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6部大正藏第59册P0001 大日經疏演奧鈔 (60卷) 〖 日本杲寶撰〗.txt
《大正藏》第59卷No.2216
No. 2216
大日經疏演奧鈔刊行序
夫大日經王者。法身如來之内證。應化如去之中心也。絶妙高大遙超五言之域。祕密深邃特出十心之境。繇繄四曼談話。啓嘉會於法界宮。三密軌則。施利益於塵刹土。是以六大無礙門。了理理無數之旨。五智各具門。覺智智無邊之義。即身成佛之捷徑。從凡入佛之直道也。至若纔見曼荼羅一念越三僧祇。數持陀羅尼一生證三菩提。仰之彌高鑚之彌堅。法華不能雁行。華嚴豈得齒接乎哉。寔甚深難思教海。而無盡莊嚴法藏也。中印度三藏善無畏大徳者。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後裔也。脱躧王位夙入密門。學究三藏化布三國。開元初曆到李唐朝。恢張法網聲采震耀。同十二年奉詔。於長安大福先寺譯此經王。沙門寶月擇譯語。一行禪師充筆授。凡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恒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誦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今所翻傳之經即是也。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然尚以略攝廣。以少持多。一字中含無邊義。一點内呑無數理。是故文廣略不同。而理彼此無異。乃分成三十六品。以爲將來傳密之國寶矣。禪師又慮持誦者之守文失意。即請三藏解釋隨而録之。無言不窮。無法不盡。擧淺深兩釋。會衆經微言。支分有疑重得諮訣。事法圖位具列其後。隨文述記都爲二十卷。目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此疏奧旨。其高巍巍乎。其廣蕩蕩乎。苟非淺陋之伍所得覬覦。其首二卷半釋經初品。是以密門講肆習學研究消釋之者衆矣。其餘十數卷。古往今來師資伏膺。口傳祕趣無載翰墨。尤不得師授。則誡愼謾不能繙閲焉。然則非無説者流辯聽者過耳之失。東寺杲寶闍梨。憂此罅漏。從頼寶師。所受口訣悉筆記之。以備龜鏡。然廣互顯密引證經論疏記。審祖述祕密蘊奧。題曰演奧鈔。弘通之鴻業可謂至矣。惜哉未遂其功。臥病終逝矣。賢寶闍梨。孜孜熏灼於密法故。勵志覃思補其闕略。命矣夫此闍梨亦不幸逝去。自爾已降無人補之。本疏第十七卷半以下鈔解。闕如竟未大成。加旃幾歳徒韜櫝而藏諸。武府靈雲道場淨嚴比丘者。一時衆藝之闍梨也。幸得此書熟讀翫味。文字多魯魚引文有訛差。越欲訂正之以鋟梓流衍焉。未幾罹疾遽然奄化。靈雲法嗣慧光律師。繼明善教之志。顓企校讐。歴二三春秋能事畢矣。良以爲此鈔之作也。起首三寶師之手。漸垂四百星霜。得修飾于二律師勳勣焉。感喜大器晩成之謂也。廼課剞劂氏壽梓以傳遐方。永及來葉。吁夫學密之徒不可不知焉。儻攬此鈔逮見此疏。則宛如暗夜得燈中流得舟矣。遂使阿鼻依正忽摧乎金剛三密。毘盧身土親證乎凡愚一念。因記其顛末是爲序
時
正徳二龍集壬辰仲陽佛涅槃日
南都西北超昇隱棲隆光草
校定大疏演奧鈔凡例
一此書一部。厥説創于頼寶。厥記興于杲
寶厥功畢于賢寶。而大成之以布護其益者載三師之力也。讀者不可不念彼恩徳也。然今攸印刻者特標杲寶何也。但論其勣則長乎二公也
一所援内外典據。其未知幾百部。嗟三
師之學淵博不言可知。豈可不羡耶。今也從事校閲而未悉得厥本。誠爲多恨。傳聞顯密聖教。多納在於洛西高山寺及東寺觀智陀之寶藏。希也可畏君子再校讐之
一今之攸撿校者。擧注其卷亦注其葉。斯雖事似猥拙。而以便於夫要覽本説之曹耳
一先師本志于校定。而厥功未成逝矣。嗚
呼所謂命也者耶。余雖不似將足厥志。然先師點治之。則文中標出書嚴云。余亦從書光云
一其直標經第一等者是今本經也。又直
掲第一等者即今本疏也。又直指上釋直點下釋者。是本疏卷内前後之文也。斯只從簡便耳
一厥未閲眞本文義叵解者。則傍注之
以俟來哲。所謂未詳之類是也
一其存多義。則不揣膚見。而叨評論之。所謂初義似鑿。後義可味之類是也。匪是誣其舊師。但欲後學以得正解。姑言志耳
一當書至説文字則蕪陋而厥義未通。惟述作之日特乏字書乎故。于字訓則芟夷古註。而附益今案者也
一所解本疏釋相。無窮而有淺略焉。有
深祕焉。有教道門焉。有證道門焉。有横義焉。有堅義焉。有如來邊焉。有衆生邊焉。披覽之者。要須先辨。若不爾者恐失經旨耳
一又此大疏。與常途教其言則同。其意則
異維多。所謂無相·實相·平等·大空·遮情·不生·方便·加持之類是也。學密之徒不可不察
一又此經疏有事相焉。有教相焉。而復
事外無教。教外無事。然乃學者必當事教相照而推其宗意也。云何頃世事教二學。殊家而立之名。不如兼學而無所成名也。斯蓋時衰人菲之所致耳。悲夫
一又夫毘盧經宗高矣廣矣。言乎其高。則
十地薩埵猶不能企望。言乎其廣。則六道凡夫亦可得與遊。是故要受學者知見不可不以高焉。知見不可不以廣焉。高廣自在然後眞言阿遮梨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校閲
一一經大意
第六卷釋金剛手聞如來説菩提實義(我覺本不生等文。即是六大也)開心眼云。具徳謂具足一切如來祕密莊嚴之徳。如蓮華増長具足時。蒙日光所照。自然開敷端嚴可愛。執金剛亦爾。心蓮華眼遇菩提印光。朗然開敷萬徳皆備。美暢於内彰於外容(二十三左)此文菩提印光者。如來所説菩提實義。即是六大法界也。是則諸法能生萬徳根源也。祕密曼荼羅品。標有造曼荼羅聖尊分位·種子·?幟。次説眞言者圓壇等偈。當知六大是曼荼能造衆徳本體也。其漫荼羅者。即大悲胎藏四重圓壇也。此漫荼攞有内外二重。故云暢於内彰於外也。内者。如來心地衆生本心也。此心性海四重漫荼攞宛然炳現。十三大會自爾森羅。是處無始無終無生無滅。唯佛與佛自證自知境界也。外者。如此心内祕密曼荼羅。等覺十地聖者尚不能見聞。何況於十信三賢凡類乎。是故如來住加持三昧。以不思議神力。從佛身支分現四重漫荼攞聖衆。是云加持外現漫荼攞也。出生義云。此率堵波可謂總領一乘之祕旨。何況權實之道。於是全焉(五右)總領一乘之祕旨者。五輪法界塔婆也。權者外現加持漫荼羅。從普賢金剛性海。出塵數加持色身者是也。實者心内本地漫荼羅。歸命本覺心法身(乃至)三十七尊住心城者是也。如是權實二種曼荼羅。倶以大爲所依而住故。云於是全焉也。然則二種建立。兩部一致大宗也。依之言之。今經題大毘盧遮那者六大也。轉字輪品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已上)我者大日自稱。本初者即六大也。大日即六大人法不二本源故。云我一切本初。又經(第二)説六大云已離一切暗。疏釋之名菩提印光。除暗遍明是大日義故。名六大云大毘盧遮那。成佛者内心本地漫荼攞也。第十五卷云。入佛位者。
即是成就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四左)大悲胎藏究竟處。即是心内自證漫荼羅。神變加持者。外迹加持漫荼羅也。其義易知。攝廣文爲略題。開略題爲廣文。誠知。一經大意唯在斯一篇。具縁品已下諸品。往往存此意。學者臨文可知之。凡内外曼荼二重建立。住心品·具縁品·祕密漫荼羅品·祕密漫荼羅位品四箇處有之。所用聊別大歸是同。委曲至下悉之
疏第三卷(釋經一具縁品)
一具縁品大意
此品專説七日作壇事業灌頂軌則。謂如來先現支分生漫荼攞。以示祕密心地體性。是則爲未來衆生。欲説圖畫漫荼攞之模範也。次説擇地造壇法則。其首尾不過七日。從第三日準定尊位。
第六日作護持弟子法(三昧耶戒也)第七日夜正作圖尊及入壇灌頂法(此中有學法傳法)以之爲方便。終令證入心内本地漫荼羅。經説内心妙白蓮。疏釋此是衆生本心。即此意也。佛本意雖在直入祕密漫荼羅境界。將來劣慧衆生。不堪信無相頓大法故。設心外有相壇。示修行入證方軌。至彼祕密灌頂軌則者。下入祕密曼荼羅位品説之。是得瑜伽阿闍梨所行也。就祕密行阿闍梨。亦有淺深重數。如下分別之。行人雖未得瑜伽三昧。善解眞言門次第法用。明了無疑得師聽許。堪爲造漫荼羅阿闍梨。是名最初淺行阿闍梨。具縁品所説大悲壇七日事業。就此位施設之。當時所行傳法灌頂。雖不及七日廣事業。受戒灌頂行儀。專依準具縁品説相。仍可大悲壇略事業也。第十五卷云。然有二種師。若瑜伽成者。但用三昧心自在故。已得通達眞言門故。隨心所作便成。不必待於事法亦得成也。若第二世間師。
必須依於事法用眞言及印加之乃可成也(十三左)又安然廣攝不動意者。和漢古今傳法屬手印灌頂。不可攝事業壇歟難詳。委曲至下文而悉之。問。具縁品所説曼荼羅者。前所言内外二種曼荼羅中何攝耶。答。先現加持曼荼羅次明其圖位。擇地造壇軌則。心外事業故。可外曼荼羅攝也。如祕密位品者。不用事業作壇。直向心内本地曼荼羅投華灌頂故。是内漫荼攞之攝也
入漫荼羅具縁眞言品第二者。演密鈔第四云。今此品題具淺深二義。且淺釋者。入者趣向遊履引入之義。謂阿闍梨見有衆生堪爲法器有大信解。方便勸誨引入大悲漫荼羅中。漫荼羅者此云道場。是與弟子發心得道之處。謂之道場。即漫荼羅是所入。入爲能入。是入之漫荼羅作依主釋。又入此漫荼羅要具多縁。即是須得具多支分。謂擇地治地擇時定日。築壇畫像結界等然後引入。復爲請召供養。方始次第受發心法。大體同常。乃至爲作護摩灌頂等。倶屬入漫荼羅所具支分。大略言之。廣如經説。即入漫荼羅是總具縁是別。別從總以立名作依主釋。又此一一縁皆有眞言。具縁之眞言亦依主釋。上來淺釋。深釋者入謂體達悟證之義。漫荼羅是一切衆生本覺自心。即此心漫荼羅中。各各常有無量諸佛菩薩縁覺聲聞天龍八部無量眷屬之所集會。但以無始無明之所覆閉不自知見。譬如貧家寶藏常在自家。由處地下不知不覺。知識告語方始知覺。衆生自心漫荼寶藏亦復如是。雖有不覺。諸佛知識方便示悟。即得知之。名之爲入。漫荼羅即本覺之體。入是始覺之智。具縁眞言乃功徳之相。如擇地者。擇去心地諸煩惱故。餘皆密釋例此可知。故曰入漫荼羅具縁眞言也。品第二之一者。此品文勢長遠。爲隔次卷故置一之言。品次如常(十四以下)私云。淺深兩釋尤有其謂。疏主釋一一支分。各作淺深二釋。以知。品號又可有此二意。苑師察此趣設兩釋者也。入曼荼羅四字如鈔釋。具縁眞言者。是又大意同彼釋。若委分一品經文配釋之者。次下文云。
具衆縁支分及所要眞言皆於此中廣明(已上)具衆縁支分分釋具縁二字。及所要眞言當眞言兩字。當品從經第一至于第二。初明阿闍梨支分。後至灌頂者得益明具縁。此中有衆多支分。所謂擇地治地擇時等。臨文應知。次當品之終説大力明妃等諸眞言。是云所要眞言也。一品始終不過此具縁與眞言之二種。故品題云具縁眞言品也。下釋云。經云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諦聽金剛手漫荼羅位初阿闍梨者。從此已後。
迄灌頂教誡竟金剛手問得幾所福徳聚而白佛言。從今已後我當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同見佛世尊故。此明入漫荼羅衆多支分。
又自大力明妃迄第二品末明縁壇行事所要眞言也(十九左)一品分科具縁眞言配當。此釋分明也」
已上品號釋了。從此已下牒文作釋耳」
上品已約(乃至)十縁生句也者。是釋當品來意也。上住心品明經大意。其大意者第一卷云。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衆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二右)此一切智智者。自證極處。究竟妙果故。直辨其體也難矣。是故約種種心相對辨之。其心相者。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也。六十心明煩惱妄心。三劫六無畏示善心差降。然則對六十心過失。辨一切智心功徳。是徳過對辨也。又對三劫六無畏外相。辨一切智心内性。是内外對辨也。佛種必從縁而起。然此一切智智妙果。以何因縁而能得至耶。是故此品次明其得至方便。所謂入曼荼攞行法是也具衆縁支分等者。如次上明譬如已知○方便攅搖者。擧譬明兩品承來也。已知乳酪有醍醐性者。住心品意也。乳酪雖麁必有醍醐妙性。凡心雖迷必含本覺靈知。是故住心品。指一切智智在處。示衆生自心。故以之喩乳酪有醍醐性也即教令具等者。具縁品意也。謂乳酪遂成醍醐。必依器具攅搖縁。以之比衆生成佛智必假具縁眞言方便也攅搖者。字書攅子幹反解也。搖於召反動也(已上)以從縁起故等者。此因示行者用心也。謂眞言行者。假如是衆縁方便修行之時。悉地果相漸次現前。於此之時生已得想執滯不進。爲遮彼著心示此用心也。謂從縁起法無有自性。當知不異幻夢陽炎。如是觀想之時。縁起假相忽盡至本地無作之處。以之爲成佛期也。上釋十縁生云。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無不藉此十縁生句淨除心垢。是故當知最爲旨要。眞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三左)。勸修如此。學者悉之
復次聲聞經中(乃至)謂非佛説者。此明入漫荼羅因由也。復次者非如於一事中存正釋復次二重。改篇替事之時。多安復次言。是此疏例也。聲聞經等者。先擧小乘例。次釋大乘法也。聲聞經者。指四阿含經并諸部律藏毘尼者一切經音義云。梵言●毘●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毘●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毘奈耶。皆由梵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譯云離行。行亦道也。謂此行能離惡道。因以名焉。或譯云滅。能滅惡也○或云調伏。調伏貪瞋癡也。案文殊淨律經云。曉了貪欲名爲律是也。案爾雅律法也。謂法則也。(十五之初)注維摩經什曰。梵本云毘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衆生惡也(三之二十一左)爲祕藏者。薩婆多論釋佛獨説律之所由云。以勝故祕故佛獨制故(一之五右)經五人共説。律唯佛獨説。是祕故勝故也。祕藏者且約聲聞藏也。裏云。五人共説者。智度論第二云。佛法有五種人説。一者佛自口説。二者佛弟子説。三者仙人説。四者諸天説。五者化人説(初右)擇人者。受具足戒人也。簡遮難有無故云擇人。謂無遮難之人授之。有遮難之人不許之。其遮難者。十三難十六遮百遮等也。具如律明簡衆者能授衆也。簡具徳有無故云簡衆。大國二十人中國十人邊國五人也。此等衆爲和上阿闍梨及證戒師。作法受得若未發等者。未作法受得之人也。是沙彌之位。未受具足戒也。此人不令聽聞修習羯磨説戒等事。若強令聽聞之者即成賊住難。是下云盜聽布薩也摩訶衍中等者。●摩●訶唐云大。●衍唐云乘也。言諸大乘中。眞言爲祕藏也持明者眞言異名也。若授受持明藏。必擇資簡師方乃授之。其傳授軌則。入曼荼羅壇。請聖加被蒙師許可。若未入曼荼羅者。不可輒受持讀誦。若強令讀誦者·則同律中盜聽布薩。布薩者此翻淨住。至羯磨説戒等者。未具之人却退不聞。若恣聽之成賊住難也。貞元録第十四註蘇悉地經云。是呪毘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羅不合敷讀。
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成盜罪(已上)此與當段意同反招重罪者。反字有意。若不入曼荼羅。不蒙師許可恣受持之。則匪啻無利益反招重罪。重罪者越三昧耶罪也。諸罪之中此過尤重。故云重罪也。護摩略記(慧琳)云。我今依持明藏教。
灌頂阿闍梨師師傳授祕密護摩火供養法○雖各在本經文中。或多隱祕。若不從明師親授。曷能與聖境相應。所作既乖有便難求微驗。智者審思勿輕○若我慢不從師受讀文便用。非但法無効驗。兼獲慢法之愆。靈神不敬反招殃禍。若非曾受灌頂久習眞言。
於此教法之中善知持犯方可用之(已上)又云諸經雖散説而不倫次隱密難知爲簡隔盜看文意改而作。不從師受者。欲求成驗不可得也(已上)所以然者等者。此釋佛制此法之因由。於中初譬喩後合法。今初譬説
如世人等者。三種悉地儀軌(無畏)云。譬如王有稚子。偏最憐念。庫藏珍寶傾竭不惜。唯不與干將莫耶。恐不解運用故傷其體。是故如來密傳大菩薩。不與聲聞劣慧(七左)此喩意與當段同也。呉越春秋(漢趙曄撰)云。干將者呉人也(呉時之人)與歐冶子同師。闔閭使作爲劍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也。干將造劍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鑪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耶。陽作龜文陰作漫理。干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
闔閭甚重(二之二)今此法門等者合法謂即心成佛旨趣難知者。合干將莫邪。次恐未來○能成者。合稚子不知運用方便反謗此經謂非佛説者。合必傷其體句。謗經之罪長永劫苦輪。如執利劍自傷其體也即心成佛者。智證雜問雜記裏書云。問。爾可道即三密成佛。何故處處多道即心成佛。答。此義不合輒爾開示。是一經大體萬教所歸。所謂即心成佛。此語同他其義天隔。何以故。今教旨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更不用修行。若假修行即是洗滌心垢。洗滌心垢了即是佛身。如如意珠清潔無垢名爲自然雨寶。若有塵污垢膩不能雨寶。佛亦如是。若有纖垢在心中者不是佛也。心性無垢宛如虚空名爲如來○或有人云。即身成佛以之爲勝。即心成佛此義未易。或云。天台云即心成佛。眞言云即身成佛。此兩番語顛倒至。其更不可許(已上)凡即身成佛身心勝劣如教相所談。今且閣之。此經宗於法界心壇成四重海會。中台九尊九識心王。三重諸尊心數別徳也。如是心王心數刹塵功徳。從本居我性心蓮。若遇此教如實達其源底。云即心成佛也。委在師口(更問)又此經文(乃至)下當更釋者。此亦説入曼荼羅之因由而釋其餘義也。謂此經文有淺祕二釋。祕中更分淺深故成三重釋。一淺略二深祕三祕中深祕也。若依不思議疏者。更加祕祕中深祕爲四重祕釋。如是重重義。非師傳者誰得其意耶。菩提心義第一云。大日經義釋有三種釋。如云於此經文有淺略釋有深祕釋。於深祕中亦有淺深。若供養法疏亦有三種。一深祕釋二祕中深祕釋三祕祕中深祕釋。兩文相合即成四種(本之二十七左四重祕釋偈頌高祖歸朝之時。自青龍寺送于船中之旨。載安然菩提心義。可尋實否也)第十二云。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説也(十四左)輒爾披翫等者。若不受師口。輒披文翫義者。以未解密號故。還輕深法永墮惡趣。是故令先入漫拏攞也。慈氏軌(無畏)下曰。不從尊者口傳授。輒與一句一偈者。不但現世不悉地。當來必獲無間獄(三十一右)密號者第四云。此漫荼羅法門亦復如是。如來以世間因縁事相。擬説況喩不思議法界。以俯逮群機。若可承攬。便能普門信解勇進修行。及以蒙三密加被。自見心明道時。乃知種種名言皆是如來密號。亦非彼常情之所圖也。如言三月持誦。乃是性淨圓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又如東方寶幢佛。乃是初發淨菩提心義。豈得但作四方解耶。以此例之。則諸餘法門皆可意領。故云而實無時方乃至唯住於實相也。(十五右)準此文。非常情所測故云密號。擇地支分中山者。淨菩提心不動轉之稱也。治地支分中地者。穿無明住地去妄想心垢之意也。不解如是深義。偏謂世間縁起有爲事法。故云謂是因縁事相也慢易者。慢輕慢易侮易也我行眞道者。指無相寂滅空觀也呪術事者。異朝多有世間呪術之類。眞言加持力亦似彼故。生下劣想云何用呪術事也。凡眞言教大有三重罪。一退三昧耶。受法已不修行之人也。二破三昧耶。於密藏生疑謗之類也。三越三昧耶。不蒙聽許。恣見聞之族也。當段所擧通後二類也匱法業者。大般若第五百六廣説之。披可見之。匱(求位切。乏也竭也)所以修學等者。瞿醯經下云。若有愚人不入漫荼羅持誦眞言。雖滿遍數終不成就。後起邪見。彼人命終墮於地獄。若有人與彼眞言法者。彼亦墮三摩耶戒。命終之後墮於嚕羅婆地獄陀羅尼集經第一卷云。若未入漫荼羅輒持誦神呪者。犯三昧耶(三十六意)漫荼羅名義等者。當品下文。金剛手問漫荼羅名與義。佛具答之。至彼段疏主可作釋。故云下當更釋也。問。就擇地造壇等經文。分別四重祕釋之樣如何。答。未見先達釋。今私釋之者。一淺略釋。且擇地支分中山林多華果者。行佛道深山幽林最有其便。隔人里離憒鬧故也。自餘處處皆爲道行便故。經中具説之。第五卷云。然此經宗作種種具支方便皆隨世諦。由此因縁得一切智智。即是眞諦。(九右)以世諦助眞諦。是佛法修行通則也。二深祕釋。下釋山林多華果文云。復次淨菩提心安住諦理。堅固不動八方大風不能震搖。大悲方便華果處處彌布。常流淨法利樂衆生。最是佛所稱歎(三十二右)此重所建立。非世間業報山林也。三祕中深祕。世山與理山。内外不二眞俗一體也離世間山林。何求淨菩提心。第十六云。内心所觀與外事所布。内外平等無有差別。故名等至三昧也。第五云。猶如帝釋之像安住妙高山王。如來因陀羅三昧。亦復不移此處。開出淨菩提心妙高山王。自餘法門。例皆如是。不可詳説。(二十七左)即此意也。四祕祕中深祕。以世間俗諦事山爲本。以出世眞諦理山爲末。此重法門。常釋所不載也。雖然中臺大日。著寶冠同天衆像。四方四佛螺髮形。表出家相等。準例可思之。已上四重且示一途。自餘法門例可知之。問。智證三部曼荼云。義家分別淺深兩釋。若總論之攝於淺略。其深祕門説在師口。不可執文(已上)若然者祕中深祕釋。似疏家不存之之。況於祕秘中深祕乎如何。答。見智證釋承來。就十地段經文。疏家準華嚴十地經名言。作淺深兩釋。彼兩釋皆就竪淺深次第示之。故總云之。皆可屬淺略門。諸文中分別地位。皆是約教道淺略之義。作擬議外迹之説。密乘行人直住大空不生理故。於何處論長短因果異。此門在師口(爲言)此等義門。疏家前後釋中專所示之也。爭云不存祕中深祕釋乎。凡三重四重義勢。歴法門題目旨趣可多端。智證大師豈忘疏家前後釋乎。問就釋入曼荼羅因由。二段釋似無起盡如何。答。初釋修學眞言人無所成故。反生謗之類也。後釋偏賞空無相觀。褊眞言衆縁支分行事。約此二類作二段釋。是其起盡也
經云爾時等者。已上釋品號已下正解本文。凡當品經文。大分爲二。初現瑞。後時薄伽梵復告下正説也。今總牒現瑞一段。是未會經文也。此中亦有二。初金剛手問。後爾時薄伽梵下世尊答也。問中亦有二。
初希有世尊下領解也領解上文者此意也後唯願世尊下請佛也次即請佛者此義也。初領解中先經釋相配者即金剛手等者。釋爾時執金剛等文由具大方便等者。釋説此諸佛等文所謂自心等者。釋不思議法界等文雖究竟寂滅等者。釋以種種方便等文也領解上文者。指初品三無盡莊嚴藏文云上文也。故次下結釋。云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盡莊嚴之迹也。即此意也。問彼無盡莊嚴文。説經瑞相會座儀式。結集者後所安也。非佛所説。何云領解上文乎。答。金剛手見彼會儀演此領解。疏主在結集安文之後作釋。故云領解上文也。又大日經開題。於如是我聞等文作三釋。初金剛手詞。次大日詞。後●●爾有(云云)若依後二釋者。云領解上文有何相違乎甚爲奇特者。顯教大乘佛。超二乘小聖故云奇特。
密佛更勝顯佛故云甚爲奇特也大方便者。諸佛自證三菩提。言心寂滅非思議境。今佛以方便力説此難説法。故嘆其徳云大方便也如世人等者。擧喩釋心地二字也依心進行者。因位菩薩未得正遍知故。依分別心進行。以心爲所依故名心地。地所依義也。心即地持業得名矣。問。依心進行者其相如何。答。如我等欲往某處之心爲依赴某處。欲作某事之心爲依作某事。菩薩依心進行相。準此知之。以心尚有等者。明心地失也。妄必有所依。有所依墮邊。墮邊故未得中智。正遍知者是中智異名也。菩薩以依心故。未得正遍知名也。問。以心尚有等者。似心爲能依如何。答。次上云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爲地。心爲依之義無爭。但至疑者。以心尚有所依故可訓之。意云菩薩尚心有所依(爲云)是則所依之體是心故。云心有所依也微細戲論者。今宗意妄執立四重。麁細極細微細是也。第四微細妄執。佛地障也。如來已度之故。云已度微細戲論。大師釋云。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云云)即此意也
進趣都息者。如來地是究竟極處故。更無所可進。是故云進趣都息也如本性信解者。衆生性欲已無盡也。若施權益是常則也。而今隨種種機欲直授自證法體。誠是希有方便。難思得益也。經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者總標。不思議法界下別釋也。謂釋自證三菩提。云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釋説一字云以種種方便道○而演説法也。問。若直説自證法體者。誠可云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而自證體性。不可言宣。以方便力隨衆生性欲説之者。説此自證經文。恐可謂有名無實如何。答。此宗意説自證有二重。一經中説蓮華臺本地常心。是不假方便。直説自證。自他所不論也。二第一重以下普門方便。是亦説自證。何以故。不動彼自證常心。直現無盡莊嚴迹故也。良以。若爲自受法樂。若爲上根利智。直説自證境。強非不思議。劣慧愚鈍類。雖無力與實益。佛以大方便力。直與自證法體。是奇特中之奇特也。是故嘆佛云甚爲奇特。誰云有名無實乎。問。以方便力直與自證法體之相如何。答。經第一説瑞相所現相云。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説一切智智。所謂安立無量乘示現無量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已上)第一卷釋云。種種方便道者。龍樹云。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所用有異。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今毘盧遮那亦復如是。
能以遍一切處眞金智體造種種乘(本之二十四)諸佛慈悲。見三界衆生如一子。而衆生性類無盡。人天鬼畜造業非一。適雖入佛佛法。或求小乘或求大乘。於祕密佛乘者。生信解之類甚希也。而佛有方便力故。若人若天或小或大。不壞彼彼性欲。能説種種乘令入一味果海。譬有小兒。或求黄葉或求綵華。若與世間華葉息其啼哭。如顯教説方便權乘利衆生。今宗非如是。以金造其華葉以與彼小兒。不壞稚子樂欲與父王家財。豈非不思議妙益乎一切智心等者。一切智心自證莊嚴之迹外用也。問。無盡莊嚴若直自證體者何云迹乎。答。於無盡莊嚴相。或云外迹或云自證。兩釋處處有之。以金造異物。全是金體故可云自證。異類相異故可云外迹。兩釋非相違。得意可思之不思議法界等者。以下還釋金剛手領解意趣。所以金剛手作此領解者。爲請佛令説四重曼荼羅故也。第一釋如來應供正遍知等(次上所引經文也)問意云。復次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本之二十五)今亦如是。金剛手爲請佛。領解中預示蓮華曼荼羅妙旨。謂不思議法界者。喩蓮華臺。中胎九尊也。種種方便道者。喩蓮華葉。第二重諸菩薩大悲方便也。鬚蘂第一重内證智印故。屬蓮華臺。條葉第三重化他方便故。攝蓮華葉。文雖擧臺葉二重。意四重海會於此而全。提擧宗通妙旨。無所不周者即此意也。裏云。第五卷云。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爲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徳。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十七左)依此釋者。臺葉同爲三重曼荼羅能生本體也。又第六卷云。初云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者。具存梵本。應云一切諸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議。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方便謂領解前偈中加持神力。復次智謂心蓮華臺具足。方便謂葉蘂開敷。二種倶不可思議。故云希有也(二十三左)依此釋者。種種方便道句。寛攝三重聖衆。
鬚蘂華葉應倶攝在之也(已上裏)此領解中等者。演密鈔第四云。疏此領解中文等者。疏主指此金剛領解。文唯二行。雖則揀省少略。而提控標擧一部宗要通途。微妙旨趣無不周足耳。(二十左)第一卷云。然統其綱要。則枝末隨之。於宗通之用不足爲闕(本之十三)宗通者。宋譯楞伽三。有宗通説通二種相(十左)唐譯以宗通曰如實法。説通曰言説法。文曰如實法者。謂修行者於心所現離諸分別。不墮一異倶不倶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於自覺聖智所行境界。離諸因縁相應見相(四之十八)次即請佛等者。以上釋領解之文。以下釋請佛之文也修眞言行等者。曼荼羅名也。此經以三句爲大宗故。曼荼羅又約三句立其名。謂大悲胎藏中。有一切智智種子。是名菩提心爲因。依修大悲爲根眞言行。彼菩提心種子。從大悲胎藏中生。是名大曼荼羅王。大曼荼羅王者。即是方便究竟也。今疏第一釋究竟句云。醍醐妙果三密之源(末之四右)醍醐者。曼荼羅翻名也。第四卷云。以三種祕密方便攅搖衆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歴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増。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一。是爲曼荼羅義也。(二十九右)可思之今且約胎藏等者。就釋胎藏名字擧二喩。母胎與蓮華也。今約母胎喩故。云且約胎藏也行者初發等者。菩提心爲因。法譬如文。但法説中闕父母和合義。以下釋可足之。第九釋入佛三昧耶明云。復次如男女交會因縁。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即是相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爲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名法界加持也(十七左)凡三部與三句名異意同。同卷云。由入佛三昧耶故。放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生故。初出胎時離諸障礙。由金剛薩埵故。
能轉家業備諸伎藝(二十左)當段所釋三句其意全同此文。仍今引彼釋補此闕者也如父母和等者。倶舍第九云。
最初羯刺藍(此云凝滑亦云和合)次生頞部曇(此云皰)從此生閉尸(此云血肉也)閉尸生健南(此云堅肉)次鉢羅奢佉(此云支節)後髮毛爪等及色根形相。漸次而轉増(髮毛等總是第五位。此上是胎内之五位也八左)大集經第二十四云。先觀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縁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滴合成一滴。大如豆子名歌羅羅。是歌羅羅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煖(乃至)息出入者名爲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爲煖。是中心意名之爲識。(六左)同經奧云。別譯云。受胎一七日曰歌羅邏。亦云羯羅藍。此云和合一云凝滑。謂父母和合七日中。凝滑如酥也(已上)弘決云。如阿難問經若不壞者七日一變。初七名柯羅邏。如薄酪(四之二六十左)八十華嚴四十二云。譬如男女赤白和合。
或有衆生於中受生(乃至)其歌羅邏與彼六根體状各別。以業力故。
而能令彼次第成就受同異類種種果報(乃至)從一切智歌羅邏位等(六葉)寶積經入處胎會。并入胎藏會廣説之識種子等者。涅槃經義記(淨影)第八云。汎論識支有其三種。一種子心識過去世中造業已後所有心識。爲業煩惱之所熏故。能生於後名爲識支若復通論。過去業煩惱相應心識亦是識種。二求生心識名爲識支。謂中陰心。三初生心識名爲識支。謂現報中最初一念染汚心識。於彼父母精血之所。妄想起於華池等愛。今此偏説受生心識以爲識支。故言現在受胎名識(已上)爾時漸次等者。大悲爲根喩中漸次増長等者。明胎内相。
始誕育等者指出胎時法中大悲萬行者合胎内淨心顯現者合出胎。或學者以淨心顯現句合出胎。或學者以淨心顯現句屬究竟句。今謂不爾可屬根句也。正生位猶是根攝也。已生以後屬究竟句也行業巧風者。大寶積經意。處胎之間。凡經三十八之七日。是云三十八轉。其所以七日七日轉者。業風自然發。次母左右脇令次第轉變。彼經第五十五卷具説之。披可見之百體者猶言諸根也。莊子田子方曰。四肢百體將爲塵垢又此嬰童等者。釋方便究竟句
喩中漸具人法等者。指習學位伎藝已通等者。指已達位就中伎藝已通者自利
施行事業者利他法中發起方便合習學
修治自地合已通。隨縁利物合施行也。問。以上三句何位乎。答。有二義。一義云地前位也。何以知者。復次釋所明。初地以上三句也。以知。上來所示三句倶地前也。菩提心義第一。引當段胎藏二段釋中。引正釋了注云。私云此是凡夫。初發心時胎藏生義也(云云)引復次釋了注云。私云此是初地以上胎藏生義也(末之十二)凡淨心名字廣通諸位。此經所明從淺至深。種種法門。皆是淨菩提心本末因縁故。其中隨相望所得淨心名是別也。謂善惡相望時。一念守齋心名淨心。離微塵許貪垢時。微塵許淨心顯現者即此意也。如是前後相望。乃至地前極位名淨心。其以前不許此名當段釋淨心顯現者即此意也。一義云。地前地上合論三句也。謂因根二句。地前究竟句初地也。起信論·聖觀音軌。初地名淨心地。而今釋第三句云淨心。豈非初地位乎。然則初地一位。望地前因根者爲究竟果。望後位二心者還屬因句。例如釋望前二劫猶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果復成種。是故初釋究竟句與後釋因句者。唯是一位也。勿拘二段釋爲別位矣(此義爲勝)復次初入等者。以下更於地上明三句也初入淨菩提心等者。初地菩提心爲因句也。歌羅羅者此翻凝滑。或翻薄酪。此位通七日。今取識種子最初託生時也前七地等者。自二地至第七地。大悲爲根句也。以來者從後及初之意也。謂第七地以來至第二地也無功用以去者。八地以上方便究竟句也以去者從前及後之詞也。謂第八地以去至第十地也。前七地有功用位。八地以上無功用位故。屬究竟果也漸學如來方便者。成佛期漸近故。兼學如來事業云漸學也。本業經云。受佛記位學佛化功(乃至)故名法雲地(下之五左)至如來一切智地者。第十一地也施于從政者。論語雍也曰。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已上)于助語也又是一重等者。初釋所明。因位未極曼荼羅也。復次釋所明。果位究竟曼荼羅故。云一重祕密曼荼羅也。位位雖有重重曼荼羅。今且約因果三句。大分爲二重也。智證雜鈔第一云。入曼荼羅具縁品釋。七地以來爲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今此一段。爲當説此教行相。爲當假説他家義(須準教門已上)此釋以地上梯橙次第。爲教門施設。非行者實證次位可思之今以蓮華等者。以上約母胎喩明義。以下約蓮華喩明義也如蓮種等者。此一段文約義廣。所謂於一文存三配立。一十住心。二三劫十地。三三句也初十住心者。第一住心所治疾障。後九種能治教藥。當段釋擧能治顯所治。是故文雖不説第一義而存之。裏云。第二十卷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内。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二十六右)當段釋。三句相配雖不分明。準此釋可悉之。二十卷釋。以三句配釋一曼荼羅尊位。當段釋不然。菩提心大悲萬行所發生方便。云曼荼攞也(已上裏)如蓮種等者。第二住心。此有多位。明其中最初種子心。初喩後法從此漸次増長者。此中攝第二住心後位及第三住心乃至初生等者。第四第五住心也華●者華始生云●。
非八心中●也蓮臺果實喩入空理葉藏喩法執如出世間心等者。初品經云。彼出世間心住蘊中(云云)第二釋云。未度法障。未名眞淨菩提心。如蓮華既離濁泥尚未出水。故經云彼出世間心住蘊中也(末之四右)此文蓮華出濁泥。喩超人執煩惱。未出水中喩未度五蘊法執。當段釋。蓮臺果實喩人空無漏妙果。隱葉内比尚在蘊中。其喩雖異其意是同又由此葉等者。從第六住心至第九住心也既成就已等者。第十住心也次三劫十地者。
如蓮種在下初劫又由此葉下第二第三劫既成就已下十地也後三句者。從如蓮種至種子心者。菩提心爲因從此漸次下。大悲爲根既成就已下。方便究竟也
今此中等者。以上約兩喩。釋大悲胎藏生義畢。以下正明曼荼羅體今此中者有深意。於妙法蓮華有深淺二重。淺略者法華經所説也。深祕者此經所説也。對彼妙法蓮華安此中言。或學者云。當經無妙法蓮華號。法華大日兩經一致故。假彼經題號。目此經曼荼羅(云云)此義太無謂。是即迷理暗文故也。釋迦一代所有所説一一名義。皆是從法界宮會所流演也。若此經中無妙法蓮華名義者。由何彼經有妙法蓮華稱耶。依之當經下文云。内心妙白蓮(云云)第五卷釋云。内心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分陀利華祕密?幟。(十七左)文理如此。學者知之毘盧遮那等者。些些疑文云。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其義如何。指何地爲本地。常心指何。大日本地諸經無顯説文。下轉字輪品釋云。本初即是壽量義。若爾與法華壽量品所説久成同歟。爲復除彼更有本地否。若許同者。釋迦與大日平等一體性否。與海雲記不相違耶。又心是用未是體也。何以大日爲心。與五字瑜伽定不乖乎。華臺具體其義如何。上品釋中云。太子是輪王具體也。或可具之與體。或云具之體。人人各案今意如何(已上疑文)今謂。大日釋迦本迹同異如別論。當段釋。約一莖蓮華表示一曼荼羅功徳。初毘盧遮那等者大日也。以之喩華臺具體。具者能具足義即總也。中臺總體類大日也四佛等者。四智四行八尊。以之喩蓮實也十世界金剛密慧第一重。以之喩鬚蘂。蘂向内莊臺。似内眷屬持内證智印
十世界塵數大悲萬行第二重以之喩華藏。華藏者華葉也。次上云葉藏是也。華葉開外示粧。
似大眷屬施大悲方便次三乘六道等者第三重三乘六道所化人無量應身能化佛也。釋迦一佛應三乘六道故。云無量應身。以之比根莖條葉。
異類間雜似彼故也以如是衆徳等者總結也鬚蘂裏云。經第五祕密曼荼羅位品意。中胎八葉外鬚蘂中。置佛菩薩母三昧眷屬。華葉下置持明忿怒等。地居天衆等圍繞也。當段釋相類蓮華許也。非直爲所坐也(已上裏)三乘等裏云。三乘六道之身。即能化等流身也。故曰無量應身。此應應同流類故名。非應化身也然以如來加持故等者。然字躡前起後言也。謂前所明能現曼荼羅也。自此以下。明所現曼荼羅。依能而所顯故安然字。其出現非無因縁。因縁是如來加持力也。故云然以如來加持故也。智證雜鈔云。然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徳。現八葉中胎藏身。下經云從此華臺中大日勝尊現。準此文指大日爲中胎藏身。指何爲自證。八葉中胎藏身者。總指五佛四菩薩否。若除却中胎大日尊否(已上)今謂八葉中胎者。總指五佛四菩薩。何除却大日尊耶。凡就當段釋料簡能現所現二重有二義。一義云。上所明法門身曼荼羅。後所明羯磨身曼荼羅也。法門身者種子三昧耶形。羯磨身者尊形也。謂上衆徳輪圓中本地常心醍醐果徳者。佛菩提自證徳也。從此功徳現中胎八葉身。又從上所擧之金剛密印大悲萬行普門方便。如次現第一二三重諸尊。是故牒上所出之詞以爲能現。次明所現也(此義爲勝)一義云。上本地内證曼荼羅。下加持外現曼荼羅也。如來答中先現支分生曼荼羅。是即從内心曼荼羅現加持曼荼羅。然後説圖位曼荼羅。今問中所擧曼荼羅。亦含此本地加持内外二種曼荼羅。故疏主釋問之中。豫示二種曼荼羅。不必約法門羯磨二重也。(此義未爾)問。上以四佛四菩薩譬蓮實。今云現八葉似相違如何。答。八尊座位有二箇配立。上下各顯一意。是影略互顯意也。或又上擧一莖蓮華。比類曼荼羅。明衆徳輪圓義。必非尊座位。今八葉者約其座位。上下二文不可例同之。上衆實倶成者。以曼荼羅八葉尊譬世間蓮實也。何必勞會通乎(此義宜矣)從金剛密印等者。住心品疏云。前明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今此菩薩。義兼定慧又兼慈悲。故別受名也。(一本之十三)準此釋。當段内大二眷屬。可相配住心品所説十九執金剛四大菩薩等也。又第六云。凡圖畫法。當先建立内心祕密蓮華藏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諸大眷屬。及以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十五右)又第七云。中胎藏毘盧遮那。第二院觀音·金剛手。次院文殊等四菩薩。外院釋迦牟尼等(三十四左)當段所釋曼荼羅。以當品所説圖畫大曼荼羅爲本。若然者金剛手等諸内眷屬者。實可通三點眷屬歟。三點眷屬者。遍智印·觀音·金剛手是也若以輪王灌頂等者。輪王灌頂時。又有三重列衆。以彼比此萬國君長者。國國諸侯王也朝廷百揆者。朝者朝謁見也。廷者説文廷朝中也。釋名曰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五之七左)廣韻云。廷(特丁切。風俗通廷平也朝廷也)
百揆者尚書舜典曰。納於百揆。孔安國傳曰揆度也。度百事總百官。(註疏三之三右)尚書以舜一人總百官曰百揆。今轉用爲百官也。又玉篇云。揆(渠癸切。度也。六之二左)又或人云。若約金銀銅鐵四輪王云之。以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乃至八萬小洲大小諸王。可稱萬國君長也。若約漢土一州云之。以天下統領天子之即位。可稱輪王灌頂。
故可以一國(廣州台州福州等之諸國也)諸侯五等(公侯伯子男)之君稱萬國君長也。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武成等聖明之君。居萬乘之寶位。育四海之庶民之時。國中諸侯皆朝宗爲臣。具見史書全經宗枝親王也。宗枝者天子之子孫曰之宗室。宗枝即内弼天子者也。又廣韻云。宗(本也尊也)内弼者華嚴音義(慧苑)四云。大戴禮曰弼者拂也。拂天子之過。常立於右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謂之弼也。(十四左)或人云。内弼者大傅大保大師等三公近臣也。即聖王輔佐賢良之明臣也。内字可思之(云云)新華嚴音義四云。尚書大傳曰。天子必有四隣。前疑後丞左輔右弼。(十四左)玉篇弼(皮密切。輔弼也。正也助也)垂拱之君者。尚書武成云。崇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頴達疏曰。説文云。拱歛手也。垂拱而天下治。謂所任得人人皆稱職。手無所營下垂其拱。(註疏十一之三十六右)廣韻拱(歛手也。居悚切)金剛頂開題云。各奉大日之垂拱。如衆星共北辰。(一左)或云垂拱者垂袖拱手。無爲無事貎也(云云)華臺常智者第五云。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十七左)此一段釋曼荼羅義中。因垂拱之君喩。曼荼羅王經文其義自顯故。釋曼荼羅義已。結歸王字也若自本垂迹等者。
一義云以下此下釋爲滿足彼等文也從本垂迹從因至果。二門雖異皆爲利益衆生故也。一義云。以下文尚釋曼荼羅也。就曼荼羅大有三建立。一十界本有曼荼羅。上來所釋是也。二從本垂迹曼荼羅。三從因至果曼荼羅。從此以下所釋也。上下二轉其意易知。以上二義中後義宜歟由此言之等者。準後義。自此以下釋爲滿足彼等經文也。由此者。指上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以下文也曼荼羅法門所爲義利者。隨衆生性欲所信樂無盡也。或佛身或菩薩。或二乘乃至摩睺羅伽等種種法門義利。皆悉此曼荼羅中攝盡之故。云罄無不盡也。又玉篇云。罄(可定切盡也器中空也)爲滿足等者。二節經文其意下詳。私案之下釋云。若此地不滿則不能普爲一切衆生作救護安樂也。(十七右)依此釋爲令未來世諸衆生滿足一切智智。又彼衆生得一切智智已。更爲令救護安樂他衆生也。初自利後利他也。利他中救護者大悲拔苦。安樂者大慈與樂也未來世者。此經雖出過三世圓明常住所説。望未證會法界曼荼羅之人。云未來也。教時義第一云。此是法界宮中佛。與自性内眷屬倶。爲未來世説内證四曼荼羅。以爲修入法則。凡諸未至佛界之者皆名未來。非謂法界宮中一時唯爲後世而説。以是無始無終常恒所説。(四十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一(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三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爾時薄伽梵(乃至)作救護安樂也者。以下如來答也。初牒經。後此中大會下隨釋。就中初釋於大衆會中五字。後今佛欲説下釋遍觀察已四字。佛觀大會非是徒然。慧眼所加持故。善●開發成受道機故也。問。一會衆悉善●開發歟如何。答。第一云。無機之人雖則遇際會。不能發起深益也(本之二十九)慧眼所照雖不簡機。隨善種熟不又有得益有無也。第六云。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慧。法爾無礙。常照法界根縁。如大海潮終不過限。是故金剛手適有可傳之機。如來即爲演説。不待問而後答也(二十五右)可思之此修行等者。釋經修行二字曼荼羅中等者。釋曼荼羅義衆生乘而行之等者。釋行一字梵音娜耶者。修行與行梵音別也。第四注驚發地天偈云。●浙●唎耶(二合行也)●娜●也(修行也十一左)乘義道義者。大乘義章九云。問云。乘義道義何別。總相釋之。能通名道。能運名乘。於中分別乃有三種。一就行·法相對辨異。乘者是行。道者是法。行能運人。故説爲乘。法爲行履。能通行心。故説爲道。然就乘中。非無有法。今對道法唯説爲行。道亦有行。對彼乘行偏説爲法。二就行中隨義分異。一切行徳能通名道能運名乘。又復諸行體通名道。用通名乘。云何體通行無障故。云何用通能運人故。三就法中隨義分異。能通名道能運名乘。又復諸法體通名道。用通名乘(四十八左)第七云。梵云●衍●那。此翻爲乘。亦名爲道。如人乘馭舟車則能任重致遠有所至到。若見野字門。則知一切衆生以種種因縁趣向生死果報。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二十一左)乘如舟車道如道路。娜耶梵語含所乘所行二意。所乘云乘義所行云道義。今修行者且似約道義。即所行行體也一念善根者。指最初一念守齋善根成佛者指方便究竟極果。此中間有所乘法如世舟車。是三密寶輅也。有所行道如世道路。是菩提心大地也通名娜耶者。中間諸位通名娜耶。或又乘與道通名娜耶也曼荼羅中等者。曼荼羅中善知識諸仁者。如世間造乘物治道路及將導旅人之者。衆生乘而等者。乘彼善知識造乘物。假將導縁行彼治之道路爲後行字。此行梵云●折●利耶。折利耶者第七云。梵音●遮●唎耶是諸行義。如見遮字時。即知諸行遷變不住。故知●●能行也。然則上來所明有三節。一乘道法體。當修行二字。二造乘治道之人。當曼荼羅三字。三乘之行之人。當行一字也問。若爾者此經文云何可訓之耶。答。今説修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可訓之。修行曼荼羅行者。隨所依立行名。謂衆生乘之行者。依所乘法所行道。并造治將導者故也。且如下文等者。且字有其意。謂出造乘治道及將導三事。其中且明治道事故云且也。即引下治地文以明之若論外事等者。淺略釋也。求勝地去諸髮毛爪等。種種平治以引導弟子。如治道將導若爲我倒等者。深祕釋也無明父母極細之垢者。一義云。無明諸煩惱能生故云父母。四妄執中是第三故云極細也。於微細妄執者。法性同體細惑故且不論治道。仍擧一生補處爲治地極位也。一義云。今所云極細之垢者。直指微細妄執故。云無明父母也。上文如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十四左)是治惑極位也。然出一生補處。彼佛地能障惑品。以金剛喩定智力斷破之。惑智待對故猶屬因滿位。以無所斷位。爲果滿位也。天台維摩經玄義第四云。六明等覺地者。窮無明源入重玄門。邊際智滿。畢竟清淨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猶是後心金剛無礙。即是名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也。七明妙覺地者。究竟解脱無上佛智故。
言無所斷者名無上士(五左)委細至第四卷治地文悉之由此言之等者。從一念守齋心至一生補處位。既有多重位。準此云之。説治地經文。一一言下所顯治地義。凡有幾重。例十縁生句。漸次轉深。更不可窮盡。當卷上品釋十縁生句漸次大乘生句文云。如入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乘生句。
(十二左)可思之執金剛作如是勸請(乃至)救護安樂也者。釋經滿足一切智智法門句也。金剛手勸請。
云次説修眞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爲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衆生爲救護安樂故。今佛還以一切智智印印可彼金手請問。而後衍説彼大曼荼羅王也。小乘以三種法印印一切法。顯教大乘以諸法實相印印一切法。今以一切智智印印之。一切智智者六大法界也。此大曼荼羅王。滿足彼一切智智之法門故。先表云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也。經第三(悉地出現品)云。
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可思之若此地不滿等者。若此一切智地不滿足者。不能爲一切衆生作救護安樂事。是故金剛手所勸請最可也。我今説修行曼荼羅行。是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也。經第三説滿足一切智智字句功能云。此諸佛菩薩救世諸庫藏(悉地出現品)疏釋云。上從諸佛下及聲聞。
無不依於此句而能施作種種神變利益一切也(十一之三十四右)救護安樂勝益其源在於此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乃至)則旋轉無盡也者。以下佛欲説四重曼荼羅之時。從身支分現四重曼荼羅。豫先示其尊位。爲現其支分曼荼羅。先入三昧。所謂大悲藏發生三摩地是也以如來○休息也者。此一段釋爾時毘盧遮那○無餘衆生界文也。於中大有三。
初明二利願成滿相次而應度下明所度衆生不盡後以衆生界下明勤修不息。初二利願成滿者。一成就無盡法界願。二度脱無餘衆生界願。如次自利利他大願也。二利圓滿爲覺者故。結云所願已滿也次應度衆生不盡者。應度生界無盡期故。法界亦無盡也。其故者法界心界衆生界三種無二故也。若衆生雖無盡法界有盡者。可非無二無別界有三種者。金剛頂經開題云。界者法界心界衆生界三種差別。法界則先成就覺者。心界則修行者。衆生界者十方三世六趣有情非情。(二十四左)三井最珍鈔云。經文法界衆生界分明也。此外無別心界。經唯二種界也。釋家何立三種界乎。答釋次下文。或觀無盡法界。以一切心爲一心。或觀無餘衆生界。以一心爲一切心(文)法界衆生界。皆以心界觀之也。故釋家得意。分別三種界也。華嚴經云。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文)成就無盡法界者。云成就佛界也。(云云取詮)爲欲轉釋等者通妨也。或難云。若法界生界無二無別者。何經無盡法界外。更云無餘衆生界乎。今通此妨云。轉釋法界云衆生界。謂成就無盡法界故。度脱無餘衆生界。法界即衆生界故也後勤修不息者。亦疑云。如來一利願已成滿故。更可無勤修事業。何故作入定現瑞説法利生等種種事業耶。今釋云。如來雖所願已滿。衆生界未得解脱。未得解脱衆生之法界未得成就。是故勤修事業無有休息也。問。度生願已滿。何故衆生不得解脱乎。答。因位菩薩度生願未滿故。縱雖有應度機。難可度之。佛此願已成故。假令十方世界無量衆生。可同時受化者。堪可施益。而衆生不得解脱者。是所化人失也。非佛願不成。譬如日輪照徳成就故。雖照法界盲者不覩。不覩者彼失也非日過也。問。法華經云。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方便品偈)如文者。願滿時實化一切衆生入佛道見。如何。答。現量既不爾。佛豈可妄説乎。而皆令入佛道者有其意。謂佛若不成此願者。因何一切衆生可入佛道耶。依善縁厚薄。雖有入道遲速。當彼願滿時。一切衆生同時成入道功。譬如武將啓運者。一朝武士同時啓運。然而浴賞作榮之遲速。非無次第矣即以此本願○加持也者。此釋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文也如僧中等者。擧例證釋同共集會相也。僧者智論第三云。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爲林。一一樹不名爲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爲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十六右。阿彌陀經義疏。元照云。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爲衆。四人已上秉御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云衆也已上)大事因縁者。僧中大事者。結界説戒等也。佛制如是法事不別衆。若別衆則不成法事。清淨人不共法事。不集而在界内云別衆也。若四人已上不共成破僧也。戒疏三上(南山)云。同界各行互不相成。(十三右)即此意也。最珍鈔云。天台釋大集經諸佛與欲。不同僧中與欲見。今何云如衆僧集會乎。答。天台釋意。如僧中與欲云也。而僧中依無力借他與欲。諸佛與欲不似之。雖一佛力堪。猶準僧中事與欲也。今亦其意也。全不相違也(已上)。問。大師三昧耶。戒儀云。不須結界同法界故。不欲説欲無異處故(已上)今者何可相例僧中結界乎。答。當經説結大界四大護等印明。於法界加持所住。豈可無結界等義乎。戒序且對聲聞小戒。遮限量界法耳一戒一見者。六和敬中擧初二也。六和者戒見利身口意也。智論第三云。共名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脱。是名爲共摩訶比丘僧(十四左)仁王經下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六右)翻譯名義集第一云。僧伽淨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衆。律鈔曰。此云和合衆。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別有六義。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悦(五十五右)同一本誓同一法界者。因位所發本誓同一故。果位所證法界同一故。十方諸佛皆悉集會作加持。第四云。第六句是憶念持義。猶如比丘作羯磨法。令衆僧一心和合同共受持。今此眞言亦爾。用阿字加持竟。請一切如來憶念本誓故同共受持也。第七句是本性淨義。此即轉釋前句。何故諸佛同心加持。由本性淨故。若法入阿字門。即是從本已來無動無垢。十方三世諸佛。由此義故。皆同一戒一見。所以同共加持也(二十四左)問。今此一切如來者指何佛乎。答。經第二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等(已上)第六釋云。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佛。此等一切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説彼三昧道(二十左)彼此上下經釋一準也。但當段次下釋。今此十方諸佛。本行菩薩道時。各乘一法門到于一切智地。(十八右)此釋不云從心流出内證眷屬。爲他方來影聖衆歟。但次下釋且準常途也。故非相違。若又約實義者。十方諸佛成佛已。則悉歸入六大法界。同一毘盧遮那也。從此一毘盧遮那心。流出無量聖衆故。次下文與第六釋。文異趣同。不可強怪漸次證入○深淺不同者。此約十六重淺深。明漸次證入義也如初無畏等者。十六重中初六六無畏也。六無畏分別。當卷初委釋之。今文示其綱領聲字觀者。身前觀本尊。眞言字從尊口出。入行者頂上。從行者口出入尊臍輪。其字道不間絶令成輪形。或如連珠。其字就入行者自身。或軌説布列心月輪中。或文説遍滿一身支分滅無始罪障。身心太安樂。委細至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品可明之有相觀者。第二無畏。本尊三昧衆相現前位也。帶相作觀故云有相觀也唯蘊無我者。第三無畏。本尊衆相現前之時。不生我慢之位也。依執有我故生愛慢。住無我理故我慢不生也法縁心者。第四無畏。本尊衆相現時。如幻夢陽炎。觀無性無生之位是也。上釋云。法謂十縁生句(二左)依此釋。依十縁生。觀本尊衆相爲法縁心歟。又得法空菩薩心中。修曼荼羅行云法縁心歟無縁心者。第五無畏。萬法唯心。心外無所縁境故云無縁。前於心外。假分析推求縁。作諸法無生觀。此本尊衆相現前時。作唯心解住無所得道也平等心者。第六無畏。於性相不二事理平等中。見本尊衆相。於有爲無爲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者即是也離垢地以去等者。演密鈔第四云。疏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漫荼羅者。以初地菩薩入三世平等。與第六平等無畏不異故。取二地以去乃至佛地。足前六種無畏故。成十六重玄義也。(二十七左)依此釋者。從第二地至佛地之十種位。足前六無畏成十六重也。又智證大師三劫六無畏云。若約十六重玄門疏云。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受用之果(如前上上方便位中疏説。此不通上上方便位已上)又云。上方便(八九十等)上上方便(佛地已上)此釋於上方便中。開八九十等覺四地。從第二地至等覺之十位。足前六無畏成十六重也。此師以極無自性心合初地位。下十三重阿闍梨配釋如此。疏鈔釋如彼段勘之。此一一位自有○受用之果者。
此上所明十六重一一位各有三句謂種子者因義増長者根義果者究竟義也慧方便業者。方便究竟句。大師釋云。向上向下。讀文有異(已上)若依向上方便者。慧方便爲業因。成受用之果。若準向下方便者。果滿位有二利功徳。慧方便業者利他事業。受用之果者自證極果也。以上文意。竪有十六重淺深。横具三句功徳。横竪雖異。
皆攝漸次證入句句也如前所説○旋轉無盡也者。以下明十方諸佛證入此三昧也。如前者指上若自本垂迹等文。此文有二門。一自本垂迹。二行因至果從一一門各流出種種門者。當自本垂迹。從内出外有三重。同在此十字中。等一字攝行因至果也其中從因等者。二門中且依從因至果門。三密方便。從外入内之間展轉不同。其究極至到處。大日心王果海也。至此處者一味無別。譬如百川入海同一鹹味。所以作此釋者。今所同共集會之十方諸佛。各乘一法門至一切智地故。爲明從因向果軌則也。是故次云今此十方諸佛等也以將説等者。佛將説。大曼荼羅王是引入衆生之普門衆行發起佛果之増長因縁。是皆前佛所行道迹故。十方諸佛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也從本所修行等者。假令有衆生樂智慧故。從文殊一法門修眞言行。其最初聲字觀。次有相觀。如是次第昇進入一切智地。其從因至果之間。有十六重位。漸次證入一一觀之。如云文殊一門。餘尊亦如是也如菩薩等者。大品經第二十二卷。智度論第八十一卷。説六度中禪波羅蜜之文意也九次第定者。律名句云。九次第定。一初禪定。二二禪定。三三禪定。四四禪定。五空處定。六識處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有想非無想定。九滅受想定(成實論同之)逆順出入者不超次第。逆順出入也定散超間者。超越中間定散出入也。其行相具如智論明奮迅遊戲者。逆順出入者。師子奮迅三昧力也。故釋上逆順出入云奮迅。定散超間者。超越三昧力也。故釋上定散超間云遊戲。遊戲即是踴躍超越義也。遊戲與超越言異意同無不自在者。總結通出入超間也。問。今云漸次故唯順非逆。又云漸次故次第非超間。又云證入故唯入非出。又云三摩地故。唯定非散。何今引爲例乎。答。
此事至次下或觀無盡法界等文可釋之也或觀無盡法界等者。以下約心與門。明順逆觀也。心者所入體。理門者能入教門。例如釋論能入所入也其中以一切心爲一心者。厭惡求善微少心爲初。十六重玄。從外向内次第攝歸。終至大日覺王不二一心。云以一切心爲一心也。裏云。最珍鈔云。問。以一切心爲一心。以一心爲一切心意如何。答。以一切心爲一心者。成就佛界心也。以一心爲一切心者。觀無餘衆生也(已上裏)以一切門爲一門者。厭惡求善心第一無畏。即人天乘也。此有三密門。以之爲初。凡十六重玄。一一皆具三密門如攝歸心。門亦如是攝末歸本。終至大日心王三密門。如是觀是順次證入也次以一心爲一切心等者。是逆次證入也。開一爲一切之義。準前順次證入可知之。止觀第一云。若得此解。根塵一念心起。根即具八萬四千法藏。塵亦爾。一念心起。亦八萬四千法藏○一塵有三塵一心有三心。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一一心亦如是。貪瞋癡亦即是菩提。煩惱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諦。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亦是八萬四千諸陀羅尼門。亦是八萬四千諸對治門。亦成八萬四千諸波羅蜜(一三之二十左)私云。準此釋可知一心一門分別也。問。攝一切歸一云無盡法界。開一爲一切云無餘衆生界。有何意乎。答。無盡法界者。諸佛法界即悟人境界。無餘衆生界者。九界因人迷境界也。悟攝多歸一。迷引一成多。仁王經云。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上之十八右)大師釋云。衆生迷故成多差別。諸佛悟故。會多一佛(已上)即此意也。文雖不説之。論其義趣。則十六重玄。順逆證入中。中間諸位。或超二或超三之等重重意可有之。是定散超間義也若以此十六等者。演蜜鈔第四云。疏若以此十六等者。十六如上。謂以十六重深玄之義理。横竪統攝十二部經。次第別收曰横統。上下總融曰竪攝。又法門相當曰横統。一收一切曰竪攝。十二部者。
所謂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説·六縁起·七譬喩·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三十左)十六如上者。
上所明十六重深淺不同也經云世尊一切支分(乃至)意明一切便畢竟同歸也者。以下以入三摩地力。所現之瑞相也前現莊嚴等者。指住心品三無盡莊嚴藏也。彼則毘盧遮那。於無餘世界中。一一現佛身。所列會座之十佛刹微塵數菩薩金剛等。又各於無餘世界中現彼彼身。隨縁説法利生。不定方位不論主伴。隨機出現。應變無方也今欲説等者。今所現異彼。欲説曼荼羅圖位故。從佛身上中下。分部類出現之也還者有其意。謂金剛手請説大漫荼羅王故。佛合直説其曼荼羅王。而爲圖位模範。還出現如來身也。譬如合直往之人引還云還也佛身上中下體者。第十四云。頭爲上分。咽心爲中分。齋爲後分(私謂發菩提心爲初。行果爲中。大寂爲後也。十二右)三密鈔料簡(覺超)下云。軌注云。漫荼羅三重。内金輪。二三同中位。噁字第三重云。此中以四重漫荼羅爲三重也。合第二三院爲一中位也。具如義釋(已上)漫荼羅重位表字輪重位。中分開合準字輪可知之示同人法者。第三重教主釋迦也。智度論第一云。復次佛初生時。墮地行七歩。口自發言。言竟便默如諸嬰孩。不行不語乳哺三年。諸母養育漸次長大○日月歳過。漸漸習學。能具人法○以方便力故。現行人法如人威儀(五六)及二乘等者。以下釋迦眷屬也。十卷十四卷兩本義釋。作及三乘彼本似宜言音金剛頂開題云。一字曰言一字曰名。(九右)説文二曰直言曰言。(二十七左)音者又第四云曰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徴羽聲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音也(二十六右)壇座者壇與座也。壇方圓等。座葉華等也及其眷屬者。眷屬又眷屬也普於八方等者。一義云。於如來身上四方四角。如曼荼羅本位而住。曼荼羅本位者。指内心曼荼羅也。下八方本位。準之可知。一義云。於會座間現之。必非身體也。二義之中初義宜歟。所以然者。疏釋出現相。云還約佛身上中下體。經説還入相。云還來入佛身本位故也自臍以上等者。第二十云。從心以上爲第一院。從心下至臍第二院。從臍以下爲第三。世間天院(三十左)十住諸菩薩者。十地菩薩也。十地具云十住地故。地前菩薩第三重釋迦眷屬也。上釋第三重。云三乘六道無量應身故。三乘中菩薩是地前位也。是故第二重第一重爲十地菩薩也
大心衆者。大菩提心衆。是則内大二眷屬通名也。問。第二重第一重同十住菩薩者。其差別如何。答。第二重悲増菩薩也。故云大悲萬行。第一重智増菩薩也。故云金剛密慧。雖倶居十地。非無悲智別也。問五教章下破始教大乘説云。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凡小故。悲智相導念念雙修。如車二輪鳥之兩翼何得説彼有増減耶。當知由此始終二教麁細異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増上也(三十一左)今何分大智大悲二類菩薩乎。答。顯教所説。約修因向果實行菩薩。辨論悲智均不。今所示皆是毘盧遮那所現法門表像。各各不同故。於平等法界中。雖分重位。實是差別平等無礙。彼此同如。不可習常情生疑者也四智四三昧者。第五云。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十七左)般若寺疏鈔云。四佛智四三昧定也(云云)佛主智慧故云四智。菩薩主定徳故云四三昧也果徳佛身者。第三重地前。第二第一重十地。中胎八葉是佛果故。云果徳佛身也。第二十云。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耳。爲欲分別如來内證功徳表示于外故。
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説耳(二十六左)疏或本四智三昧功徳法身(云云)釋籤第一云。同居分身寂光地涌。覩已咸信一道無偏。不同華嚴云是眷屬。大集亦無分身之言。般若但云問者加説名字咸同。故知。此經與餘經異(一一之五十三)六十華嚴經第一。列菩薩衆了云。皆是盧舍那佛宿世善友(五左)裏云。菩提心義第二云。又大日經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世尊一切支分。
皆悉出現如來之身(乃至)本位中住而復還入(文)此會四重所現佛菩薩身因果。入一切身因果。尤與法華同也(已上裏)即此八身等者。因明八身他方世界相也徒衆者眷屬刹土者住處。且案出生義。阿●土東方金剛威徳莊嚴世界。寶生土南方寶光明功徳世界。阿彌陀土西方大蓮華法藏世界。釋迦土北方變化輪作用世界。
今又準此可知之名號者佛號身業者威儀諸受用事者。所受用之物。事者物也。如是不同。雖非當段所用因論之亦於八方等者。是正當段所用也經云爲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圓極者。此擧所化人也。所化人雖通地前地上。今且擧十地。是擧勝顯劣之意也謂初發等者。
釋隨十地菩薩所見漫荼羅有廣狹淺深也乃至第十一地等者。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上(施護譯)云。唯佛如來妙智身。是名十一地圓滿。十聖修十波羅蜜。十力自在諸行圓。如是超過十地已。佛相應法然後得。飮金剛水成正覺。法甘露味即相應(六左)如是安布○了了無礙者。以下釋遍至十方四字也就中如是安布分位已者躡前。前者上所明。
於八方安布三重漫荼羅之相也即皆遍至等者起後。一一安布已。更至十方世界施作佛事也。問。若爾者爲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故者。爲屬上出現如來之身句。又爲屬下遍至十方句如何。答。或屬上或屬下。或二義倶通。用捨宜在學者意矣於自法界門等者。演密鈔第四云。疏於自法界門等者。對上三重漫荼羅中所現。三乘六趣乃至四智果徳佛身。各各形像乃至壇座。各各無不成法界門。隨彼各各法界門。施作眞言事業。對他法界門故稱自也。若深釋時。如是種種法界門。皆從遮那法界自心流出故。
稱自法界(三十三左)淺深兩釋學者可知之下文所説但開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者。演密鈔第四云。言下文所説等者。謂向下經文。雖説四重漫荼羅本尊眞言手印無量差別不同。然究其根本。但從心王開出爲逗根故。作種種名言字句流通耳(三十四右)此釋意於上自法界門。作淺深兩釋。深祕釋意。遮那法自心也(云云)疏主依深祕意。
指彼自法界門云此心也又令普現○同歸也者。此通妨也。或難云。既令普現隨類之身。何經云出現如來之身耶。
今通云又令普現隨類之身而言悉現如來身者明本迹倶不思議加持不二也。演密牒文。云不令普現隨類等。雖又字換不字。疑難會通大意是同
本迹倶不思議者。本者獨一法界心王大日也。迹者支分出現三重聖衆也。二倶不思議故。云本迹倶不思議也加持不二者。所現三重云加持。此加持即獨一法界身故云不二。演密鈔云。加持之徳畢竟不二故(四之三十四左)即此意也。尋云。悉現如來身釋。尤可在前段。今於此作釋有何意乎。答。爲合還來佛身經文也。謂釋悉現如來身文。明本迹不思議加持不二義已。安是故於佛事已句。次引合還來佛身經文。於當段作釋意在此者歟是故作佛事已等者。十卷義釋云。是故作佛事已。還來佛身本位。本位中住而後還入(已上)十四卷義釋云。是故作佛事已。還來入佛身本位(已上)誠於遍至十方句者。上釋之故。彼兩本省之非無其謂。當段加此句者。爲還來由漸也意明一切等者釋也。其意易知。抑經初云還來入佛。次云而復還入。二重還入有其意。初遍至十方諸尊。還入支分出現加持本位。次從加持本位。更還入本地法身身中也。第十六(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云。謂如來身所示種種形聲。皆從阿字而生也。時出種種形竟。還入佛身支分。
又復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之中(二十五右)當段釋準此可思之。總意云。就此經教主。古來有本地加持之諍。或云所現加持身。或云能現本地身而今所現加持身。還入不思議法身。皆息加持事業歸本地法身。然後説此經。本地身教主義自得其理。學者可知經云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等者。以上現瑞以下正説也。正説中大有二段。初具縁後眞言也。具縁中有衆多支分。總略爲十。
一阿遮梨支分(當卷釋之)二擇治支分(第三卷第四卷初釋之)三擇時支分(第四卷釋之)四造壇支分(第四卷釋之)五護持弟子支分(第四卷終第五卷釋之)六圖尊支分(第五卷第六卷釋之)七三昧支分(第六卷終第七卷初釋之)八眞言支分(第七卷釋之)九供養支分(第七卷終第八卷初釋之)十灌頂支分(第八第九卷初釋之)若依安然具支灌頂科釋。治地支分中。開擇地擇時治地三段也。至下悉之。今先説阿遮梨支分也。後説眞言中有十六首(自大力大護至如來舌。
第九卷釋之)當品説相梗概如斯矣從此已後○所要眞言也者。此疏主先作一品分科。
即前所云具縁眞言二段也從此者指當段文教誡竟者指經第二卷第二品末者。指具縁品終也縁壇行事等者。依圓壇行法事之時所要眞言也。第九釋大力明妃眞言等云。
以下明漫荼羅法事時所要眞言支分(十二右)帖決第三十一云疏縁壇之事者。依壇種種事也(云云)所要眞言者要者用。是所用眞言也。或又縁壇事雖有多眞言。今出肝要眞言故。
云所要眞言也就衆多支分○無寄故也者。此明衆多支分中。最初説阿遮梨支分之所由也
一阿闍梨得名(并)種類
新華嚴音義(慧苑)第二云。阿闍梨此云軌範師。謂與弟子爲軌則。師則師範。然有五種闍梨。一羯磨·二威儀·三依止·四受經·五十戒闍梨。西域又有君持闍梨(初左)翻譯名義集第一云。闍梨或阿祇利。寄歸傳云。梵語阿遮梨耶。唐言軌範。今稱闍梨訛略。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種阿闍梨。一出家阿闍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闍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闍梨。教授威儀者。四受經阿闍梨。所從受經。若説義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闍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己十夏者爲之。上四師皆多己五夏者爲之。(五十七左)裏云君持闍梨者。指灌頂阿闍梨歟。君持者賢瓶也施護所譯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第七云。灌頂有三種。如此教中説。
彼賢瓶灌頂此名爲第一(十二右)可思之(已上裏)然以解○而教授之者。此明阿遮梨所解。所謂淺略深祕二種義也。先所以作此釋者。阿闍梨爲軌範體。令生他解而差機説法。是大咎也。對淺機説深法必生疑謗。又爲深慧説淺略當生輕弄。倶是奈犁之業因也。是故至阿遮梨位之人。當辨淺深法義施應機化導也今還以此○是名阿闍梨者。此今約阿遮梨所解二分。還釋經阿闍梨義故云還也。經第五祕密漫荼羅品中。金剛手問佛云。阿闍梨有幾。佛答曰。阿闍梨有二。深祕顯略分(已上)顯略者。事業壇阿闍梨第四三昧耶也。深祕者。祕密壇阿遮梨第五三昧耶也以此二重度所化機故。分淺略深奧二種釋也。又以此二種攝十六重阿遮梨也就之有二意。一事業壇傳教灌頂阿遮梨爲淺略。祕密壇寂然界以上阿闍梨爲深祕。二始從事業壇阿遮梨。終至毘盧遮那究竟阿闍梨。各具淺深二義故。云以此二分也。又初地已上阿遮梨爲深祕歟。云深行故也若於此等者。是事業壇阿遮梨也。亦名未見諦阿闍梨。亦名世間阿闍梨也漫荼羅等者。略明所學事。所謂造漫荼羅衆多支分。及諸尊三密并所得悉地。如是之事習學究竟。皆悉通達。臨其事不看他面是也。爾時師爲彼與傳教灌頂。告言汝自今已後亦如我無異。造漫荼羅度諸弟子。令法久住不斷佛種。許可之云傳教灌頂也。得此許可之人名阿遮梨也若度違順等者。以下明祕密壇阿遮梨。得瑜伽人也。此有重重位。此文明初劫阿遮梨。順世八心人天。違世八心二乘。超度此二故云若度違順八心也此人名證寂然界菩薩。
是初劫極位也若已心王等者第二劫若生極無等者第三劫。是即於三劫各擧極位略初位。擧勝爲論意也。總云之者。
初劫二乘第二劫他縁第三劫空性皆可得阿闍梨名也十重深行者有二義。一義云。極無自性心初地故。從第二地至等覺云十重深行也。智證疏鈔云。有十重深行者。從第二地至於等覺也。極無自性心當於初地也(已上)一義云。極無尚地前攝也。十重者十地也。依之下釋云。
亦約三劫十地以明深行也(二十三右)又演密鈔第四云。疏從此復有十重等者。十重深行即十地也(三十六右)即此意也。裏云。一義云。從此復有十重深行者。以極無攝初地。而成十重次第。不約二地已上也。如此釋例繁多也。仍演密釋不可有相違歟。乃至者從此以後。可具出十重名義。今略之故云乃至也(已上裏)於解三密等者。金剛薩埵等覺位也。攝眞實經云。超第八地證等覺位(下之二十二)可思之復次毘盧等者。大日妙覺位也。瑜祇經上云。當得大金剛阿闍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九右)可思之。問。智證些些疑文云。凡受戒時用和上羯磨阿遮梨教授師。而以和尚爲第一甚尊重之。次座作羯磨。據此推之。和上第一羯磨第二。而何以大日爲第二位行事之人。若此時無和尚否。若無和上。對何得阿遮梨名。又大日尊作菩薩形。既是俗體。若爾俗士學法作阿惹梨得否(已上)此等疑目云何可通乎。答。和上是胡語也。準俗儒佳稱。於道人呼此名。鄔波陀耶爲正語也。阿遮梨者軌範稱故。廣通凡聖諸師。仍以大日尊稱阿遮梨有何疑乎。和尚阿遮梨相對。顯家一途施設也。不可爲定量也。次俗士作阿遮梨否。表制集不空遺書等中。雖載唐朝開府李元琮俗居士趙梅等眞言傳受旨。此等持明灌頂。非傳法阿遮梨受職。在家優婆塞既不著僧服。爭可關付屬道儀乎。可察者也是故作最初○無所能也成也者。以下明凡夫阿遮梨用心也。謂今所作曼荼羅。超過十地一切智地妙業也。凡夫阿遮梨云何作此事耶。而觀自身爲二尊(金薩大日)以三密作加持。雖居凡位遙同佛地。能成師位徳也最初阿闍梨者有二義。一義云。衆多支分中。阿遮梨事業是初故。云最初阿遮梨事業也。一義云。上所明凡聖諸位阿遮梨中。凡夫阿闍梨是初故。云最初阿遮梨也(後義爲宜)金剛薩埵等者。所以出二尊者第五云。若行阿遮梨事時。即應以自身作毘盧遮那。若作縁漫荼羅諸作務時。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十四左至五)可思之以身語密印等者。兩本義釋。以身語意密印(云云)良以非祕密不思議方便者。底下凡夫。爭可同毘盧本身乎。而執三祕密印印自身者。凡身忽同佛身。譬如拙人手執佛菩薩印印泥沙即成其形像。慈氏軌有其明文也善住師位者。下文云。唯佛一人。乃名一切調柔善住阿遮梨法也(二十六右)又云。不名善作阿闍梨也(同上)自餘深行者即可以意得者。以上釋淺行阿遮梨用心。證寂然界以上深行阿闍梨。自可得其意。故云即可以意得也次明阿闍梨衆徳○發心耳者。以下明阿遮梨十三種徳。
第一發菩提心徳也謂生決定誓願者標一向志求等者釋。一向必當釋決定二字。志求普度釋誓願二字。如次上求下化二願也。瑜伽論第三十五云。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爲其行相(十一右)梵網古迹下(本)云。要須先發大菩提心。謂誓定取無上菩提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如瑜伽云。菩提心者。決定希求以爲行相故。
無上菩提一切有情義利爲境(初)當段釋與此等文相契也猶如幢旗等者。軍中幢旗喩猶如種子等者。草木種子喩若不發等者。識種託胎喩。各其意易知。或人云。三喩豈徒然耶。疏主約三部擧此三喩。幢旗降敵之表示。是金剛部。種子蓮華種子。是蓮華部。託胎聖王入胎。是佛部也自不能等者。阿闍梨人師也。不能自建立善根。何爲人師耶。是即内暗。則無照外之謂也當約一一地等者。以上約凡夫阿遮梨作釋。以下約證位諸地。次第可作深密釋。其最極是毘盧遮那究竟發心也。發者開發。不生心地究竟開發故名究竟發心也經云妙慧慈悲○深祕阿闍梨者。此第二徳也。與妙慧相應慈悲故。云妙慧慈悲也般若有二種等者。釋妙慧二字也與六波羅蜜和合者。方便智也。是名漚和般若。漚和者肇論云。漚和倶舍羅。此云善巧方便(云云)此方便智與六波羅蜜和合。假令行布施時。能簡擇利益有無。可有益之者施之。可有失之者不施之。若與此巧慧不相應徒施之。還招自損損他大過也。一切準此可知之實相般若者。正體智也。照實相理之智故。名實相般若。肇論云。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見法實相謂之般若(已上)即此意也。此二種般若。源出智度論。彼論第六十五曰。有二種般若。一者常住般若。二者與五波羅蜜共行有用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讃有用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黒闇。能與眞智慧。是故佛説常住般若波羅蜜癡慧不可得。故行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初得菩薩十力。後得佛十力(二十八右)常住般若當實相般若。有用般若當和合般若矣此中意明等者。此中妙慧者當初般若。後般若第六般若波羅蜜下經文。
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者是也此慧猶如等者喩行者猶有等者法也則能善知等者。通塞是非相配可知之動合規矩者動頻也。所作事業頻合規矩。規矩者則也。又規圓矩方也。或又動開也。開合規則心無疑滯故。云動合規矩等也。私考第九云。指麾百萬之衆。動止言一離合從心(十三左)動止離合云動合歟。爾者動合規矩也以要言之等者。以上明凡夫阿遮梨。若具論之。從此以後可明寂然界以上阿遮梨。今恐繁拾要故。云若同毘慮遮那等也慈悲謂等者。釋慈悲二字也。智論第四云。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衆生。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七右)當段所擧。三法中第二也若無此心等者。當段大意慈悲喩胎藏。妙慧類巧風。巧風吹胎分長養識種。合悲慧爲一徳意在此矣。而若無慈悲心者胎藏不成。胎藏若不成者。又何有所含養。又字有意。上釋發菩提心徳。
云若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則大悲胎藏何所養育。對彼云又也乃至者。從證寂然界至金剛薩埵攝略之也毘盧遮那等者。指究竟大阿遮梨也兼綜衆藝○衆藝也者。
此第三徳也聲論者聲明論因論者因明論十八明處者。些些疑文云。十八明處(文)若指外道十八大經否。十八大經未見其名。今釋文不指彼者。以何爲十八明(已上)問。雜鈔云。十八明出何文(云云)披大般若經三百三十二。説不退轉菩薩相云。六十四能十八明處。一切伎術無不善巧。衆人欽仰(十一左)今釋依準此文也。十八明處者。外道所學韋陀典也。法華文句第八云。外道梵志者。摩橙伽經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韋陀。次名白淨。變一爲四。一名讃誦韋陀。二名祭祀。三名歌詠。四名攘災。一一各三十二萬偈。合成一百二十八萬偈。有一千七百卷也。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子。各於一韋陀能廣分別。遂有二十五韋陀。次有人名鸚鵡。變一韋陀爲十八。次有人名善道。有二十一弟子。變爲二十一韋陀。
如是展轉變爲千二百十六韋陀也(八三之十右)慈恩唯識述記第一末云。明論者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七十五右)六十四能者。智論第二云。四韋陀經中。治病法·鬪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是等六十四種世間伎藝(二十八右)演密鈔第四云。疏謂聲論等者。聲論聲明也。因論因明也。十八明處六十四能者總標也。算數方藥觀相工巧等者略指也(三十七右)依此釋者。明衆藝略十八廣略竝表歟。或料簡云。當段出五明。聲論因論如文。十八明處者十八界也。是爲内明。祕藏記以三科爲内明故也(此義鑿)六十四能者。此中攝醫方工巧二明。方藥是醫方明也。算數觀相等是工巧明也。裏云。禁制雜藝否事。蘇悉地經上云。樂成就人。
不應歌詠言詞調戲○無益言談終不習學(十四右)蘇婆呼童子經下云。不學占相吉凶男女等事。天文地理調象馬法射藝書算世間言詞無益之典。遠離斯過。是名正見(一左)大曼拏羅經第二云。又復執好俗間典籍文字歌詠。又復讃嘆我執人執有情。阿闍梨若如是者。決定墮於地獄惡趣(七右)持誦不同。第四云。又妙膊童子經云。轉加聰明善綴文章。諸書算伎藝自然巧妙。心樂善法。勤勇修行。身無疾患垢汚(十七)金剛智三藏行状。學五明論解九十四書。善達呪術妙達粉繪(已上)梵網經云。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縁。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下之十二右)私云。準此文會諸文(已上裏)造次者。論語第四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馬融曰。造次急遽。顛沛僵仆。雖急劇僵仆不違仁註疏四之二左)施爲者。施施設爲作爲也復次行等者。以上明淺行阿遮梨。以下約深祕阿遮梨。初復次約實相眞理。法華云。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已上)可準知之。
後復次約功徳法門也總持者五百陀羅尼三昧者百八三昧道品者三十七道品諸度者六度十度四辯者四無礙辯四攝者如常力者十力無畏者四無所畏也。漫荼羅一一事業。擬儀況此等法門作之故。云妙善衆藝也善巧修行○闍梨也者。此第四徳也即是深修等者。先明般若修行相。即十縁生句觀也十縁生者。有而非有故。云甚深中道又有空倶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也幻夢陽炎等觀門。大般若中廣説之故。云如摩訶般若等也若行者等者。次明世間淺行阿遮梨也文字及觀心者。文字第一無畏聲字觀也。觀心第二無畏有相觀也。或又文字。三密中語密。觀心意密。及字攝身密也離於見著者。依觀十縁生句。離有見執著也復次初劫等者。以下明出世阿遮梨也。初劫三乘共行。此喩三獸渡河。是故雖名般若。不名深般若二劫智慧等者。第二劫須菩提等。猶在般若
會中共聞之故。雖名深般若。不可名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者。住心品説第三劫云。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已上)自心周遍法界。而無分別似虚空故。云等虚空心。若契此心源。無邊智慧自然開發。此處一切二乘不能思議。是故經説第三劫云。
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已上)至此位始得甚深般若之稱也。法華義疏第四上云。甚深無量者歎佛實智。然凡夫二乘及以菩薩。不能測量佛智源底故名甚深○又甚深者。四句莫得其底故曰甚深。百非不測其邊故曰無量。問。應但言深。何故云甚深。答。深中之甚故云甚深。然如來妙觀未曾愚智。爲對二乘之愚。強歎爲智。亦非深淺量與無量。爲對二乘之流不能測量故云無量(十六左)第三劫能越心。名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者。於前二劫中。識性二乘未如實識知心實相故。喩窮子雖出入家内財。無希取一食之意。至第三劫。如實了知自心實相即如來自然智故。喩窮子自識父也。是云乃名眞離二乘地也。祕密一乘甚深般若法門出過二乘域者。此事也。二劫三劫淺深悉之佛爲十地等者。智論一百(囑累品)云。復次如先説。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説。二者但爲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説。非九住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十七左)金剛般若開題云。據智度論。般若有多種淺深。爲地前人所説淺。爲地上所説深。地上中亦有淺深。一一地菩薩皆有差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所知般若。乃至九地菩薩。不解十地菩薩所知。
十地不知如來所得般若(七八)通達三乘○如前説者。此第五徳也。釋此經文大有三重一謂於大小等者。約常途顯教三乘。是則廣學夬小乘三藏。通達文義。難答應宜匠成三學。拔除惡邪。是名阿遮梨也
若不爾者等者。出闕此徳之失也大小乘三藏者。教時義第四云。問。義釋阿遮梨相中通達三乘文云。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也(文)其大小乘三藏何耶。答。有四種三藏教。一祕密大乘三藏教。二顯示大乘三藏教。三大小相對三藏教。四顯示小乘三藏教。一祕密大乘三藏教。如三昧耶戒中云○此約所詮以明三藏。又空海和上眞言。三藏流通天下表云○此約教部以明三藏。二顯示大乘三藏教。如大界經云○三大小相對三藏教。如正法念經明○此約持人以明三藏。四顯示小乘三藏教。如薩婆多明(三十二)二又此經宗等者約當經能攝心印。是則雖不廣學大小經論。此經一一文句。攝諸教故。當經根本諸教枝末。若提擧此心印。種種聖言無不統攝。譬如執大綱毛目自從。是故當經爲能攝。所謂初劫唯蘊無我句中。攝小乘二十部三藏。部宗雖殊。未出我空法有義故也。第二劫觀蘊阿頼耶覺自心不生文。法相三論所依經論。皆悉攝之。其法門八識三無性也。他縁覺心但知八識故。八識建立通二宗。三無性義又亘兩宗。雖法相宗有三性三無性兩箇配立。三性彼宗不共所談。三無性二宗共談法門故。今且擧之也。次第三劫極無自性及十縁生句文處雖別。縁生無性其義同故。拾兩文擧一處也華嚴般若者有二義。一義云。華嚴者華嚴經。般若者大般若也。當卷初品釋云。摩訶般若中十喩。亦具含三意(四右)三意者是三劫也。今取第三劫邊云華嚴般若也。一義云。般若者非摩訶般若。華嚴經即名般若也。淨名經疏第一云。大論所明不思議經。是華嚴別名。故論云。般若有二種。一共二乘説。二不共二乘説。不共説者。如不思議經。故華嚴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
共説者即是摩訶般若及諸方等(二左)可思之如實知自心等者。經文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已上)疏主得意加名一切種智句。依之當卷下文云。上文金剛手。直問毘盧遮那云何得一切智智。佛亦直答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三十左)即此意也佛性一乘等者。智證雜鈔云。佛性一乘如來祕藏指何經耶(已上)教時義第二云。佛性即涅槃經。一乘即法華經。祕藏即眞言教(二十九右)大日經指歸云。佛性一乘。不可讀爲兩句。説教次第有亂故也。法華與涅槃。同明佛性一乘之旨故。總含爲一句。如來祕藏爲眞言教(四十一右)些些疑文云。或云佛性指涅槃經。一乘是法華經。如來祕藏即大日經。或云佛性一乘合爲一句。即法華經。以一乘即佛性故。如來祕藏非大日經。正指涅槃。以三點祕藏爲佛性故(已上)已上三箇釋他門所立也。自門所傳不然。當段釋大意。眞言爲能攝。諸教爲所攝。所攝中何有眞言教乎。是故佛性一乘是如來祕藏故。指法華涅槃兩經云如來祕藏也。依之法華第七云。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已上)北本涅槃經第八云。如來祕藏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二十二右)同經第十八(梵行品)云。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説佛性。不説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爲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説故。故名爲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爲藏(十八右)思之可知。凡法華華嚴淺深顯密二教同異。自他兩門之諍。文義太多。不遑具記。如別鈔矣心印者。心精要義印決定義。此經所説爲心爲印。廣開一切法門。是故持此心印。名通達三乘也三復次眞言等者。約三密佛乘法體。祕藏記云。三乘(三密聲密曰聲聞。心密曰獨覺。身密曰菩薩也末之四右)謂乘三密印故名三乘。至佛三平等地故名通達也。以上三重從末之本。其間有廣中略位故。存三重釋也。問。上來三重釋所明三乘建立。同耶異耶。答。或云三乘建立別也。初重釋。三藏名三乘。第二重釋。小乘菩薩乘佛乘名三乘。四心中。初一小乘。次一菩薩。後二佛乘也。康濟問答集上云。問。三乘教者何。答。一者二乘教。二者菩薩乘教。三者佛乘教也(已上)依四心建立作此釋歟。第三重釋。三密名三乘也。今私案之。三重釋雖殊。三乘建立是同也。初釋大小乘三藏者。謂於三乘中。二乘小乘菩薩大乘故。云大小乘。大小乘各有三藏故。云大小乘三藏教也。次釋有四心之中。初一小乘後三菩薩乘也。後釋三密者。祕藏記聲聞爲語密。縁覺爲意密。菩薩爲身密。故三密又是三乘也淺深重數等者。凡聖重重阿遮梨。如次上釋善巧修行徳之文也(爲言)然則凡聖淺深雖殊。上來所明三重通達三乘徳。可各具之也
一阿闍梨淺深重數分別若十五重。若十六重。若二十一重歟。第三劫與初地離合。十地等覺開合可有之
世間淺行阿遮梨善無畏
唯蘊身無畏
(出世間深行阿遮梨)
初劫阿遮梨拔業無我無畏
寂然界法無畏
他縁
第二劫阿遮梨法無我無畏
覺心
(祕密行)一道
第三劫阿遮梨一切法平等無畏
極無
(十地深行)
大普賢地阿闍梨金剛薩埵
究竟阿闍梨大毘盧遮那
善解眞言○明深行也者。此第六徳也種種眞言等者。眞言身印本尊。如次語身意二密也。四重圓壇其類非一故云種種也具縁者。擇地治地等衆多支分也供物者。是又雖具縁攝。所以別出者。眞言行法雖多衆縁。以供養念誦二種爲最要。於供物專可用意。是故別出之也一一支分者。
指上所擧種種眞言乃至具縁供物也聲字者眞言形色者身印本尊諸相者。具縁供物。
於此等各有差別故云不同也隨事分別等者。隨息災等三種事。分別性類也
知如是法等者。釋其分別性類之相也
如持明藏等者。隨三種法所用眞言供物等。雖可具説之。其説相繁多故。讓經軌廣説也。持明藏者。眞言教總名也。第九卷云。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九右)演密鈔第一云。持明藏者。祕藏之都稱也(十九右)慧琳護摩略記云。
都以今眞言藏教師呼曰持明藏(已上)即其證也蘇悉地等者。先擧蘇悉地一經。等言廣攝蘇婆呼瞿醯等。凡廣通兩部經軌也
此是通違等者。如是分別性類。通達眞言實義故也。若不通達實義者。何可能識其性類乎。是故云此是通達眞言實義也
所以然者等。從此以下。正釋善解眞言實義相也一一眞言等者。釋種種眞言也如眞言等者。眞言字義句義其數雖多。且擧●質●多二字。作淺祕兩釋。令準知其餘也。淺釋者句義門如常釋。祕釋者字義門。謂●字智慧字。●點三昧字也。當知●字是定慧具足字也。定慧具足是佛性也。此佛性名般若波羅蜜。是約慧邊亦名首楞嚴三昧。是約定邊也。菩提心義第一云。一切衆生。元有眞如淨心名●●●。是心眞實義。諸經論中。此心名爲眞如法性。此心元有覺性之心。名曰●質●多。●遮字帶三昧聲呼質●遮是諸法不遷動義。●多是如義體義。不遷動體即是佛性。名曰普賢大菩提心。此有三義。如菩提心論。一名無覺了。二名淨法界。三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即是性得三智(末之二十六七)第六云。如大般涅槃經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十九左)首楞嚴三昧者。百八三昧中第一也。智論第四十七云。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不降伏(十一右)多字是等者。如是佛性。不見如不如相。又無結縛解脱相故。云如如解脱不可得也。佛性在何處。即是我心也。
如是説心名妙極之語也復次如身印等者。釋種種身印也。左右止觀相配在攝無礙經祕藏記等。可披見之。於十度配立。金剛智不空善無畏等所譯經軌異説如別鈔。裏云。大日經青龍軌攝大軌廣大軌。左檀等右慧等也。又教王經略出經蓮華部心軌。左慧等右檀等也。可挍本文。有相違歟(已上裏)五輪相配如此經下説如本尊等者。釋種種本尊也。其意易知乃至一切等者。釋具縁供物也。亦約三劫等者。以上開淺行阿遮梨了。從此以後。亦可約三劫十地明深行阿遮梨也(爲言)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古存亂脱。即今出之楮餘以便後學
(一)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四)經云爲彼○所見圖極(二)如是安布分位已(五)即皆遍至○作名字流通耳(三)又令普現○皆見心王(六)是故(八)作佛事已(七)經云遍至十方(九)還來入佛身本位以下如文(故由上用此傳」
)又傳
(一)次第而住(五)經云爲彼○所見圓極
(二)如是安布分位已(六)即皆遍至○了了無礙(四)下文所説○流通耳(三)又今普現○皆見心王(七)是故作佛事已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三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知衆生心等者。此第七徳也於中以阿闍梨等者。就知衆生心有二方便。一隨投華隨處。知三部上中下品。辨衆生性類。二入靜室住瑜伽諦觀心行差別。三部上中下者。三部各有上中下品異。瞿醯經本文如次下引如有來求等者。初明住瑜伽相。是逆次作釋也。受法人來請時。先入定可觀察本末因縁。定相維摩經説之。如當卷下鈔引之且隨所安者。隨所安止(爲言)法華第七(囑累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二十五右)準可知之持彼名字者。或書持求法者名字。或心憶持彼名字也以本尊等者。此中有三段。初若是外道下。示非器相貎。次若境界中下。示是器相貎。後復次若本尊下。竝示善惡相貎。初中或伺求等者。伺其便欲作障礙也。般若寺疏鈔第一云。求法人有種種。
或外道爲伺佛法短故爲弟子請法(如守護經説一種出家其心也)又守護經第十説十種沙門中云。大王云何爲求佛法過失而作沙門。謂諸外道心生嫉妬。遂共集議誰有聰明利根辯慧入佛法中。學彼所有世出世法。窺其是非還歸我衆。對於國王大臣長者樹論議幢。出其過失。摧壞破滅彼佛正法。是名第四(五右)外道等形者。定中所現形像。非一故云等應方便遣者。如是惡相現。以方便可除遣彼人也喩言善男子等者。明方便除遣相也且隨本縁等者。對外道巧僞類。爲祕佛法眞要。且慰喩彼情。須修本歸依自在毘紐等法。可有利益也(爲言)第二十卷曰。若菩薩不深觀衆生本末因縁種相體性。而率爾傳法。即是爲人天怨。是爲大放逸行也○已依我教。而住心相體信。方堪授之。若餘世間外道之類。未入正法。信心未固。當且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不得輒爾爲説也(二十四右)此文餘深法者。除密教指自餘内法歟或持以付之者。付屬職位也。下文云。或於瑜伽中見彼根縁○或親見衆聖爲其作灌頂法。然後付屬令其教授。有如是相乃可傳法也(二十八右)大師御記云。欲授兩部大法。須見定人器氣色之後。向本尊界會能祈願夢見厥相。若有感應彼欲學者。三箇月令修行精進。然後可授兩部大法(已上)準此文。境界者當夢想也復次若本尊等者。縹色者淺青色也。大般若音義云(疋小反。青白貎云云)和訓云(アチシハナダ)
及於漫荼羅等者。次明隨投華墮處辨行者性類也。瞿醯經下云。次應散華。
隨所墮處即屬彼部族姓及尊○或令弟子坐第二院持誦所得心眞言。具看其散華。隨所墮處○準知上下華。若墮於佛頭上者。當知成就佛頂眞言及佛毫相等諸尊眞言。華若墮於佛面上者。應知成就佛眼等尊諸明眞言。華若墮於佛中身分。當知成就諸心眞言。華若墮於佛下身分。當知成就使者眞言。隨華所墮於身上中下分。當知成就上中下品。其執蓮華及執金剛。隨華墮處準上應知(二左至三)第八云。隨華所至之處。當知是行人往昔因縁法門善知識。即依此方便門。進趣修行也(八左)慧果行状(圓行請來)云。年十九三藏邊求授灌頂。散華得轉法輪菩薩。和上云。我於南天竺國散華得此尊。如今無異。汝於吾後。弘傳總持大教。如我無異(已上)種種微相等者。瞿醯經下云。華若墮於七佛世尊身上。決定成就三部眞言。華若墮於執蓮華上。當知成就兩部眞言。華若墮於執金剛上。當知成就本部眞言。華若先墮於第三院内。却超出向行道院上。應棄彼人。後時將入餘漫荼羅。若欲強將入者。當作護摩更與擲華。還若不著更作護摩。如是三迴若不著者。則須擯出(四右)三迴不著尊位。可擯出道場。事陀羅尼集經説亦如是。善無畏所譯準胝獨部儀軌云。若三度抛華不入其五部内。即不須與灌頂。縱若持誦亦無功力。又雖與陀羅尼無縁(已上)表制集第四。述天寶十三年不空三藏武威城灌頂事云。有業障者。散華不下。上著于蓋猶如群蜂味之香蘂。不能却之。事訖方墜。何神之若此耶(二十右)投華微相。準此等文可知之也是器非器者。演密鈔第四云。是器非器者。華所至處表器。餘不至處表非器。如世供器隨器受名。謂若盛香者。爲香器非華果等。若盛華者。於華名器。於香食等名爲非器(四十一左)此釋意。於器中三部五部尊位互以相望。論受者器非器歟。如瞿醯文心不然。三迴猶不著尊位。須擯出道場也。又慈覺妙心大云。問。華著何等尊位時爲弟子授灌頂。答。除諸天之餘皆灌頂(已上)神日律師記云。案金剛界大教王師資相承傳法記文云。八十一尊内。五十三尊屬灌頂尊。自餘天等皆名外金剛部。不入灌頂位(云云取詮)傳法結縁古來敷漫荼羅。多略外部。依此意歟但如具縁品所説圖漫荼羅。第三院專外部世天漫荼羅也。何不屬投華尊位乎。瞿醯所説外金剛部摩怛哩迦等行法。可授得外部之人也。慈覺神日等所記。且據傳法所入漫荼羅尊位故。略外部天歟。委細至下文悉之然於如是等者。如是善惡是非。皆是於世諦中論之。若不用十縁生句觀者。還墮妄想心垢。是故勸令作此觀也復次深祕等者。以上明淺行阿闍梨。以下明深行阿闍梨所觀也
如實知自心者。明知衆生心由漸。非直釋此句也如家有寶藏等者。般若寺疏鈔第一云。意自既以知自家寶藏。亦知他處寶藏。譬如有人能識珠性。以能識珠性故。瓦石之中得其明珠。阿闍梨亦然。能知自心故亦知他心。既知他心。豈有差機之過。故祕密宗意。先必可知自心。不知自心亦不知他心。既不知自他心。何敢爲阿闍梨言也(已上)諸根性欲者。機根性欲不同故
本末因縁者。繋屬因縁有始末故心所動作等者。法華經第六(法師功徳品)説意根清淨功徳云。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已上)玄賛(慈恩)第十云。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所動作三性行相。心所戲論。言説分別諸法性也(十左)信諸佛菩薩等者。是第八徳也此中阿闍梨言等者。先辨説之次。信是入道初門故。明阿闍梨衆徳之中。最初可説之。而今於此説之者。一順梵文語便。二初信兼通後位故也。仁王經良賁疏上之一云。何縁經首最初生信五根之中先列信根。有信根故能生萬善。五力之中先陳信力。有信力故魔不能動。故華嚴云。信爲道原功徳母故。又趣三乘有善法欲。由有信故起善希望。信爲欲依。最初生故。又此經中。伏忍最初標十信心。聖胎本故。又顯揚論明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七聖財初即信財故○是故經初令生淨信(二十二左)又云。云何爲信。信是心所。善十一中最初信也。令心心所澄淨爲性。如水精珠能清濁水。對治不信渾濁之心。樂善爲業。衆行本矣(同右)筆削記第一云。然信之一法。爲衆善之源萬行之始。解行修證皆悉由之。證極之處名得涅槃。苟非其信焉辨斯事(三左)謂此宗等者。次正釋文也。
且約初入人勸信心也三乘實相等者指顯教。法華華嚴等經亦攝此中。以通達三乘經文爲良證。大小權實雖異。至談實相至理者。離於文字絶於言語。
故云無不離於文字也口誦梵文等者語密或屈申等者身密或修三昧等者意密也或以水等者。明二壇事業。以水灌頂者灌頂壇。造作火壇者護摩壇也。由此云之。上口誦梵文等者。明大壇修行軌則也若欲以等者。初心行者。於如是事若作計度分別者。加持之迹又不可見加持之迹者。觀心爲因。三密爲縁。所現普門海會諸尊。皆是縁起生滅之法。如來外用之應迹也。如是外迹尚不可見。何況於本地境界乎自非具等者。正勸深信也。意云。若以心識籌量淺識難及。故遂生疑殆。是故云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也。深信者佛不妄語。偏信其誠言不辨所由也。顯密圓通心要云。華嚴經説。十地菩薩一擧足量智功徳。九地菩薩不能知。況我如來是諸聖中王。所有祕密心印。豈可以凡夫妄情而欲籌量者哉。其猶井坎之魚。爭知東海之深廣也。唯宜諦而信之(下之十六)又此行者等者。以下明練磨勸誘方便。謂此行者諦信勤行雖經多時。若不蒙現益者當生退心。今明其練磨用心有二。一責自二比觀爾時即等者。初責自也。於中又有二。一功行未至故。二垢障甚重故如浣衣等者。約喩示此二。浣衣比垢障深重。鑚火似功行未經。相續若作之。必可有所得。勿中途休廢。若不休廢而作之。自當純淨。可目覩光明。當如鑚木覩火光矣復當思惟等者。後比觀也。謂比世間幻術喩可觀之。幻師以藥物施不思議妙用。或昇虚空或得長壽。欲知其所由非思議境。雖然現益不虚。今亦如是。雖不知所由。若以深信依行者。法驗漸現。信解轉増不可沮壞。蘇悉地經上云。若人持誦眞言。久無効驗不可棄捨。倍増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爲限。
如此之人速得成就(已上)依此文可倍増廣大誓願也若不如是等者。出無信失也。心地觀經第六云或有菩薩。以不信心而爲恐怖。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三寶無所得故(四左)智論第一云。復次經中説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若無信空無所得(十九二十)況在阿闍梨位乎者。若無信者同無手人。雖至寶處何有所得。自不得之者。何爲人爲師乎復次衆生等者。以上明淺位阿闍梨。以下釋深祕阿闍梨。謂上來所明信心外加持佛菩薩。從此以後信心内本地佛菩薩。故云衆生一念心等也一念心中者。仁王經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取意)翻譯名義五云。刹那(毘曇翻爲一念)怛刹那(毘曇翻一瞬。僧祇云。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六右)法華讃略云。時量短長有十二節。極短名刹那。翻爲一念。百二十念爲一瞬。六十瞬爲一息。三十息爲一須臾。三十須臾爲一日夜。十五日夜爲半月等(已上)如來壽量等者。例同法華作解釋也。彼經説壽量品已次品(分別功徳品)指上品云。我説是如來壽命長遠時(云云)是則説釋迦如來本地成佛。釋迦本地則是衆生心佛也。智證釋云。釋迦如來久遠正覺。皆在衆生一念心中(云云)可思之寂光海會者。些些疑文云。復次衆生一念心中。乃至如來四誡然後演説(已上)此文義如何。寂光海會句。爲上文末爲下文頭。凡載此文元由在何。此法倍難信。不見其證文。三請四誡然後演説爲取例不。寂光海會此涌出菩薩歟。此經中不見涌出菩薩。何以爲例。或云。此文者抑法華(云云)斯言如何(已上)此文擧數箇疑目。誠以至要也。今會之。且寂光海會句可屬上句也。長遠之身者擧主。寂光海會擧伴故也。寂光者演密鈔三云。寂謂心之實相。本自不生永寂無相。光者即此心相靈知不昧(十四左)文句云。故於自心常寂光中。遍見十方一切身土(九二之六十六)淨名疏云。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爲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眞寂智性。不同二乘偏眞之理(一之九右)海會者。海是朝宗義也。萬徳所歸趣即如爾也乃至不退等者。第二卷云。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末之十三)法華經第五(從地涌出品)云。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衆。從地涌出(已上)又云。我於此衆中。乃不識一人(已上)又第六(壽量品)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已上)乃至之言。於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也。不退者阿惟越致翻名也當知此法等者。智證雜鈔注釋此文云。此文意如何。當知此法是爲何法。若彼法華涌出海會。爲此經中聖衆否(已上)就當段釋有二了簡。一云。法華意對爾前示妙經難信。今例同彼經示當經勝徳也。第七卷釋眞言行者授不思議果功徳云。或因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説(云云)或因補處菩薩慇懃三請。方爲説之(云云)是如次約迹門本門示行者得益。今亦可準知也。一云。對法華難信。更示祕密勝絶。故云倍復難信也今此經具有修入方便者。示此義也。些些疑文。此文抑法華者據此義歟。智證大日經指歸。引菩提心論於諸教中闕而不書文釋云。法華尚不及。矧自餘教乎(三十九右)亦此意也補處三請者。壽量品云。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説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唯願説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已上)三請不止經文。爲本説作補處三請解釋也如來四誡者。同品意。彼三請以前有三誡。三請後更有一誡。前後合云如來四誡也。前三誡者。彼品云。爾時佛告菩薩及一切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已上)後一誡者。同品云。而告之言。汝等諦聽(云云)演密鈔第四云。言補處三請等者。補處即彌勒菩薩也。
三請者法華壽量品云○爾時佛告○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説已。彌勒○唯願説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此即三請也○次垂誡云而告之言汝等諦聽。足前三説故云四誡。問。此豈不違法華疏云如來三勅補處四請耶。答。彼言三勅者。但取三告名爲三勅。彌勒四請者。謂經云如是三白已復言唯願説之。即四請也。各據一義故不相違(四十二左)今此經等者。法華雖説壽量長遠之身。未明修入方便。此經具説之也。智證本佛義云。祕密教三身者。遍一切乘自身成佛一大圓教佛也。一行阿闍梨釋大日如來云。今此本地身妙法蓮華經。最極祕密處也。我淨土不毀者。常在靈山正是此宗瑜伽意(文)準此釋者。祕密教三身。是法華三身也。與迹佛永異。望本佛有事理。開事教是一也。唯細論之者。亦非無差別。法華意者。破迹化衆近成執。唯顯本佛之長壽。於本佛之實成相者。非説盡之。故法華本佛。是理祕密非事祕密。眞言教佛。事理倶密之佛也。是故法華圓頓行者。雖思惟一實境界修一念三千妙觀。手不能結密印。口不誦眞言。意不觀本尊。至眞言行人者。纔結一印以供法界諸佛。暫誦眞言利一切衆生。況得法界調寂。忽爾得見同於眞佛乎。故三密結要。諸經所無。五智奧源。唯在祕密教。身密印口眞言意所觀。雖似事相。皆是法界表示極佛境界也。是其顯密二教差別也(二左三右)乃至一生者有二意。一一念二念乃至一生。二三生乃至一生。今所以三生爲限者。天台釋云。極大遲者不出三生(已上)是故三生爲限也若能諦受等者。此中自有地前地上因果諸位。謂諦受不疑者。地前三劫位到於信地與度於信解者。佛地也。演密鈔第四云。疏到於住地者。住地即十住地。此十住地通名信解行地。或度於信解者。
即至佛地也○故經云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四十三右)得傳教○阿闍梨者。是第九徳也。此中得傳教灌頂等者。經第五祕密漫荼羅品。説五種三昧耶中第四三昧耶云。復次許傳教説具三昧耶(十右)持誦不同第五云。第四三昧耶。是授傳教位灌頂也(前大悲壇中所行法也云云)經疏前後説相傳教灌頂者。師位灌頂也。與傳法阿闍梨灌頂同也。然大師御記。以傳教言可惜傳法(云云)傳教傳法爲二種灌頂歟。心覺闍梨灌頂發問云。私述。以此説以傳教言可惜傳法之文案之。傳教灌頂者。爲授諸尊瑜伽及大法儀軌。令入壇灌頂。名曰傳教灌頂。蓋是受明灌頂歟。傳法灌頂者。爲繼師位。所授灌頂呼曰傳法也。但經疏文。多見傳教傳法是一法也。教法二字其義難分。偏以此義不爲一途。宜隨文處可得意也(已上)師傳一義云。傳法灌頂者。約第四三昧耶。傳教名言通第三第四師資兩位也(云云)具如別鈔灌頂有二種者有二傳。一傳云。學法傳法二種灌頂也。五種三昧耶中。第三學法。第四傳法也。又蘇悉地經上云。曾從師入大曼荼羅而受灌頂。復爲先師而歎徳者。汝從今往堪授灌頂。爲阿闍梨獲斯印可。方合自手造曼荼羅。須依次第。
亦合授與弟子眞言(已上)此文初曾從下明學法後復爲下明傳法也。瞿醯經上云。
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一左)此文又説學法傳法二種灌頂也。學法傳法者。師資兩位灌頂也。印可資位名學法。印可師位名傳法。此二重眞言行者入修次第故。處處對明之也。當段文。謂於弟子法中等者明學法。爾時得阿闍梨等者明傳法也。第十七卷云。若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何可妄説令他輕謗。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五左)可知之(此義爲宜)一傳云。灌頂有二種者。於傳法灌頂中。有事業祕密二種。是云二種也。安然具支灌頂第一云。傳法灌頂略有二種。如大日經具縁品義釋阿闍梨文云。得傳教灌頂善解漫荼羅畫者。灌頂有二種(已上)當段文。謂於弟子等者。明傳法事業。復次行者等者。明傳法祕密。於二段雖各有説學法之文。爲明傳法因示之。正所取是傳法也。是故初標云灌頂有二種也。凡事業祕密者。爲未得瑜伽人。於心外作壇。待事法行道。是名事業灌頂。五種三昧耶中第四也。師資倶住瑜伽。於心内現曼荼羅。入此心壇受灌頂。名祕密灌頂。亦名以心灌頂。五種三昧耶中第五也。是故第六卷云。然此中復有二種。若初心行人。依世諦漫荼羅○若已修習瑜伽。作祕密灌頂(十二左)即此義也。又具支灌頂第二云。具縁品義釋云。灌頂有二種。
謂於弟子法中○(當段釋全同也)造曼荼羅作傳教灌頂(云云)此文所言弟子中得灌頂者。即是四種弟子灌頂。所言乃至成就衆徳得傳教者。即是具足諸相灌頂(已上)此文四種弟子灌頂者。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所説。一時念誦·二非時·三時非時倶·四時非時倶非也。然此四人。皆在修學之地未滿足也(云云)具足諸相者。内外二相如彼經分別。此釋意以當段二種灌頂。爲學法傳法二重。然者不違初傳。上來兩傳中。先師僧正以初傳爲宜。一段釋得此意可解之也。又般若寺疏鈔第一云。疏灌頂有二種(云云)意一者阿闍梨。能悟弟子堪法器。造作壇場授傳法灌頂職位。種種慰喩能令修教法言也。二者阿闍梨。若有弟子遇不具支縁。更以自身造曼荼羅。令弟子蒙大悲水爲得傳教灌頂言也。(以身爲曼荼羅。如先記也)此傳三種灌頂中。除以心灌頂。以自餘二種云二種灌頂也。與安公説亦異也(此義不然)乃至諸賢聖等者。演密鈔第四云。疏乃至諸賢聖衆亦皆稱歎者。是人得傳教灌頂已。得諸賢聖之所稱歎故。下經云。當知彼善男子善女人。從如來口生佛心之子。在所遊方即爲有佛施作佛事。是故祕密主。若樂欲供養佛者。當供養此善男子善女人。若欲見佛。即當觀彼。時金剛手普賢等上首諸菩薩同聲説言。我等從今已後。當恭敬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四十三右)慰喩玉篇云。慰(於貴切。安也問也八之八右)新華嚴音義(一之七左)云。慰(於謂切。漢書云。應劭注云。自上撫下曰慰。得上慰曰安)又云。喩(漢書音義云。喩曉也。蒼頡篇曰。喩諫也已上託此比彼。寄淺訓深也)作漫荼羅阿闍梨也者。已上示第三四三昧耶。學法傳法二種阿闍梨也復次行者等者。已下第五三昧耶。祕密壇阿闍梨也於瑜伽中等者。準祕密漫荼羅品疏祕密壇五種人中。前三重學法位也。可攝此中也爾時深行等者。祕密壇傳法位也。攝五種中第四第五。委細至下品可悉之心漫荼羅者。於自心作四重圓壇。如外壇無異。然此内心漫荼羅。一切衆生同雖具之自不知之。如來獨開覺。爲作心漫荼羅也心灌頂者。三種灌頂中以心灌頂也下當更説者。指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也。以上明初地灌頂也乃至者。攝略二地以上地波羅蜜等者。入佛地灌頂也。第六卷釋一生補處三味道云。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皆得善巧(二十五左)唯大毘盧遮那。名究竟阿闍梨。望此位等覺後心位。猶如來地學法灌頂歟最後斷種等者。演密鈔第四云。智度論佛屬累阿難云。我滅度後好守護般若。乃至當教化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譬如一燈復燃餘燈。莫作最後斷種人。彼自釋云。如世人有子若不紹繼則名斷種。最爲可恥。佛以此喩告阿難。汝莫於汝身上令般若斷絶。今亦如是。師誡弟子。莫於汝身上令此道不行。
故曰不應等(四十四右)此鈔所引智論第一百屬累品文也應紹先師等者。般若寺疏鈔一云。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云云)如金剛般若説。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是其義也(四十九)即此最初方便等者。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有多方便。其中最第一方便畫曼荼羅也。故得傳教灌頂次明之。云善解曼荼羅畫也。初者一義也。經疏前後多次云二。以知一又可云初也。或又初者勝義也。初後一二如次配勝劣。聖教中多有其例。學者可知之一一方者八方也位者四重階位毎重。有三重院。如下明相貎者。諸尊相貎也調布衆色者。五色調和綵布前後等也繢畫莊嚴者。正綵畫事也。毛韻去聲泰韻云。繢(黄外切。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采又隊韻増入)同隊韻云。繢(胡對切。織餘又畫亦作繪會。又泰韻今圖已上)同韻云。繪(采繍小爾雅雜綵曰繪。亦作繢●又畫文已上)玉云。繢(丘謂切。紐繢也)新華嚴音義云。繢(胡對切。鄭注論語曰。繢畫也一之十二)不看他面者。明了論(眞諦譯)偈曰。諸佛所讃。修三學不看他面。我當説(二右)大智律師釋云。判斷公直不取顏情。故云不看他面(已上)復次能於等者。以上淺行阿闍梨。
以下深行阿闍梨也其性調柔○阿闍梨法也者。是第十徳也此中其性調柔等者。智論第三云。其心調順者。若有恭敬供養瞋恚罵詈撾打者。心等無異。若得珍寶瓦石。視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塗身。亦等無異。復次婬欲瞋恚憍慢疑見根本已斷故。是謂心調柔軟(二十左)此我執等者。梵本出灌頂梵語。灌頂梵語者。●阿●毘●詵●遮也阿闍梨相傳等者。善無畏稱阿闍梨。三藏從龍智相傳云。灌頂字義不應。當云離於我執。是故譯經中。去灌頂字安我執言也其性調柔等者。
以下正釋文即是安住傳教威儀者總標住忍辱地下別釋。初釋柔字。但一心下釋調字也住忍辱地等者。法華第五(安樂行品)云。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已上)玄賛第九。釋住忍辱地句云。有行有四。一住忍地。且如説法之時。怨害能容。苦逼能受。諦法能印○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長之義。以忍爲依生長善故。喩之於地。又云。從喩爲名。行忍之時。如地而忍。順違不動。故鑿深谿而不怒。搆崇堂而不愛○或地是位義。於一切位常行忍故(十七右)柔和善順者。同釋云。二柔和善順。身隨妙行。語起善言。心無惡相。外離麁礦名曰柔和。内契玄宗名爲善順(十六左)依此釋者。柔和外約身語。善順内約意業而不卒暴者。同釋云。三而不卒暴。卒謂卒爾。暴謂縱横終不卒爾縱横非理。三業擧措既未圓善。一一起時。皆須審諦安徐思念。智爲前導然後動發。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名爲不卒。設思而起。亦不非理名爲不暴(十七右)玄賛初釋。有行有四者。三種如右引。經心亦不驚句爲第四。今疏無此詞。又玄賛或釋。住忍辱地以下四句配三業。彼釋云。或住忍辱地總句。語常柔和善順。身安而不卒暴。内心恒亦不驚(十七右)準此釋。當段釋亦如是。住忍辱地總句。柔和善順語業。而不卒暴身業。雖種族下意業也嫉妬之心者。若卑姓人入道。或學密法。或至師位之時。生嫉妬之心云。彼下賤人也。何至如此之位耶。今簡之故。云不懷嫉妬之心也如是調柔等者。釋離於我執句也。其性調柔故離於我執。離於我執故其性調柔也。經第三悉地出現品云。常作無間修。淨心離於我(五右)是展轉相釋意也
復次調柔等者。以上約淺行阿闍梨作淺略釋。以下約深行阿闍梨作深祕釋。當段調柔深祕釋也又諸佛等者。種族深祕釋
即以此身者。色相深祕釋於一心中等者。多聞深祕釋無量智慧等者。智慧深祕釋以如是等者。不生高慢深祕釋也蕞漏者玉篇曰。蕞在會切。蕞爾小兒(十三之七)漏力豆切。與陋音同。故寫者錯耳。陋玉篇醜猥也。隱小也。阨陝也(二十二之十二)李善上註文選表曰。
蓬衡蕞品樗散陋姿(一之五左)於眞言行○闍梨也者。是第十一徳也於中謂於造立等者。造壇方便雖多。不過行果二法如是護身等者。明行法次第大有五重。一護身三部三昧耶印明等是也。二結界不動降三世等。三迎請三部迎請。及大鉤召等是也。四供養以辦事明王印明。淨諸供具奉獻之。辦事明王者。不動降三世軍荼利等尊也以如是等者。通上四也五念誦則持誦進修者是也。本尊加持等法。皆攝此中乃至者。結誦十三大會印明等攝略之。準金剛界行法。猶是供養分攝歟。是法供養故也
及成悉地者。以上明行法次第。此是所得果也。於悉地果相。有多用心。如下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品等明下文者。從此以下諸品説相雖殊。皆同於行法悉地二種明其方便。不可別指其文處矣供養次第者第七卷也若行事時者。自行造壇等事時也及他決擇違妨者。決擇他人難問違妨之時也躊躇者。寶網經音義云。躊躇(上知流反。下音除。躊躇行不進貎也已上)或取本尋撿者。取經軌本尋撿之也。復次阿闍梨等者。以上明淺行阿闍梨。以下明深行阿闍梨也如獻華等者。且約供養分作其釋也一一本尊等者。八供養菩薩等也如是一一等者。一義云。是通妨也。或難云。獻華之時唯現華菩薩。獻香之時唯現香菩薩者。所見不遍法界。有偏少過失。今通云。從一一縁中。皆入法界門。於一一法門。旋轉運用。謂香華等菩薩。皆一切如來同一體性中現其徳故。見彼一尊之時。展轉運動。普見法界門。譬如鳴子觸一處之時。展轉本末皆動也(此義不可)一義云。上擧華香等供養事。示一一本尊隨事現前相。以爲例。從所餘一一縁中。各入一門法界。見各各善知識。故云如是一一等。法界者果徳也旋轉運用者。華香乃至一切諸縁。周旋展轉作之。一一皆與法門理趣相應故。云皆與理相應也(此義爲善)究習瑜伽○闍梨也者。是第十二徳也此中謂善修相應法者總標也謂於三部等者別釋也。初明淺行阿闍梨之中有三重釋。一明三品成就相應。二明三法互具相應。三明曼荼種種相應。此文是初重釋也上中下成就等者。蘇悉地經下(分別成就品)云。我今復説三部悉地成就。乘空自在而進。此爲最上。藏形隱迹爲中成就。世間諸事爲下悉地○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遊行成就五通。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辯才多聞○三部中成就法藏跡。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三部下成就法。令衆熹見。或攝伏衆人。或能徴罰惡人。降諸怨衆。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若欲成就藥物等者有三種成。光焔爲上煙氣爲中熅煖爲下。復次聖者眞言爲上成就。諸天所説爲中成就。世天眞言爲下成就。復次佛部眞言爲上悉地。蓮華部眞言爲中悉地。金剛部眞言爲下悉地。若欲以上眞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眞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眞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眞言之中具此四徳。當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謂令成滿辟支佛位。謂令成滿菩薩十地。乃至成佛爲大果報○形儀廣大。威光遠照。教修廣大。具此四徳者。雖是下品眞言能成上品。若上品中不具此徳。雖是上品眞言下品用也○或尊等所説眞言之中。惟具一事者。謂扇底迦法補瑟徴迦法阿毘遮嚧迦法。雖具一事。於中各有上中下品。豈有下品眞言能成上事。猶若青泥出妙蓮華固無疑也。
豈有上品慈善眞言能成忿怒下二十五左二十六右二十六左二十六左明本二之九右品成就。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撃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縁也。如是差互雖非次第。諸餘悉地皆勿疑慮(已上)同經疏(慈覺)第五云。經復次聖者眞言下。至世天眞言爲下成就釋曰(乃至)初明三等眞言有上中下。次復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眞言有上中下。此即初也。言聖者。謂諸佛菩薩聲聞縁覺也。言諸天。謂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地居天。
謂夜叉·羅刹·阿脩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部多卑舍遮·鳩盤荼等也。此等所説名爲三等眞言。於佛部等三部之中。各有此等三種眞言。而合九種眞言。今此文中。總略九種説爲三品。故云聖者眞言爲上成就等也。經復次佛部眞言下。至爲下悉地釋曰。二明三部眞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説。應云佛部三等倶爲上成。蓮華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剛部三等咸稱下成。若爾與前豈不相違。何者前釋意云。三部中聖者眞言倶爲上成。三部中諸天眞言咸爲中成。三部中世天眞言共爲下成。今此説云。佛部眞言爲上悉地等。若爾者佛部中諸天世天所説眞言。倶是上成。何故前總云三部中諸天倶爲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爲下成就耶。今釋云。前文總攝三部上成倶爲上成。然於其中非無三品中下二成。亦準此知。今此文明佛部中有諸天世天倶是爲上。蓮華部中雖有下成咸爲中成。金剛部中雖有上中共爲下成。文意不違。細推知之(三十七八)又同疏第一云。經求成就者須解眞言上中下法下。至所作曼荼羅法釋曰○修眞言行者。若不解眞言差別相者。所修妄錯證驗難得故。云須解眞言上中下法也。此經通説三部所修一切法式。故云此經通攝三部所作法等也(二十三右)三部各上中下分別。委細蘇悉地疏第一釋之可見之。同經(同品)云。若復有人。久至持誦下品眞言。縱自無力。於本尊邊轉求上品上品自成。若於上品眞言之中。心懷猶豫念持供養復不精誠。雖於上品眞言。由彼念誦心輕。招致下品成就。
故知持誦皆由心意○一一眞言皆具三悉地。謂上中下。誠心念誦皆獲悉地(二之十左)同經上卷云。扇底迦法爲上成就。補瑟徴迦法爲中成就。阿毘遮盧迦法爲下成就(二之五右)今疏第十五云。復有上中下差別。謂息災爲上。増益爲中。降伏爲下也(十五左)演密鈔第四云。疏謂於三部等者。三部者佛部蓮華部金剛部。且如於佛部眞言作成就時。取彼所成之物或安膳那或雄黄朱砂之類。而置本尊壇中。依法作之。悉地成時。前上中下三相不同。上成有三相。謂初夜煖生。中夜煙起。五更焔出。中成有二相謂除焔。下成有一相。謂但煖生等。眞言行者須善通達。言皆與正理相應者。謂雖作種種成就。而不取著不異於如故(四十五右)私案。與正理相應者。善辨彼彼相應門也。謂於三部眞言三品成就。一一通達。以劍爲成就物。與絶戲利智法門相應。以履爲成就物。與速疾神足法門相應。云正理相應也又於息災等者。明三法互具相應也。其意易知。問。第八卷(十六左)云。凡息災護摩先須作降伏法○作一七遍。或二七遍護摩。次觀増益相應句義。及其供物又作一二七遍。方乃具足作寂災法。如作増益護摩。先須作降伏法。方乃具足作増益法。其降伏護摩。一法直成。不須設前方便(義釋第六同之)此文與當段似相違。云何會之乎。答。覺超僧都護摩集第二。引義釋前後兩文(疏第三第八文也)畢云。此文似與前文異。可和會之(云云)雖有此詞。未載和會料簡。意趣難測。今愚案云。三種法者。佛蓮金三部妙用也。然息災法。期佛部最上悉地故。輒爾難得。仍豫修降伏増益二法。爲助行方便。然後修息災。増益法蓮華部諸菩薩位故。只兼修降伏一法不修息災上法。降伏法金剛部明王天等故。不兼前二法。一向當部法許也。第八卷約此義故。於三法示方便有無歟。當段釋示三法互具意。謂大分云之。雖佛蓮金次第相配息増降。細論之三部各具三法故。一法之處實具足餘徳。故第十五云。佛部一向是息災用白○蓮華部一向是増益其色黄。金剛部一向是降伏用其色雜也。亦隨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別。如佛部中。自有息災増益降伏也。若息災即依本法而作白色。若佛部中作増益時。但依此法而作黄色。若佛部中降伏者。但依此法轉作雜色即是也。如佛部者。當知蓮華金剛類可解也(十六右)安然瑜祗疏云。胎藏蘇悉地三部各別雖成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種悉地(云云)檜尾僧都護摩法略鈔云。於此三法亦分爲九。一者扇底迦之扇底迦法。二者扇底迦之補瑟徴迦法。三者扇底迦之阿毘遮嚕迦法。乃至九者阿毘遮嚕迦之阿毘遮嚕迦法也(云云)準此等説。麁細相望各別故。第三第八兩文。各據一義實非相違也。又長宴僧都四十帖云。又隨事相應物安中心。謂息中麻右芥左粳。若増中粳右芥左麻。若降中芥右麻左粳。自餘相應物隨宜耳。一説降伏法唯用芥一種見。
慈覺大師御次第別本(又見疏文)而通途用三種(云云)又云。東寺説護摩三種相應物隨一用之。謂息唯胡麻。乃至降唯芥子也。此是東寺一説也。更亦用三種(云云)三種相應物。一法合用是他門所傳也。其源依憑當段歟。自門行用。隨法唯用一物。是依瑜伽護摩軌説也。問。若準當段釋者。三種法於一爐可兼修之歟如何。答。菩薩場經第五(護摩品)云。護摩爐差別。應祕密而作。息災等三種。一處不應作若一處護摩。護摩爐必謬。若於調伏爐不應作息災。如器中有毒。盛乳必當壞。審觀三種事。故説三種爐。餘教亦説三爐作是分別。於此應用之(七左)依此文案之。三種法雖功能相通。爐壇支分等不可混同之也。増運護摩要鈔。擧三種相應物合用徳了云。私云。上件説雖甚要事他家之説。今家所不用也。亦隨法一種用之也(云云)今家不用此傳。恐簡支分混同故歟。委細如下第八鈔住之又於曼荼等者。
明曼荼羅種種相應此中種種本尊者總句也三昧者。諸尊所住三昧法門戒定智慧慈悲行願等是也形色者。諸尊形貎色相。
謂喜怒青黄等也字者諸尊種子字印者手印契印等也性類者。性族性類部類。大言之三部族類各別也。於佛部中。遍智文殊持明虚空等諸會。族類是別也。於一一會性類又異也。如云佛部。蓮金二部準可知之威儀者。諸尊坐立等威儀也供養者。華香飮食等。隨三部各別也成就者。前所云三品成就相也。於如是等種種事。皆有法門表示。其運心觀察方便一一相應。皆已修習。於其中有障礙相。有悉地相。此二相或現前示其相。或夢中示其瑞。或作法時有善惡相。皆善覺知已。須爲人成師也復次大悲等者。明深祕阿闍梨也。是則一念三昧中。彼彼法門具足相應。是名深行阿闍梨
於中種種法界門者法也種種善知識者人也如善財等者。古華嚴經四十六(入法界品)云。以何因縁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内有七大寶藏。其藏普出七寶○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二十五右)此童子遇五十五知識詢求法門之時。於一善知識所。唯得一法門。於餘門不知之。今非如是故云若入普門等也。一義云。善財童子。始從功徳雲比丘終至徳生童子。唯是一門知識非普門知識。故各知一法門。不知餘法門。故云或於如是等也。
最後入彌勒宮殿(名嚴淨藏)悟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法門。其法門者同經五十八云。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可思議善根柔軟身心○以一劫爲一切劫。以一切劫爲一劫者。以一切刹爲一刹。以一刹爲一切刹。而亦不壞諸刹相者。以一法爲一切法。以一切法爲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衆生爲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爲一衆生。而解衆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爲一切佛。以一切佛爲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爲一念。以一念爲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刹者。普照饒益一切衆生○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爲衆生説正法者○如此樓觀。
住一切功徳者之所住處(二十至二十五)是則禮彌勒宮殿之間。悟入此不思議法門。此時入普門法界。於一念中一切具足故。云若入普門世界等也。以之例同今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也(已上兩義中。後義宜歟。依初義者。或字五十五知識所得法門非一故。安或字示其勢。也。若依後義者。對次若字云或也)住勇健○心也者。是第十三徳也於中住勇健菩提心等者。勇健精進功徳也雄猛者法華經第三云。大雄猛世尊(已上)所以須此心等者。明異鏡現前時不可退屈之用心。於異境有二。一障礙事。二非障礙之事。當段明障礙事未見眞諦者。寂滅無相云眞諦。諸法寂滅中。絶違順相離徳過相。何有障礙事耶。未見眞諦時有如是事也違順境界者。可愛境云順。非愛境云違或現種種等者。天魔人魔龍魔鬼魔等所作也。蘇悉地經下云。念誦之時像現聲語。先應簡擇。即誦部尊主眞言及印。若是魔作自然而退。或出語言與本法異。當知魔作。或出語言勸作惡事。亦是魔作(二之二十八)或有大力等者。諸毘那野迦所作也。諸毘那夜迦者。金剛界曼荼羅二十天中四種毘那野迦。及蘇婆呼童子經上所説四部毘那野迦等也依於法教等者。如是異境現前之時。對治用心諸法教中多説之。今大分爲三。諸文隨應可攝之。一住攝受門。謂種種異境現時可觀之。彼魔類以一念迷心不能自出離。反妨他善。深生慈悲心修種種法。迴濟度方便。所謂光明眞言隨求陀羅尼等滅罪法是也。爾時彼類蒙慈悲恩故。改惡心稍生恭敬。於法事敢不作障礙也。二住折伏門。謂住不動降三世等教令威儀。種種呵責。摧伏彼強剛心。爾時彼彼魔類馳散四方。敢不近行者。三住平等法界。或作十縁生句觀。諸法無有自性。取捨倶不可得。今於其中誰爲能障。誰爲所障。觀之或凝迷悟不二觀。三毒五欲皆是佛密號名字。漏網畜鳥列曼荼聖衆。伺隙魔黨居密嚴海會。如是觀諸法實相時。魔界障礙假相忽息。歸彼彼實相也猶行者等者。淨菩提心有自利利他大義利。經第七云。淨菩提心如意寶(三右)由見此寶處有大利故。不怖生不顧死。勇猛精進欣求心不息。此心堅固故不能留礙也又未見等者。次明非障礙之事。謂行者修觀時。雖非魔類等作。觀境中現種種異相。假令作月輪觀。觀境中月輪顯現者。尤相應正觀。而地水火等異相顯現。爾時行者心未明了故。不能甄辨。反生退屈心。示其用心有二釋一此事非無等者。今所現事非無因縁。我未開心眼故。不知其因縁。至見諦時。菩提心中明了顯現。無所滯礙自當解。須不怯退而進行之二又當以等者。作十縁無生觀。不生取捨分別。唯偏勇進修行也。又地水火風等者。明定中所現境。是十遍處隨一也。大乘義章第十四云。一切入者。經中亦名一切處也。入者猶是處之別稱。定心自在。能令所縁相無不在名一切處。處別不同。一門説十。十名是何。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若依涅槃去火一切。加無所有合以爲十(七右)心要云(不空)無相者。地水火風男女等相。并青黄赤白。於此十相。一切萬法擧體皆空。以爲一切相空不可得也(三十右)心不取捨者。蘇悉地經下云。縱見奇相而不怪之。念誦之時。亦不分別種種之相(二之二十四左)既證菩提心等者。修行時至證菩提心者。於前所現種種異相。可知其因縁也即知往昔等者。約過去因縁故云往昔於某時等者。約自餘因縁故云更有。前所現皆依彼過去因縁故。云皆爲如是因縁也先兆者未來事。先示其兆故云先兆。經云。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文)今亦如是。見今知古故。亦能見今知後也本末者。往昔時云本。現在今云末。以往昔因縁。今現此事故云本末也復次行者等者。以上淺行阿闍梨。
以下深行阿闍梨也於中照見心明道等者初地乃至言攝略二地以上毘盧遮那等者佛地也。古華嚴第三十六(性起品)云。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摶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虚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衆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大力止觀兩翅。摶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十四)智論第二十七云。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説法開化。譬如金翅鳥行。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摶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衆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爲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爲説法(二十八右)行者本有淨菩提心。分明顯現。而成佛果即名曰大毘盧遮那。所謂勇健菩提心者。此其佛心也祕密主(乃至)因縁也者。釋總結阿闍梨衆徳之文也於中如是等者。定譽法印云。如是法則阿闍梨者。通見諦未見諦也(云云)此義宜歟以衆徳兼備者。上所擧十三種徳也若弟子等者。諸佛菩薩雖稱歎阿闍梨。弟子未見其相故。反可生疑。今釋云。若弟子修得瑜伽行者。即見此阿闍梨天龍八部所恭敬。或見十方諸佛稱名勸修。
於此事勿生疑也上人者指大阿闍梨如釋迦牟尼等者。爲明稱名勸修相。引釋迦説常啼因縁。勸發大衆之事也。其説處。大品經薩陀波崘菩薩品(第八十八品也)具説之。智度論第九十六七八三卷釋之。披可見之。彼論第九十六云。問曰。何以名薩陀波崘。薩陀秦言常。波崘名啼。爲是父母與作名字。是因縁名字。答曰。有人言。以其少時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心柔軟故。見衆生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爲之悲泣。是故衆人號爲薩陀波崘(十五六)弘決第一中云。言常啼等者。爲求法故。七日七夜閑林悲泣。故名常啼。西音薩陀婆崘大品二十六云。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爲求般若波羅蜜故。當如薩陀波崘。此菩薩今在大雲雷音佛所。行菩薩行(一一之五十四)凡彼經論意。常啼菩薩求法時。虚空有音曰。東方過五百由旬。衆香城曇無竭(此云法涌)菩薩説般若。往可聽之。隨此教往彼城求法。説其因縁故。云求法因縁也。七日七夜悲泣因縁。見于大品經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古讀亂脱。而今出之楮餘以貽後生
(一)信諸佛菩薩者(三)阿闍梨言○作不次説耳(二)謂此宗○深行阿闍梨也(四)得傳教灌頂以下如文
(一)猶如下族(三)即以此身○色貎第一(二)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衣蕞漏(五)於一心中○名爲多聞(四)望六根暗塞者名爲少聞(六)無量智慧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三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復次祕密主(乃至)弟子也者。以上明阿闍梨十三種徳畢。以下明攝受弟子儀式。是猶阿闍梨支分所攝也。所以云儀式者。阿闍梨見弟子堪法器者。自往彼處可勸發之。是動起赴威儀故云儀式也。其中令一段。初釋經復次○利他八句也此中衆生等者。已發未發二種衆生也。其中今所取。未發心衆生也。問。此中衆生者。釋若見衆生句。既云此中。何云約未發心衆生乎。答。次下經云自往勸發。彼來求請何云自往乎。隨當段釋未發心。云知彼堪爲法器。若見衆生堪爲法器經文。唯約未發人。加之四卷略出經第一云。若有諸餘求請阿闍梨。或阿闍梨見於餘人堪爲法器。離於過失。廣大勝解心行敦徳。具足信心利樂於他。見如是類已。雖不求請應自呼取告之。善男子於大乘祕密行之儀式。當爲汝説(二左)此文全同當段。而説雖不求請。明知約未發心人。但此中衆生者。因經衆生言。汎明機類別或於瑜伽等者。對於散心中見根縁。空中所見云或。次二或於定中更有不同故也或諸佛等者。諸佛菩薩。以此弟子付屬阿闍梨。故云諸佛菩薩之所屬累令爲灌頂而教授之者。諸佛菩薩屬累詞也。謂仗爲灌頂教授之也。爲者作也(此義佳)或又於空中直灌頂教授歟。所被人未發心故。雖不知之冥蒙其蒙歟。準例如聖位經説聖衆集會塔功能云。十地滿足莫能覩見。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十四右)或親見等者。灌頂聖衆自作之。教授付屬阿闍梨。前灌頂教授倶屬累阿闍梨。以之爲二段起盡。此中灌頂者學法灌頂。教授者儀軌本經等受學也令其教授者。或爲付屬詞或直教授之。準前二義可思之如貧里等者。約喩明機法相應義也。無垢稱經賛(慈恩)第三云。彼心行大猶如寶器。爲説小乘如置穢食(已上)穢食置寶器等。法劣機勝喩輪王妙藥等。法勝機劣喩。倶以不可也函蓋相稱等。機法相應喩。方得其宜矣。所以取函蓋相稱喩者。爲合經法器之言也。維摩經(羅什譯)上富樓那章云。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内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十六右)穢食寶器喩。依此經文。輪王妙藥喩。若準涅槃經歟。彼經第八(初)如來性品。説服甘露者或爲藥或爲毒。以藥不消故也。若準此文作釋歟又如弊衣等者。釋遠離諸垢句。當略出離於過失句。法喩其意易知。是即此人爲天然性。其心清淨無先習垢染。最堪染法界色法界之色者。下第六卷。指五大法性色。或名法界色。或名實相色也。問。喩中云先當教令。似阿闍梨先教令遠離諸垢如何。答。遠離諸垢有大信解等者。是自往勸發之前也。喩取少分不可全同矣。裏云。私案。遠離諸垢有大信解者。非必自往勸發之前歟。只具如此之相貎人有之。勸發教令遠離諸垢乃至信解也。先當教令又約此意也。無機之人。縱雖往而教之。不可令離先習故。不足攝受之也有大信解等者。當略出廣大勝解句。
信解者解爲前而信也明見是理者釋解心無疑慮者釋信如鑿井等者擧喩。法華出此喩。今隨義轉用歟。彼經第四(法師品)云。如人渇須水穿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已上)當段自心本地佛喩水。加持應迹佛喩濕泥。上釋云。若欲以心識籌量。則加持之迹。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二十四右)有解水之人。示水在處之時。有何所由有水耶種種推度分別其所因。云心識籌量。如是籌量。未鑿之者。猶不可見濕泥。是喩加持之迹又不可見。是故具深信信有水故竭力鑿之。喩深信淨心離疑惑。然後見濕泥。生水必在近解喩法驗漸現信解轉増也下云深信者。指次勤勇深信句云下。須釋勤勇已釋此句。而信解深信相對。釋二信別最有其便故。今超勤勇二字。牒文作釋也依事者。如以藥物療病。雖不知其所因。能除病故信之依人者。此人自昔不妄語故。所言雖不辨所因信之如聞長者等者。且約喩擧依人信。顯依事信。是擧一示一也。謂衆中尊高長者。其所發言詞。假令雖出常情之表。此人未嘗欺誑故。依信之不敢疑慮。是不假解力。偏信故云深信也長者者法華義疏第五云。長者凡有三種。一有徳長者。二年高長者。三巨富長者。有徳長者略明三義。一者有智二者有徳三者清潔無瑕。以具此三義故。居物之宗稱爲長者(三十五右)(翻譯名義集長者篇。具十徳稱長者云云依繁不引)若人聞説等者。上釋二信別喩意也。從此以下法説也。其意易知。或學者料簡。當段有二重釋。上釋信解深深信淺。此釋信解淺深信深(云云)此義太非也。法譬二段。豈可相違耶。只是迷文首尾故也
一信解深信淺深分別
上釋信諸佛菩薩文云。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増不可沮壞(二十四右)依此釋者。深信淺信解深。謂有解水人。云此地底有水。偏信此詞鑿土是深信也。漸濕泥現前喩法驗漸現。既見濕泥故知決定有水。縱有餘人云無水。更不可轉其心。是喩信解轉増不可沮壞。是故深信初位未決定信。信解後位決定信也。當段釋又信解云神情明利反之深信是鈍。依之釋深信云三寶縁深。唯是値遇結縁也。釋信解云宿殖善本。是則本種善根也。又釋深信云懸信。釋信解云必近。望法體一遠一近故也。依此等意者。深信信解如次爲淺深也。而次下釋。
云次信解而明勤勇也○由發行因縁便得深信(二十九右)依此釋。信解初位深信後位。如次爲淺深。前後釋相違如水火。今試會之者。深信通信解前後。謂前深信未見濕泥之前故。雖信之其信未堅固。未堅固云未決定信也。後深信見濕泥之後信之故。決定堅固信也。但異信解者。信解假解了縁正決定信也深信捨解心偏信已決定位也。是則見濕泥生解。唯是信水之縁也。既信得濕泥解有何用耶。是故息解心一心念水云深信也。前後兩釋各據一邊。非相違也但通途論以深信人爲小機者初深信也
問。若爾者信解深信一機前後歟如何。答定應是一機前後。未見釋二機之文也難云。見當段文釋信解云。若人聞説如上不思議法界。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
即能忍受其言(文)又釋深信云又先世已曾親近善知識故。於三寶縁深。雖不可比量籌度處。即能懸信(文)此釋明爲二機所用。有眼之人。豈可迷之耶。答。所疑只是守文株未得文意。此文爲令人易解。且擧二人示其不同。神情明利人。尋其前位是深信也。三寶縁深類。論其後位。定可至信解位。假令擧信賢二位人。雖辨其淺深行相。賢位人必從前信位來。信位人定可至後賢位。誰人應以信賢二位定別屬二人乎。準此可知之(此義未然)私云。信解深信縱云二類。不可有難。上根上智宿植善本人。最初入密教聞師説之時。即自可信解如來度性故也。豈唯依事依人信乎。深信初入義。亦置而論之。仍可有二類也。深信之人生信解。是又不可遮之也(此義爲正)大日經第七云。次説無相最殊勝。具信解者所觀察(三十六左)又云。有情信解上中下。世尊説彼證修法。哀愍輪迴六趣衆。隨順饒益故開演(一左)又云。成彼方便雖無量。發起悉地由信解(一右)法華義疏云。大信是鈍根。大解是利根。又大信爲初大解爲後(七之二意)涅槃三十五云。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爲信不具足(二十右)又三十六云。若人有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即能増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即能増長邪見(十八左)私云。深信者信人也。小乘云隨信行。鈍根機也。信解者信法也。小乘是云隨法行。是利根人也。隨信隨法次第轉昇。如深信機終可成信解機也
一此章有亂
(一)決有此理名爲信解(三)又先世已曾親近等(二)勤勇是精進別名等(四)以深心故即能志求等
勤勇是精進等者。弘決第二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爲進(二一之二十二左)華嚴大疏云。練心於法名爲精。精心務達目之爲進(五之四十左)釋論云等者。智論第十五文也。具文云。
復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徳·安穩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増進更得妙勝禪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増進必望得水。又如鑚火。已得見煙。倍復力勵必望得火(十七右)凡彼論呵懈怠心專勸精進。其文云。復次菩薩種種因縁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黒雲覆諸明慧。呑滅功徳増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乘。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徳。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徳。譬如被賊無復遺餘。如偈説。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既自輕其身。衆人亦不敬(二十左)其説相太廣。披可見之。當段所引出其二喩文。所以引此文者。爲示次信解明勤勇也。見濕見煙合信解。轉加精勤合勤勇。水火合定慧也。火喩慧水喩定。或亦水火倶通定慧也所以然者等者。明依精進得定慧也瑜伽者定也釋論云者。是又智論第十五文也。其具文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徳二者智慧。行施戒慰忍。是爲福徳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密。是爲智慧門○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欲界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麁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辨(十七八)(自此下至衆事皆文言與疏同也)復次精進等者。是又智論第十五文也。正釋依精進力發定慧當果。復次釋依精進力發先世福徳也。智論第十五云。復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復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徳。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徳因縁。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十九二十)十條義(大師)云。問。精進通策諸行爲諸行本。何爾初不説乃爲第四耶。答。精進雖策諸行。隨義不分別。或屬前三或屬後二。故置第四也(云云)又云問。但有前三福行所願皆滿。何假精進云得禪智耶。答。龍樹釋言。佛道深難知。雖有前三不能成辨。要假精進乃得禪智及諸佛法。故地持云。世尊種種稱歎。精進爲菩提因(五之八意)是故由發行等者。是釋深信二字。至其義前具釋之故。今唯表其名也。發行因縁者精進也。或發定慧二事。或發先世福徳。故云發行因縁也以深心故等者。釋常念利他句也。深心者菩提心也。第一卷云。菩提心者。白淨信心義也(末之三右)菩提心者。上求下化心也。今文志求勝法者。上求菩提。荷負衆生者。下化衆生也。養育此菩提心種子。以大悲胎藏。是云常念利他。故次深信此句來矣
常念利他者。第十九卷云。又有常悲者。乃合引入曼荼羅也。常悲者。謂始有人於此時中有悲此時中無。或此方有此方中無。或親處有而怨處無。今則不爾。於一切時處常有悲心。亦復廣普平等。如是之人。乃合引入灌頂。既得灌頂方合聞此。
非如常流布之經也(二右)復次阿闍梨○弟子也者。以上明以散心鑒辨弟子。以下明於定中善觀弟子也。問。上釋云。
或於瑜伽中見彼根縁等(二十八右)當段釋可謂同篇恐招繁重失歟如何。答。上明於定中衆聖付囑事。
今明於定中見具遠離諸垢有大信解等諸徳也就中稱其具如斯徳者。
見聞諸佛菩薩稱嘆人具如斯諸徳也或見在衆聖等者。親見弟子所作也謂至誠者。當遠離諸垢。心有垢染虚僞非誠實。是故至誠依離垢也希求道要者信徳也。信解深信攝此中。菩提心論釋信心云。
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可思之經歴多時等者。當勤勇徳。勤勇精進別名。簡懈怠之稱也乃行利他等者。常念利他徳也
又深行阿闍梨等者。以上地前位。以下初地以上也。演密鈔第五云。疏六根淨故等者。謂此功徳通於凡聖二位。故法華論云。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又經云。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等。若論聖人六根淨故。而得互用。謂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聞知了香味覺觸等也。有解。分得互用通地前。今深行阿闍梨。或自功徳力證。或由法威徳力故曰六根淨等(三左)依此釋。當段六根淨。通地前地上歟又於普門等者。普門曼荼羅諸善知識往昔結縁種種不同。皆悉知之故名善觀弟子也經云若弟子(乃至)不惠耶者。明阿闍梨自往勸發弟子也其中自往勸發者。取珍鈔云。師云。法華勸發品云。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説佛所屬法(已上)與今經意同此有二義等者。般若寺疏鈔第一云。自往勸發等者。疏出二義。一則除弟子疑心故(云云)二爲除阿闍梨●心故(云云)(無學聖人更修延壽法。爲如是事耳云云)一則除弟子疑心者。弟子自疑我身密教相應器否。是故自往勸發。云汝是大乘器。爾時除彼疑心也無智疑悔等者。法華經第三(藥草喩品)云。久默斯要。不務速説。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爲永失(已上)二爲除阿闍梨●心者。慳●正法。四重禁隨一也。阿闍梨若●法。是犯重禁。是故阿闍梨。應自責我●心自往勸發。何況應遇良縁求請●之乎次有五偈(乃至)皆如是也者。釋正出勸發詞也。般若寺疏第一云。次有十二行頌。頌中有二。初五行明勸發弟子方便。次七行明治地支分也。初五中有三。初一行明慰喩弟子授教。次二行明引證令信教。次二行明以此教力不可思議能證無相菩提果也。後七行明治二種地(已上)今私科云。五偈中初一偈。明印器正説相。次三偈明引例勸信相。後一偈示勸發得益相也。略出經亦説勸發弟子方便。文句雖長行。與五偈頌其意同也。彼經第一云。善男子。於大衆祕密行之儀式。當爲汝説。於大乘教中汝是善器。若有過去應正等覺。及以未來現在依護者。所住世間爲利益者。彼皆爲了此秘法故。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弟子。由獲得祕密瑜伽故。摧破大魔軍驚怖嬈人者。是故善男子。爲得一切智故。於彼應作正念(二左)兩經一致説。可仰可貴初偈云等者。別本即身義云。問。何以得知正爲大機傍被小機耶。答。大日經云。佛子此大乘眞言行道法。我今正開演。爲彼大乘器。又云。復次祕密主。於當來世時劣慧諸衆生○隨順説是法。故知。正爲大機傍被小機也(已上)次偈過去○何相耶者。引例勸信相中。初二偈内證。後一偈外迹。與第六卷所明菩提實義成佛外迹其意全同。今先釋内證二偈也即是開等者。明開權顯實意也。十方三世諸佛所説一切顯教。權力便門。皆是分説阿字不生淨菩提心理。以與種種機欲。如法華説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所分別説者。皆爲令歸入一佛乘也。而衆生不解佛密意。是一非一。爲除如是異執。開會諸教歸金剛一乘。開者開通義。譬如於一室作多障隔。若開其隔通會成一是事如法華等者。演密鈔第五云。疏主欲顯此中開權顯實之義故。指法華廣説。彼經方便品云。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恣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無有餘法。若二若三。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縁譬喩言詞。而爲衆生演説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乃至未來現在亦復如是。彼中文廣故不繁引(四五)又言住饒益等者。佛所住處是大慈大悲也。故法華説大慈悲爲室。觀經説佛心者大慈悲是。於慈悲大有二門。一利益二安樂。當段饒益安樂者即是也諸賢者等者。爲簡因位賢者。釋云即是如來也。賢者最妙善義。妙善之極無過佛。是故呼佛云賢者也得大勤勇者利也成一切智者自證。上釋住勤勇菩提心句云。毘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摶人天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已上)可知之。又或點本云。由解此眞言妙法得大勤勇。成一切智訓之。此意云。經文勤勇獲種智(云云)疏得大勤勇。釋經勤勇二字。是約如來因行。成一切智。釋經獲種智。是約果徳。爾者此二句。不可別配自利利他也。若約果徳上自利利他者。可經文説獲勤勇種智也坐於諸法等者。釋坐無相菩提句也寂滅者六大法界也。佛性論云。湛然常住無生故説寂(三之七左)宗密圓覺經疏鈔云。寂者其實體堅固常定不誼動。不變異之義(一之二十七)六大是諸法體性。不生滅理故云寂滅。又無相者大集經第八云。言無相者無作也(十七右)六大法界。法爾不變無造無作故云無相也。此是覺之源故名菩提。今經説菩提實義。云我覺本不生等即此意也。三世修行證入雖論前後。剋法體離已今當故。云非已成等也無法可觀者。此處約我等所見聞覺知之諸法。尋觀其物體一法無處。
同上住心品説菩提心非青非黄○人非人趣同性者也不從他得者。此處自證境界也。非如手中菴摩勤菓轉授他人。若有相法可從他得無相故。云不從他得也當有何相耶者總結。謂住自證之地則諸法本不生寂滅無相。何相之有。問。六大有形色者專自家所談也。既有方圓青黄相。何云無相乎。答。六大形色者。非如情所謂。青非青而青。方非方而方也。是名不思議法界色若如情所謂者。何可名不思議耶。六大法界亦名大空三昧。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我等未亡空不空相。豈可測彼大空相耶。凡六大法界形色。只是法爾所成耳此菩提○信受也者。釋説外迹之一偈也
此中釋師子者。或云釋尊也。釋迦大日。唯是一佛上内證外用二徳也。是故大日向外降魔。即是釋迦佛也。今謂不然。名字雖同佛體是別。釋尊曼荼羅第三重佛。於閻浮示降魔迹也。大日八葉臺上尊。於色界頂現降魔相。拘名字同勿謂二佛同體。一義云。最珍鈔云。問。釋師子救世應佛歟。答然。釋云。一切人天見如是迹(文)見應佛迹知眞佛徳也(已上)此義意。釋師子直指釋尊也。一段大意。明十方三世諸佛皆歸眞言門。成佛果義。且擧釋尊菩提樹下正覺令證誠之。略出經一云。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子(三右)與當經意同。若指毘盧遮那色界頂降魔者。菩提樹下言不相應也。又底哩三昧耶經中云。三世諸佛應正等覺者。皆由成就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於菩提樹下。現證最勝三解脱門。具一切智。彼釋師子。由獲無比大明呪藏故。能摧伏魔軍利樂一切。是故智者安心此門祕密爲行。應當淨菩提心修行此法速得成就一切智。(一右)此文依當段經説歟。然加菩提樹下言。與略出經全同。兩部大經説相一致。可貴可信次偈云(乃至)如是也者。此一偈正示勸發行者相也汝今幸等者。此言太要也。去尺就寸。去寸就分。如灸得穴以之爲要。言聖教雖萬差。所歸在心。汝既對違境起忿。對順境生愛。非如木石無心。此心即佛。涅槃經説凡有心者悉有佛性。上疏釋所謂衆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汝今幸自有心。何從不證得之耶。其證入方便。唯此經説之。所謂入曼荼羅方便也。此曼荼羅。正示心佛本數以授弟子。經説内心妙白蓮。疏釋衆生本心。即此意也。若入此壇作成就者。墮在佛性中故不久成佛。
譬如輪王太子不久得王位也上文金剛手等者。指住心品也。直問直答者或云。金剛手迷人大日覺者。爲顯迷悟無隔之義。金剛手直問。佛亦直答也。今謂未必然歟。金剛手直問一切智智本源。佛亦直答之云自心。非如權方便教中不直指其名體。故云直問直答也。又第十二云。今諸佛爲化眞言行菩薩故。直從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亦不作餘對治行等也。(十一左)可思之雖前品等者。密鈔五云。疏雖前品廣明等者。此通妨難。謂此中更無行位差別可錯其間。何以前文廣三劫十地六無畏等種種差別諸相耶。故今疏云。雖前品廣明諸相。但爲莊嚴。至論心處意皆如是。何有異哉(五葉)經偈云(乃至)不復煩説者。已上釋阿闍梨支分畢。以下第二明治地支分也言阿闍梨等者總表此中行者等者別釋也。總表中言阿闍梨等。釋經行者悲念心等三句。次明治地等。釋當爲擇平地一句。但治地之言。及下説得境界之文(從經持眞言行者。至所畫甚微妙四偈是也)安然具支灌頂第二云。第二治地支分亦有三分。一者擇地支分○二者擇時支分○三者治地支分。此中有一種法。凡作事業灌頂。則有七日行法。其中前五日夜有十種行法○上來五夜總爲治地。次第六夜是弟子法。
次第七日是正法事(已上)是則治地之言○正所名第三也。擇地擇時治地方便故。總合云治地支分也。今所牒釋是擇地支分也。疏主且擧大科不作細科。隨釋文擇地治地等科判自顯者也(此中擇地支分者。七日中初日作法歟。將又七日以前用意歟。至第四卷可悉之)此中行等者。示楓漢具略。此經偈頌故云行者。略出經一云。持誦者。如是多種善利。彼已心生愍念。的知堪爲弟子。
應當爲彼普遍開示常念誦時作法事處(三右)兩經符合。學者知之謂眞言者(乃至)廣釋也者。正釋四句偈。初約散心或於瑜伽等者。後約定中。釋相易知金剛頂大本者。十萬頌經也。善無畏於龍智所。傳受略本經(略出經)雖有擇地文略少故。讓彼大本經也蘇悉地者。彼經上卷擇處品第五是也。蘇摩呼經上分別處所品。瞿醯經上簡擇地品。守護經第九陀羅尼功徳儀軌品等。廣説地相。等言皆攝之也然其大意等者。先釋擇地大意也。於中有二釋。初淺略釋。即順常途義也。後復次今造下深祕釋。心地平治義也。當品初釋云。若論外事自如常釋。若爲我倒凡夫。擇得一念守齋種子心。
治令平正亦名治地○(已上)此中兩釋與當段意同淺深重數等者。上釋云。經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義。凡有幾重。例如十縁生句皆漸次轉深不可窮盡也(已上)世間八心爲始。三劫十地重重淺深。準前釋之偈云山林(乃至)羅處也者。自此至第四卷。次釋擇地經文。此中出七種勝地。
一山林清泉地(山林等一偈)二河流鵝雁處(或在等一偈)三衆聖遊地方(正覺等一偈)四僧坊阿練若(及餘等半偈)五華房閣池苑(華房等半偈)六隨分好地處(制底等一偈)七心所好樂處(如上等一偈)隨文次第可配知之。初明山林清泉地中有二。初淺略釋。後復次山者下深祕釋。於淺釋中初約散心。後或行者下約定心也。密鈔五云。又此選地中。從初山林多華果。曁至仙人得道處。一一處中皆存法喩。淺深二釋思之(六右)此釋難思。第七念心所好樂處。亦有淺深二釋。何云至仙人得道處乎山林多華菓等者。略出經第一云。作法事處諸山具華果者。清淨悦意池沼河邊。一切諸佛之所稱讃。或在寺内。或阿蘭若。或於山泉間(三右)兩部大經説相大同也山林爲上者。蘇悉地經中云。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已上)梵天擇地法(不空)云。山中四面有草木樹林。中心無物淨如人掃地。作壇必成就(二右)又云。山中見雙樹相對中間有状如人形。其地堪(三左)大師建立曼荼羅次第法云。須依擇地法得最上地。山頂爲上。是心王故。想在妙高山王頂也(已上)種種名華等者。梵天擇地法云。山中見有華出處。但是聖人坐處。無間春夏秋冬。皆有異華出現。但有出華異於衆華其地妙(三右)瞿醯經上云。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邊有樹豐足華菓。枝葉欝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爲吉祥(二左)清淨泉池等者。瞿醯經上云。復有其地無有如前過。周邊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二左)復次山者等者。初約世間八心作釋。次復次淨菩提心下。約出世三心作釋初中觀此行人等者。山林祕釋也。隨有八心等者。華菓祕釋也。可出生等者。清泉祕釋也。四姓法者。密鈔五云。疏住於四性等者。西印有四大姓。一刹利·二婆羅門姓·三薜舍·四戍達。要非旃陀羅等(五左)第九卷云。四姓等各各有家法。若失家法則不名敬順先祖父之教。世人名爲惡子(三十三)隨四姓各有家風。
今且約婆羅門法出敬事師長孝養父母等者。等字攝餘三姓。或云四姓者。非刹利等四姓。觀經云。孝養父母奉仕師長慈心不殺。是云四姓法也八心華果者。非八心中華菓。八心種種開發。類華菓莊嚴也
可出生淨法者。可字有意。謂淨法者無漏法也。次順世八心。出生出世無漏淨法。八心當位非即淨法。故云可出生淨法也復次淨菩提心爲因安住諦理者。山字祕釋也八方大風等者。密鈔五云。疏八方八風者。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如前已明。又方者處也。即稱譽等八處之境。猶如八方之風能損衆生善根華果。而不能吹動淨菩提心堅固山王。所以者何。安住甚深之諦理故。故云八方大風等(五左)正觀記云。八風者淮南子云。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凉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方曰麗風。北方曰寒風(中文十六右)説文云。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凉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方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日融風。風動蠢生。故蠢八日而化。從虫風聲(一之四右)大悲方便等者。大悲爲根爲華。方便究竟爲果常流淨法等者。清泉祕釋。通大悲方便二也。問。今所云三句。地前地上中何位乎。答。上釋大悲胎藏句。約地前地上有二重三句義。準上今亦可通地前地上也次偈云或在河(乃至)大名稱也者。是第二明河流鵝雁處也若不得名山者。指上山林多華菓也即泉水爲其次者。今河流處也。瞿醯經上云。或於開敷蓮華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三右)謂諸河流等者。釋或在河流處一句妙音好鳥等者。釋鵝雁二字端嚴清潔等者。釋等莊嚴三字雁非正翻等者。還釋雁字。鵝鳥多在唐國。是故不釋。雁者天竺娑羅娑鳥也。唐國無此鳥闕敵對翻名。似雁故會意用此名也。翻譯名義集第二云。僧(斯●)娑或亘娑。唐云雁。禮記云。季秋之月鵂雁來賓。斫迦羅婆此云鴛鴦匹鳥也。止則相耦飛則相雙(四十六至四十八)
雖世諦等者。釋彼應作等二句。七日作壇名世諦曼荼羅。有爲造作故得此名也。事業造作時。一一觀心相應作祕密解。故云亦須慧解也復次水是等者。以上淺略釋。以下深祕釋。當段先河流祕釋也。於河水有二義。一不住義。二不斷義。如次智與福二徳也
以先能安等者。密鈔五云。言以先能安心諦理人者。此擧見諦之者。其人甚難得故。次云自不可多得。既爾可如何作耶。次又云但使從本淨流出等。言本淨者。即菩提心處。依之勝進故云流出。依斯心水建立悲生曼荼羅也(五左)本淨者。本有淨菩提心也。依此本淨薫力發求道心。故云流出。依求道故。還流趣本有性海中。大師釋云。
性薫勸我還源我爲思(性靈集七)如諸河本自大海出還流至大海。若得是人。縱雖非見諦。亦應爲建立曼荼羅也妙音衆鳥等者。鵞雁祕釋也。於中有二意。初約能化妙音。
後亦是下約所化稱嘆矣偈云正覺(乃至)漫荼羅者。第三明衆聖遊止處也若山泉等者。第一山林云山。第二河流云泉。此兩處又雖聖迹。先已明之故以屬上條。今所擧除彼兩處其外聖迹也今此中下。既釋此意也又其次也者。問。蘇悉地經第一(擇處品第五)云。佛所成道降四魔處。如是之處最爲勝上。速得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於拘尸那城佛涅槃處。或於迦毘羅城佛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爲上勝。無障嬈故。三種悉地決定成就。又於諸佛所説勝處。復有菩薩所説勝處八大塔處。或於名山多諸林木。復多果實泉水交流。
如是之處説爲勝處○(十一)此文明以諸佛成道轉法輪生處涅槃四處爲最上。以山林多華菓爲次品。似與當段説相相反如何。答。蘇悉地疏第二云。今依彼經釋此等文。於八大塔及大聖迹。應作介部中無能勝等諸上曼荼羅。於蓮池邊。應作蓮華部中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於山頂上。應作金剛部中辟縛等諸勝上曼荼羅。今略示旨。廣如餘文○於山頂上或牛居之處。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於恒河邊或於蓮池邊。或坦潬上或於海邊。應作増益曼荼羅事。或在於其塚間。或空閑處。或於空室。或於棄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事○又下奉請成就品云。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或與眞言相應處作。若不依此處作成就稍遲。於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内法。眞言皆得成就。佛生處八大制底。成就之中而最爲上○(二十右至二十一左)準此釋。隨三部三法等。擇處相應有差異故。上中下相望可不定也。仍或以山林爲最上。或以聖迹爲最上。各據一義也。猶可仰明師決矣如西方八塔者。心地觀經第一云。
又此如來胸臆金光○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拘娑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奈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舍衞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名聲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昇忉利天爲母説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衆。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闍崛山。説大般若法華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毘舍離國菴羅衞林維摩長者不可思議現疾寶塔。
拘尸那國跋提河邊娑羅林中圓寂寶塔○如是世尊八寶塔。諸天龍神常供養(二十二以下略抄)又八大靈塔名號經(法賢譯)説同之。此八塔各安佛舍利。慈覺蘇悉地經疏第二云。言八塔者。謂安置佛舍利塔也(十五左)凡諸天龍神供養八塔。如來滅後舍利分布。具如彼疏明矣三乘聖衆等者。三乘聖人生處入滅并施化之處。種種靈迹普遍五竺。具如西域記明矣皆是大威徳等者。蘇磨呼經上(分別處所分品)念誦人若求速成就者。應覓諸佛曾經所住處。或菩薩住處或縁覺聲聞所住之處。如是等地。諸天龍等常爲供養。及以衞護(六左)猶如般若經等者擧例證。大般若第十五云。復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淨潔故諸天來到其處。見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講説供養歡喜禮拜。是中有小鬼輩。即時出去不能堪住。是人大徳諸天威徳故。以是大徳諸天來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士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羅蜜所住處。四面不應有諸不淨。應當燃燈燒衆名香。散衆名華衆香塗地。衆蓋幢旛種種嚴飾(已上)當段釋依此文也。同經五百五十七云。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若見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在之處○具大神力威徳熾盛諸天龍等來至其處。此中所有惡鬼邪神驚怖退散。無敢住者(十八九)大般若四百二十八九州廣説之。繁故不引佛所稱譽等者。以上釋正覺縁導師等三句。此是釋第四句也謂如仙人等者。佛本行集經第二十(隋天竺三闍那崛多譯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云。爾時彼應諸婆羅門。修習仙法居彼林者。隨林所出供養之具。將如是等諸供養具。請於菩薩。各各一心齊頂禮足同共白言。善來聖者。我等諸仙。欲請聖者住於此處。此處所有華果樹林藥草根葉流泉冷水。隨時堪可納受充用。此是古仙之所居處。欲求解脱易得安心。此處空閑經行寂靜(五右)此文彼林者。見經文。釋迦菩薩於毘耶離中路有一仙人居處。彼舊仙人名跋伽婆(隋言瓦師)菩薩入彼仙人處時。光明顯赫照彼山林。時諸婆羅門仙同共請菩薩也。今所引證。雖彼婆羅門啓請之言。經文故無畏得意。釋世尊記説歟復次若人等者。以上淺略釋。以下深祕釋也。於中當段釋正覺○曾遊此地分文也。謂三世諸佛出世成道轉法輪。悉皆以菩提心爲所住處。是故發菩提心。即是諸佛生處也。亦是得道轉法輪入涅槃處也。此對上淺略釋得道涅槃之處文亦是久住等者。對淺略釋或久住其中句也雖未聞祕藏等者。釋縁導師聖者聲聞衆曾遊此地分文也。經雖擧二乘。疏主得意具出三乘人也。三乘人雖未聞眞言祕藏名。廢惡修善斷惑證理。是亦隨分平治心地故。於此中建立曼荼羅也三乘共行處者。大品經所説三乘共行十地也。是則三乘共聞如幻即空般若法門。同修空無相無作三三昧。空人我執契人空理。此三乘所得空理爲地分。即是二乘成道入涅槃處也。亦是菩薩捨身命。修度門之處也。雖三乘倶證同一無生理。二乘見但空不見不空。菩薩非見空。亦兼見不空。故學種種度門。第二卷同共一法中而昇沈有異者。即此義也。當段釋亦存此意。故爲異二乘。釋菩薩云棄拾身命學波羅蜜也種種本生經等者。十二部經中本生經也。彼經説菩薩本生因縁。或爲餓虎與身之處。或爲一句捨命之處。皆雖似指外土地。尋其實理。唯是於一無生大地。捨身命學度門故。指無生眞理云棄捨身命學波羅蜜處也。本生經者。良賁仁王疏釋十二部經文云。九者本生。説佛自身在過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薩行(上一之十四右)圓覺經疏鈔云闍陀伽此云本生。謂説昔受身。一説如來二説餘者(三之十七)復次自謂等者。以上約大品經所説三乘共人。已下約倶舍婆沙等所説愚法二乘人也。若依天台宗意者。彼通教二乘。此藏教二乘也。藏胎中所明二乘極果。在無餘涅槃。故擧滅度人以明之也。是人向無上道甚極切難。故雖不足作圓壇。若不得一向求道人者。亦可於此中作少分平治也。問。此等人未聞祕藏名。又不發菩提心。何於其心地可作曼荼羅耶。答。阿闍梨深住開會決了觀心作此事也。謂從始發一毫善以來。無非淨菩提心本末因縁彼雖不知之。祕密慧眼所加持故。微少淨心爲縁。悟入普門法界也偈云及(乃至)羅也者。第四明僧坊阿練若也。裏云。瞿醯經摩訶曼荼羅品云。若於佛堂。或於窟内及以室内及迮處所作曼荼羅者。隨意安置。若作成就曼荼羅者。不應窟内及與迮處而作。強作即損。凡作曼荼羅。於露地爲上(中之九左)除聖迹之外者。僧坊練若。亦可有聖迹故除之。取其餘僧房練若。何者聖迹僧坊練若。屬次上三乘所遊地分故也但隨方等者。顯僧坊練若在處隨方不定也諸梵行者所居者。梵淨義。僧坊練若兩處雖異。倶淨行比丘所居地也僧坊梵音者。別明僧坊。是諸僧共住處也。新華嚴音義二云。僧坊(坊甫良反。韻林曰。坊區也。謂區院也十二右)毘訶羅等者。第十一卷云。寺者毘訶羅。此方譯爲住處(十四左)一切經音義(玄應)第七云。寺梵音毘訶羅。此云遊行處。謂僧所遊履處也。今以寺代之。言寺者説文廷也。有法度者。廣雅寺治也。釋名云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中也。字體從寸土聲(二十右)盂蘭盆經疏(宗密)云。西國呼寺爲僧伽藍。此云衆園。以佛教東流。初至中國止鴻臚寺。賓異域僧。僧既漸多。散置別館爲其本號。皆曰寺焉(已上)依此等釋。毘訶羅與僧伽藍倶是寺梵名也。衆苑住處。其義相通也。略出經第一説法事處。或在寺内。或阿蘭若與當經説相大同也。新華嚴音義二云。僧伽藍(具云僧伽羅摩。言僧者衆也。伽羅摩者園也。或云衆所樂住處也初右)私云。僧伽曰衆。阿蘭摩曰園阿練若等者。蘇悉地經上云。或有蘭若。多諸華果。渠水交流人所愛樂。如是之處説爲勝處。復有蘭若。多諸糜鹿。無人採捕。復無熊羆虎狼等獸。如是之處説爲勝處(已上)不思議疏上云。阿蘭若者。此翻名爲空閑處(九右)今意樂處者義翻也。此是獨住之處也。智論第六十八云。行者以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心復嬈亂。是故受阿蘭若法。令身遠離憒鬧住於空閑遠離者。最近三里。能遠益善(二十左)經音義第一云。阿蘭拏女加反。或云阿蘭若。或言阿練若。皆梵言輕重耳。此云空寂。亦云閑寂。閑亦無諍也。蘭音力奸反。經從口作囒非也(二十八左)同二十四云。阿練若。阿此云無。練若有兩義。一曰聲。謂無人聲及無鼓譟等聲。二曰斫。謂無斫伐等諠鬧雜言。去聚落一倶盧舍爲阿練若處。亦須離斫伐處也。譟音桑到反(十九右)又云。倶盧舍謂大牛鳴音也。其音聞於五里舊云一倶盧舍。此云五百弓也(同上)翻譯名義集第七云。阿蘭若或名阿練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閑靜處。天台云。不作衆事名之爲閑。無憒鬧故名之爲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里處也。肇云。忿競生乎衆聚。無諍出乎空閑。故佛讃住於阿蘭若。應師翻空寂。苑師分三類。一名達摩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説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塚間處。要去村落一倶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三名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磧之處也(磧遷歴切三左)不思議疏云。檀陀伽者。是無穢草也。摩登伽者。無諠動處也(上之六左)僧祇律云。阿練若處者。長五肘弓。五百弓巾間無有放牧人屋。是名阿蘭若處(十二之十八左)筆削記第六云。疏閑居等者○若欲離喧。宜去聚落居阿練若。繁塵不對止則易成。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深山絶人處。二須阿蘭若處。離於聚落極近三里。即放牧聲絶。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舍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間靜處(三十三左)高雄御口決云。阿蘭若者常云。城内牛聲可聞許處(云云)今云。寺内寂處別院(云云)亦寂室内名阿蘭若也。又云。我内心亦名然(云云)或獨一無侶等者。四人以上爲衆故。以三人以下爲阿蘭若住人也。限量小房者。是應量房也。其應量者戒本云。若比丘自求作屋。無主自爲己。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十二磔手内廣七磔手(四右)佛一磔手者。周尺二尺也。四分律鈔道宣云。
佛磔手依五分二尺爲定○必以姫周尺稱以定(云云)行事鈔上一云。如善見云。阿蘭若界者。
極小方圓七槃陀○總有五十八歩(六尺曰歩)四尺八寸(十九右)復次若離等者。以上淺略釋。以下深祕釋也。未詳其意。試釋之者。初僧坊祕釋也。除共二乘等者。後練若祕釋也。前段作聖迹祕釋之中有三重。對彼作當段祕釋所謂若離菩提心等者。對前段若人已發菩提心等文。彼發菩提心故云聖迹。此不發菩提心故名無聖迹。雖不發菩提心。而修種種善法。其善法者是六度也。檀施律儀禪定精進如文。受持十二分教思惟義理者。般若慈悲者忍辱。六度修行皆化他方便故。云化度衆生。雖作衆行無菩提心將導。故名無聖迹僧坊也。若約位云之。發菩提心者初地位。離菩提心者地前位也。地前位又雖分發菩提心。非眞正菩提心。故云離菩提心也十二分教者。仁王疏法衡鈔第二(遇榮)云。疏十二分教者。先徳翻爲十二部經。以此部言義含二種。一謂部帙二謂部類。世人疑有十二部帙也又言經者亦濫契經。總別難明。今者翻爲十二分教。分者類義支義數義。教者教誡斷惡。教授修善。故名爲教。教體即分名爲分教。教有十二義支條分類異故。名十二分教。帶數釋也。問。何故但爾數無増減。答。涅槃經疏言。能聽法者。所宜聞故。三乘通説以轉法輪。三周總説十二行相。能詮彼教。分類十二。又以對破十二有支所以。説法亦十二。廣如法苑(初右)亦然凡聖同居者。或本云然亦最宜。此對前段三乘共行之處。彼唯取二乘無學位。故釋云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處。此凡聖同居。其聖者前三果聖者也。上若佛若二乘。約無學聖人所遊立聖迹名。今雖有聖者非極聖。又凡夫多雜居故。亦名無聖迹也除共二乘等者。對前段已得涅槃生滅度想人。密鈔五云。除共二乘等者。除是甄揀之義。謂共般若通教二乘及廣慧者。同得巧度一切智故。説法利生悲相應故。除此之餘倶名不共。此則藏教愚法二乘。遠離大悲專自出離。皆此取之而爲無聖迹處。故云除共二乘等(六右)今共二乘般若者。三乘共行般若也。其共行極果。前段取之。其共行因位。當段僧坊句取之。僧坊共住處故。與共行義相應。又僧坊作化度衆生行。三乘共人。同行大悲化他事故。是亦其義相應。是故阿練若段。除共二乘般若。彼屬僧坊句故也。其餘聲聞縁覺。未至已得涅槃位。皆攝此中。
自調自度相應練若獨位故也偈云華房(乃至)匠成也者。此第五明華房閣池苑也若不得等者釋大意。梵天擇地法(不空)云。若人寺舍乃在俗人家。作壇百倍千倍不及山中。欲救衆生終須擇地。寺上伽藍穿地深二尺。其内得骨者必不堪得瓦石者。仍埋七寶於地内然始得用(四左)又云。若在俗家作壇。多不如致有損傷。呪師彼此皆無利益。直須結界。不須作壇。貧道驗之曾有損失(五右)(此文貧道者誰人乎。此書上文。貧道開黄五年入廣州深山云云開黄者驗年代記。若指隋文帝開皇年暦歟。此外未見開黄年號。若爾者此書非不空三藏自記歟。可決之。若開元乎)房是等者。釋華房二字。華者莊嚴義者也。房者庇衞義也襞幔者几帳類也。以之引迴房四方也。襞幔一切經音義第七卷云。幔(莫半反。説文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露也。案諸經中。珠交露葢珠交露車。同其事也。經文有作縵。説文繒帛無文者也。縵非正體也四左)樓閣等者。釋高樓閣三字。玉云。樓(落侯切。重屋也)倭名云。聲字苑云。今謂臺上構屋爲樓(已上)東宮切韻云。郭知玄云。樓櫓城上屋。爾雅曰。四方而高曰臺。狹而脩曰樓。孫愐云樓閣也。顓頊所造重屋也。(已上)池謂清淨等者。釋勝妙諸池四字。蘇悉地經云。或大池邊或龍池邊(已上)瞿醯經上云。若於開敷蓮華池中(三右)蘇婆呼經上云。其水清流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六左)苑謂園林等者。釋苑一字。華嚴音義二引蒼頡篇曰。種樹曰園。種菜曰圃(二右)軟草者。經音義第七云。柔耎而兗切。廣雅柔耎弱也。通俗文物柔曰耎作耎。漢書軟不勝任。或作軟。二形通用。經文多作渜案説文三蒼。音人于反水名也。出涿郡東入漆又霑也。或作渜。乃本反。説文渜湯也。二形非經義也(三右)蘇婆呼經上云。或居山間閑靜之處。地生軟草。豐足華果(六左)蘇悉地經上云。復有勝處青草遍地。多諸華樹中。有甘木堪作護摩。如是之處説爲勝處(已上)復次若見等者。以上淺略釋。以下深祕釋也。
當段是華房祕釋又池是渇等者池祕釋園是多人等者園祕釋。段段釋其文易見。學者知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古存亂脱。即今出之楮餘以便後學
(一)如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四)經云爲彼○所見圓極(二)如是安布分位已(五)即皆遍至○作名字流通耳(三)又令普現○皆見心王(六)是故(八)作佛事已(七)經云遍至十方(九)還來入佛身本位以下如文(故和上用此傳)
又傳
(一)次第而住(五)經云爲彼○所見圓極
(二)如是安布分位已(六)即普遍至○了了無礙(四)下文所説○流通耳(三)又令普現○皆見心王(七)是故作佛事已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四卷(釋經一具縁品)
偈云制底(乃至)漫荼羅也者。是第六明隨分好地處。猶是擇地支分之餘也或雖非聖迹等者。此釋有意。謂若約勝劣次云之。此一偈僧坊阿練若之次。華房高樓閣之前可説之。爲顯此意。云或雖非聖迹及僧所居也。聖迹者正指正覺縁導師等處。兼通山林河流處也。僧所居者僧坊阿練若也。縱雖非此等處。又可作曼荼羅。即制底火祠等處也。而今華房樓閣等次説此偈者。僧俗所居相連有便故也。謂僧坊阿練若者。雖非聖迹僧所居也。簡僧所居而更説俗所居。故云華房高樓閣等。僧俗相對連次合宜故也。至如彼制底火祠等者。匪非聖迹非僧所居。亦非俗所住。是一類之處。故別説之。雖別説之。其位超俗所居。故今對僧所居而作簡別釋也(此中有七箇處)但隨等者。釋制底隨其地分體。於制底四邊可作曼荼羅也
制底者。梵語通目佛之堂塔。別名佛堂。制多此云靈廟。舊云支提者訛。塔云率堵波。此云高顯。舊云佛塔。塔婆偸婆等竝訛也。法華義疏第十一云。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問有無皆名支提。明了論云。支提此云淨處也(三十一左)法苑珠林第五十云。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支提。翻爲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此云護讃。若人讃歎擁護歎者。西梵正音名爲窣都婆。此云廟。廟者貎也。即是靈廟也(十四左)如來八相靈塔。先段已出之。今所出是不安置佛舍利支提歟火神等者。事火婆羅門云淨行梵志。彼火祠之所也。第十九云。先説火神之本。最初是大梵王○次梵天子○此是彼天火初也。自然生者○劫初○大梵王下世間作牛形。而行婬欲因生種類。由此有婆羅門種(三十二左)第二十云。淨行有在家出家。若出家者。從童眞行即入山。學道乃至得五通。無此娶妻等法也(二左)牛欄等者。欄郎干切牢也。通作蘭。前王莽傳。與牛馬同蘭。師古曰。蘭謂遮蘭。即牛馬蘭圈(小補平寒)光云。牧牛之處。以木遮之故曰牛欄也聚落者玄賛第五云。廣雅云。聚落居也。聚聚也。人所聚居。落亦庭院也(三十四右)牧莫卜切。凡畜養者皆曰牧(正字通)屎矧視切。説文屎糞也(小補上紙)尿尼弔切小便也(正字通)梵俗亦以爲淨者。天竺風俗。以牧牛屎尿爲淨。耶舍法師傳云。西國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萬物故。以牛糞爲淨。梵天帝釋及牛。並立神廟以祠之。佛隨俗情故同爲淨(已上)毘舍討要上云。何故經律用牛糞爲淨耶。答。耶舍傳云。西國外書云。梵天婆羅門牛等。此之三種於生育人物。世以爲重。佛亦隨俗貴之爲淨。故用牛糞也(末之五十右)當段釋相異此等意。謂村里牛食穢物故。屎尿臭穢而不淨。欄處牛食淨物故屎尿不臭穢。是以爲淨也。陀羅尼集經十二云。淨牛糞(不食糟豆犢子糞。以淨筐器承取名之爲淨明本十三之三十左即此意也)問。首楞嚴經第七云。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飮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二右)當段釋違此文如何。答。聖説多途。何必可和會耶。若強會之。大原四十帖云。大佛頂經云。雪山白牛食香草。以此爲瞿摩夷。餘處牛糞臭穢不堪用之(云云)師傳此法上故云爾也。自餘法如何不用乎(云云十五之三十四左)私案。當段爲立壇場取牛欄之處。楞嚴爲塗壇上取雪山牛糞。所用各別。故非相違也須牛移去等者。牛欄之處牛去後可用之。若見在者。於中不可作之。蘇悉地經云。或往曾有多牛居處等(一之十二)即此意也河灘等者。兩水若多水。流會之處也灘他千切。増韻瀬也。
集韻本作潬(小補平寒)正字通曰水奔也(已上)攅在玩切聚也。漢相如賦攅戻沙(小補去翰)此側及中閒等者。衆水流會其勢強故。此處頻經泛漲。蕩滌無諸穢惡。是故可作壇也泛方萬切浮也漲知亮切水溢也。杜甫過津口詩。和風引桂楫。春日漲雲岑蕩待朗切流蕩滌蕩(正字通)滌經音義第一云。滌穢徒的反。説文滌洒也亦除也。謂盪滌洒除去垢穢也。滌亦除也(五右)天廟等者。慈覺曼荼羅問答云。經中齋室者有二。一俗家齋堂。村人會集祀祭共食。如修禊事。二道人齋堂。掃灑香華供養三寶(已上)今天廟者。當俗家齋堂也齋莊皆切。説文齋戒潔也。或作齊。
禮記齋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也(小補平佳)然有諸外道等者。若諸外道邪見人。
現在之處不可作也謂恐彼作障礙故耳空室等者如文憒古對切。説文憒亂也心亂也(小補去隊)
仙人得道處等者。是亦如文棲先齊切棲遲息也。或作栖。霽韻思計切雞所止也(小補平齊)復次制底等者。以下深祕釋也。當段制底祕釋也建立白法者。大般若經第四百七十一云。黒法感黒異熟。所謂地獄傍生鬼界安立。白法感白異熟。所謂人天安立。黒白法感黒白異熟。所謂傍生鬼界及一分人安立。非白法感非黒非白異熟。所謂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薩。或復無上正等菩薩(三右)橈女教切。説文橈曲木(小補去効)正字通曰摧折也(已上)又火等者。火神祠祕釋也牛是等者。牛欄祕釋也。此中有二意。一質性調柔。二不至放逸。如次可配牛與欄之二字歟閑河間切。説文閑闌也。徐曰閑猶闌也。廣韻防也禦也(小補平刪)
質職日切性也。又禮記註。質猶本也(同入質)
馴須倫切音句。説文馬順也又從也(正字通)
御魚據切。説文使馬也(同上)光云。行人本性柔和。而能隨順教道。猶如好馬易調御也(已上)嗜時利切。説文嗜欲喜之也(小補去嫈)攅流等者。河潬祕釋也。於中有三意。一斷猶預。諸河流所到。終會同大海。三乘雖殊終歸一佛海會。隨汝所樂而學之也。二斷邪信。譬如乘船浮水。船師去其迷津示其正路。今阿闍梨亦除弟子邪信。而示其正行也。三明兼信。謂先世信水盪滌其心。故名兼信也(已上)光云。以能兼信以下。轉釋上邪正雜信也。然乃此段只二意耳天祠等者天廟祕釋也。前人樂求三乘。猶預而不辦其所趣也。此人不求三乘。唯願天樂也。問。淺略釋齊祈世天。今亦願世天樂。兩釋最似難分如何。答。淺略釋祖習邪見志願天樂。深祕釋以彼邪心志願而爲方便。更作勸誘。終令生正見天。次爲欲授受等文。釋此意也。正見天者。佛所説天乘也。寶鑰上釋天乘云。問。若然者諸外道等所行皆是佛法歟。答。此有二種。一合二違。合者契合如來所説故。違者違乖佛説故。雖云元是佛説。然無始時來。展轉相承違失本旨。或隨自見持牛狗等戒以求生天。
如是之類竝失本意(已上)是對彼違失本旨願天之人。如來所説天即云正見也空室等者。空室祕釋也。於中出二類。初性好虚寂之人。後求無色天之人也如女人胎等者。
懷胎女人也欲意者婬欲意也仙人得道處等者。仙人得道處祕釋也。出二類。一五通二長壽也亦可隨彼等者。外道五通長壽等爲縁。而令成就如來正法五通仙等。如前天祠段志願天樂。以爲方便而令生正見天。故云亦也。私案。下去復次釋非前釋餘義。是祕中深祕釋。何者前段約世間種種悉地而釋。當段約出世無生悉地作釋。二段起盡可熟思之。前文正見天者。尚是世間三有天類。而非毘盧遮那所現之天衆也復次有諸等者。釋火神祠餘義也。前約慧性淨業之義而作祕釋。今明火祠法爲門而入眞言法之義也圍陀火祠者。圍陀典所説火祠之法也。圍陀者慈恩唯識述記第一云。明論者先云圍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一末之七十五右文句第八弘決第十如下引)梵世者梵天世界也旨趣甚深者。護摩品所明。内護摩十二火等法也復有奉事等者。釋天廟餘儀也。上雖粗釋生正見天。其相尚未分明。故重釋之。就中亦有二段。初別擧尊主天。後或有志願等者。總出三界天也自在毘紐那羅延者。如初品并奧卷釋日月者雖欲界下位天。而周四洲施化。世人以爲尊貴。故此中擧之耳大我之身者。我是自在義。謂簡世間小我。毘盧遮那以名大我。如來具八自在故也。第五云。大我謂諸如來成就八自在我。於法自在者(四左)謂諸尊之中大日如來最尊頂故。今云毘盧遮那大我之身也。總意云。外道之中或自在天以爲我體。或那羅延天以計我體。世間小我爲門。能成如來大我。故云毘盧遮那大我之身也。自餘皆可例之第一義天者。涅槃經説四種天之中。第一義諦之理名天。第一義諦者眞如理也。眞如理周遍法界無礙自在。故稱天也。又涅槃經第十八云。我昔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爲衆生精懃求於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衆生除斷煩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十右)如此等文。諸佛菩薩名第一義天也或有宗習等者。釋仙人得道餘義也。上雖云隨機誘接等。是又釋相髣髴。故重釋之迦葉瞿曇者。補注第四云。迦葉(此云飮光)瞿曇(亦言瞿答摩瞿曇彌。此云地最勝除天之外於人中得最勝故)
不思議神通深祕釋也住壽長遠長壽深祕釋也
偈云如上(乃至)無量聖衆也者。此第七明心所好樂處也。此一頌中大有二處。初句上來所説諸勝地也。次句阿闍梨意所樂處也。
後二句廣通上二句也乃至者略可言之詞也。謂可具釋如上之所説利益弟子故當畫漫荼羅之文。雖然上釋一一之文。爲利益弟子故。畫漫荼羅。其義自明。故不須重釋也求諸勝地等者。釋或所意樂處之句也。勝地者。上所説山林多葉菓乃至仙人得道處也。若不得此等勝地。隨阿闍梨所樂。於有益地可建壇也。若經釋相配則但隨阿闍梨心所好樂者。釋或所意樂處之句謂有利益之地者。釋利益弟子故之句
即可造漫荼羅者。釋當畫漫荼羅之句也。瞿醯經上云。或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
是故但應於平正潤澤於東北賒側近水饒及有樹林意所樂處。離其地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三左)此文就所意樂處。亦示相應好地也。守護經第九云。若無如是稱法之處。不復簡擇。隨所便宜以用安置。但隨心地作曼荼羅(四右)隨所便宜者。專指平正水便等歟一擇處品類
上來所明處處大分以爲三品。細分而爲九品。謂山林多華菓等三偈上品。及餘諸方所等二偈中吅。或所意樂意一句下品。上品之中。初一偈上上。次一偈上中。次一偈上下。是皆於聖迹中。即分三品不同也。中品之中。及餘諸方等二句中上。制底火神祠等一偈中中。華房高樓閣等二句中下。此是三處雖非聖迹。亦隨分勝地也。下品之中文。雖未分品類。而準上中二品必有三品。學者得意可分別之
若深釋等者。或所意樂處祕釋也。初約少分善根心地。後又此衆生下。約隨機引接法門也。第十一云。或意樂處。即是於諸法門。隨便宜時隨一一門。係念而行。謂六度等。如般若所説。於中隨自意修也(十四左)遮文荼者。密鈔五云。疏遮文荼等者。此是夜叉趣攝。能以呪術●祷害於世人。世人亦有行此法者。法華經云。若吉遮若人吉遮。即其是也(六右)文句第十云。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倶有此鬼(會記十二之四十右)荼吉汝者。注大佛頂云。荼拮汝(狐魅鬼已上)狐類也。荼拮汝現小通相。具如荼吉汝儀軌説
問曰上明(乃至)不相違也者。此問答前後相違上明擇弟子等者。指上説阿闍梨支分。中明攝受弟子儀式之文也。上下相違問旨可知答云是中等者。會之自有二釋。初是中有下就二種弟子。上傳法弟子。此結縁弟子。二機各別。故非相違。二又深行下。於傳法弟子。上約過去道機已熟。説衆徳具足。此約現世沒在泥滓云一毫微善。前後非相違也裁餘等者。譬如埋火煖氣餘于外。此人内令道機熏發故。外餘善根微相也。深行阿闍梨。以明鑒其本末因縁。即攝受之爲造曼荼羅而授灌頂也。問。結縁弟子者何類乎。答。下文云。隨有見聞觸知。下至擧手低頭一念隨喜。皆必定成於阿耨菩提。故繋珠毒鼓之縁豈當已乎(三十二右取詮)下品所説五種三昧耶中。第一三昧。謂遙見曼荼羅。禮拜供養未蒙入壇。不及密印眞言授得。是只結縁而非灌頂。所謂擧手低頭一念隨喜此中攝也。第二三昧耶。謂入壇中投華供養。或預印言傳授。此人未傳三密修行軌則。持誦不同第五云。此中第二三昧耶。是結縁灌頂也(云云五左)可知之。又下文(二十八左)云若但求結縁於一門本尊法中。受眞言印等。猶可攝第二三昧耶結縁機歟。至下品可悉之。裁隊謂昨代切僅也(小補平灰)
經云祕密主(乃至)方名究竟淨也者。以上明擇地支分了。以下明治地支分也。凡治地之言有總別。上來所釋擇地支分。次下所釋擇時支分。共是治地支分之所攝也。其義於第三卷已分科了。然於當段特表治地科目。即是掘地擇治相當故耳。經説次第。擇地治地擇時三段相續。而擇時後正説作壇軌則。其中驚發地神作法了。當有此治地作法。是七日作壇法中初日之攝也。是以傳教大師七日行事鈔。并安然具支灌頂玄靜嘉會壇等。以當段釋編列下文初日作法之終。良有以也
次明治地支分者。總標謂於前所擇等者別釋。於中有二。初淺略後深祕(復次阿闍梨下)於淺略中亦二。初總釋。後其石下別釋總釋中於前所擇地中者。釋彼簡擇地四字。是即指上來所説擇地支分也簡取置壇等者。釋除去礫石等文也。簡取造壇處之作法。是初日行事也。此是作法有多用意。具如傳教行事鈔載之一肘以來者。明掘地分量也。第十五云。如前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治法雖治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又復一肘之内雖淨。然過一肘設有種種穢物。是亦不能擇之。云何令此曼荼羅而得究竟清淨。是故當知。若能淨此菩提之心。捨離一切分別戲論之糞。而淨其自覺之地。當知乃名善修其地也(七左)若依此文。一肘以來者。蓋是一肘以下。若半肘若一磔等也。凡校合諸文。掘量淺深不是一定。地有好惡也。然今出一肘。三品之中。且約中品以顯自餘歟。陀羅尼集經第五云。若上好地掘深一磔。若中一肘。下地二肘。若下下地掘深三肘(明本四之六左。十一面經。一髻尊陀羅尼經全同之)同第十二云。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已上)上中下品分別。此等文分明也。蘇婆呼經上云。如是等處。皆應深掘取一肘量(九左)智慧輪建立曼荼羅軌云。掘深一肘二肘乃至多肘(已上)金剛智念誦結護云。穿地深三尺(九右)不空所譯梵天擇地法同之。大師建立曼荼羅次第法云。次以鉞掘地三尺或七尺。至于地精(云云)準此等文。一肘以來者一肘爲初。而其以上云以來歟。不空所譯奇特佛頂經中云。深掘劑膝去瓦礫炭石等(四左)新譯觀想曼荼羅淨諸惡趣經(法賢譯)云。如非結界地。當掘深至頸(下之十九)
一壇量廣狹(附高下分齊)
攝眞實經下云。説曼荼羅道場儀軌。廣狹大小有三千五百。第一道場一千由旬。是金輪聖皇持念儀軌。次有五百一百五十一十。如是漸小乃至掌中爪甲之量。建立道場皆獲悉地(八左)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其法壇量。若爲帝王一百二十肘。
若授法壇方十六肘十二肘等(已上)佛説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第一云。其曼荼羅有三品法。上品千肘量。中品五百肘。下品五肘乃二肘一肘(八右)祕藏記水壇法云。塗作壇高一肘以下(上之三左)檜尾灌頂儀軌云。六肘已下壇高四指。十二肘已下量高八指。十二肘已上準此増加。但一重平正更無層級。皆於東北隅稍令熱下(已上)一肘量分限
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其肘長短。隨其呪師肘長短以爲量數(已上)第八云。作曼荼羅法。取自身肘量縱廣一肘(十左)集經第六云。其像身高。如來一磔等入一肘。又云。其菩薩身長佛一磔長短正當以人一肘。同經第三云。菩薩身除天冠外。身長一肘。人肘一肘如來一磔手是(三右)慧苑華嚴音義云。佛本行集云。一肘謂二尺也。(三之一右)翻譯名義集第三云。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四十四右)建立略記云。一肘者一尺四寸也(云云)或云肘有多説。或一尺八寸。或慧運云。言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二寸(已上)頌疏十二云。積七穬麥爲一指節。三節爲一指。二十四指横布爲一肘○解云。計一肘有一尺八寸(二右)行事鈔云。此震旦國法尺寸。隨俗不同。而用律暦定勘。則以姫周尺斗爲定○隋煬帝立斗尺秤。準古立樣。余親見之。唐朝御宇。任世兩用不違古典。故唐令云。尺者以尺二寸爲尺。斗秤二種。例準増加○以姫周尺秤以定官市衡量。無事不平。此則閻浮通用。豈止姫周古法(中二一之十九)或云。金智無畏不空等。皆在唐朝翻經流傳。然乃眞言一家。但以唐尺宜爲定法
不任用物者。此當礫石碎瓦等及虫等者。當及虫蟻等其石及等者。釋礫石二字。石與礫二類別故。云石及沙礫也。今沙者非是細沙。田中小石之類云沙礫也。石者是其最大物也若沙石衆多等者。蘇婆呼經云。乃至深掘如不盡者。應當棄之更求餘處(上之七右)觀智儀軌云。穿掘其地中。若有瓦礫灰骨蟲炭及諸穢物即不堪用。更擇勝處(四左)慧琳壇法云。掘地意者。恐地中有穢物。如前所説。灰炭髑髏蟲窠樹根毒螫之類。或有古墓伏屍。若惡物苦多不堪建立。應當捨棄更求勝處(九右)然大石等者。明於石上可建立曼荼羅也聖教説者。瞿醯經上云。若於聖迹牛所居處。於巖窟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窟上并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潬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眞言。即成清淨(三左)仁王念誦軌儀云。如於舍利塔下船上重上盤石之上。及以清淨無觸穢地。即依法建立曼荼羅則不須掘(五右)法華儀軌云。或在樓閣。或盤石上船上佛殿中。則不應簡擇(五左)但土中等者。凡於石上作之。不須掘地等法。但土若石中交雜者。須除去之耳。又梵天擇地法云。入山高頂上見。有大石其清如磨處。見人影現。此石聖人吉祥之石。取白茅爲席。坐西北角誦呪作法剋成就。非持戒比丘不得坐(一左)此文即出靈石。當段亦可通此類歟。又新譯大乘觀想曼荼羅淨諸惡趣經(法賢譯)云。或得曾結界地。不須脩治。如非結界地當掘深至頸(十九右)若依此文。於結界地不可作掘地法也西方俗等者。釋碎瓦二字及餘種種等者。釋破器以下文。但經説之外疏主得意加顯。如文可知刺者經刺骨也。其刺如骨故云刺骨。刺即骨故。略骨之字雖云刺也以要言之等者。釋等之字其類衆多。不可具説。以要言之。非本土者呼云等也虫蟻者。以上出非情類。以下擧有情類也梵音吃踝弭者。小虫通名。小虫之中蟻爲主故。翻云虫蟻也。凡上來所説擇去之物。大有二類。初非執受後有執受。初中亦有八種。
一沙礫·二碎瓦破器·三髑髏·四毛髮·五糟糠·六灰炭·七刺骨·八朽木。後中亦有三種。一虫蟻·二蜣蜋·三毒螫。一一表示文相可知蜣蜋上墟羊切。下呂張切。蜣蜋一名蛣蜣。能轉糞土爲圓。久之羽化。如尸解而去。莊子蛣蜣之智在於轉丸。古今註云。一名弄丸(小補平陽)和名久曾牟志(多識編)蚯蚓上區休切。下以忍切。説文螾側行者或作蚓。一名螼。
月令孟夏蚯蚓出冬至蚯蚓結(正字通)和名美美須(已上)蜈蚣上音呉下音公。蜈蚣赤腹黒頭。多足善啗蛇食其腦。能螫人(正字通)蚰蜒上易求易下依●切。蚰蜒南方夏月積暑濕氣化生無足。長二三寸大如釵股。背黄黒行處吐白涎(正字通)和名那米久吉里。若依本艸綱目(四十二之十六)陳藏器及時珍説。則是和名計志計(已上)應作方便者。謂恐斷其生命。故宜方便而駈出之經云離等者。地過衆多。故云諸過謂地或等者。即其諸過之中。且出傾側不平色味不應三過也。初二過可知。明色中黄白爲勝。簡去約黒。然如餘經又用黒土。菩提場經第二云。不太黒不太黄不太赤。如是土通一切成就法。若調伏法用黒土赤土亦得。若作増益應用黄土。消滅災禍及諸罪障應用白土。若求羅惹。應用不白不黒土。若求敬愛法。應用赤黄土。如是智者應教用土(十一右)瞿醯上云。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増益。於赤黄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黒色地作曼荼羅(二左)慧琳建立壇法云。其土白色。與息災成就相應。土若黄色堪爲増益。土若青黒唯堪降伏。土若赤色即與鉤召敬愛相應(八左)而今所以取黄白簡去黒土。此説灌頂作法。所謂灌頂即與息災相應而兼増益。又護摩法用方爐等。是其表示也。降伏非今所用。故云不堪。地味亦準例之。慧琳建立壇法云。又須甞其土味辨其善惡。土味苦澁及以臭穢。其地不堪。其味酸鹹或有辛辣。當知其地只堪建立金剛部中摧壞曼荼羅。不堪成就吉祥等法。其味淡薄無諸惡味。此處和善性兼緩慢。久乃成就。若土味甘美及香氣最爲殊勝。能成一切最上悉地大曼荼羅(八右)可思擇之或掘之等者。瞿醯經上云。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有餘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己身(二右)凡驗地相則有三品。即下文釋云。盈滿有餘爲上地。如舊爲中。不滿者爲下(十六右)於此三品用不異説。多取上中不用下也。慧琳建立壇法云。若却填纔滿土無餘賸。其地爲中。求事小成無廣大力。若却填不滿土少不足。此地爲下。虚怯不堪。求事難成。若填滿上賸。其地吉祥。求事速成。有大力用(八右)當段釋相同之。又觀智軌云。穿訖却填。土若有餘是吉祥相。如其缺陷。取河兩岸土填之(四左)若依此文。下地亦可用之又就一處等者。謂於山林等之一處。南方爲下地。北方爲上地。東西爲中。蘇悉地經等説。以佛蓮金三部。如次爲上中下。配息増降三法。當知三品處所即行三種法也。今且擧下顯上中耳阿毘遮嚕迦者。蘇悉地疏云。阿毘遮嚕迦翻爲降伏也(一之二十四右)問。上來所明。去諸穢物以何可平滿耶。答。壽命念誦軌云。若有穢物。即捨取河兩岸淨土填平(三左)準胝軌云。除去瓦礫惡土髮毛及骨灰炭虫蟻等。以好淨土填滿築平。掘無惡土即取舊填土(七右)梵天擇地法曰。其地内所取之土。淨擇去和香末實築(五右)可思知之復次阿闍梨等者。以上淺略以下深祕也既知弟子等者。
即當淺略段謂於前所擇地中之文即當住於等者。亦當掘深一肘以來等之文然後治令等者。築壇深釋也爲作莊嚴者。彩畫祕釋也。其義見前後釋。是故不作委釋礫石等者。初釋石。後細執下釋礫不信正法者。謂信喩手。如蘿等類。伸舒其手。寄託高木作千丈勢。石無此能故。喩不信正法。執我猶如石堅故。云堅執我分。又如草木等。從種而生結菓。石無此徳故。況撥無因果也以難可等者。此出二失。一不可雕鐫。是以加功陶冶。而更無出器皿也。二不可浸潤。是故雨施。及時而終無生善苗也
彫丁聊切。通作雕亦作錭刻也(小補平蕭)鐫遵全切。増韻刻也削也(同平先)陶徒刀切。説文瓦器也。集韻化也(同平豪)冶以者切。爐鑄謂之冶(同上馬)細執甚多等者。沙礫互不相加。非如土泥相和。故譬細執不相受也。細執者。謂雖非不信正法等之大過。而於信受佛法之中。就人就法。自他別執甚多。故云細執甚多也碎瓦破器等者。此出心器敗壞之種類也。所謂五逆四重謗經。此是三類其過最重。不堪受法故。云心器敗壞也。設爲此人施與法味。亦不可停於其心中。故云設加法味等也。蘇婆呼經下(分別遮難分品)云。復次過去殺阿羅漢。及殺父母破和合僧。以懷瞋心出佛身血。惡習氣故。今生亦不親近善友。而生邪見。又破窣都婆。及殺菩薩汚母羅漢。教人令殺。盜僧財物或少或多。世尊説是五無間罪人。若犯此罪。墮無間獄受苦一劫。縱使勤苦念誦眞言。終不獲得成就(取意)爲諸善衆等者。謂顯則和尚阿闍梨。冥則諸天善神。爲此等衆之所棄捐。是故先當以慧方便而擇去如此諸障也。譬如世人以手投棄敗器故。云當以慧方便手也。又蘇悉地經中云。假使犯五無間。經於九夜割肉護摩。決定而來與其成就。此是與眞言鬪諍之法。以無畏心如法護身。方可而作。必不空過(已上)此文於逆罪人猶與成就。禪要就遮難人亦許懺悔。當段約不懺人但論擇去。故知。諸説不同而亦同也髑髏者頭骨。以喩破壞菩提心也昔時曾具等者。昔爲人時。髑髏於諸支分之中最爲上首。故衆支分以喩萬行。髑髏喩菩提心。然由斷頭命根不續。百體敗壞無所能爲。是以斷頭即喩壞菩提心。百體隳敗亦喩萬行無所作也隳光云。隳(呼回切音灰)與毀通。讀書通爲同。字彙爲別。竝泥(具如正字通)毛髮等者。毛髮共雜紛亂爲體。然六十心之與善種八心。共起似彼毛髮。故以況也及以覺察等者。第二釋六十心云。當於一切時留心覺察。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爲弟子平治心地時。亦當一一簡去也(本之七左)謂行者於一切時留心覺察。即是除剪方便也。覺察功積而已除剪。故云及以覺察等也。以已也。是指覺察成就時也。兩本義釋作乃已。疏異本亦爾。然其正除剪位。是聲聞見道出世初心也。第二釋見道位云。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末之三右)是也。未得此出世心以來。雜起紛亂。故名毛髮。盂蘭盆經新記(元照)云。覺有二義。一者覺察對煩惱障。無明如睡唯聖獨悟故(上之十九右)條緒者。條分也緒糸也。亂糸難可分條。故云難可條緒也。光云。謂六十心等乃至則宜除剪。先出其體而勸拔除。未得出世間心乃至故名毛髮。更釋其名而示分位。然乃及以字體現本爲佳。其意最輕。又支來此存亂脱尚未快也
糠糟等者。謂無實云糠糟。然無明妄想虚妄不實。故以喩之也取著戲論等。諸法無實猶如戲論。凡夫謂有實體妄生執著。而亦究其本源。但有名字故。云但得名相皮等也灰炭等者。譬二乘無餘涅槃灰身滅智也刺骨等者。如刺於一切物最不饒益。此人亦是於過去世。爲諸衆生而作種種不利益行。故今犯種種雑碎律儀也。第二釋刺心云。猶如棘叢於一切處多所損妨令近者不安。此人心亦爾(本之二十二)雜碎律儀者。行者記四下云。若準多論。以略教一偈爲純一。廣教五篇爲雜碎(十九左)略教一偈者。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之一頌也。廣教五篇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戒相繁多故得雜碎名也此是過去等者。釋骨字也。本體餘殘爲骨。過去殘障似此。故以爲喩。是指上犯律儀云此是。亦指上不饒益行云過去生死。宿對殘障者。還結歸犯律儀。對其宿業有此殘習故。云宿對殘障。對者翻答義也。案當段釋刺即骨也朽木等者。密鈔五云。疏朽木謂不欲等者。謂於善等法中。都無欣樂。設起欣樂懈惰不勤。爲過斯甚難可近成。故喩朽木。言不欲者。欲者於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而今反此。故以爲名。言懈怠者。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増染爲業。以此二法。久遠已來。於諸煩惱有所偏習。難可棄除。是故不堪樹立衆藝軌匠成就於三學。設爾攝入曼荼。以如是過習含藏在心地之中。
故雖一心行道魔事易興要須簡去也(六左)又梵文等者。兼釋株杌義也偏習者。謂偏増習行也株追輸切。説文株木根也(小補平虞)杌五忽切。樹無枝也。集韻或作柮。勿韻魚勿切刊餘木(同入月)櫱牙葛切。櫱伐木餘也(回入曷)以如是等者。或但屬株杌釋。或廣通上礫石以下諸文。而作其結釋也若多不可擇等者。更求餘處祕釋也現行煩惱者。上宿生殘習。此現起煩惱也。非情無勤行功。虫類有此功能。故喩現行煩惱也。三毒配釋如文此類甚多等者。釋經類字也諸微小等者。蟲蟻梵音云吃●弭。是小虫通名也。今指之云諸微小者等也無量惡覺見者。謂依邪師邪教縁。生無量惡見類也。或學佛法之人。雖不生大邪見。修行用心聖教批判。多所違乖。是云無量惡覺見也方便驅遣等者。止觀第五云。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起。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如猪揩金山。
衆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五一之三左)如是方便顯密聖教。其文甚多。學者得意察之若欲使極等者。
約十地等覺作釋百六十種等者初地乃至者自二地至十地灌頂地者等覺位也上中下微垢者。第二卷於百六十心分九品。上中下三品各有上中下。其上品云微垢也。或又九品種類微細。故云微垢也。或云。百六十種(乃)上中下(土)微垢(土)可訓之。即擧三妄及微細妄執也。此義無稽。何者於微細妄執者。次句別示其斷位也灌頂者。因滿位也。密鈔五云。疏乃至灌頂地中等者。即菩薩第十地因滿之位斷業相細。或況彼蛙虫之類。上疏云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義與此同。若準相教。於此位中。斷倶生煩惱種子。乃見淨心之地。故名蛙等(六左)羅什所譯仁王經上云。灌頂菩薩四禪王○寂滅忍中下忍觀(已上)嘉祥疏中云。灌頂者在十三法師上。即是諸師頂蓋。故名灌頂(三之三十右)灌頂是十地也。新譯仁王經云。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爲等覺。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爲第十一切智地(已上)密鈔釋合此等文也。或云。當經第六百字果相應品大智灌頂地者。即指佛地。當段又顯微細一惑是果地所斷也。但此義違第三卷釋。不足信用佳非淨土二本義釋七卷本等。竝佳字作絓也。小野敦造紙注此文云。絓皆也(上之六十左)苑師所覽本。佳字爲蛙(已上)光云。佳字與皆音通。故今訓皆。又絓皆也。未考典據。又苑公就蛙字而作巧釋。恐未快乎淨土者。本業瓔珞經上云。一切衆生賢聖。各自居果報之土。若凡夫衆生住五陰中。爲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報之土。初地聖人亦有二土。一實智士。前智住後智爲土。土變化淨穢經劫數量。應現之土乃至無垢地土。亦復如是。一切衆生乃至無垢地。盡非淨土。住果報故。唯佛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二十左)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上之十三右)已上擇地支分了經云遇良日晨(乃至)皆有像類者。已上釋治地支分中。第一擇地支分了。以下釋第二擇時支分。就中有二。初牒經。後因擇地下隨釋也。釋中亦二。初凡所爲等者。明一段來意。後良日晨下牒釋文句初中時義契合者。蘇悉地經疏第四云。若不知時節輒爾修行者。違世道理。神祇不感。凡世間森羅本則勝義。若違差別勝義亦難。故仁王般若。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又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眞入勝義諦。準思可知(三左)警發地神者。以下經文説七日作壇行事。其中初日作法。即以驚發地神爲其肝要。是故特擧之耳。下文云。凡造曼荼羅。於最初日。阿闍梨當住大日如來自性。然後警發地神(十六右)可思擇之。後牒釋文句中大分二段。初淺略釋。後復次如是執曜以下深祕釋也。所釋經文亦有二節。初遇良日晨○於食前時者明時分。後値吉祥相一句示境界。淺深二段。倶就此二節而消釋文句。初淺釋中亦二。初別釋。後所以須順下總釋也。別釋之中。良日定日時分宿直執曜食前六段釋時節。遇善境界下釋境界。後祕釋中亦二。初總釋。後復次種種世諦下別釋也。別釋之中。良日定日時分宿直執曜食前境界。配釋可解良日晨者者。慧琳建立壇法云取良日吉辰方可建立(五左)慈覺在唐記云。良日者。謂甘露日及金剛峯日。當時無上月所在宿與今日曜合以爲良日(更問已上)私云。七曜直日。與二十七宿合而有吉凶之異。甘露日金剛峯日羅刹日等。由之而相分也。具如宿曜經説。當段釋。以白月一三五七等日皆爲良日。於此等日。以晨朝時可起首作法也。蘇悉地經中云。晨朝澡浴著白淨衣。以稻穀花及青倶蔞草香美白花。供養所作曼荼羅地(明本四之六)依之當段經疏共用晨字。是即平明時也。下祕釋意良晨者。謂表行者初發菩提心也。背暗向明其義相應。然諸部經軌多作良辰。辰字總通日月星三曜也。或通子丑等十二支也。若依晨字。良日(乃)晨可訓之。若就辰字。良日晨可訓之。但考字書晨辰大異。不可通用晨丞眞切。説文晨早昧爽也。又慈隣切旦也(小補平眞)辰丞眞切。魯語天之三辰帝嚳能序之。三辰日月星也。又禮記月令。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註疏云。子丑寅卯等謂之辰(同上)五行大義第一云。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干(九右)當用白分月等者。蘇悉地經中(分別悉地時分品)云。我今解説吉祥成就時節○謂時節者。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或月一日三日五日七日或十三日。應作成就諸一切事(明本三之二十一右)當段解釋。蓋依此經文也又月八日等者。蘇悉地經上云。白月八日或十四日十五日。及以月盡日或十一日十五日。如是之日倍加供養香華食等一切供具。及以持誦并作護摩。加持禁戒常須憶念倍加諸事。即得眞言速疾成就(明本一之十八)蘇婆呼經中云。應取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一依如前得好上地。以細瞿摩塗地。淨已次塗香等安置尊像。乃彼尊容香華飮食及偈迦水供養訖已。便即讃歎供養佛菩薩(八左)
一良日時異説
宿曜經上(序白月黒月品)云。文殊師利菩薩偈云。一三五七九十一與十三。於二白黒分所作皆成就。黒三夜七晝十夜十四晝白四夜八晝一夜十五晝。於此黒白分晝夜不成就。
日中及中夜已後皆通吉(三十三左)檜尾護摩法略鈔(擇日時法第九)云。
凡月一日三日五日七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是爲吉祥之日。此日所作一切吉祥○雖得吉日。若遇凶時所作不成。
謂月四日夜八日晝十一日夜十五日晝十八日夜二十二日晝二十五日夜二十九日晝也。此晝夜時爲不吉祥。所作不成。是故當知以吉日時始發起(已上依宿曜經)瞿醯經上云。如上所説七箇月中。當於黒白十五日及十二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縱於黒月十五日及十三日。亦筩作勝上曼荼羅。若作佛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十五日。若作蓮華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五日十日及十五日。若作金剛部中入阿修羅宮。及猛利事法并諸忿怒曼荼羅者。當用前説黒月吉日(五右)些些疑文云。序白黒品。一三五七十乃至所作皆成就云云。今此與大日經疏及玉呬耶經蘇悉地等定良日時水火相違。何爲指南(已上)具支灌頂第二。引當釋擇時支分并瞿醯文了云。大日經擇日庾宿境(云云)瞿醯擇月日事時分宿庾相也(云云)光云。上引宿曜經頌。一夜者十一日夜。何者長行已云十一日夜也。下卷景風註曰。所謂一夜者十一夜也。勒頌者貴省文也。又檜尾及三井所覽宿曜經。作一三五七十乎。今所引本爲佳。此亦長行已言九日也。況又竊案其旨。皆以陽數爲吉日耳。又瞿醯文。七箇月者九月至三月也
西方暦法者。暦狼狄切。説文暦象也。増韻暦數書。暦象日月星辰。天之暦數在爾躬。通作歴。爾雅數也。漢書律歴志云。黄帝造歴。世本云。容成造歴。尸子曰。羲和造歴(小補入錫)
一梵暦不同
宿曜經上云。今有迦葉氏瞿曇氏僧倶摩羅等三本梵暦。並掌在司天。然則今之行用。瞿曇氏暦本也(二十五左)又云。天竺暦瞿曇氏所譯本云。是大梵天所造。五通仙人傳授推歩(已上)些些疑文云。是天竺暦。在迦葉瞿曇氏倶摩羅等三本外否。垂付其本(云云)光云。現行宿曜經。大異鈔主所覽之本。恨乎未得其眞本也。今見其所引文。乃知是太好本也
若小月在白分等者。十卷本云。若小月合在白分内者等。宿曜經上云。天竺毎一月分爲兩分(從朔至望爲白月分。從望至晦爲黒月分)同下云。西國毎一月分爲白黒兩分。
入月一日至十五日爲白月分(以其光生漸明白之謂也)入月十六日至三十日爲黒月分(以其光漸減損暗黒之謂也)西域記第二云。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黒分。黒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黒前白後。合爲一月。六月合爲一行也。日遊在内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爲一歳(二左)般若寺疏鈔第一云。私云。天竺暦法。以十五日爲一月。又以黒月爲始。以白月爲後。龍樹云。後月漸増。至十五日圓滿無礙(云云)餘例甚多也可悉(上之五十一)私云。月望正圓滿位在十四日。則小月在白分故。
其月十五日以屬黒分也又暦法通計等者。義釋雜鈔(智證)第一云。又暦法通計日月○一小一大。此一行如何。縁日月於平府中○或在十六日。此一段句句未會(云云)些些疑文同之平朔者。光云謂大小平均之朔也。朔色角切。説文朔月一日始蘇也。又遇韻叶蘇故切。白虎通朔之爲言蘇也。明消更生故言朔也(小補入覺)日月於平行等者。淮南子曰。天左旋。一日一夜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右轉。月行速一月一周天。日行遲一年一周天。但日月有平行度疾行度遲行度。不及委擧(已上)仲尼遊方問録云。何謂日月。大陽之類爲日。大陰之類爲月。日月大小。日月之形其方千里之也。日月東行謂左遊也。日月東行。何以西沒。天西行日月東行○一日一夜一匝。日三百六十日一匝天行疾日行遲。天力大日力小。以天牽之故西沒。日月逆天西行。左之四時一和分節陰陽之氣。故不失其時候也○日行幾度。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日行周天。月行幾度。月一日一夜行十三度。三十一日一周天。
故十二月爲歳也(已上)七曜攘災決云(西天竺國婆羅門僧金倶吒撰集。慈覺宗叡請來)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毎日日行一度。月毎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一月月行三百九十七度四分度之二。日行三十度一遍與月合會。其宿四世界衆生所生之日時日月行所在。爲之命宿。復日歴天一周。衆生爲之歳。月歴天一周。衆生爲之一月(已上)天台仁王經疏云。天有三百六十度。二十八宿各有分野。日月五星行有度數。而天文變動不依本位。故云失度(已上)嘉祥仁王經疏中云。天有三百五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歳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月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乃至有無量。大判有三道。謂冬至之日。行於南道。夏至之日。行於北道。春秋二分行於中道(五之六右)私云。
此文準中論疏記可云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歟如何。中論疏記第五(本)云。如外典記。日月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亦有一度爲四分中之一。乃以三千九百三十二里爲一度也。日於一日夜但行一度。月於一日夜行十二度。若就日言。以十二月一周天竟。餘有五度四分之一。正以五度爲五日也。四分之一。是爲入六日之一也。十二月中。六月小也。有餘六月。通前五度四分之一。至于三歳而成閏。然日月之道。月横徑速行故。一月行二百六十度。而一周天。日遲行故。一年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問。四分之一。故一分者。爲在中間。爲在前邊。爲在後邊。中間何者日月逕行。此四分之一度。其三百六十度中一度。若日於一日夜。但度三分不得度一分。若日度十一度三分。不得度一分。即以此餘一分及集小月一日。成閏月也(已上)樓炭經云。日行有三道。冬行南道。當氷山之上。是以故天下大寒。春秋行中道故。寒温適等。夏行北道。當人上(已上)翻譯名義集第七云。提謂經明八王日。何等爲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謂八王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故名八王日(二十一左)瑜伽論第二云。此二輪中。月輪行速及與不定。又彼日輪。恒於二洲倶時作明。復於二洲倶時作暗。謂於一日中。於一日出。於一夜半。於一日沒。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歴蘇迷盧。處半而行。與持雙山高下量等。又復日行時有遠近。若遠蘇迷盧立爲寒分。若近蘇迷盧立爲熱分。即由此故沒有遲速。又此月輪。於上稍欹便見半月。由彼餘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見。如如漸側。如是如是漸現圓滿。若於黒分。如如漸低。如是如是漸現虧滅。由大海中有魚鼇等影現月輪故。於其内有黒相現(十三左。此文如如如是如是者如何。更問決之)
一四種月
智論第四十八云。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種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閏月者。從月月世間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歳。是歳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復始(二十九右)
定望者光云。望無放切。説文●月滿與日相望。如朝若也。從臣從月從壬。壬朝廷也。徐曰假借作望(小補去漾)大抵月望等者。孔雀經音義下云。大抵(大旨也云云)光云。抵典禮切。大抵師古曰大歸也。前食貨志作大氐。唐詩作大底(小補上薺)漢書暦志曰(光云。此律歴志乎。今考無文)日有晦朔。月有弦望。初一日爲朔。十五日爲望。自朔至望中之日爲上弦。自望至晦中之日爲下弦。月近日爲日消。漸離於日而明漸生。初七八九之間。如弓之弦故謂上弦。至十五日月去日最遠。故全其明日月遙相望。因謂之望。自月半後則漸近日。月之在畔復漸消。至二十二三四日。僅存半明。如弓之弦故謂下弦。至三十日。月與日相會。月與月消故謂之晦。晦者會也(已上)弘決第三云。月末爲晦。晦暗也月初爲朔。朔蘇也。朔譬漸初。即弓娥是。十五日曰望。謂十五日。日月相望。即滿月也。以譬漸極。故説文云。月者亦名望舒。月望即舒。今云半者。即用此土上下兩半。名爲弦也。月形如弓滿張弦也。上月初八九。下弦二十二三。以由前月大小別故。致使後月兩弦奢促(三之四十六左)釋名云。月闕也。滿則缺也○晦則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者也(一之一至六)
準約者。或本作準的。二本義釋作準約。光云。準謂準度。約謂約計。即測月弦望而以定日也晝夜各有三十時等者。第一云。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本之十六)翻譯名義集云。日藏云。我今復説刹那之數。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羅。六十迦羅名模呼律多。
三十模呼律多爲一日夜(二之五十六右)智論第四十八云。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増減五月至晝十八時。夜十二時。十一月至夜十八時。晝十二時。(二十九右)些些疑文云。西方歴法。晝夜各有三十時。或有經中。日夜通計合有三十時。未審晝夜各有三十時(云云)疏鈔(智證)云。又第四卷云。西方暦法。晝夜各有三十時。一一時別有名號(云云)今撿西域記云。時極短者謂刹那也。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三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爲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居俗日夜分爲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又倶舍頌云。百二十刹那爲怛刹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爲年。於中半減夜(文)今案倶舍須臾西域牟呼栗多。彼此量同。以此牟呼栗多五箇經於日夜。合六時即成五六十也。若日夜各有三十時者。日夜三時。各各具二合十二時。此日之六時。各加五牟呼栗多。即五六三十也。夜亦如是。故言日夜各有時。又疏文云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今亦案之。初中後三分。各通於晝夜。合成六時。各各具十。故歴日夜即成六十。即以此數。一一各計至於三十也。今案各字勢。可通冠三十字也。第四卷中。云日夜各有三十時故。又初中後時各可有二分。合成六時。六時各五成五六三十也。即與前案不相異也。其意爲一(已上疏鈔)上一件尚未詳
私云。疏鈔兩釋中初釋。依西域記倶舍等説。後釋本據尚未分明。如彼釋者。以五箇牟呼栗多爲半時。而不可爲一時也。然乃乖角此疏釋例。次下文云。合爲三十心。於此三十牟呼栗多中等(八左)可知之。問。初義難思。晝夜各有三十時釋。各之字勢分明。何晝夜通計可成三十時乎。答。或料簡云。次下釋云。食前時者。晝夜各有三時等(七右)此是三時。晝夜通計論之。晝夜總各故云各也。但彼釋相。亦約晝夜六時歟。其義至彼文處而可悉之。或鈔云。依舍頭諫經説。即晝夜合三十時也。此經摩●迦女經異本。一一時有其名。隨名字有吉凶。皆有像類。如今十二神時(云云)一一時別有等者。瞿醯經上云。
於其娑尾跢利須庾微誓夜須庾(上)補瑟(二合)拏須怛跛(二合)娑跋須庾皤嚕醯汝須庾娑跛須庾蘇波怛羅(二合)須庾皤嚕拏須庾皤羅(二合)訶摩須庾蘇迷藥(二合)須庾忙掲羅須庾楞比計沙拏須庾鉢羅(二合)闍鉢底須庾阿反濕(二合)尼須庾味跢唎(二合)須庾輸羅須庾阿摩羅須庾取如是等吉祥須庾。還作吉祥増益之事。若取惡直者。必不成就。是故當取吉祥時日宿曜須庾及觀徴祥。若善相現方可起首。若不善者即不應作。假使作其猛畏及降伏事。還取好相方可起首。何況吉祥事不看相。隨其先相。即知成就及不成就。是故慇懃觀其徴相。方可作法(六左。此中須庾別名。未知翻名。可尋決之)慈覺請來梵語雜名云。須庾(乞沙二合拏刹那也)各各皆有像類者。第六云。主年月時分神等。皆作天女形。執持華枝等以爲標相。若主善事者。其華亦令色相圓滿。若主惡事者。則持萎華華果等。其主六時神。亦可持六枝之華。作隨時榮落之像。以表其事。主晝夜者。亦可以華敷華合明之。他皆倣之(十右)私云。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中。主日暦神。主時分神。主夜神。主六時神等別之。指此等神云皆有像類也。又大集經所説。十二時獸神式法三十六禽等。亦此類也。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有數亂脱。就中(初左)於此處會合至天廟等。有其二傳。又(二左)仙人得道處至或有宗習等。有其一傳。此等亂讀無而亦可。故今不取。
自餘出之以授後學(一)又此衆生乃至(三)好樂遮文荼荼吉汝者(二)世間小術(四)亦於此門以下如文
(一)驅遣令去(三)若多○棄之(九)經云○阿毘遮魯迦耳(四)復次○而生及以(六)覺察則宜除翦(五)未得○故名毛髮(七)糠糟○擇使無餘(二)乃至○簡去之(八)方名究竟淨也(十)經云以下如文(又傳此亂三九四科合爲第三。五六七科。如次爲第四五六。二八科合爲第二。第十即爲第七。而止於此。故和上用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言宿直者(乃至)如梵暦中説者。宿曜經下云。夫取宿直者。皆月臨宿處。則是彼宿當直(八左)密鈔五云。疏言宿直等者。宿謂二十八宿。即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此等諸宿。各隨所直之日。或善或惡及所不同故。須依息増降敬相應擇定。今言二十七者。月行二十七日。經一周天。暦二十七宿。滿一百八足故也(七右)宿息六切。説文宿止也。周禮十里有慮。三十里有宿。又星宿也。釋名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宥韻息救切。列星也舍也。書洪範四曰。星辰註。二十八宿音夙。亦音秀(小補入屋)直逐力切當也。史平準書曰。金爲幣直三千(同入職)遺教經論住法記云。星宿爲二。星即五星六耀。宿即二十八宿(音秀。二十一右)謂二十七宿也者。宿曜經下云。二十七宿十二宮圖(唐用二十八宿。西國除牛宿。以其天主事之故。十二宮猶唐十二次六左)問。除牛宿由緒如何。答。宿曜經上云。牛宿吉甚吉祥。其宿三星形如牛頭。風梵摩神也○案天竺以牛宿爲吉祥之宿。毎日午時直事敬天故。天竺暦以午時爲吉祥。大唐牽牛六星(十八左)智論慧影疏云。比別列地動中。何故不列牛宿者。星書云。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皆起牛宿。又堯舜嗟歎四時之辭。日月倶起於牽牛之初。以牛宿爲根本。故不論也(已上)些些疑文云。
牛宿毎日午時直其由如何(云云)般若寺疏鈔云。私云牛宿主日夜正中故。云二十七宿也(上之五十二右)問。瑜祇經云。於心宿直日柳宿直日昴宿直日牛宿直日(已上)此文出牛宿直日。又大集日藏經第八云。九月黒月一日合畢二日合觜○十五日合心。是黒心滿。白月一日合尾。二日合箕。二日合斗。四日合牛。五日合女○(二十右)天竺黒前白後故。先擧黒月次説白月。此經明説牛宿直。非九月。餘月皆有牛直。爾乃合瑜祇説如何。答。此條先賢疑目也。些些疑文云。日藏經中二十八宿次第而直然此不爾。會通如何(云云)當段釋合宿曜經遻。彼經文殊并香味仙人等所説也。但梵暦不一純歟。是非難知(已上)光云。吾師考牛宿除不而言。摩登伽經(呉竺律炎譯)下卷説諸門中。或列或否。直以準知之耳十二房者。宿曜經上云。凡十二宮即七曜之躔。次歴示禍福經緯災祥(二右)演密鈔五云。言作十二房者。或可言宮。則十二宮分也(七右)房符方切。星舍曰房。書辰弗集于房。註謂所舍之次(小補平陽)此間十二次者。事林廣記第一云。天有二十八宿。爲十二次舍。布列四方。三百六十五度有畸。而天極亦具其數。古人所謂天形如蓋。即天心爲蓋之杠軸。列舍如蓋之橑軸。分布十二次舍之度數。紫宮近天極。故狹而密。列舍布四方。故闊而疎也。北斗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者也(九右)又(十一左)云
光云。三才圖會四之五右所出大同往見
十二次日月交會圖
(缺圖)私云。以十二次相當十二月。宿曜經上圖同之。自亥至子。正月乃至十二月次第配之
次七次切。音剌舍也。禮月令日窮于次。註躔舍也(正字通)
一支干名
五行大義第一云。支干者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橈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橈採五行之精。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爲月爲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干名也(八左)
一十二神名
同第二云。
神后(子)大吉(丑)功曹(寅)大衡)卯)天剛(辰)太一(巳)勝先(午)小吉(未)傳送(申)從魁(酉)河魁(戌)微明(亥)(現本五之四右)
一十二支生死
又云。五行體別。生死之處不同。遍有十二月十二辰而出沒。木受氣於申。胎於酉。養於戌。生於亥。沐浴於子。冠帶於丑。臨官於寅。王於卯。衰於辰。病於巳。死於午。葬於未(二之三左)火金水土等。皆輪轉有生死。恐繁略之。光云。我聞之師。日火受氣於亥。金受氣於寅。土水受氣於巳也
毎次有九足者。密鈔五云。言毎次有九足者。足即度也(七右)孔雀經音義下云。九足九星也(云云)宿曜經上云。又諸宮各有神形。以彰宮之象也。又一宮配管列宿九足。而一切庶類相感。月廣五十由旬。得繋命以求吉凶(二右)又云。日理陽位從星宿順行。取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等一十三宿。迄至虚宿之家。恰當子地之中分爲六宮也。月理陰位從柳宿逆行。取鬼井參觜畢昴胃婁奎壁室危等一十三宿。迄至虚宿之半。恰當子地之中。分爲六宮也(初左)十二宿順逆行二十八宿分配圖。在宿曜經上卷。尚詳。些些疑文云。十二宮以二十八宿各各分配。其意如何。若二十八皆均齊。而入十二宮耶(云云)毎宿均得四足者。宿曜經上云。天道二十八宿。有闊有狹。皆以四足均分。則月行或有前或在後(九左)又云。日月諸曜衆生業力。置於空中乘風而止。當須彌之半逾乾陀羅之上。運行於二十七宿十二宮焉。宮宿之分。今當具説。更爲圖畫。第一宮星四足張四足翼一足。太陽位焉。日天子居焉。其神如師子。故名師子宮○第二宮翼三足軫四足角二足。辰星位焉。其神如女。故名女宮○第三宮角二足亢四足氐三足。大白位焉。其神如秤。故名秤宮○第四宮氐一足房四足心四足。熒惑位焉。其神如蝎。故名蝎宮○第五宮尾四足箕四足十一足。歳星位焉。其神如弓。故名弓宮○第六宮斗
百八足宮宿相配圖
三足女四足虚二足。鎭星位焉。其神如磨竭。故名磨竭宮○已上六位。總屬太陽分。已下六位。總屬太陰分。第七宮虚二足危四足室三足。鎭星位焉。其神如瓶。故名瓶宮○第八宮室一足壁四奎四足。歳星位焉。其神如魚。故名魚宮○第九宮婁四足胃四足昴一足。熒惑位焉。其神如羊。故名羊宮○第十宮昴三足畢四足觜二足。大白位焉。其神如牛。故名牛宮○第十一宮觜二足參四足井三足。辰星位焉。其神如夫妻。故名夫妻宮○第十二宮井一足鬼四足柳四足。太陰位焉。月天子居焉。其神如蟹。故名蟹宮○(上之二左以下)
私云。右以十二宮相配十二次事。見宿曜經上卷圖。而今依彼出之
一三種合法
宿曜經上云。月宿有三種合法。一者前合。二者隨合。三者竝合。知此三則宿直可知也。云何爲前合。奎婁胃昴畢觜六宿爲前合也。云何爲竝合。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十二宿爲並合。云何爲隨合。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十宿爲隨合。凡宿在月前。月居宿後爲前合。月在宿前。宿居月後如犢子隨母爲隨合。宿月竝行爲竝合也。東爲前西爲後。假如月在東宿在西。則是宿在月後。居居宿前也(九左。光云。鈔主所覽之本。大異現本但今所校定者。即取其義便耳)弘決第十云。又有六宿。一日一夜共月倶行。謂畢井氐翼斗壁(二十四左)私云。此中六宿倶行。與前三合異如何
行一日程等者。般若寺疏鈔云。月行一日程。經二十七日。即月行一周天也(上之五十一右)
經二十七日等者。中論疏記第五云。日月之道。月横位速行故。一月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日遲行故。一年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具文如上引之)淮南子云。月行速一月周天。日行遲一年周天(已上)七曜攘災決(慈覺請來)云。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毎日日行一度。月毎日行十三度之一。月行三百九十七度四分度(已上)
光云。三才圖會三之五十一所出。度數大異。往撿
暦象授時之圖
光云。此圖未考所出
陳祥道曰。周天之星二十有八。而星之辰十有二。辰之度三十有奇。十二辰之度。三百六十五有奇。星辰循天左旋。五星遡天右轉。日陽也舒而遲。一歳一周天。月陰也蹙以速一月一周天。日月會於辰則爲月。十有二會則爲歳。一歳之間。日月星辰消息盈虚。莫不有象。聖人作暦以紀其數。設象以占其象。則分至啓閉弦閏晦朔之先後氣之羸縮。可坐而致。以此授人折因夷隩。
不失其候時其有不正故(已上)依暦算之等者。宿曜經上云。凡欲知日月五星所在宿分者。據天竺暦術。推之可知也(二十五左光云。少異現本。然今所引之本太好勿漫點治)七曜星辰別行法(一行撰運請來)云。
正月十五日(翼)二月十五日(角)三月十五日(氐)四月十五日(心)五月十五日(箕)六月十五日(女)七月十五日(室)八月十五日(婁)九月十五日(昴)十月十五日(觜)十一月十五日(鬼)十二月十五日(星)如欲知二十八宿日。但撿前十二月。是何月得脚下。即皆從十五日前後。依宿次第數之。此排宿定更無失錯。十五前數之。即十四十三。十六日後數之。即十七十八九。其中有三十箇鬼。兩宿是文星辰星。即二十八宿中。不列此兩宿足名。但向日排之著二十八宿即是。其文宿辰宿兩星。所遊行無其定止。所以不定列名(已上)光云。未見眞本引文太俗。更詳。宿曜經上云。大唐以建寅爲歳初。天竺以建卯爲年首。然則大唐命月皆以正二三四至于十二。天竺皆據白月十五日夜大陰所在宿爲月名。故呼建卯爲角月。建辰爲氐月。但呼角氐心箕之月。亦不論正二三四及建卯建辰。此東夏西天之異。學者先宜曉之。角月唐之二月斗建卯位。氐月唐之三月斗建辰位。心月唐之四月斗建巳位。箕月唐之五月斗建午位○星月唐之十二月斗建丑位。翼月唐之正月斗建寅位(六右。光云。引本現本各有是非。而今折中。後學勿漫添削)宿有上中下等者。蘇悉地經中云。若作最上成就。應取上宿曜時。其中下法類此應知。然諸宿中鬼宿爲最。若作猛利成就。還依猛利宿曜時等(已上)宿曜經上云。凡畢翼斗壁爲安重宿。此等直日。宜造宮殿伽藍館于寺舍○入壇受灌頂法。造一切久長之事竝吉○凡觜角房奎爲和善宿。此宿直日。宜入道門擧藝習眞言。結齋戒立道場灌頂○凡參柳心尾爲毒害宿。此等宿直日。宜圍城破營。設兵掠賊。交陣破敵○凡鬼軫牛婁爲急速宿。此等宿直日。宜放債貸錢買賣○凡星張箕室爲猛惡宿。○凡井亢女虚危五星爲輕躁宿。又爲行宿。此等宿直日。宜學乘象馬騎射馳走。浮江汎舟。奉使絶域。和國入蕃。又勸行禮樂。揀閲兵馬。種蒔造酒。合和藥竝吉○凡昴氏爲剛柔宿。此等宿直日。宜鍛錬爐冶修五行家具。及造瓦窯(胡圭右携二反甑孔餘照反燒瓦竈)此宿生人。法全爲寛柔而慈猛。君子之人流也(二十一以下)護摩法略鈔云。復次當知。若値補灑星合日。作一切法。皆得速成。補灑星合日。正月十一日。二月九日。三月七日。四月五日。五月三日。六月一日。七月二十五日。八月二十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三日是也(二十五左)一切經音義云。沸星或云弗星。或作孛星。或言弗沙星。皆音字訛也。正音富沙。依諸經云。如來成道出家。皆用二月八日鬼宿合時。依日藏分經。二月九日曙夜分屬九日故(九之十七左)
私云。宿曜經意。以二月九日配鬼宿。然云八日鬼宿合時令相違也。章實紳鏡鈔中云。二月九日相當鬼宿也。而最勝王經云。白月八日布灑星合日(云云)暦説經説不同也。取晝夜時分事二道相分。玄應一切經音義。件宿出寅時。仍卯時以前出八日分。故云合也。暦説寅剋以後可屬晝分。仍爲九日宿(云云)
一二十八宿方位異説
弘決第十云。説文云。萬物之精以爲列宿。多存攘災·祭祀二韋陀中。此土亦有。彼如摩蹬伽中。又有蓮華實婆羅門。問帝勝伽言。汝知星不。答言。密要尚知。況此小術。廣説二十八宿及七曜等。然經列四方七星。與此方稍異。此方者西方七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井鬼柳星張翼軫。東方七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室壁。經所列者。西方從昴星起終至柳星。如是遞遷一方各七。應是地異故星移三座(二十四右)私云。此中出唐暦佛經兩説。其本説如左考。日藏分第八云。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謂從昴至胃諸宿是也(二十六右)孔雀經(不空)下云。宿有二十八。四方各居七。又云。昴星及畢星觜星。參及井鬼宿能吉祥。柳星爲第七。此等七宿。住於東門守護東方○星宿能摧怨。張翼亦如是。軫星及角亢氐星居第七。此等七宿。住於南門守護南方○房宿大威藏。心尾亦復然。箕星及斗牛女星爲第七。此等七宿。住於西門守護西方○虚星與危星。室星壁星等。奎星及婁星胃星最居後。此等七宿。住於北門守護北方(十一右)私云。右文以昴爲始。以胃爲終。東南西北次第分配之。超際僊人祀火法同之。最勝王經玄樞九云。曉云。四方神星者。東方青龍有七星。謂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謂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謂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謂井鬼柳星張翼軫。此是從内右行之數。依求月宿之法。而作此次第也(云云。元興寺元曉等集)私云。或記云。大唐天文説。以角爲始(云云)但此傳又出經説。北辰菩薩所説經。并仲尼遊方問録大唐祭北斗法(戒隔撰)自角至軫。東北西南次第配之(先説東南西北次第也。後説東北西南次第也。巡逆異説。將又歸一途歟。可思之)大集月藏經第十(星宿攝受品第十八。那連提耶舍譯)爾時佛告娑婆世界王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言。過去天仙。云何布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衆生。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衆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衆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氐宿。主水生衆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於女人。六者尾宿。主洲渚衆生。七者箕宿。主陶師。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商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一切衆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刹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澆部沙國。二者牛宿。主於刹利及安多鉢竭那國。三者女宿。主鴦伽摩伽陀國。四者虚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華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廬那國。及諸龍蛇腹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初右)私云。此説東南西北次第。雖似順次二十八宿座位。同北辰菩薩經等説歟
所作法事亦宜相順也者。瞿醯經上云。於鬼宿直。取如是吉祥宿直。還作吉祥増益曼荼羅法。若作猛害及降伏事。
還取依彼損害宿直(六左)大集經第二十三昧神足品中。廣説二十八宿剛柔善惡相敵。可見之諸執者等者。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云。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所言曜者有於七種。
一者日·二者月·三者熒惑·四者歳星·五者鎭星·六者辰星·七者太白星(八右)瑜祇經云。七母八執曜名爲勝他事(已上)日藏分第八云。大星宿其數有八。所謂歳星·熒惑·鎭星·太白·辰星·日·月·荷羅睺星(二十六右)孔雀經(不空)下云。阿難陀。汝當稱念。有九種執曜名號。此執曜天巡行二十八宿之時。能令晝夜時分増減。世間所有豐儉苦樂皆先表其相。其名曰。日·月·及熒惑·辰·歳·并大白·鎭及羅睺·彗。此皆名執曜。此等九曜有大威力。能示桔凶(十左)又云。執曜復有七。加日月爲九(十右)熾盛光軌云。九執所謂日天·月天·五星·蝕神·彗星(六右)弘決第十云。言七曜者。日月及五星。五星者。謂熒惑星·鎭星·歳星·太白星·辰星。復有羅睺星·彗星。通爲九星(二十四左)私云。七曜八曜九執。諸文互擧之耳。七之與九存略。當段解釋委悉。孔雀經意羅計五星以爲七曜。更加日月。而爲九曜。是與當段相違。如何又日藏分等。加羅睺除計都云八執。其存略所由如何(七曜形像七曜攘災決并法三諸説不同。記第九第十可見之)羅睺是交會等者(成蓮院云。有云。諸星皆右行●●星獨逆行)都利聿斯經一部五卷。宗叡請來。彼經云。凡人只知有七曜。不知天虚星日羅睺計都。此星在位隱而不見。逢日月即蝕。號曰蝕神。計都者。蝕神之尾也。號曰●尾。若行年到此宿。須盡所禮神形深室供養燒錢攘之。即變凶成吉。若不信即變吉成凶。遇吉星嘉慶重重。福徳自至。遇惡星災害競生。王侯犯之。即謫官降職(已上)攘災決云。羅睺遏羅師者。一名黄幡。一名蝕神頭。一名複一名大陽首。常隱行不見。逢日月則蝕。朔望逢之必蝕。與月相對亦蝕。謹案天竺婆毘磨歩之云爾。漢説云。日月同道。月掩日而日蝕。天對日衝其大如日。日光不照。謂之暗虚。暗虚値月而蝕。二説不同。今按天竺暦得其正理矣。到人本宮。則有災禍。或隱竅不通爲厄最重。常逆行於天。行無徐疾○十八年一周天(已上)又云。計都遏囉師。一名豹尾。一名蝕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大陰首。常隱行不見。剽人本宮。則有災禍。或隱竅不通爲厄最重。常順於天無徐疾○凡九年一周天(已上)梵天火羅圖云。黄幢巽羅睺蝕神星(頭面三頂蛇九雲乘)蝕神頭從正月至年終。常居翼宿張宿。豹尾神計都蝕神星(頭三蛇三雲乘)蝕神尾從正月至年終。常居危宿室宿(已上火羅圖)
一二陰星形像
諸説不同。記第八云。羅睺○現圖像。有一人頭。其色深赤髮冠怒目開口。有二手竪掌向外。當耳無光焔(十三右)同第九云。彗星現圖。兩手舒臂。合掌置於頂上。竝舒二足。聳身在空之状也(十八右)
一二陰星本地
或記云(開底隱者集)九曜祕暦云。羅睺此翻月障。此星在天上曰羅睺。惡星也。在地爲黄幢也。羅睺在殺氣爲天岡。計都此翻彗星。此星在天上曰計都。惡星也。在地爲豹尾。計都在殺氣爲河魁(云云)又有記云。天岡者是辰神。即文殊師利菩薩也。河魁者是戍神。即觀自在菩薩也○若準此義。二陰星。是文殊觀音等之化應哉(陰陽之家。十二神中。以河魁天岡二神。而爲惡毒猛將之神。封式厭鎭之時。以此二神爲猛將也云云已上北斗集)
一日月交會蝕
春秋桓公三年云。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左傳註曰。既盡也。暦家之説謂。日光以望時遙奪月光故月食。日月同會月奄日故日食。有上下者行有高下。日光輪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正相當而相奄間疏也(二之七右)同疏曰。食既者。謂日光盡也。故云既盡也○日月異道。有時而交。交則相犯。故日月遞食(六之三右)五行大義第四云。漢書天文志。日者君之象。君行急則日行疾。君行緩則日行遲。疾失其常則蝕。蝕在交道也。蝕者陰侵陽。臣陵君之象也。故日蝕修徳以攘之(已上)又云。月爲陰精體自無光。藉日照之乃明。猶如臣自無威。假君之勢乃成其威(已上)又云。若君舒緩臣憍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位。其行遲疾失度亦蝕。蝕者當日衝有闇虚。闇虚當月則月蝕。當星則星亡。月蝕者陽侵陰也(已上)一日月蝕不爲凶災
天地瑞祥志云。日月食應暦數不占之。不應暦數乃占之(已上)左傳云。二至二分日有蝕(冬至夏至也。春分秋分也)不爲災。其他月爲災(云云)或云。日月歳九十二交會。而後分當時交會之際。日月相掩故蝕也。此等蝕不爲災也(云云)私云。七曜攘災決云。復五星所至日月災蝕。在人命宿。必變見吉凶。今西國婆羅門僧金倶吒。命得二十八宿神下。問其吉凶。盡其形状。辨七曜所至攘災法(云云)又云。若日在人命宿災蝕。其人即有風災重厄。當宜攘之(已上)隨求陀羅尼經下卷云。
若是念誦人○若日·月·熒惑·辰星·及歳星·太白·與鎭星·彗·及羅睺曜。如是等九執。陵逼本命宿所作諸災禍。悉皆得解脱(八左)準此等文。縱雖二至二分之蝕。若臨本命宮宿。其人尤可愼災厄哉蝕實職切。説文敗創也。本作蝕。今文省作蝕。釋名日月虧曰蝕。稍小侵虧。如蟲食草木之葉。通作食。易月盈則食。春和日有食之(小補入職)計都正翻等。第九云。梵云駄嚩(二合)若。此翻爲幢。梵云計都。此翻爲旗。其相稍異。幢但以種種雜色綵?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已更加旗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爲三軍節度。有處亦翻爲幢(十三右)第十三云。計都幢也(二十五左)又云。計都是旗也。此印如旗也(二十七左)第十一云。幢以竹爲莖。纒以淨疊。更懸垂一丈以來。如幡状上作層形。其上安跋折羅也(二十五左)瑞祥志第九云。河圖曰。客星者五星之所生也。彗星者天地之旗(守曰。五星精散爲妖星也已上)旗渠之切。釋名熊虎爲旗。將軍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之於下也(小補平支)又星名史天官書註。旗者○天鼓旗所以爲旌表(正字通)一切經音義二云。彗星蘇醉切。字林芮切。釋名云。彗星星光稍稍似彗也。爾雅彗星攙搶。孫炎曰妖星也。四曰彗。郭璞曰。亦謂之孛。釋名云。言其孛孛然似掃彗也。攙音叉銜切。搶叉行切(十四左)同十五云。彗星古文簪篲。二形同囚芮切。爾雅彗星爲攙搶。釋名云。星光稍稍似彗也(二十九右)同二十四云。彗星囚芮蘇醉二反。妖星也。言星光似掃彗也(二十四左)七曜相次直日。宿曜經上云。夫七曜日月五星也。其精上曜于天。神下直于人。所以司善惡而主理吉凶也。行一日一易。七日一周。周而復始(二十五左)同經下云。右件七曜。上運行於天。下直於人間。其精靈神驗。内外典籍具備。自南西北三方諸國。一切皆悉用之。出入行來。用兵出陣學藝。及一切擧動。無不用其宿曜時日。唯東大唐一國。未審知委其曜。亦毎日分爲八時。平明即是所直之曜。乃至酉戌則八時而周。夜亦分爲八時。轉到明日曉時。即次後曜當直。如是細解用之萬不失一(二十五右)些些疑文云。晝夜八時名目。如何委垂示決(已上)檜尾護摩法略鈔云。謂七曜直日次第。承和七年正月一日。土曜直日即以次直之。二日日曜直日。三日月曜直日。四日火曜直日。五日水曜直日。六日木曜直日。七日金曜直日。八日土曜直日。周而復始。輪轉無窮萬代不改(二十五左)辨正論音義云。二十八宿爲經。五星爲緯故曰五緯(已上)私云。第七卷云。其日月五星等。亦以始終相隨故。梵語名蘖哩訶。翻爲九執。正相會一處。天竺暦名正著時。此執持義(十七左)正著時者。是當毎日平明也。從此以後。日月五星。各主一日一夜。而七箇日次第輪轉也一五星并羅計二星周天年紀(付行度吉凶)
火曜攘災決云。熒惑者。南方赤帝之子。二歳一周天(云云)
水曜又云辰星者。北方黒帝之子。一歳一周天(云云)
木曜又云歳星者。東方蒼帝之子。十二年一周天(云云)
土曜又云鎭星者。中方黄帝之子。二十八年一周天(云云)
金曜又云太白者。西方白帝之子。半歳一周天(云云)
光云。已上五星周天。全同摩登伽經説也
羅睺星又云太陽首。常隱行不見○常逆行於天。行無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二度。一十八年一周天(云云)
計都星又云大陰首。常隱行不見○常順行於天。行無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九年一周天(云云)
嘉祥仁王經疏下云。輪星者有暉如輪。若日月五星。破輪星中央。國土分散也。日月五星在輪星右行。則國土安樂。左行亦不好也○火星者熒惑星也。此主賊。若其高賊起。若下則伏。若在子處則下。若在午爲高。水星者則是濕星。亦是太白星。若在寅爲下。若在申爲高。一處三十日行。十二月得一周。從雞狗猪鼠四處行無水。從兔蛇羊猴四處行則多水。從牛虎龍馬四處行。平平水則不多不少。風星者即昴星。是在虎處則高。一處三十日行。猴處行則下。若高多風無雨。若下多雨少風。七月高正月下。八月至正月漸漸下。二月至七月漸漸高。隨日行則有三種。二月三月八月九月同日行。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此四月在日前行。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此四月在日後行。此是如法行。異此則失度不好也。刀星者亦是滿星。一處逕二年半。若在兔處最高。若在雞處最下。若高多刀兵。衆生飢餓疾病。若下少刀兵(六之十七右)
其性類亦有善惡等者。宿曜經上云。但日月天子。倶以五星臣佐。而日光焔猛。而物類相感。以陽獸師子爲宮神也。月光清涼。而物類相感。以陰蟲巨蟹爲宮神也。又日性剛義。月性柔惠。義以濟下。惠以及臣。而日月亦各以神宮均賜。五星以速至遲。即辰星太白熒惑歳鎭。排爲次第。行度緩急。於斯彰焉(初左)瞿醯經上云。用好宿日誠心奉請。諸尊即來。降赴成所求願。於其月宿。直太白星勿離訶娑婆羝。預置應作喜祥及増益事曼荼羅法。若作猛害及降伏事曼荼羅者。還取自餘猛害曜直。作彼事法(六左)護摩法略鈔云。當知。此中日月曜直日作一切事。得大吉祥。木曜水曜此爲次吉。火土金曜爲不吉祥(二十六右)或鈔云。問。九曜善惡性云何。答。
葛仙公一歳羅睺星(大惡)二歳土星(小惡)三歳水曜(小惡)四歳金曜(中吉)五歳日曜(大吉)六歳火星(小惡)七歳計都(大惡)八歳月曜(中吉)九歳木曜(大吉)問。曜者其義如何。答。決云。曜者七曜也。照也曜明也曜樂也曜靈也(云云)
私云。宿曜經上七曜直品中。廣説性類善惡相又九曜祕暦中專示之。又七曜運行十二宮時。或有果吉。或有大厄。又七曜犯著人六害者有災厄。如宿曜經説。攘災決云。七曜所至多有災害。今依西國法攘之。神驗無極。非智勿傳(云云)可知之
一七政
五行大義第四云。夫七政者。乃是玄象之端正。天之度王者。仰之以爲治政。故謂之政。七者數有七也。凡有三解。一云。日月五星合爲七政。二云。北斗七星爲七政。三云。二十八宿布在四方。方別七宿共爲七政。此三種七政。皆配五行。竝三辰之首也。日月五星爲七政者。尚書考靈耀。七政曰日月者。時庂主也。五星者時之紀也。故曰在旋璣玉衡。以齊七政。五政謂五行之政。七政即日月五星也(六葉)
一日時曜宿等勝劣
宿曜經下云。日有一倍力。宿有四倍力。曜有八倍力(六左)七曜星辰別行法(一行)云。七曜即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即管諸行病鬼王(已上)
食前時者(乃至)故云食前者。以下釋於食前時値吉祥相之文也。智證造壇儀式云。凡欲作法取食前時。最初簡定置場地(云云)慈覺在唐記云。食前時者晝夜各有三時者。準上晝夜各有三十時文。有二料簡。其中晝夜通計。成三時之義無謂歟。其故者。西域記第二云。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次下祕釋中。於晝夜六時中。且除中夜作五轉配釋。準例六時中。且約相順。唯取食前暮間中夜三時。配當三種法也。又第十云。時有上中下相。日出爲上。夜半爲中。初夜爲下。於此時中有相。當知。隨事即知是上中下成也(三十三左)當段釋。夜分三時之中。但於中夜可作降伏事也。高尾御口決云。始法之時。若依毘盧遮那經者。息災日出時始。増益初夜。調伏半夜。敬愛後夜(云云。二十七左)此文初三種法。依當段疏。敬愛後夜者。大日經中。未勘其説。
是準瑜伽軌等而加顯歟食前可作息災等者。大摩里支菩薩經第六云(天息災譯)復次息災増益等法起首之時。各有時分。作息災之法用早辰。増益之法亦用早辰。降伏之法用日中。敬愛之法用夜半(八右)問。瞿醯經上云。若作息災曼荼羅者。於日沒時起首而作法○然諸曼荼羅。皆於日沒之時起首而作明相未動。要須發遣。此名都作一切曼荼羅法○若違此時作曼荼羅者。必不成就(五左)金剛頂蘇悉地等説。皆以初夜爲息災時。而今何以食前云入曼荼羅相應乎。答。四種五種法相應時。諸説不一準。皆以有所由。第十卷分上中下三時之中。以日出爲其上。猶以大日普照世間也所謂息災法。以大日爲本尊故以相應。又或鈔云。胎日出爲首。金月現爲初。護摩息災爲初首。是故胎食前起首。金初夜起首。日月理智表示故也(云云取意)按當經意。作壇起首。誠雖指食前時。而正入曼荼羅。是第七日夜中行事。
然乃與瞿醯等不相違也入曼荼羅等者。問。瞿醯經下云。若作息災灌頂。面向北坐。若作増益灌頂。面向東坐。若作降伏灌頂。面向南坐(七右)又云。有四種灌頂。一者除難。二者成就。三者増益己身。四者得阿闍梨位(十二左)依此等文。灌頂作法。普通息災増益等也而今何云與息災相應乎。答。瞿醯所説息災等灌頂。非授職灌頂。彼經下卷云。若有被難所著。爲除難故作灌頂者。此名除難灌頂。爲求安樂及與富貴。并求男女除不祥故。作灌頂者。此名増益灌頂(十二左)又中卷云。若作灌頂曼荼羅。應用五寶。若作息災。應用粳米粉。若作増益。當用石末色。若作降伏。當用其灰。此名彩色差別等相(四右)此等文明。灌頂漫荼羅外。出息災等三種灌頂。非是授職灌頂。具縁品所説。專約第三第四三摩耶故。爲學法傳法人。與五部都法職位。五部之中。佛部爲其本體故。云息災相應也
遇善境界者(乃至)成就相也者。此釋値吉祥相文也。蘇悉地經中(圓備成就品)云。方欲成就見善相者。謂商佉·輪·鉤·魚·右旋印·白蓮華·幢·莎悉底迦印·滿瓶·萬字印·金剛杵·華鬘。或見端正婦人瓔珞嚴身。或見懷姙婦人。或擎衣物。或見歡善童女。或見淨行婆羅門著新白衣。或見乘車象馬根藥及果。或見奇事。或聞雷聲。或聞誦吠陀聲。或聞吹螺吹角諸音樂聲。或聞孔雀鶻鷓鸚鵡鵝鶴吉祥鳥聲。或聞善言慰諭之音。謂起首安樂成就可意之言。或見慶雲閃電微風細雨。或雨天華。或有好香及見暉虹。於此相中。天所降者爲上成就。於空現者是中成就。於地現者爲下成就。於此三相九品分別。如上所現皆是吉祥。反此見者即不成就。見此相已深生歡喜。以如是心。後方便作成就事法(已上)同經疏第四云。細雨天華等。爲上成就也。雷聲慶雲閃電微風等。爲中成就也。所餘皆是下成就相也(二十四左)些些疑文云。鉤魚已下其相如何(云云)蘇悉地經下云。於其夢中○或見美女身被瓔珞。手持華瓶或香華蓋圍繞行道。或見受持象馬車乘諸寶物等。見是等相悉地之相(此文説夢境。而今爲準據引之)蘇婆呼經中(悉地相分品)云。若論心内成就事者。其相若現即便悉地。云何心内悉地。或於佛像頂上見華鬘動。或見尊容眉動。或見嚴身諸瓔珞動。或見空中雨種種天華。或於空中。微有香風動諸林中。或下細微香氣之雨。或覺地動。或聞空中有聲作如是言。汝所求者今當説之。或見燈焔明盛。其色潤澤曜如金光。増長高餘一丈。或見油盡燈光轉盛。或覺自身毫毛頻頻悚竪心生歡喜。或聞空中天樂之聲。或見空中本尊及其眷屬圍繞下來(十左)
一不善境界
蘇悉地經上云。於其夢中。或於虚空有聲。告言汝不應持是眞言法。亦不捨棄。復不瞋彼諸惡責罵。何以故。並是魔故。惟須精進。不應退轉。心不惡思攀縁諸境縱放諸根。恒常護淨而念誦之(已上)
五種牛味瓶等者。密鈔第五云。疏五種牛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也。或是乳酪酥糞液也(七右)略出經第四説誓水云。應取牛五種味。所謂乳酪酥糞尿等。相和淨濾漉已。加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服(十左)今準此文。密鈔或釋宜矣慶雲瑞氣者。貞元録第十五(不空傳)云。慶雲呈瑞。嘉氣浮空。足表太階之平。自叶無疆之祐(已上)法衡鈔第五出不空傳云。沸天日邊五色雲。現廣十餘項。千變萬化繢畫不及。道俗士庶數十萬衆。觀雲禮經涕涙如雨(十左)氤氳十四卷本。與今本同。十卷本云。氣氳五色經音義云。氤氳一隣反紆文反。元氣也。謂天地未分之始氣也(十八之十二左)或作火色等者。義決釋息災護摩云。其焔相者。先起赤焔次如金色。復如融金色。或如燈明時時變色。又如牛酥焔色潤澤。或如辮索條列相次。有此相者。當知。作法所求之願。皆得成就。又相者。盛出香氣。熾焔無聲。或焔上重焔。如赤金色。或焔頭分散。如傘蓋形。是名第十相(十二右)牟利曼陀羅經云。若火起焔。如映大雪爲雪所映作異色状。或復起焔如秀華樹。或復起焔如淨金色。或復起焔如赤蓮色。或復起焔如石榴華。當知。所願即得如意。是等相好最上靈驗○又汝當知。於其火中。出特牛聲螺貝鳴聲。或如雷聲。稱人情意。温和之聲。當知。爾時所求必驗(下之十二)所以須順世諦(乃至)彼情機也者。以下淺略釋總結也白心光云。白薄陌切。増韻潔也素也明也(小補入陌)今謂善心也。阿育王經(僧伽婆羅譯)八曰。舍那婆私。語商主之子優波笈多曰。若汝黒心起取黒丸。若白心起取白丸(略鈔)此以善惡二心。即言黒白心也韋陀祠典等者。文句第八云。摩撜伽經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韋陀。次名白淨變一爲四。一名讃誦韋陀。二名祭祀。二名歌詠。四名攘災。一一各三十二萬偈。合成一百二十八萬偈。有一千七百卷也。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子。於一韋陀能廣分別。遂有二十五韋陀。次有人名鸚鵡。變一韋陀爲十八。次有人名善道。有二十一弟子。變爲二十一韋陀。如是展轉。變爲千二百十六韋陀也(三之十右)弘決第十云。昔梵天修學禪道有大知見。造韋陀論流布教化。其後有仙名曰白淨。造四韋陀。一名讃誦。二名祭祀。三名歌詠。四名攘災。一一韋陀各四萬偈。偈三十二字。復有婆羅門名曰拂沙。有二十五弟子。於一一韋陀。廣分別之○遂成二千二百一十六韋陀○今言韋陀。旦從根本以四爲定。謂讃誦等(二十三左)涅槃經義記(淨影)第六云。外國有其四大論師。一婆耶婆造四毘陀論。亦名韋陀。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翻名智。能生智故。一億力毘陀。明其事火懺悔之法。二耶受毘陀。明其布施祠祀之法。三阿陀毘陀。又亦名阿爲婆毘陀。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明其一切鬪戰之法。四三摩毘陀。明和異國鬪諍之法。知此智故名智論(已上)無量壽經疏(憬興)云。毘陀論者。正音吠陀。有四吠陀。婆羅門學。一壽吠陀論。謂養性繕性。二祠吠陀論。謂享祭祈祷。三平吠陀論。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術吠陀論。謂異能伎藝禁呪醫方(已上)準此等釋。韋陀祠典者。四韋陀中。第二祭祀韋陀也伎藝明處者。第四術吠陀攝也。六十四能當之。如第三鈔勘之
復次如是(乃至)故云定日也者。以下深祕釋也。總別科文如上
一用日時吉凶爲一往説
要略念誦經(金剛智)云。祈無上願。莫念時處。不慮吉凶。不依儀式。但能正修。又正迴向。運心供養。亦速成就(已上)尊勝軌(善無畏)下云。淨與不淨。但發菩提心爲淨。内外縁合。不擇時日(初右)仁王念誦法(不空)云。如有切要。不得依日(九右)菩提場經第三(未法成就品)云。不擇時宿曜。不擇念誦處。應當請本尊而求諸悉地(初右)如意輪瑜伽法要(金剛智)云。此大悲軌儀。不擇日及宿。時食與澡浴。若淨與不淨。常應不間斷。遠離於散亂。空間寂靜處。不營諸世務(十四左)涅槃經第二十云。耆婆白王。大王如來法中。無有撰擇良日吉辰。大王如重病人。猶不看日時節吉凶。唯求良藥。王今病重求佛良醫。不應撰擇良時好日。大王如栴檀火及伊蘭火。二倶燒相無有異也。吉日凶日亦復如是。若到佛所倶得滅罪(十右)私云。準涅槃經説。則佛法中。不擇日時吉凶。但以精進修行而爲本故。此故尊勝如意輪軌等。不擇日時。而諸軌中擇吉日良辰者。準當段三重釋可解之耳
所謂良日晨者。遇良日晨之祕釋也如行者初發心等者。起信論(解釋分)云。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因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縁自發心○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十九左)菩提心有寂靜力等者。瞿醯經下(分別護摩品)云。以寂靜心作息災事。以歡喜心作増益事。
以忿怒心作降伏事(五左)第八卷文同之順種種悉檀等者。密鈔五云。疏順種種悉檀者。今疏意在菩提心嘉會之辰者。即順第一義諦悉檀也。或因見佛説法。或覩神變。或於菩薩餘聲聞縁覺。而發道心者。即順爲人悉檀也或以華香等。供養如上福田。心得歡喜。便即發願希求佛果者。即順世界悉檀也。或如是時中。菩提心有寂靜力。乃至有威猛力者。即順對治悉檀也。佛以此四方便。建立菩提。若能順趣。則功不唐捐。亦不生障礙也(七左)定日等者。定日之深釋也或過於中道等者。日月行度。或時過於平行。或時不及平行之祕釋也。過不及相未詳。更可尋之故云定日也者。野澤古本。多作故云良日。二本義釋亦作良日。良日定日二段別釋。何標定日結良日乎。現本爲佳
時分者(乃至)善觀宿直也者。此時分之深釋也自有十心者。謂種子牙等十心也。而十地各具之。是短十心也。最珍鈔云。始順世八心之上。求解脱智生。於空法作證。決定心生。并之爲十心也。離世八心之上。有趣求決定二心。此十心分位。位之中皆具也。如第一卷釋(已上)第十五云。初歡喜地。自有十心○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一一轉勝可準知之○百心成佛。是寶炬陀羅尼經所説。甚深微細。此未度東國也(二十五左)宿直者等者。宿直之祕釋也瑜伽之月者。第十云。前云一月者。即是心與一境相應也○謂觀本尊明了之時。圓明字輪等相。自然成就。此月即是口喩三昧。法性清涼。乃能普現普生心水之中。非如世間月也。但借心爲喩耳(三十二右)列宿小大等者。二十八宿相貎。大集經三昧神足品。宿曜經(有二卷七卷二部)并瑞祥志第九。舍頭諫經等説之。又超際人祀火法(常燒請來)奧。有二十八宿圖像法三宮諸説不同。記第八九十有勘文。可見之。宿曜經二十八宿各均得四足。然十二宮神分管之。或一足或二足乃至四足。多少不同。是以列宿。有大小之畢耳候月之占者。弘決第十云。復因於星行離日近遠。辨所生人善惡之相。復占諸宿離月近遠。辨於起立成壞之相。復占月在某宿天雨多少。并日月薄蝕所主諸事。復占日月所在動地吉凶之相(二十四左)候胡茂切。説文伺望也。廣韻伺候也。又證候也(小補去宥)如箕星好風等者。尚書洪範云。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註曰。星民象。故衆民惟若星。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亦民所好。日月之行。冬夏各有常度。君臣政治小大。各有常法。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註疏十二之三下一)遇縁對境等者。天台小止觀云。第二明歴縁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爲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渉事縁。若隨縁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絶。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云何名歴縁修止觀。所言縁者。謂六種縁。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下祖臥切)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三十二右)折伏等者。折伏者降伏。攝受者増益或攝召。寂行者息災也。最珍鈔云。滅煩惱者空諦義。増功徳假諦義。煩惱功徳一體。中道寂心也。是一諦有三義也(云云)九執者(乃至)故取食前時也者。此執曜之祕釋也。此中有二。初釋執曜總名。次就九執下。釋九執別相。此中亦有三段。
初明日月二星(日喩下)次明土水等五曜(上曜下)後明羅計二星(其餘下)梵音釳●何者。第十二云。言釳羅是執。日之眷屬。凡有八曜。皆名爲執也(三左)第十四云。仡栗何○(此別是一趣非人非鬼也)○若近宿。即合取九執爲定也(三左)第七云。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終始相隨故。梵語名蘖哩訶。翻爲九執。正相會一處。天竺暦名正著時。此執持義。與陀羅不同也(十七左)唯有金剛心等者。此一生補處菩薩。金剛喩定現前智品也。八十華嚴第三十九云。譬如娑伽羅龍王所澍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八左)智論第三十釋法性身云。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説法。除十住菩薩。三乘之人皆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七左)日喩本淨等者。日月二執相望。而示五轉次第也。因行證入方便。如次可相配之白月十五日等者。青龍儀軌下云。瑜伽圓滿淨圓實。體性遍清淨。甘露十六分。十五施有情。一分還生。戰謂無生滅。淨月喩三昧(十二右)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讃云。如黒十五日而見月輪形。如是勝解行影現佛形相。如是初月輪刹那刹那増。如是入地者。念念見増益。如日十五日月輪得圓滿。
如是究竟地法身而得生(五右)黒月十五日等者。第二十云。迹極返本。衆生有縁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黒也(二十八左)中間與時等者。密鈔第五云。中間與時昇降等者。謂前菩提心即阿●字。菩提行即長阿●字。成菩提即暗●字。般涅槃即惡●字。於此中間。利他方便勝劣不同。皆是長噁●字。依此方便辨事之時。而有昇降不同。或有依諸佛爲門而趣求者。名之爲昇。或依菩薩諸天爲門。而趣求者名之爲降。雖作此説。而實不二也。或自果之因。倶名中間言與時者。與即共義。謂月行躔次以日爲時。月隨時則有晦明遲速之異。人歴劫則有巧拙進怠之殊。既其昇降成差。乃況行位不等。此約趣果方便之力也。言當知已攝等者。謂此五字即是五輪。百字之主故能攝也(八右)
一日月天與日月曜同異分別
宿曜經上云。七曜者日日五星也。其精上曜於天。神下直于人。所以司善惡而主吉凶也(二十五左)同下云。日曜大陽。胡名蜜。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汝底耶。月曜太陰。胡名莫。波斯名婁禍森勿。天竺名蘇摩(二十四左)同上説七曜運行十二宮云。第一宮○太陽之位日天子居焉。
第二宮○辰星位○第三宮○太白位焉○第四宮○熒惑位焉○第十二宮○太陰之位。月天子居焉(取意)又云。日廣五十一由旬。月廣五十由旬。風精太白廣十由旬。空精歳星廣九由旬。月精辰星廣八由旬。火精熒惑廣七由旬。日精土星廣六由旬。星最小者廣一倶盧舍(二左)倶舍論第十一云。日月衆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日月徑量幾踰膳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少者唯一倶盧舍。其最大者。十六瑜繕那(九左)法三諸説不同第九云。月曜經及釋三藏儀軌等。月天之外無他月曜(云云)同第十云。日天所傳圖。
日天子及眷屬在此間無他日曜(云云)已上同體證也。尊勝儀軌下云。南門西面。日天子并后乘五馬車○七曜者。各其本色。手執本印。在日左右圍繞。門東面月天子并后乘五鵝車。手執風幢上伏兔。坐白月輪中。二十八宿各執本契。隨本方色。状若天形繞月天子而坐(九左)慈氏軌下云。畫日天子。七曜圍繞之○畫月天子。七曜圍繞之(十四五)已上別體證也。一義云。火天與火曜。水天與水曜是別體也。日曜與日天。亦如如是。一義云。重譽深密鈔云。星辰決判天文道明也。然云。天子即曜執。全不可異體義。但至尊勝軌説者。七曜在日左右繞之者。理實在五星。今七曜者。言總意別耳(云云)實範上人鈔。引當段疏并演密釋了解云。私案。就諸執曜。日喩第一●字。即是大日。月喩●●●●四字。即是如次寶幢開敷彌陀鼓音。土配中胎。即是四行菩薩。水爲右方。是蓮華部。金爲金方。是金剛部。木爲果徳。即遍知院。火諸明王乃持明院。以本思迹。日曜爲主。是大日故。餘曜眷屬四智四行乃至持明院故。都非別有日天而爲日曜之主。復護摩軌。但説十天七曜諸宿。意顯日月天二在中也。所以日天日曜同體耳(已上)私云。當段釋。以九執中日月。即爲日月天子。已分明也。而亦符合宿曜經所説。實範譽等義。尤宜當也。入以中胎并第一重聖衆。含攝七曜之中。其義幽玄。留心思察
土曜持中胎等者。宿曜經上云。火精曰熒惑。水精曰辰星。木精曰歳星。金精曰太白。土精曰鎭星(云云取意)嘉祥仁王經下云。五鎭太星者。金木水火土也(十八右)金光明經疏記(智證)云。五星謂東木精歳星。南火精熒惑。西金精太白。北水精辰星。中土精鎭星(已上)第五云。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悲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十九右)三部曼荼(智證)云。又如上方爲佛身上分。下方爲佛身下方。右方爲佛右手。左方爲佛左手。於此四分。攝盡一大漫荼羅已。上求爲上方。下化爲下方。定用爲左。慧用爲右(已上)最珍鈔云。山王院三部曼荼羅釋。以第二重四方爲三部。第三重第四重。可準之也。餘四方如彼重重。可攝盡之也(已上)私云。當段釋意。且就中胎并第一重。作五曜配當。第二第三重位。亦可攝之。胎藏大曼荼羅。壇門向西開。故以北爲右方。配蓮華部。觀音院是也。以南爲左方。配金剛部。薩埵院是也。瑜祇經云。右臂觀音部。左臂金剛業(下之十八右)可思之。遍智院如來身會聖衆。故云如來果徳也。持明院持明使者。故云大力諸明也。東西即上下二方也。又如云第一重。自餘重位。可準知之。所以於東方外院圖淨居天衆等。於西方外院圖地天龍衆等而已。若準外教説分五曜位。則土曜中方。水曜北方。金曜西方。木曜東方。火曜南方。而今且約曼荼羅主左右故。金爲南火爲西也大力諸明二本義釋。作諸明王五色蘇多羅者。勝鬘經寶窟(嘉祥)上云。若依分別功徳論及四分律序。并驗現今天竺僧銘縫衣之綖爲修多羅。則以綖翻修多羅(本之十左)土爲信等者。第十五云。若但依空色。即是淺青之色。如草木葉色也。白是信義。黄是精進。赤是念。黒是定。定色同於涅槃色也。慧者即是大空。大空具一切相。
而無有相故爲一切色也(九左)般若寺疏鈔云。又以五執配五根者。以土木金水火。可配信進念定慧(十之五十二左)五行大義云。孝經援神契。土之精黄。木之精青。火之精赤。金之精白。水之精黒(三之一左)私云。五星五色相配。若準外教説。則土黄木青金白水黒火赤。然當段次上釋。金曜爲南。火曜爲西。是與外教而有異耳。若依第六卷五色界道釋。以信進念定慧。或配白赤黄青黒。或配白黄赤青黒。又準當段釋。則以白配土。以黒配水。可思之。土(信白中)木(進青東)金(念黄南)水(定黒北)火(彗赤西)如此可配之耳
一五箇數表示
嘉祥仁王經疏上云。五者天地之大數。在天即爲五星。在地爲五岳。在人爲五藏。在陰陽爲五行。在帝爲五帝。在世爲五徳。在色爲五色。在法爲五戒。以不殺生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於仁。仁以養生爲義。是故以不殺生配東方。北方是水。水主於智。智者不盜竊爲義。故以不盜配北方。西方是金。金主於義。行義之人。豈可邪婬耶。故以不邪婬配西方。南方是火。火主於禮。禮防於失。飮酒之人多有過失。故以不飮酒配南方。中央是土。土主於信。妄語之人乖和兩頭。是眞失信。故以不妄語配中央(十九左)五行大義第一云。行言五者。明萬物雖多數不過於五。故在天爲五星。甚神爲五帝。昔丘聞諸老聃。聃云。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其神謂之五帝。在地爲五方。其鎭爲五岳。物理論云。鎭之以五岳。在人爲五藏。其候五官。黄帝素問云。五藏候在五官。眼耳鼻舌身也。五行遞相負載。休王相生。生成萬物。運用不休故云行也(十七右)
羅睺主爲覆障。法華文句第二云。羅睺者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口廣千由旬(二之四十一右。此説彼修羅王也。今引爲準據耳)彗星主見不祥。嘉祥仁王經疏下云。彗星者。外國名閻羅王星。此星隨所出處。必有災難也(十七右)涅槃疏第九云。彗星者亦云掃星。形如掃。此星出時天下亂掃故。爲立斯名也(九右取意)仁王疏法衡鈔(遇榮)第六云。彗星者妖星也。正法念説。有大夜叉。起大瞋恚。口中出烟。乘空而行。閻浮提人。謂是彗星也(三十六左)普志云。彗星所謂掃星。本類星末類彗。小者數寸。長或竟天。見則兵起大水○彗體無光。待日而爲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也。則有兵●。凡彗除舊布新(守曰。謂更立主也)甘氏曰。彗握爲飢。亂長爲兵。見三日爲一旬。見一旬爲一歳。向東行爲海中兵起。向東南行起兵起(宗高曰其年大豊也)向南行大雷流血(宗高曰。大旱羊死也)向西南外兵入國。向西行夷狄人侵中國。向西北爲大亂。向北水訖。城郭大凶(宗高曰。禍大起巳也)洛書曰。五彗竝見主改政(劉表曰。必兵起有死王也)四彗竝見有三國。三彗竝見。兵起海内少男子。二彗竝見。臣下縱横。民流亡大旱(一云。歳再赦有喜也)彗星鬪臣。專遂其主也(乃至)義熙十一年五月彗星出。天市掃帝座。在房心北。房心宋之分。占曰。得彗柄者。興除舊布新。宋興之象也(謂掃滅惡穢也)玉篇曰。字歩對切。彗星也。孛字不明貎也(光云。此中所引。晋志未見眞本。今披晋書第十二。天文志有類語更詳)
初日分如淨心顯現者。於食前時之祕釋也。當段約五點而作釋也。苑師所覽之本。闕第二中日分如發起衆行之句歟。密鈔五云。疏初日分等者。初日即是阿字菩提心。後日分即是暗字成菩提。問。前説阿字。次説長阿字。第三説暗字。此中何故不説長阿之行。直説暗字成菩提耶。答。前約從因得果。是故別開。今約因行合論。故但爲二。或但存阿。或但留暗。隨應倶得。下有證據(八左)遇善境界(乃至)皆亦可知也者。此値吉祥相之深釋也是心無相等。住心品云。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虚空○離有爲無爲界(已上)第三云。然此心在纒出纒。皆畢竟無相。以如來五眼諦觀。尚不能得其像貎況餘生滅中人(三左)以佛五眼等者。法華義疏第四云。五眼有二門。一就應身論五眼。佛託父母故有肉眼。次在道樹下得於四眼。以有遠見故有天眼。照三乘根性故有法眼。照於實相故有慧眼。照佛境界故有佛眼。次就法身論五眼者。照五種境界故有五眼。照障内境名爲肉眼。照障外境名爲天眼。餘三如上○因中名四眼。果地名佛眼。謂人有肉眼。天有天眼。聲聞慧眼。菩薩法眼。佛有佛眼。故四眼入佛眼中。悉名佛眼(下之三十右)然有種種等者。小野僧正本。勸修寺本。作然亦有。華藏院本印版本。無亦字發相可得者。第一云心續生之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虚空離一切相。而亦從因縁起有心相生○當知。是心從縁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無相之相。相常無相(末之二十一)種種六蔽等者。第七云。知六蔽本不生故。到於六度彼岸(十右)密鈔第六云。言六蔽本不生等者。乖違理性障蔽眞心。即是六度所治貪等六種煩惱(十六右)或如前種種等者。淺略釋段所擧輪印等也。蘇悉地經。商佉輪鉤魚右旋印等。具文先已引之
右擇時支分天文曜宿釋。義幽玄旨趣難辨。是以先師抄記之日。於比一段期後日之精研。未及周備。而今不得默止。聊任管見録其梗概。不可披露者也。明徳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法印權大僧都賢寶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六(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古讀亂脱。今出以流後裔
(一)彼情機也(三)復次如是○得離諸障也(二)復次種種○不直日也(四)初日分如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先當爲一切如來(乃至)諸過咎也者。以下明警發地神法也。此七日造壇初日作法也。下文云。凡造曼荼羅。於七日内須畢。於最初日。阿闍梨當住大日如來自性然後警發地神(十六右)次上釋擇時支分。初文云。今將擇治此地。故於吉日警發地神(六右)經説警發地神法云。然後治地(已上)。疏釋云。先須作如是法。方乃掘地擇治(十三右)依此等文。此法是治地支分最初作法也。依之安然具支灌頂。於治地支分出十種法中。以警發地爲第一也。問。上來所説擇地擇時支分者。爲七日行事之内如何。答。瞿醯經上(淨地品)云。次説淨地之法。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七右)慧琳建立壇法云。凡欲建立曼荼羅。先擇其地。自量本所求願。擇取相應之處。先須從師禀受加持之法心無疑滯。然後善擇其時。取良日吉辰。方可建立。七日已前掃灑塗拭。用前眞言。加持香水。遍灑令淨。至日暮時。燒香散華。敷新淨物。或布荷葉。隨其力分。所有香華飮食燈明閼伽等供養賢聖及以地神。作請地法。(五右)智慧輪三藏建立曼荼羅儀軌云。既得地已。定日時分宿直諸執皆悉相應。七日已前至其地處。如法護身。及護助伴。掃灑塗拭作淨地法○至日暮燒香散華。
隨其力分所辨供養奉獻賢聖及以地天(云云宗叡僧正建立曼荼羅略次第全同)依此等釋。擇地擇時支分。豫説七日已前用意。警發地神以下經文。正説七日行事也。但此作法至初日暮。可行之也。建立護摩軌云。遇良日時分宿曜悉相應。食前吉祥相當揀擇於地○掃灑及塗拭(先七日前)日暮持香華。獨入置壇處。面東執香爐。誦啓請地偈(初葉)此軌亦同。然按今經説相。則以食前爲息災相應時。而此入壇灌頂與彼息災相應。然乃七日法事起首。必須用食前時。豈以日暮而起首乎。依之傳教大師七日行事鈔。於第一日出定處結界法。其文曰。白月一日平旦阿闍梨與弟子香湯洗浴。
將諸香華至其處所(云云)一髻尊陀羅尼經説初日作法文云。先覓清淨寛大院宇及好寺舍佛堂之所。露地亦得。得是處已。以白月一日於晨朝時。阿闍梨身及諸弟子香湯洗浴。將諸香華至其處所。(七右)若準此等説者。於食前時値吉祥相。先當爲一切如來作禮。經文連續而此説初日作法也。猶可悉之阿闍梨等者。釋先當爲一切如來作禮文。經唯禮如來。釋廣擧佛菩薩。是詞之具略也。一切如來者通三身。九方便偈云。
歸命十方正等覺三世一切具三身(已上)智慧輪建立曼荼羅儀軌。説驚發地神法云。即觀本尊大毘盧遮那如來淨妙法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想自身如金剛薩埵。於一切如來前。以清淨三業。志誠禮敬(已上)大毘盧遮那者法身如來。十方三世如來者。報應身也。當段釋擧所禮境中有三重。初毘盧遮那。次十方諸佛。後十地菩薩也。如來以果徳圓滿故。與初重同云無盡莊嚴身。菩薩二利未滿故。云分證莊嚴身也。經第七禮拜偈云。諸有永離一切過。無量功徳莊嚴身(已上)毘盧遮那佛能具足無盡莊嚴功徳。是故從所具徳呼能具身。而云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也。十方三世如來亦復如是。所以指一切如來。直云一一無盡莊嚴身也。十地菩薩亦分具足功徳莊嚴。故云分證莊嚴身也。又依住心品説相。毘盧遮那與無盡莊嚴身即能現所現之異也。毘盧遮那是大日法身。無盡莊嚴身是他受用以下三身也。故下文釋云。如毘盧遮那三身遍一切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十七右)二教論引當經百字果相應品文。而注釋云。明大日尊三身遍諸世界作佛事亦如釋迦三身。
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已上)當段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者釋迦佛等。而此諸如來皆具足三身。故云一一無盡莊嚴身也從十住地等者。謂從第十地以降至初地諸菩薩也。然禮拜法先勝後劣。故今顯示其所禮境。即從上位至下位也。但於菩薩地中。地前是相似位。幻化影像之身。故不出之。而唯擧不退證位大心衆。以爲所禮境也蘇婆呼經下云。先當禮拜一切諸佛及所居處。次應禮諸菩薩衆。次禮縁覺聲聞之衆。譬如初月雖未圓滿然諸人等致敬禮滿月。是故禮拜諸菩薩衆。彼等荷負一切衆生。以救濟故。云何不禮彼等菩薩(取意)若準此文。則所禮境可廣通三乘聖者也分證莊嚴身者。第七釋修行地果相云。此菩薩於百字明門中。各見蓮華胎藏漫荼羅世界海。其莊嚴相皆悉不同○於此百蓮華藏一一世界菩提漫荼羅。各有十世界諸菩薩金剛等。以爲眷屬。此瑜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至十一地畔。於虚空雲海明門中。一一皆見蓮華藏莊嚴世界性相形類。展轉不同(三十右。)問。智證三部曼荼併引第二卷從初地得入金剛寶藏釋。當段從十住地乃至初地文而解釋云。顯教行人或從初地入此祕密教。
或從初住入此祕密教(云云些些疑文意同之)此師意當段所云十住地者。指地前勝解行地中十住如何。答。此疏前後釋例皆以十地稱十住地。龍樹十住毘婆娑論等亦此例也。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徳行名爲地(已上)可惟忖之。況如向言凡致敬法從勝至劣。故今文先擧毘盧遮那。次擧十方諸佛。後擧十地乃至初地。比來次第其意顯然也。若云自初住至初地。何爲所禮之境菩薩地中。至初地不及二地以上乎。先賢判斷猶非無疑。可畏學者留意思擇無有間隙者。謂佛菩薩之身無障無礙。倶滿法界無有間隙。
譬如衆多燈光不相障礙各遍一室也如胡麻中油者。即以喩無有間隙也。六度經云。譬如油麻油遍麻中(九之八左)當觀此身等者。謂作禮時即想。此身對上所擧諸佛菩薩前。一一至誠作禮也由此因縁等者。此以阿闍梨所得福業迴施弟子。而令悉地成就也。具支灌頂第二引當段文而注云。私謂。
此中宜用供養法中増益守護清淨行品九方便之法(云云)依之玄靜阿闍梨嘉會壇第一。具載九方便偈頌眞言也次當説偈等者
釋以如是偈警發地神文也如釋迦牟尼等者。此擧例也。今此一段釋文依佛本行集經。彼經第二十九(菩薩降魔品第三十二)云。是時菩薩向魔波旬而説偈言。汝昔施一無遮會今得如是大威權。我於無量億増祇爲諸衆生種種施。爾時魔王波旬復向菩薩而説偈言。我昔祭祀無遮會汝今驗我既非虚。汝若千劫布施行誰信。此言欲降我。魔王波旬説此偈已。時菩薩不畏不驚不怯不弱。專注不亂。以柔軟心捨諸恐怖。身毛和靡。視瞬安詳申其右手。指甲紅色猶如赤銅。兼以種種諸相莊嚴具足。無量千萬億劫諸行功徳善根所生。擧手摩頭手摩頭已復摩脚趺。摩脚趺已以慈愍心猶如龍王。欲視擧頭既擧頭已善觀魔衆。觀魔衆已以千萬種功徳右手指於大地。而説偈言。此地能生一切物。無有相爲平等行。此證明我終不虚。唯願現前眞實説。爾時菩薩手指此地。作是言已。是時此地所負地神。以諸珍寶而自莊挍。所謂上妙天冠耳璫手璅臂釧及指環等。種種瓔珞莊嚴於身。復以種種香華滿盛七寶瓶内。兩手捧持。去菩薩座不近不遠。從於地下忽然涌出。示現半身。曲躬恭敬向於菩薩白菩薩言。最大丈夫我證明汝。我知於汝往昔世時千億萬劫施無遮會。作是語已。是時其地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作大音聲猶如打於摩伽陀國銅鐘之聲。震遍吼等如前所説具十八相。爾時彼魔一切軍衆及魔波旬如是集聚皆悉退散(十五右)付法藏經第一云。昔婆伽婆於無量劫。爲衆生故求最勝道。成就種種難行苦行○本覺具足。垂成正覺菩提樹下跏趺而坐。第六天魔深生愁毒念。其道成必當勝我。即率官屬十八萬億。詣樹王下謂菩薩曰。汝今宜可速起還宮。若不爾者當持汝足擲大海外。爾時菩薩如師子王心無驚畏。告言波旬。汝曾供養一辟支佛受八戒齋。由斯福故得爲天王。然我已於阿僧祇劫具足成就難行苦行。大地未有如針鋒許非吾昔日修苦行處。假使魔衆如恒河沙。不能傾動我之一毛。云何汝今欲以吾身擲大海外。魔復言曰。我於往昔施辟支佛得爲天王。斯事可明。今汝所説以何爲證。於是菩薩申手指地曰。此神知我。爾時地神從金剛際踊身而出。合掌白言。誠如尊教。有此地來。我爲其神。此地無有如針鋒許非是菩薩本行之處。魔聞斯言顛倒而墮。破魔軍已成最正覺(初右)雜寶藏經第六同之無量地神等者。智慧輪建立曼荼羅儀軌云。想地天猶如天女。衆寶莊嚴。與無量眷屬各捧寶瓶。及持香華從地涌出。憶本誓願不敢違佛教。來此證明(已上)閲西域記第八。第一地神證明。第二地神亦證誠今阿闍梨等者。正明也今此佛子者。乃指阿闍梨也大事因縁者。成佛因縁也爲將護等者。若不警覺掘地。地神作忿損惱自他。故今以偈讃嘆地神。種種啓告而供養香華等。然後掘地。神大歡喜。還作守護令離魔業也阿利沙者。智論第二十五云。安立阿利沙(秦言聖主)住處(九右)又云阿梨沙住處(阿梨沙第一最上極高。不退不却不沒。具足功徳無所減少。是名阿梨沙住處同上)供養法疏下云。阿利沙者歎佛功徳也(十五左)智論初釋不合今意。然準後釋并供養法疏。嘆徳偈云阿梨沙偈。即今嘆地神徳也。但演密鈔用聖主翻名。彼第五云。疏阿利沙偈者。梵語阿利沙。秦言古聖主。即自利利他殊勝功徳古仙聖道也。
一切諸佛無不依此而住○今行者欲於此地爲弟子故建漫荼羅如釋迦聖主住處。我欲安住。是故警覺地神。亦是作誠實言。安立古聖主住處。是故此偈名爲阿利沙也(八左)此釋未詳。大原帖決十五云。隨則私記云。阿利沙者此云吉祥(云云)不思議疏云。阿利沙者歎佛功徳也(云云)師曰。此吉祥之説未詳。
阿利沙者猶是加持義也(云云已上帖決)此加持義本據如何當誦梵本者。經已載漢本。故疏却出梵本也。法賢三藏所譯五卷教王經第一。説此梵偈。不違今疏所出。又仁王觀智準胝等軌。用漢文。全如當經所説。然乃此偈兩部大經一同説也。安然具支灌頂第十一云。私謂。此中宜用義釋及大儀軌所出梵本(已上)大儀軌者。指法全青龍軌歟。無畏廣大軌出漢語偈。攝大軌都無此作法也。長慶公三家次第云。攝大軌總不爲地神作法。廣大軌○誦漢語五言偈。不更爲餘作法(已上)
偈頌梵本(胎藏薄紙次第出之。又義釋梵本與此少異)
●●●●●●●●汝天親護者
●●●●●●●●於諸佛導師
●●●●●●●●修行殊勝行
●●●●●●●●淨地波羅蜜
●●●●●●●●如破魔軍衆
●字不合疏對譯年字。義釋出●字。可決之。又●字不合疏對譯野字。義釋出●字。仁海僧正次第用●字也(已上)光云。今疏用年字。義釋出●字。梵漢符合。不足怪也。師曰。●●軍也。軍者名衆。一萬二千五百人爲軍也。●●云衆。未詳。又雖●字不合野字。而於義無害也。●●是如義。●●●●云如來如去如説如知解故。●●亦如也。●●●●●●●●云如一切如來故
