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部大正藏第56册P0203 注無量義經 (3卷) 〖 日本最澄撰〗.txt
No.2193
註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沙門最澄撰
釋曰。無量義經者。法華開經分也。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故舉開經分。為合經序。言無量義者。隨所生義。以得其名。故下文云。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是則第二功德不思議力也。無量者。數名也。義者。所生義名也。言經者。聖教都名也。言德者。道德。萬二千比丘。略有三德。殺賊之德·應供之德·不生之德。八萬菩薩。略有六度·四攝·四無量德。三身如來。亦有斷德·智德·恩德。亦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常德·樂德·我德淨德。今此品中。說小乘之德·菩薩之德·如來之德故云德也。言行者。謂小乘之行·菩薩之行·如來之行。亦此品內。略說其行。故云行也。言品者。類別之義。言第一者。此經有三品此品居首故云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釋曰。示現序分成就。言如是者。舉所聞法體。指一部能詮。即信順之辭言。我聞者。舉能聞之人。示阿難結集言一時者。釋迦成正覺四十餘年後說無量義經及說法華經時也。言佛者。稱能說主示金口說。佛者。梵語略。若具應言佛陀。唐翻覺者。言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者。舉所說處示二種勝。一者法門勝。如王城勝。二者功德勝。如崛山勝。言王舍城者。中印度境。摩竭提國寒林城名也。梵語應云伽羅闍吉栖只城。言耆闍崛山中者王城東北山。新翻鷲峰山。正說開經及合經處也。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釋曰。自下示現眾成就。言與者共義。謂共阿難聞開合經也。言大者。三義之中。是大之義舉一兼二。言比丘眾者。標類也。比丘者梵語。唐翻淨命。離四口食。乞食淨命言眾者。三人以上即眾類也。言萬二千人俱者。是數成就也。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釋曰。眾成就之中。標菩薩之類也言菩薩摩訶薩者。梵語略也。若具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唐翻覺有情。八萬人者。數成就之中菩薩之數。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釋曰眾成就之中。標八部之類也。言天者二十八天等部。言龍者。西天所領八龍等部。言夜叉者。北天所領部。言乾闥婆者。東天所領四乾闥婆部。言阿脩羅者。六道之中一道。四脩羅等部。言伽樓羅者。六道之中一道。畜生四迦樓羅鳥等部。言緊那羅者。三十三天樂神部也。言摩睺羅者。疑神部也。天龍二部稱唐名。自餘六部存梵號也。
諸比丘·比丘尼·及優婆塞·優婆夷俱。
釋曰。眾成就之中。標三眾類也。言比丘尼眾者。舉八敬標崇離染眾。即大愛道等比丘尼也。言優婆塞者。舉滿分居家修正眾。即闍王眷屬等。言優婆夷者舉推城康志孤貞眾。即韋提希等類。三眾之名。俱在梵語也。
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輪之王。
釋曰眾成就之中。標輪王之類也。言大轉輪王者。領大千界。名大轉輪。言小轉輪王者。領小千界名小轉輪。總領四洲。名金輪。除北領三。名銀輪。除北及西名銅輪。除三領南名鐵輪。今此經文銅鐵合稱。為諸輪王也。
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已。退一面坐。
釋曰。眾成就之中。標五印度王眾之類也。言國王者。五印度諸國王。得一通三也即闍王等類。言王子者。太子等類。言國臣者。左右僕射·左輔·右弼·三公·宰相等類也。言國民者。無位貢調八方兆民。言國士者。有藝之男言國女者有才之娘。言國大長者者。有威富者。言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者。輪王以下所將眷屬。百千萬數者。舉多分數。言而自圍遶者。謂君臣上下各有禮節。言來詣佛所者。動機發心。至親友家。言頭面禮足者恭盡敬極。頭面者。能禮貴體。足者所禮底下。以所貴頭接底下足表求法敬。言遶百千匝者。謂瞻仰無厭。言燒香散華者。熏五分身。去五住臭開七覺華。期三德果。言種種供養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言退坐一面者。正向佛面。坐待法雨。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辨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華幢菩薩·華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首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颰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列名唱數。初唱文殊者。三世覺母故。終置大莊嚴。以正對揚故。言法王子者。舉第九住位。即圓教位也。言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者結也。言八萬人俱者唱數。現列二十九人。四法王子。依位表名。二十五菩薩名依自願及以行德以為其號。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自下歎德言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者。明所成就身。即法性身也。言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者。明能成就法。即五分法身。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慧身。四者解脫身。五者解脫知見身也。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憺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次明定德。言其心禪寂常在三昧者。一明不起滅定德。言恬安憺怕無為無欲者。二明滅定常寂德。言顛倒亂想不復得入者。三明滅定離倒德。即四倒八倒等也。言靜寂清澄志玄虛漠者。四明滅定實相德。離十散故名靜寂。安一實故為清澄。不期權果名志玄。遊心性海為虛漠。言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者。五明守定長劫德。守首楞嚴。名為守之。不起此定故為不動。不但小時。故為億百千劫。言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者。六明依禪發惠德。十界威儀。不但一種。是故名為無量法門也。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
自下歎智德也。言得大智惠者。謂諸佛二智。言通達諸法者。謂十法界法。言曉了分別性相真實者。曉了千如性相等。分別三千世間法。言有無長短明現顯白者。明現妙有真空體。顯白實長權短用。初定歎止德。次智歎觀德。自利之行。在上已說利他之行。在下當說也。
又善能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諸佛轉法輪。隨順能轉自下明利他德。即承佛加。轉乳法輪說別圓教。照山王機也。言又善能知諸根性欲者能知界外別圓兩根過現性欲。言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者。謂四陀羅尼·四無礙辨。陀羅尼者。是印度語。唐翻總持。言諸佛轉法輪隨順能轉者。因分法輪。被加能轉。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惱熱。致法清涼。
次於鹿苑。聽四諦教。為小乘根。說酪味教。言微渧先墮以淹欲塵者。先墮苦空之微渧。以淹五欲之五塵。言開涅槃門扇解脫風者。開化城門。扇息苦風。言除世惱熱致法清涼者。除苦集熱。致道滅涼。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燃苦聚日光。
次大寶坊中及吠舍厘。是諸菩薩。聞生酥教。降十二緣甚深法雨。用洒四機。五濁眾生。無明老死。八苦日光。言次降甚深十二因緣者。次降者。酪味之後。次生酥。故云次降也。甚深者。難解難入義。十二因緣者。一者無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識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觸支。七者受支。八者愛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言用灑無明等者。用灑者。散灑義。對境無覺為無明。五陰衰損名為老。四大違變名為病。一息不返名為死。內外不一故云等。輪轉不停為猛盛。相應五濁為熾燃。八苦集心名為聚。常熱火宅為日光。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蔬增長大乘事業。
次十六會中是諸菩薩聞熟酥教注大乘流潤五姓根令諸窮子領知家業也。言爾乃洪注無上大乘者指般若教。爾乃者生酥之後以相續故名為爾乃。洪注者五乘共潤故名洪注。無上者熟酥圓教無有過上故云無上。大乘者大人所乘故名大乘。言潤漬眾生諸有善根者明人天得益。潤漬者潤成之義。眾生者求勢人等。諸有者除四趣有舉餘之有。善根者人天善根。言布善種子遍功德田者謂二種佛性。布善種子者謂了因佛種。遍功德田者謂緣因佛種。言普令一切發菩提萌者謂正因佛種。萌者種子未牙皮內發動。言三乘五性共聞般若性德三種無明殼內三性令動。言智慧日月方便時節者明佛父母。智慧日月者舉般若母明定慧運。方便時節者舉方便父明伏受化。言扶蔬增長大乘事業者明為菩薩而說般若。扶蔬者蔬支義。轉教般若即大乘事業故。
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次明證果。言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明所化得果。令眾者舉所化人。疾成者以不引導紆迴歷劫小侄險路故云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印度語。阿者唐翻為無。耨多羅者唐翻為上。三者借梵音唐翻為正。藐者唐翻遍知。三者亦唐翻為正。菩提者唐翻為覺。總應言之無上正遍知正覺。今存梵音故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常住快樂微妙真實者明內證果。永離四相故名常住。自受法樂故云快樂。性德顯現故稱微妙。非妄依他故為真實。言無量大悲救苦眾生者明外化果。苦數不少故云無量。拔二死苦故稱大悲。影垂三土隨類拔濟故云救苦眾生。
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穩樂處。
自下歎諸菩薩利他之德。非邪僻友故云真善知識。即明第一善友德。無犯戒失故云大良福田。是明第二福田德。言不請之師者不過時故是明第三應時德。言安穩樂處者奪八苦危故云安穩與無盡燈故為樂處。是明第四安穩德處也。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生作大良導師大導師。
第五明救護依止德。苦者歸依能救苦。是故菩薩名救處。畏者歸依能擁護。是故菩薩為護處。拔苦與樂除佛無等。是故名為大依止處。言處處為眾生作大良導師大導師者。普門示現俱為眾生如應說法故為導師。三界九居名為處處。能居有情故號眾生。作字入聲開五乘道造化城故稱大良之導師。能知通塞達寶所。是故名為大導師也。
能為眾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
第六明令具六根德。言能為眾生盲而作眼目者明令具眼根。生盲者顯色形色都不見知名為生盲。言龍劓啞者作耳鼻舌者。舉三根缺不了三聲名為聾。不了三香名為劓。舌根不轉名為啞。已上三者舉所具根失。作耳鼻舌者舉能具三根。作字去聲。言諸根毀缺能令具足者是明身根之缺具也。諸根者調頭等六分內外身體。毀缺者矬陋?躄侏儒等類。言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者明其意根之缺具也。顛狂者鬼病名也。對境不正名荒亂。作大正念者謂令得八正道。非小權故名大正念也。
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度生死河置涅槃岸。
第七明能度二死德也。度分段河故名船師。度變易河名大船師。造六度船浮二死海從此夢岸到彼覺岸。是故名為運載群生。言度生死河置涅槃岸者謂能度七種生死河安置四種涅槃岸。
