曰。形如芥子。佛告梵志。卿真兩舌。實如芥子。樹何大乎。對曰。審爾不敢欺也。佛又告。種如芥子生樹廣大。地之生植。適無所置。所覆彌廣。何況如來無上正覺無量福會普勝者哉。大慈弘哀無所不濟。以饌供獻功祚難計。梵志默然無以加報。佛告阿難。斯婦壽終當轉女像得為男子生于天上。下生為人解深妙法。却十三劫當得作佛。名曰心明如來。梵志意伏五體投地。剋心自責歸命於佛。加恩矜攝令得出家。佛即納受以為沙門。佛講四諦漏盡意解。又涅槃經云。爾時十仙外道欲共佛捔試神力。阿闍世王報外道云。汝等今者欲以手爪爮須彌山。欲以口齒齚齧金剛。諸大士。譬如愚人見師子王飢時睡眠而欲寤之。如人以指置毒蛇口。如欲以手觸灰覆火。汝等今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野狐作師子吼。猶如蚊子共金翅鳥捔行遲疾。如兔度海欲盡其底。汝等今者亦復如是。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於火聚。汝隨我語不復更說。
又大莊嚴論。時憍尸迦向外道說偈言。
外道所為作 虛妄不真實
猶如小兒戲 聚土作城郭
醉象踐蹈之 散壞無遺餘
佛破諸外論 其事亦如是
又百喻經云。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來至其家。時此愚人取石蜜漿為富人煮。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語言。下不止火。扇扇不已。云何得冷。爾時人眾悉皆嗤笑。其猶外道不滅煩惱熾然之火。少作苦行臥棘刺上。洮糠飲汁斷穀自餓。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為智者之所怪哂。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又百喻經云。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真信。後於中間共他交往。邪婬心盛。欲逐傍夫。捨離己婿。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一死婦女尸安著屋中語我夫言。云我已死。老母於後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大?薪油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如彼外道聞他邪說。心生惑著。謂為真實。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又百喻經云。昔有二賈客共行商賈。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綿。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賈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裹兜羅綿。時金熱故燒綿都盡。情事既露。二事俱失。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中。妄稱已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燒滅外典不行於世。如彼偷金事情睹見亦復如是。
又百喻經云。過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出。推尋捕得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之者著於脚上。應在腰者反著頭上。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云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下為上。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借以為譬。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癡羌者猶如外道。竊偷佛語著己法中以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亂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寶衣不識次第顛倒而著。亦復如是。
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歎。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見後還責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認他為兄。及其還責復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財物故認為兄。實非是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猶彼外道聞佛善語。饕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偷取佛說化導眾生。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責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頌曰。
正邪乖明昧 善惡異相征
大慈降梵志 乘空各變誠
六千俱捨執 七眾各休禎
邪徒虛抗志 鍱腹浪求名
身子多才智 陵化照機庭
四辯無不可 六通奮英情
乘權摧異見 伏邪同幽明
自知螢光劣 徒諍太陽精
感應緣(略引六驗)辯聖真偽一邪正相翻二妄傳邪教三妖惑亂眾四道教敬佛五捨邪歸正六
辯聖真偽第一
夫邪正交侵禍福繁雜。自非極聖焉能開誘是以九十五種宗上界之天尊。二十五諦計眾生之冥本。皆陳正法咸稱大濟。又有魯邦孔氏。道禮樂於九州。楚國李聃。開虛玄於五岳。各臣吏於機務。並衢分於限域。辯御乖張理路沈溺。致令惑網覆心莫知投趣。未若皇覺無私道濟群有幽顯歸心凡聖稽首。譬天無二日國無兩君。故天上天下俱唱獨尊。三千大千咸等正覺。為四生之導首。作六趣之舟航者也。
故史錄。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與。對曰。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與。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與。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與。對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而答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時緣未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致矣。又後漢時。通人傅毅開顯佛化。造法本內傳云。漢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等。傅毅對詔。有佛出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帝乃為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上顯節陵所圖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敬三寶篇述。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位行難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達請騰東行。不守區域隨至雒陽。曉喻物情崇明信本。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毘羅衛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寤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
傳云。漢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與西僧比較得辨真偽。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勅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五岳道士各齎道經置於三壇。帝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沈檀香為炬。繞經泣淚。啟白天尊乞驗。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煨燼。五岳道士。相顧失色。大生悑懼。南岳道士費叔才自憾而死。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大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聞默然不對。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踊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于時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并吐梵音讚佛功德。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俟劉峻。與諸官人仕庶等千有餘人出家。四岳諸道士呂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陰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自斯已後廣遍天下。傳有五卷。略不備載。有人疑此傳近出。本無捔力之事。案吳書明費叔才有感死。故傳為實錄不虛矣。
吳書云。孫權赤烏四年有康居國沙門名僧會姓康。來到吳國。遂感舍利。五色光曜天地。鎚之逾堅。燒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蓮華照曜宮殿。臣主驚嗟歎希有瑞。為立塔寺度人出家。又以教法初興名為建初寺。勅下問尚書令闞澤曰。漢明已來凡有幾年。佛教入漢既久。何緣始至江東。澤曰。自漢明永平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與摩騰捔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葬南岳不預出家。無人流布。後遭漢政凌遲兵戎不息。經今多載始得興行。
又曰。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不。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著述經典。訓獎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潤今古。亦有逸民如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修身自翫。放暢山谷縱汰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勅令朝野悉諷誦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祭神安設酒脯棋琴之事)吳主大悅。以澤為太子太傅。
宋文帝。高祖第三子也。聰睿英博雅稱令達。在位三十年。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措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必求性靈真奧。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帝曰。釋門有卿。亦猶孔門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經卷不釋手。
邪正相翻第二
邪惑問曰。蓋聞釋迦生於天竺。修多出自西蕃。名號無傳於周孔。功德靡稱於典謨。寔遠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師儒。廣致精舍甲第當衢。虛費金帛福利焉在。未若銷像而絕鐫鑄。貨泉可以無損。毀經以禁繕寫。廢僧以從編戶。竊謂益國利人興家多福也。
方外對曰。察斯濫濁非忠孝之道也。夫忠臣奉國。願受福之無疆。孝子安親。務防災於未兆。聞多福之因緣。求之如不及。覩速禍之萌抵。避之若探湯。國重天地之祈。祈於福也。家避陰陽之忌。忌於禍也。福疑從取禍疑從去。人之情也。忠之道焉。子乃去人之所謂福。取人之所謂禍。豈是忠臣益國之計。非孝子安親之方也。若夫廢宗廟之粢盛。加子孫之魚肉。毀蒸甞之[耑*(乏-之+友)]冕。充僕妾之衣服。苟求惠下之恩。不崇安上之福。恨養親之費饍。思廢養之潤屋。如此可謂忠孝之道乎。
夫三達之智。百神無以類其通。十力之尊。千聖莫足儔其大。萬惑盡矣。萬德備矣。梵天仰焉。帝釋師焉。道濟四生化通三界。拔生死於輪迴。示涅槃於常樂。周孔未足擬議。博施廣濟。堯舜其猶病諸。等慈而無棄物。可不謂之仁乎。具智而有妙覺。可不謂之聖乎。
夫體仁聖之至道者豈為苟欺之詭言哉。靜而思之信逾堅矣。至如立寺功深於巨海。度僧福重乎高嶽。法王之所明言。開士之所篤勸。若興之者增慶益國。不亦大乎。敬之者生善利人。不亦廣乎。或小損而大益。豈非國之所宜崇乎。或小益而大損。豈非民之所當避乎。臣無斯慎於其君。非忠臣也。子無此慮於其親。非孝子也。
邪惑問曰。佛法本出於西蕃。不應奉之於中國耳。
方外對曰。夫由余出自西戎。輔秦穆以開覇業。日磾生於北狄。侍漢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師亦宜爾。何必取同俗而捨其異方乎。師以道大為尊。無論於彼此。法以善高為勝。不計於遐邇。豈得以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而棄其寶。
夫絕群之駿。非唯中邑之產。曠代之珍。不必諸華之物。漢求西域之名馬。魏收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採翡翠之毛羽。物生遠域未可非珍。佛出遐方奈何獨棄。若藥物出於戎夷。禁呪起於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豈以遠來而不用之哉。
夫滅三毒以證無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樂。其去疾也深矣。何得局夷夏而計親疎乎。況百億日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內。則中在於彼域不在於此方矣。
邪惑問曰。詩書所未言。以為修多。不足尚矣。方外對曰。夫天文曆像之祕奧。地理山川之卓詭。經脈孔穴之診候。針藥符呪之方術。詩書有所不載。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察其行用而多効焉。又且周孔未言之物。蠢蠢無窮。詩書不載之法。茫茫何限。信矣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何得拘六經之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興於上古。聖人開務於後代。故棟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結繩之制。飲血茹毛之饌。則先用而未珍。粒食火化之功。雖後作而非弊。亦如幼噉藜藿長飡梁肉。少為布衣老遇侯服。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梁肉之味。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貴乎。
夫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然不動。感而通化。非初誕於王宮。不長逝於雙樹。何得論生滅乎。訃感修促乎來去也。
邪惑問曰。佛是妖魅之氣。寺為婬邪之祀。豈堪中夏為人師之軌。
方外對曰。妖唯作㜸。豈弘十善之化。魅必憑邪。寧興八正之道。妖猶畏狗。魅亦懼狸。何以降帝釋之高心。摧天魔之巨力。又如圖澄羅什之侶道安慧遠之儔。高德高名非狂非醉。豈容辭愛榮位。求魑魅之邪道。勤身苦節。事魍魎之妖神。又自東漢至我。
大唐。代代而禁妖言。處處而斷淫祀。豈容捨其財力放其土民。營魑魅之堂塔。入魍魎之徒眾。又上古帝臣冠蓋人倫。並稟教而歸依。厝心以崇信。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明主賢臣謀其德也。凡百君子思其言也。大士高僧慕其理也。而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凡聖軌摸人天師範。理盡窮微。福同真濟。何聖能逾。何道能加。不荷其恩反作狂言。
邪惑問曰。夫父母之體不可毀傷。何故沙門?髮去髭。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義耶。
方外對曰。若夫事君親而盡節。雖殺身而稱仁。虧忠孝而偷存。徒全膚而非義。論美見危而致命。禮防臨難而苟免。何得一概而避死傷。雷同而顧膚髮。割股納肝為傷甚矣。?鬚落髮其毀微焉。立忠不顧其命。論者莫之咎。求道不愛其毛。何獨以為過。湯恤烝民尚焚軀以祈澤。墨敦兼愛欲磨足而至頂。況夫上為君父深求福利。鬚髮之毀何足顧哉。且夫聖人之教。有殊途而同歸。君子之道。或反經而合義。則太伯其人也。廢在家之就養。託採藥而不歸。棄中國之服章。依剪髮以為飾。反經悖禮莫甚於斯。然而仲尼稱之曰。太伯可謂至德矣。其何故也。雖迹背君親。而心忠於家國。形虧百越而德全乎三讓。故太伯棄衣冠之制。而無損於至德。沙門捨搢紳之容。亦何傷於妙道。雖易服改貌違臣子之常儀。而信道歸心願君親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眾善。遺其君父以歷劫之深慶。其為忠孝不亦多乎。謂善沙門為不忠未之信矣。
邪惑問曰。西域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塔像爾。
方外對曰。此又未思之言也。夫崇立靈像摸寫尊形。所用多途。非獨泥瓦。或雕或鑄。則以鐵木金銅圖之繡之。亦在丹青縑素。復謂西域士女遍從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國之廟以木為主。則謂制禮君子皆從木而育耶。親不可忘故為其宗廟。佛不可忘故立其形像。以表罔極之心。用如在之敬。欽聖仰德。何失之有哉。若塔廟是泥木之像不可敬者。則國廟木主之形亦不可敬耶。夫以善過者。故亦以惡為功矣。
邪惑問曰。無佛則國治年長。有佛。則政虐祚短耳。
方外對曰。此又未思之言。凶悖輒出斯語。愚謂能仁設教。皆闡淫虐之風。菩薩立言。專弘桀紂之事。以實論之殊不然矣。夫殷喪大寶災興妲巳之言。周失諸侯禍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皆此物也。三乘之教豈斯尚矣。佛之為道。慈悲喜捨。怨親等護。物我俱齊。恩德既弘。賢愚慕上。假使羲軒舜禹之德。在六度而包籠。羿浞癸辛之咎。總十惡以防禁。向使桀弘少欲之教。紂順大慈之道。伊呂無所用其謀。湯武焉得行其討。可使鳴條免去國之禍。牧野息倒戈之亂。夏后從雒汭之謌。楚子無乾溪之歎。然則釋氏之化。為益非小。延福祚於無窮遏危亡於未兆。
邪惑問曰。有之為損。無之為益。故未有佛法之前。人皆淳和世無篡逆。佛法來到多興悖亂爾。
方外對曰。愚戇不思輒出凶誣。夫九黎亂德。豈非無佛之年。三苗逆命。非當有法之後。夏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時。寧無篡逆。寇賊姦兇。作士命於睪繇。獫狁孔熾。薄伐勞於吉甫。而愚謂。佛興篡逆。法敗淳和。專搆虛言皆違實錄。一縷之盜。佛猶戒之。豈長篡逆之亂乎。一言之競。佛亦防之。何敗淳和之道乎。惟佛之為教也。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唯一字以為褒。豈止五刑而作戒乃謂傷和而長亂。不亦誣謗之甚哉。亦何傷於佛日乎。但自淪於苦海矣。輕而不避。良可悲夫。
邪惑問曰。天道無親頓成虛闡。禍淫福善胡其爽歟。因何捐替者翻享遐齡。崇敬者無終厥壽。計應蘊福延慶積惡招殃。何乃進退鉾楯。情狀皎然去取自乖。若為酬對。
方外對曰。道教浮疏詎明三報。儒宗齷齪但敘一生。故仲尼答季路曰。生與人事汝尚未知。死與鬼神爾焉能事。袁宏後漢書曰。道家者流出於老子。以清虛淡泊為主。祐善嫉惡為教。畜妻子用符書。禍福報應在一生之內。此並區中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談。所以苟悅碩疑。史遷深惑。至如唐虞上聖乃育朱均。瞽叟下愚是生有舜。顏回大賢而夭絕。商臣極惡而胤昌。盜跖縱暴而福終。夷叔至仁而餓死。張湯酷吏七世垂瓔。比干正臣一身屠戮。如此流例胡可勝言。渠或致疑故常情耳。所以我之種覺獨號遍知。遐唱二生廣敷三報。欲使繫疑霧卷夙滯雲披玉諜周陳金言備顯。故經云。有業現苦有苦報。有業現苦有樂報。有業現樂有樂報。有業現樂有苦報。或餘福未盡惡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緣便發。如灰覆火。豈得稱無。若闇尋聲當知必有。且夫善惡無爽。狀麟鬪以日虧。報應有歸。等鯨亡而星現。但察感通之分。足明善惡之徵也。◎
◎妄傳邪教第三
竊聞。白馬東游。三藏創茲而起。青牛西逝。二篇自此而興。或闡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而救物。驗之圖牒指掌可知。所以發唱顯宗終乎此世。釋教翻譯時代炳然。文史備彰黎民不惑。至如道家玄籍。斯則不然。唯老子二篇李聃躬闡。自餘經教皆雜凡情。何者。前漢時王褒造洞玄經。後漢時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道書二十四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時道士王浮造明威化胡經。又飽靜造三皇經。齊時道士陳顯明造六十四卷真步虛品經。梁時陶弘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後周武帝滅二教時。有華州前道士張賓。詔授本州刺史。長安前道士焦子順。一名道抗。選得開府。扶風前道士馬翼。雍州別駕李運等四人。以天和五年。於故城內宇真寺。挑攪佛經造道家偽經一千餘卷。時萬年縣人索皎裝潢。但見甄鸞笑道之處。並改除之。近如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慧祥。三年不言。因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當時禁約不許道士出城門。家見道士內著黃衣。執送留守。改經事發為尚書衛文昇所奏。於金光門外勅令誅戮。此是近事耳目同驗。又甄鸞笑道論云。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又驗玄都目錄。妄取藝文志書名。矯注八百八十四卷為道經。據此而言。足明虛謬。又至麟德元年。西京諸觀道士郭行真等。時諸道士見行真恩勅驅使。假託天威惑亂百姓。更相扇動。簡集道士東明觀李榮姚義玄劉道。合會聖觀道士田仁慧郭蓋宗等。總集古今道士所作偽經前後隱沒不行者。重更修改。私竊佛經簡取要略。改張文句迴換佛語。人法名數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大小法門並偷安道經將為華典。舊時道經祭醮。並有鹿脯清酒。今新改安乾棗香水。但道經言辭拙朴。雜惡處並以除却。如大業年中。五通觀道士輔慧祥改涅槃為長安經。被殺不行。今復取用改為太上靈寶元陽經。復更改餘佛經。別號勝牟尼經。或云太平經等。如道經之內本無優婆塞優婆夷檀越賢者達嚫之名。今諸道士並皆偷用。未知此名為是漢語為是梵音。若是漢語何故諸史無文。若是梵音未知此言翻表何義。莊老復非西人。故知偷用。真偽可測。如老子依舊乃是周時柱下藏史。執板稱臣。共俗無異。今時即安別觀如似伽藍天尊老子並塗金色。如佛經舊稱佛為天尊。復即偷用。如漢魏已來及至符姚。並喚僧名道士。復偷將己用。道士舊名祭酒。如道經本無金剛師子。今觀門首並學佛置之。未知金剛師子。此漢地何曾有之。今忽浪造如內教。佛經世尊及摩訶迦葉。並皆金色。依經作之如法。又佛經須達買園為佛造伽藍。並依聖教。如是展轉遍通十方。及世尊成道感得五百金剛五百白象五百師子。如是所為皆作聖教。若依佛經。此方他方諸佛菩薩梵王帝釋。所現供具莊嚴寶物。無量無邊不可盡述。備在經文。即時造者萬無成一。今時老子五千文兩卷之內。何曾有此莊嚴。若出餘經。餘經非真。如是改換佛經偷安道經者。向有數千餘卷。如佛說經。並置如是我聞說時說處。證經生信。即如。
大唐太宗文皇帝及今
皇帝。命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使至西域。前後三度。更使餘人。及古帝王前後使人。往來非一。皆親見世尊說經時處伽藍聖迹。及七佛已來所有徵祥。靈感變應具存西國志六十卷內。現傳流行。宰貴共知。未知天尊老子既出爾許經書。爾時說處在何對何人說。說時說處有何靈驗。何帝何時說是經等。若有時處片有徵祥。何故五經無文諸史不載。止欲苟存同異。用多流行誑於草萊。無識之徒不知。有識君子久知其偽。良由漢時有黃巾五斗米賊。前後踵繼迄今不除。故涅槃百喻經等。我涅槃後有諸外道。偷我佛語著己法中。以為自有。以不解布置迷亂上下。譬如山羌。偷得王寶衣。雖得不識次第。顛倒而著。亦如偷狗夜入人舍不知食處。佛既懸記不可不信。今時道士偷佛經將為己法。亦不可怪若今不偷佛便妄語。非大聖人也。故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曰。仙有靈寶之法。其教如何。闞澤對曰。夫靈寶者。一無氏族可依。二無成道處所。教出山谷非人所知。直是幽居濫說。非聖人制也。吳主歎其善對焉。所言天尊之號出自佛經。竊我聖蹤施乎已典。何者。案五經正史。三皇已來並不云別有天尊住於天上。但敘周公孔子制禮刪詩。所以五典三墳。靡覩大羅之稱。前王往帝。不聞郊祀之名。安有執玉璋披黃褐。垂素髮戴金冠。別號天尊。端拱九華之殿。獨稱大道。統御七英之宮。縱有道教辯天尊諸子談靈寶。此乃道聽途說。未足可依。委衖之書。非關國史。又齋儀矯制事跡可尋。莫不廣列金銀多班繒綵。並是三張詭述修靜妄言。斥破逗遛備如琳論。又道士之號。老教先無。河上之言。儒宗未辯。何者。姚書云。始乎漢魏終暨符姚。皆號眾僧以為道士。至魏太武世。有寇謙之。始竊道士之名。私易祭酒之稱。此豈琳之臆斷。乃是史籍盛明。又班固漢書。文帝傳及潘岳關中記[(禾*丸)/山]康皇甫謐高士傳及訪父老等。皆無河上公結草為菴現神變事處。並虛謬不涉典謨。妄搆斐然。動成焉有。當今主上垂拱問道坐朝九族既親平章百姓。寔可黜三張之穢術。闡五千之妙門。
又案後漢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聞佛教入雒請求捔試。總將道家經書合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就中五十九卷是道經。餘二百三十五卷是諸子書。又案晉葛洪神仙傳云。老教所有度世消災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書等七十卷。總一千卷。又案宋太始七年。道士陸修靜答明帝云。道家經書并藥方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案今玄都經目云。依宋人陸修靜所上目。今乃言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二千四十卷。見有其本。四千三百二十三卷云並未見。以此詳撿事跡可知。詭妄之由暴之國史。若據蕭溫等議。止有道德二篇。如取漢帝校量。便應七百餘卷。約葛洪神仙之說。僅有一千。准修靜所上目中。過前九十。又檢玄都經錄轉復彌多。既其先後不同。虛妄明矣。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或道名山自出。時唱仙洞飛來。何乃黃領獨知英賢不覩。書史無聞。典籍不記。請問當今道士推勘後出之經。為是老子別陳。為是天尊更說。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諮說處。為是何代何邦何年何月。如其有據容可流行。若也妄言理須焚剪。當今明朝馭宇承獎百王。聖上臨軒應期千載。方欲廣敷五教。杜絕妖妄之書。重述九疇。弘揚要道之訓。豈敢以麟麕刺上鹿馬譏朝。但以無識黃巾混其真偽。管見道士不別是非。所以借況秦人譬之魯俗。若乾坤之象龍馬。豈天地則可騰驤。理固不然。如何見責。
妖惑亂眾第四
竊聞。聲調響順形直影端。未見鑽火得氷種豆得麥。所以蘇張逢於鬼谷。處浮詐之先。顏閔遇於孔門。標德行之始。故知習二篇之化。徼妙無為。行三張之風。謀為亂首。何者。後漢順帝時。沛人張陵客游蜀土。聞古老相傳云。昔漢高祖應二十四氣祭二十四壇。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已德。遂搆此謀。殺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治館之興始乎此也。二十三所在於蜀地。尹喜一所在於咸陽。於是誑誘愚民招合兇黨。斂租稅米謀為亂階。時被蛇吞釁逆弗作。又陵孫張魯行其祖術。後於漢中自稱師君。禍亂方起。為曹公所滅。又中平元年。鉅鹿人張角。自稱黃天部師。有三十六將。皆著黃巾。遠與張魯相應。眾至十萬。焚燒鄴城。漢遣河南尹何進將兵討滅。又晉武帝咸寧二年。有道士陳瑞。以左道惑眾。自號天師。徒附數千。積有年歲。為益州刺史王?誅滅。又晉文帝太和元年。彭城道士盧悚。自稱大道祭酒。以邪術惑眾。聚合徒黨。向晨攻廣漢門云。迎海西公。時殿中桓祕等覺知與戰。尋被誅斬。又梁武帝大同五年。道士袁敢矜妖言惑眾。行禁步岡。官軍收掩尋被誅滅。又隋文帝開皇十年。有綿州昌隆縣道士蒲童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自稱得聖。誑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五童女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圍繞遂便姦匿。如此經日後事發覺。因即逃亡。又開皇十八年。益州道士韓朗。綿州道士黃儒林。扇惑蜀王令興逆云。欲建大事須藉勝緣。遂教蜀王傾倉竭庫造千尺道像。建千人大齋。畫先帝形。反縛頭手呪而魘之。河北公趙仲卿檢察得實。送身京省被問伏罪。在市被刑。近有大唐武德三年。綿州昌隆縣民李望。先事黃老常作妖邪。去大業季年。有道士蒲子真。微閑道術被送東京。至雒身死。因葬在彼。而李望矯云。子真近還。又彼縣山側有一石室。巖穴幽闇人莫敢窺。望乃依憑以作妖詐。在明張喉大語領納通傳。入闇則噎氣小聲詐陳禍福。遂令道士等傳說達縣聞州。官人初檢並皆信受。後刺史季大禮云。此事非輕必須申奏。要假親驗方定是非。遂與合州官人并道士等一百餘騎。同至穴所再拜請期。望時詐答。聞者傾心。唯巴西縣令樂世質。深達機情知其誑詐。入闇密候見望噎聲。質時喝之。望即欵伏。收禁州獄。方欲科罪。未經數日服藥而終。近至貞觀十三年。有西京西華觀道士秦英會。聖觀道士韋靈符還俗道士朱靈感。並薄解章醮勅令事東宮。惑亂東宮。結謀大意為事不果。秦英靈符靈感等。並被誅斬。私宅財物及有婦兒。並配入官。又至龍朔三年。西華觀道士郭行真。家業卑賤宿素寒門。亦薄解章醮濫承供奉。勅令投龍尋山採藥。上託天威惑亂百姓。廣取財物姦謀極甚。并共京城道士雜糅佛經偷安道法。聖上鑒照知偽付法。法官拷撻苦楚方承。勅恩恕死流配遠州。所有妻財並沒入官。是知所習非正釁逆相仍。左道鄙俗斯辱頻興矣。勅道士朝散大夫騎都尉郭行真。器識無取道藝缺然。為其小解醫藥薄閑章醮。當為皇太子弘。療患得損。錄其功效。叨授以榮班緣前驅使。妄作威禍兼以交結選曹。周旋法吏專行欺詐。取人財物遣營功德。隱盜尤多。朱紫莫分。而偽敷至教。菽麥詎辨。而潛讀禁書徒知僕妾。是求莊宅為務。雖靈溪千仞。何能蕩其穢質。神丹九液。豈可練其瑕心。擢髮未數其愆。刊竹寧書其罪。論斯咎釁宜從伏法。以其參迹道門情所未忍。可除名長配流愛州。仍即發遣令長綱領送至彼。官司檢校不得令出縣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磑車牛馬等。並宜沒官。
龍朔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宣
竊惟賊飾黃巾興乎鉅鹿。鬼書丹簡發自平陽。而云服象雲羅。斯言逕廷。衣同雨穀不近人情。安有駕鶴乘龍。披巾布褐。驅鸞策鳳。頂戴皮冠。所以白石赤松之流。皆非鬼卒。王喬羨門之輩。並匪治頭。又李聃事周之辰。服同儒墨。公旗謀漢之日。始有黃巾。如其祖習伯陽道士並宜朝拜。若也宗旗取則。斯弊特可湮除矣。
道教敬佛第五
述曰。上來所列並引典籍。邪正顯然昇沈殊趣。豈可以爝火之暉。爭日月之光。隣虛之塵。同太岳之峻。故知佛法幽邃非凡所測。僧眾高遠亦非黃官之儔。夫出家者。內辭親愛外捨官榮。志求無上菩提。願出生死苦海。所以棄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之大意也。信知三寶位重。豈同孔老兩教。故案孔老經書。漢魏已來內外史籍。略引外道經中敬佛僧文。具列如左。既敬已經。依法遵佛。冀伏邪愚依承正典(略引二十二經令敬三寶文)。
一依道士法輪經。天尊說誡偈勗道士云。
若見佛圖 思念無量 當願一切
普入法門 若見沙門 思念無量
願早出身 以習佛真
二依太上清淨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四十九願。天尊說願文。若見沙門尼。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三依老子昇玄經云。天尊告道陵。使往東方詣受法教。昇玄又云。東方如來遣善勝大士。詣太上曰。如來聞子為張陵說法。故遣我來看。子語張曰。卿隨我往詣佛所。當令子得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陵即禮大士。隨往佛所聽法。
四依道士張陵別傳云。陵在鵠鳴山中。供養金像轉讀佛經。
五依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又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佛。
六依智慧觀身大戒經云。道學當念旋大梵流影宮禮佛。
七依昇玄經云。若有沙門欲來聽經。觀察供主。不得計飲食費遏截不聽當推置上座道士經師自在其下昇玄又云。道士設齋供。若比丘來者。可推為上座好設供養。道士經師自性其下。若沙門尼來聽法者。當隱處安置推為上座。供主如法供養不得遮止。
八依化胡經。天尊敬佛說偈云。
願採優曇華 願燒旃檀香
供養千佛身 稽首禮定光
佛生何以晚 泥洹一何早
不見釋迦文 心中常懊惱
九依靈寶消魔安志經。天尊說偈云。
道以齋為先 勤行當作佛(道士新改本云勤行登金闕)
故設大法橋 普度諸人物
十依老子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震旦。
十一依靈法輪經云。葛仙公生始數日。有外國沙門。見仙公禮拜抱持。而語仙公父母曰。此兒是西方善見菩薩。今來漢地教化眾生。當游仙道白日昇天。仙公自語子弟云。吾師姓波閱宗。字維那訶。西域人也。
十二依仙人請問眾聖難經云。葛仙公告弟子曰。吾昔與釋道微竺法開張太鄭思遠等四人。同時發願。道微法開二人願為沙門。張太鄭思遠願為道士。
十三依仙公起居注云。于時生在葛尚書家。尚書年逾八十。始有一子。時有沙門自稱天竺僧。於市大買香。市人怪問僧曰。我昨夜夢見善思菩薩下生葛尚書家。吾將此香浴之。到生時。僧至燒香。右繞七匝。禮拜恭敬。沐浴而止。
十四依仙公請問上經云。與沙門道士言。則志於佛敬於僧。
十五依上品大戒經校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
十六依昇玄內教經云。或復有人。平常之時。不一月作福。見沙門道士說法勸善。了無從意。
十七依道士陶隱居作禮佛文一卷。
十八依智慧本願戒上品經云。日別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錢已上。皆二萬四千報。功多報多。世世賢明翫好不絕。七祖皆得入無量佛國。
十九依仙公請問經云。復有凡人行是功德。願為沙門道士大博。至後生便為沙門。大學佛法為眾法師。復有一人見沙門道士齋請讀經乃笑曰。彼向空吟經欲何希耶。虛腹日中一食。此罪人耳。道士乃慈心喻之。故報意不釋。死入地獄。考毒五苦。
二十依仙公請問經云。五經儒俗之業。佛道各歎其教大師善也。
二十一依太上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云。吾歷觀諸天從無數劫來見道士。百姓男子女人已得無上正真之道。高仙真人自然十方佛。皆受前世勤苦求道不可稱計。
二十二依法輪妙經云。道言。夫輪轉不滅。得還生人中。大智慧明達者。從無數劫來學已成。真人高仙自然十方佛者。莫不從行業所致也(上來所列道經未知此經為真為偽若是真經今時道士女官不禮三寶便違天尊老子師教即是邪見之人非真弟子便同無識之徒何須師敬此經若偽則一切道經皆須除却進退訛替終成亂俗也)。
捨邪歸正第六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八登位。在政四十九年。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內經外典罔不厝懷。皆為訓解數千餘卷。而儉約自節羅綺不服。覆處虛閑晝夜無怠。致有布被莞席草屨葛巾。初臨大寶即備斯事。日惟一食永絕辛羶。自有帝王罕能及此。舊事老子宗尚符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筆下詔。作捨道文曰。
維天鑒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僧。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使眾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至道通機德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法流以澄垢。啟瑞迹於天中。鑠靈儀於像外。度群生於欲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絕百非。應迹娑婆。王宮誕相。步三界而為尊。普大千而流照。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遂乃湛說圓常。亦復潛輝鶴樹。闍王滅罪。婆藪除殃。若不逢值大聖法王。誰能救接斯苦。在迹雖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捨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上天。涉大乘心離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和南。
于時帝與道俗二萬餘人。於重雲殿重閣上。手書此文發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勅門下。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惟佛一道是於正道。其餘九十五種名為邪道。
朕捨邪外以事正內諸佛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其公卿百官王侯宗族。宜返偽就真捨邪入正。故經教成實論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性不當善惡。若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裏俱淨。垢穢惑累皆盡。信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弟子。其餘諸信皆是邪見。不得稱清信也。門下速施行。
至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將軍丹陽尹邵陵王上啟云。
臣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假金輪而啟物。託銀粟以應凡。砥般若之利刀。收涅槃之妙果。汎生死之苦海。濟常樂於彼岸。故能降慈悲雲垂甘露雨。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四諦五時。利益之方無盡。並氷清日盛霧散雲除。爝火螢光塵熱自靜。可謂入俗化於蒙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林邪逕之人。景法門而無倦。渴愛聾瞽之士。慕探賾而知迴。道樹始於迦維。德音盛于京洛。恒星不現周鑒娠徵。滿月圓姿漢感宵夢。五法用傳萬德方兆。華俗潛故競扇高風。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屬值皇帝菩薩。應天御物負扆臨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無礙辯以接黎庶。以本願力攝受眾生。故能隨方逗藥示權顯正。崇一乘之旨。廣十地之基。是以萬邦迴向俱稟正識。幽顯靈祇皆蒙誘濟。人興等覺之願。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翹勤歸宗之境。悅懌還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於是應真飛錫騰虛接影。破邪外道堅持正國。伽藍精舍寶剎相望。講會傳經德音盈耳。臣昔未達理源承事外道。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醎水。今啟迷方粗知歸向。受菩薩大戒。誡節身心。捨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至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勅云。能改迷入正。可謂是宿植勝因。宜加勇猛也。廢李老道法詔。北齊高祖文宣皇帝。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郗張之士封門受錄。遂妄加穿鑿廣制齋儀。糜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會梁祖啟運下詔捨道。修靜不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於天保六年九月。乃下勅召諸沙門。與道士學達者十人。親自對較。于時道士呪諸沙門。衣鉢或飛或轉。呪諸梁木或橫或竪。沙門曾不學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鬧貴賤移心。並以諍徒為勝也。諸道士等踊躍騰倚魚睨雲漢。高談自矜誇衒道術。仍又唱曰。神通權設抑挫強禦。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小術並辭退屈。事亦可見。帝命上統法師與靜捔試。上曰。方術小技俗儒恥之。況出家人也。雖然天命難拒。豈得無言。可令最下座僧對之。即往尋覓。有僧名佛俊。又字曇顯者。不知何人遊行無定。飲噉同俗。時有放言摽寤宏遠。上統知其深量。私與之交。于時名僧盛集。顯居末座。酣酒大醉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於上統。上曰。道士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飲酒道人可共言耳。可扶輿將來。於是合眾皆憚而怯。上統威權不敢有諫。乃兩人扶顯令上高座。顯既上便立而含笑曰。我飲酒大醉耳。中有所聞云。沙門現一我當現二。此言虛實。道士曰。有實。顯即翹足而立。我已現一。卿可現二。各無對之。顯曰。向呪諸衣物飛揚者。我故開門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鉢呪之。諸道士一時奮發共呪。一無動搖。帝勅取衣。乃至十人牽舉不動。顯乃令以衣置。諸梁木又令呪之。都無一驗。道士等相顧無賴。猶以言辯自高乃曰。佛家自號為內。內則小也。說我道家為外。外則大也。顯應聲曰。若然則天子處內。定小百官矣。靜與其屬緘口無言。帝目驗臧否。便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寤。仍有秖崇。麴㜸是味。清虛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絕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師度聽出家。未發心者可令染?。爾日斬首者非一。自謂神仙者。可上三爵臺令其投身飛逝。諸道士等皆碎屍塗地。偽妄斯絕致使齊境國無兩信。迄于隋初漸開其術。至今東川此宗微末無足抗言。至大唐貞觀二十二年。有吉州囚人劉紹略妻王氏有五岳真仙圖及舊道士鮑靜所造三皇經合一十四紙。上云。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后。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辯。因檢囚席。乃於王氏衣籠中得之。時追紹略等。勘問云。向道士所得之受持。州官將為圖讖。因封此圖及經。馳驛申省奏勅。勅令省官勘。當時朝議郎刑部郎中紀懷業等。乃追京下清都觀道士張慧元西華觀道士成武英等勘問。並欵稱云。此先道士鮑靜等所作。妄為墨書。非今元等所造。
勅遣除毀。又得田令官奏云。如佛教。依內律僧尼受戒。得蔭田人各三十畝。今道士女道士。皆依三皇經。受其上清下清。替僧尼戒處。亦合蔭田三十畝。此經既偽廢除。道士女道士既無戒法。即不合受田。請同經廢。京城道士等。當時懼怕畏廢蔭田。私憑奏官請將老子道德經替處。其年五月十五日出勅。侍郎崔仁師宣。
勅旨云。三皇經文字既不可傳。又語涉妖妄宜並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經替處。有諸道觀及以百姓人間有此文者。並勒送省除毀。其年冬諸州考使入京朝集。括得此文者。總取禮部尚書廳前。並從火謝也。故知代代穿鑿狂簡寔繁。人人妄作斐然盈卷。無識之徒將為聖說。晉彭城郡有釋道融。汲郡林慮人。十二出家。厥師愛其神彩先令外學。往村借論語竟不齎歸。於彼已誦。師便借本覆之不遺一字。既嗟而異之。於是恣其游學。迄至立年才解英絕。內外經書暗游心府。姚興曰。昨見融公復是奇聰明釋子。勅入逍遙園與什參正詳譯。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辯多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為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謂其徒曰。寧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吾等正化不洽東國。遂乘駝負書來入長安。姚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婆羅門乃啟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請與秦僧捔其辯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時關中僧眾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曰。此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使無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志。則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覩在君一人。融自顧才力不減。而外道經書未盡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持經目。一披即誦。後剋日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關中僧眾四遠必集。融與婆羅門擬相酬抗。鋒辯飛玄彼所不及。婆羅門自知辭理已屈。猶以廣讀為本。融乃列其所讀書并秦地經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婆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足。旬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興融有力也。後還彭城常講說相續。聞道至者千有餘人。依隨門徒數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樓披翫。殷勤善誘畢命弘法。後卒於彭城。春秋七十四矣。所著法華大品金光明十地維摩等義。並行於世。
魏書云。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齋訖侍中劉騰宣勅。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僧曇謨最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不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時以充侍者。明是同時。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最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周何王幾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於楚國陳苦縣厲卿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至周簡王四年丁丑歲。事周為守藏吏。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歲。年八十五。見周德凌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遁。據此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佛生周昭之時。有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聖人。當時於佛逈無文記何耶。最曰。仁者識同莞窺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卜經。謂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早自披究不有此迷。斌曰。孔子聖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最曰。惟佛是眾聖之王。四生之導首。達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凶終始。不假卜觀。自餘小聖。雖曉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侍中尚書令元文。宣勅語道士姜斌等。論無宗旨宜退下席。又問。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帝令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大傅李寔衛尉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更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帝加極刑。時有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行佛慈化。諫帝乃止。配徒馬邑(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晉程道慧。字文和。武昌人也。世奉五斗米道不信有。佛常云。古來正道莫踰李老。何乃信惑胡言以為勝教。太元十五年病死。心下尚暖。家不殯殮。數日得蘇。說初死時見十許人。縛錄將去逢一比丘云。此人宿福未可縛也。乃解其縛散驅而去。道路修平而兩邊棘刺森然。略不容足。驅諸罪人馳走其中。肉隨著刺號呻聒耳。見慧行在平路。皆歎羨曰。佛弟子行路修福人也。慧曰。我不奉法。其人笑曰。君忘之耳。慧因自憶先身奉佛。已經五生五死忘失本志。今生在世幼遇惡人。未達邪正乃惑邪道。既至大城徑進聽事。見一人年可四五十。南面而坐。見慧驚曰。君不應來。有一人著單衣幘持簿書對曰。此人伐社殺人。罪應來此。向所逢比丘。亦隨慧入。申理甚至。云伐社非罪也。此人宿福甚多。殺人雖重報未至也。南面坐者曰。可罰所錄人。命慧就坐。謝曰。小鬼謬濫枉相錄來。亦由君忘失宿命不知奉大正法故也。將遣慧還。乃使暫兼覆校將軍歷觀地獄。慧欣然辭出導從而行行至諸城。城皆是地獄。人眾巨億悉受罪報。見有猘狗齩人百節。肌肉散落流血藉地。又有群鳥其喙如鋒。飛來甚速欻然而至。入人口中表裏貫洞。其人踠轉呼噭筋骨碎落。其餘經見與趙泰屑荷大抵粗同。不復具載。唯此二條為異。故詳記之。觀歷既遍。乃遣慧還。復見向所逢比丘。與慧一銅物。形如小鈴。曰君還至家可棄此門外勿以入室。某年月日君當有厄。誡慎過此。壽延九十。時道慧家於京師大桁南。自見來還達皂莢橋。見親表三人住車共語。悼慧之亡。至門見婢行哭而市。彼人及婢咸弗見也。慧將入門。置向銅物門外樹上。光明舒散流飛屬天。良久還小奄爾而滅。至戶聞屍臭。惆悵惡之。時賓親奔吊。突慧者多不得裵回。因進入屍忽然而蘇。說所逢車人及市婢。咸皆符同。慧後為廷尉。預西堂聽誦。未及就列歘然頓悶。不識人半日乃愈。計其時日即道人所戒之期。頃之遷為廣州刺史。元嘉六年。卒六十九矣(右一驗出冥祥記)。
唐益州福壽寺釋寶瓊。俗姓馬氏。綿竹縣人。小年出家清卓儉素。讀誦大品兩日一遍。以為常業。勸歷邑義日誦一卷者。向有千計。四遠聞者。皆來欽敬。本邑連比什邡諸縣。並是道民執邪日久。投寄無容。瓊雖桑梓習俗而不事道。李氏諸族值作道會。邀瓊赴之。來既後至不禮而坐。皆謂不禮天尊輕我宗法耶。瓊曰。邪正道殊所事各異。天尚不禮何況老君。眾議紛紜頗相凌侮。瓊見諍訟不止又報曰。吾禮非所禮。恐貽辱先宗。遂禮一拜。道像并座一時動搖。又禮一拜。連座反倒墜落在地。身座摧毀道民羞恥。唱言風鼓競來周正。又禮還倒。瓊曰。天朗和暢而言怨風。汝之愚戇不測吾風。合眾驚懼一心禮瓊。遠近聞知皆捨道歸佛。闔境道俗及以傍縣道黨同嗟。皆來請瓊受菩薩戒。縣令高達。素有誠信敬承威德。更於州寺召僧弘講。以貞觀八年終於所住(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富貴篇第六十三貧賤篇第六十四
富貴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行善感樂如影隨形。作惡招苦猶聲發響。故富同珠玉貴若蕭曹。錦繡為衣金銀作屋。雲起龍吹之前。風暄鳳管之上。趨鏘廣殿容與長廊。曳珠履於丹墀。珥金貂於青瑣。食則珍羞滿席海陸盈前。鼎味星羅芬馨雲布。坐則高堂雅室玉砌珠簾。絲竹絃筦凄清飄颺。臥則蘭燈炳曜繡晃垂陰。錦被既敷羺氈且拂。行則駟馬電飛輦輿雷動。千乘萬騎隱隱闐闐。略述福因善報如是。由昔行檀受斯勝利也。
引證部第二
如賢愚經云。昔佛在時舍衛國有一長者。豪貴巨富生一男兒。面貌端正世所希有。父母歡喜。因為立字名檀彌離。年漸長大其父命終。波斯匿王即以父爵而以封之。受王封已。其家舍宅變成七寶。諸庫藏中悉皆盈滿種種寶物。時王太子字毘琉璃。遇得熱病。諸醫處藥啟王云。須牛頭旃檀用塗其身當得除愈。王即募覓。若有得者。一兩之直賞金千兩。無持來者。有人白王。檀彌離家舍內大有。時王聞已躬自往求。到檀彌離長者門前。見其外門純是白銀。即遣門人入通消息。時守門人入白長者。波斯匿王今在門外。長者聞已即出奉迎。請王入宮。王入門內見有一女。面首端正世間無比。坐白銀床紡白銀縷。小女十人侍從左右。時王問言。是卿婦耶。長者答言。是守門婢其小女者。通白消息。次入中門純紺琉璃。門內有女坐琉璃床。面首端正倍勝於前。左右侍從倍復前數。次入內門純以黃金。門內一女面首端正。轉復倍勝。坐黃金床紡黃金縷。左右侍從復倍上數。王復問言是卿婦耶。長者答言。是守門婢。入到舍內見琉璃地。屋間剋鏤種種百獸。風吹動之形現地上。王見謂水。悑不敢前。語長者言。餘更無地殿前作海。彌離白王。是琉璃地。非是水也。即脫手上七寶環玔擲著于地。礙壁乃住。王知地已即共入內昇七寶殿。婦在殿上坐琉璃床。更有寶床請王令坐。時婦見王眼中淚出。王問之言。何故不喜眼中淚出婦答。大王。但於今者聞王身上煙氣。是以淚出。王即問言。家不然火耶。答言不也。王復問言。用何作食。婦答曰。須食之時百味自至。王復問言。夜不須明耶。婦答王言。用摩尼珠而以照之。遍室大明。時檀彌離跪白王曰。大王。何故勞屈尊神到此。波斯匿王具以事答。長者聞已即將王入遍示諸藏。七寶盈滿。牛頭香積不可稱計。王須任取。王取二兩遣人先送。王敬語之。今有佛出。卿聞不耶。彌離答言。云何名佛。王即為說。彌離歡喜即往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尋即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阿難見已而白佛言。此檀彌離。宿植何業生於人中受天福報。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五比丘。共立要契在一林中。精勤修道。語一比丘。此去城遠乞食勞苦。汝當為福一夏乞食供養我等。其一比丘即便入城。勸諸檀越日為送食。四人身安專精行道得阿羅漢。即語此人。緣汝之故我等安隱。所作已辨。汝願何等。其人聞已歡喜發願。使我來世天上人中富貴自然值佛獲道。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處豪貴。所須自然。今值我故出家得道。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時。舍衛國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男兒。身體金色端正少雙。父母見已歡喜無量。因為立字。名曰金天。其生之日家中自然出一井水。縱廣八尺深亦八尺。沒用能稱人意。須衣出衣。須食出食。金銀珍寶一切所須。作願取之如意即得。兒年長大才藝博通。其父念言。我兒端正容貌絕倫。要覓名女金容妙體類我兒者。當往求之。時闍婆國有大長者。而生一女字金光明。端正非凡。身體金色晃焴照人。初生之日亦有自然八尺井水。其井亦能出種種寶衣服飲食。一切所須稱適人情。其父母亦自念言。我女端正人中英妙。要得賢士金色光暉類我女者。乃共為婚。其女名稱遠徹。金天遂娶為婦。後時金天請佛及僧飯食供養。飯食訖已。佛為說法。金天夫婦及其父母。悉皆獲得須陀洹果。金天夫婦俱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即聽。既出家已夫婦並得阿羅漢果。一切功德皆悉具足。阿難見已而白佛言。金天夫婦宿殖何福。生豪族家身體金色復有自然八尺井水出種種物。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諸比丘。游行教化。到一村中。村人見僧競共供養。時有夫婦。二人貧窮家無升斗。其夫見他供養眾僧。向婦啼哭懊惱淚墮婦臂上婦即問夫。何故啼哭。夫答婦言。我父在時積財滿藏富溢難量。至我身上貧窮困極。本日雖有而不布施。今日值僧貧無可施。前身不施今致此貧。今又不施未來轉劇。吾思惟此是以懊惱。婦語夫言。雖有空意無錢可施。知當如何。婦又語夫。試至故舍遍推覓看。儻或得之。夫遂往覓得一金錢。持至婦所。其婦爾時有一明鏡。復得一瓶。盛滿淨水。安錢瓶中。以鏡著上。夫婦同心持布施僧。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為夫婦。身體金色受福快樂。今值我故出家得道。
又出曜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國中有目連同產弟。大富饒財七珍具足。庫藏盈溢。奴婢僕從不可稱計。時目揵連數往弟家而告弟曰。聞卿慳嫉不好布施。佛常說施獲報無數。卿今施者得福無量。弟聞兄教開藏布施。更立新藏欲受其報。未經旬日財寶竭盡。故藏悉空新藏無報。其弟懊惱向兄說曰。前見兄勅施獲大報。不敢違教。諸來求乞竭藏施盡。故藏悉空新藏無報。將無為兄所疑誤耶。兄曰。止止。莫陳此語。勿使外道邪見之人聞此麁言。若使福德當有形者。虛空境界所不容受。吾今權示汝微報。即以神力手接其弟至第六天。見有宮殿七寶合成。香風浴池庫藏盈溢不可稱計。玉女營從數千萬眾。純女無男。即問兄曰。是何宮殿巍巍乃爾。目連告弟。汝自往問。弟即自往問天女曰。是何宮殿七寶合成。巍巍堂堂懸處虛空。誰有福德於中受報。天女報曰。閻浮提內迦毘羅國中。釋迦文佛神足弟子。名曰目連。彼有賢弟大富長者。由好布施後生此處。而與我等作其夫主。弟聞歡喜善心生焉。還至兄所具白其情。目連告曰。夫人布施為有報耶為無報耶。弟懷慚愧向兄懺悔。後至家中轉更修福。命終之後即生天上。受斯果報。
又樹提伽經云。佛在世時有一大富長者。名為樹提伽。倉庫盈溢金銀具足。奴婢成行。無所可欲。有一白㲲手巾掛著池邊。為天風起吹王殿前。王即大會群臣坐共參論。羅列卜問。怪其所以。諸臣皆言。國將欲興。天賜白㲲樹提默然。王語樹提。諸臣皆慶。卿何無言。樹提答王。不敢欺王。是臣家拭體白㲲。掛著池邊。為天風起吹王殿前。故默不言。却後數日有一九色金華。大如車輪。墮王殿前。王復會臣問答如前。樹提答王言。臣不敢欺王。是臣之家後園之中萎落之華。為天風起吹王殿前。故默無言。王語樹提。卿家能爾。卿須還歸任作調度。吾領二十萬眾。往到卿舍看去。樹提答言。願王相隨不須預去。是臣之家自然床席。不須人鋪。自然飲食不須人作。自然擎來。不須喚呼。自然擎去。不須反顧。王即將領二十萬眾。到樹提伽南門而入有。一童子端正可愛。王語樹提是卿兒不。答言。是臣守閤之奴。小復前行至內閤門。有一童女顏色端正。皮色瑤悅甚復可愛。王語樹提。是卿女耶婦耶。答言。是臣守閤之婢。小復前行至其堂前。白銀為壁水精為地。王見謂水疑不得前。樹提導前將王上堂。坐金床踞玉机。樹提伽婦坐百二十重金銀幃帳裏。披帳而出。為王設拜。眼中淚出。王語樹提。卿婦拜我何故淚出。臣不敢欺王。聞王煙氣眼中淚出。王言。庶民然脂。諸侯然蜜。天子然漆。漆亦無煙。何得淚出。樹提答王。臣家有一明月神珠。掛著堂殿。晝夜無異。不須火光。樹提堂前有一十二重高樓。將王上看。四面觀視恍忽經月。大臣白王。國計事大。王可還歸。王謂須臾小復可忍。復游園地不覺經月。問答同前。樹提出七寶施兼綾羅繒綵。二十萬眾人馬俱重。一時還國。王語群臣。其樹提伽是我之民。婦女宅舍過殊於我。我欲伐之。可取以不。諸臣皆言。可取。王將四十萬眾。椎鍾鳴鼓圍樹提宅。數百餘重。樹提伽宅南門中有一力士。手捉金杖一擬四十萬眾。人馬俱倒手脚繚戾。腰髖婀娜狀似醉容。頭腦?峨不復得起。於是樹提乘雲母之車。來問諸人。來時何苦臥地不起。大王遣來欲伐長者。長者力士手捉金杖。一擬四十萬眾。人馬俱倒不復得起。樹提問言。欲得起不。諸人皆言。欲得起樹提一放神力。令四十萬眾人馬俱起。一時還國。王即遣使喚樹提伽同車而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樹提先身作何功德得是果報。佛言。善聽。先有五百同緣在於山阻。道逢一病道人。賜其庵屋米糧燈燭。爾時廣乞多願。天自供我。從空來下。變身十八。放大光明。蕩照天下。又願作佛破散鐵圍鑊湯。生華獄出旃檀。餓鬼作沙門。羅剎坐誦經。五百商人齎其重寶。由供病僧從僧廣乞天供。今得斯報。于時施者樹提伽是。病道人者我身是也。五百商人皆得阿羅漢道。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善賢。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女端正殊妙世所希有。頂上自然有一寶珠。光曜城內。父母歡喜。因為立字。名曰寶光。年漸長大體性調順。好喜施惠。頂上寶珠有來乞者。即取施與。尋復還生。父母歡喜將詣佛所。以生喜樂求索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鬢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問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有王。名曰梵摩達多。收取舍利起四寶塔而供養之。時有一人入此塔中。持一寶珠繫著棖頭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有寶珠。隨共俱生受天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富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一肉團。長者見已心懷愁惱。謂為非祥。往詣佛所請問吉凶。佛告長者。汝莫疑怪。但好養育。滿七日已汝當自見。時長者聞是語已喜不自勝。還詣家中勅令瞻養。七日頭到。肉團開敷有百男子。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年漸長大值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已請說得道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入涅槃後。時彼國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同邑一百餘人作倡伎樂。齎持香華供養彼塔。各共發願。以此功德使我來世所在生處共為兄弟。發是願已各自歸去。
佛告比丘。欲知彼時同邑人者。今此一百比丘是。由於彼誓願力故。九十一劫不墮三塗。天上人中常共同生受天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故復同生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頌曰。
韞石諒非真 飾瓶信為假
竊服睪門上 濫吹緇軒下
鳳祀徒驚心 騶文終好野
真相豈式昭 浮榮未能捨
迹殊冠冕容 車襲驅馳者
已矣歇鄭聲 天然亂周雅
富貴空爭名 寵辱虛相罵
須臾風火燭 幻泡何足把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王文度晉張氏晉劉伯祖晉太守李常唐中書令岑文本唐別駕沈裕善
晉王文度鎮廣陵。忽見二騶持鵠頭板來召之。王文大驚問騶我作何官。騶云。尊作平北將軍徐兗二洲刺史。王曰。吾已作此官何故復召耶。鬼云。此人間耳。今所作是天上官也。王大懼之。尋見迎官。玄衣人及鵠衣小吏甚多。王尋病薨(右一驗出幽冥錄)。
晉長安有張氏者。晝獨處室。有鳩自外入止于床。張氏惡之。披懷而祝曰。鳩爾來。為我禍耶。飛上承塵。為我福耶。來入我懷。鳩翻飛入懷。乃化為一鉤。從爾資產巨萬。
晉博陵劉伯祖為河東太守。所止承塵上有神能語。京師詔書告下消息輒豫告伯祖。伯祖問其所食噉。欲得羊肝。買羊肝。於前切之。臠臠隨刀不見。兩羊肝盡。有一老貍眇眇在案前。侍者舉刀欲斫之。伯祖訶止。自舉著承塵上。須臾大笑曰。向者噉肝醉。忽然失形與府君相見大慚愧。後伯祖當為司隷。神復先語。伯祖某月某日書當到。到期如言。及入司隷府神隨逐承塵上輒言省內事。伯祖大恐懼。謂神曰。今職在刺史。左右貴人聞神在此因以相害。神答曰。如府君所慮當相捨去。遂絕無聲。
晉李常。字元文。譙國人。少時有一沙門。造常謂曰。君福報將至。而復對來隨之。君能守貧修道不仕宦者。福增對滅。君其勉之。常性躁又寒門。但問仕宦當何所至了不尋究修道意也。與一卷經。常不肯取。又固問榮途貴賤何如。沙門曰。當帶金紫極於三郡。若能於一郡止者亦為善也。常曰。且當富貴。何顧後患因留宿。常夜起見沙門。身滿一床。入呼家人。大小?視。復變為大鳥跱屋梁上。天曉復形而去。常送出門忽不復見。知是神人。因此事佛而亦不能精。至後為西陽江夏廬江太守加龍驤將軍大興中預錢鳳之亂被誅(右一驗出冥祚記)。
唐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品。曾乘船於吳江中船壞人盡死。文本沒在水中。聞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也。如是三言之。既而隨波涌出。已著北岸遂免死。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其災。終逢太平致富貴也。言畢趨出。送出外不見。既而文本食齋。於自食盌中得舍利二枚。後果如其言。文本自向臨說。
唐戶部尚書武昌公戴文胄。素與舒州別駕沈裕善。胄以貞觀七年薨。至八年八月。裕在州夢。其身行於京師義寧坊西南街。忽見胄著故弊衣顏容甚瘁。見裕悲喜。問公生平修福。今者何為。答曰。吾時誤奏殺人。吾死後他人殺羊祭我。由此二事。辯答辛苦不可具言。今亦勢了矣。因謂裕曰。吾平生與君善友。竟不能進君官位。深恨于懷。君今自得五品文書。已過天曹。相助欣慶。故以相報。言畢而寤向人說之。冀夢有徵。其年冬裕入京參選。有銅罰不得官。又向人說所夢無驗。九年春裕將歸江南行至徐州。忽奉。
詔書。授裕五品為婺州治中。臨兄為吏部侍郎。聞之召裕問云爾(右二驗出冥報記)。
貧賤篇第六十四(此有五部)述意部引證部須達部貧兒部貧女部
述意部第一
夫貧富貴賤並因往業。得失有無皆由昔行。故經言。欲知過去因當觀現在果。欲知未來果當觀現在因。所以原憲之家黔婁之室。繩樞甕牖無掩風塵。席戶蓬扉不遮霜露。或編稻藁以為薦。或裁荷葉以充衣。斂肘則兩袖皆穿。納縷則雙衿同缺。口腹乃資於安邑。宿止則寄在於靈臺。頭戴十年之冠。身被百結之縷。鄉里既無田宅。雒陽又闕主人。浪宕隨時巑岏度日。雖慚靈輒。而有翳桑之弊。乃愧伯夷便致首陽之苦。裘裳頓乏。豈見陽春升斗並無。何以卒歲。所以如此者。皆由曩日不行惠施常蘊慳貪。致令果報一朝窶盡。是故行者宜當布施也。
引證部第二
如燈指經云。當知貧窮比於地獄。失所依憑栖寄無處。憂心火熾愁瘁燋然。華色既衰容轉障礙。身體尫羸飢渴消削。眼目搯陷諸節骨立。薄皮纏裹筋脈露現。頭髮蓬亂手足銳細。其色艾白舉體皴裂。又無衣裳至糞穢中。拾掇麁弊連綴相著。纔遮人形赤露四體。倚臥糞堆復無席薦。諸親舊等見而不識。歷衖乞食猶如餓烏。至知友邊欲從乞食。守門之人遮而不聽。伺便輒入復為排辱。舍主既出欲加鞭打。俯僂曲躬再拜謝罪。舍主輕蔑聊不迴顧。設得入舍輕賤之故既不與語。又不敷座。與少飲食撩擲盂器小使充飽。設值大會望乞殘食。以輕賤故不喚令坐。反被驅走。貧窮之人。譬如林樹無華眾蜂遠離。被霜之草葉自焦卷。枯涸之池鴻雁不游。被燒之林麞鹿不趣。田苗刈盡無人捃拾。今日貧困說往富樂。但謂虛談誰肯信之。由我貧窮所向無路。譬如曠野為火所焚。人不喜樂。如枯樹無蔭無依投者。如苗被霜雹捐棄不收。如毒蛇害人皆遠離。如雜毒食無有嘗者。如空塚間無人趣向。如惡廁溷臭穢盈集。如魁膾者人所惡賤。雖說好語他以為非。若造善業他以為鄙。所為機捷復嫌輕躁。若復舒緩又言重直。設復讚歎人謂謟譽。若不加譽復生誹謗。言此貧人常無好語。若復教授復言詐偽。若廣言說人謂多舌。若默無言人謂藏情。若正直說復云麁獷。若求人意復言謟曲。若數親附復言幻惑。若不親附復言矯誕。若順他所說復言詐取他意。若不隨順復言自專。若屈意承望罵言寒賤。若不屈意言是貧人猶故恃我。若小自寬放言其愚癡無有拘忌。若自攝斂言其空廉詐自端確。若復歡逸言其譸縱狀似狂人。若復憂慘言其含毒初無歡心。若聞他語有所不盡為其判釋。言其僉趨以愚代智耐羞之甚。若復默然復言頑嚚不識道理。若小戲論言不信罪福。若有所索言其苟得不知廉恥。若無所索言今雖不求後望大得。若言引經書復云詐作聰明。若言語朴素復嫌疏鈍。若公論事實復言強說。若私屏正語復言讒佞。若著新衣復言假借嚴飾。若著弊衣復言儜劣寒瘁。若多飲食復言飢餓饕餮。若小飲食言腹中實餓詐作清廉。若說經論言顯己所知彰我闇短。若不說經論言愚癡無識可使放牛。若自道昔日事業言誇誕自譽。若自杜默言門資淺薄。諸貧窮者。行來進止言說俯仰。盡是愆過。富貴之人作諸非法都無過患。舉措云為斯皆得所。貧窮之人如起死屍鬼一切悑畏。如遇死病難可療治曠野險處絕無水草。如墮大海沒溺洪流。如人捺咽不得出氣。如眼上瞖不知所至。如厚垢穢難可洗去。亦如怨家雖同衣食不捨惡心。如夏暴井人入斷氣。如入深泥滯不可出。如山暴水駛流吹漂樹木摧折。貧亦如是。多諸艱難。夫富貴者。有好威德。姿貌從容意度寬廣。禮義競興能生智勇。增長家業眷屬和讓。善名遠聞。以此觀之。一切世人富貴榮華不足貪著。於諸人天尊貴不應逸樂。當知貧窮是大苦聚。欲斷貧窮不應慳貪。是以經中言貧窮者甚為大苦。
須達部第三
如雜寶藏經云。昔佛在世時。須達長者最後貧苦財物都盡。客作傭力得米四升吹作飯食。值阿那律來從乞食。婦即取鉢盛滿飯與。後須菩提迦葉目連舍利弗等。次第來乞悉施滿鉢。末後佛來。亦與滿鉢。須達在外行還到家。從婦索食。婦即語言。其若尊者阿那律來。汝當自食為施尊者不。須達答言。寧自不食當施尊者。婦又語言。若復迦葉大目連及須菩提舍利弗等乃至佛來。汝當云何。夫答婦言。寧自不食盡當施與。婦即語夫言。朝來諸聖盡來索食。所有飲食盡施與之。夫聞歡喜。而語婦言。我等罪盡福德應生。即開庫藏穀帛飲食悉皆充滿。用盡復生。果報云云不可說盡。
又雜譬喻經云。昔長者須達七貧。後貧最劇。乃無一錢。後糞壤中得一木升。其實是栴檀。出市賣之得米四升。語婦併炊一升。吾當索菜茹。還時共食。佛念曰。當度須達令福更生。炊米方熟。舍利弗目連迦葉佛來。四升米次第炊盡。將去後富更請佛僧供養盡空。佛為說法得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初時須達長者家貧焦煎。蒙佛說法身心清淨得阿那含道。唯有五金錢。一日持一錢施佛。一錢施法。一錢施僧。一錢自食。一錢作本。日日如是。常有一錢終無有盡。即受五戒欲心已斷。婦女各各隨其所樂。有一婦人炒穀作麨。失火廣燒人畜。波斯匿王勅臣作限。自今以去夜不得燃火及於燈燭。其有犯者罰金千兩。爾時須達得道在家。晝夜坐禪入定。夜半鷄鳴然燈坐禪。伺捕得之。捉燈白王。當輸罰負。須達白王。今我貧窮無百錢產。當用何輸。王瞋勅使閉著獄中。即將須達付獄執守。初夜四天王來下語須達言。我與汝錢。用輸王罰。可得來出。為四天王說經便去。到中夜天帝復來見之。須達為說法竟帝釋便去。次到後夜梵天復下見。為說法梵天復去。時王夜於觀上見獄上有火光。時王明日即便遣人往語須達。坐火被閉而無慚差。續復然火。須達答言。我不然火。若然火者當有煙灰。復語須達。初夜有四火。中夜有一火。倍大前火。後夜復有一火。還倍於前。言不然火為是何等。須達答言。此非是火也。初夜四天王來見我。中夜天帝來見我。後夜梵天來見我。是天身上光明之焰。非是火也。吏聞其語即往白王。王聞如是心驚毛竪。王言。此人福德殊特乃爾。我今云何而毀辱之。即勅吏言。促放出去。勿使稽遲。便放令去。須達得出。往到佛所禮佛聽法。波斯匿王即便嚴駕尋至佛所。人民見王皆悉避起。唯有須達心存法味見王不起。王心微恨。此是我民懷於輕慢見我不起。遂懷慍心。佛知其意止不說法。王白佛言。願說經法。佛告王言。今非是時為王說法。云何非時。人起瞋恚忿結不解。貪婬女色自大無敬。其心垢濁聞於妙法而不能解。以是之故。今非是時為王說法。王聞佛語。意自念言。坐此人故。令我今日有二折減。又起瞋恚不得聞法。為佛作禮而去。出到於外勅語左右。此人若出直斫頭取。作是語已應時四面虎狼師子毒害之獸悉來圍繞於王。王見恐悑還至佛所。佛問大王。何以來還。王白佛言。見悑來還。佛告王曰。識此人不。王曰。不識。佛言。此人已得阿那含道坐起惡意向此人。故是故使爾。若不還者王必當危不得全濟。王聞佛語即大恐悑。即向須達懺悔作禮。??四布。於須達前王言。此是我民而向屈辱。實為甚難。須達復言。而我貧窮行於布施。亦復甚難。尸羅師質為國平正為賊所捉。臨終不犯妄語。賊便放之。實為甚難。復有天名曰尸迦梨。於高樓上臥有天玉女來。以持禁戒而不受之。實為甚難。於是四人即於佛前各說頌曰。
貧窮布施難 豪貴忍辱難
危險持戒難 少壯捨欲難
佛說偈已。王及臣民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貧兒部第四
如辯意長者子經云。於是辯意長者子為佛作禮。叉手白佛言。唯願世尊。過於貧聚。及諸眾會明日屈於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長者子禮佛而去。到舍具饌。明日世尊與諸大眾。往到其處就坐儼然。辯意白父母及諸眷屬。前禮佛足各自供侍。辯意起行澡水敬意奉食。下食未訖有一乞兒。前歷座乞。佛未祝願無敢與者。遍無所得瞋恚而去。便生惡念。此諸沙門放逸愚惑。有何道哉。貧者從乞無心見與。長者愚惑用為飴此。無慈悲意。吾為王者以鐵輞車轢斷其頭。言已便去。佛達嚫既訖。復有一乞兒來入乞食。座中眾人各各與之。大得飯食歡喜而去。即生念言。此諸沙門皆有慈心。憐吾貧寒施食充飽。得濟數日。善哉善哉。長者。乃能供事此諸大士。其福無量。吾為王者。當供養佛及眾弟子。乃至七日猶不報今日飢渴之恩。言已便去。佛食已訖說法既即還精舍之中。佛告阿難。從今已後嚫訖下食以此為常。時二乞兒展轉乞丐到他國中。臥於道邊深草之中。時彼國王忽然崩亡無有繼後。時國相師明知相法。讖書記曰。當有賤人應為王者。諸臣百官千乘萬騎案行國界。誰應為王。顧視道邊深草之中上有雲蓋。相師占相曰。中有神人。即見乞兒相應為王。諸臣拜謁各稱為臣。乞兒驚愕。自云下賤非是王種。皆言應相非是強力。香湯沐浴著王者之服。光相儼然稱善無量。導從前後迴車入國。時惡念者在深草中臥寐不覺。車轢斷其頭。王到國中。陰陽和調四氣隆赫。人民安樂稱王之德。
爾時國王自念。昔者貧窮之人。以何因緣得為國王。昔行乞時得蒙佛恩大得飯食。便生善念得為王者。供養七日佛之恩德。今已果之。即召群臣遙向舍衛國燒香作禮。即遣使者往請佛言。蒙世尊遺恩得為人王。願屈尊神來化此國。愚冥之人得見教訓。於是佛告諸弟子。當受彼請。佛與弟子無央數眾。往到彼國。時王出迎為佛作禮。入宮食訖。王請世尊說得王緣。佛具為說如前因緣。由起善念今王是也。時惡念者非直轢頭而死。死已復入地獄為火車所轢。億劫乃出。王今請佛報誓過厚。世世受福無有極已。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人心是毒根 口為禍之門
心念而口言 身受其罪殃
不念人善惡 自作身受患
意欲害於彼 不覺車轢頭
心為甘露法 令人生天上
心念而口言 身受其福德
有念善惡人 自作安身本
意念一切善 如王得天位
是時國王聞經歡喜。舉國臣民得須陀洹道。
又賢愚經云。佛在舍衛國。與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國中有五百乞兒。常依如來隨逐眾僧乞丐自活。厭心內發求索出家。共白佛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我等下賤蒙濟身命。今貧出家不審許不佛告諸乞兒。我法清淨無有貴賤。譬如清水洗諸不淨。若貴若賤。水之所洗無不淨者。又如大火所至之處。其被燒者無不焦然。又如空虛貧富貴賤有入中者隨意自恣。乞兒聞說並皆歡喜。信心倍隆歸誠出家。佛告善來。頭髮自墮法衣在身。沙門形相於是具足。佛為說法成阿羅漢。於時國中諸豪長者。聞度乞兒皆興慢心。云何如來聽此下賤之人在眾僧次。我等修福請佛眾食。今此下賤坐我床席捉我食器。爾時太子祇陀請佛及僧。遣使白佛。唯願世尊明受我請。及比丘僧。所度乞兒。我不請之。慎勿將來。明日食時。佛告乞兒。吾受彼請汝不及例。今可往至欝多越取自然成熟糠米還至其家。隨意坐次自食糠米。比丘如命。即以神足往彼世界。各各自取滿鉢還攝威儀。乘空而來。如雁飛至。祇陀家坐隨次各食。於時太子覩眾比丘威儀進止神足福德。敬心歡喜歎未曾有。而白佛言。不審此諸賢聖從何方來。佛告祇陀。若欲知者正是昨日所不請者。具向太子說其因緣。爾時祇陀聞說是語極懷慚愧。自我愚弊不別明闇。不審此徒種何善行。今值世尊特蒙殊潤。復造何咎乞丐自活。佛告祇陀。過去久遠時有大國名波羅柰。有一山名曰利師。古昔諸佛多住其中。若無佛時有二千辟支佛常止其中。有一長者名曰散陀寧。時世旱儉其。家巨富。即問藏監。今我藏中穀米多少。欲請大士。未知供不。藏監對曰。饒多足供。即請二千辟支飯食供養。差五百使人供設飯食。時諸使人厭心便生。我等諸人所以辛苦。皆由此諸乞兒。爾時長者常令一人知白時到。養一狗子日日逐往。爾時使人卒值一日忘不往白。狗子時到獨往常處。向諸大士高聲而吠。諸辟支佛聞其狗吠。即知時到。來詣便坐如法受食。因白長者。天今當雨宜可種殖。長者如言耕種。所種之物盡變為瓠。長者見怪隨時溉灌。後熟皆大。即劈看之。隨所種物成治淨好麥滿其中。長者歡喜。其家滿溢復分親族。合國一切咸蒙恩澤。是時五百作食之人念言。斯之獲果實是大士之恩。我等云何惡言向彼。即往其所請求改悔。復立誓言。願使我等。於將來世遭值賢聖蒙得解脫。由此之故五百世中常作乞兒。因其改悔復立誓故。今遭我世蒙得過度。太子當知。爾時大富散陀寧者我身是也。時藏臣者今須達是也。日日白時到者今優填王是也。五百作食人者今此五百阿羅漢是也。爾時祇陀及眾會者。覩其神變皆獲四果。◎
◎貧女部第五
如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尊者迦旃延在阿槃提國。時彼國中有一長者。大富饒財。家有一婢。小有愆過。長者鞭打。晝夜走使。衣不蓋形。食不充口。年老辛苦思死不得。適持缻詣河取水。舉聲大哭。爾時尊者聞其哭聲。往到其所問知因緣。即語之言。汝若貧者何不賣之。老母答言。誰買貧者。迦旃延言。貧實可賣。老母白言。貧可賣者。賣之云何。迦旃延言。汝若賣者一隨我語告令先洗。洗已教施母白尊者。我今貧窮身上衣無毛許完納。唯有此缻。是大家許。當以何施。即持鉢與教取水施。受為祝願。次與授戒。後教念佛竟問之言。汝止何處。婢即答言。無定止處。隨舂炊磨即宿其處。或在糞壤上。尊者語言。汝好勤心恭謹走使。伺其大家一切臥訖。竊開戶入。於其戶內敷草而坐。思惟觀佛。母受教已至夜坐處。戶內命終生忉利天。大家曉見瞋恚而言。此婢常不聽入舍。何忽此死。即便遣人以草繫脚。置寒林中。此婢生天。與五百天子以為眷屬。即以天眼觀見故身生天因緣。尋即將彼五百天子。齎持香華到寒林中。燒香散花供養死屍。放天光明照於村林。大家見怪。普告遠近。詣林觀看。見已語言。此婢已死何故供養。天子報言。此吾故身。即為具說生天因緣。後皆迴詣迦旃延所禮拜供養。因緣說法。五百天子悉皆獲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以是因緣。智者應當皆如是學。
又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云。佛在舍衛國。是時摩訶迦葉。獨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於眾生。捨諸豪富而從貧乞。時欲分衛先入三昧。何所貧人吾當福之。即入王舍大城之中。見一孤母。最甚貧困。在於街巷大糞聚中。傍鑿糞聚以為巖窟。羸瘦疾病常臥其中。孤單零丁無有衣食。便於巖窟施小籬柵。以障五形。迦葉三昧知此人宿不植福是以今貧。知母壽命。終日在近。若吾不度永失福堂。母時飢困。長者青衣而棄米汁。臭惡難言。母從乞之。即以破瓦盛著左右。迦葉到所祝願從乞。多少施我可得大福。爾時老母即說偈言。
舉身得疾病 孤窮安可言
一國之最貧 衣食不蓋形
世有不慈人 尚見矜愍憐
云何名慈哀 而不知此厄
普世之寒苦 無過我之身
願見矜恕我 實不為仁惜
摩訶迦葉。即答偈言。
佛為三界尊 吾備在其中
欲除汝飢貧 是故從貧乞
若能減身口 分銖以為施
長夜得解脫 後生得豪富
爾時老母聞偈歡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則不可飲。遙啟迦葉。哀我受不。迦葉答言。大善。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形體裸露不得持出。側身僂體籬上授與。迦葉受之。尊口祝願使蒙福安。迦葉心念。若吾齎去著餘處飲。母則不信謂吾棄之。即於母前飲訖盪鉢。還著囊中。於是老母特復真信。迦葉自念。當現神足令此母人必獲大安。即在空中廣現神變。爾時母人見此踊躍。一心長跪遙視迦葉。迦葉告曰。母今意中所願何等。即啟迦葉。願以微福得生天上。於是迦葉忽然不現。老母數日壽終即生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動天地。光明挺特譬如七日一時俱出。照躍天宮。帝釋驚悸。何人福德感動勝吾。即以天眼觀此天女福德使然。即知天女本生來處。爾時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報緣其前世供養迦葉所致。假令當以天上珍寶種種百千施上迦葉。猶尚未報須臾之恩。即將侍女持天香華。忽然來下。於虛空中散迦葉上。然後來下五體投地禮畢却住。叉手歎曰。
大千國土 佛為特尊 次有迦葉
能閉罪門 昔在閻浮 糞窟之前
為其貧母 開說真言 時母歡喜
貢上米潘 施如芥子 獲報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來下
歸命福田
天女說已俱還天上。帝釋心念。女施米汁乃致此福。迦葉大哀但化福劣家不往大姓。當作良策。即與天后持百味食。盛小瓶中詣王舍城衖邊作小陋屋。變其形狀似于老翁。身體痟瘦僂行而步。公妻二人而共織席。貧窮之狀不儲飲食迦葉後行分衛。見此貧人而往乞食。翁言。至貧無有如何。迦葉祝願良久不去。翁言。我等夫妻甚老織席不暇向乞。唯有小飯適欲食之。聞仁慈德但從貧乞。欲以福之。今雖窮困意自割捐以施賢者。審如所云令吾得福。天食之香非世所聞。若預開瓶苾芬之香。迦葉覺之全不肯取。即言。道人弊食不多將鉢來取。迦葉即以鉢取受祝願施家。其香普薰王舍大城及其國界。迦葉即嫌其香。翁母釋身疾飛空中彈指歡喜。迦葉思惟即知帝釋化作老翁而為福祚。吾今已受不宜復還。迦葉讚歎。帝釋種福無厭。忍此醜類來下殖福。必獲影報。帝釋及后倍復欣踊。是時天上伎樂來迎。帝釋到宮倍益歡喜。
感應緣(略引一驗)
漢陰生者。長安渭橋下乞小兒也。常於市匂。市中饜之。以糞灑之。旋復見黑灑衣。不污如故。長吏知試繫著桎梏。而續在市丐。試欲殺之乃去。灑之者家室屋自壞殺十餘人。長安中謠言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壞屋之咎。見搜神記。
頌曰。
業風常泛濫 苦海濤波聲
漂我常游浪 遠離涅槃城
何時慈舟至 運我出愛瀛
寔由高慕施 頓捨貧窮情
罪垢蒙除結 神珠啟闇明
貴門光景麗 賤業永休寧
志求八解脫 誓捨六塵縈
儻遇慈父誨 開我心中怦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債負篇第六十五諍訟篇第六十六
債負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勸善懲過大士常心。捨惡為福菩薩常願。是以善惡之運業。猶形影之相須。債負之殃咎。植三報之苦果。或有現負現報。或有現負次報。或有現負後報。如是三時隨負一毫。拒而不還決定受苦。是故經云。偷盜之人先入地獄畜生餓鬼。後得人身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處貧窮。二者雖得少財常被他奪。斯言有徵省己為人也。
引證部第二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世時有弗迦沙王。比丘入羅閱城分衛。於城門中有新產牸牛所觝殺。牛主怖懼賣牛轉與他人。其人牽牛欲飲水。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家人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田邊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須臾繩斷。牛頭落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往詣佛所。具問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內興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與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去不與。母歸不見客。即問比居。皆云已去。老母瞋恚尋後逐及。疲頓索直。三客逆罵我前已與。云何復索。同聲共抵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守祝。我今窮厄何忍欺抵。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佛語瓶沙王。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也。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惡言罵詈 憍?篾人 興起是行
嫉怨滋生 遜言慎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嫉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又出曜經云。昔罽賓國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羅漢。弟在家中治修居業。時兄數來教誨勸弟。布施持戒修善作福。現有名譽死生善處。而弟報曰。兄今出家不慮官私。不念妻子。田業財寶。我有此務。而兄數誨不用兄教。後病命終生在牛中。為人所驅馱鹽入城。兄從城中出遇見之。即為說法。時牛聞已悲哽不樂。牛主見已語道人曰。汝何道說而使我牛愁憂不樂。道人報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負君一錢鹽債。故墮牛中以償君力。牛主聞已語道人曰。君弟昔日與我親友。是時牛主即語牛曰。吾今放汝不復役使。牛聞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㵎即便命終。得生天上受極快樂。以是因緣。若人負債不可不償。
又成實論云。若人負債不償墮牛羊麞鹿驢馬等中償其宿債。
又百緣經云。佛入舍衛城乞食。至一衖中逢一婆羅門。以指畫地不聽佛去。語佛言。汝今還我五百金錢。爾乃聽過。若不與我者終不聽過。佛默然住不能前進。波斯匿王等聞佛被留難。各送珍寶與婆羅門然不肯受。須達聞之取五百金錢與婆羅門。乃聽佛過。比丘問佛。何緣乃爾。佛言。過去波羅奈國梵摩達王太子名善生。游行見一戲人共輔相子樗蒱。賭五百金錢。時輔相子負戲人錢。尋索不償。太子語言。彼若不與我當代償。後竟不償。從是以來無量世中常為戲人從我索錢。佛言。昔太子者今我身是。輔相子者今須達是。昔戲人者今婆羅門是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罽賓國中有阿羅漢。名曰離越。山中坐禪。時有一人失牛逐蹤至離越所。時值離越煮草染衣。衣即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染草變成牛肉。所持鉢盂變作牛頭。牛主見已即捉收縛將詣王所。王即付獄。經十二年。常與獄監?馬除糞。離越弟子得阿羅漢者有五百人。觀覓其師不知所在。業緣欲盡有一弟子。觀見師在罽賓獄中。即來告王。我師在獄。願王斷理。王即遣人就獄檢校。使至獄中唯見有人威色樵瘁鬚髮極長。而為獄監?馬除糞。使還白王。獄中都不見有沙門。離越弟子復白王言。願王說教。有比丘者悉聽出獄。王即宣令有僧悉遣出獄。離越聞已鬚髮自落袈裟著身。踊出虛空作十八變。王見是事五體投地。白言。尊者。願受我懺悔。王即問言。以何業緣在獄受苦。離越答言。我於往昔亦曾失牛。逐蹤謀他經一日夜。後墮三塗受苦無量。餘殃不盡。今得羅漢猶被謀謗。以是因緣一切眾生應護口業莫謀謗他。離越昔所謀人是辟支佛。以是因緣故得此報。依法華經說。謗誦經人。若實若不實。現世得白癩病。
又毘婆沙論云。曾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以呪術而問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根。若彼能捨舊怨之心。我亦能捨。爾時女人作如是言。我今已捨怨心。鬼觀女人雖口言捨而心不放。即斷其命。
又雜寶藏經云。目連至殑伽河邊。見五百餓鬼群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令不得近。於是諸鬼徑詣目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熱渴。先聞殑伽河水清且涼。歡喜趣之。沸熱壞身。試飲一口。五藏燋爛臭不可當。何因緣故受如此罪。目連曰。汝先世時曾作相師相人吉凶。少實多虛。或毀或譽。自稱審諦以動人心。詐惑欺誑以求財利。迷惑眾生失如意事。
復有一鬼言。我常為天祠。有狗利牙赤白。來噉我肉。唯有骨在。風來吹起肉續復生。狗復來噉。此苦何因。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天祠主。常教眾生殺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償之。
復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糞周遍塗漫。亦復噉之。是罪何因。目連答曰。汝前世時作婆羅門。惡邪不信。道人乞食取鉢盛滿糞。以飯著上。持與道人。道人持還以手食飯糞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復有一鬼言。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脚其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飢困眾生。
復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噉食糞。有大群鬼捉杖驅我。不得近廁。口中爛臭飢困無賴。何因如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佛圖主。有諸白衣供養眾僧供辨食具。汝以麁供設客僧。細者自食。
復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滿生舌。來斧斫舌。斷復續生。如此不已。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道人。眾僧差作蜜漿。石蜜塊大難消。以斧斫之。盜心噉一口。以是因緣故還斫舌也。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熱鐵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焦爛。出復還入。何因故受此罪。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沙彌行果苽子時。到自師所敬其師故偏心多與。實長七枚。
復有一鬼言。常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轉。身體焦爛。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心取二番挾兩腋底。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癭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上。住則坐上。進止患苦。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市令。常以輕秤小斗與他。重秤大斗自取。常自欲得大利於己侵剋餘人。
復有一鬼言。我常兩肩右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魁膾弟子。若殺罪人時。汝常歡喜心以繩著髻挽之。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熱鐵鍼入出我身。受苦無間。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調馬師。或作調象師。象馬難制。汝以鐵鍼刺脚。又時牛遲亦以鍼刺。復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然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妬心伺欲危害。值王臥起去時。所愛夫人眠猶未起著衣。即生惡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風迴轉我身。不得自在隨意東西。心常惱悶。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卜師。或時實語。何時妄語。迷惑人心不得隨意。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脚手眼耳鼻等。常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胎。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熱鐵籠籠絡我身。焦熱懊惱。何因受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以羅網掩捕魚鳥。
復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堪忍。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婬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續。
復有一鬼問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銅瓶。滿中洋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焦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罪咎。答言。汝前世時出家為道典僧飲食。以一酥瓶私著餘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也。
譬喻經云。昔外國有人死。魂還自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財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依無量壽經云。憍梵波提。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摘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
頌曰。
貧富交舛 債負相違 舉貸抵拒
業結常馳 心無悔償 苦報何疑
墮斯惡道 長夜無歸
感應緣(略引十一驗)漢沙門釋安清晉沙門釋帛遠梁南陽人侯慶隋楊州人卞士瑜隋雒州人王五戒隋冀州人耿伏生唐鄭州人婦女朱氏唐汾州人路伯達唐雍州人程華唐潞州人李校尉唐雍州婦人陳氏
漢雒陽有沙門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嘗行見有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故俊異之聲早被西域。高窮理盡性。自識宿緣業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稱。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衛。值施主不稱情每輒懟恨。高屢加訶練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後。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有力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年少。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遂申頸受刀。容無懼色。賊遂殺之。觀者盈路莫不駭其奇異。而此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高身是也。高游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䢼亭湖廟。此廟舊有靈威。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乞神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人。船主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更呼上。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外國與子俱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䢼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捨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醜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贊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颺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眾人舉手然後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造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呪願。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䢼亭廟神。得離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滅無復靈驗。後人於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寤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恨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遠近聞知莫不悲歎。明三世之有徵也。
晉長安有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才思俊徹敏浪絕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索多所該貫。祖至晉惠之末。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秦州刺史。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義屢屈深恨。向輔所謀。輔收之行罰。眾咸憤惋。祖曰。我來畢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緣歡喜畢對。願從此已後與輔為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遂鞭之五行奄然命終。輔後具聞其事。方大惋恨。道俗流洟眾咸憤激。共分祖屍各起塔廟。輔雖有才解而酷不以理。橫殺德僧。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管蕃亦卒。時有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云。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孫綽道賢論。以法祖匹嵆康。論云。帛祖釁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輕世招患。殆不異也。其見稱如此(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梁南陽人侯慶。有銅像一區。可高尺餘。慶有牛一頭。擬貨為金色遇有急事。遂以牛與他用之。經二年。慶妻馬氏。忽夢此像謂之曰。卿夫婦負我金色久而不償。今取卿兒醜多以充金色。馬氏寤覺而心不安。至曉醜多得病而亡。慶年餘五十唯有一子。悲哀之聲感於行路。醜多亡日像忽自有金色光照四隣隣里之內咸聞香氣。道俗長幼皆來觀矚。尚書右僕射元積。聞里內頻有怪異。遂改負財里為齊諧里也(見雒陽寺記)。
隋楊州卞士瑜者。其父在隋。以平陳功授儀同。慳悋。嘗雇人築宅不還其價。作人求錢。卞父鞭之怒曰。若實負我死當與汝作牛。須臾之間卞父死。其年作牛孕產一黃犢。腰有黑文。橫絡周匝。如人腰帶。右跨有白文。斜貫大小。正如象笏形。牛主呼之曰。卞公何為負我。犢即屈前膝以頭著地。瑜以錢十萬贖之。牛主不許。死乃收葬。瑜為臨自說之爾。
隋大業中。雒陽有人性王。常持五戒。時言未然之事。閭里敬信之。一旦忽謂人曰。今當有人與我一頭。驢至日午果有。人牽驢一頭送來。洟泣說言。早喪父其母寡。養一男一女女嫁而母亡。二十年矣。寒食日持酒食祭墓。此人乘驢而往。墓所伊水東。欲度伊水驢不肯度。鞭其頭面破傷流血。既至墓所放驢而祭。俄失其驢。還本處。其日妹獨在兄家。忽見其母入來。頭面流血形容毀顇。號泣告女。我生時避汝兄。送米五斗與汝。坐得此罪報受驢身。償汝兄五年矣。今日欲度伊水。水深畏之。汝兄鞭捶我頭面盡破。仍期還家。更苦打我。我走來告汝。吾今償債垂畢。何太非理相苦也。言訖出。尋之不見其母。兄既而還。女先觀驢頭面傷破流血。如見其母傷狀。女抱以號泣。兄怪問之。女以狀告。兄亦言。初不肯度。及失還得之。言狀符同。於是兄妹抱持慟哭。驢亦洟淚皆流不食水草。兄妹跪請。若是母者願為食草。驢即為食。既而復止。兄妹莫如之何。遂備粟送王五戒處。乃復食。後驢死。兄妹收葬焉(右二驗出冥報記)。
隋冀州臨黃縣東。有耿伏生者。其家薄有資產。隋大業十一年。伏生母張氏避父。將絹兩匹乞女。數歲之後母遂終亡。變作母猪。在其家生。復產二肫。伏生並已食盡。遂使不產伏生即召屠兒出賣。未取之間有一客僧。從生乞食。即於生家少停。將一童子入猪圈中游戲。猪語之言。我是伏生母。為於往日避生父眼取絹兩匹乞女。我坐此罪變作母猪。生得兩兒被生食盡。還債既畢更無所負。欲召屠兒賣我。請為報之。童子具陳向師。師時怒曰。汝甚顛狂。猪那解作此語。遂即寢眠。又經一日。猪見童子。又云。屠兒即來何因不報。童子重白師主。又亦不許。少頃屠兒即來取猪。猪踰圈走出。而向僧前床下。屠兒逐至僧房。僧曰。猪投我來。今為贖取。遂出錢三百文贖猪。後乃竊語伏生曰。家中曾失絹不。生報僧云。父存之日曾失絹兩匹。又問。姊妹幾人。生又報云。唯有一姊。姊與縣北公乘家。僧即具陳童子所說。伏生聞之悲泣不能自已。更別加心供養猪母。凡經數日猪忽自死。託其女夢云還債既畢得生善處。兼勸其女更修功德。
唐鄭州陽武縣婦女姓朱。其夫先負外縣人絹百匹。夫死之後遂無人還。貞觀末因病死。經再宿而蘇。自云彼人執至一所。見一人云。我是司命府吏。汝夫生時負我家絹若干匹。所以追汝。今放汝歸。宜急具物至某縣某村某家送還我母。如其不送捉遣更切。兼為白我孃。努力為某造像修福。朱即告乞。鄉閭得絹送還其母。具言其兒貌狀。有同生平。其母亦對之流洟歔欷久之。
唐汾州孝義縣人路伯達。至永徽年中。負同縣人錢一千文。後乃違契拒諱。及執契往徵。遂共錢主於佛前為信誓曰。若我未還公。願吾死後與公家作牛畜。言訖未逾一年而死。至二歲時向錢主家牸牛產一赤犢子。額上生白毛為路伯達三字。其子姪等恥之。將錢五千文求贖。主不肯與。乃施與隰城縣啟福寺僧真如。助造十五級浮圖。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競投錢物布施(右此三驗出冥報)。
唐永徽五年。京城外東南有陂名苟家嘴。有靈泉。鄉里長姓程名華。秋季輸炭。時程華已取一炭丁錢足。此人家貧復不識文字。不取他抄。程華後時復從丁索炭。炭丁不伏。程華言。我若得儞錢。將汝抄來。炭丁云。吾不識文字。汝語吾云。我既得汝錢足何須用抄。吾聞此語遂信不取。何因今日復從吾索錢。程華不信因果。遂為他炭丁立誓云。我若得汝錢。願我死後為汝作牛。炭丁懊惱別舉錢與之。程華未經三五月身亡。即託炭丁牸牛處胎。後生犢子。遍體皆黑唯額上有一雙白。程華字分明。人見皆識程華。兒女倍加將錢。救贖不與。其牛尚在(左近村人同見說之)。
唐龍朔元年。懷州有人。至潞州市猪。至懷州賣。有一豶猪。潞州三百錢買。將至懷州賣與屠家得六百錢。至年冬十一月。潞州有人。姓李不得字。任校尉至懷州上番。因向市欲買肉食。見此豶猪。已縛四足在店前。將欲殺之。見此校尉語云。汝是我女兒。我是汝外婆。本為汝家貧。汝母數從我索糧食。為數索不可供足。我大兒不許。我憐汝母子。私避兒與五斗米。我今作猪償其盜債。汝何不救我。校尉聞此。從屠兒贖猪。屠兒初之不信。餘人不解此猪語。唯校尉得解。屠兒語云。審若是汝外婆。我解放之。汝對我更請共語。屠兒為解放已。校尉更請猪語云。某今當上一月。未得將婆還舍。未知何處安置婆。猪即語校尉言。我今已隔世受此惡形。縱汝下番。亦不須將我還。汝母見在。汝復為校尉。家鄉眷屬見我此形。決定不喜。恐損辱汝家門。吾聞某寺有長生猪羊。汝安置吾此寺。校尉復語猪言。婆若有驗自預向寺。猪聞此語遂即走向寺。寺僧初不肯受。校尉具為寺僧說此靈騐。合寺僧聞並懷慚愍。為造舍屏處安置。校尉復留小氈令臥。寺僧道俗競施飲食。久後寺僧並解猪語。校尉下番。辭向本州。報母此事。母後自來看猪。母子相見一時泣淚。猪至麟德元年猶聞平安(東宮率梁難迪并州人改任懷州郭下折衝具見說之)。
唐龍朔三年。長安城內通軌坊三衛劉公信妻陳氏。母先亡。陳因患暴死。見人將入地獄。備見諸苦。不可具述。末後見一地獄。石門牢固。有兩大鬼形容偉壯。守門左右怒目瞋陳。汝何人到此。見石門忽開。亡母在中受苦。不可具述。受苦稍歇近門。母子相見遙得共語。母語女言。汝還努力為吾寫經。女諮孃欲寫何經。為吾寫法華。言訖石門便閉。陳還得蘇。具向夫說。夫即憑妹夫趙師子欲寫法華。其師子舊解寫經。有一經生。將一部新寫法華未裝潢。其人先與他受雇寫。經主姓范。此經生將他法華轉向趙師子處貿二百錢。施主不知貿錢。師子復語婦兄云。今既待經在家。有一部法華。兄贖取此經。向直一千錢。陳夫將四百錢贖得。裝潢周訖。在家為母供養。其女陳後夢見母從女索經。吾先遣汝為吾寫一部法華。何因迄今不得。女報母言。已為孃贖得一部法華。現裝潢了在家供養。母語女言。止為此經吾轉受苦。冥道中獄卒打吾脊破。汝看吾身瘦。獄官語云。汝何因取他范家經。將為己經。汝何有福。汝大罪過。女見母說如此。更為母別寫法華。其經未了。女夢中復見母來催經。即見一僧。手捉一卷法華語母云。汝女已為汝寫經第一卷了。功德已成。何因復來敦逼。待寫了。何須怱急。後寫經成。母來報女。因汝為吾寫經。今得出冥道。好處受生。得汝恩力故來報汝。汝當好住。善為婦禮。信心為本。言訖悲淚共別。後時勘問前贖法華主。果是姓范。范家雖不得經。其經已成施福已滿。後人轉貿自得罪咎。劉妻贖所微得少福。然亡母不得力(陳氏夫劉公信具向拾遺自說之)。◎
◎諍訟篇第六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慈言一發則人天含笑。鄙語一彰則幽顯皆瞋。將恐聞聲傳惡永隔心目。見善懷親長同赤子。既知邪正異蹤善惡分路。勸止三毒之凶言。興善和之敬順。所以大聖之訓修本去末。即心為毒主。口為禍器。因事成災沿流惡道。未有諍訟違形而存大化也。
引證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爾時祇桓中有兩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懺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懺。以不受故。眾多比丘共相勸諫高聲鬧亂。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祇桓中聲鬧亂。聞已從禪覺還精舍。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至安陀林坐禪。聞精舍中高聲鬧亂。竟為是誰。比丘具述前事白佛。佛告比丘。云何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懺。若人懺謝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諍。說偈教誡言。
於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 不發於麁言
不求彼制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不亦虛 常與賢聖共
若與惡人俱 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師 非謂執繩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共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三十三天眾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修羅復作是語。當其戰時諸天不如修羅得勝者。當生擒帝釋以五繫縛將還自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修羅不如。諸天以五繫縛阿修羅將還天宮。縛在天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阿修羅縛在門側。瞋恚罵詈。時帝釋御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於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輒瞋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為畏彼 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帝釋即答。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對
御者復白言。
若但行忍者 於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 畏悑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 以智制愚癡
帝釋答言。
我當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見愚瞋熾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為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於道則無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於劣者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有忍
於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有忍
於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還自守靜默
於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於惡口
未知忍彼罵 於彼常得勝
於勝已行忍 是名恐怖忍
於等者行忍 是名忍諍忍
於劣者行忍 是名為上忍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讚歎於忍。應當勤學。
又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往昔諸天與阿脩羅起大鬪戰。爾時帝釋告其所領三十三天言。諸仁者。汝等諸天。若與脩羅共為戰鬪。宜好莊嚴善持器仗。若諸天勝脩羅不如。汝等可共生捉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以五繫縛之。將到善法堂前諸天會處三十三天聞帝釋命。依教奉行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亦復告諸脩羅言。若諸天不如。即當生捉帝釋天王以五繫縛之。將詣諸阿脩羅七頭。會處立置我前。諸脩羅眾亦受教行。當於彼時帝釋得勝。即便生捉阿脩羅王。以五繫縛之。將詣善法堂前諸天集處。向帝釋立。爾時毘摩質多羅王若作是念。願諸脩羅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諸阿脩羅。我當在此與天一處同受娛樂。甚適我意。興此念時即見自身五縛悉解。五欲功德皆現其前。或作是念。我今不用三十三天。願諸天等各自安善。我願還歸阿脩羅宮。起此念時其身五繫即還縛之。五欲功德忽即散滅。阿脩羅王有如是等微細結縛。諸魔結縛復細於此。所以者何。諸比丘。邪思惟時即被結縛。正憶念時即便解脫。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未戰已前作如是念。我有如是威神德力。日月宮殿及三十三天。雖在我上運轉周行。我力能取以為耳璫。處處遊行不為妨礙。爾時羅睺羅阿脩羅王。自服種種嚴身器仗。與鞞摩質多羅王踊躍幻化。諸小王眷屬前後圍繞。從阿脩羅城道從而出。欲共忉利諸天興大戰鬪。爾時難陀憂波難陀二大龍王從其宮出。各各以身繞須彌山。周迴七匝一時動之。動已復動。以尾打海。令一段水上於虛空在須彌頂上。是時帝釋告諸天言。汝等見此大地如是動不。空中靉靆猶如雲雨。又似重霧。我今定知諸阿脩羅欲與天鬪。於是海內諸龍各嚴器仗而出。復往告六欲諸天。各嚴器仗乘空而來。須夜摩天王與無量百千萬數諸天子。下至須彌山頂上在東面。竪純青難降伏幡依峰而立。爾時兜率陀天王與無量百千萬眾。一時雲集須彌山頂。在其南面竪純黃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化樂天王與無量百千萬天子。下至須彌山頂在其西面。竪純赤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其無量百千天子。下至須彌山頂在其北面。竪純白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帝釋見上諸天並皆雲集。乃至虛空夜叉咸皆隨從帝釋前立。於是帝釋自著鎧甲。與諸天眾前後圍繞。從天宮出欲共大戰。諸器仗等雜色可愛。皆七寶所成。以此刀仗遙擲阿脩羅身莫不洞徹。而不為害。於其身上不見瘡痕之跡。唯以觸因緣故受於苦痛。諸阿脩羅器仗亦是七寶所成。穿諸天身亦皆徹過。而無瘢痕。唯觸因緣故受苦痛。
又增一阿含經云。昔日諸天與阿須倫共鬪時。諸天得勝。阿須倫王不如。便懷恐怖。化形極小從藕根孔中過。佛眼所見。非餘者所及。
又大集經云。爾時世尊告諸龍眾阿脩羅言。汝等莫鬪。應當修忍。仁者若能離於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處。何等為十。一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輪王。二毘樓博叉天王。三毘樓勒叉天王。四提頭賴吒天王。五毘沙門天王。六釋天王。七須夜摩天王。八兜率陀天王。九化樂天王。十他化自在天王。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處忍辱近果。
又中阿含經世尊說頌曰。
若有諍論議 雜意懷功高
非聖毀此德 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過失 意欲降伏彼
便互而求勝 聖不如是說
又中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汝莫鬪諍。所以者何。
若以諍止諍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 是法真尊貴
於是世尊不悅可。拘舍彌諸比丘諍已。即從坐起而說頌曰。
以若干言語 破壞最尊眾
破壞聖眾時 無能有訶止
碎身至斷命 奪象牛馬財
破國滅亡盡 彼猶故和解
況汝小言罵 不能令和合
若不思真義 怨結焉得息
罵詈責數說 而能制和合
若思真實義 怨結必得息
若以諍止諍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 是法可尊貴
瞋向慧真人 口說無賴言
誹謗牟尼聖 是下賤非智
又佛本行經。佛為五比丘說偈云。
一月之中千過鬪 一鬪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佛世尊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鬪 一鬪百倍得勝人
若能歸信法正真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鬪 一鬪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一切僧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鬪 一鬪百倍得勝人
若能思惟法性空 能勝於彼十六分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婢。稟性廉謹。常為主人典?麥豆。時家有一羝羯伺空遂便噉食麥豆。斗量折損為主所瞋。信己不取皆由羊噉。緣是之故婢常固嫌。每自杖捶用打羝羯。羯亦含怨來觝觸婢。如此相犯前後非一。婢因一日空手取火。羊見無杖直來觝婢。婢緣急故。用所取火著羊脊上。羊得火熱所在觸處。突燒村人。延及山澤。于時山中五百獼猴。火來熾盛不及避走。即皆一時被火燒死。諸天見已而說偈言。
瞋恚鬪諍間 不應於中止
羝羊共婢鬪 村人獼猴死
頌曰。
富貴諍人我 貧賤自然羞
強弱相辜負 鬪訟未曾休
恥恨相侵奪 覓便報其讎
怨結常對值 累劫常苦愁
感應緣(略引二驗)漢景帝時白頸烏鬪漢中平年中有雀鬪
漢景帝三年十一月有。白頸烏與。黑烏群鬪楚國莒縣白。頸不勝墮。泗水中死者數千劉。向以為近日黑祥也。楚王伐逆無道刑辱申公。與吳謀反。烏群鬪者師戰之象也。白頸者小。明小者敗也。墮於水者將死水地。王伐不寤。遂舉兵應吳與漢大戰。兵敗而走。至於丹徒為越人所斬。墮泗水之効也。京房易傳曰。逆親親厥妖日黑。烏鬪於國。燕王旦之謀反也。又有一烏一鵲。鬪於燕宮中。墮地死。五行志。以為楚燕背骨肉。蕃臣驕恣而謀不義。俱有烏鵲鬪死之祥。行同而占合。此天人之明表也。燕陰謀未發。獨王自殺於宮。故一烏而水色者死。楚亢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天道精微之効也。京房易傳曰。顓征去殺厥妖烏鵲鬪也。
漢中平三年八月。懷陵上有萬餘雀。先極悲鳴已因亂鬪相殺。皆斷頭懸著樹枝枳棘。到六年靈帝崩。夫陵者高大之象也。雀者爵也。天誡若曰。懷爵祿而尊厚者。自還相害至滅亡也(右二驗出搜神記)。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謀謗篇第六十七(此有五部)述意部呪詛部誹謗部避譏部宿障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心者眾病之源。口者臧否之本。同出異名禍福殊派。故知身口三業。無非構禍之因。眼耳六情。悉為招舋之首。致使謀謗聖凡抂壓良善。橫受三根長辭七眾。但死生有命富貴由業。縱加鴆毒毒不能傷。異道興謀謀不能害。徒起謗心虛施禱祀。故班婕好云。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佞邪之訴。若其無知。訴之何益。良由雪山之藥。真偽頗辯。菴羅之果。生熟難分。故如來在世尚不免謗。況今是凡。豈逃斯責。責是宿殃時來須受。此亦己事。何得恨他。然虛謗之罪。自加塗炭。如脣口是弓。心慮如絃。音聲如箭。長夜空發徒染身口。特須自省緘口慎心也。
呪詛部第二
如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渧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脫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定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眾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眾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視之無厭。大婦心妬。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家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顋上。後遂命終。小婦是疑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呪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噉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於地獄受苦無量。地獄罪畢得生人中。為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家。產生一子。後復懷妊滿月欲產。夫婦相將向父母舍。至於中路腹痛遂產。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呪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絕。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著於肩上。小者抱之。洟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著於此岸。先抱小者度著彼岸。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去。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噉訖。但見流血狼藉在地。母時斷絕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向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家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復蘇。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復適娶妊身欲產。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產。夫在門喚。婦產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產意。夫瞋怒故尋取兒殺。以酥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塚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為夫婦。經於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塚。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為婦。經於數旬。夫破他塚為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復共生埋。經於三日狐狼開塚。因而得出。自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復蘇。今何所歸。得全餘命。聞釋迦佛在祇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於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呪誓墮於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常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復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
又舊譬喻經云。佛在世時。有一大姓。常好惠施。後生一男。無有手足。形體似魚。名曰魚身。父母終亡襲持家業。寢臥室內人無見者。時有力士向王厨食。常懷飢乏。獨牽十六車樵賣以自給。身又常不供。魚身請與相見示其形體。力士自惟。我力乃爾。不如無手足人。往到佛所問其所疑。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汝時貧窮助其驅使。魚身所具與王行之。而謂王言。今日有務不得俱行。若行無異斷我手足。時行者今王是也。不行言者魚身是也。時佐助者汝身是也。力士意寤。即作沙門。得阿羅漢道。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產一男兒兀無有手。產便能語。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為難得。深生愛惜。父母怪之。因為立字。名曰兀手。年漸長大。見佛聞法得須陀洹果。求佛出家。佛告善來。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請佛說本因緣。佛告比丘。此賢劫中迦葉佛時。有二比丘。一是羅漢。二是凡夫。為說法師。時諸民眾競共請喚。常將法師受檀越請。後於一日法師不在。將餘者行。瞋恚罵言。我常為汝給使。今將餘者共行。自今以往更為汝使令我無手。作是語已。各自辭退。止不共行。以是業緣。五百世中受是果報。是故唱言。今此手者甚為難得。由於彼時供給聖人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時。尊者那羅達多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還歸本處。遙見祇桓赤如血色。怪其所以。尋即往看。見一餓鬼肌肉消盡支節骨立。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羸瘦尫劣氣力乏少。當生之時荒悶殞絕。支節解散。極為飢渴之所逼切。隨生隨噉終無飽足。時那羅達多便前問言。汝造何業今獲斯報。餓鬼答曰。汝今可自問佛世尊。當為汝說。時那羅達多尋往佛所。具問斯報。佛告那羅達多云。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一長者。金銀珍寶奴婢僕使象馬牛羊不可稱計。唯一夫人無有子息。禱祀神祇求索有子。了不能得。時彼長者即便更取族姓家女。未久之間便覺有娠。其大夫人見其有娠。便生嫉妬。密與毒藥令彼墮胎。姊妹眷屬即詣其所。與彼大婦極共鬪諍。遂相打棒問其虛實。其大婦者。止欲道實恐其絞死。止欲不道苦痛叵言。逼切得急而作呪詛。若我真實墮汝胎者。令我捨身生餓鬼中。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生已隨噉終不飽足。作是誓已尋即放去。佛告那羅達多。欲知彼時其大婦者今餓鬼是。佛說是時。諸比丘等皆捨惡心得四沙門果。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歡喜奉行。
又法句喻經云。瑠璃王受佞臣阿薩陀等奸謀。升殿遂將兵就祇桓。不得還宮。與王官屬戰。王與夫人夜至王舍城。國中道飢餓噉蘆菔根。腹脹而薨。於是瑠璃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祇知無常心不恐懼。命未斷間。宮中自然音樂迎其魂神。瑠璃復由誅釋種。佛記及太史記。却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燒殺。
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云。
誹謗大乘法 決定趣惡道
焚燒甚苦痛 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 復受餘惡報
諸根常缺陋 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 復生於謗法
以謗法因緣 還墮於地獄
謗法眾生。聞如是說於大乘中便生疑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薄福之人 不生於疑 能生疑者
必破諸有
大悲芬陀利經偈云。
眾生老病死 沈沒愛流海
處在三界獄 眾苦受結縛
飲血毒相害 無始被燒煮
癡盲失善道 不能見正路
生死愚暗重 皆由著邪見
旋迴五道中 譬如車輪轉
誹謗部第三
如發覺淨心經云。時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禮佛足已。於地未起悲啼雨淚。向佛合掌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我等業障願分別說。令我等輩自清淨心勿復更造。
佛告彼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過去於拘留孫如來教中出家學道。既出家已住於禁戒於戒放逸。住於多聞於多聞放逸。住於頭陀功德皆悉損減。於時有二法師比丘。汝於彼所誹謗婬欲。為多利養名聞因緣。於彼親友施主之家嫉妬慳貪。於二法師所親友檀越。汝復破壞離散。兩舌毀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信不具足。說非善事。時二法師所有眾生。心生敬信隨順之者。令彼等輩斷諸善根。作諸障礙。汝等以此業障礙故。遂於六千二百千歲。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復於四萬歲墮於活地獄中。復於二萬歲墮黑繩地獄。復於八百千歲墮熱地獄。復於彼處捨命已。後還得人身。於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業障故所生之處。一切暗鈍忘失本心。善根閉塞少於威力。眾皆捨棄。常被欺?為人憎惡。毀訾誹謗。常生邊地貧賤之處。下種姓家。少利養少名聞。不為他人恭敬供養。亦不尊重。人所不喜。眾所厭惡。汝等從此捨身命已。於後五百歲中正法滅時。還生於惡國惡人之處下種姓家。貧窮下賤。被他誹謗。忘失本心。而於善根常有障礙。雖暫遇明還被翳暗。汝等於彼五百歲後。一切業障爾乃滅盡。於後得生阿彌陀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等阿耨菩提記。
爾時六十菩薩既聞此已。捫淚恐怖毛竪。而作是言。我等從今若生瞋恚過失而更造業障。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皆悉懺悔。於世尊所立大誓願。於一切所不起諸過。爾時世尊讚彼六十菩薩言。汝等發覺善作是願。當盡一切業障。當得善根淨。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莫於他邊見過失 勿說他人是與非
不著他家淨活命 諸所惡言當棄捨
棄捨眾鬧極遠離 無法比丘勿親近
當修蘭若佛所讚 不著利故得涅槃
又涅槃經云。佛在世時。瞻波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共事六師請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妊。長者知已往六師所問言。為男為女。六師答言。生必是女。長者愁惱。復有知識。語長者言。先不聞優樓迦葉兄弟為誰弟子。六師若是一切智者。迦葉何故捨之從佛。
又舍利弗目揵連及頻婆娑羅王。并諸王夫人末利夫人。諸國大長者如須達等。如是諸人皆佛弟子。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實知當詣佛所。爾時長者即詣佛所以事問佛。佛言。長者。汝婦懷妊是男無疑。福德無比。長者歡喜。六師心嫉。以菴羅果和合毒藥。持與長者。汝婦臨月可服此藥。兒則端正產者無患。長者受之與婦令服。服已尋死。六師歡喜周遍城市。唱言。沙門瞿曇記彼長者婦當生男。今兒未生母已喪命。爾時長者復於我所生不信心。即便殯斂棺蓋焚之。我見此事欲往摧邪。六師遙見佛往各相謂言。瞿曇沙門至此塚間欲噉肉耶。未得法眼者各懷愧懼。而白佛言。彼婦已死願不須往。爾時阿難語諸人言。且待須臾。如來不久當廣開闡諸佛境界。佛到長者所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兒母已終云何生子。我言。長者卿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脩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火燒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如蓮華臺。六師見已謂為幻術。長者見喜訶責六師。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於爾時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耆婆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抱是兒還。我受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及毒螫並不能害。非我所作。是兒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樹提。因名樹提。
又賢愚經云。爾時舍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字曰師質。居家大富無有子息。詣六師所問其因緣。六師答言。汝相無兒。夫妻愁苦。往問世尊。世尊告曰。汝當有兒。福德具足長大出家。師質聞喜。而作是言。但使有兒學道何苦。因請佛及僧明日舍食。是時世尊默然許之。明日時到佛與眾僧往詣其家。食已還歸。路游一澤。泉水清美。佛與比丘便往休息。時諸比丘各各洗鉢。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鉢。阿難恐破不欲與之。佛告阿難。速與勿憂。奉教便與。獼猴得鉢。持至蜜樹盛蜜滿鉢。來奉上佛。佛告之曰。去中不淨。獼猴即時拾却蜂蟲極令淨潔。佛便告曰。以水和之。如語著水和調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布與僧。咸共飲之。皆悉周遍。獼猴歡喜騰躍起舞。墮大坑中即便命終。魂歸受胎於師質家。婦便覺娠。日月已足生一男兒。端正少雙。當生之時家內器物自然滿蜜。師質夫婦喜不自勝。語諸相師。相師占善。以初生之日蜜為瑞應。因名蜜勝。兒既年大。辭父出家得阿羅漢果。與諸比丘人間游化。若渴乏時擲鉢空中。自然滿蜜。眾人共飲咸蒙充足。阿難白佛。有何因緣生獼猴中。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年少比丘。見他沙門跳度渠水。而作是言。彼人飄疾熟似獼猴。沙門語云。我證四果悉辦。年少聞已衣毛皆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由悔過故不墮地獄。由形呰羅漢故。五百世中常作獼猴。由前出家持禁戒故今得見我。沐浴清化得盡諸苦。
避譏部第四
如薩婆多論云。瞿曇彌比丘尼。是佛姨母。來見佛時。禮已不坐。為女人敬難情多。是故不坐。又不廣為尼說法故不坐。又為止誹謗故不坐。若坐聽法外道當言。瞿曇沙門在王宮時。與諸婇女共在一處。而今出家與本無異。欲滅如是諸譏毀故。是以不坐。又女人鄙陋多致譏疑。是以不坐。◎
◎又大乘方便經云。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入舍衛城次第乞食。見眾尊王菩薩與一女人同一床坐。阿難說是語已。即時大地六種震動。眾尊王菩薩。於大眾中上昇虛空。高一多羅樹。語阿難言。尊者何有犯罪能住空耶。可以此事問於世尊。云何罪法。云何非法。爾時阿難憂愁向佛悔過。如是大龍我說犯罪。我求其過。世尊。我今悔過。唯願聽許。佛告阿難。汝不應於大乘大士求覓其罪。阿難。汝諸聲聞人。於障處行寂滅定。無有留難斷一切結。菩薩成就一切智心。雖在宮中婇女共相娛樂。不起魔事及諸留難。而得菩提。佛告阿難。彼女人者。當於過去五百世中為眾尊王菩薩作婦。彼女人本習氣故。見生愛著繫縛不捨。若眾尊王菩薩。能與我共一床坐者。我當發阿耨菩提心。爾時菩薩知彼女人心之所念。即入其舍。尋時思惟。如是法門。若內地大。若外地大。是一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即於座上而說偈言。
如來不讚歎 凡夫所行欲
離欲及貪愛 乃成天人師
時彼女人聞此偈已。心大歡喜。即從座起向眾尊王菩薩。接足敬禮。說是偈言。
我不貪愛欲 貪欲佛所訶
離欲及貪愛 乃成天人師
說是偈已。我先所生惡欲之心。今當悔過發菩提心。願欲利益一切眾生。爾時世尊記彼女人。於此命終得轉女身。當成男子。於將來世得成為佛。號無垢煩惱。
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時有梵志。名曰樹提。於四十二億歲。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時梵志過是歲已。從林中出入。極樂城。見一女人。彼時女人見此梵志儀容端嚴。即起欲心尋趣梵志。以手執之即時躄地。爾時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人曰。我求梵志。梵志言。我不行欲。女曰。若不從我。我今當死。爾時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時。我於四十二億歲修淨梵行。云何於今而當毀壞。彼時梵志強自頓拽得離七步。離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雖犯戒墮於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惱。不令是女以我致死。爾時梵志還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爾時梵志於十二年中共為家室。過十二年已尋復出家。即還具四無量心。具已命終生梵天中。爾時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又慧上菩薩經云。昔拘樓秦佛時。有一比丘。名曰無垢。處於閑居國界山窟。去彼不遠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道遇大雨入比丘窟。雨晴出去。時五仙人見之各各言曰。比丘姦穢。無垢聞之。即自踊身在于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諸仙見之飛處空中。各曰。如吾經典所記。染欲塵者則不得飛。便五體投地伏首謀橫。假使比丘不現神變。其五仙人墮大地獄。時無垢比丘今慈氏菩薩是也。◎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謀謗篇第六十七之二
◎宿障部第五(略引十緣)孫陀利謗佛緣第一奢彌跋謗佛緣第二佛患頭痛緣第三佛患骨節煩疼緣第四佛患背痛緣第五佛被木搶刺脚緣第六佛被提婆達多擲石出血緣第七佛被婆羅門女旃沙舞杅謗佛緣第八佛食馬麥緣第九佛經苦行緣第十
孫陀利謗佛緣第一
興起行經云。如來將五百羅漢。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說戒。因舍利弗問佛十事。舍利弗自從華座起立。整服偏露右臂右膝跪坐向佛。叉手問世尊言。世尊。無事不見。無事不聞。無事不知。世尊無比。眾惡滅盡諸善普備。一切眾生皆欲度之。世尊今故現有殘緣。願佛自說使天人解。以何因緣被孫陀利謗。以何因緣被奢彌跋提謗。及五百羅漢。以何因緣世尊自患頭痛。以何因緣世尊自患骨節疼痛。以何因緣世尊自患背痛。以何因緣被木搶刺脚。以何因緣被調達破指出血。以何因緣被多舌女人舞杅大眾來相誹謗。以何因緣於毘蘭邑與五百比丘食其馬麥。以何因緣在欝祕地苦行六年。佛語舍利弗。還服華座。吾當為汝說先因緣。舍利弗即還復坐。阿耨大龍王聞佛當說。踊躍歡喜即為佛作七寶交露蓋。蓋中雨旃檀末香。周遍無數。諸天八部皆來詣佛作禮而立。佛告舍利弗。往昔過去波羅奈城有博戲人。名曰淨眼。時有婬女。名曰鹿相。端正姝好。時淨眼語鹿相曰。當詣園中共相娛樂。女曰可爾。鹿相便歸莊嚴衣服。即共嚴駕至園娛樂經於日夜。淨眼貪心當殺此女取其衣服。復念殺已當云何藏之。時此園中有辟支佛。名樂無為。去其不遠伺乞食後。埋其廬中持衣而去。誰知我處。念已殺埋平地如故。乘車而去。從餘門入城。爾時國王名梵達。國人不見鹿相。遂徹國王。王召群臣。遍城求之不得。往到園廬搜索得屍。諸臣語無為曰。已行不淨胡為復殺。辟支默然不答。如此至三不答。辟支便手脚著土。此是先世因緣故。眾臣便反縛辟支栲打問辭。樹神現半身語眾人曰。汝莫栲打此人。眾臣曰。何以不打。神曰。此無是法。終不行非。諸臣雖聞不肯聽用。持詣王所。王聞瞋恚。勅諸臣等急縛驢馱打鼓遍巡。出城南門將至樹下。計矛鍼之。貫著竿頭。極弓射之。若不死者便破其頭。諸臣受教。國人皆怪。或信不信眾人悲傷。於時淨眼在破牆中。藏聞眾人言。盜視逐行。見已念言。此道人枉死。念已走趣。大眾並喚。上官莫困殺此人。是我殺耳。願放道人縛我治罪。諸官皆驚曰。何能代他受罪。即共解辟支。便縛淨眼反縛如前。諸上官等皆向辟支佛作禮懺悔。我等愚癡。無故枉困道人。當以大慈原赦我罪莫令將來世受此重殃。如是至三。辟支不答。辟支佛念不宜更復重入波羅奈城乞食。我宜眾前取滅度耳。便於眾前踊昇虛空。於中往反坐臥住立作十八變。一腰以下出煙腰以上出火。二或腰以下出火腰以上出煙。三或左脇出煙右脇出火。四或左脇出火右脇出煙。五或腹前出煙背上出火。六或腹前出火背上出煙。七或腰以下出火腰以上出水。八或腰以下出水腰以上出火。九或左脇出水右脇出火。十或左脇出火右脇出水。十一或腹前出水背上出火。十二或腹前出火背上出水。十三或左肩出水右肩出火。十四或左肩出火右肩出水。十五或兩肩出水或兩肩出火。十六或舉身出煙。十七或舉身出火。十八或舉身出水。即於空中燒身滅度。於是大眾皆悲啼泣。或有懺悔。或有作禮取其舍利。於四衢道起於偷婆。諸官即將淨眼詣王。手脚復以著土。王忿依前殺之。佛語舍利弗。爾時淨眼者則我身是。其鹿相女者今孫陀利是。爾時梵達王者今執杖釋種是。我於爾時由殺鹿相枉困辟支。以是罪緣。無數千歲墮在泥犁。無數千歲墮在畜生。無數千歲墮在餓鬼中。爾時餘殃今雖作佛故獲此謗。
奢彌跋謗佛緣第二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是時有王。名曰善說所造。有一婆羅門名延如達。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復有一婆羅門。名曰梵天。大富饒財。婦名淨音。容貌第一。性行和調無嫉妬心。延如以梵天為檀越。其婦淨音供養延如四事無乏。有一辟支佛。名曰受學。往到城內乞食。偶至梵天門。淨音見辟支佛衣服齊整行步徐審。心甚歡喜。即請供養自今已去常受我請。即以美食滿鉢與之。辟支受已昇空七返迴旋飛還。時城內人見此神足。舉國歡喜供養無厭。淨音供養辟支日進。侍延如達遂薄。延如便興嫉妬。誹謗之言。此道人實無才德作不淨行。遂告五百弟子曰。此道人犯戒無精進行。諸童子各歸家宣令曰。此道人無有淨行。與淨音交通。國人咸疑。神足如是有此穢聲。邪聲經七年乃斷。於後辟支現十八變取於滅度。眾人乃知延如虛謗辟支佛。佛語舍利弗。爾時延如達者則我身是。爾時梵天者今優填王是。爾時淨音者今奢彌跋是。爾時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佛語舍利弗。我於爾時因共供養故。便生嫉妬。共汝誹謗辟支佛。以是因緣共入地獄。鑊湯煎煮無數千歲。由是餘殃。今雖得佛故與汝等有奢彌跋之誹謗也。
佛患頭痛緣第三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時。於羅閱城中。時世穀貴飢饉困苦。人皆拾取白骨打煮飲汁。掘百草根以續微命。用一升金貿一升穀。爾時羅閱祇城有大才數百家。名曰[日*支](九支反)越。村東不遠有池名曰多魚。[日*支]越村人將妻子詣多魚池捕魚食之。捕魚著岸在陸而跳。我於爾時為小兒。年適四歲。見跳而喜。時池中有兩種魚。一名䴸。一名多舌。此自相語曰。我等不犯人橫見殺我。後世當報。佛語舍利弗。爾時[日*支]越村人男女大小者。今迦毘羅越國諸釋種是。爾時小兒者則我身是。爾時䴸魚者毘樓勒王是。爾時多舌魚者。今王相師婆羅門名惡舌者是。爾時魚跳。我以小杖打魚頭。以是因緣墮地獄中無數千歲。今雖得佛。由是殘緣故被毘樓勒王伐釋種。時我得頭痛。佛語舍利弗。我初頭痛時語阿難曰。以四斗鉢盛滿冷水來。阿難如教持來以指抆額上汗。滴入水中。水即尋消。猶如火然。終日亦如炊空大釜投一滴水水即焦然。頭痛之熱其狀如是。假令須彌山邊旁出亞岸一由延至百由延。鎮我頭痛熱者爾當消盡。
佛患骨節煩疼緣第四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往昔久遠世時。於羅閱城中有一長者。得熱病甚困。其城中有一大醫子。別識諸藥能治眾病。長者子呼醫子曰。為我治病。得愈吾大與卿財寶。醫子即治長者病。既差已後不報功。長者於後復病。治差至三不報後復得病。續喚治之。醫子念曰。前已三治三差。而不見報。見欺如此。我今治此當令大斷。即便與非藥。病遂增劇便致無常。佛語舍利弗。爾時醫子者則我身是。爾時病子者今調達是。我於爾時與此非藥致令無常。以是因緣。於數千歲受地獄苦。及畜生餓鬼之苦。由是殘緣。今雖得佛故有骨節煩疼病生也。
佛患背痛緣第五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往昔久遠世時。於羅閱城。時大節日聚會。時國中有兩姓力士。一姓剎帝利種。一姓婆羅門種。時共相撲。婆羅門語剎帝利曰。卿莫撲我。我當大與卿錢寶。剎帝便不盡力令其屈伏。二人俱得皆受王賞。於時婆羅門竟不報剎帝。到後節日復來相撲。還復相求如前相許。剎帝復饒不撲。得賞如上。如是至三不報。後節復會。婆羅門重語剎帝曰。前後所許當一時併報。剎帝心念。此人比數欺我。既不報我。又侵我分。我今日當使其消。便干笑語曰卿誑我滿三。今不用卿物。便右手捺項。左手捉跨腰。兩手蹴之。挫折其脊如折甘蔗。擎之三旋使眾人見。然後撲地即死。王及群臣皆大歡喜。賜金錢十萬。佛語舍利弗。爾時剎帝者則我身是。婆羅門者提婆達是。我於爾時以貪恚故撲殺力士。以是因緣墮地獄中經數千歲。今雖成佛諸漏已盡。爾時殘緣今故有此脊痛之患也。
佛被木搶刺脚緣第六
興起行經云。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與大比丘僧五百人俱。晨旦著衣持鉢。與五百比丘僧及阿難。共入祇城乞食。家家遍至。見此里中有破剛木一片木長尺二。於佛前立。佛便心念。此是宿緣。我自作是。固當受之。眾人聞見皆共聚觀。大眾見之驚愕失聲。佛復心念。今當現償宿緣之報。使眾人見信解殃對不敢造惡。佛便踊在處空。去地一仞。木搶逐佛。亦高一仞於佛前立。佛復上二仞四仞乃至七仞。搶亦高隨上七仞。世尊復上高一多羅。此搶亦高一多羅。佛復上乃至十多羅。搶亦隨上立於佛前。佛復上高七里。乃至上七由延。搶亦隨之。佛於空中化作青石。厚六由延。廣縱十二由延。佛於上立。搶便穿石出在佛前立。佛復於空中化作水。廣十由延。縱二由延。深六由延。於水上立。搶復過水於佛前立。佛復空中化作大火。縱廣十二由延。高六由延。於其焰上立。搶亦過焰至佛前立。佛復空中化作旋風。縱廣十二由延。高六由延。於風上立。搶從傍邊斜來趣佛前立。佛復上至四天王宮。如是展轉乃至梵天。木搶從三十三天。以次來上乃至梵天。於佛前立。諸天皆相謂曰。佛畏此搶捨走。然搶逐不置。爾時世尊與梵天說自宿緣法。從梵天還展轉還至羅閱城。所過諸天皆為說宿緣法。搶亦隨從上下至羅閱城。佛亦為羅閱祇人說宿緣法。佛與比丘僧出羅閱城。搶亦尋佛後。國人盡逐佛出城。佛問眾人。汝等欲何所至。眾人答曰。欲隨如來看此因緣。佛語眾人。各自還歸。如來自知時節。阿難問佛。如來何以遣眾人還。佛語阿難。若眾人見我償此緣者。皆當盟死墮地。阿難便默。世尊即還竹園僧伽藍。自處己房。勅諸比丘。各自還房。阿難問佛。我當云何。佛語阿難。汝亦還房。阿難即還。佛便心念。是緣我宿自造必當償之。即取大衣四褺襞之。還坐本座。佛便展右足。木搶便從足跌上下入徹過。入地深六萬八千由延。過地至水。水深亦六萬八千由延。過水至火。火高六萬八千由延。至火乃焦。當爾之時地為六返震動。阿難諸比丘。各自心念。今此地動其搶必刺佛脚足也。佛被搶已苦痛酸疼阿難即至佛所。見佛脚刺搶瘡。便死倒地。佛以水灑。阿難乃起。起已禮佛足。摩拭嗚佛脚足。啼泣墮淚。佛以是脚行至樹下降魔。上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世尊金剛之身。作何因緣為木所害。佛語阿難。且止勿啼。世間因緣輪轉生死有是苦患。阿難問佛。今者瘡痛增損何如。佛語阿難。漸有降損。舍利弗及諸比丘來禮佛。問答亦復如是。佛語比丘。且止莫啼。我乃先世自造此緣。要當受之。無可逃避。此對非父非母所作。亦非天王沙門等。佛自造自受。諸漏已盡得神通者。各自默然。思惟往日曾所說偈言。
世人所作行 或作善惡事
此行還歸身 終不朽敗亡
時耆婆阿闍世王等。聞佛為木搶刺脚。從床悶死墮地良久乃蘇。舉宮驚怖。王起啼泣勅諸臣曰。速疾嚴駕欲至佛所。諸臣受教即便嚴駕上車出城。城內四姓宗族士女百千圍繞。共至佛所。佛右脇側臥。王禮佛已。手捉佛足摩抆口嗚。世尊瘡痛寧有損不。佛慰王已。命王使坐。王言。我從如來所聞佛身金剛不壞。今者何為木搶所刺耶。佛告王曰。一切諸法皆為緣對。我身雖是金剛非木搶能壞。此宿對所壞。即說頌曰。
世人所為作 各自見其行
行善得善報 行惡得惡報
是故大王。當捨惡從善。愚騃不學問。未識真道者。戲笑輕罪復當號泣。不可以戲作罪後受大殃。王語耆婆。汝合好藥洗瘡呪治。必令時差。耆婆曰諾。耆婆即便禮佛洗足安藥。後續止痛。耆婆出百千價㲲。用裹佛足。以手摩足。以口嗚之。曰願佛老壽此患早除。一切眾生長夜之苦。亦得解脫。即起禮佛於一面住。佛於是為王及一切眾會說四諦法。六十比丘得漏盡意解。萬一千人得法眼淨。復有百千諸天展轉相告。皆來慰佛。說偈讚已。禮佛而去。佛語舍利弗。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有兩部賈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羅柰國。各合資財嚴船度海。乘風徑往。即至寶渚。渚上豐饒。衣被飲食及妙婇女。種種龍寶無物不有。一部賈客語眾人曰。我等所求已獲今當住此以五欲自娛。第二薩薄告其部眾。不應於此久住。是時空中有天女。慈愍此輩。便於空中語眾賈曰。此間雖有財寶婇女衣食不足久住。却後七日此地皆當沒水。語訖化去。復有魔女欲使沒盡。諫之不去。前天所說水當沒此。皆是虛妄。不足可信。說已化去。第一薩薄不信天告。樂住不去。第二薩薄懼水不住。却後七日如前天言水滿其地。先嚴辦船未至之日。所將部眾即得上船。第一薩薄先不嚴船。水至之日與嚴治者。著矛持杖共相格戰。第二薩薄以鑹矛刺第一薩薄脚徹過。即便命終。佛語舍利弗。汝知第一薩薄者今提婆達是。第二薩薄者則我身是。爾時第一賈客眾五百人者。則今提婆達五百弟子是。爾時第二賈客五百眾者。則今五百羅漢是。爾時第一天女者。則今舍利弗是。爾時第二天女者。則今名滿月比丘婆羅門弟子。是佛語舍利弗。我往昔作薩薄。貪財分死。度海與彼爭船。以鑹矛刺薩薄脚。以是因緣。無數千歲經地獄苦。墮畜生中。為人所射。無數千歲在餓鬼中蹈鐵錐上。今雖得金剛之身。以是餘殃故。今為木槍所刺。
又大乘方便經云。昔舍衛城中有二十人。皆是最後邊身。彼二十人更有怨家。二十人各各思惟。我當為作親友而至其舍奪。其命根。不向人說。彼時四十人以佛神力故共至佛所。如來爾時為調伏是四十人故。於大眾中告大目揵連言。令此大地出佉達羅刺欲刺吾右足。未至足之間。此佉達羅刺即從地出長一肘。當出之時。目連白佛言。我今當取此刺擲著他方世界。佛告目連。非汝所能。此刺在地汝不能拔。爾時目連以大神力。前拔此刺。于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一切世界隨刺而舉。而不能動乃至一毛。爾時世尊以神通力上四天王天。彼刺亦隨佛去如是。展轉乃至梵天亦復如是。爾時如來從梵天還至閻浮提本所坐處。刺亦逐還。至此地中竪向如來。爾時如來即以右手捉刺。左手按地。右脚蹋之。爾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時尊者阿難向佛合掌。而作是言。世尊。往昔作何等業得如是報。佛告阿難。我過去世入大海中。持?刺人斷其命根。以此因緣得如此報。善男子。我說是業緣已。彼二十怨賊欲害二十人者。作是思惟。如來法王尚得如是惡業之報。況我等輩不受此報。是二十人即從坐起。頭面禮佛作如是言。我等今日向佛悔過。不敢覆藏。我先惡心欲害彼人。今重悔過。不敢覆藏。時二十人即得正解及四萬人亦得正解。是故如來示佉達羅刺刺足。是名如來方便。
佛被提婆達擲石出血緣第七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往昔過去世。時於羅閱城有長者。名曰須檀。大富多饒財寶產業備足。子名須摩提。其父須檀奄然命終。摩提異母弟名修耶舍。摩提心念。我當云何設計不與耶舍財分。唯當殺之。乃得不與。摩提語耶舍云。大弟共詣耆闍崛山上論說去來。耶舍曰。可爾。摩提即執弟手上山。將至絕高。便推崖底以石?之。便即命絕。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長者須檀者。則今父王真淨是也。爾時子須摩提者。則我身是。弟修耶舍者。則今提婆達多是。佛語舍利弗。我於爾時以貪財害弟。以是罪故無數千歲在地獄燒煮。為鐵山?壓。爾時殘緣。今雖得佛不能免此宿對。我於耆闍崛山經行。為提婆達舉崖石長六丈廣三丈。以擲佛頭。山神名金埤羅。以手接示。石邊小片迸墮中佛脚大拇指。即破血出。
佛被婆羅門女旃沙舞杅謗佛緣第八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往昔阿僧祇劫前。有佛名盡勝如來。有兩種比丘。一種名無勝。一種名常歡。無勝比丘得六神通。常歡比丘結使未除。爾時波羅柰城有長者。名大愛。資財無極。婦名善多。端正無比。兩種比丘。往來其家。以為檀越。善多婦者供養無勝比丘。四事無乏。常歡微薄。因此妬嫉橫生誹謗言。無勝比丘與善多交通。不以道法供養。自以恩愛供養耳。佛語舍利弗。爾時常歡比丘者則我身是。善多婦者今婆羅門女名旃沙是。我於爾時無故誹謗無勝羅漢。以是罪緣。無數千歲墮在地獄受諸苦痛。今雖得佛。以餘殃故為多舌童女。舞杅起腹來至我前曰。沙門何以不自說家事。乃說他事。為汝今日獨自歡樂。不知我苦。汝先共我通使我有身。今當臨月。事須蘇油養於小兒。盡當給我。爾時眾會皆低頭默然。時釋提桓因侍後執扇。以神力化作一鼠。入其衣裏齧於舞杅。忽然落地。爾時四部弟子及六師徒眾。見杅墮地皆大歡喜。揚聲稱慶欣笑無量。皆同罵曰。汝死赤吹罪物。何能興此惡意誹謗清淨無上正真此。地無知乃能容載如此惡物耶。諸眾各說是時。地即劈裂火焰踊出。女便墮中徑至阿鼻大泥犁中。大眾見女現身墮泥犁中。阿闍世王便大驚恐。衣毛為竪。即起叉手長跪白言。此女所墮今在何處。佛答。大王。此女所墮名阿鼻泥犁。闍王復問。此女不殺人。亦不偷盜妄語。何因便墮阿鼻耶。佛語闍王。我所說緣法。有上中下身口意行。闍王復問。何者為重。何者為中。何者為下。佛語闍王。意行最重。口行處中。身行在下。王復問佛。佛答王曰。身行麁現。此事可見。口行耳聞。此二事者世間聞見。意行發念無見聞者。此是內事。眾行為意釘所繫縛。如人欲行身三殺盜婬慾發口之四過妾言綺語惡口兩舌。先心計挍然後施行。是故繫於意釘不在身口也。
於是世尊即說偈曰。
意中熟思惟 然後行二事
揚慚於身口 未曾愧心意
先當慚於意 然後恥身口
此二不離身 亦不能獨行
於是阿闍世王。聞佛說法。啼泣悲感。佛問王曰。何為啼耶。王答佛曰。為眾生無智不解三事常有折減。是故悲耳。此眾生等但謂身口為大。不知意為深奧。如人殺生偷盜婬泆。天下盡見。口行四事天下所聞。意家三事。非耳所聞非眼所見。是故眾生以眼見耳聞為。大今佛說乃知心意為大身口為小。以是故身口二事繫於意釘。如多舌女欲謗毀佛先心思念當以繫杅起腹在大眾中說是謗事。故知意大身口小也。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善解此事。常當學此意大身口小事。說是法時。八千比丘漏盡意解。二百比丘得阿那含道。四百比丘得斯陀含道。八百比丘得須陀洹道。八萬天人得法眼淨。十萬人及非人皆受五戒。二十萬鬼神受三自歸。
又生經云。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人俱。入舍衛城欲詣波斯匿王宮受請。時有比丘尼。名曰暴志。以木盔繫腹似如懷妊。因牽佛衣。君為我夫。從得有娠。不給衣食。此事云何。時諸大眾天人釋梵四王諸天鬼神及國人民莫不驚惶。佛為一切三界之尊。其心清淨過於摩尼。智慧之明超於日月。獨步三世無能逮者。喻如虛空不可污染。佛心過彼無有等侶。此比丘尼既佛弟子。云何懷惡欲謗如來。於是世尊見眾會心。欲為決疑。仰瞻上方。時天帝釋尋時來下。化作一鼠齧繫盔繩。盔即墮地。眾會覩之。瞋喜交集。怪之所以。時國王瞋。此比丘尼棄家遠業為佛弟子。既不能報恩。反懷妬結隙大聖乎。即勅掘地為坑深欲倒埋。時佛解喻勿得爾也。是吾宿罪非獨彼殃。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賈客賣好真珠。數多圓好。時有一女諧欲貿之。有一男子遷益倍價。獨得珠去。女人不得心懷瞋恨。有從請看復不肯與。心盛遂怒。汝毀辱我。在在所生當報汝怨。所在毀辱悔無所及。佛告王等。爾時買珠男子則我身是。其女人者則暴志尼是。因彼懷恨所在生處常欲相謗。佛說如是。眾會疑解。莫不歡喜。◎
◎佛食馬麥緣第九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時。佛名毘婆葉如來。在槃頭摩跋城中。王名槃頭。與群臣仕庶。以四事供養如來及眾。終已無乏。爾時城中有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達梵志四韋典籍。亦知尼揵算術。及教五百童子。大王設會。先請佛及諸大眾。佛見時到往詣王宮就座而坐。王即下食手目斟酌種種餚饍。有一比丘。名曰彌勒。時病不行。佛及大眾食已各還本處。遇梵志山王。見食香美便興嫉妬意曰。此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甘饌之供。告諸童子。汝等見此髠頭道人食於甘美餚饍不。諸童子曰。實見此等師主亦應但食馬麥。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山王婆羅門者則我身是。爾時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爾時病比丘彌勒者今彌勒菩薩是。我於爾時以興嫉妬。罵言不應食其甘饍。正食馬麥。卿等亦云如是。以是因緣。我及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成佛。爾時殘緣。我及卿等於毘蘭邑故食馬麥九十日。我於爾時不言與佛馬麥。但言與比丘。以是故我今得食擣麥人。以鄉等加言當與佛麥故。今日卿等食著皮麥耳。
又大乘方便經云。以何緣故。如來及僧在婆羅門毘蘭若聚落。三月之中食馬麥耶。佛言。善男子。我於昔時知此婆羅門必捨初始請佛僧心不給飲食。而故往受請。何以故。為彼五百馬故此五百馬先世中已學菩薩乘。已曾供養過去諸佛。近惡知識作惡業緣故。墮畜生中。五百馬中有一大馬。名曰日藏。是大菩薩。於過去人中。已曾勸五百小馬發菩提心。為欲度此五百馬故現生馬中。由大馬威德故。令五百馬自識宿命。本所失心而今還得。我愍彼五百菩薩墮馬中者。欲令得脫離於畜生。是故如來知故受請。是時五百馬。減所食麥半分持施僧。大馬半分奉施如來。爾時大馬為五百馬。以馬音聲而為說法示教悔過。令當禮佛及比丘僧。說此事已復作是言。汝等當以所食半分供養於僧。爾時五百馬悔過已。於佛及僧生淨信心。過三月已。其後不久是五百馬命終生於兜術天上。彼五百天子。即從天來至於佛所。聞說法已必定得成阿耨菩提。五百馬子於將來世得辟支佛。彼日藏大馬。於當來世復得作佛。號曰善調如來。雖食草木土塊瓦礫。大千界中無如是味。爾時阿難心生憂惱。轉輪聖王種出家學道。如下賤人食此馬麥。我於爾時見阿難心。即與一粒麥語阿難言。汝嘗此麥。味為何如。阿難嘗已生希有心。我生王家已來未曾得如是之味。阿難食此麥已。七日七夜無飢渴想。如來復知五百比丘。若食細食增益欲心。若食麁食心則不為貪欲所覆。彼諸比丘過三月已離婬慾心證阿羅漢果。善男子。為調伏五百比丘度五百馬菩薩故。如來以方便力受三月食馬麥緣非是業報。
佛經苦行緣第十
興起行經云。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羅柰城邊。去城不遠。有多狩邑。中有婆羅門。為王太史。國中第一。有其一子。頭上有自然火鬘。因以為名。火鬘彼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圖書讖記無事不博。時有一瓦師子。名曰難提婆羅。此云護喜。與火鬘少小親交。心相敬念須臾不忘。瓦師精進慈仁孝順。父母俱盲。供養二親無所乏短。雖為瓦師手不掘地。亦不使人掘。唯取破墻崩岸鼠壤土等和以為器成好無比。若有男子女人欲來買者。不爭價數不取金銀財帛。唯取穀米供養而已。迦葉如來所住精舍。去邑不遠。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皆是阿羅漢護喜語火鬘曰。共見迦葉如來去乎。火鬘答曰。用見此髠頭道人。為真是髠頭人耳。何有道哉。如是至三。後日復語火鬘曰。共至水上澡浴乎。火鬘答曰。可爾。便共詣水澡浴。著衣服已。護喜舉右手遙指示曰。如來精舍去是不遠。可共暫見。火鬘答曰。何用見此禿頭道人為。何有佛道難得。護喜便捉衣牽不去。火鬘便脫衣捨走。護喜逐後。捉腰帶挽曰。可暫共見佛便即還耶。火鬘復解帶捨走。曰我不欲見此禿頭沙門。護喜便撮其頭牽曰。為一過見佛去來。爾時國諱捉人頭。捉者皆斬。火鬘驚怖。竊心念曰。此瓦師子分死捉我頭。此非小事。必當有好事乃使此人分死相捉。火鬘曰。汝放我頭。我隨子去。護喜即放。共詣佛所。護喜禮如來足於一面坐。火鬘直舉手問訊已便坐。護喜叉手白迦葉佛言。此火鬘者。多狩邑中太史之子。是我少時親友。然其不識三尊。不信三寶。願世尊開化愚冥使其信解。火鬘童子熟視世尊。從頭至足覩佛相好。威容巍巍諸根純淑調和。以三十二相嚴飾其體。八十種好以為容儀。如娑羅樹華。身猶須彌。無能見頂。面如滿月。光如日明。身色如金。火鬘見佛相好。便心念曰。我梵讖記所載相好。今佛盡有。唯無二事。一陰馬藏相。二吐舌舐面相。於是說偈問曰。
所聞三十二 大士之相好
於此人中尊 唯不覩二事
豈有丈夫體 猶如馬藏不
寧有廣長舌 覆面舐頭不
願為吐舌示 令我決狐疑
我見乃當知 如經所載不
於是如來便出廣長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并覆兩耳。七過舐頭。縮舌入口。色光出照大千世界。蔽日月明乃至阿迦膩吒天。光還繞身七匝從頂上入。以神足力現陰馬藏相。令火鬘獨見。餘人不覩。火鬘童子具足見佛三十二相無一缺減。踊躍歡喜不能自勝。如來為火鬘說法。止其三業令行菩薩行。火鬘即禮佛足長跪白言。我今懺悔。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願世尊受我此懺。從今已往不復敢犯。如此至三。迦葉如來默然受之。火鬘童子。護喜童子。俱禮拜退。後自尤責悔不早聞失於道利。於是火鬘童子說偈讚護喜曰。
仁為我善友 法友無所貪
導我以正道 是友佛所譽
於後二人投佛出家受具足戒。佛語舍利弗。爾時火鬘童子者則我身是。火鬘父者今我父王真淨是。爾時瓦師童子護喜者。我為太子在宮居婇女時。至於夜半。作瓶天子。來語我言。日時已到。可出家去。為道者是舍利弗。此護喜者頻勸我出家。是善知識也。我前向護喜作惡語道。迦葉佛禿頭沙門。何有佛道難得。以是惡言故。臨成佛時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雖受辛苦於法無益。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償先緣對。畢已然後得佛。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天人神一切眾生皆欲度之。我猶不免宿對。況復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當護身三口四意三。當學如是。佛說先世因緣時。萬一千天子得須陀洹道。八千龍等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歸。佛說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羅漢。阿耨大龍王八部鬼神。歡喜受行。
頌曰。
惟斯上哲 濫被謀枉 清濁難分
善人惡網 幽顯冥知 真偽鑒朗
自觀業對 如空影響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呪術篇第六十八(此有七部)述意部懺悔部彌陀部彌勒部觀音部滅罪部雜呪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呪之為用也。拔曚昧之信心。啟正真之明慧。裂重空之巨障。滅積劫之深痾。業既謝遣黑法潛形。所以累聖式陳。眾靈攸仰。故波旬奉呪於白樹。梵王顯儀於赤畿。七佛揚道於時緣。菩薩陳誠於法會。廣羅經誥羌難備焉。然陀羅尼者。西梵天音。東華人譯則云持也。誦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據斯以言。彌綸一化依法施行功用立驗。或碎石拔木。或移痛滅痾。隨聲發而苦除。逐音颺而事舉。或召集神鬼。或駕御虬龍。興雲布而膏雨垂。呼策志而禎瑞集。感應不窮。其來久矣。
懺悔部第二
述曰。夫呪是三世諸佛所說。若能至心受持。無不靈驗。比見道俗。雖有誦持無多功効。自無志誠謗言無徵。或有文字譌㬱。或有音韻不典。或飲噉酒肉。或雜食葷辛。或室宇污穢。或浪談俗語。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若欲懺悔先立道場。懸繒幡蓋燒眾名香。四門護淨禁止雜人。隨其出入每須澡浴。多覓和香口內常含。至誠殷重自責己躬。愧謝十方一切賢聖。然後普為四生六趣。心心相續剎那匪懈。如是懇已定驗不疑。故菩薩善戒經云。菩薩為破眾生種種惡故受持神呪。故有五法不得為。一不食肉。二不飲酒。三不食五辛。四不婬。五不淨之家不在中食。菩薩具足如是五法。能大利益無量眾生。諸惡鬼神諸惡毒病無不能治。
千轉陀羅尼神呪
釋迦牟尼佛說
此呪出於西梵由來盛傳。至隋大業初。東都雒陽翻經館笈多三藏。譯出此呪以惠遣學士。釋彥琮法師即傳譯之領袖也。初獲此本通布華夷。時有長安延興寺玄琬律師弘法寺靜琳法師等。並是道光日下德振通賢。創獲流布洗蕩瑕累。即於別院仍建道場。每至肇春為受戒沙彌及餘道俗相續不絕。靈相重疊。至今五十餘年。時漸譌㬱。恐後人不知本末。故委具述之。然大集諸經及陀羅尼集十卷。廣明雜呪。不煩具錄。今且逐要時濟所須。意存滅罪除障。出四十餘首。除病濟貧護生延命雜術之徒。亦略述二十餘。或此處無文西域有本。三藏口傳。要用呪者。亦翻出三五。傳之流行。餘之不盡者冀尋大本。佛說呪曰。
南慕遏羅(去聲)怛(入聲)那(奴箇反)怛邏耶(羊多反)夜(羊箇反)南麼阿(長聲)羅耶阿(短聲)吠盧吉低濕吠邏夜菩提(上聲)薩哆皤(平聲)邪(羊可反)摩訶薩埵婆邪摩訶迦嚕膩(拏儞反)迦夜(羊可反)怛馱(地可反)誓曳(去聲)誓曳誓夜(羊可反)婆(長聲)?(許棄反)儞(奴棄反)誓揄怛[日*梨]迦(去聲)邏迦邏(去聲)磨(去聲)邏磨邏哆(都箇反)邏哆邏遮(章可反)邏遮邏鉢邏(去聲)遮羅鉢邏遮羅器拏(去聲)器拏薩婆(去聲)羯磨吠邏拏(平聲)儞迷婆伽伏底(都儞反)索訶(去聲)薩囉吠囉低薩婆(去聲)勃陀(長聲)吠盧吉低隻芻(欹數反)秫(始出反)嚧怛邏揭(渠謁反)邏拏(去聲)寔哈(呼閤反)婆(輕長反)迦夜沫奴比(扶必反)闍夜那比 輸達儞 素嚕素嚕 鉢邏鉢邏 素嚕素嚕薩婆勃陀頞地瑟恥(上寄反)那馺(蘇閤反)婆訶達磨陀(長聲)石揭唎鞞馺婆訶阿羅婆(重聲)婆(去聲)馺婆(輕聲)婆(重聲)婆(去聲)薩婆達摩婆(去聲)蒱達儞 馺婆訶
此呪功能。千劫聚集業障一時誦已皆盡去盡。便獲千佛所集善根。當得背於千劫流轉中生老病死邊際。轉此生已見千轉輪王。欲生清淨佛國者。晝三夜三。一一時中各誦二十一遍。至二十一日。如其所欲即得如意。我見金色佛像菩薩形像。即是先相。命終已後便生菩薩大集會中。
彌陀部第三
此阿彌陀呪若欲誦者。諸口傍字皆依本音轉。言之無口者依字讀。仍須師授之。聲韻合梵輕重得法。依之修行剋有靈驗。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以下同)那(上)謨馱(上)囉(上)摩(上)夜(上)那(上)謨僧伽夜那(上)磨(上)阿弭多婆(上)夜跢(丁可反)他伽(上)多夜阿(上)囉訶(上)羝(上)三藐三菩(上)陀夜跢姪他(地也反下同)阿(上)弭唎羝阿(上)弭唎都婆鼙(善迷反以下同)阿(上)弭唎跢三婆(上)鼙阿(上)弭唎跢鼻(菩弭反)迦(上)囒羝伽弭儞(五)伽(上)伽(上)那稽(居移反)唎底(都儞反)迦(上)唎(六)裟(上)囉(上)皤(薄可反)皤波跛叉(楚我反)焰迦(上)唎(一切惡業盡也)娑婆訶(公可反)
此之神呪先已流行。功能利益不可說盡。於晨朝時用楊枝淨口散華燒香。佛像前胡跪合掌。口誦七遍。若二七三七遍。滅四重五逆等罪。現身不為諸橫所惱。命終生無量壽國。又此呪能轉女身令成男子。今別勘梵本。并問真婆羅門僧等。此呪威力不可思議。但旦暮午時各誦一百遍。能滅四重五逆。拔一切罪根得生西方。若能精誠滿二十萬遍。則菩提芽生得不退轉。誦滿三十萬遍。則面見阿彌陀佛。決定得生安樂淨土。又陀羅尼雜集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十方河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慧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勝寂。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集念佛三昧。受持讀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令心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并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於今少時所不能覩。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生安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時甚生慶悅。以是因緣。如其所願尋得往生。佛告諸比丘。何等名為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吾今當說。汝等善聽。唯然受教。於時世尊即說呪曰。
多伏咃(一)婆離(二)阿婆離(三)娑摩婆羅(四)尼地奢(五)昵闍多禰(六)昵筏耶(七)昵筏仚(八)闍羅婆羅車馱禰(九)宿佉波啼昵地奢(十)阿彌多由婆離(十一)阿彌多蛇波波羅(十二)娑陀禰(十三)涅浮提(十四)阿迦舍昵浮陀(十五)阿迦舍昵提奢(十六)阿迦舍昵闍帝(十七)阿迦舍久舍離(十八)阿迦舍達奢尼(十九)阿迦舍提咃禰(二十)留波昵提奢(二十一)遮埵唎達摩波羅婆陀禰(二十二)遮埵唎阿利蛇娑帝蛇波羅娑陀禰(二十三)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羅娑陀禰(二十四)婆羅毘梨耶波羅娑陀禰(二十五)達摩呻他禰(二十六)久舍離(二十七)久舍羅昵提奢(二十八)久舍羅波羅啼咃禰(二十九)佛陀久舍離(三十)毘佛陀波羅波斯(三十一)達摩迦羅禰(三十二)昵專啼(三十三)昵浮提(三十四)毘摩離(三十五)毘羅闍(三十六)羅闍(三十七)羅斯(三十八)羅娑岥(三十九)羅婆伽羅婆離(四十)羅娑伽羅阿地咃禰(四十一)久舍離(四十二)波羅啼久舍離(四十三)毘久舍離(四十四)咃啼(四十五)修陀多至啼(四十六)修波羅舍多至啼(四十七)修波羅啼癡啼(四十八)修離(四十九)修目仚(五十)達咩(五十一)達達咩(五十二)離婆(五十三)遮婆離(五十四)阿㝹舍婆離(五十五)佛陀迦舍昵裘禰(五十六)佛陀迦舍裘禰(五十七)娑婆訶(五十八)
此是阿彌陀鼓音聲王大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常應至誠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行此持法。當處閑寂洗浴其身著新淨衣飲食白素不噉酒肉及以五辛。當修梵行。以好香華供養阿彌陀如來及佛道場大菩薩眾。常應如是專心繫念發願求生安樂世界。精勤不怠。如其所願必得往生。
彌勒部第四
七佛所說神呪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所說陀羅尼。名閻摩兜(晉言解眾生繫縛)現在病苦悉得消除。能却障道拔三毒箭。九十八使漸漸消除。滅度三有流。現身得道。即說呪曰。
支不多奈帝 閻浮支奈帝 蘇車不支奈帝 杌耆不支奈帝 烏蘇多支奈帝 娑遮不支奈帝 閻摩賴長支奈帝 阿恕婆賴長支奈帝 恕波帝支奈帝莎訶
誦此呪三遍。縷五色結作二結繫項。此陀羅尼。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諸行人能書寫讀誦此呪者。現世當為千佛所護。此人命終以後不墮惡道。當生兜率天上面覩彌勒。又有眾生能修行此呪者。斷食七日純服牛乳。中時一食更無雜食。一日夜六時懺悔。先所作億千姟劫所有重罪。一時都盡。得見千佛手摩其頭即與授記。宿罪殃惡悉滅無餘。
願見彌勒佛呪(西國三藏口授得之)
南無彌帝隷耶夜 菩提薩埵夜 哆[女*絰]他 彌帝隸彌帝隸 彌哆囉摩那栖 彌哆囉 三皤鞞 彌哆嚕皤鞞 莎婆訶
觀音部第五
觀世音隨心呪
南無曷囉?那 怛囉夜 南無阿利耶 嘙盧吉帝 濕嘙囉耶 菩提薩埵耶 摩訶菩提 薩埵耶 摩訶迦嚧膩迦耶 怛[女*絰]他 多利多利 咄多利 咄咄多利咄利 薩婆訶
請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呪法
陀羅尼呪經云。佛在舍衛國。時有夜叉五頭。面黑如墨。而有五眼。拘牙上出。吸人精氣。眼赤如血兩耳出膿。鼻中流血。舌噤無聲。食化麁澁六識閉塞。為鬼所致人民被害。以命投佛。遂令請觀世音菩薩除去毒害。一名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此乃南宋時外國舶主竺難提譯出。經云。一切眾生有三毒畏。死畏病畏破梵行畏。作十惡業牢獄繫閉水火鬼神所逼惱畏。皆當歸依觀世音菩薩。是故娑婆世界皆號為施無畏者。有灌頂章句陀羅尼神呪。畢定吉祥。聞者獲益。若欲誦者。持齋奉戒不往女人穢念室處。唯專念十方諸佛及七佛觀世音菩薩。一心誦持。現身得見觀世音菩薩。諸願成就。後生佛前。長與苦別。或於三七日七七日。初立道場應六齋日。建首莊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安佛南向。觀世音像別置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當十人已還作之。恐多嬈亂。應西向席地。地若卑濕安低脚床。當脫淨衣左右出入洗浴竟著淨衣服。當日日盡力供養。若不辦者。初日不可無施。既安畢已各執香鑪。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了音聲者唱。請十方七佛觀音大勢至菩薩等。我今已具楊枝淨水。惟願大慈哀愍攝受。願救我厄。放大光明滅除癡闇。來至我所施我大樂。我今稽首歸依奉請(如是三說)後復一心清淨其意。專念西方觀音大勢至。誦呪七遍云。
多[口*絰]陀 烏呼膩 摸呼膩 閻婆膩 耽婆膩 安荼詈 般荼詈 首埤帝 般荼囉 婆私膩 多咥他 寐梨 鞮首梨 迦波梨 佉鞮端耆 旃陀梨 摩登耆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邪啤 娑訶
多荼咃 伽帝伽帝 膩伽帝 修留修留毘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耶啤 沙呵
若能潔淨身心善誦此呪。感得觀音大勢。大慈大悲游戲神通。來於五道。常以善習普救一切。離生死苦得安樂處。脫諸煩惱到涅槃岸。
第二更稱三寶名字。誦破惡業障罪呪云。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觀世音 菩提薩埵 摩訶菩提薩埵
大慈大悲惟願愍我救護苦惱。亦救一切怖畏眾生令得大護。
多[口*姪]咃 阿呼膩 摸呼膩 閻浮膩 耽婆膩 阿婆熙(虛祇反) 摸呼膩 分荼梨 般荼梨 輪鞞帝 婆私膩 休樓休樓 分荼梨 兜樓兜樓 般荼梨周樓周樓 般荼梨 豆富豆富 般荼囉 婆私膩 矧墀(直資反)跈墀(乃軫反)膩跈墀 薩婆訶婆耶羯多 薩婆常婆娑陀 阿婆耶 卑離陀閉殿娑訶
佛言。若四部弟子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誦此神呪一遍至七七遍。身心安隱。一切業障如火燒薪永盡無餘。乃至三毒亦得消伏。如經廣說。
第三更稱三寶名誦六字章句呪云。
多[口*姪]咃 安陀詈 般質雌 難多詈 婆伽詈 阿盧禰 薄鳩詈 莫鳩隷 兜毘隷 娑訶
佛言。若四部弟子受諸苦惱。一日至十日。一月至五月。淨心係念歸依三寶。三稱觀世音名誦持此呪。一切禍對無不遠離解脫眾惱。今世受樂後生見佛。此呪乃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常為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持。若有聞者如說修行。罪垢消滅。現身得見八十億佛。皆來授手。即得無忘旋陀羅尼。若有宿罪及現造惡極重業者。夢中得見觀世音菩薩。如大猛風吹於重雲。得離罪業生諸佛前。
第四更為說灌頂吉祥陀羅尼呪云。
多[口*姪]咃 烏耽毘詈 兜毘詈 耽埤 波羅耽埤 捺吒 修柰吒 枳拔吒 牟那邪 三摩邪檀提 膩羅 枳尸 婆羅鳩卑 烏詈 攘瞿詈娑訶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經呪。受持書寫讀誦解說。即超越無量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消伏毒害不與禍對。乃至具足善根生淨佛國。案西域傳。南海之濱有山寺。觀世音菩薩常止其中。隨有念者隨應如響無不感赴。若至山寺斷食七日。即見聖者親為說法。良以斷食心猛故使感見通明。如上行法斷食亦爾◎。
◎滅罪部第六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云。東方去此百千億佛剎過已。有一佛剎。名無邊華世界。彼世界中。有一佛名最勝燈王如來。現在逍遙說法。遣二菩薩來此娑婆世界。一名大光菩薩。二名甘露光菩薩。佛言。汝等二菩薩往向娑婆世界。彼有一佛名釋迦牟尼。將此陀羅尼章句說。為諸眾生故。安樂故。功德故。增益故。名聞故。生力故。隨所意行故。所受樂故。不擾亂故。不殺眾生故。為?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地也反)他優波差泥 覩差泥 羅叉㝹瞿 波多(上)曳波囉闍婆隷闍(上)婆(上)隷闍婆隷摩(上)訶闍婆隷 闍婆楞伽帝 闍婆隷闍婆梨尼 摩訶闍婆梨尼
闍婆囉木仚娑利 摩娑利 阿迦 (上)隷摩迦(上)隸阿(上)仚(音溪)摩(上)仚那(上)仚娑(上)婆隷 摩訶娑婆隷 三婆離 郁句 目句 三摩帝 摩訶三摩帝帝 三摩帝 摩訶三摩帝 摩訶闍婆隷 娑曳 娑羅彌 目句奢彌 摩訶奢彌 三摩弟 摩訶三摩弟 三目避 毘目避 阿囉細 摩訶阿羅細 摩那(上)細 摩那細 摩那細啼卑底 莎婆訶
爾時彼二菩薩受持此陀羅尼已。譬如壯士屈申臂頃。至釋迦牟尼所。恭敬禮已。具申來意作是言。或被諸鬼神惱害。或被諸雜毒虫害。或蠱道病。或有死屍病。或有熱病自餘種種擾亂鬼病。而最勝燈王如來遣我等將此陀羅尼呪來。為諸眾生作利益故。而說前呪。爾時佛告阿難言。汝持此呪為他解說宣通流布。佛出世難值。此呪復甚難聞。若有人能受持此陀羅尼者。火不能燒。刀仗不傷。諸毒不害。縣官不殺。梵天不恚。彼人七世常知宿命。此呪過去七十七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呪者。即是毀謗彼等諸佛。若有鬼神不敬重此呪者。或與我奪某甲威力者。或已呪奪不還者。彼鬼神頭破作七分。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比丘。我今亦說陀羅尼章句。為利益眾生故。增長功德故。增長威德故。增長色故。增長名聞故。增長力故。隨意受樂故。隨行受安樂故。不擾亂故。不殺害故。守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口*姪]他阿知(上)跋知(上)那(上)知(上)俱(上)那(上)知(上)迦(上)那(上)知(上)吒羅 跋泥 恀羅跂泥 覩多羅(上)曳阿羅(上)婆枳 吒 枳吒荼枳羅婁迷呼盧迷娑(上)隸摩訶娑隸差迷 摩訶差迷梨隷 嗘隷 [日*旨]隷嗘(虛爾反)隸 寐隸 伊隸(上)尸隸尸隷 尸尸利尸羅跋知(上)阿(上)滯婆(上)滯那(上)滯俱(上)那滯頗那(上)跋帝波(上)那跋帝(上)阿迦細摩迦細迦細迦娑(上)迦細頗細頗娑(上)頗細摩訶頗娑(上)頗細伊(上)泥寐泥多恀多恀波多恀多婆多恀莎婆訶
爾時佛告阿難。汝持此呪為他解說宣通流布。佛告阿難。聞此陀羅尼復倍甚難。若有人能受此呪。復倍為難。若有人能受持讀誦。能為他人宣通解說。彼人能知未來二十一世之事。此陀羅尼過去九十九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不信行者。彼人則為毀謗過去諸佛。若有人受持此呪。結戒守護作法。尚能令彼枯樹生枝柯華葉果子。何況有識眾生受持此呪而不差者。無是處耶。歸命一切諸佛。願我成就此呪。莎婆訶。
爾時世尊復說呪曰。
多(上)姪他 阿嘖(悼階反)婆嘖 吒稽吒囉稽 吒嚧末底 覩嚧末底 兜隷 覩羅兜隷婆隷娑(上)隷 覩隷 度隷 度度隷蘇(上)隷婆 哂哂婆哂利 溪利 畢利 底利 莎婆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若有人受持此呪為他宣通。彼人得知二十八世之事。此陀羅尼過去殑伽河沙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呪。則是毀謗彼等諸佛。則為捨彼諸佛。一切諸天龍鬼神縣官劫賊諸毒蠱等。皆不能害。一切諸惡疾病亦不能害。唯除宿殃所造業報(略說功德廣說在經)。
大方等經七佛說滅罪呪
離婆離婆帝 仇呵仇呵帝 陀羅離帝 尼呵羅帝 毘摩離帝莎訶
右此二呪。諸佛共說功能利益滅罪除障備在經文。不具說。
新翻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一第六分云。
爾時最勝天王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修何等行護持正法。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不違言。尊重師長隨順正法。調柔志性純質諸根寂靜。遠離一切惡不善行。修習善根名護正法。天王當知。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身語意三業慈悲。不拘利譽持戒清淨。遠離諸見。名護正法。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不隨愛恚怖癡行。名護正行。修習慚愧。名護正法。說法修行皆如所聞。名護正法。天王當知。三世諸佛為護正法說陀羅尼。?護天王及人王等。令護正法久住世間。與諸有情作大饒益。陀羅尼曰。
呾姪他 阿虎洛 尼洛罰底(丁履反下同)虎剌挐莎(去聲呼下同)窶荼者遮者遮 折(支熱反)尼 阿奔(音聲呼)若剎多剎多剎延多剎也莎訶陵末尼羯洛 鄔魯 鄔魯罰底迦 邏跋底迦 阿鞞奢底尼 莎剌尼杜闍 杜闍末底 阿罰始尼罰尸罰多罰多奴娑理尼 部多奴悉沒栗底 提罰多奴 悉沒栗底 莎訶
天王當知。此大神呪能令一切人非人等皆得安樂。此大神呪三世諸佛為護正法。及護一切人非人等令得安樂。以方便力而當說之。是故天王及人王等。為護正法久住世故。自身眷屬得安樂故。國土有情無災難故。各應精勤至誠誦念。如是則令怨敵災難魔事法障皆悉銷滅。由斯正法久住世間。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云云。
五百七十八第一般若理趣分云云。爾時如來即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鉢剌壤波羅預多曳(二)薄底(丁履反)筏攃(七男反)羅曳(三)罨跛履弭多窶拏曳(四)薩縛呾他揭多跛履布視多曳(五)薩縛呾他揭多奴壤多壤多邲壤多曳(六)怛姪他(七)鉢剌?(一第反下同)鉢剌?(八)莫訶鉢剌?(九)鉢剌壤婆娑羯囇(十)鉢剌壤路迦羯囇(十一)案馱迦囉毘談末埿(十二)悉遞(十三)蘇悉遞(十四)悉殿都漫薄伽筏底(十五)薩防伽孫達囇(十六)薄底筏攃囇(十七)鉢剌娑履多喝悉帝(十八)參磨涇嚩娑羯囇(十九)勃陀勃[口*陀](二十)悉[口*陀]悉[口*陀](二十一)劍波劍波(二十二)浙羅浙羅(二十三)曷邏嚩邏嚩(二十四)阿揭車阿揭車(二十五)薄伽筏底(二十六)麼毘濫婆(二十七)莎訶(二十八)
如是神呪三世諸佛皆共宣說。同所護念。能受持者一切障滅。隨心所欲無不成辦。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如來復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鉢剌壤波囉弭多曳(二)怛姪他(三)牟尼達謎(四)僧揭洛訶達謎(五)遏奴揭洛訶達謎(六)毘目底達謎(七)薩馱奴揭洛訶達謎(八)吠室洛末拏達謎(九)參漫多奴跛履筏剌呾那達謎(十)窶拏僧揭洛訶達謎(十一)薩縛迦羅跛履波剌那達謎(十二)莎訶(十三)
如是神呪是諸佛母。能誦持者一切罪滅。常見諸佛得宿住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如來復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鉢剌壤波囉弭多曳(二)怛姪他(三)室麗曳(四)室麗曳(五)室麗曳(六)室麗曳細(七)莎訶(八)
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業障消除。所聞正法總持不忘。疾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下三呪。西京興善寺大唐翻經僧玄摸法師。於波頗三藏及餘大德婆羅門所。口決正得。諸經先無正本。舊依婆羅門所翻得。為文訛略不依正梵。故更譯之。雖有增減不勞致惑。
第一大般若呪云。
南無薄伽嘙帝 摩訶鉢囉慎若波羅蜜多?頞鉢 唎蜜多 瞿邪?薩嘙怛他伽多鉢 唎脯唎多? 薩嘙怛他伽多慎若多毘慎若多? 但姪他(地夜反)鉢囉慎喏(而制反)摩訶鉢囉慎喏 鉢囉慎若婆塞羯㘑鉢囉慎若盧迦羯㘑 頞鉢囉慎若南毘陀沬埿悉提 蘇悉提 悉佃都曼薄伽嘙底 薩囉?(鳥剛反)伽孫達㘑薄底薄㗫㘑鉢囉娑唎多曷薩帝 三摩涅囉薩那羯㘑 怛姪他 [索-十+(木-(企-止)+(ㄙ*ㄙ))]姪[索-十+(木-(企-止)+(ㄙ*ㄙ))]姪 悉姪悉姪 劍波劍波折羅折羅囉婆囉婆阿揭車阿揭車薄伽婆底磨毘藍嘙 蘇嘙訶
此呪功德諸經具說。受法別傳呪。句二十七。字六十二。今譯得一百七十一字字有加減不須驚怪。西方大德具正斯文。受持此呪者。須造一軀般若母像。當取無子楮木作像端坐種種莊嚴展右手。用齋日造像匠。須持八戒齋法。彩色中不得用膠。只得用胡桃油熏陸香及乳汁等。欲持此呪者。香泥塗地。須新瓦瓶八口。須時華散著道場所。并插著瓶。瓶中著八種漿。石榴葡萄乳汁酪蜜石蜜甘蔗等漿。并作種種素食。分作八分。燒種種名香供養形像。并然八支蘇燈。其誦呪人著淨潔衣持戒。七日以前。日夕燒香禮拜。誦呪滿一萬遍。過七日後一日斷食。於此日夜誦呪滿八千遍。下前飲食。行此法時於夢中見般若母像。隨願皆得成就。
第二滅罪招福呪
娜謨曷囉(上)跢娜(一)怛囉(上)耶(余者反)夜(戈可反下同二)娜麼(莫我反)腎穰(如何反)娜娑伽(上)囉(上)裴嚧者那(三)怛他揭多夜(四)娜麼阿唎耶跋盧枳羝(五)鑠筏囉夜(六)菩提(徒儞反)薩跢婆夜(七)莫訶薩跢婆夜(八)莫訶迦嚕嬭(奴綺反)迦夜(九)那麼薩囉(上)皤(符可反)怛他揭羝驃(比胡反十)曷囉(上)囉喝馱(上)敝(比可反十一)三藐三菩(上)提驃(比胡反十二)跢姪他(十三)烏吽(十四)馱(上)囉馱囉(十五)提(徒爾反)唎提唎(十六)杜嚕杜嚕(十七)伊䶩皤䶩(十八)者黎者黎(十九)鉢囉(上)者黎鉢囉者黎(二十)矩蘇迷(二十一)矩蘇(上)麼跋嚟(二十二)伊離(上)弭離(上二十三)只離只知(上二十四)闍羅(上)麼跋捺夜(二十五)鉢囉(上)未輸馱(上)薩跢皤(二十六)莫訶迦嚕嬭迦(二十七)莎婆訶(二十八)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有讀誦此呪。晝夜精勤勿令忘失。於晨朝時先淨澡浴。若不澡浴當淨嗽口澡洗手面善持此呪。現身即得十種果報。一者身當無病。二者常為十方諸佛憶念。三者一切財物衣服飲食。自然充足常無乏少。四者破一切怨敵。五者能使一切有情者皆生慈心。六者一切蠱毒熱病不能侵害。七者一切刀杖不能為害。八者一切水難不能為溺。九者一切火難不能燒害。十者不受一切橫死。復得四種果報。一者臨命終時得見十方無量諸佛。二者永不墮地獄。三者不為一切禽獸所噉。四者命終之後生無量壽國。若有在家出家犯四重五逆。必能依法潔淨身心。讀誦此呪一遍乃至多遍。一切根本重罪悉得除滅。除不至心。
第三禮佛滅罪呪亦名佛母呪
娜(上)謨(上)達奢(書何反)那?(一)菩陀俱致那?(二)烏?(三)戶嚕戶嚕(四)悉馱嚧者儞(五)娑(上)囉(上)婆囉(上)他(六)娑達儞(七)娑(上)婆訶(八)
此呪十俱胝諸佛所說(一俱胝百億也)。
我今亦為憐愍一切眾生持此呪者。能令一切瞋惡眾生皆悉歡喜。若能日日三時誦呪禮拜者。勝禮千萬俱胝諸佛功德。命終之後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前翻本云。臨命終時得諸佛來迎。未來賢劫千佛。一一皆得親承供養。但有人能常誦此呪者。最是不可思議。
雜呪部第七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呪經(已下並出陀羅尼雜集經錄)
後魏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如來初成正覺。有一大梵天王。來詣佛所敬禮佛足。而作是言。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我禮佛世尊
照世大法王 在於閻浮提
最初說神呪 甘露淨勝法
及禮無著僧 已禮牟尼足
即時說偈言 世尊諸如來
聲聞及辟支 諸仙護世王
大力龍天神 如是等諸眾
皆於人中生 有夜叉羅剎
常喜㗖人胎 非人王境界
強力所不制 能令人無子
傷害於胞胎 男女交會時
使其意迷亂 懷妊不成就
或歌羅安浮 無子以傷胎
及生時奪命 皆是諸惡鬼
為其作嬈害 我今說彼名
願佛聽我說
第一名彌酬迦 第二名彌伽王 第三名騫陀 第四名阿波悉摩羅 第五名牟致迦 第六名摩致迦 第七名闍彌迦 第八名迦彌尼 第九名梨婆坻 第十名富多那 第十一名曼多難提 第十二名舍究尼 第十三名揵吒波尼 第十四名目佉曼荼 第十五名藍婆
此十五鬼神。常游行世間為嬰孩小兒而作於恐怖。我今當說此諸鬼神恐怖形相。以此形相令諸小兒並生驚畏。
彌酬迦者。其形如牛。
彌伽王者。其形如師子。
騫陀者。其形如鳩摩羅天。
阿波悉摩羅者。其形如野狐。
牟致迦者。其形如獼猴。
摩致迦者。其形如羅剎女。
闍彌迦者。其形如馬。
迦彌尼者。其形如婦女。
黎婆坻者。其形如狗。
富多那者。其形如猪。
曼多難提者。其形如猫兒。
舍究尼者。其形如烏。
揵吒波尼者。其形如雞。
目佉曼荼者。其形如薰狐。
藍婆者。其形如蛇。
此十五鬼神著諸小兒令其驚怖。我今當復說諸小兒怖畏之相。
彌酬迦鬼著者。令小兒眼睛迴轉。
彌迦王鬼著者。令小兒數數歐吐。
騫陀鬼著者。令小兒其兩肩動。
阿婆悉魔羅鬼著者。令小兒口中沫出。
牟致迦鬼著者。令小兒把拳不展。
摩致迦鬼著者。令小兒自齧其舌。
闍彌迦鬼著者。令小兒喜啼喜笑。
迦彌尼鬼著者。令小兒樂著女人。
黎婆坻鬼著者。令小兒現種種雜相。
富多那鬼著者。令小兒眠中驚怖啼哭。
曼多難提鬼著者。令小兒喜啼喜笑。
舍究尼鬼著者。令小兒不肯飲乳。
揵吒波尼鬼著者。令小兒咽喉聲塞。
目佉曼荼鬼著者。令小兒時氣熱病下痢。
藍婆鬼著者。令小兒數噫數噦。
此十五鬼神。以如是等形怖諸小兒及其小兒驚怖之相。我皆已說。復有大鬼神王名旃檀乾闥婆。於諸鬼神最為上首。當以五色線誦此陀羅尼。一遍一結。作一百八結。并書其神鬼名字。使人齎此書線。語彼使言。汝今疾去。行速如風。到於四方。隨彼十五鬼神所住之處。與旃檀乾闥婆大鬼神王。令以五縛縛彼鬼神。兼以種種美味飲食香華燈明及以乳粥供養神王。
爾時大梵天王復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壞墮落。或生已奪命。此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長壽者。常當繫念修行善法。於月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清淨洗浴著新淨衣。禮十方佛。至於中夜以少芥子置己頂上。誦我所說陀羅尼呪者。令此女人即得如願。所生童子安隱無患。盡其形壽命不中夭。若有鬼神不順我呪者。我當令其頭破為七分。如阿梨樹枝。即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呪曰。
噠[口*姪]咃 阿伽囉 伽泥 那伽伽泥 娑樓隷 祇隷 伽婆隷 鉢隷 不隷 羅收禰 脩羅俾 遮羅俾 婆陀尼 波囉阿曷利沙尼那易 彌那易 蘇婆訶
世尊。我今說此陀羅尼呪。護諸童子令得安隱獲其長壽故。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即說呪曰。
噠[口*姪]咃 菩陀菩陀菩陀 㝹摩帝 菩提菩提 摩隷 式叉夜娑舍利 娑達禰 娑羅地 頭隷頭頭隷波臘多頭隷 舍摩膩 扠鞞扠隷 波臘帝扠藍舍彌帝 槃他槃絺 波呵膩 祇摩膩 陀波膩 蘇婆訶 膩婆羅膩 蘇婆訶
世十五鬼神常食血肉。以此陀羅尼呪力故。悉皆遠離不生惡心。令諸童子離於恐怖安隱無患。處胎初生無諸患難。誦此呪者。或於城邑聚落。隨其住處亦能令彼嬰孩小兒長得安隱。終保年壽。南無佛陀。成就此呪護諸童子。不為諸惡鬼神之所嬈害。一切諸難一切恐怖悉皆遠離。蘇婆訶。時此梵天聞說此呪歡喜奉行。
陀羅尼集經
佛說止女人患血至因陀羅尼呪曰。
那摸薩利婆 伏陀侽 鼻悉侈?拏 哆地夜 他 至利?注路? 禰㒧跛禰㒧 莎婆訶 帝使仛兜 路地嚂 婆帝劍 裨帝劍絁㒧沙咩劍娑禰婆帝劍 薩利婆伏陀侽 坻祇那 帝使仛兜 路地濫 磨娑羅婆兜 末伽羅兜 摩婆呵兜 莎婆呵
若行此法。須用緋線為繩呪七遍作七結繫腰。血即止。治宣下血。
佛說婦人產難陀羅尼呪
目多修利夜 赦尸伽羅 悉侈 囉睺失旃陀羅 波羅目至也兜目多薩婆婆婆 佛圖那梨伽羅 波羅目遮也兜 多[口*絰]他 阿吒毘莎呵 婆吒莎呵 阿吒婆 婆吒毘 莎呵 慕遮因地利夜 伽多嬭 毘舍厲夜 婆婆兜舍利夜 移遮舍 阿餘摩夜 伊咩遮摩怒妙 舍盧夜 薩鞞舍盧 波羅目遮兜 莎訶
行此呪法者。呪油七遍塗產生所。兒即易出。
佛說除災患諸邪惱毒呪
㖶[金*(离-禸+ㄆ)]摩夜輸盧多咩 迦悉底 三摩夜婆伽[金*(离-禸+ㄆ)] 舍羅婆悉劍 鼻呵囉坻悉摩 拔多婆禰 阿那他比荼 達拖囉咩 多多羅婆伽[金*(离-禸+ㄆ)] 此閦?曼多羅耶坻悉摩 污其履奚拏多婆摩難大伊 楞沙荼叉梨劍 似淡陀羅夜 婆遮夜 伽羅呵夜鉢利夜不那 鉢梨於遮仳悉侈梨拏 三婆羅 迦舍耶 多地夜他睒鞞㒧啖鞞㒧 吒吒支 吒吒支 莎婆訶
行此法用者。須黑羊毛繩呪七遍繫左臂。若無羊毛用皂線亦得。若患熱病三四日。呪黑線繫左臂。若患頭痛。誦呪七遍。以手摩之。若患耳聾。呪木七遍塞之。若牙痛呪楊枝七遍嚼之。若患腹痛呪鹽湯七遍服之。若患產難呪黑線七遍繫其咽。兒即易生。若患宿食不消以手呪摩。即便吐下。若患餘災難即能護身。不畏水火刀兵毒獸。一切諸惡悉不能害。除不用心不慎口味。穢惡不淨者。即無神驗。
佛說多聞強記陀羅尼呪
浮多弗嘙 摩難肇 頞帝收嚧 那摩仳扷 達?囉 闍婆浮嘙 娑伊曼 仳扷波羅頭使迦梨使多 地夜地悉地 那薩坻 頞三坻 迦致鼻迦致 不祚捭夜羅坻 阿伽坻三摩奚坻 悉地三摩比坻
佛告阿難。若行此法。汝取婆囉彌支多翅(白呵梨勒)畢鉢梨三物。合清晨呪滿一千遍。以蘇蜜和服。即得一聞受持。
觀世音菩薩行道求願陀羅尼呪
南無羅多那 哆羅耶耶 南無阿利耶 婆盧吉底 奢婆羅耶 菩提薩埵耶 摩訶菩提薩埵耶 摩訶薩捶耶 摩訶迦留尼迦 多[口*絰]他 烏蘇咩沙陀耶 蘇彌婆帝婆陀耶 守吉利娑陀耶 守鞞娑陀耶 伊斯彌斯悉纏泥波羅耶唓 悉婆訶
此行之法。於觀世音像。以香泥塗地。香華供養。日夜六時誦之。於一時中誦滿百二十遍。隨其所求觀世音菩薩。以其行人應現其身令其得見。所求得皆如願本心。
乞雨陀羅尼呪
大雲經云。爾時世尊神通力故。起四黑雲。甘雨俱遍興三種雲。謂下中上發甘雨聲如天伎樂。一切眾生之所樂聞。爾時世尊。即說呪曰。
羯帝 波利羯帝 僧羯帝 波羅僧羯帝 波羅卑 羅延帝 三波羅卑羅延坻 娑羅娑羅波娑羅波娑羅 摩閔闍摩閔闍遮羅坻遮羅坻 波遮羅抵波遮羅坻 波遮羅坻 三波羅遮羅坻 比提嘻梨嘻梨 薩隷? 薩隷? 富嚧富嚧 莎訶
若有諸龍聞是呪已不降甘雨者。頭破作七分。
止齒痛陀羅尼呪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舍利弗。兜樓。摩訶目連比丘。南無賢者覺意名聞遍十方。北方揵陀摩訶衍山。彼有蟲王。名羞休無得。在其牙齒。彼當遣使者。莫敢食其牙齒及在牙根牙中牙邊。蟲若不速下器中頭破作七分。如鳩羅勒繕。梵天勸助是呪。南無佛今我所呪即從如願。若行此法以淨水含呪一遍。便吐器中即止。
呪穀子種之令無螽蝗災起陀羅尼呪
多擲咃 婆羅跋題 那蛇婆提
若欲種時。取種子一升。呪二十一遍。以投著大種子。中種之終。不被蟲食。無有災蟥。
呪田土陀羅尼
南無佛陀蛇 南無達摩蛇 南無僧伽蛇 南無彌留竭脾 菩提薩埵怛提咃耽婆佛耆 比律咤佛耆 具其梨比律咤佛耆 彌樓闍婆 竭?波佛耆呼夢阿泥婆佛耆 摩羅阿跋多佛尼夢浮佛耆
若恐田苗不好者。以此陀羅尼呪土一斛。滿二十一遍。以土散穀上。并令諸惡鬼不得吸此穀精稼。食此穀者頭破作七分。能除一切災蝗諸惡不起。
呪蛇蠍毒陀羅尼
南無勒那奄婆羅等拏 多擲咃 休婁浮泥婁浮 呵梨呵梨呵 莎訶 南無居力拏移奄勒那 多擲咃 因縷利 頻縷利浮 莎訶
以此陀羅尼呪之三七呪一七遍。與水一口。呪三遍與水三口。即愈。
療百病諸毒陀羅尼呪
南無觀世音菩薩 怛提咃 阿羅尼 多羅尼 薩筏豆咤 筏羅尼 薩筏達咤 般宕彌 邪筏陀梨 南沒遮彌悉但兜 曼咃波陀 莎訶
行此法者。當用白縷誦一遍結一結。誦七遍結七結。若有病苦者繫著咽下。百病諸毒悉得除愈。
觀世音菩薩說滅罪得願陀羅尼呪
南無勒囊利蛇蛇 南無阿利蛇 婆路吉坻舍伏羅蛇 菩提薩埵蛇 摩訶薩埵蛇 多擲哆 兜流兜流 阿思 摩思摩利尼 氏波摩利 豆豆脾 那慕那慕 莎呵
若行此法。於觀世音菩薩像前。燒好沈水香至心懺悔。於六時中禮誦行道。時時中各誦三遍。能滅無始已來一切罪業獲大功德不可思議。欲求所願如願必得。