●●●●●●●●釋師子救世
●●●●●●●●●我亦降伏魔
●●●●●●●●我畫曼荼羅
心覺記云。
青龍軟滿拏㩜䧄佉夜(引去)沒藥(二合)唅(玄法軌同之)檜尾次第●●●●●●●作禮方便次第云●●●●●●●諸本下●字無之(云云已上心覺記)毫。玉篇云。歩莫切殷地名。問。於巖石樓閣上修法之時。可作警發地神法耶
答。法三宮胎藏護摩鈔上答此問云。必可警發。石及樓閣皆在地上。何不警告哉(云云)不空所譯準胝軌云。若於山石上建立。或在樓閣。或居船上。一切賢聖得道處。但以五淨塗拭。面向東坐。結無能勝印。按地誦眞言七遍(七左)此其證也偈意先告等者。釋此頌二。初淺略。後復次地神下深祕也汝天女等者。釋初一句。加呼女字。即上注●微字云。天也有女聲。提婆翻天。●字加三昧點爲●。三昧是女義。故釋云汝天女也已曾供養等者。釋第二句。上注有多聲是曩字也。佛體衆多。故云多歟。諸字其義足矣。故云於諸佛導師也(已上)光云。勃駄佛也。曩多聲也。多即諸義。故譯曰諸佛也修殊勝行者。釋第三句淨治諸地等者。釋第四句。淨字通下二。故云淨地淨度。地者十地。度者十度也及餘種種等者。釋等字也。摩訶般若中六度十度外明種種法門。今指之云等也。但漢本不存等字者。五字爲一句。故略之耳。況又地波羅蜜句中攝諸法門。罄無不盡。是故等字自在地波羅蜜之中。故云然地波羅蜜中等。上注義含等字者即此意也次偈等者。上一偈警發地神。次一偈明驚發所以也。謂警發之意汝地神女出現證明我誠實言。而令速成此事也
如世尊等者。此次偈之中初二句釋也菩提漫荼羅者。漫荼羅此翻道場也我今等者。後二句釋也如來事者。如來利益衆生以爲事業。然今紹先佛業作之。故云紹如來事也毘盧遮那三密等者。警發地神之前有住自性法。是三密加持方便也。指之云以毘盧遮那三密所加持故也。其加持法具如下明復次地神等者。初句祕釋也。大日所住三摩地法門●字也。●字本不生。地大種子也。其地者即是一切衆生心地也。是故大日如來加護攝持一切衆生心地。此云汝天親護者也。次三句亦雖可作深釋。其言不可加顯淺釋。故不別釋也地神是女天等者。最勝王經玄樞七云。字曰堅牢。本云佛告地神堅牢(曉云。能持大地令不傾毀。故言堅牢此是女神而受三歸。故名善女。西域敬神皆名爲天。如長阿含四大之神皆名善女天已上)大日世尊等者。此文以地天直爲大日尊所變。然又第十云。次地神眞言。地能持萬物。一切萬物依之生長。當知即是佛心。猶如來心能持萬物。深入持本三昧。而説眞言也。亦是釋迦方便化身耳(十四右)二文太似相違。但是約總別歟(已上)光云。地神本有四釋。而今出其二釋要者更問如實相世尊等者。次偈初二句祕釋也。但對外迹假相。本地常身名實相世尊也昔在菩提曼荼羅者。此指大日如來自受用成道也無明住地等者。最珍鈔云。問。何限無明塵沙不擧見思乎。答。麁惑浮麁易斷。
故且置而不論歟(云云)付法藏經説魔王官屬十八萬億(云云)塵沙大衆者。指此等魔衆歟。是即塵沙細惑之表示歟。以般若波羅蜜手者。右手主慧故也。屡舒五力者五指也。兩本義釋五輪(云云)五力者。言進念定慧以配五指。此是五力約人即五大力。五大力即五大尊也。皆降魔三摩地。故其義尤應(已上)汝三昧等者。定是所依。慧是能依也。無禪定室慧燈不全。故舒慧手按心地時。三昧合力云現作證明也是故無量等者。謂大日如來舒五力按一切衆生心地時。爲無量應度衆生作障難。之四種魔軍依之退散也。從凡夫微薄善根至等覺補處深位。修善行成悉地皆無非大日如來祕密加持力。凡夫雖不知之冥益不虚也寂業師子者。密鈔五云。疏號爲寂業師子者。偈中云釋師子救世。具足應云釋迦師子救世。偈以五字成句故。略去迦字但存釋字。此釋迦言尋常翻譯或但云能。或云能人。今云寂業者。蓋依字門而立其名。謂前梵本偈中云赦吃也(二合)者赦即是奢字門。奢者一切法寂義也。吃也者上吃字是迦字門爲連合。也字取聲便故遂作吃音。迦者詮一切法造作義。造作即業也。由此故云寂業師子也(九左)我今亦欲等者。後二句祕釋也復次以字門等者。以上約句義。以下約字義也正在他字者。偈中最初怛字也。演密鈔所覽本作我字。是謬本也一切法本不生者。釋長引阿字也如於實相等者。多字如如義也。地神住不生心地。故誦不生如實字。以警發彼地神也彼誦偈時等者。
釋彼應長跪舒手按地頻誦此偈文也長跪者。慈覺在唐記云。長跪者雙膝翹二足指也(已上)歸敬儀(南山)下云。跪者謂尻(苦高反)下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身而立者是也。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左右兩膝交互而跪。經中比丘亦有兩膝至地白佛者(八右)又云。經中多明胡跪互跪。斯竝天竺敬儀。屈膝拄地之相也(同上)申智慧手等者。歸敬儀下云。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地(九右)定手印相。當段經疏未明。故今委考載之。無畏廣大儀軌云。警覺地神偈(定手執智杵。於心慧手五輪安其地上之八右)慧琳壇法云。雙膝長跪。以定手執金剛杵。當心直竪。以慧手舒五輪。平掌按地。誦前經中警發地神偈七遍。
毎誦一遍一按於地(六左)智慧輪儀軌亦同此文慧琳智慧輪倶爲不空三藏弟子。其所著述文言是同。定知三藏口説。若然無畏不空兩祖所傳同一耳。胎藏備在次第云。長跪慧取三股。三度抽擲移取定當胸(云云)作禮方便次第云。左五股若三股當心(云云)檜尾貞觀寺小野僧正次第等。取三股三度抽擲(云云)當時行用持五股也。又長慶公胎藏三家次第。出警發地神法云。禪林云左手作拳仰安股上。右手掌從膝垂下浮轉地上三遍(云云)疏家本存此傳。而不示持杵儀則歟。
又新渡三卷胎藏普通念誦儀軌警發地神印相圖。左手擎香爐。右手按地勢也。此軌未知作者。宋朝皇祐年中摹板本也。諸傳之中未考此説一七度印之加持七遍者。七度七遍配屬。古存兩義。一謂一七度屬上句。誦偈之數也。誦此阿利沙偈。一七度可訓之。印之加持七遍者。按地之數也。一謂一七度者按地之數也。加持七遍者。誦偈加持之數也。依此義者。誦此阿利沙偈。一七度印之加持七遍可訓之眞言印相應者。印眞言同時云相應。下出耕牛二牛之喩(謂法界生印説文之釋也)即此意也阿闍梨言等者。明欲作警發地神之時作法也。此是作法當段經文雖不説之。而以三藏口傳示之。故云阿闍梨言也。此中有四箇法。一自身加持法。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者是也。密鈔五云。疏先已三昧至供養等者。謂譯主阿闍梨教誨。眞言行者若欲作此淨地法時。先當以三昧耶眞言法界眞言金剛自性眞言加持自己之身。
要須依法則能遠離諸障方可建立大悲曼荼羅(十左)三昧耶法界金剛三句。如次標佛蓮金三部。但自性之言總通三部三昧耶。三昧耶是自性義故也。或又屬第三金剛薩埵。第九釋第三三昧耶云。次句云嚩日囉怛麼句痕。謂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即是法界自性。以成就大堅固力不可沮壞故(二十一右)可思之。又下文云。
於最初日阿闍梨當住大日如來自性然後警發地神(十六右)具支灌頂第二云。義釋云阿闍梨以如來性加持自身。謂以阿遍支分。此阿字即法界體性(云云)私謂。宜用大儀軌中初字門法(云云。已上具支灌頂)持誦不同第一入佛三昧耶之初。出初字門觀。注釋云。此觀出攝大軌加印明。祕云。是入佛三昧耶之種子也(三右)今雖不出初字門觀。而理必可具足之。至下更詳皆如供養法中所説者。具支第二云。
私謂此中宜用供養法中清淨行品三三昧甲冑囉字無堪忍大護供養儀式品初成器界法(已上)二淨地法用囉字門自淨心地及此道場地者是也。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具點廣嚴飾。謂淨光焔鬘赫如朝日暉○先自淨心地。復淨道場地。悉除衆過患。其相如虚空(已上)當段次下云。然此中地有三種(云云)依之持誦不同科當段曰。初現前觀囉字。淨除三種地(云云一之四右)經第七不約灌頂行法。故且不擧弟子心地。當段即示入壇先行。故總通三種地。三種者。謂自己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場地也。三器界觀於瑜伽中乃至以阿字加持之者是也。持誦不同科目云。次用三字起三輪(云云一之四左)三字者●●●。三輪者風水地也。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思惟彼風輪。訶字所安住。黒光焔流布。次想水輪。以嚩字加持。謂想嚩字在圓輪中。次想金剛地輪。以阿字置方輪中(取意)當段依此文也。凡胎藏器界觀有三輪五輪兩説。經第七攝大儀軌等。三輪世界也(大師一本次第亦有三輪觀想)無畏廣大儀軌。法全玄法青龍儀軌。并大師胎藏次第五輪世界也。安然金剛界對受記第三云。私云。彼經有二器界。初大悲壇立風水地三輪須彌寶閣師子座等。後祕密壇立空風火水地五輪。各有種子形色印明(已上)此中彼經者。指大日經。此師以三輪五輪兩説。爲大悲祕密二壇之異。菩提心義第四云。胎藏攝大瑜伽云。小乘説三輪大乘説五輪(云云)彼中大悲胎藏深祕法中。觀三輪也。祕密法品祕中深祕觀五輪也。故須此中深祕觀三輪。祕中深祕觀五輪。或阿闍梨此大瑜伽用彼胎藏五輪。即其義也。
小乘倶舍婆沙等多説風水地三輪華嚴瓔珞等大乘多説五輪(已上菩提心義四本之三十七左)攝大儀軌云。瑜伽者諦觀五輪最深密。
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風輪○次上安水輪○復於水輪上觀作金剛輪(一之七左)此文標五輪最深密。而出三輪觀想。是祕略之意歟。又最珍鈔釋當段義釋文云。問。何故此中不論空輪火輪乎。答。此約風水金三輪也。上用羅字門淨心地及道場地。是火輪歟。空輪非建立境。故不論歟(已上)青龍玄法等軌。囉字淨地觀後出器界五輪觀。然乃三輪五輪觀想不約前段所説囉字觀之有無歟。四調心連誦法。一縁諦觀乃至諸過咎也釋是也。嘉會壇第一云。一縁諦觀定下相應明了。善調心及氣息乃至諸過咎也(云云)蓋此記警發地神以前出此觀門。次上遇善境界釋曰。當於三昧中察其境界(云云)指此觀門歟。又慧琳建立壇法并法全建立護摩軌警發地神以後用此觀想。若爾當段釋任三藏口授示文。而外用意更出此觀。
非必謂之警發地神先行猶可詳之調心及氣息者。無畏禪要云。應學調氣。
調氣者先想出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還復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調氣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然後學定(十四右)
一氣誦阿字等者。慧琳壇法云。即住大日如來觀。觀菩提心。分明顯現於心月輪中觀阿字。白色放大光明。照無邊界。便連誦阿字眞言。一氣盡力。如是連誦。或一息三息乃至心得相應。離一切分別入於清淨法界。然後可止(十一右)金剛界對受記第一云。無畏禪要具出調氣出入息法。即此中調心定也(云云)金剛界祕要記(運)云。言止息令微細者。口決云。寂氣息於其息氣上觀長吽字。隨息氣出入。即其字色金色(云云)阿吽雖異調心觀想維同也第二十云。今以此字一縁與息出入。自然念念相續心不散亂。恬然易入三昧也。此爲世間念誦中最上也(二十左)或一息等者。建立軌云。善調於心氣連誦阿字明一息乃至三。盡力當念誦(五右)慈覺在唐記注此文云。連誦阿字明者。但一箇氣中間盡力連誦阿字觀本不生義。如是乃至三也(已上)心地祕訣(一行)云。如是出入息各令至三。或至於七令氣微細(已上)瑜伽蓮華部軌(不空)云。數息法從一息至七息。又從一至七相續不絶(云云)請觀音經(居士難提譯)云。使氣不麁不散。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成就息念。無分散意(十右)準此等説。乃至之言可攝自餘數息也覺觸者。得定先相也。修禪要決云。定相極多。且擧三五。或顯似丈夫之状。或覺身上多諸垢膩。此等皆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儀或且休止。或覺身上如虫蟻行。或復如雲及白氎等。從背上起。竝勿心怪。亦勿手觸。或如滴油從頭面下。或見所坐處明。此等竝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勞倦。傍聞彈指聲。或觸門等聲者。即宜出定或寢息等。此是諸天善知人勞倦。來相警也耳○覺如是違順等相。皆勿取著以生憂喜。但縁本境安靜其心(已上)或自見等者。三種地相好惡即於定中可顯現也。法賢三藏所譯七卷理趣經第一云。若欲空中現文字相見三世事者。當書阿字持誦一落叉。即見三世事(九右)下出心上寶珠觀云。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二十五左)彼此同一觀行也耳
經云以塗香(乃至)可知也者。此明供養地神法也。如前欲警發地神之時先禮十方諸佛。今亦欲供養地神之時先供養諸佛也。凡供冥衆。先供諸佛。冥衆増長其威徳力。故副供養以爲習也。不空所譯訶利帝母儀軌云。先供養一切如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等一切菩薩。然後供養我訶利帝母。何以故。我本藥叉女。如來受與我三歸五戒菩提心律儀戒。對諸十地菩薩。是故先供養諸佛菩薩(十六右)餘天可準例之。法華儀軌説警發地神法之中。以如來慈護眞言加持一百八遍(云云五左)亦此意歟種種香華等者。具支灌頂第二云。私謂。此中宜用瞿醯擇地中云。作法之時塗香及華燒香飮食燈明護摩。如此六種縱不獲辨自餘等物。必不應闕此六種物(瞿醯經上揀擇地相品文也)然此中地等者。
爲作供養祕釋即先分別三種地也謂以囉字門等者於前所明淨地法也。大師胎藏次第云。次普印心及道場各觀●字。淨自心道場地。一念守齋種子心令平正名治地之(已上)皆以阿字門持之等者。第十五云。造曼荼羅先須擇地。故次明擇地也。所謂地者即是菩提之心(六左)第二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
即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以是堅固性故在衆生識心終不敗亡○然亦不出阿字門(十一左)當段釋意云。先以●字淨心地垢。而令成純淨●字菩提心大地。即於此心地上建立一曼荼羅故云●字門持之使成金剛也若就祕密等者。正明供養祕釋也若阿闍梨等者。約自心地也淨菩提心種種功徳者。香華燈明等供物一一表功徳法門。如下釋。密鈔五云。疏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徳等者。
前淺釋中阿闍梨以塗香華等而爲供養今深釋時阿闍梨即以淨菩提心所生種種功徳。迴向一切智智而爲供養。此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徳迴向一切智智等一十五字三度用之。
行相可知也(十一左)可云以淨菩提心等九字如何(已上)光云。密鈔文中三度者。謂自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之三也。又可云九字之解可也。
何者一切智智印是自心本具佛果也持地者者。地神也以此功徳等者。約弟子心地也若用莊嚴等者。約道場地也以法供養者。維摩經下卷(法供養品第十三)云。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爲上爲最。第一無比。
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十八右)法供養相彼經具説。尚披見之供養已復等者。此釋供養已眞言者等文也。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當以五供供養諸佛及地神。已復應歸命一切如來(私云。當具閼伽等五供。或用印明。玄法寺加地神持次第印明○青龍寺本加作壇印明五左)例解者。指警發地神偈前所説一切如來作禮經疏文也
經云然後治地等者。上擇地擇時中間所説治地支分。正於此處而用。故以結合前所説也傳教七日行事鈔。安然具支灌頂竝於當段引載先段所釋治地支分文。尤有以也先須作如是等者。就治地支分有數法則。其中擇地擇時警發地神香華供養等。經所載也。又住如來性等嚴身方便及警發以後不動加持等。經雖不説以阿闍梨口傳必可行之。如是法則前後守次而可用之。故云乃至如經等也時金剛手等者。自此以下即釋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等文也。以上擇地治地擇時三種支分了。金手因之發問。如來亦答之也爲欲發明等者。先明發問因由也。謂爲斷未來弟子疑惑故也。深者甚深。二乘凡夫不能測量。故云深也。密者祕密。十地等覺不能見聞。故云密也
頭面禮等者。是表禮至極也。歸敬儀下卷云。明頭面禮足者。正是拜首之正儀也。經律文中多云願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如俗中重尊友者。不斥其名字相名爲足下者。義類同也。又如天子太子有所稱謂不敢及形。或稱乘輿車駕。或云陛下殿下。皆敬義一也。然中邊行敬。其家不同。此土設敬遠拜爲重。天竺設敬近形接足拜乃爲至極。故經中陳如久不見佛。來禮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則頭面禮足之相具也○智度論其禮有三。初謂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爲上禮(八右)謂我親從佛者。釋頌初佛字
諸法實相者。釋法字遠離一切諸相者。釋離諸相之三字。若爾佛法離諸相可説之。問。諸法實相者。何法耶。答。六大也。第六云。復次如世間染衣先以灰水洗則易受染色。今以囉字門焚燒弟子心垢使成灰燼。然後以嚩字門大慈悲水洗之。使純一清白離諸戲論然後染作法界曼荼羅。令種種普門身皆同實相色(十三左)實相色者。五色。五色即五字五大也。同釋云。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
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十四左)可思之法佛所住等者。釋法住於法位之句。法佛所住是法位。故云住於法位也。法華説是法住法位(方便品文)天台釋眞如爲位。依今宗意。則六大名位。即身義云。諸法之所依住故號位(已上)諸法所依所住處是六大也。譬如世間草木土地皆依住虚空中。四曼三密諸法皆依住六大法界中。故此六大亦名大空。六大與大空名異體一也。然乃今文法佛能住。六大爲所住。能住能依是所生法。所住所依即能生法也。第十四釋祕密曼荼羅品能生隨類形等文云。此中生者略有三種。上品生者。謂生如來眞淨法身常住之果體。次生諸佛菩薩二乘。隨在何地而除彼障。下品生者。即有情及器世間。皆亦由此法門而得成立也(十八右)今法佛者。約三種生中上品生也。問。經法住於法位者。指色心依正一切諸法似云法。而疏主釋爲法佛何乎。答。有二義。一義云。如所疑法者廣通諸法。即前文所云三品生。皆可攝法一字中。其中且擧上品而顯中下。是擧一示一之意也。一義云。三種倶雖六大所生。而開如實知見正住六大法界之理。唯是法佛如來也。然乃經云法者非擧諸法通名。但指法佛云法。頌文要簡。故略佛字。疏主即爲譯家能得經意。而釋法佛所住。何失之有若如來出世等者。釋所説無譬類句。謂諸法實相有佛無佛。常自寂滅不可思議也寂滅者。非指空理。湛然常住以名寂滅。其義如上已釋不可思議者。不可心思故名不可思。不可言議故名不可議非思量等者。釋不可思也亦非因量等者。釋不可議也。天竺談論是非立三種量。一宗。二因。三喩。今因量譬喩者。第二第三也。經譬類者。第三譬也。疏主得意加顯思量并因量也。問。經所説無譬類者。所説二字其意如何。答。或云此指諸法實相也。言佛所説諸法實相無譬類也。私云。所説兩字可置初句佛字之下。依之疏主釋云我親從佛聞。然今結頌五字爲句。故移置第三句之初也若法相常爾等者。釋無相無爲作句也。謂法者諸法。相者實相。常者常住。爾者法爾也則非諸佛等者。正釋無相二字。無相者作義。非諸佛造作。故云無相何況有爲等者。正釋無爲作三字也或又法相常爾釋無相二字。則非諸佛所能造作何況有爲等。竝釋無爲作三字也(已上)光云。初義似鑿。後義可味
何故天中天等者釋何故大精進等三句也。所釋經本無天中之天之言。大本經文定有此句。是故疏主加呼之也。天中之天者。法華經云。聖主天中天(化城喩品文)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義淨譯)第十四云。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御師。隨機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二十八右)釋氏要覽第四云。天中天佛之小字也。佛本行經云○抱太子謁釋迦増長大天神。廟神石爲像。即起禮太子足。王曰。我子於天神中更爲尊勝。宜名天中天(中之二十七右)大精進者。大日名大勤勇。其義見于釋大阿闍梨徳之中。精進者即勤勇之別名也
覺觀言説者。智論云。攝心則無語。散心則有説。説法從覺觀生。覺觀麁事。佛不應有此麁事(十之一右)或名尋伺。或名覺觀。唯識論云。尋謂尋求。伺謂伺察(七之二右)第一云。略觀時名尋。諦察名伺(本之二十六)大乘義章二云。覺觀者論釋多種。一隨定以説麁思名覺。細思名觀。二隨慧以説。未知事中比知名覺。現知稱觀。三就亂心以説。散心數起名覺。散心微少稱觀(十七右)既是有爲等者。釋不順法然道一句也。凡有相無相相對判釋多途。大約云之則有三意。一相者相状也。色心等法状相名有相。無色無形空理名無相。常途諸教盛作此釋。今此疏中世間三昧道名有相。十縁生句觀名無相。即此義也。二相者差別義。正理論相謂居外。
覽而可別(已上)又四曼義相差別(云云)經第七自尊各別觀名有相。自尊一體觀名無相。是其意也。三相者造作義大集經云。
言無相者無作也(八之十七)又第七云相者從縁所生之法(十九取意)是則有爲生滅法名有相。無爲常住法名無相。當段釋依此意。故云有爲有相無爲無相總意云。端坐默然而直觀心實相。誠夫可謂證入方便也。然今眞言行者。或折華刻木。或掘土治地等種種事業。不異戲弄之事。又似呪術之事。豈能隨順無爲無相道耶。殊及于今此疑太興。金剛手預鑒此時擧疑。如來亦依彼疑作答。若無此問答者。密法恐墜地矣。學者留意思之世間如言等者。世間二字貫通如言妄執疑謗之情二句也如言妄執者。雖不疑謗如言取義之類也。梵網開題云。三毒五逆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任文取義佛之怨(二十五右)即此意也疑謗之情者。第三云。以不解密號故。謂是因縁事相。心生慢易而自言。我行眞道。何用呪術事耶(十四右)是其義也
爾時薄伽梵等者。此答夫法常無性等者。釋法離於分別等二句也。法者有爲縁起諸法。有爲法本無自性。從衆縁生故。而凡夫向縁生無性之法。終日生實有可得之想。爲之亦起種種分別妄想。若達其縁生無性理。不動縁起法即悟入無爲無相道。若復縁起諸法有自性可得相。爲無爲實相可作障礙。而如纖芥本無自性。誰爲實相作障礙乎。譬如幻師假藥術等衆縁而化木等以爲金等。從衆縁生曾無金等自性。然幼稚人謂實金等。若知是幻所現唯有木等體而無金等性。今亦如是。縁起諸法無自性。故唯有實相。而汝簡縁起法求無相道。縱經永劫終無所得。譬如幻師化金爲石。若存石相別求金者。其於何處可得金耶。當知不動縁起而入實相。不壞實相而能縁起。是佛法大宗也。珪光院法印定譽口筆云。夫法常無性等者。此一段大意者。擇地造壇等有爲事相皆心之變作。心之外無一法。劣慧愚鈍機雖見心外法。勝慧信解機知自心所作。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自心全體也。譬明鏡現萬象。癡騃者不知鏡實性。執實有法。有慧性者知皆是鏡影像而無實性。即以鏡明相爲其體。鏡體不動故影像又不動也。
是云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是故釋造壇如幻之外別無無爲法也八心之相者。十四卷義釋云即是無相之相越諸戲論。十卷義釋云即是一八不二之相。七卷釋義云即是八不之相。智證大日經指歸所引義釋文全同疏文。演密鈔牒文即是一八不定之相。彼鈔五云。即是一八不定之相等者。此則雙囑諸法與實相也。一則法常無性。八即從衆縁生以諸有爲法既無自性即一實理也。以諸法既從縁生乃有生滅斷常去來一異。即有爲也。一不定一能成八。故八不定。八即是一故。既其一八不定。即能越諸戲論也(十一左)今本八心之相者見縁起諸法始終不過八心。初從順世善心。終至十地若長若短。總通諸位而有八心。當知八心是縁起法通相。是故擧之爲詞端也。問。經分別妄想者。其別如何。答。無其釋故雖是難知試今釋之。謂内心思發動三業而有所作云分別。何以知者。次轉釋分別云心思諸起作故也。不及三業起作總屬妄想。不了妄計而無其實云妄想。謂凡夫晝夜恒時不覺。風吹鳥囀等種種計度曾無所作。其類太多。故云一切妄想也若了知等者。以上釋法離於分別等二句以下釋我成最正覺等二句。此中間有若淨除妄想等二句。此二句屬我成最正覺句。但與法離於分別等二句其義不異。故攝彼釋別不釋之。疏主爲顯此意云及一切妄想等等言攝此二句也諸法本無想者。有爲諸法從衆縁生。而性相都無也。上云無性。今云無相。前後互顯也照見心之等者。凡夫向有爲諸法作實有想。故爲之所礙不能照見心之實相。而今了知諸法自本無性無相。故能照見心之實相。譬如翳者見空華作實想。故唯見華不見空。悟者知空華無所有故能見空法。準而思之
爾時一切等者。若能照見心之實相。則身口意三業皆如虚空不可盡也。三摩地儀軌云。歸命毘盧遮那佛身口意業遍虚空(初葉)即此意也不可盡者。虚空有三不盡。一約時。虚空絶三世時。第一釋圓明日無有時分修短之異。湛若虚空(取意)既無去來今。豈有盡期乎。二約方。四方上下約有分限法。虚空無分限界量。由何定方域乎。有方域之法必有所盡。今既絶方域。故云不可盡也。三約相貎。有形貎之法又有分齊。故必有所盡。虚空非青黄赤白色。非方圓長短形。故云不可盡也。問。若爾法性體絶時方相貎。豈異常教所明之無相空理乎。答。今絶時方相貎者。此簡可思議時分。非無不思議相貎。上引第六釋文。法界不思議色者是也。既有不思議色。何無不思議時方乎。故於内證心地而開八葉圓壇。揀擇時方。作祕密釋不可同常教談。此中不思議者。且約時云之則有二意。一圓明日。謂本不生故諸災殃永息名息災。本不生故諸功徳圓滿名増益。息災相應寂靜時。増益相應圓滿時。此中所云息災増益時者。絶古今相。廢始終相。周遍法界常住不變也。二加持日。縮多劫收一念。延一念爲多劫。延促自在攝入無礙也。圓明加持雖異倶非凡情所測。故云不思議。如云時方相貎亦復如是。學者得意而可解耳然一切等者。釋凡愚所不知句邪倒等者。釋邪妄執境界句所謂等者。釋時方相貎等句種種境界者。所謂時方相貎等也。凡夫妄執定實時方。故云邪倒妄執境界等也樂欲等者。牒文常爲等者。作釋也愛水所潤。釋樂欲二字。具可云樂欲潤。頌文省略潤一字耳若我捨於等者。釋度脱彼等故等二句也佛意言等者。重述上二句意也(已上)光云。先承上二句意來。而起下一頌釋也
寄此漫荼羅等者。凡夫從無始時以來失慧眼。故未見無爲無相境界。託何而令解之。於是佛以大方便力。寄此具縁支分。以示善巧易解門。譬如有未見月之者。擧扇示之。謂本地無相者。本不生心地也。然於此處有四種法。第七云。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徳具足無缺。即有増益用。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更無●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如是本不生中無所有功即能成辦一切諸事(六右)且約息災云之。則如前云。息災與寂靜時相應。此中寂靜時者。
即是本初不生常自寂滅三世常住周遍法界時也。如是之處凡夫以難了故。寄初夜人定時而令修息災法。以之爲措心方便也。如云息災。増益等亦復如是。如云時分諸餘一一支分皆亦準例可知措心者。玄應經音義云。措且故反蒼頡篇措置也。又安也亦施也(一之三十左)光云。初心修行之人安置心於衆縁方便曰措心有地。有地即衆縁也即以此等者。釋而實無時方等一偈也。大本經有雖説時方所作業句。略本則雖無之。而實之言所顯。義而含其意也。謂隨順方便説句。存雖説時方所作業之意。對彼云而實也。然則即以此等者。釋雖説時方等。兼得等者釋而實無時方等。能不動等者。釋彼一切諸法等。即以此者謂措心有地之修行也蒙佛加持者。修行功積蒙佛加持。謂觀心爲因。三密爲縁。普門海會即得現前。是云蒙佛加持。經時方所作業者。即是也兼得觀察等者。若行者修觀。若佛之加持。皆是有爲有作之法而非本地無作境界。若唯住此處者。執滯而不可進。何能得入本地境界。是故必兼作十縁生句觀。謂今此觀行加持境界。皆從衆縁生如幻夢陽炎。無所作無造者。無性無相也。而實無時方無作無造者者。即此意也。有無兼行有非實有。無非實無。是故不動實相而能作種種事業也。如上所謂時方有爲作業。若實有可得法則爲實相可作障礙。而以十縁生句觀之。都無性相。是故縁起諸法不動當相即住實相。不動實相而作有爲事業。
故知不動實相等文釋彼一切諸法等二句也不欲令等。重結前釋而合經文。不欲令諸等。合雖説時方等。又不令執著等合而實無時方等若一切等者。密鈔五云。疏若一切等者此則反成。若作十縁生句中虚空句觀時。一切有爲之法皆如虚空。諸法實相亦如虚空。既有爲實相皆如虚空。
豈得逃避此處虚空貪求彼處虚空耶(十二右)如彼癡人等者。心經疏連珠記(師會)云。經云譬如癡人畏空而走。經恒沙劫不能得出。在所至處不離虚空(上之十二)放捨諸行人如逃避虚空。執著諸相人如貪著虚空。捨著共不當法體也。癡盲觸受象體而不辨象眞體之喩。亦可準知之耳
復次阿闍梨等者。此一段就而實無時方等一偈。作復次釋阿闍梨者。此有二義。一義云。指善無畏三藏。三藏講經之時即於當段廣説三車譬喩。雖始終是三藏講釋。所以殊安阿闍梨之言者。今於此中已盡多言擧法華例。後學徒作無益之疑。故標三藏廣説。而以遮彼處聊爾也。一義云。指未來傳法阿闍梨。謂將來有弟子。生不順法然道之疑。則擧當段經文而於此中可廣説三車譬喩也。若依前義廣説(久)。可訓之。若就後義廣説。(久邊志)可訓之(已上)光云。後義順文法華經等者。法華經第二譬喩品意也如彼長者等者。彼品云。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喩。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已上)時長者觀等者。又云。爾時長者○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已上)
今此門外等者。又云。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已上)
時彼諸子等者。又云。爾時諸子聞父所説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鋭。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已上)偈云。即時奔競馳走而出(已上)及其等獲等者。又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挍。周匝欄楯四面懸鈴○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已上)又偈云。以是妙車等賜諸子(已上)
長行云。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已上)乃非彼等者。又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已上)所圖之者。之字恐似無用。十四七卷二本無之。更勘證本(已上)光云。之字是助語耳如來以世間等者。合教三車出火宅也及以蒙三密等者。合等獲寶乘莊嚴第一也亦非彼等者。合乃非宿心所圖也初中若可承攬等者。法華第三藥草喩品云。如可承攬(已上)義疏第八云。如可承攬者。遙觀彼雲可言傍攬及以下承。如來府順於物如可承攬。不同衆生故不可捉持。即是不思議也(二十左)普門信解等者。謂一切衆生隨本縁性欲。從相應門各信解修行。達法界曼荼羅。世學者志求大日心王之果云普門信解。此義不然。下釋云。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普門親近如是等佛刹微塵數諸善知識(三十右)第一云。普門示現六趣之身(末之九左)第三云。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十六右)第二十云。我即法界。我即毘盧遮那。我即普門諸身(三十一右)此等釋意一門化儀萬差云普門方便。仍俯逮群機即是普門利益也乃知種種名言等者。凡夫本執時方所作業。故樂欲此修行似彼火宅諸子聞好樂事競出。而修觀功積蒙三密加被。自照見心明道之時。
知如來所説時方相貎等種種名言皆是自心法界功徳法門。似至門外即得非本所望之大車也
如言三月等者。約時明密號也。三月持誦者。未開心明道之時。此即教三個月九旬間持誦眞言也。至見心明道之時。則月者性淨圓明。三者三轉法輪也。密鈔五云。疏如言三月等者。即是行者觀自心上而作圓明。於圓明中想作三重。於三重上旋環布置三十四字。即是三轉法輪之義。豈可唯作九旬之解耶(十三右)同鈔第一。性淨圓明中阿阿暗三轉方便(十三右)是依字輪品説歟。但彼品意●爲初。●●爲中。●爲後。成三輪。今除●旨趣不詳。又或學者料簡云。性者蓮華部。淨者金剛部。圓明者佛部。如次理智事三轉也(云云)凡理智事三轉者未見其本説。強非一宗共許教相。何況性淨圓明三字即是三轉。何安中之字乎。性淨三點是法身般若解脱三法也。本説出涅槃經。一義云。三月持誦者。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品等意。於心月輪觀眞言字則有有相無相之別。皆同初月意支念誦也。此是念誦成就更復作具支念誦。此中亦有二月。一月心内支分具足之。即如供養次第法則也。二月心外支分辨備之。即如香華燈食供物也。前後合論三重轉昇。所謂三月持誦者是也。此位總云先承事法。亦名先持誦。亦名先方便。此念誦成就後稍加祈請。於境界中而得好相。方作成就壇法也。此時亦復如前作持誦法。都而云之四月念誦。而今言三月者且約先持法也。淨影涅槃經義記第二云。約性淨方便分別。方便三事菩提門收。不成涅槃。性淨三事方成涅槃。此經偏明性淨之果爲涅槃故○就性淨總別分別。別分不成。總攝則成。如彼三點別不成伊總攝則成(已上)又云。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三點若別亦不得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準合應爾○解脱之法亦非涅槃。乃至般若亦非涅槃。合上縱竝不得成伊。三法各別亦非涅槃。合上文中三點若別亦不成也。此成不成別章具論(已上)光云。演密以下即成三義。其演密義恐出自己之胸臆也。其學者義太穿鑿矣。其後一義足采用也。何者熟思文旨。是於心月輪中即成三落叉念誦也。此是三月持誦三落叉。即眞言行大事也。更問又如東方等者。約方明密號也。是亦未悟之時是四方中之東方也。已了之時即初發淨菩提心義也。如云時方自餘法門皆可例知。故云以此例之等也。問。正釋復次不同如何。答。正釋縁起諸法從縁無性。故云唯住於實相。復次釋即事而眞。故云唯住於實相。是其別也復次世尊等者。此下釋復次祕密主等三偈也。上來爲求無上菩提之人。示引入方便。以下爲求世間悉地之者。更示淺略方便。是則大悲無限之所致也旋轉總持者。第七釋字門之段。字字旋轉而互成義。其中自有淺深。深祕者字義。淺略者字相。今約淺略字相門。示世間悉地方便也。若依此義者。
以(天)旋轉總持(仁)兼(天)存(寸留遠)淺略(乃)方便(遠)可訓之。或義云。旋轉深祕以成淺略。故云旋轉總持。下釋云。以知淺略即深祕故能以深祕而作淺略。以知有相即無相故能以無相而作有相(云云)即此意也。
若依此義者以(天)旋轉(寸留遠)總持(遠)兼(天)存(寸)淺略(乃)方便(遠)可訓之(已上)光云。初義可觀。後義鑿矣。證文可然。今文太違設於事相等者通妨釋也或疑云。佛法誠合淺深雖異而皆入道方便。若唯成世間悉地者。是長輪迴之妄縁也。如來大悲還似無其益耳。今通云。設雖成世間悉地。必有三密冥資終成佛果功能。是又證道之徑路也。成佛心要云。問曰。諸佛本意令斷貪瞋等。何却令人起貪心求世事名利等耶。答云。諸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衆生。不肯直求菩提。且隨其所樂令持呪求之。由神呪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彼有智醫人塗在母乳。其小兒本食母乳不覺服著良藥除却病苦(下之十三)可思之唐捐。大般若音義云。唐捐下音縁。唐謂徒也空也。捐謂棄也故次偈云等者。合經也恒樂於斷常等者。其義難知。今試釋之。凡夫爲己有損之事恒樂斷滅。爲己有益之事恒樂常有。故云恒樂於斷常也。或又外道所●計斷常二見也●時方所作業者。其意易知
善不善諸相者。或有樂忠孝仁慧等善事之者。或有好殺生偸盜等惡事之者。其類衆多。故云諸相也盲冥樂求果者。法華經第一云。以貪愛自蔽。盲冥無所見(方便品文)盲冥者愚癡也。愚癡樂求世樂。故云盲冥樂求果也是故傳法等者。上來二段總結也。其意易知自犯三昧耶者。密鈔五云。疏又自犯三昧耶者。阿闍梨三昧耶戒中。第三戒不得慳●一切法。雖不得慳●而不得差根授道。如經云。差根授道爲人天寃。法華經云。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當來世惡人聞佛説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是故自損損他。故犯第四三昧耶戒(十二右)先住瑜伽等者。且約得瑜伽人。若未得瑜伽人請聖加被可知其本末因縁也施權顯實者。初機依措心方便頓入法界。故云施權顯實。後人三密冥資終成佛果。故云施權顯實也散入一切等者。方便門非一。隨機應時馳散出入。故云散入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七(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之中。
三處有亂(十二左)諸過咎也至若就祕密釋中等其一(十三左)當具衆徳也至行者住於佛室等其二(十四左)住於有相至是故傳法之人等其三。此中一三兩處直讀亦可。故今不出。而載其第二亂以授後學
(一)當具衆徳也(三)時金剛手○金剛鐸等(二)又凡欲擇治地○可以意得耳(四)行者住於佛室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祕密主(乃至)離諸障礙也者。以下正明七日作壇法則先經文如是所説等者。如上所説山林多華果等也隨在一地等者。謂隨時縁在得何地。掘地除穢而築令堅固也取未至地等者。不動使者法云。取新牛糞未●地者作方壇二肘。未落地者有二種義。一者以器物承取莫令至地。二者亦落地時塵土未汚。即略取上分不著地者。將以泥壇訖(二右)立印軌底哩三昧耶經陀羅尼集經第十二等皆同之瞿摩夷者。
準胝陀羅尼經(日照譯)瞿摩夷唐云牛糞(二右)密鈔第一云。瞿摩牛也。阿夷糞也(十二左)瞿摸怛羅者。唐云牛液也。梵語雜名云。尿(●●畝怛羅)密鈔一云。烏怛羅液也(十二右)瞿摩之摩字連合烏怛羅之烏音。而成摸音也如教所説者。築土令堅固法。取瞿摩夷法。和合塗壇法等。諸經衆軌説之。故不細釋。而以讓之本教説也凡造漫荼羅等者。明造壇首尾不過七日也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七日七夜法事總了(明本十三之二左)即此意也。凡七日作壇法。
則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一髻尊陀羅尼經瞿醯經建立軌等説之而其相各異也今就疏釋分七日法且有二傳。隨二傳科經文亦別也
先擧二傳者。一傳云。初日釋云。
於最初日阿闍梨當住大日如來自性(乃至)畢竟清淨離諸障礙也(已上)第二日釋云。
凡擇地平治了知其方分○更復淨塗使極平正(已上)第三日釋云。應取欲灌頂瓶貯以淨水○然後作餘事業也(以上)第四日以後如文。
以上依安和尚具支灌頂第二玄靜嘉會壇第一也。問。初日表云於最初日。第三日釋云第三日置瓶。配屬最有其謂。縁何證文以凡擇地平治等文爲第二日乎。答。建立軌云。初日以如來性加持自身。及供養警地神。擇地中諸惡物築令堅實。第二日於壇内掘一肘。不動明加持五寶等。定聖尊位。五佛四菩薩。白檀點位。第三日置瓶。
不動明加持一百八遍(初葉)依此文穿壇中心埋寶穀藥等。是第二日法也。故以彼文爲第二日也。一傳云。初日釋云。於最初日○猶如手掌(已上)第二日釋云。次用瞿摩夷○離諸障礙也(已上)第三日釋云。凡擇地平地○作餘事業也(已上)第四日以下如文。已上準傳教大師七日行事鈔上·安和尚持誦不同第一也。問。初日釋限猶如手掌之文本據如何。答。陀羅尼集經第十二説初日法云。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標。標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溌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若得基高最爲第一(明本十三之四)初日極在築令堅固。建立軌亦復如是。故初日文限猶如手掌之句也。問。凡擇地平治以下文屬第三日本説如何。答。同經説第三日云。穿一小孔深一磔許。其中擬埋七寶五穀(十三之五左)依之七日行事鈔。明第三日之段。引合當段凡擇地平治等文。持誦不同意亦如是。加之下釋云。凡内五寶時。即應如前敬禮十方諸佛。而請白言。我明日當作請法。從此第三日以去等(十九左)此文明以埋寶爲第三日(但就此釋有異義。至下可料簡之)故以彼文屬第三日也。問。以次用瞿摩夷等文屬第二日本據如何。答。未勘的説。雖然初日終在築令堅固。第三日初在埋五寶等。而此中間所作塗壇法。屬第二日不待言也。陀羅尼集經意第二日明塗泥法。第三日明埋寶等。第四日明牛糞塗壇法。今疏依瞿醯意埋寶前明糞液塗壇法。牛糞塗壇前後雖異七日前後不可亂之。況第三日埋寶前明塗壇法。已爲第二日無諍者也。已上掲二傳畢
次科經文者。若依初傳如是所説○和合塗之者。明初日法。次以香水等者。明第四日法。明五六七日法如文可知。二三兩日作法闕而不説。疏主且依大本。且依瞿醯等。加顯之耳。若依後傳如是所説○治令堅固者。明初日法。取未至地○和合塗之者。明第二三日法。埋寶前和合塗之第二日也。埋寶後更復淨塗第三日也。次以香水等者。明第四日法也已上科經文畢
問。二傳中以何爲正乎。答。後傳爲正。
何者初傳經文有闕失之過又次以香水之文有超兩日(第二第三)之難。加之案其道理。初日有驚發地神不動護地築令堅固等。一日中行多法猶以爲難。何況於塗壇法乎。就中置瓶非正作壇法。第三日若不作埋寶法。造壇事似闕之。且又當經與瞿醯其建立是同。若以埋寶爲第二日。瞿醯又有闕第三日之失。謂彼經上淨地品(第四)説前五日法。其文云。次説淨地之法。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及其地(私云已上明七日以前法)方起掘地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當除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蟲窠及瓦礫等盡去令淨。次當細擣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搥令平正猶如手掌(私云。明初日法)次以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塗(私云。明第二日法)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治已(私云。別明第三日法)次應當作受持地法(私云。此總明第三日以去法。第四云。阿闍梨言從第三日以去毎日三時念誦。時皆誦不動眞言一百八遍用加持地已上即此意也。謂加持地名受持地法也)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辦事眞言。持誦香水於日沒時用灑其處(私云。明第四日法。從第七日計之三日之前。故云三日已前也)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私云。明第五日法。次有説結線之文。安和尚雖爲第六日今且略之)同卷召請品(第五)云。次應作召請法。一日已前○(私云。當品并簡擇弟子品第六。此兩品明第六日法。第七日之前。故云一日已前也)同經中摩訶漫荼羅品(第七)云。次於晨朝時自應念誦○(私云。當品并奉請供養品第八分別印相品第九分別護摩品第十。
已上四品明第七日法也)當知以埋寶爲第三日此經分明也。當段釋依彼瞿醯文。故又屬第三日之義必矣。若埋寶文爲第二日説第三日之文闕之。然乃初傳有如是失。後傳無此等難。但以後傳可爲正也。從此已下消釋且就後傳而科。學者宜知之耳問。具支灌頂第二注瞿醯文。以埋寶文爲第二日又三日(乃至)持誦香水文爲第三日。於日沒時用灑其處文爲第四日。而今何云埋寶爲第二日者闕第三日乎。答。先徳判釋雖非可難於此釋者太非也。既云三日已前。何爲第三日乎。若爲第三日者須云四日已前。加之持誦香水用灑其處。二句相續文勢明也。何分爲兩日乎。今案安和尚意。持誦香水者。加持灌頂瓶之事乎。瞿醯加持灌頂瓶第六日始之。彼經簡擇弟子品云。
其欲灌頂瓶○召請正作漫荼羅日三時持誦其瓶(云云。全文下引)召請者。第六日指召請品。正作漫荼羅者。第七日。此兩日毎日三時加持之。故云日三時持誦其瓶也。若爾者於第三日不加持灌頂瓶。何以加持香水云第三日事乎。凡當疏與瞿醯其説雖大同亦非無小異。所謂白檀曼荼羅此疏第四日作之。彼經第六日作之。自餘相違準例可知」
初日之分凡有五法。一住如來性。二警發地神。三不動護地。四掘地擇治。五築令堅固。守其文次可配知耳初住如來性之中。當住大日如來自性者。上釋云。阿闍梨言欲作此法時。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皆如供養法中所説○或自見内外地中諸過咎也(十二左)又下釋云。又凡欲擇治地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彼諦觀察時。所有善惡之相悉於中現。
阿闍梨即當以慧方便而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弟子心亦如是。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耳(二十二左)以上兩文所歸但在阿字。上釋所明入三昧見佛菩薩會。或見内外地中諸過。下釋所云心蓮華上如意寶珠之中所現諸相竝是也。如意寶珠者。乃阿字也。以何知者。下釋云。此如意寶珠只是阿字門耳(二十五左)是其證也。又第十三以阿字門名如來性。彼釋云。阿闍梨以如來性加持自身。謂以阿遍支分。此阿字即法界體性(九右取意)是其證也。或又以最初入佛三昧耶名如來自性。智證在唐記云。初日以如來性者。謂入佛三昧耶(云云)可思之。若依祕密曼荼羅品意者。治地最初布十二字眞言王。彼品云。曼荼羅初業佛子應諦聽。十二支句生大力持明王所應最先作。住於本三昧。解了瑜伽道。而作衆事業(已上)十二字眞言者。六大爲體。開則六大合則阿字。阿字與十二字只是開合之異耳。此故祕密品文與當段釋其意惟同也二警發地神之中。然後警發地神者。此亦有三。一敬禮諸佛。二警發地神。三供養地神。具如上明嚴身方便等者。欲警發地神之前有嚴身方便。猶屬住如來性。
供養次第法清淨行品所説九方便三部三昧耶甲冑囉字觀無堪忍大護。
及供養儀式品所説囉字并三輪觀等也(具支灌頂釋如上引)警發地神彼供養法具説之故今指示之耳三不動護地之中。即用不動等者。明護地法。然不動尊胎藏辦事明王。故以此尊印明而加護之。一流祕傳。此尊爲地天神。最勝王經伽陀云。堅牢地天不動心(已上)可思之。不動頂上戴蓮華。或一傳云。華藏世界地神故也(已上)然則此尊護地最相應矣。今文於掘地前作護地法。而建立軌掘中間作此法。彼軌云。置壇處當中頓方各一肘掘之。去瓦石却填築平正。驗其虚實相。若堪建立者。不動母捺囉(二合)百八護其地。然後應總掘(三右)母捺囉者。印梵語也。謂結劍印誦慈救呪。一百八遍加護其地也四掘地擇治之中。然後掘地等者。掘地先以印明加持鍬。瑜伽軌云。掘地持鍬等印。金剛縛竪禪智進力竝竪。二十一遍眞言曰。唵汝佉那縛蘇(上)提娑縛(二合)賀(引五右)長宴僧都習學護摩鈔云。或師傅云。結印空風間持鍬誦明掘之(其鍬若新若舊。以辨事加持之。一七。二七)契説云。印如説。但進力之中夾柄掘地(已上)阿闍梨以鍬夾印掘始之。後令他人掘之。或又阿闍梨雖不夾鍬。結誦印明應令同伴人掘之也。胎藏部中雖不明此法必可作之。依之建立軌引用瑜伽軌印。學者可知之彼應先掘等者。掘地除過方法。具如上治地支分明五令築堅固之中。細治所掘等者。瞿醯經上(淨地品)云。次當細擣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搥令平正猶如手掌(七左)建立軌云。重重灑香水平實如淨鏡(四右)禪林記云。毎填一重即以遇摩夷香水一灑填土。滿已築令堅實。平如鏡面(已上)猶如手掌者。法華義疏第九云。地平如掌者。釋有二。一云。佛手掌平。指事爲言。二云。海底有石。方四千里平如鏡面。名爲掌石也(五左)次用瞿摩夷等者。明第二日法。仁王念誦法云。即取瞿摩夷不著地者。以淨物取和諸香水。誦前眞言加持二十一遍。即從壇東北角右手漸次如法右旋塗誦前眞言(六左)又不空譯尊勝軌云。
又取瞿摩夷和合○從東北隅起首右旋塗之(初葉)先塗地明者。諸軌異説。觀智軌明胎藏灑淨眞言。蘇悉地軌上云。次説塗地明。明曰。
唵羯囉(引)隷摩訶羯囉隷莎訶(三遍誦四左)仁王念誦法前眞言者。地天眞言也。今可用蘇悉地軌眞言歟。建立軌塗地用彼眞言故也。凡塗壇之間不可作異語也。仁王念誦法云。誦前眞言至塗壇畢不得間斷。勿作異語塗壇等(六左)可知之。次印者。妙記(慈覺)云。塗地右手散舒五輪。如塗壁之勢。自東北角起塗之。其塗法者。一寸二寸及一尺二尺。徐徐自狹及廣(已上)妙心大同之。又慈覺在唐記云。塗地之印。以左手覆握右腕。舒右五輪塗地也若淺略釋等者。密鈔第一云。修造漫荼羅。須用瞿摩夷瞿摸怛羅。此即牛糞及液○西竺之法。凡乳牛更不使用。但取孳養。牧於山澤水草自恣。多食香水不食穀料。其糞香潔。彼方共許爲淨。用拭壇地。易施綵繪。餘牛不堪。此但淺釋(十二左)就祕密釋等者。同鈔云。若修眞言者。修造内心大悲曼荼羅。能以如是如如離塵之糞液。淨治心地令畢竟清淨。畫作法界圓壇。即是此中用瞿摩夷義(十二左)若行者等者。瞿摩夷瞿摸怛羅總結也
凡擇地平治了(乃至)作餘事業也者。此明第三日法。於中亦有三法。一埋寶穀藥。
二置灌頂瓶(已上二法當段明之)三準定方位(此一法下文明之)初明埋寶穀藥之中。知其方分者。一髻尊陀羅尼經云。次將神線四方八肘一匝挽之。四角下點更以神線。從東北角至西南角。從東南角至西北角。交叉挽之。其線叉中下點。掘地深一磔許。埋著五寶并及五穀(八右)陀羅尼集經第十二同之。下點者。集經云。
下以白粉點之爲記(十三之五左)即穿曼荼羅等者。瞿醯經上(淨地品)云。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七左)此經不明掘坑之深量。案餘軌説。不空所譯準胝軌云一肘仁王念誦法云一尺。一字佛頂輪王經第四云半肘。集經并一髻尊陀羅尼經云一磔。隨宜作之而不可局定也。廣量仁王念誦法云。掘深一尺。縱廣亦爾(五左)又智證在唐記云。
掘深一肘闊亦爾(云云)自餘可準知之成辦諸事眞言者。不動眞言也。建立軌云。不動明加持五寶等者(一右)心目云。實慧僧都口決云。無動威怒王眞言(私云。施殘食也)是眞言大日經名成辦諸事眞言也(已上)或又指降三世眞言。第五釋如下引。又智證造壇儀式云。次取五寶五藥五穀五香各各少許。共盛金銀及瓷合子中。次以地天明加持寶。合一百八遍。又以佛慈護明加持一百八遍。又以無能勝明加持一百八遍。又以不動明加持一百八遍。然後埋於壇中心。勿令人知(當曼荼羅主位下。
當埋之際有觀念已上)準此記不動明以前可加誦數箇密言也去垢辟除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不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已上)即説慈救呪并劍印云。定手住其心。慧手普旋轉。應知所觸物即名爲去垢。以此而左旋。因是成辟除。若結方隅界皆令隨右轉(已上)等者。謂擧去垢辟除。顯光顯結界也
一人民集會處不可埋寶藥等
蘇悉地經中(奉請成就品)云。若於人民集會之處作曼荼羅時。其五寶物不應埋之。但置所成物下(明本四之二左)教日和尚云。掘於曼荼羅尊位處埋置。若不常壇處以置上耳(已上法三宮護摩鈔引載之。常途修法儀香藥令繋中瓶。準此等説歟)
一五寶五藥等異説
密鈔五云。加持五寶等者。五寶謂金銀眞珠螺貝赤珠。有説。上三同。下二是水晶玉。五穀者謂稻穀大麥小麥小荳胡麻。
五藥謂乾朽迦哩藥·勿哩何底藥·娑訶藥·娑訶提婆藥·税多擬里迦藥。即是茯苓朱砂雄黄仁參赤箭。有説。是蓽茇赤箭人參茯苓茴香也(十二左)此文五寶五藥各出兩説。中五寶初説并五藥梵名出蘇悉地經。自餘未詳本據。般若寺疏鈔第一云。五寶者可見法華儀軌。出其名也(五十三左)法華軌云。於壇中央穿一小坑置五種寶(金銀眞珠瑟瑟頗梨)五藥(沙賀者羅·沙賀稱嚩·建吒迦梨·擬哩羯羅拏。二合勿里二合賀底。若無此藥。以大唐所出靈藥如赤箭人參茯苓石菖蒲天門冬等代之)五香(沈香·檀香·丁香·鬱金·龍腦香等)五穀(稻穀·大麥·小麥·菉豆·白芥子等五右)又建立軌云。心壇置五寶。謂金·銀·眞珠·瑟瑟·頗梨寶。靈藥謂赤箭·人參·與茯苓菖蒲·天門冬。稻穀·大·小麥·菉豆·胡麻等。沈香·檀·丁香·欝金·龍腦香(四右)一髻尊陀羅尼經(不空)云。其五寶者。一金二銀三眞珠四珊瑚五琥珀。五穀者。
一大麥二小麥三稻穀四小豆五胡麻(八右)私案當段依瞿醯説。第八云。五寶五穀五藥於瞿醯中説之。然此五藥皆出五天。此方不能遍有也(初左)瞿醯中云。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十一左)瑚者珊瑚也。正觀記(戒度撰)中云。珊瑚者智論云。海中石樹也。述異記云。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餘(四十九右)頗者頗梨也。同記云。頗梨正云窣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色有赤白者(同上)一切經音義第六卷云。頗梨西國寶名也。梵音塞頗胝迦。譯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論云。此寶出山石窟中。過千年氷化爲頗梨珠。此或有也。案西國極饒此物。彼乃無氷。以何化也。此但石之類耳(明本七之五右)金銀如常。商佉者。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云。商佉此云白螺(五左)第九云。商佉螺也(五右)經音義云。商佉舊云霜佉。或云傷佉。亦作餉。又儴佉皆梵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云貝。或言珂異名耳(二十二之九右)經音義第六云。珂苦何反。螺屬出海中。潔白如雪者也(明本七之二十三左)瞿醯經中卷説供器。中商佉樹葉螺三種各別出之。可知之。翻譯名義集第三云。蘇伐羅拏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許愼云。金有五色。黄金爲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銀。大論云。銀出燒石中。爾雅云。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珊瑚梵語鉢攞娑福羅。外國傳云。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盤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應法師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蟲食敗也。頗梨或云塞頗梨底迦。此云水玉。即蒼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記云。正名窣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三十六七略鈔)瞿醯經云。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中之十一右)又云。言五藥者。
謂僧祇毘夜·乞羅·提婆·娑訶提婆·枳●羯尼(中之十一左)但如五藥則第八釋皆出五天。是故不知何藥。須依觀智軌説。謂赤箭人參伏苓石菖蒲天門冬也。本朝諸師自古以來皆用此五藥也
一五寶有二類
十誦毘尼序云。何等不淨隨受五寶五似寶。五寶者。金銀摩尼珠頗梨瑠璃。何等五似寶。赤銅鐵鍮石水精鉛錫白鑞。若淨物直受。不淨物作淨已受(下之四右)
一寶穀香藥具略異説
護摩集(覺超)第二云。作壇時用五寶五藥五香五穀。法華軌建立軌等共用此四五物。蘇悉地經瞿醯經等不云五香。陀羅尼集經不明五藥五香(云云已上)
一五穀五藥等爲養生大本
大素經云。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蓄爲益。五菜爲埤。注云。五穀爲養生之主。五菓助穀之資。五蓄益穀之資。五藥埤穀之資也。五穀五蓄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此穀蓄菓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藏府血氣之本。充虚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已上)一寶穀藥等納物
法華軌云。如是五寶香藥等。各取少許以小瓶子盛。或小瓷合盛之一處(五右)建立軌云。盛於金銀器(四右)智證在唐記云。五寶五藥五香五穀總盛一箇金銀瓶或銀瓶。而埋中尊位。掘深一肘埋之。又盛一箇金銀合子亦得也(云云已上)若依集經者。則裹絹埋之。彼經第十二云。其寶等碎五穀相和以絹片裹。用五色線繋頭將埋五孔之中。
而於地外出其線頭長五指許(明本十三之五左)一髻尊經同之。但當段可準觀智建立軌等歟
一寶等法事以後用心
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此寶物等一下以後永不得出。從此而起金繩界地。七寶合成。諸佛居上演説大乘。轉法輪處。即以此地將作佛堂最爲第一。凡人居上一無利益(明本十三之六右)集經埋七寶。故云七寶合成。又一髻尊云。此寶物等永未得出(八右)可知之
若深祕釋等者。五寶是淨菩提心表示也。經第七云。淨菩提心如意寶(已上)菩提此云覺。覺有五智不同。故開淨菩提心爲五智寶也。此菩提心上有修善斷惡功能。以爲五穀五藥謂五種善●者。因行證入方便五轉善根。起之修善也五種過患者。五六七八九有漏妄識。除之斷惡也。
是則依五轉善●(五穀)除九識過患(五藥)成五智寶(五寶)是爲寶穀藥之祕釋也。當段不出五香。而準法華軌等必可具之。覺超僧都護摩集第二引當段釋云。私云。此中不釋五香。有云。五香表諸佛五分法身也(云云已上)建立護摩私記云。五香有二種。一者世間五香。如文。二者出世五香。謂五分法身清淨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也(云云已上)如是安置了等者。不空準胝軌云。掘壇中心深一肘。安諸藥及七寶。復取舊土填滿平治(七左)即此意也。或又埋寶之後重塗總壇。故云更復淨塗也。問。建立軌埋寶之後作塗壇法。而今埋寶之前作之。相違如何。答。瞿醯經埋寶之前用塗壇法。與建立軌前後相違。具支灌頂第二擧此兩文。釋云。私謂塗埋前後宜依瞿醯。同義釋故。加持眞言宜用建立(云云已上)加持眞言宜用建立者。今此疏中未明塗地楷磨掃地等眞言。建立軌出之也。私案瞿醯約下塗。故云埋寶之前。建立約上塗。故云埋寶之後。各據一邊。非相違也。一髻尊云。次第四日用牛糞香泥。
泥其地竟次○埋著五寶并及五穀○第五日結界法式如第四日。更用牛糞塗地。其塗地法手右旋摩。勿左旋摩(八右)是則前後塗地之誠證也。思之次明置灌頂瓶之中。應取欲灌頂瓶等者。謂於小壇而欲灌頂之瓶也。瞿醯經上(簡擇弟子品)云。其欲灌頂瓶置五穀等物。及著花枝。置少許水。以明王眞言持誦其瓶。奉獻閼伽。薫香召請。正作曼荼羅。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頂(十左)當段釋依此文意。嘉會壇第五引當段文已注云。師説加五香。在上埋寶處具説之(已上)當時行用加五香也。問。奇特佛頂經第一云。瓶中置諸寶及諸種子。并香水令滿(十八右)仁王念誦法云。滿瓶盛水(七右)又瞿醯中云。盛滿香水(上右)今何云勿令大滿耶。答。此文約未入寶穀藥之前。餘文約後。是故彼此不相違也。凡瓶之事用心甚多。至第八卷可明之誦辨事眞言等者。下經文云。應取淨瓶盛滿香水。持誦降三世眞言。而用加之(已上)第五云。持誦降三世眞言。加持淨瓶。此亦是成辨諸事眞言也(十二左)建立軌云。第三日置瓶不動明加一百八遍(一右)義釋第八云。其中台寶瓶亦如前。毎日以不動尊加持竟(十五左)問。於埋寶處者。是淨塗而平正之。何以可知埋寶處乎。答。以白檀可作點。建立軌言白檀點位者。是其意也。已上明第三日中初二法已。第三法至下可明之
至第四日暮(乃至)其義大同者。從此已下明第四日法。於中大分有二。一灑淨香水。二白檀漫荼。初明灑淨香水之中。説眞言不説印。而準常途行法法則可知之耳。青龍軌云。灑淨眞言曰(定手安腰側。慧手●舒。風空相捻淨。遍灑身五處。次香花飮食衣服并結界也上之九右)玄法軌云。灑淨眞言曰。三胡杵印(上之六右)大師傳亦同之。所謂作禮方便次第云。灑淨印左取水器。右仰三股印七遍或二十一遍加持起立。印入水灑地結束草亦得(四左)五輪投地次第。胎藏梵字次第。吽字次第等皆同之。或用刀印。石山胎藏集記第二云。大師左拳安腰側。右手作刀印。檜尾胎藏次第云。或半刀印(云云二十二右)三股印。
刀印雖有異説倶直以印可灑水也當時行事用散杖也。胎藏備在次第云。次灑淨(取散杖三度灑壇上。淨心地三毒義也九右)初句普歸命等者。釋南麼三曼多勃駄喃句也。諸佛本立誓願云。若有歸我之人者。必往可加護。
是故今普歸命諸佛之時各不違越本誓同共加持也第二句中等者。釋阿鉢羅底三迷句也。密鈔五云。此一密言除歸命外都成六句。第一無勝。或云無等等三昧句。謂此曼荼羅王出過一切語言譬喩。無有一法可爲倫匹。故名無等等。梵語三迷。此譯云等。上帶阿聲即云無等。第二虚空平等句。謂此心地畢竟清淨等同虚空。故以爲名。第三平等隨現句。謂此心地等虚空。故能遍一切衆生界。平等普現隨類之身。故以爲名。第四本性清淨句。今以香水灑地爲除穢故。謂以性淨之戒香和合性淨之悲水。遍灑法界衆生性淨之心地。故以爲名。第五法界極淨句。謂法界即是阿字。本不生故。猶如虚空性離塵染。故名極淨句也。第六警覺自誓句。謂一切如來以此密言作師子吼。警覺一切同入此中。故名警覺(十三右)此釋除歸命句而成六句。故以當段第二句爲第一。次第巡配知之以此字門等者。釋次上莊嚴此字之所由也。同鈔云。皆爲莊嚴等者。以此阿字即是菩提心之本源猶如種子。由依種子則能生長大悲萬行之花及方便究竟之果。如是花菓皆屬菩提心。故云皆爲莊嚴此字故也(五之十四右)今所造等者。同鈔云。言今所造大悲等者。今所造立大悲曼荼羅之王。雖渉外事皆爲成此阿字菩提心地也(五之十四左)意云。
今所灑香水者是初二三日間所造立之曼荼羅王也。故先表所灑之處。云今所造大悲藏生曼荼羅王也。以香水灑淨此曼荼羅者。皆是治心地。爲令離垢穢也若論外境等者。通妨也。今所造曼荼羅是外事境也。何云治心地離垢穢耶。今通云。内外即一事理通渉。故雖若論外境亦是阿字所加持之金剛心地也。是故以香水灑壇即是治心地。離垢穢之方便也是故餘字等者。總結也。阿字乃金剛心地故是總體也。餘字爲成此字門之別徳也阿字是等者。正出阿字之字義也次云波羅等者。釋波羅字之字義次有底字等者。釋底字之字義。底字出二義。一心義。二如如義也如於自心等者。釋如如義。如於者初如也。如實者後如也。如於如故云如如即是淨菩提心者。釋心義淨菩提心於一切法等者。釋娑字住是三昧等者。釋摩字。●●●●●五字皆是大空字。故云爲諸佛大空也以定慧均等等者。明麼字具翳點也故云三迷者。娑字雖不具三昧聲而以語勢呼加之也此中但約等者。上來所明且約字義門略釋之。若廣論之。諸大乘經論所明四悉檀四不生等種種法門。皆是説阿字門義。謂四悉檀中世界爲人者有義。對治悉檀者空義。第一義者不生義。於不生中開四不生。自他共無因也。是故統之唯收阿字三義。舒之廣渉十二部經。故云則有無量句義也又以一切等者。如云阿字。餘一一字門皆具一切法門。何以故。一切言語中皆帶阿聲故也。若得意者則於一一字門。順逆旋轉可説無量法門。從此以下粗明綱概。不具論之。學者得意可説之也復次眞言等者。以下約句義也鉢羅底對義。三迷等義。阿字無義。貫通下二。故云無等無對也第三句義等者。釋伽伽那三迷句也。伽伽那虚空三迷等。故云虚空等也。自心有三徳。似世間虚空。故云等虚空。一畢竟淨。二無分別。三無邊際。如次可配金蓮佛也復次伽字門等者以上約句義。已下約字義也以伽字等者。釋初伽字如來於此等者。釋後伽字以不行等者。釋那字以我心地等者。釋三迷字也第四句義等者。釋三麼多奴掲帝句也。三麼多等。努掲帝隨。故云等隨也以金剛等者。結前屬第三句即能等者。生後。屬第四句等遍一切衆生界者。釋等之字普現隨類之身者。釋隨字也復次娑是等者。以上句義。已下字義也皆悉如如者。多字也是故法界等者。此約字義還釋句義等之字也如者等者。努字字體●字。故云大空三昧也如來住此等者。釋掲字而能如其等者。釋帝字。●字如義。故云能如。是又約字義還釋隨義。故云等隨也第五句義者。鉢羅吃●底本性義。微輸睇淨義。轉釋眞言最初阿字。故云還也及香水義者。淨菩提心上具香水二義。謂菩提心具等至法界徳爲香。具大悲三昧徳爲水普灑一切衆生心地者。等至義除其垢穢者。悲水。淨有二種。一性淨。二修淨。今言普灑心地除其垢穢者。修淨也如水性等者。以上法説。以下譬説如來香水等者。合説也。其意易知故次明等者。第五句明性淨第六句明修淨。本修二淨不離相由故。連上句釋下句也。達摩駄覩者。法界義微戍達汝者。淨除義也。淨除法界衆生心地。故云淨除法界也亦當以等者。第五六兩句唯約句義作釋。亦當以字義門廣釋之也以一切如來等者。其文爛脱。至下可讀之復次法界等者。以下約逆觀旋轉作釋。法界者諸佛法界也。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故。於第六句法界中。開生界心界也本性淨者。第五句遍至一切者。第四句等同虚空者。第三句無等等阿字門等者。第二句
如虚空無邊者。釋等阿字門義然復有無量等者。釋無等義也末句云等者。釋莎訶字。其義易知。但以上以一切如來同説等十七字。移皆充滿之下可讀之耳
凡内五寶時(乃至)使二分明者。些些疑文云。凡内五寶時即應如前。
禮十方諸佛而請白言(已上文)此内寶時合有衆多言詞及觀念等。一一垂示(云云已上)今釋此文而有二義。一具支灌頂第四云。凡内五寶時即應如前敬禮十方諸佛而請白言。我明日當作請法(私謂。此第二日内五寶等也)如是安置了。更復淨塗。使極平法(已上)凡具支意蓋以埋寶爲第二日。故今凡内五寶等者。第二日行事明壇埋五寶等之法也入曼荼羅鈔同之。二持誦不同第一云。置灌頂瓶法○義釋云。
凡内五寶時○當作請法(六左)若依此文第三日行事明瓶内五寶等之法也。第五釋灌頂瓶云。其中内五寶五穀五藥(云云。光云。第五所出是門外灑身之瓶也。其灌頂瓶當卷上文説之)凡内五寶者。似内瓶中。而今案之兩釋互有得失。具支爲埋寶有其謂。地中埋寶等之時敬禮十方諸佛。金剛界諸軌埋寶時多行警發地神法。
警發前後必禮十方諸佛今如前者指警發地神前明禮法之文。其義可知。但爲第二日則大招相違明日當作請法者。指第四日請白阿利沙偈。在第二日何第四日云明日乎。次持誦爲第三日最宜。依之傳教七日行事鈔。
引此文而正合第三日(雖合第三日無埋壇内瓶分別之釋)最足爲證。但爲内瓶甚叵甘心。未見内瓶之時禮諸佛之文。然則埋寶爲第三日之傳。合文理故以爲正義。即此文潤色之一也。當知凡内五寶者。埋寶事也。此事第三日故明日之言非相違也從此第三日等者。上於第三日亦有三法。第三準定方位。此一法下文可明之者。即此文也。具支灌頂第四以自從此第三日至一一分明之四行文。
連上明第三日之文終云然後作餘事業也之句下引之。其義最宜。準定方位者。準字有意。謂爲畫曼荼羅準彼別定方位。點記尊位。以之乃爲圖位模範。阿闍梨若以白點猶不記持者。更畫尊像或畫名字。一一可記持之乃至者。或種子。或三形等。可畫之故也。凡正於大壇畫尊位之法。或第五日持地後。或第七日晝日。或夜分釋。至下一一可示之。未見第三日大壇畫尊像之文。
當段文若云阿闍梨速不作者畫形相或畫字者。謂明從第三日畫作之法。今者爲記持畫之。非正畫之義浮文明也。誠例繪師紙形可知之也。問。或傳以當段文爲白檀九位曼荼羅。有其謂乎。答。此義愚迷至也。白檀曼荼羅第四日事。準定方位第三日事也。有眼之士。豈其可迷之耶
一爛脱
(一)故云五穀五藥也(三)如是安置○餘事業也(五)至第四日暮○其義大同(二)凡内五寶時○當作請法(四)從此第三日○一一分明(六)及香水灑淨竟等(以下如文)
已上依具支灌頂第四意
(一)然後作餘事業也(三)至第四日暮○其義大同(二)凡内五寶時○一一分明(四)及香水灑淨竟等(以下如文)
已上依持誦不同第一意
及香水灑淨竟(乃至)瑜伽處也者。此第四日法中後明白檀曼荼羅也。持誦不同第一云。白檀供養請白法。
初第四日暮加持香水灑淨(有印明加持百八乃至千遍)次當用白檀塗作圓壇八位(亦辨五供七右)私云。此一段經文前後交參。而任疏釋可讀爛脱也。於中大分三法一塗作。二觀作。三供養也當用白檀等者。釋曰。白檀以塗畫等二句。是第一明塗作法也。白檀曼荼羅者。是尊座位也。不空尊勝軌説白檀九位曼荼羅云。竝用白檀香塗之以爲延請賢聖之位(二右)慈覺在唐記云。白檀塗尊位者。謂一箇頭指端塗著白泥末。以磨著其位之受(已上)劑十二指量者。瞿醯經上(召請品)云。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爲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眞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爲作如前香曼荼羅(八右)此經第六日作此事。故具支灌頂第三引此瞿醯經文已云。私謂。此白檀。義釋爲第四日事。此中爲第六日事(云云已上)可知之最初置等者。九位座處如文可知。持誦不同第一云。中胎大日位(十二指量五佛一壇七右)阿闍梨所住等者。謂二明王中間是修瑜伽之處也。凡胎藏行法座處有重重分別。具如第八卷鈔注之
經云初第一我身(乃至)一切諸尊也者。已下釋中第一我身等文。毘盧遮那無比第一大自在身故云第一我身也。此座位具攝八葉九尊。約勝且云五佛也第二諸等者。佛菩薩雖異倶救世間。故云救世二位者。開佛菩薩爲一切如來位一切菩薩位也第三彼等者。佛母虚空眼也。般若波羅蜜爲佛母也。第四五六如文則降三世等者。降三世經雖不説之居不動對方。故擧不動自有降三世。或又不動●字爲種子。三世●字爲種子。字體同故。不動攝三世也。不動火。三世風。火依風増力。故二尊不相離。擧一攝一。如是意旨可知之也擧此六位者。最珍鈔云。問。經文擧六位。釋何八位云乎。答。六位中第二諸救世分佛菩薩二位。第六不動尊分不動降三世二位。即八位也(已上)
攝一切諸尊者。中位攝八葉尊。上方三位攝遍知院諸尊。下方二位攝持明院諸尊。左右二位攝蓮華金剛二部諸尊。是故擧此六位攝第一重諸尊也。具支灌頂第二云。
今此白檀曼荼羅中唯有中胎第一重中三部諸尊。宜以中胎同攝佛部。若廣論者第二重第三重諸尊皆可攝在此中。本能攝末故也(已上)
如是作竟(乃至)大慧明也者。此釋供物布列相。非釋奉塗香華等句。彼句至下釋之。持誦不同云。塗了布列五供(私云。已上皆用金剛薩埵身修之七左)
準同供養等者。指第七卷供養儀式品也。問。經想念置其下一句無釋。其意如何。答。當卷經下文云。眞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不動如來使(云云已上)可知之然後觀作等者。釋行者次於中等五偈。是白檀曼荼羅之中。第二明觀作法也。經文説五佛觀想。竝是白檀中位所攝也釋大日觀之中。敷座者。指師子座也。持誦不同第二注此文云。私云。敷座者大覺師子座。在宮殿正中(二十一左)經第七云。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座。
寶王以校飾在大宮殿中(已上)依此文也置白蓮華臺者。釋處白蓮華座之句以阿字門等者。經第七云。次當轉阿字成大日牟尼(已上)同第三(轉字輪品)云。在於内心而造大日世尊○或以字句。謂阿字門(已上)持誦不同第一注白檀位云。以五阿字轉作五佛。形色如經(八右)九位之中以中央一位爲五如來位。是以五轉具足●字相配五佛意也。撿前後文中胎種子有●●兩説。是以五阿相配五轉。則有中因東因兩箇廢立故也。然今以●爲大日種子。是中因義也。持誦不同第二云。密印品釋祕藏記大日四佛種子。●(中)●(東)●(南)●(北)●(西)(二十二右)當段五佛列次亦同此也。若依第二十説●等四字以配四佛。而第五●爲入中字。是依東因義也。又持誦不同第二云。私云。●爲大日是修因向果種子。●爲大日是從本垂迹種子。今灌頂像是垂迹形故●爲定。白檀釋四佛爲發行證入(二十二右)按此釋意。白檀曼荼中尊以●爲定。四佛爲●等四轉。頗違當段釋歟。更可決之(又三種悉地儀軌別本奧。當段五佛與第二十卷後問答釋相合。以●●●●●五字爲種子。恐繁不引之)
身如閻浮檀等者。經第七云。閻浮淨金色爲應世間故(已上)經第三云。身相金色(已上)第十三釋云。身作閻浮金色。色之深金極光瑩者是也(四左)慈氏軌下云。色如瞻部州檀金色。畫像深赤黄色是也(七右)些些疑文云。身如剡浮紫金色。如菩薩像。首髻如冠形(已上)凡紫金多在諸經。其意如何。其色黄歟白歟
一大日白色圖像
般若寺疏鈔第一云。疏云。
然後觀作寶蓮華臺○成正覺之?幟也(云云)次第法則時中道場觀意最是也。彼台山珍闍梨中胎大日尊。造白色儀與相違也。
又疏第六卷説彩色義處白以爲初(云云)由此義大日尊身造白色耳。又彼壇上分布五色時。先以白色爲中。言非謂佛身造白色。加之先達高徳瑜伽阿闍梨胎藏中胎尊。以金色造作其形。豈今珍闍梨其智徳劣弱哉。後來闍梨達好好可分別耳(七十五右)
一閻浮檀金
智論第三十五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林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二十四右)梵網古迹上云。梵云瞻部。此云勝金。如阿含經閻浮提品。閻浮樹下有金。厚四十由旬。號曰勝金。金中勝故。即閻浮檀金也(四十二左)一切經音義(玄應)云。瞻部捺陀。或作剡浮那他金。舊云閻浮檀金。名一也。但瞻部樹半臨陸地半臨海中。此海水底有金也。而水極深。然金色徹出水上。若轉輪王出世。諸夜叉等神取此金。將來博易。故人間有之。若著闇中闇色則滅也。那陀此言江。亦云海也(二十二之五右)法華義疏第八云。閻浮那提金光者。閻浮者此云穢。那提者州也。閻浮提州有水。水下有金光。金光出水上。借此爲名也(三十六右)補注云。剡浮那陀金亦言閻浮那提金。又云瞻部捺陀金。又云閻浮檀金。又云剡浮那他金。其實一也。梵音賒切耳○瞻部諸文不翻。準西域記音中。翻爲穢樹。那他此云江也。海也。西域河名也。其河近閻浮樹。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樹立號。
金因河得名耳(現本一之十六與所引文大異)翻梵語集第十三閻浮那金(可云閻浮那他。亦云閻浮檀。此云閻浮者樹名。那他者江已上)新華嚴音義云。閻浮檀金具正云染都捺陀。此是西域河名。其河近閻浮捺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比則河因樹以立稱。金由河以得名。或曰。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此閻浮檀金。其色亦黄兼帶紫焔氣也(一之九左)紫金之稱以此文可解之
首戴髮髻等者。釋髮髻以爲冠句也通身放等者。釋放種種色光等二句也被絹縠衣者。絹字寫誤。野澤古本皆作綃也。經第七攝大儀軌等亦作綃也。供養法疏下云。綃穀衣者。金羅文也(六右)又經第三(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云。鉢吒爲裙。上被絹縠(已上)第十三云。不加綵飾。用極細絹。爲下裙。更用極細羅縠輕紗。用爲上服(四左)經第三絹字亦可作綃字歟。更可考證本也首陀會天等者。首陀此翻淨。是淨居天也。淨居有二重。如第一釋。又第五云。阿闍梨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過此已上有菩薩受佛職位處。亦名淨居天。多是一生補處菩薩。是第二院所攝。非此中所明也(二十五右)第四禪五種那含天。不還果聖者之所居。故稱淨居。是曼荼羅第三院所攝也。補處菩薩受職成道之處。是自在天王宮第二院所攝也
一就當段釋智證大師疑問會釋
雜鈔第一云。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如剡浮提紫磨金色。如菩薩像。首戴髮髻。猶如冠形。何故云如菩薩形首戴髻冠。又四佛頭髻何以不同大日佛耶。中胎與四佛各別●伏乞指示(已上)又云。此是首陀會天成正覺之標幟也。於彼天中成正覺時。剡浮衆生有見聞否。爲何根機於彼成覺。何處修因。下句中云。世尊俯同其像也。若準此文合是應身。若眞言行者萬行滿時。正於何處成無上果。爲當首陀會天中。爲當菩提樹下(已上)些些疑文云。此是首陀會天成正覺之標幟也。兩部大日同於彼天成等正覺。此爲如來自證地不。若爲彼機示現之歟。以下句云世尊俯同其像故。若此文可云應身耶。行者滿萬行成等正覺時。爲於何處登佛位耶(已上疑問。已下會釋)智證釋云。紗縠以爲衣者。首陀會天衣服輕妙無有銖兩。佛俯他所以當知。第四禪頂及菩提樹下示成正覺。皆是化儀垂迹之權。菩提樹下成正覺者。示同人間現化物相。首陀會天成正覺者。示同彼天。現化之相總是。俯同之事都無眞實之體(而不即不離人之與天)蓮臺爲實智。八葉爲方便○言實智者。自證之體。無有度人之事。故從此自證中現無上勝應之身。或俯同首陀。或降樹下。竝是迹中之事。故言從此華臺中大日勝尊現(已上)最珍鈔云。問。究竟圓滿位何如菩薩像乎。成道已前可如首陀會天。正覺之後可果滿相也。例如人中成道因果之相別。何況四佛出家形。中尊菩薩形如何。答。人中先出父母家。後出二死家。故出家受戒成正覺也。首陀會天無父母故。無出家之相故。菩薩形形成正覺也。加之眞實成道非捨因得果。無始無終佛故。顯因果一體之義歟。但四佛出家形約應佛。四方正覺之形類四智之徳。四角四菩薩類四行也。四智四行即一體具足因果功徳也(已上)又云。大日如來成道已前。即十地菩薩故俯同彼天。成道已後因果一體。故猶其像也(已上)講演法華儀上(昉雲記)云。四佛標果。四行標因。中胎身標非因非果。若爲中道義處。首戴寶冠。自標非果。示現五佛即標非因(一左)
無有銖兩者。本業瓔珞經下云。淨居天衣重三銖(九左)四銖爲一分。四分爲一兩。那含天衣三銖也。補處菩薩所居過彼天。故衣服輕妙無有銖兩也銖慵朱切。十黍爲絫。十絫爲銖(小補平虞)佛本行集經音義云。銖分上音殊。六銖爲一分。四分爲一兩(已上)兩里養切。説文二十四銖爲一兩。(小補上養)翻譯名義集云。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三之四十一左)本質嚴淨者。天本身相好嚴淨不用外飾也如來妙嚴等者。不假外飾之祕釋乃至十住等者。衣服輕妙之祕釋也如在羅縠者。入大乘論(堅意造)下云。淨治第十地。得無量無邊梵呪方術。能令一切自在無礙。作摩醯首羅天子。亦爲一切世間依止○如是菩薩隣於佛地。猶如羅縠障(十四右)法衡鈔第六云。唯識論云○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意云。爲由有此佛地障故。
十地菩薩觀佛境界如隔羅縠中觀月髣髴未分明。此佛地障依二障立。所知障品於地地中漸次斷之。煩惱障種金剛無間一品道斷。論以二障合而説之。故言頓斷入如來地(三十二左)縠呼谷切。説文細絹也(正字通)
閻浮金等者。閻浮檀金之祕釋也自然性淨者。不假百錬而性淨也。是妙義也最深者。簡世金淺色。是深義也。翻譯名義集第三云。金有五色黄金爲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眞諦釋金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
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徳耳(三十七右)準例此釋而可解也通身等者。放種種色光之祕釋也。問。經文復當於正受者。其意如何。答。此一句無釋。故旨趣難知。一義云。此句説中胎大日印相也。經第七説道場觀云。跏趺坐蓮上正受離諸毒(二十二右)青龍儀軌中云。遍照猶日光。正受住三昧(七左)持誦不同第二云。私云。別修行時觀大日尊。隨四種事作寂(息)喜(増)怒(伏)喜怒(攝)定印(寂)採持(攝)與願(益)劍印(伏)今灌頂像是寂災法。故作定印。即白檀文云。復當於正受(二十一左)可知之。一義云。此句示次文四佛觀想印相。是行者住定印之相也。對上行者次於中定意觀大日文。故安復言也(已上)光云。初義引證可然。本文大異。此未解文勢。可笑之甚也。後義可觀正受者。釋論記云。梵云三昧。或云三昧地。此云正受。或云觀。又云等持。又云正心行處(一之十一左)菩提心義第一云。三昧者略。具云三摩地○天台云調直定。玄奘等云正受。正受現法樂等。故云正受(現本二之七右)次於四方八葉(乃至)一一明了也者。此釋次想四方佛句初明東方中。部分齊一者。部黨分類。故云部分。集于一處而齊其志。故云齊一一切智願者。謂求一切智之願也。萬行萬善皆以此願而爲幢旗。進止成其功故於菩提樹下等。第六云。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十三右)可知之色如朝日等者。謂日始出是初發淨菩提心義。故云亦彼相應義也次明南方中。菩提心種子者。中方長養大悲萬行者。東方。祕藏記釋東方云。發歸本之心修行故曰行。亦因也(上之十三右)可思之今成遍覺等者。南方也。第六云。黄是如來念處萬徳開敷(十五左)亦此義也
此是世間等者。明眞金檀金之淺深也。智論以現在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
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云云)可知之心量因縁者。智證雜鈔云。心量因縁生義如何。若四佛從心量之縁生者。中胎佛亦可然(云云已上)些些疑文云。又從心量因縁生者。何故心要云四佛所觀大日爲能觀。若從心無量而生者。如四智心品四佛有生滅耶。若爾隨所觀而能觀亦無常否(云云已上)今謂。中台本地常寂身。葉上隨他加持身故。心量因縁約葉上佛也。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華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之境界(二十八右)有心之境界者。即心量因縁也。第三云。不思議法界即喩蓮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喩蓮華葉(十四左)可思之。又就中台首陀會天俯同像。是正覺以前相貎故。猶可屬隨他相。於常寂身者非因地所知故也差降。石山本作差舛次明北方中。義云不動者。第二十云。又前云北方阿●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爲定也(三十二左)指當段北方不動佛經文。云前云北方阿●。阿●此翻不動故也。彼云經誤。此作會釋。前後相違難思。更可決之。第十六云。北方鼓音佛(前置阿●。今改爲此名也二十八右)是亦指當段云前也。胎藏諸尊梵名出北方梵號。云鼓音●●●●●●●。是於鼓音佛立阿●之稱。爾乃難爲誤歟。又一字頂輪王經第四(菩提流支譯)云。東方寶星如來○北方阿●如來(左手仰伸臍下把袈娑角。右手覆伸置右髀上。施無畏相)西方無量光如來○南方開敷蓮華王如來○(六左)此經亦同當段。但印相施無畏。蓋是於觸地印立此稱歟。十卷義釋第三裏書云。不動在體。天鼓指用(云云已上)可思之。智證大師記云。典侍上毛野朝臣宅造胎藏金剛界兩部曼荼羅。所定胎藏八葉。東方北方佛位事。右蒙師説。曰案本經。云東方寶幢佛(乃至)北方不動佛。一行阿闍梨義釋云。前云北方阿●者。經誤也。今以鼓音佛爲定(已上本文)余曾於靈謑聞有説。曰西天曇謨底阿闍梨。以瑜伽中阿●佛爲東方寶幢佛。
乃至不空成就佛爲天鼓音佛(此胡國阿闍梨之説)今撿舊例以瑜伽中阿●佛爲北方佛。以不空佛爲東方。唐朝本國且相承此樣。是亦一義也。所以皇太后宮御願曼荼羅使依古圖之者。今度依曇謨師説。以垂臂解觸地爲東方佛。以施無畏爲北方佛。近來宗叡阿闍梨又同斯説。諦莫遺漏者。恐後代成寒熱。故奉口決記録如件。貞觀九年歳次丁亥八月己酉二十五日辛卯。
學大法弟子延暦寺傳燈大法師位探源傳燈大法師位猷憲(已上記文)私云。最珍鈔引此記文。山王院御記(云云)探源猷憲慧徳同智證大師面授弟子也。西天曇謨底誰人乎。若是指達磨枳栗底歟。更決之。貞觀八年宗叡歸朝之時。兩部大曼荼羅宮中修法持念堂安置之。彼記所載即指此圖像歟。與高祖大師請來現圖印相別歟。可尋之天鼓者。八十華嚴第十五(賢首品)云忉利天中有天鼓。從天業報而生得。知諸天衆放逸時空中自然出此音。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虚僞。諸有如夢。如陽焔亦如浮雲水中月。放逸爲怨。爲苦惱。非甘露道。生死徑。若有作諸放逸行。入於死滅大魚口。世間所有衆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三十三天聞此音。悉共來昇善法堂。帝釋爲説微妙法。咸令順寂除貪愛。彼音無形不可見。猶能利益諸天衆○(十七右)法華義疏第一云。外國名佛以爲天鼓。賊欲來時天鼓則鳴。賊欲去時天鼓亦鳴。天鼓鳴時諸天心勇。天鼓鳴時修羅懼怖。衆生煩惱應來佛則爲説法。衆生煩惱應去佛則爲説法。佛説法時弟子心勇。佛説法時諸魔懼怖。天鼓無心能爲四事。如來雖説亦復無心。是故説佛以爲天鼓也。又如來雖覺實無所悟。喩天鼓雖鳴實無心也(十八左)次明西方中。如來方便智者。第六云。青是無量壽色。既到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云云十三左)些些疑文云。次以萬行。次成正等覺。其佛名彌陀。即西方也。上具縁中南方佛長養萬行成遍覺。即大空義也。次北不動佛是般涅槃智。次西方佛此方便智(云云)若準上品。彌陀是後得智。今據此文是正體也。何以相違。以何爲正(已上)最珍鈔云。問。第五●字是方便究竟也。西方阿彌陀●字菩提義也。何今相濫乎。答。以衆生無邊故。大悲方便無終盡者。無量壽義約方便究竟也。大日如來方便究竟徳託●菩提常壽彰之。故無相違也(已上)又大日經開題云。無量壽者。法身常恒不壞之徳是也(二之四左)此約實智常住之徳而立無量壽之稱歟。凡於西方或立智慧門之稱。或立具大悲者之稱。當段所出仁者勝者二名。如次標悲智二徳也梵音爾汝者。智證雜鈔云。梵音爾汝名爲仁者。爾汝梵字如何(云云已上)次下所出阿利沙偈云。爾曩(仁者)梵字。普賢行願讃云。●●佛(已上)爾汝梵字●●歟此二佛等者。北西二佛。如南佛亦作眞金色也。問。當段經説西北二佛列次相反常説。其意如何。答。智證雜鈔云。何故於北方排西方耶。次第雜亂其意如何(云云已上)嘉會壇第三云。私謂。鈔記以阿阿(引)暗惡(引)五字。如次爲發行證入方五義。即亦如次爲東南西北中方五佛○普方闕之也。又白檀義釋四佛如次東南北西菩提心行涅槃方便智(云云已上)今私考諸文。四佛方位列次不一純也。經第五祕密品説相全同當段也。
又一字頂輪王經説東北西南次第也(如次上引)又施餓鬼法中所引南東西中北也。又八葉四行菩薩列次以上異説皆有所由。具如別鈔。問。觀經云。
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十一左)若爾西方佛可類閻浮檀金色。何云眞金色乎。答。取喩隨處不定也。若不對望勝劣直取其喩。以阿彌陀云閻浮金。而今大日與四佛淺深對望。故大日爲檀金。四佛爲眞金。法華文句云。直論金色。剡浮那陀金在濁水底光徹水上。在闇闇滅。迦葉身光勝於此金。身光照由旬(一末之四十七)迦葉身光猶勝閻浮金。彌陀云如閻浮金者。彌陀劣迦葉乎。譬喩隨宜。請以彼觀經説不可疑今釋也稍閉目等者。如上南佛云住離垢三昧之表相。北佛云住於寂定之相。未知其住三昧之相。故今作此釋也。稍謂。非全閉也。修禪要決(佛陀波利)云。其閉目合口等。竝不宜全急。乃至萬事皆貴舒縱。不用拘急。
閉目未慣者時任稍開(云云已上)準例而可知之華臺四維等者。當段經文唯説五佛。不説四隅菩薩。四菩薩名字經第五入祕密位品説之。彼品説八葉云。東方寶幢如來。南方開敷華王如來。北方鼓音如來。西方無量壽如來。東南方普賢菩薩。東北方觀自在菩薩。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薩(已上)當段。如下文説之者。指此文也。祕密八印品經文雖説八印未出尊號。疏家出其名號。彼文云。第五東南普賢菩薩。第六西南文殊師利菩薩。第七西北彌勒菩薩。
第八東北觀自在菩薩(十七之五右)四菩薩内觀音彌勒座位經疏説與現圖相違。具如別鈔其一切等者。上來釋九位中位了。今釋中位上一切如來位。此位具縁品圖三角印。經第三轉字輪品説●字門。同第五祕密曼荼羅品畫佛像。第十六云。此三角中作赤色。其中畫佛像也(作何佛更問五左)當段云但觀一佛未出佛體。是祕略之意也。智證雜記云。作何佛更問者。大日尊也(云云已上)持誦不同第一云。注作何佛者。即大日也(云云已上)子細可尋之在金壇中者。此對白檀曼荼羅示觀想。而非直安布金壇歟。金壇者經第五祕密品云。一切佛三角在於白蓮華。空點爲標幟。金剛印圍繞(已上)第十六釋云。繞三角以金剛圍之。如圖也(五左)諸説不同記第三云。又一印在三角。尖頭亦有光焔。三角外有圓光。最内青色有光焔形。次赤光。赤青間有金界。其次紺色。如却敵形。赤紺間亦有金界○(二左)依此記有三重金界。所以稱金壇歟餘各依經等者。八位中除中胎與正東餘六位也皆應轉字等者。上來八位皆轉種子字成本尊身也。具支灌頂第二云。私謂。此中宜用慧日寺大儀軌。轉字成尊。密印眞言九尊三部最是分明(云云已上)慧日寺儀軌者。指善無畏胎藏廣大儀軌。是慧日寺惟謹傳受之本也。光云。我聞之師。轉字成身是自法現人故即法身佛也。非隨機報應故是最深祕也。或曰。三昧耶形即羯磨形所持契印及手印是。此故三形似略實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八(畢)
光云。此卷所出本疏亂脱之外更有三處。
其一(十六左)供養法中説至當用白檀等(此置而用鈔出具支亂可。
故今不出)其二(十七左(一))漫荼羅王(四)乃先用○諸垢穢故(三)若論外境(二)亦是所持○此字門也(五)阿字是以下如文。其三(二十右)瑜伽處也以下至次卷出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凡漫荼羅(乃至)亦皆倣此者。以下因釋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二句。廣明行者用心也。就中有四。一轉字法。二修觀法。三起座法。四相現法也。當段明轉字法。此亦有三。一諸尊各別種子。文言一一諸尊皆用本種子字者是也。具支灌頂第二云。今撿白檀壇中十六諸尊種子。大日種子據供養法。是阿字也。八葉種子。據八印品。寶幢覽字。華王鍐字。彌陀糝字。雷音憾字。普賢暗字觀音沒字。文殊阿字。彌勒瑜字(百光圖及相傳中八葉之種子。與此不同)七尊種子。據轉字品。東方一切諸佛暗字。伊舍尼方如來母伽字。火天方諸菩薩迦字。夜叉方觀自在娑字。焔魔方持金剛嚩字。涅哩底方不動尊唅字。風天方降三世訶字(長聲已上)二三部統攝種子。文言或以諸餘等者是也。同釋云。其三部者。具縁品義釋(疏五)云。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蓮華義。入縛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説。是金剛義。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字統攝百明。意在此也(云云)祕密品義釋(疏十五)云。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是如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身赤黄色。即雜色也(云云)攝大儀軌意有三部。謂中胎藏。次遍智院等(已上佛部)次觀自在等。次文殊等除蓋障等。次地藏等次虚空藏等(已上蓮華部)次金剛手等。次不動尊等釋迦等。乃至諸天(已上金剛部)今此白壇漫荼羅中。唯有中胎第一重中三部諸尊。宜以中胎同攝佛部(已上安然釋)三諸部通用種子。文言若恐淺行等者是也。同釋云。通用三部種子。其阿字者轉字輪品(經三)云。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及與持金剛者言。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時佛説此伽陀。如是而作加持。即時世尊身諸支分出現是一切世間聲聞縁覺。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南麼三曼多沒駄南阿眞言門諸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於阿字門一切法轉(已上)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師説云。最上大阿闍梨。先想圓光。觀法在文。八曼荼羅眷屬圍繞。如是觀了。始自中胎大日如來。至于第三重院諸尊。其一一種子。一一三昧耶形。一一尊形。一一月輪等。各分明安布曼荼羅中。一一炳然而觀列之。此是最上阿闍梨觀法。細觀在意可知。若有不堪如是觀者。於月輪上觀置●字。以爲諸尊一一種子想。從其字放金色光。照餘一二三重院尊。即時●字變。成諸尊種子。次變諸尊種子。以成諸尊形像。諦想四重曼荼羅諸尊種子。皆悉分明安布。由此布字之力。四重諸尊種子。皆悉現列。其種子色。隨諸尊色各各種種。一一形像應知亦然。阿字是一切法之本母也。此字具一切法。出生一切心法一切色法。故以此一阿字。而爲諸尊種子○意大徳説。鈍根阿闍梨。中胎外院皆觀月輪。於中胎院。一●字放黄金光。照諸尊位并以種子。次中胎院●字。變成大日如來。此佛放金色光。照二重院。諸尊種子。變成諸尊形像(已上)此中廣略觀想。與當段説大同。而今所釋轉字法中。不出三昧形。又略觀中。阿字光明所至處。不云諸尊種子。此等存略。可依阿闍梨意樂也
凡修觀行時(乃至)住於佛室也者。二明修觀法也。是正釋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句也。具支灌頂第四云。據經持者。先住佛室後畫六位(已上)是任現文次第也。若依上來所註亂脱之意。則此句在六位塗畫已。五佛觀想之後也先當以等者。經第七(持誦法則品)云。住本尊瑜伽。加以五支字。下體·及齊上·心·頂·與眉間。於三摩呬多運想而安立。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已上)慈覺曼荼羅問答云。五字布身之時。擧身皆爲成字耶。答爾也。唯以五字成此體耳(已上)菩提心義第一云。問。先以五字持身者其相如何。答。是祕法故。不能委説。今擧大略。覽者恕之。準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壽命灰燼。因字更生。壽生無垢。五輪具足。
令菩提心成就堅固○此是入祕密曼荼羅之行法也○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眞言者身。分五處觀爲五輪。各安種子。供養法中。用此品意(云云)此亦住祕密曼荼羅初心行法也。義準上大悲壇。亦可用之(云云)若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眞言者。以擧身通爲五輪。亦安種子(云云)此證祕密曼荼羅後心行法也。入祕密法和合五輪。是初入者行法也。祕密法品五處五輪。是中心行法也。悉地成就品。悉地出現品。息障品等。持明禁戒品等。修行法中。皆用此五處五輪故。入祕密位品一體五輪。是證入者行法也(末之十右)凡人汗栗駄等者。菩提心論云。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已上)十四卷義釋第三云。凡人汗栗駄心者。此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云●紇哩(二合)●乃●耶。此云心状如蓮華含而未敷之像(五十左)四卷楞伽經第一云。第一義心(此心胡音干栗太。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胡音云質多也。十一)第十二云。干栗駄者。是處中心也(十左)祕藏記云。干栗多者名處中。非情等心也。質多名慮知。有情等心也(末之九右)又云。據密教。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似開敷蓮華(同上)菩提心義第一云。一切衆生胸間肉團。其形八分。男仰女伏。其色丹赤。是五藏中之心藏也。眞言行者。觀此八分爲八葉蓮。上開九佛名心處心。天台止觀云。汗栗多是草木之心。矣栗多是積聚精要之心質多是慮知之心(末之六左)筆削記第一云。訖利駄耶。此云肉團心。則人之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蓮華。上有七葉。色法所攝(六右)第十二云。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十二右)宗鏡録第二十八云。心華赤色有三角(十八右)八葉白蓮華者。經云。内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已上)釋云。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祕密慓幟。
華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正以此藏。爲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五之十七)教時義第一云。然復爲一切衆生。從凡夫地直入佛地之者。表其心中八分干栗駄心。開爲八葉芬陀利華故。現中胎八葉而已(四十八葉)
當觀阿字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阿字即是大日如來理法身。本性清淨極理。畢竟不可得空。金剛地輪種子(二右)五字修習軌(不空)云。
想阿字在中央如黄金色(五右)智證造壇式云。於華臺上。觀阿字門作金剛色○觀心中阿字生無量光。光所至處。即現諸尊形相(已上)百光遍照王者。經第七云。又於首中置百光遍照王(已上)同疏下云。百光遍照王者。有點阿字也。(二十二右)慈覺三部曼荼云。阿與暗同竝本不生義也。共爲大日如來種子(已上)無垢眼者。經第七云。安立無垢眼(已上)同疏云。無垢者覽字也(下之二十二右)密鈔五云。疏而以無垢眼觀之者。非用肉眼而能得見。應以法眼觀察之。謂想羅字。安二眼中名無垢眼。何以知然。謂羅字者。詮一切法離塵義。故念誦儀云。羅字名無垢。應觀爲兩目(十六右)凡此一段觀法。髣髴而難知也。具支第二云。私謂此中觀法由未分明。明文出經成就悉地品及其義釋。并轉字品及其義釋(云云已上)持誦不同一云。私云。悉地成就品中。此觀委曲。及在供養法中(云云)慈覺曼荼羅問答云。置●字於兩目者。囉之梵字已有二種。若以二囉各安左右耶。答。只以一●共置左右也。問。羅塵垢義。但稱●時離塵垢義。以不可得。而何名無垢眼耶。答。●字雖無外聲之阿。而爲内聲之阿。故云無垢。想此内阿。即成無垢。耳(已上)菩提心義第一云。又百光遍照王及無垢眼者何等乎。答。此等皆是一切諸佛三昧耶法。非論義者問答之處。若輒説此三昧耶法時。説者聽者共犯三昧耶。故論義中不可得説(末之十一右)二明王等者。慈覺在唐記云。行者在佛室者。謂向前所明八曼荼羅之前。不動降三世中間行者所住處。名爲佛室也(已上)菩提心義第一云。問。究竟佛地可名佛位。何以行者佛室名佛位耶。答。經上下文。皆明入曼荼羅受三昧耶。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名爲佛。今且以初心者以顯後心。問。其佛室何。答。義釋云。凡修觀行時。先當以五字持身○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爲住於佛室(此等是大阿闍梨祕密行處。若爲初學人。及於大衆中。不可輒説此法)○問。住此佛室時。住何三摩地乎。答。正住大空三摩地。亦名正覺三摩地。是毘盧遮那三摩地○今住佛室時。先以阿字爲身。五字加持。乃至心蓮華臺上觀阿字門。故知。入大空三昧住佛室也(末之九左)
至畫漫荼羅(乃至)金剛鐸等者。三明起座法也。凡起座法有二用心。一行者代置意所樂尊。二安行者所持道具等意所樂尊者謂雖何尊可置意所樂尊也。大輪金剛修行法云。如念誦時切縁出道場。當安諸聖衆。偈曰。奉請來降三摩地。不違本願。滿世間不空事業暫令安。唯願聖衆歸圓寂。當振金剛鈴。眞言曰。唵(引)嚩曰羅(二合)健吒惡(入引)安祥徐歩出(已上)可思之般若經者。理趣般若摩訶般若等經也以金剛盤等者。爲經臺也。或本云。或置般若經。或以金寶盤等(已上)依此文者。爲供養曼荼羅尊也。般若經者法供養。寶盤者世供養也。金剛鐸者。十卷本云。金剛鈴等(已上)持誦不同一云。私云。
今時安杵鈴等即此意也(九左)然則置尊爲對面談話也。猶如客來有切縁出時代置別人也。置經并盤爲供養也。如爲客與食物等而出也。置珠數等爲安慰也。如爲客與具而出也(已上)光云。更有深義尚詳又凡欲擇治地時(乃至)可以意得耳者。四明相現法也。此法或警發地神之前行之。智慧輪建立曼荼羅軌意也。或驚發已後掘地以前行之。慧琳建立壇法。法全建立護摩軌等意也。持誦不同具支灌頂等。用後説也。慧琳壇法云。便於置壇處西邊。如法護身靜然安坐。誦本所持眞言一千八十八遍。若眞言文廣者。應隨自力或誦一百八遍。下至誦三七五七遍。離諸思想一心正念。即於其處右脇面東。南首擧身如師子王。寂靜安眠取其境界。若先來寢息處清淨者。隨自意樂亦通。不必要須此處。但一心專注。觀菩提心月輪了了分明。又於菩提心中。觀一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心。無異想便即睡眠。若先學禪寂之人。必須但寂其心如前入觀觀如意寶。所有成不成相。悉於心鏡中現。若先相不善。不應建立。若強作者恐招自損。若先相善者。方可建立(十一右)智慧輪軌云。即於圓滿清淨月輪中。觀本尊種子眞言法門。流出無量光明。一一光明道。觀成本尊刹海聖衆圍繞加持行者。即便睡眠(已上)兩文種子三形互影示也
行者住於佛室(乃至)次第法中廣説者。釋奉塗香華等一句。是第三明供養法也當轉阿字等者。密鈔五云。疏當轉阿爲●縛等者。行者前觀華臺上阿字。作金剛色。於首中置百光遍照王(即大日如來也)今將以塗香華等。如法供養。須轉阿字大日之身。而作縛字薩埵之身。然後奉供等(十六左)如次第法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也。持誦不同第一云。準供養法。觀諸尊已不動印明觸五供等去垢。辟除光顯。如本法護我身。
結方隅界一召請(二)奉三昧耶(三)獻閼伽(四)奉敷座(五)不動除障(六)鍐布支分(七)成薩埵身(八)被金剛鎧(九)欠置頂上(十)降伏魔(十一)結大界(十二)復獻閼伽(十三)次第五供(十四)普供(十五)讃嘆(十六)具足此法以修供養(九右)
然後興大悲心(乃至)請赴之意也者。釋思念諸如來等文也。是明請法。上釋明日當作請法者即是也。請白阿梨沙偈者。持誦不同一云。經一行偈義釋梵文。玄法本四行偈(九左)經出漢本。疏義釋出梵本。法全軌用諸佛慈愍有情者等二頌八句文也。慧琳建立壇法云。面向東方。手執香爐誦啓請偈曰(出毘盧遮那經文)諸佛慈悲者。存念我等故。明日受持地。并佛子當降。經文雖爾。言約義隱。闕請地神句。今以後偈相傳。與前意不異。文備義顯。二偈總通取捨隨意。偈曰。諸佛慈悲有情者。唯願存念於我等。我今請白諸賢聖堅牢地天并眷屬。一切如來及佛子。不捨悲願悉降臨。我受此地求成就。爲作證明加護我。誦三遍或七遍。若能誦得梵本最善(五左)若依此文。則諸佛慈悲有情者等二偈。不出經疏。師資相傳頌也。法全阿闍梨青玄二軌。并建立軌本朝諸師次第。皆用此偈也。(已上)又裏評本朝諸師次第曰。延命院製作次第有異本。醍醐本無此偈。勸修本載此偈也。(已上)今依經疏説。此請白偈。第四日白壇漫荼羅後作之。胎藏行法次第。又灑淨後持地前作之。合經疏説相也(但次第不作白壇法)而慧琳建立壇法云。按諸經説次第如上。今修行者。師受相傳不無委細(云云五右)次明其次第。最初誦諸佛慈悲有情者等偈。次驚發地神次地天眞言。乃至加護其地。堀地除惡等。次第作之。即準此説。初日驚發地神前可誦此偈。法全建立軌。智慧輪建立曼荼羅儀又同之。我受此地者。請受地之意也。驚發地神前作之。尤有所由。依之覺超三密鈔料簡疑云。請地應在未治地前。準七日法。此當塗地灑淨之後。故於此中請地非次(云云已上)但今案之。慧琳解説猶是難思。何者。經疏所説若不詳者。宜用師傳。然其次第指掌。何其不依之耶。何況今頌明日受持地者。指第五日受持地。明知。第四日作請法。若初日驚發地神之前作之。第二日可作受持地法歟。未見其文。宜任經疏次第。於第四日白壇圖位後作之。但我受此地者。當經所説偈明日受持地之句。受者攝受。是攝受護持地之意也。而非請受地之義也。覺超生起云。私云。準七日法。請白在第四日。受持地在第五日。故云明日降臨。今此持地印明。是受持法也。先請白祈請了。即次受持令得堅固。故次第來也(云云已上)此師製三密鈔料簡之時。已雖作一且疑。更作生起之日。彼疑自決。若爾者。經軌説相。自他門行用。彼此一同。壇法并建立軌旨趣不詳。猶可決之。問。誦請白偈之時手印如何。答。慧琳説取香爐。吽字次第請白偈(合掌云云)可知之
一白壇九位圖
具支灌頂第四云高野本四云
(三)○(七)一切菩薩(六)○(火)金剛手(七)○聖不動尊
東(二)○(木)一切佛位(一)○五如來位西(九)○(金)阿闍梨位
(四)○佛母虚空眼(五)○(水)蓮華手(八)○降三世尊此是白壇漫荼羅位(已上)
異本圖云
七○(一切菩薩)二○(金剛手)四○(聖不動尊)
八○(一切佛位)一○(五如來位)九○(阿闍梨位)此是白壇漫
荼羅位
六○(佛母虚空眼)三○(蓮華手)五○(降三世尊)
私謂。上文有第四日定位次第
二(後一切菩薩)五(金剛手)六(先聖不動尊)
二(先一切佛位)一(五佛四菩薩)阿闍梨位(據經持者先位佛室後畫六位)
三(佛母虚空眼)四(蓮華手)六(後降三世尊)已上具支文
私云。二十卷疏現流布本。多分東西一二等注無之。小野僧正本。以朱點一二三等。即合安然所引。此注五六次第。違于經説。恐非根本本也。具支灌頂第二云。此有高野叡山點位前後不同。今但義釋正文爲定(云云已上)問。白壇九位漫荼羅。其爲何事塗作之乎。答。入曼荼羅鈔第三云。今案塗作圓壇意云。爲成辦灌頂事。造曼荼羅已前供養諸尊。是故今塗作十二指量圓壇(云云已上)此鈔意。爲成灌頂事。塗作圓壇供養諸尊。供養之後無所用故。第五日規畫界域時。塗隱之也。同鈔云。第五日以牛糞規畫界域時。塗隱白檀圓壇畢(云云已上)即此意也。今私案之。此是料簡。恐無謂歟。白檀圓壇。是正爲三摩耶戒場。塗作之也。依之瞿醯經。第六日作之。第六日是攝護弟子法。謂授三昧耶戒而作行事也。加之第五云。偈云持眞言行者。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至第六夜。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著新潔衣。齎持供物。詣如前所造白檀曼荼羅處。
當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子(一右)應知塗作白檀曼荼羅。即爲第六日護持弟子道場也。此文分明。若第五日塗隱之者。忽違此釋。祕口云。三昧耶戒眞言●●●●者。以最後●字爲戒體。●字水輪種子。水輪白色圓形。故以白檀圖作圓壇。即以爲戒場也(云云)此祕口傳尤合合理。私勘蘇悉地經下云。如白檀木其性清凉(今考無文恐是取意)尸羅此翻清凉。白檀木與戒相應。又第九釋塗香眞言而云。以句初微字爲體。於嚩字上加伊字之畫。是故轉聲爲微。嚩字是金剛義。離言説義。三昧是住義。如是定慧均等。即是住無戲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二十三左)下文所明。於白檀曼荼羅。授三世無障礙智戒。●字水輪種子是亦符契
至第五日暮(乃至)不動眞言竟者。以下明第五日法也復當次第等者。明受持地前方便也。其前方便者。一嚴身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轉法輪甲冑覽字觀等。如第七卷清淨行品明。二觀八曼荼羅。玄靜嘉會壇第一。明第五日法中云。觀八曼荼羅(亦曰白檀八位。如前已上)三奉請可用大鉤召印明等。四結護加持可用二明王印明。或用隨一或並用。供養法疏云。不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下之二十七左)觀八曼荼羅位者。最珍鈔云。前九位之中。除自身觀八位也(云云)當誦不動等者。明加持地法。此是釋經當受持是地等一偈。經文爛脱。任疏釋者。可安此中。凡不動降三世不同第十云。如來説此二明。皆是彼法佛三昧。爲令行人從初發菩提心守護増長。令生成佛果圓終不退失。不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也。爲降伏世間難調衆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十九右)可知之。義釋第七云。今毘盧遮那自教迹中。以聖不動降三世。爲忿怒明王。以毘盧遮那竝遍一切法門故。當知不動尊亦普門成辨諸事。大摧一切障也(四十三左)非獨此者。十四十七三本皆云。非獨此一夜也(云云)又從初日等者。明進止用心也。慈覺在唐記云。若三日以前有惡相。即休事也。若三日以後有惡相。即修息災及降伏法。即應修其事。所言惡相者。如卷末明。國王大臣不許。當處人民不許。其地山川神靈不許。惡夢等惡風雨損於行者也(已上)智證造壇式云。若白檀未點有魔障休。若標記後設有諸難。方便超過必至遂事(已上)最珍鈔云。塗白檀位之後已定聖位。故勤加可遂之。三日已前留難強者。暫可收攝之也。是大旨歟。三日已前可勤加方便也。塗白檀之後。雖勤加方便。不叶者力不及歟(云云)兩不和合者。智論第六十九云。弟子作是念。師小物不能捨。何況捨身。雖讃説布施。是爲欺誑。是故名不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亦是魔事(七左)兩不和合之因縁。般若經智度論等説相太廣。如住心品鈔引之餘如瞿醯者。進止用心非一。瞿醯經上簡擇弟子品。同下補闕品等明之。故讓彼經也
一瞿醯經
八家總録云。瞿醯經三卷(澄睿)蕤呬經三卷(海睿云。蕤呬耶經三卷)玉呬怛哆羅經三卷(不空仁運。私云。已上三經是同本異名)
智證本下卷奧書云。在唐三度勘也。又先在本國亦三遍勘。而未遇正本。但在唐勘略傳持。猶未稱意。後學留意得正。與詳幸甚。貞觀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圓珍記。更與慈覺大師本對勘。好處不少。若彼本闕。填之爲彼此倶得正故。覽者知之。六月十日沙門珍記(已上)上卷奧書云。與慈覺大師院本對勘。多有好處。若有疑者。以朱書彼。又填彼闕。互以相補。六月九日珍記(已上)智證本第一卷題云。玉呬怛哆羅經(大唐興善寺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三藏不空奉詔譯)私云。不空三藏。天寶歸唐以後翻之歟。爾者一行開元十五年入滅。無畏同二十三年入滅。何此疏中可引瞿醯文乎。就之古有多義。演密鈔第五云。疏餘如瞿醯等者。梵語瞿醯此云念誦。即指念誦儀也。此未見本(十七右)依此釋者。非不空所譯瞿醯也。別題云念誦儀書有之歟。或云。無畏於天竺有披覽歟。或云。此經金剛智不空共譯之歟。此疏中多出金剛智之説。爾者天寶以前譯之歟。諸義未詳。可尋決之
其第五夜等者。雖上出不動降三世二尊。而以不動爲本。依之經以不動大名。或用降三世(云云)故今獨呼不動也。大名者。眞言云大名歟。名者是明字借音歟。或又云大名稱之意歟
次當以大日如來身(乃至)廣分別説者。已下正明受持地法也。欲作此法者。先觀自身爲大日如來身。其法如上明。故云當以大日如來身也及三昧耶印者。具支第四云。及作三昧耶印誦此眞言曰(已上)對受記二説。一云金剛持大印。二云警發地神印。雖出二説。警發地神印爲本也。瞿醯經上(淨地品)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七右)此文用警發印也。青龍軌云。持地眞言曰。(定拳如前相。慧舒按於地上之九左)大師的傳亦復如是。
所謂吽字次第檜尾次第長慶公三家次第石山集記等所出。皆以同也。又具支灌頂第二。引瞿醯受持地文(次上所引也)註釋云。今謂準下文云諸尊眞言結彼印者。此中宜用大日三密(已上)若依此説。警發印言之後。可結誦大日印言也初句歸命等者。第一句出翻名不作釋。是則上釋灑淨眞言歸命句云。下一切眞言例爾。不復廣釋故。讓彼釋而今不釋之也第二第三等者。第二句薩婆怛他掲多者。一切如來。第三句地瑟姹那者加持。地瑟祉帝者而加持之也。初加持約體。後加持約用。譬如人有大力故(約體)運大物(約用)也如彼金剛等者淺略釋。於中初擧例。後今令下合法也密鈔第五云。如彼以下。引古成今。謂如彼時。釋迦牟尼坐於金剛道場。得一切如來所共加持。魔不能干。今此亦爾。
故云此意云等(十七右)復次我已等者深祕釋。其意可知第四句云等者。釋第四第五句之中。四句轉釋。謂以一切如來者第二句。神力而加護之者第三句。使得安固不動者第四句。非但不動等者第五句。於中亦有二句。初句屬第四句。又令等者屬第五句也正以第四句等者。釋眞言體也第六句等者。初擧比丘羯磨例。羯磨師秉羯磨之時。衆僧一心和合。同共受持也作羯磨法者。新華嚴音義上云。羯磨此云辨事。謂諸法事由茲成辨也(五左)經音義第十四云。羯磨居竭反。此譯云作法辨事。憂波離問經作劔暮。此梵言訛之也(現本十五之三右)今此眞言等者合法。其義易知第七句等者。衆生心地本性清淨故。諸佛同心加持之。文殊五字儀軌云。衆生性淨故。諸佛本誓力。以相應法印現成諸聖身(二右)衆生性淨者。合第七句。諸佛本誓力者。合第六句。相應法印者。合阿闍梨誦此眞言也若法入等者。重釋其所由。謂阿字者淨菩提心也。此淨菩提心名本性淨。是正第七句也從本以來無動無垢者。以本性淨體無動無垢。已爲第四第五句。無動無垢者。即第七句。本性淨上之功徳也。是約徳釋體也十方三世等者。釋第六句。十方三世諸佛。皆同契證淨菩提心無動無垢之處。無垢者戒。無動者見。戒見同一。故同共加持也末句云等者。擧羯磨印成句。以合莎訶義也。凡羯磨法有一百餘。今且擧受日法示之。其文云(白二)大徳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徳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説。僧已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隨機羯磨中之二十四左)始從大徳僧聽至白如是白也。次從大徳僧聽至誰不忍者説羯磨也。僧已忍聽下結文也。凡羯磨文有五句。一三五綱骨。二四縁牒者是也。白文若有五句者。綱縁分別亦同之。但今白文有四句。闕第二句。當段文。忍可印成句者結文也此中所有等者。以上約句義門作釋。更復就字義門。而廣分別釋之者也
時彼阿闍梨(乃至)亦得也者。以上明中位受持。以下明八位受持。當段即釋受持地法則。而未委細。於八位者。不可作按地法。何者釋文八位皆背白檀座位。按地作法頗無便歟。更可決之
具支灌頂第四云。下文有第六日持誦次第七東南三南八西南
二東一大日四西六東北五北九西北據義釋文。背壇誦持地明(已上具支文)
皆背白檀等者。智證雜鈔云。背白檀位其意如何(云云)些些疑問云。背位義如何(云云)最珍鈔云。問。何背白檀位坐持誦乎。又西方者即阿闍梨座歟。於彼外可誦何眞言乎。答。塗白檀。對各各本方念誦。可勸請此壇位歟。又自出置般若經或本尊故。隨彼可持念歟(云云已上)此料簡猶未詳。更問(已上)光云。余聞之師曰。各向其尊本誓方故。曰皆背白檀座位也。更當至誠等者。八方持誦了。於各方可作禮供養也。持誦不同第一云。私云。當奉五供普供讃嘆。以事業金剛身作之(十右)就阿闍梨等者。又云。次還就本座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眞言(十右)二明王中間。是阿闍梨座位也誦本受持等者。似指前受持地眞言。而其不爾。是可大日眞言也。供養法中。不説彼受持眞言。何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説乎。嘉會壇第一云。更當至誠作禮種種供養。就阿闍梨座位面東而座。誦本受持眞言。住於本尊三昧。皆如供養次第中説。可思之。私謂。先就座而修五供養法。轉阿爲縛等印明如前。然後住於本尊三昧。又當轉縛爲阿。而先持誦大日阿字眞言(已上)或又本受持眞言者。雖爲何尊。行者自本來。所受持眞言誦之。并住其尊三昧。而其眞言三昧。皆諸尊供養次第儀軌中説之。故云皆如供養次第中説也。建立軌明説治地法。文云習於本眞言(一百八遍三右)慈覺在唐記註云。習本尊眞言者。謂隨行者本尊不同也(已上)可準知之。或又斥經第七云供養次第。彼中説諸尊眞言。又明誦眞言之時。住其尊三昧之法。是則本所受持眞言多積功故。今亦誦之請加護也。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取部主尊眞言誦一千遍。
或時念誦本持眞言經十萬遍(已上)是即本來所持眞言以名本持。今準可知白檀位等者。持誦不同一註此文曰。供養法有諸佛菩薩眞言持誦瑜伽法則。謂如諸佛暗安頂上。菩薩欠安頂上。餘如佛室等法是也(十左)阿闍梨言等者。明持誦次第也部主大日者中位也所餘八位者言總也。可云七位。除阿闍梨座位故也。又最珍鈔云。問。何此中不持念中胎五如來眞言乎○答。釋云。阿闍梨言。持部主大日眞言(文)上文先擧四方四維。未論中胎歟。以善無畏阿闍梨之説。可成其義也(云云已上)眞言大小者。大眞言遍數少。小眞言遍數多。隨眞言大小。遍數有多少之旨。第五卷釋有之。按當段釋即此意也若更能誦等者。白檀九位正是中胎八葉。并第一重諸尊。兼攝第二重第三重。故云兼持第二院等也第二院四菩薩者。密鈔五云。疏第二院四菩薩者。第二院中東方妙吉祥菩薩。南方除一切蓋障菩薩。西方虚空藏菩薩。北方地藏菩薩(十七右)乃至都誦等者。主伴都誦亦得也
其白檀位(乃至)亦準此可知也者。因明白檀塗位用心也。謂以瞿摩夷瞿模怛羅塗泥。於第二日作之。其白檀位。於第四日作之。若彼塗泥已乾。更以香水灑竟可作之也。乾上白檀難著故也。或又白檀香泥云塗泥也。非云第二日塗泥歟亦不剋在第四日者亦釋也。剋猶定也。謂白檀位不定在第四日。第四日以前塗泥未乾之時可作之。是以建立軌。第二日作白檀九位曼荼羅也。彼軌明第二日云。定聖尊位。五佛四菩薩。白檀點位。(初右)慈覺在唐記釋云。定尊者定八漫荼羅位。若明樣者
不動尊位
行者位不點
降三世位(已上)
又如前云。瞿醯經第六日作白檀位。是故不必局在第四日也自置了後等者。雖爲何日。自布置白檀了之後。依前阿闍梨説可持誦也。持誦不同第一云。私云。若於即座作此法者。修前請白已。即直住佛室。不可必更用三三昧耶等(云云九左)至法事夜等者。乃至第七日夜。亦如前可持誦也。智證造壇式云。次以白檀塗諸尊位處。誦辨事明一千遍(不動降三世)從此已後。日日三時於此時念誦(文)
其受持地夜(乃至)亦無咎也者。以下釋持眞言行者等四偈也。十卷本云。經云。
持眞言行者次發悲愍心依於彼西方繋心以安寢乃至所畫甚微妙其受持地夜等(云云)十四卷本。同今疏也。具支灌頂第二。科此文得境界(云云已上)持誦不同第一。取好相法(云云十左)乃至者。持誦不同第一註此文云。私云。
乃至者修供養也(云云同上)金剛諷詠者誦讃也宴坐疲極等者。正釋持眞言行者等文。臥處經。大壇爲本。云西方也。疏行者爲本云東面。向面於東而臥。故云東面而臥也。持誦不同第一云。如法護身東面。而臥壇處安寢夢想(心蓮臺中想麼字門。如意珠中現好相)若知魔事。作護摩法(十左)微妙大曼拏羅經第四云。其阿闍梨與弟子等。於此時倶只不離曼拏羅所。或至夜止宿。亦可只在曼拏羅東面地上。敷吉祥草眠臥。臥時以頭向南。面向曼拏羅本尊止宿。至晨旦以金剛眞言加持其地。及加持香水。於曼拏羅所而爲灑淨(六右)此經説金剛界灌頂故。云東面地上也。當經所説相翻而知若瞿醯等者。瞿醯經上(淨地品第四)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事眞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眞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七左)今之所指即此文也。問。此結線法。與大日經第六日夜所行金剛線法同異如何。答。與金剛線法同故。嘉會壇第一云。餘如瞿醯中説(云云)今撿彼文。授齒木後知其相已。其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梨。用辨事眞言。持前所辨水。各取三掬。令與飮之(私謂。此金剛水法也。此經金剛線法出於上訖已上)此釋此經金剛線法出於上訖者。即今結線文也。當知結線即金剛線法也。問。瞿醯意於何日作此結線法乎。答。具支灌頂第二。次復應以辨事眞言乃至無諸障難經文注云。私謂。
是第六日時(云云)又釋當段釋若瞿醯且坦囉等文云。私云。此中引瞿醯中結蘇多羅授受持弟子之事。今撿瞿醯。其文雖出受地後。而是受持弟子法故。正屬第六日事。非第五日受持地事(云云已上)私案。此釋難思如前云。瞿醯淨地品明前五日法。次召請品明第六日事。若結線法爲第六日事者。尤於召請品中可明之。加之當段釋第五日中。引合瞿醯結線文。若如安公釋爲第六日事者。何徒於第五日中引之耶。然則金剛線法。瞿醯於第五日作之。大日經於第六日作之。如此之事。兩經前後其例是多。不可驚疑。問。第六日作弟子法。金剛線又受持弟子法故屬第六日。最有其謂第五日行此事有何意乎。答。第五日受持地後。於東面而臥。於所度弟子生大悲。夢中欲見其好相。而其時爲除弟子障難。作結線法也。謂將臥之前。可作此法。然安公持誦不同第一。
取好相之後出此法也頗似失疏主意彼安寢時者。釋思惟菩提心等二句。經無我者摩字也。阿字寶珠自體。摩字體上除障徳也彼阿闍梨等者。釋或於夢中見等四句三輪化導者。密鈔五云。疏三輪化導者。輪有三故。化謂教化。導謂示導。佛以三輪。教化示導諸衆生。故一神變輪○二記心輪○三教誡輪○(十七左)又云。問曰。三輪當六通中何通耶。答神變輪者。即神境通。記心輪者。即他心通。教誡輪者。即當漏盡通(十八右)菩提心義第五云。諸大乘亦明三輪。一記心輪。二神通輪。三説法輪。是約化陀以爲三輪(十七左)戒疏第一云。一神足輪。二説法輪。三憶念輪(已上)又一上云。有人云。如來化用必約三輪。創通道務。要先神足。爲無信也。由蒙俗愚識未曉正邪。雖爲闡揚事如聾瞽故。須顯異駭動耳目。畏威拜手信是聖人。身雖伏從。智開無路。故次説法。爲無解也。神解乃明。煩惑猶結。非可口説。爲得清除。義須依行。剋證在己。故須憶念。爲無證也(三左)濟縁記一上云。三輪者。一者神足爲無信也。二曰説法爲無解也。三須憶念爲無證也。由此三種運轉不絶故竝名輪。前之二輪攝餘二藏。後之一輪即攝律藏。雖復互兼。不無偏勝。言憶念者。謂毘尼立法慇懃囑累。制令記憶。不使遺忘。所以常爾一心。違背制犯。故知。常勤觀察始號奉持(三左)光云。三輪即三業也。所引文中。神變神足是身業也。記心憶念是意業也。教誡説法是口業也或親自安布等者。經無其文。疏主得意釋之。三輪化導。謂他作業。或親自等。謂自作業。自者阿闍梨也或以微妙等者。釋或以安慰心等六句若有障礙等者。若於夢中。見違如上善相。則知障礙。而隨其事。宜修相應護摩方便除障礙也。瞿醯經中云。若得好相。歡喜之心起首作法。或若不得善惡之相。以無疑心。歸依三部諸尊。徐徐作法。或若數數不善相現。勿須起首。若強作者。以除難故。當作息災護摩之法(三右)上文若已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二十三左)可思之復次若見諦等者。以上未見諦阿闍梨故。夢中見之。今是見諦阿闍梨故。定中見之復次阿闍梨等者。以下總明阿闍梨用心。初明壇地修治之用心。又思惟下明支分素具之用心素具者。兼用意之義也。第五云。備香華燈燭等。皆令素辨(十四右)第八又云。如法素具。而豫備之(四左)光云。素蘇故切。禮記疏云。素猶本也(小補去遇)按本字義。即豫辨備。謂之素具自受持竟等者。具支第二釋當段文云。私謂。準下文意。緋線造尊。本是第七夜法。而今此中豫規定者。此是不能速成者之所作。然其行法具如第七夜文。故於此中且闕不出(云云已上)此中有二重用心。初於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者。第五日受持地後可作之。至圖畫尊像者。第七日夜可作之。故云至灌頂夜方造諸尊也。後若不能下。若不能速成者。持地以後。漸次圖尊亦無咎也如安公釋。其似不存二重起盡。至第五卷尚可悉之
經云復次於餘日(乃至)應度之相者。以上明第五日事。以下明第六日法。初指説文始終。後明攝受等者解釋。解釋之中。初總標大意。次受持地下。正釋經文初大意中攝受建立護持弟子者。大分爲二。一攝受弟子方便。二護持建立方便。何以知爾。經結復次於餘日等文。云持眞言行者如是攝受已。是即明攝受弟子方便之文也。又第五科命彼三自歸等文云。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初右)豈非此是二段建立各別乎。然疏主總標。云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也。問。攝受建立護持三種其別如何。答。攝受者。攝謂攝取。受謂容受。是則攝取弟子之義也。建立者。即如是攝受已。而令發生建立菩提種子之義也。護持者。是令建立種子已。而能加護持念。令不散失之義也(但見第五。護持建立合解釋之。學者可知)受持地已等者。釋復次於餘日等二句也。受持地者。第五日法也。對第五日云明夜。又云餘日。是第六日也因此廣辨等者。釋若弟子信心以下文也。應度之相者。即信心等十徳相也
偈云若弟子(乃至)師徳中説者。一明信心徳也不思議縁起等者。三密方便爲縁。行者觀心爲因。而現普門海會諸佛境界。曾非思議境故。云不思議縁起等。下品擧世間難思事。況眞言不思議。即此意也直信不疑者。若生疑滯。其心猶豫有怖畏想。而心不猶豫。信心無所滯故云直信不疑也
餘如師徳中説者。當段所明且示大綱。信義未盡故云餘也。阿闍梨十三種徳中。信諸佛菩薩句。廣明信相。今讓彼文故。云如師徳中説也
偈云生種姓(乃至)爲勝族也者。二明種姓徳也。西域記第二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種也(舊曰刹利略也)奕世君臨。仁恕爲志。三曰吠奢(舊曰毘舍訛也)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戎陀羅(舊曰首陀訛也)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七左)無垢稱經賛第三(慈恩)云。西域好種總有四類。一婆羅門此云淨行。少持戒行自居。二刹帝利此云宦族。君位自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賤貿貴。以殉躯形。四戎達羅此云耕田。墾農治生。以供職貢。初二高勝所以偏彰。宦族理務。人衆輕彼多生瞋恚。故教忍辱。淨行持道自尊卑人。故除其慢(已上)四姓分別大體如此。但四姓倶習行眞言。其證在蘇婆呼童子經上。又微妙大曼拏羅經(天息災譯)第二云。復次何人可攝受而爲弟子。又弟子所生何國而可攝受。於四大姓刹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如是四姓。可攝受者何姓爲上○金剛手彼弟子生處國土方所。我今説之。若刹帝利或婆羅門等種姓之人。
生舍衞國摩伽陀國支那國三摩怛吒國○如是諸國所生之者皆可攝受。又若無如上中國人者。彼師子國人及一切國人。亦可攝受○如上諸國。若刹帝利及婆羅門種姓生者。若依阿闍梨。禀受修行爲行人者。必獲圓滿(初葉)若依此文。於四姓中。以刹利婆羅門二姓可爲本也。又十住心論第一云。若有衆生生輪王種姓。有大度勇鋭不樂前諸住宮。
則許大日所乘一體速疾神通寶輅(五右)金剛頂經開題云。自非輪王種姓祕密加持。何能聞不思議之法。信難信之教。(二右)若依此等釋。以刹利種可爲上也。又南海傳第四云。又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爲貴勝。凡有座席。竝不與餘三姓同行。自外雜類故宜遠矣(十二右)西域記第二云。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爲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一右)若依此等文。以婆羅門種姓可爲最也。本朝神仙傳。載大師傳中云。常稱曰。弘佛法爲先。故彼宗親王公子相繼不絶。寛平法皇灌頂於此宗後。仁和寺最多王胤。圓融天皇又御此地。誠是一宗之光華也(云云)今尋吾宗祖。則龍樹菩薩是南天竺梵士種。善無畏三藏乃中印度刹利種。金剛智三藏即南印度伊舍羅跋摩第三王子。不空三藏是北印度婆羅門種旃陀羅者。四姓之外最極卑人也。一切經音義二十四云。旃荼羅直加反此云執暴惡人。亦言惡殺。謂屠殺者種類之總名也。其人若行。則搖鈴自標。或杖破頭之竹。若不然者王則與罪。舊言旃陀羅訛也(十三左)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此云屠者。正言旃陀羅。此云嚴熾。謂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爲?幟故。若不爾者王必罪之。法顯傳云。名爲惡人。與人別居。入城市則撃竹自異。人則避之。或帶之人皆怖畏(二十五左)首楞嚴經註疏(長水子璿)第一云。旃陀羅此云殺者。即魁鱠婬酒家也(上之二十四)由如比丘等者。行事鈔上(會本上三之一)云。身具衆惡。病患聾盲百遮等類。律中廣列一百四十餘種。竝不應法。準以求之。則聾啞狂亂定不發戒。餘者通濫有得不得。如義鈔中(四右)同資持記上云。
以儀相有虧汚辱僧衆故須簡之(同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第三云。且據重者能障聖道。標擧十三。
初邊罪難○二壞尼難○六七殺父母○八殺羅漢○九破僧○十出佛血難○十一十二非人畜生難○十三二形難者。凡爲道器。要須志節清卓報殊性定方能弘道所作生成。今則形挾兩境。志致軟弱善惡不成。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況現報。方欲感戒即斯爲障。障因二根而生。故曰二形難也(上之二十二左)復次若久遠等者。以上淺略釋。以下深祕釋也偈云恭敬於三寶(乃至)佛法僧寶也者。明第三徳也親近供養等者。先親近者。六度經第一(歸依三寶品)云。譬如大海舟船而無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壞沈沒。種種諸難常有憂患。
求於吉祥無上船師以爲依怙○一切有情亦復如是。各作是念。誰能與我作歸依處。
除其衰患令得安樂○以是觀察三界六道。無有堪能拔濟我者。以是應當歸佛法僧。除佛法僧。更無有能救護我者(六左)親近三寶意在於斯。供養者蘇悉地經疏第六云。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羞以奉進尊者也。又供者給也。養者育也。即是應屬下類者也(初葉)法華義疏第二云。天華香等。名之爲供。資養於佛目之爲養(二十二左)尊重者智論第三十云。知一切衆生中。徳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二右)讃歎者又云。美其功徳爲讃。讃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歎(同上)如常不輕等者。法華第七(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云。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増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縁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讃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已上)問。當段明恭敬三寶相。引合不輕深敬衆生。是何意耶。答。非無深意。所謂三寶有三種別。一同相(亦名同體)二別相(亦名別體)三住持。初同相三寶者。於中有二。一於衆生本有心性。有覺照徳以爲佛寶。有軌持徳以爲法寶。
有和合徳以爲僧寶(當南山歸敬儀立四種三寶之中一體三寶)二於諸佛所證理體。亦具此覺照軌持和合三徳。即名三寶。(當四種中理體三寶)已上在纒出纒雖異。眞如法性之上。建立三寶。其體是一。故名同相三寶也。體即相也。二別相者。法報應三身如來爲佛寶。教理行果四法爲法寶。三賢十地菩薩。四向四果聖者爲僧寶。三種體各別故。名別相三寶也(當四種中化相三寶)三住持者。繪木形像爲佛寶。紙墨經教爲法寶。剃髮染衣爲僧寶。此形像經卷。凡僧之力能住持同相別相眞實二寶。故名住持也(當四種中住持二寶)然則當段釋文。謂於佛法衆僧等者。約住持別相二種三寶也。乃至之言攝同相之中出纒三寶也。如常不輕等者。約同相之中在纒三寶。不輕敬禮。即是禮一切衆生本有三寶也
深慧以嚴身(乃至)可爲説也者。明第四徳也。法華經第二(譬喩品)云。無智人中莫説此經。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説(已上)即此意也。深慧是福智二嚴隨一。故云嚴身也等虚空無邊佛法者。衆生自心也。自心即虚空無垢菩提心。故云等虚空等也
湛忍無懈倦(乃至)可傳法也者。明第五徳也求法因縁等者。華嚴經第十九云。爲求法故。爲難得法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此思惟。我爲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爲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而聞正法。汝但説法。我入火坑(四左)如誓挹大海等者。賢愚經第十二云。佛告舍利弗。乃往過去無數無量阿僧祇劫有大國王。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八十億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樓施舍。於是城中有一婆羅門。號尼拘樓陀。聰明博達○但無子息可以紹繼。出入坐臥毎懷此愁。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祷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羅。及餘諸天日月星宿山河樹神。種種祷祀無所不遍。剋誠積報經十二年。其大夫人便覺有身。聰明女人能得知此。自知所懷必是男兒。即以情事白婆羅門。婆羅門歡喜○十月已滿便生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端正超異人相難有。婆羅門見喜不自勝。即召相師來共相之。相師披觀嘆未曾有○相師便問。懷妊已來有何變異。其父答言。此兒之母素來忌惡。少於慈順不修慈慧。自懷妊來心性改異。矜憐苦厄如母愛子。志好布施無有貪惜。相師聞之歡喜而言。此是兒志故使然也。
當爲立字號摩訶闍迦焚(晋言大施)其兒漸大父甚愛念。別爲作宮立三時殿。冬温夏涼春秋居中。安諸伎侍以娯樂之。其兒聰明好樂學問。誦持俗典。十八部書文既通利。并善其義。學諸妓術靡所不通。其後大施○即問諸人。今此世間。作何事業。可得多財用之難盡。或有人言。多種五穀。修治園圃。可得多財。或有人言。多養六畜。隨時蕃息。可得多財。或有人言。不避劇難。遠出行賈最得多財。或有人言。有入海採求珍寶。最得多財。大施聞之而白言。耕種·養畜·遠出·行估。既非我宜。得利無幾。唯有入海。此計可從。我當力勵求辦此事。作是念已往白父母○父母聞語驚而問言○若欲布施。我家所有一切衆物。及藏中殘盡令汝用。莫入大海。又復海中衆難甚多○諸人悉集問其意故。大施答曰。我欲前進至龍王宮求如意珠。盡我身命不得不還○過於諸嶮難。即時接去度四百由旬○自前行見一銀城。白淨皦然。知是龍城○到於城門亦有二龍。以身纒城。交頭門閾。已見菩薩仰頭愕視。菩薩如法入于慈定。龍毒得除。低頭而視。即前躡上度入城中。彼時城中亦有二龍。處於寶殿遙見菩薩愕然自念。我此城外有七重塹。滿中毒蛇諸龍夜叉。無能越者。今此何人能來至此。心極奇怪。尋下匝門。致敬爲禮。請令上殿。施七寶床。讓之令坐。坐已具食種種美味。食徐已問所以來意。菩薩答言。閻浮提人薄福窮苦。勞身役思。殺害欺誑。爲衣食故具十不善。命終之後復墮三劇苦中。意甚愍傷。思欲救濟。承海龍王有如意珠故渉遐嶮。唯望得此。龍王答言。如意寶珠此難得物。大士故來望當相與。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奉事四月。善知時宜。四月已竟菩薩辭去。爾時龍王。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又復問言。所施珠力能何如。龍王答言。此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寶所須。菩薩歡喜而自念言。閻浮提地七千由旬。此珠之徳副我所望。前後所得凡有三珠。繋在衣角。即起出城。諸龍大小送到城外。各懷悲戀。遂共別去。菩薩○能飛翔出于海外。已度海難小眠休息。是時海中有諸龍輩。自共議言。我曹海中唯此三珠。其徳甚大難有般比。此人皆能索得持去。可惜此寶。當還攝取。言議已竟密解持去。菩薩眠覺看珠不在。即自思惟。此中無人。必是海龍持我寶去。我爲此珠逕渉遐嶮。今垂還國滿我所願。雖取我珠吾終不放。會當盡力抒海水誓心剋志畢命於此。若不得珠終不空歸。思惟已定即行海邊。得一龜甲。兩手捉持方欲抒海。海神知意來問之曰。深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正使一切人民類。盡來共挹不能使減。況汝一身而欲辨此。菩薩答言。若人至心欲有所作。事無不辦。我得此寶。當用饒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徳用求佛道。我心不懈。何以不能。是時首陀會天○來至其所。菩薩下器。一切諸天。盡以天衣同時渰水中。菩薩出器。諸天擧衣棄著餘處。一遍挹海減四十里。二遍挹之減八十里。三遍挹之減百二十里。其龍惶怖來到其所語言。止止更莫挹海。菩薩尋休。龍來問言。汝求此寶用作何等。菩薩答言。欲用給濟一切衆生。龍復問言。如汝言我曹海中衆生甚多。何以不與必欲得去。菩薩答曰。海中之類亦是衆生。然無劇苦。如閻浮提人民之類。爲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死墮三途我以人類解於法化故。來索寶先充所乏。後以十善而勸誨之。龍聞其語出珠還之○大施菩薩。沐浴其身著新淨衣。至平坦地即持其珠。著高幢頭。手執香爐四方求願。閻浮提人貧窮辛苦。欲得濟給令無有乏。若當實是旃陀摩尼者。便當次第雨衆所須。求願已訖四方雲除。即時風起吹諸不淨瑕穢糞掃。皆悉除去。次雨微水以淹塵土。次雨飮食百味上美。次雨五穀。次雨七寶種種奇珍。於閻浮提内衆寶積滿。人民之類自恣而取。上妙衣食盈滿有餘。
視諸珍寶猶如瓦石○舍利弗欲知爾時父婆羅門尼拘盧陀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時大施者今我身是(已上明本第八卷文)光云。賢愚文中尋下匝門。明本作尋下迎問。今按文旨。明本爲佳。識者尚詳。智論第十二名能施太子。具説其因縁。要者往撿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九(畢)
光云。此卷本疏有亂。曰(二十右)
(一)瑜伽處也(三)經云○如是作竟(七)當布列○儀式(四)然後觀作○(以上前卷解之)鐸等又凡○得耳(此第七卷所出亂)(六)行者○廣説(八)然後○意也(二)○一切○漫荼羅位(五)至第五日○中説(九)其第五夜以下如文
又(二十五右)(一)可知也(三)其受持地夜○而臥
(二)當於所度○法也(四)彼安寢時以下如
文(又此章有皇慶傳亂更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四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尸羅淨無缺(乃至)堪傳法也者。此明第六徳也。蘇婆呼經上云。世尊所説別解脱法清淨尸羅。具應修行。若是俗流。唯除僧服。自餘律儀悉皆無差(五左)瞿醯經上云。但四部衆。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應攝受(九左)尸羅者。智論第十三云。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初右)今且約受戒善行而釋也
在家出家律儀者。智論第十云。佛弟子七衆。
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家(十三右)天台法界次第上云。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種得戒。五篇七聚相。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及三千威儀八萬律儀。是中皆應次第略出科目(十九左)七衆各有本戒。七衆者。一優婆塞(舊云清信士。新云近事男)二優婆夷(舊云清信女。新云近事女)已上二衆爲在家。爲此二衆授五戒也。三沙彌(此翻勤策)四沙彌尼。五式沙尼(亦名式沙摩那。此翻學法女)六比丘。七比丘尼。以上五衆爲出家。爲沙彌沙彌尼授十戒。爲式沙尼授六法。謂沙彌尼受十戒之後。更受六法。於此位。必經二年後受具足戒。故此位云二歳學。六法者。
一摩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飮酒(云云)爲比丘授二百五十戒。爲比丘尼授五百戒。此云在家出家律儀也。問。且優婆塞五戒有幾種耶。答。智論第十三云。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十三左)若依律意。五戒不邪婬。八齋戒不婬。是故五戒偏爲在家戒。八戒爲中間人戒。謂制正婬故非是在家。不受出家戒(十戒以上)故非是出家。故云中間也。今據智論。五戒雖通不婬。而爲在家戒也。故知。八戒亦可通云在家戒也。律名句云。在家二戒。一五戒二八戒。出家二戒。一十戒二具戒(上之三左)智論第十三云。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徳無量○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徳。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
是功徳將人至涅槃(十五左)是以八戒爲在家戒之證文也。上引法界次第。尤合智論也於本姓受諸禁戒者。義釋作於本性受諸禁戒。宜改作性字也。第十七云。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衆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是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二十三右)又云。修學句。菩薩隨所修學。諸佛世尊及菩薩同事。應當學者。此身三口四意地之三。即是一切菩薩修學句。是一切菩薩學處也。
此即是一切菩薩隨順衆生戒○此本性戒自然合行故。涅槃云性自能持戒也(二十五左)此等釋意。方便學處品所説菩薩十善戒。云本性受也。第十一云。菩薩之人。性戒成就。不由制戒。任運而有(六右)性戒者。即本性受戒也。蘇悉地經疏第二云。戒謂十善性戒。有佛無佛常在世間。不問受不受。持即成善。犯必成罪。故云自然聖戒。又復性戒名爲自然。祕教重禁以爲聖戒(六右)若依姓字之本而言。第三云。住於四姓法中。所作善事堅心不動(三十一左)第九又云。四姓等各各有家法。若失家法。則不名敬順先祖父之教。世人名爲惡子(三十三右)但四姓之中。刹利婆羅門二種。時護戒法也。第十七云。所以然者。一切世間諸天輪王。亦有十善法。一切外道亦有十善戒(二十三右)劫初輪王持十善。外道婆羅門亦持之。今指此等云本姓受禁戒歟(已上)光云。本性者是七衆本性也。謂七衆能持本戒者。足可以傳授祕密也
忍辱不慳●(乃至)堪傳授也者。此中忍辱即第七徳。不慳●是第八徳。
故云分爲二句也初釋忍辱之中内外違順境界八種大風者。違境四種順境。四種合爲八種大風。違順各有内外。故云内外違順。内外者。智論第十五釋忍辱波羅蜜之段云。於内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外有寒熱風雨等。
内有飢渇老病死等(云云初右)内外分別隨境不定。此文且擧一二。自餘準知。八種者。蘇婆呼童子經上云。復次蘇婆呼童子凡持眞言者。當須遠離世間八法。以善翻稱惡名及以苦樂得利失利毀謗讃譽。此世八法。
能生一切不善法故(十四右)佛地論(玄奘譯)第五云。世間諸法略有八種。
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如是八種總有二品。四違名苦。四順名樂。生欣戚故(十三左)違順分別可知。具如住心品鈔如智度尸波羅蜜者。一義云。尸波羅蜜者。尸羅波羅蜜也。疏或本(小野僧正)作尸羅波羅蜜。但當段釋。忍辱而非尸羅。然引合智論尸羅波羅蜜。最似相違。今私會之。彼論第十四。明於尸羅波羅蜜中。依持戒生六度之義。而今所指是持戒生忍辱之文也。其文云。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爲治心故。若持戒無忍當墮地獄。雖不破戒。以無忍故不免惡道。何可縱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惡趣。是故應當好自勉強勤修忍辱。復次行者欲令戒徳堅強。當修忍辱。所以者何。忍爲大力。
能牢固戒令不動搖○又復譬如老人夜行無杖則蹶。忍爲戒杖扶人至道。福樂因縁不能動搖。如是種種。名爲持戒生羼提波羅蜜(三葉)密鈔第五云。疏如智度尸波羅蜜等者。疏釋此句。經文分作兩節。下節釋不慳。即指智度檀波羅蜜。可相扶順。今此正釋忍辱。何故却指智度尸波羅蜜中廣説。豈得相成耶。蓋取一度即具餘度。故不相違。又由具忍辱波羅蜜故。即能持是不慳●戒。又智論云。持戒生忍爲持心。故持戒無忍墮三惡趣。又忍爲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動搖。又戒無量也。云何具持。唯當忍辱。衆戒自得。
又忍爲戒杖扶人至道故(云云)已上義引尸羅中文。既爾持戒生六度。豈不生檀耶。不慳之義亦應指尸羅。答。互顯其義。理應指彼也(十九左)一義云。智論廣説六度。何不讓羼提波羅蜜之段。而指尸羅波羅蜜之文乎。若指尸羅波羅蜜中持戒生忍之文者。不慳●釋。亦可讓尸羅波羅蜜中持戒生施之文。而何云如智度檀波羅蜜廣説乎。密鈔雖作會通。猶以不詳。又羼提波羅蜜文。亘論十四十五兩卷。廣釋其相。然如彼持戒生忍文。纔半紙許。何云廣説乎。然則尸波羅蜜者。以口傳可讀羼波羅蜜。羼字下省而不書之。其例多之。不足怪也。但或本尸羅者。恐經生口熟寫誤加矣。三本義釋皆作尸波羅蜜。凡忍度相智論所説其文太繁。若出其要犬有二種。一生忍二法忍。論第十五云。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法。是爲法忍。(初葉)學者往撿。今謂。上來二義之中。初義爲勝。何者見大集經涅槃經等。尸羅波羅蜜略云尸波羅蜜。例如檀那云檀波羅蜜。禪那云禪波羅蜜。諸經立名尸波羅蜜。指戒波羅蜜已顯然也。何可及別途料簡乎。何況小野古本作尸羅波羅蜜。不可及異義也(已上)光云。向來兩義之中。初義誠雖見文穩當。尚未爲快。後義説文太穿鑿矣。不足觀也。恐是記者之誤。蓋其所指示即忍度文乎。俟來哲之評論耳。問。瞋惱之事甚難以忍。云何可用心乎。答。論第十四云。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爲衆生治其心病。今此衆生。爲瞋恚結使所病。我當治之。云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藥師療治衆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醜。醫知鬼病但爲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爲衆生瞋惱罵詈。知其爲瞋恚煩惱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二十四左)如是約喩以明忍辱用心。其文太多。不遑毛擧後釋不慳●之中所有則法者。古本并義釋作財法。則字是寫誤耳。智論第十四云。檀有三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者無畏施(云云三右)三種之中。此指初二。云所有財法。財法者優婆塞戒經云。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財施名下法施名上。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爲壞邪見説於正法。能分別説實不實等。宣説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自於財寶破慳。若多少諸資生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又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當於未來無量世中。得上好色。得長遠壽。多饒財寶。身有大力。身常安樂得無礙辯才。得信心明了。是故法施勝於財施(五之五葉以下取意)寶積經第八十八云。佛告彌勒。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佛如來。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爲一衆生説四句偈。功徳勝彼。爾時世尊而説頌曰。若恒沙世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如一法施。施寶福雖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十四右右)智論第十一云。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三十六右)智度檀波羅蜜等者。智論第十一云。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
是名爲檀(云云二十左)智論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第二十二第八十八具説。恐繁不引。要者往見持明重禁者。凡説重禁有顯密異。爲簡顯教重禁。云持明重禁。即持明藏重禁也。所謂不利衆生慳●正法。是眞言四重禁之中隨一也
勇健堅行願(乃至)堪傳法也者。此中勇健是第九徳。堅行顯即第十徳也釋勇健之中可畏色聲者。第十云。或作大可畏像。諸散心人見者狂亂。或作大聲。假使山王亦可破碎。有如是事時。行者住眞勇健菩提之心。一縁不動無有取捨。故名住於一見(二十八右)
堅行願者。堅固修行之願也。修行者毎日三時念誦等也要心之願等者。密鈔五云。此要字去聲形與名要。言義意不同者。謂要之願。梵語●薩●羅縛(二合引)●奢與之願。梵語●嚩●嚧。要者心之所祈也。
與者隨他願能滿故○故此類行相有異(二十右)要心之願者。要誓之願也。如梵網所説不生自要戒。此與希求之願其意別也。第七云。此中勝願。梵云嚩嚧。是具足種種功徳○與前願字梵音各殊(二十九左)前願者。又云。一切願者。梵云薩嚩奢。是心所祈願之願(同右)第十云。皤囉提與願也。能與一切衆生願也(十三右)密鈔解釋。依此等文歟(已上)光云。演密文中。形與名要之四字未詳。義釋作堅行願者此是要心之願。梵音與求願之義意不同(已上)今按疏文。要心之願是自行也。與願之義即化他也一期者。不必約一生涯。若百日若千日乃至一生通名一期也雖遇種種等者。蘇悉地經上云。不自謙下。云多愆犯。無由得成三種悉地。縱爲宿業身嬰諸疾。亦不違闕。念誦所受眞言。終不捨棄。於其夢中。或於虚空現聲告言。汝不應持是眞言。如是頻聞。亦不捨棄。復不瞋彼諸惡責罵。何以故。竝是魔故。唯須精進。不應退心惡思攀縁諸邪境界縱放諸根。恒常護淨而念誦之(明本一之十五文少異此)
然此所説(乃至)皆無所觀也者。此釋如是應攝取等句。十徳具足弟子攝取不待言也。縱使雖不兼備衆徳。而亦具一二徳。偏有所長。則可攝取之耳又如聲聞等者。釋餘則無所觀句。種種遮難者。十三難十六遮百遮等也太少太老者。十六遮隨一也。戒疏四云。一是未滿二十○多論限約。六十已去不得受具。僧祇七十已上不得。律論約其神智不堪行奉。戒約二十已上同云堪能(下之九右)今依此文。大少者未滿二十也。太老者若六十已上若七十以去。此多論與僧祇之異説也。資持記上三云。僧祇下○彼云。八十九十太老。過七十臥起須人不聽度。若能修習諸業聽出家(謂作沙彌會本一之四右)問。且依僧祇。二十以去七十以前必可授大戒乎。答。不爾。行事鈔上三云。僧祇云。若過二十減七十無所堪能。不應與受具(二之七左)色貎瑕疵者。百遮隨一也諸病患者。重病則十六遮中出之。餘病則百遮中出之。謂如是人。在家之衆多嫌訶之。故簡去之也
今此摩訶衍等者。此翻聲聞受具述密義也。問蘇悉地經上(分別持誦相品)曰。我今演説持誦眞言速獲成就行相○無諸疾病病。常行實語。善解法事。年歳少壯諸根身分皆悉圓滿。
於三寶處常起信心○如此之人速得成就(明本一之八左)同經上(分別同伴品)曰。諸根支分皆悉圓滿。身無疾病。不過極長。復不極短。不過極肥。亦不極痩。色不太黒。亦不極白。離如此過福徳同伴○得如是之伴。當速得成就(明本一之九左)如是等文。是即太少太老色貎瑕疵諸病患等。以爲瑜伽行者之遮難也。何今云諸餘過失皆無所觀乎。答。瞿醯經上云。初應揀擇弟子。然後方可受持○諸相不具。或加支分。極長極短。極肥極痩。心懷破具。眼目常赤。面貎可畏。越分形色。支分不祥。復無善相。外相不順内無徳行。生於穢族作惡業事。病疥無信○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深信三寶。具律儀戒。深信大乘。應可攝受。身無過患内懷諸徳。無病族姓具信大乘。堅持大願。具足如是之相。甚難可得。是故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徳。應當攝受如是弟子。若見渇仰此法常懃念誦善逝眞言。假使身無善相。及見内無福徳亦應攝受(九右)若依此文。則眞言行者亦非無遮難。然衆相周備内徳具足。甚爲難得。是故若有渇仰勇懃弟子。縱使雖無善相。而亦應攝受也。是異聲聞受具。故作對揚釋耳。問。若爾雖太少人。而亦可許入壇如何。答。所引瞿醯經次文云。但四部衆。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應攝受(同上)比丘受戒。年滿二十爲本。今且準彼。故以二十以後。爲入壇灌頂之期歟。然乃於太少人。不可許入壇也。蘇悉地經。年歳少壯(明本一之八左)壯年者。二十以後也(已上)光云。今按諸説。具足諸徳最爲正機。而如是人甚難可得。故四部衆能住本戒。凡足攝受。然乃攝其具戒之人。必是二十以去。經旨但論具戒。豈問其年歳耶。況彼具徳之人。諸餘過失皆無所觀。何簡其老少耶。此是問答無之亦可
偈中云或十(乃至)阿闍梨灌頂也者。以下明同壇灌頂者之限數也。就之當經與瞿醯説大相違也。彼經下(補闕品)云。大作曼荼羅時。唯與一人受阿闍梨灌頂。自餘灌頂或三或五。必不應雙。皆以各別供具而爲灌頂(十三左)唯與一人。謂傳法灌頂也。阿闍梨灌頂。即三部阿闍梨灌頂也。同經上云。
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云云一左)但前文言阿闍梨灌頂者。即是傳法大阿闍梨位也。自餘灌頂。入壇鈔第二云。自餘灌頂者。謂受明灌頂。息災灌頂。増益灌頂。降伏灌頂也。故經上云。總有三種所求。一謂成就眞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來生求果故○應所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三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云云)此中成就灌頂者。亦云受明。滅罪灌頂者。亦云息災。求果灌頂者。是増益之別名也。同經下卷云。有四種灌頂。一者除難。二者成就。三者増益己身。四者得阿闍梨位(云云)此中除難灌頂者。亦云降伏。餘可知(云云已上)然則瞿醯經意。傳法灌頂唯授一人。學法灌頂但取半數。一人三人乃至二十五人爲限。於學法灌頂中。且準入壇鈔料簡大有五種。一阿闍梨灌頂。此中有三部別。如經文。二受明灌頂。三息災灌頂。四増益灌頂。五降伏灌頂也。後四經説云自餘灌頂也。次當經説者。傳法灌頂。是約超數制十人限。謂取一二而捨第三。亦許四五而簡第六。得其七八而除第九。乃至第十以爲限也。問。當經簡三六九其意如何。答。釋云。蓋如來密意。阿闍梨不釋所由(已上)然乃不可知所由也。灌頂決疑云。但案其義。九界六道三途三種。即表頓悟灌頂無機歟(云云已上)又或鈔云。智證大師。於唐朝問般若三藏。三藏答云。如來在世有三人。修道行二人和一人不和。是故修道簡三人。三人二爲六。三人三爲九。是故又簡六人九人也(云云已上)是等口傳。皆不分明。且違不釋所由之文。不足信用又同大方等等者。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一名方等壇持陀羅尼經。或無大字)北涼沙門法衆譯也。彼經第二(授記分第二)云。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行此法時。得衆多人不。佛告阿難十人已還(十五右)又第三(夢行品第十)云。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我在世若去世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汝當教求十二夢王。若得見一王者。汝當教授七日行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名爲十二夢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初葉以下。廣説十二夢七日行法)過此已外等者。釋限十人之所由也當待後縁別爲作法者。若有十人之外可授之人。則當待後縁也又此十人等者。蓋取十人有三用心。一時分。文言倶時發心是也。二志願。文言各捨内外所有供養三寶是也。内者身命外者金錢等也。三和合。文言同共成辨曼荼羅是也。瞿醯云。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心不應攝受(上之十右)即此意也。有如是三相。則得同時作法也若人因遇等者。謂十人之外。若復有人懇請。而云法縁難値乞并爲濟度(二本義釋作兼爲濟度者)其時用心。即釋云未合爲作等也。然就此文古存二義。一義云。雖有此請必不可授。已制十人限也。若依懇請授之。則限數之法。有名無實也。但依此義。云法縁難値乞并爲濟度者。未合爲作阿闍梨灌頂也。可訓之。一義云。若懇請者亦可授之。下釋云。今言限以十人者。乃是世諦曼荼羅耳。然阿闍梨自當平治心地。畫作大悲曼荼羅。普眼度人。多多益善。勿得如言而解也(卷終)當知。制三六九。是約世諦一途。若有慇懃請。何不授之。依之寛平法皇。於東寺授與六人。或記云。
延喜八年(戊辰)五月三日癸酉(鬼日)寛平法皇(御年四十二)於灌頂院令授傳法職位六人給。
六人者眞寂(御年二十三臘四)寛蓮(歳三十五臘九)會理(年五十四臘三十五)延●(年五十三臘三十四)貞慶(年四十三臘二十三)玄照(年四十四臘二十三)文證現證併分明也。但依此義者。云法縁難値乞并爲濟度者。未合爲作阿闍梨灌頂也。可訓之(前義宜歟。六人授與之事。未見明證)
若復數過此(乃至)或復數過此也者。此釋偈最後一句也。靜譽入壇鈔第二云。問。或十或八七等者。若是説訶遮梨灌頂者。次下若復數過此者。於此灌頂亦顯有多人之受法也。文首尾成一事。而何疏云若但求結縁則不依如是劑限故。云若復數過此耶。答。阿遮梨位灌頂極數不過十人。疏主以文與理具成其義矣。文謂方等陀羅尼之説。理謂惡世法師心量不周也。所以若復數過此者。定可非阿闍梨灌頂。故知。是説結縁灌頂也(云云已上)
一傳法結縁一曼荼羅通用否
大日經第七云。彼師自在而建立大悲藏等妙圓壇。依法召入曼荼羅。隨器授與三昧耶(二右)略出經第四云。至其夜分。引至壇室門外○取赤色衣與披。如著袈裟法。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以赤色帛掩抹其眼(十二右)
私云。準此等文。則於一曼荼羅。在家出家乃至學法傳法。隨機而可有差異也。七日造壇大曼荼羅。非限第四三昧耶傳法密壇也。依第十五。則第二第三第四三摩耶三重受者。可引入同壇也。第三三昧耶中。都法隨行各可用其作法之由。安然廣攝不動中成其義也。又最珍鈔就當段釋云問。此文傳法灌頂之時。可有結縁灌頂。聞山門如然。寺門各別行之如何。答。遇道場便乞願者。可令結縁聞。而傳法灌頂結縁灌頂。有各別作法故。別行之也(云云已上)高祖大師弘仁年中。於高雄所執行。灌頂記録。傳教大師和氣眞綱等載之。此時於一道場。或結縁或學法。隨人用意不同。尚可決之
經云爾時金剛手(乃至)凡有二問者。此中初金剛手問於中有二。初牒經。次此因如來下解釋。此解釋中亦二。初明問承來簡人者。攝十徳相應弟子也限衆者。制十人限也。金剛手因此簡人限衆。轉生疑問。是即承來意也。次金剛手本請下。正釋問意也。問有二種。經當云何名此曼荼羅者。問曼荼羅名也。曼荼羅者其義云何者。問曼荼羅義也。釋金剛手本請等者。釋初經文也。又曼荼羅等者。釋後經文也金剛手本請者。指當品初文也稱此加持境界者。當希有世尊等文也。稱者此有二義。一稱可義。稱可加持所現境界。而爲衆機演説大悲曼荼羅也。二稱嘆義。稱嘆加持境界。云希有世尊也(已上)光云。後義頗得文旨演説大悲等者。當次説修眞言行文也則是平等等者。當爲滿足彼諸未來世等文也而今世尊等者。當段限衆。即違最初請問本旨。是似隨轉一門而非其具體也。隨轉一門者。雖非佛本意。隨轉他情機設説。唯識論第五云。然有經中説六識者。應知彼是隨轉理門(十四右)述記云。隨轉理門依小根器。故知。制十人限隨轉末世弘經一迹。可非其具足法體也問當何名等者。結初問也。謂金剛手請問中。名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而其度人有限量故。此曼荼羅云何可名耶又曼荼羅等者。釋問義文。其義易知凡有二問者。總結名義二問也。問。今既限局名數者。準下釋。阿字五轉字輪百明名限也。八葉之壇十人之限數略也。而當段唯説數限未説名限。何云今既乎。答。一義云。大本經上來並説名數之限。略本經雖不存之。而是約大本意云今既限局也。一義云。正可云今既限局數。而乘語勢云名數耳。唯識論釋第七識縁第八見分執我。云執我我所。述記作多會釋之中。。唯雖可云我。乘語勢云我我所。準例可解世尊答中(乃至)亦成限量也者。以下釋如來答也初答名問之中還復申明本旨者。謂非只答名字。而還申本旨趣也。所謂發生諸佛曼荼羅名字。是正答名。還復申本旨也。本旨者。下菩提心種子。亦施五大養育。成佛樹王。此是經本旨也耳菩提心種子者。即阿字本不生理也一切智心地等者。五輪所成壇場也。祕藏記云。五大者。阿字是本不生理種子。落種子於地輪。則待水土縁始芽。是故有水輪。雖有水土縁。必待日輪暖氣得具莖葉。是故上有日輪。雖有水土日輪縁。必待解脱風得具足生長。是故有風輪。縱雖有水土日風。而皆悉堅實。何能生物。是故最上有虚空輪(上之七左)本不生理者。亦是五大也。同釋云。本不生不可得。阿卑羅吽欠也(云云已上)當知。毘盧遮那身土。依正相融。性相即一。故所依壇地五大法性也。能依佛體亦五大法性也。因是法界。縁是法界。因縁所生法亦是法界。譬如海水互撃生波浪。因縁所生三法未出一水。是故下五大種子。自以五大爲滋長縁。彌滿法界成佛樹王。
故此壇名發生諸佛曼荼羅也夫雷雨等者。非釋發生曼荼羅義。是會初難也。密鈔第五云。夫雷雨等者。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者散也。二月天地陰氣解散之時雷雨作。作施也。言先●者。萬物須雷而解。資雨而潤。雷雨雖即是一。而甲坼者。●有先後。不可以卉木藥草性分有殊。遂令一味之雨而成差別。不可以衆生性類不同。遂令大悲藏曼荼羅發生亦成限量耶。法合易知(二十左)凡此一段經文。初直答名義。又祕密主下。釋除疑妨。大分如是。而答名義之中。兼有會難之意。疏主爲顯此義。即於當段釋成通疑之意。謂雷雨作解者。喩阿闍梨法事。隨甲坼者先●者。有徳可傳倶時發心之十人也。法華藥草喩品意也。不得其益是機失也。何能施邊有限量乎。問。上述問意云。雖有徳可傳者。猶不過十人(云云)豈非是法譬不齊乎。答。喩取少分非一切同。或又下釋除疑妨之中。自有三段。其第三段即勸囑阿遮梨。令興平等悲願。實義所歸不限十人。若爾是法譬齊等也卉木者法華義疏第八云。卉是百草之通名。木是衆樹之總稱。草聚爲叢。木叢爲林。(八左)大般若經音義云。卉木上許鬼切。百草總名(已上)滋榮新華嚴音義云。滋榮韻圃稱滋潤也。釋名曰榮猶榮榮然。照明之貎。言其光潤者也(一之七右)
次答義中(乃至)曼荼羅義也者。此次答義問也蘇中極精醇者者下蘇上醍醐也。今取醍醐爲曼荼羅。極精醇者。即醍醐也不復變易者。第五云。因如四味皆悉無常。
果如醍醐是則爲常(九右)即此意也以三種等者。以上譬説。此法説也經歴五味者。些些疑。文引當段文注云。大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云云)或師據此判。不歴四味得醍醐者。圓頓神通乘之人也。今歴五味成妙覺者。是漸次歴別之行。何喩神通速疾之行。又乖住心品以神通乘喩此教行人(已上)密鈔第五云。經歴資·加·見·修·無學五味。而成妙覺醍醐。若深釋者○經歴阿阿暗惡噁五字之味。而成一切如來妙覺醍醐(二十左)智證疑問。幸以此釋而可會耳
經云又祕密主(乃至)曼荼羅廣義也者。以下正釋除疑妨。大分經文而爲三段。又祕密主等文爲始。祕密主無大乘等文爲次。彼阿闍梨等文爲後也就初文中等者。大亦有二。初釋内徳無限。後祕密主非爲一衆生等文。明度人無限也。初中又二。初明曼荼羅廣義。後祕密主如來等文。釋廣義所由也初釋廣義之中若行人者。此指大日。約本行菩薩道之時。立行人名。何以知者。次釋所由之文。云如來於無量劫等故也即知一切衆生等者。一切衆生心中。法爾而有八瓣肉團。是即八葉蓮也。此蓮開敷成中胎藏。若廣論之。塵塵法法皆帶八方。若有八方必有中位。是故今所發起中胎藏曼荼羅。周遍情非情一切諸法。故云亦周法界也且如十世界等者。已上釋大日曼荼羅已。大日曼荼羅。大日爲中胎。成三重都壇也。已下明諸尊別曼荼羅。下祕密曼荼羅品粗説之。謂一門佛菩薩爲中胎。餘尊爲眷屬。成三重壇。十佛刹微塵數菩薩金剛各如此故。其數無量。非算數譬喩之所能及也何況中等者。次上明諸尊別壇曼荼羅。諸尊別壇曼荼羅者。一門尊爲中胎。以自部眷屬爲第二重第三重也。然今一門尊爲中胎。即成三重都壇。與大日曼荼羅無違。是故安何況之言。而云無量門。亦云種種方便也若行者等者。以上就曼荼羅建立明廣義已。以下約曼荼羅法門明廣義也此一字法門者。上來所明曼荼羅諸尊云此。此諸尊各有一字心種子。故云此一字法門。而於此一字門之中。或多字成一故。云攝廣爲略。或一字成多故。云衍略爲廣。如此約八種旋陀羅尼門。出生種種法財。施一切衆生也。或本作一法門。無字字本以爲善乎
次云祕密主如來(乃至)作如是解也者。此釋廣義所由也如華嚴等者。密鈔第五云。疏如華嚴入法界等者。故彼經云。爾時善財童子。蒙文殊教已。次遇徳雲比丘。乃至云。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法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海清淨行門。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等。次至海雲比丘言。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如諸菩薩。深入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衆生言詞海。而我云何能知能説彼功徳行。次下善知識。例如是説。但各各於一法界門而言通達。於餘法門各不能知。今此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普門親近諸善知識。亦復如是。故勤行者。當如是知也(二十二右)古花嚴經第四十七具説。往見以如是内證之徳等者。凡曼荼羅有三重。一内證曼荼羅。謂能現曼荼羅也。即文言内證之徳無量無邊者是也。二加持曼荼羅。謂所現曼荼羅也。即文言加持現作者是也。三造作曼荼羅。謂阿闍梨所畫作者是也已知内徳無限(乃至)有餘記也者。以下明度人無限也已知内徳無限者。次上明内證加持二種曼荼羅。而結云内徳無限。其意如何。會之則有二義。一擧勝爲論。二相望重重。謂對阿闍梨畫作曼荼。則内證加持二重。總云内徳也(已上)光云。向來正明内證曼荼羅。而兼示加持曼荼羅。故結云已知内徳無限也次明本地曼荼羅等者。此亦準例内徳二義。謂約勝。内證曼荼云本地。或望畫作内證加持二重。同名本地也(已上)光云。以去正説加持曼荼羅。而言次明本地。本望阿闍梨造作也。此疏中説本地加持重重。庶後學者。勿窺其一斑而失此全體也以副大悲願等者。以前所明内徳無限。即約自證。彼自證徳副大悲願。云本地曼荼羅度人無限也此中發菩提心義者。此段經文發菩提心義。不分明也。但爲一衆生句。并大悲願力句之中。存發菩提心義。故云此中發菩提心義也如入法界品者。密鈔第五云。疏此中發菩提心義。如入法界等者。彼云。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㲉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㲉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徳勢力。聲聞縁覺無能及者。又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亦爾。發菩提心爲佛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乃至云。譬如有人善入大海。一切水族無能爲害。假使入於摩竭魚口。亦不爲彼之所呑噬。菩薩亦爾。發菩提心入生死海。諸業煩惱不能爲害。假使入於二乘實際中。亦不爲其之所留難。等(二十二左)智度摩訶薩論議者。彼論第五卷及第四十五卷具説。即論第五云。如不思議經中。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爲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爲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十萬非百萬。
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説非不可説不可説。非爲一國土微塵等衆生故發心等。文廣不具引也無餘記者等者。原人論(宗密)云。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十三右)無餘翻之可知。於無餘記有餘記。有正釋復次二釋。密鈔第五云。疏無餘等者。此約善根成熟之記。餘即未盡之義。今盡言之。名爲無餘。如佛現前記。彼其時某處證覺。號某如來。名無餘記。言有餘者。如來有所未盡之意。如言汝於未來其佛爲汝授記。不盡其意名有餘記。疏復次等者。此約聞經勝利之記。謂今世後世聞法華經者。當得作佛。如佛自意而盡言之。名無餘記。若言衆生悉有佛性應盡與記。爲激發一類斷善之人。但記善根相續之者。名有餘記。又解。前段約佛明義。謂今佛與記。不假餘佛名無餘記。若言未來餘佛與汝授記名有餘記。後段約法明義。謂今世後世。聞法華經而與授記。非聞餘經名無餘記。若於後時。因聞餘經。而得授記名有餘記。如法華云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即其義也(二十三右)此就正釋復次即作二解。初解可采。但復次釋料簡未宜乎。今案復次釋有餘記無餘記者。謂指法華名體。分明記別盡言。故名無餘記。一切衆生有佛性故。彼生善根相續不斷。當得菩提。未指善根名體。授記泛爾。故名有餘記。是又盡言名無餘。未盡名有餘也。問。正釋復次二段所明授記本説如何。答。正釋無餘記者。法華經爲三周聲聞。授劫國名號等記別是也。有餘記者。或人引智論第十一阿婆檀那經佛爲鴿授記本文。合當段文。而不符合。更考餘文。復次釋無餘記者。法華經第四(法師品第十)曰。
藥王汝見是大衆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已上)有餘記者。涅槃經第二十四云。知諸衆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闡提等捨離本心。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右)同第二十七云。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
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十一左)同第三十六云。若復説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十九右)
我本爲此等(乃至)劑至十人耳者。以上別釋無餘記有餘記已。以下總釋爲憐愍○成正等覺之文況今所願等者。此正釋以大悲願力○而演説法之文也且據惡世等者。因迹通妨之意。密鈔第五云。通釋云。且據濁惡世中弘宣此經。方便淺行一途事相之迹故。云一期法事劑至十人耳(二十四右)一期者。指一所期。不謂一生涯也。心覺阿遮梨須發問云。問。夫一期者。指傳法師一生涯言一期歟。亦以一時言一期耶。答。期者時也何者疏言。此十人以下者。謂倶時發心故(云云已上)灌頂決疑云。一座灌頂云一期歟。設寧亦云一生一期。受職灌頂。是諸佛一大事因縁。是故阿遮梨。設一生一期無失(云云)此中後説無其謂歟。一生涯付法。何必可謂十人乎。又最珍鈔云。問。如此等文者。十人已下淺近方便之説歟。今經可定實義。何用權説乎。傳法灌頂行儀。爲一人二人授之。尚不及四五人。大師等何不依實説用世諦義乎。答。證者化導不可有限也。對之以惡世弘通名世諦曼荼羅也。於惡世行儀者可守之。故其淺近之儀。於惡世是實義也。故大師等十人已下之内。猶於一二人也。總今經淺略之説。非權教浮僞之義也。即世諦方便。令階實義也(云云已上)
從此以下第二句(乃至)爲曼荼羅也者。此釋第二段也總意云。限人簡衆有二所由。一淺行遮梨不堪故。上釋云。過此已外。恐阿遮梨心行有所不周(云云)又云。且據惡世弘經淺行之一迹故。云一期法事劑至十人耳(三十一右)即此意也。二信此法者太少故。以下經釋約此意也若諸衆生等者。釋無大乘宿習句於此祕密乘等者。釋未曾思惟眞言乘行句則造次等者。釋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句。少分者。即造次義也。造次者忽義假義。先世未曾思惟。而今世忽始見聞之云少分見聞。釋造次聞之也。造次急遽。猶言草次。皆迫促不暇之意。故云急邃也。論語第二(里仁篇)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注馬融曰。造次急遽也(已上)若傳法人等者。正釋限人簡衆之所以也故法華云者。法華經第三(藥草喩品第五)云。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爲永失(已上)十方世界等者。六十華嚴經第七云。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思惟無量諸善法。本有因力故能信。一切世界諸群生。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縁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爲甚難。況能受持正憶念。如説修行眞實解(二十八右)五教章中引此經文釋云。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比決之(二十五右)依此釋。大乘者三乘中菩薩乘也。是法者華嚴一乘也。又法華遊意云。一切衆生無始已來。多起十惡業。少有人天之因。起人天因尚少。求二乘者轉希。學佛道者彌復難得(下之十九左)此中佛道者。指法華也。今疏釋意。大乘者指顯教四宗大乘。此法者指眞言教也。攝眞實經下卷云。此祕密法難得難遇。設使得遇信心難生。汝等大衆。於無量劫。積功累徳。今得是法(二十二右)可思之以普眼等者。如來以普眼觀十方世界。堪受此法者。猶如須彌一塵大海一滴。最以爲難。莫敢忽緒既將護彼意等者。釋又金剛薩埵等文。於中有二。初總釋大意。後所云無量門下。逐難別解。彼意者。指末世傳法之人。若佛不略制名數者。末世阿遮梨恣非器授法。是故將護彼意。當時説之也
所云無量等者。逐難別解。就中有二。一別解無量門進趣句。二所云略此下。別解限此造立名數句。兼釋者。當段正意明往昔進趣因縁。故對彼云兼釋曼荼羅也輪圓輻湊者。密鈔五云。言輪圓輻輳者。以喩顯法。輪即車輪。圓謂圓滿。轂輻輞等相圓滿故。輻輳者歸會也。謂衆輻歸依於轂也。老子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今借喩此曼荼羅三重法界門。罔不歸輳於大日心王。使三乘五乘一切衆生。普門進趣。皆輳中胎大空之處。故曰輪圓輻輳也(二十四右)四曼義云。輪圓者。且如車輪轂輞輻具。而後成一輪。闕一物者不輪。故云具足(二右)世流布本作湊字。湊與輳通
所云略此造立(乃至)數之略也者。此明二種略。一名略。阿字五轉字輪百明也五轉百字。聲名故云名略也。二數略。八葉壇十人限也。八葉十人。數法故云數略也。總意云。凡略有三義。一略取義。衆多法中。別略取要法故。二略却義。衆多法中。別略却無要法故。三略攝義。衆多法門略攝一法中故。第十五云。今於一言亦具一切義味故名略説也(四右)當段名數二略。即第三義意也。故雖云略。而不妨廣。第三勸屬阿遮梨文。依之起也。問。且以無極大悲而制十人限數。其意如何。答。此有多意。一謂信此法者。猶如塵滴故。雖不可及十人。以無極大悲制十人限也。二謂淺行阿遮梨心行不周故。雖不可及十人。以無極大悲制十人限也。三謂無極大悲者。平等慈悲也。平等慈悲不可簡人故。雖制十人限。而廣被一切衆生。若別指十人名體者。不可通一切。十人之限是被總故。道機能熟之人。誰不入十人限乎。乃至雖道機未熟。而一切衆生悉具佛性故。一切衆生。無非無上菩提法器。是故十人之中。略攝一切衆生故。云以無極大悲制十人之限也。四謂十者即表無盡。非情謂十。故云以無極大悲制十人之限也
然其學者(乃至)無所益也者。此一段文。可安上是故説爲曼荼羅也之下。而今爛脱。學者知之。密鈔五云。疏然其學等者。謂此行人。於曼荼羅中。隨得一法。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既爾豈不違上文引入法界品。善知識各各於一法門通達無際。然亦互不相知。答。前約漸修。此約頓悟。又前是行布。此文圓融。亦可前一一徳藏。皆到極無等比無過上味。互不相知。即各遍法界。今此文如從一門見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戸。同遍法界。又前約異門故。互不相知。此約當門。得互相見故不相違也(二十四左)私案。上文約果地。此文約因地。相望別故。兩釋非相違也
故第三句(乃至)如言而解也者。此中故字有意。謂以無極大悲。制十人之限。故雖立數限。非惡取捨意。故第三句明略不礙廣也。此中自有二意。一謂造立下。傳法灌頂雖限十人。結縁灌頂廣被一切。故云不礙於廣也。二復次如人下。傳法灌頂亦不限十人。故云不礙廣也。二段釋相其意明也初中擧手低頭一念隨喜者。法華經第一(方便品)云。或復但合掌。乃至擧一手。或復少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入無餘涅槃(已上)同第四(法師品第十)云。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上)義疏第四云。問。低頭擧手善云何成佛。答。昔竺道生。著善不受報論明。一毫之善。並皆成佛不受生死之報。今見瓔珞經亦有此意。成論師云。一念善有習報兩因。報因則感於人天。習因牽性相生作佛○問。人天善根既是有所得。云何此經明皆成佛耶。答。人天善根蓋是得佛之遠縁。故云成佛耳。大品明其近不取其遠。故無所得善能動能出。有所得善不動不出。此經近遠通説故。竝云成佛(下之二十三左)具支灌頂者。心覺阿遮梨鈔云。具支灌頂者。是事業灌頂也。先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及令辨諸供物香華之類。縁壇所灌頂衆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頂也。問。言具支受明灌頂歟傳法灌頂歟。答。若於受明若於傳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頂名曰具支也(云云已上)繋珠等者。法華經第四(五百弟子授記品)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繋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裏(已上)首楞嚴經第第四云。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繋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八右)般若寺疏鈔第一云。繋珠者如法華經中。昔値十六王子化。繋菩提心寶珠。毒鼓者。如首楞嚴三昧經説其因縁也(六十一右)但毒鼓喩。涅槃經説。具如住心品鈔記。密鈔二云。涅槃經如來性品云。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衆人中撃之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鼓合涅槃。死喩滅惑。不横死者喩一闡提(四十一左)豈當已乎者。密鈔第五云。豈者不可也。已者休也。不可休置矣(二十五右)後釋中迴轉密意者。擇地造壇一一有深祕意。外現有相淺近之相。内存祕密甚深之意。故云迴轉密意等也。今制十人之限。是乃約事業壇世諦曼荼羅耳。然深行阿遮梨。自開發本地曼荼羅。而其度人多多益善。豈拘能覆方便。而可忘如來密意乎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本)
東寺觀智院僧都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釋經一具縁品)
偈云持眞言等者。弟子支分中大有二。一弟子應度相。第四卷終釋之。二護持建立方便。自此以後釋之。對彼應度文云弟子支分中等也。一段經文大分爲二。初二十行偈。説護持弟子次第行儀。後一段長行文。説所授戒相至第六夜等者。明第六日夜行事。其晝行事者。瞿醯經上(召請品)云。一日已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表而記。以心布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説。飮食如法淨潔。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食(八右)此文次説夜行事云。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處(已上)當段意同此文。但當經。第四日造白檀曼荼羅故。云如前所造白檀漫荼羅處。瞿醯。澡浴著衣持諸供具之時。未造彼白檀壇。故只云漫荼羅處不云白檀也當如法加持等者。具支灌頂第四云。義釋云。至第六夜詣前白檀曼荼羅處。當如法作。於攝受前。亦加澡浴加護持誦。於供養前。加菩提心(云云)今依安然意。當段疏釋。護持建立方便中。出十四事。其中澡浴清淨加持自身及道場地等手按持誦法及發菩提心法。經文雖不出之。準餘處説。疏家加釋之也
自身道場等者。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如法加持自身道場者。如上警發地神之時。五輪持身三輪成地也。其護弟子如下文灌頂時者。如供養持誦竟喚入弟子灑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心置●阿字便同大日。以三三昧耶印如次置頂心臍。轉●阿爲●縛。結薩埵印印諸支分。
所謂五處等也(已上)嘉會壇第一注解當段文云。私若出次第者。加持自身法。
先初字門三三昧耶及如來甲肉髻圓光無堪忍大護五字持身百光無垢等之觀。是加持自身法也(如前五日法)加持道場地法。現前羅字淨除過患。起三輪等觀。是加持道場法也。加持弟子法。其加持弟子法。下灌頂時文云。喚入弟子灑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心置●阿字便同大日。以三三昧耶印如次置頂心臍。轉●阿爲●縛○(已上)如下文等者。指第八卷所釋引入受者作法也時阿闍梨等者。嘉會壇第一。引當段文注釋云。私謂。亦如前。先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乃至白檀位諸尊。而不動去垢。及請召衆聖。示三昧耶。奉獻閼伽。并修五供普供法然後又觀白檀位諸尊。與密印相應。持彼眞言而安誦(已上)次第法則此釋委悉。請召聖衆法。當段雖不出之。理必可有之。依之瞿醯上云。各以部心眞言奉請。加持諸香華乃至飮食。而用供養(八左)部心眞言者。指三部心眞言歟。或又白檀八位尊眞言。各加召請句可用之歟。具支灌頂第三云。諸戒儀中。多用奉請釋迦文殊彌勒三尊。而普賢觀心地觀等。是釋迦佛化遺法。用此三尊○豈更用應化佛儀○今於白檀前。宜請壇中八位諸尊(已上)嘉會壇第二云。次應請三師及傳戒師。義釋雖無此請師文。
而今準行儀出之(已上)義操·法全并本朝諸師三昧耶戒儀中。請三師五師六師等。其文令準據普賢觀·心地觀經等所説也。安公宜請白檀位八尊者。誠叶經説歟。但是胎藏要尊。非兩部通用故。常途戒儀不載之歟觀白檀等者。明手按持誦法密印者。舒五指按地。如警發地神印。爲説此義。次引瞿醯文。是彼經上召請品文也。具文云。初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漫荼羅。量十二指。爲漫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眞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爲作前香漫荼羅(已上)諸大尊者。當經七位尊(除中胎大日)也。問。按地誦眞言之法。是名受持地。既在第五日行之。何今重作之耶。答。私案之。第五日所作。爲令地堅固也。第四卷釋受持地眞言云。令得安固不動(已上)又云。能令畢竟不傾動(已上)今第六日所作。爲令弟子柔軟其心也。智論第八釋六種震動相云。是故世尊。動此大地。令皆柔軟心得利益(十二右)準而思之。以何知者。前五日明作壇法。第六日明弟子法故也。問。以上釋經持眞言行者如是攝受已二句歟如何。答。一義云。釋彼二句。其故初牒文云偈云持眞言行者。作此釋故也。持者加持。眞言行者者弟子也。持眞言行者訓之。指此句次云如是攝受已也(此義不爾)一義云。不釋彼二句。持眞言行者。阿闍梨也。上經云持眞言行者次發悲念心。即第四釋云阿闍梨。今亦如是。如是攝受已者。次上經説弟子應度相云。
復次於餘日攝受應度人若弟子信心○如是應攝取(已上)又云。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爲度無餘衆生界故。應當攝受彼無量衆生作菩提種子因縁(已上)指此等經文。云如是攝受已。但初偈云。持眞言行者者。牒偈初一句。示其起盡。從是以後。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至第六夜以下。爲釋命彼三自歸文。疏主豫明其前方便也。若經釋配屬。以下釋可屬命彼三自歸句也(此義爲善)次當爲諸弟子等者。以下正明受戒法。此中有多門。具支灌頂第四云。第六日修三摩耶戒。十四種事(已上)又云。
經文次有攝受三歸悔罪供養授戒齒木臂線慰喩好相勸發十事(具如經文云云)初文授戒以前。加澡浴清淨等四事。故云十四事。後文約正作法故云十事也。又持誦不同第一云。授三昧耶戒法。
初爲諸弟子説法開導(一)教彼三歸(二)懺悔先罪(三)發菩提心(四)皆如供養法説(云云)此文加發菩提心。經雖不説之。疏家加釋之故。又疏家準瞿醯説。加釋後供養法。仍經説外加増二事。彼此總合爲十二事。以下疏釋。可次第配屬之也。凡入佛法以戒爲先導。故最初授戒以成法器。
然後應入兩部密壇習定慧法門(胎藏定金剛慧)守護國界經第九云。其阿闍梨爲入壇者。先當授與三昧耶戒以爲先導然後灌頂(六左)遺教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二右)智論第二十二云。譬如百穀藥木依地而生。持戒清淨。能生長諸禪定實相智慧(十九右)理趣釋云。初中後善者○初善者増上戒學。
中善者増上心學(定也)後善者増上慧學(已上)況復自宗修行。一印一契。皆是心佛衆生三密平等法門也。故非先住三平等句法門。則所修三密。非是平等法門。故最初授三昧耶戒。使安住生佛平等心地也。上經云身語意平等句法門疏云平等法門則此經大意也。留意思之隨順説法等者。第一明説法開導。若欲授戒。先可説法開導。説法開導者。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此中式戒儀云。夫欲超有流海達本無生岸。要先捨惡進善。捨惡者調身口意。進善者專修戒定慧。慧者即一切陀羅尼門。定者即一切三摩地門。欲入此二門者。要籍正戒以爲根本。而是三門。如世●伊字。闕一不可(已上)大師三昧耶戒序。玄靜阿闍梨胎藏受菩薩戒儀嘉會壇第二等。廣載説法開導文。依繁不引教彼三自歸依者。第二明三歸法。是釋命彼三自歸句也。三自歸者歸依三寶也。如第十七云。初授此戒時。阿闍梨先當授與三歸。此中三歸者。即常住祕密之三寶。非是法僧別住同於有餘不了義經(二十二左)問。常住祕密三寶者。是諸大乘所宗一體三寶歟。答。不爾。是密家不共三寶也。謂三寶者。佛蓮金三部。如次佛法僧也。亦則身口意三密也。是此三部三密常住不變故。名常住三寶也。復次三大各有三寶
地水ー佛ー有體有色故火體大風法ー言説故空識ー僧ー一味和合故大佛三僧ー身佛相大用大ー口法法法意僧羯通三如此三部三大。皆差而無差。無差而差故。非法僧別住也。問。若爾第十七次文。何讓涅槃鴦掘乎。彼二經是顯非密故。答。此有二意。一云是準例也。非正讓彼。謂彼等經分別一體別相之異故。今亦例彼。應分別同別。二云。彼二經亦含密意故。故涅槃文字品。就明●字字義云。阿(短)者不破壞故。不破壞者名曰三寶。譬如金剛○又復阿者。名爲功徳。功徳者即是三寶。是故名阿(南本八十九左)●字者非是六大乎。四曼三密不出●字故。爾則彼經亦密含祕意。故非相違。若準顯而釋者。祕密者如法華指如理云祕密也。法界次第上云。大聖初成正覺。方因提謂長者開授三歸之戒。翻邪歸正。以爲入聖之根本。三乘行者歸宗進行。此爲初首也。三歸之用。正破三邪濟三塗。攝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歸爲本。通發一切戒品及出世善法。豈同十善之舊法乎(十六七)懺悔先罪者。第三明悔罪法。是釋經令説悔先罪句也。凡懺悔有事理異。涅槃經第十七。明闍王懺悔相。耆婆所教是事懺悔也。如來所説是理懺悔也。其文太廣。披文悉之。次懺悔得名者。不思議疏云。懺者此云請受也。悔者解也。言對諸佛菩薩等請受。解散於罪障也。復次在身云懺。在心云悔。所謂身心發動。慚愧懺悔先罪也。故涅槃經云。心悔熱故遍體生瘡(下之二十六)一切經音義曰。懺除(懺梵音也。具云賢聖戒清淨僧受懺摩。此云請忍。謂請悔過已上)行願品疏第四云。懺者梵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説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除惡業障成淨戒善。是故文中偏名懺業。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懺(初右)翻譯名義集第四云。懺摩此翻悔過。義淨師云。懺摩西音忍義。西國人誤觸身云懺摩。意是請恕願勿瞋責。此方誤傳久矣。難可改張。應法師云。懺訛略也。書無懺字。正云●叉●摩。此云忍。謂容恕我罪也。天台光明釋懺悔品不辨華梵。但直釋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款順從不敢違逆。不逆爲伏。順從爲首。行人亦爾。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懺悔。又懺名白法。悔名黒法。黒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爲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爲懺。棄往求來。故名懺悔。又懺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麁。麁細皆惡。故言懺悔(三十六)既懺悔已等者。第四明發菩提心。當段經雖無其文。疏主依餘經説加釋之。蘇悉地經上(持眞言法品)云。復次廣説制戒持眞言法則。若依此戒。不久當獲一切成就○應三時歸依三寶。三度懺悔諸餘罪業。三時發菩提心。三時發願願成勝事。若如是作。述得成就(十三右)瞿醯經上(簡擇弟子品)云。先作護身。次受三歸發菩提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十左)依此文明之。若經釋配屬者。發菩提心釋。可屬令説悔先罪句。依懺悔除罪障。罪障若除。本有菩提心即時顯發。故如除雲月自顯也猶如明珠者。涅槃經第十九云。臣聞佛説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喩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爲清。如煙雲除月則清明。
作惡能悔亦復如是(十五六)次令發菩提心等者。金輪儀軌云。教發菩提心。授與佛性戒(二左)受菩提心戒儀(不空)云。弟子某甲等。一切佛菩薩。從今日以往乃至成正覺。誓發菩提心。有情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佛法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上菩提誓願成。今所發覺心。遠離諸性相蘊界及處等能取所取執。諸法悉無我平等如虚空。自心本不生。空性圓寂故。如諸佛菩薩發大菩提心。我今如是發(已上)發菩提心相。具如住心品經疏説皆如供養法中所説者。具支灌頂第三云。今撿供養法中。唯有九方便中歸依·懺悔·發心伽陀眞言。故知。此中宜用彼文(已上)持誦不同第一云。私云。供養法中別無此法。當用九方便中三法印明修之(云云)次當授與等者。第五明供養法。是釋奉塗香華等供養諸聖尊二句也。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當授塗香華等教令運心供養諸尊(私云。當代一切衆生修五供等令獻諸尊十二右)嘉會壇第二云。次應運心供養(其五)義釋云。
次當授與塗香華教令運心供養諸尊(云云)行儀置之第二。今依釋次第此處出之。文云當授塗華。須手授香華。而準行儀。受戒之後。更有授與五供之法。此界雖無授文。而今依金剛頂法下文可出故。此處暫用行儀運心供養之文。或以香華授弟子手。運心供養亦得。但彼出摩尼供養眞言。今且可用此界普供養眞言(已上)問。瞿醯略出等經。唯授弟子不云供諸尊。當段經疏。云供養諸尊相違如何。答。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義釋五供供養諸尊。是別本法。瞿醯五供加持弟子。是通行法。然金剛頂。唯授弟子不云供佛。今據瞿醯補闕品云。凡隨所説一切法事非遮増過。若闕不成。又云。殊異之法。各依本法而作。若不説者必不應作(文)故知。今此胎藏。宜須先用義釋別法次用瞿醯通法。唯金剛頂宜用通法。彼中不説此作別法也然後爲受等者。第六明授戒法。是釋經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二句也。次下經文。佛對告住無戲論執金剛。所説戒法是也。若依行儀次第。彼文應於此説
別有行儀者。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爲受三世無障礙戒。別有行儀(私云。無畏説一行記。別有一卷。此中用之已上)
此文無畏説一行記者。指何書乎。安然持誦不同。玄靜嘉會壇等中。處處引用行儀文。嘉會壇第二云。此經十萬偈大本。具有授此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金剛頂中自有授法。與彼不殊。當出取之耳(云云)私依此文。先後文中。處處即引彼行儀文足之矣(已上嘉會壇)此書先後所引用行儀文。與禪要并心地祕訣有異。可尋見本書。凡三昧耶戒儀數部見行。具支灌頂第三云。今見目録都有十本○此十本中。無畏三藏最上乘受菩提心戒及心地祕訣。一行和尚所記。及以無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慧警禪師所集。此中最要。宜用彼文(云云)無畏三藏。爲嵩嶽敬賢禪師。授祕密修禪要法。而一行記之名心地祕訣。慧警記之名禪要。兩本大同少異也。彼祕訣慧琳再詳之。彼訣終文云。京大興善寺沙門慧琳。今再詳勘。頗謂備焉(云云)禪要終文云。京西明寺慧警禪師。先有撰集。今再詳補。頗謂備焉(云云)再詳誰人乎可尋之。但此文意。慧警再詳之意歟。然者先集亦是誰乎。若是一行歟。智證些些疑文一行禪要(云云)可謂支證。就之案之。一行所撰集。慧琳再詳稱心地祕訣。慧警再詳號禪要歟。又大師三學目録律部中。被載禪要并金剛頂受三昧耶戒儀一卷。此中三昧耶戒儀者。指何書乎。若是不空所譯受菩提心戒儀歟。將又安然等所引行儀歟。可決之。敬賢和上即一行也。見唐李石續博物志一(七右)。問。彼第十七云。金剛頂中自有授法。與彼不殊。當出之者。是指無畏所出禪要歟。其故者禪要云。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云云)心地祕訣云。
今依金剛頂經祕密方便修行(云云)二部共依金剛頂作法故。彼此符合。爾者當段文別有行儀者。可謂當禪要歟如何。答。披禪要并祕訣。受戒作法有二重。初列菩薩三聚淨戒四攝十無盡戒等。後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戒也。後内證無漏戒者。祕密持明爲體。金剛頂方便修行者指之也。然如第十七所釋。十萬偈大本有授戒方便。其戒相未到此土(云云)與禪要同異難知。安然等所引用。受菩提心戒行儀歟。尋本書悉之菩薩所以發心等者。釋三世無障礙智戒名。就中有二。正釋三世無障礙智所成。戒能成也。成三世無障礙智之戒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方便學處者。下方便學處品所説十善戒也。具支灌頂第三云。亦有十種方便學處。即十善也(云云)依攝受此戒。成就三世無礙智故。云皆爲成就如來清淨智慧也。具支灌頂嘉會壇。出七種戒相中。爲方便學處品十戒與無障礙戒是別。是七種中初二戒也。私案方便學處十戒與無礙智戒。約戒相者。離二處別説。約法體是同戒歟。其故者下釋云。并爲分別十種方便學處。然此三世無礙智戒(四右)然字所指爲一種戒也。且又第十七。釋方便學處十善戒云。佛前説入漫荼羅時。爲弟子授戒時。即合説此戒法要。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合聞如來祕密之行。此戒未造漫荼羅前。即合爲説也(二十一右)又云。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衆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是是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二十三右)又云。佛前説入漫荼羅時。爲正説入漫荼羅方便故。未及説之。故金剛手騰前事復問(二十一右)此等釋意。入漫荼羅前方便。可説授十善戒顯然也。依之玄靜受菩薩戒行儀同嘉會壇小島式。并靜譽闍梨鈔等。第六日戒儀中。列此十善戒也。平城灌頂文云。十善戒通五種。隨其廣狹有淺深耳(云云)御遺誡云。如是諸戒。十善爲本。若上上智觀。
即身成佛徑路(云云)可思之又對二乘等者又釋此釋意三世無障礙智即戒也。第一云。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衆縁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恒與倶生。不假受持。
常無失犯(已上)演密鈔亦引此文合當段釋也次當授與齒木(乃至)瞿醯中説也者。是第七明齒木法。釋經次當授齒木等十句也。此中或前後經文互雜釋。或加釋他經説也。南海傳(義淨)第一云。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爲齒。家瑟詫即是其木(十五右)授齒木有二意。一令弟子嚼之。二觀器非器。初正作後因作故云因也所以爲此法等者。釋作此法之所由也。於中有二。初略釋。後印度國下廣釋。廣釋中初明俗法中先淨身器者。以楊枝令除口垢。諸經要集第二十云。十誦律云。時有比丘不嚼楊枝。口中氣臭。白佛佛言。聽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病。五除痰●。復有五事利益。
一除風二除熱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三十五左)薩婆多部律攝第十一云。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飮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若嚼了已。水洗方棄○此由苾芻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由斯世尊。制洗方棄(八九)釋氏要覽第一云。嚼楊枝。僧祇律名齒木。嚼一頭。碎用剔刷牙齒中滯食也(七十右)南海傳第三云。若依俗論病。乃有其三種。謂風熱●。●重則與痰體同。不別也(十八左)痰毛韻云。痰徒甘切。液所以養筋。血濇不行。則痰聚於鬲上。而手足弱(已上)釋氏要覽一引僧祇律云。若口有熱氣及生瘡。應嚼楊枝咽汁(七十右)或服呵梨勒者。爲瀉宿食也。最勝王經第九(除病品)云。訶梨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王(云云十五左)南海傳第三云。又訶梨勒。若能毎日嚼一顆咽汁。亦終身無病(二十右)名義集第三云。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鶏。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爲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光記第十二云。訶梨怛鶏果名。舊云訶梨勒訛也(十五左)唐本草(蘇恭)曰訶子。又名訶梨勒。
出交州及廣州(已上)今阿闍梨下示祕法之中。我方當授等者。指第七日灌頂事。如俗明日飯食佛性醍醐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此是眞言。一切如來無生甘露之珍漿。
醍醐佛性之妙藥也(云云)可思之教汝發菩提心者。如愛敬心淨除三業宿障者。如除宿食縁以三世等者。以右牙嚼彼楊枝。牙爲三世無礙智戒。戒者梵云毘尼。此翻調伏。以前所授之無礙智調伏牙。嚼諸煩惱之表示也。略出經云。復以摧破一切衆生煩惱隨煩惱(云云)灌頂軌同之。是則以楊枝喩煩惱。以牙比調伏也。噬玉篇視制切齧噬也。易曰。頤中有物曰噬?欲復以此等者。楊枝爲能治。過患爲所治。如世以楊枝除齒垢身心安穩。汝又當淨等者。前總約除身心垢。此別約淨口過。妄宣傳法是口過也。密教中殊誡之。故別出之也。又第十七云。此是如來祕藏之要。在所遊方不得妄宣傳也(五右)法華第二云。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譬喩品)疏釋依準此經文也明日當貽者。次下所出教誡偈云。汝等於明日當得大乘生(云云)除三業過患已成法器。是第六日受戒功能也。至第七日。方得甘露灌頂故。云明日等也
不死甘露者。或口傳云。不死者●字。甘露者●字。示兩部密言(不二義)。問。如云噬諸煩惱者。以楊枝爲所治。如云滌除過患者。以齒木爲能治。相違如何。答。深教意迷悟不二。徳患全收故。云所治者皆所治也。云能治者皆能治也。理趣經説能殺能成。瑜祇經説能成能斷。準而知之彼當取優曇等者。釋經若優曇鉢羅等二句。并端直二字。優曇鉢羅阿説他二木。處處出之。略出經第四云。烏曇鉢羅阿説他等樹枝。以爲齒木(已上)瞿醯經上云。先須備具優曇婆羅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病者無蟲食。而作齒木(已上)阿闍梨灌頂軌云。加持烏曇阿説他(已上)優曇鉢羅者。孔雀經壇場畫像法式云。烏曇跋羅木(此方所無。宜以桑棗木替之亦得)佛本行集經三十一云。●優●曇●婆●羅此言水願(九右)善見律三。
爲倶那含牟尼佛菩提樹(四)心地觀經六(十六)増一四十四(十七)十不善品同之。演密鈔五。云優曇鉢羅合昏樹也(二十六右)非也。尸利沙此云合昏。又云合歡。和名禰無里乃木阿説他木者。傳教大師七日行事鈔中。引當段文云。阿説他木(楊樹也)密鈔第五云。阿説他木櫨木也(二十六右)梵語雜名云白楊(阿引殺拏二合縛云云)小野敦造紙下云。阿説他樹此云無罪樹。謂繞三匝能滅罪障。此菩提樹也。又名畢鉢羅樹。此云榕樹。在嶺南可知(已上)法藏疏云。榕樹畢波羅樹也。一年三華(已上)又大乘心地觀經六。云阿尸婆多樹。是毘舍浮佛菩提樹。觀佛三昧經一(十八)爲釋迦佛菩提樹。阿魯力經。云阿輸伐駄木以夜合代(九右)烏樞瑟麼明王經。云阿説他廣府有之。凡阿説他·阿輸陀·阿修他·阿尸婆多·阿輸伐駄。皆一種梵語。賒切廣略也。心覺鈔云。阿説他木事。或云(説字用悦音)山王院些些疑文云。十卷金光明阿説侍多。以何音讀説字。或用悦音愚未肯之。外書悦音多用其訓。今此梵語何用悦讀。或説云。阿説侍之説字者。即以説字本音讀之。令知不可用入聲。此亦如何(已上)嫞玉(市庸切嬾也)嫭(胡故切好貎。楚辭曰嫭目宜笑或作嫮)疏嫞字若濫嫭歟。可見證本也
不麁不細等者。瞿醯上云。量十二指。非麁非細。灌頂軌云。齒木十指量(已上)僧祇律三十四云。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已上(二十三左)玄應一切經音義第十六云。齒木(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也。多用竭陀羅木。作之。今此多用楊枝爲無此木也十五左)凡一切量法等者。因明指量也。指量有五分七分異説。檜尾御口訣云。言指者。大指初分上文稍廣處。是爲指量也(云云)法三宮金剛界護摩鈔上云。禪林云。長十二指者。左大指節。取横徑爲一指量(文)或云。長十二指者六寸也。或云。一指者七分也(已上法三鈔)建立深祕略記云。一指半寸也(已上)成尊僧都所造。白檀五指量愛染像三寸五分(云云)是依七分説也。護摩養生鈔云。七分相諧歟(云云)私推量云。案五分七分兩説。取大拇指上節横量七分。取大母指側量五分也。禪林等傳。依横量故七分説相諧歟。若依當段文。取側量故五分説可相諧歟。諸師多用五分説也此二木等者。如上言。優曇跋羅木。倶那含牟尼佛菩提樹也。
大孔雀明王經上(十六左)善見律三(十四右)増一阿含四十四(十七)心地觀經六(十左)十住毘婆沙四(二十右)皆同。又阿説他樹。心地觀經。爲毘舍浮佛菩提樹。觀佛三昧經一(十八)爲釋迦佛菩提樹。十住毘婆沙四(二十左)亦同之。故云此二木等也記木上下等者。釋經順本末三字。以末爲上。以本爲下也。灌頂要鈔引當段文了云。故知。以細枝末爲上。以麁根柢爲下也(云云)以香水灌洗者。依瞿醯説。彼經上云。以香水洗已(八左)灌頂軌云。香水洗(已上)又復塗等者。釋香華以莊嚴句。瞿醯上云。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纒華。復以香塗。及燒香薫(八左)灌頂軌云。塗熏纒華於根(已上)當段并軌。唯擧塗香。瞿醯塗燒竝説也於其下末者。都卒僧都寺家灌頂記云。私云。下末未明(云云)山門圖云
或説云。於其下與末纒華。次上釋上下別。枝末爲上。根柢爲下(已上)今下者根柢也。末者枝末也。於兩處纒華故。云於其下末等也(云云)今謂。於下之末(小野僧正點本如此)纒華。下者根柢也。於根之頭纒華之故。云於其下末。仍瞿醯經灌頂軌其意不違也。當時行用野澤一同也用爲莊嚴等者。纒華有二相。一爲莊嚴二爲標誌。問。若依或傳意者。兩處纒華者。以何爲上下之誌乎。答。以華之下上。向木之本末纒之爲其誌也當以手案等者。釋經結護而作淨句。瞿醯上云。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眞言。誦數多遍。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八左)略出經四云。復以摧破一切衆生煩惱隨煩惱。諸佛甚深智慧金剛劍密語。加其齒木(十一右)灌頂軌同之。當段不動眞言(慈救一呪)加持之。瞿醯用部心眞言(隨三部灌頂。可用各部心明歟)既受戒已等者。明獻尊授資之法。獻尊當經并瞿醯不説之。略出經粗所見也。彼經第四云。復令弟子。以掌中所受得華。令供養一切如來部中尊上首者。次授齒木。師自私記勿令差錯。令而向東嚼之(十一右)案文意。供尊齒木。以華飾之。授資不飾之。當時行用亦如是。所受得華者。爲簡弟子齒木。從飾華齒木直云華歟。又灌頂軌云。以一奉獻一切諸佛。餘與行者(云云)是又依略出文歟。但案當段經疏并瞿醯説。所與弟子齒木亦可飾之。當時行儀猶以難思歟。問。當段別安既受戒已言其意如何。答。上來明作齒木法。從此以後。正明授弟子法故。爲顯次前授戒行此法。殊安此詞也令出壇外等者。釋東面或北面等四句也。壇者白檀曼荼羅也。下釋灑水法云。當置在白檀先所規畫壇門之外。欲入曼荼羅者。當先以此灑之(十三右)齒木亦準知之。瞿醯經上云。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授與前辦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十一右)此經唯説東面不説北面。略出同之。如次上引。當經説東北二方也。其嚼法瞿醯上云。嚼其小頭(八左)古徳式文。教嚼小頭以右牙也(已上)次嚼已洗齒木之法。當經并瞿醯不説之。略出説之。當時行用亦作之。略出四云。令面向東嚼之。淨洗漱已(十一左)五分律云。有諸比丘用楊枝竟不洗。蟲食而死。佛言。不應爾。用竟淨洗乃棄(二十七之九右)嚼楊枝。百一羯磨八云。嚼楊枝須在屏處。不得顯露及往還潔淨處。或棄齒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彈指警覺。方可棄於屏處。若其異者得越法罪(十五左略鈔)嚼已洗齒木等因縁。上引薩婆多部律攝也嚼已令向等者。瞿醯上云。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十一右)略出四云。所嚼齒木當面擲之(十一左)而驗其相等者。略出第四云。師應觀其齒木頭所向處。以所嚼處爲頭。隨所向方多是其部。若向四隅。多是毘盧遮那部。若有立者。當知是最吉祥相(十一左)瞿醯上云。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竪。應知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餘方横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竪者。應知入修羅宮成就(十一右)陀羅尼集經第十三云。若其柳枝嚼頭向身。即爲大吉。若向南者。即爲不吉。若其嚼頭向餘方者。即知平平(十左)已上經經異説。或同或異。難可會同。入曼荼羅鈔(靜譽)第五云。又疏與瞿醯略出經其意終別也瞿醯略出二經。諸方皆許悉地相。疏意若背身。皆不成相也。約不背身。論四方悉地耳。此即依大日經意矣(已上)先達既云終別。末學何勞會釋乎。論文經經異説不須和會者。即此意也雖如是等者。次上北方東方爲上成就。雖然又釋非成就相故。云雖如是也。謂向北方擲。嚼頭向東方爲上成就。向東方擲。嚼頭向北方同爲上成就。若向東擲。向東非成就。向北擲。向北方非成就。準而可知。故云餘準此方類而可知也餘如瞿醯中説者。瞿醯經上召請品第五。簡擇弟子品第六説之。上來所勘載也。具文披可見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本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師傳讀亂脱曰
(一)別有行儀也(二)菩薩所以○無罣礙故(五)其有住斯戒者○堅固其心(三)并爲分別十種方便學處(四)然此三世無礙智戒○應聞耳(六)其所教誡二偈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校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次當作(乃至)金剛結也者。是第八明金剛線法。釋經三結修多羅等四句也。當經意。齒木後作金剛線法。若依略出經者。先授金剛線。次與五供。後行齒木。若依瞿醯經者。第五日作結線法。安公以之爲金剛線法。如上引(但安公以彼經結線屬第六日。今屬第五日。是又如第四卷鈔料簡)當時行用次第。依略出意。兩經文如左載。略出經第四云。令諸弟子各隨尊卑依次而坐。以清淨恭敬不亂散心。合掌而住。其師或以密語加其線索。繋其左臂。或以塗香。或以心念。以此密語而護持之。密語曰(十右)瞿醯上云(淨地品)用童女合線。以辦事眞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七八)凡作綖等者。明作線之法。具如第十五卷釋上好等者。白氎麻絲等類也。受者臂線界道繩線。皆以同也。蘇悉地經下(祈請品)云。用白氎縷或布線縷。令童女合索。一眞言一結當結七結。復眞言七遍。隨繋左肘上(已上)又(成諸物相品)云。若欲成就護身線者。取白氎縷。細細三合爲股。復三股合索(已上)瞿醯中云。其界道繩。令童女搓。圓牢淨潔及以堅密。其繩五色。而用白氎及麻等作(二右)檜尾護摩法略鈔云。作修多羅法。若白氎絲或穀木皮絲。或新布麻絲。隨取其一染於五色。一絲一色各別(已上)一切經音義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貝者訛也。正言迦波羅。高昌名氎。可以爲布。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殼剖以出華。如柳絮可紉以爲布也(十三左)潔淨童女者。第十五云。令童女合之。當先爲受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内外清淨。坐於壇中而合之○私謂。童女是三昧也。由三昧極均等調停。得成五力五根。由此根力。即能連持衆行也(十右)右合之者。兩本義釋云。右搓合之(已上)蘇悉地經下云。童女合撚。皆須右合(印本三之三右)仁王念誦軌云。以五色縷令童女右合。麁細如小指(七左)金剛童子軌中云。令童女○右合五色線(九左)依此等文。左縒右合也
一右線左線分別
自門他門野流澤流。各以左右搓樣無一定歟。一傳云。左搓者左手爲下。右手爲上。左遣外右引内。是右線也。右合者左引内右遣外。是左線也。一傳云。左搓者。左引内右遣外。是左線也。右合者左遣外右引内。是右線也。初傳意者。約轉手云左搓右合。後傳約線成形。云左搓右合。左線辟除(前傳)右線結界(後傳)也。若約從外入内者。上搓前下搓後。初傳依此意。若約從内出外者。下搓前下搓後。後傳依此意歟。兩傳各有所由者歟。帖決三十五云。有人云。東寺有一五色線。毎色右搓總左合。智證大師將來線同之。而未見尋之。唯聞人云。以此等樣奉問師。師曰。我山家門徒全不爾。皆毎色左搓爲一右繩。彼等説人謬聞歟。
似不得意(云云)就中東寺毎色左搓一合右(云云)如山家(已上)心覺記云。
宇治殿東寺仁海(左合)三井寺心譽(右合)申上(云云)山家皆毎色左搓爲一右繩(云云)或記云。五色線事。右搓左合也。右搓云前搓也。左合云前合也。是常左繩也云。以是可云右也。唐土繩皆如是也。小野僧正御房。與三井寺心譽五色左右論。小野左合由被仰。心譽右合樣被申之時。小野僧正御房。不空三藏五色御相傳(安利津留於)被取出之時。心譽無力被負。其後寺左合。當時山右合歟。唐房法橋行圓云人作。假名書文中。山右合東左合。此邊(左曾須留登伊倍利已上乘遍)裏云。松橋僧都記云。五色糸。天台人右合。但東寺大師御糸左合。智證大師經藏糸左合。即小紙記云。
疏右合者可尋之(云云)仍其後三井寺人皆左合(云云)私云。世俗左糸者。見之順合也。
然者實是叶右義歟(云云)(已上海鈔)濟延僧都二四字云。東寺壇具御筥五色糸。近代件僧正被施入也。但其作法。如本糸麁細線樣不相違(云云)合爲一雖似左縒。各別糸右縒也(云云)本糸大底僧正御許有之歟。依切損被施入新線(云云)件僧正者仁海事也。勝光明院寶藏目録。龍猛道具内。五色線有之可尋之當用五如來等者。五如來眞言所傳更問成辨諸事眞言者。不動眞言也。祕傳在師
口也造曼荼羅綖者。今所明行者所持線也。大壇線亦如是可造也(爲言)檜尾護摩法略鈔云。一色一縷。五色五縷。然後合縷爲一線。長十六肘。或三十二肘。皆隨壇界闊狹辨之(已上)五如來色等者。明五佛五色配屬。又第六有委釋可見之阿闍梨先自等者。正釋三結修多羅句。三結者此有兩傳。一結三處故云三結。二結於三故云三結。兩傳雖異。表三股金剛杵形故。云金剛結也。凡結線形種種不同也。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云。若有怨敵及諸惡夢種種怖畏。身心不安。以五色線結呪索作蓮華形。或作輪形或作金剛杵形。呪之一百八遍。燒安息香熏之。於七日中繋自身項上。一切厄難悉皆消散(三左)可思之用繋左臂等者。釋經次繋等持臂句。等持者定名。故左臂云等持臂也。先阿闍梨自繋臂。次令繋弟子臂也。所以繋左臂者。般若寺疏鈔第一云。此信等五根。常迴定心中。經無量生不令失壞也(已上)私案。修多羅此翻經。三藏中經詮定故。繋等持臂尤以相應。或又五色線表五智。爲示定慧相應義。繋等持臂也。或又羂索大悲三昧表示也。悲智如次。主左右兩邊故繋定臂歟。如是攝受等者。釋經如是受弟子等二句其金剛結等者。文次第云。金剛結法從師面受文(云云)智證雜鈔注此文云。此結法臨發之際。面蒙指授。急急不得如法。伏乞更結彼樣。
特垂附來(云云)結線法可問師口也復次五色等者。作深祕釋。約果五智約因五法。五法五色配屬。如彼第六釋。此是五色祕釋也以此五法等者。綖祕釋也。擧五法顯五智歟。若準釋者。可云以此五智貫攝一切佛智也古譯謂之綖經也者。寶窟(嘉祥)云。經者天竺名修多羅。此方隨義翻譯非一○若依分別功徳論及四分律序并驗現。今天竺僧銘縫衣之綖爲修多羅。則以綖翻修多羅。所言綖者。如世間綖有貫穿攝持之用。諸佛言教。亦有貫法相攝人之能。與綖大同。故從喩立名○今稱爲經不言綖本者。蓋是翻譯之家隨方音便。故以經名代於綖本○若依根本翻名以爲綖本。應言涅槃綖法華綖等。亦是翻譯家。以見此方先傳國禮訓世教門名爲五經。是以佛法訓世教門亦稱爲經。故言涅槃經法華經(已上)如第十五云。綖者梵音名爲蘇咀纜。是連持衆徳。令其不散故名綖也(九左)若見諦等者。以上約未見諦阿闍梨。以下約見諦阿闍梨。五種善根者。五法即信進念定慧也。天台法界次第二云。此五通名力者。能壞諸有漏不善法門。成辨出世善事故名力也。(二十三)阿闍梨(乃至)七夜之半者。是因明兩夜(第六第七)供物増減。謂第六夜供養物。可減第七夜半分。第七夜如法。第六夜簡略故也。問。因五色線明六七兩夜供物増減。承來猶不詳如何。答。推之則第十五供養五色線。其文云。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別造曼荼羅。安置寶瓶香華塗香燈等及諸飮食。作種種供養(已上)三藏講釋之日。被示線供養作法。其因明大壇供物増減。但至線供養法者。讓下釋(第十五卷)於當段不示之歟。又云。次云攝取弟子故。
次之云此夜作弟子法時其所供養等也又當觀彼(乃至)大乘生也者。是第九明教誡法。就中初述經増發信心故等三句義次然此三世下。因示結縁傳法戒相差異後其所教誡下。正釋二偈文也并爲分別等者。非唯教誡。可分別委示十種戒相也。是於齒木前所授之戒相。今重分別開示之。非於此始授之。凡第六夜法事。至金剛線終之。從此以後。説二偈慰喩其心。并分別戒相令知學處也十種方便學處者。密鈔第五云。疏十種方便學處者。即不殺盜等菩薩十無盡戒。此中是方便學處攝(二十六右)然此三世等者。具支灌頂第三釋此文云。然則大悲胎藏入曼荼羅之前有七種戒。一者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二者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三者眞言門行菩薩根本四重禁戒。四者眞言門行菩薩十重禁戒。五者入三昧耶耳語一偈戒。六者四波羅夷三摩耶戒。七者持明禁戒。此七戒中。耳語一偈。三摩耶戒。七者持明禁戒。但須具支灌頂者聞。其前無障礙戒。方便學戒。根本四重十重禁戒。乃至結縁灌頂之者。皆令豫聞(已上)第一戒方便學處品所説也。第二戒具縁品所説。當段所明也(依住無戲論執金剛問如來所答之也)第三戒是第十七所出。不捨三寶不離菩提心四重禁也。第四戒同卷所出十重禁也(前四重加六重)第五戒耳語一偈。當經中説處不分明。
準據金剛頂所説用也(委如次文下注)第六戒具縁品所説不應捨正法等四波羅夷也。方便學處品同説此四重也。第七戒經第五持明禁戒品所説也。已上七戒。玄靜嘉會壇第二所載亦同之。依此等説。十善戒與無障礙戒是別戒也。但如上粗述。此二種戒體是同歟。其故當段釋。躡十種方便學處文。云然此三世無障礙智戒。此目近詞故。十種戒即是無障礙戒也。密鈔第五云。言三世無礙者。三世諸佛皆由此道故。得至菩提故以爲名(二十六右)如第十七釋十善戒云。三世諸佛。皆由此道。
至菩提故名修行道也(二十二右)鈔者移此釋合三世無礙智戒。豈非同戒乎。又同疏釋十善戒云。今此戒即是一切衆生自性本源之戒。若住此性淨金剛戒。
自然於一切法而得通達也(二十二右)與三世無障礙義其意同也。又云。初授此戒時。
阿闍梨先當授與三歸○次當勸發其心令生決定大誓受此十無盡藏○此戒無有時節。乃至盡形受之。盡未來際無有捨義也(二十二左)是又與當段上來釋無障礙戒之文其意同也。然則住平等一心本源。衆惡悉止。其止惡相。且約身語意。説之爲十善戒也。當知。無礙智戒者戒體。十善戒者戒相也。乃至廣論。四重禁等又無障礙戒爲其體。依之則第十七擧四重云。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二十三左具文如次下引)安公且約戒體戒相。開無礙智十善爲別戒歟。或又於戒相中。無礙智是略戒。十善是廣戒。故開廣略爲別戒歟其四種根本等者。當段釋。古來諸師料簡多端。是非難辯。若依以前所注安然玄靜記。四種根本者。當七戒中第三。不捨三寶不離菩提心等者。菩薩眞四重禁故。名根本戒也。彼第十七云。然菩薩自有根本重禁。此中所謂殺盜婬妄但是偸蘭。非彼菩薩極重也。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中。先令不捨三寶。又令不捨菩提之心。此即菩薩眞四重禁也(二十三左)三昧耶者。當第六戒。則第九出四波羅夷梵偈。云三昧耶偈。足爲證又一偈者。又第八云。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説之。(八左)撿轉字輪品。無耳語一偈。嘉會壇第五云。私撿此品。未有一偈(已上)具支灌頂第九云。耳語一偈遂無矣。然六卷略出經第五金剛頂略出法云。其弟子等引至壇室門外。以赤色帛掩抹其眼。教與結金剛薩埵契。陀羅尼三遍。三摩耶薩怛梵。即教竪忍願二度爲針。以諸白華鬘掛其針上。次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與陀羅尼。三摩耶吽應告之言。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眷屬部中。我今令汝生金剛智。汝等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
然汝亦不應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説此法事。汝儻説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師應堅結薩埵金剛契置弟子頂上告言。此是三摩耶金剛契。汝若輒向未入壇人説者。令汝頭破裂。汝於我所莫生疑慢。應當深生敬信。汝於我身當如執金剛菩薩。我所教誨當盡奉行。若不爾者。自招其禍。或令中夭死墮地獄。汝應愼之。作是教已(已上)私撿。古今授傳法者。多作此教誡也。恐是以此誡文代彼耳語偈而已(已上)玄靜胎藏界受明灌頂次第。又引金剛頂經補其所闕。但從汝今已入一切如來。至自招殃咎耳引之。具如第八鈔勘之。又如第十三釋轉字輪品云。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説所也(八左)演密鈔釋此文作二釋。後釋云。或指金剛頂念誦法。名別有説處也(八之三十九)若爾者爲和漢一同所傳。以略出經文。爲耳語一偈也。又安然玄靜意。以四根本爲結縁所受。以四波羅夷爲具支所受。爾者當段疏釋。可讀文點歟。
結縁者皆令豫聞其四種根本(於)及三昧耶(土)又一偈(土於波)則當耳語戒之可訓之。但此義不合當段文勢。及三昧耶及字所顯。應與上句一類。然分配屬二機非無疑矣。密鈔第五云。言其四種根本者。此言似倒。即四種重戒。謂彼偈云。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
常不應捨法(一)捨離菩提心(二)慳●一切法(三)不利衆生行(四)言及三昧耶一偈者。偈云。佛説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此偈唯具支灌頂乃可得聞。仍(耳語)誡之。不令傍人聞也。(二十六)依此釋。四種根本者四波羅夷也。經第二具縁品經第六方便學處品。兩品説相一同也。學處品經文云。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縁亦不應犯。云何爲四。謂謗諸法。捨離菩提心。慳●惱害衆生(已上)根本之稱旁叶經文。又十四卷義釋云三昧耶一偈。無又字故。以具縁品四波羅夷次後佛説三昧耶等一偈。即爲三昧耶偈也。則第九釋此偈云。次下是阿闍梨教誡之語。佛説三摩耶者(云云)以此一偈爲傳授隨一。合此釋矣。般若寺疏鈔第一云。四種根本者。不離菩提心等四種根本戒也。三昧耶者。即入法界生等三眞言也。若具支灌頂者應耳語者。以梵語偈當弟子耳可説授耳。其語如疏經文偈云。
汝獲無等利○當得大乘生(云云)此偈阿闍梨憶持。當授與弟子耳也(已上)此釋意四種根本者。不離菩提心不捨三寶四重也。如安然等料簡三昧耶者。三部三昧耶也又一偈者。汝獲無等利等教誡偈也。非以四句爲一偈。一種偈頌故云一偈也。靜譽入曼荼羅鈔第五意。三昧耶又一偈訓之四種根本者。四波羅夷是具縁品一偈半文也三昧耶一偈者。彼次後一偈。共是耳語偈也。此義如演密鈔。如第九前云耳語言告一偈者。靜譽注云。前者指上所出疏第五文也。四戒與又一偈。倶耳語故。
今釋其差別也(云云)先師法印(頼寶)義云四種根本及三昧耶者。具縁品所説經文。相配如演密鈔又一偈者。指彼三昧耶一頌次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等四句偈。此等諸偈授道具已。置大壇前耳語授之。故云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也。私案一義云。四種根本者四波羅夷戒。具縁品一偈半文也。如演密鈔。略出經第四亦説此四重。兩部大經。同於大壇前授之及三昧耶者。金剛頂所説入三摩耶言歟。或又第十六云。入曼荼羅有三昧耶偈。可十四五偈。即是與弟子受菩薩具戒。及教授教誡要誓之言。此土未傳耳(具問十九左)又一偈者。入三昧耶後告弟子之語也。略出經説漢語。教王經説梵語。教王經第三云。則以二中指令持華鬘。以此心眞言令入。三昧耶吽。入已作是言。阿爾也○爾渧(云云)略出經第四云。次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誦此密語。三摩耶吽。應告之言。
汝今已入○自招殃咎耳(云云)此兩經同將投華時授之仍四重三摩耶又一偈。同作法夜於内道場耳語授之。故云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也。但後三摩耶明及一偈。當經不説之。轉字輪品疏別有説處(已上)恐指金剛頂經歟。阿闍梨灌頂儀軌。并諸師灌頂次第兩部。同於投華之前。出彼金剛頂所説入三昧耶及汝今已入等告語。彼此符合具支灌頂文。古今傳法者。以此誡文代彼耳語一偈者尤有謂歟。裏云。又一偈者。愚案推義云。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已上二種戒。安然義宜歟。又一偈者耳語一偈戒也。此一偈疏第八讓轉字輪品然字輪品經文云。圓滿菩提故。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已上)疏釋此文。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説處也(云云)別有説處者。指龍智受菩提心戒儀所出發菩提心戒偈歟。彼偈文與大日經第七發菩提心方便段所出増加句相同也。經文云。此増加句亦同眞言。當誦梵本(云云)菩提心戒樞要祕句也。無畏所譯尊勝慈氏等軌中。專祕此句示發菩提心相也。可思合之。當時行儀。於三昧耶戒時。使傳授之也(已上裏)
問。如當段釋。四波羅夷唯授具支灌頂者。而當時行儀。結縁灌頂戒相中列之。相違如何。答。承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檜尾僧都東寺結縁灌頂戒儀中被載此四重。自爾以來。野澤諸師。結縁灌頂戒相中列之。然當段釋。以四根本等令耳語具支灌頂者。故祖師行儀誠以難測者也。先師僧正鈔(榮海)云。疏意耳語三昧耶四重等。第四三昧耶傳法人所受戒也。慳●一切法等戒。爲後學師可授之故也。但古來結縁灌頂。皆授四重十重。爲三昧耶戒行儀。其來尚矣。可問明師也試會云。四重十重戒相。可相渉第二第三第四三昧耶三重灌頂歟。第二結縁人。唯誓其戒相未得行體。第三人得行體未及傳法。第四人既得師位授其戒。雖得同戒。不可亂灌頂位歟。尚可決斷其義也(已上)依此料簡。當段決且就傳法師位。雖以四重耳語具支人。廣約大悲救度門。阿闍梨可迴轉密意存結縁聽許也。又一師傳云。疏家意。三世無礙智戒爲總體。開出十無盡藏四重十重等諸戒。於其中約結縁傳法二機。於戒相分聞與不不聞二種。當段釋可讀文點。然此三世無礙智戒。凡結縁者。皆令豫聞其四種根本(土)及三昧耶(土於)又一偈(於波)則當耳語戒之可訓之。小野僧正華藏院律師等點本如此。若依此點。古賢行用不違疏文也(已上教覺上人傳)裏云。祕密戒相種類安然菩薩戒廣釋上卷云。若依眞言訣云。此梵網戒。出金剛頂淺略之門。別有菩薩大藏經戒。名爲一切如來三昧耶戒。具有四波羅夷十重禁戒四大性罪十方便處。如昔釋迦菩薩六年苦行坐道場時正覺不現。一切如如來皆來授此三摩耶戒。五相成佛則令成世尊。從此直道頓入佛家(已上)
一四夷戒授與時分
玄靜阿闍梨金剛界受三昧耶戒儀云。又諸阿闍梨戒相中。説四波羅夷罪。今此戒儀不説之。今撿大日經義釋云。其四根本及三昧耶。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云云)故恐戒儀。因茲闕而不説歟。若欲説之。於入壇灌頂後三昧耶偈次以説之而已(已上)入曼荼羅鈔第五云。已上二經及疏意。第七日灌頂行儀中。授諸道具後。説此四波羅夷。然後代作法。
第六日説戒中示其相耳(已上)已上二經二經者略出經第四大日經第二也。後代作法者。大師三昧耶戒序也。此序三聚淨戒後。列四攝四波羅夷十重禁。宗睿僧正晝作法。延命院具支作法等。亦三昧耶戒相中列之也其所教誡等者。釋經告如是偈言等文也二偈者。汝獲無等利乃至當得大乘生八句文也。此教誡偈授與次第。古徳行用不一途阿闍梨灌頂儀軌。義操受菩提心戒本。義眞授圓行記録。并玄靜嘉會壇等。齒木作法時。授此二偈。汝等於明日當得大乘生句。尤以相應歟。又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爲受三世無障礙戒○經及義釋有三偈頌。初二教誡。後一戒相。亦加持句○彼行儀中加此三偈。先誦梵本。然後方言釋之彌善。次教十種方便學處(十二左)此文行儀者。次上文云。無畏説一行記別有一卷。此中用之(已上)依此説。今此教誡偈。一屬上受戒段也。又玄靜嘉會壇意。以二偈梵本受戒中列之。以漢語齒木時授之旨趣難辦。靜譽入曼荼羅鈔意。甄別戒相中。列此二偈也。今案當段經疏。齒木金剛線等作法竟。可作此教誡歟。次下文云時阿闍梨如是教誡印持竟。還令次第於曼荼羅外東向而坐故也。若此教誡不於此作之者。云何可釋如是教誡乎。結前生後文相無疑者歟。又此偈略出經不説之。大日經意。第六日作法中説此偈故。云明日當得大乘生。本朝行儀非七日作法故。準略出經説。古徳次第多略此偈歟。出偈梵文者。
●●(從也今也)●●(汝也)●●●●(無對也無等也)●●(利也)●●(獲也)●●(大也)●●(我也)●●(諸也)●●(一切)●●(佛也)●●(汝也)●●●(菩薩)●●(此也)●●●(教也)●●(一切)●●(皆也)●●●(受也)●(攝也)●●●●(生也)●●(大也)●●(辦事)●●●●(汝也)●●●●(大乘)●●●●(明晨生也)●●●●(得也)偈意云等者。釋經汝獲無等利等二句。梵網經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
眞是諸佛子(已上)今二句亦其意同也大我謂等者。演密鈔五云。疏大我謂諸如來等者。涅槃經第二十三卷云。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爲大我。云何名爲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爲我。何等爲八。一者能示一身以爲多身等。名爲大我。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等故。名爲大我。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擧飛空等故。名爲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乃至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等故。名爲大我。五者根自在故。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等故。名爲大我。六者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等故。名爲大我。七者説自在故。如來説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無盡等故。名爲大我。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見等故。名爲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二十六七)次云一切等者。釋一切諸如來等三句次云成辦等者。釋成辦於大事一句。演密鈔第五云。疏成辦大事等者。即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言會意言之者。爲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名一大事因縁。今會彼意故。言成辦於大事(二十七右)問。能成大事與成辦大事。二重不同如何。答。一義云。能成大事者。約所生果。成辦大事因縁者。約能生因縁。能成大事。成辦大事因縁可訓之。一義云。能成大事者表句。成辦大事者重牒。能成大事。成辦大事因縁可訓之開示悟入者。四方四佛如來知見者。中臺大日也次云汝等等者。釋最後二句。明日者指第七日大乘生者正釋意生如來種姓中。是約人。復次釋意得大空生。是約法也。演密鈔第五云。疏離縁業生等者。謂離因縁造作而生。除二乘菩薩餘諸衆生。皆不離此。又二乘雖觀是空。但證生空。未得法空。雖得名爲離縁業生。然猶未得名大空生。菩薩具證二空名大空生。
故曰離縁業生等(二十七右)時阿闍梨(乃至)令虧失也者。是第十明後供養法。經雖不説此法。依瞿醯説加釋之也還令次第等者。瞿醯經上(簡擇弟子品)説誓水法已云。次即更復供養。手執香爐。以至誠心召請諸尊。初應持誦曼荼羅主眞言。應如是眞言而召請。歸命某甲明王大尊。我今明日。以大慈悲作曼荼羅。爲愍弟子故。及爲供養諸大尊故。唯願諸尊。照知我心而降加被。一切如來具諸佛大悲者。羅漢菩薩諸眞言主諸天善神。及護世神大威補多。及歸依佛有天眼者。悉皆憶念。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隨力供養。唯願諸尊等。憐愍弟子及與我故。皆降於此曼荼羅處。而作加被。如是三請至誠禮拜。以妙伽陀讃嘆諸尊。然後發遣(十一右)當段釋大意。瞿醯委細。故云餘瞿醯中説也。問。還令乃至而坐文。瞿醯中無之。何云還令以下文依彼經乎。答。瞿醯上文。説嚼齒木之法面向東坐(云云)摸此文今云東向而坐。案文承來。上釋嚼齒木之法令出壇外(云云)更入壇内作金剛線法。今亦還令出壇外向東坐故。云還令次第等也宣説金剛句等者。密鈔五云。疏宣説金剛句者。謂阿闍梨。以種種之香華燈塗等供養已。復以金剛偈讃稱歎諸尊。金剛句偈者。準經第七卷。供養儀式品云。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即説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衆苦患。乃至不染一切趣。三界無所依。此讃有一十頌。名金剛諷詠。言後如法發遣者。彼云。次當啓白聖衆説此偈言。現前諸如來救世諸菩薩。不斷大乘教到殊勝位者。唯願聖天衆決定證知我。各當隨所安。後復垂哀赴(三十二右)經第七出阿利沙偈已云。右此偈即同眞言。當誦梵本(二十二)此偈梵本胎藏玄法寺儀軌。并作禮方便次第出之。漢語讃。略出經亦説之。兩部通用讃也。號大日大讃也
一大讃梵漢出處(附)用音
金剛界對受記第六云。慈覺大師所傳讃○大讃吉慶讃等曲。是準急聲第五音(已上)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其大讃出大日經第七卷中。及金剛頂四卷六卷本經。竝皆唐翻。今玄法寺兩卷三卷儀軌。出其梵文。慈覺大師傳其詠曲(已上)私云。大讃梵本三十七句。具載胎藏儀軌。大日經供養儀式品所説。初二十句翻語也。略出經第四灌頂法中所説。漢語讃大同大日經説。但初加増四句。未得其梵語也。依對受記。慈覺大師御傳金剛灌頂。念誦瑜祇百八名讃四智讃等。不用大日大讃。胎藏灌頂。用大讃五讃等。不用百八名讃等(云云)五讃者。蘇悉地經所説。佛法僧菩薩金剛讃也。但略出經灌頂法中。出彼大讃漢語。然者兩部通用。於理無妨者歟
復爲弟子等者。是第十一示好相法。釋如是教授已以下文。瞿醯上云。次即爲諸弟子。廣説願欲相應正法。然後教令頭面向東敷茅草臥。天明起已。阿闍梨應問彼等善不善夢(十一左)經云向東。今云向西。雖似相違各有所由。請向東爲對本尊請加被也。向西西方主定門故。表入定相歟。問。勘疏前後三處有好相法。一第三卷阿闍梨支分中。明攝受弟子之文示好相。二第四卷明第五日受持地之文。又示此法。三當段文也。其不同如何。答。或云。三處中。初一經不説之。後二經説之。又初二阿闍梨見之。後一令弟子見之。最初爲簡器非器相。第二爲知障礙有無。第三爲知悉地成不也。以之爲其不同也。蘇悉地經下祈請品中。廣説夢相善惡。示悉地成不。比挍知之若是見諦等者。明二種阿闍梨用心。若見諦阿闍梨。不作及作。倶無咎。若未見諦阿闍梨。必可作此法也。經云夢中(乃至)今得歡喜者此中經云夢中等者。釋經或於夢寐中等二句。受戒齒木等後。應於境界中見好相事。略出經説亦復如是。然則兩部一同説相也。彼經意。若無好相。使飮牛五淨。乃至雖令入壇投華。不應灌頂園林者等者。釋經園林悉嚴好句堂宇等者。釋經堂字相殊特句幢謂等者。釋經幢一字。密鈔五云。今言旗幟者。謂加旗幟而嚴飾之○置如意寶故曰寶幢。言麾導衆人者。麾者招也。導即引也。謂招麾引導衆軍。無不從命故也(二十八右)是建立等者。寶幢崇高表法軌成萬行者。麾導衆人表法也蓋謂等者。釋蓋一字。蘇悉地經下云。若欲成就傘蓋法者。當以孔雀尾作。以新端竹而作其莖(印本三之十二右)一切經音義第七云。華蓋者胡瓜反。古今註曰。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華蘤之像故。因而作華蓋焉。又音呼瓜反。按西域暑熱。人多持蓋。皆以華飾之。諸經中多言幢旛華蓋是也(三左)當段文。孔雀尾等者。等字指華蓋歟。或在空中等者。如黄帝雲蓋。或人授與等者。如暑熱時蓋也摩尼珠等者。釋經摩尼珠寶四字。七卷義釋云。摩尼珠者。謂圓明照徹(云云)亦字意如何淨心覺寶者。圓明照徹表法。菩提心寶珠也四攝利他者。給施衆人表法也刀謂等者。釋經刀一字悦意等者。釋經悦意華三字女人等者。釋經女人鮮白衣等二句。男子等者。釋經男子如天身句。所以超釋者。爲男女相對也亦取端正等者。亦字所顯有其意。謂女人經自説端正色妹麗。男子亦取此類故云亦也密親等者。釋經密親二字善友。釋經善友二字或見牸牛等者。釋經群牛豐牸乳句或見經夾等者。釋經經卷淨無垢句或見諸佛等者。釋經遍知二字或見聲聞等者。
釋經因縁覺等十三字等言釋大乘諸菩薩句經佛聲聞衆者。聲聞佛弟子故立此名也疏言乃至者。三乘人三業所作種種不同故。安此言也諸果等者。釋經現前授諸果句或渡河池等者。釋經渡大海河池句或聞空中等者。釋經及聞所樂聲句或言吉祥等者。釋經空中言吉祥句或言應當等者。釋經當與意樂果句如是等者。釋經如是等好相句當以上中等者。釋經宜應諦分別句若與如前等者。釋經與此相違者等二句若是深行等者。
上來佛爲淺行阿闍梨説種種相對之云若是深行也或如瞿醯等者。出異説。瞿醯經上(簡擇弟子品)若見惡相。應知不成就。是故應棄不善夢相○雖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眞言護摩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愍故隨意將入(十二左)若見種種等者。對上若觀彼人等文。兼釋經善住於戒者等四句。疏鈔云。其法言者。歎法及歎人四行頌也。梵偈如疏。經云。此殊勝願道大心摩訶衍歎法。汝今能志求○世間敬如塔歎人(已上)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爲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傘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説偈言
若有睡夢見蓮華及以夢見於傘蓋或復夢裏見月輪應當獲得大利益若有夢見佛形像諸相具足莊嚴身衆生見者應歡喜念當必作調御師
(初二)
一夢想通三性
西明寺道世律師釋云。夢通三性。若宿有善惡。則夢有吉凶。此爲有記。若習無善惡。汎覩平事。此爲無記。若晝縁青黄夢想還同。此爲想夢。若見昇沈水火交侵。此爲病夢。雖夢通三性。然有報無報(云云)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虚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虚而不實。云何先見夢。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黒或男或女。夜剋夢。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善知識天人爲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爲現惡夢。此即眞實。云何想夢者。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徳或有罪障。若福徳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徳。此亦想夢。問。夢爲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善無記。若見禮佛聽法説法。此是善功徳。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黄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心業羸弱故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已上)
卷第十一(末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所云善住戒(乃至)授記之意也者。是第十二明勸發法。此中經文大分爲二。初善住於戒者等四句。先明受者夢想申白相。後此殊勝願道等四偈。正説阿闍梨勸發相也經中説偈等者。所出阿梨沙偈。勸發四偈梵本也。此中初半偈(此殊勝等)稱嘆祕密乘道。次一偈(汝今等)讃嘆發心功徳。次一偈半(有無等)顯示心實相印。次二句(作業等)轉釋前句。談論權實大綱。後二句(是乘等)結勸印持也。一一科釋見疏文也矣。今出偈梵文。
謂●●(此也)●●(道也)●●(願也印本剩一囉字)●●(殊勝也徳也)●●(大也)●●(乘也)●●(大也)●●(心也)●●(能也)●●(汝也)●●●(所演也)●(求也)●●(成也)●●(就也)●●●●(如來)●●●●(自然智)●●●●(大龍)●●●●●(一切世人)●●●(敬如塔想)●●(有也)●●(無也)●(倶也)●●●(越也)●●●(虚空)●●(同也)●●●(無垢)●●●(深奧也)●●(一切)●●●(法)●●●(世智不能了知)●●●●(無含藏)●●(一切)●●●●●●(離一切戲論妄想)●●●(戲論)●(無故也)●●●●(亦是戲論重言也)●●(一切)●●●(所作)●●●(無比)●●(諦也)●●(二也)●●●●(依也)●●(此也)●●●(乘也)●●(願也)●●(殊勝)●●●●(得也)●●(道也)●●(住也)初半偈等者。釋此殊勝願道等二句祕密乘道者。乘祕密乘所行之道也殊勝願等者。志求一切智願故。云殊勝願。除一切智願餘果非勝願也。裏曰。殊勝願者非希願。三昧總持等無邊萬徳圓滿。還與衆生希願極果曰淨菩提心勝願寶。仍願字梵音別在。可見卷第七。今指後願曰殊勝願道歟若入此等。釋道字。卷第一釋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文云。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已上)因起殊勝願。見大菩提道。故云此殊勝道。譬如因願至所詣處趣其道也。大心義等者。密鈔五云。疏大心義如前等者。即指初卷疏中。彼云。此人心能爲大事。乃至必能説法。破一切衆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大心也(二十八左)過去未來等者。上經文云。過去等正覺。及與未來世現在諸世尊○解眞言妙法。勤勇獲種智。坐無相菩提(已上)大心衆者。菩薩衆也無不乘是等者。法華第二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已上)大心摩訶衍者。摩訶衍此云大乘。三世佛菩薩。乘眞言寶乘直至道場故云大乘。乘此乘行彼殊勝願道。譬如欲至所詣處。乘車乘等行其道也次一偈等者。釋汝今能志求等一偈一切如來必定法印者。一切如來以發菩提心。爲必定成佛法印故也汝今能志求者。發菩提心也。菩提心論云。
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上)即此意也當成就等者。授記意即是發菩提心功徳也以況等者。以大龍不動本處應念降雨。況如來無方妙用也摩訶那伽者。若通言之通阿羅漢。今不然。云自然智大龍故。爲如來別名也。智論第三云。摩訶那伽者。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大無罪。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復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畏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魔軍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難。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起於大雲。遍覆虚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注大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禪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雲潤。及可度現大光明種種變化。説實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根(二十一左)此文阿羅漢名大龍。佛號亦可準之故也。弘決第一云。擧龍王爲譬等者。説文云。龍者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潜淵。管子曰。欲小如蠶子。欲大滿天地。此俗典説也。未能盡於龍之功用。今依華嚴。娑伽羅龍王凡有所雨。竪遍六天。横亘四域。經中廣明始自金剛終至他化。四域者人四州也。六天者欲六天也(已上)次有一偈半等者。釋有無悉超越等六句也。上一偈嘆能發心。此六句印所發心。於中初有無悉超越等二句。明心性甚深。次諸法甚深奧一句。明諸法甚深從衆縁等者。觀我一念心從衆縁生。從縁生法非有非無。故名不可思議中道也。問。天台宗意云。言有者絶相。言無者帶慮想。
當知此心是非有非無不思議中道也(已上)今釋與彼云何異耶。答。今有無悉超越者。是大空理也。卷第六云。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二十右)一切相者。即是曼荼羅海會四印三密無盡莊嚴功徳也。天台華嚴極佛猶未知此處。豈以文言同忘宗趣別乎故名無垢等者。無垢同虚空釋也。牒釋有無悉超越句。結歸無垢同虚空句。二句意故也世智不能了等者。釋難了二字也。就梵本對注被牒載之也無含藏等者。釋無含藏三字。卷第十六(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云。藏者梵云●阿●頼●耶。此翻爲藏。或云。宮室舍宅之義。如世間舍宅一切衆生。各隨己分安住其中。既有此窟宅即有善惡含藏○如來已離如是阿頼耶窟宅故。云無藏性也(二十四左)意云。顯密雖異。佛法大意。以無依無得爲宗。是故覺體圓照。如秋月在空。若住藏中。猶未離妄想縛。豈名清淨乎。是故眞言行者。如實知阿頼耶不生。爾時離藏縛法界清淨也無所執受者。唯識論第二云。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爲自體同安危故(二十二左)百法疏(義忠)上云。第八頼耶縁於三境。種子根身器世間別故。又種子根身縁而執受。器世間量但縁非執受。是現量故。縁實非假。第八識以種子五根器界爲所縁境。其中種子五根執受境也執受者執取領納義也。第八攝取根身及種子。爲自體故云執受。諸山河等器界。第八自體外變爲無執受義。故云非執受境也亦無含藏者。如前引祕密位品釋
爾時一切等者。釋離一切妄想句也。依梵本者。一切下有戲論二字。漢本略之。此有二由。一偈句中語略故。二戲論意與妄想義無異故次句云等者。釋戲論本無故句。是又依梵本者。可云戲論故一切戲論者。當初戲論皆悉從衆縁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即是本來不生者。當無戲論故四字次言釋前句者。指次上離一切戲論妄想句云前句也次有二句等者。釋作業妙無比等二句。上一偈半明淨菩提心體。此二句明用也轉釋前句者。指前作業妙無比句權實之大綱者。權顯實之方便故。依實起權。依權入實。闕一不可。故云常依於二諦。是其大綱也。論云諸佛等者。中論第四(四諦品)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眞實義。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虚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眞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爲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爲衆生説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第二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皆因言説。言説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説。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十二三)像法決疑經云。善男子。諸佛説法常依二諦。説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旨。近以標遠立像表玄。諸惡比丘。於此義中不能解了。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歴劫受殃(七左)卷第六云。以知名相即實際故。能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淺略即是深祕故。能以深祕爲淺略。隨衆生所成義利皆實不虚。若能解此世諦時。自當通達第一義諦。故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也(二十四右)
然此經宗等者。此經所説。七日作壇擇地治地畫漫荼羅等種種方便。皆是世諦也。以之爲因。得一切智智爲眞諦也。問。此教以即事而眞爲宗。而擇地造壇等種種方便權而非實何以之爲經宗乎。將又種種方便。皆是有爲事業也。若爾者至眞諦法性者。可歸無相寂滅一理歟。似失密教規模如何。答。然此經宗者甚有其意。謂本地無作曼荼羅海會聖衆。自然而炳現。字印形像宛然而森羅。如是境界微妙寂絶。不可思議。佛以大悲。爲令初業者措心有地。設種種方便。是則依此事業壇方便。令證入本地曼荼羅爲此經正宗。非以有爲方便直爲經宗也。如是方便諸經所無也。豈非此宗規模乎然以十縁生句等者。明權實相即義。其意易知此二句文等者。以二句略文通一部文義。如來方便。其門是多隨在何門。皆可存常依二諦意。著世諦不可忘眞諦。執眞諦不可廢世諦。是其大綱也
結勸印持者。結上來説。勸發印持弟子也謂言是乘殊勝願者。結汝今能志求等一偈言汝當住斯道者。結次二偈也。乘發菩提心勝願之人。必當住菩提道。是乘殊勝願。汝當住斯道可訓之亦是重明者。上釋汝今能志求等文。云授大菩提記。對彼云亦是也。密鈔五云。疏亦是重明授記之意者。前偈云。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來。已是授得大菩提記。今此又云是乘殊勝願汝當住斯道。故云亦是重明授記之意也(二十九)爾時住無(乃至)是處也者。上來明第六日受戒行儀已。以下重示所授戒相也。若約行儀次第。可攝屬上所擧受戒法也。就中初牒經上文但説以下隨釋。釋中初明無戲論金剛發問承來復次世尊下。釋對告此尊所由也乘開者。小野本重開(文)彼本宜歟法門眷屬者。各皆一法門主故。云法門眷屬。寶鑰上云。如來徳具萬種。
一一徳即一法門主也(云云)住無戲論執金剛住大空妙慧。主自性本原戒體故。依人法相應。特對告此尊説此戒也。卷第一云。住無戲論執金剛者。所謂住大空慧也。
謂觀縁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爲名也(已上)又卷第八釋此尊云。住無戲論。即是本源性淨三世無障礙智戒。由此戒故。一切戲論皆息(二十左)可思之亦是加持句者。卷第九云。阿闍梨説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一一皆是眞言。可以成辨諸事。如來以此加持諸弟子。故今此諸偈亦爾。作法時當誦梵本。兼以字門而廣釋之(九右)與當段意同也(或云。彼二部戒本内。一部者指當段無礙智戒梵本。云云。具如第九卷鈔)
無礙智戒梵本(疏不出梵文。依義釋出之)
●●(諦聽)●●●●(族姓子)●●●●(彼戒)●●(若)●●●●(族姓子)●●●●●●(身語意)●●●●●●●●●(合爲一也)●●●(不作)●●●●●(一切諸法)●●●●●(云何名)●●●●●(觀諸自身)●●●●(捨奉獻)●●●●●●●(佛菩薩等)●●●●(何以故)●●●●●●(若自身)●●●●●(捨施)●●●●●●(彼三物)●●●●●●●(捨作)●●●●●●●●(云何名三物)●●●●●●●●●●(謂身語意)●●●●(是故)●●●●(善男子)●●●●●●●●●●●●(受身語意戒)●●●●●(菩薩)●●●●(當得)●●●●(何以故)●●●●●●●●●●(捨離彼身語意)●●●●●(應當學)●●●(作)●●●●●●●●●●(●●是助句聲)初句等者。釋佛子諦聽句梵云等者。梵本云矩羅補怛羅。上注云族姓子。矩羅是族姓義。補怛羅是子義也。舍利弗多羅。此翻身子。準例可知。今男子者約勝。入曼荼羅人。廣可通善男子善女人。故隨時可替其言歟。蘇悉地經上云。善畫妙曼荼羅。應須念念發大菩提。先令諦信比丘僧入。次比丘尼。次優婆塞。次優婆夷。隨次第而入之(已上)戒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清信男女等。欲此乘修行者。先發四種心(二右)可思之若世諦等者。作淺深二釋。初順世諦取四姓人爲所被機。簡旃陀羅立大族名。具如第四卷明弟子徳中釋之今得生等者。深祕釋也。生在佛家。常途教爲初地以上得益。此教意於初入三昧耶位。亦可有此義也。五祕密經云。則爲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法財者。謂三密菩提心教法(二右)即身義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已上)卷第九云。譬如輪王太子。適在胎藏之中。已能持四天下。使福徳無減。八部群神皆宗敬之。何況紹灌頂位時所爲利益。故佛言。由彼所有福徳聚與如來等故。當知。即是從佛口生佛心之子。其所在方。即爲有佛施作佛事(十左)次上文。位同於大我者。即此義也阿闍梨言等者。釋漢本經改族姓子云佛子之所由也。天台梵網義記上云。又稱佛子以紹繼爲義。三乘皆從佛生解。盡是子義(二右)依此釋者。三乘皆名佛子。今經佛子者唯限菩薩。是故結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也。寶積經第一百十二云。譬如刹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復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眞實佛子。迦葉譬如刹利大王與他人通懷妊生。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徳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眞實佛子(十二右)可準知之梵云三嚩羅等者。出戒梵名也。一切經音義第十五云。戒古薤反。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婆●羅。此譯云禁。戒者亦禁義也。廣雅戒備也。周易以此齋戒。韓康伯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字體從廾持戈。以戒不虞字意也。廾又作拜。同巨龍反(一左)共縁等者。當段有三釋。一共縁共成義。二平等義。三裂諸想網義。如文思之。共成義與慧方便共所成。故云共縁共成。是簡聲聞小戒闕慧方便也。具如方便學處品疏釋。戒序云。戒者梵云三嚩羅尸羅也。此共成之義。勝義行願三摩地等之所集成故。得如是名。云勝義行願。即是慧方便也若尸羅等者。經音義第十五曰。言尸羅者此云止得。謂止惡得善也。舊譯清淨及性善者。皆義譯也(初右)戒序云。此三平等曼荼羅諸佛。本無有熱惱。清涼寂靜本性善故名尸羅。此本性尸羅。具一切智智名菩提心。故亦名菩提心戒(已上)梵網開題云。戒有二種。一毘奈耶即調伏義。二尸羅即清淨義。一道清淨之心。本住一如不見彼此。離生死熱惱清涼寂靜。斯乃尸羅之義。觀此本寂願求證得。斷一切惡是調伏義(已上)又三嚩羅等者。釋第二義。三業平等是爲此戒。三業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處。衆惡永息故立戒稱也所以得名等者。此自性戒三世常住故。名三世無障礙戒。又三世者三密也。三密平等名無障礙。二教論下云。三世者三密也。般若寺疏鈔第一云。三世無障礙智戒者。經云。以身口意合爲一(文)疏云。即是住三平等法門。
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文)意以三業爲三世以此三業平等義。爲無礙智戒言也。是爲此戒相也(云云)如佛爲諸等者。擧釋尊所説略戒。以爲此持明略戒準例也。密鈔五云。疏如佛爲諸聲聞等者。即十二年中。爲無事僧。略説其戒。引文不足。若具引者。戒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乃至十二年後所制廣戒。皆爲淨除三業過患。今此梵律亦爾。乃至塵沙戒善。
皆爲淨其三業成就三密也(二十九右)般若寺疏鈔第一云。疏云。十二年後稍演其義者。指生身釋迦爲四衆説戒。佛成道後十二年前。説以略戒。即諸惡莫作等。十二年後。阿難方爲入室弟子。爲尼説五百戒。優婆離爲比丘衆。説二百五十戒言也。今此三平等無礙戒亦然。以行人三業方便皆正順三平等處。當知。即具一切諸佛律儀也(已上)四分戒本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爲無事僧説是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説(已上)十二年中者。成道以後十二年之間也。此間黒白半月説戒。如來自説也。然須提那子歸本村。與故二行婬。因之佛制婬戒。自爾以後。止如來説戒。令弟子説戒。三百五十戒五百戒等次第廣制之。無事僧者。南山意無重犯事僧也。嘉祥淨影意。無犯戒事也(云云)凡七佛略戒年暦不同也。戒疏第一上云。若依増一。初佛百年前説略教。後方説廣。如是後佛八十七十六十四十二十及至釋迦。十二年後方制廣教(三十右)可知之
今此持明等者。持明藏中略戒。即是三平等戒也。其廣戒者。四重十重十無盡也。住此略戒。具足一切律儀。清淨毘尼方廣經云。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汝今修學何等毘尼。聲聞毘尼縁覺毘尼菩薩毘尼。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頗有大海不納衆水。天子答言。文殊師利。無有大海不納衆水。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毘尼。猶如大海。所有毘尼無不納受(十右)準此文。持明略戒。猶如大海。大小顯密諸戒。無不納受復次裂諸等。釋第三義統末歸本者。大師遺誡。擧顯密大小戒已云。如是諸戒十善爲本。所謂十善者。身三語四意三也。攝末歸本。一心爲本。一心本性與佛無異。我心衆生心佛心三無差別。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已上)一心者。占察經下云。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虚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増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
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眞如相故(二十右)今所云心實相平等法界者。即此一實境界也。談之有顯密異。如別鈔矣無量見網皆悉淨除者。十住毘婆沙論第十四云。若無我我所。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得。是名上尸羅。若不知内外法實相。即因尸羅生憍慢貪著。心生憍慢貪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内法不見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戲論。是名最勝尸羅。何以故。如是尸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能行尸羅者。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爲上尸羅(十一左)經云不作等者。三業有所作。名造作諸法。今知三業不生。無所動作云不作諸法也
種種五陰等者。三道因縁種種不同也。涅槃經三十七云。智者復觀。煩惱因縁生於煩惱。業因縁故亦生煩惱。煩惱因縁復生於業。業因縁生苦。苦因縁故生於煩惱。煩惱因縁生有。有因縁生苦。有因縁生有。有因縁生業。業因縁生煩惱。煩惱因縁生苦。苦因縁生業(十三左)相資爲因縁故。云煩惱依業也。一義云。煩惱依於業可訓之(云云前義爲善)失進趣者等者。十四并七卷本。夫進趣者(云云)十卷本失進趣者(云云)夫失兩字。其意大別也。若依夫本者。若善若惡。三業有所修行。必有進趣之功。夫進趣者則爲倒想。倒想者住有所得。存彼此相。欲行此事得彼果。是爲進趣之行。爲此被障不得佛智也。若依失本者。三業修行佛道。必有進趣大歸。其大歸者。十縁生句畢竟不生觀也。若失其進趣者。即爲倒想。譬如欲北轅往楚也今行者等者。正示其觀相。且約十縁生中夢觀云之。於夢中有種種三業作。而實畢竟無所有。若能知此理。本身自爾曾無所動。一切衆生雖從本已來毘盧本身。夢妄想中種種動作。而實三業自不生。本身常不動。
住如是觀名住無爲戒也經云云何等者。明持戒之方便也捨於自身等者。五祕密經云。以身供養誦本眞言。由捨身故。則捨三業有漏之體。則成受三世無礙律儀戒(二左)持誦不同第一云。後一戒相。亦加持句。以要言之。以身口意令爲一相。
奉獻諸尊名三世無障礙智戒(十二左)具足慧方便者。眞言行者。雖纔受此戒。動止施爲多有所忘失。爰有不思議方便。有心無心。善心惡心。常不失壞。視觀妄想所轉身不可得。忽復如來本身。是名如來解脱。住此觀之時。無執我之心。是故捨此身奉獻一切如來。從此以後。行住坐臥動止施爲。皆悉解脱因縁。非爲己身也雖種種熾然等者通妨也。或疑云。若三業畢竟不生。可廢自利利他行業。恐同二乘灰斷。若有三業作。還成造作諸法。故預通難云。莊嚴佛土成就衆生。種種熾然萬行常恒不休廢。雖然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其故所莊嚴佛土。是密嚴本土也。所利益衆生。毘盧本身也。雖成無所始成。雖利無所始利。如此道理。雖本自成就。被礙造作諸法不能顯現。今觀縁起諸法從縁無性故。假相忽破。實相即現。於此實相中。作二利行業。誰云造作所成乎隨造涓滴等者。大乘義章第九云。一切有爲無常磨滅。若不迴向。所修善根。三有受報。受報已滅不得常住。以迴向故。令所修善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故經中説。如海龍王注一滴雨。欲令此雨經劫不滅。若經平地無由可得。降之大海經劫不盡。迴向如是。求菩提故。令所修善常住不盡(五右)梵本論中者。智證雜鈔云。梵本論如何須準金剛頂(云云)智論第十云。復次唯佛應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徳。如偈説。智人能敬智。智論則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十九左)又第十云。佛法中有四種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者清淨受者亦淨。四施者不淨受者不淨。今施東方諸佛。是爲二倶清淨。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養十方佛(二十一右)不曉如是等者。若不曉此無爲無作戒。雖凝三密修觀作事理供養。爲我行之故。猶名造作諸法。觀我不可得。莊嚴佛土利益衆生。是名眞菩薩也此中應學等者。行事鈔中之一云。突吉羅聚。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爲應當學。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名。十誦云。天眼見犯罪比丘。如駛雨下。豈非專翫在心。乃名守戒也(六左)資持記中之一上云。言惡作者。通收身口○善見云。式叉翻學。迦羅尼云應當。今迴其語順此方言。胡僧即祖師親承非所出也。疏云。若就所防應名衆突吉羅。今就能治行以立目也。此下雙釋。多論問。何故此第五篇獨名應當學。答。餘戒易持。而罪重犯懺是難。此戒難持。而易犯常須念學。故十誦下結顯文。擧疾雨喩其犯者甚多意。顯持之非易。豈下二句。雙結兩名。專翫在心即學義也(十三左)律家以第五篇名應當學。今經以無障礙戒名應當學。常念學不可忘故也猶如第五篇者。密鈔五云。疏如第五篇戒等者。謂篇類有五。一波羅夷。小乘云不可懺。大乘云他勝處。二僧伽婆尸沙。此云衆殘。三波逸提。此云墮。四提捨尼。此云可呵。五突吉羅。此云惡作。今當第五突吉羅也(二十九左)毘尼犍度者。密鈔五云。毘尼云調伏。犍度云藏。此毘尼藏。一切威儀行法。苟有所虧。皆於第五突吉羅篇中而結於犯。是故犯法攝在此篇也。法合易知(二十九左)資持記上之一上云。梵語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四右)或云四分律有二十犍度。毘尼犍度其一也。問。上來所明。此戒是諸戒本源。更無過之戒。何上云三世無障礙智戒授結縁人。四重禁等授傳法機。答。三世無障礙戒者戒體。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體通二機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義寂釋云。
擧一羯磨通被七衆至於隨行所持各異(云云)可準知之
一五篇(附七聚)
戒疏(南山)一下云。明正果五篇言位立者。僧有四重。尼有八棄以爲初篇。僧有十三。尼有十七爲第二篇。僧有百二十。尼有二百八爲第三篇。僧四尼八爲第四篇。僧尼同百爲第五篇。斯約戒本故以數分(十七右)又云。此五名有通○通須略知。如本四分但云五種犯或五犯聚或五種制。僧祇云篇十誦云品。名雖或異攝罪義同。次解別名。初波羅夷者。
此無可譯○二僧伽婆尸沙○三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五突吉羅(十九二十)又云。二明重輕七。初門位立者。夷爲第一。殘爲第二。蘭爲第三。提爲第四。尼爲第五。吉爲第六。惡説第七(二十三右)經云次於明日等者。從此以後明第七日法。問。如今經者。第六日受三昧耶戒。第七日入壇灌頂。倶以夜之行事也。而當時行用。於一日夜内。晝授三昧耶戒。夜行灌頂。其本據如何。答。略出經第四。説齒木誓水等法已云。如法服已至其夜分。引至壇室門外。教令發露懺悔一切罪障。隨喜迴向一切功徳。教作如上四種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被。如著袈裟法。若出家人。令著乾陀色衣。以赤色帛掩抹其眼(十二右)當時行用。契此文歟。胎藏灌頂。又依準此文如是行來歟。傳教大師金剛界灌頂行事鈔。引略出經文。以誓水法屬第七日行事。若依傳。三昧耶戒與誓水兩日作法也即是受戒等者。釋經次於明日四字作造漫荼羅等者。釋經次金剛薩埵加持自身文。作阿闍梨事。住大日三摩地。作造漫荼羅事。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今欲作造漫荼羅事。故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也謂觀自身等者。明加持自身法。謂觀心中有●嚩字變成五股金剛杵。杵變成金剛薩埵。云觀自身即是執金剛。如是觀已。手結薩埵印。口誦其言爲加持法也如下品經者。經第三(轉字輪漫荼羅品)云。彼阿闍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門持修多羅。稽首一切諸佛○次作金剛薩埵。以執金剛加持自身。或以彼印。或以嚩字(十八右)指此文也及供養次第者。經第七(眞言事業品)云。爾時眞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誦持己。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衆無量功徳。於無盡衆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養(三十左)此中如前事業者。同卷(増益守護清淨行品)云。金剛薩埵眞言曰。南麼三曼多伐折羅赧嚩折羅(引二合)咀麼(二合)句痕。誦此眞言已。當住於等引。諦觀我此身即是執金剛。無量天魔等諸有見之者。如金剛薩埵。勿生疑惑心(十右)指此文歟若見諦等者。以上約未見諦人。若見諦人。自身從本金剛薩埵故。不假加持方便也以此祕密加持等者。還約未見諦人。釋同薩埵之身之功能也次當如前等者。釋經爲世尊毘盧遮那作禮文也。作禮運心。上驚發地神段明之。故云如前也然後持誦等者。釋經應取淨瓶等文。此明門前灑水法也。持誦不同第二。科此一段文。云門前香水法即此意也。瞿醯經中云。其應置瓶○持誦七遍。四方及四角諸門安置以爲吉祥。或若不辦如是等瓶。爲灌頂者中置一瓶。及四門四角各置一瓶。於其出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於外當門要置一瓶。假使不辦衆多瓶者。安置一瓶。或安四瓶。其門外瓶必定勿闕(十一右)卷第八云。通門外別有一瓶。用降三世眞言印加持之。擬出入時灑身自護。及召弟子入時亦用灑之○經云六瓶者。是最少之限。當於中胎四方各置其一。其門外一瓶。必定不得闕之(二右)當時行儀門前香水瓶不及辦備。頗無其謂歟此亦是成辦等者。對不動眞言名成辦諸事云亦是也中置五寶等者。瞿醯經中云。其應置瓶○端正新作。勿令闕損。輕及端圓。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五藥。繒綵纒頸。及纒華鬘。并著華果枝葉。亦著柑欄散華(十一右)蘇悉地經下(本尊灌頂品)云。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盛滿香水。置於五寶華果香五種穀子種種塗香或堅香末。以新綵帛繋其瓶頸。挿諸嚲樹枝或乳樹枝(此文雖非門前瓶爲準據引之)依供養次第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説不動印(刀印)明(慈救呪)云。應知所觸物即名爲去垢。以此而左旋。因是成辟除(十五左)當段經雖説降三世。爲顯不動疏主引此文也法界心字者。經第七(同品)云。復以聖不動加持此衆物○一切先遍置清淨法界心。所謂覽字門(二十右)疏鈔第一云。法界心字者即●字也(六十八左)先置●字。次以不動印明加持。故云然後加持也大凡眞言等者。因明誦呪用心也如蘇悉地中説者。彼經下(奉請品)云。置閼伽時。應當誦眞言。大者一遍。中者三遍。下者七遍。極小者二十一遍(已上)又云(増威品)誦眞言經二十一遍。或經七遍。或時三遍。先觀眞言字數多少。而念誦之(已上)
一念誦遍數
蘇悉地經中(成就具支法品)云。又一切眞言念誦一倶胝。決定成就(已上)實範上人鈔(禪印法印問答記)云。問。蘇悉地經軌下云。從一至四。應誦數滿一倶胝遍。從五字至十五字。一一字數誦洛叉遍。十五已上至三十二字。誦三洛叉數。過此者誦一萬遍。文意如何。答。蘇悉地供養法正文。如問中出。一字頂輪王儀軌(不空)云。從一字眞言至於十五字。毎計於字數。一字一洛叉。乃至三十字應誦三洛叉。三十字已上。應誦一萬遍(已上)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三部眞言應看字數多少。字有十五應誦十五洛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洛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已上(已上)慈覺云。大唐阿闍梨云。若四字眞言。誦滿一倶胝。若十字眞言。毎一一字滿十洛叉。若三十二字眞言。毎字滿三洛叉。若四十字已上眞言。毎字一萬遍(云云)已上諸文廣略雖異。其意皆同。誦持一乃至四字眞言(爲小)滿一倶胝即百洛叉。
乃至十五字(爲中)誦十五落叉○○○○十六乃至三十二字(爲多)誦三洛叉。三十三字已上(爲極多)誦一萬遍。此則所誦眞言字雖多少。而所勤功皆令齊也。但一字軌言一字一洛叉者。此一洛叉即一倶胝歟。即第三重洛叉故也。如百倶胝釋迦言百億釋迦又彼中等者。蘇悉地經上(持眞言法品)佛部心眞言。唵爾娜職(而翼反)觀音部心眞言。唵阿(上)嚕力。金剛部心眞言。唵跋曰囉姪力(已上)又云(請問品)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嚩悉汝眞言○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忙莽鶏眞言(已上)佛母眞言者佛眼也今此經中等者。簡蘇悉地經明當經通用也。密鈔五云。一切所要通用辦事眞言而加持。謂是降三世眞言也(三十左)又兼廣略者。同鈔云。廣者六句略者一句也(同葉)藏品所説。三世眞言有六句。同品説一字心眞言。是云一句也白檀先所等者。卷第四釋第五日受持地已云。
即應規畫界域布定方位(二十六右)指之云先也壇門之外者。指西門外也。是通門故也。卷第八云。通門外別有一瓶(二右)此意也。經初門者。三重壇各有門。第三重門云初門。從外入内此門初故也欲入漫荼羅等者。欲引入弟子之時。先於門前行灑水。凡於此處作法有三。一灑水二塗香三含香。又第八云。召諸弟子。一一令入。以前香水灑淨。授彼塗香令用塗手(七左瞿醯下同之也)略出經第一云。口含白豆蔻。嚼龍腦香。
令口氣香○應往道場(六左)以此等文爲其説也又於別器等者。明誓水法。是又門前儀也。問。誓水法。如經文者第七日行事也。而當時行用於戒場作之。爾者可謂第六日法歟。相違如何。答。誓水法。或屬六日或屬第七日。本説兩樣也。依當段經疏。爲第七日作法。依之具支灌頂第四云。第七日修加持淨瓶令飮誓水(云云)又教王經第三。受者引入後。四禮已説誓水法。是同屬灌頂法也。又卷第四釋第六日作法云。經云復次於餘日攝受應度人以下。迄授與香水令飮彼心清淨故。
明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二十六右)此釋明以當段誓水經文屬第六日也。依之玄靜嘉會壇第二。以當段經疏文。齒木作法後偏列之也。此傳契瞿醯文。彼經上(簡擇弟子品)説齒木法已云。其諸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梨。用辦事眞言。持誦前所辦水。各取三掬令與飮之。飮已然後○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隨力供養(十一)又略出經意。齒木作法了説誓水法。然後至夜分入漫荼羅。當時行儀依此經。然此經不説七日作壇故。誓水法攝屬難知歟。傳教大師金剛界灌頂行事鈔。以略出經誓水文屬第七日行事。爾者可謂第七日晝作法也。今謂。即事而眞自宗大旨也。而第六日是受戒日也。其戒體者即此誓水也。常途教淺深雖異。皆以幽邃玄理爲戒體。而今作祕密加持。戒香和●水。令飮服受者故。尸羅戒體納得心中。甚深得益難思妙門也。今文擧阿闍梨口説。即要令不退大菩提願者。菩提心戒也。又無礙戒香和合心水者。無障礙智戒也。當時行儀。契文合理者歟。今云。詳略出經文意。非齒木與飮水同日作法。彼説齒木法已云。師既觀已。教諸弟子。各隨所安應告之言。汝各端心而念。禮諸佛已。繋心睡眠。求境界相。汝所見者。晨來具説。作是教已。令隨意去。彼所見夢。晨於師所如實説之。若境界顛倒多妄想者。是不清淨相。應取牛五種味。所謂乳酪酥糞尿等。相和淨濾漉已。加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服。若身心淨者。取白檀水。同用金剛密語二十一遍令服(十一左)此文意。齒木作法其日之夜所夢之相。明晨至師所告之于師。師隨其相。若不善相則加持五淨令飮。若善相者。加白檀水令飮(云云)是已齒木與飮水隔于一夜。非同日明矣。金剛水者。略出經第四云。應取牛五種味。所謂乳酪酥糞尿等。相和淨濾漉已。加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服。若身心淨者。取白檀水。同用金剛密語二十一遍令服。密語曰。
唵跋折囉鄔陀迦咤(十一左)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於瑜伽大部中略出西天三藏施護譯)上云。如是超過十地已。佛相應法然後得。飮金剛水成正覺。法甘露味即相應(六左)明覺金剛界句義云。●●金剛●●●水也(云云)金剛水名字。與眞言句義相應地獄重障皆悉除滅者。時處軌説閼伽香水功能云。一切諸地獄苦具碎如塵。皆成清涼池。
受苦諸群品解脱生淨土(十右)誓水者教王經第一云。加持誓水一遍。令弟子飮(已上)盟誓者經音義四(十五左)云。盟誓(音明釋名云盟明也。告事於神明也。誓制也。以拘制之也。大事曰盟小事曰誓也。三奢歃血誓)禮記(曲禮下)云。約信曰誓。蒞牲曰盟(鄭玄注蒞臨也。坎用牲臨而讀其盟書也已上)盟誓之時。割肉飮血。今準例彼也喢此香水者。喢玉云。山渉切多言(已上)非今義。當作歃。玉云歃所洽切。口歠也(已上)復次以無礙等者。釋香水義。香者無礙智戒。水者澄淨信心也。成菩提以戒爲源。以信爲本。戒信和合香水飮觸之必定無上菩提也。或云。無礙戒香者。智名無礙智戒故。清白心水者悲釋大悲水性故。大智大悲如鳥二羽。爲之被輔翼。成無上菩提也爾時執金剛等者。
正明造漫荼羅法偈中先讃歎佛者疏主詞唯願○時分者。未會經文。當種智説中尊願説彼時分二句也。或亦取二句意載之。倶是疏主詞也。於中有二問。一願説彼時分者。問造漫荼羅時。二大衆於何時等者。問大衆集會時分。漫荼羅闍梨慇懃持眞言者。屬第二問。意云。當大衆集會時。阿闍梨可慇懃持眞言故也。疏鈔又爲二問。但願説彼時分一句。不入其數。大衆等一句爲一問。漫荼等二句爲一問。可披見之。問大衆集會時之中。有淺深二機。淺機雖未親見。諸佛冥現神力。密示威驗。若深機者。親覩見無邊聖衆也如靈山等者。密鈔五云。疏三變淨土者。即靈山説法華經時。十方諸佛蒙光所照。各告衆菩薩。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所。并供養多寶佛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瑠璃爲地等。又釋迦牟尼雖變此土。恐十方所來諸佛。難所容受。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三惡道及阿脩羅等。時釋迦牟尼佛爲諸佛當來坐故。
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亦如前。無諸三惡道等故。名三變也(三十左)般若寺疏鈔第一云。説諸佛應現。如靈山會坐者同見三變淨土分身諸佛。無有異也。(文)此顯感應之義。若祕釋者。上者是心土。三變淨者三業無礙變也。意者三業變淨時。漫荼羅三重海會。自然顯現言也(已上)三變淨土者。表三重漫荼羅。是故引爲説也爾時世尊等者。以下如來答也常當於此夜而作漫荼羅者。答願説彼時分問也。第七夜中。爲畫漫荼羅并法事時分。第二問無其答。答説初問之中。其意自顯故也明相出者。六物圖云。又言明相(律中天曉謂之明相已上)心目云婆沙論云。明相有三。初日照閻浮樹身天作黒色。二日照樹葉天作青色。三日過樹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爲正時。須舒手見掌文分明也。始得食粥(已上)明相未出等者。陀羅尼集經第十三云。欲至明時。次阿闍梨手把香鑪。引諸徒衆行道三匝。作禮而退(二十九右)又云。後以淨泥悉掃除却壇上色座。莫到日出。所有餘法皆亦如是。自外一切於後散除(三十右)大威力烏摳瑟摩明王經下。説灌頂法云。凡作壇。日未出前畢作(十右)依此等文。明相以前修後供養。可行破壇作法也。近來爲還列。明相以後行後供養。是非法儀也。可愼可愼違此法則等者。瞿醯經下(神闕品)云。是故阿闍梨。應解都法及得灌頂許爲傳法。然後方作曼荼羅法。若違此法作曼荼羅即不成就。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有利益。非但無益。諸障難起。所謂飢饉疫病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諍。其諸弟子被魔所損。其阿闍梨必定到死。若不依法作漫荼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十三)或以加持方便等者。持誦不同第一云。大悲胎藏嘉會壇中。修灌頂時。七日行法。出入曼荼羅具縁眞言法品及轉字輪曼荼羅行品。兩品相補共成一壇。無畏三藏攝大儀軌中卷行法。蓋用此意。若欲長時習持諸尊普念誦法。當以七日行法日日三時修之。何者諸佛菩薩促無量劫在於一念。延於一念在無量劫。修短無礙入法界故。如今行者學此行故(一右)瞿醯云等者。彼經中云。漫荼羅北面一處。先以軍荼利眞言辟除諸難。置諸供具持誦而護。及以灑淨(三右)又云。其作食處以白色界道。所有食飮皆置一處。所有幢旛瓶等諸供養具。亦以白色界道。
其處而安置(十右)疏主取此兩文意引之也阿闍梨言等者。擧三藏口決示其用心。若淺行阿闍梨。於一夜中不能畫尊者。第五日受持以後。漸次可作之。凡此事有三文。一第七日晝分。規畫界域草定尊位。入夜畫尊。次上釋云。於晝日分。即當規畫界域以白檀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已上)又云。初入夜分。即當圖畫諸位(已上)是其説也。二第五日受持地後規畫界域。至第七日夜畫作諸尊也。卷第四云。自受持地竟。即應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至灌頂夜方造諸尊(二十六右)即此意也。三受持地後。非規畫界域。漸次造諸尊。同釋云。若不能速成者。持地以後。
漸次修之亦無咎也(云云)當段釋同此意也又別有等者。持誦不同第二云。又有尊形印字三種壇法。如轉字輪品説(一右)下文者。即指轉字輪品。依弟子財力多少。或畫尊形。若印若字。隨應畫之也。卷第十三云。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財力豐贍。堪能廣辦者。師即當作畫色像之壇。爲示本尊身印之相故。若力不能辦。而作字壇。即犯祕法隱覆之罪。若觀弟子。心極殷重乃至不惜身命。尚能捨身而奉於師。何況當有所●。然資力不辦者。聽作字漫荼羅(四左)持誦不同第二引此文注云。私準爲中人作印壇(十七右)可知之經云傳法等者。以上答時分已。以下正明造立軌則阿闍梨及等者。瞿醯經中(摩訶漫荼羅品)云。尊及弟子持誦軍荼利眞言。如法澡浴。澡浴畢已著新淨衣。心念軍荼利尊。將諸供養具。以大慈心往曼荼羅。其所辦供如法具足。應諸要見(二左)如供養次第者。加持供物法。第七卷説之。先以●字加持之。次以不動印明加持之。其文如上引次當如法等者。持誦不同第二云。如法護身。呼所度者爲彼作護。灑以香水。皆令一處次第而坐(祕云護用不動。亦以一切爲所度者)然後阿闍梨等者。釋經如是應次取等三句持五色線四字準經文次第。阿闍梨下至道場門上。連續之也。當段説次取五色修多羅稽首一切佛。轉字輪品説持修多羅稽首一切諸佛故也。智證造壇式云。次取五色線。向東方頂禮大日尊及與一切般若法身母拼定界院(已上)亦如上説。指第四卷所釋驚發地神段也。瞿醯經中云。先應歸命三寶一切諸尊。及與供養然後拼繩等(一右)次觀自身等者。釋經大毘盧遮那親自作加持二句。卷第十二(轉字輪品)云。中心作阿字。及眼作囉字等前品具説。今欲作壇。先須住此三昧令與理相應。以相應之智而運布規畫也(二十六右)嘉會壇第三云。觀自身作大日尊(私云。作次第者。先三加持身竟。當觀摩訶三昧耶及如來甲羅字無堪忍五字薩意處曼荼羅已上)若行阿闍梨事等者。卷第十六(八祕密漫荼羅位品)云。如前以大日加持。次即以羯磨金剛薩埵。作加持而作事業也(二十五左)智證雜鈔云。若作縁已下其意如何。指何等爲作務。指何等爲阿闍梨事。乞垂明示。又大日尊。初從阿誰受灌頂法。若言普賢。此約理相未見事相傳受之文(云云)若作縁曼荼羅者。卷第八云。一切縁曼荼羅供養之食。悉皆取之(六左)又第十五云。具知縁壇所須方便衆藝。堪在師位(二十一右)續古今譯經圖記(智昇)云。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縁壇所須竝皆供辦(二右)作金剛薩埵者。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問。身同金剛薩埵者觀想如何。答。其形儀如曼荼羅。右手執五股杵。左持五股鈴(云云)如下文等者。指轉字輪曼荼羅行品并第七卷。其文如上引復次行者(乃至)之心者。釋經東方以爲首等六句。於中有二。一先釋大意。二正釋經文。釋大意之中又三。初示方位。次又環中胎藏下示標誌。後要令大日下示中位。初示方位。
約八方天立方名東方因陀羅者帝釋天南方焔摩羅者焔摩天西方嚩嚕拏者(翻水)水天北方毘沙門如名東北伊舍尼者伊舍那天東南護摩者(翻火)火天西南涅哩底者羅刹天西北嚩庾者(翻風)風天也。所以豫示方位者。卷第十二云。次當知方所者所以先謂審定方面者。若弟子臨修時錯誤。或謂東爲西等。
即爲障者之所得便也(二十六右)可思之其上方等者因明以上下二方屬八方。智證雜鈔第七云。問。護方八位加上下方之樣何。答。上方依帝釋之右。下方依龍尊之右(已上)帝釋在東方。龍尊在西方。是故云以上下方屬八方也。又卷第八釋神供法云。復至壇東施上方鬼神食。
次往壇西施下方鬼神食(六左)是亦以上下方屬東西也。胎藏曼荼羅。壇門向西開故。東方爲上西方爲下也。又四十帖第十五云。義釋四云。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左(疏云右)下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師曰左字誤也。可作右字也。師曰。帝釋右者梵天位也。龍尊右者地天位也(云云)帝釋之左字。尤以難思。可尋見疏證本也。下文釋天眷屬之南置日天衆(云云)釋天眷屬等者。帝釋右列舍脂六欲天等也。所傳圖亦如此。當段不可違彼釋故。
上方諸天帝釋右邊(南方)可布列之也上謂空居等者。蘇悉地經中(補闕少法品)云。東面右置梵天及與色界諸天。左置因陀羅上至他化自在王乃至地居天神。
於東南方置火神○南方置焔魔王○西南方置泥利帝神○西面門置嚩嚕拏神。與諸龍衆而爲眷屬。門北置地神。與諸阿修羅而爲眷屬。
於西北方置風神○北方置多聞天王○東北方置伊舍那神(已上)準此文梵天及色界諸天曰上方諸尊。地神及諸阿修羅衆。云下方諸尊也。當段擧八位。攝屬上下二位故。梵地二天不別立之。凡五類天中。上界遊空住空三類上方天也。皆居虚空故云空居也。地居地底二類下方天。同地居故云地居也。帝釋地居上首故。蘇悉地經。擧所部眷屬云地居天神也。然當段以帝釋屬上故。今所云下謂地居者。可屬龍尊也又環中胎等者。若欲作絣線法。先爲標誌均定方隅。然後可作之。卷第十二云。如上所説。前引線當心。師及弟子相對。引定四方及四角十字道。但以繩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標相在四角。置了方作也二十七右)標誌者。以白檀抹爲泥。可塗之也要令大日等者。第二日。以五寶等埋壇中心了。大日位當彼心可畫之也至此圖衆相等者。已下正釋經文也經東方以爲首下。至普作四方相三十五句。説第三重外界。次漸次入其中三位以分之二句。説中胎第一重第二重外界也。説第三重之中又有二。一四方二四維。此二各有二周。初周準定第二周絣定。當段四方準定法也。準定者線不下地。在虚空中準定也。師弟相對持線。互右轉印定四方。其儀浮文易知。於中右繞者。行歩旋繞。資繞師後。師繞資後也。右迴者。不動本處迴轉身也。師弟對向次第。瞿醯中説相委悉。與當段意同。問。今所準定之壇。前白檀九位曼荼羅外。別有其壇歟如何。答。未見有別壇之文。定知。於前白檀漫荼羅。重作準定法也。依之持誦不同第二云。今於前白檀壇面。抨修多羅(云云)靜譽入壇鈔意白檀九位。法事了塗隱(云云)此等説不存別壇也。具如第四卷鈔在虚空中等者。智證雜鈔第一云。皆令當臍在虚空中均等平正也(其意如何須知點空云云)今考都部要目云。若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漫荼羅。
是故此經中説先抨虚空中曼荼羅○若依世俗諦修行。依四輪以爲漫荼羅(二左)依此文先印空後拼地。是眞俗二諦五大相依表示也一拼空觀想
略釋毘盧遮那經中義(慈覺請來)云
應知絣量建立法阿●心出金剛光
光注蓮華尊主口師住西方弟子東
各持杵手當臍上空中定位然按地
師住業方弟子南金剛寶光主佛額
光注羯磨法主頂住空準上拼亦然
同事各持等量具師爲東方中界南
弟子西方亦相直各以所持定廣狹
如前入觀而下拼師住南方中界西
弟子北方亦相直準前量定觀拼等
餘拼次第準應知東西南北各拼竟
師住乾維弟子巽金剛薩埵金剛光
入觀自在薩埵口弟子坤維師艮上
光起金剛寶菩薩潤注金剛業之頂
空定下拼同四方光相宛轉相付受
(此文就金剛界造壇歟。此書中多雜載金剛界要事也。光相宛轉之相。當段不載之。定可有之歟。尤今出現漫荼羅三重聖衆。於大日如來光明中顯現之故也)