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藥服。
第八明應病授藥德也。能治世間出世病。是故名為醫王也。無餘已死二乘人再生名為大醫王。言分別病相者謂能知膏亡六弊病。言曉了藥性者能知一乘三乘藥。隨病授藥者。為多貪者說不淨觀。為多瞋者說慈悲觀。為多愚癡說因緣觀。令眾藥服者。說法應機必機令修惠也。
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
第九明調放逸德也。調人天二乘故曰調御。調四教菩薩故云大調御。所化人天三乘眾無有三業諸掉悔。是故無諸放逸行。能化法身菩薩眾。六度四攝如說修行。是故猶如象馬師。應機能導。是故云能調無不調。
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俎壞。
第十明伏外導德也。言師子勇猛感伏眾獸者。舉喻歎德。師子者印度獸名。於眾獸中都無畏心。菩薩亦如是。於外道中都無畏心。師子之威能伏從獸。菩薩之威能伏外道。師子勇猛難可俎壞。菩薩勇猛難可俎壞。俎者敗心。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
自下重歎自利德也。言諸波羅蜜者謂十波羅蜜也。言如來地者謂忍辱地也。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次明四弘德。言願力者謂四弘誓願力。言佛國者隨緣心也。
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明金剛心位也。言不久者居補處階成佛不遠故云不久。
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斯不思議德。
次明總結也。言是諸菩薩摩訶薩者。總結人也。言皆有如斯不思議德者。總結德也。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優婆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優婆難陀·離波多·劫賓那·薄?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優樓頻蠡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次列小乘向大眾也。凡有二十尊者等。言大智舍利弗者釋迦世尊智慧第一之弟子也。三根之中先覺一乘故云大智。舍利弗者印度略語應具足言舍利弗多羅。今略多羅之兩字但存舍利弗三字。舍利者鸜鵒鳥名亦名鶖鳥。弗多羅者唐翻子也。舍利弗母眼精似鸜鵒眼。故立母名號為鸜鵒鸜鵒女之子。故稱鸜鵒子。今存印度語故導舍利子。言神通目揵連者。神通者六通通稱。目揵連者印度語。唐翻讚誦。即母姓。言慧命須菩提者。慧命者慧人所命故言慧命。唐翻善現。言摩訶迦旃延者凡有五字。印度之語。唐翻大思勝。論議第一弟子也。言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者。彌多羅尼者印度語也。唐翻慈行女。即是其母名也。言子一字是唐語是兒子義也。富樓那者翻滿願。是兒號也。言阿若憍陳如者。阿若者印度語唐翻初智。即是其名。憍陳如者印度語也。唐翻火器。即是其姓。五比丘中最初得智。言天眼阿那律者。天眼者六通之中第一通也阿那律者印度語也。唐翻如意。是甘露飯王之子即佛堂弟。天眼第一弟子也。言持律優婆離者。持律者舉持戒德也。優婆離者印度語唐翻上首。持律第一弟子也。結集之時結集毘尼藏者也。言侍者阿難者於佛堂弟調達之弟也。侍者者生年二十為佛侍者。阿難者印度語也。唐翻慶喜。即多聞第一弟子也。言佛子羅雲者釋迦世尊未出家時所生王子耶輸之子也。羅雲者羅睺羅之別號也。羅者梵語略。應具言之羅睺羅唐翻覆障。雲一字唐語。取覆障之義以加梵。羅雲即忍辱第一弟子也。言優波離陀者凡有四字。印度語也。唐翻淨信歡喜。言離波多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假和合。言劫賓那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房宿。言薄狗羅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善容。言阿周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蛇奴。言莎伽陀者凡有三字。印度語也。唐翻善來。言頭陀大迦葉者。頭陀二字印度語也。唐翻斗藪。大一字唐語迦葉二字印度語也。唐翻飲光。釋尊頭陀第一弟子也。言優樓頻螺迦葉者。凡有六字。印度語也。唐翻木菰林。言伽耶迦葉者。伽耶者印度語也。唐翻鐵林城。迦葉是姓如前。言那提迦葉者凡有四字。印度語也。唐翻河畔。迦葉如上。以姓加名。故云那提迦葉。二十尊者隨母隨行隨處隨姓得名不同。非要不繁也。如是等下結歎也。言如是等比丘者結類也。言萬二千人者結數也。皆阿羅漢下歎德也。言皆阿羅漢者歎位也。言盡諸結漏者。結者謂五上分結五下分結亦九結也。漏者謂欲涌有漏無明漏。言無復縛著者。謂無三縛故無四著故無見思故。復字入聲。三界之中無復往來故言。真正解脫者心善解脫故云真。惠善解脫故云正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
自下別序。別在此經故。言大莊嚴者。此菩薩有二種畢竟。一究竟畢竟。二莊嚴畢竟。今舉莊嚴畢竟以為其名也。今是菩薩問大中大直道義。是故稱大。言摩訶薩者簡自覺有情加稱摩訶薩。言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者。為舉大問先觀眾心內機已熟外儀亦定。故云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言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者。歷劫等菩薩未知大直道。是故必應問人天大導師。言從坐而起者謂弟子取敬。曾子避席。其意所同也。言來諧佛所者謂表近佛果也。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者於印度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指。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近則舐足摩踵。凡其致辭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慰辭。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厚。出家沙門既受敬禮。唯加善願無上跪拜。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唯一周或復三匝。宿心別請數則從欲。今此菩薩屈尊致敬故言頭面禮足。忘淺請深故云遶百千匝。百者即百界千者即千如。致敬之道雖世俗法而來法初門。是故列數字。
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珠從上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
言天者第一覺天表非七方便人。花者表法性七覺。香者表法性五分。衣者表法性寂滅。瓔珞者表法性四攝。無價寶珠者表法性圓珠。上者指寂光土下者示同居土。空者法性即空中者法性即中。旋轉來者現法性隨緣是即假義。此五種供內飾法身外除垢穢也。言四面者謂住行向地。言雲集者八萬外眾。言而獻於佛者謂獻五種供也。
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
言天廚者一心即中諦。天缽器者一心即空諦。天百味者一心即假諦。本來有故名為充滿。即用不盡故名盈溢。言見色者謂見法性色。言聞香者謂聞法性香。法性色香皆是中道雖離四食而能長四大也。非所作食故云自然。更無求食故稱飽足。
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妓樂娛樂於佛。
言天幢者表不變三諦。即動不動故。言天幡者表隨緣三觀。即不動動故。言天軒蓋者表無緣慈。言天妙樂具者謂無盡燈法樂也。眾心非一故名處處。今日新熏故名安置。言作天妓樂者法性菩薩作第一義樂故云作天伎樂。伎者菩薩舞伎即金剛舞等身密印也。樂者菩薩音聲即金剛歌詠等口密真言也。言娛樂於佛者。第一義天所作伎樂寂光一佛自受法樂。故云娛樂於佛也。
即前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為求直道先讚師德。言即前者八萬同前導師佛前。言胡跪者謂右膝著地。言合掌者十二合掌中三補陀合掌也。言一心者。三界唯心義。言俱共同聲者八萬俱動八萬同聲。言說偈讚言者。偈頌覘息義讚者讚歎義。即前胡跪表身敬。合掌一心表心敬。說偈讚言表口敬。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
法身之體無所不遍猶如虛空。故言大哉。三諦之境無所不照猶如大日。故言大悟。四聖之中佛聖為主。故稱真佛為大聖主。永離六垢故名無垢。永離六染故名無染。無著諸界無著諸地。無著諸分無著諸乘。是故真佛名無所著。言天人象馬調御師者。三界之天。三界之人。如未調象如未調馬。唯佛一人能調能御。是故名佛為調御師。言道風德香熏一切者。一道之風三德之香扇於五性熏於一切。是故名法為風香熏。
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入界。
泯夢四智故名智恬。雪虛妄六情故為情泊。言慮者靜慮。離世靜慮名為凝靜。離思量意故名意滅。離了別識故為識亡。離集起心名心亦寂。生死巨夜覺無明眠名永斷夢。言思者七尋思。言想者八妄想。言念者雜念。離如是等思想念故云妄思想念。言無復諸大陰入界者。謂離無明所起四大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故名無復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已上六行明內證身。離常有故名非有。離斷無故名非無。離十因故名非因。離四緣故名非緣。離四性故名非自他。非北洲面故名非方。非東洲面故為非圓。非西洲面名非短。非南洲面名非長。內證色身離外形色故言非方非圓等也。言非出非沒非生滅者。內證色身離四生故名非出。離二死故名非沒。三種常故非生滅。三種義常義諸說不同。今約法性三種常。故三佛俱常俱體俱用。言非造非起非為作者。離四大等諸所造故名非造。離無明等諸緣起故名非起。離四相故名非為作。言非坐非臥非行住者約四威儀辨法界身。隨緣坐故名非坐。隨緣臥故名非臥。隨緣行故隨緣住故名非行住。言非動非轉非閑靜者約動靜儀歎內證身。如影動故名非動。如影轉故名非轉。應群機故名非閑靜。言非進非退非安危者。遍法界故名非進。遍法界故名非退。離小涅槃離幻生死名非安危。言非是非非非得失者約是非等歎內證身。離我見等故名非是。離邪見等故名非非。離有所得故名非得失。言非彼非此非去來者約彼此去來歎內證身。不天遊故名非彼。不起樹故名非此。不離覺樹不到四天名非去來。言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者約此顯色歎內證身。隨緣色故名非青。隨緣色故名非黃。隨緣色故名非赤白。隨緣色故名非紅。隨緣色故是故名非紫種種色也。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昧六通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出。
言戒·定·慧·解·知見生者約五分身明修法身。言三昧六通道品發者約定慧等明修報身。言慈悲十力無畏起者約力無畏明修勝應。言眾生善業因緣出者約所化緣明修劣應。已上四身本來具有眾生心中。理即之位俱名性得三佛陀也。名字即位俱名名字三佛陀也。觀行即位俱名觀行三佛陀也。相似即位俱名相似三佛陀也。分真即位俱名分真三佛陀也。究竟即位俱名究竟三佛陀也。是究竟即三佛陀等者唯有一人。修顯得體周遍法界居常寂光。三千世間依正宛然自受法樂。如一眾生本來具有三佛陀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已顯為佛陀。未顯為眾生。分顯為菩薩。言戒者謂戒身。即佛身中虛空不動戒。又一金剛寶戒。又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言定者謂定身。即佛身中虛空不動定。又首楞嚴定·又金剛三昧定。又無量義處定。言慧者謂慧身。即佛身中虛空不動慧。又如來自行權實二智慧。又金剛五智慧。又毘盧遮那阿字心慧。言解脫者謂解脫身。即佛身中性淨解脫·圓淨解脫·方便淨解脫。言知見者謂解脫知見身。即佛身中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言知者佛知。言見者佛見。言生者不新而新故名為生。言三昧者謂佛身中因德果德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言六神通者謂佛身中因德果德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宿命通·漏盡通·言道品者謂佛身中因德果德三十七種助菩提品。即四念處者身·受·心·法。四正勤者已生惡法令除滅未生惡法不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四如意足者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覺者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捨覺·定覺·念覺。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言發者。本來具足性功德中三十七品種菩提分法於佛身中究竟開發故云發也。言慈悲者謂四無量。即佛身中性功德中無緣慈無量·無緣悲無量·無緣喜無量·無緣捨無量。今此偈中文局七言。是故存略二種無量。言十力者謂即佛身中性功德之是處非處力·業智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言無畏者謂四無畏。即佛身中性功德之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言起者緣起。依萬行緣起性功德故云起也。言眾生善業因緣出者自名字即所化眾生善業因緣於究竟即能化佛身眾德出現故云爾也。