觀世音菩薩說除卒得腹痛陀羅尼呪
南無勒囊利蛇蛇 南無阿利蛇 婆路吉坻 舍伏羅蛇 菩提薩埵蛇 摩訶薩埵蛇 多擲哆 究之究之 羅之羅之 阿那三婆陀尼移 莎訶
若人卒得腹痛病困。宜急呪鹽水三遍。令腹痛者飲之。其痛即差。
觀世音菩薩說除中毒乃至已死陀羅尼呪
南無勒囊利蛇蛇 南無阿利蛇 婆路吉坻 舍伏羅蛇 菩提薩埵蛇 摩訶薩埵蛇 多擲哆 莎梨 莎梨 毘莎梨毘莎梨 薩婆毘沙那舍尼 莎訶
若人被諸雜毒中毒欲死。若已死者。急以此呪。呪於耳中。即差。縱暴死還蘇。
觀世音菩薩說除種種癩病乃至傷破陀羅尼呪
南無勒囊利蛇蛇 南無阿梨蛇 婆路吉坻 舍伏羅蛇 菩提薩埵蛇 摩訶薩埵蛇 多擲哆 修目企 毘目企 休流 休流 修目流 比修目流 輸那濘 毘輸那濘 摩思多婆兜摩首羅兜 摩當坻 婆波坻 多婆首 沙兜 莎訶
若人癩病。若白癩。若赤癩。至誠懺悔行道常誦即瘥。若狂嚙齒。若身瘡病。若被刀箭傷瘡破壞。以此神呪。呪土塗上。即差。
觀世音菩薩說呪五種色菖蒱服得聞持不忘陀羅尼呪
南無勒囊利蛇蛇 南無阿利蛇 婆路吉坻 舍伏羅蛇 菩提薩埵蛇 摩訶薩埵蛇 多擲哆 虔踟富那離 波羅婆離 莎訶
於觀世音菩薩像前。燒上沈水香。至誠呪白菖蒱根。滿八百遍服之得聞持不忘。自外黑赤青黃四種菖蒱亦有別呪。文煩不述。
療腋臭鬼呪
若多奴知(一)睺睺睺睺多奴知(二)浮流流流流多奴知(三)摩賴帝多奴知(四)阿那那那多奴知(五)莎訶(六)
若行此法。用石灰三升苦酒三升。槃上和呪三七遍。團之更互替易。男安左腋下。女安右腋下。即差。
療瘧病鬼呪
須蜜多(一)阿膩吒(二)迦知膩吒(三)烏呼那須蜜多(四)支波呼睺須蜜多(五)伊知膩吒吒須蜜多(六)莎訶
若行此法。須五色縷線呪作七結。若痛從頭下先繫頂繫脚手。令火急之。呪水三遍?之。即差。
療不得下食鬼呪
胡摩兜(一)烏奢睺睺胡摩兜阿㝹(二)羯卑胡摩兜羯卑胡摩兜(三)破波羅胡摩兜(四)莎訶(五)
須呪水七遍。與病人飲之。無過三五度。即差。
佛說神水呪療一切病經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比丘僧 南無過去七佛 南無諸佛 南無諸佛弟子 南無諸賢聖師 南無諸賢聖弟子(兼誦七佛) 第一維衛佛 第二式棄佛 第三隨葉佛 第四拘留秦佛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 第七釋迦牟尼佛
此是佛說神呪。隨呪井池河泉。呪之三遍。飲者百病皆除。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呪
南無觀世音菩薩 坦提咃呿羅婆多呿羅婆多 伽呵婆多 伽婆多 伽筏多 莎訶
行此法者。應須潔淨三業在於淨處佛堂塔院專精禮拜繞塔誦是陀羅尼。滿一萬二千遍。當見觀世音菩薩。一切所願隨意皆得也。
佛說呪泥塗兵陀羅尼
多擲哆 伊利富利持利富倫提 阿味哹 摩味哹 婆味哹 比至味哹 比思坻哹 摩叱提哹 烏思羅婆味哹 莎訶
若有人欲入賊中。呪泥三遍以塗其身。若塗幢麾幡鼓角伎樂。必能得勝。若為毒蟲所嚙。若有被毒。若身有腫處。以呪泥塗之。用青黛規院其上。即差。
頌曰。
沈痾誠已久 痼病實難痊
四魔恒相嬈 六賊競來牽
困厄無人救 惟忻大慈憐
遙愍愚心網 振錫遠乘煙
授茲甘露藥 邪道莫能先
消災除業累 拔濟苦相煎
恩流振玄教 並利該大千
自非神呪力 何能益延年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
◎那(上聲下同)謨菩(上聲下同)陀夜(藥可切下同)那謨馱(上聲)囉(上聲下同)摩(上聲)夜那謨僧伽夜那摩阿弭多婆(上聲)夜跢(丁同切下同)他伽(上聲下同)多夜阿(上聲下同)囉訶(上聲)羝(上聲)三藐三菩陀夜跢姪他(地也切下同)阿弭唎羝阿弭唎都婆鼙(菩迷切下同)阿弭唎哆三婆鼙阿弭唎哆鼻(菩迷切)迦(上聲)囒羝伽弭儞伽伽那稽(居移切)唎夜迦(上聲下同)唎婆(上聲)囉皤(薄何切)皤波跛叉(楚我切)焰迦唎(一切惡業盡也)娑婆訶(公可反)
◎多(上聲)姪他阿知(上聲下同)跋知那(上聲下同)知俱(上聲下同)那知迦(上聲下同)那知吒羅跋泥恀羅跋泥都多羅(上聲下聲)曳阿羅婆枳吒(上聲)枳吒荼枳羅婁迷 呼盧迷娑(上聲下同)隸摩訶娑隷差迷帝訶差迷 梨隸婁梨隷嗘隷 脂隷嗘(虛爾切)隷寐隷伊隷(上聲)尸隷尸隷尸尸利尸羅跋知阿(上聲)滯婆(上聲)滯那滯俱那滯頗那跋帝波(上聲)那跋帝(上聲)阿迦細摩迦細迦細迦娑迦細頗細頗娑頗細摩訶頗娑頗細伊(上聲)泥寐泥多恀多恀波多恀多婆多恀莎婆訶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呪術篇第六十八之二
感應緣(略引八驗)前周葛由晉釋耆城晉竺佛圖澄晉竺法印宋釋寶意宋釋杯度宋釋玄暢雜俗幻術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嵋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論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僊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見搜神記)。
晉雒陽有釋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華戎靡有常所。而俶儻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常。時人莫之能測。自發天竺至于扶南。經諸海濱。爰涉交廣。並有靈異。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船達北岸。域已度。前行見兩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兩岸見者隨從成群。以晉惠之末至于雒陽。諸道人悉為作禮。域胡跪宴然不動容色。時或告人以前身所更。謂支法淵從羊中來。竺法興從人中來。又譏諸眾僧。衣服華麗不應素法。見雒陽宮城云。髣髴似忉利天宮。但自然之與人事不同耳。域謂沙門耆闇蜜曰。造此宮者從忉利天來。成便還天上矣。屋脊瓦下應有千五百作器。時咸云。昔聞此匠實以作器著瓦下。又云。宮成之後。尋被害焉。衡陽大守南陽滕永文。在雒寄住滿水寺得病。經年不差。兩脚攣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曰。君欲得病差不。因取淨水一盃楊柳一枝。便以楊枝拂水舉手向永文而呪。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此寺中有思惟樹數十株枯死。域問永文。樹死來幾時。永文曰。積年矣。域即向樹呪。如呪永文法。樹尋華發枎疎榮茂。尚方署中有一人病將死。域以應器著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呪願數千言。即有臭氣熏徹一屋。病者云。我活矣。域令人舉布。應器中有若垽淤泥者數升。臭不可近。病者遂活。雒陽近亂。辭還天竺。雒中沙門竺法行者。高足僧也。時人令請域曰。上人既得道之僧也。願留一言以為永誡。域曰。可普會眾人也。眾既集。域昇高座說偈云。
守口攝身意 慎莫犯眾惡
修行一切善 如是得度世
言絕便禪默。行重請曰。願上人當授所未聞。如斯偈義。八歲童子亦已諳誦。非所望於得道人也。域笑曰。八歲雖誦百歲不行。誦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吾言雖少。行者益多也。於是辭云。數百人各請域中食。域皆許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謂獨過。來相詶問。方知分身降焉。既發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迺以杖畫地曰。於斯別矣。其日有人從長安來。見域在彼寺中。又賈客胡濕登者。即於是日將暮。逢域於流沙中。計見已行九千餘里。既還西國。不知所終。
晉鄴中有竺佛圖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少出家清貞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自云。再到罽賓受講名師西域咸稱得道者。以晉懷帝永嘉四年來適雒陽。志弘大法。善誦神呪。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亦能令潔齋者同見。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効驗。迺潛澤草野以觀世變。時石勒屯兵葛陂。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甚眾。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於是杖策到軍門。勒大將郭黑略素奉法。澄即投止略家。從受五戒。崇弟子之禮。勒召澄問曰。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以道術為徵。因而言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即取應器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生青蓮華。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而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弊道消。則彗孛現於上。常象著見。休咎隨行。斯迺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誡。勒甚悅之。凡應被誅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勒後因忿欲害諸道士。并欲苦澄。澄迺避至黑略舍。告弟子曰。若將軍信至問吾所在者。報云。不知所之。信人尋至覓澄不得。使還報勒。勒驚曰。吾有惡意向聖人。聖人捨我去矣。通夜不寢思欲見澄。知勒意悔。明旦告勒。勒曰。昨夜何行。澄曰。公有怒心昨夜故權避。公今改意是以敢來。勒大笑曰。道人謬耳。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汍瀾祀下。其水暴竭。勒問澄曰。何以致水。澄曰。今當勅龍。勒字世龍。謂澄嘲己。答曰。正以龍不能致水。故相問耳。澄曰。此誠言非戲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勅語水必可得。迺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泉源上。其源故處久已乾燥坼如車轍。從者心疑恐水難得。澄坐繩床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如此三日水忽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來出。諸道士競往視之。澄曰。龍有毒氣勿臨其上。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澄預記萌兆。難可述盡。勒登位已後。事澄彌篤。時石葱將叛。其年澄誡勒曰。今年葱中有蟲食必害人。可令百姓無食葱也。勒頒告境內慎無食葱。到八月石葱果走。勒益加尊重。有事必諮而後行。號大和尚。石虎有子名斌。後為勒兒愛之甚重。忽暴病而亡。已涉二日。勒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大和尚國之神人。可急往告。必能致福。澄迺取楊枝呪之。須臾能起。有頃平復。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澄謂眾曰。鈴音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是歲七月勒死。子弘襲位。少時虎廢弘自立。遷都于鄴。稱元建武。傾心事澄有重於勒。迺下書曰。和尚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匪傾何以旌德。從此已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和尚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至。眾坐皆起以彰其尊。又勅偽司空李農。旦夕親問。太子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時澄止鄴城內中寺。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弟子法佐從襄國還。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各去。法佐至始入覲澄。澄逆笑曰。昨夜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先民有言。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獨而不怠。幽獨者敬慎之本。爾不識乎。佐愕然愧懺。於是國人每共相語曰。莫起惡心。和尚知汝。及澄之所在。無敢向其面洟唾便利者。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澄語邃曰。小阿彌比當得疾。可往迎之。邃即馳信往視。果已得病。大醫殷騰及外國道士。自言能治。澄告弟子法牙曰。正使聖人復出。不愈此病。況此等乎。後三日果死。後晉軍出淮泗。壟北瓦城皆被侵逼。三方告急人情危擾。虎乃瞋曰。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無神矣。澄明旦早入。虎以事問澄。澄因諫虎曰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至罽賓寺嘗供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盡當更雞身後王晉地。今王為主。豈非福耶。疆場軍寇。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虎迺信寤。跪而謝焉。虎嘗問澄。佛法不殺。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曰。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於兇愚無賴非化所遷。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法。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願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虎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虎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各起大塔。澄謂曰。事佛在於清靖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悋未已。游獵無度積聚不窮。方受現世之罪。何福報之可希耶。離等後並被戮滅盡。澄甞遣弟子向西域市香。既行。澄告餘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劫垂死。因燒香呪願。遙救護之。弟子後還云。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救兵已至。棄之而走。虎每欲伐燕。澄諫日。燕國運未終。卒難可剋。虎屢行敗績。方信澄誡。又黃河中舊不生黿。忽得一以獻虎。澄見而歎曰。桓溫其入河不久。溫字元子。後果如言也。澄嘗與虎共昇中堂。澄忽驚曰。變變。幽州當火災。仍取酒灑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虎遣驗幽州云。爾日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雨亦頗有酒氣。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石宣石韜將圖相殺。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一鈴獨鳴。澄謂宣曰。解鈴音乎。鈴云。胡子落度。宣變色曰。是何言歟。澄謬曰。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服。豈非落度乎。石韜後至。澄熟視良久。鞱懼而門澄。澄曰。怪公血臭。故相視耳。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別室。澄時暫入東閤。虎與后杜氏問訊澄。澄曰脅下有賊不出十日。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當有流血。慎勿東行也。杜后曰。和尚耄耶。何處有賊。澄即易語云。六情所受皆悉是賊。老自應耄。但使少者不昏。遂便寓言不復彰的。後二日宣果遣人害鞱於佛寺中。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虎以澄先誡故獲免。及宣事發被收。澄諫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乃重禍耶。陛下若含恕加慈者。尚有六十餘歲。如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虎不從之。以鐵鎖穿宣頷牽上。薪?而焚之。收其宮屬三百餘人。皆轘裂支解投之漳河。澄迺勅弟子罷別室齋也。後月餘日有一妖。馬騣尾皆有燒狀。入中陽門出顯陽門。東首東宮皆不得入。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歎曰。災其及矣。至十一月虎大饗群臣於太武前殿。澄吟曰。殿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虎令發殿石下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迺無復言。還房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已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即遣人與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災幻之軀。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虎愴然曰。不聞和尚有疾。迺忽爾告終。即自出宮詣寺而慰喻焉。澄謂虎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非所能延。夫道重行全德貴無怠。苟業操無虧。雖亡若在。違而獲延非其所願。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悋。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顯違聖典。幽背法誡。不自懲革。終無福祐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虎悲慟嗚咽。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於鄴宮寺。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仕庶悲哀號訃傾國。春秋一百一十七矣。仍窆於臨漳西紫陌。即虎所創塚也。俄而梁犢作亂。明年虎死。染閔篡位。殺石種都盡。閔小字棘奴。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澄左乳傍先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徹腹內。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讀書。輒拔絮則一室洞明。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還復內中。澄身長八尺。風姿詳雅。妙解深經。傍通世論。講說之日。正標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加復慈洽蒼生拯救危苦。當二石兇強虐害非道。若不與澄同日。孰可言哉。但百姓蒙益。日用不知耳。佛調菩提等數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萬之路。足涉流沙。詣澄受訓。樊河釋道安。中山竺法雅。並跨越關河。聽澄講說。皆妙達精理研?幽微。澄自說生處去鄴九萬餘里。棄家入道一百九年。酒不踰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無欲無求。受業追隨。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鉢內棺中。後染閔篡位開棺。唯得鉢杖不復見屍。或言澄死之月。有人見在流沙。虎疑不死開見屍。後慕容俊都鄴處石虎宮中。每夢見虎嚙其臂。意謂石虎為崇。迺募覓虎屍於東明館掘得之。屍僵不毀。俊蹋之罵曰。死胡敢怖生天子。汝作宮殿成。而為汝兒所圖。況復他耶。鞭撻毀辱投之漳河。屍倚橋柱不移。秦將王猛迺收而葬之。麻襦所讖。麻襦者。即是魏縣流民。莫識其族。常著麻襦布裘在市乞丐。似狂而是賢。人言同澄公極為交密。初見虎共語了無異。言唯道陛下當終一柱殿下。後符堅征鄴。俊子暐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實先夢虎之驗也。田融趙記云。澄未亡數年自營塚壙澄既知塚必開。又屍不在中。何容預作恐。融之謬矣。澄或言佛圖磴。或言佛圖撜。或言佛圖澄。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晉沙門竺法印者。晉太元中。稱為隹流。甚見知遇。安北將軍太原王文度友而親之。嘗共論說死生報應。茫昧難明。為當許其理耳。未能審其實也。因為結誓。死而有知果見罪福者。當相報告也。印後居會稽經年而卒。王在都弗之知也。忽見印來。王驚喜相慰勞問。印云。貧道以某時病死。罪福不虛。應若影嚮。檀越宜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既有前約故詣相報。言訖忽不復見。王自此後乃勤信向。
宋京師中興寺有沙門寶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來止京師。善曉經論。亦號三藏。常轉側數百貝子。立知吉凶。善能神呪。以香塗掌。亦見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高二尺許。常在床前。忽有人竊之。意取坐席一領。空卷呪上數遍。經于三夕。唾壺還在席中。莫測其然。於是四遠道俗咸敬而異焉。
宋京師有釋杯度者。不知俗姓名字是何。常乘木杯度水。因而為目。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能測其由來。嘗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竊而將去。家主覺而追之。見度徐行。走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於水。憑之度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達于京師。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繿縷殆不蔽身。言語出沒喜怒不均。或嚴氷扣凍而洗浴。或著屐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蘆圌子。更無餘物。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後欲往瓜州。步行於江側就航人告度。不肯載之。復累足杯中顧眄吟詠。杯自然流。直度北岸。向廣陵遇村舍。有李家設八關齋。先不相識。乃直入齋堂而坐。置蘆圌於中庭。眾以其形陋無恭敬心。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數人舉不能動。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于時有一竪子。窺其圌中見四小兒。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於是追覓不知所在。後三日乃見在西界蒙龍樹下坐。李禮拜請還家月日供養。度不甚持齋。飲酒噉肉。至於辛鱠與俗不殊。百姓奉上。或受不受。沛國劉興伯為兗州刺史。使要之。負圌而來。興伯使人舉視十餘人不勝。伯自看唯見一敗納及一木杯。後還李家復得二十餘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時令辨。李即經營。至中未成。度云暫出。至冥不反。合境聞有異香。疑之乃怪。處處覓度。乃見在北巖下鋪敗袈裟於地臥之而死。頭前脚後皆生蓮華。華極鮮香。一夕而萎。邑共殯葬之。後數日有人從北來云。見度負蘆圌行向彭城。乃共開棺唯見靴履。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見度禮拜請還家。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度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語欣云。可覓蘆圌三十六枚。吾須用之。答云。此間正可有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辨。度曰。汝但撿覓宅中應有。欣即窮撿。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廷中。雖有其數亦多破敗。比欣次第熟視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可堪百萬許。識者謂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迴以施欣。欣受之皆為功德。經一年許度辭去。欣為辨糧食。明晨見糧食具存。不知度所在。經一月許復至京師。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來其家。文殊謂度云。弟子脫捨身沒苦。願見救濟。脫在好處。願為法侶。度不答。文殊喜曰。佛法默然已為許矣。後乃游入吳郡。路見釣魚師。因就乞魚。魚師施一萎者。度手舒反覆還投水中。游活而去。又見網師更從乞魚。網師瞋罵不與。度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俄而兩水牛鬪其網中。網既碎敗不復見牛。度亦隱行至松江。乃仰蓋於水中。乘而度岸。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數月而返。京師時有外國道人。名僧佉吒。寄都下長干寺住。有客僧僧寤者。與吒同房冥於窓隙中。見吒取寺剎捧之入雲然後將下。寤不敢言。但深加敬仰。時有一人。姓張名奴。不知何許人。不甚見食。而常自肥悅。冬夏常著單衣。佉吒在路行見張奴。欣然而笑。佉吒曰。吾東見蔡㹠。南訊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與子相見耶。張奴乃題槐樹而歎曰。濛濛大象。內照曜實顯彰。何事迷昏。子縱惑自招殃。樂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志。何用擬風霜。閑預紫煙表。長歌出旻蒼。澄靈無色外。應見有緣鄉。歲曜毘漢后。辰麗輔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之九方。亦見流俗子。觸眼致酸觴。毘謠觀有念。寧曰盡衿章。佉吒曰。前見先生。禪思幽岫一坐百齡。大慈熏心靖念枯骨。亦題頌曰。悠悠世士。或滋損益。使欲塵神。橫生悅澤。惟此哲人。淵覺先見。思形浮沫。矚影遄電。累質聲華。夢醜章弁。視色寤空。翫物傷變。捨紛絕有。斷習除戀。青條曲蔭。白茅以廌。依畦畷麻。隣崖飲羨。慧定計照。妙真日篡。慈悲有增。深想無勌。
言竟各去。爾後月日不復見此二人。傳者云。將僧寤共之南岳不反。張奴與杯度相見。甚有所敘。人所不解。度猶停都少時游止無定。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度往其家甚見料理。聞都下復有一杯度。陳父子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種。陳為設一合蜜薑。及刀子熏陸香手巾等。度即食蜜薑都盡。餘物宛然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即留二弟。停都寺視。餘三人還家。家中杯度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薑為異。乃語陳云。刀子鈍可為磨之。二弟都還云。彼度已移靈鷲寺。其家度忽求黃紙兩幅作書。書不成字。合同其背。陳問上人作何券書。度不答。竟莫測其然。遂絕迹矣。都下杯度猶去來山邑。多行神呪。時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擒。乃問度。度云。已死。在金城江邊空塜中。往看果如所言。孔寧子時為黃門侍郎。在廨患痢。遣信請度。度呪竟云難差。見有四鬼皆被傷截。寧子泣曰。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二親及叔皆被痛酷。寧子果死。又有齊諧妻母胡氏病。眾治不愈。後諧請僧設齋齋坐。有僧聰道人。勸迎杯度。度既至一呪病者即愈。齊諧伏事為師。因為作傳記。其從來神異大略與上同也。至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東。留一萬錢物寄諧債為營齋。於是別去。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諧即為營齋。并接屍還葬建鄴之覆舟山。至四年有吳興邵信者。甚奉法遇傷寒病。無人敢看。乃悲泣念觀音。忽見一僧來云。是杯度弟子。語云莫憂。家師尋來相看。答云。度練已死。何容得來。道人云。來復何難。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與服之。病即差。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岡下。昔經伏事杯度。兒病甚篤。乃思念。恨不得度練神呪。明日忽見度來言語如常。即為呪病者便愈。至五年三月八日度復來齊諧家。呂道慧聞人怛之祚天期水丘熙等。並共見皆大驚即起禮拜。度語眾人言。年當大凶。可勤修福業。法意道人甚有德。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須臾門上有一僧喚度。度便辭去。云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齊諧等拜送殷勤。於是絕迹。傾世亦言。時有見者。既未的其事。故無可傳也。
宋蜀齊后山有釋玄暢。姓趙。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師見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其後虜虐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路由代郡上谷。東跨太行經歷幽冀。南轉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把葱葉。虜騎追逐將及。欲及之乃以楊枝擊沙。沙起天暗。人馬不能得前。有頃沙息騎已復至。於是投身河中。唯以葱葉內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洞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誠驗。宋文帝深加歎重。請為太子師。後遷憩荊州止長沙寺。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西適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畫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至昇明三年。又游西界觀瞻岷嶺。乃於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后山。遂有終焉之志。乃倚巖傍谷結草為庵。弟子法期見有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正是齊大祖受錫命之辰。天時人事萬里懸合。時傅琰西鎮成都。欽暢風軌待以師敬。暢立寺之後。乃致書於琰曰。
貧道。栖荊累稔。年衰疹積。厭毒人諠。所以遠託岷界。卜居斯阜。在廣陽之東。去城千步。逶迤長亘。連壘疊峯。嶺開四㵎。亘列五岫。抱郭懷邑。迴望三方。負巒背岳。遠矚九流。以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創功覆匱。前冬至此訪承。爾日正是陛下龍飛之辰。蓋聞道配大極者。嘉瑞自顯。德同二儀者。神應必彰。所以河雒昞有周之兆。靈石表大晉之徵。伏謂茲山之符驗。豈非齊帝之靈應耶。檀越奉國情深。至使運屬時徵。不能忘心。豈能遺事。輒疏山贊一篇。以露愚抱。贊曰。
峨峨齊山。誕自幽冥。潛瑞幾昔。帝號乃明。岑載聖宇。兆祚休名。巒根雲坦。峯岳霞平。規巖擬剎。度嶺締經。創工之日。龍飛紫廷。道侔二儀。四海均情。終天之祚。岳德表靈。
琰即具以表聞。勅蠲百戶以充俸給。後至齊武昇位。司徒文宣王勅令汎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患至京。傾眾阻望。止住靈根。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右六驗出梁高僧傳)。
晉趙侯。少好諸術。姿形悴陋長不滿數尺。以盆盛水閉目作禁。魚龍立見。侯有白米。為鼠所盜。仍被頭把刀晝地作獄。四面門向東嘯。群鼠俱到。呪之曰。凡非噉者過去。止者十餘。剖腹看藏。有米在焉。曾徒跣須屐。因仰頭微吟。雙屐自至。人有笑其形容者。便陽設以酒杯。向口即掩鼻不脫。仍啟顙謝過。著地不舉。永康有騎石山。山上有石人騎。石馬。侯以印指之。人馬一時落首。今猶在山下(右此一驗出異苑)。
抱朴子曰。昔吳遣賀將軍討山賊。賊中有善禁者。每當交戰。官軍刀劍皆不得拔。弓弩射矢皆還自向。輒致不利。賀將軍長情有思。乃曰。吾聞金有刃者可禁。蟲有毒者可禁。其無刃毒則不可禁。彼必是能禁吾兵者也。必不能禁無刃物矣。乃多作勁木棓。選勇力精卒五千人為先登。盡捉棓。彼山賊恃其有善禁者。了不嚴備。於是官軍以白棓擊之。彼禁不復行。打殺者乃有萬計。
范曄後漢書曰。永寧元年。西南夷禪國王詣闕。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在廷作。安帝與群臣共觀大奇之。
後魏書曰。悅殷國貞君九年遣使朝獻。并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淋落。或數升。或盈升。以草藥內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世祖言。是虛。乃取死囚。試之皆驗。又能霖雨猛風大雪及行潦水之池。崔鴻十六國春秋北涼錄曰。玄始十四年七月。西域貢吞刀咋火祕幻奇伎。西京雜記曰。麴道龍善為化術說。東海人黃公。少時能制蛇馭虎。立興雲霧。坐成山河。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其人有數術。能斷舌續斷吐火。所在人士聚共觀試。其將斷舌先吐以示賓客。然後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傳以示人。視之舌頭半舌猶在。既而還取合續之。有頃坐以見人。舌則如故。不知其實斷不也。其續斷取絹布與人。各執一頭對剪。一斷之已而取兩段。合將呪之。則復還連。絹無異故一體也。時人多疑以為幻。乃陰試之。乃其所續故絹也。其吐火先有藥在器中。取一片與黍餹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張口。火滿口中。因就爇。取以爨則火出也。又取書紙及繩縷之屬投火中。眾共視之。見其燒然消糜了盡。乃披灰中舉而出之。故向物也。靈鬼志曰。太元十二年道人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自說其所受術師白衣非沙門也。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餘。語擔人云。吾步行疲極寄君擔。擔人甚怪之。慮是狂人。便語云。自可爾耳。君欲何許自厝耶。其答云。若見許正欲入籠子中。擔人逾怪。下擔入籠中。籠不更大。其亦不更小。擔之亦不覺重。於先既行數十里。樹下住食。擔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正住籠中出飲食器物。羅列餚饍豐腆亦辨。反呼擔人食。未半語擔人。我欲與婦共食。即復口出一女子。年二十許。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臥。婦語擔人。我有外夫。欲來共食。夫覺君勿道之。婦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籠中便有三人。寬急之事亦復不異。有頃其夫動如欲覺。其婦以外夫。起語擔人曰。可去。即以婦內口中。次及食器物。此人既至國中有一家。大富資財巨萬而性慳悋。語擔人。吾試為君破奴慳。即至其家。有好馬甚珍之。繫在柱下忽失去。尋索不知處。明日見馬在五升甖中。終不可破。便語言。君作百人厨。以周窮乏。馬得出耳。主人即狼狽作之畢。馬還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復不見。舉家遑怖不知所在。開莊器忽見父母澤壺中。不知何由得出。復往守請之。其云。當更作千餘人食飴百窮者。乃當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
幽冥錄曰。安開安城之俗巫也。善於幻術。每至祠神。時擊鼓宰三牲。積薪然火盛熾。束帶入火中。章紙燒盡。而開形體衣服猶如初。時王疑之為江州。伺王當行陽為王刷頭簪荷葉。以為帽之有異。到坐之後。荷葉乃見。舉坐驚駭。
異苑曰。高陽新城叟民。晉咸寧中為淫祠妖幻。署置百官。又以水自鑒。輒見所置署之人。衣冠麗然。百姓信惑。京都翕習。收而斬之。異苑曰。上虞孫溪奴。多諸幻伎。元嘉初叛入建安治中。後出民間破宿瘦癖。徑徹腹內而令不痛。治人風頭流血滂沱。噓之便斷創又即斂。虎傷蛇噬煩毒垂死。禁護皆瘥。向空長嘯則群雀來萃。夜呪蚊虻悉死於側。至十三年於長山為本主所得。知有禁術慮必亡叛。的縳枷鎖極為重複。少日已失所在。
列子曰。周穆王時西極國有化人來(化幻人也)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礙。千變萬化不可窮極。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能使人暫忘其宿所知識)穆王敬之若神。
桓譚新論曰。方士董仲君。犯事繫獄。陽死目陷虫爛。故知幻術靡所不有。又能鼻吹口歌吐舌齖聳眉動目。荊州有鼻飲之蠻。南域有頭飛之夷。非為幻也。
孔煒七引曰。弄幻之士因時而作。殖瓜種菜立起尋尺。投芳送臭賣黃售白。麾天興雲霧。畫地成河海。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祭祠篇第六十九占相篇第七十
祭祠篇(此有三部)述意部獻佛部祭祠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金玉異珍在人共寶。玄儒別義遐邇同遵。豈必孔生自國便欲師從。佛處遠邦有心捐棄。不勝事切輒陳愚亮。是非之理不敢自專。昔孔丘辭逝。廟千載之規摹。釋迦言往。寺萬代之靈塔。欲使見形剋念面像歸心。敬師忠主。其義一也。至如丁蘭束帶。孝事木母之形。無盡解瓔奉承多寶佛塔。眇尋曠古。邈想清塵。既種成林。於理不越。又按禮經。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卿士各有階級。故天曰神。祭天於圓丘。地曰祇。祭地於方澤。人曰鬼。祭之於宗廟。龍鬼降雨之勞。牛畜挽犁之効。由或立形村足。樹像城門。豈況天上天下三界大師。此方他方四生慈父。威德為萬億所遵。風化為萬靈之範。故善人迴向。若群流之歸溟壑。大光攝受。如兩曜之伴眾星。自月氏遺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祇洹遂造乃聖乃賢。憑茲景福。或尊或貴。冀此獲安者矣。
獻佛部第二
問曰。如七月十五日。聖教令造佛盆獻供。於此日中復多人客。未知此物出何賓擬。答曰。若有施主。通用之物。此將賓待。若無施主。通用之物。即須觀寺。大小官私不定。如似小寺。非是國造。無外獻供。復無貴勝臨時斟酌。隨僧豐儉出常住僧物。造食獻佛及僧。此亦無過。以佛通應供僧數。所以諸寺每大小食時。常出佛僧兩盤。故知得用。若論布薩說戒。佛則不入羯磨僧數。何以故。三寶位別故。
若是國家大寺。如似長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別有勅賜田莊。所有供給並是國家供養。所以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并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未知出何等物供給人客。又官盆未至已前。佛前獻供雜事供養。復出何物造作。答曰。若有通用之物。先用此物。若無此物。復無別施。止得出常住僧物。看待人客及造獻食。問曰。依律惡比丘來尚不合與。善比丘來應與。此既常住僧物。何得開俗耶。答曰。如僧祇十誦律等。國王大臣工匠惡賊。於僧有損益者。佛開知事出僧物看待。並得無犯。此非俗人合消。但開知事。不看待者。交於佛僧有損。所以開看無犯。既知如是。今時國家造盆獻供。百官音樂。上命令送佛盆。豈得不看。若不看視。交被譏責。復招外笑。出家之人但求他物不自捨慳。俗人見近不知遠。謂言合得合消。焉知來報。佛知損益。所以開制隨情。問曰。佛前獻佛食。若用常住僧物造作者。過事已後定入常住僧。此事不疑。未知外有施主獻盆獻供種種雜事等。此屬何處。答曰。此量施主情有通局。若施主依經造作。元為救存亡眷屬。事籍十方凡聖坐夏自恣之僧。方能救拔亡親。得離三塗清昇人天。所以獻佛之後。所有飲食餘長及生供米麫之屬等。並入常住僧。用以還供僧食。自外雜物錢財衣物等。並入夏坐。客主同分故。四分下文。夏食不應分。聽分夏衣及自恣衣等。
若施主局心唯獻佛食。入僧自外雜物錢財。或入佛入法入現前僧等。隨他施意不得違逆。故薩婆多論云。若施佛寶者。置爪髮塔中供養法身佛。以法身常在故。又婆沙論。問曰。佛在世時。諸供養三寶物中常受一人分。所以滅後偏取一分。答曰。佛在世時。色身受用故取一人分。滅後法身功德勝僧故取一分也。若施法者分作二分。一分與經。一分與誦經說法人。若施法寶者。縣置塔中。供養理法寶故。若施僧寶者。亦著塔中。為供養第一義諦僧故。若言施眾者。凡聖俱得。以言無當故。既知如是受施之時。善知通塞。勿令互用。致有乖違(准此七月十五日諸俗人家各造獻食依經救親過事以後並須送食向寺不合自食若元造唯將獻佛不入僧者自食無犯然乖救母之意也)又僧祇律云。供養佛物華多聽轉賣香燈。猶故多者。轉賣著無盡財中。又五百問事云。佛塔物多欲作餘佛事者得。施主不許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見論云。佛前獻飯。侍佛比丘得食。若無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
議曰。此據局者。如前所斷。若汎爾道俗設齋獻佛及聖僧食。施主情通唱餘食。施後還入施主。不勞收贖及專入侍人。法僧二物類前可知。
問曰。七月十五日既開道俗造盆獻供。未知得造寶盆種種雜珍獻佛以不。答曰並得。若依小盆報恩經。略無寶物。依大盆淨土經。即有故。十六國王聞佛說目連救母脫三劫餓鬼之苦生人道中母子相見。時瓶沙王即勅藏臣。為吾造盆。藏臣奉勅。即以五百金盆。五百銀盆。五百瑠璃盆。五百硨璖盆。五百瑪瑙盆。五百珊瑚盆。五百琥珀盆。各各盛滿百一味飲食。事事如法。將來獻佛及僧。准此定得。
問曰。依小盆經去。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罐盆器香油然燭床臥眾具。盡施甘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呪願竟便自受食。不論雜華供養。今時諸寺有力富者。廣造雜華。或用雜寶。或用雜繒。或用米麫。或用諸臘。或用鉛錫。或用雜色等。亦有道俗貴勝譏論此事。目連為母生在餓鬼。佛令設百味飲食獻佛及僧。何因將此寶華雜物獻之佛僧。豈得食此寶華雜色等不。答曰。不得以己狹劣妨他大福。故大盆經云。瓶沙王造五百金鉢。盛滿千色華。五百銀鉢盛滿千色白木香。五百瑠璃鉢盛滿千色紫金香。五百硨璖鉢盛滿千色黃蓮華。五百馬腦鉢盛滿千色赤蓮華。五百珊瑚鉢盛滿千色青木香。五百琥珀鉢盛滿千色白蓮華。王視如法。即勅兵臣嚴駕十四萬眾。俱到祇桓寺禮佛奉盆及僧。以七寶盆鉢俱施與佛及僧。受用竟。還駕歸國。七世父母超過七十二劫生死之罪。其次須達居士。毘舍佉母。二百優婆夷。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等。頒宣國內。依目連盆法為吾造盆。各用五百紫金盆黃金盆。盛滿百一味飯食。後以五百紫金輿。五百黃金輿盛滿百一物。事事具足。遂至王及夫人前。見其如法。時王即以嚴駕。十八萬眾共至佛前。奉千金盆千金輿等竟。敬禮還歸。七世父母超過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問曰。如前所斷。依經施主將寶盆雜華開獻如前。若無施主。得用常住僧物造華供養佛不。答曰。亦須量時觀前損益。若如小寺無多貴勝。復無外譏者。不合用常住僧物造作雜華佛前供養。僧地樹生華者。得取佛前供養。故十誦律云。僧園中樹華聽取供養佛塔。若有果者使人取供僧噉。又毘尼母論云。已處分地種樹得木後用治房。不須白僧。僧樹治塔。和僧得用。故寶印經云。若用僧物修治佛塔。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勸俗修治。又薩婆多論云。四方僧地不和合者。不得作佛塔為佛種華果。若僧中分得者。聽隨意供養。若華多無限者。隨用供養。又寶印經云。欲興寺舍供養者。所施之物付囑僧已。不復更得干預。若其本主還取錢財用者。並須七倍還償。若有新立寺時。比丘啟白眾僧。其寺內種植所有華果獻佛。枝葉子實與現前僧食。并施一切眾生。若不爾者。無問道俗。食者得罪。議曰。既知三寶各別不得互用。初立寺時佛院僧院各須位別。如似大寺別造佛塔。四周空廓內所有華果。得此物者並屬塔用。空廓以外即屬僧用。故十誦律云。佛聽僧坊佛圖得畜使人及象馬牛羊等。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寶梁寶印經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無與佛法物作主。復無可諮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須。營事比丘和僧索欲。行籌和合者得用。又薩婆多論云。寺舍若經荒餓。三寶園田無有分別可問處者。若僧和合隨意處分。若屬塔永用塔功力者。僧用得重罪。若功力由僧者。當籌量多少。僧取用之。莫令過限。則得重罪。上來所列小寺無外譏損。即須依前所斷。若如今時。或有大寺國家營造。別有供給。并有勅賜田莊。官人貴勝日多來往。既無通用之物。豈得不看。復如七月十五日。佛殿前獻供。豈得單罄。若不廣造飯食華果獻佛。唯加少多。常食獻佛得不。儻有在上察訪被俗譏論。道僧慳悋不如白衣。非直不敬於佛亦不懼在上一朝被責。豈得椎注僧物不合將獻佛。既知如是。若無通用之物。止得用常住僧物。種種造作華果百味飲食獻佛。令他俗人生善滅惡。此亦無損。雖用僧物不能救別人存亡眷。屬且免被俗譏謗之罪。如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僧不供給被俗譏謗。佛開聽與。既許開與惡器盛與亦被俗瞋。佛言。開與好器。此並由知事摩摩帝等。臨時斟酌。進不合宜。即稱聖意。不得雷同一向固執。故五分律云。雖是我語。於餘方不清淨者。不行無過。雖非我語。於餘方清淨者。不得不行(此言商攉何事不該)。
又佛說除災患經云。爾時維耶離國。沴氣疾病死亡無數。無所歸趣。國王大臣集會博議。國遭災患非邪所摧。疫火所燒死亡無數。當以何宜以除災害。或有議言。當於諸城門設祠祀壇。或有議言。當於城中四衢路頭立大祠祀禳却災氣。時眾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彈尼(晉言才明)奉佛五戒修行十善。議曰。唯聽所言國遭災患死亡無數。如仁等議害生救命。豈得然乎。以先世時所行不善。今遭斯厄。當設方便以善禳惡永與苦別。如何反倒行害求安。長夜受苦無有出期。時諸大會問才明曰。當設何宜。才明對曰。世有大千天人之師。一切覆護慈愍眾生。號名為佛。獨步三界。若能降致光臨國者。災害可除。人畜安泰。大眾聞之莫不稱善。如仁所言。甚成大快。佛在王舍阿闍世國。與吾國相嫌。豈當聽來。才明曰。佛興出世志存救苦。猶如虛空無所罣礙。亦如日光莫不蒙育。佛憐國厄必來無疑。但遣重貢。辭謝闍王。而得和協。國王大臣皆同意言。唯清信士長者才明。是佛弟子可以為使。爾時才明受使欲往。大眾皆起向佛方面。叉手長跪五體投地。以頂禮佛。於是才明受命為使。詣王舍城通書啟貢。具陳來意。王告才明。可詣佛所宣遺國命。於是才明辭詣竹林。行到精舍見佛世尊。盡虔禮敬具申請意。時佛默然許其所請。才明見佛受請歡喜無量。時王舍國境一切神祇天龍鬼神。知佛受請當詣他國。莫不騷動慘然不悅。於是闍王與群臣一切大眾數億千人。五體投地。自歸悔過。垂泣送佛。佛現神變到維耶離。舉國人民五體作禮。自投佛足歸命三寶。香華伎樂繒蓋幢幡奉迎世尊。香華覆地。尋路供養。日日不絕。至于國城。佛與聖眾天龍鬼神。住于城門。以金色臂德相之手。觸城門閫。以梵清淨八種之聲。而說偈言。
諸有眾生類 在土界中者
行住於地上 及虛空中者
慈愛於眾生 令各安休息
晝夜勤專精 奉向眾善法
說此偈已。地即為之六反大動。佛便入城。空中鬼神升空退散。地行鬼神諍門競出。城門不容各各奔突。崩城而出。於時城中諸有不淨。廁穢臭惡下沈入地。高卑相從溝坑皆平。盲視聾聽。瘂語躄行。狂者得正。病者除愈。象馬牛畜。悲鳴相和。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宮商調和。婦女珠環相?妙響。器物瓨甖自然有聲。柔軟清和暢妙法音。地中伏藏自然發出。一切眾生如遭熱渴得清涼水。服飲澡浴泰然蘇息。舉眾病除皆得解脫。亦復如是。述曰。當知諸佛神力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亦不可思議。故莊嚴論云。若有善業。自然力故。受好業報。雖有國王黨援之力。不知業力所獲果報。我昔曾聞。有一貧人作是思惟。當詣天祀求於現世饒益財寶。作是念已語其弟言。汝可勤作田好為生計。勿令家中有所乏短。便將其弟往至田中。此處可種胡麻。此處可種大小麥。此處可種禾大小豆等。示彼種處已向天祀中為祀弟子作天齋會。香華供養香泥塗地。晝夜禮拜求恩請福。悕望現世增益財產。爾時天神作是思惟。觀彼貧人於先世中頗有布施功德因緣不。若少有緣當設方便使有饒益。觀彼人已了無布施少許因緣。復作是念。彼人既無因緣。而今精勤求請於我。徒作勤苦將無有益。復當怨我。便化為弟。來向祀中。時兄語言。汝何所種來復何為。化弟白言。我亦欲來求請天神。使神歡喜求索衣食。我雖不種以天神力。田中穀麥自然足得。兄責弟言。何有田中不下種子望有收獲。無有是事。即說偈言。
四海大地內 及以一切處
何有不下種 而護果實者
爾時化弟諮其兄言。世間乃有不下種子不得果耶。兄答弟言。實爾不種無果。時彼天神還復本形。即說偈言。
汝今自說言 不種無果實
先身無施因 云何今獲果
汝今察辛苦 斷食供養我
徒自作勤苦 又復擾惱我
何由能使汝 現有饒益事
若欲得財寶 妻子及眷屬
應當淨身口 而作布施業
不種獲福利 日月及星宿
不應照世界 以照世間故
當知由業故 天上諸天中
亦各有差別 福力威德盛
福少尠威德 是故知世間
一切皆由業 布施得財富
持戒生天上 若無布施緣
威德劫損滅 定慧得解脫
此三所獲報 十力之所說
此種皆是因 不應擾亂我
是故應修業 以求將來果
又長阿含經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街衖道陌屠膾市肆。及諸山塚。皆有鬼神無有空處。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若人初生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人欲死鬼收精氣。行十惡人。若百若千。共一神護。行十善者。猶如國王以百千人而侍衛之。又十方譬喻經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壽命罪福。當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殺人。不能使人富貴貧賤。但欲使人作惡犯殺。因人衰耗而往亂之。語其禍福。令人向欲得設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欲求現福難可得力也)又普曜經。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已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又雜寶藏經云。昔日有一婆羅門。事廟室天晝夜奉事。天即問言。汝求何等。婆羅門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問最前行者。即如天語。往問彼牛。汝今何似為苦為樂。牛即答言。極為大苦。刺刺兩肋。柴戾脊破。駕挽車載。重無休息。時復問言。汝以何緣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天祀主。自恣極意用天祀物。命終作牛。受是苦惱。聞是語已即還天所。天即問言。汝今欲得作天祀主不。婆羅門言。我覩此事實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惡自得其報。婆羅門悔過。即修諸善改往前惡。又雜寶藏經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詭作方便指田頭樹。語諸子言。令我家業所以諧富。由此樹神恩福故爾。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時諸子等承父教勅。尋即殺羊禱賽此樹。即於樹下立天祀舍。其父後時壽盡命終。行業所追還生己家羊群之中。時值諸子欲祠樹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將欲殺之。羊便咽咽笑而言曰。而此樹者有何神靈。我於往時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償殃罪。獨先當之。時有羅漢過到乞食。見其亡父受於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觀察。乃知是父心懷懊惱。即壞樹神悔過修福。不復殺生。
祭祠部第三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受諸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悋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勸作福德。
若有祠祀誰是受者。隨其祠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上林埠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祠祀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旃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祠者。當用香華乳酪酥果。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正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若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家人効在家人。歲節之日棄飲食者。隨世法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
又正法念經云。若為亡人修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身慳貪。故為施。時彼則歡喜。若生餘道多無得力。如得生天純受樂報。不悔本因無心思福。故經云。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受諸苦惱。不暇思念。畜生亦爾。
故娑沙論。為餓鬼作福。鬼得飲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惡色得好色。又經云。如諸鬼等。所食不同。或膿或糞。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若鬼異處受生。親為施時。彼鬼業力。遙知生喜。若還在家受苦報者。親為施者。鬼自親見生喜。
又婆沙論云。有人不如法求財及其得時。以慳惜故。於己眷屬尚無心與。況復餘人。以無施心故。身壞命終墮餓鬼中。若在本舍邊不淨糞穢廁溷中住。諸親里等生苦惱心。作如是念。彼積聚財物自不受用。又不施人。以苦惱故欲施其食。請諸眷屬親友知識沙門婆羅門施其飲食。爾時餓鬼親自見之。於眷屬財物生已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財物我所積聚。今施與人心大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心若生餘道多不得力。縱令亡人不得此福。故為修善自得大利。如似起慈自常獲福。
又智度論云。如慈心念諸眾生令得快樂。眾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若不樂施。縱生天得聖還乏衣食。故優婆塞戒經云。持戒雖得羅漢不遮飢苦。生天不得上食瓔珞。若樂行施。雖墮鬼畜常飽無乏。
又未曾有經云。有王白佛言。我父先王奉事外道。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忘失也。候罪畢時方當受福。當知修福不與罪合。先帝大王有五種惡業生地獄中。一者傲慢妬弊。事無麁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受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三者游獵嬉戲。苦困人民。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五者破戒。以此文證故知事邪修福。善惡常別。苦樂兩報不相雜亂。何況利根多聞。正信三寶而招苦報。又惟無三昧經云。佛告阿難。善男子。人求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世間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億四千萬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
又中阿含經云。若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餓鬼中者得食。除餘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親族不生中者。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福常隨。以持戒故。雖得人身必須餘福助報也。往生經云。亡後作福。死者七分獲一。餘者屬現造者。
又灌頂經云。阿難問佛言。若人命終送著山野造立墳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時不造善根不識三寶。而不為惡。無善受福。無惡受殃。無善知識。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塚塔中未有去處。是故言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時。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間豪姓之家。到處自然隨意所生。又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時。殺生禱祝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諂偽欺人。墮在餓鬼畜生之中。備受眾苦。經歷地獄。故言不在塚塔中也。或不在者。或是五穀之骨未朽爛時。故有微靈。骨若靡爛。此靈即滅。無有氣勢。亦不能為人作諸禍福。靈未滅時。或是鄉親。命終之人在世無福。又行邪諂應墮鬼神。或為樹木雜物之精。無天福可受。地獄不攝。縱捨世間浮游人村。既其無食。恐動於人。作諸變怪扇動人心。或有妖魅邪師以倚為福。覓諸福祐。欲得長生。愚癡邪見殺生祠祀。死入地獄餓鬼畜生。無有出時。可不慎之。又若人臨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生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應墮八難。以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有善願。應生父母在於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復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子。不為邪鬼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福善幡燈功德。又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命過。是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散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微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成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
又淨度三昧經云。八王日諸天帝釋鎮臣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錄伍羅大王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復值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挍人民立行善惡。地獄王亦遣輔臣小王。同時俱出。有罪即記。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強有救。安隱無他用福原赦。到後齋日重犯罪數。多者減壽。條名剋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獄承文書。即遣獄鬼持名錄名。獄鬼無慈死日未到。強摧作惡令命促盡。福多者增壽益算。天遣善神營護其身。移下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後生天上。
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曠野鬼神白佛言。我常噉人。今者不殺。當食何物。佛勅鬼王。汝但不殺。我勅弟子常施汝食。乃至法滅。以我力故令汝飽滿。鬼王聞喜。受佛五戒。涅槃經。亦制諸聲聞弟子。出眾生食濟曠野鬼神。又智度論云。鬼神得人少許飲食。即能變使多令得充足。
又譬喻經云。佛與阿難。到河邊行見五百餓鬼歌吟而行。復見數百好人啼哭而過。阿難問佛。鬼何以歌舞。人何以啼哭。佛答阿難。餓鬼家兒子親屬。為其作福行得解脫。是以歌舞好人家兒子親屬。唯為殺害無有與作福德之者。後大火逼之。是以啼哭也。
又宿願果報經云。昔有婆羅門夫婦二人。無有兒子。財富無數。臨壽終時自相謂言。各當吞錢以為資糧。其國俗法死者不埋。但著樹下。各吞五十金錢。身爛錢出。國中有一賢者。行見愍之。然流淚傷其慳貪。取為設福。請佛及僧盡心供辦。擎飯佛前稱名呪願。時慳夫婦受餓鬼苦。即生天上。為請四輩。時生天者。即得天眼知為作福。從天來下但作年少佐助檀越。佛言。此厨間年少是真檀越。佛為說法即得道迹。賢者亦得道迹。眾僧歡喜皆得生天。
又百喻經云。昔有賈客欲入大海。要須導師。即共求覓得一導師。相將發引至曠野中。有一天祀。當須人祀。然後得過。於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盡親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用祀天。即殺導師。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窮困死盡。一切世人。亦復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寶。當修善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塗。受苦長遠。如彼商賈將入大海殺其導者。迷失津濟終致困死。
頌曰。
神鬼難測 潛來密往 授以福基
薦以歆饗 兼祭幽塗 冀免飢想
凡聖等祠 福祚無爽◎
◎感應緣(略引一十三驗)益州西南有石室廟神故廬陵太守龐企螻蛄神偓佺槐山菜藥父神殷大夫彭祖仙室有虎神漢蔣子文死為鍾山下神漢會稽郢縣女吳望子感神晉巴丘縣有巫師感神晉夏侯玄為司馬景王殺徵晉居士張應改俗祠事佛有徵宋陳安居廢祀神事佛有徵宋齊僧欽精勤奉佛有徵梁沙門釋僧融有俗施廟有徵唐倪買得妻皇甫氏暴死有徵
益州之西雲南之有祠神。剋山石為室。下有民奉祠之。自稱黃石。國言此神張良所受黃石之靈也。清淨不烹殺。諸有祈禱者。持百張紙一雙筆一丸墨。置石室中而前請乞。先聞石室中有聲須臾問來人何欲。所言便具語吉凶。不見其形。至今如此。
故廬陵太守太原龐企。字子及。自說其遠祖不知幾何世也。坐事繫獄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誣服之。及獄將上。有螻蛄蟲行其左右。其祖乃謂螻蛄曰。使爾有神能活我死。不當善乎。因投飯與之。螻蛄食飯盡去。有頃復來形體稍大。意每異之。乃復與食。如此去來至數十日間。其大如豚。及意報當行刑。螻蛄夜掘壁根為大孔。乃破械從之出去。久時遇赦得活。於是龐氏世世常以四節。祠祀螻蛄於都衢處。後世稍怠。不能復特為饌。乃投祭祀之餘以祠之。至今猶爾。
偓佺者。槐山菜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毛長七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逮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服也。時受服者。皆三百歲。
彭祖者。殷時大夫也。歷夏而至商末號七百。常食桂芝。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禱請風雲莫不輒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訖。地則有兩虎跡云(右四事出搜神記)。
漢蔣子文者。廣陵人。嗜酒好色跳踉。常自謂青骨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鍾山下。賊擊傷額。曰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生之初。其故吏見文於道頭。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土神。以福爾下民耳。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輒恐動。頗有竊伺之者矣。文又啟孫氏。官宜為吾立祠。不爾將使蟲入耳為災。俄有小蟲如麁虻入耳皆死。醫不能治。百姓逾恐。孫主未之信也。又下巫呪。若不祀我。將又以火吏為災。是歲火災大發。一日數十處。火及公宮。縣主患之。議者以為。鬼有所歸乃不為沴。宜有以禁之。於是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廟堂。轉號鍾山。以表其靈。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災沴止息。百姓遂大事之(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漢會稽郢縣東野有一女子。姓吳字望子。年十六。姿容可愛。其鄉里有鼓舞解事者。要之便往。緣塘行。半路忽見一貴人。端正非常人乘船。手力十餘皆整頓。令人問望子。今欲何之。其具以事對。貴人云。我今正往彼。便可入船共去。望子辭不敢。忽然不見。望子既到跪拜神坐。見向船中貴人儼然端坐。即蔣侯像也。問望子來何遲。因擲兩橘與之。數數現形遂降情好。望子心有所欲。輒空中下之。曾思噉鱠。一雙鮮鯉應心而至。望子芳香流聞數里。頗有神驗。一邑共奉事。經歷三年。望子忽生外意。便絕往來(右此一驗出續搜神記)。
晉巴丘縣有巫師舒禮。晉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將送詣太山。俗人謂巫師為道路人。過福舍門前。土地神問吏。此是何等舍。門吏曰。道人舍。土地神曰。是人亦是道人。便以相付禮入門。見數千間瓦屋。皆懸竹簾。自然床榻男女異處。有誦經者。唄偈者。自然飲食者快樂不可言。禮文書名已至太山門。而又身不至到。推土地神。神云。道見數千間瓦屋。即問吏言。是道人即以付之。於是遣神更錄取禮觀未遍。見有一人八手四眼捉金杵逐欲撞之。便悑走還出門。神已在門迎。捉送太山。太山府君問禮。卿在世間皆何所為。禮曰。事三萬六千神。為人解除祠祀。或殺牛犢猪羊鷄鴨。府君曰。汝罪應上熱?。使吏牽著?所。見一物牛頭人身。捉鐵叉。叉禮著?上。宛轉身體焦爛。求死不得。已經一宿二日。府君問主者。禮壽命應盡。為頓奪其命。校錄籍餘算八年。府君曰。錄來。牛頭人復以鐵叉叉著?邊。府君曰。今遣卿歸終畢餘算。勿復殺生淫祀。禮忽還活。遂不復作巫師(右一驗出幽冥記)。
晉夏侯玄。字太初。亦當時才望。為司馬景王所忌而殺之。玄宗族為之設祭。見玄來靈座。脫頭置其傍。悉取果食酒肉以內頸中。既畢還自安。言曰。吾得訴於上帝矣。司馬子元無嗣也。尋而景王薨遂無子。其弟文王封次子為齊。繼景王後。欣薨猶子固嗣立。又被殺。及永嘉之亂。有巫見弟云。家傾覆正由曹爽夏侯玄二人得訴。怨得申故也(出冤魂志)。
晉張應者。歷陽人。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蕪湖。妻得病。應請禱備至。財產略盡。妻法家弟子也。謂曰。今病日困求鬼無益。乞作佛事。應許之。往精舍中見竺曇鎧。曇鎧曰。佛如愈病之藥。見藥不服。雖視無益。應許當事佛。曇鎧與期。明日往齋。應歸夜夢見一人長丈餘。從南來入門曰。汝家狼籍乃爾不淨。見曇鎧隨後曰。始欲發意。未可責之。應先巧眠。覺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曇鎧明往。應具說夢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設福供。妻病即間。尋都除愈。咸康二年應至馬溝糴鹽。還泊蕪湖蒲宿。夢見三人以鋼鉤釣之。應曰。我佛弟子。牽終不置曰。奴叛走多時。應怖謂曰。放我當與君一升酒。調乃放之。謂應但畏後人復取汝耳。眠覺腹痛泄痢。達家大困。應與曇鎧悶絕已久病甚。遣呼之適值不在。應尋氣絕經日而蘇活。說有數人以鋼鉤釣。將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見有鑊湯刀劒楚毒之具。應時寤是地獄。欲呼師名忘曇鎧字。但喚和尚救我。亦時喚佛。有頃一人從西面來。形長丈餘。執金杵欲撞此釣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釣人悑散。長人引應去。謂曰。汝命也盡。不復久生。可暫還家頌唄三偈并取和尚名字。三日當復命過即生天矣。應既蘇即復休然。既而三日持齋頌唄。遣人疏取曇鎧名。至日中食畢禮佛讚唄。遍與家人辭別。澡洗著衣。如眠便盡。
宋陳安居者。襄陽縣人也。伯父少事巫俗鼓舞祭祀。神景廟宇充滿其宅。父獨敬信釋法。旦夕齋戒。後伯父亡無子。父以安居紹焉。安居雖即伯舍而理行精求。淫饗之事廢不復設。於是遂得篤病。而發則為歌神之曲。迷悶惛僻。如此者彌歲。而執心愈固。常誓曰。若我不殺之志遂當虧奪者。必先自臠截四體乃就其事。家人並諫之。安居不聽經積二年。永初元年病發遂絕。但心下微暖。家人不殮至七日夜。守視之者。覺屍足間如有風來。飄衣動衾。於是而蘇有聲。家人初懼屍蹶並走避之。既而稍能轉動。未求飲漿。家人喜之問從何來。安居乃具說所經見云。初有人若使者。將刀數十呼將去。從者欲縛之。使者曰。此人有福未可縛也。行可三百許里。至一城府。樓宇甚整。使者將至。數處如局司所居。末有人授紙筆與安居曰。可疏二十四通死名。安居即如言疏名成數通。有一寺從內出。揚聲大呼曰。安居可入。既入稱有教付刺姦獄吏兩人。一云與大械。一云此人頗有福。可止三尺械。疑論不判。乃共視文書。久之遂與三尺械。有頃見有貴人。翼從數十形貌閑雅。謂安居曰。汝那得來。安居具陳所由。貴人曰。汝伯有罪。但宜錄治。以先植小福故暫得游散。乃敢告訴。吾與汝父幼少有舊。見汝依然可隨我共游觀也。獄吏不肯釋械。曰府君無教。不敢專輒。貴人曰。但付我不使走逸也。乃釋之。貴人將安居。遍至諸地獄。備觀眾苦。略與經文相符。游歷未竟。有傳教來云。府君喚安居。安居忙懼然求救於貴人。貴人曰。汝自無罪。但以實對必無憂也。安居至閤。見有鉗梏者數百一時俱進。安居在第三。既至階下。一人服冠冕立于囚前。讀諸罪簿。其第一者云。昔娶妻之始。夫婦為誓。有子無子終不相棄。而其人本是祭酒。妻亦奉道。共化導徒眾得仕女弟子。因而姦之。遂棄本妻。妻常冤訴府君曰。汝夫婦違誓。大義不罪。二終罪一也。師諮義著在三。而姦之。是父子相婬無以異也。付法局詳形。次讀第二女人辭牒。忘其姓名。云家在南陽冠軍縣黃水里。家安爨器於福竈口。而此婦眠重。嬰兒於竈上匍匐走行。糞污爨器中。此婦寤已。即請謝神祇。盥洗精熟。而其舅每罵詈此婦言。無有天道鬼神。置此女人得行穢污。司命聞知。故錄送之。府君曰。眠竈非過。小兒無知。又已請謝神明。是無罪也。舅罵詈言無道誣謗幽靈。可錄之來。須臾而到。赤官捉至安居。階下人具讀名牒。為伯所訴。云云。府君曰。此人事佛。大德人也。其伯殺害無辜訾誑百姓。罪宜窮治。以昔有小福故。未知罪耳。今復謗訴無辜教催錄取。未及至而府君遣安居還。云若可還去善成勝業。可壽九十三。努力勉之。勿復更來也。安居出至閤。局司云。君可拔却死名。於是安居以次抽名。既畢而欲向游貴人所。貴人亦至云。知汝無他。得還甚善。努力修功德。吾身福微不辦生天受報。於此輔佐府君亦優游。富樂神道之美。吾家在宛陵。姓某名某。君還為吾致意。深盡奉法。勿犯佛禁。可具以所見示語之也。乃以三力士送安居。出門數步。有傳教送符與安居。謂曰。君可持此符經過戌邏以示之。勿輒偷過。偷過有徒讁也。若有水礙可以此符投水中。即得過也。安居受符而歸。行久之阻大江不得渡。安居依言投符。曚然如眩。乃是其家屋前中方地也。正聞家中號慟哭泣。所送三人勸還就身。安居之身已臭穢。吾不復能歸。此人乃強排之。踣於屍脚上。安居既愈欲驗黃水婦人。故往冠軍縣尋問。果有此婦。相見依然如有曩舊。云已死得生。舅即以其日而亡。說所聞見與安居悉同。授五戒師。字僧旻。襄陽人也。末居長沙。本與安居同里。聞其口說。安居之終亦親覩。果九十三焉。
宋齊僧欽者。江陵人也。家門奉法。年十許歲時。善相占云。年不過三六。父母兄弟甚為憂懼。僧欽亦增加勤敬齋戒精苦。至年十七宋景平末得病危篤。家中齋祈彌勵。亦淫祀求福。疾終不愈。時有一女巫云。此郎福力猛盛。魔魍所不敢親。自有善神護之。然病久不差。運命或將有限。世有探命之術。小事天神。頗曉其數。當為君試効之。於野中設酒脯之饋。燒香然燈。或如寢寐。須臾復興。夕中一兩如此。經七日七夕云。始有感見見諸善神。方為此郎祈禱蒙益兩算矣。病必得愈。無所憂也。僧欽於是遂差。彌加精至。其後二十四年而終。如巫所言。則一算十二年矣(右此三人出冥祥記)。
梁九江廬山東林寺釋僧融。篤志汎博游化己任。曾於江陵勸一家受戒。奉佛為業。先有神廟。不復宗事。悉用給施。融便撒取送寺。因留設福。至七日後。主人母見一鬼持赤索欲縛之。母甚遑懼。乃更請僧讀經行道。鬼怪遂息。融晚還廬山獨宿逆旅。時天雨雪。中夜始眠見有鬼兵。其類甚眾。中有鬼將。帶甲挾刃。形奇壯偉。有持胡床者。乃對融前踞之。便勵色揚聲曰。君何謂鬼神乃無靈耶。速拽下地。諸鬼將欲加手。融默念觀音。稱聲未絕即見所住床後有一天將。可長丈餘。著黃皮袴褶。手捉金剛杵擬之。鬼便驚散。甲冑之屬碎為塵粉。融甞於江陵勸夫妻二人。俱受五戒。後為賊引夫遂逃走。執妻繫獄。遇融於路。求哀請救。融曰。唯至心念觀世音。更無餘信。婦入獄後稱念不輟。因夢沙門立其前足蹴令去。忽覺身貫三木自然解脫。見門猶閉。閽司憲重守之。計無出理。還更眠夢見向僧曰。何不早出。門自開也。既聞即起。重門洞開。便越席。而東南數里將值民村。天夜暗冥。其夫先逃夜行晝伏。二忽相遇皆大驚駭。草間審問乃其夫也。遂共投商者。遠避得免(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兗州曲阜人倪買得妻皇甫氏。為有疾病祈禱泰山。稍得瘳愈。因被冥道使為伺命。每被使即死。經一二日。事了以後還復如故。前後取人亦眾矣。自云。曾被遣取鄉人龐領軍小女。為其庭前有齋壇讀誦。久不得入。少間屬讀誦稍閑。又因執燭者詣病女處。乃隨而入。方取得去。問其取由。乃府君四郎所命。府君不知也。論說地獄具有條貫。又云。地下訴說生人非止一二。但人微有福報。追不可得。如其有罪攝之則易。皇甫見被使役。至今猶存。今男子作生伺命者。兗州見有三四人。但不知其姓名耳(右此一驗出冥報拾遺)。
占相篇第七十(此有二部)述意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夫大教無私。至德同感。凡情緣隔。造化殊形。心境相乘。苦樂報異。如蠟印印泥。印成文現。其相可占。致使在人畜以別響。處胡漢以分容。貴賤有晦明之別。聖凡有清濁之異也。
引證部第二
如正見經云。時佛會中有一比丘。名曰正見。新入法服有疑念言。佛說有後世生至於人死。皆無相報。何以知乎。此問未發。佛已預知。佛告諸弟子。譬如樹本以一核種四大句毓自致巨盛。牙葉莖節展轉變易。遂成大樹。樹復生果。果復成樹。歲月增益。如是無數。佛告諸弟子。欲踧集華實莖節更還作核。可得以不。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已轉變。日就朽敗。核種復生。如是無極轉生轉易。終皆歸朽。不可復還使成本核也佛告諸弟子。生死亦如比。本由癡出。展轉合成十二因緣。識神轉易隨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體。不復識故。不得還報。譬如冶家。洋石作鐵鑄鐵為器。成器可還使作石乎。正見答言。實不可成鐵為石。佛言。識之轉徙住在中陰。如石成鐵轉受他體。如鐵成器形消體易不得復還。故識稟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閉。一住在中陰不得復還。二隨所受身胞內。三初生迫痛忘故識想。四生墮地故。所識念滅更起新見想。五已生便著食念故識念斷。六從生日長大習所新無復宿識。佛言。諸弟子。識神隨作善惡。臨死隨行所見非故身。不可復還識故面相答報也。未有道意。無有淨眼。身死識去。隨行變化。轉受他體。何得相報也。譬如月晦夜陰以五色物著冥暗中。千萬億人不能視物。若人把炬照之。皆別五色。如愚癡人暗蔽惡道。未得慧眼。往來相報。如月晦夜欲視五色終不得見。若修經戒守攝其意。如持炬火人別五色。譬如無手欲書無目欲視。暗夜貫鍼水中求火終不可得。汝諸弟子。勤行經戒深思生死。本從何來終歸何所。得淨結除所疑自解。正見聞已。歡喜奉行。
阿育王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云六道各有其相。
第一地獄相者
夫人根元 流浪生死 漂滯馳騁
墮於五趣 彼終生此 皆有因緣
人根相貌 今為汝說 行步顛蹷
不自覺知 視瞻眩惑 常喜多忘
舉動輕飄 浮游曠野 此人乃從
活地獄來 支節煩痛 睡眠驚覺
夢寤凶惡 黑繩獄來 麁髮戾眼
長齒喜瞋 聲濁暴疾 合會獄來
語聲高大 不知慚愧 喜聞喚呼
不別真偽 眠臥呻吟 夢數驚喚
當知此人 啼哭獄來 常喜悲泣
登高遠望 好鬪家人 無有親疎
言便致恚 經宿不食 此人本從
大啼哭來 身大脚細 筋力薄尠
言語噎塞 聲如破甕 神識不定
心無孝順 當知此人 阿鼻獄來
身體麁醜 長苦寒戰 好熱喜渴
慳貪嫉妬 見人施惠 自致煩惱
此人乃從 熱地獄來 見火驚恐
復喜暖熱 行步輕便 不避時宜
所作尋悔 復欲更施 此人復從
大熱獄來 小眼喜瞋 所受多妄
所造短狹 無廣大心 見大而懼
視小歡喜 此人乃從 優鉢獄來
赤眼醜形 常喜鬪訟 誹謗賢聖
諸得道者 晝夜伺人 非法之行
當知此人 鉢頭獄來 眼視三角
不孝二親 生便短命 拘牟獄來
好帶刀劍 強撩人鬪 必為人殺
邠持獄來 身生瘡痍 口氣臭處
與人無親 曠地獄來 形體長大
行步劣弱 少髮薄皮 常多病痛
見人則瞋 貪餮無厭 當知此人
從焰獄來 體白眼青 語便流沫
言無端緒 好弄塵土 見深淤泥
身臥其上 此人乃從 灰地獄來
卷頭黃目 人所惡見 臨事惶悑
劍樹獄來 手常執刀 聞鬪便喜
為刃所害 從刀獄來 體黑咽塞
喜止冥室 口出惡言 熱灰獄來
薄力少氣 不得自在 得失之宜
一不由己 設見屠殺 不離其側
當知此人 從剝獄來 瞋喜無常
尋知變悔 時能辭謝 不經日夜
懇責其心 如被刑罰 此人乃從
毱地獄來 喜宿臭處 好食麁弊
所著醜陋 從屎獄來 顏色醜惡
口氣麁獷 好讒鬪人 善香獄來
常觀此懇 所從來處 知之遠離
如避劫燒 地獄之相 略說如是
第二畜生相者
次說畜生 受形殊異 專心思察
無造彼緣 語言舒遲 不起瞋恚
謙敬尊長 從象中來 身大臭穢
堪忍寒熱 健瞋難解 從馲駝來
遠行健食 不避險難 憶事識真
從馬中來 恩和寬仁 堪履寒熱
所行無記 從牛中來 高聲無愧
多所愛念 不別是非 從驢中來
長幼無畏 常貪肉食 眾事不難
從師子來 身長眼圓 游於曠野
憎嫉妻子 從虎中來 毛長眼小
少於瞋恚 不樂一處 從禽中來
性無反覆 喜殺害蟲 獨樂丘塚
從狐中來 少聲勇健 無有婬欲
不愛妻子 從狼中來 不好妙服
伺捕姦非 少眠多怒 從狗中來
身短毛長 饒食睡眠 不喜淨處
從猪中來 毛黃卒暴 獨樂山陵
貪食華果 從獼猴來 多妄強顏
無所畏難 行知反覆 從烏中來
情多色慾 少於分義 心無有記
從鴿中來 所行反戾 強辦耐辱
不孝父母 鸕鳩中來 亦不知法
復不知非 晝夜愚惑 從羊中來
好妄喜談 數親豪族 眾人所愛
鸚䳇中來 所行卒暴 樂人眾中
言語多煩 鸜鵒中來 行步舒緩
意有所規 多害生類 從鶴中來
體小好婬 意不專定 見色心惑
從雀中來 眼赤齒短 語便吐沫
臥則纏身 從蚖中來 語則瞋恚
不察來義 口出火毒 從鴆中來
獨處貪食 聲響暗呃 夜則少睡
從猫中來 穿牆竊盜 貪財健恐
亦無親疎 從鼠中來 深觀相貌
從畜生來
第三餓鬼相者
身長多懼 以髮纏身 衣裳垢圿
從餓鬼來 淫泆慳貪 嫉彼所得
不好惠施 從餓鬼來 不孝父母
家室大小 動則諍訟 從餓鬼來
不信至誠 所行趣為 薄力少知
從餓鬼來 聲壞響塞 卒興瞋恚
食便好熱 從餓鬼來 常乏財貨
空貧匱陋 智者所嗤 從餓鬼來
門不事佛 不好聞法 永絕天路
從餓鬼來 不敬妻子 兄弟姊妹
人所憎嫉 從餓鬼來 生則孤寡
無人瞻視 終歸來處 不離宿緣
意志褊狹 不好榮飾 所行醜陋
從餓鬼來 所為不獲 所作事煩
人所驅逐 從餓鬼來 或事喜敗
不審根元 不受人諫 從餓鬼來
不樂靜處 喜居廁溷 顏貌臭穢
從風神來 身大喜好 喜貪食肉
獨樂神祠 從閱叉來 健瞋合鬪
見物貪著 無有畏忌 從閱叉來
見者毛竪 直前熟視 如似所失
從羅剎來 體陿皮薄 顏色和悅
聞樂喜欣 乾沓和來 意好輕飄
香熏自塗 多諸伎術 乾沓和來
常喜歌舞 男女所侍 先語後笑
甄陀羅來 情性柔軟 曉了時節
能斷漏結 真陀羅來 此餓鬼相
閱叉羅剎
第四修羅相者
圓眼面方 黃體金髮 盡備伎術
阿須倫來 直前視地 無有疑難
見恐輒擊 阿須倫來 此是須倫
略說其相
第五人相者
知趣所生 所執不忘 曉了事業
從人道來 解諸幻偽 已不為之
所作平等 從人道來 善惡之言
初不忘失 不信姦偽 從人道來
貪婬慳嫉 執心難捨 盡解方俗
從人道來 信意惠施 解法非法
心不偏彼 從人道來 不失時節
亦不懈怠 恭敬賢聖 從人道來
設見沙門 持戒多聞 下心承事
從人道來 供事諸佛 正法眾僧
隨時聞法 從人道來 聞法能知
聞惡不為 速還泥洹 從人道來
此是人相 粗說其貌
第六天相者
依須彌山 有五種天 本所造緣
其相不同 腰細脚麁 常喜含笑
智者當察 從曲天來 意好微妙
少於資財 見鬪則懼 從尸天來
身長體白 顏色端正 不好火光
從婆天來 常懷悅豫 聞惡不懅
不從彼受 從樂天來 思惟忍苦
好分別義 慈孝父母 毘沙天來
宿不樂家 喜游林藪 志念女色
從三天來 財寶雖少 生卑賤家
心樂清淨 從三天來 任己自行
所為不剋 望斷願違 從炎天來
意喜他婬 不守己妻 為鬼所使
他化天來 承事父母 常法則義
己短彼受 兜率天來 非道求道
心無悋想 不樂在家 從梵天來
意願性質 常貪睡眠 亦不解法
無想天來 六趣眾生 各有無本
性行不同 志操殊異
頌曰。
善惡相對 凡聖道合 五陰雖同
六道乖法 占候觀察 各知先業
惡斷善修 方能止遏
感應緣(略引六驗)漢黃頭郎漢周亞夫宋劉齡梁沙門釋琰梁沙門釋智藏周居士張元
漢文帝夢將上天而不能。有一黃頭郎推而上之。顧而見。其衣後穿。覺之漸臺。見黃頭郎鄧通衣後穿。即夢中所見也。遂有寵貴。許負相之。當貧餓死。乃賜蜀銅山使自鑄錢以資之。富半京師。文帝病癰。通常?之。帝曰。誰最愛我。通對曰。愛莫若太子。使太子嗽而色難之。由此含恨。文帝崩。景帝即位。使案通擅鑄。盡沒入家財。卒窮餓死。
漢周亞夫。絳侯勃之次子也。初許負相之曰。君三年而侯。五年而相。其貴無上。然卒以餓死。亞夫曰。嘻吾何緣如此。若既大貴。又何故餓死。負曰不然。從理入口餓死法也。後三年絳侯世子有罪黜。而亞夫襲侯。及破吳楚有大功為丞相。以忠諫彊直數犯景帝意。下獄卒以餓死(右二人出漢書)。
宋劉齡者。不知何許人也。居晉陵東路城村。頗奉法。於宅中立精舍一間。時設齋集。元嘉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父暴病亡巫祝並云。家當更有三人喪亡。隣家有事道祭酒。姓魏名叵。常為章符誑化村里。語齡曰。君家衰禍未已。由奉明神故也。若事大道必蒙福祐。不改意者將來滅門。齡遂亟延祭酒罷不奉法。叵云。宜焚去經像。災乃當除耳。遂閉精舍戶放火焚燒。炎熾移日。而所燒者唯屋而已。經像幡坐儼然如故。像於中夜又放光赫然。時諸祭酒有二十許人。亦有懼畏靈驗密委去者。叵等師徒猶盛意不止。被髮禹步執持刀索。云斥佛還胡國。不得留中夏為民害也。齡於其夕如有人歐打之者。頓仆于地。家人扶起示餘氣息。遂委?躄不能行動。道士魏叵。其時體內發疽日出二升。不過一月受苦便死。自外同伴並皆著癩。其隣人東安太守水丘和。傳於東陽無疑。時亦多有見者(右一人出冥祥記)。
梁州招提寺有沙門名琰。年幼出家。初作沙彌時。有一相師。善能占相。語琰師。阿師子雖大聰明智慧鋒銳。然命短壽不經旬日。琰師既聞斯語。遂請諸大德共相平論。作何福勝得命延長。大德答云。依佛聖教受持金剛般若經。功德最大。若能善持必得益壽。琰師奉命入山結志。身心受持般若經。餘五年既見延年。後因出山更見相師。相師驚怪。便語琰師云。比來修何功德得壽命長。琰師具述前意。故得如是。相師歎之助喜無已。琰師於後學問優長。善弘經論匡究佛法。為大德住持。年逾九十。命卒於寺。
梁鍾山開善寺沙門智藏。俗姓顧氏。吳郡吳人也。有墅姥工相人為記吉凶。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長。可至三十一矣。時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於是講解頓息竭誠修道。發大誓願不出寺門。遂探經藏得金剛般若。受持讀誦畢命奉之。至所厄暮年。以香經洗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俄而聞室中聲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是報盡期。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藏後出山試過前相者。乃大驚起曰。何因尚在世也。前見短壽之相。今年一無。沙門誠不可相矣。藏問今得至幾。答曰。色相貴法年六十有餘。藏曰。五十為命。已為不夭。況復過也。乃以由緣告之相者欣然敬服。後記畢壽。於是江左道俗競誦此經。多有徵瑞。因藏通感矣。以普通三年九月十五日。卒於本寺。春秋六十有五(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後周時有張元字孝始。河北萬城人也。年甫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常憂泣。晝夜經行以祈福祐。復讀藥師經云。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讀藥師經。每日行道勞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祖目見明。元求代闇。如此殷勤經於七日。其夜夢見有一老翁。以一金篦療其祖目。謂元之曰。勿憂悲也。三日已後祖目必差。元於夢中喜踊無伸。遂即驚覺。乃更遍告家人小大。三日之後祖目果差(事出國史)。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祈雨篇第七十一園菓篇第七十二
祈雨篇(此有四部)述意部祈祭部降雨部河海部
述意部第一
夫聖道虛寂故能圓應無方。以其無方之應故應無不適。比以陰陽愆候亢旱積時。北墉之禮久申。西郊之雨莫應。聖上憂兆庶之失業。恐稼穡之不登。減膳恤刑。霄衣肝食。精誠格於上下。玉帛遍於山川。靈液莫霑祈雲罕積。仰惟慧炬潛曜。無幽不燭。神功叵測。有感必通。所以仰憑三寶。敷演一乘。轉讀微言。樹茲大福。願法教始開。慈雲遐布。玄言一闡。沛澤遠覃。嘉禾連秀於郊原。瑞菓遍生於林木。衣唯服於八蠶。食必資於七穫。世界欝若眾香。含生宛如安養。無請不諧。有祈必應。並沐茲定水。繼聖智之原。闢此愛羅超有無之境也。
祈祭部第二
如大雲輪請雨經云。佛言。若請大雨及止雨法。汝今諦聽。其請雨主。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受八戒齋。於空露地。應張青帳懸十青幡。淨治其地牛糞塗場。請誦呪師坐青座上。若在家人受八戒齋。若比丘者應持禁戒。皆著清淨衣。燒好名香。又以末香散法師座。應食三種白淨之食。所謂牛乳酪及糠米。誦此大雲輪品時。面向東坐。晝夜至心令聲不斷。供養一切諸佛。復以淨水置新瓶中安置四維。隨其財力辦作種種食供養諸龍。復以香華散道場中。及與四面法座四面。各用純新淨牛糞汁。畫作龍形(耶舍法師傳云西國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萬物故以牛糞為淨梵王帝釋及牛並立神廟以祠之佛隨俗情故同為淨)東面去座三肘已外畫作龍形。一身三頭并龍眷屬。南面去座五肘已外畫作龍形。一身五頭并龍眷屬。西面去座七肘已外畫作龍形。一身七頭并龍眷屬。北面去座九肘已外畫作龍形。一身九頭并龍眷屬。其誦呪師應自護身。或呪淨水。或呪白灰。自心憶念以結場界。或畫一步乃至多步。若水若灰用為界畔。或呪縷繫頸。若手若足。呪水灰時散灑頂上。若於額上。應作是念。有惡心者不得入此界場。其誦呪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勸請一切諸佛菩薩憐愍加護。迴此功德分施諸龍。若時無雨。讀誦此經。一日二日。乃至七日。音聲不斷亦如上法。必定降雨。大海水潮。可留過限。若能具足依此修行不降雨者。無有是處。唯除不信不至心者。
又大雲輪請雨經(一卷)略要云。佛告諸大龍王。我今當說昔從大悲雲生如來所聞陀羅尼。過去諸佛已說威神。我今亦當隨順而說。利益一切諸眾生故。憐愍與樂。於未來世。若炎旱時。能令降雨。若水澇時亦令止息。疫死險難皆得滅除。能集諸龍。能令諸天歡喜踊躍。能壞一切諸魔境界。能令眾生具足安樂。即說呪曰。
怛絰他摩訶若(引)那(引)婆婆(引)薩尼(一)失梨帝殊羅敧彌(二)地履荼毘迦囉磨鉢耶囉僧呵怛禰(三)波羅摩避囉闍(四)尼摩羅求那雞鬪蘇栗耶波羅毘(五)毘摩嵐伽耶師[口*致](六)婆呵囉婆呵囉(七)
南無若那(一)沙伽羅毘盧遮那耶(二)多他竭多耶(三)南無薩婆佛陀(四)菩提薩坻毘呵(五)
又呪曰。
怛吒怛吒(一)帝致帝致(二)鬪晝鬪晝(三)摩訶摩尼(四)摩俱吒(五)毛林達羅尸比沙(六)于留必那(七)三磨羅他(八)帝利曷囉怛那地師吒南(九)跋折囉陀羅薩坻那(十)跋利沙他伊呵閻浮提地畢莎呵(十一)
阿婆何夜寐(一)薩婆那鉗(二)迷帝羅質坻那(三)菩提質哆弗婆鉗寐那(四)那羅那羅(五)禰梨禰梨(六)奴盧奴盧(七)莎呵(八)
又呪曰。
釋迦羅薩坻那(一)鉢羅婆羅沙地(二)摩訶那伽(三)伊呵閻浮提卑莎呵(四)
又呪曰。
阿師吒摩迦(一)薩坻那(二)鉢囉婆利沙他(三)摩呵那伽(四)伊呵閻浮提卑莎呵(五)
又大方等大雲經云。佛言。若有國土欲祈雨者。六齋之日。其王應當淨自洗浴供養三寶。尊重讚歎稱龍王名。善男子四大之性可令變易。誦持此呪天不降雨。無有是處。是經典中有神呪故。為眾生故。三世諸佛悉共宣說。
郁究隷 牟究隷 頭坻 比頭坻 陀尼羯坻 陀那賴坻 陀那僧 塔兮
降雨部第三
如分別功德論云。天及龍皆能降雨。何以取別。天雨細霧下者是。龍雨麁下者是。又阿脩羅共天鬪時。亦能降雨有二種。有喜雨。有瞋雨。若雨和調者。是歡喜雨。若雷電靂靂者。是瞋恚雨(自外雲雨雷電等並如前日月篇說)。
又增一阿含經云。佛言。如是世間不可思議。如龍界不可思議。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答不從龍口龍。為從眼耳鼻身出耶。亦不從此出。但龍意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根本而作此雨。如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眼耳鼻出也。皆由彼有神力故而作此雨。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大龍隨心降雨。雨不從內。亦不從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心所念。於念念中出生無量不可思議智。彼諸智慧悉無來處。又言。佛子。一切大海水皆從龍王心願所起。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悉從大願力起。佛子。如來智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說少喻。汝今諦聽。佛子。此閻浮提內流出二千五百河水。悉入大海。俱耶尼內流出五千河水。悉入大海。弗婆提內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欝單越內流出一萬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內如是二萬五千九百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於意云何此水多少。答言。甚多。
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悉過前水。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如是等八十億龍王。各雨大海。展轉過前。娑伽羅龍王太子。名曰佛生。雨大海中復悉過前。
佛子。彼十光明龍王皆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百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如是等廣說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
佛子。如彼八十億龍王乃至婆伽羅龍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淵池。皆悉不及娑伽羅龍王所雨大海。婆伽羅龍王所住淵池。涌出流入大海。倍復過前。波涌流水青琉璃色。盈滿大海。涌出有時是故海潮常不失時。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珍寶無量。眾生無量。大地無量。佛子。於意云何。彼大海水為無量不。答言。實爾。其水深廣不可為喻。佛子。如是海水深廣無量。於如來無量智海。百分不及一。乃至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化為作譬喻。
河海部第四
如新婆沙論云。於此贍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屬各四。隨其方面流趣大海。謂即於此贍部洲中有一大池名無熱惱。初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縛芻。四名私多。初殑伽河從池東面金象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東海。次信度河從池南面銀牛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南海。次縛芻河從池西吠瑠璃馬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西海。後私多河從池北面頗胝迦師子口出。右繞池一匝流入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屬。一名閻母那。二名薩洛瑜。三名阿氏羅筏底。四名莫醯。信度大河有四眷屬。一名毘[竺-二+跛]奢。二名藹羅筏底。三名設咀荼盧。四名毘咀娑多。縛芻大河有四眷屬。一名筏刺拏。二名吠咀剌尼。三名防奢。四名屈愍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屬。一名薩梨。二名避魔。三名捺地。四名電光。如是且說有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屬。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隨其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說二千四河。未入海頃。頗有能令不入海不。無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呪術。廣說乃至令不得入聖諦現觀。無有是處。
又涅槃經云。譬如大海有八不可思議。何等為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者同一鹹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有種種寶藏。六者大身眾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增不減。
又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佛言。彌勒當知。阿耨大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分為八河。及閻浮提一切眾流皆歸大海。以沃焦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故。令大海水同一鹹味。
又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殑伽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遍觀四方。五者遍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光明。因光故出。重故還沒。出已住者。謂坻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已住。遍觀四方者。所謂錯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觀已行者。謂是錯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已行行已復住者。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復住。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喻七種眾生者如文不煩此述)。
頌曰。
玄言始開闡 雲霧上昇天
靉靆垂下布 駛雨遍山川
百草俱滋茂 五穀皆熟田
自非慈福力 豈感樂豐年
感應緣(略引二十二驗)秦時中宿縣有觀亭水神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神漢時夜郎?水竺王祠有竹節神漢中平年江水內有蛾含沙射人漢永昌不韋縣有禁水毒氣太山之東有澧泉飲用神靈二華之山當黃河有神簰分流黃帝時有赤將子輿能隨風雨上下神農時有赤松子是雨師能服水入火漢沙門千吉能祈雨將孫策忌害見怪漢沙門竺曇蓋祈雨有徵晉沙門僧群隱山感神水飲而不飢晉廬山釋慧遠以杖掘地感泉涌出晉沙門于法蘭感涸㵎涌水清流晉沙門涉公能呪龍下鉢中晉沙門佛圖澄能祈雨白龍二頭見晉沙門竺曇摩羅剎能呪水枯而更流宋沙門求那跋陀羅能祈雨應時而降齊沙門曇超有神請超祈雨有徵梁安國寺有瑞像放光處有泉涌唐沙門空藏能祈雨甚有徵應唐沙門慧璿山隱無水感神請居得水
秦時有中宿縣千里水。觀亭有江神祠壇。經過有不悋者。必狂走入山變為虎。中朝縣民至洛返。路見一行旅。寄其書曰。吾家在觀亭廟前。石間懸藤即是也。但扣藤自應者。乃歸。如言果有二人。從水中出取書而淪。尋還云。江伯欲見君。此人不覺隨去。便覩屋宇精麗飲食鮮香。言語接對無異世間也。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下巫人。當令殯殮。不須墳瘞。即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曰。時見水霧中曖然有著履形。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溺沒之患。巫云。姑既傷死。所以惡見殘殺也。
漢夜郎?水竺王祠。昔有女子澣於水濱。有大節竹流入女足間。推之不去。有小兒啼聲。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獠。因竹為姓。所破之竹。棄之於野。即生成林。王甞止石上作羹無水。以劍擊石。泉便涌出。今竺王水及破石竹林並存。漢使唐蒙誘而斬之。夷獠怨訴。竺王非血氣所育。求立嗣。太守吳覇表封其三子為侯。今猶有竺王節廟(右此三驗出異苑)。
漢中平年內有物處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鹵中。詩所謂為鬼為蜮。則不可得也。今俗謂之谿毒。先儒以為南方男女同川而浴。塗氣之所生也。
漢時永昌郡不韋縣有禁水。水有毒氣。唯十一月十二月可渡。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得病殺人。其氣中有惡物。不見其形。其似有聲。如有以所投擊內。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土俗號為鬼彈。
太山之東有澧泉。其形如井。本體是石也。欲取飲者。皆洗心致跪而?之。則泉出如流。多少足用。若或慠慢則泉縮焉。蓋神明之常志者也。
二華之山。其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曲流。有神簰而分之以利河流。其手足迹于今存焉。故張衡作西京賦。所稱巨靈贔負。高掌遠迹。以流河曲是也。
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也。不食五穀而噉百草華。至堯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時時於市門中賣繳。亦謂之繳父。
周禮春宗官伯日禮司命。風伯雨師星也。風師箕星也。雨師畢星也。玄謂司中司命文昌第四第五星也。案抱朴子曰。河伯者。華陰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又五行書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遠行。溺沒不返。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崐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之焉(右七條出搜神記)。
漢孫策。既定會稽。引兵迎漢帝。時道人于吉在策軍中。遇天大旱船路艱澁。策甞自出督切軍中人。每見將士多在吉所。因憤怒曰。吾不如吉乎。收吉縛置日中。令其降雨。如不能者便當受誅。俄頃之間雲雨滂沛。未及移時川㵎涌溢。時並來賀。吉免其死。策轉忿恚。意使殺之。因是策頗愍傷。每髣髴見吉。後出射獵為刺客所傷。治療將差。引鏡自窺鏡中見吉。顧則無之。如是再三。遂撲鏡大噭。瘡皆崩裂。須臾而死(見冤魂志)。
漢沙門竺曇蓋。秦郡人也。真確有苦行。提鉢振錫行化四輩。居于蔣山常行般舟。尤善神呪。多有應驗。司馬元顯甚敬奉之。衛將軍劉毅。聞其精苦。招來姑熟深相愛遇。義興五年大旱。陂湖竭涸苗稼焦枯祈祭山川累旬無應。毅乃請僧設齋。蓋亦在焉。齋畢躬乘露航浮泛川溪。文武士庶傾州悉行。蓋於中流燔香禮拜。至誠慷慨。乃讀海龍王經。造卷發音雲氣便起。轉讀將半沛澤四合。纔及釋軸洪雨滂注。畦湖必滿。其年以登劉敬。叔時為毅國郎中令。親豫此集。自所覩見。
晉安羅江縣有霍山。其高蔽日。上有石杅。面徑數丈。杅中泉水深五六尺。經常流溢。古老傳云。列仙之所游餌也。有沙門釋僧群。隱居其山。常飲此水。遂以不飢因而絕粒。晉安太守陶夔。聞而求之。群以水遺陶出山輒臭。陶於是越海造山。于時天景澄朗。陶踐山足便風雨晦冥。如此者三。竟不得至。群所栖策與泉隔一㵎。旦夕往還。以一木為梁。後且將渡。輒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逆唼僧群。永不得過。欲舉錫撥之。恐其墜死。於此絕水。俄而飢卒。時傳云。年百四十。群之將死。為眾說云。年少時甞打折一鴨翅。將或此鴨因緣之報乎。
晉尋陽廬山西有龍泉精舍。即慧遠沙門之所立也。遠始南渡。愛其區丘欲創寺宇。未知定方。遣諸弟子訪履林㵎。疲息此地。群僧並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嘉泉。乃以杖掘地。清泉涌出。遂畜為治。因搆堂宇。其後天甞亢旱。遠率諸僧轉海龍王經。為民祈雨。轉讀未畢。泉中有物形如豆蛇。騰空而去。俄爾洪雨四澍。㵎過离畢以有龍瑞故取名焉。
晉沙門于法蘭。高陽人也。十五而出家。器識沈秀業操貞整。寺于深巖甞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蹲床前。蘭以手摩其頭。虎揚耳而伏。數日乃去。竺護燉煌人也。風神情宇。亦蘭之次。于時經典新譯梵語數多。辭句繁蕪章偈不整。乃領其旨要刊其游文。亦養徒山中。山有清㵎汲漱所資。有採薪者。甞穢其水。水即竭涸。俄而絕流。護臨㵎[褒-保+(非/(乏-之))]回歎曰。水若遂竭吾將何資。言終而清流洋溢。尋復盈㵎。並武惠時人也。支道林為之像讚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山澤。仁感虎兕。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空㵎。枯泉還水(右四人出冥祥記)。
晉長安有涉公者。西域人也。虛靖服氣不食五穀。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驗若抵掌。以苻堅建元十一年。至長安縣。以祕呪呪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祝龍。俄而龍下鉢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鉢觀之。咸歎其異。堅奉為國神。仕庶皆投身接足。自是無復炎旱之憂。至于六年十二月。無病而化。堅哭之甚慟。卒後七日堅以其神異。試開棺視之。不見屍骸所在。唯有殮被存焉。至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堅減饍撤縣。以迎和氣。至七月降雨。堅謂中書朱彤曰。涉公若在。朕豈焦心於雲漢若是哉。此公其大聖乎。彤曰。斯術幽遠。實亦曠古之奇也。
晉時佛圖澄。博術終古。道藝超群。晉建武年正月至六月時天大旱。石虎遣太子詣臨漳西釜口祈雨。久而不降。虎令澄自乞。即有白龍二頭降於祠所。其日大雨。方數千里。其年大收。戎貊之徒先不識法。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並不言而化焉。
晉長安有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日誦萬言過目即能。是以博覽六經游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甞分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至西域。大齎經論還歸中夏。沿路傳譯寫為晉文。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讚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為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後隱居深山。山有清㵎。常取澡漱。後有採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乃[褒-保+(非/(乏-之))]回歎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流滿㵎。其幽誠所感如此。故支遁為之像讚云。
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穹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
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至於道德化被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千咸共宗事。及晉惠西奔。關中擾亂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後孫綽製道賢論。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以量高山巨源。
宋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感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呪。明日晡時西北雲起。初如團蓋。日在桑榆。風震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䞋施相續。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贈甚厚。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齊錢唐靈苑山有釋曇超。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止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而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游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樹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祖即位。被勅往遼東弘闡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唐之靈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後時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執笏而進。稱嚴鎮東通。須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衛連翩。下席禮敬自稱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師至故來展東富陽縣人故冬。鑿麓山下為博。侵壞龍室。群龍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餘日。井池枯涸田種永罷。法師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曰。興雲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貧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興雲不能降雨。是故相請耳。遂許之。神脩然而去。超乃南行。經五百至赤亭山。遙為龍呪願說法。至夜群龍悉化作人。來詣超禮拜。超更說法。因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又與超夢云。本因忿立誓。法師既導之以善。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必當降雨。超明旦即往臨泉寺。遣人告縣令。辦船於江中。轉海龍王經。縣令即請僧浮船石首。轉經纔竟。遂雲降大雨。高下皆足。歲以獲收。超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右五人出梁高僧傳)。
梁安國寺在秣陵縣都鄉同下里。以永明九年起造寺。有金銅像一軀。高六寸五分。以去天監六年二月八日。於寺東房比頭第三間內。忽聞音樂聲。爾後房主藥王尼所住房床前。時時有光照屋。到二十三日。於光處忽有泉涌。仍見此瑞像隨水而出。遠近駭觀咸生隨喜。泉既不竭。乃累塼為井。井猶存焉(右一見梁京寺記云)。
唐釋空藏者。至貞觀年住京師會昌寺。誦經三百餘卷。說化為業。游涼川原。有緣斯赴。昔往藍田負兒山。所誦經齎麫六升。擬為月調。乃經三周日噉二升。猶不得盡。又感神鼎不知何來。時至玉泉寺。以為終焉之地。時經亢旱泉竭苗焦。合寺將散。藏乃至心祈請。泉即應時涌溢。天雨滂沛。道俗動色。驚嗟不已。至貞觀十六年。終於會昌。還葬山所。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璿。姓董氏。善通三論涅槃。莊老俗書久已洞明。由此聲譽久逸漢南。至貞觀二十三年講涅槃經。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宇。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須通散一毫以上捨入十方眾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言訖而終法座。春秋七十有九。初住光福寺居山頂上。引汲為勞。將移他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頂禮璿曰。奉請住此常講大乘經。勿以小乘為慮。其小乘者。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出世。一人讀誦講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勝飲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唯願弘持勿孤所望。此山頂寺先無水可得。山神曰。法師須水此易可得。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期七日初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通夜相續。至明方住。唯見清泉香而且美。合眾同幸。及止此住本龍泉漸竭。據斯以驗。實感通奇(右此三驗出唐高僧傳)。
園果篇第七十二(此有五部)述意部引證部樹果部損傷部種子部
述意部第一
竊惟。王舍竹園經行是寄。靈山石室宴坐斯依。淨住遍於十方。慈化通於三界。所以遠追須達。高慕菴羅。崇無盡之因。造不壞之地。興心敬仰。福趣玄門。起念乖恭。業鍾湯炭。故覩則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稱為伽藍也。若有真心造作。縱小得福弘多。何況於大。若起偽心修造。縱大得福尚少。何況於小。是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須依法。不得姦偽也。
引證部第二
如過去因果經云。諸僧伽藍中。竹園僧伽藍。最為其心念。中本經云。羅閱祇國長者迦蘭陀心念。可惜我園施與尼揵。佛若先至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為棄捐。大鬼將軍。名曰半師。知其心念即召閱叉推逐尼揵。裸形無恥不應止此。尼揵驚。悑馳走而去。長者歡喜。營造精舍施佛及僧。
又菩薩藏經云。阿難。我今於此竹園中轉此菩薩藏經不退轉輪。斷一切眾生疑。阿難。過去諸佛亦皆於此虛空地分說菩薩藏經。阿難。所有貪瞋癡眾生。入此竹園不發貪瞋癡。眾鳥入者非時不鳴萍沙大王與諸婇女。入此園中共相娛樂。自覺無欲。諸女亦爾。時王歡喜每作是念。願世有佛。當以此園奉上於佛。佛於中住。我當聞法。何以故。可供養者。應住此園。非五欲人所應得住。是園無有?虺蜈蚣蟁虻毒螫。若住其中無復毒心。亦是竹園不共功德。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信心清淨。以園林地施與眾僧。令僧受用。命終生揵陀羅天。天女圍繞百倍縱逸。若有眾生以善修意。為遮寒熱造作義屋。令人受用。命終生常恣意天。五欲自娛。從天命終。若得人身。為王大師。
樹果部第三
如立世阿毘曇論云。剡浮樹者。此樹生在閻浮提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是樹株本正州。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並一千由旬。是樹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久住不凋。一切風雨不能侵入。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無瘤節。五十由旬方有枝條。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其一一枝橫出五十由旬。中間亘度一百由旬。周迴三百由旬。其菓甘美無比。如細蜂蜜。果大如甕。其核大如世間剡浮子核。其上有鳥獸之形。東西枝有子。多落閻浮提地。少落水者。南枝果子。並落閻浮提。北枝果子。悉落河中為魚所食。樹根悉是金砂所覆。當春雨時下不漏澁。夏則不熱。冬無風寒。乾闥婆及藥叉神依樹下住。如是之事云何知耶。昔王舍城有兩比丘。具神通力。共為朋友。往看彼樹遂至樹所。見樹果熟墮地。自破其一。比丘從其蔕孔探手至甲。其最長指猶不至核。牽手而出。為果所染。手甲皆赤。其果香氣能染人心。鼻嗅果香。第二比丘問言。汝欲食不。長老我不樂食。是事者。有不可思議。是離欲結最為廣大。何以故。若人未離欲嗅是香。即生心氣。乃發顛狂。有諸離欲外人若嗅此香。退失離欲之地。是二比丘還王舍城說如上事。時有一人。名曰長脛。本是王種。姓拘利氏。宿業果報所得神通。若行水中。前脚未沒。後脚已移。若行草葉。草雖未靡。便得移步。是人從佛聞說此樹。即白佛言。我今行至剡浮樹不。答云。得至。是人禮佛向北而去。度諸山經過七山。第七名金邊山。登山頂向北。聳身遠望。唯見黑暗。悑畏而返。佛問。汝至剡浮樹不。答言。不至。佛問。汝何所見。答曰。唯覩黑暗。佛言。此黑暗色即剡浮樹。是人重禮佛足。右繞三匝。更向北行。重度前七山。更度後七山。又度六大國。又度七大樹林。林間有七大河。渡是七河。又度阿摩羅林及訶梨勒林。乃至剡浮南枝。從南枝上行至北枝。是人俯窺見下。水相與常水異。澄清洞徹都無障礙。是人思惟。我之神通今於此處得成就不。因脚履水手攀樹枝。是脚至水如石即沒。於此神通不得成就。此水輕細如酥油。浮在水上。若以此水投於彼水。即沈如石。是人取一果子。還奉世尊。佛受此果。破為多片。施諸大眾。果汁染於佛手。佛以此手擊於山石。至今赤色。如昔不異。澁赤不燥。掌迹分明。因昔分果為片故。因名此石為片片巖。是時佛化優婁頻螺迦葉。亦取此菓與迦葉。是剡浮樹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圍繞此樹。其內有林。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是果熟時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細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阿摩勒林南復有七林。七河相間。其最北林名曰菴羅。次名剡浮。三名娑羅。四名多羅。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畢他林。如是諸果不辛不苦。甜如蜂蜜。是人林中果形似人。若離欲人食此果者。退失禪定。其劫畢他林南有六大國。其最南國名曰高流。次名俱臘婆。三名毘提訶。四名摩訶毘提訶。五名欝多羅曼陀。極北第六名捨喜摩羅耶。是六國內人皆貞良持十善法。其獸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是處犛牛其數最多。以其髮尾用覆屋舍。其地生麥不須耕墾。是麥熟已無有糠糩。是其國人磨蒸為飯。其麥氣甘味美如蜜。
又長阿含經云。所以名閻浮提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由閻浮樹故。得名為閻浮金閻浮樹。其果如簞。其味如蜜。樹有五大柧。四面四柧上有一柧。其東柧果乾闥和所食。其南柧果七國人所食。一名拘樓國。二名拘羅婆。三名毘提。四名善毘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羅。七名婆梨。其西柧果海虫所食。其北柧果禽獸所食。其上柧果星宿天所食。
又中阿含經云。過去閻浮提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出世。名高羅婆王。有樹名善住尼拘類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諸臣。第三枝者國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門梵志食。第五枝者禽獸所食。尼拘類樹果大如二升瓶。味如淖蜜丸。無有護者。亦無相偷。有一人來飢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樹王所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尼拘樹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閻浮洲人。異哉無恩無有反復。我寧令樹無果即不生果。復有一人飢渴極羸欲得噉果。往詣樹所。見樹無果。即往詣高羅婆王所。白曰。天王當知。善住尼拘樹王無果。王聞已如力士屈申臂頃。至三十三天住帝釋前。白曰。拘翼當知。尼拘樹王不生果。於是帝釋及高羅婆王。如力士屈申臂頃。至善住尼拘類樹。不遠而住。化作大水暴風雨已。拔根倒竪。於是樹王居止枝天。因此故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帝釋前立。帝釋問曰。何意啼泣。彼天白曰。當知大水暴風雨拔根倒竪。願善住尼拘類樹王還復如本。於是天帝復化作大水暴風雨已。令尼拘樹王即復如故。
又華嚴經云。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非不從根生。縱廣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際。此樹生根時。閻浮提樹一切根生。若生莖時及枝葉華菓時。閻浮提樹一切悉生枝葉華菓。其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是故名曰不從根生非不從根生。於一切處悉能生長。唯除地獄深坑及水輪中。不得生長耳。
又雜阿含經云。昔者有王名拘獵。國中有樹名羞波提桓。五百六十里圍。下根周匝八百四十里。高四千里。枝四布匝二千里。樹有五果。道有五面。一面者國王與宮內諸伎女共食。二面者大臣百官皆共食之。三面者人民共食之。四面者諸釋道士共食之。五面者飛鳥禽獸共食之。果如升瓶。其味甜如蜜樹。無守者果分不相侵。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有九種病。一寒二熱三飢四渴五大便六小便七愛欲八食多九年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此同彌勒佛出世時也)。◎◎
損傷部第四
如僧祇律云。佛在世時。有闡陀比丘。須木造房。有薩羅林樹。便往伐之。持用成房。爾時林中有鬼神依止此林。語闡陀言。莫斫是樹。今我小弱男女。暴露風雨無所依止。闡陀答言。死鬼促去。莫住此中。誰喜見汝。即便伐之。時此鬼神即大啼哭。將諸兒子詣世尊所。佛知而故問。汝何以啼哭。答言。世尊。尊者闡陀伐我林樹持用作房。我男女大小風雨曝露。當何所依。爾時世尊。為此鬼神。隨順說法。憂苦即除。去佛不遠便有林樹。世尊指授令得住止。佛呵闡陀已。如來一宿住止是處。左右有樹木與人等者。便為塔廟。是故神祇樂來依止。云何惡口罵之。又四分律。佛亦不許斫神樹斫者得突吉羅罪。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持戒離於邪見。見人斫伐鬼神大樹夜叉羅剎之所依止。其人擁護令不斫伐。此諸鬼神不惱害人。依樹受樂。無樹則苦。此人命終生歡喜天。與眾天女歡娛受樂。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安隱巨富。
又毘尼母經云。有五種樹。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樹。二鬼神樹。三閻浮提樹。四阿私陀樹。五屍陀林樹。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華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有比丘樹上安居。縛木作床。即不下樹。放便利樹下。此樹有大鬼。忿瞋打此比丘殺佛言。從今。己去不聽比丘樹上安居樹下便利有五種樹不得斫一。菩提樹二。神樹三。路中大樹四。屍陀林樹。五尼拘陀樹。若佛塔壞。若僧伽藍壞。為木火燒得斫四種。除菩提樹。有五種樹應得受用。一者火燒。二者龍火燒。三者自乾。四者風吹來。五者水漂。如是等樹得受用。
種子部第五
如長阿含經云。有何因緣世間有五種子。有大亂風從不敗世界吹種子來生此國。一者根子。二者莖子。三者節子。四者虛中子。五者子子。是為世間有五種子出。
又起世經云。有何因緣有五種子世間出現。佛告比丘。若於東方有諸世界。或成已壞。或壞已成。或成已住。南西北方成壞及住亦復如是。爾時有阿那毘羅大風。別於他方成住世界。吹五種子散此界中。散已復散。乃至大散。所謂根子莖子節子接子子子。此為五子。閻浮樹果大如摩伽陀國一斛之甕。摘其果時汁隨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閻浮樹果隨所出生有五分益。謂東南西方上下二方。東方生者。諸揵闥婆皆共食之。南方生者。為七大聚落人民所食。何者為七。一名不正噭。二名噭喚。三不正體。四賢五善賢。六牢。七勝。西分生者。金翅鳥等所共食之。上分生者。虛空夜叉皆共食之。下分生者。海中諸蟲皆來取食。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言。雪山有樹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從香山來。以風力故得至雪山。益冬盛寒羅剎夜叉在山曲中屏㟪之處。糞穢不淨盈流于地。猛風吹雪以覆其上。漸漸成塹五十由旬。因糞力故此果得生。根莖枝葉華實滋茂。春陽三月八方同時。皆悉風起消融氷雪。唯果樹在。其果形色閻浮提果。無以為譬。其形團圓滿半由旬。婆羅門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壽命一劫。不老不死。凡夫食之。向得四沙門果。三明六通無不悉備。有人持種至閻浮提糞壞之地。然後乃生。高一多羅樹。樹名拘律陀。果名多勒。大如五升瓶。人有食者。能除熱病。
又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
頌曰。
祇園感神夾 鹿苑化拘隣
聖人居福地 賢士樂山淵
乍聞千葉現 時動百華鮮
香草皆滿地 靈芝遍房前
甘池流八水 神井涌九泉
華幡高飄颺 應感下飛仙
鳥弄千聲囀 人歌百福田
盛哉茲勝處 誰見不留連
感應緣(略引十二驗)周隱王二年地暴長夏秦周漢時山亡漢哀帝時有靈樹變漢建昭五年有大槐樹變漢靈帝有二樗樹變漢光和年時有靈草變晉永嘉年時有偃鼠出怪吳先主時有靈樹出變吳時太守郡境有靈槎怪太古之時有女馬皮變為蠶蟲宋沙門釋僧瑜亡後房內生雙桐樹唐王玄策西國行傳有金山
周隱王二年四月。齊地暴長。長丈餘。高一尺五寸。京房易妖曰。地長四時暴占。春夏多吉。秋冬多凶。歷陽之郡一夕淪入地中而為澤水。今麻湖是也。不知何時。運升樞曰。邑之論陰吞陽不相屠。
夏桀之時厲山亡。秦始皇之時三山亡。周顯王三十二年宋大丘社亡。漢昭帝之末陳留昌邑社亡。京房易傳曰。山默然自移。天下有兵社稷亡也。故會稽山陰琅邪中有怪山。世傳本瑯瑘東武山也。時天夜風雨晦冥。旦而見此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怪山。時東武縣山亦一夕自亡去。識其形者。乃知其移來。今怪山下見有東武里。蓋記山所自來以為名也。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凡山徙皆不極之異也。此二事未詳其世。尚書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士。賢者不興。或祿去公室。賞罰不由君。私門成群不救。當為易世變號。說曰。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天有四時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立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若四時失運。寒暑乖違。則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博蝕彗勃流飛。此天地之色侯也。此寒暑不時天地亟否也。故名立土踊。天地之痤[敖/月]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癰疽也。衝風暴雨。天地之奔氣也。雨澤不降川瀆涸竭。天地之焦枯也。
漢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樹。量池圍一丈六尺。長一十四丈七尺。民斷其本長九尺餘。皆枯三月樹本自立故處。汝南平陽遂鄉有樹。博地生枝葉。如人形。身青黃色面白。頭髮稍長六寸一分。京房易傳曰。王德欲衰。下人將起。則有木生為人狀。其後有王莽之篡。
漢建昭五年。兗州刺史浩賞禁民私所立社。山陽槖鄉社有大槐樹。吏伐斷之。其夜樹復立故處。說曰。凡斷枯復起。皆廢而復興之象也。是世祖之應耳。
漢靈帝嘉平三年。右核別作中有兩樗樹。皆高四尺。其一株宿昔暴長。長一丈餘。麁大一圍。作胡人狀。頭目鬢髮備具。其五年十月。正殿作有槐樹。皆六十圍。自拔倒竪。根上枝下。其於洪漸皆為木。不曲直中平正。長安城西北六七里有空樹。中有人。面生鬢。
漢光和七年。陳留濟陰東郡冤句離祗界中草。生作人狀。操持兵弩。牛馬龍蛇鳥獸之所白黑。各如其色。羽毛頭目足翅皆具。非但髣髴。像之尤純。舊說曰。近草妖也。是歲有黃巾賊起漢遂微弱。吳五鳳元年六月。交阯稗草化為稻。
晉永嘉五年十一月。有偃鼠出延陵。郭璞筮之遇臨之益。曰此郡東縣當有妖人。欲搆制者。尋亦自死矣。
吳先主時陸敬叔。為建安太守。使人伐大樹。下數斧忽有血出。至樹斷有一物。人頭狗身。從樹穴中出走。叔曰。此名彭侯。烹而食之。其味如狗。
葛祚字元先。丹陽句容人也。吳時作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查。橫水能為妖怪。百姓為之立廟。行旅必過。要禱祠查。查乃沈沒不者。查浮則船為破壞。祚將去官。乃大具斤斧之屬。將伐去之。明日當至。其夜廟保及左右居民。聞江中洶洶有人聲非常。咸怪之。旦往視查移去。沿流流下數里。駐在灣中。自此行者。無復沈覆之患。衡陽人美之。為祚立碑曰。正德所禳。神等為移。
尋舊說云。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男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既承此言。馬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息。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乃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也。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而殺之。曝皮於庭。父行女與隣女之皮所戲。以足蹴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隣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隣婦取而養之。其核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案天宮辰為馬星。蠶書日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周禮教人職掌禁原蠶者注云。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其傷馬也。漢禮皇后親採桑祀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苑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古之遺言也(右此十驗出搜神記)。
宋釋僧瑜。吳興餘杭人。本姓周氏。弱冠出家。號有神理。精修苦業始終不渝。元嘉十五年游愒廬山。同侶有曇溫慧光等。皆勵操貞潔俱尚幽棲。乃共築架其山之陽。今招隱精舍是也。瑜常以為結溺三途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殞。藥王之轍。獨何云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四十有四。孝建二年六月三日。將就本志。道俗赴觀。車騎填接。瑜率眾行道訓授典戒。爾旦密雲將雨。瑜乃慨然發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期誠無感便宜滂澍。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言已頃之雲景明霽。及焚焰交至。合掌端一。有紫氣騰空別表煙外。移晷乃歇。後旬有四日。瑜所住房裏雙桐生焉。根枝豐茂。巨細如一。貫欀直竦。遂成鴻樹。理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曰雙桐沙門。吳郡張辯時為乎南長史。親覩其事。具為傳讚云(出冥祥記)。
從吐蕃國。向雲山南界。至屈露多。悉立等國云。從此驛北行。可以九日。有一寶山。山中土石並是黃金。有人取者。即獲殃咎(出王玄策西國行傳)。◎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漁獵篇第七十三慈悲篇第七十四
◎漁獵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尋。如來設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眾生貪濁愛戀己身。刑害他命保養自軀。由著滋味漁捕百端。貪彼甘肥罝羅萬種。或擎鷹放犬冒涉山丘。擁劍提戈穿窬林藪。或垂綸河海布綱江湖。香餌釣魚金丸彈鳥。遂使輕鱗殞命弱羽摧年。穴罷新胎巢無舊卵。既窮草澤命侶游歸。於是脂消鼎鑊。肉碎枯形。識附羹中。魂依鱠裏。何期己身可重彼命為輕。遂喪彼身形養己軀命。止存口腹不顧酸傷。但為庖厨橫加屠割。致使怨家讐隙遍在冥中。債主逐隨滿於空界。不善業相。以自莊嚴。諸惡律儀無時暫捨。菩薩為此斂眉。大士由茲抆淚。但惟四生遞受六道輪迴。或此身怨府。昔是至親。曩世密交。今成疎友。改形易貌。不復相知。彼沒此生。何由可測。但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濟為用。常應遍游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以安樂也。
引證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有十六惡律儀。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餧養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餧養猪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鷄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者劫奪。十二者魁膾。十三者網捕飛鳥。十四者兩舌。十五者獄卒。十六者呪龍。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
又雜阿毘曇心論云。有十二種住不律儀。一屠羊。二養雞。三養猪。四捕鳥。五捕魚。六獵師。七作賊。八魁膾。九守獄。十呪龍。十一屠犬。十二伺獵。屠羊者謂殺羊。以殺心若養若賣若殺。悉名屠羊。養雞養猪亦復如是。捕鳥者。若殺鳥自活。捕魚獵師亦皆如是。作賊者。常行劫害。魁膾者。主殺人自活。守獄者。以守獄自活。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屠犬者。旃陀羅。伺獵者。王家獵主。
又對法論云。不律儀業者。何等名為不律儀者。可謂屠羊養雞養猪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呪龍。守獄讒搆。好為損等。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如是養雞猪等。隨其所應。縛象者。常處山林調執野象。立壇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讒搆者。以離間語毀壞他親。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種姓中。或由受持彼事業者。謂即生彼家。若生餘家。如其次第所期現行彼業。決定者。謂身語方便為先決定要期現行彼業。是名不律儀業。
又出曜經云。南海卒涌驚濤浸灌。有三大魚流入淺水。自相謂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減宜可逆上還歸大海。復礙水舟不得越過。第一魚者。盡力跳舟得度。次魚復憑草獲過。其第三魚氣力消竭為獵者得之。佛見而說偈曰。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魚少水
斯有何樂
又菩薩本行經云。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師質。財富無量應時得度。時舍利弗為說經法。師質聞法不慕榮貴。求欲出家。便以居業盡以付弟。剃頭鬚髮而著袈裟。便入深山坐禪行道。其婦愁憂思念前夫不順後夫。其弟見嫂思念。恐兄反戒還奪基業便語賊帥。雇汝五百金錢斫彼沙門頭來。賊帥受錢。往到山中見彼沙門。沙門語言。我唯弊衣無有財產。汝何以來。賊即答言汝弟雇我。使來殺汝。沙門語賊。我新作道人不解道法。且莫殺我。須我見佛少解經法殺我不遲。賊語之言。今必殺汝。不得止也。沙門即舉一臂而語賊言。且斫一臂。留我殘命使得見佛。時賊便斫一臂持去與弟。於是沙門便往見佛。佛為說法。汝無數劫來。割截其頭手脚之血。多於四大海水。積身之骨高於須彌。洟泣之淚過於四河。飲親之乳多於江海。一切有身皆受眾苦。皆從習生有斯眾苦。唯當思惟八正之道。聞佛所說霍然意解。即於佛前得阿羅漢道。便放身命而般涅槃。賊擔其臂往持與弟。便持臂著於嫂前。語其婦言。常云思念前婿。此是其臂。其婦悲泣便往白王。王即推校如實不虛。便殺其弟。諸比丘問佛。而此沙門前世之時。作何惡行。今見斫臂。修何德本。今值世尊。得阿羅漢。佛告諸比丘。乃昔過去波羅柰國有王名婆羅達。出行游獵馳逐走獸。迷失徑路不知出處。草木參天。無餘方計而得來出。大用恐悑。遂復前行見一辟支佛。王問其言。迷失徑路從何得出。軍馬人眾在於何所。時辟支佛臂有惡瘡不能舉手。即便持脚示其道徑。王便瞋恚。此是我民。見我不起。及持一脚示我道徑。王便拔刀斫斷其臂。時辟支佛意自念言。王若不自悔責。當受重罪無有出期。於是辟支即於王前。飛昇虛空神足變現。時王見已以身投地。舉聲大哭悔過自謝。唯願下來受我懺悔。時辟支佛即便來下受其懺悔。時辟支佛便入涅槃。王收起塔華香供養。常於塔前懺悔求願。而得度脫。爾時王者。此沙門是。由斫辟支佛臂。五百世中常見斫臂而死。至于今日。由懺悔故不墮地獄。而得度脫成阿羅漢道。佛告比丘。一切殃福終不朽敗。諸比丘聞莫不驚悚。
頌曰。
樂由放逸 苦己憂身 榮位寵辱
危若浮雲 漁獵好殺 違慈損神
怨塗反報 楚痛何申
感應緣(略引一十四驗)楚養由基善射術諸葛恪出獵有怪如小兒魯桓公被齊襄公殺為怪晉譙郡周子文等游獵受現報宋阮稚宗好獵現受苦報梁鄒文立以屠為業現報大患隋王驃騎將軍好獵女狂如兔隋鷹揚郎將姜略好獵見群鳥索命隋冀州外邑有小兒燒雞卵食現報唐遂安公李壽好獵被犬訴生割肉唐曹州人方山開好獵現報受苦唐汾州人劉摩兒好獵現報受苦唐隴西李知禮好獵現報受苦唐晉州屠兒殺猪有徵驗
楚王游于苑。白猨在焉。王命善射者令射之。數發猨搏矢而嬉。乃命由基。養由基撫弓則猨抱木而號。及六國時更羸謂魏王曰。臣能為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於此乎。更羸白可。有聞雁從東方來。而更羸虛發而鳥下焉。
諸葛恪為丹陽太守。出獵兩山之間。有物如小兒。申手欲引人。恪令申去故地。去故地則死。既參位問其故。以為神明。恪曰。此事在白澤圖。曰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見人則申手欲引人。名曰俟引。去則死。母謂神明而異之。諸君偶未之見耳(右二驗出搜神記)。
魯桓公夫人文姜者。齊襄公之妹也。桓公與文姜俱到于齊。齊襄公通其妹焉。桓公譴責文姜。文姜告襄公。襄公怒乃與桓公飲酒。桓公出。襄公使公子彭生送桓公於車。彭生多力。乃拉桓公脅。桓公薨於車上。魯人告于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思何辭。以告于諸侯。請以彭生除恥辱也。齊人歸罪於彭生而殺之。後襄公獵于貝丘。有大豕。從者曰。臣見豕乃彭生也。襄公怒曰。彭生何敢見乎。射之。豕乃人立而啼。公懼墜于車。傷足而還。其臣連稱管至甫二人作亂。遂殺襄公焉(出冤魂志)。
續搜神記曰。晉中興後。譙郡周子文家在晉陵。少時喜射獵。嘗入山獵。忽山岫間見一人。長五丈許。捉弓箭。鏑頭廣二尺許。白如霜雪。忽出城喚曰阿鼠(阿鼠子文小字)子文不覺應曰諾。此人牽弓滿鏑向子文。文便失魂厭伏。
續搜神記曰。吳末臨海人。入山射獵。為舍住。夜中有一人。長一丈。著黃衣白帶。來謂射人曰。我有讐剋明當戰。君可見助。當有相報。射人曰。自可助君耳。何用為別。答曰。明食時君可出溪邊。敵從北來。我南住。應白帶者我。黃帶者彼射人許之。明出果聞岸北有聲。狀如風雨。草木四靡。視南亦爾。唯見二大蛇長十餘丈。於溪中相遇便相盤繞。白映勢弱。射人因引弩射之。黃映者即死。日將暮。復見昨人。來辭謝云。住此一年獵。明年慎勿復來。來必為禍。射人曰善。還停一年獵。所獲甚多。家致巨富。數年後憶先山多肉忘前言。復更往獵。復見先白帶人。語之言。我語君勿復來。君不能見用。讐子已大。今必報君非我所知。射人聞之其悑。便欲走。乃見三烏衣人。皆長八尺。俱張口向之。射人即死。
呂氏春秋曰。湯見設網者四面張而祝之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來者。皆羅我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如此。
宋阮稚宗者。河東人也。元嘉十六年隋鍾離太守阮愔在郡。愔使稚宗行至遠村。郡吏蓋苟邊定隨焉。行達民家。恍忽如眠。便不復寤。民以為死輿出外門方營殯具。經夕能言說。初有一百許人縛稚宗去。行數十里至一佛圖。僧眾供養不異於世。有一僧曰。汝好漁獵今應受報。便取稚宗皮剝臠截。具如治諸牲獸之法。復納于深水釣口出之。剖破解切若為。鱠狀。又鑊煮鑪炙。初悉糜爛。隨以還復。痛惱苦毒至三乃止。問欲活不。稚宗便叩頭請命。道人令其蹲地。以水灌之云。一灌除罪五百。稚宗苦求多灌。沙門曰。唯三足矣。見有蟻數頭。道人指曰。此雖微物亦不可殺。無論復巨此者也。魚肉自死。此可噉耳。齋會之日。悉著新衣無新可澣也。稚宗因問。我行旅有三。而獨嬰苦何也。道人曰。彼二人自知罪福。知而故犯。唯爾愚曚不識緣報。故以相誡。因爾便蘇。數日能起。由是遂斷漁獵云(右一驗出冥祥記)。
梁小莊嚴寺。在建康定陰里。本是晉零陵王廟地。天監六年度禪師起造。時有鄒文立者。世以烹屠為業。嘗欲殺一鹿。鹿跪而流淚以為不祥。即加刳剖。鹿懷一麛。尋當產育。就庖哀切有惻害心。因斯患疾。眉鬚皆落身瘡並壞。因生慚愧深起悔責。乃求道度禪師發露重懺。立大誓願。罄捨家資。迴買此地。為立伽藍(見梁京寺記云)。
隋開皇末年代州人。姓王為驃騎將軍。在蒲州鎮守。性好畋獵所殺無數。有五男無女。後生一女端美。見者皆愛奇之。父母鍾念不同凡人。既還鄉里。里人親族為作衣服而共愛養之。女年七歲。一旦失去。無處求覓。疑隣里戲藏。訪問不見。諸兄乘馬遠覓乃見。去家三十餘里。馬追不及。兄等以數十騎共圍而始得之。口中作聲如似兔鳴。足上得剌盈掬經月餘日不食而死。父母悲痛不能自割。良由父獵殃及女受。合家齋戒練行不絕。大理寺丞蔡宣明。曾為代府法曹。為臨說之。
隋鷹揚郎將天水姜略。少好畋獵善放鷹犬。後遇病見群鳥千數皆無頭。圍繞略床噭鳴曰。急還我頭來。略輒頭痛氣絕久蘇。因請眾僧急為諸鳥追福。許之皆去。既而得愈。差已終身絕其酒肉不殺生命。臨在隴右見姜略。已年六十許。自說云耳。
隋開皇初冀州外邑中有小兒。年十三。常盜隣雞卵燒煨食之。後朝村人未起。其門外有人扣門呼此兒聲。父令兒出應之。見一人云。官喚汝。兒曰。呼我役者。入取衣糧。使者曰。不須也。因引兒出。村南舊是桑田。耕訖未下種。且此小兒忽見道右有一小城。四面門樓丹素甚嚴。兒怪曰。何時有此城。使者呵之勿使言。因至城北門令小兒前入。小兒入閫。城門忽閉。不見一人。唯是空城。地皆熱灰碎火深纔沒踝。小兒忽呼噭走趣南門。垂至即閉。又走趣東西亦皆如是。未到則開。既至便闔。時村人出因採桑。男女甚眾。皆見此兒在耕田中。口似啼聲四方馳走。皆相謂曰。此兒狂邪。旦來如此。游戲不息。至日食時。採桑者皆歸。兒父問曰。見吾兒不。桑人答曰。父兒在村南走戲。喚不肯來。父出村外。遙見兒走。大呼其名。一聲便住。城灰忽然不見。見父而倒。號泣言之。視其足半脛已上血肉燋乾。其膝已下洪爛如炙。抱歸養療。髀已上肉如故。膝已下遂為枯骨。隣里聞之競問緣由。答見如前。諸人看其走處足跡通利。了無灰火。良因罪業觸處見獄。於是邑人男女無簡大小。皆持齋戒至死無虧。有大德僧道慧法師。本冀州人。具為臨說。同其隣邑也。
唐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始以宗室封王。貞觀初罷職歸京第。性好畋獵。常籠鷹數聯。殺他狗餒鷹。既而公疾。見五犬來責命。公謂之曰。殺汝者奴。通達之過。非我罪也。犬曰。通達豈得自在耶。且我等既不盜汝食。自於門首過。而枉殺我等要當相報終不休也。公謝罪請為追福。四犬許之。一白犬不許。曰我既無罪殺我。又未死間。汝以生割我肉臠。臠苦痛吾思此毒。何有放汝耶。俄見一人。為之請於犬者曰。殺彼於汝無益。放令為汝追福。不亦善乎。犬乃許之。有頃公蘇遂患偏風支體不隨。於是為犬追福。而公疾竟不差。除延安公竇惲云。夫人之弟。為臨說之耳(右四驗出冥報記)。
唐曹州城武人方山開。少善弓矢。尤好畋獵。以之為業。所殺無數。貞觀十一年死。經一宿蘇云。初死之時被二人引去。行可十餘里。即上一山。三鬼共引山開登梯而進。上欲至頂。忽有一大白鷹。鐵為嘴爪。飛來玃開左頰而去。又有一黑鷹。亦鐵嘴爪。玃其右肩而去。及至山頂。引而廳事。見一官人。被服緋衣首冠黑幘謂山開曰。生平有何功德。可並具言之。對曰。立身已來不修功德。官曰。可且引向南院觀望。二人即引南行。至於一城。非常嶮峻。二人扣城北門數下。門遂即開。見其城中赫然總是猛火。門側有數箇毒蛇。皆長十餘丈。頭大如五㪷塊。口中吐火。如欲射人。山開恐懼不知所出。唯知叩頭念佛而已。門即自開。乃還見官人欲遣受罪。侍者諫曰。山開未合即死。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未若且放令修功德。官人放之。令前二人送之。依其舊道而下復有飛鷹欲玃之。賴此二人援之免脫。下山遂見一坑。其中極穢。逡巡之間遂被二人推入。須臾即蘇。爪跡極深。終身不滅山開於後遂捨妻子。以宅為佛院。常以讀誦為業。
唐汾州孝義縣。縣泉村人劉摩兒。至顯慶四年八月二十七日。遇患而終。其男師保明日又死。父子平生行皆險詖。其北隣有祁隴威。因採樵被車輾死。經數日而蘇。乃見摩兒男師保在鑊湯中須臾之間。皮肉俱盡。無復人形。唯見白骨。如此良久還復本形。隴威問其故。對曰。為我射獵故受此罪。又謂保曰。卿父何在。對曰。我父罪重不可卒見。卿既即還。請白家中。為修齋福。言訖被使催促。前至府舍。見館宇崇峻。執仗者二十餘人。一官人問之曰。汝比有何福業。對曰。隴威去年正月在獨村看讀一切經。脫衫一領布施。兼受五戒。至今不犯。官人乃云。若如所云。無量功德。何須來此。乃索簿勘見簿曰。其人合死不虛。側注云。受戒布施福助更合延壽。乃遣人送還。當即蘇活。
唐隴西李知禮。少趫捷。善弓射。能騎乘兼攻放彈。所殺甚多。有時罩魚不可勝數。貞觀十九年微患。三四日即死乃見一鬼。并牽馬一匹。大於俗間所乘之馬。謂知禮曰。閻羅王追公。乃令知禮乘馬。須臾之間。忽至王前。王約束云。遣汝討賊。必不得敗。敗即殺汝。有同侶二十四人。向東北望。賊不見邊際。天地盡昏。埃下如雨。知禮等敗。語同行曰。王教嚴重。寧向前死不可敗歸。知禮迴馬前射三箭。以後諸賊似稍却縮。數滿五發賊遂敗散。事畢謁王。王責知禮。汝敵雖退何為初戰之時即敗。以麻辮髮。并縛手足。臥在石上。以大石鎮而用磨之。前後四人體並潰爛。次到知禮勵聲叫曰。向者賊敗。並是知禮之力。還被王殺。無以勵後。王遂釋放更無囑著。恣意游行。凡經三日。向於西北出行入一牆院。禽獸一群可滿三畝餘地。總來索命漸相逼近。曾射殺一雌犬。直向前嚙其面。次及身體無不被傷。見三大鬼。各長一丈五尺。圍亦如之。共剝知禮皮肉。須臾總盡。唯面及目白骨。兼見五藏。及以此肉分乞禽獸。其肉落而復生。生而復剝。如此三日。苦毒之甚不可勝記。事畢大鬼及禽獸等。忽然總失。知禮迴顧不見一物。遂即踰牆南走。莫知所之。意中似如一跳千里。復見一鬼逐及知禮。乃以鐵籠罩之。有無數魚競來唼食。良久。鬼遂到迴。魚亦不見。其家舊供養一僧。其僧先死。來與知禮去籠。語知禮云。檀越大飢。授之三丸白物如棗。令禮噉之。時便大飽。而語之曰。檀越還家僧亦別去。禮到所居宅北見一大坑。其中有諸槍矟攢植不可得過。見其兄女并婢齎箱。并有錢絹及一器飲食在坑東北。知禮心中將此婢及以姪女游戲意甚怪之。迴首北望即見一鬼。挺劍直進。知禮惶懼委身投坑。即得蘇也。自從初死至於重生。凡經六日。後問家中。乃是姪女持紙錢絹。解送知禮。當時所視。乃見銅錢絲絹也(右三驗出冥報記)。
唐顯慶三年。徐玉任晉州刺史之時。有屠兒在市東衖。殺一猪。命斷湯燖。皮毛並落。死經半日。貪殺餘猪。未及開解。至曉以刀破腹。長劃腹下。一刀刃猶未入腹。其猪忽起走出門。直入市西壁。至一賢者店內床下而臥。市人競往看之。屠兒猶執刀逐走。看者問其所由。屠兒答云。我一生已來殺猪未曾聞見此事。猶欲將去。看者數百人。皆瞋責屠兒。競出錢贖得。諸人共為造舍安置。身毛久始得生。胭下及腹下瘡處差已作大肉疣。麁如臂許。出入往來常不污其室。性潔不同餘猪。至四五年方卒(并州晉陽縣人王同仁徐王府掾正具見說之)。◎
◎慈悲篇第七十四(此有五部)述意部菩薩部國王部畜生部觀苦部
述意部第一
夫含生稟氣皆有靈智。蠢動翱翔咸知畏死。致使菩薩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所以臨河羨魚不如結網。觀他受福不如行因。是故將求其報莫若先興其善。貴賤等施黑白心平。三寶福田四生同敬。並須臨時救濟給引衣食。罄拳握之珍。撤耳目之玩。捐已奉施隨之以喜。信夫篋笥以獎其意。玉帛以表其誠。身肉骨髓尚不寶戀。況復外財寧生愛著。菩薩行行亦不待索。雖心不待物而物亦筌心。心物兩備福智雙行矣。
菩薩部第二
如大集經云。佛言。我昔為於一切眾生。修菩薩行。為此法眼。於諸眾生起大慈心。捨己身血。猶如大海。與諸乞者。捨頭眼耳如毘福羅山。捨鼻舌等如十突盧那。捨手脚等如毘福羅山。捨皮施等可覆一閻浮提。亦捨無量象馬奴婢妻子及以王位國土城邑宮殿村落等。與諸乞者。於諸佛所受持禁戒而無缺犯。一一佛所無量供養。一一佛所稟受無量那由他百千法門。受持讀誦善修三昧。我亦恭敬無量三乘四果聖人父母師長病苦之者。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趣向者為作趣向。令其安住。我已如是。於彼三大阿僧祇劫。慈愍一切苦惱眾生故。發大堅固勇猛之心。久修無上菩提之行。今於此盲冥世間無大道師儉法之時。於如是等諸眾生中。發心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於三乘菩提令不退轉。復願救度三惡眾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如來被加陀羅刺刺其脚足。血出不止。以種種藥塗不能得差。諸阿羅漢於香山中取藥塗治。亦復不除。十力迦葉至世尊所。作是言曰。若佛如來於一切眾生有平等心。於羅睺羅提婆達多等無有異者。脚血應止。即時血止。瘡亦平復(故知諸佛大悲於諸含識平等無異)。
又四分律。佛言。乃往過去世時有王。名曰慧燈。乃使閻浮提人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王初生時有八萬四千藏。自然而出。於四交道隨所求索者。一切施與。時天帝釋便作是念。此王慧燈隨其所索一切施與。將恐來世奪我坐處。我今寧可往試。為以無上道故施。為以退轉耶。即化作男子。自相謂言。王慧燈教我等行十惡。殺生乃至邪見。時諸大臣皆往白王。王答言不。我先有是語。令閻浮提人能行之類皆行十善。不殺生乃至不邪見。我當為王。是故無是語。汝等今可嚴駕象乘。我欲自行教化國人。天象既至。王即便乘。王言可示我。彼人言我教國人行十惡者。彼即示王。王問言。慧燈教汝行十惡耶。答言。實爾。王復問言。可有方便行十善不。答言有。問言。何者是耶。彼答言若得成就菩薩生食其肉飲其血。乃得行十善。時王慧燈作如是念。我於無始世已來。經歷眾苦輪轉五道。或受截手截脚耳鼻出眼截頭。竟何所益。即取利刀自割股肉。以器盛血授與彼人。而告之曰。善男子。汝可食飲此肉血奉行十善。時彼男子不堪王慧燈威德。即沒不現。忽有天帝而在前立。問王言。王今布施為一天下二三四天下耶。為日月天帝釋魔王梵王耶。王答言。我布施不為天下乃至魔梵等。我作意欲求無上正真一切智。度未度者。解未解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者。時天帝釋便作是念。我今令王慧燈以此瘡死者甚非。所以當以天甘露灌其身上。即便灌之瘡即平復如故。佛告瓶沙王言。爾時利益眾生王者。豈異人乎。即今父王白淨是也。時王第一夫人者。今母摩耶是。時王慧燈者。即我身是。我於前世教化閻浮提數人皆行十善。以是因緣故足下千輻相輪輪郭成就。光明晃曜照三千大千國土。
又大悲分陀利經云。佛告諸善男子。我於往昔過無量阿僧祇大劫。爾時此土名無塵彌樓厭。彼大劫百歲世人蓮華香如來像法中。我為閻浮提輪王。名曰無勝。我及千子並發菩提。俱共出家。於蓮華香如來法中具修梵行。唯有六子不欲出家不發菩提。我數教語。何不出家。六子即報王言。我不能出家。王復問言。汝等何不發菩提心。彼言。若能以一切閻浮提與我等者。當發菩提。我聞甚喜已。令一切閻浮提人住三歸八齋。又勸三乘。分此閻浮提以為六分。持與六子勸以菩提。我即出家具修梵行。彼六王子不相和順。興兵交戰各不自寧。令閻浮提極大飢饉。天不降雨。五穀不成。草木不生。我即思惟。今正是時。應以身施。血肉充足捨林而去。往詣中國上障水山上立大誓願。時阿須羅宮皆悉大動。彌樓傾搖海水波涌。天及諸神皆悉悲泣。我時即從山上便自投身。以本願故即成肉山。高一由旬。縱廣正等。人民鳥獸來食血肉。以本願故晝夜生長。漸漸乃高一千由旬。正等亦爾。四邊皆有人頭。悉具髮眉眼耳鼻舌口齒。彼諸人頭高聲唱言。咄汝諸眾生各隨所欲。恣意取之。血肉六根。身得充滿。從意所求。三乘之心乃至有求人天福者。或有食血肉者。或有取眼取耳取鼻取唇取齒取舌者。以本願故。尋即還復。不盡不減。乃至十千年中。以身血肉充滿一切閻浮提人夜叉鳥獸。於十千年中施眼如恒沙。施血猶四大海。施己身肉若千須彌。以舌施人如鐵圍山。以耳施與如中彌樓。以鼻施與猶若大彌樓山。我以齒施如耆闍崛山。我身皮施遍娑呵剎。善男子。觀我於十千年中以一身命如是無量阿僧祇施。以無量阿僧祇眾生。無一念頃而生悔心。即立大願。若我得成阿耨菩提意。如是滿者。如是普捨十方殑伽河沙數。五濁佛土中以身肉充彼眾生。河沙大劫。若我是願意不滿者。令我永不見十方諸佛不成菩提。亦使令我不聞三寶三乘之聲。亦使我常處阿鼻地獄。
又大悲分陀利經云。佛言。我憶無量劫時。此佛剎名日月明。於五濁時。我於此閻浮提為轉輪王。名曰燈明。以善勸化一切眾生。我時出游觀園。見有一人反縛兩臂極為急切。即問諸臣。此人何罪。諸臣答言。此誑王法。敢是天民。常由輸課。六分輸一。此人違命。即告諸臣。速放斯人。儲糧蘇油勿苦索之。臣答王言。終無有人能以善心輸王諸物。所可日日給王夫人及諸眷屬。厨供所須皆從民出。自非王力終不可得。我時愁憂却自思惟。此之王位今當付誰。我有五百子皆勸以菩提。即分此閻浮提為五百分付與諸子。即捨詣林求仙梵行。南近大海憂曇波羅林中坐禪。食果草根用濟身命。漸漸不久得五神通。爾時閻浮提有五百商人。入海採寶。獲眾寶聚。其中商主名曰宿王。小福力故得如意摩尼。從彼寶洲多取眾寶及與摩尼。始發引時海水波涌。諸龍惱亂海神啼泣。中有龍仙。名曰馬藏。實是菩薩。以本願故生於其中。彼摩訶薩擁護商客安隱度海。自還所住。隨彼商客有惡羅剎。常逐於後伺求其便。彼於晝日放暴風雨。使諸商人迷失徑路。不知所趣極甚恐怖。發大音聲啼號悲泣。求諸天神風雨神等。乃至稱喚父母所愛兒息之聲。爾時我以天耳聞彼音聲。即生慰喻。汝等商人勿得恐悑。我當示導汝等徑路令汝安隱至閻浮提。我於爾時即以繒帛而自纏手。內著油中以火然之。發至誠言。我於林中三十六年游四梵處。為益眾生故食眾果。既化八萬四千諸龍夜叉令住不退轉。以是善根令我手然。使此商人至閻浮提。如是手然經於七日七夜。彼諸商人安隱得到。即自立願。如此珍寶若我得成阿耨菩提。令我得為商主操如意珠。於此佛土一切十方殑伽河沙數五濁空佛土中雨於眾寶。一一方中七反雨於種種眾寶。隨意充足。無量阿僧祇眾生令住三乘。又大丈夫論提婆菩薩說偈云。
福德善丈夫 悲心施惠手
拔貧窮淤泥 不能自出者
如菩薩布施。諸貧窮者皆來歸向。如曠野樹行人熱時皆往歸趣。菩薩愛樂名勝得解脫。若有人來語菩薩言。有乞者來。菩薩歡喜即以財物而賞使者。菩薩即以餘物而與乞者。歡喜愛敬。求者言乞。作此語時懷憐愍心。若有乞者。不知菩薩體性樂施。菩薩執手歡喜與語。猶如親友。壞彼不知使生知想。傍人見之亦復歡喜。若見乞者。語言汝來欲須何等。隨意而取。安慰之言。善來賢者莫生恐悑。我當為汝作依止處。使彼乞者心得清涼。若如是施名為生人。若不如是名為死人。若不來者自往施之。有來求者尚捨身命。況復財物。若無悲心不名為施。若有悲心施即是解脫。雖復大富名貧窮者。富者雖與無悲愍心。雖名曰與不名施主。悲愍心施。是名施主。若求報施名為施者。商賈之人亦可名施。若求報施果報猶尚無量。況有悲心不求報施。果報何可稱計。若求報施唯可自樂。不能救濟徒自疲勞。悲心施者能有救濟。後得果時能大利益。修施者得富。修定者得解脫。修悲者得無上菩提。果中最勝。
菩薩思惟。因彼乞者得證菩提。我今因施得無比樂。因中施樂猶尚如是。況無上菩提。如是乞者。其恩甚重。無以可報。若以財寶不足報恩。當以無上菩提而施與之。以我福故。願使乞者於將來世亦如我今成大施主得無上菩提。不念恩者無有悲心。若無悲心無有行施。若不施者不能濟度眾生生死。若不行施覆蔽悲心。如以書石乃知真偽。假使怨家亦如親友。
國王部第三
如佛說日明菩薩經云。佛言。過去閻浮提有國王。名曰智力。常行佛事深信三寶。時有比丘。名曰至誠。意常持三昧慈哀眾生。王欲見是比丘無有厭極。是比丘髀上生大惡瘡。國中醫藥所不能愈。王愁大悲即為淚出。時二萬夫人同時悲念。於時王臥。夢中有天人來語王言。若愈是比丘病者。當得生人肉血飲食之即得愈矣。王寤驚悸不樂。念是比丘病重。乃須彼藥法所難得。勅問臣下。王第一太子。字曰智止。白王莫悲莫愁憂之。血肉最為賤微。還入齋室持刀割髀。取肉及血持送與比丘。比丘得服之。瘡即除愈。身得安隱。王聞得愈大喜悅澤。意存比丘不念子痛。持是歡喜各有至心大子亦自平復(良由行同佛心身瘡得復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王子兄弟二人被驅出國。到曠路中糧食都盡。弟即殺婦分肉與其兄嫂。嫂便食之。兄得此肉藏棄不敢食之。自割脚肉夫婦共食。弟婦肉盡欲得殺嫂。兄言莫殺。以先藏肉。還與弟食。既過曠路到神仙住處。採取華果以自供食。弟後病亡。唯兄獨在。是時王子見一被刖無手足人。心生慈悲。採取華果。活彼刖人。王子為人少於欲事。採華果去。其婦在後。與刖人通。以有私情深疾其夫。於一日中逐夫採華。至河岸邊而語夫言。取樹頭華果。夫語婦言。下有深河。或當墮落。婦言。以索繫腰。我當挽索。小近岸邊。婦挨其夫墮著河中。以慈善力隨水漂而去不沒死。於河下流有國王崩。彼國相師推求國中。誰應為王。遙見水上有黃雲蓋。相師占已。黃雲蓋下必有神人。遣人水中而往迎接。立以為王。王之舊婦擔彼刖人。展轉乞索到王子國。國人皆稱有一好婦擔一刖婿恭承孝順。乃聞於王。王聞是已即遣人喚來到殿前。王問婦言。此刖人者實爾夫不。答言實是。王時語言。識我不耶。答言不識。王言。汝識某甲不。諦向王看。然後慚愧。王故慈心遣人養活。佛言。欲知王者。即我身是。爾如婦者。旃遮婆羅門女帶木杅謗我者是。爾時刖手足者。今提婆達多是(故知善惡目驗有徵)。
又菩薩本行經云。佛告王曰。過去世時。此閻浮提有國名不流沙。王名婆檀寧。夫人字跋摩竭提。時世穀貴人民飢餓。加有疫病。時王亦病。夫人自出祠天。階邊有一家。夫行不在。時婦產兒。又無婢使。產後飢虛復無有食。便自念言。今死垂至。更無餘計。自欲噉兒。即便取刀適欲殺兒。心為悲感舉聲大哭。爾時夫人欲還宮中。聞此婦人悲聲慘切。愴然憐傷便住聽之。而此婦人適欲舉刀欲殺其子。便自念言。何忍噉其子肉。作是念已便復啼哭。夫人便入其舍就而問之。何以啼哭。欲作何等。婦具答之。夫人聞之心為悼愍。語言。莫殺其子。我到宮中當送食來。婦人答言。夫人尊貴。或復稽遲。或能忘之。而我今日命在呼吸不逾時節。不如自噉其子以用濟命。夫人問言。更得餘肉食之可不。答言。課得濟命不問好醜也。於是夫人即便取刀自割其乳。便自願言。今我以乳持用布施濟此危厄。不願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持此功德用成無上正真之道。即便持乳與此婦人。適欲舉刀便割一乳。應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天帝觀之。見其夫人自割其乳濟其危厄。時天帝釋無數諸天。即時來下住虛空中。皆為悲泣住夫人前。而便問言。汝今所施甚為難及。求何願耶。夫人答言。持此功德用求無上正真之道。度脫一切眾生苦厄。天帝答言。汝求此願以何為證。於是夫人即時立誓。我今所施功德審諦成正覺者。我乳尋當平復如故。其乳尋時平復如故。天帝讚言。成佛不久。諸天歡喜。即便現形歎夫人言。汝今所施得無悔恨以為痛耶。答言。我今所施用求佛道無悔痛者。令我女身變成男子。立誓已訖應時變為男子。諸天讚言。成佛不久。是時國中眾病消除。穀米豐賤人民安樂。却後王崩。即拜為王。人民熾盛國遂興隆。佛告王言。爾時夫人者。今我身是。不惜身命今得成佛。大眾歡喜作禮而去。
畜生部第四
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不食肉經云。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迦女村自在天寺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曰彌勒。軀體金色。相好具足。威光無量。來至佛所。時有結髮梵志五百人等。遙見彌勒清淨白佛言。世尊。如此童子光明無量。與佛無異。於何佛所初發道心。受持誰經。為我解說。佛告式乾梵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常以慈心教化一切。彼佛說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若有聞者。即得超越百億萬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時彼國中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聰慧多智廣博眾經聞佛出世說慈三昧經。即便信伏為佛弟子。發菩提心。而作是言。我今誦持大慈三昧經。願於未來必得成佛。而號彌勒。於是捨家即入深山。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此經一心除亂。時連雨不止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經歷七日。時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三獸。見於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遠。法幢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當為無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諸兔。一切諸行皆悉無常。眾生愛身空生空死。未曾為法。我今欲為一切眾生作大橋梁。令法久住供養法師。爾時兔王告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師。汝等宜當各各隨喜。時諸山樹神等。即積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圍繞仙人足滿七匝。白言。大師。我今為法供養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雖有慈心何緣能辦。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養仁者。為法久住令諸眾生得饒益故。作此語已即語其子。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繫心思惟正念三寶。爾時兔子聞母所說。跪白母言。如尊所說無上大法欲供養者。我亦願樂。作此語已自投火中。母隨後入。當於菩薩捨身之時。天地大動。乃至色界及以諸天。皆雨天華持用供養。肉熟之後。時山樹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為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時彼仙人聞樹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書置樹葉上。又說偈曰。
寧當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迷沒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誓心。願我世世不起殺想。常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兔并命。是時天地六種震動。天神力故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時彼國人見此光者。皆發無上正真道心。佛告式乾。汝今當知。爾時白兔王者。今我身是。時兔兒者。今羅睺羅是。時誦經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是。時五百群兔者。今摩訶迦葉等五百比丘是。時二百五十山樹神者。今舍利弗目揵連等二百五十比丘是。時千國王跋陀婆羅等者。今千菩薩是。從我出世乃至樓至。於其中間受法弟子得道者是。佛告式乾。菩薩求法勤苦歷劫不惜身命。投於火坑以身供養。便得超越九百萬億劫生死之罪。時式乾等五百梵志。求佛出家成阿羅漢。時彼仙人投火坑已生於梵世。乃至成佛。其食肉者犯於重禁。後身生處常飲熱銅。
又大集經云。佛言。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時彼山中有二獼猴。共生二子。時二獼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餘行求覓飲食。時師子王即便許可。時彼獼猴留其二子。付彼獸王。即捨而行。是時山中有一鷲王。名曰利見。師子王眠。即便搏取獼猴二子。處嶮而住。時王寤已。即向鷲王。而說偈言。
我今啟請大鷲王 唯願至心受我說
幸見為故放捨之 莫令失信生慚恥
鷲王說偈報師子王曰。
我能飛行游虛空 已過汝界心無畏
若必欲護是二子 為我故應捨是身
時師子王言。
我今為護是二子 捨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護身而妄語 云何得稱如說行
師子王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捨其身。爾時鷲王復說偈言。
若為他故捨身命 是人即受無上樂
我今施汝獼猴子 願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師子王者。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即迦葉是。雌獼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獼猴子者。即今阿難羅睺羅是。時鷲王者。即舍利弗是。是故為護依止者不惜身命。
觀苦部第五
如正法念經云。孔雀菩薩為諸天說。若有悲心是人則去涅槃不遠名大莊嚴。於五道眾生若起悲心能破煩惱。云何地獄眾生而起悲心。此諸眾生於自業所誑。由此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種種苦。大地獄等一百三十六處。眾生墮中地裂擘坼。斷截燒煮無救無歸。東西馳走求哀自免不可得脫。而起悲心則得增長無量梵福。
若人利益眾生。觀諸餓鬼種種飢渴。自燒其身如燒叢林。四面馳走互相踢突。焰火焚燒遍體熾然。以求救護無能救者。此諸眾生何時當離種種苦惱。是名觀鬼而起悲心則生梵天。
若人觀於畜生。而起悲心。應念其中無量苦惱互相殺害。空行水陸死法無量。互相殘害。互相食噉。此諸眾生何時當脫。是名觀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則生梵天。若人觀於六欲諸天而起悲心。於六欲天受天之樂不可譬喻。種種山谷山峯園林。而受快樂。既受樂已業盡還退生在苦處受大苦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東西馳走。繞亂無知受大苦惱。是名觀天而起悲心則生梵天。若人觀於人中而起悲心。以種種業生於人中受苦樂果。種種心性種種信解。或有貧窮依恃他人以自存活。如是觀於五道眾生生五種苦已而興悲心。如是之人得勝安隱則得涅槃。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以爪上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上土多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為比。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能數數下至一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有如甲上土耳。其諸眾生不能數數下至如一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諸比丘。常當數數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又修行道地經偈云。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為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於遠近 乃應為大慈
等心行大哀 及至三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逾梵天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火怨
邪思諸羅剎 蛇蚖電霹靂
師子并象虎 及餘諸害利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又善見律云。若住處有虎狼師子。下極蟻子不得住。若蟻有窟。蟻子游行。覓食驅逐。別處得住。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鬪戰。阿脩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悑。乘車北馳還歸天宮。須彌山下道徑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迴車還勿殺鳥子。御者白王。阿脩羅軍後來逐人。若迴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迴還為阿脩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車南向。阿脩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悑。壞陣流散。歸阿脩羅宮。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力故威力摧伏阿脩羅軍。亦當讚歎慈心功德。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心住慈善。當得十一種功德利益。何者為十一種。一睡眠得安隱。寤則心歡喜。二不見惡夢。三人非人愛。四諸天擁護。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傷。七火所不燒。八水所不溺。九常得好衣餚饍飲食床座臥具病瘦湯藥。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壞命終得生梵天。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為六。小兒以啼為力。女人以瞋為力。比丘以忍為力。國王以傲慢為力。羅漢以精進為力。諸佛以大悲為力。是故比丘。當念大慈悲力。
頌曰。
能仁矜幻苦 聖意愍重昏
哀愚開攝受 訓誘方便門
法身遍法界 據化指祇園
俱銷五道縛 共解四魔怨
三脩祛愛馬 六念靜心猿
禪池澄定水 覺意動聲諠
慧風吹法鼓 振我無明根
常須近善友 開我未曾言
感應緣(略引五驗)隋沙門釋慧越唐沙門釋道積唐沙門釋慈藏唐縣尉盧元禮唐玄奘法師西國行傳
隋慧日道場釋慧越。嶺南人。住羅浮山。性多汎愛慈救蒼生。栖頓幽阻虎豹無擾。曾有群獸來前。因為說法。虎遂以頭枕膝。越便捋其鬚。面情無所畏。眾咸覩之。化行五嶺。聲流三楚。開皇末年召入慧日。來歸楊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屍柩上有若生焉。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頂上。還從頂出。而從足入。竟夕不斷。道俗殊歎未曾有也。
唐益州福感寺釋道積。蜀人。誦涅槃經一部。生常恒業。凡欲宣述必先洗滌身穢被服淨衣。然後升座。立性沈審慈仁總務。諸有癩疾膿血穢氣者。積皆召集為補澣衣服。治療同食而不惡之。時人怪問。答云。境無染淨。淨穢由心。心既不起。愛憎何生。以貞觀初年五月終于本寺。春秋七十。時屬炎欝屍不臭壞。經停百日跏坐如初。道俗嗟異乃就身加漆。興敬巴蜀。
唐新羅國大僧統釋慈藏。俗姓金氏。新羅國人。年過小學神叡澄簡。厭世高榮情欣方外。獨靜行禪不避虎兕。持戒不群慈救為先。深隱山居來往絕糧。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與。鳥於藏手同共食之。時至必爾初無乖候。行感玄徵罕有繼者。而常懷慼慼慈哀含識。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於眠寐見二丈夫曰。卿在幽隱欲為何利。藏曰。唯為利生。乃授藏五戒訖曰。可將此五戒利益眾生。又告藏曰。吾從忉利天來故授汝戒。因騰空滅。於是出山。國中士女受戒無窮。至貞觀十二年來至唐國。既至京城慈利群生。從受戒者日有千計。或盲者見道。病者得愈。又樂靜夏坐。奏勅雲際寺安居三夏。見大鬼神。其數無量。帶甲持仗云。將此金輿迎取慈藏。復見大神與之共鬪拒不許迎。藏聞臭氣塞谷蓬勃即就繩床通告訣別。其一弟子又被鬼打幾死乃蘇。藏即捨衣鉢行僧得施。又聞香氣遍滿身心。神語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餘矣。至十七年還歸本國。具行佛教。一同大國。王請於皇龍寺講菩薩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電靄覆所講堂。四部驚嗟美聲彌遠。因遘微疾卒於永徽年中(右此三驗出唐高僧傳)。
唐范陽盧元禮。貞觀末為泗州漣水縣尉。曾因重病悶絕。經一日而蘇。云有人引至府舍。見一官人過無侍衛。元禮遂至此官人座上。據床而坐。官人目侍者。令一手提頭一手捉脚。擲元禮於階下。良久乃起。行至一別院。更進向南入一大堂中。見竈數十百口。其竈上有氣。矗然如雲霧直上。沸聲喧雜有同數千萬人。元禮仰視。見似籠盛人懸之此氣之上。云是蒸罪人處。元禮遂發願大語云。代一切眾生受罪。遂解衣赤體自投於釜中。因即昏然不覺有痛。須臾有一沙門。挽元禮出云。知汝至心乃送其歸。忽如睡覺。遂斷酒肉。經三四歲後卒於洛(右此出冥報拾遺)。
唐奘法師行傳云。婆羅痆斯國內有列士池。池西有三獸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昔劫初時於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水草游戲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飢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求覓。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於林樹採菓。俱來至止唯兔空還。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獨無相饋。以此而言。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猿狐曰。多聚樵薪方有所作。猿狐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飡。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復帝釋身。餘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後人於此建塔也。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放生篇第七十五救厄篇第七十六
放生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蓋閒。元元雜類莫不貪生。蠢蠢迷徒咸知畏死。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於廬中。鎩翮驚禽。遂投身於案側。至如楊生養雀。寧有意於玉環。孔氏放龜。本無情於金印。而冥期弗爽雅報斯臻。故知因果業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為端。弘誓之心。濟生為本。但五部名族。皆以列鼎相誇。三市逸仁。莫不鼓刀成務。群生何罪。枉見刑殘。含識無愆。橫逢爼醢致使怨魂不斷苦報相酬。今勸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悑並存放捨。縱彼飛沈隨其飲啄。當使紫鱗頳尾並相望於江湖。錦臆翠毛等。逍遙於雲漢。或聽三歸而寤道。何異瞽龍。聞四諦而生天。更同鸚鳥。共立長壽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引證部第二
如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令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追福資其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僧祇律云。一切道俗七眾等。並須漉水飲用。若漉得水已使能見掌中。細文者審悉看之。看時如大象載竹車迴頃。知無應用。使可信者教漉。不可信者自漉得蟲。還送本取水來處安之。若來處遠近有池。池井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不得持器繩借人。若池江水有蟲。得唱云此水有蟲。若問者。答云。長者自看。若知友同師者。語言。此中有蟲。當漉水用。
又十誦律有二比丘。未曾見佛。從北遠道共往舍衛奉見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蟲水。破戒者言。可共飲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蟲何可得飲。破戒者言。我若不飲必當渴死。不得見佛。便飲而去。持戒者慎護戒故不飲。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頭面禮足。佛為說法得法眼淨。受三歸畢還歸天上。時飲水者後到佛所。佛為四眾說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癡人欲看我肉身。何為不如持戒者。先見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從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無漉水囊犯罪。若自無同意伴有者聽去。
又有征行軍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頭安漉囊。持用濾水。官人聞奏國王。王聞瞋之。皆欲殺却。汝小蟲尚畏不殺。況見賊肯害之。行人向王分疏云。小蟲若於國有害。臣皆殺却。既無有怨何故不聽濾飲。王聞放之。由行人慈善根力。及賊皆來投化。
又正法念經云。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治不飲不用。是名細持不殺戒。
又智度論云。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瘁。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為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又昔菩薩作一飛鳥。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著不可解。若能至香山取一藥草。著其羂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菩薩宿世作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名本生經。
又十誦律云。佛言。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鹿王。名曰威德。作五百鹿王。時有獵師安穀施羂。鹿王前行右脚墮毛羂中。鹿王心念。若我現相則諸鹿不敢食穀。須噉穀盡爾乃現脚相。時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便說偈言。
大王當知 是羅師來 願勤方便
出是羂去
爾時鹿王以偈答言。
我勤方便 力勢已盡 毛羂轉急
不能得出
女鹿見獵師到已。向說偈言。
汝以利刀 先殺我身 然後願放
鹿王令去
獵師聞之。生憐愍心。以偈答言。
我終不殺汝 亦不殺鹿王
放汝及鹿王 隨意之所去
獵師即時解放鹿王。佛言。昔鹿王者。今我身是。五百鹿者。五百比丘是。時有雁王。獵者得之。有同伴雁欲代捨命。還說偈相報。獵師見愍二雁並放。後求寶報恩。大意同前。
又智度論云。王聞鹿言。即從坐起而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為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為人
若能有慈悲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且可安汝意
又善見律云。目連為阿育王演本生經云。大王往昔有一鷓鴣鳥。為人籠繫。在地愁悑。便大鳴喚。同類雲集為人所殺。鷓鴣問道人云。我有罪不。道人答云。汝鳴聲時有殺心不。鷓鴣鳥言。我鳴命伴來無殺心也。道人即答。若無殺心汝無罪也。而說偈言。
不同業而觸 不同心而起
善人攝心住 罪不橫加汝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香山中有仙人住處。去山不遠有一池水。時水中有一鼈。出池水食。食已向日張口而眠。時香山中有諸獼猴。入池飲水。已上岸見此鼈張口而眠。時獼猴便作婬法。即以身生內鼈口中。鼈覺合口。藏六甲裹。如所說偈言。
愚癡人執相 猶如鼈所齧
失守摩羅捉 非斧則不離
時鼈急捉獼猴却行欲入水。獼猴急悑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無疑。然苦痛力弱任鼈迴轉。流離牽曳遇值嶮處。鼈時仰臥。是時獼猴兩手抱鼈。作是念言。誰當為我脫此苦難。獼猴曾知仙人住處。彼當救我。便抱此鼈向彼處去。仙人遙見便作是念。咄哉異事。念是獼猴為作何等欲戲弄。獼猴故言。婆羅門是何等寶物滿鉢持來。得何等信而來向我。爾時獼猴即說偈言。
我愚癡獼猴 無辜觸惱他
救厄者賢士 命急在不久
今日婆羅門 若不救我者
須臾斷身生 困厄還山林
爾時仙人以偈答言。
我令汝得脫 還於山林中
恐汝獼猴法 故態還復生
爾時彼仙人 為說往昔事
鼈汝宿命時 曾號字迦葉
獼猴過去世 號字憍陳如
已作婬欲行 今可斷因緣
迦葉放憍陳 令還山林去
鼈聞是語便放猴去。
頌曰。
普親皆眷屬 隔世即相欺
但求現在樂 不知來苦資
牽我入三塗 楚痛受萬危
自非慈放捨 何得命延時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魏郡馬嘉運。以貞觀六年正月。居家日晚。出大門忽見兩人。各捉馬一匹。先在門外樹下立。嘉運問是何人。答云。東海公使迎馬生耳。嘉運素有學識知名州里。每臺使及四方貴客多請見之。及見聞名弗復怪也。謂使者曰。吾無馬。使者曰。進馬。以此迎馬生。嘉運即於樹下上馬而去。其身倒臥於樹下也。俄至一官曹將入大門。有男女數十人。門外如訟者。有一婦人先與運相識。是同郡張公瑾妾。姓元氏。手執一紙文書迎謂嘉運曰。馬生尚相識不。昔張總管交游。每數相見。總管無狀非理殺我。我訴天曹。於今三年。為王天主救護公瑾。故常見抑。今乃得申。官已追之。不久將至。疑我獨見枉害。馬生那亦來耶。嘉運先知元氏被殺。及見方自知死。使者引入門。門者曰。公眠未可謁。宜可就霍司刑處坐。嘉運見司刑。乃益州行臺郎中霍璋也。見嘉運延坐曰。此府記室官闕。東海公聞君才學欲屈為此官耳。嘉運曰。貧守妻子。不願為官。得免幸甚。璋曰。若不能作自陳無學。吾當有相識可舉令作。俄有人來云。公眠已起。引嘉運入。見一人在廳事坐。肥短黑色。呼嘉運前謂曰。聞君才學。欲屈為記室耳。能為之乎。嘉運拜謝曰。幸甚。但鄙夫田野。頗以經業教授後生。不足以當記室之任耳。公曰。識霍璋不。答曰識之。因使召璋。問以嘉運才術。璋曰。平生知其經學。不見作文章。公曰。誰有文章者。嘉運曰。有陳子良者解文章。公曰。放馬生歸。即命追于子良。嘉運辭去。璋與之別。倩君語我家狗。吾臨終語汝。賣我所乘作浮圖。汝那賣馬自費。速如我教造浮圖。所云我家狗者。謂其長子。嘉運因問。向見張公瑾妾。所言天主者為誰。璋曰。公瑾鄉。人王五戒者。死為天主。常救公瑾故得至今。今似不免矣。言畢而別。遣使者送嘉運。至一小澁道指令。由此路歸。嘉運具言之。其年七月綿州人姓陳名子良暴死。經宿而蘇。自言見東海公。欲用為記室。辭不識文字。別有吳人陳子良卒。公瑾亦亡。但二人亡後。嘉運嘗與人同行於路。忽若見官府者。嘉運色憂。悑唯趨走。頃之乃定。同侶問之。答曰。而見東海公使人云。欲往益州追人仍說。陳子良極訴君。霍司刑為君被誚讓。君幾不免。賴君贖生之福。故得免也。初嘉運在蜀之日。將抉池取魚。嘉運時為人講書得絹數十匹。因買池魚贖生。謂此也。至貞觀中車駕在九城宮聞之。使中書侍郎岑文本就問其事。文本錄以奏云爾。嘉運後為國子博士卒官(右此一驗出冥報記)。
救厄篇第七十六(此有五部)述意部菩薩部流水部商主部獸王部
述意部第一
夫慈悲弘力之施。祈福紓患之請。誠至可感。列聖同然。而觀世大士獨見裒聞。是以投火。有必糜之軀。海漂無或生之命。但瞬息之頃言念歸向。則洪海可竭。烈火飛涼。或臨刀項上白刃不傷。或墜墮深坑全身無損。或枷禁桎梏散誕形軀。如是得力。備鑒難盡。若懇誠克己必感靈徵。若浮漫惰情艱危叵救也。
菩薩部第二
如僧伽羅剎經云。時有菩薩在山。慈心端坐思惟不動。鳥孵頂上覺鳥在頂。懼卵墜落身不移搖。檢坐而行彼處不動。及鳥生翅。但未能飛。終不捨去。
又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言。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過去世時有王太子。號曰寶華。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患病癩。見問病人。以何等藥療卿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血等以塗我身。其病乃愈。太子聞已。即自破身骨髓血等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其王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骨髓血等不可稱數。求正覺故。
又大集經云。爾時曠野菩薩現為鬼身。散脂菩薩現為鹿身。慧炬菩薩現獼猴身。離愛菩薩現羖羊身。盡漏菩薩現鵝王身。如是五百諸菩薩等。各各現受種種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薩手執燈明。為供養十方諸佛。從七佛已來與如是佛同為眷屬。受持五戒發菩提心。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發菩提故受此身。
又雜寶藏經云。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却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勅使還來。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欲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即入定。以天眼觀知其更無餘福得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又治故塔亦得延命。又治補伽藍牆壁泥孔亦得延命)。
流水部第三
如金光明經云。爾時流水長者。於天自在光王國內。治一切眾生患。令得平復。時長者子有妻。名曰水空龍藏。而生二子。一名水空。二名水藏。時長者子將是二子次第游行。到一大空澤中。見諸禽獸多食血肉一向馳奔。長者念言。是諸禽獸何因緣故一向馳走。時長者子遂便隨逐。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於其池中多有諸魚。長者見魚生大悲心。時有樹神示現半身。作如是言。善哉男子。此魚可愍。汝可與水。是故號汝。名為流水。長者問神。此魚頭數為有幾所。樹神答言。其數具足足滿十千。爾時流水聞是數已倍生悲心。時此空池為日所曝。是十千魚將入死門。是時長者四方求水了不能得。見有大樹尋取枝葉。還到池上與作蔭涼。作蔭涼已復更疾走。遠至餘處見一大河。名曰水生。有諸惡人為捕此魚。決棄其水不令下過。然其決處懸嶮難補。時長者子速至王所。說其因緣。唯願大王。借二十大象令得負水濟彼魚命。爾時大王即勅大臣。速疾供給。自至厩中隨意選取。是時流水及其二子。將二十大象。從治城人借索皮囊。至彼上流決處。盛水象負。馳疾至空澤池。寫置池中。水遂瀰滿。時長者子於池四邊仿佯而行。是魚亦隨。循岸而行。時長者子復作是念。是魚何緣隨我而行。必為飢火所惱從我求食。爾時流水告子。至家啟父。家中可食之物。悉載象上急速來還。爾時二子如父教勅。至家啟祖說如上事。爾時二子收食載象。還至父所。長者心喜。從子取食散著池中。與魚食已令其飽滿。復思經中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勝如來名號。即生天上。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無過去寶勝如來。十號名字。復為是魚解說如是甚深妙法十二因緣。爾時流水及子還家。復於後時賓客醉臥。爾時其地卒大震動。時十千魚同日命終。即生忉利天。既生天已思念報恩。爾時十千天子從忉利天下至長者家。時長者子在樓上睡。是十千天子。以十千真珠天妙瓔珞置其頭邊。復以十千置其足邊。復以十千置右脇邊。復以十千置左脇邊。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積至于膝。種種天樂出妙音聲。閻浮提中有睡眠者。皆悉覺寤。流水長者亦從睡寤。是十千天子於空游行。於王國內皆雨天華。復至澤池復雨天華。便從此沒還忉利宮。
商主部第四
如大悲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之世有大商主。為採寶故將諸商人入於大海。彼所乘船眾寶悉滿。至海中間其船卒壞。時彼商人心懷悑畏極生憂惱。其中或有得船版者。或有浮者。有命終者。我於爾時作彼商主。在大海中。用以浮囊安隱而度。時有五人呼商主言。大士商主唯願惠施我等無畏。說是語已。爾時商主即告之言。諸丈夫勿生。悑畏。我令汝等從此大海安隱得度。阿難。彼時商主身帶利劍。而作是念。大海之法不居死屍。如其我今自捨身命。此諸商人必能得度大海之難。作是念已。即喚商人。置己身上令善捉持。彼諸商人有騎背者。有抱肩者。有捉髀者。爾時商主為欲施彼無悑畏故。興大悲心起大勇猛。即以利劍斷己命根。速取命終于時大海漂其死屍置之岸上。時五商人便得度海。安隱受樂。平吉無難還閻浮提。阿難。彼時商主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五商人者。今五比丘是也。是五比丘昔於大海而得度脫。今復於此生死大海而得度脫。安置無畏涅槃彼岸。
獸王部第五
如大智度論云。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佛言。我於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後脚跨一岸。令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脊折墮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是。最後一兔須跋陀是。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息。
又賢愚經云。佛過去久遠世時。時世飢儉。如來因地慈救眾生。作大魚身。長五百由旬。國人須其肉者。無問人畜皆來取噉。取已還生。經於十二年施其肉血。
又受生經云。昔者菩薩曾為鼈王。生長大海化諸同類。子民群眾皆修仁德。王自奉行慈悲救護。愍於眾生如母愛子。其海深長邊際難限。而悉周至靡不更歷。於時鼈王出於海外。在邊臥息。積有日月其背堅燥。猶如陸地。賈人遠來因止其上。破薪然火炊煮飯食。繫其牛馬車乘載石。皆著其上。鼈王欲趣入水。畏墮不仁。適欲強忍痛不可勝。便設權計入淺水處。除滅火毒不危眾賈。眾賈恐悑。謂潮卒漲。悲哀呼嗟。歸命諸天。唯見救濟。鼈王心益愍之。因報賈人曰。慎莫恐悑。吾被火焚故捨入水。欲令痛息。今當相安。終不相危。眾賈聞之知有活望。俱時發聲言南無佛。鼈興大慈還負眾賈。移在岸邊。眾人得脫靡不歡喜。遙稱鼈王而歎其德。尊為橋梁多所過度。行為大舟超越三界。設得佛道當復救脫生死之厄。鼈王報曰。善哉善哉。當如來言。各自別去。佛言。時鼈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賈人者。今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犯法者。應受死苦。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不求恩報。命終生常歡喜天。從天退還得受人身不遭王難。
若有眾生持戒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火救諸眾生。命終生行道天受種種樂。
又如度狗子經說。昔有一國。穀米踊貴。人民飢餓。時有沙門入城分衛。周遍門室無所一獲。次至長者大豪貴門。得麁惡飯適欲出城。門中逢一射獵屠兒。抱一狗子持歸欲殺。見沙門歡喜前為作禮。沙門呪願。老壽長生。沙門知有狗子疑欲殺之。故問其人。今何所齎。答曰。空行無所獲持。沙門又問。吾已見之。何為藏匿。殺生之罪甚為不善。願持我食貿此狗子。令命得濟。卿福無量。其人答曰。不能相與。我故行求。家門共食。卿此小飯何所足乎。沙門殷勤曉喻請之。其人觝突不肯隨言。沙門又言。設不肯者。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門。沙門舉飯以飼狗子。以手摩抆祝願淚出。卿罪所致得是犬身。不得自在。見殺食噉。使汝世世罪滅福生。離狗子身得生為人。所在遇法三寶自然。狗子得食善心生焉。踊躍歡喜知自歸依。人將還家屠殺共食。狗子命過即生豪貴大長者家。適生墮地便有慈心。時彼沙門分衛次到長者門裏。分衛時長者子見彼沙門。憶識本緣便前稽首禮沙門足。請前供養百味飲食。前白父母言。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經戒為作弟子。父母愛重不肯聽之。我今一門有汝一子。當以續後家門之主。何因便欲棄家而去。小兒啼泣不肯飲食。不欲聽我便自就死。父母見然便聽令去。隨師學道除去鬚髮。被三法衣諷誦佛經。深解其義便得三昧。立不退轉開化一切。發大道意。佛世難值。經道難聞。能與相值無不蒙度。畜生尚有得道。豈況於人。寧不獲果。縱復缺犯還生慚愧。白淨已來黑垢自滅。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游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囚。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復於塊上欲與鷹鬪。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峻飛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塊
乘瞋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喜 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勝殊 摧滅於蒼鷹
頌曰。
含識皆畏死 有命懼嶮危
如魚困池涸 難逢流水湄
親疏皆父母 何得輒相欺
慈悲救厄苦 福報自然隨
感應緣(略引一十五驗)秦沙門釋道冏晉居士呂竦晉居士徐榮晉居士張崇晉將軍王懿晉嚴猛婦晉周子長宋沙門竺慧慶宋沙門釋曇無竭宋沙門釋法進周沙門釋慧瑱周沙門釋僧實陳沙門釋慧布唐沙門釋智聰唐居士徐善才
秦沙門釋道冏。鄉里氏族已載前記。姚秦弘始十八年師道懿。遣至河南霍山採鍾乳。與同學道朗等四人共行。持炬探究入且三里。遇一深流橫木而過。冏最先濟後輩墜木而死。時火又滅冥然昏闇。冏生念已盡慟哭而已。猶故一心呼觀世音誓願。若蒙出路供百人會表報威神。經一宿而見小光烱然。狀若熒火。倏忽之間穴中盡明。於是見路得出巖下。由此信寤彌深。屢覩靈異。元嘉十九年。臨川康王作鎮廣陵。請冏供養。其年九月於西齋中作十日觀世音齋已。得九日夜四更盡眾僧皆眠。冏起禮拜。還欲坐禪。忽見四壁有無數沙門。悉半身出。見一佛蠡髻分明了了。有一長人著平上幘。箋布袴褶毛把長刀。貌極雄異。捻香授道冏。時不肯受。壁中沙門語云。冏公可為受香以覆護主人。俄而霍然無所復見。當爾之時都不見眾會諸僧唯覩所置釋迦文行像而已。