至第二周等者。釋經第二安立界等六句。正以線絣地。是後絣定法也。經憶念諸如來者。疏無其釋。義易知故歟。所行如上説者。師資行歩作此法如初周。故云如上説也。右方及後方等者。密鈔五云。經中右後二字。準西方俗法。面東而治。東爲初方。南爲右方。西爲後方。北爲勝方也(三十一右)此釋意。俗法以左爲勝故。從彼北云勝方。是約行者左右也。或又佛家以右爲勝方。北者當大日右方故云勝方歟。或亦四種五種法中。以息災爲上法。北主息災故云勝方歟。最勝王經開題云。勝者羯磨部。北名勝方。於諸處殊妙第一故。如來事業智。具十種勝力。成就衆生無比無等故(已上)可思之次復準定四維等者。釋經阿闍梨次迴等八句。此下明四維。當段是初周也。經受學對持者者。密鈔五云。其資先在東北。但迴面與師相向。故言受學對持者(三十一右)漸次以南行者。從東北行東南也。從此右旋繞者。從東南至西南也。轉依於風方者。從西南至西北也疏弟子亦右迴相向持之者。弟子右繞至嚩庾方時。向涅哩底方對師立。師至護摩方。弟子又右迴。想向火方持之也。經雖不説。理而如此故。疏主作此釋也弟子次復右繞至涅哩底等者。釋經持眞言行者等八句。是第二周也阿闍梨言等者。十字界道經不説之。今擧三藏口決也如是已定等者。釋經如是眞言者普作四方相二句。是結文也。但經結外界四方不結八方。八方爲成四方。非正宗故也。疏家雖非正宗。前已釋之故竝結也八方者。四維四方十字也次當人中者。釋經漸次入其中句先定中胎等者。釋三位以分之句其八方相等者。四維十字八方。前絣第三重外界之時已定之。第一重第二重又如是。經三位者。一中胎二第一重三第二重也。問。上來所明界道。五色界道歟如何。答。不爾。具支灌頂第四。引疏第六文已釋云。準此釋文。絣定之後。先畫中胎諸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一重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二重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三重尊便布界道(云云)又云。各隨畫作三重尊訖。各作界道(云云)此釋尤應理。若上來所明五色界道者。通門處。又以五色界之。何可越之耶。加之若五色者。應中胎并第一重五度絣之。第二重三度絣之。第三重一度絣之。然上來雖作種種異釋。曾無此釋。只説定二周。何可恣云五色界道。問。若爾者以何色絣之。答。大原帖決第十五答此問云。用白色之粉絣之。非用墨等也(云云)一髻尊陀羅尼經云。以檀香湯和白粉竟。於粉汁中染其神線○拼著地上(八左)問。絣地之線五色線何也。答。法華軌云。然後以五色線縒合爲繩。於磨白檀香泥汁中。浸漬一宿。然後絣壇(六左)當段經疏。亦五色修多羅(已上)又帖決第十五云。問。絣線用五色歟。答。不爾。是白線也。即以白粉絣之故也(云云)若依此儀。經五色修多羅者。且説初周事。至第二周者。可用白線歟。又奇特佛頂經上(不空譯)云。令童女合白氎縷作五色絣線。或用藕絲不斷續無結類者。或用野麻。或用牧牛繩。應用絣地(十五左)可知之其廣狹之量等者。明三重院量。當經雖不説分量。依瞿醯出之。彼經中(摩訶曼荼羅品)云。從内院量至於外院。半半而減(十左)卷第十二(轉字輪品)云。假令中台方六尺者。量半爲三尺。即是台外第一院廣狹量也。分此三尺以爲三重(即有三線道也二十七右)帖決第十五云。問。釋云。若中台八尺者。第一重四尺等(云云)是即可建立曼荼羅定量歟。答。不爾。只是重重闊狹之量。分別易程云也(云云)若恐大小等者。二本義釋云。若恐大小懸隔義也如是分竟等者。釋經已表三分位等八句。於中如是分竟者。
釋已表三分位地相普周遍二句復於一一等者。釋復於一一分差別以爲三二句其最向等。釋是中最初分作業所行道二句。從内向外定初中後。是故經最初分者。是最向裏一分也。是爲行道院佛子所行道者。未會經也。會意經云作業所行道。爲作事業。所行來之道故。云作業所行道。阿闍梨并弟子所行道故。云佛子所行道次一分者。中分是供養物處也次外一分者。後分是尊座位處也。中分亦是尊供物處故屬聖天。是故經云其餘中後分聖天之住處也次於此外等者明界線。經雖不説之。以阿闍梨口決釋之也。前三分。其量是均等也。外縁其量狹也。卷第十二(轉字輪品)云。第一爲行道。第二爲置供養物處。第三重是諸尊坐處。第四是外縁(其三重皆等。外縁狹也。十七左)即此意也虚空位者。界縁是空地故立此稱隨其方面等者。八方所屬尊。隨其方面都請供養
所以爾者等者釋都請供養之所由。此有二所以。一阿闍梨忘誤不盡應盡之尊。二塵敷諸尊不周悉。故如是諸尊。欲召請無其位次。於此界縁中。都請供養。又第十二云。當供養時。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然無圖位坐者。皆於此外縁中供養也(二十七左)
分此三分位等者。明分三位之法。初作界縁。次作尊位。後作行道供養中間界分。界縁量。取少分以意裁之。假令云其分齊者。趣通座位許也。通者四方周匝。通迴一尊坐位之意也。趣字可訓纔。遺教經云。趣得供事不應蓄積(已上)問。此三分可以何色界之。答。第六云。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縁等。隨作一純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十五右)上文所説等者。從此以下。因擧阿闍梨口決示種種用心。若欲作外曼荼羅。必可先觀内心曼荼羅。内外相應悉地速成。密鈔五云。凡作外法亦觀内心。即是此經瑜伽之意也皆學者思之(三十二右)即此意也。言上文者。指第三卷所釋支分。具支灌頂第四云。上文所説○自心八葉華也。私謂。上文自臍以下。是第三重。自臍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大悲萬行。自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金剛密慧。自咽以上至頂。是中胎藏八葉果也。今此中文追指似違。又準下文。第一重中具足三部。而上文唯出金剛密慧一部。私詳道理自有二途。上文此文。經雖無文。而準字輪品釋。額咽胸臍以爲四重。布身壇各有法則。上文四重同此旨也。眞實智品身爲佛部。膺爲蓮華毫爲金剛。鈔記亦出佛身四重。此文四重同彼文也(已上)私案。中胎配處。當段所追指。與上文雖相違。兩文各據一義。旨趣可歸一途也。謂當段意。汗栗駄心居身内故。配中胎藏。以身分配外三重壇。上文爲表佛果尊高。以頭頂配中胎。儀軌(三種悉地)文。上方毘盧遮那者亦此義也。最上最中横竪雖異。表示總徳大旨是一也所共建立等者。明共阿闍梨建立曼荼羅助伴弟子又無此人者。縱非知法用已灌頂人。猶無其人者。可置橛作之也阿闍梨又云等者。上來所明。同阿闍梨口決也。而於別時更示異説故。云又云歟。或非今所用故云又云歟謂言欲共引線等者。因絣線事。後所作引線(以線纒橛引事也)豫示之。此事畫尊之後作之。故云所畫壇位等以物覆之方等有四門等者。釋方等有四門應知其分劑二句也重重院皆設四門者。二本義釋云。謂三重院皆設四門(云云)具支第四注當段文云。四方設門。謂三重門也。中胎無文○又下轉字輪品中胎有門。與此文異。疏云重重院。強不違轉字輪品歟使中正均等者。重重院令門中心當正方最中作之也。瞿醯中云。然其中院定開四門。凡出入者用其西門○如是三重之院。一切曼荼羅。應如是作(二右)餘門以線等者。非未畫尊位之時斷之。今豫示畫後事也。具支第四云。亦以線作界斷之。謂已畫了下橛繞線之時(已上)可思之瞿醯云等者。彼經中(摩訶漫荼羅品)云。凡諸方門。要當中開。謂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而爲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爲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末而作畫閉。其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四左)白色末者。以白檀香泥。横引門前地也。具支第四云。餘門白末閉之。謂未畫前。布五色界之時(云云)越者犯等者。四卷略出經第三云。復以金剛勢擘過入於四壇。金剛勢者。以意擎擧所畫及於金剛線。若入若出。畫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道。應誦密語擧之從下過。不失於三昧耶。即説此密語。
唵跋折囉(引)鞞伽(此二字本無)羯囉磨(二合)吽(三右)又經文等者。密鈔五云。疏通門西向各有因縁者。謂此漫荼羅西向。各是一種發菩提心因縁之都會也。意令行者面東而入。東方亦名初方。表初發菩提心。故云通門西向等。或爲息災増益敬愛降伏四種因縁。隨方開門。可以意得(三十二右)鈔所覽本。若字作各。是故釋各是。三重院各有西向門。故云各歟。又帖決第七云。疏五云。又經文通門西向。若有因縁向餘方開之(云云)有二師説。一云。若息災時。南門開之通出入。餘降伏等之通門準之。而其曼荼羅。亦通向其方耳(如先之所内也)故云若有因縁等也。一云。●●●不迴之。只若有因縁。若南若東若北。開之云也。如處狹少開四門無便等之因縁等耳。師曰。前説善也。息等事。隨事必迴●●●耳。如王所住必隨其方面迴陣也(已上)私案。後釋宜歟。皇慶闍梨亦非不存此意。同決第十一云。師云。若有因縁餘方開之者。灌頂時若有要者。隨要開餘方出入之也。息災等法隨開云非(云云)可思之。微妙大曼荼羅經(天息災譯)第一云。佛言。金剛手作曼荼羅者有四種門。所爲東南西北。此爲四種。金剛手言。其門入者得何果報。佛言。金剛手漫荼羅。有外有内及與中間。作曼荼羅者。作九分量。此九分者。是最上漫荼羅。正擘四門。於此四門。所作所求果報各異。若爲求大地主求劍成就。求入修羅宮乃至安樂及解脱智者。可於東門持誦作法。若爲求聖藥成就及豐富財穀。乃至安樂吉祥息諸災沴者。可於南門持誦作法。若爲求一切人愛重。子孫隆盛。財穀豐富。息災安樂者。可於西門持誦作法。若爲降伏怨家及調伏一切極惡之者。或作勇猛之事。擁護持誦之人。可於北門持誦作法。復次金剛手。若依眞言儀軌修相應行。隨所信樂。於各各門入悉能成就。若復信樂修相應儀軌。一向專注究於文義。求無我法者。入於東門(五六)問。經文通門西向者何文乎。答。指瞿醯經歟。如次上引餘如下文者。第六釋建立門標幟等經文。指彼云下文也
一兩部界向方表示
智證雜私記云
胎藏向東意在説如意菩薩思惟手
愍念六道諸衆生固心發願説法門
胎藏表題此意故坐時以西爲基本
金剛向西本意者大日最初發弘誓
我以金剛堅固心摧破一切衆生心
所有無明住地惡故以阿●爲座基
向南向北總有表準義可尋其意也
私準上意。胎藏約諸法本不生門。説一切理。尋法本地。在於西方故。座時爲初。不失本故。金剛妙門。以五股金剛堅固菩提心爲本。故座時以東爲基可以意思惟(已上智證記)
教時義第一云。爲未來世。佛説方面海會佛位。大悲胎藏包含萬行。且在東方生長萬物首。金剛智界顯現萬徳。且在西方成就萬徳之終。此是隨方布教標幟。非謂眞如法界定有方面。四佛亦復如是。只是標幟。非謂定位(三十五左)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二(畢)
光云。此卷本疏師傳讀亂脱曰
(一)及所爲因縁(三)弟子晨起○令得歡喜(以上文在前卷)(二)所云善住戒者○之類也(四)經中説偈以下如文
又曰(一)作禮(三)然後持誦○眞言也(二)先當取○繋頸(四)皆應依○辟除去垢(六)淨以法界心字(五)然後(七)加當也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誠心以(乃至)綵畫之者。從是以下。明圖尊正作法就中有二。初總示綵畫用心。後内心妙白蓮下。正明圖尊次第初中謂圖畫等者。釋經誠心以慇重運布諸聖尊二句
先住瑜伽等者。持誦不同第二云。私謂。住瑜伽者。品初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也。彼有證入出現還入四重漫荼羅。具用彼觀(云云)具支灌頂第四云。下文又云。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荼羅也。初欲畫時。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座位形色性類。一一相應。即觀是大悲藏即我身。方起手畫之(已上)形色相貎等者。具支第四云。然於諸尊略有十事。壇座光種形容印物色用。今此品中。略説形容色物座五。若至圖畫必須具足(已上)第十五日。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相貎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二右)一圖畫具略不同
菩提心義三末云。轉字輪品令畫三種。謂種子印尊形。隨畫其一(云云)瞿醯亦同(云云)若集經畫三種。謂名字印尊形。隨畫其一(云云)若具縁品義釋云。凡畫諸尊。先觀種子轉成尊身(云云)若瑜伽中。先觀月輪。上觀蓮華。上觀種子。轉成三摩耶形。轉成尊身(云云)若祕密法品。諸尊皆畫六種。謂種子及壇色種子及三摩耶印種子及本尊形也(云云)私云。字具五種。謂梵號·種子·眞言·音聲·所詮(云云)印具五種。謂梵點印·手印·三摩耶印·壇色印·所表(云云)尊具五種。謂主伴相好五大色圖畫七寶鑞木彫鑄所證(云云。二十五)乃至大小(乃至)分別也者。是釋經如是造衆相均調善分別二句也疏(玉疏閣也遠也廣俗作疎)密莫筆切。増韻稠也(已上)内心(乃至)?幟者。從是以下次正明圖尊次第。就中初明中胎八葉内心妙白蓮者。有淺深二意。一臨經見之。指漫荼羅中心云内心。經第三(轉字輪品)云。當畫大悲藏生大漫荼羅。彼安詳在於内心也(已上淺略釋)二臨疏見之。指衆生本心云内心。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者即此意也(已上深祕釋)衆生本心者。第十二云。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
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十二右)彼法華經妙法蓮華者。理蓮華也。此經妙法蓮華。事蓮華也。智證大師大日經指歸云。彼經顯實相蓮華。此經顯芬陀利之體(云云。四十四左)即事而眞祕旨。唯在此經。或學者云假彼經妙法蓮華。此疏立妙法蓮華曼荼羅稱者。恐違當段文。經自説妙白蓮。豈可假彼經乎。當知。彼妙蓮源出此經。應身傳法身。末教依本教之故芬陀利者。翻梵語集第十云。芬陀利(此云白蓮華也)又新華嚴音義云。芬陀利(此云白蓮華。亦曰百葉華也。一之十一)八葉與百葉相違如何華臺(乃至)方便也者。是釋胎藏正均等句。因釋下八葉正圓滿句。其故胎藏正均等者。説八葉均等。八葉正圓滿者。示八葉圓滿。兩句同明八葉事。故合釋一處也蓮華臺者。中臺實智也。合子實故蓮華葉者。葉藏大悲也。葉能覆護臺故也正以(乃至)門耳者。是釋經藏中造一切悲生漫荼羅二句。藏中者八葉也。造一切悲生漫荼羅者。三重漫荼羅也。從八葉庫藏中。流出三重漫荼羅故。云藏中造一切等也。悲生漫荼羅者。三重漫荼羅。從八葉大悲生故。立此稱自證功徳者。指八葉大悲。大悲有二種。一自證覆護實相大智故。二化他哀愍一切衆生故。爲簡彼化他大悲。云自證功徳也正方(乃至)無限也者。是釋經十六央倶梨過此是其量二句。●央●倶●梨此翻指。梵語雜名云。指(阿遇上里云云)華臺華葉量。合十六指(八寸)故。云十六央倶梨。其十六標幟。即是十六法也。此十六法者。密鈔五云。四智四行八種善知識。并各持金剛慧印故。成十六法也。其八種金剛慧印。至下祕密八印品中。正説其相(三十二左)十六中。八種善知識人也。八種金剛慧印法也。十卷義釋云。人法各八故成十六(已上)即此意也。然則爲足十六數。於此釋下經文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二句也。正方形果故云四智。隅角形因故云行也金剛慧印者。三股金剛也。從八葉間出此印故。云遍出諸葉間也。問。以三股金剛爲標幟之意如何。答。金剛界五部曼荼羅故。以五股爲通三昧耶形。胎藏界三部曼荼羅故。以三股爲通三昧耶形歟如是十六法等者。以刹塵方便成八葉壇。開八葉人法爲十六。故擧十六法數盡攝法界也乃至者。約最少之極也。如住心品云乃至彼法少分
其標相等者。十六指標相。冥符十六法也略攝如來等者。約功徳法門。如來萬徳。縮攝十六指。申無量無邊也。出生義云。厥有河沙塵滴數量。擧十六住焉。亦塵數之義不出於是矣。可準知之故此漫荼羅等者。約形量大小。是中胎藏分限也。隨漫荼羅廣狹。應定中胎分際。極小劑十六指也。經下文。説灌頂壇云華臺十六節(云云)第六釋。云華臺是灌頂處。蓮華壇規製大同中胎八葉之藏。極小者劑十六指(十七右)可知鬚蘂(乃至)之耳者。是釋經鬚蘂皆嚴好句。第十二云。所以云蘂具足者。亦有其意。謂此蓮華三昧之心。若開敷時。無量法門無不具足。謂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脱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也(十二左)現出三重等者。上釋三重從葉藏流出。今釋三重從鬚蘂現出。似相違也。若會之者。三重漫荼羅主。從葉藏現。伴從鬚蘂現。莊嚴眷屬者即此意也此是如來等者。御請來録云。密藏深玄翰墨難載。更假圖畫開示不悟。種種威儀。種種印契。出自大悲。一覩成佛。經疏祕略載之圖像(二十六右)默而識之者。若得深意者。見彼圖像。不瞬目不動口。默然領其深旨也
或云。此章經疏倶有亂。經亂者
(一)内心妙白蓮(三)胎藏○其量(二)八葉○葉間(四)從此華臺中等(光云。又傳以胎藏正均等句屬第一科)疏亂者
(一)大悲方便也(四)正以○門耳(三)正方○間也(五)如是○限也(二)鬚蘂○屬也(六)此是等
從此實相(乃至)前釋者。是釋經從此華臺中等六句實相華臺者。上所釋實相自然智慧也。從此實智中。現大日如來尊形。經説勝尊現。疏釋加持之相。其加持相者。金色具暉曜等四句説之。其義第四釋白檀漫荼羅之章釋之了。故云已如前説也。問。智證雜鈔第一云。從此實相華臺中。則表於大日如來加持之相。住心品初。云薄伽梵是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今以此品文準上品文。此中胎佛不是法身。若爲加持身。則通他受用及地前之身。此何消通(已上)些些疑文同之。此疑云何通之耶。答。高徳疑問末學如何消之。但試會之者。上文本地法身者。指能説教主。此文加持之相者。指所説曼荼羅中胎。所説漫荼攞者。即大日如來。以神力加持。從支分現諸尊。摸其加持所説尊。説圖壇上。是故所現所説漫荼羅。皆是加持相也。何以能説混所説設相違難耶其所(乃至)説之者。是明中胎尊數前後説相具略不同也。當段唯説大日一尊。不説餘尊。故讓八印於下品及圖説也下品者。指祕密八印品。十卷義釋云。祕密八印。下印品及圖説之(云云)攝大軌中云。四智四行等八祕中宣説(三左)及圖者。大日經序云。又三藏和上。躬親粉繪。手起聖衆樣圖一卷。兼地契及手印圖一卷。都集曼荼羅圖一鋪(已上)海雲付法記云。大毘盧遮那形像圖樣壇儀一卷。標幟儀法一卷。契印法一卷(已上)具支第四云。又唐所傳曼荼攞本。今現行世。別有圖像一卷。與此品文多有不同。具如彼文。又有普集會壇印相位一卷。與經所説亦有不同。具如彼文。竝是此都會壇曼荼攞也(已上)以上文所出圖樣同異如何。可尋決之
一中胎同尊具略異説
持誦不同第二云。先就中胎。具縁品圖尊中唯出大日。白檀壇唯出五佛。八印品具出八印及壇法。天竺圖具有九尊(十九左)具支灌頂第四云。私謂。中胎九尊之中五佛形色。前受持地壇中已説。而未説座印也。下八印品。但説八印及曼荼羅。而不説形座也。無畏儀軌。但説八葉一臺九尊字印。而不説形座也。法全儀軌。略説九尊身色印相。而不説座等也(已上)諸説不同記第二云。具縁品第四日夜白檀位觀尊文説五佛。下畫壇文説内胎八葉了。即明大日一尊。并有九尊。轉字品唯説大日一尊。祕密漫荼羅品最初漫荼羅八葉華臺。説兩足尊導師。又云八漫荼羅眷屬自圍繞○祕密八印品。説八漫荼羅及八印眞言。不説諸座表像(十九左)私云。具縁品説二種壇法。第四日白檀曼荼羅。説五佛觀想。第七日圖漫荼羅。
唯説臺上一佛(大日)不出八葉尊故疏家讓祕密八印品説。而八印品。唯説八箇印言不表尊號。又祕密漫荼羅品。雖表九尊安布相。未別説尊體。入祕密漫荼羅位品。正説其方位并尊名。前後説相互相存略。下文前後相成。共爲一事(云云)可思之。已上中胎畢
次於(乃至)皆得也者。是明遍知院。此院有三尊。初説大勤勇。經彼東應畫作等六句是也。凡此院尊數多少異説。此經説三尊。一大勤勇。二虚空眼。三眞陀摩尼也。此品并祕密漫荼羅品。普通眞言藏品説相一同也。無畏所譯廣大軌亦同之。法全青龍玄法兩軌出七尊。一大勤勇。二虚空眼。三七倶胝。四大勇猛。五大安樂。六伽耶迦葉。七優樓頻螺迦葉也。現圖漫荼羅同之(但二卷玄法軌并曼荼羅寺軌。不出二迦葉)無畏所譯攝大軌説三十七尊。謂自入佛三昧耶至慈氏三十三尊。此外説虚空眼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心毫相四印。合三十七尊也東方内院者。望第二重。第一重云内院。若望中胎可云外院。第十三云。中胎之外院直東。作阿字加大空點(五右)此意也一切遍知印者。此印名諸佛心印(亦名一切佛心印)亦名大勤勇印。遍知大勤勇。共是佛異名也。是故三名其義是一也。此印是三角形也。種子有兩説。一●字經第三轉字輪品云。東方一切諸佛。
以阿字門及大空點(二十右)二●字經第二藏品云。大勤勇眞言曰。南麼三曼多勃駄喃(一)欠(平聲二十六右)調定圖石山七集覺超略記。此外出●字。依第十一切佛菩薩心眞言釋也三角形等者雜記云。東方遍知印者。三角爲智火。是初發菩提心之處。初發道心。即却貪瞋癡業如火燒物。此成就萬徳之本。故中有萬字(已上)萬字經疏不出之。在現圖漫荼羅。具如別鈔。問。三角鋭現圖向上今釋向下。相違如何。答。上向表上轉。下向表下轉。圖釋各據一邊歟。至下疏悉之大勤勇印者。依藏品大勤勇眞言文立此稱。又廣大軌云。彼一切佛心號爲大勤勇(已上)是其證也諸佛心印者。藏品出二箇眞言。一號普一切佛菩薩心眞言。出薩嚩勃駄菩提薩埵訶●捺耶等眞言。二號一切諸佛眞言。出薩婆他微麼底眞言。就此兩言諸説相違。若依藏品疏義釋并攝大儀軌者。薩嚩他眞言爲大勤勇。薩嚩勃駄眞言爲眞陀摩尼。當段釋同此意歟。大勤勇名諸佛心印。眞陀摩尼名一切諸佛菩薩眞陀摩尼印故也。
若依經第七并廣大青龍玄法軌及普禮五三次第者。薩婆勃駄眞言爲大勤勇。薩婆他眞言爲眞陀摩尼。依此意會當段文者。大勤勇印。亦可名一切佛菩薩心印。其故眞言句義。薩婆者一切。勃駄者佛。菩提薩埵菩薩。訶栗捺耶者心也。而名諸佛心印者。約勝立名。依之廣大軌中云。彼一切佛心號爲大勤勇。彼眞言曰(印同大日)曩莫三滿多沒駄喃(一)薩嚩沒駄冒地(一右)既表一切佛心。出薩嚩沒駄眞言。以知。雖佛菩薩通印。約勝立佛稱也。又薩嚩他眞言。雖通佛菩薩。約勝藏品號一切諸佛眞言。實可通佛菩薩故。當段名一切諸佛菩薩眞陀摩尼印。依之廣大軌中云。救世諸菩薩大徳聖尊印○彼眞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駄南(一)薩嚩他(一左)可思之。問。大勤勇眞陀摩尼倶通佛菩薩者。其不同如何。答。大勤勇自證。眞陀摩尼化他。其義浮文易知矣三角是等者。釋形相表示。三角表降魔徳也佛坐道樹等者。攝大儀軌云。佛坐道樹下。持此降四魔故。號遍知印(已上)鮮白是等者。釋色相表示。白色表大悲徳也如來師子等者。重釋三角義乃至放大等者。釋經光焔遍圍繞等二句也次於(乃至)像也者。是第二明佛眼尊。是釋經次於其北維等六句也北維者。東北維也。維隅也。第十三云。又於東北自在方置於●伽字。此●伽字即是虚空眼也。是一切佛及菩薩之母也(五右)瑜祇經云。臍成虚空眼(已上)虚空眼者。即佛眼異名也。仁王經新譯名觀如來品。舊譯名觀空品。當知。虚空者即佛也(阿闍梨所傳圖如來身會諸尊中。如來眼虚空眼竝列。其別如何。演密釋第六卷鈔可引之)毘盧遮那佛母者。祕藏記云。毘盧遮那(佛部主源。故無母。已上)此釋似相違。今案之毘盧遮那佛母者。非佛眼爲能生。毘盧遮那爲所生。佛眼主毘盧遮那能生母徳故。云毘盧遮那佛母。何以知者。下釋釋迦院佛眼云。次於世尊北邊安置佛眼。亦是釋迦牟尼佛母。此方身。通身皆有圓光。喜悦微笑。此是如來出生隨類形三昧(已上)雖云釋迦牟尼佛母。非爲釋迦之母。釋迦出生隨類形之三昧。故云釋迦牟尼佛母。當段釋亦如是知之佛母義如般若經等者。密鈔五云。疏佛母義如般若經佛母品者。彼品云○佛告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須菩提得是諸法故。名爲佛等。又論第七云。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依止此法住。乃至何以故。
是般若出生一切諸佛等故(三十六左)大品般若經第十六卷佛母品第四十八。并大般若經第三百五六七八是佛母品也。智論六十九七十。可廣勘之眞金色者。晃曜眞金色句祕釋也畢竟淨句等者。密鈔五日。疏畢竟淨句至以爲衣者。謂此尊以畢竟淨眞言句而爲外飾。飾者莊嚴也。眞言句者。下普通眞言藏品嚴字是也。嚴者本體是仰●字。仰者大空義。即是眞金如如實相之體。又於此●仰字之上加以空點。●即轉聲爲嚴字。此之空點遠離衆相純一鮮白。約彼教門外飾故。曰縞素以爲衣也(三十六左)此釋猶不詳。
私案指縞素以爲衣句云畢竟淨句縞素者表清淨義。若具云之。可云表畢竟淨句。今約言故直云畢竟淨句是者指縞素外服。是能表也彼者指畢竟淨義。是所表也。
此衣服爲彼畢竟淨義之教門外飾故云縞素以爲衣也教門者教詮表義。縞素服表清淨之義之門故云教門也。縞玉云。古倒古到二切白色一切戲論滅等者。釋經遍照猶日光句恬怕一心等者。釋經正受住三昧句。見如如實相體。是名佛眼。非恬怕一心人者。不可見之。故其像如天女。是住三昧之?幟也正受者住三昧心。正領受境故立此名也次復(乃至)皆得也者。是第三明眞陀摩尼印。則釋經復於彼南方等六句也淨菩提心等者。出眞陀摩尼體。經第七云。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有。除疑究竟獲三昧。自利利他因是生(三右)是其意也大凡(乃至)在此也者。從是以上釋遍知院。已以下因明於第一重有三部眷屬。上方者遍知院。下方者持明院。此二院佛部也。右方者北方觀音院蓮華部也。左方者南方金剛手院金剛部也。些些疑文云。上方是佛身衆徳莊嚴。下方是持明使者。右方是蓮華。左方是金剛部(已上)若依此文。第二重第三重上下左右。皆如此相攝於三部。凡此三部頗難定。仍請問之(已上)就此疑勘見諸文。凡於胎藏漫荼羅。分別三部大有二文。一準當段。第一重上下左右分別三部。第二重第三重。又中通爲佛部。右通爲蓮華部。左通爲金剛部。第四釋五曜文意同之。如下引。依之祕藏記云。胎藏曼荼羅(曼荼羅。謂三密圓滿具足之義也)毘盧遮那(中臺尊也。是曰法界智也)四佛(阿●等也。
是曰四智也)四菩薩(普賢等是曰四行菩薩)中院上三角形(是佛母也)又釋迦眷屬中院下五大忿怒尊等(已上佛部也)南方(金剛部也)北方(蓮華部也)以外(外金剛部也。已上)依此釋。中胎遍知院文殊院釋迦院持明院虚空藏院爲佛部。觀音院地藏院爲蓮華部。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爲金剛部。至外金剛部者。●上人胎藏沙汰云。天等曼荼羅。分三部天等被分三部方。或乍四方釋迦眷屬(云云)依初説者通三部。依後説者佛部攝也。二卷第十五云。然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是如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身赤黄色也(即雜色也。十五左)依此釋。一曼荼羅院院從義分之屬三部。其分樣在攝大儀軌。菩提心義第一云。三藏本瑜伽中。以中胎上方爲佛部。以觀世音文殊地藏除蓋障虚空藏爲蓮華部。以金剛手不動勝三世釋迦世天爲金剛部。(末十四右)本瑜伽者。指攝大軌。以何知者。持誦第六。作此分別已。此出攝大儀軌(已上)具支第二。攝大軌意(已上)問。右智故爲金剛部。左理故爲蓮華部。今相翻其意如何。答。北水故爲蓮華部。南火方故爲金剛部。卷第四云。土曜持中胎藏。水持右方蓮華眷屬。金持左方金剛眷屬。木持上方如來果徳。火持下方大力諸明(九右)即此意也。法門建立無盡。不可局一途
摧破三障者。蘇悉地疏第一云。言三障者。報障業障煩惱障。是爲三障也。今依聖教略出其相。諸根外缺。壽命内夭。外無依報貧窮困苦。内無福徳諸天捨離。親厚内鬪。王法外加。内則各各忿諍。外則令人無信。外耗財物。内聾駭等名爲報障也。惡星災異衆邪蠱道變怪相續。臥見惡夢。晝則愁惱。是業障也。若愁憂恐怖。見思煩惱等。是煩惱障也(六右)如下字輪品等者。經第五字輪品。説三部四處輪。初輪無點三字安中央。各以三十三字(若依經者。遍口十字中除●。字故成三十四字若依疏者更除●字。故成三十三字也)體文圍之。三字合成九十九字。約滿數云統攝百明。如云初輪。後三輪亦復如是。已上遍知院畢
經云大日(乃至)上也者。從此以下明觀音院。此院出七尊。第一説部主觀自在。經北方大精進等六句是也。今所牒未會經也。會意經云北方者大日右方也蓮華部主者。以觀音爲此部主。於三部五部。各有部主部母。處處建立説相非一。具如別鈔謂如來等者。釋觀自在得名。凡夫無始以來有執著故。於諸法不得自在。如來究竟成十縁無性觀。諸法無自性故。石壁無礙。三世了達名觀自在也普眼者謂觀義也。此觀於諸法離染著故名蓮華。此菩薩作此行故。云約如來之行等也。問。普眼者其意如何答。第十云。以此普眼而觀衆生故。名觀自在者(同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之觀。即是平等觀也。即是普眼觀也。)三世諸佛。
皆同此觀故名等觀也(六右)依此釋普觀一切衆生故名普眼。又一切諸佛。皆普如是觀故名普眼也。又如經第七云。金剛頂經説。觀世蓮華眼。即同一切佛無盡莊嚴身(已上)頂現無量壽者。釋髻現無量壽句。未會經文。句前後故也。聖觀音儀軌(不空譯)云。首戴無量壽佛住於定相(已上)因行歸果徳故。敬果佛戴頂上。是則示此行眞實不虚也普門方便智者。隨機應現普門引攝。其方便無邊也。所以成此智者。依此菩薩十縁生句觀行。如幻如夢故。無方妙用無有窮盡也。第八地菩薩。入如幻三昧。施普門方便故。名觀自在地。見首楞嚴經。又如第六釋。可考之此像者無量壽佛菩薩者觀自在者也熙悦微笑等者。可配微笑坐白蓮句身色如淨月等。釋經光色如皓月商佉軍那華二句。三譬有所表歟。可問明師也。問。此尊印相如何。答。七集云。圖肉色。左手持未開蓮華。以右手如開一葉。坐紅蓮華(已上)諸説不同記第三云。持合紅蓮。或圖合白蓮。聖觀音儀軌云。聖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身如金色○左手當臍。執未敷蓮華。右手當胸。作開敷華葉勢(二右)瑜伽蓮華部念誦法云。觀自在菩薩寶冠瓔珞相好莊嚴○左手執白蓮華。右手作擘開蓮華勢(四右)念誦結護云。觀自在菩薩身煇焔。如紅蓮華色○左持青蓮華當心上。右手擗蓮華葉(二十五左)最勝心明王經(不空)云。畫觀自在菩薩。身相白色○左手持白蓮華。右手施願(五右)依此等文。此尊所持蓮華。或白或青或紅異説也。身色或白或金或紅頗梨(出千手軌)諸説不同也次於觀音(乃至)髮冠也者。是第二明多羅菩薩。釋經彼右大名稱等等八句也。現圖并所傳圖。於部主觀自在次下。圖多羅尊。合此經説也凡諸聖者等者。爲定本尊左右。示聖者向方也。一曼荼羅諸尊。皆向大日坐。與現圖異也。例如金剛界五解脱輪聖衆。雖有前右左後異。皆面向大日。攝眞實經中云。其毘盧遮那如來。當中而坐。面向東方。東方不動如來。面向西方。四大菩薩亦復如是○南方寶生。面向北方。四大菩薩亦復如是(十三左十六右)胎藏準知之作女人像者。觀音授記經(不空)云。多羅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藥叉。無一非子者。故號世間母。及與出世間觀音大勢至金剛與善財。文殊須菩提慈氏與香象。月光無盡意離垢虚空藏妙眼及大慧維摩等菩薩。皆是多羅子。亦是般若母。三世諸如來。一切摩訶薩。無一非子者。皆稱是我母。慈育諸有情。安載如大地(五左六右)多羅是眼義等者。此尊從觀音眼生故。以多羅爲稱。第十云(此菩薩從彼尊眼中生也)○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羅尊。皆從觀音眼生。
皆是阿彌陀姊妹三昧也(七葉)蘇婆呼經下云目精(六右)瑜祇經云多羅爲二目(已上)可思之青蓮華等者。即如經第七云。金剛頂經説。觀世蓮華眼(三十二右)蓮華眼者。觀世音密號也。要略念誦經云。開敷妙覺光明眼。脩廣猶若青蓮葉(已上)觀音眼相。是青蓮慈悲容也。多羅尊從此處出生。故持青蓮華爲?幟也。或又青蓮華是淨無垢義八字。釋經合掌持青蓮句。仍移下持此青蓮句次。而可讀之。文句爛脱歟中年女人等者。授記經云。應畫多羅菩薩。無價雜實而爲莊嚴。身縁黄色如盛年形(十二右)菩提場經第二云。畫多羅尊。種種嚴具莊嚴。著輕縠衣。其形不太麁。不太細。中庸形。右持青蓮。左手施願。坐蓮華上。作淺緑色(五右)宗祕論云。未審。多羅尊何現女人貎。願説本根源○多羅取中年。其意甚深妙。或作童子形。思惟太年少。或作老人形。思惟太枯槁。兩邊倶捨離。方契於中道。不後亦不先。用此而爲表。女表慈悲心。中年將恰好(十六)私云。多羅是蓮華部母也。中年女人形者。能生諸子表示歟。簡太老太少故也。又三昧正受表示歟
手面皆向觀音者。上云凡諸聖者皆面向大日。今云向觀音右邊面向觀音。此尊自觀音眼中流出故。別作對面表相歟。例如文殊院中以光網安文殊右邊。令觀視文殊。是妙有眞空不離一體表示。最珍鈔云。向大日坐。而面向觀音也(已上)存此義歟。又心覺闍梨鈔云。面向觀音者。手不在言。何殊云手面乎。或讀云。持此青蓮手(云云)此文點難得其意。手字屬上句末。文句頗難消。皆字不順也。可思之
一諸尊向方經軌不同
長慶公三家次第上云。抑論尊左右。經疏儀軌各別不同。經疏以諸尊向大日之情各辨左右。儀軌以尊像對正面之方。直定前後。後學不詳此致。常失方面(云云)私云。兩界現圖曼荼羅諸尊像。皆通向行者。是爲觀想便宜歟。青龍玄法儀軌。以現圖爲本。定尊左右故。與經疏説相有異也觀音左邊(乃至)?幟也者。是明第三毘倶胝。則釋經左邊毘倶胝等六句也毘倶胝者。卷第十云。時觀音額皺中。現此菩薩。西方謂額上皺文爲毘倶胝。如今人忿時額上有皺也(八右)蘇婆呼經下卷云。苾唎倶胝(此云忿像也。六右)注大佛頂。毘倶胝云瞋女(已上)降三世百八名讃云瞋怒(已上)不空羂索心呪王經(唐寶思惟)下云。毘倶胝(周云瞋目)天女(三右)其身四手等者。經且擧右第一手持物不説自餘故。疏家具出之也。不空羂索經(菩提流志譯)第八云。毘倶胝觀世音菩薩。眉間一目。身有四臂。一手把開蓮華。一手執澡罐。一手臍下仰掌。一手把數珠半跏趺坐(十四右)當段釋合此文也。菩提場經二曰。毘倶胝身白色。三目四臂。右第一手持杖(如意寶杖)左第一手持瓶。右第二手持念珠。左第二手持蓮華。身儀寂靜(五右)一字頂輪王經云。毘倶胝菩薩身白紅色。三眼四臂。一手把如意寶杖。一手把君持。一手把數珠。一手把蓮華(一之二十八右)觀音授記經曰。毘倶胝菩薩。身素表衣。左第一手執蓮華。第二手執軍持。右第一手作無畏印。第二手執數珠(十三右)如摩醯等者。智論第二云。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二十五左)如毘盧等者。卷第四釋大日云。首戴髮髻猶如冠形(二十左)轉字輪品疏釋大日云。以髮爲冠(十三之四左)智證雜鈔云。多羅菩薩。首有髮髻作天髻。不同大日髮冠也。毘倶胝首戴髮冠。如大日髮髻冠形。兩菩薩皆是觀音部。其髻勝劣義如何(云云)此疑問誠以有謂。可決之也所云持者等者。經云持髮髻。似持手。是故作此會釋也。問。觀音右安多羅。左置毘倶胝意如何。答。觀音有定慧二徳。多羅主定徳故安右。毘倶胝主慧徳故安左。例如大日右安蓮華部尊。左安金剛部尊也次近毘倶(乃至)明王也者。是第四明大勢至。則釋次近毘倶胝等六句也如世國王等者。釋得大勢名字。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
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十四右)又卷第十有委釋。義趣不越今釋矣所以持未敷蓮等者。釋大悲蓮華手等二句。依石山七集并諸説不同記一説。此尊左手持未敷蓮華。右手當胸屈地水火三指。未敷蓮者。一切衆生潜●之善也。華虚空不礙。依風而長故。左手持未敷蓮。右手舒空風加持之也如毘盧遮那等者。明所同本此尊迹同等者。明能同迹。所同本者。行者依三密修行方便。成毘盧遮那實智果。普遍一切衆生本性心水中。第四云。行人自見中胎藏時。
即知一切衆生悉有成佛因縁故其所起大悲漫荼羅。亦周法界(二十九左)一箇臺實。望已成行者名爲果。約未成衆生名爲種子。此種子遍衆生心水中。更生未敷蓮華。此是毘盧遮那内心所燈得萬徳之一也。此尊應迹同此處。左手持未敷蓮亦能普護等者釋右手。匪啻持之。亦能護此未敷蓮(濳●之善)使不敗傷念念増長。此是風空二指加持力也次於明王(乃至)義相應也者。是第五明耶輸陀羅。則釋明妃住其側等六句也明妃耶輸等者。第十云。耶輸陀羅則蓮華部明妃(二十三左)都部要目云。蓮華部。多羅菩薩以爲明妃(三左)此文多羅菩薩者。指耶輸陀羅歟。可決之。法華義疏第一云。耶輸多羅者。此云名聲。別有經云。是揵撻婆女。揵撻婆生男爲樂神。生女爲玉女。諸女中有名聲也(三十七右)如此文者。依好女有名稱歟持名稱者者。第十六云。明妃資財主。是能自在施與救者也(六右)有來求者。必施與之。故名稱普聞。住持此名稱普聞徳之人。故立此名也右手持鮮白等者。未知何華左手持鉢胤遇者。第十三云。色如鉢孕瞿華。西方出此華。如此間粟穀之色。華房亦如穀穗甚香(七右)梵語雜名云。粟(畢●孕遇已上)依此等文粟穀歟。或云柳類歟。祕藏記云。耶輸多羅菩薩(白肉色取楊柳云云)是其證也。但云西方勝上之華。豈可粟柳之類耶。胎藏別記第二云。明妃者耶輸陀羅也。本是世尊法喜之妻示現爲夫人。此名越喜三昧。手把華盤盛百種華。一切人天及諸佛。見此耶輸無不歡喜。所以此人若不在會。大衆不喜。亦無人集○爲世尊資。辨初中後事。正此人也。此釋釋迦在世耶輸。今準知之也以得大勢等者。明明王明妃三摩地各別。明王安立種子。明妃含藏此種子。令出生爲能也。卷第九云。復次如男女交會因縁。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即是相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爲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名法界加持也(十七左)又云。阿闍梨言。明是大慧光明義。妃者梵云囉逝。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故傳度者。義説爲妃。妃是三昧義(文)(十四右)明王明妃分別。準此等釋知之。又三部各有明王明妃。妃爲母同異不詳。虚空眼明妃。即是佛部母也。如蓮華部。以耶輸陀羅爲明妃。以白處尊爲部母。仍部母明妃爲別體歟。又蘇婆呼童子經下。出八明妃主。列多羅·妙白·白衣·觀世音·獨髻·金色相·名稱惠·苾句胝已。此等皆是蓮華部中明妃(六右)此意觀世多羅苾句胝。通稱明妃歟。又此中名稱惠者。梵名野捨末底(云云)或名耶輸末底。未底者母義也。瞿醯經説三部母。
佛眼耶輸末底莽摩計(中之三右)此中耶輸末底即是耶輸多羅也。爾者明妃即母義也。同異二義可細釋之也其被服等者。密鈔五云。被服謂瓔珞。嚴身?幟謂天女之状等。皆表孕育種種功徳。是故與此明王安立菩提種子。明妃含藏出生之義皆相應也(三十七)
一三部種類尊
宗祕論云。誰是三部尊。誰是三部母。誰是三明王。誰是三忿怒。誰是三明妃。誰是三密語三部三昧耶。惟願垂宣示。第一毘盧尊佛眼爲部母。金輪作明王。不動大忿怒。無勝作明妃。部心稱密語。如上諸眷屬名曰如來部。第二阿彌陀大白爲部母。馬頭大明王。嚩訶鉤忿怒。多羅爲明妃。部心祕密語如上諸賢聖。竝屬蓮華部。第三阿●尊。磨麼羯是母。●婆大明王。軍吒大忿怒。那利爲明妃。部心稱密語。如是諸聖賢。竝屬金剛部(十一左)多羅(乃至)部母也者。是第六明白處尊。
則釋經近聖者多羅等四句也半拏羅嚩悉寧。當段翻白處。又蘇婆呼下云。半拏羅嚩徙寧(此云服白衣已上)不空羂索經第二十二云。次半拏羅婆徙汝白衣觀世音菩薩。手執蓮華(十五左)祕藏記云。蓮華部(半陀羅嚩子尼。是白衣觀音也。此爲母下之五右)此尊處白蓮中故云白處。者純白衣故云白衣也。妙鈔云。或師云。白處者白衣是也。唐揩本。寶冠之上覆白繒。左右之端垂肩上。驗知。不空羂索經第八九二十二三十。竝云白衣觀世音母。又皆有半拏羅婆徙汝之句。又十一面軌白衣眞言。有半拏羅嚩悉汝之句。而大日疏云。半拏羅嚩悉寧。譯云白處(已上妙鈔)問。處白蓮者其相如何。答。以白蓮華爲鬘處其中歟第十釋此尊眞言云。鉢頭摩(二合白華也)摩利汝(以波頭摩爲鬘。因以爲名也。即是此摩利汝。是處義住義也八左)同第十三釋同之從此最白等者。菩提場經第二云。畫白衣觀自在。以蓮華鬘莊嚴其身。以寶繒角絡被。右手把眞多摩尼寶。左手施願。此菩薩是蓮華族母(四左)密鈔五云。疏從此最白淨等者。謂此白淨處三昧名爲蓮華部。從此出生普眼故。普眼者一切觀音也(三十七左)白者菩提心也。第十云。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華部主也(八左)此釋云部主。當段云部母。兩釋雖相違。實無咎。定慧不二故。母主互通也。出現品義釋云。而實如來定慧無有二相。爲順常途教門。分別令人易解。故言佛住於三昧也(已上)可知之。經鉢曇摩華者。第十五云。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也十二右)今取白華爲三形。
就之當段并祕藏記開華(已上)不空羂索經未敷蓮(已上)學者可知之次於觀自(乃至)屬竟者。是第七明馬頭。則釋經於聖者前作等八句也。經説聖者前。疏釋菩薩下。此經意。三部忿怒尊。同於部主座下令住也。次下金剛手院經文。於執金剛下。忿怒三世(已上)釋迦院疏云。釋迦牟尼座下。應作忿怒持明(二十八右)又瞿醯經中云。於佛座下置無能勝。右邊置本部母○觀自在下置馬頭菩薩。右邊置本部母○於執金剛下置軍荼利。右邊置莽摩計母(六七)準此文。當經前者座下。非左右也。又經第五祕密品云。何耶掲哩婆○當在明王邊。巧慧者安立(十三左)第十六釋云。在明王側者。在大勢至側(六左)前後經説頗相違。可決之(見現圖漫荼羅。觀音院第一行最下圖馬頭。部主聖觀自在次下圖多羅尊也。與當段經疏相違。可決之)何耶掲唎等者。陀羅尼集經第七云。
何耶掲哩婆此云馬頭(初右)蓮華部忿怒等者。蘇悉地經上。説三部明王中。觀音部中明王訶耶吃利嚩。卷第十釋馬頭云。此菩薩是蓮華部明王也(九右)祕藏記云。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論觀音下之九右)蘇悉地經上。説三部忿怒中。以施婆嚩訶爲蓮華部忿怒。當段忿怒持明王者。以持明王爲本歟諸菩薩大精進等者。藏品義釋云。如觀自在菩薩。於一切法界門。以普眼遍觀。而得自在。今馬頭尊。還以此觀自在力。從一切法界門大摧三障。拔苦衆生。馬頭即是大精進之義也(七之二十一右)又馬有噉食能。以之表示盡障義。卷第十云。次馬頭菩薩(午恐怖合義也)佉陀(是噉食義。謂噉諸障也八左)義操金剛名號注馬頭云。迅速金剛敢食金剛(已上)初精進徳。後盡障徳也如法建立等者。釋經如是三摩地觀音諸眷屬二句也
一觀音院尊數
長慶公三家次第云。或師次第。
出蓮華部所有二十一箇菩薩密印眞言○經軌共出七箇菩薩印言。不載十四菩薩印言(已上)私云。現圖漫荼羅。此院有二十一尊。具縁祕密密印藏品等。雖聊有具略之異。不過七箇菩薩也。已上觀音院畢
次於大日(乃至)無量也者。從是明金剛手院。此院出五尊。初説部主執金剛。經復次華臺表等十二句是也。問。金剛手院者第一重攝歟。若云第一重者。青龍玄法兩軌。説金剛手院云今説第二壇。豈非第二重攝乎。若依之云爾者。攝大廣大并具縁祕密兩品。皆觀音院次説金剛手院。爲第一重攝之義頗不待言如何。答。第一重之攝也。但至青龍玄法兩軌。眞興儀軌解釋會云。今言第二重者密言。以其中胎爲第一。故大疏云。於中胎左置金剛部(已上)私案。此會釋太無其謂。若望中胎爲第二壇者。遍知院觀音院等。又可云第二壇。何必至金剛手院安此言耶。今見祕密品經文。説金剛手漫荼羅云第二壇。法全兩儀軌。今説第二壇者。摸載此文也。第十六云。次作第二漫荼羅者。謂從蓮華部數之。蓮華爲初。即金剛爲第二部也○非前非後。依次而説也。爲第二部也(七右)依此釋第二者次義也。眞興不見此釋故。勞暗推歟金剛部明王者。金剛部主也。故下云金剛部主如鉢胤遇等者。如次上考淡黄色者淺黄色也。淺黄色者黄白雜色也或如緑寶等者。雜鈔第一云。或如已下羯寶已上未會。若靺羯寶此爲梵語。爲當何言。又樣如何云云(些些疑文同之)私云。靺羯寶具稱摩羅羯陀寶歟。智論第十云。摩羅伽陀(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緑色。能辟一切毒也二十七右)緑色珠故。云緑靺羯也。又翻譯名義集第三云。摩羅伽隷(此云碼碯。此寶色如馬之腦。因以爲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纒絲焉三十六左)一切經音義二曰。梵言摩娑羅伽隷。或言目娑邏伽羅婆。此譯云馬腦(一左)緑靺羯者。緑色碼碯歟虚空顯色者。空一顯色也。瑜伽論五蘊論等。於顯色開十三。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煙雲塵霧空一顯色也。虚空雖無色。映須彌山假表色相。今且約南瞻部州虚空。當縹色也以淨法界等者。淡黄色祕釋也。淨法界白色。金剛智黄色。如次配理智。合此二色爲淡黄色也如是智身等者。虚空顯色祕釋也。其義易知皆兼權實等者。密鈔五云。疏皆兼權實二用者。謂如金剛其性堅利。堅即物不能壞實也。利則能摧他物權也。即自利利他根本後得之妙用故。云兼權實二用也(三十七右)此釋以金剛堅固利用二徳。配權實二智用也。眞言問答云。問。何故傍枝不直向内低。答。此亦有由。問。所以何。答。若約五佛而言之者。中胎正直。捨諸方便爲獨一尊。故其直處中。四方即是隨他意智故。具足方便。所以形鉤。此諸方便皆歸法體。故向中低(十九右)準此釋。五股中直邊鉤。即權實二用表示也。但當段云皆兼。故五智各兼二用。略出經如來五種智名法界體性智(三之四)各具五智故。權實功用可互具足也。唯識論第十。於四智正後二智通局。出諸師義。可考之。唯識論第十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縁眞如爲境。是無分別。
非後得智○莊嚴論説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如阿頼耶。亦縁俗故。縁眞如故。是無分別。縁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眞。故説爲後得○平等性智相應心品○由斯此品通縁眞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縁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縁五種現境○隨作意生。縁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已上)
左執拔折羅者。左字恐寫者誤也。二本義釋。右執拔折羅(已上)攝大軌同之。具支灌頂并嘉會壇云。慧手執中故云右執(文)或書本疏書右字尤宜也。現圖尊像。亦右横持五股也。
但廣大軌左持拔折羅(已上)首戴三峯寶冠等者。釋經首戴衆寶冠句。金剛薩埵部諸軌云五智寶冠。是五峯冠也。今云三峯冠。推之金剛界表五部故用五部冠。胎界表三部故用三部冠歟仰偃初月之形者。三日月云初月。其形●如此矣以種種微妙等者。釋瓔珞莊嚴身等三句此意言般若等者。首戴衆寶冠祕釋。以首擬果位。以衆寶冠比一切種智也。一切種智者佛不共妙慧也以此妙慧等者。瓔珞莊嚴身等祕釋也次於金剛(乃至)三昧也者。是第二明部母忙莽鶏。是釋金剛藏之右等四句。經金剛藏者金剛手也。阿闍梨所傳圖。執金剛右邊列金剛母。是當忙莽鶏也忙莽鶏者第十云。次金剛母所謂忙莽計。忙言母義。莽計亦是多義。即一切金剛之母。諸金剛智慧從此生也(十右)都部要目云。金剛部。忙莽鶏菩薩以爲部母(三左)尋云。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但誦佛部忙莽鶏眞言。亦通二部(已上)瞿醯經中云。然其莽麼計通三部母(三左)爾者此尊爲金剛部母。相違如何。答。菩提場經第二云。
摩莫枳菩薩○是一切佛菩薩之母○則此尊是金剛族母(四左)摩莫枳忙莽鶏。是轉聲之異也。此尊阿●所變(其證次下注之)故雖金剛部母。願生一切佛菩薩故。亦通三部母歟。例如佛眼尊雖佛母亦通三部。又蘇悉地經。説三部忿怒明王中。以軍荼利尊爲金剛部忿怒。然瞿醯經上云。其軍荼利尊。通是三部明王。碎諸難故(十左)準可知之。今云。悉地經所言佛部忙莽鶏眞言者。佛眼也。忙莽鶏者。多母義故。指佛眼佛母云爾也。故非相違
亦持金剛智杵者。廣大軌云。亦持堅慧杵三股金剛印(云云)青龍軌云。部母忙莽鶏。
亦持堅慧杵(三股已上玄法軌同之)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精義論(勝徳赤衣菩薩造西天三藏法護譯)説摩摩枳菩薩云。身相青色八臂三面○頂戴阿●佛冠。現熙怡可愛之相(八葉)八臂形相。大體如降三世。彼論説右第四手。執金剛杵(已上)若是五股與。頂戴阿●佛冠。是示自性輪也。例如觀自在尊頂戴阿彌陀矣此是出生等者。密鈔五云。此是出生金剛等者。謂前部主是慧。此三昧是定。慧依此生故稱母也(三十七左)
一現圖不列忙莽鶏
法三疑問云。左方金剛部院無忙莽鶏。而有金剛鋒大力等尊疑(云云)或云。金剛手院第一行首所圖發生金剛部菩薩。即此尊也(云云)此説無謂歟。祕密曼荼羅品。於金剛部院説七箇金剛。中忙莽鶏金剛部生竝列之。所傳圖亦然。此中金剛部生。當現圖金剛部發生。仍非金剛母也次於部母(乃至)三昧也者。是第三明金剛針。則釋經彼右次應置等四句也。第十云。針是利智之義。以此如金剛鋭利之智。貫達之法無不穿。慧達法性意。是金剛針義也。所謂穿徹無明至實相際(十一左)一相一縁者。所縁境一故云一相。能縁心一故云一縁。義釋第七云。謂以勝願金剛針。穿一切諸法也。如渇乏之人一向求水無復異念故。能不計功力穿徹高原(二十七左)所縁境唯水非餘物。是一相也。能縁心唯求水無餘念。是一縁也次於執金(乃至)爲名也者。是第四明金剛鎖。
則釋經聖者之左方等六句兩頭皆作拔折羅形者。法三諸説不同記覺超略説等所出。鎖頭三股金剛也。第十三云。次金剛商佉羅。是金剛連鎖也(大智之鎖也二十九右)爲顯智鎖。兩頭作金剛形也次復於執金剛(乃至)屬竟者。是第五明月黶尊。則釋經於執金剛下等十四句也月黶尊者。第十三云。次金剛月黶忿怒印。此金剛在佛額毫相而生。故以爲名。毫相明淨猶如滿月。故名月黶也(二十九)帖決第十六云。月黶尊者降三世也。此尊半月輪中現黒色忿怒也。故似月黶故云爾也(云云)一切經音義云。黶(於簟反。謂黒子也云云)經阿吒吒笑聲者。智證在唐記云。阿吒吒者。開口張笑。似於吟笑也(已上)私云。阿吒吒者笑聲也。不可有別翻名。智論第十六釋八寒地獄中三四五云。三名阿羅羅(寒顫聲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聲)五名睺睺(亦是患寒聲十二右)又云。阿婆婆阿羅羅睺睺。此三地獄。寒風噤顫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名獄(同十四左)準可知之。問。此尊手臂相如何。答。祕藏記云。次月黶忿怒菩薩(黒肉色極大忿怒之形。有四手。左右二手結契。左一手取一股跋折羅。右一手鉢鑹)略記云。青色或黒肉色。有四臂三目。左右第一手。結印當心。左第二手。持三股戟。右第二手。持獨股杵。利牙上出。坐赤蓮華(已上)
一金剛手院尊數
持誦不同第七云。前品有五金剛。此品中亦有七金剛。加生鉤。印品有六。五如前亦加槌(三十右)私云。前品者具縁品也。五金剛者。如上來所説。此中者指祕密漫荼羅品。前五金剛外。加金剛部生金剛鉤説七尊也。印品者密印品也。此品前五金剛加金剛錘也。又攝大軌出五尊。如當品所説。廣大軌説六尊。如密印品。青龍玄法兩軌。大抵如現圖漫荼羅。自發生金剛部菩薩。至持金剛利菩薩。二十一尊者主金剛也。自餘伴金剛種類太多。披本文悉之。已上金剛手院畢
次往西方(乃至)故也者。從此以下明持明院。説二尊。不動勝三世是也。此院中可畫多持金剛者。以二明王中間爲其在處。次往西方畫等六句經文説之也。第十六云。復次我前説衆多金剛之別名也。自在謂於金剛得自在。復次此説我金剛執自在者。
如前大悲藏大會中毘盧之下不動降三世中間畫諸金剛者。皆未列名。今方列之故云復次也。謂虚空無垢金剛金剛輪金剛牙蘇喇多金剛(玅住也。謂共住安穩也。)名稱金剛大分(謂大者之分。即是大心衆生體分也)金剛利(謂極迅鋭之稱)此壇總以印爲之。
寂然金剛(寂靜義如涅槃義也)大金剛(名也)青金剛蓮華金剛廣眼金剛執妙金剛金剛金剛(慧以金剛單爲名)住無戲論金剛虚空無邊遊歩金剛(以上列名也。各在一處。在大壇中安之也)如是等壇方圓等。依前順其色。形亦如此也。依名作次也。周而復始也。白黄赤黒等。隨文次第。最在前者白。次黄次赤次黒次者又白。如是次第也。及諸所不説者。準此例解。隨其本類形色而作之也。此金剛有十佛刹塵數。前列衆與此中互有出沒。或此有彼中無。可知(七左八左)持誦不同第七云。私云。具縁品云。次往西方畫無量持金剛。縁起列衆十九金剛。此中亦有十六金剛。本在天壇。二明王間各各有壇(二十四左)祕密品文。復次我前説衆多金剛之別名者。指當段無量持金剛種種金剛印等文。無量持金剛衆中。且擧十六金剛。阿闍梨若堪圖畫者。具可圖之也。廣大軌中。説持明院二明王。文云。中間有十六金剛(七右)又此意也種種形色等者。卷第十六云。白黄赤黒等。隨文次第。最在前者白。次黄次赤次黒次者又白。如是次第也○又此等金剛所持之印。或三股或一股即針也。此準前次第。初作三股周而復始。或兩頭。此兩頭即五股也。此印周匝作四鎌状。如四金剛。其中有一状。如五股而不開也。或鬘者或持金剛鬘也(八葉)圖中出之者。持誦不同第七云(隨色作壇。白圓黄方赤三角黒半月。圖以此等列金剛部。皆作圓壇。唯金剛輪與無戲論。在二明王中也)安公所指圖者。卷第六所出阿闍梨所傳圖也。彼圖以此等尊。多安金剛部曼荼羅。金剛輪無戲論二尊。二明王中間安之也。當段所云圖者指何乎。具支灌頂第四曰。今現世別有圖樣一卷(已上)當此歟。具如次下勘引。問。經説無量持金剛。疏釋云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衆。其意如何。答。經擧持金剛顯持明使者。疏家得經意竝表也。或又經持金剛言。通持明使者與執金剛也。問。持明使者者。下所説之二明王歟如何。答。二明王下文説之。説段既別也。何指彼乎。是故除二明王。指自餘持明使者也。現圖漫荼羅。二明王外圖降三世大威徳等。是其類歟於此下位(乃至)盤石也者。是釋經眞言主之下等十一句。經眞言主者大日也。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云。不動曼荼羅。風輪與火輪倶。依涅哩底方。大日如來下(十四左)依涅哩底方者。第十六云。三角中作不動尊也。在泥哩底方者。故毘盧遮那之西南方作也。(八左)不動者第九云。不動者即是眞淨菩提之心。爲表此義故。因事立名也(二十九左)底哩三昧耶經上云。祕密曰不動者。是菩提心大定義也(十二左)如來使者者。底哩三昧耶經上云。如世間王勅教命令。使一人火急追捉。使人至已。上至王公下及凡庶。無問貴賤。更不敢拒逆。皆隨使往至彼王所無問善惡。一依教命。無動使義亦復如是。能令眞言行者親見佛故。發廣大心。灌頂位中。爲佛長子佛使。願淨佛國土。遊戲神通(十三左十四右)右持大慧刀印等者。同經云。右手執劍者。如世間征戰防禦。亦皆執利器然始得勝。菩薩亦爾。左手執索者。是繋縛之義。又如世間密捉一人。如有違逆難伏者。即以繩繋縳捉將。諸佛祕密索降伏四魔。亦復如是(十四右)頂有莎髻等者。同經云頭上七種髻。表七菩提分。左垂一髮向下者。是垂慈悲之義。
悲念下惡極苦惱衆生也(十三左)是當十九布字之中云成就尸佉髮頭髮眞言曰。安然立印軌私記云。尸佉者髮也。頂有七髮。七髮之餘。作之辮髮垂於左頬。辮髮之末一結之也(已上)不動功能云。於其頂上有七莎髻。七覺支與七菩提分。七佛七財并七方便七辯七淨。亦七善法七寶七定七施等也。頭左垂一辮髮向下。表垂一子慈悲之相。爲愛念苦惱之衆生(三右)莎髻者。帖決二十四云。莎字(廣攝不動云。左左女云云。博士宗繼云。ミクリ云云)不動尊七莎髻者。莎者倭ミクリ云云。謂天竺奴婢法。以莎結髮。髮曲盤頂結之。而本總結立如髻。今明王作童子給仕奴僕形。結髮如奴僕也。爲表七覺七結也。七結取合。本一結合。如俗人髻。如古不動像。而源照入寺。厭如髻七結髮垂臥勢作之(現本八之四十一)
一頂上蓮華
不動使者法云。左手把羂索。右手把劍直竪。劍首如蓮華葉状。劍靶寶鈿(三左)立印軌私記(安然)云。使者法云。右手把劍。首如蓮華葉。左手把羂索。師曰。首者是劍首也。而世謂之尊首。首之頂置蓮華形(云云)心覺記云。長宴記云。不動頂上蓮華者誤也。使者法文誤讀(已上)私云。此記不甘心歟(云云)法華漫荼羅威儀形色經(不空譯。智證或裔然請來)云。西南不動尊。髻上八葉蓮。頂髮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十右)私云。頂上蓮花本説不分明歟。使者軌文安然長宴所疑。尤以有謂。大師受青龍口傳。令造頂上蓮歟。不強依使者軌。不可勞會通者也問。頂上蓮其表示如何。答。納凉坊次第云。頂戴蓮者。戴菩提心行者也(云云)般若寺僧正次第云。頂上蓮戴菩提心行者者。此頗可謬(云云)(此文心覺心密鈔引之)安然廣攝不動云。或阿闍梨等爲飾尊像。頂安蓮華金縷結髮。世人聞其奉使行者本誓。
多道頂上蓮華爲戴行者之足(已上)此事三寶院經藏目録。長宴記(云云)但猶有疑。可決之。頂蓮義云。又祕義云。十九布字中●字在頂。變成白蓮華。華有千葉。一一葉中有百億須彌。如盧遮那所居之蓮華藏世界。唯此明王華葉上。可安種子三摩耶等。種子●字也。三昧耶者佛塔也。明王如是頂戴世界之標幟。即表守護世界也(云云)華藏世界地神故。戴蓮華者先徳一傳也。此釋自符合矣細閉左目者。處處經軌。皆閉左目開右目。當段經疏亦如是。而大師御作并智證請來像。兩目開。胎藏八卷次第五云。開一目唯表第一義諦。二目倶開爲善(云云)覺超略記云。若作其形者。兩眼倶開是好也。此是人説。未知是非也(已上)兩目開本説誠以不分明。但安鎭軌説四臂像云。目口皆張。利牙上出(二右)惠什鈔云。不言閉眼故。二目倶開歟(云云)可知之以下齒嚙等者。石山道場觀云。下齒喫上右脣。下左脣外返出(表以慈悲力用令怖魔羅也已上)額有皺文等者。智證在唐記云。皺文表長老徳(已上)石山道場觀云。額有皺文。形如水波(表懊念六道隨趣多思云云)慧什阿闍梨立印軌鈔云。不動明王緘閉其口額現皺文。是則忿怒而啼泣也(已上)猶如水波状者。宗祕論云。水波威猛相。緘口表無言(十七右)智證在唐記云。水波相者。前波爲後波之首。後波爲前波之尾。大底前波爲首後爲順。今此額上三箇波文。亦復如是。表三世佛(已上)小野眞鈔出不動身觀云。水波相流順六道。能救有情(云云)坐於石上者。底哩三昧耶經上云。坐盤石上者。亦是不動之義。如世山岳亦以石鎭押方始不動。又如大海亦以須彌山鎭押。然始得常安湛然圓滿。不動亦爾。其大石性能出一切寶物。無動坐盤石者。亦能出生佛功徳寶。亦是降伏四魔義(十四左)其身卑而等者。同經云。唯佛世尊。廣大圓滿衆相具足。我下劣卑弊之身。亦是怖魔之義(十三左)奮怒之勢等者。普通眞言藏品義釋云。如蓮華部眷屬。以馬頭爲忿怒明王。金剛部眷屬。以月黶爲忿怒明王。釋迦眷屬。以無能勝爲忿怒明王。今毘盧遮那自教迹中。
以聖不動降三世爲忿怒明王(四十三右)此尊於大日等者。以下明密印?幟所由之中。先示不動本地。底哩三昧耶經上云。無動明王。此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無相中而説是相(十三右)使者法云。此不動使者。毘盧遮那化身(七左)安鎭軌云。毘盧遮那如來。爲愍念一切有情常於煩惱苦海之中流浪生死。不出三界。受衆苦難。爲受苦故。展轉造作無量苦業。相續不絶。我爲拔濟一切有情。於三界中。現威徳光明自在之身。號曰不動金剛明王(初右)初發大心等者。檜尾口決云。毘盧遮那爲本有菩提心。今爲護發最初菩提心之衆生故。示僕隷之相。何即是不動尊也(是大日尊之忿怒尊也。十七左)如來僮僕等者。吽字義云。此尊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之祖師。四十二地一切菩薩之所尊。雖然現使者之眇相。示奴僕之垂髮。屈已成之尊位。餐初心之遺穢。是則高而不奢。損而招盈。即是損已益物之實義(已上)殺害一切衆生者。檜尾口決云。理趣經降三世漫荼羅段云。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殺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等者。斷三界無明。不實殺衆生。意云。三有根本是三界無明也。是故云不墮惡趣等也○若由此理趣。殺害無量衆生無罪也。偏誦此經。殺衆生而無罪者。是愚癡。及破如來教也(十八)裏云。理趣分之言全同也。慈恩等意。約煩惱云不墮惡趣(云云)但案經文。設害三界者。若害文言也。然者不可必害之。檜尾御口訣慈恩大師等釋之趣者。必可害之。相違如何。凡祕密深法不可準餘教。三界内有情調伏降伏作法約三界内有情害不可受其過罪意歟。如何(右裏)第十釋死王眞言云。此眞言沒●底也(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死是殺義。斷其根本。名之爲殺。由本意願。我斷一切衆生命根。命根即是無始無明諸煩惱也)一切衆生斷彼。令盡無有餘即是殺也。此明於死法門而得自在。即佛所現化。非眞殺一切衆生也(十六右)當段釋。準此等文可知四攝方便者。仁王經疏(良賁)上一云。經以四攝法饒益有情。解曰。讃無貪行。菩薩濟物。得同體悲。正利他時。則爲自利。不見離自別有利他。四攝法者攝有情故。成實論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攝取衆生。二者愛語。隨意語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爲他求利助成他事。四者同事。如共一船憂喜同故(四十二右)大品經云。財法二種。攝取衆生名爲布施。六波羅蜜爲衆生説名爲愛語。教化衆生令行六度名爲利行。以神通力種種變化。入五趣中。
與諸衆生同其事業名爲同事(取意)大寶積經第五十四(大自在天授記品)廣説之。依繁不引之斷其業壽等者。義釋第七云。淨菩提心不動明王。殺害諸衆生業煩惱壽命時。即時須生法性眞常之命(四左)以一目視之等者。第九云。此明王閉一目者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鑒唯一而已無二無三也(二十九左)無可宥者者。見一切衆生悉有一佛性故。無一人而不成佛之者也。
宗祕論云眇目視平等(十七右)即此義也復次於下方(乃至)諸尊竟者。是釋經次應往風方等七句也。經説勝三世。疏釋降三世。勝降雖字異。其意是同。第十云。所謂三世者。世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如過去貪故今受此貧報之身復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名爲降三世也。復次三世者名爲三界。謂毘盧遮那如來。始從有頂迄至下地。從上向下相次。一一天處。皆化化無量眷屬大天之主。今勝彼天。百千萬倍。彼怖未曾有。更有何衆生而勝我耶。乃至以法而降伏之。即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十九)現圖漫荼羅。此風方降三世外。不動右邊又有降三世。其同異難辨。具如載左矣。些些疑文云。胎藏有勝三世降三世。若約法門其異如何(已上)又云。瑜伽教中。云降三世蹈大自在。而大日經息障品釋。云不動明王降伏首羅。此土人云。不動尊召來降三世蹈殺。或云。息障品中。喚降三世爲不動尊(已上)三家次第(長慶公)云。師説。私云○一尊有兩名。操六種器械。降六天之三毒。振二臂之杵戟。摧二拔之諸障○具縁眞言品云。次往風方。復畫忿怒尊。所謂勝三世○疏云。次於下方西北隅際。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首戴寶冠。持五股金剛印。瞻仰毘盧遮那。如請受教勅之状。今就此文。前降三世。是表純一斷煩惱之智用。此勝三世。更顯一向教令輪使者。爲明一尊現二身在一院。非謂此明王無斷惑之義焉(已上)三部祕釋(元杲)云。問。勝三世尊何佛忿怒身耶。答。此尊本地難知。或儀軌。降三世位置此尊。説其眞言。或儀軌。又同置其所號勝三世。其體如降三世。令具八臂。其執物皆如降三世。或所降三世號聖三世。勝三世號降三世。然則此二尊甚難別。可謂未決也。若一尊二臂八臂乎。如聖如意輪菩薩二臂六臂。又如聖觀音千手四十二手。又如馬頭明王二臂四臂八臂乎。降勝二字意無差別。於謂同尊非無便宜。又明三昧耶形所二尊同(四左)瑜祇拾古鈔云。勝三世名月黶尊。而胎藏曼荼羅。勝三世外更置吽迦羅及遜婆菩薩非也。遜婆未見對譯(下之三十八)三密鈔料簡(覺超)上云。問。金剛手院有降三世。亦名月黶。第五院風方有勝三世。經疏名降三世。不動北般若南亦有降三世。凡此三尊同異云何。答。難詳。然有人(眞興)云。一云別體同名。其印言亦各異故(私加云。身形亦異。金剛手院三目四臂。不動北四面八臂。風方一面二臂。其形既異。故人異歟)一云一人一名。隨本誓故處處出現(云云)今私問。且就別人義。此三尊中。何者是五大尊中降三世耶。答。今撿漫荼羅圖。不動北般若南有一尊。名呼迦羅。
八臂四面(云云)同彼降三世軌也(已上)五如來智者五股也是故持五股印等者。萬徳莊嚴表示也。五股者。五智五輪十法界十如來地?幟也寶冠者。果徳圓滿之表相也。金剛智五祕密口訣云。爲寶冠者。表五智印。金剛乘法。於一切佛出生言教成佛法中。最尊上故。十地菩薩所不能知。是以爲冠。以冠爲首。專如來事。利樂一切有情(已上)而在風輪等者。經第五(祕密品)云。大日如來下○降三世殊異。謂在風輪中(十四左)祕密品所説二明王別壇。三角半月形。如火風二大。不動降三世二尊所住也。是降伏攝召表示也。義釋第五云。經云。復次説降三世眞言者。亦是成辨諸事忿怒明王。此中與不動尊少有差別者。不動尊是大慧火力。正降伏爲用。降三世是大慧風力。正以攝召爲用(已上)五大中地水二輪。主息災増益。火風二輪。主降伏攝召。風輪有攝持衆物之功能故。世界建立時。風輪居最下持一世界。又成人身之時。肺藏風大枝條爲皮。總持一身已安立第一等者。釋經已説初界域諸尊方位等二句也。已上第一重漫荼羅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三(畢)
光云。
此卷本疏多有亂脱曰(一)方便也()正以○門耳(二)正方○四行(四)約此○問也(六)如是○限也(三)鬚蘂○眷屬也(八)此是○之耳(七)從此○説之(九)次於以下如文(今鈔所出并不二傳未及此義)
又曰(一)菩薩(三)頂現○之容(二)觀自在○上也(四)次於○倣此(六)此是○少也(五)青是○不白也(七)其像○觀音(九)如微笑形(八)通身○金色(十)被服白衣以下如文
又曰(一)第一(六)所持○光焔也(二)首戴○之形(四)以種種○其體(三)此意言○寶冠(五)以此○無量也(七)次於以下如文
又曰(一)而充滿(三)作忿怒形(二)乃至○森然(四)若不可以下如文
又曰(一)使者(六)作童子形(二)右持○外出(五)額有○水波状(四)坐於石上
(七)其身○肥盛(三)作奮怒○之形(八)是其以下如文(此故和上今按又此有不二傳。其義未快。宜照之經)
又曰(一)持明王尊(三)首戴○金剛印(六)瞻仰○之状(五)偈云○之容(七)謂欲○威命(二)此亦○眞言也(四)爲此○意也(八)已安立○諸尊竟(九)大凡○意在此也(此一科在十九右)(十)次往(二十三左)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四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次往第二院(乃至)口傳相付也者。以上明第一重了。以下明第三重也。此中經文大分爲二。初明主後明伴。明主者。持眞言行人等十句是也。今釋之也。明伴中亦有二類。初別列釋迦當部自眷屬。後總列一曼荼羅護法天等。外部諸天。竝皆釋迦眷屬所攝故。祕密品疏。以釋迦爲金剛部主也阿闍梨言等者。經説第二院。實是第三院也。廣大軌中云。次東第三院釋迦師子壇(十四左)青龍軌下云。次往第三院。東方初門中釋迦師子壇(已上)是約實也。然經説第二。是爲誡慢法人。且存隱語也。此有二意。一約法門次第。二約圖畫次第。初約法門次第者。大智大悲。悲智不二次第也。謂第一重大智。上求故爲第一。第三重大悲。下化故爲第二。悲智相對連次最有其理。第二重通悲智。兼上下故爲第三。當段釋。以毘盧遮那法門眷屬等者。即此意也。後約圖畫次第者。第十二(轉字輪品)云。前漫荼羅中。云第二院置釋迦。第三院文殊師利此文互也。由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誠文。文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自有誠文者。應至文處料簡之)是其證也。以上二義實歸一致。圖畫次第。依法門次第之故也。依之密鈔第五釋當段文云。此中第二是隱密等者。謂釋迦眷屬爲第三院者。即在第三外院也。今言第二者。謂第一先安置中胎第一院已。第二次於外第三院。安置釋迦眷屬名爲第二。非第二院也。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者。表在三院之間。即第二院也。今言釋迦第二菩薩第三。即是從果至因説之也。若約上求下化安置次第。即名第二。故云隱密語耳。下有説處(三十八左)當段經明圖畫次第。先説第一重。次説釋迦院。疏主釋其義。約法門作次第。是故密鈔亦作此釋也。問。若爾應任阿闍梨口決以釋迦畫第三重。何現圖曼荼羅。釋迦爲第二院文殊爲第三院乎。答。此條古賢不辨所由。末學暗推難爲指南歟。亮慧僻見鈔云。釋迦爲第二。文殊爲第三。是故經文以釋迦爲第二院。又圖壇同在第二院。是支分生之時。釋迦爲面門。文殊爲髮髻之義也疏主爲祕此義。迴文云。隱密語(已上)此料簡難甘心也。嚴云。現圖遍知院與文殊院之中間圖釋迦院。先哲料揀猶未分明。今謂。阿闍梨所傳等曼荼羅。外部中有釋迦并十方佛諸菩薩二乘及六道之身。此中釋迦等佛。是變化身。自餘九界之身。皆是等流法身也。故第三云。三乘六道無量應身(十五左)第一云。即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已上)然畫出現圖曼荼羅之人。以聖凡殊域故。揀取釋迦及三乘別爲一院。然若置文殊院外。則菩薩之佛次第不宜。故置佛母院與文殊院之中間。然則上是四重。下是三重。見不恰好。故復於虚空藏院中。揀取蘇悉地(此云玅成就)八尊。別爲一院。以對上方釋迦文殊二院也。先哲未測上此意故。判斷未明耳。於東方(乃至)而説法也者。此第一説院主釋迦戊抳。智證雜私記云。一切諸教。總從東起。故釋迦尊住於東方。傳八萬教引導衆生。東北爲初現諸天等無量諸身。一轉周匝曼荼羅壇也。引諸衆生入於中胎。所以外院諸天鬼神等。皆是牟尼尊身(已上)梵網經云。爾時釋迦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説魔受化經(下卷)顯密兩經所説符合也所被袈裟者。新華嚴音義(慧苑)上卷云袈裟(具正云迦邏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經音義(玄應撰)云。外國通稱袈裟。此云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華。等不成五味。難以爲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是初譯之時見色濁。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經云。晋言無垢穢。又義云離塵服。或言云消廋衣。或稱蓮華服。或云間色衣。皆隨義立名耳。眞諦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國雖有五部不同。竝皆赤色。言青黒木蘭者。但點之異耳(十五之二左)資持記下一(一)云。眞諦雜記云。袈裟是外國三衣都名。名含多義。
或名離塵服(斷六塵故)或名消痩服(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離染著故)或名間色服(三如法色成故)○此翻不正色染是也(五葉)三如法色者。青黒木蘭三色也。南海傳第一云。加沙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二十三右)同第二云。北方諸國。多名法衣爲袈裟。乃是赤色之義。非律文典語(二右)業疏(四上)云。然袈裟者。本翻染色。實非衣名故。律文云應作袈裟色即壞色也。何于名體。故六味有袈裟味。可是衣也。如十誦中。翻爲敷具。謂三衣相方。若氈席也。四分翻者。以爲臥具。如今被衾相漸親也。如多論云。臥具者是三衣名。如戒疏解。終非本服。不知何名(二左)濟縁記四上云。二律竝取方相以翻。多論所釋止定其名。未知袈裟從何爲目。仍指戒疏。見捨墮中。彼云。但以三衣總號此土先無。不知何物。而廣長之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云臥具等(三右)
或律徳云。六味者在涅槃疏。六中無袈裟味。若會之者。淡味名袈裟味歟。淡非正味。袈裟又非正色。彼此相似故。從袈裟淡味名袈裟味也
乾陀色者。章服儀(道宣)云。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黒少。若乾陀色(二十一右)業疏四上云。赤即木蘭所染微渉黒色。即世南海乾陀樹皮頗相類也(五右)行事鈔下一(一)云。予於蜀部親見木蘭樹。皮赤黒色鮮明。可以爲染。微有香氣(十三)應法記(元照)云。乾陀樹業疏云。南海有之。疑是木蘭梵語耳(三十左)依此等釋。乾陀色者。赤色微渉黒色之色也。即是三色中木蘭色也。嚴云。●乾●陀是香義故。木蘭有香氣故名之耶
一乾陀色
仁濟阿闍梨祕密決疑鈔云。問。乾陀色者。五色中何色異名乎。答。先徳皆此云赤色也。然而未見文證。略出經云。取赤色衣與被。如著袈裟法。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以赤色帛掩抹其眼。已上文應以乾陀爲赤色。然者不動軌。或赤或乾陀褐色繒綵等。已赤乾陀相竝。豈乾陀可云赤色乎。或人難也。私會云。赤色亦有多種異。蘇枋是赤色也。紅粉色亦赤色也。是雖同赤色。其色少異。故八色旛中。出赤色紅色兩色。赤色用蘇枋。紅色如常也。以之推之。不動軌或赤或乾陀者。於赤色中可有其色亦異(取意)私云。略出經文。初明俗人入壇。是服赤色衣。後明出家人衣。著乾陀衣。仍二色別別證也。仍不違不動立印軌文。不足會通也。乾陀色赤多黒少。無異説歟
作説法之状等者。明手印相。依胎藏部。釋迦印總有四。一説法印。左右手水空相捻。餘指舒散。左手仰心前。右手覆其上勿相著。此印諸師行用。其源出釋迦儀軌。二佛鉢印。如密印品經疏明。左手執袈裟兩角仰臍前。右手重其上是也。三左手鉢印。右手説法印。兼用兩印之表示也。玄法二卷軌下云。爲令教流布。住彼而説法(鉢印)智手吉祥印(空持水已上)依心覺印鈔并覺超三密鈔意。玄軌兩注爲顯兩印兼用義也。安公對受記所出長意大徳傳。左手鉢印。右手説法印(已上)自合今傳。四疏第十三云。持此袈裟諸佛標幟之儀(十六右)左手持袈裟諸佛通儀也。右手作吉祥印。是此不共印也。智吉祥稱職而由斯。然則就作説法印。或兩手作之如釋迦軌。或左手諸佛通印故。執袈裟右手作説法相。是當段釋意也。案説法印相説文非一二也。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上云。圖如來像。坐師子座。手作説法相。經自註云。以左手大指頭指頭相捻。竝舒中名小三指。右手亦然。及以左手仰掌。横約著心。以右手腕著左手名小指等頭。以掌向外。散其三指也(已上)智證在唐記云。智手吉祥印者。火空相持。水風散舒稍曲二地直竪。如把華勢。左手横安胸上。右手竪安乳也(已上)私云。此傳大同烏瑟沙麼經。但經大頭相捻。記大中相捻也。當段疏空水相捻(云云)此三種是三身説法印相也。可思之
阿育王像者。西域記第八云。阿輸迦(唐言無憂。舊云阿育王訛也三右)南海傳第二云。若欲帶紐。即須通肩被已將紐内?。迴向肩後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繞頭。雙手下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當其式(十一左)私云。阿育王第四女。造釋迦金像。其像本在金陵長干寺。後在大興善寺。當段疏并南海傳所指阿育王像者。恐當此歟。事如左考。裏書云。釋迦譜三云。阿育王傳云。阿育王聞弟得道。深心歡喜。稽首禮敬請長供養。既厭世苦不樂人間。誓依林野以養餘命阿育王即使鬼神於自城内。爲造山水斷絶人物不得往來。乃應王命。率捨衣資造石像一躯(已上)阿育王弟違陀首祇。
此云善容(譜引求離牢獄經)又曰毘多輸柯(阿育王經)又曰宿大哆(阿育王傳)行事鈔下之三云。中國傳像在嶺東者。竝皆風骨勁壯儀蕭隆重。毎發神瑞光世生善(如長干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脚趺銘云。今在京師大發靈相十三左)資持記下三云。冥祥記云。東晋咸和四年秣陵尹高悝(苦回切又音里)因下朝見浦中光起。令人漉得一金像。可長三尺。光趺竝缺。乃以所乘車。欲載歸宅。路經長干寺(長干是地名。干即地之隴。寺在隴側。在金陵上元縣也)車乃不進。遂任牛牽入寺。復經歳餘有臨海縣捕漁人。又澇得一蓮華趺。進於成帝。勅於像所與本符合。後有五梵僧詣高尹宅云。我從天竺得一育王像將來。路經險阻埋在黄河側。後求之不得。我等同夢。像云。吾流浪江南。爲高尹所得。故來相訪。高尹引僧入寺禮謁。五僧因而住寺。後經四十三年。有交州合浦郡採珠師。又漉得圓光進簡文帝。勅送長干。復合本製。脚趺銘者。謂阿等七字鐫在座足。由是梵書。先無人識。後求那至方乃辨定。在京師者。即隋朝迎入京兆府大興善寺。毎至六齋常放光明(二十二右)此白蓮華等者。密鈔五云。疏此白蓮華等者。此白蓮華座。即是第一院中胎法界蓮華之藏也。謂彼偈云内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爲顯眞應無礙權實不二故。云此白蓮華即是中胎淨法界藏也(三十九右)此教者。即身義云。此教者指法佛自内證三摩地大教王(云云)●上人駄都式云。爲弘密藏暫現第三重。欲濟顯機權説百億部(云云)生身標幟者。同人法。淨飯爲父摩耶爲母。託胎出生故云生身。就之顯密意別也。顯教偏爲生滅無常佛。密教生身標幟。一一與法理相應。都非徒設。故立變化法身稱。先達詞云。即生即法。是名具覺(已上)可思之次於世尊(乃至)淨光也者。此第二明部母佛眼尊。釋次於世尊右等六句也安置佛眼等者。廣大軌中云。是名能寂母。亦名遍知眼(已上)智證雜鈔云。虚空眼與佛眼佛母能寂母同異如何(云云)遍知院所安佛眼。上釋毘盧遮那佛母也(已上)是毘盧遮那廣博眼功徳。自證實智故。釋所見體云如如實相之體。今所云佛眼者。釋迦應現化他權智故。法華説所見體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已上)佛眼差異可知。又當經説遍知院佛眼名虚空眼。佛與虚空義通。如上考。又能寂母稱。約釋迦眷屬佛眼也。能寂稱可思之釋迦牟尼佛母等者。阿彌陀經義疏(元照)云。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妙智冥眞。合此爲佛則三身備(三十九右)盂蘭盆經疏新記(同上)云。具云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報應也(上卷)理趣分疏(基)云。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默義。能調衆惡離諸誼動(已上)皆有圓光等者。菩提場經第二云。應畫佛眼明妃。形如天女坐寶蓮華。種種莊嚴。身如金色○右手持如意寶。左手施願。圓光周遍。熾盛光明身儀寂靜(三右)當段經不説印相。準此文可知如來出生隨類等者。能寂母是非生釋迦之母。主釋迦如來出生隨類形之功徳之尊故。名能寂母也次於彼母(乃至)衆生願也者。此第三明白毫相。釋復於彼尊右等七句也
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説者。密鈔五云。疏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説者。彼經説觀佛毫相。謂初生童子出家苦行降魔毫相不同。今辨成佛毫相。彼經云。佛告父王。云何名菩薩降魔時白毫相光。時魔波旬。遙以天眼觀閻浮提。見釋師子。棄國如唾。坐道樹下。身骨枯槁。形體羸瘠。唯有金色。其眼陷黒如井底星。骨節相拄失蟠龍文。波旬喜曰。瞿曇體羸。餘命無幾。宜往敗之。瞋目大怒。興種種兵欲壞菩薩。菩薩以白毫光擬。令魔眷屬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魔乃還宮。白毫隨從直至六天。於其中間。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毛孔通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其空間有百千萬恆河沙微塵諸寶蓮華。一一蓮華。無量無邊諸妙白色以爲其臺。臺上有化菩薩。放白毫光亦復如是。乃至佛滅度後。諸四部衆。若能暫時捨離散亂。繋心正觀菩薩降魔白毫相者。滅無量劫黒業惡障。能於現世見佛影像(三十九右)觀佛三昧經。亦名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或八卷(東晋沙門佛陀跋陀羅。唐云覺賢譯)第一二三中。其相具説次於釋迦(乃至)如圖也者。此第四列五佛頂。釋救世釋師子等十一句。釋師子之南者。釋迦左方也。八大佛頂内五佛頂。釋迦左(南方)圖之表五智。三佛頂釋迦右(北方)圖之表三部。當段先説五佛頂也
一八大佛頂
心目云。八佛頂異名(名見本書可決之歟)
一白傘蓋佛頂(經白傘蓋。尊勝軌同之)大日經疏名白繖佛頂。大妙經名白傘蓋佛頂輪王。菩提場經名白傘蓋頂。奇特經同之
二勝佛頂(大日經同之)大妙經名勝佛頂輪王。尊勝軌名殊勝佛頂。菩提場奇特二經。名勝佛頂
三最勝佛頂(大日經尊勝軌同之)大妙經名一字最勝佛頂輪王。大佛頂名最勝金輪佛頂。菩提場經名轉輪王佛頂。奇特同之
四光聚佛頂。菩提奇特二經同之。大妙經名光聚佛頂輪王。大日經名火聚佛頂。疏同。尊勝軌名放光佛頂。亦云光聚。攝大軌名火光佛頂
五除障佛頂。大日經云除障佛頂。亦名除業。尊勝軌亦爾。亦名尊勝佛頂。亦名除蓋障佛頂。廣大軌名除業佛頂。攝大軌名捨除佛頂。玄法軌同之。菩提場經名摧毀佛頂。亦云摧壞。大妙經名除一切蓋障佛頂輪王
六廣生佛頂(大日經尊勝軌同之)攝大軌名極廣生佛頂(玄軌同之)亦云除障佛頂。大日經疏名會通大佛頂。大妙經名黄色佛頂輪王。奇特經名高佛頂。菩提場同之
七發生佛頂(大日經尊勝軌同之)攝大軌名極廣佛頂。亦名廣大發生佛頂。玄法軌同之。大日經疏名阿毘發生佛頂。大妙經名發生一切佛頂
八無量聲佛頂。大日經疏名無邊音聲佛頂。大妙經同之。尊勝軌名無邊聲佛頂(已上心目)
多聲者微字。是多義也。何者毘沙門翻多聞故捨除頂者除障佛頂。即尊勝佛頂也
所持密印者。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第十六(九左十右)具説所持印。至文處可知圖者指圖樣一卷歟。具支灌頂第四云。義釋五(高野本六)有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及其印座形色等。具如彼文。又唐所傳曼荼羅本。今現行世。別有圖樣一卷。與此品文多有不同。具如彼文。又有普集會壇印相名位一卷。與經所説亦有不同。竝是此都會壇曼荼羅也(已上)問。經文大我之釋種等三句意如何。答。持誦不同嘉會壇等所引。大我之釋種等(云云)指上五佛頂云大我之釋種歟。應當等二句。勸阿闍梨之詞也。是處者曼荼羅方處也次於東方(乃至)此中所明也者。此第五明五淨居衆。釋次於其北方等六句也。淨居座位或云最極北邊或云三佛頂次北。似相違。委如次下料簡。又長慶公三家次第下云。抑我師以五淨居天。安出現智之後。以火天續五淨居天。右順轉之。禪林與慈恩。五淨居之次安伊舍那天等。以火天安諸緊那羅之次。今案之。五淨居天可在東北。故軌云。次於東北方布列淨居衆。即説印眞言。次云。行者於東隅而作火仙像。是即順行也。似有穩便。而今後二師。以伊舍那安淨居之次。似首尾違濫(已上)檜尾貞觀寺石山等胎藏次第。東北方伊舍那。次諸歩多。次五淨居列之。阿闍梨所傳圖位。亦大同此等説。然尊師般若寺延命院次第。擧五天子。從東北角西行(云云)此説若於經次於其北方文。令致大壇北邊料簡歟。非無疑。又石山七集云。五淨居(自艮南往計之云云)自在爲始名稱爲終。自北往南歟。然阿闍梨所傳圖位。與此説相違如何。問。當段經文於八佛頂中間。雜説五淨居天。其意如何。答。此條誠以難解。見攝大儀軌。五佛頂三佛頂連次説之了。次列外部。其最初次於其勝方布列淨居衆(云云)最合理也。經第五祕密品列次亦如是。準此等説。於當段經文可讀亂脱歟。但依疏釋。經依圖畫次第説之故。非文句亂脱也。持誦不同第七云。此五淨居是阿那含二乘所攝故。與一切聲聞縁覺。可爲釋迦眷屬。故具縁品。畫五頂了次畫五淨。後畫三頂。此品釋衆次列五淨。若依此義。五淨居天。可與釋迦爲別壇。都壇可安三佛頂右梵王四禪之南。別壇可安佛後(已上)圖畫次第。五頂次畫五淨居。尊位次第。八佛頂相連。於最北圖五淨。旨趣難辨。又持誦文。以五淨安梵王四禪之南。恐違疏文歟。釋五淨居天列在其右故也。如次下注矣五淨居衆等者。經第五(祕密品)云。淨境界之行。所謂淨居天。第十六釋云。淨境行者。謂以禪定爲味。以淨爲行耳(十左)七集下云。淨居者離欲煩惱名淨。淨身所止名居。五淨居一無繁○二無熱○三善現○四善見○五色究竟。亦名大自在。五淨極故。今此祕密門。説五天名自在天子等(已上)守護經釋云。若依沼師等。淨居者。浮者諸聖。以聖道水。灌煩惱垢故名爲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又此中。純聖所止故名淨居(上之二十四)七集意。當段五天子等。自上向下。如次可配色究竟等五天歟
自在天子等者。五天子名號祕密品。表五天密印。經第五(祕密品)云。所謂思惟手善手。及笑手華手虚空手。畫之如法則(已上)長慶公三家次第下云。又經出五淨居名。説五種密印。唯於眞言。只出一種。若以此一眞言可通用五印歟(已上)持誦不同第七云。思惟(密印品。自在天子。右手承頬印。此品地水向掌三指散向。内頭指之頭)善手(普花天子前印。風火差。此品云施無畏)笑手(光鬘天子前印。空在掌中。此品思惟手當心。三指向上)華手(滿意天子持花印)虚空(遍音天子。空加水掩耳此品側右手散指。而在空中)第四意生密印品。名滿意。第五名稱遠聞密印品。名遍音聲也(已上)具如圖説者。諸説不同記第十云。其五淨居。現圖無其名(已上)智證雜鈔第一云。次於東方列五淨居。一自在二普華三光鬘四意生五名稱遠聞。當次第列之。其印相具如圖説(文)此五尊未曾見此大壇之中。未審圖説如何。伏乞特垂分付其圖也。在本國時。遙見有人手中把之。到此尋求。未蒙分付。仰望又初到春明門外店中請求者。只是一卷大圖。不足據也(已上)五那含天子耳者。教時義第四云。唯識論云。第四禪中廣果天以下。是凡夫天衆。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五天。是小乘阿那含果雜修無漏有五種別樂慧者也。彼中菩薩不生。無迴心故(十四右)過此已上等者。第一云。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已上)佛地論第一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第十地菩薩當生其中(取意)三界諸天。第三院釋迦眷屬中攝之。補處菩薩。出過三界淨土聖衆故。爲第二院攝也。又五那含之上。十地菩薩之下。有毘舍遮摩醯首羅。是亦可同第三院所攝。教時義第四云。又梵網云。釋迦從華藏界。先入第四禪中説魔受化經。是大乘別教説也○是指第四禪中降魔○大集經云。復有魔王。領大千界。入大乘云毘舍遮摩醯首羅天是也。其所住處雖無文説。義推可在五那含天之上十住菩薩之下(十四右)阿闍梨所傳圖。東方五淨居次。列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子及妃。當毘舍遮歟此天次南(乃至)之頂也者。第六明三佛頂。是釋於毫相之右等六句也。五淨居衆之南。毫相之北畫之。三佛頂所持印。如祕密品經疏明之其五種○一切願也者。以下明八佛頂色相并功能。就中初説五佛頂色相。次説三佛頂色相。後説八佛頂功能。初説五頂色相。中經説白黄眞金三色。疏白中分淺白極白。眞金中更開眞金欝金。或又經眞金者。眞與金歟。眞金色金欝金色歟。而密鈔五云。疏其五種如來等者。五種色中。但列四者略也。兼下三佛頂中赤色。
如第十二疏五佛頂中具赤色也(四十左)此師所覽本。列四色而除欝金色歟眞金光淨者。釋二金別。下釋云。欝金即是閻浮金色(二十八右)爾者欝金勝。眞金劣也。何以知者。第四釋五佛色之中。大日閻浮檀金。四佛眞金也。當卷下釋文殊曼荼羅之中。文殊欝金色。光網眞金色也。而當段釋。似眞金爲勝欝金爲劣。眞金雖光淨其色淺。欝金光淨其色稍深。故云稍重歟。宗祕論云。佛頂縁何事。赤白色中黄息災須有白。増益理宜黄。赤兼召攝事。和合故爲光。事表無爲理。至妙裏中藏一色含三徳故。號總持王(十八右)三佛頂則有等者。次明三佛頂色相。釋復次三佛頂等二句也此八佛頂等者。後明八佛頂功能。釋其光普深廣等四句也東南隅○之?幟也者。此釋行者於東隅等八句。凡上來明釋迦牟尼法門眷屬。自下列外金剛部護方天等。現圖分爲二院。於釋迦院中多列聲聞衆。經及攝大軌等。於第三重合明釋迦世天也。又諸軌以五淨居爲外部最初。故次於其北方布列淨居衆等文下之。於八佛頂後説之。當經不然。五淨居於三佛頂之前説之。故以東南爲外部之初也火天衆者。祕密品説迦葉驕答摩五仙。各具衆多眷屬故云衆也住火焔中等者。示其形相。額兩臂各有三灰畫。是亦三角標幟也。成三三九。是陽滿故爲火標幟歟。第十九釋淨行者法云。取一分食供養火。取灰印三處(三十三左)即婆羅門等者。擧天竺事火婆羅門。令例知火天像也。翻譯名義集第二云。婆羅門普門疏云。此云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肇曰。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爲業。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術我慢人也。應法師云。此訛略也。具云婆羅賀摩拏。義云。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諸經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淨裔。稱是梵天苗裔也(二十八右)第十九云。大梵天下世間。作牛形而行婬欲。因生種類。由此有婆羅門種(三十四右)
實範上人答禪仁法印問云。問。火天何界天耶。答。是欲界天(已上)又云。火天乃是二種中世天。五類中地居天故。爲欲界天也(已上)又云。護摩品義釋云。梵天子所生簸嚩句。此是世間火天名也。從此已下次第相生皆是彼法中火神也(已上)私云。二種者同記云。蘇悉地經有二種天。諸天世天也。義釋意世天爲地居(已上)第十九護摩品釋。委示事火婆羅門法
用三指等者。烏樞瑟麼明王經上云。行者裸形被髮。以頭中名三指。塗己血於額兩肩心喉。大怒心左繞壇行一匝(已上)左手持數珠等者。明尊印相。有四臂二臂異説。四臂者瑜伽護摩儀軌云。東南方火天。乘青羊赤肉色。遍身火焔。右二手一持青竹。一持軍持。左二手一揚掌。一持念珠(已上)二臂者。如當段釋矣。次於左方(乃至)方愈也者。此列南方閻羅衆。就中初左方閻摩等四句説主。後七母等二句説伴也初中言焔摩者。密鈔第九云。此焔魔梵語。名平等亦名殺者。今倶取之。即平等殺也。今此中焔魔。普殺害衆生煩惱故。名平等殺者(四十三右)翻譯名義集第二云。琰魔或云琰羅。此翻靜息。以能靜息造惡者不善業故。或翻遮。謂遮令不造惡故。或閻磨羅經音義。云夜磨盧迦。此云雙世。鬼官之總司也。亦云閻羅焔魔。聲之轉也。亦云閻魔羅社。此云雙王。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或翻苦樂竝受。故云雙也。婆沙顯揚并正法念。皆言鬼趣所收。瑜伽地獄趣收(三十三左)六度經疏第三云。焔魔羅者。舊云閻羅王也。此云雙王。治男鬼時身即成男。治女鬼時身即成女。名雙王也(已上)金光明經第六音義云。琰摩或云閻摩羅。此云雙世。
謂苦樂竝受故名雙世也(已上)新華嚴音義一云。閻魔王正言琰魔邏闍。此曰遮止。謂誡勗罪人王也(十二左)藥師經疏(極泰)云。琰魔者唐云靜息王。以靜息罪人。令後過不現起前咎易滅故。因之名也(已上)法王者。義釋第七云。判決是非無有錯謬。是故名爲法王也(三十六右)藥師經疏(極泰)云。又以正法勸諸罪人。令生慚愧得易滅故曰法王。即鬼界也(已上)兼意鈔云。大賢師云。焔魔唐云靜息。曉悟罪人止衆惡故。即由此義雖鬼界攝亦名法王(已上)翻譯名義云。又瑜伽論。問。焔摩王爲能損害。爲能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衆生故。若諸衆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爲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脱那落迦。是故焔摩。由能饒益諸衆生故名法王(二之三十四)手執檀拏印者。護摩軌云。南方焔摩天乘水牛。左手執人頭幢。右手仰掌(已上)諸説不同記第八云。左手向内執檀荼杖。頭有金剛半月形。上有一人頭髮(二十二左)檀拏者陀羅尼集經第四云。檀荼印(唐云策杖)帖決第十七云。檀拏者。此云髑髏杖(已上)水牛爲座者。或口決云。如水牛於水陸得自在。表遊生死涅槃得無畏普施衆生也(云云)然此檀拏印等者。焔羅王供行法次第(不空)云。宮中庭有檀拏幢。其頭有一少忿怒之面。王常見其面。知人間罪業輕重善惡。人間有作重罪之者。從其口出火光。光中黒繩涌出。驚覺見木札。知其姓名斷記之。又有作善之者。白蓮華從口開敷。其香普薫(已上)此文成就院七卷鈔引之。三家次第下云。其閻魔契印。是單駄棒。凡問善事。從檀荼口出清冷香。推作惡事流出火輪(已上)七集下云。問罪業從檀拏口發生火焔。而出黒繩而縛罪人。求善事時。檀拏口出青蓮之香。但自身者無言説。彼取棒者。名人棒棒頭。無畏三藏病時至宮。而見此事也(云云)求受歸戒等(可勘本傳)
閻摩之西(乃至)黒色者。此後釋七母并黒夜等二句。經先説東邊。次説西邊。二句如次配之。説西邊之中。以等言顯閻摩后。疏先釋西邊。後釋東邊也。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第三重。亦出此四類。彼閻摩后者。當當段閻摩后。閻摩沒●底后者。當死后。●沒●●底是死義故也。第十并玄法爛脱軌等所出死王是也。夜黒天者。當黒夜神。遮文拏等七女。當七母也。閻摩后及死后并黒夜神。同是閻摩王后也長阿含經説閻摩王云。與諸婇女共相娯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復如是(云云)諸婇女者。即此后妃等歟。問。三后別如何。答。經第五云。閻摩但荼印。當處風輪中。沒栗底鈴印。黒夜計都印。當知焔摩后以沒掲羅印(已上)第十六云。南方閻摩王。當作風壇。壇中畫但荼印(若印等。此壇一角。向身。一角向外也。或隨彼便安置)王右邊畫死后。以鈴爲印。若畫形即持之。左邊畫黒暗后。以幢爲印。此幢也(梵云計都。亦旗也)○七母同用沒蘖羅印此是也(十一右)死后以鈴爲印者。釋沒栗底鈴印句。依此文。死后用鈴印。而石山胎藏集記第六云。或傳云。此印未分明。(云云)當時行用用普印。似不勘此經文如何。黒暗后以幢爲印者。釋黒夜計都印句。是又閻魔后也。第十四云。此黒夜天印也。閻羅王后也(一右)第十云。次黒夜神眞言。此即閻羅侍后也(十六右)三家次第下云。私云。經名暗夜天。疏及義釋攝大軌。名黒夜神。於無明黒夜。除衰惱之義。是閻魔王后也。義釋云。侍后也(云云)次七母同用沒蘖羅印者。似釋當知焔魔后等二句。但未見七母爲焔魔后之丈。只因焔魔后用沒掲羅印。云七母又同用此印也。沒掲羅者印名。持誦第七云。沒蘖羅者。密印品云。七母鎚印(云云)可知之。問。黒夜神與大黒天神同體歟如何。答。承澄僧正記云。或鈔云。大黒天神者。若是暗夜天歟。亦名黒暗。即閻王后歟。大日經疏。大黒神伏荼吉尼(云云)彼荼吉尼者。焔摩眷屬也。黒暗同彼后也。仍現此身呵責彼歟(云云)私云。勘胎諸軌。黒夜南方焔魔衆列之。大黒北方在之。眞言又各別也。不可云同體(云云已上)七摩怛里等者第十云。次閻羅王七母有七姉妹。此七母名準餘經(十六右)義釋第七云。凡有七姉妹也。一名左問拏。二名嬌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嬌麼(引)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嘮捺哩。七名末羅呬弭。此七名皆是眞言。今云莽怛哩毘藥。則七母通名也(三十七右)次於西南隅(乃至)羅刹王者。此列西南方羅刹天。釋涅哩底鬼王等二句也。經第五(祕密品)云。涅哩底大刀(已上)第十六云。泥哩底方當作大刀印(十一左)攝大軌云。涅哩底鬼王。號名大羅刹。執刀恐怖形(已上)第十云。次泥哩底是羅刹主。亦佛化身也○彼常噉食衆生。如來亦爾。能食一切塵障之有情。無有厭足也(十五左)調定圖云。泥哩底王。大赤肉色。右手執劍。左手結劍印。向外身著甲冑天冠。前本半跏坐。後本立左足也(云云)嚩嚕拏(乃至)爲印也者。此明西方水天。釋嚩嚕拏龍王等二句也。第十云。次嚩嚕拏龍王眞言。此是大海中龍也(十六左)持羂索爲印者。經第五祕密品云。嚩嚕拏羂索。而在圓壇中(已上)攝大軌中云。龍方嚩嚕拏西門執羂索。天形女人状。龍光龜爲座(已上)護摩軌云。西方水天○右手執刀。左手持龍索(已上)蘇悉地經中云。於西面門。置嚩嚕拏神。與諸龍衆而爲眷屬(已上)不同記第九云。水天○現圖在門南。赤髮有冠繪(已上)西門是通門故。門南圖之。所傳圖亦然也於東方(乃至)圖中所示也者。此列東方釋天衆。釋初方釋天王等六句。就中初四句明主。後二句明伴也。當段經文闕北方。亦説東方衆。旨趣難解。蓋梵本脱落歟。攝大軌中卷。東南西北次第説之已。更説釋天衆等。廣大軌説相錯亂多之。披而悉之當畫因陀羅者。第一云。因陀羅王者帝釋也(已上)攝大軌中云。次住於初方。東門帝釋天安住妙高山。寶冠被瓔珞。手持獨鈷印。天衆自圍繞(已上)廣大軌并青龍玄法軌全同之。瑜伽軌(不空)云。東方帝釋。乘白象住五色雲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股當心。左手托左胯(已上)
一現圖曼荼羅東北二方帝釋
大原四十帖第九云。胎現圖曼荼羅何故有二帝釋耶。答。有三説。一云北是三十三天。受妙樂之身也。東是鬪戰之時身形也。故東門之帝釋以之爲護方神也。一云北是他界之帝釋也。東是此界帝釋也。一云有所表(云云)未詳。凡此曼荼羅。是隨宜所圖也。不可爲定量耳(云云)
私云。維摩經文。萬二千天帝。從餘四天下來會(云云)具如下引
釋天之主者。釋天指三十二天。主者指天帝。第一云。猶如千目爲釋天之主(已上)可知之天衆圍繞者。翻譯名義第二云。淨名疏云。若此間帝釋。是昔迦葉佛滅。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徳爲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七右)及餘眷屬等者。智證雜鈔云。及餘眷屬○圖中所示也。今撿大疏。上不曾見舍脂夫人。必合在別圖中。伏請分付(云云)諸説不同記第十云。所傳圖帝釋三十三天舍支夫人東方提頭頼吒天王。
拜揵闥婆衆焔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魔天化自在那羅延并眷屬。竝在東南方日天子眷屬右○私云。於六欲天。四天王衆在四方。兜率他化自在及魔在北方。其夜摩樂變化天。現圖在東門北(已上)阿闍梨所傳圖。以四天王。第三重四方分配之。現圖亦然也。自餘欲界諸天。列帝釋眷屬。所傳圖合當段釋。然現圖。兜率他化北門西列之。夜摩樂變化天東門北列之。旨趣難解。又蘇悉地經中(補闕少法品)云。東面右置梵天及與色界諸天。置因陀羅上至他化自在。乃至地居天神(已上)當段釋相。蓋依此經説歟。此文地居天神者。指持國等歟舍脂夫人者。法苑珠林第五云。中阿含經云○復何因縁故名舍脂鉢低。告曰。彼舍脂爲天釋第一天后(三右四右)仁王疏法衡鈔(遇榮)第三云。舊鈔云。帝釋前身均舍王家爲奴。衆人敬信。王放從良。結於三十二人。治街掃路。勸人行善。名聞於上。王欲封官。佞臣讒之。付象令殺。象既不殺。封本郡官。後娶四妻。一名善法。二名園生。三名歡喜。四名清潔。時此郡主。共於衆人而造法堂。善法夫人作承露盤。歡喜夫人繞堂置園。園生夫人。種植樹木。清潔夫人不修福業。後命終已。皆生欲界第二天中。隨因受果。故有善法堂等。唯清潔夫人。先不修福。生水●鳥(●側八切。鳥雜毛色)中時。天帝釋。天眼觀見。化身同彼。教持不殺戒。由本妬忌。捨水●已。生阿修羅宮中。名爲設支。帝釋娶之歸忉利天。言設支者。或名舍支。此翻爲縛。美色異常縛男子故(十五右)及六欲天等者。心地觀經第一云。復有億萬六欲天子。其名曰善住天子○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日光天子月光天子。如是等天子。釋提桓因而爲上首(四左)起世經第八(鬪諍品)云。爾時鞞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如是念○是時四王。便共上昇。詣善法堂諸天集會議論之處。啓白帝釋説如是言。天王當知。諸阿修羅。今者聚集欲與天鬪。應往彼與其合戰。時天帝釋。從四天王。聞是語已開意許之。即召一天摩那婆告言。汝天子來。
汝今可往須夜摩天珊兜率陀天化自樂天他化自在天。至已爲我白諸天。王作如是言。仁等諸天。自當知之。今阿修羅欲與天鬪。仁等天王。宜應相助倶詣其所與其戰鬪。時摩那婆聞釋語已。即便往詣須夜摩天具白是事。爾時須夜摩天王。從釋天使摩那婆所。聞是語已即起心念。須夜摩中一切天衆。時彼天衆知其天王心所念已。各嚴種種鎧甲器杖。乘彼天中種種騎乘。竝共來詣彼天王處。到已在前。儼然而立。時須夜摩天王。亦自身著天中種種寶莊嚴鎧。持衆寶仗。與其無量百千萬數諸天子倶圍繞。來下至須彌山王頂上。在山東面。竪純青色難降伏旛。依峯而立○(十七右以下)私云。都率以上三天又同之。都率天衆在山南邊。竪黄色旛。化樂天在西邊竪赤色旛。他化天在北邊。竪白色旛也。長阿含經法苑珠林第六句可考之。嚴撿長阿含二十一。但云四方不説四色旛也釋天眷屬之南(乃至)謂流火也者。此列日天衆。釋左置日天等四句。就中初二句説主。後二句説伴。等言攝諸執曜等也并二妃等者。釋勝無勝妃等二句。經第五祕密品云。日天金剛輪表以輿輅像。社耶毘社耶。當知大力者。倶以大弓印。在因陀羅輪(已上)十六云。社耶毘社耶作弓印(亦在金剛輪中也。弓傍須有箭)三家次第下云。見圖尊形日天后。女形居日天右。微社耶童子形。持弓箭立日天左。而經爲一尊名。梵號之中。后與微闍耶梵名各別。以知。社耶與毘社耶。是二妃非一尊矣(已上)理趣經所説四姊妹。女天中第一第二二天者。即此勝無勝二妃也。然微社耶童子形。持弓箭頗似不相應如何誓耶毘誓耶者。廣大軌中云。二妃在左右。逝耶毘逝耶亦云勝無勝(已上)攝大軌同之。但亦字作譯字。合疏文也。阿闍梨所傳圖。日天子右逝耶后。日天子左毘耶后列之。此以右爲勝歟日天眷屬等者。第十二云。言釳羅是執。日之眷屬。凡有八曜。皆名爲執也。凡日等諸執及火天等。同在東南隅(三左)盎伽在西等者。此一段。攝大廣大兩軌中卷所説文句大同。但攝軌盎伽在左右。廣軌盎伽在左邊。當段云在西。彼此相違。更可決之。自餘座位諸文全同。持誦第七云。具縁釋云○日天眷屬布諸執曜。盎伽在西(火宿曜經作盎誐邏迦)輸伽在東(金攝大作瑜伽。
宿曜作戍羯羅)勃陀在南(水)勿落薩鉢底在北(木)設汝設遮在東南(土)羅睢在西南(蝕)劍婆在西北(彗)計都在東北(旗已上)又云。準俗法云。東歳星(木)南螢惑(火)西太白(金)北辰星(水)中鎭星(土)此中次第與彼相違。一行七曜圖。亦因俗法也(已上)輸伽者。攝大廣大兩軌十四卷義釋。瑜伽瑜輸寫誤歟。又呼輸響云瑜歟。如阿輸伽王云阿育王。毘舍離國云維耶離國。十卷義釋。速吃羅在東沒汝沒遮者。攝大軌亦爾也。義釋設汝設遮。宿曜經土曜。天竺名賒乃以室折羅。瑜祇經舍汝始者羅。沒字誤矣。宜作設也劍婆在西北者。不同記第十云。戰鬼梵號●●○神護云。撿梵號。是具縁品釋所説劍婆也。彼云。
日天眷屬布諸執曜(云云)劍婆在西北者是也現圖在師子左(外)寶冠似毘沙門冠有繒。或似帝釋冠○(已上不同記)持誦劍婆注彗誤歟。卷第四以計都爲彗星。可知。彗星非劍婆。注大佛頂云。劍波婆耶(地動難)若依此説。即是地動神歟。嚴撿大佛頂。駄囉抳(地也)部彌(亦地也。合上云地)劍波(動也)婆耶(難也。連上云地動難)若然劍波唯是動歟
一七曜梵名
宿曜經下云。日曜○天竺名阿汝(泥以切)底耶(二合)月曜○天竺名蘇(上聲)摩。火曜○天竺名盎哦囉迦。水曜○天竺名部(引)陀。
木曜○天竺名勿哩訶娑跛底(丁以切)金曜○天竺名戍羯羅。土曜○天竺名賒乃以室折囉(已上)南緯之南者。水曜之南也北緯之北者。木曜之北也。緯者五星名五緯。宿類經星擬緯。故立此號也。辨正論(法琳)一云。在天爲五緯。在地爲五岳(已上)同音義云。五緯(下音謂。二十八宿爲經。五星爲緯。故曰五緯已上)又仁海僧正胎藏圖云。五緯者五星也。故知。北緯者辰星。南緯者熒惑(云云。理明房抄引之)此意依常途五行方位。
北緯爲辰星(水曜)南緯爲熒惑(火曜)雖然當段安布座位。不同五行方位。故南北相對不可同常例。若依彼(小野僧正)圖説。則天狗流火座位。南北不相對。而其在處。頗可無便。更詳悉之
涅伽多者。不同記第十云。今撿霹靂梵名。有流星彗星二箇名。彼云●●●●●。言●●●者是流星也。●●者爲彗星也。何以知者。釋云。南緯之南。置涅伽多。謂天狗也(云云)案李奇漢書注云。天狗流星也。下墮地爲狗。皆妖星也。故云。涅伽多是流星也(云云已上)起世經第三云。相者皆言憂流迦下(魏言天狗下)依此文者。天狗者。當次下所出嗢伽跛多歟嗢迦跛多者。攝大廣大軌。嗢伽波多吠。注大頂云。鳴勒迦(二合)波哆婆耶(險路難)理明房圖像集云。仁海僧正胎藏圖云。北緯之北置●●●●。謂流星也(云云)不同記第十云。私云。霹靂具縁品釋所説流火歟。彼云。北置嗢迦跛多。謂流火也(云云)不同記意。涅迦多謂天狗流星。但與流火同異。更尋決之。胎藏略記下云。次霹靂●●●●●肉色白雲出半身。左手擎也。
次流星●●●●肉色頂上合掌如飛北兩足如摩風(云云)釋天眷屬之北(乃至)淨行者吉祥印者。此釋大梵在其右等四句。大梵天在門北。帝釋在門南。而釋天眷屬之北文。似梵天又在門南。雖然門北大望之帝釋右故云北。見經文。先説帝釋及眷屬。已以之爲本。定左右云左置日天衆大梵在其右。非云釋天眷屬直北也一梵王帝釋對揚所由
第六釋第三重云。乃至梵釋諸尊。各於一法界門而得自在(十九右)注維摩經第一云。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什曰○復次天有二種。一者地天。二虚空天。帝釋處須彌頂。即是地天。又爲地主。擧釋則地天斯攝。擧梵王則虚空天盡攝。復次帝釋得道迹。梵王得不還常來聽法。衆所共知。故經序衆所知識以爲會證也。復次一切衆生宗事梵天。所宗。尚來則知餘人必至矣)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座(肇曰。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釋梵。故曰餘亦或從他方佛土來。十四右)私云。此文梵王得不還者。約第四禪天歟大梵王者。翻譯名義二云。大梵經音義。梵迦夷此言淨身。初禪梵天。淨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離欲。亦或云淨行。法華疏云。除下地繋。上升色界故名離欲。亦稱高淨。淨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禪中間。即中間禪也。在初禪二禪兩楹之中。毘曇云。二禪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法。瓔珞禪禪皆有梵王。今謂。但加修四無量心。報勝爲王無統御。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故作世主(八右)戴髮髻冠等者。第十三(六左)云。髮冠(云無瓔珞也)攝大軌中云。大梵帝釋右。坐於七鵝車。四面髮髻冠四手。慧持華。次慧持數珠。定上執軍持。定下手側掌屈風。餘申直。淨行吉祥印。名爲唵字印(已上)廣軌同之。六波羅蜜經第十云。大梵身四臂四面蓮華生。演説四圍陀増長於邪見(七左)唵字印者。第二十云。其尊作持唵字印者。即是梵志儀法也。淨行者凡有所言語。皆側右手作印形。而擧案之。以唵字聲而作相故也(七右)此釋不分明。更決明師。今私推之。唵字聲者。淨行者結此印欲語之時。先唱唵字聲歟。是説法驚覺標幟也。祕藏記唵字出五種義。驚覺義其一也。此印亦名吉祥印。釋迦説法印。亦名智吉祥印。準而思之。文句第十云。三●咳者。將語之状也。亦是通暢之相也。四十餘年隱祕眞實。今獲申舒無有遺惜。是我出世大事通暢。是故●咳。欲以此法付諸菩薩。令於後世導利衆生。將語斯事。是故●咳。●咳具二義。一●咳事了。二●咳付他也(已上)
所餘四禪諸天(乃至)是也者。攝大軌出梵天摩利支已云。四禪天在左。無熱五淨右(已上)當段釋意東方最極北方安五淨居。次南安梵天。次南四禪諸天。次南三佛頂。次南毫相安之。與攝大軌同也。然上文。此天次南毫相之右。復畫三佛頂(已上)既云此天次南。三位相續而不可隔別位。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中云。又具縁品疏初文云。
此天南毫相之右畫三佛頂(云云)若依此文淨居南不可安梵王四禪。具縁品疏上下似異。更思(文)先達所疑最有其謂。今試會上下相違。此天次南毫相之右者。畫尊次第先畫釋迦。其北安佛母。次北安毫相。次釋迦南安五頂。次又立歸釋迦北。於最後北邊安五淨居。此時毫相與淨居之中間無隔位故。云此天次南畫三佛頂也。然後東南隅安火天。南方安閻魔。西南方安羅刹。西方安嚩嚕拏。次還東方。五頂南安帝釋日天等。然後三佛頂與五淨居之中間。安梵王四禪。初釋未畫梵王四禪之前。故云此天次南。後釋已畫之後。故云五淨居天列在其右也。若爾上下釋文非相違也毘尼所謂等者。密鈔五云。疏毘尼所謂觀淨居等者。此明五淨居所被之服也(四十左)戒疏(道宣)第四云。今先釋初齊整内衣戒。四分戒縁略不委悉。如十誦中。佛觀三世佛淨居天報。皆齊整著衣。然後制戒。多論問曰。何以内衣三衣戒獨觀三世佛。餘無者。答。制五篇皆觀諸佛。但年歳久遠文字漏落。餘篇盡無。此戒猶有。又云。本結五篇。此戒最初。後結集者。詮次在後。以初貫後。餘篇便略。又云。此戒於諸篇最輕。恐將來弟子不生重心。是以如來。故觀三世淨居天方後結也。又解。三世諸佛結戒同異。於五篇聚不必盡同。至於著内外衣一切盡同。是故觀於佛天然後制也(下之三。十四右)已上東方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四(畢)
光云。此卷所解經疏古存亂脱。先出經亂曰
(一)顯示遍知眼(四)熙怡等(三)喜見等
(二)是名等(五)復於彼尊右以下如文(此依疏現文也)次出疏亂曰
(一)能寂母也(五)當作○之身(三)通身皆有圓光(二)喜悦微笑(四)此是○光也(六)次於佛母以下如文(此依經現文也)
又云(一)方愈也(三)閻摩○后也(二)東邊○黒色(四)次於西南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西方近門置地神衆者。釋西方諸地神等八句也。蘇悉地經中云。門北置地神。與諸阿修羅而爲眷屬(明本四之十左)瞿醯經中云。於西門北邊置下方瓶印。與阿修羅圍繞(八右)瓶印者。地天三昧耶形也。此兩經意。西門次北安地神。以阿修羅爲眷屬。阿闍梨所傳圖。西門次北安地神。西北列阿修羅也。不同記第九云。神護云。西門中所在寶瓶。疑地神歟(云云)是就現圖曼荼羅作釋。現圖無地神故也。當卷下説西門中地神(二十八右)門中之詞。違當段釋。似難思矣
次北置薩羅(乃至)辯才天者。第十(普通眞言藏品)云。次美音天。是諸天顯詠美者。與乾闥婆稍異。彼是奏樂者也。薩囉薩伐底曳(即美音之名也十五右)義釋第七云。美音天亦名大辯天。亦名辯才天。是諸天中歌詠美妙者。猶如毘首羯磨工於伎巧之類。非乾闥婆也(三十五右)第十四(密印品)云。先仰左手當齊。如承把琵琶状。右手風空捻。餘散申之向身運動如彈絃之状。是妙音天印也。此即攝乾闥婆等。此是天后。亦言。乾闥婆類也(二左)依此等文。妙音天或云非乾闥婆。或云攝乾闥婆。頗似相違。法華所列美音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以之可分別之
一費拏印
廣大儀軌中云。辯才即妙音。慧風持於空。定仰在臍舒。運動如奏樂。名爲費拏印(二十四左)青龍軌同之。小野敦造紙云。費拏彈弦形(已上)全土梵語云。●●箜篌也(已上)兼意鈔云。費拏印者琵琶也(已上)心目云。辯才天。或持琵琶。或持箜篌(已上)帝釋所問經(法賢譯)云。爾時帝釋天王。
聞佛在摩訶陀國毘提呬山○即告五髻乾闥婆王子言○汝五髻乾闥婆王子。可以所持之樂當作供養○作此念已。即動所持琉璃寶裝箜篌。於其聲中而出伽陀。於伽陀中説所樂事(初葉)準此等文。費拏印者。乃箜篌之別稱歟。或是彈絃之總稱歟。更詳
又次置微瑟紐(乃至)那羅延天也者。弘決第十云。毘紐天亦云違紐天。亦云猱天。
此翻遍勝亦遍聞亦遍淨(六葉)但就此天異説繁多。今所云那羅延天者。帝釋力士也。探玄記第十五云。那羅延者。此云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五十八右)可知之。智論第二云。如韋紐天。秦言遍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二十五左)
并置商羯羅天(乃至)世界主也者。悉曇藏第一云。大乘基因明疏云。商羯羅者。此云骨鎖。劫初梵王下化人間。以苦行形骨鎖相連(二十六右)若依此文。商羯羅者。即梵王化身也一世界者。蓋指一須彌世界也。何者一梵王之所統領。四州四惡趣六欲及初禪也。初禪量等一須彌界。是故梵王現骨鎖形。周遊一世界。施大勢力也。法衡鈔第三云。經三千大千世界者。四州日月乃至初禪各有一千。以鐵圍山而總圍之。量等二禪名小千界。復以十箇小千是一萬。百箇小千是十萬。千箇小千是百萬。以鐵圍山面總圍之。量等三禪名中千界○此千中千。即是大千世界。以鐵圍山而總圍之。量等四禪(二十三左)按此釋意。第二禪等小千界故。初禪天王非可統領。應知。一世界者。指一梵世界也。其極可至初禪也。或又一世界者。指小千界歟。十住心論第三引正理論。初靜慮地等小千界。第二靜慮等中千界。第三靜慮等大千界(九葉取意)今準此説。初禪是等小千界故。魔醯首羅。於小千世界有大勢力。非大千界也
經中下文(乃至)從事立名者。經中下文。乃指普通眞言藏品。彼品説嚕捺羅眞言也。第二云。黒天梵音嚕捺羅。是自在天眷屬(八右)第十云。次嚕捺囉。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十四左)倶舍頌疏第七云。由險利能燒。可畏恒逼害。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解云。塗灰外道説。自在天有三身。法身遍充法界。報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魔醯首羅也。化身隨形六道。此頌説化身也。有三阿修羅。將三國上飛行虚空。向向在天上過。自在天見以火箭射之。一時倶盡。此即火箭險利燒三國土也。以龍貫人髑髏。繋於頭頸。殺象取皮。塗血反被。此是可畏恒逼害有情也。樂食血肉者。顯所食也。魯達羅者。此云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五左)第二言黒天者。大黒天神歟。良賁仁王經疏釋。大黒天神者。是魔醯首羅變化身(下一之十一)頌疏所明。亦是大黒神歟。形像頗相似也
又置塞健那天(乃至)其側置妃者。塞健那天者。廣大軌中云。塞建翻童子六首乘孔雀(二十左)攝青玄三軌。三首乘孔雀。鳩摩羅天。亦翻童子天。同異如何。智論第二云。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二十五左)又鳩摩羅塞健那。共乘孔雀。是同天歟。注大佛頂云。塞健(二合)娜誐羅(二合)訶(鳩摩羅童子)可知之。又嘉祥中論疏第一(末)云。鳩摩羅伽者。此言童子天。以其是初禪梵王。顏如童子故。以爲名。亦那羅延天(七右)依此釋者。梵天直名鳩摩羅天。爾乃與塞健那天別耳
阿闍梨言(乃至)序列之耳者。阿闍梨言等者。持誦第七云。又云。辨才天微瑟紐天商羯羅天嚕捺羅天塞健那天其妃阿闍梨云。釋梵左右序列之耳(云云)私云。初二天是帝釋樂天力士。密印釋云。妙音天印。此即攝乾闥婆等。此天亦言乾闥婆類。故圖帝釋南。列舍脂提頭頼吒。并乾闥婆衆六欲天魔天他化自在天那羅延并眷屬。後三天是梵王眷屬。因明論劫初梵王。以苦行形下化人間。名骨鎖天。即商羯羅是初禪主。非三千主。嚕捺羅即商羯羅忿怒身。塞揵那是鳩摩羅天。此云童子。是初禪梵王變化也。金剛頂十天法中。東北伊舍那明亦云嚕捺羅。此是大般若云阿首羅女天。是鬼首天。非第六天。又緊那羅是帝釋法樂神。乾闥婆是俗樂神。故可以二類攝天帝族(已上持誦文。六十一左)總意云。經文以辯才微紐商羯塞健四天。同安西方。依之胎藏四部大儀軌。亦同安西方也。而阿闍梨以口決。辯才微紐二天屬東方帝釋。商羯嚕捺塞健三天屬同方梵天也。問。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以辯才天而列南方其意如何。答。最勝王經第七(大辯才天女品)云。現爲閻羅之長姊。常著青色野蠶衣(十右)若爾此天。爲閻魔姊則居南方。爲乾闥婆攝則列東方。以爲帝釋眷屬也光云。持誦不同文中。言鬼首天者。攝大軌云鬼首伊舍那(中之三十五左)
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者。釋風神二字。瞿醯經中云。其風神王契印是幢旛(六右)又云。於西北方置旗旛印。與諸風神圍繞(八右)
西門之南(乃至)以爲眷屬者。釋月天二字
與日天相對者。乃與東方日天相對。西方應置月天也。般若寺疏鈔第一云。日天眷屬者。七曜衆。月天眷屬者。二十七宿十二宮神等。皆於西東門南相對令住(七十三右)乘白鵝車等者。尊勝軌下云。門東面月天子。并后乘五鵝車。手執風幢上伏免。坐白月輪中二十八宿。各執本契。隨本方色状若天形。繞月天而坐(八左)二十七宿等者。蘇悉地經中云。置月天子。與宿圍繞(明本四之十左)第十二云。義準二十八宿及十二房等。與月水同位(三左)不同記第八云。今案具縁品釋三藏軌等。月天眷屬有二十八宿十二宮神。皆在西方。所傳圖主十二宮神亦在西方。玄法儀軌依現圖列之(十一左)法三疑問云。十二宮神二十八宿。是月天眷屬也。可在西方。九執是日天眷屬也。可在東方。而在諸方疑(云云已上)私云。現圖十二宮神散。在曼荼羅四方。是分管二十八宿故也。宿曜經説。一宮配管列宿九足。如第四卷鈔記。已上西方
次於北門(乃至)置在西方也者。瞿醯經中云。於其北方置伽駄印。與諸藥叉圍繞(八右)又云。於曼荼羅第三院北面。安置摩尼跋多羅將等及諸敬信藥叉(七右)攝大軌中云。次於其勝方北門多聞天。左右八兄弟母及祖母等。吉祥功徳天萬勝獨勇健男女眷屬等(三十四右)當段經文。不説北方眷屬。恐是梵本脱落歟。疏主補釋之。四部儀軌阿闍梨所傳圖等。皆同出之。青龍軌下云。北方門内。
置難陀·烏波龍·倶肥羅并女○門東毘沙門吉祥功徳天。八大藥叉衆(十三右)是依現圖。門内安二龍等。經疏之中未得其文。又現圖不列功徳天及八兄弟也毘沙門者。法華義疏第十二云。毘沙門是北方天王。此云多聞。恒護佛道場。常聞説法故云多聞(二十七右)新華嚴音義上云。毘沙門具正云鞞室羅懣嚢。此云多聞。謂此王福徳。多處知聞也。或曰。毘遍也沙門聞也。謂諸處遍聞。義同前釋。或曰。毘云伊也。此王本名倶吠羅。後於一時。佛正爲衆説法。其王乃被袈裟來入會中。時衆咸怪。互相謂言。伊是沙門伊是沙門。從此與號毘沙門也(明本一之六右)於其左右等者。攝大儀軌中云。天王八兄弟門。西東各四(三十五右)北天曼荼羅私記(金剛秀記)云。四大天王。過去兄弟。護三世佛法。八大夜叉。現在兄弟。隨順天王。護持行者(已上)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感通傳天人費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六右)摩尼跋陀羅等者。三家次第下云。其八兄弟儀軌廣説之。今依梵本出之。
●●●●(人)●●●●●(人)●●●(人)●●●(人)●●●●(人)●●●(人)●●●●(人)●●●(已上)心目云。毘沙門八兄弟事(大日經疏五胎軌下)一摩尼跋陀羅(此云寶賢大將。或云。寶滿。或云威伏行)二布嚕那跋陀羅(此云滿賢。或云滿願)三半只迦(此云散脂大將。或梵云散脂。此云密主。或云半只迦。此云密身。有四密。
謂現密教密名密行密也)私云。半支迦并散脂。共應梵語也。婆與娑通。如羅刹婆云羅刹娑。金光明古云散指。新云僧愼爾耶(此云正了知)
四薩埵紇哩(此云威神大將。或云衆徳)五醯摩跋陀羅(此云應念大將)六毘捨迦(此云大滿大將。或云持法)七阿駄婆(此云無比力。或云無比身。是太元明王)八半捨羅(此云密嚴大將。或云教令使)已上以隆勝律師記書之。未見正文本説(已上)蘇摩呼童子經上云。又摩尼賢將兒名曰滿賢。於摩尼部中所説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十九右)若依此文。寶賢滿賢如次父子。而非兄弟。相違如何半只迦舊等者。大藥叉女歡喜母法云。半支迦大藥叉將(古云散脂者訛。五右)葉衣法二十八部藥叉中列半尸迦。然散脂是彼上首也。若爾爲別天歟。尚可決之
一散支正了知同異
最勝王經第八云。我僧愼爾耶藥叉大將。并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倶詣其所。
各自隱形隨處擁護○世尊何故我名正了知○我有護思智光。我有難思智炬。我有難思智行。我有難思智聚。我有難思智境。
而能通達○以是因縁我藥叉大將名正了知(十二左)舊譯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云。世尊何因縁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將。唯然世尊。自當證知○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世尊我於諸法正解正觀。得正分別正解。於縁正能覺了。世尊以是義故。名散脂大將(三之一左)私云。新舊兩譯比挍。僧愼爾耶亦云散脂。與正了知同體也。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散脂修摩此云密。謂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釋天大將軍。乃云。金光明以散脂爲大將。大經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間。賞善罰惡。皆爲散脂所管(九右)義疏第十二釋天大將軍云。有人言。是鬼神如金光明散脂大將。散脂大將屬毘沙門出大集經。有人言。是韋陀天毘紐天也(二十七右)依此等文。散脂半支迦僧愼爾正了知天大將軍。竝皆同體異名也。又大元儀軌中云。曠野金毘羅僧愼爾耶藥叉大將正了知鎭軍大將(十一右)若依此文。散脂與正了知。乃別天也。更可決之。又或記云。孔雀經云。蘇師奴藥叉。住那羯羅國。師曰。蘇師奴此云正了知。亦云妙了知(已上)
訶栗底母者。洞微集(智瑞書)云。梵語訶利帝喃。梁言鬼子母○故律中明鬼子母。後總結云。時王舍城人衆。皆稱爲訶栗帝母神(已上)金光明經疏(惠沼)第一云。訶利底此云青色。是羅叉鬼母。有五百子。擁護三寶并小男女(五十七左)智證大師記云。訶利底母此翻惡女。因行惡事。城中諸人。與他立名名之惡女。訶利者惡底者女也(已上)此天有擁護三寶誓故。諸曼荼羅通畫之。蘇悉地瞿醯等意也。問。以訶利底爲毘沙門眷屬。其義如何。答。八大將中半只迦大將之妻故也。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不空)云。是沙多大藥叉將之女。聘半支迦大藥叉將(名散脂者訛)生五百子(五右)阿闍梨所傳圖。滿賢散脂中間列之。其趣可知。又蘇婆呼經上(請問除障分品)云。又訶利帝兒名曰愛子。般脂迦將所説眞言持誦者。彼作障難(十八左)障難所以難思如何
功徳天者。義釋第四云。吉祥天女。舊譯云功徳天女。經文闕之(四十一左)四卷金光明經功徳天女品。新譯最勝王經。作大吉祥天女品。是二天同體也。三十卷不空羂索經第十一(悉地王眞言品)云。是功徳天母。又是十方過現未來一切諸佛功徳母故。
復是十方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摩訶薩種種神通相好福聚功徳母故(十六右)千手觀音二十八部衆(定深記)釋云。次言功徳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訶室利。言摩訶者大也。室利有二義。一者功徳二者吉祥。由此二義。曇無讖及伽梵達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諸師。同云功徳天。餘諸三藏翻爲吉祥。
如文殊師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徳也(云云已上)心目云。大日經疏(第六圖)云。吉祥功徳天(或人云。依此文一天也。或人云各別天也。如下文)吉藏疏云。吉祥天女及功徳天(云云已上心目)大佛頂儀軌云。爾時功徳天女。大辯天女。吉祥天女(已上)吉祥功徳同異難詳。尚俟明師決耳。又不空所譯毘沙門天王經中。説吉祥天女印明。此天爲多聞天所屬。合當段説也
一智證疑目
雜鈔第一云。功徳天女經文闕之。阿闍梨言○亦可置在西方也。功徳天爲毘沙門天后否。又何故本位在西方耶。又非唯功徳天經文闕之。八大將亦闕之。何以獨言功徳缺闕耶(已上)此中載三個疑問。次第可決之。不空所譯毘沙門天王經中。説吉祥天印明。是多聞天之所屬明矣。可推知之。三家次第下云。此天有八兄弟母及祖母等吉祥功徳天萬勝獨勇健男女子孫等眷屬。自圍繞。以知。功徳天多聞天之后也(已上)山門承隆僧正記云。此天女爲多聞所屬事。見經軌等(云云)慥爲后事未分明。可撿之。雙身許也。又新渡大乘毘沙門經(三卷)兩天初發心旨有之。或人云。四天王本縁功徳經。爲夫婦事見(已上承隆鈔)北天曼荼羅私記云。四無量經云。過去有王名大香。有一女名極好。邊小四國各有一王。東王名藥王。持如意妙藥。南王名藥光。持如意飛車。西王名明達。持明珠。北王名福田。左手出自然食。此等四王欲娶好女。四王集會。爾時好女忽然隱失。父母戀求不得其母。于時明達明珠通見。戌亥之方。過四十七萬九百里。大海龍王被納在大海底。爾時父王并四王。乘藥光飛車。次福田王手出甘露。令食諸人。藥王以妙藥。死女還蘇生。皆還本國。各各擧能淨女。爾時日月燈明佛現前。説往昔因縁。過去有夫婦。夫名壽根。妻名現姓。即有四男一女之子。最弟之女名洗衣。洗淨垢衣。報得容顏端嚴之報○命終以後。得其果報。昔藥王者持國天是。藥光者増長天是。明達者廣目天是。福田者多聞天是也。極好女者大吉祥天是也(云云取意)同記云。大吉祥天女往世弟女。契有三世故(云云已上)此鈔所引四無量經者。四天王本縁功徳經歟。如引經文。此天與多聞天。往世或爲弟女。或爲夫婦。然乃諸説無咎。但此經眞僞可辨之。入藏目録不載之(已上)光云。四無量經文義猥拙決。是僞造不足論耳。又所傳圖。毘沙門左邊護方神后安之。右邊吉祥功徳天列之。應知。吉祥天非多聞后也。次本位在西方如左勘載。次功徳天經文闕之者。此疑恐背疏釋。經文闕之句。可廣通次於北門以下文。非唯指功徳天。經文總不説北方天故。三藏以口傳補釋之也。況又半遮羅及訶利底母文句相連。豈是局功徳天而應云經文闕之乎
合在北方者。最勝王經第八(大吉祥天女品)云。
爾時大吉祥天女○北方薜室羅末拏天王城名有財。去城不遠有園。名曰妙華福光。中有勝殿。七寶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四左至六右)阿闍梨所傳圖。北方毘沙門傍竝圖吉祥天女也置在西方者。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極樂世界。與無量大菩薩衆前後圍繞。而爲説法。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吉祥天女菩薩摩訶薩等。皆從座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初右。吉祥天女一百八名經同之)蘇悉地經中云。次觀自在右邊置摩訶室利(明本四之三左)指此尊歟。三十卷不空羂索經第十一云。又法以錫鑞造功徳天像○當置此像悉地王像側。誦持最勝明王眞言。加持華鬘。置功徳天頭上(十一右)悉地王者。不空羂索觀音也。不同記第六云。現圖在千手前之左。天女形也。被襤襠縵衣(十左)可知之。已上北方
凡此等諸大天神(乃至)自當開解耳者。還釋大意。然密鈔五云。疏凡此等諸大天神等者。通釋妨難也。謂此第二院曼荼羅。是釋迦眷屬。且釋迦如來成道最初。降去諸魔及諸外道諸惡鬼神。何故今時曼荼中列爲眷屬耶。疏自通釋可知(四十一右)此釋叵甘心矣(已上)光云。苑公太鑿。只是示普門應現之意耳
又釋迦牟尼(乃至)而坐其間者。此釋佛子次應作等四句也。問。當段經文總説西方。爾乃無能勝及明妃。可安西方。依之攝大儀軌意。西門裏安相對阿毘目佉無能勝。及妃四尊。然今疏釋無能勝等。而安東方。恐違經文如何。答。此可有多義。或爲誡慢法者。經文爛脱也。或從西方諸地神。至以不迷惑心。正説西方。佛子次應作下説餘義。故通東西也。何者凡此等諸大天神等文勢。不局西方也。或約圖畫次第。先説南方天已。更説東方天。是約圖畫次第。今亦準之。或此二尊若依攝大軌。則安西門。若依廣大青龍玄法等軌。則安東方。當段經疏。互顯此二意也。凡當經意。佛蓮金三部忿怒明王。各當部最後説之。而於尊位者。各部主座下安之。今亦第三重釋迦眷屬四方諸天等。一周説竟而還東門。以忿怒明王安院主座下。圖畫次第。是部主忿怒之例也忿怒持明者。第十云。次無能勝眞言是釋迦之眷屬○此是釋迦化身。隱其無量自在神力。而現此忿怒明王之形。謂降伏衆生而盡諸障也○能於生死中而得自在。坐佛樹下摧破四魔兵衆也。無能勝即無不可破壞之義也。次無能勝明妃作女形也○(佛坐道場。以斯定力與四魔。共戰而得大勢。無能損者。由此三昧力也十三左)五佛頂經(菩提流志譯)第三。説釋迦成道時降魔相云。時難勝奮怒王。忽於我前從地涌出。作天女相。瞋結斯印摧諸魔衆(十一左)是釋迦所現無能勝。名曰難勝奮怒王歟右邊號無能勝等者。祕藏記尊位云。次釋迦院○左在無能勝金剛。黒色忿怒有四面四臂。面上并有三目。有火焔鬘。左右持鉞鉤鉾鎊。右在無能勝妃。黒色面上有三目(末之十七右)阿闍梨所傳圖。左右座位亦同現圖。不合當段經疏可知。問。攝大儀軌中云。門裏前左右。忿怒無能勝阿毘目佉對。廂曲中大護持明大忿怒。次右無能勝。次左無勝妃(三十左)此軌意。西門安四尊。其中忿怒無能勝。與次右無能勝其別如何。答。名字雖同尊體是別。初無能勝者。經第四密印品説印契曰。是無能勝印(已上)第十三釋云。次難勝金剛印(二十九左)又經第二眞言藏品曰。不可越守護門者(已上)第十釋云。次守護者眞言。此即是不可越。正爲難持。謂力持義觀瞻不可得也。亦有難降伏義。法佛奉教者常在内門右邊也。名爲不可越使者○常在佛内門。有所教命如説而行。故名奉教者(二十一左)義釋第七云。又納達羅灑眞言。是法佛奉教者。常守護曼荼羅内門。住於右邊譯云難執持。亦云難降伏(五十三左)第十三釋阿毘目佉云。次相向金剛。猶與難勝相對狹門故得名也(三十右)義釋第七云。阿毘目佉眞言。譯云相對。亦是法佛奉教者。與訥達囉遮相對。常在門之左邊故以爲名(五十四左)依此等釋不可越(忿怒無能勝)相向守護二金剛者。是法佛奉教者。常在内門左右。無能勝及妃者。乃釋迦化身。故可居第三重外門之中。然攝大廣大軌第三重西門。安彼相向等。頗違疏釋。所傳圖第一重西門安之。尤可然也。又釋迦儀軌云。無能勝明王。亦名難勝忿怒明王(五左取意)是釋迦眷屬無能勝。亦名難勝忿怒。然乃無能勝與難勝。其名互通也。又無畏尊勝軌下云。東面畫佛并二菩薩。左右畫無能勝王難勝忿怒王(二十二左)若依此文。則二尊別體。是竝列法身生身之所現歟。或又同尊且分王妃立二名歟。猶可詳之觀佛而坐者。上釋持明院降三世云。瞻仰毘盧遮那。如請受教勅之形(二十三左)準例可知
所云地神者(乃至)餘如圖説者。釋持地神捧瓶等二句。謂西方地神。雖前已説。而其形相未分明故。重説之也其瓶中等者。第十六云。次地神印作寶瓶圓白之中。其瓶挿諸寶穀華果等嚴之。以金剛圍之(十一右)光云。文中言之中其瓶者亂也。宜作其瓶之中而得其文旨也
并於通門(乃至)依次作之也者。此釋及二大龍王等四句也。持誦第七曰。具縁品釋引入弟子文云。第一重遜那優婆遜那二龍王守衞之處。又云。第二重廂曲中置二龍王。右難陀左跋難陀。釋迦座下。右無能勝左無能勝妃(云云)誠文雖爾。第三重八方神中。西方爲龍護方故。圖中遜那二龍難陀二龍。安第三重西門。是爲正文。自餘護門。並如義釋。第一重是佛地。第二重是法身菩薩。今此二龍。是釋迦生身眷屬故。在釋師子壇。
不可以生身龍安佛地法身菩薩護門也(五十九右)此釋太非。當段第二重廂曲者。實是第三重也。次往第二院之文。阿闍梨自釋第三院。何今拘第二重之詞。勞會通耶。經第五云。難陀跋難陀○夾輔門廂衞。在釋師子壇(已上)又當段經疏。釋釋迦壇之中。明二龍安置之相。第二重者。次下明之(四菩薩壇是也)安公解釋。恐似無起盡矣。次第一重遜那優婆遜那之文。是又第三重也。阿闍梨所傳曼荼羅。第三重西門。安此二龍。但第一重者。約引入弟子。則第三重是初重也。例如云東方初門。約從内出外。則云第三重。約從外入内。則云第一重也。凡此文明受者投華之處。第三重西門尤當其處。若實爲第一重。則於第二重第三重諸尊者。不可有投華義。其奈之何
經云所餘(乃至)此可知也者。此釋所餘釋種尊等四句也釋種者。釋迦之種族部類也所説一切法者。餘經所説也師者謂阿闍梨也。攝大儀軌中云。所餘諸釋種袈裟及錫杖師。應具開示三昧形色異(三十一右)已上第三重畢
經中次説(乃至)中胎藏也者。從此以下明第二重。就中初持眞言行者。次至第三院二句。對上文持眞言行人次往第二院二句。是第二重四菩薩院之總句也。先圖妙吉祥下。正説文殊院。此中初十句明主。後右邊應次畫等十六句明件也初總句第三院者。是隱語也。準上文次往第二院之句可知之。第十六云。以下明菩薩曼荼羅。此是大壇第二重諸菩薩位也。文殊曼荼羅正方○(十二右)第十二云。今此中有誠文。文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二十八右具文如上引之)攝大儀軌中云。大心摩訶薩應往第三院。因陀羅方中先安妙吉祥(十四右)廣大儀軌中云。次於第二院。四方相均齊。衞以金剛印○(八右)攝廣兩軌。或云第二或云第三。各據一義。竝非相違也次明主中泥盧鉢羅者。第十五云。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是文殊所執者。目如青蓮。亦是此也。更有蘇健地迦華。亦相似而小華也(十二右)新華嚴音義(慧苑)上云。優鉢羅華。具正云尼羅烏鉢羅。尼羅者此云青。烏鉢羅者華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爲喩。其華莖似藕。稍有刺也(明本一之九左)華上有金剛印者。持誦第七云。私云。金剛印即可決(嘉會壇同之)祕藏記尊位云。左手執青蓮華。上在三股跋折羅圍炎鬘(十八左)理明房圖像集云。此法三形。青蓮華上三股。或青蓮華上五股。先徳同被用之。仍所持杵又可然歟。尋云。若然者可有勝劣之義哉。答。不可勝劣。同智之表幟故○於三股者。可有證文。大日經第四(密印品)説文殊印云○猶如鉤形者。此作三股形也。豈非青蓮華上三股耶。以此印可爲證據歟。於五股者未見文。猶可相尋之(已上)問。此尊右手印相如何。答。經第七持誦法則品云。左伐折羅在青蓮。以智慧手施無畏。或作金剛與願印(已上)不同記第五云。現圖○右手屈臂開肘仰掌。指端少垂屈頭指。左手竪掌屈頭中名指。執青蓮華。華上竪三股杵。杵有光焔(四左取意)祕藏記尊位云。次文殊院中座文殊師利菩薩(黄金色首在五髻鬘。左手執青蓮華。上在三股跋折羅。圍炎鬘。右手與願契十八左)經第三轉字輪品説此尊曰。施願金剛(已上)釋云。東方作施願金剛童子形(即文殊師利別名也十三之六左)施願金剛稱號。約右手功能歟。八葉院文殊像。左手如文殊院主像。右持梵夾如常説也阿闍梨言等者。以下申祕釋也本願因縁等者。普通眞言藏品義釋云。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及小童子之身。演説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七之二十三右)密鈔七云。如世嬰童無有有分別。以表此深慧離於人法戲論。所以現嬰童相也(二十七右)童眞者。大乘入道章云。眞簡僞虚。童表無咎(上之八左)法王子者。理趣釋云。文殊師利菩薩。得法自在故曰法王子(下之十左)阿彌陀經云。文殊師利法王子(已上)同義疏(元照)云。紹隆佛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爲法王。菩薩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十四左)青蓮不染著等者。寂照不二而施其功故。青蓮表寂金剛表慧。照而常寂故。云即見實相(見照徳也)寂而常照故。云常寂之光。密鈔五云。此菩薩左持青蓮華。青蓮表離染。左持表定故。名不染諸法三昧。又於此三昧。心無所住故。於蓮華之上。復出金剛智印。是故三昧常寂也。智印常照也。寂而常照故。曰能以常寂之光遍照法界也(四十一左)即此意也
文殊北邊(乃至)意在此也者。以下明伴中。初説光網童子。即右邊應次畫等六句是也。不同記第五云。光網所傳圖在南方。現圖在於門北(十一左)智度所説等者。智論第十八云。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能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脱門不行諸功徳。但欲得空。是爲邪見。斷諸善根(十七右)文殊喩鹽。光網類諸食也所以觀佛等者。密鈔五。疏所以觀佛長子等者。釋經句而觀佛長子也。文殊師利若約果明。即是佛母。今依因説名佛長子。此光網童子。持萬徳莊嚴表於福徳。在文殊之左。面向文殊表福智相嚴。故云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此也(四十一左)次作文殊(乃至)無勝智也者。後明五使者及奉教者。即左邊畫五種等十句是也。攝大軌中三尊五使者(十五右)三尊者文殊光網無垢光也。五使者者如今所説。又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所説五使者。亦如今釋。第十六釋云。以上竝如童女(十二左)又經第四密印品中。文殊光網次。無垢光繼室尼鄔波繼室尼地慧召請五尊印言説之。第十三釋云。上來五菩薩。皆文殊使者也(二十五右)此文除質多羅。加無垢光爲五使者也左右次第列之者。不同記第五云。私云。五使者經圖。竝在文殊左邊。
釋及所傳圖在左右(十六左)經説左邊畫五種故。似五使者同畫左邊。而疏釋云左右。經疏不可相違。今案文殊右邊畫光網。左邊畫髻設尼。右優婆髻設尼。左質多羅右地慧(藏品作財慧)左請召次第畫之。故經且約初云左邊畫五種歟。問。攝大廣大二軌。右計設尼左烏婆計設尼等。而今左右反之。相違如何。答。彼兩軌光網次説無垢光。如次安右左。次説五使者。如次安右左故。髻設尼右。優婆髻設尼左也。當段經不説無垢光故。光網右髻設尼左也。依尊數存略左右不定也。不相違也烏波是亞者者。名小計設尼。是故名亞者也。最勝王經。難陀龍王小難陀龍王。小難陀者烏婆難陀也。小計設尼可例知也質多羅等者。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云。質怛羅杖印(已上)第十六云。雜色使者(以杖爲印十二左)義釋第七云。是妙吉祥大空三昧。以具萬徳莊嚴能成一切義利故。名爲喞怛㦬(六十二左)石山七集。文殊師利使者女。謂此尊也各作一奉教等者。攝大儀軌中云。五使者五種。
奉教者侍衞無勝智(十四左)當段經言二衆共圍繞者。使者奉教者也。廣大軌中云。左青蓮華中。五種奉教使。不思議童子○(十右)三家次第上云。或師云。不思議慧印明通用意者。五種奉教中。上首故通用耳。所謂經云是諸奉教者印是也(已上)八字文殊軌云。復不思議慧○名爲奉教者(二十四左)跪向使者等者。第十三云。次諸奉教者(亦是文殊奉教者。與使者少異也二十五左)第十云。次諸奉教者○此謂專在本尊之側承命。往來隨有所作者也(十二右)第六云。其使者奉教者等。皆作卑下之容。其使者操持刀棒。状如夾門守禦。奉教者或執持於棒印。或瞻仰所尊。若受指麾教勅(八左)不同記第五云。私云。五奉教所持物。諸圖皆不同也。
今祕密品説羌掲梨印(十八右)經五祕密曼荼羅品云所有諸奉教皆羌掲梨印(已上)第十六釋云。諸奉教使者。竝皆作小刀印。如經中及圖。此刀作鋸齒形。云小刀非正翻(十二左)無勝智者。指文殊也。法皇胎藏次第上。云無勝智者文殊可知之。已上文殊院畢
次於第二重(乃至)其所願也者。以下明除蓋障院。就中初行者於右方等四句明主。後捨於二分以下十句明伴。初中經説右方。疏釋左方。今爲會其相違。言西方俗法等。經準俗法南方爲右方。即約行者向東也。疏就壇門南方云左方。是約本尊向西也東向而治者。治始義也左手持蓮華等者。第十三云。南方畫除一切蓋障菩薩。金色髮冠(云無瓔珞也)左手執眞陀摩尼珠在蓮華上也。但作印者。置蓮華上有摩尼珠(六左)
一除蓋障現圖座位
法三疑問云。除蓋障不在此院。在地藏院疑(云云已上)不同記第六云。除蓋障菩薩(軌云日光)現圖在堅固深心右○私案。此尊應在南方(二十五二十七)堅固深心者。地藏院尊也。大原四十帖第九云。問。何故除蓋障菩薩在地藏院耶。答。互爲主伴義也。師云。凡現圖曼荼羅。只是爲世流布。隨宜所圖繪也。唯爲祕經中大曼荼羅也(云云已上)小野敦造紙上云。除蓋障者日光歟(已上)不同記注曰軌云日光。依之而爲言乎。但日光菩薩者。除蓋障院最末(極西)列之。何以此尊可稱院主乎。現圖以除蓋障菩薩安地藏院。然乃此義無其謂歟
經云捨於二分位(乃至)皆放此也者。以下明伴也捨於二分位者。雜鈔第一云。經云。捨於二分位當畫八菩薩。捨字如何(云云已上)最珍鈔云。二字引合ヲイテト讀歟。法華弟子品。自捨如來之捨字。ヲイテト讀也二分位者。八菩薩各二分左右也(已上)一義云。二分者二使者也。胎藏對受記第三云。文云。捨二分者。
謂蓋障菩薩有二使者位也(已上)長慶公三家次第師傳同之。謂先畫二使者。捨於此位。更復畫八菩薩。例如次下云次復捨斯位至於北勝方。此義尤合當段釋也以除疑怪等者。不同記第五云。所傳圖。除疑怪在除蓋障右。現圖在第二重南方不思議右(二十一左)三家次第上云。除疑怪○疏名憍都羯羅菩薩。譯謂除疑惑除垢也。或名大愛樂。凡列諸眷屬。皆令最初者在右第二者在左。如此一右一左次第置之。先以除疑怪在除蓋障之右也。已上除蓋障院畢
次於北方(乃至)以自圍繞也者。以下明地藏院。就中初説主。次復捨此斯位等十二句是也。後説伴。及與大名稱等八句是也。初明主中。次於北方等者。經第三轉字輪品云。夜叉方。地藏菩薩色如鉢孕遇華。手持蓮華。以諸瓔珞莊嚴(已上)第十三曰。此菩薩手執蓮華。以諸瓔珞莊嚴其身。若但作印者。但置蓮華也(七右)不同記第六云。現圖在第二重北方中央。右手仰掌持月輪。山圖蓮上黒珠。左手拳當腰側。執蓮上立幢。上寶著旛面向左方(二十三右)
一地藏印言兩會重説
三部祕釋云。問。地藏菩薩。儀軌爲其院上尊。説印眞言。而又儀軌。其菩薩入觀音院。説印眞言意何。答。是其攝入之意也。以彼菩薩入其院可知。地藏院諸尊爲蓮華部也(三左)胎藏瑜伽記(智證)云。凡胎藏者。此法界理體。所以諸尊無有次第。亦無定位。混將來置一處也。得地藏在觀音部。其義如是(已上)胎藏儀軌解釋(眞興)下云。問。今此菩薩與在上觀音院有何異耶。答。是由本誓故。成他部伴。成自部主也(已上)私云。密印品經疏。於地藏院觀音院兩會中所説地藏印言也其餘眷屬等者。以下明伴也。第十六云。此菩薩有無量眷屬。今略説彼上首者如左。寶作菩薩○寶掌菩薩○持地菩薩○寶印手菩薩○堅固意菩薩(十三左。此中寶作者寶處也。義釋云寶處。又名寶作。)當段經疏亦説五尊。然經有寶掌無寶處。疏有寶處無寶手。經第四密印品。并四部儀軌説眞言。次第寶處寶手持地寶印手堅固意也。經寶掌者當寶處也。第十云。參寶掌菩薩種子○以寶處爲定也。以寶爲手故。寶從彼生也。亦有常義也。亦有作義也(二十三左)寶手亦名寶掌。故經軌云寶手。疏云寶掌歟。第六云。寶掌菩薩掌中持寶(八左)可思之。不同記第六云。寶光菩薩○私案梵號。是藏品所説寶作也。亦名寶處。亦名寶生。○具縁品釋云。當於地藏之右。置寶處菩薩。藏品釋云。又寶處眞言○梵云羅怛曩迦羅(急呼)翻爲寶作。或云寶生。
以寶處爲正也○現圖在地藏左○撿上下諸品。地藏眷屬唯有五菩薩(二十八右)又云。寶手菩薩○儀軌及梵號圖云寶印手。私云。寶掌歟。具縁品開寶掌寶手爲二尊。釋及儀軌合爲一尊○具縁品釋。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現圖在寶光左(二十六右)又云。右地藏眷屬。經釋儀軌及圖。名位不同。具如左。具縁品説六尊。地藏寶掌寶手持地寶印手堅意。私案。此品開寶掌寶手爲二。其寶光闕文。釋亦有六尊。地藏寶處(地藏右)寶掌(地藏左)持地(寶處右)寶印手(寶掌左)堅固意(持地右)私云。寶掌寶手合爲一尊。而別説寶處。祕密品亦説六尊。
地藏寶作(私案即寶處也)寶掌○持地○寶印手○堅意○釋説與縁品釋同。眞言藏品説○私云。此品亦寶掌寶手爲二。別説闕名尊○(三十左)私謂。此釋寶處與具縁品釋并軌文。尤相乖違。又以寶處名寶生。儀軌亦名寶光。三名雖別。其實是一致也。已上地藏院畢
次於西方畫虚空藏(乃至)故名虚空藏也者。以下明虚空藏院。就中初説主。次復於龍方等四句是也。後説伴。及餘諸眷屬等十六句是也初中左手持蓮華等者。第十六云。次西方虚空藏菩薩。即是文殊會中西方部主也○坐白蓮上手持刀。若不畫菩薩形者但置刀(十四右)及諸眷屬等者。此十字釋及與諸眷屬等四句也。然乃此文恐爛脱乎。
宜移此十字於故名虚空藏也之下此中法門之上。而得其意耳此菩薩等者。虚空藏菩薩祕釋也譬如虚空等者。釋虚空藏得名大集虚空藏經者。大方等大集經第十四虚空藏品云。何因縁故名虚空藏。佛告速辯菩薩。善男子。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衆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布施心無慳●。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衆生皆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善男子。虚空藏菩薩亦復如是。常行功徳成就方便力○得如來神足力故。於虚空中。隨衆生所須。若法施若財施。盡能施與皆令歡喜。以是故善男子。是大士證此方便智。故名虚空藏(初右)又曰。此大菩薩可名虚空藏。所以者何。以從虚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故。爾時世尊。
即印可其言名虚空藏○爾時約於空中雨無量珍寶。以是因縁常名虚空藏(六右)
此中法門(乃至)皆如圖説者。以下釋伴也。此中列五尊。經第四密印品所説亦同之。攝大儀軌中云。正覺所生子。
及與諸眷屬無垢·虚空慧·清淨慧·行慧·安慧·出現智·蓮華印·執杵。後三普通印。如是諸菩薩。左右而安布(十九)當經不説後三尊也。對受記第三云。儀軌此段列三十菩薩(已上)是指法全儀軌也。然彼軌依現圖出之。現圖虚空藏蘇悉地二院開合。古來有異説。出現智執杵等。彼蘇悉地院所圖也。具如別鈔。已上虚空藏院畢
一經所説曼荼羅圖尊員數
具支灌頂第四云。上來中胎九尊。第一重十七尊。第二重三十二尊。第三重百十一尊。總成一百六十二尊。隨經正文。出都會壇曼荼羅竟。本義釋五(高野本六)有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及其印座形色等。具如彼文○竝是此都會壇曼荼羅也(已上)
其形相皆如圖説者。智證雜鈔云。未見彼圖。欝結極。其伏乞垂付(云云已上)
此偈末云(乃至)經中本文也者。釋最後二句如上所説(乃至)曼荼羅也者。釋上來所明曼荼羅之大意也。此經以三句爲大宗故。胎藏曼荼羅。又約三句作建立也。謂中胎爲菩提心爲因。八葉爲大悲爲根。三重壇爲方便究竟也心實相華臺者。即中胎也大悲胎藏開敷者。即八葉也以大悲方便等者。即三重曼荼羅也。義釋第十四云。一者菩提心爲種子。二者大悲爲根。三者方便爲後。今就大悲胎藏曼荼羅説之。爲以中胎爲菩提心。次八葉爲大悲。外三院爲方便也(四十七左)如於一世界等者。此約爲方便之至極。釋第三重曼荼羅也。就毘盧法王示同彼彼趣。有二所由。一隨各各類。説種種法攝受彼類故。文言普現六趣等是也。二見上首尊在海會中。生希有心。易入佛法故。文言今此上首等是也。又教時義第二云。大日如來示現外道天仙之身。在第三重。引彼所部外道天仙。入曼荼羅之時。彼天仙等。見我所尊在下位中。即生卑下之心。易受佛化。受佛化後。即覺自身本覺不生理。終至中胎。如説外道三惡可知(二十左)依此釋者。爲見在下位中。而令除高慢心易受佛化也。問。若爾但能同權者居曼荼中。而所同實人不可列海會衆如何。答。此有本有修生二義。若約本有者。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於祕密曼荼羅海會。豈只權類耶。若約修生者。教時義第二云。一切三乘六道引入曼荼羅時。雖未果證。而始與灌頂授金剛號。從此方詫大悲胎藏之中。名爲生諸佛家(二十左)可思之
復次此曼荼羅(乃至)無所不通也者。以上釋爲令衆生生渇仰心。現六趣隨類身之義。
以下釋應病與藥不謬施行之義也十萬偈大本等者。義釋第七云。然此經大本一一善知識。三密門中各有種種異方便。眞言數如恒沙。不可備載。今傳法聖者。爲欲攝廣爲略故。取其宗通要旨義兼用者。擧爲一品。名曰普通眞言藏品也(十左)曲示方便者。五重結護云。五股杵顯五智也。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此權義。而帶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十三右)
阿闍梨言(乃至)方可請召也者。以下明造曼荼羅用心也。第八云。阿闍梨言。若行者未住瑜伽。云何能造如是壇法。乃至初建立時。已觀在身中。然後圖畫(五右)畫了作法等者。以下明圖畫以後作法之大歸也
如下品中説。經第三悉地出現品云。
大金剛地際時加持下身○行者一縁想八峰彌盧山。上觀妙蓮華○(已上)第八云。即用阿字門。起金剛地妙高山王。當知。此曼荼羅即在其上(四左)廣大軌上云。次想爲大海。五寶爲四岸。底布妙金沙○次於其海中。一縁而觀想。八峰彌盧山○次上觀嚩字。成大羯磨輪。用持大寶華。堅固無傾動○次應復觀想。羯磨輪之上。其中觀呵字。轉成白蓮華。臺蘂皆嚴好。八葉皆廣大。衆寶自莊嚴○次應布五色○次布金剛印○以無疑慮心。普遍而流出三界金剛道。中有法界宮。廣大寶樓閣中。觀曼荼羅(九左十一右)智證雜鈔第一云。畫了作法事時○如下品中。此經及瑜伽中。未見須彌山觀。何故此文云在須彌頂。若從此文合用彼觀否。若許用之。其種子并觀想如何(云云已上)最珍鈔云。問。胎藏無須彌觀何。答。胎藏金剛。實其源一故。以金剛界觀。交此中歟(云云已上)慈覺大師曼荼羅問答云。道場觀時。乳海之中置須彌山。今何不然耶。答。其樣不無。但今傳示阿闍梨所授實事耳(云云已上)私云。胎藏須彌觀經。并儀軌文明白也。是何疑問乎。嘉會壇第四引經第七道場觀水中觀白蓮妙色金剛文已云。若依此文者。八葉蓮華以爲妙高山。於理通歟(云云已上)可思之方可請召也者。廣大軌上云。奉請大日遍照尊。塵刹海會諸如來。菩薩金剛。聲聞衆。廣大樓閣普雲集。無邊聖衆皆證知。我今如佛。淨二界成身。建立曼荼羅。種種莊嚴今已竟。不捨悲願而降臨。唯願聖衆滿本願。攝受自他成悉地(十五右)此道場觀已。即作召請法。廣大軌説。尤契當段釋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五(畢)
光云。此卷本疏有亂曰
(一)那羅延天也(三)并置等(二)又置等
(四)最西北隅以下如文(此依經文。若直讀之。則却亂讀經文。又次下經文。隨疏亂讀)
又云(一)焔光(五)及諸等(三)此菩薩等
(二)所以等(四)被服等(五)此中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六本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六卷(阿闍梨所傳圖)
阿闍梨所傳漫荼羅圖位具列如左者。以上釋經説尊位。以下示師傳圖位。即對經所説曼荼羅。而立阿闍梨所傳之稱也。或説此對現圖曼荼羅。而云阿闍梨所傳也。前義爲佳阿闍梨者。此有二義。帖決第十三云。義釋阿闍梨者。若一行私語阿闍梨者。無畏三藏也。若無畏語阿闍梨者。達摩掬多三藏也。而望文斟酌之。炎王授歸戒無畏(掬多者。依東寺傳當龍智也十五右)此疏乃無畏説一行記也。約説主。是指龍智云阿闍梨也。就記主亦指無畏云阿闍梨也。二義各有所由矣。問。經説之外。更出此圖位何意乎。答。演密鈔第五云。疏阿闍梨所傳等者。上來顯示。但示其綱領。恐臨事之者必難揩手。是以出此圖位耳(四十二右)私案。經略説此廣圖。爲令學者知其廣位故更出之。凡此曼荼羅。源出大本經。其文太廣。所以別出圖位師資相傳。副略説經以流布之耳
上方(乃至)右第三重竟者。十卷義釋第三末云。上方(即東方也)右方(北)左方(南。以大日尊面西故然也)下方(西方也。經中名後方。東名初方已上)所表上右左下四方。貫通三重院也。
上方中遍知院(第一重)文殊院(第二重)從東南火天護方神至持明仙(第三重)右方中觀音院(第一重)從東北伊舍那護方神至悉地持明仙(第三重)左方中金剛院(第一重)除蓋障院(第二重)虚空藏院(第二重)從西北風天護方神至摩睺羅伽(第三重)上方從南往北。右方自東往西。左方從西往東。下方從北往南。示其品位三重皆如是也。且第一重下方不動降三世二明王坐位。師爾見之。則雖似違常樣。而實不乖經説也(光云。今鈔右方中。脱第二重。左方中脱第三重。下方中脱第一重可知)一三重曼荼羅尊數
雜鈔第一卷云。胎藏圖位第一院百十九。上方三十九。中大勤勇(右二十左十八)右(四十)左(二十六)下(十四)第二院七十四。上方二十一。中妙吉祥(右十左十)右(十四)下(二十三)第三院二百八十二。上方七十一。中釋迦(右四十左三十)右(七十二)左(六十四)下(七十五)都合四百七十五。加中胎并八葉。合四百八十四。承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申時(云云已上)
私云。此釋比挍今疏。則有少異。第一重上方。右方右無相違。左方疏二十七尊(大力金剛虚空無垢金剛中間有方圖。不注名。若加之則二十八也。勘諸證本。皆無此圖。是故云二十七也)鈔二十六尊。下方疏十三尊。鈔十四尊。兩本義釋并疏諸本。委披見之。則其布置太錯亂焉。或十卷義釋。以佛奉教者而屬下方。自餘同疏。智證蓋依此本。左方爲二十六。下方爲十四歟。更可決之。第二重七十四尊全同。第三重上方七十一尊。是亦無違。右方疏七十四尊。鈔七十二尊。今見兩本義釋。則其尊數同鈔所覽之本。是除何尊而云七十二乎。尚詳。左方疏六十五尊。鈔六十四尊。是則以辯才天。疏屬左方。義釋屬下方。故有此不同也。下方疏七十二尊。鈔七十二尊。是則義釋。以辯才天而安下方毘樓勒叉之次。優婆臂多二龍王之次。加臂多二龍王。主夜神之次加主年神。是故爲七十五尊也(疏次下釋。主年月時分神。皆作天女形云云。然乃主年神可有之。更考善本)
一三重壇中心分位
密鈔第五云。第一院法界諸尊。從上第二十一行。如來大勤勇爲中心。但著左右上下。與前所列相應用之。今但列名。所有尊形色相手印等。向下密印品及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眞言藏品。更互顯示。何以故。蓋密意耳。又第二院第十一行。文殊師利爲中心。第三院第四十一行。釋迦牟尼位爲中心(四十二右)一第一重大勤勇圖
同鈔云。又第一院四角畫是如來大勤勇者誤爾。應作▽三角畫之。準上第二十二紙畫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其鋭下向。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四十二右)
私云。此釋未得其意。今所畫方圓等圖是尊座。謂爾應方座上圖三角形也。第十六圓壇中。畫三角形之例耳。苑師不得此意。師爾評言誤爾。誠可愼之極也一同院虚空眼如來限
密鈔云。又如來眼。準上疏云於大勤勇北至北維置虚空眼即是遮那佛母也。末行有如來眼者。應重錯也(四十二左)
私云。同名之尊數非一也。何必局如來眼虚空眼而可云重錯乎(已上)光云。可謂苑公聊爾作評論之者也。其未禀承祕藏之奧旨可知耳
一同院水自在尊
智證雜鈔一云。髯是水自在菩薩也○此尊如何屬何部類。我國人目録中。有水自在經一卷(已上)疏并義釋。無堪忍如來念處二尊中間。加列水自在尊。不同記所出所傳圖。遍知院不載此尊。此尊恐可屬觀音院歟。第十云。●髯水自在菩薩也。由從水生名水自在。即菩薩名也。大本中有之。今此曼荼羅位不言安置處。當詳(二十三右)此文遍知院觀音院中間出此種子。兩院之間攝屬。其未分明。具如第十卷鈔勘之
一第二重賢劫菩薩
問。第二重文殊院。不出賢劫菩薩。而除蓋障院一尊。地藏虚空藏二院各二尊。是何意乎。答。下釋云。所有諸闕位處。皆置賢劫菩薩(八左)爾乃有無多少。只隨宜耳。或料簡云。地藏院初後二尊之内。初一尊可在文殊院。恐是寫誤。又虚空藏院初後二尊之中。後一尊義釋作賢網菩薩。是又劫字寫誤。而成網字也已
一虚空藏院法慧菩薩
經云。行慧眞言地藍(眞言藏品)義釋七釋云。●駄字門。是法界義○加三昧聲即是萬行也(六十六左)按此就字體則名法慧。亦約點畫則名行慧歟。或義云法慧行慧二尊。是別體也。地藏院有行慧菩薩。恐可屬虚空藏院歟
一第三重東方提頭頼吒天王(并闥婆衆)
不同記第十云。提頭頼吒天王梵號●●●●。孔雀經云。東方有大天王。名曰持國。是彦達嚩主。以無量百千彦達嚩。而爲眷屬。守護東方(云云)所傳圖在帝釋眷屬左。現圖在門之南。少嚬眉怒目。著髑髏冠(十一取意)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提多羅吒。大論云。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毘舍闍。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黄金埵。王名提頭頼吒。此云持國。又翻安民(五葉)仁王念誦儀軌(不空)云。彼東方持國天王。及將無量乾闥婆衆毘舍闍衆。而爲眷屬(二葉)
一第三重北方倶吠囉護方神
住心品云。倶吠羅毘沙門(已上)菩提場經義釋(智證)第二云。倶尾羅天者○應是毘沙門天也。故義釋云。倶●吠●離●也(二合)位在毘沙門方。頂骨印(有圖)下文畫像品云。各依方而畫護世四王。
東方畫持國天王○北方倶尾羅天○更莫生疑(已上)不空所譯菩提場經第一。列同聞衆中。倶尾羅天(二右)菩提流支所譯一字佛頂經。
作多聞天王(一之三左)又不空本倶尾羅成就者(一之二左)流支本作成就多聞天王呪仙(一之四右)新舊兩本撿挍。倶尾羅與多聞是一體也。可知。倶吠羅即毘沙門也
一同方毘沙門子藥叉將
或記云。第一王子者名禪膩師。亦名財童。以寶財與行者。第二王子名獨健。領天兵擁護國家。第三王子名那吒。棒塔相順天王。廣智云。赦汝娑童子。以金錢送與行者(云云)是若禪膩師異名歟(已上)
光云。我聞之師。赦汝娑出本經。即禪尼師童子也●●●與。●●●字體同故。長含五作闍尼沙。此云勝結使
北天曼荼羅私記云。次五太子者。一禪師童子。二獨健童子。三那吒童子。四最勝童子。五常見童子(已上五子表毘沙門天五徳已上)又云。問。撿大集經。毘沙門天有九十王子。自餘四王如此。何故出五王子耶。答。今出五王子。表五法五徳五藏五行等也。
千變萬化不過五種故出五子也(已上)私云。撿大師請來般若輪儀軌。五太子不出其名號。今披隨軍護法等。那吒太子與最勝太子(云云已上)北天私記有疑。更可決之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云。三藏大廣智云。毎月一日。天王與諸天鬼神集會。十一日第二子獨健。辭父王巡界日。十五日與四天王集會日。二十一日。第三子那吒與父王交塔日(已上)同別本云。爾時那吒太子手棒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囉摩那羅闍第三王子。其第一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毎日三度白佛言。我護佛法(初右)
一同方訶栗底母子
訶栗底母(男五女五)鬼子母經云。佛便爲説。汝有千子。皆爲説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將鬼官屬。嫉害嬈天民。五百子在世間。嬈諸人民。汝子作鬼王。將數萬鬼。如是五百子。將鬼官屬。一不可稱數(三右)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不空譯)云。時有大藥叉女。名曰歡喜。容貎端嚴。
有五千眷屬○娉半支迦大藥叉將(古云散脂者訛也)生五百子有大威力(初葉)孔雀經下云般支迦大將訶利底母。及五百子并諸眷屬(十四右)不空所譯寶樓閣經中云。其大壇東門中畫訶利帝母。七子圍繞(十左)南海傳第一云。安食一盤。以供呵利底母○因其邪願。捨身遂生藥叉之内生五百兒。日日毎餐王舍城男女○西方諸寺。毎於。門屋處。或在食厨邊。塑畫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毎日於前盛陳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衆大鮨豐勢力。其有疾病無兒息者。
饗食薦之咸皆遂願(十七左)寛信法務訶利帝鈔云。故定覺闍梨云。畫像子數諸本不同。有五子六子七子等本。其中五子者普通本也。我傳得大師御本古像六子本(云云)私云。訶利帝或稱九子魔母。仍以九子爲本。舊記云。若人九子鬼名時雖供禮。敢不受用。
加妙·増喜·自在·飛行·安住·同蘇·愛授·香味·得財。已上九子名也(云云)今圖男五女五(云云)十子名字可尋之。愛子成就法意。訶利帝像可畫五子之旨説之。或云。訶利底母天上人間。總有千子。其中撰取五百。五百中十五鬼。十五鬼中七鬼。七鬼之中一子。是薜利孕迦羅愛子是也(已上)
一同方主田農神
新華嚴音義上云。主稼神稼加暇切。廣雅曰主守也。馬融論語曰。樹五穀曰稼。言五穀苗稼植之在田。此神守護不令有損也(明本一之五右)
一同方主鳥神
不同記第十云。主鳥神。私恐是主鳥神歟(已上)一第三重南方諸毘那夜迦
不同記第十云。毘那夜迦。梵號所傳圖諸毘那夜迦。在南方摩訶迦羅左。三藏軌出眞言。現圖在摩訶迦羅右。象頭人身。右手向内持鉞。左手開肘拳向左。執蘿匐根(二左取意)蘇婆呼童子經上云。復次蘇婆呼童子。世間有諸障難毘那耶迦。爲覓過故常求。念誦人便於中好須作意。方便智慧善分別知。魔黨合有幾部。總而言之。都有四部。何等爲四。一者摧壞部。二者野干部。三者一牙部。四者龍象部。從此四部。流出無量毘那夜迦眷屬。如後具列。摧壞部主名曰大將。其部之中有雜類形状。有七阿僧祇以爲眷屬○野干部主名曰象頭。於其部中。形状難可具名。有十八倶胝。以爲眷屬○一牙部主名曰嚴髻。其部之中。種種身形。而貎可畏。
有一百四十倶胝眷屬○龍象部主名曰頂行。於其部内有種種形。不可知名。有一倶胝那由他一千波頭摩。以爲眷屬○如是諸類毘那夜迦。各各於本部中。
而作障難不樂修道(二十五右)此中摧壞一牙龍象野干四部者。即金剛界曼荼羅四門毘那夜迦也。東南西北如次配之。具如別勘
一同方毘舍遮十眷屬等
持誦第七云。圖歿栗底后左。
列△熱獄△寒地獄△毗舍支十眷屬●△毘舍遮十眷屬●私云。司善司惡司命獄卒五道大神九種餓鬼。可攝此中(五十六右)不同記第八云。所傳圖有毘盧遮十眷屬。私云。盧字恐舍字誤乎。藏品説諸毘舍遮眞言。義釋第七云。毘舍遮是極苦楚義。以是餓鬼趣故。常爲飢渇熱惱之所逼切。因以爲名。三藏軌列北方多聞眷屬之中。彼文云。門東毘舍遮。即名毘舍支○現圖在鬼衆女之左。有四鬼(二十五右)一切經音義第二十五云。畢舍遮。舊經中名毘舍闍。亦言臂舍柘鬼名也。餓鬼中勝者也(二葉)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毘舍闍亦云毘舍遮。又云畢舍遮。又云毘舍支。又云臂舍柘。此云啖精氣。噉人及五穀之精氣。梁言顛鬼(三十葉)寛信法務十一而鈔云。大日經疏云毘舍遮。十一而經疏云。此云狂鬼(義疏同之)亦曰朱色鬼。注大佛頂云厠神(已上法務鈔)
私云。不同記意鬼衆。梵號●●●鬼衆女。毘舍遮毘舍支。如次男聲女聲。又當段標十眷屬。爾乃可有十點。義釋圖亦然。今安四點。其意未詳。更可撿疏善本
一同方毘樓博叉
新華嚴音義上云。毘樓博叉。具正云髀路波呵迄叉。言髀者種種也。路波者色也。呵迄叉者根也。謂以種種雜色莊嚴諸根也。又云。髀種種也。路色也。波呵迄叉目也。言其目種種色莊嚴。舊云醜目者謬也(六右)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毘流離大論云。秦言増長主弓槃荼及薜茘多。光明疏云。南瑠璃埵王名毘留勒叉。亦翻免離。毘流波叉大論云。秦言雜語。主諸龍及富樓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銀埵王名毘留博叉。又翻非好報。又翻惡眼。亦翻廣目(五葉)大元帥儀軌中云。從東南角至西南角。此是南方鳩槃荼王所住處。毘樓勒叉。將帥官屬鬼神大將軍。守護南方。從西南角至西北角。此是西方龍王所住處。毘樓博叉。將帥官屬鬼神大將軍。守護西方(六左)」
私云。四天之中。南西二天名字是互通歟。法華義疏所引長阿含經四天王品。亦同上引諸説。然所傳圖。西方毘樓勒叉。南方毘樓博叉。十住心論第三所引起世經説同之。但毘樓博叉眞言有●●句。是龍神主故也。西方相應可知之。光云。南天作毘樓博叉。西天作毘樓勒叉。疑是寫誤。或亦一説。今引證外尚多説文。更詳
一同方閻摩天衆
閻摩但荼。閻摩羅法王。相竝列之。大師胎藏次第等焔魔但荼者。即當焔魔法王。此天持但荼幢故也。今圖閻魔但荼者。是直指彼幢歟閻摩后閻摩沒嘌底后者。具縁品云。死后等圍繞(已上)第五釋云。閻摩之西作閻摩后及死后。亦是閻摩后也(二十六右)沒嘌底后者。即指死后。第十云。次死王眞言○沒●底也(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此明於死法門而得自在(十六右)不同記第八云。祕密品云。沒栗底鈴印。釋云。王右邊畫死后。以鈴爲印。若畫形即持之。諸儀軌云。焔魔后鐸所傳圖閻摩沒●底后在閻摩后之左。現圖在岱山府君左(二十四左)覺超三密鈔料簡云。私案云。經云沒栗底。疏云死后。今死王眞言沒●底野。誠知。死王是死后。可用鈴印也(云云)質咀羅笈多訊獄者者。不同記第八云。岱山府君。梵●●●●。經釋不説。三藏儀軌云。判官諸鬼屬。玄法儀軌云。奉教官所傳圖云。質咀羅笈多訊獄者。在閻魔右(已上不同記二十三)私云。奉教官眞言●●●●只怛囉虞鉢多。轉聲云質咀羅笈多歟。曼荼羅寺儀軌。注奉教官云。亦名太山府君。古人傳曰。深沙大將也。肉飮血鬼也(已上)三家次第下云。奉教官軌不説印相。慈恩言。亦名太山府君。普印此食肉飮血鬼也。私云。見曼荼羅。太山府君天形。持壇荼與筆。前有跪鬼名奉教。而指府君名食肉鬼。頗有疑焉(已上。光云。此分太山府君奉教)對受記第四云。奉教者太山府君也。五岳中之一也。亦名判官。在東岳也。天竺無也。但於此間。以義翻而安之(已上)夜黒天。不同記云。黒闇天女。具縁品云。并黒夜釋云。東邊作黒夜神。祕密品云。黒夜計都印釋云。左邊畫黒暗后。以幢爲印。所傳圖在質咀羅笈多右。藏品云。黒夜神是焔摩侍后(八之二十二)辯才天。此天焔羅長姉(見最勝王經)故列此處。經列西方。委如第五卷鈔勘之
一同方末囉弭
義釋第七出七母中七末羅囉呬(三十七左)孔雀經説十二母天中縛囉呬(中之二十右)大佛頂陀羅尼縛囉呬弭曳(十七左)皆是同天也。此天閻魔七母之隨一。故列南方也。又此天五類諸天之中。地底天之上首也。十八會指歸云。
第五地下嚩囉呬天等無量諸天及后(二左)三十卷教王經第十説地底天云。又復水居諸天主衆。其名曰嚩囉賀。號金剛鉤(一左)理趣釋釋地底天云。又畫地中猪頭等四神(下之十七)準此等文。嚩囉呬者猪頭天歟。金剛界曼荼羅。以地底天列北方也
一西方通門二龍王
次下釋云。遜那鄔波遜那。亦是護門大龍王。皆右手持刀。左持羂索(十右)第八云。第一重)門。遜那優波遜那二龍王守衞之處(八大)下文云。於第二重門廂曲中。置二龍王兄弟。難陀在南。拔難陀在北(十七右)第十云。次難陀跋難陀守門二龍王眞言○(十七右)第十六云。難陀龍兄弟○倶在壇門邊也(十一左)
私云。第五云。通門第二重廂曲之中。置難陀跋難陀二龍。其印相右持刀。左持羂索(二十八右)此中第二重者。實是第三重也。其義如上已注。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同以此二龍。爲第三院守門者。然所傳圖。於第三院通門。列遜那優波遜那。其印相與難陀二龍全同。恐是遜那與難陀同體異名歟。但依蘇悉地經下。第二重安難陀跋難陀。第三重安遜那優波遜那。爾乃別體歟。然持誦不同第七圖中。遜那二龍難陀二龍。安第三重西門(五十九左)今見所傳圖。通門左右。唯列遜那二龍。不出難陀二龍。此釋頗是難思。若別類者。第三院守門者。可爲何二龍乎。持誦第七注西門二龍云。但遜那二龍。恐難陀二龍(四十三左)猶俟明師決耳。又灌頂經第九。出五方龍王中。東方難陀那龍王。優鉢難陀龍王列之。中央難陀龍王拔難陀龍王列之。彼此同異如何。又瑜伽論第二云。又七金山其間有水。具八支徳。名爲内海。復成諸龍宮。有八大龍。竝經劫住。謂持地龍王。歡喜近喜龍王。馬騾龍王。目支隣陀龍王。意猛龍王。持國龍王。大黒龍王。黳羅葉龍王(十一葉)此中歡喜近喜當難陀拔難陀。雖兄弟二龍。所居宮殿是一處。故總合屬一龍歟
阿闍梨言(乃至)用阿字也者。已上出圖。以下作釋。釋中大分有三。初明第一院。次明第二院。後明第三院。明第一院之中亦分四段。上右左下是也第一院東方等者。釋上方尊(遍知院)如來鉤等者。遍知院有三十九尊。如來鉤第三十八。如來甲第二。從末向始呼之。問。初(如意寶)後(虚空眼)二尊。何不擧之耶。答。此二尊經所説。故第五卷已具釋之。所以今不擧之也毘盧遮那三昧者。此位諸尊。皆大日定徳也一一作天女形者示形。謂女形表定故也如漫荼羅等者明色。謂隨方圓等座其尊色別。方黄圓白三角赤半月黒。如次配之。而可知也坐白蓮臺上者。明所住蓮手中復持等者。示所持物。文意易知如來藏者。釋圖如來馬藏輪王馬寶等者。觀佛三昧經第八(觀馬藏品第七)云。陰馬藏相者。我在家時。耶輸陀羅及五百侍女。咸作是念○奉事歴年不見身根。
況有世事○爾時太子於其根處出白蓮華○諸女見已皆言。瞿曇是無根人。佛聞此語。如馬王寶漸漸出現。初出之時猶如八歳童子身根。漸漸長大如少年形。諸女見已皆悉歡喜。時陰馬藏漸漸長大。如蓮華幢。一一層間有百億蓮華。一一蓮華有百億寶色。一一色中有百億化佛○一切化佛。廣爲諸女説不淨觀○諸女聞説不淨觀法。樂禪定樂不受欲樂(初葉至八葉略鈔)如來法及辯説等者。圖中無此二名。但辯説者。是當如來平等説歟。如來法全闕其名。兩本義釋。水自在尊次出之。若加之則遍知院有四十尊。而雜鈔云。三十九尊。以知。十卷義釋圖不列此尊歟。
後人依當段釋書加之歟或持經藏者梵篋也或作説法手者。如釋迦説法印。此有二義。一經藏説法。如次配如來法辯説。二竝通法辯。蓋安或字意在此乎念處十力者。此内心相應之觀行。故作入定相也
三昧耶當作等者。圖中所出如來三昧耶也。是當入佛三昧耶歟。攝大儀軌。遍知院出三部三昧耶。今照之圖。蓋如來輪者當轉法輪。如來蓮華者當法界生歟。可尋決之。然則如來三昧耶所持印。經未説之。故云當作佛頂相也。凡無所持印者。皆可置之。故云凡手中等也。智證三部曼荼云。佛多不把物。以髻相爲標(已上)可知之若漫荼羅等者。已上明尊形曼荼羅。已下明三昧耶曼荼羅也金剛座者。謂方圓等諸座之通名也。不必局方座也其作字漫荼羅等者。更明種子曼荼羅。其意可解
一遍知院列相好尊
第二十云。問。漫荼羅第一院東方。唯有三角虚空眼及如寶三事。餘空缺云何。答。如眞言及手印中。如如來毫相如來舌如來牙如來齒如來臍如來甲等。皆在此重也。當次列之(三十二右)胎藏對受記第四云。大日經中釋迦院内。無列慈悲喜捨舌語笑牙等。義釋第六天竺圖中。第一重内遍知院列之。攝大儀軌。以前三十印安遍知院。而今儀軌安釋迦院。凡玄法寺法全和上諸本儀軌。竝會經疏及以攝大儀軌。竝加天竺曼荼羅位。列入諸院故爾而已。然據經攝大儀軌及惟謹本。
皆以相好安遍知院○又此中列慈悲喜捨舌語牙笑寶等。竝無印明。前三十二印中。有舌語牙印相。彼是大日法身相好。此是釋迦生身相好。然準義釋。諸好相尊竝天女形。各持標幟。義準可謂。用第一重一切菩薩尊通印明。生法雖異。相好同故(已上)
私云。遍知院安相好尊。是法身備色相之明證也(光云。以遍智院而爲法身内證智故)抑經疏攝大儀軌及惟謹本。皆以相好安遍知院者。疏第六阿闍梨所傳圖。并攝大儀軌。誠以此等尊安遍知院。但經并惟謹本。未見安遍知院之文。記意如何
一同院二迦葉(伽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現圖有之。經疏并所傳圖無之)
對受記第三云。私云。此二迦葉。本是釋迦生身眷屬。經及疏諸軌此處不説。竊疑。天竺曼荼羅中。以此院近釋迦院故。繪匠便畫而已(已上)略記(覺超)云。問。伽耶迦葉等。理須釋迦院安置。何故此説安置。答。非但此聲聞在此院普賢觀音等。亦在餘院。是顯示互爲眷屬。更不可疑(已上)三密鈔料簡(覺超)上云。問。聲聞在釋迦眷屬中。何故二迦葉在遍知院中。答。有云。表一切聖人互爲眷屬。有云。喩如普賢觀音等遍一切處。有云。此二迦葉。本是釋迦生身眷屬。經疏諸軌此處不説。竊疑。天竺曼荼羅中。以此院近釋迦院故。繪匠便畫而已(云云)私撿青龍軌有之。今謂。三角火形表大智火。是如來大智威徳降伏魔外之相也。二迦葉本是事火者。如來降伏爲弟子也。爲顯此義。置此中歟(已上)已上山門傳
胎藏瑜伽記(智證)云。凡胎藏者。此法界理體。所以諸尊無有次第。亦無定位。混將來置一處也。得地藏在觀音部。其義如是(已上)
已上寺門傳
私云。準此釋。二迦葉在遍知院。又表無有次第之意也。又胎藏沙汰●云。有尋云。二乘釋迦眷屬可置。遍知院迦葉等在事云何。師口云。從唯蘊無我不改其心。直表入祕密曼荼羅也(已上)已上東寺傳
已上釋第一院上方了
北面蓮華部(乃至)爲種子也者。已下釋右方尊(觀音院)若經中不説等者。明尊形色。謂經中説之者。如教可作之。若不説者。通作紅色或白色。又隨尊名作之。如金色菩薩者。黄色可作之。餘準可知。不同記第三云。所傳圖有金色菩薩白色菩薩。又云。如金色尊等。則依名辨之。蘇婆呼經云。嘺哩此爲金色或金顏(云云)八明妃也。蘇悉地云嘺(宜喬反)利。現圖在多羅右。身淺黄色。山圖青色頭有金線冠(二十右)所持印相等者。次上釋遍知院尊云。手中復持蓮華。華上各以物像用爲?幟(已上)今亦如是可作之。故云亦如佛部中説
也然用蓮華等
者。雖同佛部。然
亦所異。諸物皆
以蓮華爲?幟
也如連華輪等
者。明其相。或鈔
出輪形
戟新華嚴音義云。戟居逆反。戟有三岐。岐皆兩刃。或中有小子名雄戟。或有兩岐偏戟(三之十左)又云。戈戟按輪語圖。戈形旁出一刃也。戟形旁出兩刃也(二之二左)羂索新華嚴音義云。羂網羂古泫切。珠叢曰。羂謂以繩繋取鳥也。字
又作羂也(二之四右)鐸則以
蓮華爲繋者。或出圖。猶
可撿古圖
光云。諸經軌中。磬鈴鐸三。多是通呼。然乃五種鈴中。言蓮華
鈴是乎。爲繋者。鐸之上所手執
之處。即出圖
鬘則貫穿等者。不同記第三云。所傳圖位有蓮華鬘。現在大吉大明前右。面向左方。二手弄一珠鬘。現圖恐脱鬘(二十九右)光云。記文言現圖在等者。言傳圖有蓮華鬘。然以現圖而示其位。則在大吉祥大明前右也。而非現圖有其尊耳以莊嚴身者。經音義第一云。梵言麼羅此云鬘。案西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爲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二葉取意)戴塔吉祥者。當圖帶塔菩薩。不同記第三云。窣堵波大吉祥菩薩。梵號●●●●●●●。所傳圖云帶塔徳菩薩。又云。戴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或在所持華上(三十二右)或又戴塔當圖帶塔徳菩薩。是指彌勒菩薩。吉祥即當圖吉祥菩薩也。演密鈔第八云。觀音持佛佛現在故。慈氏持塔師滅度故。又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説。慈氏菩薩。頂帶如來窣都婆故。亦名帶塔之尊(四十四左)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云。慈氏菩薩金色身。左手執軍持。右手施無畏。冠中有窣都波。半跏而坐(初葉)能授一切等者。能授一切願明王者。八大觀音之中。圓滿意願明王菩薩當之。大師持寶金剛次第云。
白衣得大勢多羅馬頭一髻羅刹毘倶胝圓滿意願明王四面散觀音八菩薩等。各無量蓮華部○圍繞(已上)或鈔云。大本如意輪經中。圓願意願明王菩薩等八大觀音出之(已上)或云。圓滿意願者。如意輪觀音異名(已上)可勘決之不同記第三云。如意輪菩薩密號持寶金剛三昧耶形如意寶。現圖在大吉祥大明之左(二十九左)或置如意寶等者。隨息増降等所求之事。可置相應三昧耶形。今且約増益置如意寶歟。準千手所持可知之大吉祥等者。現圖觀音院。大吉祥明菩薩大吉祥菩薩竝圖之。當此等尊歟。不同記第三云。大吉祥明菩薩。梵號●●●●●。祕密品釋云。空處當置七白吉祥。一一皆有二使丈。此經但略言之。自別有觀音部法中具載。現圖在於寂留門左。右手開竪肘仰掌。指頭向左屈中名指。頭小指小鉤屈。執開合紅蓮。大吉祥大明菩薩。梵號●●●●●●●●●。現圖在大吉祥明左。山圖屈中指。左手覆奉當腰側。持開蓮華(二十七左)又二卷尊勝軌意曼荼羅北圖。
吉祥觀自在菩薩大吉祥觀自在菩薩佛吉祥觀自在菩薩水吉祥觀自在菩薩列之。此等諸尊通號觀自在也水吉祥等者。不同記第三云。水吉祥菩薩。梵號●●●●。密號潤生金剛。所傳圖有大水吉祥。現圖在大吉祥變之左。身白色。右手如白處不開大指。或圖少屈大指。左手竪掌。
屈頭中指執開合蓮(三十六左)請雨經降雨壇法(不空譯)云。蓮華部觀世音水吉祥菩薩像。其身青色如觀世音形。左右所持可隨意通用。左手把水瓶。右手五色雲中有九頭龍首。其身從雲中現半身(已上)或記云。
圓行録水月觀音像(云云)即是水吉祥像也(已上)如第十鈔勘之被鹿皮尊者。是不空羂索也。不同記第三云。不空羅索菩薩。所傳圖云。鹿皮衣形。集經云。阿牟伽皤賒。唐云不空羂索。蘇婆呼云。七眞言主(云云)現圖在水吉祥之左。冠中化佛。著耳環鈴。四手三面面有三目(三十七左)不空羂索陀羅尼經(李無諂譯)云。披黒鹿皮。綬帶繋腰(五右)自在王主呪經(寶思惟譯)上云。以醫泥耶鹿王皮。而覆肩上。莊飾寶帶(五右)尊那菩薩經(法賢譯)第三云。畫不空羂索。四面八臂。以虎皮爲衣。復爲絡腋。復以鹿皮爲天衣(二右)如梵天像者。不空羂索經第三十云。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身色相好。如大梵天。面有三目。首戴寶冠(四右)同二十二云。塑不空王觀世音菩薩。身量横量十六指數。三面六臂。正中大面慈悲熙怡。如大梵天面。眉間一眼。首戴天冠。冠有化阿彌陀佛。左面怒目可畏。眉間一眼○右面顰眉努目。狗牙上出。極大可畏。眉間一眼(初右)其契印等者。以上明尊形。以下明三法也
已上釋第一院右方了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六(本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六(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六卷之餘(阿闍梨所傳圖)
南面金剛部(乃至)爲種子也者。以下正釋左方。兼明下方。凡下方持明院。或屬佛部。或屬金剛部。而今且約屬金剛部之義。合釋之也亦可依經等者。今圖列在尊名尚未具足。亦須依經初品列十九執金剛等名皆具置之上下二鋒等者。此有二義。一二股杵也。心覺雜祕中末云。
獨股杵(如常)二股(出慈氏儀軌)三股(如常)四股(出慈氏儀軌)五股(如常)九股(出微妙曼拏羅經已上)於上下各有二股。故云上下二鋒也。二次上所出一三五股。雖有不同。皆於上下有鋒故。云上下二鋒也。光云。初義引證可然。立義未快。文相不必局二股杵。後義解文隱當。謂次上所出一股三股五股。上下各有鋒之種類。如彼二股四股九股。猶多故云等也
一金剛杵種類標相
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羅經(天息災譯)第五云。復次金剛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金剛杵。彼杵上下中間云何分別。唯願世尊。以大智自在而爲開説。佛告金剛手菩薩言。諦聽金剛杵者。以三印印之。金剛手。我今説五股杵。上五股表毘盧遮那佛·阿闍佛·寶生佛·無量光佛·不空成就佛。下五股者。表四波羅蜜。所謂金剛波羅蜜等。
中表清淨菩薩變化身忿怒明王○金剛杵有隨部種種之相若復五股作圓相。令股不相著。其中股比餘股長半指節。其杵上下正分三分。兩頭并中是名三分。此金剛智慧自在菩薩金剛杵。或如寶形。及圓相頭稍磔開。此寶部金剛杵。或如蓮華相寶莊此是蓮華部金剛杵。或如優鉢羅華形。有四面作十二股。於蓮華中出股。頭不相著。此名羯磨金剛杵。或有三股。亦是羯磨金剛杵。若復堅牢圓相作五股。頭相著。其股作三稜相。此是如來最上金剛杵。若復作九股。上下猛焔相。此是忿怒金剛杵。若復獨股。即是微妙心金剛杵(五左七右)眞言問答云。問。於金剛杵有其種耶。答。有三種也。問。其三者何等。答。一一鈷二三鈷三五鈷。問。此三者有所表。答。其心非無。問。表何物耶。答。一鈷表獨一法身。三鈷表三身佛體。五鈷表五智如來。問。上稱智名此云表佛身。其意如何。答。以體表佛身。以用名佛智○五鈷即表如來五智。金剛表至極堅強。利刀即表能破物義。金色即表常住不變。光明即表如來智光。是略表用。乃至十六尊之義。具在此中。不能細説。以五鈷義餘即可知(已上)第十六云。此兩頭即五股也。此印周匝作四鎌状。如四金剛。其中有一状。如五股而不開也(八左)又云。於一股中有五股形。如前印(十四右)第十三云。寶印手菩薩○其二風指當中指背。而句屈之勿令著中指背。状如五股金剛即是也○次堅固意菩薩印。如前五股之状。令諸指頭併相著即是也(二十八右)底哩三摩耶經上云。三股除去邊支。即成獨股金剛。其最小者名金剛針。息除一切障難(四右)私云。此等密印表相。示一種金剛。可思之
刀斧鉤針等者。刀斧在下方。鉤針在左方。是則合釋二方故。亦合擧之也刀則刃鋒等者。明刀莊嚴。一刃二鋒三柄飾之。皆作金剛杵形。刀則其文可燒印之歟。鋒則可作杵杵形。柄如常羂索連鎖者。羂索下方連鎖左方也輪以十字等者。金剛輪下方尊也。此以獨股爲輪。以三股爲輻歟。可尋決之。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云。忍峯現羯磨十字金剛輪(初左)安鎭軌云。八輻金剛輪。其輪四外現八三股金剛杵頭。輻復有伽樓羅炎(已上)光云。安鎭家國家曰。輪廣一肘内八輪外八方。
各出三股半金剛杵頭(十右)蓋與此法同本乎鐸以一股等者。金剛鐸下方尊也。或鈔出圖
依此圖者。以一股金剛爲上。繋十字金剛爲舌可訓之。小野廣澤先達點本。皆以如是。或義云。鐸義如塔角懸。以十字金剛爲舌。以一股金剛爲緒。繋彼十字金剛。故云上繋。依此義者。以一股金剛爲上繋。十字金剛爲舌可訓之。光云。初説雖得其意。訓文太拙。後説雖讀文好。其義太誤。上繋者此所手執之處。謂鐸之上作一股杵。以爲所手執之處也
一鈴韹種類分別
微妙大曼拏羅經(天息災譯)第五云。鈴有獨韹者。有多韹者。若或鈴聲清響遠近樂聞。用獨韹者。於佛所説眞言而得成就。若二韹者。得降龍法成就○若七韹者。當於調伏他呪而得成就。復次説韹之形相。亦有分別。若韹如金剛杵相者。此是金剛部金剛手法中之相。若韹如寶相者。此是金剛寶部之相。若韹如蓮華者。此是金剛蓮華部之相。若韹如金剛羯磨杵團圓相者。及如輪者。此是羯磨部之相。可於一切羯磨法中使用。若降拏枳汝及阿修羅者。乃至作大忿怒法者。亦可用此羯磨鈴(七葉)同經音義云。韹音黄鈴舌也(已上)
契印曼荼羅等者。以上明尊形。以下明三法也明法曼拏羅之中執金剛所統等者。或云。第一院金剛手院用嚩字。第三院外部金剛用●字也。或云。於金手院中。執金剛奉教者用嚩字。自餘上首尊用●字也。已上二義未得其意。私案當段合釋左下二方。但左方金剛手院。通用嚩字。何者阿娑嚩三字。如次介蓮金通種子故也。下方持明院。通用●字。持明院尊主降三世。●字爲種子。不動唅字爲種子二字雖異。倶以訶字而爲字體。通用●字良有以也。最珍鈔云。問。第一院下方全不見之云何。答。略歟。不可有別故。第二院三方又略之(已上)此釋恐是未得疏意。刀斧鉤針羂索連鎖竝擧之。何云全不見之乎
已上釋第一院左下二方了
第二院諸菩薩衆(乃至)法行之也者。已下釋第二重。雖有四院而合釋之寶冠菩薩等者。不同記第五。列文殊院尊中云寶冠菩薩○祕密品云。寶冠持寶印釋云。寶冠童子持寶爲印。玄法寺儀軌云。寶冠菩薩現圖在光網菩薩右。左手仰掌當心。持寶珠有焔。右手○執青蓮上寶冠(十一左)私云。所傳圖。文殊院列寶冠童子。地藏院列寶冠菩薩。然現圖并經疏文。地藏院不出寶冠菩薩。應知。
今尊當文殊院寶冠童子也寶網菩薩等者。此當文殊院光網童子。具縁品云。光網童子身執持衆寶網(已上)第五云。光網童子菩薩。身眞金色執持寶網(十八左)寶掌菩薩等者。此地藏院尊也。不同記第六云。祕密品云。寶掌於寶上一?金剛印。釋云。寶掌菩薩作一?金剛。安此金剛在寶上也。具縁品釋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現圖在寶光左(二十九左)發心轉法輪等者。是又地藏院尊也。不同記第六云。又別有共發意轉法輪菩薩。在地藏院。此事難決。更問明師。現圖在虚空藏右外。右手竪掌漸仰。屈頭中無名指。執蓮上輪(七右)此尊理趣經所説八大菩薩隨一。西方因菩薩是也所有諸闕位處等者。賢劫菩薩第二重第三重闕位處安之。賢劫有千菩薩。四菩薩已成佛。●留孫·倶那含·迦葉·釋迦是也。彌勒菩薩以下九百九十六尊。是名賢劫菩薩。此中簡取要尊爲賢劫十六大菩薩也。都部要目(不空)釋金剛界曼荼羅云。有四方賢劫中十六大菩薩。表賢劫中一千菩薩(初右)具如金剛頂經所説。密鈔五云。問。此十六何故名爲賢劫菩薩。謂此屬賢劫中。次釋迦牟尼。相續成佛故以爲名(四十三右)三世各有千佛。現在賢劫時。爲我等有縁故。兩部曼荼羅。同列賢劫菩薩也。金剛界對受記第四云。是此界現在菩薩故點之。
準理可觀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已上)可知之。問。此菩薩通第二第三院之意如何。答。今私推之。第二院十地菩薩爲所化。第三院六道衆生爲所化。然此菩薩。約爲所化之邊安第二院。約爲能化之邊安第三院更決
一賢劫得名
法華義疏第五云。賢者善也。此劫内有千佛。善人出世。從從主主名。故稱賢劫。今從可化菩薩受稱故。名大寶莊嚴。不以珠碧。爲珍。用賢哲爲寶(二十三)研神章(護命)第二云。問。何故名賢劫耶。答。此劫始成。唯有水聚。其水聚中有一千葉蓮華而浮。爾時他方得神通人。見彼蓮華而方思言。此劫將賢以是因縁名爲賢劫(已上)其使者等者。文殊院有使者奉教者守衞者三類。而今釋其別也。使者如世使者。去此向彼之類。如世使者持刀杖等。故云操持刀棒夾門者門廂曲也。守門者住此。故云夾門守禦奉教者即奉尊教命。通他之類也守衞者(亦名守護者)他所白傳達之類也降閻摩尊等者。帖決第三云。炎漫徳迦者。或云降炎魔尊。
徳迦者降義歟(現本八之八十左)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天息災譯)第二云。爾時世尊。説此眞言已。妙吉祥童子化爲大忿怒明王。名焔曼徳迦。彼焔魔王等。深懷驚怖。何況餘人(左)微妙大曼荼羅經第三云。想有焔曼徳迦明王。現大惡相。色如黒雲有六面。作大醜相。面有三目。狗牙上出。莊嚴具足。乘水牛之座。手中各各執大猛惡器仗。此焔曼徳迦明王。從大無畏妙吉祥心中化出。又想於護摩爐兩邊安炎魔王。身皆黒色。二臂現大惡相。如炎曼徳迦(十九左)帖決契此等經文。又仁王儀軌意。軍荼利明王。
伏炎摩眷屬惱害有情行疾疫者(云云)然乃焔曼徳迦軍荼利二明王。如次治焔魔主伴歟其身六面等者。兩本義釋云。降閻摩尊○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爲座面有二目。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状。六面尊形相大同。然有四臂六足。或二手二足。當檢文殊梵本具足圖之(十四卷本四之五十七右)密鈔五云。疏六面尊形相等者。準曼殊室利閻曼徳迦忿怒經云。應當建三角壇。於中畫大威徳明王身。作玄雲色。遍身生火焔。執持諸色器仗。身安三字。謂頂安唵字。口安噁字。心安吽字。成就尊身已。於其像下置諸捨覩嚕。并安名字。又畫彼像。黒色六足六首六臂。所以淨六趣滿六度成六通也。又一譯云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華嚴本教閻曼徳迦忿怒儀軌品第三十。彼頌云。閻曼徳迦像。六面六手足。黒色肚如狼。持髑髏鬘怒。虎皮以爲裙。持種種器仗。眼赤暴怒形。三目爲標幟。竪髮熾火焔。夏雨玄雲色。其状如劫燒。應畫乘水牛等(四十三右)義釋加六面尊。是上圖降閻摩尊外。更出六面尊故也。仁王念誦軌云。文殊師利菩薩○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尊。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興惡風雨損害有情者。令調伏故(四右)六面尊者。未詳何尊所現。問。此尊水牛爲座之意如何。答。帖決第三云。此尊乘水牛。其牛異世牛。其角如三角長大也。謂又運載六道衆生義故。乘牛或云降炎魔義歟。未詳。彼天乘牛故也(八之八十一)當檢文殊梵本者。智證雜鈔云。當檢已下如何(云云已上)私云。文殊梵本者。密鈔所引曼殊室利經歟。又宋朝新譯文殊師利根本教王經歟。恐是彼曼殊室利經廣本也。光云。
宋西天三藏法賢譯佛説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王經三卷。此上卷説焔鬘得迦形像。蓋指之乎
凡此等諸尊等者。不局此降閻摩尊。餘諸尊等。又他經中具説其形相者。依彼可圖之也此諸尊等者。非啻圖像。眞言手印。又在餘經者。依彼可授之。至行法次第者。可依此經説也
已上釋第二院了
第三院十方佛等(乃至)眞言所説者。已下釋第三重。上圖有九方佛。東方寶生佛。南方無憂徳佛。西方寶焔佛。北方勝徳佛。東南方蓮華勝徳佛。西南方日輪遍照勝徳佛。西北方一寶蓋佛。東北方定勝手徳佛。下方蓮華徳佛。上方闕之。而今十方佛者其意如何。或義云。上方歡喜徳菩薩(云云)佛字寫誤作菩薩歟。最珍録云。此中無西南上方佛(云云已上)爾乃彼鈔所覽之本。西南方亦誤作日輪遍照勝徳菩薩歟。可例知之。私案釋迦爲上方歟。上下二方屬東西故。下方佛既圖西方。東方佛定可爲上方。釋迦第三院主。故居上方。最有其謂者也。問。第三院以釋迦爲教主。然安十方佛者。豈無多佛竝出之過耶。答。最珍鈔答此問云。十方佛影向也。如華嚴大集并法華分身也。於來集者。全非二佛竝出之義也(云云已上)各依常相等者。此十方佛形像字印經軌不説之。故今示其用心也。謂形像依通佛印相可圖之。慈氏軌下云。
第二院置十方諸佛雲集之像○其佛皆左手執袈裟角。爲金剛拳置臍下。右手曲臂向嬭上。展五指颺掌(八左)又契印佛頂也。無見頂相者。總攝如來之萬徳也。種子●字也。阿字是諸尊根本也。藥師無本儀軌故。有諸師異傳。一傳佛頂爲三形。阿字爲種子。是依當段釋意。藥師即東方佛故也。問。今契印者是手印歟如何。答。密鈔爲手印也。彼鈔五云。疏若作契印等者。此名如來頂印。密印品云。以定慧手五輪内向爲拳。建立火輪。以二風輪置傍。屈二虚空相竝是也。向下諸印。竝如密印品中所説(四十三左)此釋不得其意。印品所説。行者手所作印也。當段此明圖像。然乃前後云契印者。皆三昧耶形也
聲聞縁覺等者。以下明二乘聖者字印形像也一同比丘等者。明形像也。二乘有學位有在家。今一同比丘者。是約無學聖人。最珍鈔云。彼無學果之時。法爾自得苾芻形相也。今一同比丘者。約無學歟。有學可攝人天衆之中歟(已上)或有肉髻等者。法華義疏第八。釋二乘十一種異中云。五者福徳厚薄異。縁覺身必有相好。但或具足不具足。聲聞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六者有印字無印字異。縁覺手中有十二縁印字。聲聞手中無四諦印字(四十葉)智論第十八云。大辟支佛。於二百劫中。作功徳法。増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相。或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爲大辟支迦佛(五左)演道俗業經(二十一葉)説縁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往見一二乘座
第十五云。若是佛。謂當作八葉芬陀利白蓮華也。其華令開敷四布。若是菩薩。亦作此華座。而令華半敷。勿令極開也○若縁覺聲聞。當坐於華葉之上或坐倶勿頭華葉上。淺識傳以爲一邊之智也。此是青蓮華也。此但是青色之蓮。然更別有青蓮華。坐芰華青蓮葉也。從蓮華所生葉也(十一右)不同記第七云。藏品説聲聞眞言。釋云。是釋迦眷屬。亦於寶處三昧中説之。法華玄賛云。菩薩坐蓮華上。聞説無上智慧境界。能證如來甚深密藏。聲聞迴心已去。得入大衆中坐。亦如菩薩。坐於蓮華聞説慧境。亦證密藏(云云)今案。目連等聲聞。法華會已迴心蒙佛記故。圖坐蓮華。
現圖○聲聞皆沙門形也○或圖以下六尊竝坐蓮葉(云云)●絺羅○已下六尊。現圖坐荷葉上。四尊如沙門形○二圖此尊坐蓮華(云云已上)
私云。撿調定圖輪輻寶輻栴檀香多摩羅香四辟支佛。通坐赤蓮華。目連須菩迦葉舍利弗等右方(門北)聲聞衆坐蓮華。阿難●絺羅迦旃延憂波利智●絺羅等左方(門南)聲聞衆。坐荷葉也。不同記所載現圖山圖等不一純。尚可悉之
若契印者。已下明契印也當用鉢袈裟等者。祕密品説釋迦曼荼羅中。擧鉢袈裟錫杖。爲釋迦三昧耶形也。二乘聖者。即是爲釋迦内眷屬故。亦以之爲所持契印也。又依胎藏諸儀軌。則以錫杖爲縁覺通三摩耶形。以梵夾爲聲聞通三昧耶形也。當段釋等之言。當梵夾也。廣大軌云。次右縁覺衆。内縛竪火輪。圓滿錫杖相(中之十七右)又云。左荷葉中一切聲聞衆。梵夾爲標幟(同上)持誦不同第七云。一切聲聞(●梵夾口)一切縁覺(●錫杖口四十七左)不同記第七云。栴檀香辟支佛三摩耶形錫杖(通)所傳圖。辟支佛在第三重東門之北佛頂之右○青龍寺儀軌問云。縁覺相何別。佛相圓滿。縁覺身相痩。現圖在爍乞底之右。金色有肉髻。被紫袈裟。
或圖赤衣○多摩羅香辟支佛○三摩耶形錫杖(通)現圖在栴檀香之右○輪輻辟支佛○三摩耶形錫杖(通)現圖在如來牙之左金色似佛形。
披紫袈裟○寶輻辟支佛三摩耶形錫杖通現圖在輪輻左(十五至二十五)此記意。諸聲聞衆通三摩耶形。出梵夾也
一錫杖
錫杖經(失譯)云。佛告迦葉。諦聽善思念。當爲説之。所言錫杖者。錫者輕也。依倚是杖。得除煩惱出於二界故曰輕也。錫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錫言不迴。持是杖者。能出三界。不復染著。故曰不迴。錫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寤苦空三界結使。明了四諦十二縁起故曰惺也○錫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諸佛法藏。如説修行不令缺減。悉具成就。故曰成也。佛告迦葉。如是錫字。其義廣多。不可具陳。汝今當知如是受持(十至十四)華嚴大疏第十四云。錫者輕也明也。執此杖者。輕煩惱故。明佛法故。更有多義。具如經辨。今略明二用。一執爲行道之儀。二振以乞食故(二十五右)後其種子等者。以下明種子也經中眞言者。經第二眞言藏品。説諸聲聞眞言曰。歸命●●●●●○以初一字。通用諸聲聞種子也。又同品説諸縁覺眞言曰。歸命●●●。第十釋云。次縁覺眞言●言語道斷義也。即是如上所説。縁覺證極無言説界也○今以一字者。此是宗極之要。即彼極修行往處。故用一字也(二十左)東方日天(乃至)與世仙又殊也者。已下明外部諸天。東北西南次第擧其要也摩利支天等者。不同記第十云。具縁品釋云。東方日天之前。或置摩利支天女。如陀羅尼集經出之(云云)彼經第十云。日前有天名摩利支。有大佛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山圖五云。白馬此圖膝前有一小天。兩手各執蓮華。疑摩利支歟。現圖無之。此以其隱形不見而不載歟。然或七曜別圖。日月天前。皆有一小天(云云。已上不同記)摩利支天經(不空譯)云。日天子前皆有天。名摩利支天。常行日前(光考不空譯本無文。此失譯摩利支天陀羅尼呪經之文。但無日天子前皆五字)所傳圖雖不出摩利支。準集經等説出之也。彼經第十二云。第二坐主名摩利支天。蓮華坐上作天扇形。其扇中作西國萬字。光焔圍繞。第三座主名日天子。蓮華坐上作日輪形。純黄赤色光網圍繞(明本十三之四十三)北方夜叉八將等者。十四卷本。作夜叉八大將。十本作夜叉大將。圖右方具列八將。其名如第五卷所出。今言圖中闕少者。非指上圖。圖曼荼羅尊形之事有之。他門相傳之也。凡前後釋文。所謂如圖者是也伽駄印者。棒印也。瞿醯經中云。多聞天契印。即是伽駄棒(六右)陀羅尼集經第七云。金剛藏可吒(二合)傍伽印。亦名期剋一切鬼印(明本八之十六右)彼此同異。更可尋之羊耳等者。是北方鳩槃荼眷屬也。不同記第八云。所傳圖。鳩摩荼衆眷屬箕耳馬耳羊耳等。在伊舍那之右。現圖在迦樓羅之左(三十三左)現圖以鳩槃荼。列南方最邊也。大元帥軌中云。從東南角至西南角。此是南方鳩槃荼王所住處(六左)仁王軌云。南方増長天王。及將無量矩畔荼衆薜茘多衆。而爲眷屬(三葉)皆是與所傳圖異也象耳者。圖無此名。但云箕耳當之。第一云。至大象前觸耳者則言如箕(末之八左)可思之鳩槃荼者。華嚴音義(慧苑)云。鳩槃荼此云陰嚢。亦曰形卵。謂此之類陰嚢状如冬菰。行時擎置肩上。坐時即使據之。由斯弊状。特異諸類故。從之爲名。舊云冬菰者。以其事猥而不顯故。使人謬解耳(一之六左)翻譯名義集第二云。鳩槃荼。亦云槃査。亦云倶槃荼。此云甕形。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厭魅鬼。梵語烏蘇慢。此云厭。字苑云。厭眠内不祥也。蒼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論衡曰。臥厭不寤者也。字本作厭。後人加鬼(三十五葉)翻梵語集第七云。鳩槃荼亦●辨荼。此云冬菰(已上)法華義疏第六云。鳩槃荼鬼。此云冬菰鬼形似冬菰也(二十九葉)法衡鈔第六云。恭畔荼者。舊名鳩槃荼鬼。此云陰形鬼。亦云形影鬼。陰形似冬菰故。亦名冬瓜鬼(三十八右)圖云持明等者。上圖以持明仙持明妃。列東方極邊。以悉地持明同妃。列北方極邊也。持明仙者。既云持明仙。是持呪明。然爲簡悉地持明仙專依呪術故。云藥力等所成也。翻譯名義集第二云。梵語茂泥此云仙。釋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十七左)藥力等所成者。大佛頂經第八云。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衆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游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徳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絶行仙。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錬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歳。
休止深山或大海鳥絶於人境(十五左)此中服餌草木等者。即持明仙之類。堅固呪禁者。即悉地持明仙。堅固變化者。即五通神仙也。」
悉地持明等者。不同記第八列天中云。成就仙衆。所傳圖。悉地持明仙妃。在風天護方神左○現圖在荼吉尼衆左。有四仙衆如童子形等(三十左)同第十列北方天中云。成就明王仙衆○所傳圖。悉地持明仙及妃。在風天左。現圖在摩睺伽衆右。有三天(已上)尊勝軌下云。其東面南面北面闕處。各畫諸悉地仙天等。各有三四侍者。(九右)五佛頂經(菩提流志)第一。列同聞衆中云。復有無量百千諸大成就呪仙。所謂成就輪呪仙成就劍呪仙等(三左)不空所譯菩提場經第一云。復有持明成就者。所謂輪成就者。劍成就者。金剛杵成就者。蓮華成就者○如是無量持明成就者爲上首。各與百千眷屬倶(二左)悉地仙。準此等説可知之。菩提流志所譯寶樓閣經中云。於池岸上。作衆多仙人。皆悉胡跪。或持華持寶。或手持香爐。或手持數珠。各異嚴持瞻仰如來而爲供養(七右)光云。持華以下七字。明本作各各手執華寶直云諸仙等者。上圖所出婆私瑟吒瞿曇迦葉等仙衆也。第十六釋火天曼荼羅云。當以諸大仙而圍繞之。謂迦葉瞿曇仙等。皆次盡之。
竝在火院之中○其印如前五通仙人説四圍陀印是也(十一右)又有夜叉持明者。前來所出三仙(一持明仙。二悉地持明仙。三諸仙)是人趣之攝也。夜叉持明是天趣之攝也。注維摩經第一云。什曰。夜叉秦言貴人。亦言輕捷。有三種。
一在地二在處空三天夜叉也○以車馬施故能飛行。佛轉法輪時。地夜叉唱空夜叉聞。空夜叉唱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也。肇曰。夜叉奏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門閣(十五葉)夜叉持明者。天夜叉之類歟
其山海河池(乃至)依次列之者。攝大軌説東方天文云。山河樹華菓都道鬼神天。隨名作?幟(二之三十八左)所傳圖。此等神列北方也。菩提場經第一云。一切山河池圍苑街道四衢。林神樹神江神城郭神。村神屍林神烏娑跢囉迦神。惡夢神地底神宮殿神。
如是等○皆於菩提場而住(三右)翻譯名義集第二云長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爲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乃至依河名河。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輪者。皆有鬼神依止(三十三左)華嚴中等者。八十華嚴第一云。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衆神。所謂華髻莊嚴身衆神。光照十方身衆神。海音調伏身衆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所謂寶印手足行神。
蓮華光足行神○(四左)凡此經有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等。可披見之護諸跂行之類者。此釋足行神也。跂翹移切。説文足多指也又凡有足者曰跂(小補平支)及護身神者。此釋身衆神也西方非人趣(乃至)所攝最多也者。已下釋西方神。法花義疏二云。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説法故云人非人也(三十四葉)藥師經疏(極泰)云。辨八部自二類。一云一天二龍○八莫呼洛伽。一云一天龍二藥叉○八人非人也○舍利弗問經同初説。
彼經云○此八部皆曰人非人○海藏經即當後説。如彼經云言八部者。天龍夜叉(云云)人非人○人非人者。市道郭内。妄語綺語幡覆無信。諂媚多端專求誑或。方便萬差。無有一實。衆生著之。不得解脱名八部(具説如彼)靖邁云○謂四天下人。除前聲聞菩薩王臣淨行居士衆所不攝之人。入此中攝非人。
謂鬼等健達縛等(已上)上圖所列人趣非人趣二衆也。藏品中説人趣眞言。未説非人趣眞言。是則非人趣廣通雜類諸鬼故歟。第七云蘖哩訶者。經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云著衰。皆是蘖哩訶鬼所作(十七左)大佛頂陀羅尼。列惡心鬼類之嬈祟中。
泥縛蘖囉訶(天祟)曩誐蘖囉訶(龍祟)藥乞叉蘖囉訶囉乞刹娑蘖囉訶(羅刹祟)阿素羅蘖囉訶(阿修羅祟)蘖嚕拏蘖囉訶(金翅鳥祟)緊那羅蘖囉訶摩睺羅誐蘖囉訶畢囇多蘖囉訶比舍者蘖囉訶部多蘖囉訶等蘖哩訶鬼衆類多出之。皆是八部衆等之中。別司嬈惱惡心鬼類也。今所云非人趣者當之歟絓是雜類者。七卷十卷二本作純是。十四卷本同之。絓皆也。具如第四卷鈔已考之路係多是赤色(乃至)左持羂索者。西方龍衆中。出五色龍神。梵語雜名云。青寧攞。赤曷囉迦多。又路(引)呬(上)多黄辟多攞。又半豆盧。白室制多。黒訖哩(二合)臾拏。又迦羅(已上)經音義第一云。羅差或言洛沙訛也。應云勒叉。此譯紫色也(十三右)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尼羅此云青色。東方甲乙歳星屬木。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熒惑屬火。盧醯呾迦。西域記唐言赤色。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異。今具録之。叔離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屬金。訖里瑟拏此云黒色。北方壬癸辰星屬水。迦荼或迦羅。此云黒色。揵陀羅或劫賓那。此云黄色。中央戊巳鎭星屬土(五十右)依灌頂經第九。五方龍王配屬五色。
東方青龍神王(四十九龍王)南方赤龍神王(三十五龍)西方白龍神王(二十一龍)北方黒龍神王(二十八龍)中央黄龍神王(一十八龍)其名字具列之。當段所明雜類鬼神。蓋此類乎
一五方龍王主領并眷屬
按灌頂經第九意。東方青龍神王上首阿修訶。七七四十九龍王。典領小龍伴侶七十萬億。南方赤龍神王上首那頭化。七五三十五王。典領五十萬億小龍輩。西方白龍神王上首呵婁薩叉提。三七二十一龍王。典領九十萬億小龍輩。北方黒龍神王上首那業提婁。四七二十八龍王。典領百億諸小龍輩。中央黄龍神王上首闍羅波提。四七二十八龍王。
典領小龍六十萬億(已上)説東方青龍神之中。難陀那龍王。優鉢難陀龍王。徳叉迦龍王列之。説中央黄龍神之中。娑迦羅龍王。和脩吉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難陀龍王。颰難陀龍王列之。然上等中不出遜那鄔婆遜那。又所傳圖出摩訶斯。恐是摩那斯歟。尚詳。孔雀不呪經(羅什譯)云。東方青帝大神龍王。各領八萬四千鬼。持於東方。南方赤帝大神龍王。各領八萬八千鬼持於南方。西方白帝大神龍王。各領八萬四千鬼。持於西方。北方黒帝大神龍王。各領八萬四千鬼。持於北方。中方黄帝大神龍王。各領八萬四千鬼。持於中方(一左)
若依此方等者。吃●瑟拏。梵語含青黒二義。若依此方翻名。青黒各別可出之也。但依梵語雜名併名義集。則青黒二色梵語各別。相違如何。光按。言雖青黒梵音各別。然彼雜類鬼神之中。其青黒之二類。筩名訖栗瑟多。故云其青色等也若加郈波字等者。出西方護門龍王也。第一龍名遜那。其色最深。第二龍名鄔波遜那。其色稍淺。藏品義釋云。難奴歡喜義。跋字連上轉聲云鄔波。是近義亞義也。鄔波難陀即第二龍名也(七之四十右)第五云。髻設尼是髮端嚴義。鄔波是其亞者(二十九右)第十六云。計設尼小計設尼(十二左)陀羅尼集經云。憂波唎駄夜法。此云小心法(已上)依此等文。鄔波是小梵語也。然翻梵語集第七云。優波難陀。舊譯云大喜。聲論者云。優婆翻爲大。難陀爲喜。摩訶爲大。優婆亦云大。是國語不同(已上)依此釋者。鄔波大梵音也。彼此相違如何遜那鄔波等者。蘇悉地經下云。於第二曼荼羅門外。右邊畫難陀龍王。左邊跋難陀龍王。於第三曼荼羅門外。右邊畫遜陀龍王。左邊優婆遜陀龍王(明本三之十五左)所傳圖契此經文具如上注
主年月時分神(乃至)華果等者。攝大軌中。説東方尊中云。年月六時神。持華隨本數(三十八左)上圖西方天衆之中。主日月六時神等列之。但主年神無之。恐脱落歟。更可考善本也。主善事及主惡事。於上主年神等之中。而分其善惡歟。圖中不出別尊也
其主六時神(乃至)他皆倣此者。此主六時神爲一個乎。爲六個乎。未分明也。隨求陀羅尼經上云。
日月天子晨朝天日午天黄昏天中夜天及一切時天(四左)若準此文可六個也。十二神將等亦此例也。但釋文云持六枝之華。然乃一個神主六時歟。按六時者蓋非晝夜六時。是一人中總爲六時。是以六圖主年神不出之。與主六時神同體故歟。又釋文云隨時榮落之像。是主一年故歟。涅槃經第三十云。二月名春。
春陽之月萬物生長○於六時中孟冬枯悴○春陽和液人所貪愛○冬不樂(二十二右)最勝王經第九(除病品)云。我今依古仙所有療病法。次第爲汝説。善聽救衆生。三月是春時。三月名爲夏。三月名秋分。三月謂冬時。此據一年中。三三而別説。二二爲一節。便成歳六時。初二是華時。三四名熱際。五六名雨際。七八謂秋時。九十是寒時。後二名氷雪既知如是別。授藥勿令差(十三左)西域記第二云。又分一歳以爲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二左)
南方苾陵等者。已下釋南方神
私謂即是智度(乃至)圖中所示也者私謂者一行私詞也智度者指大論第十三。
如第二卷鈔六齋日下已勘之其十二火天等者。圖南方從娑摩醯捺囉至慕訶曩有十二座。是十二天之座也。經第六(護摩品)云。演説十二火。智火最爲初。名大因陀羅。第二行滿。第三摩嚕多。第四盧醯多。第五沒●拏。第六忿怒。第七闍吒羅。第八迄灑耶。第九意生。第十羯攞微。第十一火神。梵本闕名。第十二謨賀那(略鈔)從末至初。逆次可配之經中略説形像者。即指護摩品也一神闕名者。當第十一神也圖中所示者。此非上圖。指示形像之圖也。智證雜鈔云。依總圖之如何。又其文若有出處否。又十二火表顯何義。又必垂分付圖樣(云云)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六(末畢)
光云。此本疏古讀亂脱曰
(一)耳同畜獸(三)圖云○列之(二)西方○多也(四)路係多以下如文
又云(一)依次列之(三)西方○倣此(二)南方○示也(四)經云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爾時執金剛(乃至)無量稱也者。已上釋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訖。以下解經文也
時佛如所等者。謂具縁品初。從如來身示現四重曼荼羅諸尊。是則欲説圖位曼荼羅。而豫示其模範。指之云如所示現普門曼荼羅也演説諸尊圖位竟者。此第五卷終所釋諸尊圖位也。或義指在住心品瑞相所現之身。云如所示現。當卷阿闍梨所傳圖云諸尊圖位也。此義不合釋意。一何謬乎祕密主以普眼等者。正釋今文遍周横竪。無所不見故云普眼。經説諦觀大日如來。釋云觀此一一諸尊。頗似相違。若會之則大日如來。攝海會依正以成一佛身。故諦觀如來即觀諸尊也。第七云。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亦名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漫荼羅正表此義也(十六左)即此意也。經初教主成就句。疏家釋薄伽梵即毘盧遮那。宗家判總擧塵數諸尊徳號。準例可解(已上)光云。經文約竪義釋文就横義也不見根本者。謂縁起法居枝末故。必亦有其本源。今此曼荼羅。於本初心地而建立之故。更不見其本。大日經聞題云。曼荼性佛圓圓之又圓。大我眞言本有之又本(初葉)即此意也亦無住處。謂有爲法必有所依住之處。如草木人畜住虚空中。今此曼荼諸法本源。無爲體性。故更無依住之處也悉是蓮華臺等者。此四重曼荼羅。約竪次第。則雖淺深異。依横平等。亦平等平等也。第七云。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四右)菩提心論云。
爲次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已上)即此意也出生種種方便等者。謂常教意。實相身種種三業寂滅而無方便化用。今宗則非如是。不動實相而施種種方便。第二十云。然常途説法。或云法身。或云法性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説具足如是力用。以爲凡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語未了也(三十二右)深自慶幸等者。法華第二(信解品)云。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已上)初偈意言等者。釋一切智慧者等四句。其意易知。經優曇華者出梵語。疏靈瑞華者擧翻名。心地觀經第一云。如來出世甚難値。無數億劫時一現。譬如優曇妙瑞華一切人天所希有。於無量劫時一現。覩佛出世亦同然(十七右)嘉祥法華義疏第三云。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者。此譬上時乃説之言也。河西道朗云。此言靈瑞華。又云空起華。天竺有樹而無其華。若輪王出世此華即現(現本四上四十六左)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優曇鉢羅。此云瑞應。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三十二右)
佛優曇等者。釋眞言所行道等二句。意云。佛出現雖難値。猶有値遇便宜。然遇眞言法教倍復爲難。何以故下。釋其難遇之所以也。密鈔五云。疏主引法華經。釋成倍復難遇之所以。言此是如來祕藏。長夜守護至況末代乎者。如法華經云。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乃至如來現在猶多怨嫉(五千之輩増上慢人)況滅度後乎(四十三左)世尊在世等者。文句第八云。如來在世猶多怨嫉者。四十餘年不得即説。今雖欲説。而五千尋即退座。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已上)法華遊意(嘉祥)云。問。法師品云。此法華經如來在世猶多怨嫉。況滅度後。何故説此經時多留難耶。答。世人云。良藥苦口美言逆耳。此經廢五乘之異。立一極之玄宗。故斥凡呵聖。排大破小。指天魔爲毒蟲。説外道爲惡鬼。貶執小爲貧賤。挫菩薩爲新學。故天魔惡聞外道逆耳。二乘驚愕菩薩怯行。如此之徒喜爲留難。世間多怨嫉。豈可虚哉。亦一切衆生。無始已來多起十惡業少有人天之因。起人天因尚少。求三乘者轉希。學佛道者彌復難得。所以然者。不起凡見聖見捨小心發大心。種中道善根。然後始得聞一乘極教耳。但衆生皆有凡聖大小之障。雖聞説一乘。不能信受故。喜爲留難(下之十九右)復次此經等者。已下釋無量倶胝劫等四句。明難遇所以之中。上疏主私釋之。加之此經自説其因縁故。云復次此經等也難現者。現字不審。恐可作難遇歟。可撿證本(已上)光云。古來見現相通用之。然乃難現是難見義。現本文義足矣故非鈍根等者。密鈔五云。疏故非鈍根薄福等者。即法華經薄徳少福人。衆苦所逼迫。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如是人等。非能遭遇。法華尚爾。況此經乎(四十四右)一見尚難等者。釋何況無量稱等二句當知是人等者。別釋無量稱之三字。此有三意。一爲無量海會聖衆被稱嘆。故云無量稱。二名稱普聞故云無量稱。三修行眞言人。
同大日如來有無量名號(其名號經第五阿闍梨眞實智品出之)故云無量稱。就初義者。無量稱可訓之。依後二義者。無量稱可訓之
經云行此無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也者。此釋行此無上句等句。無上句者。無上菩提句。即是阿字也此阿字門等者。釋眞言救世者句。眞言者阿字。救世者者世尊名也。阿字爲眞言王。如世尊爲諸法之王。從喩即云眞言救世者也。第十九(百字位成品)云。希有世尊。説此眞言救世者。救世者即是佛也。如佛於一切衆生中有大歸依救護之處。此眞言亦爾。於一切眞言中。同於救世者。爲彼諸眞言救護之處也。如佛是一切歸趣之處。此眞言亦爾。爲一切眞言歸趣之處也(一左)又十八(百字生品)釋暗字云。一切眞言自在者。猶如如來爲諸法之王。於法自在。今此眞言亦如是。於一切眞言而得自在也。以此因縁。復名眞言之王。復名眞言導師○眞言導師即是救世者。言此眞言即同於於佛也(二十四左)次二句等者。釋止斷諸惡趣等二句。明阿字業用。故云救世之業也。衆生輪生死海。終日雖向不生心地妄起生滅見故也。其不生理者。隨教淺深重重也。若依此經宗者。大悲曼荼羅爲不生極處。第七言大悲曼荼羅究竟不生者。即此意也。同釋文云。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眞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衆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於地。衆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根源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十二右)然則若遇此教。一聞此理。於本地無作曼荼羅。能信能行。長劫輪迴於此始斷。一切苦報。斯時永息。是爲救世之業也金剛性者。本不生之異名也。世間金剛入火不燒。入水不朽。自心本地曼荼羅。亦復如此。在生界不滅。在佛界不増。離生滅去來。常住不變故云金剛性也。慈恩理趣分疏云。金剛性者。謂眞如性能破裂生死過患。故爲金剛。諸法之體故名爲性(已上)
經云若修如是行(乃至)住於實際也者。此釋最後二句。是又救世之業也。上言次二句明救世之業者。且約文始也眞本者。最珍鈔云。眞本者即天竺正本云歟(云云)或云。指正翻云眞本也(云云)大海之心者。大海中心也。蓋此喩本出智論第二十八之文歟。更詳遠離邊者。遠離彼此二岸也。法譬相配。其意易知娑竭羅等者。六十華嚴經第七(賢首品)云。龍王示現自在時。從金剛際至他化。興雲充遍四天下。其雲種種莊嚴色。第六他化自在天。於彼雲色如黄金。化樂天上雲赤色。兜率陀天白寶色。夜摩天上瑠璃色。三十三天馬腦色。四王天上頗梨色。於大海上念剛色。緊那羅中妙香色諸龍住處蓮華色。微密天(光云。我聞之於師。新經十五本首品云夜叉住處。下又同之。夜叉即是微密。今疏一云。天竺謂夜叉爲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中白鵝色。阿修羅中状如山。欝單越中金野馬。閻浮提境雲青色。餘二天下雜種色。隨衆所樂以應之○又復他化自在天。雨妙香華爲莊嚴。化樂天上瞻蔔華。曼陀羅華及澤香。兜率天上。摩尼珠無上種種莊嚴寶明淨。髻珠如月光。
○夜摩幢蓋旛莊嚴○三十三天如意珠○四天王雨上味膳○龍王降是種種雨。又復於彼大海中。一一雨渧如車輪○緊那雨華青寶衣○諸龍住處赤眞珠。微密天中火珠寶。阿修羅中雨兵杖○欝單無價寶。瓔珞弗婆倶伽二天下。婆師波梨葡蔔華○閻浮提雨清淨水○如是無量難思議。興雲雷震。種種雨自於宮殿身不動。能現自在不思議。於彼海中爲尊主。示現神變難思議(二十五左)弘決第一引此文釋云。雲臂現身。雷譬説法。電放光雨譬慈悲。如是三業。能令衆生所見各別(已上)密鈔五云。疏如娑竭羅龍王等者。譬如娑竭羅龍王。竪遍六天横亘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而於一切施設不同。龍於本宮不動不搖。眞言行者亦復如是。於漫荼羅中。作種種密印。誦種種眞言。觀種種本尊。雖從三密因縁施設不同。而以四不生句觀之。不異實際不生不滅。故曰如娑竭羅等(四十四右)經云時普集會(乃至)倶時別説也者。以下明大衆勸發也。先經一切大衆者。指菩薩衆大眷屬也。持金剛者者。是執金剛内眷屬也彼諸大衆等者。大衆勸金剛手而令發問之所由也。於中正釋意約竪。諸衆其徳劣故。不能直問。是故勸金剛手令發問也法界標幟者。一一支分皆表法性深理。故云法界?幟。亦是無爲事業故。云金剛事業也。或又七種支分之中。初三種法界標幟。後四種金剛事業也。又釋意約横。十佛刹塵大衆。一心一味無有淺深。而金剛手一人發問。即大衆發問故。令一人誦此法音也。一義云。又十佛刹微塵衆等者。謂非釋金剛手發問。經以一音聲讃歎金剛手者。此諸大衆。似同音讃歎金剛手。其實不爾。微塵衆等以一心一味故。令一人誦。此法音者。善哉善哉大勤勇等二偈也
偈云善哉善哉(乃至)當速陳説也者。此釋初一偈。其義可解次云一切現(乃至)同心勸助也者。此釋後一偈於中言我等初發心等者。釋一切現爲汝證驗之一句。
證明前偈行此無上句等之六句也由住此無上句故者。當行此無上句等二句乃至者。
當止斷諸惡趣等三句能於金剛慧海甚深不動者。當妙慧深不動一句我等諸有等者。
釋依住眞言之行力一句也若汝諮問等者。釋及餘菩提等之二句也
爾時祕密主(乃至)三種支分也者。已下明金剛手發問。此中四偈十六句。四偈之中凡有十五問。總攝爲七種支分。
初四問綵色支分(初也)次三問門標支分(二也)次二問供養支分(三也)次三問加持支分(四也)次一問護摩支分(五也)次一問眞言支分(六也)次一問三昧支分(七也)也初一偈等者。云何綵色下。第一綵色支分也(此中有四問)次偈問等者。門標旗量下。第二門標支分也(此中有三問)次有二偈等者。奉食乃至住三昧八句也(此中有五種支分)初二句奉食下。第三供養支分也(此中有二問)次三句云何下。第四加持教授支分也(此中有三問)後三句願説下。第五六七三種支分也(護摩眞言三昧。各一種問)
如是問竟(乃至)開示演説也者。以下如來答也。釋如是發問已等一偈次説偈言等者。釋最勝眞言道等一偈。般若寺疏鈔第二云。此大日世尊。欲答金剛手十五問故。先讃歎眞言道果。是即所謂加持之辭也。意金剛手能知大衆心。欲問世尊如是深義。世尊待金剛手問。時機可説故。先歎法已。歎法處示兼歎人。即世尊讃人法者。是尤加持付屬之辭言也(現本中之二右)
初一偈答色義(乃至)實相色也者。此答綵色支分有四問之中第一問故。
云答色義也如世間染色等者擧譬喩如云袈娑味等者。出例證也。袈娑味者。行事鈔下一云。此袈娑衣。從色得名。下文染作袈娑色。味有袈娑味(會本下一一之五右)資持記下一云。袈娑味者。此示非正衣名。疏云。如六味中有袈娑味。可是衣也(會本下一一之五左)濟縁記四上云。準涅槃經。甘苦辛酸鹹淡。是爲六味。不云有袈燙味。不知所出(三右)經音義云。袈娑擧佉反下所加反。韻集音加沙字。本從毛作●●二形。葛洪後作字苑。始改從衣。案外國通稱袈娑。此云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華等不成五味。難以爲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是初譯之時。見其色濁因以名也(十五之二左)古迹下云。袈娑此云不正色。謂青等五成不正色故名壞色。雖言青等。非正青等(末之六十七左)
一氎
智論第十二云。復次氎有長有短。麁細白黒黄赤○十尺爲長。五尺爲短。縷大爲麁。縷小爲細。隨染有色○禦寒暑蔽身體(十右)又經音義第一云。劫波育。或言劫貝者訛也。正言迦波羅。高昌名氎。可以爲布。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殼。割以出華如柳絮。可紉以爲布也。紉女鎭切(十三左)今此曼荼羅等者合法也。譬如世間染淨帛等。皆同其色而成一體。然今以法界色染衆生心。皆同淨菩提心故云味也。味者即一味和合義。是故只一味顯色也法界不思議色者。是五色也。五色五大。法性色故名法界也。此色周遍法界無障無礙。而非凡情之所思議故。名不思議也
復次如世間等者。重作染色祕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第一云。金剛手白世尊言。用粉五色。當何所表。復有何義。佛言。譬如白色故舊之衣。欲染愛樂之色。必先以水洗濯合淨。既洗淨已白色純粹。然後染成所愛樂色。合持誦人及與弟子。先有惡業之垢。當以曼拏羅法水洗淨。後用深智義色。染成所愛樂色。其白赤黄緑四色之粉。能滅所犯大梵行罪(八右)第三云。如弊衣垢膩滋甚。則不可頓加染色。先當教令澣濯。然後可以施綵繪之功。衆生亦爾。若先習垢染。則不染法界之色。故須遠離諸垢也(二十八右)言以●字火焚燒弟子心垢。以●字水灌洗之。然後染作普門法界之身。是皆下文所説祕密灌頂之觀道也。不可顯露談之。總而云之。兩部行法。皆約此意而作軌則。初用淨三業五悔九方便等。是淨身器之方便也。若不淨除其垢染者。難受普門曼荼羅染色之故也。次行諸尊三密。是染作法界曼荼羅。而令實相色之祕法也
次有兩偈(乃至)故第五也者。此通答後三問。先安布等二句答第三問。潔白最爲初等六句答第四問。第二問。此第三第四答中自答之。謂第二問云當以何色。答可云用青黄赤白黒五色。而答色前後之文。云潔白最爲初等。此中自擧五色故。雖不存別句。於義無所闕矣潔白是毘盧遮那等者。先釋潔白最爲初等六句。是約五佛辨五色次第也白色不假造作本性色也。是故爲毘盧遮那本有位。此位衆生本有自性清淨本源。故以爲最初也赤色是具光明除闇昧之色也。寶幢如來。發菩提心見法明道。法明道者。放大慧光明。照法性眞理。故有降魔除障之徳。其義最相應之故。次白色本有之位。而始起赤色修生菩提心故。以爲第二也黄色是娑羅樹王之色也。密鈔五云。娑羅此云堅固(四十四左)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音義翻爲高遠。其林森聳出於餘林也(二十二右)此樹有二徳。一華菓繁茂。以喩萬徳開敷。二堅固不壞。以喩金剛實際。依前赤色降魔除障。萬徳開敷。而到金剛際故爲第三也青色淨虚空色也。虚空之中具含萬徳。但無量壽如來普門應現功徳。與之相應。前黄色位。開自證悟至金剛實際故。次發化他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是故爲第四也。問。大悲胎藏曼荼羅。最可爲大日之所現。而今何云無量壽之所現乎。答。兩部曼荼羅。各有淺深兩釋。其深祕曼荼羅。是大日自現也。其淺略曼荼羅。則金剛界大日住阿●三摩地現之。胎藏界大日住彌陀三摩地現之。何者兩部即金剛蓮華一部法門也。二部深祕。在大日位。亦其淺略渉東西之故也黒色是幽玄色。以類如來自證境界。迹極還本故。次青色化他。黒色自證來焉。故以爲第五也復次如世間等者。約喩釋黒色居後之義也白是越百等者。已上約五佛明次第。以下約五根示次第。信澄淨義故爲白。入佛法信爲初故。以此色爲最初。進勇勤義故爲赤。若如實信已。必有進行功。故爲第二。念定慧均等。玄應一切經音義云。念者即定也慧也。
定慧照境其猶對面也(二十二之十八左)以定慧均等故。覺樹開敷。達金剛際。是故爲黄。依前進行。成此正覺故爲第三。一念相應者。指佛果初念。此位定慧均等。萬徳開敷。七覺者析玄記下云。七覺支中。一擇法以慧爲體。二精進以精進爲體。三喜以喜受爲體。四輕安以輕安爲體。五念以念爲體。六定以定爲體。七行捨以行捨爲體(已上)凡定中大空三昧爲本。青色空色。故以配之。又慧中寂慧究竟。寂是涅槃之義。是故配黒色也
或有説言等者。因出白黄赤青黒次第。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以五色粉敷置壇内。莊嚴其地。其法用者。先從内布以白色粉。次黄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黒色粉(現本十三之十一左)蘇摩呼經同之。此是世間受染之次第也。若非此次第。染色無容受。又無所轉上。是故白黄赤青黒次第。云有容有上之義也又白是等者。此就或説示其次第。謂以信進念定慧。如次配白黄赤青黒也復次白是等者。同就或説尚明次第。旨趣未詳。今私案之。蓋是約曼荼羅示所由歟。謂白色如來部者。中胎院遍知院文殊院也。黄色蓮華部者。觀音院地藏院也。赤色金剛部者。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也。青色成辨諸事者。持明院。謂由不動降三二尊。名成辨諸事之明王也。出生隨類之形者。虚空藏院。虚空之中具含萬像而成隨類徳也。黒色奉教忿怒等者釋迦院。謂是北方入涅槃色隨類攝召教主故也。此院多有忿怒奉教等尊。皆同主攝召之徳也。問。白黄赤青黒又可配五佛乎。答。帖決第十五云。問。五色有二次第。義釋出之。爾者其受染色次第。亦即當五佛次第歟。師曰爾也。謂白(大日)黄(寶幢)赤(開敷)餘如常(云云)私見釋文疏文有此義(十五右)問。上來所明五色次第已有兩説。以何而爲正乎。答。諸流各別。且依一傳。則以白黄赤青黒次第爲正也。他門相傳亦有同之。三部曼荼(智證)云。凡五色者。白黄赤青黒。此爲定義。餘皆傍説。經及釋中并金剛頂等。多云白赤黄青黒也。或云。白黄赤青黒。此約世間受染之淺深(云云)雖有此説。今爲正義。不是傍説。諸有以黄爲第三等。今皆爲傍。學者知之。問。經文釋文其證分明。何不爲正。今取亦説。答。位品釋云。五行者即是白黄赤緑黒次第也。五寶謂五色也。白間錯是戒品也。黄是信。赤是進。緑是進。黒是慧也。上釋云。初白次赤次黄。今以此釋爲定。前釋非也。吾今依此文爲定。輒爾徴詰。咎在爾處。問。若爾唯有四根闕念根義相違多少。答。凡修行門以戒爲大綱。若無戒品定慧難成故。今引文正爲行門。以戒爲綱。牽發五根。此義倣之。若疑念根無所屬者。當知信根攝得念根在信中。其義應知。問。何故諸文多爲五根。答。彼諸文者。約開爲五。今意合之爲四。添戒爲五○問。此文尚然。若爾經文釋文有多少説。皆爲徒設。答。彼亦非無來由。而爲妨慢法。多用散漫之説。故今依此位品及曼荼羅圖樣作此釋。得意在人。不合煩言(大中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記已上)此釋委悉。故具載之。學者思之。問。若爾正安布五色界道之日。可用何説耶。答。此有兩説。一祕密位品釋。明判云前釋非也。是故可用白黄赤青黒之次第。慈氏軌下云。第三院最外。白黄赤青黒之五道圍之。表五智之義(十二左)尊勝軌下云。第三院外縁畫五道。白黄赤青黒。此表五佛頂五智之義(四左)兩軌倶無畏譯。以白黄赤青黒次第。而爲疏主正意可知。二可用白赤黄青黒之次第。瞿醯經中云。其五色者。謂白赤黄青黒(初葉)五色界道眞言●●●●●。如次白赤黄青黒。不可輒改其次第也。問。有兩説者。此釋爲定前釋非也之釋難思如何。答。若偏爲非義者。當段經説豈徒用彼次第乎。但至此釋爲定之文者。例如經説北方不動佛。疏第四(二十一左)釋相應所由。又第二十(三十二左)釋前誤。前後釋文頗令相違。今亦可準例知之耳
復次如世間(乃至)提其綱領耳者。以下更明無次第義。故結云寂滅眞如中當在何次也法界不思議色等者。五大是諸佛自證法界也。此處備法爾眞色故。云法界色。聲字義云。如是法爾隨縁種種色等能造所造云何。能生則五大五色。所生則三種世間。此是三種世間。有無邊差別(十左)慈覺教王經疏第七云。一色一香無非法界。是故諸佛觸一切法。現此自在神變之相○如是妙相。亦非妄計所執之相。是諸佛内證法性妙色以淺略三性。不可觀其相(十一左)諸佛内證法界眞色。非常情所測。故云不思議色也
寂滅眞如等者。密鈔五云。疏寂滅眞言等者。寂滅者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之義。本不生義者阿字之體也。此阿字通與一切眞言而爲體故。既觸處皆是阿字故。云寂滅眞言中等(四十五左)鈔師所覽之本作眞言。現行疏并義釋等作眞如也。寂滅眞如者。非如常教無色無形之理以。名寂滅眞如。謂色相有二種。眞妄假實是也。妄假之色永寂。眞實之色獨存。故云寂滅眞如也。當在何次者。釋論第二。引楞伽經。云寂滅有何次(十左)就之又有顯密差別。顯教廢色相離始終故。云寂滅有何次。今宗此雖存色相立前後。而約本有倶時圓滿。故云當在何次也
經云先安布(乃至)但用白色也者。已上釋潔白最爲初等六句。以下還釋初二句内心祕密蓮華藏者。中台八葉也次造第一重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中尊大日是法身。祕密主金剛慧印是般若。觀自在持蓮華印是解脱。則身密法身徳。口密是般若徳。意密是解脱徳也。因般若故得解脱。解脱因般若。此二依法身之體。不即不離。闕一不得。猶如伊字三點(二十二右)密鈔五云。於第一重安置諸内眷屬。以此伊字三點成故。中間一點。即大日如來部眷屬。右邊一點。即觀自在蓮華部眷屬。左邊一點。即執金剛金剛部眷屬。此三點。皆是蓮華臺上遮那如來内徳(四十六右)下方持明院。或屬佛部。或屬金剛部。兩説如上鈔。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別卷云。問。何故初重有四會耶。答。遍知佛部表法身。觀音薄華部表解脱。金剛手金剛部表般若。是伊字三點眷屬也。二明王爲如來使者。親承佛教勅。故別在教主大日如來前。或可云初重四會表法身四徳。可思(云云已上)
一伊字三點
涅槃經第二(純陀品)云。何等名爲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而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光云今考此所明文出南本二之十八哀歎品。北本二之二十四壽命品)翻譯名義集第六云●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國有新舊兩伊。舊伊横竪斷絶相離。借此況彼。横如烈火。竪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横不同烈火。不竪不同點水。應如此方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相。舊伊可譬昔教三徳。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脱無復身智。如竪點水縱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脱。横一時有三法各異。如横烈火各不相關。新伊者譬今教三徳。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爲三。三無別體故不是横。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説。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伊字(一左)大乘入道章(智周)云。如世伊字釋。能證生法二空之智。名爲般若。所證生法二空眞如。名如來身。由智證理。離諸障染。不爲染縛名爲解脱。言伊字者。據西方説。彼國伊字兩點在上。一點居下。下點喩理。是所依故。上二喩於般若解脱。依理起故(下末之二十一左)
私云。西國私字形兩點或在上或居下。名義集所出兩點在下。今疏所云第一重三點眷屬圖位。相類于此字形。面上三目之喩又此例也。又以三部相配法身般若解脱三點。則有兩説。如別鈔之
次造第二重等者。密鈔五云。謂文殊除蓋障地藏虚空藏四菩薩。此是大眷屬○言次及第三重等者。即釋迦眷屬也(四十六右)内大眷屬分別準住心品疏可知之。又四大菩薩。此經前後説相不一途也。
住心品縁起列衆八葉院四行菩薩灌頂瓶加持四菩薩壇第二重四菩薩。互以有同異。彼縁起列衆四大菩薩之中。文殊除蓋二菩薩。取之除普賢慈氏。替地藏空藏。而開第二重四院。旨趣未詳。東曼荼羅鈔別卷云。遍知法身。文殊般若。釋迦解脱也。若依此義。文殊會中四菩薩。可對般若四門。地藏名似有門。除障名似空門。虚空藏名似空有門。文殊名不違非有非空(云云已上)又云。問。初重有三部。何但云佛部。答。雖有三部。遍知爲主。餘是伴也。故云佛部。問。何以得知有主伴耶。答。義釋明第二重云。文殊一會凡四菩薩。又云。虚空藏菩薩。是文殊會中西方部主也(云云)第二重既以文殊爲其主。例知。遍知釋迦。即初重第三重之主也(總而言之。三重諸會。皆是大日眷屬。別而論之。重重會會亦有主伴差別)即知。遍知文殊釋迦。如次爲三部主。故置上方。餘是伴故。置左右下歟(云云已上)若依此説。第二院四菩薩中。以文殊爲主。以自餘爲伴。此是料簡猶以難思。第一釋縁起列衆四菩薩云。此四菩薩即是佛身四徳。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列爲上首(本之十四左)第二重四大菩薩。亦各可是四徳上首。然但表文殊會。則是且標初一攝取自餘。必非主伴義。也均調正直等者。瞿醯經中云。從東北角而下彩色。極令端直。右繞而布。勿令隔斷。其色界道。若有麁細。或復斷絶及不齊正種種難起。是故應當慇懃布色(四左)奇特佛頂經(不空)上云。若緋不直即乖義若線亂即迷惑。執線之時不應●。若●即身疾病。是故漬線之時。須良久令粉汁潤徹。即緋道(十七右)微妙大曼拏羅經第一云。阿闍梨自西北方起首。右膝著地。右手下粉。先下白粉。次赤粉次黄粉次緑粉最後黒粉。此下粉次第恒以爲式。下粉不得蓋著界道。所下粉亦不得麁細下不勻。或復曲戻。所下粉先有缺處。更添補令全(八右)其行道等者。因明行院供養院及外縁等界色也。凡此界道一段。依瞿醯説。彼經中(摩訶曼荼羅品)云。五色者謂白赤黄青黒○中台及内院。應用五色而入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初右至四左)可思之。問。先造三重院諸尊已。更可安界道歟如何。答。具支灌頂第四。引當段文云。私謂準此釋文。絣定之後。先畫中台諸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三重尊。便布界道(云云已上)具如第五卷鈔勘之。問。大壇圖尊法。
第五并轉字輪品疏(第十二)祕密曼荼羅品疏(第十六)皆同先畫中胎第一重。次畫第三重。後畫第二重。而今文尊像建立界道安布。皆第一重第二重次第圖畫。太似相違如何。答。持誦不同第二云。私云。圖尊文云。第一重竟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轉字品絣線及圖尊文。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爛脱讀之(十八左)嘉會壇第三云。經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圖畫法○次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私云。圖尊文云。第一重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轉字品絣線及圖尊。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爛脱讀之耳(已上)依此等釋者。當段之文可讀爛脱也。私案。凡圖畫次第有二樣。爾乃處處一邊。何強會同之乎。中臺第一妙覺位。第二重十地位。第三重地前位也。不超次第。從内出外。是又應其一箇建立。當段約此意歟
所以先白色(乃至)爲界也者。此正釋中台第一院界道。五色前後之所中。兼攝第二院三色前後之所由也五種根力者。密鈔五云。疏五種根力者。即信精進念定慧也○此五通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爲増上。故名爲根。復此五法増長名力。所謂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復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如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名爲力也(四十六右)析玄記下云。第四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此五名根者有二義。一者生長義。能生長衆善。如世樹根等。二不可傾動義。如樹生根堅固不可傾動也。第五五力者。即前信等五也。此五名力者有二義。一者能破壞摧伏他故。一切煩惱也。二者不可屈伏故。如強健人有力難屈伏也。問。此與五根體既無別。何以前名根此名力。答。前是下品。可屈伏故名根。此是上品。不可屈伏故名力(已上)五色安布。從内向外故。内狹外廣。
以之表五種根力漸次増廣之義也若從淺至深等者。釋三重院界道増減之所由也世尊俯同等者。釋第三院。第三重佛法初入門故。爲淨菩提心位。此位越百六十心垢。而成淨白菩提。故唯用白色爲界也第二曼荼羅(乃至)爲界也者。此釋第二院。發菩提心之上進修萬行。是爲赤色。復依進修方便萬徳開敷。是爲黄色。是故白上更加赤黄色也入重玄門等者。密鈔第六云。疏爾時即入重玄等者。謂此第二院。唯是諸菩薩大悲上求下化之位。若以赤色勤勇心中進修萬行。至第八地住於法愛貪著寂滅。爾時十方諸佛。以七事勸從此發起離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難處。即是第一重玄門。又以黄色入如來念處。萬徳開敷。是第二重玄門。菩薩入此第二重曼荼羅時。以赤黄二色爲門。故曰入重玄門(初右)案此釋意。第三重初劫第二劫。第二重第三劫。地前位爲初劫。從初地乃至第七地爲第二劫。從第八地至第十地爲第三劫。第一重以上是妙覺位也。於第三劫之中。更復開二種三昧道。一八地三昧道。二一生補處三昧道。今赤色者當八地三昧。黄色者當一生補處三昧。此是二種三昧。其義甚深。難測故云玄。有二重玄故云重玄門也。凡重玄門名目。出瓔珞經。如下文(二十五右)釋補處三昧道之段引之。妙疏輔正第九云。入重玄門者。等覺證極。玄理究竟名爲一玄。從等覺位却漸次向於下位。藥法廣逗衆病。又名一玄(七右)此釋與演密鈔異也。鈔寄赤黄二色作釋故。與常途解釋異也。又智證三部曼荼云。入重玄門(重字平聲。重者重疊。玄者深玄。初地已上。還得無功用。學佛威儀深於前)賢位之行。今以此深爲淺。更入深行。重學如來深威儀法故云重玄。重修重學如來深行故云重玄。對佛如凡。對下如佛(已上)此釋初地已上。以對賢位云重玄也居寂光土等者。密鈔六云。言居寂光上者。謂第三重曼荼羅。釋迦爲主名釋迦曼荼羅。釋迦此云能寂。其曼荼羅。雖以白色爲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曼荼羅。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光上。言乃至至不識一人者。謂此第二院皆是位極。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已近中臺三點眷屬。猶如靈山從地踊出諸大菩薩。是故至如彌勒等。迹居補處。尚居因故。而於彼中不識一人矣(初左)苑師所覽之本。作寂光上。現行諸本作寂光土。上字謬也。住心品疏。釋菩提心相貎句云。行人爲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故云無量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覺顯現(十末之二十二右)今所云居寂光土萬徳開敷者。即當此位也。是猶分證也已迹居補處等者。謂以法華從地涌出之因縁。配屬第二重曼荼羅也。第二明初入眞言門功徳中云。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乃至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祕密(末之十三右)義釋作近居補處。近字誤矣。此文可爲證也。然則法華所説壽量本地常身之位。在第二重。當經所説本地法身之佛。超八葉絶方處。勝劣位懸。然如他門先徳。則兩經本地混同判釋之。恐違此等釋義。細心研究之
一智證疑問
些些疑文云。黄是如來念處萬徳開敷○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重玄門出瓔珞經義屬權教。今引之何寂光土者。非重玄門之所及處。而何此文説權教事。又約文意爲重玄門即寂光土。若重玄門非寂光者。何得萬徳開敷。又近居者不識一人者。久居之人知否。此條與前隣次。又慈氏在八佛内。何不識彼一人乎。涌出菩薩。在此海會中不(已上)雜鈔云。第二曼荼羅。
於白之上更加赤黄色者○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重玄門其義如何。又彌勒居八葉東北隅也。第二重此向外也。何故不識。又第二重爲涌出菩薩否(已上)
私云。瓔珞入重玄門。本宗(天台)約別圓二教作釋。若爾何偏屬權教乎。釋籤第三云。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名爲等覺。即成圓門。遍應法界名入重玄。不同別教教道重玄居妙覺邊名邊際智滿(二之三十三左)可思之。又寂光海會不退菩薩同會一處者。寂光有分滿故。些些疑文云。五十二位中。以何位爲常寂光土。或云。妙覺爲滿寂光。初住地有分寂光(云云)今宗所説與彼不異耶。此又大節幸垂辯説(已上)又久居之人知否者。是對近居補處之言而云爾耳。義釋文誤矣。不足會釋也。又於彌勒則有重重。今言不識一人者。非八葉院慈氏。是法華會上彌勒也。不識一人者。正是經説。何就此釋可作疑乎。第二十云。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爲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二十九)若準此釋。則於一曼荼羅。内外重位。各應有文殊彌勒等。不可作一概之執也。又第二明入眞言門功徳中。
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末之十三右)涌出菩薩在海會中必矣。可可作疑
第一重漫荼羅(乃至)内深玄也者。此釋第一院青黒二色。如次加持本地二身也身口意密無盡加持者。三無盡莊嚴藏之身也。次上釋青色曰。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十三左)即是也如來壽量常住之身者。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釋云。本初即是壽量義。世所依者。
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増長(十二之二十二左)是正述毘盧遮那本地之義也。又與法華所説壽量本地之身同異。自他門義具如別鈔是如來祕藏等者。經第二云。不共一切聲聞縁覺。亦非普爲一切衆生。第七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等(三十一左)故名眷屬者。内眷屬也。二本義釋。作故名内眷屬也最可也又入此深玄等者。釋中胎藏第一院。謂雖倶具五色。而第一院約竪存五色之淺深。中胎藏約横成平等法界也。問。釋中胎藏之中。何不釋青色乎。答。青色與第一重其義不異。黒色則有不同。第一院竪以如來妙極之境爲黒。中胎藏横。以五色同一之色爲黒。是故雖釋黒色而不論青色也。光云。又入此深玄色下。只明中胎藏耳而諸衆生等者。此因引前經文。釋衆趣同歸之義也有漸入等者。智證疏鈔云。私案。小乘中有現般人及超中二果。超前三果人。并全超半超遍沒三人。所言遍沒。當大乘漸次入位經歴之義也。小乘已有超昇之者。何故大乘無其人乎。下圖末云。有漸入者超昇者頓入者(云云已上)雜鈔云。漸頓及超昇其相如何。又於眞言門中修三密者。有彼三品否。爲當顯密相竝説否(已上)些些疑文云。而諸衆生○一切内深玄。三人差別如何。眞言行者中有此之不同。若小大漸頓顯密相望説不(已上)決此等疑有二了揀。一謂頓漸超。同眞言行者中論其不同。於三重曼荼羅有次第入者。又有超中間之入者(此中或從第三院入中臺。或從第二院入中臺等機。其類不同)又有薄地凡夫不歴三院而直入者。凡於密教中論機類淺深。諸經衆軌異説。不遑毛擧。二謂漸超者。是從顯入密之人也。頓入則獨眞言門行者也。密鈔六云。有漸入者。亦如彼乘羊。有超昇者。喩如乘馬。有頓入者。猶得神通。雖所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二右)顯密雖異。所趣終歸於一。譬如百川雖殊終赴大海。菩提心義第一云。義釋釋入曼荼羅云。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云云)故隨入者初發心處名菩提心。如大日經鈔記。有外院世天二乘爲菩心因。第二第三爲大悲句。中台爲方便句之義。是次第入者也。有行者心中以中臺爲菩提心。瑜伽相應隨分成就。此心華臺爲中台。其外八葉隨佛列布。從心以上爲第一院。從心以下至臍爲第二院。從臍以下爲第三院。諸尊形色宛然身中之義。是超入者也。又云。若就情機而説。則三壇從深至淺。乃至世天眞言義淺。但是應身教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即世天眞言與大日何異耶者。是不定入者也○情機不同行相名異。或有有情。但著世樂不樂出世。佛赴情樂。説人天中息災増益等法。有情得益。雖復歸命。未心出世。漸次引導令知勝道。終至中台。至中台時始觀心蓮。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衆生。於其中間。正因開發頓入中台。入中台時亦觀心蓮。是名不定入者也。問。何以得知。答。義釋云。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也。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不定入。若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者是超入也(末之十六)此釋以超昇爲勝。以頓入爲不定入。於漸入者不違前義一切内深玄者。内即入義。一切諸色。皆歸入深玄色故也。或又一切衆生歸入此處。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七(畢)
光云。此卷本疏古讀亂曰
(一)三問(四)問中等(二)偈云等(五)潔白等(三)經云等(六)經云建立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一具縁品)
經云建立門標幟(乃至)大壇也者。此明門標支分也。上有三問。今具答之。初建立門?幟等二句。答門旗形量。次廂衞亦如是一句。答門廂形量。後華臺十六節等五句。答諸門法度形量。但至解釋前後相雜。學者得意。可分配之漫荼羅夾門等者。釋建立門?幟等二句二標相距等者。二?相去。間量與中胎齊。距石山點本注云。居旅反。至也背也(已上)光云。石山注非今義。距與岠通。小補韻會引爾雅曰。岠齊州以南。註云岠去也(上語)問。今此門?通三重院如何。答。限第三院。何者次下釋廂衞亦如是句云。
最外門廂衞兩邊亦與中胎正等(十七右)廂衞既指第三院。門?定可最外院。依之亦作祕釋之段。云所以外門?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中胎正等者云云(十七左)是第三重最外門故。云外門?相也。或又門?通亘三重。廂衞限第三歟。外門?相者。外門?相可訓之。謂門?者。門外立之故云外門?也(已上)光云。後義未快。義或有之文甚不便。若如所立義者。文宜作門外標相也(已上)?卑遙切。廣韻頭上幟也。増韻立木繋帛於上(小補平蕭)又玉篇云。裨消切。幟也旛也。問。若就初義。三院之中但明第三院門標。是何意乎。答。下釋云。若不能爾者。其第三院。必應具依此法。勿得闕少(十六左)第一第二有無不定。其第三院決定有之。故別説之也已。問。量同中胎藏者。此總齊中胎量。將別等華臺量如何。答。釋相未詳。雖然以義推之。齊華臺量。所以者何依瞿醯意。門量九分而取中央一分。然四重壇量。以半減率法通計之。且準卷第五。假令中胎八尺。則第一重四尺徑一丈六尺。第二重二尺徑二丈。第三重一尺徑二丈二尺也。但第三重。一尺之内五分界道(白色)一寸五分外縁。八寸行道供物。尊位各二寸六分餘。從界道至供物處七寸二分餘。當門在處竪橛也。三重其間各二寸四分餘。屈曲傍出二寸四分餘也(釋六橛間迴屈處。皆令尺量均停之故也)同重徑二丈二尺之内。門量九分之一二尺四寸四分餘。加屈曲傍出二寸四分。合成二尺六寸八分餘。通門稍廣四寸二分(第五有其釋)都合三尺一寸餘也。然中胎藏八尺之内。二寸五分五色界道(色別五分)殘七尺七寸五分之内。三尺一寸餘華臺量。二尺三寸餘華葉量。華葉兩方共成四尺六寸餘也。應知。門?廂衞量與華臺量等故。云量同中胎藏。
若欲謂齊中胎總量八尺或臺葉量(七尺七寸五分)則是大小不齊等也。是故致此料簡。下作祕釋而言。所以外門?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中胎正等者。明如來一一法門。皆與法界相稱。
乃至無有毫釐増減(十七左)法界者正指蓮華臺達磨駄都。何徒與蓮華葉量若總外墎齊其量乎。又第三重一尺之内分爲四道。其行道處尺量二寸餘也。爭於其間可往來乎。是以阿闍梨第五具説示之。學者得意而宜作之横括者。帖決第十五云。
師曰括者桁也(已上)古本多以朱傍注鳥居也偃月者仰月也取繒帛等者。出旗形也。帖決十五云。師曰其形是也。其色不云之。可意準之。只一壺旛故云正方也。其隅角可破出旛手故。云隅角破之。又其首△三角也。故云隅角破之也。以二旛各附一柱故。一門兩幟也。凡諸門幢竿等。皆懸旗也。又旗上尖下足。故云上鋭下垂也(已上)今私案此料簡不合釋意。釋意四方裁帛。更隅角破之。上鋭附幢之外也。自門諸師古鈔圖等。皆以如是。安公持誦不同圖亦同大勤勇門等者。明幢上標幟也。東門安寶珠。佛部故。南門置嚩曰囉。金剛部故。嚩曰囉者五股金剛也。北門置螺貝。蓮華部故。西門雖不云之。東西同佛部故。可準東門安寶珠也
各置者此有二義。一者當段雖明第三院門四方三重諸門幢上標幟無相違故。因明三重院門。三門各東置寶珠。南置金剛。北置商佉也。二者第三院。四方各有二標。其二標偃月上。各置寶珠等也(已上)光云。初説未快。義或有之太失文勢。後説穩當文義具得。著眼看取夾門廂衞等者。密鈔六云。夾門廂衞者。夾持也。廂門東西曲也。衞護也。即是持門。左右置護衞處。如世帝王宮門。左右皆置護衞以備不虞。今茲亦爾。三重曼荼羅。皆四面開門。通門左右皆置護衞。以防魔事故也。餘門皆以金剛線而閉斷之。其通門南頬廂曲。置優波遜那守門者。北頬置遜那守門者。第二院南頬難陀龍王。北頬拔難陀龍王。近中一院南頬不可越護門者。北頬相向守門者。自餘名位如疏(二右)此釋通門二龍。并第一院不可越等。其座位南北相反。恐是謬矣。何者已違所傳圖也。彼圖方位列次。如上注之。於第三院者。南頬置優婆遜那。於第二院者。北頬置優婆難陀。兩院不齊。豈可然乎。又蘇悉地經文。如上引合。撿而可知。帖決十五云。廂者猶是次序義也。曲者亞之左右曲入處是也。其中是二龍衞處也(已上)而於中門通道者。如亞字者。上下有點不通。而於中間通道。然乃雖云如亞字形。而有所違。故云而於中間等也(已上)光云。解而於中間之而字鑿矣。
只是如亞字形處中間爲通路耳毎於曲際等者。亞字曲處置金剛橛。其金剛橛。或以木造。或以金鑄。具如別鈔橛首如一股等者。蘇悉地經奉請成就品云。籤鏟一頭如一股杵(明本四之二右)同經補闕少法品云。其橛上一頭。作三股杵形或一股形(明本四之九左)檜尾護摩法略鈔云。其末頭如金剛杵頭。其本太頭上。令有華形。上圓作如置珠形(六七)一廂六橛等者。一方廂有六曲處。各下橛故云六橛。兩邊合十二橛也四門并四角總二十八枚者。諸本皆作二十八枚。義釋有數異本。覺苑所覽本。作二十八枚(密鈔牒丈如是)安然所覽本。作五十二枚(具支灌頂等引皆如是)先依二十八枚本者。密鈔六云。言一廂六橛。至二十八枚者。謂通門屈曲状如亞字。餘門直開。是故置橛成二十八(三右)且約第三重。西門十二橛。餘三門各四橛。四隅各一橛。合成二十八枚。第一重第二重。亦復如是。所以屈曲者。爲安守門者也。餘三方以線圍斷無魔界怖。是故不安守護門者。唯至通門安之。故有廂曲處也。若依五十二枚本者。四門通有廂曲。各十二橛。合成四十八枚。加四隅橛云五十二枚也并備五色線等者。已下明曳線法不動眞言等者。蘇悉地經中云。用能辦諸事眞言。持誦五色界道線。
纒四橛上(明本四之九右)當段釋相大同此意至通門處等者。謂三方門以線斷道。通門不爾。故云不須横斷也至通門處當擧線等者。次上云不須横斷。猶未詳故。重示其法。謂五色線從橛移?。次第纒上而出入其下也既結界竟等者。已下明阿闍梨出入用心。五色線是結界?幟。故釋曳線法竟。云既結界竟也當依門出入等者。明法則阿闍梨若是瑜伽等者。明得瑜伽阿闍梨。謂法則阿闍梨。西門線道。隨門?纒上而出入其下。若瑜伽阿闍梨。四方周匝。以線圍斷。若出入時。則於西門作擧線觀。而直越線。依觀心力無越線咎。或去西門遠。而急可出入。作自身即毘盧遮那觀。以無礙身。東南北方隨門出入。即無罣礙。何有越線過乎。或料簡云。若法則阿闍梨。必依通門而可出入。不依餘門。若瑜伽阿闍梨所圍斷之四門。作擧線觀出入無過(已上)光云。上來兩義未得其意。何者。初義意云。法則必依通門擧其曳線出入。瑜伽四方周匝以線圍斷。於其西門作擧線觀。或自餘門隨宜出入。今按第五(十七左)法則若有因縁餘門出入。豈限西門。又按今文。瑜伽不限西門。且又不齊餘門。隨處出入。豈論方處。後義大同初義。其未得意可知或去門遠等者。若去四門遠。於非門之處。以無罣礙身出入無過也六橛間等者。廂曲迴屈之間。必可均等。莫令不齊仍須通行等者。通門内口可通行道院也。第十二(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云。第一胎外門口。即與行道處相連。當取少許用其門位。餘通行處(二十七左)可知之最外門廂衞等者。釋廂衞亦如是句。廂衞兩邊。與門?齊。即是相距之量與中胎藏正等。不約傍出兩際。謂除通門自餘東南北門。各置四橛而無迴屈。故門?量不約傍出也華臺是灌頂處等者。釋華臺十六節一句。華臺者小壇蓮華臺故。云灌頂處也。其蓮臺分齊。大同大壇中胎八葉也。若極小作之。則劑十六指。是依華臺十六節文。則似局華臺量。然上經説大壇中胎藏量。云十六央具梨。第五釋云。此曼荼羅極小之量。劑十六指(十八右)依此等文。亦似臺葉合云十六指。更尋決之。大曼荼羅經第一云。金剛手復白佛言。云何爲弟子作灌頂法。灌頂曼拏羅其量云何。佛言金剛手。先於大曼拏羅西北方。如内曼拏羅大小量。畫灌頂曼拏羅。中間畫界。或三重或七重。四面畫門(九右)一指節分量
新華嚴經音義下云。一倶盧舍。依毘曇中。一尺五寸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四里爲一倶盧舍。準計一里三百六十歩。則一倶盧舍。有一千四百四十歩也。依倶舍論第十二云。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微爲色極少。七極微爲一微量。積微至七爲一金塵。七金塵爲一水塵量。水積七爲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爲一羊毛塵量。積羊毛塵。七爲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爲隙遊塵量。隙塵七爲一蟣。七蟣爲一蝨。七蝨爲穬麥。七麥爲一指節。三節爲一指。二十四指横布爲肘。竪四肘爲弓。竪積五百弓。爲一倶盧舍。即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者也。半由旬量者。由旬梵言。具云踰繕那。此曰和合。謂以多倶盧舍和合成故。案佛本行集第十二云。凡七微塵成一窗牖塵。七窗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半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倶盧舍。八倶盧舍成一由旬。準此方尺量。二里餘八十歩當一倶盧舍。計一由旬合有一十七里餘二百八十歩。或曰。一由旬如此方一驛地也(一右)
餘義下當等者。灌頂壇事經第二疏第八具明之。故今指彼云下當更説也但開一門等者。第八云。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亦令四方均等。唯置一門。門向壇開也(二十右)略出經第四意開四門歟。又新譯大曼拏羅經第一。説灌頂壇。四面畫門(上已引之)可知之。問。今説灌頂壇。其承來如何。答。上金剛手問建立諸門之法度形量。諸門者通大壇灌頂壇。是故如來答中。先明灌頂壇門。次應知彼初門下。明大壇三院門也。但經説華臺十六節。不明門相。是則祕教不似常途。爲誡慢法之人。不具其詞。學者思之
偈云應知彼初門(乃至)曼荼羅位品者。以下明大壇三院之門也偈云應知等者。釋應知彼初門等二句。初門者此第一重門也
内壇者。中胎藏也準約九分等者。此依瞿醯經説。如第五卷鈔引正當華藏之心者。以門中道當華藏中心故。云内壇齊等也所餘第二等者。釋智者於外院等二句
於第二重等者。釋於彼廂衞中等二句。若依上引密鈔意者。第三重門。遜那優婆遜那。第二重門。難陀跋難陀。第一重門。相向不可越也。然當段擧第二重不言第一第三者。推疏主意。上阿闍梨所傳。圖中第一第三二守護者具出之。第二重守護者闕無之。今補其闕故。唯出第二重守護者也(已上依密鈔意料簡訖)但私案之。今言第二重者。實是第三重也。蓋約隱語云第二重。次往第二院經文。是其證也。經第一第五。皆同以難陀跋難陀安釋迦院。如第五釋者。釋第三重二龍(難陀跋難陀)而云第二重。當段解釋。準例可知。然則三重守護門者。合具擧之。而餘二院存略不定。約其定有。先出第三重也其餘衆寶等者。十四卷本。作人祕密曼荼羅位品。如門?莊嚴等。則彼入祕密曼荼羅位品詳説(第十六之二十一葉釋之)智證雜鈔云。大壇四門其樣各別。或置獸頭。或置螺貝。種種不同。垂示其來由(已上)
已上門?廂衞下橛曳線等法。恐是難解。故今作圖示之後生
通門門標纒線圖
門橛曳線圖(今所圖者三方門也。通門廂曲之橛。亦準知之)
問。如持誦不同圖等者。則以門標建廂衞内。就之案曳線法。從艮始之。次繋東門北端之橛。次繋同奧橛。次繋南奧橛。次繋南端橛。然後右繞至通門處。先繋南六橛。次移同方門標。次第纒上。次移北門標。次第纒下繋同方六橛。如是漸迴至東北角。此是一重曳線合常法也。而今其門門橛。何煩二重引之乎。答。門標群類所進入之幟也。宜建門外。何由門内立之乎。是以密鈔圖外立之。此説合理。次東南北三門。若如所疑曳之。則門内圖尊。出結界線外。豈可爾乎。但二重曳線。於理雖無妨。未見其本説。追可勘之。問。通門標纒線。餘門標不纒。有何意乎。答。今見釋文(六之十六左)則通門標。已雖纒線。至餘門者不云纒之。凡線繋橛以爲本儀。而通門爲出入纒標擧之。至餘門無所用。故不纒之
阿闍梨言(乃至)而増加也者。以下作建壇祕釋也四面方相等者。密鈔六云。疏若作深密釋等者。若依淺釋。其曼荼羅四面方相。離於斜曲及不均等乃得離過。若深釋時。四方即四念住。能離四倒。今四調直定慧均平。則能持後法(三右)方壇有二相。一正直離斜曲。二均等離不均。四念住亦有二徳。能離四倒調直。比離斜曲。定慧均等。比離不均。四念住亦名四念處。身不淨受無樂。心無常法無我也。智論第十九廣釋之。凡夫顛倒。於不淨想淨。乃至於無我想我。故云四倒也。能持後法者。三十七法門。皆以念處爲其所依。而能住持。故云能持後法也。今門標橛線等。皆以方壇爲其所依。而能住在。故以況也。天台法界次第云。聲聞經中明念處。但説破四倒爲念處。若摩訶衍中明念處。即説破八倒爲念處也。故大品經云。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爲坐道場也(二之二十一)可思之四門是四靜慮者。密鈔云。言四門是四靜慮等者。門是入出之通由。行者入初禪時。即得出憂。入第二禪即出於苦。入第三禪出於喜。入第四禪即出於樂(六之三右)最珍鈔云。問。三十七品等源出小乘。何深密釋乎。答。以壇四方四角四門等約法門故。是深密釋也。而其名雖同小乘。皆是眞言深密觀門也(云云已上)智論第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已説道次應説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法○四禪有二種。一者淨禪。二者無漏禪○菩薩爲是衆生故起大悲心。修行禪定。繋心縁中。離五欲除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内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散定故。離一切喜。得遍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微妙捨。而自莊嚴入第四禪(一右至十一右)表無表章云。靜慮等者。性離囂高沈沒等障名靜。專思一慮籌度境門名慮。亦慮亦靜名靜慮。慮之靜名靜慮(本之八左)亦是四攝法者。密鈔云。言亦是四攝法者。門謂無擁義。四攝攝物無滯礙故(三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即是鉤索鎖鈴四攝菩薩三摩地故。爲曼荼羅四門功徳也。眞興僧都金剛界私記云。又此四明表四攝事。四攝者。一布施以金等與他。二愛語以軟語慰人。三利行令得出世益。四同事共他同事業。以此四事。攝益有情故云四攝。今如次配。鉤招召義。如布施招人。索繋束義。如愛語繋人。鎖牢閉義。如利行護人。鈴歡喜義。如同等悦人(已上)今謂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如次可相配東西南北四門歟。其義可知。四十帖第四云。四攝鉤索鎖鈴。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如世人依衣食等布施故。即赴來集會。故鉤布施是同也。餘準尋之(四十六右)瑜祇經四攝行品説。慈鉤悲引喜縛捨住(已上)此以四無量心而爲四攝也。
但當段則爲門標表示也門標是四梵住等者。密鈔云。言門?是四梵住者。?謂標幟。顯現之義。能令行者識知部類出入之處無錯謬故。若深釋時。四門?即四梵住。所謂慈悲喜捨内心漫荼羅門之?幟也。東門以慈爲?。南門以悲爲?。西門以喜爲?。北門以捨爲?。猶如今之城門以牌書名而?識之。如安東朱雀等。夫欲趣中臺。由門得入。若不覩其門?。則疑惑莫進行者。於此梵住門?之下。隨以一門而入。
則見自心漫荼羅中臺毘盧遮那矣(三右)四梵住者。慈悲喜捨也。智論第三云。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一左)是釋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中之梵住也。第七云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無縁慈悲喜捨(十右)廂曲是四正勤者。密鈔云。言廂曲是正勤者。若淺釋時。毎於曲際。皆置金剛之橛并五色線。而爲護衞。一切頻那夜迦等。不敢逼近而作障難。五色者白黄赤黒青次第。即是信進念定慧根力法門也。線者連持義。連持衆徳使不斷故。若深釋時。謂於心漫荼羅四靜慮門左右廂曲。若不以四正勤而守護之。心爲懈怠頻那夜迦所侵害。四正勤者。勤遮二惡。勤生二善。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増長已生善。如漑甘果栽。未生善爲生。如鑚木出火。正勤有四帶數立名(六之三左四正勤相。智論第十九廣釋之。尚詳之)四維是四眞諦者。同鈔云。言四維是四眞諦者。維隅也。淺釋如上。若深釋者。謂内心漫荼羅四隅。即是無明幽暗之處。若不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守護之。則爲生住異滅四種頻那夜迦之所侵擾。故云四維等(六之四右)金剛線即是等者。同鈔云。五色者白黄赤黒青次第。即是信進念定慧根力法門也。線者連持義。連持衆徳使不斷故(六之三左)五色線五根表示也。五色修多羅釋。如上勘之三十七品者。智論第十九。釋初品中三十七品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
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問曰。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説聲聞法。答曰。菩薩摩訶薩。
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復次何處説三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品中。佛説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説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説三十七品涅槃道。隨衆生願。隨衆生因縁。各得其道(一右)聖位經云。若依二乘次第而説。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十一左)所以外門等者。此作門?祕釋。門標或限第三重。或通三重院。二義如上已明。最珍鈔云。問。外院淺近也。中胎深奧也。何無毫釐増減云乎。又漸次増加云心何。答。十界依正更互具足。眞諦俗諦不相離故。外境淺近與中胎深奧。相即無毫釐之殊也。漸次増加者。利生之漸弘之相也(已上)此釋十界互具料簡。不合當段旨趣更詳毫釐者。毫乎刀切。通作豪。莊子豪釐漢利析秋毫。註秋者毫成之時。端極纖細(小補平豪)氂陵之切。説文氂犛牛尾也。又十毫曰氂。通作釐。禮記經解引。易差若毫氂註作釐(小補平支)又合所行等者。三重院門中道。正當華臺之心。而漸次増廣也。今作其祕釋也
一曼荼羅莊嚴表示
法賢所譯七卷理趣經第三日。四方表四智。四門四念處。樓門四禪定。尾提爲定門。金剛柱總持。所有衆寶飾。表圓滿諸願。羯磨杵表示諸佛之律儀。寶鈴幢旛蓋。爲諸妙法藏。明鏡大圓智。妙華七覺支。珠瓔及華鬘。是成就心明。如是表諸法。大樂曼荼羅。依法而建立(十二右)尚詳説于施護所譯大教王儀軌」
偈云略説三摩地(乃至)一心住於縁也者。以上答第二門?支分訖。以下答第七三昧支分也。問。七種支分中。三昧是第七支分也。今何超中間先答之乎。答。上來所明綵色門?支分。若與瑜伽不相應者。其事不成。是故今超中間先答之也。第五云。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荼羅也(三十一左)今言若未修瑜伽等者。亦同明此意也。問。若爾得定之人。可作阿闍梨事。未得瑜伽之人。不可作阿闍梨如何。答。縱雖未得瑜伽。而隨分凝觀心。則蒙三密加持。亦宜行阿闍梨之事。若一向闕觀心之人。尤可有斟酌耳經中初略等者。略説三摩地等二句。略釋也。廣義復殊異下廣説也」
且就有相瑜伽(乃至)而無所罣礙也者。以下釋廣義復殊異等二句。略説總廣説別故。就略説一心住於縁之文。釋瑜伽殊異。即是廣説也。爲顯廣略不違。則安且字示二段連續之意也有相瑜伽者。有相無相建立重重。今且依經第七。則自身外立本尊。而修三昧名有相瑜伽。若自身外不立本尊。名無相瑜伽也。委細如上已鈔。有相瑜伽自有三品。中胎并第一重爲上品。八葉四隅并第一重三部眷屬。多是菩薩。雖然是等諸尊。皆是妙覺地中菩薩。故望第二重第三重。云諸如來身也。第二重四菩薩爲中品。但擧文殊顯餘三菩薩也。第三重爲下品。亦擧東方天帝釋。顯自餘雜類之身也。是等諸尊字印形像。一心觀之而不馳散。是名三摩地也以要言之等者。以下顯隨機觀境有廣略也如漫荼羅等者。謂唯入一尊三摩地之一門行者也若總觀等者。此普門行者也如一門等者。此躡前起後之意也。如言一門及普門三昧。或但入第一重佛部三昧。或但入蓮華部。或但入金剛部。是則勝於一門。不及普門之人也或以文殊等者。擧第二重四菩薩中文殊曼荼羅餘三菩薩者。指同重除蓋障地藏虚空藏三菩薩也。如云第一重第二重。第三重亦例知之隨行人等者。總結則通上三類也行者修習等者。示修觀用心也如於定中等者。明定中所見境。初六善相。後一惡相。善惡雖殊。竝非本所觀境故。皆不可取之
但如常一心等者。雖見如是境界。不取其相。而只如常住本所縁。一心作意。爾時雖得定境相應。猶又不應味著。宜深觀十縁生句也異境界者。殊異境界也我慢定等者。智論第十七云。而外道禪中有三種患。或味著或邪見或憍慢(三十一右)又云。復次不亂不味故。名禪波羅蜜○云何名亂。答。亂有二種。一者微。二者麁。微者有三種。一愛多二慢多三見多。云何愛多得禪定樂。其心樂著愛味。云何慢多得禪。時自謂。難事已得。而以自高。云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分別取相。是實餘妄語。是三名爲微細亂○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樂。是爲味。問云。一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但名愛爲味。答曰。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爲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染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則無福徳。於禪愛身。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爲味(三十八右)今我慢定者當慢多慳執定者。當愛多也。更詳止觀九之二(四十九左)但與正觀等者。以上明邪觀。以下明正觀。正觀者匪啻定境相應。亦離我慢離慳執。其心清淨。自然見諸佛。見淨刹也事刹者事字不審。十四卷本無事字。尤是宜也(光云。現本五之十一右有事字)若依事本。是事土非理土。故云事刹也(已上)光云。解事字也。恐似鑿矣。秖是衍文也耳即知承前等者。謂前所擧定中所見日月衆星等種種境界也。知如是境界非無因縁。以彼彼因縁有彼彼事相。了了覺悟無所罣礙也
復次深祕釋者(乃至)猶不窮盡者。以上釋有相淺略瑜伽已。以下釋無相深祕瑜伽也。有相瑜伽。自身外立本尊。其本尊是加持假相身也無相瑜伽。直住自身即佛三昧其佛本地眞實身。故云眞實相也。第二十云。有經明此義。如觀鏡像分明而見。今觀字見字。觀印尊即見之。此是有相也。若行者見此眞實相時。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無相。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也。自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無異。故名無相(十九左)如入阿字門等者。第一重三部眷屬也。乃至言攝第二重也梵釋諸尊者。此第三重之中。更開二種三昧。一若於彼解脱下約自證。第三重外部眷屬多是。三界六道衆生。流轉生死類也。而約平等實義。各入一味解脱之果海。悉成祕密佛乘之妙門。經第一言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即此意也淨天眼三昧者。三本義釋。皆作名彼天淨眼三昧。若不開淨眼者。不能世天爲門而成解脱之道。而今淨眼開敷故。不動六道群類。即爲入解脱之本尊也。二若於大悲下約化他。如來附應群類現種種身。是名普現色身三昧也。或又若於大悲藏以下。深祕釋中普門機也。即可對初淺略釋中普眼三昧門也。非謂第三重中一類機也。此義穩當。著眼看取若使如來等者。上來所明有相無相三昧。聊出梗概。若具説之。縱使經無量劫不可窮盡也
今欲以兩偈(乃至)圓滿薩般若也者。指佛説一切空等二偈也。準此中復二釋。約最初擧兩偈。而實可通説三昧支分之文終也初明如來三昧印者。釋佛説一切空等二偈也次明三昧道中差別印者。經第二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下也偈云佛説等者。一切空法門名如來三昧。常教意。衆相寂滅不存一法。云一切空。今宗意則非如是。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本有常住故。云一切空。何者若有少分而所可得。必有能得所得。若有能所得別。則非當體自爾。又有定相可名三昧。必有能觀所觀。若有能所觀別。則非當體全是。今此正覺之三昧。既至心自證心位。故自心外無所可得。又自心外無可觀之境界。是云一切空也。一段釋義意在于此者歟住如是等者。釋正覺之等持句也所以然者等者。明所由中有二。初反顯。若有境界可縁者。境界既在自心外。則違唯心道理。楞伽經云。若縁少分相。令心得生者。心既從縁起。唯心義不成(七卷本第六之十五)若心外取境相。則其境非常住。所縁境非常住。故住縁心隨境生滅。心境倶生滅者。豈名定乎。後是故正覺。下正顯。正覺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一一諸法無爲常住也。豈可同心外無常之境乎。此處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譬如火自燒火。水自濕水。若木火不同。有能燒所燒別者。則所燒木滅時。能燒火亦可滅。是世間有爲火相也。法性大智火。火自燒火更不見他物。故云心自證心等也此正是等者。上來所明是毘盧遮那三昧也。毘盧遮那爲一曼荼羅尊主故。云本尊也。匪啻毘盧遮那住此三昧。所現無盡莊嚴藏亦不離之。若殊此觀作他觀者。皆是邪觀。是故眞言行者。從最初發心正住此觀也次説必定印等者。説三昧唯證心非從異縁得。故云必定印也。但依梵本正語者。可云彼更無異得。以更無言顯必定義之故也次云彼如是等者。如是境界諸佛道同法故。云一切如來定也大般涅槃經等者。北本第二十七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十一左)同卷云。復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處處得名(十二左)首楞嚴定等者。涅槃經義記(淨影)第八云。首楞五名。總以標擧○雖擧五名。正欲明其是佛性義。隨其所作處處得名○首楞事竟嚴名堅者。翻名解義竟。而堅名首楞嚴(已上)翻譯名義集第四云。首楞嚴大論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故。
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經云。首楞者一切事竟。嚴名堅固。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是故首楞嚴定名爲佛性。慈恩翻爲金剛藏。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爲名(七左)入如來定者。三十七尊心要(不空)云。禪波羅蜜者○須住心一境更不縁異縁。於四種禪法中。住如來清淨禪中。求除妄想。須住無住之住。常依離念之心。實相圓明廓周法界。大菩提路由此致焉。此禪波羅蜜也(二十七右)四種禪者。楞伽經所説也。初三種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所修禪定也。第四名如來清淨禪。十卷楞伽第三。説如來禪云。謂如實入如來地故。入内身聖智相(二十左)又云。當勤修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是名自身内證聖智修行之相(四之二十左)内證聖智入如來地之禪行。與當經所説冥會。大師釋云。修定多途有遲有速。翫一心利刀顯教也。揮三密金剛密藏也。遊心顯教三僧祇眇焉。
持身密藏十六生甚促(十七左)顯密禪定功能勝劣可思之豈煩漸超等者。密鈔六云。疏豈煩漸超四處者。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左)學者料簡云。因行證入四位。云四處也(已上)最珍鈔。五種三昧中前四名四處也(已上)天台維摩經玄疏第四云。又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南岳師解云。即是圓教四十心也(六左)若準此釋。則密鈔義與學者義。宜會同耳復次瑜伽等者。釋故説爲大空等二句也。此中廣明三種三昧。一世間三昧有相瑜伽也。二出世間三昧無相瑜伽也。三大空三昧也初釋有相三昧之中轉成自身者。成就有相瑜伽。其身初雖重後得輕。百里千里一時遊行乃至往來十方淨刹。而與衆聖倶聞正法。或鳥畜蚊虻類不侵其身。或得無病或得長壽。故云轉成自身也。或又轉本身更成異身。故云轉成自身也。或又第七云。瑜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亦能次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佛國也。非徒見之而已。亦能以此百蓮華藏。轉作自身(三十左)今準此釋。則非只見十佛刹士聖尊。又彼聖尊三密。轉成行者自身。
故云轉成自身也釋大空三昧之中即知如是等者。前空三味。偏空有相之境。而今自證心性時。明見本地無作曼荼羅。爾時即知前有相定之中所現十佛刹土聖衆。皆是自心實際本地曼荼之所現也。空者出世三昧。不空者世間三昧。空與不空。畢竟無相之上。法佛法爾三色。宛然而住。性佛性然四曼森羅而現。故云而具一切相也。尊勝儀軌上云。樂修無相説瑜伽。爲求有相兼説相。有無一體眞大空。是故我今修瑜伽(一左)第十九云。諸佛大空而實不虚也(十五右)可思之。私云。世間三昧者。六無畏之中第二無畏位也。出世三昧者。第三乃至第五無畏位也。大空三昧者。第六無畏位也。初地已上。皆於此大空三昧中所施設也。六無畏釋。注意看取。又大空三昧者。此正覺三昧之異名也。初地以上。是正等覺顯現。故名正覺句。云正覺三昧也。問。般若寺疏鈔第二云。以上答十五問已了。疏第六卷未了。經第一卷了(七左)此釋未詳如何。答。推之三昧支分第十五問。故云答十五問。經第一於此已了。故云已了。爲顯此義。注云第一卷了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八(畢)
光云。此卷本疏讀亂脱曰
(一)各得其所(三)於第二重○分齊也(二)所以外門○而増加也(四)偈云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奧演鈔第十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經第二卷初云(乃至)佛加持日也者。以上釋第一卷了。以下釋第二卷也。爾時下牒經。如來下隨釋已説究竟等者。謂指次上所説之大空三昧也三空三昧者。三解脱門。或名三空門觀。或名三三昧。今合呼之云三空三昧也。嘉祥仁王疏上云。三空者空無相無作。空無二十五有名空解脱門。無其十相名無相解脱門。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名無作解脱門。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脱門。此之二法有何等異。三三昧通漏無漏。三解脱門一向無漏。三藏師云。三假空名三空。三空即三無性之理。又解。十八空名空門。破男女相名無相門。不願中求名無作門(上一之十五左)法衡鈔(遇榮集)第二云。三空門觀者○即此觀行總有三名。一名三空門觀。通漏無漏。及通定散。以聞思修三慧爲體。二名三解脱門。唯定非散。唯是無漏。以解脱者棄背義故。三名三三昧。唯定非散。通漏無漏(二之三十七左)三昧通大小顯密諸乘。而今於大空三昧中。從義分空無相無作三名。是非二乘淺近所修。亦對菩薩因分所行。故究竟三空三昧也。理趣經所説文殊師利曼荼羅可思之。智論第二十云。是三解脱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縁故説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辨。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爲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七左)三三昧分別者。智論第五第二十廣明之。第七卷鈔尚可考之爲令普門等者。機根不同。入門非一。若唯説大空三昧不説三昧道中差別者。各各當根衆失進趣門。必有留難。故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説各各三昧道。以爲引入方便也復説三昧道中差別印者。上自立科云。此中復二。初明如來三昧印。次明三昧道中差別印(十九右)上來明如來三昧道。以下明差別印。故云復説三昧等也三重漫荼羅等者。釋與一切諸佛等文。大日經指歸(智證)云。第二卷初具縁品之餘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釋。云如來已説三空三昧印○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今案。三重諸尊皆名爲佛。曾無五乘之非佛身者。一切如來皆同一體。同阿字。皆同實際。遍一切處之所有諸法悉爲佛乘正在此文。縱令聾盲尚可聞見。況有眼者。詎候煩説(十八左至三十一右)此等一切諸佛等者。釋各各宣説之文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者。第五云。如於一世界中普現六趣隨類之身。於一切世界中亦復如是。於彼彼衆同分中最爲上首(三十一右)準此釋者。指彼彼世界云本所。其本所所流通之法門各別。同彼説各各三昧。故云各於本所等也。又最珍鈔云。曼荼羅聖衆以本所學法門爲他説之云事也。如云本聲聞人在虚空中説聲聞行等也(云云已上)私案。本所者指如來三昧道。從此流演説種種法門。故云本所流通也(已上)光云。初引第五而所立義太穿鑿也。最珍鈔義依法華意非今意也。鈔主今案粗得其意。本者本地所。流通者加持。謂因縁顯現必學本有不得自由。故云各於本所流通法門也。
但今所謂加持自證神力而非隨他加持也若現世天等者。且擧諸天二乘菩薩金剛五類以示其大歸。初三第三重。菩薩第二重。持金剛第一重也當知此中等者。第一云。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若十佛刹微塵大衆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則無限量(本之十五)今無量刹塵者。當彼則無限量之經。結集經卷者。指十萬頌本也然諸行人等者。此通妨也。無量刹塵偈頌。不載于結集經卷者。既有未盡之失。依何爲群機可施利益耶。而諸行人入瑜伽境界三昧時。了了聽聞如正説時無異。依之群機嘉會利益無窮盡也佛加持日者。日有三種。一世間日。二加持日。三圓明日。具如卷第一已釋。問。案如正説時等文勢。以當經説時似爲加持日。爾乃此經教主加持身非本地身。如何。答。正説時者。自性法身説時。即是圓明日也。
於圓明日所説無量法門入三昧時了了聽聞。是即佛加持神力之所致。故云佛加持日也。非以正説時云加持日也佛加持日也者。華藏院本注之云。證本無日字存之字(已上)小野本同之
經云時佛入於(乃至)一體速疾力三昧也者。以上明同共集會聖衆説各各三昧已。
以下顯佛更復入一體速疾力三昧印持彼彼三昧也謂一切如來者。指同共集會三重聖衆也一體者。彼三重聖衆大日如來不分一身。所示現故同一法界智體也速疾力者。如是證知己。於一念中觀察一切如來所説諸三昧門。能知因縁有無。具了成佛久近。匪啻觀察之。而遊戲諸三昧中。次第修習出入。超間於一一門各成熟無量衆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不可得超昇者。異本無不字也超世間者。十四卷本無世字也。竝爲隹
爾時世尊遍觀察已(乃至)成菩提印者。
此釋於是世尊等文也種種三昧道同歸一體者。是會諸乘歸佛乘之意也是佛乘者。即是成菩提印也。但説此印有二。初我昔坐道場下明成佛外迹。後我覺本不生下明菩提實義也
初有二偈(乃至)號爲大勤勇者者。光云。初明成佛外迹謂我初坐等者。此釋我昔坐道場等二句。問。我昔者指何時耶。答。此有二義。一義云。指金剛頂經初會。大日如來本名一切義成就菩薩。於色究竟天成道之時。降伏四魔能除衆生怖畏。然後説十八會經已更説此經。故云我昔坐道場也。一義云。指釋尊閻浮成道。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收迹都史天宮。下生中印土。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姓人法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一右)準此釋者。釋尊成道之後却住天宮説眞言經。故云我昔坐道場也。尋云。次下釋曰。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説乃至聲及淨居。(已上)似指釋尊成道。爾者初義不合釋意。如何。答。隨宜轉用擧此事歟。或又大日外用之迹統攝三界以爲化境。
略出經嘆世尊徳云遍滿三界者(一之一右)地神歡喜展轉稱説有何失乎。凡地神者諸佛成道之時主證誠徳。然乃生身法身雖異。竝施歡喜證明徳歟。不可強局釋尊成道矣以此一體等者。釋降伏於四魔句。四魔者。智論第五云。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
奪慧命壞道法功徳善本是故名爲魔(二十一右至二十二)同第六十八云。魔有四種。煩惱魔·五衆魔·死魔·天子魔。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五衆魔者。是煩惱業和合因縁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衆。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名爲受衆。小大無量無所有想。分別和合名爲想衆。
因好醜心發能起貪欲瞋恚等心相應不相應法名爲行衆。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衆。死魔者。無常因縁故破相續五衆壽命。盡離三法識熱壽。故名爲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魔秦言能奪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縁。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四左)佛地論(親光等菩薩造玄奘三藏譯)第一云。煩惱魔者。謂一百二十八煩惱并隨煩惱。蘊魔者。謂五取蘊。死魔者。謂有漏内法諸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説名爲魔(十六右)濟縁記三上云天魔住欲界天頂。有求出離則懷愁惱。變現異相擾令著欲。陰魔即五陰遷謝不得安住。煩惱魔即心三毒起必滅善。死魔謂死苦所迫奪其善念故(一左取意)行願品疏義記(宗密)云。魔者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殺修行人智慧命故。此爲生死根本也。略説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縁)三蘊魔。四死魔(是生死果五之三十九)降伏天魔軍衆者。先擧天魔顯餘三魔然是中等者。釋四魔中煩惱魔最難降之所由也
一報身應身降魔成道前後有異
第十四云。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爲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也(二十五右)教時義第四云。又報身佛尊特魏魏無人能障。故降三魔已成正覺。先成佛然後攝伏三界魔天。先三後一。總降四魔。故大日經化身佛言。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若變化身應同人法。故有天魔來障成道。坐道場先降天魔。次降三魔。然後成佛。言三魔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先一後三。總降四魔。故維摩經變化身言。我坐道場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十五右)此意者我昔坐道場等文。先降天魔後降三魔。即是屬化身降魔也
以大勤勇聲等者。此釋以大勤勇聲等二句。密鈔六云。疏以大勤勇聲者。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名大勤勇。從此勤勇以威猛大勢發誠實言。故云大勤勇聲(四左)受持如是等者。又云。疏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一切遍知印也。作三角形名三角印。三角是降伏義。其鋭下向。若有受持之者。能除無間中無量怖畏等(四左)第五云。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猛大勢降伏四魔。
得成正覺(十八左)如來降魔徳是遍知院三角智印功力也。經言大勤勇者。即三角印名也。如諸佛降魔法。行者亦復如是。受持此印可治魔怨。故相例也爾時地神等者。此釋是時梵天等四句。智論第九云。復次佛説法聲至梵天。佛得道時諸天展轉。
唱告乃至淨居天(七右)注維摩經第一什曰○佛轉法輪時地夜叉唱空夜叉聞。空夜叉唱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也(一之十五)文句第四云。輪王出世聲至他化自在。憍陳如得道聲至梵天。佛得道聲至首陀會。何故爾。答。善業·名譽業·稱讃父母師長業有上中下故爾也。若使有頂有耳識者。佛聲亦至彼。輪王行一善。善生欲天。欲天喜我眷屬増多故。陳如離欲。故徹梵。佛最勝至尼吒○若依大乘佛得道聲遍至百億尼吒。
又遍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尼吒(四三之四十九)然我實成佛處(乃至)何有得理耶者。以上明成佛外迹。以下釋菩提實義。於中有三。初簡前。次故次下起後。後我覺下正釋也。正釋中初有五句。如次配五大。宗家開我覺二字爲識大。以配六大。一家宗極七軸祕旨。唯在此一偈耳。故寶鑰下引此文而釋云。此頌文約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説(已上)光云。今此教文所詮義理形在事相師資傳授。故云非面難説。請擇明師頂受面説謂覺自心等者。謂以自心爲其觀境。而示本不生義。迷自心故六道之波鼓動。悟心源故一大之水澄靜。其澄淨水離生滅故云本不生。而境界風爲縁發種種妄心。以之喩波。若能止息波相歸入性水爲生死解脱之始也。所謂性水者自心本源也。談此本源則有顯密之二意也。今密宗意約大悲曼荼羅究竟不生義示其義。其大悲曼荼羅者。非三界六道之外有其處。遊之則成生死業報穢界。悟之則成密嚴華藏淨刹。淨穢不同只在知與不知。非法體有二別。雖聞此説未信自心本佛。還於有爲事迹冀望成佛。有爲事迹者。謂神通放光降魔成道等外迹也。此是外用應迹有爲事業非實成佛之處。其實成佛之處生佛一際無毫釐之異。而心貴放光起通之事迹。此即自心之外求佛。譬如離影求質捨波酌水。何其有得理耶
出過語言道(乃至)而可表示也者。從此以下轉釋阿字門也。高祖意五句如次配五字。疏家意此轉釋阿字故。出過語言道以下諸句皆屬阿之一字。一往雖似相違而實歸一致也。謂轉釋阿字門説出過語言道者。即嚩字門也。乃至説知空等虚空者。是欠字門也。三種悉地儀軌云。鍐字是嚩字第十一點。尾字是第三點也。
轉釋阿字義也○藍字是大日如來心地火大種子○轉釋阿字義也(二左至三右)如云嚩羅二字。自餘字門亦例知之智度謂之等者。智論第一云。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者。第一義悉檀何者是。答曰。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説。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説諸行處名世界法。説不行處名第一義(十四右)金剛之身遠離百非者。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云。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無有動搖。無受無行。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爲。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不可思議(十九)法界體等者。最勝王經第一云。不實之法是從縁生。眞實之法不從縁起。如來法身體是眞實。名爲涅槃(十七左)意云。因縁生法必有生滅。有生滅故有斷常去來一異等。是故起種種戲論言説。而法界體遠離因縁故。生滅斷常等種種戲論皆不相應。豈可得言説耶而今法等者。此通妨也。謂法界體遠離諸生滅。而今現諸法。從縁生隨縁滅。何云遠離諸因縁耶。今通云。縁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起時無所起。滅時無所滅。是故縁生法不妨不生理。譬如以翳瞙因縁空華生。空華無自性故。唯有虚空常不變易也大經亦云等者。涅槃經第五(如來性品)云。又解脱者拔諸因縁。譬如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眞解脱中都無是因。無是因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二十二右)密嚴經中云。天主世間因縁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壞滅。從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縁起。
唯有如來離諸因縁(唐地婆訶羅譯二之十二右顯示自作品)大經者指涅槃經。雖然所引之文全同密嚴經。故因引之以自性淨等者。法性空有三徳。一自性淨。二無分際。三無分別。
此是三徳同於世間虚空故云同於大虚也如實相智生等者。還嘆上我覺徳。於中有二。一約表徳。如實相智生者是也。二約遮情。已離一切暗者是也第一實無垢者。即通上二。第一實當如實相智生。無垢當已離一切暗也
次有二句等者。此總結也。上來所明不生離言等者。二諦中第一義諦也。是故説云第一實無垢。此第一義諦絶諸名言。是故六趣衆生諸佛稱號皆是從種種妄想立其名。
非云自證法中有如是名字也華嚴所説等者。八十華嚴第十二(如來名號品)云。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
令諸衆生各別知見○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衆生各別知見(四右至五左)如説一四天下。則百億四天下各各如來於中出現。一一世界立十千名號。娑婆一世界分總合有百億萬名號也。自餘世界亦復如是
次一偈復釋通(乃至)第一義諦也者。以上就我覺本不生等二偈二句明第一義諦。以下明世諦釋通者。釋開解演暢義。通流通往渉義。謂第一義諦流演世諦。故云釋通世諦也。經説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釋言不動實際以自在神力。皆是釋通世諦之意也加持彼彼聲字者。一義云。指法爾聲字。第七云。爲欲以此法身遍施衆生故。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
故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之身(二十九右)第一義諦無言説者。即遮世俗文字。非無法爾聲字。今加持彼法爾聲字。附同世間衆生。而説種種法門。故云加持彼彼聲字也。一義云。指世間文字。又第七云。復次世尊以未來世衆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眞。是故慇懃指事。言祕密主云何如來眞言道謂加持此書寫文字(九右)即此義也若衆生等者。明加持設教本旨也。謂所以不動實際加持聲字者。爲令衆生即世諦入第一義諦也。譬如以金假作楊葉授與少兒。成人之後知彼楊葉不異金也