示為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毫相月旋項日光。旋髮紺靑頂肉髻。淨眼明鏡上下眴。眉紺紺舒方口頰。唇舌赤好若丹華。白齒四十猶珂雪。額廣鼻脩面門開。胸表萬字師子臆。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外握。臂脩肘指長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踝膝露現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脹。表裏映徹淨無垢。濁水莫染不受塵。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好似可見。
已上十行偈約四八相歎內證身。言示為丈六紫金暉者總歎紫金法身體。示者示現為者為作。丈六者一丈六尺。當用周尺。準唐代尺當八寸也。紫金者謂紫摩黃金。暉者謂日光。此紫金光如日光以表一心金光明。言方整照曜甚明徹者總歎相好得所用。言方整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萬相海各各得所故云方整。各各放光故言照曜。各各澄徹名甚明徹。言毫相月旋項日光者。此句兩相。言毫相者謂眉間白毛。月喻毛光。旋即毛形。項者頭後。日光者以喻圓光。言旋髮紺青頂肉髻者。此句兩相。旋髮者髮形。紺青者髮色也。頂者頭上。肉髻者頂上肉埵。言淨眼明鏡上下眴者。此句兩相。淨眼者六根初根。無翳等患名為淨。照色無著以喻明鏡。上下眴者眼孔放光名上下眴。言眉睫紺舒方口頰者。此句兩相。眉者眼上額下左右毛所。睫者眼孔上下所生之毛。紺者毛色。舒者毛形。言方口頰者。方者方整。口者七竅之一。頰者鼻左右面。夫口小頰大不端正相。今如來面口頰得所故方口頰也。言唇舌赤好若丹華者。此句兩相。言脣者面門兩扇。舌者口裏樞機。赤好者唇舌之色。若丹華者。丹者赤。丹華者赤華。以喻兩相。又丹者華色也。取丹華色喻唇舌赤。言白齒四十猶珂雪者。此句兩相。白者鮮白即齒之色。齒者口裏上下所生牙齒。言四十者舉齒大數。夫少數齒廣即鬼齒相。今舉四十令知齒美。猶珂雪者珂者珂貝。雪者白雪。即以喻齒色。或云珂雪兩字一寶之名。言額廣鼻脩面門開者。此句三相。額者眉上髮際下。廣者額之形相。鼻者人口上眉間下兩頰中。脩者長義。夫短鼻鬼面瞋相。是故以長為端正也。面門開者。面門者口異名也。開者開喚。言佛離瞋相常似慈喚也。言胸表萬字師子臆者。此句兩相。胸表萬字者。胸者頸骨之下乳房之上現字之處。表者表示。萬者借音之字。胸上表示梵滿之字。其梵字者應作卍字。此經借音作此萬字即表果滿也。言師子臆者。師子者獸名獸中之王都無怖畏。師子二字印度之語唐翻無畏。或云師子無畏者梵漢俱舉也。臆者師子胸臆以喻佛臆。夫師子之臆無窪凹弱相有凸強相即表無畏相也。言手足柔軟具千輻者。此句兩相。手足柔軟者。自腕至指名為手。自踝至指名為足。軟者柔軟。具千輻者。手裏足底有輪文。輪幅數千。故云具千輻。言腋掌合縵內外握者此句三相。腋者左右臂根脅上膊下。掌者指掌。合縵者網縵。言腋裏前後有合縵。指掌指岐有合縵。內外握者。握者捲握。握掌名內握背名外。言臂脩肘長指直纖者。此句三相。臂者肘上肩下。脩字長也。肘者臂下腕上。長者左右之肘立過膝。指直纖者。指者手指。直者正直。纖者脩纖。言皮膚濡潤毛右旋者。此句二相。皮者外皮。膚者內皮。濡者柔濡。潤者潤澤。毛者身上孔毛。右旋者毛形。言踝膝露現陰馬藏者。此句兩相。踝者左廟右廟足上脛下中間之節膝者左廟右廟脛上髀下中間前節。露者顯露。現者現相。夫踝膝不露似有病。是故露現為端正。陰馬藏者是即能喻也。陰者勢峰。馬藏者勢峰外皮能覆勢峰令不現見。舉能覆相所覆之勢況佛峰藏。言細筋鎖骨鹿膊腸者。此句三相。細者小細。筋者五體肉裏九百之筋。鎖者拘鎖。骨者骸骨。筋細之故無現見失。骨鎖之故有強力相。鹿膊腸者是即喻名也。鹿者獸名也。膊者肩膊。腸者腸胃。言鹿膊如鹿脩纖。塵腸無脹滿相。今取鹿體端正之相況佛身體端正之相。言表裏映徹淨無垢濁水莫染不受塵者。此二句中歎四八相清淨之相。表者相皮之表。裏者相皮之裏。映者光映。徹者通徹。淨無垢者俱明內淨。濁水者。濁者穢濁也。水性雖清淨而緣泥等故名為濁水。紫金之體清淨無垢。是故濁水不能污染。不受塵者。清淨之體猶如蓮華。是故眾相不受塵也。言如是等相三十二者。今此一句略舉機見。是故經論所說不同。不可執一非餘所說。言八十種好似可見者。今此一句歎相上好也。言八十種好者。謂一者無見頂。二者鼻直高好孔不見。三者眉如初生月同紺琉璃色。四者耳輪埵成。五者身堅實如那羅延。六者骨際如鈞鎖。七者身一時迴如象王。八者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十者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者身淨潔。十二者身柔軟。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長纖圓。十五者指文莊嚴。十六者腋深。十七者踝不現。十八者身潤澤。十九者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者身滿足。二十一者識滿足。二十二者容儀備足。二十三者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者威震一切。二十五者一切樂觀。二十六者面不大長。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者面具足滿。二十九者脣者如頻婆果色。三十者音響深。三十一者臍深圓好。三十二者毛右旋。三十三者手足滿。三十四者手足如意。三十五者手文明直。三十六者手文長。三十七者手文不斷。三十八者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者面廣姝好。四十者面淨滿如月。四十一者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者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者口出無上香。四十四者儀容如師子。四十五者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者行法如鵝王。四十七者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者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者身和。五十者舌色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紅色。五十三者毛潔淨。五十四者廣長眼。五十五者孔門相具。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者臍不出。五十八者腹不現。五十九者細腹。六十者身不傾動。六十一者身持重。六十二者其身分大。六十三者身長。六十四者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者邊光各一丈。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六十七者等視眾生。六十八者不輕眾生。六十九者隨眾音聲不過不減。七十者說法無著。七十一隨眾語言而為說法。七十二者一發音報眾聲。七十三者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者一切眾生不能盡觀。七十五者觀無厭足。七十六者髮長好。七十七者髮不亂。七十八者髮旋好。七十九者髮色如青珠。八十者手足有德相。言似可見者。見影像身四八相故名為可見。不是內證法身相好是故稱似。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此二行偈明遣有相諸相好。示現無相諸相好也。而者然而也。實者真實。言無相非相色者遣二相色。相者染分相色。非相者淨分相色。待染分色有淨分色。是故俱遣不存似有也。言一切有相眼對絕者。此句明相空。一切有相者。相涉染淨故云一切。非無影相故名有相。染分淨分有為眼識不變隨緣無為有相都不能對故名對絕。言無相之相者謂實相之相也。實相之境離有為相故名無相。不動本性隨緣現相故稱之相。言有相身者謂性功德身隨緣顯現。言眾生身相者謂性染分身隨緣顯現。言性淨隨緣性染隨緣兩俱不異。是故名為相亦然也。
能令眾生歡喜禮投心表敬成慇懃。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
此二行偈歎相用也。言能令眾生歡喜禮者。即此一句歎相可愛。言投心表敬成慇懃者。亦此一句歎相威嚴。言因是自高我慢除者。次歎能成就。自高者謂慢體也。我慢者八慢之一。舉一例諸。言成就如是妙色軀者。次歎所成就。成就者圓滿義。寂光真軀故云妙色軀也。
今我等八萬之眾俱皆稽首咸歸命善滅思相心意識象馬調御無著聖。
自下明歸敬歎。言今我等八萬之眾者。我等者即大莊嚴菩薩。世流布我也。等者等大莊嚴菩薩若干眷屬。八萬之等眾者。八萬者舉上首數。之等眾者等各與若干諸眷屬眾。者俱皆稽首咸歸命者明能敬者之威儀。俱皆者謂八萬之眾進退同儀故云俱皆。稽者至也。首者頭首也。是盡禮極也。咸者皆也。歸者歸奉。命者謂出入息。夫有心眾生以命為寶。一切寶中命寶第一。今八萬眾第一命寶歸實相佛故云歸命。言善滅思相心意識者謂歎所敬佛之實德。觀行相似兩即位中善伏思想心意識分證即中四十一位善滅思想心意識故云爾也。所化能化俱無所著。是故名為象馬調御無著聖也。
稽首歸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見聚。
此一行偈明敬能說。言法色身者兼敬兩身。言戒定慧解知見聚者謂五分法身也。
稽首歸依妙種相。稽首歸依難思議。梵音雷震響八種。微妙清淨甚深遠。
此二行偈明一乘法輪。言妙種相者謂歎近於一佛乘也。言難思議者謂歎因分可說別圓兩教。言梵音雷震響八種者。梵者梵天。音者十四音。雷者雷雲。震者震動。響者音響。八種者八轉聲。梵音和雅名微妙。雷震遠聞為深遠。八響無濁為清淨也。
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若有聞莫不意開無量生死眾結斷。
此二行偈歎三乘法輪也。言四諦者。一者苦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即生滅四諦為聲聞乘所說法門也。言六度者。一者施度。二者戒度。三者忍度。四者進度。五者禪度。六者智度。言十二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言隨順眾生心業轉者。隨他意說故名隨順。眾生心者樂欲心。業者所作業。轉者輪轉。言若有聞莫不意開者歎輪智用。有聞者舉能聞機。心意者俱迷心意。開者開發。言三乘根機聞三乘教開發自乘之智慧。言無量生死眾結斷者歎輪斷用。無量者數名。生死者七種生死。眾結者謂五上五下九結等。斷者斷除也。
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無漏無為緣覺處·無生無滅菩薩地。或得無量陀羅尼·無礙樂說大辨才。演說甚深微妙偈。遊戲澡浴法清渠。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