晉呂竦字茂高。袞州人也。寓居始豐。其縣南溪流急岸峭。迴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竦自說。其父當行溪中。去家十許里。日向暮天。忽風雨晦冥如漆。不復知東西。自分覆溺。唯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遙得歸家。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周旋。郗所傳說。
晉徐榮者。琅邪人。當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澓中。游舞濤波垂欲沈沒。榮無復計。唯至心呼觀世音。斯須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者。踊出澓中還得平流。沿江還下日已向暮。天大陰闇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濤浪轉盛。榮誦經不輟口。有頃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迴柁趣之。徑得運浦。舉船安隱。既至亦不復見光。同侶異之。疑非人火。明旦問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光。眾皆愕然曰。昨風雨如此。豈如有火理。吾等並不見。然後了其為神光矣。榮後為稽府督護。謝敷聞其自說如此。時與榮同船者。有沙門支道蘊。謹篤士也。具見其事。後為傅亮言之。與榮所說同。
晉張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晉太元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戍所拘。謂為游寇。殺其男丁。虜其子女。崇與同等五人手脚杻械。持身出坑埋築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崇慮望窮盡。唯潔心專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上得離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脫。崇既脚痛。同等路經一寺。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願言。今欲過江東訴亂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若心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禮拜已石即破焉。崇遂至京師發白虎樽。具列冤氏。帝乃悉加宥。已為人所略賣者。皆為編戶。智生道人目所親見。
晉王懿字仲德。太原人也。守車騎將軍世信奉法。父苗苻堅時為中山太守。為丁零所害。仲德與兄元德携母南歸。登陟峭嶮飢疲絕糧。無復餘計。唯歸心三寶。忽見一童子牽青牛。見懿等飢各乞一飯。因忽不見。時積雨大水。懿前望浩然不知何處為淺可得揭厲。俄有一白狼。旋繞其前過水而返。似若引導。如此者三。於是逐狼而渡水。裁至膝。俄得陸路。南歸晉朝。後自王丘尚書為徐州刺史。嘗欲設齋。宿昔灑掃敷陳香華盛列經像。忽聞法堂有經唄聲。清婉流暢。懿遽往觀。見有五沙門在佛坐前。威容偉異神儀秀出。懿知非凡僧。心甚歡敬。沙門迴相瞻眄意若依然。音旨未交。忽而竦身飛空而去。親表賓僚見者甚眾。咸悉欣踊倍增信寤(右此四驗出冥祥記)。
晉時會稽嚴猛婦。出採薪為虎所害後亡。猛行至蒿中忽見云。君今日行必遭不善。我當相免也。既而俱前。忽逢一虎跳梁向猛。婦舉手指麾。狀而遮護。須臾有二胡人。荷戟而過。婦因指之。虎即搏胡。婿得免也(右一驗出異苑錄)。
晉周子長。僑居武昌五丈浦東堈頭。咸康三年子長至塞溪浦中愁家。家去五丈數里。合暮還五丈未達。減一里許。先是空堈忽見四匝瓦屋當道。門卒便捉子長頭。子長曰。我是佛弟子。何故捉我。吏問曰。若是佛弟子能經唄不。子長先能誦四天王及鹿子經。便為誦之三四過。捉故不置。知是鬼便罵之曰。武昌癡鬼。語汝我是佛弟子。為汝誦經數偈。故不放人也。捉者便放。不復見屋。鬼故逐之。過家門前。鬼遮不得入門。亦不得作聲。而心將鬼至寒溪寺中過。子長便擒鬼胸。復罵曰。武昌癡鬼。今當將汝至寺中和尚前了之。鬼亦擒子長胸。相拕度五丈塘西行。後諸鬼謂捉者曰。放為西將牽我入寺中。捉者已放。子長故復語後者曰。寺中正有道人輩。乃未肯畏之。後一鬼小語曰。汝近城東看道人面。何以得敗。便共大笑。子長比達家三更盡(右一驗出靈鬼志)。
宋沙門竺慧慶。廣陵人也。經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荊楊大水。川陵如一。慧將入廬山。船至小。而暴風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慧慶舫未及得泊。飄颺中江。風疾浪踊靜待淪覆。慶正心端念誦觀世音經。洲際之人望見其舫。迎飈截流。如有數十人牽挽之者。徑到上岸。一舫全濟。
宋元嘉初中。有黃龍沙彌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荒儉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剋免(右此二驗出冥祥記)。
宋高昌有釋法進。或曰道進。姓唐。涼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讀。有超邁之德。為沮渠蒙遜所重。遜卒于景環為胡寇所破。問進曰。今欲轉掠高昌。為可剋不。進曰必捷。但憂災餓耳。迴軍即定。後三年景環卒。弟安周續立。是歲荒餓。死者無限。周既事進。進屢從求乞。以賑貧餓。國蓄稍竭。進不復求。乃淨洗浴取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以三歸。便掛衣鉢著樹。投身餓者前云。施汝共食眾雖飢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肉柱鑒以啖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割。因語餓人云。汝取我皮肉猶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但取藏之。餓者悲悼無能取者。須臾弟子來至。王人復到。舉國奔赴號噭相屬。因轝之還宮。周勅以三百斛麥以施飢者。別發倉廩以賑貧民。至明晨乃絕。出城北闍維之。煙焰衝天七日乃歇。屍骸都盡唯舌不爛。即於其處起塔三層。樹碑于右(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周上黨元開府寺釋慧瑱。不知氏族。奉律貞礭禪懺為業。會周建德六年國滅三寶。瑱抱持經像隱于深山。遇賊欲劫。初未覺也。忽見一人形長丈餘。美鬚顏具奴衣服。乘白馬朱?自山頂來。徑至瑱前下馬而謂曰。今夜賊至。師可急避。瑱居懸崖之下。絕無餘道。疑是山神。乃曰。今佛法毀滅貧道容身無地。故來依投檀越。今有賊來。正可於此取死。更何逃竄。神曰。師既遠投弟子。弟子亦能護師。正爾住此遂失所在。當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餘。雪深道隔。遂免賊難。後晴路開。群賊重來。神遂告山下。諸村曰。賊欲劫瑱師。汝等急往共救。乃各嚴器仗入山拒擊。賊便驚散。從此每日瑱常憑神安業山阜。不測其終。
周京師大追遠寺釋僧實。俗姓程。僑陽靈武人也。幼懷雅亮清卓不群。魏孝文大和末年。從京至雒。因遇勒主三藏。授以禪法。三學雖通偏以九次調心。故得定水清澄禪林蓊蔚。於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忽於一日正午僧寢之時。自上樓鳴鍾急。眾僧出房怪問所以。實告僧曰。人各速備香火急赴集堂。僧既集已又告僧曰。人各用心修理佛事。齊誦觀音以救江南。梁國其寺講堂欲崩。恐損道俗宜共救厄。當爾之時楊都講堂正論法集。道俗向千充滿其中。忽聞西北異種香煙及空中經聲伎樂雲屯從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合堂驚出。靴履忘著。共逐聽聲。人既出盡。堂歘摧倒。大眾得全。免斯危難。奏聞梁主。勅使問周。果如實救。梁主三度奉請。周主不放。梁主遙禮備盡致敬。大送珍寶及樹皮納三衣机拂什物等。禪師餘物並皆散施。唯留納机等。見在禪林寺。僧互掌之。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卒於大追遠寺。春秋八十有八。朝野驚嗟人天變色。哀慟二國。遺墳現在苑內。
陳攝山栖霞寺沙門惠布。俗姓郝。廣陵人。少懷遠操。性度虛梗志行罕儔。為君王所重。或見諸人樂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淨非吾願也。如今所祈化度眾生。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樂。未若三塗處苦救濟也。年至七十與眾別云。布命更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願生邊地無三寶處。為作佛事去也。幸願好住。願自努力。於是絕穀不食。命將欲斷。下勅令醫診之。縮臂不許。沈皇后欲傳香信。又亦不許。臨終遺訣曰。
長生不喜。夕死無憂。以生無所生。滅無所滅故也。未終前大地連動。七日便卒。移屍就林。山地又動。太史奏云。得道之人星滅矣。時以當之。初將逝時告眾前云。昨夜有二菩薩來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許之。尋有諸天又來迎接。以不願生故不許耳。流光照於偘禪師戶。偘時怪光盛出戶觀見。二人向布房中不知是聖人也。但往述之恰然苻合。言已端坐而化。有見鬼者。望見幡華滿寺光明騰焰。不測其故。入山視之。乃知布公去世也。以陳禎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本住。春秋七十有餘。
唐潤州攝山栖霞寺釋智聰。未詳何許人。昔住楊州白馬寺。後度江住楊州安樂寺。大業既崩。思歸無計。隱江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飢。常有虎繞之而已。不食已經數日。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虎忽發言曰。造天立地無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挾船。翁曰。師欲度江至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時目中淚出。聰曰。救危扶難正在今日。可迎四虎。於是利涉往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所在。聰領四虎同往栖霞舍利塔西。經行坐禪誓不寢臥。眾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告眾。由此驚寤。每以常式。至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寺。與眾辭別還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一郭。年九十九矣(右此四驗出唐高僧傳)。
唐武德初中有醴泉縣人。姓徐名善才。一生已來常修齋戒。誦念觀世音經。過逾千遍。每在京師延興寺玄琬律師所。修營功德。敬造一切經。至武德二年十一月。因事還家。道逢胡賊。被捉將去。至豳州南界胡賊凶毒所。捉得漢數千人。各被反縛。將向洪崖差人次第殺之。頭落懸崖。賢者見前皆殺。定知不免。唯念觀音剎那不輟。次到賢者。初下刀時。自見下刀。及至斫時。心不覺惺。當殺之時。日始在申。至於初夜。覺身在深㵎樹枝上坐去岸三百餘尺。賢者便自私念。我何故在此。良久始知今日被殺。何因不死身全在樹。便以手摩項覺項微痛。而無片傷。即知由念觀音得全身命。當時十五日。天時月朗其身無衣。兼不得食經由數日。極覺飢寒。旦漸下樹。循㵎東行二里。於其㵎內拾得一領羊裘。及得一量鞋靺。得著免寒。復行一里便得一魁桃棗。青翠赤白似新摘求。可有升餘得食免飢。自非觀音神力。豈能仲冬得新桃棗。既免飢寒得充氣力。漸上南坡到南岸上。反顧北看遙見賊營數里。人畜聲鬧猶未眠臥。賢者雖到南岸。恐賊來趁望家急行。可行五十里。知賊漸遠身心寧泰。在一樹下歇息跏趺誦念。身勞日久不覺坐至於四更。忽寤開眼見一青狼偉大。向賢者前蹲坐。將口拄賢者鼻。賢者見已還閉目。作念云。若實我讎願食我身以償宿殃。各捨怨結共發仁慈。若是觀音願救弟子令得安泰。作此語已開眼觀視不見遺跡。當知諸佛慈善根力。隨緣感現利益無窮。今時有誦不得力者。良由輕心。復由過現宿惡相資。所以難感。賢者平安到家。并將殘桃。棗呈示道俗。知實不虛(道年幼自見琬師說之耳)。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怨苦篇第七十七(此有七部)述意部傷悼部五陰部八苦部雜難部蟲寓部地獄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輪轉。六道萍移。神明不朽。識慮冥持。乍死乍生。時來時往。棄捨身命。草籌難辯惟大地丘坑莫非我故身。滄海川流皆同吾淚血。以此而觀。誰非親友。人鬼雖別。生滅固同。恩愛之情。時復影響。群邪愚闇。不識親疏。遂使喪彼身形養己軀命。更互屠割共為怨府。歷劫相讎苦報難盡。靜思此事豈不痛心也。
傷悼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轉輪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故。不知苦之本際。
佛告諸比丘。汝等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殑伽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或生象中飲母乳無量數。或生駝馬牛驢諸禽獸類。飲其母乳數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塚間。膿血流出亦復如是。或墮地獄畜生餓鬼。髓血流出亦復如是。
佛告諸比丘。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甚多無數。過殑伽河水及四大海。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駝驢牛禽獸類等。斷截耳鼻頭足四體。其血無量。或身命終棄於塚間。膿血流出其數亦復如是。或長夜輪轉生死。喪失父母兄弟姊妹宗親知識。或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過四大海水。
佛告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隱快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數無量。或見諸眾生受苦惱。當作是念。我昔長夜輪轉生死以來。曾受如是之苦。其數無量。或見諸眾生而生恐悑衣毛為竪。當作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其苦之本際。或見諸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如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斷除諸大莫令增長。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人一劫中 積聚其身骨
常積不腐壞 如毘富羅山
若諸聖弟子 正智見真諦
此苦及苦因 離苦得寂滅
修習八道跡 正向般涅槃
極至於七有 天人來往生
盡一切諸結 究竟於苦邊
佛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長夜無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際。亦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譬如大雨滴漚一生一滅。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普天大雨洪注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四方無量國土劫壞。如天普雨天下無斷絕處。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一華冠自萎。二衣裳垢坌。三腋下流汗。四不樂本位。五玉女違伴。時彼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愁憂聲。便勅一天子。此何等聲。乃徹此間。彼天子具報所由。爾時釋提桓因自往其所。語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憂苦惱。乃至於斯天子報言。尊者那得不愁。命將欲終有五怪衰。令此七寶宮殿悉當忘失。及五百玉女亦當星散。所食甘露今無氣味。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豈不聞如來說偈乎。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最為樂
汝今何故愁憂乃至於斯。一切諸行無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天子報言。云何天帝那得不愁。我今天身清淨無染。光逾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閱城中猪腹中。生常食屎溺。死時為刀所割。是時帝釋語言。汝今可自歸佛法眾。便不墮三惡趣。故如來亦說此偈。
諸有自歸佛 不墮三惡趣
盡漏處天人 便當至涅槃
爾時彼天問帝釋言。今如來竟為所在。帝釋報曰。今如來在摩竭提國羅閱城中迦蘭陀竹園所。天子報言。我今無力至彼。帝釋報言。汝當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善觀察之。今在垂窮之地。願矜愍之。今自歸三尊如來無所著。時彼天子隨帝釋語。即便長跪向下方界。自稱姓名自歸佛法眾。盡其形壽為真佛子。非用天子。如是至三。說此語已不復處猪胎。乃生長者家。是時天子隨壽長短生羅閱城中大長者家。是時長者婦自知有娠。十月欲滿生一男兒。端正無雙世之希有。年至十歲。父母將至佛所。佛為說法。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瑕穢。後離俗出家得阿羅漢果。
又正法念經云。爾時夜摩天王。為諸天眾以要言之。於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天人之中善道所攝。一者中陰苦。二者住胎苦。三者出胎苦。四者悑食苦。五者怨憎會苦。六者愛別離苦。七者寒熱等苦。八者病苦。九者他給使苦。十者遣求營作苦。十一者近惡知識苦。十二者妻子親里衰惱苦。十三者飢渴苦。十四者為他輕毀苦。十五者老苦。十六者死苦。如是十六人中大苦。於人世間乃至命終及餘眾苦。於生死中不可堪忍。於有為中無有少樂。一切無常。一切敗壞。爾時夜摩天王以偈頌曰。
於人世界中 有陰皆是苦
有生必歸死 有死必有生
若住於中陰 自業受苦惱
長夜遠行苦 此苦不可說
沒於屎溺中 熱氣之所燒
如是住胎苦 不可得具說
常貪於食味 其心常希望
於味變大苦 此苦不可說
小心常希望 於欲不知足
所受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怨憎不愛會 猶如大火毒
所生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於恩愛別離 眾生趣大苦
大惡難堪忍 此苦不可說
寒熱大苦畏 生無量種苦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病苦害人命 病為死王使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為他所策使 常無有自在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愛毒燒眾生 遣求大受苦
次第乃至死 此苦不可說
若近惡知識 眾苦常不斷
當受惡道苦 此苦不可說
妻子得衰惱 見則生大苦
出過於地獄 此苦不可說
飢渴自燒身 猶如猛焰火
能壞於身心 此苦不可說
常為輕賤他 親里及知識
生於憂悲苦 此苦不可說
人為老所壓 身羸心意劣
傴僂任杖行 此苦不可說
人為死所執 從此至他世
是死為大苦 不可得宣說
又九橫經云。佛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時便橫死。一為不應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里不時不知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一不應飯者。名不可意飯。亦為飽腹不調。二不量飯者。名不知節度多飯過足。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不知俗宜飯食未習。四不出生飯者。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由未時消。五為止熟者。大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噦嚏下風來時制。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婬兩舌飲酒。使入縣官捶杖斫刺。或從怨手死。或驚悑念罪憂死。七為近惡知識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八為入里不時者。名為冥行。亦里有諍。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妄入他家舍。九為可避不避者。為弊惡象馬牛車蛇蚖井水火刀杖醉惡人等忤擾。是為九橫人命未盡當坐是盡。又五陰譬喻經佛說偈云。
沫聚喻於色 受如水中泡
想譬熱時焰 行為若芭蕉
器幻喻如識 諸佛說若此
當為觀是要 熟省而思惟
空虛之為審 不覩其有常
欲見陰當爾 真智說皆然
三事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盡溫暖氣 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止止為無安 亦無有牢強
知五陰如此 比丘宜精進
是以當晝夜 自覺念正智
受行寂滅道 行除最安樂
五陰部第三
如涅槃經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當準法戮之都市。爾時聞王切念。心生惶悑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陀羅拔刀隨後。其人迴顧見後五人。遂自捨去。是時五人以惡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詐為親善。而語之言。汝可還來。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落中闚看諸舍。都不見人。執持瓨器悉空無物。既不見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聚空曠無有居民。今夜當有六大賊來。汝設遇者命終。今汝當云何而得免之。爾時其人恐悑遂增。復捨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無有船筏以恐畏故。即取種種草木為筏。復更思惟。我設住此當為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若度此河筏不可依。當沒水死。寧沒水死終不為彼蛇賊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手抱脚踏。截流而去。即達彼岸安隱無患。心意泰然悑懼消除。四毒蛇者。即是四大。五旃陀羅者。即是五陰。一詐親者。即是貪愛。投一聚落者。即是內六入。六大賊來者。即是外塵。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者。唯佛菩薩乃能遮止。是六大賊。雖有諸王截其手足。猶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塵惡賊亦復如是。雖得四沙門果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乃能摧滅六塵惡賊。
八苦部第四
如五王經云。佛為五王說法。人生在世常有無量眾苦切身。今粗為汝等略說八苦。何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愛別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會苦。八憂悲苦。是為八苦也。何為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普受中陰之形。至其三七日中。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蘇。四七日如肉摶。五七日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冷切身。母飽之時迫仄身體痛不可言。母飢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峽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悑。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不。諸人咸言。此是大苦。何謂老苦。謂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熱失度。年老頭白齒落。目視昏?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疼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神識轉減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洟。坐起須人。此是苦不。答曰大苦。
何謂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脣焦筋斷鼻揥。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餚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死苦。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洟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游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月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甚不可近。棄之曠野眾鳥噉食。肉盡骨乾髑髏異處。比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恩愛別苦。謂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婦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肉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所求不得苦。家內錢財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載去。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怨憎會苦。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爭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陜道相逢張弓竪箭兩刃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悑畏無量。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憂悲苦惱苦。謂人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餘年五十在。其酒醉疾病不知作人。減少五歲。小時愚癡。至年十五未知禮義。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餘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官閉繫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辨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種作無有牛犁亦愁。如是種種憂悲無有樂時。至其節日共相集聚應當歡樂。方共悲啼相向。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又金色王經云。有一天女。向金色王。而說偈言。
何法名為苦 所為貧窮是
何苦最為重 所謂貧窮苦
死苦與貧苦 二苦等無異
寧當受死苦 不用貧窮生
又佛地論云。五悑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
又波斯匿王太后崩經。世尊為王說偈云。
一切人歸死 無有不死者
隨行種殃福 自獲善惡果
地獄為惡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別 唯福能遏惡
如是大王。有四恐畏無能避者。老為大恐畏。肥肉消盡。病為大恐畏。無強健志。死為大恐畏。盡無有壽。恩愛別離為大恐畏。無得求住。此之四大恐畏一切刀杖呪術藥草象馬人民珍寶城郭可救贖者。譬如大雲起雷霹靂斯須還散。人命極短壽極百歲。其中出者少。唯修無常想。除去恩愛。可得度苦。
雜難部第五
如婦人遇辜經云。佛在世時。有一人無婦。往詣舍衛國娶婦。本國自有兩子。大子七歲。次子孩抱。母復懷軀欲向家產。天竺俗禮婦人歸父母國。時夫婦乘車載二子。當詣舍衛。中路食息并牧牛。時有毒蛇纏繞牛脚。牛遂離絭。其夫取牛欲得嚴發。見牛為毒蛇所殺。蛇復捨牛復纏夫殺。婦遙見之悑懼戰慓。啼哭呼天。無救護者。日遂欲冥。去道不遠有河水。河水對有家居。婦怕日冥懼為賊劫。棄車將二子到水畔。留大子著水邊。抱小子度水。適到水半狼食其子。子噭呼母時還顧見子為狼所噉。驚惶悑懼失抱中子。墮水隨流。母益懊惱迷惑失志。頓躓水中墮所懷子。遂便度水問道行人。我家父母為安隱不。行人答曰。昨夜失火皆燒父母悉盡無餘。又問行人。我夫家姑妐為安隱不。行人答曰。昨有劫賊慯害其家。姑妐皆死無完在者。其母聞之愁憂悑懼。心迷意惑不識東西。脫衣裸形迷惑狂走。道中行人見大怪之。謂邪病鬼神所嬈。佛在舍衛給孤獨精舍。時婦馳走而往趣之。爾時世尊為大會說法。諸佛之法。盲者見佛皆眼明聾者得聽。瘂者得言。疾病除愈。尫劣強健。被毒不行。心亂得定。時婦見佛意即得定不復愁憂。自視裸形慚愧伏地。佛呼阿難。取衣與。著竟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佛即為說經為現罪福。人命無常。合會有別。種種法要心開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退轉地。
又對法論云。正生何因苦。眾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出胎時復受肢體逼切大苦。餘苦所依者。謂有生老病死等眾苦隨逐。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異苦故。死何因苦。壽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愛別離時生苦故。求不得何因苦。所求不果生苦故。略攝一切五取蘊何因苦。麁重苦故。又雜譬喻經云。昔有世人入海採寶逢有七難。一者四面大風同時起吹船令顛倒。二者船中欲壞而漏。三者人欲墮水死乃得上岸。四者二龍上岸欲噉之。五者得平地三毒蛇逐欲噉之。六者地有熱沙走行其上燒爛人脚。七者仰視不見日月常冥不知東西甚難也。
佛告諸弟子。若曹亦有七事。一者四面大風起者。謂生老病死。二者六情貪愛無限。譬船滿溢。三者墮水欲死。謂為魔所得。四者二龍上岸噉者。謂日月食命。五者平地三毒蛇者。謂人身中三毒。六者熱沙燒爛其脚者。謂地獄中火。七者仰視不見日月者。謂受罪之處窈窈冥冥無有出期。佛語諸弟子。當識是言。莫與此會。勤行六事可得解脫。
又涅槃經云。若外道自餓苦行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外道受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常翹一脚。五熱炙身。常臥灰土棘刺編㭬樹葉惡草牛糞之上。麁服麻衣糞埽氀褐欽婆羅衣。茹菜噉果藕根油滓。若行乞食限至一家。主若言無即便捨去。設復還喚終不迴顧。不食鹽肉五種辛味。常飲噉洮糖沸汁。乃云是等能為無上解脫因者。無有是處。不見菩薩摩訶薩人行如是法得解脫者。是故先須調心。不偏苦身即得道果。又修行道地經云。譬如小兒捕得一雀執持令惱。以長縷繫放之飛去。自以為脫。不復遭厄。詣樹池飲自恣安隱。縷盡牽還持弄惱苦。如本無異。修行如是。自惟念言。雖至梵天當還欲界受苦如故。於是頌曰。
譬如有雀繩繫足 適飛縷盡牽復迴
修行如是止梵天 續行欲界不離苦◎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怨苦篇第七十七
蟲㝢部第六
如禪祕要經云。復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婬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揩。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十戶蟲圍遶周匝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精入脈布散諸蟲。入毘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游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綩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猪精。臭惡巨甚至藏陰處。分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毘蘭多鳥觜。諸蟲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筯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鳥眼。九十八脈上衝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十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淚。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十戶蟲地水火風動作由此。佛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瞋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淨物先適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創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熱焰。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使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婬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正法念經云。比丘修行者。如實見身。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觀髑髏內。自有蟲行。名曰腦行。游行骨內生於腦中。或行或住。常食此腦。復有諸蟲住髑髏中。若行若食還食髑髏。復有髮蟲住於骨外食於髮根。以蟲瞋故令髮墮落。復有耳蟲住在耳中食耳中肉。以蟲瞋故令人耳痛。或令耳聾。復有鼻蟲住在鼻中。食鼻中肉。以蟲瞋故能令其人飲食不美腦涎流下。以蟲食腦涎。是故令人飲食不美。復有脂蟲生在脂中。住於脂中。常食人脂。以蟲瞋故令人頭痛。復有續蟲生於節間。有名身蟲住在人牙。以蟲瞋故令人脈痛。猶如鍼刺。復有諸蟲名曰食涎。住舌根中。以蟲瞋故令人口燥。復有諸蟲名牙根蟲。住於牙根。以蟲瞋故令人牙痛。復有諸蟲名歐吐蟲。以食違多生歐吐。是名內修行者循身觀。是十種蟲住於頭中。或以聞慧。或以天眼。初觀咽喉。有蟲名曰食涎。齟嚼食時猶如歐吐涎唾和雜。欲咽之時與腦涎合。喉中涎蟲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蟲增長令人嗽病。若多食膩。或食甜。或食熏食。或食酢食。或食冷食。蟲則增長。令人生於咽喉病疾。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消唾蟲注咽喉中。若人不食如上膩等。蟲則安隱能消於唾。於十脈中流出美味安隱受樂。若人多唾蟲則得病。以蟲病故則吐冷沫。吐冷沫故胸中成病。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觀於吐蟲住人身中。住於十脈流注之處。若人食時。如是之蟲。從十脈中踊身上行。至咽喉中即令人吐。生於五種嘔吐。一風吐。二癊吐。三唾吐。四雜吐。五蠅吐。若蟲安隱則於胃中順入腹中。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蠅食不淨故。蠅入咽喉令吐。蟲動則便大吐。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醉味蟲行於舌端乃至命脈。於其中間或行或住微細無足。若食美食蟲則昏醉增長。若食不美蟲則萎弱。若我不食醉蟲則病不得安隱。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放逸蟲住於頂上。若至腦門令人疾病。若至頂上令人生瘡。若至咽喉猶如蟻子滿咽喉中。若住本處病則不生。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六味蟲所食嗜味者。我亦貪嗜。隨此味蟲所不嗜者。我亦不便。若得熱病。蟲亦先得如是熱病。以是過故。令於病人所食不美無有食味。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抒氣蟲。以瞋恚故食腦作孔。或咽喉痛。或咽喉塞。生於死苦。此抒氣蟲共咽喉中一切諸蟲。皆悉撩亂生諸痛惱。此抒氣蟲常為唾覆。其蟲短小。有面有足。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憎味蟲。住於頭下咽喉根中。云何此蟲為我病惱。或作安隱。彼見此蟲憎疾諸味。唯嗜一味。或嗜甜味憎於餘味。或嗜酢味憎於餘味。隨所憎味我亦憎之。隨蟲所嗜我亦嗜之。舌端有脈。隨順於味。令舌乾燥。以蟲瞋故令舌㿇㿇而動。或令咽喉即得瘶病。若不瞋恚咽喉則無如上諸病。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嗜唾蟲。其形微細。狀如牖塵。住一切脈流行趣味。住骨髓內。或住肉內。或髑髏內。或在頰內。或齒骨內。或胭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在鬚髮此嗜唾蟲。風吹流轉。若此蟲病。若蟲疲極。住於心中。心如蓮華。晝則開張。無日光故。夜則還合。心亦如是。蟲住其中多取境界。諸根疲極。蟲則睡眠人亦睡眠。一切眾生悉有睡眠。若此睡蟲晝日疲極人亦睡眠。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有腫蟲行於身中。其身微細。隨蟲飲血處則有腫起。㿇㿇而疼。或在面上。或在頂上。或在咽喉。或在腦門。或在餘處。所在之處能令生腫。若住筋中則無病苦。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種蟲。至於肝肺人則得病。何等為十。一名食毛蟲。二名孔穴行蟲。三禪都摩羅蟲。四名赤蟲。五名食汁蟲。六名毛燈蟲。七名瞋血蟲。八名食肉蟲。九名㿇㿇蟲。十名酢蟲。此諸蟲等。其形微細。無足無目。行於血中。痛癢為相。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食毛蟲。若起瞋恚能噉鬚眉。皆令墮落令人癩病。若孔行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令身麁澁。頑痺無知。若禪都摩羅蟲流行血中。或在鼻中。或在口中。令人口鼻皆悉臭惡。若其赤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能令其人咽喉生瘡。若食汁蟲而起瞋恚行於血中。令人身體作青痶瘦。或黑或黃痶瘦之病。若毛燈蟲起於瞋恚。血中流行則生病苦。瘡癬熱黃疥癩破裂。若瞋血蟲。以瞋恚故血中流行。或作赤病。女人赤下。身體搔癢疥瘡膿爛。若食血蟲瞋而生病惱。頭旋迴轉。於咽喉中口中生瘡。下門生瘡。若㿇㿇蟲血中流行則生病疾。瘦頓困極不欲飲食。若酢蟲瞋恚。亦令其人得如是病。
復觀十種蟲行於陰中。何等為十。一名生瘡蟲。二名刺蟲。三名閉筋蟲。四名動脈蟲。五名食皮蟲。六名動脂蟲。七名和集蟲。八名臭蟲。九名濕生蟲。十名熱蟲。
復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於瘡蟲。或於瘡處。諸蟲圍繞噉食此瘡。或於咽喉而生瘡病。或見刺蟲。若生瞋恚令人下痢。猶如火燒。口中乾燥飲食不消。若人愁惱蟲則歡喜。嚙人血脈以為衰惱。或下赤血。或不消下痢。或見閉筋蟲行於麁筋。或行細筋。若覺蟲行筋則疼痛。若不覺行筋則不疼。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蟲瞋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飲人血令人無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或見動脈蟲。是蟲遍行一切脈中。其身微細行無障礙。若蟲住人食脈之中則有病過。令身乾燥不喜飲食。若蟲住水脈之中。則有病生令口乾燥。若在汗脈。令人一切毛孔無汗。若在溺脈令人淋病。或令精壞。或令痛苦。若蟲瞋恚行下門中。令人大便閉塞不通。苦惱垂死。或見食皮蟲。以食過故蟲則瞋恚。令人面色醜惡。或生惡皰。或癢或赤或黃或破。或復令其鬚爪墮落。令人惡病。或皮斷壞。或肉爛壞。或見動脂蟲。住在身中脂脈之內。若食有過。若多睡眠。此蟲則瞋不消飲食。或生疥瘙。或生惡腫毛根螵病。或得癭瘤。或脈脹。或乾消病。或身臭病。或食時流汗。或見和集蟲集二種身。一者覺身。二者不覺身。皮肉血等。是名覺身。髮爪齒等。是名不覺身。以食過故。蟲則無力。人亦無力。不能速疾行來往返。睡眠?瞢。或多焦渴。皮肉骨血髓精損減。或見臭蟲。住在肉中屎溺之中。以食過故蟲則瞋恚。身肉屎溺唾洟皆臭。鼻中爛膿。或眼淚爛臭。隨蟲行處皆悉臭穢。若衣若敷。若食住在齒中。以蟲臭故食亦隨臭。衣敷盡臭。舌上多有白垢臭穢。身垢亦臭。或見濕行蟲。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糞穢。汁則成溺。滓則為糞。令入下門。
復次修行觀者內身循身觀。觀十種蟲行於根中。一切人身皆從中出。何等為十。一名㿇㿇蟲。二名惙惙蟲。三名苗華蟲。四名大諂蟲。五名黑蟲。六名大食蟲。七名暖行蟲。八名作熱蟲。九名火蟲。十名大火蟲。此諸蟲等住陰黃中。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㿇㿇蟲。以食過故蟲則瞋恚。食人眼?令人眼癢。多出眵淚。此微細蟲。若行眼中眼則多病。或令目壞。若入睛中眼生白?。其蟲赤色。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惙惙蟲。住在人身行於陰中。蔭黃覆身。若入骨中令人蒸熱。若行皮中晝夜常熱手足皆熱。若入皮裏身則汗出。或見苗華蟲。行住陰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飲。隨所行處則大熱爛。身血增長其身蒸熱。若蟲順行則無此病。或見大諂蟲。住在身中行黃陰中。或安不安。以食過故蟲則瞋恚。從頂至足行無障礙。能令身中一切熱血生於熱瘡。若血若陰。從於口中耳中流出。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黑蟲。住在身內行於黃中。或安不安。以食過故蟲則瞋恚令人面皺。或生多黶。或黑或黃或赤。或令身臭。或令眚目。或口中生瘡。或大小便處生瘡。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大食蟲。以食過故則生瞋恚住陰黃中。隨食隨消。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暖行蟲。常愛暖食憎於冷食。若我食冷蟲。則瞋恚口多生水。或窳或睡。或心陰?瞢。或身疼強。或復多洟。或復多唾。或咽喉病。若蟲不瞋則無此病。或見熱蟲。住人身中。以食過故病垢增長。妨出入息令身麁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愛寒冷。不愛淡食。或見食火蟲。住在身內行住陰中。此蟲寒時則便歡喜。熱時萎弱。寒歡喜故。人則憶食。熱時火增不欲飲食。於冬寒時。陰則清涼。熱則陰發。或見大火蟲。若人性不便而強食之。以食過故蟲則瞋恚。噉身內蟲令人腸痛。或脚手疼。隨食蟲處則皆疼痛。若蟲不瞋則無如上。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觀於骨中有十種蟲。何等為十。一名蚳骨蟲。二名齧骨蟲。三名割節蟲。四名赤口臭蟲。五名爛蟲。六名赤口蟲。七名頗頭摩蟲。八名食皮蟲。九名風刀蟲。十名刀口蟲。如此十蟲行於骨中。違情損身不可具述。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種蟲。行於溺中。何等為十。一名生蟲。二名鍼口蟲。三名節蟲。四名無足蟲。五名散汁蟲。六名三焦蟲。七名破腸蟲。八名閉塞蟲。九名善色蟲。十名穢門創蟲。出其色可惡住糞穢中。此十種蟲。若違性瞋故亦損人身。備在經文。不可具述。
復次修行者。內身循身觀。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十種蟲行於髓中。有行精中。何等為十。一名毛蟲。二名黑口蟲。三名無力蟲。四名大痛蟲。五名煩悶蟲。六名火蟲。七名滑蟲。八名下流蟲。九名起身根蟲。十名憶念歡喜蟲。此之十蟲。若違性瞋故亦損人身。廣如經說。不可具述。◎
◎地獄部第七
如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云。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剉碓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風吹活而復斬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兒魁膾斬截眾生故獲斯罪。
第二復有眾生。身體?痺眉鬚墮落舉身洪爛。鳥栖鹿宿人跡永絕。沾污親族人不喜見。名之癩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脫道人。斫射賢聖。傷害師長。常無返復。背恩忘義。常行苟且。婬匿尊卑。無所忌諱。故獲斯罪。
第三復有眾生。身體長大聾騃無足宛轉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處。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語。不孝父母。反戾時君。若為帝主大臣四鎮方伯州郡令長吏禁督護。恃其威勢侵奪民物。無有道理使民枯瘁。呼嗟而行。故獲斯罪。
第四復有眾生。兩目盲瞎都無所見。或觝樹木。或墮溝坑。於時死已更復受身亦復如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罪福。障佛光明。縫鷹眼合。籠繫眾生。皮囊盛頭。不得所見。故獲斯罪。
第五復有眾生。謇吃瘖瘂口不能言。若有所說閉目舉手乃不言了。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誹謗三尊。輕毀聖道。論他好醜。求人長短。強誣良善。憎嫉賢人。故獲斯罪。
第六復有眾生。腹大項細不能下食。若有所食變為膿血。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偷盜僧食。或為大會福食屏處偷噉。悋惜己物但貪他財。常行惡心與人毒藥。氣息不通。故獲斯罪。
第七復有眾生。常為獄卒熱燒鐵釘釘人百節骨頭。釘之已訖自然火生。焚燒身體悉皆焦爛。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鍼灸醫師鍼人身體不能差病。誑他取財徒受苦痛。令他苦惱。故獲斯罪。
第八復有眾生。常在鑊湯中為牛頭阿傍以三股鐵叉。叉人內著鑊湯中煮之令爛。還復吹活而復煮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信邪倒見。祠祀鬼神屠殺眾生。湯灌滅毛鑊湯煎煮。不可限量。故獲斯罪。
第九復有眾生。常在火城中煻煨齊心四門俱開。若欲趣門。門即閉之。東西馳走不能自免。為火燒盡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焚燒山澤火煨雞子燒煮眾生爛身皮剝。故獲斯罪。
第十復有眾生。常在雪山中寒風所吹皮肉剝裂求死不得。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橫道作賊剝脫人衣。使冬月之日令他凍死。生剝牛羊痛不可堪。故獲斯罪。
第十一復有眾生。常在刀山劍樹之上。若有所捉即便割傷肢節斷壞。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屠殺為業。烹害眾生。屠割剝裂。骨肉分離。頭脚星散。懸於高格。稱量而賣。或復生懸眾生。苦痛難處。故獲斯罪。
第十二復有眾生。五根不具。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飛鷹走狗彈射禽獸。或斷其頭。或斷其足。生滅鳥翼。故獲斯罪。
第十三復有眾生。孿躄背僂腰臗不隨脚跛手拘不能操涉。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野田行道安槍。或安射窠。施張弶穽。陷墜眾生。頭破脚折。傷損非一。故獲斯罪。
第十四復有眾生。常為獄卒桎梏其身不得免脫。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網捕眾生。籠繫人畜。飢窮困苦。或為宰主令長。貪取財錢枉繫良善。怨酷昊天。不得縱意。故獲斯罪。
第十五復有眾生。或顛或狂。或癡或騃。不別好醜。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飲酒醉亂犯三十六失。復有癡身如似醉人。不識尊卑不別好醜。故獲斯罪。
第十六復有眾生。其形甚小陰藏甚大。挽之身皮皆復進引。行立坐臥以之為妨。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持生販賣。自譽己物毀呰他財。囂斗弄升躡秤前後欺誑於人。故獲斯罪。
第十七復有眾生。男根不具而為黃門身不妻娶。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犍象馬牛羊猪狗死而復蘇故獲斯罪。
第十八復有眾生。從生至老無有兒子孤立獨存。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暴惡不信罪福。百鳥產乳之時齎持瓶器。循大水渚求拾鴻鶴鸚䳇鵝雁諸鳥卵㲉。擔歸煮噉。諸鳥失子悲嗚噭裂眼中血出。故獲斯罪。
第十九復有眾生少小孤寒。無有父母兄弟。為他作使。辛苦活命。長大成人。橫罹殃禍。縣官所縛。繫閉牢獄。無人追餉。飢窮困苦。無所告及。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喜捕拾鵰鷲鷹鷂熊羆虎豹枷鎖而畜。孤此眾生父母兄弟。常切憂悲悲鳴噭裂。哀感人心不能供養。常苦飢餓骨立皮連。求死不得。故獲斯罪。
第二十復有眾生。其形甚醜。身黑如漆。兩目復青。鞠頰俱堆。皰面平鼻。兩眼黃赤。牙齒疏缺。口氣腥臭。矬短擁腫。大腹凸髖。脚復繚戾。僂脊匡肋。費衣健食。惡瘡膿血。水腫乾痟。疥癩癰疽。種種諸惡。集在其身。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橫羅其殃。永不見佛。永不聞法。永不識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子不孝父母。為臣不忠其君。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賞其信。鄉黨不以其齒。朝廷不以其爵。妄為趨詐。心意顛倒無有其度。不信三尊。弑君害師。伐國掠民。攻城破塢。偷㽳過盜惡業非一。美己惡人。侵凌孤老。誣謗賢聖輕慢尊長。欺誑下賤。一切罪業。悉具犯之。眾惡集報。故獲斯罪。
爾時一切諸受罪眾生。聞佛作如是說。悲號動地。淚下如雨。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久住說法。令我等輩而得解脫。佛言。若我久住。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謂我常在不念無常。善男子。譬如嬰兒母常在側不生難遭之想。若母去者便生渴仰思戀之心。母方還來乃生歡喜。善男子。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故般涅槃。爾時世尊。即為此諸受罪眾生。而說偈言。
水流不常滿 火盛不久然
日出須臾沒 月滿已復缺
尊榮豪貴者 無常復過是
念當勤精進 頂禮無上尊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六人為伴造罪。俱墮地獄同在一釜中。皆欲說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遲。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羅。佛見之笑。目連問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共在一釜中。各欲說本罪。熱湯沸涌不能再語。各一語便迴下。一人言沙者。世間六十億萬歲。在泥犁中始為一日。何時當竟。第二人言那者。無有出期亦不知何時當得脫。第三人言遲者。咄咄我當用治生不能自制意。奪五家分供養三尊。愚貪無足今悔何益。第四人言涉者。言我治生亦不至誠。財產屬他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誰當保我。從地獄出。便不犯道禁。得生天樂者。第六人言陀羅者。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討。譬如御車失道入邪折軸車壞悔無所及。
頌曰。
盛年好放逸 兇猛勸不移
天長曉露促 生老病來資
百節俱酸痛 千痾併著時
華堂一相捨 幽塗萬苦批
感應緣(略引一十三驗)周宣王殺杜伯亡後現報秦始皇伐終南山樹怪秦高平李羡奴助鬼報晉吳郡張縫家殺鬼報魏劉赤斧夢蔣侯召為主簿吳王夫差枉殺臣公孫聖現驗晉安定張祚為張璀枉殺現驗晉張傾枉殺麴儉傾被現驗宋秣陵縣令陶繼之枉殺大樂伎現驗宋將軍張悅枉殺江州長史鄧琬現驗宋文惠太子枉殺豫章王蕭嶷現驗魏雒陽令寇祖仁枉殺成陽王元徽現驗唐國初相州大慈寺群賊共停相殺污寺現驗
周宣王殺杜伯不辜。杜伯曰。死若有知。三年必使君知之。三年周宣王田於甫田。從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朱冠。執朱弓。挾朱矢。射王中心。折脊伏㢭而死(右一驗出墨子傳)。
秦始皇時終南山有梓樹。大數百圍蔭宮中。始皇惡之。興兵伐之。天輒大風雨飛沙石。人皆疾走。至夜瘡皆合。有一人中風雨。傷寒不能去留宿。夜聞有鬼來問樹言。秦王凶暴相伐得不困耶。樹曰。來即作風雨擊之。其奈吾何。又曰。秦王使三百人。被頭以赤絲。繞樹伐汝。得無敗乎。樹漠然無聲。病人報秦王。案言伐之。樹斷中有一青牛出。逐之走入河。於是秦王立旄頭騎(右一驗出玄中記)。
秦高平李羡家奴健。至石頭堈忽見一人云。婦與人通情。遂為所殺。欲報讎豈能見助。奴用其言。果見人來。鬼便捉頭奴喚與手即使倒地。還半路便死。鬼以一千錢一匹青絞緵袍與奴。囑云此袍是市西門丁與許。君可自著慎勿賣也。
晉永初二年。吳郡張縫家忽有一鬼云。汝分我食當相祐助。便與鬼食。舒席著地以飯布席。上肉酒五肴如是鬼得便不復犯暴人。後為作食。因以刀斫其所食處。便聞數十人哭。哭亦甚悲。云死何由得棺材。又聞主人家有梓船。奴甚愛惜。當取以為棺。見擔船至。有斧鋸聲。治船既竟。聞呼喚舉屍著船中。縫眼不見唯聞處分。不聞下釘聲。便見船漸漸昇空入雲霄中。久久滅從空中落船破成百片。便聞如有數百人。大笑云。汝那能殺我。我當為汝所困者耶。但知惡心。我憎汝狀。故排船壞耳(右二驗出幽明錄也)。
魏劉赤斧者。夢蔣侯召為主簿日促。乃往廟陳請。母老子弱情事果切。乞夢放恕。會稽魏邊多才藝善事神。請與邊自代。因叩頭流血。廟祝曰。特願相屈。魏邊何人而擬斯舉。赤斧因請終不許。尋而赤斧死(右此一驗出志怪傳)。
吳王夫差殺其臣公孫聖。而不以罪。後越伐吳。吳敗走。謂太宰嚭曰。吾前殺臣公孫聖。投於胥山之下。今道當由之。吾上畏蒼天下慚於地。吾舉足而不進。心不忍往。子試唱於前。若聖猶在當有應聲。嚭乃向餘抗之山。呼曰公孫聖。聖即從上應曰在。三呼而三應。吳主大懼。仰天歎曰。蒼天蒼天。寡人豈可復歸乎。吳主遂死不反。
晉安定張祚。以晉和中作涼州刺史。因自立為涼王。河州刺史張璀士眾強盛。祚猜忌之。密遣兵圖璀。璀率眾拒祚。祚遂為璀所殺。璀後數見祚來部從鎧甲。舉手指璀云。底奴要當截汝頭。璀人姑臧立張玄靜為涼王。自為涼州牧。又謀廢玄靜而白王。事未遂間。與玄靜同車出城西門。橋樑牢壯。而忽摧折刺史舊事正旦放鳥。璀所放出手輒死。有鸛來巢廣夏門。彈遂不去。自往看之。宋燉煌宋混遣弟澄即於巢所害璀。璀臨命語澄曰。汝荷婚姻而為反逆。皇天后土必當照之。我自可死。當令汝劇我矣。混自為尚書令。輔政有疾。晝日見璀。從屋而下。奄入柱中。其柱狀若火燒。掘土則無所見。混因病死。澄又然燈。油變為血。廐中馬一夕無尾。三歲小兒作老翁聲呼曰。宋混澄斫汝頭。又城東水中出火。後三年澄為張邕所殺。
晉張傾西域校尉。張傾以怨殺麴儉。儉臨死有恨言。後傾夜見白狗。自拔劍斫之不中。傾便倒地不起。左右見儉在傍。遂以暴卒。
宋元嘉中。李龍等夜行劫掠。于時丹陽陶繼之。為秣陵縣令微密尋捕。遂禽龍等龍。所引一人。是太樂伎。忘其姓名。劫發之夜。此伎推同伴往就人宿。共奏音聲。陶不詳審。為作欵列。隨例車上及所宿主人。士貴賓客並相明證。陶知枉濫。但以文書已行。不欲自為通塞。遂并諸劫十人。於郡門斬之。此伎聲藝精能又殊辯慧。將死之日親隣知識。看者甚眾。伎曰。我雖賤隷少懷慕善。未嘗為非。實不作劫。陶令已當具知枉見殺害。若死無鬼則已。有鬼必自陳訴。因彈琵琶。歌曲而就死。眾知其枉莫不殞泣。月餘日陶遂夜夢。伎來至案前云。昔枉見殺實所不分。訴天得理。今故取君。便入陶口仍落腹中。陶即驚寐。俄而倒絕。狀若風顛。良久方醒。有時而發。發輒夭矯頭反著背。四日而亡。亡後家便貧顇。一兒早死。餘有一孫窮寒路次。
宋泰初元年。江州長史鄧琬。立刺史晉安王子勛為帝以作亂。初南郡太守張悅得罪。鎮歸楊都。及溢口赦之以為冠軍將軍。與共經紀軍事。琬前軍袁顗既敗。張悅懼誅。乃稱暴疾。仗甲而召。鄧琬既至。謂之曰。卿始此禍。而欲賣罪少帝乎。命斬於床前。并殺其子。以琬頭至。五十年悅寢疾見琬。為厲遂死。
宋濟豫章王蕭嶷亡後。忽現形於沈文季曰。我病未應死。皇太子加膏中十一種藥使我不差。湯中復加藥一種。使我痢不斷。吾已訴。先許還東郕。當判此事。便懷出青紙文書示文季云。與卿少舊。為呈主上也。俄而失所在。文季懼不敢傳。少時文惠太子薨。
魏城陽王元徽。初為孝莊帝晝計殺爾朱榮。及爾朱兆入雒害孝莊。而徽懼走投雒陽令寇祖仁。祖仁父叔兄弟三人為刺史皆徽之力也。既而爾朱兆購徽萬戶侯。祖仁遂斬徽送之。并匿其金百斤馬五十匹。及兆得徽首。亦不賞侯。兆乃夢徽。曰我金二百斤馬百匹。在祖仁家。卿可取也。兆覺曰。城陽家本巨富。昨令收捕。全無金銀。此夢或實。至晚即令收祖仁。祖仁入見徽。曰足得相報矣。祖仁欵得金百斤馬五十匹。兆不信之。祖仁私斂戚屬得金三十斤馬三十匹輸兆。猶不充數。兆乃發怒。懸頭於樹。以石硾其足。鞮箠殺之(右此七驗出冤魂志)。
唐初相州大慈寺塔被焚。以大業末年群賊互興。寺在三爵臺室西葛[苨-匕+樓]山上。四鄉來投築城固守。人物擁聚尺地不空。塔之上下重複皆滿。於中穢污不可見聞。賊平之後人散。寺僧無力可除。忽然火起。焚蕩內外。一切都盡。唯東南角太子思惟像殿得存。可謂火淨以除臭穢也。此塔即隋高祖手勅所置。初以隋運創臨天下未附。吳國公蔚逈周之柱臣。鎮守河北作牧舊都。聞楊氏御圖。心所未允。即日聚結舉兵祝詔。官軍一臨大陣摧解。收擁俘虜將百萬人。總集寺北游豫園中。明旦斬決園牆有孔。出者縱之。至曉便斷。猶有六十萬人。並於漳河岸斬之。流屍水中。水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聞。帝曰。此段一誅深有枉濫。賊止蔚逈餘並被驅。當時惻隱咸知此事。國初機候不獲縱之。可於游豫園南葛[苨-匕+樓]山上立大慈寺。拆三爵臺以營之。六時禮佛加一拜。為園中枉死者。寺成僧住。依勅禮唱。怨哭之聲一斯頓絕(上來所引者。兒孫相係目覩親知。信承佛教善惡之報。驗知不虛。我殺還我償。豈有斯謬)。◎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業因篇第七十八(此有五部)述意部業因部十惡部十善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夫涉其流者。則澄愛河而清五濁。失其宗者。則震邪山而起三障。靜言茲理。豈虛也哉。是知善由信發。惡由邪開。所以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念之善。能除累劫之殃。是故善須彫琢自勉。可有心師之訓。惡須省退懲過。可有情悔之時。不爾徒煩長養浪飾畫瓶。終糜碎於黃塵。會楚苦於幽府。貽厥繢素鑒勗意焉。
業因部第二
如對法論云。復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善不善雜故。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道無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毘曇雜心業品偈云。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為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又涅槃經云。善男子。因有五種。何等為五。一生因。二和合因。三住因。四增長因。五遠因。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山河樹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內有四大無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和尚善知識等。而得增長。如因父母子得增長。是名增長因。云何遠因。譬如因呪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憑國王無有盜賊。如牙依因地水火風等。如乳人攢為蘇遠因。如無明色等為識遠因。父母精血為眾生遠因。如時節等悉名遠因。善男子。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云是無常因。一切諸法復有二種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了因。了因者。即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又云。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又云。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顛倒。能壞顛倒。性非惡見。能壞惡見。性非悑畏。能壞悑畏。性是淨行故。能令眾生畢竟造作清淨梵行也。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辯業不同。別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復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心不同復八。臨時判罪並皆攝盡。故經第一云。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於父母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惡心殺所生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復有八種輕重不同。何等為八。一者方便重根本成已輕。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輕。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輕。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輕。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尚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十善既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綺互作八准前可知)。
第四依薩婆多論。方便根本成已有心無心作八句。准類可知。
又如阿毘曇心論云。有五種果。一報果。二所依果。三增上果。四身力果。五解脫果。若是善有漏法。或四果。或五果。能斷結使。是謂五果。不依斷結。是謂四果。除解脫果。若是無漏法。或四果或三果。若能斷結。於四果中除其報果。若不斷結。除報果解脫果。若是無記法中唯有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十惡部第三
第一就地獄明起不善。依毘曇論云。有五業道。一惡口。二綺語。三貪。四瞋。五邪見。於中惡口綺語及瞋彼受苦時三種現行。惡罵獄卒故惡口現行。即此惡口語不應時。違法非正即落綺語。爾時忿怒即是瞋恚。此三不善地獄現行。若論貪業及與邪見。成就在心而不現行。以彼麁凡未斷煩惱故。貪邪見成就在心。彼處男女各常受苦。無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無此貪心現行。以常受苦心識暗鈍。不能推求因果有無。是故亦無邪見現行。自餘殺盜妄語兩舌。彼處不行一向是無間。若地獄不有現行貪及邪見業道者。云何說彼成就此二。答煩惱心法未斷已來。雖不現行性常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業。是麁作法。發動方成。無造作處則不說成。故雜心論云。地獄之中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盜業道。無執受女人故無邪婬業道。異想說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樂離故無兩舌。為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故有綺語。貪及邪見成就不行。
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惡具有。而無身口七支惡律儀也。問今畜生中不知言者。雖有音聲成口業不。答彼起瞋時發聲則別。雖非言辯亦成口業。故成實論云。畜生音聲是口業不。答雖無言說之別。從心起故亦名為業。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龍王。解人意志故具十業道。自餘癡鈍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種。餘四不具。以口不解語故。若據劫初畜生解人語者。此亦可具十惡。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閻東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惡多故皆具十惡。然東西則輕。南方最重。以有受惡律儀故。若就北單以論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業。一綺語。二貪。三瞋。四邪見。由有歌詠故有綺語。貪瞋邪見成而不行。問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無邪婬業道。答彼方無夫妻共相配偶。雖有婬事無相凌奪故無邪婬。問既有行婬即貪欲現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婬貪非俗能裁。雖數現行聖說無罪。但此貪心所起之婬。尚非罪業。不牽苦報。何況內心能起之貪。如世夫妻貪愛非制。問北方之人既有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云何不說有妄語業。答彼人淳直不行姦偽。無誑他心故非妄語。彼定千歲故無殺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樹有寶衣自然而出。無有主掌故無偷盜。彼人和柔故無兩舌惡口等業。故雜心論云。欝單有四不善業道。壽命定故無殺生。無愛財故無盜。無執受女人故無邪婬。無欺他故無妄語。常和合故無兩舌。以柔軟故無麁言。有歌歎故有綺語。若論意業道雖成就而不現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殺盜等。於中雖有十不善業。而無身口七種惡律儀。故雜心論云。欲界六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不害天而害餘趣。如害修羅亦有截手足斷而復還生。若斬首則死。展轉相奪。乃至十業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諸天。乏少資緣更相攬竊。故有盜業。或有諸天自薄所愛婬他美天。故有邪婬。自餘七業文顯可知。若論色無色天。依如毘曇則無不善。據理而言亦有輕微三業不善。謂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業過如初禪中。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得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諸瞿曇所。黑齒比丘往彼問言。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梵王答言。我是諸梵中尊者。黑齒比丘言。我不問梵王尊卑。但問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牽出眾外。語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禪三昧。從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汝何忍在梵中損辱我也。此是諂詐不善煩惱。言佛不能令汝解脫。即是謗佛綺語惡口。上界唯有此諂詐。發動身口微不善業。然不於他人起麁違損以生上者。曾修得定盡離欲界麁貪瞋等。故得彼報還能修定。雖有煩惱唯是癡心。以迷道故起愛慢等。樂修善法望得勝他。此等煩惱為定所壞。故不損物不相違害。若依毘曇。上界煩惱非是不善。說為無記。此細貪等能行淨心。雖是無記體是染污。不同報生色苦心樂及威儀等白淨無記。故論說為穢污無記。是污穢故潤業受生。若此煩惱不潤業者。業種則焦永不牽報。上界眾生不應更生。由能潤業故得更生。問上界煩惱既能潤業潤生得報。何故非記。答上界煩惱雖復潤業。唯得總報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樂果。亦不招苦故是無記。不同下界不善煩惱感得總報及別報苦。
若依成實論。上二界中所起邪見。皆名不善。如彼論說。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論說。彼上界邪見是苦因緣道理。上界據其位判。眾生心細所起或微。多不成業故名無記。若據通論。不妨於中有起麁耶成不善者。毘曇所說義當前判。成實所論義當後通。又據望理。彼細煩惱皆違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實。不善惡業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為異。
述曰。向來就凡明諸罪行依身起處竟。若論聖人如須陀洹等。出觀失念容有起意。輕微不善生惡願等。具欲結者。貪瞋雖強片似餘凡。唯可直起貪欲瞋慢。不更思量起邪見心。亦不起殺盜等心。如依毘曇。得有眷屬加拳等事輕不善業。若依成論。有意不善設動身口不成業報。
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此十不善業道一切惡法。皆從貪瞋癡起。如依三毒起殺生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皮肉錢財故斷生命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以瞋心殺害怨家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殺蛇蠍等以生眾生苦惱故雖殺無罪。或言波羅斯等。言殺却老父母及重病者則無罪報。是名依癡起。如依三毒起偷盜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飲食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於瞋人邊及瞋人所愛偷盜彼物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如有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我無力故。為餘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盜。是名依癡心起。如依三毒起邪婬者。若依貪心起者。或於眾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於他守護資生。依瞋心故起。或婬怨家妻妾。或婬怨所愛之人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華果飲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婬無罪。或如波羅斯等邪婬母等。是名依癡起。
如依三毒起妄語者(此三可解)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如是)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第二心現前。如是名為依貪起。依瞋結生者。名為依瞋起。依癡結生者。名為依癡結起。如貪瞋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何故不說作不作相無作相。決定何業中有。何業中無。答曰。唯除邪婬。餘六業中悉皆不定。此義云何。若自作者。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使他作。唯有不作。不得有作。於邪婬中決定有作。不得有不作。何以故。以此邪婬畢竟自作。無使他作。是故經言。頗有非身作業而得成就殺生罪不。答言。有。如口使人作成就殺罪。
又問。頗有非口業作而得成就妄語罪不。答言。有。如以身業作成就口業妄語之罪。
又問。頗有非身業作非口業作而得成就身口業不。答言。有。如以依仙人瞋心故以唯欲界色身。善業道中畢竟有作及以無作。禪無漏戒無無作戒。何以故。以依心故。中間禪不定。若深厚心畢竟恭敬心作身口業。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深厚心結使心起身口業。亦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非深厚心非畢竟恭敬心造身口業。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若非深厚結使心發身口業。亦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而方便作業心還悔者。唯有作業無無作業。
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後眷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如屠兒殺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後眷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餘貪瞋邪見業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就根本業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此義云何。如人起心欲斷此眾生命。因復更斷餘眾生命。如欲祭天殺害眾生。即奪他物。欲殺彼人。復婬其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鬪亂言說。破彼親屬。無時非實。於破物中生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瞋心。為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增長邪見以斷彼命。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
又離善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以遠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者。言方便者。如彼沙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眾僧足。即請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時如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及彼念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說四依乃至不捨。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業。如是等悉皆名後眷屬。問曰。應說十不善業道果及隨順因。答曰。有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一一業道皆有此三種。此義云何。具足十不善業道有下中上。若生地獄中是果報果。習氣果者。從地獄退生于人中。依殺生故有短命果。依偷盜故無資生果。依邪婬故不能護妻。依妄語故有他謗果。依兩舌故眷屬破壞。依惡口故不聞好聲。依綺語故為人不信。依本貪故貪心增上。依本瞋故瞋心增上。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增上果者。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蠍。少穀細穀。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增上果。復有相似果者。如殺者故興所害眾生種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他命後生人中。得短命報。斷他暖觸。是故一切外物資生無有氣量。如是一切十業道中。隨義相應解釋應知。如劫奪他物邪婬他妻。雖不生他重逼惱苦。而破壞心。是故受罪。雖不破壞不瞋不惡口。而由惡心。是故得罪。◎
◎十善部第四
若依十善分別者。如毘曇說。於彼地獄趣中唯有意地三善業道。然但成就而不現行。北方亦同。自餘一切皆具十義。文顯可知。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是菩薩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三惡。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天。
又是上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陜劣。心厭三界。遠離大悲。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自正覺故不具大悲。而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為諸眾生起悲愍故。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故成菩薩乘。
問曰。云何名業道義。答曰。身口七業即自體相。名為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故。名為業道。
問曰。若即業名道。皆能起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故。不能如彼業故。不名業道。
問曰。一切美味飲酒食肉拳手摑打一切戲笑。如是等惡行。一切禮拜供養恭敬遠離飲酒等。如是等善行。何故不記以為業道。
答曰。遠離飲酒等唯是心業。能起七業非身口業。是故非業道。若作與心相應亦是業道。
問曰。若即彼業能作道名為業道者。即一切法於心皆名業道。何故但說十種業道。不說無量業道。答曰。以勝重故。以諸惡行及善行中十業道重。餘非重故不說無量。又七業一向極重。意三亦輕亦重。飲酒等不爾。以是故但說十名為業道。不說餘者名為業道。
問曰。遠離殺生者。云何殺生等相應說。答曰。殺生有八種。一故心。二他。三定不定眾生相。四疑心。五起捨命方便。六作。七不作相。八無作相。是等名為殺生身業。身口意業名為殺生。
問曰。何故名故心者。答曰。若不故心成殺生罪者。則阿羅漢不得涅槃。以阿羅漢斷世間因。有不作心而殺眾生。亦應還生世間。而實不然。以是義故。不故心殺不得罪報。
問曰。何故名他。答曰。非自命故。若有他人是可殺者。能殺人得殺生罪。以自殺者無可殺境故。自斷命不得惡報。又阿羅漢自害其身。斷己命故而彼無罪。何以故。已離瞋心等故。是自殺不得殺罪。
問曰。何名定不定眾生相者。答曰。定眾生相者。如有百千人作心於中定殺其人。是得殺罪。若殺餘人不得殺罪。不定者。以捨一切故隨殺得罪。以彼處不離眾生相故。
問曰。何故名疑者。答曰。疑心殺生亦得殺罪。以彼是眾生亦得殺罪。以捨慈悲心故得殺罪。
問曰。何故名起捨命方便者。答曰。若殺者於彼事中起不善心。必欲斷命。非慈悲心。作殺方便。是名為起。
問曰。何故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作者所作事。不作者所名作事。彼作事共起。雖作業滅而善無記法相續不斷。如修多羅說。有信者修行十種功德。行住睡寤等。日夜常生功德。增長功德。若離身口業更無無作。云何異心法而得增長。是故當知。離身口業有無作法。又自不作使他作業。若無無作此云何成。若無無作法。離波羅提木叉。亦應無無作戒。是故當知。有無作法。
問曰。云何名遠離偷盜者。答曰。偷盜有九種。一他護。二彼想。三疑心。四知不隨他。五欲奪。六知他物起我心。七作。八不作相。九無作相。是等名為偷盜身業。
問曰。何名他護者。答曰。此明取他護物。問曰。何名彼想者。答曰。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則不得罪。名為彼想。
問曰。何名疑心者。答曰。若心有疑。為是我物。為是他物。而彼物他物並須識之。
問曰。何名知不隨他者。知他物生心他隨我想。
問曰。何名欲奪者。答曰。起損害心。
問曰。何名和他物起我心者。答曰。若不異見。若闇地取。若疾疾取。若取餘物。若取他物。若取自物想。
問曰。何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此三如前殺生中說。
問曰。云何遠離邪婬者。答曰。邪婬有八種。一護女人。二彼想。三疑心。四道非道。五不護。六非道非時。七作。八無作想。是等名為邪婬身業。
問曰。何名護女人者。答曰。所謂父母等護。
問曰。何名彼想者。答曰。若知彼女是父母等所護。女想非不護想。
問曰。何名疑心者。答曰。若生疑心為自女。為他女。為父母護。為不護等女。一一皆成邪婬。
問曰。何名道非道者。答曰。道者所有道。非道者。謂非道。
問曰。何名彼不護女非道非時者。答曰。此亦名邪婬。
問曰。何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此三如殺生中說。然此中不作相者。於邪婬中無如是不作法以要自作成。
問曰。云何名遠離妄語者。答曰。妄語有七種。一見等事。二顛倒非顛倒事。三疑心。四起覆藏想。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是等名為妄語口業。
問曰。何名見等事者。答曰。謂見聞覺知。
問曰。何名顛倒非顛倒事者。答曰。顛倒事者如聞如彼事非顛倒者。謂如彼事。
問曰。何名疑心者。答曰。若生疑為如是不如是。為一向如是。為一向不如是。
問曰。何名起覆藏想者。答曰。覆藏實事異相事中住異相說。作不作無作相如殺生中說。
問曰。云何遠離兩舌者。答曰。兩舌有七種。一起不善意。二實虛妄。三破壞心。四先破不和合意。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是等名為兩舌口業(此七易解不煩釋之)。
問曰。云何遠離惡口者。答曰。惡口有七種。一依不善意。二起惱亂心。三依亂心。四言說他。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此七亦易不煩釋之)。
問曰。云何遠離綺語者。答曰。綺語有七種。一依不善意。二無義。三非時。四惡法相應。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
問曰。何名依不善意者。答曰。依欲界修道煩惱心相應說名為綺語。
問曰。何名無義者。答曰。離實義故。
問曰。何名非時者。答曰。語雖有義而非時說亦成綺語。又有時說於大眾中為自在人說亦成綺語。
問曰。何名惡法相應者。答曰。謂一切戲語非法歌舞等。一切與不善法相應者。皆是綺語。作不作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此下貪瞋邪見其文易解不煩釋之)。
又論云。如娑伽羅龍王所問經中如來說言。龍王離殺獲得十種離煩惱熱清涼之法。何等為十。一施與一切眾生無畏。二安住大慈念中。三斷諸煩惱過患習氣。四取無病果。五增長壽種子。六諸非人等常所守護。七睡寤安隱。八不見惡夢離怨恨心。九不畏一切外道。十退生天中。是名十種離煩惱熱清涼之法。龍王。若不殺善根迴向阿耨菩提者。彼人得菩提時心得自在。是故壽命無量。如龍王菩薩離殺生故能起布施。則得成就大富資生。不可破壞。得長壽命。行菩薩行。過諸世間所惱惡事。如是龍王。十善業道亦復如是。莊嚴成就大利益故。
引證部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舉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舉宮愛敬。女答父言。我有業力不因父王。王聞瞋忿而語之言。今當試汝有自業力。即遣左右覓一最下貧窮乞人。以女妻之。王語女言。汝自有業不假我者。從今可驗。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共窮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家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復問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垣宅毀壞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周歷案行。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宮宅悉成。宮人伎女奴婢僕使不可稱計。王卒憶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於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請王到舍。王即受請。見其家內宮宅莊嚴。歎未曾有。王往問佛。此女先世作何福業。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槃頭王。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王大夫人見即便以天冠拂飾著像頂上。以天冠中如意寶珠著塔[亭*支]頭。因發願言。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後於過去迦葉佛時。復以餚膳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請。我今已請使得充足。夫還聽婦。爾時婦者今善光是。爾時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世常貧賤。以還聽故。要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其婦時後還貧賤。以是因緣。善惡之業。逐身受報。未曾違失。
又雜寶藏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時於眠中聞二內官共諍道理。一人說言。我依王活。一答言。我自依業不依王也。王聞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賞之。即遣直人語夫人言。我今當使一人往者重與財物。尋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飲酒送與夫人。此人出戶鼻中血出不得前進。尋即倩彼依業者送。夫人見已重賜錢財衣服瓔珞。來到王前。王見深怪。即便喚彼依王活者。而問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聞歎言。佛語真實自作其業還自受報。不可奪也。由是觀善惡報應自業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與。要須自作自得。起於正見信業果報。近獲人天。遠招佛果。若違聖教具受前苦。
又輪轉五道經云。迦維羅衛國。舍衛國。佛在世時。二國之間有一大樹。名尼俱類。樹高二十里。枝布方圓覆六十里。其樹上子皆數千萬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眾病皆愈。眼目精明。佛在樹下。時諸比丘取果食之。佛告阿難。天下萬物各有宿緣。阿難白佛。何等宿緣。佛言。夫人作福。譬喻此樹稍稍漸大收子無限。夫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三尊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姝長。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顏色潔白輝容第一見無不喜。從忍辱中來。為人精進樂於福事。從精進中來。為人安庠言行審諦。從禪定中來。為人才明達解深法。從智慧中來。為人音聲清徹聞者樂聽。從歌歎三寶中來。為人潔淨無有疾痛。從慈心中來。阿難白佛。云何為慈。佛言。一慈眾生如母愛子。二悲世間欲令解脫。三解脫道意心常歡喜。四為能護一切不犯。是名慈心。佛言。為人姝長恭敬人故。為人短小輕慢人故。為人醜陋喜瞋恚故。為人生無所知不學問故。為人專愚不教人故。為人瘖瘂謗毀人故。為人聾盲不聽法故。為人奴婢負債不償不禮三寶故。為人醜黑遮佛光明故。為人生在裸國者。輕衣入精舍故。生馬蹄國者。著屐躡佛前故。生穿胸人國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在麞鹿麋麂中者。喜驚悑人故。生在龍中者。調戲忿怒人故。身生惡瘡癩疾難差醫藥所不治苦痛難言者。前身喜鞭打眾生故。人見歡悅者。前身見人歡悅故。人見不歡悅者。前身見人不歡悅故。喜遭縣官閉在牢獄杻械其身者。前身喜籠繫眾生不從意故。為人口缺者。前身鉤魚口缺故。為人聞說法心不聽採於中兩舌亂人聽受者。後生作長耳驢耽耳狗中。為人慳貪而驕悕好獨食者。死入地獄墮餓鬼中。出生為人貧窮飢餓。衣不蓋形。食不供口。為人好食獨噉惡食施人者。後墮猪肫蜣蜋之中。為人喜剝脫人物者。後墮羊中生被剝皮。為人喜殺生者。後生為水上作蜉蝣之蟲。朝生暮死。為人喜偷盜人物者。後生奴婢牛馬中。為人喜妄語傳人惡者。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後墮鴝鵅鴉鵲鳥中。人聞其鳴莫不驚悑。皆言變怪祝令其死。為人喜婬他婦女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後墮婬象鵞鴨鳥中。為人喜飲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入地獄墮沸?泥犁中。後生墮狌狌獸中。後生為人。愚癡故無所知。為人夫婦不相和順。數共鬪諍更相驅遣者。後墮鳩鴿中。為人喜貪人力者。後墮象中。佛言。除州縣官長稟食官祿無罪。或私侵於民。鞕打輸送。告訴無地。杻械繫錄。不得寬縱者。此人罪報死入地獄。神更受痛數千萬劫。罪畢乃出。後墮水牛中。穿領決鼻牽船挽車。大杖打撲償其宿罪。為人不潔淨者。從猪中來。為人慳貪不好施者。從狗中來。為人佷戾自用者。從羊中來。為人不安庠不能忍事者。從獼猴中來。為人內惡含毒心者。從蝮蛇中來。為人好於美食恐害眾生無有善者。前身從犲狼狸猫中來。
又佛說須摩提女經云。爾時羅閱城有長者。號曰郁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稱計。行到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叉手白佛。欲有所問。願為解說。佛語須摩提。恣所欲問。今當為說令汝歡喜。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處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花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間得禮諸佛。云何得無讎怨無侵嫉者。云何所說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云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無能壞者。云何魔不能得其便。云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即令不墮苦痛之處。所問如是。是時佛語須摩提。如汝所問如來義者。善哉大快。乃如是乎。汝若欲聞。吾當解說。時女即言。甚善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菩薩有四事法。人見皆歡喜。何等為四。一瞋恚不起。視怨家如善知識。二常有慈心向於一切。三常行求索無上要法。四作佛形像。
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大富有。何等為四。一布施以時。二與已倍悅。三與後不悔。四既與不求其報。
菩薩復有四事法。不為他人所別離。何等為四。一不傳應說鬪亂彼此。二導愚癡者使入佛道。三若有毀敗正法護使不絕。四勸勉諸人教使求佛令堅不動。
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何等為四。一細擣紅青黃白蓮華。合此四種末之如塵。使滿軟妙華。持是供養世尊。若塔及舍利。二不令他人起瞋恚意。三作佛形像使坐蓮華上。四得最正覺便歡喜住。
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神足從一佛國復至一佛國。何等為四。一見人作功德不行斷絕。二見人說法而不中止。三常然燈火於塔寺中。四求三昧。
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讎怨無侵嫉者。何等為四。一於善知識無諛諂心。二不慳貪妬他人物。三見人布施助其喜。四見菩薩諸所作為不行誹謗。菩薩復有四事法。其所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何等為四。一口之所說心亦無異。二於善知識常有至誠。三聞人說法不生是非。四若見他人請令說法不求其短。
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疾得淨住。何等為四。一心意所念常志於善。二常持戒三昧智慧。三初發菩薩意。便起一切智多所度脫。四常有大慈愍於一切。
菩薩復有四事法。魔不能得其便。何者為四。一常念於佛。二常精進。三常念經法。四常立功德。
菩薩復有四事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令其不墮苦痛之處。何等為四。一為一切人故具滿諸願。二若人布施諸不足念欲足之。三見人雜施若有短少便裨助之。四常念供養於三寶。
爾時須摩提白佛言。唯世尊所說四十事。我當奉行令不缺減。悉使具足不違一事。
又辯意長者子經云。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共會圍繞說法。時舍衛城中有大長者子。名曰辯意。從五百長者子。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叉手白言。欲有所問。唯願慈愍。有何因緣得生天上。復何因緣來生人中。復何因緣生地獄中。復何因緣常生餓鬼中。復何因緣生畜生中。復何因緣常生尊貴中眾人所敬。復何因緣生奴婢中為人所使。復何因緣生庶民中。口氣香潔身心常安。為人所譽不被誹謗。復何因緣得生為人。常被誹謗為人所憎。形體醜惡身意不安。常懷恐悑復何因緣所生之處。常與佛會聞法奉眾。初不差違。遭遇知識逮得好心。若作沙門當得所願。所問如是。唯願世尊。分別解說。令使眾會得聞正教。願使一切得濟彼安。佛告長者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妙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慈心不殺。恤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無得貪欺。五不飲酒不經過口。行此五事乃得生天。
佛告辯意。復有五事得生人中。何謂為五。一布施恩潤貧窮。二持戒不犯十惡。三忍辱不亂眾患。四精進勸化無有懈怠。五一心奉孝盡忠。是為五事得生人中大富長壽端正威德得為人主一切敬侍。
佛告辯意。復有五事死入地獄億劫乃出。何謂為五。一不信有佛法眾。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破壞佛寺尊廟。三四輩轉相誹謗不計殃罪。無敬順意。四反逆無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順從。五當來有欲為道。已得為道便不順師教誨。而自貢高輕慢誹謗師。是為五事死入地獄展轉地獄無有出期。復有五事墮餓鬼中。何謂為五。一慳貪不欲布施。二盜竊不孝二親。三愚闇無有慈心。四積聚財物不肯衣食。五不給父母兄弟妻子奴婢。是為五事墮餓鬼中。
復有五事作畜生行墮畜生中。何謂為五。一犯戒私竊偷盜。二負債觝而不償。三殺生以身償之。四不善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戒施會以俗為緣。是為五事生畜生中。
復有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何謂為五。一施慧普廣。二禮敬三寶及眾長者。三忍辱無有瞋恚。四柔和謙下。五博聞經戒。是為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
復有五事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何謂為五。一憍慢不敬。二親二剛強無恪心。三放逸不禮三尊。四盜竊以為生業。五負債逃避不償。是為五事常生卑賤奴婢之中。
復有五事得生人中。口氣香潔身心常安。為人所譽不被誹謗。何謂為五。一至誠不欺於人。二誦經無有彼此。三護戒不謗聖道。四教人遠惡就善。五不求人長短。是為五事生於人中口氣香潔身心常安為人所譽不被誹謗。復有五事若在人中。常被誹謗為人所憎。形體醜惡心意不安。常懷恐悑。何謂為五。一常無至誠欺詐於人。二大會之人有說法者而誹謗之。三見諸同學而輕試之。四不見他事而為作過。五鬪亂兩舌彼此。是為五事。若在人中常被誹謗。為人所憎形體醜惡身心不安常懷恐悑。
復有五事所生之處。常與佛法眾會。初不差違。見佛聞法便得好心。若作沙門即得所願。何謂為五。一身奉三寶勸人令事。二作佛形像當使鮮潔。三常奉佛教不犯所受。四普慈一切與尊正等如愛赤子。五所受經法晝夜諷誦。是為五事所生之處。常與佛法眾會。初不差違。見佛聞法便得好心。若作沙門即得所願。
於是長者子辯意。聞佛說是五十事要法之義。欣然歡喜逮得法忍。五百長者皆得法眼淨。又諸會各得所志。
頌曰。
心境相乘 業結牽纏 七識起發
八識因緣 三界受報 六趣遷延
隨事起業 觸處拘連 五陰勞倦
九惱迍邅 自非慈聖 豈益我筌
含情普洽 機寤重玄 舒則利物
卷則自然◎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報篇第七十九(此有十二部)述意部引證部受胎部中陰部見報部生報部後報部定報部不定部善報部惡報部住處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惡之業用。寔三報之徵祥。猶形影之相須。譬六趣之明驗。其三報者。以悅天后之耳目。翻九色之深恩。孤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苦之切酷。斯為現報也。群徒潛淪於幽壑。神陟輪飄而不改。身酸歷代之殃舋。不曉王子之喪目。斯生報也。外道縱禍於非想迷法。永惑於始終。為著翅之暴狸。飛沈受困而難計。斯為後報也。玄鑑三代溺喪之流。深記來變坏形之累。使寤四諦三明之室。令出三報五苦之闇也。
引證部第二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善男子。眾生造業有其四種。一者現報(今身作極善惡業即身受之。是名現報)二者生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是名生報)三者後報(今身造業。次後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後報)四者無報(猶無記等業是)此無報業復有四種。一時定報不定(此於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由業定故感時亦定)四時報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亦不定)眾生作業有具不具。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既爾。善亦如是。
受胎部第三
如善見律云。女人將欲受胎。月華水出。華水者。此是血名。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而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故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又女人有七事受胎。一相觸。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見色。六聞聲。七嗅香。問何謂相觸受胎。答有女人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身分。即在貪著而便懷胎。問何謂取衣受胎。答如優陀夷共婦出家。欲愛不止各相發問。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復取內根。即便懷胎。問何謂下精受胎。答如鹿母嗅道士精。欲心而飲。遂便懷胎生鹿子道士。問何謂手摩受胎。答如睒菩薩父母俱盲。帝釋遙知下來其所。為夫婦既悉出家為道。不合陰陽。以手摩臍下。即便懷胎而生睒子。問何謂見色受胎。答有一女人。月華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極盛唯視男子。如宮女人亦復如是。即便懷胎。問何謂聞聲受胎。答如白鷺鳥悉雌無雄。到春節時陽氣始布。雷鳴初發。雌鷺一心聞聲便即懷胎。雞亦有聞雄雞聲亦得懷胎。問何謂嗅香受胎。答如秦牛母但嗅犢氣而亦懷子。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一母有欲父有欲父母共集一處。然外識未應來趣。便不受胎。若識來趣。父母不集則不成胎。二若復母人無欲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則非成胎。三若父母共集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殷勤。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非成胎。二若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三若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二若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三若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復有時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二若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三父母俱集不行此則受胎。復有三種。一若有時父母應來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有時識神來趣。則非受胎。二若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三若父母身俱得病。則非成胎。若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父母俱相有兒則成有胎。
又瑜伽論云。復次此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鉢羅賒佉位。髮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凝內稀名羯羅藍。若表裏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支分相現名鉢羅賒佉。從此以後髮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
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髮或色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髮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髮毛希尠。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煙熱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噉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婬欲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疥癬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右脇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左脇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漸次觸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中陰部第四
如正法念經云。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係念行寂滅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陰有耶。
第一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中陰。猶如白㲲垂欲墮。細軟白淨。復見園林華池。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受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於臨終時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如印文成。見天勝處即生愛境。故受天身。是則名曰初生中陰有也。
第二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欝單越。則見細軟赤㲲可愛之色。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復有風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除其寒苦。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欝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集動其心亦動。聞其悲聲吹生異處。是故親族臨終悲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欝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見青蓮華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即走往趣入中游戲。欲入母胎。從華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欲染和合。因於不淨。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生愛。若女人生。於父生愛。於母生礙。是名生欝單越第二中陰有也。
第三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中死生瞿耶尼。則有相現。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㲲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是人爾時壽命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和合而行不淨。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其身猶如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生瞿耶尼第三中陰有也。
第四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見青㲲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㲲墮。以手遮之。親族說言遮空命終。見中陰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䭸馬。母如騲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若男子生。作如是念。我當與此騲馬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己身如騲馬形。作如是念。如是䭸馬何故不與我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生弗婆提第四中陰有也。
第五中陰有者。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若大業心自在生天。以手攬空如夢中所見。好華上妙之香。第一妙色香氣在手。見華生貪。今見此樹我當升之。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升於須彌。見天世界華果莊嚴。我當游行。是名欝單越人下品受生第五中陰有也。
第六中陰有者。若欝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見蓮華池甚可愛樂。眾蜂莊嚴一切皆香。升此蓮華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勝蓮華池。是名欝單越人中品受生第六中陰有也。
第七中陰有者。欝單越人。以業勝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升勝堂。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欝單越人生於天上受上品生第七中陰有也。
第八中陰有者。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見於園林游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其心不濁。以清淨心即升宮殿。見諸天眾游空而行。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從欝單越死生此天中。是名欝單越人生此天處熏習游戲乃死時相第八中陰有也。
第九中陰有者。若瞿耶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餘業。二者生業。生於天上。其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以善業故。垂捨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見大池水。其水調適。洋洋而流。浮至彼岸。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滅。是名第九中陰有也(瞿耶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一切相似不同欝單越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第十中陰有者。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於自業。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莊嚴。心生歡喜。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於中陰有作如是念。欲得同戲。即入戲眾。猶如睡覺。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第十一中陰有者。諸餓鬼等惡業既盡受餘善業。本於餘道所作善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飢渴燒身。常貪飲食。常念漿水。欲命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一切惡業皆悉不近。雖見飲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不食不飲。見天可愛即走往趣。至於彼處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一中陰有也。
第十二中陰有者。以愚癡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受百千億生死之身。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以餘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臨命終時見光明現。以餘善業癡心薄少。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二中陰有也。
第十三中陰有者。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餘善因緣如業成熟。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諸鐵鳥食已不生。若諸惡獸噉已不生。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燈業。地獄中陰有相不現。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是名第十三中陰有也。
第十四中陰有者。若人中死還生人中則有相現。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爾時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當墮我身上。是故動手欲遮此山。親里見之謂為觸於虛空。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㲲。即升此㲲乃見赤㲲。次第臨終復見光明。見其父母愛欲和合而起顛倒。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當於爾時。中陰即壞。生陰次起。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第十四中陰有也。
第十五中陰有者。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餘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生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者。若從上天終還生下天。見眾蓮華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色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陰有。二種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七中陰有道相續者。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何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現報部第五
佛說行七行現報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種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云何七種人。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護。五者行空。六者行無相。七者行無願。其有眾生行此七法。於現法中獲其果報。阿難白佛言。何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乃說此七事乎。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等。其事不同。雖供養須陀洹等不現得報。然供養此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勇猛成辨七法。又雜寶藏經云。昔乾陀衛國有一屠兒。將五百頭小牛盡欲刑。犍時有內官。以金錢贖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緣現身即得男根具足。還到王家。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家人。自恣來去。未曾通白。今何故爾。王時即喚問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見屠兒將五百頭小牛而欲刑殘。臣即贖放。以是因緣身體得具。故不敢入。王聞喜愕。深於佛法生信敬心。夫以華報所感如此。況其果報豈可量也。
又新婆沙論云。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多糧盡。飢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飢虛。即時以鹽塗諸牛口。牛貪鹹味。出舌舐之。即用利刀一時截取。以火煨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嚼楊枝揩齒既了。擘以刮舌。惡業力故。諸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此皆現報以業重故)。
生報部第六
如涅槃經云。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悑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顫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埠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天眼所見。
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判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
又修行道地經云。人行不純。或善或惡。當至人道。父母合會精不失時。子來應生。其母胎通無所拘礙。心懷歡喜而無邪念。則為柔軟堪任受子。其精不清不濁。中適不強。亦無腐敗。亦不赤黑。不為風寒眾毒雜錯。與小便別。應來生者。精神便起。設是男子不與女人共俱合者。五欲與通。男子敬念欲向女人。父時精下。其神欣喜謂是吾許。爾時即失中陰五陰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歡躍。是為色陰。歡喜之時為痛樂陰。念於精時是為想陰。因本罪福緣得入胎。是為行陰。神處胎中則為識陰。如是和合。名曰五陰。若在胎時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至七日住中而不增減。又至二七日其胎稍轉。譬如薄酪。至三七日似如生酪。至四七日精凝如熟酪。至五七日胎精遂變。猶如生蘇。至六七日變如瘜肉。至七七日轉如段肉。至八七日其堅如坏。至九七日變為五皰。兩肘兩髀及頭頸。從中出也。至十七日復有五皰二手腕二脚腕。及生其頭。至十一七日續生二十四皰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此從中出。至十二七日是諸皰相轉漸成就。至十三七日則現腹相。至十四七日則生肝肺心及其脾賢。至十五七日則生大腸。至十六七日則生小腸。至十七七日則有?處。至十八七日生藏熟藏起此二處。至十九七日則生髀及腨膓骨手掌足跌臂節筋連。至二十七日生陰臍乳頤頸形相。至二十一七日體骨各分。隨其所應。兩骨在頭。三十二骨著口。七骨著頸。兩骨著髀。兩骨著肘。四骨著臂。十二骨著胸。十八骨著背。兩骨著臗。四骨著膝。四十骨著足。復有微細骨。總有一百八。與體肉合具。十八骨著在兩脇。二骨著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而相連綴。其骨柔軟如初生瓠。至二十二七日其骨稍堅。如未熟瓠。至二十三七日其骨轉堅。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連綴。足骨著足。膝骨著膝。如是腨骨髀骨臗骨脊骨胸骨脇骨肩骨項骨頤骨臂腕手足諸骨等。各自轉相連著。如是聚骨猶如幻化。隨風所由牽引舉動。至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連著其身。至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脈。尚未具成。至二十六七日。諸脈悉徹。具足成就。如蓮根孔。至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皆成至二十八七日其肌始生。至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至三十七日纔有皮像。至三十一七日皮轉厚堅。至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至三十三七日耳鼻脣指諸膝節成。至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萬毛髮孔。猶尚未成。至三十五七日毛孔具成。至三十六七日爪甲始成。至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風。起開兒目耳鼻口。或有風起染其髮毛。或端正。或醜陋。又有風起成體顏色。或白赤黑。有好有醜。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風寒熱。大小便通。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自然風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柔軟無瑕。正其骨節。令其端正。莫不愛敬。本行惡者。則起臭風。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節。令僂斜曲。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是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滿四日。其兒身體骨節則成為人。其小兒體而有二分。一分從父。一分從母。身諸髮毛頰眼舌喉心肝脾腎腸血軟者從母也。自餘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堅者從父也。其小兒在母腹中處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若是男兒。背外而面向內在其左脇也。若是女子。背母而面向外處在右脇也。居苦痛臭處污露不淨。一切骨節縮不得申。住在革囊腹網纏裹。歲血塗染所處逼窄。依因屎溺瑕穢若斯。其於九月此餘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吾在園觀。亦在天上。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至三日中即愁不樂。到四日時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而令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時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戲。如墮高床華香之處也。其無福者。自發念言。吾從山墮。投於拊岸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棘上。曠野石間劍戟之中。愁憂不樂善惡之報不同若此。其小兒生既墮地。外風所吹。女人手觸。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猶如痛病也。以是苦惱恐畏死亡。便有癡惑。是故迷憒。不識來去。生在地血惡露臭處。鬼魅來嬈。癎邪所中。死屍所觸。蠱道顛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墮肉段烏鴟鵰狼各來爭之。諸邪妖鬼欲得兒便。周匝圍繞亦復如是。若宿行善德邪不得其便。兒已長大團哺養身。適得穀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兩種在髮根。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三種在頭。名曰堅固。傷損毀害。一種在腦。兩種在腦表。一名?蛛。二名㧌擾。三名憒亂。兩種在額。一名卑下。二名朽腐。兩種在眼。一名蝭。二名重蝭。兩種在耳。一名識味。二名現味。兩種在耳根。一名赤。二名復赤。兩種在鼻。一名肥。二名復肥。兩種在口。一名搖。二名動搖。兩種在齒中。一名惡弊。二名凶暴。三種在齒根。名曰喘息休止捽滅。一種在舌。名曰甘美。一種在舌根。名曰柔軟。一種在上齗。名曰往來。一種在胭。名為嗽喉。兩種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熟。兩種在肩。一名垂。二名復垂。一種在臂。名為住立。一種在手。名為周旋。兩種在胸。一名額坑。二名曠普。一種在心。名為班駁。一種在乳。名曰?現。一種在臍。名為匝繞。兩種在脇。一名為月。二名月面。兩種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種在背骨間。名為安豐。一種在皮裏。名為虎爪。兩種在肉。一名消膚。二名燒拊。四種在骨。一名為甚毒。二名習毒。三名細骨。四名雜毒。五種在髓一名殺害。二名無殺。三名破壞。四名雜骸。五名白骨。兩種在腸。一名蜣蜋。二蜣蜋嘴。兩種在細腸。一名兒子。二名復子。一種在肝。名為銀喍。一種在生藏。名曰忮收。一種在熟藏。名為太息。一種在穀道。名為重身。三種在糞中。一名筋。二名目結。三名目編髮。兩種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種在脬。一名宗姓。二名惡族。三名臥寤。四名而寤。五名護汁。一種在髀。名為撾枝。一種在膝。名為現傷。一種在?。名為鐵嘴。一種在足指。名為燒然。一種在足心。名為食皮。是為八十種蟲。處在一身晝夜食體。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寒熱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計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還自燒然。病亦如是。如木因體興反來危人。如身中蟲擾動不安。三十六物。假名為人。以為蓋之誑惑凡愚。妄起愛念共相親附。智者視虛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終有破壞。此身虛偽會有夭壽。貴賤同迷至死不知。譬如大城四門失火從次燒之。乃到東門皆令灰燼。生老病死亦復如是。
又瑜伽論云。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以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或復缺減。故法華經偈云。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故三昧經云。說身內火界漸增水界漸微。是故迦羅邏稠漸堅。乃至肉團。眾生由此薄福。從小至大。皆受其苦。
又禪祕要經云。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額為天門。
又處胎經云。人受胎時。初七日有四大。二七日展轉風吹向脇。乃至三十八七日風名華。令向產門。
又譬喻經云。風[亭*支]水。水[亭*支]地。地[亭*支]火。強者為男。弱者為女。風水相[亭*支]為男。地水相[亭*支]為女。
又解脫道論云。人身地界。碎之為塵。一斛二斗。
又增一經云。一人身中骨有三百二十。毛孔有九萬九千。筋脈各有五百。身蟲有八十戶。
又五道受生經云。兒生三歲凡飲一百八十斛乳。除其胎中食血分。東弗于逮人飲一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飲一萬八百斛乳。北欝單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首。行人授指與?。所有不飲乳也(此之斛斗是古小斗。三斗當今一斗。舊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恐人怪多。故別疏記)。
後報部第七
如婆沙論云。有一屠兒。七生已來常屠不落三塗。然生人天往來。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墮惡道。然此人七生已來所作屠罪之業。過七生已次第受之。無有得脫。善惡俱爾(此是後報具如六道篇說)。
又智度論云。舍利弗雖復聰明。然非一切智。於佛智中譬如嬰兒。如阿婆檀那經中。佛在祇桓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悑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顫悑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悑。我影覆上鴿便作聲顫慄如故。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悑不除。
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三昧觀見。乃至八萬大劫亦未免鴿身。過是已往不復能知。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殑伽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後於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結。我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
定報部第八
如佛說義足經云。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無脫者。何等為五。一當耗減法。二當亡棄法。三當病瘦法。四當老朽法。五當死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減。是不可得。
又佛說四不可得經云。佛與比丘及諸菩薩。明旦持鉢。入舍衛城分衛。四輩皆從。諸天龍神各齎華香伎樂。追從於上。時佛道眼覩見。兄弟同產四人。遠家棄業。山處閑居。得五神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至到無所罣礙。今反當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也。於是一人則踊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人則入市中人鬧之處。廣大無量在中避命。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處於其中。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擘山兩解。入中還合。非常之對安知吾處。於時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脫。藏在空中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在山中者。于彼喪已。禽獸所噉。在大海中者。則時夭命。魚鼈所食。入市中者。在于眾人而自終沒。於是世尊覩之如斯。謂此四人暗昧不達。欲捨宿對三毒不除。不至三達無極之慧。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雖欲藏在空 善處大海中
假使入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獲定
是故精進學 無身乃為寧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一曰年幼顏色煒燁髮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游。上車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拄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莊飾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杖。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衝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榜。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免于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欲自恣。放心逸意。殺盜婬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悕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表裏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師。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化導。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室家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游觀。妻妾子息。以自驕恣。飲食快意。兒客僕使。趨行綺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己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湯消雪。心乃懷懼。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噏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眷屬。皆自獨留。官爵財物。僕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也。
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于世。
不定部第九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可分別。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正見邪見。善惡心起。垂終之心。其力大故。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云何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生卑賤家。衣食不充。然無邪見。以知昔日施德之報感得富貴之家。不作施德常值貧賤無有衣食。便向懺悔改往所作。所有遺餘與人等分。若生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後樂。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生豪族家衣食充足。然彼人常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家。無有衣食。是謂此人先樂後苦。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然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生地獄。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先苦而後苦。何等人先樂而後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財饒寶。敬重三尊。常行惠施。後生人天。常受富貴。多饒財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爾時佛告比丘曰。或有眾生先苦後樂。或有先樂後苦。或先苦後亦苦。或有先樂後亦樂。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或百歲之中作諸功德。或百歲之中造諸惡業。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或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時作福。後生之時。少時受罪。長時受樂。或少時作罪長復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後亦苦。若復少時作福長復作福。彼於後生之時。先樂後亦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身心俱樂。或有人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短。但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樂心不樂。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但免三惡道苦。是謂心樂身不樂。何等人身心俱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心俱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
善報部第十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問云何布施果報。答曰。略說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受用果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有果而無用。二有用而無果。三有果亦有用。四無果亦無用。初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如舍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寶而不能受用。二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三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四無果亦無用者。謂布施已用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果。謂得命色力樂辯等。因命得命。是故施食即得施命。以是因緣後得長命。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
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永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悉能攝取利益眾生。起慈悲心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以菩薩發心勇猛悲願力大不同餘福其心陿劣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云何為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第二補治故寺。第三和合聖眾。第四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四種受梵之福。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里地。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與一輪王功德等。閻浮地人及一輪王之德。與瞿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閻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其三方人福。不如欝單越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法者。得生帝釋處。即說偈言。
供養於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麁言兩舌
調伏慳悋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又雜寶藏經偈。
福業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車 後生至天上
定知如燈滅 得至於無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為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報篇第七十九
惡報部第十一
夫有形則影現。有聲則響應。未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理路晈然。幸願深信不猜來誚。輕重苦報具依下述。如身行殺生。或剝切臠截炮熬蚶蠣。飛鷹走狗射獵眾生者。則墮屠裂斤割地獄中。蒸煮燒炙眾生者。則墮鑊湯鑪炭地獄中。以此殺生故。於地獄中。窮年極劫。具受劇苦。受苦既畢。復墮畜生。作諸牛馬猪羊驢騾?駝鷄狗魚鳥[申*(毒-毋+母)][甲*(曰/月)]蛤蟍為人所殺。?蜆之類不得壽終。還以身肉供充肴爼。在此禽獸無量生死。若無微善永無免期。脫有片福劣復人身。或於胞胎墮落。出生喪亡。或十二十。未有所知。從冥入冥。人所矜念。當知短命皆緣殺生。
又地持論云。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惡。一一皆備五種果報。一者殺生何故受地獄苦。以其殺生苦眾生故。所以身壞命終地獄眾苦皆來切己。二者殺生何故出為畜生。以殺生無有慈惻行乖人倫。故地獄罪畢受畜生身。三者殺生何故復為餓鬼。以其殺生必緣慳心貪著滋味。復為餓鬼。四者殺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壽。以其殺生殘害物命故得短壽。五者殺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殺生違適眾患競集故得多病。當知殺生是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云。時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緣故。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魁膾弟子。若殺人時汝常有歡喜心。以繩著髻挽之。以是因緣故受如此罪。此是惡行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手脚眼耳鼻等。常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胎。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身。又緣其殺生貪害滋多。以滋多故。便無義讓。而行劫盜。今身偷盜不與而取。死即當墮鐵窟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身常負重驅蹙捶打。無有餘息所食之味。唯以水草。處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常為僕隷。驅策走使。不得自在。償債未畢。不得聞法。緣此受苦輪迴無窮。當知此苦皆緣偷盜。
今身隱蔽人光明。不以光明供養三寶。反取三寶光明以用自照。死即當墮黑耳黑繩黑暗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蟣蝨中。不耐光明。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形容黶黑垢膩不淨。臭處穢惡人所厭遠。雙眼盲瞎不覩天地。當知隱蔽光明亦緣偷盜故。故地持論云。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劫盜何故墮於地獄。以其劫盜剝奪偷竊人財苦眾生故。身死即入寒氷地獄。備受諸苦。劫盜何故出為畜生。以其不行人道故受畜生報。身常負重以肉供人償其宿債。何故復墮餓鬼。緣以慳貪便行劫盜。是以畜生罪畢復為餓鬼。何故為人貧窮。緣其劫奪使物空乏。所以貧窮。何故共財不得自在。緣其劫盜偷奪。設若有財則為五家所共。不得自在。當知劫盜二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說。時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足甚細如鍼。不得飲食。何因緣故受如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食從衡。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飢困眾生。由是因緣。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常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轉。身體焦爛。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取二番挾兩腋底。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後方受地獄苦報。又緣以盜故心不貞正。恣情婬妷。今身婬妷。現世凶危。常自驚恐。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離。乃至失命。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鷄鴨鳥雀犬豕飛蛾。如是無量生死。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閨門婬亂妻妾不貞。若有寵愛為人所奪。常懷恐悑。多危少安。當知危苦皆緣邪婬。
故地持論云。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潔。二者得不隨意眷屬。邪婬何故墮於地獄。以其邪婬干犯非分侵物為苦。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邪婬出為畜生。以其邪婬不順人理。所以出地獄受畜生身。何故邪婬復為餓鬼。以其婬妷皆因慳愛。慳愛罪故復為餓鬼。何故邪婬婦不貞潔。緣犯他妻故。所得婦常不貞正。何故邪婬不得隨意眷屬。以其邪婬奪人愛寵。故其眷屬不得隨意。所以復為人之所奪。當知懷妷三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說。昔有一鬼。白目連言。我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悑懼不可堪忍。何因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婬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主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常懷恐悑恐悑相續。故受如此罪。此是惡行華報。後方受地獄苦報。又緣其邪婬故發言皆妄。今身若妄苦惱眾生。死則當墮啼哭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餓鬼中。在此苦惱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多諸疾病尫羸虛弱。頓乏楚痛自嬰苦毒。人不愛念。當知此苦皆緣妄語。
故地持論云。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人所誑。何故妄語墮於地獄。緣其妄語不實。使人虛爾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妄語出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誠信。所以出獄受畜生報。何故妄語復為餓鬼。緣其妄語皆因貪欺。慳欺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為人多被誹謗。以其妄語不誠實故。何故妄語為人所誑。以其妄語欺誘人故。當知妄語四大苦也。
又緣其妄語便致兩舌。今身言無慈愛。讒謗毀辱惡口雜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耕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噉食糞穢。如鵜鶘鳥。為有舌根。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舌根不具。口氣臭惡。瘖瘂謇澁。齒不齊白。髰歷疏少。脫有善言。人不信用。當知讒亂皆緣兩舌。故地持論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何故兩舌墮於地獄。緣其兩舌離人親愛。愛離苦故受地獄苦。何故兩舌出為畜生。緣其兩舌鬪亂。事同野干受畜生身。何故兩舌復為餓鬼。以其兩舌亦緣慳嫉。慳嫉罪故復為餓鬼。何故兩舌為人得弊惡眷屬。緣以兩舌使人良儔皆生惡故。何故兩舌得不和眷屬。緣以兩舌離人親好使不和合故。當知兩舌五大苦也。
又緣其兩舌言輒麁惡。今身緣以惡口故。鬪亂殘害。更相侵伐。殺諸眾生。死即當墮刀兵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拔脚賣膀輸髀喪胛。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四支不具。閽刖剠劓。形骸殘毀。鬼神不衛。人所輕棄。當知殘害眾生皆緣惡口。
故地持論云。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所可言說常有諍訟。何故惡口墮於地獄。以其惡口皆欲害人。人聞為苦。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惡口出為畜生。以其惡口罵人以為畜生。所以出獄即為畜生。何故惡口復為餓鬼。緣其慳悋干觸則罵。所以畜生苦畢復為餓鬼。何故惡口為人常聞惡音。以其發言麁鄙所聞常惡。何故惡口所可言說常有諍訟。以其惡口違逆眾德。有所說言常致諍訟。當知惡口六大苦也。
又緣其惡口言輒浮綺。都無義益。無義益故今身則生憍慢。死即當墮束縛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唯念水草不識父母恩養。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邊地。不知忠孝仁義。不見三寶。若在中國。矬陋短矮。人所凌蔑。當知憍慢皆緣無義調戲不節。
故地持論云。無義語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何故無義語墮於地獄。語既非義事成損彼。所以命終受地獄苦。何故無義語出為畜生。緣語無義人倫理乖。所以出地獄受畜生身。何故無義語復為餓鬼。語無義故慳惑所障。因慳惑故復為餓鬼。何故無義語罪出生為人。有所言語人不信受。緣語無義非可承受。何故無義語有所言說不能明了。語既無義皆緣暗昧。暗昧報故不能明了。當知無義語七大苦也。
又緣無義語故不能廉讓。使貪欲無厭。今身慳貪不布施。死即當墮沸屎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餓鬼中。無有衣食資仰於人。所噉糞穢。不與不得。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飢寒裸露。困乏常無。人既不與。求亦不得。縱有纖毫輒遇剝奪。守苦無方亡身喪命。當知此不布施皆緣貪欲。故地持論云。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厭足。何故貪欲墮於地獄。緣其貪欲作動身口。而苦於物。所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貪欲出為畜生。緣此貪欲動乖人倫。是故出獄即為畜生。何故貪欲復為餓鬼。緣此貪欲得必貪惜。貪惜罪故復為餓鬼。何故貪欲而復多欲。緣此貪欲所欲彌多。何故貪欲無有厭足。緣此貪欲貪求無厭。當知貪欲八大苦也。
又緣貪欲不適意故。則有憤怒而起瞋恚。今身若多瞋恚者。死即當墮泥犁地獄。於歷劫中具受眾苦。受苦既畢墮畜生中。作毒蛇蚖蝮虎豹犲。狼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復多瞋恚。面貌醜惡。人所憎惡。非唯不與親友實。亦眼不喜見。當知忿恚皆緣瞋惱。
故地持論云。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何故瞋惱墮於地獄。緣此瞋惱恚害苦物。受地獄苦。何故瞋惱。
出為畜生。緣此瞋惱不能仁恕。所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瞋惱復為餓鬼。緣此瞋惱從慳心起。慳心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瞋惱。常為一切求其長短。緣此瞋惱不能含容。故為一切求其長短。何故瞋惱常為眾人之所惱害。緣此瞋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當知瞋惱九大苦也。
又緣其瞋惱而懷邪僻。不信正道。今身邪見遮人聽法。誦經自不飡采。死則當墮聾癡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聞三寶四諦之聲。不知是善。殺害鞭打之聲。不知是惡。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人中聾瞽不聞。石壁不異。美言善響絕不覺知。當知阻礙聽法皆緣邪見。
故地持論云。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何故邪見墮於地獄。緣以邪見唯向邪道及以神俗。謗佛法僧不崇三寶。既不崇信斷人正路。致令遭苦。所以命終入阿鼻獄。何故邪見復為畜生。緣以邪見不識正理。所以出獄受畜生報。何故邪見復為餓鬼。緣此邪見慳心堅著。乖僻不捨。不捨慳著。復為餓鬼。何故邪見生邪見家。緣此邪見僻習纏心。所以為人生邪見家。何故邪見其心諂曲。緣此邪見不中正故。所以為人心常諂曲。當知邪見十大苦也。如是一一微細眾惡罪業無量無邊。皆入地獄備受諸苦。非可算數。而知且略言耳。若能返惡為善即是我師。
又八師經云。佛為梵志說八師之法。佛言。一謂匈暴殘害物命。或為怨家所見刑戮。或為王法所見誅治。滅及門族死入地獄。燒煮拷掠萬毒改更。求死不得。罪竟乃出。或為餓鬼。當為畜生。屠割剝裂。死輒更刃。魂神展轉。更相殘害。吾見殺者。其罪如此。不敢復殺。是吾一師。佛於是說偈言。
匈者心不仁 短弱相傷殘
殺生當過生 結積累劫怨
受罪短命死 驚恐遭暴患
吾用畏是故 慈心伏庶彙
二謂盜竊。強劫人財。或為財主。刀杖加刑。應時瓦解。或為王法。收繫著獄。拷掠榜笞。五毒皆至戮之都市。門族灰滅。死入地獄。以手捧火。烊銅灌口。求死不得。罪竟乃出。當為餓鬼。意欲飲水。水化為膿。所飲食物。物化為炭。身常負重。眾惱自隨。或為畜生。死輒更刃。以肉供人。償其宿債。吾見盜者。其罪如此。不敢復盜。是吾二師。佛於是說偈言。
盜者不與取 劫竊人財寶
亡者無多少 忿恚愁毒惱
死受六畜形 償其宿債負
吾用畏死故 棄國施財寶
三謂邪婬。犯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刑。首足分離。禍及門族。或為王法。收捕著獄。酷毒掠治。身自當辜。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若後為人。閨門婬亂。遠佛違法。不親賢眾。常懷恐悑。多危少安。吾見是故。不敢復婬。是吾三師。佛於是說偈言。
婬為不淨行 迷惑失正道
形消魂魄驚 傷命而早夭
受罪頑癡荒 死復墮惡道
故吾妻子施 建志樂山藪
四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譖入無罪。謗毀三尊。招致捶杖。亦致滅門。死入地獄。獄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銅灌口。求死不得。罪畢乃出當為畜生。常食草棘。若後為人。言不見信。口中常臭。多被誹謗罵詈之聲。臥輒惡夢。有口不得食佛經之至味。吾見是故。不敢惡口。是吾四師。佛於是說偈言。
欺者有四過 讒佞傷賢良
受身癡聾[(鼓-支+(山/ㄆ))/耳] 謇吃口臭腥
顛狂不能信 死墮拔舌耕
吾修四淨口 自致八音聲
五謂嗜酒。酒為毒氣。主成諸惡王道毀仁澤滅。臣慢上忠敬朽。父禮亡母失慈。子匈虐孝道敗。夫失信婦奢婬。九族諍財產耗。亡國危身。無不由之。酒之亂道三十有六。吾見是故。絕酒不飲。是吾五師。佛於是說偈言。
醉者為不孝 怨禍從內生
迷惑清高士 亂德敗淑貞
故吾不飲酒 慈心濟群氓
淨慧度八難 自致覺道成
六謂年老。夫老之為苦。頭白齒落。目視盲冥。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痠疼。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洟。吾見無常災變如此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六師。佛於是說偈言。
吾念世無常 人生要當老
盛去日衰羸 形枯而白首
憂勞百病生 坐起苦痛惱
吾用畏是故 棄國行求道
七謂病瘦。肉盡骨立。百節皆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脣焦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今覩世人。年盛力壯華色煒曄。福盡罪至無常百變。吾覩此患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七師。佛於是說偈言。
念人衰老時 百病同時嬰
水消而火起 刀風解其形
骨體筋脈離 大命要當傾
吾用畏是故 求道願不生
八謂人死。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風去息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失。身體挺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無一可取。身中有蟲。還食其肉。筋脈爛盡。骨節解散。髑髏髀脛。各自異處。飛鳥走獸競來食之。天龍鬼神。帝王人民。貧富貴賤。無免此患。吾見斯變。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師。佛於是說偈言。
惟念老病死 三界之大患
福盡而命終 棄之於黃泉
身爛還歸土 魂魄隨因緣
吾用畏是故 學道求泥洹
梵志於是心即開解遂得道跡。長跪受戒為清信士。不殺不盜不婬不欺奉孝不醉。歡喜為佛。作禮而去。故書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大怒傷陰。大喜敗陽。麗色伐性之斧。美味腐身之毒。能寤此旨。斯為大師。
住處部第十二(別有四部)七識住處九眾生居住處二十五有住處四十二居止住處
七識住處第一
如毘曇說云。於欲界之中唯取人天善趣為一。及取上之二界各前三地則為七也。論言。何故四種惡趣及第四禪并及非想不立識住法者。此還如論中釋云。若識於彼樂住者。則立識住。樂住非分者。是則不立。謂彼四惡趣中苦逼迫故識不樂住。第四禪中有淨居天。樂入涅槃故識不樂住。無想眾生以無心故不可說為識住。自餘第四禪。其亦不定。或求無色。或求淨居。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第一有中以其闇昧不捷疾故識不樂住。以如斯義。是故不立。又說若彼有壞識法者。是則不立識住。謂彼四惡趣中為彼苦受惱壞識故。所以不立。第四禪中以有無想正受及無想天斷壞識。故一一亦不立。非想地中。有彼滅盡三昧。害識心故。是以此三處悉皆不立識住。七識住略分別如是。
九眾生居住處第二
問曰九眾生居云何差別。答曰。如毘曇中說。謂於前七識住上。加無想天及與非想。即是九眾生居。若言惡趣及餘第四禪。何故不立眾生居者。此如論中前釋。若彼眾生愛樂住者。立眾生居。樂住非分者。是則不立。謂彼四惡趣中多苦惱。故眾生不樂住於彼。第四禪中五淨居天。疾樂涅槃故亦不樂住。自餘第四禪如前所說。是故不立眾生居矣。
二十五有住處第三
問曰。二十五有云何分別。答曰。如舍利弗阿毘曇論說。欲界之中具十四有。色界有七。無色有四。三界合論故有二十五。欲界十四者。謂四惡趣。即以為四。又取四天下人。復以為四。帖前為八。又取六欲諸天以六。帖前便為十四有也。
色界七者。所謂四禪。即以為四。又於初禪之中取大梵天。第四禪中取五淨居并無想天。即為其七。將七帖前十四。即為二十一有也。無色界中四者。謂四無色定。以四帖前。即為二十五有。是故彼論偈云。
四洲四惡趣 梵王六欲天
無想五淨居 四空及四禪
問曰。未知以何義故於初禪中別取梵王。於第四禪中別取無想天并五淨居。立為三有。別於初四禪者。有何義耶。答曰。有以謂彼初禪大梵天者。外道人等常計以為能生萬物之本。違之則受生死。順之則得解脫。又彼梵王亦復自計己身。能為造化之主。是一是常。是真解脫。如來為欲破彼情見。是故別標說為有也。第二無想天者。謂彼天中悉得定壽。五百大劫無心之報。外道人等於此不達。而復計為真實涅槃。是故樂修無想之定求生彼處。如來為欲破彼情見。是故別標說為有也。第三五淨居者。於中有彼摩醯首羅天王處。外道人等亦復計彼天王。能為造化之本。歸之則得解脫。為破此見。是故如來別標說有。別說之意義顯斯也。
問曰。未知於彼六趣之中。四種惡趣各立一有。人中立四。天中乃立十七有者。何義然耶。答曰。有以所謂於彼四惡趣中。苦惱多故。眾生不著。樂住情微。是故就趣各立一有。人趣次勝。眾生樂住。心已殷著。是故隨方。說之為四。天趣最勝。樂住之情。最為無上。是故隨處說為十七。二十五有略辯如是。
四十二居止住處第四
問曰。未知四十二居止云何分別。答曰。如樓炭經說。謂於欲界之中有二十居止。色界中有十八無色界中有四。三界合論有四十二居止處。其欲界二十者。謂彼八大地獄及畜生餓鬼。即為十也。又取四天下人及六欲天。復為十也。總為二十居止處。色界中十八者。謂彼四禪之中有十八天。即為十八居止。無色界中。四空定處。合為四十二居止也。
問曰。何故於六趣之中。地獄人天三趣之中。各各立多居止處。鬼畜二趣各唯立一。脩羅一趣全不立者何耶。答曰。居止名為安止住處。有定處者。隨處則立。無定處者。是則不立。謂彼地獄定有八處。人有四處。天定有其二十八處。是故於此三趣。各各立多居止。鬼畜二趣無有定別多居止處。是故就趣各立其一。脩羅趣攝入餘道。是故不論。
問曰。若依毘曇說。彼四空遍在欲色二界之中。亦無定別。又彼無形。則無栖託。何故得說居止處耶。答曰。依如小乘。實當如是。若依大乘說。彼亦有微細色形。各有宮殿。別有四處。於三界中。別守一界。不雜餘二。是故說為四居止也。
問曰。依如毘曇說。彼梵王與彼梵輔天同無別住處。第四禪中無想天者。與彼廣果同階亦無別處。若如是者。何故得說以為二居止耶。答曰。有以謂彼梵王於初禪中。雖無別天。而於第二梵輔天中。別有層臺高廣嚴博。大梵天王於上而住。不與梵輔天同。以其君勝上臣下別故。無想天者。雖與廣果天同。其住處各有殊別。其猶此間州縣相似。以如斯別。是故說之為二居止焉。
頌曰。
色心相染 業障交纏 七識起發
八識受牽 三界受報 六道苦緜
自非斷妄 何得牢堅
感應緣(略引二十二驗)漢元始年有女生兒兩頭兩頸漢光和年有女生兒兩頭肩有四臂漢建興年有女產二女相向腹心合胸周烈王之年有女產二龍漢時有女生蛇周哀公之年有女生四十子又有生三十子漢文帝時有馬生角秦文王五年有獻五足牛漢綏和二年有牝馬生駒三足漢景帝六年有獻牛足出背上晉大興元年有牛生子兩頭八足兩尾魏黃初中有鷹生燕口爪俱赤漢時有臣竇嬰灌夫田蚡因恨謀死現報晉大將軍王敦枉害刀玄亮現報晉有御史石密枉奏殺典客現報晉大司馬桓溫枉害著作郎殷涓現報秦姚萇以枉害符永固萇受現報秦李雄從叔壽枉害李期現報宋有翟銅烏枉害同縣人張超現報宋有張裨為隣人燒死隣人受現報宋有呂慶祖為奴教子枉害奴受現報唐貞觀年中有杜通達枉害眾僧受現報唐貞觀年內有邢文宗枉害眾僧受現報
漢元始元年六月。有長安女子生兒。兩頭異頸。面得相向。四臂共胸俱前向。尻上有目。長二寸。故京房易傳曰。睽狐見豕負塗。厥妖人生兩頭兩頸不一也。足多所住邪也。足少不勝任。下體生於上不敬也。上體生於下泄瀆也。生非其類婬亂也。生而大速成也。生而能言好虛也。
漢光和二年。雒陽上西門外女子生兒。兩頭異肩。四臂共胸面俱相向。自是之後朝廷霿亂。政在私門。二頭之像也。後董卓殺太后。被以不孝之名。廢天子。又周之漢元以來。禍莫大焉。
漢建興四年。西都傾覆。元皇帝始為晉王。四海宅心。其年十月二十二日。新蔡縣吏任僑妻胡氏。年二十五產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胸以上臍以下分。此蓋天下未壹之妖也。時內史呂會上言。案瑞應圖云。異根同體謂之連理。異畝同穗謂之嘉禾。草木之屬猶以為瑞。今二人同心。天垂靈象。故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休顯見生於陳東之國。斯蓋四海同心之瑞。不勝喜躍。謹畫圖上。時有識者哂之。君子曰。智之難也。以臧文仲之才。猶祀爰居焉布在方冊。千載不忘。故士不可以不學。古人有言。木無枝。謂之瘣。人不學。謂之瞽。當其所蔽。蓋闕如也。可不勉乎。
周烈王之六年。林碧陽君之御人產二龍。
漢定襄太守竇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之于林。及武長大有海內俊名。母死將葬未窆。賓客聚集。有大蛇從林草中出。徑來棺下。委地俯仰。以頭擊棺。血涕并流。若哀慟者。
周哀公之八年。鄭有人。一生四十子。其二十人為人。二十人死。其九年晉有豕生人能言。吳赤烏七年。有婦人一生三十子。
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
昭王二十年。牝馬生子而死。劉向以為馬禍也。故京房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牝馬生子。上無天子。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也。
漢文帝十二年。吳地有馬生角。在耳上上向。右角長三寸。左角長二寸。皆大二寸。後五年六月。密應城門外有狗生角。劉向以為馬不當生角。猶下不當舉兵向上也。吳將反之變云。京房易傳曰。臣易上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
漢綏和二年。定襄有牝馬。生駒三足。隨群飲食。五行志曰。以為馬國之武用象也。
秦文王五年。游于駒衍。有獻五足牛者。時秦世喪用民力。京房易傳曰。興傜役奪民時。厥妖牛生五足。
漢景帝中六年。梁孝王畋北山。有獻牛足出背上者。劉向以為牛禍思心霿亂之咎也。至漢靈帝延嘉五年。臨沅縣有牛生雞。兩頭四足。
晉大興元年三月。武昌太守王諒。有牛生子。兩頭八足兩尾共一腹。不能自生。十餘人以繩引之。子死母活。其三年後苑中有牛生。一足三尾。生而死也。
漢綏和二年三月。天水平襄有燕生雀。哺食長大俱飛去。京房易傳曰。賊臣在國。厥咎燕生雄雀。又曰。生非其類。子不嗣也。
魏黃初中有鷹生燕巢中。口爪俱赤。至青龍中。明帝為陵霄闕。始搆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高堂隆。對曰。詩云。惟鵲有巢。惟鳩居之。此宮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右十二驗出搜神異記)。
漢竇嬰字王孫。漢孝文帝竇皇后從兄子也。封魏其侯為丞相。後乃免相。及竇皇后崩。嬰益疏薄無勢。黜不得志。與太僕灌夫相引薦交結其歎。恨相知之晚乎。孝景帝王皇后異父同母弟田蚡為丞相。親幸從衡。使人就嬰求城南田數頃。嬰不與曰。老僕雖棄。丞相雖貴。寧可以勢相奪乎。灌夫亦助怒之。蚡皆恨之。及蚡娶妻。王太后詔。列侯宗室皆往賀蚡。灌夫為人狂酒先嘗。以醉忤蚡不肯賀之。竇嬰強眾與俱去。酒酣灌夫行酒至蚡。蚡曰。不能滿觚。夫因言辭不遜。蚡遂怒曰。此吾驕灌夫之罪也。乃縛夫謂長史曰。有詔召宗室。而灌夫罵坐不敬。并奏其在鄉里豪橫。處夫棄市。竇嬰還謂其妻曰。終不令灌夫獨死而嬰獨生。乃上事具陳。灌夫醉飽事不足誅。帝召見之。嬰與蚡互相言短長。帝問朝臣。兩人誰是。朝臣多言。嬰是。王太后聞怒而不食。曰我在人。皆凌籍吾弟。我百歲後當魚肉之中。及出蚡復為嬰造作惡語。用以聞上。天子亦以蚡為不直。特為太后故論嬰及市。嬰臨死罵曰。若死無知則已。有知要不獨死。後月餘蚡病一身盡痛。似有打擊之者。但號呼叩頭謝罪。天子使呪鬼者瞻之。見竇嬰灌夫共守笞蚡。蚡遂死。天子亦夢見嬰而謝之。
晉大將軍王敦枉害刁玄亮。及敦入石頭。夢白犬自下天而噬之。既還姑熟遇病。白日見刁乘軺車導從吏卒來仰頭瞑目。及入攝錄敦。敦大悑逃不得脫。死河間。國兵張鹿經曠二人。相與皆善。晉太元十四年五月五日。共升鍾嶺坐于山椒。鹿酗酒失色。拔刀斬曠。曠母爾夕夢。曠自說為鹿所殺投屍㵎中。脫褌覆腹。尋覓之時必難可得。當令褌飛起以示處也。明晨追捕一如所言。鹿知事露欲規叛逸。出門輒見曠手執雙刀來擬其面。遂不得去。母具告官。鹿以伏辜。
晉山陰縣令石密。先經為御史。枉奏殺典客令萬黜。密白日見黜來殺密。密遂死。
晉大司馬桓溫。功業殊盛。負其才力。久懷篡逆。廢晉帝為海西公。而立會稽王。是為簡文帝。太宰武陵王晞。性尚武事。好犬馬游獵。溫常忌之。故加罪狀。奏免晞及子綜官。又逼新蔡王晃使列晞綜。及前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清等謀反。頻請殺之。詔特赦晞父子。乃徙新安。殷涓父浩。先為溫所廢。涓頗有氣尚。遂不詣溫。而與晞游。溫乃疑之。庾乃請坐。有才望且宗族甚強。所以並致極法。簡文尋崩而皇太子立。遺詔委政於溫。依諸葛亮王遵舊事。溫大怨望。以為失權。僭逼愈甚。後謁簡文高平陵。方欲伏見帝在墳前舉體莫衣。語溫云。家國不造。委任失所。溫答。臣不敢。臣不敢。既登車為左右說之。又問殷涓形狀。答以肥短。溫云。向亦見。在帝側十餘日便病。因此憂懣而死。
秦姚萇字景茂。赤亭羗也。父弋仲事石勒。石氐既滅。萇隨其兄衰。與苻永固戰於三原。軍敗衰死。萇乃降永固。即受祿位。累加爵邑。及轉龍驤將軍督梁益州諸軍事。永固謂之曰。朕昔以龍驤建業。此號未曾假人。今持山南委卿。故特以相授。其蒙寵任優隆如此。後隨永固子叡討慕容泓。為泓所敗。叡獨死之。萇遣長史。詣永固謝罪。永固怒既甚。即戮其使益萇恐懼。遂奔西州。邀聚士卒而自樹置。永固頻為慕容沖所敗。沖轉侵逼。永固又見妖怪屢起。遂走五將山。萇即遣驍騎將軍吳中圍永固。中執永固以送。萇即日囚之。以求傳國璽及令禪讓。永固不從。數以叛逆之罪。萇遂殺之。遂稱帝。後又掘永固屍。鞭撻無數。裸剝衣裳。薦之以棘。掘坎埋之。及萇遇疾。即夢永固將天官使者及鬼兵數百。突入營中。萇甚悚愕走入後帳。宮人逆來刺鬼。誤中萇陰。鬼即相謂曰。正著死所。拔去矛刃。出血石餘。忽然驚寤。即患陰腫。令醫刺之。流血如夢。又狂言曰。殺陛下者臣兄襄耳。非臣萇罪。願不賜枉。後三日萇死。
秦李雄既王於蜀。其第四子期從叔壽襲期。而廢為卭都公。尋復殺之。而壽自立。壽性素匈佷猜忌。僕射蔡射等。以正直忤旨。遂誅之。無幾壽病。常見李期蔡射而為崇。歐血而死。
宋高平金鄉張超。與同縣翟願不和。願以宋元嘉中為方與令。忽為人所殺。咸疑是超。超金鄉後除縣職。解官還家。入山栰林。翟兄子銅烏執弓持矢。并齎酒醴就山貺之。斟酌已畢。銅烏曰。明府昔害民叔。無緣同戴天日。引弓射之即死。銅烏其夜見超云。我不殺汝叔。枉見殘害。今已上訴。故來相報。引刀刺之。吐血而死。
宋下邳張裨者。家世冠族。末葉衰微。有孫女。姝好美色。隣人求娉為妾。裨以舊門之後。恥而不許。隣人忿之乃焚其屋。裨遂燒死。其息邦先行不在。後還亦知情狀。而畏隣人之勢。又貪其財而不言。嫁女與之。後經一年邦夢見裨曰。汝為兒子逆天不孝。棄親就疏。僭同兇黨。便捉邦頭。以手中桃杖刺之。邦因病兩宿歐血而死。邦死之日。隣人又見裨排門直入。張目攘袂曰。君恃貴縱惡酷暴之甚。枉見殺害。我已上訴事獲申雪。却後數日令君知之。隣人得病尋亦殞歿。
宋世永康人呂慶祖。家甚溫富。當使一奴名教子守視墅舍。以元嘉中便往案行。忽為人所殺。族弟無期先大舉慶祖錢。咸謂為害。無期齎羊酒脯。至柩所而祝曰。君荼酷如此。乃云。是我魂而有靈使知其主。既還至三更。見慶祖來云。近履行見教子畦疇不理。許當痛治奴。奴遂以斧斫我背。將帽塞口。因得齧奴三指。悉皆破碎。便取刀刺我頸。曳著後門。初見殺時。諸從行人亦在其中。奴今欲叛。我已釘其頭著壁。言畢而滅。無期早旦以告其父母。潛視奴所住壁。果有一把髮。以竹釘之。又看其指並見破傷。錄奴詰驗臣伏。又問。汝既反逆。何以不叛。奴云。頭如被繫。欲逃不得。諸同見者。事事相苻。即焚教子并其二息(右九驗出冤魂志)。
唐齊州高遠縣人杜通達。貞觀年中。縣丞命令送一僧向北。通達見僧經箱。謂言。其中總是絲絹。乃與妻共計擊僧殺之。僧未死間。誦呪三兩句。遂有一蠅飛入其鼻。久悶不出。通達眼鼻遽喎眉鬚即落。迷惑失道精神沮喪。未幾之間便遇惡疾。不經一年而死。臨終之際蠅遂飛出。還入妻鼻。其妻得病。歲餘復卒。
唐河間邢文宗。家接幽燕。稟性麁險。貞觀年中。忽遭惡風疾。旬日之間眉鬚落盡。於後就寺歸懺。自云。近者使向幽州路。逢一客將絹十餘匹。逈澤無人。因即却殺。此人云。將向城內欲買經紙。終不得免。少間屬一老僧復欲南出遇文宗。懼事發覺揮刀擬僧。僧叩頭曰。乞存性命。誓願終身不言。文宗殺之。棄之草間。經二十餘日。行還過僧死處。時當暑月。疑皆爛壞。試往視之。儼如生日。宗因下馬以策築僧之口。口出一蠅。飛鳴清徹。直入宗鼻。久悶不出。因得大患。歲餘而死(右二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罪福篇第八十欲蓋篇第八十一
罪福篇(此有四部)述意部業行部罪行部福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惡相翻明闇相反。罪福冥對。皎若目前。所以惡名俯墜。善謂清升。福是富饒。禍為摧折。故知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聖教明白。升沈可觀也。
業行部第二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云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淨心。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為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麁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為自為他。所求各別。精麁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麁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違道。以不善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
先論雜業。後明淨福。但諸雜業自有麁細。麁者為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為唯求世報。先論麁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戒經云。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財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為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瞋恚。或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為修福求世報者。如捨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捨。或為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為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為布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眾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為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云若為生天施。或復求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悑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麁澁。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云。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為婬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云。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却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為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云。佛讚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飢餓時。施於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捨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麁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為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云。麁人有麁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雜業翻前可知。故百論云。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云。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丈夫論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 不如一明月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為迷事取性。常繫三有。故智度論云。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愛著亦復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眾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罪行部第三
述曰。此明聖者就後福行。說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自他皆成惡業。是以經云。貪欲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為貪慾。將入於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強見起染。如夢見境起諸貪瞋。稱彼夢者謂實不虛。理實無境唯情妄見。故智度論說。如夢中無善事而善。無瞋事而瞋。無悑事而悑。三界眾生亦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等。故知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染。心外雖無地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
如正法念經云。閻魔羅人非是眾生。罪人見之謂是眾生。手中執持焰然鐵鉗。彼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暗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惡眼惡口如眾生相。可畏之色當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眾生惡業應受苦者。自然無中妄見地獄。問曰。見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見。彼地獄處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有此境。云何言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閻羅在中。故唯識論云。如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是夜時。此是晝時。我以惡業故見狗見烏。或見山壓。以此文證。善惡熏心。令心異見。實無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問曰。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曰。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貪等是過。何由得顯施等是善。若不宣說三塗是苦。無由得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見說諸過惡。然實心外無別業苦。唯識無境心體常淨。故經說言。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不癡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悑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證。知罪行因果唯心無外。凡愚不解。稱情方便。須說業苦。向來兩門。就其實教。說罪體真。無別可破。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此是別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須定說罪行意也。
福行部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對前罪行說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亂心修諸事福。定生下界名欲界業。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獄述者。依毘曇說。地獄之人亦有三善業。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現行。以是難處多不聞法思量趣道。故無現行。若論生得善根。地獄亦有。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故知現行。若依成論。亦說地獄有善現行。雖無力勵方便起善修獲聖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謂諸眾生無始已來。曾修世間信進念等。未起邪見謗無因果。此善不滅。生便得之。名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業感緣強者。大聖現化令苦止息。為說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龍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經。佛說義時。無量鳥獸發菩提心生於天上。若依毘曇。鬼畜十善非律儀攝。以其身口七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處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薩婆多論。畜生以癡鈍故不發律儀。若依成論。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單越人唯成意地三善業道。而不現行。不斷善故。至劫盡時人皆修禪。彼獨不能離欲非分。自餘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論。即無出家別解脫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論云。如天帝釋多受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論色界諸天以論。依毘曇。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業。以其界地因果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此據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論。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業。如諸梵天見佛禮拜發言讚歎。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業。若依毘曇毘婆沙論等。梵天禮讚非欲界善。是其初禪威儀心起。據此所依無記非善。據外身口是上色業。此明欲界亂善福業依身起處竟。
第二明色界四禪定業依身起處。若鬼畜中值聖強緣能寤道者。亦得修起。以其無漏依禪起故。縱無根本深定正體。必有麁淺未來禪心。此未來禪是色界業。依此未來斷欲結時。此業則招初禪梵果。若就人天以論修色界業。除北單越無修禪者。自餘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謂得禪者意地有三。所謂無貪無瞋正見。若論身口七善業者。謂依定心發得禪戒。禪戒則是身口七善。故得禪時有色十善。若就無色諸天以論。依毘曇。無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業。生上捨下。界地斷故。若依成論。凡生無色亦得起下色界中業。此明色。界禪定福業十善業道依身起處。若論無色四空定業依身起處。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來明諸福行依身起處竟。若論聖人起福。非關凡夫。希望故述。
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捨趣猶輕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情
若斷有漏業 常見法身明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武德中。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孔恪暴病死。一日而蘇。自說被收至官所。問何故殺牛兩頭。恪云。不殺。官曰。汝弟證汝殺。何故不招。因呼恪弟。弟死已數年矣。既至枷械甚嚴。官問。汝所言兄殺牛虛實。弟曰。兄前奉使招慰獠賊。使某殺牛會之。實奉兄命。非自殺也。恪曰。使弟殺牛會是實。然國事也。恪何有罪焉。官曰。汝殺會獠。以招慰為功。用求官賞。以為己利。何云國事也。因謂恪弟曰。以汝證兄。故久留汝。兄今既遣殺。汝便無罪。放任受生。言訖弟忽不見。亦竟不得言敘。官又問恪。因何復殺兩鴨。恪曰。前任縣令。殺鴨供官客耳。豈恪罪耶。官曰。官客自有料無鴨。汝以鴨供之。將以美譽。非罪如何。又問。何故復殺鷄卵六枚。曰平生不食鷄卵。唯憶小年九歲時寒食日。母每與六卵因煮食之。官曰。然欲推罪母也。恪曰。不敢。但說其因耳。此自恪殺之也。官曰。汝殺他命。當自受之。言訖忽有數十人。皆來執恪。將出去。恪大呼曰。官府亦大枉濫。官聞之呼還曰。何枉濫。恪曰。生來有罪皆不遺。生來修福皆不見記者。豈非濫耶。官問主司。恪有何福。何為不錄。主司對曰。福亦皆錄。量罪多少。若福多罪少。先令受福。罪多福少。先令受罪。然恪福少罪多。故未論其福。官怒曰。雖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一百。倏忽鞭訖。血流濺地。既而唱恪生來所修之福。亦無遺者。官謂恪曰。汝應先受罪。我更令汝歸七日。可勤追福。因遣人送出將蘇。恪大集僧尼行道懺悔。精勤苦行。自說其事。至七日家人辭決。俄而命終。臨家兄為遂府屬。故委之也(右一驗出冥報記)。
欲蓋篇第八十一(此有二部)五欲部第一五蓋部第二
五欲部(此有四部)述意部欲繫部欲障部呵欲部
述意部第一
竊尋經論。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學斷無由證聖。欲知根本略述三種。一自內五根。二外諸五塵。三所生五識。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經云。善男子。譬如惡象心未調順。有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造無量惡。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勅。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勅。無惡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善人。又遺教經云。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也。夫論蓋者。是蔭覆義。謂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沈。定慧不明隱沒善人。是修正道障故名為蓋。故對法論云。此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得轉。故名蓋義。前之五欲。從外五塵而生。此之五蓋。從內五根而發也。
欲繫部第二
述曰。夫論五欲者。既有其根便發五欲。繫縛眾生不得解脫。故涅槃經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檎拊獼猴擔負歸家。善男子。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聲香味觸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須為義。貪著五塵。名為欲也。并意識觸緣之境。名曰法塵。此之六塵非直名為塵。所行處復得惡賊之名。故涅槃經云。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
欲障部第三
述曰。夫論欲過者。謂五欲弊魔六塵惡賊。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經云。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邪倒。增長諸漏為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又云。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又智度論云。菩薩觀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妬瞋諂妖穢。鬪諍貪嫉不可親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德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繫囹圄。雖曰難解猶尚易開。女鎖繫人染著根深。無可得脫。眾病最重。如佛偈言。
寧以熱鐵 踠轉眼中 不以染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著想
迴面?眼 美言妬瞋 行步妖穢
以惑於人 婬羅慾網 人皆沒身
坐臥行立 迴盻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所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有智之人 所不應視 若欲觀之
當如母姊 諦視觀之 不淨填積
婬火不除 為之燒滅
色過既爾。自餘香味觸等例皆如然。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永沈生死不能出離者。寔由女色。繫縛難脫。盲無慧眼。見生死坑致之陷墜。今惟道俗不觀欲患。向之馳走。何日返之。得免斯過。心常被染不能暫捨。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觀哉。故涅槃經偈云。
作惡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呵欲部第四
如智度論云。行者當訶五欲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將墜大坑。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齩骨。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此之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其五欲者。名為色聲香味觸。此之五事禪家正障。若欲修定皆應棄之。
第一呵色欲過。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憂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色欲過失。
第二呵聲欲過者。如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好樂。於已過之聲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失諸功德後墮惡道。有智之人觀聲生滅。前後不俱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染著。若斯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聲欲過失。故論云。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讚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作舞不能自安。天鬘菩薩問大迦葉。汝最大耆年行於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葉答言。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若劫盡時毘嵐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