經云爾時執金剛(乃至)領解前旨也者。以下明金剛手領解也。於中有三。一爾時下明薩埵得益相。二諸佛下正領解前所説。三若有下説知法福聚。經釋相影文義可解
初云諸佛甚希有(乃至)不可思議也者。此正明領解。就中亦二。初略。後離一切下廣。略中有二。正釋約文段。謂智領解我覺本不生等二偈二句。方便領解此第一實際等一偈。復次釋約曼荼。謂智蓮華臺。方便八葉以外乃至第三重也。第三云。不思議法界即喩蓮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喩蓮華葉(十四左)廣中次云下總標。若法下作釋。作釋中初釋不思議智。次然佛下釋不思議方便。後是故下總結也。意云。如來實智無師自悟之處非凡夫思議之境。故云不思議。而佛有大方便力。以種種名相爲門。令證法佛自然智。此是巧方便非凡小之境。故亦云不思議也
次云眞言相如是(乃至)常依二諦也者。此中眞言相如是一句。結成上章所明不思議二智。第七釋眞言眞言相句云。初云眞言梵本以多聲呼之即是。即是總指百字門世諦字輪之相。次云眞言相者。是此眞言實相也(三十一右)今準此釋。眞言與相如次可配權實二智。或又二智相依説種種名言相。故云眞言相也。依前義者眞言相可訓之依後義者眞言相可訓之。常依於二諦一句。領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所以結成二智領二諦者。則權智俗諦爲境。實智眞諦爲境也以知名相等者。正釋常依二諦之義。若但住實際無無名相者。可闕利益衆生方便。若唯有名相。無實相者。可闕義利不虚實益。是故諸佛以實相作名相。以深祕成淺略。眞俗相依暫時不離。故云常依於二諦也
次有一偈(乃至)猶如敬制底也者。此明知法福聚也佛菩提印者。謂我覺本不生等頌也。此頌説五大法性。五大者五輪塔婆也。是故寄制底嘆其福聚也制底者。此生身舍利所依之處。而以況法身舍利所依之處也。就之初正釋意。信解菩提實義之人爲法身舍利所依也。第七云。梵云達摩駄都。名爲法界。界是體義分義。佛之舍利亦名如來駄都。言是如來身分也。若見駄字門即知一切諸法悉皆有體。謂以法界爲體。
(十九右)大日法身以五輪成其身故立達磨駄都之稱。謂之法身舍利也。若信解此菩提印即成大日法身。故云法身舍利所依也
復次梵音等者。此復次釋意。行者自心爲制底。其上置達磨駄都。故云法身舍利所依也制底與質多等者。●制●底●質●多。同以遷變●如如●爲字體。故云體同也如第三等者。正釋以自心爲制底之義也。謂三重曼荼羅次第有層級。是表制底形也。然此自有横竪二相。如文可知。或記意塔婆地水火輪。如次配當曼荼羅第三第二第一重。風輪配八葉。空輪爲中胎也。但支分生曼荼羅自臍輪現第三重。而今不然。臍輪水大配第二重。腰下脚足配第三重。是地大也。胸臆間者火大第一重也自心爲基者。白本性菩提心之色。以之爲本。次第増加是竪義也。又從八葉向外次第増加是横義也蓮華臺達磨駄都者。祕藏記云。蓮華臺上置阿字。放光成率都婆(本之七左)率覩婆變成大日如來。當知法身舍利有種三尊。種子者五字或一字。三形者五輪塔婆。尊形者大日法身也
經云時執金剛(乃至)甚深發問也者。以上説如來三昧道。畢竟三昧印者是也。以下金手問三昧道中差別印。如來答説四種三昧道也。問。前已毘盧遮那世尊與一切如來同共集會。説三昧道中差別印。今更金手擧問。如來答之。是何意乎。答。如上所説三昧道中差別印者。此餘聖説而非如來眞説。今請如來説爲起信因縁。或又上十佛刹塵數聖衆。各各所説法門非結集經卷所可具載。今如來取要説之也。或又上開會以前説。例如法華以前設方便教。佛入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證知一切如來所説諸三昧門皆是同一法界智體。已説其所歸一體之印。我覺本不生等文是也。如是開會諸三昧。更説三昧道中差別印。今文是也。例如涅槃四教倶知常住。然則前差別印權説。此差別印實説也。如是有重重意故。金剛手更問。如來答説也若以語言等者。此中發問異于常例。金剛手默然而住以爲其發問誌。而今釋彼所由有三。初釋意金剛手遇菩提印光。已得開敷眼。還領解前深旨。遂嘆信解菩提印之功徳。云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當知如來與金剛手内證朗通。是則表能所不二生佛一體至理也。金剛手若發言語作疑端者。猶似所化機未熟相。是故默然而住。可謂甚深發問也
復次執金剛(乃至)而後答也者。此第二釋也。如來大悲無限照機無間。何必待問而答。是故默然而住也如常教所傳等者。智論第二十六釋十八不共法中無異相云。復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觀一切衆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等觀衆生故無有異相(四右)如大海潮等者。八十華嚴第三十九(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爲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十七右)北本涅槃經第三十二云。善男子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議。何等爲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者同一鹹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有種種寶藏。六者大身衆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増不減(三十九右)密鈔六云。疏如大海等者。如世間大海潮必應時。即十地經説。海有十徳。一次第漸深。二不停死屍。乃至第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此當第九徳也(五右)依此等釋海潮増減不失時限。故云終不過限也
復次金剛手(乃至)同歸一致也者。此第三釋也。薩埵住眞諦。如來照俗諦。是則相成終歸一致也。問。依上來文如來説法偏是權智所作世諦境界也。若爾至正智證如之境者。乃廢言語説法。是與常教所談如何異乎。答。一義云。誠如所疑。正智無言權智説法。上來經疏其文明也。但異常途談者。常教意權智説法偏是方便不説實證。今宗意權智能説證如之境。上嘆權實二慧倶不思議。則此意也。第十二釋説法無等比文云。如飮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爲不飮人説。況如來境耶。然佛以加持力故説此不可説不可説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知之。此事即爲希有也(二十三左)可思之。一義云。權實二慧倶能説法。祕藏記云。已成佛後在自受用土。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説法。又作後智用爲他説法(末之七左)當段釋相又存此意。上言我覺本不生等者。此自證實智説法也。寶鑰下云。又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説自證法界體性三昧言。
我覺本不生等(十三右)次言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等者。此化他權智説法也。是故向釋眞言相如是常依於二諦文。云是結成不思議二智。領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二十四右)權實俗眞如次相配。佛説眞諦境。是名如來三昧道。説俗諦境。是名四種三昧道。
金剛手知世諦(四種三昧)即是第一義諦(如來三昧)然其如來三昧上來具説之。何煩用重説。是故默然無言也。如來知第一義諦即世諦。而復開如來三昧成四種三昧。是故分別廣説也。一段大意蓋如斯乎(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後義要妙
就如來答中(乃至)而義有差別也者。答説中有四種三昧。是云四句。所云句者。義句非文句也。四種三昧者。一菩薩三昧。二聲聞三昧。三縁覺三昧。四世間三昧也第一句云等者。四句之中第一句菩薩三昧也。然此菩薩三昧甚廣。今擧其要略説二種三昧。一一生補處三昧。二八地三昧。若約義云之。可有初法明門三昧。其義至下尚可悉之
復次祕密主等者。初明一生補處三昧。是等覺菩薩三昧也此是最上等者。明菩薩三昧道中最初説此三昧之所由也。謂最上灌頂位故也。凡灌頂位者。仁王軌云。從勝解行地乃至法雲地。於地地中十方法界諸佛菩薩皆悉加護獲諸灌頂(十一左)依此文者。地前地上諸位各可有灌頂也。故大論中於三處明灌頂。一地前。二初地。三等覺。如是灌頂中等覺位灌頂最勝故。今云最上灌頂位也。且又三摩地軌(十二左)青頸軌説閼伽功能當得灌頂法雲地。是則約勝於法雲地亦立灌頂稱也。灌頂重位具如下明如餘經所明等者。釋一生補處菩薩句。但是就一生補處名字。明顯祕二義。初顯意者。彌勒下生經疏云。一生有三義。一約人中一生。二約天上一生。三約下生一生(已上)法苑林章(基)第七本云。一生所繋如彌勒等。先處人中身名一生所繋。望當佛位應有四生。人天本有及二中有。如七生等名一大生。若住天中稱一生繋。半生名一。一本有故。智度論説彌勒三生。説在人中除成佛身。故説三也(二十二)彌勒上生經疏(基)上云。有説彌勒菩薩名一生者。住在人中名一生。一大生故。如七生等。據實并中有。合有四生。若説天中唯有半生并中有二生。大智度論説爲三生。設在人中除成佛身。故有三也(九右)若依法苑林章并上生疏。
但在人中至等覺位之菩薩名一生所繋合四生名一生。謂此菩薩上生天時。有中有本有。後下生人時亦有中有本有。合此四名一生。例如極七反有聖者合十四生名七生也。又此菩薩在天中名一生合二生名一生。謂下生時中有本有也。若依下生疏一生有三義。如文可知。但當段釋彼三義中約第二義。謂人中當位故不可云一生。下生成佛身故亦不可云一生。唯取上生兜率名一生補處也。後釋密意之中言。一生下釋一生二字。唯少如來下釋補處二字。更有一轉法性生者。此雖似釋一生二字。而實不爾。餘位菩薩雖從一實之地而生。隔多位故不得補處之名。第十地菩薩唯有一轉生。補佛處故名補處。從一生中紹佛處之菩薩故立一生補處之名。一生之補處。依主得名。謂一生是總。補處乃別也。義寂釋云。一生補處者。謂生彼土更不經歴多生。令至一生補處位也。若説化相昇兜率。前身名一生補處。除最後身餘彼兜率一生在故。以最後身即成佛故。又即兜率身名一生補處。最後人中一生在故。餘一生中補於佛處故名一生補處菩薩。若約實行。或七地終名一生補處。餘有變易一生在故。或第十地住分名一生補處。餘有出分一生在故(已上)此是究竟等者。釋住佛地三昧道句是故住此等者。釋離於造作知世間相二句已。還結歸住佛地三昧道句也梵音質言之等者。密鈔六云。疏梵音質言之等者。謂經云住於業地。業者梵音羯磨。即質言之也。若巧説時應云迦囉駄囉尼。此云作地。作地者。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等。故曰梵音質言之。言作地者。即第十地也(六右)
瓔珞亦云等者。瓔珞本業經上(賢聖學觀品第三)云。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復次即心所行法者。所謂勇伏定入法光三昧。入此定中修行十法。一學佛不思議變通。二集菩薩眷屬。三重修先所行法門。四巡一切佛國問訊一切佛。五與無明父母別。六入重玄門。七現同如佛現一切形相。八二種法身具足。九無有二習。十登中道第一義諦山頂(十九右)又説等覺菩薩云。復住壽千劫。學佛威儀象王視觀。師子遊歩。修佛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化導之法(十左)密鈔六云。言重玄門者。謂寂滅三昧即無相三昧也。於八地中已入玄門。今十地滿隣於佛地寂滅三昧門再得趣證。故曰入重玄門也(六左)堅住佛地者。密鈔六云。疏堅住佛地者。前住業地即當身住。今言住者但約心住。謂專縁佛地無動散故。次云與前住字義有殊也。言補處三昧道者。補處是所趣。三昧爲能趣。補處之三昧道。又解。堅住佛地者。謂前業地中專希佛果。更無異縁。名之爲住。猶彼渇乏須水之念凝注一心。是名補處三昧道也。今此堅住乃最後心希望都息。名之爲住。猶如渇者已到清流既上攀求安心不動。故此兩處住字相望有殊也(六左)此中作二釋。初釋意前住於業地者身住。云學佛威儀故。後堅住佛地者心住。縁佛地堅固不動故。疏雖云住字義殊。而未明其異相。是故鈔者約身心示其殊也。如人渇乏等者。通妨釋也。或疑云。説補處三昧云堅住佛地。與妙覺地云何異乎。今通云。如彼渇者念清流水更無異縁爲堅住佛地。是補處三昧也。已到清池希願都息正爲佛地。是故雖言堅住佛地不亂妙覺地也。後釋意與前住字義殊者標。如人渇乏下釋也。説補處三昧中。住於業地者此約當位。如渇乏者念水。堅住佛地者乃約未來。如已到清凉池也」
經云祕密主(乃至)故分爲二印耳者。以下説八地三昧道也。八十華嚴第三十八説第八地文云。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己。
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得此十自在故則爲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乃至)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増上大悲爲首(七左)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經云。善男子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發大誓願。應時具足足千手千眼(已上)千手經云。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護念我故。及爲一切衆生故。説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神呪。普爲未來惡世一切衆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者。
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已上)知一切如幻等者。首楞嚴經第六云。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初葉)如上已説等者。明次補處三昧説八地三昧之所由也。於中初問。其意可知。後以一切菩薩下答。此中有二。初明別説八地所由。後從此進入下釋不別説九所由初中初度第七地等者。古釋此文又有兩説。一者安然瑜祇疏第一云。大日經五種三昧道中第四菩薩三昧道説。度第七地性空彼岸世稱觀自在者。即是三乘共行十地中第七地。是二乘地。菩薩到此多墮沈空。爲濟沈空出假利生。世人稱觀自在。是諸出假菩薩通名。此亦與此觀法清淨壞二乘心其義大同(二十右)依此釋者。則於七地沈空以八地三昧道驚覺之也。二者密鈔六云。謂初入此八地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沈空多時名無相三昧印。諸佛勸起以如幻三昧起種種利衆生之事。名爲有相三昧印。故爲二印也(七右此鈔釋第二院三色界道之意亦同如上引之)依此釋者。則於八地初位沈空。是名無相三昧。更以有相三昧驚覺之也。然乃於第八地之中分有相無相二印也。今考諸説。或七地沈空。或八地沈空。各有本據。如左載之
六十華嚴經第二十八云。菩薩住七地。慧方便已淨能入第八地。離諸有量心。諸法從本來無生亦無起。無相無有成。亦無去來義。菩薩住是地心識無分別。如入滅盡定。休息諸所行。得是深忍已一切想念滅。以本願力故。及佛令勸道。如是第一忍是諸佛職位。我等深智力無畏不共法。汝今無有此。當加勤精進。諸法實性相常住無變易。二乘亦得此。而不名爲佛(明本二十七之八左)注入楞伽經第八(現證品第九)云。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縁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衆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絶如來種姓。是故諸佛爲説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徳。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縁覺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註曰。言此八地菩薩。初得無生法忍。覺一切法如幻如夢。心量妄想息滅。諸佛以七種加勸。於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蒙加勸發即不修行廣大行願悲他有情。亦如聲聞縁覺斷佛種姓。是故如來爲示無量難思功徳。令其滿足成佛果海無墮二乘於無生三昧生涅槃想(已上)光云。又八十華嚴第三十八(三葉以下)明八地沈空及諸佛七勸之事。更詳已上此八地沈空之證也
五祕密經云。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徳智慧迴向聲聞縁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一左)智論第十云。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中夢覺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衆生。汝雖知空衆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徳教化衆生莫入涅槃。
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三十二業。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衆生。如是等初得佛道時得是佐助(二十右)第十五云。第四二乘者。謂觀察二乘境界心得無著心不墮實際。爾時得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也(二十五右)已上此七地沈空之證也後中。從此進入等者。指第八地云此也。次下從此之此亦指此地也過患難者。從第八地以去已出過第八地難處故也行處印者。謂第九地行處印也
一八地以上不墮二乘地
菩提資糧論(龍樹本比丘自在釋隋達磨笈多譯)第三云。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諸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説爲不退轉。唯説住不動地菩薩爲不退轉。答。已住不動諸菩薩得於法爾不退智。彼智二乘不能轉。是故獨名不退智(十一右)
從初發意等者。釋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句度者。至到義也。復以善巧等者。釋知一切幻化一句。總意云。八地三昧道者。有空不二妙定。能離凡夫實有生。故云不得一切諸法。亦離二乘斷滅處。故云知一切如幻。不留有。不著空。於如如中起無邊大用也是故世間等者。釋是故世稱觀自在者一句。心經幽賛(慈恩)上云。觀者。察義府救慧悲。自在者。無滯義拔濟妙用○又觀者。照義了空有慧。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爲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由施所得。四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爲。五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七願自在。隨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隨言音慧。十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慧所得。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
但言觀音詞義倶失(四左)此中十自在即華嚴經所説第八地菩薩功徳也。其文如次上引
此中自在等者。玄應一切經音義第六云。觀世音梵言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此譯云觀世自在。舊譯云觀世音。或言光世音。竝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爲自在。雪山已來經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爲音。
當以舍婆兩聲相近遂致訛失也(十九左)華嚴探玄記(法藏)第十九云。觀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觀世自在。梵名逋盧羯底攝伐羅。逋盧羯底此云觀。毘盧此云光。以聲字相近。是以有翻爲光。攝伐羅此云自在。攝多此云音。勘梵本諸經中。有作攝多。有攝伐羅。是翻譯不同也(二十六右)然未能絶等者。密鈔六云。疏然未能絶起用等者。問曰。八地菩薩名無功用住。亦純無相觀。云何未絶起用之迹。答。仍對上位名有用迹。所以知者。故結云分爲二印耳。即八地與補處爲二印也。又解。分二印者。謂初入此八地。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沈空多時名無相三昧印。諸佛勸起以如幻三昧。起種種利益衆生之事。名爲有相三昧印。故爲二印也(七右)依初釋者。補處與八地爲二印也。依後釋者。於八地中分二印也。經不得一切諸法離於育生者。説無相三昧印。知一切幻化是故世稱觀自在者者。説有相三昧印。故疏主判云分爲二印也
復次此中應説(乃至)故不重言者。密鈔六云。此中應説初法明門等者。通釋妨難也。謂此十地之中初地得初法明道故。上品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謂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以爲名。此當阿字菩提心句也。從次第二地至八地已來。名之爲大悲爲根。即阿(去)字句。從八地已去至補處方便爲究竟。即暗字大空句。其菩提心句在初品已明(七左)
又如上所説(乃至)頓滿諸地也者。是亦通妨也。此宗正意初發心時行大空三昧。而頓滿諸地。是故上釋云。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爲入如來定。
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十九左)然上來所明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明悟入淺深。存地位階級。恐似相違。今通云。此教道。彼實證。是故前後非相違也。智證三部曼荼羅云。上來位位分證之義皆約顯教修行人説。何以故。顯行人或從初地入祕密教。或從初住入此祕密教。所以處處文中所説位義多約教道淺略之門。今此教中初發心乃至十地此生滿足之。行者初發極無自性虚空無垢菩提心時。超三僧祇生於佛處。一念淨除一切相著。是乃滿地波羅蜜。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即是證心之實際。何用十地次第修行。諸文中分別地位者。對比顯教行相令行人知於法相。而實無時方。一切本不生虚空。何處論其長短而論因果(已上)可思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九(畢)
大日經疏奧演鈔第二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釋經二具縁品)
經云復次祕密主(乃至)是名邪行也者。如前卷所明。依金剛手問如來答三昧道中差別印。則冇四句。第一句菩薩三昧道。前卷終已釋之畢。自此以下第二句。即聲聞三昧道也如阿毘曇等者。釋住有縁地句。阿毘曇者。此有在世滅後之異。三論玄義(嘉祥)云。毘曇凡有幾種耶。答。部類甚多。略明其六。一者如來自説法相。毘曇盛行天竺不傳震旦。二者隣極亞聖名舍利弗。解佛語故造阿毘曇。凡二十卷傳來此土。三者佛滅度後三百餘年。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姓迦旃延。造七揵度論。凡二十卷傳來此土○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於北天竺共造毘婆沙。釋八揵度○五者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嫌婆沙太博。略撰要義。作二百五十偈。名阿毘曇心。凡有四卷。亦傳此土○六者千年之間有達磨多羅。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爲雜心○毘曇雖部類不同。大宗明見有得道也(八左)此中所出六部之内。初一是佛自説。後五乃滅後所造也。阿毘曇者。此舊譯也。新云阿毘達磨。此翻對法。且就滅後所造云之。此論者即説一切有部本論。末論數部。新舊翻譯其數稍多。且依貞元録。此論者佛滅後三百年中。迦多衍尼子(舊云迦旃延子)所造也。
舊譯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卷(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新譯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玄奘譯)此論類身。故云身論。更有六論。亦以比足。故號六足論者是也。造人譯者如貞元録第二十三載之。次佛滅後四百年初。五百羅漢所造名婆沙論。此亦有新舊別。
舊者阿毘曇婆沙論六十卷(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新者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玄奘譯)次世親尊者造倶舍論。亦有新舊。倶名阿毘達磨倶舍論。今指此等諸論。云如阿毘曇明也。其所明三昧法門種種不同。今且擧其綱要。所謂九想八念等也
一昆勒毘曇等三門分別
智論第十八云。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衆生意故種種説法。或説有或説無。或説常或説無常。或説苦或説樂。或説我或説無我。或説勤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説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説。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問曰。云何名昆勒。云何名阿毘曇。云何名空門。答曰。昆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滅。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是等諸法名爲昆勒門。云何名阿毘曇門。或佛自説諸法義。或佛自説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種種聲聞所行法乃至無餘涅槃。一一分別相義。是名阿毘曇門。空門者生空法空。如頻婆娑羅王迎經中○如是等經中佛説生空。
法空者如佛説大空經中○是經中佛説法空○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隨無中。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九右至十七左)
九想者。智論第二十一云。
九想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九右)具釋如彼論文八念者。又云。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六左)具釋如論背捨者。又云。八背捨者。内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内無外觀色。是第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第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爲八背捨。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捨(一右)密鈔六云。背謂厭背。捨謂離著(八左)八背捨亦名八解脱。法宗原云。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二内無色想觀外色。三淨解脱。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想定。於内色身有色想貪。爲除想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而方内身令貪不起名初解脱。於内色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爲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第二解脱。觀清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脱。顯觀轉勝。空無邊等四色定各能解脱下地貪。故爲次四解脱。滅受想定棄背受等名第八解脱。棄背義是解脱義也(十九左)勝處者。八勝處也。智論第二十一云。八勝處者。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内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内無色相外觀色爲異。内亦無色相。外觀諸色青黄赤白。是爲八勝處(五右)法宗原云。八勝處者。一内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内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内無色想觀外色多。後四内無色想觀外青黄赤白爲四。足前成八。於内色身有色想貪。爲對治彼觀外少色。作青瘀等名初勝處。於内色身有色想貪。爲對治彼觀外多色。作青瘀等名第二勝處。於内色身無色想貪。但爲堅牢觀外少色。作青瘀等令貪不起。名第三勝處。於内色身無色想貪。但爲堅牢觀外多色。作青瘀等令貪不起。名第四勝處。又於内身無色想貪。但爲策心或試煩惱。觀外青黄赤白四色。令貪不起。名後四勝處(二十左)頌疏第二十九云。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後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雖能棄背貪心。不能制境。後修勝處能制所縁。隨所樂觀惑終不起。能制伏境心勝境處。故名勝處(六右)一切入者。淨影涅槃義記第五云。一切入者。一切入。依餘經論青黄赤白地水火風是其八種。空處識處復次爲二。通前爲十。若依此經於前十中。除火一切加無所有。以爲十矣(已上)大乘義章第十四云。一切入者。經中亦名一切處也。入者猶是處之別稱。定心自在能令所縁相無不在名一切處。處別不同。一門説十。一名是何。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若涅槃去火一切。加無所有合以爲十(七右)密鈔六云。言一切入者。即十一切處也。
謂周遍觀察地水火風青黄赤白及以空識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名十一切處。又以青遍一切時。黄來入青亦遍一切處。青黄本相不失相入又不相濫。餘色相入亦爾。是名一切入等(九左)三三昧等者。智度論第四十八云。三三昧何等三。空無相無作三昧。空三昧名諸法自相空。是爲空解脱門。無相名壞諸法相不憶不念。是爲無相解脱門。無作名諸法中不作。是爲無作解脱門(十六左)又第二十云。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脱門縁苦諦攝五衆。無相解脱門縁一法。所謂敷縁盡。無作解脱門縁三諦攝五衆。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脱門縁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脱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問曰。如經説涅槃一門。今何以説三。答曰。先已説。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爲説空解脱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縁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爲説無作解脱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縁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爲説無相解脱門。聞是男女等相無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説二門。或一時説三門。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説三門(八右)又云。問曰。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實相○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爲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餘法名雖不説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益(四右至五右)大乘義章第二云。此三經論名解脱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或復説為二三昧門。三脱三昧經論同説。三治一門如地論説。言三空者如仁王説。言三脱者。對果名也。涅槃果徳絶縛名脱。空無相等與脱爲門。名解脱門。故龍樹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門。對治門者對障名也。如地論説。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理如一味隨詮以別。故有三種。三三昧者。就行名也。前三是數。後三胡語。胡言三昧。此云正定。以心合法離於邪亂。故曰三昧。此等差別。故名爲門。亦可通人。趣入名門(一左)密鈔六云。言三三昧等者。三昧名等。等有三。故仁王疏云。知法實相謂畢竟空。名空三昧。知法實相無相不受不著。名無相三昧。知法空已。不觀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無。名無作三昧。故下疏云。此三即一體其實無二性。以是等故名三昧耶也。下言等者。若上等時等於九想乃至三三昧。若下等時等彼三空三解脱等故(十右)住有縁地者。密鈔六云。聲聞之人於三昧中。觀世出世間法皆有因縁。名住有縁地。簡異世間故。世間三昧繋屬他主。他主即是神我。至論究竟皆是滅壞因果也(七左)依此等三昧等者。釋識生滅三字。密鈔六云。言識生滅者。謂四諦法有其四種。一生滅。二無生。三無量。四無作。於四種中。以人法心淺故。但識生滅未識於餘。故云識生滅也(八右)私案。依此等三昧爲方便故者。此當三賢四善根位。令其心恬然等者。即當見道位。既見四眞諦等者。即當修道位。能自等者。此當羅漢無學果也世間以集等者。密鈔六云。疏世間以集爲因以苦爲果者。爲無明行愛取有。此五和集以爲因故。而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之苦果故。言出世間以道等者。道是對治無明老死等方便。即出苦之聖道也。以此爲因。故無明乃至老死即得盡滅。滅即是果。故云出世間等(十右)如阿含等者。以上略釋四諦。以下重擧其證。就中讓廣説於阿含中。出要言於毘尼中。毘尼中者。指五分律。彌陀義疏聞持記(戒度撰)云。本起經云。舍利目連本亦外道。共結契云。若得甘露必當同味。後時身子先見馬勝威儀庠序乃問。汝師爲誰。爲説何法。按五分馬勝答云。法從縁生。亦從縁滅。一切諸法無有主。亦一出云。諸法因縁生。亦從因縁滅。我佛大沙門常依如是説。身子一聞即證初果。次傳目蓮亦證初果(二十六右)諸法從縁起等者。今此一偈依智論者。正説三諦。彼論第十八云。如馬星比丘爲舍利弗説偈。諸法從縁生。是法縁及盡。我師大聖主是義如是説。此偈但説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離故(十右)諸法從縁起(諸法從縁生)苦諦。如來説是因(是法縁)集諦。彼法因縁盡(及盡)滅諦。彼法當初句諸法。因縁當第二句説是因。彼法與因縁盡之位。是爲滅也。是大沙門説(當論後二句)總結也。當段釋似具説四諦。密鈔六云。又諸法從縁生者。苦諦也。如來説是因者。集諦也。彼法因縁盡者。後二諦也(十一右)又云。言彼法因縁盡者。謂彼因縁所生之法。以道諦對治。盡時即是滅義(十左)依此解者。彼法因縁盡可訓之。彼法者苦諦。因縁者集諦也。盡字攝道滅二諦。正盡是道諦。已盡即滅諦。例如起信論菩薩地盡句。釋論判通因果二位。鈔師約正盡已盡作釋也。或又彼法因縁盡可訓之。彼法者。即指苦集二諦。以道因縁治之。故云因縁苦之盡處即是滅果。故以盡字配之以知因縁等者。釋除二邊三字。密鈔六云。言除二邊者。謂除世間所執斷常二邊故也。謂世間外道雖有觀空智慧。以未知縁起法故不離斷常。然佛法中以知因縁有故則離無見。以觀因縁自性空故不生有見。今聲聞衆除彼世間二見故曰除二邊也(八右)得眞諦智等者。釋得不隨順修行因句。此中初明隨順相。既見四眞諦下反顯可隨順相。今且依毘曇意。經住有縁地者。此當聲聞賢位識生滅等者。即當見道十五心位。但於此位始見四諦之理。故云既見四眞諦已也。背生死流隨行聖道者。此當修道中初果(第十六心)初果名須陀洹果。此翻逆流故云背生死流。此位修道所攝故。故云隨行聖道也。乃至者。攝第二第三果也如是種種等者。以上釋不隨順修行五字。以下釋因一字。不隨順修行之因依主釋也諸部異説者。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未來起(下之二左)三論玄云。十八者。謂十八部異執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大衆部。二上座部。而阿毘曇是十八部内薩婆多部(十一左)小乘二十部分判次第如別鈔如是法印者。智論第二十二云。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四右)密鈔三云。義林第一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諸法無我。
若加有漏皆苦成四法印(十六右)當段釋相直指四諦法云法印。是小乘決定印故也。下釋縁覺曰。
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三右)又釋世間三昧道曰。以斯一印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三左)此等皆不約三法印。今亦可準知之
經云祕密主縁覺(乃至)所留礙也者。以下第二句縁覺三昧道也因果即是等者。釋觀察因果句。十二因縁名因果。十二因縁者。煩惱業苦三道也。六十華嚴第二十六云。無明及愛取即是煩惱道。行及有是業。餘分則是苦(八左)三道中。煩惱業是因。苦是果也如聲聞等者。此通妨也。上釋聲聞三昧。出十二因縁。縁覺又觀十二因縁。其別如何。今通云。聲聞雖觀十二因縁。而只了其假相未知實相。縁覺觀察因縁實相。故爲異也。謂聲聞於生死法起實有執。是故厭怖心重欲疾出離。縁覺分知生死法空。是故無怠逸心。雖然唯知其空未知有故。闕出假利生之方便。佛性論第二云。四障者。一増背大乘。二身見計執。三怖畏生死。四不樂觀利益他事。初障闡提。二外道。三障聲聞。四障獨覺(乃至)三於生死中定執苦想及厭怖心。是聲聞障。爲對治此故。佛説菩薩修習破空三昧(乃至)四背衆生利益事。作捨衆生意。是獨覺障。爲對治此故。佛説修習菩薩大悲(十二左至十五右)當段釋同此文。釋聲聞云厭怖心重。同第三障。釋縁覺云。不可轉以授人也。同第四障也十二因縁實相者。下釋縁覺眞言云。又其眞言唯説十二因縁寂滅之理(七左)寂滅者。即空異名也。於十二因縁有空中三義。聲聞偏見其有。是同凡見。縁覺亦見其空。菩薩遠離二邊見中道理。大般若五百六十五云。善現當知。諸菩薩衆如是觀察十二縁起遠離二邊。如是觀察十二縁起。無中無邊。是諸菩薩不共妙觀(十七右)縁覺所入已超聲聞。不及菩薩。智論五十三云。辟支佛於聲聞無復異道。
但福徳利根少深入諸法實相爲異(十左)少字起盡可思之總別之相等者。智論第十八云。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爲大辟支迦佛(六右)總相別相者。又第三十一云。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爲熱相(三十三右)推求總相別相其相不可得。當知不可得處即實相也。又第三十二云。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如自相空中説。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蝋等與火會時捨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爲微塵。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爲如(五左)此中各各相者。即當別相。觀其別相空名實相。如觀別相爲實相。觀總相爲實相之義亦準知之見一切集法等者。大般若四百七十一云。斷三結名預流果。薄欲貪瞋名一來果。斷順下分五結永盡名不還果。斷順上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果。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名獨覺菩提。
永斷煩惱習氣相續名佛無上正等菩提(六左)十二因縁分三道之中。煩惱業是集果是苦也。是故可云一切苦集皆是滅法。今唯擧集有其二義。一約初唯擧集。玄義第四云。二明辟支佛位者。此翻縁覺。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觀集諦以爲初門(二之四十一右)四教義云。聲聞鈍故先觀苦諦。縁覺利故先觀集諦也(六之二十一右)二任大般若本文云一切集法皆是滅法。更無別意。彼經於斷惑論三乘異故擧集諦也阿含云等者。釋住無言説句。智論三十二云。問曰。聲聞法中。何以不説是如法性實際。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説。答。聲聞法中亦有説所。但少耳。如雜阿含中説。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縁法爲是佛作。爲是餘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縁。亦非餘人作。
有佛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説如(七右)涅槃經義記(淨影)第八云。問曰。因縁是生死法。云何名常。釋有兩義。第一攝法從人就事。三世流轉實是無常。第二發人以論其法。清淨法界縁起集成因縁法門無所屬者。彼此古今恒定。故名爲常。故下文言十二因縁無有住處故縁爲常。下文復言十二因縁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華嚴亦説十二因縁是無爲法。此等皆説因縁法門。不論其事。如十二縁一切諸法例皆同爾。故下文中宣説法陰法界法入悉無住處故聲名常。然今且説因縁常矣(已上)此是一切等者。密鈔六云。疏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等者。法華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等。由是世尊初成道時。但自受法樂。三七日後以方便力方乃起説。故云此是一切世間等(十一右)私案。此是一切等文。猶是取智論意擧之。意在於此下正疏主之語也。彼論七十二云。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説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一左)可思之
辟支佛等者。以上引經(阿含)論(智度)文明十二因縁如。其如者。此言辭寂滅之處故。世尊初成道時不樂説法。即是正明如來所證之如。以下結歸縁覺三昧。謂辟支佛智慧勝利所入少。深漸住佛所證處。故云住無言説法也。仁王疏法衡鈔第三云。疏唯現等者。以説法者令人生解。獨覺之人現神通相。令人生解。決疑起信。隨求滿願。是故説法不發語言。由諸獨覺性好寂靜。若形言説而必集衆。恐喧鬧故(四十一右)辟支佛者。新華嚴音義上云。辟支佛地辟支梵言。具云畢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獨行。佛者覺也。舊翻爲獨覺。正得其意。或翻爲縁覺。譯人謬以梵語云鉢攞底曳迦此翻縁覺。故智論第十八中通上二類也(明本一之十右)言不轉者等者。釋不轉無言説句復次辟支佛等者。釋於一切法等文。謂縁覺見一切集法即滅法故。毎向種種境界(釋經於一切法)皆見寂滅性空。寂滅性空故戲論語風息。故名極滅語言三昧也
修瑜伽等者。釋是名縁覺三昧道句此二種三昧等者。二乘三昧結釋也菩提心難處者。莊嚴論第六(隨修品第十四)云。次説遠離二乘心。偈曰。菩薩處地獄爲物不辭苦。捨有發小心。此苦則爲劇。釋曰。菩薩慈悲爲諸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三有起小乘心。菩薩以此爲苦。最爲深重。問。此義云何。偈曰。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釋曰。菩薩雖爲衆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於廣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異乘樂涅槃心即爲大苦。何以故。於大乘樂住而爲障故。此偈顯前偈義應知(十五左)所行道中等者。
二乘三昧亦是漸次證入次第之中一種心相。如三劫六無畏段已丕之不思議心性者。光云。此謂行者淨菩提心性也
經云祕密主世間(乃至)當自覺知也者。以下第四句。世間三昧道也謂一切世間等者。世間三昧亦分空我。故發種種勝用。而其空義大異佛法。謂因果業三種生滅皆他主作。非我所作。是故謂我身無自在主宰之徳。是云世間三昧空。繋屬他主空三昧者。即此意也。若如是計還滅三事。故云滅壞因果所有作業也所以然者等者。釋内我正因縁義者。寶鑰上云。問。同觀非有非無何墮二邊二見乎。繋屬他主不知因縁中道故。因縁中道其意云何。觀因縁有故不墮斷邊。觀自性空故不墮常見。觀有空即法界則得中道正觀。由此中道正觀故早得涅槃。外道邪見人不知此義。是故不得眞圓寂(已上)設令不依等者。釋外我若深求等者。出過失無一法入心者。佛法證空定由萬法唯心理。心外見諸法。是爲凡夫實有妄執。萬法處於心内(處者入義也)不離心故諸法似有非有。即爲空義。今如外計非二法三法不入心。乃至亦無一法入心。而於此中所證空定未出我見。故還墮三途也。寶鑰上云。由他主空三昧空慧發生。由此三學得上天妙樂。雖然道非究竟。故不能出生死得涅槃。上射非想還墮地獄。譬如箭射虚空力盡即下。是故不可樂求(已上)一切世間三昧道者。五戒十善四禪八定等也
經中佛説攝偈(乃至)爲利衆生故也者。此釋爾時世尊而説偈言等文攝偈者。指祕密主當知等二偈半。分五種三昧。而攝于世出世間二種。故云攝偈也。五種三昧者。此有二義。一者。一佛二菩薩三縁覺四聲聞五世間。上來所科四句即約此意。二者。疏鈔第二云。凡有五種三昧。一大日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二一生補處菩薩可一轉法性生三昧。三八地菩薩如幻普門三昧。四聲聞縁覺住空觀門三昧。五世間繋屬我分三昧。此中初四出世間三昧。後一即世間三昧(現本中之十一)此釋恐不合疏文歟。出世間三昧等者。文次第云。四乘有實益故爲實。
世間乘有權益故爲權(七右)四乘三昧雖有淺深皆是斷惑證理同出三有。故云實益。世間三昧未盡三有。還墮三途故云權益也
如餘經所説(乃至)法教而言耳者。以下就五種三昧道作三重釋如餘經所説等者。此是初重釋也。意云。常途顯教所説五乘未融。邪正殊岐。大小分域。是故爲小人簡世間教。爲大人還破小法。是皆方便説非如來本意也就此經宗等者。第二重釋也。此中含蓄二意。一約開會決了義。二約眞言漸修人。初開會決了義者。就此經宗決了常途五乘法門。皆是開心實相門也。第一釋決了一切佛法義云。如一切經中。或説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説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
皆是漸次開實相門(一末之十一左)謂離微塵許心垢時。即微塵許淨心顯現。故世間三昧分厭下地欣上地。皆是自心實相熏習之所致也。而於此中生死流轉昇沈雖異。善心餘熏終無不發趣大菩提。譬如百川流注雖有順逆遲速不同終必歸入大海。後眞言漸修人者。眞言行者直以三密爲門。修行進入之中。或住有相瑜伽。或證唯蘊無我之理。五乘轉昇階級不同。具如住心品三劫六無畏中廣明。不同前重五乘殊轍。故以爲密釋也若更作深祕等者。第三重釋也。横平等門則於五乘不見淺深殊。隨入何門皆一生成佛。悉達法界體。此異第二重漸次開心實相之義。故更爲深祕密釋也今偈中所説等者。以上三重釋中。今偈所説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起説。是故釋菩薩三昧道云教道法門。釋二乘三昧云菩提心難處。釋世間三昧云撥除因業。皆是初重釋意也
彼等自所流傳等者。大日如來普門應現之中。或現二乘身。或示六趣像。第五云。如於一世界中普現六趣隨類之身。於一切世界中亦復如是。於彼彼衆同分中最爲上首。
其所説法亦於彼法之中微妙第一(三十一右)謂於彼彼世界有彼彼性類。自所流傳法教種種不同。如來同形於其趣。同法於彼法。普施種種化用。今此偈中所説非能同如來説。就所同教法起説。故云彼等自所流傳法教也
經云復次世尊(乃至)亦識眞言相也者。以上説七種支分中第七三昧支分。以下還説第六眞言支分也。所謂或先問後答。或後問前答。文無定準。今此例也。異本牒文云。經云次世尊○汝當諦聽諸眞言相者。
是明曼荼羅具縁中眞言支分也(已上)十卷義釋同此異本。七卷義釋同此印本也大判眞言略有五種者。蘇悉地經上(供養華品)云。三部各有三等眞言。所謂聖者説。諸天説。地居天説。是爲三部。聖者説者。謂佛菩薩聲聞縁覺説者。是爲聖者眞言。諸天説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説。是爲諸天眞言。地居天説者。從夜叉羅刹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部多畢舍遮鳩槃荼等所説。是爲地居天眞言(明本一之二十一左三等者次下經文云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三等成就者。上成就中成就下成就也。等者品義也)當段釋依此經。此中開合有三。一五種。二又前三種下攝五種爲三。三亦可下攝三爲二。謂諸天地居二種眞言通名諸神眞言。而合聖者眞言爲二種眞言也。或亦可釋以地居者可筩稱神之意。而非通諸天也。然乃此一段釋只是開合之二科耳。問。出五種説何表示耶。答。智論第中佛法出五人説。一佛自説。二菩薩説。三弟子説。四諸天説。五仙人説。今準例之出五類歟。若約曼荼羅者。如來者。中胎八葉。金剛者。第一重。菩薩者。第二重。二乘諸天地居者。第三重也如聖者眞言等者。以下就五種眞言判其同異。且擧●字●字作釋。所以殊擧此二字者。諸法雖多不過迷悟二。●字悟種子。●字迷種子。祕藏記釋其意。學者思之。或又大品般若(光云經第六廣乘品)華嚴(光云新譯七十六卷入法界品)等經説四十二字時。先説●●●●●五字。準彼今亦先擧此兩字也已阿闍梨言等者。初明異義。後若就隨自意語下明同義。且約●字。則守護經説一一二十五義(第二卷陀羅尼品説一百義。又説二十五功徳。合百二十五義也)大集經説一百四十義(光云。今考經第四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別出一百一十五義)乃至廣之具無量義。今略出三義也如梵本等者。初明有義。本初聲者。依演密鈔阿字在喉内發聲勢。是最初表示也。下釋動首義。即此意也。實範上人阿字義破此師料簡云。阿字有本初聲者。先標阿聲詮本初義。聲者能詮。本初所詮。謂阿字有詮本初義之聲也○然鈔第八。疏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是一切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諸字之首故(云云)此釋難依。違教理故。若有本初已下正釋因縁所生有義。謂阿所詮之本初者。是即因縁。若法有因縁生。則是因縁所生故名爲假有(已上)此文鈔者。指轉字輪曼荼羅行品演密鈔釋也。疑難之趣誠有以也
又阿者等者。次釋空義又不生等者。彼釋中義曼荼羅問答云。又阿字有三義。謂不生義有義空義。今不生者。是中道義。有義即假。空義即空不可得(已上)故龍樹云等者。一義云。指中論。彼論第四(觀四諦品)云。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以故。衆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十四)因縁生法者總句。亦空亦假亦中者別句。是天台釋(玄義第一)意也。一義云。指智論。彼論第六云。因縁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説中道(二十二右)又大論等者。文次第云。三智阿字三義同文(七左)智論第八十四云。須菩提○復問。佛常説三種智。三種智有何差別。佛答。薩婆若是聲聞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聲聞辟支佛總相智。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等。道種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謂種福徳。并三乘道爲四。菩薩法應引導衆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縁。世間福樂道是十善布施諸福徳。
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羅蜜是菩薩道。菩薩應了了知是諸道。菩薩以佛道自爲。爲人以餘三道。但爲衆生。是菩薩道種智。須菩提問。何以道種智爲菩薩事。佛答。菩薩應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衆生。
雖出入是道未教化衆生淨佛國土而不取證。具足是事已然後坐道場乃取證。
是故須菩提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種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智。知大小精麁。無事不知。佛自説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説了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十六右至十八)又第二十七釋三智云。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説(十七左)又如囉字等者。就囉字釋三義。塵義者字相。後二義字義。二義之中無塵是遮情。到彼岸即表徳。此三義如次同阿字有空不生三義●字到彼岸義可考本説。方廣大莊嚴經四云。唱羅字時出厭離生死欣第一義諦聲(八左)是苦義歟當知亦具等者。於本初不生中亦具三點。三點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此三點攝一切法。或又塵者法身。法身本有位處在塵中故。無塵者般若智。能斷塵累故。到彼岸者解脱。脱此岸達彼岸故又一切語言等者。以上釋阿囉等義。以下明攝一切語歸阿囉等字。是依智論其文如左引與大論等者智論第四十八云。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爲字等語等諸字入門。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波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遮字門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那字門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荼字門入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過荼無字可説。何以故。更無字故○(光云上經文下論文)釋曰。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於諸字平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縁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住吾我心中。憶想分別覺觀心説。是散亂心語不見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諸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復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語法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荼秦言必。荼外更無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二十一左至二十七右)此論文釋相不分明。今試解之。初是陀羅尼諸字無有愛憎者。釋字等。此四十二字根本。自餘諸字枝末也。根本字遍枝末諸字無有憎愛。故名字等。又此諸字等者。釋語等。於中因縁未會等者。釋字義。但住吾我等者。釋字相。等者等者。還字義釋語等義。謂字義者法爾。字相者隨縁。是故字義法爾位云因縁未會時。因縁未會時出過三世。亦無終歸者。約過去。亦無現在者。約現在。亦無所有者。約未來。而凡情以憶想分別心。妄見隨縁生滅相。或云生(阿字字相)或名塵等(羅字字相)是皆不見實事。若見實事了字義。若生若塵等皆不可得。是名語等等者。與畢竟空同等。畢竟空者。不可得異名也。字等等約能詮。此字遍於諸字等通用故云等。語等等約所詮。與畢竟空理等故。而實二義相通。今且影略互顯。智論釋此語等字義之中。若一切語法中聞阿字時知不生義。聞羅字時知離垢義。乃至聞荼字時知必不可得義。當段釋相與此釋義同。故云與大論語等字等釋義亦同也以上愚案恐未足以爲指南也。智證雜鈔一云。釋字門中云。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不復廣釋也。語等字等其義云何(已上)疑文云。又引語等字等。其意趣如何(已上)古哲猶泥。更決明師下文不復廣釋也者。未詳其意。今私推之。則有二意。一下文自阿至訶二十九字。次第釋之。已還釋大意段。
引智度論釋語等字等中釋初五字(阿羅波遮那)文明此義也。若具釋之。約自餘諸字門皆亦可釋此義。而讓智論不廣釋之。總意云。非啻當段讓智論不廣釋。下文復讓彼論不廣釋也。二下文引智論釋此義。是故當段不廣釋之。若依此義。則下文不復廣釋可訓之(已上)光云。後義所謂下文指智論文段乎。其意未詳若諸菩薩等者。佛菩薩所説眞言於一字中具無量義。上來所釋即此意也。若爾者佛菩薩不同如何。從此以下釋其異也自所通達法界門者。一門法界也第四云。如華嚴入法界諸善知識各各於一門中所通達。法深廣無際然亦互不相知(三十右)法華開題云。據華嚴經六波羅蜜等經。諸菩薩雖通達諸法知解一切。
然所證各別所掌亦異(法華經釋二右)可知之若三乘等者釋二乘眞言。盡無生智者。約聲聞寂滅涅槃者。約縁覺。十住心論第十云。聲聞眞言約盡無生智説不生。縁覺眞言約十二因縁不起説不生(二十右)依此釋者。寂滅涅槃者十二因縁永寂不生故也盡無生智者。頌疏第二十六云。釋曰。謂無學者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盡智。
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集不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應更修名無生智(四左)折玄記下云。言盡智無生智者。且言盡智有二解。一云。從金剛道後與漏盡得倶。故名盡智。二云。此盡智是解脱道智。此解脱道中一切惑深皆已盡。故名盡智。言無生智者。即從此盡智後有智生。時一切煩惱更無再生之義。故云無生智(已上)若梵天等者。一義云。五類五中。上界住空遊空三種爲諸天説。地居地底二種爲地居天説。上界天中。梵天爲最。地居天中。帝釋爲主。第十九云。世間地居中。帝釋爲第一。諸世仙聖中。梵王爲第一(二十右)今梵天所説眞言者。擧上界主。若帝釋等者。擧下界主。護世者。四天王也。是帝釋兵將故同擧之耳。羅什所譯大金色孔雀王呪經云。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護世四天王(四左)十住心論第十云。護世四王眞言約疫癘等不起説不生。帝釋眞言約十不善災横不起明義(二十右)可思之。一義云。蘇悉地經上云。諸天説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云云具文如上引)次上所出大判眞言五種分別。依蘇悉地經説。爾乃以帝釋爲諸天説攝。以護世四王爲地居天説攝也。四天者。
是藥叉倶槃荼乾闥婆龍衆等上首故也出離五欲覺觀不生者。智論第十七云。如佛所説。若有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諸欲者。所愛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別呵欲如先説。惡不善法者。貪欲等五蓋。離此内外二事。故得初禪。初禪相有覺有觀喜樂一心○行者思惟分別。欲界過罪。知初禪利益功徳甚多。心大歡喜。是名有覺有觀。問曰。有覺有觀爲一法。爲是二法耶。答曰。二法。麁心初念是名爲覺。細心分別是名爲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爲覺。後聲細微名爲觀(二十二右)問。大梵天初禪攝也。但三定中無尋唯伺攝也。翻譯名義集第四云。論云。入三摩地有三種。一有尋伺。謂初禪及未至定也。二無尋唯伺。謂中間禪也。大梵王天即中間定力所感。三無尋無伺。
謂二禪近分乃至非非想天(五十二左)若爾二禪以上無尋無伺定攝也今何云梵天眞言約覺觀不生乎。答。今覺觀不生者。且約語勢。正可云覺不生。例如唯識論釋第七識言執我我所。同疏設數會通中云乘語勢。十住心論第十云。梵王眞言約欲覺不起説不生(二十)此釋略觀字云欲覺。恐據此義歟。或又依仁王經。四禪各有梵天。梵天所説者。廣通四禪。爾乃無咎(已上)光云。或義似鑿。初義足味。何者梵天帝釋對辨皆取初禪梵王。今此家文則是對儷而作説也若就隨自等者。以上淺略釋。是五種所説淺深不同。以下深祕釋。是智智平等無有淺深。如次隨他隨自之二意也。文次第云。以淺深二釋爲自他二語文(七左)顯密圓通心要云。問曰○爲當一切眞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爲復一切眞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答云。
準神變疏而有二門一隨他意門一切眞言而有勝劣。諸部不同。又清涼疏主於經律論三藏之外立一雜藏。收陀羅尼而成四藏。三乘各四成十二藏。既三乘中各有陀羅尼。例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呪也。如諸阿含經中呪。即是小教。諸般若經中呪即是始教金光明經中呪即是終教。楞伽經中呪即是頓教。
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六字大明準提神呪即是圓教○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行果也五教勝劣今擧喩。況之令初學易知。一小乘如鐵。二始教如銅。三終教如銀。四頓教如金。五圓教似如意珠。二隨自意門一切眞言更無勝劣。皆毘盧遮那大不思議祕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説眞言。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鬼神類而説眞言。非實鬼神能説眞言。餘類皆爾(下之三十)若行者等者。以下會同淺深兩釋也
復次經中自説諸眞言相(乃至)具足一切功用也者。以上於經文前先釋眞言大意。以下正釋經文諸眞言相者。通上來所釋之五種所説。其中等正覺眞言等者。先明如來眞言。此中亦有通別初一偈明通相今且約等者。釋等正覺眞言等二句最初三昧耶眞言者。謂三部三昧耶中最初入佛三昧耶眞言也。是密印品所説如來身會最初明也言謂一一等者。釋言名成立三重。言一字。名或合二字爲一名。或合三字爲一名等也。成立有二釋。一約所詮。衆名共成一義故。正釋意是也。二約能詮。此中亦有二重。一多名共成一句。二多句共成一偈。復次釋意是也。金剛頂經開題云。言名成立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
多字成立亦名句也(九右)此約能詮分別言名成立三重之文也。陀羅尼義云。門。成立云以多名成一句。以多句。成一偈者。何者。答。
以多名成一句者所謂諸行無常等(以諸名乃常名等爲一句云云)以多句共爲一偈者。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等(言以四句爲一偈以多句爲一偈云云)皆是眞言所成立相。問。何故諸行無常等。一偈眞言成立相耶。答。諸行無常一四旨偈。要合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至成眞言(六左)此約能詮分別一重之文也。處處釋互有存沒。學者得意可消之耳
一聲名句文分別
法衡鈔第一云。於聲上屈曲差別。有能顯義假立爲文。若顯自性義轉名爲名。若顯差別義轉名爲句。梵語那(上)摩此翻爲名。是隨義歸義赴義。謂隨音聲歸赴於境。呼名法故。如言色時。詮色自性。即是一字所成名攝。若言阿難羅睺羅等。即是二字多字所成名攝。皆目法體。詮自性故。梵語鉢陀義翻爲句。正翻爲迹。象有四迹。如頌四句尋跡見象。尋頌解理。如言諸行無常等詮於諸行差別義故。此即詮義差別句也。復有攝法滿足句長句短句等。如別處説(三十九)初句云無等者。此眞言第九卷末(十九右)委釋之。可考之如因陀羅宗等者。擧譬説也。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因陀羅唐云帝釋(已上)新華嚴音義上云。釋迦因陀羅。釋迦正云鑠迦羅。此云帝也。因陀羅此云主也。古來釋同佛族望之稱。謬之深矣(已上)又云。因陀羅此云帝也(已上)又云。釋提桓。古人謬置桓字。深成罪過也(已上)仁王疏(良賁)上云。釋提桓因等者。三十三天主也。梵云釋迦提婆因陀羅者。釋迦姓也。此翻爲能。提婆天也。因陀羅帝也。此正翻云能天帝。今此經云釋提桓因。梵語訛略。若餘處云天帝釋者。言乃倒耳(二之十二)依此等釋。因陀羅梵語略。翻名是能天帝也。而云異名頗似難思。若望漢語梵語云異名歟。可尋決之帝釋自造聲論者。十卷楞伽第六云。大慧釋提桓因。解諸論自造聲論(一左)慈恩傳第三云。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説。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爲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駄羅國婆羅門。名都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爲八千頌。即今印度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爲南印度王。復略爲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十九左)雜鈔一云。帝釋自造聲論。此論行者西方合有。此間未行(已上)諸義利成就等者。示法説也。於義有異。今義者。善利名義。維摩義記(淨影)第四末云。義則有四。一對相顯實。所以名義。二對體影用。義用爲義。三對惡論善。善利名義。如地持説。善法名爲義。饒益聚不善名非饒益。無記名爲非義。四對因影果。得義名義。如地持中。無上菩提名爲得義。菩薩所行名得方便。諸經説義。具此多種(二十九左)謂如來眞言等者。文次第云。佛部中所説一一言一一名一一相中。皆具名言相文(七左)且擧三昧耶等者。先明於一一言具成就一切義利。一一言具難述。
且就當經密印品所説最初入佛三昧耶眞言中初阿字作釋。阿字又具無量義。且約四種法作釋也如阿字者等者。此於阿字釋四義。已而尚重重相例。令準知之
已説眞言通相竟(乃至)菩薩眞言相者。以下明眞言別相也已説眞言等者。結前生後如常通相者。言名成立之中。各具諸義。此即一切眞言通相也別相者。隨四種五種等法。増加并相應句各別之故也。別相經文大有三節。初有増加等二句總標。次若唵字等四偈半別説。後此正覺等二句總結也。標句増加名行列之。別説名行増加次第也。別説之中。初二偈半説本名行。後若有等二偈出増加句也謂凡作等者。先釋本名行相應標句此眞言中本所立名者。釋本名二字所爲意趣者。釋行一字辦其部類等者。釋相應二字若眞言名義等者。却釋有増加法句標句。本名行約本尊三昧之異。増加句者。隨行者所求之事増加語句也。含光記云。有増加句。可隨所求事。所謂息災増益敬愛調伏鉤召等。有其梵名。阿闍梨能可分別○若欲息災。於娑縛賀上加扇底迦羅(二合)之句。若欲求財。於婆縛賀上加報瑟置(二合)迦句。若欲求愛。除前句加縛試羯羅拏之句。若求伏惡。除前句加阿毘遮嚕迦之句。若欲求延命。除前句加惹汝多之句。若欲鉤召。除前句加鴦倶捨之句。
如是諸語含衆多悉地也(已上)如眞言中等者。就別説經文。先釋本名行相應大意也
法界法性等。光云。如第九曰達磨駄覩是法界之義。亦如第八曰達磨是法涅若多是生。從何而生謂即從此不思議寂業中生也。等是也大悲普眼等者。摩訶迦嚕尼迦者。大悲義。嚩嚕枳帝者。普眼觀察義也。鉢曇摩者。無染著義。是蓮華梵名也金剛不壞等者。第九釋金剛甲眞言云。以最初嚩字爲眞言體。嚩是諸法離言説義。若是戲論言説所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是故以嚩爲體(二十二左)復次經中等者。釋若唵字●字等二偈半。是正明本名行相應義也。問。當段説佛菩薩眞言。何今明忿怒奉教者眞言耶。答。私案之。曼荼羅中通佛部左右是蓮華部金剛部也。今經所説佛頂并奉教者眞言者。先説佛部眞言歟。謂遍知院有佛頂尊。持明院有奉教者。同是佛部攝也。祕教不似常途。衆徳互具。雖云忿怒奉教。不同外部雜類。佛部之中忿怒者故。云佛菩薩眞言。非相違也(或又佛頂眞言通釋迦遍知二院。忿怒者眞言應渉三部尊歟)蘇悉地經疏第一云。問。何故眞言有如是力。答。眞言是即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爲諸有情難行苦行。所修萬行結要總在眞言祕密字句之内。是故念此眞言修此法時。
除滅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三十一)頡唎等者。又云。纈唎是攝召之義。亦召請之義(十一右)佉陀耶者。第十三云。佉陀耶食也。食一切煩惱等障結也(三十右)同十云。佉陀也食喫也(二十二右)鉢吒也者。第十云。泮吒是吒呵之義。即訶吒一切魔障。令滅沒也(十一右)又云。薩頗吒也破壞也(十八左)撲蒲角切撃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正字通)如説噉食等者。釋佉陀耶義。行者尤可有用意故。別釋此義。具如理趣釋第三段鈔呑滅一切等者。智證大師御作目六云。増加法句梵字(兼布十二字)二紙復次若眞言中等者。釋若有納麼等二偈。是正出増加法句也。就中初一偈約息災。後一偈約増益。且擧息増二法。令準知自餘也
納麼等者。經第七云。初後納麼増益用(已上)尊勝軌上云。若増益念誦時。毎眞言上下加娜麼二字(三右慈氏軌下亦同之)祕藏記云。増益者。
初吽後那莫(下之八左)依此等文納麼是増益法加句也。今爲寂靜相應句。頗似相違。更可決之莎嚩訶等者。經第七云。眞言之初以唵字。後加莎訶。寂災用(已上)尊勝軌上云。若除災念誦時。眞言初後加以莎嚩(二合)訶二字。(三右慈氏軌下亦同之)烏芻澁麼軌(不空譯)説息災法云。從唵起爲初。與某甲除禍。娑嚩(二合)訶最後。本無臨事加(十左)又説増益法云。増減眞言句如前無復殊。欲稱娑嚩訶其所求如願(十一右)勘諸軌説。莎嚩訶者。息災増益増加語句也。當段經文且示一途歟或有扇多(是寂義)者。第八云。摩訶扇底是大寂義○扇底羯囉是作寂義(十五右)又云。作寂然護摩。是扇底迦法。亦可翻爲息災也(九左)微戍陀者。法崇尊勝陀羅尼經疏下云。尾戍駄野唐云清淨(已上)又此扇多等者。此明扇多句通息災。諸文所明以扇底迦爲息災法加句。扇多扇底一音轉聲也。然當段經文以扇多句正爲増益。兼存息災義也。瑜祇經(降伏一切魔怨品)
曰。底迦等五事祕句説眞言。圓寂大悲常是名寂災句。歸依及蓮華是名増益句。忿怒破壞稱是名降伏句。敬愛伽跢耶。金剛鉤鉤召。是名五種密金剛語瑜伽(已上)此文歸依者。曩莫也。是又爲増益法加句也餘如蘇悉地等者。蘇悉地經上(請問品)云。佛部眞言扇底迦法。觀音部眞言補瑟徴迦法。金剛部眞言阿毘遮嚕迦法(已上)又云扇底迦法。補瑟徴迦法。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應須善知分別次第。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爲扇底迦法○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縛悉汝眞言。爲扇底迦法○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忙莽鶏眞言。爲扇底迦法○又佛部中。明王最勝佛頂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觀音部中。明王賀野訖利嚩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金剛部中。明王蘇皤眞言爲補瑟迦法○又佛部中。大忿怒阿鉢羅爾嚲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又蓮華部中。
大忿怒施婆嚩訶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又金剛部中。大忿怒軍荼利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已上)又云。復有眞言不入三部。隨彼眞言文字而辨扇底迦等三種法。看眞言中。
若有扇底句嚕字莎悉底句嚕字●莽字鉢囉(二合)●莽字烏波●莽字莎(去)訶(去)字者。當知即是扇底迦眞言。若有補瑟徴迦字者。當知即是補瑟徴迦真言。若有句嚕字者。當知即是阿毘柘嚕迦眞言。復有眞言句義慈善。當知即入扇底迦用。若有眞言句義猛怒。當知即入阿毘遮嚕迦用。若有眞言非慈非猛。當知即入補瑟徴迦用(已上)又云。若有眞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去)訶字。當知此眞言速能成就扇底迦法。或有眞言。初有●字。後有●吒字。或有隷普字。此是訶聲。有如上字眞言者。速得成就阿毘遮嚕迦法。或有眞言。初無唵字。後無莎訶字。又無●字。亦無●吒字。及無隷普等字者。
當知此等眞言速能成就補瑟徴迦法(已上)又一字佛頂經第二。今經第七等。説四種五種法増加句。蘇悉地等之等字指之歟如上所説等者。釋此正佛子等二句。諸佛當正覺。菩薩當佛子救世間者也。問。初表等正覺眞言。後云正覺佛子。其似相違如何。答。初擧勝爲論。後據實通論。前後非相違也」
次云若聲聞所説(乃至)淨除於業生也者。以下明二乘眞言之中。初釋聲聞眞言也
不得以字門等者。古來有二義。一義云。聲聞眞言句義闕字義。不得以一字明義。必増加名字成義。故云不得以字門等。依此義者。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増加名句可訓之。一義云。非啻不得約字義門明義。又不得増加名句。謂佛菩薩眞言一字含衆義故。縱雖眞言名義與所用不相應。依法加増名句。則一眞言皆發所用功能。聲聞眞言不能於一言中具含衆徳。縱雖加名句。不能發用功能。是故不得増加也。就此義者。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増加名句。可訓之辟支佛等者。釋是中辟支佛等四句也。縁覺雖無言説。以神力出眞言。或虚空中現之。或光明中示之。涅槃經第十七云。縁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若化衆生。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説。云何當有四無礙智。何故默然而無所説。
縁覺不能説法度人令得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二菩提心(二左)佛本行集經第四十八云。辟支佛理無説法。唯以神通而用化物。不以餘法。時辟支佛受彼商人供給所須飯食。訖已憐愍彼故。即從是處飛騰虚空(十七右)寶鑰中云。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已上)可知之。但法華義疏第八釋二乘同異之中。立十一種釋。第七異云。七者現通説法異。聲聞多爲人説法。縁覺多爲人現通。
縱令説法唯説一偈(四十左)依此釋者縁覺亦少用言語矣是中少有等者。明三昧分異。有二釋。一利物有無。所謂能以神通等文是也。二寂滅説不。所謂又其眞言等文是也。智論第三十一云。聲聞畏惡生死。聞衆生空及四眞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既著毒箭一向求脱更無他念。辟支佛雖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縁。亦能少度衆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其子。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相。究盡深入十二因縁。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歩而去(四十二右)此文亦能少度衆生者。縁覺利物之證也。少觀甚深因縁者。縁覺説寂之證也漏盡則同者。義疏第八明七同。文云。一者斷惑同。謂同斷見思二惑(四十一右)大乘義章十七明五同。文云。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不受分段(末之二十八)當段釋相又同此意。但卷第十三明四垢異。佛性論第二(十九右辯相分中顯果品)説四障別。是皆聲縁所斷論淺深之證也。若會其相違者。則二執相望論同異之時。二乘同斷人執惑。故判漏盡則同也。若正習相望論同異之日。斷惑有淺深。謂人執正使聲聞斷之。人執習氣縁覺斷之。所望別故。無相違失。此篇委如別鈔四大弟子者。最珍鈔云。問。除四大弟子之外者。迦葉迦旃延目連須菩提歟。義釋第四末云。復次有部毘尼中。説大迦葉舍利弗目蓮須菩提四大弟子。猶如賢瓶。人淨心供養恭敬。希求世間現報。無不如願○(文)師云。四大聲聞者。指此歟。非法華授記品四人(已上)問善生經第一云。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雖爾猶勝縁覺根利(十左)違當段釋如何。答。辟支佛有大有小。今除四大弟子等者。望大辟支。作釋也。勝縁覺根利者。小辟支望聲聞云根利。舍利弗勝彼故云勝歟。智論第十八云。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縁覺。因縁覺如上説。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獨覺辟支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石名阿羅漢。名爲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二大辟支佛於二百劫中。作功徳増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相。或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爲大辟支迦佛。以是爲異(五左)問。四大弟子聲縁中何攝耶。答。大乘義章第十七云。一是聲聞而非縁覺。所謂聲聞聞人。是義如上解。二是縁覺而非聲聞。所謂縁覺縁覺人是亦如上釋。三是聲聞亦是縁覺。所謂七生須陀洹人。於最後身不値佛世。獨悟者是。四縁覺亦是聲聞。謂最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法悟解者是(本之二十八)迦葉等大聲聞雖縁覺種性。値佛世聞十二縁法開悟故名聲聞衆。即是第四句攝也。同章云。此縁覺中細分有二。一縁覺縁覺。是人本來求縁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縁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不値佛世。藉幻事縁而得悟道。本縁覺性。今藉事縁而得覺。故説之以爲縁覺縁覺。二聲聞縁覺。是人生來求縁覺道。亦樂觀察十二縁法而得悟解。從佛聞聲而得覺。故説之以爲聲聞縁覺。摩訶迦葉即其人也。經中所云爲諸縁覺説十二縁。正當斯耳(末之二十七)四教義云。若生佛世聞生滅十二因縁三藏之教。即發四辯還名羅漢。在聲聞衆數。猶如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根性人也。亦名辟支佛。若不爾者那得次第爲求辟佛乘説十二因縁。此人設不値佛亦自有得道○問。若宿習自然覺悟者。何須佛爲説十二因縁。答曰。聞説則疾得。不説自悟少遲。如菓熟雖應自隨墮。若須急取動搖即落(大本六之十六右二十左)此等文其證也淨除於業生者。密鈔六云。淨除於業生者。謂能淨除因縁造作之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淨除於業生也(十三左)私案。經説。縁覺云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依此經文高祖立拔業因種心之稱。業者當拔業之業。生者當因種之種。生十二因縁之種故云因種。種子有能生功。故立生名其體是無明也。業惱株杌無明種子縁覺獨斷之。故云淨除業生也(已上)光云。鈔主今案勝於演密解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經中次説眞言如實相(乃至)故重言之也者。從是以下明眞言相。就中大有二重。初明眞言如實相。當段所釋是也。後明隨類加持相。祕密主成等正覺以下之文是也。十住心論第十引當段經疏文而注釋云。已知法爾而任無人能作。若然誰傳○最初説相云何。
經云祕密主成等正覺等(十四右)法爾隨縁二段起盡可思之以如來身語意等者。釋此眞言相之句。大日經開題引此經文而注釋云。眞言者。蓮華覺智。相者。佛部即如來身也。金剛部即心也。此文擧兩并一。
祕意可知(五右)按此釋意今此眞言相文眞言(止)可訓之。此句攝收三部三密也。當段且作即順常途之釋也。謂百川入海爲畢竟處。若入海已皆成同一鹹味也。如來身語意亦復如是。三密悉入性海。則畢竟平等也。以之爲聲字皆常之所由。故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意云。如衆水在河池時隨縁増減生滅。若入大海更無所去常住不滅。如來三密究竟入法性平等海。聲字皆常無有變易。是故畢竟平等以爲所由。成聲字皆常之義也是故此眞言等者。釋若諸如來出現等文。是故此眞言等者。譯若諸如來出現等文。三説雖經不説義而具之。謂已説現説屬佛出世。未説屬不出於世也。問。何故何以故等十一字不釋之乎。答。何以故等十一字表。若諸如來下釋。表文其意自在釋中。故不用別釋也法住法位等者。釋諸法法爾如是住之句。密鈔六云。疏法住法位等者。眞如住在諸法之中名爲位住。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此約理事差別。或眞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約理明。言性相常住者。謂眞言如實體性。眞言如實行相。有佛無佛而常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無常。既爾云何言性相常爾。答。性相無二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無常。不由如來出世故。問。常住音聲可爾。無常音聲言説豈非如來説耶。釋曰。法本無常。但由佛顯故(十三左)此解未詳。法位法位等。此依法華是法位法位世間相常住文歟。初法者眞言聲字諸法。次法位者大空位。即身義釋遊歩大空位之文云。諸法所依住故號位(已上)又天台疏記二。位據理性(四三之二十一右)而演密解法者眞如。法位作事理二釋。倶以害祕意也。性相常住者。是又祕藏記一箇篇目也。具如彼釋。演密亦可之釋恐不合疏主之意歟即此大悲等者。釋謂諸眞言等文。此有二義。一義二。下釋眞言眞言相句云。初眞言指世諦字輪相。次眞言實相云云。當段又同此意。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者。釋初眞言。是指世諦字輪相。世諦字輪相者。眞言形音也。眞言之相者。指眞言實相。實相者。即是義也。依此料簡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眞言一一眞言之相可訓之。一義云。下釋約堅示重言所由。今文約横顯眞言非一。謂大悲曼荼羅諸尊眞言其數非一。故重言之也。若依此料簡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一一眞言之相皆法爾如是可訓之(已上)光云。後義似鑿
若如是者則是諸眞言相(乃至)如來之本意也者。從是已下明眞言隨縁相此意言等者。明法爾隨縁之承來也今此鑋言門等者。釋成等正覺等文。於中初釋大意。後如來無礙知見下具釋經文。眞言有形音義。是名眞言門祕密身口意。其身口意即本地法身平等身口意。故云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也。世間成就品義釋云。當知此尊即具三密。以衆字形色故具足身密。以衆字音聲故具足足語密。以衆字義趣故具足意密。以三事等故。當知行者一縁不亂善住三密之觀中(八之六左)當知今所眞言者。即是法身佛也。人法不二之極處。本地無作之根源也。一切衆生雖同住此處而自不知。是故如來以加持力出現於世。説此眞言形音義。若衆生由此觀修還住本位。難思妙業祕密深益。只在此法。誰不仰耶如來無礙知見等者。釋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之句。相續者。陀羅尼義云。一切衆生相續者第八識也(十八左)謂第八識任運相續無有間斷。即簡有間斷之識故立相續之名也。或云。指衆生依身云相續也。也釋論第五云。無明雖一相續別故(十七左)仁王經疏法衡鈔(遇榮)第一云。相續者身義。身有三義。謂體義名身。積集義名身。相續義名身。今取相續義。前滅後生常相續故(四十一右)即其證也以於此眞言等者。眞言形音義云體相。義體形音相也。或形體音義相也。或音體形義相也。若剋實皆體皆相也。此形音義即是法佛平等三密也。法佛三密遍法界相應故。一切衆生本自成就。而彼衆生自不覺故爲生死人。若能自知見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聲字義云。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無缺。悟者號大覺。
迷者名衆生(一右)即此意也是故如是等者。如來無礙知見一切衆生法爾成就者。本覺也。雖然迷者不知。覺者獨知見者。始覺也。其始覺知見即前本覺知見。故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者。即是始本不二智也佛坐道場等者。釋出興于世等文也
云何衆生等者。隨教權實去道有遠近。倶舍法相意談迷悟體別。故衆生去佛道甚遠。是故時經三大。其道邈懸。位盡五位。其理彌高。一乘兩宗意非如是。迷悟不二生佛即一故。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譬如莊周夢成胡蝶輪王夢成蟻子。而曾不動本身。望彼權門所談。去道稍近。對此祕旨。猶是還遠。謂如莊周夢成胡蝶。實雖不動本身。而當夢情所見。唯是胡蝶非莊周也。今此宗意則非如是。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皆自心。佛名字故凡情所見即是法體。然雖日向法體未知法體未知法體故云去佛道。直向法體故云甚近。教之優劣宗之淺深。智者察之
如來出興于世者。釋出興于世四字還用如是等者。釋而自此法四字分作種種等者。釋説種種道開示種種乘者。此攝道言。道約所履。乘約能履。能所不離。故擧道攝乘也隨種種等者。釋隨種種樂欲等文以種種等者。釋以種種句等文種種諸趣音聲句也。其義易知。故不釋自在加持等者。釋而以加持等文雖從機感等者。總釋一段大意。其大意本迹不二義也。此中有二。一約衆生機感因縁釋此義。二約諸佛巧智方便示此意。此中善巧方便無所不爲者。約身業。善巧方便普門異説者。約語業(上句善巧方便言貫通下句)善巧方便者。權智異名。即是心業也。如來權宜不出三業。故作此釋也。或又當段文爲三節。而各初安雖字。是約三業徳也。謂雖從機感等者。約意業。感者内心所故也。雖善巧等者。約身業。云無所不爲故也。雖普門等者。約語業。其義易知若行者等者。如來三業應迹。皆以無相現現。不生而生。故與十縁生句不異也眞言十喩者。且於第一幻喩有三重。即空即心即不思議是也。淺深雖異皆是常途所論也。更有金剛幻。住心品釋云。即事而眞。無有終盡云云。雖云幻如金剛。離有爲生滅。若妄見實生實滅相。更増心垢非佛本意也更増心垢者。行者不遇此教之前。已有煩惱心垢。而依教修行中又生妄見。故云更増也。問。上來所明法爾隨縁二義之中。今經於何位説之耶。答。於法爾位説之。何以知之。十住心論第十引兩部大經五成就文已發問云。今所傳眞言教法誰作。答此問。引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乃至眞言法爾故文。明離造作。當知此經集會説法之相法爾非隨縁也。更發問云。已知法爾而住無人能作。若然誰傳。答此問。擧七箇大阿闍梨。爲明最初傳者。引成等正覺乃至説眞言道文。是傳者非説者。爰知於大日有二重。約説者當經教主屬法爾位。約傳者。流傳初祖屬隨縁位。於一佛望内望外有二重異。學者不可亂之
復次世尊以未來世(乃至)隨於顛倒非眞言也者。是釋祕密主云何如來等經文也。一段經文大分爲二。初明所加持處。後祕密主如來下説能加持法。所加持處者。即是世間書寫文字也。即俗而眞深旨親出如來金言。豈可捨俗求眞耶以世間文字等者。世間文字語言本無實義者。如來縱以不思議神力不可加持之。而世間文字本帶實義。
故如來即以眞實義加持之也若出法性外等者。以上明正義。以下破邪謬而佛以神力等者。古來有二義。一義云。破邪謬中有二重。初破計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謂若法性外有世文字。妄心謬見也。後都無實體下謬見者重作會通云。於世間文字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横加持之。故得名眞言也。若其如是言之。即墮顛倒非眞言也。若依此義者。而佛以神力加持之可訓之。此是小野僧正點也。一義云。可讀爛脱。謂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眞言也。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已知所加持處等。是此爛脱石山内供點本并華藏院寛智律師所持之本註之。一二爛脱易知。第三而佛以神力加持之者。其詞不足。若潤色之。以世間文字實義而佛以神力加持之。若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
如來以神力不可加持之(爲言)但此爛脱非肝要歟。石山本註云。日藏公點也。有乖文義。
無順玄理(已上)恐是似破此爛脱矣已知所加持處(乃至)開示眞言教法者已知所加持等者。躡前徴後故佛次言等者。正示其法謂以如來等者。釋如來無量等文皆如因陀羅等者。密鈔六云。言皆如因陀羅宗者。謂天帝釋自造聲論。彼中有如是義故。又或如天帝釋殿上網互相渉入重重無盡。故言皆如因陀羅宗也(十四右)又釋違疏上文。又不合宗字又此一一等者。釋眞實諦語等文。一一功徳者。眞實諦語四聖諦等功徳也。此一一功徳即同眞言相。眞言相者。上釋云。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已上)既同常言故。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其所同眞言阿等字非。今且約阿字一言辨其義也。於中有二。初就眞言通相作釋。後復次世尊於法自在下。約眞言別相作釋如行者等者。合釋眞實諦語四聖諦二句。就之案之。經眞實諦諸法一實理也。四聖諦者世出世間因果也。譬如全水成波。疏攝苦集滅道歸眞實諦。如攝波歸水。經疏互顯歟。密鈔六云。疏無苦集等者。謂入阿字本不生門故。即了苦集滅道本來不生。而但有眞諦。如水結成冰冰即是水無別水也。但以衆生迷於苦集失法性水。若入阿字門了達苦集本來不生。即會法性。而但有眞諦。故云無苦集等(十四左)見此有一實諦等者。涅槃經第十三(聖行品)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劍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衆生。種種分別而爲説之。或説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復説二種。所謂定慧。復説三種。謂見慧智。復説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復説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見到道·身證道。
復説六種○復説七種○復説八種○復説九種○復説十種○復説十一種○復説十二種○復説十三種○復説十六種○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爲衆生故種種分別(十二右十三左)四聖諦即一實諦義。涅槃聖行品中廣説之。當段釋準彼品意也又知八倒等者。密鈔六云。疏又知八倒等者。一切衆生由迷倒。故計一切法是淨是樂是常是我。今觀念處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如是念處除四倒已。若執不捨復成四倒。今入阿字門。故了知念處本來不生。但是法界成眞實念處。故云又知八倒等(十四左)知四如意足等者。智論第十九云。行四正勤時心小散。故以定攝心。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鹽則無味得鹽則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復得好馬好車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増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二十二左)圓覺經略疏(宗密)云。四神足者○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二之二十三)折玄記下云。四神足者。一欲神足。心所中欲。以希求爲義。二勤神足。心所中精進。以策修爲義。三心神足。定倶心王。所依爲義。四觀神足。心所中慧。以覺察爲義。言神者。謂神變能現種種變化之事有靈妙之徳。故名神。言足者。依止義。謂由定爲依止起種種變現事。故即神從定足而生。定與神變爲足。故名神足。或有云。足爲脚足。此四神用如脚足不殊能運動有情得至聖果。故名神足。問。神足體既是定。何得欲等四名。答。但從因爲名故。謂由欲勤等四法爲因資益於定起神用故。問此四爲與定倶時前後耶。答。然與定倶起不前後故。問。定心倶時有通大地十遍善地十等多法相應。何以偏説此四耶。答。爲此四法資益於定功用勝故偏説也。又有解云。此四約加行位立名。即在定前而起。於加行位由有欲欲起引發於定。由有心心是定所依。故引發前定。由有觀觀察諸境。故引發於定。然加行位隨有多法。此四爲加行引發勝故偏明也(已上)密鈔六云。言知四如意等者。四如意者。欲勤心觀也。一切神通由此發。故仁王疏云。欲勤心觀以定爲體性○謂如是神足以阿字門。四句求之皆無所得。即知本來不生全是法界故。得成就法界神通爾(十四左十五右)知是處非處等者。密鈔六云。言知是處非所等者。知是處非所即佛十力第一力也。
若出體時剋性以慧爲性(十五右)十智力相具如住心品疏第一鈔知六蔽等者。密鈔六云。言六蔽本不生等者。乖違理性障蔽眞心。即是六度所治貪等六種煩惱。但從妄起推入阿字達本無生。離彼中流故昇彼岸也(十六右)貪等六種煩惱者何耶。且依五重結護。布施治貪。戒治慢。忍治瞋。進治懈怠。禪治散亂。慧治愚癡。又依眞言問答。貪婬瞋怠亂癡如次配之。此本乎六波羅蜜經意也知七菩提分等者。智論第十九云。七覺分者。菩薩於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不作三界。破壞諸界相。是名精進覺分。於一切作法不生樂著。憂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於一切法中除心縁。不可得故。是名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亂不散。是名定覺分。於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見是捨心。是名捨覺分(三十二)折玄記下云。七覺支者。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種安。五念。六定。七行捨。此七名覺支者。覺體即是果中盡智。無生智名覺。支者分義。此七能助捨覺。是覺之分故。依主釋(已上)知四梵住等者。慈悲喜捨名四梵住本出智度論。如第六卷鈔已引之知十八種法等者。智論第二十六云。十八不共法。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定心。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欲無滅。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者解脱無減。十二者解脱知見無減。十三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問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獨以十八爲不共。答曰。前十八中聲聞辟支佛有分。於後十八中無分(一右)依寶積經。一諸業無有誤失(此中攝三業)二言無卒暴。三念無忘失。四無不定心。五無諸異想。六無揀擇捨。七志欲無減。八正勤無減。九念無退減。十三摩地無有退減。十一智慧無減。十二解脱無減。十三以後立名全同智論説文。即密鈔六(十六以下)引載之。又依倶舍論第二十七。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名十八不共法也。又瑜伽論七十九有文往見。問。八倒六蔽是妄法故云本不生。誠有其謂。四神足十力等何云本不生乎。答。案有二義。一本不生言有遮有表。妄法自性都無故云本不生。眞法自性本有故云本不生。彼八倒六蔽約遮。四神力等約表。遮表雜擧二義竝示歟。二四如意十力等。或通三乘。或渉顯密。顯佛所得十力等望祕旨還作戲論。是以八倒六蔽一列擧之而簡權佛十力。成實佛自然十智力餘準知之復次如此經等者。以上横擧衆徳明種種法門。以下竪約淺深示種種法門若了知等者。約初劫明本不生義。此有二義。一義云。初若了知等者。擧初劫始終。謂了知唯蘊無我者。當謂如是解唯蘊無我句。證寂然界者。當如是證寂然界句。乃至言攝中間諸句。當約我人等者。約唯蘊拔業二乘明本不生義。以五喩等者。約證寂然界明不生義也。一義云。一段釋以時字示淺深重位。了唯蘊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約我空明不生義。以五喩觀察性空時。約法空明不生義當知證寂然界者。非如是證寂然界句。此如是湛寂句。然得意云證寂然界。例如第三釋六無畏中無我無畏云如上所説乃至證湛寂之心。湛寂寂然言異意同。是故互通其詞。學者無守株可觀察蘊阿頼耶等者。約第二劫明不生義。然第二劫有二箇住心。他縁覺心是也。今所擧通二心始終。比挍初品經文可得其意
心之影像等者。七卷楞伽經第一云。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絶衆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喩三昧。當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二十五右)解深密經第三云。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縁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三右)攝論釋云。由迷亂故謂我見影(光云。攝論有數本。此玄奬譯。無性攝論四之八右)當劫大意則以萬法唯心爲宗。諸法皆心之影像也。離心更無別體。譬如鏡中像離鏡更無別體。是故他縁乘有爲識體之上明影像不生。覺心乘無爲心理之中明影像不生。有爲無爲雖異心之影像其義大同。故云當約心之等也極無自性心等者。約第三劫明不生義。此劫中有初後。初明有爲不生。住無爲理。後觀無爲亦不生。住不思議心。約後位立極無自性心稱。後必兼初。是故初位亦在此中。於中一道但留極無初位。極無初後竝具。然乃極無自性心生句中兼攝一道無爲心也。他門祖師就當段釋謂。第三劫唯有極無自性心。而無一道無爲心。然高祖開立二箇住心即違此文。此難未得疏意故也。或料簡云。第三劫中有兩住心。當段釋擧後顯初。三劫寶珠三劫阿闍梨釋。或擧後顯初。或擧初顯後。其例非一。兩義用捨在學者意淨菩提心者。若依一道心。指心之實際。云淨菩提心也。若約極無心。指離有爲無爲界不思議心。云淨菩提心也
乃至者。通十地位如來地者。約佛地明不生義大悲胎藏等者。如下釋阿字門之段云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羅。委釋在彼段。學者可悉之如阿字等者。擧阿字例餘字如一一字等者。擧字例名成立乃至者。字名中間無可攝略之法。而今推之。
如一一字者一名二名等乃至一一名次第漸廣。故云乃至歟。成立準之知之復次世尊等者。文次第云。以増數相攝増數法門文(七左)以上約通相。以下約別相。是則約字數多少明攝屬表示。例如準胝儀軌念誦結護等約尊手多少説法門?幟。陀羅尼義云。問。以一字攝菩提心等種種法門。乃至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法門者。通相別相二門中何門意耶。答。別相門意。通相門意而持一阿字時。隨機悟各別法門故。知爾者疏曰。若就眞言通相。今行者持一阿字門時。隨彼性機縁。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足時。各各不同(二十一右)菩提心等者。陀羅尼義云。問。菩提心等種種法門者。何者。何餘亦爾耶。答。菩提心者。菩提行菩提因菩提果。止鏡者。止者等持引乃至有心無心定。鏡者能鏡智。謂正體後得加行并眷屬非色四蘊。三空者。空無相無願是(二十右)
一増數法門本據
智論第十八云。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無示無説一相。所謂無相。如是等諸法一相。云何觀種種相。一切法攝入二法中。所謂名色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二百一法門。如千難品中説。復次有二法。忍辱柔和。又二法。親敬供養○二法。法隨法行。二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無量二法門。復次知三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性。斷性離性滅性。三修。戒修定修慧修。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提聲門菩提(更不復學智滿足之名也)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聲聞乘。三歸依。佛法僧。三住。梵住天住聖住。三増上。自増上他増上法増上。諸佛三不護。身業不護口業不護意業不護。三福處。施戒善心。三器杖聞器杖離欲器杖慧器杖。三輪。變化輪示他心輪教化輪。三解脱門。空解脱門無相解脱門無作解脱門。如是等無量三法門。復知四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聖諦四聖種四沙門果四知四信四道四攝法四依四通達善根四道四天人輪四堅法四無所畏四無量心。如是等無量四法門。復知。
五無學衆五出性五解脱處五根五力五大施五智五阿那含五淨居天處五治道五智三昧五聖分枝三昧五如法語道。如是等無量五法門。復知。
六捨法六愛敬法六神通六種阿羅漢六地見諦道六隨順念六三昧六定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六法門。復知。
七覺意七財七依止七想定七妙法七知七善人去處七淨七財福七非財福七助定法。如是等無量七法門。復知。
八聖道分八背捨八勝處八大人念八種精進八丈夫八阿羅漢力。如是等無量八法門。復知。九次第定九名色等滅(從名至生死。爲九也)九無漏智九無漏地九地思惟道。如是等無量九法門。復知。十無學法十想十智十一切入十善大地佛十力。如是等無量十法門。復知。十一助聖道法。復知。十二因縁法。復知。
十三出法十四變化心十五心見諦道十六安那般那行十七聖行十八不共法十九離地。思惟道中一百六十二道。思惟道能破煩惱賊百七十八沙門果。八十九有爲果。八十九無爲果。如是等種種無量異相法。生滅増減得失垢淨悉能知之(二十左至二十三右)三空者。仁王疏(良賁)上云。三空門觀者。所謂空觀無相觀無願觀(一之三十八)八直道者。八正道也。智論第四十八云。八聖道分何等八。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十六右)同論第十九(三十三右以下)廣釋之(八直道名目本文可考之)大乘義章第十六云。何故偏説正見等八以爲正道。餘皆不立。如雜心釋○又復此等入聖之初翻對八邪。故説此八以爲正道。餘無此義故廢不立。言八邪者。所謂邪思惟等(二十三)九定者。九次第定也。陀羅尼義云。九定者。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更加無想定是也(二十一右)具如第三卷鈔勘之十力者。陀羅尼義云。十力者。如來一切智力如來福智力自在智力一法界加持力等。又有十種力。處非處智力等也(二十一右)此中初釋依當段文。然十力不足如何若就眞言等者。以上釋通別二相已。以下還明其通別悟入相。通相者。一一言名成立成就衆義。而隨根機性欲一法爲門。各能悟入法界。若言若名。皆通如是。更無其別。故云通相。別相者四字唯表四念處。五字唯表根力。法門標幟字數多少各各別別。故云別相也。問。眞言行者四念處門觀想如何。答。三十卷不空羂索經第十四曰。蓮華手是受持者住四念住。何等爲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修行陀羅尼眞言以無所得而爲方便。雖于内身住循身觀。雖于外身住循身觀。雖于内外身住循身觀。雖于内受住受循觀。雖于外受住循受觀。雖于内外受住循受觀。雖于内心住循心受觀。雖于外心住循心觀。雖于内外心住循心觀。雖于内法住循法觀。雖于外法住循法觀。雖于内外法住循法觀。而竟不起身倶受倶心倶法倶尋思。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爲欲調伏世貪憂故。是受持者四念住處。蓮華手如是修者當知。是人又等於我發初因地作菩薩時。修行種種苦行善根。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金剛座轉大法輪功徳。無異(十九)當段釋意。眞行者四字門觀道成就時。自然悟四念處門也常途名義等者。四念處等得名所由。如智度論等廣説。謂四念處四神足第十九卷釋之。十如來力第二十四卷釋之。六波羅蜜第十一卷至第十八卷釋之。七菩提分第十九卷釋之。四梵住第二十卷釋之。十八不共法第二十六卷釋之復次如來等者。釋祕密主以要言之等文也。一段經文所擧功徳力凡有四。一一切智智。二自福智力。三自願智力。四法界加持力。今案大分爲二。初三智。後一理。智中更分福智。初一切智智者智。次自福智力者福。福智雖異至果海中皆同名智。譬如衆河入海皆同名海。自願智力者。此通上二。若福若智。皆是依願成就。此願至果海中亦同名智。三種雖異皆得智名。故總以配智也。法界加持力者。法界有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今即約理法界。故以此句配理也。謂以如此理智功徳作加持。故隨衆生所樂世出世間殊勝悉地無不成辨。故示於一切衆生等也。賢寶私云。經文分爲三。是常途所云三力也。初一切智智者。已成如來加持力也。次自福智力自願智力者。現成如來因地所修萬行方便。約行願二門出自福自願二力。二力同當我功徳力也。後法界加持力者。眞如本覺如來藏力也。此三力共而作加持。故成世出世間勝事也經云祕密主云何(乃至)作一途明義耳者。從以下正説門也雖相不異體等者。聲字爲相。實義爲體。體相不異。故聲字相亦非造作所成。
則雖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脱(解脱者體也)現作聲字(聲字者相也)不離解作作聲字故。一一聲字皆作入法界門也。下釋云。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有文字。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説解脱相。故名不思議解脱。今此字輪亦爾(三十一左)可思之。問。不離解脱現作聲字者。其意如何。答。經第六(百字持誦品)云。祕密主如是阿字住於種種莊嚴布列圖位。
以一切法本不生故顯示自形(十右)第十九釋云。諸法本不生故顯示自形。自形即是阿字也。於自形中顯示本不生也(十六右)當卷下釋云。且如阿字門。若聲若字。擧體不生。
聲字之義即全擧體不生也(二十九左)且約阿字云之。阿聲響於喉内最初開口發聲。即表諸法本初其形方示地大不動。若聲若字。擧體表示不生實義。故云不離解脱現作聲字也。祕藏記云。梵字從本有理起。漢字從妄想起(上之十六)又此義也至論眞言等者。通妨釋也。謂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言。是故眞言法教可遍諸趣名言。何以今出眞言教體唯用●字●字等梵文乎。會通云。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法聖者且約梵文而明其義。如彼諸趣名言非此土行用也。蓋夫普通眞言藏品所出遮文。拏拏枳抳等餓鬼畜生趣眞言。通用梵文。是傳法者所爲非本土用音歟。教時義第三引當段釋了注釋云。問。若爾六道衆生種種言意皆是眞言。何況五乘所説教法言音當非眞言。是故諸顯教中經論章疏。天竺大唐日本諸宗學徒是非言音。寧非眞言。答。皆眞言。但彼不覺故○若於眞言體相。如實覺故各於自宗開爲眞言。即是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人。若於眞言體相。不如實覺。増上慢故各以所學爲眞言體法。即此文中所指生死中人耳(十三)菩提心義第二云。又義釋云。以佛出世迹降五天。且以梵字爲眞言體。
若約實義一切世界六趣言音悉爲眞言○故知迦婁蒼頡文字豈非佛身。因果經云。太子答師。南閻浮提有梵書迦婁書蓮華書六十四種書(云云)今謂。皆爲種子。何至佛身(本之十左)悉曇藏第二云。二方三書文字音聲。
莫不皆成大日如來一切智智一味解脱會入法界之門者也(三十二)此文三書者。指梵書伽婁書蓮華書。梵文雖傳自餘二書非此土用未傳。雖然爲眞言一分也。問。阿字等天竺文字與隨方諸趣言音。共是眞言不可有勝劣歟如何。答。教時義第三云。其阿字等五十字母是梵天趣言音。梵王以降五天。五天以爲梵字。如是諸趣言音所説眞言及其諸趣文字語言。皆是法爾常住之法。非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十四)又云。若論實義一切諸趣萬物音聲。皆可開示其眞言音。但以佛迹始於天竺且約此義。故學梵音。此等天竺梵字梵音彼國世間小兒亦皆學習。然以不知其眞實義不知眞言。故知一切諸趣萬物音聲。若不知實義皆非眞言。若知實義皆爲眞言(三十)此等釋意梵字者。梵天趣言音故亦是諸趣隨類一分也。爾乃不可有優劣之異也。又金輪時處儀軌説字輪觀云。所謂觀諸字皆瞻於梵字。非是隨方文(十七左)大師字母釋云。此悉曇章本有自然眞實不變常住之字也。三世諸佛皆用此字説法。是名聖語。自餘聲字者。是則凡語也。非法然之道理。皆隨類之字語耳(六七)全眞和尚次第記云。言常住者。梵字獨得其稱。諸國文字不同此例。何者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及諸胡國所有文字。竝是小聖睿才隨方語言演説文字。後遇劫盡三災起時。悉皆磨滅不得常存者。所謂外道俗書者哉。唯有此聖梵文。在五天竺國○設經百劫亦無差舛。故皆從毘盧遮那佛心生也。故云常住(光云。悉曇藏一之二十一引之)依此等釋。於梵文者殊存眞實常住之義。不可同隨類言音也。具如別論經云謂阿字門(乃至)非佛有隱也者。從是以下説三十四字。所謂●字●等二十●等八字。●等五字也。今初説●字義也。於●等五字者。不説字義。子細如下釋。十住心論第十云。云何眞言教法。
謂●●●●●●●乃至●●●●等字爲本母。各各有十二轉生字。此各各十二爲本。有一合二合三合四合等増加字。都計餘一萬。此一一字門具無量無邊顯密教義(十七)當段摩多中説最初●字。不説自餘。而實可通餘字。是故論文則擧●●二字爲準據也。凡大日如來普門隨類加持方便遍應諸趣。故雖眞言文字流派無盡不論數限乃至遍在顯密一切教義。且就本母而云之。則不出五十字門。金剛頂釋字母品大日經字輪品。所説字輪字母等是也。當品於摩多中且擧最初一一字攝在自餘。是即●字男聲智慧之字。而與體文相類。故殊擧之。自餘字門皆三昧聲屬所從聲。故且省之。若復定慧合論。則可具説五十字母也。聲字義云。雖云眞言無量差別。極具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眞言。彼眞言王云何。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説字輪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梵書阿字等乃至呵字等是(五右)可知之阿字是一切等者。此爲明●字不生義。先擧聲字爲例。●字即衆聲之母。亦衆字之母。故遍於衆聲字之中也。第十云。若離阿聲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切眞言生處也(二十七右)又第十七云。阿字遍一切字。若無阿字則字不成。要有阿字。若字無頭即不成字。阿爲頭也(十四左)當知阿字門等者。此月阿字義。如阿字遍於衆聲字之中。眞實義亦復如此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等者。釋其所由也有始有本者。因縁生法展轉從縁。而於其中望上望下則有本末之異。但爲其所生末之邊云始。爲其能生本之邊云本也。今觀此能生本亦從衆因縁生。展轉觀之其最極是不生際也。當知本不生際是萬法本。萬法本故一切從縁生法皆離不生而無其體。若開此眼向一切法。能見本不生際。是故從縁生法但運不生本源造作之也。而凡夫只見其假相生滅未觀不生實理。故輪迴生死不能自出。今遇此教了達一切生法即是諸法本源不生實體。則不動當處而能成立大悲曼荼羅也。此是一段大意如此。
冀學者得意而領解之耳猶如聞一切等者。第十七云。然此阿字能説一切世間語言。復因此語言得解一切出世之理也。所以者何。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間之語言。然此語言不離阿字。以不離阿字故。即知是不離於法體不生。是故因阿字門。是有世間一切法。因世間一切法。得悟阿字門也(十四左)又云。凡一切語聲中有阿聲者。不得離此字也(十六右)即是如實等者。下釋云。若無自性當知是生即不生。至於本不生際但是心性海耳(二十左)眞言問答云。阿字本不生故知自心本不生。謂之知自心也○指阿字本不生之理云實。
此本不生之理爲自心性故也○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淨無改轉。故云本不生。如虚空性非有非無。此心亦復如是。不生不滅自性如故云本不生也(五右)●上人●字祕釋云。●字義云。若見本不生際者。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疏亦同之。此等文意云。三密不二一心本來本有非始生者。遠離生相故住異滅相亦無。四相離故一如不動。如是自心性本來不生不滅無爲法知。如實知自心佛名(二右)唯以此一字等者。經第七云。大日如來種子心曰。
南磨三曼多勃駄暔阿阿字門所謂一切法本不生故○如前轉阿字而成大日尊(二十七)第十云。次毘盧遮那説眞言心者。以如上諸眞言等隨一一中則有根本眞言心眞言隨心眞言。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今總説諸眞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諸法本不生義○此字於眞言中最爲上妙。是故眞言行者常當如是受持也(二十七右)觀智儀軌云。
所謂毘盧遮那如來心眞言種子阿字想在己身蓮華中○即思此字眞實義門。阿字者。謂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佛法自性本源清淨法界之所流出。一切言教皆以此字而爲根本(九左)如彼無智等者。一段釋相準涅槃經第二十二(十七左)説乎。往見。佛性論第四(天親造眞諦譯)云。以分別性所起色等六塵執爲實苦。是爲一邊生怖畏心復爲一邊。此是因依他性執分別性。於中計有實苦而生怖畏爲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佛以畫師爲譬。迦葉譬如畫師作羅刹像。像甚可畏。畫師見像自生怖畏。覆面敢看失心顛狂。
迦葉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流轉生死。於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此譬爲顯何義。爲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但以妄想分別所作。如彼畫師自分別作羅刹惡像見還生怖。是人亦爾。自於空中而生怖畏(十左)唯識私記三末引中邊頌釋云。譬如無智畫師畫藥叉形還恐害我。此亦如是。自變爲色。返怖彼能招生惡趣而受逼迫也(十四左)大乘二十頌論(龍樹菩薩造大宋西天三藏傳法大師施護譯)云。衆生本如幻復取幻境界。履幻所成道不了從縁生。如世間畫師畫作夜叉相。自畫已自怖。此名無智者。衆生自起染。造彼輪迴因。造已怖墜墮。無智不解脱。衆生虚妄心起疑惑垢染。無性計有性受苦中極苦(光云。明本皇函三之二十五)止觀第五云。正法念云。心如畫師手畫出五彩。黒青赤黄白白白。畫手譬心。黒色譬地獄陰。青譬鬼。赤譬畜。黄譬修羅。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種陰止齊界内。若依華嚴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界内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然界内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一之六十五右)私云。諸法根源者。六大法界也。如來依此成立大悲曼荼羅。凡夫以之造作生死牢獄也。正法念經五綵六趣喩可思之衆生自祕等者。二教論下云。祕密且有二義。一衆生祕密。二如來祕密衆生以無明妄想覆藏本性眞覺。故曰衆生自祕。應化説法逗機施藥。言不虚故。所以他受用身祕内證。而不説其境也。則等覺希夷。十地離絶。是名如來祕密(十一)衆生自祕本説出涅槃經歟。可考之。教時義第四云。問。凡眞言教名祕密教意何。答。義釋四説。一諸佛所祕故。云苟無頓悟之機不入其手。二衆生所祕。諸趣言音皆是眞言。衆生自祕。非佛隱密。三言説隱密○四法體祕密○(五十六左)菩提心義第二云。義釋處處釋祕密義不出六義。
一法體微密故名祕密○二諸佛内證故名祕密○三非機不授故名祕密○四衆生不覺故名祕密。如義釋云。衆生身中皆有祕密藏。而不覺知。是衆生自祕非佛祕也。五未入三昧耶者。不許爲説聞持。故名祕密○六行人切祕不顯露行。
故名祕密○(二十八右以下)迦字門云(乃至)名爲眞實義也者。以下體文字中先釋●字。經言離作業者。離一字字義。作業二字字相也。謂外道及小乘所執作業皆屬字相也迦哩耶者。光云。●●如諸外道等者。擧外道邪計
作者使作者者。外道所計十六知見隨一也等。一字攝自餘見計也。天台法界次第上云。九作者。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十使作者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使他。
故名使作者(七左)數論所立二十五諦中自性名作者。唯識論第一廣釋之諸部論師者。指小乘中諸部也。中論疏第五曰。破生中又三。初破展轉相生。破薩婆多。次破不展轉相生。破僧祇成實。三雜破五百部異計○雖有五百部而五部盛行。五部之中薩婆多偏復興世又正障無生(未之五右)同第三云。此部唯得人空。不得法空。見諸法有生。不信諸法無生。故障大乘無生。如五百部聞大乘畢竟無生。如刀傷心。此皆是薩婆多部之枝流。今破毘曇定實有生則偏破五百部也(未之二左)
一四大論師
涅槃經義記第六云。外國有其四大論師。一婆耶娑造四毘陀論。亦名違陀。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翻名智。能生智故○第二論師名婆尼尼。造毘伽羅論。此名記論辨明一切音聲名字章句等法。第三論師名迦毘羅。是黄頭仙。造僧佉經。此名本頂。明從冥性生於二十五諦之義。第四論師名優樓佉。是青目仙。造衞世師經。此名最勝。明六諦義。主諦依諦總諦別諦作諦無諦。是其六也(已上)
有作有作者等者。此一段釋依中論説也。彼論第二(觀作者品第八)云。問曰。現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報。是故應有作者作業。答曰。上來品品中破一切法皆無有餘。如破三相。三相無故無有有爲。有爲無故無無爲。有爲無爲無故一切法盡無作作者。若是有爲有爲中已破。若是無爲無爲中已破。不應復問(十三)中論疏第六(作者品第八)云。外人云。若三相品明有爲無爲一切空者。今現在造作施爲。云何一切空耶。外謂。有六道衆生。是作者。身口意是所用作法。起罪福不動三業名爲作業。得六道苦樂名果報也。三乘人爲作者。身口意爲所用法。起三乘業爲作業。得三乘果爲果報。現見九道如此。云何言畢竟空耶○(二左)又云。問。今破作作者。與十六知見中作作者何異。答。十六知見但是破外道義。今此中通破世間外道小乘大乘。身口意一毫以有所得心有所造作。悉入此門破也問。何以故破一切造作耶。答。大品經云。菩薩有麁細二業。若見有身口意名爲麁業。不得身口意名爲細業。菩薩離於麁業。令欲辨菩薩清淨業故。破一切有所得造作作施爲也(三左)若因般若方便者。此一句擧能破元由。但是疏主之言也。自餘皆拾觀作者品要句也。三論玄云。又釋論云。有四種門。一者阿毘曇門。二者空門。三者昆勒門。此云篋藏。四者非空非有門。不得般若方便學毘曇門。則墮有見。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昆勒門。則墮亦空亦有見。學非空非有門。則墮愚癡論。若得般若心無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人無相違背。而成實毘曇各執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増見皆失佛旨也(二十)私云。以下有正釋復次二段。正釋破無因。復次釋破二事定有也謂有決定等者。中論第二(觀作作者品第八)云。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業。作者及作業即墮於無因。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業。汝謂作者有作。即爲無因。離作業有作者。離作者有作業。則不從因縁有。問曰。若不從因縁有作者有作業。有何咎。答曰。若墮於無因。則無因無果。無作無作者。無所用作法。若無作等法。則無有罪福。罪福等無故罪福報亦無。若無罪福報亦無有涅槃。諸可有所作。皆空無有果。若墮於無因一切法則無因無果。能生法名爲因。所生法名爲果。是二即無。是二無故無作無作者。亦無所用作法。亦無罪福。罪福無故亦無罪福果報及涅槃道。是故不得從無因生(十四)復次作作者等者。同論云。如是一切處求作者作業。皆不可得。問曰。若言無作無作者。則復墮無因。答曰。是業從衆縁生。假名爲有。無有決定。不如汝所説。何以故。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成業義如是。更無有餘事。業先無決定。因人起業。因業有作者。作者亦無決定。因有作業。名爲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作者。若從和合生。則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則無所生。但隨凡夫憶想分別。故説有作業有作者。第一義中無作業無作者(十六)今正觀察等者。以上破内外迷執。以下示字門實義也
佉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佉字門眞實義者。此一段文難解梵音佉字等者。此爲明等虚空義。先明世間虚空也若一切等者。此正明一切諸法等虚空義也本不生者。●字也離諸作者。●字也。是展轉相釋之意也畢竟如虚空相者。釋等字也今此空相等者。此後釋不可得義也。中論第一(破六種品第五)云。若未有虚空相。先有虚空法者。虚空則無相。何以故。無色處名虚空相。色是作法無常。若色未生。未生則無減。爾時無虚空相。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虚空相(二十二)今釋全同此文。總意云。世間共許虚空無生滅無造作之法一切法本不生離諸作。其義甚深凡情難解。更無世間可比類物。但除虚空少分相似。是故以法性難解之空。類世間易解之空。云一切諸法等虚空。而實非如世間虚空。恐凡夫聞諸法等虚空之説而墮畢竟空寂之見。是故重遣空相亦復不可得也。何以故。世間對色處無色處名虚空。色既本來不生。豈有無色處可名空乎。是以云一切諸法等虚空不可得也中論觀六種等者。密鈔六云。疏中論觀六種等者。六種即是地水火風空識也。今正取空(二十七左)復次諸次等者。以下約二乘見。釋等空不可得義。初擧二乘見。後如經説下破之。成不可得義。二乘身心都滅如太虚空。以爲入涅槃相。故云諸法如虚空相等也如經説等者。兩本義釋作是爲不誑相如涅槃經説(已上)此再治之時如是迴文歟。但如經説下出十二門論。彼論云。如經説。佛告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如是有爲法空。故當知無爲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説名涅槃(五右)然乃不可輒改之者也五陰滅等者。凡夫死此生彼之間。今生所感五陰。已滅更餘五陰相續而生。二乘羅漢則非如是。入涅槃時此五陰滅更餘五陰不續生也。而是五陰本來不生。豈有所滅名涅槃乎。是故云等空不可得也
哦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初釋行義。後今從阿字門下釋不可得義。展轉相釋。其意易知哦哆也者。光云。●●中論觀去來等者。彼論第一(觀去來品第一)云。行者如從穀子相續至芽莖葉等。止者穀子滅故芽莖葉滅。相續故名行。斷故名止。又如無明縁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無明滅故諸行等滅是名止(十四)若法已行等文。彼品無之。但釋去云。已去無有去。已去故○未去亦無去。未有去法故。去時名半去半未去。不離已去未去故○如破去法住法。行止亦如是(十右至十四右)今案。疏主準彼去釋作行釋也復次若人等者。以上約遮情。以下約表徳也
伽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畢竟無合也者。初明合義之中。且擧二法爲例。謂塵身也。後中論下明不可得義也。
彼論第二(三十八右)觀合品第十四意也伽那者光云●●諸論師言者。彼論疏第七(合品第十四)云。問。誰計合耶。答。略有四師。一世間人。常云六根與六塵合。二外道。情神意塵四合生知。三毘曇人。云別有觸數能和會根塵。四成論義。直明根與塵合無別觸數。今求合義無從。故以目品(末之二右)又同(同品)所以有此品來者。具於六義。一者○大品云。菩薩習波若時。不見合與不合。亦不見應與不應。乃名與波若相應也。攝論師立應身佛與法身相應。亦作此責之。二者上來有四種著者。皆由有心作解。所以故破著。是故此品更復就事求撿身心及以人我竟不可得。誰作解耶。
復以何物生於著耶○(末之一右)以見可見等者。彼論第二云。如見可見見者無合。故染可染染者亦應無合。如説見可見見者三法。則説聞可聞聞者餘入等。如説染可染染者。則説瞋可瞋瞋者餘煩惱等。(三十八右)見可見等者。約眼所見。聞可聞等者。約耳所聞。乃至言攝鼻舌身香味觸等。染可染等者。此意識縁法塵之中。且約煩惱而明合義。染者貪煩惱也。彼疏第七云所以偏破染等無合者。由眼見色故起貪心。前明眼見色尚無有合。貪從何生。故次破染。又上明眼色無合。則五根無合義。今染等無合。則意根無合義也。(末之四右)諸煩惱亦然者。又云。餘煩惱者。瞋癡之流(末之四左)又云。問。何故觀六根不與六塵合耶。答。顛倒衆生謂根摩爲二。故根與塵合則生三毒煩惱。煩惱故業。業則有苦果。今觀根塵本自無合。則煩惱不生。
故無業苦(末之一左)答者云等者此異相不可得爲其所因。而明合不可得義也。彼論第二云。復次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相不成故。見等云何合。凡物皆以異故有合。而見等異相不可得。是故無合(三十八左)彼疏第七云。上行品雖破異義。但是略破義猶未盡。此品中廣破一切諸法異義。所以破異者。合起於異。無異故則無合。故破異也○含識之流皆謂萬像爲異。起於惑障不得解脱。今此品求一切法異義。無從則煩惱不起。故有此品(末之一左)以字門等者。此與先●字相釋也復次若諸法等者。釋合異倶不可得義。前引論文即約無異成無合義。今却約異成無合義。此義亦出論文。彼論第二(同品)云。問曰。故眼等三事無合。答曰。見可見見者是三各異方。如是三法異終無有合時。見是眼根。可見是色塵。見者是我。是三事各在異處。終無合時。異處者。眼在身内。色在外。我者或言在身内。或言遍一切處。是故無合○(三十七右)彼疏第七云。問。世間外道大乘小乘但明眼色異而合。合者。根塵相會故言合耳。今言異不合。乃似正是外義。何名破耶。答。此有二義。一者。根塵體異無相到義。故無合。若言懸合者。既不到近色與近合。亦不到遠應與遠合也。此中破異不得合。成實師假人與實異不得合。
心與眞諦頑境異亦不得合攝論師應身體是無常與法身異不得合(末之二左)此釋文義幽邃叵解更可決本之人耳(已上)光云。此釋初破合後破不合。而果成不可得義乎
遮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次第相承耳者。光云。遮庾(二合)底●●遮唎耶●●中論等者。即第二(三十一左)觀行品第十三取意也。彼具文云。問。曰。云何知一切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諸行虚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諸行名五陰從行生故五陰名行。是五陰皆虚妄無有定相。何以故。如嬰兒時色非匍匐時色。匍匐時色非行時色。行時色非童子時色。童子時色非壯年時色。壯年時色非老年時色。如色念念不住故。分別決定性不可得○諸法無有性。何以故。諸法雖生不住自性。是故無性○若諸法決定有性。云何可得異性。各決定有不可變異。如眞金不可變(三十一左至三十五左)諸行名五陰者。彼疏第七云。問。行但是因亦通果耶。答。具有二義。若以流動起作念念不停以釋行義。則一切有爲莫問因果。竝秤爲行。是故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也。二者善惡等因將人常行生死。故名爲行。問。此品云諸行名五陰。爲是因行。爲是果行。答。五陰五行。具有二義。一者五陰從業行所生。故名爲行。二者即此五陰生滅起作故名爲行。問。十二因縁行支五陰内行陰此有何異。答。十二因縁行支但是因行。五陰中行陰具有二義。一者行陰起作善惡之因。名爲行。二者除四陰以外一切有爲法。皆攝在行陰中。故名爲行。如雜心云。有爲法多故。一行陰非餘○通言行者。凡有四種。一修習名行。則萬行善法是也。二造作名行。通善惡三性。三無常起作秤行。通因果三聚三性。四行縁名諸行。但是心用(本之八右)本初不生等者。涅槃經第八(文字品)云。阿者不流故。不流者即是如來。九孔無所流故。是故不流。又無九孔。是故不流。不流即常。常即如來(十九左)復次若一切等者。展轉相釋其義易知車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謂三界唯心義爲字相。心影不可得爲字義也車上野者。光云。●●變似衆境者。唯識論第一云。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縁此執爲實有外境。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二左)如密嚴經者。大乘密嚴經(日照譯)上云。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焔。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現。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心爲法自性(明本一之十一妙身生品)同經中云。藏識亦復然。衆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磨握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霑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内現境還自縁。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普通達内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明本二之四左妙身生品·此經有前後兩譯日照與不空也。疏主所引是日照所譯也)以心本不生等者。此約上來諸字字義明不可得之義。先約阿字不生義。故云心本不生等也無所生故四字。恐是寫誤兩本義釋同云以本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生。乃至心無遷變故(已上)此本尤宜乃至者。略攝●等字無遷變故者。●字也
惹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生際也者。明生義。中初明外法之生。於中出五類。瓶疊舍酥芽是也。次明内法之生。於中有十二因縁。各前爲因生後也喏哆也者。光云。●●●如泥團輪等者。此一段釋出十二門論。彼論(觀因縁門第一)云。衆縁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衆縁亦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縁者。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有故瓶生。又如縷綖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攅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
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虚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縁等法皆亦如是。内縁者。謂諸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内外諸法皆從衆縁生(三左)如説偈言等者。以下明不可得。十二門論(觀因縁門第一)云。衆縁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三左)如中論廣破者。彼論第一(觀因縁品)云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説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於聲聞法中説十二因縁。又爲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説因縁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二左)復次阿字等者。約●字釋不可得義又十喩等者。約●字門釋此義也。中間諸字例而可知
社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戰勝之名耳者。明戰敵不可得之中。廣對明因果諸位也社麼攞者。光云。●●●世間善不善法者。約世間八心最初逆生死流等者。約出世間最初初劫布施慳貪等者。約大乘行初第二劫乃至者。總攝第三劫十地諸位如來出世者。妙覺也一切法者。廣通上來諸位也我義不成者。古本無我字。義釋加之。準涅槃經是義不然之文。無我字本宜歟。彼具文如左引智慧煩惱等者。且約出世心破戰敵相也毘婆舍那者。光云。●●●●(已上)涅槃經第二十九云。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説。若毘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説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一右)當段釋相本乎此經文也。毘婆舍那者。翻譯名義集第四云。毘婆舍那此云觀。涅槃云。毘婆舍那名爲正見。亦名了見。名爲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爲慧(二十六左)若生時等者。正生時半已生故明生。半未生故暗存。明暗同時云破義能立者。是亦不爾。半已生雖無闇。半未生故無明。明暗終不相及。何破義之立耶密鈔六云。疏明暗畢竟不相及者。謂相違法理必不倶。云何能破(二十八左)凡此生時破不破。中論具作問答。當段解釋依彼論文。彼第二(觀三相品第七)云。問曰如燈能自照亦能照於彼。生法亦如是。自生亦生彼。如燈入於闇室照了諸物亦能自照。生亦如是。能生於彼亦能自生。答曰。不然。何以故。燈中自無闇。住處亦無闇。破闇乃名照。無闇則無照。燈體自無闇。明所及處亦無闇明闇相違故。破闇故名照無闇則無照。何得言燈自照亦照彼。問曰。是燈非未生有照。亦非生已有照。但燈生時能自照亦照彼。答曰。云何燈生時而能破於闇。此燈初生時不能及於闇。燈生時名半生半未生。燈體未成就。云何能破闇。又燈不能及闇。如人得賊乃名爲破。若謂燈雖不到闇而能破闇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燈若未及闇而能破闇者。燈在於此間則破一切闇。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者。此處然炊應破一切處闇。倶不及故(三左至四左)又一切法等者。以下約展轉相釋也云何佛界如等者。止觀第五云。魔事爲法界者。首楞嚴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實際中尚不見佛。況見有魔耶。
設有魔者良藥塗履堪任乘御(一之二十五)魔佛一如義大集經廣説之更詳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吒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正表此義也者。初釋字相。後今觀下釋字義(已上)光云。吒迦囉者。●●●也略説有七種者。守護經第三云。一切衆生多起諸慢。謂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増上慢·卑慢·邪慢。云何爲慢。爲於下劣衆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於己等者言我過彼。慢過慢者。於他勝己計我勝彼。言我慢者。於色計我及至於識亦計於我。令心高擧。言増上慢者。増上聖法曾未獲得。向他人説我得聖法。言卑慢者。於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於己邪見無徳之中爲己爲正。翻銘他人以之爲邪(十一左十二右)法宗原云。七慢者。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増上慢。六卑慢。七邪慢。若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高擧。總説爲慢。若於等謂己勝若於勝謂己等。令心高擧。總名過慢。若於勝謂己勝。令心高擧。名慢過慢。若恃我令心高擧。名爲我慢若於未證得殊勝徳中。謂己證得。今心高擧名増上慢。若於多分勝謂己少劣。令心高擧。名爲卑慢。若於無徳中謂己有徳。令心高擧。名邪慢。以不定中慢爲體也(末之十六)或説八慢。大乘義章第五云。八慢之義出涅槃經。成實論中具廣解釋。自擧陵他。名之爲慢。慢別不同。離分爲八。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増上慢。八名邪慢。八中前五對人以分。後三就其所恃以別。就前五中。初之一慢。於下境界及等處生。次有一慢。唯等處生。後之三種上境處生。初言慢者。方下自高。於等計等。此過輕故直名爲慢。此無所陵。何故名慢。成實釋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説爲慢。言大慢者。於等自大名爲大慢言慢慢者。於上境所謂己勝彼。此過最重名爲慢慢。不如慢者。他實過己。玄絶非伴。謂己少劣。名不如慢。陵他多過。故説慢矣。言傲慢者。有人於彼父母師長不能恭敬。名爲傲慢。此前五種對人辯也。後三就其所恃以別。言我慢者。有人於陰横計有我。執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増上慢者。實不得聖而謂已得。名増上慢。以其聖法是増上故。言邪慢者。無徳自高。恃惡陵人名爲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餘者是別(末之十右十一右)則知阿耨等者。金剛般若云。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二左)是故如來等者。此一段約曼荼羅作釋。是横平等十住心也。如來者。中胎八葉即佛地也。當第十住心也金剛者。第一重諸執金剛也菩薩者。第二重諸大心衆也。此攝四宗大乘。四行是菩薩三摩地故也四果聖人者。第三重中聲聞乘也。今擧聲聞攝縁覺。果同羅漢故也。此攝第四第五二箇住心也凡夫外道者。第二第三住心也惡趣衆生者。三惡趣是異生羝羊心果也五逆邪見者。一向行惡行人。是異生羝羊心因也。因果同是第一住心攝也。十住心論第一。若能明察密號名字(乃至)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四左)即此義也
吒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有増長也者。此一段其義易知(已上)光云。初釋字相。後然一切法下釋字義毘咤鉢者。●●●●也
稻芊經者。貞元録第二十一云。稻芊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晋録。稻●喩經一卷。經内題云。
慈氏菩薩所説大乘縁生稻●喩經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同新入目録。了本生死經一卷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謙自注解三譯一闕。右此一經與前稻芊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後。同二十四云。有譯無本録。異了生死經一卷僧祐録云。安公録中失譯。今附西晋録。右一經前後三譯。二存一闕(已上)私云。不空譯後代也。今此所引當失譯經。其文如左載之。貞録文三譯者。此除不空新譯。指舊譯三本也。稻芊經(失譯)云。尊者舍利弗問彌勒言。云何名十二因縁。彌勒答言。有因縁是名因縁法○因縁生法復有二種。有内因縁。有外因縁。外因縁法從何而生。如似種子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穗。從穗生華。從華生實○如是名爲外因生法。云何名外縁生法。所謂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水種濕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障礙。又假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縁具足便生若六縁不具物則不生。地水火風空時六縁調和。不増減故物則得生○内因縁法從二種生。云何爲因。從無明乃至老死○因無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則有老死○是名内因次第生法。
云何名内縁生法所謂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爾時彌勒重語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縁各各有因。各各有縁○能以四縁。増長十二縁。何等爲四。無明愛業識。識爲種體。業爲因體。無明愛是煩惱體。能生長識。業爲識田。愛爲潤漬無明覆植識種子。業不作念。我能生識種。愛不作念。我能潤漬。無明亦不作念。我能覆植識種識亦不作念。我從爾數因縁生。復次業爲識田無明爲糞。愛水爲潤。便生名色等芽(初至六右)經云識田依主得名。疏言業田持業得名。非相違也違世順世等者。初劫屋者。攝第二第三劫。淨菩提心等者。初地以上三句配釋可知之復次從阿等者。光云。以下旋轉相釋。就中諸法畢竟等。是字義。無有増長即●字義也
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後又以下釋字義拏麼囉者。●●●也如世間等者。怨對義與戰敵相監。故釋其別。戰敵自他同時相戰。故云彼此相加。怨對念昔日怨作其報答。
以之爲其別也報傷異本并義釋(五之四十)作報復毘尼中等者。梵網古迹下云。言以瞋報瞋等者。如長壽王經云。以怨報怨怨終不滅。以徳報怨怨乃盡耳。是故菩薩不瞋爲勇。言若殺父母。至不順孝道者。問。俗禮之中君父之怨不報非孝。何故今言於害王親報之違孝。答。孝有二種。世間之孝以怨報怨。如草滅火勝義之孝以慈報怨。如水滅火。既信六道皆我父母。豈爲一親更害一親。彼殺今親後墮地獄。但可悲愍。更無可報。故以慈心平等解怨速令斷絶。孝中之孝(不忍違犯戒章)又説女人等者。密鈔六云。疏無量義經等者。今疏指彼經釋成女人是梵行者怨。彼經云。譬如健人爲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悉以與之。持經之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爲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言半佛國寶者。即屬菩薩七地位也。又彼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與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昇第七地大菩薩位。是爲半佛國寶也(三十右)
荼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後今以下釋字義轉聲爲湯者。喉内空點也其體則同者。有點無點雖異字體即同也又云蘖哩等者。出別名也(已上)光云。蘖哩訶者。●●也經云等者。法華經第二云。鬼魅所著(譬喩品)第八云。南門外施蘖●何。是魅鬼著人者(六左)或云等者。指正法華也智度云等者。著人令生衰惱。故云著衰也。論文可勘之其日月等者。分別蘖哩訶同名相濫也。謂以上約鬼魅。自下約執曜也。第十四(密印品)釋諸曜密印。云仡栗何印也。此別是一趣。非人非鬼也。能恐怖人。非人所持者是也。今非此也。
是曜(三左)此釋與當段同也九執者約言總歟。第四云。諸執者執有九種。即是日月火水木土金七曜。及與羅睺計都合爲九執○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七右)相會一處者。暦九曜内除羅計二星。唯取日月五星。開闢以來運轉相續而領宿直。前星與後星始終無續。故云相會天竺暦等者。依宿曜經(下之十五)晝夜八時(晝四時夜四時)之中。平明爲曜直時。謂曉旦時直日執曜與宿相合。故云正著時歟此執持義等者。第四云。九執者。梵音仡●何。是執持義。阿闍梨應觀彼心力之手堪持何事則所傳密印不至唐捐。如諸佛金剛慧印。唯有金剛心菩薩乃能執之。若授與下地人則名執曜不相應也(九右)第一云。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本之六左)陀羅者。攝持義也。蘖哩訶者。執著義也。故云不同也(已上)光云。陀羅者。●●也
多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如解脱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後然生死下釋字義梵云等者。石山點本云。梵云哆他。多是云云。推此點意。梵云多他。初多是如如義也。次他是助多之語勢也。此語勢中兼有得聲。他者住處義。謂住處如如。即是證得之意也。是故先標哆他。之分釋兩字也。小野僧正點本云。梵云哆他多云云(寛智律師所持本同之)按此點意。多他掲多翻如來。初多他即如義。更加多云如如也(已上)光云。哆他多者。●●●也證得如如等者。尊勝陀羅尼云怛他多。法崇疏注遍淨。證得如如時妄見悉滅。是遍淨義也。凡釋字相之段大分三重。初約大乘宗明如如義。摩訶衍中證得如如。解脱戲論。其如如者。即是諸法實相也。唯識論九云。
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二左)故今云常如本性不可破壞也。此義雖似甚深。猶是眞妄相對法門故爲字相也次。然有一類下。約外道見明如如義。外道所計如如性者。即指冥初。是於神我轉立如異名也後。龍樹以爲下。約小乘教明如如義。寂滅涅槃名如如。是皆非眞之如也聲聞經等者。智論三十二云。如雜阿含中説○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説如(八右)具文如上引之
然生死等者。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者。承前字相。若知生死等者。正明後字義是故一切法等者。法華經第六(壽量品)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已上)文句第九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也。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無常果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滅。此二倶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於滅度之實。非於生死之虚。故云非實非虚也。非於世間之隔異。非於出世之眞如。故云非如非異。此四明中道也(二之十一)中論亦云等者。中論第四(觀涅槃品)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二十五右)毫釐者。孫子算經云。數之始起爲忽(即蠶口所出也)十忽爲絲。十絲爲毫。十毫爲釐十釐爲分。十分爲寸(光云。戒疏行宗記三上之四十四左引之)以無差別等者。光云。以下約旋轉釋
他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來大住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後然諸法下釋字義初字相中。薩他娜者●●●也是住處義等者。此約所依住處而釋。就中住處者。當體立名。住義者。能住得名。立名所由二義雖異。倶名所依之處。故如人從此下二義合釋不強作簡別釋也。後字義中。正釋約遮情。而作旋轉釋。復次釋約表徳。遮情偏簡住義。表徳還成住義。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遍一切處曾無所依。是眞實大住也。有所依而住。在此不住彼。無所依而住。無所不遍。故名大住也
娜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釋字相中。梵云檀那等者。法界次第三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若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爲檀(下之四左)光云。檀那者。●●也不思議退失者。釋論第七云。本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如是説。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爲節退相者。此事殊勝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夫初發意菩薩等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薩至心勸請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退相者。謂信心發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四處皆名爲退分。各彼中間皆爲不退分。是故説言節退相焉。今此經文爲明何義。
爲欲顯示佛法大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二十左)此中退相至等覺位。是則微細之退無起惡心邪見。凡夫初心菩薩不能思議。故云不思議退失也今觀諸法等者。以下釋字義中。初約遮情。而作旋轉釋。後又如來下約表徳也即此三事等者。智論第十二云。復次施者有二種。一者世間人。二者出世間人。世間人能捨財不能捨施。出世間人能捨財能捨施。何以故。財物施心倶不可得故。以是故言具足無所捨法。復次檀波羅蜜中。言財施受者三事不可得。問曰。三事和合。故名爲檀。今言三事不可得。云何名檀波羅蜜具足滿。今有財有施有受者。云何三事不可得。如所施氎實有。何以故。氎有名則有氎法。若無氎法亦無氎名。以有名故應實有氎○人功爲作。人毀爲破。禦寒暑蔽身體名果報。人得之大喜。失之大憂。以之施。故得福助道。若盜若劫。戮之都市死入地獄。如是等種種因縁。故知有此氎。是名氎法。云何言施物不可得。答曰。汝言有名故有是事。不然。何以知之。名有二種。有實有不實○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氎雖不如兔角龜毛無。然因縁會故有。因縁散故無。如林如軍。是皆有名而無實。譬如木人雖有人名不應求其人法。氎中雖有名亦不應求氎眞實○問曰。若施者不可得云何有菩薩行檀波羅蜜。答曰。因縁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車。實法不可得(十右至十四右)衆生心室等者。涅槃經所説宅中寶藏喩之意也
駄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法可得者。光云。初釋字相。後夫法界下釋字義達摩駄都者。●●●●也界是體義等者。金剛頂開題云。●●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二十四右)差別義者。即分義也。祕藏記云。三密差別數過刹塵。名之法界(本之五十)此意也佛之舍利等者。倶舍頌疏第八云。梵云駄都。此云身界。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羅。此云體佛身體也。舊云舍利訛。餘可知耳(十四右)一切經音義二十二云。駄都徒餓切。謂堅實也。則如來體骨舍利之異名耳(十二右)同七云。舍利正言設利羅。譯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二左)新華嚴音義云。舍利正云設利羅。或云實利。此翻爲身(三之五右)蘇悉地經疏第四云。言舍利者。譯曰身亦云體也。有云。舍利梵云設利羅。體也。舍利者訛(二十七右)駄都有分義。此合碎身舍利也夫法界等者。此釋不可得義。此一段異上來釋例。謂上來簡字相入字義。當段法界云不可得也。法界者即是心界者。
衆自心本性即是諸佛所證平等法界故也以心界等者。約最初●字不生義。明法界不可得義。法界若生滅合定可得法。法界本不生故不可得也。可得者本不得法。今始得云得。本自不生之中豈可有得相乎乃至者。攝迦等諸字心界無得等者。約娜字門釋不可得義。謂法界無得無捨也。捨得之中捨勝得劣。勝捨猶無。劣得豈可有乎。故云法界不可得若法界等者。翻顯成義。法界若可得者。是因縁法因縁生法都無自體。若無自體何爲諸法體耶。當知法界自證常心而無別體。是故不可得法也復次如來等者。相對娜字施義明此字不可得。彼大施者。大悲外用曼荼羅也。今法界者。内證普門實相也。如是實相以大悲神力不可示人。故云不可得也
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明字相。後若字門下解字義波羅麼他者。●●●●也薩底也者。●●也龍樹云等者。智論第三十一云。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虚誑。復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爲涅槃。如阿毘曇中説。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爲法及虚空非智縁盡。云何無上法智縁盡。智縁盡是即涅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復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名爲第一義空(十四右)此論文初諸法實相名第一義。是諸法實相下明實相空。次涅槃名第一義。涅槃中下明涅槃空。當段釋字相故。但引第一義釋。至第一義空釋釋字義段重亦引之。問。諸法實相與涅槃相云何異耶。答。諸法實相者約本性。涅槃相者約修得。謂智縁縛永寂名涅槃。若有智縁皆是縛。脱縛名爲涅槃也智論又云者。前引文次云。問曰。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槃。又一切法皆爲涅槃故説。譬如衆流皆入于海。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是有二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衆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不得言涅槃無。
以衆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説涅槃空若人著有是著世間若著無則著涅槃。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聖人所得。何以故。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十四右)
頗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澄清之性也者。字相字義釋相不分明。但喩中如大水下字相。然從麁下字義。法中今世下字相。若是下字義也(已上)光云。沛奴者。●●也不可撮摩者。維摩經(羅什譯)上云。是身如聚沫。可可撮摩(十右)無垢稱經賛(基)第三云。身如聚沫者。瑜伽八十四云。速増減故。水界生故。思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説言不可揉捼。故此經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義。又實非聚現故。乃能發起情解故(已上)去丈就尺等者。止觀第五云。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一之六十六左)夫心性海者等者。光云。明表徳義。洪波震蕩喩加持身。澄清之性喩本地身也
麼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初釋字相。後以要言之下明字義。明字相中。縛有五重。一世間縲紲縛。二帝釋微細縛。三波旬羂網縛。四凡夫有漏縛。五二乘無爲縛也(已上)光云。吾師意曰。此章大分法譬二段。喩中初字相之喩。後若離下字義之喩。法中如天帝釋下字相。後以要言之下字義也滿駄者。●●也縲紲者。密鈔六云。疏如人爲縲紲者。論語孔注云。縲黒索紲攣也。所以拘罪人也。今借喩之(三十左)若以方便等者。對縛明解。若縛若解。皆屬字相也若離身繩等者。明縛倶離身繩無別體也。智論第三十一云。復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爲縛。若修道解是縛得解脱。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爲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戲論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笑。於脚械外更求解脱。衆生亦如是離五衆械更求解脱法(十四左)此論文釋無別解。當段文明無別縛解。寛狹雖異旨趣是同。故引爲例證也如天帝釋等者。長阿含經第二十一云。於是諸天阿須倫衆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忉利諸天捉阿須倫。以五繋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時天帝釋彷徉遊行善法堂上。阿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繋中惡口罵詈○爾時帝釋即爲阿須倫而説偈言。我常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即爲勝彼愚。時天帝釋説此偈已。忉利諸天皆大歡喜。擧聲稱善。時阿須倫衆默然無言(十六右戰鬪品)又云。阿須倫王見天上快樂生慕樂心。即自念言。此處殊勝。可息居止。用復還歸阿須倫宮。爲發此念時五繋即得解。五樂在。若阿須倫生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繋還縛。
五樂自去(十五右)起世經第八(鬪戰品第九闍那崛多達摩笈多二法師共譯)云。諸比丘我念往昔。有諸天等共阿修羅起鬪戰。時帝釋天王告其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輩汝等諸天若共阿脩羅戰鬪之時。宜好莊嚴善持器仗。若諸天勝阿脩羅不如。汝可生捉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當以五繋縛已將向善法堂前諸天集會處所置之。三十三天聞帝釋命依而奉行。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王亦如是告諸阿脩羅言。若諸天等共阿脩羅鬪。天若不如。即當生捉帝釋天王。以五繋縛。將向七頭諸阿修羅集會之處置立我前。時諸阿脩羅亦受教行。諸比丘當於彼時。帝釋天王戰鬪勝故生捉阿脩羅。以五繋縛。至善法堂天集會處。帝釋前立。當於彼時。其毘摩質多羅王作如是念。願諸阿脩羅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諸阿脩羅輩。我在此共諸三十三天一處同受娯樂。甚爲適意。當其毘摩質多羅王興此念時。即見自身五縛悉解。諸天種種五欲功徳皆現其前。又復有時作如是念。我今不用三十三天。願諸天等各自安善。我當還歸阿脩羅宮殿。起此念時其身五繋即還自縛。五欲功徳忽然散滅(八左)密鈔六云。阿脩羅被天帝縛念還宮縛不得脱。若息鬪心之時其縛自然除矣。是知縛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三十左)微細縛者。不用縲紲等。冥加縛故云微細縛。譬如以呪力禁邪氣等也五縛者。或云。二手二足并頭於此五處被縛。故云五縛也若波旬等者。以上明帝釋縛。以下明魔王縛。涅槃經説六種縛。以魔縛爲第一。是欲界頂魔王也。然望帝釋其力甚勝。故云復過於此等也。北本涅槃經第二十六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懸峻之處。人與獼猴倶不能行。或復有處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或復有處人與獼猴二倶能行。善男子人與獼猴能行處者。如諸獵師。純以黐膠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癡故往手觸之。觸已黏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脚復隨著。欲脱脚故以口嚙之。口復黏著。如是五處悉無得脱。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歸家。雪山嶮處喩佛菩薩所得正道。獼猴者喩諸凡夫。獵師者喩魔波旬。●膠者喩貪欲結。人與獼猴倶不能行者。喩諸凡夫魔王波旬倶不能行。獼猴能行人不能者。喩諸外道有智慧者。諸惡魔等雖以五欲不能繋縛。人與獼猴倶能行者。一切凡夫及魔波旬常處生死不能修行。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
如彼獵師●捕獼猴擔負歸家(五左)涅槃經義記(淨影述)第八云。後結別中有六。一爲魔縛。二五欲縛。三倒見縛。四有見縛。五我見縛。六邪業縛(已上)波旬者。新華嚴音義下卷云天魔波旬具云提婆魔囉播裨。言提婆者。此云天也。魔囉障礙也。播裨罪惡也。謂此類報生天宮。性好勸人造惡退善。令不得出離故也(十右)業煩惱等者。以上明外天魔縛。以下明内心煩惱縛也。密鈔六云。何況業煩惱縛等者。業煩惱謂凡夫等。無爲縛謂二乘也。意生縛謂菩薩也(三十一右)業煩惱者。有爲縛。是分段生死因也。無爲縛者。變易生死因也。變易亦名無爲生死。二乘并地前菩薩未脱無爲縛也。涅槃經六縛中。五欲縛邪業縛者。業煩惱縛也。有見縛我見縛等者。當無爲縛歟若離因縁等者。因縁生法未離生滅苦。是名爲縛。不墮諸法數者。大乘立百法。小乘立七十五法。是皆有爲無爲相對。於有爲中。或色心或王所或體用。皆是相對而立。若相對法亦不安穩。故通名縛。有爲無爲二種扼縛者即是也。若離因縁不墮法數爲縛不可得也中論云等者。中論第三(觀縛解品第十六)云。或言衆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離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説。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縛者無有解。無縛亦無解。縛時有解者縛解則一時。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脱。云何言無。答曰。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爲受所縛。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爲受所縛。復次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分別。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説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説。涅槃則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諸法實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涅槃(六左)如觀縛解品等者。中論疏第七(縛解品)云。又見有縛解則名爲縛。撿縛解無從乃名爲解。又内外大小乘乃除於縛不爲縛所縛。猶未除解而爲解所縛。喩如雖脱鐵鎖。猶著金鎖。論主今欲令其具脱縛解二縛。
故破縛解也○又諸大乘經甚深要觀皆明無縛無解。如大品云。無縛無脱爲大莊嚴。涅槃云。毘婆舍那不破煩惱今欲釋如此等經。故明觀縛解○第一破縛解根本。二正破縛解。破根本中爲二。前破縛本。次破解根。以衆生及五陰爲生死繋縛本。滅此衆生及以五陰稱爲解本。本者體也。大品云。生死邊如虚空。衆生性邊亦如虚空。是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脱者。即是明二本空。此是菩薩正憶念之大宗也(十八左)復次等者。光云。約旋轉作釋
婆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爲破有法王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婆嚩者。●●也有謂三有等者金剛界私記(眞興)云。言諸有者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煩惱。繋持有情令不能離。故名有也(已上)四教儀集解中云。所言有者二十五處所有因果而不滅亡。故云有也(六右)釋氏要覽中云。三有婆沙論云。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有者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集諦中是有(四十八左)密鈔六云。疏有謂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無色也。乃至者超越九有。謂六欲天及人爲一。四禪·四空處共成九也。言二十五有者。
謂四州·四惡趣·大梵·六(欲天)無想·五淨居·四禪·四空等也(三十一右)玄賛云。
四域·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天·淨居·四空及四禪(七之二十一)涅槃經第十三(聖行品)云。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子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能壞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得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能斷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斷瞿那尼有。得熱焔三昧。能斷欝單越有。得幻三昧。能斷閻閰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能斷四天處有。得悦意三昧。能斷焔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斷兜術天有。得黄色三昧。能斷化樂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斷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斷初禪有。得種種三昧。能斷大梵王有。得雙三昧。能斷二禪有。得雷音三昧。能斷三禪有。得注雨三昧。能斷四禪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斷無想有。得照鏡三昧。能斷淨居阿那含有。得無礙三昧。能斷空處有。得常三昧。能斷識處有。得樂三昧。能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能斷非想非非想處有(南本十三之十一右)若法定有等者。中論第三(觀有無品第十五)復次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若法定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則爲常。何以故。如説三世者。未來人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爲常。又説因中先有果。是亦爲常。若説定有無。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由是二見即遠離佛法(三左)同疏第七末(有無品)云。長行云如説三世者。此是薩婆多義。又説因中先有果。此是僧法執。前内今外。皆墮於常。斷滅名無相續因者前念爲因。後念爲果。前念既滅則無後因。後念果起何所詶耶。前破常破衞世與僧法。今破斷破二世無及優樓迦義。又前別破二家。今總破先因後果義也(十六左)又云(同品)問。衆生何因縁故起有無見。答。智度論云。愛多者著有。見多者著無。一切衆生唯有愛見。如法華明毒虫與惡鬼。又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無。今明。如此等竝是麁論有無。學大乘人精識菩薩微細礙相。若起有心則名爲有。纔起無心目之爲無。今息如此有無。故云破有無品(十二左)
一斷常二見
守護國界經第三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斷見常見。佛言。善男子言斷見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如燒木已成寒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常見者。王常爲王。貴常爲貴。貧富男女端正醜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此等衆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爲彼起大悲心。開示演説縁起之門。令其信入因縁果報(十左)
今觀諸有等者。此約旋轉明字義也三昧王三昧者。智論第七云。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縁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諸三昧中最第一○復次三昧王三昧。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衆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民皆屬國王(十四至十六)佛入此三昧王三昧已。後説摩訶般若經也能破二十五有者。三昧王三昧功能也。涅槃經義記第五云。是名得五有三昧斷二十五有。是總結也。如是三昧名三昧王。歎勝也。三昧中勝故説爲王。以是王一一之中。備攝無量百千眷屬三昧(已上)破有法王者。法華經第三(藥草喩品)云。
破有法王出現世門隨衆生欲種種説法(已上)同義疏第八(同品第五)云。破有法王者。有人言。破二十五有名爲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如來自破二十五有。出生死外居法王位。今出世亦爲物破二十五有。又言。破有者衆生多滯於有。故以空藥破之。如中論云。大聖説空法。爲離諸見故。然此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者。破一切有所得也。(十七左)密鈔六云。釋迦如來住此三昧。而現出世加持之迹。能破二十五有。衆生觀此號爲破有法王。然實阿字門中二十五有。本來不生。更何所破(三十一左)一二十五三昧證位
涅槃經義記第五云。初言菩薩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總以標擧。如楞伽説。入初地時是三昧故破諸有。問曰。初地生死未盡。何能破壞二十五有。釋云。生死有其二種。一是分段。二是變易。分段之中有其善道惡道之別。惡道殘氣初地時盡。善道之有麁有細。麁盡初地。細至佛地。初地離麁。故説能壞二十五有。曲細論之。如彼二種生死意中具廣分別(已上未見眞本。恐今引文有脱字乎)又云。謂得無畏自在之地。諸過皆滅。故得無畏。妙徳圓成。故得自在無畏自在始成初地。餘地漸増至佛窮滿○從得二十五三昧下。明無畏治相(已上)千光眼經(三昧蘇羅譯)曰。復次阿難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二昧壞二十五有。善男子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無所畏。於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薩○或一菩薩入無垢三昧。
於四十手現出四十菩薩破地獄有○或一菩薩入我三摩地。於四十手現出四十菩薩。壞非想非非想處有。如上大悲所現二十五自合爲千手。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王○觀自在菩薩成就諸三昧王。以一法身現二十五。亦以二十五現多菩薩。其一千菩薩一一各各於頂上具十一面○各於一界有四十菩薩。一一界中各配千眼。皆是觀自在大悲所爲(已上)此文就千手觀音示三昧王三昧利益。當段約釋迦釋。其破有義可準例耳
野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摩訶衍道者。釋字相中。初明諸乘。後亦知下會諸乘歸一乘。釋字義中。初約遮情。後復次下約表徳也(已上)光云。衍那者。●●也馭。魚據切約馬使受制也(正字通)是乘從三有等者。智論第五十云。佛告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出至何處住者。佛言。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十五右)至薩婆若等者。義釋云。至薩婆若中住。若見三有實報即是薩婆若(十四卷本五之四十六左)大乘義章第九云。問曰。因行運人至果。可名爲乘。果徳窮滿更無進趣。云何名乘。釋有三義。一乘因至果。果仍因名。故説爲乘。二者至果雖無去處。非是果徳不能運去。如劫盡火更無所燒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運故説爲乘。三至果中自行雖竟。化他未息。乘大涅槃周旋齊度一切衆生。故得名乘。乘體隨別。難以具論(五十左)
囉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釋字相囉逝字。●●也故説眼等。中論第一(觀六情品第三)云問曰。經中説。有六情。所謂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塵(十六左)同疏第四云。行者縁也。六情縁於六塵也○問。意可是情。餘五云何是情。答。意當體名情。餘五生情識之果從果受稱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識。意根能生意識。六情亦名六依。爲六識所依。六塵亦名六衰。令善衰滅。亦名六欲。是人所欲故也(末之六右)見聞觸知法者。第一云。是菩薩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視聽嗅觸亦皆互用無礙(末之十六)倶舍云。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二之十七右)見聞者。眼耳根也觸知者。鼻舌身三取至境。故云觸。知言約意根也中論等者。以下字義。彼論(觀六情品第三)以種種門破見法。了而釋云。若有見見者則不成。若無見見者亦不成。見者無故。云何有見可見。若無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是故偈中説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復次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縁云何當得有。見可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縁分亦無(一之十八)同疏第四云。見可見無故者。依偈是第六明因無故果無。所言因者。眼色和合生於眼識乃至四取。故眼色爲因。識等爲果○識等四法無者。破無果也○依毘曇義者。上以破無眼見色。今次破無四法。四法者。眼色和合生於眼識。眼識所以得生。次由觸觸和合根塵。以觸和合根塵即生苦樂捨三受。三受後次生愛。雖生餘心數。但受是三界果報主。故偏説生受。三受後次生三毒。但愛是三界受生本。故偏説愛也○四取者○勝鬘經以四住地爲四取。故云有漏業因四取爲縁生三界内也○等諸縁者。四取既無。即不起三業。三業無故未來二果亡。觀見可見空。即十二縁河竭佛性水生。
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末之十三左)演密鈔六云。言識觸受愛四法皆無等者。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次起於覺觸。有澁滑受。遂領納於可意境生愛染。今見可見法無。故識等四法皆無。是故十二因縁分亦無也(三十二左)私案。見法者對見者。是則人法相對意也。若爾者指見可見即云見法。見可見見法無故可訓之。中論文亦此意也即是涅槃等者。中論疏第四(同品)云。計於眼情凡有七種。一者世俗之流。但云眼能見色。而不能窮究本末原由。二者外道之人云五塵生五大五大成五根。但眼内火大偏多。故眼能見色。耳内空大偏多。故耳能聞聲。鼻根地大偏多。故鼻能聞香。舌根水大偏多。故舌能知味。身根風大偏多。故身能覺觸。意根既是心識非五大所成。若是肉心爲地大所成也。三者復有外道。謂但以一塵成一大○四者毘曇人云。眼耳鼻舌四根爲十微共成。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及眼根爲九。而此眼根附著身根。故有十微。身根但有九微。無眼等四根。故論偈云。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身根九。餘八。謂在有香地。五成實論云○六犢子部云○上來六部竝云有眼。第七方廣道人云。但見四大無別總眼。總眼既無。亦無四大。故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問。論主云何破此諸計。答。凡有此眼根見於好色即起貪心。若見惡色便生瞋恚。見不好不惡即生無明。因三煩惱發於三業。三業因縁往來六趣。總上六部於眼起於有見。方廣於眼起於無見。有無是六十二見根本。有無既成諸見便立。若有諸見必有愛見。愛見煩惱不得解脱。今破此有無二見即愛見不生便得解脱。問。云何破耶。答。觀此眼根本來空寂。故不同六家之有。雖畢竟空而眼見宛然。故異方廣之無。故淨名經云。有佛世尊。得眞天眼。
悉見諸法不以二相義○如是等文竝明明眼根宛然而無所見。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故空有無礙。空有既無礙一根爲六用。六根爲一用。能爲無用。無用而能用。以用無礙。是故唯佛得稱爲我。我者謂自在義也(末之三右五右)復次以阿字門等者。以上約遮情以下約表徳鴦掘摩羅等者。翻譯名義集第二曰。鴦寠利魔羅西域記曰。唐言指鬘。舊云史掘摩羅訛也。殺人取指冠首爲鬘。鴦掘摩羅經云。師教。殺人限至于百各貫一指以鬘其頭。又翻一切世間現(十六左)鴦掘摩羅經第三(求那跋陀羅譯)云。云何名爲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耳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鼻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嗅。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舌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嘗。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觸。具足無減修。云何名爲六。所謂六入處。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耳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聞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鼻入處於諸如來。門嗅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舌入處於諸如來常。明嘗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身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觸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意入處明説如來藏。不起違逆心。
淨信來入門(二右三右)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自證三菩提也者。光云。初明字相。後今觀下明字義
邏吃灑者。●●也有人言等者。智度論第三十一云。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爲相空。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爲熱相。問曰。先已説性。今説相。有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説性則爲説相。説相則爲説性。譬如説火性即是熱相説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少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岐杖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烟是其相。近爲性。遠爲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
如見黄色爲金相而内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性。如入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爲相。罵詈毀辱忿然瞋恚是其性。性相内外遠近初後有如是差別。是諸相皆空名爲相空。如説一切有爲法皆是無當相。所以者何。生滅不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屬諸因縁故。虚誑不眞故。無常因縁生故。衆合因縁起故。如是等因縁故一切有爲法是無常相。能生身心惱故名爲苦身。四威儀無不苦故。苦聖諦故。聖人捨不受故。無時不惱故。無常故。如是等因縁名爲苦相。離我所故空。因縁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爲空。始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爲空。賢聖一切法不著故名爲空。以無相無作解脱門故名爲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名爲空。斷一切語言道故名爲空。滅一切心行故名爲空。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出故名爲空。如是等因縁故是名爲空。無常苦空故無我。不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爲無我。諸法無不從因縁生。從因縁生故無我。無相無作故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見顛倒故無我。斷我心得道故無我。以是種種名爲無我。如是等名總相。別相者。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動相。眼識依處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識覺相智慧相慧智相捨爲施相。不悔不惱爲持戒相。心不變易爲忍相。發勤爲精進相。攝心爲禪相。無所著爲智慧相。能成事爲方便相。織作生滅爲世間相。無織爲涅槃相。如是等諸法各有別相。知是諸相皆空。是名自相空。如性空中説(三十三右)如中論等者。中論第二(初葉)觀三相品第七十二門論(十三右)觀相門第四説相太廣。披可見之復次等者。光云。以上約遮情。以下就表徳。旋轉相釋
嚩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例此可知也者。初釋字相(已上)光云。嚩劫跛者。●●●也若法本來下釋字義。初約思議釋離言義。後復次下約不思議釋離言義。不思議者。
不思議三諦也無相者空亦無定相者有當知一切法等者中道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不離相即故云不思議也
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以此也者。初擧凡夫二乘寂。以爲所簡(已上)光云。此字相釋
扇底者。●●也然非本性下正釋本性寂義。於中有二。初簡二乘寂。其意易知後。又若諸法下簡大乘權宗義。謂權宗意立住行向地次位。論等覺妙覺階級。凡聖殊域因果分位。今破此見以顯本寂義。此中有二。初如來與凡夫相望後。若彌勒下等覺與衆生相望。如論等覺妙覺位位相望可釋此義。謂如來與凡夫相望者。以本性寂故至如來地。一切凡夫亦住本性寂中。豈不居如來地耶。以本性寂故行凡夫事。如來亦住本寂中。豈不住凡夫地耶。次等覺與衆生相望者。其義浮文易知。維摩經上(菩薩品第四)云。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
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四十一右)當段釋依此經文乎若入奢字門等者。正結歸奢字義。常途諸論以無所動爲涅槃。此宗所論二界六道凡聖向果皆於本性寂中立之。是故常無所動而無所不爲也解脱之中等者。此涅槃經文也。彼經第五云。又解脱者。名曰無迮。譬如小舍不容多人。解脱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北本五之二十)同經第四云。
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名曰大涅槃(北本四之十四右)涅槃義記第二釋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總擧類。義猶用也。建猶起也。大般涅槃能起大用。用相非一名建大義(已上)
沙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同歸於鈍矣者。其義易知非一向即同等者。原人論發微録(淨源)云。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華嚴迴向品云。眞如照明爲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説。眞生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縁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眞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眞如者。自體眞實識知義故(下之五左)大品云等者。大品般若經第十三(信毀品)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聞可見耶。佛告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聞者無有見者。般若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十三左)飾文等者。指譯語者。寶月三藏歟古譯者。大品般若羅什三藏所譯故也
娑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辯其義也者。光云。初明字相。後然一切法下旋轉相釋明字義也薩跢也者。●●也如説日可等者。遺教經云。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時阿兔樓駄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説四諦不可令異。佛説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眞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眞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六右)復次涅槃者。南本涅槃經第十一(聖行品)云。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迦葉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者二十五有。滅者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復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爲集。無漏果者則名爲滅。無漏因者則名爲道。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爲集。無有如是八苦之處。是名爲滅。十大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是名爲道(十一右)同經第十二(聖行品)云。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縁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眞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眞諦。諸凡夫人有集無集諦。聲聞縁覺有集有集諦。而無眞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眞諦。聲聞縁覺有滅非眞。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眞諦。聲聞縁覺有道非眞。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眞諦。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爲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縁故。故名爲淨。更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爲我。常於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若生住滅。若苦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貎故名畢竟寂滅眞諦。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善因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燈得見麁細之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聖道。見一切法○善男子知聖諦者。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縁覺。上者諸佛菩薩。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爲中智。
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説之。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爲門。亦名爲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説之○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實諦其義云何。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無有顛倒。無顛倒。者乃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無有虚妄。若有虚妄不名實諦。
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四右至十三右)中論四諦品等者。彼論第四(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云。
問曰○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爲滅諦。能至滅諦名爲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爲佛。無法何有佛。汝説諸法皆空則壞三寶。答曰○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縁説空。亦不解空義。不能如法故生如是疑難○諸法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説。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以故。衆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縁而有。若不待衆縁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汝上所説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故。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十一左至十五左)
訶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可知矣者。光云。初釋字相。後以諸法下釋字義係怛嚩者●●也因有六種者。倶舍論第六云。能作及倶有同類與相應遍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一右)因縁義中等者。四縁中因縁有五因。四縁者。一因縁。二等無間縁。三所縁縁。四増上縁也。頌疏第七云。頌曰。説有四種縁因縁五因性○釋曰○言因縁者。因即是縁。
持業釋也○因縁五因性者出因縁體於六因中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縁性(一右)或學者云。生·依·立·持·養五因(出倶舍)云因有五種也。
又密鈔六生因·和合因·住因·増長因·遠因云五因也(三十四右)此等義不合因縁義中句歟。略纂第二云。生等五因皆増上攝(已上)當知最後等。密鈔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等者。謂前諸字皆依後字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此最後訶字則無所依。還以阿字無住之體而爲其本。過此無字可説。是故更無所依也。言故説無住爲諸法本者。謂到此無言説訶字處則無所住。即此無住名大涅槃。涅槃以無住而爲本故(三十四右)私案。此釋不合疏意。一段釋意云。因縁生諸法展轉待因中。從未向本次第尋其因。最後無所依。維摩經説無住爲諸法本。即當此住也阿字義下(實範)云。鈔第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私案。釋甚爲難。依疏并吽字義意。展轉待因。最後無依等者。於一切法談之於諸字論故既言以無因待爲諸法因。而還云訶字爲本。
故恐似未得阿字訶字畢竟所到之意耳(已上)又云。終者訶字。始者阿字。中間者二十七字也。謂一切法展轉待因。觀其最初誰爲其本。而其最初依住故。説無依住爲諸法本(已上)如中論等者。彼論第一(破因縁品)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五右)四句推撿其文太廣。披可見之不得爲因者。法界即諸法體也更無爲之爲因者。故云不得爲因也以是言之等者。躡前起後。謂諸法以法界爲體。離法界體無諸法故因縁所生三法全法界成體。故云因亦是等也。上釋云。法界者即是勝義涅槃。若能如是見時。雖復洪波震蕩作種種普現色身。亦不壞澄清之性也(二十左)即此意也前説阿字等者。釋終始同歸義也。本末相對有二意。上釋頗字門。攝末歸本者。隨縁爲末。不變爲本。今本末者。隨縁爲本。不變爲末。謂上釋約法體。法爾不生爲所依本源。隨縁諸法爲能依枝末。此文約修入初後。謂行者見隨縁諸法。次第尋其因縁。至最後無依處。其初爲本。其後云末。例如釋迦曼荼羅約内出外爲第三重。約從外入内爲第一重也畢竟到如是處者。譬如百川竟歸大海。縁起諸法終到不生本處。故云畢竟到如是處也。如云阿字門。訶字門亦如是故。故云今亦訶字門等也。問。吽字義云。訶字門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是處。依此釋阿字本源字故。居最初從本歸末爲次第。訶字因業字故。居最後從末歸本爲次第。而今兩字同云從本歸末。兩祖釋似相違如何。答。高祖依疏而作此釋。豈可違乖耶。當知若兩字倶云從本歸末。恐可解法爾爲本隨縁爲末。是故阿字門從本歸末者。爲顯末爲本本云末之義。訶字門改言云從末歸本。非兩字簡別釋。若簡別釋忽違疏文。高祖爭輒可添削疏釋乎。但如今料簡則阿字門從本歸末歸字未合。可用起字。又不合畢竟到如是釋。可云不出如是處。爾乃不可作兩字簡別料簡歟。問。若爾阿字訶字其別如何。答。阿字直主本不生義。即爲令入此不生理。約作約行。乃至約諦約因。談不可得義。是其別也。至字門所詮旨趣者。諸字皆入法界爲宗。更無其別。故今爲顯其同歸義而作此釋何於此中可致簡別料耶。終始同歸等者。阿字爲始。訶字爲訶。其間諸字云中間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復次此中旋陀羅尼(乃至)自在旋轉説之者。已上諸字門相義別釋了。已上字輪旋轉一字多含不可得等大意。是諸字總釋也。就中亦有六節。隨文可解。第一明旋陀羅尼相謂以一字等者。十六玄門中出八種義。十六玄門者法華開題云。釋一切經且有十六門。
謂遮情·表徳·淺略·深祕·字相·字義·一字攝多·多字歸一·一字釋多·多字釋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順旋轉·逆旋轉·是也(三葉)當段所出釋·成·破。各開二故成六。更加順逆旋轉。
故次下文(二十六左)云八種義門自在旋轉也云何以一字釋一切字等者。釋一字釋多義。即以阿一字釋諸字也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等者。釋多字釋一義。即以一切字釋阿一字也。一一字皆如是可釋之。故云餘字例爾等也
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釋多字成一義。即以一切字成阿一字也云何一字成一切字等者。釋一字成多義。
即以阿一字成一切字也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等者。釋多字破一義。即以諸字字義破阿字字相也諸法有本有生者。此阿字字相也。有本者。所依因縁也。有生者能依生法也。人執有因縁所生法。故以離作乃至無因義破之也云何一字破一切字等者。釋一字破多義。即以阿字不生破諸字字相也
云何逆順旋轉等者。釋順逆二種旋轉。其義易知八種義門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今八門中該萬法。一字中攝一切字。一切字中攝一字。以一字釋一切字。以一切字釋一字。以一字成立一切字。以一切字成立一字。以一字破一切字。以一切字破一字義。即是順一遍。逆一遍。次順旋轉四遍。次逆旋轉四遍。利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皆成佛義也(十右)密鈔第六云。疏如是八種之門等者。即釋·立·破爲六。加逆順成八種(三十五左)三種悉地儀軌意。攝·釋·成·破各開二成八門。加順逆旋轉有十門。與當段聊異也
復次今言一切法者(乃至)義則無量者。第二釋經一一字門下一切諸法之言。謂一切諸法者。約總相也。若依摩訶般若所説。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歴一一法廣可分別之也。是約種類廣多也。演密鈔意以當段釋合華嚴六相。彼鈔六云。如初一字釋一切時即是同相義相順。故成立相易知。破義是壞義。次疏指餘三相也。爲一切法者。即是總相也。依般若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一別異説之。即別相異相也。前後互擧。六相備焉(三十五左)此釋難甘心乎摩訶般若等者。慧心僧都要法文上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已上大般若經所説法也。彼經第三百八十明。世間法者。不淨·數息·四禪·四梵住·四無色定等。出世法者。
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六度·八解脱·九次第定○十八不共法·無忘失·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諸無漏法(已上)光云。般若法數共計八十一科」
又一一門當約眞言(乃至)旋陀羅尼也者。
第三明一一字門所詮義理深廣也當約眞言等者。約住心品所説八心三劫心續生次第可解之。且就阿字不生義云之。從世間災横不生。至大悲曼荼羅究竟不生義。可有十住心淺深也。如云阿字自餘一一字門皆亦如是以字門轉等者。且災横不生阿字有五轉。初轉發心乃至第五轉究竟(以伊等八字攝第二行點)如云災横不生字。自餘不生字亦復如是。如云阿字不生。迦佉等諸字於一住心中。單字合字各隨十二點。其義不同也。況淺深重數合論者。其義可無窮盡。以此義故。能出生百千萬億陀羅尼也。字母表云。五相五輪觀行字一二三四五重等。并加莊嚴十二點。百千萬億阿僧祇出生無量陀羅尼(四左)可知之。又以字門轉句密鈔所引作心門轉。十四本義釋作以門轉。今本爲佳
復次如來一切言説(乃至)四念處品中廣説者。第四明攝一切散言歸眞言也智度論云等者。彼論第四十八(釋第十九廣乘品)云若一切語法中聞訶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二十四左)如彼論四念處品等者。密鈔六云。疏如彼論四念處品廣説者。彼説四十二字。此當初五。乃至末後第四十二之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荼秦言必也。故云必不可得也(三十六右)彼論所釋品題名廣乘品。而今所以云四念處品者。此品明數多法門中。最初説四念處也。且論第四十八卷初已標。云第十九品釋四念處。故今名四念處品也。凡祖師引證時從所説法門而立品號。其例惟多。
法華法師功徳品名六根品(第十一之三十右)等是也復次一切名言(乃至)無所違妨也者。第五明一字門中具無量義。謂一言發時四微四大合成。五處三内對觸。隨其所對觸。牙齒舌喉脣微細帶其聲。是故一音中互具迦遮波等五類聲。隨一一名言。阿聲悉攝此經所説阿字門。乃至訶聲悉攝訶字門。隨聲各帶其義。既一字中具無量字。是故一字中具無量義也非從訶字門等者非訶字門中但有無因義。自餘字門中亦具無因義。何以故。餘字中各帶訶字門故也。如云訶字無因義。自餘字門當知例爾。今所以別擧訶字者。且約終字。無別意也且如娑哆等者。擧一字中具諸義之例也。娑字當段經云諦義。第七卷云著義。彼卷事業品説觀自在種子心娑字云。字門眞實義諸法無染著(三十三右)光云。娑哆也者。●●也娑哆者●●也。婆字當段云有義。第六第七卷云觀義。經第六百字成就品云。或一切法諸觀不可得故現婆字形(十左)第十九釋云。觀即觀照也。
以觀照成即有受生處若了本無即無生無觀也(十八右)經第七持誦法則品。説釋迦種子婆字云。是中聲實義所謂離諸觀(二十九右)光云。婆嚩者。●●也婆嚩娜者。●●●也。如云●娑●婆二字。諸字門皆如是。故云餘皆倣此也所以大品等者。因會諸經異説。所謂大品般若經第六廣乘品。六十華嚴經第五十八入法界品。以上二經説四十二字。涅槃經第八文字品(北經如來性品之内也)文殊所問經上字母品。以上二經説五十字。莊嚴經大集經第四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説二十八字。如是等經各説字母義。與此經所説或異或同。若得一字門具無量義。則諸經冷然懸會無所違妨也。問。若爾餘經所説與此經説更無差異如何。答。十住心論第十云。問。華嚴般若涅槃等經皆説四十二字。與此經四十九字何別。答。華嚴般若所説字門者。是末也。涅槃所説雖是本母。然但説淺略義。祕之深祕義(十七左)依此釋者。或同或異淺深大別。本末亦異復次一一字門(乃至)不可遍擧也者。第六明諸字不得義也。不可得者。一實境界即中道義也。中道者。有空不二故。不可得言有。不可得言空。是故以不可得釋中義也。又祕藏記曰。觀不可得其意如何。是遣迷義也。非至極義(三左)此雖與當段似乖角。而實非相違也。彼且約留滯中理之人。爲遣迷義耳今且寄車字等者。寄影像字釋此義也。弘決云。夫以事喩法。皆是分喩也。於中鏡喩其意最親(一三之十七右)今釋同此。是故殊用鏡喩。法譬其意易知觀心爲因等者。第三云。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方便自心澄淨。故諸佛密嚴海會悉於中現(十右)自心澄淨是因也。三密方便是縁也。海會現前是所生法也。問。三密中意密者。是觀菩提心也。爾乃此意密與觀心爲因云何異乎。答。三劫十地行者。隨有智品淺深。觀心階位差次不同。然於一一地位通用三密方便。其中意密者觀本尊色相莊嚴等。故今以觀心爲因其義稍異。第三釋漸次證入句云。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略以行位分之。已作十六重淺深不同。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種子。有大悲胎藏増長因縁。有慧方便業受用之果(十八右)三密方便當此中縁。五祕密儀軌三密金剛爲増上縁(十四左)即此義也。問。若爾三密萬行唯外縁非菩提正因如何。答。因縁對望重重。今且約心續生皆暗向明次第。以心地顯發爲因。以地地増修萬行屬縁。而實三密即三部妙體。故因行果三法竝皆體一也。儀軌云。三密即是三身故(光云。尊勝破地獄軌意也)可思之一切方便乘者。第二云。
如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末之十二)又第十一云。爲不持方便諸乘清淨戒故。而妨眞言圓滿之行。無此理也(八右)餘法門者。謂如云車字門。諸餘字門皆亦如此經云祕密主(乃至)皆得成就也者。以下明仰等五字也於迦遮吒等者。五類聲中各初四字上已説之。今所説各第五字也。所以於五類中作別説者。前四慧門。第五證門。證者大空遍定慧中。是故今分取第五字。而合一處説之。字輪品所説字母列次亦以如是梵書以此等者。即明以五字爲證之義也。謂梵書法以此五字。同第十一圓點安諸字首。其形同也。所謂●字空點理趣釋言麼字。下釋爲曩字。自餘準此可知。但當段釋即約連聲字。明同圓點之義。是擧一例。故云且。而實或連聲讀空點聲。或諸字上直安此字。可讀空點音也又梵字等者。此分別定慧字。而明●等五字遍其中義也。謂●等二十字智慧字也。是故次上釋云。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慧門。●等字三昧也。故今釋云。第三以去以諸畫増加者。皆名三昧。●●●●四字并●等字。當段釋定慧分別未分明也。字母表云。阿迦羅等三十四。是爲男聲智慧字。伊等訖里等十二字。是爲女聲三昧字。仰等五字爲大空(一左)依此釋者。●等四字●等八字。同是智慧字也。第十四云。凡字輪大爲三分。初阿字爲一分。次迦乃至二十字爲第二分。次也字乃至訶字爲第三分。除去乞叉字也。此字已重故(謂有迦娑二聲故重也)以上皆是智慧也。次有伊(上)伊烏(上)烏翳愛惡奧八字。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皆是三昧聲也。次有俄(魚可)若(而可)吒曩(上)莫。此字遍一切處。謂遍於定慧中也(七右)依此釋者。第一●字爲男聲●●●三字無定慧分別。又第十七云。根本者即是本字也。如阿字最初二音。即是根本也。次伊伊(上)乃至烏奧凡十二字。是從生増加之字。悉是女聲。其根本字是男聲也。男聲是慧義。女聲是定義也(十五左)依此釋者。●●二字爲智慧字。●●兩字無其分別。準例●字是亦可屬男聲。當段釋以第三以去中間八點皆名三昧。是知自餘男聲也。但演密鈔第十云。阿阿暗前一是慧。餘三定(二十六右)又金剛頂開題釋●字十二點云。又第一字根本字母。是爲本體。名男聲。次聲女聲(三之二十三)悉曇藏第三云。
阿字及迦等三十四根本字也○伊等十二増加字也○其阿(引)暗惡三字亦屬此從中生。若不爾者。豈屬根本(十一左)依此等釋。以●●●三字屬女聲也。猶可審決之也。問。以諸畫増加者。皆名三昧。其意如何。又智證雜鈔第一云。凡十二聲表顯何義。又第三以去八箇字名三昧者。一一對顯如何。何故三昧有八箇字。八三昧名義云何(已上)此等疑云何可通乎。答。諸字加●等點。則其聲轉更成異音。故云増加。如女人有從生増加之功。故名女聲。亦名三昧聲也。又十住心論第十。釋●字十二轉云。此十二字即一一尊十二地。除中間八字。初後四字即求上門因行證入。更有●字。即是方便具足義。一一字門五字即各各門五佛五智(四右)法華開題云。此一字有十二轉聲。一二十一十二聲則因行證入也。更有方便聲。斯則五佛五智。則此字五佛種子眞言。三四乃至九十轉名三昧聲(諸開題二之四左)準此等釋。初後四點是表四方四佛三摩地。比例中間八點即表八大菩薩三昧行徳歟。第五釋八葉云。正方是如來四智。隅角是如來四行(十七左)隅角是兩邊共會故實備八位。定慧諸徳開立即成十二點也。或云。智證釋意定門所發功徳有八自在。是從如來我波羅蜜功徳開立。即表三昧聲八點也。尚可考本説也。問。經於一切三昧等者。此擧三昧不出智慧之意如何。答。擧三昧顯智慧。所以先擧三昧者。智慧字上來已説。故爲顯可有三昧字殊擧之也。或又今三昧者。廣通定慧立三昧稱。次下經云眞言三昧門。是其證也涅槃經等者。以下明字義説不説。涅槃經五字各別説其義。此經不説之謂自證處更無所依。遍法界故無法可説。是故此經唯以圓點表之。無別説字義也涅槃經説五字義者。密鈔六云。疏如涅槃經等者。涅槃經云。俄者一切諸行破壞相故。若者是智慧義(若南智也)拏者非是聖義。喩如外道。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喩如門閫摩者是諸菩薩嚴峻制度。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是名爲摩(三十七右)又此圓點等者。釋自在速能等文也且如阿字門等者。此約三句作釋無生妙慧等者。本有菩提心也
發行時等者。大悲行也入證時等者。方便究竟也
次世尊説偈中(乃至)不從別處來也者。以下歎眞言功徳。經文有三偈。今釋初一偈中。牒初二句。示後二句也更加道字者。可云眞言道三昧門。此意云。眞言開心明道。三昧門故也此願圓滿等者。釋所謂如來等二句。圓滿一切願者。標廣通世間出世諸願。所謂諸如來等者。釋但説出世願。出世勝願尚能圓滿。何況於世間願耶。
是則擧勝顯劣也疏主爲顯此意云常住之果乃至何況世間悉地之願也復次如來等者。此爲明不思議果來處。先示眞言門本末也。如來一一三昧門者。明本地聲字。爲欲以此等者。明加持聲字也即是故等者。十四卷本作即是常故(已上)涅槃經第八(文字品)云。有十四音名爲字義。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爲無盡。夫無盡者。
即是如來金剛之身(十九左)加常字尤宜也即是如來本地法身者。上釋云。今此眞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八左)人法不二性相即一故。眞言即佛身。佛身即眞言。非常情所測。故以眞言法爾聲字。爲如來本地法身也已爲欲以此法身等者。
一切衆生從本以來居本地法身自不知之是故如來住大悲三昧欲令衆生證本地之身。以彼法身周給衆生。是不思議神力之所致也。不思議神力者。不動法爾而作加持。隨衆生願種種示現。譬如巧者隨人所樂用金自在作種種物而授與彼。是則不動金而與他之妙方便也。佛亦如是。自在神力不思議故。不動法爾聲字而能現加持聲字也故此聲字等者。密鈔六云。言即是諸佛加持身者。身者積聚。謂此聲字一一皆是入佛三昧之門。而能圓滿一切自他之願。諸功徳法所積集處。故名爲身。又從佛加持現起。即是諸佛加持身也(三十七左)此釋身者積聚等者。先釋身字。又從佛加持等者。還釋諸佛加持四字。總意云。諸佛加持之身者。非相好具足佛身。約功徳聚集義。指聲字云身也。若依此釋料簡次釋。此加持身者。指次上諸佛加持之身。即能普作等者。此加持聲字身轉作隨類之身。是則相好具足身也。當知加持聲字等者。還釋加持聲字相也。私案此段。故此聲字等者。佛住自在神力加持法爾聲字。而其聲字即是諸佛所加持之法門身也。此加持身者。即住自在神力之羯磨身也。即能普作等者。明加持之行相。非轉作也。當知加持聲字等者。還明法門身也。問。此加持身者。此目近言。故似指次上諸佛加持之身。何今作簡別料簡乎。答。上云加持之身。次直云加持身。之字有無尤有意歟。上安隔法言依主得名。謂此聲字諸佛所加持之身故云加持之身。下加持即身此者指次上諸佛加持。謂今此能加持諸佛身。即能普作隨類之身也。爾乃王違目近義也。問。上本地位法門身外不立羯磨身。加持位立人法別。相違如何。答。大師釋云。法體故同。相同故異。是故本地加持約不二與而二作建立。良有以也(已上)光云。案當知加持等文。則鈔主私解勝演密也是故行者等者。以上釋從本起末意。以下釋從末歸本相。謂行者一一聲字爲門一縁諦觀。此觀心爲因。三密爲縁感見佛身。是因縁所生佛故名加持身。此佛雖從因縁生。全本地而現。故云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身。
譬如以風動縁令水起波浪假工人巧令金現異像。然此本地身一切衆生色心實相。故離行者自身更無別在處。故云若見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也。或學者義。本地法身外更立行者自身一位也。恐違釋起盡歟。即是言所顯。似不存別位豈本地上更可存勝位乎。文次第云。本地法身行者自身同一文(七左)可思之此一一字門等者。一一字門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故云即是如來不思議果。當知聲字爲門。成不思議果。雖似能所有別字門即不思議果。故不從別處來也具足衆勝願(乃至)一一皆成金剛印者。釋次一偈中。先牒釋初二句。密鈔六云。疏具足衆勝願者。前云圓滿一切願。梵云薩嚩奢即所希求之願。今梵云嚩嚧即是能與之願。謂自願已滿轉受於他。即與前願字義不同也(三十七左)依此釋者。前自利願。後利他願也。私案。前後倶通自利利他。若未成就願。復已成就願也。已成就願者。若爲自若爲他皆所願樂。應念即備。故簡未成就願不自在云勝願也嚩嚕者。光云。●●也且如阿字門等者。未證時所諦觀聲字實相皆悉擧體不生。若至證時還只證此不生。從因至果。於其中間更無間雜。亦無異路。若見此實義時。假仗雖遇異縁更不改其心。故云決定也假使十方等者。密鈔六云。疏假使十方等者。即十方諸魔化作佛身。説相法等。令轉易其心仍不疑惑等(三十八右)第三云。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魔。皆化身作佛説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此。故曰必定句(十四左)異本作十方諸魔。今合第三釋者。諸魔戀能現。諸佛擧所現。共無咎也復次具足等者。正釋行者心不改轉。故云決定。復次釋十世界微塵數内證功徳云勝願。此功徳皆與眞言實義相應。決定不壞猶如金剛。故名金剛印。
此是約法體釋決定義也從此自證身(乃至)住不思議心也者。釋超越於三世等四句從此自證等者。總釋。謂超越於三世無垢同虚空者。自證身也。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者。加持身也。般若寺鈔第二云。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意者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中臺大日尊也(十九右)故云超越於三世者。雖具可擧四句。先且出初一句。是此疏作釋引合經文之通例也無垢同虚空者等者。超越於三世句其意易知故不用別釋。今牒第二句作釋也(已上)光云。故云超越以下此只承上總釋。引合經文。而別釋之。其初二句明自證本地身。其後二句示加持隨類身之意也已以大方便等者。釋住不思議心等二句。其義可解
眞言三昧門中(乃至)不思議果滿也者。此釋若到修行等二句中。先承前起後。此修行地下正解釋經文也譬如王膳等者。法華經第三(授記品)云。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毎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已上)此修行地等者。文次第云。以初地爲修行地文(七左)修行地立名可有通別也。第二釋信解行地經文云。就此經宗淨菩提心上十住地。
皆是信解中行(末之十六)依此釋則修行地是十地通名。而此釋即是淨菩提初法明門。亦似別指初地。今會此相違者。修行地名雖通十地。此文云到修行地。即初到之處。故云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聲聞等者。且依倶舍意。見道位苦法智忍等十五心。初果向位也。第十六道類智初入修道位。是初果位也。今修行地者。如入修道位。故引以爲例也。就之未審。初法門道當見道位。第一云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末之十四)初見諸佛所行道。故云見道也。何以之合修道位乎(是一)又修行地十地通名也。尤可取見道以上。何唯取修道位乎(是二)今試會之。修行地稱十地通名。是故可取見道以上。然立物名其不一準。或從當體得名。或從増勝立名。或從多分立稱。或約隣處受號。所謂十地雖該見修。見道限初地初位。修道從初地後位至第十地。故從多分以見修二道通名修行地。又從増勝殊以修道名修行地。所以上釋十地通名。此判初法明門。而釋復入修道位也。若爾二疑自其釋然此菩薩等者。釋授不思議果名之中。初約初地位。後至第十一地下約佛果位也百字明門者。謂初地菩薩了百法明門。良賁仁王疏中云。經修百法明門。解曰。此經總標無別名數。瓔珞經云。所謂十信一一各十即百法明門(一之五十三左)瓔珞經下曰。所謂十信心是一切行本。
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爲百法明門。復從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爲千法明門。復從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爲萬法明門。如是増進至無量明(九右)仁王疏法衡鈔第四云。百法明門者。此如百法論所説百法也。門者無擁義。入解之所由。教理爲體。明慧之門名爲明門。以其明慧依教理門。入解百法性相體用。本智入性。後得入相也(二十五右)依今宗意。則以百字爲體。故云百字明門。要略念誦經説百光遍照云。
百法明門此生速證(已上)胎藏儀軌解釋(眞興)下云。言百字者。今釋之云。諸佛正教雖有八萬四千差別。不過五法事理百法。以此百法爲一切佛智徳光明。爲表此義名百光明也(已上)各見蓮華等者。於一一明門中各見胎藏曼荼羅界。一一莊嚴法門標相皆悉不同先從佉字等者。明世界建立相。世界建立有五輪三輪不同。今且約三輪世界金剛輪山者。當七金山。其中央有須彌山。其形如蓮華。而於此處建立胎藏曼荼羅界。故名蓮華藏世界。第五云。作法事時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王宮殿在須彌山頂(三十二右)餘如華嚴經説者。六十華嚴第四云。佛子當知。有須彌山微塵等風輪。持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最下風輪名曰平等。彼持一切寶光明地○最上風輪名勝藏。持一切香水海。彼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名香幢光明莊嚴。持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此世界海邊有金剛圍山。周匝圍繞(一右)八十華嚴第五十(如來出現品)云。復次佛子如依虚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爲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説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虚空。虚空無所依。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十左)此文前後説相甚廣。恐繁不載。要者披之
一智證疑問
智證雜鈔云。餘如華嚴經説○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佛國也。天台釋華嚴十地云。若約歴劫修行者。過於三十心至歡喜地。化滿百佛世界。若約圓頓行人。於十信後化滿百國。即是初發心住也。今此宗因何引漸教相以爲例釋(已上)私云。淺略十地因縁事相。往渉華嚴十住品。疏家定判。何必作疑殆乎
此瑜伽等者。以下正明不思議果相。謂瑜伽者。不起于座詣諸佛會。次第詢求諸善知識。非凡情所測故云不思議。非只詣佛國見聖衆。彼百佛世界依正二報皆轉作自身。住不思議解脱菩薩一毛端收四大海。小芥子攝大須彌。不思議稱職此之由初地菩薩化滿等者。八十華嚴第三十四(十地品)云。住此初地中○則得百三昧。及見百諸佛。震動百世界。光照行亦爾。化百土衆生。入於百法門能知百劫事。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以爲其眷屬(二十二左)仁王經上(菩薩教化品)云。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衆生(九右)問。百佛國者。一佛國量如何。答。法苑林章第七云。華嚴等説。初地菩薩見百佛國。一國即是一大千界。一界有一釋迦化身。一四天下各一化身。一界即有一大釋迦。四善根所見。百億小釋迦餘三乘所見。初地自見百大千界一盧遮那(本之三十三)依此釋者。初地能化佛居百葉臺上。一葉即是一佛國也。一佛量與三千大千世界等也至於初地等者。以上釋初地。以下釋第二地。於中初明初地滿。後一明門下正明第二地。次初地滿即開第二地悟謂初地所證百字明門中。一一開出十解脱門。故成千世界也十解脱門者。指十善戒歟。仁王經下説第二地菩薩云。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欲。得眞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常行捨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寂靜純善離破戒垢(七左)八十華嚴經第三十五十地品。亦於第二地專説十善戒。第二地生戒波羅蜜。是故説十善戒以爲所行法門。戒有三梵語。毘尼尸羅波羅提木叉是也。波羅提木叉者。此翻解脱。故云十解脱門歟。但依華嚴所説。諸天各得十解脱門。各不約十善戒。十地菩薩亦各一一門中開顯十解脱門。此智徳次第増明之謂也。具如左考
一十解脱門
八十華嚴第二(世主妙嚴品第二)云。所謂妙焔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寂靜方便力解脱門。
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門清淨功徳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脱門。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眞實相智慧海解脱門。
不動光自在天王與與衆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脱門。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暗怖解脱門。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脱門。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説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脱門。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脱門。
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爲所縁解脱門○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衆生根爲説法斷疑解脱門○(私云。
餘九解脱門略之)復次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衆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靜樂而能降現銷滅世間苦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説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衆生自在藏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善化天王得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時分天王得發起一切衆生善根令永離憂惱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刹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日天子得淨光普照十方衆生盡未來劫常爲利益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月天子得淨光普照法界攝化衆生解脱門○(餘九略之卷初至卷末)同經第三云。
復次持國乾闥婆王得自在方便攝一切衆生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増長鳩槃荼王得滅一切怨害力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毘樓博叉龍王得銷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毘沙門夜叉王得以無邊方便救護惡衆生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善慧摩睺羅伽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衆生集功徳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衆生界解脱門(餘九略之)復次羅睺阿修羅王得現爲大會尊勝主解脱門(餘九略之卷初至十三葉左)
至十一地畔等者。以上明因位未滿不思議。以下明果位究竟不思議也
次有二偈(乃至)是迹息之處也者。是第一眞實等八句云二偈勸信印成者。二偈中。初二句印成。若知此法教等六句勸信也。
十四卷本作次有二句偈(五之五十七右)依此本則是第一眞實諸佛所開示二句云二偈也。若如前義可云印成勸信。而今所以云勸信印成者。勸信爲由而取印成也。是故次云故云是第一眞實等也。意云。上來所説眞言法門第一也眞實也。三世十方諸佛一同所開示也。是則印成義也此中開示等者。開示佛之知見。與法華開示悟入義同也。若依他門意者全同。若依自門意者分同也次半偈云等以下正示勸信。於中初半偈勸世諦。後一偈勸眞諦。然則印成二句通眞俗二諦。勸信一偈半分眞俗説之也。所謂七日作壇三密供養藥種香藥等種種方便非一。是云世諦。若如説修行當得一切悉地也若爲此等説者。密鈔六云。疏若謂此説不然等者。謂具足衆聖願。眞言決定義住不思議果。即是世間難解難信之法。故佛説偈引諸佛道同勸信印作。若眞言行者。從師禀受如説修行悉地無疑。若爲如説修行。不獲如是悉地者。即十方三世諸佛有違負本誓欺誑衆生。本誓者三昧耶戒也。謂三昧耶第四戒。誓於一切衆生不應作一切不利益行○又違大誓者。凡一切眞言終句有莎訶者。即大誓也梵語娑囀(二合)訶此云本誓。
謂諸佛如來同一大誓故(三十八右)次一偈勸信等者。具釋之則可云是又引諸佛道同勸信眞諦。然準世諦可了。故略云爾也。眞諦者。眞言實義。所謂不生離言等也韋陀世仙者。密鈔六云。疏韋陀世仙者。韋陀云明。外道四韋陀也。世仙即是成就世間長年隱形自在之者。號持明仙等也(三十八左)此聲即是等者。釋最勝眞實聲等二句。凡於當段有三重。一最勝眞實聲。二眞言。三眞言相。此三種如次聲字實相也。今此宗意聲字實相三種倶眞實居法體。且約阿字云之。阿聲擧體不生故云眞言。眞言者。是常住不變法爾無作之稱也。聲字所詮義亦擧體不生。故云眞言相也梵本以多聲等者。第一釋十九執金剛云。若具存梵本。
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虚空無垢等虚空遊歩等乃至祕密主等(本之十二左)密鈔二云。多聲者。
應云梵語誐誐曩尾囉若心南誐誐曩尾訖哩尼多南乃至野叉鉢底南。南者多聲。即是等義衆義。如云佛駄南達磨南僧伽南(二十九右)準此等釋。依具梵本可云漫怛攞南。漫怛攞此云眞言。南者衆多義也。即是眞言字衆多之故也。其衆多字輪建立雖無量。且擧百字輪以爲例。望所詮實相理。能詮字云世諦。又能詮多差別。故云世諦。所詮一平等。故云一實相也即此眞言等者。釋行者諦思惟等二句。密鈔六云。疏一一皆入等者。謂眞言聲字三重漫荼羅中其相甚多。故云一一如是。一一眞言由行者如理諦觀。無不入於華蓮臺藏阿字之句。此句是一切眞言之本。謂三重漫荼羅眞言自迹歸本。究竟寂滅之理。是止息教迹處也(二十八左)經云爾時執金剛(乃至)眞言支分竟者。以下金剛手聞佛説。嘆如來作領解也如聲聞法等者。維摩詰所説經(鳩摩羅什譯觀衆生品第七)中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舍利佛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無所言説。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説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説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爲解脱乎。天曰。佛爲増上慢人説離婬怒癡爲解脱耳。若無増上慢者。佛説婬怒癡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爲増上慢(十四右)舍利弗已云解脱者無所言説。故云如聲聞法中解脱之中無有文字。天女已曰言説文字皆解脱相。故云不離文字説解脱相也。尋云。言説文字皆解脱相者。天女之語。何今言維摩詰乎。答。維摩説不違天女説。同經上卷(弟子品)云。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説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苶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脱。解脱相者。則諸法也(十五左)可思之不共一切等者。明密教不共二乘凡夫也此經是等者。法華第四(法師品)云。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説(十四右)同第五(安樂行品)云。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説。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八右)如釋迦等者。引法華以爲例。文次第云。引法華本迹二門之妙法。明今經深祕旨文(八右)當段釋有二節。初約迹門。後今此本地下約本門也。無量義經云。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爲衆生演説諸法○種種説法以方便力。
四十餘年未顯眞實(十一右至十二右)依此經文云四十餘年也因舍利弗等者。法華第一(方便品)云。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惟願世尊敷演斯事○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説之惟願説之○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説之。惟願説之○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説。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説(十六左至二十一右)略説者。教時義第四釋此文云。此文中判法華爲略説。略説者。謂唯説理。故知眞言教爲廣説。廣説者。謂説事理(二十七右)自門或學者料簡云。略説者。顯略之説也。此經深祕。法華淺略。故云略也今此本地等者以上引法華方便品爲例。顯不妄説此經之義。是迹門意也。以下引壽量品慇懃三請文。爲示不妄宣説之義。先釋兩經本地同一之旨也。今此本地之身者。指大日經本地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此有三義。一指法華經云妙法蓮華也。最深祕處亦指法華。望迹門本門佛云最深祕處也。意云。此經本地身彼經最深祕處也。二妙法蓮華者非法華經。只指此經名妙法蓮華。經第一(具縁品)云内心妙白蓮。釋云。妙法芬荼利華(五之十七左)何必假此稱於彼經乎。最深祕處者。是又指當經本地身中胎藏内深玄。故云最深祕處也。三妙法蓮華者。指彼經。最深必處者。指此經。妙法蓮華之最深祕處也。或學者云。法華經淺略也。若觀音曼荼羅。若普賢曼荼羅。此是深祕也。大日本地曼荼羅甚深。故云最深祕處也(已上)光云。三説之中初義未快。次義太鑿。後義穩當而得痛快。學者義亦似鑿壽量品等者。法華第六(如來壽量品)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十八左至二十三右)即此宗瑜伽之意者。彼經説常在不滅。若以自宗眼見之。則此宗瑜伽意也。凡於兩經本地身有同有異。初異者第二(本之十三)以法華壽量長遠本地身。合第三劫初入淨菩提心位。此是地前極位也。此經本地身是第十一地究竟果滿極佛也。又第六釋曼荼羅第二重云。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爲界也(十五左)準此釋者。迹門釋迦居第三重。釋迦本地上第二重。此經本地身過第一重。超八葉位而居中胎華臺。誰云兩經本地同體乎。次同者釋法華義同。或判此宗瑜伽。皆是以法華同大日意也。誠以於一切法皆有同異二義。若約同邊。鬼畜含靈皆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也。豈以釋尊隔大日耶。若約異邊。五趣殊域。十界隔位。誰云大日釋迦無眞應別耶。然近世學者自門見同文。謂違自義。他門見違文。謂如讐敵。尋其根源起於偏執倶違聖意。岩苛不省耶又因補處等者。法華第六(壽量品)云。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説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如來祕密神通之力等(十八左)具文如第三卷鈔已引之無頓悟機等者。六十華嚴三十七云。此經不入一切衆生之手。唯除菩薩○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行轉輪王法。聖王七寶無堪持者。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相者○此經如是。不入一切衆生之手。唯除如來法王眞子(六左)
一智證大師疑問
雜鈔(智證)一云。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此宗瑜伽之意耳。今準此文。法華所明久遠壽量是瑜伽教所明之果。若爾此經與法華經前後如何。若同彼經無祕密宗特勝之功。又此義釋中多引同法華。爲當三藏自引。爲當一行和尚助引。伏乞明斷他人疑(已上)草本五卷内第一云。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三請方説法華義。今此本地之身(云云)若依此文。應佛法佛相竝出世説否。若不爾何以云如釋迦。又云。今此若實相竝亦無道理。又大日經與法華前後如何。又釋中多引法華。若三藏自引。爲後記者添之(已上)大日經指歸云。彼經點實相蓮華。此經顯芬陀利之體(四十四左)些些疑問云。如釋迦四十餘年○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已上文)若依此文。釋迦與大日爲別佛否。若非別佛。何言如釋迦出世略説蓮華義。若言別佛。何同法華祕處之壽量常住不毀不燒。若言法華壽量非大日法身壽者。令有一代二佛化世。又兩經前後於事有疑。又義釋中多同法華要妙處者。爲三藏引釋。爲後記者私引(案三藏碑常安居靈山及海濱。入法華三昧。準此可判已上)已上疑或旨趣未詳。或又非至要。不必及勞會通亦是領前等者。匪啻説眞言不共。亦是領解若到修行地等二句偈。唯爲到修行地人。授此不思議果。故不共一切聲聞縁覺。亦不普爲一切衆生也次云領解等者。領解是第一眞實等二偈意。彼二偈引諸佛道同勸眞俗悉地。故今領解其義。云若信此眞言道者諸功徳法皆當滿足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三(畢)
光云。此卷本疏古存亂脱曰
(一)法華義同(三)次半偈云○悉地(二)是引○世諦(四)若眞言行者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四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執金剛復承躡(乃至)歡喜護念也者。光云。以下明供養支分也復承躡等者。上文者。指上造壇之文。謂承躡造壇文。請説其所須次第也。或云。上文者。指眞言三昧門等偈。承躡者。指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等文。諸佛次説等者。唯願世尊次説漫荼羅等文也奉食香花等者。第六卷所釋經金剛手問七種支分中。第三問供養支分文也。此中亦有十段。一獻花。二塗香。三燒香。四飮食。五燈明。六旛蓋。七門標莊嚴。八運心供養。九寶瓶法則。十奉獻衣服。就中初七種當卷釋之。後三種第八卷釋之。第六釋供養支分云。當知一切諸供養具皆在其中(十二左)可知之諸供養具者。當持眞言行者等二句也先明獻花者。第一明獻花相。當奉悦意花等三偈是也凡所奉獻等者。釋當奉悦意花等二句其水陸不祥等者。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
以乾多迦花·歸夜迦花·尸倶嚕花·遮婆花·阿底目得迦花·央句羅花·啷迦那花·尼婆花·鶏跢枳花·摩那延底迦花·句欄荼迦花·那摩迦花·句吒遮花·毘羅縛(二合)花·摩利迦花如是等不祥陸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其赤句勿頭花·白蘇乾地迦花。如是等不祥水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十四右)。問。經説悦意花。而未説其水陸不祥花歟如何。答。初表悦意花。後云吉祥衆所樂。是即説吉祥花。不説不祥花明矣。問。建立軌説降伏所用花云。刺樹生赤花黒花無香氣散以充供養(十六右)爾乃朱色之中。可攝折伏所用花。何云經中不説之乎。答。赤花通二。敬愛法用赤花是吉祥也。瑜伽軌云。若作敬愛法用赤色花(九左)建立軌同之。今經所説朱色者當之也如來部類等者。文次第云。三部所用花色文(九左)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取計娑羅花迦尼迦羅花摩羅底花等諸白香美諸花。供養佛部。取蓮花等諸水生花。供養蓮花部。
取阿輸迦花·底羅迦花·群多花·那嚩摩里迦花·拂唎曳應(二合)舊花·婆句羅花·赤迦羅毘羅花·優婆羅花·如是等花。供養金剛部(十四右)蘇悉地經上(供養花品)云。用忙攞底花·得蘗嚂花·捃難花·末理迦花·喩底迦花·那龍蘂花·如上等花。佛部供獻。
用優鉢羅花·倶勿頭花·蓮花·娑羅樹花·勢破理羅聞底迦花·本娜言花·得蘗嚂花·如上等花。觀音部中供獻。爲勝。用青蓮花·鉢孕衢花·葉枝條餘不説者等。通金剛部中供獻(明本一之二十四右光云。明本亂脱而在塗香藥品披者勿怪)以上兩經雖分別三部花未辨其花色。當段以白黄赤配三部也復次當如等者。蘇悉地經上(同品)云。如上花中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黄色者作補瑟徴迦法。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如是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味淡者作補瑟徴迦法(明本一之二十四左光云。明本亂脱如上)復次諸佛等者。當段一曼荼羅諸尊分爲三類以配三色。蘇悉地經亦分四類。彼經上(同品)云。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若獻觀音應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養之。若獻金剛應以種種香花而供養之。若獻地居天隨時所取種種諸花而供獻之(明本一之二十二右)光云。此文中言獻觀音者。即蓮花部也。問。此等花用之樣如何。答。檜尾護摩法略抄云。此等諸花必應簡擇除去枯蟲枝葉清淨鮮好香水灑上而奉獻之。勿以蒙上社稷産生死亡家之花而供養之。若以雜穢蟲枯之花而供養者。障難必生法不成就(十七右)問。無如此花者。可用何物乎。答。蘇悉地經上(同品)云。如無此類諸花獻者。但用白粳米。擇爛碎者而供養之(明本一之二十五左光云。明本亂脱如上)虚空藏求聞持法云若無時花當以粳米。或燒喬麥。或取橘柏等葉。或以丁香以充花也(二右)多聞天別行儀軌(不空)云。春夏採雜花。秋冬散綵花(二右)増蓮護摩抄云。或云。寒冬無花米花造花等用之(已上)問。蘇悉地經擇爛碎者。其意如何。答。稻穀花歟。稻穀花者。火吽軌云。●米油煮及染作紫赤黄等色。
名爲稻穀花(五左)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云。稻穀花燒稻穀取花(七右)帖決云。稻穀花師曰。或●焦爲花云云。或精米替用花云云(十之三十一)以上諸説中。燒米用花。故云爛碎也。或又擇去爛碎者用精白米。故云擇爛碎也(已上)光云。燒米用花即是稻穀花類。非今蘇悉地經義也。後義爲得。問。當時通用樒葉。本説如何。答。未勘其本説。但蘇悉地經上(同品)云。
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或莽嚕聞葉灘敦葉○及蘭香等葉而替獻之(明本一之二十二左)撿求聞持儀軌。又出橘柏等葉。準此等説通用枝葉也。十八契印生起云。或通用樒葉。是青色而似西國嗢鉢羅花(此云青蓮花)○而此土青花難有。但樒葉相似。又此葉夏冬不改。青色無失。是故用之(三十五右)問。若無造花等時何物可供養耶。答。蘇悉地經上(同品)云。
如無此等枝葉應用嚩(無可反)落迦根·甘松香根·卷柏牛膝根·及諸香藥根·香果根等亦通供養。所謂丁香豆蔻肉豆蔻甘蒲萄諸香果等。亦通替花用供養之。若無如上花葉根果獻者。曾見曾聞獻供養花。或自曾獻花隨所應令想運供養。最爲勝上供養尊法(明本一之二十三右。)問。獻花有何功能乎。答。法花軌説花印明云。由結此印及誦眞言。能令開敷自心蓮花。令行者六根清淨獲得相好端嚴人所樂見。於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不被染汚身心寂靜(十九左)時處軌云。獻花故當得四八大人相。復迴向此福成妙覺花臺。舒光遍照觸驚覺人天趣耽著諸欲境八苦所纒逼。天樂變化苦。願彼諸天人菩提心敷榮。獲普賢常樂(九左)兼採蘇悉地等者。蘇悉地經上供養品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廣説。可披見之鉢頭摩等者。釋鉢頭摩青蓮一句是紅蓮花者。華嚴音義上云。波頭摩花正云鉢特忙。此曰赤蓮也(十三右)玄應經音義云。鉢特摩此云赤蓮花也(二十六之九左)法花玄賛云。新經説青黄赤白四色蓮花。
云殟鉢羅花·拘某陀花·鉢特摩花·奔荼利花。如次配之(一之二十二右)翻譯名義集第三云。鉢特摩此云紅蓮花(三十二右)此等文合當段釋也。第十五云。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花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花是也。非芬陀利(十二右)依此釋者。鉢頭摩通赤白二色也。凡蓮花異類太多。至第十五卷釋之。是故當段不委釋也凡青赤白等者。瞿醯中云。
分陀利花赤蓮花諸類青蓮花如是等諸水生花通用供養(十四右)龍華奔那伽者等者。釋次一句此奔那伽等者。諸經要集云。彌勒得道爲佛時。於龍花樹下坐。樹高三十里。廣亦四十里。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道。大成佛經花枝如龍頭。故名龍花樹。亦有別傳云。子從龍宮出。故名龍花樹也(一之二十三右)其直云等者。還釋龍花二字。此花非龍樹花。是別類也其計薩羅花等者。釋計薩羅末利等四句。以上當段所出十二類花也。疏抄二云。經出十種花。即經云。鉢頭摩○娑羅云云。初鉢頭摩者。通四種色可用。次龍花奔那伽者。疏云。此奔那伽是龍樹花。是龍中所尚之花云云。次八種疏皆如花字。
故云十種也(現本中之二十右)此釋合鉢頭摩青蓮爲一。合龍花奔那伽爲一。故云十種花歟。然勘玄應經音義慈恩玄賛嘉祥遊意等。以鉢頭摩爲赤蓮花。以優鉢羅爲青蓮花。未見鉢頭摩是青蓮文。又通四色並以難思。龍花奔那伽是亦別類。當段釋云直云龍花等。文之起盡分明。爭可爲一花乎。先哲判釋定有典據。今爲得正決。且擧問難耳。問。計薩羅花等八種如何。答。翻名形體倶以未勘。但餘處出同名花類。與當段説是同花歟。随勘少少注之末利花者。花嚴音義中云。末利香末利者。花名也。其花黄金色。
然非末利之言即翻爲黄色(四左)觀自在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云。末利花廣州有此花。香白而甘(九右)翻譯名義集第三云。末利亦云摩利。此云奈。又云鬘花。堪作鬘。故善見律云。廣州有其花藤生。(三十一左)瞻蔔花者。義疏十一云。瞻蔔花香此云黄華樹。亦云金色花(十二)花嚴音義上云。瞻蔔花此云黄色花。其花甚有香氣。然似梔子也(十四右)一切經音義第七云。瞻蔔正言瞻博迦。此云黄花。樹花小而香。西域多有此林也(二十左)翻譯名義集第三云。瞻蔔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論翻黄花。樹形高大。新云苦末羅。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樹。金翅鳥來即居其上(三十四右)大全本艸三十三(木中品)云。巵子味苦寒無毒○圖經云。巵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説即西域薝蔔也(二十一)守護經抄第一云。瞻博迦花○少似支子。言支子者。久知奈子(已上)無憂花者。名義集第三云。阿輸迦或名阿輸柯。大論翻無憂花樹。因果經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毘藍尼園見無憂花。擧右手摘從右脇出(二十二左)鉢吒羅花者。翻梵語集第十云。波吒羅花此云重也(已上)娑羅花者。名義集第三云。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二十二右)梵本兼有或聲者。是等鮮妙花梵語兼有或聲。以連下句。則可云或吉祥衆所樂也謂此等説花等者。釋是等鮮妙花句然或餘方等者。釋或吉祥衆所樂句。問。若所不知花可供養哉否。答。瞿醯中云。香花等物。
所不識者不應供養(十五右)採集以爲鬘等者。蘇悉地經上(供養花品)云。復以種種諸花合成爲鬘。或以種種花聚供養。遍通九種(二十五右)私云。九種者。於三部各有三種法。故云九種也。密抄六云。疏採集以爲鬘者。謂採集衆花而爲飾好。梵云摩羅。此譯爲鬘。按西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花。行列結之以爲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爲飾好等(三十九右)問。花鬘唯可用純淨花耶。答瞿醯經中云。若置花鬘而供養者。縱有少分穢臭之花。不妨供養。若多應棄(十五右)以行人等者。釋敬心而供養一句
次明塗者(乃至)皆置龍腦也者。第二明塗香。旃檀及青木等一頌是也。火吽供養軌云。塗香法手白檀香一塊半斤以來者。於石上用淨水磨之。兼沈香少分更磨(四左)法寶藏陀羅尼經(眞諦譯)説行者塗香云。取白檀香欝金龍腦沈水等上妙香。石上和水磨之。於後以用香泥塗於兩手。就揩使香氣入穴(二十四右)準此等文。旃檀等香於石上和淨水可磨之。淨水者。雨水也。
瞿醯中云應用雨水未墮地者而作塗香(十三右)凡所以用塗香者。天竺國法當極熱時。以旃檀私諸香和水塗身。除其熱氣而使清冷安樂。即準世法以供佛也。其旃檀者。如下勘青木者。南州異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似甘草(已上)最勝王經第七云。青木矩瑟他(八右)欝金者。一切經音義云。欝金者。是樹名出罽賓國。其花黄色取花安置一處。待爛壓取汁。以物和之爲香花。粕猶有香氣。亦用爲香也(二十五之十四右)翻譯名義集第三云。茶矩磨此云欝金。周禮春官欝人采取以鬯酒。説文欝金草之花。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三十六右)妒路婆草者。十四卷本云。旃檀青木欝金皆此方所有。首蓿香者。梵名薩跛●(光云。牟梨曼荼羅經曰塞比叨香)(下之六右)(寶樓閣經曰必栗迦)(中之十左)(竝苜蓿香梵語)今迦頗類。今時妬路婆草是迦頗類。今西方苜蓿香與此間苜蓿香稍異也(五之五十九左)十卷本同之。翻譯名義集三云。兜樓婆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白茅草(三十四左)此間苜蓿香者。四分律鈔七云。相傳云。張騫尋黄河至天河。得玉女支機石來。又盜得目宿草子。以藏眼中。將歸此種。故曰目宿(已上)不空羂索經音莪云。苜蓿二字音目宿。張騫於西域得此草。傳之此土○玉篇云。苜莫六切苜蓿漢書罽賓國多苜蓿。宛馬所嗜。本作目宿(已上)智證太師記云。彦陀補澁頗花(苜宿)花色似桃花。大如石留花(已上)及餘妙塗香等者。蘇悉地經上(塗香藥品)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出多塗香。今擧少分讓彼兩經。故云如蘇悉地瞿醯中説也又云其塗香等者。釋盡持以奉獻句。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眞言持誦。次第供養内外諸尊。其塗香中勿置有情身分乃與紫鑛。勿用穢惡蟲食無香等者。當取好淨者。亦勿將水而研其香。若供養諸佛塗香者。當用新好欝金香或黒沈香和龍腦而作塗香。若作供養觀自在者。當用白檀以爲塗香。若供養執金剛及眷屬者。當用紫檀而爲塗香。自餘諸尊隨意而合用供養之(十三右)蘇悉地經上(塗香藥品)云。或唯沈水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佛部供養。或唯白檀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蓮花部用。或唯欝金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金剛部用。又紫檀以爲塗香通於一切金剛等用。肉豆蔻脚句羅惹底(都以反)蘇末那。或濕沙密蘇澁咩羅鉢孕瞿等。以爲塗香用獻一切女使者天。又甘松香濕沙蜜肉豆蔻以爲塗香。用獻明王妃后。又白檀沈水欝金以爲塗香。用獻明王。又諸香樹皮以爲塗香。用獻諸使者。又隨所得香以爲塗香。獻地居天。○和合香分不應用於有情身分香。謂中香麝香紫礦等香。及以酒酢或過分香。世不愛者皆不應用供養之(明本一之二十六)瞿醯擧三部香。自餘諸尊隨意合用。悉地自餘衆尊出各別香。當段所引是瞿醯文。但瞿醯云。亦勿將水而研其香。今云。以水研之。又金剛部瞿醯云紫檀。今云白檀。無畏不空所傳梵本不同故乎衆生身分者。如蘇悉地説者。甲香麝香紫礦等(明本一之二十六左)當段釋身分身外出紫礦紫礦者。當湯王歟。小野僧正云。紫礦代用湯王(心覺香藥抄引之)六度經第三云。復有衆生。處於地獄。而以紫礦將爲屋舍。縱火焚燎。其炎洞然紫礦鎔流。滴如熱箭(二左)此文似湯王云紫礦。醫書所出木汁也一切經音第六云。紫礦下古猛反。謂波奢樹汁也。其色甚赤。用染皮氎等是也(十九右)翻名義集第三云。波羅奢花章安云。此是樹名。其葉青色。花有三色。日未出時則黒色。日正照時花赤色。日沒時花黄色。今取赤色(三十三右)密抄六云。紫礦是樹汁。作法乾之。名之爲礦。即波羅奢樹汁。其色甚赤。用染皮氎(三十九右)若樹汁爲紫礦。今簡之意何乎。湯王者。世傳云獄人斷罪時口。所吐泡也。是屬有情身分。故悉地爲身分類。非正身分。故瞿醯別出之(已上)光云。紫礦者師曰。今市[都-者+厂@黒]呼騏驎竭者是也。甲香者。光云。本草綱目四十六曰。海蠃即流螺。厴曰甲香。生南海○南州異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甌○其厴雜衆香燒之益芳(二十五右)麝香者。光云。本草綱目五十一上曰。麝○時珍曰。麝之香氣遠射。故謂之麝。或云。麝父之香來射。故名亦通。其形似獐。故俗呼香獐。梵書謂麝香曰莫訶婆伽(四十八右)問。寶樓閣經(不空)中云。又以龍腦香麝香欝金紫檀白檀等。各各以爲塗香(十左)此文已用麝香。何云勿用衆生身分香乎。答。案瞿醯意則供養壇中諸尊。曾不用有情身分香。其證如次上引。若於壇外供養世天神等。又許用有情身分香。其文云。其曼荼羅外四邊地當置香爐。或坏或瓦石者皆置。燒香如法供養。縱用有情身分之香。亦不妨用(十五右)是其證也。若爾或簡身分香。或用之兩説。非相違也蟲食等者。密抄六云。又凡諸香物。若有蟲食者。皆不得用爲塗香。又智論説。塗香有二種。一者栴檀木等。磨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搗以爲末。用塗其身。及薫衣服。並塗地壁也(三十九左)問。隨三種法并悉地上中下。所用香各別乎。答。蘇悉地經上(同品)云。或單用沈水香。以爲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補瑟徴迦法用黄色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紫色無氣之香。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果。若欲中悉地者。用堅木香及以香花。若欲下悉地者。用根皮香花果。以爲塗香而供養之(二十六右)
次明焚香(乃至)及花等例此可知者。第三明焚香。沈水及松香等二頌八句是也。此中出七種香也沈水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阿伽嚧或云惡掲嚕。此云沈香。花嚴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花藏。其香一圓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薫閻浮提界。異物誌云。出日南國。欲取當先斫樹壞。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沈曰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精堅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香(三十五左)松香者。天木香歟。寶樓閣經(菩提流支譯)中云。天木香松木也(八左)如意輪儀軌(寶志)云。天木香五葉松脂也(已上)檜尾口訣云。天木者松木也(二十三左)理明房香藥抄云。先師已講(明海)云。諸天以松木供養佛。故名天木。見嘉祥涅槃疏(已上)依此等文松香即天木香。悉地經上(分別燒香品)云。五葉松木香天木香(明本一之二十七左)義疏四云。木樒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氣。
長安親見之也(二十三右)理明房香藥抄引觀世音説多利心呪經云。天木香亦名木密。依此等文。天木者指木密。非松香。如此異説蓋由方言不同乎。更詳嚩藍香者。未勘翻名龍腦香者。名義集第三云。羯布羅此云。龍腦香(三十五左)西域記第十云。羯布羅香樹松身異葉。花果斯別。初採既濕尚未有香。木乾之後脩理而折。其中有香。状若雲母。色如氷雪。此所謂龍腦香也(二十二左)仁濟決疑抄云。龍腦香和名樹根。本乾脂也。或云千歳。檜樹根下有龍腦香(已上)白檀香等者。智第二云。除摩梨山餘無出栴檀(二右)同論第十八云。除摩梨山一切無出栴檀木(六左)同論疏(惠影)第二云。除摩梨山無栴檀者。此是牛頭栴檀。非餘者。燒明時逆風薫五百里香也。或云一由旬(已上)名義集第三云。牛頭栴檀。或云此方無故不翻。或云義翻與藥。能除病故。慈恩傳云。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花嚴云。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正法念經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峯多有牛頭栴檀。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爲刀所傷。以牛頭栴檀塗之即愈。以此山峯状如牛頭。於此峯中生栴檀樹故名牛頭○摩梨山此云離垢。在南天竺國(三十四右)西域記第十云。國南濱海有袜刺耶山。崇崖峻嶺。洞谷深澗。其中則有白檀香樹栴檀汝婆樹。樹類白檀。不可以別。唯于盛夏登高遠矚其大蛇縈者。於是知之。猶其木性涼冷故蛇盤此即望見已射箭爲記。冬蟄之後方乃采伐(二十二右)法花玄賛第二云。栴檀者。赤謂牛頭栴檀。黒謂紫檀之類。白謂白檀之屬(四十八右)花嚴音義(惠苑)上云。栴檀此云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栴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病安身之藥。故名與樂也(五右)又云。摩羅耶山具云摩利伽羅耶。其山在南天竺境摩利伽羅耶國南界。而因國以立山名。其山中多出白栴檀木(明本四之四左)又云。毒蛇螫人必死。唯以栴檀能治(明本四之四左)法苑珠林第八云。死者聞之悉皆還活(十四右)今經言白檀香者。即是白栴檀非常白檀。白檀栴檀二樹各別。見西域記。不可亂之白膠香者。寶樓閣經(菩提流支)中云。薩闍羅娑香白膠也(二右)最勝王經第七云。白膠香薩折羅娑(八右)最勝王經玄樞九云。白膠嶺南中出○此香或云。天竺爲娑羅樹汁。唐土爲楓木油。本草云。
楓香脂味辛苦○一名白膠香(已上)政事要略第六十三云。日本紀曰。廐戸皇子取白膠木(白膠木此云晨利泥土)作西天王像。置於頂髮。而發誓言(云云)白膠嶺南中出(云云)。兼意阿闍梨香要抄云。白膠香者。絶而及數十年。見其體者而不作。況於其香乎。但橒木(和名奴天之木)以件木汁用彼代。以其體相似也。彼香一名天木香。依其實不作。
不令申子細○俊通謹啓六月十五日侍醫惟宗俊通(注進)室利嚩塞迦香者。此方無故。寄薫陸香釋之。密抄六云。疏薫陸者。出於西方。即樹膠。夏天日炙鎔滴沙中。在地有香。謂之薫陸(三十九左)菩提場莊嚴經云。薩勒枳香熏陸香也(二十右)名義集第三云。杜嚕此云熏陸。南州異物志云。状如桃膠。西域記云。南印度阿吒釐國熏陸香樹。葉似棠梨亦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南方草物(光云木乎)状曰。出大秦國。樹生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三十五右)具徳吉祥義者。金剛童子軌云。取熏陸香護摩七夜。夜別誦眞言一千八遍。即得伏藏(中之八左)準胝大明陀羅尼經云。患丁瘡癰癤○取熏陸香。淨土水相和。念誦二十一遍塗上即愈(四右)十一而軌上云。若有他敵及疾疫災禍。不令入國界○燒熏陸香。作護摩○即成堅固大威徳方隅界(八右)此香有如此等衆徳。故云似此方薫陸香也此香乃至等者。末法一字經云。燒熏陸香。一切餓鬼來爲使者(十六右)菩提場莊嚴經云。燒薩勒枳香(熏陸香也)藥叉女現其人前。誓作女爲仗者。所處分事皆能成辨(二十右)蘇悉地經上云。熏陸香通獻諸天天女(明本一之二十七右)當段乃至言廣攝菩薩金剛等也
及餘焚香類等者。如次上釋及餘妙塗香句。故云亦如上説也瞿醯云等者。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其燒香者。用香檀沈水相和。供養佛部。用尸利裨瑟多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花部。用黒沈水香及安悉香。供養金剛部。次説普通和香。非(光云本作應)有情身分之者。
取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薫陸香·尸利(二合)裨瑟吒(二合)迦香·薩闍羅(二合)沙香·安悉香·娑囉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里(二合)香·柏木香·天木香及鉢地夜(二合)等香。以沙糖相和。此名普通和香。次第供養諸尊。或隨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養。或復總和。或取香美者而和。如是隨辨塗香及花。并以燒香以誠心以供養(十四左)當段所引取此文意載之。今且就本文。難意得之處釋之。先應有情身分者。太以難思。除有情身分者。此經及蘇悉地定説。彼經中(同品)云。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觸諸餘供養之具。皆悉成穢。是故勿用。
其紫礦香於三部中總不許用(十五右)蘇悉地文如上已引。而云應有情身分之者。似招相違。令試會之。應有情身分之者者。非謂用有情身分穢香。凡供養諸尊儀。摸人法故。取有情所用淨香。供養諸尊之意也(已上)光云。明本作非有情身分之者。和本恐寫誤之。若爾何用會通。次明和香中。此名普通和香者。約總。或隨意等者。約別。別中有三或説。初或上所擧諸香中。雖何香隨意取之而和。次或如上諸香總而和之。後或如上香中殊擇取香美者和之。然又蘇悉地經分三部香。彼經上(分別燒香品)云。復次今説三部燒香法。謂沈水白檀欝金香等隨其次第而取供養。或三種香和通三部。
或取一香隨通其部用(明本一之二十七右)此正説沈水白檀欝金如次供佛蓮金。次或説三香和合通供三部。後或説隨取一香通三部用。又隨法所用香別。一卷尊勝軌云。若作息災法。燒沈水香。若作増長法。燒白檀香若作降伏法。燒安悉香。若作敬愛法。燒蘇合香(十一右)如供養次第中等者。第七卷(供養儀式品)云。次應供養花香等。去垢亦以無動尊。辟除作淨皆如是。
加持以本眞言王(十一左)此以不動慈救呪并劍印加持之也。問。塗香燒香功能云何各別乎。答。塗香除熱。燒香除寒。時處軌云。
我由獻塗香○脱彼諸地獄一切極炎熱○我由奉焚香○廻施此香雲氣馥寒氷苦(九左)是其證也
次云依教獻諸食(乃至)例此可知也者。第四明飮食。復次大衆生等四偈是也。大衆生者。梵云摩訶薩埵眞言。行者通稱也。第一(本之十四左)釋菩薩摩訶薩義。今讓彼段。不須細釋。是故初牒依教獻諸食句作釋。於此安復次言。示供物後位也。六卷略出經第五云。凡施道場先以香花爲最。
於後以諸飮食(已上)前後次第符合此文也依教獻諸食者。依本教獻諸食。所謂大本十萬頌經中。於諸食各明修治方便并法門表示。而彼經不傳此土。故今依蘇悉地等可作之。蘇悉地經上卷(明本二之二右至八左)獻食品中。具説其法。初出造作法。後出治食言。同卷供養品中(明本二之十四右)明結護法。要覽者往披之。問。當時灌頂曼荼羅供等。備五色食供。其本説如何。答。寶樓閣經上説祈雨壇法中曰。於壇上散七種穀子。供養五色食飮(二十一左)此外未見本文。陀羅尼焦經第十二云。以前食等令作食人香湯洗浴齋戒潔淨。勿令輒嘗及棄捐之(明本十三之三十四)乳糜等者。以下釋奉乳糜酪飯等二頌八句。此中初一句明粥飯。後七句中初後擧團飽●。其中間自漫荼迦至無憂列八種餅。羹經雖不説之疏家加釋之
西方粥有等者。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粳米小豆胡麻少分相和作粥。其小豆胡麻擣節爲末。以粳米鋮糜。此名枳利娑羅粥。乳粥·淡水粥·酪粳米粥·酪漿水粳米粥。或赤或黄等粥。
皆以淨器而盛供養(十六左)又蘇悉地經(明本二之五左)明三部粥。更披見之烏麻汁者。檜尾御口訣云。細麻是胡麻也。烏麻是黒胡麻也(三十四右)如十誦藥法等者。十誦律一部六十卷。姚秦三藏弗若多羅共三藏鳩摩羅什譯之。十誦律卷第二十六明七法中。醫藥法第六云。即辨種種粥。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清粥。辦已奉佛。佛告婆羅門。與僧作分。即與比丘比丘不受言。佛未聽我食八種粥。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日聽食八種粥。粥有五事利身。一者除飢。二者除渇。三者下氣。四者郤臍下冷。五者消宿食(十六左)同第三十五明八法中。臥具法第八之餘云。佛在王舍城。爾時諸居士作種種粥。酥粥·胡麻粥·乳粥·油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薄粥。辨是粥已。持指竹園。時六群比丘在僧坊門邊。立遙見已問言。持何等物。答言。是粥。又問。何等粥。答言。
酥粥·胡麻粥·油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薄粥。爾時六群比丘言。我等行去。
先與我等酥粥·胡麻粥·油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汝持薄粥入僧坊與上座。諸比丘聞不知云何。是事白佛。佛言。從今應羯磨立分粥人所持盛粥器。即用是器分粥。是中酥粥·胡麻粥·油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上座得上肥膩者。下座得底滓。若分薄粥時上座得汁。下座得滓。是事白佛。佛言。從今聽畜大瓮大盆。以粥集著器中。和合以大鉢大鍵瓷分與。分與時不便。佛言。應作杓用分。用分已有殘者。有不足者。佛言。應更作小杓用分(九左)十誦律毘尼序下云。長者優婆離間佛。阿祇達婆羅門爲佛作八種粥。酥粥·胡麻粥·油粥·乳粥·豆粥·摩沙豆粥·麻子粥·清粥。是八種粥雜根藥·莖藥·葉藥·花藥·果藥煮。可飮不。佛言。病比丘可飮。不病者不得飮。佛在蓀摩國。是時長老阿那律比丘弟子病服下藥。中後心悶。佛言。與熬稻華汁(二左)大威力烏芻沙麼經上云。麼沙天竺豆(十右)乳糜爲上者。寶樓閣經中云。乳粥○以粳米菉豆油麻相和作粥(十一右)第二云。如已得乳糜不務速食更復渇望餘味(本之十八右)第九云。如食乳糜更無所須(一十五右)十誦所出八種粥中。酥粥爲第一。可謂最上。何今乳糜爲最上乎。但蘇悉地經上(明本二之五左)獻食品説三部法粥中。以乳粥爲息災。以酪粥爲増益。若然乳粥相應上品法歟。毘沙門儀軌云。須乳粥供養。無乳則用酥蜜粥供養(已上)此文亦以乳粥爲也凡獻食時等者。此有三義。凡獻飯食時。更加酥沙糖等。令色味兼。先可奉之。二獻飯食時。彼飯加酥沙糖等。先奉之。後可獻餅果子等類也。瞿醯經中云。粳米飯和乳酪及和沙糖而奉供養(十七右)蘇悉地經上云。如此等食。或用沙糖作。或以酥油。或以油麻和作。如其本部。隨法而用。依法奉獻(四右)即此意也。三獻飯食時。乳糜更加酥沙糖等。先可奉之。瞿醯經中云。凡乳粥上皆應著蜜(十七左)準而知之又西方飯等者。蘇悉地經上云。三白食者應以乳酪酥飯是也○三甜食者。酥蜜乳飯是也(六右)又曰。
粳米飯六十日熟粳米飯大麥乳飯不種自生粳生飯粟米飯應須獻者依法獻之(五右)瞿醯經中云。
粳米飯及六十日熟稻粳米飯而廣多獻(十七右)如是飯類兩經所説甚多。故云飯有多種也。問。粳米者何。答。帖決云。粳米一説辰且等作田以糞穢散地。故●之後經日月後更生稻也。故云更也(十之二十九左)就之蘇悉地出三種粳米。一粳米飯。二六十日熟粳米飯。三不種自生粳米飯也。其分別難知。今推之。初粳米者。常米稻也。次六十日熟粳米者。西域記第四云。波理夜呾羅國(中印度境)有異稻。種六十日而收穫焉(七左)是也。後不種自生粳米者。自然生粳米也。劫初所用皆此類也酪飯者。粳米飯和酪也。瞿醯經云。凡所飯上皆應點酪(中之十七)蘇悉地經上云。及所制食臭惡之類皆不應用。常獻酪飯(明本二之八左)應配以等者。如當時所用菜物也鹽者。薩婆多部律攝第八云。又有五種鹽藥。
一先陀婆(因河名也)二毘鄧伽(因水名也)三騷跋折攞(因山名也)四鶻路磨(四地名也)五三沒達攞(海鹽也三左)又當羹等者。經不説之。準瞿醯説釋之。瞿醯中云。小豆羹等種種羹香味淨潔而奉供養○若不辦種種羹者。但用小豆羹。而供養亦得○其小豆羹上應著牛蘇。若有薑者亦應著之(十七右)歡喜丸者。歡喜團也。南本涅槃經第三十五云。善男子譬如酥·麵·蜜·薑·胡椒·瑟鉢蒲陶·胡桃·石留·桵子。如是和合名歡喜丸。離是和合無歡喜丸(二十右)北本涅槃經第三十九云。善男子譬如酥麵蜜薑胡椒瑟鉢蒲桃胡桃安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歡喜九。離是和合無歡喜丸(十三右)耶輸多羅以歡喜丸獻佛因縁。如智論第十七釋(十一右)三種辛藥者。蜜抄六云。疏三種辛藥者。謂薑·胡椒·蓽茇也(三十九左)漫荼迦者。此十誦律所出曼提羅餅歟。十誦律第三十五云。佛在王舍城竹圍中。
諸居士辨種種帶鉢那·胡麻歡喜丸·石蜜歡喜丸·蜜歡喜丸·舍倶梨餅·波波羅餅·曼提羅餅·象耳餅·餫飩餅·閻浮利餅。持是餅向僧坊。六群比丘早起在門邊。立見已問言。持何等物。答言。種種帶鉢那餅。
所謂胡麻歡喜丸·石蜜歡喜丸·蜜歡喜丸·舍倶利餅·波波羅餅·曼提羅餅·象耳餅·餫飩餅·閻浮利餅。六群比丘言。我欲行去。先與我等胡麻歡喜丸·石蜜歡喜丸·蜜歡喜丸·舍倶利餅·波波羅餅·曼提羅餅。汝持象耳·餫飩餅·閻浮利餅。入與上座。諸比丘不佑云何。是事白佛。佛言。應羯磨立分帶鉢那人。分帶鉢那人應和合等分。若更有美者來。亦應次第與。若今日不遍者。明日更有應續次與(十右)其百葉餅等者。十誦律所明(二十六之三十四左)重花餅類也。石山花藏院本無百字。十四卷義釋有百字沙糖餅者。寶樓閣經中云。所謂天竺餅·煎餅·菉豆餅·油麻煎餅·無憂餅·妙味餅·蘇餅·沙糖餅。已上飮食隨所得營辨(十一右)此中無憂餅沙糖餅者。與當段所出名字全同。自餘同異難詳。同經中云。於大壇外食界道上安置○七種油餅(十左)煎餅等七種也。天竺餅者。總句也
著●餅者。三云●虚甘反餅薄(已上)瞿醯經中云。娑耶里迦飯以塗牛蘇(十八右)可以例之。●者鹽也。十誦律(二十六之三十六右)出五種鹽。黒鹽·紫鹽·赤鹽·鹵土鹽·白鹽是也。五佛頂經第三云。如國無主。如屋無人。
如食無鹽(十三左)不空所譯菩提場經第四如食無醋鹽(一右)兩文挍合可知解之(已上)光云。續字彙曰。●力敢切音覽。見篇韻(七之三十九)未出其義。案今釋義。可以塗餅。物名曰●乎。若爾著入聲呼。今鈔云●者鹽也。未見典據間穴餅者。十誦律第二十六云。佛言。從今日聽噉餅。何等餅。若麵。若大小麥餅。若豆餅·剋漏餅·重華餅。有如是種種淨餅。一切聽噉(三十四左)此中剋漏餅。恐當間穴餅也起麵者。小麥●出物歟無憂等者。唐樣名卷縁類也飽●者。石山點本疏伏菟歟(已上)飽舊註古文飽字。今俗籠烝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他口切。按餢●起麵也。發酵使麵輕高浮起。炊之爲餅(正字通)如是諸肴膳者。經音義第七云。肴膳胡交胡刀二反下上扇反。國語云。飮而無肴。賈逵曰。肴俎實也。凡非穀而食之曰肴。説文膳具食也。周禮膳用六牲。又云。膳夫鄭玄曰。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亦曰珍膳。廣雅云。肴肉也。字體皆從肉。肴善是聲經文有從食。作餚膳二字。撿無所出。傳寫謬誤也(四右)所有上味等者。上來所出團餅等有十種。自餘隨方上味亦可以獻供之。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薄餅飽●●頭。各五百枚。餳糖團五百顆。以外諸餅。隨其國内人所尚者。除不淨食以外皆用(明本十三之三十四左)六卷略出經第五云。爾時世尊告。念誦者凡施道場。先以香花爲最。於後以諸飮食爲次。人間所有五辛以外。堪供養者以持珍重供養。應以香如法。勿使穢觸。令念誦人數被魔便。念誦無驗(已上)及珍妙果者釋種種珍妙果句。珍妙果者。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
上好果子石榴三百顆·大栗五百顆·大乾棗五百顆·乾柹五百顆·梨五百顆·胡桃仁五百顆·沙糖二十五兩·乾蒲桃一斤半·已上果子不得蟲惡破損。皆須上好者取(明本十三之三十四)瞿醯經中云。其果子者。
謂阿麼羅果·石榴果·麼路子果·蒲洮果·棘柹子迦必他果·毘闍補羅迦果○等種種好果而用供養。所有臭穢果不應奉獻。謂穢果者。尸利頗羅果·椰子多羅果·波羅跢迦果。如是等穢果不應奉獻○其果子中。石榴爲上(十七左至十八右)其白糖等者。釋蹇荼等二句白糖者。當蹇荼也石蜜沙糖。如文蘇者。當生熟蘇也
蜜。如文。初蹇荼者。白沙糖。次沙糖者。黒沙糖也。經音義第二十三云。油糖又作糖。同徒浪反。煎甘蔗作之也(十六左)地藏問法身讃云。若護甘蔗種三種而可得。糖·半糖·石蜜。於中必得生(五右)蘇悉地經上(獸食品)云。
或作種種白糖食·歡喜團食·莽度失食·毘拏迦食·儐抳拏句擇迦食○(出五十餘食)用一切諸食味中。以白糖而所莊者。佛部之中常當用獻。若室利吠瑟吒迦食蓮花部用。若歡喜團食金剛部用。若布波迦食藥叉用○是諸食中最復美者求上成就而用奉獻。如其次味餘二部用。此中不具隨所作食八部等用(三左至四左)光云。此文中言上成就者佛部。次言餘二部者蓮花金剛二部也。石蜜者。蘇悉地經中云。澁沙蜜○自生石蜜(明本三之二十三右)烏芻沙麼經上云。安善那眼藥。此云石蜜是。一云銀礦也(五左現本無此云以下十字)地藏問法身讃云。増於甘蔗種欲食於石蜜。若壞甘蔗種無由石蜜生(四左)心覺雜祕云。抄批十三(本)云。甘蔗漿亦云石蜜漿資持記三下云。黒石蜜者古記云。用蔗糖和糯米煎成。其堅如石(已上雜祕)蜜者。經音義第七云。廣志云。虎魄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膠。凝堅乃成。其方人用以爲密也(十三右)種種諸漿飮等者。光云。釋種種諸漿飮乳酪淨牛味二句。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勝友造義淨譯)第八云。言更藥者。謂八種漿。云何爲八。一招者漿。西方樹名。亦名顛咀梨。角同皂莢。其味如梅。角寛一兩。指長三四寸。二毛者漿。即芭蕉子。以少胡椒安在果上。手極捼之。皆變成水。三孤洛迦漿。状如酸棗也。四阿説他字漿。是菩提樹子也。五烏曇跋羅漿。其果大如李也。六鉢魯灑漿。其果状如嬰薁子也。七篾栗墜漿。即是蒲桃果也。八渇樹羅漿。形如小棗。甜而且澁。樹多獨立形若椶櫚。此等諸漿皆須淨灑手淨濾漉。然後堪飮也。除此八已。若橘柚櫻梅甘蔗糖蜜等亦聽作漿。味若甜者。應和醋及醋漿醋果。依夜分齊故名更藥(二左)次上文云。言諸藥者。總有四種。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此四種皆能療疾。竝名爲藥(同上)十誦律第二十六云。復作是念。如古昔仙人所受水淨八種漿。當以奉佛。即辨此衆多漿。持來上佛。佛告雞尼耶。與僧作分。即與比丘。比丘言。佛未聽我飮八種漿。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日聽飮八種漿。何等八。一周梨漿。二茂梨漿。三拘樓漿。四舍樓漿。五説波多漿。六頗留沙漿。七梨漿。八蒲萄漿。以水作淨應飮(三十二左)十誦律毘尼序下云。優波離問佛。佛聽結髻雞尼耶梵志施八種漿。
招梨漿·牟梨漿·拘梨多漿·舍梨漿·阿説陀漿·波流沙漿·劫必陀漿·蒲陶漿。是八種漿根湯莖湯葉湯華湯菓湯合可飮不。佛言。若無酒味不雜食。清不濁聽飮(三右)蒲陶者。大觀本草云。蒲萄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隴西五原燉煌山谷。陶隱居云。魏國使人多齎來。状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此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圖經云。葡萄生隴西五原燉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花極細而黄白色。其實有紫白二色○又有無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釀酒。謹案史記云。大宛以葡萄爲酒。富人藏酒至萬餘斛。久者十數歳不敗。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蓋此果之最珍者(已上)經音義七云。蒲桃博物志云。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蒲桃胡桃是也。廣雅蒲陶有白黒萸三種。桃萄二形隨作無定體(十五右)非時漿者。或云。律法有四種用藥法。一時藥。二非時藥。三七日藥。四盡形藥。時藥者。正食飯等類是也。日午以後不可食之。非時藥者。諸煎湯藥。過中以後用之無失。七日藥者。酥蜜等藥物。限七日服是也。盡形藥者。如薑等諸辛苦類。盡一形受之服食無過。遺教論住法記云。律中具有四藥。食味爲時藥。諸漿爲非時藥。酥蜜等爲七日藥。草木金石不任爲食者爲盡形藥(三十一右)今言非時漿者。當彼非時藥也。非時藥亦名更藥也○薩婆多部律攝第十一云。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云。言非時者。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初葉)名醫別録云。漿水味甘酸無毒。調中強力。止渇消宿食。去睡理藏府。粟米新自華者佳(已上)如毘尼所説者。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第八云。又更藥者。有六種醋物。一大醋。二麥醋。三藥醋。四小醋。五酪漿。六鑚酪漿。此等醋物飮用之時。應以少水滴之作淨。絹氎羅瀘。色如竹荻時。與非時病及無病。隨意飮用。大醋者。謂以沙糖和水。置諸雜果。或以蒲桃水蜜餘甘子等。久釀成醋。麥醋者。謂磨●麥等雜物。令碎釀之成醋。藥醋者。謂以根莖等藥酸棗等果釀之成醋。小醋者。謂於餅中投熱饙汁及以餅漿。續取續添長用不壞。酪漿者。謂酪中漿也。鑚酪漿者。謂鑚酪取酥。餘漿水是也。若沙糖以水和者。體若未變應加守持爲七日藥。諸雜果等欲作漿者。若時中受取淨手搦碎水和澄清。但時中飮。若在非時自料理者。聽其時飮。若令未近圓人作者。時非時得飮○其六醋物準此應知。又七日藥者。一受已後作法守持。齊七日内食之無犯。若有病縁非時須服(五右)其食乳酪等者。正釋乳酪淨牛味句。乳酪即淨牛味也。問。上來所明諸食三部分別如何。答。蘇悉地經上云。乳煮大麥飯及不種自生粳米飯求上成就。粳米及飯六十日熟粳米飯求中成就。粟米及飯求下成就○扇底迦法上佛部。補瑟徴迦法中蓮花部。阿毘遮嚕迦法下金剛部(明本二之五右)已上飯食。又云。乳粥扇底迦用。石榴粥酪粥等補瑟徴迦用。訖娑囉粥謂胡麻粳米豆子等。阿毘遮嚕迦用(明本二之五左)已上粥食。又云。羹臛之中味甘甜者。扇底迦用。味酢甜者。補瑟徴迦用。味苦辛淡者。阿毘遮嚕迦用(明本二之五左)已上羹食。同經疏第三云。臛字呼各反。有菜曰羹。無菜曰臛(已上)同經云。米粉食佛部作扇底迦法及上成就。若一切麥麵食蓮花部作補瑟徴迦及中成就。若油麻豆子食金剛部作阿毘遮嚕迦及下成就等(明本二之四左)已上餅食。又云。未惹布囉迦果普通三部。又以石榴果注那果。亦通三部。示其次第各通一部。若味甘甜扇底迦用。若味甘酢補瑟徴迦用。若味辛淡阿毘遮嚕迦用○或有上味果。世復多饒而復最貴。獻如此果。獲上成就。或有諸果。其味次美。世復易求。價無所貴。獻如此果。獲中成就。或有諸果。其味苦辛淡等。世復豐足價復最賤。獻如此果。獲下成就(明本二之二左)已上果食。問。如上供物。若不辨者。云何可用心耶。答。瞿醯中云。若不得辨者必須供養六種飮食。所謂乳粥小豆羹娑瑟(二合)迦等食粳米飯酪枳利娑羅粥。縱使極貧不應闕少六種之食。若闕一者不成供養(十七右)問。如上諸食何時可供之耶。答。聖教自有兩説。一尊勝軌(不空)云。晨朝奉獻乳糜齋時獻酪飯并甜脆食及以諸漿兼諸果子(十九右)依此説者。晨午二時供之。初夜不可供之。二蘇悉地經上(獻食品)云。獻諸花藥及諸飮食。常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法。若言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果食。若言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養(已上)依此説者。初夜亦供養之。今大日經説同蘇悉地意。第七日夜獻如是食故也大抵西方等者。以上釋經文了。以下還釋大意。一明前後次第。二凡置食處下明置食處(院院置供物處也)三埦内遍在下明食器相。四布食時下明供物多少。初二三段粗見瞿醯蘇悉兩經。瞿醯中云。應下食處先布淨芭蕉葉。或布荷葉。或布波羅沙葉。筅下莎悉地(二合)迦食。次行飮食。最後應下諸果子類(十六右)蘇悉地經上云。先塗灑地。後敷諸葉。當淨洗水漱口嚥水次須下食。先下莎悉底迦食。次下圓根長根果。次下諸粥。次下羹臛。次下乳酪。各隨本法。依此下之(明本二之七左)問。所布諸葉隨部各別如何。答。蘇悉地經上云。欲獻食時。先淨塗地。香水遍灑。淨洗諸葉。復以蓮華鉢羅勢葉諸乳樹葉。或新氎布等敷設其上。復下諸餚膳。依用此葉。扇底迦用水生諸葉及餘奇樹葉等或芭蕉等。又補瑟徴迦用拔羅得計樹葉閼伽樹葉或隨時得者。又阿毘遮嚕迦用雌樹名葉。謂芭蕉始生葉。或蓮葉及苦樹葉等(明本二之七右)問。瞿醯蘇蘇悉地所説諸葉并氎布等。直爲食器歟。將又爲置器之盤歟如何。答。孔雀經軌(不空)云。布以荷葉。葉上安置供養食器(三右)依此文者。置器之盤也。又尊勝軌(不空)云。所盛供養取金銀熟銅瓷器或新瓦器或螺盃或新淨葉。餘並不堪(二右)未曾有大曼荼羅經第一(天息災譯)又復獻食。當用諸器。所謂金器銀器瓦器。或以樹葉。或以荷葉或鉢羅樹葉。如上諸器及葉。但以未觸爲最。清淨是爲最上(十二之右)依此等文者。直爲食器也。當段疏釋異此兩説。食器内布葉布等。故云垸内遍布等也。但石山并小野僧正花藏院寛律師點本云。置食院内遍布蓮荷葉等(已上)光云。今案疏前後文。石山等本爲佳
置食垸内者。兼意護摩抄心覺心目抄等。引此置食垸内等文。以爲壇敷證據。若爾當段疏釋亦同孔雀經軌。是置食器之盤也。問。用食器法如何。答。尊勝軌(不空)云。欲盛食時先淨洗器覆之。以香煙薫内。既盛食已。又須香煙薫之。以無能勝陀羅尼加持水灑之(十九右)當段釋曰。極以淨水浣濯。以香遍塗。此以塗香可塗葉布等上也。問。獻食功能如何。答。時處軌云。獻食獲法喜禪悦解脱味。迴施餓鬼趣。普雨諸微妙天甘露飮食。願餐加持食。皆悉得充足。永離飢渇苦慳貪惡習業(九左)布食時等者。此明供物多少。文相易知。但第二院觀音金剛手者。凡曼荼羅重數始終釋中。自有兩説。當段中胎爲第一院。觀音金手遍知持明爲第二院。而今且擧觀音金手。顯遍知持明也。重數兩説委如下辨瞿醯云等者。瞿醯中云。次供養飮食。極令淨潔生平等心。皆以眞言持誦飮食。次第差別隨應供養。三部主尊倍加飮食。漫荼羅主數位而加。自餘諸尊次第差別。準此應知。寧増加食不得闕少。是故以淨香美飮食。種種而供養悉皆歡喜。所行食類。若不遍者。應以餘食宛其闕數。或若不辨。但供部主。或但置於内院。表心供養一切諸尊。於一一院。凡所行食。從頭一一遍布。行已更取餘類。遍行如前(十五左)所奉香花等者。又云。香花等物其部主尊倍加供養。自餘諸尊各於本座。隨應差別。次第供養(十五右)