此五行偈歎法輪相也。言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者。此二句明四沙門果。有聞者舉所化之人也。一者須陀洹。此翻預流。預是入義。流者流類。永斷三界見所斷惑入聖人類故名預流。二斯陀含。此云往來。斷欲界中下品修所斷惑得第二果於人中一往一來而般涅槃名一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還。永斷欲界餘三品惑決定不受欲界生故名為不還。四者阿羅漢此有三義。一者殺賊。永斷三界煩惱賊故。二者應供。能作福田受供養故。三不生。永不復受三界生故。如是四果聞聲悟道故曰聲聞。言無漏無為緣覺處者。此一句歎緣起教用。無三漏故名無漏。離四相故名無為。聞因緣教悟緣起道。是故名緣覺。處者處位也。今聞佛教。是故不稱名為獨覺。言無生無滅菩薩地者。此一句歎六度教用。界內之理本來不生故名無生。今亦不滅故名無滅。菩薩地者通別等地。言或得無量陀羅尼者。此一句歎三陀羅尼。無量者數名。一者無量旋陀羅尼。二者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言無礙樂說大辯才者。此一句歎四辨才。四無礙中舉樂說無礙辨才。非小乘辯故名為大。言演說甚深微妙偈者此一句歎所化智德。言遊戲澡浴法清渠者此一句歎所化定德。浮遊禪渠故名遊戲。定水去垢名為澡浴。言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者。此二句歎所化神通德也。躍者舉足。飛騰者騰空。現神足者示難思事。出沒水火者作十八變。身者身兩上身兩下身大身小等。自由者大唐俗語。文語云為自在也。
如來法輪相如是清淨無邊難思議。
此一行偈結歎法輪相。言如來法輪相如是者。此一句結歎所化法輪相。言清淨無邊難思議者。此一句結歎輪相德。法輪無垢名清淨。輪轉無窮名無邊。輪用難測名難思。
我等咸復共稽首歸命法輪轉以時。稽首歸依梵音聲。稽首歸依緣諦度。
此二行偈歸歎能說所說也。言我等咸復共稽首者。此一句舉能敬人也。我者大莊嚴菩薩我也。等者等八萬等。咸者皆也。復者重也。共者俱時義。稽首者致敬也。言歸命法輪轉以時者。此一句歸歎能化應時之德。言稽首歸依梵音聲者。此一句歸歎能說能詮言巧易領之德。言稽首歸依緣諦度者。此一句歸歎能化所詮之理易悟之德。緣者十二緣起教。諦者四諦教。度者六度教。
世尊往昔無量劫懃苦修習眾德行。
自下歎佛因行德。今此一行總歎因行。世尊者舉能說主。言往昔者舉行因世。無量劫者明因行時。勤行精進名勤苦。求學止觀名修習。十法成乘名眾行。德者智斷等德。
為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眾生。
此一句舉所化眾生。我者大莊嚴我。人者四洲人。龍者四生龍神。王者冥道神王。普者遍普。及者施及。一切者悉數義。諸眾生者總舉六道也。
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奉持諸佛清淨禁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嗔。歷劫挫身不惓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此六行偈歎佛自行六波羅蜜。初二行偈明施波羅蜜。言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者。此二句歎外施。言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者。此二句歎內施。言奉持諸佛清淨禁乃至失命不毀傷者。此二句歎戒波羅蜜。言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嗔者。此二句歎忍波羅蜜。言歷劫挫身不惓惰者。此一句歎精進波羅蜜。言晝夜攝心常在禪者。此一句歎禪波羅蜜。言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者。此二句歎般若波羅蜜也。
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我復咸共俱稽首歸依能懃諸難懃。
此二行偈舉果滿結歸也。言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者。此一行歎果滿。言我復咸共俱稽首歸依能懃諸難勤者。此一行明結歸。
無量義經註釋卷上
註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言說法者。說者釋迦牟尼金口之所吐。法者無量義經一相之法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
自下正說分也。凡有一十一分也。是即第一大眾正問分。言今者欲於如來法中者釋迦如來成道已後四十年間所說法中。言諮問者問道訓也。言不審者不審諦義也。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之。
第二如來垂許分也。自佛告大莊嚴至菩薩言者是即經家辭。自善哉善哉至便可說之者正如來語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者讚悟權實德。言善知是時者讚知時德。言恣汝所問者正許所問。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者明正許所由。言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者明問功能。言欲何所問者是佛還問所問之旨。言便可說之者佛勸所問。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正發問分也。自於是大莊嚴至白佛言者經家辭也。自世尊菩薩至後三菩提者是即正發問。世尊者舉能說名。言菩薩摩訶薩者舉能行眾。言欲得疾成者明求疾成。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明所成果。言應當修行何等法門者問所行法門。自何等法門下問疾成法門也。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四如來略答分也。自佛告大莊嚴至菩薩言者經家之辭也。自善男子至得三菩提者如來所說。此有二說。自有一法門下略答問所行也。言一法門者謂無量義。即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先為菩薩說大直道。藏教六度菩薩等聞佛所說三僧祇百劫相好修成佛發菩提心。其所說門能化行所化菩薩無歷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通教無生菩薩等乾慧等十地行位不是疾成大直道。別教萬行菩薩等三賢十地歷劫行不是疾成大直道。圓教即是菩薩等雖是直道不大直道。今是一法門既異先說。故下經文云。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言則能疾得者。二答問疾成法。疾得者明法功能。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第五重問三疑分也。一者問一法門名。二者問一法門義。三者問一法門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
第六如來廣說分也。是即三問中先答初名問。言無量義者。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說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故。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一法。
自下越答第三行問。言應當觀察者勸觀照辭也。言一切諸法者舉所觀諸法也。是即四種十二因緣境界內界外因法果法。其事其理機見非一。是故名為一切諸法。言自本來今者總舉十世。言自者詮九世之自性世。言本者三世之過去。言來者三世之未來。言今者三世之現在。言性相者指十如是。今但舉二。性者如是性。相者如是相。今約法性之緣起建立法性之三世今立法性十二緣起不生不滅不思議故。十二緣起即是三道。是三道者即三佛性。是三佛性即空·假·中。是空·假·中恒是一心。今此經性者即中義。相者即假義。空者即空義。寂者寂次第之空·假·中故。言無大者謂無歷劫菩薩大。言無小者謂無折體二乘小。言無生者謂無王宮出胎生。言無滅者謂無雙林灰身滅也。言非住者生相已無故名非住。住相已無故名非動。七日翅足垂跡示權。故名不進。諍諦墮獄從他化現故名不退。常寂光土者無有餘乘。是故名為猶如虛空。唯一佛乘者無有餘乘。是故名為無有二法。是以言依報則遍一切處常寂光土。言正報則唯佛一人居淨土也。言其法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三法者一心具足不一不異。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已顯為佛未顯眾生。今為權大諸菩薩等開演所觀最勝境界。上根大士聞開悟合故經云教菩薩法也。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受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此明無明緣起也。言而者然而也。言諸眾生者謂能迷眾生。言虛妄者不即依他。言橫計者巾上之㝹。言是此者生死此岸。言是彼者涅槃彼岸。言是得者阿耨菩提。言是失者住地煩惱。言起不善念者謂分別念即習因也。言造眾惡業者謂十惡業報因也。是二句即明三界因。言輪迴六趣者謂輪轉六道即是報果。言六趣者。一者地獄趣。二者畜生趣。三者餓鬼趣。四者阿修羅趣。五者人趣。六者天趣。言受諸苦毒者謂受八苦即是習果。言無量億劫者謂受苦時節。言劫者印度語略。具存本音應言劫跛。有二義。一者妄執義。二者時節義。時節義有小中大時。芥城·排石·人日·天珠。妄執義有粗細極執。三瑜祇行一生得超。今約受苦取時節義。芥城難盡是故名為無量億也。言不能自出者。不遇善友不具三慧牢獄免出難得。是故名為不能自出。
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此明成行菩薩發心也。言如是諦觀者。上則諦觀三諦之境下則諦觀六趣之境。言生憐愍心者。憐愍不了三諦之境。言發大慈悲者。慈悲與拔六趣之境。大者無緣義。言將欲救拔者。大悲為根拔二死苦發心為因救五住煩惱也。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此舉遍知境也。言深入者。入法性底。言一切諸法者。謂千如因果。言法相如是者。不變真如。言生如是法者。隨緣真如。是即第一舉大相生。次言法相如是者。亦舉不變。次住如是法者。亦舉隨緣。是即第二舉大相住。次言法相如是者。亦舉不變。次言異如是法者。亦舉隨緣。是即第三舉大相異。次言法相如是者。亦舉不變。次言滅如是法者。亦舉隨緣。是即第四舉大相滅。又言法相如是者。亦舉不變。言能生惡法者。亦舉隨緣。無明緣起是名惡法。次言法相如是者。亦舉不變。言能生善法者。亦舉隨緣。法性緣起是名善法。善生惡生俱是生相也。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者惡住善住惡異善異惡滅善滅其義如是也。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
此結大四相。母胎出生名生相。五蘊相續名住相。五蘊衰變名異相。一期命終名滅相。無明四相始。老死四相末。無明即是法性體。老死即是法性體。三道即是三佛性。三種佛性為三德。善法能了知三道。即是三身三德。是故名為悉遍知已也。
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
此明似生似滅。言一切諸法者。謂世出世因果之法。不求隨緣故。是故名為念念不住。暫隨緣故。是名為新新生滅。
復觀即時生·住·異·滅。
此明小四相也。言即時者剎那時。一剎那中亦生亦住亦異亦滅。小相有四。大相有四。都合有八相。八相遷物前後難測。唯如來知見能知能見。是故菩薩以一一法門無量義智觀大四相。觀小四相。
如是觀已。
此一句結上事也。
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
此明起教也。言而者然而也。言入眾生諸根性欲者。入者悟入也。言眾生者界內界外十界眾生。言諸根者界內理事根·界外理事根。言性欲者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習欲成性成性生習欲。又過去名根現在名欲未來名性。言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者。前四味所說八教等。言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者。華嚴所說別圓兩教能詮所詮體用因果權實眾義。四阿含等所說眾義。方等部等所說眾義。般若部等所說眾義。前四味中所說眾義。所謂四種十二因緣義。四種四諦義。七種二諦義。五種三諦義等。如是義隨性無量。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自下三問之中答第二問問無量義。言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者舉所生之無量義示能生之一無相也。言其一法者者此舉中道無二邊相也。言即無相也者謂無有為染淨相。言如是無相無相不相者此明無相則無相不相者謂隨緣真如。其隨緣真如猶如圓鏡面一切形色隨來能影。真如隨緣亦復如是。一切染淨相隨來亦能相。是故名為無相不相。言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者此明實相。不相不涅槃故名為不相。無生死故名為無相。無相即是中名為實相也。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此明實相之功能也。言菩薩摩訶薩者舉能安住也。安住者心無作意常遊實相。言如是真實相已者舉所住實相。即十如境。言所發慈悲者。與四德樂名為慈。拔五住苦名為悲。言明諦不虛者。明諦者審諦義。不虛者真實義。言於眾生所者舉所拔之眾生。言真能拔苦者是舉能拔之悲效。言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者舉了因種。言令諸眾生者舉能受之眾生。言受於快樂者是舉所受之慈力。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舉所詮而結歎也。言善男子者是稱對揚大莊嚴也。言菩薩者是舉能行者也。言若能如是修一切法門無量者舉上所說所行之道。言一切法門者是能觀智。言無量義者是所觀境。境雖無量然隨智一境。智雖唯一而隨境多名。言必得疾成者。必得者遮不定辭。疾成者破歷劫義。言阿耨菩提者舉所得果。