如阿脩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智因緣故。
第三呵香欲過者。人謂著香少罪。染愛於香開結使門。雖復百歲持戒。能一時壞之。如有阿羅漢常入龍宮食。食已以鉢授與沙彌令洗。鉢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師繩床下。兩手捉繩床脚。其師至時與繩床俱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師言。不覺。沙彌得飲食已。又見龍女身體端正香妙無比。心大染著。即作惡願。我當作福奪此龍處居其宮殿。龍言後莫將此沙彌來。沙彌還已。一心布施持戒專求所願。願早作龍。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龍。徑至師本入處大池邊。以袈裟覆頭而入即死。變為大龍。福德大故即殺彼龍舉池盡赤。未爾之前諸僧及師訶之。沙彌言。我心已定。心相己出。將諸眾僧就池觀之。如是因緣由著香過。復有一比丘。在於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鼻受心著。池神語言。汝何以捨彼林下禪靜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藉而去。池神默無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華。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㲲鮮淨而有黑物點污眾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以墨點黑。人所不見。誰問之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香欲過失。
第四呵味欲過者。當自覺寤。我但以貪著美味故當受眾苦。洋銅灌口噉燒鐵丸。若不觀食嗜心堅著者。墮不淨蟲中。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羅漢。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復有一國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愛著美味。王守園者。日送好果。園中有一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養其子。眾子爭之。一果墮地。守園人晨朝見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見之便索王。愛其子即以與之。太子食果。得其氣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守園人言。此果無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之。園人至得果處。見有鳥巢。知鳥銜來。翳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得果。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於香山中取毒果來。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味欲過失。
第五呵觸慾過者。此觸是生結使之因。是繫縛心之本。何以故。餘四情各當分。此則遍身染著。以其難捨常作重罪。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本生因緣。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山中有一仙人。以仲秋之月。於澡盤中小便。見鹿麚麀合會。婬心即動精流盤中。麀鹿飲之即時有身。月滿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是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緣。知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年大勤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一時上山值霖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軍持。又傷其足。便大瞋恚。以軍持盛水。祝令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不雨。不雨故五穀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波羅柰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寮集議雨事。明者議言。我得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傷足。瞋祝此雨。令十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國了矣。無復人民。王即開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為民者。當分國半治是國。有婬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來應王募。女問諸人。此是人非人。眾人言。是仙人所生。婬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即取金盤盛好寶物。語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項來。婬女即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眾藥草和之。以彩畫令似雜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樹皮衣行林樹間。以象仙人。於仙人菴邊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游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華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淨酒。以為淨水。與歡喜丸。以為菓蓏。食飲飽已。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水好果。仙人問諸女言。汝以何故膚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與諸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婬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擔汝去。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勅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仙人無所復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吾所欲。拜為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瘦。念禪定心樂厭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閑靜諸仙游處。不能得去。王自思惟。若能強違其志為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婬女者。今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觸欲過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蓋也。◎
◎五蓋部第二
問曰。云何為五。答曰。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貪欲蓋者。謂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妄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內發尚能燒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欲無由近道。故論偈云。
入道慚愧人 持鉢攝眾生
云何縱欲塵 沈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悑畏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已 云何能捨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第二瞋恚蓋者。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若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讚歎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為九惱處故生瞋。瞋念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智度論。釋提婆那以偈問佛云。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說偈答云。
殺瞋即安隱 殺瞋即無憂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淨。觀聲空假不應起瞋。故智度論云。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捶。如夢如化。觀聲本無。唯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瞋。故論云。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言。如偈言。
風名優陀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 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又優婆塞經云。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故智度論云。菩薩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三睡眠蓋者。謂內心昏憒名之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垂窳名之為睡。此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如此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餘蓋情覺可除眠如死人無所覺觸。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智度論。菩薩教誡睡眠弟子。說偈云。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彼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云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蓋者有三。一口掉者。謂好喜吟咏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話等。名為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筋力相撲扼腕指掌等。名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論偈云。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猶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悑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云。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於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偈云。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摶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捨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陜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是貪毒。第二瞋恚蓋。即是瞋毒。第三睡眠蓋疑蓋。即是癡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具捨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飢餓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其心清淨。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煙雲塵霧脩羅手障則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
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蓋蔽福力
六根成苦業 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今雖改修 斬籌方未極
鸛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踣
自非絕欲蓋 何能遠升陟
齊[車*犬]屆寶城 共覩能仁德◎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四生篇第八十二十使篇第八十三
四生篇(此有五部)述意部會名部相攝部受生部五生部
述意部第一
夫行善感樂。近趣人天。遠成佛果。作惡招苦。近獲三塗。遠乖聖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軀別六趣形分。明闇異途。昇沈殊路。業緣之理皎然。因果之報常式也。
會名部第二
如般若經云。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又阿鋡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四種生。一腹生者。謂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熱和合生者。謂蟲蛾蚤虱(濕生者是)三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四卵生者。謂飛鳥魚鼈。又正法念經云。畜生無量。略說三處。一者水行。所謂魚等。二者陸行。所謂象等。三者空行。所謂鳥等。或以天眼見諸畜生有四種生何等為四一者胎生。所謂象馬牛羊之類。二者卵生。所謂蚖蛇鵝鴨鷄雉眾鳥。三者濕生。所謂蚤虱蟣子之類。四者化生。如長面龍等。故經曰。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受根滅。
又善見論云。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色生可壞。無色生不可壞無色之生依於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為生。使前不感後。後不赴前。名之為死。又涅槃經云。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㲉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眾生所攝不過此四也。
相攝部第三
如婆沙論說云。此欲界之中具攝六趣。色無色界各攝天趣少分。所以別者。以此欲界是亂地故。眾生雜惡起業不純。或善或惡。以不同故。隨業受報。有多差別。上之二界唯是定地。眾生沈靜起業亦純。是故無有多趣差別。問曰。四生六趣相攝云何。答曰。如毘曇中說。天及地獄。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謂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論問云。為生攝於趣為趣攝於生。即自答云。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故知生寬趣陜。以化生寬故。全攝二趣及三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曰。六欲諸天既行慾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曰。慾愛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正法念經等云。四王忉利此二地居。行慾之時男女形交。同人無異。而無泄精。與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異。焰摩天行慾意喜相抱。或但執手而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喜語笑。即為究竟。不待相抱。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語笑。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故異於人。以天化生故從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隱如彼淨觀音說。謂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為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論。有鬼告目連云。我晝生於五子。夜亦生五子。隨生而食。噉竟無有飽時。此為胎生鬼也。阿脩羅趣亦具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脩羅劫初從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觀佛三昧經說。根本女脩羅元從大海泥卵濕潤中出。通彼胎化。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現見可知。卵如涅槃經說。如毘舍佉母生一肉卵。於中出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論云。問云何知人中有卵生。答如佛所說。閻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採寶。得二鶴。隨意所化。失一一在。與共遊戲寢臥一室。共彼合會。遂生二卵。卵漸濕熟便生二童。後大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一名尸婆羅。二名優鉢尸婆羅。問曰。云何知人中有濕生。答曰。如經所說。有頂生王。尊者遮羅。尊者優婆遮羅。梨女及柰女等。即其事也。問曰。云可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人是也。已得聖法者。不復卵生濕生。問曰。何故不復卵生濕生耶。答曰。卵生濕生是畜生趣所攝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濕生。此三目覩可知。其化生者。依樓炭經云。如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化生食四。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濕生還食濕生一(除三可知)又起世經云。大海之北。為諸龍王及一切金翅鳥王故生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隋言鹿聚)其樹根本周七由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葉遍覆五十由旬。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樹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樹西面有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樹北面有化生龍及化生金翅鳥。此四處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旬。七重垣牆。七寶莊嚴。妙香遠熏。諸鳥和鳴。
又彼卵生金翅鳥王。若欲搏取卵生龍時。便即飛往居吒奢摩離大樹東枝之上。觀大海水已乃更飛下。以兩翅扇大海水。令水自開二百由旬。即於其中銜卵生龍。將出海外隨意而食。卵生金翅鳥王。唯能取得卵生龍等。則不能取胎濕化生龍等。若胎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者。還向樹東海中取之。
又胎生金翅鳥王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海中取之。水開四百由旬。此胎生鳥王。唯能取卵胎二生龍。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又濕生金翅鳥王。欲取胎生龍。還向樹東海中取食。又濕生鳥王欲取胎生龍。即向樹南海中取食。水開四百由旬。又濕生鳥王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水開八百由旬。濕生鳥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濕生龍等。不能取化生龍也。
又化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即向樹東海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龍者。向樹南海中取之。若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若欲取化生龍者。即向樹北海中取之。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皆為此金翅鳥王之所食噉。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言。閻浮提中及四天下。有金翅鳥名伽樓羅王。於諸鳥中快得自在。此鳥業報應食諸龍。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第二日於弗提婆。第三日於瞿耶尼。第四日於欝單越各食如前。周而復始。經八千歲。此鳥爾時死相已現。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彼鳥飢逼周章求食。了不能得。游巡諸山永不得安。至金剛山然後暫住。從金剛山直下至大水際。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其命終已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爾時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大降雨。渧如車軸。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後還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為如意珠。
又樓炭經云。天下諸龍以三熱見燒。阿耨達龍王不以三熱見燒。一餘龍王。熱沙雨身上燒炙甚痛。二餘龍王起婬相向熱風來吹其身上。焦即失顏色。得蛇身便恐不喜。三餘龍王被金翅鳥食。悉皆恐悑。天下餘龍悉見毒熱。唯阿耨達龍王獨不見熱。
又善見律云。佛言。龍有五事不得離龍身何者為五。一行婬時。若與龍共行婬得復龍身。若與人共行婬不得復龍身。二受生不離龍身。三脫皮時。四眠時。五死時。是為五事不得離龍身。
問四食相攝云何。答如毘曇中說。總而言之。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寬陜不同。如地獄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鐵丸及洋銅汁。雖復增苦。以壞飢渴故名段食。又如輕繫獄中得具冷煖二風。更互觸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無有段食。以彼身輕妙。故論偈云。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則無
問曰。未知一一趣中何食增耶。答曰。如毘曇中說。於六趣中謂鬼全趣及於卵生并前三無色皆思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彼餓鬼趣中意行多故。卵生眾生在卵㲉時。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壞。前三無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故皆悉思食增也。又此人趣及與六欲天中。皆段食偏增。何以然者。以此二處要假食持身命故。又彼地獄趣及與非想全皆識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地獄中識持名色故。非想地中以識持名故。又彼色界及與濕生。皆悉觸食偏增。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諸禪樂觸持身故。濕生之中以因濕觸持身活故。
受生部第四
如新婆沙論云。中有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健達縛。或名求有。或名意成。問何名中有。答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自體起。問何故中有名健達縛。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此名唯屬欲界中有。問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於六處門求生有故。問何故中有復名意成。答從意生故。謂諸有情。或從意生。或從業生。或從異熟生(舊名果報)或從婬欲生。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并變化身。從業生者。謂諸地獄。如契經說。地獄有情。業所繫縛。不能免離。由業而生。不由意樂。從異熟生者。謂諸飛鳥及鬼神等。由彼異熟勢輕健故。能飛行空。或壁障無礙。從欲婬生者。謂六欲天及諸人等。諸中有身。從意生者故。乘意行故。名為意成(舊名中陰)次依婆沙論。問中有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有說。不具者。如印印物像現。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時有根不具。此中初說於理為善。謂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無缺。此說眼等非男女根。色界中有無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當受卵胎二類生者。住有位有男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爾者。應無當受卵胎生義。問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趣地獄。故伽他言。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毀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此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虛空。上昇而行往於天趣。餘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鳥飛空行所至處。又如壁上畫作飛仙。舉身傍行求當生處。問中有行相皆如是耶。
答不必皆爾。且依人中命終者說。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中。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首上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隨而住處。如應當知。次依論問中有生時為有衣不。論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慚愧增故。慚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勝衣服。生身亦爾。故彼中有常與衣俱。欲界中有多分無衣。以欲界中多分無慚愧。唯除菩薩及白淨苾芻尼。所受中有。常有上妙衣服。有餘師說。菩薩中有亦無有衣。唯白淨尼等所受中有常與衣俱。問何緣菩薩中有無衣而白淨尼有衣。答白淨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問若爾菩薩於過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淨尼等所施衣服。碎為微塵猶未為比。如何菩薩中有無衣。而彼有衣服。答由彼願力異菩薩故。謂白淨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言。願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願力所引發故。所生之處常豐衣服。彼最後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時衣不離體。如如彼身漸次增長。後出家受具戒已。轉成五衣。勤修正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乃至後涅槃時。即以此衣纏身火葬。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迴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由斯行願。雖具相好。而無有衣。願力有殊不應為難。次依論問。在中有位資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資段食。問欲界中有段食云何。有作是說。欲界中有。至有食處。便食彼食。至有水處。便飲彼水。由彼飲食以自存濟。此說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極多。難周濟故。謂契經說。如從袋等瀉粳米等。置鐺鑊中數極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處處數量過彼。若彼受用諸飲食者。一切世間所有飲食。唯供狗犬一類中有。尚不周濟。況餘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極微輕妙。受麁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說。中有食香。非食麁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
次依論引世尊經中作如是說。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者健達縛是時正現在前。時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謂父母俱起婬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無病。是時者。謂母起貪身心悅豫名身調適。持律者說。由母起貪身心渾濁。如春夏水渾濁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渾濁。母腹清淨無風熱淡。互增逼切。故名無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損壞。言是時者。謂諸母色有穢惡事。日月常有血水流出。此若過多。由稀濕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乾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得成胎。名為是時。是中有者入胎時故。謂母血水於最後時餘有二滴。父精最後餘有一滴。展轉和合方得成胎。及健達縛正現在前者。謂即中有此處現在前。非於餘處。非前非後。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將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若女中有將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次依論問中有何處入於母胎。有作是說。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議。無障礙物令有障礙。是故於此不應為難。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受故。由此理趣諸孿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問輪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答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有餘師說。菩薩福慧極增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起婬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婬愛。故入胎位必從生門入也。
次依論引施設論說。若彼父母福業增上。子福業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劣薄。子福業勝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問若富貴丈夫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貴男子與貧賤女人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於彼女人生尊勝想。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子合時。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想。貧賤男子與富貴女人合時。必於自身生尊勝想。於彼女人起下劣想。貧賤女人與富貴男子合時。必於自身起尊勝想。於彼男子生下劣想。子於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次依論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是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復有說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礙。以相遇時。此彼展轉。有語言故。問若爾寧說中有無礙。答於餘無礙。非謂中有。問此彼中有皆相礙耶。答自類相礙非於餘類。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作是說。劣礙於勝。以麁重故。勝不礙劣。以細輕故。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傍生中有礙四中有。鬼界中有礙三中有。人中有礙二中有。天中有唯礙天中有。
五生部第五
如地持論云。菩薩生有五種。住一切行。安樂一切眾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
菩薩以願力故。於飢饉世受大魚等身。以肉救濟一切眾生。於病疾世為大醫王。救治眾病。於刀兵世為大力王救息戰諍。以法化邪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菩薩以願自在力故。於種種眾生天龍鬼神等。遞相惱亂及諸外道。起諸邪見悉生其中。為其導首。引令入正。廣為宣說。是名隨類生。菩薩以性受生。勝於世間壽色等報。是名勝生。
菩薩從淨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於閻浮提自在受生。一切受生處於中奇特。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眾具增上滿足。生剎利婆羅門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生。世世菩薩皆此五種受生。無餘無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論云。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勝生。菩薩於諸飢饉作大魚等。並給一切皆令飽滿。或有疫病。作大良醫息除疾疫。或有戰諍。以大威力善巧息除。或有惡王非理治罰。以大願力哀愍一切。或起邪見能除邪惡。是名略說除災橫生。或有菩薩。以大願力生趣異類。方便化導令彼行善。是名略說隨類受生。或有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為殊勝。所作事業自他兼利。是名略說大勢生。或有菩薩住於十地。作十王報。最為殊勝。已得成滿。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隨增上生。或有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大貴國王家。能現等覺廣作佛事。是名略說最後生。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菩提。
頌曰。
四生誠易轉 五陰病難湮
壽報雖延促 終成丘墓塵
徒知餌六色 會當悲四隣
復愍輪迴報 難成不壞身
感應緣(略引二驗)晉沙門支道林唐居士信都元方
晉沙門支遁字道林。陳留人也。神宇雋發。為老釋風流之宗。常與其師辯論物類。謂雞卵生用未足殺之。與諸蠕動不得同罰。師尋亡。忽見形來至遁前。手執雞卵投地破之。見有雞雛出㲉而行。遁即惟寤悔其本言。俄而師及雞雛並滅不見(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唐相州滏陽縣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釋典。年二十九。至顯慶五年春正月死。死後月餘。其兄法觀寺僧道傑。情切友情。乃將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與語。法觀又頗解法術。乃作一符攝得元方。令巫者問其由委。巫者不識字。遣解書人執筆。巫者為元方口授。作書一紙。與同學憑行基。具述平生之意。并詩二首。及其家中亦留書啟。文理順序言詞悽愴。其書疏大抵勸修功德。及遣念佛寫經。以為殺生之業罪之大者。無過於此。又云。元方不入地獄。亦不墮鬼中。前蒙冥官處分。令於石州李仁師家為男。但為隴州吳山縣石名遠於華嶽祈子。乃改與石家為男。又云。受生日逼怱迫不得更住。從二月受胎。至十二月誕育。願兄等慈流就彼相看也。言訖洟泣而去。河東薛大造寓居滏陽。前任吳山縣令自云。具識名遠。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右此出冥報拾遺記)。◎
◎十使篇第八十三(此有四部)述意部會名部迷理部斷障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三界昏寢。皆由十使為窟宅。六賊攀緣。寔因五住為猛將。致使妄想虛構。惑倒交興。萬苦爭纏。百憂總萃。於是十使驅馳。十纏拘束。五鈍易沈。五利難制。苦集順流。無始常漂。滅道清虛。何由得證也。
會名部第二
初釋名者。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戒取。五見取。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之十使生死根本。凡夫倒惑未曾觀理。妄執相續不出三有。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名之為使。如地論云。隨逐轉義名之為使。雜心論云。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論云。使之隨逐如母隨子。於三界中常隨逐義。上來總釋。自下別解。
第一身見者。亦名我見。色心相依。名之為身。凡愚迷此。執為我人。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迷色心計為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故十地經云。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世間受生身處。故知我見是生煩惱原。故涅槃經云。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內人。若無內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內有。眾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相。若內無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內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故知我見生惡滅善之原也。又大寶積經云。如咽塞病即能斷命。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也。
第二邊見者。夫世間因果生滅相續。非定斷常。是中道理。不解偏執。故名邊見。如中論說。因果常生滅相續故往來不絕。生滅故不常。相續故不斷。故知因果三世相續是正道理。又成論云。以世諦故得成中道。以五陰相續生故不斷。念念滅故不常。離此斷常名為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斷常。於現報中凡愚不觀。念念遷滅則是常見。不觀念念新生則是斷見。若於來報愛未盡者。隨業受生六道不定。人非常人迷此謂常。則是常見。若謂死後更不受生。心識永謝。則是斷見。
第三明邪見者。謂謗無因果。乖正名邪。若依俱舍論。一切諸見皆違理起。悉是邪見。但說一見為邪見者。由此見最惡能斷善根故。說為邪見。若論身邊見等。雖邪非正。直是迷理。障出聖道。不謗因果。邪心則輕。不妨修善。仍感世樂。若如觀佛三昧經云。不信因果斷學般若等重罪。過殺八萬父母罪。此由邪見感斯重報。故中論云。邪見有二。一破世間樂。是麁邪見。言無罪福無佛賢聖。捨善為惡。二破涅槃道。貪著於我分別有無。故不得涅槃道。
第四明戒取者。但諸妄執戒取之人。隨其別執自有二種。一是獨頭。二是足上言獨頭者。所謂直取持戒為道。或取苦行以之為道。或取布施以之為道。乃至或取八禪事定以為真道。此等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謬執為道。是故名為獨頭戒取。言足上者。謂有愚人。不解正理妄立是非。謂己見是。取為真道。則名戒取。此後戒取依前見生。前見與後戒取為本。戒取所依名為脚足。是故說後戒取之心。名為足上戒取煩惱。是故行者應善思量。道法難識。須訪良友。不得信己。愚心倒見。謬執乖正。反成不善。當知道者。唯是慧觀。戒定等善是疏緣具。要觀眾生色心非我。見此理智方是出道。離此以外種種皆非。是故若執餘善為道。皆同愚人。執戒為道。以是齊名戒取煩惱攝。故俱舍論云。非道中道。是名戒取見。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佛告迦葉。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何等為四。一有比丘。於戒經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二有比丘。誦持經律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三有比丘。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四有比丘。緣眾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以此文證。故知。愚人雖依戒行身口無過。謬執乖理心無道戒。若能觀見色心無我。此智清淨方有道戒。戒行既然。施等亦爾。
第五明見取者。此還有二。一是獨頭。二是足上。言獨頭者。謂直取世間有漏善法及有漏果。以為第一勝妙善者。名為獨頭。如人直取無想天報。計為涅槃。謂第一好。又於內身不淨謂淨。如是皆名獨頭見取。言足上者。謂人迷法妄立是非。謂己見是。餘者非。便即生心。於己見上執為第一。是故名為足上見取。如起身見是其我倒。愚人不解後更起心。取前身見以為第一。如此見取名為足上。餘義同前釋。此既同前有何差別。若執有漏世間事業。取以為道。即名戒取。若執為勝。即名見取。故俱舍論云。一切有流法。聖人所棄捨。故執此法為最勝。是名見取。又成論云。若人持戒最為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為真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若謂世法第一。皆同愚人。取見為勝。是以齊名見取煩惱也。
又新婆沙論問。此之見取於一剎那頃如何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堅執故者。謂能堅執。故名為見。此見於境僻執堅牢。非聖慧刀無由令捨。非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牙方令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齧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齧諸草木等。要截其牙。方令捨故。如有頌曰。
愚人所受持 鱣魚所銜物
室首摩羅齧 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緣故者。謂性猛利深入所緣。如鍼墮泥。故名為見。
第六明貪使過者。貪乃眾多或愛自身他身。或愛妻子室宅田園。或愛善法如愛佛菩提等。若依大乘此皆是使。若依小乘善貪非使。具說難盡。略述而已。
第七明瞋使過者。所謂惱恨嫉妬不悅。此等煩惱悉是瞋使。大莊嚴論云。身如乾薪。瞋恚如火。未能燒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經云。瞋心如火燒一切戒。瞋如大斧能破法橋。住在心中如怨入舍。故知起瞋障諸善法。又華嚴經云。一切惡中無過是惡。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又菩薩地經云。若諸菩薩犯如河沙等貪。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緣。是名破戒。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貪結難斷不名為重。瞋恚易斷名之為重。此亦略述。具說難盡。
第八明癡使過者。若依毘曇。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若依成論。邪心分別無正慧明。故曰無明。又毘曇論說。無明使有其二種。一者不共。二者相應。言不共者。於四諦理及於色聲香味觸等。緣而不了。則是無明。此獨無明不與一切諸使和合。名不共無明。二相應無明者。除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無知之心。名為無明。與諸使合。名為相應無明。若依成論。無明亦二。一是取性。二是現起。言取性者。直是任運迷法假集喑心取性。唯是違理。性惡不善。此細無明。諸凡常有。是故得在善無記中。要觀無性方得漸除故行善時須觀無性。迷事取性則成有漏。
第九明慢使過者。依論慢有八種。一直名慢。謂於下境自高卑彼。於齊等處還計為等。此過輕故。直名為慢。此無所恃何故成慢。成論釋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說為慢。謂人勝劣。唯心解別。若知心勝稱實無過。迷如此法。計我勝彼及與我等有恃我心。故名為慢。二者大慢。謂於等處自謂為大。故名大慢。三者慢慢。謂於上境謂己勝彼。此過最重。故名慢慢。四者不如慢。謂他行德過己彌深。多身修業。方可似彼。即謂現令少不如彼。陵他多邊。名不如慢。五者傲慢。謂於父母師長上境不肯恭敬。故名傲慢。六者我慢。謂於色心無我法中執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此一我慢最難伏斷。要成羅漢方能除盡。但諸凡愚未學觀者。莫問麁細我見皆強。是故名為示相我慢。若能觀理成聖學人。我見則微分斷麁現。是故名為不示相慢。七者增上慢。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是增上行。於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八者邪慢。謂諸惡人無德。自高恃惡?人。故名邪慢。此八慢心。皆悉名為慢使煩惱也。
第十明疑使過者。疑有二種。一疑事。如夜見樹疑為人等。此疑事心不招生死。故小乘中不說為使。非煩惱故。羅漢亦有。故智度論云。阿羅漢雖無四諦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此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妄心。招變易死。亦說為使。二者疑理。謂諸身心生滅非我。疑謂常我。名為疑理。故成論問。疑有何過。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又疑法不可學得。疑師不能敬彼。疑自非是學時。若生此三疑。亦是障道根本。但起決定心學。不須疑此三事。凡夫未觀理來莫問上下。皆有十使。上界雖無麁現瞋使。自餘九使皆常具有。修得定者。雖伏欲結。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果也。
迷理部第三
述曰。迷理不同者。良由眾生無始時來流轉生死不能斷漏不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煩惱是能障業。四真諦法是所障理。言四諦者。一苦。二集。三滅。四道。具釋四諦因果次第大小同異者。恐文煩不述。今且略釋其名令識因果。生滅無常理實是苦。逼迫行者名為苦諦。諦是實義。審爾不謬。故稱為諦。下三諦義同此一釋。有漏善惡皆能生果。理是因集名為集諦。煩惱盡處名之為滅。理實不生名為滅諦。觀理除壅此實不虛。名為道諦。若就一人論四諦者。謂此身心苦之與樂有漏報邊。是其苦諦。若不觀理所起善惡。乃至八禪。是其集諦。若觀身心生滅無我。即此觀智。是其道諦。因此道智見無我時。惑斷之處。則是滅諦。言迷理者。論說不同。若依毘曇論云。身見邊見唯迷苦諦。謂凡夫皆執苦報為我。是故身見緣苦諦生。依身苦報計斷計常。是故邊見亦迷苦生。故雜心論云。身邊二見果處起故。唯迷苦諦。凡計罪福是我所作。不將善惡業因為我。是故身見不依集起。知集非我不名迷集。邊見依身亦不依集。又亦不將滅道為我計斷計常。義皆同此。是故身邊唯依苦報名迷苦諦。
若論戒取迷苦及道。謂有愚人直爾聞說。精勤苦行能斷生死。不知此說。曉夜勵心。勤觀苦空。方斷生死。即謂事中苦身是道。不知身苦非是聖道。是故戒取迷苦諦生。或有不將身苦為道。直執戒等福行為道。此將集因轉將為道。如此戒取名迷道諦。理實凡愚不識集因。妄執為道。應是迷集。但彼迷心不計福行以為集因。方轉為道。是故不得名為迷集。不同計苦以為道者。將苦為道。故名迷苦。是故戒取。有迷苦者。有迷道者。不迷於集。滅是聖果。眾生所求。不取惑滅。為道因行。是故戒取不名迷滅。
若論邪見見取及疑。此三皆悉通迷四諦。所謂邪見。謗無因果。該凡及聖。是故通迷。若論見取。於自身報取為第一。即為迷苦。於事善業計為第一。即名迷集。若取梵天無想天等以為涅槃。名為迷滅。於彼戒取所言之道取為第一。名為迷道。是故見取通迷四諦。若論疑心。於諸凡聖因之與果。不知有無。生疑不決。故亦迷四。向來所明五見及疑。唯迷諦理。不名迷事。以迷理故。觀見理時知無我人。方斷我心證知慧觀。能斷煩惱凡夫因果苦集非道。識觀是道方斷戒取。正識滅道以為第一。不將有漏以為勝好。知世可厭方斷見取。以見四諦不生疑謗。證信決定方斷邪疑。是故身邊戒見邪疑。迷理而生還見理斷。不將塵境色聲等事以為我人計斷常等。故雖正識色聲等事。不斷我心乃至疑使。若論貪瞋癡慢四使。通障見修。皆迷理事。謂依見起則名迷理。若依事生則名迷事。依見起者。若論其貪如愛身見。即名為貪。由愛我見令心轉迷。若觀生空知無我時。則嫌我見。此貪則斷。若論其瞋。有我心時。聞說無我則生瞋恚。後觀無我知無人時。聞說生空心則歡喜。故見理時彼瞋則斷。依見起癡不知見過。後見理時彼癡則斷。依見起慢恃見自高。後見理時彼慢則斷。是故貪等依見起者。亦是迷理。見理方斷。依餘見起。類此可知。所言貪等依事起者。謂依塵境色聲香等。於此起貪纏綿難斷。故見理時仍有未斷。後更修道數數漸除。瞋慢癡等依事皆爾。此明十使迷理不同。迷苦有十。迷道有八。迷集及滅各有七使。迷事有四。合三十六。此說欲界凡夫心也。若論色界凡夫心中具三十一。彼無瞋故。於五行中各除其一。四諦修道名為五行。是故唯有三十一使。無色凡心亦三十一。三界通論。總有九十八。迷四諦理有八十八。三界迷事合有十種。此依毘曇略釋如是。若依成論十使煩惱皆有取性。悉通達理。謂迷四諦無性之空。故總觀諦無性空時。斷重取性名為見道。後斷細時名為修道。此名十使迷理不同也。
斷障部第四
述曰。此十使煩惱斷有難易者。夫論使性凡常具有。今明入道故敘難易。但諸見惑難識易斷。貪等四使易識難除。見難識者。謂凡常迷。理易斷者。見理即盡。所謂若能學觀無我。創見理時。則名初果。即先斷除八十八使。但初見諦有利有鈍。若利根者。總觀諸法。皆假無性。不見我人。一念之中斷八十八。即此一念名為見道。若鈍根者。別觀四諦。次第漸斷八十八使。故佛性論云。若利根人於一念中則等觀四諦。八十八使一時俱斷。皆名見諦。若鈍根人於次第觀者。則初念觀苦。不見餘三諦。但斷苦下。以此文證。總別觀法。皆得入道。不得偏執。若依諸經教人入道。多直說觀生滅無我。則斷諸結出離生死。如地持經說。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世間受身生處。又如經說。緣覺性人不解四諦法門名字。直籍事緣觀生無我。便斷諸結過諸聲聞。於此直作無我觀中。雖不作其四諦別解。如此觀時具有四諦。謂彼所觀有漏報身念念生滅。是理苦集。從前名苦。生後名集。知無我時即是見苦。爾時無我即斷事集。所斷不生即是證滅。此能觀智即是聖道。是故直觀無我之時。具有四諦斷結得出。不要別觀四諦方出。故成論引經說言。如甄叔迦經中說種種得道因緣。非但以四諦得道。故知入道不要別觀。總觀無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見身心無我。則是見道。斷諸見惑。但諸見惑約諦分別。三界合說有八十八。若就一人以論迷心。總則唯是五見及疑。此六望愚則名難識。若望智人復名易斷。謂諸凡愚學修善者。多皆知厭貪瞋癡慢。於其我心及執戒等。不覺是過。是故難識。以難識故。經說為重。如涅槃釋。我見戒取及以疑等。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又難覺故。如病常發名為重病。又難識故。亦名重病。又成論云。世間人於戒取中不見其過。故使為結。故知利使愚人不識。言望智人名易斷者。謂若學觀身心生滅。分見無我。煩惱薄時。即知觀智是斷法道。心中六使自然永無。謂知色心生滅非人。則無我心邊見自斷。以觀見理識聖道故。正信無疑。謗無自斷。智慧是道。戒等非勝。則無戒取。見取自斷。是故六使難識易斷。以難識故。無始來迷。以易斷故。解理則盡。不同貪等易識難斷。以易識故。人多不執。以難斷故。那含亦有。是故利使迷理邪心。親覆聖解合行不出。不同貪等別緣事起唯妨修觀非親迷理。故諸小聖雖有貪瞋。不妨仍得解理無疑。是故智人學修業者。唯修觀解除迷入道。若學觀行雖昧名凡。少解理時即無妄取。若不學解常迷道法。雖修諸善不除邪執。非直妄執自不能出。多謗正法及行道者。以其迷心未識邪正。不知他是不與己同。即謂己是。說他為非。是故迷人心無道法。多依世善妄執相非。故俱舍論云。在家由取五塵故。與在家起鬪爭。出家由取諸見各不同故。與出家起鬪爭。又成論云。若人持戒取為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為真實。餘皆妄語。名見取結。此二是其出家之人鬪爭根本。亦即名為隨順苦邊。又依此戒取能捨八真聖道。此非正道。非清淨道。能隨苦過。又戒取是出家人縛。諸欲是在家人縛。又戒取者。雖復種種行出家法。空無所得。又因此戒取能謗正道及行正道者。又戒取是諸外道起憍慢處。作如是念。能勝餘人。以此等文證知。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隨苦。非真道法。愚人多迷妄執生罪。是故十使雖皆不善。論其障道起過之原。則唯六使迷心為本。若不能斷。非直不出。因起麁罪當生惡道。此明十使斷有難易竟。
頌曰。
邈邈愛王城 峨峨欣鷲嶺
業結三界獄 利鈍十使頸
濁惡順下趣 斷漏昇上頂
著我甘苦報 悑象投丘井
翹翹羨化倫 念念除心癭
宿祐遇釋尊 高慕大仙頴
既破無明結 還同寤真正
荷戢怡沖心 隨憩靡不靜◎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此有一十三部)述意部業因部果報部殺生部偷盜部邪婬部妄語部惡口部兩舌部綺語部慳貪部瞋恚部邪見部
述意部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棄三車而弗御。漂淪苦海。任焦爛而不疲。若螥蠅之樂臭屍。似飛蛾之投火聚。良由迷沈多劫備歷艱辛。具受眾苦迄今燒煮。故如來大悲不忍永棄。示其苦樂令其欣厭。故於此篇略明十惡罪福二行也。
業因部第二
惟凡夫造業乃有多種。自有心與身口相稱。亦有身口與心違者。據此而論。凡動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內有善方能順福。雖復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故業起不同。略須料簡。如成實論云。有三人俱行繞塔。一為念佛功德。二為盜竊。三為清涼。雖復身業同行。而有善惡無記三性殊別。當知罪福由心。身口業相善惡不定。是故四分律及成業等。若無心者。雖誤殺父母。不得逆罪。亦如嬰兒捉母乳身。則不得罪。以無染心故。若依毘曇。即說依報色起方便色。以為身業。聲為口業。心是罪福體。隱而不說。若依大乘教中實說。身口色聲常非罪福。若說善惡皆唯是意。如意地思量發動身口。即此意思。是身口業體。若直意思不欲發身口者。但名意業。故唯識論云。如世人言。賊燒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燒。此義亦爾。唯依心故善惡業成。故經偈云。
諸法心為本 諸法心為勝
離心無諸法 唯心身口名
故論釋云。但有心識無身口業。身口業者。但有名字。實是意業。身口名說。亦如臨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起正見心即生善處。是故論云。離心無思則無身口業。又遺教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又正法念經云。有五因緣。雖殺無罪。一謂道行無記心。二無心傷殺蠕動蟻等命。三若擲鐵等無心殺生而斷物命。四醫師治病為利益故與病者藥因打命終。五然火蟲入。無心殺蟲。蟲入火死。如是五種雖斷生命不得殺罪。故知所造發業皆由心起。又如殺中約心境。心境不同有上中下。初據境說。如殺畜生。比丘得波逸提。殺凡夫學人得波羅夷。殺害父母羅漢得五無間重罪。殺邪見斷善根人。得罪最輕。不如殺畜生罪。故涅槃經云。菩薩知殺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蟻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薩示現生者。是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中殺者。謂從凡夫至阿那含。上殺者。父母羅漢辟支畢定菩薩。若有能殺一闡提。則不墮此三種殺中。譬如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無有罪報。闡提亦爾(謂無重報非無輕苦)第二約心者。結罪由心。業有輕重。如瞋重則罪重。瞋輕則罪輕。故成論云。或以事重故有定報。如於佛及佛弟子。若供養若不供養。若輕毀心。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以深厚纏毒殺害蟲蟻。重於輕心殺人。若心無瞋。雖殺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自下諸罪例有輕重文煩不述類准可知)又正法念經。云何不殺。若稻穀黍麥生微細蟲。不擣不磨。知其有蟲。護此蟲命。不轉與人。復不殺生。若牛馬駝驢擔負背瘡中生蟲。若以漿水洗此瘡時。不以草藥斷此蟲命。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餘臭爛敗肉之中。令其全命兼護此驢牛。恐害其命復護蟲命。乃至蟻子。若晝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殺。若見眾生欲食其蟲。以其所食。而貿易之。令其得脫。
果報部第三
如彌勒問經論云。十不善業道。有其三種。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果報果者。若生地獄中名果報果。習氣果者。若從地獄出還生人中。依殺生故有短命果。依偷盜故無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又如薩婆多論云。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以世世牛中來故。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婬女中來故。如目連比丘。雖得神通猶常戲跳。以前世時曾獼猴中來故。增上果者。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霜雹棘刺塵土臭氣多有蛇蠍。少穀細穀。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增上果。復有相似果。且如殺者。故與所害眾生種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命故。後生人中得短命報。由斷他暖觸性也(餘准可知亦如上受報篇中地持論說也)。
故涅槃經。云何名為煩惱餘報。若有眾生習近貪欲。是報熟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得鴿雀鴛鴦鸚䳇青雀魚鼈獼猴麞鹿之屬。若得人身受黃門形女人二根無根婬女。若得出家犯初重戒。是名餘報。若有眾生以殷重心習近瞋恚。是報熟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毒蛇具四種毒。一見毒。二觸毒。三齧毒。四螫毒。虎狼師子熊羆貓貍鷹鷂之屬。若得人身具足十二諸惡律儀。若得出家犯第二重戒。是名餘報。若有習近愚癡之人。是報熟時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象猪牛羊水牛蚤虱蚊虻蟻子等形。若得人身聾盲瘖瘂癃殘背傴。諸根不具不能受法。若得出家諸根暗鈍。喜犯第三重戒。是名餘報。若有修習憍慢之人。是報熟時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糞蟲駝驢犬馬。若生人中。或入奴婢身。貧窮乞丐。或得出家。常為眾人之所輕賤。喜犯第四重戒。是名餘報。疑使大意同癡。不勞別述。亦名五鈍使報。
又菩薩藏經云。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於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何等為十。一者奪命。二者不與取。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離間語。六者麁語。七者綺語。八者貪著。九者瞋恚。十者邪見。長者。我見眾生由是十種不善業故。乘於邪道。多趣多向。多墮惡道。為欲證得阿耨菩提超出一切諸邪道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家。趣無上道。
又智度論云。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悑寤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悑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獄。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如佛說不與取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生人疑。三者非時非處行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沒入官。八者種貧窮業因緣。九者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為人所共。若王若賊。若水若火。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爾。
如佛說邪婬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常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睦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喜。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如是等種種因緣不作是名不邪婬。
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口氣常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為不妄語。名曰善律儀。如佛說飲酒有三十六過失(具如下五戒中說之)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儀。妄言不作是口善律儀。為五戒律儀。
又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飢饉。三者以其邪婬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五者以其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山陵堆埠株杌丘墟。六者以其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麁澁惡物不可觸近。七者以其綺語業故。令諸所有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以其貪多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者以其瞋恚業故。令諸樹木果實苦澁。十者以其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穫尠少。如是十業得外惡報。◎
◎殺生部第四(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稟形六趣。莫不戀戀而貪生。受質二儀。並皆區區而畏死。雖復昇沈萬品愚智千端。至於避苦求安。此情何異。所以驚禽投案。猶請命於魏君窮獸入廬。乃祈生於區氏。漢王去餌。遂感明珠之酬。楊寶施華。便致白環之報。乃至沙彌救蟻見壽長生。流水濟魚天降珍寶。如此之類。寧可具陳。豈容縱此無厭供斯有待。斷他氣命絕彼陰身。遂令抱苦就終銜悲向盡。大地雖廣無處逃藏。旱天既高靡從啟訴。是以經云。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但凡俗顛倒邪見無明。或為吉凶公私祭祀。瞻待賓客營理庖厨。烹宰雜類之身。供擬眾人之膳。或復年移歲晚事隙時閑。天慘慘以降霜。野炎炎而通燒。於是駕追風之駛馬。捧奔電之良鷹。劍則巨闕干將。弓則烏號繁弱。遂傾諸藪薄罄彼林叢。顛覆巢居剖破窟宅。罝羅亘野。[罩-卓+浮]網彌山。或前絡後遮。左邀右截。埃塵漲日。煙火衝天。遂使鳥失侶而驚飛。獸離群而奔透。雁聞絃而競落。猨抱樹而哀吟。莫不臨嶮谷而悲號。對高林而絕噭。於是箭非苟發。弓不虛彈。達腋洞胸解頭陷腦。或復垂綸濁渚散餌清潭。學釣鯉於河津。同射鮒於井谷。朱鱗已掛。無復待信之能。素質既懸。長罷躍舟之瑞。霏膾形軀。有招盤而雨散。或復獫狁孔熾。宜申薄伐。邊境虔劉。事資神武。雖復賢帝聖主。尚動干戈。哲后明君。猶須征伐。所以昇陑之役。乃著高名。牧野之師。方稱盛德。其中或有擁百萬而橫行。提五千而深進。碎曹公於尺壁。撲項帝於烏江。懸莽首於高臺。橫卓屍於都市。並皆英雄一旦威武。當時如此之流。弗可為記。莫不積骨成山流血為海。今者王師雷動掃殄妖逆。揚兵擁節祐境沾邊。既預前驅叨居後勁。雲旗之下寧敢自安。霜刃之間信哉多嶮。故刀下叩頭矟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陳。凡是眾生有相侵害。為怨為隙。負命負身。或作短壽之因。便招多病之果。願從今日永斷相續。盡未來際為菩提眷屬。不壞良緣法城等侶矣。
引證部第二
如鼻柰耶律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常供養迦留陀夷。其婆羅門唯有一子。長為取婦。時婆羅門臨終勅子。吾死之後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後。子奉父母教還復供養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無有異。後於異時婆羅門子出行不在。囑婦供養。是日便有五百群賊。中有一賊面首端正。婦遙見之。遣使喚來。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數往其家。婦恐沙門漏泄此事。後共此賊方便殺之。波斯匿王聞於尊者迦留陀夷為賊所殺。王憶尊者瞋恚懊惱。即時便誅婆羅門家。并殺左右十八餘家。捕五百賊斬截手足擲著塹中。比丘見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惡。為婆羅門婦所殺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過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牽其一羊。截於四足將詣天祀。而共乞願。祀主得已即便殺之。由殺羊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雖得羅漢餘殃不盡。今得此報。爾時羊者今婦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為王截其手足五百賊是。佛告比丘。若人殺害。所受果報終不朽敗。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黎耆彌。有七頭兒。皆以婚娶。最小兒婦字毘舍離。甚有賢智。無事不知。時黎耆彌以其家業悉皆付之。由其賢智。波斯匿王敬禮為妹。有時懷妊。月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顏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敵於千夫。長為納婦。皆是國中豪賢之女。時毘舍離。請佛及僧。於舍供養。佛為說法。合家悉得須陀洹果。唯最小兒未得道迹。乘象出游。逢輔相子乘車橋上。便捉擲著橋下塹中。傷破身體。來告其父。輔相語子。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諍勝。當思密報。即以七寶作馬鞭三十二枚。純鋼作刀著馬鞭中。人贈一枚。諸人愛之歡喜納受。常捉在手出入見王。國法見王禮不帶刀。輔相見受便向王讒。毘舍離兒。年盛力壯一人當千。今懷異計謀欲殺王。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事審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謂實。皆悉殺之。殺竟便以三十二頭。盛著一函。封閉印之送與其妹。當日毘舍離請佛及僧。就舍供養。見王送函。謂王助供。即欲開看。佛止不聽。待僧食竟。飯食訖已佛為說法無常苦等。時毘舍離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後開函見兒三十二頭。由斷欲愛不至懊惱。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何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家親族。聞此事理懊惱唱言。大王無道。枉殺善人。共集兵馬欲往報讎。王時恐悑走向佛所。諸人引軍圍繞祇桓。阿難見王殺毘舍離三十二子。婦家親族欲為報讎。合掌問佛。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三十二人。盜他一牛共牽將到一老母舍。欲共殺之。老母歡喜為辦殺具。臨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遂爾殺之。牛死誓言。汝今殺我。我將來世終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飽。歡喜之言。由來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盜牛人者今毘舍離三十二子是。時老母者今毘舍離是。由殺牛故。五百世中常為所殺。老母歡喜。五百世中常為作母。兒被殺時極懷懊惱。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婦家親族聞佛所說。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今尚如是。何況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云何懷怨而欲殺害。即投王前求哀懺悔。王亦釋然不問其罪。阿難白佛。復修何福。豪貴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合集眾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勸之。共往塗塔。塗竟發願。所生之處尊榮豪貴。常為母子值佛得道。從是以來五百世中生常尊貴。常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迹。
正報頌曰。
戲笑殺他命 悲號入地獄
臭穢與洋銅 灌注連相續
奔刀赴火焰 擘裂碎楚毒
億載苦萬端 傷心不可錄
習報頌曰。
殺生入四趣 受苦三塗畢
得生人道中 短命多憂疾
疫病嬰艱苦 壽短常沈沒
若有智情人 殺心寧放逸
感應緣(略引一十七驗)宋撫軍將軍劉毅驗梁時有人沐髮用雞卵白驗梁時有人賣鱓為業驗梁時有客食炙肉驗梁時有人殺牛繫剎柱下驗梁時有部曲截盜賊手驗齊時有人殺牛食卒驗齊時有人捕魚見魚齧驗唐時殷安仁停客殺驢驗唐時都督酇公竇軌好殺驗唐時潘果殺羊舌縮驗唐時賀悅勒牛舌斷瘂驗唐時果毅孝政蜂驗唐時有人為讎家所害驗唐時齊土望燒雞子驗唐封元則盜羊殺驗唐京城西路店上人殺羊驗
宋高祖平桓玄後。以劉毅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到州便收牛牧寺僧主云。藏桓家兒度為沙彌。并殺四道人。後夜夢見此僧來云。君何以枉見殺貧道。貧道已白於天帝。恐君亦不得久。因遂得病不食。日爾羸瘦。當發楊都時。多有諍競侵凌宰輔。宋高祖因遣人征之。毅敗夜單騎突出投牛牧寺。僧白撫軍。昔枉殺我師我道人。自無執仇之理。然何宜來。此亡師屢有靈驗云。天帝當收撫軍於寺殺之。毅便歎咤。出寺後崗。上大樹自縊而死(右一驗出冤魂志中)。
梁時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云。使髮光。每沐輒破二三十枚卵。臨終但聞髮中啾啾數千雞雛聲。
梁時江陵劉氏。以賣鱓為業。後生一兒。頭具鱓。自頸以下方為人耳。
梁時王克為永嘉郡。有人餉羊。集賓欲讌。而羊繩解來投一客。先跪兩拜。便入衣中。此客竟不言之。固無救請。須臾宰羊為炙。先行至客一臠入口。便下皮內。周行遍體痛楚號噭。方復說之。遂作羊鳴而死。
梁時有人為縣令。經劉敬躬縣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將牛酒作禮縣令。以牛繫剎。屏除形像鋪設床座。於堂上接賓。未殺之頃牛解徑來。至階而拜。縣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飲噉飽酒便臥簷下。投醒即覺體痒。把搔癮胗。因爾須臾變成大患。經十餘年便死。
梁楊思達為西陽郡。值侯景亂。時復旱儉。飢民盜田中麥。思達遣一部曲守視。所得盜者。輒截手腕。凡戮十餘人。部曲後生一男。自然無手。
齊時有一奉朝請。家甚豪侈。非手殺牛則噉之不美。年三十許病篤。大見牛來。舉體如被刀刺。噭呼而終。
齊時江陵高偉。隨吳入齊。凡數年。向幽州。淀中捕魚。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右七驗出弘明雜傳)。
唐京兆殷安仁家富。素事慈門寺僧。以義寧元年初有客寄其家停止。客盜他驢於家殺之。驢皮遺安仁家。至貞觀三年。安仁遂見一人於路。謂安仁曰。追汝使明日至。汝當死也。安仁懼徑至慈門寺。坐佛殿中經宿不出。明日果有三騎并步卒數十人。皆兵仗入寺。遙見安仁呼出。安仁不應而念誦逾進。鬼相謂曰。昨日不即取。今日修福如此。何由可得。因相與去。留一人守之。守者謂安仁曰。君往日殺驢。驢今訴君。使我等來攝君耳。終須共對。不去何益。安仁遙答曰。往者他盜自殺驢。但以皮與我耳。本非我殺。何為見追。倩君還為我語驢。我本不殺汝。然今又為汝追福。於汝有利。當捨我也。此人許諾曰。驢若不許。我明日更來。如其許者。不來矣。言畢而出。明日遂不來。安仁於是為驢追福。而舉家持戒菜食云爾。盧文勵說之。安仁今現在。
唐雒州都督酇公竇軌。性好殺戮。初為益州行臺僕射。多殺將士。又害行臺尚書韋雲起。至貞觀二年冬。在雒州病甚困。忽自言。有人餉我瓜來。左右報冬月無瓜也。公曰。一盤好瓜。何故無耶。既而驚視曰。非瓜也。並是人頭。從我索命。又曰。扶我起。見韋尚書。言畢而薨。
唐京師有人。姓潘名果。年未弱冠。以武德時任都水小吏。下歸家與少年數人出田游戲。過於塚間見一羊。為牧人所遺。獨立食草。果因與少年捉之。將以歸家。其羊中路鳴喚。果懼主聞乃拔却羊舌。於是夜殺食之。後經一年果舌漸消縮盡。陳牒解吏。富平縣令鄭餘慶。疑其虛詐令開口驗之。乃見全無舌。根本纔如豆許不盡。官人問之因由。果取紙書以答之元狀。官人一時彈指教令為羊追福寫法華經等。果發心信敬齋戒不絕。為羊修福。後經一年舌漸得生。平復如故。又詣官陳牒。縣官用為里正。餘慶至貞觀十八年為監察御史。自向臨說耳(右三驗出冥報記)。
唐武德年中。隰州大寧人賀悅永興。為隣人牛犯其稼穡。乃以繩勒牛舌斷。永興後生子三人。並皆瘖瘂不能言語。
唐雍州陸孝政。貞觀年中為右衛隰川府左果毅。孝政為性躁急。多為殘害。府內先有蜜蜂一龕。分飛聚於宅南樹上。孝政于時遣人移就別龕。其蜂未去之間。孝政大怒遂煮熱湯一盆。就樹沃蜂。總以死盡。殆無遺子。至明年五月。孝政於廳晝寢。忽有一蜂螫其舌上。遂即洪腫塞口。數日而卒。
唐隴西李義琰。貞觀年中為華州縣尉。此縣忽失一人莫知所在。其父兄疑一讎冤家所害。詣縣陳請。義琰案之不能得決。夜中執燭委細窮問。至乙夜義琰據案俛首不覺死人即至。猶帶被傷之狀云。某被傷性名。被打殺置於某所井中。公可早撿。不然恐被移向他處。不可覓得。義琰即親往覓。果如所陳。尋而讎家云始具伏。當時聞見者。莫不驚歎。
唐魏州武強人齊士望。貞觀二十一年死。經七日而蘇。自云。初死之後被引見王。即付曹司別遣勘當。經四五日勘簿云。與合死者同姓字。然未合即死。判官語士望曰。汝生平好燒雞子。宜受罪而歸。即命人送其出門。去曹司一二里。即見一城。聞城中有鼓吹之聲。士望欣然趨走而入。既入之後城門已閉。其中更無屋宇。遍地皆是熱灰。士望周章不知所計。燒灼其足殊常痛苦。士望四顧城門並開。及走向門其扉既掩。凡經一日。有人命門者曰。開門放昨日罪人出。既出。即命人送歸。使者辭以路遙。遷延不送之。始求以錢絹。士望許諾。遂經歷川塗踐履荊棘。行至一處。有如環堵。其中有坑深黑。士望懼之。使者推之。遂入坑內。不覺漸蘇。尋乃造紙錢等待焉。使者依期還到。士望妻亦同見之。
唐封元則。渤海長河人也。至顯慶中為光祿寺太官掌膳。時有西蕃客于闐王來朝。食料餘羊。凡至數十百口。王並託元則送於僧寺。放作長生。元則乃竊令屠家烹宰。收其錢直。龍朔元年夏六月。雒陽大雨震雷霹靂元則。於宣仁門外大街中殺之。折其項裂血流灑地。觀者盈衢莫不驚愕(右五驗出冥報拾遺錄)。
唐顯慶年中。長安城西路側店上有家。新婦誕一男。月滿日親族慶會。買得一羊欲殺。羊數向屠人跪拜。屠人報家內。家內大小不以為徵。遂即殺之。將肉釜煮。餘人貪料理葱蒜餅食。令產婦抱兒看煮肉。抱兒火前。釜大極牢。忽然自破。釜湯衝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親族及隣人。見者莫不酸切。信知交驗。豈得不慎。店人見聞之者。永斷酒肉葷辛不食(在同店人向道自說)。◎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二
偷盜部第五(此別七部)述意部佛物部法物部僧物部互用部凡物部遺物部
述意部第一
夫稟形六趣。莫不貪欲為原。受質二儀。並皆戀財為本。雖復人畜兩殊。然慳惜無二。故臨財苟得。非謂哲人。見利忘義。匪成君子。且錢財玉帛是外所依。幡華僧物是內供養。理應省己貧窘隨喜他富。豈以自貧貪奪他財。所以調達取華遂便退落。憍梵損粟反受牛身。迦葉乞餅被俗譏訶。比丘嗅香池神訝責。是知偷盜之愆。寧非大罪。所以朝䬸無寄。夜寢無衣。鳥栖鹿宿。赤露??。傍路安眠。循廛求食。遂使母逐鷓鴣而南去。子隨胡馬而北歸。夫類日影而西奔。婦似川流而東逝。莫不望故鄉而腸斷。念生處而號啼。淚交駛而散血。心欝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盜中來。故經曰。欲知過去因。當看現在果。欲知未來果。但觀現在因。是故勸諸行者。常須誡勗勿起盜心。乃至遺落不貪。何況故偷他物也。
佛物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造立佛寺用珠華鬘供養。不問輒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盜罪。又毘奈耶論云。若盜佛塔聲聞塔中幡華。皆望施主結重罪。為斷彼福故。又十誦律云。若盜佛圖物精舍中供養具。若有守護主。計主犯重罪。如十誦。偷佛舍利。薩婆多論盜佛像。並為淨心供養。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雖不語取。供養皆不犯罪(此謂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若依摩德勒伽論云。為轉賣活命故盜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
法物部第三
如四分律云。時有人盜他經卷。佛言。佛語無價。計紙墨犯重罪。十誦律云。借他經拒逆不還。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由心未決若絕者犯重)正法念經云。若盜他祕方者犯重罪。唯識並決論云。闇取他經論讀乃至一句。皆犯盜竊文句罪(此應是主心祕悋者犯。汎爾餘經情通不惜者。取讀無過也)五百問事口決云。不得口吹經塵。以口氣惡故(像塵亦爾)。若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輕(數有惡人偷佛銅像。燒鑄聖容。將供身命。逆中之極無過於此。或盜旛華用充衣服。或將賣活命。如是等罪。未來受殃。無有出期)。
僧物部第四
如五分律云。貸僧物不還。計直犯重。又觀佛三昧經云。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又寶梁經云。寧噉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又依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經濟龍品云。時有諸龍得宿命心。自念過業洟泣雨淚。來至佛前各如是言。我憶往昔。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因緣。所有信心捨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言。我曾喫噉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喫噉。乃至七佛已來。曾作俗人有信心人。為供養故施諸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迴施於我。我得便食。由彼業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捨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丘五逆業其罪如半。然此罪報難可得脫。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
述曰。何故盜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隨盜一物。即望十方凡聖。上至諸佛。下及凡僧。隨境無邊。還結無邊等罪。微塵尚可知數。此人罪報不可測量。所以者何。為其施主本捨一毫一粒擬供十方出家凡聖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鳴鍾一響遐邇同飡。凡聖並資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益無邊。惟斯福利功齊法界。招善既多獲罪寧少。今見愚迷眾生。不簡貴賤不信三寶。苟貪福物將用資身。或食噉僧食受用華果。或騎僧雜畜將僧奴隨逐。或借貸僧物經久不還。見僧屢索反加凌毀。或倚官形勢伺求僧過。如是等損具列難盡。靜思此咎豈不痛心。今惜不與者。非是慳惜不惠。為慈愍白衣慮受來苦。若當與者非直損俗。亦罪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經云。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生惡。三為聖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既知不易誠為大誡。後時取受省己用之。
互用部第五
如寶梁寶印經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無與佛法物作主。復無可諮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諮。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勸俗人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錢已上。以施主重心故捨。諸天及人。於此物中應生佛想塔想。乃至風吹爛壞。不得貿寶供養。以如來塔物無人作價也。又十誦律云。佛聽僧坊佛圖。畜使人及象馬牛羊等。各有所屬不得互用。又僧祇律云。供養佛物。華多聽轉賣買香燈。猶故多者轉賣無盡財中。又五百問事口決云。佛幡多者。欲作餘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許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見論云。佛前獻佛飯食。侍佛比丘得食。若無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決疑經云。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師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處。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若汎爾齋家及在僧寺二時常食。獻佛聖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須收贖。唱餘食後一切得食。若情標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應贖己。取食也)。
或施主本擬作釋迦。改作彌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眾。改入一眾。本擬十方迴。入現前本。擬大眾。迴入別人。本擬眾僧。迴入白衣。皆違反施主。計錢多少滿五成重。減五得蘭。故四分律云。許此處乃與彼處。皆犯罪也(輕重之罪量前施主)准此之文。檢校佛像。有餘綵色不得作菩薩聖僧等形。以師徒位別故。不得互用。乃可作餘莊嚴具。還將供養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鋪佛像任意莊嚴。種種道俗凡聖形像。諸雜供養。名華草木。山池鳥獸。不局佛像者。通作無罪。故五百問事云。用佛綵色作鳥獸形得罪。除在佛前為供養。故不犯(數聞邊方道俗。不閑戒律。雖有好心經營三寶。任己凡情互用三寶物。乃至齊上聖僧錢。或將自入。或入常住。或作佛像。或畫壁上迦葉阿難等形。並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請篇說。問曰。今時齋上有佛錢。未審此錢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還如前互用文斷。只得造佛不得別用。若如今時齋家。凡僧食後通出佛僧錢。知施主不別標局者。任將買香沽油造幡營造佛堂種種供佛。受用並得。但不得入經僧別人用。上來略述。並依經律文斷。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結無知不學之罪。自外不盡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鈔廣說。故檢校三寶。事重不輕。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謹慎用心。怖怕業道。常勤作意。不護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綱維知事。自外不合作)。
又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營眾事。何等為二。一能淨持戒。二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識知業報。二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何等為二。一阿羅漢。二能修八背捨者。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自無瘡疣能護他人意。以此事難故語迦葉。於佛法中種種出家。種種姓。種種心。種種解脫。種種斷結。或有阿蘭若。或有乞食。或有樂住山林。或有樂近聚落清淨持戒。或有能離四軛。或有勤修多聞。或有辯說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毘尼儀式。或有游諸城邑聚落為人說法。有如是等諸比丘僧營事比丘。善取如是諸人心相。故經云。彼營事比丘應當分別。常住僧物不得與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與常住僧(此二種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應與佛物共雜(佛物亦不得與二共雜)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僧和合者。應以常住僧物分與招提僧。若如來塔。或有所須。若欲敗壞者。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多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壞。今有所須。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營事比丘應勸化在家人求索財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與常住招提僧。何以故。於此物中應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線。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諸天世人。於此物中生佛塔想。而況寶物。若於佛塔中寧令風吹雨爛破盡。不應以此衣貿易寶物。何以故。如來塔物無人能與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如是營事人者。三寶之物不應令雜。以自雜用得大苦報。若受一劫。若過一劫。以侵三寶物故。又寶梁經云。佛言。營事比丘若生瞋心。於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驅令役使。故墮地獄。若得為人作奴僕。為主苦役。人所鞭打。又營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過僧常限。謫罰比丘。非時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墮於多釘小地獄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釘釘挓其身。其身熾然如大火聚。又營事比丘於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悑之。以瞋心語故生地獄中。其所得舌長五百由旬。以百千釘。而釘其舌。一一釘中出大火焰。又營事比丘數得僧物慳惜藏弆。或非時與僧。或復難與。或因苦與。或少與。或不與。或有與者。或不與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穢惡餓鬼常食糞丸。此人命終當生其中。於百千歲常不得食。或時食變為糞屎。或作膿血。是故迦葉。營事比丘。寧自噉身肉。終不雜用三寶之物作衣鉢飲食。
凡物部第六
如善見論云。為他別人乃至三寶守護財物。若謹慎掌護。堅鎖藏戶。而賊從孔中屋中竊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結罪。皆不合徵。若主掌懈慢不勤守護。為賊所偷者。掌物人償之。以望守護主結罪。故十誦律云。遠處受他寄物。在道損破者。好心捉破者。不應償。惡心捉破者。須償。若借他物。不問好心惡心。若破一切須償。又十誦律云。賊偷物來。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悑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從賊乞。自與者得取。取已染壞色著。有主識認者應還。又摩德勒伽論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親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與者不得取。又十誦律云。若取他虎殘肉者犯小罪。由不斷望故。若取師子殘者不犯。由斷望故。又薩婆多論云。盜一切鳥獸殘者得小罪(今時儉世多有俗人毀壞他鼠窟取其貯粟胡桃雜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與想取己有想取。糞掃想取。暫想取。親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親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賊偷盜他物。為主所執。縛送付王。治其盜罪。王即遣人閉著牢獄。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剝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懸。或時鋸解。或以火炙。或時湯煮。或以生革縛絡其頭。或復洋銅而灌其身。或以長橛而刺其臗。或使惡象而以蹈殺。或開其腹抽腸紵草。或時反縛打惡聲鼓。將詣市所標下斬首。或復節節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時箭射。如是種種苦切殺之。以此偷盜惡業因緣。命終之後生地獄中。猛火燒身融銅灌口。鑊湯鑪炭刀山劍樹。煻灰糞屎磨磨碓擣。受如是等種種諸苦。酸楚毒痛不可稱計。百千萬歲脫出無期。地獄罪畢生畜生中。象馬牛羊駝驢犬等。經百千歲以償他力。畜生罪畢生餓鬼中。飢渴苦惱不可具言。初不聞有漿水之名。經百千歲受如是苦。惡道罪畢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貧窮。衣不蓋形。食不充口。二者常為王賊火水及以惡賊劫。又正法念經云。何名盜。若人思惟。欲令種種穀麥我獨成就令世間人五穀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復於異時。眾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惡人。見世飢饉。心生歡喜。如我所念。於市糶賣。曲心巧偽。量諸穀麥。誑惑於人。究竟成業。若心思惟。名為思業。若作誑時。名為誑業。作誑業已。名究竟業。◎
◎遺物部第七
如正法念經云。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餘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護持佛法眾僧。是名不盜。
又僧祇律云。若見遺衣物者。當唱令之。無主者懸著高顯處令人見。若言是我物。應問言。汝物何處失。答相應者與。若無識者。應停至三月已。若塔園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園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貴價物者。謂金銀瓔珞不得露現。唱令得寶。人應審諦。數看有何相貌然後舉之。人來認時相應者與。對眾多人與。不得屏處還教受三歸。語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無人來認者。停至三年。如前處當界用之。若治塔得寶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實論云。伏藏取用無罪。佛在世時。給孤長者是聖人。亦取此物。故知無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盜。又僧祇律云。人聚落中有遺落物。不得取。與比丘者得。即是施主。聚落中風吹衣不得。作糞掃想取。若曠路無人處得取。又五分律云。若舉衣經十二年不還者。集僧評價作四方僧用。若彼後還。以僧物償。不受者善。
正報頌曰。
劫盜供他用 泥犁獨自沈
玃鳥金剛觜 啄腦劈其心
灌口以銅汁 碎身鐵棒砧
怕懼周慞走 還投刀劍林
習報頌曰。
劫盜所獲報 地獄被銷鎔
罪畢生人道 飢貧以自終
共財被他制 何殊下賤中
寄言懷操者 當須思固窮
感應緣(略引六驗)漢蒼梧郡亭長龔壽漢岐州郿縣釐亭長盜殺他人女隋宜州有人姓皇甫名遷唐魏王府長史韋慶植女唐西京東市筆行趙氏女唐主簿周基被吏盜死
漢世何敞。為交阯刺史行部。到蒼梧郡高要縣。暮宿鵲奔亭。夜猶未半。有一女子從樓下出。自云。妾姓蘇名娥字怡姝。本廣信縣修里人。早失父母又無兄弟。夫亦久亡。有雜繒百二十匹及婢一人。名致富。妾孤窮羸弱不能自振。欲往傍縣賣繒。就同縣人王伯。賃車牛一乘。直錢萬二千。載妾并繒令致富執轡。乃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時日暮行人既絕。不敢前行。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長舍乞漿取火。亭長龔壽操刀持戟。來至車傍。問妾曰。夫人從何所來。車上何載。丈夫安在。何故獨行。妾應之曰。何故問之。壽因捉妾臂曰。少愛有色寧可相樂耶。妾時悑懼不肯聽從。壽即以刀刺脇一創立死。又殺致富。壽掘樓下埋妾并婢。取財物去。殺牛燒車。車釭及牛骨貯亭東空井中。妾死痛酷無所告訴。故來自歸於明使君。敞曰。今欲發汝屍駭。以何為驗。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絲履猶未朽也。掘之果然。敞乃遣吏捕壽。拷問具服。下廣信縣驗問。與娥語同。收壽父母兄弟皆繫獄。敞表壽殺人。於常律不至族誅。但壽為惡隱密經年。王法所不能得。鬼神訴千載無一。請皆斬之。以助陰殺。上報聽之。
漢時有王忳字少林。為郿縣令。之縣到釐亭。亭常有鬼。數數殺人。忳宿樓上。夜有女子。稱欲訴冤。無衣自蓋。忳以衣與之。乃進曰。妾本涪令妾也。欲往之官。過此亭宿。亭長殺妾。大小十餘口。埋在樓下。奪取衣裳財物。亭長今為縣門下游徼。忳曰。當為汝報之。勿復妄殺良善耶。鬼投衣而去。忳且收游徼。詰問即服。收同謀十餘人并殺之。掘取諸喪歸其家殯葬。亭永清寧。人謠曰。信哉少林世無偶。飛被走馬與鬼語。飛被走馬。別為他事。今所不錄(右二驗出冤魂志)。
隋大業八年。宜州城東南四十餘里有一家。姓皇甫。居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並皆勤事生業。仁慈忠孝。其第二弟名遷。交游惡友不事生活。於後一時母在堂內。取六十錢欲令市買。且置床上。母向舍後。其遷從外來入堂。左右顧視不見人。便偷錢將出私用。母還覓錢不得。不知兒將去。遂勘合家。良賤並云不得。母恨不清合家。遂鞭打大小。大小皆怨。至後年遷亡。託胎家內母猪復中。經由三五月產一㹠子。年至兩歲。八月社至。須錢賣遠村社家得錢六百文。社官將去。至於初夜。遂警覺合家大小。先以鼻觸婦。婦眠夢云。我是汝夫。為取婆六十錢。枉及合家唐受拷楚。令我作猪。今來償債。今將賣與社家。社家縛我欲殺。汝是我婦。何忍不語男女贖我。婦初一夢。忽寤心驚。仍未信之。復眠還夢如是。猪復以鼻觸婦。婦驚著衣向堂報姑。姑已起坐。還夢同新婦。兒女亦同夢見一夜裝束令兒及將遷兄。并持錢一千二百。母報兒云。社官儻不肯放。求倍與價。恐天明將殺。馳騎急去。去舍三十餘里。兒既至彼。不說己親。恐辱家門。但云不須殺。今欲贖猪。社官不肯。吾今祭社時至。猪不與君。再三殷勤不放。兄兒怕急。恐慮殺之。私憑一有識解信敬人曾任縣令。具述委曲實情。後始贖得。既得猪已驅向野田。兄語猪云。汝審是我弟。汝可急前還家。兒復語猪。審是我父。亦宜自前還家。猪聞此語馳走在前還舍。後經多時鄉里並知兒女恥愧。比隣相嫌者並以猪譏罵。兒女私報猪云。爺今作業不善受此猪身。男女出頭不得。爺生平之日。每共徐賢者交厚。爺向徐家。兒女送食。往彼供爺。猪聞此語。瀝淚馳走向徐家。徐家離舍四十餘里。至大業十一年內。猪徐家卒。信知業報不簡親疏皎若目前。豈不慎歟。長安弘法寺靜琳法師。是遷隣里。親見其猪。法師傳向道說之。
唐貞觀中。魏王府長史京兆人韋慶植。有女先亡。韋夫婦痛惜之。後二年慶植。將聚親賓客備食。家人買得羊未殺。夜慶植妻夢。其亡女著青裙白衫。頭髮上有一雙玉釵。是平生所服者。來見母洟泣言。昔甞用物不語父母。坐此業報。今受羊身。來償父母。命明旦當見殺。青羊白頭者是。特願慈恩垂乞性命。母驚寤旦而自往觀羊。果有青羊。項膊皆白。頭上有兩點白相。當如玉釵形。母對之悲泣。止家人勿殺。待慶植至放送之。俄而植至催食。厨人白言。夫人不許殺青羊。植怒即命殺之。宰夫懸羊欲殺。賓客數人已至。乃見懸一女子容貌端正。訴客曰。是韋長史女。乞救命。客等驚愕止宰夫。宰夫懼植怒。又但見羊鳴。遂即殺之。既而客坐不食。植怪問之。客具以言。慶植悲痛。發病遂不起。京下土人多知此事。崖尚書敦禮具為臨說。
唐長安市里風俗。每至歲元日。已後遞作飲食相邀。號為傳坐。東市筆生趙大次當設之。有客先到。向後見其碓上。有童女年可十三四。著青裙白衫。以汲索繫頸。屬於碓柱。泣淚謂客曰。我主人女也。往年未死時。盜父母百錢欲買脂粉。未及而死。其錢今在厨舍內西北角壁中。然我未用。既以盜之。坐此得罪。今當償父母命。言畢化為青羊白頭。客驚告主人。主人問其形貌。乃是小女。死已二年矣。於厨壁取得百錢。似久安處。於是送羊僧寺。合門不復食肉。盧文勵傳向臨說耳(右二驗出冥報記)。
唐冀州舘陶縣主簿姓周。忘其名字。至顯慶四年十一月奉使於臨渝關互市。當去之時。將佐史等二人從往。周將錢帛稍多。二人乃以土囊壓而殺之。所有錢帛咸盜將去。唯有隨身衣服充斂。至歲暮乃入妻夢。具說被殺之狀。兼言所盜財物藏隱之處。妻乃依此告官。官司案辯具得實狀錢帛。並獲二人。皆坐處死。相州智力寺僧慧永云。當親見明庭觀道士劉仁寬說之(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三
邪婬部第六(此別三部)述意部呵欲部姦偽部
述意部第一
夫婬聲敗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聖人之所皆離。是以周幽喪國。信褒姒之愆。晉獻亡家。實孋姬之罪。獨角山上。不寤騎頸之羞。期在廟堂。寧寤焚身之痛。皆為欲界眾生不修觀解。繫地煩惱不能斷伏。且地水火風。誰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淨。生藏熟藏穢惡難論。常欲牽人墮三惡道。是以菩薩大士常修觀行。臭處流溢遍身皆滿。六塵怨賊每相觸惱。五陰旃陀難可親近。凡夫顛倒縱此貪迷。妄見妖姿戀著華態。皓齒丹脣長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艶。所以雒川解珮。能稅駕於陳王。漢曲弄珠。遂留情於交浦。巫山臺上。託雲雨以去來。麻姑水側。寄泉流而還往。遂使然香之氣。逈襲韓壽之衣。彈琴之曲。懸領相如之意。或因薦枕而成親。或藉掛冠而為密。豈知形如聚沫。質似浮雲。內外俱空。須臾散滅。舉身不淨。合體無常。方棄溝渠以充螻蟻。凡是眾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業。為四趣因感三塗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婬業。六趣之報特因愛染。以潤業偏重故聖制不為也。
呵欲部第二
第一明貪欲滋多者。如涅槃經偈云。
若常愁苦 愁遂增多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婬嗜酒 亦復如是
又正法念經偈云。
如火益乾薪 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 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 人皆能捨離
愛火燒世間 纏綿不可捨
又智度論偈云。
世人愚惑 貪著五欲 至死不捨
為之後世 受無量苦 譬如愚人
貪著好果 上樹食之 不肯時下
人伐其樹 樹傾乃墮 身首毀壞
痛苦而死 得時樂少 失時苦多
如蜜塗刀 舐者貪甜 不知傷舌
後受大苦
成實論偈云。
貪欲實苦 凡夫顛倒 妄生樂想
智者見苦 見苦則斷 受欲無厭
如飲鹹水 轉增其渴 以增渴故
何得有樂 譬如狗齩 血塗枯骨
增涎唾合 想謂有美 貪欲亦爾
於無味中 邪倒力故 謂為受味
故知色欲 苦實樂虛 要無貪求
方名真樂
第二明觀女不淨者。但惟諸女。外假容儀。內懷臭穢。迷人著相。不覺虛誑。唯大智者能知可惡也。又禪祕要經云。長老目連得羅漢道。本婦將從。盛服莊嚴欲壞目連。目連爾時為說偈言。
汝身骨乾立 皮肉相纏裹
不淨內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溺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宜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捨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惡厭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圊廁
汝身自莊嚴 華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人以為好
汝脇肋著脊 如椽依梁棟
五藏在腹內 不淨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 愚夫所貪保
飾以珠瓔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始終不可著
汝欲來燒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又增一阿含經云。寧以火燒鐵錐而刺于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又正法念經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妬。以是因緣。女人死後多生餓鬼趣中。雖有美言心如毒害。強知虛詐能惑世間。
等三明女人難親可厭者。故優填王經偈云。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非直牽人入惡道。天中退落亦由女惑。故正法念經偈云。
天中大繫縛 無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 將至三惡道
又智度論云。菩薩觀欲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妬。瞋諂妖穢。鬪諍貪嫉。不可親近。故佛說偈云。
寧以赤鐵 宛轉眼中 不以散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幔羞慚
迴面?眼 美言妬瞋 行步妖穢
以惑於人 婬羅欲網 人皆投身
坐臥行立 迴眄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心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毒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又增一經偈云。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故薩遮尼乾子經尼乾子說偈云。
自妻不生足 好婬他婦女
是人無慚愧 受苦常無樂
現在未來世 受苦及打縛
捨身生地獄 受苦常無樂
又雜譬喻經云。佛在世時。有一婆羅門生於兩女。女皆端正。乃故懸金。九十日內募索有能訶我女醜者。便當與金。竟無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皆醜無有一好。阿難白佛言。此女實好。而佛言惡。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色是為好眼。耳鼻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觀此女眼視色。耳聽音。鼻嗅香。身喜細滑。手喜盜財。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說日明菩薩經云。菩薩呵色欲法。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怒之。知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鈇質寸斬鋒鏑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譬如渟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暫近。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尠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又佛般泥洹經云。佛告柰女。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多聲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懷異多疑。四死入地獄。五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滅心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隱。四死上天生五從意清淨得泥洹道。
姦偽部第三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語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兒乃當取。時他國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男。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當嫁之。父母各聞便遠娉合。時國王舉鏡自照。謂群臣曰。天下人顏有如我不。諸臣答曰。臣聞彼國有男端正無比。則遣使請之。使至告之。王欲見賢者。則嚴車進去已自念。王以我明達故來相呼。則還取書而見婦與奴為姦悵然懷憾。為之結氣。顏色衰醜。臣見如此。謂行道消瘦。馬厩安之。夜於厩中見王正大夫人與馬下人私通。心乃自寤。王大夫人尚當如此。何況我婦。意解心悅顏色如故。則與王相見。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來有忘。還歸取之。而見婦與奴為姦。意忿顏色衰變。故住厩中三日。昨見王正夫人來與養馬兒私通。夫人乃爾。何況餘人。意解顏色復故。王言。我婦尚爾。何況凡女。兩人俱捨。便入山中。?髮作沙門。思惟女人不可從事。精進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婦人生一女。端正無比。年始三歲。國王取視呼道人相。後堪為夫人不。道人報王。此女有夫。王後得之。王言。我當牢藏。豈可後得。便呼鶴來。汝處在何。鶴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樹。人畜不歷。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將養。便撮持去。日日從王。取飯與女。如是久後。上有一聚卒為水漂去。有一樹枝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樹。墮洄水中不得去洄。岸有蒲桃樹。踊出住倚山傍。男子尋之。得上鶴樹。與女私通。女便藏之。鶴覺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舉撮棄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師曰。人有宿對非力所制。逢對則可。畜生亦爾。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護持女急。王夫人語太子曰。我為汝母。生來不見國中。欲一迴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則聽可。太子自為御車。群臣於路奉迎設拜。夫人出手開張令人得見。太子見女人面如是。便詐腹痛而還。夫人言曰。我無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當如此。何況餘乎。夜便委國捨去入山游觀。時道邊有樹。下有泉水。太子上樹逢見梵志。獨行入水池浴。出已飯食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女。與屏處室。梵志得臥。女人腹吐一壺。壺中有男。復與共臥。臥已吞壺。須臾之頃梵志起已。復內婦著壺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歸國白王。請梵志及諸臣下。作三人食。持著一邊。梵志既至。言我獨自。太子曰。梵志汝當出婦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婦。太子曰。婦汝當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問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觀國。我為御車。母開出手令人見之。我念女人能多樂欲。便詐腹痛。還入山中。見梵志藏婦。腹中如是女人姦不可絕。願太王放赦宮中自在行來。王勅後宮。其欲行者任從志也。師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
又舊譬喻經云。昔有四姓。藏婦不使人見。婦值青衣人。作地突與琢銀兒私通。夫後覺婦。婦言。我生不邪行。卿莫妄語。夫言。吾不信汝。當將汝至神樹所立誓。婦言。甚佳。夫持齋七日。始入齋室。婦密語琢銀兒。汝詐作狂亂頭。於市逢人抱持。牽引棄之。夫齋竟便將婦出。婦言。我不見市。卿將我過市。琢銀兒便來抱持。詐狂臥地。婦便號呼其夫。何為使人抱持我耶。夫言。此是狂人。何須記錄。夫婦俱到神所叩頭言。我生來不作惡。但為狂人所抱。婦便得活。夫默然而慚。佛言。當知一切女人姦詐如是。不可信也。
又十誦律云。佛在舍衛國。有一婆羅門生女。面貌端正顏色清淨。名曰妙光。相師占曰。是女後當與五百男共通。諸人聞已。女年十二無有求者。時婆羅門有隣比估客。常入海採寶。是估客於樓上遙見是女。即生欲心。問餘人言。是誰女耶。答是某甲婆羅門女。有取者耶。答言。無有求者。問何故無人求耶。答曰。此女有一過罪。相師占曰。是女後當與五百男子共通。所以無求者。時估客念言。除沙門釋子。無入我舍者。即往求取。女到未久。估客結伴欲入海中。喚守門者語言。我欲入海。莫聽男子強入我舍。除沙門釋子。此是無過人。答言爾。去後沙門於舍乞食。是女見已語言。共我行欲。諸比丘不知白佛。佛言。此舍必有非梵行。汝不應往。此女後得病。於夜命終。其家人以莊嚴具。合棄死處。時有五百群賊。於此處行。見是死女。即生欲心。便就行欲。是女先語沙門婆羅門。共我行欲。以此因緣故墮惡道。彼國北方生作婬龍。名毘摩達多。
正報頌曰。
邪婬入地獄 登彼刀葉林
熱鐵釘其口 洋銅灌入心
毒龍碎骨髓 金剛鼠食陰
銅柱緣上下 鐵床臥隱深
習報頌曰。
昏婬亂情色 受苦無表裹
餘業得人身 自妻常背己
彼此懷猜忌 孰肯順情旨
稍有性靈人 寧得無慚恥
感應緣(略引十二驗)漢時有談生冥婚怪晉時盧充有冥婚怪晉時河南有男感女重生怪晉時張世之有冥婚怪晉時憑馬子感女重生怪晉時桓道愍感婦重生怪宋時韓伯子等指廟女像冥婚怪宋時弘農人感得冥婚怪齊時王奐妬殺妾冥報怪齊時陳氏妬割前婦兒冥報怪唐時岐州王志有冥婚怪唐時印人妻犯誓外私冥報怪
漢有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經書。通夕不臥。至夜半時。有一姝女。年十五六。姿顏服飾天下無雙。來就談生。遂為夫婦。言曰。我不與人同夜。君慎勿以火照我也。至三年之後。乃可照耳。談生與為夫婦生一兒。已二歲矣。不能忍夜伺其寐。便盜照視之。其腰已下肉如人腰已上但是枯骨。婦覺遂去。云君負我。我已垂變身。何不能忍一年。而竟相照耶。談生辭謝洟泣不可復止。云與君雖大義。今將離別。然顧念我兒。恐君貧不能自諧。活暫逐我去。方遺君物。談生逐入華堂蘭室。物器不凡。乃以珠被與之曰。可以自給。裂取談生衣裾留之辭別而去。後談生持被詣市。睢陽王買之。直錢千萬。王識之曰。是我女被。那得在市。此人必發吾女塚。乃收考談生。談生具以實對。王猶不信。乃往視女塚。塚全如故。乃復發視。果於棺蓋下得衣裾。呼其兒視。貌似王女。王乃信之。即出談生而復之。遂以為女婿。表其兒為郎中(右一驗出搜神記)。
晉時有盧充。范陽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年二十時。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獵戲。見有一麞便射之。射己麞倒而復走起。充步步趁之。不覺遠去。忽見道北一里間。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復見麞。到門中有一鈴下唱客前。復有一人。捉一襆新衣曰。府君以此衣將迎郎君。充便取著以進見少府。語充曰。尊府君不以僕門鄙陋。近得書為君。索小女為婚。故相迎耳。便以書示充。充父亡時。充雖小然己識父手迹。便即歔欷無復辭託。崔便勅內盧郎已來。便可使女郎莊嚴就東廊至黃昏內白女郎。嚴飾竟。崔語充。君可至東廊。既至郎。婦已下車。立席頭。即共拜。時為三日供給飲食。三日畢謂充曰。君可歸去。若女有相生男。當以相與。生女當自留養。勅外數車送客。充便辭出。崔送至中門執手洟零。出門見一獨車駕青牛。又見本所著衣及弓箭。故在門外。尋遣傳教。將一人捉襆衣。與充相聞曰。姻媛始爾。別甚悵恨。今致衣一襲。被縟自副。充便上車去。馳如電逝。須臾至家。母問其故。充悉以狀對。別後四年三月三日。充臨水戲。忽見傍水有獨車乍沈乍浮。既而上岸。四坐皆見。而充往開其車後戶。見崔氏女與四歲男兒共載。女抱兒以還充。又與金鋺別。并贈詩一首曰。
煌煌靈芝質 光麗何猗猗
華豔當時顯 嘉會表神奇
含英未及秀 中夏羅霜萎
榮耀長幽滅 世路永無施
不寤陰陽運 哲人忽來儀
今時一別後 何得重會時
充取兒鋺及詩。忽然不見。充後乘車詣市賣鋺。冀有識者。有一婢識此鋺。還白大家曰。市中見一人乘車賣崔女郎棺中金鋺。大家即是崔氏親姨母也。遣兒視之。果如婢言。乃上車敘其姓名。語充曰。昔我姨姊少府女出而亡。家親痛之。贈一金鋺著棺中。可說得鋺本末。充以事對。兒亦悲咽。便齎還白母。母即令充家迎兒還五親悉集。兒有崔氏之狀。又有似充之貌。兒鋺俱驗。姨母曰。此我外甥也。即字溫休。溫休者。是幽婚也。兒大為郡守。子孫冠蓋相承至今。其後植字子幹。有名天下(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晉武帝世。河間郡有男女。相悅許相配適。既而男從軍積年。父母以女別適人。無幾而憂死。男還悲痛。乃至塚所。始欲哭之敘哀。而已不勝其情。遂發塚開棺即時蘇活。因負還家將養數日平復。其夫乃往求之。其人不還曰。卿婦已死。天下豈聞死人可復活耶。此天賜我。非卿婦也。於是相訟。郡縣不能決。以讞廷尉。廷尉奏以精誠之至。感於天地故死而更生。在常理之外。非禮之所處。形之所裁。斷以還開塚者(右一驗出搜神記)。
晉時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喪女。年十八。權假葬郡城北。有張世之。代為郡。世之男字子長。年二十。侍從在厩中。夢一女年可十七八。顏色不常。自言前府君女。不幸早亡。會今當更生。心相愛樂故來相就。如此五六夕。忽然晝見。衣服熏香殊絕。遂為夫妻寢息。衣皆有污。如處女焉。後仲文遣婢視女墓。因過世之。婦相聞入厩中。見此女一隻履在子長床下。取之啼泣。呼言。發塚。持履歸以示仲文。仲文驚愕。遣問世之。君兒何由得亡女履耶。世之呼問。兒具陳本末李張並謂可怪。發棺視之。女體已生肉。顏姿如故。右脚有履。左脚無也。自爾之後遂死肉爛不得生。萬恨之心當復何言。泣洟而別。
晉時東平憑孝將。為廣州太守。兒名馬子。年二十餘。獨臥厩中。夜夢見女年十八九。言我是前太守北海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來出入四年。為鬼所枉殺。案主錄當八十餘。聽我更生。要當有依馬子乃得生活。又應為君妻。能從所委見救活不。馬子答曰。可爾。與馬子剋期當出。至期日床前地頭髮。正與地平。令人掃去。逾分明。始寤是所夢見者。遂除左右人。便漸漸額出。次頭面出。次項形體頓出。馬子便令坐對榻上。陳說語言。奇妙非常遂與馬子寢息。每戒云。我尚虛自節。問何時得出。答曰。出當得本生。生日尚未至。遂往厩中。言語聲音人皆聞之。女計生日至。女具教馬子。出已養之方法。語畢拜去。馬子從其言。至日以丹雄雞一隻黍飯一盤。清酒一升。醊其喪前。去厩十餘步。祭訖掘棺出開視女身體貌全如故。徐徐抱出著氈帳中。唯心下微暖口有氣。令婢四人守養護之。常以青羊乳汁瀝其兩眼。始開口能咽粥。積漸能語。二百日中持杖起行。一朞之後顏色肌膚氣力悉復常。乃遣報徐氏。上下盡來。選吉日下禮。娉為夫婦。生二男一女。長男字元慶。永嘉初為祕書郎中。小男字敬度。作太傅掾。女適濟南劉子彥。徵士延世之孫(右二驗出續搜神記)。
晉桓道愍者。譙人也。晉隆安四年喪婦。道愍內顧甚篤。纏痛無已。其年夜始寢。視屏風上見有人手。驚起炳炬照屏風外。乃其婦也。形貌莊嚴具如生平。愍了不畏懼。遂引共臥。言語往還陳敘存亡。愍曰。卿亡來初無音影。今夕那得忽還。答曰。欲還何極。人神道殊。各有司屬。無由自任耳。新婦生時差無餘罪。正常疑君憐愛婢使。以此妬忌之心受報地獄。始獲免脫。今當受生為人。故來與君別也。愍曰。當生何處。可得相尋知不。答曰。但知當生。不測何處。一為世人。無容復知宿命。何由相尋求耶。至曉辭去洟泗而別。愍送至步廊下而歸。已而方大悑懼恍惚積日。
宋咸寧中。太常卿韓伯子某。會稽內史王蘊子某。光祿大夫劉耽子某。同游蔣山廟。廟有數婦人像甚端正。某等醉各指像以妻。匹配戲弄之。即以其夕。三人同夢。蔣侯遣傳教相聞曰。家子女並醜陋。而猥蒙榮顧。輒剋某月某日悉相迎。某等以其夢指適異常。試往相問。而果各得此夢。符協如一。於是大懼。備三牲詣廟謝罪乞哀。又俱夢蔣侯親來降。已曰。君等既以顧之實貪。令對剋期垂及。豈容方更中悔。經少時並亡(右此一驗出志怪傳)。
宋時弘農華陰潼鄉陽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道仙。為河伯。幽明錄曰。餘杭縣南有上湘。湘中央作塘。有一人乘馬看。戲將三四人至岑村飲酒。小醉暮還。時炎熱。因下馬入水中枕石眠。馬斷走歸。從又悉追馬。至暮不反。眠覺日已向晡。不見人馬。見一婦來。年可十六七。云女郎再拜。日既向暮。此間大可畏。君作何計。問女郎姓何。那得忽相問。復有一年少。年可十三四。甚了了乘新車。車後二十人至。呼上車云。大人暫欲相見。因迴車而去。道中路駱驛。抱火尋城郭邑。車至便入城。進廳事。上有信幡。題云河伯信。見一人年三十許。顏容如畫。侍衛繁多。相對欣然。勅行酒炙云僕有小女乃聰明。欲以給君箕箒。此人知神。敬畏不敢詎逆。便勅備辦令就郎中婚。承白已辦。送絲布單衣及紗袷絹裙紗衫褌履屐。皆精好。又給十小吏青衣數十人。婦年可十八九。姿容婉媚。便成。三日後大會客拜閤。四日云禮既有限。當發遣去。婦以金甌麝香囊與婿別泣洟而分。又與錢十萬藥方三卷云。可以施功布德。復云。十年當相迎。此人歸家。遂不肯別婚。辭親出家作道人。所得三卷方者。一卷脈經。一卷湯方。一卷丸方。周行救療皆致神驗。後母老邁兄喪。因還婚宦(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齊琅邪王奐。仕齊至尚書左僕射。甚信釋典。而妬忌之深。便忘弘恕。甞在齋內使愛妾治髭。忽有烏銜黃梅過庭而墜。奐謂妾有密期擲果為戲。使奴出外覘視。遇見一士向籬私游。奴即往捦捉。而此人言瞋洿媟。便邇迸走。奴還白之。奐謂儞用有實。苦加覈問。妾備自陳。終不見察。即遣下階笞殺之。妾解衣誓曰。今日之死。實為枉橫。若有人天道。當令官知。爾後數見妾來訴怨。俄而出為雍州刺史。性漸狂異。如有憑焉。無故打殺小府。長史劉興祖誣其欲反。為御史中丞孔稚珪所奏。世祖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閤將軍曹道剛。領齊仗兵收奐。奐子彪素稱凶剽。及女婿殷叡。遂勸奐曰。曹呂今來。不見真勅。恐為姦變。政宜錄取馳以奏聞。奐納之。便配千餘人。仗閉門拒守。彪遂輒與官軍戰。彪敗而走。寧蠻長史裴叔業。於城內舉兵。攻奐斬之。時人以為妾之報也(右二驗出冥祥記)。
宋東海徐某甲。前妻許氏。生一男名鐵臼。而許亡。某甲改娶陳氏。陳氏凶虐志滅鐵臼。陳氏產一男。生而祝之曰。汝若不除鐵臼。非吾子也。因名之曰鐵杵。欲以鍾擣鐵臼也。於是捶打鐵臼。備諸苦毒。飢不給食。寒不加絮。某甲性闇弱。又多不在。後妻恣意行其暴酷。鐵臼竟以陳餓痛杖而死。時年十六。亡後旬餘。鬼忽還家。登陳床曰。我鐵臼也。實無片罪橫見殘害。我母訴怨於天。得天曹符來取鐵杵。當令鐵杵疾病與我遭苦時同。將去自有期日。我今停此待之。聲如生時。家人賓客不見其形皆聞其語。於是常在屋樑上住。陳氏跪謝摶頰為設祭奠。鬼云。不須如此。餓我令死。豈是一喰所能對謝。陳夜中竊語道之。鬼厲聲曰。何敢道我。今當斷汝屋棟。便聞鋸聲。屑亦隨落。拉然有響。如棟實崩。舉家走出。炳燭照之。亦無異。鬼又罵鐵杵曰。汝既殺我。安坐宅上以為快也。當燒汝屋。即見火然。煙焰大猛內外狼狽。俄爾自滅。茅茨儼然不見虧損。日日罵詈。時復歌云。桃李華嚴。霜落奈何。桃李子嚴。霜早落已。聲甚傷切。似是自悼不得成長也。于時鐵杵六歲。鬼至便病。體痛腹大。上氣妨食。鬼屢打之。處處青?。月餘而死。鬼便寂然(右一驗出冤魂志)。
唐顯慶三年。岐州岐山縣王志任益州縣令。考滿還鄉。有在室女。面貌端正。未有婚娉在道身亡。停在綿州。殯殮居棺寺。停累月。寺中先有學生。停一房內。夜初見此亡女來入房內。莊飾華麗。具申禮意。欲慕相就。學生容納。相知經月。女與學生一面銅鏡巾櫛各一。念欲上道。女共學生。具展哀情密共辭別。家人求覓此物不得。令遣巡房求之。於學生房覓得。令遣左右縛打此人。將為私盜。學生具說。逗留口云。非唯得娘子此物。兼留上下二衣共某辭別。留為信物。令遣人開棺檢求。果無此衣。兼見女身似人幸處。既見此徵。遣人解放。借問此人。君居何處。答云。本是岐州人。因從父南任。父母俱亡。權游諸州學問。不久當還。令給衣馬。裝束同歸。將為女夫。憐愛甚重(見西明寺僧法雲本鄉梓州具說如是)。
唐武德中。印人姓韋。與一婦人。言誓期不相負。累年寵衰。婦人怨恨。韋懼其反己自縊殺之。後數日韋身遍癢。因發癩瘡而死。韋孝諧說向臨云。是某從兄(右一驗出冥報記)。◎
◎妄語部第七(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稟形人世。逢斯穢濁之時。受質偽身。常作虛妄之境。所以妄想虛搆。惑倒交懷。違心背境。出語皆虛。誑惑前人。令他妄解。致使萬苦爭纏。百憂總萃。種虛妄之因。感得輕賤之報。地獄重苦更加湯炭。迷法亂真寔由妄語也。
引證部第二
又正法念經偈云。
妄語言說者 惱一切眾生
彼常如黑暗 有命亦同死
語刀自割舌 云何舌不墮
若妄語言說 則失實功德
若人妄說語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炎火口中然
口中毒是毒 地上毒非毒
口毒割眾生 命終墮地獄
若人妄說語 自口中出膿
舌則是泥犁 舌亦如熾火
若人妄讒語 彼人速輕賤
為善人捨離 天則不攝護
常憎嫉他人 與諸眾生惡
方便惱亂他 因是入地獄
又優婆塞戒經偈云。
若復有人 樂於妄語 是人現得
惡口惡色 所言雖實 人不信受
眾皆憎惡 不喜見之 是名現世
惡業之報 捨此身已 入於地獄
受大苦楚 飢渴熱惱 是名後世
惡業之報 若得人身 口不具足
所說雖實 人不信受 見者不樂
雖說正法 人不樂聞 是一惡人
因緣力故 一切外物 資生減少
以此證知。妄語之人三世受苦。又禪祕要經云。若有四眾。於佛法中為利養故。貪求無厭。為好名聞。而假偽作惡。實不坐禪。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貪利養故自言坐禪。如是比丘犯偷蘭遮。過時不說自不改悔。經須臾間即犯十三僧殘。若經一日。至於二日。當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賊。羅剎魁膾。必墮惡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實不見白骨。自言見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誑惑諸天龍鬼神等。此惡人輩。是波旬種。為妄語故自說言。我得不淨觀。乃至頂法。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於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噉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復剝皮。經五百身。還生人中。聾盲瘖瘂。癃殘百病。以為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又正法念經偈云。
甘露及毒藥 皆在人舌中
甘露謂實語 妄語則為毒
若人須甘露 彼人住實語
若人須毒者 彼人妄語說
毒不決定死 妄語則決定
若人妄語說 彼得言死人
妄語不自利 亦不益他人
若自他不樂 云何妄語說
若人惡分別 喜樂妄說語
飛墮火刀上 得如是苦惱
毒害雖甚惡 唯能殺一身
妄語惡業者 百千身被壞
又佛說須賴經云。佛言。夫妄言者。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令人身臭。心口無信。令其心惱。妄言者。令其口臭。令其身危。天神所棄。妄言者。亡失一切諸善本。於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惡本。斷絕善行閑居之本。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云。
實語得安樂 實語得涅槃
妄語生苦果 今來在此受
若不捨妄語 則得一切苦
實語不須買 易得而不難
實非異國來 非從異人求
何故捨實語 喜樂妄語說
妄語言說者 是地獄因緣
因緣前已作 唱喚何所益
妄語第一火 尚能燒大海
況燒妄語人 猶如燒草木
若人捨實語 而作妄言說
如是癡惡人 棄寶而取石
若人不自愛 而愛於地獄
自身妄語火 此處自燒身
實語甚易得 莊嚴一切人
捨實語妄說 癡故到此處
又智度論偈云。
實語第一戒 實語昇天梯
實語小如大 妄語入地獄
又薩婆多論云。不妄語者。若說法議論傳語一切是非。莫自稱為。是常令推寄有本。則無過也。不爾斧在口中。又十誦律云。若語高姓人云是下賤。若兩眼人云是一眼。並得妄語。又語一眼人汝是瞎眼人。並得輕惱他罪。
正報頌曰。
妄語誑人巧 地獄受罪拙
焰鋸解其形 熱鐵耕其舌
灌之以洋銅 磨之以剛鐵
悲痛碎骨髓 呻吟常嗚咽
習報頌曰。
妄語入三塗 三塗罪已決
餘業生人道 被謗常憂結
還為他所誑 恨心如火熱
智者勿尤人 驗果因須滅◎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四
◎惡口部第八(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凡夫毒熾恚火常然。逢緣起障觸境生瞋。所以發言一怒衝口燒心。損害前人痛於刀割乖菩薩之善心。違如來之慈訓。故業報差別。經偈云。
麁言觸惱人 好發他陰私
剛強難調伏 生焰口餓鬼
引證部第二
如智度論云。或有餓鬼。先世惡口。好以麁語。加彼眾生。眾生憎惡。見之如讎。以此罪故墮餓鬼中。又法句經云。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麁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自死。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假令眾生身雖無過。不慎口業亦墮惡道。故智度論云。時有一鬼。頭似猪頭。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口罵詈客比丘。身持淨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增一阿含經云。寧以利劍截割其舌。不以惡言麁語墮三惡道。
又護口經云。過去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敷說法教。教化已周。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涅槃。後時有三藏比丘。名曰黃頭。眾僧告勅。一切雜使不令卿涉。但與諸後學者說諸妙法。時三藏比丘內心輕蔑不免僧命。便與後學敷顯經義。喚受義曰。速前象頭。次喚第二者曰馬頭。復喚?駝頭驢頭猪頭羊頭師子頭虎頭。如是喚眾獸之類不可稱數。雖授經義不免其罪。身壞命終入地獄中。經歷數千萬劫受苦無量。餘罪未畢。從地獄出。生大海中。受水性形。一身百頭。形體極大。異類見之皆悉馳走。
又出曜經云。昔佛在世時。尊者滿足詣餓鬼界。見一餓鬼。形狀醜陋。見者毛竪。莫不畏懼。身出熾焰。如大火聚。口出?蟲。膿血流溢。臭氣難近。或口出火長數十丈。或眼耳鼻身體支節。放諸火焰長數十丈。脣口垂倒像如野猪。身體縱廣一由旬也。手自抓爴。舉聲嘷哭。馳走東西。滿足見問。汝作何罪今受此苦。餓鬼報曰。吾昔出家戀著房舍慳貪不捨。自恃豪族出言臭惡。若見持戒精進比丘。輒復罵辱戾口戾眼。或戾是非。故受此苦。寧以利刀自割其舌。積劫受苦。不以一日罵謗精進持戒比丘。尊者若還閻浮提地時。以我形狀誡諸比丘。善護口過勿妄出言。見持戒者念宣其德。自我受此餓鬼形來。數千萬歲。常受此苦。却後命終。當入地獄。說此語已嘷哭投地。如大山崩。天翻地覆。斯由口過。故使然矣。
又百緣經云。有長者婦懷妊。身體臭穢都不可近。年滿生兒。連骸骨立。羸瘦憔瘁不可目視。又多糞屎塗身而生。年漸長大不欲在家。貪嗜糞穢不肯捨離。父母諸親惡不欲見。驅令遠舍使不得近。即便在外常食糞穢。諸人見已。因為立字名嚪婆羅。值佛出家得羅漢果。由過去世時有佛出世。名拘留孫。出家為寺主。有諸檀越。洗浴眾僧訖。復以香油塗身。有一羅漢。寺主見已。瞋恚罵詈。汝出家人。香油塗身。如似人糞塗汝身上。羅漢愍之為現神通。寺主見已懺悔辭謝願除罪咎。緣是惡罵。五百世中身常臭穢。不可附近。由昔出家向彼悔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是故眾生應護口業莫相罵辱。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向毘舍離。到梨越河。見人捕魚網得一魚。身有百頭。有五百人挽不出水。是時河邊有五百人。而共放牛。即借挽之。千人併力方得出水。見而怪之。眾人競看。佛與比丘。往到魚所。而問魚言。汝是迦毘梨不。魚答言是。復問魚言。教匠汝者今在何處。魚答佛言。墮阿毘獄。阿難見已問其因緣。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婆羅門生一男兒。字迦毘梨。聰明博達多聞第一。父死之後其母問兒。汝今高朗世間頗有更勝汝不。兒答母言。沙門殊勝。我有所疑往問沙門。無我解說令我開解。彼若問我。我不能答。母即語言。汝今何不學習其法。兒答母言。若欲習者當作沙門。我是白衣。何緣得學。母語兒言。汝今且可偽作沙門。學達還家。兒受母教即作比丘。經少時間學通三藏。還來歸家。母復問兒。今得勝未。兒答母言。由未勝也。母語兒言。自今已往。若共談論。儻不如時。便可罵辱。汝當得勝。兒受母教。後論不如。便罵言。汝等沙門愚騃無識。頭如獸頭。百獸之頭無不比之。緣是罵故今受魚身。一身百頭。駝驢牛馬猪羊犬等。眾獸之頭無不備有。阿難問佛。何時當得脫此魚身。佛告阿難。此賢劫中千佛過去。猶故不脫此魚身也。以是因緣。身口意業不可不慎。又王玄策行傳云。佛在世時。游毘耶離城。觀一切眾生有苦惱者。即欲救拔。乃觀見此國。有雞越吒二眾總五百人。於婆(去音)羅俱末底河。網得摩竭大魚。十有八首。三十六眼。其頭多獸(自外同前)佛為說法。魚聞法已便即命終。得生天上而為天子。却觀本身是大魚。蒙佛說法遂得生天。乃持諸種香華瓔珞寶珠。從天而下至佛供養。于時二眾並發心悔過。即於俱末底河北一百餘步燒焚魚網。銅瓶盛灰。埋之向說法處。於上起塔。尊像儼然。至今現在。雕飾如法。覩者生善。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婦末利夫人產生一女。字曰金剛。面貌極醜。身體麁澁。猶如蛇皮。頭髮麁強。猶如馬尾。王見不喜。勅閉深宮不令出外。年漸長大任當嫁娶。便遣一臣。推覓一人本是豪族今貧乏者。卿可將來。臣受勅已。覓得付王。王將屏處密私語言。聞卿豪族今者貧窮。我有一女面貌極醜。卿幸納受當相供給。時此貧人跪白王曰。正使大王以狗見賜。亦不敢違。豈況王女末利所生。王即妻之。為造宅舍門戶七重。王囑女夫。自捉戶鉤。出入牢閉。勿使人見。王出財物供給女婿無所乏少。拜為大臣。後與豪貴共為邑會。聚會之契令婦共赴。自餘諸人各將婦來。唯此大臣獨不將赴。眾人疑怪。彼人婦者。或能端正。或可極醜不能顯現。是以不來。復於後會。密共勸酒令使醉臥。解取門鉤。遣其五人造家往看。至家開門婦疑非夫。內自剋責。懊惱而言。我宿何罪為夫幽閉不覩日月。即便至心遙禮世尊。願佛慈悲來到我前暫救苦厄。佛知其意。即於女前地中踊出。紺髮相現。其女舉頭見佛髮相敬心歡喜。女髮自然如紺青色。佛漸現面。女心倍喜面復端正。惡相麁皮自然化滅。佛悉現身令其盡見更增歡喜。身體端正猶如天女。佛便為說種種法要得須陀洹果。時佛去後五人入見。端正少雙。觀看已竟。還閉門戶繫鉤本處。其人還家見婦端正。欣然問言。汝是何人。婦答夫言。我是汝婦。夫即語言。汝前極醜。何緣端正乃爾。婦便白夫。具說上事。婦復向夫。我欲見王汝當為我通白消息。夫往白王。女郎今者欲來相見。王答女夫。莫道此事。急當牢閉慎勿令出。女夫白王。女郎今者蒙佛威神。便得端正。天女無異。王聞是已即遣往迎。見女端正歡喜無量。將詣佛所而白佛言。不審此女宿種何福。乃生豪貴而復醜陋。佛告王言。乃往過去。波羅柰國。有一長者。日常供養一辟支佛。身體醜陋。時長者家有一小女。見辟支佛惡心罵言。面貌醜陋身皮麁惡。何期可憎。時辟支佛欲入涅槃。便現神力作十八變。其女見已即時自責求哀懺悔。緣於過去罵辟支故生常醜陋。由還懺悔今得端正。以供養故。所生之處。豪尊富貴快樂無極。
又興起行經云。釋迦過去以惡語道。迦葉禿頭沙門何有佛道。故今六年受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苦行。
又四分律云。佛告諸比丘。往古世時。得剎尸羅國婆羅門有牛。晝夜養飤刮刷摩抆。時得剎尸羅國復有長者牛。於城市街巷遍自唱言。誰有力牛。與我力牛。共駕百車。䞈金千兩。時婆羅門牛聞唱聲自念。此婆羅門晝夜餵飤我刮刷摩抆。我今宜當盡力自竭取彼千兩金報此人恩。時彼牛即語婆羅門。汝今當知。得剎尸羅國中有長者。作是唱言。誰有牛與我牛。共駕百車䞈金千兩。主今可往至彼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䞈金千兩。時婆羅門即往至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䞈金千兩。長者報言。今正是時。婆羅門即牽己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䞈金千兩。時多人觀看。婆羅門於眾人前作毀呰語。禿角可牽。時牛聞毀呰語即慚愧不肯出力與對諍競。於是長者牛勝婆羅門牛不如。輸金千兩。時婆羅門語彼牛言。我晝夜餧飼摩抆刮刷望汝當與我盡力勝彼牛。云何今日反更使我輸金千兩耶。牛語婆羅門言。汝於眾人前毀呰我言。禿角可牽。使我慚愧於眾人。是故不能復出力與彼競駕。若能改往言。更不名字形相我者。便可往語彼長者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更倍出二千兩金。婆羅門語牛言。勿復今我更輸二千兩金。牛報婆羅門言。汝勿復在眾人前毀呰我言禿角可牽。於眾人前當讚歎我好牽端嚴好角。時婆羅門至彼長者家語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䞈二千兩金。長者報言。今正是時。時婆羅門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䞈二千兩金。多人共看。時婆羅門於眾人前讚歎言。好牽端嚴好角。牛聞此語。即便勇力與彼競駕。婆羅門牛得勝。長者牛不如。婆羅門得二千兩金。爾時佛語諸比丘。凡人欲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說惡語。善語者善。惡語者自生熱惱。是故諸比丘。畜生得人毀呰猶自慚愧不堪進力。況復於人得他毀辱能不有慚愧。故成實論云。若人惡口種種罵詈。隨語受報。
又修行道地經偈云。
口癡而心剛 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兩舌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惡在於心
如灰覆炭火 設躡燒人足
其語常柔和 順從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華樹 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 心口之謀相
又百緣經云。爾時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諸龍王故。即便往至須彌山下。現比丘形端坐思惟。時有金翅鳥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龍。還須彌頂規欲食噉。時彼小龍命故未斷。遙見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尋即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名曰負梨。端正姝妙世所希有。因為立字名須菩提。年漸長大智慧聰明。無有及者。唯甚惡性。凡所眼見人及畜生。則便瞋罵未曾休廢。父母親屬皆共厭患無喜見者。遂便捨家入山林中。乃見鳥獸及以草木風吹動搖。亦生瞋恚。終無喜心。時有山神語須菩提言。汝今何故捨家來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則無利益唐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祇桓中。有大福德能教眾生修善斷惡。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惡毒。時須菩提聞山神語。即生歡喜。尋問之曰。今者世尊為在何處。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將汝至世尊所。時須菩提用山神語眠目。須臾不覺自然在祇桓中。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即為說瞋恚過惡。愚癡煩惱。燒滅善根。增長眾惡。後受果報墮在地獄。備受苦痛不可稱計。設復得脫。或作龍蛇羅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殘害。時須菩提聞世尊說是語已。心驚毛竪尋自悔責。即於佛前懺悔罪咎。豁然獲得須陀洹果。心懷喜悅既入道次。佛即聽許。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說本緣。佛告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歲中將諸比丘處處供養。於後時間僧有少緣竟不隨從。便出惡罵。汝等佷戾似如毒龍。作是語已尋即出去。以是業緣五百世中受毒龍身。心常含毒觸嬈眾生。今雖得人宿習不除。故復生瞋。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今須菩提是。由於爾時供養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足滿十月便欲產子。然不肯出。尋重有身。足滿十月復產一子。先懷者住在右脇。如是次等懷妊九子。各滿十月而產。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肯出外。其母極患。設諸湯藥以自療治。病無降損囑及家中。我腹中子故活不死。今若設終必開我腹取子養育。其母於時不免所患。即便命終。時諸眷屬載其尸骸詣於塚間。請大醫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兒。形狀故小頭鬚皓白。俯僂而行。四向顧視語諸親言。汝等當知。我由先身惡口罵辱眾僧故。處此熟藏中經六十年。受是苦惱難可叵當。諸親聞已號啼悲哭不能答之。爾時世尊遙知此兒善根已熟。將諸大眾往到尸所。告小兒言。汝是長老比丘不。答言。實是。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故言道是。時諸大眾見此小兒與佛答對。各懷疑惑。前白佛言。今此老兒宿造何業。在腹髮白。俯僂而行。復與如來共相答問。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有諸比丘夏坐安居。眾僧和合。差一比丘年在老耄為僧維那。共立制限。於此夏坐要得道者。聽共自恣。若未得者。不聽自恣。今此維那獨不得道。僧皆不聽布薩自恣。心懷懊惱而作是言。我獨為爾營理僧事。令汝等輩安隱行道。今復還返更不聽自恣布薩羯磨。即便瞋恚罵辱眾僧。尋即牽捉閉著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輩常處暗冥不見光明。如我今者處此暗室。作是語已自戮命終。墮地獄中受大苦惱。今始得脫故在胎中受是苦惱。眾僧聞已各護三業厭離生死。得四沙門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時諸親屬還將老兒詣家養育。年漸長大放令出家得阿羅漢果。佛告比丘。緣於往昔供養眾僧及作維那營理僧事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正報頌曰。
惡口如毒箭 著物則破傷
地獄開門待 投之以鑊湯
割舌令自噉 楚毒難思量
若與身無益 慎口也何妨
習報頌曰。
惡口多觸忤 地獄被燒然
人中有餘報 還聞刀釰言
設令有談論 諍訟被他怨
往報甘心受 改惡善自鮮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雍州醴泉縣東陽鄉人楊師操。至貞觀初任司竹監。後因公事遷任藍田縣尉。貞觀二十一年。為身老還家躬耕為業。然操立性毒惡暴口。但一生已來喜見人過。每鄉人有事即錄告官。縣司以操曾在朝流亦與顏色。然操長惡不悛數忓擾官司。覓鄉人事過無問大小常生恐嚇。於自村社之內。無事橫生整理。大小譏訶是非浪作。但有牛羊蹤暴士女相爭。即將向縣。縣令裴瞿曇用為煩碎。初二三迴與理。後見事繁不與理。操後經州。或上表聞徹。惡心日盛。人皆不喜見操自知性惡。亦向人說云。吾性多急暴口。從武德已來四度受戒。持行禮拜。日誦經論。化人為善。然有大小侵已操不能忍。後至永徽元年四月七日夜。忽有一人。從東來。騎白馬著青衣。直到操門操見遂共溫涼訖。人云。東陽大監故遣我追儞。為儞自生已來。毒心纏縛不能忍捨。逢人即說勸善。己身持戒不全。慳貪不施。自噵我有善心供養三寶。然未曾布施片財。雖口云慚愧。心中即生別計惑亂凡俗。為此喚汝。須臾不見來人。操身在門忽然倒地。口不能言。唯心上少暖。家人輿將入舍臥。經宿不蘇。然操已到東陽都錄處。于時府君大衙未散。操遂。私行曹司。皆有机案床席。甚大精好。亦有囚人。或著枷鎖露頭散腰。或坐立行住。如是罪人不可算數。操向東行過到一處。處孔極小。唯見火星流出臭煙熢?。不中人立。復有兩人。手把鐵棒修理門首。操因問把棒人。此是何。曹司答云。是猛火地獄。擬著持戒不全人。或修善中休人。知而故犯。死入此處。聞道有一楊師操。一生喜論人過。每告官司噵他長短。逢人詐言慚愧。有片侵?實不能忍。今欲遣入此處。故修理之。其人今日是四月八日。家人為操身死布施齋供。曹司平章還欲放歸。未得進止。我在此間待師操。操便叩頭禮謝自云。楊師操者弟子身是願作方便。若為得脫。此人答云。儞但至心禮十方佛。殷心懺悔改却毒心。即隨往生。不來此處。雖懷惡意一期能悔。如菩薩行。不惜身命得生淨土。師操得此語已。即便依教發露殷勤懺悔。遂放還家。經三日得活。操得蘇已具述此事。操於後時便向惠靖禪師處改過懺悔。身今見在。年至七十有五。每一食長齋六時禮懺。操田臨官道。因行看麥。見牛三頭暴食麥苗。操就牛慚愧。不復驅出。歸家後日行麥不死。但有牛跡。涇陽西界有陳王佛堂。多人聚集。操向眾人具述其事。道俗驚怪禮懺彌殷。其夜作夢見有人來語操云。我是使人故來誡儞。儞既止惡更不追儞。但儞勤誠修善。不須憂之。有僧見操。傳向臨說(右一驗出冥詳記)。
兩舌部第九(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生老病死。無自出之期。菩提涅槃。有修入之路。諸佛所以得道。由行四攝故凡聖歸依。菩薩所以成聖。由行六度故黑白欽敬。今見流俗之徒。乃專搆屏辭惡傳彼此。令他眷屬分離朋友乖散。樂種不和之業。感得生離之苦。縱使善心教離惡人。亦是破壞有益無罪。故成論云。若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鬪亂。則是兩舌得罪最深。謂墮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被他誹謗。唯得弊惡破壞眷屬。當知上說妄語過中為乖彼此。而妄語者。據此義邊即是兩舌。若說此罪三世招苦。如上已說。不須重述。
引證部第二
如四分律云。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聽。古昔有兩惡獸為伴。一名善牙師子。二名善膊虎。晝夜伺捕眾鹿。時有一野干逐彼二獸後。食其殘肉以自全命。時彼野干竊自生念。我今不能久與相逐。當以何方便鬪亂彼二獸令不復相隨。時野干即往善牙師子所。如是語善牙。善膊虎有如是語言。我生處勝。種姓勝。形色勝汝。力勢勝汝。何以故。我日日得好美食。善牙師子逐我後。食我殘肉。以自全命。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能善 善膊如是說
善牙問野干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爾時野干竊語善牙已。便往語善膊虎言汝知不。善牙有如是語。而我今日種姓生處悉皆勝汝。力勢亦勝。何以故。我常食好肉。善膊虎食我殘肉。而自活命。爾時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膊不能善 善牙如是說
善膊問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後二獸共集一處瞋眼相視。善牙師子便作是念。我不應不問。便先下手打彼。爾時善牙師子向善膊虎。而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如我 善膊說是邪
彼自念言。必是野干鬪亂我等。善膊虎說偈。答善牙師子言。
善膊不說是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能善
若受無利言 信他彼此語
親厚自破壞 便成於怨家
若以知真實 當滅除瞋惱
今可至誠說 令身得利益
今當善降伏 除滅惡知識
可殺此野干 鬪亂我等者
即打野干殺。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二獸為彼所破。共集一處。相見不悅。況復於人。為人所破。心能不惱。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云。
太喜多言語 增貪令他畏
口過自誇誕 兩舌第一處
又華手經。佛說偈言。
惡口而兩舌 好出他人過
如是不善人 無惡而不造
又智度論云。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多聞。但修實語得無量福。
又報恩經。佛說偈言。
佛告阿難 人生世間 禍從口出
當護於口 甚於猛火 猛火熾然
燒世間財 惡口熾然 燒七聖財
一切眾生 禍從口出 毀身之斧
滅身之禍
正報頌曰。
兩舌鬪亂人 地獄被分裂
獄卒擘其口 焰刀割其舌
苦痛既如此 加之以飢渴
惡業不自由 還飲身中血
習報頌曰。
讒毀害人深 固受三塗苦
設使得人身 餘報仍依怙
眷屬多弊惡 違逆恣瞋怒
但令惡不亡 地獄無今古
感應緣(略引二驗)
漢靈帝宋皇后無寵。而居正位。後宮幸姬眾共譖毀。初中常侍王甫。枉誅勃海王悝及妃。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乃與太中大夫程何共。搆后執左道祝詛。靈帝信之。遂收后璽綬。后自致暴室而以憂死。父及兄弟並被誅。諸常侍小黃門在省閤者。皆憐宋氏無罪。帝後夢見桓帝。怒曰。宋皇后無罪。而聽用邪嬖使絕其命。勃海王悝既已自貶。又受誅斃。今宋后及悝自訴於天。上帝震怒。罪在難救。夢殊明察。帝既覺而懼。以事問羽林左監許氷。此為何祥。其可禳乎。氷對以宋后及勃海王悝無辜之狀。宜並改葬以安冤魂。返宋家之徒。復勃海之封。以消災咎。帝弗能用。尋亦崩焉(出冤魂志)。
唐咸陽有婦女。姓梁。貞觀年中死經七日而蘇。自云。被人收將至一大院內。見有大廳。有一官人。據案執筆。翼侍甚盛。令人勘問云。此婦女合死以不。有人便齎一案勘云。與合死者同姓名。所以追耳。官人勅左右即欲放還。梁白官人云。不知梁更別有何罪。請即受罪而歸。官人即令勘案云。梁生平唯有兩舌惡罵之罪。更無餘罪。即令一人拔舌一人執斧斫之。日常數四。凡經七日。始送令歸。初似落深崖。少時如睡而覺。家人視其舌上。猶大爛腫。從此已後永斷酒肉。至今猶存(出冥報拾遺記)。◎
◎綺語部第十(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忠言所以顯理。綺語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實。有實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聖。由綺語故虛妄。虛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聖。要須實說。說若虛假終為乖理。謂言不正皆名綺語。但諸綺語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長諸不善。死落三塗。後生人時。所說正語人亦不信。凡所言說言不辯了。亦名綺語。故成實論云。語雖是實非時而說。亦落綺語也。
引證部第二
如智度論說偈言。
有墮餓鬼中 火焰從口出
四向發大聲 是為口過報
雖復多聞見 在大眾說法
以不成信業 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名聞 為人所信受
是故當至誠 不應作綺語
又薩婆多論云。口中四過互歷各作四句。一或有兩舌非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當實說故非妄語。軟語說故非惡口。以分離心故名兩舌。第二或有兩舌是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軟語說故非惡口。第三或有兩舌是惡口非妄語。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麁語說故是惡口。當實說故非妄語。第四或有兩舌是妄語是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惡聲說故是惡口。自外妄語惡口各作四句亦如是。綺語一種各不相離。故不別說。故成實論云。餘口三業。或合或離。綺語一種。必不相離。
正報頌曰。
綺語無義理 令人心惑亂
為喪他善根 烊銅擘口灌
焰鐵燒其舌 腹藏皆焦爛
此痛不可忍 悲號常噭喚
習報頌曰。
浮言翳真理 為此沈惡趣
去彼暫歸人 出言無曉喻
生無信仰心 常被他笑具
為人覺羞恥 何不出典句
感應緣(略引四驗)
漢明帝時。有檀國蠻夷。善閑幻術。能徙易牛馬頭上。與群臣共觀之以為笑樂。及三國時吳有徐光者。不知何許人也。常行幻化之術。於市廛內。從人乞苽。其主弗與。便從索子。掘地而種。顧眄之間苽生。俄而蔓延生華。俄而成實。百姓咸矚目焉。子成乃取而食之。因以賜觀者。向之鬻苽者。反視所齎皆耗矣。橘柚棗栗之屬亦如。其幻化皆此類也。
晉永嘉年中。有天竺國人。來度江南。言語譯道而後通。其人有數術。能截舌續斷。吐火變化。所在士女聚共觀試。其將截舌先吐以示賓客。然後刀截。流血覆地。乃取置器中。傳以示人。視之舌頭。觀其口內唯半舌在。既而還取含之。有頃吐已示人。舌還如故。其續斷絹布與人。各執一頭。對剪斷已而取兩段。合持祝之。則復還連。與舊無異。時人多疑以為幻作。陰而試之。猶是己絹。其吐火者。先有藥在器中。取一片與黍糠含之。再三吹吁而張口火出。因就熱處取以爨之。則便火熾也。又書紙及繩縷之屬投火中。眾詳共視。見其燒然。消磨了盡。乃撥灰中。舉而出之。故是向物。如此幻術作者非一。時天下方亂云。建安霍山可以避世。乃入東冶不知所在也。
大唐貞觀二十年。西國有五婆羅門。來到京師。善能音樂祝術雜戲。截舌抽腸走繩續斷。又至顯慶已來。王玄策等數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國天王為漢使設樂。或有騰空走索履屐繩行。男女相避歌戲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仗。刀矟槍等。擲空手接繩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縛。解伏依舊不勞人功。如是幻戲種種難述。
唐雍州西盩屋縣西北有元從人坊。元從人程普樂少好音聲。至永徽六年五月七日。因有微患暴死。五日心暖不臭。家人不敢埋。至第六日平旦得蘇。還如平生。說云。初死時有二青衣。至床前通。王喚君。普樂問。何王。答曰。閻羅王。喚為何事。答曰。須有勘問。催急即行。不須臾語。一人手撮普樂。逐出坊南門。漸向南山下至一荒草處。有少鹹鹵不生草。有一大孔如大甕口。語樂云入。樂懼不肯入。一人推入。不覺有損。直入見王大殿。捉仗人極眾。王共諸臣及宮妃后。在大殿上。相隔幔坐殿前大有諸音聲伎兒雜戲引樂。使人啟王云。所追人來。王問是誰。程普樂。汝解俳說不。答曰不解。王迴顧問一伎兒姓張名舍兒。此人不解俳說。何故追喚。舍兒生平共普樂初善。後因相瞋俠怨。舍兒遂俠怨。漫引此人。舍兒不敢誑王。還依實說。王怒令戲。殿前音聲一時俱動。還見打鼓作舞緣竿。緣竿人初緣至頭。下時以竿內口直下。竿從後分。出至地還上。六根俱破。九孔流血。緣竿上下。並皆如是。復見黃唐已來伎兒。如齊嬰子突出郎獨猪桃棒等數十人。令作俳說。時口中吐火抽舌繞場周匝。百千鐵鳥諸惡毒蟲。從空飛下。一時向舌上啄唼。受其極苦噭聲動地。不喜人聞。餘之雜戲之人諸小鐵蟲。見其一時拍手。唱噭之聲如煙如火。同時被燒。燒死還活。更相受苦無暫停廢。音聲不捨受苦不廢。王雖下杖然遣獄卒手把鐵棒利戟鐵弓箭圍繞守。遣令作音樂受苦不歇。普樂至獄五日見此戲兒受苦如是。至第六日旦王喚普樂語云。汝未合死。更檢案看。却後三年汝命算盡。當來受苦如是。此人為生平妄語惡口綺語。調弄僧尼。輕戲佛法。假託三寶。誑取他物。專將養活婦兒。好殺猪羊。食噉酒肉。或因向伽藍食用僧物污穢不淨。如是等罪不持齋戒故受斯殃。汝雖無如此重罪。非無餘過。亦合受之。且放汝去。死時取汝。還令舊二人送到家內。見一床許。棘林枝葉稠密。二人令入此林。此人初不肯入。二人急推。合眼而入。即覺身已在床蘇活。此普樂因見此徵。即向京來歷寺受戒。堅持不犯。菜食長齋。禮敬無虧(因向僧懺具說此言)。◎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五
慳貪部第十一(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群生惑病著我為端。凡品邪迷慳貪為本。所以善輕毫髮惡重丘山。福少春氷貧多秋雨。六情之網未易能超。三毒之津無由可度。身重常沒。譬等河裏之魚。鼓翅欲飛。難同天上之鳥。致使貧貧相次競加侵逼。苦苦連綿爭來損害。似飛蛾拂焰自取燒然。如蠶作繭非他纏縛。良由慳惜貪障受罪飢寒。施是富因常招豐樂也。
引證部第二
如分別業報經偈言。
常樂修智慧 而不行布施
所生常聰哲 貧窶無財產
唯樂行布施 而不修智慧
所生得大財 愚暗無知見
施慧二俱修 所生具財智
二俱不修者 長夜處貧賤
故攝論云。慳惜是多財障。嫉妬是尊貴障。又眾生起貪無過色財。第一愛色多過。如前已述。不同意者今更略論。如涅槃經說。譬如有人以羅剎女而為婦妾。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噉子既盡已。後噉其夫。愛羅剎女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生善根子。隨生隨食。善子既盡復噉眾生。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又如有人性愛好華。不見華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終。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貪五欲華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即為愛毒之所螫。命終之後墮三惡道。第二於財生貪者。貪財致禍大苦所惱。乖背道俗失於親疏。故智度論云。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緣。若持戒禪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緣。以是故。財物尚應自棄。何況好福田中而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擔十斤金行道中。更無餘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殺弟取金。此曠路中人無知者。弟復生念欲殺兄取金。兄弟各有惡心。語言視瞻皆異。兄弟即自寤。還生悔心。我等非人與禽獸何異。同產兄弟而為少金。故而生惡心。兄弟共至泉水邊。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復棄金水中。兄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問。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棄之故言善哉。二辭各爾。以是因緣。常應自捨。
又大莊嚴論云。我曾昔聞。舍衛國中佛與阿難曠野中行。於一田畔見有伏藏。佛告阿難。是大毒蛇。阿難白佛。是惡毒蛇。爾時田中有一耕人。聞佛阿難說有毒蛇。作是念言。我當視之。沙門以何為惡毒蛇。即往其所見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門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還置家中。其人先貧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轉得富饒。衣食自恣。王家禁司怪其卒富。而糾舉之繫在獄中。先所得金既已用盡。猶不得免。將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難。惡毒蛇世尊。傍人聞之以狀白王。王喚彼人而問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難。惡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於往日在田耕種。聞佛阿難說言毒蛇惡毒蛇。我於今者方乃寤解。王聞此說遂放去之。
又增一阿含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婆提。居家巨富財產無量。金銀不可稱計。其家雖富慳悋守護不著不噉。服飾飲食極為麁鄙。亦不施與妻子眷屬奴婢僕從朋友知識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復起邪見斷於善根。然無子息。命終之後所有財寶盡沒入官。波斯匿王自往收斂。收攝已訖還詣佛所。而白佛言。婆提長者。今日命終之後為生何處。佛告王曰。婆提長者故福已盡新業不造。由起邪見斷於善根。命終生在啼哭地獄。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洟泣流淚而白佛言。婆提長者。昔作何業生在富家。復作何惡然不得食此極富之樂。佛告王曰。過去久遠有迦葉佛。入涅槃後。時此長者生舍衛國。作田家子。有辟支佛來詣其家。而從乞食。時此長者便持食施。辟支得食飛空而去。長者見已作是誓願。持此善根使我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塗常多財寶。布施已後復生悔心。我向者食應與奴婢。不應與此禿頭沙門。佛告王曰。婆提長者由於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功德。所生之處常多財寶無所乏少。緣其施後生變悔心。在所生處。雖處富貴。不得食此極富之樂。慳惜守護不自衣食。復不施與妻子眷屬。亦不布施朋友知識及諸沙門婆羅門等。是故智者。聞此因緣。若有財物應當布施勿生慳悋。施時至心自手奉與。施已歡喜莫生悔心。能如此施得大果報無量無邊。
又出曜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長者。名曰難陀。巨富多財。金銀珍寶。象馬車乘。奴婢僕使。服飾田業。不可限量。一國之富無有過者。雖處豪富而無信心。慳貪嫉妬。門閤七重。勅守門人。有人來乞一不得入。中庭空上安鐵疏籠。恐有飛鳥食噉穀米。四壁牆下以白膠泥。恐鼠穿穴傷損財物。唯有一子名栴檀香。臨終勅子。吾患必死若吾死後所有財寶勿費損耗。莫與沙門及婆羅門。若有乞兒莫施一錢。此諸財物足供七世。勅已命終。還生舍衛旃陀羅家盲母腹中。後生出胎。生盲無目。盲母念言。若生男者。吾今目冥。須見扶侍。聞兒生盲倍增愁憂。悲泣說偈言。
子盲吾亦盲 二俱無兩目
遇此衰耗物 益我愁憂苦
是時盲母養兒已大。年八九歲堪能行來。與杖一枚食器一具。而告子曰。汝自乞活不須住此。吾亦無目。復當乞求。以濟餘命。此盲小兒家家乞求。遂後漸至栴檀香家。在門外立。唱盲兒乞。時守門人。瞋恚捉手。擲著深坑。傷折左臂。復打頭破。所乞得食盡棄在地。有人臨見甚憐愍傷。往語盲母。盲母聞已匍匐拄杖。到盲兒所抱著膝上。而語兒言。汝有何愆遭此苦厄。子報母曰。我向者至栴檀香家門外而乞。便遇惡人打擲如是。佛時知已告阿難言。禍災禍災。難陀長者。命終與彼旃陀羅家盲婦作子。生無兩目。昔所居業。豪富無量。象馬七珍不可稱計。而今復得親用不耶。然由慳貪受此盲報。從此命終入阿鼻獄。佛於過中與比丘眾入國城。人民圍繞往到栴檀香門盲小兒所。時栴檀香聞佛在外。出門禮拜在一面立。佛知眾集。復見栴檀。廣為眾說慳貪嫉妬受罪無量。如說惠施受福無窮。欲使離有趣無為道。爾時世尊欲與栴檀拔地獄苦。告小兒曰。汝是難陀長者非耶。小兒報曰。實是難陀。如是至三。大眾聞此愕然而言。難陀長者乃受此形。時栴檀香聞見此事。悲泣墮淚不能自止。禮佛求救願拔罪根。即請佛僧明日舍食。佛明日食竟為說妙法。時栴檀香得須陀洹果。佛告阿難。若人積財不自衣食。復不布施。愚中之愚。是故智者應當行施。求離生死。莫生慳悋受無邊苦。
又盧志長者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其家巨富財產無量。如毘沙門。由於往昔施勝福田故獲斯報。然其施時不能至心。故今雖富意長下劣。所著衣裳垢弊不淨。食則糠菜。以充其飢。渴唯飲水。行乘朽車勤營家業。猶如奴僕。常為世人之所蚩笑。後於一時城中人民大作節會。莊嚴舍宅懸繒幡蓋。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種種嚴麗伎樂歌舞。歡娛受樂。猶若諸天。盧至見已便生念言。彼既歡會我亦當爾。即疾歸家自開庫藏。取得五錢。得已思念。若在家食母妻眷屬不可周遍。若至他舍恐主所奪。於是即用兩錢買麨。兩錢酤酒。一錢買葱。從內家中取鹽一把。衣衿裹之。齎出城外。趣一樹下。既至樹下見多烏鳥。恐來搏撮。即詣塚間。復見諸狗。尋更逃避。至空靜處。酒中著鹽和麨飲之。時復嚙葱。先不飲酒。即時大醉。醉已起舞揚聲而歌。其歌辭曰。
我今節慶會 縱酒大歡樂
逾過毘沙門 亦勝天帝釋
時值帝釋與諸天眾欲至佛所。遇見盧至醉舞而歌言勝帝釋。帝釋默念。此慳貪人屏處飲酒罵辱於我。我當惱之。即變己身作盧至形。往到其家。聚集母妻奴婢眷屬。於母前坐而白母言。我於前後有大慳鬼。隨逐於我使我慳惜。不著不噉不與眷屬。皆由慳鬼。今日出行值一道人。與我好祝得除慳鬼。然此慳鬼與我相似。彼若來者當好打棒。其必詐稱我是盧至。一切家人莫信其語。急當閉門。慳鬼儻來。待我所作然後開門。即作好食合家充飽。復開庫藏出諸財寶衣服瓔珞。賜與母妻居家眷屬。及施餘人。訖已作樂歌舞歡樂。不可具說。人聞盧至慳鬼得除。皆來觀看。盧至酒醒歸家到門。聞歌舞聲極大驚愕。打門噭喚都無聞者。帝釋聞喚語眾人言。打門喚者或是慳鬼。人聞慳鬼開門走避。盧至得入。居家眷屬。悉皆不認。言是慳鬼即便捉脚。倒拽打棒。驅令出門。到巷大哭。唱言怪哉。我今身形。為異於本。為不異本。何故家人見棄如是。言我是鬼都不見認。我於今者如何所噵。盧至爾時如似顛狂。傍人親里咸來慰喻。汝是盧至我是汝親。故來看汝。汝好強意當作方計用自分明。盧至聞已意用小安。收淚而言。倩諸人等更看我面。我今實是盧至以不。人皆答言。汝於今者實是盧至。即語眾人言。汝等皆能為我作證不。眾人皆言。我為汝證實是盧至。盧至答言。汝等若爾聽說因緣。
誰有年少人 與我極相似
共我所愛婦 同床接膝坐
所親家眷屬 見打驅逐出
所親皆愛彼 安止我家中
我忍飢寒苦 積聚諸錢財
彼今自在用 我無一毫分
猶如毘沙門 自恣於衣食
城中諸人等 各各生疑怪
皆作如是言 此事當云何
中有明智者 而作如是言
此間婬狡人 形貌似盧至
知其大慳貪 故來惱亂之
我等共證拔 不宜使棄捨
爾時諸人聞是語已。皆悉同心咸言。盧至。汝今云何欲何所為。盧至云。願為我證。我欲見王。并願貸我二張白㲲可使直於四銖金許。當用上王。諸人皆笑言。盧至今乃是大施主。挾二張㲲到於王門。語守門人。為我通王。我欲貢獻。門人驚笑。即入白王。王聞念言。盧至慳悋。將不死到。卒能如是。王即喚入。既到王前。以手挽㲲。用奉於王。其腋急挾挽不能得。便自迴身盡力痛挽。方乃得出。既得出已。帝釋即化作兩束草。盧至見草慚愧坐地。悲噎歔欷不能得言。王見慈愍而語之言。縱令是草亦無所苦。欲有所說隨汝意噵。盧至悲噎向王說言。我見此草羞慚極盛。不能以身陷入於地。不知今者。為有此身。為無此身。知何所告。王聞愍念語傍人言。彼既哀塞不能言者。知其意者當代噵之。傍人答王。不知何人。形貌相似。至其家中。詐稱盧至。家人皆信。散用財物一切蕩盡。家人不識打棒驅出。反如路人。是以懊惱不能得言。王聞遣使喚相似者。並立王前。王見二人。相貌言笑一切相似。王謂後者是其盧至。語前者言。汝今復欲何所論噵。盧至答言。我是盧至彼非盧至。王問後者。盧至慳貪汝好惠施。云何稱言是盧至耶。即答王言。我聞佛說。慳貪之者墮餓鬼中。百千萬歲受飢渴苦。畏悑因緣故捨慳貪。王言實爾。如似垢衣灰浣即淨。煩惱垢心聞法即除。王見是已。即別二人置於異處。各遣條牒親屬頭數種種財物速書將來。二人持盡隱密之事及以書迹。悉皆相似。王不能別。王喚母問。母語王言。此是我兒。彼非我子。是慳鬼也。王復問母。頗見身上瘡瘢黑子私密之事。可識以不。母答王言。兒左脇下有小瘡瘢。猶小豆許。王遣脫衣高舉臂看。見兩瘡瘢大小相似。王見大笑怪未曾有。深自剋責。一切眾生愚暗所覆。不別真偽。如此之事唯佛能了。即以二人置於象上。共至佛所請決所疑。爾時世尊。舉相好臂莊嚴之手。語帝釋言。汝作何事。帝釋即滅盧至身相還復本形。種種光明。合掌向佛。而說偈云。
常為慳所使 不肯自衣食
以五錢酒麨 著鹽而飲之
飲已即大醉 戲笑而歌舞
輕罵我諸天 以是因緣故
我故苦惱之
佛語帝釋。一切眾生皆有過罪。宜應放捨。化身還復釋形。而白佛言。此人慳貪不自衣食。五錢酒麨著鹽和飲酒醉歌舞輕罵諸天。故我惱之。佛語帝釋。一切眾生皆有罪過。宜應放捨。佛語盧至。汝還歸家看汝財物。盧至白佛。所有財物帝釋用盡。歸家何為。帝釋語言。我不損汝一毫財物。盧至語言。我不信釋。唯信佛語。以信佛故即便得須陀洹果。時天龍八部及以四眾。凡聞是已得四道果。有種三乘因緣。
又羅旬踰經云。佛在世時有婆羅門子薄福。相師占之無相。年至十二父母逐出。遂行乞食。乃到祇桓。佛以大慈以手摩頭。頭髮即墮袈裟著身。佛為立名。名羅旬踰。時共五部僧每出分衛。而羅旬踰。所在之部。以空鉢還。佛勅比丘。分以施之。如是非一。目連念言。由是比丘僧不得食。佛知其意。便與舍利弗俱。使目連與羅旬踰俱各分為一部。佛告目連。我所在處汝不得往。目連即與羅旬踰俱行。適欲所至便即見佛及舍利弗而在其門。如是經歷過五百億國。遂不得食。目連私念。我於今日定不得食。羅旬甚大飢極。止恒水邊住。目連即到佛所。佛鉢中尚有餘食。即與目連。目連念言。我今飢甚欲吞須彌尚謂不飽。但此少飯何足可食。佛告目連。但食此飯勿憂不足。目連即食。飯既飽已鉢中不減。舍利弗即念。羅旬今未得食。當大飢苦。白佛言。願乞餘飯與羅旬。佛即告言。我不惜飯。但羅旬宿行果報不應得之。若謂不然汝便可與。舍利弗便以飯與之。羅旬得即欲受飯。鉢便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手。尋鉢即得。以還羅旬。適欲食之。便誤覆鉢。倒去飯食。皆散水中。羅旬還坐定意。自思念言。我每與諸比丘俱行。輒無所得空鉢而還。佛以飯與我輒復覆去。皆由罪報。應當所受。便自思惟。結解垢除得羅漢道。即便食土而般涅槃。欲知羅旬者。過去維衛佛時。是身為凡人。常懷慳貪不肯布施。時當欲飯脫衣布地恐飯粒落。有沙門過從其分衛。羅旬見謂之言。當何相與。便以手捧土與沙門。沙門即祝願言。是愚癡故耳。當使汝早得度脫。由來久遠展轉生死。乃至於今所在之處。輒不得食。於今得道食土泥洹。與土沙門舍利弗是。故知罪福今皆受殃。
又遺教三昧經云。此羅旬踰宿世為賢者子。作人嫉妬。見沙門來分衛。輒逆門戶言。大人不在。沙門復至餘家。復牽餘家門戶閉之亦言。大人不在。故今分衛不能得。適欲見他布施飲食歡喜行會。便復念言。我亦欲作沙門。故今窮困如是。
又增一阿含經云。是時有四大羅漢。目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我等共觀此羅閱城中。誰有不供養佛法眾作功德者。爾時有長者名跋提。饒財多寶不可稱計。慳貪不肯布施於佛法眾。無有毫氂之善。故福已盡更不造新。彼長者有七重門。皆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詣門。復以鐵籠絡覆中庭。恐有飛鳥來至庭中。長者有妹。名曰難陀。亦復慳貪。亦懷邪見無施福心。亦無取證得道之者。亦有七重門還同前法。無可得詣門者。爾時跋提長者清旦食餅。是時阿那律。從長者舍地中踊出。舒鉢向長者。是時長者極懷愁憂。即授少許餅與阿那律。是時阿那律得餅已還詣所在。是時長者便興瞋恚。語守門人言。我有教勅無令人入。何故人來。守者報曰。門閤牢固。不知此道士為從何來。爾時長者默然不言。時長者已食餅竟次食魚肉。尊者大迦葉詣長者家從地踊出。舒鉢向長者。時長者甚懷愁憂授少許魚肉與之。是時迦葉得肉便於彼沒還歸所在。是時長者倍復瞋恚。語守門者言。我先有教不使人入。何故復使二沙門入家乞食。時守門人報曰。我等不見此沙門為從何來。長者報曰。此禿頭沙門善於幻術。誑惑世人無有正行。爾時長者婦去長者不遠而坐。聞之語長者言。可自護口勿作是語謂言幻術。此諸沙門有大威神。所以來者多所饒益。長者識此二比丘乎。長者報曰。我不識之。時婦報言。是斛飯王子名阿那律。當生之時此地六變震動。繞舍一由旬內伏藏自出。時婦語長者。此豪族之子。修於梵行得阿羅漢道。天眼第一。次第二比丘者。此羅閱城內大梵志名迦毘羅。饒財多寶不可稱計。言有九百九十九頭牛耕田。其息名曰比波羅耶檀那。身作金色。婦名婆陀。女中殊勝。設舉紫磨金在前。猶黑比白。時長者報言。我聞此二人名。然復不見。其婦報言。向前後來者即是其身。捨此玉女之寶。出家學道。今得阿羅漢。常行頭陀無有出也。我觀此義故作是言。善自護口莫謗聖人言作幻術。此釋迦弟子。皆是神德。時尊者目連著衣持鉢飛騰虛空。長者見空中坐而作是說。汝是天耶。乾沓和耶。汝是鬼耶。汝是羅剎噉人鬼耶。目連報言。我非是羅剎鬼等。是時長者便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羅剎鬼神耶
又言非是天 羅剎鬼神者
不似乾沓和 方域所游行
汝今名何等 我今欲得知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羅剎種
三世得解脫 今我是人身
所可降伏魔 成於無上道
師名釋迦文 我名大目連
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比丘何所教勅。目連報言。我欲與汝說法。善思念之。時長者復作是念。此諸沙門長夜著於飲食。今欲論者正當論食。若從我索。我當言無。然我少聽此人所說。爾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如來說二施 法施及財施
念當說法施 專心一意聽
是時長者聞當說法施。便懷歡喜。語目連言。願時演說。聞當知之。目連報長者言。如來說五事大施。即是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盡形壽而修行之。長者聞已極懷歡喜。今所說者乃不用寶物。如我今日不敢殺生。此可奉行。又我家中饒財多寶。終不偷盜。此亦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終不邪婬。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語之人。何況自當妄語。此亦是我之所行。如我今日意不念酒。何況自嘗。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此五施者我能奉行。我今可飯此目連。長者仰頭語目連言。可屈神下顧就此而坐。是時目連尋聲下坐。長者躬自與目連食訖行水。長者念言。可持一端㲲奉上目連。是時入藏內而選取不好者便得好者。捨之更取。故爾還好。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便說此偈。
施與心鬪諍 此福賢所棄
施時非鬪時 可時隨心施
爾時長者知便作是念。今目連知我心中所念。便持白㲲奉上目連。即與祝願言。
觀察施第一 知有賢聖人
施中最為上 良田生果實
時目連祝願已受此白㲲。使長者受福無窮。在一面坐已。目連漸與說法施戒生天之論。呵欲不淨出要為樂。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以得見法無有狐疑。而受五戒自歸佛法聖眾。時目連以見得法眼淨。便說此偈。
如來所說經 根原悉備具
眼淨無瑕穢 無疑無猶豫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有老母。名曰難陀。躬自作餅。時尊者賓頭盧時到。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漸漸至老母難陀舍。從地踊出。舒手持鉢從老母難陀乞食。是時老母見賓頭盧。極懷瞋恚。作是惡言。比丘當知設汝眼脫我終不乞汝食。是時賓頭盧即入三昧。便雙眼脫出。是時老母倍復瞋恚。正使沙門空中倒懸。終不與汝食。是時尊者復在空中倒懸。老母復倍瞋恚。正使沙門舉身煙出。我終不與汝食。是時尊者復舉身出煙。老母復倍瞋恚而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然者。我終不與汝食。是時賓頭盧使身盡然。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出水。我終不與汝食。時賓頭盧便舉身盡皆出水。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在我前死。終不與汝食。是時賓頭盧即無出入息。在老母前死。老母見不出入息。即懷恐悑。衣毛皆竪。而作是語。此沙門多所知識。國王所敬。聞我家死。必遭官事。恐不免濟。若還活者我當與食。是時賓頭盧即從三昧起。時老母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與之。時老母取少許麵作餅。餅遂長大。老母見已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然餅遂大。當取先作者與之。然復諸餅皆共相連。老母語賓頭盧曰。比丘須食者便自取之。何故相嬈乃爾。賓頭盧報曰。大姊。我不須食。但須母欲有所說。老母報曰。何所誡勅。賓頭盧報曰。今持此餅往世尊所。若有誡勅我共奉行。老母報曰。此事甚快。是時老母躬負此餅。從賓頭盧復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此母難陀。是跋提長者姊。慳貪獨食不肯施人。唯願世尊為說篤信之法使得開解。爾時世尊告老母曰。汝今持餅施佛及餘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并貧窮者。然故有餅。可持棄淨地及無蟲水中。即以此餅次第賦之。及著淨水中。即時焰起。老母見已尋懷恐懼。世尊漸與說法施戒生天之論。苦集盡道。即於座上得法眼淨。承事三尊受持五戒。使發歡喜禮佛而去。
又十誦律云。佛在舍衛國。時有長老迦留陀夷得阿羅漢道。持鉢入城乞食。到一婆羅門舍。主人不在。婦閉門作煎餅。迦留陀夷比丘。即入禪定起通。從外地沒涌出中庭。乃以指彈。婦即迴顧作是念言。此沙門從何處入。此必貪餅故來。我終不與。即語夷言。縱使眼脫我亦不與。而以神力即兩眼脫出。復念縱出眼如盌。我亦不與即變眼如盌。復念縱若倒立我前。我亦不與。即於前倒立。復念縱汝若死。我亦不與。即入滅受想定。心想皆滅無所覺知。時婆羅門婦牽挽不動。即大驚悑念。是沙門常游波斯匿王宮末利夫人之師。若聞在我家死者。我等大衰。即語比丘言。汝若活者我求與一餅。迦留陀夷便出於定。婦即看餅。先煎好者意惜不與。更刮盆邊得一小麵。煎之轉勝。以先者與。適舉一餅餘皆相著。迦留語言。姊與我幾許。舉四餅欲持與之。迦留語言。我不須是餅。可與祇桓中僧。是婦先世已種善根。即自思惟。是比丘實不貪餅。但愍我故而來乞耳。即持餅筐。詣祇桓中施眾僧竟。在迦留前坐。迦留陀夷觀其因緣為說妙法。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作優婆夷。返舍報夫。夫聞即詣迦留陀夷所。迦留陀夷為說妙法得法眼淨。作優婆塞。常盡財力供養闍梨。乃至身死猶命子供養令後不斷。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目連在一樹下見一餓鬼。身如焦柱。腹如太山。咽如細鍼髮如錐刀。纏刺其身。諸支節間皆悉火然。渴乏欲死脣口乾焦。欲趣河泉變為涸竭。假令天降甘雨。墮其身上。皆變為火。目連即問業緣。餓鬼答言。我渴乏不能答。汝自問佛。目連即詣佛所具述前事。向佛廣說。宿造何業受是苦惱。爾時世尊告目連言。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有一沙門涉路而行。極患熱渴。時有女人。名曰惡見。井傍汲水。往從乞水。女報之曰。使汝渴死。我終不與。令我水減。不可持去。于時沙門既不得水服道而去。時彼女人遂復慳貪。有來乞者終不施與。其後命終墮餓鬼中。以是業緣受如是苦。佛告目連。欲知彼時女人不施水者。今此餓鬼是。佛說是惡見緣時。諸比丘等捨慳貪業。得四沙門果者。或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付法藏經云。時有僧伽耶舍羅漢。有大智慧言辭清辯。昔雖出家未證道迹。游行大海邊見一宮殿。七寶莊嚴光明殊勝。僧伽耶舍見時以到。即往彼宮說偈乞食云。
飢為第一病 行為第一苦
如是知法者 可得涅槃道
是時舍主即出奉迎。敷置茵褥請入就坐。耶舍見其家內有二餓鬼。裸形黑瘦飢虛羸乏。鎖其身首各著一床。復有一鉢滿中香飯。以瓶盛水安置其側。爾時舍主即取此食奉施比丘。語言。大德。慎勿以食與此餓鬼。爾時比丘見其飢困。即以少飯而施與之。鬼得食已即吐膿血。遍流在地污其宮殿。爾時比丘怪而問之。此鬼何緣受斯罪報。舍主答曰。斯鬼前世。一是吾息。一是兒婦。我昔布施作諸功德。而彼夫妻常懷恚惜。我數數教誨都不納受。因立誓曰。如此罪業必獲惡報。若受罪時我當看汝。由是因緣得斯苦惱。小復前行至一住處。堂閣嚴飾種種奇妙。滿中眾僧經行禪思。日時以到。鳴椎集食。食將欲訖。爾時餚饍變成膿血。便以鉢器共相打擲。頭面破壞血流污身。而作是言。何為惜食。今受此苦。耶舍前問其意。答言。長老。我等先世迦葉佛時。同止一處。客比丘來咸共瞋恚。藏惜飲食而不共分。以此緣故今受此苦。
正報頌曰。
貪欣詐道德 刻削為伎業
巧誑懷萬端 求利心千匝
受罪地獄中 習氣猶行劫
交刀割肉盡 白骨連相接
習報頌曰。
為茲貪欲故 惡道轉沈淪
罪畢生人道 餘風尚襲身
常抱犲狼志 誰人喜與憐
終身不寤此 可笑頑愚人
感應緣(略引三驗)魏司馬宣王魏胡人支法存齊太守張善
魏司馬宣王。功業日隆。又誅魏大將軍曹爽。篡奪之迹稍彰。王陵時為楊州刺史。以魏帝制。於強臣不堪為主。楚王彪年長而有才。欲迎立。兗州刺史華以陵陰謀白宣王。宣王自將中軍討陵。掩然卒至。陵自知勢窮乃單船出迎宣王。宣王送陵還京師。陵至頃城過賈逵廟側。陵呼曰。賈梁道。吾固盡心於魏之社稷。唯爾有神知之。陵遂飲藥死。三族皆誅。其年宣王有疾。白日見陵來。并賈逵為祟。因呼字曰。彥雲緩我。宣王身亦有打處。少日遂薨。
魏支法存者。本是胡人。生長廣州妙善醫術。遂成巨富有八丈?㲪。作百種形像光彩曜日。又有沈香八尺版床。居常芬馥。王談為廣州刺史。大兒劭之屢求二物。法存不與。王談因存亮繼殺。而藉沒家財焉。死後形見於府囚輒打閣下鼓。似若稱冤魂。如此經尋月。王談得病。常見法存守之。少時遂亡。劭之至楊都又死(此二驗出冤魂志)。
齊陽翟太守張善。苛酷貪叨惡聲流布。蘭臺遣御史魏暉俊就郡繩治。贓賄狼藉。罪當入死。善於獄中使人通啟。翻誣暉俊受納民賕枉見推縛。文宣帝大怒。以為法司阿曲。必須窮正。令尚書左丞盧斐覆之。斐遂希旨。成暉俊罪狀奏報。於市斬之。暉俊遺囑令史曰。我之情理是君所具。今日之事可復如何。當辦紙百張筆兩筦墨一挺以隨吾屍。若有靈祇必望報雪。令史哀悼貨賣衣裳。為之殯殮。并備紙筆。後十五日張善得病。唯云。叩頭魏尚書。尚書者世俗呼臺使之通稱也。未旬而死。纔踰兩月盧斐坐譏駿魏史。為魏收所奏。文帝敺殺之(此一驗出冥祥記)。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六
瞋恚部第十二(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四蛇躁動三毒奔馳。六賊相侵百憂總萃。或宿重相嫌伺求長短。素懷結忿專加相害。了無仁義頓失慈悲。殺法殺緣教死讚死。或復潛行毒藥密遣祝邪。遂使含毒府藏鴆裂肝心。令其銜悲長夜抱痛幽泉。宛轉何辭。煩怨誰訴。故經曰。長者宅中多生毒樹。羅剎海上屢乞浮囊。亦如乾薪萬束豆火能焚。暗室百年一燈便破。故知瞋心甚於猛火。行者應自防護。劫功德賊無過斯害。若起一念恚火便燒眾善功德。是以惡性之人人畜皆畏。不簡善人。語則成毒。好壞他心。令他厭惡。人無愛者。眾所畏棄。如避狼虎。現被輕賤。死墮地獄。是故智者。見此等過。以忍滅之。不畏眾苦也。
引證部第二
如正法念經云。若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䶖毒顏色變異。他人所棄皆悉驚避。眾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以瞋恚故無惡不作。是故智者捨瞋如火。知瞋過故能自利益。為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譬如大火焚燒屋宅有勇建者以水滅之。智慧之水能滅恚火。亦復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捨瞋恚。眾人所愛。眾人樂見。人所信受。顏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跳-兆+參]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愁惱。離惡道畏。離於怨憎。離惡名稱。離於憂惱。離怨家畏。離於惡人惡口罵詈。離於悔畏。離惡聲畏。離無利畏。離於苦畏。離於慢畏。若人能離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眾人觀之猶如父母。是忍辱人眾人親近。是故瞋怒猶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滅之。能令皆盡。能忍瞋恚。是名為忍。若有善人能修行善。應作是念。忍者如寶應善護之。但諸眾生善惡現別。愚人凌罵他過為勝。智人下默以為第一。愚人因起小諍遂成大怨。若己得勝他怨轉深。若自理屈反加憂苦。若能慎言不說人短。縱他罵我皆是往業非為橫報。
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身為象王。其心弘遠。照知有佛法僧。常三自歸。每以普慈拯濟眾生。誓願得佛當度一切。從五百象。時有兩妻。象王於水中得一蓮華。厥色甚妙。以惠嫡妻。嫡妻得華欣懌曰。氷寒尤甚。何緣有斯華乎。小妻貪嫉恚而誓曰。會以重毒鴆殺汝矣。結氣而殞魂。靈感化為四姓女。顏華絕人。智意流通。博識古今。仰觀天文。明時盛衰。王聞若茲。娉為夫人。至即陳治國之政。義合忠臣。王悅而敬之。每言輒從。夫人曰。吾夢覩六牙之象。心欲其牙以為珮几。王不致之。吾即死矣。王曰。無妖言。人聞見笑爾。夫人心生憂結。王請議臣四人。自云己夢曰。古今有斯象乎。一臣對曰。無有之也。一臣曰。王不夢也。一臣曰。嘗聞有之。所在彌遠。一臣曰。若能致之帝釋。今詳於茲矣。四臣即召四方射師問之。南方師曰。吾亡父常云有之。然遠難致。臣上聞云。斯人知之。王即現之。夫人曰。汝直南行三千里。入山行二日許。即至象所。道邊作坑。除汝鬚髮。著沙門服。於坑中射之。截取其牙。將二寸來。象師如命。行之象處。先射象。却著法衣服。持鉢於坑中止住。象王見沙門即低頭言。和南道士。將以何事試吾軀命。答曰。欲得汝牙。象曰。吾痛難忍疾取牙去。無亂吾心令惡念生也。志念惡者。死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夫懷忍行慈。惡來善往。菩薩之上行也。人即截牙。象曰。道士汝當却行。無令群象尋足跡也。象適人去遠。甚痛難忍。躄地大呼。奄然而死。即生天上。群象四來咸曰。何人殺吾王者。行索不得。還守王屍。悲痛哀號。師以牙還。王覩象牙心即慟悑。夫人以牙著手中。適欲視之。雷電霹靂。椎之吐血。死入地獄。佛告諸沙門。爾時象王者我身是也。大婦者瞿夷是。獵師者調達是。夫人者妙首是。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又智度論。釋提問佛云。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答云。
殺瞋則安隱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又雜寶藏經偈言。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若行忍者則有五德。一無恨。二無訶。三眾人所愛。四有好名聞。五生善道。此之五德名平和事。
又長阿含經偈言。
愚罵而智默 則為住勝彼
彼愚無知見 謂我懷恐悑
我觀第一義 忍默為最上
惡中之惡者 於瞋復生瞋
能於瞋不瞋 為戰中最上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眾人有諍訟 不報者為勝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見無諍訟者 不謂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 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 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又修行道地經偈言。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隨如可親
口言而柔順 其心內含毒
如樹華色鮮 其實苦若毒
又赤嘴烏喻經云。昔有烏名曰拘耆(梁言赤嘴烏)游在叢林樹。產[孑*(焉-正+?)]諸子在於樹上。時有拘耆。與一獼猴共為親厚。時叢樹間有一毒蛇。伺行不在噉拘耆子。無復遺餘。拘耆失子。悲鳴啼呼。不知所在。熟自思惟。知蛇所噉。獼猴歸見。問之何為。答曰。蛇噉我子。了盡無餘。獼猴曰。我當報之。時毒蛇行。獼猴前嬈之。蛇怒纏獼猴。獼猴捉得頭拽至石上。磨破而死棄擲而還。拘耆踊躍。畜生尚有相報。何況於人。
又雜譬喻經云。昔有一蛇。頭尾自諍。頭語尾曰。我應為大。尾語頭曰。我應為大。頭曰。我有耳能聽。有目能視。有口能食。行時在前。故可為大。汝無此術。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不去以身繞木三匝。三日不已。不得求食。飢餓垂死。頭語尾曰。汝可放我。聽汝為大。尾聞其言。即時放之。復語尾曰。汝既為大。聽汝前行。尾在前行。未緣數步墮大深坑而死。喻眾生無智強為人我終墮三塗。
又僧祇律云。過去世時有一群雞依榛林住。有狸侵食雄雞。唯有雌在後。烏來覆之。共生一子。子作聲時。翁說偈言。
此兒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兒子 非烏復非雞
若欲學翁聲 復是雞所生
若欲學母鳴 其父復是烏
學烏似雞鳴 學雞作烏聲
烏雞若兼學 是二俱不成
此喻道俗雖持禁戒雜染不純。相中似善口出惡言。欲喚是善口復出惡。欲喚非善相復出家。
又伐毒樹經云。昔舍衛國有官園生一毒樹。人游樹下皆悉頭痛欲裂。或患腰疼。伐已還生。樹中之妙。眾人見喜不知諱者。皆來遭死。有智語之當盡其根。適欲掘根復恐定死。進更思惟。出家學道亦復如是。佛說偈言。
伐樹不盡根 雖伐猶復生
伐愛不盡本 數數復生苦
心寤剋責即得初果。
又孛經說偈云。
惡從心生 反以自賊 如鐵生垢
消毀其形 樹繁華果 還折其枝
蚖蛇含毒 反害其軀
又善見說偈云。
若人起瞋心 譬如車奔逸
車士能制之 不足以為難
人能制瞋心 此事最為難
又修行道地經偈云。
其有縱瞋恚 怨害向他人
後生墮蚖蛇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曰賢面。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多諸諂曲。慳貪嫉妬。終無施心。乃至飛鳥驅不近舍。有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乞丐從其乞者。惡口罵之。其後命終受毒蛇身。還守本財。有近之者。瞋目猛盛。怒眼視之。能令使死。頻婆娑羅王聞已心懷驚怪。今此毒蛇見人則害。唯佛能調。作是念已即將群臣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具白前事。唯願世尊。降伏此蛇莫使害人。佛唱許可。於其後日著衣持鉢往詣蛇所。蛇見佛來瞋恚熾盛欲螫如來。佛以慈力於五指端。放五色光明照彼蛇身。即得清涼熱毒消除。心懷喜悅舉頭四顧。是何福人。能放此光。照我身體。使得清涼快不可言。爾時世尊見蛇調伏。而告本緣。蛇聞佛語深自剋責。蓋障雲除自憶宿命。作長者時所作惡業。今得是報。方於佛前深生信敬。佛告之言。汝於前身不順我語。受此蛇形。今宜調順受我教勅。蛇答佛言。隨佛見授不敢違勅。佛告蛇言。汝若調順入我鉢中。佛語已竟尋入鉢中。將詣林中。王及群臣聞佛世尊調化毒蛇盛鉢中來。合國人民皆往共看。蛇見眾人深生慚愧。厭此蛇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即自念言。我造何福得來生天。即自觀察見在世間受毒蛇身。由見佛故生信敬心。厭惡蛇身得來生此受天快樂。今當還報佛世尊恩。齎持香華光明照曜。來詣佛所前禮佛足。供養訖已却座一面。聽佛說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即於佛前說偈讚佛。
巍巍大聖尊 功德悉滿足
能開諸盲冥 尋得於道果
除去煩惱垢 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 得閉三惡道
爾時天子讚歎佛已。繞佛三匝還詣天宮。時頻婆娑羅王聞佛說慳貪緣。時會諸人。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驕薩羅國。將諸比丘欲詣勒那樹下。至一澤中。有五百水牛甚大凶惡。復有五百放牛之人。遙見佛來將諸比丘從此道中行。高聲噭喚。唯願世尊莫此道行。此牛群中有大惡牛。極突傷人難可得過。爾時佛告放牛羊人言。汝等今者莫大憂悑。彼水牛者設來觝我。吾自知時。語言之頃。惡牛卒來。翹尾低角。刨地喚吼。跳躑直前。爾時如來於五指端化五師子。在佛左右。四面周匝。有大火坑。時彼惡牛甚大惶悑四向馳走。無有去處。唯佛足前有少許地。宴然清涼。馳奔趣向。心意泰然。無復悑畏。長跪伏首舐世尊足。復便仰頭視佛如來喜不自勝。爾時世尊知彼惡牛心以調伏。即便為牛而說偈言。
盛心興惡意 欲來傷害我
歸誠望得勝 返來舐我足