次説奉獻燈明(乃至)亦得充事也者。第五明燈明。又奉諸燈燭等四句是也薝蔔香油者。薝蔔花如上釋之蘇摩那花香油者。名義集第三云。須曼那或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花。其色黄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須曼女生於須曼花中(三十一左)十一而經疏云。蘇末那者。此云好意○是天竺國花。此土無斯花(已上)凡作香油等者。此明造香油法。文義易知承以油器者。準提大明陀羅尼經(金剛智譯)云。其香油以蘇摩那花浸胡麻油中是(三右)問。燈油三部分別如何。答。蘇悉地經上(燃燈法品)
云。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補瑟徴迦法用次香油。阿毘遮嚕迦法用下香油。若諸香木油扇底迦用。若油麻油補瑟徴迦用。若白芥子油阿毘嚕迦用(明本二之一右)問。魚類等油亦用之耶。答。同經云。若魚脂祀鬼用。若諸畜生脂祀夜叉用○若寒林中起吠多羅者。用犬肉脂(一左)問。燈明員數如何。答。寶樓閣經中云。於大壇外食界道上。安置種種味飮食○燒燈一百八盞(十左)問。燈明功能如何。答。時處軌云。獻燈得五眼。以爲般若燈。照曜阿修羅。永斷矯誑心恚癡好鬪諍。傍生鞭撻逼。互相害食噉。願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色無色界天耽著三昧味。願脱此惑纒(十右)其獻食等者。因明燈器。兼明食器。蘇悉地經上云。以金以銀。以赤熟銅。或以瓷瓦。而作燈盞。此五種中隨法取用。本神歡喜(明本二之一右)問。燈炷用何物乎。答。同經云。作燈炷。法白氎花作。或新氎布作。或耨句羅樹皮絲作。或新淨布作用(明本二之一右)
四方繒幡蓋(乃至)各置一蓋者。第六明幡蓋。四方繒幡蓋等二句是也。以繒造蓋。蓋四隅懸幡。幡亦以繒造之。故云繒幡蓋也亦以雜寶爲上者。繒幡蓋猶是次者。以金銀瑠璃等種種寶造幡蓋以爲上。爲簡經繒幡蓋云亦也若不能辨者。綵者織成文也。經云繒幡蓋者是也。繪畫者。若白絹若紙等作繪畫以造也當用淨物等者。仁王念誦軌云。莫用皮膠。用諸香膠。如無香膠。即煎糯米汁。用和彩色(七右)光云。今疏言膠者。即軌所謂皮膠也若不能廣等者。若其廣作。一一尊處各可置之。若不能廣造者。最下分四方各可置一蓋也。問。曼荼羅何處可用之乎。答。瞿醯中云。復於四面各竪一門。於上懸鈴傘蓋及拂并與花鬘(十二右)依此釋者。第三重四門中心懸蓋。又第十六有釋。如次下引。又瞿醯意曼荼羅八方安竿。懸八色幡。彼經中卷二。其幡竿者。端直及長。各於八方去處不遠。如法安置。東著白幡。東南紅幡。正南黒幡。西南煙色幡。西方赤色幡。西北方青色幡。正北黄色幡。東北赤白幡。如是八色隨方面置。於竿頭上結絓●鵲鳩(師云鵷乎)尾。極令端正。或若不辦但於四門而置。或但東方置一白幡(十一左)可知之。問。當時庭儀灌頂庭上立幡。其本説如何。答。八十花嚴第三十九云。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之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刹利王數○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爲受職(六右)輪王即位灌頂儀式。張大網幔。建大幢幡法王傳法灌頂行事。準例之耳。又瞿醯經中云。復於四面幔幕圍著(十二右)依此文者。大壇四面可曳幔幕。今庭上幔亦準之乎
門標鈴鐸等(乃至)所示之相者。第七明門標莊嚴相。門標異形類等二句是也。凡門標支分。先段已説之了。今於供養支分中。亦説之。約莊嚴具故也。經言異形類者。第六云。於大勤勇門偃月上。各置如意寶。金剛手門偃月上。各置拔折羅。蓮花手門偃月上。各置商佉(十六右)此隨方異。故云異形類也種種莊嚴等者。第十六(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云。然其處非但五寶間錯其地。而莊嚴門標而已○其門有柱。柱上横木。標知是門也○雜色幡其相廣長而在門標之上。大寶蓋在上。都覆之如壇法也。然此蓋者。此蓋之量遍覆諸佛刹。故云大也。此標上又懸白拂寶鐸。以爲莊嚴。前是綵幡。幡有寶鐸及幡拂之類。並懸寶幡而間錯之也。並種種雜好綵之束。即段束之是雜綵也。雜綵名衣懸垂周布(二十一左)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四(畢)
光云。此卷本疏古讀亂脱曰
(一)以香遍塗(三)布食時○(至第八卷初)外華蘂中(二右)(二)凡獻○前也(四)若有力者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本)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釋經二具縁品)
經云或以心供養(乃至)隨意成就也者。第八明運心供養法。或以心供養等四句是也。但持眞言行者等二句。其意易知。故不用別釋也如世尊説等者。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離此之外有四供養。遍通諸部一切處用。一謂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眞言及慕捺羅(光云此曰印也)四但運心。此善品中隨力應作。或復長時供養日。最無過運心。如世尊説。諸法行中心爲其首。若能標心供養者。滿一切願(明本二之十四右)同經上(供養華品)云。若無如上華葉根菓獻者。
曾見曾聞獻供養華或自曾獻華隨所應令想運供養。最爲勝上供養尊法。唯有如前華菓等獻。若能至心虔恭合掌。頂奉供養本尊華菓。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常應作致如是供養。勿懷疑惑則得成就(明本一之二十三右)蘇悉地儀軌下云。眞言并手印運心供養者。若當不辨塗香乃至燈明供養。但誦如上奉塗香等眞言。及作手印。亦成圓滿供養。次運心供養者。以心運想。
水陸諸華●如是等雲(光云雲者諸部經軌所謂雲海即廣大華也)行者運心遍滿虚空。
以至誠心如是供養最爲勝上(五右)無畏所譯尊勝(上之十五左)慈氏(上之二十右)二軌同之如前一一等者。運心供養亦有二法。一辨香華等供具。而於此上加運心。二雖無事法供具。就理供養用運心。今言如前一一等者。明初法。亦言或觀大寶樹王等者。明後法也遍及法界者。五供養觀念云。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
法界即是諸妙供(菩提心義第二引此文畢云此偈高野和尚復命上船之日大唐山師追所馳送)(末之三十七左)以眞言祕印者。五供印明等也。大師御作四種曼荼羅義問答云。將供養本尊有多種。此中經云。或以心供養。一切皆作之者。如世尊説。諸供養中心最爲上。今約供養有内供養也。内供養者。以三密爲供具也。於此三密亦有内外也。身口者。是外供。所謂印契并眞言讃歎種種舞戲等供也。意者是内供。所謂以運心遍滿法界也。此等是作心供耳也雖有内外二途。不思議一也(光云今考諸本無所引文)如供養次第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次先恭敬禮。復獻於閼伽。如經説。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衆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是諸香華等所辦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説本眞言及自所持明。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獻(二十右)或觀大寶樹等者。同經(同品)云。復作心儀式清淨極嚴麗。所獻皆充滿平等如法界。此方及餘刹普入諸趣中。依諸佛菩薩福徳而生起。幢幡諸瓔蓋。廣大妙樓閣及天寶樹王。遍有諸資具衆香華雲等。無際猶虚空。各雨諸供物。供養成佛事。思惟奉一切諸佛及菩薩。以虚空藏明普通供養印。三轉作加持。所願皆成就(二十一右)如華嚴菩提樹王等者。六十華嚴第一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清淨瑠璃以爲其幹。妙寶枝條莊嚴。清淨寶葉垂布猶如重雲。雜色寶華間錯其間。如意摩尼以爲其果。樹光普照十方世界。種種現化施作佛事。不可盡極。普現大乘菩薩道教。佛神力故常出一切衆妙之音。
讃揚如來無量功徳不可思議(四右世間淨眼品)八十華嚴第一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瑠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枝疎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次摩尼而爲其果。含暉發焔。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内有諸菩薩。其衆如雲倶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説種種法。無有盡極(初葉世主妙嚴品)遍至一切等者。不思議疏下云。誦持此者隨以一華奉獻令遍法界。上獻一切賢聖。下施一切有情(五右)當用虚空藏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虚空藏轉明妃曰○由此持一切眞實無有異。作金剛合掌。是則加持印(十三左)
次説吉祥瓶法(乃至)置華臺前也者。第九明寶瓶法則。次具迦羅奢等二偈半是也。第六(十二左)所釋金剛日問有七種支分。第三供養支分中。更開二問。一問奉食香華等。二問寶瓶法則。上來答初問已。以下答後問也。凡當段釋或經釋前後。或當經所不説。依瞿醯蘇悉地等經補之。學者得意可消。經文迦羅奢者。蘇悉地經(奉請品)曰。
或於蓮華上置滿迦羅賒瓶(明本四之三左)全眞唐梵文云●●●瓶(光云一本作●●●)梵語雜名云。澡罐矩抳又云迦羅迦(已上)當用金銀等者。蘇悉地經下(本尊灌頂品)
云。復次先承事畢。若欲眞言主増加威徳。故應灌之。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明本三之二右)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天息災譯)第一云。佛言金剛手閼伽之瓶當有七種。所謂金瓶·銀瓶·銅瓶·玻璃瓶·鐵瓶·木瓶·瓦瓶。如是等瓶是爲七種。金剛手若爲息災増益及灌頂法。可用金瓶玻璃瓶瓦瓶。若爲降伏調伏(光云敬愛亦曰調伏)及作阿修羅法。可用銅瓶。若作諸忿怒法。可用銀鐵及金等(八左)依此文者。灌頂等法金瓶爲本。下至不可過銅瓶歟。又寶樓閣經中云。以四金瓶滿盛香水於瓶中。著七寶及諸香藥五穀○置壇四角。又以四銀瓶。盛滿乳。安大壇四隅。若無金銀瓶。以金銀圖瓶替之(九左)此説供養瓶也。於灌頂瓶圖瓶難用也(已上)光云。明本作塗瓶。今俗曰滅金類乎。然乃灌頂瓶最可用之。
和明二本之中明本爲佳極令圓滿端正者。瞿醯經中(奉請供養法)云。其應置瓶勿黒及以赤色。端正新作勿令闕損。輕及端圓(十一右)又不洩漏者。依瞿醯勿令闕損文
一瓶分量
大曼荼羅經第一云。復次金剛手彼閼伽瓶。高二十指。腹闊十六指。項高五指。口廣八指。此等之量爲最上曼拏羅用○又降伏法瓶。其項●細乃是吉祥(九右)陀羅尼集經第四云。次取水罐一十三口。各受一升許。滿盛淨水。於中少少盛著五穀。并著少少龍腦香鬱金香等。及石榴黄共前五寶裹中盛已著於罐内(十一左)
如毘尼中等者。釋盛滿衆香水一句灌漉淨水者。薩婆多部律攝(勝友造義淨譯)第十一云。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衆生命。故制斯學處(光云戒也)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内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鉢等○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飮一掬便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濾物有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二君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受用(十左至十二左)六物圖(元照)云。漉法者。薩婆多云。欲作住處。先看水中。有蟲否。有者作餘井。猶有者捨去。凡用水法。應清淨者。如法漉置一器中足一日用。令持戒審悉者漉竟。著淨器中向日諦視看。故有者如前説。然水陸空界無非皆是有情依處。
律中且據漉嚢所得肉眼所見以論持犯耳(二十七左)南海傳第一卷云。凡濾水者。西方用上白疊。東夏宜將密絹。或以米柔。或可微煮。若是生絹小蟲直過。可取熟絹)十三左)又云。又六月七月其蟲更細。不同餘時。生絹十重蟲亦直過。樂護生者理應存念。方便令免(十四右)
内五寶等者。釋備足諸寶藥一句於瞿醯中等者。彼經中(奉請供養品)云。其應置瓶○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藥○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餘言一切穀者。應知五穀。言五藥者。
謂僧祇(一)毘夜(二)乞羅(二合)提波(三)娑訶提婆(四)枳●羯(上)尼(五)餘言一切藥者。應知五藥。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十一右)蘇悉地經下(備物品)云。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小豆·胡麻。五寶謂金·銀·眞珠·螺貝·赤珠。
五藥謂乾託迦哩藥·勿哩訶底藥·娑訶藥·沙訶提婆藥·税多擬里●哩迦藥(明本三之十右)然此五藥等者。如第四卷鈔已引法華軌
一藥種出處不同
南海傳第三云。又復須知。西方藥味與東夏不同。互有互無。事非一概。且如人參·伏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麻·黄細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藥。察問西國咸不見有。西方則多足訶梨勒。北道則時有鬱金香。西邊乃阿魏豐饒。南海則少出龍腦。三種豆蔻皆在杜和羅。兩色丁香咸生掘淪國。唯斯色類是同所須。自餘藥物不足收採(十七右)
又取如前等者。釋盛滿衆水餘義。何故名香水者。塗香和水兼置龍腦牛黄故也。如前所説者。指前第七卷塗香段也。石山本末字下。以朱加香字。就之勘蘇悉地經。下卷(本尊灌頂品)云。種種塗香或堅香末(明本三之二右)爾者塗香末香同加之歟於瓶口挿等者。釋枝條上垂布等二句。瞿醯中(同品)云。并著華菓枝葉。亦著桂蘭散華(十一右)蘇悉地經下(本尊灌頂品)云。挿諸嚲樹枝或乳樹枝(明本三之二右)慈氏軌下云。其瓶五穀及五寶香末井華水濾用之。挿諸生華菓穀。隨方五色綵(二十二右)寶華者。天寶樹華。故云寶華歟。或又如華嚴所説菩提樹者。華體金銀等類。故云寶華歟(已上)光云。上來二解竝非今意乎。何者經中所説灌頂法則。皆約今日行事。豈論天界佛刹所有耶。愚按。今言寶華者。此人間所寶生華。或以金銀等寶所造華以彩鏳等者。釋繋頸以妙衣一句。石山并寛智本作綵繒。寫生誤歟(光云石山本爲佳彩鏳非今義)綵繒者。慈氏軌下。所謂隨方五色綵(二十二右)嘉會壇第五云。以綵繒纒頭(師説繋五色帛標五方色已上)五色綵帛是五佛?幟。故中胎五瓶尤相應之。自餘尊云何可分別耶。私今案之。胎藏曼荼羅亦分五部。隨部可用各彩色歟。其鈖部樣如別註之。大曼荼羅經第一云。若爲息災法。用白色瓶。若増益法用黄色瓶。若敬愛法用赤色瓶。若降伏法用極黒色瓶。所有繋瓶繒帛一隨瓶色(九右)準此文者。一曼荼羅可通用白繒歟。何者入曼荼羅灌頂。是息災相應故也并繋華鬘者。瞿醯中(同品)云。繒綵纒頭及纒華鬘(十一右)蘇悉地經下(灌頂壇品)云。安置吉祥瓶。所謂穀實藥草華菓香樹枝葉華鬘及寶置於瓶内。
新帛繒綵用纒其頸(十七右)塗以衆香者釋塗香等嚴飾一句結護作淨等者。釋結護而作淨一句亦如供養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奉獻外香華燈明閼伽水。皆如本教説不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本法自相加及護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十五右)中胎藏當安等者。釋或六二字。六瓶内先示五瓶在處。中央瓶安大日前華臺上。餘四佛瓶安華蘂上。四佛居葉上向大日故也凡獻中胎食等者。因示食安處也。些些疑問云。獻中胎食時。四佛四菩薩各隨本座在華臺内奉大日者。置華臺前(已上文)此置食處未得分明(已上)雜抄第一云。凡獻中胎食時○置華臺前也云云。華臺内及華臺前。的指何處。又何故八葉在内供之。中胎者外。其義如何(已上)此之疑問尤有其謂。會久古來有兩傳。一最珍抄云。大日供置華臺前者。尤可然也。可備佛前也。四佛四菩薩皆對大日故。各各前即向内也。仍置華臺内者各其前也云云(已上)依此傳者。華臺前者。指佛前也。華臺内者。四佛瓶在華蘂。仍食可置臺内也。二石山本注爛脱云。各隨本座在華臺内。奉毘遮那者。置華臺前也。
若有力者云云(已上)兩傳用捨宜在學者意矣(已上)光云。按石山亂各隨本座。置花臺前。捧毘盧遮那。在花臺内也乎
若有力者(乃至)亦一一置之者。釋瓶數或増廣一句。此句經在最後。而疏主因釋或六句。多少相對有其便故。於此作釋也其四門處等者。瞿醯於出入門置二瓶。彼中云。於其出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云云(十一右)當段釋四門各置二瓶。具略隨宜非相違也通門外別等者。門前灑水瓶也護摩處又別等者。或義云。壇上安瓶多少隨宜不同也。今護摩壇安一瓶。例如聖天壇也云云。蓋此料簡曾無其謂。私案當段文勢。上言育門外別有一瓶。對之而云護摩處又別置一瓶。此知護摩處門外又別置一瓶。是又爲灑水也百餘瓶者。
具縁品圖尊百六十尊(如第五鈔明之)故云百餘瓶也經云六瓶等者。還釋或六句。若有力者可置百餘瓶。而經云六瓶者。是最少之限也當於中胎等者。於前雖釋五瓶在處。四瓶方隅未明。故今重釋之。謂四瓶置四方也其門外等者。於前唯釋五瓶。一瓶在處尚未明。故更示之也若用十八等者。釋或十八三字也中胎置一瓶者。大日瓶也第二院大勤勇處者。指上方遍智院三角形也蓮華金剛類主者。部者類義。謂蓮華部主觀自在。金剛部主金剛手。右方觀音院主。左方金剛手院主也及門者。下方持明院通門處也
第二院四大菩薩者。文殊·虚空藏·地藏·除蓋障四菩薩也外院四門等者。第三重四門中央。各置一瓶。四角各安一瓶。通門外別置一瓶。以上合成十八瓶也。問。初以大勤勇等云第二院。次以文殊等亦云第二院。其意如何。答。石山本初第二院傍以朱注云。疑第一歟云云。爾者初二字寫誤歟。但私案之。就曼荼羅重數有三重四重異。四重者中胎八葉爲第一重。大勤勇等爲第二重。文殊等爲第三重。釋迦院爲第四重。三重者。中胎八葉除之不入重數。大勤勇等爲第一。文殊等爲第二。釋迦院爲第三。而今初第二院者。此顯中胎爲第一院建立四重之意。次第二院者。此明大勤勇等爲第一院建立三重之義。影略互顯疏主巧便也所欲灌頂等者。瓶數以多爲吉。受者若多。各造一瓶遍置諸尊處。不得闕少也。問。如上所説受者已限十人。雖各造之。不可得遍安諸尊處如何。答。制十人限此約傳法灌頂。如學法結縁者。不限人數。爾乃非相違歟問。上來所明瓶數大論有二。一廣。二略。廣中亦云。一毎尊處置之。二上首處安之。略中亦二。一六瓶。二十八瓶。此外亦復有用心乎。答。瞿醯中云。四方及四角諸門安置。以爲吉祥。或若不辨如是等瓶爲灌頂者。中置一瓶。及四門四角各置一瓶。於其出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於外當門要置一瓶。假使不辦衆多瓶者。安置一瓶。或安四瓶。其門外瓶必定勿闕(十一右)此文初言四方及四角等者。四方諸尊及壇四角并諸門各可安之。次言或若不辦等者。安三十二瓶歟。中胎三重四門四角各一瓶出入三重門各二瓶并門外一瓶也。後言假使不辦等者。此中亦出二瓶五瓶兩説。中胎置一瓶。門外安一瓶。是二瓶也。或中胎之四方(若四隅)安四瓶。加門外瓶成五瓶也。慈氏軌下云。若八肘已下壇用十四箇寶瓶。香爐亦準此數。若四肘壇者用五寶瓶香爐等。若十肘已上壇用三十五瓶或二十一。諸物準此(二十二右)此中言三十五瓶二十一瓶者。分配未明。更可悉之。又寶樓閣經中云。於大壇外食界道上。
安置種種華種種味飮食種種菓七種油餅三十二椀三十二瓶三十二香爐。燒燈一百八盞。種種末香種種燒香○塗香次應獻食飯。乳酪沙糖水石蜜水各盛八瓶。乳粥八椀○(十左)當時行儀於最外四面。辦備諸供物。符合此説。三十二椀者。方別備八椀也如香水瓶等者。因明獻閼伽水。此事當經雖不説之。依瞿醯經等説明之。彼經中(同品)云。入曼荼羅。執閼伽器。眞言持誦。其器用金而作。或銀熟銅寶及娑頗底迦。或白琉璃。或用木石商佉樹葉螺及新瓦。而作其器。勿令闕損。如法而作。中盛香水。及置名華。以眞言寫垢。乃至清淨。後以曼荼羅主眞言。持誦七遍。安置内院以爲供養。餘處但灑即成供養(十左)蘇悉地經下(奉請品)云。盛閼伽器當用金銀。或用熟銅。或以石作。或以土木。或取螺作。或用束底或用荷葉。以綴作器。或乳樹葉(十一右)蘇悉地軌上云。盛滿香水隨其部類及上中下而置諸華(明本中之三左)十一面軌中云。閼伽器中盛滿香水及華。隨求四種事置四色華(合卷十四左)法華軌云。其閼伽器或金銀熟銅瑪瑙商佉。如是之器悉皆應法。隨取一類皆滿盛水淨妙香潔。上泛時華。并著少許欝金(十五左)當段釋相此等意也。問閼伽浮名華意如何。答。帖決二十一云。遏伽浮華。或是水莊飾料也。或是浴池水也。故池中蓮華表也。大師上綱云。撿殊八字軌。閼伽觀云。心想寶池中蓮華莟苕(未開貎)開(現本一之二十七左)或鈔云。悉達太子六年苦行後。請牧牛粥。了於尼連禪河沐浴。是諸天雲集。長壽天憶先佛沐浴儀式。折妙華泛河流。莊嚴菩薩沐浴。是閼伽水浮華之源由也。佛本行集經云。菩薩受●牛之乳糜。已到尼連禪河○澡浴身體之時。虚空諸天以種種華雨水上(已上)
一閼伽翻名
翻譯名義集第三云。阿伽此云水。釋名曰水準也。準平物也(十九右)攝眞實經下云。閼伽唐云圓滿(二十左)帖決云。師曰。閼伽者。圓滿義也。圓滿者。行者獻閼伽時祈求願。故所求圓滿義也(一之二十九左)檜尾護摩法略抄(備物法)云。言閼伽者。此云欝●。煮香作水。令香氣欝●。故名欝●水也(十三左)眞興金剛界私記云。梵云閼伽。此云欝●。令其香水澹澹之義(已上)私云。牟梨曼陀羅經云。遏迦樹木云欝●(下之八左)準此文者。欝●翻名無無所據。十八契印生起云。閼伽者。翻爲無濁。是清淨義(三十二左)光云。翻名之中曰水者。此約體也。曰圓滿曰欝●者。竝此約相也。曰無濁者。此約徳也(但閼伽義未盡更問)
又當於諸尊處(乃至)先後不次也者。第十明奉獻衣服法。上首諸尊等已下一偈是也。第六卷所釋金剛手發問中。雖無此一科。供養支分中必可存之也。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所有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淨衣服。自餘諸尊各奉一匹。或若不辨。各奉三部主尊。用兩匹衣服。或若但以兩匹衣服。置於箱中。而奉施内院。運心普施一切諸尊(十八左)此文旨趣未是分明。今案。中臺并第一院置而不論。但出第二院第三院。意云。至第二院第三院。所有上首一一奉施兩匹。自餘眷屬各奉一匹也。所有諸尊者。主尊上首也。自餘諸尊者。伴類眷屬也。兩箇或説其意易知。今釋大體依此文也如前所説等者。指第七(三十三左)獻食段也兼服者。上首尊加衣服奉獻。故云兼也。或云。縑服事歟。糸篇歟(已上)光云。兼服者。謂上好服也。孟子公孫丑篇曰。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朱熹註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已上)瞿醯所謂上妙新淨衣服是也箱篋者。經音義第十七云。箱篋司羊反。下苦協反。盛衣器也(八左)凡獻中胎等者。明衣服安置處。不約飮食等供具也。瓶并食等安置華臺。其處狹故衣服置中胎八葉外空界處也。至三重院衣服者。供物處同安之。無其妨故不作別釋。其不圖壇無名諸尊衣服可置界縁内也(已上)光云。此章若非通達事相師者。豈能領解之耶。凡曼荼羅於一一重。各分三分。一行道。二食道。三尊位。此外皆作周匝界縁也。鈔中言中胎八葉外空界處者。中院界縁也。言無名諸尊等者。三院界縁也。第五卷(十六葉)意如此又供養時等者。已上明供物種類。已下示奉獻次第。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云。數奉獻閼伽。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然後次第作法。畢已方作供養。初獻塗香。次即供養華燒香飮食。後獻燈明(十二左)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應須辦供。先獻塗香。次施華等復獻燒香。次獻飮食。次乃然燈(明本二之十三左)當段釋依此等文也。是約六波羅蜜。而作此次第也。檜尾金剛界口決云。問。六種供具若有所擬法耶。答。六度相配。即頌曰。檀水戒塗。忍辱華進焚。禪飯般若燈。精進遍六置中間。上句兼獻上次第。下句別明燒香安處也(七左)高雄御口決云。即配六度置之。水施塗戒。華忍燒精。食禪燈慧也○香是精進也。即信不斷也。何故置第四者。此香遍上閼伽塗柏華三。故置第四也(二十八右三十二左)兩祖口決符合。誠可貴也
一六種供養治六道
一字頂輪王一切時處念誦儀軌云。我由獻塗香。當獲五法身。願從此等流五等漏塗香。磨瑩熱惱者。脱彼諸地獄一切極炎熱。獻華故當得四八大人相。復回向此福。成妙覺華臺。舒光遍照觸。驚覺人天趣耽著諸欲境。八苦所纒逼天樂變化苦。願彼諸天人菩提心敷榮。獲普賢常樂。我由奉焚香。得佛無礙智。悦澤具端嚴。回施此香雲。氛馥寒氷苦。獻食獲法喜禪悦解脱味。回施餓鬼趣。普兩諸微妙天甘露飮食。願餐加持食。皆悉得充足。永離飢渇苦慳貪惡習業。獻燈得五眼。以爲般若燈。照曜阿修羅。永斷矯狂心恚癡好鬪諍。傍生鞭撻逼。互相害食噉。願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色無色界天耽著三昧味。願脱此惑纒。獻閼伽香水。證平等性智三界法王位。回施此降注金剛甘露水。灌沐水居者。永離傍生趣。速獲淨法身。及下徹無間一切諸地獄。苦具碎如塵。皆成清涼池。受苦諸群品解脱生淨土(九左)軍荼利軌(三右)大同此文
一壇供辦備次第
胎藏普禮五三次第云。先中瓶薫香置壇中心。四瓶自艮方畢乾方。凡置供物。皆震方始。又最初燒香閼伽塗香華。又燈粥飯羹(小豆不加鹽)餅菓子多少隨力。凡置供先右後左。置供畢者。置橛。次壇場五色糸引迴之。皆自艮方始糸迴。甚勿急勿緩。糸最後引迴壇場畢(四十四)又云。凡置初閼伽等時。一一七遍二十一遍加持。薫燒香居之。燒香必自行。辦供事是即承事也。但隨時令他人。亦得之。念誦之時加名香之後。又左方供奉供之。副加名香(四十六左)檜尾金剛界口決云。次所有供布列之。於壇食道上(寶生草上是也)從艮維起首。維別置一瓶(此賢瓶也)中央亦安之。又懸金剛線。如前艮角始。
瓶莖一匝行(以末加本上)次當於帝釋焔魔水提婆多聞羅闍所各一梵香。焚香右邊閼伽。次塗香採華及飮食油燈。如次第陳列。左邊亦準之。皆從東面始。順行極於北(七左)高雄御口決云。壇物奉置法。初立金剛橛。次置瓶。次閼伽水。次塗香。次華。次燒香。次飮食。次燈也○據飮食中。初置粥。次薄餅。次羹飯。次菓子等。最後即燈也(二十六左)已上文雖不約灌頂行儀。爲準據引載之
經文先後不次者。當品中有先後兩文。謂上説五供。華塗燒飯燈爲次第。下説六種眞言。塗華燒食燈閼爲次第。前後兩文共不約供養次。故云先後不次也。或又六種前後不次。故云爾也。些些疑問云。又先奉閼伽水○經文先後不次也(已上)此説雖如是。今壇上排供次第似乖。以燒置門中。左右置水。水次塗華飮食也。未知可否歟。
示正説(已上)些疑問以檜尾高雄兩口決意可會之也。光云。問主已疑疏釋。何信兩決。今私會之。壇上排供次第亦是隨便作説。所謂先後不次者也。共供養時必當依今釋文。何者如上引證。瞿醯悉地誠言如此。豈其疑乎。復次若深祕釋者(乃至)當知例爾者。已下五供深祕釋也。然明塗香中合釋閼伽。謂先用閼伽水。洗滌垢穢。次塗無爲戒香。除熱惱得清涼。譬如世間塗香先淨垢穢(合閼伽)後除熱惱(合塗香)以六種供養配五大之時。以閼伽塗香合爲水大功徳。即此由也(已上)光云。一傳讀文亂脱則以閼伽爲始也等虚空閼伽者。閼伽眞言誐誐那者。是虚空義。娑麼者。是等義也。第九云。以此大空性淨之水。用浴無垢之身。是爲閼伽眞實之義也(二十六左)釋華中。即此淨心種子者。指前塗香。塗香者。無爲戒亦名菩提心戒。菩提心爲因。故云淨心種子也。此種子爲大悲萬行所匠成萬徳開敷。是開敷華佛三昧也釋燒香中。如天樹王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波利質多羅此云圓生。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羅樹。其根人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又翻問錯莊嚴。衆雜色華周匝莊嚴。
法華文指此爲天樹王也(三十四左)逆風順風者。倶舍頌疏第十一云。其圓生樹盤根深廣五十踰繕那。聳幹上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百踰繕那。挺葉開華妙香芬馥順風薫滿百踰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十三右)菩提香者。十四卷義釋。作菩提華亦爾(五之六十五右)或本作香華無華字。是宜歟。次飮食燈明。是究竟果位。故或云果徳。或云果地也。上來五無若約三句。初閼伽塗香是菩提心句。閼伽約遮情。塗香約表徳。次二是大悲心。華約自證。燒約化他。後二是方便句。飮食涅槃。涅槃此翻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之味者。是涅槃義也。燈明菩提。菩提即智慧爲體故也。若配五點。塗香發心。華修行。云萬行開敷故。燒菩提。云菩提香亦爾故。飮食涅槃如前。燈明方便究竟。謂心障都盡遍照法界。是究竟極處故也若堅説者等者。堅横分別未詳。或義云。一一地者。十地等位。此位皆具五義。五義次第不亂淺深。故云堅也。一一門者。即指五義。五義互具五義。故云横也。私今案之。一一地所具五義爲堅。一一門所具五義云横。謂地約人。門約法。人次位淺深次第差降故云堅也。法一味平等無有淺深故爲横也。從能具分堅横。非約五義判堅横也例如上文所明者。如第二曰一一地具三句。一一地具五義。
亦如第七釋授不思議果文而曰兩一明門中開出十解脱門。一一門具五義。故云例如上文也。又撿古點本。例如上文一句爲下文表句。如字自滋味不同反讀之。是指前段所明飮食種類衆多也。此點宜歟。擧食味喩令例知上法説故也(已上)光云。吾師例如等六字爲文文結句。上文所明者。指第二第七卷。義爲佳。是著眼例字也諸食雖等者。十四卷義釋作雖異適口(五之六十五左)遍明本加異字。徳清本無異字。無異字歟。以下就五供明禮一相異義。且約食云之。食以五味爲體。雖一種五味。隨調膳人成衆味別。適口則一者。約體一。然隨調膳等者。約相異。如云食。香華等亦如是
若行者善能(乃至)觸物而生也者。正示其體相菩提心義第二云。問。且大日經供養行儀軌中明幾供養。答。經及儀軌明六供養。謂塗華燒飮燈五供及以心供養是爲六也。若瞿醯經於飮食中。更明六種供養(是密法故此中不出)若理趣釋云○供養門者多種。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六種大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此等四五六七八種。十六十七二十種供養。皆出祕法。此中不出云云。問。且約五供何故有五。答。義釋云。若行者善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
普應衆生○故知凡胎藏宗以五字門爲體性故。供養相應體性故五(末之三十四至三十五)慈覺曼荼羅問答云。此部唯用五種供養不用八供印眞言等(已上)自宗意五大爲體。四曼爲相。五大者。即五字門也。此五字法門綜該一切諸法體性。而以爲五。謂五味五香等也。以此五味五香等成衆味。作異香等。普應衆生爲金剛無獻。此是四曼位也。如是體相法性法爾無爲眞實功徳也。其義難了。是故擧世間喩。以示其意。譬如和五味等文是也若再往論之。法譬即一眞俗不二也。次下若以此中意趣等文。即顯此意也
一五供表示
地●飮食味塵舌根
水●塗香閼伽觸塵聲應身根耳根
火●燈明法塵意根
風●燒香香塵鼻根
空●華鬘色塵眼根
右六種供物中。閼伽塗香二種合爲一類。相配●字門。即當段釋文然也
一八供表示
金●嬉香(或華)菩提心供養春寶●鬘華(或香)資糧供養雲法●歌燈法供養秋業●舞塗羯磨供養冬
千變萬化者。法苑林章第七云。轉換舊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變與化異。是相違釋(本之二右)當知是人等者。總結也。若如上來所明而生解人。能解五供三昧義。亦解五種陀羅尼義。五種陀羅尼者。此五供總持無盡法門。故立陀羅尼名。不約眞言陀羅尼也。又義云。當品終説五供眞言。約句義字義釋種種法門。解此義。故云陀羅尼義也以如是等者。明解法門供養如來諸尊歡喜也供養心王等者。五供養觀念云。淨心爲塗香。萬行爲妙華。功徳爲焚香。果徳爲飮食。智慧爲燈明。供養自心中王大日尊心數曼荼羅。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以心供養佛。色心不二故(已上)若以此中等者。示即俗而眞之用心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本畢)
光云。
此卷本疏有亂脱曰(一)次第中説(三)中胎藏○華蘂中(七)凡獻○前也(五)若有○者也(二)經云○闕之(四)若用○適足(六)所欲○置之(八)又當以下如文
已上本卷
又云(一)具足結界(三)其灌頂○諸尊來往(二)又結界時○(至十右)心者(四)上文密語以下如文
已上末卷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經云如是修供養(乃至)作次第説之者。
以下答七種支分中第四加持教授支分第五護摩支分也如是修供養者。結前次引應度者者。生後也云何引弟子等者。經第一云。云何引弟子。云何令灌頂。云何供養師。願説護摩處(二十七右)此文中云何引弟子等者。第四加持教授中三問也。願説護摩處者。問第五護摩支分也於前卷中等者。經第一明圖曼荼羅。是第七夜法也。畫曼荼羅已。即可明引入弟子法。而圖曼荼羅後別明所要支分。彩色支分乃至三昧支分等也。是故文勢間斷次第難知。而今疏主承躡前文示其次第也。但當段經正説引入弟子相。然引入以前有種種作法。經文雖不説之。三藏得意具擧之耳
阿闍梨既畫(乃至)眞言之者。光云。此躡前文作次第説也如法灑淨者。以門前瓶水灑淨自身也如前運心者。
指第四卷所明驚發地神禮之釋也普禮一切如來等者。出九方便中四方便。一歸命。二懺悔。三歸依。四自淨三業也。嘉會壇第四云。私云。且依文文。但出四方便。若具九方便亦可矣(已上)此中言上文者。即指當段文也然後依供養法等者。謂依第七供養法卷。結誦三部三昧耶印明。以護其身也其諸供養等者。同卷(供養儀式品)云。次應供養華香等。去垢亦以無動尊。辟除作淨皆如是(十一左)又當被服等者。次前三部三昧耶。可作擐金剛甲印明。供養物去垢辟除。因出之。非作法次第也金剛甲者。經第七(増益守護清淨行品)説三部三昧耶已云。次以眞言印而擐金剛甲。當觀所被服遍體生焔光。用是嚴身故。諸魔爲障者及餘惡心類。覩之咸四散(十右)阿闍梨言等者。疏鈔二云。其如來甲金剛甲者。何等印耶(二十二左)些些疑問云。如來身時○轉換用之(已上文)何無蓮華甲。又約瑜伽中合有五部甲否。若有之如何(已上)雜抄第一云。又有金剛甲如來甲者。合有菩薩甲否。此義如何(已上)草本雜鈔云。今此中有如來甲。未見金剛甲。若指迦嚩遮眞言。
爲金剛甲否(已上)當品終説如來甲并金剛鎧(金剛甲異名也)今私察疏主意。上來處處作阿闍梨事時。成毘盧遮那身。作曼荼羅事時。成金剛薩埵身。當段如來甲金剛甲口傳。專約此意。爾乃成蓮華身。法則非今所用歟(已上)光云。鈔主口傳是東寺正意也。其疑問雜鈔主未得眞言的傳可觀。而非餘處無蓮華甲也又準蘇悉地等者。嘉會壇第四云。又準蘇悉地等。以如來内髻圓光諸相。而自嚴身光尤善。私撿蘇悉地軌。無有肉髻圓光眞言(已上)悉地儀軌有數本倶無此眞言。本經亦無。就之學者一傳意云。準悉地結髮等方便。以肉髻圓光眞言。自嚴身尤善也。圓光眞言當品終説之。肉髻眞言無之。攝大廣大二軌亦雖説圓光眞言。不説肉髻眞言。嘉會壇四云。供養法以●字爲如髻珠。即在甲明之次。故出彼文。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頂上(已上)此説以羅字觀爲肉髻歟。私案。當品終有如來頂相眞言。第九(二十六左)譯爲髻。圓城寺胎藏次第云。如來頂相(亦名肉髻)云云(已上)肉髻髮髻是一相異名也。蘇悉地經軌所説。頂髮即肉髻印明也。具如第九抄考之諸相者。如來舌·如來語·如來牙等諸相也或可通用等者。嘉會壇四云。或可通用(供養法用無堪忍大護)或成辨諸事眞言作之(瞿醯云。要用枳利軍荼利橛牆鉤欄等五尊眞言。普通諸部作護身。降伏諸難。已上)
現流布兩本義釋。作或可通用成辨諸事。持誦不同第一(三左)所引同之。嘉會壇所引本有二或字。就之嘉會壇意以無堪忍爲通用。以瞿醯所説五尊爲成辦諸事眞言。私案。通用者。上來所明三昧耶金剛甲肉髻圓光等。皆悉可通用之。或略如此法。以成辨諸事眞言護身也。成辦諸事者。不動降三世也(已上)光云。案文起盡。又當被服金剛甲等。至成辦諸事眞言作之。此明護身法。
然乃鈔主私案誠盡美矣如是作已(乃至)即在身中者。以上於門前蹲踞作之。以下入壇内跏坐行之。一義云。第七卷説九方便了曰。心性如是離諸垢。身隨所應以安坐(八左)當段依準此説。禮佛懺悔三昧耶。護身甲冑圓光等竝是門内作法也。雖然先方便故。是禮拜起居等而非正坐行法。自此以下正行法故經云以安坐也。如金剛界四無量心觀初云然後結跏趺坐也(已上)光云。此一義最足信用
一阿闍梨行法坐處異説
十三大會生起云。念誦時行者在所亦有三説。一者坐中臺。二者坐般若菩薩位。三者坐外院西門内也。此三説中以外院爲最勝。論理者四重曼荼羅聖衆併在在行者身中。而其身爲曼荼羅故也。謂事者行者是凡夫也。外院既爲異類雜居所。尤行者可居外院也(已上)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問。觀樓閣時行者在其内耶。爲當在殿外耶。答。道場觀時未爲如來。只行者前觀之建立。若念誦時可想。我身只與海會諸尊同坐曼荼羅内。竝想七寶行樹等在樓閣四方(已上)東曼荼羅抄別卷(覺超)云。問。曼荼羅置何處。行者住何處作此觀耶。答。具縁品疏明白檀曼荼羅位中云。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供養瑜伽處也云云。但經云。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疏云。在二明王中間(私云。不動降三世)名爲住佛室云云。是行者住處也。問。彼是塗壇時事也。作竟以後不可住本尊壇中。又彼中只説中胎第一重。不説餘二重。故不可以彼文而判行者住處也。故彼疏即云。至畫曼荼羅竟時。阿闍梨移座位。出壇門外。當此佛室置所樂尊。或置般若經數珠杵等云云。若爾畫曼荼羅竟當住何處耶。答。所難可爾。但今世學者以此爲行者住處。故且作此説。然彼疏既云正西是通門阿闍梨主處。故知彼之意以正西門爲行者住處也。若爾畫竟雖出門外。正西通門爲行者座。故疏(光云此義釋也)第十云。造了時阿闍梨先在門外坐。住法界兼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法界生也。向東方而作金剛印(壇門向西開故師面向東也)造壇了當壇面向東坐。想同於佛。佛即是法界體也。既同諸佛。然後作度人事業也。作事金剛謂作諸事金剛即是三股跋折羅也(此文要也故廣引之)又私云。此是立作畫作時之事也。立畫處狹故。又順事相故。不可住本尊壇中。故畫竟移座。若觀作時心境無礙。又親對大日作不二觀。故隨便宜亦可得觀住彼佛室(已上覺超抄)私云。阿闍梨修瑜伽在處有三説。一傳云。第三院西門廂曲中向東坐也。一傳云。準白檀曼荼羅。持明院中位爲坐處也。一傳云。於壇外門前坐。以上三傳中。初傳宜歟。第二傳違理。第三傳違文。先違理者。白檀曼荼羅唯圖中胎并第一重要尊。故以第一重通門爲坐處。三重曼荼羅悉圖作時。何可住第一院乎。對一曼荼羅尊位修供養瑜伽。第三院通門尤應理歟。次違文者。次下釋神供云。又出外施○次入於内(六左至七右)若元坐壇外者。何云出外。亦云入内乎。光云。阿闍梨修瑜伽在處三傳。合前十三大會生起三説。總有四義。一中臺。二持明院般若座位。三外院西門廂曲中。四壇外門前。然此四説中。生起主并鈔主共以第三院西門中之義爲勝。今案。此義未得痛快。況於其論理事亦辨文理。太疎略也。此泥日東當時行事。而失西天昔日本式。若依本式則以般若座位之説爲佳。故第四卷曰。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供養瑜伽處也(二十右)又曰。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爲住於佛室也(二十二右)又曰。就阿闍梨座位。東面而坐○至法事夜。亦準此可知也(二十五右)竝此指彼般若座位也。因判舊解外院西門爲勝疎略。初生主論理而云。四重聖衆併住在行者身中故。若爾此理局外院西門中。而於餘處可不觀之乎。謂事而云。行者是凡夫尤可居外院。若爾爲灌頂阿闍梨。而作凡夫觀乎。吾曾所傳但作自身即大日觀耳。次鈔主違理難云。三重曼荼羅悉圖畢時。何可住第一院乎。此泥當時大壇。經疏圓壇諸院各分三位。而皆有行道。豈不可到第一院耶。違文難云。若元坐壇外。何云出外。亦云入内乎。此難可然。而所取義尚不可也。且夫東曼荼羅鈔解第四卷(二十二左)阿闍梨移座位出壇門外之文。意未爲快乎。此一段文別有師口。更問。若依當時行事。則坐壇外門前也。但此章曰隨其所應而坐。又經第七卷曰身隨所應以安坐。恐是有深意乎住於瑜伽等者。已下文且依嘉會壇意。分爲二段。初住觀成身法文。言住於瑜伽先用羅字門遍淨其心是也。後觀曼荼羅法文。言次復淨道場地以下是也。
又於初中以字燒字十二支句(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法品説)五輪成身(第七卷説)等觀法出之。是準廣大儀軌説也。若依大師次第并法全儀軌(光云。指青龍玄法軌)等。淨心地與淨道場地合爲一法也。次下釋供養作法。已於念誦分始五字嚴身百光王等觀法出之。所以當段令略此等觀門歟。凡胎藏數本儀軌。本朝諸師次第等。行法生起其不一途。具如別鈔先用羅字門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現前觀囉字。具點廣嚴飾。謂淨光焔鬘赫如朝日暉。今聲眞實義。能除一切障解脱三毒垢。諸法亦復然。先自淨心地。復淨道場地。悉除衆過患。其相如虚空。如金剛所持。此地亦如是(十二右)大師梵字次第云。次普印心及道場各觀●字。淨自心道場地。一念守齋種子心令平正名治地(已上)大師胎藏略法次第云。次自於已座前相去一肘許可觀●字。熾焔朝日暉。念聲眞實義能除一切障。先自淨心地。并地等共燒了(已上此次第正本在三寶院經藏)此等文心地與道場地合觀也。又無畏廣大儀軌上云。欲淨有情界。先以法界生印明在心位。諦觀自性慧。體中有羅字。遍身成智火。諸垢不可得○先燒妄分別識藏因業盡。大及蘊處界皆令性寂滅○諸法本不生。自性寂滅故。是爲淨心地(五右)又云。次淨器世界。如前法界生印轉在心位。三稱彼明已以印想。燒地水火風有爲。一切如劫燒。成無爲空界。二界同一空○故名淨二界(七左)此軌則分依正二報。二段説之然後以訶字等者。示器界觀。是三輪世界也。經第七攝大軌説三輪世界。廣大軌法全軌等説五輪世界。大師數本次第不一途也。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風輪。訶字所安住。黒光焔流布○次上安水輪。其色猶雪乳。嚩字所安住。頗胝月電光○復於水輪上觀作金剛輪。想置本初字。四方遍黄色○是輪如金剛。名大因陀羅。光焔淨金色普皆遍流出。於彼中思惟導師諸佛子。水中觀白蓮。妙色金剛莖。
八葉具鬚蘂○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座(十二右至十三)此文言妙色金剛莖八葉具鬚蘂者。此當妙高山王。疏主得意。改言云妙高山也。嘉會壇四云。若依此文者。八葉蓮華以爲妙高山。於理通歟(已上)而些些疑問云。即用阿字門。起金剛地妙高山王。此壇在其上。如供養次第中(已上文)瑜伽中觀妙高山。此胎藏中師傳欠之。道理如何(已上)妙高山有八峯。表八葉蓮華。其意在祕藏記(下之十一)智大師疑還如何。第五云。畫了作法事時。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王宮殿。在須彌山頂。所有一一莊嚴皆如下品中説(三十二右)持誦不同第三嘉會壇第四。竝引此文以合當段。可知之如供養次第等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座。寶王以挍飾在大宮殿中。寶樹皆行列。遍有諸幢蓋。珠鬘等交絡垂懸妙寶衣。周匝香華雲及與衆寶雲。普雨雜華等。繽紛以厳地諧韻所愛聲。而奏於音楽。宮中想淨妙賢瓶與閼伽。寶樹王開敷。照以摩尼燈。三昧總持地自在之綵女。佛波羅蜜等菩提妙嚴華。方便作衆伎。歌詠妙法音。以我功徳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虚空藏轉明妃曰○(十三右)次於一一等者。此明諸尊轉字法也。第四於白檀曼荼羅。明此法廣中略三觀示之。已釋云。至法事夜。應亦皆効此(二十二右至二十五右)但當段明廣略二觀。不出中觀。披彼卷可悉之爾時以方便等者。此示自身本尊一體觀也(已上)光云。即入我我入觀也
阿闍梨言(乃至)即觀本尊已者。因示造壇大意。就中約淺深二種阿闍梨。作二段釋。其意易知。第五云。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曼荼羅也。初欲畫時。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即觀如是大悲藏即是我身。方起手畫之。如是深行阿闍梨。
則於一切時常不離如是佛會也(三十一左)此中淺深兩釋。即與當段全同。蓋事相中此觀緊要。是故處處釋之而已同彼十縁生句等者。第三云。
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縁生句不思議法界作無盡莊嚴藏○一切如來智業由此具。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十三右)
次更運心(乃至)有此彼之相者。明召請法。此中有三初。作種種寶乘等者。明送請車輅法。先運心作種種寶乘。謂以種種寶飾之。故云種種寶乘歟。或又隨尊觀多車。故云種種寶乘歟。以不動印明。加持此乘。然後送衆聖之本處。又迎請之。故云奉迎衆聖。
送車輅請車輅印明如蘇悉地軌(中之五左)説次及淨治道路者。明治路法。嘉會壇第四云。次淨治道路(出悉地)欲奉請時。先執香爐。誦眞言淨治空中道路。然後奉請。淨路眞言(眞言末注云。金剛部淨治路眞言。通三部用然又別有佛部蓮華部治眞言。今且用通已上)阿●軌云。行者持香爐即淨虚空道。眞言誦三遍。壞裂魔羅網(九右)烏芻澁摩軌云。次復執香爐誦治路明曰○空中有關鍵。及障難皆除(五左)八字文殊軌云。先當淨道路。二手捧香爐。念修祕密句。淨治空中路。後乃請聖尊。想香至彼宮。念彼眞言曰○若作此妙法。其空中關鑰。悉皆自開解。亦成辟除障乃至清淨等(十六右)或鈔云。阿修羅爲防天帝。四天下空中悉張鐵網。閉關鑰。故諸尊召請之時。以此印明淨治來降之路(已上)後。次作請召等者。正明請召法。第十三云。請諸尊法。用二種使者成辦諸事眞言即得也。若最捷疾慧。一一用本眞言印。別請亦得(七左)二種使者。不動降三世二明王也瞿醯云等者。彼經中(奉請供養品)云。辦供養已。然後方作奉請之法。執持如前所辦閼伽。各以本眞言奉請諸尊。或復都用曼荼羅主眞言。都請諸尊。或依本法所説。如是奉請。於佛部中。用輪王佛頂明王及以部母眞言。而請本部諸尊。於蓮華部用濕縛婆訶明王及吉祥部母眞言。而請本部諸尊。於金剛部用遜婆明王及莽麼計部母眞言。而請本部諸尊。或復唯以曼荼羅主之根本眞言或心眞言。用請一切内外諸尊。或以常部主根本眞言或心眞言。奉請本部諸尊。或以各各本眞言。奉請諸尊。若先誦得者。應一一請(十二右)此文明四法。一各以本等者。以各眞言請都壇諸尊。二或復都用等者。大日眞言請都壇尊。三或依本法等者。依諸尊本部儀軌所明奉請法。如是者。即指下之詞也。諸部經軌説相非一。或以三部明王并部母眞言請之。或以一門曼荼羅主根本眞言心眞言請之。或以部主本眞言請之。或以一門曼茶羅各各本真言請之。四若先誦得等者。
以自所持眞言請一一尊也兼用召請等者。謂可兼用大鉤召印明也。大日經第七(供養儀式品)説彼印明云。次以眞言印而請召衆聖○諸佛救世者。
以茲召一切安住十地等大力諸菩薩及餘難調伏不善心衆生(十五左)攝大軌云。召用三部心。風鉤再加請(九左)此軌初以部心眞言。請三部諸尊。後以大鉤召。都請一曼荼羅尊也。都別重重請法雖是多端。大師梵字次第法全儀軌等。同通用大鉤召一印言也又此經宗等者。光云。鈔主以此章屬下科。而今改攝上科。何者此所召請諸尊來集之祕釋也即於本座等者。下文云。請時但觀諸尊不動本座而來降臨。事了時亦以無去相而還本處(十三左)觀智軌云。奉送聖會。雖約眞言門儀軌奉送。常恒思惟。一切聖衆同一法界。無來無去。願力成就常在法界宮中(光云。明本作常在靈鷲山中。二十六右)高雄御口決云。坐於他方佛奉請至等云云乃至奉還等者。皆是就事。云云即淺略之意也。今就深祕意者。本覺遍滿法界。無去無來也。然解結界者。是歸於解脱也。言結界還宮等者。歸本覺也(十六右)禪林僧正五年記云。取華示方。各令坐本覺位。無來故而無去。所以者何。心本覺故(已上)凡一曼荼羅聖衆皆是自心本覺功徳故。雖依三密加持因縁示往來攝入之相。只是一心一智而無來無去也。不可同彼心外情有之麁相也。第二十云。亦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縁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爲喩。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十二右)可思之不來相而來等者。本文出維摩經。中論疏第四(去來品)釋云。淨名經云。不來相者。不去相去。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即是今意。涅槃經云。瑠璃光來。佛問云。汝爲至來。爲不至來。答云。至亦不來。不至亦不來。至是已來不來。不至是未來不來。我觀是義。都無去來。次大品經常啼疑佛去來。而法尚反折之云。炎中水從東海西海而來。南海北海而去。常啼答云。炎中尚無水。云何有去來。因此則悟法身無來去義○問。且置餘經。淨名既云不來相來。此就何義釋之。答。成論師云。實法無來。相續有來。故云不來相來。又云。世諦有來。眞諦無來。故云不來相來。大乘人云。法身無來。應身有來。故云不來相來。地論師云。法界體無來。用即有來。中假師云。中道無去來。假名有去來。今悉不同此説。直須讀經。只來宛然而實無所來。不得分爲二片也(本之六右)不同麁方便等者。又云。計去來者乃復無窮。略明七種。一世間人取耳目所見。言實有人之動靜寒暑往來。二者外道謂。從自在天來爲來。來還反爲去。復云無因而來無因而去。三者二世有部。從未來來現在。從現在謝過去。四者二世無部。未來未有。而假縁故來。縁離則去。五者成實大乘義云。從無明識窟流來入三界。初起一念善因爲來。反原而去。六者昔地論師義。乖眞起妄爲來。息妄歸眞故去。七者攝大乘師明。六道衆生皆從本識來。以本識中有六道種子。故生六道也。從清淨法界流出十二部經。起一念聞熏習附著本識。此是反去之始。聞熏習漸増。本識漸減。解若都成則本識都滅。用本識中解性。成於報佛。解性不可朽滅。自性清淨心即是法身佛。解性與自性清淨心。常合究竟之時。解性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體。故法身常報身亦常也。如此等人竝計來有所從去有所至。必定封執。言有去來者。則五眼不見。故無此去來○(本之五右)大衆集已(乃至)唯垂納受者。此中有三法。初除遺從魔法。次即示三種下。示三昧耶法。後次當奉下。獻水敷座法也。慈氏軌云。既奉請入。已誦明七遍。便辟除毘那夜迦。示三昧耶。依請而住(上之十三)蘇悉地軌下云。次除遺從魔法者。若有毘那夜迦逐至諸尊。請尊至已。即用枳哩枳里眞言及印。而除遺之○次視三昧者。作除遺已。于時即以右手視印。誦此眞言令住(一右光云。明本中之八右文少相違)大師胎藏梵字次第云。次不動順逆除遺從魔。可加入佛三昧耶。如上文。除遺從魔。恐佛還本宮歟(普禮五三次第同之)此等文先除遺從魔後示三昧耶也。意云。召請本尊時魔類等爲眷屬。而從來。爲却彼魔作辟除法。其時本尊與魔同去。故更結誦三昧耶印眞言。而令本尊憶念本誓安止道場也。又大師胎藏別本次第。入佛三昧耶後出不動尊順逆加持。被注除遣從魔。此與前説先後有異也。又不空供養儀式出不動劍印云。以慧手避從魔。定手作鉤留。
即是留本尊也(明本六左)此文左右同時作二法也。凡辟除印明諸儀軌中所出多途。今出不動。此尊五部總結界也。又胎藏辦事明王。故特出之。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若成就諸餘事者。應當撥遣諸爲障者。若不遺除。後恐傷及。所以先須作遣除法誦忿怒眞言。或用當部成就諸事眞言。遣除障。
已次應誦本部尊眞言而眞言水遍請(明本二之十四左)底哩三昧耶經中云。是名不動劍。結護方隅界。拔刀左遶之。辟除一切魔。持劍右旋轉。下指金剛結。上結虚空界。復誦祕密明○(慈救呪)密誦三遍或七遍。以印右旋結護。左轉辟除。及以上下。是明威力能大擁護十方大界。及以護身。并淨除處所。乃至三界猶能防護。況一方所。作是法時隨行者心念。明印所及之處。能令種種類及難調魍魎之屬。皆見丙熾然金剛威怒如大火聚周遍其處。此印功能甚難説。若人住於世窮劫説其功能。亦不可盡。是名無動金剛劍。此印明亦通五部護身結界用(九右)金剛智念誦結護(四左)同之。又示三昧耶經第七(十六右)唯出入佛三昧耶。
當段通作三部三昧耶也次當奉閼伽水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所獻閼伽水先已具嚴備。用本眞言印如法以加持。奉諸善逝者。用浴無垢身。次當淨一切佛口所生子。閼伽眞言曰○(當誦二十五遍。以不動尊印示之十六左)瞿醯經中(奉請品)云。執閼伽器眞言持誦○瀉垢乃至清淨。後以曼荼羅主眞言持誦七遍。安置内院。以爲供養。餘處但灑即成供養○依法請已。即當奉獻般地夜(二合)香水。又數奉獻閼伽。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左至十二左)普禮五三次第云。次閼伽以不動印明加持去垢。百字明閼伽明。投誠獻之○以●●當額中左右。是獻三部之(三十二左)及與敷座者。經第七云。次奉所敷座。具密印眞言。結作蓮華臺。遍置一切處。
覺者所安坐證最勝菩提○如來座眞言曰○(十七右)嘉會壇第四引此文了註云。今依一師説。而奉座之後更有以刀印示坐位。而供養法閼伽眞言末注云。以不動尊印示之。私恐彼注可在敷座字下歟(已上)光云。獻座之後示三昧耶。或者有之。辨閼伽注太失經旨。不見。異譯要略念誦經(金剛智)曰。用不動印如遏迦器(已上)應知以不動印奉閼伽也而作是言等者。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既奉請已作如是言。善來尊者愍我等。故降臨道場。復垂哀愍當就此座坐受微獻供。成本願故。而見降臨。非我所能啓請本尊(明本二之十三左)蘇悉地儀軌下云。次言。善來世尊由本願力而來降赴。願垂加持受斯所請。并受我所辦諸供養。起大慈悲惟垂納受(三左明本無文)曼荼羅問答云。獻閼伽并座時。用蘇悉地經中頌耶。答。師説不必然。但今用之無妨。凡以國土詞中志者。此即其意而已(已上)
時阿闍梨(乃至)又當更用也者。以下明結界法。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眞言○智者當轉作金剛薩埵身。眞言印相應遍布諸支分○次應一心作摧伏諸魔印。智者應普轉眞語共相應(十七左至十八左)此經説三法。一不動。二金剛薩埵。三降魔(亦名怖魔)當段釋依此文也。又曼荼羅問答云。華座後辟除以大慧刀者。可用耶。答。此只可用降伏從魔之處(已上)依此口決。不動辟除印法已於先段行之。至此可略之也仍以慧刀等者。正明作法。此亦有四。一以不動劍印結之。二以結大界印言結之。三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四以無堪忍普護四方也阿闍梨言等者。明結界用心也即用不動等者。經第七云。不動以○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十五右)第五云。持誦降三世眞言。加持淨瓶。此亦是成辦諸事眞言也(十二左)護持是地者。謂劑壇地界量而作護持。是又結界攝也曼荼羅外者。大壇外也内界相通者。大壇通門與兩壇門相對。而令其道相通。是則爲請大壇諸尊於兩壇也。内界者。指大壇也竝置者。灌頂護摩兩壇各置出入門。故云竝置也曼荼羅外界等者。大壇外界引線有二樣。一三方以線圍斷。通門以線纒擧門標以爲出入門也。二四方皆以線圍斷。第六云。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横斷○若是瑜伽阿闍梨。亦可周匝以線圍斷(十六左)初説諸尊往來曾無其妨。今且就後説示用心也又結界等者。此示結界作法有本座行遶之異也若欲行遶等者。些些疑問云。若欲行遶一匝而結周界者。亦皆成就(已上文)行遶結界其行儀如何。印明竝如常用否(已上)疑問尤要。此依新譯教王經説可解之歟。佛説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第一云。時阿闍梨先用結界法。依法儀則擁護己身。及用一切莊嚴之具嚴飾其身。然後作忿怒。顧視本身。忿怒明王。右手擲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震動作金剛歩。旋繞而行曼荼羅地。口誦吽字。然後告言。我今撥遣一切諸魔乃至天人阿修羅等。言已復想。本身如忿怒明王。即誦此眞言。曰○時阿闍梨誦此眞言三遍。已如前作金剛歩。旋遶而行結界。撥遣諸魔。成金剛地(四左至五左)微妙大曼荼羅經(天息災譯)第四云。其阿闍梨手擲金剛杵。自北方而南。東邊作金剛歩。次行南方。作金剛寶歩。西方作金剛蓮華歩。次北方作金剛羯磨歩。如是以各各方。作本方本族行歩。及念眞言。而作分布。常求諸佛聖賢。而作覆護(七左)
一辟除結界時時用之
陀羅尼集經第九云。若大道場法壇之會。皆須如是三遍七遍印呪結護。第一先當擇得勝地。未立規墎即爲一遍結界辟除。第二治地平正堅實。香泥塗地。且將少分名香好華供養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三竪立柱額規墎。懸諸幡蓋鈴珮等已。又將少分名香好華。而爲供養。行道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四布置色粉華座。開諸位地。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五將燈入壇安已。又作一遍結界辟除。
第六將於水罐華香飮食蘇蜜胡麻税米等供所有一切供養之物。盡入道場總安置訖。亦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七欲請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未請以前復作一遍結界辟除。結界中間一一皆結大身法印。把跋折羅護界。降伏大魔衆已。次第而作一一身法。次以右手把於香爐。右遶三匝作結護界。心標供養。
一切動止威儀皆須具請法相○是結界去猶如國王人王動止法用威儀。一種無異(六左)
一暫時解界
祕藏記云。結界有期行者不解界。若進供。若退供。及掃壇時。暫解不動降三世等一一結界。餘者不解。願云。諸尊暫住虚空。了即又願今還住壇上。即更結前所解界(末之九左)次當作禮奉閼伽水(乃至)供物例爾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次先恭敬禮。復獻於閼伽。如經説。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衆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一切先遍置清淨法界心。所謂囉字門(二十右)當段釋依此文也。問。雜鈔第一云。
次當作禮奉閼伽水以大慧刀遍灑供具(文)何故兩度奉閼伽水。其意如何(已上)些些疑問云。次當作禮奉閼伽水(已上文)何以重重獻水。其由如何(已上)兩文意同。此疑尤有其謂如何。答。最珍抄云。前供養之時兩度獻閼伽。次第依此文歟。但案此説。上奉請之時閼伽。浴聖衆之足。今重獻之爲塗香。總浴聖身歟(已上)光云。疑難會通共未得意。奉獻供養豈有限數。古師不見。瞿醯中(奉請品)曰。又數奉獻閼伽。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二左)蓋是數奉表其誠至也已若獻塗香等者。初先明加持供物法。經第七云。是諸香華等所辨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説本眞言及自所持明(二十右)不思議疏下云。各説本眞言者。香等眞言是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者本尊眞言也(十三左)依此文者。或以香等眞言加持。或以自所持明加持也次第供養時等者。後正明供養法。一一供養明加彼尊眞言誦之。故云一一加等也。供養明者。普供養眞言(虚空藏轉月妃)或唵一字也。經第七云。
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獻(二十右)應如是作者。指加持。稱名而奉獻者。明供養。稱名者。稱一一尊名歟。加以彼尊眞言者。即此意也。但不思議疏下云。稱名者。香等也(十二左)五供眞言各稱其名。故云爾也。法全供養護世八天法云。次應供養淨瓶香水。葉上以獻。眞言曰。曩莫三曼多沒駄(引)喃(引)印捺羅(二合)耶遏鉗。次以中名指彈。獻少塗香以獻。即言獻淡。次以一華置之於座。以獻華名補澁(二合)甘(補甘反)焚薫陸香置之座前。梵語燒香號之度(引)補甘(二合)次●一杓粥。置於葉上。又言末臨。次用蝋燭。挿在粥上。梵云汝(引)補甘(二合已上)檜尾護摩抄云。凡獻物法皆表其名。啓白而獻(三十六左)可知之或通或別者。或以曼荼羅主眞言。普通供養諸尊。或隨部誦其主眞言。供養當部諸尊。故云通。亦誦彼彼尊眞言供養。故云別也。又料簡云。又一一等者。毎尊誦其眞言。或通者。曼荼羅主眞言。或別者。三部各別眞言也自所持者者。行者本所尊眞言也復當作心(乃至)吟諷讃歎者。經第七(供養儀式品)云。復作心儀式等(具文如上引)持以虚空藏明者。曼荼羅問答云。若此部中得廣大摩尼供養明耶。答。虚空藏轉月妃是其意也。相換用之無妨(已上)金剛阿利沙等者。經第七云。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執金剛阿利沙偈曰○(説十偈)右此偈即同眞言。當誦梵本(二十二右)不思議疏釋云。不得梵文。依唐文得意。亦同誦持(下之十六右)今言金剛阿利沙偈者。指無等無所動等十偈讃。是兩部灌頂通用大讃也。金剛手阿利沙偈讃一卷(大日經第七略出經第四。同用供養法下之十六)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又其大讃出大日經第七卷中及金剛頂四卷六卷本經。竝皆唐翻。今玄法寺兩卷三卷儀軌出其梵文。
慈覺大師傳其詠曲(已上)胎藏作禮方便次第(十六左)具載大讃梵本。此次第成尊僧都自筆本批●●●●●記。爾乃此讃根本大師御傳。詠曲其相承斷絶歟。又玄靜嘉會壇第四註當段疏文云。私云。可誦梵音大讃或五讃等(已上)大讃者。如前。五讃者。胎藏蘇悉地等專所用也。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應起誠心讃歎於佛。次法次僧次歎觀自在。次歎明王大威金剛(明本二之十九左)此文次説漢語五讃也。廣大軌上云。次陳五讃歎。一讃佛。二讃法。三讃僧。四讃菩賢。五歎金剛手(二十五左)此文次説梵語五讃也。大師御作胎藏梵字次第被載梵字讃六首中。初五讃全同蘇悉地也大日經演奧鈔第二十五(末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次又出外施(乃至)但隨所有而已者。以下明四門神供法。些些疑文云。凡供佛畢施於鬼神爲最要。若不如法。恐招災禍。特細垂示(已上)檜尾護摩法略抄云。若不如是。供養諸神所作有障。其事難成。(二十九右)可知之。問。諸天鬼神等於大壇第四重。已勸請供養。何今更出外界。重修供法乎。答。一義云。熾盛光佛頂軌云。又於一水盆中。著種種甘美飮食菓子甜脆等○將施郭外或宅外。瀉置於淨地。施與無名無位鬼神食之(二十一左)準此文。於壇内供護方天衆主領。出外界供無名無位雜類也。一義云。内院權類。外界實類歟
曠野鬼神者。涅槃經第十六(梵行品第八)云。善男子如我一時遊彼曠野聚落叢林。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曠野。純食肉血。多殺衆生。復於其叢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爾時。爲彼鬼神廣説法要。然彼暴惡。愚癡無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爲大力鬼。動其宮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時將其眷屬。出其宮殿。欲來拒逆。鬼見我時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悶斷絶猶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還起坐。坐如是言。快哉今日還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徳。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於我所生善信心。我即還復如來之身。復更爲説種種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殺戒。即於是日曠野村中有一長者。次應當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爲長者更立名字。名手長者。爾時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當云何活。我即答言。從今當勅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之處。悉當令其施汝飮食。善男子以是因縁。爲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從今常當施彼曠野鬼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黨眷屬(北本十六之十三右)據圖者。指何圖乎。可決之。且依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者。毘那夜迦者。南方衆也。非人趣者。西方衆也。此與當段魅鬼著人者同類歟。荼吉汝者。北方衆也。又依現圖者。毘那夜迦者。北方衆也。今所出與此等説異也。若依蘇悉地經(明本四之十七)説。象頭猪頭狗頭並是伊舍那天變化障礙神也。今於東門供毘那夜迦。依此義歟於東門外等者。四門神供作法。大興善寺大阿闍梨順曉施諸鬼神法中明之。其文安然護世天供法中引載之。彼記云。先請東門毘那夜迦天衆○唯願四部十八部中。一切聖天皆來集會。
受我法供(已上)毘那野迦部黨分別蘇摩呼經(上之二十四左)廣説之一毘那野迦翻名形體
義淨所譯孔雀經下云。毘那夜迦是爲障礙神。頭如象頭。身如人形。西方俗人皆多供養也(二十一右)一切經音義云。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礙神。有一鬼神。人形猪頭。凡見他事。皆爲障礙(二十五之十右)含光記云。毘那夜迦亦云毘那怛迦。此云象鼻。其形如人。但鼻極長。即愛香塵故也(三左)翻譯名義集第二云。舊云頻那。是猪頭。夜迦是象鼻。比二使者(三十五右)智證金剛界瑜伽記云。頻那爲象頭夫。夜迦爲猪頭妻(已上)陀羅尼集經第十一云。作一百鬼形像。其中鬼王名毘那夜迦。此鬼王頭者作白象頭形。其餘諸鬼頭各別作諸禽獸形。其身手脚總作人形(十三左)
蘗●何者。蘗字寫誤。此蘖字歟。第七云。經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云著衰。皆是蘗哩訶鬼所作。以著人不相捨離。故以爲名(十七左)安然護世天供法意。蘖●何當羅刹衆也魅鬼者。一切經音義第七云。魑魅又作●螭二形。同勅知切。下又作??二形。同莫冀切。説文老物精也。通俗文云。山澤怪謂之魑魅。正法花作妖魅也(十右)法花義疏第六云。張平子西京賦注解云。山神爲魑。虎形也。宅神爲魅。猪頭人形。身有尾。木石夭怪爲魍魎。春秋十卷云。鑄鼎像物。故有百獸之形。使人入山川不逢魑魅魍魎。注云。魑是山神獸形。魅爲怪物。魍魎者水神(二十八)新花嚴音義上云。鬼●(●眉祕反魑●也字又作魅俗十六左)
蘖囉者。依安然護世天供法。則屬五方龍衆。灌頂經第九擧五方諸龍。爲疾疫神故也。私案。蘖羅者。摩訶迦羅天歟。理趣經意以彼天爲七母主。七母主疾疫。尤有以歟荼吉汝者。如第四卷抄勘之。義釋第七云。拏枳抳此是藥叉趣攝。世間所傳云。屬摩訶迦羅○法花云。若吉蔗。若人吉蔗是也(六十八右)安然護世天供法云。次請北門外諸荼吉尼衆奉請。在前六月食人心藏。大曠野中荼吉尼王三五百群。大巖山中飛行野干。
城邑聚落道路巷陋市店橋津塚墓樹林溝池坑坎諸荼吉尼王臣。道俗男女。已靈天狐地狐。皆來集會。受我供養○我今誦持大日如來荼吉尼法。唯願一切荼吉尼衆攝諸惡心。不惱病者。至心頂禮(已上)於門之左右等者。指北門歟。將通四門歟。旨趣未詳。安然護世天供法所引用。大興善寺大阿闍梨(順曉)所傳四門鬼神供文。全模當段疏釋。然彼記云。於門左右各伽頼遮(已上)此記除各置四位詞。替各伽頼遮句。伽頼遮者。指何物乎。若是荼吉汝群類歟。於門左右詞約北門歟。或又於四門左右各置四位。一門可有八位歟。何者毘那野迦上首已有四類。如蘇婆呼經説。四類各分夫婦。故爲八位。二十天各具夫婦。故成四十天。此見三十卷教王經(十之初至二)
可準知之。如云毘那野迦。蘗●何鬼等亦可如此。是故毎門各可作八位歟。更可決之。問。作四位之樣如何。答。護摩軌説神供法云。即出道場外。於道場八方。敷茅草或蓮葉或諸餘青草。或塗圓壇。爲十位(擬十天故爲十位也十左)準此文者。則安茅草等。可作四位歟。安然護世天供法云。青龍寺傳但用小壇。準山王院傳。茅草覆地(已上)兩傳各依儀軌文也然瞿醯云等者。彼經中(供養品)云。最後出外。於諸方所祭祀部多諸非人類。用粳米飯。以和稻花胡麻及花。煮小豆。娑耶里迦飯以塗牛酥。已上飯食總和一處。其阿闍梨以歡喜心。於一一方各各三遍下食。以祀羅刹及毘舍闍等及與部多諸食噉血肉者種種之類。或居地者。或居樹者。或居林者。及以心所念著者。皆須祭祀(十八右)羅刹者。一切經音義云。羅刹沙或言阿落剌娑。是惡鬼之通名也。又云囉叉娑。此云護者。若女則名羅叉私。舊云羅刹訛略也(二十五之十左)仁王疏法衡抄第三云。藥叉者。舊名夜叉。眞諦翻爲輕健神。慈恩翻爲勇健。亦云暴惡。飛行空中。食噉生類。此雄者也。雌者地行。名羅刹婆(光云恐娑字乎)此云可畏鬼(十八左)毘舍遮者。經音義二十五云。畢舍遮舊經中名毘舍闍。亦言臂舍。柘鬼名也。餓鬼中勝者也(二右)花嚴音義云。毘舍闍此云噉精氣(三之五右)又云。毘舍闍此云噉人精氣鬼(四之八左)義疏第六云。毘舍闍鬼者。此云狂鬼(三十四左)菩提場經義釋第二云。苾舍遮者。準大日釋。毘舍遮是極苦楚義。以是餓鬼趣故。常爲飢渇熱惱之所逼切。因以爲名(已上)部多者。花嚴音義四云。部多此云自生。謂此類從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名部多也(五右)第十云。次部多眞言。此是夜叉之類也(二十六左)菩提場經義釋二云。部多衆者。是伊舍那天之眷也。大日釋云。亦是藥叉之類(已上)梵語雜名云。鬼●歩●多(已上)心所念著者。謂行者心所愛念樂著天等也一切縁漫荼羅等者。示神供供物也。是大壇供物所割分者也。六卷略出經第五云。行者修供養訖。即從壇出。取豆菓餅飯胡麻屑緒花等。和水安瓶盆中。以歡喜心四方散之。諸天鬼神眷屬等。各以本陀羅尼。施諸天龍鬼風水神等食(四卷本四之七右)阿闍梨當起等者。略出經第五云。若己身不獲供養者。即令明解此法弟子如上作之(四卷本四之六左)禪林僧正(宗叡)別記云。次護身出道場神供。若使人供之亦得。洗手入堂。護身起從字輪觀。如常作後供法(已上)依此等文。神供作法以阿闍梨自行爲本。若有故障。則以明法弟子可令供之。近來灌頂神供。爲讃衆淺臘者所作。甚非法也此諸鬼神等者。蘇摩呼童子經下云。復次若欲念誦。及欲成就并行諸事。無諸難事速悉地者。以諸飮食。
祭祀諸天修羅藥叉龍伽路荼共命鳥等羯吒布單那乾闥婆部多諸鬼魅等。或居地或在虚空行者。右膝著地。啓請言曰。居妙高山天諸部多○我所求事。滿足其果(六右)從東方爲首等者。安然護世天供法云。慈覺大師傳中云。東北爲首。乃至北方。於北方施三部。及青龍寺傳施八方。訖更於北方施三部鬼王。準山王傳。於十四位令得水座。用本眞言。次於北方施三部鬼(已上)
三遍下食者。三周下食。初周下四方神。第二周下四隅神。第三周下上下神。依此義者。三遍下食可訓之。但準瞿醯文。此料簡無其謂。彼經云。於一一方各各三遍下食(十八左)是則毎方三度下食。故云三遍下食也。問。施鬼神之食云何可收治乎。答。供養八天法(法全)云。即將郭外。或於宅外四方散施。或施長流水中。施與無名位鬼神食之(已上)護摩法略抄(檜尾)明神供已云。其供養物投深水中。或埋於地。或從於火(二十九右)又義淨所譯孔雀經下云。所有供食置於水中。或埋於地。勿令得食。亦勿足蹋(十八右)此文總明所供養物。神供亦可以準例也於諸法事等者。以下明施食時用心。瞿醯中(供養品)云。於祭時忽然若聞大聲。以無畏心更應祭祀。或聞野干大呼及大吼聲。或見其身或見拔倒樹根。及見樹折。或聞雷聲。及種種希奇異相者。更復祭祀。而作護身(十八左)又欲施時等者。遍照寺十二天供次第云。凡欲召請天衆者。先須護身結界。往昔持誦世天所説密言者。忘却不結護。而爲身致害。因之結護之(已上)
一天供神供種類不同(具別抄之)
八家總録云。私云。胎藏灌頂四門神供法。出大日經具縁品義釋。胎藏一百一十二天供法。出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義釋。金剛界灌頂八方神供法。出略出經(四之七右)金剛界十二天供法。出護摩儀軌(十左)蘇悉地(明本四之十右)天供神供法。出蘇摩呼(下之六右以下)及灌頂經(下之十四)私云。台藏四門神供法。出具縁品義釋第六(疏第八)一百一十二天供法。祕密曼荼羅品疏。義釋中未見其文。録文難思。更可決之。大悲胎藏祕密壇都會天神供次第一卷。安然集此書中出之歟。可尋乎本文也。又金剛界灌頂神供。略出經四卷本第四(七右)六卷本第五説之。護摩軌説十天曜宿供法。日月二天曜宿主故。爲十二天供本據也凡壇中獻物(乃至)餘物充數也者。明因壇中供物用心。瞿醯經中(供養品)云。次供養飮食。極令淨潔。生平等心。皆以眞言持誦飮食○不得闕少○所行食類。若不遍者。應以餘食充其闕數。或若不辦。但供部主。或但置於内院。表心供養一切諸尊。於一一院凡所行食。從頭一一遍布。行已更取餘類。遍行如前○正行食時。若錯闕少。即應補闕便乞歡喜(十五左)
施諸方食都竟(乃至)以爲儭施施諸方食等者。同經中(同品)云。於諸方所祭祀畢已洗手灑淨。於其門前燒香供養。次入於内奉獻閼伽及燒香。供養前所置食(十八左)些些疑問云。又門前燒香。其意如何。奉水香亦爾(已上)奉獻衣服等者。瞿醯經中(右品)云所有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淨衣服。自餘諸尊各一疋。或若不辨。各奉三部主尊。用兩疋衣服。或若但以兩疋衣服。置於箱中。而奉施内院。運心普施一切諸尊(十八左)傳教大師七日行事鈔下云。次著儭施。其諸佛位及般若位。皆各著金及上錦綺羅等之物。諸菩薩前皆各著銀及雜綾上色物等。諸金剛前各著銅錢縵綵帛等。諸天等皆各著錢一色之物(其寶物等任施主意。施之多少已上)些些疑文。引當段文云。奉衣之式如何(已上)請後學者準此等文。可知其法式也儭施者。翻譯名義集第四云達嚫尊婆須蜜論作檀嚫。此云財施。解云。報施之法名曰達嚫。導引福地亦名達嚫。字或從手。西域記正云達嚫拏者右也。或云駄器尼。以用右手受人所施。爲其生福故(五十三右)南海寄歸傳第一云。梵云陀那鉢底。譯爲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爲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舊曰達嚫者訛也(二十四左)達嚫此翻財施。今言儭施者。梵漢並擧歟
已上供養作法了
然後住瑜伽座(乃至)供養次第中説者。以上明供養作法。以下明念誦法則。經第七供養儀式持誦法則兩品次第如是。今一段釋依彼經也。當段所明。安公持誦不同(三之五左)名普門持誦法。玄靜嘉會壇名成身持誦法。當段文住瑜伽等者。明成身法。後方作普門等者。明持誦法也以五輪字等者。經第七持誦法則品云。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剛輪。加持於下體。説名瑜伽座○五字以嚴身威徳具成就○又於首中置百光遍照王。安立無垢眼。猶燈明顯照。如前住瑜伽。加持亦如是(二十八右)觀自心臺等者。經第二(轉字輪品第八)云。心置無生句。胸表無垢字○住白蓮花臺。等同於仁者(二十二左)第十六云。上文説持誦者觀其内身。内心八分作八葉。作開敷。及羅字置目等。若行人不如是修行成就。而能作此祕密度人。無得理也(三十右)青龍儀軌上云。五字以嚴身。威徳炬熾然○首中百光王。心置無生句。胸表離染字。安立無垢眼。觀身同如來(十一右)五字嚴身百光王等觀法。
具如第四卷白檀曼荼羅段考之於毘盧遮那等者。已下明持誦法則中。約三重曼荼羅次第而示之也。經第七(持誦法則品)云。又觀彼心處圓滿淨月輪。炳現阿字門。遍作金剛色。説聲眞實義。諸法本無生。於中正觀察。皆從此心起。聲字如花鬘。煇焔自圍遶。其光普明淨。能破無明宮。迦字以爲首。或復餘字門皆當修是法○(二十六右)并示密印者。嘉會壇第四云。次作祕密八印。次無所不至印并百光遍照王印(已上)是則出中胎九尊印。祕密八印八葉印。無所百光大日印也周遍中胎等者。同第四云。周遍中胎藏已。
次及第二院諸尊(私云中胎藏言下含第一重也)乃至終竟(私云謂第三重也已上)此釋恐不合疏主意歟。第二院者。中胎爲第一重。大勤勇等爲第二院之意也。上釋云。第二院大勤勇處等(二左)乃至者。第三重文殊等四菩薩也。終竟者。第四重釋迦院也
或一一等者。明有相念誦或自身等者。明無相念誦。經第七(持誦法則品)云。智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於其心月圓明中。悉皆照見眞言字。即應次第而受持。乃至令心淨無垢○是名世間具相行。(疏作有相念誦門)四支禪門復殊異。行者應生決定意。先當一縁觀本尊。持彼眞言祕密印。自作瑜伽本尊像。如其色相威儀等。我身無二。
行亦同也○瑜伽勝義品中説(疏爲無相念誦門二十四右)有相念誦中已明四支。智者等二句爲一。於其等一句爲二。悉皆等一句爲三。即應等二句爲四。無相念誦四支亦復同之。但此四支同於行者自身作之。故云四支禪門復殊異也乃至頓作等者。於無相中亦有頓漸二觀。初或自身作等者。明漸觀。次觀自身。別別同本尊。乃至者。一曼荼羅。或分三重觀之。或分三部觀之。頓作者。一曼荼羅倶時成之。是頓中之頓也。如是有相無相漸觀頓觀。隨觀心勢力而可作之也。嘉會壇第四云。乃至頓作曼荼羅身。而作持誦(私疑。四處輪布字持誦歟已上)若不能爾等者。若觀心微劣不堪修觀者。只專心可誦眞言。蘇悉地儀軌下云。正念誦時觀本尊形。或觀眞言所有文字或時觀本尊心上有眞言字。或一寂靜心而作念誦○(明本六右)或一寂靜心者。當今一心誦持也
誦部主眞言等者。瞿醯中(供養品)云。然後各誦諸尊眞言七遍。其曼荼羅主眞言。持誦百遍已上。其三部心眞言各誦百遍。
然後次第應作諸尊一一手印持誦三遍(十九右)具如供養次第法中説者。經第七持誦法則品。具説念誦法。今指彼品也
阿闍梨如是作法(乃至)部類之義也者。以上明念誦法。以下明引入弟子法。是正答加持教授支分中云何引弟子問也。瞿醯下(分別印相品)云。如是次第作法。畢已復次誠心頂禮諸尊。然後如法將其弟子一一令入(二右)當段釋依此文也。凡具云其作法者。念誦後引入弟子前可修護摩。依之下釋凡阿闍梨初於曼荼羅中。供養持誦竟。次當出外而作火法○然後頂禮諸尊。召諸弟子。如上文所説。作散花等法(十二右)玄靜嘉會壇第四引此文。念誦後引入前。於此中間。明護摩法。其釋云。然則持誦竟當當作寂災護摩。
次應召諸弟子令作散花等法(已上)此事源出瞿醯説。其文具如後引。當時傳法灌頂時。所行護摩當于斯也然後召諸等者。釋次引應度者句。引入弟子先用鉤召印明。嘉會壇第五云。然後召諸弟子。一一令入(有鉤召眞言已上)胎藏青龍儀軌上卷云。定慧内成拳。慧風屈如鉤。隨召而赴集(灌頂時以此鉤印引行者入門二十一左)灌頂儀軌云。金剛鉤眞言引入(四右)可思之以前香水灑淨者。釋灑之以淨水句。瞿醯下(印相品)云。當一一弟子如前香水灑淨(二右)嘉會壇五云。以前香水灑淨(或師傳有含香香象等事已上)或師傳者。指東寺傳歟。野澤行用有含香香象事。含香出略出經(一之六左)香象於經軌中未見其文。但以師傳用之。蓋是爲薫馥衣服也。智證台藏瑜伽記云。以帛覆面。加持如法從象背上。過去引至壇門(已上)爾乃自唐朝用來也(已上)光云。我聞之師。受灌頂者入道場時。使超香象非正超香象。是騎象之義。即普賢金剛薩埵儀則也。所謂受者爲金剛薩埵故。今令騎香象耳。尚在口傳授彼塗香等者。釋授與塗香花句。授與二字貫通香與花。故云授彼塗香。又云次授淨花也次授淨花者。略出經第四云。
白花鬘或種種香花鬘(十二右)微妙大曼荼羅經第四云。其阿闍梨方可引弟子至曼拏羅所。令面或面東跪坐手執白花。當依本尊儀則以明王眞言加持水。與弟子灑淨。復用甘露軍吒利眞言及印。與作擁護令丙弟子發無上菩提心(一右)略爲宣説等者。釋令發菩提心句住心品者。嘉會壇五云。住心品云。佛言。一切智智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祕密主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釋曰。衆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智。是故此教諸菩薩直眞言爲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云云。汝等當如是發菩提心(已上)問。第三釋阿闍梨自往勸發句云。上文金剛手直問毘盧遮那云何得一切智智。佛亦直答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智智。今此中教授義亦同。然直擧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
更無行位差別可以錯於其間(三十左)如文者於住心品中菩提心實義已示之了。今何亦説之乎。答。最珍抄云。問。本發菩提心。先可授灌頂。何引入道場之時始宣説菩提心乎。答。凡夫未證位縱發心有退轉。故引入道場之時宣説菩提心相也。又今始令發眞正菩提心者。何不授之乎(已上)至誠慇重等者。釋憶念諸如來句所以然者等者。釋一切皆當得等二句生如來種姓等者。如第五卷鈔考之動止云爲者。此詞出易。光云。動止猶言動靜。易下彖傳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已上)云爲同下繋辭傳曰。變化云爲(已上)謂或口之所云。或身所爲也。今言眞言行者已受三昧耶戒。生如來種性中。是故當去來動靜所有所作不忘諸佛也言淨佛者等者。釋生於淨佛家句。文次第云。小乘中以羅漢爲佛文(八左)諸餘大乘等者。指顯教諸大乘。而望密教皆是未了教也。若小乘。若大乘。自乘得佛名。望後作戲論。故未與淨佛名。唯此密教中明本地常身。故名清淨法身。虚空藏所問經云。本來不生無所起滅。故名清淨(三之五右)不生不滅是常住義。故云常。云淨言異意同也
時阿闍梨觀弟子身(乃至)能除内外諸障者。明加持弟子法。經説法界法輪金剛有情印。未明其觀想。故今疏主補釋之也以入佛三昧耶等者。釋結法界生等二句。但經説法界法輪二印。未説入佛三昧耶。是則前後經文影略互顯歟。謂明加持弟子之段擧法界法輪。明阿闍梨自加持之段出入佛三昧耶。次下次應當自結諸佛三昧耶文是也
次即轉彼等者。釋金剛有情等二句。第十三(轉字輪品)云。初印護身。次法輪印護諸身分。次更有一印。下當説之。初印印頂。次印印支分。上云金剛有情也。由此三印故。即是住菩提心也(八右)金剛薩埵印者。嘉會壇云。五股印也(已上)金剛薩埵印者。三部三摩耶中轉法輪印歟。經第七出彼印言。而曰金剛薩埵(十右)第九云。第二三摩耶爲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第三三摩耶爲作執金剛弟子事業故(二十一左)法花軌云。金剛薩埵轉法輪印(十左)今文云。爲欲成彼金剛事業也(已上)前後相合歟。安然立印儀軌私記云。次轉法輪印○加五處也。以此印印五處。即成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大日應身也。能轉法輪故。
云作是印同於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從大日所而受此輪。爲諸衆生説法(已上)五處者。密抄六云。疏所謂五處者。即五支分。謂四支及頂也(四十二左)同抄第八云。金剛薩埵印印諸支分。所謂五處。即是心額喉頂左右肩上也(三十九左)疏抄云。五處心額喉肩頂也(中之二十四右)立印儀軌私記(安然)云。五處者。謂一額。二左肩。三心。四喉。五頂(是通途説。左方爲首已上)又云。一額。二左肩。三右肩。諸軌中多先左後右(已上)此中初説與疏抄密鈔第八同歟。蘇悉經經下(供養品)云。遍點五處。亦成護身。所謂頂額兩膊咽下心上(明本二之十八)合兩肩爲一處。加頂上合此文歟。後説雖未分明。開兩肩爲二處。除頂上爲五處。各誦一遍。先印額。次印右肩。次印左肩。次印心及喉。是爲五處。阿●軌(不空)云。額肩心及喉五處各一遍(六右)自門諸師專用此説。又第十三云。先以三摩耶印置頂上。誦前眞言一遍。置其印於右肩。次置左肩。次置心上。次置喉上。毎置時各誦明一遍。凡誦五遍而印五處也(十二左)尊勝軌(無畏)上云。加持五處。及左右肩心及咽喉即名五處(六左)此等文雖似後説而別也。又時處儀軌(光云勝身三麼耶印明加持也)心額喉頂外加總身。明五處加持法。是異常途説矣時阿闍梨等者。釋次應當自結等二句。前加持弟子。今阿闍梨自加持自身也次取新淨等者。釋三轉加淨衣等二句。是加持覆而帛法也。其帛以新淨物爲本。瞿醯下(印相品)云。次以辦事眞言持誦新帛(二右)次其色者。或白或赤。略出經第四云。以赤色帛掩抹其眼(十二右)教王經第三云。以緋帛覆面(二左)依此等文則金剛界可用赤衣。亦依當段文云新淨白疊。則胎藏界可用白衣。理明房集記云。胎藏用白色衣。金剛可用赤色衣歟(已上)同記引長宴口訣云。又食道如覆面。表裏赤白爾也(已上)但胎藏灌頂次第云。次以白亦赤衣帛覆首(已上)若爾胎藏亦用白若赤衣。當段是白色本説也。攝大軌中云。赤衣覆彼首(三十九右)是赤衣本説也。如當時小野流行用。則兩部倶用赤衣。是依灌頂儀軌。彼軌云。次夜取赤衣覆其首(四右)集記云。先師法務御語云。小野説胎金共用赤色一色。此説叶儀軌文。有興有興(已上)或云。隨五部灌頂。繒帛色有異。可考新譯教王經。今見施護所譯三十卷教王經。説降三世曼荼羅入壇投花作法。曰青帛覆面(十一之二十右)當之歟疊一切經音義云。白疊字體作氎。毛布也(十四之二十二左)或餘繒帛者。新淨白氎以爲最上。若餘繒帛可用之也。一切經音義云。繒在陵反。説文繒帛也。爾雅通五色皆曰繒。三蒼雜帛曰繒是也(七之十一右)新花嚴音義云。繒疾陵反。説文繒謂帛之總名。凡綵帛皆是也(二之十五右)先以不動等者。此雖經不説。而疏主得意作釋。灌頂軌云。以眞言王及不動尊眞言加持一百八遍(四右)眞言王者。大日眞言也。經言三轉加淨衣者。即此眞言也用此綵淨等者。釋而用覆其首句而門者。瞿醯下云。繋其面門(二右)又六十花嚴第三云。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及一一齒間。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二右)探玄記第三云。面門者。諸徳有三釋。一云是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別口也。光統師云。鼻下口上中間是也。準下施鼻文。亦如所説。今釋。依梵語稱面及口并門。悉名目佉。是故翻此目佉爲面門也。故知此中通擧其事。口者爲表教道遐被也。面者正對向機也。門者開法攝生也。齒者勝用也。謂思咀法味故。治碎惑障故。以縁起具徳相差別故。云一一各放塵數光也(十八右)明覺悉曇要決中云。凡天竺作法以一名而名多物。一物亦有衆多名。面門之稱何限口耶。大日經説不動尊云。面門有水波相。義釋云。額有皺文。猶如水波状。故知額亦云面門。眉間光何不云面門光耶。灌頂法云。繒帛繋面門。實繋額面也。非但口也(已上)當深起等者。釋深起悲念心句耳語告彼等者。起慈悲護念之心。授三昧耶戒也勿令諸餘等者。釋耳語之所由也此一偈等者。指三昧耶戒説處。即讓轉字輪品説也。今勘彼品。不説耳語一偈。彼品釋云。別有説處也(第十三之八左)問。彼品不説。何今云説之乎。答。得意消文釋家通例。今仰察疏主意。當段經文説深起悲念心。而未言授三昧耶戒。然云耳語告彼三昧耶戒。恐似難信。但於轉字輪品中覆面後。説耳語而告彼等。即明出此法也。意云。告此三昧耶一偈者。於轉字輪品中説之。非謂直説彼一偈也。或又指大本經。入祕密品釋云。入曼荼羅有三昧耶偈。可有十四五偈○此土未傳耳(十六之十九左)可思之。但此或義其無謂乎。何者今云一偈。祕密品釋云十四五偈故。問。若彼品不説此偈者。當以何文替用之乎。答。此有二傳。一嘉會壇第五釋當段文云。恐以此四波羅夷當耳語(已上)當品末有不應捨正法等一偈。即是説四波羅夷之文也。第九釋此偈云。
前云耳語言告一偈者○當知即是祕密藏中四波羅夷也(七右)前者指當段釋。故致此科簡耳。問。若爾直合讓當品後文。何讓轉字輪品耶。答。當品後説授道具已。於大壇前而受此戒。轉字輪品覆面後投花前告此戒。當段所用與轉字輪品合故。殊讓彼品。二玄靜胎藏受明灌頂次第云。十二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耳語一偈未見正文。故引金剛頂經應告之言。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眷屬部中。我今令汝生金剛智。汝等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
然汝亦不應於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説此法事。汝儻説者。非但違失汝三昧耶。自招殃咎耳(已上)具支灌頂第九同之。如第五抄引之。是則灌頂儀軌。於此引載金剛頂經文。告弟子故。兩部灌頂同作汝今已入等告語也。但玄靜胎藏大灌頂次第。擧今疏文而出四重禁戒。若爾此師意者。受明灌頂用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等文。傳法灌頂授四重禁此隨受明傳法其耳語戒各別。已上二傳之中。後傳宜歟。初傳作法一會同戒兩度似無其詮。汝今已入等文是又加持句故。教王經第三出梵語。疏主意者。結句可成一偈。雖然略出教王二經説之。故云別有説所。不及結偈者歟
一經爛脱
(一)深起悲念心(五)三誦三昧耶(二)頂戴以羅字○流出如滿月(六)現對諸救世○行人而尊奉(四)漫荼羅初門○安立於學人(七)住彼隨法教而作衆事業(三)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私云。以上爛脱任釋注之。從此已下經釋相配。任此爛脱者也又觀彼頂上等者。釋頂戴以羅字句字上安點等者。釋嚴以大空點句此字四邊等者。釋周匝開焔鬘句字中又遍等者。釋字門生白光等二句以此淨法界等者。釋如是令弟子等二句次引至第一等者。釋漫荼羅初門等四句師當爲彼等者。釋三誦三昧耶一句置花印上等者。釋現對諸救世等二句隨花所至等者。釋隨其所至處等二句既散花已等者。釋住彼隨法教等二句。就中汝今觀此等者。釋二句之由漸也。是故堅持等者。正釋二句。堅持三昧耶戒者。釋住彼二字。於眞言法教者。釋隨法教三字。應懃修習者。釋而作衆事業一句也
已上經疏配釋了
次引至第一重門(乃至)餘如彼説也者。明投花在處。今第一重者。即是第三重通門之處也。帖決第十五云。疏八云。引至第一重○二龍王守衞○散花(云云)師曰。第一重者。從外第一也。如是等是隱密之語也。疏六云。
於第二重(釋同之)門廂曲中置二龍王(云云)今私案。恐是隱祕之語歟。
如疏云至第二之外者第三重釋迦院之外也(現本十二之二十七右)此決尤有其謂。此有三證。一現證。即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以遜那優婆遜那二龍王。安第三重門。未見安第一重之圖。二文證。蘇悉地經下(灌頂壇品)云。於第二曼荼羅門外。右邊畫難陀龍王。左邊跋難陀龍王。於第三曼荼羅門外。右邊畫孫陀龍王。左邊優婆孫陀龍王(明本三之十五左)未見第一重安彼二龍之文。三理證。凡投花向一曼荼羅尊作之。理在第三門廂可行之耳。若在第一重作之者。則於第二重第三重尊者。不可有投花義。應知引入弟子之時。如第三重在最初故云第一重。例如云東方初門中。具如第五卷抄注之
結作三昧印等者。嘉會壇第五并受明灌頂次第。注今文爲入佛三昧耶印。阿闍梨灌頂儀軌(光云。現本出普賢三昧耶印明)并圓行和尚灌頂記亦同如是。又略出經(四之十二右)教王經(下之二右)攝眞實經(下之十七右)等金剛頂部説。用普賢三昧耶印明。第十三(轉字輪品)云。師自作印向其頂上著之(更問何印)然後令擲花(八左)智證記問八帳云。更問何印者。是抛花之印。謂以普賢三昧耶印。稍曲其中指承花抛上也(已上)準此傳者。當段亦可普賢三昧耶印。爾乃兩部一同而常途行亦然也。又金剛智不空兩三藏所譯文殊儀軌。説入壇投花法。本尊三昧耶印上挿花。又法賢三藏所譯七卷理趣經。説段段入曼荼羅儀軌。其投花印皆不同也。又瞿醯經意三昧耶印明外作曼荼主印明。彼經下云。復作三摩耶印。置其頂上。誦彼眞言三遍。次作曼荼羅主手印。置於頂上。誦彼眞言三遍(二右)嘉會壇五云。次作曼荼羅主手印。置頂上。誦彼眞言三遍(云云)●●●●●●●●●五股印(已上)受明灌頂次第同之。依此説者三昧耶印明。令弟子作之。曼荼羅主印明。阿闍梨可作之(已上)光云。今言結作三昧耶印者。正是師自結之。故云師當爲彼。兼亦令弟子作之。故云置花印上。但弟子投花印如上諸説。阿闍梨自結印本在口授。轉字輪品疏云更問何印者是也置花印上等者。瞿醯下云。次散花。隨所墮處即屬彼部族姓及尊(二左)族姓者。約弟子。及尊者。約能化。今文往昔因縁者。當族姓。法門善知識者。當及尊歟瞿醯云等者。彼經下云。引將曼荼羅門前其阿闍梨應如是言。我等如法作此曼荼羅。將弟子入。隨其福徳及與種姓并以成就隨堪法器。於此曼荼羅中願視其相(二左)今依此文。投花以前阿闍梨作此啓白也次應開而等者。瞿醯下云。次應開面視曼荼羅。其阿闍梨以歡喜心爲彼弟子作如是言。汝今觀此妙曼荼羅。深生敬信。汝今乃至諸佛家中。諸明眞言已加被汝。一切吉祥及與成就。皆悉現前。是故堅持三摩耶戒。於眞言法勤加念誦(二左)此文吉祥者。世間。成就者。出世也。圓行和尚并玄靜阿闍梨次第。於此處以胎藏悲生眼印明。令作加持法。又圓行傳於此處。令唱經第一無量倶胝劫所作衆罪業等四句偈。阿闍梨灌頂儀軌亦如是
次令弟子等者。瞿醯經下云。次令弟子以香花等普供養三部。及以讃嘆。其阿闍梨於曼荼羅所。授與弟子隨其所得於本眞言。
或令弟子坐第二院持誦所得心眞言(二左)第十三(轉字輪品)云。令擲花當記墮在何尊之處○隨彼所墮之處。而授彼相應印眞言也(八左)得佛印明授不授兩説也。具支灌頂第九云。若作傳法。或得餘尊。先授其尊。後作傳法(已上)玄靜灌頂次第同之。於大壇前授得佛印明。於小壇授灌頂印明。是合瞿醯説歟。但當時行用不爾。得佛印明學法之時已傳受故不可及重授之。瞿醯并當段釋。是約學法灌頂歟。猶可尋明師矣令坐一處者。其在處未分明。經云坐第二院。推之第三院門廂。餘人猶在而可作投花法。是故已作投花之人。令坐第二院門廂之處歟凡阿闍梨等者。瞿醯下云。看其散花。隨所墮處。準知上中下成就。謂隨諸尊上下差別及以坐位次第。準知上下。花若墮於佛(光云。佛部主大日也)頭上者。當知成就佛頂眞言及佛毫相等諸尊眞言。花若墮於佛面上者。應知成就佛眼等尊諸明眞言。花若墮於佛中身分。當知成就諸心眞言。花若墮於佛下身分。當知成就使者眞言(三右)又隨佛身等者。又云。隨花所墮於身上中下分。
當知成就上中下品(三右)蓮花金剛亦然者。又云。其執蓮花(光云。此蓮花部主也)及執金剛(光云。
此金剛部主也)隨花墮處準上應知(三右)自餘諸尊等者。又云。自餘諸尊但知上中下品成就(三右)前所擧三部尊。中胎并第一重也。自餘諸尊者。第二重第三重也。又料簡云。前三部約部主。大日觀音金剛手三尊也。自餘諸尊者。約卷屬尊也。但知者。前三部尊非只知上中下成就。亦知佛頂佛眼諸心使者等別。
自餘諸尊即但知上中下成就也已若花墮去等者。又云。花若墮處去彼尊遠。當知久遠方可成就。花若墮於食院之上。隨所屬尊得彼眞言花若墮於兩尊中間。隨所近處得彼眞言(三右)若先墮内院等者。又云。花若先墮於内院中。即却超出於其外院。當知彼人信心不具。若強持誦得下成就(三右)墮諸界道等者。又云。花若墮於諸界道上及行道院。當知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花若墮於二尊兩間。非近非遠及墮界道并行道院。若欲復擲應爲彼人作護摩法然後擲花(三左)餘如彼説也者。又云。花若墮於内院。但隨其院皆屬彼尊。凡作曼荼羅皆置三部諸尊。復於本方更置一座。運心以表一部諸尊。其内院中要復須安置般若經甲。於内院門必須安置守門龍王。花墮於飮食院上。當知成就増益等事。花若墮於部主尊上。當知成就作曼荼羅。花若墮於七佛七尊身上。決定成就三部眞言。花若墮於執金剛上。當知成就本部眞言。花若先墮於第三院内。却超出向行道院上。應棄彼人。後時將入餘曼荼羅。若欲強將入者。當作護摩。更與擲花。還若不著。更作護摩。如是三回若不著者。則須擯出。其阿闍梨以如是法。將諸弟子一一令入。散花畢已復獻閼伽及香花等。其弟子等各各應與布施(三左)已上疏釋依瞿醯文。故分經文。一一引合之耳。問。投花尊通外部耶。答。傳法結縁灌頂敷曼荼羅古圖有異。或本除外部。或本加之(東寺寶藏本加外部天)神日律師九會尊位云。案金剛界大教王經師資相承。傳隨法記文云。内曼荼羅尊位三十七。并賢劫十六菩薩成五十二尊。加外部二十天成七十三。内院地水火風等。合成七十七。四隅有一忿怒明王(或置標幟形)總成八十一聖者身。但内五十三尊屬灌頂尊。自餘天等皆名外金剛部。不名灌頂位(已上)慈覺大師妙心大云。問花著何等尊位時。爲弟子授灌頂。答。除諸天之餘皆灌頂(已上)又無畏所譯準提儀軌。於外部尊作投花法。又陀羅尼集經云天等位。如次下引。兩説倶有其意。學者知之。問。投花法通學法傳法二種灌頂歟如何。答。先師僧正云。投花法通二種灌頂。但其用心維異。若爲知弟子是器非投花。即學法灌頂。若供養往昔因縁尊投花。亦通傳法灌頂也(靜譽入壇鈔可見之)又考舊記。法三親王延喜八年五月三日於東寺御灌頂時。於金剛界壇受總印。胎藏灌頂時不及投花。阿闍梨法皇。此事尚可決之。又大師八月御灌頂不及投花歟。可案御請來録文也。問。投花所著尊可示弟子乎。答。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阿闍梨語。汝散花著某佛般若某菩薩某金剛某天等位。隨其所著好記莫忘(明本十三之二十四左)」
次當爲諸弟子(乃至)故云當依法住者。以下明護摩法。但正釋意加持教授護摩支分。雖是各別。約行事次第故。於加持教授中間。説護摩支分。行事次第者。投花後行護摩故也。或釋意爲顯護摩灌頂合爲一種支分之義。今於此説之也護摩者。梵語釋之則有字義句義二意。初字義者。經第六(護摩品)云。復次内護摩。滅於業生○成淨菩提心(十七左瑜祇經同之)滅除於業生者。釋●字。●字因業不可得義故。成淨菩提心者。釋●字。●字大空智處字故。次句義者。尊勝軌下云。護摩者。此方爲火天(二十一左)第十五云。護摩是燒義也(十四右)蘇悉地經疏第七云。言護摩者。是西天語。此即焚燒之義也(十七右)瑜祇疏中云。●●支那云燒(二十五文異)扇底迦法等者。略説護摩法(慧琳)云。
扇底(丁以反)迦補瑟置(二合)加阿鼻左嚕迦嚩施羅拏唐云息災増益降伏敬愛等(已上)皆依念誦等者。蘇悉地軌下云。護摩分者。如於念誦次第。護摩所有澡浴乃至奉請本尊。皆同念誦法則(明本七左)
初自中胎藏(乃至)護摩之本意也者。所牒經文初三句明護摩壇在處。後一句示息災護摩本意也上文密語等者。釋至第二之外句。經第一云。持眞言行人。次往第二院。東門初門中。畫釋迦牟尼(二十三右)指此文云上文。是故第二者。即是第三院也。依之攝大軌中云。初自中胎藏至第三之外(三十九左)可思之大壇之外等者。還釋初自中胎藏句
阿闍梨又在等者。釋於曼荼羅中句二位之中而置火壇者。蘇悉地軌下云。
本尊之前己身中間而置其爐(八右)然經言漫荼羅中者。此指火壇云曼荼羅。此火曼荼羅在二位中。故云中。漫荼羅即中持業釋也。又義云。漫荼羅者。即指大壇。具可云漫荼羅與阿闍梨之中。今爲密語略其語也(此義宜也)若不從師等者。示慢法人之過失也。謂若有人不得師授。不解密語。是故於大曼荼羅中而造作火壇也。問。大壇火壇阿闍梨三位相對其意如何。答。尊勝軌下云。大曼荼羅即是護摩曼荼羅。護摩曼羅即是己身(二十一右)建立軌云。大壇即護摩。護摩即己身(五左)本尊火爐自身三種。同一五大所成而三位相對融通無礙。是身語意三平等表示也。尚至護摩品可悉之今以灌頂壇等者。此明移護摩壇安南。南者即大壇西邊之南也。其限不可過西南角。故云乃至西南角也。去大壇之分量。陀羅尼集經第四云。其壇外院西門南側離壇二尺。穿作火爐(四之八右)但準當經下説灌頂壇之量者。可二肘歟三位相望者。東大壇。次西護摩壇。其次阿闍梨坐處故云爾也。次上云於此二位之中而火壇可知之。又第十五云。次釋外護摩者。有其三種。一本尊。二眞言。三印。一本尊者。本尊也。
爲供養故置之○二眞言者爐置火處也此即眞言也。火中有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自身即是印。當作外護摩時。令此三位正相當也。此三亦是淨三業義○尊是意業。眞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業。由此因縁能淨三業。成三事。謂息災増益降伏也(十五右)三位相望此文委悉。或云。大壇灌頂壇護摩壇對望。故云三位相望。此義不合本文歟。凡火壇安置在處有三説。瞿醯中(摩訶曼荼羅品)云。於外門左邊置護摩火爐。用淨好木。而爲燒柴。或東南方置其火爐。或隨事相應而置火爐(九左)初外門左邊者。西門南邊也。當段釋同之。次東南方者。火天方故也(光云。今時行事作胎藏壇。則外門左邊置火壇也。建金剛壇則大壇東南方安護摩壇也)後隨事相應者。隨四種法安壇四方也。
檜尾護摩法略抄(二十九左)以上三説外加當大壇通門作火爐之説。總爲四説也。問。或云。今文移此壇者。古有二義。一移灌頂壇安南。大壇通門通安護摩壇。二指護摩壇即云此壇。護摩壇安南。灌頂壇安通門通此義如何。答。初義太無其謂。下釋云。凡火鑪應當中胎。若處所不便。得漸移近南。乃至對西南角。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二十右)既違此文。不足依用。後義一往非無其謂。但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中胎者。是釋護摩壇難對中胎之所由耳。凡道場建立闕其位不便。故闕位處或圖瓶。或安蓮花。如此料簡則西北闕位。三位相望不便者也不疑慮心者。釋無疑慮心一句住奢字門者。扇底迦扇字以●字爲字骿。此字本性寂義故作此釋也疑悔永盡等者。第二十(護摩品)云。此是息災法也。災有無量。謂外世間如水火蟲霜降蝗等種種災耗及内身一切病惱之類。其形萬端。自身他身皆能淨除之也。又無始以來有疑心。謂於深法而生猶豫。不決定信。此即障也。此火能淨除此障。亦是息災義也(五右)作漫荼羅法(乃至)義用兼擧者。釋如其自肘量等三句肘量者。檜尾口訣云。言肘者。自肘本端至于中指末。是爲肘也(二十一右)光云。同蓮花部心軌訣(六十六左)全同之縱廣一肘等者。經音義第七云。縱廣足容切。小爾雅袤從長也。韓詩傳曰。南北曰縱。東西曰横是也。周禮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鄭玄曰。輪縱也廣横也(四左)蘇悉地經下(護摩品)云。於尊像前作護摩爐。頓方一肘四面安縁。量深半肘(明本三之七左)同儀軌下云。方一肘量下深半肘○爐口置縁。量高四指。壇中安輪(明本八右)凡横一肘竪半肘者。諸經軌中其文維多。且擧一二。但經第六(護摩品)云。火爐如肘量(十七右)第二十釋云。穿深一肘。方亦如之(九右)依此文者。横竪倶一肘也。當段經文無横竪分別。準護摩品釋者。可謂横竪倶一肘也。但準蘇悉地等文作此釋歟。而實當品彼品各存兩意。前後擧一義互顯之周匝安縁等者。爐脣爲縁。其縁上畫金剛。委細如護摩品凡護摩壇等者。第十四云。方是息災。圓是増益。三角是降伏。半月是攝召(二十二右)但此中等者。正明當段所用。即是方壇也。四十帖釋此事云。灌頂護摩是息災。而向東。故息災中用方壇也。以方云息。故替増云圓歟(十之四左)意云。胎藏如法作之息災最可圓爐依之胎藏部諸軌皆以圓爲息災。
所謂瞿醯(下之五右)蘇悉地(三之七左)蘇摩(下之三右)建立(九右)火吽(三左)尊勝(下之十五右)等經軌一同説也。加之當卷下文云。凡護摩各隨所應事業。或以寂靜。或以歡喜。或以威猛之心。所被衣服有白黄赤。當北向東向南向而坐。其漫荼羅亦有圓方三角之異(十六右)而灌頂護摩本雖息災向東修之。故今故用方壇。非是常途建立。以息災爲方壇。故亦増益爲圓壇也(已上帖決意)今私案之。息災壇或用方。或用圓。兩説有之。故處處文各出一説歟。護摩品所説十二火中。第一方壇也。疏釋云此法與息災相應。第二圓壇也。釋云亦是息災義。瑜伽經又方爲息。圓爲壇。聖教施設甚有多途何執一説。會餘文耶。委如別抄。問。當經所明火爐縁一重歟。又二重歟如何。答。帖決釋今經火爐縁云。師曰。兩重縁無相去。一重高一重下。猶如階也(十之五左)此説難信。具縁護摩兩品説四節爲縁界。未云兩重縁。疏家一部之中亦無其釋。何爲恣作二重縁耶。依之古圖皆作一重縁。尤契經疏説瞿摩夷等者。蘇悉地儀軌下云。以瞿摩夷和牛尿塗。用香水灑(明本八右)蘇摩呼經下(分別道品)云。基脣及鑪以瞿摩塗(三左)中表金剛等者。此明爐底三摩耶形。凡此三形或以泥作之。三十卷不空羂索經第七(護摩増益品)云。鑪底泥作八葉蓮花。於花臺上重捏泥輪(二右)一字佛頂經第六(護摩壇品)云。正於坑底又作土臺。高四指量。又可臺面泥捏十二輻輞角輪。高一指量(十九左)烏芻澁麼軌云。輪杵泥爲之。置中稱其底(十二右)火吽(四右)建立(九右)等軌皆同。此等文其證也(光云。已上諸文皆泥作之。例證而非金剛印之本據也)或畫作之。當段釋其本説也。當時行用多依此説者也。拔折羅者。三鈷拔折羅也所以然者等者。此釋其所由也方壇名大因陀羅等者。經第六云。演説十二火。智火最爲初。名大因陀羅(十六右)第二十云。此中方壇者。梵名摩訶因陀羅。是帝釋尊之別名。又則金剛輪別名也(四右)又第十七云。四方謂大因陀羅坐也。金剛輪座也(十七左)因陀羅者。帝梵語也。帝者即是心王也。心王諸法所依故。以之爲壇也此慧火之印者。謂名火爲印。非金剛印也窮彼源底者。此指爐底。是則心王源底也從金剛性者。即指爐中金剛。彼心王從此金剛性生故。爐中安金剛印。以爲同於金剛之表示也。以字燒字。祕釋可思之至下世出世等者。經第六世出世護摩品。如來廣説往昔因縁。而分世出世火也兼智之名者。彼品曰智火最爲初是也。謂火字兼智立名。故云兼智之名也淺深二釋者。如次世間出世二護摩也
經云師位之右方(乃至)即是義也者。此示支具安置方處。經説右方供物。未説左方支具。次下釋云。諸食及香花等○置於座右。其閼伽器當置左邊(蘇悉地經同儀軌大同此釋。如下引)雖有此釋。猶未委悉。見諸經軌。大同小異。今具引之。以證當段釋。建立軌云。護摩諸支分備在於右邊。二杓空器物酥蜜油柴等安在於其左(十一左)火吽軌云。其火木及香花等物並置右邊○火木○毎一時用一百八枚。於爐右邊作井欄疊之)四右)略出經第四云。酥穀及柴竝置臺右○以香水二器置其臺上。一供養佛菩薩。一供火天(二十三左)瑜伽軌云。所燒護摩支皆安右邊。酥於蓮葉臺上。蜜酪乳飯乳糜等近爐右邊安。左邊置二器盛香水(五左)烏芻澁麼軌云。所燒物在茅。近行人右手。二器閼伽水置茅在左邊(十二右)十一面軌下云。行者坐處右邊應置護摩支分。酪酥香花等。一切器中滿置種子。應安右邊(二十五右)略記護摩事法曰(慧琳)其酥多則十斤五斤。少則三斤二斤。皆須銅器中盛○安爐頭上當前。於酥左邊置二遏伽香水器。右邊安承水盤。其次安五穀乳酪蜜乳粥酪飯及諸香藥胡麻乳木。皆近行人右手膝邊。一色一器各自別盛(已上)以上諸文或同或異。學者得意補闕。隨便安之護摩薪等者。明護摩木。於中有二。初明乳木。後或以沈水香下明香木。初明乳木中有八一。當用乳木等者。明木類。桑穀之類者。略出經第四云。取吉祥樹爲柴。如無此樹取有白汁樹代之。謂穀桑等是(二十三右)或用牛膝者。蘇悉地軌下云。其護摩柴謂○阿波末伽木(謂牛膝。明本七左)
此外諸部經軌所説木類甚多。不遑毛擧
二。截之劑十二指量者。明長量。略出經第四云。齊整短截。別取小枝如拇指大長十二指一百八枚(二十三右)不空羂索經第七云。如大拇指長十二指截(二左)火吽軌云。其木毎破削大如中指。長十二指(四右)尊勝軌下云。又取柏木長十二指(十六右)是又諸部經軌異説。委如別抄三。皆須濕潤新採者者。明濕木。蘇悉地經下云。皆須濕潤新採得者。通於一切護摩法用(明本三之八左)四。取其條理端直者。簡節曲。蘇悉地經下云。條端直者(明本三之八左)
牟梨曼陀羅經云。須用有皮端直者(下之十四右)
火吽軌云。無令節類。須條直(四左)護摩法要(宗叡請來)云。其木端直有皮者(已上)條理者。孟子疏云。蓋條理者。條則有數。而不紊。理則有分。
而不可易也(已上)蘇悉地經條端直者次上擧十二種木已云。此十二種木取枝。條者枝也。然乃條理端直可訓之也五。當觀上下一向置之者。明安相。蘇悉地經下云。觀其上下。一向置之(明本三之八左)尊勝軌下云。一向本末束之(十六右)六。以香水灑淨者。明洗灑。蘇悉地經下云。香水淨洗(明本三之八左)檜尾護摩法略抄云。香水灑上。以蓋蓋之(十三左)
七。令根本向身者。明向法。蘇悉地經下云細頭向外。麁頭向身(明本三之八左)檜尾抄云。令根本向身細末向外(十三左)八。若欲燃時等者。明燃相。蘇悉地經下云。酥搵兩頭擲於爐内(明本三之八左)同儀軌下云。於其乳酪酥蜜之中。搵其兩頭(明本八右)就搵兩頭如諸文者。先末後本。陀羅尼集經二云。兩頭塗牛乳法。先塗其末。後塗其本(六左)妙記云。以兩頭搵酥蜜。先末本(已上)護摩私記(智證)云。入酥先入末。次入本(已上)但以口傳先本後末。是則本覺宗從本至末之表示也。問。乳木可破削之歟如何。答。本説兩樣也。一略出經第四云。別取小枝如拇指大(二十三左)蘇悉地經下云。此十二種取。量長兩指一折(明本三之八左)
陀羅尼集經十云。取白汁細枝。投火中(取意)建立軌云。樹中所生枝。甘菓李子木(十一左光云。現本無樹中所生枝五字)依此等文。不破削之。二一字佛頂經五云。以佉陀羅木破截焚(十三左)火吽軌云。其木毎破削大如中指(四左)不動使者法云。松木長七寸。大如指擘之(三右)依此等文可破削之(已上)(明乳木了)後明香木中。或以沈水香等者。蘇悉地經下(護摩品)云。以沈香木量長四指麁如頭指搵蘇合香。百八護摩。此法深妙益眞言威(明本三之八左)凡不限沈水香。諸餘香木亦可用之。尊勝軌下(護摩品)云。次取長一寸黒沈香白檀木紫檀木。各取三段。
搵酥中擲之爐中(十六右)可思之其應曼荼羅等者蘇悉地經下(護摩品)云。乳木等物及以香花置於右邊。護摩器皿置於左邊。用諸事眞言。灑諸物等(明本三之七左。法三金剛頂護摩抄上云。私云。四器者二杓及二水器是也已上)同儀軌下云。所有護摩柴木等物置於右邊。其閼伽器置於左邊(明本八右)若作深祕釋等者。光云。以下深釋最爲肝要。後來學者勿處容易一切普門身者。謂具足四重法界遍一切身也經云煩惱等者。涅槃經第四(如來性品)云。煩惱爲薪。智慧爲火。以是因縁成涅槃飯。謂常樂我淨。令諸弟子悉皆甘嗜(二左)光云。今言阿闍梨自開發薩伐若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漫荼羅。而還以發起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漫荼羅也。所謂涅槃飯即漫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也
又爲弟子(乃至)蹲踞而坐者。釋學人在其左等二句。是明持弟子指作護摩時之座處也
阿闍梨亦當(乃至)法門表像也者。釋自敷吉祥草等二句不得加以等者。牟梨曼陀羅呪經下曰。復次若所求願未驗已來。
好床褥等不得坐臥(八左)此爲防増上慢障或起欲心故然受用生茅等者。凡以茅作座法。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念誦之人所坐之座。以青茅草而作其座。座高四指。濶二磔手(光云周二尺也)長十六指(光云。八寸若一尺一寸六分也)如此之座初念誦時及持誦時皆應受用(明本二之十九左)問。擇取茅法如何。答。牟梨曼陀羅經云。復次當知。其達吠草擬充坐臥者。須向東南上刈之。其草云何惡相。其黄者乾者雜者。遭折者陳舊者兩枝相交者懷妊者。如是等類皆不堪用。云何爲好。其有赤色者直生柔軟滑澤潤膩者。如是等草始可用之(下之十四左)此文簡黄茅也。然不思議疏上云。祥草者。此土黄茅也(六左)相違如何。又陀羅尼集經第十云。敷金剛淨座坐。用吉祥草。如無此草白茅代之(十一右)準牟梨經。吉祥草者。赤茅歟。而觀世音説多利心呪經云。達婆草(相傳。吉祥草。是白茅草也)離處樂觸者。十二處中觸有苦樂。今此茅座非彼樂觸。故云離處樂觸也蠲除者。經音義第七云。蠲除古玄反。方言南楚疾愈者謂之蠲。郭璞云。蠲除也(十四右)吉祥草等者。因果經云。菩薩即自思惟。過去諸佛以何爲座成無上道。即便自知。以草爲座。釋提桓因化爲凡夫。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薩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於是吉祥即便授草以與菩薩。因發願言。菩薩道成願先度我。菩薩受已敷以爲座(三之十二)本起經云。時帝釋變刈草人。掬草(茅草)而立。草色青紺如孔雀尾。菩薩問名。答曰吉祥(取意)資持記上四云。佛成道時吉祥童子施草(會本上四三之十一左)依此等文。則從能獻人。名吉祥草也
若於大石上(乃至)灑地眞言也者。釋或布衆綵色等四句。問。唯用綵色者。不能加薪火如何。答。最珍抄云。只修内護摩不可用薪火歟。或又不穿堀作爐者。以土等造彩色歟(已上)兩説倶爲胸臆料簡。今案。綵畫爐形。其上安火爐而可加薪火。略出經第四云。若不能鑿作君荼。即以赤色畫其形状。中安火爐。餘如上(二十三左)金剛壽命念誦法云。壇中心畫以白粉。作一肘半金剛甲冑。中央穿一爐。深半肘。周圍安縁。如不欲穿者。安火鑪(三左)學者可知之(已上)光云。鈔主今案雖得其義。尚未分明。凡經軌本法作護摩壇。全如大曼荼羅壇法。而其中央穿作火爐。若於大石上。或在重閣上。
修行之時不能鑿作君荼(爐也)是故與曼荼羅諸尊同畫火爐形状。其上安置火器。作護摩耳。略出壽命説相留意思擇又火壇作諸尊形像。則出瑜伽護摩儀軌嗚呼今時斷無行軌。豈不可歎息耶若室中造等者。凡作大壇護摩壇。上於一室内建立之。今則於別處造作之。蘇悉地經下(護摩品)云。若在房室應出於外。望見尊形而穿作爐。隨其事業依法作之(明本三之七左)不空羂索經第七云。去道場處不遠不近。觀見尊容作護摩壇(一左)烏芻澁麼軌云。或於精室外爐遙對於尊(十二右)當段釋依此等文歟爐四面等者。釋周匝吉祥茅等四句。火爐四面布茅草法本末相加。就之亦有兩説。一烏芻澁麼軌云。階上祥茅草隨日右旋布。以本覆其苗(十二右)建立軌(九右)同之。經第六(護摩品)云。不以末加本。應以本加末(十七右)依此等。則以本押末也。二十一面軌下云。順敷吉祥茅。東方爲先首。南西最後北。當以梢壓根。勿以根壓梢(七右)尊勝軌下云。於爐四面布茅草。以末押根順押之(十五左)依此等文。則以十押本也。又第二十有其兩釋。至彼可料簡之。但當段釋同後説也。問。周匝布茅。何所用乎。答。此有兩説。一爲安置供物之用也。蘇摩呼經下(護摩品)云。復用茅草。布於基上。階下四邊亦塗瞿摩遍滿茅草。護摩之物安置基上。及安基下所塗之處(光云。現本三左與今所引少異。異譯妙臂經大同之)烏芻澁摩軌云。所燒物在茅(十二右)二爲安坐聖衆之用也。略出經第四云。君荼周圍布吉祥草。爲聖衆坐立(二十三右)餘如護摩品者。指經第六世出世護摩品也遍以香水灑之等者。即出二法。一以香水灑之。二以成辦諸事加之以上文等者。還出灑水眞言。謂經第一疏第四所出灑淨香水眞言也。或又以灑地眞言爲不動眞言之傳有之。蓋眞言句義中有無動義故也。然乃以上文等即示加持眞言也(已上)光云。吾師意同初解。謂灑香水先用成辦諸事加持。然後以彼灑地眞言灑淨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六(畢)
光云。此卷本疏讀亂曰
(一)讃歎(三)次又出外等(二)凡壇中等
(四)施諸方食以下如文
又云(一)行也(三)瞿醯等(二)凡阿闍梨
等(四)次當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八卷之餘(釋經具縁品)
此中護摩行法(乃至)受納護摩者。自此以下明護摩行法於中。凡阿闍梨等者。先明大壇護摩壇相續次第也。上來所明任經文故。大壇念誦之後即似作投華法。而實不爾。大壇供養念誦竟。次出大壇外作火法也供養持誦者。上文之中。從阿闍梨既畫曼荼羅竟。至奉獻衣服以爲儭施。明供養也。從然後住瑜伽座。至具如供養次第中説。明持誦也次當出外等者。檜尾御口決云。口決云。理有近壇西南(光云。此訣就金剛界。然乃西南之西恐傳寫誤略出經意是即壇東南也)爐相向。爐更不安三十七尊位。但壇與爐相去遠故。爐更置三十七位耳。若壇與爐相向近者。壇中念誦竟。不解界而往向爐所。一一請諸尊。一一供一一可送本位。事竟方可解界。若餘處作法。念誦訖向爐供時。一一加持供物。甲冑結界。百字加持。可念誦當時百字及根本眞言百八遍。然後供養。護摩之耳(三十八左)此釋且約金剛界而記之。胎藏界亦可準據之。當時行用不論壇處遠近。又離壇作法之時直修護摩也(已上)光云。檜尾訣文有二節。理有近壇至三十七位耳。是明壇法。若壇與爐至護摩之耳。即明行法也東向在吉祥等者。正明火法也。吉祥座者。即指茅座也。瞿醯下(印相品)云。復次應當作護摩之法。面向東方茅草端坐(初左)即此意也先取乳木等者。瞿醯下(印相品)云。作護摩時皆應如是。先取乳木汁乾柴。置於爐中。以酥灑上而生其火。後取乳汁濕柴。而作護摩(四左)乾薪濕薪如次當段木乳木歟。覺超護摩集云。今世所用有薪。有乳木。諸文之中此二不明。今案云。言乾柴等者。今世薪。次言濕薪者。今乳木歟(已上)帖決云。乳木濕柴者。乳木也。乳木乾柴者。薪也(十之二十六右)用辦事等者。以不動若降三世眞言。加持薪爲去垢辟除也并灑淨已者。以香水灑薪也當住瑜伽等者。釋思惟火光尊等二句。攝大軌云。思惟火光尊。赴請入爐中。哀愍一切故(二之四十右)於中亦有三法。一明爐中觀。二既相應已等者。明三平等觀。三然後以火天等者。明勸請火天也以火天之種子等者。第十五云。若作息災觀囉字。當上加點而作白色。増益想●字黄。降伏想覽字。或黒或赤。如字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三事相應即成也(十五右)且就當時行用。勘其本文。略出經第四云。於火焔中想有囉(上)字。變爲火天。白色髮黄。三目四臂。左邊二手。一手執君持。一手執杖。右邊二手。一作無畏相(直前舒掌竪掌向外)一手捻數珠想火天身遍生火焔(二十三左)建立軌云。便於火焔中而想。有囉字變成火光尊。身色赤髮黄。三目具四臂。遍身火焔光(三右)當知此觀兩部通用法也。但當段所用火天。十二火中第一智慧火也。經第六説此壇。
名大因陀羅(十六右)上釋譯者兼智之名(十左)依之嘉會壇第六云。今灌頂法與息災相應。
當以第一智火爲爐主(已上)而第二十釋第一火天云。此法與息災相應。是堅固法也。此配初菩薩心阿字門也(四左)又當段眞言釋云。
此中以最初阿字爲種子(十二左)若爾以阿字可爲種子也。且準瞿醯説灌頂法。廣通四種。然乃所行護摩亦通護摩品所説十二火尊。可請供之。故下云如下品所示十二火尊等也三角曼荼羅者。三角火形。故指火壇云三角曼荼羅。非云爐形也(已上)光云。三角曼荼羅深號更問當觀火尊之身等者。三平等觀諸文異説。行用不同。今且約火天己身火爐三種也。第二十(護摩品)云。三和合謂火不異神。神不異自身也○内作者。本尊則火火。即自身也(七左)五年記(宗叡)云。護摩者有三種。尊爐身謂之三種。此三具三。所謂尊心言印也。所謂尊三者。尊三密也。爐與身亦爾。心爲本尊。口爲眞言。身爲印。是三等之三也(已上)蘇悉地云等者。彼經下(護摩品)云。既燒火已。先請火天。我今奉請火天之首。天中之仙梵行宗敬。降臨此處。受訥護摩(明本三之八右)慈覺疏第七科爲奉請火天辭(十九左)
一經爛脱
(一)哀愍一切故(三)應當持滿器等(二)爾時善住者等(四)復以三昧手等
此任疏釋注之。從此以下經疏配釋。就此爛脱者也
次説火天眞言曰(乃至)告語都竟者。釋爾時善住者等文。善住者。眞言行者也。第九卷有其釋。今所説眞言火天小呪也。略出(四之二十四右)
瑜伽(五右)建立(十左)烏芻澁麼(十三右)等軌用大呪。十一面經下(七左)一字經第五(明本六之三右)不空羂索經七(二左)各出別眞言。可往見之此中以最初等者。釋●字俄行是義等者。釋●字若是無師等者。釋●字同體者。●合字故也以諸法等者。釋●字即成眞言者。若不如是説者。唯成世語。若如實説之者。即成眞言也若請召時等者。略記護摩事法(慧琳)云。其召請火天於眞言中。加●醯呬●醯呬句。若奉送時除去此句。加蘖蹉蘖蹉句(已上)伊係伊係者。第十云。醯醯是呼召義(九左)掲車掲者者。妙心大(慈覺)云。蘖蹉者。此云去也(已上)梵語雜名同之。圓行護摩次第云。其明終加四明。謂四明印弱吽鍐斛也。又稱阿蘖車。又稱翳呬(已上)此説召請時云阿蘖也(已上)光云。
阿蘖車亦作阿掲車(集經十二之十一右)亦作阿蘖蹉(毘沙門天王經)亦作阿掲撦(同軌)皆召請句加之。即來義也。又蘖車(智論四十八)奉送句加之。即去義也其印相如下品等者。經第四(密印品)云。如前以智慧手作施無畏相。以空輪在掌中。是請召火天印也(十九右)第十六云。請召火天印。當側申右手。其風指第三節稍屈。又屈空指上節向掌中。若先直而屈是請召。若先屈而還展是撥遣也(十一右)既請召已等者。尊勝軌下云。灑淨香水。請火天坐爐中。即捧華散其爐中。以閼伽水獻之(十六右)當段上文言并灑淨已者。勸請以前灑淨也。後更灑淨三度。次漱口三度作之。故云。既請召已先以閼伽香水等也召請以前灑淨爲淨薪木也。後灑淨洗天足。潄口潄天口也即取諸五穀等者釋應當持滿器二句五穀者。如常
酥酪者。案諸部經軌説。或各別供之。則又以蓮華等之等字可攝之。若和合供之。則盛滿淨酥中可攝之。雖合酥酪等。以酥爲本。故云淨酥也等物者。等取飯并華香等也凡護摩時等者。明獻供次第。蘇悉地儀軌下云。初以一杓滿酥護摩一遍次則護摩其柴。次則護摩飯。次護摩諸穀。或以乳粥。次則蓮華羯尼迦羅等華隨意護摩(九左)當段釋同此文皆先以大杓等者。上文云。先取乳木乾薪。置於鑪中用酥灑上燃之(十二右)者是也。乾薪段木非供養物。故今不出之也次則焚柴者。上文云。後置濕薪(十二右)然後勸請火天。次供飯。次供五穀。或供乳粥。次供華。華者蓮華也。次供香。香有丸香散香。皆等字攝之也。或又上文所擧請天以前。今文言先以大杓等者請天以後。然乃酥并柴前後二度可供之歟。可尋決之
其中間所施等者。供酥前後以大杓。中間用小杓。蘇悉地經下(護摩品)云。作諸護摩初時皆須大杓酌施。欲了之時亦用大杓。在於中間應用小杓(明本三之九右)瞿醯下(印相品)云。初應滿杓酥護摩。最後亦然。次應以酥及與柴等諸物如法護摩(初左)當段釋依此等文也。問。若爾中間。諸供皆可用小杓耶。答。烏芻澁麼儀軌云。觀其應所燒。宜杓或宜手(十四右)宗叡傳云。次以小杓飯三度。次五穀。次丸香。次散香。次華。各三度竝以手(已上)本軌説祖師傳如斯。當時行用尤得便宜者也滿器者。第二十云。滿施者。即是用杓投物於火中也。杓有二種。初大方杓名滿施。當滿盛投火中。次小杓即相續取内火中。
然亦須滿盛也(十右)檜尾抄云凡盛物法必須滿器。不得少盛(三十六左)兼意抄云。師云。若不滿者作盛滿之想而已(已上)供養已等者。供養後重獻二香水。灑香水者。灑淨。傾閼伽者。漱口也。蘇悉地軌下云。祀火神已重灑香水。及與漱口。以香華等供養令坐本位(九右)是獻二水之證也如人食已等者。大國法食後作澡灑嗽口。澡灑淨食殘穢。即合用灑淨。潄口洗口不淨。是似傾閼伽澡漱者。華嚴音義曰。澡子老切。漱史救切。蒼頡篇曰。澡盥也。珠叢曰。盥洗手也。説文漱蕩口也(二之十一左)更以香華等者。此非燒供。只捧香華等供之也當運心等者。明奉送法本座者。大壇東南方也蘇悉地經下云。祀火天食一心標想迎送火天。置於本座(明本二之八右)當段釋依此文也次當奉請等者。以上明火天段了。以下明諸尊段。諸尊段者。非當時行用諸尊段。部主本尊及眷屬尊并世天等。總於此段供養。故云諸尊段也。凡護摩段段開合非一。具如別抄。今此釋文大分二段。一火天段。二諸尊段也。又義云。分爲三段。二段如前。第三後火天段。下引蘇悉地經文云。復請火天重受餘供(十七左)是其證也先取一華者。謂取一華運心可爲諸尊座也部主眞言者。慈覺在唐記云。或部主加持者。金輪佛頂是佛部主。馬頭是蓮華部主。降三世是金剛部主也(已上)嘉會壇第六釋今文云。私謂。之中部主眞言者。
佛部主眞言曰●●●●●●●●●蓮華部主眞言曰●●●●●●●●●金剛部主眞言曰●●●●●●●●●(已上)即當隔鑪等者。建立軌云。次請於本尊。兩手捧時華。即當隔鑪擲。想華遍諸座。如前再淨火。請尊入爐中(十三右)此文依當段釋。本尊者。廣通諸尊。不局一尊。故云想華遍諸座也。而隔爐擲意趣未詳。智證雜抄云。次當奉請諸尊○隔鑪擲向曼荼羅隨其遠近。此儀式如何。若隔爐擲於何處(已上)賢寶私案。隔爐擲者。慈覺在唐記意。是爲召請本尊於火爐擲華於大壇也。然請於爐邊茅座。重請於爐中。兩重召請頗似無詮。蓋瑜伽軌等意護摩壇外不立大壇。故先請爐邊供養聖衆。重請於爐中作護摩供也。當經離壇法則。故於大壇供養法了。直請爐中作護摩供。
然乃爐邊茅座只安護摩物之座也(已上)光云。灌頂護摩壇法。蓋大壇火爐行者。如此次第而作護摩。當知爲請大壇諸尊於火爐而擲向華。則必隔鑪也。
覺超護魔集寛信護摩抄料簡當段未得其意復用成辦等者。以上明初重請。以下明第二重請也。光云。此科未快。私謂以上如送車輅。以下如請車輅也。檜尾御口吷云。次疏文誦偈投華已。乃至復用成辦諸事。於爐内去垢作淨(忿怒眞言。以水灑淨也)方請諸尊。或以彼尊眞言一一別請(謂以當時尊根本眞言也)或隨一部眷屬。乃至用眞言王。一時都請。謂當部百字眞言也(三十一右)私云。或隨一部眷屬者。隨其部卷屬。誦當部部主眞言。可請之歟。檜尾口決云。蘇悉地等○三部主眞言是通三部主也。金剛頂所立五部主眞言。是五部之主別別眞言也(即阿嚩曰羅駄都等也
(三十一左)若依胎藏第一重諸尊以文殊眞言請之。乃至第三重以釋迦眞言請之。又眞言王者。若依胎藏用十二眞言王。可都請一曼荼羅聖衆。當經不説百字眞言故也既同火界者。石山小野點本華藏院持本十卷七卷義釋。皆作大界也。十四本作火界。若依大界本者。指大曼荼羅云大界。尊勝軌下云。大曼荼羅即是護摩曼荼羅(十九右)二壇同一故。不來而來。不去而去也。或又大界者。廣大法界也。觀智儀軌云。同一法界。無來無去(二十六右)可思之。若依火界本者。火爐事壇既同水法界理。火法界遍法界無所不至。故無來無去也。光云。今案文起盡。大界本爲佳。火界本説雖似深釋。但云火界而無法字。豈非鑿耶毎爲一尊等者。明獻供次第。尊別獻供。故云毎爲一尊也香水灑鑪等者。準前火天段請諸尊。已灑淨漱口各七遍供之如是一一竟者。次酥。次柴。次飯。次蓮華等。隨意供之也更作護摩等者。諸供物一一竟。後以加持物作護摩百八遍。最後供酥也乃至。彼百八遍護摩毎尊行之。應經時分。故隨部行之。或隨重作之不能爾者等者。一曼荼羅諸尊總供養之。遍數或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也次當遍乞等者。瞿醯下(印相品)云。於諸尊所而乞歡善(二右)其乞歡喜辭未分明。陀羅尼集經十三云。仰啓謝云。種種香華飮食供養多不如法。甚大慚愧。願諸聖衆以大慈悲布施歡喜(二十九左)依此文歟懺悔回向者。瞿醯下云。即懺悔一切罪障。發廣大願。數歸三寶。及歸不退大菩薩一切眞言并與明尊。數數増發大菩提心(二右)并作金剛諷詠者。同經云。次應讃歎三部尊及餘諸尊(二右)大日經第七云。
又當一心合掌以金剛諷詠及餘微妙言辭稱歎如來眞實功徳(三十一右)華嚴經音義云。諷方鳳反。鄭玄注周禮曰。背文曰諷。
以聲節之曰誦也(二之二左)一切經音義第二十五卷云。諷頌否鳳切。辭用切。諷謂詠讀也。又以聲節之曰諷頌。讃詠也(七左)其所焚香等者。瞿醯經下云。所燒之香勿令斷絶。
數奉閼伽(二右)於此所云焚香無令斷絶者。諸尊段護摩已還入大壇。行投華法而復再可趣護摩處。故期彼再入時誡云。勿令斷絶也又秦閼伽者。此即奉送閼伽。瞿醯下(護摩品)云。復執閼伽。各各以本眞言如法撥遣(九右)今文雖不明云奉送。案其道理。投華以前護摩已必奉送諸尊。當於大壇作投華法。若不爾者。大壇無尊。對誰而投華耶。凡奉請奉送倶用閼伽。奉送閼伽如上所證。瞿醯中(奉請供養品)云。方作奉請之法。執持如前所辦閼伽。各以本眞言奉請諸尊(十二右)是奉請時用閼伽之證也。此有二意。一奉請奉送時。以淨水散灑道路也。二世人受請始趣他處之時。用沐浴。奉請閼伽似之。又欲還舊土之時。更用沐浴。奉送閼伽類之。尚俟明師決然後頂禮等者。瞿醯下云。作如是次第作法。畢已復以誠心頂禮諸尊。然後如法將其弟子一一令入(二右)是則諸尊護摩已還復入大壇。引餘弟子作投華法也如上文等者。上文從以前香水(七左)至示現其相(九右)是告語都竟者。從既散華已至應勤修習(九右)是。瞿醯經説文次第如是。其文具如上引。問。瞿醯説投華以前行護摩。投華以後更執弟子手作護摩。當經説投華作法已始説護摩法。故上釋其所以。云約行事次第(九左)亦投華法作法已釋。
云次當爲諸弟子作寂然護摩(九左)次字所顯爲投華後明矣。而今投華前行護摩。此匪啻違經文。還招前後相違之失。依之安然持誦不同第三。出行事次第中。普門持誦已不出護摩法。直引入受者而作投華法。然後作護摩(九右取意)如何。答。祕藏教門不類常途。多存密語。亦亂前後。無師授者不得其意。是則爲誡慢法者也。或先可説後説。或後可明先明。前後相成共爲一事。上文只任經文次第作釋。故云次當爲諸弟子等。亦云約行事次第。後文正明行法次第。所謂此中護摩行法。凡阿闍梨初於曼荼羅中供養持誦。竟次當出外而作火法(十二右)亦今文然後頂禮諸尊。召諸弟子。如上文所説作散華等法。此乃投華以前作護摩法之次第顯然也。疏主親。見大本亦受龍智口傳。既作此釋。不可敢疑。安然具支灌頂。玄靜嘉會壇料簡。倶得其意方引一一弟子(乃至)而發遣去也者。釋復以三昧手等二偈也。問。投華後行此法有何意乎。答。嘉會壇第六云。次從乃至告語都竟。至于如是作之。是爲散華不當於尊。墮界道及行道院者。
爲作護摩更令擲之文也(已上)此義恐無其謂。上已明加持教授中間説護摩支分者約行事次第。應知必投華後復有火法。其火法者。即執弟子手作護摩法也。此法若非器人。投華不當尊位之時行之者。則可有無不定。然今釋相必當行之。豈但被非器一類耶。況乎略出經(四之二十四左)説。灌頂以後行護摩作此法也。又一字佛頂經(五之四左)説此法而云最長灌頂受法弟子。亦云受法第一弟子。靜師釋義頗違此文。今私案之。投華以前護摩爲除弟子障難成投華作法也。
以後護摩正爲令弟子入灌頂壇成最正覺也。一字佛頂經第五(大法壇品)云。是阿闍梨又喚最長灌頂受法弟子。當以左手把弟子右手大拇指。誦佛眼呪作扇底迦法。燒焯火食百八遍。令是受法第一弟子蠲衆障累。隨其所作一切法壇。自在無礙任所修爲(四左)可思之於護摩處等者。瞿醯下云。次將一一弟子。於護摩處於阿闍梨左邊坐。其阿闍梨應以左手執其弟子右手大指。用曼荼羅主眞言。用牛酥護摩七遍。復以寂靜眞言護摩牛酥七遍。復以牛酥於其弟子頭上右轉三遍。而作護摩(四右)略出經第四。師以止羽執金剛杵以檀度鉤弟子觀羽智度。別以小杓如前沃火。人各各二十一杓。一一心念諸佛菩薩及火天。於五部中心密語隨意誦之。一杓一遍以用供養。若須除災者。誦此密語(寂災眞言也二十四左)建立軌云。行人在其左。師以慧執杵。地鉤彼空輪令施火天食。寂災護摩眞言曰(十二右)法三金剛界護摩抄下云。私云。寂災護摩修灌頂時。爲其弟子除滅罪障堪忍法器。經説灌頂護摩。故有此法。若準胎藏。火天護摩竟即作此法(已上)建立軌意火天段終即作此法。故云若準胎藏等也。或口決。右手散。左手定。以師定手攝資散心之表示也。或口決依略出經。以左手小指持右大指。是則如來印也。此印有成法器之功能故。將入灌頂壇時。先作此法令弟子身器清淨與法相應也。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不空譯)云。次結如来拳印○以印加持自身五處。身器清淨與法相應(初左)即此意也瞿醯云等者。彼經下云。復以香塗手按其胸上。隨意持誦而撥遣了。自餘弟子皆如是作應護摩(四左)
今次釋此寂災眞言(乃至)餘如上釋者。釋寂災眞言也阿是諸法等者。釋字體加三昧點等者。釋修行點傍有二點等者。釋涅槃點也復次作法時等者。即爲弟子作寂災護摩法時也具備三色者。一黄白色。白而兼黄和合。故爲一色也。二赤色。三黒色也作赤色如閻浮金者。如第四抄考之摧伏大障者。前赤色三部三法隨一。而治細障。此黒色持明忿怒使者。而治麁障。故云摧伏大障。上文不動爲摧伏障。勝三世爲攝召(五之二十三取意)可思之又此字體等者。明此字具大空色。謂此字方便究竟法門也。方便究竟者。具種種事業。即是雜色也。雜色是大空色。故云即同大空之色也。問。此字無空點。何爲方便究竟字乎。答。以其無點還爲空點之表示也。理趣釋(上之十四右)第二段有其證。往見之復次於下等者。明此字具十二火也(已上)光云。十二火義至下護摩品釋詳之攝召義者。謂更無一法出此阿字本不生者也降伏義者。
謂以阿字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餘也次下諸句等者。光云。摩訶扇底以下次第轉釋也。摩訶扇底者●●●●也。蘖多者●●也以此一字義等者●一字備三義。故開此義。爲摩訶扇底蘖多也。謂阿字體本寂行點善逝。傍二點涅槃也。本寂者約本有。涅槃者約修生。雖本性常寂。爲二障所覆蔽不能顯現。今淨除之。故成涅槃也。是故去至者。行點。本性常寂者。阿字體。大涅槃者。涅槃點也。摩訶扇底爲大寂。通本寂涅槃二義也不動是處等者。釋大字所由也次句扇底羯囉者。光云●●(寂)●●(作)也言此字門等者。前約有形三字(一字體。二行點。三涅槃點)而作轉釋。此約無形空點亦作轉釋。上文言又此字體是方便門等即是也皆令去至等者。
正因前摩訶扇底等句作轉釋也次云鉢羅等者。●等八字同是。轉釋前作寂義(已上)光云。八字即●●●●●●●●鉢羅是等者。守護經第三云。波羅字印者。隨順最勝寂照體故(二左)祕藏記云。波羅圓滿最勝義(上之十五右)
以作寂等者。釋●字寂中之寂者。初寂凡夫二乘寂。後寂是作寂也。凡小寂簡作。此作寂作即寂。故云寂中之寂。寂中之寂極難思議。故云最勝也所以者何等者。釋其所由寂畢竟等者。釋作字作畢竟等者。釋寂字。作寂即一二義全收故。常作常寂也。是故一切世間不能思議也。此次可釋晱摩二字。而闕其釋。今槐釋之。晱寂義。本性寂●字故。摩證義。大空證點故。釋是證此寂也。謂以作寂故衆生依教修行。能證此寂。若無作寂亦無作寂不二理者。衆生何證此寂耶。疏主所以不別釋者。釋達麼涅若多句。則自顯證寂意。所謂成菩提樹王是證寂義。意云。證寂法生。故云晱摩達麼涅若多。是則從前不思議作寂之中。能生證寂法也以動寂等者。本不生體。若動寂不等。何能生根莖乃至樹王。而以動寂畢竟等故。本不生爲種子。成根莖枝葉萬行。證菩提樹王妙果。故云證寂法生也猶如火界等者。擧動寂具足喩。謂燒如寂。養如動也
金剛智火者。阿字字體以本具動寂二義故。開爲淨除二昧二點也次云阿婆嚩薩婆嚩嚩者。光云●●●(無自性)●●●●(一切自性)也又是轉釋等者。此句又釋前作寂句。故云又是。謂作寂不二故。不動寂而縁起。縁起故云無自性。不動寂故云一切自性也次云達麼三曼多鉢羅鉢多者。光云●●(法)●●●(普遍即平等)●●(獲得)也又轉釋前句者。是又釋前作寂義。謂作寂不二故。如來證得一切法平等理也。達麼法。三曼多平等。鉢囉鉢多獲得義也餘如上釋者。莎訶字也
凡護摩時(乃至)通塞之相也者。以上正明護摩供養法則。以下廣明其用心。就中當段辨善惡相。文易易知。尊勝軌下(護摩品)云。若其惡相正護摩之時忽然火死。或黒焔或驢騾聲等。皆是不成之相也。若火色與本法相應。即是成相。或聲音相貎本法不相應。不成之相也(十八右)蘇摩呼經下(分別聖道分品)云。爲成就本眞言故。如法護摩。於其火中以炮焔聲。應觀成就不成就相。其火無烟炎如金色。所起火焔右旋。宛轉焔烽熾多。其色或白或如紅色。或變極赤由如珊瑚○或如車形。或如蠅拂聲。如吹笛篳篥等聲。種種音聲。
或如螺聲○如斯相現必當獲得廣大成就。或起焔多亦復炮烈其焔難發。假令發時復不増盛。復時頓滅。由若無火。焔色憔悴黒如闍雲。如波羅賒形。由如一股之叉。又如簸箕男根牛角之形。其火出聲状如驢鳴。又復迸火燒念誦人。爐内香煙如燒死人之氣。現如斯相即不成就(明本三右文少有異)牟梨曼陀羅經云。復次當知。燒火善惡有其十種相。第一相者。焔如初日。第二相者。其色潤膩。第三相者。如水精色。第四相者。如純牛酥色。第五相者。猶如金色。第六相者。其火無烟。第七相者。明熾掣焔。若似語聲○若應如是十種相者。當知所行之法皆悉成驗。又汝當知。若火焔不出。
或燒柴不然○當知作法無一成驗(下之十一右)當段釋同此等文故。撮要引之乃至者。
聖迦抳金剛童子軌上(六左)慈氏軌下(二十二左)十一面軌下(八右)立印軌(十三左)使者軌(二右)底哩三昧耶法(十三右)八字文殊軌(二十六右)建立軌(十七右)義訣(十二右)護摩法要(六十二右以下)等廣説成不相。其相非一。故云乃至也
凡護摩各隨(乃至)異色亦可知者。此明三種法心衣方爐之別。而各如次可配息災増益降伏也或以寂靜等者。瞿醯下(護摩品)云。以寂靜心作息災事。以歡喜心作増益事。以忿怒作降伏事(五左)經第七云。
惔怕之心寂災事○悦樂之容増益事○忿怒之像降伏事(三十右)一字佛頂經第五(護摩品)云。扇底迦○盡斷言論。
心清恬寂壇中誦念○補瑟置迦法○斷諸談論壇中念誦○發歡喜心○●毘拓嚕迦法○嚬眉怒目。瞋怒誦呪(明本六之十九左以下)所被衣服等者。瞿醯下(護摩品)云。若作息災事者。應著茅草之衣。若作増益事者。應著芻麻之衣。若作降伏事者。應著青色衣及血濕衣。或破壞衣或復裸形(五左)義訣同之。火軌云。
第一扇底迦法○皆悉白色第二補瑟徴迦法○皆悉黄色第三阿毘遮嚕迦法○皆悉赤色(三左)尊勝軌下(十八左)同之。
瑜伽(六右以下)建立(八右以下)烏芻澁麼(十左)等軌息増白黄不違前説。但降伏爲黒色。一字佛頂經(明本六之二十一)説降伏法。而云著青赤衣。具如別勘
當北向等者。瞿醯下云。若作息災護摩。面向北坐。若作増益護摩面向東坐。若作降伏護摩。
面向南坐(五右)經第七(三十右)略出第一(八左以下)瑜伽(初左)建立(八右以下)等經軌皆同之其曼荼羅等者。瞿醯下云。若作息災曼荼羅及與護摩。其爐圓作。若作増益方。
若作降伏三角(五右)瑜伽(初左)建立(八右以下)尊勝(下之十五右)等諸軌皆同之
其護摩薪(乃至)應以樹根者。此明取薪不同。瞿醯下(護摩品)云。若作息災事者。用樹最上枝。而作護摩。若作増益事者。用樹中枝而作護摩。若作降伏事者。應以樹根而作護摩(五左)牟梨曼陀羅經云。今爲汝分別樹枝所用之法。其枝在樹。直上獨生無有有横枝。如是等者當爲厭伏惡人令發善心者用之。其樹中心直上獨枝爲求庫藏珍寶快樂法者用之。其樹根下傍生獨枝爲越法者用之(下之十三左)凡取薪法有多用心。如別注之
若息災事(乃至)諸餘法事例爾者。此明供物不同。瞿醯下云。
若作息災事者應以酥·乳·稻穀華·大麥·蜜·乃乳粥·茅草之牙·并裙那華·注多樹葉·乃白檀香·烏曇末羅樹木·及菓·阿輸他木·苦練木·苦彌木·乃果·波羅闍木·及諸餘物而作護摩。若作増益事者。
應以乳粥·酪飯·蜜·乳·及飯·酪·粥·胡麻及三白食·天木·回香·及天門冬·龍華·尾盧婆果·諸穀·及柴·自餘物等而作護摩。若作降伏事者。
應以赤白芥子·血·及芥子油·毒藥·骨·灰·髮·荊棘·仇毘多羅木·句吒木·迦多羅木·有刺之樹而作護摩。如是三種護摩之事。於其本法縱不説者。應依此法(五左)茅草之牙者。蘇悉地經上云。或始生牙茅草(明本一之二十四左)回香者。藥私抄云。回香雜集云。捨跢補澁摩。此云回香(已上)天門冬者。觀世音説多利心呪經云。設多皤利天門冬是也(已上)烏芻沙麼經上(十右文少有異)同之赤白芥子者。檜尾護摩法略鈔云。六儲赤白芥子。此方無白芥子。其赤黒芥子隨處多饒。今言芥子者。非蔓菁子。唯是芥子耳。蔓菁子小。芥子大也(八右)光云。今武府近邊出白芥子。檢其形色最堪采用而作護摩雖經不具説者。指瞿醯經也又隨焚酥等者。此明供物定不。酥胡麻定遍數。餘物多少不定。瞿醯下(印相品)云。如護摩酥遍數多少。胡麻數量亦復如是。其餘穀等隨意護摩(四左)最初最後等者。此明初後供酥。瞿醯蘇悉地等文如上引
諸餘法事例爾者。上來所明出其綱概。諸餘法事準例可知。現行印本作法中。然石山小野華藏院諸本皆作法事。事字宜也
凡息災護摩(乃至)三種法事也者。此明三法方便有無。謂息災前方便作降伏増益。増益兼降伏。降伏不兼餘。今案其旨。息増降如次佛蓮金上中下三重也。然佛部最上悉地輒爾難得。是故先修降増二法。以爲助成方便。増益諸菩薩位。故除上法雖修降伏。降伏是下成就。故不假自餘方便也。當段釋依蘇悉地説。彼經下(護摩品)云。護摩次第法作亦應如是。先作阿毘遮嚕迦法。次作補瑟徴迦法。次作扇底迦法(明本三之九右)慈覺疏第七釋云。明護摩初後法式。先作阿毘。次作補瑟。後作扇底。是且約作扇底迦法。若作補瑟徴迦。先作阿毘遮嚕迦。後作補瑟徴迦法。若作阿毘遮嚕迦者。不用餘法。而獨作之也(二十二左)方乃具足者。此約息災而爲言。前方便降伏増益。各唯以相應物七遍或二七遍作之。息災法酥薪飯穀等具足作之。増益亦準知之。雜鈔一云。如作増益護摩。先須作降伏法。乃乃具足作増益法。此文意如何。若擬作増益。便於増益爐中作降伏法否。爲當別處作爐修之否。其中行事一一垂示(已上)三井頼尊抄云。問。息災増益降伏方便者。必是別爐耶。答。大師記云。
別爐亦得(已上)故知應是同爐(已上)今案於息災爐可兼修降増。於増益爐可兼作降伏。上必兼下故也。於降伏爐不可修息増也。又不空所譯菩提場經第五(護摩品)云。息災等三種一處不應作。若一處護摩護摩爐必謬。若於調伏爐不應作息災。如器中有毒。盛乳必當壞。審觀三種事。故説三種爐(七左)菩提流支所譯一字佛頂經第五(明本六之十九)同之。若依此文。則三種法互於一爐不可兼行。尚俟後哲(已上)光云。吾聞之師。菩提場經則説三法各別行事。故誡其濫。蘇悉地經及疏則説三法淺深次第。故示其位論兼不也當知此曼荼羅等者。灌頂護摩即息災故具有三種法事也。蘇悉地經下(灌頂壇品)云。如是作曼荼羅法供養者。應如法作三種護摩。爲欲遣除毘那夜迦故。應作阿毘遮嚕迦事。爲自利益故。應作補瑟徴迦事。爲息諸災難故。應作扇底迦事(明本三之十六右)
瞿醯云灌頂了(乃至)總相方便亦得者。彼經下(護摩品)云。其阿闍梨次應爲彼依如前法而作護摩。燃火著已。用曼荼羅主眞言。護摩牛酥百遍。復以寂靜眞言。酥·蜜·及酪·與飯相和護摩百遍。復用胡麻護摩百遍。如是作已。用其淨水灑彼頂上。次當廣視其曼荼羅解説諸尊。教視本手印相。
復教明王眞言○次阿闍梨當灑自身更奉諸尊閼伽。次第供養一一諸尊。次以曼荼羅主眞言護摩百八遍。復以寂靜眞言護摩百八遍。次以部心眞言護摩二十一遍。次以一一諸尊眞言。用牛酥各護摩七遍。
然後以其本所持眞言隨意護摩○復執閼伽各各以本眞言如法發遣。或依本法而作發遣(七左至九右)此中説兩度護摩。竝是灌頂以後行用也。瞿醯意傘蓋行道後説啓請及教誡法。次行初護摩。此後教示印眞言香華供養等。最後示其本尊法了。次行後護摩也至事畢將散時。六字疏主得意所加。是示最後護摩也。凡此等法則當經未説之。故疏主編入瞿醯説以明其次第。安然玄靜等師依彼經説。灌頂以後行兩度護摩。但當經意。傘蓋行道之後不作啓請乃教誡法。依説法螺偈也。若爾傘蓋行道之後授四重禁。然後可修護摩。從此以後作法可同瞿醯説也。當卷下文列次第云。其傘當隨身上下而以蔭之。即當爲説三昧耶偈。所謂祕密藏中四種重禁(二十四右)傘蓋行道後在西門禮拜已。即授四重禁。又第九授四重禁。後示無作功徳。次引瞿醯文云。阿闍梨如上所説作護摩已(十一右)是則次四重禁修初護摩。此後種種作法畢已。行後護摩。具如第九卷引瞿醯文明之。然則第七日夜總行護摩凡四箇度。一投華以前。二投華以後(執弟子手作者是也)三四重禁以後。四後供養以前。第一護摩爲供養大壇諸尊也。第二護摩爲令弟子成法器也。第三護摩爲供養新阿闍梨也。嘉會壇第五云。師云。初持誦竟爲一一尊而作護摩。今令弟子成佛身竟。更云爲彼而作護摩。是供弟子也(此文言師云者。玄靜指安然説。即具支灌頂第九文是也)第四護摩事畢將散之時。重奉請大壇諸尊(更奉諸尊閼伽者是説奉請法也)次第供養之。次護摩畢復取閼伽撥遣大壇。是則更於大壇爲行後供養也。以上四箇護摩之中。但第三護摩直供養弟子故。不説奉請撥遣法也。若加第六夜護摩。則爲五箇度。若加八日護摩。凡六箇度也第六日第八日護摩出瞿醯經。即如次下疏引
一一度灌頂用三度護摩例
玄靜阿闍梨胎藏灌頂護摩略頌云。此有三度。供養持誦已竟初度。投華之後中間護摩。灌頂之後最後護摩(已上)批記云。延喜八年五月三日。第三王子於東寺灌頂壇場而受阿闍梨位灌頂。于時玄靜作護摩師。依略出耳(已上)私云。延喜八年五月三日(鬼士)於東寺灌頂院法三宮(眞寂親王)入壇。心覺阿闍梨記云。阿闍梨法皇傳之(已上)此時修三度護摩。
但玄靜闍梨嘉會壇第五及胎藏界授大灌頂次第等所載。一會灌頂所行護摩凡四箇度。今云三度。則灌頂已後兩度護摩之中。除何一度歟。更可尋之。又心覺延喜八年御灌頂於胎藏壇不作投華法。直灌頂(已上)頗與上記相違如可。尚可決之
寂靜眞言者。次上所説寂災眞言也。何以知然。法三宮胎藏護摩鈔明弟子寂災法中引瞿醯文而示作法。改寂靜眞言作寂災明。此明當經并略出經所説大同或復依前等者。上文云。乃至不能爾者。當總供養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念言。
隨此所有唯願諸尊同受供養也(十三左)今此經中(乃至)心眞言也者。瞿醯言部心者。如常●●●●等三部心。依今經者。阿娑嚩三字也
若是餘寺(乃至)出作護摩者。謂非灌頂時。而修三種法時於大壇中持誦。畢已即當出作護摩。投華以後三度護摩不可作之。作其護摩但是一度。但字有意。學者詳之
或若作成就(乃至)方投火中者。此明三摩波多護摩也。蘇悉地經中(補闕少法品)云。用本眞言。以閼伽請其本尊。亦復安置。自身前置酥。酥前置火。酥中火間置成就物。最初自身。次酥。次物。次火。
次本持尊及部主尊○所成就物置於金器或銀·熟銅·石·商佉螺·木·嚩弭迦·土器等。敷阿説他樹葉。於上置器。或敷有乳樹葉。或閼伽樹葉。或芭蕉樹葉。或蓮華葉。或新淨白氎隨取敷之。又葉五重先敷地上。置成就物。復以葉五重而覆其物。或可是散。或種種衣。或諸雜物。次第應知所盛之器。然後以不散亂心。作三簸多法。以心光明其物。及散灑之。手執杓緩攣其酥。置其物上。誦本眞言。至其莎(去)字。即瀉爐中。呼其訶(去)字還觸其物。却至酥器。如是來去三處。觸物不得斷絶。是名三簸多護摩法○若成有情之物。作其形像。杓觸於頭。而作護摩。若成自身。以杓觸頂。而作護摩。若爲他故作三簸多者。
但稱其名而作護摩(明本四之六左)瑜伽軌(十三左)烏芻澁摩軌(十四右)菩提場經第四(十四左)等亦説此法。雖然當段釋依蘇悉地文(已上)光云。悉地經言三簸多。即●●也。瑜伽軌云三摩波多。即●●●也。竝究竟成就義也五處相直者。五處相對而設位也淨葉承覆者。敷地承器。其器上更覆之。就覆經出兩説。正説五葉重之。或説五葉散之以杓加於葉上等者。以杓酌酥。安於葉上。而誦眞言。至其莎字。寫爐中即焚之。至其訶字却加葉上。毎度如是若成就有情等者。成就物有二類。一非情刀劍輪寶等類也。二有情師子象馬等類也。然今就有情類示其用心也餘如上説者。於有情類作護摩法。即如次上故云如上説也一一稱名者。於莎訶上可呼加之
一作成就護摩餘義
問。五處必可相直歟如何。答。蘇悉地中云。其物若大置於右邊。應左手執者。置於左邊(七左)瑜伽軌云。或物大即安於右邊或左邊(十三右)問。酌酥大小杓中何乎。答。瑜伽軌云。取小杓滿杓酥。加於所成物上誦眞言(十三右)取小杓攣而滿大杓。何以知然。烏芻澁麼儀軌云。大杓定羽執。小者慧當持。三度取名酥灌其大杓滿。慧捨小執大。有劍等按之(十三左)可思之。問。焚酥遍數如何。答。蘇悉地經中云。經一千遍。或一百遍。或觀眞言廣略或復成就上下輕重。乃至護摩二十一遍。此名都説遍數之限(明本四之七左)問。眞言無莎訶字者。如何可用心乎。答。瑜伽軌不云乎。若用本尊眞言。無娑嚩(二合)訶字者。當加之而誦(十三右)問。至莎訶字焚之觸之。其意如何。答。推之莎訶者。成就義也。成就護摩必至此句作之。尤有其理也。問。成就相如何。答。菩提場經第四(諸成就法品)云。月圓滿夜。一日一夜不食。別取苾芻毘奈耶所説應量。修造鉢袈娑錫杖。隨取一事。一千三波多護摩。於像前廣大種種供養。取所成就物。置於壇中。護其物念誦。乃至出光。若是袈娑及僧伽梨衣即被。鉢及錫杖即手持便即飛騰虚空。成就持明仙。遊往餘佛刹土。能作大變化。住壽一大劫(十四左)問。上中下成就相如何。答。世間成就品有其釋(第十之三十三左)至彼可知之問。上法建立別壇作之。將於常護摩壇行之如何。答。依世間成就品。則別建立作成就壇行之。若依瑜伽烏芻澁摩等軌。則於常護摩壇作之。瑜伽軌諸尊段次滅惡趣前已説此法(光云。現本言若遙加持人等者是也。其法未明。是故至下重説)烏芻澁麼軌於諸段通修之。石山四種護摩次第第五世天段次出此法。依別本瑜伽軌歟。問。三摩波多者。翻名如何。答。潜眞虚空藏經疏第一云。
三摩鉢耽究竟也(已上)大佛頂注云●●●梵書之終有此三字即是已竟之句也(已上)妙心大(慈覺)云。作三鉢多法者。此云供養也。
今此則加持物法也(已上)石山護摩次第云●●●者此方云已竟。然則護摩欲終將修此護摩已竟之義也(已上)四十帖決云。三摩波多者。究竟也。謂持明仙先持誦事畢後入成就之時。正成就物護摩究竟成就。今亦爾也。受者爲所成就物。正爲令三摩耶究竟成就修之也(十二之二十三右)依此等釋。成就究竟其義一故。或名成就護摩。或名三簸多護摩也。問。名究竟意如何。答。此有二意。一且約四種念誦。則前三種持誦積功嘉瑞漸現。將成就時最後作此護摩。故云已竟。亦名究竟也。二依蘇悉地等説。則誦一眞言已。至最後莎訶句。正作火法。故名爲究竟也。問。三摩波多唯名護摩如何。答。不必然乎。一切作法最終竟總名三摩波多。凡梵本諸陀羅尼終有此三字。又大師御請來梵本尊勝陀羅尼終題云。
●●(聖者)●●●(佛頂)●●●(尊首)●●(稽首)●●●(總持)●●(境)●(界○已上)所終即其境故云境界也。又諸師作七支科之中。有二麼波多分。是亦非護摩也。小野大抄下意三摩波多者。梵漢竝擧。三是漢語數名也。摩波多即梵言觸義也。謂此護摩杓觸三處。故云三摩波多也。此説太鑿。何者蘇悉地經中云。來去三處(酥物爐也)觸物不得斷絶。是名三簸多護摩法(明本四之七左)問。此法本朝自昔已來未行之耶如何。答。帖決云。三麼波多護摩近代皆不修之。傳聞。冷泉院御時以往皆有之。以後唯用後加持(十之七十左)瑜伽軌云。次説三麼波多法○若遙加持人。或抄名。或著前人衣。標心而加持(光云。此文現本十右次説等句至下用之。若遙加持等句即出於此)宗叡僧正五年記云。三摩波多法謂加持施主衣等(已上)縱雖非悉地成就人作此法者。必有冥應。是故上古多行之耳。冷泉院以後替用後加持也。問。法三金剛界護摩抄下云。
三摩波多法以行者左手執前人右手無名指押之於自腰加持(已上)朗澄律師(石山文泉房)抄云。三摩波多先以息災明。護摩一一諸尊若院院上首諸尊。次師以左手執資右大指。
引寄坐左邊(師左邊敷草座坐具等)以曼荼羅主(三部隨時)牛酥入火(七遍)次師右手以小杓酌酥。誦息災明。回轉弟子頂上。與●●音同投爐。此弟子心王必所供養曼荼羅也(已上)此等説用不如何。答。本説未明。但蘇悉地中云。應左手執者置於左邊(明本四之八右)其師以左手執前人右手。故作此説歟。又云。若成有情之物。作其形像。杓觸於頭而作護摩。若成自身。以杓觸頂。而作護摩(同上)今準此文而成回轉頂上之義歟(已上)光云。
略出四(二十四左)瞿醯下(四右)一字佛頂五(四左)今疏八(十四右)明入壇投華以後護摩。皆師以左手執弟子右手大指而作之。故法三及朗澄作如此説乎
光云。已上十三問答盡三簸多餘義。嗟乎鈔家三師之學。可謂。至矣盡矣。餘也昔年就故和上禀受曩祖請來諸部經軌。始聞三簸多名。而未領解其義。或決之師。或私淑之。在今從事挍閲。至此恰合符節。蓋三摩波多爲法也。其即身成佛之直路乎。不可不仰。不可不仰
若無曼荼羅(乃至)廣略隨意耳者。此明無大壇時用心也。若無大壇。則於護摩壇畫作其座位。瑜伽軌作三重院。當段作一重院。但一重中安三重上首尊。廣略任意耳。當時行用作一重院。圖畫瑜伽軌所説第一院三摩耶形。即與當段其意大同
蘇悉地云(乃至)方可發遣也者。蘇悉地下(護摩品)云。護摩畢已用本持眞言。眞言淨水。以手遠巡散灑爐火。如是三度。護摩都了。復啓火天。重受餘供。如法供養。退還撥遣。祈願如請召法。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所殘餘穀酥蜜酪等竝和一處用祀火天。眞言三遍而作護摩○復作供養。護衞本尊。并護己身如法發遣(明本三之九左)復請火天重受餘供者。當後火天段也所殘穀酥等者。謂後火天段已猶有供物餘殘。云何可收持乎。故今明其用心。和合一器。而投爐中三遍護摩時用火天眞言非是爲供火天。但住火三摩地燒之。故誦此眞言也。又料簡云。上云重受餘供。其作法未分明。故重説之而云所殘穀等也。是又供火天之法也。彼經云用祀火天。祀者。供火天也。慈覺疏雖不分明存此意歟(已上)光云。後義最契經旨
又瞿醯云(乃至)護摩百八遍者。
以下撮瞿醯經三處文載之初第六夜○作息災護摩者彼經上(召請品)云。然後用諸薪木。兩頭搵酥。及胡麻和酥護摩。次中但用酥作護摩。最後護摩酪飯。初爲碎伏難故。應作降伏護摩。次爲自増益故。以部心眞言作増益護摩。然後以寂靜眞言作息災護摩(八左)此文得意初加第六夜作弟子法竟句。何故知爾。召請品初云。次應作召請法。一日已前於晨朝等(上之八右)一日以前者指第六日。是第七日一日已前故也。此中具作弟子法。竟出今護摩作法。故云第六夜作弟子法竟爲除障故等也次至臨作法事○薪各百遍者。彼經中(摩訶曼荼羅品)云。正日沒時頂戴其繩。若得好相。歡喜心起首作法。或若不得善惡之相。以無疑心歸命三部諸尊。徐徐作法。或若收數不善相現。必不成就。勿須起首。若強作者。以除難故當作息災護摩之法。以酥及柴各以百遍而作護摩。於佛部中用佛眼眞言。於蓮華部用耶輸末底眞言。於金剛部用莽摩計眞言。皆作息災護摩。然其莽摩計通三部母。是故三部用通(三右)摩訶曼荼羅品即説第七日法。意曰。其日沒時欲赴作法之時不善相現。以三部母若莽麼計可修息災護摩。故今加句而云至臨作法事時等也後於作法之○百八遍者。彼經下(護摩品)云。
其第二日爲滿所闕之法并息災故護摩百八遍(九左)此文説第七日灌頂法事已云其第二日。第二者次義也。其證在祕密品。第七日次。故今得意而云作法之明日。即是第八日也
然此火法(乃至)率情妄作也者。此總結而誡行人妄作火法也。八字文殊儀軌(淨智金剛)云。護摩如教法。微細明解之。少分不相應衆惡皆來集(二十六左)建立軌(十八左)全同之。其作誡意在于此乎。率情者。光云。印本作●非。宜作率。率朔律切。從也。自也。今言凡護摩難事。況三種四種五種灌頂三摩波多等分別。不蒙師授豈其明了。故誡。後來行者不可從己情謂妄作此護摩法。若不爾者。爲魔所伺其便。必當自損傷耳已上護摩支分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七(畢)
此卷之中。間加今解。此記其師授以貽後生耳。寶永元年仲秋之朔慧光誌
又此卷本疏亂曰(一)此字(三)周匝等(二)如閻浮金(四)傍二點等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經云行者護摩竟(乃至)任隨所用耳者。加持教授支分有三間中。此答云何供養師問。問在第三。答在第二。所謂前問後答。後問前答。文無定準(一末之十九左)者是也。問。今後問前答其意如何。答。依行布施發生善根。依之成灌頂事。是故先答供養問。後答灌頂問。或釋發生彼善根成就灌頂。或判然後以法水灌之。皆顯此意也所以自教等者。釋應教令儭施句若弟子能以等者。釋金銀衆珍寶等六句也内外者。光云。内謂有情象馬等也。外謂非情金銀等也又自見檀那等者。釋深心自欣慶等四句也檀那者。●●此曰施也五家所共者。譬喩經云。夫財者五家共有不能獨用○所謂五家者。一懸官非理來攝銀。二盜賊横來劫奪。三忽然爲水漂流。四火起不覺焚燒。五惡子無理費用(已上)智論第十一云。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衆苦之藪。以是故應行布施(二十七左)同第十三云。如佛説不與取有十罪○十者。若出爲人懃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十四左)若無物者等者。瞿醯經下(護摩品)云。若貧窮者以力奉事令尊歡喜。然於諸施中承事爲最(八右)蘇悉地下(受眞言品)云。先於師主處廣作奉施○乃至自身亦將奉施。爲僕所使。
久經承事不憚劬勞(明本三之六右)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第一云。時阿闍梨○勸化弟子。令施財寶以報師恩。或金銀瑠璃摩尼眞珠珊瑚琥珀乃至身命等(十二左)爾時阿闍梨等者。蘇悉地下(同品)云。若於弟子處心生歡喜。授與自所持悉地眞言。應依軌則如法受之。爲先誦持故。弟子不久當得悉地。先於眞言主處啓請陳表授此眞言。與斯弟子願作加被速賜悉地。手捧香華誦一百八遍或一千遍。便呼弟子來授與之。復作是言。我於今時迴本明主授與弟子。唯願照知爲作悉地(明本三之五右)瞿醯云等者。彼經下(護摩品)云。
次其弟子於護摩處以至誠心禮拜阿闍梨隨所須用應當布施○凡欲布施先奉兩匹衣服。然後捨施餘物(八右)此文則灌頂後修護摩已。次廣示曼荼羅相。教眞言及印。然還於護摩處方乃奉施。當經未作灌頂。先行布施。彼此不同。故云與此經不同也。灌頂前後須隨時宜。故云任隨所用也匣。瞿醯本文兩本義釋作二匹
經云已爲作加護(乃至)施一切僧也者。以上明教令奉施傳法阿闍梨法。以下示教令供養世諦和合僧事也已爲作加護者。謂於大壇獻華香衣服等。後引入曼荼羅。作散華供養等事。皆是加護弟子之方便。故云已爲作加護也謂從初召等者。即釋已爲作加護句也今爲起發等者。釋應召而告言句也。召字疏釋未明。準略出經且加愚推。彼經第四(二十五左)云。如前酌三杓供養火天訖。告弟子言。汝已具足得灌頂法。假使以諸世間種種供養。不如己身奉施諸佛菩薩(私云。以上於護摩處教儭施法。合當經行者護摩竟等十二句。但彼經教令施佛菩薩。此經教令施傳法人也)○即從座起就大壇位。告弟子言。諸佛爲利益一切衆生故。
説此殊勝福田妙法(以上合此經已爲作加護等六句)汝應隨力各辦香華供養大衆。能令汝等得無量果報(以上合當奉施一切僧等六句)依此文者。上言應教儭施等者。於護摩處教之。從座而起入於大壇。更召弟子告云今此勝福田等也。若前後倶於護摩處教之。何云應召乎勝福田者。諸徳福田經(西晋沙門釋法立法炬共譯)云。佛告天帝。衆僧有五淨徳。名曰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爲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爲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躯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事名曰福田。爲良爲美爲無旱喪。供之得福。難爲喩矣。爾時世尊以偈頌曰。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徳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初左)音義云。適莫上音的。適莫無親疎之謂也
常作如意珠身等者。大集經第十四(十二至十六)
虚空藏菩薩品中。廣説虚空藏菩薩因縁。如第五卷鈔勘之復次已施等者。釋奉施一切僧句。已施第一義僧者。當今此勝福田等文。大悲漫荼羅諸尊聖衆總名第一義僧也。
案理趣釋意(下之十九)金薩觀音空藏如次配佛法僧。僧者和合義。理智冥合即寶部三摩地。然乃證得第一義諦理名云第一義僧也。南山歸敬儀云。言一體三寶者。行者既知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爲正覺。覺即佛也。性淨無染法也。性淨無壅僧也(上之十右)光云。吾聞之師。大曼荼羅海會即是六大法界。以其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曰第一義僧也及傳法人竟者。當應教令儭施等文也復教令供養等者。正釋奉施一切僧句世諦和合僧者。今正住世十方世界僧也。此僧一味和合事理相融。故名和合僧也當獲於大果者。明出世益。是則無上菩提大果至極究竟利也如食金剛等者。密鈔第六云。疏如食金剛等者。華嚴經云。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銷。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住故。於如來所種少分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爲諸行身。過到於無爲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爲諸行煩惱而共住故。爲證可知(四十五左)六十華嚴三十七(性起品)曰。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從身過至金剛輪際。然後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佛子於如來所少植善根。能壞一切有爲境。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所以者何。於如來所植諸善根不可盡故(四左)生公者。羅什三藏門人即四哲内竺道生法師也。法華義疏(嘉祥)第四云。問。低頭擧手。善云何成佛。答。昔竺道生著善不受報論明一毫之善竝皆成佛不受生死之報。今見瓔珞經亦有此意(下之二十三左)次明世間等者。釋無盡大資財等二句。是則成就世間所求也
世説者。約世界悉檀説。故云世説也如薄●羅等者。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經(竺法護譯)薄●盧品第十三(十五右)阿那律品第二十三(二十七右)廣説往因。更開見之。又諸徳福田經云。復有一比丘。名薄●盧。即從座起而整服作禮。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夷那竭國。爲長者子。世無佛。衆僧教化大會説法。我往聽經。聞法歡喜。持一藥果。名呵梨勒。奉上衆僧。縁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恒處尊貴。端正雄傑與衆超絶。
九十一劫未曾疾病(三右)入大乘論(堅意菩薩造北涼道泰譯)上云。如婆●羅比丘。於九十劫前以一藥果。施同梵行者。於九十劫中身常無病。於最後身年至八十。初無微病故。
此一訶梨勒果微施因縁尚得無病(六右)法華統略(嘉祥)上云。薄倶羅此云菴羅果。以一食施辟支佛。得五不死報。又名多忍辱(已上)法華疏記第二云。昔施訶梨勒者。過去毘汝尸佛時。以訶梨勒施一痛比丘。自是已來而常無病(一之二十六左)阿那律等者。智論第九云。復次如阿泥盧豆。與一辟支佛食。故受無量世樂。心念飮食。應意即得(三右)文句第二釋阿那律往因云。賢愚經云。弗沙佛末世時飢饉。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採稗有兔。唖抱其背變爲死人。無伴得脱。待闇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脚更出取之無盡。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而其所覩純是金寶。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一之十八左)遺教論注法記(元照)云。阿兔樓駛。阿字平呼。駄唐佐反。亦云阿那律。阿泥樓豆音訛轉耳。此翻無貧。亦名無滅。亦名如意。錯施辟支佛一食。九十一劫往來人天。常受福樂。故云無貧。于今不息。故云無滅。所願皆得。故云如意(五十左)復次有部毘尼等者。釋以供養僧者等二句。有部有經律論。而今所引律中意也。更詳出處猶如賢瓶者。地藏十輪經第五云。如如意寶珠。隨所願皆滿○如遇得賢瓶。除貧獲富樂(明本五之十一左但賢瓶作寶瓶)成尋阿闍梨法華記云。問。四大聲聞居中央四隅。有何意趣。答。有論云。四大弟子四賢瓶。故居中臺之四隅也(已上)帖決第三云。賢瓶者。謂有徳瓶也。謂出寶瓶也。如大論等説也。猶是仙等所持也(現本十五之三十五)光云。賢瓶者有徳之瓶。能滿所願。故以喩彼四大弟子之圓徳也乃至無學聖人等者。本説更詳復當以歡喜心等者。釋是故世尊説等四句。以上明施十方現前不現前僧。以下唯明施現前僧。總意云。志願雖及現不現前。而正施現前僧。十方衆僧不可盡集故也
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乃至)則可知之也者。
以下答加持教授中云何灌頂問也然此灌頂等者。上釋護摩支分云。然護摩通一切法事中。非但加持弟子而已。故宜別作一種支分也(四右)今文亦準知之。灌頂非啻加持教授。亦通諸餘法事。故或可別爲一種支分也。諸餘法事者。或爲除難。或爲求福。或爲追福。如是法事數非一也阿闍梨作第二等者。釋師作第二壇等四句。偈初四句其義易了。故不作別釋也此灌頂壇等者。所以火壇安南灌頂壇安北者。南方主火。北方主水故歟亦令方等者。釋四方正均等等二句其壇四角等者。釋安四執金剛等六句。四金剛安置處當經説四維外略出(四之十七)云四隅内依之。理明房集記圖。胎藏壇四隅外安之。金剛界壇四隅内安之。但壇外安尊未得其意。外部世天猶安壇内。何況於執金剛乎。灌頂壇十三尊曼荼羅當經與略出全同。彼經既四隅内列之。當經豈不然耶。是故下釋云。此四種金剛慧印於一心中具足無缺(二十左)一心者。心壇也。中字所顯宜安壇中也。但壇四角外者。望内心八葉四角云外。四角即外也。經文言四維外同此意也壇中作八葉等者。釋内心大蓮華等二句於四葉中等者。釋於金方葉中等八句其四隅之葉等者。釋所餘諸四葉等四句(已上)光云。今疏與略出經四伴侶全同。四執金剛及四奉教者。座位相違。略出如其四執金剛。始自東北至于西北。如次安住無戲論乃至持種種綺麗衣。亦其四奉教者起自東北至于西北。如次置修轉勝行乃至勝解脱。其意更問經云中央等者。釋中胎。是即受者座處也。先師僧正(榮海)記云。八葉即是正覺壇故。此外不用別漫荼羅。阿闍梨勸請十二尊。令圍繞八葉。是則甚深之觀道也。受者坐蓮臺中央。繼佛位。以十二尊爲眷屬。若不披本文。不得口決者。似失深祕旨矣(已上)師傳更問。諸尊中安十二尊。其意如何。答。此十二尊有輔翼受者之本願。故殊安之。經云由彼大有情往昔願力故是也。帖決云。此十二執依本誓願故。來集華葉。輔翼新佛也(十一之四十二)可知之。問。雜鈔一云。
總持自在(一)念持(二)利益心(三)悲者(四)著雜色衣(一)滿願(二)無礙(三)解脱(四)此等八人於大壇中未見其名及形樣。一一垂示(已上)此疑如何可決之耶。答。經疏不説其形像。又未見祖師請求圖像。但可安種子歟。帖決曰。問。蓮臺八葉四隅有十二●即十二執種禾歟。答。爾也。問。蓮臺中心有安種子乎。草座之下可置之歟。可尋之(已上)私案。十二尊之中最外四隅名執金剛。八葉八尊不立執金剛名。然此記稱十二執金剛。猶詳(已上)光云。灌頂壇中央布●嚂字。作純白色。以爲不思議法界?幟。深義更問。匪面叵示復次深祕釋等者。以下小壇并十二尊祕釋。其意易知著雜色衣者。四執金剛中伊舍那方。如前名被雜色衣。而今名著雜色衣。是與四奉教者火天方同名也。
如何略出經(四之十七)所説四奉教内修轉勝行是當今著雜色衣。四執金剛中持種種綺麗衣即當被雜色衣。當經所説虚空藏眞言。曰毘質怛●嚩囉駄羅。即是雜色衣執持被著義也(見于第十)一切如來寶冠灌頂。是虚空藏三摩地。此尊定居十二尊内歟。同異難詳猶若菩提樹下等者。西域記第八云。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鉢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如來勤求六歳未成正覺。後捨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遊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止於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菩薩下自西南止半崖中。背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動。山復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處不遠。有畢鉢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咸於此座。而成正覺。願當就彼。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爲遂龍意。留影而去○諸天前導往菩提樹○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疊甎。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周五百餘歩。奇樹名華連陰接影。細沙異草彌漫緑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華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倶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賢劫千佛坐之而人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動。是故如來將證正覺也。歴此四隅。地皆傾動。後至此處。安靜不傾○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屡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黄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毎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十七右)謂心所有法等者。師曰。心所有法是四佛心數。淨法界心王即大日心王也如彼龍宮等者。華嚴經云。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其性極熱常能飮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増減。何等爲困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焔。四名盡無餘。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此日藏大寶光明照觸海水。悉變爲乳。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爲酪。火焔大寶光明照觸其酪。悉變爲酥。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觸其酥。變成醍醐。如火熾然。悉盡無餘(光云三十六之二左取意)寶積經第五云。如有寶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雖有無量衆多駛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令水銷滅而不盈溢(十六左)泛溢者。泛字梵切。説文浮也。或作汎(小補去陷)溢弋質切。爾雅盈也(小補入質)耗竭者。耗虚到切。減也。豪韻謨袍切。盡也(小補去號)竭巨列切。盡也(小補入屑)言奉教等者。第六云。其使者奉教者等皆作卑下之容。其使者操持刀棒。状如夾門守禦。奉教者或執持於棒印。或瞻仰所尊。若受指麾教勅(八左)第十云。次諸奉教者○此謂專在本尊之側。承命往來。隨有所作者也(十二右)義釋第七云。如世間尊貴者侍從僕役之人。隨教勅指麾執作衆務。故或名奉教者。或名使者。或名守衞者(二十八左)
復四寶所成缾等者。以下釋四寶所成缾等八句。當經説四缾。師資行用用五缾。入曼荼羅鈔第七云。問。傳法灌頂用五缾。雖相傳不疑。今助諸經文。皆説四缾爲水器。故大日經第二云。四寶所成缾盛滿衆樂寶(明本九右)同經第三云。以四大菩薩所加持寶缾(二十二左)瞿醯經下卷云。又執四瓶令住傍邊(六左)略出經第四云。使四淨人持上寶瓶(十七左)疏第八云。四寶所成瓶者。是毘盧遮那四徳之寶(二十一左)疏十三云。四寶作大菩薩加持大瓶(九左)疏十五云。譬如世間刹利之種○爲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
以四寶瓶盛之等(十八左)世間灌頂盛四海水及四大河水故。用四寶之瓶。出世灌頂以彼爲軌則。所以諸教中皆説四瓶。而不言中瓶。故略出經四(十八左)説灌水眞言。唯出四佛明。疏中釋加持瓶之眞言。亦局四佛明。何今用五瓶耶。答。略出經第四注云。如來部瓶若是畫像壇。即隨有空處置之(十九右)如是言了。即説瓶水灌頂上。此經如來部瓶者。唯是中瓶也。既灌頂作法時出其中瓶。故知理實用五瓶。但諸教皆説四瓶者。準世間灌頂。且作此言。於中央一瓶祕而不示之。
祕密宗之稱意在此者歟(已上人壇鈔所引諸本卷數葉數今所注也)又帖決云。以四瓶(四者五也祕之也)灌之(十二之三十二)若爾當經説四瓶。是祕意。此義自他門一同口決也
置在中胎四角者。此示灌頂瓶安置所處。嘉會壇第五云。世間成就品釋云。又於中胎佛位之前。置本尊印。并置一瓶。所餘灌頂四瓶在四隅際。門外別置一瓶。以降三世加持○其中胎寶瓶亦如前。毎日以不動尊加持。竟在華臺上者。又用正等覺心加持。在四隅者。四菩薩加持。本尊前者。
用彼眞言加持之(已上)靜譽入漫荼羅鈔意中胎(土)四角(土)訓之。配五瓶故也。現圖中胎四隅圖四瓶。是則灌頂瓶安置處歟。又略出經第四云。移大壇中寶瓶。隨本方角置之(十七左)凡以四瓶移置小壇。諸流不同。或兩界倶安四方。或兩界共安四隅。或金剛界安四方。胎藏界安四隅。各有所由。更問如上所説以不動等者。釋普賢慈氏尊等四句。但經説四菩薩加持。不説不動加持。疏準上所説。説不動加持。上所説者。第四卷(十六左)意自第三日置灌頂瓶以來。日日三時以辦事眞言加抾。其指之歟。或又指當卷(二右)初所釋供養支分中瓶段歟。不動明王總加持。四菩薩別加持也。嘉會壇第五云。當以不動辦事眞言并三股印先總加持五瓶。
次以八印之中普賢慈氏文殊觀音眞言手印各各加持四角瓶(已上)自門所用印明等。淺深重重更問。今所云四菩薩者。普賢慧氏除蓋障除惡趣也。略出經(四之十七)亦復如是。然彼嘉會壇第五云云。私云。四寶所成瓶者。内院四隅四菩薩所加持瓶也。又云。是毘盧遮那四徳之寶。置在中胎四角。故知普賢彌勒文殊觀音四行菩薩也。除蓋障是無盡淨知見寶者。此觀音智慧無盡除却蓋障之義也。除惡趣是無盡大悲方便寶者。
此是文殊大悲無盡拔濟惡趣之義也(已上)此釋以今四菩薩會同八葉四隅菩薩。第十六(祕密漫荼羅品)云。又四菩薩者。普賢巽。文殊坤。慈氏乾。觀音艮。是其位也。前縁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或以除一切惡趣替文殊。其義各異。課用一事亦得也。此中用觀音爲正也(四左)縁起列衆者。指序品。或以除一切惡趣者。指當段加持灌頂瓶文也。既云替用。玄靜闍梨料間恐達此文也普賢是無盡等者。約四寶釋復次普賢等者。約四點釋。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如次配之是故以此等者。釋盛滿衆藥寶句。所謂前文後釋者。是也方位法門者。謂四方四隅方位爲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法門。今以彼法門對四瓶。則可加相應所由也。但當段以東南爲發心。乃至以東北爲涅槃。此與略出經説稍異。彼經以東北爲始。以西北爲終。各有所由。更詳
凡欲灌頂時(乃至)即是普門法界身者。
釋彼於灌頂時當置妙蓮上二句用辦事眞言等者。瞿醯經下(護摩品)云。先辦新淨座。以辦事眞言。持誦其座。置於灌頂漫荼羅中(六右)些些疑文云。凡欲灌頂加持座物。安置華臺中(已上)何爲座物。何故置臺上(雜鈔等同之)私云。以茅草爲座物。陀羅尼集經第四云。於四門外作大蓮華座。於華座上敷生淨草(明本五之二左)生淨草者。茅草也。理明房小島灌頂記云。座物者。茅草也。蓮臺上敷之(已上)是表草座成道義歟。經文言彼於灌頂時當置妙蓮上者。此雖似説瓶安置處。而今詳其釋文。則明受者座也。釋中初示座物加持。次明護身作法。後出吉祥坐法也加持三處者。嘉會壇五。師云。頂心齊(已上)加持支分者。同釋云。師云。五處(已上)此等作法上文委釋。故今唯出其梗概耳令依吉祥坐等者。嘉會壇第五云。瞿醯云。其阿闍梨與其弟子。如法護身令坐其中央。師云。當引弟子坐華臺上結所得部印(以左脚踏蓮華門右脚踏華臺坐之)今云。
當先結薩埵印後至本尊灌頂所而結所得部印也。然使其受者面向西坐也。瞿醯下文云。若作傳法灌頂。應面向西坐。若作息災灌頂。向北坐。若作増益灌頂。向東坐。若作降伏灌頂。向南坐(七右)亦復次上釋灌頂壇曰。唯置一門。門向壇開也(二十右)應知小壇門向東開。故入東門直向西坐也。嘉會壇注師説。以左脚踏蓮華門。右脚踏華臺坐者。依阿闍梨灌頂儀軌。彼軌云。次當引所灌頂者。左足踏華門。右足踏華心(七左)蓮華灌頂別傳儀軌(蛟龍洞沙門仲軫述)云。先上左足踏蓮臺縁。應觀超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得登初歡喜地○上右足踏蓮臺中。
應觀登第十法雲地授職灌頂之位○次以右足踏青白蓮華上結跏趺坐。是妙覺究竟授職灌頂之位(已上)智證胎藏瑜伽記注。青龍入壇作法云。左脚踏壇縁蓮華門。右脚踏蓮臺。便坐其上(已上)登壇作法古今行儀。少無相違。可貴可貴。但常途傳法受者。向東而坐。與瞿醯説尤似相違。第十三(轉字輪品)云。
次引弟子將向大華王曼荼羅(謂壇外先作灌頂壇處也九右)此文大華王曼荼羅者。指大壇歟。爾乃東方。又略出經(四之十七)説灌頂壇作法。入帝釋方門坐蓮華臺上。是受者受西也。兩部相對胎藏受者。可向東歟。猶可決之(已上)光云。第十三言大華王漫荼羅者。此即灌頂正覺壇也。投華等作法已。次引受者方向灌頂壇所。故云次引將向也。兩界同一。灌頂壇門東開。弟子向西而坐。深義更問吉祥坐者。凡有三説。一瑜伽軌云。息災作吉祥坐。與慈心相應。交兩脚竪膝。右壓左(六右)準提(二十一右)烏芻澁麼(十左)建立(八右)等軌坐相同。二不空羂索經第九云。若扇底迦三昧耶。應以面北。結跏趺坐。吉祥之坐(十五左)是文結跏趺坐名吉祥坐也。三不思議疏釋經吉祥坐云。吉祥坐者。右脚著左髀上。亦言半跏坐是也(下之二十三)雜祕云。玄賛要集十一云。降伏坐等者。以左押右。故名降伏坐。二者吉祥坐。以右押左。此方以左爲尊。以右爲卑。西國以右爲尊。以左爲卑。此則以右押左。
以尊押卑也(已上)此等文以半跏坐爲吉祥坐也所有塗香華等者。釋獻以塗香華等二句。灌頂以前供養小壇諸尊。然雖有十三尊。以受者爲本。故常云受者供養也。瞿醯下(護摩品)云。其阿闍梨當以牛酥與香相和。用軍荼利眞言持誦其香薫其弟子(六左)此説焚香。具支第九云。次奉焚香薫之。所謂牛酥與香相和。用軍荼利眞言。持誦薫其弟子(已上)可知之先已如法等者。第五云。至日將夕。預備香華燈燭等。皆令素辦。瞿醯云。於漫荼羅北面一處。以白色規畫。辦事眞言辟除諸難。置諸供具也○齎持供物往詣漫荼羅所。先應一一具法加持。如供養次第中説(十四)亦可於大等者。以上一十三尊同於小壇可獻供物。此亦以小壇狹小故。十二尊於大壇供養之。至灌頂時請小壇也。嘉會壇五云。師云。或四瓶及十二尊供物置於大壇中供養之。所以爾者。第二壇狹少不宜布列供。故先於大壇上供養十二尊竟。然後供養弟子(已上)如來下挾門者。大日如來下挾門。即持明院門也。問。四執金剛於何處可供之。答。雖無其釋準祕密品。十六金剛在持明院二明王中間。是其處歟。或又四執金剛居壇四隅。無狹少妨。故於小壇可供養之。是以四執金剛無其釋乎
又備新淨等者。釋上蔭幢幡蓋句。瞿醯下(護摩品)又辦新淨白傘。於上懸華鬘。復懸白色綵帛。以曼荼羅主眞言。持誦其華等○即將其傘當蓋於上(六右)今所云。白傘非傘蓋行道。受者供養間阿闍梨自執傘覆弟子上也。若依陀羅尼集經。則覆蓋於師資。彼文云。次遣二弟子各擎一蓋。一紫。一緋。緋蓋覆弟子。紫蓋覆阿闍梨(明本十三之二十五取意)問。此事當世都不行之。上古行儀如何。答。些些疑問云。阿闍梨自執白傘。以覆其上○以辦事眞言加持(文)此儀式今有次第。曾不見唐中行用之法。一一垂示(已上)若爾和漢兩國同從上古不行此事歟復令餘人等者。瞿醯下(護摩品)云。復令餘人執淨犛牛拂及扇香爐(六左)所以令持牛拂并扇者。此受者供養讃時。即爲拂扇受者身也。而今於此非作此事。只執持之而令隨從。至後作此事也。香爐不絶香煙。爲薫弟子身也扇字。印本作前字。此寫誤耳。石山小野華藏院諸本皆作扇字。又瞿醯本文作扇字也。但當時行用或拂扇倶用之。或用拂。不用扇也犛牛拂者。一切經音義第七云。犛牛亡交切。説文西南夷長髦牛也。今隴西出此牛也(六左光云。即今猫牛。又髦牛尾可爲旌旄。支韻陵之切。義同小補平等)出曜經第十九云。犛牛晝夜護尾恐有斷絶。寧亡命根。失妻息。不使尾毛墜落于地(十五左)法華義疏第四(方便品)云。如犛牛愛尾者。犛牛以癡故愛尾。衆生以癡故起愛。又由愛尾故爲人所得而遂害之。故愛尾是害身之具。衆生愛五欲故備受衆苦(下之三十三左)
問。依此等文犛牛癡之甚者。今何以之作拂乎。答。以一物或喩善或喩惡。是常例也。今約善用之也。修行方便經云。譬如猫牛護尾。一毛著樹。守樹而死不令斷毛。比丘護法戒亦復如是。一微之戒守死不犯(已上)可思之又於箱中等者。瞿醯下云。箱中置衣。并盛商佉及筋(嘉會壇云。師云。金錍)諸吉祥物○令人執(六左)於此非授。自初置之以標供養儀也。置衣者。是爲脱濕服別著淨衣也。下文曰。阿闍梨親爲著衣(二十三左)即是也并持四寶之瓶等者。瞿醯下云。又執四瓶。令住傍邊(六左)具支第九云。又執四瓶令住傍邊(金剛頂云。其壇周圍界外想四月輪使四淨人持上寶瓶。住月輪中。如四菩薩已上)
并奏攝意等者。是正釋奉攝意音樂句。略出經第四云。即引所灌頂者。入帝釋方門。坐蓮華臺上。以種種華塗香燒香油燈幢蓋清妙音樂。而以供養。如不辨者。隨力作之。所以爾者。是人坐佛位處故也(十七左)馬鳴菩薩等者。付法藏因縁經(吉迦夜共曇曜譯)五云。馬鳴敬諾當受尊教。於是頒宣深奧法藏。建大法幢。摧滅邪見。於華氏城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衆生故。作妙伎樂。名頼吒●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説苦空無我之法。所謂有爲諸法如幻如化。三界獄縛無一可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中雲須臾散滅。是身虚僞猶如芭蕉。爲怨爲賊。不可親近。如毒蛇篋。誰當愛樂。是故諸佛常呵此身。如是廣説空無我義。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衆伎中。自撃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爲道。時華氏王恐其人民聞此樂音捨離家法。國土空曠王業廢壞。即便宣令。其土人民自今勿復更作此樂(七左)北三宮御記云。頼吒和羅經一卷。一云羅漢頼吒和羅經。此翻曰國護。亦國名也(已上)瞿醯經中但等者。彼經下(護摩品)云。若得辦者。應作音聲(六左)所以引此文者。上來攝意音樂。阿闍梨當自奏之。若不能爾。不名兼綜衆藝。然至末代多闕兼綜衆藝徳歟。其奈之何。但爰如瞿醯説。若得辦者。應作音聲。還知若不辦者。亦使餘人作之無失。爲示此意即引此文。但字有意。學者可知經云吉祥等者。明受者供養讃也。吉慶等三種讃。是嘆法報應三身功徳也用此慶慰等者。釋如是而供養等二句且出吉慶等者。慧琳浴像儀軌云。誦行願吉祥等讃。音聲絲竹引衆先行(六左)依此文者。吉祥讃於唐朝亦行之乎説此偈時等者。誦讃毎一句終。即拂其身。自者一義云。指阿闍梨。一義云。指弟子。當時行用阿闍梨執拂拂之。前義合師傳歟。問。以白拂拂身意如何。答。千手經云。若爲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已上)千光眼經云。若欲解脱一切障難者。當修白拂去(已上)問。上擧白拂與扇。今何唯出拂耶。答。理明房集記云。愚案云。白拂扇倶拂惑障煩惱義也。仍重不用扇歟(已上)阿闍梨復當等者。釋親對諸如來等二句。是正明灌頂法也。瞿醯經下(護摩品)云。其阿闍梨普應頂禮曼荼羅中一切諸尊。爲灌頂故至誠啓請(六左)問。啓白詞如何。答。具支第九云。今撿諸文。其詞未見。隨意可陳(已上)嘉會壇五云。其詞未見。隨意可陳(已上)即持寶瓶等者。瞿醯下(護摩品)云。即應奉持前所持誦百遍之瓶。徐徐當繞於曼荼羅。繞三匝已。
復以三種眞言持誦其瓶(六左)具支第九釋瞿醯即應奉持等疏即持寶瓶等文云。次持在前加持弟子之日召請持誦之瓶(文不云勅。義準四瓶可持初一)繞曼荼羅三匝(在前明王眞言加持。正作曼荼羅。日三時持誦文云。以不動加持。次以四大菩薩眞言各加持一瓶。今者繞曼荼羅之時。義準宜以明王眞言加持。後撿念誦結護法云。持誦本尊眞言繞行)次更如法加持四瓶(瞿醯云。以三種眞言持誦其瓶者。是隨得三部者也。今於傳法如前。更以四菩薩眞言加持已上)此釋言約其意難得。今委釋之。在前加持弟子之日。指第六日也。召請持誦者。瞿醯上(簡擇弟子品)説第六日法曰。其欲灌頂瓶置五穀等物。及著華枝置少許水。以明王眞言持誦其瓶。奉獻閼伽。
薫香召請(十左)今護摩品即應奉持前所持誦百遍之瓶者。即指弟子品加持灌頂瓶文。何以知爾。前引弟子品次文云。正作曼荼羅日。三時持誦其瓶(上之十左)作曼荼羅日者。第七日也。弟子品讓後日。護摩品指前日。彼此符合。具支注言可持初一者。安公意初繞曼荼羅時。唯持初一瓶。後如法加持時。加持四瓶歟。是則自宗意以初爲總。以後爲別。故持初一瓶自攝後三瓶。但自門行用四瓶各別繞曼荼羅。即持寶瓶句可通四瓶也。次注言在前明王等者。指第六日加持。正作曼荼羅等者。第七日前引弟子品意也。彼品雖云三時持誦。而不出其眞言。疏文則出總別加持眞言。故引合之云文云以不動等也。次注言今者繞曼荼羅等者。正明繞時眞言。即出兩説。如文知之。次注意瞿醯約學法灌頂故。以三種眞言隨所得部加持之。今經約傳法灌頂故。以四菩薩眞言加持也。三種眞言者。嘉會壇五云。
復以三種眞言加持其瓶者○今復以三部心重加持之○或云。三種悉地眞言歟(以上具支料簡)今私案之自門行用繞壇之時用四菩薩眞言。四瓶各別持誦之。豈不用其本眞言耶。復更如法加持者。明加持弟子法。如上所明。著蓮臺時加持弟子。今復更加持之。故云復更也。其加持法次下明之。即至弟子所等文是也先用囉字等者。具支第九云。至弟子所。先想弟子以爲阿字。阿字方壇中安弟子。次用羅字爲火燒之。悉成灰已方用四瓶。次第灌之。(義釋隨用四瓶可誦其瓶眞言)即想鍐字之水。猶如白乳。而注死灰之中。以生佛芽(已上)當段釋雖不出阿字。勘下文以字燒字觀。此經大宗故。安公加釋阿字。總意云。先觀弟子身爲●字方壇。是法性大地也。次以●字燒●字者是也。其時自身悉成灰已。當以四瓶灌之(灌時即明自門他門自流他流所傳不同。更問)灌瓶水故此灰作●字門。其色純白。而從此中出生五字。譬如世間燒地灌之則生種子。次持其五字輪者。五輪塔婆三摩耶形。猶如從世種子生芽。帖決云。謂初以字燒字之後。於灰中以四瓶(四者五也祕之也)灌之。是即爲生種子也。即依阿字之地上灌水。故種子即生(五字也)次即成塔形。是佛芽也(十二之三十二)即此意也。他門意初種子芽生之位。名佛芽。灌頂後成佛身之位。名樹王灌頂。如次配因果二位。兩度以瓶水灌弟子頂。所用印明等各別也。自門意不及兩度灌頂。印明用心等難載紙上更問問。瞿醯下云。繞三匝已復以三種眞言持誦其瓶。於其頂上而作手印。并誦根本眞言。還誦此眞言。與彼灌頂(七右)此文意如何。答。古來依此文師師意別也。入曼荼羅鈔第六云。依上經意。師先用其部印明。加持弟子頂上了。次誦其眞言。正灌頂也(已上)依此文者。三部印明倶師所作也。嘉會壇五云。於其頂上而作手印。并誦根本眞言者。根本眞言是前云。四寶成四大菩薩眞言也。還誦此眞言。與彼灌頂者。言此眞言者。是今云三種眞言也。又三種眞言或謂。三種悉地眞言歟。依此釋者。手印根本眞言者。四菩薩也。還誦此眞言者。三部心。或三種悉地眞言也。玄靜傳法灌頂次第云。依瞿醯意還令弟子結三部心印。當誦三部眞言。以中臺瓶灌頂。此是傳法者行法也。若隨得三部及持明者。當準金剛界法。五瓶中隨用其一也。但先各誦瓶眞言。而灌之。若作傳法。或得餘尊。宜先授其而復作傳法也(已上)依此釋者。指三部印明。如人壇鈔。但印令弟子結。明阿闍梨誦之次觀暗字等者。三摩耶形變成尊形。是正成佛位也。具支灌頂第九云。次想。弟子頂上暗字轉成中胎。又從此字放百字光成三重焔。以現三重百字之輪并中胎藏。作四重輪種子之字。如次布置咽心齊。變此四處陀羅尼身。顯四重曼荼羅身。已成普門法界身也(已上)爾時弟子等者。曼荼羅身與普門法界身。如次淺深二重。第十八云。陀羅尼形者。謂總束眞言輪而以爲身。即成普門身。由住此總持身故。於一切衆生前示所喜見身。説應機法○同入佛智(二十七右)準此釋者。曼荼羅身者。自成一曼荼羅身也。普門法界身者。於一切衆生前示所喜見身。説應機法(已上)光云。今文與第十八稍異。第十八言普門身并總持身。即今普門法界身也。但今文意如鈔主言淺深二重。漫荼羅身者。今日弟子爲阿闍梨所加持之身也。普門法界身者。弟子方到自證之地。而所得遍一切身也。其淺深意可見
次當引至一處(乃至)悉地供養中説者。嘉會壇第五云○瞿醯下云。次阿闍梨自手執其衣。與彼令著。金剛頂云。引出壇外。換去濕服。別著淨衣。若是刹利居士。著本淨衣。即於壇内置下小床。以儭其濕衣。引入坐已○或師云。弟子成佛之儀已了。何更坐於下小床。須坐第二壇中授與其道具等。今云。此下小床是置濕衣施阿闍梨之具。非弟小座。故更不須前釋。引至一處。脱換濕衣。畢已更可還著華臺。然後如法供養(已上)前言於箱中置衣者。即爲於此而用之也(已上)光云。略出文曰以儭其濕衣。儭與襯通(正字通)意曰。刹利居士著本濕衣。故置小床即以襯之。而不點汚其壇上也。如嘉會壇引或師説。置下小床以爲別座。而設難問。甚乎疎解。亦嘉會壇主意。儭者此達嚫(此云財施)義。下小床上置其濕衣以施之師。此解之誤尚過或師。若達嚫義刹利居士不作施耶。已著本衣。何用施阿闍梨。應知以下小床襯其濕衣也首冠白繒等者。受者後供養也。於別處改濕衣著新衣。更還著灌頂壇。作冠繒等供養也。嘉會壇第五云。二首冠白繒(師云前令坐蓮臺。以華鬘冠飾其身。以爲瓔珞。爾後未有脱置之文。而今更云首冠白繒。應是前華鬘上更著白繒。今云。既脱上衣之時皆悉脱却嚴身之具。故復更説嚴飾之事已上)問。用白繒意如何。答。隨求陀羅尼經下云。五天竺國法。若授官册皆以繒帛繋首。灌頂然後授職(五右)法衡鈔第五云。疏離垢繒者。華嚴頌云。菩薩師子王頂繋解脱繒。繒喩解脱。頂喩智慧。諸功徳中爲先首故。以智慧首縁解脱理。不馳散故。如繒繋之(三十六左)問。寶冠最是灌頂要具。而上文云華冠。今文云首冠白繒。前後未出寶冠如何。答。案之首冠白繒者。是即寶冠必帶繒帛。五祕密軌云。
次結五佛寶冠印○次結金剛鬘印○如垂冠繒帛(七右)繒帛者。是冠緒也。然乃首冠者。寶冠也。白繒者。冠帶也。首冠白繒可訓之歟。或又華鬘即寶冠也。小野六帖云。第十三著受法人鬘與灌頂。此記不云授寶冠。而言著鬘。尤合疏家説歟。上文曰。以華鬘冠。私云。仁王軌説内四供養三形。鬘苫薩位即置寶冠也以香塗身等者。釋復當供養彼等二句。瞿醯下云。及以塗香塗彼身上。并與華等供養。亦以華鬘交絡兩肩。復與臂釧令著其腕(七右)略出經第四云。
又以香華種種供具供養所灌頂者(二十一右)此等經文皆説後供養也并絡膊者。嘉會壇五云。八以華鬘交絡兩肩(已上)前華鬘首加之。準前供養文。言以華鬘冠飾其身上。可知之。令華鬘絡兩肩。爾乃可獻二種華鬘歟。天台流灌頂道具加絡膊。依此文也。或又以前華鬘至此可絡肩歟(已上)光云。絡歴各切。増韻聯絡也(小補入藥)膊伯各切。青博肩也(同上髆字下)鈔主意以鬘絡肩也。今案。烏樞瑟摩經下成就中所出神線類乎。彼曰。天竺淨行以緤線循環合爲繩。麁如三指。名神線。絡膊(二十四右)繋金剛線者。嘉會壇五云。九繋金剛線(腰線已上)如悉地供養中説者。蘇悉地儀軌下云。次説臂釧之法。於其臂釧中。穿一活兒子等珠。以部母眞言手印持誦香華。而用供養。及柏水灑。還以此部母眞言手印請來。加持釧上。復以部母眞言手印。次第供養。乃至持誦千遍。以捺婆草作環。置左右無名指。用部心眞言。如前作法成就。乃至持誦千遍。各依本部。次第應知。其腰線法令童子搓合。以倶遜婆染(此云紅藍華)或欝金染。如前作法成就。乃至持誦千遍。於念誦時護摩時及以睡時。繋於腰間。能止失精(明本中之十四)涅槃經云。在臂上者名之爲釧。在指上者名之爲環(北本四十之二右)嘉會壇五并具支第九。此次明施濕衣法。嘉會壇五云。施濕衣法(六)次於壇内置下小床。以儭其濕(已上)具支第九同之(已上)光云。如上已辨。具支嘉會二主師弟相承謬解。蓋是未禀其吾毘盧眞言正統之所致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八(畢)
此卷之中頗加今解。此誌其師傳。以貽後學耳。寶永第二仲秋之念慧光記
又此卷所解本疏有亂脱曰(一)伊舍尼方名解脱(三)經云中央○?幟也(二)復次深祕釋者○四奉教者也(四)復次四寶所成瓶者以下如文
此外尚讀亂脱。今詳文旨未佳。故不出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又阿闍梨先用囉字(乃至如此傳授也者。以下明授道具作法。金錍明鏡等偈第九卷委釋之。然今於此作釋。則當段明作法次第。故先釋段而示之耳。問。胎藏界授五股杵法無之耶。答。嘉會壇第五金箄前出此作法。文云無畏儀軌云。觀羽持五智。授與彼雙手。諸佛金剛灌頂儀(隨三部可改句)汝已如法灌頂竟爲成如來體性故汝應受此金剛杵。
略出經中誦此偈已有眞言(已上)具支灌頂第九同之。無畏儀軌者。指攝大儀軌。彼軌中卷文也法輪法螺眞言者。下品(光云。下品者指經第四密印品也)説之。如嘉會壇第五引之。奇特佛頂經(不空譯)上。説灌頂内作法中云。阿闍梨自令弟子灌頂。吹螺撃鼓。作諸音聲。如國王受灌頂(二十左)法螺者。名稱普聞表示也。撃鼓常途作法中未見之
阿闍梨次當(乃至)傳法螺偈也者。此明傘蓋行道法。瞿醯下云。阿闍梨自手執其傘。令彼弟子繞曼荼羅。繞三匝已(七右)此作法當經并略出經不出之。偏依瞿醯説也阿闍梨當誦等者。指傘蓋行道讃也吉慶吉祥極吉祥者。今私推之。依下釋者。吉慶讃約應身成道。讃歎受者徳也。然乃吉祥約報身成道。極吉祥約自受用正覺欽。但以法報二身則非此界所見。且擧應身爲例。而令讃歎。故下文唯出吉慶一種也。些些疑文云。此土有吉慶讃。無吉祥讃。又吉慶讃聲調如何。或用歡喜聲。或用佗傺之聲(少似憂愁之音)今用何調(已上)光云。大原四十帖曰。慈覺大師傳吉慶讃是歡喜聲也。東寺傳哀歎聲是也(十五之三十右)或可誦等者。嘉會壇第五云。
覺大師口傳九偈文是也(已上)九偈讃與當卷所出讃大異。但彼初段與當卷第四段意大同歟。大原四十帖第十五云。師曰。吉慶九偈之讃謂之九頭龍讃也。九偈充九頭(三十右)子細可尋之。大師請來梵字吉慶讃當彼九偈讃歟。自門通途所用。梵讃九偈之中初三段也。又具支灌頂第十。注略出經吉慶漢語四段讃云。私撿大日經義釋。具有嚩駟羅阿避庾經十一偈讃。此文彼中四偈之者也(已上)可知之
一吉慶讃異本
八家總録云。
大吉慶讃二卷(二本連云一卷仁)梵字吉慶讃一卷(海)梵字吉慶伽陀九首一本(仁)梵唐兩字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吉慶伽陀讃一本(仁大日經義釋引縛駟羅阿毘庾經及略出經。同用灌頂法下之十六左)
復至西門等者。瞿醯經下云。至西門前即數禮拜。其傘隨身來去蓋頭(七右)二龍廂衞處者。經上文云。及二大龍王難陀跋難陀對處廂曲中。通門之大護(一之二十四)第五釋云。於通門第二重廂曲之中置二龍王。右曰難陀。左曰跋難陀(二十八右)具支灌頂第九云。次至第三西門難陀跋難廂衞(已上)疏所云第二重者。實是第三重也。如云次往第二院。又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通門北遜那守門者。南優婆遜那守門者也。蘇悉地經下(明本三之十六)以遜那優婆遜那爲第三院守門者。以難陀跋難陀爲第二院守門者。準此説者。今所云二龍者。遜那等歟。上文釋投華在處云。
遜那優婆遜那二龍王守衞之處(八左)又其證也即當爲説等者。即在西門授四重禁。是又雖第九卷釋之。今於此豫示其次第也瞿醯云等者。嘉會壇第五云。瞿醯云。其阿闍梨啓請諸尊。作如是言。我某甲與某甲灌頂畢已。今付屬諸尊。令持明藏(師云。令持明藏者。是隨得三部阿闍梨者是也。今傳法者先已受持明藏。故今可云令傳明藏也)作是語已。應放其傘。令彼起立對曼荼羅前(師啓之問令弟子長跪。故今令起立)次爲説三昧耶戒。汝今已成曼荼羅持明阿闍梨竟(師云。持明阿闍梨者。是三部持明阿闍梨者也。今傳法者。先已成就持明阿闍梨。故可云傳法阿闍梨)諸佛菩薩及眞言主一切天神已共知汝。若見有人堪爲法器。怜愍彼故。當與作曼荼羅教令持誦(○然撿上文云○汝已於祕密藏中隨順修學。具足明了堪能教授於他○傳持流布。故順此文耳。但是可爲傳法者説之。若持明者可除堪能教授於他并傳持流布之句已上)光云。此註文言師云。即指安然具支灌頂第九文也。問。玄靜闍梨所釋頗似有謂。但瞿醯文説持明阿闍梨。而言與作曼荼羅。何釋持明者除之乎。答。此有二意。一順靜師釋而可通之。謂初擧持明者。
次文可云諸佛菩薩及眞言主一切天神已共知汝於祕密藏中隨順修學。後擧傳法者。前文或可云令傳明藏。或可云成就傳法阿闍梨。前後影略互顯兩意也。二違彼師釋亦可成義。當時行用傳法灌頂之時。唱云令持明藏。師傳尤叶經説。何前後文被二類乎。凡持明言有二。一受持明藏。是約學法。二傳持明藏。是約傳法。今瞿醯持明者。是傳持流布之義故。前後文非相違。得名無盡。庶勿守株。問。瞿醯文言爲説三昧耶戒者。是何戒乎。答。嘉會壇五云。彼經云爲説三昧耶戒者。即是汝今等教誡文也。非是指此經四重也(已上)依此釋者。即表爲説三昧耶戒。而説其戒。云汝今已成就等也然此經中等者。嘉會壇第五云。而今案文意。義釋禮拜之次示説戒言。引瞿醯是爲開示彼經有啓請詞。
并以彼經教誡文而準此經者法螺偈是也(已上)意云。彼偈吹無上法螺。以開示衆生之表示也。啓請教誡雖不説之。更無闕失過也如西方世人(乃至)正法尊重也者。以下對世間灌頂明正法灌頂也。明世間灌頂中。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并隨其大小列次陪奉者。隨人所統領是各別。故作此釋。大師護摩口決云。凡天竺國王及輪王并州縣之主宰。受職位則移酌取所部山河之水。坐所管之地圖上。聽説先代聖帝惡王治亂之事。并誓發盟言灌頂。然後臨子其位(已上)可思之今此法王子等者。四卷楞伽第二云。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眷屬圍繞。衆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黄金瞻匐日月光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十三右)
法王遺訓者。合説古哲先王法。即是四重禁戒等也
一輪王灌頂
第十五云。譬如世間刹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爲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衆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寫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
自今以後所有教勅皆當奉行(十八左)八十華嚴第三十九云。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慢。建大幢旛。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隨在灌頂刹劉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爲轉輪聖王(六右)仁王疏法衡鈔(遇榮)第四云。正法念説。輪王受職之時。皆於白月十五日齋沐陞殿。父以白牛右角。盛四大海水。取一切種子。安在角中。灌王子頂。於正灌時。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具足千輻。出妙光明來應導王。如是名爲金輪王受職位。又餘三輪王受職亦同(三十右)此文并華嚴文意。父王授灌頂。私云。當段釋與第十五釋大同。當段則不必局輪王灌頂。廣通西方世人州縣主宰等受職歟。以圍陀梵士爲授與師。以象寶爲座。從象牙上令流注水。彼華嚴經并正法念經。別説轉輪王受職法。然以白象寶爲太子座也。隨求經下云。五天竺國法。若授官榮皆以繒帛繋首灌頂。然後授職之(七右)第十五文言嚴飾子身者。謂繒帛等也。或云。弘決一云。草名象牙(一之七十)當段釋指此草云象牙也(已上)光云。今疏家釋只是象牙而非華也
一象牙華
涅槃經第八(如來性起品)云。譬如虚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華。若無雷震華則不生亦無名字(十四左)同疏第九云。虚空譬今教。象牙譬佛性。冶城素法師解。別有象牙華。要聞雷別生華。無雷華則不生。若從來諸師相傳。此是眞象牙。若震雷時牙上則有華文現也。經中明優鉢羅分陀利象。當是遂此華名之。爲牙上華文似優鉢羅華。名優鉢羅象。又似分陀利華。名分陀利象也(已上)私云。舊譯仁王經下云。臺中大衆持雷吼華。
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四右)此中雷吼華者。是當象牙華歟。又新譯仁王經下云。持曼陀羅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衆會(四右)此中曼荼羅華則當舊經雷吼華也。青龍疏云。曼荼羅者。此云適意華。見者心悦即天華也(下一之二十二右)法華義疏(嘉祥)第二云。曼陀羅華者。河西道朗云。天華名也。中國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緑而紅(三十三右)
吉慶阿沙偈(乃至)汝也(合汝今目也十一偈)者。此出吉慶讃也嚩駟囉阿避庾經者。未渡經也(已上)光云。此十一偈中古以來只傳漢字。未見梵本。然吾故和上試出梵字。故今編入以貽後葉
●●(吉相也)●●(持也)●●●(金也)●●(山也)●●(光也)●●●(三世也)●●(導也)●(三也)●●(垢也)●●●(除也)●●(佛也)●●●(開敷也)●●(水生也光云●●乎)●●(葉也)●●(眼也)●●●●(是彼慶也光云●●●乎下同)●●●●(饒益也)●●●(最初也)(諸衆生也)
●●●●●(彼所宣説也)●●●(勝法也)●●●(不動也)●●(宣説也)●●●(三世也)●●(人也)●●(天也)●●(應供養也)●●(法也)●●(殊勝也光云●●乎)●●(寂也)●●(能作也)●●●(諸衆生也)●●(世間也)●●●(第二也)●●(善也)●●●●(嘉慶也)
●●●(正法也)●●(相應也)●●(聞也)●●●(喜慶也)●(富也)●●(衆也)●(人也)●●(天也)●●(非天也)●●●(應供者)●(愧也)●(吉祥也)●●(功徳也)●(富也)●●●(殊勝也)●●●(衆也)●●(世間也)●●●(第三也)●●(善也)●●●●(嘉慶也)
●●●●(如彼慶也●●如也然乃●●乎)●●●●●(昇兜率天也)●●●(宮也)●●(藏也)●●(亦如也)●●(此也)●●●(下也)●●●●(於衆生也)●●●(利益也)●●●(與帝釋光云●●●乎)●●(天也)●●●●●(圍繞者)●●●●●(如來也)●●●●(彼慶也)●●●(得也)●●(寂也)●●(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宮城也)●●(勝也)●●●(古云迦毘羅)●●●(名也)●●(天也)●●(大也)●●●(徳也)●●●●(歎也)●●●●(敬禮也)●●(亦如也)●●●(不思議也)●●●●(善者)●●●●●(如來也)●●●●(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華枝條也)●●(光也)●●(華也)●●(嚴飾也)●●●(悦樂也)●●●(園名也光云●●●乎此言解脱處)●●(園也)●●(無量也)●●(天也)●●(所居也)●●●(導師也)●●●(誕生也)●●●(時也)●●●●●(有盡者)●●●●(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種種也)●●(苦也)●●●●(除滅也)●●(喜悦也)●●●●(苦行處也)●●(趣也)●●●(往也)●●●(中夜也光云●●●乎)●●(亦如也)●●(天衆也)●●●●●(圍遶者)●●(禮也)●●●(作者)●●●●(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龍也)●●(王也)●●●●●(作禮者)●●(河也)●●(岸也)●●●●●(圍遶者)●●●●●(鳥行列也)●●●(寂義也)●●●(奇也)●●(得也)●●●(有也)●●●●(斷除也)●●●●(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世尊也)●●(樹也)●●(王也)●●(根下也光云●●乎)●●(慈心也)●●●(力也)●●●(降伏彼也)●●(無量也)●●(魔也)●●(黨也)●●(種種也)●●●●(異類也)●●●(有也)●●(遍人間也)●●●●(至天也光云●●●●乎)●●●●(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如彼慶也)●●●●●●(上妙也)●●(法也)●●(輪也)●●●●(古曰波羅奈)●●(住也)●●(於也)●●●●(善逝者)●●(導師也)●●●●(希奇也)●●(人間也)●●(時也)●●●●●(有盡者)●●●●(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如彼慶也)●●●●(作利益也)●●●(第一也)●●●(吉義也)●●(福也)●●(利也)●●●(饒益也)●●(聖也)●●(衆也)●●●(稱讃嘆也)●●(遍也)●●●(説也)●●●(世尊也)●●●●(能寂)●●(師子也)●●●●(彼慶也)●●●(得也)●●●●(寂作也)●●(汝今日也)
一十一偈分別
密鈔第六云。有十一偈。前三偈歸依三寶。次七偈八相成道。然於八中而合涅槃。如下疏指。後一偈總結三歸(四十七右)疏鈔第二云。第一偈讃具足好相之徳。第二讃所説法深奧。第三讃應供福田僧(以上三寶)第四讃在天降天利益之徳。第五讃在胎中徳。第六讃誕生盡後邊身之徳。第七讃越城修身處之行。第八讃受乳沐浴徳。第九讃樹下成道徳。第十讃住苑説法徳。第十一讃三寶之徳及釋迦如來本行之徳云云。今入灌頂行者亦如此等衆徳皆備。得等其慶言也(現本中之三十三)
私云。十一偈中初三偈如次讃佛法僧三寶。次八偈讃如來八相。今此八相異常途説相。謂一在天下天相。二託胎相。三出胎相。四出家相。五樂行相。六降魔相。七轉法輪相。八涅槃相。如次自第四至第十一之八偈。配而可知
持吉祥衆徳(乃至)大體同耳者。光云。此釋第一偈也具相金山光者。佛本行經(宋沙門寶雲譯)第三云。觀菩薩身如瑩金山種種珍寶以爲嚴飾○圓光如輪。在其中央。晃晃如日。五綵絳色如今折除世間厚冥。如是不久佛日當出(十一右)心地觀經一云。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耀如金山。爲度衆生出世間。能然法炬破昏暗(已上)三世之導師者。第十云。所謂三世者。世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復次三世者。名爲三界○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十九右)私云。次句除滅於三垢者。降三毒義也。或又三垢者。麁細極三妄執歟開敷正覺眼者。要略念誦經云。開敷妙覺光明眼。脩廣猶若青蓮葉(已上)華嚴經音義(慧苑)云。優鉢羅華具云尼羅烏鉢羅。尼羅者。此云青。烏鉢羅華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爲喩(一之九左)注維摩經第一云。目淨脩廣。如青蓮○肇曰。天竺有青蓮華。其葉脩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爲喩也(十七)大原四十帖云。佛眼如青蓮者。有二説。青蓮葉細故。又眼目淨若青蓮(十五之三十四)猶如水生葉者。智論第九云。陸地生華須曼提爲第一。水中生華青蓮華爲第一(七左)水生葉者。今之所取青蓮葉也
及彼所宣説(乃至)第二善也者。光云。此釋第二偈也以下例然者。以下諸偈有作寂言皆例然也
正妙法相應(乃至)第三善慶也者。光云。此解第三偈也滿句者。漢語頌云正妙法相應。
正妙竝擧爲滿一句五字也與瑜伽稍別者。瑜伽局定。欲吃多通定散歟。光云。此下有亂。
次偈釋文之中(二十九右)言修羅即是(乃至)非天者即解今偈人天修羅等句也與阿羅訶不同者。第一云。次阿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徳故。應受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爲名也(一本之二十九右)謂阿羅漢應供是約所供。今應借即約能供也
如在兜率陀(乃至)同彼慶也者。光云。此解第四偈也如在兜率等者。明在天下天相。但依因果經等云。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必生兜率天。爲諸天説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爲諸衆生隨宜説法。然期運將至欲下生作佛。即觀五事。一者觀諸衆生熟與不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縁誰最眞正應爲父母。又欲下生時現五種相。一者菩薩眼見瞬動。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衣受塵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然諸天見此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謂言。菩薩不久而捨我等。菩薩告諸天言。善男子當知。諸行皆悉無常。我今不久捨此天宮。生閻浮提。于時諸天聞此語已。悲號涕泣。心大憂惱(一之九取意)兜率天者。法衡鈔第三云。覩史多天者。此云知足天。由彼天衆於五塵境不極貪著。知欲樂足故(三之十五)問。何故一生補處菩薩必住都率陀天耶。答。智論第四云。佛宮居中道故。都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生中國。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羅婆國。行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爲人説法。中夜入無餘涅槃。好中法故(十八左)梵音云蘖喇婆等者。第十四云。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云倶舍。是鞘義也。猶如世間之刀在於鞘中。此藏亦爾。故以義翻也○示現如來平等壯嚴藏。此是胎藏之藏也○此中藏者。梵音名掲訶。即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竭。猶如大寶之藏(十四)又第十六云。藏者梵云阿頼耶。此翻爲藏。或云。宮室舍宅之義(二十四左)菩提心義第一云。問。此中藏字梵音掲訶者。於藏若有種耶。答。祕密品云。大日如來入於法界倶舍。義釋二。法界藏者。此藏梵音名倶舍。是鞘義。如世間刀在於鞘中。以義翻也。此中云法界藏者。是如來所出之處謂一切如來處在其中矣。具縁品亦云。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義釋亦云。聖胎倶舍。祕密品義釋云。如來平等莊嚴藏者。此是胎藏之藏。具縁品云。天宮藏時慶。義釋云。此藏字梵音名蘖喇婆。是中心之藏。中胎藏之藏。與比吒迦倶舍等其義各殊。入祕密位品義釋云。梵音阿梨耶。此云藏也。有云。藏室宮舍之義。具縁品義釋云。阿梨耶是室義。又律中云曇無徳部。此云法藏部。故知中胎藏之藏云蘖●婆。鞘藏之藏云倶舍。流出之藏云掲訶。法藏之藏云無徳藏舍之藏云阿梨耶。此吒迦者。可勘正翻(末之十九)如華嚴等經廣説者。八十華嚴五十八(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有十種所作業。何等爲十。所謂爲欲界諸天子説厭離法。言一切自在皆是無常。一切快樂悉當衰謝。勸彼諸天發菩提心。是爲第一所作業。爲色界諸天説入出諸禪解脱三昧。若於其中而生愛著。因愛復起身見邪見無明等者。則爲其説如實智慧。若於一切色非色起顛倒想。以爲清淨。爲説不淨皆是無常。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爲第二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入三昧。名光明莊嚴。身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隨衆生心以種種音而爲説法。衆生聞已信心清淨。命終生兜率天中。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爲第三所作業。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以無障眼普見十方兜率天中一切菩薩。彼諸菩薩皆亦見此。互相見已論説妙法。謂降神母胎。初生出家往詣道場。具大莊嚴。而復示現往昔已來所行之行。以彼行故成此大智。所有功徳不離本處。而能示現如是等事。是爲第四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方一切兜率天宮諸菩薩衆。皆悉來集恭敬圍繞。爾時菩薩摩訶薩欲令彼諸菩薩皆滿其願生歡喜故。隨彼菩薩所應住地所行所斷所修所證。演説法門。彼諸菩薩聞説法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各還本土所住宮殿。是爲第五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時。欲界主天摩波旬爲欲壞亂菩薩業故。眷屬圍繞詣菩薩所。爾時菩薩爲摧伏魔軍故。住金剛道所攝般若波羅蜜方便善巧智慧門。以柔軟麁獷二種語。而爲説法。令魔波旬不得其便。魔見菩薩自在威力。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爲第六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知欲界諸天子不樂聞法。爾時菩薩出大音聲遍告之言。今日菩薩當於宮中現希有事。若欲見者宜速往詣。時諸天子聞是語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皆來集會。爾時菩薩見諸天衆皆來集已。爲現宮中諸希有事。彼諸天子曾未見聞既得見。已皆大歡喜。其心醉沒。又於樂中出聲告言。諸仁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法皆悉無我。涅槃寂滅。又復告言。汝等皆應修菩薩行皆當圓滿一切智智。彼諸天子聞此法音。憂歎咨嗟。而生厭離。靡不皆發菩提之心。是爲第七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不捨本處。悉能往詣十方無量一切佛所。見諸如來。親近禮拜。恭敬聽法。爾時諸佛欲令菩薩獲得最上灌頂法故。爲説菩薩地名一切神通。以一念相應慧。具足一切最勝功徳。入一切智智位。是爲第八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爲欲供養諸如來故。以大神力興起種種諸供養具。名殊勝可樂。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供養諸佛。彼世界中無量衆生見此供養。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爲第九所作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出無量無邊如幻如影法門。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示現種種色種種相種種形體種種威儀種種事業種種方便種種譬喩種種言説。隨衆生心皆令歡喜。是爲第十所作業。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種所作業。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能於後下生人間。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現十種事。何等爲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足下放大光明。名安樂莊嚴。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趣。諸難衆生觸斯光者。莫不皆得離苦安樂。得安樂已。悉知將有奇特大人出興于世。是爲第一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覺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彼宿世一切同行諸菩薩身。彼諸菩薩蒙光照已。咸知菩薩將欲下生。各各出興無量供具。詣菩薩所而爲供養。是爲第二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於右掌中放大光明。名清淨境界。悉能嚴淨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若有已得無漏諸辟支佛。覺斯光者。即捨壽命若不覺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餘世界中。
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有見衆生皆亦徒置他方世界。唯除諸佛神力所持應化衆生。是爲第三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兩膝放大光明。名清淨莊嚴。普照一切諸天宮殿。下從護世上至淨居靡不周遍。彼諸天等咸知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生。倶懷戀慕悲歎憂惱。各持種種華鬘衣服塗香末香旛蓋伎樂。詣菩薩所恭敬供養。隨逐下生。乃至涅槃。是爲第四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於滿字金剛莊嚴心藏中放大光明。名無能勝幢。普照一方一切世界金剛力士。時有百億金剛力士。皆悉來集隨逐侍衞。始於下生乃至涅槃。是爲第五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分別衆生。普照一切大千世界。遍觸一切諸菩薩身。復觸一切諸天世人。諸菩薩等威作是念。我應住此供養如來教化衆生。是爲第六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大摩尼寶藏殿中放大光明。名善住觀察。照此菩薩當生之處所託王宮。其光照已。諸餘菩薩皆共隨逐。下閻浮提。若於其家若其聚落若其城邑。而現受生。爲欲教化諸衆生故。是爲第七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
從天宮殿及大樓閣諸莊嚴中放大光明名一切宮殿清淨莊嚴。照所生母腹。光明照已。令菩薩母安穩快樂具足成就一切功徳。其母腹中自然而有廣大樓閣。大摩尼寶而爲莊嚴。爲欲安處菩薩身故。是爲第八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兩足下放大光明。名爲善住。若諸天子及諸梵天。其命將終。蒙光照觸皆得住壽供養菩薩。從初下生乃至涅槃。是爲第九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隨好中放大光明。名曰眼莊嚴示現菩薩種種諸業。時諸人天或見菩薩住兜率天。或見入胎。或見初生。或見出家。或見成道。或見降魔。或見轉法輪。或見入涅槃。是爲第十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身於座。於宮殿於樓閣中。放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光明。悉現種種諸菩薩業現是業已。具足一切功徳法故。從兜率天下生人間(十八至二十二)立世等論者。貞元入藏録下云。立世阿毘曇論十卷陳眞諦譯一袟。題云。立世阿毘曇藏。或云。十五卷亦名天地記經(已上)立世阿毘曇論(陳天竺三藏眞諦譯)卷第五云。
天非天鬪戰品第十八云云(初右)此品中説帝釋與阿脩羅鬪戰之相。天者帝釋。非天者阿脩羅也。
故同論第六(云何品第二十)云又非天故名阿脩羅(三右)可知之故互文耳者。今説下天。偈云如去。次説託胎。偈云善來。是約義便而互文耳。謂下天約去彼之時。故用如去名。託胎約來此之時。故云如來也。或又上對註云如來。今偈文云如去者。前後互顯。故云互文耳歟(已上)光云。初義爲好。請詳下釋若人於祕密藏等者。守護經第八云。受佛灌頂。即於此生得菩薩分。一生當證無上菩提(六右)瞿醯經下云。不久出離生死苦海。當得無上菩提之果。及其灌頂者具如是等無量功徳(十三右)
如在迦毘羅(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第五偈也如在迦毘羅等者。初四句説天稱禮相。次二句明與無量菩薩來。此中自攝入胎住胎之二相也先明入胎相者。佛本行集經云。爾時菩薩冬分過已。至最勝春初之時。一切樹木諸華開敷。正取鬼宿星合之時。爲彼諸天説法要。悉令歡喜。爾時菩薩於夜下生。當欲降神入胎時。彼摩耶夫人當其夜。白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從今夜欲受八禁清淨齋戒。
所謂不殺生·不偸盜·不婬劮·不妄語·不飮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無義語。時淨飯王即報夫人言。心所愛樂隨意而行。我今亦捨國之位隨汝所行。菩薩正念從都率下。託淨飯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脇而住。是時大妃於睡中。夢見六牙白象乘空而下入於右脇。夫人覺已。明旦即向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於昨夜作如是夢。此夢瑞相誰占夢師能爲我解。時淨飯王喚八婆羅門大占夢師。八婆羅門等來聞王語已説偈言。若母人夢見白象入右脇。彼母所生子三界無極尊。夫人所夢其相甚善。大王今者當自慶幸。夫人所産必生聖子。彼於後時必成佛道。名聞遠至。時淨飯王聞諸占師説。心大歡喜。多以財施(七之初略鈔)問。釋迦託生刹利淨飯家。所由如何。答。智論云。佛生二種姓中。若刹利若婆羅門。刹利種勢力大故。婆羅門種智慧大故。
隨時所貴佛於中生(五十之十二取意)遺教論住法記(元照述)云。西竺有四種姓。攝一切姓。
一刹帝利(謂君王種)二婆羅門(謂淨行志道種)三毘舍(謂商賈種)四首陀(謂農田種)釋迦是刹帝利中一姓。故云復示等。諸佛出世善巧利物。若土清淨人尚徳行。即於婆羅門姓中生。若土穢濁人尚威勢。即在刹帝利姓中生。今釋迦出於濁世。示生貴族使群物畏敬。率皆從化故(十一左)毘舍首陀二族卑姓非上尊之所託。故毘婆尸尸棄毘舍婆三佛生刹利種。拘樓孫拘那含迦葉三佛受婆羅門種。釋迦出剛強之世故。託刹利種以振威。彌勒生善順之時故。居婆羅門種而標徳。三世諸佛亦復如是矣。次明住胎相者。智論第五十云。菩薩母得如幻三昧力故。令腹廣大。無量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及天龍鬼神。皆得入出胎中。有宮殿臺觀。先莊嚴床座。懸繒旛蓋。散華燒香。皆是菩薩福徳因縁所感。然後菩薩來下處之(十二右)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世尊即以神足。母摩耶身中坐臥經行。敷大高座。縱廣八千由旬。金銀梯陛天繒天蓋。懸處虚空。作倡妓樂不可稱計。復以神足東方去此娑婆世界萬八千土菩薩大士皆來雲集。南西北方四維亦爾。復有下方六十二億刹土諸神通菩薩。亦來大會。上方七十二億空界菩薩。亦來雲集入胎中(一之二左)當段經雖正説住胎。兼含入胎意故。上來入住二胎之文略勘之耳迦毘羅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迦毘羅皤窣都。迦毘羅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處上古有仙。曰黄頭。依此修道。西域記云。勢比羅伐窣堵。舊曰迦毘羅衞訛也。或名迦維衞。或名迦夷。此云赤澤。或名婆兜釋翅搜。此云能仁住處。音訛也。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毘羅衞者大千之中也(十一右)梵本如彼等者。曳懵蘖●翻如彼慶。彼旬中含時義故云勝宮城慶時。此釋須在前偈。而今疏主隨便釋耳(已上)光云。今案此釋。現行和訓未快。宜改梵本如彼慶中即含時義此是菩薩等者。釋如在迦毘羅等二句也亦如華嚴等者。八十華嚴第五十九(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有十種事。何等爲十。佛子菩薩摩訶薩。爲欲成就小心劣解諸衆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薩示現處胎。是爲第一事。菩薩摩訶薩爲成熟父母及諸眷屬宿世同行衆生善根。示現處胎。何以故。彼皆應以見於處胎成熟所有諸善根故。是爲第二事。菩薩摩訶薩入母胎時。正念正知無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無錯亂。是爲第三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常演説法。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無量神力無邊智慧。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才勝用。是爲第四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集大衆會。以本願力教化一切諸菩薩衆。是爲第五事。菩薩摩訶薩於人中成佛。應具人間最勝受生。以此示現處於母胎。是爲第六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見菩薩。如明鏡中見其面像。
爾時大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詣菩薩恭敬供養。是爲第七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他方世界一切最後生菩薩在母胎者。皆來共會。説大集法門。名廣大智慧藏。是爲第八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時。入離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嚴飾悉皆妙好。兜率天宮不可爲比。而令母身安穩無患。是爲第九事。菩薩摩訶薩住母胎時。以大威力興供養具。名開大福徳離垢藏。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威爲演説無邊菩薩住處法界藏。是爲第十事。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十種事。若諸菩薩了達此法。則能示現甚微細趣。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爲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微細趣(初二)乃至十方等者。釋猶若不思議句也對前偈等者。釋如實善來者句也如菩薩等者。還釋諸大威徳天等二句。所以前後作釋者。爲連次下汝今亦於等文也如在華園慶(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第六偈也梵云枳娑攞瑜者。初句華園者。梵云枳娑攞瑜。是林樹兼條帶葉而有華之總之也。故上註云華枝條也。次句光華者。正約華體。是名補澁波。華鬘散華等華名補澁波。於彼華園中。此光華嚴飾。華園光華總別不同。故以梵語甄別之也。梵語雜名云。華(●●補澁波二合)蘂(●●●計捨羅)林(●●嚩泥)園(●●烏汝也●二合曩又阿羅麌已上)菩薩初誕生時等者。因果經云。菩薩處胎滿十月。身諸支節及以相好皆悉具足。夫人憶入園遊觀。王勅後宮端相婇女八萬四千。以用侍摩耶夫人。又擇取八萬四千端正童女。齎持香華。往藍毘尼園。王又勅諸群臣官夫人。皆悉侍從於是。夫人乘寶輿。與諸官屬及婇女。前後導從往藍毘尼園。爾時復有天龍八部。亦皆隨從充滿虚空。十月滿足。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夫人見後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布。極爲茂盛。即擧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脇而出。太子生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華。大如車輪。菩薩即墮蓮華上。無扶持者。自行七歩。擧其右手而師子吼云。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説是語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机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於虚空中吐清淨水(修行本起經云。龍王兄弟左雨温水右雨冷泉上之十左)一温一冷。灌太子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之十五至十六略鈔)八十華嚴第五十九(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生。何等爲十。所謂遠離愚癡。正念正知生。放大光明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住最後有更不受後身生。不生不起生。知三界如幻生。於十方世界普現身生。證一切智智身生。放一切佛光明。普覺悟一切衆生身生。入大智觀察三昧身生。佛子菩薩生時。振動一切佛刹。解脱一切衆生。除滅一切惡。映蔽一切諸魔。無量菩薩皆來集會。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十種生。爲調伏衆生故如是示現(三右)●微尼者。翻梵語集第九云。嵐毘尼園亦云依彌尼。此云斷亦云盡(已上)光云。此本乎經音義一(十左)亦曰解脱處又有無量等者。知論第三十三云。法性生身者。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所以者何。如不思義解脱經説。佛欲生時。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在前導。菩薩從後而生。譬如陰雲籠月(四右)如滅除在家(乃至)得如彼慶也者。光云。此解第七偈也如滅除在家等者。本起經云。諸天皆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急去遠此大火之聚。爾時太子思如是已。至於後夜。淨居天王及欲界諸天充滿虚空。即共同聲白太子言。内外眷屬皆悉眠臥。今者正是出家之時。爾時太子即自往至車匿所。以天力故車匿自覺而語之言。汝可爲我牽犍陟來。爾時車匿聞此語已。擧身戰怖。心懷猶豫。一者不欲違太子令。二者畏王勅旨嚴峻。思惟良久流涙而言。大王慈勅如是。又今非遊觀時。又非降怨敵之日。云何於此夜之中而忽索馬。欲何所之。太子復語車匿言。我今欲爲一切衆生降伏煩惱結賊故。汝今不應違我此意。爾時車匿擧聲號泣。欲令耶輸陀羅及諸卷屬皆悉覺知太子當去。以天神力眠臥如故。車匿牽馬而來。太子徐前而語車匿及以犍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世間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縁甚難成就。車匿聞已。默然無言。於是犍陟不復噴鳴。爾時太子見明星出。放身光明。徹照十方。師子吼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於是諸天捧馬足。并接車匿。釋提桓因執蓋隨從。天即便令王北門自然而開。不使有聲。車匿重悲門閉下●。誰當開者。時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太子於是從門而出。虚空諸天歌讃隨從。至於天曉所行道路已三踰闍那。時諸天衆既從太子至此處。已所爲事畢忽然不現。太子次行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撫背而言。所難爲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唯汝一人獨能隨我。甚爲希有。我今既已至閑處處。汝便可與犍陟倶還宮也。車匿聞此語已。悲號啼泣。迷悶躄地。不能自勝。於是犍陟既聞被遣。屈膝舐足。涙落如雨。我今云何而捨太子獨還宮乎。太子答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吾今爲欲滅諸苦使故來至此。諸苦斷時。然後當與一切衆生而作伴侶(已上光云。今考修行本起經并瑞應本起經。未見此文。疑是轉引)佛本行集經云。太子脱寶冠。與車匿報大王。而説偈言。假使恩愛久共處。時至會必有別離。見此無常須臾間。是故我今求解脱○又説偈言。我若不捨此重擔越度諸苦達本源。未證解脱坐道場。終不虚爾還相見○爾時太子從車匿索取摩尼雜飾莊嚴七寶鞄刀。自以右手執於刀。從鞘拔出。即以左手攬捉紺青優鉢羅色螺髻之髻。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左手擎擲置空中。時天帝釋以希有心生大歡喜。捧太子髻。不令墮地。以天妙衣承受接取。爾時諸天以彼勝上天諸供具。而供養之(準觀佛三昧經。太子髮長一丈二尺五寸一之丈三左意)爾時淨居諸天大衆。去於太子不近不遠。有一華鬘。名須曼那。其須曼那華下化作一淨髮人。執利剃刀。太子語淨髮師。汝能爲我淨髮以不。其淨髮師報太子言。甚能。即以利刀剃太子髮(依南山感應記者。一切凡聖不見菩薩頂。故太子自剃之已上)時天帝釋生希有心。所落之髮不令一毛墜墮於地。一一悉以一衣盛之。將向三十三天而供養(十八之初至十一略鈔)苦行處梵云者。謂怛布嚩嚢。是苦行處梵語也上具出之。故今唯云梵云不出其詞也。如向引本起經言。太子出宮次行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今言苦行處者。指此處歟。非釋迦六年苦行處。彼處伽闍山苦行林(尼連禪河側)也。又八大靈塔名號經(法賢譯)云。二十九載出王宮。六年雪山修苦行(二右)循身處者。謂不淨觀名循身觀。蓋作此觀之處故。云循身處歟如華嚴等廣説者。八十華嚴第五十九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出家。何等爲十。所謂爲厭居家故。示現出家。爲著家衆生令捨離故。示現出家。爲隨順信樂聖人道故。示現出家。爲宣揚讃歎出家功徳故。示現出家。爲顯永離二邊見故。示現出家。爲令衆生離欲樂我樂故。示現出家。爲先現出三界相故。示現出家。爲現自在不屬他故。示現出家。爲顯當得如來十力無畏法故。示現出家。最後菩薩法應爾故。示現出家。是爲十。菩薩以此調伏衆生。佛子菩薩摩訶薩。爲十種事故示行苦行。何等爲十。所謂爲成就劣解衆生故。示行苦行。爲拔邪見衆生故。示行苦行。爲不信業報衆生令見業報故。示行苦行。爲隨順雜染世界法應爾故。示行苦行。示能忍劬勞勤修道故。示行苦行。爲令衆生樂求法故。示行苦行。爲著欲樂我樂衆生故。示行苦行。爲顯菩薩起行殊勝乃至最後生猶不捨勤精進故。示行苦行。爲諸天世人諸根未熟待時成熟故。示行苦行。是爲十。菩薩以此方便調伏一切衆生(五左)涅槃經二十一云。與諸師學書算計射御圖讖伎藝處在深宮。六萬婇女娯樂受樂。出城遊觀。至迦毘羅園。道見老人乃至沙門法服而行。還至官中。見諸婇女。状貎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塚墓無異。厭惡出家。夜半踰城。至欝陀阿邏羅等大仙人所。聞説識處及非想非無想處。既聞是已諦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捨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年(六左)同第二十七云。盛年捨欲如棄涕唾。不爲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樂於閑寂。爲破邪見六年苦行(二十九右)優曇華等者。佛本行經第三云。甚難値遇優曇鉢華。如華難遇。佛亦甚難(十一左)初與無明等者。第三云。一生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十七右)然今初與無明父母別。往初法明道之處。頗似前後相違會之。第三約淺略十地。當段約深祕十地。故二文雖異。其位等同也。或又今所云無明者。約十二因縁中無明。此無明煩惱是生死根本。故云無明父母。非指第三妄執也
大日經演奧鈔第二十九(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九卷(釋經二具縁品)
又如彼龍王(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第八偈也又如彼龍王等者。以下明樂行相也已到苦行等者。因果經云。爾時大子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即便前進迦闍山苦行林中。是憍陳如等五人所止住處。即於尼連禪側。靜坐思惟。觀衆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正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乞者亦以施之。爾時憍陳如等五人。既見太子端坐思惟修於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復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痩有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滿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閻浮樹下。所思惟法。離欲寂靜。是最眞正。今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槃因。我伏雖復節節有那羅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後作道。作是念已。即從座起至尼連禪河。入水洗浴。洗浴既畢。身體羸瘠不能自出。天神來下爲案樹枝。得攀出池。時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難陀波羅。時淨居天來下勸言。太子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歡喜。于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華。上有乳糜。女人見此生奇特心。自取乳糜。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呪願之。今所施食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使施家得色得力得捨得喜。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太子即復作如是言。我爲成熟一切衆生故受此食。呪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悦。氣力充足。堪受菩提。爾時五人既見此事。驚而怪之。謂爲退轉。各還所住(三之八至十一)法華義疏(嘉祥)第四云。五人退不還國。畏淨飯王誅之。進不給侍太子。謂佛無道。故頓止鹿林。毘婆娑云。三人計苦行得道。二人計受樂得道。二人見佛苦行。便謂佛無道。故往鹿園。三人三年供養佛。後見佛食乳糜。復謂佛受樂故無道。亦捨佛往鹿園○言五人者。一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鞞。四跋提。五摩男拘利(四十右)涅槃經第二云。善男子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飮食。爲諸聲聞説。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一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不食(南本二之三右)同第二十一云。捨至樹下。且修苦行。滿足六年。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復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糜。受已轉至菩提樹下(北本二十一之六)付法藏因縁經一云。捨至樹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爾時復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爾時有二牧牛女人。欲祠神。故以千頭牛搆取其乳。飮五百頭。如是展轉乃至一千。即取其乳煮用作糜。涌高九尺。不棄一渧。有婆羅門問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祠樹神。婆羅門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於是女人便奉菩薩。即爲納受。而用食之。然後方詣菩提樹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覺。於波羅捺爲五比丘初轉法輪(十右)問。苦行無義利者。何故經六年乎。答。智論第三十四云。或有菩薩。於惡世邪見衆生中。爲除衆生邪見故。自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文佛。於漚樓頻螺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外道言。我等先師雖修苦行。
不能如是六年勤苦(十一左)謂外道等或以苦行計爲眞道。故先超彼苦行。而渉六年纔食麻米。然後謂苦行無義利。受糜洗浴。其時外道翻邪歸正。有此利益。是以苦行六年。更作樂行也已青雀之瑞者。因果經云。菩薩獨行趣畢波羅樹。自發願言。坐彼樹下。我道不成要終不起。菩薩徳重地不能勝。于時歩歩地爲震動。出大音聲。爾時盲龍聞地動響。心大歡喜。兩目開明。曾見先佛有此瑞應。作是念已。從地踊出。禮菩薩足。時有五百青雀。飛騰虚空。右繞菩薩。雜色瑞雲及以香風而隨映拂。爾時盲龍以偈讃曰。菩薩足踐處地皆六種動。發大深遠音。我聞眼開明。又見虚空中青雀繞菩薩。瑞雲極鮮映。香風甚清涼。此等諸瑞相悉同過去佛。以是知。菩薩必定成正覺(三之十一)如本行經者。貞元入藏録上云。菩薩本行經三卷失譯(已上)同録下云。佛本行經七卷宋寶雲譯。或一名佛本行讃傳(已上)又云。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附闍那崛多譯。或名賢集經六帙。玄應音義入賢聖集(已上)菩薩本行經無此説文。佛本行經第三云。空中清明飛鳥相和。柔軟悲鳴。今日十力一切智成(十二)行集經二十六云。爾時菩薩持草行時。中路忽有五百青雀。從十方來右繞菩薩三匝。訖已隨菩薩行。又復五百拘翅羅鳥四方而來。如前圍繞。又復五百孔雀而來○五百白鵝。五百鴻鶴。五百白鴎。五百迦羅頻伽之鳥。并其五百命命之鳥。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五百白馬耳烏黒駿尾秕朱長而披散。五百牛王竝皆斛領猶如黒雲(四左)思惟諸法等者。八十華嚴第五十九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爲十。所謂詣道場時。照曜一切世界詣道場時。振動一切世界。詣道場時。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詣道場時。覺悟一切菩薩及一切宿世同行衆生。詣道場時。示現道場一切莊嚴。詣道場時。
隨諸衆生心之所欲而爲現身種種威儀及菩提樹一切莊嚴。詣道場時。現見十方一切如來。詣道場時。擧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有超隔。詣道場時。
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一切諸王。各不相知。而興種種上妙供養。詣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一切諸佛如來。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爲十。菩薩以此教化衆生(六左)
猶如婆伽婆(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解第九偈也坐道場樹下等者。涅槃經第二十一云。轉至菩提樹下。破魔波旬。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北本二十一之七右)八十華嚴第五十九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何等爲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皆現其前。咸擧右手而稱讃言。善哉善哉。無上導師。是爲第一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皆悉護念與其威力。是爲第二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諸菩薩衆。悉來圍繞。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養。是爲第三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道場。是爲第四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是爲第五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尼。名最上離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雲法雨。是爲第六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以威徳力興上妙供具。遍一切世界。供養諸佛。是爲第七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住最勝智。悉了知一切衆生諸根意行。是爲第八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善覺。此三昧力能令其身充滿三世盡虚空界一切世界。是爲第九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離垢光明無礙大智。令其身業普入三世。是爲第十未曾有事。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何等爲十。所謂爲濁世衆生樂於鬪戰。欲顯菩薩威徳力故。示現降魔。爲諸天世人有懷疑者。斷彼疑故。示現降魔。爲教化調伏諸魔軍故。示現降魔。爲欲令諸天世人樂軍陳者咸來聚觀心調伏故。示現降魔。爲顯示菩薩所有威力世無能敵故。示現降魔。爲哀愍末世諸衆生故。示現降魔。
爲欲顯示乃至道場猶有魔軍而來觸惱此後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現降魔。爲顯煩惱業用羸劣大慈善根勢力彊盛故。示現降魔。爲欲隨順濁世界所行法故。示現降魔。是爲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來力。何等爲十。所謂超過一切衆魔煩惱業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廣大禪定故。成如來力。圓滿一切白淨助道法故。成如來力。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別故。成如來力。其身周遍一切世界故。成如來力。所出言音悉與一切衆生心等故。成如來力。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成如來力。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異。於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來力。得善覺智三昧。具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故。成如來力。是爲十。若諸菩薩具此十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七左至九左)問。正降魔相如何。答。因果經第三云。爾時菩薩在於樹下。發誓言時。天龍八部皆悉歡喜。於虚空中踊躍讃歎。時第六天魔王宮殿自然動搖。於是魔王心大懊惱。精神躁擾。聲味不御。而自念言。沙門瞿曇今在樹下。捨於五欲端坐思惟。不久當成正覺之道。其道若成。廣度一切。超越我境。及道未成。往壞亂之。爾時魔子薩陀見父慘粹。而往白言。不審父王何故憂慼。魔王答言。沙門瞿曇今在樹下。其道將成超越於我。今欲壞之。魔子即便前諫父言。菩薩清淨超出三界。神通智慧無不明了。天龍八部咸共稱讃。此非父王所能摧屈。不煩造惡自招禍咎。魔王三女形容儀貎極爲端正。妖冶巧媚善能惑人。於天女中最爲第一。熏以名香。佩好瓔珞。一名染欲。二名能悦人。三名可愛樂。三女倶前白其父言。不審今者何故憂愁。公即寫心語諸女言。世間今有沙門瞿曇。身被法鎧。執自在弓。鏃智慧箭。欲伏衆生壞我境界。我若不如衆生信彼皆悉歸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及未成道。欲往摧挫壞其橋梁。於是魔王手執強弓。又持五箭。男女眷屬倶時往彼畢波羅樹下。見於牟尼。寂然不動。欲度生死三有之海。爾時魔王左手執弓。右手調箭。語菩薩言。汝刹利種死甚可畏。何不速起宜應修汝轉輪王業。捨出家法習於施會得生天樂。此道第一。先聖所行。汝是刹利轉輪王種。而爲乞士。此非所應。今若不起。但好安坐勿捨本誓。我試射汝。一放利箭。苦行仙人聞我箭聲。莫不驚怖惛迷失性。況汝瞿曇能堪此毒。汝若速起可得安全。魔説是語。以怖菩薩。菩薩怡然不驚不動。魔王即便挽弓放箭。并進天女。菩薩爾時眼不視箭。箭停空中。其鏃向下變成蓮華。時三天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徳人天所敬。應有供侍。我等今者年在盛時。天女端正無踰我者。天今遣我以相供給。晨昏寢臥願侍左右。菩薩答言。汝植小善得爲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美。而心不端。婬惑不善。死必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免之甚難。汝等今者欲亂定意。非清淨心。今便可去。吾不相須。時三天女變成老姥。頭白面皺。齒落垂涎。肉消骨立。腹大如鼓。拄杖羸歩不能自復○時菩薩心淨湛然不動。天無烟霧。風不搖條。落日停光。倍更明盛。澄月映徹。衆星燦朗。幽隱闇暝。無復障礙。虚空諸天雨妙華香。作衆妓樂。
供養菩薩(十二左至十七左)付法藏經雜寶藏經如第四卷驚發地神段鈔引之。問。正成道相如何。答。因果經第三云。爾時菩薩以慈悲力。於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眞諦○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皆悉徹見如明鏡中自覩面像○逆順觀十二因縁。第三夜分破於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于時大地十八相動。遊雲飛塵皆悉澄淨。天鼓自然而發妙聲。香風徐起柔軟清涼。雜色瑞雲降甘露雨。園林華果榮不待時。又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金華銀華瑠璃等華。七寶蓮華繞菩提樹。滿三十六踰闍那。是時諸天作天伎樂。散華燒香。歌唄讃歎。執天寶蓋及以幢幡。充塞虚空。供養如來。龍神八部所設供養亦復如是。當爾之時。
一切衆生皆悉慈愛無瞋害想○地獄苦痛暫得休息。生大歡喜。一切畜生相食噉者無復惡心。
餓鬼飽滿無飢渇想○又行十善得生天者。皆乘神通到菩提樹。在虚空中歡喜合掌。而讃歎○一切莫不歡喜踊躍。唯有魔王。心獨憂愁(十七左至二十二右略鈔)如天樹王等者。涅槃經第二十九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北本二十九之十二右)翻譯名義集云。波利質多羅此云圓生○法華文句指此爲天樹王也(三之三十四左)
如善逝導師(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第十偈也住於波羅奈等者。因果經第三云。爾時世尊又自思惟。彼王師大臣所遺憍陳如等五人瞻視我者。皆悉聰明。又過去世於我發願。應先聞法。我今宜當爲此五人先聞法門。又自思惟。古昔諸佛轉法輪處。皆悉在於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又此五人所止住處。亦在於彼。我今應往至其住處轉大法輪。思惟已。
即從座起詣波羅奈國○至憍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所止住處○當佛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爲廣説四諦。于時四人於諸法中。亦離塵垢。得法眼淨。時彼五人見道跡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證道跡。我等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鬢髮自落。袈娑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爲是常。爲無常耶。爲是苦。爲非苦耶。爲是空。爲非空耶。爲有我。爲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説是五陰法。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是爲佛實。四諦法輪是爲法寶。五阿羅漢是爲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爲諸天人第一福田(二十四右至三十左略鈔)涅槃經第二十一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波羅捺爲五比丘初轉法輪(光云。已上北本二十一之七右。南本十九之五左。以下二本共考無文。後賢更詳)既成道已梵天勸請。唯願如來當爲衆生。廣開甘露。説無上法○佛言。梵王諦聽諦聽。我今當爲一切衆生開甘露門。即於波羅捺國。轉正法輪。宣説中道(已上)波羅奈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婆羅●(女點)斯國。西域記云。舊曰波羅奈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羅奈。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繞城。亦云鹿苑(十一右)法華義疏第四云。波羅掎此云鹿林。昔在王以林施鹿。故云鹿林。毘婆沙云仙人園。昔有仙人。在此處住。因以爲名。又翻爲繞河城。城有水繞。今謂。波羅捺是其通處。鹿林是其別處。迦毗羅國正是天竺之中央。諸國皆在四方也。波羅捺在迦毘羅之西。相去九百六十里。佛轉法輪處在波羅捺之北。相去二十里(三十九左)仁王疏法衡鈔第二云。波羅●斯者。舊名波羅奈國訛也。波羅者。幼小義。●斯者。仙住義。幼小仙人住此修道。得世五通。因名小仙住國(三左)以十義故等者。八十華嚴第五十九云。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何等爲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眞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脱。五者能令衆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説皆不唐損。能拔衆生諸苦毒箭。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九者於阿僧祇劫説法不斷。十者隨所説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脱三昧等法。佛子諸佛如來轉於法輪。有如是等無量種事。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衆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何等爲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衆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楽為説法故。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隨其所宜無妄説故。知三世智善了知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能測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爲十(九左至十左)意生麁重之有者。變易生死名意生之有。意生者大乘義章第八云。初地已上受生如意。名意生身(三右)密鈔第七云。隨大悲願意之所成故。不隨業生故名意生身(三右)麁重者。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立麁重名。唯識疏第十云。違細名麁。違輕名重(本之二左)又第九云。麁重有二。一漏。二有漏○自識中所有有漏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麁重。亦名隨眠(末之六十五右)見道已上斷之。至金剛心永盡也。唯識頌云。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已上)唯識論第九云。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名。性無堪忍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説爲捨。此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十八左)又第十云。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爲轉。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眞如。斷分別生二障麁重。證得一分眞實轉依。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倶生二障麁重。漸次證得眞實轉依○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位。窮未來際利樂無盡○此中意説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四右至六右)
如彼爲利益(乃至)故今略明訓詁而已者。此偈總結前來十偈。是則不似常途結文。攝萬徳歸涅槃之意也譬如初哉等者。東宮切韻云。初(陸法言云。楚魚反。釋氏云。始也。又萬物之始)哉(蘇才反。孫紬云。爾雅始也。正作裁)首(陵法言云。書文。孫紬云。爾雅始也)基(始也)肇(陵法言云。治小反。始也○亦作●。孫紬云。安肇者朋罰之始。故從戈)祖(陸法言云。則古反。薩旬云。始也。親也。始自父已上皆云祖)云(陸法言云。愚袁反。郭知玄云。始也。釋氏云。元氏也。又元服始冠人)胎(陽來反。曹憲云。始也。案胎生胎)始(陸法言云。詩止反。郭知玄云。初也孫紬云。女之初也)世尊般若涅槃時等者。上來偈中欠涅槃相。故今通妨而解釋也成正覺時者。約勝且擧成道一相。具可云三寶及以七相無二無別也。涅槃經是大涅槃能建大義。即此義也。問。若爾前七相與涅槃。一相其別如何。答。倶具萬徳雖無闕失。前七開遍法界。後一卷收一身。卷舒雖殊而其功徳更無増減。故云無二無別也。問。若爾直爾合説涅槃。何故偈中無此詞耶。答。疏主爲遮此難。次即云若就世諦等。意云。世間衆生皆見如來入滅。則云三界空虚衆生福盡。若存涅槃之言。謂非吉祥之事。故今晦涅槃名。且不言之。而雖晦名非不復説。此中結會三寶及以如來本行。即是涅槃相也三界空虚等者。涅槃經第一云。互相執手復作是言。世間空虚。衆生福盡(二右)又第一云。苦哉苦哉。世間空虚。如來不久當般涅槃(十九左)又云。聖慧日光從今永滅(二十二左)後分涅槃上云。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定。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涅槃○苦哉苦哉。世界空虚(二十四左)又云。苦哉苦哉。世間空虚。如何。於今大怖即至熱惱流行。哀哉哀哉。衆生福盡正慧眼滅(已上)然此中結會等者。如來入涅槃者。依此宗意。則入南方寶部三昧。故以舍利爲其本體。即是萬徳輪圓之如意寶珠也。後分涅槃上云。爾時世尊普告四衆。佛般涅槃汝等天人莫大愁惱。何以故。佛雖涅槃而有舍利。常存供養○何以故。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見法身即見賢聖。見賢聖故即見四諦。見四諦故即見涅槃。是故當知。三寶常住無有變易。能爲世間作歸依故(十七左)可思之(已上吉慶讃了)
金鑄偈(乃至)意在於此耳者。此解金錍偈也涅槃金箄者。涅槃經第八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佛性者。云何甚深難見難入。佛言。善男子如有盲人爲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以一指示問言。見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如來未説亦復如是。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説即便少見(北本八之十三左)若令抽醫等者。密鈔第七云。疏若令拙醫救之等者。一切衆生心目本有佛知見性。由無明覆故不得現前。若遇如來方便醫師善用眞言金籌決之。則得明了知見無礙。若令二乘等無方便拙醫決之。非徒無効。或増其灰斷等翳膜。却索迴心。或經八萬劫或六萬四萬二萬劫。再求救療。不如從初今決之免致遲迥而已(五左)如郢匠運斧等者。莊子第八(徐無鬼篇)云。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八之十二右)疏云。堊白善土也。漫汚也。郢泥畫之人也(已上)盈縮失度者。盈過。縮減也法華有盲人等者。石山小野華藏院本作法蓮。些些疑問云。法華有盲人譬喩此中當廣説之法華中無此喩。只有眇目之言。未知其由。垂説示(已上)雜鈔同之。添品法華第三(藥草喩品)云。如有生盲者不見日月星。彼便如是言。無有諸色類。大醫於生盲爲其入慈愍。往詣雪山已。上下及傍行求得於良藥順入色味處。如是等四種和合而療治。或有用齒齧。或有以石磨。或以針入身。療治生盲者。彼既得眼已。即見日月光。復作如是念。昔時無智説。是流轉衆生生盲大無智縁生轉所運無智受苦道。無智癡世中如是一切智如來大良醫出生悲愍體。彼以善方便演説最正法。無上佛覺智演説最勝乘。廣説處中際中智導師者。怖畏於流轉。爲讃異菩提。出離三界已聲聞自知住如是念。我得涅槃無垢安。當得諸法覺涅槃甘露處(十右)同經次上長行云。唯雪山王有四種藥。何等爲四。所謂初名順入諸色味處。二名解脱諸病。三名破壞諸毒。四名隨所住處施與安樂。是爲四種時彼良醫於生盲所發生悲愍。興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方便詣雪山王。到已上頂。或下入。或傍行。周遍觀察。既觀察已。得四種藥○時彼生盲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彼得眼已。内外遠近日月光明星宿諸色皆悉得見。説如是言。嗚呼我甚愚癡。我聞先説。本不信受。我今此時皆悉得見。我盲已脱。亦已得眼。無勝我者(三之七右)正法華第三(藥草喩品)同此。恐繁不引。智證大師其未披覽此等文乎究其旨歸者。弘訣云。旨者意也。歸者趣也。教意所趣名爲旨歸(二三之六十一右)
明鏡偈(乃至)汝從佛心生者。此釋明鏡偈也然與無相法等者。梵本初句不出無字。而漢本云無形像故。會其相違。經此偈文前有爲顯無相法之句。即與此句相連。故云文勢相連也。偈云形像。是本爲顯無相法故。然乃形像即無形像。故會意云諸法無形像也性本淨猶等者。釋清澄無垢濁句當知此像等者。釋無執離言説句但屬衆因縁等者。釋但從因業起句若能如是等者。釋如是知此法二句以此如鏡等者。從此以下有三鏡字。是可境字。傳寫誤歟。可考證本(已上)光云。此解未快。三箇鏡字太有深趣。吾師意云。初則譬喩之鏡。次則當體之鏡。後則一如之鏡。又私解之。其初能觀之心。其二所觀之心。其三不二之心。今祕密宗則以直約諸法令識其心。能所共名心耳所以決去等者。釋金箄明鏡承來也。華藏院本作次自明之。石山本以朱點加次字。尤宜若與此相應等者。釋爲世無比利句以能自生等者。釋汝從佛心生句法輪法螺偈(乃至)發大精進也者。此解法輪法螺偈也救世輪者。密鈔七云。疏轉於救世輪者。救世是人。輪是其法。轉諸佛之法輪。如起信言救世大悲者人名救世。下文言。如來所使行如來事。或救世即法輪。法華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名救世輪(六右)問。以輪安二足間之意如何。答。足有旋轉之功。故今令安之歟。佛足則有千輻輪相。又此意歟猶如字輪等者。密鈔第七云。謂此轉法輪非同顯教。若不解此中圓鏡漫荼羅祕密之義。失於如來深祕之意。圓鏡漫荼羅者。百字位成品偈云。彼有能知此内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
於彼常安住(六右)謂自心圓明中字印形三旋轉相成。此是内心妙曼荼羅出於音聲名轉法輪。而其音聲普遍十方名法螺也。或云。向來所説金籌明鏡法輪法螺次第。如次東西南北四點相配。而可解之。略出經次第亦如是。或祕傳圓鏡最後授之。此具支式意也三昧耶偈(乃至)兼以字門而廣釋之者。此釋三昧耶偈也前云耳語等者。第八云。用此綵淨帛。周覆弟子面門。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説之(八左)今指此文。云前云也。
或義指第五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又一偈等文(此入曼荼羅鈔義也)此義恐不宜歟。嘉會壇第二云。第三根本四重及第六菩薩四重。如出家菩薩四重禁○第五耳語一偈。如菩薩比丘比丘尼六念五觀法也○次受四根本戒。名爲眞言門行菩薩比丘比丘尼。次受耳語一偈。是同僧祇六念有部五時之法。以驗曾受具戒以否。次受三昧耶四根本重。是同已受具竟説戒相(已上)僧祇家授六念者。隨機羯磨下云。六念法(律中並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故須義如文成云)第一念知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律云。念知黒月白月兩種數法。若入聚落先須知次。此則具含道俗兩法應作念言)今朝黒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十五日)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且常作施食念等。今諸部會通隨實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自食僧食(若不常定者。應作是念言)我無請處今乞食(若自食已食。若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請處念自計。若言我有請處今依背縁(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並開背請)若言我有請處今捨與人(佛言。若一日受衆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與人。如是施與言。長老我應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
我今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與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繋我當食(三説。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飢時。依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第三念知受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憶若干腦數。諸部律論皆爾。應言)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影)受具今無夏(後若有夏。隨多少稱)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僧祇云。
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淨施者)我今三衣鉢具竝受持長衣竝説淨(後有不受持不説淨者。隨有念持念説念少等)第五念食同別(僧祇云。念別衆食。又應念言)我不別衆食(若準佛言。別衆食有八縁開者應自入。若無別衆食縁者自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別衆食縁(作此句已得食)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
念若病不病者言)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應言)我有病念須療治(十八右至十九左)入漫荼羅鈔第五云。僧祇部意授六念者。四分戒本定賓疏下云。便解僧祇六念之義。準彼僧祇第十六卷。
義準應云○第三念某年歳以甲子(乙丑等準知)正月乙丑朔(甲子等準知)二日景寅(甲子等準知)卯時一尺木二尺影受具足戒。未有夏(子丑等時木影長短隨時稱之。三夏等亦準稱之)若受戒時天陰無日但云。卯時初分受具足戒(中分後分亦準稱之已上)薩婆多授五時法者。密鈔第七云。疏薩婆多授五時法等者。如有部受戒總有五時。一謂冬時有四月。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二謂春時亦有四月。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三謂雨時但有一月。從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謂終時唯一日一夜。謂六月十六日晝夜。五長時從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獨於教中。比丘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七右)以此驗知等者。外道沙門詐稱佛弟子之比丘。即爲驗知如是等類。律中制于比丘。毎朝持六念法。六念之中第三念知受戒日時。此以受戒日時分其臘次故也。又前所授耳語一偈。阿闍梨爲結護弟子。耳語而令住菩提心(如轉字輪品釋所明)憶持不忘。故以例之今此四戒等者。當段所明四重禁也如受具竟等者。是亦且擧其例證也。入曼荼羅鈔第五云。如受具竟已等者。引聲聞具足戒。例釋之也。彼爲示聲聞戒相教四波羅夷。此亦如是。所以甄別戒性中。説其相耳(已上)凡受戒法。先作羯磨。是正受戒。此作法竟説其戒相。所謂二百五十戒等是也。今亦如是。先灌頂竟更授四戒。是正受戒。而非此外別有受戒。故下釋云。汝今以受具戒竟(九右)然乃今言如受具戒竟等者。是分證也。又義云。第六日作羯磨授戒。如正受具。第七日作耳語。所示一偈如彼六念及五時法。今授四重如説戒相。故全證也(如嘉會壇第二)光云。今詳疏意。後義爲佳。初義太鑿違文失旨如人爲他等者。此釋波羅夷名。梵波羅夷。此翻斷頭。翻譯名義集第七云。波羅夷僧祇義當極惡。三意釋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於説戒羯磨二種僧中共住故。三者墮落。捨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故。四分云。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若犯此法不復戸比丘故。偈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屍。衆所不容受以此當持戒(二十六右)光云。四分亦存三義。一斷頭。二無餘。三不共住。十誦只云墮不如意處。具如行事鈔(會本中一一之八九)眞言乘命根等者。約能詮教云眞言乘。約所詮理云正法也若於諸乘等者。棄捨之心句下。可存則成重罪之言。而今對聲聞乘。釋捨有無。故語雖似間絶。意延及於下文。得意可解(已上)光云。或者應是未再治本。十四卷本云。勿生棄捨之心如聲聞乘中等者。光云。夫聲聞戒具縁成受。若其衆縁隨捨一法。即成捨戒。而非犯罪。故行事鈔明捨戒曰。四分云。若不樂梵行者。聽捨戒還家。若復欲於佛法修清淨行者。還聽出家受大戒。増一阿含開七反捨戒。過此非法(會本上三二之二十九左)如聲聞乘人等者。光云。凡聲聞法白四羯磨。衆縁具足方成律儀。若闕一事。即是非法。故行事鈔明具縁(數滿如法)曰。若少一人。非法毘尼等(會本上三一之七右)準例可知三軍敗績者。密鈔第七云。疏三軍敗績者。三軍者謂上中下三也。敗績退敗功業也(八右)又云。三軍者軍衆也。萬二千五百人爲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都名六軍(十左)墮他勝處者。梵綱義記(法藏)第一云。波羅夷者此云他勝處。略有三釋。一約法。謂是佛弟子以所持佛戒爲自。非毀佛戒爲他。若專精不犯。則自勝於他。若破其根本。即他勝於自。以戒爲學處。持犯所依故云處也。二約業。謂魔業爲他。三約報。謂墮不如意處爲他。竝可知(二十七右)菩薩戒廣釋(安然)下云。波羅提(別)毘木乞叉(解脱)尸羅(戒)此云別解脱戒。若能堅持名波羅蜜。此云到彼岸。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若破住此岸。若持到彼岸。若能犯失名波羅夷。此云他勝處。佛法爲自勝。魔法爲他勝。持戒是自勝。破戒是他勝(已上)有人雖愛等者。指第一戒。設雖愛重正法心不棄捨。若退菩提願。則於第云戒犯波羅夷也。三乘法藏者。擧顯彰密。具可云三乘及祕密乘也普賢文殊等者。十二門論釋大乘名字云。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大(三左)文句第十云。十二門論云。
大乘者普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會本十二之二左)不同聲聞等者。光云。聲聞法中聽許捨戒。則如初戒之下已明。其捨法者。資記記引律云。我捨佛捨法捨比丘僧。捨和尚捨阿闍梨捨諸梵行。捨戒捨律捨學事。受居家法。我作淨人外道等(即頓捨也)我作優婆塞。我作沙彌(此漸捨也)須對比丘捨之。一説即成。多論所謂受如採寶。亦如登山。必假多縁多力。捨如失財。如從高墜。不假多縁。故唯一説(會本上三二之二十九左)
一心一偈無非等。光云。喪捨身命者。如雪山童子爲求半偈施身羅刹也。事具出于涅槃經聖行品(南本十三之十七)爲其僮僕者。如法華經提婆品曰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若爲我解説身當爲如僕(已上)是也略説法等者。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説有四乘。一聲聞乘。二縁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剛乘(已上)光云。今考無文。恐諳記誤。大乘同性經下曰。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
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十四左)蓋取此文意而引乎。金剛頂義訣云。如上四種衆生。初二謂二乘種姓。第三謂漸次迴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種性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上之三十三左)菩提心義第三本云。天台云。藏通三乘別圓菩薩合爲四乘。眞言行者既知一切衆生有祕密乘之性。故不可以前四乘法得度。唯眞言門當令得度○此論勝義門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可厭棄。義釋三昧耶戒中亦云。説法有四。所謂三乘及祕密乘(二左)若準此釋。別圓菩薩攝屬三乘。故加祕密乘(圓佛攝此)云四種法也。若準大師釋義。以顯佛乘尚攝三乘。而可別立眞言祕密乘也量其根器等者。第十七(方便學處品)云。於小乘人前不觀彼根。而爲説大法。或於大根人前不觀彼根。而説小法行。犯重禁。此即是方便不具。以違逆如來方便故。差機説法爲人天怨。故犯重也(二十五右)其直爾等者。此慳法財犯根本戒。其過最重。若慳世財於方便戒結其犯罪。猶是偸蘭遮之攝也。下品者。指方便學處品也開示此遮難等者。嘉會壇第二云。其四攝法者。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爲欲調伏無始慳貪及饒益有情故。應行布施。汝等能行之否(答能行。下同)爲欲調伏瞋恚憍慢煩惱及利益有情故。應行愛語。汝等能行之否。爲欲饒益有情及滿本願故。應修利行。汝等能行之否。爲欲親近善知識及令心無間斷故。應行同事。汝等能行之否。如是四法是修行處。
是事如是持(已上)具支灌頂第三同之(已上)光云。此本無畏禪要(七右)問。諸受戒法皆問七遮。今問四遮。其意如何。答。嘉會壇第二云。諸戒儀中皆問七遮。而撿金剛頂義訣云。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淺略之行相出也。其中廣相根未堪云云。而用彼梵綱中七遮問者。恐渉淺略。又法悦集陀羅尼經云。犯五逆者。三十年懺悔。乞食路中鉢得此呪。持誦成就飛十方云云。若爾七遮何妨持明。今據義釋。唯示四遮。如三昧耶四重禁中第四文云。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若能奉行者。方爲受之。不能奉行。則非摩訶薩埵。不得爲受(已上)具支第三大同之。遮難者古迹文集云。私曰。遮謂十遮。一不知自名。二不知和尚名。三未滿二十。四衣鉢不具。五父母不聽。六負債人。七奴。八官人。九非丈夫。十有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五種病人。難謂十三難。一邊罪難。二犯比丘尼。三賊心受戒。四破内外道。五黄門。六殺父。七殺母。八殺阿羅漢。九破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也(一之五右)
一切衆生亦同等者。密鈔第七云。疏亦同字輪之體者。且如字輪攬衆縁成。如以長聲阿字爲因。以長聲迦佉字乃至娑訶字爲縁。若闕一縁不成輪體。菩薩亦爾。令攬一切衆生而爲其體。若於一衆生作不饒益。損彼善根即是於一切衆生作不饒益。失同體大悲。故犯波羅夷罪也(八左)例如聲聞法等者。光云。如初二戒之下已言。凡聲聞法具縁成受。若捨一縁即失律儀。故行事鈔明具縁之中界内盡集和。曰文云更無方便得別衆故(會本上二一之七左)猶如聲聞法等者。光云。偸蘭遮者。行事鈔曰。善見云。偸蘭名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善體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也。又翻爲大罪。亦言麁惡(會本中一一之二十二)方便學處者。此指下方便學處品十善戒也。次下是等者。釋佛説三昧耶等一偈也兼有此字者。梵本三昧耶上有此之字。醫啼之字是也。指上所説四重禁而云此三昧耶也。略出第四説四重已。云此等三昧耶。同此意也即是異門等者。謂佛子是通名。善住者即別名。言異者別義也。初云佛子。即是善住戒者。故云異門説佛子之名也汝今以受等者。此釋應至誠恭敬等一偈也同彼新受戒者者。光云。聲聞比丘受戒己後五年依止。一切所作皆白其師。行事鈔引十誦曰。一切所作皆須白師。唯除禮佛法僧(會本上三三之十右)勿得卒心等者。觀智儀軌云。印契儀軌眞言應當於灌頂阿闍梨處躬親禀受。若不從師禀受決擇。而專擅作者。是則名爲越三昧耶。受及授者倶獲重罪(四左)光云。卒率也持明藏中二部戒本者。般若寺疏鈔第二云。其二部戒本未詳。可悉也(三十五右)些些疑文云。二部戒本出其律中。今何爲二部(已上)靜譽入曼荼羅鈔第五云。今所指持明藏者。可禪要所説。二部戒本者。三昧耶戒及發菩提心歟。此二部眞言既成辨諸事。所以授之(已上)私云。禪要意授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法戒中出四種眞言。其中初二三摩耶戒發菩提心兩明也。如靜譽梨傳。何其取此二明謂二部戒本乎。旨趣猶未悉也。又先師教覺上人云。二部戒本者。
此三昧耶偈及第五卷三世無障礙戒梵本歟(已上)此二種戒本疏家具出梵本。故加注釋爲傳戒要本也。但當段釋云今此中諸偈亦爾。此中偈者指三昧耶偈歟。若爾除此偈指別戒本也。又先師僧正云。弘仁官府并三學目録。以蘇婆呼蘇悉地二部經爲眞言宗所學律部。持明藏二部戒本者當之。貞元録第十四云。蘇悉地羯磨經三卷。唐云妙成就法。
此與蘇婆呼竝是呪毘奈耶(已上)大宋高僧傳第二善無畏傳云。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呪毘奈耶也。即祕密禁戒焉(五右)疏第三云。持明藏蘇悉地(二十二左)義釋第三(十一左)同之。又不空所譯觀自在大悲成就儀軌云。若澡洗時應依呪律及悉地中洗浴法事(六左)此文言呪律者。指蘇婆呼童子經歟(已上)光云。上來所引三説之中。僧正義佳。已言戒本。決是二部經卷也已今此中諸偈等者。佛子汝從今等三偈半也兼以字門等者。上來約句義門作釋。故兼約字義門而廣釋之。問。今此三昧耶戒如經説者。授道具竟而後説之。然乃於正覺壇可授之歟如何。答。不然。經云。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已上)中者大壇中也。今案經文次第。出自大壇。而於小壇作灌頂法。授道具了還入大壇。即授此偈。故云入中也。又略出經第四云。
次應引起至大壇前爲説三摩耶令其堅固告言(二十一左)是又於大壇前授之也。況又第八(二十四右)明作法段。作傘蓋行道了。至大壇西門二龍廂衞處。爲説三昧耶偈。當段次上文云。今漫荼羅中一切集會現爲證驗也(九右)是對大壇諸尊授之。故作此釋也
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乃至)非以矯飾之辭也者。以下嘆受具功徳也。光云。吾故和尚云。此即説受者徳。今灌頂時嘆徳本此文也
無作者。此無表異名也。弘訣第四云。舊名作無作。成論云教無教。新名表無表。作謂爲作。教謂教示。表謂表影。名異意同(會本四一之十三右)如聲聞法等者。先擧聲聞戒爲例也三千大千世界者。聲聞戒三千爲境界故也迄至命終者。又一期爲限量故也於一切草木者。此解壞生。壞生者拔草也自金剛際等者。此釋掘地。掘地拔草戒即五篇中波逸提之攝也今此祕密藏中等者。釋不同聲聞戒之所由也。此中有二。初明無作多少。聲聞一期爲限。三千爲境。是故所得無作尤狹少也。今祕密戒横通十方。竪該三世。是以所得功徳太無量也。軍荼利軌云。以入漫荼羅者。受得三世無障礙三種菩薩律儀。由入漫荼羅。身心備十微塵刹世界微塵數三摩耶無作禁戒(六左)即此意也。問。資持記上三云。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則局三千大千。今從圓意須論十方法界。無作之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故云竝是戒體(會本上三一之二十右)此就圓意而論無作。法界爲境。來際爲限。與祕密藏有何別耶。答。釋論第十云。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説。其圓圓海徳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説。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盧遮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故。是故無過(十四右)戒境寛狹準此可知。且約初戒云之。正法有四。謂三乘與祕密乘也。三乘者通諸顯教。則如上通達三乘段釋之。然彼圓家無作唯於其三乘中論之。即於此祕密乘非彼境界。故有所不遍也。如云初戒。餘戒例知又聲聞下。明有爲無爲別。聲聞戒以羯磨因縁始起。至無餘涅槃終滅。故名有爲戒。今此律儀本從一切智生。終入薩婆若海。故名無爲戒也。第一云。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衆縁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恒與倶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又由住斯戒。故實智増明逮見不思議中道甚深縁起。制止八顛遠離二邊。故經次云遠離邪見通達正見(末之十七)悉之本末究竟等者。光云。此借法華方便品言。而示律儀始終不出本不生際。故云皆如金剛也又如聲聞法等者。此明無作律儀初後無別。初擧聲聞戒爲例。此中具足煩惱者。即指凡位。學無學者。於聖位中前三果爲學。第四果爲無學。後今此菩薩下。正明密戒。於中有二。其正釋意約横。謂從初發心。至如來地(四十二地)位位功徳皆遍法界。若如來功徳遍滿。初心功徳不遍。是可定有増減之異。而倶遍法界。故云則與如來更無増減也。其復次釋意約堅。雖初發心功徳普遍法界與如來等。從此以後更經無量阿僧祇劫念念増進。其間功徳言心難測。故云不可思議也。是等功徳皆悉得之。是祕密藏中無作功徳也以經云等者。正合聖語以勸行者信也。經言所有福徳聚。此是分齊其未分明。故設横竪二段之釋。如是横竪無邊功徳。是善男子善女人一時能成就之。故云與彼正等也此福非一切等者。此釋以此法門當如是知句也示其入處者。釋經法門二字。門出入處。故云入處。如彼善男子善女人。入此法門。而從其法門中出生。故名佛子。法門者。即是佛口也。佛口是法理出入之門故名法門也欲令領會圓意者。釋當如是知句。初後圓具無増減異。故云圓意也譬如輪王等者。此釋彼善男子等文。但爲顯佛子義。先擧輪王太子喩也。法雲經云。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故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胎中王子必紹尊位續聖子種。善男子初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相。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所以者何。
如是菩薩必紹尊位不斷佛種故(已上)智論第二十八云。如寶瓶頂經中説。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眞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爲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雖在胎必能紹冑聖王。是故恭敬。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逆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爲衆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爲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衆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樂因縁故(十二左)佛言由彼等者。正釋彼善男子善女人句。經擧人。疏擧徳。經釋互顯
當知即是等者。正釋從來口生佛心之子句。五祕密經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則爲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註法財者。謂三密菩提心教法(一左)即身義注此文云。
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八右)法華經第二云。今日乃知眞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已上)義疏第五云。從佛口生者。上對小乘之僞。總明今大乘爲眞子。此下別約三慧。以釋眞子也。從佛教生聞慧解。故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者。從理法生思慧解也。得佛法分者。生修慧解也。故毘曇云。聞慧一向從教生。修慧一向理生。思慧或時從教。依今文思修二慧并從理生也。智度論云。外書明婆羅門從梵天口生於四姓衆生中最勝。今隨俗歎從佛口生。佛是眞梵天。從佛口生爲最勝也。從法化生者。亦是借譬歎也。如諸天等。從父母膝上忽然化生。於四生内爲最勝。今從極法而化生。乃是勝也。得佛法分者。此亦簡歎也。入佛法有二人。一貪名利。謂取財分。二悟解佛法。名取法分。今對昔者取小乘分不名取於佛法。若取大乘名取佛法。如下文云不失如來知見寶藏之分。即其事也(九葉)瑜伽論第八十四云。口所生者。從説法音而誕生故(五右)大論第四十一云。從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羅門從梵天王口邊生。故於四姓衆生中第一。以是故舍利弗讃言。汝眞從佛口生。所以者何。見法知法故。未有得道者。依佛故得供養。是名取財分。又如弊惡子不隨父教但取財分。取法分者。取諸禪定根力覺道種種善法。是名取法分。得四信故(二十八左)勝鬘寶窟下云。如佛性論言。以四義釋成佛子。一者因。謂是信心。二是縁。謂是波若。三是依止。謂三昧。四者成就。謂是大悲。又彼論云。信因如父。波若如母。三昧依止如胞胎。大悲成就如乳母。菩薩由此四義。名爲佛子。此從佛口生等四種。應是彼四義也。從佛口生者。應是信心。從佛口教生信故。從正法生者。應是般若。證正法故。從法化生者。應是三昧。以三昧修生本無今有故。得法餘財者。應是大悲。以大悲功徳財故。得之未盡故。名餘財也(末之十四左)菩薩戒廣釋(安然)下云。昔佛未出。諸外道諸大婆羅門從梵天口而生。諸天衆父母膝上化生。能得此法爲得天法分矣。如來出世破彼邪説。故説。入佛法者。從仙口生生在佛家。從法化生紹繼佛種。得佛法分。眞是佛子。故梵網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已上)其所在方等者。此釋所在方所等文也猶如聲聞經等者。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第二十四云。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衆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説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説。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二十一左)増一阿舍第十八亦有此事一切衆生等者。此釋是故祕密主等文也初入世諦者。還釋與彼正等餘義。雖入曼荼羅之階次不同。所得功徳皆與如來等也。世諦曼荼羅者。此未得瑜伽人所入七日作壇曼荼羅也。具可云所有福徳聚與初發心乃至如來等。而今約後。約勝云與如來等也。當段前後多云與如來等。準之(已上)光云。三種灌頂五種三昧耶中。印法·事業·一見·結縁·受明·傳法。皆爲世諦。是法則阿遮梨之所行也。以心·祕密共爲深密。即深行遮梨之所行也初入瑜伽等者。此已得瑜伽。人所入定中所現曼荼羅也。此有重位。十六重十三重阿闍梨。如第三釋是中亦有差別等者。通妨釋也。所有福徳聚若横若竪。一時獲得無増減別。何有初後淺深不同。今通之云。是中亦有差別無差別二。常平等常差別。是深教所談也(已上)光云。若就外用則有差別。若據内證則無差別。所謂本地加持之意。而實不二一如也已以見如是等者。釋時金剛手等文也。謂一曼荼羅功徳雖無量無邊。大論其體不過理智二法。金剛界者智。法界者理。如次配金剛手普賢所見也。今所以擧二義。第一云。時彼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爲上首(本之十七右)思之