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
是舉能詮而結歎也。言善男子者稱對揚辭。言如是者舉此經體。言甚深者謂實相甚深。言無上者實相無上。言大乘者實相大乘。言無量義者實相無量義。言經者說實相義能詮教名。言文者說實相之名句文。言理者文所詮之實相理。說實相文故名為真。內證妙理故名為正。此文此理獨超三乘。是故稱尊。既無等倫。何況有勝。是故名為無過上也。言三世諸佛所共守護者是明大聖守護此經·三世諸佛者過去世中已成佛·未來世中當成佛·現在中現成佛。不但一人名為共。不失能詮名為守。不失所詮名為護。言無有者都無義也。言眾魔者謂四魔·八魔·十魔等。言群道者三師外道·六師外道·言得入者謂乳中加水等。加文為得混理為入。今此經文理已用實相既如來印定。故魔道不得入。言不為者不被義。言一切邪見生死者。一切者舉總數也。邪見者內邪見也。兩教二乘四教菩薩各執自教隨情諍門皆名邪見。是舉因敗。言生死者七種生死。是舉果敗。文是實相故不為邪見敗。理是實相故不為生死敗。
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是即舉能說結歎勸學也。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
自下第七大眾重徵分也。言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者經家序。言世尊者舉能說之號。言世尊說法不可思議者歎法身不可思議。言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者歎般若不可思議。言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者歎解脫不可思議。
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難。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世尊。
是明發問之所由也。言我等者莊嚴等八萬眾。言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難者明自從敬。言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世尊者明為他諮決。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哀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是舉正問也。言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者是明說法之年代也。自從者從來義。如來者是舉賢劫第九釋迦。得道者謂釋尊生年至三十年摩竭提國菩提場中菩提樹下坐金剛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云得道。四十餘年者三十成道後生年七十一說無量義經故名四十餘年。言常為眾生演說諸法者總舉不斷三乘法施。言四相之義下別舉所施法。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三者異相。四者滅相。破樂倒故說苦義。破淨倒故說空義。破常倒故說無常義。破我倒故說無我義。無大者遮大四相。無小者遮小四相無生者遮緣生。無滅者遮緣滅。一相者謂一真如相。無相者遮有為相。法性者謂諸法性。法相者謂諸法相。本來空寂者謂不可得。不生故不來。不滅故不去。不淨故不出。不染故不沒。言若有聞者。下明法勝利。言或得暖法下明聲聞勝利。言辟支佛道者明緣覺勝利。言發菩提心下明菩薩勝利。言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者舉四十餘年所說三乘教。言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者舉今日所說分一乘教。而言甚深無上大乘不舉今日經疑疾成異。言唯願世尊下為利他故請佛分別。言普令現在下明分別功能也。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
自下如來廣說也。言善哉善哉者。初歎舉往後歎舉今。言大善男子者。問大直道是故稱歎大善男子。言能問如來下讚能問妙義。
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
所問今經內證甚深·內證無上·內證大乘·內證微妙·三乘·五乘·七乘·九乘及無量乘皆出此經。故問其義多所利益。七方便人第一義天俱與安樂。況乎世間一切人天。分段粗苦·變易細苦俱拔眾生。拔無作苦名真大悲。與無為樂名真大慈。圓信具足名為信實。性功德故名為不虛也。
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言以是因緣者明疾成由也。言因者性得三因。言緣者今經一乘。今大莊嚴菩薩大悲為根圓覺為因疾得成佛。是即自利。言亦令一切者兼有餘記。言今世者指近世。言來世者指遠世。言諸有眾生者兼五種姓。言得無上道者記當來果也。
善男子。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言善男子者唱大莊嚴菩薩。言我者指垂跡釋迦。言先道場樹下者。未成道時故名為先。道場者三世諸佛得道之處故名道場。言菩提樹下者。觀樹通稱隨佛各別。釋迦之樹正得其名。言端坐六年者指圓六度。非苦行故云端坐六年。言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坐圓六度所得之果。言以佛眼觀者謂如來知見眼見觀知俱內證故名佛眼觀。言一切諸法者謂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實相之法。言不可宣說者有為之知不能所說名不可說也。
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言所以者何者徵問之辭也。言知諸眾生性欲不同者謂十二種眾生性欲各各不同。是舉所被機也。一往昔值遇菩薩之化但修大乘得成習性今生名為定性大乘。二往昔值遇獨覺之化但修獨覺乘得成小習性今現生名為定性獨覺乘。三往昔值遇但聲聞化但修聲聞乘得成小習性今現生名為定性聲聞乘。四往昔值遇具三乘化具修三乘行成三乘習性今現生名為三乘不定性。五往昔值遇菩薩獨覺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習性未遇聲聞小乘之化今生名為菩薩獨覺闕聲聞種不定種性。六往昔值遇菩薩聲聞二乘之化兼修大小二乘之行得成大小二乘習性未遇獨覺二乘之化。今生名為菩薩聲聞闕獨覺種不定種性。七往昔值遇獨覺聲聞小乘之化未遇大乘菩薩之化今生名為獨覺聲聞闕菩薩種不定種性。八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遇惡知識一向行惡。是故名為暫時無涅槃一向行惡行。九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遇惡知識撥無因果普斷善根。是故名為暫時無涅槃普斷諸白法。十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無涅槃分。是故名為暫時無涅槃無有涅槃分。十一往昔雖遇三乘之化然未成三乘及不定習性。是故今生其根下劣樂人天善。是故名為暫時無涅槃斷善少一闡提。十二往昔未遇三乘之化未修三乘及不定行。是故今生無三乘因。是名為畢竟無涅槃無因一闡提。世尊能知如是等類一切眾生各各性欲。是故眾生得道差別名知諸眾生性欲不同也。言性欲不同種種說法者是舉能被教也。釋迦一代四十餘年所說之教略有四教及以八教。所謂樹王華嚴·鹿苑阿含·坊中方等·鷲峰等般若。演說一乘·大小菩薩歷劫修行·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別教·大乘圓教·頓教·漸教·不定教·祕密教·如是等前四味各各不同。是故名為種種說法。言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者但說隨他五種性等門外方便差別權教帶權一乘未顯隨自一佛乘等露地真實平等直道捨權一乘。是故說言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言是故眾生得道差別者。未顯直道真實甚深一大事因緣。是故諸乘得道差別。言不得疾成無上菩提者。未解直道一乘海路未乘純圓六度固船未得實相方便順風。是故橫道三乘險路步行歷劫多留難處勤苦妄想夢裏大河。是故說言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
自下舉喻顯法勝劣。此有二段。從法譬如水至諸有垢穢者明開譬也。從其法水者至諸煩惱垢者略明合譬。是即舉異顯同喻也。井池江河溪渠大海者舉異喻。洗垢諸水者顯同喻。井池喻三藏教。江河喻通教。溪渠喻別教。大海喻圓教。井池水不流喻二乘別觀折法諦緣空。江河水流動喻三乘共觀體法般若空。溪渠眾多流喻菩薩假法無量四諦觀。大海圓滿水不增亦不減喻圓機菩薩約豎實相觀。言諸有者謂二十五有。言垢穢者謂煩惱障垢·所知障穢也。言諸煩惱者謂九十八使也。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是即牒合文也。舉同顯異。言水性是一者是舉同喻。言江河井池等者是顯異喻。言其法性者亦復如是者正牒合。以法性用喻水性洗塵勞別喻江等。言三法者。一者四諦法。二者十二因緣法。三者六波羅蜜。言四果者。一者須陀洹果。新翻名為預流果。二者斯陀含果。新翻名為一來果。三者阿那含果新翻名為不還果。四者阿羅漢果。新翻名同也。言二道者。一者權道。二者實道。言不一者。下智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中智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上智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上上智觀三道外凡·內凡·分聖極聖是不一也。或有經本云。二法三道四果。言二法者即頓漸也。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言三道者即三乘也。言四果者羅漢果·支佛果·菩薩果·佛果也。又云。三藏佛果·通教佛果·別教佛果·圓教佛果也。雖有眾釋然不出能所。能生一法所生無量開合雖異其義無別。二法者合諦緣為漸六度為頓。部頓指華嚴部漸指三藏方等及般若。言三道者。下上二觀為小乘。上智觀道為菩薩。開權一道為一乘。實道守本加二三。言四果者所生故通大小。是故不相違也。