時彼水牛聞佛世尊說此偈已深生慚愧。欻然寤解蓋障雲除。知在先身在人道中。所作惡業倍生慚愧。不食水草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忽然長大。如八歲兒。便自念言。我修何福生此天上。尋自觀察。知在世間受水牛身。蒙佛化度得來生天。我今當還報佛之恩。作是念已。齎持香華來詣佛所。光明赫奕照佛世尊。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即為其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繞佛三匝還乎天宮。時諸五百放牛人。於其晨朝來詣佛所。佛為說法心開意解。各獲道迹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而白佛言。今此水牛及五百放牛人。宿造何業生水牛中。復修何福值佛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欲知宿業所造諸惡業緣。今當為汝等說。偈云。
宿造善惡業 五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於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三藏比丘。將五百弟子游行他國。在大眾中而共論議。有難問者不能通達。便生瞋恚反更惡罵。汝等今者無所曉知。強難問我狀似水牛觝突人來。時諸弟子咸皆然可。各自散去。以是惡口業因緣故。五百世中生水牛中。及放牛人共相隨逐。乃至今者故未得脫。佛告諸比丘。欲知彼三藏比丘者。今此群中惡水牛是。彼時弟子者。今五百放牛人是。佛說是水牛因緣時。各各自護身口意業。厭惡生死得四沙門果。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報頌曰。
愚人瞋恚重 地獄被燒然
犲狼諍圍繞 蚖毒競來前
?齚怒自食 背脇縱橫穿
自作還自受 恚火競相煎
習報頌曰。
怒心多毒害 沈沒苦惡道
出彼得人身 餘報他還惱
見者求其過 憎嫌如毒草
此既無宜利 愚瞋何所寶
感應緣(略引十驗)梁曲阿人姓弘忘名梁秣陵令朱貞梁南陽樂蓋卿梁參軍羊道生梁刺史張臯周文帝宇文泰陳中書舍人虞陟陳庾季孫梁武昌太守張絢梁時裴植
梁武帝欲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求訪。先有曲阿人姓弘忘名。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齎財貨。往湘州治生。遂經數年營得一栰。可長千步。材木壯麗世所希有。還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繩墨。弘氏所賣衣裳繒綵。猶有殘餘。誣以涉道劫掠所得。并刻造作過制。非商估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官栰。以充寺用。奏遂施行。臨刑之日。勅其妻子。可以黃紙百張并具筆墨置棺中也。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可經一月。少卿端坐便見弘來。初猶避捍。後稍欵服。但言乞恩嘔血而死。凡諸獄官及主書舍人。預此獄事及署奏者。以次殂沒。未出一年零落皆盡。皇基寺營搆始訖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木入地成灰。
梁秣陵令朱貞。以罪下獄。廷尉平虞?考覈其事。結正入重。貞遣相聞與?曰。我罪當死。不敢祈恩。但猶冀主上萬一弘宥耳。明日既是朱家墓日乞得過此奏聞可爾以不。?答云。此於理無爽。何為不然。謹聞命矣。而朱事先入明日奏束。?便遇客共飲致醉。遂忘抽出文書。且曰。家人合束內衣箱中。?復不記。比至帝前頓足香橙上。次第披之方見此事。勢不可隱。便爾上聞。武帝大怒曰。朱貞合死。付外詳決。貞聞之大恨曰。虞?小子欺网將死之人。鬼若無知故同灰土。儻其有識誓必報之。貞於市始當命絕。而?已見其來。自爾後時常見[耑*(乏-之+友)]見來甚惡之。又夢乘車在山下。貞居山上推石壓之。月餘日[耑*(乏-之+友)]除曲阿令。拜之明日詣謝章門闕下。其婦平常於宅暴卒。[耑*(乏-之+友)]狼狽而還。入室哭婦。舉頭見貞在梁上。[耑*(乏-之+友)]曰。朱秣陵在此。我婦豈得不死。言未訖而屋無故忽崩。[耑*(乏-之+友)]及男女婢使十餘人一時併命。右丞虞騭是其宗親。經始喪事。見[耑*(乏-之+友)]還暫下堂避之。僅得免難。
梁廬陵王在荊州時。嘗遣從事量括民田。南陽樂蓋卿亦充一使。時公府舍人韋破虜。發遣誡勅。失王本意。及蓋卿還以違誤得罪。破虜惶懼不敢引愆。但誑蓋卿云。自為分雪無勞訴也。數日之間遂斬於市。蓋卿號噭無由自陳。告語家人。以紙筆隨斂。死後少日破虜在槽上看牛。忽見蓋卿挈頭而入。持一椀䔉虀與破虜。破虜奔走驚呼。不獲已而服之。因此得病未幾而死。又杜嶷梁州刺史懷瑤第二子也。任西荊州刺史。性甚豪忌。新納一妾。年貌兼美。寵愛殊深。妾得其父書云。比日困苦欲有求告。妾倚簾讀之。嶷外還。而妾自以新來。羞以此事聞嶷。因嚼吞之。嶷謂是情人所寄。遂令剖腹取書。妾氣未斷而書已出。嶷看訖歎曰。吾不自意怱怱如此。傷天下和氣其能久乎。其夜見妾訴。嶷旬日而死。襄陽人至今以為口實。
梁太山羊道生。為梁邵陵王中兵參軍。其兄海珍任漢州刺史。道生乞假省之。臨還兄於近路頓待道生。道生見縛一人於樹。就視乃故舊部曲也。見道生洟泣哀訴云。漢州欲賜殺。求之救濟。道生問何罪。答云。失意逃叛。道生曰。此最可忿。即下馬以珮刀剜其眼睛吞之。部曲呼天號地。須臾海珍來。又勸兄決斬。至座良久方覺眼在喉內。噎不肯下。索酒嚥之。頻傾數盃終不能去。轉覺脹塞。遂不成宴而別。在路數日死。當時見者。莫不以為有天道驗矣。
梁東徐州刺史張臯。僕射永之孫也。嘗被敗入北。有一土民。與臯盟誓。將送還南。遂即出家名僧越。臯供養之。及在東徐亦隨至任。恃其勳舊頗以言語忤臯。臯便大怒。遣兩門生。一人姓井。一人姓白。皆不得其名。夜往殺之。爾後夕夕夢見僧越云報怨。少日出射。而箭帖青傷指。纔可見血。不以為事。後因㓟梨。梨汁漬瘡。乃始膿爛。停十許日膊上無故復生一瘡。膿血與指相通。月餘而死。
周文帝宇文泰。初為魏丞相。值梁朝喪亂。梁孝元帝為湘東王。時在荊州。時遣使通和。禮好甚至。與泰斷金。立盟結為兄弟。後平侯景。孝元即位。泰猶人臣。不加崇敬。頗行倰侮。又求索無厭。或不愜意。遂遣兵襲江陵。俘虜朝士至于民庶。百四十萬口。而害孝元焉。又魏文帝先納茹茹主郁久閭阿那瓌女為后。和親殊篤。害梁主之明年。瓌為齊國所敗破國。率餘眾數千奔魏。而突厥舊與茹茹怨讎。即遣餉泰馬三千匹。求誅瓌等。泰遂許諾。伏突厥兵與瓌謳會。醉便縛之。即日滅郁久閭一姓五百餘人。流血至踝。茹茹臨死。多或仰天而訴。明年冬泰獵於隴右得病。見孝元及瓌為祟。泰發怒肆罵。命索酒與之。兩月日死。
陳主初立梁元帝第九子晉安王為主。而輔載之。會稽虞陟。本梁武世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于時夢見梁武謂陟曰。卿是我舊左右可語陳公莫殺我孫。若殺於公不好。事甚分明。陟既未見有篡殺兆形。不敢言之。數日復夢如此。并語陟曰。卿若不傳我意。卿亦不佳。陟雖嗟惋決無言理。少時之間太史啟云。殿內當有急兵。陳主曰。急兵政是我耳。倉卒遣亂兵害少主自立。爾後陟便得病。又夢梁武曰。卿不能為我語陳主。致令禍及卿與陳。尋當知也。陟方封啟敘之。陳主為人。甚信鬼物。聞此大驚。遣輿迎陟面相訊訪。乃尤陟曰。卿那不道。奇事奇事。六七日陟死。尋有韋載之怪。
陳庾季孫性甚好殺。滋味漁獵故是常事。奴婢愆罪。亦或盡之。常大篤病。夢人謂曰。若能斷殺。此病當差。不爾必死。即於夢中誓不復殺。驚寤戰悸汗流浹體。病亦漸瘳。後數年有三門生。竊其兩妾以叛。追尋獲之。即並敺殺。其夕復見前人來云。何故負信。此人罪不至死私家不合擅刑。今改決無濟理。投明嘔血。數日而終。
梁武昌太守張絢常乘船行。有一部曲。役力小不如意。絢便躬捶之。一下即[辟/夕][(打-丁+片)/夕]。無復活狀。絢遂推置江中。須臾頃見此人從水而出。對絢斂手曰。罪不當死。官枉見殺。今來相報。即跳入絢口。絢因得病。少日而死。
梁裴植隨其季叔。叔業自南兗州入北。仕於元氏位至尚書。植同堂妹夫韋伯鼎有學業。恃壯業氣自以才智常輕倰倰。植憎之如讎。後於雒下誣告植誣為廢立。植坐此死。百許日伯鼎病。向空而語曰。裴尚書死不獨見由何以怒也。須臾而卒。萬紐于中者。北伐人。仕魏世為侍中領軍。明帝勳專權在內尚書。僕射郭祚尚書裴植。乃共勸高陵陽王雍出中。中聞之逼有司誣奏其罪。矯詔並殺之。朝野憤怨莫不切齒。二年中得病。見裴郭為崇尋死(右此十驗出冥祥記)。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十惡篇第八十四之七
邪見部第十三(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創入佛法。要須信心為首。譬如有人至於寶山。若無信手空無所獲。故經說。愚癡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謗無三寶四諦。無禍無福乃至無善無惡。亦無善惡業報。亦無今代後代眾生受生。如是之人。破善惡法名斷善根。決定當墮阿鼻地獄也。
引證部第二
如大品經云。若人不信謗大乘般若經。直墮阿鼻地獄。無量百千萬億歲中受極苦痛。從一地獄至一地獄。若此劫盡生於他方大地獄中。他方劫盡復生此方大地獄中。如是展轉遍十方界。他方劫盡還生此間大地獄中。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畢。來生人中無佛法處。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常癡狂騃無所別知。雖非愚畜縱是聰人。妄生異執者亦名邪見。故成實論云。癡有差別。所以者何。非一切癡盡是不善。若癡增上轉成邪見。則名不善業道。是故從癡增長邪見。則成重罪。必墮阿鼻地獄。直就邪見自有輕重。輕者可轉。重不可轉。故菩薩地持經云。邪見有二種。一者可轉。二者不可轉。誹謗因果言無聖人。名不可轉。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名可轉。是故惡業名為邪見。善業者名為正見。不謗四諦。迷聖道者。不知理道從自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脫。如犬逐塊不知尋本。故大莊嚴論云。譬如師子打射時。而彼師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有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言師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滅煩惱。言癡犬者。即是外道五熱炙身不識心本(四面安火。上有日炙。身處其中。以苦求道)。但諸凡愚多迷真道。不知觀察身心無我。但學苦行以為道者。即同外道妄行邪法謬執乖真唯成惡法。故智度論云。邪見罪重故。雖持戒等身口業好。皆隨邪見惡心。如佛自說譬喻。如種苦種雖復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見之人此亦如是。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不如不執少行慧施。無執易化。有執難度。非直自壞亦損他人。故成實論云。寧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說偈責疏罪人云。
汝邪見愚癡 癡羂所縛人
今墮此地獄 在於大苦海
惡見燒福盡 人中最凡鄙
汝畏地獄縛 此是汝舍宅
若屬邪見者 彼人非黠慧
一切地獄行 怨家心所誑
心是第一怨 此怨最為惡
此怨能縛人 送到閻羅處
爾時世尊而說偈云。
癡心彌泥魚 住於愛舍宅
作業時喜笑 受苦時號哭
又修行道地經偈云。
其口有愚癡 人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亦無念善心
?瞢常昏昏 萬事不能為
如暴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多習愚癡者 諸根不完具
生於牛羊中 然後墮地獄
月光童子經。亦名佛說申日經云。時有長者。名曰申日。取外道六師語欲請佛僧。令長者中門外鑿作五丈六尺深坑。以炭火過半。細鐵為椽。土薄覆上。設眾飲食。以毒著中。火坑不禁。毒飯足害。以此圖之。何憂不死。如教作之。外道皆喜。於是申日便詣佛所。殷勤請佛及諸聖眾。是時世尊。愍其狂愚。欲濟脫之。默然受請。申日內喜。果如其計。須彌之毒。大千剎火。刀劍鋒刃。不能動佛一毛之力。今以火坑毒飯欲毀於佛。譬如蚊虻欲動太山蠅蠓之翅欲障日月。徒自毀壞不如早悔。爾時長者罪蓋所覆心不開解。世尊心念。今受長者申日之請。不與常同。廣現威神震動十方。百千聖眾兼諸龍神。空飛地行。不可算計。一時到家為作利益。佛以神德即變火坑。成七寶池。八味具足。飲飯天甘。食者充悅。六師惶悑各以逃竄。長者歸伏稽首于地。嗚于佛足長跪自陳。今以覺寤從佛得度。諸來會者皆樂法音。得福獲度不可稱計。
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世尊告父王言。舍衛城中須達長者。有一老母名毘低羅。謹勤家業。長者勅使手。執庫鑰。出內取與一切委之。須達請佛及僧供給所須。時病比丘多所求索。老母慳惜瞋嫌佛法及與眾僧。而作是言。我長者愚癡迷惑受沙門術。是諸乞士多求無厭。何道之有。作是語已復發惡願。何時當得不聞佛名不聞僧名。如是惡聲展轉遍舍衛城。末利夫人聞此語已。而作是言。須達長者。如好蓮華。人所樂見。云何復有毒蛇護之。喚須達婦而語之言。汝家老婢惡口誹謗何不擯出。時須達婦跪白夫人。央掘魔等弊惡之人。佛尚能伏何況老婢。末利聞之歡喜語言。我明請佛汝遣婢來。到明食時。長者遣婢。持滿瓶金助王供養。末利見來而作是言。此邪見人。佛若化度我必獲利。佛於爾時從正門入。難陀侍左。阿難侍右。羅睺佛後。老婢見佛心驚毛竪。言此惡人隨我後至。即時退走。從狗竇出。狗竇即閉。四門皆塞唯正門開。婢即覆面以扇自障。佛在其前。令扇如鏡無所障礙。迴顧東視東方有佛。南西北方亦皆如是。舉頭仰看上方有佛。低頭伏地。地化為佛。以手覆面。手十指頭皆化為佛。老婢閉目。心眼開見。虛空化佛滿十方界。當時城中有二十五旃陀羅女。復有五十婆羅門女。及諸雜類。并及末利夫人宮中合五百女。不信佛者。見佛如來足步虛空為於老婢現無數身。皆破邪見頭頂禮佛。稱南無佛。稱已尋見化佛如林。即發菩提。老婢邪見仍未生信。由見佛故除却八十萬億劫中生死之罪。得見佛已疾走歸家。白大家言。我於今日遇大惡對。見於瞿曇在王宮門。作諸幻化。身如金山。目逾青蓮。放勝光明。作此語已入木籠中。以百張皮覆木籠上。白㲲纏頭却臥黑處。佛還祇桓。末利白佛。願化邪女莫還精舍。佛告末利。此婢罪重於佛無緣。於羅睺羅有大因緣。佛既還已遣羅睺羅。詣須達家度彼老婢。羅睺變作轉輪聖王。時千二百五十比丘化為千子。到須達家。以彼老婢為玉女寶。爾時聖王即便以如意珠照曜女面。令女自見如玉女寶。倍大歡喜而作是言。諸沙門等高談大語。自言有道無一効驗。聖王出世弘利處多。令我老婢如玉女寶。作是語已五體投地禮於聖王。時典藏臣宣王十善。女聞十善心大歡喜。聖王所說義無不善。為王作禮悔過自責。心既調伏。時羅睺羅及諸比丘還復本形。老婢見已即作是言。佛法清淨不捨眾生。知我弊惡猶尚化度。即受五戒成須陀洹。將詣佛所為佛作禮。懺悔前罪。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於虛空中作十八變。波斯匿王末利夫人。見白佛言。此婢前世有何罪咎。生為婢使。復有何福。值佛得道。佛告王曰。過去久遠有佛出世。名一寶蓋燈王。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王。名曰雜寶華光。子名快見。出家學道。自恃王子。常懷憍慢。和尚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經大空之義。王子聞已謬解邪說。師滅度後即作是言。我大和尚空無智慧。但讚空義。願我後生不樂見也。我阿闍梨智慧辯才。願於生生為善知識。作是語已教諸徒眾皆行邪見。雖持禁戒。由謗般若謬解邪說。命終之後墮阿鼻獄。八十億劫受苦無量。罪畢出獄為貧賤人。五百身中聾癡無目。千二百身常為人婢。佛告大王。時和尚者今我身是。阿闍梨者今羅睺羅是。王子比丘老婢是。徒眾弟子。今邪見女等發菩提心者是。
又薩遮尼乾子經云。昔佛在世時。欝闍延城有嚴熾王。問薩遮尼乾子言。若有惡人不信三寶。焚燒塔寺經書形像。惡言毀呰。言造作者無有福德。其供養者。虛損現在。無益未來。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是處所。破壞除滅。送置餘處。或破沙門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園林田宅象馬車乘奴婢六畜衣服飲食一切珍寶。或捉沙門策役驅使。責其發調罷令還俗。或時輕心種種戲弄。或時毀呰罵詈誹謗。或以杖木自手鞭打。或以種種傷害其身。如是惡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答言。大王。攝在惡逆眾生分中。大王應當上品治罪。所以然者。以作根本極重罪故。有五種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破壞塔寺焚燒經像。取三寶物自作教人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二謗三乘法毀呰留難隱弊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三若有沙門信心出家?除鬚髮身著袈裟。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四於五逆中。若作一逆。是名第四根本重罪。五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是名第五根本重罪。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決定燒滅一切善根。趣大地獄受無間苦。永無出期。若國內有如是惡人。毀滅三寶。一切羅漢諸佛聖人。出國而去。諸天悲泣。善神不護。各自相殺四方賊起。龍王隱伏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五穀不熟。人民飢餓遞相食噉。白骨滿野多饒疫病。死亡無數。人民不知自思是過。反怨諸天及善神祇。又觀佛三昧經云。有七種重罪。一一罪能令眾生墮阿鼻地獄。經八萬四千大劫。一不信因果。二毀無十方佛。三斷學般若。四犯四重虛食信施。五用僧祇物。六逼掠淨行比丘尼。七六親所行不淨行。
又小五濁經云。五逆罪外別有五逆罪。第一慢二親而事鬼神。第二嫉妬國君。第三後生輕薄。第四賤其身命而貴其財。第五去福就罪。又中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凡愚人作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命終之後生於惡趣泥犁之中。受極苦痛一向無樂。譬如有人犯盜付王治其盜罪。王即遣人於晨朝時。以一百戟而以刺之。彼命故存。至於日中王復勅以二百戟刺。彼命故存。至於晡時王復勅以三百戟刺。彼人身分皆悉破盡。其命故存。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此人被戟為苦不耶。比丘答佛。一戟刺時猶尚苦痛。況三百戟。佛即以手取少沙石。如豆等許。告諸比丘。我手中石比雪山石。何者為多。比丘答佛。雪山石多。不可為喻。佛告比丘。三百戟苦比泥犁苦如小沙石。泥犁之苦如雪山石。百千萬倍不可為喻。泥犁中苦其事云何。若有眾生墮泥犁中。獄卒以斧燒令極然。斫身八楞及以四方。經百千歲極令苦痛。而不命終。要令惡盡復坐鐵床。以鐵鉗口吞熱鐵丸。經百千歲。復坐鐵床。洋銅灌口。經百千歲。復臥鐵地。以熱鐵釘釘其身首。經百千歲。復出其舌使舐鐵地。以釘釘之。如張牛皮。經百千歲。復挽項筋縛著車上經百千歲。復燒鐵地令在上行經百千歲復燒火山令下舉足著上血肉即消舉足還生經百千歲。復鑊煮之經百千歲。極令苦痛。而不命終。要令惡盡乃得出耳。是為泥犁地獄中苦。地獄罪畢生於種種畜生之中。常處暗冥共相噉食。受苦無量不可具說。畜生罪畢或生人中。若從畜生為人甚難。猶如盲龜遇浮木孔。設生人中貧窮下賤。為他役使形貌醜陋。或根殘缺。或復短命。若作惡業者死還生在泥犁中。輪轉無窮不可具說。佛告比丘。凡夫愚人作身口意三惡行者。獲罪如是。佛告比丘。若智慧人作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終生於善處天上。一向受樂。如轉輪王。與七寶俱。人間四妙。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此為樂不。比丘答佛。一寶一妙猶為極樂。何況七寶四妙居也。佛還以手取小沙石。如豆等許。告諸比丘。我手中石比雪山石。何者為多。比丘答佛。雪山石多不可為喻。佛告比丘。轉輪王樂比天上樂如小沙石。天上之樂如雪山石。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天上之樂其事云何。若生天上所受六塵無不隨意。受極快樂不可具說。若從天上來生人間生帝王家。或生大姓。大富大貴。饒財多寶。名稱遠聞。端正殊妙。眾人所愛。佛告比丘。若智慧人作身口意三善行者。獲福如是。佛告比丘。此是世間有漏之樂。若修善根迴向菩提。於生死中所受果報。乃至涅槃終無有盡。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斯和提中。有王名蜱肆。極大豐樂資財無量。共斯和提梵志居士。北行至尸攝和林。遙見尊者鳩摩羅迦葉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問迦葉曰。我如是見。如是說。無有後世。無眾生生。沙門鳩摩羅迦葉告曰。今此日月為是今世為後世耶。王曰。雖作是說。然無後世。無眾生生。迦葉種種譬喻方便為說。固執己見而不捨之。迦葉復告蜱肆。汝聽我說喻。若有慧者。聞喻則解其義。蜱肆。猶養猪人。彼行路時。見有熇糞甚多無主。便作是念。此糞可以養飽多猪。我寧可取自重而去。即取負去。彼於中道遇天大雨。糞釋流漫澆污其身。故負持去。終不棄捨。彼則自受無量之惡。亦為眾人之所憎惡。當知蜱肆亦復如是。若汝此見欲取悑癡終不捨者。汝便當受無量之惡。亦為眾人之所憎惡。猶如養猪人。蜱肆王言。沙門雖作是說。但我此見欲取恚悑癡終不能捨。尊者迦葉告曰。蜱肆。復聽我說最後譬喻。若汝知者善。若不知者我不復說法。蜱肆。猶如大猪為五百猪王行嶮難道。彼於中道遇見一虎。由見虎已便作是念。而語虎曰。若欲鬪者便可共鬪。若不爾者借我道過。彼虎聞已便語猪曰。聽汝共鬪不借汝道。猪復語曰。虎汝小住。待我披著祖父時鎧。還當共戰。彼虎聞已而作是念。彼非我敵。況祖父鎧耶。便語猪曰。隨汝所欲。猪即還至本廁處所。宛轉糞中塗身至眼已。便往虎所語曰。汝欲鬪者便可共鬪。若不爾者借我道過。虎見猪已復作是念。我常不食雜小蟲者。以惜牙故。況復當近此臭猪耶。虎念是已便語猪曰。我借汝道不與汝鬪。猪得過已。即還向虎。而說頌曰。
虎汝有四足 我亦有四足
汝來共我鬪 何意悑而走
時虎聞已。亦復說頌。而答猪曰。
汝毛竪森森 諸畜中下極
猪汝可速去 糞臭不可堪
時猪自誇。復說頌曰。
摩竭鴦二國 聞我共汝鬪
汝來共我戰 何以悑而走
虎聞此已。復說頌曰。
舉身毛皆污 汝猪臭熏我
汝鬪欲取勝 我今與汝勝
尊者迦葉告曰。蜱肆。若汝欲取恚悑癡終不捨者。汝便自受無量之惡。亦為眾人之所憎惡。猶如彼虎與猪勝也。蜱肆王聞歡喜奉受求上妙智。
正報頌曰。
六賊姦邪偽 七識亂乖真
謗毀玄正理 妄語役貪瞋
惡業從橫作 忠言不喜聞
一入無間獄 萬苦競纏身
習報頌曰。
邪見習癡業 阿鼻受楚毒
劫盡人中生 復與邪相續
邪正既相違 自然成諂曲
此心若不改 連環未絕獄
感應緣(略引一十三驗)宋沈僧覆宋釋道志宋唐文伯宋周宗宋王淮之宋沮渠蒙遜魏崔皓周武帝隋釋慧雲叔唐太史令傅弈唐刑部郎中宋行質唐姜滕生唐姚明解
宋吳興沈僧覆。大明末本土飢荒。逐食至山陽。晝入村野乞食。夜還寄寓寺舍左右。時山陽諸寺小形銅像甚眾。僧覆與其鄉里數人積漸竊取。遂囊篋數四悉滿焉。因將還家共鑄為錢。事既發覺。執送出都。入船便云。見人以火燒之。晝夜噭呼。自稱楚毒不可堪忍。未及刑坐而死。舉體皆炘裂。狀如火燒。吳郡朱亨親識僧覆。具見其事。
宋沙門道志者。北多寶僧也。嘗僧令知殿塔。自竊帳蓋等寶飾。所取其眾。後遂偷像眉間珠相。既而開穿垣壁若外盜者。故僧眾不能覺也。積旬餘而得病。便見異人以戈矛刺之。時來時去。來輒驚噭應聲流血。初猶日中一兩如此。其後病甚刺者稍數。傷痍遍體。呻呼不能絕聲。同寺僧眾頗疑其有罪。欲為懺謝。始問猶諱而不言。將盡二三日。乃具自陳列泣洟請救曰。吾愚悖不通。謂無幽途。失意作罪。招此殃酷。生受楚考。死嬰刀鑊。已糜之身。唯垂哀恕。今無復餘物。唯衣被氈履。或足充一會。并頻請願具為懺悔。昔偷像相珠有二枚。一枚已屬嫗人不可復得。一以貿錢在陳照家。今可贖取。道志既死。諸僧合集贖得相珠。并設齋懺。初工人復相珠時。展轉迴趣終不安合。眾僧復為禮拜燒香。乃得著焉。年餘而同學等。於昏夜間聞空中有語。詳聽即道志聲也。自說云。自死以來備嬰痛毒。方累年劫未有出期。賴蒙眾僧哀憐救護。贖像相珠故。於苦酷之中時有間息。感自网已。故暫來稱謝言此而已。聞其語時腥腐臭氣苦痛難過。言終久久乃稍歇。此事在泰始末年。其寺好事者。已具條記。
宋唐文伯。東海戇榆人也。弟好蒲博家資都盡。村中有寺。經過人或以錢上佛。弟屢竊取。久後癩病。卜者云。崇由盜佛錢。父怒曰。佛是何神。乃令我兒致此。吾當試更虜奪。若復能病可也。前縣令何欣之婦。上織成寶蓋帶四枚。乃盜取之。以為腰帶。不盈百日復得惡病。發瘡之始起腰帶處。世時在元嘉年初爾。
宋周宗者。廣陵肥如人也。元嘉七年隨劉彥之北伐王師失利。與同邑六人逃竄間行。於彭城北遇一空寺。無有僧徒。中有形像。以水精為相。因共竊取。出村貿食。其一人羸病。等輩輕之。獨不得分。既各還家。三四年中宗等五人相係病癩而死。不得分者獨獲全免。
宋王淮之字元曾。琅瑘人也。世以儒專不信佛法。常謂身神俱滅。寧有三世。元嘉中為丹陽令。十年得病氣絕。少時還復暫蘇。時建康令賀道力。省疾下床。會淮之語力曰。始知釋教不虛。人死神存信有徵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論不爾。今何見而異。淮之斂眉答云。神實不盡。佛教不得不信。語卒而終(右五驗出冥祥記)。
宋沮渠蒙遜。時有沙門曇摩讖者。博達多識。為蒙遜之所信重。魏氏遣李順拜蒙遜為涼王。仍求曇摩讖。蒙遜悋而不與。摩讖意欲入魏。屢從蒙遜請行蒙遜。怒殺之。既而左右常白日見。摩讖以劍繫蒙遜。因疾而死(右一驗出宣魂志)。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皓邪佞諂諛。崇重寇謙號為天師。殘害釋種毀破浮圖。廢棄淫祀。時諸臣僉曰。如康僧感瑞太皇創寺。若也除毀恐貽後悔。又於後宮內掘地得一金像。皓乃穢之。陰處尤痛噭聲難忍。太史卜曰。由犯大神故。於是廣祈名山多賽祀廟。而屏苦尤重內痛彌甚。有信宮人屢設諫曰。陛下所痛由犯釋像。請祈佛者容可止苦。皓曰。佛為大神耶。試可求之。一請便愈。欣慶易心。乃以車馬迎康僧會法師。請求洗懺從受五戒。深加敬重也。太武皇帝方知寇謙陰用邪誤。乃加重罰。以置四郊。埋身出口。令四衢行人皆用口廁。以盡形命。徒黨之流並皆斬決。至庚寅年。大武遭疾。方始感寤。兼有曇始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到壬辰歲太武帝崩。孫文成立。即起浮圖。毀經七年還興三寶。至和平三年。昭玄統沙門釋曇曜。慨前凌廢欣今再興。故於此臺石室寺。集諸僧眾譯經傳流。通後賢之徒使法藏住持。千載不墜。准此掘地獲像。明知秦周已有佛教驗矣。
昔後周承魏運。魏接晉基。餘則偏王所無依據。而宋齊梁陳之日。自有司存。國亡帝落。遂即從諸筆削。可不然乎。周之先祖宇文覺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泰舉高陽王為魏帝。西遷長安。改衣幡為皂色。號大統元年。一十八載。改年廢帝。立魏齊王。四年而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毓為帝。四年而崩。立弟邕為帝。太祖第三子也。開闊大度。統御群小。立十二年殺叔大冡宰。晉國公護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年內。納道士張賓妖佞云。佛法於國不祥。遂滅除之。至建德六年。東平齊國。又殄前代數百年來公私寺塔。掃地除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州縣佛寺出四十千。盡賜王公。三方釋子減三百萬。還歸編戶。帝以為大周天下無事。不謂禍災身遂大患。志高慮遠。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子贇立。殺齊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子衍為太子。禪位與之。改元大象。自號天元皇帝。立四皇后。威儀服飾倍多於古。大象二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二月禪位於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於長安(右二驗出唐高僧傳記)。
隋開皇十一年。內太府寺丞趙文昌身忽暴死。於數日唯心上暖。家人不敢入殮。後時得語。眷屬怪問。文昌說云。吾死已有人引至閻羅王所。語昌云。汝一生已來作何福業。昌答云。家貧無物可營功德。唯專心誦持金剛般若。王聞此語合掌斂膝。讚言。善哉善哉。汝能受持般若。功德甚大。不可思議。王語所執之人。好須勘當。莫令錯將人來。使人少時之間。勘當知錯。即報王言。此人實錯。計活更合二十餘年。王聞此語。即語使人。汝引文昌向經藏內。取金剛般若經將來。使人受教。即引文昌。向西行五里。得到藏所。見數十間屋。甚精華麗。其中經卷皆悉遍滿。金軸寶帙莊飾極好。文昌見已善心彌發。一心合掌閉目信手抽取一卷。大小似舊誦者。文昌忙怕。恐非般若。求使却換。使人不肯然見及題云。功德之中最為第一。昌即開看乃是金剛般若。文昌歡喜將至王所。令一人執卷在西。昌令東立。面向經卷。遣昌誦經。使人勘試。一字不遺。並皆通利。時王放昌還家。仍約束昌云。汝勤受持此經勿令廢忘。令一人引昌從南門出。欲至門首。便見周武帝在門東房內頸著三重鉗鎖。即喚昌云。汝是我本國人。暫來至此。須共汝語。文昌見喚。走至武帝所。便即拜之。帝云。汝識我不。文昌答曰。臣昔宿衛陛下。奉識陛下。武帝云。卿既是我舊臣。汝今還家。為吾具向隋文皇帝說吾諸罪。並欲辯了唯滅佛法罪重未可得竟。當時以衛元嵩教。我滅佛法。比來數追元嵩未得。以是不了。昌問元嵩何處去。王追不得。武帝答云。吾當時不解元嵩意。錯滅佛法。元嵩是三界外人。非是閻羅王所能管攝。為此追之不得。汝語隋帝。乞吾少物。營修功德。冀望福資得出地獄。昌受囑辭行。少時出南門外。見一大糞坑中有一人。頭髮片出。昌問引人。此是何人。引人答云。此是秦將白起。坑趙卒。寄禁此中。罪猶未了。引人將昌至家得活。昌經三日所患漸瘳。昌以此事具奏文帝。文帝出勅遍下國內。人出一錢。為周武帝轉金剛般若經。兼三日持齋。仍勅錄此事入於隋史。
隋東川釋慧雲。范陽人。十二出家。游聽為務。年至十八。乘驢止于叔家。叔覩其驢快。將規害之。適持刀往。見東牆下有黃衣人。揚拳逆叱曰。此道人方為通法大上。何忍欲害。叔懼告婦。婦曰。君心無剛。眼華所致耳。聞已復往。又見西牆下黃衣人云。勿殺道人。若殺大禍交及。叔悑乃止。明旦辭往姊家。叔又持刀送之。告雲曰。此路幽險故送師度難。雲在前行。正在深阻。叔在其後揮刃欲斫。忽見姊夫在傍。遂得免害。雲都不知。雲後學問名德高遠。至開皇年中。領徒五百來過叔家。見闡化深慚昔亹。乃奉絹十匹。夫妻發露。雲始知之。乃為說法永斷毒心。常以此事每誡門人曰。吾昔不乘好物何事累人。自預學徒聞皆儉素。大有聲譽。不測終年。
唐太史令傅奕。本太原人。隋末徙至扶風。少好博學。善天文曆數。聰辯能劇談。自武德貞觀二十許年。常為太史令。性不信佛法。每輕僧尼。至以石像為塼瓦之用。至貞觀十四年秋暴病卒。初奕與同伴傅仁均薜賾。並為太史令。賾先負仁均錢五千未償。而仁均死後。賾夢見仁均。言語如平常。?曰。因先所負錢當付誰。仁均曰。可以付泥犁人?問。泥梨人是誰。答曰。太史令傅奕是也。既而寤。是夜少府監憑長命又夢。已在一處多見先亡人。長命聞經文說罪福之報。未知當定有不。答曰。皆悉有之。又問曰。如傅奕者。生平不信。死受何報。答曰。罪福定有。然傅奕已被配越州。為泥犁人矣(言泥犁者。依經翻為無間大地獄苦也)長命旦入殿見薜賾。因說所夢。賾又自說泥犁人之事。二人同夜闇相符會。共嗟歎之。罪福之事不可不信。?既見徵。仍送錢付奕。并為說夢。後數日間而奕忽卒。初亡之日大有惡徵。不可具說臨在殿庭。親見二官。說夢皆同。
唐尚書刑部郎中宋行質。博陵人也。性不信佛。有慢謗之言。至永徽二年五月病死。至六月九日。尚書都官令史王璹暴死。經二日而蘇。自言。初死之時見四人來至其所云。官府追汝。璹隨行入一大門。見廳事甚壯。向北為之。廳上西間有一人坐。形容肥黑。廳東間有一僧坐。與官相當。皆面向北。各有床几案縟。侍童子二百許人。或冠或辮。皆美容貌。階下有吏文案。有一老人。著枷被縛立東階下。璹至庭亦已被縛。吏執紙筆問璹。辭曰。貞觀十八年任長安佐史之日。因何改李須達籍。答曰。璹前任長安佐史。貞觀十六年轉選。至十七年蒙授司農寺府吏。十八年改籍。非璹罪也。廳上大官讀其辭辯。顧謂東階下老囚曰。何因妄訴耶。囚曰。須達年實未至。由璹改籍。加須達年大。豈敢妄耶璹云。璹至十七年。改任告身見在。請追驗之。官司呼領璹者三人。解璹縛將取告身。告身至大官。自讀之。謂老囚曰。他改任大分明。汝無理令送老囚出北門外。昏闇多有城。城上皆有女牆。似是惡處。大官因書案上。謂璹曰。汝無罪。放汝去。璹辭拜。吏引璹至東階拜辭僧。僧印璹臂曰好去。吏引璹出東南。行度三重門。每皆勘視臂印。然後聽出。至四門。門甚壯大。重樓朱粉三戶並開。狀如官城門。守衛嚴切。又驗印聽出。門東南行數十步。聞有人從喚璹。璹迴顧見侍郎宋行質。面色慘黑。色如濕地。露頭散腰著故緋袍。頭髮短垂。如胡人者。立於廳事階下。有吏主守之。西近城有一大木牌。高一丈二尺許。大書牌上曰。此是勘當擬過王人。其字大方尺餘甚分明。廳事上有床坐几案。如官府者。而無人坐。行質見璹悲喜。口云。汝何故得來。璹曰。官追勘問改籍。無事放還。行質捉其兩手謂璹曰。吾被官責問功德簿。吾手中無功德簿。坐此困苦。加之飢渴寒苦不可言說。君可努力。至我家急語令作功德也。如是殷勤四囑之。璹乃辭去。行數十步。又呼璹。還未及言。廳上有官人來坐怒璹曰。我方勘責事。汝何人輒至囚處。使卒搭其耳推令去。璹走又至一門。門吏曰。汝被搭耳。耳當聾。吾為汝却其中物。因以手挑其耳。耳中鳴乃驗。即放。出門外黑如。漆璹不知所。在以手摸西及南。皆是牆壁。唯東無障礙而闇不可行。立待少時見向者追璹之吏從門出來。謂璹曰。君尚能待我甚善。可乞我錢一千。璹不應。內自思曰。吾無罪放來。何為覓賄。吏即謂曰。君不得無行。吾向若不早將汝過官令。二日受縛。豈不困耶。璹心然之。因愧謝曰。依命。吏曰。吾不用汝銅錢。欲得白紙錢。期十五日來取。璹許。因問歸路。吏曰但東行二百步。當見一處。牆穿破見明。可推倒之。即至君家。璹如信行。至牆推之良久。乃至依倒處出。即至其所居。隆政坊南門矣。於是歸家見人坐泣。入戶而蘇。至十五日。璹忘與錢。明日復病困絕。見吏來怒曰。君果無行。期與我錢。遂不與。今復將汝去。因即驅行。出金光門令入坑。璹拜謝百餘拜。遂即放歸。又蘇璹告家人。買紙百張作錢送之。明日璹又病困。復見吏曰。君幸能與我錢。而錢不好。璹辭謝請更作許之。又蘇。至二十日。璹令用六十錢買白紙百張作錢并酒食。自於隆政坊西門渠水上燒之。既而身輕體健。遂念誦不廢。臨問其事。時與刑部侍郎劉燕客大理少卿辛茂將。在大理鞫問請。劉召璹至。與辛卿等對問之云耳(右三驗出冥報記)。
冀州故觀城人姜滕生。武德末年忽遇惡疾。遂入蒙山。醫療積年不損。後始還家。身體瘡爛手足指落。夜眠忽夢見一白石像。可長三尺許。謂之曰。但為我續手令爾即差。至旦忽憶。於武德初年在黍地裏打雀。於故村佛堂中。取維摩經。裂破用。繫杖頭嚇雀。有人見者云道裂經大罪。滕生反更惡罵。遂入堂中打白石像。右手總落。夢中所見宛然舊像。遂往佛前頭面作禮。盡心悔過。雇匠續其像手。造經四十卷。營一精舍。一年之內病得痊愈。鄉人號為聖像。其堂及像並皆見在。
唐姚明解者。本是普光寺沙門也。性聰敏有文藻。工書翰善丹青。至於鼓琴亦當時獨絕。每欣俗網不樂道門。至龍朔元年舉應詔人。躬赴雒陽。及升第歸俗。頗有餘言。未幾而卒。後託夢於相知淨土寺僧智整曰。明解宿無福業不遵內教。今大受罪非常飢乏。儻有故人之情。頗能惠一飡不。智整夢中許諾及其寤後乃為設食。至夜纔眠。即見明解來愧謝之。至二年秋中又託夢於畫工曰。我以不信佛法今大受苦痛。努力為我寫二三卷經。執手殷勤賦詩言別。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寤乃憶之。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還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松林驚野吹。荒?落寒霜。言離何以贈。留心內典章。
其畫工素不識字。忽寤乃倩人錄之。將示明解知友故人。皆曰。是明解文體不惑。聞見者莫不惻然。京下道俗傳之非一(右二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此有六部)
布施部第一(此別一十一部)述意部慳偽部局施部通施部法施部量境部觀田部相對部財施部隨喜部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悋。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飢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悋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常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部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布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無所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布施 藏舉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本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頻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悑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歎。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局施部第三
述曰。或復有人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招苦轉多。或有眾生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呰令他不施。得罪最重。或有共物偏用有過。如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獨感得。於中獨悋不肯惠施。障人修福。得惡最深。故正法念經云。若有丈夫。勅其婦人。令施沙門婆羅門等食。其婦慳惜實有言無。語其夫言。家無所有。當以何等施與沙門及福人等。如是婦人誑夫悋財而不布施。身壞命終墮於鍼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貪欲嫉妬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妬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此鳥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飲之。不得飲餘水)常患飢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生於人中。以餘業故常困飢渴。受苦難窮。常行乞食。或復於家共有供中。偏食不與他人。亦得重罪。故正法念經云。多食美食而自食噉。不施妻子及餘眷屬妻子等。但得嗅其香氣不知其味。於妻子前而獨食之。以慳嫉故。同業眷屬而不施與。亦教他人不給妻子起隨喜心。數造斯過。而不改悔。不生慚愧。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於食氣餓鬼之中。既生之後飢渴燒身處處奔走。申吟嘷噭悲泣愁毒。唯恃塔廟及以天祀。有信之人設諸供養。因其香氣及嗅餘氣以自活命。故知眾生獨用家物及偏獨食。皆得大罪。或慮無財乃至水草。亦不將施。後受貧苦世世不絕。故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鍼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投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不盡。兒婦以一裹香塗四部兵并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耕田七壟。出米滋多。其婢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爭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誰力。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轉七返。餘福此生。果報齊等。
通施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現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密。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耶。誰之所射。為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復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鏃鐵者。何冶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烏鴟鷲耶。所有毒者。為從作生。自然而有。是人毒。惡蛇毒耶。如是癡人竟未能知尋便命終。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菩提。
又淨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乃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又佛說太子須大拏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不可計劫。時有大國。名為葉波。其王號曰濕波。王有二萬夫人。了無有子。王自禱祠諸神天人。便覺有娠。至滿十月太子便生。字為須大拏。至年十六書藝悉備。少小已來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為納妃。名曼坻。國王女也。端正無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思惟。欲作檀波羅蜜。出城游觀。帝釋化作貧窮聾盲瘖瘂人。悉在道邊。太子見已愁憂不樂。太子白王。欲從大王乞求一願。不審聽不。王答欲願何等。不違汝意。太子言。我願欲得大王中藏所有珍寶。置四城門外及著市中。以用布施在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語太子。恣汝所欲。不違汝也。太子即輦珍寶著四城門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聞知。千里萬里來者。恣意與之不逆其意。時有敵國怨家。聞太子好喜布施所在求索不逆其意。即會諸臣及眾道士。共集議言。葉波國王有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多力健鬪。每與諸國共相攻伐。此象常勝。誰能往乞者。諸臣咸言。無能往者。中有婆羅門八人。即白王言。我能往乞。當給我糧。王即給之。王便語言。能得象者我重賞汝。道士八人即詣葉波國。至太子宮門。悉皆柱杖俱翹一脚住自說言。故從遠來欲有所乞。太子聞之甚大歡喜。便出迎之。前為作禮。如子見父。因相慰勞。問何所求。道士答言。我聞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太子名字流聞八方。上徹蒼天下入黃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從太子乞行蓮華上白象。太子即將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所愛重。王視如我。若與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國。太子即自思惟。我前有要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與者違我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從得成無上平等。即勅左右被象金鞍。疾牽來出。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牽象以授與之。八人得象祝願太子共騎白象歡喜而去。太子語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知者。便追奪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國中諸臣聞以象施怨家。皆大驚悑王聞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勝於六十象力。而太子用與怨家。恐將失國。當如之何。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臣恐舉國及其妻子皆以與人。王聞是語益大不樂。王共諸臣議之。將欲種種刑罰太子。有大臣白。王不許。但逐出國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許。當使慚愧。王即隨此大臣所言。王語太子。汝出國去。徒汝著檀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不敢違教。復願布施七日展我微心。乃出國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劇。空我國藏。失我敵寶。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聽汝也。太子白言。不敢違戾大王教令。我自有私財。願得布施盡之乃去。不敢煩國。二萬夫人共詣王所。請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國。王即聽之。四遠來者恣意與之。七日財盡。貧者得富。萬民歡喜。太子辭妻。妃聞愕然。太子何過乃當是乎。太子具答因緣。是故逐我。曼坻言。使國豐溢富樂無極。但當努力共於山中求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悑之處。汝常憍樂。何能忍是。妃答太子。我終不能相離也。王者以幡為幟。火者以煙為幟。婦者以夫為幟。我但依怙太子。若有來乞丐者。我當應之。乃至有人索我及兒女者。隨太子所施。太子言。汝能爾者大善。太子與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辭別欲去。白其母言。願數諫王以政治國莫邪枉人。母聞辭別感激悲哀。語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剛鐵。奉事大王未曾有過。今有一子而捨我去。我心何能不破如死。太子與妃及二子俱。為父母作禮而去。二萬夫人以真珠各一貫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作七寶珠奉上太子。太子從宮出城悉施四遠。即時皆盡。國中大小數千萬人。共送太子。觀者皆惜垂淚而別。太子與妃俱載自御而去。前去已遠止息樹下。有婆羅門來乞馬。太子即御車。以馬與之。以二子著車上。妃於後推。太子轅中步挽而去。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車。太子即以車與之。適復前行。復有婆羅門來乞太子言。我不與卿有所愛惜。我財物皆盡。婆羅門言。無財物者。與我身上衣。太子即解與之。更著一故衣。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以妃衣服與之。轉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兩兒衣服與之。太子布施車馬錢財衣被了。盡無所有。初無悔心。大如毛髮。太子自負其兒。妃抱其女。步行而去。相隨入山。檀特山。去葉波國六千餘里。去國遂遠。行在澤中大苦飢渴。忉利帝釋即於曠澤化作城郭。伎樂衣食備滿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於此留止飲食以相娛樂。妃語太子。行道甚極。可暇止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於此留者違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顧視。不復見城。轉復前行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可度。妃語太子。且當住此。須水減乃度。太子言。父王徙我著山。於此住者違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斷水。褰衣而度。即心念言。水當澆灌殺諸人畜。即還謂水言。復流如故。若有欲來至我所者。皆當令度。太子適語已水即復流如故。前到山中見山嶔崟樹木繁茂百鳥悲鳴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語妃。觀是山中亦有學道者。太子入山。山中禽獸皆大歡喜。來迎太子。山上有一道人。名阿州陀。年五百歲。有絕妙之德。太子作禮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許有好果泉可止處耶。阿州陀言。是山中者並是福地所在可止。道人復言。今此山中清淨之處。卿云何將妻子來而欲學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問道人言。在此學道為幾何歲。道人言。四五百歲。曼坻言。計有吾我。何時得道。道人言。我實不及此事也。太子即問道人言。頗聞葉波國王太子須大拏不。道人言。我數聞之。但未見耳。太子言。我正是須大拏也。道人問太子。所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訶衍。道人言。功德乃爾。今得摩訶衍不久也。太子得無上道時。我當作第一神足弟子。道人即指語太子所止處。太子即以法道結頭編髮。以水果為飲食。即作草屋男女別處。男名耶利。年七歲。著草衣隨父出入。女名罽拏延。年六歲。著鹿皮衣隨母出入。山中禽獸皆悉歡喜。來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枯木皆生華葉。諸毒皆消果樹並茂。太子男女在於水邊與禽獸共戲。時拘留國有貧窮婆羅門。年四十乃取婦。婦大端正。婆羅門有十二醜。狀類似鬼。其婦惡見祝欲令死。婦行汲水。道逢年少嗤說其婿。持水且歸語其婿言。我適取水年少調我。為我索奴婢。我不自汲水。人亦不笑我。婿言。我貧當何所得。婦言。不為我索奴婢者。我當便去。不復共居。婦復言。我常聞太子須大拏坐施太劇。父王徙著檀特山中。有一男一女可乞之。時婆羅門即詣檀特山。至大水邊。但念太子。即便得度。時婆羅門遂入山中逢獵師問太子處。即指示處。婆羅門即到太子所。太子遙見甚大歡喜。迎為作禮。因相慰勞問何所從來。婆羅門言。我從遠來。拘留國人。久聞太子好喜布施。欲從太子乞丐。太子言。我不與卿惜。我所有盡賜無以相與。婆羅門言。若無物者。與我兩兒以為給使。如是至三。太子言。卿故遠來。何不相與。時兩兒行戲。太子呼語言。此婆羅門遠來乞汝。我已許之。汝便隨去。太子即牽授與。地為震動。兩兒不肯隨去。還至父前。長跪謂父言。我宿何罪今遭值此。乃以國王種為人奴婢。向父悔過。從是因緣罪滅福生。世世莫復值是。太子語兒言。天下恩愛皆當別離。一切無常何可保守。我得無上道時自當度汝。兩兒語父言。為我謝母。今便永絕。恨不面別。自我宿罪當遭此大苦。念母失我憂苦愁勞。婆羅門言。我老且羸。小兒各當捨我至其母所。我當奈何得之。當縛付我。太子即反兩小兒手。使婆羅門自縛之。繫令相連。總持繩頭。兩兒不肯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見之淚出墮地。地為之沸。太子與諸禽獸皆送兩兒。不見乃還。時諸禽獸皆隨太子還至兩兒戲處號呼自撲。兒於道中以繩繞樹不肯去。冀其母來。婆羅門以捶鞭之。兩兒言。莫復撾我。我自去耳。仰天呼言。山神樹神一切哀念。我不見母別。可語我母。拾果疾來。與我相見。母於山中。左足下癢。右目復暖。兩乳汁出。便自思惟。未嘗有是怪。當用果為。宜歸視我兒。得無有他。棄果走還。天王帝釋知太子。以兒與人恐妃敗其善心。便化作師子。當道而蹲。妃語師子。願小相避使我得過。師子知婆羅門去遠。乃起避道令妃得過。妃還見太子獨坐。不見兩兒。自至草屋。處處求之不見。便還至太子所問兩兒何在。太子不應。為持與誰。早語我處莫令我狂。如是至三。太子不應。妃更愁苦。太子不應益我迷荒。太子語妃。拘留國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兩兒。便以與之。妃聞感激躄地而倒。如太山崩。宛轉啼哭而不可止。太子言。且止汝識過去提和竭羅佛時本要不耶。我於爾時作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汝作婆羅門女。字須羅陀。汝持華七莖。我持銀錢五百。買汝五華。欲以散佛。汝以二華寄我上佛。而求願言。願我後生常為卿妻。我於爾時與汝要言。欲為我妻者。當隨我意在所布施不逆人心。唯不以父母施耳。其餘施者皆隨我意。汝答言可。今以兒施而反亂我善心耶。妃聞太子言。心意開解便識宿命。聽隨太子布施疾得所願。天王帝釋見太子布施如此。即下試太子知欲何求。化作婆羅門亦有十二醜。到太子前而自說言。常聞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故來到此。願乞我妃。太子言。諾大善。可得。妃言。今以我與人。誰當供養太子者。太子答言。今不以汝施者。何得成無上平等。太子即牽妃授之。天帝釋知見太子了無悔意。諸天讚歎天地大動。時婆羅門便將妃去。行至七步。尋將妃還。以寄太子。莫復與人。太子言。何為不取。婆羅門語太子言。我非婆羅門。是天帝釋。故來相試欲願何等。即復釋身。妃即作禮從索三願。一令將我兒去婆羅門還賣著我本國中。二令我兩兒不苦飢渴。三令我及太子早得還國。天王釋言。當如前願。太子言。願令眾生皆得解脫。無復生老病死之苦。帝釋言。大哉。所願無上。所願特尊。非我所及。帝釋言畢忽然不見。
時拘留國婆羅門。得兒還家。婦逆罵之。何忍持此面還。此兒國王種而無慈心。撾打令生瘡。身體膿血。促持衒賣。更求使者。婿隨婦言。即行賣之。天帝行市言。此兒貴無能買者。乃至葉波國中。大臣人民識是太子兒大王之孫。舉國悲哀。諸臣即問所從得此兒來。婆羅門言。我自乞得。人欲奪取。中有長者。而諫之曰。斯乃太子布施之心。以至於此。而今奪之違太子意。不如白王王聞知者。自當贖之。諸臣白王。王聞大驚。即呼婆羅門。使將兒入宮。王與夫人及諸宮女。遙見兩兒莫不哽噎。王問何緣得此兒。婆羅門答言。我從太子乞丐得耳。王呼兩兒而欲抱之。兒皆啼泣不肯就抱。王問婆羅門。賣索幾錢。婆羅門未答。男兒便言。男直銀錢一千特牛一百頭。女直金錢二千牸牛二百頭。王言。男兒人之所珍。何故男賤而女貴耶。兒言。後宮婇女與王無親。或出微賤。或但婢使。王意所幸便得尊貴。王獨有一子。而逐之深山。了無念子之意。是以明知男賤而女貴也。王聞是語。感激悲哀號泣交并。言我大負。汝何故不就我抱。汝恚我乎。畏婆羅門耶。兒言。不敢怨王。亦不畏婆羅門。本是王孫。今為奴婢。何有奴婢而就王抱。是故不敢。王聞是語倍增悲愴。即如其言。更呼兩兒。兒便就王抱。王抱兩孫。手摩其頭。問兩兒言。汝父在山。何所飲食。披服何等。兒具答之。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便以王命而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山中一十二年為期。今猶一年在。年滿當歸。使還白王。王更作手書以與太子。汝是智人。去時當忍。來時亦忍。云何恚我不還。太子得書頂戴作禮。却繞七匝。便發視之。山中禽獸聞太子還。跳踉宛轉自撲號呼。泉水為空竭。禽獸為不乳。百鳥皆悲鳴。用失太子故。太子與妃俱還本國。敵國怨家聞太子當還。即遣使者裝被白象。金銀鞍勒。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逆於道中以還太子。辭謝悔過言。前乞白象愚癡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聞來還內懷歡喜。今以白象奉還太子願垂納受以除罪咎。太子答言。譬如有人設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嘔吐在地。寧復香潔可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吐還終不受。速乘象去。謝汝國王。若屈使者遠相勞問。於是使者即乘象還。白王如是。因此象故敵國之怨化為慈仁。國王及眾臣等皆發無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頭面作禮。從王而歸。國中人民莫不歡喜。散華燒香以待太子。太子入宮即到母前。頭面作禮而問起居。王以寶藏付與太子。恣意布施轉勝於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佛告阿難。我宿命所行布施如是。太子須大拏者我身是也。時父王者今現我父閱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是也。是時妃者今瞿夷是。時山中道人阿州陀者今目揵連是。時天帝釋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阿難是。時男兒耶利者今現我子羅雲是。女兒罽延者今現羅漢朱利母是。時乞兒婆羅門者今調達是。時婆羅門婦者旃遮那摩是。勤苦如是。無央數劫。常行檀波羅蜜。布施如是。
法施部第五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因緣經云天帝問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干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繫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云。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云。菩薩知彼邪見求法短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顯。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瘂。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法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才。眾生聞法信心無疑。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殷勤歎法。令其寤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遠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籍智慧開道成勝。
又智度論云。前五度等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祕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又菩薩藏經云。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常處長夜攝諸眾生。何等為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所言施者具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為布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言利行者。謂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是故菩薩於一切時常行法施。若自無財隨喜他施。若自有財供養智人。還得聰報。
又賢愚經云。時諸比丘咸皆生疑。賢者阿難。本造何行獲斯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賢者阿難。本興何福。而得如是無量總持。唯願世尊。當見開示。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阿僧祇劫。有一比丘。度一沙彌常以嚴勅。教令誦經。日日課限。其經足者。便以歡喜。若其不足。苦切責之。於是沙彌常懷懊惱。讀經雖得復無食調。若行乞食。疾得食時。讀經便足。乞食若遲。讀則不充。若經不足當被切責。心懷愁悶啼哭而行。時有長者見其洟泣。前呼問之。何以懊惱。沙彌答曰。長者當知。我師嚴難勅我讀經。日日課限。若具足者。即以歡喜。若其不充。苦切見責。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讀經即足。若乞遲得讀便不充。若不得經便被切責。以是事故我用愁耳。於時長者即語沙彌。從今已後常詣我家。當供養食令汝不憂。食已專心勤加讀經。於時沙彌聞是語已。得專心意勤加讀經。課限不減日日常度。師徒於是俱用歡喜。佛告比丘。爾時師者定光佛是。沙彌者今我身是。時大長者供養者今阿難是。乃由過去造是行故。今得總持無有忘失。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
施度量境部篇六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經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物。若言不能。後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論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翫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
又地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欲。為眾生故。寧自棄捨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淨施時。菩薩外不施者。若有眾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論問。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到彼岸。答曰。如舍利弗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度彼岸。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以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無用而棄。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度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迴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福田部第七
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是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得。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己。不及施主。問若施聖人得福多者。云何經說智人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禍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云。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若據敬法重人識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洹得無量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餘類也。若據平等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故維摩經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難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
又賢愚經云。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㲲。積心係想唯俟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㲲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汝持此㲲往奉眾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施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相對部第八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俱勝。如將寶施佛等。四田財俱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一錢施大眾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眾得福尠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財不堅常多樂施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喻經云。施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施多得福報少。二者施少得福報多。三者施少得福報少。四者施多得福報亦多。何謂施多得福報少。其人愚癡殺生祭祠。飲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福慧。是為施多得福少。何謂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眾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是為施少得福多。何謂施少得報少者。以慳貪惡意施凡道士。兩俱愚癡。是故施少得福亦少。何謂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淨相對。如智度論云。佛法中有四種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受俱淨。四施受俱不淨。佛自供養佛故。是為二俱清淨。如東方寶積佛功德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為二俱清淨(餘句可解)。
財施部第九
如大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布施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彌多。如大寶積經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施出家人餘殘飲食。便利洟唾膿血污食。不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葱食雜污不肉食不酒飲雜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繫法得財而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羇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寶珠以為纓絡。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枉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茶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又如有人剛愎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靜心修治內心得利轉勝。
又優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報恩。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靜坐內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於此。若有淨心為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捨施。即須為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
又無性攝論釋云。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令知慧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眾苦器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淨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冷物等。渴時與漿。飢時給食。風雨送供。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情令悅。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又菩薩地持論云。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內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內施。若為食吐眾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施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施。譬如有人為衣食故繫屬於人為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為利養。但為無上菩提。為安樂眾生。為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三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心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眾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眾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讚歎法師。
又智度論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為作業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若人布施加以供養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無瞋無恨不好諍訟。又不喜諍訟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為惡。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犯暴穀米。常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又大寶積經云。若以華施。具陀羅尼七覺華故。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塗身故。若以果施具戒成就無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辯色力樂故。
若以衣施。具清淨色除無慚愧故。
若以燈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諸法性故。
若以象馬車乘施。得無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瓔珞施。具足八十隨形好故。
若以珍寶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僕使施。具佛十力四無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國城妻子頭目手足舉身施與。心無悋惜。為得無上菩提度眾生故。
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為得阿耨菩提故。行拕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游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菩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坐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真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拕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當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歡喜。舉國聞知。相師占善。因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飲乳哺。其牙齒間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漸長大見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佛為說宿福因緣。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長者。年極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復重病。良醫占之教當服蘇。病乃可差。尋用醫教取蘇服之。於其夜中藥發熱渴。馳走求水。水器皆空。復趣泉河普皆枯渴。如是處處求水不得。深自悔責。於彼河岸脫衣繫樹。捨之還來。至其明旦以狀白師。師聞是語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狀似餓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盡涸竭。心懷憂悑。謂其命終必墮餓鬼。尋詣佛所具陳上事。而白世尊。幸為見示。佛告比丘。汝今當於眾僧之中行好淨水。可得脫此餓鬼之身。聞已歡喜。即便僧中常行淨水。經二萬歲即便命終。在所生處其牙齒間。常有清淨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飲乳哺。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阿育王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及與阿難前後圍繞。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於巷中見二小兒。一名德勝。二名無勝。弄土而戲。擁土作城舍宅倉儲。以土為麨著於倉中。此二小兒見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內。德勝歡喜掬倉中土名為麨者。奉上世尊。而發願言。使我將來蓋於天地廣設供養。緣是善根發願功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後。作轉輪王王閻浮提。住華氏城。正法治世。號阿怒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其王信心常請眾僧宮中供養。時王宮中有一婢使。最貧下賤。見王作福自剋責言。王先身時布施如來一掬土故。今得富貴。今日重作。將來轉勝。我先身罪今日廝下。又復貧窮。無可修福。將來轉賤。何有出期。思已啼哭。眾僧食訖。此婢掃地糞掃中得一銅錢。以此一錢即施眾僧。心生歡喜。其後不久得病命終。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滿足十月產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雙。其女右手尋常急拳。年滿五歲。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喚來抱著膝上。王為摩手。手即自開。當於掌中有一金錢隨取隨有而無窮盡。須臾之間金錢滿藏。王怪所以。即將往問耶奢羅漢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於手掌中有此金錢。取無窮盡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宮人。於糞掃中得一銅錢布施眾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為王女。緣昔一錢布施眾僧善根因緣。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錢取無窮盡。
又雜寶藏經云。昔耆闍崛山中多有僧住。諸方人聞送供者眾。有一貧窮乞索女人。見諸長者送供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會。我當往乞。便向山中見諸長者。以種種食供養眾僧。自思惟言。彼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貴。今復重作。未來轉勝。我先不修今世貧苦。今若不作未來轉劇。思已啼哭。先於糞中拾得兩錢。每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時。當用買食。我今持以布施眾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訖即便布施。維那僧前欲為祝願。上座不聽。自為祝願。復留食施。諸人既見上座乞食。諸人亦與。女大歡喜云。我得果報。將食出外。到一樹下。食訖而臥。施福所感黃雲覆之。時值國王最大夫人亡來七日。王遣人訪誰有福德應為夫人。使與相師至彼樹下見此女人。相師占之。此女福德堪為夫人。即以香湯沐浴清淨。與彼夫人衣服令著。大小相稱。千乘萬騎將至王所。王見歡喜。心甚敬重。後時自念。我今所以得福報。緣以兩錢施僧故爾。當知彼僧便為於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廝賤。王見洗拔得為人次願聽往彼僧所報恩。王言。隨意。夫人即便車載飲食及珍寶。詣山布施。上座即遣維那祝願。不自祝願。夫人念言。前施兩錢見為祝願。今載珍寶不為祝願。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爾時語夫人言。心念嫌我。兩錢施時為我祝願。今載珍寶不為祝願。我佛法中唯貴善心。不貴珍寶。夫人先施兩錢之時。善心極勝。今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我今不為祝願。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聞已慚愧。悉皆獲得須陀洹果。夫人聽法慚愧亦得須陀洹果。
又雜寶藏經云。昔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詣園堂上見一金猫。從東北角入西南角。王時見已即遣人掘。得一銅盆。盆受三斛。滿中金錢。漸漸深掘復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滿金錢。轉復傍掘經於五里。步步之中盡得銅盆。皆滿金錢。王雖得錢悑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詣尊者迦旃延所。說其因緣。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獲福報。但用無苦。王即請問往昔因緣。尊者答王。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般涅槃後。遺法之中有諸比丘。四衢道頭施座置鉢。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誰有人能舉財著此堅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有貧人。先因賣薪得錢三文。見僧教化歡喜布施。即以此錢重著鉢中。發願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歡喜。到門欲入。復遙向僧至心頂禮。發願而入。時貧人者今王身是。緣昔三錢歡喜施僧。世世尊貴常得如是。三重銅盆滿中金錢。緣五里中步步歡喜。常於五里有此金錢。以是因緣。若布施時應當至心。歡喜施與勿生悔心。
隨喜部第十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遽。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誰有一日不食三摶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體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祝願。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德等無差別。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飢渴等。若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四天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果。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
又大丈夫論云。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於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若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噉者。不以為美。設有惡食得行布施。然後食者心中歡悅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餘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麁食。有飢者在前。尚不能施與。況餘勝解而能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尚不能以少水施與眾生。況餘好財。是人於世間糞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悋惜。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但有悲愍心。便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軟。菩薩淚有三時。一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修大施時悲喜踊躍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捨於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聞乞聲為之墮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比。乞者言足。爾時乃止。菩薩修行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家斷諸結使。菩薩發願度諸眾生。諸有所索一切皆捨。有悲心者。為他故涅槃尚捨。況復捨身命財有何難也。捨財物者。不如捨身。捨身者。不如捨於涅槃。涅槃尚捨。何有不捨。悲心徹髓得自在悲。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菩薩悲心悉得知見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捨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踊躍歡喜無可為喻。
施福部第十一
如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信樂檀波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降伏慳悋煩惱。二修習捨心相續。三共諸眾生同其資產。攝受堅固而至滅度。四生豪富家。五在所生處施心現前。六常為四眾之所愛樂。七處於四眾不怯不畏。八勝名流布遍於諸方。九手足柔軟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
又大寶積經云。樂施之人獲五種名利。一常得親近一切賢聖。二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三入大眾時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譽流聞十方。五能為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薩善戒經云。具足三種慧施乃能受持菩薩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無上施。第一施者。於四天下尚不悋惜。況於小物。是名為施。第二大施者。能捨妻子。第三無上施者。頭目髓腦骨肉皮血。菩薩具足如是三施。乃具於忍能持禁戒。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施命之時欲得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正。施安之時欲得無病。施力之時欲得無能勝。施辯之時欲得無上正真之辯。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發菩提故須施與。後死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得大利。若猶貪者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用時破他慳悋。是故說言。從用生福。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
持戒部第二(此別三部)述意部勸持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為德。顯自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戒復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稟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乃可被繫而終無傷草葉。書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言行忠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猨都無制鎖。浮囊既毀前路何期。德瓶已破勝緣長絕。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凶黨。更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增甚。轉復沈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菓樹遍體無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既遙痛傷難忍。於是鑊湯奔沸猛氣衝天。鑪炭赫曦爆聲烈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身則骨肉俱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部第二
如大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現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婆塞。兄弟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脇痛氣將欲絕。時醫語之。食新殺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白言。其狗肉者為可於市買索食之。飲酒之事願捨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酒。其兄見弟極為困急。齎酒語弟。捨戒服酒。以療其病。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捨我身命。不犯戒而飲此酒。即說偈言。
怪哉臨命終 破我戒瓔珞
以戒莊嚴身 不用殯葬具
人身既難得 遭值戒復難
願捨百千命 不毀破禁戒
無量百千劫 時乃值遇戒
閻浮世界中 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 值正法倍難
時復值法寶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 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 云何復欲奪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為沮壞。弟白兄言。非為親愛乃是歿敗。即說偈言。
我欲向勝處 毀戒令墮墜
捨戒乃如是 云何名親愛
我勤習戒根 乃欲見劫奪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為重
今欲強毀我 不得名為親
兄問弟言。云何以酒為戒根本耶。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 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 草頭有酒滴
尚不敢甞觸 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 在家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 唯佛能分別
誰有能測量 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唯酒為根本
復墮惡行中 往者優婆夷
以酒因緣故 遂毀餘四戒
是名惡行數 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 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捨財 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 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 略說而言之
寧捨百千命 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 所患得消除
惟大智之人厭世修道。雖具持戒。內懷定慧。不現持相。內言實德。故華嚴經云。何等為離邪命戒。此菩薩不作持戒淨相欲使他知內無實德現實德相。但持淨戒一向求法。究竟薩婆若。何等為不起惡戒。此菩薩不自高貴言我持戒。見犯戒人亦不致呵令其憂惱。但一其心持清淨戒。勝果剋得不須疑惑。
又菩薩藏經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淨尸羅。汝應知之。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曾無損害。二者於他財物不行劫盜。三者於他妻妾遠諸染習。四者於諸眾生不興欺誑。五者和合眷屬無有乖離。六者於諸眾生不起麁言。由能堪忍彼惡言故。七者遠離綺語。凡有所言諦審說故。八者遠諸貪著。於他受用無我所故。九者遠離瞋恚。善能忍受麁言辱故。十者遠離邪見。由不敬事諸餘天仙及神鬼故。
又大寶積經云。第二持十善業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惡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煩惱。四成就淨心。五能增長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萬四千無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能淨持戒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滿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學而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願。五安住於行。六棄捨生死。七慕樂涅盤。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持戒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持戒常演說法。二持戒常勤求法。三持戒正分別法。四持戒迴向菩提。
引證部第三
如大莊嚴論說。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賈客入海採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版。上座比丘不得版故。將沒水中。于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為水漂。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得版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版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極為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為憂。我今捨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而說偈言。
我為自全濟 為隨佛語勝
無量功德聚 名稱遍十方
軀命極鄙賤 云何違聖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堅持
為順佛語故 奉版遺身命
若不為難事 終不獲難果
我若持此版 必渡大海難
若不順聖旨 將沒生死海
我今沒水死 雖死猶名勝
若捨佛所教 失於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無上第一樂
說是偈已。即便捨版持與上座。既授版已。於時海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置於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是厄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說偈報曰。
汝真是比丘 實是苦行者
號爾為沙門 汝實稱斯名
由汝德力故 眾伴及財寶
得免大海難 一切安隱出
汝言誓堅固 敬順佛所說
汝是大勝人 能除眾患難
我今當云何 而不加擁護
見諦能持戒 斯事不為難
凡夫不毀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處安隱 清淨自謹慎
能不毀禁戒 此亦未為難
未獲於道迹 處於大悑畏
捨己所愛命 護持佛教戒
難為而能為 此最為希有
又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
我今護他命 身分受苦惱
更無餘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復不可
說自得無過 不應作妄語
我今捨身命 為此鵝命故
故緣我護戒 因用成解脫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四向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歛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結使鬪。又說偈言。
我捨身命時 墮地如乾薪
當使人稱美 為鵝能捨身
亦使於後人 皆生憂苦惱
而捨如此身 聞者勸精進
修行於真道 堅持於禁戒
有便毀禁者 願樂於持戒
時穿珠師即加打棒。以兩手并頭並皆被縛。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
我於過去世 婬盜捨身命
如是不可數 羊鹿及六畜
捨身不可計 彼時虛受苦
為戒捨身命 勝於毀禁戒
假欲自擁護 會歸於當滅
不如為持戒 為他護身命
捨此危脆身 以取解脫命
我著糞掃衣 乞食以為業
住止於樹下 以何因緣故
乃當作盜賊 汝宜善觀察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繫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口鼻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食血。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洟泣不樂。即向鵝說偈言。
我受諸苦惱 望使此鵝活
今我命未絕 鵝在我前死
我望護汝命 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答言。
菩薩往昔時 捨身以貿鴿
我亦作是意 捨命欲代鵝
我得最勝心 欲全此鵝命
久住常安樂 由汝殺鵝故
心願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說已。珠師即開鵝腹而還得珠。既見珠已便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癡故 燒然數百身
汝於佛標相 極為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 不能善觀察
為癡火所燒 願當暫留住
少聽我懺悔 猶如脚跌者
按地還得起 南無清淨行
南無堅持戒 遭是極苦難
不作毀缺行 不遇如是惡
持戒非希有 要當值此苦
能持禁戒者 是則名為難
為鵝身受苦 不犯於禁戒
此事實難有 懺悔既訖已
即放比丘還
又大莊嚴論說。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繫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而繫縛之。捨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夕。轉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橫馳走。甚可悑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意而獲得
名稱普聞知 一切咸供養
必得人天樂 亦獲解脫果
伊羅鉢龍王 以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 命終墮龍中
諸佛悉不記 彼得出龍時
能堅持禁戒 斯事為其難
戒相極眾多 分別曉了難
如劍林棘叢 處中多傷毀
愚劣不堪任 護持如此戒
是諸比丘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我等往昔來 造作眾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婬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復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或受畜生身 牛羊及雞犬
麞鹿禽獸等 為他所殺害
喪身無崖限 未曾有少利
我等於今者 為護聖戒故
分捨是微命 必獲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 必定捨軀命
若當命終後 生天受快樂
若毀犯禁戒 現在惡名聞
為人所輕賤 命終墮惡道
今當共立要 於此至歿命
假使此日光 暴我身命乾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摑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寧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畋獵。漸漸游行至諸比丘所繫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諸比丘等深生慚愧。障蔽其身使人審知釋子沙門。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還白言。大王。彼是沙門。非為尼揵。即說偈言。
王今應當知 彼為賊所劫
慚愧為草繫 如鉤制大象
于時大王聞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青草用繫手 猶如鸚鵡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為火焚 犛牛為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 草繫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為祝所迷惑 為是苦行耶
為自厭患身 願速說其意
於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 悉是鬼神宅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絕
如似祝場中 為蛇畫境界
以神祝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我等雖護命 會歸於磨滅
願以持戒死 終不犯戒生
有德及無德 俱共捨壽命
有德慧命存 并復有名稱
無德喪慧命 亦復失名譽
我等諸沙門 以持戒為力
於戒為良田 能生諸功德
生天之梯隥 名稱之種子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繫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說
寧捨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感應緣(略引二驗)梁沙門釋法聰隋沙門釋法充
後南梁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南陽新野人。卓然神正性潔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因至襄陽繖蓋山白馬泉。築室方丈。以為栖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相從。無故却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後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但覩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變為水。經停傾仰。時水滅堂現。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多弊虎災。請聰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勅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繫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於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飲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魚。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數十壯人。夜來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止到其膝。執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迴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方以事首。遂表奏聞。初聰住禪堂。每有白鹿白雀馴服栖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因見屠者驅猪百餘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猪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並仡然不動。便歸悔過罪。因斷殺業。又於漢水漁人牽網。如前三告。引網不得。方復歸心空網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後卒於江陵天宮寺。即是梁太初年也。其寺現有碑記。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俗姓畢。九江人也。常誦法華大品。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嘗安履。每勸僧眾無以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然以寺基事重有不從者。充歎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緣。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戒乎。遂於此山香鑪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便於中虛頭忽倒上。冉冉而下處於深谷。不損一毛。寺眾不知。後有人上峰頂路望下。千有餘仞聞人語聲。就而尋之。乃是充也。身命猶存口誦如故。迎還至寺。僧感死諫為斷女人。經于六年方乃卒也。時屬隆暑屍不臭爛。時當開皇之末年也(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忍辱部第三(此別四部)述意部勸忍部忍德部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忍之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瞋。且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惻為用。常應遍游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以安樂。豈容微復觸惱大生瞋恨。乃至惡眼出聲慘顏厲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於鴟梟。含毒逾於蜂蠆。所以歷劫怨讎生生不絕也。
勸忍部第二
如菩薩藏經云。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能善根為瞋害已。復當經於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鎧。以堅固力摧忿恚軍。舍利子。我今為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為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化作五百健罵丈夫。常尋逐我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衖。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麁惡言毀罵訶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為諸魔羅之所訶毀。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
又成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為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瞋。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云。由觀五義以除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又報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心。
成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又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又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云。讚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云。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髮已上皆當祝願慚愧奉受。
又書云。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云。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云。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
又書云天道無親唯仁是興。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厭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為依內。若乖斯行翻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捨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為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寤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故經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云。君子讓而得之為是義故。常須進勝他人。常須剋責己躬也。
忍德部第三
如大寶積經云。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性。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捨於飢渴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又私呵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三於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
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云。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悑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己 諸天亦復知
引證部第四
如五分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龜即瞋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復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瞋語致有死苦。今復瞋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云。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麁獷言少誠信。佛勅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安繩床坐。佛踞繩床。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洗足已訖佛語羅雲。汝見澡槃中洗足水不。羅雲白佛。唯然見之。佛語羅雲。此水可用食飲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實清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是故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捨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棄澡槃中水。羅雲即棄。佛語羅雲。澡槃雖空可用盛飲食不耶。白佛言。不可復用。所以然者。用有澡槃之名曾受不淨故。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却澡槃。應時輪轉而走自跳而墮。數返乃止。佛語羅雲。汝寧惜澡槃恐破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賤價之物。意中雖惜不大殷勤。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麁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亦如汝言不惜澡槃。羅雲聞之慚愧悑悸。譬如戰象兩牙二耳四脚及尾九兵皆嚴先須護鼻。所以者何。象鼻軟脆中箭即死。人犯九惡唯當護口。所以護口。當畏三塗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如象損鼻。人犯十惡不惟三塗毒痛辛苦。即說偈云。
我如象鬪 不恐中箭 常以誠信
度無戒人 譬象調伏 可中王乘
調為尊人 乃受誠信
羅雲聞佛懇惻之誨。感激自厲剋骨不忘。精進柔和懷忍如地。識想靜寂即得阿羅漢道。
又羅雲忍辱經云。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門家乞食。悋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復撮沙投鉢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鉢至河洗頭鉢已。而自說云。我自行分衛。無事橫忓我。我痛斯須間。奈彼長苦何。猶如利劍割臭屍。臭屍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溷猪食。溷猪捨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凶愚。凶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夫惡心之興。是已之衰。輕薄惡人。命終于夜半。當入無擇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還自害。其身終而復始。續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鉢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為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于四衢。路人往來無不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後魂靈即復更生。輒無手足。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為人常有頭痛之患。夫人處世不能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三塗。若蒙餘福。得出為人。稟性常愚凶虐自逐。為人醜陋眾所惡憎。生輒貧窮聖賢不祐。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中。時尊者舍利弗新?髮。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鬚髮。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伽吒鬼言。汝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起瞋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言。喚燒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鼻地獄。目連聞舍利弗為鬼所打。即往問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舍利弗答言。尊者目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目連語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糩。況復打人而不苦痛。爾時舍利弗語目連。我實不大苦痛。時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 堅住不傾動
染著心已離 瞋者不反報
若如此修心 何有苦痛憂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作諸伎樂。游戲林間縱意娛樂。經久疲厭而便睡眠。內宮諸女為華果故游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臭穢之法。是可呵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捨離。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時王復命申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是故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時。使便自見為羯利王佛為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佛不瞋恨反以誓願欲饒益之。佛豈違背昔願。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四
精進部第四(此別四部)述意部懈墮部策修部進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以策墮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丘。當勤精進。十力慧日既已潛沒。汝等當為無明所覆。又言。闡提之人屍臥終日。當言成道無有是處。釋論云。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墮喪於法寶。是以斯那勇猛諸佛稱揚。迦葉精奇如來述讚。書云。夙興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進劬勞無時不可。豈得恣其愚懷縱情憍蕩。致使善根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條彌加枯瘁。況復命屬死王名繫幽府。奄歸長夜頓罷資糧。冥曹拷問將何酬答。當於此時悔恨何及。是故令者勸諸行人。聞身餘力預備前糧。常須檢校三業。勿令違於六時。每於晝夜。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剋。一念一剎那。檢校三業。幾心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幾心行厭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色心。幾心行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塗不善業。幾心厭離名聞著我心。幾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間心。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須檢校勿令放逸墮於邪網。常省三業遞相誡勗。心口相訓。心語口言。汝常說善莫說非法。口還語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昇。何勞他控橫起怨憎。故經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定生惡趣。又如駃騠顧影馳走不同駑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他呵。反增觸惱益罪尤深也。
懈墮部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是時帝釋便說偈言。
欲求最勝道 不惜其軀命
棄身如糞土 解了無吾我
雖用財寶施 此事不為難
勇猛如是者 精進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有人懈墮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墮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有懈怠。
又譬喻經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從釋迦出家得阿羅漢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却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丘值世大儉。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麁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詣象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見前因緣愁憂不食。象子悑懼便往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王即遣人覓得沙門。問言。至象邊何所道耶。沙門答曰。我語象云。我與汝俱有罪耳。沙門向王具說如上。王意便寤即放沙門。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有一長老比丘。向世尊舒脚而睡。有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計念在前。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脚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便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未必?鬚髮
雖復年齒長 不免於惡行
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群前
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法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脚而睡乎。諸比丘對曰。如是悉見。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前五百世中常為龍身。今設命終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於佛法眾。若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命終皆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不。諸比丘對曰。悉見世尊。曰此沙彌却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以是之故常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
又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云。佛告諸比丘。馬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解覊韁時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跳踉欲齧其人。三態者便舉前兩足掣車而走。四態者便蹋車軨。五態者使人立持軛摩身拶車却行。六態者便傍行斜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值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篼餧之熟視不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噏噬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聞說經便走不欲樂聽。如馬解覊韁掣車走時。二態者聞說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便瞋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時跳踉欲齧人時。三態者聞說經便逆不受。如馬舉前兩脚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說經便罵。如馬蹋車軨時。五態者聞說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軛摩身拶車却行時。六態者聞說經不肯聽俾頭斜視耳語。如馬傍行斜走時。七態者聞說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便死抵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行。八態者聞說經不肯聽。反念婬泆多求不欲聽受。死入惡道時乃遽欲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如馬懸篼餧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說馬有八惡態。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策修部第三
如持世經云。寶光菩薩於閻浮檀金佛所發於精進。但為入如是法方便門。二十億歲終不生惡心。若利養心。又寶光菩薩如是精進十二億歲。未曾發起婬怒癡心。又無量意菩薩無量力菩薩。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臥若坐若經行。但念五取陰相。
又大集經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然後上昇虛空。一多羅樹。結跏趺坐。滿一千年不動不搖。法喜為食。獲得比智樂說無礙。
又譬喻經云。羅閱祇國沙門。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終不起欲睡眠心。作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
又薄俱羅經云。薄俱羅稱言。我從出家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脇一著床背有所倚。
又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又智度論云。身精進為小。心精進為大。外精進為小。內精進為大。復次佛說意業力大故。如仙人瞋時令大國磨滅。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為小。意精進為大。如是諸經廣歎精進。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須多聞。
又智度論云。若人欲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於相似事。繫念令知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比丘。繫心拭屣物中念憶禪定。除心垢法乃得羅漢果。彼人暗鈍令誦掃箒兩字。猶不俱得。得掃忘箒。得箒忘掃。如此矇鈍尚得聖道。何況利人不得聖道。天下極鈍豈過於此。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復寡聞亦先入道。
又毘婆沙論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集經云。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時眾中有兩比丘。一名精進辯。一名德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止者。睡眠不覺。獨無所得。時精進辯謂德樂止言。佛者難值。億百千世時乃一出。當勤精進為眾作本。如何睡眠。時德樂止聞其教招便即經行。於祇樹間甫始經行。復住睡眠。如是煩亂不能自定。詣泉側坐欲思惟。復生睡眠。時精進辯便以善權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螫之。時德樂止驚覺而坐。畏此蜂王須臾復睡。時蜜蜂王飛入腋下螫其胸腹。德樂止驚心中懅悸。不敢復睡。時泉水中有雜色華。種種鮮潔。時蜜蜂王飛住華上食甘露味。時德樂止端坐視之。畏復飛來不敢睡。思惟蜂王觀其根本。蜂王食味不出華中。須臾之頃蜂王睡眠。墮污泥中身體沐浴。已復還飛住其華上。時德樂止向蜜蜂王說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隱
不當復持歸 遍及其妻子
如何墮泥中 自污其身體
如是為無黠 毀其甘露味
又如此華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沒華還合 求出則不能
當須日光明 爾乃復得出
長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時蜜蜂王向德樂止說偈報言。
佛者譬甘露 聽聞無厭足
不當有懈怠 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墮污泥
愛欲所纏裹 無智為甚迷
日出眾華開 譬佛之色身
日入華還合 世尊般泥曰
值見如來世 當勤精進受
除去睡陰蓋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緣
其現有著者 當知為善權
善權之所度 有益不唐舉
而現此變化 亦以一切故
時德樂止聽聞其說。即得不起法忍。解諸法本逮陀隣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德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時俱與彌勒共聽經法。彌勒爾時睡眠獨無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度者。彌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比丘。日至城外曠野塚間。路由他田乃得達過。其主見已便興瞋恚。此何道人。日此來往不修道德。即問道人。汝何乞士。在吾田中縱橫往來。乃成人蹤。道人報曰。吾有鬪訟。來求證人。故行田中。田主宿緣鉤連應蒙得度。便逐道人私匿從行。見曠塚間。屍骸狼藉。膖脹臭爛。鳥獸食噉。散落異處。或有食噉盡不盡者。有似灰鴿色者。?蟲吮?臭穢難近。比丘舉手語彼人曰。此諸鳥獸是我證人。其人問曰。此諸鳥獸何為證人。汝今比丘與誰共諍。比丘報曰。心之為病多諸漏患。我觀此骸分別惡露。便還房室還自觀身。從頭至足與彼無異。然此心意流馳萬端。追逐幻偽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我今欲誡心之源本。汝心當知。興起是念。無令將吾入地獄餓鬼之中。我今凡夫未脫諸縛。然此心賊不見從命。以是之故日往曠野。為說惡露不淨之想。復與心說。心為卒暴。亂錯不定。心今當改無造惡緣。時彼田主聞道人教。以手揮淚哽咽難言。然彼田主。於迦葉佛十千歲中修不淨想。尋時分別三十六物惡露不淨。爾時比丘及彼田主。即彼曠野大畏塚間得須陀洹道。故知前聖後聖通誡殷勤。不得輕怠自損來報。眷屬非久。暫時緣合。善惡交報。親疏何定。不得偏執貪著室家。縱得榮位暫時非久。比見愚俗不知無常。廣事宅田愛戀妻兒。貪求名利不知厭足。生平不知修福。死去還屬他人。
又法句喻經說云。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三寶初無厭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逮得神通。生死已盡。時清信士得困疾病。醫藥加治不能得差。時婦在邊悲哀辛苦。共為夫婦獨受斯痛。卿設無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所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即死。魂神還在婦鼻中化作一蟲。婦甚啼哭不能自止。時道人往與婦相見。知婿命過鼻中作蟲。故欲諫喻令捐愁憂。婦見道人來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時婦洟鼻蟲便墮地。婦即慚愧欲以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殺。是卿夫婿。化作此蟲。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壽終墮此蟲中。道人答曰。用卿恩愛悲哀呼嗟。起恩愛心戀慕愁憂。用是壽終即墮蟲中。道人為蟲說經。卿精進奉經持法。福應生天在諸佛前。但坐恩愛戀慕之想。墮此蟲中亦可慚愧。蟲聞其言。心開意解。便自剋責。即時壽終。便得上生。是以今者唯應檢校知心善惡。改過為福。省己為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進益部第四
如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能行精進。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攝。三為非人所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惱。九隨所得食食已能消。十如憂鉢羅華不同於朽。
又大寶積經云。第四精進有十念。一念佛無量功德。二念法不思議解脫。三念僧清淨無染。四念行大慈安立眾生。五念行大悲拔濟眾苦。六念正定聚勸樂修善。七念邪定聚拔令返本。八念諸餓鬼飢渴熱惱。九念諸畜生長受眾苦。十念諸地獄備受燒煮。菩薩如是思惟十念三寶功德。專念不亂。是名正念精進。
又六度經云。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總持。三勤於樂說。四勤於正行。
感應緣(略引五驗)晉沙門帛僧光晉沙門竺曇猷宋沙門釋僧規周沙門釋慧景隋沙門釋曇詢
晉剡隱岳山有帛僧光。或云曇光。未詳何許人。少習禪業。晉永和初游于江東。投剡之石城山。山民咸云。此中舊有猛獸之災。及山神縱暴人蹤久絕。光了無懼色。雇人開薙負杖而前。行入數里。忽大風雨。群虎號鳴。光於山南見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為栖禪之處。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復還中。經三日乃見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競來悑光。光一皆不恐。經三日又夢見山神。自言。移往章安縣韓石山住。推室以相奉。爾後採薪通流道俗宗事。樂禪來學者。起茅茨於室側。漸成寺舍。因名隱岳。光每入定輒七日不起。處山五十三載。春秋一百一十歲。晉太元之末。以衣蒙頭安坐而卒。眾僧咸謂依常入定。過七日後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顏色如常。唯鼻中無氣。神遷雖久而形骸不坼。至宋孝建二年。郭鴻任剡。入山禮拜。試以如意撤胸。颯然風起衣肌消散。唯白骨在焉。鴻大愧懼收之于室。以塼壘其外而泥之。畫其形像。于今尚存。
晉始豐赤城山有曇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居苦行習禪定。後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禪。甞行到一行蠱家乞食。猷祝願竟。忽見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後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訶。何不聽經。俄而群虎皆去。有頃蟒蛇競出。大者十餘圍。循環往復舉頭向猷。經半日復去。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輒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狎法化。卒難制語。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餘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手贈猷香三奩。於是鳴鞞吹角陵雲而去。赤城山有孤巖。獨立秀出干雲。猷搏石作梯昇巖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禪學造者十有餘人。王羲之聞而故往仰。峯高挹致。敬而返赤。城巖與天台瀑布靈溪四明。並相連屬。而天台懸崖峻峙峯嶺切天古老相傳云。上有往精舍。得道者居之。雖有石橋跨㵎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已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所。聞室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度。却後十年自當來也。猷心悵然夕留中宿。聞行道唱薩聲。旦復欲前。見一人鬚眉皓白。問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還。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明。猷神色無擾。明旦見人著單衣恰來。曰此乃僕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僕家室已移。請留今住。猷停少時。猷恨不得度石橋。後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覩精舍神僧。果如所說。因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却後十年自當來此。今未得住。於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晉太元中有妖星。帝並下勅諸國有德沙門令齋懺悔禳災。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來。悔過云。橫勞法師。是夕星退。別說云。禳星是帛僧光。未詳孰是。猷以大元之末卒於山室。屍猶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入山登巖。故見猷屍不朽。其後欲往觀者。輒雲霧所惑無得窺也(右此二驗梁高僧傳)。
宋沙門僧規者。武當寺僧也。時京兆張瑜。于此縣常請僧規在家供養。永初元年十二月五日。無痾忽暴死。二日而蘇愈。自說云。五日夜二更中。聞門衖間曉曉有聲。須臾見有五人炳炬火執信幡徑來入屋。叱喝僧規。規因頓臥怳然。五人便以赤繩縛將去。行至一山都無草木。土色堅黑有類石鐵。山側左右白骨填積。山數十里至三岐路。有一人甚長壯。被鎧執杖。問曰。五人有幾人來。答正一人耳。五人又將規入一道中。俄至一城。外有屋數十。築壤為之。屋前有立木。長十餘丈。上有鐵梁。形如?槹。左右有匱貯土。土有品數。或有十斛。形亦如五升大者。有一人衣幘並赤。語規曰。汝生世時有何罪福。依實說之。勿妄言也。規惶悑未答。赤衣人如局吏云。可開簿檢其罪福也。有頃吏至長木下。提一匱土懸鐵梁上稱之。如覺低仰。吏謂規曰。此稱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應先受罰。俄有一人衣冠長者。謂規曰。汝沙門也。何不念佛。我聞悔過可度八難。規於是一心稱佛。衣冠人謂吏曰。可更為此人稱之既是佛弟子。幸可度脫。吏乃復上匱稱之。秤乃正平。既而將規至監官前辯之。監官執筆觀簿遲疑久之。又有一人朱衣玄冠珮印綬執玉版。來曰。算簿上未有此人名也。監官愕然。命右右收錄云。須臾見反縛向五人來。監官曰。殺鬼何以濫將人來。乃鞭之。少頃有使者稱天帝。喚道人來。既至帝宮經見踐歷。略皆金寶。精光晃昱。不得凝視。帝左右朱衣寶冠飾以華珍。帝曰。汝是沙門。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收捕也。規稽首諸佛祈恩請福。帝曰。汝命未盡。今當還生。宜勤精進。勿屢游白衣家。殺鬼取人亦多枉濫。如汝比也。規曰。橫濫之厄。當以何方而濟免之。帝曰。廣設福業最為善也。若不辦爾可作八關齋。生免橫禍死離地獄。亦其次也。語畢遣規去。行還未久。見一精舍。大有沙門。見武當寺主白法師弟子慧進皆在焉。居宇宏整資待自然。規請欲居之。有一沙門曰。此是福地非君所得處也。使者將規還至瑜家而去。何澹之。東海人。宋大司農。不信經法多行殘害。永初中得病見一鬼。形甚長壯牛頭人身。手執鐵叉晝夜守之。憂悑屏營。使道家作章符印錄。備諸禳絕而猶見如故。相識沙門慧義。聞其病往候之。澹為說所見。慧義曰。此是牛頭阿旁也。罪福不昧唯人所招。君能轉心向法。則此鬼自消。澹之迷佷不革。頃之遂死(右一驗出冥祥記)。
周大同二年有慧景法師為寺主。道素高潔有慧振法。師先於寺後山上起頭陀屋二間。常有善神衛護。普通元年四月二十日。有新受戒僧慧徵。往屋中誦戒。小有疲懈。山神現形。又著烏衣。身長一丈。手執索。慧徵驚懼還寺。普通八年四月十五日。寺僧僧覆往此屋中誓一夏誦經。初爾一日誦習不懈。至第二日還寺消息。須臾之間山上石下。聲如雷電。有一塊石打屋。僧覆驚起。辭謝誦經不敢復眠。大同四年四月十二日中。竟有一客僧名法珍。緣家在壽陽。來寺禮拜。仍至寺後山上。既見石窟中舊有好泉水。水甚清潔。仍就此坐禪。俄爾之間空中有聲語令避去。其都不動。須臾虎來。以前脚撮其頭。血流出面。四十餘日。瘡差而去。中大同元年二月五日。攝山神現形。著菩薩巾披袈裟。形貌極端正。侍從左右三十餘人。一人捉香鑪在前。來入禪堂詣弘誓法師所。自坐胡床。與法師共語。并請寺眾行道。又至其年四月四日夜。爾時大風禪堂僧智遠等。聞外如有數十人行聲。至後夜見當戶邊有一木。景智遠等仍還大寺解齋。比還開禪堂戶已見此。景在禪床坐。見一紙書令安置故禪堂後石窟中。慧虔初捧不移。末道當移石窟。即便輕舉。至其年五月十四日。復更書一片石與景遠二僧。令於禪堂後種竹。自稱名菩提。
隋懷州柏尖山寺釋曇詢。俗姓楊。弘農華陰人也。謹攝自修宗稟心學。遠訪巖隱。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逢曇準禪師。授以禪法。又往稠禪師所。問其津道。極相禮遇。善洽禪味。後經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禪。屬枯泉重出䴥麋繞院。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隣。從學之徒相慶茲瑞。時因請法暫往雲門。值徑陰霧昏暗失路。忽蒙山神示道方會本途。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衛。時有盜者來竊蔬菜。將欲出園。乃為群蜂所螫。詢聞來救。慈心將治得全餘命。嘗有趙人遠至殷勤。致禮陳云。弟子因病死蘇。往見閻羅王。詰問罪當就獄。賴蒙詢師來為請命。王因放免。生來未面遠訪方委。又山行值二虎鬪。累日不歇。詢執錫分之。以身為翳。語云。汝同居林藪。計無大乖。幸各分路。何須固忿。虎聞低頭。飲氣而散。屢逢熊虎。交諍不歇。皆詢往救。略同前述。入定鳥不亂。獸見如偶。又陰德感物顯用藏仁。每入禪定七日為期。白虎入房同居窟宅。獨處靜院不出十年。隋文重德屢送璽書。兼賜香供重疊累載。以開皇初年風疹忽增。卒於柏尖山寺。春秋八十。初遘疾彌留。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戶。又感異鳥白頸赤身。繞院空飛。聲唳哀切。氣至大漸。鳥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或在房門至于臥席。悲鳴逾甚血沸眼中。既爾往化。鳥便飛出外空旋轉奄然翔逝。又感猛虎繞院虓䝞。兩宵霧昏三日結慘又加山崩石墜林摧㵎塞。驚動人畜恓惶失據。其哀感靈祥疇能殫記(右世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五
禪定部第五(此別五部)述意部引證部頭陀部利益部禪定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故經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誳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栖神冥漢之內。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捨道法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從頭至足三十六物八萬戶蟲。不淨無常苦空非我。但眾生心性譬若獼猴戲跳攀緣歡娛奔逸。不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化?戾不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嶮獄。皆由放散情慮擾亂心神。似風裏之燈。譬波中之月。搖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既不現。照豈得明。所以眾惡賴此而興。諸善由斯併廢。良由不修斷惑。常起貪瞋。未服無知偏多樂受。遂令禪定之惑重沓爭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象之無鉤。似戲猨之得樹。故須念念策心新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靜塵。後念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時經歎一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若違此理聖亦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外。惑緣於外起染於內。故知內外相資表裏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沈則其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
引證部第二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云。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云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又求離牢獄經云。時有阿育王弟。名善容(亦名違陀首祇)入山游獵。見諸梵志裸形苦行而無所得。王弟見而問曰。汝在此行道。有何患累而無成辦。梵志報曰。坐有群鹿數共合會。我見心動不能自制。王子聞已。時生惡念。此等梵志。服風食氣氣力羸惙。猶有婬欲過患不除。釋子沙門。飲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隨時香華自熏。豈得無欲。時阿育王聞弟有此議論。即懷憂慼。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見。恐永迷沒。我當方宜除其惡念。即還宮內勅諸伎女。各自莊嚴。至善容所共相娛樂。預勅大臣。吾有所圖。若我勅卿殺善容者。卿等便諫。須待七日隨王殺之。時諸伎女即往娛樂。未經時頃王躬自往。語弟云。何為將吾伎女妻妾恣意自娛。奪其威怒以輪擲空。召諸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未衰老。亦無外寇強敵來侵境者。吾曾聞古昔諸賢有此諺言。夫人有福四海歸伏福盡德薄肘腋叛離。如我自察未有斯變。然我弟善容誘吾伎女妻妾縱情自恣。事既如是豈有我乎。汝等將去詣市殺之。諸臣諫曰。唯願大王聽臣微言。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無繼嗣者。願聽七日為王求依王命。時王默然聽臣所諫。王復寬恩。勅語諸臣。命聽王子。著吾服飾。天冠威容如吾不異。內吾宮裏作唱伎樂。共娛樂之。復勅一臣自今日始著鎧持杖。拔好利劍。往語善容王子曰。知期七日終正。爾當到努力開割五欲自娛。今不自適死後有悔。恨亦無益。一日過已臣復往語。餘有六日。如是次第乃至一日。臣往白言。王子當知。六日已過唯明日在。當就於死。努力恣情。五欲自娛。至七日到王遣使問。云何王子七日之中。意志自由快樂不乎。弟報王曰。大王當知。不見不聞有何快樂。王問弟曰。著吾服飾入吾宮殿。眾伎自娛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見不聞不快樂耶。弟白王言。應死之人。雖未命絕與死何異。當有何情著於五欲。王告弟曰。咄愚所啟。汝今一身憂慮百端。一身斷滅在欲不樂。豈況沙門憂念三世。一身死壞復受一身。億百千世。身身受苦無量患惱。雖出為人與他走使。或生貧家衣食窮乏。念此辛酸故出家為道。求於無為度世之要。設不精勤當復更歷劫數之苦。是時王子心開意解。前白王言。今聞王教乃得惺寤。生老病死實可厭患。愁憂苦惱流轉不息。唯願大王。見聽為道。謹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時。弟即辭王出為沙門。奉持禁戒晝夜精勤。遂得阿羅漢果。六通清徹無所罣礙。
又阿育王傳云。阿育王聞弟得道。深心歡喜。稽首禮敬。請長供養。既厭世苦不樂人間。誓依林野以養餘命。阿育王即使鬼神於自城內為造山水。山高數十丈。斷絕人物不得往來。乃應王命率捨衣資。造石像一軀。身高丈六。即於山龕石室供養其弟。此山及像今並存焉。
頭陀部第三
夫五欲蓋纏並是禪障。既能除棄。其心寂靜。堪能修道。故此章內。具明十二頭陀之行。少欲知足無過此等。西云頭陀。此云抖捒。能行此法即能抖捒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捒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故名頭陀。經論別明。各云十二。通別總論。合有十六。如衣中有四。食中有六。處中有六。故合十六。衣中四者。一糞埽衣。二毳衣。三納衣。四三衣。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不作餘食法食。四一坐食。五一團食。亦名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處中六者。一阿蘭若處。二在塚間。三在樹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坐。六是隨坐。就此十六隱顯離合。故說十二。如衣中四者。依四分律及智度論。同唯說二。一著納衣。二著三衣。不論餘二。依涅槃經。衣中說三。一著糞埽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不論納衣。食中六者。涅槃說三。所謂乞食。一坐食。一團食。所以不說次等乞者。以能如法乞食之時。必有次第。故不別說。但能一團一坐食。自然不作餘食法中後飲漿。故不別說。四分律中。說食有四。三種同前。加次第乞。智度論中。說食有五。不說不作餘食法食。處中六者。依智度論說五。除却隨坐。涅槃及律。皆具說六。今依諸部通有十六也。
又十住毘婆沙論。十二頭陀名體稍別。一盡形乞食。二受阿練若。三著糞埽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七但有三衣。八毳衣。九隨敷坐。十樹下住。十一空地住。十二死人間住。第一盡形乞食有十種利。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進令善住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効我。九不與男子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智。
第二受阿練若處亦有十利。一自在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足功德故。七遠離眾鬧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第三著糞埽衣亦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麁衣數中。十不為人所貪著。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防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受快樂。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第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往無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麁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第九隨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隨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所用。
第十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鬪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鬧行。
第十一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悑畏。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蟁虻毒蟲等。七不為音聲剌棘所剌。八不令眾生瞋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鬧行處。
又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當思八法。何等為八。一我當捨身。二應當捨命。三當捨利養。四離一切所愛樂處。五於山間死當如麁死。六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行。七當以法自活。八非以煩惱自治。
利益部第四
如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為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求己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四修定為知眾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五修定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六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興正法。紹隆三寶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常樂獨處。二常樂一心。三求禪及通。四求無礙佛智。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宴坐。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其心不濁。二住不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五於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謗正法。八善能防禁。九到調伏地。十證四無礙。
又佛言。若有菩薩愛樂空閑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省世事務。二遠離憒鬧。三無有違諍。四住無惱處。五不增有漏。六不起諍訟。七安住靜默。八隨順相續解脫。九速證解脫。十施功而得三昧。
又佛言。若有菩薩能與禪相應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諸悔熱。四守護諸根。五得食喜樂。六遠離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羂。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陀乞食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舉。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飲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又智度論云。三昧有二種。一佛。二菩薩。是諸菩薩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如諸佛要集經中說云。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尸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女人因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棄諸蓋菩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禪定部第五
如禪祕要經云。阿練若比丘因五種事發狂。一者因亂聲。二者因惡名。三者因利養。四者因外風。五者因內風。爾時世尊而說祝曰。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摩訶梨師 毘闍羅闍 謁咄陀達陀 娑滿馱 跋闍邏翅(久馳反) 陀邏崛荼誓荼遮利遮利 摩訶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久馳反)悉耽鞞闍鞞 阿闍鞞利 究匊匊翅(久馳反)薩婆陀羅尼翅(久馳反) 阿扇(叔看反)提摩俱摩詣吁彌吁彌摩呵 摩娑禍呵
爾時世尊說此呪已。告舍利弗。如此神呪過去無量諸佛所說。我今現在亦說此呪。未來彌勒賢劫菩薩亦當宣說。如此神呪功德如自在天。能令後世五百歲中諸惡比丘得淨心意。調和善治四大增損。亦治心內四百四病四百四脈所起壞界九十八使性欲種子。亦治業障犯戒諸惡永盡無餘。此名善治七十二種病憂惱陀羅尼。亦名拔五種陰無明根本陀羅尼。亦名現前見一切佛及諸聲聞為說真法破諸法使。
感應緣(略引六驗)晉沙門支曇蘭宋沙門釋玄高宋沙門釋普常齊沙門釋僧稠隋沙門釋法進唐沙門釋慧融
晉始豐赤城山有支曇蘭。青州人。蔬食樂禪讀誦三十萬言。晉太元中游剡。後憩始豐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經于數日。忽見一人長數丈。呼蘭令去。又見諸異形禽獸以恐蘭。見蘭怡然自得。乃屈膝而禮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韋鄉山就之。推此處以相奉。爾後三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峯。俄而有人著幘稱珠欺王通。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並形貌端正有逾於世。既至蘭所敘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答云。樂安縣韋鄉山。久服風問。今與家累仰投。乞受歸戒。蘭即授之。受法竟。䞋錢一萬蜜二器。辭別而去。便聞鳴笳動吹響振山谷。蘭禪眾十餘共所聞見。晉元熙中卒於山室。春秋八十有三矣。
宋偽魏平城有釋玄高。姓魏。本名靈育。憑翊萬年人也。母冠氏本信外道。始適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長姊。生便信佛。乃為母祈願。願門無異見得奉大法。母以偽秦弘始三年。夢見胡僧散華滿室。覺便寤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內忽有異香。及光明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兒生瑞兆。因名靈育。時人重之。復稱世高。年十二辭親入山。久之未許。異日有一書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隱。父母即以高憑之。是夕咸見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並來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復覓耶。村人云。都不知行。豈容已送。父母方寤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聰慜生知學不加思。至年十五已為山僧說法。受戒已後專精禪律。聞關中有浮陀跋禪師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通禪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深寤如此。於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崖。學徒百人。崇其義訓。稟其禪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足。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友。是時乞伏熾槃跨有隴西。西接涼土。常有學徒三百餘人。有玄紹者。秦州隴西人。學究諸禪。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淨倍異於常。每得非世華香以獻三寶。靈異如紹者又十一人。紹後入堂術山蟬蛻而逝。後共曇弘乃向河南。國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內外敬奉崇為國師。河南化畢進遊涼土。沮渠蒙遜深相敬事。集會英賓發高勝解。時西海有樊僧印。亦從高受學。志狹量褊得少為足。便謂已得羅漢頓盡禪門。高乃密以神力。令印於定中備見十方無極世界諸佛所說法門不同。印於一夏尋其所見永不能盡。方知定水無底。大生愧懼。時魏虜託跋燾僭據平城。軍侵涼境。燾舅陽平王抂請高同還偽都。既達平城大流法化。偽太子託跋晃事高為師。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枉苦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燾乃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言枉疑太子。燾驚寤。大集群臣說神告以所夢。諸臣咸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誥。燾於太子無復疑焉。蓋高誠感之力也。時崔皓冠天師並先得寵於燾。恐晃篡弑之日奪其威柄。乃譖云。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迹稍形。若不誅除必為巨害。燾遂納之。勃然大怒。即勅收高。高先嘗密語弟子云。佛法應衰。吾與崇公當其禍首。于是聞者莫不慨然。時有涼州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德既次於高。亦被疑阻。至偽太平五年九月。高與崇公俱被幽縶。其月十五日就禍卒於平城之東隅。春秋四十有三。是歲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當爾之夕門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見光繞高先所住處塔三匝還入禪窟中。因聞光中有聲云。吾已逝矣。諸弟子方知已化。哀號痛絕。既而迎屍於城南曠野。沐浴遷殯。兼營理崇公。別在異處。一都道俗無不嗟駭。弟子玄暢時在雲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見一人告之以變。仍給六百里馬。於是揚鞭而返。晚間至都。見師已亡。悲慟斷絕。因與同學共泣曰。法今既滅頗復興。不如脫更興。請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當照之矣。言畢高兩眼稍開光色還悅。體通汗香。須臾起坐謂弟子曰。大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復應如我耳。唯有玄暢當得南度。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修心無令中悔。言已便臥即絕也。明旦遷柩欲闍維之。國制不許。於是營頓即窆。道俗悲哀號泣望斷。有沙門法達。為偽國僧正。欽高日久未獲受業。忽聞徂化因而哭曰。聖人去世。當復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聖人自在。何能不一現。應聲見高飛空而至。達頂禮求哀。願見救護。高曰。君業重難救。當可如何。自今以後依方等苦悔。當得輕受。達曰。脫得苦報願見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寧獨在君。達又曰。法師與崇公並生何處。高曰。吾願生惡世救護眾生。即己還生閻浮。崇公常祈安養。已果心矣。達又問。不審法師已階何地。高曰。我諸弟子自有知者。言訖奄然不見。達密訪高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薩。至偽太平七年。託跋燾果毀滅佛法。悉如高言。
宋蜀安樂寺有釋普恒。姓郭。蜀郡成都人也。為兒童時。嘗於日光中見聖僧在雲中說法。向家人敘之。並未信語。後苦求出家。止治下安樂寺。獨處一房不立眷屬。習靖業禪。善入出住。與蜀韜律師為同意。自說入火光三昧。光從眉直下至金剛際。於光中見諸色像。先身業報頗亦朗了。宋昇明時人謂是戲言。將終之日微有病相。唯緣家一奴看之。明旦平坐而卒。手屈三指。試捋隨申申已還屈。生時體黑。死已鮮白。於是大眾依得道法闍維。?薪始然。便有五色煙起。殊香芬馥。州將玉玄載。乃為之贊曰。
大覺渺無像 懸應貴忘靖
一念會道場 空過萬劫永
信心虛東想 遇聖藻西影
妙趣澄三界 傳神四禪境
俗物故參差 真性理恒炳
韜光寄浮世 遺德方化逈
齊鄴西龍山雲門寺釋僧稠。姓孫。元出昌黎。末居鉅鹿之癭陶焉。性愛純懿孝信知名。而勤學世典備通經史。而道機潛扣歘厭世煩。一覽佛經渙然神解。初從道房禪師受習止觀。次於趙州障洪山道明禪師所受十六特勝法。嘗於鵲山靜處感神來嬈。抱肩築腰氣噓頂上。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令無樂者。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葱嶺已東。禪學之最。汝其第一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嶽寺。僧有百人泉水纔足。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却坐階上聽僧誦經。眾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現。眾以告稠。稠呼優婆夷。三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於故泉。水即上涌。時共深異威儀如此。後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聞兩虎交鬪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觸。各散而去。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豈拘域中長生者乎。須臾自失。其感幽顯皆此類也。又移懷州馬頭山。魏孝明宿承令德前後三召。乃固辭不赴。又移北轉常山。定州刺史婁叡彭城王高攸等。請至受法。道俗奔赴禮貺填充。為名利所纏者。說偈止之。悉皆儉素。齊文宣天保二年下詔曰。
久聞風德常思言遇。今勅定州今師赴鄴教化群生義無獨善。希即荷錫暫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濟斯苦攘。至此之日脫須還山。當任東西無所留縶。稠居山積稔業濟一生。聞有勅召絕無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請。即日拂衣將出山闕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駭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三日。稠顧曰。慕道懷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帝躬舉大駕出郊迎之。天下歸善。皆由稠矣。又於雲門山寺。所住禪窟前有深坑。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釜內。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隱。其夜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弟子有兒。歲歲為惡神所噉。兒子等惜命不敢當。弟子衰老將死。故自供食。蒙師護故得免斯難。稠索水潠之。奄成雲霧。時或讒稠於宣帝以倨傲無敬者。帝大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生來不至僧厨。忽無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設。至夜五更先備牛輿。獨往谷口。去寺二十餘里。孤立道側。須臾帝至。怪問其故。稠曰。恐身不淨穢污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禮伏愧悔無已。謂尚書令楊遵彥曰。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乃躬負稠身往寺。稠聲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愆。因謂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羅剎王。是以今猶好殺。即呪盆水令帝自視。見其形影如羅剎像焉。每年元日常問一歲吉凶。後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不悅。帝問師復何如。答曰。貧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明年即是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時。絕無患惱。端坐卒於山寺。春秋八十有一。當終之時異香滿寺。聞者悚神。勅慰殷勤。令依中國闍維之法。四部彌山人兼數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以火焚之。道俗哀慟哭響流川。登有白鳥數百裴回煙上悲鳴相切。移時乃逝。仍於寺之西北建以甎塔。每有靈景異香應于道俗。康存之日宣帝謂稠曰。弟子未見佛之靈異。頗得覩不。稠曰。此非沙門所宜。帝遂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得動。稠命沙彌取之。初無重焉。因爾篤信彌厚(右此四驗出梁高僧傳)。
隋益州響應山寺釋法進。不知氏族。為輝禪師弟子。常於竹林坐禪。有四老虎繞於左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師後教為水觀。家人取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進暮還寺彌覺背痛。具問家人。云安石子。語令明往所除此石。及旦進禪。家人還見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爾習定不出此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請進治損。後辭還山。王及妃躬送向山。王及妃見進足離地四五寸。以大業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於此山。
唐長安普光寺僧慧融。字圓照。俗姓張氏。南陽人也。幼而精進不犯微惡。少年落髮。即樂禪伍。嘗隱居泰山。後奉勅追入京住普光寺。時游終南山。或來或往。嘗登山逢雪深厚。不能得進。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慧融知其意。乃乘之。虎遂負融而上。常有雙鳥於山林中前行引路。至永徽初遷神於本寺。寺僧於慧融房舍上。見五色光起。及於山焚身。肌骨總銷。唯心不爛(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
智慧部第六(此別三部)述意部引證部慧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曰無過。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以般若勝出世間破除諸有。釋論又言。佛是眾生母。般若能生佛。是則智為一切眾生之祖母。故外書云。叡哲欽明。乃稱放勛之德。仁義禮智。方曰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無宜弗習。能排巨暗。譬滿月之照三途。巧遣眾毒。似摩祇之除萬惡。豈可任無常沒守此長迷。取相交纏我心縈結。常多有愛恒富無明。未達因緣不修對治。所以欝欝慢山殆高崇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橫執斷常偏論即離。神黃神白。我見我知。一脚常翹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噉糞如犬。或盛談下諦。寧識中道之宗。或封執四韋。豈寤大乘之旨。或謂冥初生覺其永不知。世間定常唯此為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戇昏瞢庸魯頑疏。看指求月守株竢兔。尚疑駝馬寧分菽麥。雖知歡笑。將[(學-子+禺)-爻+(与-(乏-之))][(學-子+禺)-爻+(与-(乏-之))]而不殊。徒識語言。與猩猩而不異。良由不識空理常處無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見。五住煩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纏森然尚在。是故大士。為求八字不惜驅命。恐在纏中逢苦即退。故自剋心以牢其志也。
引證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菩薩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不惜身命。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依集一切功德三昧經云。釋迦過去久遠作五通仙人。名曰最勝。依智度論云。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進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暴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志心。即從下方踊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涅槃經云。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㲲纏皮肉。蘇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阿耨菩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眾生。以釘釘身投巖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云。菩薩為於一字一句之義。能以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王。一偈因緣。捨於身命。雖於無量殑伽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說。常為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經典書論悉能通達。
又大方便報恩經云。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瘁。菩薩志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為患。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為眾生故志心聽法。不為利養。為眾生故。不為自利。為正法故。不畏王難肌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云。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想。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菩薩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上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尚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未曾有經云。昔毘摩國徙陀山有一野干。為師子所逐墮一丘井。已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恨不飴師子
奈何死丘井 貪命無功死
無功已可恨 復污人中水
懺悔十方佛 願垂照我心
前代諸惡報 現償皆令盡
從是值明師 修行盡作佛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聖教久處幽冥。向說非凡願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無訓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頭懺悔。憶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法師。諸天即各脫寶衣積為高座。野干昇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報應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死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值明師。貪生畏死死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修善。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誨全命無功者。願聞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飢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者。濟一世之乏。增益生死。說法教化者。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天樂。是故佛說以法作施功德無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為是業報。為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天帝曰。我謂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聞因緣。答曰。昔生波羅柰國波頭摩城。為貧家子。剎利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至年十二逐師於山。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靡所不達。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難報。由先學慧自識宿命。由受王位奢婬著樂。報盡命終生地獄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
時帝釋與八萬諸天。從受十善。今還天宮。和尚何時捨此罪報得生天上。野干曰。剋後七日當捨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天。多有菩薩說法教化。七日命盡生兜率天宮。復識宿命行十善道。
又賢愚經云。佛在波羅柰國。於林澤中為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說妙法。時虛空中有五百雁為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迴翔欲下。獵師張羅雁墮其中。為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父母膝上若八歲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說四諦得須陀洹果。即還天上。
利益部第三
又大寶積經云。第六菩薩修行智慧。復有十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為十。一思惟分別定慧根本。二思惟不捨斷常二邊。三思惟因緣生起諸法。四思惟無眾生我人壽命。五思惟無三世去來住法。六思惟無發行不斷因果。七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八思惟無相而度眾生不廢。九思惟無願而求菩提不離。十思惟無作而現受身不捨。如是慧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能行般若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一切悉捨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五修禪定而無所住。六魔王波旬不能擾亂。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八能達生死海底。九於諸眾生起增上悲。十不樂聲聞辟支佛道。
又佛言。若有菩薩信樂多聞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知煩惱資助。二知清淨資助。三遠離疑惑。四作正直見。五遠離非道。六安住正路。七開甘露門。八近佛菩提。九與一切眾生而作光明。十不畏惡道。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智慧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不住斷見。二不入常見。三了十二緣。四忍無我行。
菩薩復有四種?護法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護法師如己君主。二護諸善根。三將護世間。四護利益他人。菩薩復有四種無厭足行具足智慧。一樂於多聞無有厭足。二樂於說法無有厭足。三行慧無有厭足。四行智無有厭足。
又華嚴經云。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未曾失時。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未曾失時。一切諸佛善根業報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授菩薩記未曾失時。一切諸佛隨應眾生示現神力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現如來身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悉行於捨未曾失時。一切諸佛入城聚落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攝歡喜眾生未曾失時。一切諸佛難化眾生而不放捨之。為調伏故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示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未曾失時。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未曾失時。
頌曰。
三塗阻隔 六度相宗 施戒忍進
禪智開蒙 四等慈照 三學哀忡
唯斯福利 寔由心崇 染淨隨情
取捨我躬 解興或喪 自妄休窮
六蔽久壅 八正虛融 福智雙感
理量俱通
感應緣(略引七驗)晉亭湖神廟經驗魏沙門釋志湛唐沙門釋慧因唐沙門釋慧稜唐沙門釋法敏唐沙門釋空藏唐司元大夫妻蕭氏
晉楊州江畔。有亭湖神。嚴峻甚惡。于時有一客僧婆羅門。名曰法藏。善能持呪辟諸邪毒。並皆有驗。別有小僧就藏學呪。經於數年。學業成就。亦能降伏諸邪毒惡。故詣亭湖神廟止宿。誦呪伏神。其夜見神。遂致殞命。藏師聞弟子誦呪致死。懷忿自來夜到神廟。瞋意誦呪。神來出現。自亦致死。同寺有僧每常受持般若。聞師徒並亡。遂來神所。於廟夜誦金剛般若。至夜半中聞有風聲極大。迅速之間見有一物。其形偉大。壅聳驚人。奇特可畏。口齒長利。眼光如電。種種神變不可具述。經師端坐正念誦經。剎那匪懈。情無怯怕。都不憂懼。神見形泰。攝諸威勢來至師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聽經訖。師問神曰。檀越是何神靈。初來猛峻後乃容豫。神答云。弟子惡業報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信敬經師。又問。若神信敬何意前二師並皆打死。答云。前二師死者。為不能受持大乘經典。嗔心誦呪。見弟子來逆前放罵。專誦惡語。欲降弟子。弟子不伏。于時二僧見弟子形惡自然悑死。亦非弟子故殺二僧。左近道俗見前二僧被殺。謂經師亦死。相率往看。且見平安。容儀歡泰。時人甚怪。競共問由。具答前意。寔因般若威力聖教不虛。諸人因此發心受持般若者眾。
魏泰岳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齊州山莊縣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住銜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游諸禽獸而不驚亂。常誦法華用為常業。將終之日沙門保誌奏梁武曰。北方山莊縣僧住銜草寺。是須陀洹聖人。今日入涅槃。楊都道俗問誌。皆遣遙禮。端坐氣絕。兩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是二果聖人各舒兩指。湛舒一指定是初果。收葬人頭山造塔安之。鳥獸不污。今猶在焉。又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隱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供給。至終置屍巖下。餘骸枯朽。唯舌多年不壞。又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傍有異。尋見一物。狀人兩脣。其內有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問諸道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師上奏曰。此持法華者。令六根不壞。慇誦千遍定感此徵。乃勅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各執香鑪潔齊旋繞。而祝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請現靈感。纔始發聲脣舌一時鼓動。雖無響及而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竪。珍以狀聞。詔遣藏之石函遷于山室。又魏太和初年北代京閹官。自慨形殘不逮餘人。旋奏乞入山修道。出勅許之。乃齎一部華嚴。晝夜讀誦。禮悔匪懈。夏首歸山。至六月末髭鬚盡生。陰相復現。丈夫相狀宛然復舊。具狀奏聞。高祖增信內宮驚訝。於是北代之國。華嚴轉盛(右此二驗見侯君素集)。
唐西京大莊嚴寺釋慧因。俗姓于。吳郡海鹽人也。稟靈溫裕清鑒倫通。後造長干辯法師所。稟學三論。窮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旨。瀉水一器。青更逾藍。辯後歸靜山林。便以學徒相委。受業弟子五百餘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即氣同捨壽。體如平日。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徒請問。乃云。試看箱內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曰。此為䞋遺。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知何不為。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誦大品般若。於冥道中謂經三月。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冥祈神游異域者矣。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寺。春秋八十有九。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稜。姓申屠。凡有法論皆令覆述。吐言質朴談理入微。時人同號得意稜也。至貞觀十四年正月半。襄州有感通寺昶法師曰。夢見閻羅王請稜公欲講三論。昶公講法華如何。稜曰。善哉。慧稜發願。常處地獄教化眾生。講大乘經。既有此徵。斯願畢矣。至九月末。蔣王見稜氣弱。送韶州乳二兩。逼令服之。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閻羅王莊嚴道場已竟。大有乳藥。至十月半黃昏時。遂覺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臟已崩無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憶年八歲往龍泉寺借觀音。未至耆闍已講三遍。皎如目前。說言。未訖。外有大聲告曰。法師早起燒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閻羅王使迎稜法師來。即起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還房中與度別。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此私記於他讀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時異香忽來。稜斂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春秋六十有五。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姓孫。丹陽人也。法華三論常講不絕。至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至二年。於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講道俗數千慶之嘉會。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眾集。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訖講方隱。至夏終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此相。至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故暗冥。恰至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停喪七日異香不滅。
唐京師會昌寺釋空藏。姓王氏。先祖晉陽。今在雍州之新豐縣。母初孕之日。自然不食酒肉。葷辛不嘗。以同身子密加異之。既誕之後靈鑒日陳。情用高遠。讀誦經論。思存拔濟。聰勤無比。日誦萬言。至年長大。總誦經論三百餘卷。鈔摘眾經大乘要句。十有餘卷。流行於世。賢劫千佛日禮一遍。春夏方等。常坐不臥。翹勤難加。寸陰不虧。以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終於會昌。春秋七十有四。遺身於龍池寺側。收骨起塔。其髏骨兩耳相通。頂有雙孔眼[日*匡]合竅。各有三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樹碑會昌寺。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為文。又有釋遺裕。常誦法華。千有餘遍。以貞觀初因疾將終。遺囑友人慧廓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身死之後不須露骸。埋之十載屈為發出舌根爛不。審若不壞為起一塔。以示經感。言訖而終。依囑而埋。至貞觀十一年。廓與知友就墓開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一縣士女咸覩敬仰。以函盛舌。於陽陸北性谷南岸為建塔銘。識者尊嚴發信誦經。又有京城西豐谷鄉南福水南史村史呵誓。少懷善念。常誦法華。臨終之時感有異香。氛氳滿村。埋後十年妻亡開墓同殯。見舌鮮明異常紅赤。又蕭僕射宋國公兄太府寺大卿。榮位高貴。國史具傳。欣懷道業。無棄寸陰。暗誦法華萬有餘遍。兄弟各造千部法華。書生潔淨勘校無謬。莊飾函盛。散付流通。請受人名各錄一通。躬自禮敬日夜一遍。宋公自撰經疏十有餘卷。廣集諸家向有半世。採掇菁華糅以胸臆。四時無事。昇座常講。至於開題之首。每召京城名德朝野宰貴。躬臨座席以申賓主。況卿情好讀誦。所寫法華千部。躬自勘校。每日朝參。必使侍人執經在前。至於公事。伺有閑隙。便自勘讀。日誦一遍。以為常式。靈祥徵迹頗難記錄。家門高遠不好傳述(右此四驗出唐高僧傳)。