瞿醯云阿闍梨(乃至)初品中廣明者。光云。以下即引瞿醯。委示灌頂已後教授等法。
此以今經略本而其教授等未分明故也瞿醯云等者。彼經下卷分別護摩品文也阿闍梨如上所説者。經於是説護摩作法。其文第八卷已引之。故云如上所説。非經有此言也用淨水灑等者。此有二義。一護摩法已。引其弟子而入大壇。廣示大曼荼羅尊位。時於門前即作灑水。凡是入壇之通儀也。二如上護摩即爲弟子奉獻火供。而更復爲淨其灰炭。以淨香水灑彼頂上。
譬如世錬金時先以燒火後入水也教彼大印等者。是得佛印明歟。嘉會壇第五云。教彼本印彼經云本手印(已上)令坐一處等者。嘉會壇第五云。令坐一處持誦之。彼經云持誦所得眞言(已上)具支第九注此經文云。所得者是隨得三部者也。
今於傳法宜用瑜祇經中胎藏祕法一時頓證八字眞言也(已上)光云。瞿醯經文先就受明。今所引意廣約諸餘。故改文乎。後來灌頂大阿闍梨。冀得其意而修行之自誦般若經者。瞿醯經云。次教諸弟子等。次第令坐。自讀般若經。令彼等聽(下之八右)具支第九云。師讀般若。令彼等聽。私謂。大般若經有令法久住陀羅尼。此處最要矣(已上)理明房小島流次第。即於此處出大般若經陀羅尼。準此説歟。又瞿醯經本文讀經前有儭施作法。然今此經灌頂以前投花之後。護摩供已有儭施法。故略不引。嘉會壇五云。今撿瞿醯。中間護摩之次有此儭施文。而於此次不説之(已上)可知之次爲都説等者。嘉會壇第五云。先師自誦般若經。次誦此三昧耶戒梵本。次説此戒相。次説瞿醯戒。如是教授於理可歟(已上)三昧耶戒者。嘉會壇第五注云。三昧耶戒如下説(已上)玄靜胎藏大灌頂次第云。瞿醯三昧耶戒文云。
一汝等從今日○二於摩訶衍○三凡見一切○四於尊者處○五不應於○六凡求來○七於諸有情○八於諸功徳○九常樂大乘○十所有祕密○(已上玄靜受明灌頂次第同之)尊者者。阿闍梨也。諸尊者。諸天神也無三昧耶者。光云。未受灌頂三昧耶之人也餘如供養法等者。疏主詞也。
第七卷初品有勸行制戒門正戒重禁門(不思議疏立此科目)尚當廣説教示之也
如是教授已(乃至)如彼廣説也。光云。以下又引瞿醯經文。而明教授已作法乃至撥遣法也。具文云。如是説三摩耶已。各各視彼所得本印及與眞言所屬之部。并與説彼本曼荼羅(下之八左)各各示彼等者。若受明者得佛印明三部之中。未知何部。故今於此示之也本漫荼羅者。此得佛尊曼荼羅也然後作最後護摩者。是又彼經具説護摩作法。然第八卷已具引之。故今略文而只云最後護摩也護摩竟更等者。明神供法。前供養時供養壇中諸尊。然後作修諸神供。如第八明。後供養時反之。可見施畢洗手等者。此正明後供養作法。嘉會壇第五云。後供養法施畢。洗手灑淨。與諸弟子以香花等次第供養一切諸尊。誠心頂禮并乞歡喜。啓謝云。種種香花飮食供養多不如法。甚大慚愧。願諸聖衆以大慈悲布施歡喜。出集經(已上)復執閼伽等者。明撥遣法。但準同請法一句者。疏主加之。又解界法雖不出之。理須行之。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奉送之時當以三昧耶印於頂上解之。文説雖爾師傳不然(已上)高雄口決云。解結界時儀式。先未解結之前獻閼伽。即誦偈頌文。須馬頭墻網火院。次正誦還本宮眞言也。須本尊印(十六左)須本尊印者。謂以曼荼羅主眞言一時發遣諸尊也諸供養食等者。明法事畢了分供養物法。是又瞿醯文也。又一字佛頂經第四云。其壇内財物阿闍梨分爲三分。一分施入常住。供養衆僧。一分給施貧下乞人。一分阿闍梨自受取用寫經畫像。其諸飮食亦分三分。一分施外衆僧。一分施於貧下乞人。一分施於水陸鳥獸。是入壇者皆不應食此供養食(明本五之五右)陀羅尼集經第四云。次收布施佛菩薩等錢財寶物。若其諸佛菩薩物者。應用作佛菩薩形像。般若物者。用寫諸經。若阿闍梨欲自作佛菩薩經者。自收造像寫經處用。若不作者。付屬三綱。布施金剛天等物者。阿闍梨身自用亦得(不用第一)壇中飮食其阿闍梨及弟子等皆不得食。若喫用者不得神驗。與如婢食。及餘人等乃至畜生。不入壇僧喫用亦得(十五右)大曼荼羅經(宋天息災譯)第二(阿闍梨品)云。復次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世尊凡阿闍梨所有供養曼荼羅賢聖金銀摩尼一切財物。乃至所施象馬之類。其阿闍梨受得之。後當何所用。願大牟尼爲我開説。佛言。金剛手阿闍梨應有一切所施供養之物。彼阿闍梨受已當分三分。第一分奉於三寶。第二分施與婆羅門外道尼乾子等。第三分又分作二半分。半分與阿闍梨同學。半分阿闍梨自用。又前三寶之分亦分爲三分。一佛。二法。三僧。如是分已各各受用。佛分者。得造佛像及塔廟等。其法分者。可用書寫如來一切經法。僧分者。可造種種飮食供於衆僧。阿闍梨若能如是分別次第不侵損者。彼一切曼荼羅賢聖悉皆歡喜。一切所求皆得成就。若阿闍梨分分之後。或復有人爲其知事。心住慳●侵於三寶。不依阿闍梨所有旨教者。以因果故命終之後當墮叫喚地獄。
後生人間以其餘業生於犬中(六右)瑜伽大教王經(宋法賢譯)第一(曼荼羅品)云曼荼羅所用之物盡施阿闍梨。弟子不得受。若有受者當破三昧。唯阿闍梨隨意受用(十三右)問。一字經云施於水陸鳥獸。今文言不應與狗鳥等。相違如何。答。瞿醯具文。
云不應與狗及鳥等下鳥(已上)瞿醯且嫌下品鳥獸。一字偏施水陸有情。又宗叡請來護摩法要云。供養設食不得人喫。可投水中。
及與鳥獸乞兒餓狗等(已上)此文與瞿醯説相違。更決。問。七衆之中比丘沙彌二衆僧也。何云若無僧當與七衆乎。答。雖言總云七衆。而實除比丘比丘尼。只應是其餘五衆也。又瞿醯具文。
若無僧伽應施苾芻苾芻尼及優婆塞優婆夷(已上)此文且乘語勢云苾芻歟。例如釋第七識云執我我所耳(已上)光云。惜乎鈔主出於亂世未住律儀。故暗戒學作此問答。文言若無僧者。即指次上四方僧等。是所作法結界十方僧坊。或招提僧坊也。故若無此僧坊。則當與七衆耳。七衆之中言比丘比丘尼。廣通僧坊別坊所住者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畢)
此卷之中多補其闕。是爲幼學且作之地。負識遮梨冀點治之。寶永第二龍集乙酉。仲冬後六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九卷之餘(釋經二具縁品)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故重言之也者。當品説入漫荼羅具縁支分與所要眞言之中。上來明具縁了。以下説眞言也。此於第三明阿闍梨支分之下已料簡了。其眞言雖多且出十六首。所謂大力明妃三部三昧耶金剛鎧如來眼六種供養四種嚴身眞言是也。問。上説具縁支分。中有眞言支分。何今別説十六首乎。答。上支分中所説。如來應現五種三昧道中各眞言也。今擧灌頂正作法時所用眞言。故別説之。下品所説四處輪布字百光王十二王等眞言。亦此中所攝也將顯示等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等文。當品初説支分出現漫荼羅文。
云毘盧遮那於大衆會中遍觀察已(經一之十二右)今對彼故言復觀一切衆會等也。如來本爲令不失其機會。而遍觀察此大衆也如生身等者。釋有如來出世等文。就中初擧生身廣長舌相。後今者世尊下。明法身廣長舌相也或示廣長等者。密鈔七云。疏汝經書中等者。指外道也。此因老婢施如來潘澱。如來受已祝願。九十一劫不墮地獄。往來人天。傍有外道。而詰佛言。瞿曇今時何故爲此少許所棄作此妄語耶。如來爾時出其舌相。覆其面門。乃至三十三天。而語彼言。
汝經書中頗見有如是相人而出妄語不等(十右)長爪梵志請問經(義淨譯)云。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妄語詭誑於人。由彼業力今獲斯果(一左)智論第八云。是時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潘澱出門○佛○受其施食○佛告阿難。汝見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阿難言見。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入無餘涅槃。爾時佛邊有一婆羅門。立説偈言。汝是月種刹利姓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虚妄。何況乃至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三右)經文有如來出世無量廣長語輪相者。無量廣長者。名舌相。語輪相者。舌所發眞言也。無量廣長之語輪相。即依主釋意也。經第六(百字果相應品)云。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遍至無量世界。清淨門。
如其本性表示○亦如今者釋迦牟尼世尊(六右)第十八釋云。其廣者。横遍於一切衆生界。其長云何竪窮佛界。故云廣長也(二十八右)此解釋意則以廣長横竪對生界佛界也
前已開示等者。謂當品初所現支分生曼荼羅也。是約普門身曼荼羅也。今説普門語曼荼羅也如如意珠等者。釋如巧色摩尼句。大日經指歸云。此舌如如意珠寂然無心(二十六右)巧色摩尼者。付法傳一云。一相摩尼隨色分影(一右)第十云。費只多羅○亦是巧色之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亦是雜色義(二十一右)從巧色摩尼等者。釋能滿一切願句如是應物等者。釋積集無量福徳句住不可害等者。牒釋住不可害句。結合三世無比力等文此是總説等者。此釋句字。句者處義。如意珠輪諸眞言所出生處故。名眞言句。眞言之句。依主釋也。總意云。如巧色摩尼者。能滿一切願。乃至三世無比力眞言所出之處也。如意珠輪者。即是本不生實際也。以阿字爲寶珠種子。是此意也。念誦結護云。眞如智中流出。非是作法顯現。
如巧色摩尼滿諸願(三十五右)可思之爾時一切大衆等者。釋如是言已等文無量門者。此欲令無量衆生從此門入法界故。同聲請佛也。或義云。無量門者異口。各共同聲者同音。口名面門。故云無量門也(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初義爲善。何者今此集會皆是諸解脱門所現諸善知識。然各引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曼荼羅。故曰以無量門。無量門者。
此各自所通達三摩地法門也前時名迦羅等者。智論第一云。天竺説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法中多説三摩耶。少説迦羅(二十八右至三十右)翻譯名義集二云。迦羅刊正記云。即實時。謂毘尼中誡内弟子。聽時食遮非時食。則實有其時也○三摩耶刊正記云。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智論云。除邪見故説三摩耶。不言伽羅○三摩耶説名時。亦是假名時。亦名長時短時者。不同外人定執。蓋是假説長短而無其實。故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
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爲時(五十六左)若依此文就三摩耶假時亦立長短。此與迦羅實時長短太異如一歳有三分等者。倶舍頌疏第十一云。釋云。西國之法分十二月以爲三際。謂熱寒雨。各有四月。略述兩釋。泰法師云。從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從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八月九日。從秋分已去夜増晝滅也。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二月九日。從春分已去夜減晝増也。此約晝夜停等後説増減也。光法師云。西方諸國時節不定。還隨方俗以立三際。從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爲熱際。從三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爲寒際。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五月九日。此與夏至稍得相當。此時日極長夜極短。從此已後夜則漸増。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十一月九日。此與冬至稍得相當。此時晝極短夜極長。從此已後夜則漸減(九左)西域記第二云。如來聖教歳爲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
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三右)密鈔第七(十左)同記説矣東作之時等者。尚書第一云。寅賓出日平祑東作。註寅敬。賓導。祑序也。歳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東方之官敬導出日。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註疏二之十二)東作時者春時。即如迦羅時也遇獲膏雨等者。春時之中更獲雨時。如三摩耶時也趣時者。光云。趣逡遇切。説文疾也。又行之速也(小補去遇)今宜趣時連訓速疾義也
爾時世尊既受請已(乃至)如前已釋者。光云。此釋大力大護章也此中言出等者。光云。意曰。出正梵云●●●(見金剛界軌)發生正梵云●●●●(見第十六卷)故今正翻梵本。當言發生。而會意曰出也梵云駄縛等者。釋幢旗別御作金剛界次第(號黄紙次第)曰。大供養會幢菩薩眞言●●幢(已上)第四云。計都正翻爲旗(七右)幢幡者。庭上立幢懸綵色幡以莊嚴也。旗者。幡竿首懸龜龍鳥獸等形像也(已上)光云。鈔主解釋未得其意。幡幢旗別幡集韻幟也。如今時所以莊嚴佛閣者是也。幢釋名幢童也。其状童童然也。如今時法會所以標幟法會者是也。幢爲橦義非也。旗如兵家所以指麾軍衆者是也。若言幢幡幡即幢也。若言幢旗幢即旗也旗旗密號者。其家旗文唯其徒黨軍士知之。而餘衆不知之。故云密號也。光云。十四卷本入旒旗三軍節度者。三軍如前考之。密鈔第七云。言節度者。三軍望此幢旗或進或止。而不失於節則軌度也(十左)有處亦翻等者。金剛界羯磨會幢菩薩眞言。計都怛覽。胎藏諸尊梵名寶幢佛囉怛曩計都。此於計都一名合幢旗也指麾者。麾許皮切。一切經音義二十四云。手麾許皮反。擧手曰麾。謂手指也(十四右)動止言一。光云。作言一非。宜改齊一
以戰必勝等者。密鈔七云。疏以戰必勝以攻必取者。漢高祖曰。連百萬之衆攻必取戰必勝吾不如韓信(十一右)光云。今考漢書高祖紀。曰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一下之五)不旋踵者。光云。史記司馬相如傳曰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百十七之二十五左)健行三昧者。此首楞嚴三昧之翻名也。然乃首楞嚴與高峰觀一體異名歟。光云。今祕密宗意安住阿字本不生際。或名高峰觀三昧。或名健行三昧。只是隨事異名而已爾時世尊等者。釋時佛從定起句。謂佛從定起作如是念也即時發普遍等者。釋爾時發遍等文阿闍梨言等者。此釋明妃二字。明者大慧。妃者大定。定慧相應成辨衆事。故名明妃●●是王梵語。故云王字●●即●加三昧點。故云作女聲也如彼胎藏等者十住毘婆沙論第二云。生勝由四義者。一種子勝。信大乘法爲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密爲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禪定樂爲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爲乳母故(已上)智論三十四云。復次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爲母。般舟三昧爲父。三昧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二十四右)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堅慧菩薩造提雲般若譯)云。信爲其種子。般若爲其母。三昧爲胎藏。
大悲乳養人(二葉取意)如此等文皆以定徳喩胎藏也是故説母恩等者。心地觀經第三云。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我若住世於一勢説悲母恩不能盡○若有男子及女人。爲報母恩行孝養。割肉刺血。常供給。如是數盈於一劫種種勤修於孝道。
猶未能報暫時恩○是故悲母有十徳○餘恩不過於母恩(三右至五左)指此文歟。但此經者。般若三藏元和年中譯之。然則疏主不可披覽。或於天竺有高覽歟。將又指別經歟。廣可考之。光云。疏主總指諸説。而非別有一經。無鑿則可從此三昧等者。上明從三昧起作念之相。今正消釋其文句也南麼薩婆等者。此是眞言當段即名大力大護明妃。經第四(密印品)亦名無堪忍大護明(七左)大力大護得名如前已釋。無堪忍大護者。第十三(密印品)云。此名無堪忍大護。由彼威光猛盛。如初生小兒不堪視烈日之光。此亦如是。一切不能堪忍而敢映奪之者。故名無能堪忍大護。以此護眞言之行者也(二十右)問。無堪忍者。此四大護中南方大護也。而第八云。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又持無堪忍大護皆普護之(五左)依此文者。無堪忍者。非護皆普護之。歟如何。答。古義云。無堪忍有二種。
經二(十一左)疏九(十四左)又經四(七左)疏十三(二十右)又經七(十一右)不思議疏(上之二十三)并玄法(上之五左)廣大(上之二十二右)等經軌名無堪忍眞言唯云唅缺。青龍軌(上之八右)亦出同名言云唅缺嚩博索。唯云唅缺則四方隨一無堪忍也。加後三字是總通無堪忍也。今私按之。四大護中以南方無堪忍大護爲初。然今宗意以初爲總。故南方一大護即具四大護徳。檜尾胎藏次第云。
南方無堪忍大力大護○●●(南)●(東)●(北(●(西八左)是以南方爲總之明證也。南方既爲總體。故縱雖無自餘三字。即可兼四方大護徳。開之則成四字。合之則收●●。是故於一種言。或爲別。或爲總。二義果歸一致而已。今所以不説餘大護唯説無堪忍大護者。即主四方總徳故也。以其無後三字。不可言四方隨一也
初句歸命等者。南麼(歸命)薩婆(一切)怛他蘖帝(如來)●等也。第十三云。歸命一切如來等也(二十右)即此意也。
當段意●爲諸義歟次句能除等者明覺句義云●●一切●●怖畏●●●●離等也。連云除一切怖畏等(已上)又次句歎等者。同句義云●●種種也。巧也●●●門等也。合上云種種巧門等也(已上)前二句歎佛。此一句歎法。何以知然。第十三釋第二句云。
亦是歎佛歸命也(二十右)今亦釋第三句云歎無量法門(已上)或歸敬三寶。成歸敬佛法。或唯歸命佛今眞言歸命佛法也。又義云。唯歸命佛。謂能除恐怖并無量法門。皆佛所具功徳也。故次釋或云一切如來如是功徳。或云諸佛如是功徳。功徳者。即指上能除恐怖并無量法門也次云薩婆他等者。密鈔七云。此指字應是攝字○梵語薩嚩他。此云總攝。或云一切攝故(十一右)依此釋者。薩嚩一切他攝也同入一字門者。唅欠各一字故云一字門。或二字共成一字故云一字門。或又種子字多分一字故通途云一字門(已上)光云。今按釋義。則離釋意唅欠各一字也。又合釋意二字合成一字也大乘因等者。南岳止觀云。大乘因者。所謂菩提心也(已上)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心實相也。大乘果者。亦是心實相也(已上)光云。恐是取意。今考曰。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十左)
以一切因等者。謂以諸字門義成立訶字離因縁義。即多字成一之意也。離因縁者。是淨菩提心也。問云。初云因義。後云離因縁。頗似相違如何。答。若不離因縁何爲眞因耶。譬如虚空離於他作還作諸法所依體也上加空點等者。此因果同歸之意也佉是太空等者●是大空。上點是入證之義也
般若佛母者。如上所引。智論第三十四意也於此虚空藏等者。以上離釋。以下合釋。此合釋中文有三節。初於●字虚空藏中。含養●字眞因種子。是即大護義也。吽字義即科擁護義也。次復次佉字下。約能破怨敵釋二字義。吽字義即科自在能破義也。後又訶字門下。約能滿希願釋二字義。吽字義即科能滿願義也(已上)光云。就又訶字門等文別有大事。唯傳宗正統者乃能知之今此眞言等者。梵本闕欠一字。漢本存唅欠兩字。是準下品加之。下文者。即經第四(七左)密印品也。梵字大儀軌又於當品眞言。
闕●●兩字也菩提心王者●字合上恃怙有力大人也般若胎藏者●字合上高城深池之固也(已上)光云。般若胎藏者。
向所謂般若佛母并虚空藏是也訶字菩提心等者。吽字義即科大力義也一切如來力者。
吽字義云一切如來十力等(十三右)第十三(密印品)註此眞言云。摩訶摩●大力也。
即是如來十種智力也(二十右)高祖即依此文加十字歟。或疏有異本歟佉字無量巧度門者。謂虚空雜色輪圓故。云無量巧度也猶如力士等丈。南本涅槃經第二云。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餘降伏之者。故稱此士一人當千○所以得稱當千人者。是人未必力敵於千。但以種種伎藝所能能勝千故。故稱當千。如來亦爾。降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以此因縁。成就具足種種無量眞實功徳。故稱如來應供正遍知(八右)第七句釋者。具可云第六七句。
句義云●●●●●●一切如來也●●福也●●●生也(已上)此大堅固力等者。約本性住種性。釋大力所由也又於無量劫等者。約習所成種性。釋大力所由也具修佉字等者。吽字義云。具修法行。佉字等(十三左)法行二字加之。或疏有異本歟一推外障等者。蘇悉地經疏第六云。内以惑障名爲障者。
外以毘那夜迦等名爲障者也(五右)復次外是等者。此於惑障中更分内外。煩惱障人執。麁故爲外。智障法執。細故爲内也若釋字門等者。上約聲勢作釋。下約字義作釋。吽字義即科恐怖義也以此訶字門者。吽字義改訶爲吽。疏有異本歟。
作吽尤宜也下三昧畫等者●字●●●三字合成也。三字點畫表因根究竟三句也。吽字義云。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
其一字中所開因行果等準前思之(十二左)訶字即是等者。訶字是菩提心爲因義也。菩提心是萬行幢旗也。下三昧畫相應●●二字。故云法幢旗三昧。又云高峰觀三昧也(已上)光云。此解未快。吾故和上讀曰。訶字即是法幢旗。三昧空點合故。即是高峰觀三昧。今私釋之訶字等者。此出●字本體。即是恐怖諸障法幢旗也。三昧者。下畫。空點者。上點。
此是汗摩二字相合以嚴訶字則淨菩提心法幢旗翻法界頂。此云高峰觀三昧也訶字是一切如來種子者。菩提心爲因句上點是明妃之母者。方便空竟句下畫是胎分日増者。大悲爲根句。具如吽字義釋魔事散壞者。吽字義云魔軍散壞(十四右)十四卷本同之如師子等者。涅槃經(北本二十七之二)師子吼品説此喩也。翻譯名義集二引新譯華嚴經云。
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妄見衆生漸伏退散(四十左)界内煩惱等者。密鈔第七云。疏界内煩惱等者。界謂三界。謂煩惱障惑。三界内分段生死名爲界内。若所知障惑。三界外變易生死名爲界外也。具如無上依經(十一右)
經云時一切如來(乃至)故末句更結成也者。光云。此解大力大護功徳文也六種震動義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六種震動者。如華嚴云。所謂震動踊運吼撃。初漸振爲震。漸大爲動。上下爲踊。往來爲運。大聲爲吼。相鼓爲撃。大般若云。所謂動踊震撃吼爆。動即搖動。踊即出沒。震即隱隱。撃即扣撃。吼即發響。爆即聲驚等等(十一左)智論第八云。經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
以神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云何六種動。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問曰。何以故正有六種動。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東踊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動。有種種因縁。令地大動○復次地動因縁有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提。有動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縁故。若福徳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爲小動。大動大因縁故。如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爲震動。是爲大動。今佛欲大集衆生。故令此地六種震動。復次般若波羅蜜中授諸菩薩記。當得作佛。佛爲天地大主。是時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動○復次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福徳因縁故。有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衆物。而衆生不知無常。是故佛以福徳智慧大力。動此世界衆生福徳。令知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九右至十一右)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輸入涅槃。二六方動。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三六相動。謂動涌震撃吼爆。搖颺不安爲動。●聾凹凸爲涌。隱隱有聲爲震。有所扣打爲撃。砰礚發響爲吼。出聲驚異爲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謂動等極動。餘五皆爾(已上)一切衆生心地等者。法華義疏第十一(神力品)云。依法花論意。舌相謦咳屬口業瑞。放光彈指屬身業瑞。動地謂意業瑞(二十二左)爾時一切等者。釋一切菩薩等文也(已上)光云。淺略深祕等者。謂以餘經所説地動即爲淺略。以此宗所釋地動即爲深祕也各見彼佛等者。此有二訓。一各見彼佛前亦皆説之訓之。謂十方世界諸菩薩等。各見彼佛前亦皆説此眞言也。二各見彼佛前亦皆説之訓之。謂諸菩薩各見於彼佛前説此偈也(已上)光云。二訓之中初訓尤合十四卷本文旨。何者彼無前字。但此淺略。後訓深祕。謂上已釋一切諸佛菩薩以無二境界故皆悉同聲而共説之。其意可見即寄此文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即寄此文等者。寄託也。此文者。下領解之偈文也。謂毘盧遮那從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起。説此大力大護明妃。説已普遍佛刹六種震動。時會諸諸菩薩并十方世界諸菩薩等。覩如是不思議神變。聞此明妃眞言之句。無不心開意解。如蓮華敷。寄外發之語言。表示内心之領解。同一音聲而説伽陀。復能證成此明妃大護威神之力也(十一左)猶如金剛城等者。謂高城表大智。深池表大悲也(已上)光云。演密鈔七(十二)引北齊顯祖之事。解此段文勢。此尚本乎漢蒯通語。漢書蒯通説武信君曰。皆爲金城湯池。不可攻也。註師古曰。金以喩堅。湯喩沸熱不可近(四十五之一左)
經云薄伽梵廣大法界(乃至)不敢違越也。光云。此釋入佛三昧章也梵音毘富羅等者。釋廣大法界加持句。於中正釋約本有。復次釋約修生。初中梵音毘富羅下。釋廣大二字。如是諸法下。釋法界二字。深廣無際諸法自體即名廣大法界。謂廣大者。深廣無際義。法者諸法。界者自體也。諸法自體者。下釋云。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十九右)此眞言以阿字爲體。合則爲阿字本不生。開則爲六大法界。諸佛·眞言·衆生·三種實相正指此六大法界也。以此更相下。釋加持二字也復次如男子等者。三種實相則雖從無始來法爾加持。而復諸佛不施修生加持。無發種子力用。於是慧王定妃和合加持。則於一切衆生本有法界。起佛樹花菓可敷實功能。故云生毘富羅種子也世尊普遍等者。此釋即於是時等文
聖胎倶舍者。密鈔七云。天人即是凡夫未立聖胎之衆生也。今衆生與佛感應因縁時義契合。佛現加持説此眞言。衆生信入。即是初於大悲胎藏。而託聖胎共生毘富羅法界種子。即當地前三十心也。故仁王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二右)私按。以此眞言名入佛三昧耶。入佛即有總別二意。總者一切衆生依法界加持力。皆悉託入佛母聖胎。故名入佛。當段釋此意也。別者若人纔結誦此印明則入佛地。故名入佛。立印軌説此印明云。由此加持故身即同如來(十右)要略念誦經云。此印威力能令佛地顯現(已上)即此意也。然密鈔約信入人釋當段文。今意不爾。有信無信無一衆生不託聖胎。宜得總別兩意隨處而消文耳
世尊如是等者。此釋從此定起等文。入佛二字向釋法界加持等文其義自顯。故不用別釋也三昧耶等者。即釋三昧耶四義。此是四義又各分二。初約如來。後約衆生。且釋平等義之中。如來現證等者。即約如來。是故出誠等者。約衆生。自餘三義準此知之如來現證者。密鈔七云。疏謂如來現證等者。即初證得之時。簡異宣説之時(十二左)見一切衆生等者。衆生旦暮所作種種身語意。皆與三重曼荼羅諸尊等。故云悉皆與如來身等。本有性具禪定智慧。與中胎本地身等。故云與實相身亦畢竟等也。如來者。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約化他立名。三重曼荼羅以方便示現加持妙用故名如來身也。中胎本地身以本有常住不壞眞實故名實相身也出誠諦言者。即阿三迷等眞言也能作金剛事業者。若有衆生誦此眞言。無盡莊嚴與如來等。從此以後所有所作無非佛業。一一事業爲内外諸障不所破壞。故云金剛也言驚覺義等者。疏鈔二云。第四義通能所(三十六右)如來以一切等者。此約警覺所化人也亦以此驚覺等者。此約驚覺能化尊也令起深禪定窟等者。光云。此依涅槃經文作釋。南本二十五曰。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勇猛大悲爲尾。
安住四禪清淨窟宅爲諸衆生而師子吼(二左)又曰。晨朝出穴頻伸欠呿(二右)若有眞言行人等者。以上約如來。以下約衆生。此中約驚覺能化作釋。其驚覺所化義準此釋之持明者等者。持明訓之。此約法體即云明門。亦約修行即云明行。謂一一法門一一修行。皆以破無明顯實智云明。今持此明。故曰持明也乃至者。初從發三昧耶本誓願。終至盡此誓願。永不漏失。若有人疑。此三昧耶誓願盡後即可漏失。故今爲遮此疑次云盡此三昧耶等也。而實雖無盡期。且約容有作此釋也初句歸命等者。此總約句義作釋也次句云無等等者。即身義云。初句義云無等。次云三等。
後句云三平等(已上)當段釋第二句云三平等聊相異也。第十三卷釋密印品亦同今也復次阿是等者。此約字義別釋無等句也迷是三昧義者。此加●點故也世尊證此三昧等者。謂阿字法界體性三昧也
諦觀者。娑字義也一一衆生心中普門漫荼羅者。即自證大空也(已上)光云。現流布本作心力非。宜改心中等者。三昧義也
我者。麼字吾我義也是故更無等者。還約句義釋無等句三等爲三世等者。此就句義別釋三等句也三因者。即是正了縁三因佛性也咀●等者。密鈔七云。疏咀●謂心等者。若句義時咀●名三。若字義時咀字是如如義。故云心如實相。●是塵垢義。謂咀字下有阿聲。故云一切塵垢本來不生(十三右)三迷字義如前句。故略不釋也三世如來等者。又云。言三世等者。謂三世諸佛出現於世。以種種方便隨宜説法。皆爲衆生。以囉字門開示悟入咀字門中佛知見。故名一大事因縁。言即是等者。此咀●字即是此中除障之義也(已上)光云。古來一傳此存亂脱。即是除障之義也七字移下開淨知見故次。以爲除障義結句也結云三昧耶等者。此一段具四義即是必定等者。平等義也立大誓願等者。本誓義也欲普以衆生等者。除障義也以此驚覺等者。驚覺義也若不先念等者。要略念誦經説入佛三昧耶云。若更有餘印欲結之者。亦先結此印已然後結之(已上)立印軌云。欲作諸事業。先結三昧耶(十右)七支念誦軌云。眞言行菩薩先住無等誓。語密·身密·倶。後作相應行(初葉)第十三(密印品)云。此三昧耶印若初修行作諸善品之時。若先不作者不合作諸法也。非直作此。亦須誦前眞言。
作法先以三摩耶印置頂上誦前眞言一遍(十二左)世尊以遍滿等者。光云。此釋即於爾時等文也身語心輪等者。密鈔七云。疏身語心輪者。謂世尊三業猶如車輪。心爲轂。語爲輻。身爲輞。三法和合成一輪故。如是之輪有能運載摧壞之功。故以爲喩。又輪者轉也。佛三業各能轉入衆生心故。即是三輪法輪之義也(十三左)所以然者等者。以下明四種越三昧耶。是即如次違越三昧耶四義。初若菩薩下違越平等義。二若於此平等下違越本誓義。本所立願是爲平等利濟。而背平等誓作限量之心。即越三昧耶也。三諸有所作下違越除障義。次上釋云。三世如來種種方便。悉皆爲此一大事因縁故。即是除障之義也(已上)又云。普爲衆生開淨知見故(已上)隨順世間名利。而不爲佛知見。是越三昧耶也。四放逸解怠下違越驚覺義。不能驚悟等文其意明也
經云時薄伽梵復説(乃至)當以字門廣釋之者。光云。此解法界生章也復説法界生者。上釋云。諸法自體名爲法界(十七左取意)此是法界在胎内位名入佛三昧耶。出胎内時名法界生。成辨二利事業名轉法輪。如次法報應三身功徳也。三種悉地儀軌云。菩提心此金剛部。大悲蓮華部。方便此應化身也。是故●阿字是胎内。指位在等覺已前。●娑字是胎外。指位妙覺。●嚩字是用一切法轉咸依此字門。
縱恣二化濟度十界也(十三右)亦是佛金蓮三部三摩地也世尊前入法界等者。約平等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初三昧耶菩提種子等同諸佛。故爲平等。第二三昧耶生在佛家。無盡莊嚴與如來等。故爲平等。第三三昧耶事業成就。無盡莊嚴與如來等。故爲平等也復次由入佛等者。約本誓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下釋云。以衆生不自覺知故。從無量金剛智門作種種金剛事業。要摧如是大障。令至實際是本誓義(二十一右)今準此釋。則不令夭折離諸障礙。同明本誓義也又以入佛等者。約驚覺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此有二意。初入佛三昧耶者。一行者以入佛三昧耶眞言加持中胎八葉九尊。而驚覺之。故九尊從定起向行者也。二以此眞言驚覺諸佛。故諸佛還以入佛三昧耶眞言。加持行者本有祕密中胎藏法界生金剛薩埵。法界生轉法輪準例可解以法界生等者。金剛第一重。菩薩第二重。種種隨形第三重也如蓮花藏者。約除蓋障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上釋此義云。於一生中獲無垢眼云云(十八左)下釋云。名爲無垢眼云云(二十一左)無垢眼者。蓮花眼也。以其眼膜淨除而開清淨知見名蓮花眼。佛眼喩青蓮花即此意也。問。如今配釋平等本誓驚覺除障不次第意如何。答。此有二義。一文存爛脱即此疏通例也。二四義列次本有二説。或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即如當段前後明之。二祕藏記云。一平等義。二誓願義。三驚覺義。四除垢障義也(上之五右)即今所列同此次第。不可怪也達磨駄覩等者。此約句義而釋。明覺句義云●●●●法界也●●●自性也●●我也。合上云我即法界自性也。私云●自也本也●●●性也●●我也(已上)問。如此釋者。可云法界自性。何云法界生乎。答。自性與生名異意同。謂生在佛家時正成其自性。
譬如子在胎中則其種姓未顯出胎而正顯其種姓也以必定等者。釋三昧耶四義。其意易知當以字門等者。此當約字義而廣釋之也
南麼三漫多(乃至)三三昧也者。光云。此釋金剛薩埵加持章也南麼三漫多等者。經第七并當段名金剛薩埵。聖觀音軌(十七右)名轉法輪。法花軌(十左)名金剛薩埵轉法輪也。安然立印軌私記云。次轉法輪印以此印印五處。即成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大日應身也。能轉法輪。故云作是印同於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一切菩薩萬行主宰也。佛成道時。衆中有一菩薩。名轉法輪。以輪奉佛。佛受説法(已上)初句等者。
明覺句義云●●如前●●●同上●●●諸執金剛也●●●●●我是金剛身也。私云●●金剛也●●●身也●●我也(已上)金剛即是等者。釋法界生金剛薩埵承來也。法界自性者。指前法界生。猶如出胎時。此法界自性漸長成堅固力。即名金剛薩埵。其體雖一力有強弱。故立此異名也如來以普眼等者。
約四義釋三昧耶義如文配知無垢眼金剛眼者。略出經第二云。爾時一切如來復以剛眼名號而爲灌頂。于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彼蓮華葉以開敷故。貪愛自性清淨無染汚(二右)今依此文無垢眼金剛眼。倶西方蓮華部徳也。約清淨義名無垢。約不壞義名金剛。準此按之。三昧耶四義即是四智功徳也。初平等義者。是東方功徳也。理趣經説東方云金剛加持三昧耶智。釋經(一左)釋三昧耶云平等戒故也。次本誓義者。謂作種種金剛事業。要摧大障令至實際。是南方修行功徳也。次除障義者。要開淨知見辦十事因縁。是即西方證菩提功徳也。後驚覺義者。北方佛菩薩從深禪定起赴利生門。即是事業智作能也復次眞言行者等者。以下釋建立三種三昧耶之旨趣。此中亦有四義。即是約三昧耶四義而釋。第一約平等義。故云得同。又云而自圍繞。就此文有三義。一智證心目云。復次眞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言以大菩提心力即時證得本地平等身。此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非籌度之境。非度人之地。故言身口意平等之身。三密平等同虚空。所以出過籌量之境矣。諸教中平等眞言法界佛不度衆生。及唯佛一人居淨土之言。乃在此句耳。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言證本地正體已後。更現如來加持受用身。於一切實報所最爲微妙第一。法界王位局在此句。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衆自圍遶。言本地法身爲土。尊特法身爲身。此理與智和合一體曾無破壞。而三重海會自然圍如明境。現形無前無後也。以此理大智大行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依此釋者。第一三昧耶理。理爲智所依。故以義名土。第三三昧耶令初二土身堅固。故以金剛自圍繞也。二信日料簡云。第一三昧耶能住身。第二三昧耶所住土。故名法界宮。此法界宮非世間器界。即是佛身故名尊特身。上説從佛身現諸尊還入佛身之相。云還入法界宮。是其證也。第三三昧耶令此身土者。此指第一爲身。指第二爲土也。三學者料簡云。第一行者平等智身。第二本地法身。常途諸教法身談無色無形。報身相好具足名尊特相海身。今此宗意談法身色相。故即立尊特名。此尊住法界宮。故云法界宮尊特之身。第三令此身土者。法界宮爲土。尊特身云身也(已上)光云。三義之中以信日義且爲穩當。但私淑之。今此三種三昧耶者。如上釋異門説。其一法界本有之位名平等身。其多法界修生之位號尊特身。此是一多無礙渉入。而顯其一以爲尊立。亦顯其多以爲眷屬。此主伴會稱轉法輪。只是一法之異名而皆自證之境界也已(更詳住處成就釋。已上)第二約本誓義。本誓者。除衆生大障而令至實際。其衆生有地前地上不同。謂攝受地前之人第三三昧耶。成就地上菩薩第二三昧耶。令至實際第一三昧耶也爲自受用故者。正契當實際故法性身菩薩者。指十地菩薩也隨類衆生者。地前菩薩二乘凡夫等也。第三約除障義。初三昧耶爲除内外諸障建立大悲漫荼羅也。建立此漫荼羅。有阿闍梨事業。有弟子事業。若輒作之衆難競起。然作第二三昧耶。住法界本性故。即同毘盧本身堪作阿闍梨事業。作第三三昧耶同金剛薩埵身。亦堪執務衆事。是以爲除障義也。第四約驚覺義。三種三昧耶如次加持佛蓮金三部眷屬。此有二意(一約行者一約諸佛如上法界生段釋之)準上可知。問。上釋三部三昧耶有四重義。與今四重云何異乎。答。智證心目云。釋文有七重別。即一經眉目冷然可見。初三重釋約從因至果門。後四重釋專約從本垂迹門(已上)初釋亦有四重。智證大師即爲三重。其意如何。今以向果垂迹二門爲二段別(光云。初段指法界生眞言章。後段指金剛薩埵章也)最順文歟。但初四重中第三釋。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祕密中胎藏等者。似從本垂迹。然此宗意因果次第有二分別。一約從内出外。中胎藏爲因。第三重爲果。二約從外入内。第三重爲因。中胎藏爲果。此文約初意故非相違也
次説金剛鎧(乃至)大歡喜也者。光云。此釋金剛鎧章也次説金剛鎧等者。經第七(十右)名擐金剛甲。當段名金剛鎧。第八卷(四左)言金剛甲者。即指此眞言也。前金剛薩埵眞言雖身力成就。未備莊嚴具。故今被服金剛甲冑。能赴四魔軍也(已上)光云。果後方便化他大誓。今以喩金剛甲冑也且如六波羅蜜等者。釋甲冑體。於中有二。初約理釋。後若就淺略下約事釋。初中一一如實相者。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
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二十二左)即此意也又一一度中等者。六度互具五度之義。具如智論(八十之十一)釋之若就淺略等者。今教意以即事而眞爲其大宗。然當段釋以理爲深。以事爲淺。頗似常教。但今探疏立意。世間天龍所見唯見事不知理。故爲淺略。若即事而表理則爲深祕。應知非是離事別談理也是故一切等者。仁王念誦軌説護身印云。結印契及誦眞言。五處加持。所謂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於頂上散。即成被金剛堅固甲冑。由此加持遍行者身威光赫奕。一切諸魔作障惱者。眼不能覩。疾走而去(十左)
次字皆轉釋等者。密鈔第八云。疏次字皆轉釋之等者。謂嚩折三字轉相釋。之何故●嚩字諸法離言説。以●惹字生不可得故。何故惹字生不可得。以●羅字自性清淨故。
三事和合爲薩埵身也(十四左)次明甲義等者。又云。疏若法是造作等者。釋成甲義。即迦嚩左三字也。若法是造作所成即迦字也。當知。但有假名即嚩字也。從縁遷變即左字也(十四左)蔽捍。光云。防遮之意也。捍本作扞。侯肝切衞也。禮記註扞堅不可入之貎(小補去翰)今觀金剛體等者。上約三字字相作釋。此約字義而釋。離諸造作者。迦字。堅固不壞者。嚩字。百非所不能干者。遮字也
以定慧具足等者。●字上點慧。下畫定。以此定慧爲能證。以本體●字因本不生爲所證也摧壞諸障者。此承上無所畏聲也普護衆生者。此承上自在力義也是故大歡喜者。此承上歡喜義也。今此三義●字●●●三字義也。涅槃經説●字字義云。
呵者名心歡喜(南本八之二十三)上言摧壞諸障者●字●點損減義故也。上言自在力者●字空點也。第七云。若加空點者具自在之用(二十八右)可知之
次説如來眼(乃至)漸得眼清淨也者。光云。此解如來眼章也次如來眼等者。經説如來眼又觀眞言。密鈔七云。經如來眼又觀眞言者。此一眞言有二名也。一名如來眼。二名如來觀(十五左)金翅鳥王威力具足等者。指金剛薩埵眞言也又得極明利眼者。即如來眼眞言也遮道法者。謂障道因縁也非如非異等者。法華經第六(壽量品)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實非虚。如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明見無有錯謬(已上)如者平等義。亦非平等。故云非如。此結上如如亦不可得義也。異者差別義。亦非差別。故云非異。此結上諸法如如義也。已非平等。非差別故。非思議境。雖不可見之。而亦以中智明見。故名如來眼觀也。此一段釋即借用法花文也已眼清淨者。光云。此見阿字眞勝義諦之眼根也次有塗香者(乃至)普熏一切也者。以上説結界(大力大護)護身(三部被甲如來眼)眞言。以下説六種供養眞言。就中此塗香章也定慧均等者。密鈔七云。嚩字本體是慧。加傍畫是三昧。如是定慧相合名爲均等(十五右)住無戲論等者。住三昧畫。三昧是住義故。無戲論嚩字離言説義。執金剛同字金剛義也如是戒香等者。密鈔七云。言如是戒香者。此戒因何名爲塗香。謂以定慧二法均等。和合置於阿字法界性淨水中。遍塗法身。普薫一切。是故此戒名塗香也(十五右)光云。吾故和上言。以縁起香塗本有香。還發熏氣熏一切法也。因位萬行已同本覺了。還能作普現色身等此義也
次華眞言(乃至)廣釋之者。此華鬘章也莽是心義等者。莽字出三義也此心蓮華者。釋心義也妄我所纒等者。釋我義也
今自證知等者。釋大空義也。大空遍定慧。定慧相應是證義也從慈悲藏中等者。應是三昧畫。此外無其釋。今此花鬘即以大悲萬行三昧爲其體也。問。今約蓮花示慈悲藏。於其莖葉花實等中正是何乎。答。或義云。第三(十五左)云葉藏者。即指八葉。此以覆護其中臺故云慈悲藏。從此藏中鬚蘂開敷。故云從大悲生。八葉鬚蘂可訓之。雖擧八葉意取鬚蘂也。此義無謂。從大慈生者花也。花者正指開敷八蓮也。今私按之。衆生本有心蓮爲妄我所纒。而不得増長。是其種子位也。然今了知心實相故。子實漸長。葉蘂開敷。是正其花位也。第八云。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也。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説爲花(三右)大悲胎藏者。指穀皮。種子者指中實。謂從穀皮悲藏中。漸次滋長。八葉鬚蘂次第開敷。故云從大慈生。上言葉藏者。即八葉。今言悲藏者。是穀皮。隨文依處其意別也復次淨菩提心等者。私料簡之。則正釋穀皮爲大慈。復次釋大地爲大慈。是兩釋之別也
次燒香眞言(乃至)即是燒香義也者。此燒香章也弩蘖帝等者。密鈔七云。疏是隨至義者。謂一切衆生有發起始覺菩提心。處無不隨至。即是●達字菩提心爲因。亦是遍至義者。謂大悲心於衆生界悉遍至故。即是●駄字大悲爲根。亦是逝義者。十地行滿妙往菩提之彼岸故。即是●曇字方便爲究竟。言進不住義者。謂得果不捨因門。而起化用。亦屬方便爲究竟。攝利他爲異爾。
即是●籜字門也(十六右)衆生界本不生等者。此準上廣大法界釋。亦有衆生·眞言·諸佛三種。今擧衆生乃至之言攝眞言諸佛也。此三種本不生名法界。若存法界相。亦非眞法界。故言法界定相亦不可得。此處即是深廣無際眞法界也。凡法界有二種。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今且擧理法界顯事法界也恒殊勝進等者。燒香有二徳。一精進。二遍至。恒殊勝進者。是精進徳。悉遍法界者。即遍至徳。三業所作隨在何善遍至法界。即是燒香徳也。乃至最下修善至捧一花。皆悉遍諸佛法界也
次飮食眞言(乃至)不求有量之食也者。此飮食章也此中正以等者。以六種供養配六度法門。則禪定爲飮食。謂如人得飮食除其飢渇悶亂。今此禪定能治散心。故上言是止不善高聲等。即此意也法喜禪悦者。法花義疏第九云。法喜禪悦食者。則定慧能資養法身。故名食也。又外從佛聞法歡喜爲法喜。内如説修行爲禪悦。又聖説法名法喜。聖默然名禪悦(七右)若就字輪等者。以下約字門釋。初釋阿囉囉。後復次若人下釋迦囉囉。釋阿囉囉中。初約字相。後今以諸法下約字義。初中阿是本初者。縁起法必有本有始。若法有本初皆是妄作。其妄者煩惱所知二障也。囉囉二字扛二障也。或義云。本初者根本無明。二種塵垢者枝末無明也。密鈔七云。謂諸衆生無始無明本初具有煩惱所知二障(十六右)即此意歟。釋迦囉囉中。亦有字相字義。初釋字相。後今以諸法下明字義也。問。阿囉囉迦囉囉字門解釋。各存二重分別何也。答。阿囉囉字相約作惡。迦囉囉字相約作善。雖是作善若住有所得心。隨造作故二障還生。密鈔七云。初有造作義。勤修萬行中無懈息。如渇思甘露既有希望。障習不無。有相還拘。故華嚴疏云。有作之修終成敗壞也(十六左)又阿囉囉字義約修生。迦囉囉字義約本有。謂諸法無造作故本有常住。而於此中所證法味。不隨他得。密鈔七云。二無作義。由前功行勵強不息。以有所得未契眞極。此心無間無作功全内證如如。豈能宣示。故清涼云。無心體極便契佛家。即其義也(十六左)當知以前阿囉囉字義即爲迦囉囉字相。故云二障還生。又云非眞甘露。似在後簡前也(已上)光云。此非強在後簡前釋。阿囉囉迦囉囉釋相雖殊義趣此一。著眼看取。問。釋字義中。無囉囉釋如何。答。比來次第分明顯了。故不須別釋耳。謂釋字相中。已云以造作故二障還生。當知以無造作故二障不生也如食乳糜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如食乳糜更無所須者。乳糜是一切食中極無比味無過上味。如人貪求美味。若得乳糜則更何所須以喩。行者欣求勝果若得涅槃。更何所欣。又釋迦菩薩修苦行時。日食麻麥。即是此中阿囉囉義。曁浴泥連食牧牛女乳糜。即是此中迦囉囉義。故云如食乳糜等(十六左)享祭者。新華嚴音義云。享虚兩反。玉篇曰。享當。杜註左傳曰。享受也(二之十三)字書曰。享虚掌反。奉上謂之享也。當也。受也。祭也(已上)
次燈明眞言(乃至)即是諸供中最也者。此燈明章也如於心之實相者。此如如不可得●字故也體即是明者。涅槃經云。明與無明愚者爲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北本八之九右取意)決定義者。第七云。眞言決定義(二十九左)可思之諸供中最者。燈明即主般若。然六度中般若最勝。故云爾也。貞元録第二十二云。
施燈功徳經一卷(一名燃燈經)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已上)委説燈明功徳。更詳
一貧女一燈
賢愚經第十一(貧女難陀縁品第五十三)云。佛在舍衞。有女名難陀。乞●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田無有種子。便行乞●以作微供。唯得一錢。持指油家。具語所懷。油主懷愍。増倍與油。得已歡喜。足作一燈。奉上世尊。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徳。令我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衆生垢暗。作是語已禮佛而去。乃至竟夜諸燈盡滅。唯此獨燃。爾時目連次當直日。欲取滅之即擧手扇。復次衣扇。燈明不損。佛語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之所傾動。正使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隨嵐風吹之。亦不能滅。此是大心人之所布施。佛説之已難陀復來。以面作禮。佛即授記。於本來世於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燈光(二十二左取意)
次閼伽眞言(乃至)眞實之義也者。此閼伽章也復次阿娑摩等者。於無等義即作二釋。正釋其意易知。復次釋未詳。第十有委釋準知之。彼釋云。伽伽那(虚空也)娑摩(平聲中有阿聲)娑麼(娑麼無等義也。即是等同虚空也。是行等空無邊清淨也。於一切自在無礙同於名字也。下句與阿相連是無等也。不等者即是二乘也。以有所闕故名無等。即是施權之意十二左)若已入等虚空眞實之理。還能施彼二乘不等之權。故云施權也(已上)光云。今此二段解釋叵了。其正釋者。如來法身以其本性淨等三徳。且況喩之。即言等虚空也。然復有不思議功徳。更無可以能比類者。次言無等也。其復次釋者。不等是不平等之意。如彼二乘以有所闕即名無等(亦名不等)也。然今如來法身已住法性大空。還爲施權同此不等。故云等虚空無等也以最初伽字等者。密鈔七云。疏來去亦不可得者。謂此伽字正音誐字。誐字通於去來之義。梵語誐蹉此方云去。若言誐多。即名爲來。故名來去(十七右)大空性淨之水者。世間以空中水爲淨。何況於此大空性淨水乎。或又空水二輪倶是圓形。表空水不二義。其意粗見于四曼義。又第十六明●字點即是●字。空水相通可思之
次下有四眞言(乃至)其頂相也者。以下明嚴身眞言中。此如來頂相章也有四眞言等者。作阿闍梨事業之法必同佛身。是故以如來頂等眞言加持自身。則忽同佛莊嚴。故云阿闍梨莊嚴之相也。如來身會三十二箇眞言之中。此四眞言以其嚴身功徳殊勝故。今特出之耳從法界胎藏生者。指入佛三昧耶爲法界胎藏。以法界生云從生也以去來相等者。密鈔七云。疏以去來相觀之等者。如來頂髻猶如虚空。不可以去來之相而觀覩之○除蓋障菩薩等。以有去來相觀之。尚不見其身相邊際。何況如來之頂相耶(十七右)阿闍梨自作等者。
此大日如來首陀會天俯同相貎故現髮髻之形也解髻而更等者。最珍鈔云。解髻更結之意何。答。解生死髻結如來頂髻也(已上)若出家人等者。蘇悉地經上云。次結頂髻。眞言曰○此眞言眞言髮三遍。當頂作髻。若是比丘右手作拳。舒大拇指屈頭指。押大指頭上。令頭指圓曲。眞言三遍置印頂上(已上和本之文明本與此少異)同儀軌上云。結頂髻契。其契相右手作拳。直舒大拇指。以屈頭指押大指頭上。令頭指圓曲。結此契已加持三遍。
置於頂上即成結髮(通三部)唵蘇悉地羯哩莎(去)訶(十一左)如來身會之中如來頂相印也
一三部結髮
同經上云。次結頂髮眞言曰。
唵(同上一)素(蘇古反)悉地迦履(二)莎(去二合)訶(三)此眞言眞言髮三遍當頂作髻○佛部結髮眞言曰。唵一尸祇尸契(二)莎嚩訶(三)蓮華部結髮眞言曰。唵一尸契(二)莎嚩訶(三)金剛部結髮眞言曰。唵(一)尸佉(去)寫(二)莎嚩訶(三已上)
一切諸天等者。青龍儀軌云。如來頂相○阿闍梨右手爲拳。置於頂上加持。一切諸天神不能見頂相也(上之十三右)六波羅蜜經第七云。以此毫相所有功徳至百千倍成佛。上肉髻之相所有之功徳。無有人天能見頂者(九左)如來頂相者。即肉髻大人之相也。圓城寺僧正胎藏次第云。次如來頂相亦名肉髻(已上)翻譯名義集云。嗢瑟尼沙。此云髻。無上依經(下之三左)云。欝尼沙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五之三十三右)大般若經云。如來頂上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第三百八十一卷文)依此等文。如來頂相·如來頂髻·無見頂相。皆是一種相也。梵志請問經(義淨譯)云。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今汝獲得頂上肉髻圓滿殊好佛告婆羅門。
我於前生於三寶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應恭敬處。五輪著地。以無慢心虔誠致禮。由彼業力令獲斯果(二左)
次如來甲(乃至)更當訪餘梵本者。此如來甲章也第八云。阿闍梨言。作如來身時用如來甲。作金剛身時用金剛甲。當轉換用之(四左)金剛甲即金剛鎧。此眞言前出之。今所出是如來甲眞言也。大日薩埵如次如如來金剛二部三摩地也。嘉會壇第四圓城寺胎藏次第準例用蓮花甲。然乃有三部甲。如第八卷鈔註上有曩字者●字空點。或云●字。或云●字。或云●字。或云●字。本説不同。如別考之下有鄔字等者。鄔字損減義也。然諸字門皆帶阿點。故歸本不生義即釋無作解脱。無作亦曰無願如是三門等者●字具三解脱義。三解脱門亦有光明功徳。故云以此慧光遍嚴身也。不空心要云。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脱法門。悟斯正理。即身有光明。
廓周法界即同毘盧遮那正體智也(三十左)理趣經文殊曼荼羅三解脱門并光明般若爲眷屬。準之思之檢密印等者。十四卷釋云。檢密印品中梵本似有殘缺(六之六十二右)七卷本同之。第十三(密印品)云。次如來甲印○其眞言闕之。更勘本。次如來舌印亦闕之。勘本(二十左)密鈔第八(密印品)云。更勘本者。此眞言在第二卷經第十紙中。
謂南麼○吽(三)此文在第六疏四十三紙釋之(四十三右)私云。此演密釋任經現文。以此眞言爲如來甲。依疏疑意此非如來甲歟。其所以作疑者。若如來甲眞言則合有怛他誐多迦嚩遮句。既無此句。蓋是金剛薩埵圓光眞言。然乃薩埵圓光如來圓光。相續説之。尤得其便。雖然攝大廣大青龍玄法諸軌并梵字大儀軌大師數本次第等。一同此眞言歸命句次加鉢羅戰拏句。爲如來甲明也
一餘經所説如來甲印明
一字佛頂經(菩提流志譯)第三云。如來甲印○當以右手當心以大拇指横屈掌中。以頭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急握大指作拳。是一法印。名最一切頂輪王心印。智者若常以印印於頂項左右肩髆。及印心上。則令持者得大威力○雖復精勤若無甲印。則爲魔嬈無所成効。印呪曰。
娜莫縒曼嚲一勃駄南(二)唵●(三)部(引)入嚩攞(四)虎(二合)吽(五十三右)菩提場經第四云。以右手握大指作拳。加持五處。名如來甲印。一切佛頂中是印大威徳○如是修行者。若闕甲冑印爲諸魔得便。悉皆不成就(初右)
次如來圓光(乃至)不得其便也者。此如来圓光章也。文相可解
次如来舌相(乃至)皆當以字門廣釋之者。此如來舌相章也摩訶阿摩訶者。密印品所説眞言無此句。胎藏諸軌諸師次第皆依密印品説也爾語嚩者。梵語雜名云。古●爾●賀嚩(二合)也(已上)此大更無等者。此以三故釋無大義。初更無過上故者。從此更無大法。故云無大。次無可待對故大相亦不可得故者。阿字不生無相寂滅。故云無大。前約表徳。此約遮情。或大相亦不可得者。此結釋無可待對義。第三故字即屬句頭亦不可得。故名爲無大如來無量劫者。第十三釋如來舌眞言云。如來者。即是如語如實也。猶如來舌。常作如語不誑語不異語。
以如是眞實故常住也(二十左)涅槃經第二十五(北本二十五之十六左)説如來廣長舌相因縁。淨影義記第七云。若言得廣長舌。當知如來於無量劫已離妄語。正自勉過彰己非虚(已上)
阿闍梨以此等者。此總結加持巨益也
延文二年丁酉十二月十五日夜。於隨心院挑燈令口筆了。于時皎月光冷素雪色鮮金剛乘賢寶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一(畢)
此卷之中往往補闕。是只後學以謀道耳。寶永第二歳次乙酉季冬初九慧光記
又此卷所解本疏有亂脱曰(一)法界生
(三)又以普眼○三昧耶也(五)復次由○三昧耶也(二)南麼○廣釋之(四)南麼○三昧耶也(六)復次眞言以下如文(此外存亂未佳故不出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九卷之餘(釋經二息障品)
息障品第三者。光云。吾故和上云。當品本文所牒釋者。是未會也。後來讀者得意可解
一來意
開題云。第三息障品者。上品明入曼荼羅行法竟。今此品金剛手問佛。畫曼荼羅。及眞言等持誦時。爲障者云何得息云何眞言果等云云。於此佛言。障雖無量以要言之。但從心生。然此障何爲因者。慳貪等爲因。若除彼因諸障自息。此中能對治是則菩提心也。若念菩提心故能除諸障因。如是種種宜説故。次上品此品來(二十六左)密鈔第七云。又前説入漫荼羅支分及眞言等。謂行者安立此漫荼羅時。或有毘那迦等作諸障礙須假眞言方便息滅。故有此品(十七左)
一品號
十四卷義釋第七云。息障品者。謂淨除内外諸障種種魔事也(初右)十卷本亦同之。密鈔第七云。息障品者。息謂止除。障謂障礙。息除内外二種之障礙。故能所相望作依主釋(十七左)
爾時金剛手(乃至)即能離一切過也者。以下入文料簡也爾時金剛手等者。此牒經。但未會文。即當會意經爾時金剛○云何彼成果此毘盧遮那私者。隨釋。十四卷義釋云。佛已答金剛手所問縁曼荼羅衆支分竟。金剛手更復諮問三事。初問安立大悲胎藏時云何淨除一切諸障者。及令諸修行人不毘那也迦等之所惱害。第二問云可持誦眞言。第三問云何成果。今此品中正答初問。餘二問於後品中答也(七之一右)
大毘盧遮那等者。牒經。此未會文。
即當會意經如是發問已○行者離諸過佛言一切等者。隨釋。又料簡云。大毘盧遮那○能發此説者。牒經。即當如是發問已等四句。爲大利益諸衆生故者。隨釋。此釋佛歡善哉之所由也。我今當爲○所問也者。釋隨汝心所問等二句。佛言障者○離諸過者者。牒經。即當障者自心生等二偈。佛言一切下隨釋。凡從此以下釋。同底哩三昧耶經上卷不動明王本事神力息障祕要品第一文也。問。彼經不空三藏所譯。無畏所釋之中。何引用之。答。推之此疏無畏三藏諸諳誦大本經。而釋略本經。所釋言詞悉是大本經文。更非私語。是故尊重此疏可如佛經。然則不空三藏得底哩三昧經梵本。欲翻譯之。此與疏所出息障品全同。故假疏文言耳(已上)光云。案諸部要目云。
怛唎三昧耶經同毘盧遮那集會(五右)此意底哩經即出於大本大日經之中也。鈔主會通最足依用。或者一行先記無畏三藏口説。後人以不空譯底哩經文而再治乎。金剛頂義訣(上之三右)明一行受灌頂於金剛智也○此隨釋中科文三段。十四卷義釋第七云。就答第一問中。初有二偈。明眞實義。常當意思惟不動摩訶薩。以下明祕密方便。所謂眞實義者。言凡夫地中無量重障。乃至十地菩薩諸微細障。雖從縁差別種種不同。然擧要言之。無不由自心起。今觀心之實相本不生故。當知一切諸障亦本不生。乃至心之實相因不可得故。當知一切諸障亦復因不可得。作如是觀時。無非大日如來金剛眷屬。實不曾罣礙行人也(初右)私云。此中言眞實義者。障者自心生等二偈憶念菩提心。而息除諸障。菩提心者。自心本不生眞實相極處。故云眞實義也佛言一切障法等者。釋障者自心生一句又由行者等者。釋隨順昔慳●等三句又復一切等者。釋善除妄分別等四句。以上三段之中。初段障者。自心生一句擧要總標。後二示體別説。就中初擧慳貪。後出見思。初擧慳貪者。義釋七云。若行者於過去現在世。慳●財法。不以惠人。或爲諸修道人作種種留難。則令魔事得便諸障難生。今爲淨除障因故。受持三世無障礙智戒。捨身口意。奉獻如來。諸有所作隨此而轉。即是眞正菩提心。念此菩提心時。一切起障之因自然靜息也(初左。光云。鈔主所引義釋太好。後生勿以現本改之)後出見思者。一切諸障者。外障也。由分別生者。此明外障所依。謂分別煩惱即是見惑也此之分別等者。此明分別所依。謂倶生煩惱即是思惑也(已上)光云。現行印本此段訓點甚失其意。宜改而讀。由從妄心思有思即是障者。思惑障因。故因從果云即是障也謂心中等者。即出思惑體本末諸惑也。且就本惑分別見思。則大小乘性相維異。具如住心品初劫段釋之此中有字等者。義釋第七云●嗢●婆●嚩梵音正翻爲有。亦帶生聲。故隨文便以心思有爲心思所生(二右)心思有等者。一義云。如現文讀。心思有若能離諸分別即是淨菩提心。謂心思所生分別煩惱。若能捨離則諸分別皆悉還成菩提心體。故云即是淨菩提心也。一義云。讀亂。(一)義也。(三)心思有。(二)若能離。(四)諸分別等。問。二義雖異倶是明離所生分別。而未明離能生心思何也。答。擧其末無顯其本無。本若不除末何除之
意常思惟(乃至)其印下當説之者。光云。以上釋眞實義章。以下釋祕密方便章也意常思惟等者。牒經。即當常當意思等四句
是前所説等者。隨釋。義釋第七云。次明祕密方便中。常當意思惟不動摩訶薩。而結彼密印能除諸障礙者。不動明王是毘盧遮那成辨諸事智。爲欲普護一切菩提心遍摧一切大障故。以畢竟無相之身示作如來便之形。以奉如來教勅故。無能沮壞之者。是故行者常當係念思惟。若有種種諸難起時。但持彼眞言密印。自然退散。復次言不動明王者。即是淨菩提心大日如來心王。彼眞言所謂悍●字門。如來自在力風與大空三昧和合也。彼密印相所謂如來大智慧刀也。
以此三事因縁能於種種法界門遍摧一切諸障此即普通對治門也(二右)密抄第七云。疏常當意思惟等者。行者於曼陀羅凡有障起。應當計念思惟不動菩薩。即不動明。或名使者。或名聖者。今但彰名不顯其相。上已説故。其王本形如上第四卷疏畫曼荼羅處顯示訖。應依彼相常思惟之。言而結彼密印者。其密印相。下第十疏密印品中而顯之耳。其王眞言此下之疏普通眞言藏品委細分別。何不此間説耶。此但説息障方便。其眞言密印隨品説故○言三事者。謂心想明王身相。口誦悍字眞言。手作大慧刀印。名爲三事因縁也(十九右)所謂不動者。等者底哩經上云。
不動者是菩提心大寂定義也○如來成道時先坐寶菩提樹降魔成道者。即是大寂定不動菩提本因。三世諸佛皆幻化義。現種種身雲。教化調伏諸衆生故。因事立名號不動尊(十二左)淨菩提心無相法性。此尊即事現不動形。故云因事立名也。義釋第七以畢竟無相之身。
示作如來使之形(二右)即此意也此明王閉一目等者。石山内供胎藏次第第五云。一目而諦觀者。只表第一義空。其二目倶開爲善(已上)又云。私云。開一目者出疏。閉一目者出不動祕法(已上)使者法云。左眼微斜看(三左)慈氏軌下云。怒開左目。右目稍似合(六合)不動身觀云。左目小。右目大。掩閉左道。令入一乘也(已上)立印軌私記云。右眼置●之長聲。左眼置●之半音者。縁右眼大左眼少也(已上)私云。慈氏軌文左右二字恐是寫誤。違●●長半相配故。更撿證本。又石山次第言開一目者出疏。是違當段釋文如何。些些疑問云。問云。息障品釋云。此明王閉一目者。亦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鑒唯一而已無二無三。此唯一及無二無三意口義云何。法花中無二無三之言。疏家彼此執諍不同。今約此教如何釋之(已上)雜鈔同之。無二無三之言。今此教中無分明釋。更決之耳。光云。一字頂輪王時處念誦軌(不空譯)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六左)又曰。又一切如來同一聚密合成此一法身。更無有二相(十九左)以此思之。無二者。謂無生法二身。亦無大(大乘)小(小乘)二乘也。無三者。謂無三身別。亦無三乘異也。今此不動者。若據本有則是平等智身。若約修生則是遍一切身。此是本地自證之域。豈有如常所談三乘假名二身差相也
祕密主風(乃至)増廣之義也者。光云。以上解普通對治門章。以下解別別對治法章祕密主風等者。牒經。即當祕密主復聽等三偈半謂造立壇等者。隨釋。義釋七云。經云祕密主復聽繋除散亂風。已下更明別別對治法。若就世諦以阿闍梨或於露地建立悲生曼荼羅恐大風爲障故。説淨除之法。
當觀阿字門遍於自體支分普作金剛不壞色。此是加持我身。而梵本云作無我者。我是字輪之相。以入阿字門相我體本來不生。即是眞實相。所以互文言之。欲具含淺深二釋也(二左)十卷本全同之。七卷本同今疏也。密鈔七云。疏所以互文等者。唐梵互換其文也。謂今經云。阿字爲我體即觀阿字。遍於自體(自身也)支分普作金剛不壞色(皆作純黄色也)如是阿字自體即爲我。
字之自體更不入字門觀之(淺也)若依梵本應云阿字無我體。即是梵本云。已下之疏文若從今爲我字。即是其淺。若依梵本作無字。乃是深也。故云所以互文等也(十九左)依此釋者。漢本作爲我體。梵本作作無我。梵漢互顯。但如所牒未會文者。梵本並存我無我。今會意經唯言爲我不言無我。是我無我不二故耳。若依此義。則無我作三字尚屬上阿字爲我體句讀。無我作。訶字心誦等。言阿字爲我體。即作無我。所以者何。阿字即本無字故也。訶字心誦者。即當心持訶字門句。或義無我作三字屬此心持訶字門句讀。無我作訶字心誦。言阿字於我體作之。訶字於風地持之。然其地非我體。故云無我作訶字也(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初義爲佳。無我者即阿字本不生大地。此是大地所謂本地法身大我。泯自他絶方所。非我倒之境界。故言無我。至下以此阿字爲金剛須彌山。即不動明王也。上言於無相中而現是相。即是意也。可畏學者庶熟思之
謂造立壇等者。釋繋除散亂風句當想此阿等者。釋阿字爲我體句如是想已等者。釋心持訶字門句於風方等者。釋健陀以塗地等三句如是作是等者。釋闔以捨囉梵等二句先佛所宜説等二句。其義易知。故不用別釋也。義釋第七釋心持訶字門以下文云。如是自加持已。復於曼荼羅隅角風方地上觀作訶●字門。深玄之色。以白檀塗香圖畫。於一作七圓點曼荼羅。其量各如彈丸。用瓦甌闔之。器上觀作暗字。以此字門轉作金剛山王。彈合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須彌盧山合爲一體。以加其上。不動持明王安住其上。當數作意觀之。所以然者。風是覺觀戲論也。能牽壞衆生心地大悲曼荼羅。故先用金剛不動智。加持自體。以住無戲論塗香。於覺觀風上作七覺大空曼荼羅。蓋以新瓦器者。龍樹云。禪定坏器未得智慧火燒時。遇縁輒壞不可持。久既燒之後則令心器完堅。名曰●陀●羅●尼。故須以此陀羅尼器蓋上也(三右)些些疑問云。用塗香於地畫作七小圓點。各如彈丸許大。此今有別式。若不然者作之甚難。凡此品中説防風雨。應有其密説。若只依文輒爾作者。恐致無驗招他謗(已上)
經。健陀者。塗香梵語也。略出第四云。建提塗香也(十左)而作大空點者。即七小圓點也。漢本則雖不出其數。梵本則出其數。底哩經(上之二左)亦云七點也(已上)光云。明本作而作七空點。翻譯之經本皆可然。但和本作而作大空點。恐是寫誤也已嚩臾者。即翻風。此西北方也捨羅梵者。梵語雜名云。瓦迦波羅。又云舍囉囀(已上)大心彌盧山者。大心不動尊也。上云不動摩訶薩。摩訶薩此翻大心。即以瓦器爲彌盧山。不動尊安住其上觀之。故云大心彌盧山也。問。七點能治所治之中何乎。答。義釋已云七覺大空曼荼羅(三右)若爾是能治也。風因業生滅法。若契本不生大空。則妄想縁起法。於此止息。故作大空點以爲能治也。問。七數何表示乎。答。楞伽經云。境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宋譯一之十四取意)此隨所動七識能動風有七種。爲治此七風即作七點歟。光云。或爲所治亦宜。七小圓點是七轉波浪也。凡今此祕密宗意。則能治之外更無所治。所治之外亦無能治。第十卷釋降三世眞言曰。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十之十九)即此意也。問。圖七點樣如何。答。古圖已出三樣。一底哩經上云。
於風方(西北方也)用塗香於地畫作一小圓點●各如彈丸許大(三右)二北藏院所持之本旁通云。證本圖●高野北室本亦同之。三或本圖云●問。彈丸許大未知其量答。或醫家口云。彈丸者具云彈指丸。謂梧桐子四十爲一彈丸(已上)光云。吾故和上云。四十梧桐子爲一彈丸勢。梧桐子如胡椒大也一彈丸大如是○(光云。以上釋經文)
水障法當思惟(乃至)名金剛者。光云。以上釋息風障章。以下釋息水障章也水障法當等者。釋大有情諦聽等三偈半。義釋第七云。經云大有情諦聽行者防駛雨。已下明對治暴流駛水之障。當思惟羅字門。色如火遍於身内。猛焔從體中出。周匝其外猶如鬘形。即觀其身作大力不動明王。執持慧刀。威猛奮怒相其所起方面畫作雲龍。以大慧刀印而斷壞之。彼障即時消散。所以然。如世人於空露地畫作曼荼羅時。若遇惡龍降雨。即便毀壞。行者於心地中畫作大悲曼荼羅亦復如是。若爲三毒惡龍降暴雨流駛水。令不思議染色漂滅漂淪。故用無垢智身。作不動明王威猛大勢。以大慧刀印斷壞蔭雲。則隨所向方無不清廓也(三左)經。駛。小補韻會曰。駛疏吏切。駛疾也。馬行疾也。集韻或作駛(去嫈)光云。今言駛水者。即借用馬行疾歟。或駃寫誤作駛。字彙曰。駃苦拜切。音快。尸子黄河龍門駃流如竹箭(已上)經。渇伽者。梵語雜名云。大刀謁誐(已上)或作金剛橛等者。釋行者無畏心等四句。義釋云●枳(引)●羅●劔是金剛橛。首如一股金剛。而下體銛鋭。猶如橛形。若更細小者即名金剛針。其相各異。阿闍梨建立曼荼羅時。或以勇健菩提心依金剛方便。以息風雨當用佉陀羅木。若無者當用苦練木。乃至賓鐵爲之。用成辨諸事金剛薩埵加持。當觀自身即同一切金剛以釘障起方面。則令道場地分一切皆同金剛。是故諸障無能嬈害(四右)以上明風雨各別治法。以下明二障通用治法也。今依義釋文則此可讀爛脱
一爛脱
(一)作獨股金剛(三)以金剛眞言等(五)云命終者等(二)其佉陀羅木橛等(四)足是智足也(六)爾時金剛手等。問。同一切金剛者。一切兩字此爲能同將所同歟。又前後別如何。答。準義釋同一切金剛者。蓋是迴文未盡。可云一切同金剛。若爾一切二字即能同也。或又獨股金剛表獨一法界理。五部諸尊所持金剛皆攝此一股中。故云同一切金剛。若爾一切兩字是所同也。次其前後別者。初想同一切金剛者。道場地分同金剛也。後同於一切金剛者。自身同金剛也。問。金剛眞言者。何眞言乎。答。義釋云成辨諸事金剛薩埵眞言(四右)但此成辨諸事與金剛薩埵而爲二名耶。又成辨諸事即金剛薩埵而爲一名耶。尚可之之。光云。成辨諸事即金剛薩埵而實是不動明王。上經文言不動摩訶薩。又釋文云金剛不動當知今呼不動爲金剛薩埵也。然胎藏部以此不動爲成辨諸事主。故供養次第法云。或以不動尊成辨一切事(七之十九)是也
或一切障息(乃至)諸佛密語也者。光云。以下解總息一切障章也或一切障息等者。此牒經。即當復次今當説等二偈半復更明異等者。隨釋。義釋第七云。經云復次今當説。已下更明息一切障方便。謂眞言者當觀。威猛大勢不動明王住本曼荼羅位中。即是三角曼荼羅周匝熾焔。其中微黒者是也。此有二種。或觀聖不動尊住本位中以三昧足蹈彼頂上。或觀自身即是不動尊亦住本位之中以三昧足加彼頂上。臨以忿怒之威隨彼。彼諸爲障者即當退散。若固爾不從教命。不速去者。必當自絶其命。是持眞言者。當生慈心。勿令彼命根斷絶也。所以然者。如是淨菩提心不動明王殺害諸衆生業煩惱壽命時。即須生彼法性眞常之命。故龍樹以爲。若諸佛令修行者必定墮於灰斷煩惱者。便有殺衆生罪。
故不應如文堅住而失如來密意也(四左)凡所生起諸障根源其只在于無始無明。然其無明現形名摩醯首羅天。今説降彼法要。是時諸障息除。故經云復次今當説息一切諸障也。此中明二種法。經念眞言大猛等者。觀本尊在曼荼羅中而蹈彼天。次經行者或居中等者。觀行者身爲不動尊直在曼荼羅中蹈彼天也其中黒色者。義釋云微黒。是青黒色也。三角曼荼羅中有青黒色不動尊是也在圓中者。壇形方圓三角等。雖種種差別通名圓壇。曼荼羅翻輪圓具足故也。第二十云。漸出于外次圓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二十九右)可思之(已上)光云。現行本作次圖中。更詳違戻。戻郎計切。説文曲也。廣韻又乖也。増韻又違也(小補去聲)如瑜伽所云等者。底哩經上云。如瑜伽所説。佛初成正覺。大集會中一切曼荼羅所攝三界之衆。有摩醯首羅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五左)義釋第七云。瑜伽金剛頂經説。
世尊初成正覺於金剛界曼荼羅攝召三千世界普門大衆(五右)今疏言瑜伽者。多指金剛頂經。然彼經中十八會中初會有四大品。第一金剛界品如來於色究竟天初成正覺已。下須彌頂説六曼荼羅。第二降三世品召魔醯首羅等諸障者。於須彌盧頂寶峯樓閣中悉降伏之。今釋即似指此降三世品。但彼品降三世尊降魔醯首羅。今文不動明王伏大自在天。頗似相違。此事古來未決。些些疑問云。又瑜伽教中云降三世蹈大自在。而大日經息障品釋。云不動明王降伏首羅云云。此土人云。不動尊召來。降三世蹈殺。或云。息障品喚降三世尊爲不動尊。或云。大日經釋謬。未知是非。快垂指示(已上)今私案之。施護三藏所譯三十卷教王經第九。具説降大自在天之相。初金剛手菩薩現降三世相。而對魔醯有數重問答。最後問答云。爾時具徳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復告大自在天言。汝惡有情何故不依我教勅行。是時大自在天聞金剛手菩薩作是語已。復現暴怒大猛惡相作如是言。我寧趣死終不於汝教中所行云云。爾時金剛手大忿怒王。從自心現不動像。毘盧遮那復從足心現不動像。正降彼天。其具文云。
時金剛手菩薩大忿怒王從自心現執金剛阿耨左囉忿怒之像○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即擧一足心亦現金剛阿耨左囉忿怒之像。周匝熾焔。顰卑眉。利牙面可畏。住金剛手大菩薩前。復請教命○是時即以足心所現忿怒之像。鉤召悉於金剛手前足踵而住。時具徳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此極暴惡天及天后。作制止爾時世尊即説大明曰。
唵(引)嚩曰囉(二合)訖囉(二合)摩呼(引一句)説是大明已。金剛手大菩薩即擧左足蹈大自在天。右足蹈烏麼天后。逼附乳間(二十二至二十七)阿耨左囉此翻不動。爾乃降三世品亦現不動形降伏彼天。更不相違。問。教時義第四云。瑜伽經云。大日如來初成正覺。不動明王降伏魔醯首羅。是指第四禪中降魔。又是寶金剛所降伏摩醯首羅也。大集經云。復有魔王。領大千界。入大乘云毘遮舍摩醯首羅是也。其所在處雖無文説。
義推可在五那含天之上十住菩薩之下○次佛下須彌山。現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故有烏摩妃也。即是上上金剛降三世所降他化自在魔王。亦即降三世會所降是也(十四左)帖決第二云。師曰。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於須彌頂)不動降伏色天大自在。
即以法界生眞言爲蘇息法(第四禪)即見疏文(現本七之二十又八之七十二)此等釋意降三世品降第六天魔。今文所説伏第四禪魔。何由爲兩文一致乎。答。安然所判長宴口決定有子細。雖然曾無明據。降三世品所降伏者爲第六天。其本説何。三十卷經第九云。時此世界極三界主大自在天(二十二左)又云。我爲三界主最大自在(同上)並爲第四禪天之義分明。但理趣釋降三世降他化自在天魔者。非是降三世會降魔。凡降三世。或降第六天魔。或降第四禪天魔。二説不可遮之。第十云。
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十九左)是降第四禪天魔之證也。且又降三世會天魔爲三界主。則教王經第九分明。何可致自由料簡乎。兩文倶降第四禪天。聊非相違住三千界之中者。義釋第七云。住於諸世界最中色欲二界之間者(五右)此文似指第六天魔。教時義第四云。瑜伽論云。第六天王他化自在天宮邊亦有魔王宮殿云云。天台引淨影云。魔王宮殿在於欲色二界中間大寶房中。即是佛説大集經處(九左)此文亦同義釋。然今文既云三界之主。應知此指第四禪頂云三千界之中也受觸金剛等者。義釋云。即命受觸金剛。舊譯所謂不淨金剛(七之五右)陀羅尼集經第九云。烏澁沙麼唐云不淨潔金剛(明本十之一)
爾等是夜叉等者。教王經第九云。
我爲三界主最大自在○云何令我依汝藥叉王教勅而行(二十二左)以左足蹈其頂等者。或義云。大自在天男天煩惱障也。烏麼妃女天所知障也。煩惱障障涅槃。涅槃者理也。左即主理。故以左足降彼也。所知障障菩提。菩提者智也。右即形智。故擧右足降之也(已上)光云。
大本教王經九(二十七)略出經攝無礙經壽命經千手瑜伽極深密門理趣釋七部同今。左蹋大天。右蹋烏摩。轉法輪法異此。右蹋自在。左蹈天后(已上)問。蹈其頂意如何。答。降三世極深密軌云。摧彼我慢故以足加於頂(四右)問。半月中者是何處乎。答。義釋七云。以左足蹈彼頂上寶冠半月中。
右足蹈彼妃首冠半月中(五左)即依此文指額云半月歟。底哩經上云。蹈其頂半月中(六右)即於爾時等者。明授記相。灰欲世界月勝如來者。似指未來國土佛號。又披十八會指歸云。魔醯首羅死已。自見於下方。過六十二恒河沙世界名灰莊嚴。彼世界中成等正覺。
名爲怖畏自在王如來(三右)此文明能化佛國歟。何以知爾。教王經第九云。下方過三十三殑伽沙數極微塵量等世界至一世界。名跋娑摩餮那。有佛出世。號跋娑彌莎羅汝哩瞿沙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時大自在天出現本身。於彼佛前説伽陀曰○(二十八右)是其證也然則指歸此説能授佛國。疏文即説所授佛國。是故其名自有相違。但極深密軌云。被害殞此已。灰嚴界成佛(四右)此文似説魔醯直成佛相諸文髣髴。更決明師(已上)光云。今案諸文。能授佛國即是所授佛國。而灰莊嚴與灰欲一世界也已此皆祕語也等者。義釋第七云。然此是皆是密語。所謂呑滅一切穢者。即是堪忍五濁煩惱垢汚。不爲彼等所染。而能悉噉食之。言足蹈者。足名鉢曇即是金剛句義。斷彼命者。即是一百六十心等悉皆永寂無生。是故現授大菩提記(五左)今依此釋即以下足是智足也之五字。迴滓濁之法下云命終者之上安之。爛脱次第如上注之爾時諸天等者。依三十卷教王經。五類天等乃至拏枳尼瘧神等。皆攝此會授灌頂。受眞言故云而得法利也即説法界生眞言者。依壽命經十八會指歸等。降三世品説延命眞言。然今云法界生眞言。法界生眞言者。三部三耶中法界生眞言歟。但密鈔七云。疏法界眞言者。即藍字也(一十右)苑師所覽本脱生字。故作此釋。又三十卷經第十四云。爾時一切如來爲令普盡三世。増上主宰大自在天得活命故。從一切如來心出是大明曰。唵(引)嚩曰囉(二合)薩埵吽(引)●(一句九左)説一會事經經異説。聖境難測。不可作疑。今私推之。則佛爲令彼活命故誦諸眞言。傳譯者各出一種眞言歟(已上)光云。命終是入遮情一法界門。蘇息即出表徳多法界門。然乃法界生眞言者。即是三部三昧耶中法界生也深義更問。惜乎苑金未傳嫡流叨作臆解我初召至等者。此指悶絶以前最初召至之時。即蘇息後述最初所念事也所以然者等者。亦是示其祕語。義釋第七云。然此中深釋者。三千世界主即是無始無明。於一切生死中而得自在。唯此菩提心明王能制伏之。乃至殺彼無常之身令得常命。餘以類推之可解也(六左)
又法用芥子(乃至)足是智光也者。此釋或以羅爾迦等三偈也又法用芥子等者。義釋第七云。囉爾迦此云芥子。其味辛辣是降伏相應性類。微妙是諸毒藥。當作障礙音形像而用塗之。以如是治故。彼六情根猶如火燒即時退散。此是眞言幻相法爾。勸諸行人勿生疑惑心也。此中密意者。辛毒之藥即是無常苦空無我等苦切對治。譬如病氣深入必瞑眩治之乃可盡其源本。乃至帝釋梵王等自在安樂爲世界之尊。如來以此法治之。即悟心身熾然猶如火宅。厭怖生死。正順涅槃。何況諸餘有情耶(六左)密抄第七云。疏必瞑眩治之者。如藥治疾要令人瞑眩疾乃瘳愈。故尚書云。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如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今此中者。謂先作爲障者之身形。或以木作。或以土作。以白芥子爲末。和以毒藥。塗其身形。彼爲障者自然身心瞑眩即時退散也(二十左)速被著者。底哩經同有此詞。當經彼諸執著者句也又凡此法等者。帖決第十四云。底哩三摩軌下云。
作此法已○落飛鳥能令一切泉池枯竭○獲得此已能團風而爲一團。師曰。息障品意云遇水風等之難觀風等○今軌中具説此事也。今得如此落飛鳥竭泉池等成就。後可觀團風也。不爾之人不可用彼息障品意也(此文甚妙也云云)後日撿息障品疏文。與底哩軌初文同也(八之六十七左)佉陀羅木者。陀羅尼集經第三云。佉羅木唐云紫橿木也(十八右)長宴十波羅蜜抄第二云。新羅人云。紫薑木者。五柯木也(已上)帖決云。薑木者加志乃木也(十五之三十五右)
但六字神呪經(菩提流志譯)云。
無烟佉陀羅木炭若無以紫橿本替(二右)若依此文紫橿與佉陀羅則似別木。仁王經念誦法云。於壇四角釘佉陀羅木橛。如無此木橛。
鐵橛紫檀木橛亦得(十左)若依此文六字經言紫橿木恐是寫誤紫檀木乎。諸説不同。今試會之。佉陀羅木者堅木通名也。池上護摩抄云。佉陀羅木漢云堅木(已上)鑌鐵者。光云。錬鐵也。正字通曰。鑌音賓。鑌鐵爲刀甚利(已上)足是智足者。左足定。右足慧。定慧雖殊倶摧大天后妃高慢也。或又足字誤歟。可云足是知定。更可考之。或又智目行足。故智足者智之足。猶云四神足也
爾時金剛手(乃至)種家之家法也者。光云。
以下金剛手説不動并諸尊三摩地也爾時金剛手等者。牒經。當爾時金剛手○住於自種性故文謂金剛手等者。隨釋。於中有二。初述金手領解。後應作事下明引佛爲證。初述金手領解者。義釋第七云。
經云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已下。是領解。佛説偈中住本曼荼羅位句。故云。我亦如是。知諸聖尊住本曼荼羅住令有威神。由彼如是住故。如來教勅無能隱蔽也。本尊之位略有四種。阿字地輪。色黄而方。嚩字水輪。色白而圓。囉字火輪。色赤三角形。賀字風輪。色黒半月形。更有佉字。虚空輪。無有定形。具種種色。皆是如來祕密方便也。若圖畫觀想本尊。隨相應事而住此位中者。皆令威神顯著。諸障盡息。
令如來正三昧耶種種教勅一切無能隱蔽之者。上文但擧不動尊一法。令祕密主觸類申而長之。遍於一切法中。以故名爲善知三密也(七右)若依此釋。如我知佛世尊所説義者。此領解上佛説不動一尊法也。我亦如是等者。即例不動亦知諸尊各住本曼荼羅位令有威神也。今依此意當段經釋相配之者。謂金剛手等者。釋爾時金剛乃至佛所説義文。如本尊是等者。釋我亦如是乃至令有威神文。諸生死中等者。釋由彼如是乃至無能隱蔽文也未會經。自曼荼羅者。謂諸尊各各自曼荼羅也世尊尊主者。此總指曼荼羅諸尊云世尊尊主。即一世界所尊之主。故云爾也金輪者。先擧方壇以例餘也。後明引佛爲證者。義釋第七云。次即引佛爲證。故云。何以故。世尊即一切諸眞言三昧耶所謂住於自種性故。譬如轉輪聖王若住於自種性中。遵修上代轉輪治世之法無所増減。則四域之内自然恭順其命。世尊亦爾。以常安住如來種性之中無所違越故。一切諸眞言主無不法而行之。以爲性平等戒。而不敢犯。復次如刹利婆羅門等四姓。若住於自種性中。奉其家法。則爲世人稱譽事有成功。今此本曼荼羅亦爾。平等無動是金剛地性。本無生性。寂靜圓滿是大悲水性。離言説性。鉾鋭照明是大慧火性。離塵垢性。卷舒成壇是自在風性。離因縁性。無相之像是不可得空大空本性。如是本性三世諸佛尚不能作之。
何況諸爲障者而能蔽之(七左)經文無諸佛三昧耶言。而疏文云十方三世佛三昧耶。今準此釋料簡會意經文。諸眞言者此眞言主。即指十方三世佛也。意云。隨事隨尊位各曼荼羅者。是又十方三世諸佛制誡。故次言三昧耶者。即制誡義也四姓等各各等者。四姓分別如第四卷鈔已勘之
是等眞言門(乃至)汝所言也者。光云。
以下金剛手勸勵未來眞言行人也是等眞言門等者。牒經。當是故眞言(乃至)作諸事業文
是金剛手等者。隨釋。義釋第七云。是故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亦當紹如來種性放効諸尊住本曼荼羅位作諸事業也。如欲作寂災事業。即當自作本尊身而住圓漫荼羅。若作増益事業。即住方曼荼羅。若作降伏事業。即住三角曼荼羅。欲作攝召事業。即住半月曼荼羅。若欲出生種種莊嚴。即住雜色漫荼羅。能令行者威驗即同本尊。一切爲障者無能映奪也(八右)是金剛手等者標。我等所應下釋。謂我等所應作事者。釋金剛手以身句。若修行等者。釋勸勉行人句也佛言如是等者。義釋第七云。已上是金剛手所説。
是故世尊印可言如是祕密主如汝所説(八左)但會意經無此印可言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二(畢)
此卷之中頗加今案。是記其師授以流來葉耳。維時歳末國祷無暇。半夜挑燈挍此一卷。祁寒徹骨爲法乾乾。庶後學者從事於斯。寶永第二極月念王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卷(釋經二息障品及眞言藏品)
祕密主若説(乃至)起決定信也者。祕密主等此牒經。即當又祕密主○先佛所説。謂本尊等此隨釋。總意云。以下金剛手述住本曼荼羅領解。以下佛更廣其義説諸尊形色并與所住曼荼羅住相應之義也。義釋第七云。又祕密主若説諸色。彼諸聖尊漫荼羅位諸尊形相當知亦爾。是則先佛所説者。佛又推廣其義。如經所説。諸尊若云黄色者。此是金剛色身。當在因陀羅方輪中。若白色者。此是性淨慈悲色。當在圓壇中。若赤色者。此是威猛除障色。當在三角中。若黒色者。此是劫火大風色。當在半月中。若青色者。此是虚空不壞不可降伏色。多是忿怒持明王等。或在三角。或在半月中。如色及漫荼羅者。當知形相亦爾。若黄色者。當作勝進法喜之容。若白色者。慈悲寂定之容。若赤色者。當作威猛精進之容。若黒色者。當作大力奮迅之容。若青色者。當作不可阻壞之容。若黄白色者。則兼増益威猛之容。如是以類推之。乃至種種間雜者。亦當隨事甄明知其性分。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一切祕密藏中。設不説者。亦當通用此意。以起相應事業故。引先佛爲證明。法爾道同。
非我出興于世獨如是説也(八左)當段釋亦同此意也謂本尊等者。略示如上等者。廣釋。形者形色。釋諸尊形相句(未會經云彼尊尊色)色者顯色。釋若説諸色句(未會經云若説諸彩色)下當更説者。指經第五疏第十六祕密曼荼羅品等也
如上説者。古義云。指上具縁品疏第六隨作方圓等文也。私案當品次上佛説住本曼荼羅。金剛手領住於本位。今指彼文云如上也。今復説色者。指當段若説諸色句也謂於會中等者。正釋若説諸色彼諸聖尊漫荼羅位文也。黄白赤黒釋若説諸色。金水火風釋漫荼羅位也次下有色字等者。釋諸尊形相等二句。未會經説彼尊尊色。故云次下有色字也。上説若説彩色。下説彼尊尊色。色言同故。爲示其別云梵音別。謂上云色顯色。下云色形色也。梵音未詳如見寂然等者。擧一類餘也依教者。指本教説也是古佛等者。釋是則先佛所説六字也
祕密主未來世(乃至)徒自傷也者。祕密主等此牒經。即當祕密主於未來世○而増疑惑。以此衆生等此隨釋。義釋第七云。次復拂疑敦信。兼明障起所由。謂不入如是祕藏略由二事。一者信根不具。二者慧根不具。以無信故不能受行。以無慧故更増疑網。
故云祕密主於未來世劣慧無信衆生聞如是説不能信受以無慧故而増疑惑。然祕密方便旨趣難知。如世間幻術靈藥履水昇空等。不可以因量談議懸判是非。唯是親經試驗者。乃證知耳(九右)
聞唯堅住(乃至)如是作解者。聞唯堅住等此牒經。即當彼唯如聞○如是信解。是人雖聞等此隨釋。如聞者。如聞可訓之。釋雖聞此法故也堅住者。謂堅止住不修進之義也云何以如是等者。義釋第七云。復次世尊説從衆因縁生法遠離八不常如實相。然亦不壞如是因縁。故雖寂滅無相。不妨種種不思議事。彼諸劣慧衆生以不解十縁生句故不知二諦中密號故。而作是説。世尊常説諸無所得。云何有如是有爲有相之言。當知是外道法非諸佛説。
故經云彼無智人當作如是信解也(九左)如人得天等者。又云。如人手執仙方不肯諮禀明師。未曾和合服用而反誹謗。白日登天者以爲是虚誕之言。是故經云彼唯如聞堅住而不修行自損損他。無有義利。由是而言則知。障由心造。何闕外物耶(九左)故彼無智等者。即引合彼無智人當作如是信解經文也。信解者。邪信邪解也
一切智佛(乃至)不解之義者。一切智佛等此牒經。即當一切智世尊等四句。此已字等此隨釋。義釋第七云。佛爲重明此義。復説偈言。一切智世尊諸法得自在。如其所通達。方便度衆生者。言佛世尊於一切法平等覺。故能以涅槃爲生死。生死爲涅槃。煩惱爲菩提。菩提爲煩惱。如是種種法相自在旋轉。故名於法得自在者。此中通達梵本兼有已聲。謂具足方便無所不達之義(十右)
已彼先此一切説(乃至)利益求者者。已彼先此一切説此牒經。即當是諸先佛説一句。梵音等此隨釋迴互者。迴文未盡也上文已明諸佛者。指一切智佛等文。是明現在諸佛也今此下句等者。指已彼先此一切説句。是明過去諸佛也。已彼先此一切説者。迴文未盡故。正可云先佛作如是説已彼此一切説(未會文云彼先者。指先佛也)利益求者(因牒加利益求法者一句也)問。已彼此一切説者。其意如何。答。彼者過去。此者現在。若依此義者。彼此可訓之。或局過去。若依此義者。彼此可訓之(已上)光云。初義可笑。後義足用。但已字可屬上句耳
彼愚夫不知(乃至)無得其便也者。彼愚夫等此牒經。即當彼愚夫不知等六句。此意言等此隨釋就中。如來具一切智等者。躡前(釋一切智世尊等六句意)所以然者等者。起後(釋彼愚夫不知等六句意)以諸衆生等者。釋彼愚夫不知等二句是故等者。釋我説一切法等二句。但經疏逆次可配之謂。於無相中者。釋所有相皆空句而作有相方便説之者。釋我説一切法句也若人得佛等者。釋常當住眞言等二句也。又料簡云。已彼此一切説爲句末。利益求者爲句頭。以爲牒文初。如來具等者。躡前。令諸衆生等者。起後釋利益求法者一句。所以然者等者。明利益求法者所由。釋彼愚夫不知等意。其義如前料簡
普通眞言藏品第四者。將釋此品。可有來意釋名入文判釋三門。初來意者。十四卷義釋第七云。次説普通眞言藏品者。世尊已答執金剛息障方便竟。將説持誦眞言成就悉地之相。故先演説所持眞言(十左)演密抄第七云。又金剛手前問佛三事。第一問。眞言行者造立大悲胎藏漫荼羅時。以何方便不爲毘那野迦等之所惱害。第二問。云何持眞言。第三問。云何成果。佛於前息障品中。已答第一問竟。今將答第二問及第三問。縁此經大本三密門中種種眞言。數如恒沙不可備載。傳法聖者爲欲攝廣爲略。採撮通用者令修行之人易見故。此品來(二十二左)意曰。於息障品初。金剛手發三問。第一問。於息障品答之。第二第三問。於世間成就品等答之。於此中間即説當品。若不説所持眞言者。持誦何眞言。若不持誦眞言者。悉地果難成。是故將答持誦眞言成就悉地二問之前。説所持眞言。故此品來也。大日經開題云。第四普通眞言藏品者。上品佛依問宣説除息障之法竟。今此品執金剛中金剛手爲上首。菩薩中普賢菩薩爲上首。爲欲成就此法故○各説自證境界眞言句。故上品次此品來(一之二十七)是又意同上釋。次釋名者。十四本第七云。然此經大本一一善知識三密門中。各有種種異方便眞言。數如恒沙。不可備載。今傳法聖者爲欲攝廣爲略故。取其宗通要旨義兼用者。擧爲一品。名曰普通眞言藏品也(十左)密抄第七云。經普通眞言藏者。此品眞言普遍通該一切方便眞言等。故名普通。又亦能蘊攝一切眞言等故。名爲藏。普通即眞言。普通眞言即藏。名普通眞言藏(光云。此持業立名)又大日世尊於前品中已於遍一切處法界門。演説大力大護等普通眞言。但屬如來部。更有金剛蓮華部等眞言。欲令隨部上首金剛菩薩各於自所通達一法界門而演説之。如是一一眞言法句各是一種眞言寶乘。若眞言行者隨通達一法界門。即是普遍通達一切法界門。隨通達一乘。即是普遍通一切寶乘。即普通是行者之智。眞言藏是所達之法。能所相望依主立名(二十二左)此抄作二釋。當品疏終釋云。右普通眞言藏品竟。此中眞言通一切處用(二十七右)義釋意亦同之。初釋據此等文。後釋雖似無證。疏主已存此意。或釋爲欲廣開是知見門。或釋悉令同彼眞法界無盡藏故。是則行者依各眞言修行。得入一門普遍通達法界門。是故普通者。行者能通之智。眞言藏者。法界無盡藏。即是所達之處也。普通之眞言藏。眞言之藏。依主立名。若爾又釋意亦非無依憑。後入文判釋者。光云。此品牒文亦多是未會經。得意可解
爾時執金剛中(乃至)各演一門也者。爾時執金剛中等此牒經。即當爾時諸執金剛○演説眞言法句。是諸菩薩下隨釋執金剛等者。經初品列品聞衆中。即出金剛菩薩二類。如次内大二種眷屬也。經自説云。時彼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爲上首(已上)當段經亦同之。殊所以作此標。當品所説眞言大分爲二段。初出菩薩衆眞言。後出執金剛眞言。其菩薩衆初擧普賢。其執金剛初擧金剛手。是故先表二聖爲上首也是諸菩薩等者。隨釋中有二。初明樂欲陳説相。後所以然者下示其所由圓滿成就此法者。凡入法界法門有無量方便門。然今説此眞言。普通所用圓滿而無所缺少。若不説之此法不可圓滿成就也。成就者。即身義云。具足者成就義。無闕少之義也(十右)可思之如是大漫荼羅等者。如是上可有於字。大日經開題云。所以然者於如是大漫荼羅王清淨法界之體(一之二十七右)是其證也。大漫荼羅王者。當品終云。是中一切眞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念此一切諸眞言心最爲無上。是一切眞言所住。於此眞言而得決定(二之三十一)第六云。此阿字門爲一切眞言之王。猶如世尊爲諸法之王(十一右)漫荼羅者。此翻眞言。阿字是眞言中王故云大曼荼羅王。是故大日如來唯以此一字而爲種子也(已上)光云。漫荼羅翻眞言之解。恐本乎祕藏記。然祕藏記言●漫●怛羅(此曰眞言)而非論●漫●荼●羅(此翻輪圓具足)也。但祕藏記寫誤多作曼荼羅。當撿大佛頂句義等。又眞言教名漫荼羅教也。蓋今此經疏意。只以阿字爲大漫荼羅王。所謂心王大日故也已
清淨法界之體者。本不生理云清淨。虚空藏所問經云。本來不生無所起滅。故名清淨(三之五右)即此意也。法界者。若指事法界。者之字隔法之言。法界之體也。若指理法界。者之字助語之辭。法界即體也是一一菩薩等者。謂於此阿字不生漫荼羅王。諸菩薩隨自三摩地所解不同。或作業不可得爲門入法界體。或因業不可得爲門證不生理。其所入門雖是不同。而其所歸皆無不開清淨知見也若有衆生等者。示其得益。於中有二。初明行者同一門尊。後此諸菩薩下明同一門還入普門。第一云。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一本之十三右)即此義也
爾時佛彼執金剛(乃至)眞言之句也者。以上釋菩薩金剛二衆請説。以下明世尊大日如來聽許。此中亦二。初爾佛彼等此牒經。即當爾時世尊○眞實語句。後時佛隨彼下隨釋時佛隨彼所請者。先釋一段大意。其意易知以此無盡等者。正釋經無盡二字。即當會意經無壞。無盡莊嚴等者。釋法爾二字。無功用力等者。釋加持二字。然後告言等者。釋告諸善男子文。如汝自所等者。釋如所通達法界文。爲欲淨除等者。釋衆生界淨除文。各當自説等者。釋眞言句三字。得此意則會意經文亦可配屬。先哲於此一段多讀爛脱。皆難甘心。經釋配屬次第無亂以此無盡等者。義釋七云。此中無壞者。或可譯爲無盡。或云無害。或云不動。然阿闍梨以不壞爲正義。如人論議墮在負處不可復救。更有一人能出離彼過。令敵論者不能制伏。梵語謂之無壞(十一左)謂菩薩金剛等力劣猶如論者墮負處。大日如來爲彼加力。如更有一人出彼過。故引以爲喩也無盡莊嚴等者。先哲(般若寺石山小野花藏院)點云。無盡莊嚴自在之力法然所得(已上)義釋第七云。如來神力法爾如是(十一左)是則連前無盡句。而釋次法爾言也。然近來學者訓云。無盡莊嚴自在之力法然所得無功用力(已上信日義)意言。無盡莊嚴自在之力者。隨縁徳釋無壞二字。法然所得無功用力者。法爾徳。釋法爾二字。此義叵甘心矣爲吹淨除等者。義釋第七云。言淨除者。謂除種種識心戲論之垢。戲論垢除時。衆生界即是法界。其實無所除也(十一左)
時普賢菩薩(乃至)自在之力也者。當品所出眞言説者大分二番。初眷屬説。後時毘盧遮那(虚空眼明妃言)下教主説也。於眷屬中初菩薩衆説。後爾時金剛手下執金剛説也。於菩薩衆中普賢爲上首。故此菩薩最初説之。就中亦二。初時普賢等此牒經。後諸菩薩下隨釋。
此中先明普賢入佛境界莊嚴三昧之所由也。諸尊三昧中此三昧爲王。故立佛境界之名。又諸菩薩中此菩薩爲上首。故殊入此三昧也
佛境界者等者。釋三昧名。初釋佛境界三字。後釋莊嚴二字也諸佛自證等者。謂爲顯非二乘菩薩境界名佛境界。等言攝縁覺及菩薩也。諸佛自證眞實境界者。即是六大法界也。第一云。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本之二左)又第六云。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二十二右)寶鑰下釋我覺本不生等文云。
大日世尊説自證法界體性三昧(十三右)皆此意也如法花方便品等者。彼經第一(方便品)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已上)莊嚴者等者。體上萬徳以名莊嚴。即是四曼三密諸法也如來自證之體者。此躡前體顯後徳也。具可云佛境界即是如來自證之體也。義釋第七云。此佛境界即是諸佛自證不思議平等之心地。莊嚴謂大悲胎藏曼荼羅。從普現色身遍滿虚空法界(十二右)即此意也。若配釋普賢二字。普遍一切處義。當六大。大周遍義故。賢最妙善義。當四曼三密。萬徳莊嚴殊妙最尊故。以佛境界莊嚴三昧。爲所住法門。故得普賢稱也以無量莊嚴等者。此以相用功徳莊嚴自體故也此即是等者。問也。諸佛自證境界不思議離名言。云何住此三昧説此眞言乎謂彼菩薩等者。答也。或從自心放光。或從面門放光。其光即成金色文字。隨字發音。如鈴鐸出音。非分別縁念名想。故云離名字。非謂無法爾眞實眞言也面門者。或眉間或口門異説。大日經云。申三昧手以覆面門。爾賀縛觸之(四之二十一)立印軌云。面門水波相(已上)法花威儀形色經(持國天)云。面門青肉色(已上心覺鈔考之)涅槃經義記(淨影)第一云。從面門明放光處。口是面門。所放光明還從口入(已上)第八卷鈔繒帛繋面門下委勘之了三曼多(等也)者。一切諸佛開悟斷惑。皆平等法界爲所依而成就之。
故初表云三曼多也奴竭多者乘平等法界理進成正覺是開悟也去也往也者。此更註進義也。去約此。往約彼。謂去此往彼也。進通去往。故表進義更注去也往也也
微羅闍者。謂乘平等法界理離塵障。是斷惑也達摩汝闍多者。此普賢菩薩從等進離塵法而生。謂如諸佛乘平等法界理開悟斷惑。今此菩薩能行此法。故云從法而生也。明覺句義云。私云。從遍一切處無染法生也。遍故云普。無塵故云賢歟(已上)可思之摩訶摩訶等者。注上聲者。謂訶字也。經注引聲。凡四聲中平去引聲也。上入短聲也。於短聲中更分長短。上長入短也。是故指上聲云引聲。非相違也。或義云。上聲摩可訓之。非言四聲中上聲也摩是第五等者。釋此句有句義字義。字義中有摩有訶。今此注釋於字義中唯釋摩一字。訶字字義并句義釋闕之也。就中初摩是等者。通上下二摩。後重言等者。釋二摩重言所由。摩是大空字故。重二摩有大大空空二種重言。初釋二大重。後重空下釋二空重也此意言等者等者。此釋三曼多句。義釋第七云。
等謂身語意畢竟平等也(十二左)進者是等者。即釋奴竭多句。義釋第七云。以如是平等妙因。遍一切處行菩薩道。去成正覺。故云等逝(十二左)然此平等等者。又云。如是去者。當知無去無來相。故云無進也(十二左)又云。三滿多是等義。努蘖多是進義。或名爲去。或名爲往爲逝。與上引聲相連亦有無進義(十二左)上引聲者。三曼多多字加修行點。連彼而釋無來無去義也。但疏釋不爾歟謂。然此平等法界等者。問也。平等法界中何有來去耶次即釋言等者。答也。平等界中雖無來去。約離垢除障邊且立進行名耳。謂一切衆生從本已來雖住平等法界。妄想塵垢所覆蔽未能入此理。若除塵障自復本理。是無行而進義也以如是進行等者。釋達摩汝闍多句其義如上已明而生佛家者。大日圓果。普賢圓因。此菩薩乘平等法性。莊嚴種種佛刹。利益一切衆生。是故隨起一種善根皆具萬徳莊嚴。若不乘此法者不名佛子。普賢獨達此理。故經名長子。今釋而生佛家也故次言等者。此釋摩訶摩訶四字。初約句義。後證中大空下約字義句義中。大中之大者。義釋第七云。次句云摩訶摩訶。所謂大中之大也。復次前云摩訶。是所出生處大。後云摩訶。所成就處大前是因大。後是果大。前是智願大。後是行大。又中間兼有引聲。即是大無大義。以大中之大無可待對故。大相亦不可得。如瑜伽者觀心圓明遍一切處圓相亦不可得。故名大無大也(十三右)私案。釋必不爾歟。謂初大者對小云大。後大者大小倶絶。是眞實大也。若待小之大猶有所礙。大小倶絶是無礙大也等等者。釋大中之大義。初等對差別之平等。合初大。後等差平倶絶。合後大。若絶差平無所妨礙。故云等等無礙也證中大空等者。以下約字義釋。初釋摩字。後然此下釋訶字。義釋第七云。復次摩是大空義○又訶字亦是喜義。謂菩薩初得大空生而生諸佛家。發起十無盡願。心大歡喜故。故此眞言正以訶字爲體。若行者思惟觀照入訶字門時。即得同於普賢菩薩。能住佛境界莊嚴三昧也(十三右)訶者喜也者。十住心論第九云。喜者隨喜。見無善猶如己。住平等觀離嫉妬故○又喜者歡喜喜悦喜樂之義。所謂大安樂適悦義。金剛頂經名大安樂金剛薩埵故(二十一左)此釋初約化他。後約自證也
時彌勒菩薩(乃至)彌勒之行也者。牒經。隨釋準上可知一切法界者。通事理二法界。學者得意可解阿誓單等者。義釋第七云。阿爾單若野譯云無能勝。即是瑜伽中彌勒菩薩異名也(十四右)依此釋者。即眞言初表彌勒名。略出經第三云。於其中應布綵色。畫賢劫等菩薩。謂名慈氏阿時多等(二左)慈氏者彌勒翻名也。法花文句二云。彌勒者此云慈氏(二之二十四)西域記七云。梅怛麗耶唐言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二左)慈氏外立阿時多名。故云異名也。若依今疏下釋。則指衆生直名阿誓單闍耶。文云是故諸一切衆生爲無有上。可思之此謂無能勝等者。第十三云。阿誓擔古云阿逸多。此呼其名也。其義謂無勝也。一切愛見煩惱乃至二乘等無有勝之。社耶得勝也。於無勝中而得其勝也(二十二左)依此釋者。阿誓單爲無勝。闍耶爲勝。又依當段釋者。阿爲無闍耶爲勝。誓單似爲能。可尋決之然此眞言等者。先觀一切衆生本性。謂一切衆生從本以來住於涅槃。涅槃者此翻不生。今言彼即體常自不生。即此意也。此有淺略深祕二意。若依淺略。則生老病死衆生妄見。譬如翳眼者見空花。空花從本不生。生亦無滅。尋空花性體自虚空。虚空外無空花。空花外無虚空。如是了時生死忽息法界圓現也。若依深祕。則我等一期始終。從生至死無非如來如去功徳。起自證宮赴化他門名生。是如來義也。化儀已止還自證宮名死。是如去義也。若來若去。皆是乘平等法界理。是故不動生老病死當相。而本常自不生理也是故諸一切衆生等者。光云。古訓未快。吾故和上讀言。是故諸一切衆生爲無有上勝上無等也又能知等者。次明慈悲利生相也。謂一切衆生雖從本以來常住不生理。而自未知之。故生死無息。是故種種慈悲利生無有窮盡也
爾時虚空藏(乃至)餘準前説者。此章作二釋。初約自證。後又此下約化他也。義釋第七云。謂入此三昧時。即知諸佛境界畢竟清淨猶如虚空。是故普門漫荼羅皆悉離一切相。唯是心佛自證不可示人而已。自在神力出納取與周給衆生不可窮盡。
又如虚空正以無所有故無所不有也(十五右)此釋初約自證。後自在神力下約化他(已上)光云。義釋文旨初如鈔解。末又如虚空下通自證化他也雜色衣者。吠質怛纜此正雜色。然乘語勢云雜色衣。衣正梵語即次句嚩囉也以阿(長)字等者。釋阿迦奢即是一切等者。釋三曼多自得如是了知也者。釋奴竭多雜色衣等者。釋吠質怛纜等句。以上約法體。以下約功徳也餘準前説等者。若有衆生行此法行。不久即同虚空藏菩薩也。此義準前可知之也
爾時除一切蓋障(乃至)準上字門中者。謂一切衆生受苦即依苦障。除之是即大悲拔苦義也法性之悲者。謂觀蓋障實性之時。煩惱假相盡歸實相。故云法性之悲以八萬四千塵勞成八萬四千寶聚門者。即此意也降伏義等者。此伏煩惱有違順兩門。違逆對治云降伏。隨順對治云攝伏也阿字本不生者。此字體阿字也長聲者。修行點也又如不動等者。涅槃點也。以前降伏攝伏可配修行與涅槃歟。修行點寂靜字也。若眞妄違逆則非寂靜。而能攝煩惱爲法性自徳。故云寂靜。是攝伏義也。涅槃點遠離字也。眞妄相違遠去其域故云遠離。是降伏義也。字輪品釋云亦可二點是降伏義。猶如涅槃壞滅摧破一切障法。此亦如是。故二點作黒也(十四之十二左)可思之體於如如者。釋咀字以此自在等者。釋纜字字體。此目近詞體於如如之力。嘆之云此自在力而除一切等者。正釋羅字證於空也等者。釋纜字上點也此相微細等者。釋重言所由也。魔中煩惱魔無形相。而極難斷故云微細難遣也處處説破等者。此擧例證。無明難斷故。諸經中處處説能破三昧。
今亦如是難斷故重云呾纜呾纜也自體之惑相者。天魔等從外來。煩惱魔於自心中起惑相。故云爾也。或又惑正體故云自體等也●●二字等者。此示最後二字重也。呾纜呾纜外更出纜纜二字。所由未詳。若準上來釋。呾纜呾纜者。斷煩惱種子。纜纜者。斷習氣歟。但第十三云。怛纜怛●●●(如上所謂除者。除其何事。除四垢也。凡夫愛見垢一也。聲聞垢二也。縁覺垢三也菩薩垢四也。除衆生垢故入聲聞位。除聲聞垢故入縁覺位。乃至除菩薩垢故入清淨位也二十三右)四纜配屬如是。而初二加怛。後二除之。所因義釋第七釋之云。梵云●怛藍者。體是多聲。是衆生識心。又有如如義。即是心如實相。所以與●囉字相連者。言心之實相自性常淨無有塵垢也。上有圓點即是同於大空。住在生死時亦如是。入涅槃時亦如是。故重言之。住二邊時亦如是。行中道時亦如是。故重言之。未究竟出纒時亦如是。已究竟出纒時亦如是。故重言之。當自在分別説。次更有怛嚂怛嚂字者。是遣教道之迹直明證處。言此中心如如相亦不可得。獨一不思議法界耳。餘義重言者同前(十六右)此文更有怛嚂怛嚂者。恐是寫誤。演密抄牒文亦除怛字。彼抄第七云。疏有●●字等者。●是法界心。謂心如實相。畢竟清淨唯以虚空可以顯示。故有●●字。此字正體是囉字。囉者塵義。若入阿字本不生門。即是塵本不生。塵本不生即是心之實相。心實相體同虚空故。加空點成於●字。是故此字名法界心。言是遺教道之迹者。梵語鉢曇亦名爲句。言辭句逗也。謂前眞言諸句次第顯示除障眞實之義。究竟至於生死涅槃平等之處。無不即如。然是心之行處有迹可尋。未名除一切蓋障。今此二字直明證處。初一●字即是虚空法界遠離衆相。即教道之迹都遣。遣之又遣。故重言之。是故獨一不思議法界眞實離一切蓋障。故云●●(二十四左)此釋聊異義釋意歟。但十字含多義。不可局一途耳又相釋者等者。即自眞言初字次第釋之以住●字故者。纜字恐是寫誤。花藏院本作以住惡字故(已上)此本尤宜。眞言最初字●字故也能爲一切等者。釋薩埵係多句發生此性者釋驃庾竭多句。此性者本不生性也。若依義釋發生萬行。彼釋云。毘盧蘖多是發起義。亦是生義。明所以拔除蓋障之意。
正爲發生萬行功徳利益衆生(十六右)除去衆垢者。釋怛纜怛纜纜纜句也凡觀照時等者。私爛脱云。雖以本體一字爲主。此即是種子之字。持誦則具言也。又凡諸字等又凡諸字等者。諸字相釋有用心。謂若眞言初有阿字。次諸字皆歸阿字作釋也。反之若眞言初有餘字。則應展轉相釋也。或又今釋必不爾歟。且擧阿字。以爲準的。是強非爲間餘字歟準上字門者。此指第七所釋字門段也。問。最初説此四菩薩有何意乎。答。住心品初列普賢慈氏文殊除蓋四菩薩釋云。此四菩薩即是佛身四徳。
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一本之十四左)又具縁品(加持四瓶文也)擧普賢慈氏除蓋障除惡四菩薩釋云。毘盧遮那四徳之寶(八之二十一左)準此等文思之。今此四菩薩亦是佛身四徳也。有所偏闕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最初説之也。問。此四菩薩曼荼羅中居何位乎。答。居第一重遍知院歟。疑云。案經及圖。普賢慈氏二尊在八葉中。虚空藏除蓋障二尊在第二院。何以得言在第一院。若此四菩薩爲佛身四徳者。尤可在八葉中。若又依金剛爲第一重。菩薩爲第二重之義。四菩薩可在第二院。屬遍知院之義文理倶未分明如何。答。此四菩薩可在遍知院者。
此專依攝大軌(中之十一右)彼軌意如來身會終出普賢慈氏二尊。總爲遍知院尊。虚空藏除蓋障印明雖未出之。當品并密印品普賢慈氏一列説此二尊。當知遍知院所攝心。況此四尊佛身四徳。不可暫離。初二聖既在此院。後二尊何居別會。但經并圖極略置震多摩尼印。而攝一切菩薩。若廣説之此中可有無量菩薩。其中且約佛身四徳説四菩薩。有何疑妨。廣略存沒隨宜不定。勿守一途。次於八葉尊者。祕密八印品説其印明。今四菩薩印明異彼。定知非八葉尊。又虚空除蓋雖在第二重。當品在觀音院等上説之。明知非彼第二院尊。印品又文殊院次更出除蓋障虚空藏二院諸尊印明。若同會尊尤於一處可説之。而何主伴別説乎。爾乃虚空除蓋二尊非第二重。若不在第二重。則第一重豈非其在處乎。重疑云。虚空除蓋同在遍知院者。攝大軌普賢慈氏次何不説此印明乎。又此二菩薩非第二院尊者。印品何略彼二院主印明。出伴略主。是不應理。依之攝廣青玄等諸軌。皆以此二印明用第二重二院主印明。依憑又明。何可異求乎。答。此二菩薩可在第一重之義。即如前成。然第二重二尊印明同第一重。故印品第二重讓彼略主印明。儀軌則用第二重故讓此第一重略之。出沒各有其意。學者以一不可非一」
不遍不名(乃至)故名等觀也者。以下明觀音眞言。然準上釋。可有牒經。頗似脱略供養法疏并義釋補釋之。彼疏下云。次觀音菩薩入于普觀(去聲)三昧。住是平等無所不遍名爲普入。以此普眼而觀衆生故名觀自在者。入此三昧已從其心出種種光。光中現是諸法門眞言也(二十五左)義釋第七云。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入於普觀三昧。説自心及眷屬眞言者。此即是普眼三昧也。如上所説。大悲胎藏漫荼羅有無量法門。就一一門復有無量根縁無量方便。猶如虚空大海不可度量。又隨入一法門即具一切法界門。如是不同而同。不異而異。唯佛智慧乃能知之。入此三昧時即能於念念中以普眼遍觀。具足明了故名普觀三昧。時觀自在菩薩從此三昧中以平等眞語。説普眼之心及得大勢等法門眷屬。以同是蓮華部故也(十六左)今且就疏釋文。不遍等者。釋普字以此等者。釋觀字也。問。以普眼云何觀衆生乎。答。依疏前後大有二釋。一觀一切世間如幻。一切衆生所誑惑如幻境不得自在。今作諸法如幻觀。不滯滯有無。故名觀世自在者(已上約遮情觀)二觀一切衆生本性心蓮。謂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有八辨肉團。即是八葉蓮華也。在凡時如合蓮。至聖時開敷。今入自性清淨三摩地。普觀衆生法爾心蓮故。亦名普觀三昧也(已上約表徳觀)問。如是觀意如何。答。以此普眼。觀衆生時。一切衆生隨其機欲種種善●無不開發。三重塵障無不淨除。是則大悲方便也同彼佛所觀者。第十三云。此中如來觀者。言菩薩雖未成佛。
而見等同於佛(二十三左)可思之凡夫二乘塵障者。三垢不同今且擧一説。第十三云。此悲從離三毒得無貪等三善根。而成三解脱也。故有三囉字也(二十三左)義釋第七云。囉囉囉者○以對三毒垢故。三道垢故。凡夫聲聞縁覺垢故。凡夫二乘菩薩垢故。三轉言之。乃至三眼三智所對治垢(十七左)密抄第七云。疏三道垢故者。即無明業苦也。又見修無學三道所治之障。又是身語意三業道也。三眼者。慧眼法眼佛眼。三智者。即俗智眞智中道智。所對治者。行相可知也(二十五左)此最後字等者。義釋第七云。次云●若者。是生義。傍有二點。謂淨除三垢之生。令蓮華種性生。此眞言正明増益功徳義。即以此字爲眞言體。或可以最初●娑字爲體。是無染著義也(十八右)此釋意。若●字。若●字。寄蓮華明義。疏釋●字生。即不生義。此菩薩深觀十縁生。是如幻三昧大意也。縁生法即不生故。以●字爲種子也。薩字警覺者。涅槃經云。娑者爲諸衆生演説正法。令心歡喜。是故名娑(南本八之二十三)此菩薩起大悲願。以誠諦言演説正法。驚覺長眠故也訶字是歡喜義者。涅槃經云。訶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是故名訶(同上)此中下畫字亦三昧者。此八字頗似繁重。若證本無之則宜削除之二三昧中行者。上點空。謂大空三昧也。下點有。謂有爲假法終歸損減。故用損減字也。中訶字中道。謂空有墮一邊故。互有所害。猶非安隱處。不二中道是滅二見。即安穩法。行者見此理生歡喜故。云訶字是歡喜義也
得大勢(乃至)故名得大勢也者。經文是觀音入普眼三昧。非唯説自眞言。又説眷屬眞言。疏釋則勢至自入此三昧。而説眞言。經疏頗似相違。若今會之。觀音説勢至眞言時。三業皆同勢至。故可云觀音説。亦可云勢至説。理趣經段段説者。尤可爲準據歟故經云等者。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已上)遺教經論(馬鳴造眞諦譯)云。動不動者。謂三界相靜亂差別故(三十右)同論住法記(元照)云。動即欲界散業。不動即上二界定業。故云靜亂差別○然此三界靜亂等法。還即五陰前多妄想由不了無常。此示一心。故特彰敗壞(五十六右)已離二障等者。已上釋眞言。已下釋得名。於中有位興勢。位如世人有大官位。勢如有大官位故有諸財力威伏多人。位體勢用攝用歸體。故云此勢即是位。又體用別論故。云得此大位大勢也」
次多羅尊(乃至)姊妹三昧也者●多●羅梵語。第五云。多羅是眼義(十九左)蘇婆呼經下意云。多羅此云目睛(六右)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云。觀自在菩薩○入於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從其面輪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隨光流出現妙女形(三右)念誦結護云。爾時世尊入於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從其面輪右目瞳中放大光明。從光明流出現妙女形。住於殊勝妙色三昧。無價雜寶而爲莊嚴身。
無量諸天前後圍繞(二十七左)依此文則多羅直是大日世尊所現也囉字是塵等者。義釋第七云。復次六根六塵名爲生死大海。一切衆生悉皆沒溺其中。不得邊際。今見六塵如實相故。到佛眼彼岸。故名爲度(十九右)重言者等者。又云。重言跢哩抳者。譯云極度。自得度已。又能普度一切衆生(同上)次多字即是等者。此段未詳。今寸推之。初●●度。次●●●極度。就之則作二釋。正釋自度爲度。他度爲極度。從此以下作復次釋。意云。初度是因行故●字加修行點。行如如行正度生死大海之位也。後極度者果位。因行既極度生死大海。成如來自體。●字不加行點則表如來果體。故此釋來觀於如如等者。當●●得成如來等者。當●●●。連前釋後也女大本者。十萬頌大經也阿彌陀姊妹三昧者。義釋第七云。瑜伽密語以爲阿彌姊妹也(十九左)密抄第七云。言阿彌姊妹者。謂彌陀是姊。多羅是妹。妹即是其亞者。將來補阿彌陀處。號普光功徳山王。即是此多羅尊也。常途不曉眞言密號。無所揀辨。雖世多稱念觀音。然不知所念之處。蓋懵於斯旨也(二十六右)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不空)云。多羅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藥叉無一非子者。故號世間母。及與出世間觀音·大勢至·金剛。與善財文殊·須菩提·慈氏。與香象日光·無盡意·離垢·虚空藏·妙眼。及大慧·維摩等菩薩。皆是多羅子。亦是般若母。三世諸如來一切摩訶薩。無一非子者。皆稱是我母。慈育諸有情安載如大地(五左)阿彌陀姊妹故。蓮華部諸尊皆從此尊出生也
次毘倶胝(乃至)祕意當問之者●毘●倶●胝梵語。蘇婆呼經下云。苾句胝此云惡像(六右)若依下釋則可翻皺也所以重説恐怖者。凡有三重恐怖。一薩嚩陪也。二多囉薩汝。三吽吽也。前是有畏者。指初恐怖。後是無畏者。指後二也一切衆生等者。釋初恐怖然於此中等者。釋第二恐怖令離有畏而得無畏者。釋第三恐怖由恐怖彼等者。重結重説之所由也。初第二恐怖後。令得無怖者。第三恐怖也。下釋金剛手眞言云。●此眞言體也。無怖畏義也(十右)恐怖極則無畏也。是故云恐怖。云無怖。非相違也。賢寶私云。不空所譯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一卷。三學録列在金剛頂部。疏文所明。或當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説會。觀音入忿怒三摩地。令恐怖諸執金剛衆之相。同題名故。若爾今疏所指大會可金剛頂。何者三學已以彼最勝心明王經列金剛頂部也。但此經佛在寶峯大山。對目連舍利弗等大羅漢千二百五十人金剛手等無量菩薩。觀自在菩薩蒙佛聽許。説三世最勝明王三摩地也。頗可攝屬雜部歟。然列金剛頂部。其意未詳殘害等者。見于薩頗吒也句。是助後二怖之詞也。然此眞言等者。還釋眞言體也佛大會中等者。指大本説會也金剛藏者。金剛手也住者。止住義也。制止毘倶胝進欲伏諸金剛之意也此中祕意等者。義釋第七云。所以然者。執金剛眷屬用畢竟空智。摧滅人法顛倒。無復遺餘。乘此威猛之勢。并欲損壞大悲功徳。是故觀自在者。爲護蓮華藏故。以毘倶胝三昧伏而折之。然此大悲忿怒劑至中道亦當止息。故佛告言姊妹汝住也。初云薩婆陪也。譯云一切恐怖。次云呾囉散汝。又是恐怖。末云吽者。亦是恐怖聲。凡有三重恐怖義。如世間一切衆生。於生死險道大恐怖中不覺不知。乃更竪我慢幢。而自恃怙。故以最初畢竟空句怖之。爾時諸戲論滅得入金剛寶性。乃至下不見衆生可化。上不見諸佛可求。謂證涅槃而自怙恃。見如來種種無盡莊嚴。亦復謂是虚妄。而欲滅之。故調以大悲三昧使其柔伏。爾時金剛寶性已如百練純鑞。隨意所爲而復調之。不止則傷平等大慧。故復以如來威勢而制止之。故有三種恐怖義。薩破吒也譯云殘害。即是轉釋此●吽字。令三種垢慢究竟無餘也(二十右)此釋尤有其謂。但眞言三怖配釋異疏意。義門無盡。不可定局次白住處(乃至)蓮華部主也者。梵云●半●拏●囉●嚩●悉●寧。此翻白處。第五云。此尊常在白蓮華中。故以爲名(二十左)當存本梵音者。半拏囉嚩悉寧梵名也。經多羅毘倶胝何耶掲●嚩皆存梵名。而其中間所出白處尤可安梵名也。問。住白蓮華其相如何。答。以白蓮華爲鬘。著身故云白處。蘇婆呼經下云。半拏囉嚩徙寧此云眼白衣(六右)又當段注摩利汝句云。以波頭摩爲鬘。因以爲名(已上)又十三云。鉢曇摩(二合)摩里底鬘也。嚴身具也。是即能生諸仙功徳。以爲莊嚴。莊嚴法身也(二十四右)依此等文可得其意鬘者。義釋第七云。摩里?是鬘。鬘謂結集衆花以爲嚴飾。即蓮華部衆多眷屬之義(二十一右)白者即是等者。第一云。
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也(末之三右)此菩提心等者。菩提心者。初發因。佛境界者。究竟果。從果生因如花菓還生種實。因還生果如種子生花菓。今約種生果故。此尊爲蓮華部母也即蓮華部主者。第五釋觀自在。
云即是蓮華部主(十九右)釋白處尊云名爲蓮華部母(二十一右)然當段釋違之。若準第五釋。則宜以即蓮華部主五字迴安上觀音段。況義釋(七之二十一)云爲蓮華部母。而無蓮華部主句也
次馬頭(乃至)蓮華部明王也者。經安何耶掲●嚩梵名。第五云。何耶掲婆譯云馬頭(二十一右)蘇婆呼經下云。何耶紇●皤馬頭(六右)陀羅尼集經七云。何邪掲利婆唐翻馬頭(初右)得名所由依第五釋。則約遊履精進義。名馬頭。依當段眞言注釋。則約噉食諸障義名馬頭也●佉陀者。先以●聲恐怖。次噉食故云佉陀也所謂空者等者。釋字義。空●佉字。授與●陀字也今言噉食等者。
釋句義也畔是欲色等者●字有義故攝三有也闍者●字生義。即是三界衆生也
合説二字等者。以下約句義也。問。薩普吒破碎義也。畔闍已是破壞義。頗似重言。答。初破壞正斷種子。後破碎斷其餘殘。是故或云普破碎令盡。或云遍無有餘也除諸法實相等者。智論第五云。復次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盡名爲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纒陰入界魔王魔人魔民。如是等盡名爲魔(二十一右)此菩薩等者。三部各有明王。然蓮華部明王是馬頭尊故云爾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三(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四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卷之餘(釋經二眞言藏品)
次地藏菩薩(乃至)如十輪廣説者。胎藏曼荼羅兩處有此尊。一觀音院。二地藏院。然今所出即是觀音院地藏也。眞言同彼故也。問。地藏在觀音院。意如何。答。胎藏瑜伽記云。凡胎藏者。此法界理體。所以諸尊無有次第亦無定位。混將來置一處也。地藏在觀音部。其義如是(已上)可思之不可壞金剛等者。義釋七云。經云。時地藏菩薩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者。猶如金剛地輪以極堅固不可壞故能住持萬物使不傾動。又如大地出生種種珍寶伏藏無有窮盡。含藏一切種子令不朽敗漸次滋榮。今此三昧亦如是。能持法界衆生善根種子。經無量億劫終不敗亡。出生寶性功徳無有窮盡。又如金剛以是地實性是故不可破傷。今此堅固菩提心亦是第一實際。乃至常在無間地獄。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不亦爲煩惱所傷故以爲喩也(二十二右)此釋闕行字。今疏釋周備。且就疏意釋之。不可壞金剛者地也。菩提心爲地。地堅固義也。菩提心亦堅固性故以爲喩也依此進行者。此釋行字。菩提心大地爲所依遊履進行。此行即是藏也。藏含藏義。行能含藏佛果萬徳。故以行配藏也訶訶訶等者。訶字有行笑喜三義。然以行義爲本。以金剛行爲所住三昧之故也。南本涅槃經第八云。訶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是故名訶(二十三右)●字具三乘人因行果。如吽字義釋三乘行者。若約淺略是方便權行也。若約深祕則二乘一乘皆自心佛名字也
猶善能行等者。釋善子義此菩薩等者。釋輕安義如十輪廣説者。貞云入藏録上云。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大集第十三會與次下同本玄奘譯)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失譯已上)十輪經第一云。
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衆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衆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二十五右)
次文殊入(乃至)示童子身也者。觀音院次金剛手院前。説文殊眞言之列次可謂不便。此有二義。一此文殊觀音院所攝也。觀音悲文殊智。悲智相依暫時不離。爲表此義在觀音院即説文殊。例如地藏在觀音院。但雖現圖不安文殊而經具盡其始末也。二第二重文殊院之主也。但金剛手院後雖可説之。當品是約菩薩金剛二類列次第。故不論第一重第二重。以菩薩衆一處説之。
故觀音次金剛手前説之也入佛加持等者。文殊所以入加持三昧者。義釋七云。
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説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此是有迹之處。非是究竟不行處。然以祕密加持故。令修道者藉此言詮得悟文表之旨。若不開如是方便則衆生處處生著。不知佛慧之深也(二十三右)如上經初説者。指住心品。義釋七云。加持義已於第一品中釋(二十三右)
毘目吃底等者。第十三云。毘目吃底解脱也。鉢他悉體(他以反)多道也。言住何處。
謂住解脱之道也(二十四左)明覺句義云●●●解脱也●●道也●●住也(已上)此眞言意等者。連釋句義。配眞言句可知之一切諸佛等者。此釋呼召憶念所由。於中初先擧例。後此眞言下正釋眞言也普見如來等者。智論第十云。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説。
文殊師利菩薩過去世作龍種尊佛(二十九右)菩提心義第三云。首楞嚴(光云。指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過去成佛。名龍種上智尊王如來。鴦拙經云。文殊現在北方成佛。名歡善藏摩尼寶積佛。大集(光云今考無文大寶積經第六十之五右有文)云。未來成佛。名普見如來(二十三右)普見如來者。未來成佛號也。今云久已成佛。指過去歟。頗似相違。廣可考之。不空所譯文殊師利佛刹功徳莊嚴經(下之五左)可見之。法花開題釋觀音云。或經云正法明如來者。過去成佛之號也。又或經云寶光功徳山王如來者。當來成佛之名。又此菩薩因行位人位居八地等云云。此但顯權變之牛躅未説法界之身雲。如釋此蓮華尊。餘一切菩薩等準(光云。現行印本無文。恐是有別本)問。智論第三十云。爲衆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廣度衆生。如是菩薩諸佛讃嘆。何者是。如文殊師利毘摩羅詰觀世音大勢至遍吉等。諸菩薩之上首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衆生故(二十九右)如此文者。文殊觀音等久住生死不趣涅槃。大悲闡提菩薩不可有當來成佛期。況何有其成佛號乎。答。十卷楞伽第二云。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二十右)謂無住處涅槃大智大悲常恒輔翼不離不分。故大悲門前常不住涅槃。大智門前恒不染生死。地上薩埵皆同具足此二徳。故此等尊何可無成佛時并尊號乎
次金剛手(乃至)更無勝者故也者。以下即説金剛手院更無等比等者。釋三昧名。其釋未具。義釋七云。智度云。梵音摩賀釋有三義。所謂大多勝。以此祕密之主所持金剛慧印。高廣皆遍法界無有中邊故。名爲大。具有世界微塵普門眷屬。故名爲多。於一切金剛義中最爲第一。故名爲勝。能於一切法界門顯示生死過患。然此智體無能説其過者。故名無勝。能於一切法界門大破四魔軍衆絶其種類。然此智體更無有法能破壞之者。故名無勝。若唯有一門之用。則不名爲大。復次如是大慧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今以三昧具足故名爲無勝。
故還住此三昧而説眞言也(二十四右)由現覺等者。此釋執金剛名歸命諸金剛等者。釋歸命句諸佛之別名者。金剛是佛智故。應知諸金剛即諸佛之異名也噉食一切等者。以金剛手空智空一切諸法云噉食也。義釋七云。悉能噉食法界衆生及諸賢聖衆無復遺餘(二十四左)盡其巣穴者。此指第八識而云巣穴。第二(末之七右)釋阿頼耶識五蘊巣崛故也。金剛手初地大菩提心即能斷之。故云盡其巣穴。第一云。一切蘊阿頼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心(本之二十一)即此意也。或義云。指煩惱云巣穴。法界平等中作種種隔礙。故云巣穴也
次金剛母(乃至)甘露生也者。一切金剛母故云金剛母也。義釋七云。莽是母義。莫雞是多義。即十世界微塵諸執金剛之母。
一切如來智印皆從彼生故名多母也(二十五左)此尊三部通局如第五卷鈔已注之吒字不成等者。第十三約字義作釋。彼釋云。吒是離我慢也。住此如如所有我慢自然無也(二十九右)當段則約字形●字省頭。是表死滅義也。問。重言有何意乎。答。義釋七云。前殺四住地人。後殺無明住地人。非但殺一切凡夫。亦殺害一切賢聖。故重言之也(二十五左)但疏釋不爾歟殺無明住地人者。此當初●即正殺也已殺無明住地者。此當後●即已殺也。依之第十三云。再言之者。最極之義也(二十九右)即此意也惹衍底等者。標云勝生義。釋云無勝生。自勝他故云勝。他無勝此。故云無勝也如了達等者。連前怛履吒句而釋此句。如如怛字。垢障淨魔吒字也得無勝之生者。惹衍底也。自體無勝而生諸金剛故云無勝之生。依之衆母義成故云故爲衆母也無勝而生等者。重釋無勝生義。自體無勝而有生能。生何物者。
即是生諸金剛也以上以無勝二字名能生母也金剛是等者。以下以無勝二字名所生金剛。故爲顯異前釋云亦是也此無勝生等者。義釋七云。此生即是不死句故有甘露之義也(二十六右)甘露是不死藥。故寄喩作釋也
次金剛鎖○(無間隙眞如也)者。金剛鎖得名即如第五(二十二右)釋此嚩字等者。畔字即縛不可得●字也下有那字者。陀字依梵字大儀軌是●字也。●字連上●字爲空點。故成畔音也若上嚩著等者。若上嚩字直加空點。則次陀字不可加那字也金剛縛者。義釋七云。此金剛之縛由大空故。所爲必成。以此普縛衆生無能解者。故名金剛鎖也(二十六右)此眞言以畔字爲體。義釋七云。以最初●麼字爲體。是縛義(二十六右)即此意也畔陀是等者。此約句義作釋。其義易知。問。重言有何意乎。答。再言極護義也。或又法界者。六大法界。前五大理。識大智。護理護智。故重云之也。或初護本有善。後護修生善也。又義釋七釋暮吒暮吒句云。轉釋前句。非同世間之縛以無常遷變易可分散也。皆再言之其義同前(二十六右)密鈔第七云。疏皆再言之其義同前者。前縛四住地人。後縛無明住地人等。故云同前(二十八右)拔折囉等者。經云伐折路。明覺句義曰●●●●金剛生也●●●云生也。上●點連下●字成嗢音。是故疏書拔折囉也(已上)薩嚩多囉等者。同句義云●●●●●●●一切無能害者也(已上)私云●●●一切處也。引點●也●●●●●無礙也。無能害也(已上)密緻者。新華嚴音義二云。密緻緻直利反。經本有作稚字者。此乃幼稚之字。深爲謬(十三左)無間隙眞如者。金剛眞實不變。故云眞如。唯識論云。眞謂眞實。顯非虚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九之二左)可思之次忿怒月黶○(魔障令滅沒也)者。月黶得名如第五鈔以上纈唎字者。
七卷義記云●●以上纈唎字爲心也(已上)或疏本無纈唎二合四字也。又或本云。纈唎吽伴吒以此纈唎字(已上)攝召之義等者。義釋七云。紇哩是攝召義。又召請義。謂攝召四魔境界所有人民(二十七右)有訶字等者。以下即約字義。涅槃界具足諸佛功徳故。云此是具足等也願等等者。此釋擧纈唎字之所由也。我指月黶尊也。所以擧此字者。願我爲滿諸佛功徳。作訥塵垢行也以牢強等者。連纈唎字而釋吽字。謂牢強者●字
離垢者。囉字三昧者。伊點涅槃者。二點行者亦是訶字。此行堅固精進之行。故云牢強轉進也泮吒等者。義釋七云。次云撥吒是吒呵義。既發大勤勇聲。尚有剛強衆生。極難調者未肯順命。故復以大忿怒聲而折伏之也(二十七右)
次金剛針(乃至)至實相際者。義釋七云。又金剛針眞言亦是金剛眷屬。此智印標幟状如一股嚩日囉。而極銛鋭。是一向專精頴利之慧。從一切法界門貫徹諸法。無不直達至於實際。故以爲名也(二十七右)以上薩字等者。又云。以最初娑字爲眞言體。以所誠諦故則能深入法性。若處處生著之人。何由致之(二十七右)伐囉弟等者。雖有金剛針若無勝願力。穿達之功速難成故。更加以此句也。又云。嚩囉彌是勝願。謂以勝願金剛針穿一切諸法也。如渇乏人一向求水無復異念。故能不計功力穿徹高原。當知此金剛針正是菩提心義用。是故所往必通無所罣礙也(二十七左)
次一切持金剛(乃至)即其義也者。義釋七云。又一切執金剛眞言。即是上文所列虚空無垢等十世界微塵數持如來差差別智印者。同入大金剛無勝三昧。於自心中出不思議光。光中現此眞言滿月之字。字中發大音聲。一切大衆咸普聞之。如執金剛者。餘一切尊説眞言時當知。亦爾也(二十七左)密鈔第七云。疏滿月之字者。謂此●●字未加空點。初●訶字時猶如初月。菩提心也。加●鄔畫成虎聲時。猶如火月。大悲根也。若上加空點成●●字時。猶如滿月。方便爲究竟也。故名滿月之字(二十八左)一切衆生者。生字難思。可云一切衆多金剛。恐是寫誤髯髯等者。又云。所以斷其二種業煩惱命。爲得二種大空生故。所以重言●髯字也(二十八右)如央掘經等者。央掘魔羅經第三云。央掘魔羅云何而生不生之身。以如是義諮問如來。如來今當爲汝解説。爾時央掘魔羅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爲説哀愍安樂一切衆生。佛告央掘魔羅。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衆生。無量衆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身(七右)
次諸奉教者(乃至)使者用之者。初釋奉教得名。後醯醯下釋眞言得名也。義釋七云。又一切諸奉教者眞言如世間尊貴者。侍從僕役之人隨教勅指麾執作衆務故。或名奉教者。或名使者。或名守衞者等(二十八左)醯醯等者。又云。以最初係字爲眞言體。本音是●賀字門。即菩提心金剛種亦姓。是風輪所爲事業。以加●翳字聲故。即金剛萬行三昧。重言●係●係者。謂行人極行定中之定也。若釋句義係係是呼召聲。次云●緊●喞●囉●野●徙。譯云何不速作。此是約勅之義。如人處分僕使。故先呼名而誠悟之。汝何不速爲此事而久稽留。
欲使趣時之急令不失機會也(二十八左)蟻哩(二合)痕拏等者。初執持。後守護。蓋義釋意亦復如是鉢唎補羅等者。兩句相連則充滿本所立願也。就之二釋。一充滿奉教者本所立願也。二充滿行人本所立願也。義釋七云。鉢唎補囉也是充滿義也。娑嚩鉢囉底枳孃是本所立願。汝本立忿怒之願。欲悉食一切衆生可以肥功徳身滿此大貪之志。故當速作也。復次如大長者告語領理家事者。令開府藏出珍寶給與求乞之人。咸使虚往實歸無所匱乏。故云充滿本所立願也(二十九右)正釋滿奉教本願。復次釋滿行者本願今準此釋當段。滿行人所勝願者。約行者而令滿足者。約奉教者第一願者。指初願。行人願成大空行也。奉教者願令成此願。是故滿行人願。即是奉教者願亦滿足也。故云謂滿行人所有勝願而令滿足也
次釋迦如來(乃至)一切堅牢也者。釋迦得名如第五鈔寶處者。出寶之處。故得此名。如於海洲出種種寶。而其能出之處即是等虚空之處也。故次下釋云等於虚空能爲一切寶洲也。此尊●字爲種子。●有不可得故歸空爲内證。空即珍寶收藏之處。故從空雨寶也。問。所出珍寶者。何物耶。答。義釋七云。由此三昧故如來出現于世。以如來出現故則有無量無邊五乘法寶悉皆出現。
猶如輪王正位時世間種種伏藏自然開發(二十九左)彼洲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提大論翻洲。爾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須菩提若江河大海四邊水斷。是爲洲○或云。洲潬(徒單)者(爾雅謂水内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寶渚乃獲諸珍。大槃涅槃喩之爲寶(二十一右)得自在者。明覺句義云●●●●●得自在也●●云得也(已上)娑麼無等義者。注後娑麼也即是等同等者。還從初娑麼而釋也。初娑麼等義。連伽伽那句等虚空義也。後娑麼無等義。初娑摩之摩傍有阿引點。連後娑麼成阿娑麼。故云無等。無等者二乘功徳闕失。故名無等。等空者。一乘之寶處。從此寶處施二乘之權也同於名字者。以法性自在無礙徳同於世間虚空。而實非世間空所及。只同名字。非體同也。或又虚空無相状。只有名字故。虚空稱名字。例如心法立名稱也下句者。下娑麼也以有所闕等者。若依義釋種類不同。故云無等。彼釋云。末句云。誐誐曩三摩(引)三摩者譯云等虚空無等者。言此三昧非但於一三千界得自在。乃於無盡諸衆生界而得自在。是故廣博無際等同虚空。又如虚空雖無所不遍。而具含萬像種種不同。故言無等。復次如寶性是一而力用不同。有辟邪除毒者。有愈疾者。有持財者。有能成就種種幻術者。有能普雨衆物乃至可共語使令者。
有能示衆生宿命行業乃至賢聖大會悉於中現者。故云等不等也(七之三十右)然此眞言等者。此以薩字爲體。漏者約有漏。堅者約有爲。若入阿字門則無爲無漏。故於諸法中得自在。等虚空雨種種寶也私謂釋迦等者。此就薩字爲種子即作私釋。謂以大悲力能破一闡提等堅牢邪見。故以薩字爲無堅義也密緻者。如上解之
次毫相眞言(乃至)令滿所願也者。毫相如意寶珠也。義釋七云。即寶處三昧中一種滿願如意珠也(三十左)功徳之聚故者。即結成前義也作三昧女形者。此示尊像。故字屬上句末。不可連下句也。或又以男女配智與福。則以此尊福徳門可作女形。若煖以故字可連下也訶字是行等者。文似亂脱(一)訶字是行(三)同於大空。下有鄔字是三昧(二)上點(四)即大空行三昧也。可讀之乎
次一切佛頂(乃至)不共法之頂法者。此主一切諸佛頂之尊也。故爲釋迦眷屬。八佛頂九佛頂十佛頂等。皆攝此中也。問。以諸佛頂爲釋迦卷屬意如何。答。時處軌以五佛印身五處。即以北方釋迦配頂上故。一切佛頂攝此會中也(已上)光云。胎藏現圖意一曼荼羅只是大日如來支分生。而釋迦在最頂上。即與時處軌説其義相合。然今案其奧旨。則以五方五佛而配五轉法門中。因義以釋迦爲究竟牟尼果。亦如彼諸佛頂皆主修生果徳。故以釋迦即配頂上。以諸佛頂亦攝此會。深義更問大人之相者。謂三十二大人相也唯頂肉髻等者。髻形有異。釋迦髻肉髻也。菩薩髻髮髻也鍐鍐等者。密印品説二鍐三吽。第十三釋云。鍐鍐(鍐音嚩也。二嚩謂煩惱所知之縛。悉令如空也)●●●(離三因得三空證三昧也三十左)當品説三鍐二吽。三鍐極清淨義也。若準印品釋之。則離麁細極細三縛。故説三鍐。二吽者。義釋七云。還約二種生死。故二轉言之也(三十一左)若準印品釋。離二因得二空證三昧也。二因者。二乘因行當二訶。二空者。當二麼。證三昧者。鄔點也。印品説三吽。三乘外立一乘。當品説二吽。以三乘中菩薩乘爲一乘。凡餘宗中有此兩説。源出此二吽三吽眞言歟是縛義等者。此言説與縛二嚩相通故。或爲縛義。或爲言説義也。相通有二所由。一約字形●●字形甚相近故。二約字義。言語能縛人之繩故。亦相通也同於大空者。頂上是空輪之處故。以同大空此字爲佛頂種子也●是等者。此以吽泮吒字成鍐字同於大空之所由。謂威猛之力者。吽字也。遍破諸縛等者。鍐字也。是不生義等者。泮吒也。同於大空等者。鍐字也。即入佛等者。此結歸頂字也。頂以尊高最上之處故。十八佛不共法功徳攝此中也次無能勝(乃至)破壞之義也者。義釋七云。是釋迦眷屬中忿怒明王。無能勝是不可破壞義。謂於一切世界種種隨類法門中。遍摧諸障。調伏衆生故(三十一左)陀是法界等者。釋●陀●羅二字若入阿字門等者。以羅字釋陀字。當知即同等者。以陀字釋羅字。此即是等者。釋空點。若入住此等者。釋伊點。重説等者。釋重言所由也。義釋第七云。以二轉言之故。能除二重大障(三十二右)義門無盡。勿局一途故以説等者。釋●●二字。無塵者。羅字。三昧者。醫點也。問。除陀字唯用●字有何意乎。答。義釋第七云。次云●●●●者。以世界之障淨除則亦無可待對説爲法界。乃名一眞法界。是故除去駄字但存囉字門。囉是本淨法界。以加三昧聲故有解脱義。加大空點故有不思議義。對前無量除障門。皆是不思議解脱門也(三十二右)馹●等者。釋最後二字。是三昧者。伊點。諸障不生者。●字。大空生者。馹字。即逆次可配之此種子等者。還釋第一●地●字也●●慧字●點定字。非自具足定慧。第二地●以下皆以定慧成字。悉助種子字故。云有種種定慧莊嚴也坐佛樹下等者。時處軌云。又用本部中無能勝明王密言。印自身五處。如前法○如來初成佛。
於菩提樹下以此印密言摧壞天魔軍(十六右)一字佛頂經(菩提流支)第三云。難勝奮怒王印○我昔初詣熙連禪河沐浴身。已趣此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是時當有無量百千倶胝魔王及魔族衆。各持種種惡穢。怒相嬈惱怖我。時難勝奮怒王忽於我前從地湧出。作天女相瞋結斯印。摧諸魔衆。種種怖相一時散滅。無能惱者。當是夜中至明曉時。
我即圓證無上正智(十一右)不空所譯菩提場經第三(十七左)大同之。彼經説印名爲無能勝大印。即與難勝忿怒王同也
次無能勝明妃○(爲種子也)者。義釋七云。但明王是慧。明妃是定。定慧合故出生一切無勝子。故以爲名也(三十三右)阿波入囉等者。阿波囉誓帝無他能勝此故名無能勝。闍演帝自勝彼故名勝也。多雉帝顯極勝義故云摧伏勝竟也。阿爾單惹耶翻無能勝。阿波囉汝多之轉聲也。尚可糺之此中荼字者。
此雉字字體●怨對義故云戰義也以第三字者。此●帝字。如如不可得字也。若入如如則佛界如。與魔界如云何其戰。是戰勝實義也。是故以此字爲種子。小野僧正筆曼荼羅以●字爲種子。但義釋以●跛字爲種子。彼釋云。以第二●跛字爲眞言體。亦名勝義諦。亦名第一義諦。以於一切功用皆至妙極之境故。能普勝一切衆生。即此勝相亦復本無生故尚不可得。況有法能勝之者。故名第一也(三十三左)
次地神眞言○(而得進行也)者。初釋地神得名次。深入持本下釋所入三昧。此釋迦入寶處三昧説眷屬眞言。此入持本三昧説化身眞言。若今會之則寶處總定。持本別定也。後。亦是下明地天本地也以眞言第三字等者。義釋以●字爲種子。此以住處字故。爲地天種子乎。今疏以●字爲種子。此由經下文説微字即爲地天種子。如義釋説忽違此文。況又●字第二字。而義釋言以第三●體字爲眞言體。云何云第三乎。又疏言第三字者●字也。然此眞言中無此字。是亦難思。今且就疏釋文會之。則眞言第三字有直拗二音。若約直音讀微。若約拗音讀毘曳。謂如其直音翳點伊字末音故。攝末歸本爲伊。野字亦是伊所生字故同合伊音唯讀微也。又如其拗音縛野合成毘音。讀翳點成毘曳音也。今種子用毘字。故云離言説中有伊聲。然爲盡成三字義故。更標末後毘曳字而明其義也
衍那是處等者。第七云。梵云衍那。此翻爲乘。亦名爲道(二十一左)又云。梵音薩他娜是住處義(十八右)衍那爲處頗似相違。道共與處其義相渉。故通用歟指物之聲者。其意未詳
離言心地三昧者。嚩字通離言離縛二義故。約離言邊云離言心地也。三昧者。翳點也。言離繋者。約離縛邊。乘者。野字也。得進行者。乘之用也。凡此一段未決多之。更尋明師
次毘紐天(乃至)進行之義也者。此天帝釋眷屬也。其義如第五鈔辨毘是空義者。義釋七云。又以離言説故名畢竟空(三十四右)乘迦婁羅鳥等者。智論第二云。如章紐天秦云遍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二十五左)私謂釋迦等者。略出經第一(十五左)明五佛座。即釋迦之所座是迦婁羅鳥也。而今毘紐天主此三摩地。故作此釋
次嚕捺囉(乃至)復以施人也者●嚕●捺囉此云暴惡。是伊舍那天也。一切經音義第二十三云。魯達羅天此云暴惡。自在天之別名也(二十七右)倶舍頌疏第七云。樂食血肉髓者。顯所食也。魯達羅者。此云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六右)摩醯首羅之化身者。此商羯羅摩醯首羅也。第五云。經中下文更有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身(二十七右)商羯羅者。初禪梵天也伊舍那者。欲界頂天。初禪梵天化爲欲界頂天也。但攝大軌説嚕駄羅曰。鬼首伊舍那(二之三十五左)持誦不同云。金剛頂十天法中東北伊舍那明亦云嚕捺羅。此是大般若云阿修羅女天。是鬼首天。非第六天(七之六十一左)若爾非欲界頂天歟。可尋決之。觀自在授記經云。伊舍那鬼神主(八左)東北天。即鬼首天也猶自多有等者。自有惠他是何法乎。即諸乘故云所謂諸衆等也。而非只施所達寶乘。又施能達三昧。故云嚕即無塵等也
次風神(乃至)而度一切也者。義釋七云。嚩(引)野吠即是風之正音。初嚩字爲眞言體。嚩是縛義。以入阿字門故本來無縛。無縛故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也。是乘義。又是一種風天乘也。末後●吠字是無言三昧。亦是畢竟空義。言此解脱風乘於畢竟空中旋轉無礙。是故往返神速勝能普度群生也(三十四左)疏作吠是縛義者。蓋吠字寫誤。若無此字則佳也。更考證本(已上)光云。
古讀亂脱曰(一)爲體也(四)吠(二)是縛義等(五)第三吠字等(三)也是諸乘等(六)次美音天等即解脱也者。涅槃經第五云。眞解脱者。名曰遠離一切繋縛○即是如來。如來解脱無二無別(七右)
次美音天(乃至)堅固之法也者。義釋七云。又美音天眞言。亦名大辯天。亦名辯才天。是諸天中歌詠美妙者(三十五右)私謂等者。前釋美音義未明故作私釋也又。説無堅下就初薩字。更作異釋也
次泥哩底(乃至)字門體種子字者。此明羅刹主也羅(垢也)者。垢所食也吃刹(二合)娑(食也)者。食能食也。娑有堅義。即以有堅固力能食無遺。故成能噉義也速疾無比者。若眞妾相違斷惑非是速疾。今觀垢障即法界故。即障成無障。是故云速疾也字門體等者。般若寺疏鈔第二云。以●字爲種。
是法界三昧義也(四十七左)若依此釋則可訓字門體種子字也(石山點也)又料簡云。除其翳取字體●爲種子也。若依此義則可訓字門體種子字也。若依義釋則以最初羅字爲種子也。彼釋云。囉乞灑娑是能噉義。以初字爲種子(三十五左)光云。若依今釋則第二義爲佳。若別取義則義釋説爲宜。何者囉吃刹即羅刹。以囉字爲種子尤合名義也。或又今疏釋文有亂脱乎
次焔摩王(乃至)成正覺也者。以毘嚩薩嚩多也爲本名之本説未考更詳更問者。今此焔王以縛衆生而爲其能。是則無縛而縛。以其性相即一眞妄不二故立平等王名。更問之意蓋在此也埵字中等者。如如不可得●可加行點。望彼點云中也薩字等者。此釋●字中●。●字是無縛義。與前不異。故不別釋。問。前釋毘嚩云堅固住。更云薩字有堅固義如何。答。其意未詳。義釋七云。
毘嚩娑是堅固住義也(三十六右)今準此釋讀亂脱曰(一)堅固住義(三)亦是等(二)薩字有堅固義(四)也字等也字是乘者。釋最後字也而進於行等者。●字行點也乘於如如等者。義釋七云。以離言説戲論常如法相。故判決是非無有錯謬。是故名爲法王也。亦是乘義。乘此如如去至法王位。
是名焔摩乘也(三十六右)次死王眞言(乃至)沒字爲種子者。此死王有二義。一死后。玄法亂脱軌云。死王眞言曰(亦名后)委如第五鈔辨。二死王者。非是死后。今既云王。何以可爲后乎。又釋此是閻羅明王。義釋七云。又死王眞言是焔摩明王。主奪一切衆生命根(三十六右)但死后眞言用今眞言。則王后通用之歟。問。若依死傳死王者。即是閻摩王歟。若爾何爲閻摩王外更出之乎。答。閻摩王住死三摩地之時。以其形状忿怒功用各別。且爲別尊者乎。又或(最珍)抄云。五道大臣撿五道五業因故。奪定業命根故。云死王歟(已上)又對受記死王段云。珍和上説。此印未分明曰是五道大神。名賁識神(已上)以初沒字等者。義釋七云。以最初字爲眞言體。麼是我義。一切衆生不觀諸法念念無常故。則生二種我相故。係屬死王不得自在。是故如來以無常句而警悟之。一切衆生則知諸法無我。若無我者誰屬死王。誰受諸苦耶。次云●底野是乘。如是以乘二我如實相故。能斷一切衆生業壽之命。而不爲二死所拘。是名死王乘也(三十六左)
次黒夜神(乃至)此眞言也者。就閻羅侍后文有二料簡。一閻摩后眷屬之神。故云侍后。二閻魔王后也。義釋第十云。黒夜天印也(閻王之后也四十五左)但以侍從者爲后。故云侍后歟以初迦字等者。義釋七云。用最初●迦(引)字爲眞言體。言一切衆生以無明故造虚妄業。迷失正路墮在生死稠林。今觀此業本不生故無相無垢。是故黒夜如不異大明如。若捨暗求明。明復成障。住此無障三昧。於黒夜中成最正覺。名爲黒夜乘也(三十七右)以夜暗之中等者。又云。黒夜晦冥。是一切鬼物魑魅所行之處。諸生靈等多懷恐怖衰惱之時。獨此神於黒夜中威勢自在。亦能理其眷屬。不令非法損惱世間。如是無明黒夜亦是三界凡夫怖畏不安穩。常有種種煩惱鬼魅自恣遊行。今黒夜眞言即安住其中。得不思議解脱(三十七右)
次閻羅王七母(乃至)無我義也者。七母別名義釋(七之三十七)出之。如第五抄引之。七卷理趣經(法賢譯)第三云。四方四隅畫八摩怛哩所謂東方澇捺哩。手持三叉。南方沒囉●彌。手持數珠。西方吠瑟弩尾。手持輪。北方憍摩哩。手持鈴。東南隅哥哩。手持刀。西南隅摩賀哥哩。手持芻哩。西北隅薄叉尼。手持能瑟吒囉。東北隅囉刹細。手持朅舂誐(三左)此説八摩怛哩。四方同七母中四。四隅其名不同。又孔雀經中云。此天母等常爲衞護。
其名曰沒囉(二合)憾銘(一)嘮捺哩(二合二)矯麼哩(引三)吠瑟拏(二合)微(四)愛捺哩(五)嚩囉呬(六)矯吠哩(二合七)嚩嚕抳(八)夜弭野(二合九)嚩葉尾野(二合十)阿仡?(二合)曳(十一)摩賀迦離(十二二十右)此説十二天母。六母同七母中六。其餘不同。義釋所出七母本説更可考之摩怛哩等者。義釋七云。莽是母義。句中兼有等聲。是衆多非一之義。以母類衆多。又爲衆鬼之母故以爲名(三十七左)演密抄第七云。疏今云忙怛●等者。忙即母也。怛●七也。弊者等也。多也。總云七母等。即是七母通用之眞言也(三十右)第五云。摩怛哩譯云七母(二十六右)演密解釋順此文也以初摩字等者。義釋七云。以摩字爲眞言體。是無我義。大空義。猶如虚空以無相故不礙衆生。大空又爾。不礙一切煩惱故。能出生種種病行以利衆生故。名鬼母乘也(三十七左)
次釋提桓因(乃至)亦佛化生也者。以名字爲眞言字名者似倒言。七卷義記云。即名字也(已上)釋迦是等者。密抄第七云。梵聲中鑠字。此譯云百。梵音吃囉。此云福徳(三十左)因以爲名也者。此五字回可移安以初釋字句上也止息義者。●釋字是本性寂字故。云止息義也又奢等者。奢摩他定。梵語也。此天入深禪定。發言利天故。云常以深言等也。其内所發定心以爲眞言故。云心爲眞言也
次嚩嚕拏(乃至)爲種子也者。此水天眞言也。義釋七云。阿半是水義。跛多是主義。曳是助聲。以於一切智水法門而得自在。是故名爲水主。以初阿字爲眞言體。以此水本來不生常不動故。又如半字無有此岸彼岸。無所不遍。無所不有。同於大空故。名爲如來大智慧海。心主自在龍王。常住其中。出生神變加持普門法雨。潤及一切。末句以曳字故。名爲水主乘也(三十八右)
次梵天眞言(乃至)亦是佛化身者。義釋七云。初句云鉢囉惹。譯云一切生。次云跛多。是主義。曳是助聲。所謂一切衆生主也。如劫初時。梵宮寂寞無人。梵天適生念時。有命盡天來降。又皆不見梵王終始。故便作是念。我等從梵王生。以能生一切有情故。名一切衆生主。而實衆生前際無始非是梵王所生。如來亦復如是。以世間一毫之善。乃至諸智子等。皆從佛心生故。又不見如來終始故。名爲世間之父。而實衆生佛性前際無始。非是如來所生也。以最初鉢羅字。爲眞言體。跛是最勝義。囉是淨法界。不爲塵垢所染。即是蓮華胎藏。一切佛子。皆如是最勝胎藏生。是故名勝子。末句加曳字故。名爲梵王乘也(三十八左)
次日天子(乃至)利益衆生者者。此明日天眞言。以理不生爲眞言體。故云自通達此理也
次月天子(乃至)淨月三昧也者。此明月天眞言。以智不生爲眞言體。故以●字爲種子。●者無遷變義。無遷義即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故爲智也月能除毒等者。光云。月除毒熱。日除災變。是法爾也。深義在面
甘露之味者。南本涅槃經第十八云。大王譬如滿月衆星中王爲甘露味。一切衆生之所愛樂。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諸善中王爲甘露味。一切衆生之所愛樂(四右)
次諸龍眞言(乃至)無我也者。此明諸龍衆也前者指前嚩嚕拏龍王眞言。彼唯局主領。此廣通諸龍。灌頂經第九(三至六)説五方龍衆。此中可攝之歟。凡龍有二能。一除雲二興雲。今疏約初義。義釋通二義。臨文可見」
次難陀跋難陀(乃至)而説眞言者。此二龍王守門在處。如第五鈔。難陀跋難陀者。法花文句第二云。難陀名歡喜。跋名善。兄弟常護摩竭提。雨澤以時國無飢年。瓶沙王年爲一會。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本住歡喜地。迹居海間(會記二一之三十五)義疏第二云。難陀此云歡喜。跋難陀此云賢歡喜。此二龍王是兄弟。常令風不搖條雨不破塊。
見者歡喜故云歡喜(十五左)以初難字等者釋●字即觀離觀者。其意如何。可尋決之(已上)光云。今此二大龍王。本修有空不生三觀。或雙非或雙存。而住不生中道。故云即觀離觀等也自通達等者釋●字。●字爲觀義之本説未勘之。七卷義記歡義(云云)是非難知拔字聲勢等者。義釋七云。跛字連上。轉聲云鄔波(四十右)上●字●點有鄔音故。云連上等也。鄔波者當段爲越。義釋不爾。彼釋云。難奴歡喜之義。跛字連上。轉聲云鄔波。是近義亞義也。鄔波難陀。即第二龍名也。如大龍王。普雨世間。作一切衆生利益。自觀勢力而生慶喜。即是如來喜法門。云二龍者。一是慧力。次小者是三昧力。復次初是佛地力。次小者是近佛地力。初是究竟地力。次小者初發心力。以祕藏中初心勢力不異後心。然亦小者有差別故。云次小也(同上)時毘盧遮那佛(乃至)虚空眼竟者。義釋七云。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樂欲説自教迹不空悉地一切佛菩薩母虚空眼明妃者。如前諸大尊等。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説自心及眷屬眞言。皆欲如其性類引攝無量衆生。令於彼彼法門得自在故。今毘盧遮那。又欲令彼一切諸法門進趣修習者。乃至一毫之善功不唐損故。諸有所作無不成就(四十一右)伽伽娜等者。此一眞言大分爲二。初明虚空眼。後陛薩囉下。明佛母義。初中亦二。一明願等虚空。二薩皤下明功徳無比。先明願等虚空亦二。初伽伽娜者。總通體相。後皤羅下別説。初明相。後伽伽娜下明體。謂總句言伽伽娜者。大空此有體有相。體者自證境界甚深微妙。而非有心之分。超於有無離於性相。寂寂絶絶。相者畢竟淨無邊際無分別等徳相也。伽伽娜句。通此二故云總句也。此是所信之勝境。故以爲總標也。別中皤囉者願也。願者菩提心。菩提心者白淨信心也。願以欲信勝解三爲自性。謂信起時。勝解爲因。欲爲果故。而願與信其體維同。此願起時。與所信境不二冥會。故科云願等虚空也。於中初同空相故。云落乞叉(相)努(大空也)次同空體故。云伽伽娜三迷。義釋七云。次句云誐誐曩三謎者。前句已説心相。今更明心體包含廣大等同虚空(四十二右)即此意也。次明功徳無比文旨易知。後明佛母義中。初明從等空勝願生諸佛。陛薩囉不可壞義。勝願等虚空故不可壞也。三婆吠從生義。闍嚩囉光明義。意云。從不可壞生佛智光明也。佛母之稱。由斯立焉。後娜母下已成佛。還禮菩提心勝也。義釋七云。爾時毘盧遮那佛所願已滿。而作是念。我今普門具體。皆從虚空眼生。是故此恩難可酬報。由此發誠實言。歸命般若波羅蜜。云曩謨阿目伽(引)南(引四十三右)虚空眼者。眼智之異名故。亦名般若波羅蜜。即是大空慧也。勝願同虚空時。心眼此開。名云虚空眼也。問。今此眞言何會攝乎。答。在遍智院虚空眼言。第五釋虚空眼曰。毘盧盧那佛母(十八左)當段釋云。而生法身如我無異也(已上)兩釋意同。依之胎藏四部儀軌。以此眞言出于遍智院虚空眼段也。問。法身佛是三世常住。何有能生母乎。答。法身則雖三世常住。而在纒時不能出現。發菩提心離諸垢障。其體如顯。約此義故有能生母。上釋普賢眞言云。此平等法界。無行無到。云何有來去耶。次即釋言。以能離垢除一切障。即是勝進之義。無行進最爲善逝也(四右)準例可解
時佛又復(乃至)不動主眞言畢者。自此已下説不動降三世二明王。是第一重持明院之攝也。義釋七云。如蓮華眷屬。以馬頭爲忿怒明王。金剛眷屬。以月黶爲忿怒明王。釋迦眷屬。以無能勝爲忿怒明王。今毘盧遮那自教迹中。以聖不動降三世爲忿怒明王。以毗盧遮那普遍一切法門故。當知不動尊亦普門成辨諸事。大摧一切障也(四十三右)乃至佛在等者。從最初發心經三賢十聖。道樹成覺。此不動尊。於其中間而除諸障故云乃至。下釋云。從初發菩提心守護増長。令生成佛果圓(十九右)即此意也火生者義釋七云。囉字門是毘盧遮那大忿怒火。能燒一切世界。使灰燼無遺餘。今不動尊從此火中生。猶如軍荼利尊從執金剛火中生(四十三左)略有二障等者。内外二障。如息障品中明戰荼等者。明眞言中。初約句義門。後初戰荼者下。約字義門。初明句義中。初明功能。後唅鍐者明眞言體。初中初明暴惡忿怒相。後薩頗吒也下。轉釋前句。謂以極惡大忿怒故。而令能破壞能恐怖能堅固也。問。此眞言無火生句義。又無不動句義何也。答。訶盧字有火生功能。義釋七云。此賀(引)字名爲風輪○次有囉字。加三昧聲。正是火生三昧之體。與風輪和合猛威熾然。即如來大忿怒義(四十四左)次怛囉迦句有不動義。又云。怛囉吒是堅固義。明所以大摧諸障之義。正爲護持佛國普令道種堅固無動無退故(四十五左)可思之。後明字義中。初戰字者。遷變字故爲死義。次荼字者。怨對字故爲戰義也以此等者。前戰字義也即與等者荼字義。連前釋後也。今所言生死者。非唯分段。亦通變易。義釋七云。不動明王。能殺灌頂菩薩麁重之身。斷其變易之命。況餘三界衆生。即是暴惡中又極暴惡之義也(四十四左)後次摩是我義等者。摩者我義。一切障依執我。依阿字門故成無我。無我亦是空也。訶者喜義。見無我理生歡喜故云喜。依生歡喜増作此行。故次云亦是行。依作此行即成三昧。此三昧有二徳。離塵障故名離塵三昧。盧字是也(羅離塵垢。鄔三昧也)證空理故名大空三昧。瑟拏二字是也(瑟即奢摩他。拏即大空也)薩是堅義等者。薩字堅義。堅生滅法。而彼生滅諸法不安。猶如聚沫。故次云頗。是諸法無自性行故。傍加行點。如是行故。即能戰敵破彼故云吒也。也字乘義。破隨縁沫達本性水故云乘也●是等者。義釋七云。次有吽字。即是發誠實言。作師子吼之聲(四十五右)所以作師子吼聲者。具大空行三昧之義故也怛(是如如也)囉等者。謂如如理。是無垢無作也。稱此理故。成堅固徳也唅字訶等者種子字也。其義如文。怛囉迦句。或作怛囉吒也。廣大軌(中之六左)出慈救呪。
終句作吽怛囉(二合)吒憾●(念誦結護并安鎭軌同之)心覺眞言集中云。慈救呪出梵本胎藏軌(大師御請來)石山經藏有御筆二本。一句相違。一云●●。一云●●。前本依大日經後本叶青龍軌歟。是依傳説未見正本也(四右)
次降三世(乃至)降伏三世也者。謂法幢高峯觀加持三昧爲所入定。而説此眞言也如初序品中説者。此指住心品歟。然法幢高峯觀號。出經第二具縁品。彼云。住於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淨法幢高峯觀三昧(十一左)但序品所説加持三昧。此加持三昧。自有法幢高峯觀義。故立此稱也爲令行人等者。明二明王不同也所謂三世等者。釋降三世得名。此三世作三釋。初三毒名三世。次過現未名三世。後三界名三世也。大曼拏羅經(天息災譯)第二云。金剛手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三界。佛言。金剛手心即是三界。金剛手白言。云何名心。佛言。心者本無色相。不可取捨。由無色相。遍行諸根。由行諸根遂著境界○金剛手復白佛言。言三界者云何説。佛言。金剛手三界者。所謂貪界瞋界癡界。金剛手。彼若無心即無貪。若無貪即無瞋。若無瞋即無癡(七左)訶訶訶等者。此釋眞言初訶訶訶三字。今疏約三乘行作釋。義釋約風輪作釋。彼釋云。初云賀者正是風輪自在之用。以一切衆生無不待因成故。隨業流轉。於三世中不得自在。唯有毘盧遮那。至第一無生際故。離一切因。是故自在神力旋轉無礙。普遍一切時處。開發無量衆生也。三重言之。以對三世義故(四十七右)毘薩麼曳等者。密抄第七云。言以貪調貪等者。即三訶字眞言也。謂如來於一類剛強難化衆生。心不棄捨。名之爲貪。即第一訶字也。又隱自萬徳莊嚴之相。現彼種種可畏之形。名之爲瞋。即第二訶字也。不見如是二處之相。名之爲癡。即第三訶字也。以此三毒調彼三毒。名以貪調貪等也。又此明王手執於鉤。鉤召一切天魔諸障。悉不令逃。名之爲貪。既召至已或以劍逼。或以力愶。名之爲瞋。不見如是逼愶之相。名之爲癡。如來以此三字爲一眞言之句(三十七右)奇哉怪哉者。涅槃經第八説●字義云。呵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二十三右)經音七云。怪古壞切。怪異也驚怪也。凡奇異非常皆曰怪。字從在。音口瓦切(十四右)以此帝●等者。義釋第七云。此眞言。以●怛●字爲體。此翻爲三世。三毒如實相即是淨法界。加三昧聲。是萬行方便義。譬如善調御師。只調惡馬難調之性。作良馬調柔之用。是故未調伏時。材力雄駿奔逸群者。既調之後。則堪一日千里。但觀種姓何如耳。豈易體而治之哉。佛調御亦爾。能調剛強生死。作普門法界用。亦調剛強涅槃。作普門世界用。是故如來三業三毒。普勝世間(四十八右)可思之
次聲聞眞言(乃至)入大悲藏也者。自此已下説二乘眞言。就之疏與義釋。其意大異。義釋七云。又聲聞眞言。是釋迦眷屬。亦於寶處三昧中説之。似傳寫者出文不次耳(四十八左)
依此釋。此二眞言在上釋迦段。又當段釋云。此是法佛大悲願力。爲利有情。於三昧中。而現聲聞縁覺眞言(已上)爾乃非是釋迦所説眞言。遍智院有二迦葉等是此類歟。蓋三重曼荼羅諸尊。漸次從内出外。第三重二乘世天等。尋其内證。源居第一重内院。大日自説。尤有深意者乎。眞言句文其意易知餘以類廣説之者。●●●●●也
怖障義者●字也如上所説者。
此指上毘倶胝馬頭不動降三世等眞言中吽釋文也但以聲聞行爲異者。彼大空三昧。令恐怖無明煩惱。此以但空三昧。令恐怖見思麁惑故云爲異也
次縁覺眞言(乃至)用一字也者。此段讓上所説。不作委釋。上所説者。即指第七五種三昧道之文也復以此法等者。此眞言字義。非有利益衆生義。但爲通伏疑作此釋。次上意曰。爲利有情而現聲縁眞言。就之有疑。謂縁覺以離言説爲所證若無言説。依何利衆生乎。爲遮此疑乃云。以離言道利衆生也如上説等者。此會前後相違。上説者經第二(具縁品)云。若聲聞所説。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三右)今説一字眞言。以之爲其相違。但會釋意不詳。義釋七云。又此是聲聞縁覺。入法界乘故。用字門明義。若是二乘聖者。自所宣説眞言。則但明句義無字義也(五十左)當段釋準此文。可得其意(已上)光云。古讀亂脱而詳其會釋意曰
(一)如上説聲聞。
(三)縁覺(二)以句法爲眞言(四)今以一字者此是宗極之要(已上)誠如此讀則合經第二文。其意昭然。但詳今釋。兼存義釋所明旨趣。留意思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四(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卷之餘(釋經二眞言藏品)
次諸佛菩薩(乃至)本不生義也者。此遍知院震多摩尼眞言也。義釋七云。又一切諸佛菩薩心眞言。即是眞多摩尼。普通一切佛菩薩用(五十左)委如第五鈔料簡薩嚩勃駄等者。一切佛菩薩心也。心者淨菩提心如意寶也。義釋第七云。以此淨菩提心寶王。
十方三世證者無不道同故(五十左)即此意也●毘舍禰者入也。連上句云入一切佛菩薩心也。此有二義。一曼荼羅中所安震多摩尼印。遍入一切介菩薩心寶故云入也。二此雲多摩尼印。攝入一切佛菩薩心寶故云入也娜摩等者。即歸命震多摩尼。如義釋七云。毘盧遮那佛。欲從普門普雨衆寶故。
先敬禮如是眞多摩尼也(五十一左)是也薩嚩毘睇者與願也。謂眞多摩尼。與一切智智願故云與願也帝也等者。所以此字爲種子者。●中●字如義。如者寶珠也。●者乘義。眞如體性。遍至法界。是乘義也。是故以此字爲眞多摩尼種子也與上句等者。上句訶●娜耶耶字有行點。與之相連。如即本不生故。取爲種子體也
次普世天等(乃至)爲種子也者。義釋七云。又一切諸天心眞言。亦是釋迦眷屬。今不次耳(五十一左)疏意不爾。準上二乘可知之普世天者。十住心論第三釋此眞言云。又有諸世天等普明心眞言○若廣説者。三界中二十八種天。各各有眞言。若略攝者。皆攝此一眞言。外金剛部雖其數無量。而攝五類八部盡(二十三右)嚧迦嚧迦等者。義釋七云。初句云部(引)迦(引)路(引)迦羯囉野者。路(引)迦(引)譯爲世間。次路迦字。以與阿聲相連故。名爲阿路(引)迦。是明義(五十一左)疏釋亦同。梵字大儀軌●●●●(已上)初路迦迦字加行點故。與後句連帶成阿路迦音。是無暗義即是明也側皆有阿聲者。十住心論第三釋此眞言中曰。倶皆有阿聲(三十三左)側倶兩字恐相濫歟。更勘證本(已上)光云。今疏爲佳。言此字側者。即指初嚧迦迦字傍點也。但疏言皆有。論言倶皆有。竝皆字恐是寫誤。未詳其正字也八部等者。次下提婆迦等句。具列八部也。藥師經疏(極泰)云。然辦八部自有二類。一云。一天·二龍·三藥叉·四揵闥婆·五阿蘇羅·六偈路荼·七緊那羅·八莫呼洛伽。一云。一天龍·二藥叉(乃至)八人非人也。於二説中。大乘憬師彌勒經疏依初説也。
舍利利問經亦同此義○海藏經即當後説(已上)當段釋文亦同初説。天謂三界諸天。龍謂五方諸龍也薩嚩提婆等者。十住心論第三云。薩嚩一切。提婆天。那伽龍。夜乞叉·健閼嚩·阿修羅·掲露荼·緊那羅·摩呼羅伽·竝八部名也(三十三左)
彌勒上生經疏(基)上云。八部者。
一天·二龍·三藥叉舊云夜叉四健達嚩舊云乾闥婆五阿素落舊云阿修羅六掲路荼舊云迦樓羅七緊捺羅舊云緊那羅八莫呼洛伽舊云摩睺羅伽。藥叉者此云勇健。或云暴惡。飛行空中食噉生類。亦攝地行諸羅刹婆。羅刹婆者此云可畏。健達嚩者此云尋香行。諸作樂神中有此等輩。由此西方。呼諸散藥名健達嚩。不入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阿素洛者此云非天。阿之言非。素洛云天。提婆之異名也。多行諂詐無彼天行。故言非天。掲路荼者妙翅鳥也。翅羽嚴麗雜色莊挍。特異衆禽。禽中最大。舊云金翅鳥。一切飛禽皆此所攝。緊捺洛者此云歌神。莫呼洛伽此云大腹田文。蝦蟇蟒蛇等類。皆此所攝。此中且擧彼類之首。其中一一各有無量形容異類(四十八右)掲露荼(樂主)者。可勘本説緊那羅(樂聲)者。法花義疏第二云。有四緊那羅○以其奏法樂故。在初列之○緊那羅王名爲屯崘摩。彈琴歎佛。乃至迦葉不能自安也。言法者奏四諦法也。妙法者奏十二因縁法也。大法者奏六度法也。持法者總持上三法。即是奏陀羅尼曲也(十六左)汝(等諸部攝)者義釋七云。汝字是等義。謂此八部之外。更有無量無邊種種族類諸趣。皆擧此無相之明。一以貫之(五十二右)訶●駄夜等者。又云。次云紇哩(二合)乃耶。即是心義。又帶多聲。寧夜羯哩灑野。是攝義。謂以如是一照。
攝一切諸世間樞極之心也(五十二左)若依此文則以娜夜字屬次句。疏屬上句爲心未詳。恐是寫誤。十住心論第三云。訶●駄夜心也。那也迦沙也攝也(三十四右)此釋合義釋文。問。攝者能攝所攝之中何也。答。初言嚧迦嚧迦即是眞明。此是眞明即一實相。故義釋名一照。
此實相明能攝八部等心故云攝也費只多羅等者。第一云。此善字梵云毘質多羅。有端嚴義種子義(本之●右)義釋七云。末句云尾喞怛囉蘖底。是種種行。亦是巧色義。西方謂錦繍爲尾喞怛囉。此錦繍之行。名一切衆生所喜見身(五十二左)毘質多羅義。見眞言藏密印兩品虚空藏明釋中。準例可知以最初等者。又云最初路字爲眞言體。攞是相義。此相本來無相。名爲實相。故佛能以實相身。普現種種世間身也(五十二右)十住心論第三云。若深祕釋。一一字皆以字門義釋。且初●字一字爲體。即是一切諸法相義爲字相。字義者。一切諸法相不可得義。言一切世間縁起之法。具種種色種種形種種相。若入阿字門。悉離一切相。離相之相。無相不具。是則法身普現色身○一一字門應如是釋。所有人天外道等無量法教。皆悉攝一●字眞言盡。誦此一字。即爲持一切人天法門。若解深祕義。
從此門則證法界身(三十四右)次一切諸佛○(所謂如來行)者。遍知院大勤勇眞言也。義釋七云。又一切諸佛眞言。在東方大勤勇位。十方佛皆通用之(五十二左)是亦有異説。具如第五鈔色塵棄之者。塵染穢義。色染穢物。即捨之故云色塵棄光云。故和上此存亂脱。謂以色塵二字。移前段終無比義也之間。當作無比色塵義也。然乃此段。則當改除也此棄之義也參參訶者。薩堅義。對不堅爲堅。不堅者有爲法即有也。堅者無爲法即空也。越此有空爲大空三昧。薩字同於大空離堅。故加大空點也。如二乘涅槃者。捨有歸空故堅固也。猶是相對法故。非安穩處。除此但空甚難。故重云參參。是則極除義也。此大空行。是如來所行故。爲一切諸佛心眞言也
次守護者○(教勅義也)自是以下明二守護者。一不可越守護。二相對守護也不可越等者。凡此尊有四名。義釋七云。訥達囉灑眞言。是法佛奉教者也。常守護漫荼羅内門。住於右邊譯云難執持。亦云難降伏。以毘盧遮那大空無礙力故。一切無能執持制伏之者。又譯云不可越。亦云不可觀視。以常奉宣如來三昧耶教。是故威勢尊嚴。無敢過越。又彼光暉暉猛盛。如集百千日輪。一切嬰童之目。不能諦視。欲具如是衆義故。
存其梵名也(五十三左)當段言不可越正爲難持者。即出不可越難執持二名也。謂力持義者。釋難持義也。觀瞻不可得者。出不可觀視名也。亦有難降伏義者。出難降伏名也。名爲不可越等者。釋不可越名也。亦名無能見等者。釋不可觀視名也力持者。此持毘盧遮那無礙力故。他不能執持之故。名難執持也内門者。若依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則第一重西門。安此二守護者。今望第二重第三重。云内門也。青龍軌言門門二守護。檜尾胎藏次第。第一重四方門各安之。攝大廣大二軌。西門安之。是通門故。而實可安四門也佉字爲種子者。義釋七云。正以●佉字爲眞言體。以諸法如虚空亦不可得故。名爲不可得空。一切衆生以不解此空故。常從諸四魔等。肆意陵暴法界空城。今還用此空力。驅除呑滅。無復遺餘(五十四右)陀即與義者。又云。次云娜字者○亦能以無量門開出如來祕寶。而遍施之。是則法身奉教者所爲事業(同左)也是乘義者。又云。次有野字門。是無乘義。以無所乘故。於一念中周旋往返。普遍十方。若心有所依對。則不能爾也(同上)倶嚧等者。又云。矩嚕是作義。又轉釋前句。乃至十世三世一切如來教勅。皆能隨教而作也。奉宣法王教勅之意。令一切如説而行不得違越也(同上)」
次相對守門者(乃至)大忿怒義也者。義釋七云。阿毘目佉眞言。譯云相對。亦是法佛奉教者。與訥達囉相對。常在門之左邊故以爲名(五十四左)三摩耶(如前解)者。此指第九卷(十七左)入佛三昧耶段也不可觀擬等者。觀擬與觀視。其義不異也。問。二守護者差別如何。答。不可越住右。右主智故。折伏爲門。相對住左。左主理(攝持爲理)故。攝取爲門。是故此眞言有蘖●訶拏之句。是攝取義。前眞言無此句。是其別也。長慶公三家次第云。諸寺大門金剛力士配之。本文可考之(已上)
次結大界(乃至)界之體相也者。經第七(十九右)名難堪忍。亦名結大界。彼供養儀式品云。旋轉指十方。是名結大界。用持十方國。能令悉堅住(七之十九)更有持眞言等者。光云。大隨求陀羅尼經上云。如善遊城豐財長者子。持誦世天所説密言。以持明力故。鉤召徳叉遊龍王。忘不結界護身。其龍瞋怒嚙損是人。受大苦痛命將欲絶。多有諸持明者無能救濟。於其城中有一優婆夷。名曰無垢清淨。常誦持此隨求大明陀羅尼。其優婆夷大悲成就。起悲愍心。往詣其所。以此陀羅尼加持。纔經一遍。其毒消滅平復如故(三十二左)此文與今釋義相合。當知。以此義故設結界法。欽告。後來持眞言者。結界護身勿處容易猶比丘結界等者。義釋七云。持律比丘。如法結界作諸羯磨。假使界外衆僧一切盡集。更無有方便能令壞其法事也(五十六右)問。此大結界何尊所住法門乎。答。且依諸師次第。南方無堪忍大護眞言。用結大界眞言。又義釋第七云。二明王二奉教四大護等。皆是此中折衝禦侮之用(同上)密鈔七云。言二明王者。降三世及不動尊也。二奉教者。訥囉駄●沙并阿毘目佉也。四大護者。
東方無畏北方壞諸魔西方難降南方無勝(四十一右)若依此釋。則是結護明王通眞言。不可局一尊。但三密鈔料簡(覺超)上云。又密印品。説大日諸三昧印明中。有結大界及無堪大護二印明。攝大軌以彼三昧諸尊。置遍知院故。彼二尊亦在其中。又具縁品疏圖大途同攝軌(已上)私勘具縁圖。遍知院中有如來結界。即是結大界也。爾乃四大護等外。別有結大界尊也摩訶三昧耶等者。三昧耶誓戒義。如來下教勅。制種種非法。若違越之。忽背如來教命。其罪最重。諸結護尊。堅守護之令不違越。結界之起。本自如來所制三昧耶生。故云從大三昧耶生也薩末囉拏等者。義釋七云。娑磨囉嬭者。譯云憶念。如羯磨唱相時。先誡衆僧。令一心和合同共憶持。今亦如是。普告微塵大衆。令憶念本誓同共加持也(五十六左)駄迦駄迦等者。又云。重言之者。謂極威光云云(五十七右)句亦是行者。若約句義而言之是行也畔陀畔陀等者。若釋句義是結義也。再言之者。義釋七云。極結義(五十七右)上是能義者。●畔字下是空者●陀字。能字供養法疏(下之十一)作縛字。尤宜。若約能字釋義。能者堪能自在義也。若對不自在云自在。倶是縛還即不自在也。
例如釋娑字言動不動同生滅法薩嚩怛他等者。諸佛教也鉢囉嚩囉達摩者。所證法也。上薩嚩怛他掲多句貫通此。故諸佛所證法也羅陀者獲義也。獲得諸佛所證法也。謂諸佛教爲門。得諸佛所證也毘闍曳者。無能勝義也。得諸佛所證故。諸障不能壞之。義釋七云。於一切諸佛三昧耶教。逮得如來自所證法。一切諸障。無能沮敗其功故。云無能勝也(五十七左)薄伽筏底者。
此擧教主尊號謂世尊教令淨除垢障之故也毘倶●毘倶麗者。二句倶除義也。明二除別自有二釋。初勸除初位也。後正除後位也。又初除有相垢。後除無相垢。後句注言正是莫作等八字。蓋可在前句注終也。義釋七云。次正尾矩哩尾矩梨者。皆是除義。初言尾矩哩。是勸令淨除。次云尾矩梨。是已淨除。又初除謂淨諸垢。次除復淨諸相(五十七左)此與當段其意同也隷(種子也)者。義釋七云。以梨字爲眞言體。攞字加三昧聲。萬行悉皆無相。即諸佛自證心處之宮。一切有心量者。非其境界故(五十八右)更加微炬麗字者。又云。復結云。尾矩梨意明畢竟淨也(同上)
但以此最後等者。此以最後句中隷字爲種子也。問。前以隷嚕補梨句中隷字爲種子也。今云最後句中隷字有何意乎。答。結界本意。於宮句中取種子字應理。故於前句中取種子字也。又於畢竟淨句中取其字。尤有其理。故於最後句中成種子字。爲顯兩説前後作釋也
以下説種子字○(名種子也)者。密鈔第七云。上來已具説眞言體相。何故更別説之。然以眞言行者置壇作觀但存種子。是故別説(四十一左)從一字等者。智證雜記七云。仁王疏云。上言種子者。有其二義。一引生義。二者攝持義。且如十字合成一句。以初一字而爲種子。下之九字所有觀知。依初引生。又下九字攝入初字。即是初字攝持餘九字。由此而言。若知一法即是知一切法。若知一法空。即知一切法空。能於一字專注觀意。修諸願行。皆得圓滿。即陀羅尼總持義故(已上)
惡○(是人涅槃也)者。以下説四點種子也。問。何故不説第五字乎。答。義釋八云。字輪對如來方便智。更有第五長聲●(引)字門。以無別體故。此中不説(三十七右)可思之。問。此四字何尊種子乎。答。義釋第七。如次以配大日寶幢開敷鼓音四佛。若依此意。則以方便可配阿彌陀也。智證雜鈔第一草本云。上以鼓音爲涅槃。以彌陀爲方便。今(指第二十)以北爲方便。以西爲受用。何故如此左右不定。又或以第一阿字爲大日佛。或以第五阿字爲大日佛。初如此例觸類甚多。以何爲正(已上)諸文異説具如別抄
訶○(能降三世也)者。此明降三世也。義釋七云。●長聲呼之。具足萬行。加涅槃點。爲明如來解脱力故(五十八左)若依此釋。加修行涅槃二點御筆疏作●字。石山本同之。當段釋。若依●字云之。以此除遣下釋涅槃點也。若依●字云之。是亦釋行點。謂以本不生行。除遣有爲諸法。是降三世義也悍○(爲菩提心作大護也)者。此明不動也。義釋七云。●加成佛點。爲明如來大慧力故。智斷相資。猶如二翼。皆能成辦諸事(五十八左)智者今不動斷者。上降三世也
阿○(途蓋障義也)者。此明除蓋障也阿是障者。第九云。阿是本初義。以有此本初。則有二種塵垢。謂煩惱智障也。由此二種塵垢故。則有戲論喧聒之聲(二十五右)
娑○(故自在也)者。此明觀自在也。義釋七云。●娑字是心蓮華○諸漏淤泥所不能染。故加涅槃點也(五十九右)
嚩○(金剛種子也)者。光云。此明金剛手也。此種子字。今疏爲縛義也。義釋爲言説義。彼曰嚩字是金剛慧○以諸法語言道斷故。不可壞不可轉。種種戲論皆滅。法如涅槃。欲以此慧淨除一切衆生故。加涅槃點也(七之五十九右)
瞞○(即是大般若也)者。此明文殊也越十八空者者。中論行品疏(吉藏)云。智論云。十八空是相對空。獨空是不待空○(七本之二十三)即是大般若者。涅槃經十六云。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於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十九右)
嚴○(即同大空故加點也)者。此明虚空眼也。義釋七云又虚空眼眞言。以伽●字門於法無所行故。名爲行如實道。三世諸佛。皆從此道來成正覺。是故●伽字名之爲來。上加空點即是成菩提句也。餘如前釋(五十九右)今準此釋。次下●字注一切佛等十字。可移今嚴字注終也
●○(是法界義也)者。此明法界心種子也。問。曼荼羉中是何尊種子乎。答。此有二傳。一大勤勇種子也。於大勤勇有二種子。故今出●欠二字也。二嚴●欠。即遍知院三尊種子也。是故●字眞多摩尼種子也
欠○(淨一切空也)者。此明大勤勇也。文義易知
髯○(同於大空也)者。此明水自在菩薩也。義釋七云。弓水自在尊眞言。亦持法身一徳。以於心水法門而得自在故。以爲名。●惹是不生而生義。如大雲普雨遍生萬物。雖一味平等。然亦隨分受潤種種不同。是故加大空點。此點亦是自在義也(五十九左)智證雜鈔一云。髯是水自在菩薩也。大本中有之。今此曼荼羅位。不言安置處。當詳。此尊如何屬何部類。我國人目録中。有水自在經一卷。要説彼經(已上)圓行請來録云。水自在菩薩經一卷。亦名佛説聖者摩尼跋駄羅菩薩陀羅尼經(已上)水自在曼荼羅古圖一紙。在於勸修寺寶藏。覽之多有眷屬童子等。皆持寶瓶。是福徳尊歟。又宗叡請來録云。水自在菩薩經一卷。摩尼跋多羅大藥叉軍主説眞言。是大福呪也(已上)雜鈔言我國人目録者。指此等歟。今勘阿闍梨所傳。觀音院有大水吉祥。即此尊歟。然乃今釋言不言等者。指經所説曼荼羅也
耽○(即同大空)者。光云。此明多羅也。義釋七云。又多羅尊言●。是諸法如義。亦是眼義。觀諸法如實相。無所不通。是以加大空點。由此點故。於眼法門而得自在。能不以二相見諸佛國也(六十右)
勃●○(除遺三有也)者。此明毘倶知也。文義可解」
參○(即同大空也)者。此明得大勢也。義釋七云。又得大勢眞言●與觀自在相成。前字加涅槃點。爲令出離諸垢果實成熟故。此字加大空點。爲令滋生無礙花葉開敷故。餘如前釋(六十右)
半○(猶如虚空也)者。此明白處。即白衣也。文義易知
含○(十空之行也)者。此明馬頭也。文義可解
閻○(同於大空也)者。光云。此明耶輸陀羅也。義釋七云。又耶輸陀羅眞言。是蓮華部明妃於莊嚴寶乘法門。而得自在故。用●也字爲種子。以加大空點故。遍一切處周給群生。是普觀乘也(六十左)
參○(亦有作義也)者。此明寶掌也。義釋七云。又寶掌菩薩眞言。梵本名囉怛曩跛抳。與下文地藏眷屬中寶手菩薩音同。圖中無別位次。疑有複重錯誤。當訪餘本勘之(六十左)若依此文。則是寶掌寶手同尊。然兩處出之。疑錯誤也。今勘下文。寶手種子●字也。此●字也。何可云同尊乎。凡現圖品不畫尊位。以其名字相似。不可輒云錯誤。或又雖同尊。而於種子有異説。故兩處出之者乎
亦有常義者。常字是掌字歟。以寶爲手故有掌義。寶從彼生。故有作義也(已上)光云。常義作義。正説種子義也。然乃以常字爲正耳
髯○(義亦同前)者。光云。此明光網也。義釋七云。梵音惹履抳。此翻爲網。故用初字爲種子。以此光網生不可得故。名常寂光。此光非色非心。而具種種不思議色。一一皆遍法界。同於大空。於此光網度人門。而得自在故加圓點也(六十一右)義亦同前者。指水自在種子也
婆○(除遺三有義也)者。光云。此明釋迦也。義釋七云。又釋迦牟尼眞言●婆是有義。以王三昧。普現二十五有隨類之身。皆爲淨調諸有令入祕藏故加傍點也(六十一右)
●○以次配之者。以下明三佛頂種子也。然疏與義釋其意別也。若義釋意。以●吒藍(二合)爲二字。以三字通用三佛頂也。彼釋云。又三佛頂通用之。●字義如前説。●吒是慢義。如來無量劫來。淨除驕慢垢故。證知法界平等無高下。故得此無見頂相。上加圓點。即是猶如虚空無邊際義。亦是萬徳頂。具足法王威勢自在之用。所以皆加大空也(七之六十一右)若今疏意。已云以次配之。定是三字。而麁注書樣錯亂。諸本不同也。花藏院本云。●吒藍(上訶是行。下鄔是三昧。上點是大空。吒是戰敵。囉是垢。傍鄔聲三昧。上有大空。已上)若依印本。以吒是戰敵四字。可安藍上也。自餘寫本甚是錯亂。不足以爲指南。故今不具載之同前以次配之者。經第一(具縁品)云。於毫相之右。復畫三佛頂。初名廣大頂。次名極廣大。及無邊音聲。
皆應善安立(二十三左)爾乃以●字配廣大佛頂(廣生也)以●字配極廣大佛頂(發生也)以●字配無邊音聲佛頂也。問。吒是戰敵者是何字乎。答。慢不可得●字慢對他作勝想。是即戰敵義也。光云。故和上意。●無量聲頂。闕發生頂。●廣生頂也。私案此意。即取眞言中種子字而配之耳
藍○右五佛頂種子者。以下明五佛頂種子。藍●字也。苫●字也。戰敵字故云怨敵相對義也花藏院本注●字。尤得宜當。石山本注●字。恐是謬矣。賜●也。怛憐●字也。訶●●字也。五字五頂相應所由義釋有之。披見(已上)光云。義釋七云。右白傘蓋佛頂白是大慈悲義。入●攞字門。一切法相不可得故。畢竟常。是則如來衆相之頂。以白淨大慈悲。遍覆法界。故加大空點也。左勝佛頂入●捨字門。一切諸法本性寂故。此是大寂之頂。故名爲勝。大空義如前釋。又最勝佛頂●娑是法。蓮華義。加三昧聲故。鬢蘂具足。此是如來壽量祕密神通之頂。故名最勝也。又火聚佛頂●怛羅是如如無垢義。亦是火輪之義。此即如來定慧光明之頂。能除暗障故爲名也。又除障佛頂●賀名離諸因縁。亦名自在力。此是如來力無所畏神通之頂。能柔伏一切衆生業垢。皆令清淨。是故加羅字門。大空義以前釋(六十一左)耽○隨取其一者。以下明普世明妃種子。中有五字。隨取其一。然含含同字太是難思。義釋用●●●●●五字。彼釋云。又世明妃眞言。是一切世天種子也。以如來如即是世間如故。以於因縁得自在故。勝義涅槃不可得故。二十五有本不生故。一切諸乘於三界中不動不出故。如來住於寶處三昧。作種種隨類之身。若加空點是無所不遍義。種種色所爲利益。皆成就義也。一切世天。隨取一字以爲種子(七之六十二右)若準此釋。第四含字可●梵字。若就今疏料簡。初含字可加行點歟云入阿字故也。但梵字大儀軌疏證本等。皆二字倶不加行點。追猶可考證本。光云。所引義釋。以如來下有五个故字。初説●字。二説●字。三説●字。四説●字。五説●字也
●(無能勝種子)者可知。光云。亂曰。無能勝種子三昧微縛。此地神等微○(種子字也)者。此明地神也。義釋七云。梵音謂地神爲●跛哩●體(町以及)●尾。故以最後尾字爲種子。即是金剛三昧義。能持道場地令如金剛也(六十二右)
枳○(端嚴妙得名)者。以下明文殊五使者中。此計設尼也。義釋七云。又計捨抳眞言。以一切法離諸作故。名爲吉祥妙業三昧(光云。以上説●枳字)●羅字是無相慧身。從此慧身現加持三昧之用。故加伊字聲也(六十二左)因髮等者。第五云。髻設尼是髮端嚴義(二十九右)
汝○(此鄔波計設尼也)者。花藏院本云。●汝●履(施者也。定相也。陀是施也。於無相中能滿一切願也。此鄔波計設尼也已上)汝下施定二字無之。石山本同之。然施者也定四字。●字義。故今印本。汝字下別存施定二字也。恐似重言。相也者●字也。施是者。花嚴石山兩本。同云陀是施也。是尤宜也。光云。故和上讀亂脱曰。汝施(字體●也)定(三昧點●也)施者也施是施三昧也。履定(三昧點●也)相(字體●也)也。於無相中。能滿一切願也等(已上)義釋七云。又鄔波髻捨抳眞言。以一切法施不可得故。名妙吉祥施願三昧。無相加持三昧如前釋(六十二左)
弭○(亦文殊師利定也)者。光云。此質多羅也麼是空等者釋弭字。麼即字體也。上言空定空字體●也。定三昧點●也下羅等者釋履字。羅即字體也。上言相此●字也。義釋七云。右喞怛囉童子眞言。是妙吉祥大空三昧。以具萬徳莊嚴能成一切義利故。名爲喞怛羅。
餘如前釋(六十二左)此記故和上説係○(少種子字未得)者。青龍儀軌中。注地慧菩薩。亦名財慧(十四右)長慶公胎藏一卷次第云。地慧幢(亦名財慧已上)具縁品密印品祕密曼荼羅品。并所傳圖等。文殊院不出則慧。而出地慧。然當品五使者中。不出地慧而出財慧。知是同尊也。依之廣大青龍玄法三軌。并大師梵字次第等。地慧眞言初。加藏品所説財慧種子。是一尊故也。但攝大儀軌並出財慧地慧幢二眞言。是似別尊。宗叡僧正胎藏次第亦同之。故此二尊同異難辨。長慶公一師製作次第有異説。如左載。三家次第上云。財慧童子。軌云。地慧亦名財慧○私云。密印品説地慧菩薩眞言。不説財慧印契密語。普通眞言藏品。只説財慧種子不説地慧種子。勘梵本眞言。●●●●●●●是既種子梵號。而此軌以財慧種子。加地慧眞言上焉(已上)又云。地慧菩薩○私云。此軌種子字下注二合。經財慧童子種子下。注係字不言二合。今地慧亦名財慧。甚有疑。
密印品無財慧●●●●●●●●●●(或作●注二合)●●●●●●●●●●(已上)覺超僧都三密鈔第三云。財慧地慧。一異難定(已上)義釋七云。財慧童子眞言。以一切法離因縁故。名妙吉祥自在神力三昧。餘如前釋(六十二左)更有一使等者。雜鈔草本云。文殊使者經中。少種子未得。此有出處否。又其位何云云(已上)義釋七云。第五請召童子眞言梵本缺文。梵音阿(去)迦囉灑抳。此請召名。即是眞言。以義推之。
當用最初阿字與●里字相配爲種子也(六十三右)三家次第上云。或師云。不思議慧印明通用意者。五種奉教中上首故通用耳。所謂經云。是諸奉教者印也○普通眞言藏品疏云。經中少種子字未得。以知此奉教眞言不加種子。
一種子字可通用一切耳(已上)次除疑怪○(歡喜踊躍義)者。七卷義記云。●(行離行)●(離堅)●(空又大空。所謂法甘露也已上)今疏離者。即離堅離字也。然乃堅字是脱略歟(已上)光云。今疏準七卷本而讀亂脱。義釋七云。用最初●字爲種子。或隨義之便趣用一字(六十三右)
次一切無畏○(滿一切願)者。七卷本云。●(垢)●●(如上○已上)今準此釋而讀亂脱。義釋七云。又施一切無畏眞言釋句義中。●囉(引)●娑●難是味義也。謂以悲力三昧。開甘露門。拔除生死暗夜之種子。怖畏之衆生。令見正道得至自歸依處。最後●難字即○眞甘露味也(六十三右)
次除一切惡趣○(撃物令破)者。光云。法界者●字也。縛者●字也。二字合成●字也。義釋七云。駄是法界義。即衆生本心。此心爲業累所縛。密緻堅固不能自出。今觀法界本來無縛故。自然出於累外。是故加以大空也(六十三左)」
次愍慧○(増長積聚義)者。光云。義釋意同今疏。但依義釋。今文終言増長積聚義。五字是次下諂字註也
諂○(同大空也)者。七卷本云。○(増長積集義。大慈生菩薩種子也○從此中生也)○字長養字故。爲増長積聚義也。今準此釋而讀亂脱
閻○(故得名也)者。七卷本云。●(乘也。是去來義。離去來同大空也。此大悲纒菩薩種子。由大悲故。自纒其心故。得名也已上)今準此釋而讀亂脱。次上文中。言乘也二字。今閻字註也自纒其心者。義釋七云。又大悲纒眞言。譬如大樹爲蔓草所纒。交固槃結不相捨離。淨菩提心亦爾。爲悲力所纒故。自處三界獄中。如己舍宅無求出意。故以爲名也(六十四右)
縊○(此菩薩亦爾故得名也)者。以下四尊注釋錯亂。七卷本云。●(除一切。熱惱菩薩也。○是極三昧義也)●(鄔亦極三昧義也。此不思議慧菩薩也○除無慧也)●(施也。由自有故。得惠與人。寶生菩薩也○法寶故得名)●(奢摩佗。又大空。此寶手菩薩也○此菩薩亦爾。故得名也已上)今依此釋而讀爛脱。義釋七釋除一切熱惱曰。一切智水清淨法性池。一切聖人娑羅娑鳥樂遊集處。今以悲力三昧。引導生死曠野熱惱衆生。同入其中故。以爲名也(六十四左)又釋不思慧曰。以知諸法畢竟等故。能以種種煩惱惡業。爲如來事。於無間獄之中。受三禪樂故。名不思議解脱門。若入如是解脱門。則能久處生死。常無厭倦也(同上)灘寶生菩薩者。經名寶處菩薩。義釋七云。梵云●●●●囉怛曩(二合)迦羅(急呼)翻爲寶作。或云寶生。以寶處爲正也(六十四左)諸説不同記釋。如第五卷鈔勘之。三家次第上云。寶處尊○私云。普通眞言藏品。以難字爲種子。疏作灘字即云。寶生菩薩也。猶能能生奢摩他一切法寶。故得名也。此軌并廣大軌。以難髯二字爲種子。勘梵本有之。攝大軌不説種子字。
●●●●●●●●●●●●●●●●●●(已上)衫等菩者寶手薩種子也。衫字性鈍無分別智也。此智爲所依普現色身故。立如意珠稱。三家次第上云。寶手菩薩○廣大軌云。左寶蓮花中觀衫字。光輪轉成寶手尊。圖云寶光者即訛謬(已上)
噞○(空内即息苦也)者噞者此明持地也。義釋七云。又持地眞言猶如大地住持萬物。金剛不壞境界。亦復如是。是萬善生根處種種事業所安立處。能令一毫之善經無量劫終不敗亡。●仰是大空義。上加圓點。又是大空。以心自證心故。名大空三昧。此大空中。無所不有。即是地持萬物義也(六十五右)髯者經云。復次眞言。未出此菩薩名。是故勸云撿前也。義釋七云。又此一眞言。梵本無菩薩名。然撿上下諸品。地藏眷屬。唯有五菩薩。不應有此眞言。似複重也(六十五左)頗者經作泛普含切。即●字加空點也。當段注釋。言如是同於大空者。示此義也。義釋七云。右寶印手眞言。●頗是諸法如來聚沫義。如世間泡沫。唯是水性。自爲因縁都無自體。諸功徳寶亦復如是。唯是心水波動。自爲因縁。畢竟不出呵字門。以能照知寶性自在之用。名寶印手也(同上)赧者此明堅固意也。義釋七云。右堅固意眞言。以淨菩提心印其性常堅固故。正是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之體。●拏字加大空點。即是心自證也。此中所爲義利。皆悉成就。即是建立衆生於實際也(同上)
隣○(猶如金剛山定也)者。隣含二字次第前後。即與經文相配可解。義釋意同經文地●等者。花藏石山兩本。先蘖丹次地●。是合經文次第。印本列次即不合經。故注文甚錯亂。今依彼兩本。先釋蘖丹次釋地●。七卷本云。●●(如如慧來。句是竭底。是去成正覺。至於如如清淨慧已上)今準此釋而讀爛脱。但疏如如上有空字。空者是●字空點也。如如慧者即●字也。石山本改慧字作去。來者是●字也。句者等者即約句義釋也。又七卷本云。●●(空垢。行慧心。常以是慧利益衆生已上)今準此釋而讀爛脱。空者●字空點也。垢者●字也。上●字釋無之。但石山本云。地(法界定已上)法界者●字也。定者●點也。此本尤宜。十四卷義釋。明清淨慧行慧安慧三大士。大同今疏
地(法界)○其一字用者。以下四字奉教者種子也。石山本。次上安慧段金剛山下無定字。彼本云。金剛山也。●地(法界定已上)今依此本而讀亂脱。法界者●字也。定者●點也。室唎字注。止定無垢者止●字也。定者●點也。無垢者●字也。義釋七云。又諸奉教者眞言●地(引)字。是淨法界義。加萬行三昧聲。●室哩是吉祥功徳義。●唅字義。與成辦諸事大同。●沒藍是遍一切處無縛無垢義。當廣釋之。一切使者奉教。隨取其一。以爲種子。或隨義用相應(六十六左)
吃沙○宗要之字耳者。此六字十佛刹菩薩通種子也。七卷本云。●(作止。二點是恐怖令除)●(戰點。是極戰令彼怖。是大勝也)●(如如)●無垢●(達一切乘已上)今準此釋而讀爛脱。今且住七本文次第釋之作者釋●字●字也止者●字。●性鈍義。即是無分別智。分別心止息故云止也。或又●字合本性寂●字。義釋釋此字云。以業生本寂故(七之六十七右)寂即止義也二點等者。即涅槃點。是恐怖二種生死而令除之義也戰者●字字體。怨對即戰敵義故也點者即涅槃點。是戰上加戰點。故云極戰也。如如者●字義也。經雖不説之。疏主以口傳加之。然乃如如上麁可書多字。花藏院本云。●單師本存此字(已上)此本尤宜。恐是後人。不得其意除之者乎。光云。十四卷本亦同七本。彼第七云。又菩薩所説眞言。以業性本寂故。一切法離怨對故。如如不可得故。法界無塵故。無所乘故。離諸作故。如上所説。十佛刹土之微塵菩薩衆等。隨取一字以爲眞言。或隨義用相應也(六十七右)此文中有六个故字。初説●字。二説●字。三説●字。四説●字。五説●字。六説●字也
次淨居天○(極令空故重字)者。眞言句義。其意易知。具如義釋(已上)光云。取義釋意。此當於寶處三昧中説之。參參(今三三也)爲眞言體。娑(參字體也)是蓮花義。亦是生義。加點故莊嚴具足。即是大悲胎藏也。自餘同今解釋
次羅刹○(重説者重淨也)者。眞言釋義未詳推之初吃嚂心者。此約句義。吃唎娜心梵語故。以吃嚂爲心歟。羅刹食人心故。擧所食云心歟計●者噉食義歟。加三昧點。三昧止觀中止。止是滅義。故云噉食也。經音義云。羅刹沙或言阿羅刹。是惡鬼之通名也。又云。囉叉娑此云護者。若女則名羅叉私。舊云羅刹訛略也(已上)補注五云。羅刹此云可畏。亦云暴惡(二十五右)光云。花嚴意義四云。羅刹具云羅刹娑。此翻爲可畏也(十左)二迦二囉等者。此約字義。業垢者。●業●垢也。二醫者●●二點也。義釋七云。噉食二重業垢。入淨法界腹中。是羅刹義(六十七左)
次荼吉尼○(除彼邪術之垢也)者。義釋七云。又拏枳抳眞言。此是藥叉趣攝。世間所傳云。屬摩訶迦羅。人有受其呪術者。爲彼所加持故。亦好食人心(六十八右)世人所説大極者。謂世間術法中。最大至極法也(已上)光云。大極二字。鈔主解釋。恐是似鑿。蓋寫誤乎以法加護等者。加護欲死之人。而令爲大藥叉不被奪之法也。或又加護荼吉尼身法歟訶唎等者。訶唎邪行垢定也。次訶者正行。以此正行除彼邪行。除即涅槃點也次夜叉女○方言作呪也者。眞言注甚錯亂。花藏院本注爛脱。今所存大同小異。如疏本注句義云等者。藥叉夜叉也。尾汝夜翻明。達●持義。第一云。陀羅是執持義(本之六左)光云。此段亂脱鈔解未詳。今記師説以貽後裔曰。是夜叉義。藥乘吃叉(二合如上)尾(言語斷定)汝夜(二合施乘)達(法界)●(無垢定已上)文義可解
次毘舍遮○(方言作之)者。義釋七云。毘舍遮是極苦楚義。以是餓鬼趣故。常爲飢渇熱惱之所逼切。因以爲名(六十九右)毘舍苦楚義。更云遮故。云極苦楚也比旨等者。大師御作護摩口決云。問。此外金剛部中。毘遮沙鬼持人手足食噉。有何意趣。答。有深義。問。其深義何。答。毘遮沙旨第一義。此第一義諦。能有齧破三界無明之種(已上)義釋七云。若就字門。比旨是第一義諦。離遷變義。對二種死。故重言之。加三昧聲言。謂以大悲力故。不捨苦惱衆生。即於其入住不思議解脱。是毘舍(引)遮眞實語也(六十九右)
次部多○寧(空定也)者。義釋七云。右部多眞言。亦是藥叉之類。即隨彼趣言音以爲眞言。●伽是去義。以無所去。去至三徳涅槃祕密藏中。成自在我。重言之者。窮極之義也。當以字門廣釋之(六十九右)光云。此眞言有亂脱曰。懵(我)散(堅)寧(空定也已上)此記師傳。最合字義。吾祕密教師承爲本。誰至於此其可不信
次阿修羅○説也者。眞言注多錯亂。任石山本而讀爛脱。所謂法界者●也。無縛者●也。猶如虚空者空點也。故爲●字注也。如如者●字也。猶空者空點也。是故爲●字注也。言語道斷者●字也。離諸垢者●字也。是●字注也。二重説●。●淨除義。除阿修羅染欲與瞋故。重言之也句中有染欲瞋言者。眞言初句。囉者垢是染義也。吒者戰。謂修羅矯慢戰敵爲業。是瞋恚也。二重説囉吒。是欲瞋中極欲瞋也。光云。此眞言中亂脱。初學之人。猶其叵解。今迴其文示之。特懵(二合。法界無縛。猶如虚空)耽(如如猶空)沒羅沒羅(言語道斷離諸垢也)次摩睺羅○藍(相也)者。眞言意云初蘖囉者。生死垢也。蘖來去。死此生彼是來去也。囉者垢也
次蘖囉者。煩惱業垢也。謂煩惱業繋縛衆生故云縛也。三道輪回。皆由有相。是其藍也。由空點故。即同無相大空。是三道解脱也
次緊那囉○亦能與人也者眞言上句訶者行也喜也。云何行云何喜。謂修我空行。證大空理故。自歡喜也散者●堅我執也。由空點故。除我執也難者●字空也。空點又空也。空亦空是大空也。證大空故。踴躍無量也下句微者縛也。縛是慳也。無縛無慳也。無慳是與義也。是故云與人歡喜也
諸人眞言○別相竟者眞言中壹車等者。壹定車影像。阿點行也。凡夫執入作實我想。今觀之影像無自性。是其定行也。若能觀人我無性則入第一義諦。是鉢也。若入第一義諦。塵垢不可得同大空。是●也
麼弩麼者。此有句義。有字義。若約句義。摩弩此翻人。麼空通前人空也。若約字義麼空也。弩空也。麼空也。重重説之。是極空義也曳迷等者總結也。謂人空法門。名人乘定也。曳乘也。麼人也。翳點定也。是故注曳迷云乘人定也。義釋七云。又一切人眞言如來。爲彼常樂生人中者。説此人趣乘。若衆生誦習之者。永離惡道種種不閑處。亦離上界諸天多諸放逸長壽之難處。即於人趣法門得自在故。成大悲胎藏曼荼羅也。復次如來生身。一切示同人法。是故此趣乘。於祕密藏之中能建大義(七十右)
次毘盧遮那(乃至)別行也者。義釋七云。如此經文。本十世界微塵收金剛菩薩衆等。及無量無邊隨類之身。於一一門。各有根本眞言心眞言隨心眞言等。猶如普眼法門。不可勝載。如來以普門身。各各差別説已。
還復攝入●字門○若悟阿字門是一切諸眞言心者。則悟一切字門。皆是一切眞言心。皆是一切眞言住處。皆悉最爲無上也(七十一右)猶住此故誦之即生者。第十七(阿闍梨智品)云。若口無阿字之聲。則不成字。當知此字(光云。指迦等也)本無言語名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十五右)又第十九(百字成就品)云。若無阿聲在中。即不開口。亦自無有聲也(十七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五(畢)
此卷之中鈔解未詳者。其不爲不多。故今抄義釋文。記師傳説。以便初學而已。寶永第三季夏之吉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卷之餘(釋經三世間成就品)
世間成就品第五者。此品亦有來意釋名入文料簡三科。初來意者。義釋八云。經本是第三卷初世間成就品者。祕密主前問云何持眞言云何彼成果。世尊因此廣説所持眞言。自此已下。正明受持眞言次第儀軌。及作成就法也(一右)演密鈔第七云。其來意者。上來金剛手問佛三事。一問云何淨除諸爲障者。二問云何持誦眞言。三問云何成果。世尊次第答初問及第二問中所持眞言。未明持誦之事。故此品來(四十七左)開題云。第五世間成就品者。前息障品問佛。云何眞言果佛今騰前。答之故無問自説也。佛意言。若有衆生欲得成就如上大果者。先當依此品次第而修行之。言字字句句眞言之聲。次第不斷而入其身。遍其身遍其體内。能令身心掃除垢濁。如火起時諸塵悉淨。以三事等故。身口意皆住一見。衆縁具故。則有成就之樂也。故云世間成就品也(一之二十七)次釋名者。義釋第八云。以甚深祕密藏不可以言説示人故。假藉世間有爲事相。以況喩法界藏中甚深縁起。若有衆生通達此中世諦者。自然以加持力超悟第一義諦時。則於世間實相倍復明了。故名世間成就品也(一右)密鈔第七云。世者遷流念念生滅。籠鎖有情不待出離。名爲世間成就者。獲得義。此言含總。謂今此中眞言行者所希之事。或求世間。或出世間。今明有相世間成就。是世間成就故。曰世間成就(四十七右)後入文料簡者。光云。故和上言。此中牒經。間有未會之文
第三經云(乃至)發足處也者。初牒經前已問佛下隨釋也。前者指息障品。問者即三問中後二問。是釋無問自説所由也(已上)光云。騰前者乘前之義也如眞言教法等者。以下經文大分爲二。初二句標。當字字下釋也。如眞言教法者。答云何持眞言問。成就於彼果者。答云何彼成果問也。謂眞言行人等者釋初句。此行善成等者釋後句也
佛意言等者。明持誦成果爲最初發足處也。下釋云。佛法法爾。先以事中成就。然後用淨慧大空而觀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三十三左)千里之行必自一歩。若不得世間悉地。不可入出世悉地。是故先説此品。而示最初發足相也如上大果者。住心品所明一切智智妙果也(已上就今疏文)光云。近則指前品所説一切眞言之心阿字門。云大果也(已上)若依義釋。如眞言教法等二句。擧諸經通途説。當字字相應下。示當經不共旨。彼釋云。傳法聖者。出此三千之偈。經爲存略。故於此品之中。若諸阿遮梨等共所通解者。不復共出。但擧經中攝頌。云如眞言法教成就於彼果。自此已下心想念誦法。餘經所祕。今則具言之也(一左)即此意也。光云。吾祕密教所談世間出世有相無相等義。太異常途而無定準。此中所明。一門三昧以爲世間。亦名有相。普門三昧以名出世。亦爲無相。後來學者。得意可解
當字字相應(乃至)相應也者。自此已下。經文意深。疏釋云幽。旨趣易迷。義理難解。今依義釋。則當品明四種念誦。一品首尾偏在於此。然以彼釋案此經文。自存四種念誦義意。但照兩釋大同小異。當隨文次委悉辨之。凡四種念誦者。源出于經第七。一意支念誦。二先持誦法(亦名先承事法)三具支念誦。四作成就法。經第七(持誦法則品第四)云。諸有修福聚成就諸善根。當習意支法。無有定時分。若樂求現法上中下悉地。應以斯方便先作心受持。正覺諸世尊所説法如是。或奉香花等隨力修供養。是中先持誦法。略有二種。一者依時故。二者依相故。時謂所期數滿。及定時日月限等。相謂佛身塔圖像。出生光焔音聲等。當知是眞言行者罪障淨除之相也。彼如經所説。先作意念誦已。復持滿一洛叉。從此經第二月。迺修具支方便。
然後隨其本願作成就法(明本二十七右)此文初諸有修下明意支。次若樂求下明先持。於中初二句。爲明先持示第四作成就。次或奉香花等二句。明具支(已上偈頌)次是中下。更明先持。彼如下明四種念誦相續次第。謂先作意念誦已者。第一念誦。復持滿一洛叉者。第二念誦。從此等者。第三念誦(問。若第三念誦何云第二月乎。答。第二者次義也。例如云第二曼荼羅。第三月是第二月之次故也已上光云。四種念誦後三念法即與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誦同然乃第三念誦。正當第二月也。鈔主會通。恐似鑿乎)然後等者。第四念誦也。又云。若作眞言念誦時。今當次説彼方便。智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於其心月圓明中。悉皆照見眞言字。即應次第而受持。乃至令心淨無垢。數及時分相現等。依隨經教已滿足。志求有相之義利眞言悉地隨意成。是名世間具相行(明本二十四右)若作眞言等二句總標。智者如前等六句明意支。數及時分相現者明先持。等一字等取具支。依隨經教等一句。明先持并具支依本教可作之。志求有相等二句。明作成就。是名等一句總結也。當品(世間成就品)所説四種念誦同之。若依持誦不同第四。爾時世尊(乃至)作先持誦法者。明意支念誦。善住眞言者(乃至)説此先受持者。明先持誦法。次當隨所有(乃至)眞言當無畏者。明具支念誦法。次滿此月已(乃至)故應當憶念者。明作成就法也(四葉左以下意)若經第七與當品相合作釋者。義釋八云。第四當起利益無盡衆生心如法持誦。即此品中當字字相應已下。具説方便(二左)第四者。指第七卷持誦法則品第四也。此品者指世間成就品也。兩品相合。是其證也。先釋四念誦大意者。義釋八云。行者先當一心修習心持誦法。使分明諦了任運純熟。欲於現法之中作成就故。當依數時相現等方便。以自期致心如法作先持誦。能證知障蓋消滅。方作具支念誦。又自證知悉地前相。然後應起成就曼荼羅(三右)又長宴帖決云。大日經世間品有四種念誦。一意支念誦者。謂先觀本尊相好了了分明也。而於尊心月。先觀種子字。種子字分明。即眞言字一一加之(乃至)一眞言字皆分明也。故胎界諸眞言中。先種子字次諸字也。是觀次第也。如不動明。種子在終。雖然必先觀種子。一一字了了分明。即觀一一字義。更分明也。而即諸字有聲。一一字旋轉流灑。一一有聲。謂如●字唱阿聲也。眞言諸字。皆有聲唱字名也。此念誦純熟後。作先持念誦。謂其本尊眞言。依教若一洛叉等之數遍滿之持之也。而後三具支念誦也。謂辦香華等諸事供。供養本尊等也。次四作成就法。謂前三念誦已成就已。更作成就法。謂祈境界。謂若我以何物可爲成就物乎。可祈之也。若可成就物杵。若劍若蓮花。夢種種異物。隨其境界作儲其物。然後即以其物修成就法。即依其物發神通。手持其物。往返十方佛刹。
爲持明仙(乃至)登覺了即今此三摩地所成物。謂之三摩耶形也。即本初入門中三摩地所成?幟也(二之二十五左)後來學者。留意思之。問。第二先持誦法。唯滿洛叉數遍。不用供養作法如何。答。第二念誦亦兼供養。如下明之。問。若修供養。是與第三念誦云何異乎。答。第二理供養。第三事供養。以之爲異。是又如下明之。總而言之。後三念誦法則。全如第一意支念誦。義釋八云。今此經文。從字字相應迄至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持誦法。迄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眞言也(三左)可思之。次釋一一文者。當字字相應下。明意支念誦。大分爲二段。初明本尊心上形音義流入行者身淨除垢濁。後第三句當知下。明行者自成佛身還對本尊出入旋轉法。初中亦二。初明本尊心上形音義。後面於自處作一句。總結歸行者自身。初中亦三。一當字字相應下明字形。第二名爲聲下明字音。句想爲本尊一句明字義釋字形中如上一一等者。釋當字字三字。如上者指藏品所説也又此諸字等者。釋句句二字也是故等者。釋相應亦如是五字也。如是字句等。於本尊心上即觀作之。義釋八云。當於此尊心上而觀圓明。如淨滿月輪空明瑩徹。於中現種子。或從南謨乃至娑嚩賀字。次第而現。以一心住於縁中故。名爲字字相應。或此字合而成句。一時炳現猶如輪像。或如鬘形。明白無垢。循環右布。亦一心住縁中故。名爲句句相應也(四右)即此意也。問。眞言字布心上有用心乎。答。義釋八云。行者初修習時。恐心怖亂。當但觀種子。久後純熟當稍加之(同上)是其用心也如是令現前等者。釋作心想念誦一句也。義釋八云。見此一一眞言字。如淳淨乳。如貫明珠。遍有光鬘。次第流注。入行者口中。或從頂入。阿遮梨言。亦可隨其面門趣從一處流入。然以灌頂爲善也。如是流入時當觀。遍布身分。充盈浹洽。恬怡内暢。如甘露灌灑。能令無始時來身心垢障漸次消除。如觀字者。或觀契印或觀本尊。流入行者身中。當知亦爾(同上)頭尾相接者。眞言字始末也身心者。身中心也從中心。流布灌身分。身分者手足支分也所謂一洛叉等者釋善住一洛叉句。洛叉者梵音。此有二義。一億義數遍量也。二見義。今一洛叉者。非取億數。是一見義也。若依義釋。當段又億與見。彼釋云。持滿一洛叉者。謂以金剛語持之。令滿十萬遍。然一是衆數之母。自餘一切法數皆在其中。若滿一洛叉未證驗。又當更作一洛叉要令成就。一月二月等義。皆如此也。若深祕釋。洛叉是見義(四左)此釋難思。數遍是第二念誦也。依之經第七説第二念誦。或云數及時分。或云所期數滿。又説初二念誦相續次第。云先作意念誦已復持滿一落叉。是滿數遍法。唯在第二念誦。何於初念誦作數遍釋乎(已上)光云。今案經疏。初意支念持誦軌儀。以廣通後三念誦故。即是義釋。亦於初念誦中。兼作數遍釋耳(已上)問。唯是有見而無聞等益乎。答。義釋八云。復次非但見之而已。亦復聞之。如下句説。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云。玄音之叩心聽即同此義。非但聞之而已。亦復觸之。所謂先時多病。今悉除愈。先時火大増盛者。令得清涼。先時水大増盛者。令得温養。乃至入口時如甘露味。又於縁中自然得悟十縁生句。即是證知義也(五右)復次此字者等者。釋初字菩提心句。上來所明。皆約字形。故結云初字菩提心也。形音義中字形最初。故云初字。菩提心者。以形音義。如次相配因根究竟三種。至音義者。雖無大悲爲根方便究竟之言。而以形配因句。自令例知後二也。故義釋第八云。經云。初字菩提心第二名爲聲者。最初觀圓明中字。此字喩如菩提心。以眞言妙用因此生故。第二從此字出眞言聲。猶如從菩提心起大悲萬行。聞眞言聲時。即隨其義。猶如藉大悲萬行得悟菩提也(同上)即此意也。問。上文非啻明字。兼復明句。句句亦如是是也。何總結云初字菩提心乎。又上文釋字云各有字義。釋句云則有句義。何偏云字形乎。答。上文明字形。或云輪像或云鬘形。如是字輪流注行者身中。淨除無始罪障。從此字句出聲云第二名爲聲。次下釋此句。云又當觀想字字句句眞言之聲。前後比挍。上來所明。字句雖異專約字形。但上文言字義句義。若約説次。形音義雖前後。若約觀時。此同時無前後。爲顯此義。釋字形段。兼示其義也。次上所明。雖通字句。合字爲句。以句未離字故。約所依字。總結云初字菩提心也由一一字等者。釋爲淨菩提心之所由也。實相法界菩提。名異體一。然實相體。離作業乃至離因業。一一字門皆詮此義。是故行者。若能觀此字義。則除有爲妄想之垢。漸入菩提清淨門故。以字爲淨菩提心也所云字等者。約梵音明義也。第十四云。又字輪者。梵音云噁刹羅輪。噁刹羅是不動義。不動者所謂阿字菩提心也(十三右)即此意也
第二名爲聲(乃至)無有益也者。上來明字形故。一段牒釋之。以下明聲句故。一處牒釋之又當觀想等者。釋第二名爲聲句。義釋八云。行者初修習時。既見圓明中字。次從字句出眞言聲。譬如和風諧韻鈴鐸。亦如叩撃鐘磬初字既出聲已。運運漸微。次字續即發如是循環無有間絶。流入身中。冷然猗樂(光云。演密猗輕安之義)不可爲喩。如清飈扇物昏蓋消除。善住之義亦如前説(五左)亦如前説者。此指字形段也又句中義等者。釋句想爲本尊句。於句有形有義而今取其中義故云句中義也本尊之體者。義釋八云。句是住處義。即眞言聲中實義所歸趣處。猶如百川赴海。亦如大悲萬行皆趣涅槃。故名爲句。句即爲本尊身者。如如來一一相好。皆具無量福徳。集此相好乃成佛身。此中義亦如是。一一眞言聲具無量義。集此衆義成眞言身(六右)若依此釋。句爲本尊。則寄喩得號也。祕藏記云。我本來自性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上之十八)若準此釋。義者實相理。此理最尊故云本尊也。問。句者是言字句中句如何。答爾。若字若聲。倶雖帶義。字衆字衆聲聚集成體故。於此詮義究竟。是故以句配義也。或又句住處義形音所依住故。於義而立句名。必非字句中句也先想本尊等者。以下釋而於自處作句。於中有結前生後二重。至下可悉。結前生後亦有標釋。先想本尊等者標。上來所明。於本尊心上觀此三。此下於行者心上觀此三故。云次即自觀等也令内外等者釋。還明本尊心上觀此三也。内者能觀心。外者所觀境。何以知然。次下云内有明眼外觀淨境故也字眞言觀等者。此以形音義。如次配身語意也(已上)光云。以形(字)音(聲)義(句)前則如次配意語身。今則如次配身語意。各有深旨更問眞言主者。今所言形音義。於眞言中分之。然言以聲爲體故。以音云眞言主也三事清淨等者。謂内外明了而無暗昧。故云清淨。三密倶現而無隱顯。故云平等。能觀心喩内有明眼。所觀境類外觀淨境也又無暗障等者。以下次第相釋。謂躡前起後也。又無暗障(乃至)三事等故者。即躡前三事清淨平等等文也
身口意等者。謂以三事明了現前。縱使雖有種種魔境。其心不頃動故。云住一見。此位以衆縁具足故。有成就之樂也。成就之樂者。即住一境不轉他境。是以其心倍復歡喜。故云樂也此三事等者。次明於行者身上觀此三。是又躡前起後。謂已於本尊處明見三事。當於行者自處作此觀也又即自觀等者。示自處觀想也。謂自身心上觀此三。如本尊心上三事平等觀。故云亦同本尊等也爾時等者。此明成就相也。凡一段意云。上來明行者爲凡身本尊爲聖者。本尊心上形音義流入行者身。除身心垢障之法。而以罪垢既淨。即於行者心上三事宛然炳現。是故結歸行者身。云而於自處作。行者心上三事炳現。則是自身轉成佛身故。云第三句當知即諸佛勝句。然乃而於自處作一句。是結上起下之言也。光云。上來所明就本尊三事觀即如道場壇上本尊觀也。約行者三事觀。亦如入我我入我身觀也(已上)問。行者心上所炳現之三事。自本有之。將又本尊三事流入身中有之如何。答。此有三傳。一本尊三事。自行者頂流入身中。炳現身上也。二行者本有三事。爲罪垢被覆蔽。不得顯現。今以本尊三事流入身中。罪垢消滅。而彼本有三事忽顯現也。三本新合成。謂以本尊三事與行者三事本來平等故。本尊三密流入身中。冥合本有三密。而現其體也。問。當段於四種念誦中意支念誦有三重中。初重觀也。其未至成就位懸遠。何以云世間成就乎。答。世間成就言有二重。約滿第四以名成就。約分四種各有成就。今言世間成就者。即是初重一分成就也。或又機有頓漸。漸機具作四種念誦。頓機但作意支念誦即得成就。不可必作先持具支等念誦法。故經第七云。若有障者。先依現相門。以心意持誦。然後於第二月具支供養(二十七右)私案此文。若無障者。不可作先持法念誦又云。或奉香花等。隨力修供養(同上)或字所顯具支念誦。有無不定。是故今言世間成就者。此約頓機不作後後念誦作釋也
第三句當知(乃至)亦當淨之者。自此已下。明行者自成佛身。還對本尊出入旋轉。於中有二。初明行者自成佛身。後中置字句等下。明還對本尊出入旋轉法也次當觀佛者。此釋第三句當知等二句也。謂於行者心上。字形音義明了現前(當面於自處作一句)此字三事轉成佛身(當第三句當知等二句)字有形故轉成佛形。字有音故轉成佛語。字有義故轉成佛心。義釋八云。當知。此尊即具三密。以衆字形色故。具足身密。以衆字音聲故。具足語密。以衆字義趣故。具足意密(六左)即此意也。就自身成佛身。隨息災増益等事形色不同。故云隨彼所欲等也。問。第三句者其意如何。答。義釋所覽本作第二句(光云。現行印本作第三句)今疏所覽本作第三句。今私案之。第二第三倶有其謂。謂第二者上來明二種觀(形音義)是初重也。此下明佛身觀是第二重。故云第二句也。第三句者。先於本尊心上觀三事是初重。於行者自心觀三事是二重。觀行者身即爲佛身是三重也。句者住處。行者安心之處故也。問。第三句當知者。此似指上句想爲本尊之句。而今何作此料簡乎。答。下釋云。如上先觀字觀聲觀本尊(或云句更問)然後觀佛。佛即本尊也(已上)前後其意異也。不可混之又想月輪等者。釋行者觀住彼等二句。此二句直臨經文見之。則似行者身住淨月輪中與本尊無異。故云行者觀住彼等也。依之義釋八釋此兩句云。爾時行者但見自身。在此淨月輪中。一如本尊無異(七右)即此意也。但依疏釋。想心上月輪其中觀字輪。經釋似異。而今案之。極圓淨月輪於中諦誠想二句。望上臨下文含兩勢。謂望上行者觀住彼句。本尊(此指行者云本尊也)所住月輪也臨下諸字如次第句。本尊心上月輪也。是以疏釋存二意歟。又想月輪圓明清淨者總標觀字輪等下別釋。初明心上月輪後此即下明所住月輪。謂想月輪圓明清淨。其中觀布字輪。是心上月輪也復想月輪圓明清淨。此即淨菩提心義也。是行者成佛身所住之月輪也。此佛具足三業平等清淨。故云由三業等也淨菩提心者。所住月輪念佛三昧者。能住佛身。能所相應明了無礙也云於中諦誠想等者。此一句又含兩勢。謂連上行者觀住彼等二句。於圓明月輪中。而想本尊諦誠。故云謂觀圓明本尊也。連下諸字如次第句。於心上月輪中。而想文字諦誠。故云及字也。若依義釋。於中諦誠想等二句。唯明心上圓明觀布諸字法也。彼釋云。亦於心上具有圓明。明中以誠諦心而觀諸字(七左)即此義也。次諸字如次第一句。其義易知。故不用別釋也云中置字句等者。以下正明出入命息念誦法也即是如上等者。總釋從上以來大意。是故中置字句等二句。雖牒經文無相當釋。若私釋之。中者已成本尊與今行者相對。眞言字句從本尊口出入行者身。從行者口出入本尊身。故云中置字句。中者本尊與行者之中也。其中字句連環不絶。故云置字句也。其時行者息風即成眞言。一一眞言入清淨門故。云而想淨其命。命者即息風也。是此二句標。命者所謂風等二句釋。至彼釋段具明其義。故於標文不用作釋。凡明一段大意。具示持誦果也如上先觀等者。指當字字相應等文也或云句更問者。智證雜鈔不用曰。云中置字句等而想淨其命。即是如上先觀字觀聲觀本尊(或云句)更問(觀尊爲自是決定慧用。即觀我爲尊等五部各別。隨之觀也。自在慧用。皆同尊也)或云。句其意如何。更問如何。如自尊爲一相等(已上)私案。以句爲本尊之所由更問之意也。其義如上明之然後觀佛等者。指第三句當知等文也先作是三種等者。此示明二重觀(一觀字聲句。二觀佛)之所由也行者初觀等者。明行者用心也。其意易知(已上)光云。古來訓點。猶如電光句爲譬説。暫得見道句爲合譬。是未快也。今謂忽暫與相應。五字是法説。猶如電光暫得見道。八字即譬説也(已上)私(賢寶)云。禪要(十七右)守護經(二之五左)心地觀經(八之九左)等所明五種三昧中。前四地前。第五入地也。前四中第一名刹那三昧。此當今初重三觀歟。當段釋言忽暫與相應猶如電光等故也所以然者等者。擧例示著執過也所以説此等者。擧得反顯失也
又行者等者。此竝簡愛憂二見也。前云若人見字。今云行者觀本尊。擧初後示中間。謂前可云見字聲句并本尊。今亦如是。而前擧初顯後。今擧後顯初也但當一心等者。正示觀修。謂所見境雖起。不可愛味。雖滅不可憂悔。但當一心行之。久修即得諦了分別也若見尊時等者。就觀行次第。正示其諦了相也。意支念誦最初。欲作三種觀時。先於身前觀見本尊。其尊住圓光中。心上有月輪。月輪中有字。如是衆相。隨念而現。洞然明徹也若見字等者。示三種觀。就中先明字觀。本尊心上所安布字。流入行者身中。爾時字外皆有光炎。或於輪上具有光明乃至者。謂如云字。觀聲觀句及觀佛身。然後中置字句。淨命息等法皆攝略之也觀此圓明等者。明持誦得益也。義釋八云。眞言聲字本尊合爲一體。息風淨除之後。觀此圓明。欲大便大。欲小便小。所欲觀者皆現。所欲作者皆成。
譬如巧工得百練鑞變轉無礙隨意施爲(八左)可思之又所謂等者。釋念隨出入息一句。義釋八云。然彼用此眞言爲出入息。息若出時此字隨出。息若入時字亦隨入。轉調轉寂息遍於身。爾時不見別有喘息。但以眞言爲出入息。以此方便故。則能滅除種種覺觀戲論。漸淨六根。又如是觀時。亦隨義用差別。如欲内寂其心即白色。欲増功徳即當黄色。欲調伏内障即當赤色。白是本淨義。黄是金剛不壞義。赤是智光明義也。如世人業壽之身。以息風運持故命根不斷。亦因此息風運動身口作諸事業。行者亦爾。以此祕密加持淨除根命。使無始已來業壽之垢一切消除。成本不生眞之命。以此持功徳身命不失壞。方可運動三密作諸成就也(七左)私(賢寶)云。五種三昧中第二流注三昧。此當今出入息法歟。當段釋云流注身心淨諸垢穢故也。問。自尊相對出入之處如何。答。第十一云。復次世間持誦品中。先觀圓明。中有環遶眞言字輪(頭尾)念誦時從初字於口中入。流入身中猶如入息周遍身分。此是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如是念者。能除衆生一切業垢也。如是遍身已。還從口出入尊足下。遍至本處。如是一一字流入之時。以次字即相續不斷。次第連環也。若初學人。恐心散亂不能如是成者。當直觀種子字如前作之。乃至心串習已漸加字也。移此一段入前品中(六左)又經中等者。釋命者所謂風一句。但依會意經。則此一句在念隨出入息句之上。若爾當以又經等十八字回。安又所謂出入息者等之上也。是經文未會故。古義云亂脱者。不合文意也已如是命根等者。此爲釋彼等淨除已句。而先明其大意。次上所明出入命息念誦。雖是淨妙。而以分別縁念之所成故。散動猶未淨除。是故更明息風淨除法也
所云彼等淨除已(乃至)成種智也者。彼等淨除已二句牒經。初句結前。後句生後。或以結前。屬生後。或以生後屬結前。兩説在于聖教。然今以生後屬結前。是故持誦不同(四之一左)以作先持誦法句。屬意支念誦也所云阿字等者隨釋。即明淨除相也。若依義釋。斷息風云彼等淨除已歟。彼釋云。若指事而言。今此命者即是息風。如此息風。令心散動。如風中燈照用不圓。今作此隨息方便。靜散亂風。乃至綿綿漸微。出入息斷。爾時圓明慧心。如密室中燈恬然直上。魔事不入。照用無偏(八右)今疏釋住阿字不生理。云彼等淨除已。謂上來隨事觀尊。隨尊種子眞言各別也。上釋云。各有像類法門(二十九右)是爲分別縁念之心未窮已者。寄息災増益等種種門。説無量法門。此位猶是隨縁生滅之相凡縁起法。必從法爾生故。云以一切種子等也若觀種子等者。若觀假相種子(各各種子之字)爲彼被隱不見阿字。若種子與阿字竝觀之。即墮二相。二相違不二理。是故唯觀阿字爲一切種子。以一切法不出阿字門。譬如見波相不見水體。若復竝觀水波即有二相。故唯觀水爲諸波體。以一切波不出水故斯謂先觀等者。指前出入息念誦也次至此中等者。指彼等淨除已觀也若入阿字門等者。若入阿字門。則縁起假相於此漸盡。見不生眞理。是其淨除法也如是見已等者。示得益也即是究竟等者。前出入息念誦云漸得諸根清淨。此彼等淨除已徳超彼。故云究竟六根清淨也六根清淨者。天親法化花論曰。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此義應知(三十一右)問。所云阿字者指何文乎。答。藏品終説阿字爲一切眞言心。指之云所云阿字也。其故先説藏品。更明持誦成就作法。是當品大意也。然乃當品。躡彼藏品起説。故今指云所云●字也。然藏品意。先説諸尊眞言并種子。最後説阿字。是以當品意支念誦。亦上來就諸尊種子眞言。而示修行方法。今最後觀阿字。云彼等淨除已也(已上)光云。吾向所謂四種念誦後三念誦。即同三月持誦是也。次下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誦。皆就佛心(●字等)也。又今後三念誦。即觀阿字。兼示觀諸尊各各種子之意也(已上意支念誦了)
善住眞言者(乃至)成就種子也者。正明第二先持誦法。善住眞言者者。意支念誦成就之人。已善住一見故立此稱也次一月念誦者。指第二月先持誦法。對初月意支念誦故。云次一月也。光云。此解恐是未得經疏意乎。凡言月者。多約等引等地上念誦。
豈初心始行意支念關月位耶但如其意支已圓極者。非今所論也。且又意支念誦。總示持誦大方。然乃後三念誦。還復可依最初意支所觀軌儀者也。故今言次者。是只對初念誦之言。而自此先持誦法位。初入等引故云一月。當知。後三念法。即同三月持誦意也謂一月等者。經雖云念誦。其軌則未詳。故云當作如此等也。此是念誦。爲作成就先持誦法。故云先也又祕釋等者。此作深祕釋也。今所云月者。非世間月。以十二月配十二地。此中言一月者。即是初地一月也。凡當品明地前凡位悉地故。云世間成就。然離世間無出世故。就此文作深祕釋也還復本際者。此顯初地與佛地無淺深。初地本有菩提心。佛地修生圓極果。修極還本故。云得其元本也一一句字等者。行者作前方便時。於眞言字句。通達明了。無有錯謬。是此念誦大意。故豫作此釋也行者前方便者。自此已下正釋經文也。遠爲成就作方便。近爲具支作方便。故云前方便也。但其法則當段解釋未是委悉。義釋八云。前方便正是先持誦法。當依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法具足修之。所云一一句通達者。即彼供養法中一一瑜伽道。皆使明了現前。如初始莊嚴道場時。從風輪際至金剛地上。種種莊嚴。如彼文所説。無不成就。次用種子作本尊時。即見塵沙菩薩衆等。皆悉坐蓮華臺。布列圓光之内。行者爲習成就曼荼羅故。當如大悲胎藏圖位而布列之。一一觀彼身相并所持印。見眞言字亦聞其聲。至供養時。即觀此一花作種種花雲。普遍一方世界作諸佛事。供養一切賢聖。行者圓明中。悉具見之。諸餘供物。當知亦煖。如觀化佛雲時。即見自身漫荼羅中一一諸尊。各放無量光明。。光中有無量佛坐蓮華臺。往至十方。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隨衆生性欲而導利之。亦於圓明之中。具足明見。次應如法持誦。畢已當如供養法次第第五分中出道場時。行者更以諸餘善品調伏其心。於一一時中不虧法則。具如彼説也。當知。十方諸佛。爲令持眞言者已得調牛良田。純熟耕墾。於現世之田中布悉地種。堪任降大悲雨廣植供養善根故。説此一月先受持法也(九右)若依此文。具修理供養法。是故器界觀曼荼羅觀諸會印明前供養正念誦後供養等。可具作之。凡一座行法。不過供養念誦二事。約念誦名先持誦法。亦稱心受持法。約供養名先承事法。亦號心供養法。當段釋文。且擧供養顯念誦也一一句中解者。眞言一一字句皆入心實相之門也。然於此中有解有證義釋八釋證心云。爾時行者。若入●阿字門時。即得本不生寶。乃至入●賀字門時。即得離因縁寶。獻塗香時。即得無障礙戒寶。獻花時即得大慈生之寶。獻燒香時。即得遍至法界之寶。獻燈明時。即得轉無明之寶。如是入無量門。皆當廣説。由於一一支分皆見深意故。名爲一一句通達也(十一右)今先持誦法位。則雖解彼句寶。未是證也。同釋云。然此只是觀心。未是證心也(十左)即此義也。通達者證得義也。總意云。若以一花一香獻佛之時。至心回向發願而言。願以此功徳於一一句中。而得所解通達也竝下文者。此指悉地出現品轉明妃文。第十一(二十左)釋彼眞言。而明周遍十方普作佛事義也設天大旱等者。此明得益。謂種種勝願隨心成就也。於中初明滿世間願。後復以下明成出世願也前云一月等者。此還釋前一月字義於中有二。初約自證。後此月下約化他也。初中言心與一境等者。能觀慧心無垢清淨如月。此心與彼一境相應。不轉他境故云一月也。爲明其心境相應義。更牒一一句通達句而作釋也。一境者謂字輪聲輪及本尊種子等也。如是淨境。於能觀慧月中。明了現前無有錯謬。是其心境相應之相也先觀佛等者。此因明觀成句。謂觀已成能見一見不假功勞。而復餘境自然成就。其中且約觀佛明此義也。下但隨一成餘者。自成之八字。可在自然成就之下。此八字意云。如佛觀時餘境自然成就。若圓明若字輪等。但隨一成餘者自成也。若不爾者。此是八字似重言也此月等者。如世月現水中。今法性清涼月。能現衆生心月之中。故云一月也然所以等者。釋就月字所以作委釋也下大者。此指悉地出現品也。彼云是爲最初月。又云次於第二月。又云又復於他月(共三之五左)又持明禁戒品。明六月念誦法。皆準今此所明觀月法用。而可解之。故云各有用處等也最初成就種子者。意支念位。雖有種子而未成就。今始成就彼種子。故云爾也。義釋喩種子根芽漸生也。彼釋云。當知淨心種子力用漸彰。如根芽漸生。宜應方便長養。故更作兩月供養法也(十一左)問。意支念誦與先持誦不同如何。答。如前云之。意支不滿數遍。先持滿之。其證如經第七。又意支唯用念誦。先持具作器界觀以下供養念誦等法也。又意支以觀心微劣故。未見句寶。先持以觀心漸熟故。明見心寶。譬如春池乃見寶珠雖未取之。分明見之
一觀心證心分別(附春池喩)
義釋第八云。今借涅槃經春池譬喩明之。如學摩訶衍人。皆知此心識心中有實相寶。但以無善巧故。各以有所得心。競持瓦礫。謂是眞琉璃珠。歡喜持歸。返爲智人所笑。今以眞言方便。一縁善住時。還由淨菩提心力。三障消除寶性明現。然此只是觀心。未是證心也。當爾之時不可攬。令波蕩。又不可恣紛動。故而不取之。但當一心方便安詳入水。如龍樹阿遮梨所説中道正觀。及此眞言住心品中十縁生句。徐運慧手。一一披析磔之令至寶際。要令明珠在掌。方見是心明道人也(十左)演密鈔第八云。疏如龍樹等者。即彼菩薩中論偈曰。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名中道義。謂不可攬令波蕩者。即空觀也。又不可至不取。即假觀也。但當一心等。即中道觀也。言及此眞言住心等者。即是住心品十縁生句。不異龍樹中道正觀。言徐運慧手者即表假智也。謂此寶珠。初有微垢。未得顯現。即以假智之手。次第披分開磔。令至中道。故得實相明珠。在於人手方可名爲見心明道之中耳(一左)南本涅槃經第二(哀歎品第三)曰。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早木沙礫。反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眞。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虚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實義。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所修習四法相貎悉是顛倒。欲得眞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想常樂淨想(二十二左已上先持誦法了)
次當隨所有(乃至)謂成位故者。以下第三明具支念誦法。義釋八云。經云。次當隨所有奉塗香花等。爲成正覺故。回向自菩提。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者。謂於供養法中。一一支分悉通達已。當隨其所有於日日之時。辨塗香花燒香燈明飮食等。以普遍心供養三寶。發大悲願。廣及衆生。由自功徳力與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和合故。令此功徳雲海等同虚空不可窮盡。隨行人心力勢分所作皆成。即以如實功徳回向大菩提。心願成就悉地。以福徳圓滿故。諸障消除。是故作成就之時。無能弊之者。猶如枝條花葉具已滋榮。從此無間必成果實。故云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十一左)第二第三念誦。倶雖作供養法。第二是理供養。第三是事供養。故云次當隨所有奉塗香花等也。若準義釋。攝三力并轉明妃也普門常所説者。謂普通常途所説也顯現自在等者。此準義釋。枝條花葉具足成就。以喩自在力用也次云此中等者。花藏院本此注爛脱。以此中等七字降。安即是之上也。問。兩字深義者其意如何。答。言約意深未詳。雖然仰察疏意。今此經意。蓋以三數盡法首尾。所謂三句三部等建立也。第三究竟極果。第一遠因第二近因。是故二者。及於成果義也。爲顯此意。經云眞言當無畏。如第一月。猶有退失畏。至第二月。可定得悉地。其及此時無退失畏故。云眞言當無畏也大用者。先持誦法。則如根芽漸生。小用非是大用。如具支念。枝葉花菓開敷成熟。故云大用也第二月者。兩月之言似亘初二。是故爲顯唯局第二作此釋也。此對何月云第二月者。則對先持誦云第二月。上釋先持云。最初成就種子也(已上)故今又云第一月謂成種子也第二月等者。即具支念誦也位者是安住不動義。眞言已成無畏。於此立位名也。問。具支念誦是第三也。何云第二月乎。答。今此經宗不似常途。多存隱語。第一者初義。第二者次義也。望第三第二云初。望第二第三云次。不必約數次也。説第二先持誦。云次一月念誦。以意支念誦爲初月之義。已是分明者乎。或又約念誦。則雖云四種。而約月唯可云三月。是故約月次。以先持爲第一。約念誦次。以先持爲第二。所望各別非相違也。尋云。若就後義。則以意支不入月數。是何意也。答。意支爲作三月持誦之練習方便也。是故不入月數。又經第七説意支云。無有定時分(二十七右)義釋八云。若滿一落叉。未有證驗。又當更作一落叉要令成就。一月二月等義。皆如此也(四左)其月不定故。且不入月數也已(已上具支念誦了)次滿此月已(乃至)世間品竟者。以下第四明作成就深。於中次滿此月已者結前。指次上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二句也。行者入持誦者生後。指作成就念誦也世間説者。是對次下若出世義。先安此標句也。但石山花藏二本云。若成世間説者(已上)初一月持誦等者。義釋八云。若諸行者。欲作世間上中下品成就事者。當參用蘇悉地等諸經。仍依此品修習心持誦法。但能外觀使得明了。便可依法作諸成就。不必轉爲自身。故供養法中偈云。智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是名世間具相行。四支禪門復殊異也(十三右)四種念誦次第。此求無上菩提之法則也。若求世間除災増益等諸悉地。則第一念誦成就之後。可立成就壇也。而猶第三句轉同佛身等。是以自身即佛之祕觀故。世間有相行者不用之也。光云。今段言世間者。是有爲有相悉地也。言出世者。即無爲無相悉地也。應知今品所明三月。文明世間義兼出世。此是出世。即同次品所説三月持誦也能得聞持等者。義釋八云。復次如上所説次第念誦法則。爲世間大成就故。若行者具依此法。得成就時。即得六根清淨。或悟旋陀羅尼。總持不忘。即以此身遊諸佛刹。住壽無量。供養親近諸善知識。廣利衆生。或以手揮空。出種種珍寶給與諸匱乏者然尚是生身。未得法性身。故名爲世間成就(十二左)力通明行者。即五力五通二明六度也。私案力者身力。本微人更得大力也。通者現大身現小身等也。明者分達三世事也。行者出現品云。行於世界頂(三之七右)可思之於大空等者。於世間大虚飛行自在也若出世義等者。謂世間成就。唯成一願。出世成就。成一願之時。成就一切願也。例如地前一行中行一行。地上一行中行一切行也。問。當品唯説世間成就。今云若出世義等。其意如何。答。此品雖正明世間。兼存出世意。義釋第八云。今此品所明雖是世間成就。然甚深方便隱在其中。若求出世成就時還擬儀此法。以成祕密之分。故持明藏法。猶若因陀羅宗。能滿世間出世間種種希願也(十二左)所謂山峯等者。自此以下説建立成就壇之勝地也。但此釋山峯或牛欄一句也觀義等者。先釋山峯。謂作成就之時。最極高勝位故如山。中道超有空邊。最尊最上。故云與中道山相應也一一事等者。總示事理相應之大宗也謂不動等者。別釋山峯二字。初釋山字。即是下釋峯字。如人下還明觀義也牛欄者等者。次釋牛欄二字也。牛是等者釋牛字。能却等者釋欄字。以牛淨下示牛淨功能也
五淨者。蘇悉地經卷二(供養品第十八)曰。次服五淨眞言經百八遍。然後服之。服此五淨。半月之中所食穢惡之食。當得清淨眞言増力○取黄牛乳酪酥糞尿。各別眞言經百八遍和置一處(明本二十七右)同經儀軌下云。牛五淨者。謂黄牛尿及糞未墮地者。乳酪酥等。芧香水一一持誦。經一百八遍。然後相和。更復持誦一百八遍。於十五日斷食一宿。以面向東。其牛五淨。置於蓮荷葉之中。默飮三兩。十五日中所犯穢觸及不淨食。皆得清淨(十右)此菩提心等者。此理釋也。能防等者合欄。淨諸心地者合牛。以大悲水等者。合以牛淨所養等也兩河義等者。此釋及諸河灘等一句也上已説之者。第四云。河灘正翻當云攅流處。謂有兩水或多水。於此處會合。此側及中間。頻經泛漲蕩滌。無諸穢惡(一左)兩河等者。事釋則讓上釋。以下作理釋也。兩河者一河喩生死流。一河喩出世流。於此生死涅槃中間。而作是法。是不住處涅槃義也。謂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住生死。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中道義也言四道等者。釋四衢道三字也。謂四諦觀。皆同達聖果之道故。云四道也。法花第二(譬喩品第三)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天台委釋四聖諦。更可考本文。新花嚴音義(慧苑)上云。四衢道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然以路多四達。凡語故多用也(十三左)一室者等者。釋一室二字。是獨一室也謂除諸境等者。作理釋也。如如者平等一如義也。以類一室也。依經此次有神室二字。今疏闕其釋。是當第四所釋火神祠歟。披彼釋可知之大天室者。此當悉地品所説忙怛哩天室歟。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然以理爲智所依處故。以涅槃爲室也。天者自在義。故云自在力也
一作成就壇處所表示
山峯(作成就位亦爲具支位)上成就時。安住菩提心上。超出覺觀戲論。以内外支分相應故(經云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次滿此月已等)能以不思議法力。轉成世間悉地之果
牛欄(先持誦位。亦爲出入命息念位)牛是修觀行者。調柔通達之心(經云一一句通達)以生正法根茅。堪能續出五種醇味。欄是以無戲論戒命風靜息(經云而想淨其命)於功徳田中。而牧養之。比六根清淨高山又爲其次
河潬(轉身一相觀位)今此宗於本處作本尊身(經云而於自處作第三句當知即諸佛勝句)亦是修身觀義。亦能除業垢之命。斷隔毘奈夜迦往來行處
四衢道(意支念誦位)能以聲字本尊融爲一相(經云初字菩提人心第名爲聲句想爲本尊)正住三密觀中。隨所趣向所作皆通。故可成就如來使者之用
一室(同上位)雖未渾合三密。但能堅住一見(經云當字字相應句句亦如是)亦可隨分作小成就
神室天室(同上位)雖於一見之中未能不動不轉。但能修本尊觀。明白現前。亦堪作小成就及降伏等
已上抄義釋文。彼拾四種念誦經文。配釋作成就處文句。最有其謂。更往檢之。又第十一云。隨上中下事。作成就法。上事山峯。中事牛欄。下事林間(二十左)光云。今此表示。是一往耳。諸餘深義更詳。漫荼羅義等者。釋彼漫荼羅處一句。自此已下。明於上勝地建立道場也。如上者即指第四卷也四角爲作等者。釋悉地金剛宮一句。事理兩釋如文可解。凡成就壇曼荼羅。具如悉地品説。依義釋。立三壇行此法。所謂大壇護摩壇灌頂壇也。彼第八云。又行者欲作成就時。當如蘇悉地方便。作光顯増威等法。灌沐本尊。預辦具縁支分。自作除一切障大灌頂漫荼羅。如法供養。然後起首作成就法。當如初品方便。擇治淨地。作漫荼羅。方正四門。其量八肘。或七肘或五肘。唯開西門。於西面四肘之外。作灌頂漫荼羅。等中胎量。唯開東門。其伴侶菩薩準同前説。於大漫荼羅四角外。更置三股嚩日囉(二合)中胎八葉花上及餘三重。各置諸尊祕密印相。又於中胎佛位之前。置本尊印。并置一瓶。所餘灌頂四瓶在四隅際。門外別置一瓶。以降三世加持。自餘供養儀軌。皆如第二品中説。既供養已。應作三種護摩。爲欲遣除毘那夜迦故。應用成辨諸事眞言作阿毘遮嚕迦事。爲自利益故。應以當部之心作補瑟徴迦事。爲息諸災難故。以當部母作扇底迦事。如毘盧遮那眷屬。即以虚空眼眞言。或依第二品中寂災眞言。如護摩法。酥等諸物。以三事眞言各供養百遍。或増加其數。次爲諸眞言主等。各供養七遍。其上首諸尊。亦當加之或用寂災眞言。通供養百遍。乃至不辨者應作七遍或三遍已然後灌頂。其中胎寶瓶亦如前。毎日以不動尊加持竟。在花臺上者。又用正等覺心加持。在四隅者。四菩薩加持。本尊前者。用彼眞言持之。當令助伴次第爲其灌頂。或請阿遮梨令作灌頂。若依蘇悉地法。先用軍荼利瓶。第四用所持眞言之瓶。其餘二瓶隨意取用。如彼具説也。將灌頂時。行者安住蓮華臺上。觀羅字門。自焚其身。悉爲灰燼已。既灌灑竟還用嚩字門生之。以祕密瑜伽觀自身。作大悲漫荼羅竟。應以牛黄塗香薫香芥子線釧衣服等以自莊嚴。復當敬禮諸尊旋繞供養。爲息障故更作護摩。然後發遣。以此因縁故。諸尊歡喜。令悉地速成也(十四左)師口云。於護摩壇可修三摩波多護摩。其法如第八鈔注之作護等者。釋是處而結護句。即以不動降三世二尊印明。結界道場護淨諸事。事理兩釋。如文可解藥物力成者。此未會經文。即當行者作成就一句也空青酥油等者。第十一云。牛黄者更有無量藥。
謂空青朱沙雄雌黄等(二十五左)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第四云。空青味甘酸。大寒無毒。主睛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涙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峻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已上)又云。千金方(治眼●●也不明。以空青少許漬露二宿。以水點之)又方(治口喎不正。取空青一豆許含之即効已上)如餘處説者。指蘇悉地經等。彼經有備物品也理説者等者。藥力成就。分施三業神用。即是如來三無盡莊嚴功徳也佛法法爾等者。釋世出世悉地前後。其意易知藥及與等者。釋即以中夜分等二句。經唯説上中時。不説下時。是擧上中顯下。疏主得此意具出三時也。義釋第八云。凡悉地成時有三種相。若初夜成者爲下。夜半爲中。劑明相動至日將出已來成者爲上。妙膊童子經云。此中有三種相。所謂増長氣烟光現。次第獲得三種成就。若得氣出。當得世人愛敬等益。烟出得轉形悉地。光出成持明仙潔淨微細之身。若作心成就者。或畫像動。或見嚴身瓔珞花鬘等動。或從空降種種天花。或微風細雨。或覺地動。或聞空中無形之聲。作如是言。汝所求願。今當説之。或見燈焔増長其色潤澤。曜如金光。或復油盡光轉増盛。或身毛遍竪心大歡喜。或聞空中天樂。諸天瓔珞之聲。或於空中見本尊身眷屬圍繞。即應奉持閼伽五寶花香之水。讃嘆供養恭敬●跪。自觀功力而求諸願。既得願已。歡喜禮拜更獻閼伽。應對彼尊誦所受眞言。然後如法發遣。彼中具説方便也(十八右)此文所引妙膊童子經者。善無畏所譯蘇婆呼童子經中卷漸近悉地持誦相分第六文也。妙臂菩薩所問經(法天譯)第二(知近悉地分第六)云。專心誦持不得間斷。直至三種相現。是爲得法成就。三種相者。所謂熱相煙相焔相。若得熱相者。當得世間一切愛重。若得煙相者。當得隱身。若得焔相者。當得變成微妙之身。成持明僊飛行虚空。壽命長遠。得悉地相。如人至死。冷觸入身周遍其體。又如中陰至胎藏孕育自覺。又如世間諸有香氣人忽聞者香雖可得無有形影。又如火珠照以日光日光入故火遂流出。諸有行人悉地入身。亦復如是。前所成就是外諸外物像。或是内心求成就者。別有所表。彼持誦人專注不間。必感靈驗。得悉地者。或見所供養像而得振動。或得像面毫光照耀。或得像身振動。或得空中降華。或無雲降微細雨。或降妙香。或感地動。或聞天鼓自然之音。或見天人阿修羅等住虚空中。或聞諸人等言語之音。或聞種種天莊嚴具瓔珞環釧之響。或見燈焔増長明淨金色。或其油盡燈焔轉熾。或聞空中有聲令説所求之願。或覺身毛一切皆竪。或現如是相已。定審所求悉地成就。當以上妙淨器盛滿生華及磨諸香水。并著五寶和合作閼伽水。長跪奉獻本尊。及誦眞言。乃至以妙伽陀而伸讃歎。當發歡喜正信之心精進不懈禮拜供養。如是作已。將所求事一一言説。聖心不間有求。必應得如願。已一心專注。而於本尊信樂讃歎。再以閼伽奉獻供養。更念本尊眞言。又念諸部發遣眞言。當依儀軌誦眞言已。禮拜請諸賢聖各還本位(二十五左)依此上文。初夜中夜及日出時。三種相現如次爲下中上悉地之相。是外藥物成就相也。蘇悉地經亦復同之。彼經第二補闕少品第十五云。其三種相。謂煖氣相烟相光相。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於其初夜下悉地成就。於其中夜獲中成就。於明相動時獲上成就(明本四之十七)同經第三分別成就品第十八云。若欲成就藥物者有三種成。光焔爲上。烟氣爲中。熅煖爲下(明本二之九)第十一云。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三相轉。謂初夜煖生。中夜烟起。五更焔出。中成有二相。謂除焔出。下成有一相。謂但煙生(二十二左)即此意也。又至如尊像振大地動等。皆是内心成就相也。然依當段經疏。則初中後三時。通外物内心成就也。文云藥及與心成就之時有上中下相之故也。又其●聲或鼓音等。是於彼三時所現之相也。
文云於此時中或有●聲等之故也初夜是初入等者。即勝解行地。此是地前故。云未證之義也半夜是菩提心者。是淨心地。淨菩提心顯現。乃至十地。倍復増明。故云背暗向明也。然是分證而非究竟。故云未即是大明也日出是成相者。如來所見圓明。故云大日普照。瑜伽中云普照耀地即此意也於此時中等者。釋智者應當知等二頌也若理説者等者。就所現相作理釋也一一法合者。謂一一相合法門也。其法門者。即是得果相也三乘之果者。此三密也。第三釋通達三乘之文云。復次眞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名爲通達三乘(二十二右)可思之或轉法輪等者。釋經●聲法合。是語密也乃至者。此攝鼓音。同語密也長壽壽量無數者。明若復地震動法合。阿字不生地大。即表本地壽量長遠之義。是身密也勝進遊於等者。示及聞虚空中等二句法合。勝進大空法界圓照無不明了。是意密也。此是三密得益。即三乘之果也(已上釋智者應當知等二頌了)次諸佛兩足尊等二頌。其義易知。是故疏家不須別釋。義釋八云。爾時世尊。欲結會此中大成就義故。更説偈言。諸佛兩足尊。宣説於彼果。住是眞言行。必定當成佛。應一切種類常念持眞言。古佛大仙説。故應當憶念。此中一切種類者。即是開方便門示眞實相。以一一眞言門悉具淨菩提三句義故。當知。十方三世諸佛。種種方便究竟歸會。皆趣其中。是故於一切種類。盡應照見眞言實義。復次敦信勿令失墮於心也(十九左)可思之(已上作成就法了)
私料簡經疏文曰
意支念誦(亦名心想念誦此中又有多法)
當字字相應句句亦如是作心想念誦
持滿一洛叉(已上字句灌灑法。是雖三密未融。堅住一見念誦)初字菩提心第二名爲聲句想爲本尊
(已上三密相融觀。即於此中念誦)
轉身一相觀
而於自處作當知第三句即諸佛勝句
(已上本尊三密轉同自身。一相無相)
出入息念誦
行者觀住彼極圓淨月輪於中諦誠想諸字如次第中置字句等而想淨其命命者所謂風念隨出入息
(已上自心圓明念誦)
淨除息風法
彼等淨除已作先持誦法(已上堅住阿字門。成六根清淨)
已上諸法。偏是持誦。未作供養之法。故安然意。爲第一意支念誦中差降。今謂。轉身一相觀已下。求菩提人不共觀門別立可爲第二念誦。義釋等意分明。但義釋於此位立先持誦稱。今見經文。先持名立次下兩月念誦之位。爾乃只可號第二句法也
先持誦法(亦名先承事法。亦名前方便。亦名具支念誦。但於此位。兼供養念誦二。此中有二。謂初月心供養。二月事供養也)
善住眞言者次一月念誦行者前方便
一一句通達諸佛大名稱説此先受持(已上初月持誦)
次當隨所有奉塗香花等爲成正覺故
回回自菩提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
(已上第二月持誦)
已上兩月念誦。并前心想念誦(當字字相應至彼等淨除已是也)云三月持誦也。義釋八云。
行者先當一心修習心持誦法○自期致心如法作先持誦。能證知障蓋消滅。方作具支念誦。又自證知悉地前相。然後應起成就曼荼羅。今此經文。從字字相應迄至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持誦法。迄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眞言也(三右)此釋作成就法已前。立持誦號。於具支念誦中。可有二月持誦。若云四種念誦。則加作成就法念也。但此名目本説未是分明。今準義釋。具支已前二重持誦彼此合論。則可有四種念誦也
作成就法
次滿此月已行者入持誦○應當憶念
光云。向來料簡并圖。恐未研窮經疏及義釋意何者所引義釋文云。今此經文。從字字相應迄至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持誦法(已上)吾向所謂意支念誦。總示持誦大方是也。豈其以之加三月持誦之數乎。是其未研窮之一也。又義釋文云。迄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眞言也(已上)矧經已云次滿此月已行者入持誦。豈其惟作成就法已前。立持誦號乎。是其義釋八云。二月滿已。即於菩提曼荼羅成大成就(十一左)圖云
數時相現(此一觀義釋中依經第七出之。彼經文云。是中先持誦法略有二種)字句灌灑法
(一月)三密相融觀
心想念誦(亦名意支念誦)
轉身一相觀(若求世間有相之人。則不用之以前持誦成已則可直作成就曼荼羅也
出入息念誦
(淨心地)
淨除息風觀(義釋意。與前出入息合明。不別立之)
(菩提心種子)
(從二地至八地)
初月念誦(内心支分)
(二月三月)(或初住地(疏意(根芽發生)
先受持法(亦名先承事法亦名具支念誦)
(種植方便)(從八地至金剛心)
第二月念誦(外事供養經七云於第二月具支供養)
(或二地已上(疏意(條葉花等)
作成就法(於此中有上中下品)
(果實成就(佛地)
未研窮之二也。又經説第三具支文。云如是於兩月。疏釋云。此中釋兩字深義(乃至)第二月也。豈其具支念中有二月持誦乎。是其未研究之三也。但義釋意。以作成就持誦。尚屬具支言名爲二月供養。以正成就特爲作成就法。言二月滿已等。若不爾者義釋亦是疎謬。經已云入持誦。何無持誦月乎。又經結先持云説此先受持。亦説具支云次當隨所有等。豈其先持誦法亦名具支者乎。是其未研究之四也。又明義釋中所引經第七文。云是中先持誦法等。即先持法中分別也。豈以數時相現攝心想念者乎。是其未研究之五也。今標私曰鈔家三師之中何也。嗟乎當彼時無人疑難耶。余雖不敏。禀受經疏以降。研覈于今二十年。少有所得。凡今言世間成就品即有二意。一謂成就一尊三昧。此以世間爲差別義。二謂成就有爲希望。此以世間爲破壞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六(畢)
此卷之中多加今案。以辨舊解。且補所闕。如其四種念誦軌儀。即是從凡入佛要義。疏中往往設事理釋。事則其二。理則其一。而此一二相望。則成世出世義。是故四種念誦之中。後三念文。出月名言。
以同次下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誦出世成就也。謂先持誦法。是第一月菩提句。具支念誦。是第二月大悲句。作成就法。
是第三月方便句也(以作成就爲第三月意見于經持誦法則品)亦是示世間即出世一門即普門之義耳。尚爲初學作圖以示
四種念誦又三月持誦
經三世間成就品又經文世出世持經三悉地出現
七持誦法則品説誦品説品説
又七持誦法則亦曰三落叉即
初意支(此亦分四而爲三重)此一汎明持誦法則品所明四支禪是也
門意在此中
一字(意又身因)一住字聲句
二聲(語語根此三初於本尊後於自身初重)二心想世間(差別爲世)
三句(身又意究竟(此亦轉爲本尊二(初外身後内身(二重)三命息
四出入命息(此即内外二身所出入息三重)四自尊一相出世(平等爲出)
二先持法(此亦分二(一依時此亦有二一數二時(供養儀式攝眞實經下同之
二依相佛塔圖像出生光焔音聲等)第一月(初地菩提)
三具支第二月(二地以上大悲)
四作成就第三月(八地以上方便)
路。冀後學者。研心遊意。于時寶永第三星紀丙戌初秋之吉慧光記
又此卷所解本疏古存亂脱而未穩便。蓋其所牒文似不次第者。是未會故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一卷(釋經三悉地出現品)
悉地出現品第六者。此有來意得名入文解釋三段。初來意者。義釋八云。悉地出現品者。如前品所明。雖能滿足衆生微少希願。然彼調心方便供養修行。本爲成辨世出世間大成就事。若求大成就者。不於一切種類之中。皆見眞言實義到悉地。終不得成故。次明悉地出現品。正明如是悉地。皆從法界神力中流出也(二十右)演密鈔八云。以金剛手第三問云何成彼果。謂果有二種。一世間果。二出世果。世尊於前品中。已答世間果未答出世果。以下二品。方乃答之。又欲明眞言修證方便。先明悉地之行皆從法界流出。故有悉地出現品來(七左)或鈔(最珍)云。問。上品世間成就也。何云世出世間大成就乎。答。依世間行儀成就。廣亘世出世間也。上品分明也。問。上品圓明觀。皆見眞言實義也。何此品始見實義乎。上品明悉地成就之相。豈不依此品終不得成乎。答。上品雖明字輪形聲。其觀法未委也。故別説此品。委説觀成就之果也(已上)次得名者。義釋八云。謂行者觀此成就之果。爲從調心供養諸善根力生耶。從如來加持力生耶。從法界力生耶。若由自善根力。即是從自性生。若由佛加持力。即是從他性生。若和合有。即是共性生。亦非無因縁有。若謂悉地從法界力生者。法界平等則無生相。若出平等法界而有悉地生者。即墮邪見戲論中。生義不成。若謂都無悉地。則爲誹謗如來祕密之藏。當知。如是悉地。即從衆縁起時本不生故。法爾如是。非是行人所作。亦非佛作。作不可得故。乃至離諸因縁故。即心實相即是悉地實相。以實相度諸魔事故。成就之時無能障蔽之者。隨此如意寶珠之中。所欲皆悉現前。故名悉地出現品也(二十右)密鈔八云。悉地出現品者。悉地是所成之果。出現即是果法出生顯現。悉地即出現。持業爲名(七左)私云。本來萬徳名之●●。修證開悟名爲出現也。或云。許祕兩品之中。當品祕也後入文解釋者。光云。故和上言。此品已會未會。隨應牒文。宜知而解
爾時世尊復觀(乃至)作句偈也者。初所牒經是治定文。義釋八云。爾時世尊。以普遍加持眼。復觀諸大衆會。知已堅牢深深堪持大法。爲滿一切願故。復説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所以然者。世尊已廣開示三密曼荼羅。又説入無量門進趣方便竟。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説一切法界門決定智印。此決定印是眞言實相也。謂以無礙淨慧。於一念中了三世法。知彼皆從縁起無有自性。以無性故。不出淨菩提心。是故等同虚空深廣無盡。離諸分別。如毘盧遮那法界門。乃至最下世天法界門一一成就之相。悉皆如是。此是究竟實際萬法所歸會處。故名圓滿法句也(二十左)種相體性等者。第二十云。若菩薩不深觀衆生本末因縁種相體性。而率爾傳法。即是爲人天怨。是爲大放逸行也(二十四右)法花經第三藥草喩品云。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已上)義疏第八云。此中明佛知四種法○知四種者。種謂種別也。三乘種類不同也。相者相貎也。如慈悲是菩薩相。獨靜是縁覺相。從他聞法是聲聞相也。體者三乘體也。道種慧是菩薩體。一切智是二乘體。如三慧品説也。性者不改爲義。昔三乘智體。各住已分不互移改也(十四右)文句第七云。種者三道是三徳種。淨名云。一切煩惱之儔爲如來種。此明由煩惱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無間皆生解脱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也。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此即生死爲法身也。此就相對論種○若就類論種。
一切低頭擧手悉是解脱種○相體性約十法界十如中釋(會記七一之三十九右)光云。上來解釋是依顯略。今就祕密則無量乘。上云非無因縁。因則衆生種相體性等也。縁則彼彼法門差別乘也謂於一念三世等者。大疏鈔(般若寺)第三云。一念三世者。如唯識三世也。一念之中。能以無量智。隨機授無量法門也。(攝論云。夢謂經多年。悟乃須臾頃云云。令私云。凡夫居壇上。從初夜至半夜之間大叫哭)光云。故和上言。一念是短三世即長。長短無礙故。一念經三世。但今此無量無礙智門。即悉地體。滿足一切衆生願等。是出現義也決定智門者。謂此無量乘皆是常住不改法門。故云決定也
一爛脱
(一)故名決定智門也(三)法句者○以名字説(二)滿足者○無空過故也(四)此句即是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若讀亂脱。則此亂脱尚未是詳。師傳讀曰
(一)先觀機也(三)三世無量決定智門等
(二)滿足者入此法門等(四)此句即是偈也等
法句者謂先等者。私云。此中有淺深二釋。謂先觸事從事能生於理故名爲句者。是深祕釋。謂即事而眞句句即法理無闕減故也。即是句偈依世句偈法以名字説者。
是淺略釋謂衆名成句偈等也滿足者入此等者。私云。入此法門者總句。能生法門下別釋也。自證化他之法門。皆從此法句生。故云滿足也未及會句等者。今此十六句偈疏主講釋之時尚未會也。是故後當再治以義作句偈也。但高野印本。則作句偈。而一一牒釋之。恐是後人載之。更勘古本而可決之
虚空無垢(乃至)徳之意也者。此中牒中亦治定文。全文云。虚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縁起甚深難可見。於長恒時殊勝進。隨念施與無上果。譬如一切趣宮室雖(光云。今疏牒文作皆)依虚空無著行。此清淨法亦如是。三有無餘清淨生。昔勝生嚴修此故。得有一切如來行。非他句有。難可得。作世遍明如世尊。説極清淨修行法。深廣無盡離分別(已上)大疏鈔三云。經云。虚空無垢無自性乃至深廣無盡離分別者。凡有四行之中。初一行顯一切智智心體。次二行顯其用。後一歎其徳也。初行之中。初一句擧虚空喩。顯一切智智之心等虚空無垢。三句以下至第三行終。顯以此等空無垢心。能隨機以種種方便授與種種法門之中。昔勝生至如來行者。此引證令信也。又顯用之中。譬如一切趣虚空雖依虚空無著行者。擧喩顯用也。言一切趣虚空者。是空之上分空也。雖依虚空者。是本有大空也。是依虚空之空兩返可訓也。此清淨者。所喩諸法也。意依本有大空。雖有種種分空。而是大空不念依我有此分空。如是依一切智智無垢心。雖得種種悉地果。其心不言依我得此果也。意欲説悉地流出句故。告大會衆。光顯一切智心體及用徳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謂。此十六句偈。即此品體也。十六者表無盡義也。又十六句中。初四句心體。次六句心相。次四句心用。後二句嘆徳相也空之自性常有者。謂不可得空之性空即有也。以有空不二故。非本無今有。又非已有還無也譬如一切趣宮室等者。此有空不二本有實際之喩也。祕藏記(上之十一)中。有虚空喩●字不生諸法喩●字塵垢之釋可考之。又十四卷義釋第八云。復次有人生疑。云何實際心中。能作如是種種有爲。故偈中更説譬喩云。如世間一切諸趣及彼依報住處。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虚空的無所依。亦無念著起作之行。今此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二十二右)經及今疏。作一切趣宮室。般若寺所覽本。作一切趣虚空。更可勘證本(已上)光云。明本作一切趣空虚次會云等者。或云。清淨以下二偈再治會意。故云爾也。次合云。如上等者。謂若此二句就未會云之。則如此可云也。私云。此料簡太不可。今會云者。以此法門。會合于上譬説而云之之意也。何必此句已下是再治乎先生謂先覺等者。義釋八云。次云昔勝生嚴修此故者。勝是尊先之義。如世人謂舊徳可師範者爲先生。即是先覺是法。而從胎藏生者。梵云●避●部。是具足種種財寶以自莊嚴。古昔勝人。皆因修此眞言行故。令世間佛種相傳不斷。以至于今(二十三右)私云。避部勝生嚴梵名也
一今偈十六句梵本
十四本第八云。復次此阿利沙伽陀。即是如來神力加持句。修諸供養時。以梵音讃歎彌善。今具存之
●●●●●●●誐誐曩(引虚空也)麼攞(無垢也)●(無也)娑嚩(二合自也)●●●●●●●婆(引)嚩迦(引性也一句)尾濕嚩(二合巧也)枳孃(二合)曩●●●●●●●
(智也)尾喞怛囉(二合種種)那(引)野迦(引授與二句)舜(引)●●●●●●寧夜(二合)係(呼異反空也)娑嚩(二合)婆(去)嚩多(自性也)●●●●●●●●●
薩那(常也三句)鉢羅(二合)底耶夜(引縁也)地曩(生也)●●●●●(●乎)●●儼避(引)囉(甚深也)訥涅●(二合)奢(難見也四句竟一誦也)娑●●●●●●●●●
怛且覩(恒也)尾勢(引)灑(殊勝也)誐弭難(弔往也一句)●●●●●●●●●●
撥邏(莫也)莫仡囒(二合最上也)娜娜帝(與也)尾進●●●●●●●●●●●單(隨所思念二句)拽他(如也)薩嚩(諸也)蘖底曩(趣也)阿(引)攞●●●●●●●●
瑜(宮室也三句)誐誐奴(虚空也)坌底(得有也)阿(上)僧(去)●●●●●●●●
誐(無取著也)遇拶囉(行也四句竟兩誦也)怛他(去引亦也)●灑(如●●●●●●●
是也)尾●(詩聿反)地(平清淨也)達摩跢(引法也一句)底哩(二●●●●●●●
合)婆(去引)嚩(平三有也)勢(引)灑(無餘也)尾秫駄(清淨也)●●●●●●●●
三(去)婆嚩(生也二句)左囉帝(修行也)怛哩(二合)喩(此也●●●●●●●
引)仡羅(二合)祚(祖魯反)尾部(勝生嚴也三句)婆(去引)嚩帝(有●●●●●●●●
也)薩嚩(一切也)爾(慈以反)乃迦(諸佛也)遇(引)左囉(行也四句●●●●●●●●
竟三誦)曩跛蘭(非他也)跛娜(句也)莽悉●(二合有也)訥●●●●●●●●●
攞坌(難得也一句)索迦羅(引遍也)路(引)迦(明也)羯●(作●●●●●●●也)拽(入)他(引如也)爾(準上)乃(諸佛也正翻云仁者二句)迦體跢(引説●●●●●●●●●●
也)蘇尾秫(上)地(極清淨也)達摩跢(引法也)左囉多(修●●●●●●行也三句)怛羅(二合無也)尾羯臘跛(二合分別也)嚩爾●●●●●●●●●●多(引離也四句竟四誦)尾補梨(廣也)達磨(法也)儼避囉(深也)莽●●●
縛(無改反)曳(無盡也亦無壞也)
右梵本。於四句外更有此一句助聲。今爲文便故。通入四偈中也(二十三左至二十六右)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安樂之行也者。此中牒經是未會文。已會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説是偈已。觀察金剛手等諸大衆會。告執金剛言。善男子。各各當現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若諸衆生見如是法。歡喜踊躍得安樂住(已上)意明流出者。義釋八云。然以流出爲正也(二十六右)如前一一菩薩者。此指住心品也
一爛脱
(一)當現法界神力(三)神力亦是動用○從一得多也(二)悉地流出句○悉地之句也(四)此流出名爲門已下如文
光云。師傳亂脱讀曰
(一)當現法界神力(三)神力(五)亦是動用神變也(四)此神變等(二)悉地流出句等(六)從不思議法界等
時諸執金剛(乃至)如是説已者。此中牒文亦未會經。治定經云。如是説已。諸執金剛。爲毘盧遮那世尊作禮如是。法主依所教勅。復請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示現悉地流出句。何以故。於尊者薄伽梵前。而自宣示所通達法。非是所宜。善哉世尊。唯願利益安樂未來衆生故(已上)義釋八云。此中凡有三意。一爲自修慚愧謙退之行。示諸行人尊師敬道儀法故。二爲諸聖者等。各於一法界門究了通達。而令圓滿法句。於一門中各具一切門。自惟心量不能及故。不敢於世尊前説所證法。三爲先請世尊演説普門成就法已。然後諸菩薩等。各從一門而演説之。則條流可觀法門有序。今此三千偈本。爲存略故書不盡言。若行者瑜伽成就時。自當具足聞見也(二十六左)密鈔八云。疏各於一法界門等者。此諸菩薩不但自修謙退之行。然於諸佛所得法界門中。如隔縠等。且如八地自在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自在者。又如補處菩薩住佛地三昧道。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爲牢強精進。進入佛道。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智。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自知如十四日夜月少分未圓故。不敢於如來前有所宣説。是有羞也。故曰各於一法界門等(十右)私云。今一段有三意。疏文相未分明。以義釋可悉之
一爛脱
(一)不敢有違(三)然如來○此是回文也(二)時諸金剛○非是所宜者(四)此意云何如來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師傳亂脱。以此是迴文也五字。安此段終如是説已下如來告等上也
不敢有違等者。文次第云。明莫違次第文(十一左)此是迴文者。經文爛脱引之故云爾也。私云。此是迴文一句。可置最初牒文下歟。意明一段經文是未會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即指次上何以故以下文。云此是回文也。然乃此五字。可是注書也。若次上文非是回文。則語義不通也何以故爲未來等者。私云。是釋經文善哉世尊已下三句也。引牒經文而可作此釋也
如來告金剛手(乃至)此即大利也者。此中牒經亦是未會。治定經云。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告一切諸執金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來所説法。毘奈耶稱讃一法所謂有羞。若有羞善男子善女人。見如是法。速生二事。謂不作所不應作衆所稱讃。復有二事。謂所未至令至。得與佛菩薩同處。復有二事謂住尸羅生於人天(已上)私云。
上爾時毘盧遮那以下經文有三節一觀察金剛手已下。此如來教勅大衆。勸説悉地句。二諸執金剛以下。此大衆慚愧謙退。而還請佛説。三時薄伽梵已下。此如來正作稱讃。宣説法句也。問。三重生二事。經釋如何。答。經云。
速生二事謂不作所不應作(一)衆所稱讃(二)復有二事謂所未至令至(一)得與諸佛菩薩同處(二)復有二事謂住尸羅(一)生於人天(二)釋云。
一者所不應作○即一也(一)由不作惡故○爲大衆稱歎也(二)復有二事所謂○是一也(一)二者由得○即其二也(二)復有二事謂住○聲聞戒也(一)第二法者○即大利也(二)次即因其所行等者。私云。律法即大士所行故。引之以證成上意也西方梵音等者。密鈔八云。疏梵本羞字等者。謂慚愧二法是別。羞是其總也。故唯識言。云何爲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云何爲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乃至云羞恥過罪是二通相。由此梵名與慚愧異也(十左)北本涅槃經第十九云。諸佛世尊。常説是言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内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慚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説有父母兄弟姊妹(十五左淨影義記第六釋此文云辨慚愧相三番辨之已上)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汝等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徳。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三右)更相釋云何等者。義釋八云。梵本羞字。與慚愧各殊。今言有羞。則兼備慚愧二法。當知。此二白法。即是萬善之因。故世尊推廣其義(二十七右)私云。無慚無愧二心。是大不善地法。一切惡業。以此二心爲主。反而知之。則慚愧二法是諸善根本。故云發迹之處也因有羞恥故等者。義釋八云。所謂以有羞故速生二事。一者不作所不應作。二者則爲時俗稱譽。名爲有羞恥人。今佛子以具慚愧心故。則自觀察如來種姓。不越正三昧耶故。爲十方聖衆。常所稱歎也(同上)密鈔八云。疏以有羞故速生等者。此中二事而有三重。一者則自觀察如來種性。不越正三昧耶故。二者爲十方聖衆。常所稱歎故。復次有二事。從一切功徳未滿者能令滿足爲一。得與大悲等下爲二。復次有二。謂住尸羅一。生人天二。由此二法。生種種功徳等(十左)復有二事等者。義釋八云。復次以有羞故。速生二事。得與佛菩薩同處。以要言之。一切功徳未滿者。能令滿足。得與大悲曼荼羅大衆常會一處(二十七)私云由前二得者。即指上不應作等二事也。依前二事而得此二事也未得法身地者等者。義釋八云。以有羞故。得入大般涅槃第一清淨處。還以方便生人天中。何況世間善趣也(二十七左)大疏鈔三云。謂住尸羅生於人天云云。顯揚論云。極惡非惡趣。極欣非上二。雖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云云。現觀者是入見諦也。今可言見諦阿遮梨等也。是大日世尊。云見諦阿遮梨耶也(已上)私云。義釋約果後方便。今約未證之人釋之。但約實而言其意一也。菩提心論。常在人天等。意與此釋同。可思之。問。何必釋三重二事耶。答。義釋云。此中當以三四五六等乃至無量法門廣歎有羞義。以大宗可領之。不復備擧三隅(二十七左)善哉諦聽(乃至)智智之果也者。此中牒文亦未會經。治定經云。善哉善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宣説眞言成就流出相應句。諸流出相應句。眞言門修菩提。諸菩薩。速於是中當得眞言悉地(已上)義釋八云。又復誡令善聽。然後演説悉地流出相應句(二十七左)大疏鈔三云。經善哉等者。佛既歎執金剛等有慚愧謙退之心。自欲説其流出句故(已上)私云有二仁者義者。仁者是善哉義。一讃嘆賢善之徳。二誡告之令善聽。故云有二等也如佛出光光有等者。義釋八云。如生身佛放光明時。光有出處。所謂白毫頂相乃至足下腰下相。一一相中普皆流出。毘盧遮那亦爾。從大悲胎藏曼荼羅身。一一身法爾眞言相。能令悉地功徳流出。瑜伽行者方便具足時。得與相應故。曰相應句也(二十七左)私云。若依義釋。則今言如佛出光等者。此擧生身佛之相也。此流出眞言已下。正説祕密事也從眞言中流出等者。眞言即是佛心地。無量法門之體也。悉地之果。是諸悉地之功徳也。本從如來等。謂自證三菩提也。大作佛事已下。即神變化他之相也故次言等者。私云。次上應度衆生。入佛法界之文釋也。可解
次之初首(乃至)即是師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然以下明作成就人二十種徳。今引經文注示其徳。經云。若行者見曼荼羅(是一)尊所印可(是二)成就眞語(是三已上)義釋八云。從此已下。廣明悉地支分。最初明作成就人。以是悉地正因故。若行者道種未具。法器不完。則三密之果無由出現。就此支分之中。更復爲多句。第一見曼荼羅者。如前得具滿法事。同於受大戒人。從此已後。乃令修學諸眞言行也。第二尊所印可者。謂行者既得灌頂。更於餘日廣供養阿遮梨。諮受眞言法要。當以吉祥寶瓶次第傳度。
如蘇悉地經受眞言法品中廣明○第三成就眞語者。謂所持眞言。非但(光云此問恐是脱字)而已。又親蒙本尊印驗。字句周圓。兼作増威等法。勢力成就。則易獲加被。無有疑心。
如蘇悉地滿足眞言法及増威品説也(二十八右)私云。以下廣説悉地流出句。中明作成就人支分。此中有二十種功徳。經釋相配而可悉之初首者。供養法中作成就人第一支分。故云初首等也更問次第等者。大疏鈔第三云。先世間成就品。既説供養次第法。今亦説故云更説也。故下文移此一段。入前品中(已上)私云。供養次第法者。謂非限當段經文。廣亘一品始終也先得見等者。義釋八云。第一見曼荼羅者等(二十八右)如上所引。私云。今第一見曼荼羅者。非是但遙見禮拜等。乃至建立壇地眞言成立之人也。故次云非但得見等。明蒙師主引入作次第修行也。依之義釋云具滿法事同於受大戒人也。已上五種三摩耶中。前三種三摩耶位歟得阿遮梨印可傳法者。是第四三摩耶位歟
眞言成就者。即第五祕密三摩耶位歟。義釋已云親蒙本尊印驗等故也(已上)光云。第五三摩耶位。有六無畏十地十六重深行見諦阿闍梨。然乃今言眞言成就者。猶是法則成就淺行未見諦位。而未及第五三摩耶位之人乎復次世間等者。大疏鈔三云。於圓明中觀字時。有始有終。從右回左。頭尾相接故(已上)私云。今欲明供養次第法用大宗故。擧上品意作此釋也。或又移此一段。入前品中。而於當段。不取其義也。故古來存爛脱不爛脱二義也如前説等者。釋述次上見曼荼羅義也
又能發菩提心(乃至)現得法利也者。此中牒文亦已會文。但經本無能一字也。經云。
發菩提心(是四)深信(是五)慈悲(是六)無有慳●(是七)住於調伏(是八)能善分別從縁所生(是九)受持禁戒(是十)善住衆學(是十一)具巧方便(是十二)勇健(是十三)知時非時(是十四)好行惠捨(是十五)心無怖畏(是十六)勤修眞言行法(是十七)通達眞言實義(是十八)常樂坐禪(是十九)樂作成就(是二十已上)又能發菩提心等者。義釋八云。第四發菩提心。第五深信。第六慈悲。第七無有慳●。皆如第二品中釋。此對祕密乘中四重。第四句對不離菩提心戒。第五句對不捨正法戒。第六句對不於衆生作不饒益行戒。第七句對不捨正法慳●戒。若隨犯一禁者。諸善功徳終不得生。今此四心與彼極相違。故必能成就悉地果也(二十八左)
光云。此段師傳讀亂脱。故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無有疑心也(三)又於財法等(二)以大慈悲心等(四)住於調伏等以下如文
住於調伏等者。義釋八云。第八住於調伏梵云難多。即是已調柔義。謂以十種方便學處。種種調御六情根故。一切三業任運調柔(二十九右)私云。或鈔(最珍)云。問。調伏是戒也。前四即四重。何別立之乎。答。以十種方便學處品故。上明四重已。更廣都諸戒主調伏也(已上)私云。持明禁戒品。是眞言菩薩正戒。今學處品。方便護心戒歟。光云。向來二解。初義爲宜。凡佛性三昧戒者。本是生佛平等一戒。而分爲四重。更分爲十重。乃至分爲十種方便學處無量戒法。何爲其怪別立之乎。彼持明禁戒是期限戒。方便學處即長時禁。豈其正助之分別乎。況言此即性戒。當知今言住於調伏者。是能持十善戒。終得住本性尸羅也能善分別等者。義釋八云第九能善分別從縁生法者。謂能深修觀察十縁生句。
了知眞言行門一切所作皆如幻化乃至乾闥婆城等(二十九右)受持禁戒等者。義釋八云。第十受持禁戒者。此是眞言行門別律儀法。如蘇悉地持明戒品。及毘盧遮那供養法中廣明等(二十九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問。上四五六七即眞言四重禁也。第八調伏十戒等皆成就。此外何別有受持禁戒乎。答。釋云。此是眞言行門別律儀法云云。正是作法受得也。上發菩提心深信慈悲等。順生戒之意也。今以傳受法戒爲別章也(已上)今謂。如上四重。只是配當而非戒法。第八調伏即性戒。今此禁戒是制戒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果歸一致。而尚未快。不言可知善住衆學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一善住衆學者。是眞言門所應學事。如前入曼荼羅品中衆多支分。供養法中衆多支分。今此作成就時衆多支分等。乃至縁曼荼羅工巧伎藝明處。皆悉懃心諮受。如説而行。臨事無疑不看他面。譬如比丘法中已離依止名爲住位人也(二十九左)私云上中下法成就之相者。蘇悉地經等中廣説。更可考之具巧方便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二具巧方便者。謂於眞言事業。曲盡能事。善得變通。譬如規矩繩墨衆匠所同。而運思精微者獨得其妙。是故雖犯大罪。若有巧方便者。則易消除。雖植微善。若有巧方便者。則令無盡(二十九左)勇猛者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三勇健義。如第二品阿遮梨徳中説。以作大成就時。當有種種難起。要令令心不退沒。又不驚怖者。然後可成也(三十右)私云如前師弟子中説者。此指具縁品也。第三卷説阿遮梨徳中。第十四住勇健菩提心。第四卷明弟子徳中。第九勇健。具如彼釋知時非時等者。義釋八云。第十四知時非時者。謂於種種事業。能用悉檀方便。既不失時。又不後時。善趣機會。動而有獲。如坐禪讀誦營事化人乃至行四威儀飲食睡眠等。各有時非時相。如真言行者。若晝日尸臥通夜不寢之類。皆不與時義會也(同上)好行惠捨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五好行惠捨者。以樂修福事常念利他故。能於恩徳悲愍二種田中。廣植善根。以此回向悉地。則所祈易果(三十左)心無怖畏等者。義釋八云。第十六心無怖畏者。此義與前勇健少有差別。如在尊嚴威徳衆中。能以法自安威儀不異。種種難問無性愞心。設令有所未悟。亦善諮決所疑。終不撓亂。故外典謂之有守之人。以具斯徳故。雖諸聖衆現前時。秉持法事心不迷謬也(三十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勇健者。内用心不退沒也。今心無怖畏者。在尊嚴衆中不怖也(已上)今謂。勇健深信等流也。無怖大智等流也勤修眞言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七勤修眞言行法者。謂於祕密乘中所爲事業。終不中路懈廢。更候後縁。則令當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多起障道。使習與性成。故此一縁例如精進波羅蜜能成五度。是以毘尼中説。以一心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所餘善法。當引智度廣説之(三十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問。此句與第十三勇健何別乎。答。勇健者不隱沒心性也。今勤修眞言行者。正令修精進行也(已上)通達眞言等者。義釋八云。第十八通達眞言實義者謂如前所説。一一言名成立中。明識字輪之相。達其深意。能於衆縁支分淺祕二釋。自在旋轉。曲赴衆機。譬如有智大臣於先陀婆一名之下得其四用。悦可王意賞祿倍増。
故能以法界胎藏作諸成就也(三十一右)常樂坐禪等者。義釋八二。第十九常樂坐禪者。如前品修習瑜伽種種調心方便。是名悉地種子妙果親因。要令深心一縁念念無間。方能有所觸證自見成功。若不能爾。徒欲順噎目之求於空中種樹。雖百千萬億劫。尚無得義。何況此身能致大成就耶(同上)私云。或抄(最珍)云。問。噎目之求何。答。眼有疵之人。見中有樹(已上)義釋八云。第二十樂作成就者。此是菩薩大貪。以此貪欲因縁。染著種種法界不思議色。猶如世人以染著六塵不能自捨故。成種種業受之身。故瑜伽宗受灌頂時。阿遮梨立要誓言。汝從今已後。愼勿斷貪欲。以不斷貪欲故。則不斷世間佛種也(三十一左)又云。若具此二十徳者乃名作成就人支分也(同上)私云。今疏樂作成就一句無釋。但欲求成就言釋此文歟
次説眞言成就(乃至)作佛事耶者。此中牒文亦治定經。但經全文云。祕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滿意明。乃至一切欲處天子於此迷醉。出衆妙雜類戲笑。及現種種雜類受用遍受用。授與自所變化他化自在天等。而亦自受用之(已上)義釋八云。世尊欲慰喩作成就人。令深信樂不思議法性故。復告金剛手言。祕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滿意明呪○(三十一左)大疏抄三云。經譬如欲界主(乃至)而生清涼。引證令信眞言門實相無爲法中種種不思議事。此取世喩顯出世法用也(已上)
私云。或有疑言等者。此消釋經文鉤鎖之意。謂欲説悉地出現之相故。先爲歎眞言不思議之力用。擧世喩也又祕密主等者。以下正釋經文。謂祕密主等牒經。如大乘下隨釋也欲界有三十六處等者文次第云。欲界有三十六處文(十一左)大疏抄三云。所謂三十六處者。八寒·八熱·四大州·八中州·六天·傍生·鬼。是名三十六處也(已上)私云。此大乘者指何經乎。更詳又各有二隨州者。倶舍頌疏云。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瞻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此云猫牛。二筏羅遮末羅洲。此云勝猫牛。東勝身洲邊二中洲者。一提訶洲。此云身。二毘提訶洲。此云勝身。西牛貨洲邊二中洲者。一舍揥洲。此云諂。二嗢怛羅曼怛里拏洲。此云上儀。北倶盧洲邊二中洲者。一矩柆婆洲。此云勝邊。二橋柆婆洲。此云有勝邊。此八中洲皆人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十一之四左)此自在天主等者。義釋八云。謂他化自在天王。自以神通福智之力。成此明呪。能一時普應六天四域衆生。各各如其像類。悉俴悦滿心願(三十二右)私云自在天主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羅。此天以自然報力故。成就滿悦意眞言。依此明力。一時能現一切樂具。遍滿三十六處。乃至令一切天衆等迷醉之也。問。兜率以下天衆并下界衆生。如其五欲妙境。皆是實報所感。而非化境。何第六天化作之乎。答。或鈔(最珍)云。化現飮食衣服等者。非無而欻有之化現也。以因縁令現前約能化之功云爾也。又化女色云。非暫時化現歟。以因縁合可云化也。問。如大梵王一導師見。是魔王假見歟。欲界衆生各自業所感也。何有情無情他化天王化作乎。答。自業所感之上。彼王神變普應之義非空也。大梵王一導師見。又有所許。問。若爾者下地一切衆生。何悉不受五欲樂乎。答。無福之者不受之。非無能化之功。猶如日光盲者不見也(已上)光云。今引或鈔而明。問答意未快乎。識者最詳經疏文也又云於此等者。義釋八云。又爲欲界一切天子天女。化作有情無情種種五塵境界。悉皆端嚴微妙移奪人心。令彼深生味著。爲之迷醉。如現香花伎樂飮食衣服等。皆可現前受用。若化女色等。亦與彼更相娯樂有類生靈故。云受用遍受用。非但應他而已。亦復自受用之。彼具貪欲愚癡神變尚爾。何況大聖眞言。而不能普現色身行如來事耶(三十二右)私云。經言授與自所變化者。是樂變化天歟。言授與樂變化及他化天天衆等。亦天王自受用之也。光云。此解不爾言自所變化者。即天王所變化之物類也。次云他化自在天等。他化自在是天衆。等即等取樂變化以下三十六處。謂所授與之處所也
又善男子(乃至)大作佛事耶者。經云。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羅天有勝意生明。能作三千大千世界衆生利益。化一切受用遍受用。授與淨居諸天。亦復自受受之。又如幻術眞言。能現種種園林人物。如阿修羅眞言現幻化事。如世呪術攝毒及寒熱等。摩怛哩神眞言能作衆生疾疫災癘。
及世間呪術攝除衆毒及寒熱等能變熾火而生清涼(已上)義釋八云。復次如摩醯首羅天王。更有明呪名勝意生。能一時普現三千大千世界等(三十二右)私云。今此段有引牒未會二義。既置又善男子之言。是知。牒未會經。爾乃一段皆經文。如經所説已下是隨釋。或義云。又善男子○意生明是經文。以此眞言力已下即隨釋也如世幻者等者。當經又如幻術等也又如阿修羅等者。當經如阿修羅等也又如世人等者。當經如世呪術等也又有忙怛哩等者。當經摩怛哩神等也乃至世間等者。當經及世間等也。已上皆有引牒未會二義可悉之。義釋意即引牒。略善男子等言。直云復次如摩醯等故也摩怛哩神者。七母女天。如第十卷明也。問。經如世呪術等十字。義釋曾無釋文。又下及世間呪術等文與此意同。何再出乎。答。此事難決。更可尋之。今案上如世呪術等十字標下世間呪術等釋。若爾以上標句。可置下及字次。是爛脱歟
是故當生信心(乃至)説前喩者。經云。是故善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眞言威徳(已上)義釋八云。所以世尊廣説諸譬喩者。爲彼作成就人。未獲悉地已來當生種種疑網。
或自以心力推畫如是之事爲定有耶爲定無耶○是以世尊爲令普斷疑網故。更復結會諸句。顯明中道。言善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眞言威徳(三十三右)私云。是故當生○不虚也。是引未會經文。彼持誦者等即隨釋也
然此眞言(乃至)前喩勸信也者。經云。此眞言威徳。非從眞言中出。亦不入衆生。不於持誦者處而有可得。善男子。眞言加持力故。法爾而生。無所過越。以三昧不越故。甚深不思議縁生理故(已上)義釋八云。若行者以此四不生句諦觀察時。若有若無。若亦有亦無。若非有無等種種戲論滅故。即見本不生句。若見本不生句時。則知諸法法相有佛無佛法爾如是住。故云善男子○無所過越(三十三左)私云。然此眞言隨應曲成。是經文。此即已下即隨釋也。善男子○不越故。是經文。所謂已下即隨釋也。皆是未會之經文也
亦不入彼等者。釋經亦不入衆生句。是所加持者。云衆生歟(已上)光云。經云衆生。釋言所加持者。同是持誦行者也又此眞言自無始等者。義釋八云。佛更自説因縁。此三時不越故。謂於去來現在一切諸世界中。法爾衆生有機。則法身有應。機應相關。則有種種如來事業生。如大海潮久來常爾。終不過限(三十三左)文次第云。海潮終不失時文(十一左)光云。經言以三昧不越故一句。案今疏所釋本作三昧。義釋所解本作三時乎。但以今疏爲勝。何者以三昧不越義中。自兼三時不越之意故。當知。又此眞言以下。正釋三世不越義也甚深不思議等者。義釋八云。次復轉相釋云。何故如是。以不思議縁生理故(三十三左)
是故善男子(乃至)不思議果也者。此中牒文即治定經。但今疏略當一字也。經云。是故善男子。當隨順通達不思議法性。常不斷絶眞言道(已上)義釋八云。復次敦勸言。是故善男子等(三十四右)私云有著行處者。凡夫二乘小對治行者。三乘一乘(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眞言不思議果者。是第十住心也。既非分別能知者四家大乘。又八九二个住心也。亦非隨力分者。二乘又六七二个住心也。有著行處者。世間凡夫。即初二三住心也。小對治行者。總指九種住心行。又四五二个住心也。又謂。隨力分者。總指九種住心也。有著行處者。凡夫外道執見也小對治行者。二乘心也。若依後義。則上言既非分別能知者。此正明第十住心行者。由不思議因得不思議果。只是無分別智也故先擧喩者。上自在悦滿意等喩也次更明至理者。指當信如是以下文等也不思議因等者。光云。故和上言不思議因者三密因。即上信力堅固也不思議果者。三身果。即上自然成佛也
爾時世尊復住(乃至)具足成就相也者。此中牒經是已會文。但經本無終力字也。經云。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三昧(已上)義釋八云。經云。爾時世尊○清淨藏三昧者。自此已下。明所持眞言支分。如上諸菩薩等。各住三昧説自心眞言。今毘盧遮那。亦欲宣説自心眞言。故先入三昧也。如世間衆生種種身口意業皆依於心毘盧遮那亦爾。一切三世無礙智力。一切神變加持不思議力。皆依莊嚴清淨藏(三十四右)大疏鈔三云。疏云。此三昧是二力所依止處云云。二力者三世無礙力。如來加持不思議力。此三昧者。莊嚴清淨三昧。云意云法然具足法體。能爲一切力無畏等種種功徳。及巧智利益種種希奇事依言也(已上)
一爛脱
(一)清淨藏三昧力者(三)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二)此有二種依也(四)此三昧是不思議以下如文
有二種依者。私云。三世無礙力加持不思議力。此二種能依也。莊嚴藏三昧所依也。今推此義。莊嚴藏三昧三世無礙力加持不思議力。如次當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轉法輪歟。三世無礙力者自證也。如來加持力者化他也莊嚴三昧者。●字門菩提心體也意云。内證外用一切事業。皆以●字爲所依而轉也依此法體者。指莊嚴三昧也普遍十方者。三世無礙力也普門利益等者。如來加持力也
即時世尊(乃至)亦復如是也者。光云。此中牒文即治定經也(已上)義釋八云。梵音三摩(引)鉢底。正是三昧(三十五右)密鈔八云。梵音三摩鉢底等者。三摩云等。鉢底云至。義景云。至是能至體即定數。等是所至即安和性。是等之至。從果立名○又等至者。此中等字。即加行位定數一法。至是所至。在定分位。即此所至分位之中定數一法。從能至説名等至也(十三左至十五右)
一爛脱
(一)四處流出也(三)謂從阿字○遍一切也(二)普遍一切法界已下如文
依法界力無等力等者。義釋八云。如是音聲非無因縁。要具三力然後生起。一者不思議法界力。二謂無等三昧耶力。法爾應度機生。則加持應生。大誓海潮終不過限。此是無等三昧耶力故。名無等力。若在行人則名諸佛加持力。謂正等覺信解力(即第三也)是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善根。若在行人則名自功徳力。如持誦人。以三力和合正回向故。所願皆得成就。是故如來。亦以三力和合而出音聲。以從衆縁起故。當知此聲本不生也(三十五右)私云。以今三力可配上三力歟。三世無礙力配不思議法界如來加持不思議力配無等三昧耶力。莊嚴清淨藏三昧配正等覺信解力。但如義釋。則以以我功徳力等三力配之也。光云。義釋鈔主。兩説配當。各有其謂。深討經旨。但鈔主釋。有未快乎。愚謂。莊嚴藏三昧。是二力之所依。宜以配法界力。加持不思議力。是化他門。宜以配無等力。三世無礙力。是自證門。宜以配正等覺信解力也。蓋夫三處三力。名異體同。當知兩説配釋其揆一也以一音聲等者。義釋八云。言一音四處者。如一阿字。或加下畫。或安上點。或置傍點。則成四用。又阿聲是一。或短聲呼。或長聲呼。或含聲呼。或呵聲呼則成四名復次佛心是一。或約本不生理。或約本不生行。或約本不生菩提。或約本不生涅槃。則成四義。四相雖復不同。而體未曾異也。如來爲表斯義故。從圓明心中現四字門(三十五左)文次第云。四種阿字文(十一左)此四合爲一等者。義釋八云。所謂●阿●阿(引去)●暗●噁也○更有第五長聲●惡(引)字門。以無別體故。此中不説。若欲指文辨相。
即是歸命句中種種如來巧度門以此五字統收一切佛法。無有遺餘。故名爲正等覺心也(三十六左三十七右)密鈔八云。疏若欲指文等者。即歸命句中。句末●字指文也。種種如來巧度門辨相也。謂此●即與毘字同義。毘者種種義巧義也(十五左)聲門字出等者。義釋八云。於此四字。各出一切字門。如是一一字門展轉。復生一切字門。從字發聲。當知亦爾。此聲從字生故。以字爲門。故云。即時一切法界諸聲門。從正等覺標幟之音而互出聲也(三十七右)私云。今言聲門者。指四字門也。字出者指一切字門也下云。此聲門即是阿等四字也表者標也等者。義釋八云。若對毘曇明義。即是諸佛常聲語表之業。又以十方諸佛共所印成。此印即是表標義也(三十五右)密鈔八云。謂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語表業○十方諸佛。同共印可成就語言。標表之義。即語是能表。義是所表。能表即阿(短)阿(長)暗惡四字。所表即菩提行果涅槃(十五右)所出聲處等者。大疏鈔三云。問。聲字實相同時有歟。爲當前後有耶。答。此道理而同時具足非前後也。問。非前後者。何疏云以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答。此直爲顯三物起次第爾云。今始新起故非爾言也。
如一印内三字共前後也(已上)此阿字即是等者。十住心論第十云。即從此字出聲説法。即是説者。即是聽者。即是法曼荼羅身之佛事業也○法門身既爾。何況餘身(四左)
法界依力等者。依字可廻置法界之上也
如從無熱等者。義釋八云。譬如無熱池中四河流出。展轉無盡滿於大海故。
云普遍一切法界與虚空等無所不至(三十六右)諸經要集下云。阿耨達多龍王宮四面。出生四大河水。何者爲四。所謂一者恒河。二者斯塗。三者薄叉。四者新都。此四大河流入大海。令海盈滿。此四大河各有眷屬。若恒河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爲眷屬。東方流入大海。若斯塗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爲眷屬。南方流入大海。若薄叉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爲眷屬。西方流入大海。若新都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爲眷屬。北方流入大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等四河。隨方流出滿四大海。曠野遍流而能利益世間衆生(已上)涅槃經義記(淨影)第二云。阿耨達池從主立稱。此方翻名無熱惱。傍名清涼。無熱惱龍居其中故。出四河者經説不定。或云出八。或復言出二十大河。各有所以。言出四河。此池在於香山之頂。於山四面有四獸頭。東方金象口出恒河。南方銀牛口流出辛頭大河。西瑠璃馬口中流出悉陀大河。北頗梨師子口中流出博叉大河。言二十者。如阿含説。四河去池四十里外。各出四河。通本二十。隨方赴海。言出八者。佛出山東。東方五河。人皆具備取爲喩。餘方大河有大名聲。人皆同知亦取爲喩。通前説八餘方小河無大名聲人多不知故不擧之。所以言八(已上)四字四徳等者。義釋八云。復次今且約一途修行次第故。作淺深差別説。而實五字各是一切如來智。各各統收一切佛法。是故下文修觀之時。隨擧一心。即見一切如來心。以旋轉無礙故。名爲正等覺心也(三十七右)私云。四字者●●●●也。四徳者常樂我淨也。四色者青黄等也。四與願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又義云四弘誓願也。光云。故和上言。四字是能生能表也。四徳等所生所表也。四徳即智正覺世間也。四色五色之中。除白一色。白謂中分。上虚空無垢有之也。此青黄赤黒。即地水火風器世間也。四與願即存衆生世間也
次明佛心中(乃至)而稱歎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義釋八云。以此聲字之相表示佛心。即彼眞言之實義也。初句歸命一切諸如來。次句微濕嚩(二合)古譯謂之毘首。是種種義亦是巧義。目佉是門也。所謂種種巧度門也。次云薩嚩他(去引)是總攝一切法門。謂十方三世諸佛。各以無量無邊巧度門。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演説諸法。今則統而論之。原其旨趣不出四字門故。所謂●阿●阿(去引)●暗●惡也。以●阿字門故。一切衆生本有佛知見性。如來以種種因縁。爲彼淨除眼瞙使開明。故法花第一句。云開佛知見使得清淨。即是淨菩提心也。既得淨菩提心。當廣示法界藏中種種不思議境界。令普見一切善知識。遍學一切諸度門。故法花第二句云示佛知見。即長●阿(引)字大悲萬行義也。已具大悲萬行。次以娑羅樹王花開敷智成大菩提。故法花第三句。云悟佛知見。即是暗字義也。既成佛已。即以加持方便普門垂迹導利衆生。若衆生了知常住時。如來衆迹。都盡以無迹故。名爲入般涅槃。故法花第四句。云入佛知見即是●惡字門也字輪對如來方便智。
更有第五長聲●惡(引)字門(三十六右)私云次明佛心等者。釋眞言曰已下文也身表中内外身者。謂於三業中。隨作一業餘業皆作。猶如身表隨總身作。一切支分皆同作之也此四字義已説之者。指上具縁品也回文也者。經文從是普遍句前後故云爾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宜讀正等覺心從是普遍。故注云回文也耳
一爛脱
(一)此四字義已説之(三)從是普遍○?幟之音者(二)則從是眞言○正宗體也(四)一切祕藏以下如文
又説(一)次眞言體阿(上)阿(上引)暗噁(三)此四字義已説之○?幟之音者(二)則從是眞言○正宗體也(四)一切祕藏以下如文
又義云。不用爛脱。而直讀之取其義也
如從一字等者私云一字有●二字者加●
四字者加●●。八字者●●●●。
十六者加長聲●●●●及●●●●四文也如是展轉等者。一字成多多字成一等之中。成多邊歟。是次第流出之意也此四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經中正宗體文(十一左)此標表等者。經云而互出聲。義釋八云。雖互出言音展轉差別。然覈其本體不出阿聲。是故諸菩薩等。聞此標幟之音。即時隨義。知如來心展轉出生一切法門。亦知一切法門畢竟不出如來心(三十七左)諸菩薩等者。私云引牒。可云諸菩薩聞是已得未曾有者。諸菩薩見聞是已等也希有者謂未曾有也
開敷眼者。歡喜適悦之貎也發美妙言已下牒經也謂於一切已下隨釋也
光云。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至而稱歎也。五十六行餘文。師傳亂脱異于今鈔。故今加之
(一)三昧力者(三)依三世○佛不思議力
(二)此有二種依也(四)此三昧○四處流出也(十一)謂從阿字○一切處也(十九)聲門○一切也(十三)普遍一切○無所不至者(五)佛住三昧○表者標也(十八)此聲能遍一切(六)所謂諸佛○語表也謂(八)從如來○(序分已解)(十七)聲門者○故名門也(十六)此阿字○即是聞者(七)法界依力無等之力(九)而生平等○作用也(十二)從如來心○不同也(十四)此之四徳○如是也(十)次明佛心中分四處也(十五)眞言初云○佛心也(二十)此標者以下如文
奇哉眞言行(乃至)眞言心也者。光云以下有三十頌偈。此釋初二頌八句也。又此中引牒。間有未會文(已上)義釋云。此廣大梵音名毘富羅。以眞言聲普遍一切法界。與虚空等無所不至。當知佛心亦然。故云廣大智。若此智展轉流布。猶如標幟之音互出聲時。即是成正覺句。故曰若遍布此者成佛兩足尊(三十七左)故此廣智等者。光云。故和上謂。廣智此約横歎。無等智無比智。即約堅歎若此普遍者者。光云。經云若遍布此者是也。故和上言。今疏意此約化他。義釋意即約自證。其旨可見是故勤精進等者義釋八云。次一偈以見如是利故。普令勸勉修行。若淨心離我縛時。當得如是自在用也(三十八右)私云上勤者。勤精進句也下勤者。無間修句也。謂精進約内心。修行據外儀也内外一切等者。如息障品所説。内障貪瞋等煩惱也。外障風雨等障難也當知此心等者文次第云。明此心即佛心即眞言心文(十一左)
光云。當知此心以下文。師傳讀亂脱。故今記之以貽後學
(一)二我故也(三)當知此心等(二)爾時薄伽梵復説等(四)欲作此成就以下如文
爾時薄伽梵(乃至)即眞言心也者。此中牒經即治定文。義釋八云。經云爾時薄迦梵○而作成就者。已下明先持誦供養支分。初偈先明持誦處所(三十八右)私云。前品者。指次上品也佛心者。此無相菩提心也。謂世間有相觀行以爲方便。入出世無相位而作成就也。問。何故於此作此釋乎。答。今段三月持誦等義。與前品行相同。故今判行位差別也欲作此成就(乃至)隨自意修也者。經云。於園苑僧房。若在巖窟中。或意所樂處(已上)私云寺者毘訶羅等者。即是僧房釋也住謂四梵住等者。上言毘訶羅此方譯爲住處。故今就其住字而作僧房祕釋也觀彼菩提心○(如世間未到地定也)者。此中牒經即治定文義釋八云。觀菩提心。即是次下品中。以無垢眼。觀自心處八葉蓮花阿字門。使圓鏡現前光明清淨。然後依隨經教。修種種瑜伽。當知。此心遍布流出。行者初習觀時。當有種種相貎。但應修常而住勿作異縁。久久施功不已。自然明白。一切疑網漸次消除。故云乃至初安住不生疑慮意也(三十八右)然此中行時等者文次第云。二地文(十一左)大疏鈔三云。謂初得世間成就時。有種種不思議事者。皆是非三摩呬多地。除諸心縁萬法平等。爾時名等至相也(已上)義釋八云。此中修習瑜伽。略説有二種地。一者非三摩(引)呬多地。二者三摩呬多地。其等引名相當約瑜伽師地論廣別之。今經所明。但以祕密觀爲異耳。所謂非三摩呬多地者。如行者初見心蓮花内●阿字時。其心任運安住。從此字門光明四照。以是心鏡淨光明故。隨行者所觀之境皆現其中。次當依所圖畫三昧耶祕密之身。善取本尊威儀色像而諦觀之。初時閉目住縁方得明了。其後開目普皆顯現分明。若欲受持正等覺心眞言者當於前説四字中。隨取一字置在本尊心圓明上而受持之。故云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復次行者以常修習相應故。不思議法界之標幟。轉更現前。能觀自身。即是本尊身。觀本尊身。即是自心。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故云乃至本所尊自身像皆現也。劑此已前名爲影像成就。猶屬未等引地。次從第二正覺已下。方入等引地。能於觀行心中。見佛眞實加持身故○今此經宗。以行者淨心爲因。如來淨心爲縁。從於心因縁生。故名自見心佛。如是見時。不離本不生句。故名眞實加持身。不同散心人等心外見佛。又不同初學觀人但得影像成就也(三十八左至四十左)密鈔八云。此中者。指此悉地品中名爲此中。今爲此品正説二種悉地之事故指此品。其實通指此經故云此中(十五左)又云。言非三摩呬多地者。非者不也。三摩呬多譯云等引。等引是定義。定是所依。名之爲地(同上)私云。二種三摩地差別。大概見于此文私謂者。此一行禪師之辭也
世間未到地定者。謂有漏四禪定等未至地也隨取彼一心(乃至)非等引地也者。此即總牒。亦已會文。大疏鈔三云。疏云。初觀本尊。得明了現已。於四字中。隨取其一置本尊心上云云。或自身爲本尊。而置心字於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云云。凡二義也(已上)義釋八云。梵本此二心字。皆是紇哩乃野心。非喞多心也○以此如鏡之心。觀此圓明(三十九右)私云。能置心即四字中肝心也(光云。此解未快。疏云於四字中等。四字皆是肝心。豈爲四字中肝心者乎。宜改言眞言中肝心者也)所置心。又本尊心處心也。然乃倶是干栗駄心也。今此一段經釋相配之。則言初觀本尊等者。釋經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二句。如是觀時等者。釋經證於極淨句一句。如是觀淨等者。釋經無垢安不動句。不分別一切等者。釋經不分別如鏡句。所謂極微等者。釋經現前甚微細句。如是唯住等者。釋經若彼常觀察修習而相應乃至本所尊自身像皆現四句也
經中云與心相應也者。此當已會修習而相應句。然約未會經云與心等也所謂極微等者。義釋八云。本尊心上。復有圓明種子。倍復明淨。又甚微小。故云不分別。如鏡現前甚微細也。所以然者。爲表心種子故(三十九右)又云。復次所以從小至大攝大歸小者。欲令行者心自在故。由彼心力卷舒無礙。漸能以一微塵包含無量法界。以無量世界内一微塵中。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慧。以出過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加持。無所不見。是故義云微細。非細小之謂也(同左)光云。種子微細義更問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七(畢)
此卷之中頗補所闕。是皆記師傳以貽后生耳。寶永第三七月既望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一卷之餘(釋經三悉地出現品)
次第二正覺句(乃至)即一心義也者。此中牒經是治定文。義釋八云。次從第二正等覺以下方入等引地。能於觀行心中見佛眞實加持身故等(四十右)大疏鈔三云。影像成就。初觀本尊。次觀本尊心上觀圓明淨鏡。鏡中有此字。一心觀此字。
觀字已見本尊眞實之相○名影像成就云云(是亦非等引地云云)以上是第一正覺句(此句但觀本尊)今第二句觀多佛。故疏云。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所以爾者。