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是即牒合眾教勝劣也。井池之水但洗見思江河之水洗見思垢及侵習氣。折·體不同斷·伏亦別。溪渠之水未有甘味但洗四住內外之垢。其海之水同一鹹味能洗五住一切之垢。言如如來世雄者即指自身。言於法自在所說諸法者。位登妙覺具八自在。是故名為於法自在。所說諸法者。乳味華嚴。酪味阿含。生酥方等。熟酥般若也。言亦復如是者合譬之辭也。言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者俱除界內垢。四諦略故不同緣起。故云而初非中。緣起廣故亦是自利不同六度。故云而中非後。本來空寂念念生滅其文雖一內外不同性相各異。是故說言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捺鹿野園中為阿若?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等。言我起樹王者。我者指勝應釋迦。起者指劣應釋迦樹王者二應覺樹。約於一樹有寶木別。即標一身機見有別。勝應不起樹王之座結通十方恒說華嚴。是即乳味時也。劣應著弊起樹王座趣波羅捺度五比丘。詣字訓至也去聲也。言波羅捺者國名也。五天竺中此東天竺也。新翻名為波羅泥斯國。言鹿野園者新名為仙人墮處施鹿林。昔五百仙人見王釆女發染欲心永失神通墮此林中。是故名為仙人墮處。言施鹿林者。大論云。昔波羅奈王入山遊獵。見二鹿群。數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寶色。是釋迦菩薩。復有一主。是提婆達多。菩薩鹿主見王殺其群黨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諸人競射飛箭如雨。王見此鹿無所忌憚必有深意。敕令勿射。鹿主王所跪白王言。以游樂小事故一時令鹿受於死苦。若以供饌當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次送。次當調達。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當而我懷了。子非死次。乞垂料理即使生者不濫死者得次。主怒之曰。誰不惜命。次來但去。母鹿思惟。我主無慈橫生嗔怒。即至菩薩主所具白主言。大主仁慈。如我今日天地曠遠無所控告。具以事白。菩薩王言。若我不理枉殺其子。若以非次更差後次何可遣。唯我當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鹿母還群。菩薩鹿王到其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問之曰群鹿盡即而忽自來。鹿言。大王仁慈人無犯者。但有滋茂無有盡時。但彼群鹿有告於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縱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無量。若人無慈與虎狼何別。王聞是語即從座起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曰鹿頭人。以理而為人不以形為人。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亦可安汝意。諸鹿得安王得仁信。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佛初於此而轉法輪。者故云始。從樹為名亦名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字訓裏。為字去聲。言阿若?鄰等五人者。一者阿若憍陳如亦名狗鄰。二者阿說侍多亦名阿說示亦云阿說婆侍多。三者婆涅波亦云頞鞞亦云涅鞞。四者摩訶那摩亦云拔提亦云摩訶男亦名摩男狗利。五者婆帝利迦亦名十力迦葉。或以摩男狗利為二人。此亦不爾。狗鄰狗利不同故。摩男狗利四人之內其一人故。言轉四諦法輪者。轉者移轉義也。輪者摧破義也。言移世尊所解生滅四諦法轉阿若身中摧破煩惱障。餘四人亦爾。轉有三一者示轉。謂如來說三苦八苦名為苦諦。煩惱及業名為集諦。苦集盡變名為滅諦。戒定慧等名為道諦。二者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者證轉。謂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如是三轉四諦有十二行。於三轉中初轉時證見道。第二轉時證修道。第三轉時證無學道。若三正轉四諦應有四十八行。何故但說十二行耶。然雖觀一一諦法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三轉十二行相。其四十八行者於四聖諦轉十二行相生眼智明覺。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法智。明者謂類智忍。覺者謂類智。復次眼是觀眼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四諦中一一法具四理。苦諦四者。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集諦四者。一因二集三生四緣。滅諦四者。一滅二靜三妙四離。道諦四者。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是故應有三轉四諦四十八行相。言四諦者有四種四諦。一者生滅四諦。二者無生四諦。三者無量四諦。四者無作四諦。今此酪味時顯說生滅四諦密說餘三四諦。其生滅四諦者。一者苦諦謂生死果。二者集諦謂生死因。三者滅諦謂涅槃果。四者道諦謂涅槃因。言法輪者。謂其四諦法能壞煩惱故名法輪。言時者謂酪味時也。約說次第於勝應佛為第二時於劣應佛名為初時。言亦說諸法本來空寂者謂折色入空。言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者謂界內生滅。
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辨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言中間者。乳酪之時名為初分。醍醐之時名為後分。生熟二酥名為中分。今指二酥時。是故名中間。言於此者指王城示崛山。言及以處處者指給孤獨等自餘說法處。言為諸比丘者指求緣覺比丘。言並眾菩薩者謂藏·通·別·圓四種菩薩外凡·內凡·分聖眾。言辯演宣說者。辯者四辯。演者演暢義。宣者告下言。說者吐口之語。言十二因緣者有四種十二因緣。一者界內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二者界內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三者界外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四者界外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今是二酥時顯為界內機說二種十二因緣等法。密為餘機說餘因緣。其十二因緣者。一者無明支。二者行支。三者識支。四者名色支。五者六入支。六者觸支。七者受支。八者愛支。九者取支。十者有支。十一者生支。十二者老死支。初生滅十二因緣亦有三。一者三世。二者二世三者剎那。言六波羅蜜者亦有四種。一者三藏教六波羅蜜。二者通教六波羅蜜。三者別教六波羅蜜。四者圓教六波羅蜜。亦有三種六波羅蜜。一者世間六度。二者出世間六度。三者出世間上上六度。出十卷楞伽第八。言六波羅蜜者。一者布施。二者持戒。三者忍辱。四者精進五者禪定。六者智慧。言亦說諸法者隔歷三諦等諸法。言本來空寂者。滅色入空即色是空。滅邊入空即邊是空。言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者界內界外有為生滅也。
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
此指醍醐初分時也。言今復於此者明說經處。言演說大乘者明非小乘。言無量義經者明所說經。言亦說諸法本來空寂者即空義。言代謝不住者即中義。言念念生滅者即假義。五味之教文辭雖同。一味之義隨機各異。是即舉同文。
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後說文辭是一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總結五時所說文同義異。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是故者此取下言證成上之言。謂上所敘義必待此後語始得證成也。言初說者指乳酪二時。言中說者生熟二酥時。言後說者醍醐初分時。言文字是一者謂五時所說。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之同一文也。言而義別異者其初乳時別圓兩教八門之義隨機義別。其初酪時小藏一教四門之義隨機義別。其生酥時具說四教十六之門隨機義別。其熟酥時除小藏教說三種教一十二門隨機義別。今醍醐初分時。但說直道內證無相之一法門。引導紆迴歷劫菩薩。迴入大直無留難道。其義甚深真實甚深。不同前說四時教門。是故義別也。言義異故眾生解異者隨其本性所說各別。隨其別說得解亦別。故言眾生解異。言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者得法者。人得五戒法。天得十善法。小乘聲聞得四諦法。小乘緣覺得十二支因緣之法。藏教菩薩得六度法。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得共般若無言說法。別教菩薩得無量之萬善行法。圓教菩薩得無障礙圓融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實中實法。得果者。依五戒因所期人果。依十善因所期天果。依道諦因所期四果。依緣滅智因所期緣覺果。依六度因所期樹下劣應佛果。依共般若因所期聲聞果。依共般若因所期緣覺果。依共般若因所期勝應果。依萬行因所期萬德權報佛果。依實相因所期常住三身佛果。得道者。修五戒行獲得人道。修十善行獲得天道。修道諦行得聲聞道。修因緣行得緣覺道。修六度行得劣佛道。修無言行得聲聞道。修無言行得緣覺道。修無言行得勝佛道。修萬善行得初地道。修實相行得內證道。是故名為得法得果得道亦異也。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此指劣應初說法時。顯為聲聞說小乘教密為菩薩說大乘教也。是舉酪味時也。
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
此指劣應次說顯為支佛說緣起法密為菩薩及聲聞人說六度法及道諦門。
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住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此舉二酥時。言次說方等十二部經者是生酥部時。言摩訶般若者此熟酥部時。言華嚴海空者普賢行願·海印三昧時。遍通五時。入法界義名為華嚴。海印三昧名為海空。言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者顯未說直道。言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者舉能行人。言得住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果辟支佛因緣法中者明所得果。未說一大事因緣故合經。是故得道人不得疾成佛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此明說同義別。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以是義故者與上四時義同。言故知者取下言以證成於上也。言說同而義別異者謂四時說同而義別異。事理內外其義是異故眾生解異。其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相·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諸眾生四相所遷。
是即結成。言是故者取下言以證成於上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自我得道者指釋迦得道言初起說法者舉二初乳酪時。言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者明醍醐初分時。自未曾不說下明不說一字。是即二夜經意也。言而諸眾生四相所遷者明隨他意說。未字不用重二返讀。例如應當之當字不用二返讀。不說真如隨緣苦不說真如隨緣空。不說隨緣之無常。不說隨緣之無我。不說偏真之非真。不說依他之非假。不說權大之非大。不說權小之非小。不說心性本來不生。不說心性今亦不滅。不說即中之一相。不說即空之無相。不說即假之法相。不說一心之法性。不說一心之不來。不說 一心之不去。雖然隨眾生生等四相所遷說苦空等。是即權說隔歷三諦。未說真實圓融三諦。法華之前四十餘年四時所說四教八教結成已竟。在此上經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
自下結歎諸佛三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以是義故者舉上不說而說之義。言諸佛者顯非獨我形聲二德。言無有二言者約佛內意。言能以一音者法華之前一味法雨。言普應眾聲者十法界生緣起眾聲。是初結歎諸佛口密也。
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
是則結歎諸佛身密也。言能以一身者謂一大法身。言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者謂分身佛也。
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
是即十法界依正二報種種類形也。
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是則具明一界別形。一一法界有多眾形。言一人法界修因萬別。是故得果其形億異。何況九法界修因各別得果億品也。是第二結歎諸佛身密。