唐蕭氏。是司元大夫崔義起妻。是蕭鏗女。鏗是僕射之姪。蕭氏為人妬忌多瞋。好打奴婢不信業報。至麟德元年。從駕到雒陽。二年正月身亡。死在地獄。蕭氏手下常所愛婢。名閏玉。年可十八。雖是獠婢容貌端正性識聰敏。信樂佛法。至二月。家內為夫人設三七日齋。僧正食時夫人自來。看齋枷項鎖腰獄卒衛從。餘人不知。唯此婢見。夫人靈著此婢言。音共夫人生平語音無異。使傳語向家內大小云。吾?崔家已來。為性多瞋。橫生嫉妬。好打奴婢。兼不信因果。今至地獄受罪極重。備經諸苦不可具說。聞家內今三七日為吾設齋。請求獄官放一日假。暫來看齋。語汝男女合家大小。吾自共汝同住已來。身三口四意怒三毒。好瞋打汝兼嫉妬丈夫。所看婢妾種種不善。發起惡業今受報苦。不可具陳。願汝男女合家大小。內外眷屬。從汝懺悔。願施歡喜。然汝男女憶吾乳餔之恩。將吾生平受用資具。速捨修福望拔冥苦。至七七日為吾設齋之時。令此功德早得成就。吾至齋日。更請官人望得復來。語丈夫及兒女等。丈夫生平急性多瞋。不得過分瞋打奴婢。勸信三寶恭敬上下。修持齋戒檀忍不絕。臨去之時語男女云。吾且將閏玉去。使在地獄看吾受罪苦痛如何。經五六日還放來。令汝男女知吾受罪苦痛虛實。作此語已閏玉即死。唯心上暖餘分並冷。身臥在地不敢埋之。此婢既至地獄。見一大殿院門。嚴兵守衛。云是王殿不敢窺窬。行至東院。別見一廳上有大官人。云是斷罪官。復過廳院東有地獄種種苦具。一如圖畫。夫人語婢云。汝看吾受罪之苦。作此語已即有種種獄卒羅剎。撲擲夫人屠割身肉。鑊湯煎煮。煮已還活。活已復歷諸獄鐵鉗抽舌。鐵鳥啄之。復臥鐵床。飛鳥猛火一時著身。死己還活。活已復受諸苦。不可具陳。夫人蘇已。即見其父蕭鏗乘紫金蓮華座騰空而來。鏗生平已來及歷任諸官。皆不食酒肉葷辛。常誦法華經。日別一遍。恭敬三寶。晝夜六時禮誦無闕。今生善處。見女受苦故來相救。即語女云。吾生平之日。每勸汝生信止怒。汝不用吾語。今致其殃。汝復何因。將此婢來。女報父言。為兒生平不信今受罪苦。故將此婢看兒受罪輕重。令傳向家內男女使其生信。父聞印可。即語女言。吾雖生善處。未能全救汝苦。汝努力自勵發心兼藉家內福善共相助佐決望得出上昇人天。作此語已忽有一婆羅門師。年少端正亦乘空而來。語夫人云。由汝不信因果今受罪苦。未知此婢性識如何。吾欲教誦經使傳家內令世人生信。夫人報云。請師但教。此婢聰明誦經可得。師即先教誦金剛般若。初受二三行有忘一二句者。後續授之。漸得半紙一紙。少時誦得不忘。復教誦藥師法華。一受不忘。此之三部。皆作梵音。不作漢語。文詞典正音韻清亮。文句皆熟。即已放歸。臨來語云。汝至家內逢人為誦。漢人道俗不別汝音。令覓婆羅門善梵語者。試看誦之。始知善惡。世人多有信邪事道不樂佛法。既見汝獠婢尚能誦得三本梵經。豈可不生信心。儻得一人迴邪入正。非直夫人得福。亦令汝後報不入三塗。既受此語已放出。至家惺了。如舊即集家內尊卑具說夫人地獄受罪苦事。猶恐曹主兒郎等不信。即臥在地。作夫人在地獄受苦之事。或云看夫人吞熱鐵丸。開口咽之。口赤腹熱如火。或云看夫人受鐵犁耕舌吐舌二三尺餘。或云看夫人受鐵床苦。身體紅赤熱氣如火。如是變現種種苦痛之相已。然後蘇惺。復說見夫人父誡勅之事。復說見婆羅門教誦經。意夫人得出地獄上昇天報。此婢即為家內正坐而誦。文文句句皆作梵音。聲氣清亮令人樂聞。室家大小見此善惡靈驗。罕所未聞。夫人男女大小五體自撲。號哭哀慟。逾痛初亡。道俗郡官聞者皆勸。易心歸信齋戒不絕。麟德元年有西域四婆羅門。來獻佛束頂骨。因親眷屬將軍薜仁軌家內設齋。諸親聚集。諸官人共議云。此婢雖誦得梵經。某等皆不別之。故邀屈請得此四婆羅門。至將軍舍齋。復喚得此婢。不語四僧云在地獄中誦得。但誑云別有婆羅門誦得此三部經。密試虛實。即對西僧令婢誦之。且誦金剛般若訖。此四婆羅門一時皆起合掌怪歎希奇未曾有也。何因漢人能得如此。更為藥師法華訖。彌加歡喜恭敬如師。即譯語傳云。此女何因得如此善巧音詞。文句典正經熟不錯。吾西域善能誦者。未能如是。此非凡人能得如此。諸官人等始為說實。西僧泣淚非是聖力冥加。豈能如是言詞典正。諸官道俗見者悲歎。深信佛法不敢輕慢。將軍因見此事。奏上聞徹皇帝。勅語百官。信知佛法眾聖之上冥祐所資。孰不能信。百官拜謝慶所未聞。良由三寶景福恩重慈蔭四生。非臣下愚所能籌度。聖凡受益。豈得不信(崔大夫亦麟德二年亡宅在西京宮城東翼善坊西門大巷南壁上道至其家見婢誦經具說如是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懺悔篇第八十六(此有六部)述意部引證部違順部會意部儀式部洗懺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潛暉正像?訛。人情嶮異世序澆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眾生頑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增長。內無勝解。常為五蓋自縈。外失良緣。致使四魔得便。故放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緣無非搆禍。招釁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寤盡誠懺悔。然懺悔之儀。須憑聖教。教有大小。罪有輕重。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聖教明懺成不。如七眾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重緣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餘輕者。懺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此懺悔為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昇。遠求大聖。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聖教。無宜得滅。知罪真妄。染淨虛融。心境開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緣。罪方伏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經說。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餘處得生。彌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復如是。爾時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說是品時。五百破戒比丘。以慚愧故戒根還復。
又大莊嚴經論云。若人學問雖復毀行。以學問力能尋復迴。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數數往來此比丘所。聽其說法。于時學問比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漸漸劣弱。為凡夫心。結使所使與此婦女共為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瘦不解生業。未知少作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於今者作何方計得生活耶。復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為親友。於賣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值得見。見已便識。頭髮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血猶如閻羅羅剎。所執肉秤悉為血污。見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歎息。作是思惟。佛語真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易迴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今日忽為此事。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汝若不調馬 放逸造眾惡
云何離慚愧 捨棄調伏法
威儀及進止 為人所樂見
飛鳥及走獸 覩之不驚畏
行恐傷蟻子 慈哀憐眾生
如是悲愍心 今為安所在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見諦是名沙門婆羅門。復說偈云。
勇悍而自稱 謂己真沙門
為此不調心 忽作斯大惡
說是偈已。尋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開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時。先當令其觀於四諦。今當為說作業根本。作是念已而語之言。汝於今者極善稱量。時賣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買肉。何故語我極善稱量。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此必有悲愍 而來見濟拔
如斯之比丘 久離市易法
見吾為惡業 故來欲救度
實是賢聖人 為我作利益
說是偈已。尋憶昔者為比丘時造作諸行。念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惟是已。即以肉秤遠投于地。於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說偈言。
欲味及欲過 何者為最多
我以慚愧䩙 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 心已得通達
不見其有利 鈍者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 宜應捨離欲
往詣於增坊 復還求出家
時罷道比丘說此偈已。即捨惡業出家精勤。得阿羅漢果。以此文證。破戒犯重。迴心學道。勤修則出。雖復依理要須專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須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願不限劫數。盡於未來盡欲度脫。等眾生界拔苦與樂。知心妄動遠離前境。新業不起舊結伏除。縱有重過即能輕微。業惡雖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經云。譬如㲲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殑伽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味飲者不覺。喻能觀心強即滅重罪。
又虛空藏經云。若優婆塞優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薩毀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於毘尼中決定驅擯。如大石破。今於此經。說大悲虛空藏能救諸苦及說呪以除罪咎。設有此人。云何為證。佛告優波離。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當敬禮。爾時當著慚愧衣。如眼生瘡深生耻愧。如癩病人隨良醫教。汝亦如是。應生慚愧。既慚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別稱大悲虛空藏菩薩名。澡浴身體。燒眾名香。堅黑沈水。明星出時。長跪合掌悲泣雨淚。稱虛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薩。愍念我故為我現身。爾時當起是想。是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虛空藏菩薩身長二十由旬。若現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薩結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說眾法音。與毘尼合。若此菩薩憐愍眾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於夢中。若坐禪時。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還入僧中。如本說戒。若優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設不得此字。便於空中有聲唱言。罪滅罪滅。若無空聲使知毘尼者夢見虛空藏。告言。毘尼菩薩。某甲比丘。某甲優婆塞。更令懺悔。一日乃至七日。禮三十五佛虛空藏菩薩力故。汝罪輕微。知法者復教令塗治圊廁。經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淨事。汝今一心塗一切圊廁。莫令人知。塗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虛空藏。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說汝過惡。如是懺悔復經三七日。爾時智者。應集親厚於佛像前稱三十五佛名稱虛空藏名。文殊師利賢劫菩薩為其作證。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報永除。不障三種菩薩業。佛告優波離。汝持是觀虛空藏法。為未來世無愧慚眾生多犯惡者。廣分別說。說是語時。虛空藏結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現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寶說首楞嚴坐是故眾生見此珠者。得如意自在。爾時世尊勅優波離。汝持此經不得多眾廣說但為一人持毘尼者。為未來世無眼眾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依佛名經云。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若優婆塞犯優婆夷重戒。若優婆夷犯優婆塞重戒。乞懺悔者。當淨洗浴著新淨衣不食葷辛。當在靜處修治室內。以好華幡莊嚴道場。香泥塗地。懸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願苦眾生未度者令度。於一切眾生下心如僮僕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淨僧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力隨分。如是志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得清淨。時當有相現。若於覺中。若於夢中。十方諸佛與其記別。或見菩薩與其記別。將詣道場共為己伴。或與摩頂永滅罪相。或自見身入大會中處在眾次。或見現身處眾說法。或見法師淨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志心。若比丘尼懺悔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清淨除不志心。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重戒。應當志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難遭想。當請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志心懺悔。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日必得清淨。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洗浴著新淨衣修治室內。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懸四十九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後毀四重禁。比丘尼毀八重禁。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毀如是一一諸戒。當云何滅如是等過。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請問如是等事。汝慈悲勝故能發是問。汝若不發是問。我終不說彼惡。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若我去世後。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默受供養而不改悔。當知是比丘必受地獄苦而無疑也。我今當出良藥救彼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離婆離婆諦(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羅離帝(三)尼呵羅帝(四)毘摩離帝(五)莎呵(六)
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所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計數。亦不可計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讀誦此陀羅尼救攝眾生。末世惡律儀比丘令其堅固住清淨地。若有比丘毀四重禁。志心憶念此陀羅尼。誦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請一比丘以為證人。自陳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終無是處。若不堅固阿耨菩提心。亦無是處。又文殊師利。云何當知得清淨戒。善男子。若其夢中見有師長手摩其頭。若父母婆羅門耆舊有德人。若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當知是人住清淨戒。見如是一相者。應向師說如法。除滅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毀八重禁者。若欲除滅八重禁者。先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陳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應如法而教此內外律所說。
阿隷離婆其羅帝(一)羅帝婆(二)摩羅帝(三)呵摩羅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羅尼若有讀誦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誦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應行。是諸惡業若不除滅。終無是處。若於夢中見如上事。當知彼尼住清淨地具清淨戒。若有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諸禁戒者。亦應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經般若前。自陳其過。向此比丘說。此比丘應教淨律之法所說。
伊伽羅帝(一)慕伽羅帝(二)阿帝摩羅帝(三)郁伽羅帝(四)婆羅帝婆(五)座羅伽竭帝(六)座羅竭帝(七)豆羅奢竭帝(八)毘奢竭帝(九)離婆竭帝(十)婆羅隷阿隷(十一)其羅隷阿隷(十二)持羅隷阿隷(十三)其蘭隷阿隷(十四)提蘭隷阿隷(十五)毘羅隷阿隷(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為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陀羅尼。若有下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讀誦修行此陀羅尼。誦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當懺悔時應自陳過。令其耳聞如上所說。夢中得見一一事者。當知是沙彌等住清淨地具清淨戒。佛告文殊師利。如汝所念。行者應修五事。持諸戒境界。所謂不犯陀羅尼義。不謗方等經。不見他過。不毀大乘。不毀小乘。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復有五事。不談上界所見。亦不談所行好醜之事。亦應日三時塗地。亦應日誦一遍日一懺悔。如是五事。是行者業不犯戒。復有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與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復不得輕於鬼神。亦復不得破鬼神廟。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輕。亦不得與彼人往來。如是五事是行者業護戒境。復有五事。不得與謗方等經家往來。不得與破戒比丘往來。不得與破五戒優婆塞往來。不得與獵師家往來。不得與常說比丘過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腦皮家往來。不得與藍染家往來。不得與養蠶家往來。不得與壓油家往來。不得與掘鼠藏家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劫人家往來。不得與偷人家往來。不得與燒僧坊家往來。不得與偷僧祇物人往來。不得與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畜猪羊雞犬家往來。不得與觀星宿家往來。不得與婬女家往來。不得與寡婦家往來。不得與酤酒家往來。如是七種五事是行者業護境界。◎◎
違順部第三
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屍。小乘經律譬同斬首。既律無開緣懺不復本。依大乘經許其洗蕩。如呪枯木還生華果。雖許此懺須立大心順教奉行如死還活。大士大行義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習。既慚且愧精勵形心。心想尚虛罪豈定性。今欲科約行業條例順違。善惡罪福具兼二種。先就惡業以論違順。違於涅槃順於生死。辯此違順略顯十心。有罪行者。須識業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無明顛倒煩惱醉惑。觸境生著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內既癡醉外為惡友所迷。隨順非法惡心轉熾。所以造罪。
三者內外緣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為。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惡事。雖未廣多。而惡心周普。奪一切樂與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隱覆瑕疵藏諱罪過。內懷姦詐外現賢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強健謂我常存。增狀作罪不畏惡道。所以造罪。
九者頑癡凶佷魯扈抵突。無慚無愧片無羞耻。所以造罪。
十者撥無因果不信善根。斷諸善根。作一闡提。不可救療。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無明為本。增加不已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暗入暗。織作結業無解脫期。是名無明違順心也。既識生死罪惡之人。遇佛大慈加攝哀念。立改過法開解脫門。令我善根重得生長。如王登位宥罪緩刑。將行懺除修善改惡。善中違順亦具十心。常須運想對治前罪。從後立儀一一觀破。此正悔過立行本基也。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謬。為善獲福。為惡得罪。雖無作者果報不失。雖念念滅業不敗亡。信為道源。智為能入。既智且信眾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闡提心。由備此心方能起懺。
二者悔罪要方慚愧為本。我慚此罪不復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是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義天。出世白法。是為懺愧翻破無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懺後條例耳。
三者悑畏無常命如水沫。一息不還隨業流轉。覺無常已食息無閑。是為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心也。
四者發露向他說罪輕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樹根枝葉彫落。是為發露翻破覆藏現淨心也。
五者斷相續心畢竟捨惡。剋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為決定要期斷惡翻破惡念相續心也。
六者發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與一切樂。此心弘廣無所不遍。是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惡心也。
七者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不休。是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業無辜起惡心也。
八者守護正法不念外道邪師破壞佛法。誓欲光顯令久住也。是為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護我慈哀我苦賜我除罪清淨良藥。是為翻破念惡知識心也。
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但有名字。名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為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若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是為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苦集子果兩縛脫。亦名道滅二諦顯。是為方等觀慧日月照明眾生遇此重恩故得見十方佛也。此標大慈具說如經。
會意部第四
問經說懺悔能滅罪業。云何唯說觀理智心能滅諸業。釋言。懺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懺悔。謂佛像前行道禮敬發願。要期斷除事惡。二是智心依理懺悔。謂觀身心斷除結使。但所造業有輕有重。若論輕業事懺亦滅。若論重業有可轉者。亦能轉重令輕。謂三塗業人中輕受。故十住婆沙論云。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故知事懺轉重令輕。牽報不定。由不斷結故。有漏力微。不盡故業。後必受報。非全不定。今故偏說。觀理斷結。無惑潤業。業不牽生。隨所斷處。故業永盡。於現造業亦不招生。則於過現所造善惡。方是究竟牽報不定。今據此義。是以偏說。故諸智者。欲斷過現三塗重業。即學觀理永免惡道。是故初果名為觝債。故攝論云。若無苦下無明諸行不生。若行已生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何以故。須陀洹人不造感生報業故。阿那含人不受下界生報。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羅漢亦爾。故知觀理是真懺悔。故華嚴經偈云。
一切業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當求真實相
又大寶積經云。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又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能見一切眾生性即涅槃性。則能畢竟滅業障罪。故又普賢菩薩經云。觀心無心。從顛倒相起。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故知善惡取性作相由未寤理。非無妄業。後若寤理前業即滅。無法可住。故不招生。如正觀理時。當思諸障本唯空寂。常與諸佛同一真性。洹沙萬德法界無殊。但無明障厚不能覩見。以不見故常於佛前破戒違道。十惡五逆無過不為。猶如一堂筵及凡聖在堂供養。有多盲人。以無目故遂於眾前具造諸惡。時有智人愍之不已。遂語盲人曰。此堂具有凡聖僧眾。汝云何對之公然造惡。盲人聞已慚愧悑畏。謝過無地。遂即申意告白僧眾曰。弟子某甲敬白合堂師等。弟子無福少來失明。雖與師等同在一堂不能覩見。以不見故遂於師前無過不為。今因善友開導。始知有師。慚愧悑畏不可具陳。弟子今從合堂師等求哀懺悔。唯願師等受弟子歸誠懺悔。然此盲人雖自無眼不見僧眾。然知僧眾先皆見已受其懺悔。我等亦然。昔造罪時常在佛前。今欲悔過。了知諸佛悉皆見已。但一切諸佛三達靈智五眼明照。知無不盡。莫問遠近。內外明闇如掌觀珠。隨機赴感不差時也。
又知罪緣無有自性。但以妄想因緣。虛受是苦。故維摩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是却推罪性皆空。發智慧火了無明闇。無始已來所造諸惡。猶如闇室。懺悔正解。狀若明燈。明燈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來無始能推燈也。明闇解惑爾來無始。迷因謬果具造諸非。事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發正見火。事等明燈。燈起闇除。解生惑喪。義無不滅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藥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惡類眾薪悔如。豆火須臾殄滅。是故涅槃經云。譬如㲲華千斤不如真金一兩。造罪雖多不如少善。既對佛造愆。還同盲人向僧懺悔。罪無自性。從緣而滅。故業報差別經偈云。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責
懺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業
既知真偽即知所緣罪業。從事而生。惑情障解。迷而不覺。故有斯罪。如雲覆日如闇冥室。今之寤心緣理而生。解興惑喪。如光滅暗。前心雖起重罪。後念觀理。妄心即滅妄境不生。久熏不已業種自亡。故未曾有經云。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又大集經云。如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澣令鮮淨。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也。
儀式部第五
此之一門行者欲懺。要對三寶勝緣境前。偏袒露膞脫去巾履。女人不勞袒髆具服威儀。合掌恭敬。請一大德耆年宿邁自心敬者。先當奉請十方三寶以為良緣。故人述偈云。
歸命十方一切佛 頂禮無邊淨覺海
亦禮妙法不思議 真如自性清淨藏
住於極愛一子地 得道得果諸聖人
我以身口清淨意 咸各歸命稽首禮
然後請懺悔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請大德為懺悔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懺悔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懺悔。慈愍故(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第二懺悔師先教識前罪性輕重。具如初意。依論懺悔總有四種。一更相易脫懺。是凡夫下品懺法。二永斷相續懺。是上品凡夫懺法。三焦業懺。是賢人懺法。四滅業懺。是聖人懺法。前二是事中懺敵對而除。未能滅業且伏而不起。由不依理觀未入聖位。雖得免非未來不入惡道。然此業性常在以熏成種。故如人斫樹但去枝條其根仍在。後二懺悔要須緣空寤理心境虛融。常須作意見諦漸修。然後得滅。今且依第二凡夫永斷相續懺。令業伏不行。常依善友發大誓願。臨命終時亦得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永離三惡。以住娑婆恐心怯弱不能堅固。意欲退者。當以五法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一信者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慚者。自不作罪。三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慚者。內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凡聖。善知識者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師故。三寶是凡聖所依。故須歸敬。戒師臨時種種開誘令發大心永斷後犯。臨時誡勗不可預述。
洗懺部第六
如舍利弗悔過經云。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時。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方佛。自在所向。當悔過言。
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犯過惡。至今世所犯婬妷。所犯瞋怒。所犯愚癡。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比丘僧時。不知善惡時。若身有犯過。若口犯過。若心犯過。若意欲害佛。嫉惡經道。若鬪比丘僧。若殺阿羅漢。若自殺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殺生。教人殺生。見人殺生代其喜。身自行盜。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見人欺人代其喜。身自兩舌。教人兩舌。見人兩舌代其喜。身自罵詈。教人罵詈。見人罵詈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見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妬。教人嫉妬。見人嫉妬代其喜。身自貪餮。教人貪餮。見人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見人不信代其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見人作惡代其喜。身自盜佛寺中財物。若比丘僧財物。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輕稱小斗短尺欺人。以重稱大斗長尺侵人。見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賊。教人作賊。見人作賊代其喜。身自惡逆。教人惡逆。見人惡逆代其喜。身諸所更以來生五處者。在泥犁中時。在禽獸中時。在薜荔中時。在人中時。在天中時。身在此五逆中生時。所犯過惡。不孝父母。不孝於師。不敬於善友。不敬於善沙門道人。不敬長老。輕易父母。輕易於師父。輕易求阿羅漢道者。輕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誹謗嫉妬之。見佛道言非。見惡道言是。見正言不正。見不正言正。某等諸所作過惡。願從十方諸佛求哀悔過。令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令某等後世亦不被此過殃。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於佛前欺。某等有過惡不敢覆藏。從今以後皆不敢復犯。
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三塗者。諸所作過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不欲生邊地無三寶處。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乃至欲得三乘道果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佛語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羅漢及辟支佛。若有人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滿千。不如持悔過經於晝夜各三過讀一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又依普賢觀經云。懺悔六根本意。由業障故。不淨六根。具造十惡。處處貪著。遍六情根。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一切生處。增長無明。今欲懺悔。廣請諸佛菩薩。讀誦大乘志心徹倒。發願求破壞身心一切惡業。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十方諸佛。故說偈云。
若有眼根惡 業障說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懺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猨猴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離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復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根如猨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誦大乘經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為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游戲中 自在無罣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當處涅槃城 安樂心澹怕
但當誦大乘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相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志心 懺悔六情根
述曰。余自勤力檢討一切經論。雖復教人總懺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錄。將前二經懺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竊尋眾生無始至今造過極多。名數塵沙。若依前懺。又恐洗蕩不可周淨。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曇遷靈裕二法師。總懺十惡。冀望周悉。雖是凡夫所撰。然文義皆採拾地持經論聖意。而纘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諸德懺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惡懺文(曇遷法師撰文)。
弟子某甲。普為一切法界眾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罪業。或殺害君親及真人羅漢。兵戈征討鋒刃殺戮。游獵禽獸網捕蟲魚。或經作惡王刑罰差濫。乃至含靈稟性蠢動。凡諸生類殘害殺傷。及猛獸鷙鳥遞相噉食。或盜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財寶。居官因事納貨受財。或非己室家外行婬穢。莫簡親屬不避僧尼。橫起愛憎妄相妬忌。或虛詐妄語誑惑君親。不知不見言知言見。憑託鬼神詭誑世俗。或讒諂兩舌鬪亂二邊。將此惡言向彼陳說。持彼惡語復向此論。阻隔君臣離間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壞。或出言麁獷毀訾他人。呵叱任情罵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為綺語。說善為惡。以臭為香。名長為短。說白為黑。謬言詭語調弄於人。或志在貪味。求取不節。性多瞋忿。恚怒自纏。或不識正理迷惑邪見。謗佛法僧說無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樂。不信為惡受地獄苦。或謂此身無因而得。或謂未來斷無因果。毀壞塔寺焚燒經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銅。污穢伽藍違越禁戒。或飲酒噉肉及食五辛。愚癡邪見無惡不造。凡此所陳十種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無始已來定有斯罪。以罪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短命多病。常處卑賤。及以貧窮。共人有財不得自在。婦不良謹。二妻相諍。多被謗毀。為人誑惑。所有眷屬弊惡破壞。不值好語常聞惡聲。凡所陳說常有諍訟。假說真言人不信受。吐發音辭又不辯正。貪財無厭所求不獲。常為他人伺其長短。不善知識共相惱害。常生邪見之家。常懷諂曲之心。無始已來十不善業。皆從煩惱邪見而生。令依佛性正見力故。發露懺悔。皆得除滅。譬如明珠投之濁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復如是。投諸眾生四重五逆煩惱濁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眾生。自從今身乃至成佛。願更不造此等諸罪。歸命敬禮常住三寶。懺悔已訖次禮懺功德發願說偈云。
願於未來世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普及於含識
總懺十惡偈文(靈裕法師撰文)
自惟我生死 過去無初際
乃至於今生 相續不斷絕
愚癡暗覆故 三毒火常然
雖有身與心 而不能自寤
徒蒙一切佛 放智慧日光
照我二種身 亦未之知覺
懷惑生諸趣 無類而不更
諦思此因緣 誰非己眷屬
又念諸眾生 元同一心海
因妄想識浪 幻起諸趣身
是身無種種 與我同如性
因於失念故 彼我分別生
由之起愛憎 常共相鬪諍
日夜懷嫌恨 思念相報及
遂於眾生中 無一不傷害
貪奪於資生 非分起染欲
虛誑無實語 惡口不擇言
兩舌相破壞 綺語調弄人
貪海無厭足 瞋火然復然
邪見背正教 諂曲無誠信
違犯諸如來 一切清淨戒
嫌恨與愛憎 無心而不有
是罪若不懺 長夜熏自心
積熏而不已 變成地獄處
及與諸苦具 諸佛於爾時
皆悉不能救 唯除自發露
所造諸愆咎 應佛菩薩心
隨順本淨性 無始時無明
自此漸微薄 是故懷慚愧
深心悔諸罪 願佛放慈光
照及苦眾生 所有煩惱聚
皆令悉消滅 自性清淨心
從此至究竟 平等真法界
於今得圓滿 (下有六行偈長安延興寺玄琬律師撰)
傷己無始隨自心 順入欲流墮洄澓
於中孤獨無救護 具造無邊百種苦
所受諸苦時報定 諸佛威神不能救
困逼事窮苦對至 方乃有此一念寤
以其無明曀膜厚 三毒之火常熾然
意欲遠離不能離 如癕已熟待破時
唯願諸佛放慈光 時復照及極苦者
往昔所造三業罪 及今現起一切惡
未來應生諸煩惱 頂禮懺悔願滅除
頌曰。
五體悔前朝 三屈懺中夕
鳴椎誡旭旦 哀我苦勞役
引目寓金言 悲傷塵垢積
咄哉形非我 嗟往常沈溺
踟蹰歧路危 揮手謝中析
洗滌歸誠懺 皎潔凌雲釋
蕭索業苦離 昇陟隨緣益
雖未齊高蹤 且免幽途歷
感應緣(略引三驗)晉沙門慧達梁沙門法寵唐沙門德美
晉沙門慧達。姓劉名薩荷。西河離石人也。未出家時長於軍旅。不聞佛法。尚武好畋獵。年三十一暴病而死。體尚溫柔。家未殮。至七日而蘇。說云。將盡之時。見有兩人執縛將去。向西北行。路轉高稍得平衢。兩邊列樹。見有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指語兩人將荷西行。見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聲言。勿與之也。有人從地踊出。執鐵杵將欲擊之。荷遽走歷入十許家皆然。遂無所得。復西北行見一嫗乘車。與荷一卷書。荷受之。西至一家。館宇華整。有嫗坐于戶外。口中虎牙。屋內床帳光麗。竹席青几。復有女子處之。問荷得書來不。荷以書卷與之。女取餘書比之。俄見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沙門曰。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沙門俱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黑。蓋鐵城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髮曳地。沙門曰。地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氷如席。飛散著人頭頭斷。著脚脚斷。二沙門云。此寒氷獄也。荷便自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並其師也。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見。從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晉中。又見從伯在此獄裏。謂荷曰。昔在鄴時不知事佛。見人灌像聊試學之。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歷觀見甚多。獄獄異城不相雜廁。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法。略與經說相符。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景。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左右竝曰。觀世大士也。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竝行而東。荷作禮畢。菩薩具為說法可千餘言。末云。凡為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脫。七月望日沙門受臘。此時設供彌為勝也。若割器物以充供養。器器摽題言。為某人親奉上三寶。福施彌多其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為過及宿世之罪種種惡業。能於眾中盡自發露。不失事條勤誠懺悔者。罪即消滅。如其弱顏羞慚恥於大眾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說。不失事者。罪亦降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免受報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不返。命終之後剋墜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殿。雖復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助。獲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禮拜功德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典化導之津。波羅蜜經功德最勝。首楞嚴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墮地獄。波若定本及如來鉢。後當東至漢地。能立一善於此經鉢。受報生天倍得功德。所說甚廣。略要載之。荷臨辭去。謂曰。汝應歷劫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雒陽臨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吳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真相。能往禮者不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別。出南大道。廣百餘步。道上行者不可稱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左右僧眾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荷曰。在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創耳。又不噉肉何緣受報。時即見襄陽殺鹿之地。草樹山㵎忽然滿目。所乘黑馬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然無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鑊湯中。自視四體潰然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焉不覺還復全形。執筆者復問。汝又射雉。亦嘗殺雁。言已又投鑊湯。如前爛法。受此報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受輕報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復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蘇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京師。後往許昌。不知所終(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法寵。姓馮。南陽冠軍人也。年三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之術。謂寵曰。君年滿當死。無可避處。唯祈誠諸佛懺悔先愆排脫。或可冀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黑氣。於是貨賣衣鉢資餘併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鹽。居在光興閑房禮懺。杜絕人物。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彌生悑懼。其夜懺達四更。聞戶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即開戶都無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黑氣都除兩耳。乃是生骨。斯實由懺蕩之殷故使延壽也。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姓王。清河臨清縣人。年在童稚天然樂善。口有所演常歌讚唄。擁塵聚戲必先為塔。每見形像生知禮敬。由是親故密而異之。知非紹俗之嗣也。任從師學。十九出家。雖經論備閱。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誦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懺時誦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隴太白僧邕禪師受業。後住京師慧雲寺。值靜默禪師。又從請業。每至夏禮懺將散道場。去期七日苦加勇勵。萬五千佛日別一遍。精誠難及。多感徵祥。自從小至終美禮千遍。承師靜默。大有福德。嘗於興善。年別千僧七日行道。期滿厚䞋。人奉十縑。將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開皇之末。終於大業十年。年別大施。其例咸爾。默將滅度。以普福田用委於美。美頂行之。悲敬兩田年別一會。又普盆錢夏末常施。大業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異人。形服率麗然。來告美曰。時既炎熱。何不作餅以用供養。且溲二十斛麵作兩日調。明旦將設。半夜便起。打麵動案。人物驚亂并作切粥。以供大眾。須臾切麵命煮隨熟。千人同飽咸共欣慶。餅復堅韌一無所壞。試尋看匠。通問失所。合眾悲怪感招斯應。又至武德之始。創立會昌。延美而住。乃於西院造懺悔堂。像設華嚴堂宇宏麗。誓共含生斷諸惡業。鎮長禮懺潔淨方等。欲有昇壇要憑美懺。又於一時井忽枯竭。懺徒駐立無由洗懺。美執香鑪臨井加祈。應時泉涌。過同舊足。時共歎怪。福力所資。所畜舍利。藏以寶函。隨身所往。必齎供養。每有起塔祈請散給。精祈通感隨請皆給。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蟲蟻慈濟含生。又年別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眾。或節儉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輟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會昌。春秋六十矣。屍送南山鴟鳴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樹碑會昌。侍中于志寧為文(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述意部勸持部三歸部五戒部八戒部十善部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拔苦與樂。必須崇戒。經喻多種。且述三五。能涉遠路。喻之脚足。勝持一切。喻之大地。生長萬物。喻之時雨。善療眾病。喻之良醫。能消飢渴。喻之甘露。接濟沈溺。喻之橋梁。運度大海。喻之浮囊。照除昏暗。喻之燈光。防非止惡。喻之戒善。歸趣解脫。終籍尸羅。莊飾法身。喻之瓔珞。如是之喻。亦有無量。豈不敬之。勵意奉持也。
勸持部第二
如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又大品經云。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又薩遮尼揵子經云。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癘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又華嚴經偈云。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禁戒 則是如來所讚歎
又月燈三昧經。佛說偈言。
雖有色壽及多聞 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卑下少聞見 能持淨戒名勝士
又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又持此戒得生諸禪定。又奉此戒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又智度論云。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濟。是不可得。若無淨戒欲得妙果。亦復如是。若棄捨此戒。雖復山居服藥食草與禽獸無異。若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愛敬。所願皆得。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絕心不怖畏。又地持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復大人相報。又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戒為郭。禪定心城以戒為柱。要佩戒印得入善眾。又薩婆多論云。佛告比丘。戒有四義。故毀者重於餘經。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無戒者則無所依。一切眾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槃之初門。若無戒者則無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也。又何故律初集。以勝故。祕故。但諸契經不擇時人說而得名經。律則不爾。唯佛自說。要在僧中。故勝也。又依涅槃經云。如圓護持戒乃至沒命終不故犯。佛說喻云。如一羅剎隨度海者總乞浮囊。度者答言。寧殺身命浮囊叵得。羅剎復言。不肯全施見惠其半。彼人爾時亦不施與。如是展轉乞微塵許。彼人爾時乃至微塵亦不施與。菩薩摩訶薩持禁戒時亦復如是。煩惱羅剎教化菩薩令犯四重。護餘輕者菩薩不隨。勸犯僧殘菩薩不許。勸犯波逸提菩薩不肯。勸犯提舍尼菩薩不肯。勸犯突吉羅菩薩不隨。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持四重禁及突吉羅。敬重堅固等無差別。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於熾然猛火深坑。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禁戒。與居士女等而行不淨。復作是願。寧以熱鐵周匝纏身。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終不敢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飲食。復作是願。寧臥此身大熱鐵上。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臥敷具。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復作是願。寧以鐵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塵。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熱鐵挑其兩目。不以染心貪視好色。寧以鐵錐遍耳攙剌。不以染心聽受諸聲。寧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貪著諸香。寧以利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味。寧以利斧斬斫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何以故。以是因緣能令行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又發願言。菩薩護持如是諸禁戒已。悉以施與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得清淨戒。不折戒。不退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波羅蜜戒。菩薩摩訶薩修持如是清淨戒時。即得住於初不動地。
述曰。菩薩既能如是堅持禁戒得不退果。今勸道俗有能仰慕者。從受三聚淨戒十無盡戒二十四戒在家出家所有諸戒。如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悉能圓護。是真佛子。開佛性門。入涅槃道。
又十輪經云。或有戒壞見不壞於聖道中堪任法器。四句分別。思意可知。故涅槃經云。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亦有四句分別可知。又辯意長者子經云。佛為辯意長者子。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以偈頌曰。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解脫
一切受天位 身安光影至
不盜常大富 自然錢財寶
七寶為宮殿 娛樂心常好
男女俱不婬 身體香潔淨
所生常端正 德行自然明
不欺口氣香 言語常聰明
談論不吃蹇 所說眾奉用
酒食不過口 無有誤亂意
若當所生處 天人常奉侍
若其壽終後 二十五神迎
五福自然來 光影甚煒燁
又大莊嚴論云。昔有旃陀利家生其七男。六兄並得須陀洹道。唯小者故處凡夫。母人旃陀利身得阿那含果。兄弟七人盡持五戒。彼國常儀栴陀利行殺。國中男女犯殺盜婬及餘重罪。盡使旃陀利殺之。時國王召彼大兄言。有應死之徒汝行殺之。其拜自陳。特願弘恕。我受五戒守身謹慎。乃至蟻子亦不敢殺。不能為非。寧自殺身不敢犯戒。時王奮怒勅市殺之。復白王言。身是王民心是我心。恣王欲殺。殺心不得。仰從王命即令梟首。次召諸弟。五人皆言。受戒不敢行殺。王瞋恚盛。盡便殺之。次復召小子。母子俱來。王見母來倍復瞋怒。前殺六子母不送行。今召小子。何故便來。母曰。願聽微言以自宣理。前六子者盡得須陀洹道。正使大王取彼六人碎身如塵終不興惡如一毛髮。今此小子處在凡夫。身雖修善未蒙道法。是故念子。既未得道或能失意。畏王教令。自惜形命。毀戒行殺。身壞命終入大地獄。憐念子故是以送來。王復問母。前死六子盡得須陀洹道耶。答曰。盡得。王復問母。母得何道。答曰。得阿那含道。王聞斯語自投于地稱怨自責。我造罪根坐不安席。即自嚴辦香油酥薪。取六死屍而闍維之。為起六偷婆與之供養。日三懺悔。復出財貨給彼老母。至於齋日數數懺悔。望得罪薄免於地獄。故涅槃經云。須陀洹果雖生惡國。以道力故猶故持戒。不起殺盜婬兩舌飲酒等過。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佛時去世。七百年後。出罽賓國。時罽賓國有一惡龍。名阿利那。數作災害。時有二千羅漢。各盡神力。驅遣此龍。令出國界。其中有百羅漢。以神通動地。又有五百人放大光明。復有五百人入禪定經行。諸人各盡其神力不能使動。時尊者祇夜多。最後往到龍池所。三彈指言。龍汝今出去。不得此住。龍即出去不敢停住。爾時二千羅漢語尊者言。我與尊者。俱得漏盡解脫法身。悉皆平等。而我等各各盡其神力不能令動。尊者云何以三彈指令龍遠入大海也。于時尊者答言。我凡夫已來受持禁戒。至突吉羅。等心護持。如四重無異。今諸人者。所以不能動此龍者。神力不同故不能動。
又賢愚經云。時有乞食比丘持戒清潔。有一沙彌弟子。護持禁戒沒命不犯。有優婆塞。長請其師。日別送食。就處供養。時優婆塞合家良賤竝外作客。唯留一女守舍。忘不送食。爾時尊者日時恐晚。即告沙彌。汝往取食。沙彌善攝威儀到家打門。女問是誰。答言。沙彌為師迎食。女心歡喜我願遂矣。即與開門。是女端正容貌殊妙。年始十六。婬慾火燒。於沙彌前作諸妖媚。搖眉顧影現染欲相。沙彌見已念言。此女為有風病顛狂病耶。是女將無欲結所使欲嬈毀我淨行耶。堅攝威儀顏色不變。時女即便五體投地。白沙彌言。我常願者今已時至。我常於汝欲有所陳。未得靜便。想汝於我亦常有心。當與我願。我此舍中多有珍寶。如毘沙門天宮寶藏。而無有主。汝可屈意為此舍主。我為汝婢供給使令。必莫違我。滿我所願。沙彌心念。我有何罪遇此惡緣。我今寧捨身命不可毀破禁戒。又復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捨於慚愧。走外牽捉及誹謗我。街陌人見不離污辱。我今當於此處捨命。方便語言牢閉門戶。我入一房作所應事。女即閉門。沙彌入房。關橝門戶。得一剃刀。心甚歡喜。脫身衣服置於架上合掌跪向佛涅槃處。自立誓願。我今不捨佛法僧不捨和尚阿闍梨。亦不捨戒行。正為持戒捨此身命。願所往生出家學道。淨修梵行盡漏成道。即刎頸死。血流污身。時女怪遲趨戶看之。見戶不開。喚無應聲。方便開戶。見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尋息慚結懊惱。自拔頭髮分裂面目。婉轉灰土之中。悲呼泣淚。迷悶斷絕。其父會還打門喚女。女默不應。父怪其靜。使人蹋門。開視之見女如是。即問女言。汝何爾耶。女默不答。心自思惟。我若實對甚可慚愧。若言沙彌毀辱我者。則謗良善當墮地獄。受罪無極。不應欺誑。即以實答。具述前緣。父聞女言。心無驚懼。即告女言。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汝莫憂懼。即入房內見沙彌身。血皆污赤如旃檀。即前作禮讚言。善哉護持佛戒能捨身命。載死沙彌至平坦地。積眾香木闍毘供養。王即請師廣為大眾說微妙法一切見聞皆發道心。
三歸部第三(此有六部)述意部功能部神衛部歸意部受法部得失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寶應化隨機感益。一音演說各得類解。故論云。歸依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故般若經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無漏之別因也。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慢。以稱寶也。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三歸也。
功能部第二
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云。爾時長老阿難向佛而作是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得幾所功德我實未解。唯願如來分別演說。令諸眾生得正知見。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滿閻浮提須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同前供養。於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難。假使滿西瞿陀尼斯陀含人。滿二百年如前供養。亦不可及。假使滿東弗婆提阿那含人。滿三百年如前供養。亦所不及。假使滿北方欝單越滿中阿羅漢。滿四百年如前供養。亦所不及。假使滿四天下辟支佛。滿十千年如前供養。亦所不及。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如前供養。雖得無量無邊不可算數福德。猶不如有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億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若復有人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比丘尼大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盡形壽受大比丘戒。修行不缺。復勝於前。阿難聞說三歸依處乃至盡壽獲大功德。歎未曾有。是經微妙不可思議。明甚深義。功德廣大。難可挍量。是故佛言。名為希有希有經。汝當奉行。又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若起謗毀獲罪無邊。以善惡例同故。耆域調達俱出佛血。由心善惡。致同劫壽。苦樂有異。
又雜阿含經云。與須達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能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歸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經云。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胎。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志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尊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又僧護經云。爾時世尊告僧護比丘。汝於海中所見龍王。由聞法故。雖受龍身。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天中命盡得受人身。彌勒出世作大長者。財富巨億。為大檀越。供養彌勒世尊及比丘僧。四事具足。是諸龍王猶尚能得如是功德。況我弟子如法出家。坐禪誦經三業具足。必證涅槃。爾時世尊。無問自說云。
歸依佛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佛 歸依法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法 歸依僧者
得大吉利 晝夜心中 不離念僧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釋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為母說經。時有一天壽命垂盡。有其七事為之應現。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傳飾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之後。當棄天樂下生拘夷那竭國受疥癩母猪復中作子。甚預愁憂不知何計得免此罪。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為母說經。佛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脫卿之重罪。何不往歸。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可得久。恨離此座當為母猪。以是為毒。人趣受身不敢為恐也。佛言。欲脫猪身當三自歸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從佛教晨夜自歸。於後七日天命壽盡。來至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娩身又無惡露。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兒墮地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殺此兒父必罪我。即具白長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兒非凡人。生百歲尚不曉歸。況兒墮地能自稱佛。好養視之無令輕慢。兒遂長大。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時佛弟子舍利弗目連。適過兒傍。兒言。我和南。舍利弗等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天上為母說經。我時為天當下作猪。從佛受教自歸得人。汝豈不知耶。比丘即禪亦尋知之。即為呪願。因請佛及僧供養畢訖。佛為說法。父母及兒內外眷屬。應時皆得阿惟越致。自歸之福也。
神衛部第三
依七佛經云。三歸有九神衛護行者。其九是何。
歸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羅那 三名陀摩流支 歸法有三神 一名法寶 二名呵責 三名辯意 歸僧有三神 一名僧寶 二名護眾 三名安隱
又依灌頂經云。佛在舍衛國與大眾說法。於是異道有一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久聞瞿曇。名聲遠振。令欲捨置異學受三自歸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罪。其劫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意。復作是言。唯願世尊。施我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歸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勅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輩受三歸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耶。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今當為汝略說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羅婆(漢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訶娑(漢言善明)主頭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娑邏波(漢言善力)主寒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旃陀羅(漢言善月)主腹滿。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陀利奢(漢言善現)主癰腫。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訶樓訶(漢言善供)主癲狂。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娑帝(漢言善捨)主愚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志坭哆(漢言善寂)主瞋恚。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提婆薩(漢言善覺)主婬慾。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提波羅(漢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呵婆帝(漢言善住)主傷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若羅(漢言善福)主塚墓。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苾闍伽(漢言善術)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麗婆(漢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闍遮(漢言善王)主偷盜。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修乾陀(漢言善香)主債主。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檀那波(漢言善施)主劫賊。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多那(漢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婆那(漢言善吉)主五溫。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三鉢摩耶(漢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三摩陀(漢言善調)主注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戾禘駝(漢言善備)主注復。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陀(漢言善放)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漢言善淨)主惡黨。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地(漢言善品)主蠱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毘梨馱(漢言善結)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陀那(漢言善壽)主厄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林摩(漢言善游)主產乳。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留伽(漢言善願)主縣官。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闍利馱(漢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伽馱(漢言善照)主憂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呵娑(漢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和邏(漢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漢言善藏)主嫉妬。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周陀那(漢言善音)主呪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韋陀羅(漢言善妙)主厭禱。
佛語梵志。是為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辟除邪惡消滅不善。梵志言諾。唯天中天。
歸意部第四
如優婆塞戒經云。長者善生言。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耶。云何名為三歸。佛言。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者。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持者。如來出已則有持者。是故應當別歸依法。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如來出已則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云何說有四不壞信。
又薩婆多論問。云何為歸。云何為趣。答曰。歸者是滅諦道諦少分。趣者是口語。復有說。趣者能起口語心是也。復有說。信可此法。是名為趣。問曰。歸者為歸色身。為歸法身耶。答曰。歸法身。若爾何故壞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問歸依佛者。為獨歸一佛。為通三世佛耶。答曰。諸佛同一法身故須通歸。不獨歸釋迦佛。雖指一佛為境。發言之時理須通歸。餘二法僧理亦通歸。問曰。佛法境界塵沙無量。何故但說三種不增不減耶。答曰。若廢三從境。境別塵沙。若廢境從三三歸攝盡。則該通法界。
又大莊嚴經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常被盜賊。一日之中堅閉門戶。賊復來至扣門而喚。比丘答言。我見汝時極大驚悑。汝可內手於彼窓中。當與汝物。賊即內手置於窓中。比丘以繩繫之於柱。比丘執杖開門打之一下已。語言。歸依佛。賊以畏故即便隨語歸依於佛。復打二下。語言。歸依法。賊畏死故復言歸依法。第三打時。復語之言。歸依僧。賊時畏故復言歸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必不見放。身體疲痛即求出家。有人問言。汝先作賊造諸惡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法之利。然後出家。我於本日遇善知識。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絕。如來世尊實一切智。若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絕。佛遠見斯事。故教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是故唯說三歸不說四歸。
受法部第五
依毘尼母論。三歸有五種。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歸下依受文自別。大戒三歸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歸得戒者。有善來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創易心歸正佛今先受三歸後始懺悔。是名翻邪三歸。故智度論云。先始三歸後始懺悔。若久來信佛不須先受三歸。但依五戒八戒三歸。先懺悔已。後受三歸。然後說戒相)依智度論。正欲受時具修威儀。至一出家人前。戒師為說善惡兩法。令識邪正生其欣厭開託心神。然後為授云。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初三歸依竟即發善法。次三結已。唯有身口無教屬己。故薩婆多論云。若淳重心受具教無教。若輕慢心受但有其教。無其無教(言教無教者。猶是作無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薩婆多論。問他人為求受歸趣者。是人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瘂不能言。餘人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歸戒也。又依大集經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後身心具足。善神擁護。問曰。總別云何。答曰。二種皆得。故善見論云。受有兩種。一別受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佛竟(法僧亦爾)二總受者。如前受者是也。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歸依弗。若師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師及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歸。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答爾。或言不出口。或逐師語不具。又不稱己名字。並不成歸。或中邊二國。言音不同。不相領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樂殺生戒。師手執其刀用擬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殺。汝能持不。胡夷頷頭。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問曰。先後云何。答曰。如薩婆多論云。若弟子先稱法後稱佛。不成三歸。以三寶位差別故。若愚癡無所曉知。不是惡心說不次者。自不得罪。亦成三歸。若先知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三歸。問曰。對趣云何。答曰。如薩婆多論云。趣通五道皆得三歸。除重地獄。自外山間樹下空野海邊輕繫地獄。皆得成歸。無受戒法。又成實論問曰。餘道眾生得戒律儀不。答曰。經說諸龍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見論云。龍神等得受三歸五戒不。答曰。如薩婆多論說。龍畜等以業報無所知曉。故不成受。除經中說得受八齋。但增其善。不得齋也。又如四分律說龍得三歸者。如賈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歸無其戒也。雖律中龍神得受三歸者。此並知解人語。識其意趣。方與受戒。自外愚癡猪羊䗍蛤等。並不發歸。
問曰。漸頓云何。答曰。如依薩婆多論。漸頓俱不得。
問曰。若爾何故經論云有一語二語優婆塞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後不得。問得從一二三人各受一歸。答曰。不得。
問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隨日多少受皆得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部第八十七之二
五戒部第四(此別六部)述意部遮難部受法部戒相部得失部神衛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不殺盜婬妄酒也。雖道俗相乖。漸教通也。故發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敬於禮者則不婬。說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酒。斯蓋接化於一時。非即修本之教。修本教者是謂正法。內訓弘道必始于因。因者殺盜婬妄酒也。此則在於實法。指事直言。故不假飾詞託名現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證。不羨樂而樂彰。若略近而望遠。棄小而保大。則無所歸趣矣。故知受持不殺之因。自證乎仁義之果。所以知其然。今見奉戒不殺。不求仁而仁著。持戒不盜。不欣義而義敷。守戒不婬。不祈禮而禮立。遵戒不妄。不慕信而信揚。受戒捨酒。不行智而智明。如斯之實。可謂振網持綱萬目開張。振機馭㝢以離寒暑。復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背之。若不是修昧於所欲。徒役慮於形名。勞心乎百氏。倦形神於宵夜。喪耳目於良晨。何乖道之遠。逝而不及者乎。得其本則無欲而不辯矣。始知吞舟之魚。不產溝洫之水。鵬鵾之鳥。豈翔尺鷃之林也。
遮難部第二
夫欲受戒者。戒師先須問其遮難。故成實論問遮。逆罪人賊住。污比丘尼等不聽作比丘。是等諸人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遮修行施慈等善。但有世間戒。以是人為業所污亦障聖道故。不聽出家。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次報妻子奴婢等次白國王(此須白者為國王禁制不許受戒所以須白若先不禁。不勞須白也)既問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憐愍故聽(一說便得若受聲聞別解脫戒縱無發。菩提心人。但發小乘心。出家五眾人邊受並得戒也)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並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耶。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諸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汝不作盜法人不。汝非無根二根人不。汝不受八戒齋不犯重耶。汝父母師病不棄去耶。汝將非殺發菩提心人耶。汝不盜現前僧物耶。汝不兩舌惡口成於惡人耶。汝不於母女姊妹作非法耶。汝不於大眾作妄語乎。若言無者。復應語言。善男子。此戒甚難。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次教受三歸。復應問言。此戒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志心歸依於三寶不。若言能者。應令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志心觀其身四種威儀。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云。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已。六月中淨四威儀。志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一說便得。若非信邪。舊來正信者。不須受此翻邪三歸六月試。直問遮難教令懺悔。已即與授五戒八戒三歸便得。不同此也)。
受法部第三
若欲受戒具修威儀。對一出家五眾人前受。故智度論云。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依歸僧(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我是釋迦牟尼佛優婆(塞夷)證知我。我某甲從今日盡壽歸依。戒師應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知人見人。為優婆塞說五戒如是。汝盡受持。何等為五。一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故殺生。是事若能當言諾(雖論言諾。改諾云能無咎)。
二盡形壽不偷盜。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偷盜。是事若能當言能。三盡形壽不邪婬。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邪婬。是事若能當言能。四盡形壽不妄語。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妄語。是事若能當言能。五盡形壽不飲酒。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形壽不應飲酒。是事若能當言能。既說相已。又應語言。是優婆塞五戒盡受持。當供養三寶勤修福德。遠求佛道近證人天。歲三長月六齋若能持者。並須為之。若受一戒者。文中應除五之一字。直云我為不殺戒優婆塞。餘文如前三歸依。第三遍已即發五戒。後時三結。直付囑之。
故薩婆多論。問曰。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答不得。要先受三歸。後方得戒(下受八戒亦同此法)。
戒相部第四
若薩婆多論。問曰。五戒中幾是實戒。答曰。前四是實。後一是遮。所以同結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由飲酒故婬他妻盜他鷄殺。他人來問。時答言不作。便犯妄語。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若受不殺戒。乃至一切有形蠢動皆不得加害。及食雜肉葷辛等。皆不得犯。
故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菩薩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略說十種因緣。一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二驢騾馲駝狐狗牛馬人畜等肉屠者雜賣故。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四眾生聞氣悉生恐悑。如旃陀羅。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七令諸呪術不成就故。人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染味著故。九彼食肉者諸天所棄令口氣臭多惡故。十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子肉想。作服藥想。故此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食種種肉。遂至人肉。臣民不忍。即便謀反。如班足王經說。
又涅槃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說遠見之猶不欲視。況當近之。水陸空行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也。
義云。五戒優婆塞等。如俗家井水。多有細小諸蟲。盡須漉看還置本處。欲有行動亦須齎漉袋自隨。
若受不盜者。下至一枝草一粒穀等。皆不得取。
故智度論云。憍梵鉢提。試看一粒穀生熟不還本主。犯於業道尚五百世中為牛。乃至成羅漢已猶自呞食。
若受不邪婬者。如智度論云。除己妻外。餘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婬者。悉是邪行。雖是自妻不犯。然須避於非處。謂自妻非道及得身已。亦須禁之。恐傷胎故。產三年內須亦避慎。謂防乳竭。若別有乳母不在制限。
又成實論云。自妻非處。謂口及大便處。及一切女人為父母兒所護。出家女人等為法護故亦名邪婬。若無主女人眾人前自來為妻。如法者不犯。
又提謂經云。年三長月六齋三明日月燈火下及八王日。亦名八節日。並須禁之(八王日如下述)若受不妄語戒者。但使心虛。無問境之虛實並犯。
又智度論。問曰。何故優婆塞慎口律儀及淨命耶。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不能盡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復於口業妄語最重。以妄語故能作餘過。或故作不故作。若但妄語已攝三事。若說實語。四種正語皆已攝。盡於諸善中實為最大。
又成實論云。雖是實語。以非時故即名綺語。或是時以隨順衰惱無利益故。或雖利益。以言無本義理不次。惱心說故皆名綺語。
又摩德勒伽論云。為他傳罵皆德罪故。
又薩婆多論云。妄語兩舌惡口相歷各作四句。一是妄語非兩舌惡口。傳他此語向彼說。以不實故是妄語。不以分離心故非兩舌。軟語說故非惡口。餘句類。互可知。
又成實論云。餘三業。或合或離。綺語一種必不相離。
又善生經云。若當妄語。亦攝綺語兩舌惡口義。
又薩婆多論云。不妄語者。若說法義。論傳一切是非。莫自稱為是。常令推寄有本則無過也。不爾斧在口中。若受不飲酒者。如四分律云。若飲酒者。乃至不得以草滴酒口中。
又智度論云。飲酒有三十五過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飲酒醉亂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眾病之門。三鬪諍之本。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露人所不敬。六無復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則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憒惱無所別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近朋黨惡人。二十二疏遠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種種過失。是故不飲酒。
又薩婆多論云。五戒優婆塞聽販賣。但不得作五業。一不得販賣畜生。自有者聽直賣。不得與屠兒家。二不得販賣弓刀箭矟。自有者聽直賣。不得與屠兒殺害家。三不得酤酒為業。自有者聽直酤。四不得壓油為業。外國麻中有蟲故犯。准此無蟲應不犯。五不得作五大色染。多殺蟲故。如秦地染青亦多殺蟲入五大色數。
又善生經云。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釀皮樗蒱圍棊六博歌舞唱伎等。並不得為。亦不得親近如是人等。
又寶雲經云。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家乞食。
又阿含經云。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走避之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惡友。二惡眾。三或多語笑。四或瞋或鬪。
又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復有三種。一用內色。二用非內色。三用內非內色。第一用內色殺者。謂用手打。若用足及餘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後不死。是得中罪可悔。第二用不內色殺者。若人以木石刀矟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內非內色殺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復有不以此三殺。但合諸毒藥著眼耳鼻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
若優婆塞。或作火坑謾心造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罪。非人鬼神等墮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輕罪。若剋心唯為人造火坑不通餘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優婆塞。或用口業呪術令死。或有歎死讚死。或有氣力人心起惡念令死。或墮胎令死。得罪重輕並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來出入誤墮木石等死者。並不犯餘如內律具說。
第二盜戒者。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離本處。第一用心者。謂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第二用身者。謂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並得重罪。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詐稱他名字取。四強脫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盜五錢。若五錢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復有七種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滿五錢輕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種取他物者。輕重俱不犯。
第三婬戒者。邪婬有四處。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各有三種同前。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婬。謂口大小便處。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謂口及大便處。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除其三處餘處行婬。此皆可悔。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於彼三處共彼行婬。犯不可悔。輕處同上。若優婆塞雖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顛狂心亂痛惱所纏不自覺者不犯。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于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鉢龍王。犯不可悔也。
第四妄語戒者。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阿羅漢四等果人。乃至四禪慈悲喜捨得四空定不淨觀阿那般那念。天來龍來到我所供養我。彼問我義。我答彼問。皆犯不可悔罪。若實見言不見。實聞言不聞。實疑言不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語者。犯可悔罪。若發心欲妄語。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聖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亂心不覺語者不犯。
第五飲酒戒者。佛告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酒有二種。穀酒木酒。穀酒者。以諸五穀雜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葉果用種種子果草雜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者。是名為酒。若甞咽者。亦名為飲。若飲穀酒。咽咽犯。若飲酢酒。若飲甜酒。若噉麴能醉人者。若噉糟。若飲酒澱。若飲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並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顛狂心亂病惱不覺知者亦不犯。
得失部第五
問曰。漸頓云何。答曰。皆得。故成實論。問云。有人言。五戒具受。此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皆得戒律儀。但取要為五。故優婆塞戒經云。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已。受持一戒。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受何分。爾時智者當隨意授。又智度論云。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滿分行。斷婬者。受五戒已。於戒師前。更作誓言。我今於自(婦夫)不復行婬。是名五戒。增一阿含經亦云。一分二分得受。問曰。既得漸受。可從五師各得受一不。答曰。如付法藏經云。尊者薄拘羅受一不殺生戒。得五不死報。問曰。得重受不者。既受五戒。後時更得重受不。答曰。依成實論。得重發戒。故四分律。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亦得。
問曰。長短者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曰。依成實論。亦得多日。盡其終受。故十誦律。或晝或夜。受五戒亦獲少善。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綵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夫世戒者。不能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則罪重。不受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鉢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鉢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神衛部第六
依七佛經云。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衛。
殺戒有五神。
一名波吒羅 二名摩那斯 三名婆睺羅 四名呼奴吒 五名頗羅吒
盜戒有五神。
一名法善 二名佛奴 三名僧喜 四名廣額 五名慈善
婬戒有五神。
一名貞潔 二名無欲 三名淨潔 四名無染 五名蕩滌
欺戒有五神。
一名美旨 二名實語 三名質直 四名直答 五名和合語
酒戒有五神。
一名清素 二名不醉 三名不亂 四名無失 五名護戒
又灌頂經云。佛告梵志。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營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唯願世尊。為我說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勅天帝釋使四天王遣諸善神營護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芻毘愈他尼
主護某身辟除邪鬼。
神名輸多利輸陀尼
主護某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毘樓遮那世波
主護某腹內五藏平調。
神名阿陀龍摩坻
主護某血脈悉令通暢。
神名婆羅桓尼和婆
主護某爪指無所毀傷。
神名坻摩阿毘婆馱
主護某出入行來安寧。
神名阿修輸婆羅陀
主護某所噉飲食甘香。
神名婆羅摩亶雄雌
主護某夢安覺歡悅。
神名婆羅門地鞞哆
主護某不為蠱毒所中。
神名那摩呼哆耶舍
主護某不為霧露惡毒所害。
神名佛馱仙陀樓哆
主護某鬪諍口舌不行。
神名鞞闍耶藪多婆
主護某不為溫虐鬼所持。
神名涅坭醯馱多耶
主護某不為縣官所得。
神名阿邏多賴都耶
主護某舍宅四方逐凶殃。
神名波羅那佛曇
主護某平定舍宅八神。
神名阿提梵者珊耶
主護某不為塚墓鬼所嬈。
神名因臺羅因臺羅
主護某門戶辟除邪惡。
神名阿伽風施婆多
主護某不為外氣鬼神所害。
神名佛曇彌摩多哆
主護某不為災火所延。
神名多賴叉三密陀
主護某不為偷盜所侵。
神名阿摩羅斯兜喜
主護某若入山林不為虎狼所害。
神名那羅門闍兜帝
主護某不為傷亡所嬈。
神名鞞尼乾那波
主護某除諸鳥鳴狐鳴。
神名荼鞞鬪毘舍羅
主護某除犬鼠變怪。
神名伽摩毘那闍尼佉
主護某不為凶注所牽。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鬪諍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帶佩此神王名著身。夜無惡夢。懸官盜賊水火災怪怨家闇謀口舌鬪亂。自然歡喜。兩作和解。俱生慈心。惡意悉滅。妖魅魍魎邪忤薜荔外道符呪厭禱之者。樹木精魅。百蟲精魅。鳥獸精魅。溪谷精魅。門中鬼神。戶中鬼神。井竈鬼神。洿池鬼神。廁溷中鬼神。一切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曠路抄賊自然不現。師子虎狼熊羆蛇蚖悉自縮藏不害人也。
八戒部第五(此別六部)述意部會名部功能部得失部受法部戒相部
述意部第一
夫戒定慧品。造化宏圖。眾聖式遵。萬靈攸重。余以戒律宗要。定慧歸承。如有乖張。明心莫顯。是故大悲赴難。立行法以檢之。惑網之夫。設理蹤而證入。業種之客。依相迹而繩持。庶使念念退省新新進策。為功不已情過乃彰。但善惡由己。起則昇沈。不作則已。作則業成。業繩惑網。膠固彌密。自非傾誠苦剋折挫身心。哀愴往因畏懼來果。決誓要期。永斷相續。故文言嚴飾道場澡浴塵垢。著新潔衣。內外俱淨。對說罪根發露悔過。舉身投地如太山崩。五體殷重歸依三寶。敬誠迴向然後受戒。此戒時節雖促既懇意標心。為成三聚淨戒。為救四趣眾生。此則功超人天德齊佛位。故智度論。譬同猛將。亦為與佛等也。
會名部第二
問曰。諸經論中何名八關齋。亦名關戒耶。答曰。前八是關閉八惡不起諸過。不非時食者。是齋。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又齋戒體一名別。若尋名定體。體容小別。齋者過中不食為名。戒者防非止惡為義。故薩婆多論云。八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
功能部第三
如齋法經曰。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眾寶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又中阿含經云。多聞聖弟子持八支齋時。憶念如來十號名字。若有惡思不善皆滅。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是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今日五濁世時一日一夜。
又智度論。問曰。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曰。有因緣故。一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蓋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
又智度論。問曰。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德無量。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也。
問曰。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以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受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樂。
又論引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使者大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不布施持戒孝順父母使者。便上忉利以啟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多者。諸天帝釋心皆歡喜。是時釋提波那氏。即說偈言。
六齋神足日 受持清淨戒
是人壽終後 功德必如我
佛告釋提桓因。云何妄語。若持一日戒。功德福報必得如我。是為實說。所在之處有持此戒者。惡鬼遠之住處安隱。是故於六齋日持齋受戒得福增多。
問曰。何故諸惡鬼神等輩。於此六齋日惱害眾生。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子。是摩醯首羅等諸鬼神父。修其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每割血肉以著火中。過十二歲已。天王來下語天子言。汝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供養仙人法。以燒香甘果等。汝云何以血肉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為惡事。令汝生惡子噉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髮黃眼赤。有大光明。摩醯首羅神等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摩醯首羅等神。於此六日有大勢力惱害眾生。諸鬼之中摩醯首羅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摩醯首羅一月有四日分。謂八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餘神一月有二日分。謂有一日十六日。其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屬一切神。摩醯首羅為諸神王。又得日多。故數四日為齋。餘日是一切神日。亦數為齋。是故諸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也。但佛法之中日無好惡。隨世惡因緣故。佛教眾生齋戒。以除其患也。
又提謂經云。提謂長者白佛言。世尊。歲三齋皆有所因。何以正用正月五月九月。六日齋用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言。正月者。少陽用事。萬神代位。陰陽交精。萬物萌生。道氣養之。故使太子正月一日持齋寂然行道。以助和氣長養萬物。故使竟十五日。五月者。太陽用事。萬物代位。草木萌類。生畢百物。懷妊未成。成者未壽。皆依道氣。故持五月一日齋。竟十五日。以助道氣。成長萬物。九月者。少陰用事。乾坤改位。萬物畢終。衰落無牢。眾生蟄藏。神氣歸本。因道自寧。故持九月一日齋。竟十五日。春者萬物生。夏者萬物長。秋者萬物收。冬者萬物藏。依道生沒。天地有大禁。故使弟子樂善者避禁持齋。救神故爾。長者提謂白佛言。三長齋何以正用一日至十五日。復言。如何名禁。佛言。四時交代陰陽易位。歲終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界皓皓五處錄籍。眾生行異五官典領。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萬途。諸天帝釋太子使者。日月鬼神地獄閻羅百萬神眾等。俱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飛鳥走獸鬼龍行之善惡。知與四天王月八日十五日盡三十日所奏同不。平均天下使無枉錯。覆校三界眾生罪福多少所屬。福多即生天。上即勅四鎮五羅大王司命。增壽益算。下閻羅王攝五官除罪名。定福祿故。使持是三長齋。是故三覆八校者八王日是也。亦是天帝釋輔鎮五羅四王地獄王阿須輪諸天。案行比校定生注死。增減罪福多少。有道意。無道意。大意小意。開解不開解。出家不出家。案比口數。皆用八王日何等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為八王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故名八王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皆是天地用事之日。上下弦望朔晦皆錄命上計之日。故使於此日自守持齋。以還自校使不犯禁。自致生善處。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關齋離諸苦者。得盡諸漏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成此八齋。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此齋。欲生六欲天色無色界天者。當持此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轉輪聖王位者。亦獲其願。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就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
又涅槃經云。佛言。大王。波羅柰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毘沙門子。如來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況復佛也。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又賢愚經云。昔迦葉佛滅度之後。遺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邊俱受八戒。一願生天。一願作國王願生天者。至家為婦逼非時食。由破戒故乃生龍中。願作王者。持戒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國王。其王園中多有甘果。甞遣一人隨時看送。其人後時於園中得一顆柰。色香甚美。持與門監。展轉奉王。王食此柰甚覺甘美。便問夫人。展轉相推到於園監。王即喚來而責之曰。如此美柰何為不送。園監於是具陳本末。王瞋語言。自今以後常送斯柰。園監啟王。此柰無種。何由可辦。王復語言。若不能得當斬汝身。其人還園舉聲大哭。時有一龍從泉而出。變身為人。問其哭由。園監具說。龍聞入水。即以金盤。盛柰與之。遣持奉王。并騰吾意。云吾及王本是親友。乃昔在世時俱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龍中。今欲奉修八關齋法求捨此身。當為吾覓八戒齋文持來與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園監奉柰。具說龍意。王聞甚憂。良由時世無有佛法。齋法難得。王勅一臣。龍索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當殺卿。大臣至家。甚懷憂愁。臣父見子面色不悅。問知委由。其父語言。吾家堂柱每見光明。試破看之儻有異物。尋即破之。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二是八關齋文。得已奉王。王得歡喜。自送與龍。龍得此經。便用好寶。贈遺於王。王及於龍重修八戒。壽盡生天。同共一處。至釋迦佛出世之時。來至佛所。佛為說法。二天俱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又智度論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應當持戒。戒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若世間人。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於天上。乃至上品清淨持戒。得至佛道。若破戒者。墮三惡道。是故佛言。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厭患貧窮。供養諸天。滿十二年。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貧人答言。我求富貴。欲令心中所願皆得。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何由得如此富。彼人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眾物。故富如是。客語之言。出瓶見示。并所出物。彼人聞已。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眾物。其人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物一時失滅。持戒之人亦復如是。若能持戒。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逸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也。◎
◎得失部第四
如薩婆多論云。若人欲受八戒。先自恣女色。或作音樂。或貪飲食種種戲笑。如是放逸盡心故作。然後受戒。不問中前中後皆不得戒。若無本心受戒。種種放逸。後遇知識即為受戒。不問中前中後並得成受。
又善生經云。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齋。先當宣令所屬之境齋日莫行惡事。如是清淨得齋。若不遮者不成。以惡律儀故。又俱舍論云。若先作意於齋日受者。雖食竟亦得受。又薩婆多論云。若受八戒。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等令言論斷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又成實論。問曰。是八齋但應具受為得分受。答曰。隨力能持多少皆得成受。復有人言。此法但一日一夜受。是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並得。或一日一夜。或半日半夜。或一月半月等。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關齋。先須懺悔前罪然後受戒(懺悔方法如前懺悔篇說。簡人問其遮難。如前五戒中說)。
受法部第五
依智度論。受云。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淨行優婆塞(女云夷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竟(三說)。
既受得戒已。次當為說戒相。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婬泆。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泆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亦如是。
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名為布薩。願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求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消除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布薩者秦云共住也)故僧祇律云。佛告比丘。今是齋日喚優婆塞。淨洗浴著淨衣受布薩。又薩婆多論云。必無人受者。但心念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又成實論云。有人言。此戒要從他受。其事云何。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女人受戒不假袒髆自外法用並同前說)。
戒相部第六
既受得戒已。理須識相護持。若不識相遇緣還犯。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說。後之三戒今重料簡。離莊嚴具者。
如俱舍論云。離非舊莊嚴。何以故。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故。
述曰。有與女人授戒。不許飲乳小兒同宿。恐云破戒。又不許木牙八尺床上坐臥。令在地鋪。又不許白素木盌非時飲水。恐受膩破齋。如是種種妄行禁制。皆不合聖教。反結無知不學之罪。縱共父兄等同宿。但於戒不犯。非名破戒。
又薩婆多論云。若已受八戒而鞭打眾生。或言。待至明日當打。皆令戒不清淨。非是破戒。
又阿含經云。高廣大床者。陛下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廣大床。復有八種床。初四約物辨。體貴不合坐。下四約人辯。大縱令地鋪。擬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銀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羅漢床。八師僧床(父母床座不在禁限)。
第七辯位者
如薩婆多論云。問七眾外有木叉戒不。答八戒是。以此義推受八戒人。不入七眾攝。若知位處應在五戒優婆塞上坐。以受戒多故。故智度論。將八戒譬於健將。
又成實論云。八戒優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優婆塞者。諸經亦云清信士。亦云近佛男。優婆夷者。亦云清信女。亦云近佛女也。依如西域俗人信持五戒八戒者。始得喚為優婆塞優婆夷。衣服居止舉動合宜亞類出家人。在於不持戒者上坐。不同漢地無法白衣業行昏馳穢染雜濁者。雷同呼為優婆塞等。亦稱為賢者。無鑒之甚。勿過於此。
又是法非法經云。佛告諸比丘。有賢者。非賢者。何等非賢者法。若比丘大性欲學道。有餘同學非大姓。故為自驕身欺餘。是非賢者法。復何等為賢者法。謂學計我不必大姓。能斷貪瞋癡。或時有非大姓家方便受法。如法說行。不自譽亦不欺。是名賢者法也。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問曰。齋法云何。答曰。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斷婬泆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泆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偈說曰。
殺盜婬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又佛說齋經云。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子婦俱受齋戒。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揵齋。三為佛法齋。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食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往。若族姓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居家利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二尼揵齋者。當月十五日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為妻子奴婢。非是我有。至到明日。如彼尼揵外道。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三佛法齋者。內道弟子月六齋日受持八戒。何謂八耶。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無貪意。思念布施却慳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婬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不飲酒。不醉迷亂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求安。不著華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奉法時過中不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
十善部第六(此別五部)述意部懺悔部受法部戒相部功能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聖道遠而難希。淨心近而易惑。為山基於一簣。為佛起於初念。故萬里之剋。離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示初學須崇十善。今既五濁交亂過犯滋彰。不作則已。作便極重。用此量情如何輕侮。如經犯重罪人比此閻浮一萬六千年。始同他化自在天壽一日一夜。用此長日壽命一萬六千歲。比閻浮提日月則經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在阿鼻地獄。若更頑固不信佛經。即依觀佛三昧經。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難計。弗可除滅。比見道俗於其齋日唯受五八三聚戒等論其十善都無受者。良由僧等隱匿聖教。致令不弘失於道分故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彼天。況復一生而不剋獲。問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曰。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燒大山。一善能破大惡。亦如少燈能破多闇。輕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樹。世事尚然。何況善力也。
懺悔部第二
述曰。比見愚夫不肯受懺。口出妄言。云我但不作惡。即名為善。何須令我更復受懺。答曰。大聖興教事同符印。若不受行便無公驗。故須願須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可得承受。如牛雖有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緣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故令受善。若謂我不造惡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應是惡。如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志深重。方成業道。
如未曾有經云。時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韋。夫亡家貧。自責孤窮欲自燒身祠天求當來福。時有道人。名曰辯才。教化提韋女人云。譬如有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軛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今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提韋白言。當設何方令得罪滅。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滅除殃罪。現世安隱後生善處。提韋聞已心大歡喜。憂怖即除。即率家內奴婢眷屬五百餘人。圍繞叩頭。恭敬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願更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婬。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身。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救度眷屬代其懺悔。所修福善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緣是受身至成佛道。懺悔訖已。更賜餘善。當勤奉行。辯才更為受十善之法。具如下法。
受法部第三
述曰。若欲受戒。要對一出家五眾人前受。具修威儀。胡跪合掌請一戒師云。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十善。慈愍故(如是三說。此雖無文。然准受大戒請師義。亦無爽不請雖成。不如請之生善。然此十善是三乘之根本。人天之良藥。得受妙果。寔由師訓。豈得不請。縱對大眾一時同請亦得)此之受法大意有二。初對人受。後自受法。初對人受依經略引二文。且依未曾有經云。汝今當誠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今當盡形受十善道。我弟子某甲從今盡形不殺不盜不邪婬。是身善業。不妄言兩舌不惡口綺語。是口善業。不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意善業。是則名為十善戒法。
第二依文殊師利問經。受十善法。此之十善共出家沙彌十戒文同。然此經意亦通在家菩薩。亦得同受。是故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歸依佛。佛告文殊。歸依佛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已歸依佛竟。已歸依法竟。已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者。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華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蜜大慈大悲。
第二明自受法。若無出家人可對受時。於其齋日向佛像前。至誠懺已自發善願。要期受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云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簡凡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乃至不起邪見(如是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有情上。不簡凡聖行大慈心。乃至菩提不起殺心竟。乃至不起邪見竟(如是三說。前對人受依此而受亦得雖非正文准意無妨也)。
戒相部第四
依大般若經(第四百七十三云)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無倒稱揚受持十善業道法。歡喜讚歎受持十善業道者(五戒八戒出家戒等並皆如是自受勸持)。又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出世間戒有幾種。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心分別畜生鬼神諸天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起盜想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
又梵網經云。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菩薩。乃至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戒。諸佛之本原。行菩薩之根本。若受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言。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而自恣心怏意殺生。是菩薩第一波羅夷罪(言波羅夷者此云極重罪也)。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業盜法盜因盜緣。呪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鍼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物。是菩薩第二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業婬法婬緣。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姊六親行婬無慈悲心。是菩薩第三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業妄語法妄語緣。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亦生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是菩薩第四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業酤酒法酤酒緣。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眾生顛倒心。是菩薩第五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業罪過法罪過緣。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是菩薩第六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業毀他法毀他緣。而菩薩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第七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業慳法慳緣。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鍼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是菩薩第八波羅夷罪。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業瞋法瞋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是菩薩第九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業謗法謗緣。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是菩薩第十波羅夷罪。
若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學此十戒已。更有四十八輕法。並須當學以文繁不述學者看彼也)。
功能部第五
如大集經云。佛言。諸仁者。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得無所畏。二於諸眾生得大慈心。三斷惡習氣。四少諸病惱為事決斷。五得壽命長。六為非人護持。七寤寐安隱無諸惡夢。八無諸怨讎。九不畏惡道。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殺生得十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證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諸殺害。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佛言。休息偷盜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具大果報為事決斷。二所有財物不共他有。三不共五家四眾人愛敬無有厭足。五游行諸方無有留難。六行來無畏。七以樂布施。八不求財寶自然速得。九得財不散。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偷盜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到菩提時。於彼國土具足種種華果樹林衣服瓔珞莊嚴之具。珍奇寶物無不充滿。
佛言。休息邪婬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得諸根律儀為事決斷。二得住離欲清淨。三不惱於他。四眾人喜樂。五眾人樂觀。六能發精進。七見生死過。八常樂布施。九常樂求法。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婬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無有生具。亦無女根。不行婬慾。皆悉化生。
佛言。休息妄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眾人保任所言皆信。二於一切處乃至諸天發言得中。三口出香氣如優鉢羅華。四於人天中獨作證明。五眾人愛敬離諸疑惑。六常出實語。七心意清淨。八常無諂語言必應機。九常多歡喜。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妄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無有生具。眾妙寶香常滿其國。
佛言。休息兩舌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身不可壞平等。二眷屬不可壞平等。三善友不可壞平等。四信不可壞平等。五法不可壞平等。六威儀不可壞平等。七奢摩他不可壞平等。八三昧不可壞平等。九忍不可壞平等。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兩舌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所有眷屬。一切魔怨及他朋黨。所不能壞。
佛言。休息惡口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得柔軟語。二揵利語。三合理語。四美潤語。五言必得中。六直語。七無畏語。八不敢輕?語。九法語清辯。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惡口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法聲充遍。離諸惡語。
佛言。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佛言。休息貪欲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身根不缺。二口業清淨。三意不散亂。四得勝果報。五得大富貴。六眾人樂觀。七所得果報眷屬不可破壞。八常與明人相會。九不離法聲。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貪欲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於魔怨及諸外道。
佛言。休息瞋恚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離一切瞋。二樂不積財。三眾聖喜樂。四常與賢聖相會。五得利益事。六顏容端正。七見眾生樂則生歡喜。八得於三昧。九得身口意光澤調柔。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瞋恚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所有眾生。悉得三昧。來生其國心極清淨。
佛言。休息邪見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心性柔善朋侶賢良。二信有業報乃至奪命不起諸惡。三敬信三寶設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於正見不怪異事亦不簡擇良日吉時。五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常樂福德明人讚譽。七棄俗禮儀常求聖道。八離斷常見入因緣法。九常與正趣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見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於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於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還生善道。◎
◎三聚部第七(此別有十三部)述意部損益部簡德部懺悔部受法部請證部戒相部勸請部隨喜部迴向部發願部優劣部受捨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十善五戒心須形受。菩薩淨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滿。必莊嚴於六度。瓔珞乎四等。雖復棟宇未成。而基階已廣。惟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者。齎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渡流沙。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法師者。道心超絕。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馳往燩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時無其師。於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于時涼州道俗並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記。又僧尼信士十有餘人。咸同此夢。互相徵告。俄而進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愛樂大乘。兼證瑞夢。心喜內充。既從進受。以為菩薩勝地超過三乘。遂屈其年臘降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吏聞進戒行。奉遵師禮。於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黑白依持受者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謹撰茲記錄其始末耳。
損益部第二
依瓔珞經云。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梵網經云。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不酷酒。六不自讚毀。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瞋。十不謗三寶。是名十無盡戒也)。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名為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說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不失也。
又善生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因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終不失戒。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
又梵網經云。爾時智者向十方佛為受戒人。唱說羯磨已。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遙見是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憐愍護念。由佛菩薩遙護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長。不失善法。令受戒人舉身毛孔從頂至足。如涼風入體舉身悚慄。當知受者具其戒相冥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正法眼見此行者有實真心。釋迦牟尼佛於聖眾中。應唱如是言。告諸大眾。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菩薩。從某甲智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愍故。
又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逆罪外加殺和尚阿闍梨。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女。婬男女。十八梵天。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金剛神。畜生及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外道相異。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而菩薩反生憍心癡心慢心。不起迎送禮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養時。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簡德部第三(自下諸門。並依地持論。撰此戒法)
緬尋聖教規受萬途。竊謂地持最為樞要。今且謹依撰成大轍。擬為自用。詎敢兼人。夫論受戒唯有二種。一者弟子戒師千里之內七眾俱是。然七眾之中比丘最上。比丘之內又定耆宿為勝。然耆宿之德復有三種。一者同法菩薩。明種性備足。二者已發願菩薩。謂發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語善說能誦能持者。彰畢竟復同。蓋具此三德方堪為師。若全無此行則不任為師。弟子者。亦具種性發心方聽受戒。
第二請師者。普賢觀經云。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薩為師。請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眾生奉請釋迦如來以為和尚。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為阿闍梨。奉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明師。奉請十方菩薩以為己伴。我今依大乘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既請得師。是以次為聽許故。欲受戒者。具修威儀禮戒師已。應作是言。我於大德乞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者。哀愍故聽許(三說)戒師答言好。既許可已。即教學方廣摩德勒伽論五明論等。令知犯不犯染污不染污柔軟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須諳委。然後對佛為受。若先學大乘者。便許而即受。弗同此例。謂從戒師聽可之後。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於道場內偏袒右肩。禮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禮一切大地菩薩。禮佛菩薩已念彼諸佛乃與菩薩三聚功德。及禮戒師長跪曲身。作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三說)作是言已。長養淨心。惟在得戒。無餘念也。
懺悔部第四
夫欲納受淨法。要須洗蕩內心方堪得受。凡污心之垢唯迷與障。迷者謗無三寶。障者廣起十惡。今教懺者正懺此二。又依梵網經云。若教戒法師。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師不與受。無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日六時誦十戒四十八輕戒。若敬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縱是現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輕戒者。對手懺罪滅。不同七遮。又若欲受戒時。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不得與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四殺和尚。五殺阿闍梨。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餘一切人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不向六親禮拜。不向鬼神禮拜。但解法師語。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犯輕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啟十方諸佛。弟子從本際有識已來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寶。或教人不信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輕慢三寶。或教人輕慢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侵損三寶。或教人侵損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殺盜婬。或教人殺盜婬。或見作隨喜。或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教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見作隨喜。或自貪瞋癡。或教人貪瞋癡。或見作隨喜。於此眾罪不生慚愧。失菩薩戒不自覺知。今於佛前至誠懺悔。願眾罪永斷無餘。志心敬禮一切諸佛(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受法部第五
此門有四。一定其種性。二定其發心。三定其漸頓。四正為受戒。第一問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聽法姊法妹汝是菩薩不。答言是。戒師若坐若立問者皆得。所以坐得者。為戒師老而無力故。所以立得者。為戒師少而有力故。某甲者。蓋題其父母師長所制名也。非謂稱其榮族皇帝明府之號也。設稱亦不發戒。但背法逐情。非重道之儀也。
第二問發菩薩願不。答言已發。菩薩願者。正是道心別名也。
第三問其漸頓。依菩薩善戒經云。優波離問菩薩戒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戒法利益眾生者。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若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者。無有是處。若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無是處。若不具如是三種戒者。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由三級至於四級者。亦無是處。若依薩婆多論云。若欲受沙彌戒先受優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受沙彌十戒。如人入海從淺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者。亦當如是。若有難緣不得漸受者。頓受比丘具戒者。亦得三種戒。然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薩。亦應如是。依地持論。頓發大乘心直受菩薩戒亦得也)。
第四正為受戒。戒師問。汝善男子善女人。欲於我所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是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說)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為一人。若對多人。則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無德行之人可對受者。是行者。應具威儀至佛像前。禮佛已胡跪白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三說)梵網經云。若從師受不假好相。以戒師展轉相承有力故。若對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請得好相方得受戒。以不從師受自無力故。要須請聖加被。若於定中。若於夢中。若於覺中。感得好相。與聖教相應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詞法用。一如依師受法也。
請證部第六
既受得戒即須請驗。先請菩薩。後請於佛。初請菩薩者。謂大地菩薩。大地者。謂種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普賢乃至賢首是也。受人胡跪戒師為起。禮於十方諸菩薩眾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啟十方大地微塵數諸菩薩眾文殊師利金剛幢功德林菩薩等。此某甲菩薩等在某國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所。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說)請諸佛者謂十方一切諸佛。且就一教。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一切諸佛。第一大師。現知見覺。於一切眾生現知見覺今某甲菩薩於某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所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說)以某白故。無量諸佛大地菩薩前法有瑞現。或有光明。或有涼風。或有妙香。以有相現故。十方諸佛於此某甲菩薩起子想。大地菩薩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愛念。令此菩薩從受已後犯即尋悔。專精念住堅持不犯。乃至菩提終無退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清淨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三不護業。大悲不妄法。斷除諸習。一切種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備滿。乘大慈悲游騰十方。廣度眾生不辭勞倦。一切眾生咸同此益。
戒相部第七
蓋大聖度人功唯在戒。凡論戒也。樞要有三。一在家戒。謂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謂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謂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復有三種。一者戒種種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無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攝是。然此度攝。若隨威儀則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稱為七。若就德位遂號七地及十三住。凡如此說皆是戒法不同也。上來略述戒體宗要。如是自下廣明行者。既得戒已。須識戒相知其受時了達輕重功能多少。並宜誦持勿令忘失。我菩薩戒弟子某甲。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於某師所。依地持論。受得菩薩三聚淨戒。其三是何。一者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終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奉修慎而不為。二者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終成報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順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攝眾生戒。謂無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終成應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攝律儀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毀他。無慚波羅夷。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無慚波羅夷。三者瞋心打罵眾生前人慚謝不受其懺。無慚波羅夷。四者癡心謗大乘。無慚波羅夷。此即通明三聚所離過。能離體者。謂身口意業思也。攝善法戒者。善無不積。謂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順教奉修。以成行德。攝眾生戒者。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悲能拔苦盡。慈能與樂滿。喜謂慶眾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捨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捨心。四攝為行者。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菩薩將欲攝物。先以財濟免其形苦。次以愛語曉寤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攝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謂戒定慧等。令總奉修。是行利攝。同事者。修行既滿。轉依究竟成就三身。同聖者所證。故地持論云。布施愛語。未發心令發心。行利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脫令解脫。上來所列。令受戒者誦之。知受戒時節。依師稟教。略識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經。亦須識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者。如依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雖為天人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況四沙門果。是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盜。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不得邪婬。不得宣說四眾所有過罪。不得酤酒。若破是等戒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況得四沙門果。是名六重。
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薩善戒經云。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靜。是則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是名菩薩旃陀羅也。菩薩心有上中下。若後四重。下中心犯。不名為犯。若以上心惡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樂作四事。心無慚愧。不知懺悔。不見犯罪。讚破戒者。是名上惡心犯。菩薩雖犯如是四重。終不失於菩薩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後加菩薩不得為貪利養故自讚其身等。如前四波羅夷。帖初四重。便為八重)。
若依梵網經地持論。有受是菩薩戒。有四十二輕垢戒不得犯。且逐要略述三五。餘在廣文。是故經云。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此戒。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麻皮穀紙絹等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稱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軍陣等鬪。亦不得聽諸音樂。雜戲摴蒱。作賊使命。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財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毒藥。都無慈心。犯輕垢罪。
若以惡心自謗三寶。詐現親附。口偽說空。行在有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僧尼。而菩薩見是事已。方便教化贖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既略識持犯即須禮退。故地持論云。令受戒者。禮佛一拜。大地菩薩一拜。不云禮法。義准通禮。三拜彌善。
勸請部第八
述曰。法師升座訖讚唄供養時。將為大眾敷演法要。籍聖加被方得宣釋。大眾同時運心請聖加被。十方凡聖說聽二眾。加於觀心。內益勝智。外增言辯。方能識欲知根。所說無倒。又加聽者。一心恭敬無倒聽聞。
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又同請諸佛轉正法輪。十方世界應成諸佛。於念念中出興於世。越過數量。前念既爾。後念亦然。皆待請方說。十方凡聖處法界堂。咸請久住轉正法輪。然諸凡聖敬人重法。心至誠故。諸佛隨機受請轉正法輪。隨者諸佛赴機受請轉法輪時。我及聖眾常預勸請之流。無空過者。何以故。念念常勸請故。令諸眾生聞法寤解。捨邪入正。越凡得聖。治我無始已來教人為惡破壞他善奪他勝利謗佛法僧塵沙障業。然諸眾生既聞法已寤入得證。展轉教導一切眾生。盡未來際常無斷絕。
十住毘婆沙論云。
十方一切佛 現在成道者
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 勸請令久住
述曰。前偈請佛轉正法輪。增長智慧。治我無始已來自作教人謗法之罪。後偈請佛久住受人供養。增長福業。治我自作教他謗佛惡業之罪。此則福智雙行也。
願令我身心 猶如明淨鏡
十方諸佛土 自在於中現
彼一一剎海 諸佛身充滿
諦觀諸佛身 真實無去來
各放勝光明 微妙難思議
照除我煩惱 如日消垂露
得除煩惱已 證見十方佛
於一一佛前 勸請修供養
身心若未盡 勸請無休息
復願我身心 猶如淨法界
一一毛孔內 流出諸佛雲
佛雲難思議 普覆眾生類
隨彼所見聞 如意受安樂
眾生界若盡 心可緣界盡
願我淨心內 佛出無休廢
隨喜部第九
竊惟我所修 施等諸善根
皆從法界流 是諸佛所行
計我愚且鄙 常應沒諸惡
何其年將暮 得發施等心
自慶希所得 踊躍無有量
因見諸眾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彈指 我心悉隨喜
況諸大菩薩 成諸波羅蜜
滿足諸地道 而當不忻慕
是故我慶悅 稽首諸法藏
迴向部第十
罪中之大罪 惡中之大惡
於諸眾生內 其唯我一人
自非諸佛力 及眾生善根
以自所作業 望消己罪者
會無如之何 是以隨所作
一切諸善根 不敢私自許
盡迴施眾生 即復為眾生
持彼所施善 迴向大菩提
令究竟解脫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攝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於眾生 最後成正覺
所以淨身心 頂禮大迴向
發願部第十一(初有十大願。出攝論文自下諸願。並是人述耳)
一供養願。願供養勝緣福田師法主。
二受持願。願受持勝妙正法。
三轉法輪願。願於大集中轉未曾有法輪。
四修行願。願如說修行一切菩薩正行。
五成熟願。願成熟此器世界眾生三乘善根。
六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常得敬事聽受正法。
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眾生。
八不離願。願於一切生處常不離諸佛菩薩得同意行。
九利益願。願於一切生處常作利益眾生事無有空過。
十正覺願。願與一切眾生同得無上菩提常作佛事。
願我作大地 廣長無限量
為諸眾生等 作真歸依處
凡有受用者 成就對治道
滅諸妄想識 生長菩提心
甚深無障礙 受用不可盡
願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德
唯洗眾生心 煩惱諸垢穢
悉令畢竟淨 滿足佛菩提
願我作大火 日月諸星光
燒竭寒氷獄 普照闇冥國
於彼諸眾生 救攝無有餘
悉令得見道 解脫一切過
願我作大風 微密滿虛空
諸有熱惱處 扇之以清涼
惔然受安樂 願我作虛空
寂然無障礙 攝受諸眾生
一切無有餘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無我 以空三昧樂
而共相娛樂 願作藥樹王
遍覆眾生界 見聞及服藥
除病消眾毒 毒消病已除
煩惱亦皆無 次以真如味
充滿佛法身 願我作飲食
色香美味具 於諸眾生前
一切皆示現 隨其所味樂
一切皆滿足 至於生死際
是食爾乃消 願我作衣服
輕軟色微妙 小大隨形量
溫涼稱物情 等心施眾生
決定無有餘 令彼心清淨
具足妙莊嚴
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眾生。悉共迴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世世所生常繫在心終不忘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也。
優劣部第十二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種。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上上。若為現樂悑畏惡名。或為家法助隨他意。或避苦役求離諸難。是為下人持戒。若為世間福樂堅持禁戒。是為中人持戒。若為諸法無常欲求離苦無為常樂涅槃。是為上人持戒。若為憐愍眾生。專求佛道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規招勝樂。是為上上人持戒。故智度論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禪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中。又下清淨。持戒得羅漢道。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經云。若畏師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畏惡道持戒是名上持戒。
受捨部第十三
如大乘菩薩戒有三種。謂前三聚淨戒是也。此戒受已謂與心俱。心無後際故戒不失。又善戒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退菩薩心。二得增上惡心。離是二緣乃至捨身他世地獄畜生。終不失戒。後若更受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故長也。
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諸大德一心諦聽。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即是前四波羅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又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輭中上。若輭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於四重即為永失。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種。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種。一受得已謂與形俱身存戒在。身謝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毘曇論云。別解脫戒捨有四種。一作法捨。二命終捨。三斷善根捨。四二形生捨。
又薩婆多論云。若受齋戒已。遇惡因緣。逼欲捨戒者。不必要從出家人邊捨。趣得一人即成捨。述曰。若有犯戒難緣逼其犯者。寧可捨。却為之後時無過。故論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爾。所言四重者。謂盜滿五錢成重。非處行婬。殺人自稱得聖。隨犯一戒。即名犯重。於戒律中無懺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經等。方開受懺。亦有諸師不許。向優婆塞等說四重者。恐成誤錯。若不許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轉遣問。若捨時隨對一人前捨。並得無問道俗皆成。
問曰。受時所以要對出家人前成受。捨時對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採寶。所以稍難。捨戒欲似下阪棄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云。若有捨戒者。於佛法為死。受生則難。趣死極易。捨時應云。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為優婆(塞夷)今對大德捨却作在家白衣(一說便成八戒亦然)後若好心發時。欲更受戒應先懺前罪。後受亦得。
頌曰。
大慈振法鼓 開寤無明聾
鑪冶心穢垢 防非如利鋒
護鵝不惜命 守草養生同
五篇遮輕重 七聚蕩心胸
晨朝宣寶偈 夕夜虔誠恭
近未出苦海 遠念法身蹤
七支淨三業 五分滿金容
各願堅固戒 淨土得相逢
感應緣(略引十驗)齊沙門上統晉沙門慧永晉沙門法安晉沙門曇邕宋沙門法度梁沙門智順隋沙門淨業隋沙門靈幹唐居士張法義唐居士夏侯均
齊上統師傳云。漢明初感摩騰法蘭唯有二人初來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髮被服縵條。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震旦在白木條東二萬七千里。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漢第十桓帝。一百餘年內猶用三歸五戒十戒。迭相傳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國有五西僧。來到漢地。與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三名竺法護。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讖。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誦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磨。後到魏皇初三年。曇摩迦羅又譯出戒律。後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刪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于時尼眾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唯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眾。是時尼等辭退而還。泣淚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竺國有二比丘尼。來到長安。見比丘尼眾。問曰。汝誰邊受戒。尼眾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歎曰。邊地尼等悉未有具。為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三人在雪山凍死。二人墮黑?死。餘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吳地亦與彼尼受具訖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終。來去經途十七餘年。後至魏文帝三年。內勅設無遮大會。魏帝勅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靈驗。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時即有比丘。請向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於天竺。見一羅漢啟白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為汝上兜率奉問彌勒世尊得不來報。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云若邊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訖。將華按手。其華入掌中。高一尺影現。彌勒語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以華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現。瑞應既徵。其時即有遠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三歸五戒。乃有無數。即號為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餘慕住西國。或有冒涉流沙風寒命過。唯有華手比丘獨還漢地。當本去日有迦毘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懸遠多諸嶮難。弟子送師至彼來往清吉。未到之間。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雙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現。大瑞既徵。故戒福永傳也。
晉廬山有釋慧永。姓潘河內人也。貞素自然清心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耽好經典善於講說。蔬食布衣卒以終歲。樂住廬山與遠同止。又別立一茅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時有至房者。並聞殊香之氣。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輒驅令上山。人去後還復馴伏。永甞出邑博晚還山。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去。日時向晚。永以杖遙指馬。馬即驚走。營主倒地。永捧慰還。因爾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過。永曰。非貧道本意。恐戒神為耳。白黑聞知歸心者眾矣。至晉義熙十年遇疾危篤。而專謹戒律執志逾勤。雖沈痾苦。而顏色怡悅。未盡少時忽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眾咸驚問。答云。佛來。言終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聞異香。七日乃歇。
晉新陽縣有釋法安。一名慈欽。未詳何許人。是遠公之弟子。善持戒行。講說眾經。兼習禪業。於晉義熙年中。新陽縣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數。人遭虎死者。夕有一兩。安甞游其縣。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閉門閭。安徑之樹下。通夜坐禪。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為說法受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捨為眾業。後欲作畫像須銅青。困不能得。夜夢見一人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銅鍾。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後以銅助遠公鑄佛。安後不知所終。
晉廬山有釋曇邕。姓楊。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投廬山。事遠為師內。外經書多所綜涉。志尚傳法不憚疲苦。乃於山之西南。別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思禪門。甞於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師在此。可往諮授。後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袷衣。風姿端雅。從者二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戒。神䞋以外國二鋤。禮拜辭別。倏忽不見。後往荊州卒於竹林寺。
齊琅瑘[山*聶]山有釋法度。黃龍人。少出家。游學北土備綜眾經。而專以苦節成務。宋末游于京師。高士齊郡明僧紹。杭迹人外。隱居琅瑘之[山*聶]山。挹度清卓。待以師友之禮。及亡捨所居為栖霞寺。請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歲許間。忽有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名紙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清雅羽衛亦嚴。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諸栖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繼。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受五戒永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山*聶]山廟巫夢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勿得殺戮。由是廟同薦止菜脯而已。度甞動散寢於地。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來。持一瑠璃甌。甌中如水與度含。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若此。齊竟陵王蕭子良始安王等。並遙恭以師敬。資給四事。六時無闕。以齊永元二年卒於山中。春秋六十四矣。
梁山陰雲門寺有釋智順。本姓徐。琅瑘臨沂人。秉禁無疵陶練眾經。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以天監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順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忽索薺飲。弟子曇和。以順絕穀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咽而還吐索水洗漱。語和云。汝永出雲門寺。不得還住。其執節精苦皆此類也。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亦有見天華天蓋者(右五驗出梁高僧傳)。
隋終南山悟真道場釋淨業。漢東隋人也。精研律部博綜異聞。確乎內湛令響外馳。仁壽二年被舉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於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忽感異香。滿院眾共嗟怪。因而樹立將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閣上聞眾人行聲。及往掩捕扃閉如初。一人不見。塔北有池。沙門淨範為諸道俗受菩薩戒。乃有群魚游躍。首皆南向似受歸相。範即乘船入水為魚受戒。魚皆迴頭繞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遇。乃以舍利置於佛堂。先有塑菩薩一軀。不可移轉。至明乃見迴首面向舍利。狀類天然。一無損處。屢興別瑞。傳言不盡。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卒於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禪定寺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逖道人也。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三業護持均禁遮性。仁壽二年奉勅送舍利於雒州。置塔於漢王寺。初遶塔所屢放神光。風起燈滅。而通夕明亮不須燈照。又感異香從風而至。道俗通見。四月八日下舍利時。寺院之內樹葉皆萎。烏鳥悲噭。及填平滿還如常日。以大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唐華州鄭縣人張法義。年少貧野不修禮度。貞觀十一年入華山伐樹。遇見一僧坐巖穴中。法義便就與語。會天晦冥不歸留宿。夜僧設松柏末以供養之。謂法義曰。貧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見。因為說俗人多罪累死皆惡道。至心懺悔可以滅之。乃令淨浴清淨被僧衣為懺悔。旦而別去至十九年法義病死。埋於野外。貧無棺椁以新木瘞之。而蘇自推木出歸家。家人驚愕審問。知活乃喜。法義自說。初有兩人來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門。又巡街南行十許里。街左右皆有官曹。門閭相對。不可勝數。法義至一曹見官人。遙責使者曰。是華州張法義也。本限三日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義家狗惡。兼有呪師。呪神見打甚困。袒衣而背青腫。官曰。稽過多咎。與杖二十。言杖亦畢。血流灑地。官曰。將法義過錄事。錄事署發文書。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義按。按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對法義前披檢云。去簿多先朱句畢。有未朱句者。則錄之曰。貞觀十一年法義父使刈禾。義反顧張目弘罵不孝。合杖八十。始錄一條。即見昔巖穴中僧來。判官起迎問何事。僧曰。張法義是貧道弟子。其罪並懺悔訖滅除。天曹案中已句畢。今枉追來不合死。主典云。經懺悔者。此案句了。至如張目罵父。雖蒙懺悔事未句了。僧曰。若不如此。當取案勘之。應有福利。抑判官令典將法義過王。王宮東殿宇宏壯侍衛數千人。僧亦隨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師當直來耶。答曰。未當次直。有弟子張法義被錄來。此人宿罪並貧道句訖。未合死。主典又以張目視父事過王。王曰。張目懺悔此不合免。然師為來請。可特放七日。法義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後來恐不見師。請即住隨師。師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義固請隨僧。僧因請王筆。書法義掌中作一字。又請王印。印之曰。可急去還家。憑福報。後來不可見我。宜以掌印呈王。王自當放汝也。法義乃辭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內止黑。義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覺在土中甚輕薄。以手推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義掌中所印之處文不可識。然皆為瘡。終莫能愈。至今尚存。隴西王博叉與法義隣近委之。王為臨說(右一驗出寘報記)。
夏侯均者。冀州阜城人也。顯慶二年病。經四十餘日昏亂殆死。自云。被配作牛頻經苦訴。訴云。甞三度於隱師處受戒懺悔。自省無過。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是。均已被配磨坊。經二十日。苦使後為勘當受戒。是實不虛。始得免罪。此人生平甚有膂力。酗酒好鬪。今現斷酒肉。清信賢者。為隱師弟子齋戒不絕(右一驗出冥祥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破戒篇第八十八(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茲戒德本願深重。救生利物。稱斯為最。是以受之甚易。持之稍難。若非精翫護持。大果何容得證。恐差之毫氂。失之千里。若其小過覆藏。則為難滅大罪。發露更是可原。故知有過須悔得入七眾。守愚不懺長棄三塗。所以比之一章通明道俗持犯損益。若是居家白衣。曾有微信受得戒者。不勝名利。失意有違。故此兼明。若是悠悠白衣。業識風馳昏沈財色。好貪名利。樂著五欲。不信佛法者。此定罪人非此所明。今時述者。出家僧尼及優婆塞等。恐乖佛教虛染名利。故今偏說。若是上品白衣。見佛呵責出家人罪。即自勸勵。省己不為。出家清虛高慕玄軌。尚有失意乖違被佛詰責。我等白衣無慚無愧。公然造罪。晝夜匪懈。未曾恥改。所以如來棄捨我等。不蒙教誨。即自改過息意不犯。譬如智人先誡己身。他人見責亦自改悔。故書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是下品凡愚無識之人。見佛呵責犯過眾僧。唯加輕笑退敗善心。不自思忖愚戇之甚劇於畜生。亦如醉人墜臥糞坑嘔吐狼藉屎尿污身。仰視岸人却呵不正。此亦如是。是故如來雖欲救拔無其出路。故經云。譬如有人墮在糞坑。全身沒入無髮可拔。知何欲救也。
引證部第二
如大品經云。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者。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下賤人身。況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又薩遮尼揵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禁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飲住國王水土。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入僧坊城邑宅中。鬼復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又寶梁經云。若破戒比丘。受持戒者禮敬供養。不自知惡得八輕法。何等為八。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受身矬陋。四顏貌醜惡其面側捩見者嗤笑。五轉受女身作貧窮婢使。六其形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
佛言。若有非沙門自言是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於此大地乃至無有洟唾處。況舉足下足去來屈申。何以故。過去大王持此大地。施與持戒有德行者。令修行中道。是破戒比丘一切信施不及此人。況僧房舍之處。衣鉢臥具醫藥信施所不應受。若有破戒比丘。如分一毛以為百分。若有惡比丘受人信施如一毛分。隨所受毛分即損施主。
譬如師子獸王若有死已無有能得食其肉者。師子身中自生諸蟲還食其肉。於我法中出家諸惡比丘。貪惜利養為貪所覆。不識惡法能壞我法。當知是惡比丘成就四法。一不敬佛。二不敬法。三不敬僧。四不敬戒。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求利養 口言知足 邪命求利
常無快樂 其心多姦 欺誑一切
如此之心 都不清淨 諸天神龍
有天眼者 諸佛世尊 咸共知之
佛告迦葉。云何旃陀羅沙門。迦葉譬如旃陀羅常於塚間行求死屍無有慈悲視於眾生。得見死屍心大喜悅。如是沙門旃陀羅。常無慈心至施主家行不善心。所求得已生貴重心。從施主家受利養已。不教佛法親近在家。亦無慈心常求利養。是名沙門旃陀羅。如是旃陀羅。為一切人之所捨離。如旃陀羅所至之處不到善處。何以故。自行惡法故。如是沙門旃陀羅所至之處。亦不到善道多作惡業。無遮惡道法故。譬如敗種終不生牙。如是敗壞沙門。雖在佛法不生善根。不得沙門果。
又涅槃經云。猶如大海不宿死屍。如鴛鴦鳥不住圊廁。釋提桓因不與鬼住。鳩翅羅鳥不栖枯樹。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又迦葉經云。佛告迦葉。於正法中得出家者。應作是念。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悉知我心。莫於佛法作沙門賊。迦葉。云何名沙門賊。沙門賊有四種。何等為四。迦葉。若有比丘整理法服似像比丘。而破禁戒作不善法。是名第一沙門之賊。二者於日暮後。其心思惟不善之法。是名第二沙門之賊。三者未得聖果。自知凡夫。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阿羅漢果。是名第三沙門之賊。四者自讚毀他。是名第四沙門之賊。迦葉。譬如有人具大勢力。於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所有珍寶一切樂具。刀仗加害皆悉奪取。迦葉。於汝意云何。此人得罪寧為多不。迦葉白佛言。甚多世尊。佛告迦葉。若有凡夫未得聖果。為利養故自稱我得須陀洹果。若受一食。罪多於彼。我觀沙門法中更無有罪重於妄稱得聖果者。佛告迦葉。出家之人微細煩惱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見他得利心生嫉妬。二聞經禁戒而返毀犯。三違反佛語覆藏不悔。四自知犯戒受他信施。出家之人具此煩惱。如負重擔入於地獄。迦葉。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於地獄。何等為四。一多聞放逸。自恃多聞而生放逸。二利養放逸。得利養故而生放逸。三親友放逸。依恃親友而生放逸。四頭陀放逸。自恃頭陀自高毀人。是名四種放逸墮於地獄。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未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披袈裟毀滅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菩提。佛告迦葉。汝莫問此。何以故。彼愚癡人。實有過惡。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如來不說彼人得道。假使千佛出興於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寧頂戴四天下一切眾生山河聚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愚癡眾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寧坐於一胡麻上。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在於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臥百千億歲。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受於一切眾生瞋恚罵辱撾打加害。不能聞彼不信癡人偷法大賊毀禁之聲。
又壯嚴論偈云。
詐偽諂佞者 心住利養中
由食利養故 不樂閑靜處
心常緣利養 晝夜不休息
彼處有衣食 某是我親友
必來請命我 心意多攀緣
敗壞寂靜心 不樂空閑處
常樂在人間 由利毀敗故
墜墮三惡道 障於出世道
以此文證。愚人背道專求名利。唯成惡業。常順生死每處暗冥。若聞禁戒廣學多聞。即言我是下根凡愚。自非大聖何能具依若聞王課種種苦使勒同俗役。便言我是出家淨行沙門。高於人天重逾金玉。豈預斯事。故佛藏經云。譬如蝙蝠欲捕鳥時則入穴為鼠。欲捕鼠時則飛空為鳥。而實無有大鳥之用。其身臭穢但樂暗冥。舍利弗。破戒比丘亦復如是。既不入於布薩自恣。亦不入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如燒屍殘木不復中用。
又成實論云。不為修善故食則唐養怨賊。亦壞施主福損人供養。如是不應食人之食。
又佛藏經云。得出家已自稱沙門。不能堪受如實佛化。於此法中不能修心。不得滋味。振手而去。墮在惡道。猶如肫子捨床褥去。破戒比丘當於百千萬億劫數割截身肉以償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負重。所以者何。如析一髮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養。況能消他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如是等人。於我法中出家求道而得重罪。舍利弗。如是之人。於我法中為是逆賊。為是法賊。為是欺誑詐偽之人。但求活命貪重衣食。是則名為世樂奴僕。
又增一阿含經云。或有人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彼得已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亦無有欲意。不起諸想。都無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設使不得利養。不起亂念。心無增減。猶師子王食噉小畜。爾時彼獸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著之心。亦無欲意。不起諸想。此人亦復如是。不如有人受人供養。得已便自食噉。起染著心。生愛欲意。不知出要。設使不得常生此想念。彼人得供養已。向諸比丘而自貢高毀蔑他人。我能得利養。此諸比丘不能得之。猶如群猪中有一猪。出群已詣大糞聚。此猪飽食屎已。還至猪群中。便自貢高我能得此好食。諸猪不能得食。此亦如是。比丘當學師子王莫如猪也。
又智度論云。有出家人樂合湯藥種穀植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諂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若學種種祝術卜算吉凶心術不正。如是等不淨活命者。是名維口食。又有五種邪命。何者為五。一者為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二者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者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廣為人說。四者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者為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當知出家之人。為求利養種種邪命而活其身。皆是破戒。不免惡道也。又出家之人須常離著。若偏執一處即多住著。於己偏親。於他生嫉。
又摩訶迦葉經云。佛告彌勒。當來末世後五百歲。自稱菩薩而行狗法。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見後狗來心生瞋恚。[齒*崖]?吠之。內心起想。謂是我家。比丘亦爾。先至他施家生己家想。既貪此想。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互相誹謗。言某比丘有如是過。汝莫親近。心生嫉妬。行餓鬼因貧窮之因。即是成論五慳之中家慳攝也。