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云云(已上)次第二正覺句等者私云。上言於正等覺心是第一正覺句也。故今云第二等也初觀本尊等者。若據疏抄。則初但觀一本尊。今廣觀衆多佛也。或義云。上但觀菩提心。然乃初觀本尊者。是菩提心體也。今正觀羯磨形。然彼本尊形色性類皆不出阿字門。故云見法身門也。是出世初月中攝前世間成就。即此三月地前所立三句之分齊也初月之中初觀種子。次觀尊形也。義釋八云。初種子心亦名祕密觀門。三摩(引)呬多地。對法華經。即六根清淨位人。約涅槃經。即是池珠影現時也。從此以後漸運巧方便安徐入水。是觀色像身時轉解法門身。當知正覺句者。即對此經初品明菩提心相。正等覺顯現之義。以明珠在掌故名爲顯現。非但遙觀見之也(四十一右)密鈔八云。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當初月。次十行位當第二月。十迴向位是第三月。於斯位中分四加行。前煖·頂位屬於他月。忍·世第一屬於滿月。於頂位中捨於法愛名捨利養。然後滿月中得悉地已則到初地。故曰此中有兩月等。若地上論三月者。謂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十八右)私云。問下文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等覺句。第三住眞言離一切相名三月。亦名三洛叉(十九右)此意觀佛爲第二月。今經文云第二正覺句正當第二月。何故云初月乎。答。經文已結云是爲最初月。又云次於第二月等。明知於初月内初觀種子次觀尊形也。故義釋八云。若用此品第二正覺句望前品所明。第二諸佛勝句也(四十二右)彼已於初月中見佛。是亦可然。但至下文。初月雖已見佛。而猶觀理趣故屬菩提心。於第二月正修事行。即對本覺供養香華。故爲見佛位歟
光云。今此問答恐其未得經疏奧旨。余雖不敏。頗有所傳。記其概略以貽後葉
爾時薄伽梵(十四右)至作攝意念誦(十六左)此則將明出世三月持誦法要。而先總示持誦大方。即當科言攝意持誦。例如世間四種念誦第一意支。然此攝意文有三節。初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十六左經爾時薄伽梵至自身像皆現但今正取後十三句初七句廣通三節)此明第一正等覺句。謂初觀本尊。
閉目開目明了現已(此如前品初重字聲及句二重轉爲本尊然如前品但求有爲願者則至作成就位皆攝此中)次以佛心字安本尊心上而見本尊眞實之相。或於自身亦復如是。後自圓明上見本尊。本尊心中復見自身。互相照見無有障礙(此如前品第三重出入息)以上名爲影像成就。皆屬種子(此如前品深行字聲及句初重)猶是未等引地也。
但釋文中兼説等引地相謂如言於此觀中常自覺故(乃至)眞實如也(十五右)又言若以得如是事故(乃至)名等至相也(十五左)是也。
次第二正覺句者至無量光圍繞(十六左經文同之但釋文有亂脱今且指其牒文)此明第二正等覺句。謂如向所觀而復深廣。案義釋(八之四十一右)是名相成就。皆屬覺形(此如前品深行轉本尊第二重)從是即等引地也。離妄執分別至作攝意念誦(十六左經文同之亦釋文有亂脱今且指其牒文但今正取初二句後二句通三月也)
此明第三正等覺句。謂無二亦除無有中邊差別之見。萬法平等(此如前品深行出入息第三重)此是三節若約淺行。悉攝初月(世間三月即在出世初月)更經二月而成就之。故下釋云。劑此名見菩提之心。爲初成佛種子也(十七左)若就深行。三句即是三月持誦。故下釋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
第三住眞言離一切相(十九右)應知今疏判此三月爲地前者即其深行(此如台宗圓人也)爲地上者亦其淺行(此亦如別人也)且又前品言淺深者。是一門普門(或亦世間希望出世求願)之別也。當品論深淺者。即竪證横入之異也。冀後學者細心研究」
一爛脱
(一)深邃住三昧者(三)又此鏡中○是名眞見佛也(五)如是見時○一心誦之(七)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斷也(九)所云洛叉○十萬遍耳(八)一月誦者○具説行法也(二)第二句觀○即是眞見佛也(四)見佛已○成佛種子也(十)此亦名爲○(更問菩提心行相)(六)次云攝意者○即一心義也(十一)次於第二月○棄捨諸利養者(十三)以文解之○須捨此利養也(十五)彼時行者○而得自在(十四)時彼於瑜伽○安樂諸群生(十六)即是發決定○而念誦也(十八)以我功徳○如是大悲之願也(十七)傍生相噉食○無量勝福(十二)他月捨利養○皆得成就也(十九)及餘無量門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此亂脱外更有二師相傳。然故和上則以今傳爲佳。私云。今此一段經釋相配之。則經云。於鏡漫荼羅大蓮華王座深邃住三昧(第一科)釋云。第二句觀○即是眞見佛也(第二科)又此鏡中○而坐之也(第三科尚是釋上經文)經云。
總持髮髻冠圍繞無量光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虚空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一月修等引持滿一洛叉(惣牒是尚第三科内)釋云。
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眞見佛也(尚第三科内)見佛已○成佛種子也(第四科略釋惣持髮髻冠等四句)如是見時○一心誦之(第五科釋於此中思惟等二句)次云攝意者○即一心義也(第六科別釋作攝意念誦一句)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斷也(第七科尚是釋上句)一月誦者○具説行法也(第八科釋一月修等引一句)所云洛叉○十萬遍耳(第九科釋持滿一落叉一句)經云。是爲最初月等(二月引牒)釋云。此亦名爲○(菩提心行相第十科)經云。次於第二月等(六句惣牒)釋云。
如前世間行中○大作佛事也(第十一科釋次於第二月等四句)又他月者○(更問。尚第十一科。
釋又復於他月一句)棄捨諸利養者(是尚第十一科内釋捨棄諸利養一句)他月捨利養○皆得成就也(第十二科尚釋上句)以文解之○須捨此利養也(第十三科同是釋上句)經云。時彼於瑜伽等(四句第十四科)釋云。
彼時行者○得自在(第十五科此釋上二句)即是發決定○無有餘也(第十六科此釋下二句)經云。樂欲成如來等(二句)釋云。謂如來○當速成也(尚第十六科)經云。或滿足一切等(四句)釋云。如是無有○而念誦也(尚是第十六科内)經云。傍生相噉食等(八句惣牒)釋云。
以我所生無量勝福(第十七科)以我功徳○如是大悲之願也(第十八科)經云。及餘無量門等(二句惣牒)釋云。此等悲願○(第十九科)已下如文
於鏡曼荼羅等者。義釋八云。偈云於鏡曼荼羅者。謂如先觀自身作本尊三昧耶身竟。又觀心處圓明。清淨微妙。喩如圓鏡。鏡中有八葉大蓮華王。鮮白嚴好鬢蘂具足。如前於華臺上有種子字。轉此種子色聲義趣。即見大日如來眞實加持身。如在甚深窟中。住於三昧首戴髮冠。通身普放無量光明。相好莊嚴不可窮盡(四十左)又云。鏡曼荼羅是淨菩提心也。諸法不能動義。大蓮華王座是妙法胎藏。不染汚常住義。深邃而住即是深入無際義。總持髮髻冠即是萬徳圓滿義。若就淺略明義。但云持髻冠。此持字即具陀羅尼聲。謂上窮萬徳之頂畢竟同歸。譬如攬結衆髮戴之在首。故譯者欲兼淺祕二釋故具云總持也。次云圍遶無量光。即是初品偈中無量智成就義。故涅槃經云。夫光明者名爲智慧。如瑠璃光菩提中事廣説。次云離妄執分別。是初品偈中越百六十心義。本寂如虚空。是初品偈中本來寂無相義(四十一左)又云。以上文菩提心印撿之節節相對。故知此中第二深祕釋。正以淨菩提心爲悉地之種子也。若用此品第二正覺句望前品所明。第二諸佛勝句也。已是一重深祕也。更約學觀分證言之。又是一重深祕。入一一地各有種子心及三月持誦之義。轉復深祕。隨行者心量淺深。皆可作諸成就。故此不空悉地其義無邊也(四十二右)私云。案義釋意。經文總持髮髻冠等一一句義。皆約住心品中菩提心相貎偈釋之。此中言第二正覺句者。正爲淨菩提心之體也。是對前世間成就品所説。即諸佛勝句也次對本尊供香華等。是第二月行也。更有第三證位總成三月持誦也。最珍鈔云。覺觀者。開筧之觀云歟。非尋伺之義也。分證者。約淺深之位各取其證位爲第三月也。地地各有三月持誦也(已上)於彼中思惟等者。私云。以下説攝意念誦一月二月他月之相也。攝意者。此三摩呬多義。今三月持誦皆是等引地之所行故也於中作如是觀者。此於上心鏡深窟中。而觀總持髮髻冠等佛像歟如是見時等者。此釋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二句也所云落叉等者。即釋持滿一落叉句也。下文云。又彼説云本尊·種子·及圓明爲三也。字在圓明中。圓在本尊心上。觀一成時三皆自成。一縁於此三境。故名三洛叉(二十九右)私云。於佛心中觀月輪。月輪上置種子。是三洛叉?幟。故今作此釋也。文次第云。落叉十萬文(十一左)一月誦者等者。此釋一月修等引句也。文次第云。一月誦入初地文(十一左)私云入於初地者。三月持誦有二建立。一三月皆爲地前。第三月滿方入初地。下文云。又他月者。此中有兩月行即到初地文(十八右)一三月皆爲地上。第一月滿即入初地。即此文是(光云此等皆約竪差別門也若就横平等門則以三密平等圓明爲三月也)上品三月又有如此二義。但前品專明地前有相三種。當品正示地上祕密三種也(光云此地前地上分別約教道門也)至下尚可悉之前云三句等者。指上住心品也有窟状等者。謂鏡體明徹幽遠玄深之義也此佛心上等者。此即明上三種輪圓之義也微小者。謂初觀之明圓明之體甚是微小。今準前第一句中現前甚微細而釋。故云微小。又云現前也又見己身等者。此還觀自身而與本尊互相渉入也。如上第一句中自身像皆現也成佛種子者。第一月成就之相也此亦名爲等者。經云是爲最初月持眞言法則。是引牒也是入信地者。謂信解地即初地也更問菩提心等者。智證更問云。第十一中洛叉(音左)句中更問行相者。凡身口意純一清淨名一洛叉。又初得身淨亦喚一洛叉。乃至意淨喚三洛叉。今此句中前觀。身前去一肘許有八葉蓮華。一肘上有月輪上有阿字。此一切諸法本不生義。此觀純熟。彼蓮與我共爲一體。一體之上亦有月輪。輪中有尊阿字。此阿字尊心月輪中亦有我身。互以相影無有分別。此見心之相也(已上)決云攝意等者。義釋八云。次云攝意者。從一至一十亦是一等(四十二右)私云。上來從息障品下。今疏與義釋多分不同。而自此攝意釋以下。二本大同從一至一十等者。此出眞言遍數謂隨行者信根差別。或有誦一●一遍即見圓明體。或有十遍而見其理。乃至一千一萬亦爾。皆不出一數故。或速或遲悉是以一成功。此名言一洛叉。縱雖至千萬遍。而其體是一更無別法也。問。何必以一釋攝意之言乎。答。攝意是一境一心之義也。凡此攝意念誦。
是四種念誦中第四意念誦法則也(光云此意支中亦分四念其第四命息也)一月一洛叉皆是一之義也。攝意亦名攝心於一境故一之義也。前品以出入息念作先持法。今品以攝意念誦修先承事。此二念誦配世·出世。見于第二十卷(光云世出世持誦品釋兼本尊三昧品釋明之)
次於第二月(乃至)大作佛事也者。光云。總牒。即已會文。但又復於他月等二句。同文故來也次於第二月等者。私云。是明第二月法則也。蓋第一月修成等引故。云一月修等引。即是自證也。第二月用香華等設無作供養利益諸衆生。即是利他也。第三月於二利功徳生無着之心。所願皆成故。還迴向自他也。問。證位菩薩豈用香華等乎。答。一一諸塵皆實相。法界曼荼羅有八供菩薩。何是爲疑。最珍鈔云。問。與前世間品行塗香等異之方何。答。世間行雖觀遍法界。其事相未現得等引。今即其心清淨。如實遍滿法界作種種利益也(已上)又云。問。最初月仍不説香華等乎。答。今説次第。一月修等引等者。先修成等引爲最初月。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華等也(已上)又云。問。最初月作世間行乎。答。不然。於修等引位論一月多月也。前世間行者未入等引也(已上)如華嚴等者。密鈔八云。疏如華嚴迴向等者。彼云。菩薩摩訶薩常以種種名華布施。所謂微妙香華·種種色華·無量奇華等。供養一切現在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供説法之人比丘僧寶一切菩薩。乃至及餘一切貧窮孤露。布施之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皆得諸佛三昧之華。悉能開敷一切諸法。願一切衆生皆得如佛。見者歡喜心無厭足。願一切衆生所見順陜。心無動亂。願一切衆生具行廣大清淨之業。
乃至願一切衆生入大寶洲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爲菩薩摩訶薩布施華時善根迴向。爲令衆生皆得清淨無礙智故。香燈等供如彼廣説(十七右)私云。此引八十華嚴第二十五卷迴向品文也。凡迴向品。八十經自第二十三卷至第三十三卷。六十經自第十五至第二十三也
又他月者(乃至)捨此利養也者。以下是明第三月。即釋又復於他月等二句也又他月等者。密鈔八云。此與經文似不相符。經云。第二正覺句。於漫荼羅一月修等引持滿一洛叉。是爲最初月持眞言法則。
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華等而以作饒益種種衆生類。又復於他月捨棄諸利養等。準此經文。指第三月名爲他月。即初·次·他如是次第。今疏云。此中有兩月行即到初地也。更問者蓋有深旨也。兩月謂是他月·滿月名爲兩月。行者捨諸利養。至十五日爲滿月。此月是入證之時。對之稱他。恐人難解故令更問。又此有密釋。即是令捨法愛也。此行者大種善根。不應於中而生取著。若生法愛則爲稽留不速入正位。令於他月而除捨之。謂行者從初發起大菩提心欲趣十地。從師受得眞言法則。依於三月而作持誦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當初月。次十行位當第二月。十迴向位是第三月。於斯位中分四加行。前煖·頂位屬於他月。忍·世第一屬於滿月。於頂位中。捨於法愛名捨利養。然後滿月中得悉地已則到初地。故曰此中有兩月等。若地上論三月者。謂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此心若無大悲方便不得増發。猶如池蓮不得日光。終不開敷。故上疏(八之十二右)云月喩菩提心。行者入初住地時。此心極圓淨。故名第一月。從此以後。用月喩之心起大悲萬行。供養三寶廣植善根。乃至入不動地名爲一月。從無動地已後。復以月喩之心起無量方便。智業正順迴向如來悉地名爲他月。至金剛道名爲滿月。次到如來地也。若依一一地亦具三月如第二疏。準傍三心説之。理亦無爽(十七左十八右)私云。鈔意他月者指第三月。但此中有兩月。謂他月·滿月。前半月離法愛位云他月。至十五日云滿月也。問。今文不云滿月之義。何作此釋乎。答。下經文云。行人於滿月次入作持誦(已上)又下釋云。於白月十五日作持誦法。即是滿月也(二十左)又云。
誦此三洛叉已至白月十五日爲滿月(二十九右)依此等文即云爾耳。或云。疏異本云。此中有滿兩月行。若據此本。他月者此總指第三月。對初二稱他也。至此第三月令極滿前兩月之行。故云有滿兩月行也。更問者。今此三月持誦即是三密圓滿三點方便。而到初地位萬徳輪圓也。今謂。作滿兩月行本聊有深義。三月持誦之時初二兩月約竪次第而建立之。至第三月而復具存竪横之義。私顯此義即云他月。而不云第三月也。若約竪次第門。即是第三一月。謂對前二月有相。至第三月無相極位。如住心品極無自性也也。若約横平等門。即是直修直滿別途一月。謂不對餘法。亦建立初心即極一箇月。兼備前兩月行。是一念之●字具三大遠劫之義也。問。今此初心即極一月指何月乎。答。凡相望之則有三意。一云。最初發心直修直滿。即當初劫。故儀軌云頓集一大阿僧祇等也。二云。對前二月。至第三月之時直昇不二極處。即當第三劫也。三云。簡三重行。始至横平等位。即是當第四分。對竪三之横一云第四也。但今立第二義兼餘二徳。云滿兩月行也。雖無滿字。此義可成。光云。經言他月。或有如是重重深意。今疏言此中有兩月行。則非如此。故和上云。今此一段經文中。有第二月及他月兩月行也。當知第二月段總牒而有又復於他月等二句。蓋顯此意也已捨於八法等者。密鈔八云。捨於八法等者。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或違世順世八心。此等應捨。若深釋者。離法愛也。若生法愛。則稽留行人不速入正位故(十九右)私云。以文解之者。則順常途。隨文作釋也。若作祕意者。則就祕密。離大取義也。謂萬徳輪圓無所得心。即是無相菩提心也。次下文云。第三住眞言離一切相(十九右)此報等者。文點可讀此報無盡不現得無量法門功徳之寶
彼時行者(乃至)便無有餘也者。此中牒文是治定經。即釋時彼於瑜伽等四句也。或云。
經文時彼於瑜伽已下二行半(十句)總説三句功能。時彼於瑜伽等二句。是菩提心爲因也。願一切無障等二句。是大悲爲根本也。樂欲成如來等六句。是方便爲究竟。故云彼妙方便等也。於中初二句向上方便。後四句向下方便也理攝而起者。義釋八云。稱理而起(四十三右)
樂欲成如來(乃至)無量勝福者。此中牒經亦治定文。私云。已下方便究竟句也傍生相噉食等者。私云。以下擧所化三惡趣。而示眞言持誦之功力也。即是第三月迴向自他之意也
他月捨利養(乃至)皆得成就也者。私云。是猶上第三月釋也内外者。情·非情等諸資生之具也然外事等者。上以我所有情·非情云内外。今外事者不受他人之施也捨此利養等者。雖捨施物而不捨衆生也。是則損亡益物之實義也。及餘無量門(乃至)亦名三洛叉者。此中牒文是未會經。私云。上言以我功徳故者如文。今言及餘無量門者。此中含如來法界二句也不可初一月等者。義釋八云。此等悲願有無量種不可具言。初一月二月亦須如是發願(四十四右)具言二字恐脱落歟。更勘證本。初一月二月等者。如上三句圓滿及三力具足等義門。非但於第三月具足而已。初月·二月亦如是發願也。謂三月持誦功徳各各具之。横竪無邊際故也但初二月等者。且約竪差別門而判其淺深也眞言行者已下。總結成上意也初月菩提心等者。即正以三月爲三洛叉也
又廣大加持(乃至)相接次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私云。又廣大加持等者。釋發廣大悲願等四句也由三句者。此三力加持句。非因根究竟三句也今欲行等者。
釋想念於一切等二句也故經云以我功徳力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文(十一左)義釋八云。一以我功徳力故。二者周遍法界故。三如來神力故(四十四左)私云。法界力者。除如來與我身。餘一切衆生善根云法界力也此句是一切等者。密鈔八云。疏此是一切眞言心者。謂獻華即以華眞言。香以香眞言等。今三力與香華等眞言爲心。故云是一切眞言心也(十九左)私云。此句者。即以我功徳力等三力偈。雖誦本眞言。必加用此偈也以心念加之者。作運心供養也如華即以眞言者。如即若也。華香眞言即具縁品終所説五供眞言也若不用等者。意云。若雖不用華香等五供眞言。通用此虚空藏轉明妃眞言即成就也後明妃者。次下所説轉明妃眞言也。光云。鈔云如即若也。此解未快。如即只是如似之義。謂今此三力偈是香華等一切眞言心也。是故隨取華等。以三力偈加之。亦如華以華言香以香言加之。故今修供養法。先以五供印明作理供養。次奉香華等器作事供養。
後誦三力句偈更作運心供養而住三平等也與虚空等力等者。私云。言如上三力和合如理行體與下眞言相應故。次説眞言也。今時行用普供養眞言後必誦三力偈。即此意也
爾時如來復説(乃至)自在成也者。此中牒經是未會文。即當已會經於是薄伽梵即於爾時説○善願皆亦成就(已上)私云。經·釋相配之。則言如虚空不可破壞等者。是釋經於是薄伽梵等也。謂隨以一華等者。是釋經持此三轉等也施所欲。義釋九作隨所欲(一右)
轉順明等者。義釋九云。轉明者。轉是能生之義也(同上)凡聖皆供養等者。義釋九云。遍一切佛反凡聖皆獻已(一右)密抄第八云。疏凡聖皆等獻者。問。佛及聖人可以言獻。云何凡夫亦言獻耶。又下文中。云上獻一切聖衆下施一切有情。如人以物度與尊上故得稱獻。若與下類故名爲施。何故此言凡聖皆獻。答。行者以華供養之時。運自一心普周法界。名之爲遍。觀一切凡夫。不見凡夫之相。即同諸佛。是故凡字於聖字上置之。蓋有以也。又一言。其凡夫而内外不同。謂就内凡則言上獻。若約外凡則言下施。故不相違也(十九左)光云。凡謂六凡。聖謂三乘。即竝上一切佛是十界平等運心供養也
初敬禮一切如來等者。義釋九云。
●●●●●●●●●●●●●●●●●●●●●●●●●●●●●●●(一左)私云。初敬禮等者。歸命句句義也。義釋九。劍字下有娑婆訶字。今略之也等一切法空等者。義釋九。云於一切法空中(一左)密鈔八云。疏於一切法空等者。大空也。謂即欠字。是一切智所證理故。言遍一切虚空者。即是遍伽伽那之十方虚空也。故云於一切等(二十右)而生此物者。所獻香華等諸供養養也無不遍法界者。義釋九作令遍法界(一左)
一爛脱
(一)持此三轉者(三)謂隨以一華○無不隨心也(二)若誦此三遍隨所念彼亦成就也(四)凡所獻華等已下如文
凡所獻華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所加之功文(十一左)大疏鈔三云。先誦三力復誦眞言(已上)私云。凡所獻至自在成也。義釋九注書之謂悲華等者。義釋九作謂以一華等。更可勘證本也
言行人於滿月(乃至)得成就也者。經文以下十二頌偈之中。此釋初二頌半。即自下明持誦處竝曼荼羅也。但義釋牒未會文。今疏則牒已會經也。而今經·釋相配之。則言先供養等者。是釋行人於滿月等二句也。隨上中下事等者。是釋山峯牛欄中等四句也。自餘可見
光云。此段至次段半。則有師傳亂脱。此本與上段亂一具。然以此鈔則未出之。而今記之以貽後生(又有一傳更詳)
(一)即是滿月也(三)隨上中下事○作之
(二)於山峯等造漫荼羅(五)初第一重○相連結爲異耳(四)言一切金剛色○四方面也
(一)云一門○金剛結相應(九)金剛結者○金剛結義也(七)安一門并縁○(爲外縁也)(十)相應者○下成門向南也(八)其界金剛○金剛義(十一)門門二守護以下如文
言行人於滿月等者。義釋九云次滿月作成就者等(二右)因前相者。義釋九無此三字也。問。滿月者指第三月圓滿位乎。答爾。疑云。三月持誦者。此九句之間也。若爾。九旬滿日即第三月之晦夜也。何今指十五日云即是滿月乎。答。安然菩提心義云。天竺之法黒前白後也(一末之二十九左)仍云滿月即是十五日也。問。今三月行滿已。然後造此曼荼羅耶。答爾。凡前世間成就品三月持誦是地前行也。當品三月即地上行也。今此建立曼荼羅是佛地事業也。總此三箇建立即是五十二位之所作也(光云此等地前地上分別皆約教道如台宗所判別人地位也)但於此中。則凡夫地所行皆是如來地所行也。或又重重相望。則有自證化他之義也。問。世間成就品義釋云。行者滿二月已。當於黒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日等。或但於白分之内。澡浴清淨著新潔衣。誦扇底迦眞言而作祈請等(八之十三)今案此意。於三月中。滿初二兩月了。至第三月不必滿白黒分修行。而於要樞之日作成就之事也。然今釋意。第三月中先於前半修無著行。至後半十五日滿月作成就也。兩所釋文相違如何。答。未詳其意。更可尋之。但愚案云。總定大都。則於九句之中而滿其修行也。是故至第三月雖前半後半之中明修行相。已於初二兩月加行成滿之故。第三月中行相不是一準。隨事延促。若有目應日時。則自在可作成就之事也。光云。今此鈔意且就淺略。若約深密。則三月持誦者是三祕密身成就也。第四卷云。如言三月持誦。乃是性淨圓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十五右)是也況案今釋。則得菩提心爲第一月。成菩提行爲第二月。證菩提果爲第三月。而不論月數也上中下事者。
如次息災·増益·降伏三種法成就之相也牛●欄者。二本義釋共作牛欄四衢者。新華嚴音義上云。四衢道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然以路多四達。凡語故多用也(十三左)天室者。如第四卷鈔勘於山峯等造曼荼羅者。光云。此引牒也(已上)私云。此曼荼羅三重階道等儀式。同具縁品所説。但倍以金剛結。此其異也其其金剛相周匝如此。悉皆黄色。是金剛色也(二右)私云。周匝如此者。謂四方通畫此形也此有三事等者。密鈔云。淨同金剛等者。謂色·體·名無不淨妙。故云淨同金剛也。又解。言名同金剛也者。結上二事也。下言淨同金剛。即第三事也。故疏於此下結云以此三事同於金剛等(二十右)私云。此示界道所畫金剛相似眞實金剛寶也。色(黄)體(堅)名(名字)云三事也。又義。色體即爲二事。名只是結文也。若準義釋。則以其金剛等十二字可置次上端妙也之下歟言彼中諸障等者。
此釋倍畫金剛之所以也無有能破等者。此即金剛三事最勝。其初二句不可破壞。次句寶中之上。後句戰具中勝。其意可解。無能過者者。無轍義也
經云四方相周匝(乃至)金剛同也者。此釋四方相周匝以下三頌半。即正明曼荼羅相也。但今疏牒治定經。義釋牒未會文也四方所方神者。即八方天也在後者。義釋九作於後有説等者。此指轉字輪品及祕密品等也。今未説故云此中未分別也總同前例者。即指具縁品也言一切金剛色等者。義釋九云。所畫金剛周匝爲界。盡此皆令清淨無過作之。無過謂圓整端妙也
(缺圖)相周匝等者。義釋九云。四方角者。此有二義等(二右)私云。義釋與疏大同二義者。今案。就經四方相周匝句存二義。初義意云。壇已四方作故。今此三股金剛亦宜四方作之。是三股杵股股相連周匝壇四方也。後義意云。三股交違作羯磨形。股股相連周匝之也。或云。三股頭向四方故。云正當四方面也(已上)光云。此鈔主解二義齟齬。初意。此作方壇故金剛杵亦作方形。即是三股羯磨杵也。後意。此以羯磨金剛周匝壇四方。而其杵頭正向四方也。若依現行義釋圖。則後義意。以三股杵周匝壇四方故云亦正當等也。但義釋圖恐是後人之所加乎一門及通道者。此四方各開一門故下云門門二守護也。通道者。謂安外縁空地一一界分如上説也股股相連者。十字金剛股股鉤鎖面在壇四方也上成就門向東等者。私云。此明壇開通門方域隨事異也。謂増益爲上。息災敬愛爲中。降伏爲下也。問。若準以佛蓮金爲上中下。則息災可爲上。而今何増益爲上哉。答。増益是蓮華部。然胎藏界蓮華部理爲面。故爲上也或又寶部内證以爲自宗之旨。故經云増長自身佛。最珍鈔云。問。齒木向方。東方上成就。西方中。南方下。北方不成就也。今何北方爲中成就乎。答云云(已上)光云。今此問答竝所引鈔。未得經疏大旨。増益爲上等説。典據何乎。且又胎藏蓮華部理爲面等意。是兩部門。非今三品三部門義。況乎最珍引齒木所向方義。即是今三品三事之意也。胡爲其以瑜伽義問難此文耶。其未獲經疏意可知。今明正意。第四卷明三時曰。食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増益。夜可作降伏事也。
入漫荼羅灌頂與息災相應故云食前(七右)又第十卷釋三品成就相出現時曰。日出爲上。夜半爲中。初夜爲下(三十三左)準此等文。則今言上成就門向東者。是息災也。中成向北及西者。是増益也。下成門向南者。是降伏也。然此三品若麁論之。則如次配佛·蓮·金三部也。若細論之。則三部各有息災·増益·降伏三品三事也。此是建立大有深旨。且言上成就門向東之意。則上成就是息災。佛部以大日爲主。此事與食前日出時相應。故門向東方也(門謂能入門也)當知行者初發淨菩提心之位。心中本有大日出現。即是開上成就門而向東方也門門二守護等者。私云。即門門安此二守護者也上所説者。是普通品所説二守護門者也威光難視者。不可越異名也
一一相爲印者。此二守門者各以威儀之相爲印也。義釋九云。皆竪指爲印(三右)又義云。如上曼荼羅畫諸尊印形。而其印在密印品也二倶赤白者。經云朱目舊怒形。然乃白字是寫誤目字乎。但義釋九作赤白。是其身色乎。更考證本慇懃畫隅角等者。義釋九云。角置●輸●羅并焔。即是獨股金剛。但有角處皆置之也(有焔)
(缺圖)
(三右)私云。輸羅者。獨股杵梵名歟十字羯磨金剛等者。義釋九云。於曼荼羅最中。置
十字羯磨金剛(缺圖)令正四方
(正當四方面也)於彼上作大蓮八葉竝蘂(在金剛上作也)此即同於金剛之座。故言金剛同也(三右)私云。故言金剛同者。指上嚴淨同金剛句歟。或十卷義釋作金剛固。若爾。是堅固不壞之義歟」
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慧印○(通用也)者。光云。此釋當結金剛手以下一頌半。即明護持壇處淨成就物法也。但今疏牒治定文。義釋牒未會經法(已上)義釋九云。結金剛印。即是結金剛手五股印等(三右)大疏抄三云。此取道場觀所耳(已上)私云。義釋文言與疏大同少異。此説安置衆具時事業也金剛三昧慧者。義釋九云。金剛智者。金剛印也(三右)
一爛脱
(一)言稽首一切佛者(四)隨彼處○作淨也(二)當作禮時○爲一切衆生故(五)成此藥物○利一切衆生也(三)應護持是處及淨諸藥物者(六)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私云。或説爛脱(五智房點本)
(一)言稽首一切佛者(三)隨彼處○作淨也(二)當作禮時○及淨諸藥物者(四)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光云。更有師傳亂脱。文義倶其有便。
故今記之以授後學(又有一傳更詳)(一)言稽首一切佛者(四)隨彼處○作淨也(二)當作禮時如上所説(四)廣大悲願(二)數數堅誓願○不爲已(五)乃爲一切衆生故○及淨諸藥物者(七)然具有多法以下如文
此中未具當更問也等者。智證更問云。凡取藥時須解法用者。凡欲取藥。先須加持自我三業。不爲主藥鬼神惱害。臨採時亦如是。作護作淨及以洗等。心加護自身及物。不令鬼神惱亂汚穢。此軌多見悉地法中及他法則(已上)或可蘇悉地等者。密鈔第八云。疏或可蘇悉地等者。彼云。所成就物毎日三時。以香薫之。以香水洒。以眞言加備。又以眼觀視其物。以吉祥環安置於指揮按其物。以牛黄水或白芥子洒散其上。加諸供具奉獻彼物。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黒月成者。取十四日。皆用部母眞言。復重加諸香華鬘等物供養。以香塗手安置茅環按所成物。畢夜持誦。於夜三時誦百八遍。如斯光顯速得成就等。又説取物之法。於黒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時·地動時日。於其午前而取其物。於念誦時得境界已。然後應當而取諸物。
所説須物隨於方處所有是物者而就貨買不酬價直而取諸物所取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取上好者。如法得已。應加精勇作成就法等(二十右)
於此夜持誦(乃至)無爲之果也者。光云者。此釋於此夜持誦以下四頌半。即明持誦成就之相也。但今疏牒已會經。義釋牒未會文也(已上)義釋第九云。作淨已彼持論時。亦有初中上成相等(三左)私云。此與疏大同少異也
於此夜者。第三月十五日夜滿月之時也
一爛脱(又有兩傳更詳)
(一)清淨無障礙者(三)而有下中上之成相(二)若得無障成就者(四)上成有三○得焔等也(四)既得成已(五)眞言者自取遊歩於大空者(七)或食塗點等○眞佛子也(九)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十二)物成已○乃至取也(八)言行於世界○大佛事也(十一)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十)經云具徳吉祥者○當更問之(十三)眞言所成物以下如文
又説(五智房)(一)是名眞佛子也(三)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二)物成已○種種色身者(六)謂爲諸衆生作大佛事也(五)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四)經云具徳○供養者(七)得成就已以下如文
下中上之成相者。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道●集)下云。依法成已而置壇中。如法誦呪。若得火焔出時。或手執。或塗身。或乘之與助伴知識飛騰虚空。或有人見成就者。或成就者見彼人等。總得騰空遊諸世界。供養諸佛菩薩。皆壽命一劫獲初地百法明門。若煙出時。依前用之得諸仙中爲王住壽萬萬歳。若煖氣出時。得一切人天敬愛。所求如意。
此是上中下三品成就相也(若火光出上品煙出中品煖氣出下品也又云若火光現得一切呪神常來擁護八部之衆皆常恭敬一切神呪用之皆得最勝靈驗若煙相現隨所去處而無障難所求遂心若焔氣現得一切諸人竝鬼神等同心敬愛十一左)上成有三等者。此釋或於中夜分以下一頌四句也
或食塗點等者。謂以所成藥物。或自食之。或塗其身等也從一至一者。謂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也住壽大威徳等者。菩提場所説一字頂輪王經(不空)四云。於荷葉上置牛黄或雄黄。結跏趺坐護身。加持藥念誦。乃至三相成就。若煖相現。一切衆生皆得調伏歸敬。烟相現。安怛但那成就。若光相現。取身上塗。身如初日暉。年二八相。髮卷旋如●。紺青色。無量持明仙圍遶。即成大持明仙。仕壽一大劫(十四右)世界上行等者。此飛行自在之義也爲五分等者。義釋九云。取之爲五分。師(一)及先成就仙(二)助伴(三)己身(四)及佛也(五)佛物隨彼所生。於三寶處用等(四右)密鈔八云。疏皆用金剛自護等者。以此段初金剛慧印而護之也(二十一右)私云。金剛印者。以五股印加自身本尊及藥物等也
護者。加持義也先成就仙者。眞言已成就之諸徳等也其物隨彼所生等者。義釋所謂佛物。所生者此三寶所居之處也若有仙來取等者。其所成就物。若有先成就悉地持明古仙行人來取之。當與之。若古仙不來取即爲二分。一與助伴。一自用之也
掌之者。即收之也縁彼所生者。是師所在處也刀等不分等者。謂以運心布施之也。總意云。五分之内。佛物即於伽藍等中施之。師分若師存生。則設在他方。待來可與之若師不存。則於彼有縁處。而充施行等善事也。古仙分仙來即可與之不來分二。行者及助伴可受用之從初至未者。
此始終皆用五股印作事業也當更問之等者。智證更問云。佛及師伴。三人各分其大體事亦如悉地。凡不可分者莫分折之。如刀輪等。可以意得(已上)私云。依上爛脱。則今佛及師等具可云五人也。若依五智房點。則上五人是未成就不自在位之分配也。今三人是已成就自在上之分施也眞言所成物等者。私云。如此藥等有煖等相。即是悉地出現之相。雖然猶是有相之事。故云有分別也以分別藥物等者。私云。依有分別而入無分別也無染之果者。義釋九作無漏之果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八(畢)
此卷之中。頗加今解以辨舊説。且補所闕。如其三月持誦法則。是即心自證心方術。希後學者留意思擇。維時寶永第三歳次丙戌初秋之晦。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一卷之餘(釋經三悉地出現品)
祕密主一切世界(乃至)令得義利也者。光云。祕密主一切世界等此總牒。但二處方便波羅蜜多之多字。經本所無也(已上)義釋第九文全同之。私云。自下説建立道場及藥物等深旨也作諸眷屬等者。密鈔八云。此眷屬字。經是表字。言別義同(二十一右)
一爛脱(又有三傳。更詳)
(一)遍法界者(三)謂無爲之果○不可思議(二)現在未來○同以此入也(四)雖復設此○成無爲也(六)展轉相應者○相應也(五)還從無爲生有爲爲表也(八)故現十世界○之果是也(七)以此方便○義利也(九)令得見法安樂住以下如文私云。經·釋相配之。則經云祕密主一切世界諸現在等如來應正等覺。釋云。謂無爲之果等。經云彼如來知一切分別本性空。釋云。雖復設此等也。義釋牒彼如是等。經云以方便波羅蜜力故。釋云。是故一切三世等。經云而於無爲等。釋云。本性無所爲等。十四卷義釋。而於無爲至有爲爲表也。八十一字注書之。又次下。故現十世界。之故字無之
令得見法安樂住(乃至)微妙速疾也者。光云。令得見法安樂住等。即總牒也(已上)私云。經·釋相配之。則經云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釋云。謂諸如來等。經云或得長壽五欲嬉戲而自娯樂。釋云。謂得無數劫等。經云爲佛世尊而作供養釋云。又能供養等。經云證如是句一切世人所不能信。釋云。此事無方便者等。經云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説此菩薩眞言行道次第法則。釋云。然諸佛等。
經云何以故於無量劫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眞言門行道諸菩薩即於此生而獲得之。釋云。如餘菩薩等令得見法者。了知本不生。見佛法前相。故云爾也。密鈔第八云。疏見法安樂等者。見謂證得。法謂正等覺心悉地之法。行者以此悉地之法而自娯樂故。名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者。即是行者初證歡喜地也。故唯識云。初獲聖性乃至生大喜故等。又下疏云。見法謂證得也。住者謂自見已復授諸衆生等。由見此事。自他倶獲無上法利故等(二十一右)或得長壽等者。上來出世地上之益也。自下世間地前之益也。又住安樂行及得長壽。皆是初地上行相也。即無量壽佛之内證。寶生尊之法樂等也無方便者者。光云。謂無慧方便之人也言此中佛有等者。光云。十四卷義釋云。然此中佛有祕密之意。無方便故不能解了(六右)以下同今疏也心自在説爲長壽等者。文次第云。心自在爲長壽。又爲法壽之命文(十二右)又云。明法門五欲樂文(同上)光云。言此中佛有以下。作深祕釋。故和上言。此中長壽五欲者。皆是初地已上得益。故約隱語而作祕説。非世間成就有相悉地也。謂如來壽量云長壽。四無量心及菩提心云五欲也。今此五欲者。即三昧耶四重禁也。慈·悲·喜利衆生行也。捨心不慳●也。菩提心有不捨正法及不離菩提心也見此利義者。光云。利義二字顛倒。宜改作義利也如餘菩薩者。光云。總指顯乘菩薩。別言權門行者也不異於等者。光云。所作種種有相之事。不異不思議法界也
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乃至)亦得成矣者。以下明所成就物也。義釋九云。次明所成藥物。謂如上先一月一洛叉。次二月持誦已作曼荼羅等(六左)私云。一月者初月也。次二月者次二箇月歟(已上)光云。且先一落叉者。初一月菩提心。次二月等者。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更三落叉方成者。第三住眞言離一切相也。然未分明言第一月乃至第三月者。以是由其機根利鈍而有悉地遲速故也。況復如言三月。豈其九旬義乎(更問)計都者幢也朅伽者刀也安膳那者。新華嚴音義云。安膳那藥膳時戰反。其葉色似青黛。可以合和眼藥。然今所明自據別法也(四之十三)一切經音義二十三云。安膳那藥。舊言安禪那。此云眼藥也(二十六)私云。是龍腦歟盧遮那等者。光云。故和上言。盧遮那此云眼。即眼藥也(已上)蘇悉地經下(成諸物相品)云。若欲成就眞陀摩尼者。法驗成已。當作金臺。量長一肘。或用銀作。莊嚴精細。臺頭置摩尼珠。其珠用紅頗梨光淨無翳。或好水精如法圓飾○若欲成就刀法者。取好鑌刀。量長兩肘。以小指齊闊四指。無諸瑕病。其色紺青。如櫱施鳥翎○若欲成就牛黄法者。當取黄牛牛黄爲上○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者。如蚯?糞者上好○若欲成就木屐法者。取室唎鉢●尼木作木屐。上安置其蓋。若欲成就傘蓋法者。當以孔雀尾作。以新端竹而作其莖○(明本三之十至十二)彼經有拔折羅鳥獸等種種法。更往見之。慈氏儀軌(善無畏)下云。其所成物者衆多無數。不可具陳。今省略之。●●囉(二合)者。或金·銀·熟銅·賓鐵·白檀木·紫檀木等五金鑄。或五股·四股·三股·二股·獨股等。臨時取本尊授記如上等物。如法加持念誦。三相具現。即得成執金剛菩薩。往慈氏宮得見本尊與摩頂授記○若求如意莽尼珠法者。取頗梨·馬腦·水精等珠極明淨妙者。加持念誦滿三落叉。三相具現。即得如意悉地法。滿十方世界雨諸七寶。施與衆生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隨意自在成就也○如是等悉地之法無量無數。不可具陳著。藥物之數亦不可具陳。臨時可知。其藥物者。一朱砂。二牛黄。三雄黄。四龍腦。五水銀。上件藥等皆具三種悉地。若得火焔現飛空自在者。得駄羅尼仙證入五地菩薩之位。若得煙者。隱形仙中爲王。若煖者。得世間一切所求善事無不隨意。多聞辯才他心通眼無所不通(二十四至二十六)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云。
觀自在儀軌經·文殊師利儀軌經·一字頂輪等十餘本經皆説。眞言行人求成就時用四種物。一者刀劍·弓箭·鉞斧·鉤輪·杵鏡。或數珠·瓶鉢·袈娑等僧家所用種種之物。二者雄黄·雌黄·牛黄等種種藥物。三者取河岸上土。和泥作師子象馬牛駝。或雞鵝孔雀金翅鳥等。種種禽獸之形。四者或塑畫彫刻種種佛菩薩明王等形像。隨心所樂科作一事。依法成已而置壇中。如法誦呪。若得火焔出時。或手執。或塗身。或乘之與助伴知識飛騰虚空。或有人見成就者。或成就者見彼人等。總得騰空遊諸世界。供養諸佛菩薩。皆壽命一劫。獲初地百法明門。若煙出時。依前用之得諸仙中爲王。住壽萬萬歳。若煖氣出時。得一切人天敬愛。所求如意。
此是上中下三品成就相也(下之十一)以所欲成物置等者。密鈔八云。疏云以大日如來置方隅更問者。謂此所成就物通於三部。若佛部成就物。大日如來祇在本位。若所成就物屬金剛部或蓮華部。其大日如來即移置方隅。何以故。以彼所成之物隨部而爲主故。蘇悉地云。若欲成就酥等諸物。作曼荼羅。其量四肘。四面安置諸物。乃至外院置八方天神。次於中胎置所持部主印。所成就物隨於本法所説置於其中。安其部主中胎上。其物東西置本所持印及護摩鑪等。今疏云更問者。謂已作曼荼羅。大日如來已在中胎。所成就物屬於餘部。即合移大日置於方隅。故令更問(二十一左)智證更問云。以物置中。以大日置方隅者。以所成藥安置壇心。以佛置隅及邊側等(已上)私云。今更問者。此標深旨。謂中胎諸尊遮那邊葉之意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曰。但以等者。正明成就物安置相。故云置中。中者中胎。八葉花臺心王。大日所住之所。以大等者。爲置成就物。以中胎心王安方隅也。隅者四角。其意。四方四角中。以便宜空所可安置世尊也。就此法有委細師口。一替座位。如今義。二於大日前安置之。三中胎塔婆中安之。塔婆大日三昧耶。故於佛心中安之也。四無替座。謂此藥物等其數無盡而難定量。雖何物令安之無妨。即此安置物在中胎。其體大日故。別無替座之義。但今疏家釋此中一途也。是順世法令成就物賞翫意樂也。故大日移他位此義也。今云更問指此師口也(二十之三十一)上來諸解皆是未得疏家本旨。何者。如彼演密引蘇悉地所説。則約諸尊世間有相成就之意。然今所釋則就大日出世無相成就之義。豈其只霄壤之隔哉。次更問解不足論乎。次鈔主解。雖討深趣。未得其實。次淨不二陳説四義。初義泥文。後三義者頗得其趣。未契疏説。故云今疏家釋此中一途等。豈其然哉。別有深旨故注更問幢以竹爲莖等者。已下別釋經文。光云。層形者仰月形也鑌音賓。鑌鐵爲刀甚利(正字通)逆水而上(更問)者。更問云安膳那者。此隱形藥。此問不作。未得分明(已上)私云。或云。膳那龍腦也。上品龍腦即逆水面上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曰。注中更問者。以之可知祕意也。輕者易通大空。神通乘得便。重者處地下之凡位。三毒重障難治故。逆水者。凡夫出本源。隨生死之流。流轉無窮故。是名順流。若有上根。從縁背流派尋源。是云逆。但順逆差別唯於一水令上下。源流不同唯於一圓●字智水令順逆也。師口甚深也。
可思知之(二十之三十三)又金剛杵等無量物等者。私云。上引蘇悉地經所説種種物也又有畫作鳥獸等者。記問八張(智證)云。以藥塗履。及以畫作鳥獸種種形相。隨意更用。其意可見(已上)或以法加童男等者。此加持他人以爲驅使也西方有一人等者。此擧其證也。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云。西方有一人得上品成就。引五百人昇空。如此方淮南王藥。就雞犬舐鼎皆得昇空。故昔人云。淮南成道犬吠雲中。王喬得仙釼飛天上。藥力尚爾。況佛不思議呪耶。神變疏云。如人手執仙方未曾和合服用。却謗白日昇空者以爲虚談。全成不可。又大教王等諸陀羅尼經説。或令人追龍女爲妻。降藥叉爲奴。執羂索入修羅宮。呪死屍令開伏藏。或説成於聖藥。或説勅於財寶等云云。顯教之中此事罕聞。故先徳云。三乘教外別有持明是也(下之十二)彼持誦時等者。光云。謂彼行者先持誦時。於瑜伽中或於夢中。本尊指示所成就物。上引慈氏軌云。
臨時取本尊授記如上等物是也或可運心等者。光云。上來正明事法所成就物。今此即示其難畫作所成就物觀心而作之也
經云祕密主(乃至)即成就也者。光云。此明作成就人徳也(已上)義釋九云。經云。一切世人所不能信彼人得之。謂作成就人也。不能可信希奇之事。皆能得之也。故云善男女方便具。欲求之物但以自心自在唯如是得成就也(七左)私云。唯心自在者。唯簡持爲義。簡去持故也
祕密主諸樂欲(乃至)如是信解也者。私云。上來明藥力等成就之相。自下説離因縁法然之義也自在喜等者。謂自在天喜悦故與悉地。即是外道之見也。十四卷義釋。若如是自在喜故已下二十四字注書之。凡義釋當段皆不牒經文也。釋文全同今疏因空因因既空者。義釋作因空因既空不思議界也者。義釋麁書之譬如有人夢中等者。文次第云。夢中修行而淨佛土。無明心中有因果萬行文(十二右)大疏抄三云。疏即引二喩。一夢中行六度。二暗室之中有寶藏也(已上)一義。譬如有人等。即遮情之義。又如暗室等。是表徳之義也。光云。不二義述委解此章。往撿次爾時金剛手(乃至)法成就也者。光云。以下明佛心成就法則中。金剛手請問也如上所説一字者。此指上等正覺眞言中●字也。自此已後還就上正等覺心明。而問無相悉地成就之行相也能生四字者。●●●●四字皆從●生故也。或又雖生●●●三字。而今約言總云四字也。問。今所發問旨趣如何。答。問意言。法界不害。不可分析。依何行門而作成就。又義云。今金剛手直問成就之行體也。不害法界等之義者。兼歎眞言功能也諸見此法等者。光云。此明見諦之相此中者。即佛心修行也深得法喜等者。此初地益。此位行者觀見三種世間。皆吾色心三密。歴縁對境。而無一物非自身也何以故等者。光云。此明不壞之所由也此悉地等者。今此四字佛心修行即是能觀。不思議界即是所觀。雖立能所。實絶能所。故云都無所妨。何者。以其能所唯是一法界故。故云何以故等是故無量佛等者。文次第云。不増不減文(十二右)
世尊告執金剛(乃至)法花説也者。
以下明如來告勅也諦聽者聞慧也善思者思慧也念之者修慧也祕釋如上等者。
指具縁品及世間成就等也遍於内外身分等者。密鈔八云。疏遍於内外身分者。内謂身内。外謂身外。身内者。即下經云。復次於嚩字。行者依瑜伽。解作業儀式。利益衆生故。心水湛盈滿。潔白猶雪乳。悉遍諸毛孔流注極清淨。從此内充溢。遍滿於大地等。身外者。經云。上身囉字門。嚩字臍輪中。乃至囉字爲下身。訶字爲?幟等。故云遍於内外身分也(二十二右)私云。内身者正根身支。外身者扶根四塵等歟(已上)光云。或可内謂自身。外謂本尊。如上(十六葉)三月持誦釋也又彼説云本尊等者。文次第云。釋三洛叉名文(十二右)私云。彼説云者。指上三月持誦釋也觀一成時三皆自成等者。密鈔八云。疏觀一成時等者。謂此本尊種子圓明。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不相妨礙。是故一成三皆成就。即得名爲三落叉也(二十二左)光云。此三密互具義。此言平等三密。亦言無相三密也
一爛脱
(一)落叉是見義也(三)誦此三洛叉已○爲滿月(二)依文誦二落叉竟○供養者(四)此謂白月已下如文
白月十五日者。私云。此第三月十五日也。菩提場經第四云。神通月白分。三時澡洗。三時換衣。依儀軌三時發露懺悔。隨喜勸請發願回向。時別誦一千八遍。乃至月圓滿夜。一日一夜不食。別取苾芻毘奈耶所説應量。修造鉢袈裟錫杖。隨取一事一千三波多護摩。於像前廣大種種供養。取所成就物置於壇中。護其物念誦。乃至出光。若是袈裟及僧伽梨衣即被。鉢及錫杖即手持。便即飛騰虚空。成就持明仙。遊往餘佛刹土。能作大變化。住壽一大劫(十四左。神通月者。正五九月。是名三長齋月也)又云。於神通月白分。於八日或十四日作三波多護摩加持劍。於像前廣大供養坐於茅薦。其劍以右手而持念誦。乃至空中出聲作是言成就矣。然後其像放光。其光照曜行者○即飛騰虚空。成大持明仙(十五右)祕説如前可知者。謂此字即●字。如前可知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曰。祕説等者。今此字四徳成就毘盧遮那之佛心也。與法界無二無別。此義既前明故。云如前可知(二十一之九右)亦可此注總言次於滿月以下一章。謂如上(十八右)三月持誦章。盡其所有即作祕釋等。
故云祕説如前可知作此法時乃至普賢等者。文次第云。現身悉地文(十二右)私云。不可定準者。菩薩金剛性類無盡。故不可定量也。如此諸尊之中。若隨一尊現前。則可知成就之相也祕説可以心得者。密鈔八云。若祕説時。普賢等即眞言字句也。行者瑜伽中觀此眞言之句。須得齊現。若隨有所闕。未爲成就。即知有障。若總現前分別顯著。則知成就。亦知無障。故云祕説等(二十二左)如上説之者。此指具縁品也
一爛脱
(一)祕説可以心得(三)如是本尊等(二)即應當等(四)此即香花已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無用歟。直讀取義而可
光云。即時得不妄以下文。更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即時得不妄菩提心三昧(三)行者以得三昧等(二)又以如是身心等(四)謂即以此輕安以下如文
輕安謂垢障除等者。倶舍頌疏第四云。輕安者。輕謂輕利。安謂安適。於善法中有所堪忍。名心堪忍性(四左)私云。輕安者。善心所隨一也五根清淨也者。約身也六根品者。
此指法花第六法師功徳品也即得隨生等者。文次第云。意生身文(十二右)密鈔八云。疏謂意生之身者。謂隨心意而生。非同變易意生之身也(二十三右)私云。隨生者。隨心示之所生之分身也。意生亦同義也若置於耳等者。上説身根淨。今説耳根淨。乃至廣説六根清淨也如法華説者。亦指法師功徳品也
經云以阿字門(乃至)煩惱及隨也者。光云。以下明阿字數息觀及功徳也。但牒經中能持誦之誦字。經本所無也(已上)文次第云。以阿字爲出入氣文(十二右)不生不滅門者。光云。不二義述曰。夫出入息者。出息故生即爲死。入息故死即爲生。故分段生死皆有息風。出入息之運動是生死之能。息風不斷故持一期之運。息風斷絶是名大滅。一出入息之間。小乘六十五刹那生滅。大乘經九百生滅。然此生死即阿字故悟不生不滅也。謂出息出身中歸大空。故云不滅也。入息引大空入身中爲事運動。是生也。此生即其性空而不生也。今即息風之生死證不生不滅實相。即事而眞其義(二十一之十一左)字及句并本尊者。●上人釋菩提心義。引當段文注釋云。字者●字也。句謂圓明也。本尊謂實相之身即大日也若如自在者等者。義釋作若如自入者等(九之十二)一物之毒者。義釋作一藥物之毒(同上)願囉惹等等者。密鈔八云。梵云囉闍。此名王也。等者等於臣庶也(二十二右)自身想持商佉等者。光云。
此釋經授與鉢頭摩華自持商佉而互相觀即生歡喜也。故和上言。●字作波身者。因縁之法終歸本不生故。是他敬愛自(●字本不生也)也。●●者。佛之權智説法之標開導之義。●●(蓮花也)者。彼心本淨又大悲愛憐之徳也祕説者若欲等者。文次第曰。祕説阿字文(十二右)大疏鈔三云。私思。想自身作●字者。●字是諸法本不生亦無垢清淨菩提心也。又想心作●字者。可得其果只只可得哉。心有蓮華手在商伽者。本不生心即●字門。蓮花者表●字心無垢義。兼示因縁合會出現不思議。手者萬事方便用。商佉亦是佛權智説法之用。總思。我身心本來不生無垢清淨。彼身心亦如是。能所既平等。平等故無礙礙。無礙礙故一切増益。一切息災。一切降伏(此祕密之中極祕密耳已上)私云。最珍鈔云。問。想訶字作彼身云心何。答。訶字因不可得故有歸伏義歟(已上)謂上煩惱及隨也等者。密鈔八云。疏謂上煩惱等者。謂諸微細煩惱名上煩惱。故起信鈔云。勝品名上。以恒行故。陵上名上。惱十地上人故。對於下乘非煩惱故。此是最難伏處。今以阿訶之字而能伏之。或上所説三毒煩惱也(二十三右)私云。十四本并七本無及隨二字。十本同今疏也
佛又告金剛手(乃至)此義正也者。光云。以下明六大無礙法性也。但牒經中佛又告。
當經本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觀一切大會告執金剛祕密主言也
一爛脱
(一)謂上煩惱及隨也(三)佛又告○不可備言也(三)四界攝持○一切施與也(十)等引神通○(非等至也)(二)時毘盧遮那佛○親一切與者(四)舞是戲也○佛亦如是(八)然非四界故云成壞也(七)廣大成壞○不異法界故也(六)猶所作不實○皆作此舞也(九)親一切與○此義正也
私云。第一科上商佉等文之釋也。第二科總牒爾時已下經文。但語略引之也。第三科初別牒爾時毘盧遮那○業戲行舞之文。但未會文也。從佛心業已下是隨釋也。第四科釋第三科所牒經文也。第五科別牒廣演品類乃至無量衆生之文也。第六科釋汝當諦聽已下文也。第七科釋廣大成壞一句也。第八科重釋上句也。第九科釋一切親證句也。又第五科次言等引神通等者。此至下段可釋之也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而今出之以貽後裔
(一)謂上煩惱及隨也(三)佛又告金剛手○(故云廣大也)(五)亦見三乘○而令滿足(四)即是能現○不可見事也(六)乃至願求○一切施也(十七)等引神通○(非等至也)(二)時毘盧遮那佛○(已如上解)(七)金剛手○隨縁生滅(九)此興廢隨縁○故云成壞也(八)廣大成壞(十)此成即是○此義正也(十二)言先作眞實相者○眞實相也(十一)如是次第住者○阿字也(十三)經云如先○觀阿字(十五)令作深黄色○令人悦意(十四)在於自己○即是廣也(十六)於字外○三摩呬多地故(十八)若觀如是○金剛句眞言義(二十)此五字○請佛廣説(十九)本經三千五百偈説此五字義也
佛又告金剛手等者。私云。如來意者識大也。四界者四大也。等虚空者空大也。謂識大具五大以爲其體。而普現色身也。故次下云。然非四界之色所作。隨佛心意而生(三十一左)又見謂世間等者。十四卷本無又字。十卷本同今。而二本共非注文也亦見三乘者。十卷本無見字。是釋經出生切聲聞等文也三摩呬多是等引義等者。唯識論述記第六(本上)云。雜集論中遮有漏五識能入三摩呬多等引之定。不遮三摩地等持定也。謂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作意專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謂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爲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爲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謂在定位身心平等。由前加行入定之時。定勢力制伏沈掉。名之爲等。此等引生在定分位。此在定位定數。從前加行得名。名爲等引。等能引故。其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名爲等持。故通定·散。其等至者亦有二義。一云。至等謂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爲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爲等至。此與等引大義少同。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鉢底。此云等至(二十五右)時毘盧遮等者。私云。已如上解者。指第一卷金剛手祕密主釋歟
親一切與者等者。密鈔八云。經云一切親證者。約自利果徳也。疏云親與者。利他行徳也。經·疏影互上下數有(二十三右)言先作眞實相(乃至)作大饒益也者。以下釋行者如次第等頌文也
一爛脱
(一)此義正也(三)言先作○眞實相也(二)如是次第住○阿字也(四)經云如先正思念已下如文
阿字自已作等者。私云。此章牒未會文而釋。今掲治定經文而示。則經云阿字爲自體。今云阿字自已作。釋云謂觀阿字等。經云并置大空點。今云并點作廣。釋云即是字上等。經云端嚴遍金色。今云一切黄極悦意。釋云令作深黄等。經云四角金剛標。今同。釋云於字外作等。經云於彼中思念一切處尊佛。今云中思念持誦諸佛一切處光字也。釋云於中置等。經云是諸正等覺説自眞實相。今云此等一切佛自實相説。釋云當知如是等也於字外作四角金剛等者。私云。四角金剛者。以三股金剛四方横作標欄之形。而於其中安●字也此即菩提心中等者。文次第云。心中所見實相佛文(十二右)密鈔八云。疏此即菩提心等者。謂行者轉此阿字作本尊之形。此即行者菩提心中所見實相之佛。實相之佛者。即是法界不思議縁起之佛。不同其餘妄想心數中之所見者。故云此即菩提心等(二十三左)作此成就者等者。
此釋修行不疑慮自實相生當得爲世間一切衆利樂四句也
經云謂廣大希有(乃至)而成佛乎者。以下釋具廣大希有等一十四句也。此章亦牒未會經。今掲已會文。而經·釋相配之。則經云具廣大希有住於如幻句。釋云猶如幻人等。
經云無始時宿植無智諸有迫行者成等引一切皆消除。釋云若能如是等。
經云若觀於彼心無上菩提心持眞言業故於淨非淨果應理常無染。釋云謂觀行者等。經云如蓮出淤泥。釋云譬如蓮花等。經云何況於自體得成人中尊。釋云如是行者等也若觀如是實相離苦。
此句上移上文云等引神通等令起○非等至也(三十二左)二十六而可讀之一爛脱(又有一傳更詳)
(一)即是無上大菩提心(三)若住斯觀○皆不能染也(二)經云當業○之業也(四)此果皆不能汚已下如文
復次時毘盧遮那(乃至)缺者大空也者。以下説五字祕密也。牒經亦是未會文也。義釋第九云。住佛此定而説金剛句眞言。●●●●●●●●。阿●尾(去引)●囉●吽(引)●欠●。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眞言句也(十五右)私云。降伏四魔金剛部也。解脱六趣蓮花部也。滿足一切智智佛部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具釋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名往見阿是行等者。密鈔八云。疏阿是行等者。此阿字經中注云。去急呼。將欲次第顯之。先彰其具體。所謂去聲急呼之●阿字也。言所謂本不生行也者。即去聲●阿字也。言傍二點是淨除義者。即前去聲阿字傍置二點。即涅槃點也。言以此義至一切苦者。謂以此去聲三昧能降伏四魔。以傍涅槃點除一切苦。即是去聲急呼阿字之義也(二十三左)私云。就此眞言有異説。御筆本云●●●●●。
惠果御筆●●●●●(已上)梵字胎藏軌云●●●●●(已上)攝大軌云阿尾羅吽欠(三之四左)聖觀音軌云惡(引)尾羅吽欠(三左)金剛頂經云●●●●●●●(光云。此即瑜伽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大悲胎藏八字首)味是縛義等者。私云。十本義釋作加上長畫。十四本作加上三昧長畫。是以●點加●字上成●形也。最珍鈔云。●點者災禍不可得也。縛災禍即無縛也。問。何不用言説字用縛字乎(已上)光云。鈔有問無答。今私答之曰。此五字門號滿足一切智智。即大日如來祕明。而五字悉是種子字也。故●與●其義惟同。然此●字或用縛●。或用言説●。而究其意。則如四妄言説。是生死繋縛之根本。故淨名説文字性離即是解脱。當知言説即縛。況今以阿字門釋降伏四魔名。以味字門釋解脱六趣名。疏家巧釋經宗深旨。留意思之訶義如上等者。十四本云。吽義如上已説之(十五左)私云。訶字義第七卷釋之乎。
吽字義第十卷聖觀音眞言下釋之也佉義上亦有解處者。又指第七卷等虚空不可得釋也而三解脱者。義釋作而得三解脱(十五左)一爛脱
(一)而三解脱(三)而住大空(二)欠者大空也(四)佛説此眞言已下如文
佛説此眞言時(乃至)説此五字義也者。以下明念誦方軌也。牒經亦是未會文也開敷眼等者。此指上文四處流出下開敷眼釋也一切一切智等者。十四本云。一切一切智即諸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也(十五左)十本云。一切一切智者也。所謂諸如來也(已上)私云。此釋經一切薩婆若句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上一切所知。下一切能知。能·所共無量故。再云一切一切智也
一爛脱
(一)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也(四)一切即於此中○一切願也(二)言財富一切諸佛○聲聞害者(五)此歎聲聞之徳○種種神通者(三)財富即是○眞言之門(六)上從諸佛下及聲聞已下如文
私云。第一科注文。第二科未會經文。
一切諸佛菩薩(治本云此諸佛菩薩)財富救世者(治本云救世諸庫藏)此一切佛(治本云由是一切佛)菩薩救世者(治本同之)縁覺(治本云及與因縁覺)聲聞害(治本云聲聞害煩惱)第三科即解釋上所牒之文。治定經云此諸佛菩薩救世諸庫藏。釋云財富即是等也。第四科重釋救世諸庫藏。一切謂諸義也。故經云救世諸庫藏。釋云一切即於此中等也。第五科此釋上四句終句。
經云由是一切佛菩薩救世者及與因縁覺聲聞害煩惱。釋云此歎聲聞等也。第六科釋能遍所行地等二句也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以授後生(又有一傳更詳)
(一)能滿一切願也(三)言財富一切諸佛○起種種神通者(二)財富即是○眞言之門(四)上從諸佛已下如文
一切即於此中梵音等者。義釋第九云。一切財富也。此梵音云意云。無所不具也。是府庫義也(十六右)此歎聲聞之徳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文列佛菩薩縁覺聲聞。何釋此歎聲聞之徳乎。答。經自勝至劣次第列之。釋約其終歎聲聞徳云歟。擧劣顯勝(已上)如偈云尋地山林等者。倶舍論第十八光記云。過去有佛號曰底沙○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陀讃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生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是讃已便越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解讃頌云。天地總擧。謂天上地中。此界謂此三千大千世界。多聞室謂毘沙門天宮。此天敬信名流十方。故曰多聞。逝宮謂梵王宮○天處謂除多聞室及逝宮。所餘天處。十方無謂不但此三千大千世界中無。餘十方世界中亦無。遍求無等。乃至云丈夫牛王大沙門。我今尋地尋山尋林。遍無與我世尊等者(二十右至二十一右)言彼得無上智等者。治定經云。彼得無上智。正覺無上智。是故願廣説。此教諸方便。私云。非但神通等釋上二句也。先讃已後等釋下二句也
一爛脱
(一)五字次第廣説也(三)及布想等○名爲教也(二)請自説此○演説之也(四)若佛廣説此法已下如文
私云。第二科治定經云是故願廣説此教諸方便。釋云請自説此等也。第三科經云及與布想等種種衆事業。今出未會文而釋云所不言此更等也。第四科經云諸志求大乘無上眞言行見法安住者當得歡喜住。亦引未會文而釋云若已見者等也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即爲後學今出之耳(一)重言之也(三)先讃已後請○次第廣説也
(六)及布想等○廣爲宣説也(五)種種門中○名爲教也(二)請自説此○演説之也(四)若佛廣説此法(七)諸行大乘○請佛廣説(八)三摩醯多已下如文
本經有三千五百偈等者。文次第云。
本經有三千五百偈字義文(十二右)義釋文全同之。私云。此有二義。一云。今此七軸梵本即有三千餘頌。雖是説此五字義也。一云。三千五百者。非指今略經之梵本。直指大本。謂十萬偈之中有三千五百頌。具説此五字義。今略而翻傳耳
三摩醯多正譯(乃至)金輪中觀故也。光云。以下明五字成就法則中。先釋阿字門也。
但此章牒經亦是未會之文也三摩醯多等者。文次第云。三摩醯多文(十二右)私云。
經云説如是偈已大日世尊言普皆應諦聽一心住等引。然今正釋一心住等引句也
一爛脱
(一)住一心境而聽也(四)欲作此金剛○能勝致此也(二)于時大金剛○加持下身者(五)爲欲説阿字○字第一(三)加持者今爲○皆作純金剛也(七)此有内外○方標欄者也(六)名大因陀羅○名金剛輪也(八)於此座中已下如文
私云。第二科當已會經大金剛地際等二句也。第三科即釋上所牒文也。第四科釋爲説此法故等二句。即可引牒之也。第五科當已會經最勝阿字句一句。即釋之也。第六科即釋大因陀羅輪一句也。第七科此釋當知内外等二句也。第八科當已會經中思惟一切説名瑜伽座二句。此是修行等以下即隨釋也
又説爛脱
(一)于時大金剛○作純金剛也(三)此有内外○方標欄者也(二)名大因陀羅○名金剛輪也(四)於此座中已下如文
如佛初欲成道時等者。密鈔八云。疏如佛初欲成道等者。按西域記。菩提樹垣正中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倶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賢劫千佛座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爲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搖。是故如來將證正覺。歴此四隅。地皆傾動。後至此處。安靜不傾。若不以金剛爲座。則無地堪發金剛之定。今欲降魔成道。必居於此。故賢劫千佛皆就此焉。今即同彼。故曰如佛初欲成道等(二十四右)私云。從地盡地際者。義釋第九云。于時大金剛爲地際(從地盡地際也)地際加持下身。爲欲説阿字(意云。此字最勝也)第一加持者等(十七右)今疏文字少有相違。更可考之此有内外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地輪自身臍以下歟。又可取依報國土歟。答。此有内外云云。内自身下分。外即金剛壇也(已上)方標欄者者。謂以三股金剛四方圍遶之也大因陀羅者等者。第二十云。梵名摩訶因陀羅○又則金剛輪別名也(四右)文次第云。金剛中極剛者。破金剛文(十二左)私云。如此紫磨金色等者。
義釋九作如紫磨金色(十七左)右初釋阿字爲座等者。此結釋無點●字義也次説長聲等者。即釋行點●字義也此是阿等者。當已會經阿字第一命。義釋第九云。次説長聲之阿字。此字是第一命根也。以能治諸事故云命也(十七左)此是能攝召句等者。此釋是爲引攝句一句也。義釋第九云。此是能攝召句也。若想此字。能攝召一切内外之法。攝召長聲即是行也。若觸阿引字。即一切佛行。故云攝召(十七左)文次第云。釋攝召義文(十二左)私云。若據此釋。則宜讀爛脱
(一)若想此字能(三)攝召長阿○云攝召也(二)攝召一切内外之法(四)攝召是攝令屬已已下如文滿足一切之行者。義釋九作一切之願(十八右)次説暗字等者。即釋常安大空點能攝授諸果二句也。私云。已上説●●●三字也。問。何不説第四●字乎。答。今布字觀就上●●●●●五字眞言一一作之。然是於第一●字中。開●●●三字。以成四字具足之義。誠甚深祕傳。可思之皆能滅除。義釋作皆能攝除亦悉能除。義釋作亦悉能攝又能除者。義釋作又能攝者
即能救之。義釋作即能攝之若持誦者等者。此釋行者於一月等四句。即説六月成就法也金剛惠印者。五股印也四合堅固等者。大疏鈔三云。次四合堅固云云。是四住地也。何者。上已擧無明一故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四合者。若譬説者。此四方也。若法説者。即四住地也。或迷四●之迷心也得不動堅固等者。經云得不動堅固天修羅莫壞。釋云謂天人等也。經云乃至隨自意増益事成就。釋云凡一切増益事等也。
經云行者一切常曼荼羅中作金色光明身上持髮髻冠正覺住三昧名大金剛句。
釋云若欲作此増益法時等也以髻爲冠此即是大因陀羅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以髻爲冠大因陀羅云意何。答。得菩提之相即堅固之義也(已上)經云金剛蓮華等者。以下釋金剛蓮華刀素鵞及金地眞陀末尼寶是等衆器物四句也。私云。諸所成就之物皆於此金剛輪而作之也而加持等者。義釋第九云。
置於壇中而復依法求上中下成就(十九右)亦如上説者。此指上文(二十二左)初夜煖生等事也但以自在等者。義釋第九云。
但以自想作佛身(十九右)是直於自身作佛頂觀歟蓮華者等者。義釋第九云。若欲成就蓮華者。以金作八葉蓮花(十九右)刀者等者。義釋作刀劔者若成即以乘此者。義釋作若成乘之於成就外財等者。義釋作若成就外財之中謂於金輪中觀者。即釋觀大因陀羅等二句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九(畢)
此卷之中頗補所闕。是謀令法久住而已。寶永第三初冬五蓂。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二卷(釋經三悉地出現品)
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光云。此中牒經皆未會也
復次凡加持法(乃至)黄色相應也者。光云。有謂。上來説●●●三字相。自下説●字義也
復次凡加持法等者。此釋今説攝持法句也。義釋第九云。復次凡攝持法。如前云攝風等作七點等(十九左)私云。此説五大布字之中。今於阿字門下。別明攝持諸障之作法也。當品次上説●字云是爲引攝句亦説●字云能攝授諸果。是故今別明攝持法也(已上)光云。如有解。此攝持法即説●字。攝持者謂息障義也。傍有二點。則淨除故。字義名云遠離義也。但經文無●字。比來次第分明顯了故也如前云等者。指上息障品也一切一境等者。即釋一切一心聽句也住心而體。義釋作住心而聽。今言體者體達義也。言異意同作此法等者。
此釋行者一縁想八峯彌盧山上觀妙蓮華立金剛智印四句也想蓮華等者。般若寺疏鈔第三云。經云。上觀妙蓮華立金剛智印云云。此道場建立之時。結五股印爲大蓮華王莖也。可見及是惡也(已上)八角須彌山上觀八葉蓮華。蓮華八葉各在一峰上。華臺上置三古杵也。問。第十一釋金剛蓮華等句。云若成就金剛法五股純金作之云云。今何置三股乎。答。上成就金剛法故用五股。今成蓮華法故用三股歟。或鈔云。以三杵配三部。則三古杵當蓮華部(已上)光云。此問問答未獲經疏意故設之。最可差歎。如上成就金剛法。是明事法所成就物也。今明。攝持作法則是理觀能成就物也。非啻是能·所異。而其所用各別。豈其及于問答決斷之耶經云置彼頂等者。釋而用置其頂安住不傾動二句也向上此上等者。釋瑜伽者於上字門威焔光二句也
一爛脱
(一)其股向上(三)經云置彼頂是杵上頭也(二)向上此上○皆令攝除也(四)如是攝彼以下如文
又成就藥法等者。此釋百轉所持藥等四句也。此攝持法具有一箇行儀次第法則。別修之。然今所出即彼道場觀等法也。其成就藥法等別説之。是如鎭壇法等也(已上)光云。不二曰。藥種調用如醫家術。於此所不釋之。故云具有次第等。此中少分示加持方便故云今此中等(義述二十一本之二右)今案文勢。則不二解最足用也作藥加法者。作藥加持法也。
謂誦●字加持藥一百八遍也凡言百者等者。百者是圓滿義表萬徳也。八者八葉也。凡八葉者四方四隅也。是根本滿數也。故以百八即盡本末滿數。常云百八煩惱·百八三昧等。皆此義也皆加八遍也者。
義釋也字上有爲百八遍四字也誦已自證飮者。彼藥物等加持之已有成就相。即自飮之。或令他人與令之也
次明縛字門(乃至)故云等也者。以下明嚩字門持誦相也。大疏鈔三云。次●字觀也(已上)即經云佛子應復聽第一嚩字門。今釋言次明縛字門等也即是上縛字者。義釋作即是上尾字。上來就滿足一切智智明作五字嚴身觀之中。次上於第一●字中開●●●三字而觀之畢。今即第二●字觀也。其想法等者。此釋雪乳商佉色等四句也想此字者。義釋作想此●字。問。●字是第二字門也。何故經云第一嚩字門乎。答。最珍鈔云。除點字體云第一歟(已上)意曰。●字可有●●●等故。無點字云第一歟。今謂。五字門第一義諦眞實常住法性。故云第一也。
例如下●字釋云於除障中最爲第一眞實法也成就已等者。此釋甚深寂然定等二句也其佛本尊等者。一切息災部本尊也。謂三部中佛部尊等。皆作寂然入定貎也彼曼荼羅等者。釋如是曼荼羅等六句也九重月輪者。破地獄儀軌云。九重月輪表八葉九尊(七右)又云。三識者。一阿波陀那識即六識。二阿陀那識即七識。三阿梨耶識即八識也云云(光云已上引天台維摩疏)今第四加阿摩羅無垢識。當爲第九重心月輪義也(同上)心目(心覺)云。九重月輪事。攝大儀軌下云(六月成就法第二月)嚴正水輪中。輪圍成九重(已上)四十帖(長宴)第十六云。問。九重月輪何第九識乎。答。餘八識以第九爲本。第九上所有也。故中心是第九也。故中心安●字。觀法界理也(現本第五之十二右)又云。九重月輪者。如圓珠如圓室在心上也。而有九重之月輪。中心少·最外大也○又一説云。九重者。非有九月輪。彼如王宮名爲九重宮。今心月輪亦是心王所居宮也。故云九重也(同十一右)記問八張(智證)云。九重月輪其表可尋(已上)如霏微白雲霧等者。貞觀寺胎藏次第上(梵字)云。同體大悲中能生於尾字想智。於齊位白色相圓明。如月光九重在於輕霧中(已上)牛乳珠鬘等者。釋淨乳猶珠鬘等四句也如上者。此指上世間成就品念誦之時眞言文字如珠鬘等釋文也流水者。釋珠鬘句。是相似物故也連滯者。義釋作連渧或自等者。謂或自行。或爲施主修行之也灌之一切者。義釋作灌之時一切等或想如月等者。釋水精等三句也此嚩字等者。大疏鈔三云。次下云。此●字名爲風水○曼荼羅也(已上)義釋第九云。名爲風水曼荼羅也(二十一右)私云。就風水本有種種義。或●水具足五輪義等。可思之
一爛脱
(一)注之皆除(三)一切扇底迦○而現種種也(二)從月輪霧聚○故云等也(四)次説羅字除障已下如文
又説云
(一)皆此中作也(三)牛乳珠鬘同者○而現種種也(二)從月輪○悉能除也(四)免離謂脱此苦患也以下如文
□(金剛地黄)等者。十四本云。
□(金剛也地也黄)○(悲也水也白也)△(彗也火也赤也)●(神通也風也黒色也九之二十一)七卷本與今疏同也。今疏四輪下地字可作也歟。更可勘證本也。或義云。地言體義也空無定形等者。密鈔第八云。疏空無定形等者。此中所出四角者即阿字地輪。圓環者即嚩字水輪。三角者即囉字火輪。半月者即訶字風輪。更有第五欠字虚空輪。爲無決定之形而現種種。種種者四輪不一曰種種也(二十四左)從月輪等者。此釋行者心思惟等二句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月輪霧聚者。大師釋云。霧是水。水即大悲。故知霧中有月表大悲有智也。以霧聚性也。霧是水。水月輪故此悉能除也。十四本作此患能除也免離。再治本作出離如是繋縁等者。此釋如是於圓壇等二句也蘇乳珠鬘等者。釋乳酪生熟酥等四句也。義釋第九云。成就蘇乳并珠鬘。及藕絲水精。或水或酪。如是等物(二十一右)大疏鈔三云。意觀此曼荼羅時。此等相應物中一隨所樂執之言也(已上)私云。水精等者。水精指經頗胝迦歟次上云水精與月光故。水指經水字也。今謂。或水者只用清水而作加持歟或求長壽等者。釋當得無量壽等二句也。●字水大有生物用故得長壽也。皆息災義也或云最上者等者。釋一切患除息天人咸恭敬二句也。除息者息災。息災上品悉地故云最上歟。又謂。
今指天人即表最上爾乃未會經云最上咸恭敬歟。凡一切愛中天人所恭敬。是最上敬愛也。或説。欲界天人成愛敬也(已上)光云。經言天人者。此天上人間。而非但言天上況只指欲界天乎或求聞持等者。此釋多聞成總持等四句也聞持者。謂聽受他説憶持不忘也聰明者。謂自常明了也智慧者。謂觀解成就之智也。此如次聞·思·修三慧乎
若此嚩字等者。此釋是名寂災者等四句也。十四本云。若此縛字上安點。●鍐字。
亦能攝除病患等事(二十一右)經文言第一攝持相者。此與上言第一嚩字。其意同也問。此●字加點。有何起盡乎。答。空點自在義也。謂空無所不至故。具速疾成就之徳也
故云等也者。經文無等字。是名寂災者者字可有等義歟。可尋之(已上)光云。此義鑿矣。只是未會之文。不可與今經會釋之。又今此章經文有亂
(一)吉祥漫荼羅(三)第一攝持相(二)安以大空點(四)囉字勝眞實
次説囉字(乃至)佛道因縁故者。以下説囉字門持誦相也。大疏鈔三云。次●字觀也(已上)即經云囉字勝眞實等。今釋云次説囉字等也赤中之赤等者。密鈔第八云。疏赤中之赤等者。世間之火熾焔極赤。此又過之。乃至燒中之燒義同。故云赤中之赤等。又釋。世間之火若燒物已。但爲灰燼。此囉字智火燒煩惱已。則能隨生諸善功徳。由是故云燒中之燒等(二十四左)私云。世間火赤色。只是熾盛之色。今此赤色法性猛利赤也。故赤色中眞實赤色也。餘二亦然也。赤色。火形也燒用也。法性三角鋭利形也。法性燒盡斷惑徳也。如次·顯·形·表三色也。亦如次相·體·用也(已上)光云。世間説有主·從二火。而今合爲一有爲火。以對出世無爲火大。即言火中之火。餘二句亦然也此字門所作等者。私云。不動住火生三昧之尊故。今先擧之。而一切與降伏相應之尊。皆可通用之也能作三品等者。私云。三品者。息災·増益·降伏三種法也。但就不動。通途修息災·降伏二法。而今加修増益也其法先如上等者。釋瑜祇善修者等四句也(已上)光云。三角漫荼羅者。謂三角形火輪即是曼荼羅(壇也)也又悦意是等者。私云。心者胸也。上釋悦意只是可愛之義。今直指心故云祕語也。經文悦意意字心異名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祕語者。火大心藏形故。當心作之。言悦意也經彤赤者。光云。彤徒冬切。説文彤丹飾也(小補平冬)周匝作於等者。此釋寂然周焔鬘等四句也烈火者。玉篇云。烈力折切。火猛也熱也(已上)作寂然之像者。私云。此不動尊降伏三昧而兼息災。息災即寂然入定之形。故云爾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章意曰。前●字轉成尊形。後尊心上觀●字。此人法互爲能住所住之義也次此成就等者。釋智者如瑜伽等二句也指此三角壇者。
經文以此此言指次上三角火壇也言釳羅是執等者。此釋日曜諸眷屬等二句也。第七云。蘖哩訶者。亦是此別名。經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云著衰。皆是蘖哩訶鬼所作。以著人不相離故以爲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終始相隨故。梵語名蘖哩訶。翻爲九執。正相會一處。天竺暦名正著時。此執持義(十七左)私云。八曜者。九曜之中日曜爲主。自餘八曜爲眷屬也。又義云。八字可作九歟。可勘證本同在東南隅者。此指火輪壇所在也。謂於四重曼荼羅中。此火天等部類皆在東南隅也。或鈔(最珍)云。問。日等諸執及水天等云云。準此文。日天即日曜也。火曜非火天歟。答。爾也。或云。有二釋。義釋第四末云。當住瑜伽。以火天種子轉作火尊。在三角壇中。如下品所示。十二火尊隨取其一事業相應等(文)義釋第十末云。若世間火天作梵天形。今内法火作三摩地形(文)問。義準。有二十八宿及十二宮等。與月水同位云云。何必月水同位乎。又水天水曜同異何。答。二十八宿皆月天宿。直十二宮即月天之躔也。故知八曜者日天眷屬。二十八宿十二宮者月天眷屬也。月水者月天水神云事也。非指水曜歟。但又水曜一云意不可遮之(已上或鈔)
一爛脱
(一)須火用作之(三)或轉火令冷○調伏也(二)義準二十八宿○同位(四)此中攝伏以下如文
又説
(一)作法大同也(三)謂須火用○柔順調伏也(二)義準二十八宿○同位(四)此中攝伏已下如文
然祕之意等者。十四本云。然云祕意。是作日智火也(九之二十二右)光云。故和上言。日是智慧火光也。故日即大日也。故今取日曜也攝取者等者。此釋攝取發怨對句也義準二十八宿等者。私云。今●字曼荼羅日曜等九執。并火天同位作法。大悲曼荼中。倶在東南隅火方作之故也。是故以義釋知。二十八宿十二宮等及月天。與水天同位。
此義雖非當段所用因釋之也而得自在人也等者。義釋作而得自在也(九之二十二)及發怨者等者。密鈔八云。言及發怨等者。謂他人於自發起怨者。作此火用之時。能令自他倶得成益。自益謂不爲他所惱害。他害謂令彼善調得作佛道因縁故也(二十五右)私云。此釋非無難乎。今疏文言攝取者○及發怨者等者。此攝取發怨對之訓。而攝取與發怨對二意也。故有及字。亦注云發彼怨等。即攝取亦作一種調伏法。云能令自他倶得成也。是即攝取惡人攝受也。及發怨對折伏也。問。此中自他者是何乎。答。自者内心煩惱也。他者外龍池等也。今於此自他内外之法。而倶起析伏。云能令自他倶得成也。次上攝取之言已有内外二釋。是亦自他倶攝取之意也。又義云。攝取如前。發怨者降伏也。發怨即怨家等怨念。對治之也。令自他等者。或爲自修降伏。或爲他亦修之等也。此中三毒及龍池等。亦於爲自他所降伏。而作内外也。理趣釋云。彼人三毒及隨煩惱悉皆散滅(下之三右)彼一切作等者。釋是等所應作皆於智火輪二句也。問。當段經別説●字。疏何無此釋乎。答。觀不動明王尊形。即●字義也。●字自在成辨義。是與尊形事業威儀相應故。又古本云。中觀●字。字成已。
轉作不動明王(已上)印行本作囉字也更考證本
訶字第一(乃至)而復空故也者。以下明訶字門成就法也。大疏鈔三云。次●字觀也(已上)増益萬物等者。私云。或鈔(最珍)云。問。風曼荼羅増益法歟。降伏歟。答。風性増益萬物故。專増益法也。又現風輪尊降衆魔故與降伏相應也(已上)風生者等者。此釋風輪之所生句也亦是生此諸事等者。即上一切風用之事從壇生也。亦諸非用種種事業同成之也
一爛脱
(一)亦是生此諸事也(三)萬物能消耗○亦爾也(二)謂因業等○因業等事也(四)其法先想本尊(八)於其額上連肩作半月形(十二)於中安含字○作身也(九)其半月(五)有大威徳威光之像(七)黒焔遍出於外(十一)作風吹動之?幟(六)惡謂其像作極忿怒形也(十)云此但是○深青色(即黒類也)(十三)若作此成就以下如文
又説
(一)亦是生此諸事也(三)萬物能消耗○亦爾也(二)謂因業等○因業等事也(四)其法先想○(即黒類也)(六)若作此成○義利也(五)次成就○皆得成也(七)謂昇虚空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今爲後生出之(又有一傳更詳)」
(一)亦是生此諸事也(三)萬物能消耗○亦爾也(二)謂因業等○皆得自在(四)若上安點○先想本尊(八)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十一)於中安含字○作自身也(九)其半月(五)有大威徳威光之像(七)黒焔遍出於外(十)作風吹動之?幟
(六)惡謂其像○(即黒類也)(十三)若作此成就已下如文
萬物能消耗等者。釋彼一切摧壞等二句也謂因業等等者。釋及與因業果等二句也其法先想等者。釋今説彼色像句也於其額上等者。釋智者觀眉間等二句也於中安含字等者。釋而於彼中想等二句也
有大威徳等者。釋深玄大威徳句也黒焔遍出於外者。釋焔鬘普周遍等二句也作風吹動等者。釋吹動幢幡相句也惡謂其像等者。釋示現暴怒形句也
風輪之尊等者。智證●字門云○此尊多乘牛。左目覆半。是有所表。與阿囉矩是同體也。正爲大日化身。降一切魔故現此身也。又一切佛之化身也。
羂者三匝(赤色)以手押膝上○尊色青黒頂有蓮華○刀上令有二重之輪。莫著刀(已上)私云。或鈔(最珍)云。問。風輪尊者何尊乎。形像云何。已降魔軍。何非降三世云乎。答。大日化身。別有風輪尊也。何降三世乎。問。風天歟如何。答云云。祕藏記云。西北方風天赤黒色持幢幡(下之二十一)今經云。深青半月輪吹動幢幡相(已上)若爾。風輪者風天歟若作此成就等者。釋住彼曼荼羅等四句也下所列物者。私云。所圖那羅等物歟即能此現身等者。釋不捨於此身等六句也神足變化等者。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云。善現。云何名四神足。
欲三摩地斷行成就○勤三摩地斷行成就○心三摩地斷行就○觀三摩地斷行成就○(十五左)私云。四神足者。亦云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也。圓覺經略疏上云。四神足者。欲·勤·心·觀。欲謂樂欲。勤謂無間。心謂定也。專一境性。觀謂慧也。内自揀擇。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爲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現本二之二十三)
法界次第中云。辨十四變化者。上所明觀禪正體雖備。未辨其功用。今欲學六通之用。必須先修變化心也。通言變化者能使無而欻有。有而欻無故。名爲變化也。
一初禪二變化○二禪三變化○三禪四變化○四禪五變化○(九左)下云念者等者。此釋住此一心壇等二句也。私云。下者。當品次下細説五字觀中。●字門章云觸心而念持(已上)指彼句也此五字等者。今五字門觀也
亦可等者。上偏説運心觀。今亦以事法而加運心也
一爛脱
(一)想白乳流滿中(三)昔佛坐○伏彼軍也(二)大名稱即彼降魔者也(四)次即因訶字門已下如文(光云故和上言此亂未必爾)
昔佛坐道樹下等者。釋菩薩大名稱等三句也次問因訶字門等者。釋諸因不可得等五句也。私云。或云。次即等十字是爛脱。可安下大徳世尊等上也。或云。非是爛脱。可直讀之。謂訶字因不可得故。空大即是欠字義也如是觀時等者。大疏鈔三云。其三無性故者。相·性·勝義三歟何。答。不爾。即經云。因無性無果如此業不生云云。因果業也(已上)私云。今經彼三無性者。此指因業果三法。而非言相性等三無性也以此因等等者。大疏鈔三云。言●字因不可得。以此因不可得觀坐道樹下降伏魔軍也。故經菩薩大名稱乃至諸法因不得等云云等者。諸質礙物也。下文可見也(已上)私云。質礙物者。次下風輪章釋之也空而復空等者。密鈔八云。疏空而復空者。上之空字即是訶字之空。謂訶是因義。由有因故即能造業招果。以入阿字門故。因業果三事皆寂。猶如虚空又此訶字轉入佉字。佉字本體是空義故。
或但拂前空相故云空而復空也(二十五右)大徳世尊(乃至)名持明仙也者。以下説佉字門成就法也。大疏鈔三云。次●字門觀(已上)光云。此章有師傳亂脱。故今出之以貽後裔
(一)謂説虚空色也(三)若於上○即大空也(五)若欲成就○不可具言(二)其漫荼羅○色相也
(四)慧刀印○而作成就也(八)若作刀用鑌鐵作(七)索用線或藕絲作(六)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九)利處在下已下如文
謂説虚空色也者。光云。此釋大徳正遍知等二句也。故和上言。此處殊擧佛號。則虚空無色形諸教共所許也。而今説空形色。是佛語中雜解難信。故專此中云佛説也若於上等者。釋佉字及空點等二句也名爲尊者。謂大空門尊名尊者。此尊未分明。是尊勝佛頂虚空眼等歟。大慧刀印名尊勝空印。
然今經文云兼持慧刀印(已上)應知尊勝佛頂歟尊中之尊者或鈔(最珍)云。欠字門説尊勝者。只爲尊也。加大空點。則尊中之尊也。悉曇字記。仰月嚴字也。加二點。尊中之尊也(已上)成就一切器物等者。釋法輪及羅索等四句也。虚空無相而具一切相。故通成諸物也其名種無量者。義釋作名種種無量(九之二十四)空現種種等者。義釋作答容現種種色相也(同上)慧刀印共作等者。釋兼持慧刀印等二句也。或鈔(最珍)云。問。刀印唯欠字門印歟。前四字門何不説印相乎。答。刀印者大慧刀欠字印也。前四字印今文不委歟(已上)那羅遮等者。私云。此梵語無翻名。可勘之沒蘖藍亦爾也。不空羂索經(二十二之十四右)所謂鎚沒誐羅與今同歟。此類甚多。或乘之能飛虚空。或建之能雨衆寶等也經朅伽者。刀梵名也如上等者。此明諸器所用之功能也
次更細説(乃至)離諸過患也者。大疏鈔三云。已上五字略觀義畢。次五字細觀義(已上)光云。故和上言。阿嚩囉訶佉五字各具五點。今細説者。二十五字各具二十五字故。重重無盡微細甚深。即金剛界微細會等是也若住此理等者。光云。不二義述曰。若住等者。初總明此法功能。是故等者別明法則(二十二本之十左)
是故佛觀大衆等者。此述經文意。即當治定經爾時毘盧遮那等也是眞言菩薩等者。此當若於眞言門等六句也。問。上下二段經文全無寛狹。何指當段云細説乎。答。凡此段五字觀正説六月成就法也。故上説五字中。於第五欠字門示五六兩月觀。今具説六月法。但説四字不説欠字。而其外於●字觀次合經二字。一●●合。二●●合。三●●合也。蓋具説此六月法故云細説也。合觀者。五大互具輪圓具足義也。尋云。今六月法與下持明禁戒品説同異如何。答。建立雖異。旨趣維同。彼品初四箇月。如次四字次第觀之第五月●●合觀。第六月●●合觀也。此是合觀亦互具義即空輪義。豈其非一致乎體本體不生。十四本作體本不生(九之二十四)一切法者。不住一相義也。此中無住即是住一切法也麁妙等同等者。經第五(持明禁戒品)云。常修無著行等礫石衆寶(已上)第十七云。等瓦礫諸寶者。謂自得一切法自在亦利衆生。離於是法非法等種種差別之見。心無所住也。由無住故。等於麁惡及珍妙之寶。心無増減也。爾時行者觀五逆闡提與如來功徳等無有異不生増減。何況餘耶。若一庄觀於一切煩惱惡業與如來功徳。不生取捨。況瓦礫之與金寶耶(九右)猶善住平等觀等者。此釋遠離衆罪業等二句也
若如是者等者。此釋當得倶清淨等四句也。大疏鈔三云。意善住平等觀故。一切三毒罪業悉離別。如是者當得淨心(已上)又云。其色黄金色金色。是不動不怖安住眞際義也。地大(已上)私云。此説第一●字門也即同諸佛等者。光云。不二義述曰。明同諸佛。謂牟尼者翻寂默。即寂意默身·口。三業牟尼諸佛道同也。牟尼者相應阿字故也。此法佛佛道同。過去得牟尼人過去佛。現·未以如爾。若行者體阿字牟尼。即佛故云即同等(二十二本之十一右)
次明嚩字門(乃至)決定信不疑也者。以下明嚩字門觀也次明嚩字門等者。釋復次於縛字等四句。是先説功能也解諸法則等者。私云。或鈔(最珍)云。問。●字門殊有眞言次第法則。意云何。答。●字門爲所依地。出●字水輪攝持之用。解次第法則也(已上)私云。此義其未必理盡歟。今謂。●字言説説法等義故。解法則次第歟。三種悉地儀軌(十六左)●字爲西方。西方法部也。理趣釋云。
蓮華部亦名法部(下之五左)故今於●字門示法則也。又義云。若能與此相應等二句。即當經行者依瑜伽等二句。未會文也。即是等注正是釋也。此二句總可通五字觀。五字觀共有法則次第觀行故。但文在當段故作此釋也(已上)光云。三義之中。第一義鑿。如第三義。其意雖通。而文未爾。其第二義最契文旨。何者。經云。復次於縛字行者依瑜伽。
解作業儀式(已上)此意殊依縛字觀門成就而解法則。所謂縛字智水種子。譬如澄水能照萬象。今此縛字成就之人亦能解一切法則也先當如上等者。釋内身救世者等四句。以下正説修觀相也内外皆淨等者。私云。内外者。正報爲内。依報爲外也。經云。
從此内充溢遍滿於大地(已上)一切見者即同佛身者。謂一切見聞觸知諸境界等皆悉同佛體也又從其身等者。此釋當生決定意等四句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曰。水能有赴下地功故。從法界本有峯流下自身。故云充滿其身。又非唯自身。廣遍法界衆生同等。故云遍於等(二十二本之十二)又更流注等者。釋從此内充溢等四句也(已上)光云。不二義述曰。謂●字者大毘盧遮那。●字成佛也。一切衆生心華臺一切智智。皆●字所作。此華臺本是本地大日法身住所也。然則一切衆生皆是毘盧遮那之本等智身。無有差別相。色身一相故云滿於大地。大地者●字身也(二十二本之十二)
能令或飮等者。釋諸有飮用者等四句也
有能是此水等者。義釋九作能令此水現同甘露(二十五右)或顯或祕者。謂内心大悲云祕。外相水性云顯也。顯祕釋中各有五乘益。五乘益中。四種三昧出世。人天三昧世間。故云皆有世·出世也無疑謂當生等者。一切皆決定句。未會經作一切皆無疑歟。再治本無此詞也
次明羅字門(乃至)攝伏一切也者。以下説羅字門觀也
一爛脱
(一)亦如前觀之(三)皆寂赫然光明如火輪(二)周匝有光(四)遍於内外已下如文
次明羅字門等者。釋思惟在等引等二句也皆寂赫然等者。此釋寂然而普照句也。
義釋九作出寂然之光明如火輪(二十五右)周匝有光者。釋周輪生焔光句也遍於内外等者。釋瑜祇光外轉句也(已上)光云。内外謂色(又依)心(又正)也。亦令此義釋作亦令如此(九之二十五)
漸次轉廣等者。釋而遍一切處句也能除一切等者。釋利世隨樂欲句也亦能作等者。釋行者起神通句也。密鈔八云。疏亦能作諸神變者。謂以●字置於足間。則能遊歩虚空。置於眼耳等門中。隨義作諸義利。名亦能作諸神變也(二十五左)次行者從臍等者。釋身上囉字門等八句也。私云。此●●二字合觀也從臍以上者。即指胸臆上也。經身上者心處心也臍中等者。義釋作次於臍中(九之二十五)
一爛脱
(一)而除寒熱等患(三)乃至八大熱地獄○而息滅之(二)八寒地獄○而息滅之也(四)次又下安已下如文
光云。此文次上尚有亂脱
(一)安嚩字(三)倶現神變(二)從囉生火從嚩生水(四)而除寒熱等患已下如前亂脱
次又下安囉字等者。釋囉字爲下身等四句也。私云。●●二字合觀也。下(第十七卷)持明禁戒品所明六月持誦之中。第五月地水合觀。第六月火風合觀也。此與今意同也。密鈔八云。疏又下安囉字等者。謂如前先於臍已上安置囉字。於囉字安於?幟。?幟之上而安訶字。如是次第故云又下安囉字等(二十五左)私云。如上臍輪觀●字畢。不改其觀。又心上觀●字。其上觀幢。幢上觀●字也。幢者人頸及頭形歟。●字因義。因即菩提心。故時安幢上也。問。何故明合觀乎。答。上意但觀一字以盡一身及一切法。今明此觀則令成就五輪成身自在觀行也。尋云。何必於●字段明合觀乎。答。今於五字中間説之。則示通諸字門有合觀也。又義云。●字南方。南方自證不二方。故特明合觀。合觀不二義也又如上作大金剛等者。此釋住大因陀羅等四句也。私云。●●二字合觀也。今此合觀以配經文。住大因荼羅句地大●字。作水龍事業句水大●字也如上者。指上第十一卷地大觀也因陀羅者。地大異名也。上來合觀共成一義。所謂腰下●字。臍輪●字。心上●字。額上●字也自龍方(西方也)等者。義釋九云。而自龍方(西方也二十六)
密鈔八云。疏西面龍方者。行者非直面向西南方也。其西南方正屬羅刹方。非是龍方。以龍方者即屬西方。謂此西方收於二位。一是地天位。二諸龍位。爲地天正在西門。其龍位今於地天之南安置。行者面向彼方作法。非直指西南也(二十五左)私云。義釋作西南。密鈔作西面。而設種種釋也。印本作西方。強非是可勞歟(已上)光云。鈔主所覽義釋一本作西南。印本作西方。演密作西面。如上所引。然現行印本義釋作而自龍方(西南也西方也)演密作而面龍方。當知現行疏并義釋言而自龍方。苑公(演密鈔主)所覽本作而面龍方。今以現行演密而案其釋。尤合經疏。何者。此説合觀自在而能攝伏風雨等障難也。問。何必指龍方乎。答。●●合觀之意。於地輪中而作水用。是故中央地輪稍近水方而作自在用也
風能遍一切處(乃至)是阿字用也(更問)者。以下明訶字門觀也風能遍等者。釋風遍一切處等二句也種種雜色等者。釋此種種雜類等二句也。密鈔八云。疏種種雜色者。即經云各各衆事業也。此是風輪中所作種種事業。非是欠字空輪中所具衆色。名爲種種雜色也(二十五左)私云。内外業因者。依正之業因歟開壞者。此成壞之義也。風力自在而能成諸事也色曼荼羅等者。釋色曼荼羅中等二句也。此●字門風輪曼荼羅也。即半月形而是事法。故云色也。今對次下觸心方便。云色曼荼羅也心摩觸等者。釋觸心而念持等二句也。以下於此●字門觀明六根淨益中。此説意根淨也即法華者。指第六卷法師功徳品也於經行中等者。釋輕擧習經行等二句。此説身根淨也或坐而想等者。釋宴坐觀阿字等四句。此説耳根淨也。但約阿字而明其義。此非啻以訶字而作身意根淨。亦復以阿字等而作耳根淨等。故次又云或云隨用一字等也。問。何只擧意·身·耳三根。不説眼·鼻·舌三淨乎。答。意·身此總體故出之。耳根亦以全聞風聲殊説之歟。自餘暫略之耳或可此文等者。義釋九作或可此又是●訶字之用也(二十六右)若據此疏。則上●等字皆可●字之用也。若依義釋。則經説阿字文。直釋爲●字也。私云。兩本中以義釋説爲佳乎更問等者。智證更問云。或云。隨用一字皆得者。用一用多。隨處並得。推文可知(已上)光云。更問者。謂或云以下文總説上來五字成就之意。別釋今章訶字成就之意。並有師口故。令後學更問之也
意生身者(乃至)悉地品竟者。文次第云。意生身文(十二左)此不釋祕密主等二句。釋意生悉地句以下也。或云。經言種種雜類者。此風輪所壞法。而非空輪觀相。但空輪觀是文略耳。私云。此祕密主已下一段説空輪觀。經説無有形色種種雜類。釋云無相離相等。皆是欠字之義也。況又經終云最爲尊勝句。
次上文云此欠字門所説尊者名爲尊也(五右)皆是空輪之義門也。或義最叵甘心。可尋之。又私案云。今意生悉地句非空輪觀。是通上五字觀而明從意生之義也(已上)光云。不二義同鈔主私案。彼曰。意生等者。明單·細字觀成立之相。釋經如是等意生悉地句。此句結前悉地。故云如是等也。意生者。皆所生起用生於意華臺。意者八葉。明鏡也(更問)一切悉地意之所生。故云意生。又隨意所欲一一神變成之。故云意生。當知下明從虚空無相法身如此出生不思議。故云成辨等(義述二十二本之十四)今案。此意生身之文。此上五字觀門總結。而別明空輪并意輪之相。
故云如是等(總結)云意生等(意輪)云觀此無有形色等(空輪)當知六月成就。即是成六大法身也一爛脱
(一)隨念至十方也(三)當知如來○一切佛事
(二)纔持誦時○轉誦之轉也(四)行者若能如是已下如文
光云。此亂脱未必爾。經·疏相照而得其意。
則自知不用亂脱而可也當知如來等者。釋祕密主觀此以下也纔持誦時等者。釋纔轉誦之以下也(已上)光云。此即明業壽種除牙種生起之相。故云菩提之種子也
行者若能等者。釋復次祕密主如來(乃至)咸得歡喜也。問。經文復次正釋有何別乎。答。上來就五大布字觀明意生悉地句。復次釋廣説有相無相義門也所以爾者等者。釋皆由如來以下也時方作業等者。此釋無時方造作等八句也一切智智者。即悉地果也右得悉地品竟。私云。十四義釋無此六字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畢)
今此一卷恐是草案。未覃再治。疎略頗多。故不獲已漫點治之。且加今解以便初學可畏君子希更正之。維時寶永第三龍集丙戌初冬十有三日。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兵慧光校閲
疏第十二卷之餘(釋經三成就悉地品)
成就悉地品第七卷。將釋此品。則有來意·釋名·入文判釋三段。初來意者。下文云。從此品以前説眞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爲首也(十四右)文次第(十二左)又作此釋也。演密鈔第八云。
謂前出現品如來答金剛手第三問云何成果。雖説世·出世種種之果皆從字門出現。未説即心成就方便。今具説之故此品來(二十六左)大疏鈔三云。上品已説悉地出現處即眞言等者内心等引處也。即佛心字一一四種阿字也。今品明知出現處擇取成就悉地果也(已上)私云。息障品始金剛手發三問。一云何除諸障。二云何持眞言。三云何彼成果。即如來答之中。息障品答第一問。普通品答第二問。世間成就品并悉地出現品答第三問了。而雖已明果體。未説即心成就。故此品中具説也。又義云。上兩品明世·出世果體了。今品明修入方便也。即下釋文合此義也。又義云。次上兩品分別世·世出間悉地説之。今此一品明世·出世間不二妙成就之意也。又義云。上品約始覺顯得故云出現。今品據還同本覺故云成就。成就是未起成就也。又義云。上來兩品先説悉地所生功徳。今此一品正説悉地能生法體。所謂心法也。又義云。上品説五字嚴身。是色身成就也。此品説摩訶薩意處。即心法成就也(光云。此一義故和上不用之。今案。此義只是一往分別耳)次釋名者。下文注品號而云。悉地是眞言妙果。爲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十八左)密鈔八云。經成就悉地品者。成就者獲得之稱。悉地者成就爲義未審成就與悉地爲一爲異。若是異者。何故前來翻譯悉地而作成就。若是一者。不應雙置。然此一題義包因果。上成就字乃是行者能成就因。下悉地言即是眞言所成就者。故經偈云。摩訶薩意處。説名漫荼羅。諸眞言心位。了知得成果。此一偈。上二句釋成悉地二字。摩訶薩者即告金剛手也。意處即心處也。離此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爲令人易解故。諸佛如來強以名言分別説之名漫荼羅。即是衆生自心之漫荼羅也。但以無明所覆。不自識知。下之二句釋成成就二字。謂上意處漫荼羅之果依何方便而能證得。若行者依眞言爲門。即能了知眞言心位不異漫荼意處。即是始覺契同本覺。名爲得果。即上二字是能成。下是所成。是成就之悉地。作依主釋。又因果不二。成就即悉地。作持業釋(二十六右)私云。上成就梵云悉曇。是能成就也。下悉地所成就。即成就具也。若是依八轉聲。第二與第三所。故悉曇藏二云。或依八轉十二聲者。悉駄·悉曇·悉地·悉睇等也。此方翻云成就者·能成就·具爲·成就等也(已上。光云。今考無文。恐是第四卷釋總題文取意乎)後入文判釋者。光云。故和上言。此品牒文是雜未會·治定二本。讀者得意看取
時執金剛(乃至)妙理之門也。此釋時吉祥金剛等二句也。大疏鈔三云。經云。金剛手以開敷眼。手持金剛印。流散如火光等云云。意金剛手以微妙音稱歎法自在牟尼問。諸眞言行乃至眞言從何來。所去至何所云云。經佛告金剛手言。其處名曼荼羅。諸眞言心位了知得成云云。次下文。二悉地皆從意生云云。疏云。即指衆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已上)私云。此釋述一品大旨也執金剛吉祥等者。謂於金剛薩埵有金剛吉祥名。是金剛薩埵與佛眼同體之義。薩埵入佛眼三摩地故。云奇特開敷眼也。祕經説佛眼三昧而云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應知佛眼等有大成就之徳。是故薩埵住此三昧。而於成就悉地品中發問也。開敷眼者。謂不必具五眼。只是兩眼開敷瞻仰佛也祕密慧者。光云。諸法本不生理。非是因人所證。故云祕密慧也
三毒根本者。光云。三毒即根本也復次此菩薩等者。略出經一云。一切如來以此悉地跋折羅○而授與之。爾時諸如來以彼執金剛之名灌頂。故便號爲執金剛○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我是金剛。授與我手。以我金剛執持金剛(十八右)私云。
正釋是約内心智徳立金剛名復次釋乃就今此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且又以其所持物亦金剛杵故名金剛也。又義云。明金剛義。上約喩釋今約法釋。是金剛上譬喩當體二義也
吉祥者等者。私云。金剛智名也。吉祥福名也復次如世蓮華等者。私云。明開敷眼義。正釋則約薩埵自證解。復次釋約自利利他解。總意云。或由内心開敷而發問。或承佛加被而發問也復次如上等者。私云。此文還釋上金剛吉祥義也。初釋金剛義。而功徳下釋吉祥義也。問。此與上釋云何異乎。答。上約人。今據法也。又義云。此文非必釋金剛吉祥義。直釋開敷眼義。但正釋約菩提心。復次約●字門也
轉金剛杵(乃至)心眼故也者。此釋手轉金剛印一句也有微旨者。謂旋轉金剛杵有深趣之意也謂欲轉此等者。釋彼深旨也。謂如來以金剛智杵授與薩埵手中。薩埵亦旋轉久以授一切衆生。薩埵以是普賢身故。能於生佛中間授佛智於凡身。心·佛·衆生三種雖異。五智金剛其體不改。爲表此義。手轉金剛杵也自證寂滅等者。光云。此本不生之法體也。生佛平等具此法耳
謂是事者。義釋作爲是事故(九之二十八)
火光微發○(金剛之國土也)者。釋流散如火光等三句也。私云。此説金剛杵之威光也般若波羅蜜四邊不可觸等者。智論文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四邊不可觸者。火必不可觸近。又不可遠。中道一實境界不可墮有·空二邊也。又私今謂。若依理趣般若。則般若波羅蜜者。本不生慧。即是中央法界體性無分別智。故次下云體性無垢等也。又正約智論意。是明衆生著一切法而不能著實相(實相即般若)之義
光云。此有遍脱。即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遍照佛刹者(三)以此慧光○阿字之門也
(二)諸佛刹即無餘世界也(四)私謂此世界以下如文
諸佛刹者。私云。此指金剛法界宮云諸佛刹。次云金剛之國土故。此教意。四身所化住處悉具法爾常恒義。故注云金剛之國土也。又以嚴淨心佛國故。云淨心之土也
私謂等者。一行禪師之私注也
發美妙音(乃至)名牟尼也者。釋微妙音稱歎等二句也。私云。此二句則薩埵欲發問先嘆如來也常寂之士者。光云。此借普賢觀經之語。以明法身自證之境界也。彼經云。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十二左)幽深玄遠等者。光云。此亦借法花經第四法師品。
云是法花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之語勢也唯佛一人等者。光云。亦是借仁王般若經教化品。云唯佛一人居淨土之語也
眞言諸行説○(如是説竟)者。此釋説諸眞言行已下八句也此如來之行者。即指上眞言之行也若聞見等者。光云。聞諸語密。見謂身密。證謂意密即是三密成就之位也
光云。此段有師傳亂。
即今出之以貽後學(一)云何修行(三)又此行者○亦其深也(二)眞言本體○爲我宣説(四)一切爲我已下如文
爲我説者。光云。故和上言。此有二意。一曰。如上所問薩埵内證。故爲我説。一曰。一切衆生本有薩埵。故我言遍一切也。此品金剛薩埵三摩地内證祕密故。先現威徳而發問也不可變者。義釋作不可變易(九之二十九)
如是説竟者。此釋如是説已等一行也
次如來答云(乃至)如是説也者。光云。不二曰。次如告勅中。初明祕密曼荼之心地。二明●字觀行。三明●字方軌。四明●字方便。
五明●字規則(義述二十二本之二十三左)今其初也(已上)義釋九云。次如來答云。心處大衆生漫荼羅皆作是説者。説心處亦可名爲心位等(三十右)私云。今疏牒再治文。義釋引未會經也心處亦可等者。文次第云。心處亦名心位文(十二左)衆生于栗駄心亦名心處心。亦名心位。心位者是即胸臆正中位故以名。此品唯説八葉總攝萬徳。而更不開餘四重法界曼荼羅。其意至下可悉之即指衆生等者。第五云。内心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祕密?幟。華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十七左)私云。正尋大悲胎藏來處。即是衆生自心耳然以四種煩惱等者。密鈔八云。疏然以四種等者。謂一切衆生雖自心即是花臺之藏。鬚蘂衆葉宛然具足。然以四種煩惱常倶生故。一者我癡。謂即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二者我見。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於我。故名我見。三者我慢。謂倨傲。持所執我令心高擧。故名我慢。四者我愛。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此四常起擾濁内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有情由此生死流轉不能出離。故名煩惱等(二十六左)記問八張(智證)云。四種煩惱合是四識住(已上)四識住者。謂四蘊爲所住。識蘊爲能住也。衆生五蘊蘊佛性之知見故云爾歟。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也。或云。第七識相應四惑也。所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也(此同演審義)又義云。四妄執云四種煩惱也。又義云。
八·七·六·五四識相應云四煩惱也皆如是説者等者。釋説名二字也。梵本有皆如是説之意歟。其義見于義釋牒文。異本疏亦同之。可勘證本。蓋未會經有此句乎。義釋已牒此文。今經文雖唯標毘盧遮那佛説。兼通十方諸佛。是故疏家今作此釋。
其意在于第一卷(末之十一)我説諸法如是令彼菩薩衆釋也
眞言諸心處(乃至)而有也(更問)者。此釋諸眞言心位等六句也。眞言諸心處等二句。則牒未會文也果謂諸佛已下。是隨釋也。摩訶薩意處以下四句之中。上二句所成悉地體也。下二句能成就徳也。此法爾自性之徳必由眞言加持力而顯得故也。然眞言中擧●字門以爲準的也佛意又言等者。私云。是可引牒諸有所分別等四句也諸法盡猶心有者。謂現量所縁之境既依心分別而有之。當知一切善惡諸法皆由心而現也。問。自宗意則色心共法爾也。云何佛意必言依心生境。答。凡於法爾所起之法。互具麁細體用之徳。是故法法互爲能所而縁起也。或云。隨境心轉。或云。隨心境生。二義共不可相違也而有也(更問)等者。更問(智證)云。次引十八界中根塵及識一時和合乃有分明了別。此義如序及諸教中。今約此教。觀本不生了心無相。無相亦無。此大日也(可推尋之)人尋常心是干栗太也(已上)私云。此更問意。以無所得大空爲大日如來也。今謂。第一云。是青相畢竟不生故。則爲非青。青實相不壞故。而亦非非青。當知如來應正等覺無一定相可説。亦不離如是諸相也(末之八右)内心干栗太心是善惡心體故。一切分別度量悉從此心而生。諸教未説此義。只言一切法皆從心相生。此教既指心體。故云更問而諭後學也已
次決定心(乃至)雖聞無益故者。釋決定心歡喜等四句也此心梵云只多等者。文次第云。明二心文(十二左)四卷楞伽第一云。性自性第一義心(此心梵音肝栗太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言質多也十右)注心經(文鑒)云。梵云質多。此翻云心。心者縁慮也。即通八識皆能縁故。有爲法中心最要故○梵紇里駄耶。此云肉團心。即目五藏中心藏也。言五藏者。肝·心·脾·腎·肺。心藏爲主(已上)筆削記第一云。凡言於心。然有其四。一者梵語訖利駄耶。此云肉團心。則人之心藏也。赤形如蓮華。上有葉。色法所攝。二者質多。此云集起。即第八阿頼耶識。以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三者縁慮心。以通八識心王。以各能縁慮自分之境故。四者乾栗駄。此云堅實心。謂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心也(六左)如二乘入道等者。密鈔八云。疏如二乘入道等者。如二乘人初入道時。師問遮難則知彼人有決定入道之心也。今此決定心即是三昧。三昧云誓也。由此平等誓故。則是具定心。此決定心是質多心慮知心也。後干栗駄心處中之心也。若能證此心中之心。即是如來之決定心。注云。謂三昧也。是故經云。決定心歡喜説名内心處。明此但是一心也(二十七右)先須得決定心者。密鈔云初入之位。今謂。指見道歟。或云。此入滅盡定之位也。又義云。
當段約開會門明定義也二乘入道乃至心得悦樂明淺略定即是内心已下約深祕定開會。謂彼二乘悦樂即是如來大定之一分也然三乘等者。亦約三乘而明開會。其意亦同前也若能證此心處等者。文次第云。明心中心(十二左)私云。如彼蓮華方隅具足而不相亂。即是四智四行本有不改之徳也。而此決定自性即一切定心之所依。故云三昧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如來大決定心者。能證只多·所證干栗太不二冥契。故云大決定。如二乘定未契干栗太心。故非大決定。唯是分決定心也猶有此定等者。釋眞言住斯位等二句也一乘等者。即是眞言祕密一乘。了知諸法本初不生。名如實之見也雖聞無益等者。大疏鈔三云。意心住定時。得究竟一乘如實之見。不住則雖聞無益云云。譬如水澄。水澄無垢。空月自然現。自心寂靜時。證悉地果言也(已上)密鈔八云。疏是事不然雖聞無益等者。謂此一乘無上之果要由自證。若不自證。雖聞終無所益。如人聞説天甘露味。若不親嘗。縱種種方便説之。終無所益。又如盲人問他乳色何似。他人答言其色如貝粖雪鶴等。雖聞此説。終不能了乳之眞色。是諸盲人各各作解。競執貝粖雪鶴而起四諍。良由不親證故。雖聞無益也(二十七左)
此已下正明(乃至)而現衆像也者。私云。上來金剛手作二問。一直問行不可得行。二廣問眞言來處去處。今如來答中。先答後問。後答前問。第一云。或後問先答。文無定準(末之十九左)摩訶薩意處等十二句答去來相。念彼蓮華處已下答行果也。下經文云應現諸方所猶如淨水現等。即行不可得行之意也。此釋中有二段。初此已下至無別來處也。先釋前來所由。今此阿字門(光云。鈔主意以今此阿字門等十九字爲兩向文也)以下。正釋今彼蓮花等十四句也正明習定等者。此指念彼蓮華處以下文也。上來説心處心決定安住之相。自下明祕密習定觀行之相也。或鈔(最珍)云。問。已下正明習定初門云意何。修行得果始終皆觀之。答。圓頓行人自初門觀修行得果始終也。非如隔歴次第機也(已上)夫眞言者等者。文次第云。明眞言從自心發。乃至淨心即是曼荼羅等文(十二左)光云。故和上言。上來明心本性了。今正示行果皆心所作也(已上)曼荼羅名之爲淨者。梵語曼荼羅。此云無過上味。是醍醐純一無復汚穢之義也。今指此義名爲淨也。總意云。一切衆皆具本淨菩提心故。即指此心地爲曼荼羅也今此阿字門等者。以下明修入方便眞言行體也
當引央屈不盜戒義等者。密鈔八云。疏當引央掘不盜戒義者。謂如上説。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即是衆生自心。離此心外無法可得。但要自覺。其實無人能授與者。故引彼經而釋成之。梵語央掘魔羅。此云指鬘。謂以衆多人指而爲鬘故。如彼經云。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今當受不與取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我今亦不能受持不盜戒。常受不與取。劫盜他財物不與者。菩提無有受與者。不與而自取。故我不與取等。若如是説者。是爲眞實持不與取戒也(二十七左)私云。今所引第二卷全文也
一爛脱
(一)當引央掘不盜戒義(四)然此心源○諸蘂具足(七)於此臺上○一光之鬘也(六)何故須觀○末後噁字門也(五)所以云蘂具足○從心而有也(二)念彼蓮花處○故名坐上也(八)周遍普照○即入阿字門也(三)又言坐上○種種佛事也(十)然行者初學觀時○圓明中畫也(十二)此圓明由如○例可解也(更問)(十一)行者内觀○大慧之光也(九)如千電集會○皆實不虚矣(十三)如世明鏡中已下如文
又説
(一)故名坐上也(三)周遍普照○即入阿字門也(二)又言坐上○大慧之光也(四)如千電集會已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
即今出之以授後來(一)令開敷諸蘂具足(三)於此臺上○而在其中(六)從此字出○末後噁字門也(二)所以云○從心而有也(四)念彼蓮花處○故名坐上也(八)周遍普照○即入阿字門也(五)又言坐上○大漫荼羅者(九)漫荼羅中○不可以喩言也(七)問觀蓮花○皆生其中(十)即是如來平等已下如文
以上三説之中。私今相照而詳其義。則第三傳最得文旨
然此心源等者。私云。是指眞妄不二本心云無名無相也。衆生内心肉團處也。即以迷·悟不二凡·聖絶待故云爾耳。而非謂無實名相也(已上)光云。此上所言心中之心訶栗太也。諸教名眞如法性即是也眞從凡夫心處之心等者。私云。祕密方便初心即極。方便之外更無實證。故云爾也亦不作餘對治等者。密鈔八云。疏亦不作餘對治等者。只如此經初品中。世尊欲令行者如實知自心故。説虚空譬喩。令於蘊處等種種觀察。次第對治心外之垢。皆如虚空。漸次得見心法明道。今則不爾。令諸行者直觀心處而得之耳。故云亦不作餘等(二十八右)又云。言此心之處等者。此心指肉團心處。梵語汗栗駄。正云迄栗(二合)那。此譯爲肉團。行者若觀自心即佛之時。初觀内心作大圓明。圓明内中有種子字轉此種子爲本尊身。本尊心上復有圓明等(二十八左)此心之處等者。文次第云。凡夫肉心最在中文(十三右)將學觀者。義釋作將學入觀者(九之三十二)光云。以下正明修定方軌中。●字門觀也亦於是處等者。第四云。即觀自心作八葉蓮花。阿闍梨言。凡人汗栗駄心状。猶如蓮花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人下向。先觀此蓮令其開敷。爲八葉白蓮花座(二十二右)是故先當觀等者。此正釋念彼蓮花處等二句也於此臺上等者。釋華臺阿字門句也從此字出等者。釋焔鬘皆妙好句也何故須觀八葉等者。文次第云。不多不少但爲八葉。有二義文(十三右)私云。此是二義。其一是約事而説也。其二是約理而釋也雖未能自了。義釋作雖未能自了其心(九之三十二)初阿字門等者。私云。此文如次。東西南北次第對方釋也。或義存爛脱也其餘四隅之葉等者。密鈔八云。四隅是四方之餘此曰隅。四葉即配四攝。準上所説。東南隅葉是普賢菩薩謂此菩薩即名寶瓶。能出種種行願之寶普施衆生。即是布施。其西南隅是文殊菩薩。此菩薩達一切法本來平等。佛及衆生皆同一相。名爲同事。其東北觀音菩薩。此菩薩凡稱念歸投者。無不隨心而作利樂。名爲利行。其西北隅是慈氏菩薩。此菩薩以慈愛爲本。能以軟語攝化衆生。名爲愛語。故云餘四隅等(二十八左)更問其相者。更問(智證)云。其餘四隅之葉即是四攝法。更問其相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次相配普賢·文殊·觀音·彌勒。攝取衆生入於佛位。故言四攝(已上)私云。更問者。四攝菩薩種三尊即事而眞之深旨也更問次第之意者。更問(智證)云。更問次第之意者。準義可知(已上)密鈔八云。言次知彼果更問等者。問。向來次第無不從阿字本不生菩提心。故而次明長阿字之行。次明暗字大空。後明惡字涅槃。如次即是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今此中從阿字本不生便明暗字大空。方便方辦長阿字大悲萬行。豈不違於前文兼失發心·修行·證理因果次第耶。答。字輪之義勢變多端。前從本不生次行後大空者。是約證悟。所謂發心·修行·證果次第如是。今約解悟。所謂發心·悟理·證果次第如是。如是次第故不相違也(二十九右)私云。東西一對是因果也。釋論四云。八六寂滅(二十四左)是即心始終也。南北一對即福徳也。總而云之色心本末開爲●轉之功徳也(已上)光云。上來解更問次第之意之注文中。智證意未詳。演密以證悟·解悟二義判。此意已顯于疏文相。鈔主私解亦通途耳。今案。若如舊解。豈及注乎。然深切注而令後學更問其次第之意者。恐是別有深旨。即在師口而已次由此是字輪等者。十四本義釋同之。今疏異本(證本)作次由此是字輪四阿字義(已上)私云。若依異本。次由已下是第五●字門釋也。
或義此存爛脱曰(一)(更問次第之意)次(三)由此是字輪五阿字義(二)欲成大果報○噁字門也(四)所以云以下如文
所以云蘂具足等者。義釋作所以云鬚蘂具足(九之三十三)私云。若約佛陀義。則從此一一鬚蘂以加持神力故。
現出三重曼荼羅中一種莊嚴眷屬也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等者。智論第五云。
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徳陀羅尼·花嚴陀羅尼·淨音陀羅尼·虚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説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説則無量○復次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義品中。略説則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嚴三昧。乃至虚空不著不染三昧。廣説則無量三昧(十右至十二右)念彼蓮花處等者。私云。異本無念彼蓮花處五字。以此爲佳乎。更勘證本於坐上者。經文無之。即當華臺句歟周遍普照等者。釋光暉普周遍等二句也云衆生者等者。文次第云。釋衆生名文(十三右)寶鑰上云。凡夫造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生。故名異生(已上)私云。衆生衆衆多義。是與異生其義同也。四生謂胎·卵·濕·化也今欲教彼衆生等者。密鈔八云。疏今欲教彼衆生等者。謂一切衆生諸識心所。皆以無明爲本源也。若變無明爲明。何有識心可得。故起信云。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純淨故。故云今欲等(二十九左)如俗言心開意解等者。文次第云。明知見引俗言例文(十三右)私云。意曰。俗書中説心藏開合慮知即生。可考之然行者初學觀時等者。或鈔(最珍)云。如上所明。初習定觀心未純熟者。畫作其形凝觀也(已上)極深阿字圓光者。
極深即幽邃之貎也麼等諸字例可解也(更問)者。更問云。如阿字者麼等可解者。以一例諸。其觀大體如上洛叉中説(已上)第四云。彼安寢時。當思惟心蓮華臺中麼字門。一切諸法我不可得故。即是無障礙菩提心也。亦是如意寶珠。又云。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二十五左)私云。今言麼者。五字眞言中第二●字也。等者。●●●也。五十字門中縛不可得●字。用麼字對譯也。又準第四卷釋。指我不可得●字歟問觀蓮華等者。義釋九云。問曰。何用觀蓮花。不觀餘花耶。答。此亦有意(三十四右)文次第云。明用蓮花不用餘花所以文。(十三右)私云。今此答意。
理趣經所謂如蓮體本染不爲垢所染之義歟如千電集會等者。此釋如合會千電句也然此光從心等者。釋持佛巧色形句也(已上)光云。如來所具無盡萬徳普現色身。名言巧色形也如世明鏡中等者。釋深居圓鏡中句也行者見圓明等者。釋應現諸方所句也然亦寂然等者。釋猶如淨水月等二句也復次如月等者。上約普照明義而釋水月應現。今約無念感應義而釋此譬也行者觀於自心等者。釋知心性如是等二句也
從此品以前○(謂佛住處也)者。此釋次於其首上等十二句。即●字門觀也從此品等者。此結前生後之辭也。問。住心品疏終云從此以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三之十三左)此意。第二品以後廣明修行方便悉地果生。
依之次上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等專説修行方軌。然今何云此品以前説眞言之果乎。答。此有多義。一義云。今言此品者。非三十一品之隨一。只於當品説●●●●四字觀中。説●字段指云從此品以前。説●等段指云從此品以後也。品者●●等字品也。一義云。實則從此以前説果。以後説行。然上來亦説因行等。是爲慢法之人相濫前後而説。故云不明白次第説也。私云。此是二義共其有疑。何者。不明白等者。不説坐起威儀等祕法之釋。而非謂行果之義也。又指●●等云一品。此説不爾。文次第。於品題下已作此結前生後釋。當知三十一品相對而作此釋也。爾乃三十一品之中。從此以前六品説果相。從此以下二十五品説修行之意也。或義云。此品以前者。非謂具縁品等。只指上二品也。以後者。亦非通指已後諸品。只指當品。是答執金剛第三問之文則有三品。一世間成就品。二悉地出現品。三成就悉地品也。前二品説果徳。後一品明因行。故云爾也。若爾。何當品始不作此釋。誠雖可爾。●●●●四字觀中。初一字釋已了。因明品次第也下別出之者。私云。已後品品往往明之。非謂一處聚類而明之也(已上)光云。或説言。指禪要云別出也。今謂。已言下別出之。
下別二字豈只往往明之者乎(不合別字)豈又指禪要乎(不合下字)恐是指第七卷(合下字)供養次第法(合別字)也。
料知大本於此等品即説坐起威儀等諸事業祕軌。然今略本則不出之。別出一卷以名供養次第法。彼具説眞言行學事業祕軌也」
此經聖者所祕等者。密鈔八云。疏此經聖者所祕等者。謂此經是祕密眞言之藏。傳法聖者如佛密意而傳通之。故釋序云。夫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是佛方便。由如是故。傳法聖者豈得不祕之乎(二十九左)如上觀八葉等者。此正釋次於其首上等四句也。私云。從是以下説●字門。就中當段即明●●二字鉤鎖也。●字菩提心。喩蓮花種子。●字三昧行。喩水之潤也●字。義釋作闇字。演密所引本作唵字。闇·●·唵三字皆●字對譯也。或鈔(最珍)云。問。入暗字是三昧。云何菩提果也。不可云三昧。如何。答。空點即三昧點也。仍加三昧點成菩提果也。問。十二點中。除●●●●四字。以餘八字爲三昧點。如何。答。四種阿字其點者定也。約阿字體。定慧均等也。故今以空點爲三昧也(已上)大疏鈔三云。疏云。更明方便觀●字門。即此三昧等(已上)密鈔八云。經意存略但置暗言。疏文備彰故標唵字。無相違矣(三十右)疏鈔并演密意。以●唵字爲●字對譯。此於悉曇學最爲疎謬也此●字當觀在頂等者。義釋九云。此闇字當觀在頂上骨縫四會之中。令字正面著之立頭在後等(三十五左)私云。頂上十字縫上。當身正面著字。而少於頭頂後觀作之歟。要略念誦經云。復於頭内想置●暗字加頭空點。其光純白猶如明月。百首光明照於十方善觀察者。百法明門此生速證(已上)更有祕密觀法等者。此以●字布一身全體也。其圖在別(已上)光云。依十·十四·兩本義釋。後更有等後字屬上句也。然乃言更有祕密觀法又別也者。即下所出●字爲行者全體之觀也。此與前觀以●字置頂上別也。故云更有乃至別也。今經現文只説前觀。然疏加顯此祕觀耳。且論淺深。前是淺略。後即深密。灌頂大事其在此乎。要詳更問問水從阿字等者。記問八張(智證作)云。觀暗字中。字點爲頭。餘爲身分。問水從阿字下流入別字不者。其下句中釋文分明。亦尋百光遍照之義(已上)私云。此釋●字智水亦流入餘字否問之也。言百光遍照之義也。謂●字加空點故。諸字隨有空點。乃至加涅槃點故。亦隨有涅槃點。是故皆流入諸字也。又義云。水從阿等者。上所謂三昧之水也。此義●字云水也。問意云。●字三昧之水已從●字下來。亦流入別字歟。今答曰。非但●字。亦流入●●二字也。密鈔八云。疏問水從阿字等者。爲前疏異經文暗字作唵字釋記今還問之。若依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以作如是釋。畢竟還許從阿字菩提心水直流至暗字方便已不。亦有之。如前所明。發菩提心成菩提已還起大悲。此約解證差別作此問爾(三十右)私云。此釋未委悉也(已上)光云。流入別字者。如百光中第三輪也。今以諸字所加空點。即爲●字三昧之水。故云水從阿字下等也。今詳此意。則諸字門加空點。是諸尊同大日也。是又灌頂大事。更問以行者未識自心等者。此釋妙好淨無垢等二句也。淨無垢言表蓮華歟。故云先觀蓮花也。謂行者若但觀●字而未覺自心者。更以●字觀之。其觀相則先於頂上觀蓮花。蓮花上觀●字也又以定水等者。正釋如水精月電句。即●字也當知此即名見等者。此釋説寂靜法身句也(已上)光云。略出經四。亦説●字爲寂靜涅槃也
一切衆生世界等者。釋一切所依持句也。私云。一切等二句是直説法體。謂衆生與器世間同依寂靜法身也。經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已上)
地輪依水等者。十住心論一云。五輪頌。大虚無邊際。風量等三千。本輪厚八億。金地廣同前。火大在何處。遍滿四輪邊(十右)私云。此經處處説五輪界。然今不擧火輪。其意同住心論歟。今文虚空爲諸法所依。以喩寂靜法身也亦在別品中等者。私云。別品者。一義云。此指經第五卷布字品及字輪品等也。一義云。別品者。即如上云。非三十一品之隨一。指●字釋段也。此對●字云別品也。又非直觀等者。非但觀此●●二字。又更觀餘一切字也。又義云。別品者。如初義也。此二字者。謂●●二字也。又義云。別品者。指第五品世間成就意也。彼品説字字相應等持誦方便。今指之也(已上)光云。故和上意。別品者。指下●●説段也。又非直觀等者。即釋諸眞言悉地句。故二句所謂●●也又非直觀等者。此釋諸眞言悉地等二句也行者自觀時等者。光云。故和上言。自下示百光遍照觀。故次上言又非直觀此二字也。而明誦諸字門能修之也持明人者。光云。故和上言。悉地成就人也。因位云人。果位云仙。因·果二位如次持明·法佛二悉地也。行者自觀時至持明人也。即其因位也。以能自直用至悉地之相。即其果位也
能普現色身等者。正釋能現殊類形句也
行者由心淨等者。釋得天樂解脱句也。此有相世間悉地也。但言亦得大涅槃等者。第一義天出世果也亦見如來句等者。釋逮見如來句句也。此無相出世悉地也句是諸佛等者。文次第云。以句名坐文(十三右)謂佛住處也者。光云。即是曼荼羅中胎藏華臺也。亦是寂靜法身也
如上見時(乃至)見於實相也者。此釋囉字爲眼界等十六句。即●字門觀也猶未名究竟等者。私云。●●等字各雖究竟。而今且約次第出現。作此釋也。言行人雖作如是觀。而猶未能究竟成就。須復入●字門觀也。問。●●二字觀門既云祕密觀法。而今何云猶未名究竟成就之見乎。答。●●法體則雖甚深。而行人未到究竟。更用此●字等方便也。或又●●二字因位觀心成就也。●●二字果位事業成就也。即是理與事二種成就也。亦是●●本有觀。●●修生觀故也。問。字門非一。觀行之時何只用●●二字乎。答。此以●字菩提●字煩惱故也。如次眞妄二法。而復各有因果。因位●●二字。即信·戒·慚·愧善與貪·瞋·愚癡惡也。果位●●二字。是慈·悲等順與瞋·恚等逆也。此義見祕藏記(上之十二左)又義云。●字所證之理。●字能證之智也。因位堙智爲●●。果位理智爲●●也更有方便等者。釋囉字爲眼界等二句也於兩眼上置此二字者。或鈔(最珍)云。問。兩眼置二字云意何。答。●字置兩眼。兩眼二字也。問。胎藏瑜伽記云。
心置阿字門(頂印)胸表離染字(三角印)首中置暗字(赤色)兩眼置●字(三角)今經文囉字爲眼界云。又囉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云。囉覽共於眼觀之。無胸表離染之觀。何次第相違何。答。經上下文次第相違。二卷三卷儀軌又不同。尤可疑事也。先今文者。初觀阿字。次加空點觀暗字。次觀●字。次加空點觀●字也。於●●二字。各加三昧點配勝功徳也。但胸表離染等之觀又一意也。非一準也。儀軌云。首中百光王。心置無生句。胸表離染字。安置無垢眼觀身同如來。二卷儀軌無心置·胸表二句。經轉字輪品。首中暗字。心置無生句。胸表無垢字。持誦法則品云。首中百光王。安立無垢眼云云。問。此等説。暗字最前觀如何。答。自頂上布之意歟。先觀阿字者。自心布之意也(已上或鈔)私云。經下邏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等文。説胸表離染字義歟。至下尚可悉之行者當坐時等者。釋俛頸小低頭等二句也此有二義等者。大疏鈔三云。調身修道(已上)私云。二義者。事·理二方便也。初義調氣除病令身安穩。後義低頭守心令智開明也。即是身心自在之方便也
一爛脱
(一)速達心源故(三)此囉字門○故速得成(二)又坐時舌○當處中也(四)如是淨眼○及果報也(六)非但我如是説○無異也(五)如上所説○故名眞實也(七)以囉字門等已下如文光云。師傳亂脱亦大同之。但第四科如是淨眼至如是見也。第六科以上佛告至亦復異也
此囉字門等者。釋而以觀心處等二句也
又坐時舌亦不得等者。亦調氣息之方便也。若放舌氣即散壞。若垂舌氣亦滯屈。
處其中間即調氣之漸也以上佛告金剛手等者。當品終釋云。如上金剛手問佛眞言去來之相及行果。佛已答竟(十八左)私云。此結成圓鏡常現前以上文意也如上所説等者。
釋無垢妙清淨等二句也當知此即是等者。釋如是眞實心等二句也。文次第云。釋眞實心名文(十三右)行者見此眞言道等者。釋照了心明道等二句也。私云。已下釋以八識心體淨故六識皆發光之所由也。問。經云色。釋云識。相違如何。答。色·識同音故寫者誤書耳。檜尾先徳所持本作諸識皆發光。是證光也。最可據之如小乘中説心意識等者。文次第云。心意識三有大小釋文(十三右)倶舍論四云。頌曰。心意識體一○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爲心。即此爲他作所依止。故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也(十三左)光記四云。論曰至故名識者。此訓釋異名。梵名質多。此云心。是集起義。
謂理由心力集起心所及事業等○梵云末那。此云意。是思量義也。梵云毘若喃。此云識。是了別義也(四十三右)又新婆沙七十二解心·意·識云。或有説者。無有差別。○復有説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等(一左至二右)大乘即有別相等者。唯識義章(慈恩)云。或因果倶説三。謂心·意·識○眞興私記四云。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縁等云云。楞嚴經云。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説名爲識云云。深密經名心意識品也。六十三(瑜伽論也)云。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頼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縁執受境。縁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爲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爲相(已上私記四末之二十六)三縁者。根·境·識也六自在王等者。大疏鈔三云。六自在王等者。可見佛本行集經中龍王偈頌耳。昔見文也(已上)密鈔八云。疏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者。謂衆生六識猶如寶珠體性常淨。而爲塵垢所染。若瑩去其垢。即得明淨。一切衆生心源清淨之時。六識亦皆純淨。即是六自在王如來也。故佛名經有六佛。
所謂眼陀羅尼自在王佛·耳陀羅尼自在王佛·乃至意陀羅尼自在王佛。即斯義也(三十左)花嚴演義鈔(清涼)第二十下云。疏十沙字○以大品云沙字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即内六處爲六自在王。心海湛然不礙見聞覺知。湛海猶如不礙像故(現本疏鈔七十六之二十八)彼持眞言行者等者。
釋眞言者當見等二句也人天二是中○(更勘經釋)者。文次第云。釋兩足尊文(十三右)私云。今釋兩足即爲人天。且以義門分作釋故。更勘他經論等證文可釋之也。問。何故法身如來云人天中尊乎。答。此準常途得名。而實言人天者。陰陽報果是理智境界也。故次釋云。若離此心性更於諸處見於如來。無有是處也所以者何等者。釋若見成悉地等二句也悉地有衆多等者。私云。
第十五卷所明五種悉地并無上悉地等也或無量者。或開眞俗二種悉地。或立無量差別也
雖如是説(乃至)不死句也者。此釋從此次思惟等六句。即●字(或●)門觀也前於目中等者。大疏鈔三云。疏云。前於月中作觀●字而觀於心。今受持此●字令作●字。還如前小低乃至觀於心中●字也。此之●字是相義。上有點是大空三昧。所謂第一無相之法云云。諸佛以●字無相門爲資財故(已上)又今疏異本(五智房所持本)云。前於月中作觀阿字(已上)私云。疏鈔所覽本并古本。目字作月也。又囉字作阿也。心中阿字。疏鈔所引本作心中●字。疏兩本共作心中阿字。此中疏鈔所引本以爲勝歟。可勘證本。十四本同今疏也。十卷本作前於目中作覽字等。問經云置之於眼位。釋云而觀於心。相違如何答。上既云囉字爲眼界。今復先於眼處加空點而觀。然後回置心中觀之乎。私云。三卷胎藏儀軌云。首中百光王。心置無生句。胸表離染字。安置無垢眼(已上)此以●●●●四字如次布置頂·心·胸·眼四處。而今經文雖説心位●字·頂上·●字·眼處●字。而無胸表●字。然今段説●字門觀。即當之歟。若爾。經文眼字應是胸字。可尋之。又義云。
●●二字同布眼界而見心中●字門也(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後義爲得。初義太鑿。何者。經言囉字爲眼界者。則能觀無垢眼(●字)也。釋言而觀於心者。是所觀眞實心(●字)也。經·疏本是各別説文。其論何相違乎。且又三卷軌意在轉字輪品及持誦法則品等中。豈其無哉此之囉字是相義等者。密鈔八云。梵語邏乞灑。此翻云相。上有點者。謂●邏字上置大空點也。謂●覽字也(三十一右)私云。問。上釋囉字爲眼界句。云以此無垢光眼(十五左)今又云轉此囉字令作覽字。上下共合是塵垢不可得●●字。何云●字是相義乎。答●●同音故字義相通也。例如五字明中第二●字釋無縛三昧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字所見萬徳是有相也。●字所見諸法無相也。而實即無相相·即相無相。只作次第説耳即是諸佛等者。光云。故和上言。此還同第一無點●字位。即無住處涅槃之體也
若欲廣大智(乃至)不思議業者。此釋若欲廣大智等六句。即上●字觀功能之文也謂一切三乘等者。私云。正釋或起五神通句也。一切三乘等者。出世悉地也。下至五神通等者。世間悉地也(已上)光云。若就極處論之。上廣大智身是出世成就也。今一切三乘等世間成就也如神通有多種等者。私云。此五乘神通等也。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等中。説多種神通。如第一卷鈔勘也。亦如第十五卷所釋五種神通等也
一爛脱
(一)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三)持明者謂持誦人○亦不可得(二)此即是入○持明仙也(四)經意言已下如文
持明者等者。正釋成就持明等句也長壽謂等者。正釋長壽童子身句也。不動使者念誦品云。能令己身如十六童子髮(十五右)南海傳第三云。童子始從胎内至年十六。長年則身久存(十七右)經意言等者。正釋眞言者未得等二句也
眞言智發起(乃至)佛已答竟者。此釋眞言發起智等十二句也以入覽字門等者。即釋眞言發起智句也
一爛脱
(一)眞實之智(三)如是眞言之智○無上道也(二)故經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五)悉地成就○(是作業成就)(四)如上金剛手○佛已答竟
如是眞言等者。釋是最勝實知句也一切諸佛等者。釋一切佛菩薩等二句也法花大長者等者。私云。此信解品意也菩薩救世者等者。釋由是諸正覺等六句也乃至由此行等者。釋故得無上智等二句也經云離一切相等者。私云。淨名經文也(已上)光云。此未審鈔主指何許文也。故和上引大品經。今考無文。此出羅什譯金剛經。彼曰。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七左)悉地是眞言等者。光云。故和上言。此釋品題。悉地者。第一無點●字也。成就者。●字等作業修行也如上金剛手等者。私云。義釋以此一行餘文置次品初。今可讀爛脱乎。但準上第六品終云右得悉地品竟。是亦當品結文也已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一(畢)
此卷之中頗削之。是由其舊本未出草藁。文旨叵通。恐後學者或惑。而不顧傷牛之誚也已。況乎此卷本經本疏説宗大事。而非未禀承者所知。是故至其文處間標更問以諭後生。可畏君子庶曉厥趣。維時寶永第三丙戌初冬。挑三更之釭校斯一册了。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二卷之餘(釋經三轉字輪漫荼羅行品)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者。此有來意·釋名·入文解釋三段。初來意者。密鈔第八云。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佛從初至竟皆合此問。中間他語間斷。今佛騰前意而答之。故此品來(三十一左)私云。金剛手初問佛者。第一卷初九句問也。一部始終答此九句之中。息障品已下至成就悉地品。則就支流三問答之。望九句問故云中間他語間斷。而今乘前九句問而答也。問。若爾九句間中答何問乎。答。此第七句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已上一義也)此上已説覽字門等觀行。而今又委説之。故此品來(是亦一義也)以上二義見次下文(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從上品所明●●●●等觀行至此品。皆九問第七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但上品説●字妙體。今品説此●字所變百光遍照之義。即是周遍法界義也。轉十字成多字。變一音成諸音。故此品來。次釋名者。密鈔八云。經轉字輪漫荼羅行品者。轉謂旋轉。即旋陀羅尼。謂行者若見阿字。當知説菩提心義。乃至若見長噁字。當知顯方便之力。若見迦佉乃至娑訶等二十八字。當知皆是慧門。若見伊等。當知即是三昧門。若見仰等五字。當知即顯大空之點是成佛義。若行者了達是義。則能入一切陀羅尼義。名之爲轉。字即文字。即此字門安布旋轉無礙。猶如於輪。名爲字輪。輪是其體轉是其用。攝用擧體。皆持業釋。故名轉字輪。漫荼羅名義如上已釋。曼荼羅是通名。以別揀通。轉字輪之漫荼羅。作依主釋。行者造作。亦通多義。轉字輪曼荼羅之行。亦依主釋。故名轉字輪曼荼羅行(三十一右)光云。故和上言。轉有二義。一轉惑摧破。二周遍法界。此是二義共爲曼荼羅也。法界諸法一一無非如來内證法門身。故於諸法上各轉此字輪也。行者修行此義即身成佛。故云行也。即身成佛而有四重。
一修生即身成佛(世間成就品)二本有即身成佛(悉地出現品)三(本修)不二即身成佛(成就悉地品)四絶待即身成佛(轉字輪品)總而言之。當品諸法法爾如是住位安立萬法。而以一一是法性身故。云轉字輪品也。後入文解釋者。私云。十卷本自此品爲第七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中牒經多是未會。少同治定。得意可讀
如來復觀察(乃至)現法之樂也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住甘露生三昧也。經文有二重觀察。上總標。下別釋也。謂此大會即一切衆生故。具縁品釋云。此中大會即是法界曼荼羅所攝應度衆生(三之十六左)亦有意懷。義釋九作亦有意趣(四十左)光云。故和上言。佛知各各法性法門。而欲説其自性字輪體。故云意懷。意懷者本懷也一切世間者。即三種世間也甘露生三昧者。光云。明本經作甘露王三昧。故和上言。若忘法性唯見事相。是名麁法。以喩毒者。謂衆生著取之。如飮毒也。若知即事而眞字字實義。是名妙法。以喩甘露。則行人了達此義。如服甘露也如來現法之樂者。密鈔八云。疏如來現法之樂者。即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等大涅槃之樂也。即前經云逮見如來句乃至佛無過上智等(三十二右)光云。自證萬徳只是法界現前諸法。而於此法常自受樂故。云現法之樂也
從此定起(乃至)不可破壞也者。此釋時佛由是定故○莎訶也然明及眞言等。文次第云。眞言與明妃同異文(十三右)記問八張(智證)云。然明及眞言有殊者。若從心口中出。名爲眞言。身分生。名爲明也。言從身分流出光明。其光出字。是身字光輪也。眞言可撿之(已上)密鈔八云。若爾。何故經言從三昧起説此明妃。豈非口説耶。釋曰。雖從身現。即是説故。此即名爲身説。如楞伽經云。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揚眉。或有動睛等。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亦身説也。又欲顯法離於言故。故説身現名之曰明。欲顯無言不礙於言故。從口演名曰眞言。
是故明與眞言體無異也(三十二右)由増長義故等者。文次第云。釋妃義文(十三右)密鈔八云。疏由増長義故女聲呼之者。謂此明妃能増益生長行者功徳法。故女聲呼之。梵云●尾●汝也(二合)此是男聲。梵云●尾●汝。即是女聲。倶譯云明。由隨増長義故加以妃言也(三十二左)問。今妃是尊重之意。何云増長義。答次下釋云。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種胤不絶。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徳。故義云妃也(二十左)如上金剛手等者。義釋九云。如上金剛手奉初問佛。佛從初至竟皆答此問等(四十一右)復騰前意者。光云。即九句中第七及彼行修行句意也如上覽字門義等者。指次上品終文所説●字門也今依前等者。即依前九句問復説之也。此品來意前出二義。即此超間·隣次之兩意也欲令衆縁等者。此爲其上略説●字門等而作衆縁故。云欲令衆縁具足等也
伽伽那三迷等者。義釋第九云。
●●●●●●●●●●●●●●●●●●●●●●●●●●●●●●●●(四十一右)阿鉢羅底三迷(問之)等者密鈔八云。疏阿鉢羅底三迷問之者。令問此眞言句義并字義。若句義者。如第三疏中釋爲無等無對之義。謂此明妃出過一切語言譬喩。無有一法可爲倫匹。故云無等。若字義者。阿是一切法本不生義。跛是第一義諦義等(三十二左)私云。
此釋引上香水眞言也義(經第一疏第四)而解今阿波羅底三迷句義也。彼句義即云無等無對。且又自釋字義。言以此等句義字義而可明其義故。今云問之也。尋云。今此諸句多同彼香水言句義。云何局此一句而勸問耶。況又次釋云。謂此無相無礙之法於空無量無礙無所不遍。然復有異義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爾如空者。即是無過患無功徳。即釋伽伽那等第一句義也。又曰。
今此中雖無相無礙猶如虚空(以上躡第一句起第二句)而具一切如來眞實功徳無所不備(乃至)雖擧此空爲況然有無量無邊離相之徳。非虚空所能喩也。此釋阿鉢羅等第二句義也。又曰。此功徳者(此攝第二句)即是等於如來等。即釋薩嚩怛多掲多第三句義也。此皆別釋句句。何爲問餘釋乎。答。雖釋次第相連之義。正論句義之時。阿跛羅底等一句與上香水眞言同。故今讓彼云問之歟但些些疑問(智證)云。轉字輪品釋云。阿鉢羅底(更問)三曼荼奴羯底(更問)伽伽那三迷(更問句義。已上。文)此三句更問如何(已上同)雜鈔(作)云。阿鉢羅底(問之)三曼多奴羯底(更問之)伽伽那三迷(更問句義。已上)記問八張(同作)云。第三句者。指上眞言第三句也。私準大義。以成菩提爲三句(已上)私云。準此等釋。今阿鉢羅等句下問之者。蓋非謂句義等。是令更問其深義也。謂經説此眞言凡有六句。然除第一怛姪他句。自餘五句以表五轉等法門故。即令更問其意。爾乃句句皆置更問之言。是故次釋中第三句注更問。又第四句注更問句義。猶可尋之。此眞言缺第一句釋。第十注釋結大界眞言云。奴讓多(敬也。是一切諸佛之敬。前所念令憶念也二十二左。光云。鈔主所覽本誤。現流印本作教也是一切諸佛之教等。最是可也。况又今怛姪他與彼奴壞多。其梵文別。勿漫會釋。今依心經梵本。●怛●姪●他。此云所謂。又大佛頂句義注即説呪曰)若今除第一句自餘五句以配五轉。則五句如次東·南·西·北·中五佛三摩地也。但第一句空也。第二句不空也。第三句不二也。第四句亦不二也。第四句還歸空也。第五句示無礙力也。句句悉含深義。故皆云更問也伽伽是行義等者。私云。先指次破壞者。初●字行也。次●字無行也。即以無行破有行故云爾也。是即以下字字義破上字字相。
十六玄門中多字破一之義也次明第二句義者阿鉢羅底三迷句也。經文注雖言第三句。除怛姪他句故云第二也第三句者。薩嚩怛多掲多句也次復言等者。第四句也此中云無礙力等者。伽伽那三迷句義也。大空者。即無礙義。故云此中也。又義云。釋第六句義。即勝願相也。願力堅固能通法界故云無相願也。又義云。非是釋第六句。還釋上眞言名字無礙力義也。但略第六句釋。是總結無別義故也(已上)光云。三義之中。初義未快。後義順文。如第二義即在文外。何者。名必招體。豈句義無其意。今案。無礙名總渉諸句。力言殊在終句。然乃總結而釋名字。應知次後兩義竝存而是可也
佛於三昧中(乃至)衆徳不具也者。此釋善男子以此明妃○能滅除衆苦也
一爛脱
(一)不可破壞也(三)佛於三昧中○身現曰明(二)以此善男子○能苦除滅者(五)言此明妃者○現法之樂也(四)妃者如世女人○義云妃也(六)行者修眞言行時已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
而今出之以授後生(一)不可破壞也(三)佛於三昧中○身現曰明(二)以此善男子○無二境界(五)由是力故○現法之樂也(四)妃者如世女人○衆徳不具也(六)時毘盧遮已下如文
口説名眞言陀羅尼(男聲也)者。私云。最珍鈔云。問。眞言陀羅尼男聲。身現名明妃之意何。答。眞言陀羅尼口輪説法也。是慧也。以慧爲男也。身現名明妃者。三昧所發身光之中現字。以三昧爲女也(已上)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者。密鈔八云。疏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者。明妃即上眞言句也。無二境界者。明妃·如來無二相故。謂如來者。即是等空三昧。即是無勝三昧。即是同至所住。即是勝願聚。此多法名之爲身。故云明妃如來身等。又此明妃從如來身任運現起。即如來身爲能現。妃爲所現。此之境界畢竟無二。若不悟此理。無由成佛。何以故。見二境界故(二十三右)一切衆生身口之苦者。義釋九作一切衆生身口意之苦(四十二左)
時毘盧遮那(乃至)皆是上首也者。此釋時毘盧遮那○上首執金剛言也。私云。以上説三世無礙力明妃。示出生功徳之義。自下説轉字輪曼荼羅之相也時毘盧遮那等者。義釋九曰。時毘盧遮那世尊。尋念諸佛·我始初不生·金剛執力故。告上首執金剛言(四十三右)我本初不生者。●字門也。意曰。以●字門加持諸佛及執金剛等。令成無二之體已。然後旋轉無窮成一切字輪普現色身也由不生故等者。
義釋九作本來不生故由與諸佛無二體故(四十三右)以不生加持之等者。又九云。以不生力加持之也。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二之體也。如是思念已。方告上首諸金剛也。上首者。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刹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同上)一爛脱
(一)以不生加持之也(三)如是思念已○祕密主(二)一切皆入○無二體生而已(四)十佛刹土已下如文
光云。師傳亂脱。第二科終而已二字。屬第四科初。文義具矣
諦聽善男子(乃至)住彼前也者。此釋善男子諦聽○普現其身也此一字中等者。義釋第九云。此一字中入一切字。一切字中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四十三左)如世人之輪等者。文次第云。釋輪義文(十三左)私云。世人之輪者。此如世間所用者也。次世間之輪者。此如輪王所得者也(已上)光云。此義未快。二段喩況只是一種世間所用輪也。但初釋旋轉義。後明摧破義也漫荼羅是清淨義等者。第十五云。漫荼羅是具種種徳義。即是如來祕密之藏。如是祕密之徳。如蓮花開敷而自莊嚴(三左)又第十四云。毎三部隨五字輪而轉。隨義相應之相。前言漫荼羅。今云輪者。即是漫荼羅義(六右)私云。今言清淨義下更釋之者。指第十五蓮花開敷義歟。凡漫荼羅名義。經第一·疏第四明之。
所謂輪圓·發生·聚集·無比味·無過上味等義也品廣者等者。私云。蓋梵本品字下有廣梵語。次上已云漫荼羅行品中廣。今指此文也此中之義者。義即所詮義理也只是一分之名者。名是能詮名教也。此名一分即今一品是也。文略義廣分滿不二之意。故云品廣也。又義云。廣者。漫荼羅體即周遍法界遍一切法門。三十一品皆同詮此廣大曼荼羅義。品者。一分義也。然彼大曼荼羅有無量門。即今三十一門義趣不同。斯是一品其一分義。故云品也(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前義可見。今案。品者一種字輪名也。廣者法界字輪義也。此是一種·法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次下注言言略義廣也一分之經者。指此一品。是即一種字輪之體。故爲一分之名也諸品皆云等者。準此一品。三十一品皆可云品廣也即是言略等者。言名一分故云品。法門無盡故云廣也本不生者等者。私云。此文還釋上本初不生經文。是爛脱也。一義云。非是爛脱。即當眞言門修行等文。是未會也。經直云眞言門。釋義牒本不生。皆是●字門功徳也住彼前者。即當普現其身也
爾時執金剛(乃至)平等之法也者。
此釋爾時執金剛○歸命證空者也爾時執金剛等者。私云。此牒未會文也金剛旋下者。諸佛智印即五股五剛杵也。謂如擲於虚空還來地中等。是旋下義也下金剛蓮座者。此菩薩下於座也。謂以金剛杵爲蓮花臺。故云金剛蓮花也問。再治經無擲杵之意如何。答。旋轉之言含其義乎歸命菩提心等者。以下六句讃梵本。出小野僧正大日劍印中。最極祕也。慈覺·慧運·宗睿三師録所載毘盧遮那如來菩提心讃是也。私云。今此六句之中。初二句歸命菩提心爲因句。就中初句本有菩提心。後句修生菩提心。次二句歸命大悲爲根本句。後二句歸命方便爲究竟句。就中初句因方便。後句果方便也。又義云。今六句有五箇歸命。如次中·東·南·西·北之五轉也。初三易知。先造作者。西方證菩提也。是先成就果人。故云先造作也。證空者者。即北方入涅槃。故云證空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果歸一致。何者。三句五轉只是開合之異也已如上云此心等者。此指住心品所説。即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文意也。又義云。是指次上成就悉地品摩訶薩等文也其地地等者。
十卷本作即是地波羅密也(已上)即十地十波羅蜜也重言歸命頂禮等者。釋論疏一云。以前所攝無量衆命傾依滿足大法王故。將命歸者表敬極故(四十六右)又云。四生所尚莫過於身。五體之中唯推於頂。以頂輪展敬。表龍樹虔恭。禮申三業歸依意請三通加護(三十五左)私云。此六句文。或云歸命。或云稽首。或云頂禮。其語雖異。其意同也
一爛脱
(一)恭敬深至故爾也(三)如此歎佛已○先歎佛也(二)空證即是○平等之法也(四)白佛言世尊已下如文
又説云(光云。故和上用此亂。文義倶有便乎)
(一)又更禮拜也(三)重言歸命○先歎佛也(二)空證即是○平等之法也(四)白佛言世尊已下如文
如此歎佛等者。此釋下段經文祕密主如是歎已等也
白佛言世尊(乃至)成就妙果也者。
此釋而白佛言○眞言修圓滿故也一切衆生故等者。義釋九云。哀愍我及一切衆生故。願哀愍我及護念我。及爲利衆生故。法王者。於法自在故名爲王。爲法王哀愍我故。護念我故。爲利衆生故等(四十五右)私云。若依此釋。可讀爛脱
(一)一切衆生故(三)法王者○名爲王(二)願哀愍我○利衆生故(四)爲法王哀愍已下如文
又義云。當段言白佛言世尊○爲利衆生故。是未會之經文。即當治定本祕密主如是○爲利衆生故。然乃不可讀爛脱也
一爛脱
(一)及爲利衆生故(三)如説修○圓滿故(二)願佛更説阿字輪也(四)圓滿者以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亂。不用而可。臨文可知
次佛告祕密主言○(非彼心境所及也)者。
此釋如是説已毘盧遮那世尊○本寂無有上也佛告祕密主言等者。此牒未會文也。義釋九云。佛告祕密主言。我本初説。諸佛最勝。世所依名稱號(四十五左)私云。我初即當我一切本初。諸最勝佛即當本寂無有上。世所依稱號即當號名世所依也
一爛脱
(一)法花亦自歎也(四)本初即是○説法意也
(二)如梵音云我者○所依止也(五)稱號者我覺○亦無比也(三)又此中我○(更問也)(六)本寂無有上以下如文
又説云
(一)法花亦自歎也(四)本初即是○(更問)(六)世所依者○爲一切依也(二)然更有深意○即本不生義也(七)此常住不生○所依止也(五)稱號者我覺○有如是名也(八)説法無等比○亦無比也(三)又此中我○(更問也)(九)本寂無有上以下如文
如將説法花等者。私云。最珍鈔云。方便品寄言絶言之歎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等。尤可引同也(已上)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者。文次第云。擧我本初爲壽量文(十三左)記問八張(智證作亦名更問)云。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者。佛住諸法本不生理故無生滅。壽量常住。凡夫妄想無生滅中計有生滅。故壽命無常。此義通該一切三佛。智人易知(已上)密鈔八云。疏本初即是至更問者。此本初一字應是阿字。阿者即本初義。如上第五疏(此依十四卷義釋若今疏則第七卷)云。如梵本阿字。有本有聲。本是一切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諸字之首故。由此出生一切諸法。亦即壽量義也。故云本初即是壽量更問也(三十三左)光云。本初是本覺處。然諸佛自證三菩提必歸此處。是名久遠實成。故云即是壽量義也。注言更問意。只在於此乎如一切草木等者。私云。如此一切事法所依即●字本不生體也。雖是似擧譬喩。而實諸法皆是一●字也。即身義意思之此有多問。義釋作此有多門。最佳雖云自歎等者。密鈔八云。謂梵音云我者。即牒梵音我字也。我字梵音麼麼。即此麼字帶阿聲呼。即是我本不生。以本不生故。即是本來常寂滅相。故云雖云自歎即説法也(三十三左)私云。注言案本者。●字本音即阿字故云爾。又義云。此可案梵本之意也。我梵語即●字故。即如次下云此本字中即有阿聲。本字者即指梵文也(已上)光云。後義得矣凡一切不了内證等者。文次第云。不了内證祕密法皆是外道文(十三左)私云。内外二種外道義。如第一卷終外道不能識文下委明也又此中我●字等者。記問八張云。亦是歎中説法更問者。若約●字門。一切諸法我不可得。佛本離我人等相故得無上。得無上故説法。無上是眞我也(已上)私云。又此中我●字者。十四本全同之。十本無●字摩聲即是不生義者。●字我不可得義也此本字中即有阿聲等者。私云。本寂之本即本不生義。故云即有阿聲也。或又本字梵語●字。此●字中有阿聲故。即云即有阿聲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並是臆解。不足觀耳。故和上言。經言本寂者。謂不生不滅本性寂。即●字也。此●字中亦有●聲。故釋云此本字中等也
一爛脱
(一)諸惡永滅故云寂也(三)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二)今佛偈中○此阿字也(四)以此字本初以下如文
今佛偈中等者。私云。此四句偈雖自歎徳。
而只説此●字門義故云爾也當引深密者。些些疑問云。又注云當引深密經。此意如何(已上)私云。智證處處作如此疑而未決也。今勘五卷解深密經。無引而可證文。更可考之。但然佛以加持力已下明鐵塔傳來之意也。然乃當引深意之義歟。此外更可有深意也
一爛脱
(一)當引深密(三)然佛以加持力○即爲希有也(二)云本寂者○心境所及也(四)由加持故已下如文
然佛以加持力等者。
此釋下段經文時佛説此伽他如是而作加持等也令金剛藏等者。密鈔八云。然佛以加持力等者。釋通妨難也。謂有難云。上云今説自證之法如飮水者冷熱自知。云何金剛手等皆知之耶。故此通云然佛以加持力等(三十四右)私云。金剛藏者。金剛手之異名也
由加持故執金剛(乃至)修行轉也(更問)者。
此釋時佛説此伽他○於阿字門一切法轉也由加持故執金剛等者。私云。自下佛作神力加持已。出現金剛座令大衆見之也最珍鈔云。別現座歟。誰坐其座乎。答。現衆寶莊嚴之座。表示如來功徳莊嚴也。何必有能坐之人(已上)但現座處是曼荼羅壇也。即爲説轉字輪曼荼羅行現此座也。然後從身毛孔中出生字輪轉爲佛身也。凡此座方形如生身金剛座。是●字門體也。方形四方具足之義。是含衆徳義也。次下四義即四種●字之意也。問。今座菩薩金剛等現之乎。答。不爾。是如來所現也。問。釋云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已上)若爾如何。答。
經云執金剛者及諸菩薩能見勝願菩提座(已上)菩薩金剛只是能見之人。而非其能現也。故次下疏文云。如上佛爲菩薩大衆現金剛座(二十四左)若爾。今言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者。現字恐應是見字歟。或又爾時下可有爲字歟。可尋證本。光云。今案經釋。此座諸金剛菩薩如來加持神力而所現也。故釋云。謂佛説此偈已。
以佛神力加之(之者指諸金剛菩薩如彼般若佛假神力而令舍利弗須菩提説般若也)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上經文所謂從金剛蓮花座旋轉而下之所表示也。若非爲此。何乎即上釋彼金剛座云。金剛即是諸佛智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羅之臺。故有所表也。舊義所引經文言能見。此見字古多與現字相通。若爾。還可以證今案。又引。釋文言如上佛爲等。此約能加持邊亦爲佛所現也。又次下釋云此座即是如來等。此如來其義兩向。若就能加持。則能現佛也。若約所加持。是金剛菩薩修證出現之如來也。尚究此菩提座。則次上品云摩訶薩意處説名曼荼羅是也。又初品云菩薩之身爲師子座。當知能現菩薩即所現座處。畢竟不二也此座者但以等者。私云。以下釋出現此座之所表也。此座即●字金剛地輪之體也。今出現爲諸佛所依座處。座處是曼荼羅壇也。是即後地以前地爲基之義也然西方名此座等者。文次第云。名座爲滿荼文(十三左)是堅固義等者。今此四義如次●●●●四點功徳。堅固是●字。東方菩提心義。不動即●字。南方到金剛實際義。無比是●字。西方成菩提義。周遍即●字。北方遍入一切輪義也今現此菩提座等者。密鈔八云。疏亦如酪中現酥等者。謂於酪中現知。生酥·熟酥·醍醐諸味共住一處而不相離。佛座亦爾。一言滿荼。即於其中現知。堅固·不動·無等·無比之義共在其中。雖具種種之義周遍法界。然以大願爲體。故經云能見勝願佛菩提座(三十四右)記問八張云。座義更問者。如乳酪中現酥醍醐。一切諸法共會一心宛然具足。是爲座義。釋之可尋(已上)私云。今此酪中現酥等意。即曼荼羅無比味義也(已上)光云。亦如酪中等者。此喩文有堅·横二義。即是曼荼羅壇自證·化他二門。若自證壇。四重聖衆共會一心。譬如酪中有五味也。若化他壇。四重衆聖次第引攝。譬如酪中現酥乃至現醍醐也。注言更問意。只在於是乎佛虚空等者。此明如來因行及果徳悉與此座無二無別也一切分別。義釋作一切分別戲論(九之四十七右)如是修行等者。
即示因行方便與此座是本不生●字妙理相應無二也不離如是妙理等者。密鈔八云。疏不離如是妙理等者。即指此座猶如虚空離一切分別戲論。若直就字門。即阿字也(三十四右)私云。此方形座即●字門本不生形體。故云妙理也如行行者等者。即示果徳亦與理相應也。謂如行不離理。果亦如是也。問。經言世尊行。疏爲諸菩薩行。相違如何。答。如來因位信即是菩薩行。
如第一云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本之七左)即此義也于時佛諸支分等者。私云。自下説如來於一切身分現阿字也。以此一字能出現諸尊也經靜慮思惟者。此定·慧二法也。思惟亦云觀即慧也。如止觀爲定慧也謂遍佛身分等者。義釋作謂遍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等(九之四十七左)
以下義勢當相連者。如上以●字爲二乘及人天等定慧壽命。亦以此字爲一切種子。此種子·所依·救世者等。云以下義勢相連也如壽一字等者。大疏鈔云。●字爲世·出世間一切妙業命(已上)密鈔八云。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徳等者。若離阿字本不生句。一切世間出世間若定若慧不得増益。若就字門談者。定即億伊等三昧。慧即長聲阿字。若離阿字本不生。即長阿之慧·億伊等定不得増益成就也(三十四左)私云。同現者結上也。如下由●字現菩提座。今亦通現諸徳也即爲彼命者。如人以氣息保命根。●字即出入息故爲命也復阿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以阿字爲一切字種子所以文(十三左)種子者。執持引生義也。謂依阿字執持諸字而又引生之也末後云現者。此就未會經文。再治經本無現字也阿(此正是阿字眞言門)等者。十四卷義釋第九云。南莫三曼荼佛陀(引)南(引敬禮普遍佛等也是正是阿字眞言四十八右)十卷義釋第九云。南謨三曼多佛陀南(敬禮普遍佛等)阿(此云是阿字眞言門已上)私云。中院本并五智房所持本同十四卷文也
善男子此眞言者等者。此釋善男子此阿字等文也從此阿字門等者。記問八張云。阿字門一切轉者。可見住心品中菩提心爲因説云何此心菩提生句等(已上)
是故祕密主眞言門(乃至)阿字之門也者。
此釋是故祕密主眞言門○當勤修習也欲見諸佛等者。今此七句合爲五點功徳。初一句發心。第二句修行。第三句證菩提。第四·第五二句涅槃。於中第四句内證。第五句外用也。第六·第七兩句方便。就中第六句身方便。第七句心方便也。私云。今此七句總之則成阿字門功徳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謂。第五·六·七三句並是中方方便也。又治定本但第七句有者字。此以一者字貫通上諸句也那羅延菩薩者。光云。那羅延是大力義乎。若爾。今言那羅延菩薩者。謂大力菩薩。即常在人天受勝快樂地上諸大薩埵也
爾時毘盧遮那佛(乃至)未記(更問之也)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作諸事業也。私云。十四本義釋。從此章以爲第十之卷也。上來説轉字輪之相。自下釋曼荼羅行也如前已廣説等者。指具縁品也。然此中有二重問答。初直問答重説所由。問意云。上具縁品已廣説敷置曼荼羅位。然今品重説何乎。此有多義下即答説也。此中有其四義。一爲開發一類衆生。謂爲未聞前品衆生。今始説之。二令前已下爲愚鈍者。謂有癡鈍衆生雖前聞之未明了故。今更説之。三前雖説下約尊位。謂爲令諸尊位地周備也。前未説四大護院等。而今具足説之。故云爾也。四又前下約形像。謂前未委説。而今品説彩色等相也。後何故下問答散説所因也。問意云。若爾。云何於一品中不盡説之。而分析之散在説之。於此下是答説也。此中有其二義。一令樂法機起珍重之心也。若一具説。還可有生憍恣之意。漸漸説之。起珍妙之想也。二復次下爲説事法即法性之義也。謂前但説事相。今更復説種子字等。而令事法爲法性也一一與三昧等者。密鈔八云。疏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者。三昧定也。神通慧也。三法相順則與理相應○故下疏云。先須住此三昧以相應之智而運布規畫。故云與三昧神通相應也(三十四左)私云。此中言三法者。一圖繪。二定。三慧也。此三法相應必成就之也
一爛脱
(一)三昧神通相應而説之也(三)彼阿闍梨一切智門○亦令致損耗也(五)次當知方所者○所得便也(四)次禮一切佛者○眞言之體也(六)師禮已在壇○不令妨礙即得也(十一)如是作已阿闍梨○體一門異也(八)如上引繩○定方所也(十三)如上無二相應形○即是性空形也
(七)如上所説○(皆如上説也)(二)然大日如來○未具故更説也(九)次定方竟○未記(更問之也)(十七)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即轉爲佛也(十九)此有二種阿利荼○用此印也(十八)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此爛脱至第二十一科而畢。
其第十(二右)十二(同上)十四(二左)十五(二右)十六(二左)二十(二右)二十一(初右)七科在第十三卷
又説云
第一科至第十四科全同前義(十五)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即轉爲佛也(十八)此有二種阿利荼○用此印也(十八)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此爛脱至第十九科而畢。
其第十(二右)十二(同上)十四(二左)十七(初右)十九(二右)五科在第十三卷
前義二尊於赤色中論之。今義二尊於黒色中釋之。但下黒色經文云。寶冠擧手印(已上)爾乃以後義爲宜歟。此内又有重重小科爛脱。更可悉之。私案云。今此爛脱不可及必用之。只無爛脱可乎。謂第一科至第九科爛脱。經·釋聊似前後。互錯釋之。非是爛脱。次第十科以後。當卷與次卷相連用爛脱。是又不爾。下文云。經中從定線位語竟至定色以來。解由未明了未記(更問之也二十八右)又第十三卷云。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以上當在五色之前。義猶未了。更問之(二右)此意。定線文者。經東方申之至周於北方是也。定色文者。經次作金剛薩埵至作諸事業是也。此是二段解釋未明了故。令更問之。是以第十三卷至五色第三黄色下。還牒釋上經文。而自云當在五色之前。何必用爛脱乎。若順疏釋。則總以此次金剛有情○於第三院下色也。可安經云復次毘盧遮那我加持彼印等文次上也。故兩本(十四本十本)義釋如此列之。如下引之
光云。又有亂脱。而今出之以流後裔
(一)相應而説之也(三)彼阿闍梨○亦令致損耗也(五)次當知方所者○所得便也(四)次禮一切佛者○眞言之體也(六)師禮已在壇○不令妨礙即得也(十)如是作已阿闍梨○體一門異也(八)如上引繩○定方所也如上(十二)無二相應形○性空形也(七)如上所説○(皆如上説也)(二)然大日如來○未具故更説也(十四)次定方竟○未記(更問之也)(十六)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即轉爲佛也(二十六)此有二種阿利荼○用此印也
(十七)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此亂脱至第二十八科而畢。
其第九(二右)十一(同上)十三(二左)十五(同上)十八(初右)十九(同上)二十(同上)二十一(同上)二十二(同上)二十三(同上)二十四(二右)二十五(同上)二十七(同上)二十八(二左)一十四科在第十三卷
彼阿闍梨等者。即當治定本彼阿闍梨○稽首一切諸佛也如上已説者。指次上品也中心者。即心中也。故十四本作心中也
運布者。私云。此以運心而布置尊位也。謂欲拼壇位之時。先運心禮諸佛也凡合繩等者。謂合繩之法也當令得所者。此以五線均等名得其所分也不得太緩者。五線亦均等引合之而縒之。無復一線不均等也若不調等者。釋内心相應也。謂五色線即是信·進等五根。五根若不調者。必於道有妨也(已上)光云。今言若不調等者。非是必指内心相應。只是不令得所而令太緩等也。何者。今以即事而眞爲其宗故。又明内心相應。已見次上釋也若用時等者。繩若斷絶。則令行人致損耗也次禮一切佛等者。密鈔八云。疏次禮一切佛等者。謂阿字眞言之體。即是諸佛之體。何以故。
今此阿字即能作諸佛事乃至普現色身等故(三十五右)第五云。然後阿闍梨至道場門前。普遍運心稽首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亦如上説。然後持五色線。向漫荼羅位立而頂戴之。次觀自身作毘盧遮那(十四左)師禮已在壇等者。釋東方申之○周於北方也。私云。定拼四方四隅及十字界道。如第五卷(具縁品)也。但上先拼東方。次南方。次西方。次北方也。今東·北·西·南次第拼之也。問。上具縁品經文云。東方以爲首○如是南及西終竟於北方(已上)又今品經文云。東方申之。旋轉而南。以及西方。周於北方(已上)兩品同是東·南·西·北次第。而今疏何違之。答。十四卷義釋。阿字眞言之體也次下云。此處拼壇準經疑。疏説左宜審問(十之二右)今疏無此十三字。此後人加此疑乎。今謂。是順轉·逆轉兩義也。右轉者。中臺之尊右方轉故云右轉也。即是順轉非逆轉也(已上)光云。今案次下釋文云凡定四方等。則經·疏意是同(但具縁品經疏與今各別更問)凡作曼荼羅法。先定方隅。此時引繩準定空位。所謂先絣虚空中曼荼羅是也。次安立界。此時下繩拼地界也。然其拼人則是順轉。又其拼界是乃逆成。是知經文只説拼人旋轉次第。而示拼界東方一邊。疏文具説旋轉次第四方界位。但至定拼四隅。經·疏倶是太略。況復此有本地自證加持隨他等義。誠不得口授。何其通曉之。故注云云更問。而令求其面傳也。餘雖不肖。辱得嫡承。凡百君子要決來問定乾巽隅竟(云云更問也)者。密鈔八云。疏即定乾巽隅竟更問者。謂師在巽隅。弟子至乾隅。即是定東南·西北隅竟。更應艮坤相對。此中無之。故令更問。不是令後人更問也。謂當期善無畏阿闍梨爲禪師顯示。至此有所未盡。或令例準。或有別意。禪師囑付智嚴法師。問於無畏三藏。故云更問也(三十五右)阿闍梨復於瑜伽等者。釋次作金剛薩埵○置曼荼羅也。第五云。行者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以自身作毘盧遮那。若作縁曼荼羅諸作務時。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十五)如前布置者。指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説。心布●字眼置●字觀也。但今轉心中●字爲●字也。●字毘盧遮那種子。●字金剛薩埵種子故也。上品作阿闍梨事故觀●字。今渉作務事故轉爲●字也但改心中阿字等者。若直云之。則可云但改心中●字即成金剛薩埵身。而言心中●字者。●字不離●字故云爾也。即是體一門異之意也雖改阿字等者。●●二字雖異。不可得義即同。無縛即●字門本不生也體一門異者。諸字門雖異。●字不生之體是一也如上引繩等者。先於空中拼之。未至地也。然後下拼之。其義如上也更入中台等者。最初拼外院畢。然後拼中胎藏。次第一院。次第二院也。其義如前。是皆師弟相對先引繩未至地。
於虚空中而作拼也如上無二相應形等者。釋如是第二曼荼羅○空性形也。私云。是第二重拼地中之義也。其意見于爛脱。都部要目(二左)意。先拼虚空即勝義曼荼羅空輪所生。而今言空性形即此義也轉相釋者。謂展轉相釋也。謂●●無二即是如來。如來即是空性。空性者是輪圓具足義故也當知如此等者。私云。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説●字置頂上等觀作之也。又義云。如上者指具縁品。彼品又説●字置頂觀也。此釋未下線之義也然大日如來等者。私云。此一段釋。依爛脱義。可屬上文也。若不用義。則如斯定方安界等。經·釋微隱其意叵解。是故前後相連共爲一義。即引上具縁品。是爲成今文義趣也定方所遍等者。更問云。遍即下拼之也者。亦見壇法。又在上具縁品中(已上)私云。疏異本并十四卷本。更字下有問字。古本并印本及七卷本無之也。智證大師就十卷本作此釋也先定了者。前未下地而拼事也方下拼等者。今方下地而拼之也(已上)光云。案此鈔解。鈔主所覽本作更先定了方下拼耳等。十四卷本如此假令中台方六尺等者。私云。四重界分等義。如上具縁品所説也分此三尺等者。此分第一重内爲三分也。而加外縁有四分也次析第二院三尺等者。析字可安院字下也。言第二院量析上第一院三尺取半也。問。如今量者。其行道處纔是五寸三寸等。爭得通行乎。答。今且爲令知其分齊。作假令説。不必可作如此分量。或又至少量曼荼羅。則不可通行歟。中胎之量極少十指可思之(已上)光云。此中如解次析第二院者。恐未合疏意乎。何者。疏中往往有此巧釋。凡曼荼羅有三重四重名。今此文并其二名義。析第二院者。即指上第一院。而望中胎藏院言第二院。是四重圓壇名之意也。若依上曰即是台外第一院。則可言次析第一院三尺。是三重曼荼羅名之意也。應知呼第一重。上言第一院。下言第二院。以示此兩趣也第一台外門等者。義釋作第一院台外。第一台外門者。第一重門。是中胎外故云爾也。次上文云台外第一院。即與此同當取少許等者。謂取行道處空地内少許用爲其門位也以此門住世天者。十四義釋云。餘通行處(此門位)其三重外門若有寛地等(十之三左)十卷本云。通行處口(此門位也已上)大疏鈔三云。通行處(世天位此)其三重門外等(已上)上言當取少許等。即取行道少分爲門廂衞處。是其世天位也前曼荼羅中等者。文次第云。明釋迦文殊互文(十三左)私云。前曼荼羅者。即指具縁品也由先定中胎竟等者。此釋第三重名第二之所由也今此中自有誠文者。當品亦云於第二分畫釋迦牟尼。亦云於第三分作施願金剛童子形。皆同具縁品説。故今言有誠文者。古來難也。或云。此指大本文也想阿字定外院等者。私云。問。何想●字定外院。想●字作中胎乎。答。最珍鈔云。中胎阿字觀外院者。大日即釋迦之意也。外院嚩字作中胎者。釋迦即大日之意也。是示本迹雖殊加持不二之義也已。又義云。●字本不生理故。遍因果之中。是故懸通外院。●字事業成辨雖佛所作故。獨中胎用之。例如白色通外院。青黒二色局内院。佛性通因位。神變在果位。亦此義也或想瞞字亦如前等者。密鈔八云。疏想文殊或想字者。字即瞞字也。如眞言藏品(三十六右)私云。苑公所覽本無瞞之字乎。印行十四義釋有●之字也。又亦如前等七字注書之也。如前者。當品上文説●字布身支分。今指彼歟。密鈔指普通眞言藏也。此義宜歟(已上)光云。此指次上作中胎藏想●字乎。彼釋云。次定方竟。師想嚩字。
如上説於遍身分等(二十七右)經中從定線位等者。智證更問云。至定色以來解未明了者。亦準彼品(已上)私云。此釋彼品者。指具縁品也
一義釋文次
十四義釋第十云。次第三院當想釋迦。
或想作●字(重聲娑字也光云以下至下色也則今疏亂脱在第十三卷)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次捨第二院。於第三院下色也(義猶未了更問經中從定線位訖竟至定色以來解未明了未記更問之)經云。復次毘盧遮那我加持。彼印等(四右)私云。義釋文鉤鎖不違經文次第。其旨見上爛脱。又十卷本同之
經云復次毘盧遮那(乃至)餘方便準前者。此釋復以大日加持自身○最勝無能壞也。私云。上來定界分畢。自下則明彩色。於中分二。初總明。眞言行者下別釋。此中有五色説段也謂下彩色時等者。釋復次大日○而布衆色也此印即是等者。光云。故和上言。祕口云。法界生印也(光云非常法界生印也)是法界縁起故。於無相中而下衆色也。私謂。想如來者是羯磨身也。或想彼印者即三昧耶身也。此並想色中而加持之。更以手印也。更問如是想已等者。釋眞言行者應以潔白爲先等也如是想念時等者。釋以此淨法界等八句也。大疏鈔三云。線色前後經有九行頌。説五色次第及其義也。五色者。白·赤·黄·青·黒色。初白色以●字爲體。其色白如車渠等(已上)第五卷云。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眞言各持一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眞言總加持之。造曼荼羅綖亦爾。五如來色者。謂大日佛加持白色。寶幢持赤色。華開敷持黄色。無量壽持緑色。鼓音佛持黒色(三左)
其字色白等者。私云。問。●字可赤。何云白乎。答。次文云。此中即有阿字有縛字也。故囉字白色(已上)五十字門旋轉總持之義。何必一定者哉。車渠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牟娑洛掲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硨磲。尚書大傳云。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輞。其状類之故名車渠。渠魁也。後人字加玉石(三十八右)或云商佉等者。玄應音義云。商佉舊言霜佉。或云傷佉。亦作餉。又作儴佉。皆梵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云貝。或言珂異名耳(二十二之九)私云。最珍鈔云。車渠與商佉。梵音輕重歟。或可別釋商佉是寶螺。車渠者玉也。經文之商佉上。釋家加車渠歟。出白色物之時擧異。次出君陀花皓月等。亦此義也(已上)光云。今此白色章出車渠·君陀花二喩。治定經本所無。恐是未會經。或大本有之。故釋及此師云此中等者。此四十字。十四義釋皆注書之。十卷本同今疏此中即有阿字等者。此●字聲中具●●等聲故。以●字爲白色種子也。若不然者。●字只是赤色火輪種子。豈白色乎。是互具輪圓故。一字能爲一切色種子之意也。
●字離塵垢故有潔白之義也凡加持色法等者。大疏鈔三云。先於色中想字。字成已等(已上)私云。此依古本疏無囉字。兩本義釋同今疏也。若就今本而云之。凡通五色。加持之時。可用●字也此有二種阿利荼等者。義釋第十云。凡加持色法○即轉爲佛也。此有二種。一名●阿●利●荼。謂定手等(五左)十卷本第七。與十四本同也。私云。今擧二種之中。但釋其一。而其第二未出之也。然第十三卷釋訶字門文云。
此尊名鉢囉底哩荼○此是降伏通用也○此二尊通一切用身印也(二右)應知此火輪中阿利荼與下風輪中鉢羅底哩荼。謂之二種。是在火·風二輪中通用一切降伏也。尋云。第十三言此二尊者。曼荼羅中是何尊耶。答。第十三(密印品)云。次難勝金剛印。右手作拳。竪風指而當心上。左手作拳(皆大指在外)直舒臂。令拳稍高與頭齊也○次相向金剛。猶與難勝相對挾門故得名也。其印如上(唯翻右爲左耳二十九左至三十右)青龍軌云。門門二守護。無能三昧擧擧翼輪開敷。智拳心舒風。猶如相擬勢。相對擧慧拳。状如相撃勢(上之二十四左)私云。難勝者。經名無能勝。廣大軌(中之二十二)云不可越。相向者。經云阿毘目佉。此二守門者當今二尊歟。所謂相向今阿梨荼印也。不可越今鉢羅底印也。若爾。當以此二守門者通用一切降伏歟白朱黄青等者。此擧所加持線色也。此二尊加持法。非但作一色。白·赤·黄·青等皆通用之也。若準第五釋。則合五色線。時五佛各加持一色。然後以辦事眞言總加持之。今亦爾也。以五佛一字眞言各加持一色。以此阿利荼一印通加持之歟。或又以此尊屬黒色之時。非但加持黒一色。白·赤·黄·青亦通加持之也。此是二義見上爛脱當想佛形者。此自身作佛形用此印歟。次下鉢羅底哩荼印不須作佛形。以此爲二尊之異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等者。私云。二種威儀者。一立。二坐也。凡作印者。作一切印之時。即有坐立不同。若位像者。可用前阿利荼威儀也。若四佛者。作寂然之形而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等者。釋第二布赤黒色等六句也。義釋第十云。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言阿闍梨當審諦也。次下赤色時。當想●麼字。或作羅字。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色等(五左)明言阿闍梨等者。釋行者當憶持句也將下赤色時等者。釋思惟字明照等二句也此字照明等者。釋煥炳初日暉句也或赤或黄者。此赤色中黄色之義。如上●字中有阿字有縛字也。特囉字帶阿聲。是故赤中具黄色也寶幢佛字者。五色中白是毘盧遮那也。故上文云。當想自身即是大日如來(二十八右)赤是寶幢佛也。故第六云。赤是寶幢如來之色(十三左)此是無能等者。釋最勝無能壞句也即同諸佛者。兩本義釋倶作即同此佛羅字安點加之者。經文云。本無大空點(已上)●字本體塵垢不可得。故云本無也。此上加空點也。又義云。次上句言思惟字明照者。此●字也。今言本無大空點者。即空點也。本無即空點也不合是阿字也者。密鈔八云。疏不合是阿字等者。謂經云思惟字明照本無大空點。今疏言不合是阿字者。恐人於經句本無字上解作阿字。謂阿字者本生故。爲遮此解故云不合。若爾。經言本無。是義云何。言本無者。謂本空點。本來無相。經就五字成句。故云本無大空點也(三十六左)最珍鈔云。殊不合阿字者。寶幢種子正阿字也。今以別義不取彼也(已上)
義合用羅字加點耳者。密鈔八云。言義合用囉字加點者。即●字也。若義合用●字。即違經云本無大空點。如何和會。若會釋者。言本無者。謂此囉字本來無垢。名爲本無。言大空點者。即是合加大空點也。以五字成句故。又兼密意故不相違(三十七右)光云。今謂。言不合是阿字也者。此釋本無大空點義。而恐人謬解爲●字故兼遮之。言義合用羅字加點耳者。即示今意。謂以赤(●也)中具黄(●也)等義。用●字也。或可白色●字是本性菩提心也。赤色●字即修起菩提心也。故今章經只説本無大空點。而不別出其字體者。即取上白色●字以爲字體。
此以本修雖殊而其體一故也餘方便準前等者。私云。此外一切作法及支分等。皆準前具縁品可知之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一(畢)
此卷之中多加今解。皆是師師面授奧旨。後來學者注意研究。寶永第三星紀丙戌仲冬十有四冥。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三卷(釋經三轉字輪漫荼羅行品)
次下黄色時○(不散亂意也)者。此釋第三眞言者○金色同牟尼也。此第十三卷牒經悉是未會之文也。十四義釋第十文同今也。私云次上卷出二十一爛脱。今此章是第二十一科也。此中亦有重重爛脱。如下載之次下黄色時者。釋第三眞言者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當想迦字(四)作眞金色其焔亦然(六)是金色牟尼佛也(牟尼是佛都號也)(二)迦是作業義以無作故永離諸過(五)住此三昧害諸毒光明一切遍也(三)當入定依教者(用意諦觀不散亂意也)(七)次下青色時已下如文
當想迦字者。釋定意迦字門句也。迦謂作業●字也作眞金色等者。釋身相猶眞金句也是金色牟尼佛等者。釋金色同牟尼句也。諸説不同第二云。青龍軌云。
次衆色界道羅(白色中)●(赤色幢)迦(黄色花印一二同)麼(青色彌)訶(黒色音界道金剛大慧印二十八左)持誦不同第二曰。第三黄色是沙羅樹王佛色。成覺徳開(金色十五右)密鈔第八云。疏次下黄色等者。謂下黄色時。令想迦字作眞金色。何所以耶。謂此迦字即屬金義。梵語迦諾迦。此譯爲金。所以令當想迦字作眞金色也。言是金色牟尼佛也者。梵語迦諾迦牟尼。此云金寂。即是七佛中第五倶那含牟尼如來。倶那含不正也。故云是金色牟尼佛等(三十七右)私云。此密抄釋未得其意。何必是七佛隨一乎。今言金色牟尼佛者。是花開敷佛之稱也。主黄色故云金色也。又已言牟尼是佛都號也。何不名花開敷乎。問。何必於此佛立牟尼號乎。答。迦字離作業義即寂靜徳。故特云牟尼也迦是作業義等者。此亦釋定意迦字門句。其意見于爛脱住此三昧等者。釋正受害諸毒等二句也當入定等者。釋當隨於法教句也
次下青色時(乃至)餘方便如前者。此釋次當布青色○除一切怖畏也。義釋十云。次下青色時。當想●麼字○有青蓮之色。其光亦爾也。餘方便如前。西方名虹爲帝釋宮也(六右)持誦不同二云。第四青色是無量壽佛色。
方便普現(定色)先以●字(安心青色)自身同釋迦牟尼佛坐大菩提座。除衆生恐怖。除諸魔軍衆。次用前印於青色上想●字門。超度於生死大寂菩提座。身色如虹霓。除一切怖畏(其字如虹外輪有暈之色其光亦爾)以此淨之成超度色。色變成字。即轉爲釋迦佛(義釋云一切佛用此字除衆生恐怖降諸魔軍衆故知無量壽佛亦用此字加持青色亦得然準諸文無量壽爲西方佛是爲定也十五右)私云。今言釋迦牟尼者。又是以●字門度生死海之義。
而於無量壽佛立釋迦牟尼號也已次下青色時者。釋次當布青色句也當想摩字等者。釋思惟麼字門句也即是度生死等者。釋超度於生死句也。密鈔八云。疏當想摩字等者。此字即是度生死義。謂世間生死煩擾衆生不令寂靜。釋迦已能趣度故稱能寂。若要顯示此字義者。轉此麼字即爲牟字。梵云牟尼。此譯爲寂(三十七左)此佛坐於等者。釋大寂菩提座句也。密鈔八云。言此佛坐於大菩提座者。即以此字爲菩提座也。謂此麼字是大空義。佛以諸法空爲座故(三十七左)一切佛用等者。釋除一切怖畏句也。密鈔八云。言一切佛用此字等者。梵語麼麼。此名爲我。一切衆生以有我故。恒被生死之所恐怖。
譬如無智畫師以種種三界之色畫作生死可畏夜叉自生怖畏。今亦如是。是故如來以無我之大我能除滅之(三十七左)其字如虹等者。釋身色如虹霓句也。密鈔八云。言西方名虹帝釋宮者。虹即虹蜺。亦名螮螺。其形圓滿五色絢明。如帝釋之宮殿。又應用此弓字。謂虹奬如弓。故西方之人呼爲印浬浬駄努。即帝釋弓。此釋爲正也(三十八右)
一經文爛脱
(一)次當布青色(三)超度於生死(二)思惟麼字門(四)大寂菩提座(六)身色如虹霓(五)除一切怖畏次下黒色時(乃至)身印也者。此釋最後布黒色○降伏諸魔軍也。義釋第十文同今也
次下黒色時等者。釋最後布黒色思惟訶字門如劫災猛焔三句也紫黒色等者。
釋其彩甚玄周遍生圓光二句也此是阿●如來等者。釋寶冠擧手印等三句也。密抄八云。疏此是阿●如來者。謂此訶字加三昧大空即是吽字。此吽字是阿●如來眞言種子也(三十八左)問。第二十云。又前云北方阿●者經誤也(三十二左)如何。答。第十六云。北方鼓音佛前置阿●。今改爲此名也(二十八左)故知今言阿●如來亦無失也(已上)光云。
若依青龍軌(上之二十右)今言阿●如來者即是鼓音佛也
一經文爛脱
(一)最後布黒色(四)其彩甚玄妙(二)思惟訶字門(五)周遍生圓光(三)如劫大猛焔(六)寶冠擧手印以下如文
餘方便如前此一段當在前等者。十四義釋十云。兼作印擬於作障之者(此倶胝眉皺如前説也)此尊○通一切用身印也。餘方便如前。爾時毘盧遮那佛從三昧起等(六左)私云。或云。此一段當在前之六字。義釋無之。若依義釋意。則以次金剛有情至猶未了更問之一段。
而可置第十二卷終云或作●字也(重聲娑字)次下。故知此一段等六字即釋次金剛有情等一段也。若讀亂脱則身印也。餘方便如前。此一段當在前。次金剛有情以下如文。尋云。指次下云此一段證據如何。答。如此文體數非一也。第十六云。此語屬上件也(五左)問。若爾。次金剛有情等一段了。云以上當在五色之前(義釋無之)初後重言無益如何。答。第十六卷亦同之也。恐初文可注書之歟。諸説不同三云。私云。此語已下釋中胎文也。爛脱在此。故云此語屬上件。又云移在上。是等皆示釋爛脱文也。傳寫者書來尚矣。故是等皆有此文(十五右)私云。此一段等六字及以上當在等十五字。義釋無之。後人注之傳寫來歟。又十卷本云。此一段當在前。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次捨第二院。於第三院下色也。以上當在五色之前。義猶未了。更問(已上)記問八張云。當在五色之前義猶未了者。若中胎位。五色内其三種曼荼羅在五色之外。一一切佛曼荼羅即内院上方南北等。二釋迦曼荼羅。三文殊曼荼羅。總在五色表(已上)私云。此釋意異前了簡也。得失之意學者悉之
次金剛有情(乃至)未了更問之者。此釋次作金剛薩埵○以是方便作諸事業也。私云。此文可置第十二卷。見于爛脱次金剛有情等者。即當治定經次作金剛薩埵○置漫荼羅也如是第二曼荼羅等者。即當治定本如是第二漫荼羅○空性形也。私云。此説第一重内四重界道也。毎一院皆有三重。其外亦分外縁也。問。既云第二漫荼羅。何云第一重乎。答。對上中胎爲第一重云第二也次二分天位等者。即當治定本次捨所行道二分聖天處○作諸事業也。於一院中又分三重。初重是阿闍梨通行處也。次重安置供物處也。後重安坐諸尊。是名云神位也。此外亦有外縁。則如次上卷也。二分天位者。初重行道位·第二供養位也。外曼荼羅三分者。第三尊位也。此對中胎第一院云外也。故下文云中胎之外院(五右)也次捨第二院等者。釋所餘二曼荼羅等也。密鈔八云。疏次捨第二院等者。謂最初於第一院下色了。超過第二院。先於第三院下色了。然後於第二院下色。其中密意上數説故(三十六左)私云。此釋意者。第一院下色畢。次越第二重文殊院。先於第三重釋迦院下色。還第二重又下色也。次下調彩色法次第同之以上當在五色等者。此意曰。次金剛有情乃至於第三院下色也一十四行餘文。可在上五色界道文之前也
爾時毘盧遮那佛(乃至)本所立誓願也者。
是釋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從三昧起○莎訶也生起此明妃者。謂於定門光明中現生此呪也
一爛脱
(一)此明妃也(三)此則妃名○同於如來也(二)遍一切無能害力者○如來境界也(四)南謨薩嚩以下如文
南謨等者。十四義釋十云。
●●●●●●●●●●●●●●●●●●●●●●●●●●●●●●●●●●●一切諸佛以爲首望等者。密鈔八云。疏一切諸佛等者。此一句六字應貫續上句倶屬呪前所歸。所以令更問也。何以知然。謂下有弊也(二合)字故。即云歸命一切如來等一切門等。故屬所歸。入此門者即入一切諸佛境界。故云一切諸佛以爲首望。若行者初入此門時。即有成佛之望。故以爲名也(三十八左)記問八張云。●●●●●者。一切諸佛。以爲首望更問者。意明於悉地出現品中(已上)經第三(悉地出現品)云。南麼薩婆怛他(引)蘖帝驃(毘廋反一)微濕嚩(二合)目契弊(毘也反)薩婆他等(已上)第十一釋云。眞言初云歸命一切如來。次句種種門者。微濕嚩是種種義。亦是巧義。目契弊是門義。即是普門示現種種妙智業巧度門也。薩嚩他是一切也。非但身口致禮而已。乃至三業遍皆歸命(十二左)訶是本也更問者。記問八張云。訶是本也。更問者。義準具縁品中釋字義。亦一切法歸於本寂大般涅槃之義也(已上)密鈔八云。疏娑嚩訶至更問者。若以字義釋時。娑嚩是自亦是本義訶是誓義。注中寫誤也。若以句義釋時。娑嚩訶是自誓亦是驚覺等(三十八左)
次調彩色法(乃至)或千遍等也者。
此釋次調彩色頂禮世尊○施願金剛已也次調彩色法等者。即當治定經次調彩色○持此明妃八遍也彼如來等者。光云。故和上言。本眞之像者。空性形等也。大般若經者即此義也。説平等法界無自性理之故也又想彼色中字類等者。謂彩色之時又觀上五色加持●等字。而隨其相應色以持誦之也
一爛脱
(一)又誦明妃八遍也(三)師調色已○自作金剛及字印也(二)從坐起遶○施願金剛等并之者(四)此阿闍梨已下如文
入中於弟子等者。謂入中胎而作彩畫等事也自作金剛及字印者。謂阿闍梨自身即作毘盧遮那金剛之體及以阿字體也。又義云。金剛尊形。字種子。印三形。
即下文所云造壇上中下法之總釋歟從座起遶曼荼羅等者。即當治定本從座而起○施願金剛已也此阿闍梨等者。釋復以羯磨金剛等也。阿闍梨轉毘盧遮那三摩地成金剛薩埵體也(已上)光云。金剛薩埵是成事業尊。故云羯磨金剛也
一爛脱
(一)所不應故(三)嚩字并施願○爲鍐字耳(二)更以嚩字○而畫諸像也(四)當作時想同已身以下如文(依義釋意)
嚩字并施願等者。●字字體即是金剛薩埵也。施願吉祥金剛者。文殊師利。即是●字也。以爲●字空點成●字也。問。成辦事業即金剛薩埵也。何故加文殊乎。答。薩埵即金剛部大智門之主也。故以文殊爲其徳也。經文云頂禮世尊及般若波羅蜜。可思之
想同已身者。謂行人即入薩埵三摩地而作此事也
畫大悲藏生(乃至)故先須造立也者。此釋當畫大悲藏生○周身焔鬘也師如是等者。釋當畫大悲藏生等也入於中胎等者。釋在於内心也而作毘盧等者。釋而造大日世尊等也以髮爲冠等者。釋首戴髮髻也
用極細絹等者。釋鉢吒爲裙。鉢吒者。毘奈耶律二十三云。言鉢吒者。謂是大氎○此云縵縧(一右)光云。案義淨千字文。鉢吒者絹梵語也更用極細等者。釋上被綃縠也身作閻浮等者。釋身相金色也其佛縁身等者。釋周身焔鬘也。異本作其佛像身也
復次造壇(乃至)如來之體也者。此釋或以如來頂印或以字句謂阿字門也。持誦不同第二云。造壇有上中下。若弟子堪能者。師作畫像壇。若弟子心極慇懃力不辦者。聽作字壇(私準爲中人作印壇十六左)私云。或抄(最珍)云。形像三昧耶形種子如次爲上中下歟。文略故不擧三形也(已上)若力不能辦者。兩本義釋無不字也
置阿字竟(乃至)或置於字也(迦也)者。此釋東方一切諸佛○或置迦字也。私云。是上方遍知院也。先於中心三角位置●字也。次於東北(伊舍那方)佛母位置●字也。次於火方(東南)諸菩薩位置眞陀摩尼印。或置●字也
北方觀自在(乃至)置於娑字者。此釋夜叉方觀世自在○或作娑字也私云。是右方觀音院也。娑字者即●也
南方金剛手(乃至)作●字也者。此釋焔摩方越三分位○所謂●字也。私云。是左方金剛手院也南方金剛手等者。釋焔摩方越三分位等也又此中置字等者。記問八張云。又此中置字與前方位或不同更問者。推文可知(已上)私云。前具縁品壇唯有金剛手位。而無二眷屬。今有三分位故云方位不同。又金剛手一位同也復彼分位三棄捨等者。釋彼復棄三分位等也。密鈔八云。疏復彼分位三棄捨者。謂此南方屬閻閰摩方。中置金剛手。又於金剛手左右留三分位。是金剛使者之位。於此三分位下畫金剛部一切眷屬。故名二分位棄捨(三十九右)私云。此密鈔意未委悉之。今謂。越三分位者。上所引經文云。次二分天位捨。外曼荼羅三分遠。界道棄捨。東面線申。釋文云。毎一院皆有三重。捨第一第二重。於第三院安神位也。若依此意。則捨第一重内有三重位。謂行道處次第棄捨。三度越至第三分位。安此金剛手也(已上)光云。鈔主今案尚未快乎。第三分即尊位也。何度越之。故和上言。三分者。一中胎院界道。二第一重行道院。三同供養院。
即越此三分安金剛手并眷屬也或彼字者多者。若安字者。則可置數箇●字也三棄捨亦如前釋不異者。
此指上捨第一第二重於第三院安神位也之文歟字印作●字也者。私云。問。經云或書嚩字。又云所謂●字。此二字中。今正用何字乎。答。二字隨宜。不可論傍正也。又有●●一體義也。又中尊用●。餘一切執金剛通用●字也。大疏鈔云。又此中置字與前壇方位○不異字作●字云云。此意。諸執金剛持明衆。皆應置南方金剛手院。而由其三分位處已滿足故。迴引在大日如來下方故也(已上)光云。般若寺所覽本作字作●字。太善。現行印本字恐剩」
次羅刹方(乃至)謂(長訶字也)者。此釋次涅哩底方於大日如來下○所謂訶字(長聲)也。大疏鈔云。下畫不動尊。種子是●字。其色持物如常也。次風方作降三世勝。種子論長●字也等(已上)期剋者。謂降伏之義也
次於四方畫作(乃至)而敷置之也者。
此釋次於四方畫四大護○如是敷置已也東方畫作無畏結護等者。釋帝釋方名無畏結護者等也或但置字(嚩字也)者。大疏鈔云。所謂作●字(已上)北方作壞諸怖等者。
釋夜叉方名壞諸怖結護者等也若字者作博字者。義釋第十云。若字作●跛字。或傍加二點(十左)光云。義釋意。第一義●字或●字。作禮方便次第·備在次第·檜尾次第等意。有●字也西方難降大護等者。釋龍方名難降伏結護者等也作字者謂索字者。義釋云。若字作●字(十之十左)南方金剛無勝等者。
釋焔摩方名金剛無勝結護者等也字作懺字者。義釋云。字作乞讖●(二合)字。爲種子也(十之十左)又延命院次第意。東(●)南(●)西(●)北(●)種子用之。仍今義釋不審(已上)問。今四大護曼荼羅中安何位乎。答。第一重四門安之。眞興僧都胎儀軌解釋中云。四方大護圖中闕之。可在第一重内(已上)此義合當段經説次第也。又金剛智要略念誦經意。第三院四門安之。更可悉之上來四大護等者。釋及一切眷屬等也持眞言者等者。釋眞言者如是敷置已也
次出外向第三院(乃至)勝上義也者。此釋次當出外於第二分○所謂婆字也。私云。經云第二分。釋云第三院。此指釋迦院。或言第二。或言第三。兩義互示之歟。次説文殊院。經云第三分。釋云第二院。是又此義也。其意如第十二卷終釋之(已上)光云。畫第一重了。越作第三重。還畫第二重次第意。更問之以教法等者。光云。經言最勝教。即三密教法也。具縁品云。爲令教流布住彼而説法(已上)若依此意。今文言教法者。横統一切佛教也
次外漫荼羅○(更問此一段)者。此釋次於外漫荼羅○發菩提心也。私云。外曼荼羅者第三重也。造此位畢住此觀也如來之身者。光云。六大法身也以此加持者。謂以自身與一切佛身倶六大法身無礙渉入。故云加持。即是法界加持也此發趣等者。記問八張云。發趣義更問者。一切諸法皆是大空之體。此自性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向者。初發心趣向菩提故。至者。得至三平等處故。修行者。知心性如是得住眞言行故。即是不行而行之修行也
彼三分位捨(乃至)圖畫也(更問)者。此釋彼捨三分位○於第三分也彼三分位捨者。私云。捨第三釋迦院移第二文殊院也(已上)光云。此解恐謬何者。毎院捨三分位。知是捨第二院三分。故和上言。今言三分位者。一第三重供養院。二同行道院。三第二重界道也次第二院等者。釋於第三分也如前調色等者。記問八張云。如調色中更問者。文在具縁釋中(已上)私云。此指第五卷彩色之文也。即準第五卷可彩色義云更問歟
東方作施願(乃至)染字也(但置此印得也)者。
此釋帝釋方作施願金剛童子形○所謂染字也東方作施願等者。釋帝釋方作施願等也五髻子者。光云。只是頭上有五髻也。子字助語也謂鍐字者。十四義釋十云。謂●滿字。或加歸命句。即是眞言也(十一左)於文殊右邊等者。釋於其右邊光網童子等也字者謂染字者。義釋十云。種子者●染字(十一左)
南方畫除一切蓋障(乃至)謂噁字也者。此釋依焔摩方除一切蓋障菩薩○噁字(長聲)也
噁字者即●也
北方作地藏(乃至)作伊字也者。此釋夜叉方地藏菩薩○所謂伊字也。義釋十云。北方作地藏菩薩。色如●鉢●孕●瞿花色○若置字者。作●伊字也(十二右)私云。鉢孕瞿花者。如第五鈔
西方虚空藏菩薩(乃至)作長伊字者。此釋龍方虚空藏○所謂伊字(長聲)也。義釋十云若但置字者。作●伊(引)字也(十二右)
然此壇中所少(乃至)上下互現也者。密鈔八云。疏然此壇中等者。此中於第三院畫了釋迦。並無眷屬。言上下互現者。上即入漫荼羅品。下即此品。或彼中闕者此中有之。故云互現也(三十九右)私云。即云造了者。經無此句。但梵本有之故作此釋乎。今此造壇尚多所少。而言造了者。上具縁品與下此品。互影現之令滿其尊位也
造了時阿闍梨(乃至)準用即得也者。此釋眞言者宴坐○向壇而作淨也(已上)光云。以上造立曼荼羅了。以下説示供養法也
一爛脱
(一)上下互現也(三)造了時阿闍梨○兼菩提心(二)梵本云○住菩提心(四)此菩提心即是法界性也(六)向東方而作○勿忘次第也(五)梵本云當結○三昧耶等者(七)三昧耶印衆多○多用處故等也(九)由作此法○而作加持也(八)先念遍一切所○方示三昧耶也(十一)次外喚弟子○先在門外喚之(十)請諸尊法○準用即得也(十二)既結護已爲授三歸以下如文
又義云。至第八科方示三昧耶也如前。以下文存六科爛脱
(一)方示三昧耶也(四)次外喚弟子○先在門外喚之(二)請諸尊法○別請亦得(五)令近門向壇立○如法潔淨也(三)此即請尊耳○準用即得也(六)既結護已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以授後學。故和上用之
(一)即是法界性也(三)向東方而作金剛印○勿忘次第也(二)梵本云當結○救世者三昧耶(四)又現印三昧耶以下如文
梵本云次持誦者等者。即當治定本眞言者宴坐等四句也向東方而作等者。此釋向於帝釋方等三句也謂諸事金剛。
十四義釋作謂作諸事金剛(十之十二)次供養作慇懃者即當治定本慇懃修供養句也梵本云當結金剛印等者。若依今出亂脱。即總牒也又現印等者。即當治定本現諸佛救世等二句也三昧耶印等者。光云。入佛三昧印等也。但解等字。初約衆多義。後約多用義爲是多印。又一印耶。更問
光云。又有亂脱。而今出之以流後裔。故和上用之
(一)多用處故等也(三)由作此法○而作加持也(二)先念遍一切處○方示三昧耶也(五)次外喚弟子○先在門外喚之(四)請諸尊法○別請亦得(六)令近門向壇立以下如文
先念遍一切所者。即當治定本念一切方所句也由作此法等者。釋三轉持眞言句也運心普遍等者。光云。故和上言。謂曼荼羅觀也。若淺行阿闍梨運心觀之。若深行阿闍梨親見諸尊現前也次外喚弟子等者。釋依法召弟子等一句也。私云。以下明加持教授作法也(已上)光云。師口言。自下灌頂章未傳法人除之二種使者等者。大疏鈔三云。請召疏云。請諸尊法用二種使者(不出其名)次文成辨諸事眞言(已上)私云。案御鈔意。不動降三世二尊眞言云二使者歟。即是成辦諸事眞言也若最捷疾慧者。謂阿闍梨智辯速疾也
既結護已(乃至)或七遍也者。此釋授彼三自歸○一心同彼體也。既結護已等者。釋授彼三自歸等二句也此三歸等者。謂入佛三昧耶佛寶也。法界生法寶也。轉法輪僧寶也印法者。印即法也初印護身等者。密抄八云。疏初印護身等者。初印即法界印也。言次更有一印者。即金剛薩埵印也。如密印品(三十九右)私云。初印者。經文所謂法界性印也。次法輪印者。即轉法輪印也。次更有一印者。入佛三昧耶印也。上云金剛有情者。指具縁品。彼品第三印名金剛有情是也
光云。解更有一印中。高野信日傳同密鈔解。鈔主私解同伊豆不二傳。又義云。當品終所説支分生印也。諸義雖各盡美。猶有未盡善乎。何者。今此一段文相隱密。義理未顯。初言初印護身次法輪印護諸身分。後言初印印頂次印印支分。此上下文所釋印契。爲同爲異。此義未決。其未盡善可知。今以師承而釋。初初印護身者。此指經文結法界性印。次法輪印護諸身分者。亦指次結法輪印也。次更有一印等者。
此或指密印品金剛薩埵印(此同密鈔並信日)或指入佛三昧耶印(此同不二並今鈔主)或指當品終支分生印也(此同又義)後初印印頂者。
此指更有一印之中入佛二昧耶印或支分生印也。或可。指經文結法界性印此法界性之言通入佛三昧耶及法界生故也。次印印支分者。亦指更有一印之中金剛薩埵印也。或可指次結法輪印。此法輪之言含金剛薩埵義故也。由此三印者。此有二意。一經文二印加更有一印之中入佛三昧耶印。以爲三印。即上所謂三歸三種三昧耶也。二經文兩印并更有一印之中金剛薩埵印。即爲三印也。此是二義隨處互用。問。更有一印之中所存支分生印。不關今三印之數耶。答。此支分生印者。即灌頂大事也。若要傳受依法來問
作法界法輪印等者。即當治定本當爲諸弟子等四句也。密抄八云。疏彼法輪次結等者。此中與漫荼羅具縁品大體是同。彼處經云。
結法界生印·及與法輪印金剛有情等而作於加護。彼疏釋云。法界生印印心。法輪印印臍輪上。金剛薩埵印印諸支分。所謂五處。即是心·額·喉·頂·左右肩上也。所以云更問(三十九)私云。今疏言上法界等者。上先義也。先作法界生印。次結轉法輪印也。此釋言所以更問者。兩本義釋。次結下有更問二字故也有阿字者。光云。故和上言。此阿字者實是●字也。故置頂上。即空點之義也
次當以衣帛(乃至)一切歟(更問)者。此釋繒帛覆面門○一切應傳授也(已上)光云。以下明引入弟子事業也次當以衣帛等者。此引牒也。即釋繒帛覆面門等二句也不空手作等者。即當令作不空手等二句也。密鈔八云。疏不空手等者。謂手有華也。如金剛頂瑜伽念誦法第四卷。即教弟子竪忍·願二度爲針。以白華鬘掛其針上。應是此耳(三十九左)大疏鈔三云。不空手作者。是堅實合掌也。虚空手者。以空捻水也。可見五淨居第五印也(已上)私云。此意。手中持花而不空故云不空手歟。是持寶花等而供養本尊也。五淨居第五云遍音天子印。不合文意。可聞口決。當時行用同演密鈔。此鈔言金剛頂者。指略出經第四也
光云。演密傳是普通也。疏鈔傳即深密也。今言不空手者。別有祕口。師師所面授也。更問
上中下力分者。此隨勢力堪不作其供養事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若其力分所辨者。上謂七寶妙花。中謂彩色莊嚴之花。下謂時花也。又時花有上中下差也時師欲令弟子等者。此引牒也。即釋耳語而告彼等二句也別有説處等者。密抄八云。疏耳語教之等者。即耳語爲説三昧耶偈。此或若具支灌頂者得受。結縁灌頂者不合聞之。故耳語告之。別有説處者。即前漫荼具縁品授法輪法螺已。正是説處。
或指金剛頂念誦法名別有説處也(三十九左)彼既發菩提心等者。即引牒。此釋次當爲彼結等二句也(已上)
光云。此師自結印印弟子頂上。復令弟子結其印也更問何印者。密抄八云。疏更問何印者。即三昧耶印也。何以知之。謂第二經云。次應當自結諸佛三昧耶三轉加淨衣等。又即此經云。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爲彼結正等三昧印。授彼開敷華令發菩提意等。故此三昧耶名爲一切如來金剛誓戒。此眞言之印在密印品耳。若預知者結金剛縛。以智定度捻檀惠度中間。以進力度少曲相柱是也(三十九左)記問八張云。更問何印者。是抛花之印。謂以普賢三昧耶印。稍曲其中指。承花上抛也(已上)
光云。密鈔所出非今意也。記問所傳是普通也。今言更問何印者。即指本經正等三昧印。然唯説其名未出其體。故令後學更問也。此印師師所口傳也
然後令擲花等者。釋授彼開敷花等六句也又有上中下等者。私云。隨上中下知三部之別歟。次下以佛蓮金如次爲上中下故也一切與(更問)者。密抄八云。疏一切與更問者。謂如上師爲弟子作三昧印等。令擲華於壇中。隨華所墮之尊。或金剛部尊。或蓮華部尊。隨何部尊有種種眞言印法。名爲一切。非爲諸部之一切也。若作傳教灌頂者。即是諸部一切。故云更問(四十右)此意曰。若受明人是分之一切。若傳法者即總之一切授與之也
爾時執金剛(乃至)及想而作也者。此釋具徳持金剛○或復以密印也。以下正明灌頂壇作法也爾時執金剛等者。釋具徳持金剛等四句也時佛住法界等者。釋爾時薄伽梵等四句也
光云。此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以授後葉」
(一)諦聽一心(三)我説此法○義不同也(二)我説一切○自在攝者(四)謂心有願求○作彼印者(六)隨彼上中下法○爲灌頂也(五)如來本形加持○即同佛身(八)方喚弟子也(七)若是得定○印及想而作也(九)次引弟子已下如文
我説一切等者。釋我説諸法教等二句也阿闍梨如來等者。釋師以如來性等三句也(已上)光云。此下又有別傳亂脱
(一)作彼印者(三)隨彼上中下法○爲灌頂也
(二)如來本形○即是本體也(四)或用彼印以下如文
隨彼上中下法者。光云。即指上弟子擲花所得尊法也如來本形者。治定本云如來性。即●字也或用彼印者。光云。師傳用五股印或塔印也。又別有極祕印。更問方喚弟子等者。私云。此下可讀爛脱
(一)即同佛身(三)方喚弟子也(二)若是得定○而作也(四)次引弟子以下如文
次引弟子(乃至)無殊也者。此釋次應召弟子○而用灌其頂也(已上)光云。若依爛脱。
則以上方喚弟子也五字屬此科也大華王漫荼羅者。光云。此小壇也。經名法界性大蓮華王。師口云。以此小壇爲弟子當體。以彼大壇爲阿闍梨體也是中胎四大等者。光云。師口云。瓶即心王毘盧遮那。四寶是心所四大菩薩。所謂佛身四徳。然以此四寶莊嚴彼瓶。
亦是攝持四界(地水火風四大)安住心王(識大)等同虚空(空大)成就廣大見非見果之義也次當作生一切等者。釋結支分生印等二句也。密鈔八云。疏次當作生一切支分印者。此即金剛薩埵印。故第六疏云。金剛薩埵加持支分已。令依吉祥坐法而坐其中是也。又祕密八印品説。二手作未開敷蓮花合掌。建立二空輪而稍屈之。是名如來一切支分生印(四十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問。以四大菩薩加持寶瓶。灌頂之時。即可用四大菩薩印。何唯用支分生印乎。又何以中胎四菩薩加持瓶。不用四佛乎。答。支分生印者。普賢印也。雖四菩薩加持瓶。正灌頂之時用普賢印也。以大日如來授普賢菩薩。爲灌頂之本也。故用之也。又用莊嚴故。以四行加持之。果徳不可用作故也(已上)光云。或鈔未得其嫡承故。作此臆解。今以支分生印而作灌頂。此太深密。然此支分生印者。密鈔所出即普通也。又別有極祕印。更問
又復未灌頂前(乃至)無能爲也者。此釋髻中應授與○等同於仁者也於弟子頂等者。密鈔八云。疏於弟子頂等者。此中應云十字縫上想作暗字。其心中極想作阿字。傳寫者誤。對經可悉(四十左)私云。密鈔所覽本作十字縫上想作惡字。十卷義釋如此。即依此本作此釋乎。或抄(最珍)云。問。此布字首中百光王。心置無生句。胸表離染字也。何無安立無垢眼乎。答。文不委細歟。可有無垢眼也(已上)
光云。今此布字與上成就悉地品説相同。而詳其意。則弟子全體作一漫荼羅也。謂心置無生句者。是●字中胎藏也髻中應授與大空闇字門者。即●字上方遍知院也。胸表無垢字者。是●字下方持明院(第十二卷以●字爲不動明王)也。又或一切阿字者。謂以●一字遍布全身而爲一曼荼羅也。若論淺深。則三字觀淺略。一字觀深密也。留意思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三(畢)
此是一卷恐是草案。未及再治。疎略惟多。故不獲已漫點治之。且補所闕以便後學。況乎至如其言次更有一印。又言不空手。又言更問何印。又言或用彼印。又言生一切支分印。皆是唯授一人之大事也。自匪傳遍照金剛正統阿遮梨。其孰能通曉之。故云更問。以諭來者。苦告後生。勿處容易。維時寶永第三仲冬念三。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四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三卷之餘(釋經四密印品)
密印品第九者。此有來意·釋名·入文解釋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八云。此經以三密爲宗。行者雖口誦眞言心想本尊。若不持密印。則三密不具。如世鼎之三足闕一不可。又如伊字三點闕一不成。又此密印乃是法界漫荼之?幟。若隨有所闕。則法界不具。故此品來(四十一右)私云。
具縁品説十種支分及十六眞言(其中就支流三問説息障等五品也)次第八品還説字輪轉作漫荼羅相畢。今説密印令三祕密身具足圓滿也。次釋名者。密鈔八云。經密印品者。密謂祕密。印謂?幟。順世立稱故名印也。説文曰。印者執政者所持信也。今此是執眞言者所持之信也。又如世人王秉歴代之命寶。八表欽而畏之。如來法王嚴法界之?幟。八部信而從之。又簡彼顯故。謂顯教中或説一法界印。或説三法印四法等。密宗乃是手印。即謂之?幟。是密之印。故云密印(四十左)文次第云。
始自法界生印至閻羅印九十六印(十三左)次入文解釋者。此中牒經悉是未會之文。讀者得意而可解也
爾時毘盧遮那佛(乃至)説法時也者。
此釋爾時薄伽梵○世尊今正是時也灌頂儀法者。私云。指具縁品并轉字輪品也次即告金剛手等者。即當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等也經標幟者。光云。此一言通上二種。謂同如來莊嚴具(如來身會)標幟。同法界趣(諸尊印契)標幟也若有衆生等者。光云。此指眞言行者。即釋菩薩由是嚴身故等也以印加持故者。光云。即加持本有佛體也即是法界者。光云。謂六大法界法爾本體也標示法界者。光云。此本有法界也建此無上等者。光云。故和上言。指今此所説印云無上大菩提標幟幢也汝可諦聽等者。即當汝今諦聽等也初説迦羅之時等者。文次第云。明迦羅與三昧耶二時文(十三左)密鈔八云。疏初説迦羅等者。此約法花明迦羅·三摩耶二種之時也。方便品云。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増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説。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等。皆名迦羅之時也。此約感應嘉會之時。又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乃至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等。即三摩耶時也。此約正説經之時分也(四十一右)私云。二種時如第九卷(十三右)釋之
爾時世尊住(乃至)故名不越耳者。此釋爾時薄伽梵○圓滿地波羅蜜也無害身力者。光云。故和上言。此一身遍法界不分一體義也住此三昧等者。釋住斯定故等也三明者。無礙·無害·無等力三種也。又義云。三明者。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轉法輪三明也。凡此眞言名三等無礙眞言。是云三明也(此又一義)光云。此三義中後義爲好。何者。
文云若修此明(此指今一明)乃至故名爲三明也身淨語淨等者。光云。身淨謂身密語淨謂口密所願滿足謂意密。即是三密具足三身圓滿。故名爲三明也。尊勝軌(上之二)慈氏軌(上之一)等亦以三密即爲三身也。又下功能文言三法道界。即此三密平等之境界也南麼三曼多等者。青龍軌上云。●●●●●●●●●●●●●●●●●●●(●六左)大疏鈔三云。此中●(種子也)字爲首(已上)光云。現行青龍軌無梵文。下去所引皆同之謂法報化等者。文次第云。明三身爲一文(十三左)此明力故等者。釋祕密主如是明妃等也
一爛脱
(一)即得成就也(三)次説手印之相也(二)不越三法道界者○故名不越耳(四)今此中先説以下如文
次説手印之相者。釋是密印相等也非駄都也等者。倶舍頌疏八云。梵云駄都。此云身界。即佛身界也(十四右)私云。今言界者。是三法界畔之義。非駄都之身界也。三法界道者。三密之道即諸佛本誓故。行者必於此中而修行也。故云於界道當中而行等也
今此中先説○(亦云覆手合掌也)者。此釋是密印相○而建立之。而示入佛三昧耶爲諸印根本也。文次第云。明十二合掌文(十三左)私云。今欲釋入佛三昧耶印。而先明十二合掌成一切印母。并説四種拳又爲印母也第一合掌等者。私云。十指堅相著。而指端少開也。梵名●寧●尾●拏。最珍鈔云。堅合掌指頭自然離也(已上光云此釋太好)令當中心。十四義釋(十之十七)作合掌中心第二等者。私云。掌内少許虚圓。而指頭相合也。梵名●三●補●吒第三等者。私云。十指頭齊相合。然掌内令虚空。過次上印也穹隆者。
空廣貎也(光云文選第八司馬相如上林賦曰穹隆雲撓郭璞爾雅註天形穹窿然小補韻會曰穹窿天勢通作隆平東)梵名●屈●滿●囉第四等者。私云。十指相合。水火風三指少許開之也。梵名●僕●拏第五等者。私云。二手仰而相並。側合兩掌向上也鋪滂模切。布也(小補平虞)最珍抄云。仰兩掌相並。全非合掌如何。答。
兩掌相近皆各合掌(已上)梵云●嗢●多●那●惹。第六等者。私云。先合掌諸指少許相屈。如掬水之状也掬居六切。禮記曲禮。受珠玉者以掬。註掬手中。兩手曰掬。疏云。
置在手中(小補入屋)梵名●阿●陀●囉第七等者。私云。是金剛合掌也。問。若爾。何云如金剛合掌乎。答。例同金剛頂經説歟。梵名●鉢囉●拏●摩第八等者。私云。如轉法輪印不反之時也。梵名●微●鉢●哩●哆。又是二手相著故立合掌之稱也第九等者。私云。如金剛持遍禮印也。但不鉤二地二空也。梵名●毘●鉢●哩曳●薩哆第十等者。私云。二掌相仰。而二中指頭相拄。餘指散立。如九峯印也。梵名●啼●哩曳第十一等者。私云。二掌倶覆之。二中指頭相拄也。梵名●阿●駄●囉第十二等者。私云。並覆二掌。以二大指並而相合。如諸龍印也亦同名者。梵名同次上也」
今此三昧耶印(乃至)滿其所願也者。此正釋是密印相等也
一爛脱
(一)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也)(五)今此三昧耶印○向上也(三)(其五指中)○頭指爲智度(六)此三昧耶印○眞言作法(八)先以三摩耶印○印五處也(十)然此眞言○體同法界也(九)其印以二空指○即散手也(七)凡誦眞言○不得前後也(十一)次更作印○即是法身現也(四)三藏云○不得速成耳(十二)即次作吉祥商佉印○故後有點也(二)然作拳法○(亦右指加左上)(十三)次作金剛印以下如文光云。又有師傳并別傳二亂脱。而相照之。則今亂脱最得其義。故不更出彼二傳也」
今此三昧耶印等者。私云。釋入佛三昧耶印也。延命院次第云。定慧虚心合。空竪如幢(已上)令二空指向上者。義釋作合二空(十八左光云現本同今疏也)其五指中等者。十四本義釋十云。此經之中二手皆立定慧之祕名。
十指皆稱五輪密號(其五指之中小指名地無名指名水中指爲火頭指爲風大指爲空左手爲定右手爲慧亦可左手小指爲檀度次以向上數頭指爲定右手小指爲慧度以次向上數之頭指爲智度若依瑜伽定慧二手與此不殊十指以十波羅密爲號從定小指起檀從右小指起慧次第上即檀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此即十指之名又指名度此上意者所立此名非阿闍梨親授者不可以解故言密也十八左)私云。十卷本亦同之。問。今言頭指爲定。又言頭指爲智度。何不云大指乎。答。雜祕云。大疏十三云。以大指名頭指歟(已上)最珍抄云。書寫之誤歟。今一段總釋兩手十指等名字也(已上)光云。教王經三説燈菩薩印云。齊頭指相逼(明本十三右)是亦大指名頭指也此三昧耶印等者。此釋此一切諸佛等四句也。義釋十云。此三摩耶之印。若初修行作諸善品之時。若不先作者。不合作諸法也。非直作此。亦須誦前之三摩耶之眞言作法。結此三摩耶印置頂上。誦前三摩耶眞言一遍○而印五處。便成大護。今更略説眞言及印(十九右)若先不作者等者。蘇悉地軌云。先作三昧耶者。謂凡作法先作三昧耶。然後作護身等一切諸事。教如是説(明本上之四左)大悲成就軌(不空)云。若欲結印之時。先結三三昧耶印。然後方得結印(三左)要略念誦經説入佛三昧耶印云。若更有餘印欲結之者。亦先結此印已。然後結之。此印威力能令佛地顯現(已上)私云。五處加持當段。加頂上除額。
不空所譯阿●(六右)無量壽(四右)如意輪(四右)等諸軌説五處中。加額除頂上。是無畏不空異傳歟。可尋之然此眞言有何功徳耶等者。私云。此釋法界生眞言功能也。其旨見上爛脱。即第十科也。問。案文鉤鎖。應是釋入佛三昧耶功能。而何煩讀爛脱爲法界生功徳乎。答。上言若初修行等。即是入佛三昧耶義也。今言能除宿障等者。此釋是爲淨法界印。即法界生義也。又依義釋。則上印五處次云便成大護。今疏次下云由此不思議能護。若爾。非是爛脱也諸佛驚覺等者。普賢金剛薩埵軌説薩埵三昧耶云。次結三昧耶印。
令本尊不越大悲赴其本願(十一左)五字心陀羅尼品説三昧耶戒印言云。次説瑜伽三昧陀羅尼印○作此法已。一切諸佛憶昔本願觀察護念(四右)
又次法界生眞言(乃至)不得前後也者。此釋又以定慧手○句痕也南謨三曼多等者。青龍軌云。又次法界生眞言曰。
●●●●●●●●●●●●●●●●●(上之六左)其印以二空指等者。釋法界生印也者。經第七云。般若·三昧手倶作金剛拳。二空在其掌。風輪皆正直(九左)青龍軌云。兩手各別作拳。竪頭指當胸。向裏而轉。兩頭從頂兩邊向裏曳。頭指背向内。漸漸至心散(上之六左)十四義釋云。即向裏而轉即於頂上作。以風頭指拄。令兩頭指從頂兩邊各近左右頬頸而向内稍下。曳之至心即散手也。謂初竪指令指頭向下。指背向裏近頭頸頬。漸漸指頭延下也。凡誦眞言作印。
喩如耕牛二牛同進不得前後也(十之十九左)延命院次第云。兩手各別作拳。竪頭指端拄。當胸向裏而從頂漸漸至心散(已上)私云。若依義釋。則讀爛脱
(一)稍下曳之(三)謂初竪指○指頭近下也(二)至心即散手也(四)凡誦眞言已下如文
凡誦眞言作印等者。文次第云。誦明作印引喩文(十三左)私云。大國農作耕之並其兩牛故喩之也。此又非當段釋。可安文初。其意見上爛脱。此第七科也
次更作印先作(乃至)上已釋之(更勘)者。
此釋復以定慧手○咀麼(二合)句痕也次更作印等者。義釋十云。次更作轉法輪之印者。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風指反相勾(令右加左上也)○(二十右)經第七云。止觀手相背。地水火風輪左右互相持。二空各旋轉合於慧掌中。是名爲法輪。最勝吉祥印(九左)私云。是轉法輪印也。第十七(十二右)釋之。凡上來三種或名胎藏三部印也。法花(九左)尊勝(三左)聖觀音(二右)立印(三左)等軌中委説之。往撿之南謨三曼多等者。青軌云。●●●●●●●●●●●●●(●○上之七右)密鈔八云。疏怛麼(二合)倶含者。怛麼體也身也。倶含我也。謂我身即金剛也(四十二右)上已釋之者。私云。此指第九卷(二十二左)金剛薩埵眞言釋也。凡三種三昧耶。彼卷委細釋之。故今不釋而令更勘之也
次作刀印者(乃至)即是法身現也者。
此釋復舒定慧二手○汝(入聲)社多●也次作刀印者等者。釋復舒定慧二手等也。義釋十云。次作刀印者○由此印故。斷害身見及倶生見也。其作契印法。先當歸命合掌(如上説也)即屈二風指。令指頭相對。以二空指竝而壓捻之。令如大刀之形即是也(二十右)密鈔八云。能斷害身見等者。謂此慧刀之印。行者作之。能斷身見及倶生見垢。此言及倶生見。即是邊見。非後三見。何以故。唯識云。十煩惱中。六通倶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倶得生故。疑·後三見唯分別起。要由惡友或邪教力。自審思察方得生故。此中經有諸見及身見言。眞言之中但標身見者。既斷其根。枝葉隨亡矣(四十二右)今疏如上説之者。私云準義釋文。指次上十二合掌中第七合掌之釋。是大慧刀印母也。廣大軌云。作歸命合掌風輪相捻。以二空輪加上。形如憩伽(上之十七右)青龍軌云。憩伽歸命合屈風。空輪加甲側(上之十二右)私云。延次第云。金剛合掌屈風。空輪加風甲側(已上)憩伽此云刀也(已上)光云。青龍軌意。或以定慧虚心合爲此印母也
其眞言曰南謨等者。釋眞言曰等也。青龍軌上云。
曩莫三曼多沒駄(引)喃(一)●摩●訶●朅●伽(刀)●尾●惹(無垢)●達●摩(法)●珊●捺●囉(二合)奢(現)●迦●娑●訶●惹(三倶生)●薩●得迦(二合身見)●捺●(二合)●瑟恥(二合)●制(吒曳切)●諾(入)●迦(四截斷)●怛●他(引)●蘖●多(如來)●尾●目●吃底(丁以切二合信解)●汝(入)●佐●多(五生)●尾●囉(引)●誐(無食)●達●磨(法)●汝(入)●惹●多(生)●吽(十二左光云今所引本太好)私云。軌文與經頗有相違。薩迦耶軌云薩得迦野。地目吃底軌云尾目吃底。問。歸命句注言如上者指何文乎。答。指第四卷(十七右)香水眞言歸命句釋歟大刀無垢法等者。釋此大慧刀印等四句也。私云。大刀無垢等。經文(未會)也。此眞言已下隨釋也。此經文説上眞言句義也如上説也者。指次上注解也又是五空點字等者。御鈔(光云般若寺大疏抄)三云。又是第五空點字。即是遍一切處也(已上)密鈔八云。又是五空點字。謂此字又是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第五仰·禳·拏·曩·莽五空點之第五點也。故云又是五空點(四十二左)却得無垢等者。私云。義釋云。即得無垢法現也。謂身見倶生之類等(十之二十一右)身見倶生者。如上密抄釋也此義如最初解者。此指第一卷(本之七左)如來信解之釋也次生吽字等者。義釋十云。次生●字○傍有長●阿之點等(二十一右)私云。未見●字梵文具●字點也
三藏云西方(乃至)不得速成耳者。此總論印法。而非是釋大慧刀印明。其義見上爛脱也。菩提心義二明六種祕密中云。六行人切祕不顯露行。故名祕密。如義釋云。西方作印之時。甚以祕之。不令人見。乃至密誦。不令人聽(現本四之二十九右)
即次作吉祥商佉印(乃至)遍一切處也者。此釋復以定慧二手○暗也。私云。是法螺印也空中合掌者。虚心合也如前者。指上十二合掌中第二也。延次第云。大法螺虚心合。風絞空輪上近口吹之。如吹法螺之状(已上)光云。青龍軌(上之十二)意。此印左右旋轉此是滿一切願等者。釋此名爲勝願等六句也
次金剛不壞座印(乃至)故後有點也者。
此釋復以定慧手相合○阿(去聲急呼)也次金剛不壞座印法等者。釋復以定慧手等也。義釋十云。次金剛不壞座印法亦名蓮花座印。先以二空指二地指皆相竝。餘舒散。如微開剖之蓮。即薄疙難合掌也。經云。如鐸形也等(二十一左)私云。此花座印即開敷蓮花印也經云令如鐸形者。治定經作猶如健吒。健吒鐸梵名也次即改以地及空指等者。經第七云。次奉所敷座○定慧手相合。而普舒散之。猶如鈴鐸形。二空與地輪聚合以爲臺。水輪稍相遠。是即蓮華印(十七右)私云。當段結八葉印。故經第七改之爲六葉印也。不動立印軌(四右)亦説六葉印。但如常八葉印作之。
而以頭指各着中指也此是蓮花之座等者。釋吉祥願蓮花等六句也眞言歸命如前等者。釋眞言曰等也。義釋十云。眞言歸命如前。●阿(去引)此眞言之心也。此長●阿字爲行等(二十二右)歸命如前者。亦指第四卷也。已下同之
然作拳法(乃至)第四也(亦右指加左上)者。文次第云。四拳文(十四右)私云。第一蓮花拳。第二金剛拳。第三外縛。第四内縛也。最珍鈔云。問。第三·四外縛·内縛也。何云拳乎。答。二手合拳故無過(已上)此名二手拳者。義釋十作此名内縛拳(二十二左)光云。師口云。十二合掌皆表未敷蓮花。故約衆生邊。亦就本有門明義爲本也。四種拳並表圓滿月輪。故據如來邊。亦以修生門明義爲本也
次作金剛印(乃至)字(義如上準説之)者。
此釋復以定慧手五輪外向爲拳○●也次作金剛印等者。釋復以定慧手等也。義釋十云。次作金剛印。
二手相竝皆屈水指○即金剛印也(二空指亦竝而竪合如五股形竪也)由此金剛印能壞無智之宮等(二十二左)私云。大師梵本次第云。金剛大慧印五股(已上)延次第云。金剛慧印内五股印(已上)經説外五股。疏釋内五股。可尋之由此金剛印等者。釋金剛大慧印等四句也●(引)字(義如上準説之)者。此指第十卷(六左)聖觀音眞言中吽字之釋歟
次佛頂印先作(乃至)佛也(合加頂上更問)者。此釋復以定慧手五輪内向○●●也。私云。青龍軌(上之十二右)名摩訶如來頂(已上)光云。今案軌意。摩訶者如來頂也之義乎次佛頂印等者。釋復以定慧手等也。延次第云。内縛二火合竪。二風付火背。二空竝竪押二火(已上)中指之背者。義釋十云。加於中指之背中節。而屈二空指等(二十二左)此大印等者。釋此印摩訶印等四句也此是眞言等者。釋眞言曰等也。義釋十云。即同諸佛身也。吽(引)吽(引)此是眞言等(二十三右)具三昧解説義者。一義云。三昧者。三三昧·百八三昧等也。解脱者。三解脱。即空·無相·無作也。一義云。法界次第云。此三通名解脱門者。解脱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脱門也○有師解云。因時名三昧。證果則變名解脱(中之二十五右)若依此釋。三昧因位。解脱果位。因果共擧之云具三昧解脱義也(已上)光云。義釋作亦是具三解脱之義也(十之二十三右)初爲因等者。記問八帳(又名更問)云。因是佛行。果是佛也者。可準三句義通釋之(已上)
次如來豪相印(乃至)生不可得也者。
此釋復次以智慧手爲拳○痕惹(急呼下同)也次如來豪相印等者。釋復次以智慧手等也。青龍軌云。慧拳置毫處(上之十三左)攝大軌云。慧手屈成拳。風節置眉間(中之五右)爲出大指之拳者。謂以智手爲拳。直竪大指置於眉間。是蓮華拳也作此印等者。釋此名毫相藏等四句也
次作如來鉢印(乃至)諸佛法身也者。此釋住瑜伽座○婆(上聲急呼)也。私云。是釋迦鉢印也左手持兩衣角等者。經文所無。疏家依大本意加顯釋之。最珍鈔云。問。如來鉢印唯可鉢功能。何以取袈裟乎。答。非器衆生爲法器。應佛所作。故取袈裟爲?幟。而作鉢之形(已上)私云。袈裟成法器。鉢作救濟歟。持兩本角者。密鈔八云。疏持衣二角者。即表不捨異生及二乘令出離故也。故下疏云。初離異生煩惱。次離二乘煩惱。即其是也(四十三右)如雙耳者。袈裟二角如兩耳出之也除此三有等者。謂離凡夫妄計之有。則得法佛法爾之有。法爾之有所謂六大無礙法界體也
次作施無畏手印(乃至)一切煩惱也者。此釋復次以智慧手上向○莎訶也拓他各切。以手承物也(已上)光云。鈔主所覽本作如拓物之像乎如瑜伽中等者。此指金剛頂四佛中不空成就印也。祕藏記出彼印云。右手五指舒當胸(下之十三左)若作此印等者。釋能施與一切等四句也其眞言等者。釋眞言曰等也。●●●●●●●●●(●)次如來滿願手印(乃至)滿其所願者。此釋復次以智慧手下垂○莎訶也如瑜伽等者。是亦指金剛頂説也。延次第云。定袈裟手如毫相慧下垂外掌(右膝掌仰垂已上)眞言歸命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次怖一切爲障者印(乃至)大慈所生也者。此釋復次以智慧手爲拳○莎訶也。私云。此怖魔印明也。攝大·廣大兩軌無之。青龍(上之二十二左)玄法(上之十七左)二軌有之。存略不定也作毘倶知形者。此如第九卷(息障品)也此一切佛等者。釋以如是大印等八句也眞言歸命等者。釋眞言曰等也。●●●●●●●●●●●●●●●●(大慈也)●●●(發也)私云。今疏缺無●毘庾●娜蘖●帝句。經文有之也
十力者。是處非處·業·定·根·欲·性·至處道·宿命·天眼·漏盡。法界次第云。今欲明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門故○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別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下之三十一右)
次佛眼印(乃至)生大悲也(更問)者。此釋復次以智慧手爲拳○莎訶也。義釋十云。次佛眼印。
慧手以空指壓風地二指(二十四左)大師梵字次第云。悲生眼慧●押●●甲。●●拭左右眼(已上)作已用此等者。釋此名一切佛等四句也眞言歸命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私云。今疏伽伽那嚩囉句下羅刹拏三字缺之。經文有之也失虚空等者。此約虚空眼名字作釋也不可爲匹者。異本作不可爲定能生大悲也(更問)者。記問八帳(又名更問鈔)云。此眼從大悲生者。佛以大慈悲觀一切生。皆有蓮花三昧之體。故言悲生。爲説令知。知可轉説蓮花三昧慈悲法門。故從一眼生無量眼。雖云無量。其體本一(已上)
次如來羂索印(乃至)有情界義也者。此釋復次以定慧手五論○莎訶也。延次第云。内縛二風圓合(已上)此印能縛等者。釋此勝願索印等四句也眞言歸命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此因以本不生故者。義釋十云。此因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令此因淨而復淨也(二十五左)此中有訶聲至淨復淨。義釋注書之也淨復淨等者。因相本不生不可得故淨也。以此因本不生不可得而無可報果相。故復淨也即大索也等者。義釋十云。即大索也。即此離相之因。是名大索也(同上)以本不生○而復淨之因十八字。義釋無之也婆盧(普也)等者。義釋十云。謂於有情界中而攝持之(同上)光云。
現本義釋作鉢羅娑盧(普也)提自吃底(信解生也)者。義釋十云。諟穆訖底(二合)但惹多(信解生也同上)次作如來鉤印○(而得滿是也)者。此釋復次以定慧手一合○莎訶也。私云。此如來鉤印。青龍·玄法兩軌無之也
一此印經疏相違
十四義釋第十云。次作如來鉤印。先以左手空指○令如鉤形即是也。此説與經不同。今疑疏主誤説也。據經云。此如來鉤印。以定慧二手。内叉合爲拳。直竪慧風輪。稍屈令如鉤形即是。梵經亦如是説。與疏不同也。此宜再問取定。作此鉤印。能召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等(二十六右)私云。此釋十卷義釋無之。但智證裏書附之。今依此釋。明知義釋是智嚴等私再治之。而非三藏之決。若不爾者。何云再問取定乎。已下多有此詞。皆同之也。此中言梵經者。無畏所將本歟。又言經者。無行所譯本歟。異于今經文也。問。此印如何決定之乎。答。内縛舒右頭指如鉤形也。疑云。疏釋不爾。何云内縛等乎。答。下文釋除業佛頂印了云。如前鉤印即是也(三十一右)青龍軌下云。捨除内成拳(内縛)風輪屈如鉤(三右)故知此印内縛鉤右風也
作此鉤印等者。釋如是名鉤印等六句也
況餘八部等者。次下文云。遍害一切不調伏者。
皆令於菩提之行而趣妙果而得滿足也(已上)言此鉤召印能召一切。亦能調伏而入佛道。十地菩薩猶能調伏之。況其未悟之者乎歸命如前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鉤取殘之者。殘殺義也
次如來心印(乃至)佛心生也者。此釋即此鉤印舒其火輪○莎訶也。義釋十云。如來心印。作前鉤印。更立慧火輪。亦屈如鉤。定手風火二輪雙屈入掌。即是也。法皆準於前等(二十七右)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讓(上)●怒(智也)●納婆●縛(生也)
次如來臍印(乃至)佛心生也者。此釋復以此印舒其水輪○莎訶也
一此印諸説同異
義釋十云。次如來臍印亦準於前。加舒水指。凡(圖不同更勘)舒三指亦屈第三節也。慧手也。今此印亦與經差互不同。疏主言舒三輪。經唯申慧水餘竝内叉。梵經亦同此説。宣再審之(二十七右)私云。此印又有私注。十卷義釋無之。全同今疏也。問。若爾。此印如何結之乎。答。青龍軌云。舒水如來臍(上之十二右)玄法軌(上之九右)同之。又攝大軌云。前拳收火風申水如來臍(中之七左)又今經文云。復以此印舒其水輪而立之(已上)今依師傳。則用疏釋。延次第云。如來臍印但水火風竪立(已上)又大師梵字次第云。如來臍●●●申(已上)問。若爾。何違經乎。答。經言復以此印者。指次上如來心印。然乃已立風火二指。今亦加立水指。即立三指之義分明。當知不違經文。青·玄兩軌亦同之。但如攝大軌則同義釋私注。更可尋之
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阿●沒●(二合)●都●納婆(二合)縛(甘露生也)
次如來腰印(乃至)他皆放此者。此釋即以此印直舒水輪○莎訶也
一此印諸説同異
經云。即以此印直舒水輪。餘亦竪之。名如來腰印(已上)義釋十云。
次如來腰印○不須屈第三節(是右手此印經疏及圖互皆差別也經言直舒水輪餘亦立名疏説餘並内叉唯申水圖即二水合竪餘皆内縛今此三本不同宜問傳大法人方知定趣水指也二十七左光云定趣二字未決更詳)私云。此印私解亦是經·疏以爲兩傳。廣大軌云。即以此印直舒地輪。餘亦竪之。名如來腰(上之二十左)攝大軌云。即前風火水舒散。如來腰(或内縛拳二水並申合中之七左)青軌云。前印風入月。是名如來腰(慧手地水火風如前皆少屈上之十二右)玄軌云。内縛舒慧水。是名如來腰(上之九右)大師梵字次第云。前縛申慧●内●●(已上)延次第云。内縛二水合竪(已上)諸説雖是多端。梵字次第等依今疏説歟
光云。今詳諸説。則其攝大軌本文大同經説。注文并延次第全同義釋引圖。其玄法軌及梵字次第全同今疏。其廣大軌與青龍軌注文大同。但今時行用多依攝大軌注文
内風指者。私云。内入義也而舒水指者。義釋作而舒慧水指(十之二十七左)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怛●他●掲●多●蘇●婆●縛
次如來藏印(乃至)除二乘垢也者。
此釋復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莎訶也合指相對當者。義釋云。餘指相對當(十之二十七左)又云。此印亦經·疏有異。經云。屈二風指入於内。二空押之。二火申合。二地二水皆令少屈是也。圖與經同(十之二十八右)私云。此印經·疏不少相違。彼義釋所引經是無行所譯。而非今本歟●●等者。●●●●●●●●
次結大界印(乃至)諸佛大界也者。
此釋即以此印散水輪○莎訶也準前如來鉤印法等者。義釋十云。次結大界印。準前如來鉤印法。但二手各擧水指令直竪即是(更問之不分明)
若依此疏説。作印不成。經·圖二本亦皆差別。經即屈二風輪。二空押之。二火直申相合。二地二水皆令散竪。圖即風火依經。二空竝擧不押風輪。二地二水之頭皆立合。此之三説未知熟是。此中大界義者○(二十八右)私云。今此三説更詳。此大界印。青龍·玄法兩軌無之。廣大(上之二十一)攝大(中之八右)二軌説之。今案。準前如來鉤印法者。鉤字恐誤。宜作藏字。何者。經文説如來藏印畢。而言即以此印○名大界印。又言即以此印○名無堪忍大護印。然疏釋無堪忍云準前如來藏印。準例此界又可爾。經文三印只是一印母也。若爾。義釋所載經説與疏不相違也更問之不分明等者。記問云。結大界可見瑜伽本耳(已上)眞言歸命等者。●麗●嚕●補●履●微●矩●麗此等皆是三昧者。義釋十作此七皆是三昧也(二十八左)
次作大護印(乃至)眞言之行者也者。
此釋即以此印其二火輪○莎訶也準前如來藏印等者。義釋十云。次作十護印○已下即是也(此印經與疏及圓互皆不同。經云。屈二風之甲相對。二空并押。屈二火頭。相拄令圓。二地二水皆散舒是也。圖與經大同。唯折開二空輪散竪有異也。二十八左)三部曼荼羅(智證)云。次用難堪忍密印助結護。藏印散水輪。旋轉指十方。是結大界(已上)私云。義釋私注言經云者。亦非今經。是別本歟。此大護印明。青龍·玄法二軌無之。攝大(中之八左)廣大(上之二十一左)兩軌説之眞言曰等者。
●薩●嚩●怛●他●掲●帝●弊●薩●嚩●婆●也●微(上)●●●帝●弊●毘●濕嚩(二合)●目●契●弊●薩●嚩(二合)●他●唅●欠●囉●乞叉●麼●訶●麼●隷●薩●嚩●怛●他●掲●多●奔●抳也(二合)●寧●囉社●帝●●●●●怛囉●吒●阿●鉢羅(二合)●帝●訶●帝次如來普光印○(無相無觀等義中生也)者。此釋復以風輪○莎訶也
一此印諸説同異
經云。復以風輪而散舒之。空輪並入於其中。名普光印(已上)義釋十云。次如來普光之印○即是也(此印與經不同。二手火風空等大同。地水二輪經文有異。經二水榤竪頭相離。二地合竪是也。圖與經同。二十九左)廣大軌上云。復準前大力大護印。空輪並入掌。風輪而散舒。名如來普光印(上之二十六左)攝大軌中云。次明普光印。準前空入月。風開如放光(中之八左)青軌上云。普光火内交。空入。風水散。地輪竪相合(上之十五左)玄軌上云。普光準大界。二空屈入内。風舒如放光。火屈如鉤形(上之十一右)梵字次第云。普光(虚合二●●拄六開申已上)集記第八云。(石山胎藏八卷次第)有傳(光云。青龍軌注意)云。亦云圓光。火内交。空入。風水散。地輪竪相合。大師云。虚心合掌。火空入内。水風立而二地合(已上)私云。此印有異説。故勘諸文耳」
光云。諸文之中。廣大·攝大二軌同今疏意。青龍·玄法兩軌并集記其意相同而近經説。梵字次第及義釋所引經並異諸文。今時行用多依青龍軌也
眞言曰等者。●闍嚩●囉●摩●履●汝●怛●他●掲●多。密鈔八云。疏闍嚩羅者。注中但釋字義。不明句義。此三字。上之二字是二合字。應云闍嚩(二合)羅。此譯爲焔。次句云摩履汝。此譯爲鬘。謂如身光之焔連環不斷。猶如鬘形。下云怛他掲多●旨(二合)此云如來光。謂如來之光其焔如鬘。故以爲名(四十三右)履是相也汝物想義。汝物二字書本無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四(畢)
此卷之内。間加今案補其所闕。以便初學。可畏君子冀更正之。維時寶永第三極月十有九日。國祷之暇挍此卷了。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三卷之餘(釋經四密印品)
次如甲印(乃至)更勘本者。
此釋又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名如來甲印也作三補吒合掌等者。釋又以定慧手等也青龍軌上云。甲印虚心合。風幢加火背。如來甲眞言曰(定慧虚心合。風持火輪側。定離火如小麥許。十五左)私云。延次第云。虚心合風加火背。風不付一麥許(已上)偃立風指未見于經疏也。光云。今疏十四本義釋。廣大·攝大·玄法三軌。皆同經説其眞言闕之更勘本者。義釋第十云。次如來甲○眞言曰。南摩三曼多勃駄喃鉢羅(二合)旃荼嚩折羅(二合金剛也)
入縛(二合)囉微濕(二合)普(上)羅吽(已上眞言勘得新著)是其三義如上。餘問和上。如一生補處菩薩。要被此無上菩提甲。坐金剛座。降一切魔軍。成正覺。以此故眞言之行者要被此甲作佛事也。此如來甲眞言及如來舌印。先譯諸漢經及疏中闕。後無畏三藏和上於梵本及圖中勘得也(二十九左)密鈔八云。疏其眞言闕更勘本者。此眞言在第二卷第十紙中。
謂南麼三曼多勃駄喃(一)伐折羅(二合)入嚩(二合)羅(二)微薩普(二合)囉吽(三。四十三)私云。此眞言則經第二卷(具縁品終)如來甲言也。第九(十本義釋第六卷)卷(二十二右)釋之。梵字青軌(上之十六右)出之。聊與義釋異也光云。青龍軌曰。入嚩(二合)攞(光)尾婆普(二合)囉(遍也)吽(上之十六右)
如來舌印(乃至)故常住也者。此釋屈二水輪○莎訶也亦闕之勘本者。經云。屈二水輪。二空輪合入掌中。壓二水輪甲上。是名如來舌相印(已上)十四本義釋十云。次如來舌印。以作三補吒合掌。二水二風輪屈入掌中。甲相背開掌。以二空各附二風側。是如來舌印如前甲印。空指押水指頭。餘者依舊。舌印(三十右)十本義釋七云。次如來舌印。以如前甲印。空指押水指頭(已上)廣大軌上云。復準前甲印。二空入中。名如來舌相印(二十七右)攝大軌中云。準前如來甲。空押二水甲。爾賀嚩觸印(九右)青軌上云。舌相二空入(十五左)玄法軌上(十一右)同之。梵字次第云。如來舌(虚心合二●入内屈二●押二●甲已上)石山集記云。有傳云。虚心合掌二空入内。大師云。如前甲印。二空著二水本(已上)對受記一云。海説以前甲印。以二風著二火背。屈二空上節入月。安中想如舌也(私云。諸師説多分同之。已上)私云。此印異説繁多也。延次第云。虚心合二水入掌。以二空押水甲側(已上)光云。諸説之中。十四本後説·十本·攝大軌。梵字·延命次二次第全同經説。廣·青·玄三軌。石山·對受二記亦大同經。十四本初説特異諸文。經所説印二空押二水甲者。故和上曰。言説(二水)皆入阿字門故。等同於大空(二水)也如來舌眞言曰等者。釋眞言曰等也。●●●●●●●●●怛●他●掲●多●誓●訶嚩(二合。舌也)●薩●●(丁也切。
諦也)●達●摩(法也)●鉢囉●底●瑟恥●多(性也)私云。梵字依青龍儀軌。漢注依十四義釋。已下並同
次如來語門印(乃至)廣大無量也者。此釋以此印令風水輪○莎訶也準前印等者。釋以此印等也義釋十云。次如來語門印(語門語口也)亦準前印○如峯形即是也(圖與疏異。圖言。亦作三補吒手。稍開掌。二風微屈。頭相拄。二空各附二風下即是也三十左)私云。經·疏無相違歟。攝軌中云。語門虚心合。風水屈相捻。二空並少屈。地火合成峯。或云。地水屈風火合如峯。二空開附彼(九右)青軌上云。語門風水圓並空猶口形(十五左)玄軌上云。語門虚中合。水風移入月(十一右)梵字次第云。如來語(虚心合●●入内二●少屈已上)延次第云。虚心合風水入掌並空猶口形(已上)集記(石山)八云。有傳云。虚心合掌。風水圓並空猶口形。地開散舒竪。大師云。如來語如馬頭明王印形。但串指寶形(已上)私云。或抄云。有云。語者語門是口也。非語言也。光云。諸説之中。今疏十四本義釋本文。攝大·玄法二軌。梵字·延命二次。全同經説。石山所引大師説亦大同經。青軌·石山所引有傳共存經意。十四本注文·攝大軌或云大異經説眞言歸命如前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怛●他●掲●多●摩●訶●嚩●迦怛囉(二合)●毘●濕嚩●若●那●摩●訶●駄●耶
次如來牙印○(從如來境界生也)者。此釋如前印以二風輪○莎訶也作三補吒合掌等者。釋如前印等也。梵字次第云。如來牙虚合。二●入内合(已上)私云。虚心合二風入掌甲相合。二空開竪如牙形。光云。今疏十四本。廣·攝·青·玄四部軌皆同經説。經言如前印者即虚合也。向上者。謂二大指反屈如牙也故和上言。此印意曰。大空智牙(二大指)嚼碎生滅之異執(二風指)也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怛●他●掲●多●能(去)●瑟吒囉(三合)囉●娑●囉●娑●掲囉●三●鉢囉●博●迦●怛●他●掲●多●毘●奢●也●三●婆●嚩。私云。
儀軌(青龍上十七右)及義釋(十之三十一)●●●●下有●薩●羅嚩(一切)句今是脱歟
次如來四辯印○(故云清淨言音也)者。此釋又如前印相○莎訶也四辯者。義·法·詞·樂説也。法界次第云。若欲闡揚大道。必須無礙辯才(下之二十九左)作三補吒合掌等者。釋又如前印相等也。梵次第云。如辯(虚合二●勾二●背勿著。已上)集記(石山)八云。有傳云。虚心合掌。二風輪押火側第三節。餘準前空輪微搖動(已上)光云。廣·攝二軌全同經説。今疏·十四本·玄法軌(上之十一右)共二風指頭不著火指。青龍軌(上之十五左)空輪微搖動。然乃梵次即依疏意。集記有傳本乎青軌處衆無畏等者。法界次第云於八衆中廣説自他智斷。既決定無失。則無微致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下之三十三右)於一字中含無窮義者。法界次第云。菩薩於一字中能説一切字。於一語中能説一切語。於一法中能説一切法。於是中所説法皆是眞實。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而爲説之。義赴機縁。言方無滯。聞者無厭。是以菩薩樂説辯力(下之三十左)眞言歸命等者。
釋彼眞言曰等也●●○●●阿●●●●(二合)●那歩●多●曷魯●婆●嚩●迦●三●曼●哆●毘●輸●陀●薩嚩●囉。私云。
十四本義釋(十之三十一)及儀軌(上之十七右)●●●下有●鉢羅(二合)●跛●多一句。今脱之歟(光云。●●●●●之●恐剩)
次如來十力印(乃至)十力支分也者。此釋復次以定慧手○莎訶也光云。今疏·十四本·四部軌皆同經説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義釋十云。眞言歸命如前。
達羅吽(吽是三徳也○如梵本中也)駄(入)舍縛蘭伽(輕十力身分也○是身分也)陀羅○(三十一左)軌云。●●○●●●●●●●●●●●●●(上之十七右)
●是三徳等者。第十一云。●有三義。即如來三解脱也(三十三左)密鈔八云。此●●字由菩提心大悲方便合成故云三徳。麼空也者。此麼字書誤。應是參字。謂此參字由加空點故。即是大空之三昧也(四十四右)更問得招等者。密鈔八云。更問者。此●·參·●三字憑經。合在於眞言諸句之末。阿闍梨於句首説者。不知何耶。故令更問○(同上)記問云。十力中更問者。意在●字。此招召義。可見上金剛鉤印(已上)駄舍嚩蘭伽等者。密鈔八云。言駄(入)舍嚩蘭等者。此一句眞言而有五字。蘭字已上駄(入)舍云十。嚩蘭云力。伽之一字義當身分。若準具足梵語。應云鴦伽。此云身分。譯者就便。但於蘭字下留引聲。便當鴦字。諸如此類體而用之(四十四右)
次如來念處印(乃至)作大利益也者。此釋又如前印以二空輪風輪○莎訶也。法界次第云。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二聽者一心不以爲喜。三常行捨心○此三通名念處者。惠心能縁。名之爲念。平等之理不増不減。謂之爲處。佛以惠心縁於平等不増不減之理。以是違順學者心無憂喜之相。故三通名念處(下之四十一左)作三補吒等者。釋又如前印等也。梵字次第云。如來念處(虚合二●●相捻。已上)集記八云。大師云。虚心合掌。以風立空背。似閼伽印(已上)更檢前文者。私云。指前十二合掌文也以二空風等者。義釋云。以二空二風并二地輪聚相捻即是也。其捻法。當令四箇指甲小指到耳。當令六指頭相到。疏本只言四指。不言二地(三十一左)光云。今疏·四部軌·梵次·集記皆同經説。此即塔印。故和上言。此印意曰。如來悲念遍法界無所不至之義也。又生佛念想(二風)共入大空法界(二空)也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怛●他●掲●多●悉密●(三合)●底●薩●埵●係●多●弊庾(二合)●駄掲(二合)●多●伽●伽●那●三●麼●阿●三●麼
次一切法平等開悟印○(如是開悟也)者。
此釋又如前印以二空輪○莎訶也作三補吒合掌等者。釋又如前印等也。十四本義釋十云。次一切法平等開悟印。作三補吒合掌。以二地二水屈入掌。以二空捻之。二風加火上即是。與疏不同問傳法者(三十二右)私云。此中義釋出兩説。一説與疏異也。十卷本全同今疏也。廣大軌上云。復準前念處印。以二空輪在水輪上。名云一切法平等開悟印(二十八右)攝大軌中云。次陳開悟印。前印空加水。餘度竝申合(十右)青軌云。開悟圓風甲。地水空入掌(上之十五左)玄法軌云。開悟空持水(上之十一左)梵字次第云。平等開悟(虚合以二●押●甲。已上)集記八云。有傳云。虚心合掌圓風甲。地水空入掌(已上)私云。延次云。虚心合屈水入掌。以空押各水(已上)光云。諸説之中。今疏·十四本初説·十本。廣·攝·玄三軌。梵字·延命二次。全同經文。十四本後説·青軌·集記共異經説。故和上言。此印意曰。如來大悲(二空)與衆生無明(水輪)合。則生佛不二大空平等開悟也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薩●嚩●達●麼●三●曼●多●鉢囉●補多●怛●他●掲●多●奴●掲●多
私云已上如來身會也
次如意摩尼普賢印○(故重言)者。此釋復以定慧手○莎訶也其印作三補吒等者。釋復以定慧手等也。義釋十云。次如意摩尼普賢印○(疏説有乖。疑錯。更勘。三十二左)梵字次第云。普賢如意珠(虚合二●加●令圓。已上)私云。此印經疏一致。云何云有乖乎。光云。廣·攝·玄三軌共同經文。今疏·十四本·梵次。竝二風加二火背令圓。青軌(上之十五左)二風加火上節而如寶形。此印太有深義。故和上言。定慧手者即普(定)賢(慧)也。合爲一者。即如意珠也(更問)二風輪者。是蓮金二部也。火輪者是佛部也。當知此印顯普賢一身具足三部功徳也。下注文言普賢身與三世佛等。即是意也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三●曼●多●奴●掲●多●吠●囉●闍●達●摩●涅●闍●多●摩●訶●摩●訶佛轉供養普賢等者。智證圓多羅義云。羅什三藏法花本地問答問曰。阿難與釋迦。何勝人。何劣人。答曰。阿難勝人。釋迦劣人。以爲難。其意何。抹和尚決云。阿難於本佛左大弟子。釋迦右大弟子。故道行寺一尋集云。阿難於佛左面弟子。釋迦於佛右面弟子。佛者無始一心。一念示阿僧祇門之意之故。尋阿難者顯形大悲門。釋迦現形大智門(已上。光云。未見眞本。今此所引文義猥拙。題法花本地門答者。恐是僞作。更詳)私云。因人果人互爲淺深之意。中胎觀音八葉彌陀曼荼羅即此義也。光云。青龍軌眞言終注曰。菩提萬行從茲生。衆願滿足。故名珠也(上之十八右)此即釋如意珠名也
次慈氏印○(此是彌勒種子字也)者。此釋即此虚心合掌○莎訶也作三補吒等者。釋即此虚心合掌等也。青軌云。慈氏印準前。屈風火輪下。空獻妙軍持(上之十五左)梵字次第云。慈氏(虚合以二●至●下合甲。已上)私云。延次云。合掌二風入月。以二空押風側(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四部軌。梵字·延命二次。文雖少異。其義惟一而同經説猶如觀音持佛身等者。密鈔八云。疏猶如觀音等者。此擧況也。謂猶如觀音菩薩將紹阿彌陀佛位。是以頂上持帶阿彌陀佛。以此慈氏菩薩將補釋迦之處。所以手持窣覩波印。以標表之。問。觀音頂置佛身表紹佛位。此尊手作塔印。何關佛處耶。答。觀音持佛。佛現在故。此尊持塔。師滅度故。又八菩薩漫荼經説。慈氏菩薩頂帶如來窣覩波。故亦名帶塔之尊。故有塔瓶不二大事。更問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阿●誓●擔●社●耶●薩●嚩●薩●埵阿●世●耶●奴●掲●多●字阿闍梨云等者。義釋十云。●毎字(阿闍梨云此是彌勒種子也三十三)私云。●字●字二箇種子各據一義。但第十卷(眞言藏品)釋此眞言云。然此眞言以阿字爲體。即是本不生義(五右)然乃以阿字爲體義。最順經意歟
次虚空藏印○(利益衆生也)者。此釋又如前印○莎訶也虚心合掌等者。釋又如前印以二虚空輪等也。十四本義釋十云。次虚空藏印○入於掌中是也。虚心合。以二風加二火背。二空入掌是也。與疏不同。疑。更勘(三十三右)廣大云。密印同慈氏。二空入掌中(中之下三右)攝大云。初印福智合。風加火上節。雙空入月中(中之十九左)青軌云。尊密同慈氏。空持水中節(中之十九左)玄軌同之。私云。經·疏全同。義釋初説。廣大·青龍·玄法三軌。亦同經疏。攝軌同義釋又説。延次第云。虚心合掌。以空捻水中文。以二風押空上(已上)光云。今經文含諸説。已言如前印。然乃前慈氏印二空入掌。即延命院次第意也。不二傳亦同之眞言歸命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阿●迦●奢●三●曼●多●奴●掲●多●髀●質●哆●●麼嚩●囉●駄●囉前云等者。密鈔八云。疏前云知義等者。前釋奴掲多云知義起義。今釋爲得者。知謂證知。證知衆生之性故。得謂證得。證得等空之藏故。證義是同。故云亦相會也。言髀質多藍麼嚩(二合)等者。此二合字。經中於怛●下置之。疏中抄寫者誤耳。又麼嚩者。經中只一箇嚩字。其梵書作此●。嚩字此字體。雖是麼嚩二合所成。却寫怛●。●子上不加大空之點。但得名爲怛囉。若加空點。便名怛●●。於下嚩字上更不須麼字。若於怛囉字上不著空點。遂於下縛字之上置以麼音。即合怛囉字。有點不殊。後人懵於斯旨。迴換字音。不知梵音體義如此。故疏又云。此嚩即是點以加多羅●字之上。即爲多●●也。其麼嚩字。唯梵書雖雙置之。不是二合。雖一嚩音。至下字輪品廣明(四十五右)次除蓋障菩薩印○(入清淨位也)者。此釋又如前印以二水輪○莎訶也三補吒合掌等者。釋又如前印等也。義釋十云。次除蓋障菩薩印。三補吒合掌。以地水指屈入掌中。餘如常。其地水指合。三補吒合掌。以地水空等輪皆屈入掌中。風火竪合是也。疏本不同(甲相拄是也三十三)私云。延次云。福智虚心合。地水空入月。空持水中。竝合風火。如持摩尼珠(二地二水内縛也已上)此印相者依青軌歟。又異今經疏矣。光云。義釋初説·玄法軌即同今疏。義釋後説。廣大·攝大·青龍三軌。延命院次第。全同而少異今疏。經文幽微而含二説。言又如前印者。若指虚心合掌。即是初説。若指次前虚空藏印。是即後説眞言歸命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阿●薩●埵●係●多●驃也(二合)●嗢掲(二合)●多●怛●●怛●●●●●。私云。或疏異本●(五智房所持本)無怛●已下六字。密鈔八云。疏驃也(二合)嗢掲(二合)多者。此與經不同也。經用弊字。切云毘喩。今用驃也。故不同也。有何所以經疏不同。謂經就省聲作毘庾音。却不合於下蘖多上更加嗢字。疏顯具呼。於驃也(二合)下合加嗢字。如上數指(四十五左)如上所謂除者者。光云。此指上嗢掲多注曰是除義。所以然其至此釋者。謂如彼除四垢。即以今●●●●四字之義故。故青龍軌無如上所謂除者六字。直曰謂除四垢也等也
次觀音印(乃至)有三囉字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莎訶也初作開剖合掌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義釋十云。次觀音印。初作開割蓮花合掌。以二空指二地指聚而相捻。餘六指散竪之。其火風指皆竝竪。頭散向外。二水指獨立即是也(三十三左)私云。此印即六葉印也。青·玄兩軌不説印相也。光云。廣大軌曰。精進觀世音○印如蓮花敷(中之二右)攝大軌曰。大精進眷屬八密次當陳。十度仰開敷。地空自相竝(中之十二左。此中言大精進者。即觀自在也)此是兩軌全同經文。十四本同今疏而異經説
薩嚩怛他掲多等者。釋眞言曰等也。
●薩●嚩●怛●他●掲●多●阿●嚩●盧●羯●多●迦●盧●挐●末●耶●囉●囉●囉●吽●闍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娑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又娑嚩賀上注惹字曰。種子即不生義。或以初薩字爲體。驚覺義也
次大勢至印(乃至)住平等智中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作○莎訶也作三補吒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光云。今疏。十四本。廣·攝二軌。皆同經説。但此印有相承大事。更問眞言瞻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義釋云。●●●(十之三十四)儀軌中云。●●○●●●●●●●(已上)娑○(更問)者。記問云。得大勢中。即在下注。分別可見(已上)離世間生等細注。即釋更問之意也。光云。玄法軌歸命句下加三字。此與青軌其意同也。攝大軌中曰。得大勢至。
曩莫三滿多沒駄喃三參賀(引)薩他(二合)摩鉢囉(二合)跛多(二合)髯髯娑(急音索)娑嚩(二合)賀(十三左)今疏注眞言者太簡。青龍軌詳之。彼注髯髯曰。生義二重。上生煩惱。下生所知障。入阿字門即不生。上有大空點。謂除二障得大空生也。又注索曰。不動義種子。動法有生滅。經動不動皆是不安相。傍加二點同於涅槃。即是堅住義。已離二障同於大空。如諸佛住(中之十左)
次多羅菩薩印○(於悲虚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莎訶也(已上)光云。多羅具云路多囉汝尾(青軌)此言目睛。亦言眼生先作指向内相叉拳合掌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延次云。内縛竪空風也(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四部軌皆同經説眞言曰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多●●●多●利●尼●迦●嚧●拏●嗢婆●嚩義釋十云○嗢納婆嚩(此嗢字是拏字聲餘也。此句生也○三十四)光云。青龍軌曰。多羅菩薩○喃(引)耽(種子)羯嚕呶(悲)嗢婆(二合)吠(生。謂悲者。而此菩薩從觀音眼中生。由見法實性。名爲普眼。見於如如之體)多●(呼彼)多哩抳(是度義。以初多字爲體)娑縛(二合引)賀(引。中之十右)廣大·玄法二軌同之。但無注也
次毘倶知印(乃至)功能最尊也者。此釋如前印擧二風輪○莎訶也(已上)光云。青龍軌曰。梵云勃哩(二合)倶胝(光云此言皺)即形。恐怖一切永離四魔(中之十右)如前向内作拳等者。釋如前擧二風輪等也。今疏義釋共同經説但參差相厭等者。光云。以右風押左風而交立是也。攝大軌曰。毘倶風交(中之十二左)廣大·玄法二軌同之。青龍軌曰。前印風火交(中之九右)此中火字恐是寫誤。故和上言。右壓左者。能怖所怖不二之意也眞言等者。
釋●薩●嚩●婆●也●怛囉●薩●汝●●●泮●吒●也●(三義如上)者。指第十一卷釋。即三解脱義也。如上十力眞言釋也(已上)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勃哩二字。而青軌注云種子此眞言毘倶胝等者。義釋十云。此眞言稱毘倶胝持誦母者。於諸持誦之中。猶如於母。功能最尊也(三十四左)私云。最珍抄云。問。蓮華部母者。白處尊也。何毘倶胝爲母云乎。答。除恐怖之義如母也(已上)
次白處菩薩印○(莊嚴法身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莎訶也雙屈二水指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光云。此印今經·十四本·四部軌皆同經説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怛●他●掲●多●肥●灑●耶●三●婆●嚩●鉢●曇摩(二合)●摩●哩●尼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半一字。而青軌注言種子
次馬頭印○(令四散也)者。此釋如前印屈二風輪○莎訶也作三補吒等者。釋如前印等也。光云。此印今疏·十四本·四部軌皆同經説。經言呵耶掲哩嚩者。此曰馬頭。青龍軌曰。賀野仡里(二合)縛入噉食無明諸障盡(中之十一右)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佉●駄●耶●畔●闍●薩破●吒●也光云。廣·攝二軌歸命句下加吽一字。青·玄二軌加唅吽二字。而青軌注唅曰種子。又注吽曰恐怖
次地藏菩薩印○(作如是印也)者。此釋同前印伸二水輪○莎訶也。瑜伽記(智證)云。凡胎藏者此法界理體。所以諸尊無有次第。亦無定位。混持來直一處也。得地藏在觀音部。無定位義如是(已上。光云。未見眞本。今此所引文義叵通)作向内相叉等者。釋同前印等也。私云。此印經·疏相違。可尋決之。義釋十云。次地藏菩薩印。作向内相叉作拳合掌。申地水指令頭相合(如峯刀也)二空指直竝而竪之(三十五右)廣大軌云。地藏同馬頭。申水風。餘拳(中之四右)攝大軌同之。玄法軌云。地藏内爲縛。地水空竝合(上之二十五右)青軌云。地藏圓滿合。二空風輪側(中之九左)延次云。圓滿合。二空安風輪側。鉢印也(已上)光云。此印異説而只三文。廣·攝二軌竝同經文。十四本·玄法軌共同今疏。青龍軌·延次第全同而亦一傳。各有其義。且解經説。則故和上言。伸二水輪風輪者。是化他之徳。水輪標大悲。即左手寶珠也。風輪表大智。即右手錫枝也。餘如拳(内縛)者。是自證之徳。謂示自證之境最難測量也。更詳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訶●訶●訶●蘇●哆●奴私云。最珍抄云。問。釋云。瑜伽者住云云。經無此文如何。答。句義之内歟(已上)
次聖者文殊印○(當憶昔誓故也)者。此釋復以定慧手○莎訶也先作三補吒等者。釋復以定慧手等也。廣大軌云。作虚心合掌。火輪絞水輪。交結相持。以二風輪置二空輪上。猶如劍形(中之八左)攝大軌云。文殊智定手火合加水上。風空如嚩字蹙合似青蓮(中之十四左)延次云。三補吒。二火反押二水背。二風捻空輪。口授云。先三補吒。二水付二地背。二火付二水背。二風捻二空云云(已上)私云。此口授之説依集記之意歟。光云。此印疏文與經相違。十四本·四部軌·延次説似殊。皆同疏意。作禮方便次第曰。内縛立二小指。屈頭指捻大指(十八左)此同經説。口授説相頗似經文。然乃經言火輪水輪交結相持者。口傳水押地上。火押水上乎。青軌所謂青蓮虚心合者是也。又言以二風輪等者。廣大軌所謂猶如劍形者是也。當知此印即是青蓮上置利劍。三昧耶形也眞言等者。釋復彼眞言曰等也。
●係●係●倶●摩●囉●毘●目●底●鉢●他●悉體●多●薩末●囉●薩摩●囉●鉢囉●底●惹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瞞一字。又四部軌皆倶摩囉下加迦一字。又經及四部軌毘目底句作微(軌皆作尾)目吃底
次光網菩薩印○(諸法實性本性中也)者。此釋以三昧手○莎訶也。問。光網得名如何。答。青軌云。右光網菩薩執持衆寶網。
種種妙瓔珞住寶蓮華座而觀佛長子○爲攝諸含識令住解脱地。招諸佛大徳。即鉤義(十二左至十三)以左手作拳等者。釋以三昧手等也。延次云。定拳鉤印。慧拳安腰右(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四部軌皆同經説係係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係●係●倶●末羅●摩●耶●掲●多●娑(上)嚩●婆●嚩●悉●●多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髯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娑(上)嚩(性也)婆嚩者。此注文亂義。
釋青軌共作娑嚩婆嚩(性也)即住諸法實性本性中也者。法界次第云。如幻者。譬如幻師幻作象馬及種種諸物。體雖無實。然有幻色可見。幻聲可聞。與情相對而不錯亂。無智謂之爲實。諸法亦如是。皆是無明幻作。雖空而可見聞。不相錯亂。迷心不了妄執爲實。修空觀者若知諸法同如幻相。心無所得。豁然開解。悟一切法皆悉空寂。
故説如幻也(下之十九)今以空寂即爲實性本性而住之也
次無垢光印○(願當憶念之也)者。此釋即如前印○莎訶也舒左手等者。釋即如前印等也。青龍軌曰。前印舒微屈(如佛身光中之十二左)延次云。屈地水火風。以空著風側竪臂(已上)光云。此印諸説全同經文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係●倶●摩●囉●肥●質●多羅●掲●底●倶●摩●羅●摩●奴●薩末●羅
次繼室尼印○(今亦授與我也)者。此釋如前以智慧手爲拳○莎訶也先以右手等者。釋如前以智慧手等也。私云。此印經釋同也。但延次作劍印也。光云。今疏·十四本全同而少異經。即言其空指等。經所無也。廣·攝·玄三軌竝同經説。青龍軌曰。計設汝持刀。慧拳竪風火(空押地水甲。如擬勢。中之十二左)此文顯其實乎。經言刀印。與此意同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係●係●倶●摩●梨●雞●●●枳孃●難●薩末●羅●補囉●底●枳孃
私云。娜耶二字今疏并義釋脱之。經有之。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枳履二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鄔波繼室尼印○(以女聲而呼名之也)者。此釋如前以智慧手○莎訶也先右手作拳等者。釋如前以智慧手作拳等也。私云。經·疏全同。延次云。前印火輪戟。空押風地水甲(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廣·攝·玄三軌皆同經説。青龍軌説全如今鈔所引延次。此亦顯其實乎。經言戟印。其意同之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頻●駄●耶●枳孃●難●係●倶●摩●哩●雞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汝履二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地慧幢印○(令我亦爾也)者。此釋如前以三昧手○莎訶也。光云。此尊亦名財慧。青龍軌曰。地慧菩薩○憶念如意幢。亦名財慧。名縛蘇摩底(中之十四右)先以左手等者。釋如前以三昧手爲拳等也。青軌云。定拳地水竪(空擇風火。中之十二左)延次云。定拳地水竪。空押風火(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廣·攝·玄三軌全同經文。青軌·延次亦顯其實乎係(呼也)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係●薩末●羅●枳孃●難●計●都光云。青軌歸命句下加呬●二字。而注曰種子。又玄軌加呬哩二字。梵文是同
次名請印○(指此聖者之身也)者。此釋以慧手作拳○莎訶也。十四義釋十云。次召請印。右手作拳。以上來五菩薩皆文殊使者也(亦是大指在外者)而屈風指令圓屈如鉤。與空指頭少許不相到即是也。眞言等(三十六左)私云。延次云。慧風爲鉤。向外三召(文)
一爛脱
(一)令我亦爾也(三)次召請印(二)以上來五菩薩皆文殊使者也(四)右手作拳已下如文
私云。依此爛脱義者。今言上來五菩薩者。
召請童子之外以前五菩薩(光網·無垢光·計設尼·烏波計設尼·地慧幢)也。問。第十卷(眞言藏品)擧計設汝·鄔波計設尼·質多羅·財慧(亦名地慧)召請。而言右文殊五使也(二十四右)與今相違如何。答。五使者建立是不定歟。今既擧六尊。何不除一菩薩乎。加之上擧質多羅爲五尊隨一。而今無之。故知建立五使者其釋異也。問。青龍軌等列八大童子。而今經疏何無質多羅及不思議童子乎。答。不思議童子者。即次下所出諸奉教者是也。質多羅今文略之。上普通品有之。只是具略之異也已
光云。尚有師傳亂脱。今出以授後生
(一)次召請印(三)以上來五菩薩皆文殊使者也(二)右手作拳○(指此聖者之身也)(四)次諸奉教者以下如文
光云。二説之中。此亂即與諸文相合。即前所引第十釋文及攝·青·玄三軌。皆以召請童子加五使者之數。但今經文無質多羅。蓋加無垢光乎
右手作拳等者。釋以慧手爲拳等也。延次曰。慧風爲鉤向外三召(已上)光云。此印諸文皆同經説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阿●迦●哩囇(二合)●耶●薩●鍐●倶●嚧●●●倶●摩●羅●寫私云。阿然二字義釋闕之。儀軌(四部)有之文殊所招召之事者。義釋作文殊所指授之事(十之三十六左)
次諸奉教者○(即指此尊者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爲拳○莎訶也。問。今奉教者何菩薩乎。答。不思議童子也。八字文殊軌曰。不思議慧○名爲奉教者(二十四左)梵字次第云。諸奉教者(亦不思議童子合掌已上)對受記云。五種奉教者初不思議童子。別記不思議童子。是五種奉教者之上首也(已上)玄法軌云。次五種奉教。不思議童子(上之二十七右)光云。攝大軌不出此尊。今經疏·十四本共言諸奉教者。廣大(中之十右)青龍(中之十二左)玄法(上之二十七右)三軌竝言不思議童子。而詳其意。則不思議五種奉教者之隨一。而此眞言通五奉教。故經疏名諸奉教者先作向内相叉合掌拳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八字文殊軌云。復不思議慧○定慧内相叉。一合爲拳印。二風別屈舒。屈三節對之。合甲急相背。二空竝直竪(二十四左)青軌云。定慧内縛拳。空入風甲背(中之十三右)集記(石山)第五云。定慧内縛拳。空入風甲背。謂二空竝入。二風合甲。立二空甲上(已上)光云。今疏·十四本·玄軌大同經説。但以二空指亦竪竝爲異。八字軌大同疏説。但以二風合甲相背爲異。青軌集記共亦大同經文。但以二風甲背爲異。廣大軌太異諸文。彼曰。不思議童子定慧外拳叉(中之十右)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阿●微●三昧●耶●汝●曳密鈔八云。疏微三昧耶汝曳者。經作微娑麼(二合)也。疏文似誤。微娑麼(二合)也汝即滿願也。曳屬假者。亦是乘義。即是滿願乘也。下皆倣此(四十七左)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五(畢)
此卷之中頗點治之。間補厥闕以授後生。維時寶永第四歳次丁亥季春二十三日。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三卷之餘(釋經四密印品)
次憍都褐羅菩薩○(金剛般若之義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爲拳○莎訶也。私云。已下是除蓋障院聖衆也。憍覩褐羅是除疑怪之梵名也。梵字儀軌下云。大愛樂亦名除疑怪●●●●(已上)青龍軌中云。除疑怪菩薩○(憍覩褐羅此譯爲除疑怪。或云除垢。衆有所疑之事不能決。此菩薩即往而斷其疑網與爲不請友也。梵云號倶賀哩曩入。十五左)其印作向内相叉拳合掌等者。釋如前以定慧手等也。覺超僧都三密鈔第三云私云。如前者。經次前有奉教印。非除蓋障(已上)青龍軌云。尊右除疑怪。内縛竪火輪。寶瓶置一股(中之十五右智證請來本作竪火圓)私云。經第五(祕密漫荼羅品)云。
除疑以寶瓶置一股金剛(已上)此手印表此三昧耶形相也。梵次云。大愛樂(亦除疑怪。●刀。已上)別本梵次云。火刀内拳二火劍(已上)經言屈第三節者。即表此劍形歟。圓城寺次第云。密印品云○私云。内縛火輪圓屈之也。又云。此印二中竪表圓珠歟(已上)凡此印或表劍形。或表一股歟。諸説不同也。現圖不出此尊。子細尋之。光云。此印四部軌并梵字·圓城二次第皆同經説。但經言而舒火輪屈第三節者。廣·青·玄三軌意。即表一股金剛也。梵次意。是表刀劍形。即彼一股杵頭乎。智證請來青軌·圓城次第意。即表圓珠形也。又今疏及十四本。二空指在外竪也肥末底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肥●末●底●掣(去)●駄●迦光云。青(中之十五左)玄(上之二十九左)二軌。歸命句下加訶娑難三字。而青軌注曰三字種子
施無畏菩薩(乃至)一切衆生也者。此釋擧毘鉢舍那臂○莎訶也。光云。經言毘鉢舍那臂者。即右手也。毘鉢舍那此翻爲慧亦爲觀也瑜伽中等者。十四義釋十注云如瑜伽中釋迦印也地爲信等者。第四云。土爲信。水爲進。金爲念。水爲定。火爲慧(九左)私云。上下二説各據一義以身口説法者。或鈔云。現身説法之意也。如來以根力爲意。而現身口説法。此印具足此三密意歟
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阿●婆●演●駄●駄密鈔八云。疏阿婆演駄駄者。
經中云阿佩延娜娜○於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聲勢不定○所以翻譯陀羅尼者用字不定。疏主當其。欲以此事於阿闍梨處決之。未及和會。禪師遮世。今經·疏不同。蓋由此也(四十七左)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囉娑難三字。而青軌注曰三字種子我及一切等者。十四義釋十云○願施我及一切衆生也。即以前印迴掌。五輪下垂相竝。即是與疏不同(三十七左)私云。十卷本無此文也
次除惡趣印(乃至)一切衆生界也者。此釋如前舒智手○莎訶也。惠運記云。滅惡趣不空羂索經九云除惡道菩薩。現圖漢名云破惡趣菩薩(已上)光云。建立護摩軌曰滅三惡趣(十三左)即如前舒手等者。釋如前舒智手等也。私云。延次第云。定拳安腰。擧慧臂舒五輪。如打物勢。想打破地獄(已上)
光云。延次言如打物勢以下。未合今經疏意。何者。經言而上擧之。疏言令掌向上等。並表拔出義也。況乎眞言句義亦云擧衆生界。豈其打破之表幟哉。但餘文存其義。第十釋眞言特懵娑難句曰。如上總句是破碎義也。如人手執物撃物令破(二十四左)眞言句義其已如此。印契表幟亦當爾也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阿●驃(波廋切)●駄●羅●拏●薩●埵●駄●都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特懵娑難四字
次救護慧菩薩印○(而救護一切也)者。此釋如前以慧手○莎訶朼。青軌曰。亦名哀愍慧(中之十六右)」
現圖無救護慧。但賢護者。即指此菩薩歟如前舒手等者。釋如前以慧手等也。私云。延次云。前印覆心。空稍向上竪。左拳安腰(已上)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
●係●摩●訶●摩●訶●薩末●羅●鉢囉●底●然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尾訶沙難四字。而青軌注曰四字種子
次大慈生菩薩印○(故名自心生也)者。此釋如前以慧手作持花状○莎訶也(已上)光云。此印諸説全同。但廣大軌曰。慧空水持之(中之十一左)水字疑是傳寫之誤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薩嚩●制●都●特掲(二合)●多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諂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言此慈從自心生等者。密鈔八云。疏謂從自性清淨心等者。謂此制都之心。梵音正云制多。爲帶下鄔呼云制都。即慮知心也。此慈從自性慮知心生。不從大種肉團心生。故以爲名(四十八右)
次悲念菩薩印(乃至)救一切衆生耳者。此釋如前以慧手覆心○莎訶也。私云。
此尊或名悲念具慧者(經一疏五)或名大悲纒(經二疏十)或名悲念菩薩(經五疏十六攝軌)或名悲旋潤菩薩(廣·青·玄三軌)現圖悲愍菩薩者即是歟。又對受記云。道海記云。悲旋潤撿圖及梵號未見之。恐賢護歟(已上)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迦●盧●拏●末盧(二合)●尼●多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焔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末盧等者。密鈔八云。疏末盧(二合)等者。末麗憶也。鄔尼多念也。今云末盧者。將麗字鄔字相連呼之故。但置盧字。此西方語法耳(四十八右)記問八張云。悲念中更問界者。可以性義釋於界也(再勘他文)光云。故和上言。界謂魔界也
次除一切熱惱菩薩印○(皆令入佛道也)者。此釋如前以慧手作施願相○莎訶也眞言等者。釋彼眞言曰等也。●係●嚩●囉●駄●嚩●囉●補囉●補多私云。●字對譯義釋與此相違。可考之(已上)光云。義釋依經。廣·青·玄三軌亦同之。攝大軌作波多。鉢波音同。補即轉聲。字體不異。又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縊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不思議慧菩薩印○(如如意珠也)者。此釋如前以智慧手○莎訶也以施無畏手等者。釋如前以智慧手等也(已上)私云。延次云。慧掌向外。空風相捻。餘三散立(已上)光云。青軌曰。次不思議慧。以施無畏手空風持珠状。火等散微屈(中之十五)薩嚩等者。●薩●嚩阿●奢●跛●梨●補●囉●迦私云。●字當段經·疏無之。然梵字大儀軌下·并四部軌·諸師次第。一同加之。若今脱之歟。可決之。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汚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地藏菩薩旗印○(亦是希奇義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爲拳○莎訶也。私云。是地藏院尊主也。問。何故兩處擧此尊乎。答。上所出即觀音院所攝尊也。今所出是當院中央尊也。是故印相眞言各別也先作指等者。廣大軌曰。定慧内爲拳。舒散火輪幢(中之十二右)青龍軌曰。祕密内爲縛。火輪竪散開。二空持風側(中之十七左)眞言等者。●訶●訶●訶●微●娑麼●曳私云。當段疏作吠薩末羅。薩字不詳。羅字恐是曳字。梵字儀軌出●字。最合經對譯。四部儀軌·諸師次第皆同經文次寶處菩薩印(乃至)得名也者。此釋慧手爲拳○莎訶也右手作拳等者。義釋十云。次寶處菩薩印。右手作拳○並竪之即是也。此印又與經圖各異。經即但言舒三輪。亦無割折。圖即地屈入。而水火風輪並舒。當須審之(三十九右)私云。延次云慧拳風空相捻。餘三散。即寶上三股也(已上)光云。延命院次第依青龍軌。彼曰。慧散空風寶。寶上三股印(中之十七左)玄法軌亦同係(如上)等者。●係●摩●訶●摩●訶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難髯二字。而青軌注曰種子所以名寶處等者。密鈔八云。疏所以名寶處等者。又釋準第八疏。如世間地界若有寶性之處常生衆寶。即眞言初一大字。今此菩薩寶性心地中常出一切衆生萬善之寶。當第二大字。即是大中之中。故以爲名(四十八右)
次寶手菩薩印○(而生也)者。此釋以此慧手○莎訶也。密鈔八云。疏寶手菩薩者。此是地藏三昧中滿願法門也。又此菩薩以如意珠在手。能隨一切求者而給與之。故以爲名(四十八左)光云。此尊亦名寶掌(青·玄二軌)右手作拳等者。私云。延次云。慧拳舒水輪。空押三。寶掌於寶上一股金剛印。慧拳舒水輪(空押三○中之十七左)玄軌亦同。押三者。謂空抑地·火·風三也眞言等者。●囉●怛奴(二合)●嗢婆●嚩
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衫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持地印○(皆得此地名也)此釋以定慧手○莎訶也作二手等者。集記第四云。持一切金剛印。有此印如十八道中金剛部印。但左膝上三度上下(已上)私云。延次云。金剛部三昧耶印也(已上)眞言等者。●陀●羅●尼●陀●囉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噞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寶印手菩薩印○(而生也)者。此釋如前作五股金剛戟形○莎訶也。義釋第十云。次寶印手○即是也。有少異。二水向内。未定審之(三十九左)覺超僧都三密鈔第三云。祕云。經次前有持地印。非五股印也。今言如前者。遠指前金剛大慧印歟。但彼非戟印。可思矣。長慶公三家次第云。私云。密印品不説内外。疏云作向外相叉拳。是外五股印也。見曼荼羅像。右手仰在前。拳上安白寶。左手持蓮花。花上竪一股金剛。
與軌文云五股金剛印既以相違○攝大軌言用前五股戟○以知可置五股圖竪獨股是誤也(已上)私云。普禮五三次第云。次寶印手外五股(寶上五智。二十一右)石山次第云。外五股印也(已上)圓城寺次第云。密印品云○私云。外五叉(已上)眞言等者。●囉●怛那(二合)●涅●誓●多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唅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
次堅固意菩薩印○(故以爲名也)者。此釋即以此印○莎訶也如前五股之状等者。私云。此印説文不分明。故諸師所解不同。攝大軌云。
即前金剛戟是名第六印(中之十八右)三家次第釋此文云。其前者指寶印手。如似可用五股印云云(已上)廣大軌云。二羽合五輪如羯磨金剛(中之十三右)三家次第釋此文云。印相專不成羯磨形。羯磨者三股名也(已上)青軌云。堅固意右寶羯磨金剛印。定慧蓮花合並空微擧開(中之十七左)玄軌亂脱本云。二風指竪著二中指背。爲諸輪合印也(已上)祕密品云。堅意於寶上羯磨金剛印。釋云。堅意菩薩作十字金剛。亦置寶上也。注云。即羯磨金剛也(十四本第十二之二十七)依此等文。今段經文言令一切輪相合者。十指相叉。是羯磨表示歟。羯磨菩薩印用金剛合掌。可例證之。二掌相合。是寶珠形。寶上羯磨爲三形也。廣軌文言二羽合五輪如羯磨金剛者。恐其存此意歟。青軌言蓮花合者。猶有疑。可決之。光云。今疏·十四義釋。攝大·玄法二軌並同經説。但經言即以此印。此者目近之辭。即指次前寶印手印也。又言令一切輪相合者。是即以彼五股印而令諸指頭相合之也。古來相傳曰都五股印是也。此形亦類羯磨金剛。故廣大軌曰如羯磨金剛。應知此軌亦同經説。特青軌説異諸文耳眞言等者。●嚩●折羅●三●婆●嚩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赧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金剛不可破壞智印者。上經文云。地藏菩薩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普通品文)次上言從金剛生者。是從智生義。今言亦從於金剛等者。即從理智相應三昧生意歟(已上)光云。今詳此注文意。從金剛生者。此從大日法界體性三昧(即都五股義也)生也。亦從於金剛等者。謂從地藏不可壞行三昧生也
私云。以上六尊地藏院聖衆也。現圖九尊之中略日光·不空見·除一切憂冥三尊耳
次虚空無垢菩薩印○(故名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二手○莎訶也。私云。以下虚空藏院聖衆也作三補吒等者。廣大軌云。印如大慧刀(中之十三左)攝大軌云。次印風加空。定慧平合是(中之十九左)眞言等者。●伽●伽●那●阿●難●陀●娯●折●囉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憾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伽伽那者私云。經作娜(引)。又見梵字儀軌。●●●之●字所加引點●字。此與次句連帶呼阿難多也。故經●●●之●字除之。娜下注引。然乃依經。則上句●字宜加行點作●字也
次虚空慧印(乃至)轉此法輪也者。此釋如前輪印○莎訶也如前轉法輪印等者。三家次第云。虚空慧。法輪師云。轉法輪也。私云。密鈔品云。如前輪印。疏云。如前轉法輪印同也。而祕密品云。虚空慧。商佉疏云。虚空慧菩薩印於風壇中置商佉。此兩文相違。今依眞言梵語案之。斫羯磨是輪也。伐底是轉也。用轉法輪印理尤可爾。用商佉是密意也。既云祕密品。豈何顯現哉(已上次第)私云。法輪法螺同是説法斷疑之表幟也。前後兩品互示之歟。不可必用捨之眞言等者。●斫●羯囉●伐●底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又此軌次有蓮花印菩薩印言。玄軌只出彼言
次清淨慧菩薩印(乃至)而生也者。此釋如前商伽印○莎訶也作三補吒等者。釋如前商伽等。即前文曰。復以定慧二手作虚心合掌屈二風輪。以二空輪絞之(光云。釋文曰。屈二空指。以二風指壓之)形如商佉(已上)指此文曰如前等也。瑜伽記(智證)云。商伽指法螺(已上)普禮五三次第云。次清淨慧。商佉當胸(二十二右)尊印般若寺次第同之。宗叡次第云。商佉印當胸立(已上)對受記(安然)云。海大徳説文云清淨慧商佉者。同前法螺印。當口作吹螺勢也。意大徳説同○正僧正説。商佉印但當胸竪勿吹(已上)達摩等者。●達●摩●三●婆●嚩
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蘖丹二字。而青軌注曰二字種子
次行慧菩薩印○(胎藏而生也)者。此釋如前蓮花印○莎訶也同觀音蓮花印等者。攝大軌云。行慧二羽合。餘六仰如花(中之十九左)圓城寺次第云。密印品○(如文)私云。蓮花臺印。空地相捻。六指開敷當額上。或用開敷(已上)三家次第云。師云。二羽合。六輪仰如花。謂蓮花印。空地相捻。六指開敷當額。禪林·慈恩皆以八葉印當額(已上)眞言等者。●鉢●曇麼(二合)●阿●頼●耶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次加地●二字。而青軌注曰二字種子
次安慧菩薩○(從智而生也)者。此釋同前青蓮花印○莎訶也。義釋十云。次安住慧菩薩(或云金剛住慧。或云住慧。更問。四十左)同前青蓮印等者。私云。經言前青蓮花印。則依今釋。是指多羅印也。青軌云。安住慧菩薩多羅印稍開(中之十九左)玄軌同之。前經文曰。如前以定慧手。五輪内向爲拳。二風輪猶如針鋒。二虚空輪加之。是多羅尊印(已上)多羅尊印即表青蓮花也。大師梵字次第云。安住慧青蓮似●●(已上)然義釋十注曰。與圖異。更勘文殊印(四十左)攝大軌曰。安慧同文殊(中之十九左)若依此等意者。前青蓮花印即當品所説文殊院主之印也。宗叡次第云。印文殊青蓮花印。口傳云。内縛二風立開。二空側著(已上)此印與多羅○(更問)者。記問云。安住惠異名可尋上下文中。其印可撿矣(已上)私云。此釋不詳其意。但安住慧異名上下文中者。釋或云住慧更審之也之意。其印可撿者。釋與前異更問之意歟眞言等者。●枳孃●奴●納婆●縛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吽一字
私云。已上五尊虚空藏院聖衆也。儀軌此外有十三箇印明。所謂蓮花印·出現智·執杵鈴·十波羅蜜也。又十四義釋第十云。次安住慧菩薩○眞言枳孃奴(智也)納婆縛(生也。從智而生也)疏言。此中有金剛住。第一菩薩眞言住也。不用之。疏無安住慧眞言印等。次執金剛。次安住慧菩薩印。如前五股金剛即是也。眞言縛日羅(二合。金剛也)迦羅。如前作五股印。其二風指去大指上節一麥許即是也等(四十左)此義釋文錯亂。恐是傳寫之誤。十卷本無之。但疏言此中○眞言印等文裏附之。是誰人筆削。不合疏文也
次執金剛如前○(得三解脱也)者。此釋如前以二手相合○●也如前作五股印等者。青軌云。内縛五股印。名嚩日囉(二合)播抳(中之二十四左)梵次等同之眞言等者。室●戰●荼●摩●訶●盧●瑟●拏●吽私云。初室字經文并梵軌無之。藏品經疏亦同無。而今加之如何。光云。青軌歸命句次加嚩一字。而注曰種子。玄軌曰。
曩莫三滿多嚩日羅(二合)赧唵嚩日羅(二合)播抳嚩日羅(二合)薩怛嚩(二合)吽(二之八右)
次摩麼雞印○(即是戰勝義也)者。此釋如前印以二空輪地輪○莎訶也如前五股金剛等者。梵字次第云。忙莽雞金剛母也。内三股(已上)宗叡次第云印合掌地空入掌。餘指合散立。此三股印。口傳云。地背合。空並入。指到地側。又或云。空押地甲。餘戸令開。是三股印(已上)
光云。此印經疏説文未明。故及異義。經言如前印者。釋爲執金剛印。而今所改大三股印。故攝大軌曰。部母地空入。餘相並同初(中之二十一左)然釋言如前五股金剛。則以前執金剛印轉爲此印。蓋五股表五轉五智等。三股表三句三身等。而以五轉即三句等義故今轉五股爲三股也。況復約主則執金剛。約母是摩麼雞。主母不二深義於是可知金剛母者。第十云。次金剛母所謂忙莽計。忙言母義。莽計亦是多義。即一切金剛之母。諸金剛智慧從此生也(十右)怛栗吒等者。●怛栗(二合)●吒●怛●(二合)●吒●社●也●底光云。青軌注初怛哩曰種子
次金剛商佉羅○(無有能害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莎訶也是金剛等者。光云。梵語商佉羅。此翻言鎖也如前作等者。廣軌云。四輪背相叉。旋轉慧加定(中之五右)攝攝云。鎖契。福智手返鉤向身轉。舒空智加上(中之二十一左)七集云。印相。福智反鉤向身轉。舒智空加上是也(已上)光云。此印不及面授叵悉眞言等者。
●●●畔●陀●畔●陀●母●吒●也●母●吒●也●伐●折嚕●駄●吠●薩●嚩●怛囉●鉢囉●底●呵●低私云藏品眞言初●字無之。四部大儀軌·大師諸次第皆加之。注三稱如前。義釋作三解脱如前説。又諸軌并諸次意。後畔陀次宜加也字耳。又初母吒次也字無之(但廣軌有野字)又駄吠。義釋作納婆吠。今疏恐是脱婆字也
次金剛月黶忿怒印○(極令降故)者。此釋以此金剛慧印○莎訶也(已上)光云。青·玄二軌曰降三世金剛如前五股金剛印等者。私云。圓城寺次第云。勘云密印品所指金剛慧印者。即如來身會之中金剛大慧印也。金剛大慧印者。即五股契也(已上)當段釋屈二風如句等文不詳。諸師異傳。一檜尾次第二。外五股屈二風。近空加捻少不著(三十四左)此意。屈二風如句而捻二空者。此屈二風捻二空也。令少屈不相捻著者。二風少屈而不著二空也。二長慶公三家次第云。私云。金剛慧者内五股印也。疏如鉤而捻中指上節也(已上)此説。屈二風如句而捻者。即屈二風捻中指上節也。二空令少屈等者。此釋經少屈虚空輪等文。謂少屈二空枝二風傍。而二空端不附二風也。尋云。已上兩説之中。初説頗違經文如何。答。經文恐亂脱歟。謂少屈風輪以持虚空輪而不相至之意也。又義釋十云。如前五股印○(與圖異也與經同。圖上即前印擧二風輪如鉤。
與二空少許不相捻是也)眞言●頡唎○●(三解脱也)○(四十一左)私云。經釋旨趣難詳。推之則經與疏其意同也。與圖異也。圖者是指何乎。若現圖曼荼羅像歟。彼像四臂。左右第一手結印當心。左第二手持三股戟。右第二手持獨股杵也。義釋文言前印擧二風輪等者。指金剛鎖印云前歟。何者。密印品文。月黶次上出金剛鎖印也。依之青龍軌説月黶云。準前金剛鎖。二空開持風(中之二十四右)智證瑜伽記云。以前鎖印二空稍開持風輪是(已上)雜祕訣(宗叡記)云。月黶尊印。善無畏云。如金剛慧印(即五股印也)今謂。鎖少開空與風相捻是也矣。圖像比挍可知之也(已上)對受記云。海大徳説○文云二空開持風者。與五股印同。但屈二空各著風根側。故云少不到。少不到者。從空第二節少開不令著也(已上)普禮五三次第云。次月黶。内五股少屈二風如鉤二空並立(十四右)梵次云。月黶外五(已上)備在次第(二十四右。少與此異)同之。光云。此印經雖似異説。其實全同。經言以此金剛慧印。疏言如前五股金剛印。並先説印母(梵次·備在·檜尾·圓城意外五股。普禮五三·長慶意内五股)經言少屈虚空輪等。疏言屈二風等。並示與前異。此二虚空與二風捻少不相及。故經云而不相至。疏云不相捻著。只是相捻。先以二虚空亦以二風之異耳。但經言少屈虚空輪者。此與二風相捻。則二空指自屈相開。故廣大軌曰。印如金剛慧。二空開持風(中之五左)玄法軌曰。二空開持風。注曰。準五股印少不相到(下之七右)豈其非經疏全同哉。又攝大軌曰。月黶空附風。並申不相著(中之二十左)此説印母未是分明。若取金剛慧印。則同經疏少有差別。若取金剛鎖印。則同明本經及義釋注文青龍軌頡唎等者。●頡唎●●●泮●吒私云。梵字儀軌并大師數本梵次。加空點作●字也。然義釋作●字也。第十藏品釋云。兩點在傍即同涅槃(十一右)當段釋亦曰。傍有點極忿怒義也(已上)此等釋文合義釋。其相違可決之
次金剛針印○(皆達諸法源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爲拳○莎訶也作向内相叉拳等者。廣軌云。内拳申風輪(中之四左)青軌云。獨股堅利慧。内縛申風輪(空入二十三左)玄軌(下之六左)同之。別本梵次云。金剛針内縛竪二●(已上)備在次第(二十四左)同之。攝軌云。外縛竪風輪。金剛針密契(中之二十一左)普禮五三次第云。次金剛針。外縛合風如針(十三左)檜尾次第(三十四右)同之。私云。已上諸文有内外二縛異之中。内縛合當段釋文也。經言定慧手爲拳者。即指縛云掌也。上文云。次以十指相叉。皆令十指頭在於掌内。此名二手拳也(十五右)可知之。又圓城寺次第引青軌文已云。私云。謂空入。二空並入月也。是合當段釋也。石山集記第四云。有傳云。内縛並竪二風。以慧空入定虎口。是獨股印也(已上)此傳頗不合今釋歟。光云。内外二縛通用。又二空入月(縛也)或相並或相叉。皆有深意。更問
眞言等者。
●薩●嚩●達●麼●涅●鞞(上)●達●汝●伐●折羅●素●脂●嚩●囉●提光云。青軌歸命句次薩字下注曰種子
次金剛地棒印○(乃能作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爲拳而置於心○莎訶也。義釋十云金剛槌菩薩(四十二右)作向内相叉拳等者。廣軌云。金剛拳外縛(中之五左)青軌云。金剛拳内縛(二空並竪。二肘相近稍高擧。以像槌形。向右視如瞋打。中之二十四右)般若寺疏鈔云經金剛針次置金剛錘印。錘者鎚也。法全金剛拳。疏名金剛地(已上)長慶公次第云。師云。内縛舒上二羽。於左耳上面少向右爲打物之勢。名破地獄契(已上)私云。廣軌之外皆曰内縛。合今釋也。心覺阿闍梨記云。私云。金剛拳擧左右肩事。東寺古次第多擧左肩顧視右。天台先達多擧右肩。
大疏并青軌向右如打勢(已上)最可擧左肩歟眞言等者。●薩普●吒●也●●●三●婆(上)●吠私云。經有伐折囉(二合)句。當段釋并義釋脱之。四部儀軌·諸師次第皆加之
私云。以上六尊金剬手院聖衆也。攝大·廣大二軌尊數亦大同也
次難勝金剛印○(當隨教勅而作也)者。此釋以三昧手爲拳○莎訶也(已上)私云。以下守門聖衆也。經名無能勝。疏云難勝。廣大軌(中之二十二左)言不可越。青(上之二十四左)玄(上之十九右)二軌同之。攝軌(中之三十三右)名相對勝。廣(中之二十右)攝(中之三十左)青(下之十右)三軌亦曰忿怒無能勝也問。何故此處説二門乎。答。今此二尊是第一重通門守護者。故金剛手院次説之歟。或又忿怒尊故。金剛手院次説之歟。凡諸説不同。粗如左考。攝大軌中云。即前廂曲中無勝三昧拳(三十一左)廣大軌中云。門内前左右忿怒無能勝。阿毘目佉對(中之二十右)已上兩文第三重西門二守護者也。第十云。法佛奉教者常在内門右邊也。名爲不可越使者(二十一左)内門者。依第六(二右)圖。則當第一重西門也。青軌上云。門門二守護(二十四左)檜尾次第云。不可越守護門○(南門内西脇。東門内南脇。北門内東脇。西門内北脇。三十左)已上諸文四門内二守護者也右手作拳等者。青龍軌云。無能三昧拳。擧翼輪開敷。智拳心舒風。
猶如相擬勢(上之二十四左)玄法(上之十九右)攝大(中之三十一左)二軌同之。義釋十云。次難勝金剛印。右手作拳竪風指而當心上。左手作拳(皆大指在外)此與圖不同。圖上定拳空輪在内也。直舒臂令半稍高興頭齊也(四十二右)眞言等者。
●訥●達●囉沙(二合)●摩●訶●盧●瑟●拏●佉●駄●耶●薩●縛●怛●他●掲●多●阿曳然●倶●盧私云。二守護者眞言。當品與藏品兩處所説大同少異也。其歸命句。藏品佛部。當品金剛部也。又當段經有少差別。經作薩鍐。又經作薩他(光云。高麗本作怛他)梵軌亦●字。疏作怛他。藏品經説亦然。又經作蘖單。疏作掲多。梵軌亦然。疏掲多次言阿曳者。是●●。終●字加行點帶引聲。而與次下然字連可呼之。第十藏品釋云。瞻長聲呼之。是教勅也。與前句阿連(二十一左)可知之(已上)光云。故和上言。阿曳二字恐注
次相向金剛○(急速作之也)者。此釋以慧手爲拳○莎訶也。義釋第七云。又阿毘目佉眞言譯云相對。亦是法佛奉教者。與納達羅灑相對。常在門之左邊。故以爲名(五十四左)私云。經名阿毘目。佉釋云相向。即翻名也。廣軌(中之二十二左)言相向守護門。青軌(上之二十四左)曰相對也其印如上等者。智證瑜伽記云。智慧拳舒風當心直竪。定手爲拳高擧之。向身顧視於右方。又前右爲左。前左爲右。顧視於左方。是爲不可越及相向門印(已上)別本梵次云。阿毘目佉亦相向智上(已上)檜尾次第云。次相向守護門印。如前右當胸。左擬之(諸門左脇。三十右)三家次第云。相向守護○觀置門門左方。如此四門有二。都成八護者。私云。如今諸寺大門有之。所謂金剛力士是也。智之別名。入無漏之家以智爲門矣(已上)係(加上)等者。
●係●阿●毘●目●佉●摩●訶●鉢羅●戰●荼●佉●駄●耶●緊●紫●羅●曳●細●三●昧●耶●摩●奴●薩末●羅
私云。此眞言與藏品所説而有加滅。比挍可知
次如前佛鉢印○(而掘煩惱也)者。此釋如前持鉢相○莎訶也。私云。以下釋迦院聖衆。但此中有不動降三世二明王也如前佛鉢印者。上所説如來鉢印也。但上在如來身會。是大日如來所具功徳也。今是釋迦如來所具功徳也。安然對受記有分別釋。可考之。光云。此印即是法界定印也眞言等者。
●薩●嚩●吉隷(二合)●鑠●汝(入)●素●捺●那●薩●婆●達●摩●嚩●始●多(引)●鉢羅(二合)●鉢多(二合)●伽●伽●那●三●迷●三●迷光云。青·玄二軌。歸命句下加婆一字。而青軌注曰種子三摩等者。私云。經作三迷。藏品方品·梵字軌·大師梵次等。皆同疏説作●●●●。第十云。娑摩(平聲。中有阿聲)娑麼(娑麼無等義。下句與阿相連是無等也。十二左)
次如前毫相印即釋迦毫相印也者。此釋釋迦毫相印如上也。私云。當段經·疏並不出印。而讓上文。是指如來身會如來毫相印也。又下説眞多摩尼毫相印。釋云。以右手爲擧。便以風指於眉間拄之。名眞陀摩尼。即是毫相印也(三十一右)大師兩本梵次·并●次·備次(二十五左)等。則釋迦毫相·眞陀摩尼毫相別別出之。但兩印印相同之。光云。此亦一種毫相印。在上即爲大日如來身會具徳也。在今即爲釋迦牟尼世尊具徳也
次以右手五指○(證三昧也)者。此釋又以慧手指峯○莎訶也以右手五指等者。瑜伽記云。右手五指聚之指頂十字縫上。左手如上把(已上)一切佛頂印者。第十云。次一切佛頂者。一切佛頂謂十佛刹土微塵數佛之頂。頂是尊勝之義。最在身上也。即是十八佛不共法之別名。此本尊形像一同釋迦具足大人之相。唯頂肉髻作菩薩髻形爲異也(十三右)義釋七云。乃至十方諸佛八種佛頂以妙極於此故。皆悉同歸。故云一切諸佛頂也(三十一左)對受記四云。又大和上釋。一切諸頂者。應是通名也(已上)私云。八佛頂·九頂等中。無一切佛頂。應是諸佛頂通稱。
不空譯金輪王要略念誦法(四右)所出普通佛頂之類歟。重譽深密鈔委有料簡。可見之眞言等者。●鍐●鍐●●●●●●發●吒
私云。經第二藏品所説●●●●●●●(已上)是三●二●也。當品二●三●也。二●表煩惱所知二縛。●約三密三昧。自餘準例可釋。廣大軌(中之十七右)梵字次第同當品。玄法軌(下之十二右)普禮五三次第(十五右)同藏品。