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是則結歎諸佛意密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是則者承上事勢申明其理也。言諸佛不可思議者指上內證口密身密。言甚深境界者明內證意密。是則五時三密不可思議。言非二乘所知者非折·體二乘所知。言亦非十住菩薩所及者。通教十地別教十地內外菩薩所不能知。是故名為亦非十住菩薩所及。言唯佛與佛乃能究了者。唯簡持義。簡藏通別大小二乘七乘九乘持妙圓教果佛因佛分極究了。言唯佛者究竟即。是妙覺果佛。言與佛者分證即。是四十一佛。言乃能究了者。果佛能究因佛能了。是故名為乃能究了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
是則結歎無量義經。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是故者是取下言證成於上也。言我說者明能說釋迦。言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者明所說開經。非三教粗非四時粗故云微妙。理內三諦故云甚深。居七權頂故云無上。獨一無對故云大乘。一法所生其義無量。是故名為無量義經。其文為真其理為正於三教尊於四時部教都無過上。是故名為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也。
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
是明經勢也。言三世諸佛所共守護者明能護高。言無有眾魔外道得入者明所護強。言眾魔者謂四魔八魔乃至十魔。言外道者。謂外之外道九十六乃至三師六師等。內之外道七方便乃至未入內證境坐禪講近無道心者。言不為一切者謂有為無為染淨諸法故云一切。言邪見者謂人我見及法我見·單見·複見及具足不可說見·增見·減見·斷見·常見。言生死者二種生死七種生死。言之所壞敗者明無能壞。已說經勢。今明勸學也。
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是則明勸學也。言菩薩摩訶薩者舉能學人。言若欲疾成無上菩提者明所求果。言應當修學下舉所學經也。
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天華。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施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食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
是明此方隨喜供養也。言佛說是已者是經家辭。言佛說者舉能說釋迦。言是者指所說正經。言已者已了。言於是者承上事勢申明其理也。言三千大千者數名都名百億。言世界者間隔義。百億須彌輪迴之山一一間隔都無雜亂。言六種震動者。六根震動器世間釋。六根震動眾生世間釋。六種地動破無明釋。今明地祇之隨喜。言自然者天真不假他緣義。言空中者指上方。言雨種種天華者總明天神之隨喜。言天優缽羅華者青色華。言缽曇摩華者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非芬陀利。言?物頭華者有赤及青二種。又云俱勿頭。是蓮花青色也。言分陀利華白色華。言又雨無數種種天香者表供五分法身。言天衣者表供三忍衣。言天瓔珞者表供三聚戒。言天無價寶者表供心如來供法寶也言於上空中者明供所在。言旋轉來下者明供物來下。言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者明所供二寶。言天廚者納食廚。言天缽器者盛食器。言天百味者蘇陀等食。言充滿盈溢者天廚充滿缽器盈溢。言天幢者表法幢。言天幡者即幡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言天軒蓋者表慈悲。言天妙樂具處處安置者表第一義天自受法樂具安眾生心處。是故名為處處安置。言作天伎樂者舉身供也。言歌歎於佛者舉口供也。
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明他方隨喜供養也。
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
自下明得益也。言於是者承上事勢申明其理也。言眾中者舉合有會眾。言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等者舉八萬菩薩得三昧分限也。
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法輪。
是舉八萬之菩薩內得無量陀羅尼外轉一切不退輪也。
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輪之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法輪。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明雜眾大小得益也。言其諸者明總數也。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者舉四眾。言比丘者或翻除饉男。是義翻也。言比丘尼者或翻除饉女。言尼者天竺女通稱也。言優婆塞者或翻近事男。言優婆夷者或翻近事女。言天龍下至摩睺羅伽者是舉八部眾。自大轉輪王下至諸輪之王者是舉輪王眾。言大轉輪王者王三千大千。言小轉輪王者王四洲也。銀輪三天下。鐵輪一天下。言諸輪之王者銅輪二天下。四輪之類其數無量。故名諸輪。言國王王子國臣者高貴眾也。言國民國士國女者上下眾也。言國大長者者福德眾也。言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者天龍等眷屬。言百千者舉甚多數。非但百千也。言聞者此會大眾聞也。言佛如來者指大牟尼。言說者金口所吐。言是經者指欲說法時至之時也。言或得煖法下明得益名也。言煖法者第一善根位。言頂法者第二善根位。言世間第一法者第四善根位。言須陀洹果下至阿羅漢果者明聲聞四果。言須陀洹果者是初果也。言斯陀含果者第二果也。言阿那含果者第三果也。言阿羅漢果者第四果也。言辟支佛果者緣覺果也。言又得菩薩下明大乘得益。言無量眾生下明大乘發心也。是開經故得果階級也。
無量義經註釋卷中
註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言十者數名也。言功德者。功者功力也。德者得也。言緣無量義正說分經十種正行不思議力能行行者今世後世·世出世間得十利益。是故此品名十功德。三段之中此品在後。故云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
標歎正說經也。
所以者何。於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法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
言所以者何者徵問之辭也。言於此眾中下至諸有眾生舉所利益人也。言聞是甚深下至無量經經明能利益經也。言無不獲得下至菩提之心明利益名。言陀羅尼門者十地等陀羅尼·等覺百千萬億陀羅尼·妙覺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言三法者煖法·頂法·世法。言四果者聲聞·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言菩提之心者上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也。言當知者勸知之辭也。言此法者謂無量義一法門。言文理真正下至之所壞敗歎經德也。言所以者何下釋利益所由也。
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無上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行於險逕多留難故。
言若有眾生者指未聞人。言得聞是經者舉無量義經。言則為大利者明聞經利。言所以者何下釋修行果大利所由也。言其有眾生者舉不聞人也。言不得聞者下明不聞失。謂為失大利言明失疾成無上道利。更無過利。是名大利言過無量下至無上菩提明長劫中不疾成佛。言所以者何下釋不疾成由也。言不知菩提大直道故者。不聞是經故不知大直道。言行於險逕多留難故者。不聞是經。故紆迴三乘。經二乘之險權大之逕多留難故。
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則為眾發問也。言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者先歎經難思。言唯願世尊者。唯者惟也。世尊者指釋迦。於三種世間獨釋迦可貴。是故名世尊。言廣為大眾下至不思議事者明正為大眾勸請說經義。言世尊是經典者下至住何所住者正問是經來至住也。言乃者是取下言證誠於上也。言有如是下至三菩提釋疾成由。
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
言爾時者大莊嚴菩薩發問勸請時也。言世尊者指釋迦。言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者是經家辭也。言善哉善哉者。初善哉者歎自解德。後善哉者歎解他德。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者。初如是者許甚深甚深。次如是者許真實甚深。言如汝所說者。二甚直道義證如汝所說。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我說是經下歎是經德。
所以者何。令眾疾成無上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
言所以者何者是徵問之辭也。言令眾疾成無上菩提故者釋甚深甚深。言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者釋真實甚深。言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者釋下化德。言行大直道無留難故者釋上求德也。
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室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
是則佛牒大莊嚴問乃答是經來至住義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菩薩。言汝問是經下至所住者牒先問。言當善諦聽者勸聽也。言善男子是經本下至所行之處是則正答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是經者一相無相大直道無量義經。言本者寂光本。言從諸佛室宅中來者。諸佛者舉宅主名。言室宅者諸佛大慈悲名為室宅也。言中來者中道實相慈悲中來也。言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者。去至者往到義也。一切眾生者舉所到之人也。發菩提心者明所至處也。言住諸菩薩所行之處者。住者宿住義。諸菩薩者舉能行人。所行之處者正觀妙行即中之處也。
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無上菩提。
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言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往者明有功德之所由也。言是故下至不思議力結功德力之能有。言令眾疾成無上菩提者明直道能成也。
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
是則如來誡問也。言汝者即指大莊嚴。言是經者即是無量義經也。言十者數名。言不思議者難測量義。言功德者所得果報名也。言力者力用名也。言不者應不義也。言十不思議力者。一者淨心不思議力。二者義不生思議力。三者船師不思議力。四者王子不思議力。五者龍子不思議力。六者治等不思議力。七者賞封不思議力。八者得忍不思議力。九者拔濟不思議力。十者登地不思議力。
大莊嚴菩薩言。願樂欲聞。