又菩薩藏經云。復次舍利子。出家菩薩復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親善友不具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亦不速寤無上菩提。舍利子。何等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一者毀犯尸羅。二者誹謗正法。三者貪著名利。四者堅執我見。五者能於他家多生慳嫉。舍利子。如是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不值佛世乃至不獲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譬如餓狗慞惶沿路遇值瑣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謂甜美。或䶧或舐。或齧或吮。歡愛纏附初無捨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游此路。時此餓狗遙見彼來。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於是人發大瞋恚。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便行齧害。舍利子。於意云何。彼來人者。應為餘事。豈復求此無肉赤塗之骨鎖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舍利子。若如是者。彼慳餓狗。以何等故出深毒聲現牙而吠。舍利子言。如我意解。恐彼來人貪著美膳。必能奪我甘露良味。由如是意現牙吠耳。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汝所言當來末世有諸比丘。於他施主勤習家慳。耽著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來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比丘。我說其行。如前癡狗。舍利子。我今出世憐愍眾生。欲止息故專思此事。為如是等諸惡比丘。說此譬喻。
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故求於佛智。行毘梨耶波羅蜜多。彼諸菩薩摩訶薩於己身肉尚行惠施。況復規求妄想惡肉。而於他家起諸慳嫉。舍利子。彼諸比丘慳他家故。我說是人為癡丈夫。為活命者。為守財穀奴僕隷者。為重財寶玩縛者。唯於衣食所欽尚者。為求妄想貪嗜惡肉起慳嫉者。舍利子。我今更說如是正法。彼諸比丘。先至他家。不應見餘比丘而生嫉妬。若有比丘違我法教。見餘比丘或作是言。此施主家先為我識。汝從何來。乃在此耶。我於此家極為親密。調謔交顧。汝從何來。輙相侵奪。舍利子。以何等故彼慳比丘。於後來者偏生嫉妬。舍利子。由諸施家許其衣鉢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供身等資生什物。彼作是念。恐彼施主將先許物施後來者。由如是故。即此比丘於施主家起三重過。一者起住處過。見餘比丘。或起恨言。我於今者當離此處。二者凡所習近。當言未知應與不應。三者於不定家妄起諸過。舍利子。彼慳比丘於後來人發三惡言。一者說住處過。以諸惡事增益其家。令後比丘心不樂住。二者於後比丘所有實言反為虛說。三者詐現善相諂附是人。伺有微隙對眾喚舉。舍利子。如是比丘。於他施家生慳嫉者。速滅一切所有白衣法。永盡無遺。
又迦葉經云。出家之人有四放逸入於地獄。一多聞放逸。二利養放逸。三親友放逸。四頭陀放逸。此四放逸之人。良由惡人入於佛法不求出世。苟貪名利以活身命。故入惡道。
又最妙勝定經云。千年之後。三百年中。浩浩亂哉。逃奴走婢亡失破國多不存活。入吾法中。猶如群賊劫奪良善。當爾之時十二部經沈沒於地。不復讀誦經典。設有頭陀者。多不如法。常游聚落不在山林。乃至法師解說佛語。萬不著一。爾時多有白衣若男若女。持戒淨行呵責比丘。白衣去後共相謂言。今我解者。如佛口說。或邪言綺語無義之語。以作義語。如盲人指天上日。若大若小等。
又正法念經云。彼惡比丘現持戒相。令彼檀越心信敬已。共諸朋侶數數往到彼檀越家。如是比丘。隨己所聞少知佛法共其同侶。為彼檀越說所知法。如是方便欲令檀越迴彼比丘所得利養而施與之。如是比丘形相沙門第一大賊。到檀越家。方便劫奪他人財利及以供養。如是比丘見他財利。見他供養生貪嫉者。不曾少時眼開合頃暫作善法。彼惡比丘破戒沙門。捨離坐禪讀誦等業。無一念間不攝地獄餓鬼畜生。以此文證。貪利招苦。勿現善相以求名利。故諸出家縱能持戒。勿解經義。未必斷惑。由不觀理不斷結故。多現善相謂己過人。設聞勝智說實無我。則不信受言非正理。因茲謗法及行道者。增長我慢死墮地獄。是故愚人縱能依戒。以無道法多起罪行。
又大寶積經云。出家之人有二種縛。一者見縛。二者利養縛。又有二種障法。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人。又有二種癰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種不淨心。一者讀誦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鉢。
又涅槃經云。出家之人有四種惡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有四良藥能療是病。一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二乞食。能破比丘為食惡欲。三樹下坐。能破比丘為臥具惡欲。四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也。
又大集經云。破戒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何以故。是人遠離如來法故。又正法念經偈云。
若無讀誦心 無禪無漏盡
雖有比丘形 如是非比丘
寧食蛇毒蟲 及以烊金等
終不破禁戒 而食僧飲食
故大莊嚴經論偈云。
若毀犯禁戒 現世惡名聞
為人所輕賤 命終墮惡道
又智度論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破戒比丘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為比丘。實非比丘。破戒之人若著法服。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烊銅器若所噉食即是吞熱鐵丸飲熱烊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卒守人。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眾僧床榻。是為坐熱鐵床上。破戒之人。常懷怖懼。如重病人常畏死至。破戒之人死後墮惡道中。若在銅橛地獄。獄卒羅剎問諸罪人。汝何處來。答言。我苦極悶不知來處。但患飢渴。若言渴者。是時獄卒即驅逐人令坐熱銅橛上。以鐵鉗開口灌以烊銅。若言飢者。坐之銅橛。吞以鐵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爛。入腹腹破。焦然五藏爛壞。直過墮地。此諸人等由宿行因緣。劫盜他財以自供口。諸出家人。或時詐病多求酥油石蜜。或無禪無戒無有智慧。而多受人施。或惡口傷人。如是等種種因緣。宿業力故。墮銅橛地獄中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受持戒律。又未曾有經云。有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違。或為利養錢財飲食。或為名譽要集眷屬。或有厭惡王法使役出家為道。都無有心向三脫門度三有苦。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不知後世彌劫受殃償其宿債。設更修善生天。仍有餘罪天中亦受。
又正法念經云。若於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自見諸天女等。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餘天子等。不可具述。
又像法決疑經云。未來世中一切俗人輕賤三寶。正以比丘比丘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經理俗緣。或復市肆販賣自活。或復涉路商賈求利。或作畫師經生像匠工巧之業。或占相男女舍屋田園種種吉凶。或飲酒醉歌舞作樂圍棊六博。或貪財求利延時歲月廢忘經業。或呪術治病假託經書修禪占事以邪活命。或行醫鍼炙合和湯藥診脈處方男女交雜。因斯致染敗善增惡。招俗譏謗良由於此。夫出家之人為求解脫先須離罪。以戒為首。若不依戒眾善不住。如人無頭諸根亦壞名為死人。故解脫道論云。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能取塵。是時名死。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於佛法為死。亦如死屍大海不納。
故四分律偈云。
譬如有死屍 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飄 棄之於岸上
又智度論偈云。
眾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又僧祇律云。爾時比丘將一沙彌。歸看親里。路經曠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龍。右繞沙彌以華散上。讚言。善哉。大得善利。捨家出家。不捉金銀及錢。比丘到親里家。問訊已欲還。時親里婦語沙彌言。汝今還去。道逈多乏。可持是錢去市易所須。沙彌受取繫著衣頭而去。中道非人見沙彌持錢在比丘後行。復化作龍來左繞沙彌。以土坌上。說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錢行。沙彌便啼。比丘顧視問沙彌言。汝何故啼。沙彌言。我不憶有過無故得惱。師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錢來。師云。捨棄。棄已非人復如前供養。
爾時大目揵連共專頭沙彌。食後到閻浮提阿耨大池上坐禪。時專頭沙彌見池邊金沙便作是念。我今當盛是沙可著世尊澡灌下。尊者目連從禪覺已。即以神足乘虛而還。時專頭沙彌為非人所持不能飛空。時目連迴見喚沙彌來。答言。我不能得往。問汝有所持耶。答言。持是金沙。汝應捨棄。捨已即乘空而去。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從今日不聽沙彌捉金銀及錢。
又百喻經云。昔有愚人養育七子。一子先死。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於其家中。自欲棄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莊嚴致於遠處。爾時愚人聞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擔兩頭。乃可勝致。於是更殺一子。而擔負之。遠葬林野。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默然覆藏。自說清淨。或有智者。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苟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後當出。遂更犯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又涅槃經。佛說偈言。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又百喻經云。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後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如來法王有持戒樹修諸功德。不解方便反毀其禁。如彼伐樹復欲還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又戒消災經云。佛在世時。有一縣人皆奉行五戒十善。無釀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遠賈販臨途。父母語曰。汝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行到他國見舊同學。歡喜出蒲蔔酒欲共飲之。固辭不飲。主人殷勤不獲從之。後還家具首上事。父母報言。汝違吾戒。亂法之漸。非孝子也。便以得物逐令出國。乃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能作人形對面飲食。與人語言。事之積年。居財空盡。而家疾病。死喪不絕。私共論之。鬼知人意。鬼共議言。此人財產空訖。正為吾等未曾有益。今相厭患。宜求珍寶以施與之。便行盜他國王庫藏好寶。積置園中。報言。汝事吾歷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饒富。主人欣然入園見物。負輦歸舍。辭謝受恩。明日設食請。鬼神詣門見舍衛國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既已顧下走去何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復驚走。主人思惟。吾舍之中無有異人。正有此人。即出言語恭敬已竟因問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功德。主人言。吾欲奉持五戒。因從客受三自歸五戒。一心精進不敢懈怠。因問佛處。答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主人一心到彼。經歷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噉人鬼。婦行路逈遠。時日逼暮。從女寄宿。女即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前舍衛國人具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歸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時噉人鬼見護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進見鬼所噉人骨體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不如携此女人將歸本土共居如故。即迴還。因從女人復求留宿。女人謂男子曰。何須迴耶。答曰。行計不成。故迴還耳。復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噉人之鬼。方來不久。卿宜急去。此男子不信。還止不去。更迷惑婬意。復生不信。不復信佛三歸五戒。天神即去。鬼得來還。女人恐畏食此男子。藏之甕中。鬼聞人氣謂婦言。爾得肉耶。吾欲噉之。婦言。我不行何從得肉。婦問鬼言。卿昨何以不歸鬼言。坐汝所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甕中男子逾益恐怖。婦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只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婦因問夫。佛戒云何。鬼言。大飢極急。以肉將來。不須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吾不敢說耶。婦言。但為我說之。我當與卿肉。鬼因為說三歸五戒。鬼初一說戒時。婦輒受之。至第五戒。心執口誦。男子於甕中識五戒。隨受之。天帝釋知此二人心自歸依佛。即選善神五十人擁護兩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婦問男子。汝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寤識佛。婦言。男子何以迴還。答曰。吾見新舊死人骸骨縱橫。恐畏故還耳。婦言。骨是吾所棄者。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吾來作妻。悲窮無訴。今蒙仁恩。得聞佛戒。離於此鬼。後還道逢四百九十八人。共到佛所。一心聽經。心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果。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人求道時。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爾乃解耳。
又灌頂經云。佛告梵志。昔波羅柰大國有婆羅門子。名曰執持。富貴大姓。不奉三寶。事九十五種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後。聞其國中有賢長者輩。盡奉佛法僧化導。皆得富貴受安隱樂。能度脫生老病死。受法無窮。今世後世不入三惡道中。執持長者作是念言。不如捨置餘道奉敬三寶。即便詣佛。頭面著地。為佛作禮。白佛言。今我所事非真。故歸命於佛耳。當哀愍我故去濁穢之行受佛清淨法言。於是世尊為受三歸五戒法竟。作禮而去。於是以後。長者執持到他國中。見人殺生盜人財物。見好色女貪愛戀之。見人好惡便論道之。見飲酒者便欲追之。心意如是無一時定。便自念言。悔從佛受三歸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當歸佛三歸五戒之法。即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歸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復從本意所作念。自思惟欲罷。不能事佛可爾與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類所事。當可還法戒乎。佛默然不應。言已未絕。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鐵椎拍長者頭。復有鬼神解脫其衣裳。復有鬼神。以鐵鉤就其口中曳取其舌。有婬女鬼神。以刀掬割其陰。又有鬼神。烊銅沃其口中。前後左右諸鬼神競。來分裂取其血噉食之。長者執持恐怖顫掉無所歸投。面如土色。又有自然之火焚燒其身。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諸鬼神輩急持長者不令得動。佛見如是哀愍念之。因問長者。汝今當復云何。長者口噤不能復言。但得舉手自搏而已。從佛求哀悔惡歸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長者。諸鬼神王。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各各住立一面。長者於是小得蘇息。便起叩頭。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賊。牽我入三惡道中。坐欲作罪違負所受。願佛哀我受我懺悔。佛言。汝自心口所為。當咎於誰。長者白佛。我從今日改往修來。奉三歸及五戒法。持自六齋奉三長齋。燒香散華懸幡蓋供事三寶。從今以去不敢復犯破歸戒法。佛言。如此言者。是為大善。汝今受是三歸五戒。莫復如前受戒法也。破是歸戒名為再犯。若三犯者。為五官所得。便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帝使者之所得。便收神錄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說是言。勸受歸戒者。鬼神護助。諸天歡喜。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羅漢皆共稱歎。是清信士女。論其終時。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女人墮惡道中。若戒羸者當益作福。
頌曰。
茫茫恍惚 夙夜昏馳 色心染著
不覺日滋 身危漏剋 朝夕推移
戒瓶既破 淨報何施 七支不護
三業失威 賢聖共捨 神鬼競嗤
淨眾不納 擯同死屍 一墜幽塗
萬劫長糜
感應緣(略引四驗)晉沙門竺曇遂宋沙門釋智達宋沙門釋曇典隋沙門釋慧曇
晉太元中謝家沙門竺曇遂。年二十餘。白晢端正流俗沙門。身甞行經青溪廟前過。因入廟中。看暮歸。夢一人來語云。君當來作我廟中神不。復夕曇遂夢問。婦人是誰。婦人云。我是青溪中姑。如此一月許。便卒病。臨死謂同學年少。我無福亦無大罪。死乃當作青溪廟神。諸君行便可見看之。既死後諸年少道人既至。便靈語相勞問。音聲如其生時。臨去云。久不聞唄。思一聞之。其伴慧覲便為作唄訖。其猶唱讚。語云。岐路之訣尚有悽愴。況此之乖。形神分散。窈冥之歎。情何可言。既而歔欷悲不自勝。諸道人等皆為流洟(右此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沙門智達者。益州索寺僧也。行頗流俗而善經唄。年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殮。遂經二日穌還。至三日旦而能言視。自說言。始困之時見兩人。皆著黃布袴褶。一人立于戶外。一人徑造床前曰。上人應去可下地也。達曰貧道體羸不堪涉道。此人復曰。可乘輿也。言卒而輿至。達既升之。意識恍然不復見。家人屋室及所乘輿。四望極目。但覩荒野。途徑艱危。示道登躡。驅之不得休息。至于朱門。牆闥甚華。達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貴人。朱衣冠幘倨傲床坐。姿貌嚴肅甚有威容。左右兵衛百許人。皆朱衣拄刀列直森然。貴人見達。乃斂顏正色謂曰。出家之人何宜多過。達曰。有識以來不憶作罪。問曰。誦戒不。達曰。初受具足之時。實常習誦。比逐齋講常事轉經。故於誦戒時有虧廢。復曰。沙門而不誦戒。此非罪何為。可且誦經。達即誦法華三契而止。貴人勅所錄達使人曰。可送置惡地勿令大苦。二人引達將去。行數十里稍聞轟礚鬧聲沸火。而前路轉闇。次至一門。高數十丈。色甚堅黑。蓋鐵門也。牆亦如之。達心自念。經說地獄。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在世時不修業行。及大門裏。鬧聲轉壯。久久靜聽。方知是人。噭呼之響。門裏轉闇無所復見。時火光乍滅乍揚。見有數人反縛前行。後有數人執叉叉之。血流如泉。其一人乃達從伯母。彼此相見意欲共語。有人曳之殊疾不遑得言。入門二百許步。見有一物形如米囤。可高丈餘。二人執達擲置囤上。囤裏有火。焰燒達身。半體皆爛。痛不可忍。自囤墜地悶絕良久。二人復將達去。見有鐵鑊十餘。皆煮罪人。人在鑊中隨沸出沒。鑊側有人。以杈刺之。或有攀鑊出者。兩目沸凸舌出尺餘。肉盡坼爛而猶不死。諸鑊皆滿。唯有一鑊尚空。二人謂達曰。上人即時應入此中。達聞其言。肝膽塗地。乃請之曰。君聽貧道一得禮佛。便至心稽首。願免此苦。伏地食頃。祈悔特至。既而四望無所復見。唯覩平原茂樹。風景清明。而二人猶導達行。至一樓下。樓形高小。上有人。裁得容坐。謂達曰。沙門現受輕報殊可欣也。達於樓下忽然不覺還就身。時達今猶存在索寺也。齋戒逾堅。禪誦彌固。
宋沙門釋曇典。白衣時年三十忽暴病而亡。經七日方活。說初亡時見兩人驅將去。使輩來?輩可有數千人。晝夜無休息。見二道人云我是汝五戒本師。來慰問之。即將往詣官主云。是貧道弟子。且無大罪。曆算未窮。即見放遣。二道人送典至家。住其屋上。具約示典。可作沙門勤修道業。言訖下屋。道人排典著屍掖下。於是而蘇。後出家經二十年。以元嘉十四年亡(右三驗出冥祥記)。
隋東川釋慧曇。不知何許人。辯聰令逸大小通明。住寶明寺襟帶眾經。以四月十五日。臨說戒時。僧並集堂。曇居上首。乃白眾曰。戒本防非人人誦得。何勞徒眾數數聞之。可令一僧竪義令後生開寤。曇氣岸風格。當時無敢抗者。咸順從之。訖於後夏末常廢說戒。至七月十五日。將升草座。失曇所在。大眾以新歲未受。交廢自恣。一時崩騰。四出追覓。乃於寺側三里許於古塚間得之。遍體血流如刀割處。借問其故。云有一丈夫執三尺大刀。勵色瞋曇改變布薩妄充竪義刀膾身形。痛毒難忍。因接還寺。竭情懺悔。乃經十載。說戒布薩。讀誦眾經。以為常業。臨終之日。異香迎之。神色無亂。欣然而卒。咸嘉徵祥。即世懲革(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受齋篇第八十九破齋篇第九十賞罰篇第九十一
受齋篇第八十九(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貴在尊經。福田所以增長。功由齋戒。故捨一餐之供。福紹餘糧。施一錢之資。果超天報。所以福田可重。財累可輕。共樹無遮之會。等招無限之福也。
引證部第二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受戒聽經已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師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餘糧。復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隱。三曰少婬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事也。
又波斯匿王欲賞末利夫人香瓔。喚出宮視。夫人於齋日著素服而出。在六萬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常。王意悚然。加敬問曰。有何道德炳然有異。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稟斯女形。情態垢穢。日夜命促。懼墜三塗。是以月月奉佛法齋。割愛從道。世世蒙福。願以香瓔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鹿子母毘舍佉。平旦沐浴著白淨衣。將子婦等眷屬。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白世尊曰。我今持齋善。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持何等齋耶。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放牛兒齋。二者尼揵齋。三者聖八支齋。云何名放牛兒齋者。若放牛兒。朝放澤中。晡收還村。彼還村時。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處放牛。明日當在彼處放牛。我今日在此處飲牛。明日當在彼處飲牛。我牛今日在此處宿止。明日當在彼處宿止。如是有人。若持齋時。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當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飲如此之飲。明日當飲如彼飲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當含消如彼含消。其人於此晝夜樂著欲過。是名放牛兒齋。若如是持齋。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云何名尼揵齋耶。若出家尼揵者。彼勸人曰。汝於東方過百由延外。有眾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仗。如是南西北方亦爾。或脫衣裸形。我無父母妻子。勸進虛妄之言。將為真諦。或執苦行自餓諸邪法等。是名尼揵齋也。若如是持齋者。亦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云何名為聖八支齋。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訶真人。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仗。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於殺淨心。乃至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於時食。我以此支於阿羅訶等同無異。是故說齋。彼住此聖八支齋已。於上當復憶念如來無所著等十號。出世淨法。捨離穢污惡不善法。是名聖八支齋也。若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者。身壞命終得生六欲天。遠得四沙門果。
又僧祇律云。佛住舍衛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時有商人。驅八頭牛到北方俱多國。有一商人共在澤中放牛。時有離車捕龍食之。捕得一龍女。女受布薩法無有害心。然離車穿鼻牽行。商人見之。即起慈心。問離車言。汝牽此龍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殺噉。商人言。勿殺。我與汝一牛貿取。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此肉多美。今為汝故。我當放之。時商人放龍女去已。念言。此是惡人。恐復追逐更遣捕取。放別池中隨逐看之。龍變為人。語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報恩。可共入宮。當報天恩。商人答言。龍性率暴。瞋恚無常。或能殺我。答不爾前人繫我。我力能殺彼人。但以受布薩法。都無殺心。何況天今施我壽命。而當加害。若不去者。小住此中。我先摒擋。即便入去。後入宮內見龍門邊。二龍繫在一處。商人問言。汝為何事被繫。答言。此龍女半月中三日受齋法。我兄弟守護此龍女。為不堅固。為離車所捕。以是被繫。唯願天慈語令放我。龍女摒擋已即呼入宮。坐寶床上。龍女白言。龍中有食能盡壽消者。有二十年消者。有七年消者。有閻浮提人食者。未知天今欲食何食。答言。欲須閻浮提食。即持種種飲食與之。商人問龍女言。此龍何故被繫。龍女言。此有過。我欲殺之。商人言。汝莫殺。不爾。要當殺之。商人言。汝放彼者我當食耳。白言。不得直爾放之。當罰六月擯置人間。商人見龍宮中。種種寶物莊嚴宮殿。商人便問言。汝有如是莊嚴用受布薩何為。答言。我龍法有五事苦。何等為五。謂生時眠時婬時瞋時死時。一日之中三過皮肉落地。熱沙?身。復問汝欲求何等。答言。人道中生。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來出家。龍女即與八餅金。語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屬終身用之不盡。語言。汝合眼。即以神變持著本國。以八餅金持與父母。此是龍金。截已更生。盡壽用之。不可盡時(思念仁慈不得不行暫救龍女思報彌重況持大齋受福寧小)。
又菩薩受齋經云。某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
某身所行惡。口所言惡。意所念惡。今已除棄。某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薩齋。自歸菩薩。
佛告須菩提。菩薩齋日有十戒。第一菩薩齋日不得著脂粉華香。
第二菩薩齋日不得歌舞捶鼓伎樂裝飾。
第三菩薩齋日不得臥高床上。
第四菩薩齋日過中已後不得復食。
第五菩薩齋日不得持刀金銀珍寶。
第六菩薩齋日不得乘車牛馬。
第七菩薩齋日不得捶兒子奴婢畜生。
第八菩薩齋日皆持是齋從分檀布施得福。菩薩齋日去臥時。於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齋戒者行六度者。某皆助安無量勸助歡喜福施。十方一切人非人等所在勤苦厄難之處。皆令得福解脫憂苦。出生為人安隱富樂無極。
第九菩薩齋日不得飲食盡器中。
第十菩薩齋日不得與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爾。是為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勸勉人犯。
菩薩解齋法言。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某若干日若干夜持菩薩齋。從分檀布施當得六波羅蜜。如諸菩薩六萬菩薩法。齋日夜一分禪一分讀經一分臥。是為菩薩齋日法。
從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
從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
從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
從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述曰。既受齋已。若欲解齋要待明相出時始得食粥。不爾破齋。何名明相。如薩婆多論云。明相有三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葉。則有白色。於三色中白色為正。始得解齋食其粥也。
頌曰。
令月建清齋 佳辰召無疆
四部依時集 七眾會升堂
蕭條清梵舉 哀婉動宮商
香氣騰空上 乘風散遐方
歎德研沖邃 詞辯暢玄芳
滌煩呈妙句 臨時折婉章
緇素相依託 財法發神光
福田今夕滿 恩惠建存亡
感應緣(略引四驗)東晉沙門法顯宋沙門僧伽達多宋居士郭銓高齊沙門寶公
東晉徐州吳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晉沙門法顯。勵節西天歷游聖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顯時遇疾。主人上座親事經理。勅沙彌為客僧覓本鄉齋食。倏忽往還。脚有瘡血。云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為犬所䶝。顯怪其旋轉之間而游數萬里外。方寤寺僧。並非常人也。後隨船還國。故往彭城追訪得吳蒼鷹。具狀問之。答有是事。便指餘血塗門之處。顯曰。此羅漢聖人血也。當時見為覓食耳。如何遂損也。鷹聞慚悚。即捨宅為寺。自往楊都求諸經像。正濟江中。船遂傾側。忽有雙骨各長一丈。隨波騰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昇岸。以事奏聞。乃龍齒也。鷹求像未獲。泝江西上。暫怠林間。遇見婆羅門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鷹曰。必如來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將還至京。詔令摸取十軀。皆足下施銘。而人莫辯新舊。任鷹探取。像又降夢。示其本相。恰取還得。本像東還徐州。每放異光。元魏孝文請入北臺。至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為僧藏之。大隋開教還重光顯。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驗見晉史雜錄)。
宋京師道林寺。有沙門僧伽達多僧伽羅多等。並博通經論。偏以禪思為業。以元嘉之初。來游宋境。達多常在山中坐禪。日時將迫。念欲受齋。乃有群鳥銜果飛來授之。達多思惟。昔獼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飛鳥授食。何為不可。於是受進食之(右此一驗見梁高僧傳)。
宋順陽郭銓字仲衡。晉益州刺史。亡後三十餘載。元嘉八年忽見形。詣女婿南陽劉凝之家。車衛甚盛。謂凝之曰。僕有謫事。可見為作三十僧會。當得免也。言終不見。劉謂是魍魎。不以在意。後銓又與女夢言。吾有謫罰。已告汝婿令為設會。不能見矜耶。女晨起見銓從戶過怒言。竟不能救。今便就罪。女號踊留之。問當何處設齋。答云。可歸吾舍。忽然復沒。凝之即狼狽供辦。會畢有人。稱銓信與凝相聞言。感君厚惠事始獲宥。言已失去。於是而絕(右一驗出冥祥記錄)。
高齊初沙門寶公者。崇山高栖士也。旦從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將隅中。忽聞鍾聲尋響而進。巖岫重阻登陟而趣。乃見一寺獨據深林。三門正南赫奕輝煥。前至門所。看額云靈隱。之寺門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臥。以眼眄寶。寶怖將返。須臾胡僧外來寶喚不應。亦不迴顧。直入門內。犬亦隨入。良久寶見無人。漸入次門。屋宇四周。房門並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儼然。寶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棟間有聲。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後從孔飛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葪北嶺南五天竺等。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餘里。末後一僧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各各竪義。大有後生聰俊難問。詞旨鋒起殊為可觀。不覺遂晚而至。寶本事鑒為和尚。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希展上流。整衣將起。答諸僧曰。鑒是實和尚。諸僧直視忽隱寺所。獨坐磐石查木之下。向之寺宇一無所見。唯覩巖谷。禽鳥翅集諠亂切心。出以問尚統法師。尚曰。此寺名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年歲久遠賢聖居之。非凡所住。或沈或隱。遷徙無定。今山行者。猶聞鍾聲(見侯君素旌異記錄)。
破齋篇第九十(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無常苦空之悲。念生老病死之患。長夜悲倒懸之苦。漂淪哀陷墜之溺。思之痛傷。亦深可懼也。良由福田輕薄信施難消。齋戒無固。事等坏瓶。易毀難持。又同霜露。我人轉盛。著逾膠漆。不懼累劫之殃。但憂一身之命。所以飽食長眠。何異豚犬。破齋夜食。鬼道無殊。是故施主失應時之福。眾僧損良田之種也。
引證部第二
如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往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為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輒與。是與食者。即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三惡道。是名破器。是癩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是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皆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猪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其圊內噉食穢污。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不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
又揵陀國王經云。佛在世時。時有國王。號名揵陀。奉事婆羅門。婆羅門居在山中。多種果樹。時有據樵人毀其果樹。婆羅門見之。便將詣王所言。是人無狀殘敗我果樹。王當治殺。王敬事婆羅門。不敢違之。即為殺之。自後未久有牛食人稻。其主遂捶折其一角。血流備面。痛不可忍。牛復到王所白言。我實無狀食此人少稻。今折我角。稻主亦追到王所。王曉鳥獸語。王語牛言。我當為汝殺之。牛即報言。今雖殺此人亦不能令我不痛。但當約勅後莫如之。王便感念言。我事婆羅門。但坐果樹。令我殺人。不如此牛。今事此道復不免生死。何用此道。便到佛所。五體投地。為佛作禮。願受五戒十善。佛言。布施持戒現世得福。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福無量。後生天上。王即歡喜得須陀洹。阿難白佛言。此王與牛本何因緣。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時。王與牛為兄弟作優婆塞。供持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進不敢懈怠。壽終升天。天上壽盡下為國王。牛時犯齋夜食。後受其罪。罪畢復作牛五百世。尚有宿識故來開寤王意。牛後七日壽終上生天上。佛言。四輩弟子受持齋戒不可犯也。
又法句喻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中。為天人龍鬼說法。東方有國名欝多羅波提。有婆羅門等五百人。相率欲詣恒水岸邊。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穢。裸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澤。迷不得過。中道乏糧。遙望見一大樹。如有神氣。想有人居。馳趣樹下。了無所見。婆羅門等舉聲大哭。飢渴委厄窮死斯澤。樹神現身問諸梵志。道士那來。今欲何行。同聲答曰。欲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飢渴幸哀矜濟。樹神舉手。百味飲食從手流溢。給眾飲食皆得飽滿。其餘飲食足供道糧。臨當別去。詣神請問。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衛國。時國大臣。名曰須達。飯佛眾僧於市市酪。無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訖行澡水儼然聽法。一切歡喜稱善無量。時我奉齋暮還不餐。婦怪問我。不審何恨。答曰。不恨也。見長者須達於園飯佛。請我往齋。齋名八關。其婦瞋恚忿然言曰。瞿曇亂俗。奚足采納。君不毀食則禍從此釁。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時我爾夜年壽算盡終於夜半。神來生此。為此愚婦破我齋法。不率其業來生斯澤。作此樹神。提酪之福手出飲食。若終齋法應生天上。封受自然。即為梵志。而作頌曰。
祠祀種禍根 日夜長枝條
唐苦敗身本 法齋度世仙
又百緣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於其初夜有五百天子。齎持香華光明赫奕。照祇桓林。來詣佛所。禮已却坐。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繞佛三匝還詣天宮。於其晨朝。阿難請問諸天來緣。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二婆羅門。隨從國王來詣佛所。禮拜問訊。時彼從中有一優婆塞。勸二婆羅門共受齋法。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還諸婆羅門聚會之處。諸婆羅門言。汝等飢渴可共飲食。殷勤數勸不免其意。求生天者即便飲食。以破齋故不果所願。其後命終生於龍中。其不食者得作國王。以其先身共受齋故。生彼國王園池水中。時守園人日日常送種種果蓏奉上獻王。於池水中得一美果。色香甚好。作是念言。我惟出入常為門監所見前却。我持此果當用與之。作是念已。尋即持與。門監得已復作是念。我惟出入復為黃門所見前却。當用與之。作是念已尋即持與。黃門得已復作是念。夫人為我常向大王歎譽我德。我持此果當用與之。作是念已即便持與。夫人得已復上大王。王得果已即便食之。覺甚香美。即問夫人。汝今何處得是果來。夫人即時如實對曰。我從黃門得是果來。如是展轉推到園子。王即召呼。吾園之中有是美果。何不見送乃與他人。園子於是本末自陳。王不聽言而告之曰。自今以後常送此果。若不送者吾當殺汝。園子還歸入其園中。號咷洟泣不能自制。此果無種何由可得。時彼龍王聞是哭聲。化作人形來問之言。汝今何以啼哭乃爾。園子具答所由。龍聞是語還入水中。取好美果著金槃上。持與園子。因復告言。汝持此果奉上獻王。并說吾意云。我及國王昔佛在世。本是親友。俱作梵志共受八齋。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作國王。吾戒不全生在龍中。我今還欲奉修齋法求捨此身。願王為我求八關齋文。送來與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園子於是納受果槃。奉獻王已。因復說龍所囑之語。王聞是已甚用不樂。所以然者。當爾之時乃至無有佛法之名。況復得有八關齋文。若其不獲恐見危害。思念此理無由可辦。時彼國王有一大臣。最可敬重。而告之言。龍從我索八關齋文。仰卿得之。大臣答曰。今世無法。云何可得。王復告言。汝若不獲。吾必殺卿。大臣聞已。却退至家。顏色異常。甚用愁惱。時臣有父。年在耆舊。每從外來。見子顏色改易異常。尋即問言。即向父說委曲情理。父答子言。吾家堂柱。我見有光。汝為就伐。試取破看之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二是八關齋文。大臣得已甚用歡喜。著金槃上奉獻與王王得之喜不自勝。送與龍王。龍王得已甚用歡慶。齎持珍寶贈遺與王。各還所止。共五百龍子勤加奉修八關齋法。其後命終生忉利天來供養我。是彼光耳。佛告阿難。欲知彼時五百龍子奉修齋法者。今五百天子是。佛說是緣時。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遺教法律云。若出家人乘車馬一日除五百日齋。一歲三百六十日乘。計除却十八萬日齋。舍利弗問佛。何故比丘乘騎除五百日齋者。佛言。比丘是知禁律人。他見生謗。令他得罪。除老病暫乘不犯(問曰。何故不論俗人。答曰。出家清虛恕愍眾生故他人怪白衣穢濁常造罪人殺戮尋常何論輕罪故人見不怪也)。
頌曰。
貪心未甞滿 福善未曾憂
專求美飲食 飽[軗/口]無恥羞
昏塵全未拭 心垢豈能除
破齋常夜食 辜負施難詶
天長命自短 業催闇中游
漂浪四暴海 難逢六度舟
小惡猶不改 大善何能修
類同園池龍 焉得齊高流
感應緣(略引三驗)晉孫稚齊王氏唐李思一
晉孫稚字法暉。齊國般陽縣人也。父祚晉太中大夫。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祚後移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門于法階。行尊像經家門。夫妻大小出觀見。稚亦在人眾之中。隨侍像行。見父母。拜跪問訊隨共還家。祚先病稚云。無他禍崇。不自將護所致耳。五月當差。言畢辭去。其年七月十五日。復歸跪拜問訊。悉如生時。說其外祖父為太山府君。見稚說稚母字曰。汝是某甲兒耶。未應便來。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將來欲以代謫有教推問欲鞭罰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淵。時在其側。稚謂曰。雖離故形在優樂處。但讀書無他作願。兄勿復憂也。但勤精進繫念修善。福自隨人矣。我二年學成當生國王家。同輩有五百人。今在福堂。學成皆當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應上生。但以解救先人因緣纏縛故。獨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復歸說。邾城當有寇難。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祕之。故無傳者。又云。先人多有罪謫。宜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須復營。但救先人也。願父兄勤為功德作福。食時務使鮮潔。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若不能然徒費設耳。當使平等心無彼我。其福乃多。祚時有婢。稚未還時。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云。此婢欲叛。我前與鞭。不復得去耳。稚問婢云。前實欲叛與人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
齊王氏名四娘。永明三年病死。下屍在地。為莊飾者覺其心煖。故未殯殮。經二宿肌體稍溫氣息漸還。俄而能言。自說有二人錄其將去至一大門。有一沙門踞胡床坐。見之甚驚。問何故來。乃罵此二人云。汝誤錄人來各鞭四十。語此四娘。女郎可去。答曰。向來怳怳不知道路。請人示津。沙門即命一人送之。行少地見其先死。奴子倚高樓上。驚問四娘。那忽至此。欲見新婦不。答不知處。喚奴自送。奴云不得奉送。四娘但去。前路應相值也。投一馬鞭與之曰。謹執此鞭自知路。可行數里。便見新婦。即四娘之嫂也。正被苦謫四體磣縛。如裝鵝鴨法懸于路側。相見悲號。新婦自說。生時作罪今胎此楚毒。欲屈手搏頰求乞哀助。而手被攣格不得至頰。又聞左右受苦之聲。而不覩形。四娘問此為何聲。答曰。此是無行眾僧。破齋犯戒。獲此苦報。呼噭聲也。於是沿路而歸。須臾至家。見其屍骸意甚憎惡。不復願還。不覺有人排其踣著。乃得就身而稍蘇活。其人今休然尚存(右二驗出冥祥記)。
唐隴西李思一。今居相州之滏陽縣。貞觀二十年正月已死。經日而蘇。語在冥報記。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經一宿而蘇。說云以年命未盡。蒙王放歸。於王前見相州滏陽縣法觀寺僧辯珪。又見會福寺僧弘亮及慧寶三人。並在王前。辯答見冥官云。慧寶死時未至宜修功德。辯珪弘亮今歲必死。辯珪等是年果相繼卒。後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舊房召二僧問之。辯珪曰。我為破齋今受大苦。兼語諸弟子等曰。為我作齋救拔苦難。弟子輩即為營齋。巫者又云。辯珪已得免罪。弘亮云。我為破齋兼妄持人長短。今被拔舌痛苦。不能多言。相州智力寺僧慧永等說之(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賞罰篇第九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好生惡死。含識之所同欣。喜利怒害。仁智之所不免。是以居終蹈義。或愜於情。枉性傷和。每切餘恨。史遷曰。死有輕於鴻毛。莊周曰。生則重於天下。故生死違性則怨酷冥道。賞罰乖序。則哀聲氣結。影響於耳目。寤寐於精爽無往不復。吁可畏哀。庶權豪之地。覽明鏡而絀威。利欲之情。啟元龜而克念。無辜者。獲腰領之全。履福者。同劫石之壽也。
引證部第二
如百喻經云。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必得勝。既取汁溉。冀望滋味。反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豪貴。倚形挾勢。迫脅下民。?奪財物。用作福善。不知將來反獲其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阿育王經云。昔阿育王婦蓮華夫人產一子。面貌端正(依付法藏名曰法增)目似駒那羅眼。因字駒那羅。王甚愛敬。長為娶婦字真金鬘。後共王至雞頭摩寺上座所。上座夜奢知必失眼。常為說法。眼無常相。王大夫人帝失羅叉。見眼端正染心逼之。子聞掩耳不順其志。夫人瞋恚常求其短。欲挑其眼。後時北方乾陀羅國。城名得叉尸羅。人民叛逆。王遣鎮之。後時王病。口中糞臭。身諸毛孔糞汁流出。無人能治。勅喚駒那欲紹王位。帝失羅叉聞已念言。彼若為王我無活理。即作方便而白王言。我能治王。即勅國內似王病者。皆勅將來。我為治之。時有一男有如此病。婦為問醫。語將來為汝治之。既至醫所。即送與夫人。夫人殺之。破腹見蟲。上去糞隨下行亦爾。與種種藥不能令死。後乃與蒜蟲便即死。以因緣勸王食蒜。王食蟲死。逐糞道出。王病得差。語夫人言。欲得何願。答言。欲得七日作王。王即聽之。既得王已。詐作王書。語得叉人云。駒那羅有大罪過。急挑眼出。作書已竟向王眠睡偷王齒印。王夢驚覺語夫人言。夢見二鷲欲挑我子駒那羅眼。言已還眠。復夢覺語夫人言。夢見駒那羅頭髮甚長在地而坐。夫人安慰王復還眠。眠已夫人得印印書。遣使齎去。王復夢見牙齒墮落。曉召相師。占夢吉凶。師言。此夢必是王子失眼之相。王聞合掌歸命四方護佛道神信法僧者。願護我子。書至彼國。駒那得書即信其語。雇旃陀羅使挑其眼無肯挑者。但緣業熟。自然有人面有八醜。來求挑眼。王語醜人。先挑一眼著我手中。舉刀向眼。一切人民稱怨大喚。怪哉苦哉。啼哭懊惱不能自勝。又付法藏傳云。求一惡人令出右眼。置掌觀之。便念耶舍本所勸誡。而作是言。說眼無常。猶如幻化。昔時奇妙。今觀何愛。當捨危朽之法。專求最勝清淨慧眼。作是觀時得須陀洹。更出一眼重深思察。厭惡情至得斯陀含。其妻金鬘聞夫挑眼。號泣雨淚驚哭而來。見已悶絕良久乃蘇。時駒那羅以偈曉之曰。
昔吾為惡業 今日自還受
一切世間苦 恩愛會別離
汝當諦思惟 何應大啼哭
又阿育王經云。時駒那羅王答婦。我等自造今日受之。恩愛會離何用啼哭。為使人驅出。夫婦相將彈琴歌乞以自存活。展轉而行。歸還本國。欲入王宮。門人約之。即至門外象厩中宿。向曉彈琴。自宣苦事。王聞琴聲。情切憶子。即遣人喚。既至王所。王見眼盲形容瘦惡衣裳弊壞。都欲不識見少形相。尋即問言。汝是我子駒那羅不。答言。我是。王聞其語。悶絕躄地水灑乃蘇抱著膝上。手摩抆眼啼泣而言。汝眼本似駒那羅。故遂為字。今悉無有。以何為名。誰挑汝眼。使汝辛苦樵瘁乃爾。速疾語我。我今見汝形體樵瘁。譬如猛火燒我身心都悉壞盡。子語王言。願莫憂惱。我自造業不可怨他。得父王書齒印勅挑。王立誓言。若我勅挑當自截舌。若與齒印當拔我齒。若我眼見自挑其眼。王後推察知是羅剎作書遣挑。王呼罵曰。不吉惡物何地載汝。汝於今者不自陷沒。汝實我怨。詐懷親附。種種罵訖。積胡膠火而燒殺之。
又付法藏傳云。時駒那。羅王子起大悲心。而白父言。今若加報於彼。必當累劫共為怨害。譬如因聲即有響應。亦如嬰兒未識義理罵辱父母無謙敬心。而此父母豈於其兒起瞋恨耶。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常為煩惱之所覆蔽。愚癡無智猶如小兒。云何倣彼而生瞋恚。王心毒盛不受其語。大積薪油而焚殺之。
又阿育王經云。爾時諸比丘見而問尊者優波毱多。有何因緣。尊者答曰。駒那羅往昔波羅柰國作一獵師。於山窟中得五百鹿。若都殺者。肉則臭爛。挑其眼出。日食一鹿。從是已來。五百身中常被挑眼。又於過去拘樓孫佛入涅槃後。時有國王。名曰端嚴。為起石塔。七寶莊嚴。王死之後有一惡王。名曰不信。壞塔取寶。唯留土木。駒那爾時為長者子。還以七寶修治此塔。復造大像共佛齊等。發誓願言。使我來世如似此佛得勝解脫。緣本造塔生尊貴家。由昔作像常得端正。以發願故今獲道迹。
又依王玄策西國行記云。其王心知繼室姦宄。飲氣而怒。捶加刑繼室所。是時輔佐並流配雪山東北磧鹵不毛之地。摩訶菩提寺聖僧名宴沙。大阿羅漢。王聞高德。携盲子具白前事。垂哀眼明。僧受王請。普告國眾。吾明辰說深法。人持器來。以盛洟淚。是日道俗競馳遠赴。聞說十二因緣時眾悲傷泣血而已。收淚總置金槃。師立誓曰。向所說法其理若當。願以眾淚洗王子目令得復明。理若不當盲目如故。於是將淚洗眼遂平復。時王及子不勝喜慶。時眾咸悅皆稱善哉。聖力乃爾。王子即是拘那羅王。於今塔猶存焉。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乞食時至。著衣持鉢獨自而行。欲乞於食。漸漸到彼大兵將村。入彼邑已。即詣兵將婆羅門家。到其家已。即便進入於其門內。鋪座而坐。爾時兵將大婆羅門。有於二女。一名難陀。二名波羅。時彼二女出向佛邊。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乞受三歸五戒已。即取佛鉢將好香美飲食。滿盛鉢中以用奉佛。爾時世尊受彼食已。從村而出。爾時提婆大婆羅門。從他轉聞彼大沙門來至於此。聞已即作思念。我昔曾請彼大沙門許施飲食。我今貧煎。當作何計。妻報夫提婆言。乞聽可說。未審爾不。我憶往昔年少之時。兵將大婆羅門。曾弄於我。欲求世事。我時不聽。彼暫指觸。而今聖夫將我與彼行於世事。從其隨索多少錢物。得以而為彼大沙門作食布施。爾時提婆報其妻言。此事不然。我婆羅門理不合作如是之事。其提婆即詣兵將所白言。善哉善哉。唯願借貸我五百錢。若我能償此事善哉。脫不能償。我之夫婦二人詳共入汝家語汝作力。爾時兵將即與提婆錢足五百。而語之言。汝今將去隨意所用。其事若訖更不得轉從他借貸持以償我。如汝所要身自出力覓錢與我。爾時提婆從兵將邊。依法受取五百錢已。至自己家付與其妻。備辦飲食。即詣林中。而往佛邊。欲請如來。善哉大德沙門瞿曇。唯願受我明日飯食。是時世尊默然受請。辭佛而去。至自己家。城內一切衖陌皆賣熟食。爾時提婆即於彼夜嚴備多種甘美飲食。其夜悉辦如是諸味。過夜天明家內灑掃鋪床座訖。即至佛邊長跪諮白。飲食已辦。願赴我家。爾時世尊既至食時。著衣持鉢漸漸而行。至提婆家隨鋪而坐。夫婦自手擎持多種微妙清淨眾味飲食。立於佛前以奉世尊。唯願如來自恣而食。是時提婆奉佛食訖。別於佛邊鋪座而坐。坐已世尊即為提婆如應說法。令歡喜已。從座而起隨意而去。爾時提婆送佛而出。其提婆妻從他借衣著。見佛出還即便解衣。置於一處。而掃除地。時有一賊。忽爾來偷其衣將去。時妻為失衣故心大愁惱。提婆送佛還家見婦迷亂。即便問言。何故如是煩惱。妻報夫言。當知所借衣。不知誰偷。忽然失去。是時提婆聞此語已。心地迷悶不知所為。作如是言。我以從他貸五百錢。用為供具。汝今從他借衣而著。忽復失去。我家貧短以何備償。當作何計。爾時提婆求欲自死。即便往至屍陀林中。上大樹上欲自撲地。而不能墮。即復大愁。然彼賊人執其衣裳至屍陀林。忽爾還來。在於提婆所上樹下。掘地埋之。以土覆上。於上大便放訖而去。時彼提婆在於樹上。遙見此事。賊去以後從樹而下。掘取其衣。還將向舍。時提婆妻掃除舍內處處分除。其屋。角忽然自陷。低頭觀覩。地下見有一赤銅瓶。其中有金。乃至略說。見第二瓶第三第四悉皆是瓶。更復觀看其下。更見一赤銅甕。亦滿中金。彼見金已即大驚噭。指示夫言。聖夫聖夫。速來速來。我已得之。爾時提婆聞婦聲已。作是思惟。此婦可憐。何故失心。如是誑語。云我已得於物其前他處借衣失去。我已得衣。衣現在此何故唱言。我已得之。是時提婆將衣入家。問其妻言。居家著者。汝何所得。彼婦即便指示其金。語言聖夫。我得於此也。是時提婆復語妻言。汝所失衣我亦得也。而彼婦取衣向所借處還歸其主。爾時提婆作是思惟。我今獨自不能淹消。爾多許金。即便携將五百錢。直還向兵將邊。而償其債。到已語彼大兵將言。我從仁者貸五百錢。金以還汝。是時兵將語提婆言。我前語汝不得從他舉錢償我。唯出自家身力償我。提婆復言。我不從他貸取此物。兵將復問。汝從何得。提婆報言。我從地得此之金藏。彼不承信爾時提婆即將兵將。到自己家示其金藏。爾時兵將見一聚炭。語提婆言。汝何誑也。語我是炭。用作金相。是時提婆復更重語彼兵將言。此實真金。非是火炭。如是再三過三已。以手觸彼金藏唱示言。此是金非炭。復作誓願。如我善業因緣力故得此金者。乞示兵將見。如此語已炭即為金。兵將見此地藏金已。復問。汝今供養阿誰。為天為仙。并及善人。而彼與汝如是願報。提婆報言。我於今日。家唯供養是大沙門。奉施飯食。感應藉彼功德果報當成。兵將報言。此之金藏悉皆是彼善業因緣故生。此報無人能奪。無人所斷。汝莫作疑。安隱而食。
爾時提婆作如是念。以施大沙門食生大功德。心生歡喜。踊躍無量。遍滿其體。復詣佛邊。重請佛至家飯。佛以後夫妻二人鋪座聽法。佛知彼等心行體性諸使薄少。為說四諦得須陀洹果。時諸比丘即諮問言。彼之提婆及妻等。昔作何業得此果報。復至佛邊得諸聖法。更造何業先貧後富。一旦如是。佛告比丘。昔迦葉佛所受三歸五戒。而不行布施者。今提婆是。然命終乞願。願值於我。以是因緣今得值我。以不行布施今得貧報。隨將食布施於我得現世報。以是因緣。汝諸比丘輩等。應常須向佛法僧邊生於恭敬希有之心猶如提婆。身現受福。以慳貪不肯布施。今受貧賤困苦之患。
頌曰。
有義便合 無義便離 離卦非吉
合象成規 有功可賞 無功可治
勿得枉濫 反報無疑
感應緣(略引一十三驗)周杜國之伯常漢時王濟左右漢時羽林中郎游殷晉富陽縣令王範晉時張駿晉時羊珊晉時孔基晉時庾亮齊時真子融齊時文宣帝高洋梁時劉大夫不得字陳時武帝陳霸先唐王玄策行傳西域業稱
周杜國之伯名曰常。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鳩。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鳩訴之。宣王曰。常竊與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使薜甫與司工錡殺杜伯其友左儒九諫。而王不聽。左儒死之。杜伯既死。即為人見王曰。常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語告之。祝曰。始殺杜伯誰與王謀之。王曰。司工錡也祝曰。何不殺錡以謝之。宣王乃殺錡。使祝以謝之杜伯。杜伯猶為人而至。言其無罪。司工錡又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與我謀而殺人。吾所殺者又皆為人而見。當奈何乎。皇甫曰殺祝以謝之。宣王乃殺祝以兼謝焉。又無益也。皆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為罪。而殺臣也。後三年游於圃田。從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衣。司工錡為左。祝為右。朱衣朱冠。起於道左。執朱弓朱矢射宣王。中心折脊。伏于弓衣而死。
漢時王濟左右。常於闇中就婢取濟衣物。婢欲姦之。其人云不敢。婢言。若不從我。我當大噭。此人卒不肯。婢遂呼云。某甲欲姦我。濟即令人殺之。此人具自陳訴。濟猶不信。故牽將去。顧謂濟曰。枉不可受。要當訟府君於天。後濟乃病。忽見此人語之曰。前具告實。既不見理。今便應去。濟數日卒。
漢時游殷。字幼齊。漢世為羽林中郎將。先與司隸校尉胡軫有隙。軫遂誣搆殺之。殷死月餘。軫得病目睛脫。但言伏罪伏罪。游幼齊將鬼來。於是遂死。
晉富陽縣令王範。有妾桃英。殊有姿色。遂與閣下丁豐史華期二人姦通。範甞出行不還。帳內都督孫元弼。聞丁豐戶中有環珮聲。覘視見桃英與同被而臥。元弼叩戶扇叱之。桃英即起。攬裙理鬢躡履還內元弼又見華期帶珮桃英麝香。二人懼。元弼告之。乃共謗。元弼與桃英有私。範不辯察。遂殺元弼。有陳超者。當時在座。勸成元弼罪。後範代還超亦出都。看範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徑曳將去入荒澤中。電光照見一鬼。面甚青黑。眼無瞳子。曰吾孫元弼也。訴怨皇天。早見申理。連時候汝。乃今相遇。超叩頭流血。鬼曰。王範既為事主。當先殺之。賈景伯孫文度。在太山玄堂下。共定死生名錄。桃英魂魄亦收在。女青亭者。是第三地獄名。在黃泉下。專治女鬼。投至天明失鬼所在。超至楊都詣範。未敢說之。便見鬼從外來徑入範帳。至夜範始眠。忽然大魘連呼不醒。家人牽青牛臨範上。并加桃人左索。向明小蘇。十許日而死。妾亦暴亡。超亦逃走長干寺。易姓名為何規。後五年三月三日臨水酒酣。超云。今當不復畏此鬼也。低頭便見鬼影已在水中。以手搏超。鼻血大出。可一升許。數日而殂。
晉時張駿據有涼州。忌害鎮軍將軍武威陰鑒。以其宗族強大而多功也。遂諷其主簿魏纂。使誣鑒謀反。駿逼鑒自殺。後三年纂病。見鑒在側遂死。
晉時羊珊。字懿彭祖。晉世廬陵太守。為人剛克麁暴。恃國姻親縱恣尤甚。睚?之嫌輒加刑殺。征西大將軍庾亮檻送。具以狀聞。右司奏。珊殺郡將吏及民簡良等二百九十人。徒謫一百餘人。應棄市。依八議請宥。顯宗詔曰。此事古今所未有。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何八議之有。可獄所賜命。珊兄子賁。先尚南郡公主。自表解婚。詔不許。琅邪孝王妃山氏珊之甥也。苦以為請。於是司徒王遵。啟珊罪不可容恕宜極重法。山太妃憂感動疾。陛下罔極之恩。宜蒙生全之宥。於是下詔曰。山太妃唯此一甥發言摧鯁。乃至吐血。情慮深重。朕丁荼毒。受太妃撫育之恩。同於慈親。若不堪難忍之病。以致頓弊。朕亦何顏以寄。今便原珊生命。以慰太妃渭陽之恩。於是除名為民。少時疾病。常見簡良等曰。枉豈可受。今來相取。自申黃泉。經宿而死。
晉時會稽孔基。勤學有志操。憑結族人孔敝敝使其二子以基為師。而敝子並凶猥。趣尚不同。基屢言之於敝。此兒常有忿恚。敝尋喪亡。服制既除。基以宿舊乃齎羊酒往看言子。子猶懷宿怨。潛遣奴於路側殺基。奴還未至。仍見基來。張目攘袂。厲聲言曰。姦醜小竪人面獸心。吾蒙顧在昔敦戢平生。有何怨惡候道見害。慢天忘父。人神不容。要當斷汝家種。從此之後數數見形。孔氏無幾。大兒向廁忽便絕倒。駱驛往看已斃於地。次者尋復病殂。兄弟無後。
晉時庾亮誅陶。後稱。咸康五年冬節會。文武數十人忽然悉起向階拜揖。庾驚問故。並云。陶公來。陶公是稱父偘也。庾亦起迎。陶公扶兩人。悉是舊怨。傳詔左右數十人皆操伏戈。陶公謂庾曰。老僕舉君自代。不圖此恩反戮其孤。故來相問。陶稱何罪。身已得訟於帝矣。庾不得一言。遂寢疾入年一日死(右此八驗出怨魂志)。
齊真子融。齊世甞為井陘開嶮阻使。賂貨甚多。為人所糺。齊主欲以行法。意在窮治。乃付并州城局參軍事崔瑗與中書舍人蔡暉。共考其獄。然子融之事皆在赦前。瑗等觀望上意抑為赦。後子融臨刑之際。怨訴百端。既不見理。乃誓曰若此等平吉。是無天道。後十五日法。瑗無病暴死。經一年許。蔡暉臥疾。膚肉爛墮。都盡苦楚。百許日殂。
齊文宣帝。高洋既死。太子殷嗣位。年號乾明。文宣同母弟常山王演。本在并州權勢甚重。因文宣山事隨梓宮出。鄴以地望見疑。仍留為錄尚書事。王遂忿怒。潛生異計。上省之曰。內外百僚皆來集會。即收縛乾明腹心尚書令楊遵產等五人。皆為事奏斬之。尋亦廢乾明而自立。是為孝照帝。後在并州。望氣者奏。鄴中有天子氣。平秦王高歸彥勸殺乾明。遂鎖向并州盡之。其年孝照數見文宣。作諸妖怪。就其索兒。備為?禳。終不能遣而死。
梁江陵陷時有關內人。梁元暉俘獲一士大夫。姓劉。位日新城失其名字。先此人先遭侯景亂喪失家口。唯餘小男年始數歲。躬自檐抱。又著連枷值雪。塗不能前進。元暉逼令棄去。劉君愛惜以死為請。遂強奪取擲之雪中。杖伯交下驅蹙使去。劉乃步步迴首號噭斷絕。辛苦頓弊。加以悲傷數日而死。死後元暉日日見劉曳手索兒。因此得病。雖復對之悔謝。來殊不已。元暉載病。到家而終。
陳武帝陳霸。先既害梁大司馬王僧辯。次討諸將。義興太守韋載。黃門郎放第四子也。為王公固守。陳主頻遣攻圍不克。後重征之。誘說載白。王公親黨皆已殄滅。此一孤城何所希冀。過爾相抵耶。若能見降不失富貴。載答曰。士感知已本為王公。所以抗禦大軍致成讎敵。今亦承明公盡定江左。窮城自守必無生路。但鋒刃屢交殺傷過甚。軍人忿怒恐不見全。老母在堂彌懼禍及。所以苟延日月。未能束手耳。必有誓約不敢久勞神武。陳主乃遣刑白馬為誓。載遂開門。陳主亦示寬信。還楊都後。陳主即位。遣載從征。以小遲晚。因宿憾斬之。尋於大殿看事。便見載來。驚起入內。移坐光嚴殿載又逐入。顧訪左右。皆無所見。因此得病死(右四驗出冥祥記)。
唐王玄策行傳云。摩伽陀國法。若犯罪者。不加拷掠。唯以神稱之。稱人之法。以物與人輕重相似者。置稱一頭。人處一頭。兩頭衡平者。又作一符。亦以別物。等其輕重。即以符繫人項上。以所稱別物添前物。若人無罪。即稱物頭重。若人有罪則物頭輕。據此輕重以善惡科罪。剜眼截腕。斬指刖足。視犯輕重。以行其刑。若小罪負債之流等。並鎖其兩脚用為罰罪。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利害篇第九十二(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含識四生稟命。六情攀緣七識結業。欲火所燒貪心難滿。事等駛河作同沃焦。故以尺波寸影。大力所不能駐。月御日車雄才莫之能遏。其間飲苦餐毒抱痛。銜悲身口為十使所。由意思乃為八疵之。主皆為愛著。妻子財色拘。靽致使無始至今常受八苦。自作教他相續不絕。見善不讚聞惡隨喜。焚林涸澤走犬揚鷹窮鄭衛之響。極甘旨之味。戲笑為惡儵忽成非。侮慢形像?踐塔寺。不敬方等毀離和合。自定權衡棄他斗斛。愧心負理慚謝欺親。雖七尺非他方寸在我。而能惺其情性在人未易。恣此心口眾罪所集。並願道俗各運丹誠。洗蕩邪貪永離慾火。身口清淨行願具足。消三障業朗三達智。五眼六通得意自在。五蓋六塵於茲永絕也。
引證部第二
如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在一國中城邑聚落競共供養。同出家者憎嫉誹謗。比丘弟子。聞是誹謗。白其師言。某甲比丘誹謗和尚。時彼和尚聞是語已。即喚謗者。善言慰喻以衣與之。諸弟子等白其師言。彼誹謗人是我之怨。云何和尚慰喻與衣。師答之言彼誹謗者。於我有恩。應當供養。即說偈言。
如雹害禾穀 有人能遮斷
田主甚歡喜 報之以財帛
彼謗是親厚 不名為怨家
遮我利養雹 我應報其恩
如彼提婆達 利養雹所害
由其貪著故 善法無毫釐
如以毛繩戮 皮斷肉骨壞
髓斷及爾心 利養過毛繩
絕於持戒皮 能破禪定肉
析於智慧骨 滅妙善心髓
由貪利養故 不樂閑靜處
心常緣利養 晝夜不休息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諸比丘皆白世尊知。佛言。比丘莫羨提婆得利養事。即說偈言。
芭蕉生實苦 蘆竹?亦然
駏驉懷妊死 騾驢亦復然
愚貪利養害 智者所嗤笑
是故佛語比丘。利養者是大災害。能作障難。乃至羅漢亦為利養之所障難。比丘問言。此能作何障。佛言。利養之害。能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為破淨戒之皮。禪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
又百喻經云。昔有婆羅門。自謂多知無不明達。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有人問言。汝何故哭。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愍其夭傷以是哭耳。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或能不死何為見哭。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己說。時諸世人却後七日。聞其兒死咸皆歎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猶如佛之四輩弟子。為利養故自稱得道。有愚人法殺善法子。詐現慈德。故使將來受苦無窮。如婆羅門為驗己言殺子惑世。
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其婦端正唯有鼻醜。其夫出外見他婦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截他鼻持來歸家。急喚其婦。汝速出來。與汝好鼻。即割其鼻。以他鼻著。既不相著。復失其鼻。唐使其婦受大苦痛。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聞他宿舊沙門有大名德為人恭敬得大利養。便自假稱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後傷其行。如截他鼻徒自傷損。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又百喻經云。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度。到彼往債竟不見得。來還度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之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求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又增一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有人似師子者。有似羊者。云何似師子者。或有人得供養衣食等。便自食噉不起染著之心。設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猶如師子王食噉小畜不生好惡染著之心。云何似羊。猶如有人受人供養便自食噉起染著心。不知惡道而自貢高。猶如群羊有一羊出群已詣大糞聚。飽食屎已還至羊群。而自貢高。我得好食。諸羊不得。是故比丘。當學師子王。莫如食糞羊也。
又毘尼母經云。若有比丘。於好於惡心生平等。見他得利如己所得心生隨喜。如此比丘堪為世人作師。迦葉入聚落時。不礙不縛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福者求福。如自己得利歡喜。亦復同之。如毛空中轉。無礙無繫縛。
若善入聚落 衰利心平等
同梵共入眾 不生嫉妬心
汝所親識舍 無別新舊處
是名師行法
又佛藏經云。舍利弗。汝今一心善聽。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是故舍利弗。汝勿憂念不得自供養。又云。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於此法中勤行精進。雖天神諸人不念。但能一心精進行道者。終亦不念衣食所須。所以者何。如來福藏無量難盡。舍利弗。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白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舍利弗。如來如是無量福德。若諸比丘所得飲食。及所須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故比丘應如是念。不應於所須物行諸邪命惡法。
又迦葉經云。時五百比丘云。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供養。請乞歸俗。文殊師利菩薩讚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若有修禪解脫者。我聽彼人受信施食。
又僧護經云。爾時舍衛國中有五百商人。共立誓言。欲入大海。商人共議求覓法師將入大海。時聞法利可得往還。眾中有一長者。告諸商人。我有門師名曰僧護。可請為師。辯才多智。甚能說法。時諸商人往到僧護所。頭面作禮。白言。我等欲入大海。今請大德作說法師。我等聞法可得往還。僧護答曰。可白和尚舍利弗。商人受教往白。舍利弗言。可共問佛。時舍利弗及僧護。將諸商人詣佛禮已。具白所由。爾時世尊知僧護比丘廣度眾生。即便聽許。時諸商人踊躍歡喜。即與僧護法師俱入大海。未至寶所。龍王捉住。時諸商人甚大驚悑。胡跪合掌而仰問言。是何神祇而捉船住。若欲所須應現身形。爾時龍王忽然現身。時諸商人即便問曰。欲何所索。龍王答曰。以此僧護比丘與我。商人答曰。從佛世尊及舍利弗所。而請將來。云何得與龍王答曰。若不與我盡沒殺汝。時諸商人即大驚悑。尋自思惟。曾於佛所聞如是偈言。
為護一家 寧捨一人 為護一村
寧捨一家 為護一國 寧捨一村
為護身命 寧捨國財
時諸商人俛仰不已。將僧護比丘捨與龍王。龍王歡喜將詣宮中。爾時龍王即以四龍聰明智慧者。作僧護弟子。龍王白言。尊者為我教此四龍各一阿含。第一龍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龍者。教中阿含。第三龍者。教雜阿含。第四龍者。教長阿含。僧護答曰。可爾。僧護即教第一龍者。默然聽受。第二龍者。眠目口誦。第三龍者。迴顧聽受。第四龍者。遠住聽受。此四龍子聰明智慧。於六月中誦四阿含。領在心懷盡無遺餘。時大龍王詣僧護所。拜跪問訊不愁悶耶。僧護答曰。甚大愁悶。龍王問曰。何故愁悶。僧護答曰。受持法者要須軌則。此諸龍等在畜生道無軌則心。不如佛法受持誦習。龍王白言。大德不言呵諸龍等。所以者何。以護師命故作此聽。龍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讀誦。何以故。初默受者。以聲毒故。不得如法。若出聲者。必害師命。是故默然而受。第二閉目受者。以見毒故。不得如法。若見師者必害師命。是故閉目而受。第三迴顧受者。以氣毒故。不得如法。若氣噓師必害師命。是以迴顧而受。第四遠住受者。以觸毒故。不得如法。若身觸師必害師命。是以遠住而受。時諸商人採寶迴還。至失師處。共相謂言。我等本時於此失師。今若還到佛所。舍利弗目連諸尊者等。若問於我僧護法師何在。當以何答。爾時龍王知商人還。即持僧護來付商人。告商人曰。此是汝師僧護比丘。時諸商人踊躍歡喜。平安得出。
爾時僧護問諸商人曰。水陸二道從何道去。商人白言。水道甚遠徑過六月。糧食將盡不可得達。即共詳議從陸道去。於中路宿。僧護告商人曰。要離眾宿。汝等夜發高聲喚我。商人敬諾。僧護出眾夜宿坐禪。中夜眠息。商人夜發迭互相喚。僧護不覺即便捨去。夜勢將盡大風雨起。僧護始寤。揚聲大喚。竟無應者。心口念言。此便大罪伴棄我去。
爾時僧護失伴獨去。涉路未遠聞揵稚聲。尋聲向寺。路值一人。即便問曰。何因緣故打揵稚聲。其人答曰。入溫室浴。僧護念言。我從遠來可就僧浴。即入僧房見諸人等。狀似眾僧。共入溫室。見諸浴具衣瓶瓨器。浴室盡皆火然。爾時僧眾共入溫室入已火然。筋肉消盡骨如焦炷。僧護驚悑問諸比丘。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閻浮提人。為性難信。汝到佛所便可問佛。即便驚悑捨寺逃走。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其寺嚴博。殊麗精好。亦聞稚聲。復見比丘。即便問言。何因打稚聲。比丘答言。眾僧食飯。尋自思惟。我今遠來甚成飢乏。亦須飯食。入僧坊已。見僧和集食器敷具悉皆火然。人及房舍盡皆火然。如前不異。僧護問言。汝是何人。其人答言。更不異前。僧護驚悑更疾捨去。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其寺嚴麗更不異前。入僧房已。復見諸比丘坐於火床。互相抓搔。肉盡筋出。五藏骨髓亦如焦炷。僧護問曰。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閻浮提人。為性難信。汝到佛所便可問佛。僧護驚悑復疾捨去。進路未遠復值一寺。如是入寺。見諸眾僧共坐而食。諸比丘言。汝今出去。僧護躇蹰未及出去。見諸比丘鉢中唯是人糞熱沸涌出。時諸比丘皆悉食噉。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煙焰。流下直過。見已驚悑復疾而去。其去未遠復見一寺。其寺嚴麗如前不異。即入僧房見諸比丘手把鐵椎互相棒打。摧碎如塵。見已驚悑復更進路。其去未遠復見一寺。其寺嚴好亦不異前。於前即入僧房聞揵稚聲。僧護問曰。何故揵稚。諸比丘答言。欲飲甜漿。僧護即自念言。我今渴乏須飲甜漿。即入眾中見諸食器床臥敷具。諸比丘等互相罵辱。諸食器中盛滿融銅。諸比丘等皆共飲噉。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炭火。流下直過。見已驚悑進路而去。其去不遠見大肉地。其火焰熾噭聲號疼。苦楚難忍。見已驚悑進路而去。其去未遠復見大地。如前無異。復更前進見大肉甕。盡皆火然。熬疼難忍。如前無異。復更前進亦見肉甕。盡皆火然。如前無異。復更前進見一肉瓶。其火焰熾。噭聲號苦毒痛難忍。復更前進見一肉瓶。其火焰熾如前不異。復更前進見大肉泉。其火焰熾爛皮涌沸。苦聲楚毒亦不異前。見已驚悑。復更前進。進路未遠見一大肉甕。其火焰熾苦事如前。復更前進見一比丘。手捉利刀而自劓鼻。劓已復生。生已復劓。終而復始。無有休息。復更前進如前不異。復更前進見一比丘。水中獨立。口自唱言水水不息。而受苦毒。復更前進見一比丘。在鐵刺園中立鐵刺上。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廳。其火焰熾。苦聲號噭與前無異。復更前進見一肉橛。形如象牙。其火焰熾。受苦如前。復更前進見一?駝。火燒身體。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馬一匹。火燒身體。苦痛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白象。熾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驢身。猛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羝羊。猛火燒身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臺。大火焰熾。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臺。如前不異。復更前進見一肉房。猛火燒身。苦聲號噭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床。苦火燒身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稱。火燒申縮。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拘執。火燒申縮。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繩床。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壁。火燒搖動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廁井。屎尿涌沸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高座。上有比丘攝心端坐。猛火焚燒苦聲如前。復更前進更見一高座。受苦皆上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揵稚。火燒苦聲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胡岐支。胡名拘修羅。猛火燒身受苦如前。復更前進見一肉山。火燒爛臭振動號吼。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須曼那華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華樹。火燒出聲。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肉果樹。火燒苦聲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柱。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一肉柱。獄卒斧斫。受苦如前。復更前進見十四肉樹。火燒受苦亦不異前。復更前進見二比丘。以拳相打頭腦破裂。膿血流出。消已還生。終而復始。苦不休息。僧護比丘出更前進見二沙彌。眠臥相抱。猛火燒身。苦不休息。僧護比丘見已驚悑。問沙彌言。汝是何人受如是苦。沙彌答言。閻浮提人受性難信。汝到世尊所便可問佛。見已驚悑。復更前進。在路遙見林樹榮茂可樂往趣。入林見五百仙人游止林間。仙人見僧護比丘馳散避去。共相謂言。釋迦弟子污我等園。僧護比丘從仙人借樹。寄止一宿。明當早去。仙人眾中第一上座。大有慈悲。勅諸小仙。借沙門樹。僧護即得一樹。於其樹下敷尼師檀。跏趺而坐。於初夜中伏滅五蓋。中夜眠息。後夜端坐。高聲作唄。時諸仙人聞作唄聲。寤解性空證不還果。見法歡喜。詣沙門所頭面作禮。請祈沙門受三歸依。於佛法中求欲出家。爾時僧護即度仙人。如法出家教修禪法。不久得定證羅漢果。如旃檀林自相圍繞。得道比丘賢聖為眾。
爾時僧護比丘與諸弟子。共詣祇桓精舍。到於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爾時世尊慰勞諸比丘。汝等行路不疲苦耶。乞食易得不。爾時僧護白佛言。我等行路不大疲苦。乞食易得不生勞苦。得見世尊。爾時世尊為大眾說法。僧護比丘在大眾中。高聲唱說已先所見地獄因緣。佛告僧護。汝先所見比丘浴室。此非浴室。是地獄人。此諸罪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比丘不依戒律。順己愚情。以僧浴具及諸器物。隨意而用。持律比丘常教軌則。不順其教。從迦葉佛涅槃已來。受地獄苦。至今不息。佛告僧護。汝初見寺者。非是僧寺。亦非比丘。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成。四方僧物不打揵稚眾共默用。以是因緣受火床苦。至今不息。
第二寺者。亦非寺僧。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見有諸檀越造作寺廟四事豐足。檀越初心造寺之時。要打揵稚作廣濟之意。是諸比丘不打揵稚。默然受用。有客比丘來不得飲食。還空鉢出。以是因緣。受火床苦。遞相抓搔筋肉消盡。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三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也。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懈怠共住。共相謂言。我等今者。可共請一持律比丘。共作法事。可得如法。即共推覓一淨行比丘。共住食宿。此淨行比丘復更推覓同行比丘。時淨行人轉轉增多。前怠比丘即便追逐。令出寺外。時破戒人於夜分中。以火燒寺。滅諸比丘。以是因緣。手執鐵椎。互相摧滅。受大苦惱。至今不息。第四寺者。非是僧寺。亦是地獄。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常住寺中。有諸檀越。施僧雜食。應現前分。時有客僧來。舊住比丘。以慳心故。待客出去。後方分物。未及得分。蟲出臭爛。捐棄於外。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噉糞屎食。至今不息。第五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臨中食上不如法食。惡口相罵。以是因緣。受鐵床苦。諸食器中沸火漫流。筋肉消盡。骨如焦炷。至今不息。第六寺者。非是僧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不打揵稚。默然共飲。眾僧甜漿。恐外僧來。以慳因緣。故墮地獄飲噉融銅。至今不息。
爾時佛告僧護比丘。汝見第一地獄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眾僧田中為己私種。不酬僧直故受地獄。至今不息。第二地獄者。迦葉佛時。是白衣人。在僧田中種不酬僧直故受地獄。作大肉地受諸苦惱。至今不息。汝見第一肉瓨者。非是肉瓨。乃是罪人。迦葉佛時。是眾僧上座不能坐禪不解戒律。飽食熟睡。但能論說無益之語。精膳供養在先飲噉。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瓨者。是出家人。為僧當厨。軟美供養。在先食噉。麁澁惡者。僧中而行。故作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三瓨者。是僧淨人作飲食時。美妙好者先自甞噉。或與婦兒。麁澁惡者方僧中行。以是因緣。在地獄中作大肉瓨。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比丘。汝見第一瓶者。非是瓶耶。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應朝食者留至後日。後日食者至第三日。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瓶。火燒受苦。至今不息。第二瓶者。是出家人。有諸檀越奉送蘇瓶。供養現前眾僧。人人應分。此當事人。見有客僧留隱在後。客僧去已然後乃分。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瓶。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水中立人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水。見僧用水過多。遂可意處與之。即捉其水。餘者不給。以是因緣。入地獄中水中獨立唱言。水水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大甕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典果菜。香美好者。先自食噉。酢果澁菜。然後與僧。或逐隨意選好者與。以不平等故入地獄作大肉甕。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刀劓鼻者。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佛僧淨地洟唾污地。故入地獄刀劓其鼻。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比丘手捉斵斤自斵己舌。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沙彌。為僧當分石蜜斵作數段。於斧刃許少著石蜜。沙彌噉舐。故受斵舌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比丘。汝見泉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沙彌。為僧當蜜。先自甞噉。後殘與僧。減少不遍。故入地獄作大肉泉。火燒沸爛受大苦惱。今猶不息。
汝見比丘刺上立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惡口毀呰罵諸比丘。故入地獄立鐵刺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廳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為僧當厨。精美好者先自食噉。或將與白衣。使食殘者與眾僧故。受地獄苦。至今不息。
汝見宍橛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僧牆壁上。浪竪樴?。非為僧事。懸己衣鉢。故入地獄。作大肉橛。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第一駝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上座。長受食分。或得一人二人食分。持律比丘如法教授。上座之法不應如是。時老比丘答律師言。汝無所知。聲如驝駝。我於眾中身為上座。呪願說法。或時作唄。計勞應得。汝等何故常瞋責我。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受驝駝身。火燒號噭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馬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作僧淨人使用供養。過分食噉。或與眷屬。知識白衣。諸比丘等。呵責語言。汝不應爾。其人惡口呵諸比丘。汝猶如馬常食不飽。我為僧作甚大勞苦。功熟應得。故入地獄。受於馬身。火燒身體受大苦惱。至今不息。
汝見象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諸檀越等持諸供養向寺施僧。或食後檀越白言。大德可打揵稚集僧施食。比丘惡口答白衣言。諸比丘等猶如白象。食不飽耶。向食已竟停留後日。故入地獄受白象身。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驢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厨五德不具。分僧飲食常自長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呵責。此人答言。我當僧厨及園果菜。常勞僧事。甚大勞苦。汝諸比丘不知我恩。狀似如驢。但養一身何不默然。故入地獄作驢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羝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當田內外檢校不勅弟子諸小比丘。不如法打稚。諸律師等白言。寺主何不時節鳴稚集僧比丘。答言。我當營僧甚成勞苦。汝諸比丘猶如羝羊噉食而住。何不自打。故入地獄受羝羊身火燒痛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肉臺者。實非肉臺。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僧房敷具。閉僧房門。將僧戶鑰四方游行。眾僧於後不得敷具及諸房舍。以是因緣故入地獄。作大肉臺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大肉臺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選好房舍而自受用。及與知識。不依戒律隨次分房。不平等故入地獄中。作大肉臺受苦萬端。至今不息。
汝見肉房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住僧房中。以為己有終身不移。不依戒律以次分房。故作大肉房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捉僧繩床不依戒律。如自己有以次分床。故入地獄。作大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破僧繩床自用然火。故入地獄。作大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敷具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用僧敷具。如自己有。以脚蹋上不依戒律。故入地獄作肉敷具。火燒申縮受苦萬端。至今不息。
汝見肉拘執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僧拘執如自己有。不依戒律。或用破壞。故入地獄。作肉拘執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繩床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恃王勢力。似如聖德。四輩弟子聖心讚歎。時彼比丘默受歎施好繩床及諸好飲食。作聖心受故入地獄。作肉繩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壁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眾僧壁上竪?破壁。縣已衣鉢。故入地獄。作大肉壁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索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捉眾僧索私自己用。故墮地獄。作大肉索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廁井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住寺比丘。佛僧淨地大小便利。不擇處所。持律比丘如法呵責。不受教誨。糞氣臭穢熏諸眾僧。故入地獄。作肉廁井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高座法師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不明律藏。重作輕說。說輕為重。有根之人說作無根。無根之人說噵有根。應懺悔者說言不懺。不應懺悔者強說噵懺悔。故入地獄。坐高座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高座法師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大法師邪命說法。得利養家如理而說。無利養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入地獄。處鐵高座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揵稚號噭聲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以三寶物非法打稚詐作羯磨。捉三寶物為己受用。故入地獄。作肉揵稚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拘修羅者。實非岐支。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寺主。以僧厨食衒賣得物。用作衣裳。斷僧供養。故入地獄。作肉岐支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拘修羅者。實非岐支。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作僧寺中分物維那。以春分物轉至夏分。夏分中衣物向冬分中分。故入地獄。作肉拘修羅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肉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勢偷眾僧物。斷僧衣裳。故入地獄。作大肉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始初見須曼那柱。實非是柱。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佛剎人四輩檀越須曼那華散供養佛。華既乾已比丘掃取。賣之將為己用。故入地獄。作須曼那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第二汝見須曼那華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供養剎柱。四輩檀越以須曼那華油用供養佛。比丘減取以為己用。故墮地獄。作大須曼那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華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僧果菜。園有好華果為己私用。或與白衣。故入地獄。作大華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果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當僧果菜。香美好果私自食噉。或與白衣。故入地獄。作肉果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一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薪。以眾僧薪將己房中。私自然火。或與白衣知識。故入地獄。作大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汝見第一柱者。實非是柱。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破佛剎柱為己私用。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二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白衣人。以刀刮取像上金色。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獄卒捉斧。斫身受苦。猛火燒身。至今不息。
汝見第三柱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事。用僧梁柱浪與白衣。故入地獄。作大肉柱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四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五德不具作大眾主。為僧斷事隨愛恚悑癡。斷事不平。故入地獄。作四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第五樹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在寺常住不依戒律。分諸敷具好者自取。或隨瞋愛好惡差別。於佛法中塵沙比丘應隨次與。以不平等故。以是因緣此十四人墮地獄中。作大肉樹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汝見二比丘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於大眾中鬪諍相打。故入地獄。猛火焚身受相打苦。至今不息。
汝見二沙彌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共一被褥相抱眠臥。故入地獄。火燒被褥中相抱受苦。至今不息。
爾時世尊。重告僧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在地獄中。出家人多。白衣尠少。所以者何。出家之眾多喜犯戒。不順毘尼。互相欺?。私用僧物。或分飲食。不能平等。是故我今更重告汝。當勤持戒頂戴奉行。是諸罪人於過去世時。出家破戒。雖復精進。四輩檀越見諸比丘威儀似僧。恭敬僧寶四事供養。猶故能令得大果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一比丘常於毘尼僧伽藍中如法行道。依時鳴稚。若施此人得福無量。說不可盡。何況供養四方眾僧。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若出家人營僧事業難持淨戒是諸比丘初出家時。樂持淨戒求涅槃心。四輩檀越供養。是諸比丘。應受供養。堅持淨戒。後不生惱。而說偈言。
持戒最為樂 身不受眾苦
睡眠得安隱 悟則心歡喜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地獄中。何等為九。一食眾僧物。二食佛物。三殺父。四殺母。五殺阿羅漢。六破和合僧。七破比丘淨戒。八犯淨行尼戒。九作一闡提。是九種人常在地獄。復有五種人。二處受報。一地獄。餓鬼。何者為五。一斷施眾僧物。二斷施僧食。三劫僧䞋物。四應得能令不得。五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此五種人受是二報。餘業不盡。五道中受。而說偈言。
行惡感地獄 造善受天樂
若能修空定 漏盡證羅漢
歡喜受他施 三衣常知足
定慧修三業 安樂在山谷
寧食熱鐵丸 焦熱如焰火
破戒不應受 得信檀越食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因緣已。時四部眾歡喜奉行。
浴室及六寺 二地總三瓨
兩瓶漫肉泉 一甕刀劓鼻
斵舌水中立 立刺肉廳橛
駝馬白象驢 羝羊雙肉臺
肉房二繩床 肉稱及拘執
床壁肉繩索 廁井兩高座
稚二拘修山 兩肉須曼柱
華果一肉樹 一樹三肉樴
兩雙十四樹 兩僧二沙彌
合有五十六 說法本因緣
頌曰。
愚夫貪世利 俗士重虛名
三空既難辯 八風常易傾
物我久空性 色心仍自縈
盛年愛華好 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慮禍 持滿不憂盈
名利甘刀害 將非安久禎
凡愚苟求利 譬犬見穢精
不知禍來至 焉知惋苦聲
感應緣(上來道俗。不勝名利。受現報者極多。並散在諸篇且引一驗。不繁廣述。屢見白衣無識俗人。見佛呵責弟子。即謂自是好人。偏見僧過。若依經說。白衣之罪。如皂衣膩。服雖有外污不覺別色。出家之人猶如淨㲲。雖放蠅糞微污即覺易除。所以白衣造罪入於地獄。如石沈水無有出時。出家之人造罪入地獄。如拍毱著地即返。何以故。以造罪時生極慚恥作已尋懺故。亦如滴水在於熱?。隨滴似濕亦濕還乾。何以故。以火熏故。俗人造罪入地獄。猶如箭射無却返義。亦如以鐵椎。入於深泥亦無出義。何以故。尤害心故。亦如老象入泥無力可出。若富貴之人便生我慢。?突三寶殺害自在。貪染財色晝夜無厭。不生羞耻異畜生。反謗賢良輕侮佛法。靜思此事深可痛心。若是貧賤之人貪求衣食。王役驅逼。公私擾擾。夙夜孜孜。不信之者。衣食交絕。困苦切身。劫剝三寶。毀盜六親。養活妻兒。存己軀命。所以徙苦至苦。苦遍十方。從闇入闇。闇冥法界。菩薩為此顰眉。諸佛於茲泣血。忽惟斯理哀痛更深)
後魏崇真寺僧慧嶷。死經七日。時與五比丘次第於閻羅王所閱過。嶷以錯召放令還活。具說王前事意。如生官無異。五比丘者。亦是京邑諸寺道人。與嶷同簿而過。一比丘云。是寶明寺僧智聰。自云生來坐禪苦行為業。得升天堂。復有比丘。云是般若寺僧道品。自云誦涅槃經四十卷。亦升天堂。復有一比丘云。是融覺寺僧曇謨最。狀注云。講華嚴涅槃。每常領眾千人解釋義理。王言。講經眾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憍已?物。比丘之中第一麁行。最報王言。立身已來實不憍慢。惟好講經。王言。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最向於西北。入門屋舍皆黑。似非好處。復一比丘云。是禪林寺僧道弘。自云。教化四輩檀越。造一切經人中金像十軀。王言。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塲志念禪誦不預世事。勤心念戒不作有為。教化求財貪心即起。三毒未除付司依式。還有青衣執送與最。同入一處。又有比丘云。是靈覺寺僧寶真。自云。未出家之前曾作隴西太守。自知苦空歸依三寶。割捨家資造靈覺寺。寺成捨官入道。雖不禪誦禮拜不闕。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情枉法。劫奪人財以充己物。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說此。亦復付司准式。青衣送入黑門。似非好處。慧嶷為以錯召免問。放令還活。具說王前過時事意。時人聞已奏胡太后。太后聞之以為靈異。即遣黃門侍郎。依嶷所陳訪問聰等五寺。並云有此。死來七日。生時業行。如嶷所論不差(事出雒陽伽藍寺記)。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二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酒肉篇第九十三(此有三部)述意部飲酒部食肉部
述意部第一
夫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遠酣肆離酒緣。棄醉朋近法友。出昏門入惺境。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去腥臊淨身口。噉蔬菜澄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俗禮記云。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斯亦不殺之義也。若使噉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獸。亦即具殺一切眷屬飲噉諸親。翻讎怨報。歷劫長夜無有窮已。如上論說。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兒。狼兒亦五百世害其母。又有女人。五百世斷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斷其命根。故知經歷六道備受怨報。或經為師長。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兒孫。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無道眼。不能分別。還相噉食不自覺知。噉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瞋恨還成怨讎。向到至親反變成怨。如是之事豈可不思。暫爭舌端一時少味。永與至親長為怨對。可為痛心。難以言說。是故涅槃經云。一切肉者悉斷。及自死者。自死猶斷。何況不自死者。又楞伽經云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業俱不善。死墜噭呼獄。何謂以財網肉。陸設罝罘。水設網罟。此是以網網肉。若於屠殺人間以錢買肉。此是以財網肉。若令此人不以財網肉者。習惡律儀。捕害眾生。此人為當專自供口。亦復別有所擬。若別有所擬。向食肉者。豈無殺分。何得云我不殺生。此是灼然。違背經文。斷大慈種。障不見佛也。
飲酒部第二
述曰。此之一教有權有實。權則漸誘之訓。以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若約實教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據權說者。故未曾有經云。爾時國王太子。名曰祇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果報無窮。長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捨。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祇陀白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飲酒不行惡也。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如持五戒何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無惱煩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淨之道即無漏業。世尊。憶念我昔游行獵戲忘將厨宰。於深山中覺飢索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時不被命勅令將厨宰。即時無食。我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厨監名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時飢逼忿不思惟。勅臣斬殺厨監。臣被王教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厨稱王意者。時末利夫人聞王教勅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飢乏。即令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體。將諸妓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裝束嚴麗將從妓女好酒肉來。瞋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作眾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語外臣莫殺厨監。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責。愁憂不食。顏色樵瘁。夫人問我。何故患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飢火所逼。瞋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堪監我厨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戲言也。我令左右喚厨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我大歡喜憂悔即除。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已犯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王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復皆然。何以故。我念近者舍衛城中有諸豪族剎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兵相伐。兩家並是國親。非可執錄紛紜鬪戰。不從理諫。深為憂之。復自念言。昔太子時共大臣提韋羅相忿。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因太后與酒飲已情和。思惟是已即勅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莊嚴大樂。王勅忠臣辦琉璃盌。盌受三升。諸寶盌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軗/口]一盌。王曰。今論國事想無異心。今當人人辦此一盌甘露良藥然後論事。咸言。唯諾。作唱大樂。諸人得酒并聞音樂。心中歡樂忘失讎恨。因酒息諍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也。竊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是故當知。人因飲酒即致歡樂。心歡樂時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即是善心。善心因緣應受善報。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如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飾作唱妓樂。又復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豈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我不勅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當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復度王身。如斯之功復歸誰也。
述曰。此第二約其實說。輕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聖知時量機通塞。通則開禁。隨時量前損益。如匿王欲殺厨監太子欲害其父。此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輕脫重不受累殃。然非無飲酒之咎來報之罪。不得見有前開遂即雷同總犯。各須量其教意。復省己身行德優劣。得預聖人。斯匿末利開禁以既不同。此即須依經纖毫勿犯。最為殊勝。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頭滴酒入口。何況多飲。是故咽咽結提。
又成論。問云。飲酒是實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飲酒不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殖眾果必有牆障故。知酒過如果無園。
又優婆塞經云。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鬪爭。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世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飢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因緣力故。令一切外物資生悉皆具爛。
又長阿含經云。其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又智度論飲酒有三十五失。如前受戒篇說。
又沙彌尼戒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飲酒。
又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
又十住婆沙論。問曰。若有人捨施酒。未知得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飲。故論云。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
又梵網經云。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又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是處有惡龍名菴羅婆提陀。匈暴害人。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並皆破滅。時有長老莎伽陀羅漢比丘。游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波提邑。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匈暴害人鳥獸。及破滅秋穀。聞已乞食到菴婆羅提龍住處眾鳥樹下。敷座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雹作釋俱餅髓餅等。龍復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龍復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波頭摩華等。龍復雨毒蛇蜈蚣蝮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瓔珞瞻蔔華瓔珞等。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皆不能勝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龍力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已從鼻入。從鼻入已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已。心即大驚怖毛竪。合掌向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佛。龍答言。我從今歸依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匈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所。秋穀不傷。名聲流布諸國。皆知長老莎伽陀。能降伏惡龍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爭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得莎伽陀。是女為辦酥乳糜食之。女人作念思惟。是沙門噉是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飲。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酒勢便發。近寺門邊不覺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鉢杖等。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佛與阿難。行到是處。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座辦水集僧。阿難受教敷座辦水集僧已。白佛言。已集。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已問諸比丘。汝等曾見聞。有龍名菴婆羅提陀。匈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乃至鳥獸無能到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鳥獸得到泉上。是中有見聞者言聞。佛語諸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蟇不。答言。不能。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凡夫。如是過罪皆由飲酒。今從自後。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制不飲酒戒。
問曰。未審天上有酒味不。答曰。無實麴米所造之酒。但有業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經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眾。入池游戲。同飲天酒。離於醉過。現樂功德。味觸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蘇陀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此水為酒令我得飲。即於念時皆是天酒。離於醉過。天既飲之增長勝樂。善業力故心生歡喜。然彼諸天自業力故。如是受樂。有鳥名為常樂。見彼諸天在歡喜河而飲酒故。為說偈言。
沒入放逸海 貪著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復飲酒
為境界火燒 不知作不作
園林生貪心 何用復飲酒
彼常樂鳥。見樂飲酒天在河飲酒。為調伏故如是說偈。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云。
酒能亂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應捨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無異
若欲常不死 彼人應捨酒
酒是諸過處 每常不饒益
一切惡道階 黑暗所在處
飲酒到地獄 亦到餓鬼處
行於畜生業 是酒過所誑
酒為毒中毒 地獄中地獄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說
若人飲酒者 無因緣歡喜
無因緣而瞋 無因緣作惡
於佛所生癡 壞世出世事
燒解脫如火 所謂酒一法
若人能捨酒 正行於法戒
彼到第一處 無死無生處
問曰。無病飲得罪。有病開飲不。答曰。依四分律。實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
問曰。開服幾許。答曰。依文殊師利問經云。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又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說遮道法。不得飲酒如葶藶子。是名破戒。開放逸門云何。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經年危篤將死。時優波離問言。汝須何藥。我為汝覓天上人間乃至十方。是所應用我皆為取。答曰。我所須藥是違毘尼。故我不覓。以至於此。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優波離言。汝藥是何。答言。須酒五升。優波離曰。若為病開如來所許。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懷慚。猶謂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過。佛為說法。聞已歡喜得羅漢道。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已積。若消病苦非先所斷。
述曰。不得見前文開籠通總飲。必須實病重困臨終。先用餘藥治皆不差。要須酒和得差者。依前方開。比見無識之人。身力強壯日別馳走。不依眾儀。少有微患。便長情貪。不護道業。妄引經律云。佛開種種湯藥名衣上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詭誑道俗。是故智人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是故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
寧捨百千身 不毀犯法教
寧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滿百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磨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 所患即消除
當知眾生所有病者。皆由貪瞋我慢為因。從因有果。得此苦報。非由不得藥酒病不得差。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何等為四。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四憍慢。若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膚體㿇㿇其心悶亂。下痢噦噎小便淋瀝。眼耳疼痛腹背脹滿。顛狂乾痟鬼魅所著。如是種種身心諸病。若識病本斷惡修善。三世苦報永除不受。若不觀理縱用天下藥酒所治。其病轉增難可得差。
又毘尼母經云。尊者彌沙塞說曰。莎提比丘少小因酒長養身命。後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調。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聽甕上嗅之。若差不聽嗅。不差者聽用酒洗身。若復不差聽用酒和麵作餅食之。若復不差聽酒中浸漬。
又新婆沙論云。如契經。尊者舍利子於憍薩羅國住一林中。時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隣近尊者。去林不遠。諸村邑中有時廣設四月節會。時彼外道巡諸村邑。飽食猪肉恣情飲酒。竊持殘者還至林中。見舍利子坐一樹下。酒所昏故起輕蔑心。我今與彼雖俱出家。我獨富樂而彼貧苦。尋趣尊者。作是頌曰。
我已飽酒肉 復竊持餘來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金聚
時舍利子。聞已念言。此死外道都無慚愧。乃能無賴說此伽他。我今亦應對彼說頌。作是念已即說頌曰。
我常飽無相 常住空定門
地上草木山 皆視如唾處
今此頌中。尊者舍利子作師子吼說三解脫門。謂於初句說無相解脫門。於第二句說空解脫門。於後二句說無願解脫門。
食肉部第三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權實。言權教者。據毘尼律中。世尊初成道為度麁惡凡夫。未堪說細。且於漸教之中說三種淨肉離見聞疑不為己殺。鳥殘自死者。開聽食之。先麁後細。漸令離過。是別時之意。不了之說。若據實教。始從得道至涅槃夜。大聖殷勤始終不開。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聞其肉氣。皆悉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視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但諸眾生有執見者。不解如來方便說意。便即偏執毘尼局教。言佛聽食三種淨肉。亦謗我言。如來自食。彼愚癡人成大罪障。長夜墮於無利益處。亦不得見現在未來賢聖弟子。況當得見諸佛如來。大慧諸聲聞人等。常所應食米麵油蜜等。能生淨命。非法貯畜。非法受取。我說不淨。尚不聽食。何況聽食肉血不淨耶。非直食肉壞善障道。乃至邪命諂曲。以求自活。亦是障道。
又文殊師利問經云。若為己殺不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若欲噉肉者當說此呪。
多[口*絰]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阿視婆多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燒燒)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慄多弭(此言有為)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食。何以故。若無思惟飯不應食。何況當噉肉。佛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過罪。
問曰。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飢之膳。古今同味。今獨何見鄙而不食。若使佛教清禁居喪禮制。即如對於嚴君勅賜俗食。豈關僧過拒而不食耶。
答曰。貪財喜色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惡。割情從道前賢所歎。抑欲崇德往哲同嗟。況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可為非。縱逢上抑終須嚴斷。雖違君命還順佛心。
問曰。肉由害命斷之且然。酒不損生何為頓制。若無損計罪無過言非。飲漿食飯亦應得罪。而實不爾。酒何偏斷。答曰。結戒隨事得罪據心。肉體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損。過由弊神。餘處生過。過生由酒。斷酒即除。所以遮制。不同非謂酒體是罪。
問曰。罪有遮性酒體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飲不醉。又不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飲酒應不得罪。斯則能飲無過。不能招咎。何關斷酒。以成戒善。可謂能飲耐酒。常名持戒。少飲即醉是大罪人。答曰。制戒防非本為生善。戒是生善。身口無違。緣中止息。遮性兩斷。乃名戒善。今耐酒之人。既不亂神。未破餘戒。實理非罪。正以飲生罪。因外違遮教。緣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飲酒非持戒。
第一據實有損者。依經食肉之人有十種過失。第一明一切眾生無始已來。皆是己親。不合食肉。故入楞伽經云。我觀眾生輪迴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遞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子若女中表內外。六親眷屬。或生餘道。善道惡道常為眷屬。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由食肉味遞互相噉。常生害心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佛說是時。諸惡羅剎聞佛所說。悉捨惡心止不食肉。遞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離一切諸肉不食。悲泣流淚白言。世尊。我聞佛說諦觀六道。我所噉肉皆是我親。乃知食肉眾生是我大怨。斷大慈種長不善業。是大苦本。我從今日斷不食肉。及我眷屬亦不聽食。如來弟子有不食肉者。我當晝夜親近擁護。若食肉者。我當與作大不饒益。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捨肉不食。況我弟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
第二明食肉眾生見者皆悉驚悑。故不應食。如彼經說。食肉之人眾生聞氣。悉皆驚悑逃走遠離。是故菩薩修如實行。為化眾生不應食肉。譬如旃陀羅獵師屠兒捕魚鳥人。一切行處眾生遙見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來者。是大惡人不識罪福。斷眾生命求現前利。今來至此為覓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來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眾生見者皆生如是驚悑。大慧。一切虛空地中眾生見食肉者。皆生恐悑而起疑念。我於今者為死為活。如是惡人不修慈心。亦相豺狼游行世間常覓肉食。如牛噉草蜣蜋逐糞不知飽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應逢見。即捨逃走離之遠去。如人畏懼羅剎無異。
第三明食肉之人壞他信心。是故不應食肉也。如彼經云。若食肉者。眾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間無可信者。斷於信根。是故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何以故。世間有人見食肉故。謗毀三寶。作如是言。於佛法中何處當有真實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捨於聖人本所應食。食於眾生猶如羅剎。斷我法輪絕滅聖種。一切皆由食肉者過。是故大慧。我弟子者。為護惡人毀謗三寶。乃至不應生念肉想。何況食噉也。
第四明慈心少欲行人不應食肉。如彼經說。菩薩為求出離生死。應當專念慈悲之行少欲知足。厭世間苦速求解脫。若捨憒鬧就於空閑。住屍陀林阿蘭若處塚間樹下。獨坐思惟。觀諸世間。無一可樂。妻子眷屬如枷鎖想。宮殿臺觀如牢獄想。觀諸珍寶如糞聚想。見諸飲食如膿血想。受諸飲食如塗癰瘡想。趣得存活繫念聖道。不為貪味酒肉葱韮蒜薤葷味。悉捨不食。若如是者。是真修行。堪受一切人天供養。若於世間不生厭離。貪著諸味酒肉葷辛。皆便噉食。不應受於世間信施也。
第五明食肉之人。皆是過去曾作惡羅剎。由習氣故今故貪肉。是故不應食肉也。如彼經說。有諸眾生。過去曾修無量因緣。有微善根得聞我法。信心出家在我法中。過去曾作羅剎眷屬虎狼師子猫狸中生。雖在我法食肉餘習。見食肉者歡喜親近。入諸城邑聚落塔寺。飲酒食肉。以為歡樂。諸天下視猶如羅剎。爭噉死屍等無有異。而不自知已失我眾成羅剎眷屬。雖服袈裟?除鬚髮。有命看見心生恐悑如畏羅剎。此明食肉皆是過去曾作羅剎師子虎狼猫狸中來。故應裁斷也。
第六明食肉之人。學世呪術尚不得成。況出世法。何由可證。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世間邪見諸呪術師。若其食肉呪術不成。為成邪術尚不食肉。況我弟子為求如來無上聖道出世解脫修大慈悲。精勤苦行猶恐不得。何處當有如是解脫。為彼癡人食肉而得其報。是故大慧。我諸弟子。為求出世解脫樂故不應食肉也。
第七明眾生皆愛身命與己無別。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食肉能壯色力嗜味。人多貪著。應當諦觀。一切世間有身命者。各自寶重畏於死苦。護惜己身人畜無別。寧當樂存疥野干身。不能捨命受諸天樂。何以故。畏死苦故。以是觀察死為大苦。是可畏法。自身畏死。云何當得而食他肉。是故大慧。欲食肉者。先自念身。次觀眾生。不應貪肉也。
第八明食肉之人。諸天賢聖。皆悉遠離。惡神恐悑。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夫食肉者。諸天遠離。何況聖人。是故菩薩為見聖人。當修慈悲不應食肉。大慧。食肉之人。睡眠亦苦。起時亦苦。若夢中見種種諸惡。驚悑毛竪心常不安。無慈心故。乏諸善力。若其獨在空閑之處。多為非人而伺其便。虎狼師子亦來伺求。欲食其肉。心常驚悑。不得安隱也。
第九明食肉之人。淨者尚不應食。況不淨肉。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我說凡夫為求淨命噉於淨食。尚應生心如子肉想。何況聽食非聖人食聖人離著。以肉能生無量諸過失故。於出世一切功德。云何言我聽諸弟子食諸肉血不淨等味。言我聽者。是則謗我。故內律云。食生肉血等得偷蘭遮罪。
第十明食肉之人死則還生惡羅剎等中。是故行者不應食肉。如彼經說。食肉眾生依於過去食肉臐故。多生羅剎師子虎狼豺豹貓貍鴟梟鵰鷲鷹鷂等中。有命之類。各自護身。不令得便。受飢餓苦。常生惡心。念食他肉。命終復墮惡道。受生人身難得。何況當有得涅槃道。當知食肉有如是等無量諸過。是故行者不食肉者。即是無量功德之聚也。
又鴦掘魔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死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復告文殊。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佛告文殊。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慈悲。然不破戒。以從展轉離殺因緣故也。
又此經說。眾生身內有八十萬戶蟲。若斷一眾生命。即斷八十萬戶蟲命。若炙若煮。若淹若暴。皆有小蟲飛蛾蠅?而附近之。如是展轉傍殺無量生命。雖不自手而殺。然屠者不敢自食。皆為食肉之人殺之。故知食肉之人即兼有殺業之罪。或有出家僧尼。躬在伽藍。共諸白衣。公然聚會。飲酒食肉。葷辛雜穢。污染伽藍。不愧尊像。如斯渾雜奚如外道。
又尼羅浮陀地獄經云。身如段肉無有識知此是何人。皆由飲酒。出家僧尼。豈不深信經教心生重愧。自棄正法同於外道。若噉眾生父肉亦噉父肉。若噉眾生母肉亦噉母肉。如是姊兄弟妹男女六親。並有相對。怨怨相酬。未可得脫。又沙彌尼戒經云。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畜喘息之類。手亦不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害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惡。意亦不念。哀愍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別。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又賢愚經云。佛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柰。於時國王名波羅摩達王。將四種兵入山獵戲。王到澤上馳逐禽獸。單隻一乘。獨到深林。王時疲極下馬小休。爾時林中有牸師子。懷欲心盛行求其偶。因不能得值。於林間見王獨坐。婬意轉盛。思欲從王。近到其邊。舉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獸力能殺我。若不從意儻見危害。王以悑故即從師子成欲事已。師子還去。諸兵群從已復來到。王與人眾即還宮城。爾時師子從是懷胎。日月滿足便生一子。形盡似人。唯足斑斕。師子憶識知是王有。便銜擔來著於王前。王亦思憶知是己兒。即收取養。以足斑駿字為斑足。養之漸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斑足繼治。時斑足王有二夫人。一是王種。二是婆羅門種。斑足出游。勸二夫人隨我後往。誰先到者。當與一日極相娛樂。其隨後者吾不見之王去之後。其二夫人極自莊飾。嚴駕俱往。到於道中見於天祠。梵志種者下車作禮。禮已後到。王從本言而不前之。於是夫人瞋怨天神。由禮汝故使王見薄。若有天力何不護我。後壞天祠令平如地。守天祠神。悲惱至宮欲傷王宮。天神遮不聽入。有一仙人住止山中。王常供養。日日食時飛來入宮。不食餚饌粗食麁供。偶值一日仙人不來。天神知之。化作其形。坐於常處。不肯就食欲得魚肉。即如語辦食已還去。明舊仙來。為設肉食仙人瞋王。王言。大仙先日勅作。今何不食。仙人語言。昨日有患一日不來。是誰語汝。但相輕試。令王是後十二年中常食人肉。作是語竟飛還山中。是後厨監忘不辦肉。臨時無計。出外求肉。見死小兒。肥白在地。念且稱急。即却頭足。擔至厨中。加諸美藥。作食與王。王得食之覺美倍常。即問厨監。由來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監惶悑復白王言。若王原罪乃敢實說。王答之言。但實說之。不坐汝罪。厨監白王。具述前報。王言。此肉甚美。自今已後如是求辦。厨監白王。前者偶值死兒。更求叵得。王又語言。汝但密取。設令有覺斷處由我。厨監受教夜常密捕得便殺之。日日供王。於時城中人民之類。各各行哭云亡失兒。展轉相問何由乃爾。諸臣聚議當試微伺。即於街衖處處察探。見王厨監拽他小兒。伺捕得之。縛將詣王。具以前事白王。言是我所教。諸臣懷恨。各自外議。王便是賊食我等子。噉人之王云何共治。當共除之。去此禍害。一切同心咸共齊謀。一時同合。即圍其王。當取殺之。王見兵集驚悑問言。汝等何故而圍逼我。諸臣答言。夫為王者。養民為事。方驅厨宰殺人為食。不任苛酷故欲殺王。王語諸臣。自今已後更不復為。唯見恕放當自改勵。諸臣語曰。終不相放不須多云。時王聞已自知必死。即語諸臣。雖當殺我。小緩須臾。聽我一言。即自立誓。我身由來。所修善行。為王正治。供養仙人。合集眾德。迴令今日我得變成飛行羅剎。其語已訖尋語而成。即飛虛空。告諸臣曰。汝等合力欲強殺我。賴我大幸復能自拔。自今已後汝等好忍所愛妻兒。我次第食。語訖飛去。止山林間。飛行搏人。擔以為食。人民之類恐悑藏避。如是之後殺噉多人。諸羅剎輩附為翼從群眾漸多所害轉廣。後諸羅剎白斑足王。我等奉事為王願為一會。王即許之。當取諸王令滿五百。與汝為會。許之已訖。一一往取閉著深山。已得四百九十九王。殘少一人。後捕得須陀素彌。大有高德。從羅剎王乞得七日假。假滿還來。須陀素彌廣為說法。分別殺罪及其惡報。復說慈心不殺之福。斑足歡喜敬戴為禮。承用其教無復害心。即放諸王各還本國。須陀素彌。即佐兵眾還將斑足安置本國。前仙人誓十。二年滿。自是已後更不噉人。遂還霸王治民如舊。爾時須陀素彌王者。今我身是。斑足王者。今鴦掘摩羅是。爾時諸人十二年中為斑足王所食噉者。今此諸人為鴦掘摩羅所殺者是。此諸人等世世常為鴦掘所殺。我亦世世降之以善。鴦掘摩者。指鬘比丘是。時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指鬘比丘殺此多人。食已得道。當受報不。佛告大王。行必有報。今此比丘在於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患苦痛。酸切叵言。佛勅一比丘。汝持戶排。往指鬘房。刺戶孔中。比丘即往奉教為之。排入戶內。尋自融消。比丘驚愕還來白佛。佛告比丘。行報如是。王及眾會。生信。
頌曰。
財色與酒 名為三惑 臣耽喪家
君重亡國 肉障大慈 辛遮淨德
懷道君子 斯穢不忒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酒肉篇第九十三穢濁篇第九十四
酒肉篇感應緣(略引一十四驗)漢洛子淵晉沙門法遇晉庾紹之宋蔣小德宋沙門竺慧熾吳諸葛恪周武帝隋趙文若唐孫迴璞唐李氏唐鄭師辯唐韋知十唐謝適氏唐任五娘
漢孝昌時。有虎賁洛子淵者。自云雒陽人。孝昌中戍於彭城。其同管人樊元寶。得假還京師。子淵附書一封令至云。某宅在靈臺南近雒水。卿但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元寶如其言。至臺南見無人家。徙倚欲去。忽見一老翁問云。從何而來。彷徨於此。元寶具向導之。老翁云。吾兒也。取書引元寶入。遂見舘閤崇寬屋宇佳麗。既坐令婢取酒。須臾婢抱一死小兒而過。元寶遇甚怪之。俄而酒至。酒色甚紅。香美異常。兼設珍羞。海陸備有。飲訖告退。老翁送元寶出云。後會難期。以為悽恨。別甚慇勤。老翁還入。元寶不復見其門衖。但見高崖對水淥波。頃時唯見一童子可年十五。新溺死鼻中血出。方知所飲酒乃是血也。及還彭城。子淵已失矣。元寶與子淵同戍三年。不知是雒水之神也(出雒陽寺記錄)。
晉有荊州長沙寺僧釋法遇。不知何許人。弱年好學篤志墳素。事道安為師。解寤非常。乃避地東下止江陵長沙寺講說眾經。受業者四百餘人。時有一僧。飲酒廢夕燒香。遇但止罰而不遣。安公遙聞之。以竹筒盛一荊杖。手自緘封。題以寄遇。遇開封見杖即曰。此由飲酒也。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即命維那鳴椎集眾。以杖筒置香凳上。行香畢。遇乃起出眾前。向筒致敬。於是伏地。令維那行杖三下。內杖筒中。垂淚自責。時境內道俗莫不歎息。因之學徒勵業甚眾。既而與慧遠書曰。吾人微暗短不能率眾。和尚雖隔在異域。猶遠垂憂念。吾罪深矣。後卒於江陵。春秋六十矣(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也)。
晉新野庾紹之。小字道覆。晉湘東太守與南陽宋協中表昆弟情好綢繆。紹元興末病亡。義熙中忽見形詣協。形貌衣服具如平生。而兩脚著械。既至脫械。置地而坐。協問何由得顧。答云。暫蒙假歸。與卿親好故相過也。協問鬼神之事。紹輒漫略不甚諧對。唯云。宜勤精進不可殺生。若不能都斷可勿宰牛。食肉之時無噉物心。協云。五藏與肉乃復異耶。答曰。心者善神之宅也。其罪尤重。具問親戚。因談世事。末復求酒。協時時餌茱萸酒因為設之。酒至對杯不飲云。有茱萸氣。協曰。為惡之耶。答云。下官皆畏之。非獨我也。紹為人語聲高壯。此言論時不異常日。有頃協兒邃之來。紹聞屐聲極有懼色。謂協曰。生氣見陵不復得住。與卿三年別耳。因貫械而起。出戶便滅。協後為正員郎。果三年而卒。
宋蔣小德。江陵人也。為岳州刺史。朱循時為聽事監師。少而信向。勤謹過人。循喜之每有法事輒令典知其務。大明末年得病而死。夜三更將殮。便蘇活言。有使者稱。王命召之。小德隨去。既至。王曰。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帝勅精旨。以君專至。宜速生善地。而君算猶長。故令吾特相召也。君今日將受天中快樂欣然。小德嘉諾。王曰。君可且還家所欲屬寄。及作功德可速之。七日復來也。小德受言而歸。路由一處。有小屋殊陋弊。逢新寺難公於此屋。前既素識。具相問訊。難云。貧道自出家來未甞飲酒。早就蘭公。蘭公苦見勸逼飲一升許。被王召用此故也。貧道若不坐此當得生天。今乃居此弊宇。三年之後方得上耳。小德至家欲驗其言。即夕遽遣人參訊。難公果以此日。於蘭公處睡臥。至夕而亡。小德既愈。七日內大設福供。至期奄然而卒。朱循即免家丘戶蘭難二僧。並居新寺。難道行尤精。不同餘僧。
宋沙門竺慧熾。新野人。住在江陵四層寺。永初二年卒。弟子為設七日會。其日將夕燒香竟。道賢沙門因往視熾。弟子至房前忽曖曖若人形。詳視乃慧熾也。容貌衣服不異生時。謂賢曰。君旦食肉美不。賢曰。美。熾曰。我坐食肉。今生餓狗地獄。道賢懼讋未及得答。熾復言。汝若不信試看我背後。乃迴背示賢見三黃狗。形半似驢。眼甚赤光照戶內。狀欲齧熾而復止。賢駭悑悶絕。良久乃蘇。具說其事(右此二驗出冥祥記)。
吳幼帝即位。諸葛恪輔政。孫峻為侍中大將軍。恪強愎傲物。峻嶮側而好權。鳳皇三年恪攻新城無功而還。峻將以幼帝響恪而殺之。其日恪精神擾動。通夕不寐。張約騰裔以峻謀告恪。恪曰。豎子其何能為。不過因酒食行酖毒耳。將親信人以藥酒自隨。恪將入畜犬追銜其衣裾。不得去者三。恪顧拊犬頭曰。悑那無苦也。既入峻伏兵殺之。峻後病夢。為恪所擊狂言常稱見恪。遂死(出冤魂志)。
周武帝好食雞卵。一食數枚。有監膳儀同名拔虎。常進御食有寵。隋文帝即位。猶後監膳進食。開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殯之。三日乃蘇。能語先云。輿我見至尊。為武帝傳說。既現而請。文帝引問言曰。始忽見人來喚。隨至一處。有大地穴所行之道徑入。纔到穴口。遙見西方有百騎來。儀衛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儀同拜之。帝曰。王喚汝證我事耳。汝身無罪。言訖即入宮中。使者亦引儀同令見宮門。引入庭前。見武帝與王同坐。而有加敬之容。使者令儀同拜王。王問曰。汝為帝作食。前後進白團幾枚。儀同不識白團顧左右。左右教曰。名雞卵為白團也。儀同即答。帝食白團實不記數。王謂帝曰。此人不記。當須出之。帝慘然不樂而起。忽見庭前有鐵床并獄卒數十人。皆牛頭人身帝已臥床上。獄卒用鐵梁壓之。帝兩脇剖裂處。雞子全出。俄與床齊。可十餘斛。乃盡王命數之訖。床及獄卒忽然不見。帝又已在王坐。帝謂儀同云。為我相聞大隋天子。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我今身為滅佛法極受大苦。可為吾作功德也。於是文帝勅天下人。出一錢為追福焉。臨外祖齊公親見問時節。歸家具說。
後隋大業中雍州長安縣有人。姓趙名文若。死經七日。家人大斂將欲入棺。乃縮一脚。家人懼怕不敢入棺。文若得活。眷屬喜問所由。文若報云。當死之時。見人引向閻羅王所問文若。汝生存之時作何福業。文若答王。受持金剛般若經。王歎云。善哉。此福第一。汝雖福善。且將汝示其受罪之處。令一人引文若。北行十步至一牆孔。令文若入孔。隔壁有人。引手從孔中捉文若頭引出。極大辛苦。得度牆外見大地獄。鑊湯苦具罪人受苦。不可具述。乃有眾多猪羊雞魚鵝鴨之屬。競來從文若債命。文若云。吾不食汝身。何故見逼。諸畜生等各報云。汝往日時某年某月某處食我頭脚四支。節節分張。人各飲噉。何故諱之。文若見畜引實不敢拒逆。唯知一心念佛。深悔諸罪。不出餘言。求與諸畜得活之時具修福善報謝諸畜。見為修福一時放却。其引使人過將文若至王所。說見受罪處訖。王付一盌釘令文若食之。并用五釘。釘文若頭。項及以手足。然後放過。文若得蘇。具說此事。然患頭痛及以手足。久後修福痛漸得差。從爾已來精勤誦持金剛般若。不敢遺漏寸陰。但見道俗親疏。並勸受持般若。後因使至一驛廳上。暫時偃息。似如欲睡。于時夢見一青衣婦女急速而來。請救乞命。文若驚寤。即喚驛長問云。汝不為吾欲殺生不。驛長答云。實為公欲殺一小羊。文若問云。其羊作何色。答云。是青羖牸羊。文若報云。汝急放却。吾與價直贖取放之。良由般若威力冥資感應也。
唐殿中侍醫孫迴璞。濟陰人也。至貞觀十三年。從車駕幸九成宮三善谷。與魏太師隣家。甞夜二更聞外有人喚孫侍醫聲。璞起出看。謂是太師之命。既出見兩人謂璞曰。官喚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璞馬乘之。隨二人行。乃覺天地如晝日光明。璞怪訝而不敢言。二人引璞出谷。歷朝堂東。又東北行六七里。至苜蓿谷遙見有兩人持韓鳳方行。語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錯追。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還。了了不異平生行處既至家繫馬。見婢當戶眠。喚之不應。越度入戶。見其身。與婦並眠。欲就之而不得。但著南壁立大聲喚婦終不應。屋內極明。見壁角中有蜘蛛網中二蠅。一大一小。并見梁上所著藥物。無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憂悶恨。不得共妻別。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驚覺。覺身已臥床上。而屋中闇黑無所見。喚婦令起然火。而璞方大污流。起視蜘蛛網歷然不殊。見馬亦大污。鳳方是夜暴死。後至十七年。璞奉勅馳驛。往齊州療齊王祐疾。還至雒州東孝義驛。忽見一人。來問曰。君是孫迴璞不。璞曰是。君何問為。答曰。我是鬼耳。魏太師有文書追君為記室。因出文書示璞。璞視之則鄭國公魏徵署也。璞驚曰。鄭公不死。何為遣君送書。鬼曰。已死矣。今為太陽都錄大監。故令我召君迴璞引坐共食。鬼甚喜謝璞。璞請曰。我奉 勅使未還。鄭公不宜追我。還京奏事畢。然後聽命可乎。鬼許之。於是晝則同行。夜便同宿。遂至閿鄉。鬼辭曰。吾取過所度關待君。璞度關出西門見鬼已在門外。復同行至滋水。鬼又與璞別曰。待君奏事訖相見也。君可勿食葷辛。璞許諾。既奏事畢而訪鄭公已薨。校其薨日則孝義驛之前日也。璞自以必死。與家人訣別。而請僧行道。造像寫經。可六七日。夜夢前鬼來召。引璞上高山。山巔有大宮殿。既入見眾。君子迎謂曰。此人修福不得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墮山。於是驚寤。遂至今無恙矣迴。璞自為臨說。
唐冀州頓丘縣有老母。姓李。年可七十。無子孤老。唯有奴婢兩人。家鎮酤酒。添灰少量分毫經紀。貞觀年中因病氣斷。死經兩日。凶器已具。但以心上少溫。然始蘇活。口云。初有兩人並著赤衣。門前召出之。有上苻遣追。便即隨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側院。見一官人。衣冠大袖憑案而坐。左右甚多。階下大有著枷鎖人。防援如生。官府者遣問老母。何因行濫酤酒多取他物。擬作法華經己向十年。何為不造。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經己付錢一千文與隱師。即遣追婢。須臾即至。勘當元由婢即笞四十放還。遣問隱師。報云。是實。乃語老母云。放汝七日去。經了當來得生善處。遂爾得活。復有人問。勘校老母。初死之時。婢得惺悟久而始蘇。腹背青腫。蓋是四十杖迹。隱禪師者。本是客僧。配寺頓丘。年向六七十。自從出家即頭陀乞食。常一食齋。未甞暫輟。遠近大德並皆敬慕。老母病死之後。隱師夢有赤衣人來問。夢中答云。造經是實。老母乃屈鄉閭眷屬及隱禪師行道。雇諸經生眾手寫經。經了正當七日。還見往者二人來前。母云。使人已來。並皆好住。聲絕即死。隱師見存。道俗欽敬。
唐東宮右監門兵曹參軍鄭師辯。年未弱冠時暴死。三日而蘇。自言。初有數人見收。將行入官府大門。見有囚百餘人。皆重行北面立。凡為六行。其前行者。形狀肥白好衣服。如貴人。後行漸瘦惡。或著枷鎖。或但去巾帶。皆行連袂。嚴兵守之。師辯至配入第三行東頭第三立。亦去巾帶連袂。辯憂懼專心念佛。忽見生平相識僧來入兵圍內。兵莫之止。因至辯所謂曰。平生不修福。今忽如何。辯求哀請救。僧曰。吾今救汝。得出可持戒耶。辯許諾。須臾吏引入諸囚至官前。以次訊問。至門外為授五戒。用瓶水灌其額。謂曰。日西當活。又以黃帔一枚與辯曰。披此至家。家置淨處也。仍示歸路。辯披之而歸至家。褺帔置床角上。既而目開身動。家人驚散謂欲起屍。唯母不去。問曰。汝活耶。辯曰。日西當活。辯意時疑日午問母。母曰。夜半。方知死生相違晝夜相反。既至日西能食而愈。猶見帔在床頭。及辯能起帔形漸滅。而尚有光。七日乃盡。辯遂持五戒。後數年有友人勸食猪肉辯不得已食一臠。是夜夢已化為羅剎。爪齒各長數尺捉生猪食之。既曉覺口?唾出血。使人視滿口盡是凝血。辯驚不敢復食肉。又數年娶妻。妻家逼食。後乃無驗。然而辯自五六年來身臭。常有大瘡洪爛。然身不能愈。或恐以破戒之故也。臨昔與辯同直東宮。見其自說云耳(右此五驗出冥報記)。
唐右金吾兵曹京兆韋知十。至永徽中煮一羊脚。半日猶生。知十怒家人曰。用柴十倍於常。不知何意。如此更命重煮。還復如故。乃命剖之。其中遂得一銅像。長徑寸焉。光明照灼相好成就。其家一生不敢食酒肉。中山郎餘令親聞說之。
唐癰州萬年縣閻村。即㶚渭之間也。有婦女謝氏。適同縣元氏有女。適迴龍村人來阿照。謝氏永徽末亡。龍朔元年八月。託夢於來氏。女曰。我為生時酤酒。小作升方取價太多。量酒復少。今坐此罪。於北山下人家為牛。近被賣與法界寺夏侯師家。今將我向城南耕稻田。非常辛苦。及寤其女洟泣為阿照言之。至二年正月。有法界寺尼至阿照村。女問尼。尼報云。有夏侯師。是實女。即就寺訪之。云近於北山下買得一牛。見在城南耕地。其女洟泣求請寺尼。乃遣人送其女就之。此牛平常唯一人禁制。若遇餘人必陸梁觝觸。見其女至乃舐其遍體。又流淚焉。女即憑夏侯師贖之。乃隨其女去。今現在阿照家養飼。女常呼為阿孃。承奉不闕。京師王侯妃媵。多令召視。競施錢帛。
唐龍朔元年雒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侍童任五娘。死後修行為五娘立靈。經月餘日。其姊及弟於夜中忽聞靈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懼。後乃問之。答曰。我生時於寺上食肉。坐此大苦痛。我體上有瘡。恐污床席。汝可多將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後看床上大有膿血。又語弟曰。姊患不能縫衣。汝大繿縷。宜將布來。我為汝作衫及襪。弟置布於靈床上經宿即成。又語其妹曰。兒小時患漆。遂殺一螃蟹取汁塗瘡得差。今入刀林地獄。肉中現有折刀七枚。願姊慈念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交不濟辨。但隨身衣服無益死者。今並未壞。請以用之。姊未報間。乃曰。兒自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來。見在床上。其姊試往觀之。乃所斂之服也。遂送淨土寺寶獻師處。憑寫金剛般若經。每寫一卷了。即報云。已出一刀。凡寫七卷了。乃云。七刀並得出訖。今蒙福助即往託生。與姊及弟哭別而去。吳興沈玄法說。淨土寺僧智整所說亦同(右此三驗出冥報拾遺)。
依宣律師感應記云。四天王等告宣師曰。佛在世時放大光明。佛告天人龍鬼神等。我之正法滅後。多有諸比丘執我小乘教迹。不解毘尼意。噵我聽諸比丘食肉。於是諸比丘等。在僧伽藍內。殺害眾生。猶如獵師屠肆之處。復有比丘。純著繒帛游行婬女酒肆之舍。不習三藏不持禁戒。痛哉苦哉。諸惡比丘。謗黷我教。舌何不落。告諸比丘。我於無量劫來。捨頭目髓腦。或於飢饉世作大肉身施彼餓者。或內外財施未曾悋惜。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豈教弟子噉眾生肉耶。我既涅槃。諸惡比丘。次補我處。為天人師。開導眾生。令得道果。豈有天人之師口噉眾生肉耶。我初成道時。雖開毘尼中聽食三種淨肉。亦非四生之類。是諸禪定之肉。是不思議肉。非汝所知。何故謗黷我教。我於涅槃楞伽經中。一切生命雜肉皆已斷訖。不聽持戒之人食諸眾生身肉。若有惡比丘噵毘尼教中聽食魚肉聽著蠶衣者。此是魔說。我成道已來至於涅槃。唯服麤布白㲲三衣。未著繒帛。何為謗我耶。
穢濁篇第九十四(此有四部)述意部五辛部啑氣部便利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五陰虛假四大浮危受斯偽質事等畫瓶。感此穢形又同杯器。內外無實觸塗皆染。加復閻浮穢質不淨充軀。常餐酒肉常食葷辛。臭氣上衝諸天衣裂。善神捨衛惡鬼交侵。凡夫僧尼尚不樂近。何況聖賢而不遠離。兼復八苦煎逼九橫摧年。念念遷流心心起滅。徒染六情終墜三惡。願各修身淨其心口也。
五辛部第二
如楞伽經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韮蒜薤臭穢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人天淨處。何況諸佛淨土果報。酒亦如是。
又涅槃經云。乃至食葱韮蒜薤亦皆如是。當生苦處穢污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人天淨處。何況諸佛淨土果報。酒亦如是。能障聖道。能損善業。能生諸過。
又雜阿含經云。不應食五辛。何等為五。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興渠。五者蘭葱。又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渠。是五種不得食。
又五辛報應經云。七眾等不得食肉葷辛讀誦經論得罪。有病開。在伽藍外白衣家服。已滿四十九日。香湯澡浴竟。然後許讀誦經論不犯。
又僧祇十誦五分律等。更無餘治開病比丘服蒜聽七日。在一邊小房內。不得臥僧床褥。眾大小便處講堂處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請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禮拜。得在下風處遙禮。七日滿已澡浴熏衣。方得入眾。若有患瘡醫教須香治者。佛令先供養佛已。然後許塗身。還在屏處。一同前法(出家性潔尚令作法如是況穢俗凡人輙開食耶)。
啑氣部第三
如僧祇律云。若在禪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來時。當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應手遮鼻而啑。勿洟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應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時世尊啑。諸比丘呪願言。長壽。時有居士啑。及禮拜比丘。佛令比丘呪願言長壽。
又僧祇律云。佛言。若急下風來者當制。若不可忍者當向下坐。不得在前縱氣。若氣來不可忍者。當下道在。下風放之。
又毘尼母經云。氣有二種。一者上氣。二者下氣。上氣欲出時。莫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面向無人處張口令出。若下氣欲出時。不聽眾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無人處令出。然後來入眾。莫使眾譏嫌污賤。入塔時不應放下氣。安塔樹下大眾中皆不得令出氣。師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氣出聲。若腹中有病。急者應出外。莫令人生惡賤心。
便利部第四
如優鉢祇王經云。伽藍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墮拔波地獄。後經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乃至黃泉。
又毘尼母經云。諸比丘住處房前。閑處小便污地。臭氣皆不可行。佛聞之告諸比丘。從今已去不聽諸比丘僧伽藍處處小行。當聚一屏猥處。若瓦瓶若木筩。埋地中就中小便已。以物蓋頭。莫令至臭氣。
又毘尼母經云。若上廁去時應先取籌草至戶前三彈指作聲。若人非人令得覺知。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不得。廁版梁棧上拭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磔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淨者。不得著淨籌中。是名上廁法籌法。上廁有二處。一者起止處。二者用水處。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處無異。廁戶前著淨瓶水。復應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當自用。若無瓶者。用廁邊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廁用水法。
塔前眾僧前和尚阿闍梨前。不得張口大洟唾著地。若欲洟唾當屏猥處。莫令人惡賤。是名唾法。
又三千威儀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羅罪。亦不得淨僧座具上坐及禮三寶。設禮無福德。又至舍後上廁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當行時。不得道上為上座作禮。二亦莫受人禮。三往時當直低頭視地。四往當三彈指。五已有人彈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彈指乃踞。七正踞中。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斂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當直視前不得顧聽。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頭視圊中。十五不得視陰。十六不得以手持陰。十七不得草蓋地。十八不得持草畫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費。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後手。二十二用土當三過。二十三當用澡豆。二十四三過用水。二十五設見水草土。盡當語直日主者。若自手取為善。
又僧祇律云。大小行已不用水洗。而受用僧座具床褥得罪。
又十誦律云。不洗大行處。不得坐臥僧臥具上得罪。
又摩德勒伽論云。不洗大小行處不得禮拜。餘無水處。若為非人所瞋。水神所瞋。或為服藥等開不犯。
又三千威儀經云。不洗淨禮佛者。設禮無功德。又雜譬喻經云。有一比丘不彈指來大小便。潛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殺沙門。沙門持戒。魔鬼隨逐伺覓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廁必須謦欬作聲)。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貧人。名曰尼提。極貧下賤。常客除糞。佛知應度。即將阿難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擔糞出城。而欲棄之。瓶破污身。遙見世尊深生慚愧。不忍見佛。佛到其所廣為說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佛使阿難將至河中與水洗訖。將詣祇桓。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尋即出家得阿羅漢果。國人及王聞其出家皆生怨恨。云何佛聽此人出家。波斯匿王即往佛所欲破此事。正值尼提在祇桓門大石上坐縫補故衣。七百諸天香華供養。王見歡喜。請通白佛。尼提比丘身沒石中。出入自在。通白已竟。王到佛所先問此事。向者比丘姓字何等。佛告王曰。是王國中下賤之人。除糞尼提。王聞佛語謗心即除。到尼提所執足作禮。懺悔辭謝。王白佛言。尼提比丘。宿作何業。受此賤身。佛告王曰。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暫有患。懶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擔往棄之。然其弟子是須陀洹。以是因緣。流浪生死常為下賤。五百世中為人除糞。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以是義故。不得房內便利。具招前罪。數見俗人懈怠不能自運置穢器。在房便利令他日別將棄。未來定墮地獄。縱得出獄猶。作猪狗蜣蜋廁蟲也)。
又佛說除災患經云。佛告阿難。乃前過世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佛事終竟復捨壽命。
爾時有王。名曰善頸。供養舍利起七寶塔。高一由延。一切眾生然燈燒香。香華繒綵供養禮事。時有眾女欲供養塔。便共相率掃除塔地。時有狗糞污穢塔地。有一女人。手撮除棄。復有一人。見其以手除地狗糞便唾笑之曰。汝手已污不可復近。彼女逆罵。汝弊婬物。水洗我手便可復淨。佛天人師敬意無已。手除不淨已。便澡手繞塔求願。今掃塔地污穢得除。令我世世勞垢消滅清淨無穢。時諸女人掃塔地者。今此會中諸女人是。爾時掃地願滅塵勞服甘露味。爾時以手除狗糞女者。今柰女是。爾時發願不與污穢會所生清淨。以是福報。不因胞胎臭穢之處。每因華生。以其爾時發一惡聲罵言婬女。故今受是婬女之名。以值佛聞法得須陀洹。
又雜寶藏經云。南天竺法家有一童女。必使早起淨掃庭中門戶左右。有長者女。早起掃地。會值如來於門前過。見生歡喜。注意看佛。壽命旋促即終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處。定知是天。昔作何業來生於此。知由見佛歡喜善業得此果報。感佛重恩來供養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又新婆沙論云。昔德叉尸羅國有一女人。至月光王捨千頭處禮。無憂王所起靈廟見有狗糞。在佛座前尋作是思。此處清淨。如何狗糞穢污其中。以手掃除香泥塗飾。善業力故。令此女人遍體生香。如旋檀樹。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若諸眾生由不護淨故。因內煩惱感諸外穢。故論頌言。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貪穢 穢污諸含識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瞋穢 穢污諸含識
又賢愚經云。佛在世時。羅閱城邊有一汪水。污泥不淨。多諸糞穢。國中人民以屎尿投中。有一大蟲其形像蛇。加有四足。於其汪水東西馳走。或沒或出。經歷年載。常處其中。受苦無量。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至彼坑所問諸比丘。汝識此蟲宿緣行不。諸比丘咸言。不知。佛言。毘婆尸佛時。有眾賈客入海取寶。大獲珍寶平安還到。選寶上者用施眾僧。規俟僧食。僧受其寶付授摩摩帝。於後僧食向盡。從其求索不與。眾僧苦索。摩摩帝瞋恚而語之言。汝曹噉?。此寶屬我。何緣乃索。由其欺僧惡口罵故。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身常宛轉沸?之中。九十一劫乃從獄出。今墮此中。自從七佛已來皆作其蟲。至賢劫千佛各各皆爾。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設欲食時。先觀地獄畜生餓鬼。然後方食。目連一餓鬼。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細針。髮如錐刀。纏刺其身。諸支節間皆悉火出。呻吟大喚四向馳走。求索?尿以為飲食。疲苦終日而不能得。即問鬼言。汝造何業受如是苦。餓鬼答言。有日之處不煩燈燭。如來世尊今現在世。汝可自問。我今飢渴不能答汝。爾時目連尋往佛所。具問如來。所造業行受如是苦。具以上問。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善聽。吾為汝說。此賢劫中。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常令僕使壓苷蔗汁。以輸大家。有辟支佛甚患渴病。良醫處藥。教服苷蔗汁病乃可差。時辟支佛往長者家乞苷蔗汁。時彼長者見來歡喜。尋勅其婦富那寄。我有急緣定欲出去。汝今在後取苷蔗汁施辟支佛。時婦答言。汝但出去。我後自與。時夫出已取辟支佛鉢。於其屏處。小便鉢中。以苷蔗汁。蓋覆鉢上。與辟支佛。辟支受已尋知非是投棄於地。空鉢還歸。其後命終墮餓鬼中。常為飢渴所見逼切。以是業緣受如是苦。佛告目連。欲知爾時彼長者婦。今富那寄餓鬼是。佛說是時。諸比丘等捨慳貪緣。厭惡生死。有得四沙門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頌曰。
噉他身血肉 貪毒無慈矜
養茲身穢質 蟲寓內銷融
不護僧淨器 受此廁中蟲
後報入地獄 苦痛未知窮
感應緣(略引三驗)宋釋慧果齊釋弘明唐謝弘敝妻許氏
宋京師瓦官寺有釋慧果。婺州人。少以蔬食苦行自業。宋初游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嘗於廁前見一鬼。致敬於果云。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噉糞鬼中。法師德素高明。又慈悲為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云。昔有錢三千文。霾在柿樹根下。願取以為福。果即告眾掘取。果得錢三千文。為造法華一部。并設齋。後夢見此鬼云。已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齊永明中。會稽釋弘明者。止雲門寺誦法華。禮懺為業。每旦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為給使也。又感虎來入室伏床前久之乃去。又見小兒來聽經云。昔是此寺沙彌。為盜僧厨食今墮廁中。聞上人讀經故力來聽。願助方便。冀免斯累。明為說法。領解方隱。後山精來惱。明乃捉取以腰繩繫之。鬼謝遂放。因之永絕(右二驗出梁高僧傳)。
唐吳王文學陳郡謝弘敝妻。高陽許氏。武德初年遇患死。經四日而蘇。說云。被二三十人拘至地獄。未見官府即聞喚。雖不識面似是姑丈沈吉光語音。許問云。語聲似是沈丈。何因無頭。南間人呼姑姨夫。皆為某姓丈也。吉光即以手提其頭。置於膊上而誡許曰汝且在此間。勿向西院。待吾為汝造請。即應得出。遂於語處而住。更不東西看。其吉光拪遑似有經紀。凡經再宿。吉光始來語許云。汝今此來。王欲令汝作其女伎。儻引見不須道解絃管。如其不為所悉可引吾為證也。少間有吏抱案引入。王果問之。解絃管不。許云不解。復云。沈吉光具知。王問吉光。答云。不解。王曰。宜早放還不須留也。于時光欲發遣。即共執案人籌度。不解其語。執案人云。娘子功德力雖強。然為先有少罪。隨便受却身業俱淨。豈不快哉。更別引入一大院。其門極小。亦大見有人受罪。許甚驚懼。乃求於主者曰。生平修福何罪而至斯耶。答曰。娘子曾以不淨盌盛食與親。須受此罪。方可得去。遂以銅汁灌口。非常苦毒。比蘇時口內皆爛。光即云。可於此人處受一本經記取。將歸受持勿怠。自今已去保年八十有餘。許生曾未誦經。蘇後遂誦得經一卷。詢訪人間所未曾有。今見受持讀誦不闕。其經見在。文多不載。蘇活之後吉光尚存。以後二年方始遇害。凡諸親屬有欲死者。三年以前並於地下預見。許之從父弟仁則說之云耳(右一驗出冥報記)。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四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病苦篇第九十五(此有六部)述意部引證部瞻病部醫療部安置部斂念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遐曠六道繁興。莫不皆依四大相資五根成體。聚則為身。散則歸空。然風火性殊地水質異。各稱其分皆欲求適。求適之理既難。所以調和之乖為易。忽一大不調四大俱損。如地大增則形體?黑。肌肉青瘀癥瘕結聚。如鐵如石。若地大虧則四支損弱。或失半體。或偏枯殘戾。或毀明失聰。若水大增則膚肉虛滿體無華色。舉身萎黃神顏常喪。手脚潢腫膀胱脹急。若水大損則瘦削骨立筋現脈沈。脣舌乾燥耳鼻焦閉。五藏內煎津液外竭。六腑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則舉體煩?焦熱如燒。癰癤疽腫瘡痍潰瀾。膿血流溢臭穢競充。若火大損則四體羸瘠腑藏如氷。瞧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甞溫慰。食不消化患常嘔逆。若風大增則氣滿胸塞腑胃否隔。手足緩弱四體疼痺。若風大損則身形羸瘠氣裁如線。動轉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噦咽舌難急。腹厭背軁心內若氷。頸筋喉脈奮作鼓脹。如是種種皆是四大乍增乍損致有痾疾。既一大嬰羸則三大皆苦。展轉皆病。俱生煎惱。四大交反良由苦報。無愧無恥。無恩無義。常隨四時資給所須。晝夜將養未曾荷恩。片失供承便招病苦。既知無恩徒勞養育。縱加美食華服終成糞穢。但趣得支身以除飢寒。終不為汝踵前蓄積。以勞我心。廢求修道。良由身為苦器陰是坯瓶。易損難持。四大浮虛。亟相乖反。五陰緣假。多生惱患。所以稟形人世。逢穢濁之時。受質偽身。居悑畏之境。幽冥無量神鬼河沙。種族尤多。草籌未辯。或依房依廟。附岳附丘。凡有含靈並皆祇響。致使神爽冥昧識慮昏茫。至於寤寐多有恐悑。庶得臨危攝念。無俟三稱。在嶮逢安。寧勞千遍。願增益神道加足威光。以善利生無相惱害。誠言可錄信驗有徵矣。
引證部第二
如佛說醫經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風多(以西國夏中多風熱微不同漢地也)秋七月八月九月熱多(西國於此秋時熱始隆盛亦不同漢地也)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風有寒。何以故春寒多者以萬物皆生以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風多者。以萬物榮華陰陽合聚故風多。何以故秋熱多者。以萬物成熟故熱多。何以故冬有風有寒者。以萬物終亡熱去故有風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時得臥。何以故。以風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不時不得臥。何以故。以寒多身縮。春三月有寒故不得食麥豆。宜食糠米醍醐諸熱物(以西國麥冷糠米等熱也)夏三月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糠米乳酪。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糠米醍醐。宜食細米麨蜜稻黍。冬三月有風寒。陽興陰合。宜食糠米胡豆羹醍醐。有時臥風起有時滅。有時臥火起有時滅有時寒起有時滅。人得病有十因緣。一久坐不臥。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婬泆。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從十因緣生病。有九因緣。命未當盡為其橫死。
又智度論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脈髓等是地分。除其業報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緣生也。
瞻病部第三
夫四大難調六腑更反。以有報身忽嬰疚疾。或有捨俗出家孤游獨宿。或有貧病老弱無人侍衛。若不互看命將安寄。故四分律。佛言。自今已去。應看病人。應作瞻病人。若欲供養我者應。先供養病人乃。至路值五眾出家人病佛。制七眾皆令住看。若捨而不看。皆結有罪。故諸佛心者。以大慈悲為體。隨順我語。即是佛心也。
如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眾病人。即應覓車乘馱載。令如法供養乃至死時亦應闍維殯埋。不得捨棄。病人有九法成就必當橫死。一知非饒益食而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常在床褥。云何為五。一瞻病之人不別良藥。二懈怠無勇猛心。三常喜瞋恚亦好睡眠。四但貪衣食故瞻視病人。五不以法供養故亦不與病人語談往返是謂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翻前五法病得速差)又生經。世尊以偈讚曰。
人當瞻疾病 問訊諸危厄
善惡有報應 如種果獲實
世尊則為父 經法以為母
同學者兄弟 因是而得度
又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語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乃得成佛。其事非一。佛言。阿難。乃往過世時有太子。號曰所現。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得病困篤。見已有哀傷之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得療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療我病。爾時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施血不可稱限。又往過世有王太子。號曰蓮華王。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體病癘。見已哀念問於病者。以得何藥療於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塗我身。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與病者。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髓布施不可稱計。
又往去世有王。號曰月明。端正姝好。從宮而出。道見盲者。貧窮飢餓隨道乞丐。往趣王所。爾時月明王。見此盲人。哀之淚出。謂於盲者有何等藥得療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視。是時明王自取兩眼。以施盲者。其心清然無一悔意。爾時月明王者即我身是。須彌之山尚可稱知斤兩。我眼布施不可稱計。
佛語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身命等施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彼無上正真之道。阿難白佛。以何善權得致佛道。佛語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叉手下膝著地。向十方佛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 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 令得無上慧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一國。名曰賢提。時有長老比丘。長病委頓羸瘦垢穢。在賢提精舍中臥。無瞻視者。佛將五百比丘往到其所。使諸比丘傳共視之。為作漿粥。而諸比丘聞其臭處。皆共賤之。佛使帝釋取其湯水。佛以金剛之手洗病比丘身體。地尋震動。豁然大明。莫不驚肅。國王臣民天龍鬼神無央數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佛為世尊。三界無比。道德已備。云何屈意。洗病比丘。佛告國王及眾會者言。如來所以出現於世。正為此窮厄無護者耳。供養病瘦沙門道人。及諸貧窮孤獨老人。其福無量所願如意。會當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因病積年療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惡行。治政嚴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暑。若欲鞭者齎其價數。得物者鞭輕。不得鞭重。舉國患之。有一賢者為人所謀。應當得鞭。報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無罪過。為人所枉。願小垂恕。五百聞是佛弟子。輕手過鞭。無著身者。五百壽終墮地獄中。栲掠萬毒。罪滅復出墮畜生中。常被撾杖。五百餘世罪畢為人。常嬰重病痛不離身。爾時國王者今調達是。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時賢者今吾身是。吾以前世為其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為洗之。人作善惡殃福隨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撾杖良善 妄讒無罪 其殃十倍
災迅無赦 生受酷痛 形體毀坼
自然惱病 失意恍惚 人所輕笑
或縣官厄 財產耗盡 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 災火焚燒 死入地獄
如是為十
時病比丘聞佛此偈及宿命事。剋心自責。所患除愈。得阿羅漢道。賢提國王。沒命奉行得須陀洹道。
又善生經云。瞻病人不應生厭。若自無物出外求之。若不得貸三寶物看。差已十倍還之。五百問事云。看病人將病人物。為病人供給所須。不問病者。或問起嫌。並不得用。若已取者應償。不還犯重罪。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與。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故看。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命終。五能為病人說法歡喜己善法增長。
醫藥部第四
夫人有四支五藏。壹覺壹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所同也。及其失也。承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之惴。竭而為焦故。良醫導之以鍼石。救之以藥濟。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也。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一風為大患。二痰為大患。三冷為大患。然有三良藥治。風患者蘇為良藥。及蘇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三大患有此三藥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然有三良藥治。一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二若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思惟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藥治。
又金光明經云。佛在世時。有持水長者。善知醫方。救諸病苦。持水長者有子。名曰流水。端正第一威德具足。受性聰敏善解諸論。見諸眾生受諸苦惱。時長者子即至父所。說偈問言。
云何當知 四大諸根 衰損伐謝
而得諸病 云何當知 飲食時節
若食食已 身火不滅 云何當知
治風及熱 水過肺病 及以等分
何時動風 何時動熱 何時動水
以害眾生 時父長者 即以偈頌
解說醫方 而答其子 三月是夏
三月是秋 三月是冬 三月是春
是十二月 三三而說 從如是數
一歲四時 若二二說 足滿六時
三三本攝 二二現時 隨是時節
消息飲食 是能益身 醫方所說
隨時歲中 諸根四大 代謝增損
令身得病 有善醫師 隨順四時
三月將養 調和六大 隨病飲食
及以湯藥 多風病者 夏則發動
其熱病者 秋則發動 等分病者
冬則發動 其肺病者 春則增劇
有風病者 夏則應服 肥膩醎酢
及以熱食 有熱病者 秋服冷甜
等分冬服 甜酢肥膩 肺病春服
肥膩辛熱 飽食然後 則發肺病
於食消時 則發熱病 食消已後
則發風病 如是四大 隨三時發
病風羸損 補以蘇膩 熱病下藥
服呵梨勒 等病應服 三種妙藥
所謂甜辛 及以蘇膩 肺病應服
隨時吐藥 若風熱病 肺病等分
違時而發 應當任師 籌量隨病
飲食湯藥
又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此之八萬四千皆從四病起。一貪。二瞋。三癡。四三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萬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二萬一千煩惱。以慈悲觀除瞋恚二萬一千煩惱。以因緣觀除愚癡二萬一千煩惱。總用上藥除等分病二萬一千煩惱。譬如寶珠能除黑暗。般若波羅蜜亦能除三毒煩惱病。
安置部第五
蓋聞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塵之境。是五陰所居。良由妄想虛搆惑倒交興。致使萬苦爭纏百憂總萃。今既報熟命臨風燭。然眾生貪著至死不覺。恐在舊所戀愛資財。染著眷屬。佛教移處令生厭離。知無常將至使興心正念也。
如僧祇律云。若是大德病者。應在露現處上好房中。擬道俗問訊生善。瞻病人每須燒香然燈。香汁塗地。供待人客。依西域祇桓寺圖云。寺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號無常多生厭背。去者極眾。還唯一二。其堂內安一立像金色塗者。面向東方。當置病人在像前坐。若無力者。令病人臥面向西方觀佛相好。其像手中繫一五色綵幡。令病人手執幡脚作往生淨土之意。坐處雖有便利。世尊不以為惡。原其此土本是雜穢之處。猶降靈俯接下類群生。況今將命投佛。寧相棄捨。隨病人所樂何境。或作彌陀彌勒阿閦觀音等形。如前安置。燒香散華。供養不絕。生病者善心。
斂念部第六
夫三界非有五陰皆無。四倒十纏共相和合。一切如電。揮萬劫於俄頃。丘井易淪。終漂沈於苦海。迷途遂遠。弱喪亡歸。區區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終自空談。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靈一謝再返無期。所以撫心自惻臨危安泰也。
故十誦律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學而讚歎之。不得毀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為病人說法令其歡喜。
又毘尼母論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語。看病人違病者意並得罪。又華嚴經。臨終為病人說偈云。
又放光明名見佛 彼光覺寤命終者
念佛三昧必見佛 命終之後生佛前
念彼臨終勸念善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復勸令歸依佛 因是得成見佛光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為五。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又隨願往生經云。佛告普廣菩薩。若四輩男子女人。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先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幡蓋歌讚三寶讀誦尊經。為病者說因緣譬喻善巧言詞微妙經義。苦空非實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壞敗。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
述曰。如前教已復將經像至病人所。題其經名像名告語示之。使開目覩見。令其惺寤。兼請有德智人讀誦大乘。助揚讚唄。幡華亂墜。宛轉目前。香氣氛氳。常注鼻根。常與善語勿傳惡言。以臨終時多有惡業相現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須方便善巧誘?使心心相續剎那不駐。乘此福力作往生淨土之意。故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又維摩經云。憶所修福念於淨命。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持戒。於破戒病人不求恩惠。心不疲厭。供養病人。命終生普觀天。五欲縱逸不知厭足。而說頌曰。
紫紈未可得 漳濱徒再離
一逢犬馬病 賁育罷驅馳
既無九轉術 復闕萬金奇
不著授盥掌 唯夢蓮華池
感應緣(略引一十四驗)晉歐議曹椽晉袁無忌晉康法朗晉安慧則晉竺法義宋羅璵妻費氏宋王文明宋李清宋釋曇頴魏王長豫齊釋慧進隋釋僧喜唐薩孤訓唐釋徹師
晉南郡議曹椽姓歐。得病經年骨消肉盡。巫醫備至無復方計。其子夜如得睡眠。夢見數沙門。來視其父。明旦便往詣佛圖見諸沙門。問佛為何神。沙門為說事狀。便將諸道人歸請讀經。再宿病人自覺病如輕。晝得小眠。如舉頭見門中有數十小兒。皆五綵衣。手中有持幡仗者。刀矛者。於門走入。有兩小兒在前。徑至簾前。忽便還走語後眾人。小住小住。屋中純是道人。遂不復來前。自此後病漸漸得差(右此一驗出靈鬼志)。
晉陳國袁無忌。寓居東平。永嘉初得疫癘。家百餘口。死亡垂盡。往避大宅。權住田舍。有一小屋兄弟共寢。版床薦席數重。夜眠失曉。床出在戶外。宿昔如此。兄弟怪悑皆不眠。後見一婦人來在戶前。知忌等不眠前却戶外。時未署明。月朗見之。綵衣白莊。頭上有花鍤及銀釵象牙梳。忌等便逐之。初繞屋走。四倒頭髮及花鍤之屬皆墮落。忌悉拾之。仍復出門南走。臨道有井。遂入井中。忌還眠。天曉視花鍤及釵牙梳。並是真物。掘壞井得一楸棺。三分井水所漬。忌便易棺器衣服。還其物於高燥處葬之遂斷(右此一驗出志怪集)。
晉沙門康法朗。學於中山。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行過流沙。千有餘里。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法朗等下瞻禮拜。見有二僧。僧各居其傍。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污盈房。其讀經者了不營視。朗等惻然興念。留為煮粥掃除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並謂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視。容色光悅痛狀休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朗等乃寤是得道真士以試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禮覲。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聞已乃作禮悔過。讀經者曰。諸君誠契并至。同當入道。朗公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謂朗伴云。慧此若植根深當現世得願。因而留之。法朗後還中山為大法師。道俗宗之(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晉雒陽大市寺有安慧則。未詳氏族。少無常性。卓越異人。而工正書善能談吐。晉永嘉年中天下疫病。則晝夜祈誠。願大神降藥以愈萬民。一日出寺門見兩石形如甕。則疑是異物。取看之。果有神水在內。病者飲服莫不皆愈。後止雒陽犬市寺。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十餘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氏供養。胡母過江齎經自隨。後為災火所延。倉卒不暇取經。悲泣懊惱。火息後乃於灰中得之。首軸顏色一無虧損。于時同見聞者莫不迴邪改信。此經今在京師簡靖寺靖首尼處(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晉沙門竺法義。山居好學。住在始寧保山。後得病積時。攻治備至而了不損。日就綿篤遂不復自治。唯歸誠觀世音。如此數日。晝眠夢見一道人來候其病。因為治之。刳出腸胃湔洗腑藏。見有結聚不淨物甚多。洗濯畢還內之。語義曰。汝病已除。眠覺眾患豁然。尋得復常。案其經云。或現沙門梵志之像。意者義公所夢其是乎。義以太元七年亡。自竺長舒至義六事。並宋尚書令傅亮所撰。亮自云。其先君與義游處。義每說其事。輒懍然增肅焉。
宋羅璵妻費氏者。寧蜀人。父悅宋寧州刺史。費少而敬信。誦法華經數年。勤至不倦。後忽得病苦。心痛守命。闔門惶懼。屬纊待時。費氏心念。我誦經勤苦。宜有善祐。庶不於此遂致死也。既而睡臥食頃。如寤如夢。見佛於窓中授手以摩其心。應時都愈。一堂男女婢僕。悉覩金光。亦聞香氣。璵從妹即琰外族曾祖。尚書中兵部費愔之夫人也。于時省疾床前亦具聞見。於是大興信悟虔戒至終。每以此瑞進化子姪焉。
宋時王文明。宋泰始末。作江安令。妻久病。女於外為母作粥將熟。變而為血。棄之更作。亦復如初。如此者再。母尋亡沒。其後兒女在靈前哭。忽見其母臥靈床上。貌如平生。諸兒號感奄然而滅。文明先愛其妻手下婢。妊身將產。葬其妻日。使婢守屋。餘人悉詣墓所。部伍始發。妻便現形入戶打婢。其後諸女為父辦食殺鷄。刳洗已竟。鷄忽跳起軒首長鳴。文明尋卒。諸男相繼喪亡(右三驗出述異記)。
宋李清者。吳興於潛人也。仕桓溫大司馬府參軍督護於府得病還家而死。經夕蘇活。說云。初見傳教持信幡。喚之云。公欲相見。清謂是溫召。即起束帶而去。出門見一竹輿。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馳。至一朱門見阮敬。時敬死已三十年矣。敬問清曰。卿何時來知。我家何似。清云。卿家異惡。敬便雨淚言。知吾子孫如何。答云。且可。我今令卿得脫。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能若能如此不負大恩。敬言僧達道人是官師甚被敬禮。當苦告之。還內良久遣人出云。門前四層寺官所起也。僧達常以平旦入寺禮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見一沙門。語曰。汝是我前七生時弟子。已經七世受福。迷著世樂忘失本業。背正就邪當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當相佐助。清還先輿中夜寒齽凍。至曉門開僧達果出至寺。清便隨逐稽顙。僧達云。汝當革心為善歸命佛法歸命比丘僧。受此三歸可得不橫死。受持勤者。亦不經苦難。清便奉受。又見昨所遇沙門。長跪請曰。此人僧中宿世弟子。忘失正法方將受苦。先緣所追今得歸命。願垂慈愍。答曰。先是福人當易扶濟耳。便還向朱門。俄遣人出云。李參軍可去。敬時亦出與清一青竹枝。令閉眼騎之。清如其語。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鄉親塞堂。欲入不得。會買材還。家人及客。赴監視之。唯屍在地。清入至屍前。聞其屍臭自念悔還。但外人逼突不覺入屍。時於是而活。即營理敬家分宅以居。於是歸心三寶勤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宋長于寺有釋曇頴。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行。誦經十餘萬言。止長于寺。善巧宣唱。天然獨絕。頴甞患癬瘡積治不除。房內常供養一觀世音像。晨夕禮拜求差此疾。異時忽見一蛇從像後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墮地。涎涶沐身。狀如已死。頴候似活。即取竹刮除涎涶。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行取涎涶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痍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祈請所致。於是君王所重。名播遐邇。後卒所住。年八十一(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魏中書郎王長。豫有美名。父丞相至所珍愛。遇疾轉篤。丞相憂念特至。政在床上坐不食已積日。忽為現一人形狀甚壯。著鎧執刀。王問。君是何人。答曰。僕是蔣侯也。公兒不住。欲為請命故來耳。勿復憂。王欣喜動容。即命求食。食遂至數升。內外咸未達所以。食畢忽復慘然。謂王曰。中書命盡。非可救者。言終不見(右此一驗見幽明錄)。
前齊永明中楊都高座寺釋慧進者。少雄勇游俠。年四十忽寤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便病。迺發願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賊來索物。進示經錢。賊慚而退。爾後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誦經既度情願又滿。迴此誦業願生安養。聞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卒。八十餘矣(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隋文成郡馬頭山釋僧善。姓席氏。絳郡正平人也。仁壽之歲。其道彌隆。及疾篤將亟告弟子曰。吾患腸中冷結者。昔在少年。山居服業糧粒既斷。嬾往追求噉小石子。用充日夕。因覺為病。死後破腸看之。果如所言。若吾終後不須焚燎。外損物命。可坐于甕中埋之。以大業初年卒于大黃巖中。道俗依言而殯。絳州僧襲比丘。承習善公。不虧化法。善師終日他行不見。後尋其遺骸莫知所在。忽聞爆聲振裂。響發林谷。見地分涌甕出于外。骸骨如雪唯舌存焉。紅赤鮮映逾於生日。因取舌骨。肉以為塔(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唐貞觀二十年征龜茲。有薩孤訓者。為行軍倉曹參軍。及屠龜茲城。後乃於精舍剝佛面取金。旬日之間眉毛總落。還至伊州。乃於佛前悔過。所得金者皆迴造功德。未幾眉毛復生。
唐鋒州南孤山陷泉寺沙門徹禪師。曾行遇癩人在穴中。徹引出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經。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六卷瘡漸覺愈。一部既了鬚眉平復。膚色如常。故經云。病之良藥。斯言驗矣(右一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五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捨身篇第九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色性無象觸必歸空。三世若假入微終散。雖復迴天震地之威。會歸磨滅。齊冠楚組之麗。靡救埃壤。所以形非定質眾緣所聚。四塵不同風火常異。坼而離之。本非一物。燕肝越膽。未足為譬。菩薩利生方窮其旨。而積此淪昏生生不已。一念儻值曾未移時。障習相蕩旋迷厥路。橫指呼空。名之為有。養己傷命。號之為毒。蓄身外之財。以充其慾。攘非己之分。用成其侈。豈直溫肌嗛腹若此而已哉。至於積篋盈藏溢爼充庖。無始迄今供此幻我。亦未厭足。靜思此事。豈不罪歟。今既覺過徒畜坏瓶。物我俱空寶惜何在。是以體知幻偽。大士常心。捨妄求真。菩薩常願。證知三界。為晨夜之宅。惺悟四生。為夢幻之境。外云生以身為逆旅。死當以天地為棺槨。內云王子投身功逾九劫。刳肌貿鴿駭震三千。將今類古冀望同爾。欲使白牛有長路之能。寶舟有彼岸之力也。
引證部第二