是則大莊嚴菩薩欲聞奉答也。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心起禪定心。多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一淨心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者指大莊嚴菩薩也。言第一者明段數。言是經者指無量義經。言能令下至發菩提心者是則發覺心也。言無慈仁者下至起能捨心者明四無量心。言諸慳貪者下至起智惠心者明六度心。言未能度彼者下至起除滅心者明六種心。言十惡者謂身三口四意三業惡。言十善者轉十惡業則成十善。言善男子名是下結第一力也。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二義生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力者標也。言若有眾生下至乃至一句者明能轉人。言則能通達下至所受持法者明所得利。言所以者何下至義無量故者明得利所由。言善男子是經下至乃至無量者明開譬也。言是經典者下至無邊之義者明合譬也。言是故此經名無量義經者結經名也。言善男子下結第二力。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入生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舟船常辨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恒常相纒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辨能度眾生。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三船師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三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若有眾生下至乃至一句者舉能轉人。言通達百千下至得勇健想者明得利也。言如壯力士下至諸有重者者舉譬也。言是持經人下至已能度彼者舉合譬也。言猶如船師下至結與而去者更舉譬也。言是持經者下至得度生死者合得益也。言百八重病者。薩婆多宗說九十八使中加於十纒故言百八。言善男子下至不思議力者結第三力也。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恒河沙無量無數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奮梵音轉大法輪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四王子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若有眾生下至乃至一句者明能轉人也。言得勇健想下至隨宜廣說者明得利。言善男子是人譬如下至以稚小故者明開譬也。言善男子是持經者下至以新學故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下結第四力也。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薩道演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五龍子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五下至不思議力者者標也。言者善男子下至無量義經者明能持人。言是人雖復下至歡喜信伏者明得益也。言善男子是善男子下至亦能降雨者明譬釋也。言善男子下結第五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巡游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僚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要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六治等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六下至不思議力者者標也。言若善男子下至是經典者明能持人也。言雖具煩惱下至等無差別者明得益也。言譬如王子下至等無有異者明開譬也。言持經善男子下至乃至得道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下結第六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得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昇於菩薩第七之地。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悉以與之。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得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可思議力。
是則第七封賞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七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若善男子下至苦惱眾生者明能持人。言雖未得修行下至第七之地者明得益也。言譬如健人下至悉以與之者明開譬也。言持經善男子下至封賞安樂者明合譬也。言善男子是名下結第七功德也。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信心欻然得迴。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蒙化功德故男子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八得忍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八是經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若善男子下至廣為人說者明能持人。言若人先來下至得道得果者明得益也。言是故善男子下至無上菩提者重結大果益。言善男子下結第八功德也。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辨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勤精進力速得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土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九拔濟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九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善男子善女人下至是經義者明能持人。言即得宿業下至悉令解脫者明得益也。言是故是經者結經力也。言善男子是名下重結第九功德力也。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若得是經發大歡喜生希有心。既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得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拔眾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能以法藥施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是則第十登地不思議力也。言善男子第十下至功德力者者標也。言善男子善女人下至懃化力故者明能持人。言是善男子下至三菩提者明得益也。言善男子是名下結第十功德也。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皆得自在。是故是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牙。令功德樹欝茂扶蔬增長。是故此經號不可思議功德力。
是則結十功德力也。言善男子如是下至名無量義也者結得名之義也。言能令一切眾生下至扶蔬增長者結歎力能也。言是故此經下重結十功德力也。
於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功德不思議力也。
是則明大莊嚴菩薩領解也。言於時大莊嚴菩薩下至白佛言者經家之辭也。言世尊所說下至之所壞敗者領解說法品經也。言是故此經下至不思議力者解領十功德不思議力也。
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令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緣覺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報。
是則重讚時會得益也。言大饒益無量一地眾生者總舉得益眾。言令一切諸菩薩下至諸地諸忍者明大乘得益。言或得緣覺羅漢四道果證者明小乘得益。言世尊慈愍下至說如是法者明能益人法。言令我大獲法利者明所益人法。言甚為奇特未曾有也者歎能所奇妙。言世尊慈恩實難可報者歎世尊恩深也。
作是語已。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復雨種種天華·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實。於上空中施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實·天廚·天缽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是則現瑞相供養會三寶也。言作是語已下至歌歎於佛者明此土供養。言又復六種震動下至聲聞大眾者明彼土東方瑞相供養。言南西北方下至亦復如是者明九方瑞相供養也。
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懃心流布常當慇懃晝夜守護令諸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願力守護是經勿使疑滯。汝於當時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是之故亦疾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則付囑大莊嚴菩薩等也。言爾時佛告下至菩薩摩訶薩言者經家之辭。言汝等當於此經下至勿使疑滯者明勸學守護二流通。言汝於當時下至書寫供養者明廣行流通。言以是之故下至三菩提者明流通自利益也。
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敕於如來滅後當廣令流布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勿垂憂慮。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此經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威神之福。
是則時會大眾敬受佛敕滅後弘經段也。言是時大莊嚴下至遶百千匝者經家之辭。是明大眾敬佛威儀也。言即前胡跪下至白佛言者經家之辭。是答佛敕。言世尊我等下至敬受佛敕者明聽說經受佛敕者。言於如來滅後下至書寫供養者是明滅後普令一切修十正行。言唯願勿垂憂慮者是明奉慰如來大悲。言我等當以下至威神之福者是明奉慰之所由也。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弘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師一切眾生之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
是則讚歎流通也。言爾時佛讚言者經家之辭。言善哉善哉下至真是佛子者歎受職之子。言大慈大悲下至拔苦救厄者者是歎拔苦與樂之功。言一切眾生之良福田者是歎應供無損之力。言廣為一切作大良導者是歎大良導師之智。言一切眾生之大依止處者是歎禪定福德之處。言一切眾生下至廣施一切者是歎財·法無畏之施也。
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是則譯家為一部故置此一行。例如玄奘所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切眾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其佛土經雖華嚴一品未了部帙然為一部故置其奉行也。奉行與而去雖其字別而譯家所加其義無異。是故當知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專無大妨也。
無量義經註釋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