如金光明經云。佛告大眾。過去有王。名摩訶羅陀常行善法無有怨敵。時有三子。殊特第一。第一太子名摩訶波那羅。次子名摩訶提婆。小子名摩訶薩埵。是三王子。於園游戲。漸到竹林憩駕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於今日心甚悑懼。於是林中將無衰損。第二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不自惜身。但離所愛心憂愁耳。第三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獨無悑懼。亦無愁惱。山中空寂神仙所讚。是處閑靜令人安隱。轉復前行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飢餓窮悴。身體羸損。命將欲絕。第一王子見是虎已言。若為飢逼必還噉子。第三王子言。君等誰能與此虎食。第一王子言。此虎餘命無幾。不容餘處為其求食。命必不濟。誰能為此不惜身命。第二王子言。一切難捨不過己身。第三王子言。若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不足為難。時諸王子心大愁憂。久住視之。目未曾捨。作是觀已尋便離去。爾時第三王子言。我今捨身時已到矣。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今捨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永離憂患無常變異。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即便語言。兄等今者。可與眷屬還其所止。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至虎所。脫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為利諸眾生故。證於最勝無上道故。欲度三有諸眾生故。是時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臥餓虎前。以大悲力虎無能為。王子念言。虎今羸瘦身無勢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了不能得。即以乾竹刺頸出血。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又雨雜華種種妙香。時虛空中有諸天見。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善哉大士。真大悲者。為眾生故。能捨難捨。不久當證清淨涅槃。是虎見血流污王身。即便舐血噉食其肉唯留餘骨。爾時兩兄見地大動日無精光雨諸華香。必是我弟捨所愛身。時二王子心大愁悑。洟泣悲歎容貌樵瘁。復共相將還至虎所。見弟所著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髮爪布散狼籍。流血處處遍污其地。見已悶絕不自勝持。投身骨上良久乃寤。即起舉手呼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過人。父母所愛奄忽捨身。我今還宮父母設問。當云何答。我寧在此併命一處。不忍還見父母眷屬。時小王子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為何所在。
爾時王妃於睡眠中。夢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雛一為鷹食。爾時王妃大地動時。即便驚寤。心大愁悑。而說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動
物不安所 日無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憂苦 目??動 如我今者
所見瑞相 必有災異 不祥苦惱
於是王妃說是偈已。時有青衣在外聞王子消息。心驚惶悑。即啟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聞諸侍從。推覓王子不知所在。王妃聞已生大憂惱。至大王所具傳此事。王聞悶絕悲哽苦惱。收淚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愛重者。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蘇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其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來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存
哀瘁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飢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深生悲心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於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餓虎 虎飢所逼 便起噉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籍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蘇 復起舉手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於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啼哭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是最小子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於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洟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捨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揵連是
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后。悲號洟泣。悉皆脫身御服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於此處起七寶塔。是時王子摩訶。薩埵臨捨命時。作是誓願。願我舍利於未來世過算數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略要云。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殑伽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殑伽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是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名已後其身乃盡。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淨明德國中。於淨德王家忽然化生。而白父言。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我今當還供養此佛。乃至彼佛入涅槃已。收佛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菩提心。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當爾之時。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若有發心欲得阿耨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珍寶而供養者。
問曰。菩薩捨身得自殺罪不。答曰。依律未捨命前得方便小罪偷蘭遮。若捨命已無罪可屬。所以不得殺人大罪。若依大乘菩薩。厭離生死為供養佛。及為一切眾生興大悲心。無害他意反招其福。何容得罪。故文殊師利問經云佛言。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菩薩捨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煩惱滅故身滅故得清淨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澣濯垢滅衣在(自外經明。菩薩捨身。非唯一二。如月光捨頭。尸毘割股。或作師子象王捨牙與皮或作鹿身禽王濟厄樵人。或作大龜大鼈救人水難。或作大魚肉山施飢拔苦。如是具列非一。並散配別篇。恐以文繁不可重述)。
頌曰。
龔勝無遺生 季業有窮盡
嵆叟理既迫 霍子命亦殞
屢屢厚霜柏 納納衝風菌
邂逅竟慨時 脩短非所慜
恨我吾子志 不得巖上泯
送心正覺前 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 何愁心不謹
唯願乘來生 怨親同識朕
感應緣(略引九驗)黃帝時寗封子宋沙門釋慧紹宋沙門釋僧瑜宋沙門釋慧益梁沙門釋道度周沙門釋僧崖周沙門釋靜藹隋沙門釋大志唐沙門釋會通
甯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遇之。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視其炭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之甯北山中。故謂之甯封子焉(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宋臨川招提寺有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於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稟勵苦行標節。後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於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要苦諫不從。即於焚身之日。於東山設大眾八關齋。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奔波車馬人眾及齊金寶。不可稱數。至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薪已洞然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眾咸見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煙中俄而上天。則見者咸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
宋廬山招提寺有釋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十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嘗以為結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轍獨何云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也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晴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晦也。言已雲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卉走彌盛。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桐樹。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壞直聳。遂成奇樹。深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見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覩其事。具為傳替曰。
悠悠玄機 茫茫至道 出入生死 孰為妙寶(其一) 自昔藥王 殊化絕倫 往聞其說 今覩斯人(其二) 英英沙門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氣 表迹雙樹(其三) 其德可樂 其操可貴 文之作矣 或颺髣髴(其四)
宋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讚。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等。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篤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殷勤。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燒。乃於鍾山之南。置鑊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力入臺。至雲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啟聞。慧益道人今就捨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囑。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於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鑊據一小床。以劫貝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鑊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殞命。幸願三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乃答曰。微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聖慈同己者。願度世人出家。降勅即許。益乃自手執燭以然帽。帽熾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次至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抆淚。火至明旦乃盡。帝於于時聞空中笳筦異香芬馝。帝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為設齋度人。令齋主唱白具敘徵祥。燒身之處造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梁普通年。小莊嚴寺有道度禪師。戒行淳直善明摩訶衍。梁帝欽重齊同四果禪師。每厭此身將同毒樹。若身命無常棄屍陀林。施以鳥獸。於檀度成滿。亦為善業。八萬戶蟲不可燒盡。非所勸也。乃稍積薪柴漸就減食。其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鍾自虛鳴。寺眾驚恐。莫測何相。其月八日鍾復自鳴。乃與大眾共結善緣。爾後不復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飲一升。至二十五日朝。寺眾同往見瓶。發五色光曜。雜氣氛氳。至二十九日旦。寺主僧全等數人共登禪室。遙見龕中紫光外照。其日將暮忽有群鳥。五六百頭。同集一樹。俄傾西飛。是夜二更初竟。寺有雜色光映燭房宇。至五更中。聞山頂上火聲振裂。驚走往觀。見禪師合掌火中。春秋六十有六。刺史武陵王。乃遣灑掃收歛於其處。而建塔焉。後時聞山頂有石磬之聲。聲甚清徹。先燒身之處有大樹枯死。十有餘年。禪師入山。常坐樹下後春遂生枝葉(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周益州沙門釋僧崖。姓牟氏。而幼年少言不雜徘戲。每游山泉必先禮而後飲。或諦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毅然綱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我今舉體皆現在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時攘譬首領數百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崖率眾重往彼觀望。忽有異蛇。長一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乃至丈餘。圍五六尺。獽眾奔散。蛇便趣水舉尾入雲。赤光遍野久久乃滅。尋爾眾聚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蛇不害人。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隄防決壞。遂即出家。以周武成元年六月。於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無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或有問曰。似有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為空。答曰。四大五根復何住耶。眾服其言。孝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迹。乃率弟子數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眾曰。真解般若。非徒口說。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經曰。左手指盡。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將滅火焰。乃以右手殘指挾竹挑之。有問其故。崖曰。緣諸眾生不能行忍。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兼又說法勸勵令行慈斷肉。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並燒二手眉目不動。又為四眾說法誦經。或及語切詞要義。則頷頭微笑。時或心怠。私有言志。崖顧曰。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何不至心靜聽。若乖我者。則空燒此手。何異樵頭耶。於是大眾懍然莫不專肅。其後復告眾曰。末劫輕慢心轉薄淡。見像如木頭。聞經如風過馬耳。今為寫大乘經教故燒身手。欲令倍重佛法也。闔境士女聞者皆來繞數萬匝。崖怡然澄靜容色不動。頻集城西大道談論法化。初有細雨殆將沾漬。便斂心入定即雲散月明。而燒臂掌骨五枚如殘燭燼。忽然各生。並長三寸。白如珂雪。僧尼僉曰。若菩薩滅後。願奉舍利起塔供養。崖乃以口齧新生五骨。拔而折之。吐施大眾曰。可為塔也。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人畜驚駭。於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等像。少時還息。人以事問。崖曰。此無苦也。驚睡三昧耳。吾欲捨身可辦供具。時孝愛寺導禪師。戒行精苦。耆年大德。捨六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入火。僧淵遠送班納。意願隨身。于時人物諠擾施財山積。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導師錫杖紫被及納袈裟來。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時道俗十餘萬眾。擁輿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義無哭也。便登高座為眾說法。時時舉目視於薪?。欣然獨笑。又傾右脇而寢。都無氣息。狀若木人。忽起問曰。時將欲至下足。先白眾僧曰。佛法難值。宜共護持。先所積柴壘以為樓。高數十丈。上作乾小室。以油潤之。崖緩步至樓繞旋三匝。禮拜四門便登其上。憑欄下望令念般若。有施主王撰懼曰。我若放火便燒聖人。將獲重罪。崖陰知之。告撰上樓。臂摩頂曰。汝莫憂造樓得罪。乃大福也。促令下火。皆懼畏之。置炬著地。崖以臂挾炬。先燒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於盛火中放火設禮。比第二拜時身已自焦坼。重復一禮。時身踣炭上。及薪盡火滅。骨肉皆化。唯心尚存。赤而且濕。肝腸脾胃猶自相連。更以四十車柴燒之。腸胃雖卷而心如本。兌法師乃命收取葬于塔下。初未燒前。有問者曰。菩薩滅度願示瑞相。崖曰。我身可盡。心不可壞也。眾謂心神無形不由燒蕩。及後心存方知先見。然崖自生及終頻現異相。有數十條。曾於一家將欲受戒。無何笑曰。將捨寶物生疑慮耶。眾相推問。有楊氏婦。欲施銀釵。恐夫責及。因決捨之。有孝愛寺僧佛興者。偏嗜飲噉流俗落度。隨崖輿後。私發願曰。今值聖人誓斷酒肉。及返至寺見黃色人曰。汝能斷肉。大是好事。汝若食一眾生肉。即食一切眾生肉。若又食者。即食一切父母眷屬肉矣。必欲食者。當如死屍中蟲蟲即肉也。
又曰。日有六時念善大好。若不能具一時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能滅惡也。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將欲致問。不久而滅。於是佛興翹心精進繞塔念誦。又聞空中聲曰。汝勤持齋願令眾生得不食身。又令餓鬼身常飽滿。觀其感被皆崖力也。初登柴樓。有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門。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從地而起。上衝樓邊。久久乃滅。又初焚日。州寺大德沙門寶海。問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想。崖曰。眾生有相故。故痛耳。又曰。常云。代眾生受苦為實得不。答曰。既為心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薩自燒眾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猶如燒手。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代耶。乃謂侍者智炎曰。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並難可測。其本多是諸佛聖人乘權應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行也。坐中疑崖非聖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諸佛應世形無定方。或作醜陋諸病。乃至畜生下類。檀越慎之勿妄輕也。及將動火皆覩異相。或見圓蓋覆崖有道人處其蓋上。或見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門者。或見柴樓之上如日出形并雨諸華。大者如雨[百*(升-┬+下)]篼許。小者如鍾乳片。五色交亂紛紛而下。接取非一。棖觸皆消。及崖滅後。郫縣人。於郫江邊。見空中有油絡轝。崖在其上身服班納黃。偏袒紫被捉錫杖。後有五六百僧。皆罩竹繖乘空西沒。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承崖滅度。乃為設大齋。於故市中至於食前。忽見黑雲從東南來。翳日癊會。仍雨龍毛。五色分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又雨諸華幡香煙。滿空繽紛。大眾通見。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皆見華叢含盛光榮庭宇。又阿迦膩吒寺僧慧勝者。抱病在床不見焚身。心懷悵恨。夢崖將一沙彌來。帊裹三[百*(升-┬+下)]許香并檀屑。分四聚以繞於勝。下火焚香。勝悑曰。凡夫耳。未能燒身也。崖曰。無悑。用熏病耳。煨燼既盡。即覺爽健。又請現瑞。答曰。我在益州詭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勝從覺後力倍於常。有時在外村為崖設會。勝自唱噵曰。潼州福重道俗見瑞。我等障厚都無所見。因即應聲二百人許。悉見天華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至中食竟華形漸大。如七寸槃。皆作金色。明淨曜目。四眾競接都不可得。或緣樹登高。望欲取之。皆飛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貴者。自崖焚後舉家斷肉。後因事故將欲解素。私自平論。時屬二更。忽聞門外喚檀越聲。比至開門見一道人。語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啼而去。從後走趁似近而遠。忽失所在。又焚身後八月中。獽人牟難當者。就嶠山頂行獵。搦箭弓弩舉眼望鹿。忽見崖騎一青麖。獵者驚曰。欲在益州已燒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誰道許誑人耳。汝能燒身不。射獵得罪也。汝當勤力作田矣。便爾別去。又至冬間。崖兄子於溪中。忽聞山谷諠動若數萬眾。舉目望見。崖從以兩僧。執錫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可勞捉我。乃指前鷄猪曰。此等音聲皆有詮述。如汝等語。他人不解。餘國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為惡業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養禽畜。言極周委。故其往往現形預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門忘名集。及費長房三寶錄。并益部集異記。
周終南山釋靜藹。姓鄭氏。滎陽人也。夙標俗譽。以溫潤知名。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乃撫心曰。余生不幸會五濁交亂。失於物議。得在可鄙。進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殯彰嵩岳。尋括經論用忘寤寐。復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世之不測。西達咸陽求道情通。掩抑十年。後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煙霞風月用祛亡返。山本無水須便㵎飲。甞於昏夕覺人侍立。忽降虎來前爮地而去。及明觀之。漸見潤濕。使人挑掘飛泉通涌。從是已來遂省挹酌。今錫谷避世堡虎爮泉是也。後周武滅法。於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其禍既畢。至六月十五日罷朝。有金城公任民部。於所治府。與諸左右。仿佯天望。勿見五六段物飛騰。虛空在於鳥路。大者上摩青霄。小如十斛囷許。漸漸微沒。自餘數段小復低下。其色黃白。卷舒空際。類旛無脚。爾日天晴氣靜纖塵不動。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經圓土。北見重牆上有黃書。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訶般若經第十九卷。問其所由。答云。從天而下飛揚墜此。干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略示連席之官。乃藏諸衣袖還緘篋笥。初武帝知藹志烈。欣欲見之。乃勅三衛二十餘人。巡山訪覓。氈衣道人朕將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藹居山幽隱追尋不獲。後於太一山錫谷潛遁。睹大法淪廢道俗無依。身被報纏無力毘贊。告弟子曰。吾無益於世。即事捨身。故先五眾初不慕從。藹且廣集。大小乘三寶集記二十餘卷。藏諸巖穴。使後代再興。後厭身情迫。獨據別巖。告弟子下山。明當早至。藹乃跏坐磐石。留一內衣。自條身肉。段段布於石上。引腸掛于松枝。不傷藏腑。自餘筋肉手足頭面。臠析都盡。竝唯骨現。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驚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猶覩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如初。所傷餘骸一無遺血。但見白乳滂流凝于石上遂壘石封外就而殮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聞當世。具諸別傳。親侍沙門慧宣者。內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之無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後有訪道思賢者。入山禮敬。循諸崖險。乃見藹書遺偈在于石壁。題云。初欲血書。本意不謂。變為白色。即是菩薩之慈血也。遂以墨書其文曰。諸有緣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於佛法中。莫生退轉。若退轉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緣捨此身命。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輒同古聖。列偈敘之。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崖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捨身 願令眾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眾生 聞我捨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眾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四大彫零 泉林逕絕 巖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昆蟲 食肉飲血
善根內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隄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臭穢 猶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從華有 觀此臭身
無常所囚 進退無免 會遭蟻螻
此身難保 有命必輸 狐狼所噉
終成蟲?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死火所燒 暫見如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為讎 誓斷根源
此身無樂 毒蛇之篋 四大圍繞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數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以不自在 無實橫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同死 棄捨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大山 當來兼倍 未曾為利
虛受勤苦 眾生無益 於法無補
忍痛捨施 功用無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纏 捨此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華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賢聖 長辭三塗 正道決定
報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餐法
證大無生 法身自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無方 德備四勝 號稱法王
願捨此身 早令自在 法身自在
在諸趣中 隨有利處 護法救生
復業應盡 有為皆然 三界無常
來不自在 他殺及死 終歸如是
智者不樂 應當是思 眾緣既湊
業盡今日
隋廬山甘露峯釋大志。姓顧氏。會稽山陰人。師事天台伏膺日久。顗覩其容知其神志。故見者眄睞測非凡器。後於蓮華山甘露峯南。建靜觀道場。頭陀為業。分爾一身不避虓虎。聞有惡獸輒往投之皆避不噉經于七載。禪業無絕。晚住此山福林寺。會大業併除流徙隱逸。慨法倰遲一至於此。乃變服毀形麁布為衣。在佛堂內高聲慟哭。三日三夕。初不斷絕。寺僧慰喻。志曰。余歎惡業乃如此耶。惡盡此骸申明正教。遂往東都上表曰。願陛下興顯三寶。當燃一臂於嵩岳用報國恩。帝乃許之。勅設大齋。七眾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燒鐵鑪赤。用烙其臂。竝令焦黑。以刀截斷。肉裂骨現。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蠟灌下火燃之。光曜巖岫。于時大眾見其苦行。皆痛心髓不安其足。而志雖加燒烙詞色不變。言笑如故。或誦法句歎佛功德。或為眾說法言談苦切。臂燒既盡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時年四十有三矣。
唐終南山豹林谷沙門釋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儉素游泊林泉。苦節戒行是其本志。投終南豹林谷。潛隱綜業讀法華經。至藥王品便欣厭捨。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驚焰發煙火俱盛。卓爾跏坐聲誦如故。尋爾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曉身火俱滅。乃收其骨為起塔銘。又貞觀之初。荊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捨身。節約衣食欽崇苦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後頓絕米唯食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周告道俗。剋日燒身。以貞觀二年二月八日。於荊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蠟布纏身至頂。唯出面目。眾聚如山。歌贊雲會。誦法華經。至藥王燒處。其姊先以火拄妹頂訖。妹又以火拄姊頂。清夜兩炬一時同曜。焰下至眼聲相轉鳴。漸下鼻口方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舉。一時火化。骸骨摧朽。唯二舌俱存。合眾欣嗟。為起高塔。又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可二十四五。誦法華經。誓燒供養。乃集數束蒿乾籠積之。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後於中夜放火自燒。及人往救火盛已死。又貞觀年中。西京弘福寺有僧名玄覽。趙州房子人。常樂禪誦禮悔為業。每語法屬曰。雖同常業而誓欲捨身。至貞觀十八年四月初。脫諸衣服總作一幞。付本寺僧。唯著一覆單衣。密去至京東渭陰洪陂坊側。旦臨渭水稱念禮訖。投身瀅中。眾人接出。覽告眾曰。吾誓捨身命久矣。意欲仰學大士難捨能捨。諸經正行。幸勿固遮。兩妨其業。眾語意盛。故乃從之。又即入水。合掌稱佛。廣發願已。便投旋渦。於三日後其屍方出。村人接取為起塔銘。本寺怪其不歸。便開衣幞乃見遺文云。敬白十方三世諸佛。弟子玄覽。自出家來一十二夏。雖沾僧數大業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羅蜜行。如薩埵捨身尸毘割股。魚王肉山經文具載。請從前聖敢附後塵。衣物眾具任從佛教。臨終之日人多不委同學見書。方往尋究知死符同遺文不異(右此四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六
◎我於往昔 無量劫中 捨所重身
以求菩提 若為國王 及作王子
常捨難捨 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
有大國王 其王名曰 摩訶羅陀
是王有子 能大布施 其子名曰
摩訶薩埵 復有二兄 長者名曰
大波那羅 次名大天 三人同遊
至一空山 見新產虎 飢窮無食
時勝大王 生大悲心 我今當捨
所重之身 此虎或為 飢餓所逼
儻能還食 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
自投虎前 為令虎子 得全性命
是時大地 及諸大山 皆悉震動
驚諸蟲獸 虎狼師子 四散馳走
世間皆暗 無有光明 是時二兄
故在竹林 心懷憂惱 愁苦涕泣
漸漸推求 遂至虎所 見虎虎子
血污其口 又見骸骨 髮毛爪齒
處處迸血 狼藉在地 是二王子
見是事已 心更悶絕 自躄於地
以灰塵土 自塗坌身 忘失正念
生狂癡心 所將侍從 覩見是事
亦生悲慟 先聲號哭 互以冷水
共相噴灑 然後蘇息 而復得起
是時王子 當捨身時 正值後宮
妃后婇女 眷屬五百 共相娛樂
王妃是時 兩乳汁出 一切肢節
痛如針刺 心生愁惱 似喪愛子
於是王妃 疾至王所 其聲微細
悲泣而言 大王今當 諦聽諦聽
憂愁盛火 今來燒我 我今二乳
俱時汁出 身體苦切 如被針刺
我見如是 不祥瑞相 恐更不復
見所愛子 今以身命 奉上大王
願速遣人 求覓我子 夢三鴿雛
在我懷抱 其最小者 可適我心
有鷹飛來 奪我而去 夢是事已
即生憂惱 我今愁怖 恐命不濟
願速遣人 推求我子 是時王妃
說是語已 即時悶絕 而復躄地
王聞是語 復生憂惱 以不得見
所愛子故 其王大臣 及諸眷屬
悉皆聚集 在王左右 哀哭悲號
聲動天地 爾時城內 所有人民
聞是聲已 驚愕而出 各相謂言
今是王子 為活來耶 為已死亡
如是大士 常出軟語 為眾所愛
今難可見 已有諸人 入林推求
不久自當 得定消息 諸人爾時
慞惶如是 而復悲號 哀動神祇
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穌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王妃
念其子故 倍復懊惱 心無暫捨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捨我終亡 云何我身 不先薨歿
而見如是 諸苦惱事 善子妙色
猶淨蓮華 誰壞汝身 使令分離
將非是我 昔日怨讎 挾本業緣
而殺汝耶 我子面目 淨如滿月
不圖一旦 遇斯禍對 寧使我身
破碎如塵 不令我子 喪失身命
我所見夢 已為得報 直我無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夢 牙齒墮落
二乳一時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愛子 夢三鴿鶵 鷹奪一去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覓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心生愁惱
憂苦所切 雖在大眾 顏貌憔悴
即出其城 覓所愛子 爾時亦有
無量諸人 哀號動地 尋從王後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頭蒙塵土
血污其衣 灰糞塗身 悲號而至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見是使已
倍生懊惱 舉首號叫 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 尋復來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當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見王愁苦 顏貌憔悴
身所著衣 垢膩塵污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在 哀悴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饑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生大悲心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於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虎前
虎飢所逼 便起啗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穌 復起舉首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於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涕泣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良久之頃 乃還穌息
望見四方 大火熾然 扶持暫起
尋復躄地 舉首悲哀 號天而哭
乍復讚歎 其弟功德 是時大王
以離愛子 其心迷悶 氣力惙然
憂惱涕泣 並復思惟 是最小子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見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終保 餘年壽命
爾時大王 駕乘名象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於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涕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捨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連是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送終篇第九十七(此有四部)述意部捨命部遣送部受生部
述意部第一
惟四大毒器有穢斯充。六賊狂主是境皆著。無復逆流之期。唯有循環之勢。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則悋而弗為。撤一餐以續餘糧。則惜而不與。淪滯生死。封執有為。諸佛為其斂眉。菩薩於茲泣血。竊見俗徒貴勝父母喪亡。多造葬儀廣殺生命。聚集親族供待賓客。苟求現勝不避業因。或畏外譏不修內典。所以父亡於斯重苦。母終偏增湯炭。是以宛轉三界綿歷六道。四趣易歸萬劫難啟。痛慈母之幽靈。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陽如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剋待良醫之藥。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無惡業。罪因不滅。苦報難排。若不憑諸勝福。樂果何容得證。庶使臨終發願令入屍陀。葬具資身並修功德。冀濟飛走之飢。得免將來之債也。
如十二品生死經云。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無餘死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死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餘死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死者。謂須陀洹。見道迹也。五曰無欺死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死者。謂行一心也。七曰數數死者。謂惡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謂凡夫也。九曰橫死者。謂孤獨苦也。十曰縛著死者。謂畜生也。十一曰燒灼死者。謂地獄也。十二曰飢渴死者。謂餓鬼也。比丘當曉知是。勿為放逸也。
又淨度三昧經云。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人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
又華嚴經云。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仗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見諸天宮殿伎女莊嚴游戲快樂如是勝事。
又法句喻經云。昔佛在祇桓精舍。為天人說法。有一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聚妻。未滿七日。夫婦相敬。欲至後園。上春三月看戲園中。有一柰樹。高大好華。婦欲得華無人取與。夫為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死。居家大小奔走兒所。呼天號哭斷絕復穌。聞者莫不傷心。棺斂送還家啼不止。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子。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望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命死復生 罪福則不亡
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長久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得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釁。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世間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數劫之中所在相會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壽終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終即生海中為龍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鳥王而取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洟泣。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受報如此。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三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長者意解。大小歡喜。皆得須陀洹道。
又四分律。爾時世尊為利益眾生。王命終。說偈云。
一切要歸盡 高者會當墮
生者無不死 有命皆無常
眾生墮有數 一切皆有為
一切諸世間 無有不老死
眾生是常法 生生皆歸死
隨其所造業 罪福有果報
惡業墮地獄 善業生天上
高行生善道 得無漏涅槃
遣送部第三
述曰。生死連環不離俗諦。雖復出家志求勝道。分段未捨變易未除。仍依三界隨俗遷流。至於存亡。皆依內外。臨終之日安置得所。葬送威儀具存下說。且論亡屍。安置南北。魂魄不同。今此略述。
禮記禮運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死者北首生者南向。
郊特生曰。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傳昭二年子產對趙景子曰。人生死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乎。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為體。魂曰。以無有形乎。魄曰。有形也。若也無有。何而問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問曰。既知魂與魄別。今時俗亡何故以衣喚魂。不云喚魄。答曰。魂是靈。魄是屍。故禮以初亡之時。以己所著之衣。將向屍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將衣喚魂。魂識己衣。尋衣歸魄。若魂歸於魄。則屍口纊動。若魂不歸於魄。則口纊不動。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喚魄。故蕭喪服要記曰。魯哀公葬其父。孔子問曰。寧設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伯桃。伯桃荊山之下道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屍。愍魂神之寒。故改作魂衣。吾父生服錦繡。死于衣被。何用衣為。
問曰。何須幡上書其姓名。答曰。幡招魂置其乾地。以魂識其名。尋名入於闇室。亦投之於魄。或入於重室(直龍反)重者重也(徒用反)以重之內。具安祭食。以存亡各別明闇不同故。鬼神闇食。生人明食。故重用籧篨。裹其食具。以安重內。置其坤地也。
依如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三土埋。四施林。五分律云。若火燒時安在石上。不得草土上。恐傷蟲故。四分律云。如來輪王二人悉火葬。餘人通前。四葬者多。五分律云。屍應埋之(此謂王法不許施身。復恐夏燒殺蟲。故令埋之。自外無難水林亦得也)又依四分律及五百問事云。若見如來塔廟及見五眾出家人塚塔。大於己者。皆須展轉依生時年臘而設禮之。若一切白衣見出家人塚塔。不簡大小皆須敬禮。
述曰。既知如此。諸道俗等。若見師僧父母亡柩。外來弔人小於亡者。至其屍所如常設禮。已先執孝子手默慰吊之。後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弔而拜之。亦見愚癡白衣。妄行法教。展轉教他。不聽禮父母叔伯尊親亡靈。口云。我既受戒彼為鬼神。故不合禮。恐破戒故。此不合教。反招無知之罪。伏惟師僧等長養我法身。父母叔伯等長養我生身。依斯乳哺長大成人。思此恩德昊天難報。歷劫酬恩。豈一生能謝。不存敬恩。反起墮慢。繼踵鄙夫。何成孝子。故世尊極聖。尚自躬扶亡父屍送。況下凡愚輒生怠慢。故涅槃經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於畜生。
又淨飯王泥洹經云。白淨王在舍夷國。病篤將終。思見世尊及難陀等。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去此懸遠五十由旬。世尊在靈鷲山。天耳遙聞父思憶聲。即共阿難等乘空而至。以手摩王額上。慰勞王已。為王說摩訶波羅本生經。王聞得阿那含果。王捉佛手捧置心上。佛又說法得阿羅漢果。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至闍維時。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在喪足後。阿難陀長跪白佛言。唯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復言。唯願聽我擔祖王棺。世尊慰言。當來世人皆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眾生設化法故。如來躬欲擔於父王之棺。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駊騀涌沒。如水上船。爾時一切諸天龍神。皆來赴喪舉聲哭泣。四天王將鬼神億百千眾。皆共舉喪。白佛言。佛為當來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親欲自身擔父王棺四王俱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得須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擔父王之棺。佛聽四王擔父王棺。即變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執香鑪。前行詣於墓所。令千羅漢往大海渚上取牛頭栴檀種種香木。以火焚之。佛言。苦空無常。猶如幻化水月鏡像燒身歸竟。爾時諸王各持五百瓶乳。以用滅火。火滅之後競共收骨。盛金剛函。即於其上便共起塔。懸繒幡蓋供養塔廟。佛告眾會。父王淨飯是清淨人。生淨居天。
又佛母泥洹經云。大愛道比丘尼。即是佛姨母。不忍見佛後當滅度。欲先滅度。與除饉女五百人(即是比丘尼也。康僧會法鏡經云。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貪飯不知厭足今聖人斷貪除六情飢饉故。號出家尼。為除饉也)以手摩佛足。繞佛三匝。稽首而去。現神足德。於自座沒。從東方來在虛空中作十八變。八方上下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諸冥。上曜諸天。五百除饉變化俱然同時泥洹。佛勸理家作五百輿床。麻油香華樟柟梓材。事各五百。真伎正音當以供養。一切凡聖覩之莫不哀泣。闍維畢捧舍利詣佛所。於是四方各二百五十應真。神足飛來稽首佛足。至舍利所。千比丘俱皆就坐。佛告阿難。取舍利盛之。以鉢著吾手中。阿難如命。告諸比丘。斯聚舍利本是穢身。兇愚急暴。嫉妬陰謀。敗道壞德。今母能拔興丈夫行。獲應真道遷靈卒無。何其健哉。勅令興廟供養。
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阿難陀羅雲。汝等輿大愛道身。我當親自供養。爾時釋提桓因四天王等。前白佛言。唯願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佛言。止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過去未來諸佛母。先取滅度。諸佛皆自供養闍維舍利也。時毘沙門天王使諸鬼神往栴檀林取栴檀薪。至曠野之間。佛躬自轝床一脚。阿難輿一脚。飛在虛空。往至塚間。爾時佛自取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佛言。有四人應起塔供養。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盡阿羅漢。四者轉輪聖王。皆以十善化物故。爾時人民即取舍利。各起塔供養。依雜阿含經。愛道姨母。即是難陀親母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四部弟子中略取前後者。且列八人。比丘中最初得道者如拘隣比丘。善能勸化。不失威儀。最後得道者如須跋陀羅。臨得道日入般涅槃。比丘尼中最初得道者如大愛道尼。最後得道者如陀羅俱夷國尼。優婆塞中最初得道者如商客男。最後得道者如俱夷那摩羅。優婆夷中最初得道者如難婆女。最後得道者如藍優婆夷。
受生部第四
夫生則八識持。死則四大離散。迅矣百齡終歸磨滅。循環三界運轉靡停。故經曰。有始必終。既生則滅。聖教不虛自覩交臂。所以於此緣中略述六門。
第一門中臨命終時。檢身冷熱。驗其善惡。具知來報。故瑜伽論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為命者。大小皆同死通漸頓。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從下冷觸至臍已上。煖氣後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熱氣後盡。即生天道。若造惡者與此相違。從上至腰熱後盡者。生於鬼趣。從腰至膝熱氣盡者。生於畜生。從膝已下乃至脚盡者。生地獄中。無學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煖。或在頂也。然瑜伽論云。羯羅藍義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釋云。依瑜伽論由造善生上。故從下漸捨至肉心。後方說上捨。由造惡生下故先從上捨至肉心。後方從下捨也。
俱舍論云。若人正死。於何身分中意識斷滅。若一時身死根共意識一時俱滅。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
次第死脚齊 於心意識斷
下人天不生
論中釋曰。若人必往惡道受生及人道。如此等人。次第於阿羅漢。此人於心意識斷絕。有餘部說於頭上。何以故。身根於此等處與意識俱滅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熱。石水漸漸縮滅。於脚等處次第而滅。釋云。俱舍論述小乘義。故云身於此等處與意識俱滅。若依大乘。身根於此等處與本識俱滅也。
第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論云。為行至。應生道處故。起此中陰眾生。由宿業勢力所生眼根。雖住最遠處。能見應生處。於中見父母變異事。若變成男。於母即起男人欲心。若變成女。於父即起女人欲心。倒此心起瞋。此中有眾生。由二起顛倒心故。求欲戲往至生處。是即樂得屬已。是時不淨已至胎處。即生歡喜。仍託彼生。從此剎那是眾生五陰和合堅實。中有五陰。即滅如此方說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脇。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脇向母腹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隨欲類託生。住亦如此。無有中有異於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託生而住。後時在胎中增長。或作黃門。若託胎卵二生。道理如此。若眾生欲受濕生愛樂香故至生處。此香或淨。或不淨。隨宿業故。若是化生愛樂處所故至生處。若爾地獄眾生。云何生樂處所。由心顛倒故。此眾生見寒風冷雨觸惱身。見地獄火猛熾盛可愛。欲得暖觸故往入彼。復見身為熱風光及火焰等所炙。苦痛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故往入彼。胎卵二生於父母變異事生愛。濕化二生不由託赤白為身故無此變。濕生但愛著香故。至所生處。隨業善惡。所愛之香自有淨穢。化生但愛所依之處。地獄雖是苦處。然罪人樂亦得愛處。於中受生。何以故。非愛不受生故。論云。如往昔造作能感如此生。樂見身是如此位。見彼眾生亦爾。是故往彼。先舊諸師作如此說。若眾生年三十時。行殺生業網捕眾生。行此事時必有伴類。此業能感地獄生。後於中陰中。見自身如昔年三十行網捕時故言位。又見昔伴與昔不差。見地獄時。如昔見江湖諸伴類等相牽共入其中。緣此起變即於中受生後解昔所造業雖多。必以一業牽地獄生。或於年二十時作此業。或三十時作此業。後於中陰中見自身。如昔作業時少老。見地獄眾生。並如己年時。年時既相似。於此眾生起變。即往就彼。由此愛故受生。依經部師作如此釋。
又瑜伽論云。若居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蘆荻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意相現。
又俱舍論云。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因邪見為緣故墮地獄。有論師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此不善之餘生畜生餓鬼中。又法業盛故墮畜生中。如婬慾盛故生於鴿雀鴛鴦之中。瞋恚盛故生於蚖蝮蛇蠍中。愚癡盛故生猪羊蚌蛤中。憍慢盛故生於師子虎狼中。掉戲盛故生獼猴中。慳嫉盛故生餓狗中。若有少分施善餘福。雖生畜生於中微樂。身口二業雖由心為主。然其口業受報者多。如罵人輕躁喻如獼猴即生猴中。若言貪悷如烏。語如狗吠。騃如猪羊。聲如驢鳴。行如?駝。自高如象。惡如逸牛。婬如鳥雀。怯如猫狸。諂如野狐。如是諸惡隨口受報。然由三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重。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故智度論云。若不斷愛愛則潤生。是故四生皆由愛起。如說多欲生鳥雀中。多貪味故。廁中受生。又愛欲故卵生。貪香味故受濕生。隨其所愛故。起慇重業則受化生。若慇重心樂行罪業。死時妄見地獄受其化生。若慇重愛福上界化生。故成論云。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貪根不拔苦樹常在。
又瑜伽論云。云何生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光。或陰暗夜作善業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論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剛等所不能礙。須彌山下金剛中有蝦蟇。於中受生。中有細色金剛。不能礙之。有天眼者。能見此事。重舉所聞事證。曾聞人說。燒鐵令熱。破之見蟲。
第三壽量長短者。俱舍論云。若不定生處於餘處。此道中皆得受生。譬如牛於夏時欲事偏多。狗於秋時。熊於冬時。馬於春時。野干等欲事無時。是時此眾生應生牛中。若非夏時則生野干中。若應生狗中。非時則生野干中。
又俱舍小乘師有四釋不同。一說極促時死已即受陰生。二說得住七日。七日滿已。處中有不限時節。三說得住四十九日生緣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時節。四說隨受生緣。乃至經劫住不命終。第五依瑜伽論云。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死而復生。乃至七七日受死生。自此已後決得生緣。此與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遲速者。俱舍論云。此中陰游空而去。如人捨命應至無量世界外受生。俄頃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陰已至無量世界外。縱佛神力亦不能遮令不往生得住餘道。以業力定故。論業通勝者。據勝凡夫一乘神通。婆沙論云。神足勝者。據佛神通速也。
第五互見不同者。依俱舍論云。若同生道中陰定互相見。若人有天眼最清淨是一道慧類。此人亦得見彼生。若報得天眼則不能見。以最細故。薩婆多部云。若同於人道中受生。同是人道中陰。互得相見。此義為定。不能見餘道中陰。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則是道類。能見中陰色。若報得天眼則不能見中陰色。中陰色細餘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陰備能見五道中陰色。人道中陰能見四道。除天道中陰。非其所能見。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獄道中陰。除前四道中陰。非其所見。唯見地獄道中陰。
第六身量大小者。俱舍論云。身量如六七歲小兒。而識解聰利。若菩薩在中陰。如圓滿少病人。具大小相。是故雖在中陰。正欲入胎。而能遍照萬俱胝剡浮洲。
頌曰。
高堂信逆旅 壞業理常牽
玉匣方委觀 金臺不復延
挽聲隨遙遠 蘿影帶松懸
詎能留十念 唯應逐四緣
幻工作同異 變弄作多身
愚俗諍人我 誰復非謂真
謬者疑久固 達者知幻賓
親疎既無定 何勞非蒼旻
感應緣(略引十六驗)漢哀帝有女孕未生二月兒啼腹中漢平帝時有牧女春死棺殮六日出棺漢建安中李妖死十四日復生漢陳留史姁臨死遺囑有徵漢馮貴人亡死將百歲賊發塚顏色如故漢靈帝時遼西人見遼水中浮棺內人語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漢北海營陵有道人能令人與已死人相見漢武帝時幸李夫人後卒哀帝見之帳中漢時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經十年開塚而婢尚生漢洛陽沙門達多發墓得生人死來十二年晉唐遵暴死經夕見有靈徵可驗晉沙門訶羅竭存亡皆有靈徵神異難測晉沙門竺法慧存亡亦有靈神化難測宋沙門慧遠有弟子名黃遷存亡有驗隋沙門釋玄景存亡亦有徵祥可驗唐居士裴則男暴死而穌說冥道可驗
漢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有女子田無壹孕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有人過。聞兒啼聲。母掘養之。
漢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廣牧女子趙病春死。棺殮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見死夫。乃曰。年二十七。汝不當死。太守譚以聞說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其後王莽篡位。
漢建安中李妖死。十四日復生。其語具作鬼神。獻帝初平中長沙桓氏死。月餘其母聞棺中有聲。發之遂生。
漢陳留考城史姁字威明。年少時當得病。臨死謂其母曰。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我瘞上。若杖拔掘出我。及死埋之柱如其言。七日往視之。杖果拔出。即掘屍出活。走至井上浴已。平復如故。復與隣人乘船至下邳。賣鋤不售。思欲歸。謂人曰。我方暫歸。人不信之。何有千里暫得歸耶。答曰。一宿便還。即不相信。作書得報。以為驗實。其一宿便還。果得報書。具知消息。考城令江夏?賈和聞之。姊病在鄉里。欲急知消息。請往省之。路遙三千。再宿報書。具知委曲。
漢馮貴人亡死將百歲。盜賊發塚。顏色如故。但肉微冷。群賊幸之。致相妬忌。然後事覺。
漢令支縣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國也。靈帝光和元年。遼西人見遼水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中人語曰。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壞我棺槨。是以漂流。汝斫我何為。人懼不敢斫。因為立廟祠祀。吏民有欲發視者。皆無何而死。
漢北海營陵有道人。能令人與已死人相見。其同郡人婦死已數年。聞而往見之曰。願令我一見亡婦。死不恨矣。道人曰。可卿往見之。若聞鼓聲。疾出勿留。乃語其相見之制。於是與婦言語悲喜。思情如生。良久聞鼓音聲。恨不能得住當出戶時。揜閉其衣裾。戶間掣絕而去。至後歲餘。此人身亡。室家葬之。開塚見婦棺。蓋下有衣裾。
漢武帝幸李夫人。夫人後卒。帝哀思不已。方土少翁言能致其神。乃施帷帳明燈燭。帝遙望見美女居帳中。如李夫人之狀。而不得就。乃遙視之。
漢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後十餘年開塚附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頃漸問之。自謂甞一再宿耳。初婢埋時。年至十五。及開塚後更生十五六年。嫁之有子(右此九驗出搜神異記)。
漢菩提寺。西域人所立也。在慕義里。沙門達多發墓取塼。得一人以送。時太后與漢明帝在華林都堂。以為妖異。謂黃門郎徐紇曰。上古以來頗有此事不。紇曰。昔魏時發塚得霍光女婿范朋友家奴。說漢朝廢立。與史書符合。不足為異也。后令紇問其姓名。死來幾年。何所飲食。死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暢。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財里。死時年十五。今乃二十七。在地下十二年。常似醉臥無所食也。時復游行。或遇飲食。如似夢中。不甚辯了。后即遣門下錄事張俊。詣埠財里訪涵父母。果有崔暢其妻魏氏。俊問暢曰。卿有死兒不。暢曰。有息子洪。年十五而亡。俊曰。為人所發今日穌活在華林園。主上遣我來相問。暢聞驚悑曰。實無此兒。向者謬言。俊還具以實聞啟后。后遣俊送涵向家。暢聞涵至門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拒之。汝不須來。吾非汝父。汝非我子。急手速去。可得無殃。涵遂捨去。游於京師衖內。常宿寺門下。汝南王暢黃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視天。又畏水火及兵刃之屬。常走於路。疲則止。不徐行也。時人猶謂是鬼。雒陽大市北有奉終里。里內之人。多賣送死之具及諸棺槨。涵謂曰。柏棺。勿以桑木為欀。人問其故。涵曰。吾在地下見發鬼兵。有一鬼稱。是柏棺。應免兵主。吏曰。儞雖柏棺桑木為欀。遂不免兵。京師仰聞此。柏木勇貴。人疑賣棺者化涵故發此言(見洛陽寺記錄)。
晉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晉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經夕得穌。云有人呼將去至一城府。未進頃見其從叔自城中出。驚問遵。汝何故來。遵答。違離姑姊。並歷年載。欲往問訊。本明當發。夜見數人。急呼來此。即時可得歸去。而不知還路。從叔云。汝姑喪已二年。汝大姊兒道文近被錄來。既蒙恩放。仍留看戲。不即還去。積日方歸。家已殯殮。乃入棺中。又搖動棺器。冀望其家覺寤開棺。棺遂至路。落棺車下。其家或欲開之。乃問卜者。卜云不吉。遂不敢開。不復得生。今為把沙之役。辛勤極苦。汝宜速去。勿復住此。且汝小姊又已喪亡。今與汝姑共在地獄。日夕憂苦。不知何時可得免脫。汝今還去可語其兒。勤修功德庶得免之。於此示遵歸路。將別又屬遵曰。汝得還生良為殊慶。在世無幾倏如風塵。天堂地獄苦樂報應。吾昔聞其語。今覩其實。汝宜深勤善業務為孝敬愛法持戒。慎不可犯。一去人身入此罪地。幽窮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心不可忘也。我家親屬。生時不信罪福。今並遭塗炭長受楚毒。焦爛傷痛無時暫休。欲求一日改惡為善。當何得耶。悉我所具知故以囑汝。勸化家內共加勉勵。言已洟泣。因此而別。遵隨路而歸。俄而至家。家治棺將竟。方營殯殮。遵既附屍。屍尋氣通。移日稍差。勸示親識。並奉大法。初遵姑適南郡徐漢。長姊適江夏樂瑜。其小姊適吳興嚴晚。途路懸遠久斷音息。遵既差。遂至三郡。尋訪姑及小姊。姊子果並喪亡。長姊亦說。兒道文殮後棺動墮車。皆如叔言。既聞遵說道文橫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為製服(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晉雒陽有釋訶羅竭者。本襄陽人。少出家誦經二百萬言。性虛玄守戒節。善舉厝美容色。多行頭陀獨宿山野。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雒陽。時疫疾甚流。呪者皆愈。至晉慧帝元康元年。迺入止婁至山石室中坐禪。此室去水既遠。時人欲為開㵎。竭曰。不假相勞。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壁陷沒指。既拔足已水從中出。清香濡美。四時不絕。來飲者。皆止飢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從化。弟子依國法闍維之。焚燎累日而屍猶坐火中。永不灰燼。乃移還室內。後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晉咸和中往其國。親自觀視見屍。儼然平坐。亡已三十餘年。定後至京。傳之道俗。
晉竺法慧。本關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佛圖蜜為師。晉康帝建元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不受別請。每乞食輒齎繩床自隨。於閑曠之路則施之而坐。時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見繩床。不知慧所在。訊問未息。慧已在床。每語弟子法昭曰。汝過去時折一雞脚。其殃尋至。俄而昭為人所擲。脚遂永疾。後語弟子云。新野有一老翁當命過。吾欲度之。仍行於畦畔之間。果見一翁將牛耕田。慧從乞牛。翁不與。慧前自捉牛鼻。翁懼其異。遂以施之。慧牽牛呪願七步而反。以牛還翁。翁少日而亡。後征西庾移恭鎮襄陽。既素不奉法。聞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預告弟子曰。吾宿對尋至。誡勸眷屬令勤修福善。爾後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臨死語眾人云。猶枉刑吾。吾死後三日天當暴雨。至期果洪霔。城門外深一丈。恭眷屬居民等並皆沒死(右此二驗出梁高僧傳)。
宋慧遠沙門者。江陵長沙寺僧也。師慧印善禪法。號曰禪師。遠本印蒼頭名黃遷。年二十時印每入定。輒見遷先世。乃是其師。故遂度為弟子。常寄江陵市西楊道產家行般舟。勤苦歲餘。因爾遂頗有感變。或一日之中赴十餘處齋。雖復終日竟夜行道轉經。而家家悉見黃遷在焉。眾稍敬異之。以為得道。孝建二年一旦自言死期。謂道產曰。明夕吾當於君家過世。至日道產設八關。然燈通夕。初夜中夜。遷猶豫眾行道。休然不異。四更之後。乃稱疲而臥。顏色稍變。有頃而盡。闔境為設三七齋起塔。塔今猶存。死後久之。見形多寶寺。謂曇珣道人云。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諸天共相迎也。言已而去。曇珣即於長沙禪房設齋九十日。捨身布施。至其日苦氣。自知必終。大延道俗盛設法會。三更中呼問眾僧。有聞見不。眾曰。不覺異也。珣曰。空中有奏樂聲。靄煙香異。黃遷之契。今期至矣。眾僧始還堂就席。而珣已盡(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宋時有一人忘其姓名。與婦同寢。天曉婦起。後夫尋出外。而婦還見其夫。猶在被中眠。須臾奴子外來。云郎求鏡。婦以奴詐。巧指床上以示奴。奴云。適從郎處來。於是馳白其夫。大愕便入。夫婦共視被中人。高枕安寢。正是其形。了無一異。慮是其魂神。不敢驚動。乃共以手徐徐撫床。遂冉冉入席。漸漸消滅。夫婦惋悑如此。少時夫得疾。性理乖錯。於是終卒(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時有諸生遠學。其父母然火夜作。兒至前歎息曰。今我但魂魄耳。非復生人。父母問之。兒曰。此月初病。以今日某時亡。今在琅耶任子成家。明日當殮。來迎父母。父母曰。去此千里。雖復願到那得及汝。兒曰。外有車乘。去自得至耳。父母從之上車。忽若睡頃。比鷄鳴已至其所。視其駕乘但魂車木馬。遂主人見臨兒哀。問其疾消息如言(右一驗出搜神記)。
隋相州鄴下釋玄景。姓石氏。滄州人。統解玄微純講大乘。後因臥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故。答云。凡夫識想何可檢校。向有天眾欲來邀迎耳。爾後異香充戶。眾共聞之。又曰。吾欲去矣。當願生世為善知識。遂終於所住。即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云。沈骸水中。及歿後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瀅之中。三日往觀。所沈之處。反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兩派。道俗異其雅瑞。傳迹于今(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唐曹州離狐人裴則男。貞觀末年二十一死。經三日而穌。自云。初死被一人將至王所。王衣白非常鮮潔。王遣此人將牛耕地。此人訴云。兄弟幼小無人扶侍二親。王即憫之。乃遣使將向南。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又見數千人頭皆被斬布列地上。此頭並口云大飢。當村有一老母。年向七十。其時猶未死。遂見在鑊湯前然火。觀望訖還至王前。見同村人張成。亦未死。有一人訴成云毀破某屋。王遣使檢之。報云。是實。成曰。成犁地不覺。犁破其塚。非故然也。王曰。汝雖非故。心終為不謹耳。遂令人杖其腰上七下。有頃王曰。汝更無事。放汝早還。王乃使人送去遣。北出踰牆及登牆望見其舍。遂聞哭聲。乃跳下牆。忽覺起坐。既穌之後。具為鄉曲言之。邑人視張成腰上有七下杖迹迹極青黑。問其毀墓。答云不虛。老母尋病。未幾而死(右此一驗出冥報拾遺)。
唐琅耶王之弘。貞觀年中為沁州和川縣令。有女適博陵崔軌。軌於和川會病而卒。卒經數十日。其家忽於夜中聞軌語聲。初時傾家驚恐。其後乃以為常。聞語云。軌是女婿。雖不合於妻家立靈。然以苦無所依。但為置立也。妻從其請。朝夕置食不許置肉。唯令下其素食。常勸禮佛不聽懈怠。又具說地獄中事云。人一生常不免殺生及不孝。自餘之罪蓋亦小耳。又云。軌雖無罪。然大資福助為軌數設齋供。并寫法華金剛般若觀音等經。各三兩部。兼舊功德如獲濟。自茲以後即不復來。王家一依其言寫經設供。軌忽更來愧謝。因云。今即取別。舉家哭而送之。軌有遺腹之子。已年四五歲云。軌此子必有仕宦。願善養畜。自此已後不復更來(右此一驗見王之自說)。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七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法滅篇第九十八(此有九部)述意部五濁部時節部度女部佛鉢部訛替部破戒部諍訟部損法部
述意部第一
竊惟。正像推移教流末代。人有邪正法有訛替。或憑真以搆偽。或飾虛以亂真。假託之文辭意淺雜。玉石朱紫無所逃形。復由世漸澆浮人心改變。妄想居懷專崇業禍。增長三毒彌招四惡。所以無明巨夜。了無思旦之心。欣慕六塵。不覺五刀隨後。名利既侵我人逾盛。致使凶黨之徒。輕舉邪風。淳正之輩。時遭讒佞。所以教流震旦六百餘年。惡王虐治三被殘屏。禍不旋踵畢顧前良。殃咎已刑取笑天下。嗚呼來業深可痛歟。良由寡學所纏故得師心獨斷。法隨潛隱災患集身。若元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五翳有除昏之期。三明有逾光之日也。
五濁部第二
如地持論云。所謂五濁者。一曰命濁。二曰眾生濁。三曰煩惱濁。四曰見濁。五曰劫濁謂今世短壽人極百歲。是名命濁。
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慧施。不作功德。不修齋法。不持禁戒。是名眾生濁。
若此眾生增非法貪刀劍布施器仗布施諍訟鬪亂諂曲虛誑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生。是名煩惱濁。
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
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濁。
又俱舍論云。何者為五濁。一命濁。二劫濁。三惑濁。四見濁。五眾生濁。下劫將來命等五濁。最麁最下已成滓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次第損減壽命及損減樂具。復由二濁損減助善。何以故。因此二濁。有諸眾生多習欲塵樂行及自苦行。能損在家出家助善。由後一濁損減自身量色無病力。智念正勤不動。此德壞故。
又持人菩薩經云。如來今興在五濁世。何謂五濁。一人多弊惡不識義理。二六十二疑邪見強盛不受道教。三人多愛欲塵勞興隆不知去就。四人壽命短。往古世時。八萬四千歲以為甚損。今壽百歲或長或短。五小劫轉盡三災當起無不被害。若有在此五濁惡世能信樂佛正真慧。是為甚難。
又依順正理論云。此五濁但為次第顯五衰相。極增盛時。何等名為五種衰相。一壽命衰損。時極短故。二資具衰損。少光澤故。三善品衰損。欣惡行故。四寂靜衰損。展轉相違成諠諍故。五自體衰損。非出世間功德器故。為欲次第顯此五種衰損不同。故分五濁。
又薩遮尼乾子經云。佛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於諸味中最為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於中成阿耨菩提。何等十二。一示現劫濁。二示現時濁。三示現眾生濁。四示現煩惱濁。五示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七示現不淨佛國土濁。八示現難化眾生濁。九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現魔濁。十二示現魔業濁。善男子。一切諸佛國土皆是出世功德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如此過者。皆是諸佛方便力。為利眾生。汝等應知。
又大五濁經云。佛涅槃後當有五亂。一者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世之一亂。二者白衣上坐比丘處下。世之二亂。三者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世之三亂。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真道諦。佛法正典自為不明。詐偽為信。世之四亂。五者當來比丘畜養妻子奴僕治生。但共諍訟不承佛教。世之五亂。今時屢見無識白衣。觸事不閑。詐為知法。房室不捨然為師範。愚癡俗人以用指南。虛棄功夫終勤無益。未來生世猶不免獄。故智度論云。有其盲人。自不見道妄言見道。引他五百盲人。並墮糞坑。自處長津焉能救溺。
時節部第三
如阿難七夢經云。阿難。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一夢陂池火焰連天。二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夢群猪來觝突栴檀林壞之。五夢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六夢大象棄出小象。七夢師子王名華薩。頭上有七豪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悑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佛告阿難。汝所夢者。皆為當來五濁惡世。不損汝也。何為憂色。第一夢陂池火焰連天者。當來比丘善心轉少惡逆熾盛。共相殺害不可稱計。第二夢日月沒星宿亦沒者。佛泥洹後一切聲聞。隨佛泥洹不在世間。眾生眼滅。第三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出者。當來比丘壞毒嫉妬至相殺害。道士斬頭白衣親之。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第四夢者群猪來觝突栴檀林壞之者。當來白衣來入塔寺。誹謗眾僧求其長短。破塔害僧。第五夢者。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者。佛泥洹後。阿難當為千阿羅漢出經之師。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為重。第六夢大象棄小象者。將來邪見熾盛壞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第七夢師子死者。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四部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不得嬈亂。七豪者此是七百年後事。
又摩耶經云。摩耶問阿難言。汝於往昔已來聞世尊說。如來正法幾時當滅。阿難垂淚而便答言我於往昔曾聞世尊說於當來法滅之後事。云佛涅槃後摩訶迦葉云阿難結集法藏。事悉畢已。摩訶迦葉於狼迹山中入滅盡定。我亦當得果證。次第隨後入般涅槃。當以正法付囑憂波掬多。憂波掬多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說度人。又復勸化阿輸迦王。令於佛法堅固正信。以舍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更經二百歲已。有尸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於閻浮提度十二億人。三百歲已有青蓮華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得半億人。四百歲已。有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得二萬人。五百歲已有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得二萬人。八部眾生發阿耨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燈。八百歲後。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百千萬人中有一兩得道果者。九百歲已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一千歲已。諸比丘等聞不淨觀阿那波那。瞋恚不欲。無量比丘。若一若兩。思惟正受。千一百歲已。諸比丘等。如世俗人媒嫁行媒。於大眾中毀謗毘尼。千二百歲已。是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為比丘。女為比丘尼。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千四百歲已時諸四眾猶如獵師。樂好殺生。貪賣三寶物。千五百歲已。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從於十五日布薩已時。羅漢比丘昇於高座說清淨戒。云此所應作。此不應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羅漢言。汝今身口不清淨。云何而乃說是麁言。羅漢答言。我久清淨身口意業無諸過患。三藏弟子聞此語已。倍更怨忿。即於座上殺彼羅漢。時羅漢弟子而作是言。我師所說合於法理。云何汝等殺我和上。即以利刀殺彼三藏。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踊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鳩尸那。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時摩訶摩耶聞此語已。號哭懊惱。即向阿難。而說偈言。
一切皆歸滅 無有常安者
須彌及海水 劫盡亦消竭
世間諸豪強 會必還衰朽
我子於往昔 勤苦集眾行
故得成正覺 為眾說法藏
如何於爾時 皆悉潛沒盡
度女部第四
如善見論云。中度女人出家。正法唯得五百歲住。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教。正法還得千年。問千年已正法為都滅耶。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總得一萬年。初五千歲得道。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於萬歲後一切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已。
又毘尼母經云。尊者迦葉。責阿難為女人求出家中。彼有十事謫阿難。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各各器盛食在道側䠒跪授與沙門。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與衣服臥具。逆於道中求沙門受用。三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乘象馬車乘在於道側。以五體投地求沙門蹈而過。四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在於路中。以髮布地求沙門蹈而過。五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恭心請諸沙門到舍供養。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見諸沙門。常應恭心淨掃其地脫體上衣布地令沙門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脫體上衣拂比丘足上塵。八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舒髮拂比丘足上塵。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門威德過於日月。況諸外道豈能正視於沙門首。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堅固解脫。一百年中得堅固定。一百年中得堅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堅固多聞。一百年中得堅固布施。初百歲中有解脫堅固法。
安住於此中 悉能達解義
第二百歲中 復有堅固定
第三百歲中 持戒亦不毀
第四百歲中 有能多聞者
第五百歲中 復有能布施
從是如來法 念念中漸減
如車輪轉已 隨轉時有盡
正法所以隱 阿難之愆咎
為女人出家 勤請調御師
正法應住世 滿足於千年
五百已損減 餘者悉如本
是故五百歲 五百興於世
解脫定持戒 多聞及布施
佛鉢部第五
如蓮華面經云。佛告阿難。於未來世。罽賓國土。當作大法之會。有金毘羅等五天子。滅度之後有富蘭那外道弟子名蓮華面。聰明智慧。身如金色。此大癡人。已曾供養四阿羅漢。當供養時作如是誓願。我未來世破壞佛法。以其供養阿羅漢故。世世受於端正之身。於最後身生國王家。身為國王。名寐吱曷羅俱邏。而滅我法。此大癡人。破碎我鉢。既破鉢已生於阿鼻大地獄中。此大癡人命終之後。有七天子。次第捨身生罽賓國。復更建立如來正法。大設供養。阿難。以破鉢故。我諸弟子。漸污淨戒樂作不善。智慧之人悉皆滅度。有諸國王不依王法。其國人民多行十不善業。以惡業故。此閻浮提五種失味。所謂蘇油鹽石蜜漿。故佛破鉢。當至北方。爾時北方諸眾生等。見佛破鉢大設供養。大發三乘心者以眾生善根力感故。我此破鉢自然還復如本不異。於後不久我鉢即於閻浮提沒。現娑伽龍王宮中。當沒之時。此閻浮提七日七夜皆大黑暗。日月威光悉不復現。地大震動。天人等眾皆大號哭。淚下如雨。初沒之時。如來法律亦沒不現。爾時魔王見法律滅。心大歡喜。以教眾生。廣作惡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爾時娑伽羅龍王。見鉢供養。至于七日。禮拜右繞。有發三乘心者。如是我鉢於龍宮沒。四天王宮出。至于七日大設供養。各發三乘心。過七日已。於四天王宮沒三十三天宮出。佛母摩耶夫人。見佛鉢已憂愁苦惱。如箭入心。難可堪忍。宛轉于地。猶如圜木。作如是言。如來涅槃。一何疾哉。修伽陀滅。何其太速。世間眼滅。佛樹傾倒。佛須彌山崩。佛燈亦滅。法泉枯竭。無常魔日萎佛蓮華。爾時夫人以手捧鉢告於天眾。此是我釋迦如來常受用鉢。今來至此。爾時帝釋七日七夜大設供養。各發三乘心者。過七日已。於三十三天沒炎摩天中出。爾時炎摩天王見佛鉢已。七日七夜種種供養。有發三乘心者。過七日已。於炎摩天沒兜率陀天出。爾時兜率天王見佛鉢已。七日七夜種種供養。過七日已。於兜率天沒化樂天出。爾時化樂天王見佛鉢已。七日七夜種種供養。有發三乘心者。爾時天王以手捧鉢。而說偈言(以前諸天各說偈歎以文繁故不具錄出)。
希有大導師 悲愍於眾生
為利眾生故 使鉢來於此
佛告阿難。此閻浮提及餘十方。所有佛鉢。及佛舍利。皆在娑伽羅龍王宮中。如是我鉢及我舍利。於未來世於此地沒。直過八萬由旬住金剛際。未來之世諸眾生等。壽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如來其聲猶如大梵天鼓迦陵伽音。爾時我鉢及我舍利。從金剛際出至閻浮提彌勒佛所住虛空中。放五色光。所謂青黃赤白頗梨雜色。彼五色光復至其餘一切天處。到彼天已。於其光中。出聲說偈。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及寂滅涅槃 此三是法印
其光復至一切地獄。亦說此偈。所放光明復至十方世界。於其光中亦說此偈。佛告阿難。如明我鉢及我舍利。所放光明。十方世界作佛事已。還至本處。於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蓋而住。舍利及鉢現此神通時。八十百億眾生得阿羅漢果。千億眾生?髮出家信心清淨。一萬眾生發阿耨菩提心皆不退轉。彌勒以手捧鉢及佛舍利。告諸天人一切大眾。汝等當知。此鉢舍利。乃是釋迦牟尼如來雄猛大士。能令無量百千那由他億諸眾生等住涅槃城。出優曇華百千億倍。鉢及舍利故來至此。爾時彌勒佛為我此鉢及我舍利。起四寶塔。以舍利鉢置此塔中。大設供養恭敬禮拜。依道宣律師住持感應云。問天人持鉢因緣。天人答曰。如來成道已至第三十八年。於祇桓精舍重閣講堂上。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汝往戒壇所鳴鍾。召十方天龍及比丘諸大菩薩眾等。普集祇桓。文殊依教召集皆來祇桓。世尊以神通力化祇桓精舍如妙樂國。眉間放光遍照十方。地皆六種震動。有百億釋迦同來集會。十億妙光佛亦集祇桓。世尊跏趺坐入金剛三昧。地又大動。從三昧起出大音聲。普告三千界一切諸來大眾。我初踰城至瓶沙王國。入山修道。天魔迷我。道路山神示我道處。即語我言。我曾於往古迦葉佛般涅槃時。留一故瓦鉢囑我護持。待如來下生令我付世尊。世尊成道先須受我此鉢。次及四天王鉢。我語山神。若得成佛當如汝言。我後入河澡浴受二女乳糜時。爾時山神即奉我鉢。我時受用。將盛乳糜食。地便六種震動。我持此鉢來經三十八年。未曾有損失。我入王舍城受彼國王請。我既食訖。即命羅睺將我鉢。還於彼龍池洗。羅睺洗鉢損破為五片。我即以鉛錫綴彼破鉢。此非羅睺過失。欲表示未來世諸惡。比丘比丘尼等輕毀法器。於初五百年分我毘尼藏遂有五部。分我修多羅為十八部。至正法滅盡。分我三藏。復為五百部。彼無智比丘本無慈心。不發弘誓救度眾生。但起諍論增我慢幢速滅正法。至于千歲正法皆滅。諸惡比丘滿閻浮提及餘天下。不持禁戒。諸惡比丘尼猶如婬女不行八敬。將我應量之器游行酒肆。或入婬舍貯酒盛肉。痛哉苦哉。法豈不滅也。
爾時諸比丘同聲白佛言。我於今朝入城乞食。還所居方各洗應量器。同時皆破。各分五段。方欲問佛。向聞世尊已說未來表法將滅心生大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留菩薩僧。合有八十億人不取涅槃。後惡世中護持聖教。各以通力化惡比丘令敬佛鉢。
爾時世尊即從坐起。往至戒壇所。從北面升壇。諸比丘奉鉢。世尊自受。又告羅睺。將我破鉢來。佛受鉢已。即擲于空。上至有頂。如是次第。同名牟尼各擲相次。猶如貫珠。上至色界頂已。次第還下。直至戒壇。百億諸來佛亦命侍者取鉢。各施牟尼佛。共相住持。使來世惡僧尼等令生慚愧。世尊受已還擲上界。相次重疊還至壇所。爾時世尊化彼破瓦鉢。狀如諸天金幢。放大光明照十方國。
又佛在世時告天帝釋言。汝施我真珠并天工匠。又告天魔。汝施我七寶。又告娑竭龍王。汝施我摩尼珠。帝釋天龍等即奉珠寶。於三七日中並集戒壇所造作珠塔。用七寶莊。上安摩尼珠。以佛神力故。於三七日中一時皆成。合得八百億真珠七寶塔。以盛如來瓦鉢。爾時魔王白佛言。我自造珠塔用盛世尊鉢。我雖是天魔敬順佛語。故於未來世不令惡人損壞聖教。化惡比丘令生慚愧。佛即聽許。純用摩尼以盛一大塔。高四十由旬。以盛佛鉢。世尊涅槃時付囑魔王造塔。令付帝釋及四天王并大魔王。汝自守護。我涅槃後正法滅盡已。將我鉢塔安置戒壇南。十二年中住。汝等四天王日夜常自供養。守護勿令損失。過十二年已。將付娑竭龍王。安置彼宮中毘尼大藏所。又勅龍王當造十六塔為鉢塔眷屬。還經十二年後付囑帝釋四天王。將往須彌頂。帝釋歡喜園中金砂池南住。佛告揵闥婆王八部神等。汝於四十年中。作天音樂供養寶塔。為彼惡世中持戒弟子。守護應器如護眼睛。
佛告帝釋四天王等。汝於須彌山金剛窟中。取彼黃砂石多造石鉢。置新塔中。大小形量如我破鉢。皆作五綴形安置彼塔中。汝等守護勿令損失。後經一百年。至阿育王造塔竟。汝將我塔遍大千國至十億家。或縱廣萬里當安兩鉢塔。於彼國土中周覓名山古聖住處。於彼安置。又告北方天王。汝至楞伽山採取牛頭栴檀香。於日三時中當至彼塔所。燒香供養勿令斷絕。我令自在天安置諸鉢塔。又遣四天王及揵闥婆王。燒香奏樂常為供養。汝等天人龍神等未解我意。此為未來非法比丘比丘尼。令其改惡生善故。使安置如是。
訛替部第六
如付法藏經云。阿難比丘化諸眾生皆令度脫。最後至一竹林之中。聞有比丘誦法句經偈云。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 而得覩見之
阿難聞已慘然而歎。世間眼滅何其速哉。煩惱諸惡如何便起。違反聖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語不可修行。汝今當知二人謗佛。一雖多聞而生邪見。二不解深義顛倒妄說。有此二法為自毀傷。不能令人離三惡道。汝今諦聽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爾時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曰。阿難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錯謬不可信矣。汝今但當如前而誦。阿難後時聞彼比丘在竹林下猶誦前偈。即問其意。答言。尊者。吾師告我。阿難老朽言多虛妄。汝今但當依前誦習。阿難思惟。彼輕我言。或受餘教。即入三昧推求勝德。不見有人能迴彼意。便作是言。異哉無常甚大雄猛散壞。如是無量賢聖令諸世間皆悉空曠。常處黑暗悑畏中行。邪見熾盛不善增長。誹謗如來斷絕正教。永當沈沒生死大河。開惡趣門閉人天路。於無量劫受諸苦惱。我於今日宜入涅槃。
又新婆沙論問。齊何當言正法住。答。若時行法者住。齊何當言正法滅。答。若時行法者滅。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迦葉波當知。如來所覺所說法毘柰耶。非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能滅沒。然有一類補特伽羅。當出於世。惡欲惡行成就惡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毘柰耶說毘柰耶。於毘柰耶說非毘柰耶。彼能滅我三無數劫所集正法令無有餘。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齊何當言正法住。齊何當言正法滅。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此中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證法。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等。持證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彼若滅時正法則滅。故契經說。我之正法不依墻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問何故世尊不決定說法住時分耶。答欲顯正法隨行法者住久近故。謂行法者。若行正法常如佛在世時及如來滅度未久時者。則佛正法常住於世無有滅沒。若無如是行正法者。則彼正法速疾滅沒。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則佛正法應減五百歲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還滿千年。
又迦旃延說法滅盡偈云。
尊者迦旃延 體道修律護
見諸卒暴者 以偈開法路
正法垂欲沒 人年裁壽百
正法之光明 在世不久沒
正法已滅盡 比丘眾迷惑
當捨諸經法 聖覺之所講
釋置經義理 更互相求短
吾身所聞傳 獨步無儔伴
持中以著下 舉下著於中
不復識次第 所說貴不窮
證據設乖謬 反說無本末
聞受皆浮漫 講論無清話
各各共諍訟 用生毒害心
貪得利供養 隨俗共浮沈
喜樂於憒擾 不慕處靜默
展轉相侵欺 以自養妻息
或時有比丘 客從遠方來
寺主先自安 閑居乃聽之
見遠方比丘 顏色不悅和
得其捨之去 於心乃為快
常念瞋恚惡 憍慢為自大
所求無厭足 恣意隨塵穢
毒事相續行 不欲誦受經
終日笑歌舞 冥暮寢不醒
斯等共聚會 言不及經理
但說縣官賊 流俗行來事
假使有學者 眾人所供養
羨者求出家 言學比丘法
所行不如教 自從利養起
其年既幼少 多畜眾弟子
其心懷諍亂 不能究所學
莫能謹慎戒 墮落於邪見
苟且無羞恥 不能修慎行
亦不樂法會 汲汲著利養
適共鬪諍已 遂乃結讎怨
諸魔及官屬 用斯得人便
諸天龍鬼神 來欲聽經教
傾企遲聞戒 但更聞諍訟
諸天人懷恨 不可比丘行
行來共講言 佛法欲滅盡
吾等捨天樂 故來欲受法
不得聞正法 不如棄之去
其有尊鬼神 心樂佛法者
不念諸比丘 不復行擁護
於時弊鬼神 凶暴行毒害
取比丘精氣 令命無有餘
偷狗無羞慚 懈怠懷毒意
斯等將來世 反當見敬事
有仁賢比丘 具足知廉恥
於彼失法時 乃更不見侍
譬如師子王 處在林樹間
豺狼及犬狐 不敢食其肉
命過身出蟲 還自噉其肉
晝夜共噉食 毀滅其形體
正法在於世 終不自沒盡
因緣像法故 正法則滅盡
譬如海中船 貪重故沈沒
佛法斯亦然 利養故滅盡
諸比丘遭患 如人喪二親
今日最末世 佛正法滅盡
從今日以往 無復說經典
法律及禁戒 當何從聞聽
諸天樹木鬼 曠野屠神明
悲感心憂惱 宛轉不自寧
法燈為已沒 正學已毀滅
今世最崩頹 法鼓不復鳴
諸魔設歡喜 聚會相慶賀
舉手而讚言 今是佛末世
知後將來世 當有是患難
益當加精進 勉力求度脫
破戒部第七
如蓮華面經。佛告阿難。我今當說未來之時。有諸破戒比丘。身著袈裟游行城邑。往來聚落住親里家。彼非比丘。又非白衣。畜養婦妾產育男女。復有比丘。往婬女家。婬比丘尼。貯畜金銀。造作生業。以自活命。復有通致使驛以自活命。復有專行醫藥以自活命。復有圍碁六博以自活命。復有為他卜筮以自活命。復有為他誦呪驅遣鬼神多取財物以自活命。復有專行殺生以自活命。復有私自費用佛法僧物以自活命。復有內實犯戒外示護持受人信施。復有祕悋僧物不與客僧。復有悋惜僧房床座不與客僧。復有比丘實非羅漢而詐稱羅漢。欲令人知多受供養但為活命不為修道。復有興利商賈以自養活。復有專行盜偷以自養活。復有畜養雜畜乃至賣買以自養活。復有販賣奴婢以自養活。復有屠殺牛羊以自養活。復有受募入陣征戰討伐多殺眾人以求勳賞。復有專行劫奪攻破城邑及與聚落以自活命。如是無量地獄因緣。捨命之後皆墮地獄。譬如師子身肉所有眾生不敢食彼。唯師子身自生諸蟲還自噉食師子之肉。佛告阿難。我之佛法非餘能壞。是我法中諸惡比丘。猶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積行勤苦所集佛法。爾時阿難見此事已。心大悑畏身毛皆竪。即白佛言。如來速入涅槃。今正是時。何用見此未來之世如是惡事。佛言。阿難。未來之世多有在家白衣得生天上。多有出家之人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善惡之業終不敗亡。我於過去曾作商人。入於大海。活多人故手殺一人。以是業緣乃至成佛。猶尚身受金槍之報。
又當來變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何謂為一。謂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復有二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二。一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畜妻養子放心恣意。賈作治生以共相活。二伴黨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墮。故為言義。謂之諛諂。私記惡行外揚清白。是為二事令法毀滅。復有三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三。一既不護禁戒。不能攝心。不修智慧。二自讀文字不諦句讀。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以為是。三明者呵之不從其教。反懷瞋恨謂相嫉姤。議識者少多不別理。咸云為是。是為三事令法毀滅。復有四事令法毀滅。何謂為四。一將來比丘捨空閑處修道之業。二喜游人間憒鬧之中行來。比丘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三高望遠視以為奇雅。自以高德無能及者。雜碎之智比日月之明而已。四不攝三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詞。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是為四事令法毀滅。若有比丘欲諦學道。棄捐綺飾。不求名聞。質朴守真。宣傳正經。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說經。不捨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麁衣趣食。得美不甘。得麁不惡。衣食好醜。隨施者意。守諸根門。不違佛教。勤修佛法猶救頭然。雖不值佛出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
又十誦律云。正法滅於像法時有五非法。一比丘小得心止便謂已得聖法。二白衣生天出家墮地獄。三有人捨世間業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持戒者無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罵辱。更有五悑畏未來有應知。一自身不修身戒心慧。復度他出家。亦不能令他修身戒心慧。二畜沙彌。三與他依止。四如是人與淨人沙彌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斬草用水溉灌。五雖誦持三藏前後雜亂。◎
◎諍訟部第八
如雜阿含經云。佛言。此摩偷羅國。將來之世。我之正法千歲不滅。過千歲後有非法出。閻浮提中惡風暴雨多諸災患。人民飢饉觸物磨滅。飲食失味珍寶沈沒。西方有王名鉢羅婆。北方有王名耶婆那。南方有王名非釋迦。東方有王名兒沙羅。此之四王皆多眷屬。殺害比丘破壞塔寺。四方盡亂。時諸比丘來集中國。拘睒彌國。王名摩因陀羅西那。生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有大勇力。又五百大臣同日生子。皆血手冑身。時拘睒彌國一日雨血。王見惡相。即大恐悑。請問相師。相師答王。今生子當王閻浮提多殺害人。即因為名難當。年漸長大四惡王從四方來。王大憂悑。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難當為王。足能降伏彼四惡王。便依神言。捨位與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迨五百大臣香水灌頂令往征伐。諸臣之子。身被甲冑從王俱征。與四惡王共戰殺之都盡。王閻浮提治在拘睒彌國。後有三藏羅漢出現。為王說法。王聞法已憂惱即止。於佛法中大生敬信。而發聲唱言。自今以後我施諸比丘無恐畏事。適意為樂。而問比丘言。前四惡王毀滅佛法有幾年歲。諸比丘答云。經十二年。王心念言作師子吼。我當十二年中供養五眾種種豐足。供施之日天當降雨。香澤之雨遍閻浮提。一切實種皆得增長。後經不久。三藏門徒弟子。共諸比丘不和。有惡比丘遂殺阿羅漢及三藏法師。心生懊惱。諸邪見輩競破塔廟及害比丘從是佛法索然頓滅。爾時人天聞佛所說莫不揮淚。
又法滅盡經云。佛告阿難。吾般泥洹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諸魔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精進修德者。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此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不復修理。展轉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田。販賣奴婢。耕田種殖。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嫉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五道。求作比丘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不樂讀誦經律。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無雅步。以為榮貴望人供養。諸魔比丘命終死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更歷。於無邊河沙劫受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勤常作功德。男子懈怠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輪彌沒。當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災疫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侵剋。不循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善者甚少。日月轉促人命轉短。菩薩比丘眾魔驅逐不預眾會。菩薩入山福德之處。淡泊自守以為傾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一切十二部經尋復化滅。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聖王去後吾法滅盡。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更猛盛。於是便滅。吾法盡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覼縷。如是久後。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大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草木榮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損法部第九
如仁王經云。後五濁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龍八部一切神王。國王大臣大子王子。自恃高貴滅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聽。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統官制眾安籍記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兵奴為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丘共為一心。親善比丘為作齋會。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當知爾時正法將滅不久。大王。法末世時。有諸比丘四部弟子國王大臣。各作非法之行。橫與佛法眾僧作大法制。作諸罪過非法非律繫縛比丘。如獄囚法。當爾之時法滅不久。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國王大子王子。乃是住持護三寶者。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外道也。各壞我佛法得大罪過。正教衰薄民無正行。以漸為惡其壽日減。至若干百歲。人壞佛教。無復孝子。六親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惡鬼日來侵害。災怪首尾連禍從衡。死入地獄餓鬼畜生。若出為人。兵奴果報。如響如影。如人夜書火滅字存。三界果報亦復如是。大王。未來世中一切國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橫與佛弟子書記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統官攝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統共相攝縛。如獄因法兵奴之法。當爾之時佛法不久。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告舍利弗。我尋泥洹。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阿難復付末田地。末田地復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付優波笈多。優波笈多後孔雀輸柯王世弘經律。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嗣正王位。顧問群臣。云何令我名事不滅時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為二。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捨傾國物供養三寶。此其一也。若其不爾。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四眾。此其二也。名雖好惡俱不朽也。王曰。我無威德以及先王。當建次業以成名。行即御四兵攻鷄雀寺。寺有二石師子。號吼動地。王大驚悑退走入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入。驅逼兵將。詐行死害。蹴令勤與。呼攝七眾。一切集會。問曰。壞塔好。壞房好。僉曰。願皆勿壞。如不得已壞房可耳。王大忿勵曰。云何不可。因遂害之。無問少長。血流成川。壞諸塔寺八百餘所。諸清信士舉聲號噭。悲哭懊惱。王取囚繫加其鞭罰。五百羅漢登南山獲免。山谷隱嶮軍甲不能至。王恐不濟賞募諸國。若得一首即賞金錢三千。時有君徒鉢歎阿羅漢。乃佛所囑累流通。一人化作無量人。捉無量比丘比丘尼頭。處處受金。王諸庫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鉢歎阿羅漢。現身入滅盡定。王自加害。定力所持。初無傷損。次燒經臺。火始就然颷焰及經。彌勒菩薩以神通力。接我經律上兜率天。次至身齒塔。塔神曰。有蟲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與。今誓令護法。以女與之。使王心伏。蟲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壓王及四部兵眾。一時皆死。王家子孫於斯頓盡。其後有王性甚良善。彌勒菩薩化作三百童子。下於人間以求佛道。從五百羅漢諮受法教。國土男女復共出家。還復滋繁。羅漢上天接取經律。還於人間。時有比丘。名曰總聞。諮諸羅漢。及與國王分我經律。多立臺館。為求學來難。王玄策行傳云。摩伽陀國菩提寺主。達磨師問漢勅使。知此佛法盛行。達磨師云。佛法當今盛在四方也。昔有迦羯王。夢大海水中心濁四邊清。請迦葉佛解云。後釋迦末代佛法。中天竺無。所以中濁也。總向四方。所以四邊清也。
述曰。自佛法東流已來。震旦已三度為諸惡王廢損佛法。第一赫運勃勃號為夏國。被破長安遇僧皆殺。第二魏太武用崔皓言夷滅三寶。後悔皓加五刑。第三周武帝。但令還俗。此之三君為滅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癩瘡。死入地獄。有人暴死見入地獄受大極苦。具如別傳。唐臨冥報記述。
頌曰。
聖迹隱顯 隨人廢興 至誠即感
匪信難矜 冀存敬學 教被真宗
迷斯厥理 寧解困窮◎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雜要篇第九十九(此有十部)述意部四依部四果部四食部淨口部鳴鍾部入眾部求法部衰相部雜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理無聲。因言辭以寫意。言辭無迹。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經論浩博具錄難周。記傳紛綸事有廣略。所以導達群方開示後學。設教緣迹煥然備悉。訓俗事源欝爾咸在。搜檢條章討撮樞要。緝綴紙筆具列前篇。其餘雜務汲引濟俗。現可行者。疏之於後。冀令昏昧漸除法燈遐照也。
四依部第二
夫根鈍時澆信堅難具。行淺德劣智正易迷。要須機教相符文理洞備。故經曰。雖誦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義須憑宗意。教有權實。行有昏明。故得月而指自忘。得意而言自息。豈意得道門猶行封滯。故經說四依區分三位。一是人四依。即是四依開士。謂從初賢至於極聖。人資無漏。法體性空。據此依承聖無邪倒。二是行四依。即是乞食著糞掃衣。頭陀蘭若樹下而坐。三是法四依。如下具述。立此三法成末代之龜鏡。信是眾行之宗師。大聖致詞終無虛設。准教行事畢正非邪。初二四依非今俗用。附在別章且述法依。驗知邪正惟以無相好佛尚惑魔形。況有識凡夫能無受亂。故立法依顯成楷定也。
第一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經極教盛明斯轍。今行事者隨情妄述。多棄法逐人。從人起則。致乖遺寄陷溺身心。若能反彼俗心憑准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厭觀。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名修趣法性真道。
第二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正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證解已後慮絕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談。不以言筌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今謂得義。乃是誦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但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靜退詳研方知此過。不爾奔飛追聲不及。又可思惟。
第三依智不依識者。謂識現行隨塵分別。眼色耳聲耽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增生愛。思擇不已解異牛羊。有人問。卿立如此論明智異愚如何達觀猶稱凡識。答聖智無涯積空顯德。豈惟一述即謂清升。此但得語。隨言還執。深知此執。無始習熏。三祇無間。方能傾盡。雜血之乳。不可漏言。起伏之相。於是乎在。如經說。初地行施餘隨分修。高軌立儀令人修學。何言一解剩能窮智。必智可窮。未曰高勝。今人口誦其空心未忘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是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隨心轉用。豈不鳥之游空。自常如布之火澣。不足怪也。
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竝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事不通。有疑皆決。但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故加以法約定權機也。
如大集經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而有可說。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說布施戒忍進禪智慧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進禪智慧入於平等。語者稱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說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說諸捨。義者三種清淨。語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始終。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說苦集道諦。義者於滅諦。語者說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說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脫智。語者說貪恚癡。義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脫。語者說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脫。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為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識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所作何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呵諸煩惱。了義經者。讚白淨法。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說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慼。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等。無有施受者。而為他說有施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有我人眾生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饒潤。所謂諸佛等。依世諦故。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一切平等無別異性。猶如虛空。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同一法性。是故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四果部第三
如修行道地經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諸五欲皆歸無常。不能盡除。所以者何。由見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故起愛欲未能斷除。譬如梵志。淨潔自喜。詣下舍後。卒污於指。行語金師。指污不淨。以火燒之。金師諫曰。勿發是心。有餘方便除此不淨。以灰土拭之。用水洗之。設吾火燒卿不能忍。火熱毒痛自觸其身。更甚于前。梵志子聞即懷瞋恚。便罵金師。莫以己心量度他人。自不能忍謂人不堪。吾無所用手有垢污。不敢行路畏人觸我。吾儻近之失吾道德。世所道術天文地理。一切典籍無不知之。曷因不淨著五手指。勿得停久。當隨我言除其指穢也。金師聞之。燒鉗正赤以榻彼指。梵志得熱痛不能忍。掣指著口。金師大笑。謂年少言。卿自稱譽。聰明博學。採古知今。無不該通。清淨無瑕。於今無耐。持不淨指含著口中。當知輕躁未足為師。梵志報曰。不遭痛時見指不淨。適遇火毒即忘指穢。求道如是。長夜修習離於愛欲。適見好色婬意還動。所以者何。諸根未制。諸漏未盡。邪根未除。正定未發。宿愛不除。染欲還起。於是頌曰。
以見色欲求所習 雖便解義至道迹
頭戴想華續聞香 如江詣海志欲然
第二道迹斯陀含人。自念我身。不宜習此婬欲如餘凡夫。說情欲穢樂於無欲。晝夜觀察修習污露。婬怒癡尠得往來道。一反還世斷勤苦原。以得往還。於諸愛欲無起清淨。婬怒癡薄。心常未斷。固有惱患。譬如男子有婦端正面目無瑕。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夫甚愛敬。雖有是色。然是婬鬼。非是真人。唯人肉血以為飲食。有人語夫。卿婦羅剎肉血為食。夫不信人數數語之。夫心遂疑意欲試之。夜臥揚出鼾聲如眠。婦謂定眠。竊起出城。詣於塚間。夫尋逐後。見婦脫衣及諸寶飾却著一面。面色變惡。口出長牙。頭上焰然。眼赤如火。甚為可畏。前近死人。手摑其肉。口齧食之。夫見如是。爾乃知之非人是鬼。便急還家臥於床上。婦即尋還來趣夫床。復臥如故。其夫見婦莊嚴瓔珞面色端正。乃還親近。假使念之在於塚間噉死人肉。心雖穢厭又懷恐悑。迴心觀婦還起欲心。得往還道斯陀含人若見外形端正姝好。婬意還動。若說污露瑕穢不淨婬意即滅。於是頌曰。
變化人身如脫鎧 作婬鬼形詣塚間
便噉死屍如食飲 夫爾乃知是羅剎
第三道迹阿那含人。得不還者。見前得往還者。心自念言。吾於欲界三結已薄。其餘尠耳。還觀聖諦見欲愛之瑕。多苦少安。不宜習欲如凡眾庶。志在情欲如倉蠅著屍。吾何不除。令婬怒癡得滅無餘。得盡漏禪然後安隱。譬如有人在於盛暑。不能堪熱求扇自扇。慕水洗浴。往來如是。見婬怒癡。以為甚熱。念求不還。於是修行作惡露觀。永脫色慾及諸怒癡。諦見五陰所從起滅。滅盡為定。知見如是。便斷五結而無陰蓋。得不還道。阿那含果不退還世。以脫愛欲無有諸癡。婬鬼之患即獲清涼。無有眾熱。若覩色欲常見不淨則知瑕穢。譬如遠方有賈客來各當疲極。值二十九日夜冥無月。至於半夜來到城門。門閉不開。繞至南牆有汪水天雨之池。死屍鷄狗雜類之蟲。或活或死。或沈或浮。百千萬億。跳踉戲樂。并及城中掃除糞穢。髮毛便利悉棄水中。眾人遠客。初未曾至不識是非。疲極飢渴恣意飲之。并患熱乏脫衣沐浴。身覺止疲安隱喜臥。至於天明疲解寤已。更詣池所欲取水用。見水不淨非常污惡。或有捨走。或有閉目。或有塞鼻。或有嘔吐。於是頌曰。
譬如城傍水 種種居不淨
遠來值門閉 眾共止此池
初來不覺知 飢渴而取飲
并洗除熱乏 疲極得臥寐
天曉至水邊 審覩知不淨
眾人共厭惡 各各懷嘔吐
以得第三道 見欲樂不安
入禪定無患 觀欲如瑕水
爾時那含。修行道時。樂於禪定。省于愛欲。如彼賈客惡不淨水。亦如嬰兒癡弄不淨。年漸長大捨前所戲更樂餘事。至於老邁悉捨前法。以法自娛。已得不還之道亦復如是。見諸生死五道所樂。猶如小兒戲。轉更精進。欲脫始終。不樂求生。於是頌曰。
譬如有小兒 在地弄不淨
年遂向長大 捨戲轉樂餘
修行亦如是 求護度三界
爾時遂精進 具足成四道
第四無學羅漢。修行道時。以在學地不樂始終都無所樂。弗貪三界。斷一切結。三毒永亡。志念根力及諸覺意。見滅為寂譬如王放醉象牙利凶惡遇者皆死。亦如毒龍常吐毒氣值者悉亡。亦如蚖蝮常懷瞋毒觸者並害。三毒煩惱亦復如是。興觸皆害墜墮三界。唯有十力覺意解脫。無能除斷。修行自念。當如今時。已成羅漢。得無所著。諸漏永盡。修潔梵行。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生死已斷。獲平等慧。成無學法。以度彼此。於是頌曰。
其王放醉象 凶害牙甚利
諸龍蛇懷毒 遇者皆當死
皆化令調伏 還得善攝心
眾患盡無餘 三界無所畏
修行住學地 不動成聖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獲安
已絕於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諸塵勞 如水澣衣垢
是謂為正士 隨順佛聖教
最上無塵垢 故說無學地
四食部第四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段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彼云何段食。謂今人中所食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段食。云何更樂食。謂衣裳繖蓋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更樂食。云何念食。謂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念食。云何識食。謂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識食。以此四食流轉生死。
又增一經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食而存。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無放逸為食。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此妙法夫觀食有九事。人間有四食。一段食。二更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復有五種。是出世間食。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是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捨除四種之食。求辦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信心悲心以種種食施人。命終生質多羅天受種種樂。命終得受人身。大富饒財。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諸病人。施其湯藥令離病苦。命終生欲境天受五欲樂。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大富多財。若見病人臨終渴病。以石蜜漿。若氷水施。此人命終生清涼天受天快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常離飢渴。
又五分律云。若月直監食人。欲知生熟鹹酢。得貯掌中舌舐甞之(齊法經不許口嘗者為無好心貪心嘗故犯)。
淨口部第五
如十誦律云。云何漱口。佛言。以水著口中。三迴轉之。是名淨口法。
又僧祇律云。爾時世尊大會說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風而住。佛知而故問。是比丘何故獨坐。答言。世尊。制戒不聽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風。佛言。聽用嚼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以上。嚼時當在屏處先淨洗手。嚼己水洗棄之。嚼時不得咽之。若醫言為差病。須咽者聽。若無齒者。當用灰虜土塼礓石草木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當淨水。先洗手器然後行水。若手污者。當以葉承取。若口飲時。不得沒脣使器著額。當拄脣而飲。飲時不得盡飲。當留少許洮蕩已從口處棄之。行水人當好護淨器。若見沒脣著額者。當放置一處以草幟。令人知不淨。若行非時漿飲。亦如前法。
又僧祇律云。比丘晨起應淨洗手。不得麁洗五指。復不得齊至腋。當齊手腕以前令淨。不得粗魯洗不得揩令血出。當以巨摩草末若灰土(澡豆皂莢)洗手。揩令作聲。淨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淨。應更洗手。比丘食前當護手。若摩頭捉衣。等更須洗(比丘尚爾白衣亦然)讀經受食等准用行之手淨尚爾。何況手殺生命飲血噉肉以污身口。縱欲傳法心亦不淨。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屋內臭。佛言。應灑掃。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復臭應屋四角懸香。
又十誦律云。時有比丘不嚼楊枝口中氣臭。白佛。佛言。聽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病。五除痰癊。復有五事利益。一除風。二除熱。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楊枝有五過失。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五分律云。嚼已應洗棄之。以恐蟲食故死。又三千威儀云。用楊枝有五事。一斷當如度。二破當如法。三嚼頭不得過三分。四梳齒當中三齒。五當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一不得過三反。二舌上血出當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棄楊枝莫當人道。五當著屏處。
鳴鍾部第六
如付法藏經云。時有國王名罽膩吒。貪虐無道數出征伐。勞役人民不知厭足。欲王四海戍備邊境。親戚分離。若斯之苦。何時寧息。宜可同心共摒除之。然後我等乃當快樂。因王病虐以被鎮之。人坐其上須臾氣絕。由聽馬鳴比丘說法緣故。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劍輪迴注斬截其首。續復尋生次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滿大海。時有羅漢為僧維那。王即白言。今此劍輪聞揵稚音。即便停止。於其中間苦痛小息。唯願大德垂哀矜愍。若鳴揵稚延令長久。羅漢愍念為長打之。過七日已受苦便畢。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傳。長打揵稚。至於今日。猶故如本。
述曰。既知經意。鳴鍾濟苦。兼以集眾。即須維那。將欲打鍾。斂容合掌。發願利生之意。因鍾念善。便受苦畢。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鍾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鍾聲兼說偈讚。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力怨 除結盡無餘
露地擊揵稚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來集此
依別經偈云。
聞鍾臥不起 護塔善神瞋
現在緣果薄 來報受蛇身
所在聞鍾聲 臥者必須起
合掌發善心 賢聖皆歡喜
洪鍾震響覺群生 聲遍十方無量土
含識群生普聞知 拔除眾生長夜苦
六識常昏終夜苦 無明被覆久迷情
晝夜聞鍾開覺寤 怡神淨剎得神通
依宣律師住持感應記云。祇桓戒律院內有銅鍾重三十萬斤。四天王共造欲集大千聖眾。目連以通力擊之。聲震遠聞。臺高七丈。鍾形如吳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兼斗斛稱尺之形。目連所擊隨事所表聲出告知。凡僧打者。但聲出而已。其戒場院內復有大鍾。臺高四百尺。上有金鍾重十萬斤。形如杯器。上有千輪王像。亦有千子。各各具足。復有九龍八功德水種種諸相莊嚴。此之大鍾劫初之時輪王所造。聖人受戒。已得通者擊之。聲震三千。一切聖人聞皆證果。惡趣聞者識宿命。祇桓別有論師院。有一銅鍾形如腰鼓。是乾闥婆王之所造也。上有梵王帝釋魔王四王八部男子等像。若有異學外道欲來擊論。則使神通羅漢擊之。聲震三千。諸外道等將欲擊揚聞此鍾聲。諸根訥鈍無敢發言。若有好心請決疑者。聞此鍾聲開發菩提得不退轉。
復有別院名修多羅院。有一石鍾形如吳樣。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天像。四面以金銀隱起。東西兩面有大寶珠。陷在腹中。大如五升。八角分曜。狀若華形。周匝作十方諸佛初成道像。至初日出時。鍾上有諸化佛說十二部經。舍衛城童男童女。悉來聽之聞法證聖。犯欲之者則不聞法。摩尼大將以金剛杵擊之。百億世界中聲。聞於光明中悉聞百千釋迦佛說修多羅經。此鍾是拘樓秦佛所造。彼佛滅度後。娑竭龍王收去。至釋迦佛興。龍復將來。至佛滅度已鍾先唱言。却後三月當般涅槃。鍾鼻諸天聞皆洟泣。龍後將去。
又阿難房前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磐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教弟子文。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椎擊之。聲振三千。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此磬梵天王造。及佛滅後。娑竭龍王亦收入海宮中。◎
◎入眾部第七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眾當具五法。一應以慈心。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三應知坐起法。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四至彼僧中不為雜說談世俗事。若自說若請他說。五若見僧中不可意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住之。故智度論云。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種法。一賢聖語。二賢聖默(今見齋會之處。後生前到。已得上好之處若見上座老師。來都不起迎送遜讓坐處。滅法之深。寔猶年少。復見向他貴勝之家。或經新喪重孝。或為考妣遠忌設齋。僧眾放蕩情歡諠閙亂眾。豈免俗譏高僧之類)。三千威儀經云。凡欲上床當具七法。一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聲。四不得大拂床有聲。五不得大吒歎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臥。七以時節早起。地持論云。若見眾生當慰問歡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攝論云。菩薩若見眾生當歡笑先言然後共語故。
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求法部第八
如增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為六。一不樂聞。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垢得法眼淨。
又薩婆多論云。無有白衣得佛道者。要有三十二相。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雜心論云。知足現在處起。少欲於未來世處起。現在不取一錢難。未來不取轉輪王易。又涅槃經云。於未得之財不生貪名少欲。於己得之財不生貪名知足。知足是現在。少欲是未來。
衰相部第九
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種衰損。一者鬚髮衰損。以彼鬚髮色變壞故。二者身相衰損。形色膚力皆衰損故。三者作業衰損。發言氣上喘息逾急身顫掉故。住便僂曲。以其腰脊皆無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虛劣故。凡所思惟智識愚鈍念惛亂故。四者受用衰損。於現資具受劣故。於戲樂具一切不能現受用故。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損。壽量將盡隣近死故。遇少死緣不堪忍故。阿含經云。頭白有四因緣。一者火多。二者憂多。三者病多。四者種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緣。一少食。二有憂。三多愁。四有病。未調有四事先不語人。一頭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亦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過八種。一苦。二澁。三辛。四鹹。五淡。六甜。七酢。八不了了味。
雜行部第十
四分律云。跋難陀比丘在道行。張大圓蓋。諸居士遙見。謂是王若大臣。恐悑避道。諦視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應持蓋在道行。亦不應懸。為天雨雨時。聽在寺內。樹皮若葉若竹作蓋。亦不許捉王大扇。若行患熱。聽以樹葉雜物作扇。時諸比丘患蟲草塵露墮身上。佛言聽作拂。若以草樹皮葉。或以縷線。裁碎繒帛作。時有比丘得尾拂。佛言。聽畜。時有年少比丘不解時事數相涉。聽用算子記數。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自作伎。若吹唄供養。佛言。不應爾。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養。佛言聽。
又佛言。彼不知供養塔飲食。誰當應食佛言。比丘。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應食。
又薩婆多論云。凡出家人市買之法。不得下價索他物。得突吉羅。眾僧衣未三唱得益價。三唱已不應益。眾僧亦不應與衣。已屬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應悔。設悔莫還。眾僧亦莫還。
又新婆沙論問。異生聖者。誰有悑耶。有作是說。異生有悑(異生舊名凡夫)聖者無悑。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悑畏故。五悑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第三力者。人有無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親善。諸天一爪甲價直一閻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蛇入屋。未離欲比丘恐悑。佛言。聽驚。若以筒盛棄之。若以繩繫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檻盛出棄之。患蠍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團掃箒。盛裹棄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晝患燕鳥入。佛言。聽織作籠疏障。若作向櫺子遮。時有老病比丘。拾虱棄地。佛言。不應爾。聽以器盛。若綿拾著中。若虱走出應作筒盛。若虱出筒應作蓋塞(隨其寒暑加以膩食將養之也)。
又四分律云。時六群比丘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書呪枝節呪剎利呪。知人生死吉凶呪。解諸音聲呪。佛言。不應爾。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應爾。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國。時諸離奢乘象馬車乘輦輿。捉持刀劍。來欲見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內問訊世尊。時白衣持刀劍來寄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為檀越牢堅固藏舉者聽。
又五百問事云。不得口吹經上塵。像塵准之。雖非正經然須慎之。亦不得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輕。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無利益。一壞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垢壞。五臥具壞。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看病法者。僧祇律云。病人有九法成就。必當橫死。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
又月上女經云。維摩詰妻。名曰無垢。其妻九月生女。名為月上。
又佛說離垢施女經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維摩羅達。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極有聰慧。
又轉女身經云。須達長者妻。名曰淨日。有女名無垢光。
頌曰。
捨遺簡要 冀捨危嶮 萬行貞固
六塵方掩 烈烈霜心 昭昭玉檢
如彼瓊珪 皎無瑕點◎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
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傳記篇第一百(此有六部)述意部翻譯部雜集部般若部興福部曆算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九河疏跡策蘊靈丘。四徹中繩書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綠檢黃繩六甲靈蜚之字。豈若如來祕藏譬彼明珠。諸佛所師同夫淨鏡。鹿苑四諦之法。尼園八藏之文。香山巨力豈云能負。龍宮寶篋亦未能籌。良由吾師釋迦德本深搆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於百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寧惟氣稟二儀道周萬物而已哉。故身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乃三界之大師。萬古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刪詩。予賜之言語。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並驅於方內。何足道哉。自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終之供。嗚呼智炬慈雲消滅。長夜諸子誠可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記筌蹄於貝葉。三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風無墜。特恃斯乎。但正像?移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暨乎季運。既當徂北。稍復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今六百餘年矣。自後康僧會。竺法護。佛圖澄。鳩摩羅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侶。慧嚴慧觀之徒。並能銷聲桂冠翕然歸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師德隆終古聲高宇宙。涉歷諸國百有五十。翻譯經論千有五百。盡善盡美。可稱可贊。前後寶軸。幾向五千。法門弘闡。緇門繁熾。道俗蒙益。焉可勝言。吾少習周孔之文典。晚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歟。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迹。歸斯正道。拔自沈泥。本號離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將。吾欣儔黨。其謂此乎。今列前後翻譯。總有一十八代所出眾經五千餘卷。佛法東流三度滅法失譯經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總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經部帙綱要。具錄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賢博學。依傍佛經。所出百家諸子向有三千餘卷。又列帝王前後興福多少。又列佛降閻浮隱顯年代。略算時節。如是要用並附其後。庶將來哲同鑒博記矣。
翻譯部第二
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且東夏九州名西域為天竺者。是總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承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兩代一號。已後禪讓魏晉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改正之。又胡之雜戎。乃是西方邊俗。類此方有羌蠻夷之屬。何得經書乃云胡語。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者。總稱為梵。梵者清淨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為下。劫初來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為人。仍其本名。故稱為梵。語言及書既象於天。是以彼云梵書梵語。如舊日僧悉稱俗姓。云釋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門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紹繼釋迦。子雖異父而姓無殊。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服。其四姓者。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高行人。三名毘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土皂隷。而安正當晉秦之時。刊定目錄。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揩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此亦崑山之一礫。未盡美焉。但上來有胡言處。並以梵字替之。庶後哲善談得其正真者也。
後漢朝譯傳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譯經八部十一卷)。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八人。所出經傳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齊朝傳譯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經傳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七部(五十三卷)。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等九十餘部(五百一十餘卷)。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經論等二百餘部(一千五百餘卷)。
眾經律論傳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千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袟(除新翻經)。
大乘經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萬一千四十二紙)六十六袟。
大乘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一譯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紙)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二十八袟。
大乘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紙)五十二袟。
小乘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六十八袟。
賢聖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紙)一十八袟。
雜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靜濟。敷字群品汲引塵曚。隨機候而設謀猷。逐性欲而陳聲教。綱羅一化統括大千。受其道者難訾。傳其宗者易曉。遂能流被東夏。時經六百。翻譯方言。卷數五千。英俊道俗。依傍聖宗。所出文記三千餘卷。莊嚴佛法顯揚聖教。文華旨奧殊妙可觀。歷代隱顯部袟散落。雖有大數。不足者多。尋訪長安減向千卷。唯聞廬山東林之寺。即是晉時慧遠法師所造伽藍。綱維住持一切諸經及以雜集。各造別藏安置並足。知事守固禁掌極牢。更相替代傳授領數。慮後法滅知教全焉。今隨所見聞者。具列如左(後見有者冀補茲處)。
耆闍崛山解(見僧祐錄)
眾經目
右二部西晉沙門竺法護出。
即色游玄論 辯三乘論
釋蒙論 聖不辯知論
道行指歸 本業四諦序
本起四諦序
右七部七卷。至東晉哀帝時。沙門支遁撰(字道林)。
毘曇指歸
右一卷。至哀帝時沙門竺僧虔撰。
歷游天竺記傳
右一卷。至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撰。
法性論 明報應論
釋三報論 辯心識論
不敬王者論 沙門袒服論
佛影讚 妙法蓮華經序
修行方便禪經序
三法度論序 大智度論序
大智度論要略鈔二十卷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并羅什法師答)
右十三部。總有三十五卷。至晉孝武及安帝時。廬山沙門釋慧遠撰。
神無形論
右一卷。至東晉帝時。楊都瓦官寺沙門釋僧敷撰。
維摩詰經子注五卷 窮通論
右二部六卷。至晉孝武帝時。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是遠法師弟子)。
人物始義論
右一卷。至晉武帝時。沙門釋法暢撰。
高逸沙門傳
右一卷至晉孝武帝時。剡東仰山沙門釋法濟撰。
立本論九篇 六識指歸十二首
右二卷。至晉孝武帝時。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微撰。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 實相論(什法師注)
右四卷。至後秦晉安帝時。天竺國鳩摩羅什法師譯撰。
般若無知論 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 涅槃無名論
右四卷。至晉安帝時。京兆沙門釋僧肇撰。
釋駁論
右一卷至晉安帝時。沙門釋道常撰。
善不受報論 佛無淨土論
應有緣論 頓悟成佛論
佛性當有論 法身無色論
二諦論
右七卷。至宋朝初。龍光寺沙門釋竺道生撰。
三寶記二十卷 淨住子二十卷
宣明驗三卷 雜義記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撰。
承天達性論 冤魂志二卷
誡殺訓一卷
右此三部。齊光祿大夫顏之推撰。
述僧中食論一卷
右此一部南齊沈休文撰。
冥祥記十卷
右此一部齊王琰撰。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記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
賢愚經記 集三藏因緣記
律分五部記 經來漢地四部記
律分十八部記 十誦律五百羅漢記
善見律毘婆沙記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楊州建安寺沙門釋僧祐撰。
眾經要攬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梁武帝時。沙門釋道歡撰。
起信論疏二卷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諦法師出。
眾經要抄一部并目錄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勅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於定林上寺撰出。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
右此一錄四卷。梁帝勅安樂寺沙門釋僧紹撰。
經律異相一部并目錄五十五卷
名僧傳并序目三十一卷
眾經供聖僧法五卷
眾經目錄四卷
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
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眾經擁護國土諸龍名錄一卷
眾經懺悔滅罪法三卷
出要律儀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勅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撰集。
大般涅槃經子注七十卷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門釋慧明注。
義林八十卷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簡文帝勅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內典博要四十卷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頗同皇覽類苑之流。後得出家改名慧命。
高僧傳十四卷并目錄
右此一部。梁朝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伐魔詔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會撰。
轉法輪論一百八十卷
右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勅大德并學士撰。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國沙門釋達摩流支法師譯出。
大品經子注五十卷或百卷
右一部。梁武帝注。
法寶連壁二百卷
右此一部。梁簡文帝蕭綱。在儲宮日。躬覽內經。指揮科域。令諸學士編寫連成。有同華林遍略。
京師塔寺記二十卷
右此一部。梁朝尚書兵部郎中兼史學士臣劉璆勅撰。
神不滅論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鄭道子撰。
婆藪槃豆傳一卷 翻外國語七卷
眾經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陳朝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陳翻云真諦。譯出。
雒陽地伽藍記五卷
右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鄴都期城郡守楊衒之撰。
五明論(聲明 醫方 工巧 呪術 因明)
右此五論。至魏明帝時。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共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譯。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門
右此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門釋曇顯等撰。
釋老子化胡傳
十八條難道章
右二卷周朝。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勐撰。
散華論八卷
右一部八卷。周朝楊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
至道論 淳德論 遣執論
不殺論 去是非論 修空論
影喻論 法界寶人銘
厭食想文 僧崖菩薩傳
韶法師傳 驗善知識傳
右此十二部十二卷。周朝武帝。沙門釋亡名著。
三寶集十一卷
右一部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靜藹依諸經撰。
三教論
右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道安撰。
笑道論三卷
右一部三卷。周朝武帝勅前司隷母極伯甄鸞銓。衡佛道二教作。
周高祖問難佛法二卷
右一部二卷。周武帝共前僧鄴都任道林論議武帝勅撰。
王氏破邪論一卷
右一部一卷。周武帝時。相州前沙門王明廣對衛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論十二卷 陶神論十卷
因果論二卷 聖迹記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
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三階位別錄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
眾經目錄七卷
右此七卷。隋朝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 勅撰。楊化寺釋僧穆。日嚴寺沙門彥琮。區域條分覼縷緝綴。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此一部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璨撰。
論場三十一卷
右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
凡聖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滄州逸沙門釋道正撰。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辯正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
新譯經序 福田論一卷
僧官論一卷 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
存廢論一卷 傷學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長安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
旌異傳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勅撰。
通命論二卷
右此一部兩卷。隋朝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
外內傍通比較數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
右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眾經法式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隋開皇十五年。文帝勅令有司撰。
翻經法式論十卷
諸寺碑銘三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後隋翻經沙門釋明則所撰。
序內法一卷 內訓一卷
右此二卷。後隋翻經沙門釋行炬撰。
香城甘露五百卷
右此一部五百卷後隋勅慧日道場沙門釋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論一卷 入道方便門二卷
鏡喻論一卷 無礙緣起一卷
十種讀經儀一卷 無盡藏儀一卷
發戒緣起二卷 法界圖一卷
十不退論一卷 禮佛儀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興寺沙門釋玄琬撰。
破邪論一卷 辯正論八卷
右此兩部九卷 皇朝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琳撰。
析疑論一卷
續詩苑英華十卷
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諸經講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紀國寺沙門釋慧淨撰。
內德論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
辯量三教論三卷
禪觀四詮論十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師西明寺沙門釋法雲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記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記四卷)
行事刪補律儀三卷
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
釋門亡物輕重儀一卷
釋門章服儀一卷
釋門歸敬儀一卷
釋門護法儀一卷
釋氏譜略一卷
聖迹見在圖贊一卷
佛化東漸圖贊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大唐內典錄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
後集續高僧傳十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東夏三寶感通記三卷
西明寺錄一卷
感通記一卷
祇桓圖二卷
遺法住持感應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禪林鈔記三十卷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門會隱西明寺沙門玄則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勅北門西龍門修書所於一切經略出。
注金剛般若舍衛國二卷
右此一部兩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門玄則注。
大唐西域傳十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玄奘奉 勅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諸經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禪門觀十卷
受戒儀式四卷
禮佛儀式二卷
大乘略止觀一卷
辯偽顯真論一卷
敬福論三卷
四分律討要五卷
四分律尼鈔五卷
金剛般若集註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門釋道世字玄惲撰。
大唐眾經音義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撰。
注新翻能斷金剛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聖教序一卷
右此二卷 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門釋玄範撰。
西京寺記二十卷
沙門法琳別傳三卷
沙門不敬錄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門釋彥琮撰。
注般若心經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極字愍之注。
注涅槃經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辯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記十卷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圖畫四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勅令百官撰。
冥報記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內吏部尚書唐臨撰。
冥報拾遺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餘令字元休。龍朔年中撰。
六道論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衛長史兼弘文館學士陽尚善撰。
顯常論二卷
右此兩卷 皇朝李玄冀撰。
辯真論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元萬頃撰。
歸心錄三十卷
右此三十卷。右威衛錄事蕭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經梵本二十萬頌。翻成六百卷(合有四處一十六會慈恩寺玄奘法師譯)。
第一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單譯。
第二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二萬五千頌。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譯)。
當大品放光光讚三本總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一萬八千頌。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單譯。
第四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八千頌。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譯)。
當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四千頌。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單譯)。
第六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譯)。
當勝天王般若。
第七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重譯)。
當文殊般若。
第八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九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重譯)。
當金剛般若。
第十會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末尼寶藏殿上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一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施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二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戒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三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忍波羅蜜多。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四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勤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五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定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六會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說慧波羅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無品(單譯)。
此十六會序。長安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興福部第五
自釋教之來振旦。開濟極焉。發悟疏通廓清塵染。其中瑞應。具編前聞。具述數條。用程後學。昔士行尋教意在大乘。將發西域。乃有留難。遂以經投火。經身不灰。火為之滅。遂東達此土。即放光經是也。又曇無讖獲涅槃經。至於涼土。盜者夜竊。舉而不起。稽首謝焉。周武之?法也。象毀經焚。咸見藏經相從騰上奄入空際。如斯眾矣。不可具書。然弘教在人。有國為本。度人立寺。圖像譯經。時約相求。故敘由來昌明佛教。而漢魏以往。固無得而稱聞。晉宋迄今輒略銓序。
晉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廣樹伽藍)
晉惠帝(雒下造興福寺常供百僧)
晉敏帝(於長安造通靈白馬二寺)
右西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譯經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晉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龍宮二寺。度丹陽千僧)
晉肅宗明帝(造興皇道場二寺。集義學百僧)
晉顯宗成帝(造中興鹿野二寺。集義學千僧)
晉太宗簡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長干起木塔)
晉烈宗武帝(造皇泰初立本起寺)
晉安帝(於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東晉一百四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譯經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誦梵本手寫戒經。造靈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請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齋不殺。造禪靈寺。常供千僧)
右宋時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二百一十部。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太祖高帝(手寫法華口誦般若。四月八日常鑄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止觀二寺)
齊世祖武帝(造昭玄游賢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齊高宗明帝(寫一切經。造千佛像。口誦般若。常持法華。造歸依寺。召集禪僧。常侍六齋)
右齊時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譯經七十二部。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時論傳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國內普持六齋八戒)
梁太宗簡文帝(造茲敬報恩二寺。刺血自寫般若十部。願畢日不食而齋。撰集記二百餘卷。法寶連壁亦二百餘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宮二寺。供有千僧。自講法華成實論)
右梁時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譯經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萬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右二主中興社稷。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高祖武帝(楊州造東安級皇天居四寺。寫一切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一百萬區。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陳世祖文帝(寫五十藏經。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
陳高宗宣帝(楊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級木塔。又造崇皇寺剎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萬餘區。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萬區。寫十二藏經。度一萬人)
右陳時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國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內大寺三百餘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譯經十一部。興地圖云。梁武都下舊有七百餘寺。屬侯景作亂焚燒蕩盡。有陳既統國及下民備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羅揚輦。經像之富不可殫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於虜地造十五級塔。又立開泰定國二寺。寫一切藏經。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復佛教。更闡釋門。凡度僧尼三萬人)
魏顯祖獻文帝(造招隱寺召坐禪僧)
魏高祖孝文帝(於鄴造安養寺。召四方僧。六宮侍女持年三長月六齋。月別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釋卷。須便為誦。為先皇再治大行供施。度僧尼一萬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於式乾殿自講維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肅宗孝明帝(於鄴下造大覺寺)
魏敬宗孝莊帝(造五精舍一萬石像)
西魏武帝(長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大帝(造般若寺。用給貧者。口誦法華。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臨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國家大寺四十七所。北臺常安。鐫石置龕。東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萬餘所。總度僧尼二百餘萬。譯經四十九部。佛教東流此焉為盛。唯太武時信用司徒崔皓佞說。?廢正教。潛隱七年。後知詐佞戮誅崔氏。還復佛教光闡於前。
齊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禪。於僧明稠禪師受菩薩戒。畿內斷肉禁酒放鷹除網。又斷天下屠殺。年三月六。勸民齋戒公私薰辛。亦除滅之度人八千)
齊肅宗孝明帝(為先皇寫經一十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許僧)
齊世祖武成帝(造寶塔轉大品經)
右高齊六君二十八載。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經一十四部。度人與魏相接。
周孝明帝(為先皇造織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并諸侍衛)
周太祖文帝(於長安造追遠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養實禪師眾)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龕一萬餘軀。寫般若經三千卷。六齋八戒常弘不絕)
右周時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譯經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創基未久。佛法不閑。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寶。現報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開皇三年周朝廢寺。咸乃興立之。名山之下各為立寺。一百餘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萬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寫經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經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區自餘別造不可具知之矣)
隋焬帝(為孝文皇帝獻皇后。長安造二禪定并二木塔。并立別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經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萬。一千區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區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堯居晉。契武基周。雲起龍騰。撫斯令世。叶一主以興運。因九合而樂推。發自參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規已布。約法之教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紐還正。天維更張。自東徂西。遠安邇肅。而義旗初指。經途華陰。望祀靈壇。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搆伽藍。寔曰靈仙。妙同神製。金碧交映。黼藻相輝。盡觀巉巖。斜臨貝闕。華堂森聳。近對蓮峯。寫像書經。備修褆福。又於京內造會昌勝業慈悲證果習仙尼寺。又捨舊居為興聖寺。并州造義興寺。竝堂宇輪煥象。設彫華。武德元年。於朱雀門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場。設無遮會。詵詵法侶。若鷲嶺之初開。濟濟名賓。似鶴林之始集。車馬偪側。士女軿填。競庇禪枝。如爭褉飲。又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區。圖九五之神儀。摸四八之靈相。剞劂之飾。既有劣於優填。鋈金之華。實無慚於斯匿。又於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門四十九人。入內行道。遂使天宮梵說。再流響於紫微。王域悶典。復揚音於黃屋。爾後崇信不墜於時。
太宗文皇帝。稟太易太初之氣。資天皇天帝之靈。幽房啟高陽之基。姚墟搆重華之業。赤光流戶紫氣衝天。龍顏鳳臆之形。日角月懸之兆。河目海口之異。豐上銳下之奇。聰聖玄覽。知來藏往。探幽入微。窮神盡性。凡厥天授。其體自然。往潛初德。經綸天下。屬隋氏版蕩㝢內分崩。火燎崑峯。水飛滄海。皆為逐鹿之意。名開愆號之儀。河右以來。龍蛇等斃。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競有來蘇之歎。上京要服。人興抒軸之悲。我皇居帝子之親。膺天冊之命。龔行九伍。總統六軍。莫不瓦解氷銷風從草偃。凱歌獻捷無與論功。既而氛祲廓清區宇平一。高祖凝神。毓聖馳想煙霞之外。往以萬方昏墊。百神愆祀。屈頴陽之高風。拯率土之沈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類荷裁成之恩。不以黃屋為心。俯以蒼生為念。脫屣之懷。無忘於靈府。釋貧之志。有形於明發。喜禘郊之可記。忻宗祐之有主。考時練日。傳大寶於少陽矣。自光膺監撫作貳春宮。聿遵三善。爰貞萬國。及天下重啟寶曆惟新。臨赤縣而大誓莊嚴。撫黔黎而廣興利益。開四等之日。遍燭堯雲。揚六度之風。橫流舜雨。貞觀元年獻春之月。受詔闔京眾僧德行之者。竝令入內殿行道。各滿七日。有司供備務在精華。至三年帝恐年穀不登。憂矜在慮。爰發綸旨。簡精誠宿德并侍者二七人。於天門街祈雨七日。聖力冥扶。稼苗重稑。家豐萬箱之斂。國富九年之資。自爾已來常豐不絕。往以初建義旗神兵剋殄矢石之下。恐結冤魂。其年冬令京城僧尼七日行道。所有衣服悉用檀那。籍此勝因竭誠懺盪。戰場之處竝置伽藍。昭仁等覺十有餘寺。至三年春。又奉詔令僧尼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等經。官給齋供用為常法。又勅波頗三藏。兼閑三教。備舉十科。釋慧乘等一十九人。興善翻譯。又為太武皇帝。於終南山造龍田寺。并送武帝等身像六軀。永充供養。又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後。帝親幸焉。自點佛睛極隆䞋施。因喚大德十人親到言論。于時寺主道意語。言及太后悲不自勝。掩淚吞聲久而言曰。朕以早喪慈親。無由反哺。風樹之痛。有切于懷。庶憑景福上資冥祐。朕比以老子居左。師等不有怨乎。意曰。僧等此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帝曰。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釋李尊卑通人自鑒。豈以一時在上。即為勝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將老子。居先植福。歸心投誠。自別比來檀捨。僉向釋門。凡所葺修。俱為佛寺。諸法師等。知朕意焉。又為穆皇后。於慶善館側造慈德寺。沙門玄奘。振錫五天。搜揚正法。旋鑣八水。思闡微言。十有九年。奉 詔翻譯。前後褒賞。格顯常倫。中使相望。無空旬日。躬留神思。為製序之。控引經宗。褒揚佛理。所度僧眾。三萬餘人。至於金銀等身真珠像等。動過萬計。差難備舉。今上皇帝。乃聖乃神。多能多藝。無為之政。遠嗣離連。有道之風。寔方炎昊。閑田息頌。比屋可封。山瀆効靈。中外褆福。棟梁三寶。荷負四生。宿殖善根。久修勝業。崇信之道。發自天資。孝敬之心。率由其性。昔在儲貳。明發永懷。爰遣有司。奉為文德皇太后造慈恩寺。考茲形勝。襟帶市朝。爰命鳧人。開基締搆。甫移銀牓。即此金園。法侶摩肩。朝貴延首。其地高墉負槨百雉紆餘。層成結隅九重延袤。於是廣闢寶坊。備諸輪煥。瞻星潤景。置臬衡繩。玉舄垂輝。金鋪耀彩。長廊中宿。反宇于霄。浮柱繡栭。上圖雲氣。飛軒鏤檻。下帶虹蜺。影塔儼其相望。經臺欝其並架。罄丹青之鉅艧。殫藻繢之瓌奇。寶鐸鏘風。金盤承露。疏鐘夜撤。清梵朝聞。定慧之所依憑。靈異之所栖宅。又敘文帝序經意。為述
聖記。文多不載。暨乎恭膺寶位慶祚惟新。思罔極於 先皇。濡惠津於群品。鼎湖之駕。邈矣不追。長陵之魂。悠然滋永。聿興淨業。摽樹福田 先帝所幸之宮。翠微玉華。並捨為寺。供施殷厚。像設彫華。每至武皇穆后之諱。盡京僧尼七日行道 太宗及文德皇太后忌日。普及僧尼。三七日行道。造像書經度僧設供。備諸聞見。可略言焉。顯慶之際。常令玄奘法師入內翻譯。及慈恩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時。又出 詔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因幸東都。即於雒下。又造敬愛寺。寺別用錢。各過二十萬貫。寺宇堂殿。尊像幡華。妙極天仙。巧窮神鬼。又為諸王公主。於西京造資戒崇敬招福福壽二十餘寺。爰勅內宮。式摸遺影造繡像。一格舉高十有二丈。驚目駭聽。絕後光前。五色相宣。六丈交映。託修揚於素手。寫滿月於雙鍼。麗越燕緹。絢逾蜀錦。布護列九華之采。紛綸含七耀之光。送在慈恩。長充供養。萬機餘暇。八正為心。親紆聖思。躬操神筆。製大慈恩寺隆國寺碑文及書。湛露凝華。縟緹流韻。刊乎貞石。傳之不朽。擊揚至理。藻鏡玄沖。屢 詔緇黃。考窮名教。每論之席。躬自覽焉。詮定是非。事詳論集。既告成天地。登岱勒封。讓德上玄。推功大聖。乃發明 詔。班示黎元。天下諸州。各營一寺。咸度七僧。隨有嘉祥。用題厥日。逖聽圖史。修覽帝王。道被區寰。仁沾動植。警日觀以崇祀。昭明堂以闡化。牢籠真俗。囊括古今。未有我皇之盛也。總章元年下詔西京更置明堂乾封二縣。用旌厥德。傳諸後昆。
右三代已來一國寺有四千餘所。僧尼六萬餘人。經像莫知億載。譯經一千五百餘卷。
曆算部第六
大唐貞觀十三年冬十月。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韋悰雍州司功毛明素等。問法琳法師曰。依辯正論第五卷云。姚長謙曆言。佛是昭王甲寅歲生。穆王壬子之歲始滅度者。因何法顯傳云。聖殷王時生。推於像正之記言。佛周平王時出。依道安作論云。確執桓王。費長房為錄。固言莊代。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仰具顯先後不同遐邇所以。
法師對曰。琳聞。大聖應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現。無機不矚。故經云。一音所暢。各隨類解。論聲既爾。語體亦然。而傳記所明。非無析理。琳今正據。取彼多家。先列其真。後陳其妄。謹依魏國曇謨最法師齊朝尚統法師及修曆博士姚長謙等。據周穆王天子傳。周書異記前。漢劉向列仙傳序。并古舊二錄。後漢法本內傳。及傅毅法王本記吳尚書含闞澤等眾書。准阿含經等。委細推究。冀得依實。佛是姬周第五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歲。七月十五日。現白象形。降自兜率。託淨飯宮。摩耶受胎。故後漢法本內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以不。騰曰。佛以癸丑之年七月十五日託陰摩耶。即此年也。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嵐毘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故普曜經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漲并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一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佛生即當此年。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四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故瑞應經云。太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天人於窓中叉手白言。時可去矣。因命馬行。即此年也。
周第六主穆王滿。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故普曜經云。菩薩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即此年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地大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曰。西方有大聖人滅度。衰相現耳。佛入涅槃即此年也。始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誕應已來。總算年月至今大唐咸亨二年己亥之歲。正經一千六百載。復算至今大唐乾封三年更有十九年。帖前總有一千六百三十七年。復算從乾封三年至開元十一年癸亥之歲。更有五十五年。帖前總計當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又案王玄策西域行傳云。摩伽陀國菩提寺大德僧賒那去線陀據經算出云。釋迦菩薩年至十九四月十五日初夜出城。至三十成道。至七十九入般涅槃。已來算至咸亨二年。算始有一千三百九十五年(為西國曆算共此不同故。延促有異。前出是後述非也)。今按法顯傳云。聖出殷王時生者。但法顯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特乖殊俗實為河漢。又異二安乙丑尚統甲寅。諸無所據。未足可驗。又像正之記罕見依憑。安公為論據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雒陽。翻譯信執筆者。據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朝先至。二師相去垂隔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謬陳。竝由當時傳者之過。又隨翻經學士費長房言。佛莊王時生者。房以二莊同世。周莊十年即魯莊七年也。但據常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常星。別由他事。
又案文殊師利涅槃經云。佛滅度後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化五百仙人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於涅槃。常星之瑞。即其時也。長房言二月八日生者。乃是四月。非二月也。然長房所判未究事根。長房云。周以十一月為正。言四月者。今二月也。雖云二月終是四月。案春秋一部。年用魯侯之年。月取周王之月。星本瑞於周世。須據周之日月。長房乃云。佛以莊王。十年二月八日生者。太為猛浪。若是二月不應論星。長房又云。佛以四月八日下託胎者。託胎既用周月現生還是周辰。今言二月。是亦非也。若周十一月為正。如來不容十一月生。凡人正月胎即十月生。四月胎即正月生。佛俯同世。七月胎故。乃四月生。王邵齊誌云。周四月者。夏之六月。以此却推。四月生者。是七月胎。今言六月。取其節氣。雖授七月。終屬六月。信知王邵所說不差。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二月明星出時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經教已傳京雒。又計惠王即莊王孫也。以癸亥年。推其相去。唯三十年。不應始得成佛。經已來此。尋如來化世四十九年迦葉結集在佛沒後。法門東漸。正是周時。劉向之言。誠非謬矣。長房之錄定不可依。詳夫聖應無方。理難窺測。況乃東西敻遠。年代遐遙。復遭六國從衡。秦焚五典為年紀者不少。序帝曆者多家。而互有差違。增減出沒。皆師己意。各謂指南。琳今粗述見聞詳諸史牒。略有遐邇楊確先後。
感應緣(略引三驗)敘三寶感通靈應嘉祥意敘後漢明帝感通初至意敘宋沙門求那感通換頭意
夫三寶弘護各有司存。佛僧兩位。表師資之有從。聲教一門。顯化道之靈府。故佛僧隨機。識見之緣出沒。法為除惱。滅障之候常臨。所以捨身偈句。常列於懸崖道法文言。總集在於龍殿。良是三聖敬重。籍顧復之劬勞。幽明荷恩。慶靜倒之良術。所以受持讀誦必降徵祥。如說修行無不通感。天竺往事固顯常談。震旦見緣紛綸常有。士行投經於火聚。焰滅而不焦。賊徒盜葉於客堂。既重而不舉。或龕藏騰於天府。或呈瑞於王臣。或七難由之獲銷。或求二因之果遂。斯徒眾矣。不述難聞。敢隨傳錄。用呈諸後。故經不云乎。為信者施。疑則不說。至如石開矢入。心決致然。水流氷度。情疑頓斷。斯等尚為士俗常傳。況慧捷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窮數極微。因緣之業。若影隨形。祥瑞之徒。有合符契。義非隱默。故述而集之。然尋閱前事。事出傳紀。志怪之與冥祥。旌異之與徵應。此等眾矣。備可覽之。恐難信其文。故重勸其敬也。
烏仗那國舊都達麗羅川中有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像。高百餘尺。金容晃曜。靈鑑潛通。有阿羅漢名末田底迦。携挈匠人。昇覩史多天。親觀妙色。三返畢功。有此像來。法流東漸。逮于炎漢。明帝內記云。永平七年。歲在甲子。秋九月晝星西見。帝夢神人身長丈六。面作真金色。頂有日月光明。飛行自在出沒無礙。曉問臣吏。莫不咸慶。太子舍人燉煌傅毅奏稱。臣聞外國淨飯王太子。號悉達多。捨轉輪王位。出家成道名釋迦文。陛下夢警。將無感也。即勅使西尋過四十餘國。屆舍衛都。僧云。佛久滅度。遂抄聖教六十萬五千言。以白馬馱還。所經嶮隘餘畜皆死。白馬轉強嘉其神異。雒陽立白馬寺焉。貝葉真文西流為始。佛光背日東照為初。於是聲教霑洽馳鶩福林。風猷鼓扇載驅上國。源派樞要寔建此晨。周書亦云。丈六身似赤銅色以為別爾。誠感未純。教來流及。
宋京師中興寺。有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幼學五明諸論陰陽呪術。靡不該博。落髮之後。專精志學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嚴。師嘉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講誦弘宣莫能詶抗。至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傾蓋。初住祇桓寺。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請譯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又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悅。旦超道義備領宋言。於是就稱。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曰。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凶搆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悴。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之懇切。乃流洟而曰。必無所冀。貧道為客。不得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至梁山之敗。大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令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卭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竪。方知神力焉。後於秣陵界鳳皇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呪願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頌曰。
稽首諸佛 願護神威 當陳誠請
罔或尤譏 沈晦未寤 圓覺所歸
久淪愛海 舟檝攸希 異執乖競
和合是依 玄離取有 理絕過違
慢乖八正 戲入百非 同捨異辯
染淨混微 簡金去礫 琢玉除羈
能仁普鑒 疑慮研機 契成大道
敦敢毀誹 諤諤崇德 唯唯侵衰
惟願留聽 慶有發揮 望矜悃悃
垂誨慈悲 採集聖教 纂要承暉
十周方成 三業勞疲 冀傳末代
聞略知機 八邪息諍 四句殄非
祛惑存信 熏成智微 含生同感
願各轉依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