攝大軌(中之二十七右)青龍軌(下之二左)備在次第(二十五左)吽字次第等三●三●也。光云。青軌注始●曰種子離三因等者。密鈔八云。疏離三因得三空者。三因者離三毒因也。謂此眞言是威猛大勢之聲。降伏三毒之因。而得我法倶空之慧。以此三空倶爲一大空。是最究竟最無上處。故名爲頂○即證大空。三字次第即曰三空也(四十九左)
次左手作拳(乃至)刀手覆者。此釋以三昧手爲拳○是不動尊印也。私云。已下諸尊唯説其印。其眞言皆取前普通品中所出者可用之也。義釋十注不動印云。眞言如前品。已後諸尊眞言並準前品(四十三右)
降三世印如五股金剛(更問)者。此釋如前金剛慧印是降三世印也。記問八帳云。降三世印如五股更問者。凡忿怒尊通具六道印。若準此義。其印不定。又金剛界降三世印行用之有五樣。如此觸類詳審。又五股十峯正表如來滿足十地之義。又表十自然。即是如來心中宛然具足十智之法門。師説太深。記者不及(已上)私云。經言如前金剛慧印者。上金剛慧印即五股印也。光云。四部軌以已上二明王自外般若·勝三世·大威徳開爲別院。蓋經亂脱在釋迦院。故注曰更問乎。智證及不二解釋恐似鑿矣
次佛眼印(乃至)佛菩薩母印也。此釋如前以定慧手○是如來頂印佛菩薩母也。私云。經言地水輪皆向下。疏言雙屈地水入掌聊似相違。更可尋之。是名如來頂印亦名佛菩薩母也。光云。經言地水輪皆向下。而未分明。故釋云雙屈地水。更云如向内合掌之法。然乃經·疏全同非相違也如前等者。光云。如前此指上如來身會悲生眼印。此中即指今佛眼印也。言如上悲生眼。即名悲生眼印。亦名爲佛眼母印(疏即標佛眼印)又如今佛眼。即名佛頂印。亦名爲佛菩薩母印。此與上如來身會所出摩訶如來頂印同也
次白傘佛頂印(乃至)眞言如前耳者。此釋復以三昧手○是白傘佛頂印也。私云。延次云。定掌覆如蓋慧拳舒風指拄定掌也(已上)
次作勝佛頂印(乃至)即是也者。此釋如前刀印是勝佛頂印也。義釋十二。如前如來刀印即是也(四十三左)光云。此印與上如來身會大慧刀印同。故曰如前刀印也
次最勝佛頂(乃至)即是也者。此釋如前輪印是最勝佛頂印也
次除業佛頂(乃至)稍屈上節者。此釋如前鉤印○是除業佛頂印也。尊勝軌(無畏)上云。尊勝亦名除蓋障佛頂輪王(四十一右)圓城寺次第云。次捨佛頂(亦名除業。亦名除障。亦名摧碎。亦名尊勝已上)義釋第十云。次除業佛頂印。
如前鉤二手作者即是也○亦右絞壓左(令單手○稍屈上節也)如前文殊會請召印是也(四十三左)廣大軌云。轉成除業頂。慧手風輪如鉤(中之十六右)青軌下云。捨除内成拳(内縛。白)風輪屈如鉤(三右)玄軌(下之十二右)同之。對受記云。海大徳説云。有二印樣。一云。慧羽作拳。屈風作鉤。是名半印。定拳按腰。二云。内縛申慧風作鉤(已上)私云。此印二手合·半印兩説有之。二手作之者延次云。内縛屈右風成鉤矣(已上)上如來身會所出如來鉤印同之。半印者。與文殊院召請童子印同。上文云。次召請印○右手作拳而屈風指。令圓屈如鉤(二十五左)今文即出此兩説也。胎藏大儀軌。外縛舒右風指而鉤之。爾乃有三樣歟(三密鈔第四有料簡。可考之)
次火聚佛頂印同前佛頂印也者。此釋如前佛頂印是火聚佛頂印也。攝大軌云。定慧内成拳。火空各竪合。風屈持於火。形由似寶形(中之五右)私云。如前佛頂印者。如來身會如來頂印也。彼文云。作指向内拳。即申二中指令相並。次以二風指加於中指之背。
而屈二空指令相並即是也(十五左)又圓城寺次第意。如前者指佛眼印歟。可考之(已上)光云。如來身會如來頂印。即釋迦院佛眼印也。苦告後學。令穿鑿之
廣生佛頂印如前五股金剛印也者。青軌下云。復於毫相北安布三佛頂。廣大發生頂同前蓮花印。極廣廣生頂五智金剛印。無邊音聲頂即前商伽印(三右)私云。此中先説發生。次廣生。後無邊聲。故知今亦用五智金剛印也。最珍鈔云。本經無此印。若落之歟。覺大師説五股印。智證大師説八葉開蓮印。大師記云。廣生佛頂印經上闕之。疏用五股印(已上)延次第云。廣生佛頂五智金剛印(外縛)次發生佛頂作蓮華印(即前觀音印也)者。此釋如前蓮華印是發生佛頂印也。尊勝軌上云。廣生佛頂王。右手持嚩日羅。發生佛頂王。左手持開敷蓮花(四十二右)大妙經云。黄色佛頂輪王。手持三股縛日羅。發生一切佛頂輪王。手持黄色蓮花(三左)私云。延次云。開敷蓮花印(已上)無量音聲佛頂○(以風並壓之)者。此釋如前商佉印是無量音聲佛頂印也。青軌下云。無邊音聲頂即前商佉印。虚合二風絞火背。空捻於火中節。如前商佉相(下之三右)私云。今疏釋與儀軌相違。上商佉印與疏釋同。延次用青軌説。可尋之
次毫相印(乃至)毫相印也者。此釋以智慧手爲拳置在眉間是眞多摩尼毫相印也。義釋十云。以右手爲拳。便以空指(光云。現行本作風指)於眉間拄之。(四十四右)私云。今疏云以風指於眉間。即與義釋相違。上如來身會釋如來毫相印云。以智手爲出大指之拳置於眉間即是也(十五左)又攝大軌。毫相竪智拳。
風節置眉間(中之二十五右)然乃兩本各據一義歟。問。何故毫相三處説之。答。最珍鈔云。此印重疊。尤不審也。若是以具眞陀摩尼爲殊歟。上文顯毫相之體。今約其與願之用歟。可尋之(已上)私云。最初法身毫相。次二所變化身毫相。其中上體。今用歟
佛眼印如前(乃至)即是也者。此釋如前佛頂印○金剛標相也。義釋十云。佛眼印○謂開風指去火指背○即是也(四十四右)私云。如前佛母印者。此指次上佛頂印。亦名佛菩薩母印也。問。何故兩所説之。答。上云如三目形。是表三部眼歟。今云金剛標相。即示五股形也。三密鈔第四引當段釋而注云。如五股形者。撿一兩本同之。但此印似三股。更詳之(已上)今疏作謂開空指。義釋作謂開風指。若依今疏。則似五股。若依義釋。亦似三股。覺超之疑其自可決。大師別本梵次云。佛眼前佛頂令有金剛標相。去●口云五股印(已上)可思之。青軌云。眼印二羽虚中合。屈風火背不相著。空輪並建。五眼成(下之二右)光云。此印名能寂母。亦名遍知眼。即四部軌説也
次無能勝明王印○鉢栗底(丁也切)哩也者。此釋智慧手在心○是無能勝印也。私云。上金剛手院難勝金剛經説名無能勝。是與當段同尊歟
一難勝無能勝同異
上經文言無能勝。釋文曰難勝金剛(二十九左)釋迦儀軌曰。難勝忿怒○又名無能勝(五左)菩提場經(不空)二曰。又近輪王佛頂畫無能勝忿怒王(四右)異譯五佛頂經(菩提流志)二曰。
次佛左邊畫難勝大奮怒神(十九左)以上即同尊之證也。無畏譯尊勝軌下曰。東面○左右畫無能勝王·難勝忿怒王(二十二左)此別尊之證也。私云。尊勝軌蓋於同尊且分王妃立二名歟(賢寶記之)光云。難勝亦名無能勝。則在門内前者也。今曰無能勝。則在門次外者也右手如執蓮花印等者。廣軌云。於釋尊門右。
花臺觀吽字○成阿(上)跛囉爾多(引)智執蓮在心。定手向外舒(中之十七左)陀羅尼集經第五云。阿跛羅質多無能勝(十六左)青軌下云。明王智持蓮(風捻空。火屈入掌)定掌外向舒(高於頭。四左)私云。延次云。定掌外向高於頭。智持蓮。風捻空。火屈入掌(已上)其立如前鉢栗底(丁也切)哩也者。第十二云。此有二種阿利荼○其左脚向前。右脚去三尺以來長引即是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若立作印。皆須作此威儀也(二十八左)私云。其立如前者。指此文歟。蓋鉢栗底與阿利荼。是轉聲之異也。略出經第一云。若爲阿毘遮羅者。應面向南以鉢唎多哩荼立(右脚正立。斜引左脚。如世丁字。曲身倚立身是也)等(九左)三十卷不空羅索經第九云。若阿毘柘嚕迦三昧耶。應以面南跛刺嚲里拏立。右脚釘頭。左脚釘尾。
遂左斜曲(十六左)陀羅尼集經第六千轉觀音印法中云。兩脚作丁字形。右脚丁頭。左脚丁尾。乃右脚直立。左膝曲在外。弩胯身屈向左邊(一左)同第八説金剛藏印云。作此印已。起以左脚指頭向前。右脚指頭向右。斜身而立(如虚丁字。十三左)大原三十帖云。略出(六本)一云。左脚如丁字者。謂翹右足當左膝形也。而或寄壁等立作之(已上)私云。集經出丁字形。第六·第八異説。第六説合略出羂索文。第八説合第十二歟。高雄御口決云。若有障縁闕念誦時。向朝日以足踏丁字。持誦眞言滿一百八遍了。
是名阿梨陀之印也(十七右)無能勝明王形像即破刺嚲里拏立歟(丁字形也)不空所譯金剛童子軌云。
脚爲阿里荼立踏盤石上(上之十二)金剛智所譯奮迅倶摩羅軌云。畫本尊像○作丁字立(十左)可思之。光云。今詳諸文則歸二説。一者身曲向左作丁子立。則右脚釘頭。左脚釘尾也。第十二·不空羅索·集經第八三文是也。二者身屈向右作丁字立。則左脚丁頭。右脚丁尾也。略出經説是也。集經第六説其未分明。已言右脚丁頭左脚丁尾。何爲右脚直左膝曲。而言乃右脚直立左膝曲。是豈爲分明乎。但案次下言身屈向左邊。恐是寫誤左脚直立右膝曲。而作右脚直立左膝曲乎。然則同初説也。又如金剛童子·倶摩羅二軌所説金剛童子形像。乃同初説也。然今鈔主會同略出羂索二經。其未快乎
次作内相叉拳(乃至)無能勝明妃印也者。此釋定慧手向内爲拳○明妃印也。攝軌云。次陳勝妃印。福智内成拳。屈空如口相(中之三十)青軌云。妃密勝大口(内縛並二空如口形。黒金色持刀。下之六)別本梵次云。無能勝明妃。内拳空爲口向上(已上)瑜伽記云。内縛立空。空與風相去寸許。猶如開口(已上)三家次第云。祕密品曰。無能勝妃印。以手持蓮花。無能勝大口而在黒蓮上。依此文者。大口印用后。頗似相違(已上)私云。密印品·祕密品兩品説相。無能勝·無能勝妃兩印相反。二尊互通故歟。三密鈔第四云。以彼祕密品妃·王印。逆次爲印品王·妃印也(已上)
次舒右手而托右頬○(一名自在天)者。此釋以智慧手承頬是自在天印也。以下説護世天等印也
次同前自在天○(次脱一天子印)者。此釋即以此印令風火輪差戻伸之是普花天子印也。義釋。十云。次同前舒右掌。其中指稱亞頭向裏。令與水風輪參差稍作列形也。即普化天子印也(四十四左)青軌云。散右手風捻火背。空持火側文。地水稍屈印胸前(下之五左)又云。風火差(火入胸前側同上)私云。今説同青軌初文歟
次脱一天子印者。經云。同前印以虚空輪在於掌中。是光鬘天子印(已上)私云。今疏不釋此文。而注云次脱一天子印也。推之。蓋三藏翻經之初梵本脱之。故作此釋。然後再治之時。加載此印歟。義釋就現流本故釋此文。彼第十云。次亦如前舒右掌而亞屈空指。令指頭當掌。即光鬘天子印也(四十四左)石山集記六云。大師右手擧空入掌。餘諸輪散(已上)
次亦如前舒右掌(乃至)淨居天子耳者。
此釋同前印以虚空風輪作持華相是滿意天子印也。集記六云。大師慧空風如持花形名花手(已上)對受記云。海説云。空風花者。前印慧手空風作執花勢向外。空風相捻。是持花印(已上)
一爛脱
(一)以上竝淨居天子耳(三)次地天印○火天印也(二)次兩手各以空水○合爲五天也(四)作施無畏手以下如文
私云。十四義釋文次如今爛脱
次地天印(乃至)如瓶子即是也者。此釋定慧手相合○是名地神印也。私云。延次云。地神二掌如食器。是鉢印也(已上)
次如前施無畏状○火天印也者。此釋如前以智慧手○是請召火天印也。延次云。火天定手當心。火空相持如三角形。慧竪四輪。空横掌中。風屈三召(已上)此依青龍軌(下之七右)説。今疏不云左手相也
次兩手各以空水(乃至)合爲五天也者。
此釋以智慧手虚空水輪相加○是遍音聲天印也。集記第六云。有傳。慧手側掌。屈三輪以腔加水。火風以掩耳兩耳。口授以慧印覆慧耳。大師慧手以空加水。擧印覆右耳門。名虚空手。御説空加水。二火風掩二耳(已上)光云。青·玄二軌意亦掩兩耳。然乃此印亦以兩手明矣此合在地天前者。私云。示爛脱之相也合爲五天也者。第五云。次於東方。最近北邊布列五淨居衆。第一自在天子。第二普華天子。第三光鬘天子。第四意生天子。第五名稱遠聞天子○阿闍梨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二十五右)私。此五天如次當今五天也
作施無畏手(乃至)依經次第也者。此釋即以施無畏形○相應用之也。青軌下云。
婆藪仙·仙妃·阿詣羅·瞿曇·阿底哩與仙·及毘哩瞿仙○嚩思等仙印。空持水二節。次第開敷遍(先開頭指。下之六左)義釋十云。作施無畏印。以空捻地指第二節。一切仙印也(從下第二也此是普一切仙)先大指捻小指第二節等(四十五右)從此下等者。光云。此與經別四字。義釋無之。於義最宜五大地仙者。五人大仙即地居也
次閻羅印○(是檀荼印)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是焔摩但荼印也。私云。延次云。壇荼印。如常虚心合。二地二風入掌。背相合以空押風(已上)
應永四年五月九日。拭老眼勵寫功了。當卷多私加勘文等。是本鈔麁荒故也。法印權大僧都賢寶(生年六十五)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六(畢)
此卷之中多點治之。且加今案以補其闕。可畏君子冀更正之。寶永第四丁亥之夏前安居日。慧光誌(行年四十二僧臘十有三)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十四卷(釋經四密印品又五字輪品)
密印品第九之餘者。此中牒文皆未會也
次右手舒指(乃至)閻羅后印也者。此釋慧手向下猶如健吒是焔魔妃鐸印也。十四義釋第十云。次右手舒指覆掌。令如鐸形。向下垂之閻羅妃印也(四十五右)私云。延命院次第云。慧手垂五輪。猶如健吒相(鐸也)空輪入中(已上)空指入中。經軌未見。是師傳也。或云。擬鐸子之形也(已上)光云。此妃后者。即死王也
次以左手握(乃至)閻羅王后也者。此釋以三昧手爲拳舒風火輪是暗夜天印也。義釋十云。次以定手屈地水指入掌。火風指竝而申之。其空指微屈頭。博風指根下文。如尋常作拳也(四十五右)第十云。黒夜神此即焔羅侍后也(十六右)青龍軌下云。暗夜神焔魔侍后也。鬼魅所行處有情多恐怖。此神於夜中加護與安樂。衆生虚妄業迷失墮稠林。如來於中夜成佛爲照明(八左)私云。印相易知。但延次。三昧拳風火並申。以空押地水甲(已上)空指聊以相違。又儀軌説同今疏也(已上)光云。廣大·攝大·玄法三軌並同今疏。義釋亦大同之。其延次説本于青軌(下之七右)
次如前印相(乃至)嚕捺羅后印也者。此釋即以此印又屈風輪是嚕捺羅戟印也。第十云。嚕捺羅亦佛所化身。是魔醯首羅之化身也。註曰。亦名伊舍那(十四左)又第五云。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身(二十七)義釋云。嚕捺羅魔醯首羅異名(七之三十四略抄)倶舍頌疏云。嚕捺羅此云暴惡。自在天有千名。此是一號(七之六右)私云。嚕捺羅天印儀軌未説之。伊舍那天眞言云嚕捺羅耶娑婆賀(儀軌即攝大·青龍·玄法三軌)光云。四部軌所出伊舍那者。即今嚕捺羅也。何者。攝大軌説印曰。戟印。三昧拳火輪舒正直(中之三十五左)此與今印全同。青龍(下之十四左)玄法(下之二十三右)二軌共曰。戟印。三昧拳竪火風屈背。廣大軌曰。伊舍。三昧拳竪火。風屬背(中之二十三左)此亦大同。但此四軌皆曰天。今疏曰后之異耳。私案次文自在天后印也更問。今言嚕捺羅者。是伊舍那自在也。然經言嚕捺羅戟印。疏釋嚕捺羅后印。當知天后同用此一印。故注更問而令尋其意也
自在天后印也(更問)記問八帳云。自在天后印更問者(合在他文。可尋之。已上)雜鈔不用(智證)云。自在天后印也(更問。此印如何遍令尋。法界印。用大日本印已上)私云。準梵天梵天后。於此嚕捺羅亦可有后妃。然經未説之。故今作此釋也(已上)光云。今案如次上記
次以左手猶如執蓮花形(乃至)義云妃也者。此釋如前印作持蓮花形是梵天明妃印也。義釋十云。梵天無欲及女人等身。云何言后耶。此是梵王明妃。明妃是三昧義。故義云妃也(四十五左)私云。梵天印次下有之(月天印前説之)然今各別説后印。是爛脱歟。經言如前者。已下並用左手作之。故云爾也(已上)光云。
廣大(中之二十五)攝大(中之三十七左)青龍(下之十五左)玄法(下之二十四右)四軌皆王妃相次出之
次左手舒掌(乃至)是其妃名也者。此釋如前印屈其風輪○爍底印也。義釋十云。次左手舒掌○空指亦稍勾屈。博風指下。是嬌末離礫底印也(四十五左)演密鈔曰。疏礫底印等者。此礫字誤書。經是爍字。梵云爍訖底。此譯爲槊也(八之五十右)私云。器物者杖也。即戟刀等類歟。非救器也。此印儀軌無之。爍底與嬌末離。如次王妃印相同等也(已上)光云。此解不爾。今言爍底印者。即燆末離印名也。此翻曰槊。是三叉戟。即今印形表之。又案青(下之十左)玄(下之十九左)二軌。此嬌末離即左西方。蓋是鳩摩利乎
次以左手申地水火三指○(向外握也)者。此釋即以此印○是那羅延后輪印也。私云。那羅延天印在下。非是相次。蓋亦爛脱。儀軌即隣次列之也
次以左手作拳○(以七母者通用之)者。此釋三昧手爲拳令虚空輪直上是焔魔七母鎚印也。私云。七母天女如上第十鈔勘之。此天又焔魔天眷屬。上可列之。是故儀軌所出焔魔天·死王·七母天次第。往檢(已上)光云。鈔言儀軌者。指青龍軌(下之八)眞言次第也。説印儀者。即焔魔·七母·暗夜·焔魔妃后(死王也)之次第也
次舒左手(乃至)是遮文荼印也者。此釋仰其定手加持劫鉢羅相是遮文荼印也。私云。經言劫鉢羅者。或云。劫鉢羅髑髏之梵名也。
儀軌以此遮文荼列魔醯首羅烏摩妃次也(已上)光云。鈔言儀軌者。即青龍軌。但此軌所出印與今大異。彼曰。遮文荼内縛火合安頂上(下之十左)又曰。亦名伏魔印(同十二左)廣(中之二十一右)攝(中之三十四左)玄(下之二十右)三部所説與今全同
左手以空捻(乃至)涅哩底刀印也者。此釋如前朅伽印是涅哩底刀印也。私云。延次曰。羅刹主左手空捻地水甲。火風並竪慧刀也(已上)朅伽此云刀也
次以左手單舒(乃至)那羅延天印者。此釋如前輪印○是那羅延輪印也。義釋十云。次以左手單舒散之○此是那羅延天印。以定手散竪四輪。唯屈空輪於掌中横著掌是(四十六右)光云。青(下之十左)玄(下之十九左)二軌同今經疏。廣(中之二十左)攝(中之三十一)共曰。毘紐即那延。三昧空捻風。圓孔如輪勢
次舒散十指覆之(乃至)小難陀也者。此釋以轉定慧手○二雲印也。青軌下云。諸龍覆散掌。二空互相絞。二龍左右掌更互而相加(十左)私云。當段釋諸龍印及難陀拔難龍印也。延次云。諸龍覆散掌。二空互相絞。如蛇腹行(已上)又云。難陀拔難陀。先定五輪仰舒。次慧掌舒伏。即以慧五輪端加定腕。是兄印也(已上)今經文只説二龍印。疏家因釋諸龍及金翅鳥印。青·玄兩儀軌亦説之也迴左加右者。義釋云。加右上小難陀者。小拔字義也(已上)光云。青軌曰。諸龍○或用索印。右手(下之十一)
如前九頭龍印(乃至)單手作也者。義釋十云。如前九頭龍印。平覆二掌。各申四指分爲羽。二空指絞如嘴。是金翅鳥王印。一名迦樓羅王。亦令怖手仰也(凡地居印多分單作。四十六右)青軌下云。金翅王并女(準九頭龍印七右)延次曰。金翅鳥王二羽散舒。以右大押左大。如鳥飛形(已上)
如前九頭龍者。即指上一切龍印也
次舒竪左手○(是骨鎖天也)者。此釋如前伸三昧手虚空輪相加是商羯羅三戟印也。義釋十云。次舒竪左手。令指頭不相著。極榤散如戟叉形。即以空地相捻。捻小指甲也。是商羯羅三戟印也(骨鎖天四十六左)私云。骨鎖者商羯羅漢語也。劫初梵王下來人間之時苦行之形也」
如前印而並合三指(乃至)而散也者。此釋如前伸三昧手○是商羯羅妃印也。義釋十云。如前印而並合三指。是烏忙那印。別本名弩麼那印。是商羯羅之后(三印相似。前者頭指少屈。此直竪而散也。四十六左)青軌下云。商羯羅戟印。定空加自地(微屈三指散。空捻地甲爲加。對合曰持)后印空持地。妃密三輪開(前竪十左)私云。準此軌文。義釋言二印相似者。后與妃二印也。所謂三印不同。空捻地而三指少屈。是骨鎖天印也。三指合即后印也。三輪開竪是妃印也。或抄(最珍)云。傳受次第。左空捻地甲。三輪開微屈。后妃三指合。妃印三輪開竪。三印之別如此(已上)若爾。義釋言頭指少屈者。釋後印文。此直竪而散者。釋妃印文歟。但或分意。義釋不釋妃印。可悉悉之
左手作半蓮花印(乃至)此是梵天印者。此釋以三昧手作蓮花相是梵天印也。義釋十云。左手作半蓮花印○此是梵天印。別本云。以空捻地文是(四十六左)青軌云。
梵天持紅蓮(準月)三昧空持水(下之十五左)玄軌(下之二十四右)同之對受記云。道海云。準月者。準月印也。定手屈水入月以空。押水側上。半手作之(已上)私云。問。言如作觀音印法。其意如何。答。上觀音印經云。以定慧手相合散舒五輪。猶如鐸形。如虚空地輪。和合相持作蓮花形(已上)第十三釋云。初作開剖合掌。以空指地指聚而相捻。餘六指散之(二十三右)又第十七云。二地二空聚爲臺。餘三指開敷○前觀音印(十一右)今作此半印歟。若爾。義釋言以空捻地文尤符合矣
一爛脱
(一)此是梵天印(三)次顯露合掌○之背也(二)其月天印○爲異耳(四)次合掌屈風地以下如文
次顯露合掌(乃至)之背也者。此釋以定慧手○是日天輿輅印也。義釋十云。次日天車輅印。顯露合掌乃屈二風指頭。捻火指第三節骨上。令與二水指頭相到也。其二水指亦在中指之背也。別本仰定慧手並之。以空各捻二水下文。以風各繳火背。即是與疏不同。審勘之(四十六左)青軌下云。日天。福智仰水入空持側。火風輪欲相並。舒二地輪合(十五左)私云。此日天印。經及儀軌其相頗同。延次云。福智顯現印。二水入掌。二火立合。二空入掌押二水側。二風竪散(已上)此説依經軌歟。但二風竪散未見説處。今釋與經軌異。又義釋別本違儀軌説。更詳(已上)光云。所引青軌作杰風輪欲相並。現本作火輪欲相並。此軌本是五言偈頌。然乃火風欲相並之寫誤乎。又四部軌中。廣(中之二十五右)攝(中之三十七右)二軌全同經説。青軌亦大同經。玄軌全同疏説。彼曰。日天禪智仰風水加火背。其状車輅形(下之二十四右)
其月天印(乃至)爲異耳者此釋因作潔白觀是月天印也。義釋十云。如梵王印無異但想有白月輪爲異耳(四十七右)青軌下云。月天三昧手(或云。空捻火初節。應觀白月在花中)持於白蓮花(十左)玄軌下云。月天三昧手(觀音半印)持白蓮花(二十右)私云。月天印準上梵天印而作潔白觀爲異。故空水相捻也。延次云。左手以空押水背第二節。餘散而立(已上)青軌注言空捻火初節者。是別説歟(已上)光云。延次同攝大軌(中之三十二左)」
次合掌屈風地(乃至)社耶印者。此釋合般若三昧手○毘社耶印也。義釋十云。
次合掌屈風地入掌○此是日后社耶毘社耶印(四十七右)密鈔八云。疏社耶毘社耶印者。此云勝無勝。此社字惹音呼之。毘字尾音呼之。謂此日天光曜熾燃。名之爲勝。世間諸光無相映奪。名爲無勝。但取此印功徳。義用爲名。勿如言作解耳(五十右)青軌下云。社耶毘社耶(弓印)般若·三昧手。風地節相背。水火自相持。空並置於心。(十五左)私云。今疏脱毘社耶句歟。此天用同印也
風印如前者(乃至)此是風幢印者。此釋如前幢印是風天印也。義釋十云。次風天印○此是風幢印也。此印經·圖·及疏互皆不同。經即言如前幢印是也。向前亦無幢印。圖上即以慧手作之。仍屈火風入掌。餘三皆竪。今且並總書之。未知熟是也(四十七右)青軌下云。縛庾風天幢智拳地水竪(空在内十左)玄軌(下之二十右)同之。熾盛光軌云。定手握爲拳。地水如幢建(十九左)私云。今疏釋大同熾盛光軌説。義釋別説全同青軌。延次云。定拳並竪地水擧臂。(已上)問。經如前幢印者。是指何印。答。義釋言向前無幢印。或云。上文殊院中有地慧幢印。今指之歟。彼釋云。次地慧幢印。先以左手作拳(亦是大指在外之拳)而申地水二指即是也(十三之二十五)此説亦同熾盛光軌。今疏屈地水指。更詳(已上)光云。廣(中之二十一右)攝(中之三十二右)二軌皆同青軌。今案。經言如前。誠指地慧幢印。彼以左手。此亦左手。但今釋文作屈地水指。恐是寫誤屈火風指乎。已熾盛光軌所説如是
先仰左手(乃至)乾闥婆類者。此釋仰三昧手○是妙音天費拏印也。私云。印相易知。經言費拏印者。是琵琶梵名也。如上料簡即攝乾闥婆等者。青軌云。妙音天即攝乾闥婆類(下之十一左)又云。辯才即妙音(同十左)私云。或云。妙音天者辯才天(軌意)音樂邊是乾闥婆類。即妙音天名之所詮表也。又是吉祥天也。然乃毘沙門天后也。又是尊星王也(已上)光云。案最勝王經説。妙音辯才即同體異名。而非吉祥天。況毘沙門天后。又其爲尊星王有所傳乎。更問
次如前羂索印(乃至)龍王印者。此釋如前羂索印是諸龍印也。義釋十云。次如前羂索印○即是縛嚕拏龍王印(此印經上無四十七左)私云。如前羂索印者。義釋言上經文無。又或義云。不動獨股印。是亦不分明。私勘云。上第十三所釋如來羂索印也。經云。復次以定慧手五輪内向爲拳。而舒風輪内圓屈相合(已上)釋云。次如來羂索印。先作十指向内之拳。即舒二風指。指端相柱。屈而相接圓環之状。其二空指亦以右壓左。雙内掌中即是也(十七左)此文與今符合。義釋注文恐是不審。問。上以九頭龍印而爲一切龍印。何今重説諸龍印耶。答。上九頭印雖通用一切龍。尚是難陀拔難陀印。此印正是諸龍印歟。覺超胎藏三密鈔第四云。記云。文云金翅鳥印準九頭龍印者。難陀拔難陀印也。先難陀印者。二手散舒五輪向外。以右大指押左大指合二指(私云○以印上於頭上微屈。向前作九頭勢。是難陀印也○已上)又云。鄔波難陀(私云。二十本云。拔難陀曳拔字聲勢有鄔波。鄔是越也。自越諸法生死流轉住於最勝處。以此護持世間。故爲名也。已上)又云。記云。前九頭龍印是諸龍通用印(已上)但青龍儀軌以九頭印爲諸龍印。不説今印契也光云。上來諸説未得其傳。但鈔主勘頗獲其意。如前羂索印者。即指如來羂索印也。此正水天王印。故曰即是縛嚕拏龍王印。然經言是諸龍印者。謂水天是諸龍王。故以主印通用眷屬也。青軌(下之十一左)注諸龍曰或用索印。又(下之十一右)注水天曰諸龍王同此眞言。其斯之謂歟。但眷屬必用半印。即今疏言但以左手作之。軌言右手是也。左右異説並有其習。然乃上九頭龍印正是一切龍印。而非二龍王印也。如彼義釋注則後人臆斷也。覺超相承亦不足信
次以大手如音樂天印(乃至)大空也者。此釋如前妙音天印○莎訶也。義釋十云。次以左手如音樂天印○阿修羅印也。別本屈風輪加空輪之面上。餘皆散舒(四十七左)青軌下云。修羅以智手風絞空輪上(定手如妙音天。諸天若作事業。印單手作亦得。十五左)私云。延次云。以智手風絞空輪上。定手如妙音天。謂定掌横仰胸。智風加空。餘三散竪(已上)上來自不動印至諸龍印。四十三印不説眞言。今此阿修羅已下十種亦説眞言也其眞言曰等者。●伽●羅●攞●演私云。以下皆梵字依青龍儀軌。漢注依十四本義釋。但青龍軌此出夬呪也
乾闥婆作○(皆世間三昧也)者。此釋内向爲拳○莎訶也。青軌下云。乾闥婆密印。内縛申水輪(十五右)私云。延次云。内縛申水輪。勿頭合(已上)問。此延次説違今疏文如何。答。此依儀軌申水輪釋歟。又對受記云。道海云。内縛申二水。端開而不相著也(諸師説同之已上)但至今釋各據一義歟。可尋之本部三昧耶者。八部衆等中各各本誓也(已上)光云。本部謂如言佛部菩薩部金剛部天部等也。三昧耶謂本誓所表契印手印等也眞言曰等者。
●●○●●肥●輸(入●)駄●薩嚩(二合)●囉●嚩●醯●汝●娑嚩●賀青軌下云。清淨平等聲演出言詞美妙音。所有聞者令歡喜(十七右)私云。此文即眞言句義也次以左手作拳○(故以爲名也)者。此釋即以此印而屈風輪○莎訶也。義釋十云。次以左手作拳○一切夜叉印也(亦可合作也)別本云。定慧内相叉如鉤。二地二水皆令竪。是一切藥叉印。此是依經(四十八右)青軌下云。内縛水竪二風屈(十三左)諸軌同之。私云。延次云。外縛水竪合風屈如鉤勿付(已上)儀軌言内縛。此師言外縛。更可尋之。今疏言亦可合作者。即當儀軌説歟。又經文次上説内向爲拳印畢。而言即以此印眞言曰等者。●藥●乞叉●濕嚩●囉●燙嚩●賀青軌下云。自在能食噉無遺迅速名藥叉。常食衆生無厭足。是世尊弘誓願。常食衆生垢障。令住法界胎藏中(十四右)
次以左口空指○(敢食此縛也)者。此釋又以此印○莎訶也。義釋十云。次以左手空指○藥叉女印也(亦可合作)藥叉女印。若依經。即空地相捻。餘三皆令竪是也。若依圖。定慧内叉爲拳。餘●竪二火輪。頭相去半寸。是一切藥叉女印(四十八右)青軌下云。二羽地空入掌。空捻地甲。風火水相捻。散由如三昧耶(十四右)私云。凡有四説。一以左手空捻地甲而申水火。以風捻大指節上。
半印也(今疏并十四本)二以左右手如是合作之(同上亦可釋)三二手以空入掌押小指甲。風火水相捻散立(經軌)四内縛散二火輪(十四本所引圖)延次依經軌説眞言曰等者。
●○●●藥●乞叉●尾●汝耶●駄●哩私云。儀軌義釋有駄哩句。經文亦同。今疏脱之歟。又尾駄用音如何(已上)光云。經作尾汝耶。疏作尾駄。用音全同。何者。疏注言大也反。軌亦作尾汝也。而注大也反
次左手以空指○(不可得故)者。此釋内向爲拳而舒火輪○莎訶也。義釋云。
次左手以空指○毘舍遮印也(亦可但如作拳形而申中指即是也依經二手内叉合竪火輪是也圖與經同四十八右)青軌下云。門東毘舍遮。内縛火輪圓。前印火甲背。即名毘舍支(十三左)此意。男印内縛二火圓滿。女印二火背屈合甲之異耳。私云。疏及十四本擧兩説。共半印也。經及儀軌皆二手作之也。延次依軌。但男印二火申如針眞言曰等者●毘●舍●遮●掲●底」
次亦準前○(離生死也)者。此釋改屈火輪○莎訶也。義釋十云。次亦準前而稍屈中指。
毘舍支女印也(唐梵二經同圖即定慧内相叉以竪二風微屈令頭不相著即是也四十八左)私云。延次。諸毘舍支前印火甲背。是據青軌説歟(軌文在次上也)眞言曰等者。●毘●只●毘●只
次二手合掌○(而得自在也)者。此釋如前以定慧手○莎訶也。私云。仡栗何者執梵名也此別是一趣等者。仡栗何鬼是一趣別類也。或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皆是仡栗何鬼所作也。但今段云仡栗何印者。非此鬼趣。是日五月星等執曜也。已見第七(十七右)●字門釋眞言等者。
●掲栗●係●濕嚩●哩也●鉢囉●補多●乳●底●麼●也●●青軌(下之十六左)此眞言名七曜十二宮神九執眞言也若近宿等者。光云。
十四本注書而作曜若近宿即合取九執爲名也(十之四十八左)此釋曜名執之意乎。又案青軌。即所直或分野宮宿以屬其曜。故釋言若近宿即合乎
次先作三補吒(乃至)而令歡喜也者。此釋復以此印○莎訶也眞言曰等者。●那●乞叉●哆囉●●濕那(二合謂聲也)●達●汝●曳
私云。青軌(下之十二)眞言文句加増(已上)光云。廣(中之二十二右)攝(中之三十三右)二軌同今經疏。玄軌(下之二十一)同青軌也
光云。此下師傳存乎亂脱。而今出之以貽後學
(一)所謂無垢聲也(六)凡如上所説○而令歡喜也(二)次作三補吒○羅刹婆印也(四)凡上來所説○(當用此耳)(三)眞言曰○(滿衆生願也(五)次舒左手○有點亦忿也(八)此等爲首者○衆網目皆擧耳(七)祕密主如是等佛信解生菩薩標者(九)如來已證以下如文
皆以義言等者。十四義釋十云。皆以美言(四十九右)十本同之。私云。今疏言義言者。如義語也。凡呪體有四種。一以名爲眞言。多聞天眞言唵吠室羅滿駄類是也。二以實徳調句而爲眞言。今言皆以義言稱彼實徳是也。三以梵言即爲眞言。上所出阿梨沙偈等是也。四以如來内證智門即爲眞言。所傳受來肝心是也。凡世間呪禁法從過去如來説流來爲世間呪禁也
次作三補吒○(滿衆生願也)者。此釋即以此印屈二水入於掌○莎訶也。青軌下云。是諸羅刹娑蓮合水入月。風竪火空交。及羅刹女等(九右)廣(中之二十右)攝(中之三十右)玄(下之十八左)三軌並同青軌。青軌又出印曰。左手空捻地水甲。火風並竪(已上)凡上來所説地居天類等者。義釋云。凡上來所説地居天類之印。經言。雙手作或一手作者皆得也等(四十九右)眞言曰等者。●羅●刹●娑●提●跛●多●曳私云。經作鉢。義釋·青軌作跛。用音惟同。今疏作闍。可尋之(已上)光云。四部軌此名主眞言。更出羅刹斯羅刹衆二眞言也
次舒左手(乃至)有點亦忿也者。此釋伸三昧手○訶也石山集記云。大師定掌以舌觸之。謂竪定掌。而以指端當眉間。而出舌觸掌中也(已上)對受記云。道海云。定掌横掩面門。出舌觸掌中。如食人血之勢(已上)又云。安和上云。荼吉尼支川稱也(已上)私云。經言爾賀喲者。舌梵語也頡●字等者。●頡●●訶密鈔九云。疏離因無垢等者。
謂此荼吉尼是夜叉趣攝能以自呪術盜取人心食之。今以字門祕釋之。訶是因義。以一切法皆因心有故。以羅字門食之。名爲噉食人心之義(一右)
此等爲首者(乃至)皆擧耳者。私云。始從入佛三昧耶至釋迦毫相印。印七十九。眞言七十八(如來甲印缺眞言)從不動印至諸龍印。
印四十三(眞言闕之)自修羅印至荼吉尼印印眞言十種。都合印百三十二。眞言八十八種。乃是略擧上首也
祕密主如是等(乃至)故云標也者。此釋祕密主如是上首○?幟也。密鈔第九云。疏從佛信解生者。問。前云初地乃至名信解地。度於信解方成如來。何故此云從佛信解生耶。答。前據因稱。此言果徳。以前經云如來信解遊戲神通。豈因相耶。又信解者。謂如來昔因信解願力故。今至果位酬因起用也(二右)
如印衆多(乃至)皆是眞言也者。此釋其數無量又祕密主○皆是眞言也(已上)光云。古來以今經文爲無相三密證。其未快乎。何者。如言無相三密。則是三密各具三密而無一定相。所謂本等三密也。今文不爾。宜判以爲法爾三密文證而已。蓋如如來果地境界。是乃法性自爾三密。大日如來爲示此趣作如是説。此與眞言藏品終説阿字門爲諸眞言心其意同也
以是祕密主眞言門(乃至)已廣説印品竟者。此釋是故祕密主眞言門○墮於惡趣也。文次第云。越三昧耶罪文(十四右)密鈔第九云。疏當住佛地等者。謂行者住於佛地造立漫荼羅作諸事業。必定獲大利益。若異此而作者。則越三昧耶當獲重責也。言佛地者。行者三業皆悉平等同於如來。名住佛地。又與菩提心不相違背。普爲一切開佛知見令悉如我。名住佛地。又行者善能安住字輪法門者。名住佛地。故下疏云上來所説阿闍梨住於佛地此中字門即是也(一左)
次明字輪品第十者。以下釋經第五。此品亦有來意·得名·入文解釋三段料簡。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其来意者。上来所説阿闍梨住於佛地之義。即此字門是也。
謂向説漫荼羅方軌法用散華灌頂授以明鏡加以金錍決其眼膜等。皆爲創發菩提心者。以方便加持作入佛法之階漸。其中祕旨在斯字輪。所以者何。若行者爲人作阿闍梨。欲造立漫荼羅時。先須住於世尊之位。謂以諸字門合集成身。同於如來方堪與人建漫荼羅等。故此品來(四右)私云。當段文云前者金剛手○令諦聽也。即是來意。無別縁由。佛直演説之耳(已上)光云。案下釋文。演密解意最足用也。次得名者。密鈔九云。經字輪品者。即是遍一切處法門也。故疏云。此字輪以阿字爲心。如人有心總能攝持一切支分。以此阿字爲一切眞言之心。亦是一切諸法之心。故此別爲一品。若行者了此。即能如佛轉於法輪。故名字輪。且字者。切韻訓之爲飾。飾即文飾。飾即字也。又字謂文字。説文云。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故涅槃本母云。有十四音。名爲字義。音謂音聲。字即文字。音是聲上屈曲之用。依是音聲方顯其字故。故詩序云。聲成文。謂之音。是即文依字起。字依音起。音月聲起。憑是音聲文字。乃至名句教法皆由是生。故曰字也。又梵語惡刹囉若準句義。此譯云字。若依字義。即云無異流轉。惡名爲無。刹名爲異。亦名流轉。即表不動無改轉之義也。又本母序云。種種異論呪術文字皆是佛説非外道等説者。蓋覺祖直示其本源。彰無異流轉之深義也。緬尋西域·東夏文字初始。天竺則計梵王始生。震旦則説蒼頡所造。此皆本中之末。而彰末中之本也。爾後住劫増減習俗流傳。或帝釋初略於聲明。或庖犧首制於書契以代結繩。用彰興廢。爲軌爲則詮俗詮眞。其唯隨方流傳文字歟。問。梵王始生蒼頡所造爲一爲異。答。莫以螢火等彼●晹。勿以牛涔方于瀛渤。言梵王始生者。蓋順世之語也。謂西土世間計萬物皆是梵王所生。故隨俗名生。其實悉曇文字。無有遷流。但世界成時。梵王傳下。名之爲生。非如蒼頡因事創制。古者子生六歳而教數與方名。十歳入小學學六甲書計之事。則文字謂也。故從家從子。呼之爲字。如止戈爲武。人言爲信等。即會意而生也。若以梵王初演蒼頡所造。不得同時而語哉。言輪者。切韻云。車輪也。周禮曰。軫方以象地。蓋之圓以象天。輪輻三十以象日月。又輪者轉義。如世之輪不轉則已。轉則無窮。尋其首尾亦不可得。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壞。何以故。以邊刃利故。此字輪亦爾。能破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向無不摧滅。故以爲名。又準下疏云。梵語惡刹羅。惡刹羅是不動義。不動者所謂菩提心也。如毘盧遮那住於菩提心體性種種示現普門利益。雖垂跡無窮。然實常住不動亦無起滅之相。猶如車輪雖復運轉無窮。而樞中未甞動搖。由不動故能制群動而無窮極。此阿字亦復如是。以無生故即無動無退。而生一切字輪轉無窮。是故名爲不動輪也。故法藏云。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虚凝。未甞乖於業果。即斯義也。若合釋者。字是其體。輪是其用。攝用歸體。擧體就用。或字如輪故皆持業釋。故曰字輪品(一左至四右)又下文云。凡有所説皆是如來加持神力。
則可表示故名神力加持字輪品也(餘一切品皆如是釋之十四右)後入文解釋者。此中牒文皆未會也
佛復告金剛手者(乃至)令諦聽也者。此釋爾時薄伽梵○諦聽也。大疏鈔(般若寺御鈔)三云。前者十五問也(已上)私云。此釋則就誡聽經文而釋品來由也
有法門名遍一切處(乃至)字門即是也者。此釋祕密主有遍一切處法門○皆得成就也。字母表云。如是五十字義門名遍一切處法門。大日如來法身體(初葉)十四義釋十一云。有法門名遍一切處。彼菩薩字位住時。一切所作諸事皆得成就等(初右)密鈔第九云。疏名遍一切處者。遍謂周遍。一切處者。即一切眞言之處也。下疏云。從阿字旋轉出生諸字。此字如輪即遍一切眞言名字之中。廻轉總持無有邊際。乃至即是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四右)私云。上來所説等者。上經文(第一卷具縁品)云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已上)又(第四卷密印品)云。應當住如來地畫曼荼羅等(已上)指此等文也
最初阿字(乃至)悉入阿字輪也者。此釋南麼三曼多○(皆上聲短呼之)也住於佛位也(更問)者。記問八張(亦云更問)云。字輪品中住於佛室及在外也更問者。可撿輪圖及瑜伽中也(已上)此字輪當作三重等者。文次第云。三重文(十四右)三部曼荼(智證)云。阿娑嚩初門通攝第一重。阿娑嚩中門通攝第二重。暗糝鍐亦同上院。惡索縛後門通攝第三重。以此而論以一佛部攝盡一海會。乃至一金剛部攝盡大曼荼羅(已上)私云。今言三重者。●●●云三重也。最珍鈔云。問。於中置●字。餘字眷屬在外意何。答。約三部之時。以佛部爲中。北邊蓮花眷屬。南邊金剛眷屬也。諸●字皆爲中也。非以最初阿字爲中胎也(已上)凡於此三部字輪百光遍照觀。對受記(第六)出多説。或三部字輪布四處。或●字觀頂。餘字從内至外觀之。從法身本起應化用之觀法也。或迦等爲外屩等爲内。從因向果義也(已上)眷屬在外也(更問)者。記問八張兩所更問合牒釋之。如上所引又此阿有五種等者。文次第云。阿字五種文(十四右)密鈔九云。疏又此阿字有五種者。謂●●●●●阿(短)阿(長)暗惡惡(長)也(四左)私云。五點之中除第五字。於四點各出生字輪。其義見下又毎字輪初句等者。密鈔九云。疏又毎字輪初先有三重等者。阿等五字各爲一輪。毎輪中心先置三部眞言之心(四左)私云。作四種月輪。毎輪中心置●●●三字。輪圍布●●乃至●三十四字成一輪畢。又各加引點布之成一輪。次加上點成之。次加傍二點成之。總成四輪。謂之三部四處輪觀也。又百光遍照者。更作六重月輪。於中心置●字。
於次輪布●等十二字(加●等四文除●●●●也)於次四重輪●等二十五字各加四點。從内至外如次布之也。除内輪十二字擧身輪光。以外四重二十五字各生四點故成百光王也
毎三部隨五字輪等者。私云。雖云五字。而實四字。謂第五字羯磨部而遍入一切輪。故無別輪也前言漫荼羅等者。文次第云。以曼荼羅爲輪文(十四右)私云。前者指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也。曼荼羅者輪圓具足。故其義是同也。又第四云。夫曼荼羅者名爲聚集。
今以如來眞實功徳集在一處等(三十一左)依此釋者。則指前具縁品文歟第一阿字等者。十四義釋十一云。行者已發第一阿字等(二右○光云現行本全同今疏)十卷本同疏也。文次第云。以阿字爲菩提心體文(十四右)私云。各除第五聲者。下文云。此字遍一切處。謂遍於定慧中也(七右)皆是男聲者。謂皆與第一阿聲同故也
行者已發菩提(乃至)長聲字輪也者。此釋南麼三曼多○(皆去聲長呼之)也。義釋十一云。其三部者。謂●●●三字是也(二右)私云。其三部等者。即明中位次迦字等者。此明外輪字也
既已具足如來(乃至)暗字輪也者。此釋南麼三曼多○(本音呼之)也。義釋十一云。次明暗字輪。●●●此三部也(二右)私云。次明暗等者。此明中位次迦字等者。即明外輪字也
已成菩提(乃至)涅槃輪也者。此釋南麼三曼多○(入聲呼之)也。義釋十一云。次明●惡字輪也。●●●三部也(二左)私云。次於此中等者。即明中位如迦乃至等者。此明外輪字也
其噁(長聲)字○(瑜伽云爾)者。此釋第五噁字也。雜鈔(智證)一云。字輪品釋云。其噁一字是方便輪。所以中無也。此是釋迦佛輪(羯磨部入一切輪故無別壇瑜伽云爾)此意如何。云意爲釋迦佛。此中注意如何(已上)下文云。其第五●噁字遍一切處。隨意所作皆得也(十二右)
凡字輪大爲三分(乃至)智慧字也者。悉曇藏第五云。乞叉字。經存軌除(三十六右)私云。摩多四字(●●●●)及毘聲二十字·超聲八字。是爲三分也。乞叉字經存之。儀軌及今釋除之。於此字有除不除二義。字母表中互影之。教時義第一云。問。大日疏釋四種阿字中。云第五阿字是大方便。以羯磨輪入一切輪無別壇也意何。答。四種曼荼羅中。第四羯磨曼荼身是三密身。
於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四種壇皆用三密之身故無別壇。問。大三法羯其相云何。答。如即身成佛義説。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常住曼荼羅法界。乃至六大若種·若色皆是大法身。一切有情·非情形色是三摩耶法身。一切名·句·文身義理法門是法法身。
一切三密·六根·十界身分·陰·入·界等是羯磨法身(三十七左)以上皆是智慧字等者。字母表云。阿迦羅等三十四。是爲男聲智慧字。伊等里等十二字。是爲女聲三昧字。仰等五字爲大空(初葉)
次有伊(上)伊(乃至)其義可知者。此釋伊縊塢烏哩●里狸翳藹汚奧也。私云。男表智。女表定。此十二字即是女聲。故曰三昧(定也)聲也
次有俄(魚可)若(而可)○成五字也者。此釋仰壞●曩莽○唬弱搦諾莫也。私云。此五字遍定慧中故表不二也
所謂字輪者(乃至)爲字輪也者。私云。已下總釋上來文意也
●等五字爲點畫。●等二十字爲體文。以同第一●字。伊等十二字以同第二●字(字上之點者即行點也)仰等五字以同第三●字。●等八字以同第四●字也(已上)光云。所謂字輪者至眞言之中。即明字輪義也。若見阿字至成佛義也。是示字字徳也。若行者至爲字輪也。即擧功徳結得名也
如是祕密主(乃至)名菩薩舞也者。此釋祕密主如是字門道○菩薩行舞也。私云。如是祕密主等是牒經也。經云如是以下即隨釋也
經云如是等者。釋祕密主如是字門道善巧法門次第也(已上)光云。定慧空等者。定即麼多字。慧是體文字。空即俄若等字也若了知字義等者。釋住眞言道也(已上)光云。此承上善巧法門次第句來。而釋住眞言道句也然此悉曇字母等者。釋一切如來神力之所加持也。文次第云。諸字從如來内證體性而流出文(十四左)密鈔九云。疏然此諸字等者。此釋妨難也。謂有難云。然此悉曇字母乃至世間童子亦能修習。云何頓能成辦如是世·出世間不思議事耶。故爲釋云。然此諸字豈同世間隨俗之字。此是如來神力加持。從内證體性而流出之。如來若捨加持之力。則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世間幼童等乃能思議。以加持故能有如是不思議業用。何所疑哉(五右)私云。然此等文即釋經神力加持句。必非是通妨也。離世間文字更無法性字故云爾歟
善能通達者等者。釋善解正遍知道也。第一云。以得陀羅尼故能知一切衆生心行等(末之十六)又云。以五神通故獲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獲此陀羅尼故能知一切衆生心行而作佛事(同上)
舞者如世人舞等者。釋菩薩行舞也。密鈔九云。疏舞者如世舞兒者。俗書云。舞者樂之容也。有俯仰張翕行綴短長之制。禮記云。埋人勞者其舞行綴遠。治人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舞也。今此亦爾。眞言菩薩現種種威儀。無非密印。出種種音。皆是眞言。故亦觀其舞而知其徳也。又呂氏春秋曰。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人氣壅閼。教爲作舞而宣導之。今亦如是。二乘趣寂八地沈空。佛氣壅閼。覺之起舞。令宣導之。故云舞也。今此菩薩神通之舞非如聲聞習氣之舞。故經云菩薩行舞也(五右)又云。疏菩薩亦爾者。由菩薩等得普現一切色身三昧。自然圓應無方故。曰菩薩舞也。金剛舞菩薩亦此是也(五左)
三世如來(乃至)即不具也者。此釋過去未來現在○無有不宣説者也。私云。無彼我者者。即當已會祕密主我今普觀等也。無即無不見也。彼是諸如來也。我即今普觀也
一切佛與彼等者。三世佛曰一切。十方佛曰彼諸如來也
以是故者(乃至)而悦衆生也者。此釋是故祕密主若欲了知○應勤修學也(已上)光云。舞戲歌詠者。舞戲謂普現色身也。歌詠謂宣説種種眞言道句也
一爛脱
(一)而悦衆生也(三)初中後相加者○即阿字成暗音也(五)或阿字無點○有也(四)如迦佉俄伽○他放此(六)囉等聲○利益群品也(二)迦遮吒哆跛○初中後倶(七)此是經文以下如文
私云。第一屬上應勤修學文也第二牒經是未會也。治定本云。於舸遮吒波○初中後倶。第三即隨釋也。初中後相加者者別牒。謂阿等者釋也。凡迦遮等者。釋以等持品類○初中後倶文也。第四·五·六皆釋第二牒文也」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而今出之以授後生(一)而悦衆生也(三)初中後相加○重字有也
(五)如迦佉俄迦○他放此(四)囉等聲○(更審問)
(七)夫法體無言○利益群品也(二)迦遮吒哆跛○(已釋文竟)(六)如是知隨意持誦者○令得佛慧也(八)何人得此利益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
(一)而悦衆生也(三)初中後相加○後分也(二)凡迦遮吒多波○初中後相加者(四)如阿字以下如文
(一)成暗字也(三)或阿字○有也(二)如迦佉俄迦○他放此(四)囉等聲以下如文
初中後相加○(已釋文竟)者。釋於舸遮多波○初中後倶也。十四義釋十一云。囉等八字皆是傍點。伊等十二字皆是上畫。仰等五字皆是上點。此諸字皆是助成字義等(五左)十本同之初中後相加者等者。密鈔第九云。經初中後相加者。若準疏釋。阿(短)阿(長)等五字爲初。迦佉誐伽仰等五類聲共二十五字随類。各除後之一字即有二十字為中。
以野囉等八字并五類聲中除出仰壤拏曩莽五字及伊縊哩狸等十二字共二十五字名之爲後。是名初中後也。言相加者。以後之二十五字助成前初中二類之字。名爲後加。謂以後字加於前故。非是初中及後更互相加名爲相加若以更互名相加者。即以阿阿伊縊等十四音爲初。次倶取迦佉等五類二十五字爲中。復將野囉等八字爲後。且先初加者。以阿(長)伊縊等音加於中後音上即成迦(長)枳維等音。名爲初加。
次仰壤拏曩莽等遍置後初諸音之上即成大空之點。名爲中加。後以野囉等傍點遍置初中音上即成涅槃之點。故名後加。謂先以初阿伊縊等加於中後。次仰壤等加於初中。即是更互相加之義也。覽者詳之。兼下疏云更審問者。莫由此乎(五左至六)
他皆放此等者。密鈔九云。疏他皆倣此等者。謂如阿字菩提心至涅槃者。如是迦佉誐乃至娑訶等亦然。故云倣此等(六左)或但一義等者。私云。於●等四點。
或但加行點(如●等也)或加二點(如●等也)或加三點(如●等也)等也更審問等者。記問云。也囉等連前阿成惡聲更問者。●●等音與●相連。此義上下解釋分明。細尋思之(已上)私云。若依上引演密鈔意。則初後中更互相加之義也(已上)光云。蓋明更互相加之義。即非只以形而論。亦復以音而明其義。如言或有阿字上雖無點等。是連聲也。故爲令後學者詳之。注言更審問也夫法體無言等者。第二十(世出世持誦品)云。出世間者。當知是意念誦之法離於文字也。豈撥離前來眞言字等。方名離文字耶。不如是也。謂能達字之性即是圓明。當位本來不生者。即心是也○所云離字聲等者。謂離分別縁念之心及聲想等也(二十左)此是經文已釋文竟者。私云。是示爛脱所由。言迦遮吒哆跛○初中後倶之文。上來已釋之也
如是知隨意持誦者(乃至)無上菩提也者。此釋眞言者若如是知○無上殊勝句也。私云。如是知者。即當若如是知也所謂一切等者。是當隨其自心等也何人得此利益等者。却釋眞言者也誰得此決定意耶等者。
釋於此一一句等也如是等一一通達等者。釋當授無上殊勝句也
如是一輪(乃至)決定得之也者。此釋如是一輪輪轉字輪○而轉法輪也。私云。行者若能如是了知等者。即當眞言者了知等也
然上來所説(乃至)與佛同位也者。私云。已上則消釋經文畢。自下述餘義也然上來所説等者。文次第云。上來所説諸法門意文(十四左)私云。上來所説者。謂具縁品所説七日作壇及入壇傳法之儀式也。即第八·九等中所釋也然此中祕旨等者。文次第云。可問師説文(十四左)或云。字輪布字觀相可聞口授。者也。光云。謂以此諸字門等者。此示布字功徳。準提陀羅尼羅曰。由想布眞言結印加持故。行者身即成準泥佛母身(十八左)此意亦同今也謂瑜伽阿闍梨等者。此明見諦阿闍梨布字成就而見加持身位也。準提經又曰。若能常專注觀行。一切悉地皆得現前。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同上)即此意也
然布字之時(乃至)毘盧遮那輪轉也者。此示布字即成曼荼羅也然布字之時等者。文次第云。四重曼荼羅文(十四左)下文云。頭爲内胎。心以上爲第一院。臍以上爲第二院。臍以下爲第三院(十九左)第三云。今欲説曼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
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自臍已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然此中自有二重。
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刹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慧十佛刹微塵諸内眷屬。通名大心衆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徳佛身(十八左)私云。以百光遍照字布一身上中下分也。●等二十八字無點之位以屬●字。故以●字布髮際。右旋●●乃至●●布之也逐日者。第一●云日也。即當中位●字也。問。何故●字云日耶。答。今專取大慧光明之義。故上文云。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此日即是菩提之心阿字之體(十一右)又義云。如日行度。字字右轉也(光云初義雖深而穿鑿焉後義允當最足作用)次從咽等者。從咽以下至心際。●等五類及●等八字布之。即是●字義也。當中位布●字。●●已下右旋布之也(光云此次脱次從心等釋乎或文分明故略之乎)次從臍等者。從臍以下●等二十八字布之。即是●字義也。臍中布●字。次第布餘字也頭爲上分等者。攝四爲三。即如上釋。總合第一重第二重爲一位也。問。何故不布●●●●字。以●●●●四字布中位耶。答。十四義釋十一云。頭爲初分。
是阿字菩提心位也○白毫相處而觀迦字○次從咽以下爲第二分。
屬長●阿字門○次從心以下○亦從心上布於●暗字○次從臍○亦從中而置●惡字○等(八右)私云。十卷并般若寺御鈔皆同義釋。爾乃義釋等意。以●●等四字各爲中位也。而今此疏以●●等直配屬●●等。而不別存字體也。兩義共是祖承。不可強是非乎私謂發菩提心等者。文次第云。三分文(十四左)私云。是一行私記歟。此意中胎八葉爲菩提心。第一重爲行。第二重爲果。第三重爲涅槃。而今果總合爲一。以成三重義也闇字亦爾與惡同也者。義釋十一作迦字亦爾與阿同也(九右)十卷本云。迦字亦爾。與●阿字同也(已上)大疏鈔三云。●字亦爾。與●同也(已上)密鈔九云。疏迦字亦爾與同者。上來依阿字無生門。於身外上中後分布之如是。依迦字無作門布之亦爾。言與同也者。結指迦字與阿字行相同也(七右)私云。依義釋文。上來但約●字五點作釋。故以●字例之也。依今疏文。百光遍照之時。暗字安中央觀之故云爾歟。光云。三事皆成等者。吾聞之故和上。此阿闍梨·壇·弟子布字成就。則方名祕密曼荼羅也自非久習等者。文次第云。可問師口説文(十四左)
復次行者須知(乃至)種種雜色也者。此釋字輪色也。私云。●●二字同作黄白者。即以行果爲一。是攝四爲三故。
蓋約白(息災佛)黄(増益蓮)黒(降伏金)三部色而成義也亦可等者。上來約涅槃義釋之。自下約降伏義釋之也
凡布曼荼羅(乃至)四種輪也者。此釋曼荼羅壇布字亦爲三重也凡布曼荼羅等者。密鈔九云。疏凡布曼荼羅亦爲三重者。疏文具顯。取易解故以圖示之(七右)若用阿爲輪等者。義釋十一云。若用●字爲輪。即不須置●字輪。若用●字爲輪。即不須用●字輪也(十右)疏異本(五智房所持本)云。若用迦爲輪。即不須用欠字輪等(已上)疏鈔三云。
第一重●迦字乃至●○次第二輪謂●●○次第三輪用●字輪。亦順中如上布之令環合也(第二·第三·第四迦等準此可知也已上)三轉法輪之義等者。密鈔第九云。疏此即是三轉法輪之義者。謂此字輪雖有五種。不出此三。故云三轉。如次即是示相勸修作證三轉法輪之義也。如法華疏。三轉有二。一自二他。爲他轉者。此苦聖諦名示相轉。此應遍知名勸修轉。
此已遍知名作證轉乃至此是道諦·此應修·此已修等名爲三轉十二行相。如彼廣明。如上所引即爲他轉。今此中者即通自他。且自轉者。疏云。凡布曼荼羅亦爲三重。已下乃至次第三輪至如光焔等。名爲自轉。若爲他者。即疏云。若成此者即是同於法王。於一切法中而得自在。隨本所願爲一切衆生開淨知見令得佛慧。是利他也。又三轉者。謂初阿等爲第一。菩提心輪名爲示相轉。次長阿等爲大悲萬行第二輪名勸修轉。次暗等爲所證第三輪名作證轉。其惡等涅槃屬所證故。又言三轉者。即字·印·身。
如經第二曼荼羅具縁品中教授弟子偈云汝自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聲普周遍吹無上法螺。釋云猶如字輪旋轉相成共爲一體。如字輪者。印輪身輪亦然。是故解圓鏡曼荼羅義時。即知祕密藏中轉法輪義。故百字位成品中。説轉此法輪時以一音聲普遍十方世界驚悟衆生故曰吹大法螺等。
即是此中轉法輪之義也(八右)此輪亦名因縁輪也等者。密鈔九云。疏此輪亦名因縁輪者。且依和會音。十二字説之。所謂阿(短)阿(長)阿(長)縁伊。乃至暗縁惡。又阿(短)滅則阿滅。阿滅則伊滅。乃至暗滅則惡滅。即是無明縁行。乃至無明滅則行滅等。又智度論云。十二因縁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如次即是阿(短)阿二字菩提心爲因。是過去攝。暗·惡二字方便爲究竟。未來攝。伊縊·鄔·烏·翳●·汚·奧八字是大悲爲根。現在攝。若依五輪説者。且如第一阿字輪以從阿迦佉乃至娑訶。如上説之。是第一阿字因縁輪。如是阿暗惡等準知。即有五種因縁輪。故曰此輪亦名因縁輪也(九右)凡有四種輪也者。私云。上三重輪若開行果二字則成四種輪也
又字輪者梵音(乃至)相應用之也者。
此就梵音釋字輪義也又字輪者梵音云噁刹囉者。文次第云。明字輪梵音文(十四左)義釋十一云。梵音云噁(●)刹(●)囉(●)等(十左)第十七云。然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刹囉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増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即是根本也。次從伊伊乃至烏奧凡十二字。是從生増加之字等(十五左)如毘盧遮那等者。密鈔九云。疏如毘盧至無量無邊者。如毘盧遮那已下即阿第一重菩提心輪。種種已下即第二重長阿字等。菩提行等輪。種種變現已下即第五長惡。方便輪也(九左)私云。能實常住者。義釋作然實等(十一之十)當中者。和訓ヨコカミ。義釋作樞中(同上)如能如是者。義釋作若能如是(十一之十一)或爲句輪等者。私云。以眞言句成輪。如上世間成就品句想爲本尊之釋也謂觀種子字也等者。密鈔九云。疏謂觀種子字也者。行者如上持誦。隨於三部眞言。或大或小作觀持誦。疲極之時。應當捨於聲句但觀種子之字。此言種子。即通一切字門皆以本不生觀之。即是住於寂心之義也(九左)光云。今言種子字者即是●字。故次下指曰如是阿字也。此以一切眞言心故。言即通一切字門等。亦宜亦是圓明。已言住於寂心故。況乎第二十曰。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二十左)深義更問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七(畢)
此卷之内多加今解補厥所闕。以便後學。負識君子庶更正之維時寶永歳次丁亥季夏之日。炎熱異常。恰如處甑。晝入國祷。夜事校閲。秖是爲法乾乾而已。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四卷之餘(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
經言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者。將釋此品。亦有來意·得名·入文判釋三段。初來意者。即今釋文云。已説字輪品畢。次欲成就此字輪故復入三昧(十四右)又云。復次作法未得成就。猶未成就故。修眞言行者不得速成無上道。今更決擇悉令得顯現故入此定也(十五左)又云。前示字輪。今從法界輪中而現形聲也(十六左)又云。如上所説字輪欲表如來功徳也。故佛於一一毛孔出妙音聲。遍於此界説是字輪甚深義。所謂能生諸佛之偈也(十七右)密鈔第九云。前之二品雖明住於佛位之義。未説曼荼羅色及種子。
今於此曼荼羅而顯示之○故此品來(九左)次得名者。密鈔云。經祕密曼荼羅品者。祕謂深祕。密謂隱密。形顯受名即屬字輪。曼荼羅義如前釋○是祕密之曼荼羅。依主立名(九左)第十五云。祕密者。即是如來祕奧之藏。久默斯要。如優曇華。時乃説之。苟非其人則不虚授。不同顯露常教也。曼荼羅是具種種徳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徳。如是祕密之徳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二左)私云。是釋經祕密曼荼羅配尊位決之文。非品號釋也(已上)光云。凡取一段大意以爲品題。然乃縱雖非品號釋。而宜引證之也。後入文判釋者。此中牒文皆未會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今此一品而分六段。初觀察法界。經云爾時薄伽梵以下(疏十四右爾時毗盧遮那已下)二如來發生偈。經云復於一一毛孔以下(疏十六左法界増身出者已下)三自體曼荼羅。
經云爾時法界生如來身以下(疏十八左爾時法界生如來身已下)四十二句眞言王。經云爾時金剛手以下(疏二十二左時金剛手已下)五問答深旨。經云時執金剛祕密主以下(疏二十右時金剛主已下)六聖尊次位。經云復次祕密主諦聽以下(疏十六三右云復次者已下)也
一爛脱
(一)亦隨事相應用之也(五)爾時毘盧遮那○本願滿足故者(二)上來已説字輪品竟(四)次明祕密曼荼羅品(三)由祕密故○(餘一切品皆如是釋之)(六)已説字輪品畢以下如文
私云。或義云。不用爛脱直讀取義。上來已説等者。即結前生後也。凡有所説等者。以字輪品爲其準的。此品亦可置神力加持之名字者也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詳之則得文次其義昭然。故今出之以貽後生
(一)亦隨事相應用之也(四)爾時毘盧遮那○已説字輪品竟(三)次明祕密曼荼羅品(二)由祕密故○已説字輪品畢(五)次欲成就此字輪故以下如文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入此定也者。爾時毘盧遮那世尊等是牒經。
即當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滿足本願故也上來已説等是隨釋也上來已説字輪品竟等者。義釋第十一云。上來已説字輪品竟。由祕密故。
凡有所説等(十二右)無次明祕密曼荼羅品八字也。十卷本(第八)同之則可表示等者。義釋第十一云。凡有所説。皆是如來加持神力。若離如來加持神力。則不可表示。故名神力加持字輪品也(餘一切品皆如是釋也十二右)私云。問。由祕密故者。其意如何。答。下文云。如上所説字輪欲表如來功徳也。故佛於一一毛孔出妙音聲。遍於此界説是字輪甚深義。所謂能生諸佛之偈也○然佛以加持力故。
用此字輪開示如來祕密内證之徳○猶彼未覺了時因此字輪以爲方便。
漸能了達觀察阿字之門(十七右)凡於聲字觀有本地加持二義。即見于第七卷。蓋祕密爲所依而發加持也此中經所云者等者。此釋以如來眼觀察一切法界也。十卷義釋第八(本)云。此經中所云眼者。是出三昧名也(已上)私云。十四卷與今疏同也。眼者慧也。即是佛眼。定中之慧。故云爾也無相法界者。此所入之定體也法界藏者等者。此釋入於法界倶舍也。文次第云。釋倶舍名文(十四左)私云。最珍鈔云。問。倶舍云。掲訶云。其差別何。答。倶舍名藏者。如來所住之處故。心性不動中道祕藏之體也。掲訶名藏者。流出無盡莊嚴之藏也。約假諦之義歟。倶舍者自證之藏。即法界藏釋也。掲訶者流出之義。是莊嚴之釋也矣(已上)如來所出之處者。能出云。所出云平等三密爲所入之門也如師子王等者。私云。師子王在深窟中喩法界之本。有時出穴喩加持之迹也奮迅是流出義等者。
此釋以如來奮迅平等莊嚴三昧等也此是胎藏之藏也者。私云。問。今言胎藏之藏者。倶舍·掲訶二藏之中何乎。答。次下文云。此中藏者。梵音名掲訶(已上)然乃掲訶藏歟。問。胎藏者●●●●也。何云掲訶。又第九釋大悲胎藏云。而諸衆生未能自證知故名在聖胎倶舍(十八右)云何。答。胎藏有二種。一本地内證曼荼羅。二加持世界曼荼羅也。本地即倶舍藏也。加持是掲訶藏也。隨處作釋。是故無相違也此中藏者梵音等者。文次第云。明藏梵音文(十四左)私云。此指莊嚴藏文云此中藏也。大寶之藏者。掲訶之義也。如來藏者。倶舍之義歟復次作法未得等者。十四義釋十一云。復次前法未具故。修眞言行者等(十三左)密鈔九云。疏作法未具猶未見等者。謂如上諸有所説。皆爲令行者趣於佛位。然以造作曼荼種種祕密之法猶未具足。由未具足故。行者不能見於如來深祕之藏。由未見於如來祕密藏故。不得速成無上之道。是故下文委細顯示漫荼羅祕密標幟。令眞言者依彼爲門即見法界之宮。故云今更決擇悉令顯現等(十右)
次在定者謂佛住(乃至)而現形聲也者。
此釋時佛在三昧中○復於一一毛孔法界増身出現也次在定者等者。釋時佛在三昧中也謂無餘衆生界等者。私云。衆生界者所化之人也。聲門等者能化之教即字輪也
此聲梵音等者。釋於如是無盡衆生界等也。金剛頂經(瑜祇)云。師子吼音振動電掣。天鼓自鳴香象王聲·大金剛聲·大商佉聲。作如是等聲等(已上)私云。今出隨類之聲帶電吼之勢歟衆生界中等者。釋如其本性等也猶如世人等者。釋受用果報也形顯色等者。釋顯形諸色等也如聲論中義等者。文次第云。三音和合表一義文(十四左)密鈔九云。疏假令三音等者。如言無自性。若言娑嚩(二合)婆縛。但得云自性。若於娑嚩(二合)婆嚩之上加一阿音。方云無自性。若言達麼娑嚩婆嚩。即不須加阿音。以於麼字下有虚聲故。其娑嚩婆嚩即得名爲無自性。若於麼字下更置阿字。則除去之。如是隨宜加減之。故云假令三音等(十右)私云。三音四音加減其意明也。些些疑。問云。祕密曼荼羅品釋云。此中説種種○梵音有異更問之。件聲論多引之。而此中未見之。所載合音樣并義意如何。今此中亦爾已下文意如何。非同説法之説。其所以如何。更問如何(已上)
非同説法之説者。密鈔九云。此中有二種。一標説。二音説。此以字門爲標。由覩標幟之輪。隨於何等字門之下皆見如來内證之徳。非以音説爲説。故云非同説法等(十左)梵音有異更問之者。記問云。聲論未見此土(已上)平等法界等者。釋復於一一毛孔等也。大疏鈔(般若寺御鈔)三云。問。已云増身。然何云梵音。答。以音聲遍法界無無所至。何爲處以身遍法界。亦以音攝身。言以神力加持法界遍滿。無量無遍隨類身出現亦得也。故經次文。能生隨類形諸法之法相(已上光云未見眞本引文叵解)私云。無生性者。義釋作無生無性(十一之十五右)前示字輪等者。密鈔九云。疏前示字輪等者。謂前品但唯顯示字輪之體。豈知彼輪即是法界之?幟。此中顯之故云前示字輪等(十左)
出已虚空等同(乃至)自在法身也者。出已虚空等同等此牒經。即當出已等同虚空等也。如虚空等隨釋也。私云。故云法界者心也者。文次第云。法界名文(十四左)義釋十一云。故云法界表也。一音即是等(十五左)一音者。即是●字也。妙偈者。能生隨類形等句偈也。今此諸句皆阿一音而演説之。一切如來發生此中之義。見即身義如上所説字輪等者。第七云。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常。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爲欲以此法身遍施衆生故。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之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二十九右)私云。欲表如來功徳等。釋本地字輪之義。以清淨法身以下。述加持聲字之相歟
偈云生隨類形法(乃至)一相一味無異説也者。此釋能生隨類形等十四句偈也。文次第云。
内外一切諸法皆由阿字生文(十五右)如佛亦然者。光云。即當治定及人尊亦然句也。故和上言。如者等義。佛者覺義。即等覺也
由此無生無相等者。光云。無生即本不生義。無相無相不具義。謂六大法身也非直生一切等者。此釋衆生器世界等二句也
故此中生者略有三種等者。私云。問。眞淨法身常住之果者何乎。答。指法曼荼羅身歟。是當經諸法之法相句也。更詳即身義釋(已上)光云。今此答釋未快。如來眞淨等指法身位。即理智二身也。諸佛指報應位。即加持之身也。問。理智二身即是六大平等法身。若以此身而爲所生。則以何物而爲能生。答。六大之位有其本有·修生二義。本有即能生。修生即所生。
若能自證此六大平等法身位則無本修之異而已諸法雖從因生等者。第七意云。若論實義。從因縁生。及所生法皆是本有。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二十五右)第一云。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等(本之二十五)偈云具智方便等者。文次第云。方便·智慧兼備成事文(十五右)第一云。龍樹云。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所用有異等(本之二十四左)私云。彼釋即事而眞之義與今意一致也
然無差別一相一味等者。義釋第十一云。潺然無差。一相一味也。無異路也(十七左)密鈔九云。疏潺然無差等者。潺然者水流貎。其色潺然雖千流萬流。究竟潮宗一相一味無其異路。亦猶千逕九逵王城不二矣(十一右)
爾時法界生如來身(乃至)故云展轉也者。爾時法界生如來身等即牒經也。此中法界生身等是隨釋也雲是遍滿義也者。文次第云。明雲義文(十五右)此中心自在者等者。此釋毘盧遮那世尊纔生心頃也。文次第云。心自在正云心纔文(十五右)私云。心自在者是未會也。治本二纔生心頃也歛念者。謂歛念於刹那等也流出如來本身等者。義釋十一云。從佛身毛孔流出諸佛。復彼從佛身而流出如來本尊身(十八右)私云。所現佛身展轉現身。故云化而復化也此等義當更詳言之者。密鈔九云。疏此等義當更詳之者。此等主伴重重互相交徹等義。更請三藏詳之也(十一右)記問八帳云。化而復化無有窮盡更詳之者。尋轉字輪品中明妃之義·及字輪品中身外布字爲光輪等義。當審詳其意(已上)頭爲内胎等者。文次第云。頭爲内胎文(十五右)私云。最珍鈔云。問。三院配圓壇四位之方何。答。師鈔云。頭爲内胎者。中胎八葉位爲内胎。外第一重蓮華金剛手等位爲第一院。文殊除障等位爲第二院。天等位爲第三院。總四重也
時執金剛亦知佛意(乃至)告於祕密主已者。
此釋還入法界宮中於是大日世尊○吾今演説也
一爛脱
(一)云展轉也(四)時執金剛亦知佛意○希仰而住故(三)佛即更告言○吾爲説者(二)時佛爲執金剛等○復入法界宮也(五)尊分位種子者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詳之最得文次。故今出之以授來裔
(一)云展轉也(三)時執金剛亦知○吾爲説者
(二)時佛爲執金剛等○復入法界宮也(四)尊分位種子者以下如文
經云復入法界宮等者。私云。此毘盧遮那住法界宮所現加持世界之身。還入法界宮而住佛身中也。有義依今此文。即於佛身立法界宮之稱。甚生經之意矣(已上)光云。此是二義果歸一致。何者。二教論下釋金剛頂文曰。殿者明身心互爲能住所住(已上)若依此釋。則理(身也)智(心也)二身互爲能住所住也。
然此理智即是六大法界之身(此吾所謂一致之意也)豈非佛身即所住法界宮殿乎(此有義之意也)而亦非無能住毘盧遮那佛(此正義之意也)深義更問尊分位種子者等者。智證雜記第七云。仁王疏云。上言種子者有其二義。一者引生義。二者攝持義。且如十字合成一句。以初一字而爲種子。下之九字所有觀知依初引生。又下九字攝入初字。即是初字攝持餘九字。由此而言。若知一法。即是知一切法。若知一法空。即知一切法空。能於一字專注觀察。修諸願行。一切行願皆得圓滿。即陀羅尼總持義故(已上)又云問。此經爲説曼荼羅耶。答説問。何卷説耶。答。第五卷祕密曼荼羅品説○問。爾於曼荼羅有種耶。答有○一達麼曼荼羅。二三摩耶曼荼羅。三摩訶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也○畫種子達麼。畫印契三昧耶。畫御像摩訶。作木像是羯磨曼荼羅也(已上)如前所言者。指住心品初也標幟者如世間等者。文次第云。釋?幟文(十五右)密鈔九云。疏?幟者。即彰表之義也。謂彰表如來内證之徳也。下疏云。此中身密者。即是諸印。若觀此身印。即知此尊所表祕密之徳。乃至語意亦爾。皆表如來内證之徳。故云?幟也。今亦如是。若見衆生行如是如是之因。當知彼性必定能生如來平等法身。故名?幟也(十一右)光云。今疏釋意則未分種子三形也。即身義意則以標幟二字爲三昧耶形也。但今此章亦有二段。正釋約中臺●字。又釋約四重諸字用標記彼差別等者。密鈔九云。疏標記彼差別等者。此中幟字亦音爲誌。誌者記也。由標見故即記識諸尊之内徳。故稱標記也(十一左)
隨彼四重分位等者。文次第云。明四重分位出文(十五右)
金剛手白佛言(乃至)願佛演説也者。金剛手白佛言等此牒經。即當持金剛祕密主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也。欲爲普利等此隨釋也。私云。此釋中請問有三故。可悉之(已上)光云。鈔言三故。一爲利十方故。即文言欲爲普利等是也。二爲利未來故。即文言流傳演布等是也。三爲利大會故。即文言亦爲利益等是也
次佛告意者(乃至)不名如法也者。
此釋時薄伽梵以偈頌曰○而圖衆形像也當先住於瑜伽等者。文次第云。觀置五輪文(已上)私云。或云。眞言者圓壇等釋與高祖意相違。深義有之。可問明師。又六大無色或又堅濕等云云。今此疏如何。大師既引證六大。末弟何背之。可沈思之(已上)光云。現行文次第云。五輪觀置阿字等文也當更撿前卷中等者。密鈔九云。疏當更撿前卷中者。謂此中佉字前悉地出現品是訶字。即此上文風輪半月即訶字輪也。應疑佉字是訶字。故令更撿也(十一左)私云。此師所覽本作半月中置於佉字歟。然今疏并兩本義釋皆同作●唅字也今釋意曰。以五字布五輪。當段經文無之。故勘前悉地出現品而可委悉之也
一爛脱
(一)當更撿前卷中也(三)師既自觀其身○加持次第也(更問之)(五)今行人修道○而無益也(二)又此瑜伽之座○不以形相故也(四)世界壞時○上下有空也(六)作曼荼羅時以下如文次觀壇地等者。私云。釋次應念持地等二句也金剛輪下作於水輪等者。青龍軌上云。曩莫三曼多沒駄喃阿鍐●唅欠。安立器世間。空風最居下。次觀火水地。是輪同金剛。名大因陀羅。光焔淨金色普皆遍流出。
次應念持地而圖衆形像(十一左)増一阿含三十七云。閻浮地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輪。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有金剛輪。過去諸佛舍利盡在彼間(八右)倶舍論第十一頌云。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圍此三倍(一右)私云。常途諸説多云三輪。如彼阿含經説則五輪界。此與今釋符順世界成時等者。文次第云。明世界成壞文(十五右)加持次第也(更問之)記問云。五輪等逆順成壞等殊。可勘大瑜伽及師説也。更不記之(已上)大疏鈔三云。次文壞時地輪先壞。但有空在。即是師自加持次第也。意此五大即具此信等五根時。建立内心祕密曼荼羅言也是信等五根也(已上)光云。記問言可勘大瑜伽。瑜伽是指金剛頂乎。此義未快。又疏鈔意非得其種。誰敢解之。凡今此一段釋眞言者圓壇等頌文。故釋成而言即是師自加持次第也。然其事密觀行奧旨。匪面叵罄。是以令後學者更問之也次乃至大空也(更問)等者。私云。兩本義釋亦同有此更問。但此更問。記問及演密共無釋。更可尋之(已上)光云。
此以地水火風空如次配信心菩提大悲方便(菩提入涅槃)其義令更決之也已能如是作者等者。私云。
此指上師及壇地弟子三種加持也又此瑜伽之座等者。文次第云。明四種方便相貎文(十五右)私云。最珍鈔云。以息災爲本故用方地也。水輪攝益諸法。故以圓爲増益。三角火輪降伏其義分明。風輪半月爲鉤召。引邊風用故也。虚空輪無形相。故成辦一切事云通諸法也。敬愛用蓮華形。非五輪相。故今不論之也世界壞時亦先從風輪等者。私云。此文聊其難消。文次第云。明壞劫次第文(十五右)最珍鈔云。從風輪壞地而生火者。意風次起火壞地云歟。可非底風輪歟。不言水者。文不委歟(已上)此意。今釋火水風三災之相也但擧風火顯水破也。問。火竟次風者。其意如何。答。六十四轉之時。倶舍第十二頌云。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後風(十三右)此最後火·最後風之意歟。更可尋之。大疏鈔三云。疏云。世界壞時。亦先從風輪壞地而生於火。火竟次生風。更問(文)依此釋者。於風輪一種釋能壞能成二義歟(已上)問。更問者何。答。智證記問無釋。密鈔九云。疏世界壞等者。謂若依阿嚩囉訶佉。上下修觀作成壞之相。或佉字空在上在下。即上下有空也。今令更問者。謂倶從所證門觀時。即地水火風空五輪皆有空義。謂是暗鍐●唅欠由皆置空點故。所以上下通貫皆有空也。故云更間(十一左)又從地輪漸上等者。私云。依報正報二種五輪以重累之。則上下皆有空輪也
時金剛手毘盧遮那如來○(攝彼中之用更問也)者此釋爾時金剛手昇於大日世尊身語意地○莎訶也猶此菩薩能知等者。
文次第云明金剛手名位并三密相文(十五右)即知此尊等者。此指上四重聖衆曰此尊也今祕密主等者。青龍軌中云。爾時金剛手昇於大日世尊身語意地。
法平等觀念未來衆生爲斷一切疑故説大眞言王曰(住法平等觀)●曩●莫●三●曼●多●沒●駄●南(引一)●阿●三●忙●鉢多(二合無盡)●達●摩●駄●都(法界)●●●登(底孕反)●●多●喃(超越義無盡法界)●薩●嚩●他(一切)●暗●欠(空)●暗●惡(地)●三(地)●索●唅(風輪)●鶴●●(火輪)●落●鍐(水輪)●嚩(入)●娑嚩(二合引)●賀(引下三道眞言)●吽●藍●落(此身眞言)●呵囉(二合)●鶴(此語眞言)●娑嚩(二合)●賀●●●●(意眞言)●娑嚩(二合)●賀(六右)私云。此眞言初歸命無盡法界超越一切。總是歸命句也。●●已下至●●十二字。則三部各有四輪也。所謂●(空)●(地)●(風)●(火)●(水)五字之中●字佛部也。●字蓮華部也。●字金剛部也。●●二字遍三部也。此是五字各有四輪。●●●●●●●●乃至●●●●是也。但今●字具出四字。●等四字且擧短聲二字含長聲二字也。問。若爾者。何不云●●等。而云●●等乎。又儀軌空地等注釋如何。答。今以●字替●字者。蓋以●●●●●五字爲五大之時。爲表●字是空輪歟。儀軌欠字注空。即此義也。次三字注地。地風等四大皆二字中間注之。以初字下令準知次字也。宜得此意而悉釋之暗此字本體等者。密鈔九云。疏暗此字本體等者。本體即是短聲●字爲金剛界體。即是地也。若有長聲●阿字爲行。即火輪也。上有點即暗字爲空輪。次水輪者。謂(短聲)●佉字是空義。亦有長聲●佉是行。上有點●欠爲大空。即白色者水義。故名爲水輪。即結也(十二右)義釋十一云。●阿字本體是金剛界之體也。次水輪者長聲是行。行即白色故名爲水輪也。別本文互故記之。火輪上有點即空輪以爲莊嚴也。次水輪者。佉是空義也等(二十三右)私云。此釋以●●●●四字釋成四輪之義也。●字金剛地體也。●字水輪也。謂佉是空義也。空具成辦一切之義。即是水用也。●即火輪也。●是風輪也(已上)光云。向引演密即解次上十四義釋。太失本旨。其意當以今疏而撿之耳。暗此字本體至以爲莊嚴也一段。則釋第一●字地輪亦具四輪也兼有長聲爲行等者。此明第一●一字又有四輪也。●字黄色也。●字白色。白色即水義也。又此行即南方徳南方是主●字火大。故云行即火輪也
光云。次暗字爲火以下。師傳存其亂脱。誠熟思之。文義相得。故今出之以授來者
(一)即大空也(三)次暗字爲火者○黒即風也
(二)復次虚空無色○得作水用(更問)(四)●索(地)以下如文
阿竭喃是火等者。義釋十一云。●阿●竭南是火也(二十三左)私云。●●二字爲●字上點。故與●字同體也復次虚空無色等者。私云。此釋今此●等四字皆大空中所具四輪也。四字之中用●總表此四字皆是大空之義兼亦水大之用也。光云。若依亂脱。
則次欠水輪者至得水用(更問)是亦明第二●字水輪亦具四輪也得作水用(更問)等者密鈔九云。疏是故欠字得作水用更問者。謂此欠字本體是佉字。佉是虚空義。上加點●。即是空理。即此空理名爲大空。大空遍一切處能成辦一切事。故得作水用。不但作水用乃至地等倶得用之。故云更問也(十二右)記問云。●字得作水用更問者。●字本是大空無礙義。今作水●字用者。一約水從空降下之義。亦約水中含雲之義。即取具一切色之邊了(已上)光云。覺苑·圓珍雖各盡其智力而解。而以未得吾遮那眞宗嫡承故。尚失文旨。此●字有大日灌頂大事(第十第十六卷面授)與●●同。是即至極水用。故注更問而面傳之。若淺略明義者。今且約水一事。而實通一切事。何者。以其具一切色像而成辦一切事故。爲示此意。令更問之糝索(地)唅鶴(風)等者。義釋十一云。
●●(風)●●(火)●●(水)●●(地)如上阿字有四字○準上而説也(二十三左)私云。如上●字等者。此指次上●●●●四字。謂約長短二字。各加空涅槃二點以成四字也又總而論之等者。文次第云。明三部并三部所用輪等文(十五右)私云。
此以五字攝三部也風火遍三部用也(更問)者。記問云。
三部用也(一)此一段未了(二)即攝彼中之用更問也(三)此等三條可以一端自然決之。竝如壇儀(可尋之。已上)私云。三段更問云三條也(已上)光云。風火遍三部用。深旨非得師授誰敢領解。要傳更問若息災等者。私云。此段有爛脱曰
(一)若息災(四)即須金剛方輪若(三)増益(二)即須水輪(五)降伏即須火輪等如文但息災方。増益圓。亦見金剛頂經愛染王品。今此爛脱就常途之説歟(已上)光云。此亂脱則不知經宗者所存也。今此經意則有二説。一如現文。二如經第七持誦法則品
光云。當知此阿娑訶囉嚩已下。師傳存其亂脱。最得文次。故今出之以貽後生
(一)隨類用之(三)當知此娑訶囉嚩○自有四輪也(二)如金剛部嚩字○各隨類用也(四)若讀餘眞言已下如文
即同上之等者。光云。故和上言。此指上字輪品中諸字皆有五轉也宗轉者。猶言宗要也此一段未明了更問之等者。密鈔九云。疏此一段未明了更問之者。謂隨其部類有此阿娑呵等字。即應知彼息増降敬所用處最爲宗主樞轄。然未明了。謂更有阿(上)阿(長)暗惡娑(短)娑三索等。亦具地水火風息増降敬方圓三角半月黄白赤黒等相。先以説之。此避繁文故云未明等文(十二左)更有三道眞言等者。文次第云。三密亦爲三道文(十五左)密鈔九云。疏然此三眞言等者。此身語意三道眞言。若倶作一事用時。即於最後著娑嚩(二合)訶句。若隨三事別別用時。即隨一一下皆置娑嚩訶亦得也(十二左)私云。經文二處置莎訶句。一處則不置之。今示此用捨之意歟●●等者。或本作●●。又古本(五智房所持本)云。吽●●此身眞言也。訶囉(二合)鶴此語眞言也。●●此意眞言也此事未明了○(更問也)者。密鈔九云。疏此事未明了更問等者。謂此中但説加持阿闍梨。還許同前加持弟子壇場以不。言又云等者。前品是安布字輪之法。此中用別者。計約應合即是隨彼中五種字輪之事。與彼相應即是彼品中之義用也(十二左)私云。此是釋意前者即指字輪品歟。今謂前者此指當品中五字嚴身五輪成身文。前明布字法已。今擬息災等事而説此五字觀。故云用別。言以今此中五字計合。則攝收前五輪布字之意也。計合者即挍量之義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用演密解釋。彼釋計約應合者。隨彼品中五事相應之字。而與其事相應即今此中之意。故疏文結云攝彼中之用也
時金剛手如是説(乃至)宜更問如來也者。
此釋持金剛祕密主説○諸佛咸證知也時金剛手等者。即當治定持金剛祕密主○説此眞言王也
一爛脱
(一)而摩其頂也(三)越者超入之義也○除其罪垢也(六)然四種魔中○而現伏天魔也(五)三處者謂如上所説○眞言及印也(四)當知佛從○能伏四魔也(七)次世尊身語意○法界之體性也(二)時十方佛見○與如來等也(八)汝善男子毘盧遮那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
而今出之以授後學(一)而摩其頂也(三)越者超入之義也○法界之體性也(二)時十方佛見○與如來等也(四)汝善男子毘盧遮那以下如文
又第三科中分細科五段。即是與今鈔所用亂脱同也
何以故此毘盧遮那等者。
即當何以故毘盧遮耶○破壞天魔軍衆也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等者。文次第云。大日降四魔文(十五左)然四種魔中等者。密鈔第九。疏然四種魔中三魔等者。梵語魔羅。此名擾亂。或名障礙。或名殺者。謂擾亂行人身心。能殺行人慧命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以爲名。魔有四故。其煩惱等三即佛於色究竟天已降伏之。謂一切衆生由未究竟清淨法界故。皆爲此四之所焚籠不得自在。如來於色究竟天成道之時。即能捨無常色獲得常色。捨無常受獲得常受等。名爲降魔。又起信鈔云。一者煩惱魔即以煩惱所知若種若現。隨其所應習氣等法而爲其體。二者色等積聚名爲蘊魔。分段·變易二種五蘊而爲其體。三者二蘊後無將死正死已滅之相名爲死魔。四者神用光潔自在名天。
他化天上魔及眷屬并不思議解脱菩薩之所化者名爲天魔。今此中但明於閻浮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令一切世間但見降伏天魔。故云然四種魔等(十三右)私云。大日如來降魔之事如息障品鈔勘之三魔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是皆内心相應魔也。安然菩提心義中明三身降魔相。可往見之(已上)光云。今釋意曰。四魔之中三魔則於色頂降伏。是菩提實義也。天魔則於樹下降伏。是成佛外迹也三魔者謂如上等者。文次第云。身三分名三處文(十五左)又云。從身三處出佛菩薩天等文(同上)次世尊身語意平等等者。此挍牒。
即當次得世尊身語意平等○此十二句眞言之王也平等得量同虚空者。義釋作平等徳量同虚空(十一之二十六右)三道眞言者。上十二字眞言終三句也從佛出也者。義釋作從佛身出也(同上)所云自在者等者。義釋十一云。所云自在者。謂於一切不得自在中而得自在也(二十七右)焚籠者。密鈔九云。疏焚籠者火籠也。西京雜記曰。天子以象牙爲火籠。謂之焚籠也。一切衆生恒處三界。爲業煩惱之所燒逼不得出離。如籠飛禽。故云焚籠也(十三左)然金剛藏等者。私云。金剛藏者金剛手異名歟。然此菩薩雖究竟一切智地悉至妙極之境。而且分因果之異故云未得究竟也(已上)光云。攝眞實經無量壽軌等中。指金剛手言金剛藏也汝善男子毘盧遮那等者。即當佛子汝今現證○而説偈言也復令更請如來等者。此釋汝問一切智等也今乘諸佛神力等者。光云。即金剛手乘諸佛所加神力也如前六義中説等者。私云。指第一卷。即是就經尊字而作此釋。世尊梵云薄伽梵故也毘盧遮那者如日等者。此釋大日正覺尊也。文次第云。釋毘盧遮那名文(十五左)出于世者。義釋作出于世間(十一之二十八右)主者等者正釋尊一字也今諸佛等者。此釋最勝眞言行當演説法教也教則者等者。正釋法教二字也以是我往昔等者。即當我往昔由是○諸佛咸證知也言我等者。謂諸佛也汝今已得者。謂金手也
時執金剛具徳者(乃至)必無此理也者。
此釋爾時具徳金剛手○諸法如是相也時執金剛具徳者等者。此挍牒。即當爾時具徳金剛手○而説偈言也時彼菩薩等者。
釋心大歡喜等也今欲問如來等者釋而説偈言等也。十四義釋十一云。今欲問如來。
先歎法界之徳而説偈言(此偈非文有經意)是法無盡相。亦無有自性。盡爲有始終。生滅起盡法。平等法界性。本無有盡相。無動無變易。亦無有住處。彼阿頼耶藏。即有盛受義。平等法無受。故無有住處。一切法無性。常自寂滅法。入此不思議。即同諸佛位。甚深寂滅法。非名言可喩。佛佛所同證。故言同正覺。若非畢竟空。則無有三乘。無三乘聖衆。此墮所滅見。證此畢竟空。不能利一切。如來大悲者。甚深方便智。於無相法中。方便而顯示能滿一切願。方便力如是。此法無人授。亦不由他悟。於道場自覺。證實無師智。
復次若言法界無盡無始終者(二十九)密鈔九云。疏今欲問如來先歎等者。謂今時執金剛將欲問佛大悲漫荼羅支分斷諸疑。故先説偈歎佛智慧方便之徳。偈有二偈。前一頌歎佛之智慧。後一頌歎佛之方便。今疏牒偈解釋亦結爲頌句。前之五頌釋經初一偈。後之四偈及半文釋經後一偈。初中又二。上三行釋經上半頌下二行釋經下半頌。疏云而説偈言者。正標經文。非疏自擧耳(十四右)是法無盡等者。即當是法無有盡等二句也。又曰。疏是法無盡相至盡相者。此一行半頌釋經初半偈上八字。上二句牒經。下四句正釋也。疏無動無變至住處者。此一行半釋經偈無住二字○疏若法畢竟等者。此有四頌。初一頌半結前生起。後二頌半正釋偈文。兼彰眞言不共之徳(十四左)光云。
現行義釋作若非畢竟空其義叵通苑師所覽本作若法畢竟空。此本最優阿頼耶是房義等者。文次第云。釋阿頼耶文(十五左)密鈔九云。言彼阿頼耶等者。梵語阿頼耶即譯爲藏。謂第八識具能·所·執三藏之義。又譯爲巣室。此等皆有盛受清淨雜染種子情非情義。即名有住。平等法界則無如是盛受之義。故名無住(十四左)若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光云。釋於業生解脱句。而承上無自性無住句意來也諸佛同位者。光云。即當同於正遍知句也然一切法等者。釋諸救世方便句也言究竟者者。光云。故和上言。此四字恐利乎證於實證者。光云。故和上言。實證之證恐際字乎故次復言等者。即當隨於悲願轉等也
一爛脱
(一)開發覺悟如是相(三)由具方便故○之實相也(二)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四)復次若言以下如文
私云。此是爛脱未得其意。違義釋意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最得文次。故今出之以授可畏
(一)之實相也(三)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二)復次若言法界○必無此理也(四)時金剛主以此偈以下如文
由此大悲願○(更問)者。記問云。此方便者之下更問者。義有二途。一約大悲爲根句之義。二約方便句上施悲願義。此與字輪外旋義同(已上)私云。或鈔述此釋意云。經言諸救世方便隨於悲願轉。今即釋之。此文具大悲方便二義。能轉之言顯字輪義。故言更問也。字輪外旋者。此方便究竟第五●字也此皆是偈語等者。私云。上來一段皆是可結句偈。當以義釋比挍之也。現文之相雖似疏家之語。皆是以大本文而消今本二偈。一部皆爾。準例可知復次若言法界等者。私云。
已下重釋上二頌之意也已於生死作分限故等者。密鈔九云。謂二乘之人但離一分分段生死雖證我空。未知法空。有厭生死空沈涅槃。故云生死分限(十五右)發者謂菩提心等者。義釋十一云。此中云開發者。謂菩提心等(三十右)如盲人問乳色等者。義釋十一云。如有盲人○便生動想。聞色如貝便生堅想。乃至等(三十左)涅槃經千三(聖行品)云。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虚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爲何似耶。答言。如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如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喩。終不能得識乳眞色(五左)止觀第三。云何隨情説三諦。如盲不識乳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粖雪鶴等。雖聞此説。亦不了乳之眞色。是諸盲人各各作解。競執貝粖而起四諍。凡情愚翳亦復如是。不識三諦。大悲方便而爲分別。或約有門明三諦。如盲聞貝。或約空門明三諦。如盲聞粖。或作空有門明三諦。如盲聞雪。或作非空非有門明三諦。如盲聞鶴。雖聞此説。未即諦理。是諸凡夫終不能見常樂我淨眞實之相。雖未得見。各執空有互相是非。所以常途解二諦者二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異見(二之十三左)私云。涅槃意則以貝粖等四喩常樂我淨四徳。又於一人盲者作四喩。止觀釋意則以四喩配空有等四門。又被四種之行人。
然乃今疏正本乎涅槃經説也所輕笑也者義釋十一作所嗤笑(三十一右)
時金剛主以此偈(乃至)祕要方便也者。
此釋時執金剛祕密主○諸衆生故也烏陀那等者。文次第云。釋烏陀那義文(十五左)次第問佛者。光云。吾聞之故和上。凡四十七問皆在偈中。佛一一答亦皆在偈中也
斷一切疑者(乃至)名大導師也者。此釋已斷一切疑○請問於導師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八(畢)
此卷之内。間加今解補厥所闕。以授後生。可畏君子庶更正之。維時寶永第四鶉火念五。左持捫涙巾。右執管城子。校斯卷了。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九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十五卷(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
復次即以偈頌(乃至)未結偈句也者。私云。已下有四十二種問。故曰次第問佛也未結偈句者。疏家牒文皆未會經。如治定本即結偈也
漫荼羅何者先作●(大牟尼亦説)者。
此釋曼荼羅何先○弟子復幾種四句也曼荼羅何者先作等者。釋曼荼羅何先等二句也。大疏鈔(般若寺)第三云。問。經問何先作等之意何。答。將造曼荼羅時。阿闍梨先何等作法有言也(已上)私云。是第一問。謂問造曼荼羅有多種支分。最初作何事乎也
阿闍梨有幾種(亦説之也)者。釋阿闍梨有幾句也。私云。是第二問。謂問淺略深祕二種阿闍梨等。具縁品問其徳。今此中問其體也亦説之也者。對上唯大牟尼説句曰亦説也」
弟子復有幾種(大牟尼亦説)者。釋弟子復幾種句也。私云。是第三問。即問世間出世二種弟子等也(已上)光云。此亦上品問其相。今中問其體也大牟尼亦説者。此大牟尼亦説通諸問也
云何知地勢○(準有三問更問)者。此釋云何知地相○云何當作淨三句也云何知地勢等者。釋云何知地相句也。義釋第十一云。云何知地勢(謂好地惡地等。上中下成就所用也。三十一左)私云是第四問。即問擇地相也上中下者。如第三卷所釋。山林多花菓爲上等也。
即是佛(上)蓮(中)金(下)三部所用處也云何簡擇地者釋云何而擇治句也。私云。是第五問。謂問除毛髮等治地之相也既擇已云何作淨(準有三問更問)者。釋云何當作淨句也。演密鈔九云。疏云何作淨準有三問者。謂問云何知地勢。云何揀擇。云何作淨。此準上一問漫荼羅。二問阿闍梨。三問弟子。故云準有三問也(十五右)私云。是第六問。即問淨治相也。淨治者。灑淨香水等事也。三問也。謂於上曼荼羅·及阿闍梨·弟子三種。各有擇地·治地·淨地三種。今即問之。但曼荼羅治外器。師及弟子淨治心地等也。如上第四卷釋之也(已上)光云。今鈔主義異于密鈔。苑公準上則只爲三問一類乎
作淨已云何安住○(三句問也)者。
此釋云何彼堅住○云何已淨相四句也作淨已云何安住等者。釋云何彼堅住句也。私云。是第七問安住相也。謂問淨治地已安住此地之相。即是結界等也準有三問更問者。
經文云何彼堅住·及淨諸弟子唯願導師説·云何已淨相三問是一具事。故云準有三問也。然此三問委細分別。則又問地·問師·問弟子等可具之。故云更問也云何爲弟子等者。釋及淨諸弟子等二句也。私云。是第八問加持弟子相也前問等者。上第三問已問弟子相。與此不同者。上問有幾種弟子。今問爲弟子作何事也淨已之相等者。釋云何已淨相句也。私云。是第九問淨治之果相也。此中又有師弟子及地三問也
問用何護地(乃至)此二事是作用者。此釋以何而作護○事業誰爲初三句也(已上)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三事三句問也(三)問用何護地(二)作護復云何(四)亦問師自作護以下如文
問用何護地等者。釋以何而作護句也。義釋第十一云。結護灑持等有多義。問。用何護地等(三十二右)私云。是第十問護淨法也。謂治瞿摩夷等而令堅固。及安置五寶等事。云作護也亦問師自作等者。此於作護之法。又有外器内心之法故也加持地復云何等者。釋云何加持地句也。義釋十一云。加持地復云何。結護灑持等有多義(三十二右)私云。是第十一問加持地法也。即是第四卷所釋按地持誦法歟亦問三事者。又是師·地及弟子也云何初作用等者。釋事業誰爲初句也。密鈔九云。言加持地至亦問三事者。即此中一問用何眞言等法。二問爲先作護。三問爲先作淨也(十五左)私云。是第十二問縁壇所須作法也。謂問上持地護淨等竟。内外加持地之時。用何眞言等。及先作護淨除前後也用何眞言○是作用者。十四義釋(三十二右)皆注書之。十本同今疏也
此二事者。義釋作此三事。二事者。作護·淨除二事也三事者。用何眞言·及作護·淨除三事也。十卷本同今疏也
線爲幾種○(作界分也)者。此釋修多羅有幾云何作地分二句也。私云。是第十三·第十四兩問。謂一問線有幾種。二問拼地之法也。修多羅此云線。又云經也
供養復有幾種○(準法而問)者。此釋幾種修供養○應以何華香六句也供養復有等者。私云。是第十五·第十六兩問。
謂問四種供養等(是其第十五也)及世間所有花從手發生花(香等亦爾)等(是其第十六也)如是種種之相也任準例者。義釋作皆準例
一爛脱
(一)等者多聲也(三)問獻香花有何方法(二)花合奉獻誰(四)謂花有若干○用何也以下如文
私云。依此爛脱則無經文云何而奉獻應以何花香二句釋。蓋至下獻食等句合釋之也。又云。云何而奉獻等二句釋。今疏脱落之歟。義釋有之。彼十一云。問。
獻香花○香等又然(準花而説)奉獻花時復云何(以何法而獻謂須有眞言加持等也)以何法用獻也。香等亦然(準花而説)云何獻食等○(三十二左)私云。問。獻香花有何方法文即釋云何而奉獻等二句也。若依此義。則以問獻等八字可安獻食等句上也(已上)光云。問。獻香花以下有第十七乃至第二十四箇問。
謂花合獻誰(是其第十七也)香亦獻誰(是其第十八也)問獻花(是其第十九也)及獻香方法(是其第二十也)也(亦可問奉獻方法是第十九問本尊相應是第二十也)
獻食等(乃至)此是名通也者。此釋諸食與護摩各以何軌儀二句也獻食等等者。私云。釋諸食二字也。已上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問釋之。
謂此花當獻誰等二句(第十七問)云何而奉獻等二句(第十八問)諸食二字(第十九問)也(已上)光云。今此鈔解大略科之。若細分之。則如上科上中下者。謂三部所用食等也護摩云何等者。釋與護摩各以何軌儀也。私云。是第二十問也(已上)光云。若依細科。則前獻食第二十一問。今護摩第二十二問也。下皆準知法則等者。釋儀軌二字。是一切作法通名也
云何奉請尊座(乃至)皆得者。此釋及諸聖天座願説此教法二句也。私云。第二十一問也
法教法則○皆得十二字。十四本皆註書之。十本全同此疏也
顯形色等(乃至)法則同者。此釋身相顯形色唯次第開演二句也。私云。第二十二問諸尊形像也此三問也者。謂顯·形·表三義也願次第○法則同九字。十四本皆注書之。十本同今疏也。次上言次第。即法則之異名。今言次第。是前後之次第。故云不同也
諸尊印及以自座○(欲得知也)者。此釋所尊之密印○是印從何生四句也。私云。此中有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問。謂初問諸尊印法及行者自座法。次問印法所用名義。後問印從生處(此中并問印體用也)也(已上)光云。若依細科
諸尊印者是第二十五問也及以自座等者是第二十六問也印復從何處生等者即第二十八問也其印名號等者即第二十七問也
一爛脱
(一)願導師説也(三)印復從何○(復云何耶)(二)其印名號○(欲得知也)(四)灌頂有幾種以下如文
私云。今此爛脱依經文次第也
灌頂有幾種○(準有三問)者。此釋灌頂復幾種三摩耶有幾二句也。私云。第二十六問三種灌頂等。第二十七問五種三昧耶等也準有三問者。義釋無此句也。三問者。一問入三摩耶法有幾種。二問勤修時限(晝夜四時三時等相)三問修行成就時劫。是合前後云三問也(已上)光云。鈔主以持誦者劑幾時(準有三問)十字。屬第二十七問。而其解釋未得經疏意乎。故和上意以屬第二十八問。若依細科。則是第三十一問也。今案。下答文言不得於三處而釋三處曰。謂自身·所觀法·及成時等。故曰準有三問。準即準答文歟
持誦者勸修眞言門○(合義得時也)者。此釋眞言者幾時○云何見眞諦四句也持誦者等者。私云。第二十八問菩薩道相也幾時應見諦等者。私云。第二十九問正見諦之時限也。問。次上行道時與此何別乎。答。上行因之時。今成果之時也
悉地有幾種○(準有三問)者。此釋悉地有幾種及與及就時二句也。私云。是第三十問也(已上)光云。
若依細科悉地有幾種等者是第三十三問也幾時悉地生等者即第三十四問(此中又二)也準有三問者。一問悉地有幾種。二問幾時悉地生。三問悉地成就時也。成就時者。直問成就之果相(光云宜言成就相果即悉地有幾種之科)非謂修行時分也
云何昇太虚空(乃至)彼復從何得生也者。此釋云何昇大空○彼復從何生六句也。密鈔九云。言云何歩虚空至身祕密者。即悉地出現品。以訶字而能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凡此所問撿彼品當見之耳(十五左)私云。第三十一及第三十二問。故注云準有二問也云何不捨此身等者。即釋成上義也成就已種種變化等者。問由何行力生此不思議也(已上)光云。若依細科。云何昇大虚空者是第三十五問也。云何身祕密等者即第三十六問也。云何不捨此身等者是第三十七問(此中又二)也
日月火方執曜時分等(乃至)同會一處者。此釋日月火方等○諸佛兩足尊八句也。私云。是第三十三·第三十四(此中又二)問。謂問日月火水等星宿災·及生死受苦報。此二云何除滅也。此中生死受苦者。生苦及死苦也。即是十二因縁生死流轉之苦患歟
護摩有幾種(乃至)願導師説者。此釋幾種護摩火○唯願導師説四句也
一爛脱
(一)火中増威(三)是増益法也(二)復有幾(四)此増威如花等以下如文
私云。此中有第三十五·及第三十六·七三問也(已上)光云。若依細科。護摩有幾種等者第四十問也。火中増威等者第四十一問也。
尊異類等者第四十二問也火中増威等者。蘇悉地經下(増威品)云。復次今説増益神威令使歡喜所持眞言而速成就。先具香水澡浴身首。於上時日加諸供養。復取蘇摩那花一百八枚。取一一花。誦眞言經二十一遍○作此等法。眞言増威(明本三之一右名光顯品)又云。諸護摩中所説藥草隨取其一。經一日夜而作護摩。眞言歡喜而得増威(同左)光云。此中言眞言歡喜者。眞言即眞言主。所謂本尊也須識本性○導師説者。十四本皆注書之。十本如今疏也忿寂喜者。如次降伏·息災·増益本尊形也。此中又有二問。一問諸尊別相。二問諸尊内證之性類也
無餘世界(乃至)并前爲八者。此釋無餘諸世界○殊勝三摩地四句也。私云。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兩問。謂初問世·出世間果。後問世出世間因。因者行因即三昧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此二問合爲一。即細科第四十三也
有六問者。或鈔云。出世佛菩薩。世間八部等。即是能具之人。不可以爲問數。
此得成就時量·果·數以爲六歟(光云此意世間出世各具時量果數三乎)加次下世間三昧·出世三昧爲八也。又有義云。世間·出世·成就時·量·果·數爲六。加次下世間定·出世間定爲八也。私云。此等義皆違經文。經云。彼果及數量(已上)是果體劫數·住果時量也。世間·出世各有此三。故云六問。果體者各各果徳之法也。劫數者住果所經劫也。時量者住果之壽量也。次下世·出世間各有觀行三昧。更加此云八也
作業成就(乃至)問不成就者。此釋成熟在何所未成熟云何二句也。私云。是第四十問成就受果相。第四十一問其不成就相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此二問合爲一。即細科第四十四也
復云何時(乃至)故得解脱者。此釋復齊於幾時業生得解脱二句也。私云。第四十二問也
業生者。此指百六十心業壽種歟。問。大疏鈔(般若寺)第三云。問。凡有五十八也(今次第略説耳已上)而今云四十二。相違如何。答。於一一問中。又各有支流問端。問數不定。詳勘知之。光云。今試料簡其支流問端者。第九·第十·第十一·第二十二·第三十五問。各分三種即出十問。第三十八問分六種即出五問。第三十九問分二種即出一問。合有十六箇問。而并正問四十二種即成五十八箇問也。更細分之。第十七·第十八二問各分二種即出二問。第三十一問分三種即出二問。
第三十四·第三十七二問各分二種即出二問。合有六箇問。而并前五十八問即成六十四箇問也。不二科爲三十五問。故和上數則爲四十五問。或爲四十七問。並有其由。負識遮梨留意可見
時金剛藏(乃至)未周備故者。光云。故和上言。此結成上諸問意也。經雖無此説。疏家取大本意釋之也金剛藏者。私云。金剛手也(以上金手問了以下如來答也)
答時一切智(乃至)次第答之也者。此釋正覺一切智○我今略宣説十二句也。十四義釋無答字也時一切智等者。釋正覺一切智等四句也祕密漫荼羅等者。釋祕密漫荼羅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配尊位決者(三)謂決定安列諸聖者坐位等也(二)祕密者即是○決謂定説也(四)大悲根原以下如文
祕密者即是如來等者。文次第云。釋祕密文(十五左)漫荼羅等者。又云。釋曼荼羅名義文(同上)大悲根原等者。釋大悲根本生等三句也。密鈔九云。疏大悲根源至本生者。
謂從大悲胎藏而生故以爲名(十五左)調良之馬等者。義釋十一作調良之乘(三十四右)光云。調良之馬者喩三密鈔行也。大直道者喩本不生理也。大城者喩祕密佛果也若廣説者等者。此釋如汝之所問等三句也
佛告金剛手(乃至)同如來法王之位耶者。此釋漫荼羅初業○而作衆事業八句也。私云。此文初答第一問也
光云。此有亂脱。即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明王大力(三)漫荼羅初業先答也(二)先當作之者(四)此即如上所説以下如文
此即如上所説等者。釋漫荼羅初業等五句也。如上所説者。第十四卷(二十三右)所釋十二字眞言也。或鈔(最珍)云。問。最初可用十二支句者。何行法之始不用之耶。至供養之終用十二句眞言王印如何。答。觀曼荼羅之初用之云爾也已。前行儀者修習方便之次第歟(已上)私云。儀軌供養會終。百光遍照及菩提行發慧并成菩提補闕畢。説此十二眞言句。次説祕密八印并三重曼荼羅法也。大疏鈔(般若寺)三云。問。其十二句者何。答。●●●●●●●●●●●●也。問。此十二字置何處。答。置阿闍梨身也。問。身分既多。若置身上中下。爲當置心中五藏六腑中。答。疏云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云云。準此可云置上中下内外也。問。心中一字然。自餘十一字置何身分。答。布十二字如前記(已上)私云。如前記者。第十四卷所釋之十二句三處流出等文也。準上五字嚴身説可布之歟
最初作明王等者。大疏鈔又云。問。何以此十二字作明王身。答。由此十二字布身上故。作明王身也。問。其明王者何明王。答。經·疏不説其明王。若準思者。不動明王也。問。何以知爾。答。根本明王故也。問。既經云三昧王者此大日世尊云云。是故可大日如來。何云不動明王。答。明王是智邊。三昧王是定邊。以智詮理。故先作明王身。次轉大日如來身言也。問。依定智起。若爾。可非大日身。何先可云智身顯。答。眞言門意。理智無異。理即智。智即理。故無異也。問。爾云意何。答。今金剛界大日結智拳印。胎藏大日結定印。雖然皆理智冥合何失。右手是智。左手是理。印名雖別。理智不別。故爾云也(已上)又云。問。何先作曼荼羅時。以十二字眞言作明王身。答。十二字是眞言王。故疏云。眞言悉於中攝盡。故要須先誦也云云。意明王以智刀辟除諸不詳者。結護曼荼羅故也(已上)私云。胎藏支生之義并不動尊爲總教令輪身之意見于此釋(光云明王者謂大眞言王即大日也)
一爛脱
(一)一切世出世間所有(三)初作壇應○以持身也(二)眞言悉於中○要須先誦也(四)謂將造漫荼羅時以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有義也。若依此義。初作壇已下文釋住於本三昧等三句文也。此爛脱據義釋文也(中用本以朱點爛脱也)十四義釋十一云。由此明王悉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所有眞言。
悉於中攝盡故(初作壇應先作彼明王三昧者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以持身也三十四左)心中置十二字等者。十卷義釋第九云。前説十二字眞言王。當布滿其身也。初有四字布於上分。謂從頂至項也。一字(●)頂上虚空字也。二字(●●)在耳。一字(●)在項也。次有四字在中分。謂二肩上(右●左●)及心(●)咽(●)上也。次有四字在下。謂臍上●腰上●一字眼上●一字在足下●等(已上)大疏鈔云。問。内心曼荼羅布十二字。然外相曼荼羅亦布十二字。答。亦可布十二字也。故儀軌云。於大覺師子座上布十二字云云。問。其十二字布外相壇上時。先以何字置何處。答。以最初●字爲中心。自餘十一字故迴布之也(已上)私云。是釋布字義也。以頂上爲中胎。以中心爲中胎。二義即見釋文。今文言心中置最初字等。義釋言頂上置初字也。
又此布字觀通依報正報也謂將造漫荼羅時等者。釋住於本三昧等三句也然後即住瑜伽等者。私云。住瑜伽者。縁壇所須辦事三昧也然此中於眞言王中等者。記問八帳(智證)云。然此中○更問之者。凡此經中約於五輪分別無量差別之用。故此句上文云隨五部差別之用。須行人於方圓三角半月地水火風輪等中。遂根隨機有無量事。委細尋詳耳(已上)第八云。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衆生。譬如和五味布五彩。韻五音調五藥。雖性分不過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三左)大疏鈔第三云。問。然此中於眞言王中。分別種種差別之事云云。其差別事者何等事。答凡造壇者爲傳法救人故。此時若有障礙。不成其事。亦機相應。可成就。此等成·不成相。阿闍梨能得。
然後造曼荼羅傳法言也(已上)復次先知等者。大疏鈔第三云。問。其曼荼羅有二種。一内心曼荼。二外造曼荼也之中擧何爲内耶。答。吾問内外二曼荼也。問。爾云意何。答。疏云。見諦師乃至未見諦師等云云。故云爾。問。何等云爾故可云擧曼荼。答。見諦者是大日如來等。住内心瑜伽觀曼荼羅故。更不造世俗假名曼荼羅也。若未見諦者。未得瑜伽未修學行者。必依師傳及教文。可作世俗外相曼荼羅言也(已上)然以祕釋之者。大疏鈔三云。問。疏云。此十二字眞言王即是金剛三昧云云。意何。答。此亦理智異名也。何者。金剛者是智。三昧者是理也。既云眞言王。理智不具(已上)
然造漫荼羅法(乃至)後當飾文也者。此釋阿闍梨有二○灌頂傳教者十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問也應知師有二種等者。釋阿闍梨有二等二句也。大疏鈔三云。問。其二種闍梨者何。答。出世阿闍梨·世間阿闍梨也○經通達印眞言者。通二種阿闍梨也○問。常所出見諦·未見諦云意何。答。無漏智現前云見諦阿闍梨。未得聖道果云未見諦也(已上)本尊之相者。光云。本尊謂意密也。即合上眞言及印三密也於中一一等者。釋彼相亦如是句也。大疏鈔三云。問。次彼相亦如是(文)此何相耶。若阿闍梨相。若本尊相歟。答。是本尊相也。問。以何知爾云。答。疏云。須具解眞言及印本尊之相(已上)上中下者。光云。如次佛·蓮·金三部。又息災·増益·降伏三事也然彼復有二種等者。釋深祕·顯略分等三句也。義釋十一云。然彼復二種(分者分爲二也)一者解深祕等(三十五左)廣解大乘等者。密鈔九云。疏廣解大乘者。即師徳中通達三乘也。謂於大小乘中善其文義。能難能答堪可匠成三學(十五左)餘深法中者。私(賢寶)云。上大事因縁者一乘也。今餘深法者方等般若等歟(已上)光云。此解未快。上言大事因縁者。即祕密佛乘也。今言餘深法中者。是常途一乘也當知即是等者。釋正覺之長子句也由見諦故等者。釋遠離於世樂句也
第二師者等者。釋第二求現法等四句也。義釋十一云。第二師者。但得世間成就之益(即現法中利也癡句中有縁念也)爲彼而造壇等(三十六右)私云。依此釋者。可讀爛脱。曰
(一)第二師者但得(三)現法中利也(二)世間成就之益(四)癡句中以下如文
癡句中等者。密鈔九云。疏癡句中加有縁念等者。謂於縁曼荼之事。執有所觀及有所得。即爲癡也(十六右)私云。是所化弟子相也(已上)光云。非只是示所化弟子之相。亦兼阿闍梨之相也。蓋未得平等智故曰癡也然亦具解等者。釋諸佛二足尊等二句也蒙師灌頂等者。義釋十一云。蒙師之灌頂得阿闍梨位。亦名佛所印可也。由彼於曼荼羅中親對諸尊而受灌頂師位故。名印可也。灌頂已下是重説深行師也。當知此中蒙佛灌頂者等(三十六)私云。若依此釋。可讀爛脱曰
(一)蒙師灌頂(四)以下是重説深行師也(三)灌頂(二)得阿闍梨位○(五)當知此中以下如文
佛所印可等者。密鈔九云。疏亦名佛所印可等者。如上師徳中。蒙深行阿闍梨爲作心漫荼羅得毘盧遮那。以慈悲之水作心灌頂。即是十方諸佛現前灌頂受佛職位。又蒙阿闍梨誨喩言。佛子。汝已於祕密藏中隨順修學。堪能教授於他。汝當以眞淨心傳持流布。使如來祕藏久久不滅。如是慰喩已。即應爲人作漫荼羅阿闍梨。故名佛所印可等(十六右)此偈等者。未會而未成頌。故云未斷句也後當飾文者。可再治時宜結頌也
佛答師以次答(乃至)未滿足也者。此釋説四種弟子○佛説親弟子六句也。文次第云。明四種弟子文(十五左)私云。是答第三問也
佛答師以者。以已義也次分別弟子等者。
釋説四種弟子等四句也一者時念誦等者。私云。第一時念誦者。師若得弟子。必指時限授成就法。弟子決定如教行之。於某時限而得成就。故云時念誦也。然此中有見諦·未見諦差別。即見于文。第二非時者。雖如前指時限教授。法驗不成。更復加行。而非如師所示之時。故云非時也。第三時非時倶者。師已教授眞言故云時。而弟子未如法修行。悉地不成。故云非時也。第四時非時倶非者。弟子發心已至師所歸依。而以未具機縁。不授法要。當知非時亦非非時。故云倶非也。委旨在于御鈔第三
所謂時者等者。大疏鈔三云。問。何故求師請道之時念誦弟子。答。時者是師資相順機教契合義。如説一時者是三昧耶時。即是機教相應時也○師若見諦成就者。自照其弟子心性内外相。可與祕法作成就方便言也○未見諦師者。但依教祈取本尊。
得境界相後方可許與其道言也(已上)當得成就等者。光云。初言當得成就者。即如四種念誦中先事法念。此有三相等現。故云當得等也。次言更作成就方便者。亦如具支念誦及作成就法也亦具有方軌也(更問)者。記問云。攝受弟子時。師有方軌。須尋弟子支分及他部中等。次問準知(已上)密鈔九云。疏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者。第二曼荼羅品攝受弟子處廣明(十六左)大疏抄三云。成就法時。
内外護摩及相應資具皆有軌等言也(已上)非時者亦如前等者。大疏鈔三云。問。第二非時念誦弟子者。其義何。答。疏云。非時亦如前法令念誦。限時作成就法等云云。問。爾者如上法者有何差別。答。限時作成就方便之時。若此限時内法驗不成。須加加行。故名非時也(已上)時非時倶者等者。大疏鈔三云。問。第三時非時倶其義何。答。疏云。雖如上受師言教。然未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時等云云。問。其意何。答。意有弟子求得師。方雖被授與道。而未依行。未至成就之時。故名時非時念誦弟子言也(已上)又云。問。疏次文云。此不在時亦不在非時。如在學地之意何。答。意弟子若雖學道。而未成就亦未加加行。故此如在地前。
未得斷障證理故言也(已上)倶非者但發心等者。大疏鈔三云。問。第四倶非弟子何。答。疏云。但發心歸依。然未有次第。師亦雖攝取。未具機縁。故不能與法要等云云。問。此文意何。答。阿闍梨弟子有其種。是師持弟子。傾困而機未相應。時猶不至。故不能與法。是名倶非弟子言也(已上)復次具足諸相等者。釋具有一切相等二句也。大疏鈔三云。問。此文意何。答。外相者如上。内相者。雖無外相。内心與道相應言也。問。此四人皆在修學之地。未滿足云云意如何。答。此四人皆是弟子受法未至見諦阿闍梨位言也(已上)義釋十一云。復次具足諸相者○二内相者。謂具菩提心。堪爲法器等具有慚愧。聞師所教一一能如法修行等(三十七左)廣攝不動記(安然)第三云。復有二種弟子。一者不具諸相四種弟子。受明灌頂當爲此作之。二者具一切相一種弟子。阿闍梨灌頂當爲此作之(已上)私云。前四種皆是有相曼荼羅所度弟子也。
今具諸相弟子即是無相大機也佛勅者○(更問也)者。光云。具足諸相弟子。則設外現壇作傳法灌頂。亦設内祕壇作以心灌頂。故言更問而令後學尋其旨也
既有弟子(乃至)淨菩提心也者。此釋最初知地相○離一切諸過八句也
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未滿足也(三)既有弟子(二)最初知地相○心地也(四)知地相應造以下如文
既有弟子等者。釋最初知地相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四問也所謂心地也等者。大疏鈔三云。問。其地者是心地。云何等心。答。此者慈悲·忍辱·智慧·精進心也。問。爾者何疏是菩提心云云。答。是菩提心即慈悲·忍辱·智慧·精進義也(已上)
一爛脱
(一)先淨此心即是(三)先作淨先已説○作之也(二)先淨其地也(四)如前所説淨菩提心方便以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依義釋文也。十四卷義釋十一云。先淨此心。即是先淨其地也。作淨已先説。謂八葉等也。如前作之也。如前所説淨菩提心方便等(三十七左)先淨此心等者。釋我已説作淨等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五問也如前所説等者。私云。
此指上成就悉地品花臺阿字門等文意也乃至當頂而置等者。密鈔九云。疏乃至當頂而置字等者。即悉地品謂頂上置暗字。眼置羅字也(十六左)大疏鈔三云。内心地以三字加持。一●字是淨菩提心。即置心中也。二●字置頂上。即成佛義也。言住淨菩提心得成佛言也。三以●字加眼。是無垢清淨義也。是五眼清淨故。遍照法界無縁之衆生故言也(已上)
此方便前已具説者。私云。此亦指上成就悉地品意也言若離過心地等者。密鈔九云。疏若過心地等者。即離煩惱見愛等過也。若弟子心地有煩惱等障垢之過。則不堪建立漫荼羅也。須得淨除。
故上經云彼揀擇地除去礫石碎瓦破器髑髏毛髮等乃至蟲蟻毒螫之類。疏釋之云等(十六左)當得清淨時等者。釋當得成眞淨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六問也。此可有爛脱歟。曰
(一)故言無畏也(三)當得清淨時一切過者也
(二)當得一切淨者(四)由離諸過已下如文
若已至如是(乃至)智人之所説也者。
此釋堅住如是知○以離菩提心八句也若已至如是等者。釋堅住如是知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七第八二問也
一爛脱
(一)如是知也(三)如是知即見佛處也(二)當堅住其中○無上菩提也(四)但見如是已下如文
義釋十一云。若已至如是處。當堅住其中。謂已得離一切過○究竟無餘。即是成一切智智也。堅固住於淨地。即得見三菩提。知謂如是知也。如是知即見佛也。異此非能淨地等(三十八左)私云。據此文者。又別有爛脱歟(已上)光云。今依義釋點亂脱者
(一)若已至如是(三)堅固住於淨地○即見佛處也(二)當堅住其中○成一切智智也(四)異此非能淨地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即得見三菩提(三)知謂如是○即見佛處也(二)當堅住其中○成一切智智也(四)異此非能淨地以下如文
異此非能淨地等者。釋若異於此者等六句也。私云。是答第九問也
一爛脱
(一)祕密主離菩提心故(三)二種師皆須住菩提心也(二)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五)如前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四)治法雖治地○離此不成也(六)穿去惡土以下如文
義釋第十一云。經云。若持誦者住在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行者住分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故。二種師皆須住菩提心也。法師雖治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如前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穿去惡去等(三十八左)私云。或義據此文讀爛脱云
(一)若持誦者住在(三)分別若作淨地者○菩提心也(二)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五)如前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四)治法雖治地○離此不成也(六)穿去惡去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祕密主離菩提心(四)故二種師○菩提心也(二)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六)如前造壇○一肘以來(三)治法雖治地亦未成(五)仍須少時○不成也(七)穿去惡土○而得究竟清淨(九)是故當知○不動眞言之心(八)爲淨菩提心○住菩提心也(十)當護弟子以下如文(第九科下半。第八第十二科。在次卷中)光云。此亂蓋與經以離菩提心至護以不動尊十四句存亂脱義同乎。即今出之。曰
(一)以離菩提心(三)故應捨分別○分別諸苦因(二)應當爲弟子而淨菩提心(四)護以不動尊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
而今出之以授後學(一)是故經云(三)若持誦者(五)住在(二)分別若作○離菩提心(十)故二種師○菩提心也(四)分別之中(六)則非淨地也○一肘以來(八)治法雖治地○不成也(七)穿去惡土○是故(九)當知若能○修其地也(十二)若人師如文○淨除一切地(十四)縁地事○菩提心竟(十一)當以大胎藏○苦因也(十五)恐其退沒○眞言之心(十三)爲淨菩提心○住菩提心也(十六)當護弟子○即是一切(十八)先住菩提心○護之也(十七)智智之因也○方便更問(十九)若弟子能成此事者以下如文(此中第十四·十一·十五·十三·十六·十八·十七·十九八科在次卷内)
二種師等者。私云。上所明深祕·顯略二種阿闍梨也治法雖治地。十四本作法師雖治地十本作師雖治地少時住菩提心等者。私云。或抄(最珍)云。問。二種師共長時可住菩提心。就中聖人師不可刹那離菩提心何。答。假説也。淨地可依菩提心。離此不成。故少時住菩提心云也。實二師其非不住菩提心也(已上)若人師等者。密鈔九云。疏若人師如文取解等者。言若人師者。即上第二師也。偈云。第二求現法。深著癡攀縁。世間漫荼羅。一切爲斯作(十七左)
所以然者(乃至)淨除一切地者。此釋故應捨分別淨除一切地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十問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十九(畢)
此卷草案未及治定。故今添削而令印之。博達宗匠庶更正之。寶永第四初秋念六。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五卷之餘(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
縁地事總答了(乃至)亦復如是也者。此釋我廣説法教○無垢喩虚空十六也。私云。是答第十二問也但問果上中下者。即三部悉地云上(佛)中(蓮)下(金)也。答意曰。果皆住菩提心而作之也世間無上之佛者。密鈔九曰。疏而求世間無上之佛者。謂眞言者若不能住於心地。則著於相縛隨業而轉不得自在。乃至世間悉地尚不可得。何況五通等耶。五通等尚無得理。況乎如來無上第一之悉地耶。若異此而得者。無有是處也(十七左)
一爛脱
(一)是等分別之苦因也(三)恐其退沒故○眞言之心(二)爲淨菩提心○住菩提心也(四)當護弟子○即是一切(六)先住菩提心○二尊護之也(五)智智之因也○此亦有方便更問(七)若弟子能成此事者以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依十四本義釋故經次云以不動尊等者。密抄九曰。疏不動眞言之心者。即悍漫字是也。如普通眞言藏品(十七左)用此三法者。私云。因行證三法也此亦有方便更問者。密鈔曰。疏此亦有方便者。作降三世如前所説。觀半月風輪黒色等方便也(十七左)雜鈔不用云。若不用不動護者。用三世明王亦得云云。此亦有方便更問。用金剛慧定(已上)些些疑問曰。若不用不動者。用三世明王亦得云云。此亦有方便更問(已上文)此方便如何(已上)私云。今此更問兩本義釋無之。仍智證記問八帳無其釋也
次又加持地者(乃至)無縁之種子也者。此釋初加持是地○唯此非餘教四句也。私云。是答第十一問也
一爛脱
(一)亦復如是也次(三)又加持地者○堅固菩提心(五)是故得成○唯此一門也(二)初加持地○佛謂阿字也(四)第二心自在○不應異此教也(六)初依佛教發心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而今出之
(一)亦復如是也次又加持地者(三)謂阿字門○是堅固菩提心(五)是故得成自在之業○唯此一門也(二)初加持地○佛謂阿字也(四)第二心自在○一切自在也(六)更不應異此教也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而詳其義。未得文次。故不出之
或加暗於頂等者。私曰。問。上擇地之時。已觀●●三字。今重説如何。答。此三字可通一切淨除之事也第二心自在者。
十四義釋作弟子心自在(十一之四十左)不應異此教也者。密鈔九云。疏不應異此教也者。一切如來皆由阿字故而成等正覺。謂以此護心。或加於頂等。乃至得成如來自在之業。
是故不應異此教而別求心也(十七左)即是阿字也。義釋作即暗字也(十一之四十一右)
前既問答加持地了(乃至)最上之位也者。此釋四種蘇多羅○置於道場地八句也。私云。
是答第十三·第十四兩問也綖者梵音等者。義釋十一云。綖者梵音名●蘇(去)怛●●。是連持之義也。連持衆徳令其不散。故名綖也(四十一右)私云。釋四種蘇多羅等六句也一爛脱
(一)白黄赤黒(三)念此念誦應念持也(二)更加一種謂虚空色也(四)虚空能含一切色像以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據十四卷義釋。或云。此爛脱難甘心。義釋十一曰。線説有四種。白黄赤黒等。更加一種。謂虚空色也。念此念謂應念持也。虚空能含一切色像等(四十一右)若但依空色等者。文次第云。明虚空色文(十五左)白是信義等者。文次第云。以五色對五根文(十五左)私云。或抄(最珍)云。問。五色次第。經及釋并金剛頂等。白·赤·黄·青·黒。今云白·黄·赤·黒·青如何。答。山王院大師(三部曼荼羅裏書)意曰。白·黄·赤·黒·青。此爲定義。是約世間受染之淺深也。又多處處相違釋之。是爲防慢法。用散漫之説云云。但是等皆黄·赤二色前後。而今黒爲第四。是説四種蘇多羅故。若約五色次第者。青爲第四。黒爲第五也(已上)光云。今釋與具縁品解少異。今線義者。白水大(北方息災)黄地大(東方増益)赤火大(南方降伏或西方愛敬)黒風大(西方攝召。或南方忿怒)青空大(中方總徳)即是五大所成之線以緋空中而成五輪世界。
此眞曼荼羅壇也(深義更詳)自餘釋義已備于本疏文。留意思擇種種供養(更問方法)者。記問云。合線法更問方法者。新造壇排供物供養賢聖。然得得一童女。新著淨衣。香水洗浴。内外倶淨。加持護身。及以帛掩口令息不觸。於其線中連持衆行(已上)然後令童女等者。文次第云。以童女合綖文(十五左)
合線之法等者。文次第云。明合線之法文(十六右)來去襵牒使成九絲者。長宴四十帖第六曰。師云。五色線一色不絶。來去襵牒爲九筋。一方聚左右糸首。九筋者二筋。一色合十八也。九筋者九識也。九識即五智也。即白一色中即五佛五智具足。乃至黒亦爾也(已上)些些疑問云。線與縷其別如何。襵牒如何(已上)私云。來去襵牒者。糸端來去一方聚之屈折其中也連持衆行也(更問)者。文次第云。釋等持文(十六右)記問曰。於其線中連持衆行。更問者。五色蘇咀●義如具縁品中釋(已上)密鈔第九曰。疏由三昧至更問者。謂深釋中。女是三昧。若三昧均調則得難障。言更問者。不但得成根力。亦成五智。故第四疏云。童女合線之時。當用五如來眞言各加持一色。然後以成辦諸事眞言總加持之。謂大日加持白色。乃至鼓音佛加持黒色。即表五智也(十八右)
一爛脱
(一)虚空中等持者(三)此有二種○明白了也
(二)如空中等持○漫荼羅地(四)如對目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貽來葉
(一)此有二種(三)若是深行○明白了也(二)如空中等持○漫荼羅地(四)如對目前以下如文
第二以線等者。釋第二持線經等二句。即第十四答也如上所説者。即指具縁品所説也畫一一者。十四本作畫之
一切諸佛智者○(是曼荼羅八葉者也)者。此釋一切如來座○念居其地分十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十一問也。但其供養及護摩等諸問後後答之。例如第一云。或後問先答。
文無定準(末之十九)蓋是緋地之因座位有便故説之歟一爛脱
(一)此爲最上之位也(四)一切諸佛智者○具智慧也(三)一切諸佛子諸智者○吉祥世稱(九)謂世所歎○吉祥也者(二)此次答座位表像也
(六)如世人以蓮花以下如文
私云。十四義釋十一云。此爲最上之位也。
一切諸之佛子諸智者(一切諸佛智者謂佛子嘆菩薩具智慧也)蓮華意勝吉祥世稱者。謂世所歎以爲吉祥也。
此次答座位表像也(四十二左)準此義釋可讀爛脱歟(已上)光云。若依義釋而讀亂脱
(一)最上之位也(三)一切諸佛智者○具智慧也(二)一切諸佛子諸智者(四)蓮華悦意勝吉祥世稱(六)謂世所嘆以爲吉祥也(五)者(七)此次答座位表像也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
(一)而表出之(七)當知此爲最上之位也(四)一切諸佛智者○具智慧也(二)一切諸佛子○吉祥世稱(五)謂世所歎以爲吉祥也(三)者此次答座位表像也(六)如世人○坐此華臺也(八)然世間蓮以下如文
若是佛謂當作八葉等者。文次第云。明蓮華座文(十六右)大疏抄三云。問。何故以白蓮花爲座。答。白色是根本故。中臺大日根本。故爾言也(已上)私曰。或抄(最珍)云。問。佛位白蓮者。曼荼羅畫赤色何。智證大師將來綵色之本赤蓮花也。何違此文乎。答。本淨色故可白色也。而赤色表八葉肉團開敷之相歟。難云。肉團開敷者可白蓮花也。今釋赤色者。是世間花。八葉中胎不可赤色如何。答。八葉肉團在胎藏中可赤色。表之歟(已上)若是菩薩等者。大疏鈔三云。問。佛必用白蓮花者。若菩薩用白色蓮花耶。答。爾用。故疏云。其花或白或黄。或作寶蓮花皆得。但赤色者是世間中爲下云云(已上)私云。或抄(最珍)云。問。何此中不載青蓮紫蓮等乎。答。不擧盡歟若縁覺聲聞等者。大疏抄三云。問。常以優婆●花爲青蓮花。今倶勿頭花是赤色花。何相違。答。赤色亦有青色。其花初生時。其色猶青。若守色自體。名有其別耳(已上)淺識傳等。十四義釋注書而作淺識傳謂世所傳以爲一邊之智(十一之四十三)更別有青蓮花等者。密鈔九曰。疏荷青蓮葉也者。青蓮之葉名之爲荷。爾雅釋蓮華。所謂其莖茄。其葉蕸。蕸即荷也。又不令坐於華臺者。未有菩提之種故也。又一言青蓮而有二別。一者梵語骨沒多。訛云●勿頭。譯爲青蓮。又梵語嗢咄鉢(二合)囉。或云優曇鉢羅。亦是青蓮。此別有種。此瑞應之蓮。非同前者也(十八右)諸説不同。第七云。大目健連○法花玄賛云。菩薩坐蓮花上。聞説無上智慧境界。能證如來甚深密藏。聲聞廻心已去得入大衆中坐。亦如菩薩坐於蓮花。聞説慧境亦證密藏云云。今案。目連等聲聞。法花會已回心蒙佛記。故圖坐蓮花。現圖在多摩羅香。聲聞皆沙門形也○坐蓮花。或圖以下六尊並普坐蓮葉(已上)私云。蓋是非常蓮花種類。而別又有此花歟芰荷義釋無芰字也
一爛脱
(一)更別有青蓮花(三)坐芰荷青蓮葉○所生葉也(二)種非此類也(四)若淨居諸天○赤蓮花中(六)念謂憶特不忘也(五)其色純赤○念謂思念也(七)復之三藏説以下如文
私云。此爛脱據義釋。彼文如此相次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而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以爲一邊之害也(三)此是青蓮華也○別有青蓮華(二)坐芰荷青蓮葉○所生葉也(四)種非此類也○赤蓮華中(六)念謂憶持不忘也(五)其色純赤○念謂思念也(七)復花三藏説以下如文
若淨居諸天等者。大疏抄三云。問。何故上界天坐花上。下天坐葉上。答。皆隨識深淺轉輕重耳。亦花雖色別。葉皆青色。皆在一水中。若以此釋者。上從諸佛下至毘遮遮。皆有佛性。一味水中也。皆依葉有花。依煩惱有菩提。若約階級之無階級。從外金剛部至中臺。凡四重界道如次也。若約無階級之階級。從中臺至外金剛部。皆是大日如來大悲門用耳(已上)以下諸天分地爲座等者。密抄九云。疏但分地爲座者。此等天神不須次第分擘尊位。但隨方位空地之處分作地位以爲其座耳(十八左)復次三藏説等者。文次第云。約蓮花有多種文(十六右)大疏抄三云。疏云。三藏云。西方蓮花有多種。一者鉢頭摩。二優鉢●。三倶勿頭。四泥盧鉢●。五芬荼利迦(已上)菩提心義第五曰。問。大小乘經。鉢頭摩(青蓮華)優鉢羅(黄蓮華)●物頭(赤蓮華)芬陀利(白蓮華)天台法華玄義引古人云。天竺蓮花有三時名。迦摩羅是未開之時。屈摩羅是將落之時。芬陀利是處中之時。大日義釋。優鉢羅等四種華中。各有赤白等類。具如彼説云云。而今大日心蓮名芬陀利。三部五部中蓮花部名鉢納摩。若如意輪讃云迦摩羅。與彼諸經如何釋通。答。漫荼羅中青蓮花形猶如柳葉。準而言之。四種蓮花其形各別。古譯且約一邊。以爲青黄赤白。而實四中各有餘色。如義釋説云云。此四種中各有三時。古人且約芬陀利華。故以處中之時名芬陀利。三部中蓮花部是鉢納摩。部中自有發心成佛涅槃時。其如意輪示菩薩迹。故且約此云迦摩羅。若百字輪約其本部云鉢納摩。問。諸經四種蓮華是形異類。非必四色者。義釋云。若縁覺·聲聞當坐於華葉之上。或坐倶勿頭華葉。此是青蓮花也。此但是青色之蓮。然更別青蓮華種。非此類也(文)此文如何會之。答。諸經皆以鉢頭摩爲青蓮華。而今文云倶勿頭。倶勿頭者諸經皆云赤蓮華。準最勝王。佛齒喩云猶如珂雪倶勿頭。因之古今疑其色。或疏釋云。佛齒光麗非純白色。少状紅白。今私釋云。四種蓮華各有三義。一以青黄赤白四色如次爲四種蓮花。如四種蓮花地獄及七山海水中所生四種蓮花。是常途所明也。二以白赤青黄四色如次爲四種蓮華。如寂災護摩白色相應燒鉢頭摩。及此前文并後經中以青色蓮爲倶勿頭。此二已爾。餘二準知。
三以四種形體種子爲四種蓮華(末之十左)法花遊意(嘉祥)云。芬陀利者白蓮花也○凡有三時。未敷之時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
處中盛時稱芬陀利花也(上之三十五右)此文迦摩羅·屈摩羅立名。未開與將落相配。異于玄義(菩提心義所引)如何
次答供養義(乃至)加之乃可成也者。此釋供養有四種○各如其次第三十八句也。大疏抄三曰。經供養有四種至各如其次第總九行半。是答供養儀則也。問其供養有幾種。答。經云。謂作禮合掌·并及慈悲等·世間與花香○經次文云何花香等。此花當誰獻云。即經答云。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已上)私云。是中答第十五已下諸問也。此中文相交參。而義分相渉。故曰或不依問次等也。
謂供養有四種等四句答第十五問(幾種修供養)從手發生花等十句答第十六(云何花香等)第十七(此花當獻誰)兩問也。眞言以加持已下六行答第十八問(云何而奉獻)及第十九(諸食二字)兩問也。尋云。經文無諸食文。何以如是科簡。答。釋云。
又以此花等周遍法界○及飮食物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等(十三右)仍此中云含飮食義也
一爛脱
(一)但以物獻也(三)二者合掌○皆運心也(二)然經中不言○必當有之也(五)花手此是○從手生也(四)發生奉一切佛○發生謂(六)作印作印已以下如文
私云。已上供養有四種○而觀菩提心八句之釋段也
(一)以此爲供養也(三)各各一切(二)此運心也(四)諸佛及彼所生○法界爲樹王(七)想樹遍法界生花供養佛也(五)供養以眞言而供養之也(八)行者供養○眞言等也(十)心若不住定○自在轉也(九)及印加持然後運心(六)此華香美無諸過惡(十一)願生勝妙以下如文
私云。已上各各諸如來○常遍諸佛前十二句之釋段也
(一)及印加持也次(三)畢於此者○然此諸尊(二)又卑此諸天神今次説諸天(四)如本瑜伽以下如文
私云。已上其餘世天等○本眞言性類四句之釋段也
(一)不可窮盡是也(三)若不作普遍吉祥印者○或置其前也(二)其捧花等時○在臍下已(四)次而下結印以下如文
私曰。已上彼所奉花等○各如其次第十句之釋段也
當知供養等者。釋供養有四種等四句也。文次第云。四種供養文(十六右)謂想香花等者。光云。故和上言。以下答第十六七兩問也
三事皆運心也者。大疏抄三云。疏云。一是香花等。二者合掌。三慈悲。四運心云云。問。經答文中無運心供養文。而何疏以運心置第四耶。答。即疏云。并慈悲三事皆運心云云。意慈悲皆從運心生言也。問。既慈悲中有運心義者。何故出第四供養名也。答。運心與三昧。相應。慈悲必非三昧。隨縁通散定。故今所定邊置第四供養名耳(已上)又云。問。其運心者何等。答。以與定相應遍法界心想念。如樹王從此支分流出無量無邊妙花。奉供諸佛菩薩言也(已上)私云。此抄所覽本無三事二字歟。仍但就慈悲中釋出運心之義也。問。今言三事者何。答。或義云。香花·合掌·慈悲。此三事通加用運心也。又義云。第二合掌已下三事也。意四種供養中。第一事供。第二已下三事皆是運心中差別也然經中等者。抄意。經中不云運心云云。疑云。經中云而觀菩提心。正是運心之相也。何不説第四供養云乎。又釋。經中不言香花等云云。是不説第一供養之意也。經云世間與花香。第一供養支分分明也
何云爾乎。但而觀菩提心句。總相之説而非正説也。智證些些疑問云。住心釋云。供養有二種。所謂内及外。如下文云云。而不見内供養。其由云何(已上)明知不説第四運心之相也。又不言香花等者。謂於香花等三事。可用運心之義。而經中不言此旨也。一義云。不説第一供養也。上爛脱意即此義也。若依此意。如彼世間與花香句。是運心中相也
一世間與花香句
些些疑問云。經云。供養有四種。乃至世間與花香(已上文)末句與字難消。是垂解説。又住心釋云。供養有二種。所謂内及外。如下文云云。而不見内供養。其由云何(已上)雜抄不用云○世間與花香與字未會其意如何。私云。此在下(已上)雜抄一云。世間與花香與字未得意。私云。此在下(已上)同草本曰。世間與花香與之一字未會其意。若此與字用之字否。私云。在下(已上)私云在下者。與字可在花香字下也
光云。必當有之也以下又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以貽後裔
(一)必當有之也(三)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五)此花從手生也(四)發生(十)奉一切佛○菩提心者(二)花手發生(六)謂作印○供養也(八)此一切支分生印者○爲供養也(十)各各一切(九)此運心也(十一)諸佛及彼○當以眞言(十三)如供養花○自在轉也(十二)及印加持○無諸過惡(十四)願生勝妙以下如文
花手此是等者。義釋十一云。華手發生(此是却牒合掌印也。此華從手發生也)奉切佛等(四十四右)私云。却字宜歟。今疏作都字。恐寫誤也(已上)光云。此解不然。義釋作却。即再治誤。今言花手者。此釋從手發生華句。即是十二合掌通名。故云都牒合掌印也。此印更有大事從手發生花者。蓮華合掌印也結支分生印者。密抄九曰。疏此一切支分至撿之者。祕密八印品謂。以定慧手作未開敷華合掌。建立二虚空輪。而稍屈之。是如來一切支分生印也(十八左)大疏抄三云。支分生印者。八印中普賢印。普賢是與菩提心相應故也(已上)私云。前已有眞言者。指上文也(光云。此指第十三云次更有一印等。八左)問。結此印意如何。答。上合掌即是未敷蓮花印。而從手發生花也。是即菩提心普賢法身之體。故用一切支分生印也各各一切等者。釋各各諸如來等句也。此運心也四字上爛脱。安次上爲供養也之下也。或義云。此四字安下法界爲樹王之下也。兩義隨宜(已上)光云。此或義亂脱者。曰
(一)各各一切(四)此運心也(二)諸佛及彼○法界爲樹王(五)想樹遍法界生花供養佛也(三)供養(六)以眞言加持以下如文
行者供養香花等者。義釋十一曰。行者供養香花時。當以眞言及印加持。如供養華。即用華眞言等也。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云三昧自在轉也。然後運心等(四十四左)私云。此文違先爛脱(光云。此指鈔主所出亂也)可悉之(已上)光云。若依義釋點亂脱者。曰
(一)當以眞言(三)如供養花○自在轉也(二)及印加持(四)然後運心以下如文
故和上言。行者供養以下答第十八·九·二十三問(此就細科)也
光云。各各一切至此經文古存亂脱。而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彼所生子等(三)以是無過華芬妙復光顯(二)法界爲樹王○三昧自在轉(四)勝妙廣大雲以下如文
願生勝妙等者。釋勝妙廣大雲等二句也謂從法界等者。釋從彼雨衆華句也常遍諸諸佛前等者。義釋十一云。常生種種光明遍諸佛前(四十五右)光云。若依此文讀亂脱者。曰
(一)常(三)遍諸佛前(二)生種種光明(四)又以此華等以下如文
如天意樹者。私云。此如圓生樹等。即隨意生諸物也次卑於此者等者。私云。釋其餘世天等等句也。上擧諸佛攝菩薩二乘。
今標八部世天云卑於此者也如本瑜伽者。謂彼天等各本儀軌瑜伽法也如忿怒用赤等者。義釋十一云。如忿怒用赤等。如華者塗香等亦如理相應想念也。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眞言及印。或有闕無者。別有一者普遍吉祥之印。當以空水二指頭相合捻。餘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等(四十五右)私云。據此義釋。則當段有爛脱。云
(一)如忿怒用赤等(三)或經中有眞言○吉祥之印(二)如花者塗香等○相念也(四)當以空水以下如文
別有一普通吉祥之印者者。文次第云。明普通吉祥文(十六右)大疏鈔三云。若通者。普通吉祥印也○若據別者。各隨其尊作其尊本印。加持其花作花眞言印也(具如蘇悉地也。已上)私曰。小三古印也。或鈔云。釋迦印。智吉祥印此印也如花者等者。釋如是塗香等四句也即是前所説等者。義釋十一云。即是前品中香花燈等(四十五左)私云。即指具縁品終文也如般若經所説等者。文次第云。以一花供養諸尊(十六右)
光云。此段經文古存亂脱。即今出之
(一)是謂吉祥印(三)彼所奉華等○應知在齊位(二)或金剛拳印若復蓮花鬘(四)而在空中獻以下如文
更有金剛拳印等者。釋或金剛拳印等二句也。密抄九云。疏更有金剛拳等者。金剛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或蓮華印至右手作也者。謂大指·名指相持。餘三指散舒是也(十八左)私云。抄意蓮花印者。即小三股印也。此義不審。今謂。蓮花印者蓮花拳歟。第十三所明四種拳中第一拳是也。可尋之。問。觀音印者何。答。或鈔(最珍)云。蓮花印之外觀音印者。八葉中祕印歟(已上)又云。普通印者。可上普通吉祥印(已上)最抄。八葉中印者世尊陀羅尼印也然供養時等者。釋彼所奉華等等八句也淨佛菩薩。十四本無淨字也
已次而下四字。十四本無之然有二種師者。私云。即瑜伽及法則二種阿闍梨也
次答護摩義(乃至)故云不得果也者。此釋護摩有二種○捨離眞言智十四句也。私曰。是答第二十問也
一爛脱
(一)即是得解脱也(五)若能燒業○内護摩也(二)從於何處○而得解脱也(四)既離世間○菩提心也(六)如世間之火○無有遺餘(三)而亦即從○菩提牙也(七)此中能燒以下如文(光云。高野信日傳亂脱全同之)
私云。已上護摩有二種○説爲内護摩六句之釋段也
(一)令此三位正相當也(四)此三亦是淨三業義(二)本三位謂○本尊眞言印也(五)淨三業成三事○降伏也(三)三業道者○一致也(六)又三事觀字以下如文
私云。已上外用有三位○成就三業道三句之釋段也
(一)此内外護摩皆名殊勝(三)若不與此○外護摩耳(二)若異此作○所説方軌(四)當知此人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未必用之)
私云。已上世間勝護摩○不解護摩業三句之釋段也
護摩有二種等者。釋護摩有二種等二句也。文次第云。明内外護摩文(十六右)私曰。二種護摩者。世·出世●●也。第二十卷廣釋之也(已上)光云。建立護摩軌亦具明内外二種相也護摩是燒義也等者。釋業生得解脱等四句也。密鈔九云。疏護摩是燒等者。護摩譯云燒亦名火。燒除諸業者。以一切衆生皆從業而生。復由此生展轉造業感招異熟苦輪迴無已。又此業依無明起。由無明故不覺造業(十八左)所謂自淨菩提心者。義釋作所謂白淨菩提心也(光云。現行疏作白淨)
光云。此段鈔主出外。又有師傳亂脱
(一)即是得解脱也(三)若能燒業○内護摩也(二)從於何處○菩提心也(四)如世間之火以下如文
如前所説等者。私曰。
此指上文云或加暗於頂及加囉於眼等(九右)歟又持刀及索者。入不動尊三摩地作此●●歟(已上)光云。今言如前所説。此指第十二卷釋悉地出現品●字火輪曼荼羅文。彼即約不動尊明寂災義。是内護摩之本原也。往撿次釋外護摩者等者。釋外用有三位等二句也或火中可有○更問者。十四本云。或可是漫荼羅位也。更問(光云。現本大異所引)十本云。或火中可有是曼荼羅位(更問)鑪置火處也。此則眞言也。火中有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也。白身即是印也(已上)密抄九云。疏注更問眞言也者。此中謂。本尊爲供養故置之。鑪是置火之處。印身印。今令更問眞言者。不是問所用之眞言。令問經中所言眞言爲目何耶。若依三業即屬陀羅尼。若目三位即是眞言之者爲經一言眞言。義通二處。今要行者故令更問(十九左)私云。此抄牒文異于今疏。故其釋意亦相違矣。智證記問八帳無釋。或云。本尊行者本來清淨心。故云意密。爐即是本尊口也。又行者口。故云語也。行人本三昧耶體。故云印也。或云。更問者。以自心爲本尊爲所供養義也令此三位正相當等者。密鈔九云。疏令此三位正相當等者。三位者。一本尊即漫荼羅也。二火鑪謂三角等印也。三眞言即行者也。謂鑪本尊之西。行者又在鑪西皆面向壇中本尊。故云三位相當也。言此三亦三者。又此三位亦配三業故云亦三(十九左)本三位謂等者。私云。兩本義釋無本字也。謂身·鑪·本尊三云本。各有已下可爲末歟。各有三位者。上身·鑪·本尊三法各各具三密也淨三業成三事也等者。釋成就三業道句也又三事觀字等者。文次第云。三事各觀字并字色文(十六右)若作息災觀囉字等者。十四義釋云。若作息災。觀囉字當上加點。而作白色。増益也想囉字。黄。降伏想●字。或黒或赤(四十七)
光云。此段鈔所出外。又有師傳亂脱
(一)正相當也(三)此三亦是淨三業義(二)本三位謂身爐本尊(五)三位各有○眞言印也(四)淨三業○是身業(六)由此因縁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謂息災増益降伏也(三)三業道者○一致也(二)又三事觀字○降伏爲下也(四)如是作者以下如文
如是作者等者。釋世間勝護摩等三句也」
光云。此段鈔主出外。又有亂脱(故和上未必用之)
(一)皆名殊勝(三)若不與此○無益也(二)猶作外護摩故○所説方軌(四)當知此人以下如文」
由離於眞言等者。釋彼癡不得果等二句也。密鈔九云。疏由離於眞言至不得果者。
眞言行者不依上來内外二種護摩法軌而妄作之。但隨自己無明之心不從明師。非但不得世·出世間内外二種悉地。亦●費檀越資財。招越法罪當墮三塗。冀諸知識體而行之。愼勿妄執利刀返傷其手耳(十九左)」
光云。此段經文古存亂脱。即今出之以貽來葉
(一)不解護摩業(三)彼癡不得果(二)捨離眞言智(四)如來部眞言以下如文
次答色及形類(乃至)金剛部也者。此釋如來部眞言○純素隨事遷六句也。私曰。是答第二十二問也
一爛脱
(一)不得果也(三)次答色及形類○赤黄色(即雜色也)(二)佛説諸眞言及諸佛所説者(四)上言佛是擧以下如文
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等者。私云。大日佛部。觀音蓮華部。釋迦金剛部。是蘇悉地經説也
佛説諸眞言等者。釋如來部眞言等三句也上言佛是擧等者。義釋十一云。佛説諸眞言及諸佛所説者。上言佛是擧佛部。下言諸佛。是佛所説眞言。謂毘盧遮那所説也。如來部中諸眞言部。謂從佛所生乃至諸神佛所許可皆是佛部也。下云諸佛者。直是諸佛所説。不通菩薩以下也。此二種皆具一種色。謂白黄也。此但云應當知以白黄和合也。謂不太黄不太白也。次第應當知金剛手雜類。觀自在諸眞言白。事分者。謂隨事分別而用之(四十八右)私云。上言佛者。指如來部眞言句也。通佛部中一切菩薩部也。下云諸佛者。指及諸正覺説句也。即能説毘盧遮那佛也。又依義釋者。可讀爛脱歟。可悉之(已上)光云。今依義釋而點亂脱」
(一)上言佛是擧佛(三)如來部中○謂白黄也
(二)諸(義釋無之)部下言○所説也(五)次第應當知○隨事分者(四)此但云○太白也(十)雜色謂具五色也(六)謂隨事分別○是息災用(八)白(義釋無之)隨事業○變轉也(七)其色當白(九)蓮華部○其色雜也(十一)亦隨一部中以下如文
一爛脱
(一)不通菩薩以下也(三)此二種皆具○白黄也(二)諸部下言○隨事分者(四)此但云應當知以下如文
私云。今此爛脱未得其意。言此二種皆具二種色者。經文意曰。佛部二色(白黄)金部雜色。蓮華純素。然如此爛脱則指金·蓮二部似云此二種也。今謂。此二種者此佛部中上下二句也
光云。此段又有亂脱(前後三傳之中此亂最爲優長)
(一)不通菩薩以下也(三)此二種○謂白黄也
(五)諸部下言(二)諸佛所説○次第應當知(六)金剛手○隨事分者(四)此但云○太白也(七)雜色謂具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
(一)次第應當知(三)金剛手○隨事分者(二)此但云○太白也(四)雜色謂具五色也(六)謂隨事○是息災用(五)白隨事業分○其色當白(七)蓮花部一向以下如文
金剛手雜類等者。釋金剛具衆色等三句也一爛脱
(一)雜色謂具五色也(四)謂隨事分別○類可解也(三)白事分者○分其事也(二)觀自在○金剛部也(五)次説漫荼羅形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而今出之(此亂最佳)
(一)雜色謂具五色也(五)謂隨事分別○是息災用(四)白隨事業分○變轉也(六)其色當白○類可解也(三)白事分者○分其事也(二)觀自在○金剛部也(七)次説漫荼羅形以下如文
佛部一向是息災者。義釋十一云。佛部一向是息災用。其色當白。自事業分。觀音純白也。然其部中則隨事業反轉也(四十八左)密鈔九云。疏佛部是一向等者。謂佛部不通菩薩已下者。但具白·黄二色。今隨其息災事分當作白色。餘部準此(二十右)如佛部中自有息災等者。蘇悉地經一云。佛部眞言扇底迦法。觀音部眞言補瑟微迦法。金剛部眞言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應須善知分別次第。
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爲扇底迦法○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縛悉汝眞言爲扇底迦法○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忙莽鶏眞言爲扇底迦法○又佛部中明王最勝佛頂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觀音部中明王歌野圪利縛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金剛部中明王蘇皤眞言爲補瑟徴迦法○又佛部中大忿怒阿鉢囉爾嚲眞言爲阿毘嚕迦法○又蓮花部中大忿怒施婆嚩訶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又金剛部中大忿怒軍荼利眞言爲阿毘遮嚕迦法(已上界抄)白事分者。十四本作自事分者此中諸聲等者。私云。此釋觀自在眞言句。即今本無諸字。蓋梵本有之。故今牒諸眞言而作此釋。謂三部觀音部加諸字。以例餘二部也
次説漫荼羅形(乃至)蓋亦大也者。此釋四方相重普○當知是其量十四句也。私云。是尚第二十二(若細科則第二十四)答文。但以下説壇法形量也次説漫荼羅形等者。釋四方相重普等四句也計合息災等者。密鈔九云。疏今隨聲便等者。謂此増益之法。若唯爲與弟子發心灌頂。合先作息災。今且隨聲便者。隨方圓聲便故。如人常言先方後圓。名爲聲便。言事便者。謂先佛部次蓮華·金剛之事。名爲事便。故云隨聲便。所以増益在前也(二十右)私云。聲便者。五字門配立●●等次第。故云爾也。事便者。又是五大輪重立方圓等次第故云爾歟諸増益事。十四本作謂増益事方而黄色。別本作方而中黄色經云四方普者等者。私云。四方即方形也。輪圓即圓形也。三隅即三角也。半月輪如文擧一例諸者。謂先就方形擧四邊普皆方形之義。以例餘圓形等也
一爛脱
(一)如中壇方(三)謂方外則○三角等亦然(二)者乃至外院○餘皆例知耳(四)次明諸形像也以下如文
私曰。義釋十一云。如中壇方者。乃至外院皆方也。若中圓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圓増也。中方。謂方則普皆方。若圓亦如次第。三角等亦然。護摩作鑪亦爾。若壇方。火壇亦方也。餘皆例知耳。次明色類。謂形相也(四十九右)光云。今依義釋而點亂脱(不二傳全同之)
(一)如中壇方(二)謂方外則○亦然者(二)乃至外院○外次第皆圓(四)護摩作爐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詳其文義未爲快。故不出之
次明諸形像也等者。釋初應知色像等二句也
光云。此段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次明諸形像也(三)應以相貎○色像也(二)倶云色像初應知(四)初謂我今説也以下如文」
或一切處等者。釋或復一切處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或一切處隨形色者(三)如此經中○尊形(二)或隨一處○故名不思議也(四)各各不同以下如文
或隨一處。義釋作或隨一切處顯形色謂
然以類制之義。釋作然以類判之不思議智生者等者。釋不思議智生等二句也。私云。如本尊等者。如若也。言若本尊白色。然須作増益事。則隨行者心可觀作黄色也
爲除無智故等者。密鈔九云。疏爲除無智故等者。諸佛如來爲除一切衆生無明故。有種種智生。種種智即是漫荼羅諸?幟也。此智雖知有無量相。然實即是遮那一智。以一智現一切智者。
謂以一切智示現一切種智也(二十右)前問本尊等者釋應物有殊異等四句也
一爛脱
(一)亦大小無定也(三)至論一一本尊○乃與始終(二)由智有淺深○蓋亦大也(四)前問尊形量中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而今出之(此亂最好)
(一)現一切智也(三)前問本尊○(三密事)(二)所云證智者○蓋亦大也(四)前問尊形量中以下如文
當明密迹經等者。密鈔九云。疏當明密迹經等者。言密迹經者。即大寶積密迹金剛力士會也。爾時寂意菩薩問密迹言。如來有幾祕要一切聲聞縁覺所不能及。密迹力士謂寂意言。如來祕要有其三事。一者身密。二者口密。三者意密。云何身密。如來於斯無所思想亦不惟念。普現一切威儀禮節。或有諸天人民。自憙經行。見覩如來經行之時念言。世尊爲上。斯等逮見如來身密。
佛之所念亦不思望一切衆生覩見如來妙徳威儀。若諸天人憙坐。見如來坐。或憙臥或憙聽經。或憙寂靜。乃至憙見佛身種種色像。悉欲察知本末。言行亦復如是。如來至眞各於衆生現如來像四威儀中禮節言行。猶如清淨明鏡隨其色貎以往照之。明鏡照形亦無想念。如來如是。雖以法濟一切衆生。無有想念。乃至云。是爲如來身行祕要其口·意二密可以義準。不繁具引(二十左)」
前問尊形量中(乃至)標幟相也者。此釋座印亦如是○用是爲標幟八句也。私云。
是答第二十三·四·五三箇問也此中初二句第二十三答。次二句第二十五答。後四句第二十四答也前問尊形量中等者。釋座印亦如是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謂隨其大小也(三)又次第者從佛(二)令本尊與座相稱也(四)至天亦然以下如文
次答此印等者。釋如諸佛所生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亦從菩提心生也(三)印從法界生○大人相印也(二)次答此印作何用者(四)以此法界印以下如文
次答此印作何用者等者。釋以此法生印等二句也以法界印等者。釋故略説法界等二句也此即大人等者。密鈔九云。疏此即大人之標相者。即遮那大人所具。謂如來頂髮眼舌乃至陰藏等。如常三十二相等是也(二十一右)光云。此釋未得其經疏深義。今謂。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名爲大人。此是大人即以法界塔婆而爲其三昧耶?幟。所謂標幟相也。而實大人即標幟而無二相也。應知上言一切法界生印者。此非常法界生印也。亦非常塔印也。更問
光云。此段鈔主所出之外。又有不二亂脱。即今出之(故和上言。未是盡好)
(一)謂隨其大小也(三)又次第者從佛(二)令本尊與座相稱也(四)至天亦然○印從法界生(七)而印弟子○大人相印也(五)次答此印○印於弟子也(九)印是不可違越義○不違越也(八)此印即是○於弟子也(六)以法界印十)爲略謂以一法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畢)
此卷草藁未覃治定。故今刪正而俾印之。庶後宗匠更下慈斧。但至如本疏言花手發生。又言觀於囉字其身持刀及索。又言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即是最極大事也。誠自非得其冢嶠相承阿闍梨。豈通曉之。愼勿妄執于將返傷其體耳。維時寶永第四仲秋初三。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五卷之餘(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
前問灌頂幾種(乃至)不敢違越也者。此釋灌頂有三種佛種至心聽二句也(已上)光云。此卷牒經多是未會。讀者可知(已上)私云。以下是答第二十六問也。祕藏記云。灌頂義。灌者諸佛大悲。頂者上之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妙覺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諸佛大悲是灌義。世人皆以幡號灌頂。是以幡功徳。先爲輪王。後終成佛。以致佛果。名爲灌頂。是故知以果名因也。若然者。從因至果。其間一切功徳莫不灌頂(末之二左)此日不得作。
義釋十一作是皆不得作(五十一左)譬如世間刹利之種等者。文次第云。引世間喩明灌頂儀文(十五右)第三云。若以輪王灌頂方之等(十六右)大疏抄(般若寺)三云。問。灌頂有幾種。答壇有二種。即一世間輪王灌頂。二出世法王子灌頂也。輪王灌頂如疏所説也。法王灌頂如經所説也。二種灌頂皆爲令其種姓不斷故也(已上)
然灌頂有三種○(灌頂也)者。
此釋若祕印方便○如來所灌頂四句也然灌頂有三種等者。文次第云。灌頂有三種文(十六右)入曼荼羅鈔第一云。今檢諸教及粗見灌頂種類。麁分有七種。細分十三種也。麁分七種者。一者結縁灌頂二者息災等灌頂。三者受明灌頂四者阿闍梨灌頂。五者傳法灌頂。六者自作灌頂。七者本尊灌頂也細分十三種者。付第二息災等灌頂分爲三。謂息災·増益·降伏也。并第一結縁灌頂成四種。付第四阿遮梨灌頂又分爲三。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也。并前四及受明灌頂成八種。付第五傳法灌頂亦分三。謂印法與事業及心灌頂也。以此三種并前八成十一。合自作·本尊二種故有十三種灌頂耳(已上)私云。結縁灌頂者。教王第三攝眞實經第一。并今經第五(次五種中第一等)及今疏第四卷等明之。息災等三種及受明阿闍梨傳法等者。瞿醯經中説之。又廣出于餘文。自作灌頂者。今疏第十六卷有之。本尊灌頂者。蘇悉地經中出之。又心覺闍梨發問集中。結縁·持明·受明·持明·悉地·及傳法等差別立之加之。
金剛頂義決中説五種灌頂祕藏記中明三種灌頂。如斯差別具如彼鈔。祕經云。丁香作護摩。一切蓮花部曼荼羅皆集。
受與三摩地殊勝之灌頂○授降魔灌頂○法財灌頂位○授種種隨類事業之灌頂○最勝護摩法(已上。光云。瑜祇内作業灌頂品文)是息災等灌頂攝歟。未審。更詳
一爛脱
(一)然灌頂有三種(三)一者但以印法○手印之類也(二)初但以手印○灌頂也(四)二者以作事業以下如文
一者但以印法等者。大疏鈔三云。問。其印法灌頂何。答。見諦師若得其機性具足者。其人若不堪辨衆事。少許小供供養三寶。而後以印法授與言也○問。其印法者何印何法。答。印者傳灌頂印也。法者其軌持軌則。種種密教法也。(具如在口傳。已上)安然事業灌頂記第一云。其手印灌頂。如轉字輪品及入祕密品(已上)或記云。一密印灌頂。慈覺大師傳記貞觀六年正月十三日事中云。大師先年依別勅。寶幢院常濟大法師授與兩部大法。未許灌頂。此日大師漱手口著袈娑。令諸弟子暫避屏外。近召常濟引入内床。口誦眞言。手結印契。授與曰。是名密印灌頂。常濟不堪歡喜。流涙如雨。伏地稽首大師(已上)瑜祇疏(安然)云。大悲壇·祕密壇各有三種。一事業灌頂。二手印灌頂。三以心灌頂(三之三左。略抄)又云。其手印灌頂中。亦有自法灌頂(三之三左)大疏鈔第一云。若有弟子不具支縁。更以自身造曼荼羅。令弟子蒙大悲水。爲得傳教灌頂言也(以身爲曼荼●。如先記也)故疏云。深行阿遮梨爲作心曼荼羅(已上)私云。手印灌頂則通淺深。離作業事。可思之(此中自法灌頂者。第十六卷所明自作灌頂作法也)初但以手印等者。先略釋三種相也
二者以作事業(乃至)令具作也者。此釋所謂第二者令起作衆事二句也。安然事業灌頂記一云。私檢經文。其事業灌頂如具縁品及轉字輪品○故具縁品義釋云。凡造曼荼羅。於七日内須畢等也。又轉字輪品義釋云。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財力豐贍堪能廣辨者。師即當作色像之壇。爲示本尊身印之相故也。若力能辦而作字壇。即犯於祕法隱覆之罪。若觀弟子心。極慇重乃至不惜身命。尚能捨身而奉於師。何況當有所●。然資力不能辦者。聽作字曼荼羅(已上)私云。心覺發問集二(本)云。具支灌頂者。
是事業灌頂也先令弟子七日以來誠心禮悔之類及辦諸供物香華之類。縁壇所須灌頂衆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頂也(已上。)問。言具支者。是受明·傳法二種灌頂之中何乎。答。若於受明。若於傳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頂。名曰具支也。若依此説。今此作業亦通淺深也與前者不殊者。與前印法灌頂其體是同。但以支分具不爲異也已」
三者但以而作(乃至)灌頂教授也者。此釋第三以心授○是則最殊勝六句也。安然記一云。
其以心灌頂如入祕密位品○又入祕密位品義釋云。然此灌頂曼荼羅。爲師觀弟子。深是法器誠心願求。而力不能具衆縁如上廣作者。師得爲作此法度之。自餘當須衆縁不得同此也。然若弟子已得瑜伽。師欲令入祕密佛會。亦作此也。囉字淨除者。先已作阿字及囉字淨除了。今即如前法淨弟子也。即是如前方便。觀於羅字之火。而燒除彼障法積業。令悉淨已。方復以甘露法水而灌灑之。得於苑灰之中出道牙也。是故次授●字也。師當住瑜伽之座觀阿字。上加點置弟子其頂上十字縫目中。
當知上有點即是甘露法水用灌其頂也(已上)私云。此中心灌頂者。當卷上文所明二種阿遮梨中。解深祕師所作也。其所度弟子。又是上所言具足諸相親承佛勅人也。謂於諸威儀去來睡悟亦不離是佛會因縁。故云爾也向東設位者。此大悲曼荼羅本向西方作之。故今云或東或南等也
一第三灌頂人階位
上文云。應知師有二種○一者解深祕二者通顯略○當知即是佛之長子。由見諦故見法。謂見現世果報也等(五右)又下文云。知法本寂無性故。不動如須彌。是名見諦也○以是所見猶如佛(見實即同佛也二十四右)又云。若能如是觀者。即是與一切如來同會一處。是人雖未即能究竟佛慧。然其所解與諸佛同。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故。即是與諸佛同會一處也(二十九左)私云。見諦阿闍梨初入眞言位。如實知自心之人也
一爛脱
(一)或向南等皆得也(四)由此弟子○此又最勝也(二)師弟子倶得○受記也(五)又能盡心○爲作心想灌頂(三)其灌頂法也○及行具作故也(六)承事念誦以下如文
私云。初二科。釋第三以心授等二句。第三科中謂承事等。釋令尊歡喜故等二句。以行者已下。釋現前佛灌頂等二句也(私云以爲也借音也)第四·五·六科。尚釋第三科餘義也金剛手威神加持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自然而得金剛手等者。謂由阿闍梨想身作金剛薩埵故。
即令弟子自然而得金剛加持引入等(二十一右)一一本尊尊形。十四本作一一本尊之形」
次答三昧耶(乃至)即是戒義也者。此釋正等覺略説五種三昧耶二句也。以下答第二十七問也三昧耶者。文次第云。釋三昧耶義文(十六右)私云。三昧耶有多義。今專明要誓之義也。菩提心義(安然)第三云。問。若初入眞言門凡夫。乃至未入淨菩提心以前。有退義耶。答。入眞言門次第。自有五種三昧耶。入第一三昧耶時。已被大日如來加持。阿字置其人身毘富羅法界種子之上。捨順世八心修違世八心。從此以後次第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昧耶。不虧法則。不犯三昧耶。方便進修更無退轉。入淨菩提心門。若於五種三昧耶中。隨犯其一者。現世中天。死墮地獄。退已得法退未得法(十四右)
此中五種者(乃至)不名善作三昧耶也者。
此釋初見曼荼羅○非名三昧耶二十句也此中五種者等者。安然事業灌頂記第一云。瞿醯揀擇地相品云。若作灌頂弟子曼荼羅·許及傳法·并三摩耶·及與増益最上成就。如是等曼荼羅即依彼時。七箇月内而作法事○此文三摩耶者。是兩種五種三昧耶中。各有三種三昧耶灌頂。言三種者。一受法灌頂二傳法灌頂。三祕密灌頂。如祕密曼荼羅法品義釋云。次問三昧耶有幾種者。
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也○此中五種者○此中有六。受學修行各有三種。一者受法。二者傳教。三者祕密。然於此中。兩種第一·第二人者。唯是供養三昧耶·投花三昧耶。未得灌頂。故瞿醯云。許及傳法并三昧耶等曼荼羅(已上)同師持誦不同第五云。此中第二三昧耶是結縁灌頂。第三三昧耶是大法小法受學入壇灌頂。第四三昧耶是授傳教位灌頂也。前大悲胎藏都會壇中所行法也。第五三昧耶是今祕密曼荼羅所行灌頂。此有二種等(五左)心覺鈔引小野僧正云。五種三昧耶。一聞曼荼羅發心。二見曼荼羅。三入壇灌頂成持明。四入嘉會壇灌頂。五入祕密壇灌頂。但入嘉會壇。雖受灌頂職位。不入祕密壇者。不堪爲阿遮梨。所以者何。佛智不生故(已上)菩提心義(安然)第三云。第一三昧耶但是禮見。第二三昧耶結縁灌頂(十四右取意)廣攝不同記(同作)云。五種中第二法是結縁灌頂也。第四法是大悲藏中傳教灌頂(已上)
一爛脱
(一)第五即是祕密三昧耶(三)如教所説○不名三昧耶也(二)即前所説第三灌頂時所入也(四)若異此五事以下如文
私云。經復次許傳教等二句。即第四三昧耶也雖具印壇位等八句。是第五三昧耶也
即前所説第三灌頂等者。密鈔九云。謂前説三種灌頂一法印。二事業。三心想。今當心想。故云第三灌頂等(二十一左)
然祕密曼荼羅(乃至)同彼尊位也者。光云。此於第五三昧耶中。自分五種前五種即教道門。今五種是證道門。如次法則·深行二事各修入次第也。然自前段至此段及次段。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以授來裔
(一)第三灌頂時所入也(三)若異此五事○三昧耶也(二)然祕密漫荼羅○同彼尊位也(四)若觀察於意○告金剛也(六)覺其心義得名也(五)金剛手前問○名善住也(七)既得如是以下如文
然祕密曼荼羅者。文次第云。曼荼羅有五種文(十六右)大疏鈔三云。經説三昧耶五種差別也。疏牒經文説其旨歸了。次疏師案此文勢出祕密曼荼羅有五種。即以五種三昧耶形祕密曼荼羅五種相也。問。三昧耶與祕密曼荼羅有何差別。答。能所異朼。問。爾云意何。答。三昧耶是能修行人事。
即要誓之義(四種如前平等本誓等也)慼祕密曼荼羅是所修行海(光云此間脱會即二字乎)諸尊等也(已上)私云。前約淺略曼荼分別五種畢。今就深祕曼荼又分五種也如上三種灌頂通嘉會祕密二壇。今五種三昧耶亘淺深也入地人也等者。密鈔九云。疏即是入地人也等者。即是初入信解行地得除一切蓋障三昧故。第一經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二十一左)
若觀察於意善住(乃至)是寂根得勝也者。此釋善住若觀意○故號人中勝八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十八問也若觀察於意等者。十卷本云。善住。若觀察眞言者。覺其心不得於三處。説彼爲菩薩。謂以義得名也。由自有覺。不著三處(已上)告金剛也者。十四本無此四字。此釋善住若觀意等句也。善住者。金剛手異名。即是佛告金剛手也(已上)光云。今言善住者。即佛指金剛手而言也。然非是金剛手正異名也。總而言之。則受行眞言者之美稱也。如具縁品示三昧耶偈而言汝善住戒者是也。況下釋文意亦爾耳一爛脱
(一)得菩薩名(四)謂以義得名也(六)由自有覺○今此義得名也(二)金剛手前問○今次答之(五)若觀意心覺○眞實之法也(三)善住者○故名善住也(七)既得如是與法相應以下如文
又説云
(一)同彼尊位也(三)若觀察於意○今此義得名也(二)金剛手前問○説名觀謂(四)始從師處受瑜伽法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同彼尊位也(三)若觀察於意○告金剛也(五)覺其心○得菩薩名(七)謂以義得名也○今此義得名也(二)金剛手前問○説金觀謂(六)始從師處○眞實之法也(四)善位者○故名善住也(八)既得如是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得菩薩名(六)謂以義得名也○今此義得名也○(二)金剛手前問○説名觀(四)謂始從師處○眞實之法也(三)善住者○故名善住也(五)既得如是○不可得也(七)復次行者以下如文」
若觀察於意等者。釋善住若觀意等四句也由自有覺不著三處等者。文次第云。著三處者不名覺心文(十六右)大疏鈔三云。其三處者何。答。疏云自身·所觀法·乃成時。問。其差別何。答。自身者。眞言修者自身也。問。何故不得自身。答。著自身者著我相。我相有四種。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金剛般若經説也。又依大般若經者。有十三種我相也。即頌云。我·有情·意生。及摩納縛迦。養育·數取趣。命者·及生者。士夫·作·受者。知·見者十三云云。意若修行者住我相時。不能成悉地言也。問。其所觀法者何。答。此所觀曼荼羅本尊也。問。何故不得本尊。答。若著所觀法時。即實法想起。此想起時。即不能覺法言也○問。其成時者何物。答。此種種悉地不思議境界(如前記)不思議幻是也。
以十縁生句可治耳(已上)行者自身心即名爲内等者。文次第云。明内外中間文(十六右)復次行者身有祕印等者。私云。前身·及本尊·成就時三法以約三密作釋。謂能觀身即身密也。所觀本尊即意密也。成就之業即語表之業也以三事畢竟等者。文次第云。三事三輪三執四想等文(十六左)
一爛脱
(一)如金剛經中分別(五)然行者作○作菩提之種(二)無縁觀行智者(八)當知此仁者即是成菩提也(三)無縁觀即是中道(九)合同佛義驗之(四)不思議觀也(七)佛已離一切執○是栽種之種也(六)已成佛同○作有縁之義也(十)仁者佛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即是中道(六)合同佛義驗之(二)不思議觀也○爲度人故(四)種是栽種之種也(三)已成佛同○種菩提也(五)此因之利益○是寂根得勝也(七)前問云何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不二亂脱。未快故今略之
無縁觀行等者。釋得無縁觀行等二句也種是栽種之種也者。密鈔九云。疏種種世栽種等者。謂如世間栽種之法。須求種子植之在地。漑灌不已即得華果。今亦如是。以菩提心種子。置於衆生心地之中。漑以三昧之水。則華實即在。故云種種世栽等(二十一左)爲衆生種等者。釋爲植衆善本句也此因之利益等者。密鈔九云。疏此因之利益等者。因之一字若屬於經。乃當善本二字。今疏釋菩提之種。謂此菩提因種即是利益之別名耳(二十二右)仁者佛名等者。釋故號人中勝句也。密鈔九云。疏仁者即佛等者。此釋仁中勝也。仁即是佛。佛者覺也。凡夫無覺。二乘有覺不能覺他。佛過於彼。稱之爲勝。故云仁勝。言仁者是寂根得勝者。由具二義名爲仁者。經云。得無縁觀行。謂之爲仁。方便利衆生。謂之爲勝。若但住無縁。只得名仁。不得名勝。若兼方便。得名仁勝。故云仁者即佛等(二十二右)私云。寂根者是寂滅機根之義也(光云。此解似鑿。只是寂靜六根而住無縁觀行也已)即本寂無相之意也。得勝者。即起作方便之心也。是利益度人之相也
前問云何名見諦(乃至)無虚義也者。此釋於諸法本寂○先佛如是見八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十九問也今次答言等者。釋於諸法本寂等四句也
一爛脱
(一)彌盧等心(六)彼諸道修行人也○是名見諦也(二)名見諦者(七)如上所云○明了現前(四)次即如實○常寂滅相(三)此中云彼諸法者○自證之理也(五)已得安住○不動搖義也(八)猶住此名齊此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彌盧等心(二)彼諸道修行○是名見諦也
(二)名見諦者(四)如上所云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而未是可故今略之
齊此以名爲見諦也者。第七云經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三十右)大疏抄三云。安往二空理。不動如須彌山。是名見諦言也(已上)私云。見諦者。
第五三摩耶阿闍梨所住之處也以名爲見諦。異本作以來名爲見諦以此實如空者等者。釋此空即實際等四句也
光云。此段有師傳亂太好。即今出之以授後生
(一)名爲見諦也(三)以此實如空者○非妄語也(五)次云以是○見故云及也(二)實及空非妄語見諦義也(四)夫見住者○倶是爲實也(六)見此理者以下如文
前問諸得菩提心(乃至)故言隨意生也者。此釋逮得菩提心○悉地隨意生十卜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問也(已上)光云。準問則於此中分三。謂一答悉地有幾種。二答幾時悉地生。三答悉地成就時也
一爛脱
(一)即是無虚義也(四)前問(二)諸得菩提心○無過上者(七)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三)次問云何名悉地○更無過上也次(六)答(八)入修行是住○及縁覺等(五)悉地有幾種者(九)謂此無上悉地以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即今出之
(一)即是無虚也前問(七)諸得菩提心○更無過上者(九)從此之外○五種悉地也(三)次問云何名悉地(二)復有幾種(四)今先答果(八)夫言成就悉地者○更無過上也(五)次答(十)入修行是住○及縁覺等(六)悉地有幾種者(十一)謂此無上悉地以下如文
前問諸得菩提心等者。釋逮得菩提心等八句也(已上)光云。是第三十答中又分三種即第一也。若依細科。則是三十三答也今先答果等者。大疏鈔三云。經云。逮得菩提心。是最上悉地。疏云。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云云。意菩提心是悉地之本。今次其菩提心之上更明行相差別了。亦菩提心者是因也。今明其果故更有五種言也(已上)私云。先問有三。一問悉地有幾種。二問悉地行時。三問悉地成相。其中初二問因行也。第三問果相也。而今答中。初逮得菩提心等二句答第三問。次從此有五種句下答初二兩問。故云爾也(光云。此解不然。第一問言悉地有幾種即果相也)但御鈔意。菩提心爲因。五種爲其果。更可尋之。私案。約常義者。五種因行。菩提心果位。即第十一地也次下諸經論師之説是也。若約深祕。菩提心因也。五種果相也。次下百心成佛之意是也即是第十一地等者。私云。第十一地者是祕密莊嚴中初地。而望常途所談。則當第十一地也略有五種悉地等者。文次第云。五種悉地文(十六左)初信者謂隨分等者。大疏抄三云。問。其信者何地。答。地前四十心位也。是總名信解行地也。疏此是地前信行也。私云。從十信徐徐増進。離六欲淨六根。深信如來祕藏。故云信行地也(已上)次入地者等者。文次第云。初地爲見諦(文。十六左)大疏鈔三云。問。其第二入地者何地位。答。疏云。謂入初歡喜地也(已上)密鈔九云。疏唯望聲聞等者。此言唯望聲聞者。見諦名同。斷障別故。謂聲聞之人唯斷煩惱。菩薩之人雙離二障。故唯識云。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爲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故也。又唯者單獨義。非望縁覺。何以故。以縁覺乘別無戒律。不分階位故。故清涼疏云。又由縁覺不藉教。出無佛世。佛在世時攝屬聲聞。故云唯望聲聞也(二十二右)私云。異本作唯望。
兩本義釋倶同今疏作準望也第三五通者等者大疏鈔三云。問。第三五通地如何。答。世間五通境也。問。世間五通是不及信位。然何入地之後更置五通位。答。今世間五通者此喩。非入地以後置世間五通。即入地之後。是從初地至第七地其中間不思議境界。是亦不實妨。世間五通非實言也。初·二·三地皆是相同世間地。故名世間五通地也(已上)密鈔九云。疏爾時得度五通等者。即當第四地也。謂初·二·三地相同世間。此地超彼故。謂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忍。相同世間。世間有情多作此三福業事故。未能修證菩提分法。今四地修得菩提心分法。即觀世間五通境界如幻夢等。不生取著。得度彼地則獲出世五通。故寶集經云等(二十二左)第四二乘者等。大疏鈔三云。問。第四二乘地者何地。答。此第八地也。問。何故第八地名二乘地。答。是觀察二乘境界。不墮眞際。心無所著。爾時得度二乘境界。故名二乘地也。問。既觀二乘境界是非實。何可名二乘地。答。隨所觀義名爾也。
亦比前世間五通地故是名二乘地也(已上)密鈔九云。疏得度二乘等者。即當第七地也。謂四·五·六地作諦現觀等同二乘故。今於此地至無相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等。言爾時到第八地者。謂七地時。能於空中少用功力。起有勝行出過二乘等。名爲遠行。又由第七地於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土故空。第八地能無漏道任運起故。此地名爲不動。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駃流中任運轉故。刹那刹那轉増進故。是名到第八地也(二十四右)私云。
御鈔并密鈔互存一義各不相違五從第九地修菩提行等者。大疏鈔三云。問。其第五成佛地者何地。答。疏云。從九地修菩提行道。轉轉勝進成如來位也。意從第九地始第十一地總名成佛地言也。故疏上文云。是菩提心者是第十一地成就最上覺。是名悉地(已上)然諸經論師。大疏鈔三云。疏云。然諸經論師大略作如此説耳(未見其説。可尋求耳已上)若祕藏中等者。文次第云。初地自有十心文(十六左)又云。地地有十心。自成百心文(同上)些些疑文云。
若祕藏中復有異○未度東國也(已上文)初地分得諸經有文。未是祕藏。何以爲勝。百心成佛合十地。此亦未足爲奇。以一一地互具十地也。何以辯之又寶炬經今未度耶(已上。此釋有三个疑問)雜鈔不用云。初地分身多出諸教。是祕藏何以爲異。又寶炬經實未度此土否(已上)私云。貞元藏録云。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已上)此與今經寶字相違。彼經同本歟。可勘之。眞言問答引此經也(光云。大法炬經隋朝譯出。何言未度東國。況今考無文。當知非同本)大疏鈔三云。問。但歡喜地有此十心。爲當乍十地皆具此十心。答。乍十地皆具此十心也。故疏云。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已上)密鈔九云。疏謂歡喜地自有十心等者。謂種子牙●等十心。又是華嚴經初地柔軟等十心。乃至十地各有十心。如前已釋(二十四右)
一爛脱
(一)寂滅相也(三)然此十心中○名觀道也(二)覺者是覺知義○與菩薩異也(四)若入第二地時以下如文
名爲觀見觀等者。義釋云。名爲觀道。見謂見於諦理等(已上)光云。現行十四本義釋曰。名爲觀道。見觀謂見諦理。約理進修等(十二之四右)如華嚴眞金之喩等者。密鈔九云。疏如華嚴眞金之喩等者。彼經云。譬如金師錬治眞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等(二十四左)修實不息等者。釋進業無間息等四句也。私云。以下是答第三十問中第二幾時悉地生也
一爛脱
(一)此經未度東國也(三)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二)次答修行○世世生生是義語也(四)梵云散跢那是識也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此亂脱)
又説云
(一)此經未度東國也(七)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二)次(四)答(八)修行事業不息○於悉地也(六)亦可云(三)彼當悉地○何時生者(五)經云世世生生○悉地從意生(九)此世世生生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不二亂脱。曰
(一)此經未度東國也(六)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二)次(四)答(七)修行事業○不歇功用也(九)如是成熟○於悉地也(三)亦可云(五)彼當悉地○悉地從意生(八)此世世生生○經云(十)熟者熟即是果也○受用果義也(十二)一時謂一時之頃○此悉地亦爾(十一)於一切生○無分別也(十三)業生心等以下如文
修行事業等者。大疏鈔三云。經問及與成就時。即經答云。修業無間息。乃至心續淨。未熟令成熟。爾時悉地成。疏云。修行事業不息乃至心續淨。心續淨謂不歇功用也。乃至疏云。可云悉地何時生。此經文及與成就時牒文也。生生世世乃至業業不除果令成熟。彼時悉地成云云。意持眞言行者修行力。若彌増益時。現世得其果報也。若漸漸積功。後後得悉地。其修行功都不亡失。心増悉地果言也。問。其悉地果從何處生。答。經文云。悉地從心生。疏云。生生世世是義語也。梵云散跢那是識也。謂内心中也。意悉地果從修行者内心淨中生言也(已上)私云。此鈔不用爛脱意歟。初略釋問答意。可云下正是經文相配釋之。亦字御鈔所覽本無之歟。又私案義云。上有三問。一悉地幾種。二悉地時分。三悉地成相。今答説中逮得菩提心等二句答第三問。從此有五種等六句答第一問。修業無間息等四句尚是答第三問餘義。於彼一時頃等四句答第二問。故義釋云。亦可云彼當成悉地。
次答悉地何時生者等(四左)可思之經云世世等已下釋於彼一時頃等四句也(已上)光云。此解未快。如吾向辨。第三十答中亦隨問分三。逮得菩提心等八句答第一問悉地有幾種。此中初二句言極果。後六句言分果也。修業無間息等四句答第二問幾時悉地生也。於彼一時頃等四句答第三問悉地成就時也。但疏鈔意。第二·第三兩答合爲一也。然乃言經云等者。此第二·第三兩答未會文。於中世世生生等即當修業無間息等四句也。
一時業生等即當於彼一時頃等四句也此世世生生等者。密鈔九云。疏此生生世世者。經但修業無間及至於一時頃等。今此即是譯主以義譯之。令人易解故也(二十四左)梵云散跢那等者。文次第云。明識梵語文(十六左)
一時謂一時之頃等者。釋於彼一時頃等四句。即第三十答中第三答也於此一夜等者。密鈔九云。疏即於此一夜等者。謂眞言之者於作法夜間求得境界。於此夜中而分三時。如加持藥物。
於初夜中或中夜間或後夜間有三種相現所謂煖相·煙相·光相。如次即分上中下三品(二十四左)猶如置毒乳中等者。文次第云。明五味殺人喩文(十六左)大疏鈔三云。問。説悉地報處次文。云猶如置毒乳中乃玉醍醐能殺人也意何。答。持誦之力不失。成無上菩提。終遮防三惡趣。必令得悉地果言也(已上)私云。五味殺人譬喩出涅槃經第二十七師子吼品
一爛脱
(一)此悉地亦爾(三)於一切生○淨業生時(二)次持誦者○一時間悉地成也(四)常得隨意以下如文
次答云何昇空界者(乃至)故名網也者。此釋悉地昇空界○同於帝釋網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一問也。大疏鈔三云。經問云何昇大空云云。即經答云。悉地昇空界。如幻無畏者。呪術網所惑。同於帝釋網云云。疏云。乘悉地之力遊歩空界自在無畏。於如幻師示現種種事無動也。乃至此幻師眞言名帝釋網。問。帝釋網者何物。答。即疏文無名其物。但説文云。猶彼網於一切事顯示種種相。而實無有一一實。故名帝釋網。此即彼幻人世間眞言借以爲喩。喩出世眞言之幻也。猶可云幻術師持誦祕密眞言也(已上)私云。今喩有二。一如幻自在如師子王無畏。無畏者師子翻名也。二以幻迷惑於人如帝釋網。帝釋網者幻師所持眞言名也
次答如乾闥汝城(乃至)亦如是也者。此釋如乾闥婆城○非身亦非識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二問也。御鈔云。
已上有幾問中有五問也(已上)五問謂悉地種類·悉地時分·悉地果相·昇虚空·身祕密也。上來皆答之了。大疏鈔三云。經問云何身祕密。即經答云。如乾闥婆城所有諸人民。身祕密如是。非身亦非識云。乾闥婆義如前説。此顯悉地成就人祕密三業自在用也。非謂悉地果虚眼不實也(已上)私云。牒文四句爛脱引之。云何身祕密者者即牒上問詞也。言此悉地以下是釋今答説文意也
光云。此段有師傳亂脱。而今出之以貽來裔
(一)次答(三)如乾闥婆城身祕密○復非識也
(二)云何身祕密者(四)言此悉地之人以下如文
如乾闥婆城等者。密鈔九云。此城由海氣日光等衆縁而生。畢竟非實。不應於彼而起執著。眞言悉地亦爾。由三業因縁而生。應以此喩而觀察之勿得取著。以此因縁故。於種種勝妙五塵境界。其心清淨無所罣礙(二十五右)
復次如夢上三十三天(乃至)諸佛同隨喜也者。此釋又如於睡夢○諸佛同隨喜二十句也。私云。是尚答第三十二問中種種諸變化等義也(已上)光云。若依細科。即是第三十七答(此中又二也已上)大疏鈔三云。經問種種諸變化彼復從何生。即經答。如是瑜伽夢身淨故有悉地。猶如虹霓云云如上記也。經云。眞言如意珠等。此亦説悉地自在功能也(已上)復次如夢等者。光云。釋又如於睡夢等八句。即細科第三十七中初答也
一爛脱
(一)亦不於彼去(三)如是瑜伽睡○乃少時頃耳(二)彼人不捨此身○不思議事也(四)不可以心識以下如文
光云。
又有師傳亂脱(故和上用之)即今出之(一)亦如是也(三)復次如夢○種種妙樂(二)猶人於夢中○此身如虹霓(四)過于一劫○身淨故有悉地(六)猶如虹霓(十)眞言同如意珠(五)加持功徳業有是悉地也(七)虹在天○能見衆色
(九)眞言如如意珠○亦如是也(八)又如綵虹○亦如彼虹也(十一)復更釋疑以下如文
身淨故有悉地等者。十四義釋十二云。眞言同如意珠。悉地猶如虹。眞言如如意珠。功徳業是悉地也(六右)十本云。眞言同如意珠○功徳業有是悉地也。又如綵虹在天五色絢明宛然可覩。今觀是事。虹在天不知從何有。而能見衆色。眞言如如意寶珠。隨身語意種種生也。爲從空有耶。從地氣生耶。若從空生。空本無法。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而生也。云何而得有如是色。若從地生。是亦不可。而有此事悦可人心(已上)智證爛脱云。身淨故○加持功徳業有是悉地也。眞言如如意珠○亦如是。復次又如綵虹○今觀是事。虹在天不知從何而有能見衆色。爲從空有耶從地氣生耶(已上)
一爛脱
(一)猶如虹霓(五)眞言同如意珠○是悉地也
(二)虹在天○能衆色(四)眞言如如意珠○無分別而生(六)得悉地亦如是也(三)又如綵虹○不思議境界也(七)如如意珠在於幢頭以下如文
眞言如如意珠等者。光云。釋眞言如意珠等十二句。是細科第三十七中後答也即觀此縁生等者。異本云。即觀此縁生實梠。
即入不思議境界也(已上)但猶眞言觀本尊等者。文次第云。明由三事故三業淨文(十六左)
一爛脱
(一)説太虚空喩(三)猶如虚空○諸佛同會一處也(二)譬如虚空○諸佛同隨喜也(四)護摩有二種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無思無爲也(三)若爾既同如意○同會一處也(二)譬如虚空○同隨喜也(六)護摩有二種者○内外護摩也(五)如兩足尊所説(七)護摩有二種○二内護摩謂(四)諸佛兩足尊○所謂内及外(八)息諸境界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曰
(一)説太虚空喩(三)猶如虚空無相○同會一處也(二)譬如虚空方明○同隨喜也(五)護摩有二種者○二内護摩謂(四)諸佛兩足尊○所謂内及外(六)息諸境界以下如文
私云。猶如虚空等者。釋猶十方虚空句也
一切有爲等者。釋離諸有爲行等三句也
當知世間等者。釋解了唯有想句也若能如是觀等者。釋如是遍觀察等三句也
譬如虚空方明等者。十四本云。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離諸有爲行。眞言者等(十二之八右)十本云。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也。一切有爲行不染。眞言等(已上)私云。異本離一切離字無之。此最宜歟。不染即離義故也。譬如虚空方五字即當經文猶十方虚空句也。明十方空也五字可注書之耳
護摩有二種者(乃至)内護摩爲縁也者。此釋正覺兩足尊○所謂内及外三句也。文次第云。明内外護摩義。問答釋成義文(十六左)私云。是答第三十五問也。問。第三十三·四兩問何不答之。答。此内外護摩之中。自有彼除災之事(光云。亦可第三十四問兼答於上第三十二中)故不別答之也一爛脱
(一)諸佛同隨喜也(四)護摩有二種者○内外護摩也(三)如兩足尊○有二種者(五)外護摩謂作法○二内護摩謂(二)諸佛兩足尊○所謂内及外(六)息諸境界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護摩有二種者(三)外護摩謂作法(五)除煩惱隨煩惱等障(四)二内護摩謂(二)諸佛兩足尊○所謂内及外(六)息諸境界以下如文
護摩有二種等者。密鈔九云。疏内護摩謂息諸境等者。内者内心。護摩名火。即智火也。言息諸境界者。息者止息。以慧未生時即有諸根境界之垢。坌汚淨心。慧火生時。境界垢息。故云息諸境界。言十二縁生者。上息字流至此處。謂息十二縁生也。縁生者。由無明造作諸業。業因縁故生諸苦果。如是從業受生。從生復造業。輪轉不息。今内護摩正爲息除此縁業生。業生焚已得清淨法生。故云息十二縁生。言等者。等取六蔽·一切根境諸法也(二十六右)大疏鈔三云。疏云。其外護摩爲内護摩爲方便。即彼因云云。問。何云外護摩。何云護摩。答。此各有三内外也。問。即何。答。外三者。一世間自在天等供事云外護摩。亦二乘等供事云外護摩。三有相分別供事云外護摩也。内三者。賢供事云内護摩。二十地聖者供事云内護摩。三無相無戲論理空觀云内護摩也。皆是斷惑義耳(已上)又云。問。亦疏云。外護摩爲内護摩而作方便。云意何。答。事理相對故云爾。問。意何。答。事者。作壇設相應物。限日數修事也。理者。常安住無相無爲二空理云理。問。不然疏有説文。答。疏云。如薪盡火滅。無可取者。亦無方所。故能與内護摩爲縁。此亦依事顯理也(已上)又云。問。護摩者何義。答。此燒盡之義也。問。燒盡何物。答。燒盡煩惱薪故也。問。其能燒是何物。答。此智火。問。有幾智火·幾煩惱。答。
有十二種智火·百八煩惱薪耳(具如上記耳)其所尊形量所修功能故量準上内外事可知耳。護摩可見瑜伽經内護摩品文。其作法難得。我幸得此。未傳授他人。但待其機耳。從去仁和四年以來。毎朝入其觀頗有好相也(可悉也。已上)猶時此供物等者。密鈔九云。疏由持此供物等者。釋成問答之意也。從此至爲因縁也二行半。除注未釋。總是明因由。次從深行阿闍梨至内法因也。是辨淺深。復却從前段爲因縁也下注云作増益。至護摩亦然。是増益威徳。復從向下注云諸尊之別相。至即可知也等。是觀察諸尊。如是隨科釋之。使無差也(二十六左。光云。此文與義釋相照而可見)
深行作増益分中(乃至)逾劫數也者。此釋増威亦如是○從意語身生二十五句也
一爛脱
(一)深行(三)作増益分中○護摩亦然(二)阿闍梨即作○爲内法因也(四)復次諸尊之別相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深行(四)作増益分中○護摩亦然(二)阿闍梨即作○爲内法因也(五)復次諸尊○須證知
(七)謂佛菩薩○果等亦然(六)世間眞言等○有少殊異者(十)謂是生滅法(九)無有堅住謂當來世無也(八)説量者○如是説也(三)雖然不同○護摩之法也(十一)然彼世人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師傳亂脱曰
(一)深行(三)作増益分中○護摩亦然(二)阿闍梨即作○爲内法因也(四)復次諸尊○今料簡之(六)若世間人○果然亦然(五)世間眞言等○當來世無也(七)説量者○出世間果也(九)善修如來○同一味故也(八)出世諸眞言○身語意生(十)則不如是○諸佛所作(二)是世間所稱説○逾劫數也(此自次卷而却回矣)(十一)故當知此以下如文
深行作増益等者。釋増威亦如是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六問也。密鈔九云。疏作増益上中下至護摩亦然者。此之注文應倶於下行注文上置之。鈔寫者誤耳。若倶不作注讀更妙。言有増滅者。此減字是威字。上下數有耳(二十七右)
復次諸尊之別相等者。釋諸尊殊類性等二句也。是答第三十七問也
一爛脱
(一)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三)修行眞言○限量果等亦然(二)世間眞言等○少殊異者謂(六)是生滅法○當來世無也(五)説量者○如是説也
(四)雖然不同○修行之法也(七)以世人但求以下如文
經但擧其一隅等者私云。此指福徳自在等句歟世間眞言等説量等者。釋世間諸眞言等十句也。私云。是尚屬上科也(已上)光云。以下是答第三十八問文中。已明世間出世果及數量可見雖然不同等者。私云。此釋世出世間眞言等不同也。總意云。彼世間自在等者。但成一世之果。然後廢息。若修如來所説五乘之道。皆是開心實相之門。故通稱出世護摩之法也善修如來等者。光云。善字十四本作若。今指大日所説五種三昧道。曰如來眞言印等文。又十四本。則不如是下。有究竟由此悉地因縁。永不退轉終成覺。又復世世生生二十一字。太好如牛蹄涔等者。密鈔九云。疏牛蹄之涔者。牛跡之停水謂之涔也。俗云。譬猶蹄涔不容尺鯉。亦猶覆盃水於坳堂。斯須則竭。若人以此水置於大海。則無竭盡之理。
即是微滴入於天池齊無終始也(二十七右)出世諸眞言等者。釋出世間眞言等十二句也。是亦屬上科也。私云。上來就自在天等世間悉地。世傳·佛法之差別釋之畢。自下就二乘及佛菩薩出世眞言。有無作本不生之義釋之。而實本乘通有顯密二義。如第七卷釋也。十四本云。出世諸眞言本初作不生(無作也)諸業生悉斷。離身口意過而成佛。獨覺(論云犀角或云麟角)及佛聲聞衆·菩薩等眞言。我今説其量。超越於三時。從縁而生起(亦可云用皆字)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生。世間所稱説果能經一劫。等正覺所説眞言逾劫數。出世間眞言本始不作生者。然彼世間之尊自在天等所説眞言。皆是有作之法。從彼尊生。出世眞言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作。是故當知此眞言印等。從本際以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問。若言無作無生者。今現見諸行人。爲求悉地之果。而勤方便得成彼果等(十二之十右)十本云。出世諸眞言。無作本不生。不作無作。業生悉已斷。戰勝離三過。麟角無師者·及佛聲聞衆·菩薩諸眞言。彼量我當説者。出世眞言超諸論。雖從縁起。無作無生。故云戰勝也。體越三界天等所説眞言。皆是有作之法。彼尊生出世間眞言。超越於三時。從縁而生起。亦可用皆字字。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生。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作。是世間所稱説果。能經一劫。等正覺所説眞言果逾劫數。是故當知此眞言印等。從本際以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問。若言無作無生者。今現見諸人。爲求悉地之果。
而勤方便得成彼果(已上)智證爛脱云出世諸眞言。本初作不生。諸業生悉斷。離身口意過而成佛。獨角本云犀角。論云麟角。及佛聲聞衆·菩薩等眞言。我今説其量。超越於三時。從縁而生起。亦可用皆字也。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生。世間所稱説果能經一劫。等正覺所説眞言果逾劫數也。然彼世間之尊自在天等所説眞言。皆是有作之法。從彼尊生。出世眞言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作。是故當知此眞言印等。從本際以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出世間眞言本始不作生者。問。若言無作無有生者。今現見諸人。爲求悉地之果。而勤方便得成彼果(已上)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離身口意三過而成佛(四)出世間眞言○尊自在(二)獨角○我今説其量(五)天等所説○出世眞言(三)超越於三時○身語意生(六)則不如是○古昔諸佛所作是(二)世間所稱説果○逾劫數也(此自次卷而却回矣)(七)故當知此眞言印等以下如文
果有二種等者。私云。可見者現世果也。非見者當來果也
然非表業等者。已下約本際不生釋義也」
應永四丁丑載九月二十二日。於東寺閑坊。拭老眼勵書寫了。爲令法久住也。列祖垂照覽成弟子心願而已。老比丘賢寶(生年六十五載)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一(畢)
此卷之中頗加今解補其所闕。以授後生。是不揣其膚受。只顧彼析負耳。寶永丁亥仲秋未望。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六卷(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
次第果數壽量幾時(乃至)亦無限量也者。此釋世間之所傳○眞言過劫數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八問也果數壽量等者。大疏鈔(般若寺)三云。果數量者。有世·出世也。世者世天。不過一劫。出世者。其數無量劫。乃至越劫者。是通含世出世果·數量云也(已上)私云。果者果體也。數者住果之劫數也。壽量者。能住人之壽量也。世間出世有其差別。其文見于次前卷終。所謂是世間所稱説○逾劫數也是也。即未會經文。此宜安當段然世間之尊之上也(已上)光云。次前卷鈔出亂脱中。
注曰此自次卷而却回矣者是也極上不過一劫者。世間仙術等。或一千歳。或一萬八萬歳等也。最極上品之果不過一劫也。問。一劫者何劫乎。答。一中劫歟。倶舍論意。二十増滅爲一中劫。世間所有報命不過一住劫時限。故云爾歟。可尋之佛所説者等者。私云。世間之尊勢力經一劫則盡。佛所説者自一劫及多劫。乃至無量劫不可盡也。問。今佛所説者。何報果乎。答。是人天之報也。次上卷終。所謂牛涔之水置於大海之喩。可思之若事中釋者等者。私云。事者事相淺近之法也。意上約法體不壞之義云之。故尋量無盡也。若且約事相淺近之法云之。隨藥力厚薄。或經若干劫。或過無量劫。然後轉向餘趣。雖然亦猶過彼世天小時劫量也。問。若干與無量何異乎。答。若干者有量也。故云超劫者。當經過劫數句。是通名如上淺深二義。故云過劫數也。剋實而談。前約有相事云之。今據無相理作談。然前雖云無量。猶有轉昇餘乘之義。今不動當位。法爾常住也
次答三昧者(乃至)有少分別也者。此釋大仙正等覺○有相爲世間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九問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以此尚爲前答之餘也佛子者。菩薩衆也。此中諸菩薩·二乘名離想三昧。離煩惱妄想故。四禪·八定等名有相三昧。未得無想菩提故也
一爛脱
(一)亦無限量也(三)次答三昧者○及佛子(二)諸佛之太仙○爲世間(四)二乘名離想三昧以下如文(光云此依義釋)
又説云
(一)有想爲世間(四)二乘名離想三昧(七)若是世間瑜伽名有想三昧(三)此中三摩○是名三摩地也(二)然佛與菩薩○故名清淨也(六)若有想者○故非清淨也(五)聲聞縁覺○故未純淨也(八)世三昧以下如文
私云。今案爛脱曰
(一)亦無限量也(三)次答三昧者○及佛子(二)諸佛之大仙○爲世間(四)二乘名離想三昧○故名清淨也(六)若有想者○非清淨也(五)聲聞縁覺○未純淨也(七)世三昧以下如文(光云此續初義第六科以下正今案故和上依用此義)
私云。第二科經文是未會也。然佛與菩薩上總釋。以下別釋。十四卷義釋十二云。受報亦無限量也諸佛大仙者佛子衆三昧。清淨離其相。有相爲世間。次答三昧者。略有多種若諸佛·及佛子·二乘名離相三昧。
若是世間瑜伽名有相三昧等(十二右)古本疏作二乘名離想三昧以慧觀照等。若是世間○是慧義二十二字無之如前三事皆空等者。第十五云。由從眞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縁。能淨三障(三十二右)又云。由眞言故口業淨。觀甘尊故意業淨。印故身業淨。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二十九右)私云。爾本義釋云。如前三事皆空。以三事體空平等。離一切之相。三事平等合而爲一(已上)平等合而爲一上。加離一切之相三事文也謂隨其果修行望果修因等者。私云。釋世出世三昧之相也。若人欲得梵天。則隨其果而修行等也。或鈔(最珍)云。問。小乘有所得教也。何云離希望乎。答。且對世間事禪有相。二乘證空理爲無相。若望大乘。又簡擇之煩惱所知二障者。五教章下云。障有二種。謂煩惱·所知等(三十三右)文廣。往見世三昧又有二種等者。大疏鈔三云。問。何故斷·常一見名三昧耶。答。望世間所修三昧云爾也。今出世三昧實雖無相無分別。心無自性。自性清淨。故修行果亦無量無邊。故不斷見也(已上)私云。此釋難消。且約世間少分安靜名三昧歟(已上)光云。疏鈔文中。今出世以下通妨釋。
謂恐初學者以世間斷見三昧而濫出世離想三昧。故作此釋也(已上)若斷見等。義釋作若斷見者一向無分別。或鈔(最珍)云。問。斷見者。一向無分別云意歟何。答。斷見者撥無後世。全不修善。常見者有修善之心也。故以斷見爲過重也(已上)
從業得果者(乃至)故非斷也者。
此釋從業而獲果○生等同虚空八句也從業得果者等者。釋從業而獲果等四句也。私云。是答第四十及四十一兩問。即是作業成就及不成就相也。上二句不自在之相也。下二句得自在之相也。從業得果者○得迴轉二十二字牒經。須受已下隨釋。意得世間悉地者。於業得自在。假令人天等業。欲受則受之。欲令不受則不受之。不同從業得果者。有成就及熟時而不自在也。異本須受亦得不受亦得也九字注書之也
或爛脱云
(一)從業得果者(五)有成熟○亦得也(八)心無自性故心性離因果(六)云不者無也(九)於解脱○等諸虚空(四)成就及熟時(二)業得果(七)若悉地○如虚空者(三)謂世間有相○名悉地也(十)若以此世間空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不用之)
私云。凡今疏或爲誡慢法。或未再治故。如此亂脱多之。謂從業得果至生等諸虚空。又成就及熟時至生如虚空。兩度引之
心無自性故等者。釋心無自性故等四句也。私云。是答四十二問也。心無自性故字牒文。心性離因果下隨釋。又若悉地○生如虚空者二十五字牒字。謂世間下隨釋。又義云。心無自性故至生如虚空者。總是經文。其中少少交注文歟。或本無云不者無也於六字。又解脱相業生入解脱於業生
光云。此段有亂脱最佳。曰
(一)不受亦得也(三)心無自性故心性離因果
(二)云不者無也(四)於解脱相以下如文
於解脱相業生。義釋無於字。而作解脱於業生質多者猶如衆綵等者。文次第云。
質多心名積聚心文(十七右)摩訶止觀第一云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栗駄。此方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駄。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爲心也(會記本一二之十五左)私云。此釋集起名心之義也。菩提心義一云。問。止觀云。矣栗駄是積聚精要之心。而義釋或處。釋質多心。心無自性。託縁而生。譬如衆綵莊嚴積聚(取意文)二文相違何會。答。且如塔心。是積聚精要之心。名矣栗駄。今第六意識縁第六法塵而生。縁謝即滅而無自性。喩如衆綵莊嚴積聚。故是積聚而非精要。故不違也(本之十六)又云。問。前云約塔心積聚精要名矣栗駄。若今世人呼盤等中亦皆名心。是何心耶。答。且如塔心。衆材積聚中精要也。故如盤心。亦是衆塵積聚中精要也。故可名矣栗駄○有人總以八識爲積聚心。今以第八名爲積聚精要之心者。阿梨耶唐云藏識。即與積聚精要義同。故無失也(同二十三)賢寶曰。止觀文言矣栗駄是積聚精要之心者。恐是指五藏中心藏。謂身是五蘊和合。故名積聚。然身分中以心藏爲帝王。故云精要歟。於第八識。諸文只立質多名。未云矣栗駄。如何。更詳
右以略説偈(乃至)慇懃諦受也者。此釋復之祕密主諦聽○諸菩薩故也。大疏鈔三云。以上略説偈答金剛手問了。次有長行明轉深要義。故經云。如是五種義。往昔諸佛成菩提法界虚空行(已上)私云。右偈者。
正覺一切智○生等同虚空八十行偈也云復次者等者。釋復次祕密主諦聽也
一爛脱
(一)重戒令諦聽也(三)此中略説○謂手印契印也(五)改爲形相也(四)色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六)置者謂方圓○等儀相也(二)請本尊如法○(所住處爲所)(七)所住處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之)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印謂手印契印也(三)改爲形相也(二)色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五)置者謂方圓○之類也(四)尊位謂○(布置聖者位次)(六)住謂本尊之像以下如文
此中略説五事等者。釋彼密印形相等也。文次第云。五縁具足方得文(十七右)印謂手印等者。更問(智證)云。印謂手印契印也者。手結爲手印。畫印爲契印。猶如畫契(已上)私云。已下擧五事也。經文密印者。印也。形相者。本尊相貎也。敷置聖天之位者。諸尊座處也。威驗現前者。諸尊住威儀之相也。三昧所趣者。所入定體也改爲形相者。梵文色言。經翻形相。故云爾也。未再治本只云色歟。形者色也。相者顯色也。分段差別者。表色也色謂本尊等者。大疏鈔云。色者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此即明方圓等檀形及赤黄等色也(已上)私云。義釋置者謂方等十二字注書之也。
或義以此十二字安次下注文聖者位次之下也。是釋敷置聖天位句也尊位謂漫荼羅等者。私云。曼荼羅中所住次位等也住謂本尊之像等者。私云。住者。謂由三密加持。令諸尊住神力威現之徳也三昧謂隨等者。第十五云。復次諸尊之別相·本性須證知。謂佛·菩薩·二乘·天神上中下。觀察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三十左)又云。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謂息災爲上。増益爲中。降伏爲下也(十五左)私云。三昧者。各各諸尊所住定體也。上中下者。如次佛·蓮·金三部之諸尊也。
即寂(佛部寂災)忿(金剛部忿怒)悦(蓮花部増益又敬愛)也寂忿悦等者。第十五云。須識本性忿怒喜等(三右)持誦不同七云。攝大儀軌云。寂然三摩地(是寂災形。白檀文云復當於正受)喜(増益)怒(降伏)喜怒(攝召。此四準供養法言之。九左)請本尊如法爲印者。持誦不同六云。請本尊如法爲印及形相。配置尊位。威驗現前。住於三昧所趣。已具明此五縁方便故等(十一右)私云。已下重結成五縁具足方便也。但據亂脱者。是未會經文也要具明此五縁等者。私云。總結上也。異本作五縁方便(光云十四本同之)五趣者。指上五縁別別義趣。非謂三昧趣趣字也世及出世間者。二本義釋作世間及出世間(已上)佛·菩薩二乘出世也。人·天世間也。或有相圖畫曼荼羅云世間。無相本有曼荼羅云出世也然此五事等者。釋如是五者等也。十四義釋十二云。然五事乃是古背諸佛成最正覺法界虚空之行。
先佛成三菩提(諸佛也)法界虚空之空行由體同法界等(十四右)私云。據此釋者。可有爛脱。
曰(一)然此五事○最正覺(三)先佛成三菩薩也(諸佛法也)(二)法界虚空行(四)法界虚空行者以下如文
法界虚空行等者。釋法界虚空行一句也。法界虚空行者。上五事也。體同法界者。五縁體也如是諸佛等者。釋本所誓願等也」
金剛手言(乃至)用觀音爲正也者。此釋金剛手言○安置諸佛子也。大疏鈔三云。大日薄伽梵説九尊曼荼羅。先説佛部曼荼(上五種亘八曼荼羅皆應具也。慇懃可悉也已上)金剛手言等者。釋金剛手言如是等也唯然願聞者。法花云。唯然世尊。題樂欲聞(方便品文)慈恩玄賛釋云。敬諾也(三之四十七左)佛言者。釋時薄伽梵以偈頌曰也
有正等覺等者。即當最初正等覺等六句也。
謂有正等覺(一句)漫荼羅置(二句)祕密中密(三句)無上大悲等名(四句)若無量等世(五句)出世漫荼羅同(六句)也。問。終句言曼荼羅同。同字治定經本所無。其釋如何。答。次下文云悉皆同用之。是即釋同字歟。又有爛脱。至下悉之
即是如來最正覺等者。釋最初正等覺等四句也前已説竟者。經第一具縁品疏第三·四·五所釋是也。心覺鈔云。具縁品·轉字輪品説嘉會檀之事。
祕密●●●品·字輪品·八印品·入祕密曼荼羅品説祕密●●●(已上)一最初悲生檀屬佛部否
大疏鈔第三云。次大日薄伽梵説九尊曼荼羅。先説佛部曼荼羅○佛部曼荼羅者。經云。四方普周匝○眷屬自圍繞云云。疏云。先作四方曼荼羅○但心存作之等云云。經云。復次祕密主如來曼荼羅○普通而流出(此文亦説佛部曼荼羅文也)疏云。作圓曼荼羅○或置印等(已上初佛部曼荼羅説耳已上)持誦不同第七云。一大日尊別檀注云。名正等覺曼荼羅。亦名毘盧遮那曼荼羅。又此祕密檀○中有九類。一大日。二佛部。三蓮花部。四金剛部。五二明王。六佛眼。七諸菩薩。八釋迦。九菩薩(一右至五右)東曼荼羅鈔(覺超)云。私云。若加二乘諸天。可云十類(已上)私云。最初悲生檀屬佛部。古來未決。御抄意屬佛部。已於佛部中出二種檀也。安然意佛部外擧毘盧遮那別檀。疑是不屬佛部歟(已上)光云。各有其義。更問
若解此者等者。釋及無量世間等四句也。義釋十二云。若解此者。一切世出世諸曼荼羅皆同用之。無所不入也(已下經疏等爲説。祕密稍難分辨耳)其作法者等(十四左)具支灌頂六云。無所不入也。已下經疏○耳。高野本無此注(已上)其作法者先作四方等者。釋四方普周匝等四句也
光云。此段有亂脱曰
(一)無所不入也(三)其作法者○圓具於彼也次蓮花部(二)此語屬上件○最初悲生檀(四)作方漫荼羅以下如文
先作四方漫荼羅等者。第十一云。經云四方相周匝者。此有二義。謂檀正四方作。又金剛印亦四方作。亦正當四方面也。云一門及通道金剛互連屬金剛結相應金剛結者。如上周匝安金剛。皆股股相連。即是金剛結義也。安一門并縁(縁即如上所説。開一路空處爲外縁也。二十一左)下(釋迦檀)文云。四方令普○(普者正四方之稱也。九左)更問(智證)云。先作四方曼荼羅。其界唯用羯磨金剛印周匝相連以界道者。中台内院十字杵遍出諸葉間是臺上當想如上十二字等(已上)私云。此最初正等覺曼荼羅作法也。其相大同上悉地出現品終圖曼荼羅。但彼品五股以爲界道。今品以十字金剛(光云即羯磨杵也)作界道也。古來於此圖有異義。或圖云(光云此非界道金剛印圖。下云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剛印。中臺金剛并大蓮也)
(缺圖)
私云。此圖違智證更問并持誦不同(七之十九右)東曼荼羅鈔意。更問言遍出諸葉間。彼意皆十字金剛中心立蓮花莖也。但今此義任疏現文圖之(光云。今撿持誦不同。即以羯磨金剛作四面界道。其界道中又安羯磨金剛。而此中心立蓮花莖。又此蓮上安八葉蓮。全同疏文。但彼現本圖恐少寫誤乎。今此所出圖義却違疏文。鈔主評判未快)依此義者。先以羯磨杵作四面界道。其中立十字金剛也(光云。此説應然。上圖非疏意)仍十字中又作十字者。謂彼方檀界道十字中心又置十字。非謂十字又重十字也。具支灌頂第六云。上來所説唯大日檀。準下諸檀。皆有三重。言準上者。
悉地出現品中無所不至成就中云(已上)又持誦不同第七(十八右)圖大日別檀。三重所列諸尊。胎藏如來身會諸尊朼其十字中又作十字等者。義釋第九(悉地出現品)云。於曼荼羅最中。
置十字羯磨金剛令(缺圖)
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也)於彼上作大蓮八葉并蘂(在金剛上作也)此即同於金剛之座。故言金剛同也(三右)私云。準此釋者。十字金剛中心立蓮莖歟(已上)光云。第十一卷言此即是金剛座也。今界道中所作十字金剛即是座也。故次下文云令此十字如花之状。即此十字杵臍立蓮花莖。而其杵頭出彼蓮花葉間。杵與蓮花相應均等。則十字杵自如花状(若依十四本則如花之莖)也。深義更問印如前作之等者義釋第十二云。唯安一門。其中又作十字金剛印。亦如前作之。但以十字爲異耳(十五右)持誦不同七云。今文云亦如前作之但以十字爲異耳。可謂大悲檀五色爲界道。成就檀五股爲界道。祕密檀十字爲界道(四左)東曼荼羅鈔(覺超)上云。持誦不同云亦如前作之但十字爲異者。中台三重尊位同前檀。此祕密檀十字界道異前檀云云。今私案文意云。其中作十字。其上作蓮花云云。恐非界道歟。又云。大悲檀五色爲界道。成就檀五股爲界道。祕密檀十字爲界道云云。今謂。成就五股撿文不明。私案彼疏云。三股金剛更互相叉而作之。股股相連。是金剛結義(已上)私云。彼疏文未必爲三股杵。次下文云。
當結金剛之慧印者○金剛五股印(十一之二十二右)然乃安然釋不違文歟(已上)光云。覺超辨論太其疎謬。安公今檀界道爲羯磨杵。是指其界唯用羯磨金剛智印等文。然以爲指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剛印等文。又成就檀界道爲五股杵。
是指皆以金剛爲界○又金剛印亦四方作等文(十一之二十一)然以爲指此欄同三股金剛等文(同三十二)但成就檀界道或是三股杵也
其十字金剛印上等者。釋其上妙蓮花等六句也
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但以十字爲異耳(三)其十字金剛印上○而半敷(二)令此十字如花之状也(四)其花上以下如文
仰而半敷等者。私云。或云。經文云開敷。何此外云半敷乎。蓋雖經無之。義含半敷也。或鈔(最珍)云。問。半敷二重用之意如何。答。半敷表因。開敷表果歟。以因行果徳莊嚴其座位也(已上)如花之状也者。十四本作如花之莖也。具支六云。如花之莖也(高野本云如花之状)其花上等(已上)東曼荼羅鈔上云。爲異耳。其十字金剛印。上作蓮花仰而半敷。令此十字如花之状也。私云。状字或本作莖。又令此以下九字。恐應在爲異耳之次歟(已上)又云。私云。持誦不同出此二圖。今謂。是都檀中八葉檀也。一圖之中難畫。其義爲令具知作二圖歟。十字爲界可詳(已上)如前五佛四菩薩等者。經一云。行者次於中定意觀大日○東方號寶幢等(已上)第四云。然後觀作寶蓮花臺寶王宮殿。於中敷座。座上置白蓮花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等(二十左)
光云。此下有亂脱曰
(一)四菩薩方位也(四)當以心想○正覺義也
(六)於此八葉○於翰墨也(五)叉其臺上○爲次第耶(三)又云花中○過減無在(八)經云流出○可解也(十一)略有四種○之法也(更問)(七)從此流出○所説也(十二)佛子者○金剛也(二)又四菩薩者○觀音爲正也(十)已上毘盧遮那漫荼羅竟(九)次初正覺者最初説也(十三)明諸佛漫荼羅以下如文
當以心想而置九點等者。持誦不同七云。次想九點。即是前釋以十二字布大檀時。先以●●●●布中胎中。取其●字大空之點安之九位。以表九尊。皆是成正覺義(十右)私云●如此空點觀置之。此點即是●字大空。此九尊皆成正覺義也
一爛脱
(一)此成正覺義也(三)於此八葉○於翰墨也(二)又其臺上○過減無在(七)經云流出者○可解也(九)略有四種○之法也(更問)(八)從此流出○本教所説也(十)佛子者○金剛也(四)又四菩薩者○觀音爲正也(十一)已上毘盧遮那○(作何佛更問)(十四)繞三角○如圖也(十二)繞三角○標也(更問)(十五)其外輪作光如却敵形也(十三)圓外周匝○(或可置字)(十七)光普皆流出者○三角外也(十六)眞言主○有光流出(十八)前大檀中○次蓮花部(六)此語屬上件○移在上(五)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十九)作方漫荼羅以下如文
私云。於第六科而有異義。或安上總牒處。或安遍知院文段末。至下可悉之也於此八葉及中當作方圓等者。私云。方圓配佛菩薩。理智二徳故歟此但是行人等者。自作灌頂法也。如別抄之又其臺上等者。
釋十二支生句等八句也如上十二字眞言等者。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云。
●●●●●●●●(●)●●●●(●)●●●●(●)●●●●●(●)●●●(●)●●●●(●)●●●●(●)●●●●(●)●●(●)●●●●●●●(●)●●●●(●)○所謂此十二句眞言之王(已上)大疏鈔云。私云。十二支句者。十二字大眞言王也。眞言者本尊也(已上)記問八張云。是臺上當想如上十二字更問者。布十二字如上十二字眞言中記(已上)又云。然此中於眞言王中分別種種差別之事猶未明了更問之者。凡此經中約於五輪分別無量差別之用。故此句上文云。隨五部差別之用。須行人於方圓三角半月地水火風輪等中。逐根隨機有無量事。委細尋詳耳(已上)私云。下文有十二字眞言布字釋也或十或過減無在等者。雜祕云。有在無在字訓事。修善要決云。問。坐禪須被袈娑否。答。裸得。無在。弘決第四云。作無作·教無教·表無表。名異義同。彼此無在(已上)義釋十二云。其大日佛當與寶幢並在一處。左右亦無在(十六右)演密鈔九云。疏左右無差者。謂大日在中臺時。其寶幢佛當大日之左。不空佛居大日之右。今移大日就寶幢位時。亦令左右無差失也(二十七左)光云。案無在苑父所覽本作無差。今謂在賄韻。盡亥切。居也(小補去隊)居謂落居。即安定義。故今義訓爲定流出者謂人了解等者。私云。釋從此流諸檀等二句也。人者即指阿遮梨也。祕密法者。九尊漫荼羅也。上文云。若解此者。一切世間諸曼荼羅悉皆同用之。無所不入也(四右)意同之。謂阿遮梨若解此根本八葉漫荼羅者。作世出世諸檀。任心自在流出之也略有四種造祕之法等者。私云。釋事業形悉地等二句也。記問八帳云。四種造祕之法謂事業·形·悉地·置位更問者。無他意也。凡一切造檀皆依此四。諸檀從此而生。故言通一切流出之法耳(已上)密鈔九云。言即通一切流出等者。此是根本漫荼。若於此中。隨行者所求悉地別。各建立曼荼之時。隨部相應作之。名爲流出也(二十七右)第五云。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慧(十七左)私云。若準此釋者。自中胎第一重已下次第流出歟。古來有此一義。然當段依密鈔。可得意也。凡造一切曼荼羅之事業也。形者本尊顯形表也。分段即表色故。悉地者所成就悉地并藥物等相也。安置位者安置本尊方域分限等也從此流出等者。經文結也。可屬上相應可解也下也佛子者等者。釋諸佛子三字也。佛説如上事而告金剛也。以此諸佛子三言。可安當知此最初句上歟又四菩薩等者。記問八帳云。序中列名云普賢·慈氏·妙吉祥·除蓋障。而觀音爲正。若會通者。非無義也。法界無次第。諸尊有何定(已上)經第五(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云。東南方普賢菩薩。東北方觀自在菩薩。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薩(已上)持誦不同七云。復次第一東方寶幢佛。第二南方開敷花王。第三西方阿隬陀。第四北方鼓音佛。第五東南方普賢菩薩。第六西南方文殊師利菩薩。第七西北方彌勒菩薩。第八東北方觀自在菩薩。當知此八印一一皆是毘盧遮那印(十六左)長宴口決云。現圖曼荼羅。
觀音·彌勒如次乾艮(只是隨宜所現)又普·觀·文·彌(是爲初行人所亂脱也)又普·文·觀·彌(普通義也)普·文·彌·觀(是實義也四之十一)諸説不同記(法三)二云。鈔記云。西北方彌勒○入祕密品等云。
西北(慈氏)現圖東北(慈氏)鈔記云東北(觀音)○八印品等東北(觀音)現圖西北(觀音二十七)雜祕(心覺)云。八葉院觀音·慈氏座位事。或人疑問。觀音·彌勒如次乾艮歟。而持誦不同七云。
東南(普賢)西南(文殊)西北(觀音)東北(彌勒)此事擧世相承行之。未知出處。特違鈔記。發心·修行·證果·涅槃之次第也云云。此次第胎三卷軌見。而如此判如何(已上先師三井延猷闍梨之問也)私云。先此問有不審。持誦不同文即廣大軌意也。安然出軌文致此疑也。然諸軌依現圖列之。
現圖曼荼羅可尋習也(已上)前縁起列衆中等者。私云。一義曰。經第一住心品云。
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已上)今縁起列衆者。指此文歟。但除蓋障替觀音者爾也。除惡趣替文殊者無之。若可謂爛脱歟。又義云。經第二具縁品云。四寶所成瓶盛滿衆藥寶。普賢·慈氏尊·及與除蓋障·除一切惡趣而以作加持(已上)第八云。
復次四寶所成瓶者等(二十一左)今縁起列衆者。指此具縁品文歟。住心品四菩薩第二重眷屬菩薩衆。非八葉四隅菩薩。仍今縁起列衆者。指具縁品寶瓶加持列衆文也。又或義云。縁起列衆者。指序品(住心品也)意云。或序品以除蓋障替觀音。或具縁品中以除惡趣替文殊也。二箇或以言中。下或字不可爲列衆中也。光云。向來三義各得一途。并呑此三則投其極。其第一義領縁起列衆言。其第二義領以觀音·文殊替除障·滅惡事。其第三義頗似穿鑿。幸領兼用前二説意。其第三義領似穿鑿。幸領兼用前二説意。今謂。初品縁起列衆中言普賢·慈氏·妙吉祥·除一切蓋障者。即具縁品中爲如來四徳普賢·慈氏·除蓋障·除一切惡趣也。雖言第三重中胎院相違。而究其實則是一也。何者。在其外者本出於内。其意見第二十卷(二十九葉)今此四聖本是大日四徳。是故一而四。四而一。宜哉觀音爲除蓋障(教道八地已上皆在除蓋障三昧位。然具縁品中第八地菩薩號爲觀自在者)文殊爲除一切惡趣(瑜伽護摩軌以文殊言作漱口法。以滅惡爲護摩尊。其同一三摩地可知)也
已上毘盧遮那(乃至)圓具於彼也者。此釋復次祕密主如來曼荼羅○普遍而流出也。持誦不同意。已下説遍知院檀也(已上)光云。今撿持誦不同第七曰。二佛部尊別檀。名如來曼荼羅。亦名佛部曼荼羅(二十左)
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漫荼羅竟次(三)初正覺者最初説也(二)明諸佛漫荼羅即佛部(四)作此佛部以下如文(此依義釋)
次初正覺者最初説也等者。釋如來曼荼羅句也義釋十二云。次初明諸佛曼荼羅。即佛部。正覺者最初之説也
(缺圖)
凡作餘佛檀。如作彌陀檀。即移彌陀入中。其大日佛移就彌陀位。若是二乘諸天等即不令坐八葉花。當去之。但於方檀中坐本座(已上。疏無之)八葉上佛菩薩。各移稍近外各依方處也。其大日佛當與寶幢並在一處。左右無在也。然亦須在中胎院内耳。如以閻摩入中者。其外院本位但表地印而供養之。此作扇底迦等。増益亦同之。用線法。當中置橛旋繞之。亦置空中及下。綖二種也。又云。師在中持綖。弟子繞之。半月如字作之也。作此佛部曼荼羅等(十六)密鈔第九云。疏初正覺者等者。謂取從遮那本地漫荼流出最初成等正覺之者。即阿●等四如來也。如阿●者。瑜伽禮懺云。阿●如來捨身請求加護。從初覺心乃至菩提。願如來與金剛薩埵而加持之。令我堅固不退。言拾身求加持者。即當此中初受三世無障礙智戒。捨身奉獻一切諸佛請求加護。令菩提心堅固不退。乃是最初發起始覺菩提心時。故名最初説也(二十七左)私云。初正覺者等者。此指遍知院佛部。例如金剛界四佛三摩地也。又此智印諸佛能生智母。故云佛部曼荼羅也作此佛部等者。
釋猶如淨圓月等六句也其中畫佛像也(作何佛更問)者記問云。次釋一切佛三角儀。是舊樣也但依上爲定耳。三句之問並不爲難(已上)持誦不同七云。注作何佛者。即大日也(二十二左)雜祕(心覺)云遍知院三角内佛事。山王院云。圖作佛者。大日佛云云祕藏記云。中院上三角形是佛母也(已上)私云。或鈔(最珍)云。問。三角中佛像何更問。云何可定乎。答。一切佛印故。不可限一佛。通佛印可畫之。故不爲或歟(已上)或學者云。今此中大日結無所不至印也。據義釋者。不定一尊。隨所求尊可置之歟。十四本文如上引之。問。經文但説三角。然何畫佛像乎。答。三角通一切佛大勤勇智印形也。即是經·疏互示大三佛體。可悉之
光云。此有亂脱日
(一)畫佛像也(作何佛更問)(四)繞三角○如圖也(二)繞三角置點點標也(更問)(五)其外輪作光如却敵形也(三)圓外周匝○(或可置字)(七)光普皆流出○三角外也(六)眞言主○圓具於彼也(八)次蓮花部以下如文(此大同鈔主所出十九科亂終)
以金剛圍之者。以三股杵圍之。如圖繞三角置點等者。持誦不同第七云。繞三角置點者。是空點也。如説九位。空點亦是成正覺義(二十二左)私云。或鈔(最珍)云。更問意何。答。三角點標三世佛歟(已上)如却敵形也者。持誦不同七云。如却敵形者。如輪寶形也(二十二左)南本涅槃經一云。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爲却敵樓櫓。目爲寮孔。頭爲殿堂心王處中(七右)私云。却敵者。猛利降伏之貎也圓外周匝安點者。持誦不同七云。圓外周匝安點者。是佛部眷屬之位。
亦是空點同佛身故成正覺義(二十二左)疑此點○更問或可置字者。演密鈔九云。疏疑此點一一等者。指上輪心想九點也。乃於花臺及八葉中各安一點。即表大空成正覺義。謂以果收因。四隅菩薩倶置空點。故令更問也。若欲置字者。中臺四方即是阿阿暗惡噁。四隅普賢三字·文殊瞞字·觀音娑字·慈氏昧字也(二十八右)眞言主謂本尊也等者。釋從彼眞言主等四句也。十四本眞言主以下十三字注書之前大檀中等者。持誦不同七云。前大檀者。是前大悲嘉會檀唯用大檀。今用或別檀或大檀。故云用處不同(二十二右)又第七云。但印者是三角印。具縁釋云。遍知印作三角。其鋭下向。白光炎圍。在白蓮上。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勇勤印。亦名諸佛心印。普通藏品名普一切佛菩薩心眞言。廣大軌云。印同大日。古來多傳合掌。是亦大日百光王印。今準八印品釋。大日在三角中持威光印是爲正文。亦是大日大威徳生印。故佛身光流出圓外(同上)私云。此師意於毘盧遮那檀有都別二檀。前具縁品大檀都會曼荼羅中三角檀也。今段或用別檀。名之爲佛部曼荼羅。或用大檀。即以此佛部檀爲四重大檀中遍知院之一會。故云用處不同也。私義云。用處不同者。前具縁品但用三角印。今此中或置佛或置印。此云用處不同也
次蓮花部此語屬上件(乃至)可以意得耳者。
此釋復次祕密主觀世自在者○巧慧者安立也。持誦不同云。三蓮花部別檀(名觀自在漫荼羅亦蓮花部曼荼羅也七之二十四)義釋十二云。
作法圓具於彼也(世出世同書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無量漫荼羅欲説令善聽也移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蓮花部(此語屬上件)此但是祕密漫荼羅也。若作扇底迦等。方圓赤白及天等各依本也。雖作圓曼荼羅。然本尊等座有方有圓。各依舊也。作方曼荼羅等(以下同疏十七右)諸説不同(法三宮)二云。
觀自在菩薩梵號○密號○種○三摩耶形○祕密品云。復次祕密主觀世自在者○殊妙作標相。釋曰。次蓮花部。此語屬上件。世出世同畫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無量曼荼羅。欲令善聽也□移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私云。此語已下釋中胎文也。亂脱在此。故云此語屬上件。又云移在上。是等皆示釋亂脱文也。傳寫者書來尚矣。故諸本皆有此文(二十五右)持誦不同七云。作法圓具○各依舊也云云。私云。
此中注文是釋大日檀中經第二行及無量世間出世曼荼羅。彼所有圖像次第説當聽之文。故後人註移在上等。此語屬上件者。此但是等之文是佛部文。次蓮花部者。是標下檀。非此檀文。故須得亂脱意讀也(二十一右光云此就上義釋文而釋)私云。此一段文以亂脱意可消之也。今疏文次蓮花部標也。作方曼荼羅内等釋也。世出世同畫者○悲生檀釋上中胎檀文也。此語屬上件及移在上者。注此亂脱旨也
光云。此段古來存亂脱。曰
(一)圓具於彼也(四)次蓮花部(三)此語屬上件
(三)世出世同畫○最初悲生檀(五)作方漫荼羅以下如文
世出世同畫者。釋上經文及無量世間○次第説當聽四句也。意世出世曼荼羅同可有名相也。言世間出世有無量曼荼羅。次第令聽之也□□移在上等者。諸檀皆有圖。今□□圖即大日檀圖也。仍指□□圖云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也。問。●及●圖有何意乎。答。無別意趣。是只亂脱等意釣之圖歟此同亦可名有者。經文同畫同字訓有之。有者世出世無量曼荼羅也。具支灌頂六云。次注文者是釋經文。第二行云及無量世間出世漫荼羅。彼所有圖像次第説當聽之文。梵本中云世出世同畫。今隨方言譯云彼所有圖像也。注牒梵本故云同畫。故知同晝可作畫像。此同亦可名有也者。是釋譯意。□大悲生方檀(已上)又云。十四本義釋中。次有一段。高野本中。闕而不書。明諸佛曼荼羅。即佛部。凡作餘佛檀○半月如字作也。又説遍知即三角檀竟。注云世出世同畫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無量曼荼羅。欲説令普聽也。□移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又別行者。此語屬上件。次別行者。次蓮花部(光云。又別行以下七字。疑寫誤而文顛倒乎宜改作又別行者次蓮花部。次別行者此語屬上件耳)高野本中。缺前一段。説三角印檀竟。云次蓮花部。次別行者。此語屬上件。次別行者。世出世同畫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無量曼荼羅。欲令善聽也。□移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檀。私謂。且以彌陀爲語端者。檀向西方。人向東方。故先彌陀以入中胎。文有二例。義成三例。一以八葉諸尊隨入中胎。大日移在彼尊位處。二以二乘諸天隨入中胎。九位九尊。若移近邊中胎院内隨方安之。大日與寶幢佛一處左右。隨宜而安置之。二乘諸天外院本位但表地印而供養之。此二乘等唯坐荷葉。彼諸天等隨坐本座。故去中胎八葉蓮花。但方檀中坐其本座。亦須所移九尊各坐蓮座而已。三文雖不説。而悉第一重第二重。若釋迦佛隨入中胎。與八葉尊其座不別異。亦須大日可安寶幢後邊。彼等本位法同外衆。亦表地印而供養之。次用線法。此是此下別別檀法。非上大檀。次注文者是釋經文○(光云此間文如上所引)是大日悲生方檀。此等二文爛脱在下。後今此語屬上件亦云移在上。而高野本以次蓮花部之字在此文前。爛脱更甚也。又脱量字·説字·及令字(光云。現行印本有量令二字)誤驗矣。上來大日方檀。是扇底迦之法。若於大日作四檀。互爲主伴亦同前例。但檀相貎隨事各別。故義釋中説大日檀互爲主伴竟。更結云。此作扇底迦等。増益亦同之。用線法當中置橛旋繞之。亦置空中及下。綖二種也。又云。師在中持綖。弟子繞之。半月如字作也此文意云。上來此扇底迦等等者。等諸尊入中也。若作大日増益。檀中主伴同之。然増益檀是圓故。用縱法當中置橛。旋繞絣之。以分限亦先絣空而後置地。又云。若師在中持綖。弟子繞行絣之。準而言之。若降伏檀是三角故。在於三隅可以絣之。若揚大檀是半月形故。亦當中置橛。先絣弓形。次絣絃形。當如月字形作之。若成辨檀是種種形。亦唯一點亦無相形。唯心念作。然此五檀大日爲主。諸尊爲伴。互入中胎。若絣綖時。亦須首起東北隅也。私謂。何故五檀貎各別。應是阿等五字形貎。
●方●圓●三角●半月●方圓角月種種具足(已上)作方曼荼羅等者。釋普遍四方相等八句。而略初復次祕密主等四句也
一圖位蓮花部別檀三重
耶輸(四)勢至(三)毘倶胝(二)
天世
馬頭(六)白處)五)多羅)一)
持誦不同七曰。蓮花部別檀。中胎有二文。如前。第二重有二文。一準大悲檀文。以三部眷屬爲第二院。二依當部眷屬爲第二院。馬頭別檀亦準之(二十七左)私云。如上圖。相持誦不同載之。或云。此圖有三疑。一云。疏私云。此圖或人所圖。意多羅·毘倶胝·白處·耶輸四尊。準下金剛部段。云先道者安右。後道者安左。經云明妃資財主。是則耶輸。然又五卷云。
次於明王左邊畫明妃耶輸陀羅○而此明妃主含藏出生此中種種功徳(二十左)明王者得大勢也。得大勢不可離耶輸。是故耶輸右圖之也。又馬頭今段在大在明王側者。在大勢至側也。是則以馬頭置大勢至側。今不爾也。二云。下金剛部檀云。先道者安右。後道者安左。今不爾也。三云。智證更問七吉祥中出一髻羅刹。今不爾。又加大位觀音爲七云何
(缺圖)勢至側。故後圖之。又一髻更問云。七白吉祥者。此觀音眷屬。謂多羅·毘倶胝(光云。恐此間脱白處·耶輸)一髻羅刹·馬頭·大勢至等。或爲如意輪伴屬等(已上)雜祕云。一髻羅刹事。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三十一)曰。一髻羅刹陀羅尼○此陀羅尼能令用功少成就疾。是多羅菩薩使者(已上)若依此文。雖可圖多羅菩薩側。而依經説次第列白處故。自然移下座也。五卷亦白處與多羅並之也。問。螺貝北方三形也。今何西方用之乎。答。祕經云。蓮花即羯磨(已上)西方説法利生即吹大法螺之義也。胎藏漫荼羅北方安蓮花部。即此意也或可安印等者。私云。印者初割蓮花也。字者●字也。諸印上者商佉金剛蓮花等也。此三皆三摩耶形。故云諸印也
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及花上也(三)其次院安○勿生疑慮也(二)以本種子○而作種子也(四)空處當置以下如文
其次院安大勢等者。釋多羅毘倶知等六句也。私云。中胎外有空地。空地外有第二重。然空地故不數之。即云次院也勿生疑慮者。令勸發行者之詞也以本種子巧安置之等者。持誦不同云。
觀自在(●初割蓮花●前品大日右)多羅(○●青蓮花開已却合□觀音右)毘倶胝(○●數珠鬘○□觀音左)大勢至(●未敷蓮花□毘倶胝左)耶輸(●鮮妙花枝□勢至左)白處(●鉢曇摩花□多羅石)馬頭(●馬頭△觀音下)十方佛(●□七之二十七)私云。巧安置者。謂以善巧意。令如其次第置之。問。中尊擧種三尊。眷屬何唯種子乎。答。經文云布一切種子。故先雖擧種子字。而可通尊形等也
空處當置七白吉祥等者。記問八帳云。七白吉祥者。此觀音眷屬。謂多羅·毘倶知·一髻羅刹·馬頭·大勢至等。或爲如意輪伴屬等(已上)般若寺鈔三云。七白吉祥一一皆有二使。此經但略説之。自別有觀音部法中具載。當別詳撿(更問)此經疏但出七尊。若如曼荼羅安立者。二十一尊可有。但圖具載。可悉也(已上)持誦不同七云。七白吉祥。
此中部主加五眷屬·一忿怒爲七吉祥○觀自在○多羅○毘倶胝○大勢至○耶輸○白處○馬頭○十方佛(二十六以下)私云。御鈔并持誦不同。加中尊爲七歟。部主已在中胎。何云當置七白吉祥乎。智證記除中尊加一髻尊云七也。一髻尊蘇悉地院尊。何爲觀音眷屬乎。或鈔(最珍)云。七白吉祥者。三白四吉祥總云七白吉祥歟。大明白菩薩·白處尊·白身觀自在(已上三白也)大吉祥大明菩薩·大吉祥菩薩(光云。此指薩埵波大吉祥。或指大吉祥明歟。未詳)大吉祥變菩薩·(已上四吉祥也。光云。此文脱一尊。恐是水吉祥。
或前出二尊内乎)是則經文及與白處尊句釋出三白諸吉祥受教句收四吉祥歟(已上)私義云。今七白吉祥者。經第一(具縁品)所説觀音部七尊歟。所謂多羅·毘倶胝·大勢至·耶輸·資財主·白處·馬頭七尊列之。阿遮梨所傳曼荼羅。耶輸陀羅外有資財主菩薩。至下可悉之。白自性清淨義也。吉祥敬愛義也自別有觀音部法等者。般若寺御抄云。
可見千手及十一面儀軌耳(已上)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不空譯)上卷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補陀洛山大聖觀自在宮殿中○時觀自在菩薩與無量持明仙圍繞。往詣世尊所(初右)中卷云。當觀自身胸臆間有滿月輪○又於月輪面觀紇利(二合引)字。如紅頗梨色。放光照曜十方世界。於光明中自身成觀自在菩薩。等無差別○歩踐八葉蓮花至精室門外。灌灑如前。則應加持頂。以右手作拳。以大指頭指相捻即印頂。誦多羅菩薩心密言曰○先應用多羅菩薩護身。次毘倶胝菩薩亦殊勝。或誦餘四明王大威徳者亦通。聖者多羅菩薩印契者○密言曰○次結馬頭明王印○密言。次結地界及曼荼羅界○次結部母白衣觀自在菩薩印(私云。諸眷屬此外未見。光云。明本文少異此)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不空譯)云。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花。於蓮花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於蓮花胎中。想紇哩(二合)字。從字流出大光明○於此大光明中。湧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具無量相好。熾盛威徳。十波羅密菩薩周匝圍繞。八供養菩薩各住本位。於寶樓閣四隅。有白衣多羅毘倶胝等四大菩薩。各與無量蓮花部衆前後圍繞。諸天八部以爲眷屬。如是觀想無量聖衆及本尊。極須分明。勿令忘失次第。
即結纔發意轉法輪菩薩印○次結馬頭明王鉤印○次結不空羂索菩薩印○次結蓮花鎖菩薩印○次結蓮花倶摩羅印○次結蓮花嬉戲菩薩印○次結蓮花鬘菩薩印○次結蓮花讃菩薩印○次結蓮花舞菩薩印○次結白衣觀自在菩薩印○次結大白衣觀自在菩薩印○次結多羅菩薩印○次結毘倶胝菩薩印○次結本尊千手千眼○印(十一左以下)私云。蓮花部眷屬廣略多端。祕藏記列二十一尊名字。今疏第六阿遮梨所傳曼荼羅列四十尊也
明妃資財主者。第五云。次於明王左邊畫明妃耶輸陀。譯云持名稱者○此明妃主含藏出生此中種種功徳。故其被服?幟皆與此義相應也(二十左)私云。或人依此文。明妃資財主爲一菩薩。今謂。應是二尊。第六卷阿遮梨所傳圖。耶輸陀羅菩薩外擧資財主菩薩。仍爲二尊義分明也。尋云。第六圖耶輸陀羅明妃無之。指何尊以爲耶輸耶。答。名稱慧菩薩是也。耶輸陀羅此云持名稱者故也及大勢至等等者。釋得自在者印等五句也曰如法作之等者(此一段私付亂脱。至下可悉之)義釋十二云。當殊妙作之。如馬頭在三角檀中畫之。如法作之住三角中。其餘諸尊亦有等(十七左)十本義釋云。當殊妙作之。如法作之。何耶掲哩婆此云馬頭。在三角檀中畫之。其餘諸尊亦爾(已上)私云。如法作之句。十四本意付馬頭段。十本意付勢至段結釋。今疏準十四本。可讀亂脱。經文如法句在馬頭段。然乃十四本最契經文合在可處用等者。異本云。合在三角檀中畫之(兩本義釋同之)私云。可處用檀者。馬頭所用處即三角檀。故後日再治之時作三角檀歟形色等別及方圓等者。第十五云。法教法則·方法·次第·儀軌皆得。顯形色等(顯謂諸尊青赤白等。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相貎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也。二右)般若寺抄云。上五種亘八曼荼羅皆應具也。殷勤可悉(已上)廣本者。大本廣經也前所云等者。當卷上所明印色尊位等五種也。引上文可悉之
形色形印者。義釋作形色契印也。又疏異本作契印前者大悲藏生等者。持誦不同七云。大悲藏生是都會檀者。是大悲胎藏喜會檀也。三部唯在都會檀也。今則或在都檀。或在別檀(二十六右)私云。上如畫本尊○各各有印者。或義爲問辭。前者已下答詞也。問意。如若也。若畫本尊可作何色及形像等。各各有印契也。答意。色像等不可違上圖曼荼羅。但前一向都法用之。今或都法用之。或別法用之也。都檀者。普門曼荼中觀音院也。別檀者。唯觀音部別檀也。又義云。如畫本尊已下必非問答。只自擧徴問之。而直作其釋也。如此中已下釋別檀之義也如此中蓮花部檀中等者。私云。吉祥檀者。蓮花部増益吉慶意也。胎外留空地者。中胎與第一重之間空處也。大檀中法者。指上都會檀中觀音部。即指第六卷四十尊等也其空處亦置十方佛等者。持誦不同云。第二座位處置十方佛者。普通藏品有一切佛眞言也(七之二十六)私云。十方佛名字如第六卷圖也準前可解也。私云。
指上第五卷所釋曼荼羅及第六圖位也三角中猶如等者。釋何耶掲哩婆等六句也
一爛脱
(一)準前可解也(三)三角中猶如○在大勢至至側也(二)次復若作馬頭○以意得耳(四)次作第二曼荼羅者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之)
又義曰
(一)曰如法作之○檀中畫之(三)其餘諸尊○準前可解也(二)三角中猶如○可以意得耳(四)次作第二曼荼羅以下如文
智證爛脱云。次復若作馬頭漫荼羅者。當在三角中置之。在外三重漫荼羅亦皆隨之作三角也。作此時。訶耶疙哩嚩在中。即移觀音替居勢至之處。餘眷屬皆圍繞之。餘皆迴互。三角中猶如日出之暉。謂日初出。赤黄色也。在明王側者。在大勢至側也。
可以意得耳(已上)私云。右爛脱等皆未得其意乎。
今謂(一)當殊妙作之(四)曰如法作之(三)住三角中○檀中畫之(五)其餘諸尊亦各有(二)形色等別○準前可解也(六)三角中猶如以下如文(光云。
故和上不用之)次復若作馬頭曼荼羅等者。密鈔九云。疏若作馬頭漫荼羅等者。謂此馬頭是蓮花眷屬。前以觀音爲主。其曼荼羅大作圓形。今以馬頭爲主。置何耶在中。何耶是略梵語。正云賀演吃哩(二合)嚩。此云馬頭。謂却移觀音居勢至坐處。其勢至却在前馬頭位處。其漫荼羅作三角者。即降伏檀也。餘眷屬皆圍遶者。一依前觀音檀置之。臨時迴互可以意得。移勢至在馬頭位處。其勢至眷屬等亦隨移動。觀音眷屬亦爾(二十八右。光云。演密牒文頗異現行義釋)持誦不同七云。馬頭曼荼羅在三角中。在外三重亦作三角。即移觀音替居勢至處者。是示入内別作時也。其五尊檀方圓角月點等可詳云云。隨五種事互入中胎(二十六左)私云。是釋馬頭別檀。謂於此部中。馬頭爲中尊之時。以觀音移之替置勢至位。如云馬頭。餘尊亦爾。問。以馬頭安中位之時。以觀音並置勢至位。爲當以勢至移馬頭位歟。答。演密却勢至移馬頭位。然今私謂。馬頭安中之時。以觀音並置勢至位。例如都會檀中胎置餘尊之時。移大日置寶幢位也。義釋十二云。其大日佛當與寶幢並在一處(十六右)問。何必以觀音置勢至位乎。答。勢至·觀音所住定體同故。準寶幢佛置此位也。問。何故必先約此馬頭説別檀乎。答。或鈔(最珍)云。先説部主云云。問。蓮花部方檀而何説三角乎。答。此尊蓮花部中忿怒明王。故説降伏形也餘皆迴互可以意得耳者。私云。準例馬頭。
此會諸尊皆當迴而安中胎也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二(畢)此卷舊本未出草藁。故今點治之以附剞劂氏。冀後宗匠更下郢斤。但於其辨四聖四隅異義。則是師資面傳。留意思擇。勿處容易。維時寶永第四仲秋二十四日。
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疏第十六卷之餘(釋經五祕密漫荼羅品)次作第二漫荼羅者(乃至)以辨左右也者。
此釋復次祕密主今説第二檀○諸業善成就三十八句也。般若寺鈔三云。次金剛部曼荼羅經云。今説第二檀○諸業善成就(已上)持誦不同云。四金剛部別檀(名金剛手曼荼。亦名金剛部曼荼羅。七之二十七)次作第二等者。釋復次祕密主等二句也謂善説也非前非後等者。私云。善説者。此釋今説二字也。非前非後者。謂對上蓮花部。指今金剛部云第二。然非是必次第治定。故云非前非後等也其曼荼羅四方等者。釋正等四方相等二十二句也。私云。先作方檀。於其外縁。三古杵接圍之。圍中皆黄。色其中安蓮花。蓮花上有瓶。瓶色白如月色。亦以三股金剛而遶瓶邊也或用餘物等者。今約執金剛故。用三股杵圍之。即三股杵爲其三形故也。若於金剛部中。自餘尊者。如或針或戟等。以爲其尊三形者。亦以圍瓶邊也彼瓶上有等者。瓶上有風輪。黒色半月形也其下状等者。半月風輪下方兩邊垂降。如幡形也●此圖異本載之。即此形也彼半月中等者。半月中有火輪。三角赤色也。此三角周亦以三股金剛圍之。於其三角中安赤蓮花。蓮華上置三股杵。杵上安●字也。
或安本尊形(執金剛等也)或只安種子字也
(缺圖)
尋云。置三形時。何必加置種子乎。答。次釋云。印上置字也。又云。畫形者。心上安種子字。謂種子字軌持爲義。故通本尊及三形也。光云。或安本尊形等解意。必用三形。而其上安種子或尊形也。此解未快。今詳疏意。則注蓮上畫金剛。而言謂或等。此三或一。而今先出金剛即是三形與金剛部而特相應故也。但如下文言印上置字也者。
即同上言心上安種子字(此有亂脱如下出之)若又畫尊形或三形。則必其上安置種子字也。然此安置只是觀想布之。即釋言想●字誦而加持之也者是也。且又如此尊形三形必加種子。豈只其取軌持義哉。嗟呼稱眞言陀羅尼宗意在於是乎(種三尊三祕密。若據本有。雖無勝劣。若約次第。亦有麁妙。深旨更問)私云。經言迦羅者者。瓶梵語也。尋云。寶瓶南方寶部三昧耶形。而今何用金剛部乎。答。金剛頂經云。金剛即寶光(已上)寶部光明與金剛部智光。相通之義有之。故今以瓶爲座歟。胎藏曼荼羅南方置金剛手院。即此意也。凡此檀蓮花地輪。謂須彌即八葉蓮花形故也。寶瓶水輪也。黒雲風輪也。三角火輪也。金剛杵空輪(摧破即空義故)也。是即五大所成曼荼羅也。但風中安火輪者。火能得風増其力用。故圖之也(已上皆私案義。不能用者也)問。此圖無置外部釋文云何。答。文相雖未分明。準蓮花部而圖之也。問。若爾。何處縁十方佛等不圖之。答。是又脱文也已若畫印者等者。私云。經文雖但説印。
疏亦具種子尊形也一爛脱(一)著畫印者(三)想吽字誦而加持之也(二)印上置字也(四)此是汝漫荼羅以下如文諸明王各依本等者。十卷義釋作部母商憇羅金剛部生等者。十四卷義釋全同今疏。私云。諸明王者。即經所擧六金剛也。一部母。第五云。次於執金剛之右置忙莽鶏。所謂金剛部母(二十二右)二商憩羅。第五云。次於執金剛之左置金剛商竭羅。譯云金剛鎖(同上)三金剛部生。祕藏記云。發生金剛部菩薩(下之十六右)四金剛鉤。祕藏記云。金剛鉤女菩薩(同上)五素支。第五云。次於部母之右置大力金剛針。素支譯云金剛針(二十二右)六大徳持明王。第五云。次復於執金剛下置忿怒持明。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號月●尊(二十二左)都部要目云。部主有三種。金輪王佛頂佛部主。蓮花部主馬頭觀自在。金剛部主三世勝金剛。三種部母。佛母佛眼以爲部母。蓮花部白衣觀自在以爲部母。金剛部忙麼鶏菩薩以爲部母(三左)祕藏記云。金剛部金剛手爲主。又云三世勝金剛。忙麼鶏爲母(下之五右)此皆説中胎也等者。私云。義釋中佛部檀終。有移諸尊座位之釋。又蓮花部終釋曰。
若作馬頭曼荼羅者○餘皆迴互可以意得耳(十二之十八右)今釋亦爾。薩埵院中第二重諸明王。又皆可説爲中胎之義。仍各各尊安中胎者。轉作無量増也先道者等者。謂就經列名次第可定左右也。道者●也。此文可屬下文爛脱如次下釋之也隨所開門者。此以門爲前可辨左右也。假令南面開門者。東爲左西爲右也。問。最珍記云。此院南開門故。東爲右。西爲左。是與今義相違如何。答。彼據行者以定曼荼羅左右歟。今依本尊而定左右。仍致相違者也。持誦不同中。本尊左方置部主。即與最珍義同。但釋迦檀文云右邊左邊。依本尊定左右。又第五卷圖曼荼羅之時。皆依本尊定其左右。此文何獨據行者。故知安然·最珍等説非也復次我前説(乃至)周匝圍遶也者。此釋復次我所説○而住於三處三十四句也。持誦不同云。六二明王別檀(名如來使者曼荼羅。亦名持金剛衆曼荼羅也。七之二十二)私云。
是説五大院曼荼羅也一爛脱(一)轉作無量檀也(十一)先道者安右○以辨左右也(三)復次我前説○之別名也(六)自在謂於金剛得自在(二)復次此説我金剛執自在者(五)如前大悲藏○今方列之(四)故云復次也(七)謂虚空無垢○金剛利(謂極迅鋭之稱)(九)此檀總以印爲之(八)寂然金剛○(在大檀中安之也)(十)如是等檀方圓○而復始也(十二)白黄赤黒等以下如文私云。此爛脱未必甘心。
今謂(一)以辨左右也(三)復次我前説○得自在(二)復次此説我金剛執自在者(四)如前大悲藏○(謂極迅鋭之稱)(六)此檀總以印爲之(五)寂然金剛○(在大檀中安之也)(七)如是等檀方圓等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此亂脱)如前大悲藏大會中等者。經第一(具縁品)云。次往西方畫無量持金剛。種種金剛印·形色各差別(已上)第五云。次往西方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衆。有種種形色性類·種種密印?幟。皆於圖中出之(二十二左)私云。如前者。即指彼具縁品曼荼羅也。問。今所列虚空無垢等十六金剛。多是金剛手院衆也。爾乃尤可置南方。何云不動三世中間乎。答。此事誠未決也。智證雜鈔一云。次大日之下不動降三世中間畫諸金剛者。今方列之。謂虚空無垢·金剛輪·牙·蘇羅多·名稱·大分別。凡執金剛皆在左方。何故今列下方(已上)先徳未決之。末學輒難明。或義云。金剛部尊數廣多。故移置此下方歟。可信義也。又義云。般若寺鈔云。次金剛部曼荼羅○有二十一金剛衆也。
不動勝三世等亦攝此第二檀也○已上金剛部曼荼羅略記畢(已上)此釋中。以二明王屬金剛部。仍此二檀互雜居歟謂虚空無垢等者。持誦不同七云。縁起列衆十九金剛。此中亦有十六金剛。本在大檀。二明王間各各有檀。若別作者。互爲主伴。三重作之。又二明王各作別檀。第二院衆亦有二文。一準大悲檀釋用三部衆。二依此文用持金剛。
言十六者(隨色作檀白圓黄方赤三角黒半月圖以此等列金剛部皆作圓檀唯金剛輪與無戲論在二明王之中)虚空無垢(●白三古圖□)金剛輪(●黄一股)金剛牙(●赤五股)妙住(●黒金剛鬘圖□)名稱(白三股)大分(●黄一股)迅利(赤五股圖□)寂然(●黒金剛鬘圖□)大(●白三古)青(黄一古圖□)蓮花(●赤五古圖□)廣眼(●黒金剛鬘圖□)妙執(●白三古圖□)金剛(●黄一古圖□)住無戲論(●赤五古圖□)虚空歩(●黒金剛鬘)十六手印通五古印不動尊(●刀鞘或索●)勝三世(●五古三十四左三十五左)私云金剛大分者。印本無金剛二字大者之分者。爲大菩提心衆生爲體。故云大者也。此尊主大衆生所依體分。故云爾也。但經云大忿。違疏家釋。更可勘證本也此檀總以印爲之者。此曼荼羅圖總以三摩耶形圖之。不作尊形等也。若通而言之。又可圖尊形也執妙金剛金剛金剛者。異本作執妙金剛大金剛金剛。但大金剛者。上已有之。今三箇金剛言。初金剛屬妙字。次二箇金剛中。上金剛別名。下金剛總稱。以惠單名金剛也。十四本義釋十二云。金剛金剛(直以金剛單爲名十九左)直字宜歟。可勘證本如是等檀方圓等者。經列十六金剛畢。次説白黄赤黒四色。如次以配之。順其色定其形。故云依前順其色形亦如此也。上引持誦不同云。白圓·黄方·赤三角·黒半。前者。指次上所説次第也周而復始者。謂十六金剛中初四金剛。如歔白黄赤黒配之畢。第五已下四金剛。又從白始之。如此四通滿十六也。尋云。何不説青色乎。答。今先擧四大色。青虚空色。故不別立歟及諸所不説者者。十四本曰。及餘謂所不説者(十二之十九)凡經不説者。天竺圖等列之。此次第可辨也此金剛有十佛刹等者。私云。金剛有十佛刹塵種類。前衆成就中。列上首一十九執。今此中十六互有出沒。影顯可知之也又此等金剛所持之印等者。經云。印形及所餘○一切作種子(已上)私云。已下説所持印也。印形及所餘者。手印及所持杵等也。三股·一股·五股·金剛鬘四種印。配初四尊。周而復始。四四十六尊。配而知之。即如上四色也即針也者。或本此三字注書之。義釋即針已下十六字皆注文也或兩頭者。此釋二首言也。十四本云。此兩頭即五股也。●此印周匝作四鎌状等(二十右)問。經云。二首皆五峯(已上)若爾。三股·一股非兩頭歟如何。答。最珍鈔會之曰。經文二首皆五峯。上釋也。非餘杵無兩頭也(已上)私云。凡金剛杵本是三股。即人形故也。而只取其中心即名獨股。若又三股違合之時。成五股形。故五股位特云兩頭。是違合兩頭三古以成五股也。圓行請來人形杵事。可思之。即以此經文可爲本據歟作四鎌状如四金剛者。雜祕(心覺)云。金剛杵多數。
獨股杵(如常)二股(出慈氏軌下之二十四)三股(如常)四股(出慈氏軌同上)五股(如常)九股(出微妙曼荼羅經五之十五已上)私云。四金剛者。即指彼四股歟状如五股而不開也者。謂五股本怒杵四邊開其端。而今合其鋒作之也。問。經隨色類區別者指何物乎。答。如此所持印差別。
各隨上色類而成其異也此等金剛各以其本名等者。私云。此釋一切作種子句也。上來三·一·五鬘四種?幟上。各置種子字也。其種子字者。其尊名中初一字也。持誦不同出之。如上引也次隨別字及通用等者。持誦不同云。若作尊形。隨以別字及通用字安尊心上。具縁品釋云。執金剛眷屬通用●字。餘金剛通用●字(七之三十五)私云。別字者。各名名初字也。通用者。●字若●字也各於心上者。此置其本尊心月輪上也其手印通用等者。智證大師記問八帳云。手結爲手印。畫印爲契印(已上)私云。手印者。各各本尊所結印契也。問。上所擧持物。三·一·五·鬘不同有之。而今何只通用五股印乎。答。通別兩印可有之歟。例如種子有通別也不動尊漫荼羅等者。私云。據般若寺御鈔意者。二明王別檀亦屬金剛部曼荼羅也。持誦不同意。金剛部外別立二明王檀也。蓋御鈔依金剛與忿怒其義同故。安然依方域分界別故在泥哩底方者。不動尊在持明院西南方。西南即泥哩底(羅刹天)方也。經風輪與火倶者。半月中圖三角形也。其三角外圍劍形(或羂索)其外月圖三重。内院置十六執金剛。
外院圖世天也一爛脱(一)西南方作也(三)或三世勝○或印或字也(二)然此不動○周匝圍繞也(四)次説佛母漫荼羅已下如文或三世勝等者。此釋具慧者安布等四句也具慧者者。指對告衆金剛手也。上云大福徳。即是同人也。經在風輪中者。謂此曼荼羅亦半月中圖之也。半月中置三角。其三角外以三古金剛圍之。即亦作三重也。尊位如不動尊也謂在於風方者。
此尊對不動尊涅哩底方而在風天方(西北方也)故云爾也三處以金剛圍之等者。私云。三處者。即三重也。此釋而住於三處句也。此句可通不動降三世二尊歟。同作三重故也。最珍鈔云。問。三處者何乎。答。三檀也。問。釋云。三處者。謂作形或印或字(文)形·印·字言三處歟。答。不然。三處作形或印或字可安布之也。非形·印·字即三處也(已上)若別作者等者。記問八帳云。不動曼荼羅若別作者。不動在中。大日在中院東方。此右檀儀也(已上)些些疑問云。然此不動尊曼荼羅若別作者。不動在中。毘盧在中院東方。餘金剛眷屬周匝(已上)此檀三院排位如何(已上)雜鈔一云。然此不動尊曼荼羅若別作者。不動在中。毘盧在中院東方。餘金剛眷屬周匝云云。此檀位次其列如何。大日位次何置中院東方。其初院·中院·外院諸尊位位如何(已上)私云。最珍鈔云。外院不可置八部等歟如何。答。釋金剛眷屬周匝繞(文)如文者。第二·第三重可置諸金剛歟。八部等安不安暗以難測。上蓮花部曼荼羅。第三重置八部。下佛母曼荼羅。外院置八部。準彼今可置八部歟。又云。師鈔云。中院東方者。大日在寶幢位之意歟。必可在菩提心方也。馬頭曼荼羅。移觀音置勢至位。又是東方菩提心方也。有鈔。境双房云。準下文寶幢佛處歟。若遍知院歟(案文意。遍知院歟)一義云。毘盧在中院東方者。即八葉中臺歟。迴泥哩底方不動在中之時。大日即當正東方也。如馬頭曼荼羅。只迴一院内諸尊可得也(已上)私云。諸説中。最珍鈔所擧後一義以爲勝歟。不動尊本在泥哩底方。而今移置般若菩薩中位。即當中台大日正西安此尊故。毘盧遮那在正東也餘金剛眷屬等者。此有二義。一義云。不動安總曼荼羅中胎之時。四方三部眷屬總名金剛眷屬也。一義。不動尊只於持明院中移置中位之時。金剛眷屬局執金剛衆也。
亦是後義尤爲勝歟一二明王別檀圖位持誦不同云。二明王別檀中台有二文。一依當文可安九尊。二準諸檀例可安一尊。第二院有二文。一準大悲檀釋以三部爲第二院。二依當文以西方持金剛衆爲第二院(七之三十六)私云。當文安九尊者。不動在中等文也。此師立不動置八葉中臺之義歟。但今不動置般若菩薩中位歟。其義如上也。第二院有二文者。準上大悲檀。三部眷屬以爲第二院也。又今文唯以諸執金剛圍之。或義云。今言金剛眷屬者。是通三部名金剛。而非限執金剛也次説佛母漫荼羅(乃至)而置佛眼者。此釋復次祕密主○遍布彼種子十六句也。持誦不同云。七佛母別檀。名佛母曼荼羅。亦名虚空眼曼荼羅。亦名諸佛菩薩母。復次祕密主先説曼荼羅○自住光焔中。遍布彼種子。次説佛母曼荼羅等(七之三十七)御鈔云。次佛母曼荼羅。云方正眞金色○遍布彼種子。疏云超越於中分等(已上光云現行印本疏不牒此句御鈔所覽恐是別本)私云。最珍鈔云。遍知院直以遍知印在中。佛眼曼荼羅者更自彼院開出之也。
例如馬頭曼荼羅不動等別立之也(已上)已上遍知院曼荼羅也一爛脱(一)次説佛母漫荼羅(三)前布置○及印今列之也(二)先説作曼荼羅○尊形自上者(四)謂自此當説也○傍畫兩眼形也(六)若作佛母形者種子即是也(五)捨三分位○而置佛眼(八)前説菩薩部中(七)普布種子○遍布之也(九)未説者今更説之○令極白淨(十一)於中作十字○置八部也(十一)極白是寂靜○寂然而住(十二)此等菩薩已下如文前布置漫荼羅等者。經第一云。次於其北維導師諸佛母。晃曜眞金色。縞素以爲衣。遍照猶日光。正受住三昧(已上)第五釋云。次於大勤勇北。至於北維置虚空眼。即是毘盧遮那佛母也。佛母義如般若經佛母品中廣説(十八左)私云。前布置曼荼羅者。指具縁品説也。問。前文既云正受住三昧。而今何云未辨尊形乎。又佛母只一尊。何云列乎。答。雖一尊。對餘院云列歟。又此院列一切菩薩故云列也。又尊形雖前説。未廣博故。今具説之也此最上者尊形自上者等者。私云。問。兩所者字如何。答。上者非牒詞也。下者牒文也作佛頂印等者。持誦不同云(光云彼七三十八出此圖故今指示其處往撿)諸説不同云(光云彼三四右有圖往見)私云。持誦不同釋契疏文。問。佛頂佛眼其體各別。何佛眼曼荼羅安佛頂印。答。最珍鈔云。以佛頂爲中者。佛眼必以佛頂爲主故也○今佛眼曼荼羅畫佛頂印。佛眼佛頂不相離故。眼即在頂傍故也。頂與眼如和雖不相離。仍同體功能不同也。是故佛頂佛眼互用之故佛頭兩眼以名佛頂印也。疏傍畫兩眼形云云。即此意也(已上)問。出佛頭形爲佛頂印。何具兩眼云佛頂印。答。十四本唯出兩眼形(光云現本十二之二十一言或亦出佛頂形也)十本同之。七卷本唯出佛頂形。御鈔同之。如上諸説不同記。但持誦不同圖契疏釋歟。或頂形或眼形各據一邊歟。又義云。佛頂與佛眼各別三形也若作佛母形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若作佛母形者者。此佛母非離前佛頂印別有佛母。佛母即佛頂。但母是形。頂是印故。下次云。可但畫印。即頂髻也(二十八左)私云。此文上爛脱屬下捨三分等文。私義不爾。只於佛眼曼荼羅。釋形像及印種子等。而非必是爛脱。佛眼尊入定形也。故上經云正受住三昧(已上)三昧女義也。仍云天女像也心置種子字者。●字也。經第三(轉字輪)云。虚空眼應畫伽字(已上)心置者。謂佛身胸上畫之也若佛頂爲中胎等者。私云。釋中置如來頂一句也。準餘院院。即今此院佛眼爲中胎。佛頂諸尊爲眷屬。而又移佛頂尊安中胎。則佛眼尊爲眷屬也。例如觀音院馬頭爲中也諸佛眼者。諸佛母故云爾。而非謂佛眼數多也。以眷屬佛頂置中胎故。云中置如來頂超越於中分也捨三分位等者。私云。釋而至三分位等二句也。此即以佛眼尊爲眷屬釋之也。
十本作種子即是也越於中分而至捨三分謂捨三座位而置佛眼(已上)持誦不同云。私云。捨三分位者。佛頂二眼以爲三分之位。安佛頂了。捨安傍位。故云捨三分位(七之三十八)又云。虚空眼爲中胎。大日尊諸三昧爲第二重。世天爲第三重(同上)私云。依初釋者。捨中胎圖佛頂與二眼畢。移第二院。又置眷屬佛眼歟。依次釋者。捨中胎至第三院。圖世天眷屬歟。但經言應作如來眼者。世天眷屬同入佛眼三昧故。例如金剛頂云皆戴師子冠也。問。經云至三分位。疏云捨三分位。十本義釋云至捨三分。相違如何。答。捨者當經超越言歟。意捨中胎而至第三位也。或云。捨字恐誤。是於字歟。又義云。此院内有四分。一供養位。二行道位。三諸尊位。四界縁位也。此四分中。捨其三分而至尊位圖佛眼也。但三義中第二爲勝歟(已上)光云。故和上用後義。何者。今佛母檀若以佛頂爲中胎者。則佛眼母以爲眷屬故。捨界道·行道·食道三分。而至尊位方圖之也佛恒自身等者。釋自住光焔中等二句也。
有讀爛脱云(二)佛恒自身火炎中位(五)種子布之(三)謂此印於炎中住(六)中置種子即是也(一)捨三分位○而置佛眼(八)前説菩薩部中(四)普布種子(七)謂於檀中遍布之也(九)未説者今更説之已下如文又義云。不用必讀爛脱。直直讀取義也。光云。
又有亂脱曰(二)佛恒自身○中置種子即是也(一)捨三分位○而置佛眼(四)前説菩薩部中(三)普布種子○遍布之也(五)未説者今更説之以下如文前説菩薩部中(乃至)一切願也者。此釋次一切菩薩○滿一切希願六句也。是眞陀摩尼位曼荼羅也。尤可引牒經文。而今直作釋故文相難釋。得意悉之凡是諸菩薩等者。十四本云。凡是諸菩薩應須作曼荼羅者。皆同此義也。其曼荼羅當作圓明之像等(十二之二十一右)作十字等者。十四本作作十字嚩曰羅(二合)臺(同上)臺上眞陀羅尼等者。
十四本作臺各置標大●眞●陀●摩●尼如承珠標(同上)十本同之。持誦不同云。私云。具縁釋云。此是通一切印。若諸佛菩薩經中不云所持印相者。亦執此無價寶珠皆得也。故若隨樂以諸菩薩安中及第二院。皆令執此寶珠。若別作者○摩尼尊爲中胎。十方界諸菩薩爲第二重。世天爲第三重(七之二十九)第六云。第二院諸菩薩衆。若經中具載形相者。一一如其本教畫之。無文者通用直陀摩尼印。當持蓮華。華上置如意寶。周匝焔鬘圍之(八左)私云。各置標者。謂幢旗也其本尊菩薩等者。密鈔九云。疏其本尊菩薩等者。本尊即菩薩也。此菩薩即眞陀摩尼也。菩薩是身形。末尼是印標也(二十八左)諸説不同記三云。具縁品云。復於彼南方。救世佛菩薩大徳聖尊印號名滿衆願。眞陀摩尼珠住於白蓮上。釋云。復次於大勤勇南。至於南維作一切諸佛菩薩眞陀摩尼印。此是淨菩提心無邊行願之所集成。常能普雨世間出世間一切財寶。諸救世者皆從性淨蓮華臺中現如是寶。故云住於白蓮上。阿闍梨云。此是通一切印。亦可於諸方面皆置之。若諸佛菩薩經中不言所持印相。執此無價寶珠皆得也。轉字輪品云。火天方一切諸佛菩薩畫眞陀摩尼寶。或置迦字。釋云。
次火方一切佛及菩薩眞陀摩尼寶印或置迦字也。私云。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所説一切如來如意寶是也(九右)次作釋師子漫荼羅(乃至)餘皆可例解耳者。
此釋復次應諦聽○而在黒蓮上三十四句也次作釋師子等者。此未會之經文。但注疏家詞也。若作佛形已下即釋文也經大因陀羅者。即方檀金剛輪別名也。第二十云。方檀者。梵名摩訶因陀羅。是帝釋尊之別名。又則金剛輪別名也(四右)第八云。方檀名大因陀羅。是心王之義(十左)當作金剛者。界道圖金剛也。三股金剛杵繞圖四方也。或置羯磨金剛也(已上)光云。此解叵用。何者。大異注文。注意謂方檀也如上説者。當品始云眞言者圓檀等。即第十四釋之。今指彼文。謂方圓等曼荼羅中是方曼荼羅也於中畫金剛杵者。謂檀中心立三股杵以爲蓮華莖也。悉地出現品釋云。於曼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金剛。令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作之也)於彼上作大蓮花八葉并蘂(在金剛上作。十一之二十二右)經五云。四方相重普。輪圓如次第。三隅半月輪。而説形亦然(已上)光云。此等引證今所用。何者。初悉地出現品釋文明成就檀。即彼檀中安羯磨杵爲金剛座相也。次經文即當品前段總明三部祕密檀也。並與今別可見。但今經文言四方相均等如前。恐鈔主解釋此文而引證之右邊置袈娑等者。一切經音義(玄應)十四云。袈娑此云不正色(明本十五之二左)華嚴疏鈔云。錫者輕也明也。執此仗者輕煩惱故。明佛法故(十四之二十五右)南海傳(義淨)云。錫杖梵云喫棄羅。即是鳴聲之義(四之十五)私云。右邊等者。準金剛部檀。先道者安右。後道者安左也次五佛頂等者。釋五種如來頂等十四句也。經一具縁品云。最初名白傘。勝頂·最勝頂·衆徳火光聚·及與捨除頂。是名五大頂(已上)御鈔三云。此釋迦以爲外院主。以五頂·三頂·二乘·八部爲眷屬也。意此樹下成道。三乘通見化身云也。五佛頂者。
一白繖佛頂○二勝佛頂○三最勝佛頂○四除障佛頂○五火聚佛頂(已上)私云。白繖者。白傘義也。摧碎者。即除障佛頂異名也。八大佛頂等異名如第十卷勘注也。雜祕云。現圖與經疏不同有之。發生佛頂。圖五頂之隨一也。經疏三佛頂之隨一也。又火聚佛頂。圖三佛頂之隨一也。經疏五頂之隨一也。其餘無相違也(已上)私云。此説難思。圖不云三頂·五頂界畔。只交布之。然者以經疏可爲指南。
何爲相違一五佛頂印形諸説不同記第七云。白傘蓋佛頂○三昧耶形蓮上白傘蓋。勝佛頂轉輪○三昧耶形蓮上劍。最勝佛頂轉輪○三昧耶形金輪。
除障佛頂以鉤爲印(摧碎)光聚佛頂○三昧耶形佛頂髻(二十八左)一爛脱(一)其白繖佛頂(三)置座座上○息災圓等也(二)以繖爲印(畫之)(四)勝佛頂以刀圍普(八)若有説處即依文也(五)光皆流出○火炎也(謂赤炎光)(七)最勝佛頂○爲印(摧碎)(九)火聚佛頂畫佛頂髻形(八)大士者號金剛也(十)會通大佛頂以下如文光云。
又有亂脱(一)以刀圍普(三)若有説處即依文也(二)光皆流出○(謂赤炎光)(四)最勝佛頂以下如文私云。經具慧者并大士者。皆標對告衆。即金剛手。非呼佛頂名也(已上)光云。具慧者者。即如鈔解。指對告衆。大士者。此若依經文。則火聚頂。此尊三形用佛頂髻。此佛頂形特表衆徳。故具縁品文言衆徳火光聚。今別呼火聚佛頂三形而言大士頂髻相。亦同此意。大士即是大人。所謂頂髻即彼大人相也。若依十四本義釋。則指會通金剛也且依本部如佛部等者。御鈔三云。問。此釋迦部類三部中攝何部。答。此佛部也。問。以何知爾云。答。即疏云。且依本部。如佛部一切方。或依事。息災·増益等皆具既如佛部(已上)會通大佛頂等者。經云。廣生拔折羅○又具縁品云。復畫三佛頂。初名廣大頂。次名極廣大。及無邊音聲(已上)御鈔三云。次三佛頂者。一廣生佛頂(亦名廣大佛頂。以金剛爲印。五股也)二發生佛頂(亦名掲多佛頂以蓮爲印也)三無量音聲佛頂(以珂貝爲印。即商佉也)色類可知。云總八佛頂也(已上)些些疑問(智證)云。金輪佛頂與熾盛佛頂其別如何。
白傘·勝·最勝·除障·火聚·會通大佛頂·阿毘發生佛頂也·掲多·無量音聲(已上大日義釋文合九佛頂也)高·最勝·勝·白傘·大轉輪·火聚·無量(已上胎藏檀所列合七佛頂也)大轉輪·高·白傘·光聚·勝·更布辦事·摧毀·無能勝·摧碎佛頂(已上出菩提場所説頂輪王經也)白傘·勝·最勝·火聚·捨除·廣大·極大·無邊音聲(已上出大日經)光聚·發生·白傘·勝·除一切蓋障·黄色一字最勝·無邊音聲(已上出大妙金剛軍荼利經也)已上五處佛頂其名不同。令人通眼。一一會釋垂除狐疑。
又以何佛頂爲一字及一三佛頂印形諸説不同記七云。大轉輪佛頂○三昧耶形五股。阿毘發生佛頂也。掲多佛頂高佛頂○三昧形開敷蓮華。無量聲佛頂種子●。三昧耶形商佉(十一略抄)色類應觀知(謂如前説)等者。第五云。其五種如來頂有五種色○以諸瓔珞嚴身○(二十五左)持誦不同注色類云。具會通大佛頂。彼有此無。此有彼無。不免猶豫。一一會通垂指撝之。又金剛佛頂經云。十佛頂其名如何(已上)私云。今文智證九佛頂云。般若寺御鈔八佛頂云。會通大佛頂即阿毘發生佛頂。而經文不別立之。何云九佛頂乎。光云。此章所説佛頂解釋。般若寺鈔獨得其意。如彼智證及今鈔主。並未領之。縁釋云。五佛頂是釋迦五智之頂。有五種色。眞金·欝金·淺黄·極白·淺白。三佛頂是三部衆徳之頂則有三色。白·黄·赤色。寂災·増益·降伏色。攝大·廣大二軌八佛頂後亦有一切佛頂。□●佛頂圖三佛頂北(四十七左)私云。御鈔云。色類可知。云總八佛頂耳(已上)謂如前説者。指具縁品釋也今經及疏(義釋)共是只説八佛頂耳。然疏有亂脱。宜迴讀阿毘掲多佛頂發生佛頂也。即釋經發生以蓮花句也。豈其二種佛頂哉。智證解誤可知。又疏言會通大佛頂等。即釋經廣生跋折羅句。豈其會通即與發生同哉。鈔主解謬可見。今因作圖以會異名。而其次第最守本説。庶後學者無惑於此
○當品○同釋○具縁品(經一疏五)○廣大軌(中卷)○攝大軌(中卷)○青龍軌(下卷玄法軌下卷同)○尊勝軌(無畏譯上卷)○大妙金剛經○菩提場經(第一)白傘白繖白傘白傘白傘白傘白傘蓋光聚勝勝勝勝勝勝最勝發生輪王五佛頂最勝最勝最勝最勝最勝最勝尊勝白傘蓋白傘蓋除障除障(亦云携碎(火光聚(疏云火聚)火聚火光聚光聚放光(亦云光聚)勝光聚八大佛頂火聚火聚捨除除業捨除捨除(亦云携碎亦云除障)勝除一切蓋障高廣生會通廣大廣生廣大(亦云廣大發生亦云極廣)廣大發生(亦云大轉輪亦云廣生)廣生黄色勝三佛頂發生阿毘掲多(即發生)極廣大發生極廣大(亦云極廣發生亦云廣大)極廣發生(亦云高亦云發生)無邊聲一字最勝無量聲無量音無邊音聲無量聲無量聲(亦云無量音聲)無邊音聲發生無邊音聲
一爛脱(一)色類應觀知(謂如前説)(三)佛豪相○本尊在中(二)觀色類謂白黄赤等也(四)佛眼當作佛已下如文佛豪相等者。釋豪相摩尼珠句也。最珍鈔云。問。豪相佛頂髻皆其印非尊形歟。答。安印或安尊形。諸檀皆如此。今雖説印曼荼羅何又無尊形乎。難云。灌頂成就物等者。只其物非尊形因如可。答。成就物等皆現尊形常事(已上)當品多説印曼荼羅。少説尊形種子。具縁品特説尊形。轉字輪品專説種子。故今二尊只説三形。然又可有尊形種子等也灌頂成就物者。此灌頂時相應物也。凡通一切法用。以此寶珠爲相應物。但隨四種法色相各別也。増益黄色。是灌頂所用也。息災白色。非今所用也(已上)此鈔主解未痛快乎。今釋毫相摩尼珠。總論寶珠·頂髻二契。而其印契隨灌頂及四種法等成就所用各別。故如彼息災等四種法。則非此灌頂所用也。應知是明灌頂與息災等四法所用各別。若約灌頂而分四法。則如瞿醯經説。豈啻其増益哉。況今經宗此灌頂法息災爲本。如具縁文。又毫相寶珠佛頂髻有灌頂義。識者更詳成就皆以本尊在中者。即以此佛毫相爲中胎。以釋迦屬邊葉也觀色類等者。此印法通修諸尊故。在何尊以此印安中央。隨色類觀白黄等也(此義不用爛脱。更可悉之)佛眠當作等者。釋佛眼次當聽等三句也。此形亦同上持誦不同頂·眼具足説也以金剛圍之者。謂外縁畫三股杵也無能勝明妃等者。釋無能勝明妃印等四句也。此尊直取手印形圖之也。凡諸尊又經中説三摩耶契印。尤可置之。謂五股三股等也。若其無説者。於本部尊形。取其手印形以爲三形也。例如種子字。其説不分明取名字初字也。次無能勝王印亦準之。光云。私案。今言若無文取本部主印置之者。此通用其本部主尊契印。謂佛部則佛頂。蓮部蓮花。金剛金剛也。又言唯種子字中也者。即指上文云通用各於心上置吽也。此言諸執金剛種子字也。故其所用吽字即本部主金剛薩埵種子也。又第六卷所釋如此此等諸位等者。私云。亦是明轉作無量増之義也。其意如上也光云。此段古存亂脱。
即今出之以授後學(一)無能勝明妃○(心前持也三)若諸尊有印者○種子字中也(二)無能勝王○可例解耳(四)更以次説以下如文更以次説淨居天印(乃至)與願等皆得者。此釋淨境界之行○畫之如法則八句也。此中有五淨天印。其相如左思惟手等者經四云。以智惠手承頬。是自在天印(已上)第十三釋云。次舒右手而拓右頬。稍側頭就手。小許相去。即是淨居天印(此是思惟手也。名自在天。三十一)私云。上經疏散舒五指。今文屈地水向掌内散餘三指。是兩説歟。可尋之。問云。此印半印。左右之中何乎。答。上密印品言以智惠手。今段次下文云。皆用左手。右亦得也。左右共用之歟如三奇杖者。第十九(護摩品)云。有文闍草。似此間箭竹。治之作繩。三股線繋身。絡背持曲杖(即古之三岐杖也。三十三)三奇杖者。以三古線飾竹杖歟善手謂手施無畏等者。十四本云。善手妙好義也。謂施無畏皆用左手。右亦得(十二之二十二左)光云。
今依十四本讀亂脱曰(一)善手(三)謂手施無畏○亦得也(二)妙好義也(四)笑手以下如文經四云。即以此印令風火輪差戻申之。是普化天子印(已上)第十三釋云。次同前自在天。舒右掌。其中指稱亞頭向裏。共頭指稍作列形也。即普花天子印(手當胸前側之。三十一)私云。善手是普花天子印歟。但風火差戻。是非普通施無畏歟笑手謂迴思惟等者。經四云。同前印。以虚空輪在於掌中。是光鬘天子印(已上)光云。經第四文言同前印者。指自在天子印也(已上)私云。此印二品聊雖似異。指光鬘天子印歟華手以風空等者。經四云。同前印。以虚空風輪作持花相。是滿意天子印(已上)第十三釋云。如前舒右掌。而以風空相捻如持花形。即滿意天子印也(餘三指相竝合之也。三十一)私云。此印二品全同。是滿意天子印也虚空掌等者。經四云。以智惠手虚空水輪相加。其風火輪地輪皆散舒之。以掩其耳。是遍音聲天印(已上)私云。此印亦似相違。虚空手印是遍音天子歟。
若依義釋亦有爛脱曰(一)虚空掌(謂側右手散指而在空中)(三)彼畫法則○畫之也(二)此等天○皆得(四)次地神印以下如文彼畫法則等者。釋畫之如法則句也次地神印(乃至)以金剛圍之者。此釋地神迦羅奢圓白滿金剛圍二句也。私云。經言迦羅奢者。瓶梵語也。
此有亂脱曰(一)圓白(三)之中(二)其瓶(四)挿諸寶穀以下如文此印直作三摩耶形也請召火天印○(從汗液而生故得名也)者。此釋請召火天印○而居火檀内八句也。私云。火天印召請撥遣之相見于文矣當以諸大仙等者。火天眷屬列五仙也。第六卷圖。一婆私瑟吒大仙。二竭伽大仙。三末建荼大仙四瞿曇大仙。五迦葉大仙也。經·疏·并儀軌名字各別也。婆私瑟吒者。經云婆私。儀軌云婆藪也。竭伽者。經亦云竭伽。軌名毘哩瞿也。末建荼者。經亦云末建荼。軌云阿跌哩也。瞿曇者。經云驕答摩。軌云瞿曇。迦葉者。經云迦攝(光云。以上鈔主依安然説而會異名。軌者皆指青龍軌)軌云阿詣羅也。今文●竭羅私者。即迦葉梵名歟。更可尋之。(光云。此解不爾。軌言阿詣羅亦言蘖栗伽同一。而與經倪刺婆。疏●竭羅私同。持誦不同七卷意爾)問。經倪刺婆(光云。明本作娑)者。五仙隨一。將其外乎。答。最珍鈔云。師鈔云。經有六仙。而義釋迦葉云云。此釋意。迦葉疏已出之。但經迦攝(已上)爾者倪刺婆婆私具梵名歟。可尋之。或云。今經·疏共列六仙。但列名中除迦葉歟(已上)光云。安然迦攝·驕答摩合之而爲五仙。蓋釋文列名無迦攝故乎。而依第六卷圖竝出迦葉瞿曇二名。則今經文已出六仙。私案經·疏·儀軌等意則天竺梵志説本存異義。然安然於持誦不同(七之五十一)中。漫議諸説而言是誤。恐其有害聖旨。今言愚意。如彼迦攝·瞿曇。
以其部類本別則竝出之(第六卷意)又以部族相似則合擧之。更加倪刺娑而爲五仙(當卷意)何者。今釋初言迦葉·瞿曇等。而後列名。除其迦葉加●竭羅私。是與經倪刺娑同。應知當品經文或爲五仙或爲六仙。只是開合之異也已。
故又廣大·攝大二軌(共中卷)言嚩思等五印(攝軌作契)而其列名眞言只出四仙。即合迦葉·瞿曇除竭伽也。又玄法軌(下卷)列五仙名而出四呪。是亦合迦葉·瞿曇缺毘哩瞿(安然義此與竭伽同)呪也。蓋竭伽與倪刺娑部黨相類故乎。
今因作圖而會異説以貽後裔○當品○同釋○第六圖○廣大軌(中卷攝大軌中卷同)○青龍軌(下卷玄法軌下卷同)開迦襵迦葉婆私瑟吒嚩思(攝軌作嚩斯)婆藪嚩斯爲驕答摩瞿曇竭伽阿跌哩阿詣羅阿跌哩仙末建拏未建拏末建拏喬答摩瞿曇尾哩瞿五仙合竭伽竭伽瞿曇蘖●伽阿底哩與驕答摩爲四婆私嚩私迦葉仙倪剌娑●竭羅私毘哩瞿蘖栗伽
此中末建拏與阿跌哩同。又竭伽與毘哩瞿同。竝其梵音不相通。蓋是部類相似耳謂迦葉瞿曇等者。光云。
此有亂脱曰(一)皆次畫之(三)竝在火院○何部等也(二)瞿曇仙○(故得名也)(四)南方閻摩王以下如文並在火院等者。第六圖五仙同居三角輪中也其印如前五通等者。指上經第四(密印品)釋第十三(三十二)一切諸仙印。即可考彼文也四圍陀印者。光云。
即密印品所説一切諸仙印是也南方閻摩王○(梵云計都亦旗也)者。此釋閻摩但荼印○黒夜計都印四句也。密鈔九云。疏畫但荼印等者。即畫棒印也。以定慧手相合。其二風輪二地輪入於掌中。餘皆向上是也(二十九右)經第四云。如前以定慧手相合。風輪地輪入於掌中。餘皆上向。是閻摩但荼印(已上)風檀者。幢上安半月也畫但荼印者。置人頭形也若印等者。謂圖今但荼幢印也。即是手印。非三形也此檀一角向身等者。更問鈔云閻魔王檀一角向外也者。此半月形檀也(已上)或隨彼便者。雖必不向身。隨便而置也王右邊等者。釋沒栗底鈴印句也。最珍鈔云。問。死后者。閻魔后歟。死王歟云何。此檀何無死王七母奉官乎。答。死后即閻魔后歟。是鈴印也。死王者五道大神也。又是文略故不擧盡也。問。經次下有焔魔后何。答。彼焔魔七母也。經沒栗底者。死后梵名歟。眞言摩哩怛野吠云云。此眞言以死后名爲眞言歟左邊畫黒暗后等者。
釋黒夜計都印句也大自在忿怒(乃至)以爲莊嚴者。
此釋澇達羅輸羅○依法以圖之十四句也大自在忿怒等者。釋澇達羅輸羅句也。十四本云。
大自在忿怒作●輸●羅印○此輸羅也(十二之二十三)密鈔九云。疏輸羅印者戟也(二十九)諸説不同記云。伊舍那天○祕密品云。澇達羅輸羅。釋云。大自在忿怒作輸羅印○此輸羅也。私云。是一世界主也。彼品在焔魔類中(九之一右)集經第四云。咥哩(二合)首羅印。唐言三頭戟印(明本五之十七)私云。最珍鈔云。澇達羅者欲界頂也是澇達羅大自在別名也。又云何大自在·大自在子后中間交大梵妃乎。答。經文前後如釋可見之作鑠底印者。釋倶摩利鑠底句也。十四本云。●鑠●底印○此鑠底也(十二之二十三左)密鈔云鑠底者利也(九之二十九)諸説不同云。三摩耶形槊。祕密品云。倶摩利鑠底○(十之二十四)雜祕云。鑠底印事。北三宮記云。如來鑠乞底尊(右手執弟山。圖三股戟)種子●。三昧耶槊。小野僧正自筆胎藏圖云。如來礫乞底●鉞鉾(已上)義淨千字文云。●鑠●底槊(九左)隨求經下云。
於花胎蘂上畫於一羂索金剛杵及輪棒及爍訖底(下之九左)私云。鑠訖底與礫底是梵語具略也。
其體如獨股杵形歟作蓮印者釋大梵妃蓮花句也。十四本云。大梵天王明妃作蓮印。謂未開蓮也(十二之二十三左)私云。最珍鈔云。問。大梵妃者只列妃歟。答。大梵王并妃可得意也(已上)作輪印者。釋毘瑟女輪印句也。十四本云。那羅延作輪印(十二之二十四右)私云。經云毘瑟女者當那羅延后也是異名歟。可尋之沒蘖羅印者。釋當知焔摩后等二句也。十四本云。七母等同用●沒●蘖●羅印○此是也(同上)不空羂索經云。沒俄囉此云鎚(已上)密鈔云。沒蘖羅者槌也(九之二十九)第十二云○此名沒蘖藍(五左)私云。摩怛利神此云七母。以鎚爲三形也頂骨印此顱骨等者。釋嬌吠離耶后等二句也。十四本云。作頂骨印(在毘沙門方也。十二之二十四)光云。此段古存亂脱。
今出以授後生(一)倶吠離耶作(三)在毘沙門方(二)頂骨印(四)此顱骨○(如持鉢状)(六)七母等眷屬○(有祕身法也)(五)此等竝在○(在風輪中也)(七)若持花得以下如文七母等眷屬等者。釋如是等皆在等六句也謂鷲狐及婆栖鳥等者。十四本云。謂烏鷲狐及●婆●栖鳥(同上)第五云。又於南緯之南置涅伽多。謂天狗也(二十六左)些些疑問(智證)云。及婆栖鳥有祕身法也(已上文)此法如何(已上)草本(同作)云。及婆栖鳥有祕身法也云云。唐言如何。祕身法如何問。與金翅鳥同否云疑問如何。義釋鸇類也(文)全可非金翅鳥王。法同歟。難云。文相不然何(已上)此等竝在風輪中等者。私云。次上文云。閻摩王當作風檀。檀中畫但荼印(已上)風即忿怒義也。此尊有大忿怒勢故。主伴同在風輪中也若寺花等者。此鳥印持花之相也。明通用七母眞言也今入此曼荼羅等者。或本作入此曼荼羅會故耳皆悉以爲莊嚴。或本作入此曼荼羅會故然悉等。私云。有耳字本以爲勝歟。意云。此等衆鳥皆各別有持誦法。但今入法界曼荼羅會故略之耳。若別而行之。皆悉爲莊嚴也。光云。鈔主判斷未得其意。言此等各別等者。總指閻王部類在風檀中者也然各別自有持誦法。則爲本尊以安中央。而成一門世間悉地。所謂別檀之儀式也。今入都會而同爲毘盧遮那佛法門眷屬。故曰皆悉以爲莊嚴。莊嚴即眷屬之謂也(以諸眷屬爲法界身莊嚴即見第十一二十四)現流布疏最佳可見
泥哩底方(乃至)釋迦部類行法也者。此釋泥哩底大刀○今已各宣説二十八句也。密鈔云。
此等諸印在密印品廣説其相(九之二十九)那羅延天等者。釋毗紐勝妙輪句也。第五云。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二十七右)勝妙輪者即輪印也
如上者。光云。指上毘瑟女輪印也鉢致印者。釋妃作鉢胝印句。此印在密印品也。密鈔云。疏鉢致印者索也(九之二十九)羂索印如前者。或本作羂索印如首。其意同也作圓曼荼羅者。水天檀也大我即告等者。釋汝大我應知等六句也。私云。已下總結文也。是釋迦部類了(已上)光云。故和上義。則以汝大我應知種子字環繞二句。尚屬次上水天檀也。如是等標誌以下四句。正結釋迦部族而已具如法中等者。此指十萬偈大經歟。智證雜鈔不用云。具如法中者。爲當十萬偈。爲當各有別法現行世否。委付(已上)
以下明菩薩(乃至)識祕意也者。此釋佛子次諦聽○各如其次第十六句也。記問八帳(智證)云。其文殊與釋迦。檀或出或入。文言不定。竝指更問(已上)私云。已下文殊檀也。十四本圖可載之。檀内作三角形。其中作青蓮華印也
一爛脱
(一)以金剛圍之如前(三)火出即是(二)作此中三角(四)三角中作○種子字也(六)誦之想遍其中(五)眞言字於中安之(七)非但於中安之亦四邊安也(九)其三角内傍○而識祕意也(八)如法取種子字○作種子也(十)彼中作是印以下如文
光云。此第四科以下又有別亂。今因出之
(一)作青蓮華印(六)種子字也(三)誦之想遍其中(二)眞言字於中安之(四)非但於中○四邊安也(八)其三角内○而識祕意也(五)如法取種子字而種子之(七)即是安置此字作種子也(九)彼中作是印以下如文
文殊漫荼羅等者。釋佛子次諦聽等四句也如前者。此指上觀音部中馬頭檀三角出火義歟(已上)光云。此解未快。如前二字尚屬上句。謂今此文殊檀正方。而以三股金剛圍其四方。即如次上釋迦檀。故指言如前也
作此中三角等者。釋當於彼中作等四句也種子字也等者。釋智者曼殊音等四句也其三角内等者。釋復於其四傍等二句也爲識此尊法門等者。密鈔九云。疏爲識此
尊法門等者。初依正方曼荼羅。方是金剛方檀。中又作三角火檀者。三角火檀即表智也。此智從金剛性生。故在方檀之上也。三角中作青蓮華者。青是降伏義。周匝又作小青蓮圍之者。表降伏根隨等煩惱。又除根本枝末無明。故云爲識此尊等(二十九)如法取種子字等者。私云。種子者。準轉字輪品者。●鍐字爲種子也即是安置以下十字。十四義釋(十二之二十五左)注書之如次作此等者。釋圖作勤勇衆等二句也。私云。勤勇衆者。勤勇之眷屬也
光網童子作鉤印(乃至)爲第三重他効此者。此釋光網以鉤印○皆羌掲梨印十八句也
一爛脱
(一)持未開青蓮華也(三)所説使者○謂以下童女也(二)智者即自○名具徳也(四)計設尼以下如文
持誦者如所相應等者。私云。持誦者以下十六字。此牒當知彼密印等二句未會文也
以下童女也者。十四義釋(十二之二十五左)作以下女童子也智者即自文殊者。十四本(同上)作智者即同文殊也具徳者。妙徳翻名也(已上)光云。此解不爾。言智者亦言具徳。竝是普通徳號。而非特局文殊。則如轉字輪品呼金剛手言具徳持金剛。又上經文指阿闍梨言具慧者是也。豈啻其文殊哉小計設尼者。釋優婆輸羅印句也。私云。優婆名小也輸羅爲印者。輸羅印者。當品上文所釋大自在天輸羅印同之也雜色使者者。光云。釋質怛羅杖印句也。梵音質多羅。此云雜色也以鉤爲印等者。光云。釋以●倶尸印句也。●倶尸此翻云鉤也
光云。以下古存亂脱。即今出之
(一)竝如童女(三)諸奉教使者○非正翻右(二)如上所作○圍之也(四)以上是東方以下如文
普皆作小刀印者。釋皆羌掲梨印句也。十本作竝皆作等。十四本同今疏也。羌掲梨印者。小刀梵名。正翻云鋸歟此刀作鋸齒形以下十二字。十四本注書之。十本同今疏也。鋸正梵語迦囉波但囉如上所作等者。
釋一切如是作等二句也若文殊爲中胎等者。私云。若準次下釋(光云。指十四葉左凡此於大悲藏等文也)者。則第二重除蓋地藏虚空等諸菩薩。皆屬文殊會爲第二重眷屬也。是別檀儀。而非都會檀也。問。若別檀者。但於文殊一會可作三重。何通四菩薩爲第二重耶。答。四大菩薩一類聖衆。故云爾耳。例如觀音爲主。則佛頂及金剛手等爲伴等也(光云。此亦指十四葉左復次若是大悲中等文也)如下釋之。別檀之義重重。得意悉之
南方除蓋障(乃至)如文殊中説之者。此釋復次南方印○在曼荼羅中三十句也。私云。此曼荼羅又如文殊會。方檀中安三角形但文殊會青蓮華爲?。此會如意寶爲?。此其異也
一爛脱
(一)以如意珠爲印(三)亦作四方○當以如意寶也(二)畫大精進者○以意寶(四)當於三角中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曰
(一)他効此(三)南方除蓋障○當以如意寶也
(二)畫大精進者○如意寶(四)當於三角中。
眷屬圍遶也(六)以下菩薩皆是(八)應當以眷屬圍遶(五)當知彼印相○眷屬也(七)此中眷屬者
(九)於彼中當作印以下如文
當佑彼印相等者。釋當知彼眷屬等句也
彼文有此字者。謂經當知彼眷屬句中。彼字梵文亦有此字義也。此字者即次下所説除疑怪菩薩也。仍云指之如左也除疑怪菩薩等者。雜鈔(智證)第一云。
除蓋障菩薩眷屬(一)除疑怪(二)無畏施(三)除惡趣(四)救意慧(五)大慈悲起(六)悲念(七)除熱惱(八)不思議慧曼荼羅中排名云(四)悲愍(三)破惡趣(二)施無畏(一)賢護(八)不思議慧(六)悲愍(五)悲發生(七)析諸煩惱。此等未會。一一釋成如何。何故悲愍有兩箇。又除蓋障於三部中。爲屬何部。與觀世音爲當眷屬。私一二等對合。有恐有恐(已上)些些疑問云。又此上文悲愍有兩箇。其由云何又除蓋障與觀音相對。有何意。又屬何部(已上)最珍鈔云。東方第一悲愍菩薩救護慧歟。軌云。亦名哀愍慧。悲手在心云云。第六悲愍者。是悲旋潤菩薩也。即經悲念也。除疑怪者。賢護菩薩歟。難云。救護慧注亦名賢護如何。答。三軌無此文。賢護救護慧別列之。故除疑怪當賢護也(已上)即嬌都也等者。十四本云。●嬌●都(十二之二十六右)諸説不同記第五云。今案。除疑怪也。儀軌云。嬌都褐囉。此義爲除疑怪。或云除垢。衆有所疑之事無不決此菩薩即往而斷其疑網。而爲不請友。梵號倶賀哩(入二十左)金剛印曰(音越)瓶中等者。十四本作曰瓶(音越)中(十二之二十六右)十本作泊瓶(音越)中。御鈔云曰(音越)瓶中●點本云。泊瓶(音越)中院本云。白瓶(音越)諸説不同記第五云。泊瓶(音越)中作瓶(二十一右)演密鈔云。疏越中作瓶等者。謂於瓶中置獨股金剛其半出瓶中。名爲越中(九之二十九)私云。密鈔所覽本作越中作瓶。與今本異。今疏異本多是泊字。更詳發起手者。十四本作發擧手(十二之二十六左)中院本作發迅手知者即●等者。私云。十本·十四本竝●本作智者。但十四本智者即●以下九字同注書之。蓋悲念菩薩章未會本有智者言。現流布經無此句也指等者等謂諸指也者。私云。現流布本亦無此言。蓋未會本遍在諸指端句有等字歟具不思議惠右等者。第八不思議慧已上尊通云右也。謂以上八尊方檀中三角外圖之也餘義如文殊中説之者。光云。餘義謂作別檀等也。即上文言若文殊爲中胎等指曰如文殊中説之也
北方地藏菩薩(乃至)寶上有印也者。
此釋北方地藏尊○彼曼荼羅中二十六句也金剛輪中等者。十四義釋云。
於金剛輪中作寶莊嚴地(所謂在中先置座也)地上畫蓮華等(十二之二十六左)私云。或人依此義釋讀亂脱曰
(一)金剛輪中作寶(三)所謂在中先置座也(二)莊嚴地(四)地上畫蓮以下如文
今此地藏檀方檀(言大因陀羅輪即地輪方形也)中作蓮華。
蓮華上立幢幢上置寶形也最爲勝上殊妙等者。十四本云最爲勝上殊妙也。彼中畫印慇懃作之也。此菩薩○寶作菩薩印三股金剛等(十二之二十七右)私云。今依此釋讀爛脱曰
(一)殊妙也(三)此菩薩○寶作菩薩印(二)彼中畫印慇懃作之也(四)三股金剛以下如文
經慕達羅者。祕藏記云。勿他羅印也(本之五左)光云。陀羅尼集經曰。
毘倶知供養法印梵本云阿伽母陀羅(明本六之十七)母陀羅即印也在寶上也等者。私云。寶者上立獨股杵也。
次下云寶上有印也持地菩薩作兩頭金剛等者。光云。此下古存亂脱曰
(一)寶上是也(三)(於一股中如前印也)○(二)寶印手(五佛金剛也)(四)堅意菩薩○(金剛也)(六)右(五)一切皆彼○安置者(七)皆於方輪中以下如文
此亂未快。今案。經·疏共於持地·堅意二尊説文而有亂脱。何者。持地章注文即解兩頭金剛。何故知爾。上持明院曼荼羅釋文。
此兩頭即五股也○状如五股而不開也(八左)此曰都合五股(持明院流大事有此印也)然考之於密印品中。即堅固意印也。況今注文言如前印。此指寶印手五股印也。當知經文二首金剛印句·釋文作兩頭金剛等。是説堅意契也。古傳亂以於一股中等文屬寶印手注釋。豈其然哉。然乃經言羯磨金剛印。釋言作十字金剛等。亦應是説持地契也。況又密印品中所説持地印金剛部三昧耶印也。此印即表十字羯磨杵也。
又其持地·堅意名之所詮與彼羯磨金剛(如祕密檀以羯磨金剛爲其本根也)都合五股契之所表。最剖符矣。豈不合毘盧遮那本意乎。今槐點亂脱曰
(一)持地菩薩(四)作兩頭金剛○(如前印也)(三)寶印手○堅意菩薩(二)作十字金剛○(金剛也)(六)右(五)一切皆彼○安置者(七)皆於方輪中以下如文
於一股中等者。密鈔九曰。疏一股中有五股者。謂一智中含五智也(二十九左)
次西方虚空藏(乃至)花上置金剛也者。此釋西方虚空藏○在風曼荼羅二十四句也
文殊會中西方部主者。謂第二院四菩薩中文殊爲主。故餘三菩薩皆是文殊會中部主也。此四方中東爲始。故文殊爲主。而實互爲主伴之義有之。次下文云。文殊一會凡四菩薩隨以一菩薩爲主置於中檀。
餘者各於第二院案方而列(已上)可思之作圓檀等者。私云。作圓檀。檀上置白蓮華。花安尊也又如是等者。釋如是堅利刃等二句也經猶氷霜者。氷霜皆以喩其刃相。是利劍形貎也
一爛脱
(一)又堅固(三)以種子字而圍繞之(二)智者以自種子○本種子也(四)次列眷屬以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亂而直讀之。其意臨文可見
以種子字等者。釋自種子爲種等二句也
次列眷屬等者。釋及畫諸眷屬等二句也
一爛脱
(一)虚空無垢菩薩(三)亦本圍之○即是自也
(二)印作輪○亦自圍之也(四)在風檀中以下如文
此本即是自也等者。十四本云。此本即是字也(文)私云。本者。言此尊根本種子之義歟。上言安本種子也。即是輪邊安種子也。義釋作本即是字。而今疏作本即是自者。自種子之意歟。經言輪像自圍繞。此自字與自種子之自字同歟。是此尊本種子字故或云自也(已上)光云。經言輪像自圍繞者。此輪印還以輪圍之。故釋曰置輪亦自(自即輪也)圍之。是直消文句也。然其輪印與圍繞輪之間。亦以本種子字圍之。故釋曰亦本圍之等。此明文外義也。本者此對普遍種子而言自種子。即自本之本。故釋又云此本即是自也也。若依十四本。則根本之本也。是亦對普通字而指自種爲根本也。
或可種子位爲三形尊形之本故云本也即四股刀輪也等者。私云。以羯磨杵成輪。唯是四輻輪。異八輻輪也風輪中畫花者。十四本作於風輪中畫青蓮華(十二之二十八右)
凡此於大悲藏○(此事更問審不)者。此釋略説佛祕藏諸尊密印竟二句也文殊一會等者。最珍鈔曰。問。除蓋障地藏虚空藏各別會也。何文殊一會云。可云文殊爲主。餘三菩薩爲伴歟如何。答。東方文殊會爲始。四菩薩皆屬文殊曼荼羅也(已上)私云。文殊三世諸佛祖師。一切智慧根本。故第二重四菩薩中以文殊爲主。以餘菩薩爲伴也。而實互爲主伴之義有之也。但以此第二重四大菩薩一類故。共成一曼荼羅也復次若是大悲中等者。私云。第二院者。常途第一重三部眷屬也。今對中胎八葉曰第二院也。準之。則如文殊等四菩薩可云第三院也。問。若爾。上(十二右)文指文殊等四菩薩。何云大檀第二重諸菩薩位。答。彼對常途第一重三部尊云爾。相望不定。不可一準也。今此釋意者。則大檀第二院三部諸尊共成一曼荼羅之時。假令觀音爲主。觀音眷屬及金剛手般若菩薩遍知印安四方爲第二重。八部衆等爲第三重。
以成一曼荼羅其中不可置文殊會中四菩薩及眷屬等也即不須置文殊會等者。記問八帳云。其文殊與釋迦檀。或出或入。文言不定。竝可意領(已上)光云。此義未痛快乎。如上鈔主解釋最佳若釋迦會等者。十四本曰。若釋迦會者即如上説(更問之)此説是定義也(此事更問審也十二之二十八)私云。如是上説者。上文云。若以釋迦爲中。則佛頂等列之居次院。若隨一一本尊中取一爲曼荼羅主。即移釋迦在外(十左)指此文也。凡別檀曼荼羅有二途説。一各各別會其尊爲第一院。眷屬爲第二院。八部衆爲第三院也。二一類聖尊共會而成別檀。所謂第一重内三部聖衆共成一會。第二重内四菩薩共成一會等也。餘例可知。今釋意者則如第二説。大檀第一重三部尊合爲一會。第二重四菩薩等合爲一會。第三重世天等合爲一會也更問此説等者。些些疑問云。
若釋迦會者即如是上(更問之此説是定義也此事更問不審已上也)下注意如何。凡著更問之言。其旨如何(已上)最珍鈔云。釋迦會別檀上委釋。若是都會檀釋迦法更問云歟。此意上來所釋多是別檀儀式也。若論都會檀曼荼羅者。釋迦安中胎。毘盧遮那等置方隅也。欲明此義。故云更問歟(已上)私云。兩个更問者初更問文殊·觀音釋迦。此三重各成三檀意令更問也。大檀三重各具三重檀。是各具三部深義有之故也
此説是定義者。即如上明。文殊爲中。四菩薩爲第二。又觀音爲中。金剛及佛頂爲第二。又釋迦爲中。佛頂爲第二。總八部爲第三。是治定説也。後更問令更問都會檀之義歟
應永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誂頼玄闍梨寫功了。予自比校。老眼難及故大概令校合。定多誤歟。追披本文勘文等可令糺矣。法印權大僧都賢寶(生歳六十五)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三(畢)
此卷之内未決維多。故爲後學叨揮鉛刀。所期一割之用以解千歳之惑。且又至如持地章點亂脱。自謂。辱有冥助。庶乎深行阿闍梨耶遊刃於此而更正之。寶永戊子仲春之吉。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本)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六卷之餘(釋經五入祕密法品及入祕密位品)
入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二者。將釋此品則有來意釋名·入文解釋三段。初來意者。下文云。上已説金剛手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之法。故次宣説也(十五左)御鈔(般若寺)第三云。疏云。上已説金剛手○次宣説也(以上品來意也已上)密鈔第九云。上品佛已答金剛手問祕密曼荼竟而未明入祕密之法。今騰前説故此品來(三十右)次釋名(并大意)者。演密鈔第九云。經入祕密曼荼羅法品者。入謂達解。祕密曼荼羅如上已釋。法者軌持。謂阿闍梨達解此曼荼祕密軌持之義。則能遍於一切壇法而得自在。故下經云解此三昧耶祕密曼荼羅入諸法教中諸壇得自在。又謂。阿闍梨引受法弟子越入此曼荼羅。以字門教法燒除彼業壽之命。令得金剛法性芽生。具此二義故云入祕密曼荼羅法也。作釋可知(三十右)疏牒未會品號。故無法字。而奧牒文存法字也(已上釋名)又下文曰。如經初具有入大悲胎藏曼荼羅等諸法。乃以此法爲要用之法。不於前説。乃在此説之(十八左)私云。此法者。十二字眞言王布字。師弟子及壇地三平等法。及以字燒字内●●妙行等。此是品大意也。次入文解釋者。入祕密漫荼羅(乃至)故次宣説也者。此釋爾時世尊○優陀那曰也。十四義釋第十二云。入祕密曼荼羅品者。謂諸佛身語意祕密之藏。唯執金剛祕密主乃能知之。故佛復告之也等(二十八左)私云。當品經初雖無佛告金剛手祕密主句。上來諸品皆有告祕密主之文。例知當品亦梵本中具其勢歟。最珍鈔云。問。此品初無執金剛之問。優陀那者。即無問自説也如何。答。釋云。上已答金剛手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法。故次宣説也(文)金剛手問者。上品文也。今品之時無重問。故云優陀那歟。而源依上品問故答執金剛問云也。又上文意。則今言優陀那者。是總攝義。而非無問自説歟(已上)祕密爾時等十三字。義釋無之。或讀爛脱曰
(一)入祕密曼荼羅品者(三)謂諸佛○執金剛
(二)爾時世尊○祕密壇法(四)祕密主已下如文
執金剛祕密之祕密二字。異本無之。可勘證本爾時世尊等者。此牒經文而作釋也如金剛頂經等者。密鈔九云。疏問佛一百八號等者。謂金剛手等十六菩薩共有一百八種之名。結歸果體但名如來之一百八名。金剛頂大教王經云。
金剛勇·大心○彼亦獲如是等(三十左)金剛頂大教王經第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二)云。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復作集會。
令金剛界大曼荼羅加持故○以此一百八讃而請。金剛勇·大心·金剛諸如來·普賢·金剛初。我禮金剛手○金剛合·威嚴·金剛能縛·解金剛拳·勝誓。我禮金剛拳。若有持此名百八寂靜讃金剛名灌頂。彼亦獲如是(已上)金剛頂略出經第四(讃誦一百八金剛菩薩異名品第三十三)云。爾時世尊告言。持誦修瑜伽者念誦畢已。晨·中·午後·初·夜半·五更。皆須讃誦此一百八異名。時時皆不得闕。若能常誦持。所求果願速得成就。而誦讃曰。我今欲禮諸如來普賢金剛尊上首○(已上)菩提心義第五云。凡兩部諸尊金剛密號具有別卷。是祕密故此中不出。若金剛頂百八名讃十六菩薩各有。或六或七或八。足爲百八名云云。若六卷本加有一百八十名號。此則三十七尊各有百八及百八十。是報身佛迹出天上。且隨天法多分百名若化身佛迹在人中。迹隨人法多分十號(末之二十七)些些疑問云。入祕密曼荼羅品釋云。如金剛頂分別積品中。佛入三摩地(已上文)此品未見所在(已上)雜鈔一云。此分別積品經未曾見。有垂示(已上)私云。金剛頂經中。雖有説百八讃文。而未勘分別積品之品號。是翻譯不同歟。今文意曰。薩埵如來直問直答。是從佛身生而問佛。唯佛與佛境界。故以此法證入祕密法佛境界也(已上)光云。今言金剛頂經分別積品者。此引大本不可穿鑿字形印形等者。身·口·意三密之身也。即如今經三無盡莊嚴藏也爾時世尊又復等者。御鈔三云。以上品來意也
(已上)私云。是釋二品由來也。疑云。爾時等經文上既擧之。何再唱之。答。上爲作釋總牒之。令欲釋來意別牒之也持誦者遍學(乃至)爲授戒也者。此釋眞言遍學者○燒盡一切罪四句也。十四義釋第十二云。持誦者遍學祕密曼荼羅智者。
眞言者應遍學(謂一切處須解也)智者祕密壇(即智是通達也)無所疑滯故名智者。智者盡燒一切罪弟子法如是持誦者。○乃可爲師(二十九)私云。
持誦者遍學等二句即當治定眞言遍學者通達祕密壇二句也眞言者應遍學等者。述上二句意也謂一切處須解者。即述遍學意也古者祕密壇者。義釋作智者
一爛脱
(一)持誦者遍學○(謂一切處須解也)(三)古者祕密壇○故名智者(五)智者盡燒○法如是者(一)持誦者即是○故須遍學也(四)所云智者○云何名智人耶(七)燒弟子罪者○無邊罪障(六)弟子法如是者○作法也(八)深厚之障以下如文
私云。爛脱順文。眞言遍學者等四句意也
弟子法如是者。應云如法是弟子歟。次下文云。如法入壇作法也(已上)然阿遮梨等者。私云。是釋法則阿遮梨相也。如具縁品經及疏第三(二十右)已釋之此經宗旨者。謂内證深旨也次第法用者。謂造壇法則也
隨順此經等者。餘經中種種方便隨順此經造曼荼軌則及所要事等義也。
所謂戒律作法及鎭壇事業等亦是也縁曼荼羅要者。十四本作縁漫荼羅所要。謂藥種香藥差別等也有遮無遮者。私云。述七遮難等有無也所云無者等者。私云。釋通通達祕密壇句也。智者與通達。是一梵語而義翻歟云何名智人耶等者。十四本云。云何名智人耶。弟子法如是者。謂如法入壇作法也燒弟子罪者(十二之三十右)十本云。云何名達人耶如法爲弟子燒盡一切罪者。謂令如法入壇作法也。由彼無始曠劫積集塵勞。或具無量深厚之障。若不爲除則身器不淨(已上)燒弟子罪者等者。私云。已下稱如法爲弟子等二句。就亂脱可悉之十三難等者。私云。略頌云。邊尼賊破黄。殺父母羅漢。破法僧佛血。
非人畜二形(已上)謂邊罪(一)汚尼(二)賊住(三)破内外道(四)黄門(五)殺父(六)殺母(七)殺阿羅漢(八)破法輪僧(九)出佛身血(十)非人(十一)畜生(十二)二形(十三)也
燒彼壽令不復生(乃至)無垢也意生之者。
此釋壽命悉焚滅○清淨遍無垢八句也燒彼壽等者。即當治定本壽命悉焚滅等三句也。私云。是説内●●實義也。
第一卷所云除業壽種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心(一本之二十一取意)之意也。謂以●字爲所燒薪。以●字爲能燒火也。即是以羅字字義而燒阿字字相也。最珍鈔云。問。經文以字燒字(文)爾者以何字燒何字耶。答。釋云。以囉字焚阿字也(文)就之。阿字本不生不可得自性清淨也。何以羅字焚燒耶。答。阿字者。菩提心佛種子也。以此爲弟子身。其身有煩惱罪垢。以囉字慧火燒錬之除垢染。阿字菩提心體顯現也(已上)次以此慧火之字等者。十四義釋十二云。次以●囉字而加其上。囉字者即是大慧之火也。即以此慧火之字等(三十左)然既焚竟等者。釋彼壽命還復句也
一爛脱
(一)然既焚竟○不如是也(三)諸垢之薪○如來種子也(二)師以何方便○復更生也(四)以字燒字者以下如文(私云此是爛脱不甘心矣)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能治亦遣也(三)所謂燒者○今此灰燼復
(五)燒盡同於灰彼等復更生也(二)以字燒字者○體同金輪也(四)生妙牙也(六)謂生嚩字門也以下如文
又有亂脱
(一)令此灰燼復(三)燒盡同於灰○體同金輪也(二)生妙牙也(四)謂生嚩字門也以下如文
令此灰燼等者。十四義釋云。令此灰燼復生妙芽也。燒燼同於灰。彼等復更生也以字燒字者等者。釋謂以字燒字等二句也。私云。壽命還復生下五字。嚴身生起釋也。●字金剛輪爲所依。以●字燒之令純一金剛體。此中生淨身。即是●字門也。此身内外清淨無垢。即是●字也。火動中必有風大。又●字上空點即是大空欠字門也。空水不二義。即團圓一際義也。空輪雖遍在四輪。而與水大無礙義特相迫近。故云之也生此清淨之身等者。釋一切壽及生等二句也如百錬之金等者。文次第曰。金喩文(十七右)
又縛字上加點等者。密鈔第九云。疏又嚩字上加點等者。此嚩字應是佉字。於上加點。
即是大空欠半聲字門也(三十一左)微妙法水等者。密鈔九云。微妙法水等者。謂前嚩字之法水灌注弟子心圓明時。若不得欠字之空。即有隔礙。由欠字虚空不礙故。即嚩字之水得流至弟子心圓明上。令心器清淨堪任淨法耳(同上)當知即具地水等者。祕藏記云。五大者也。阿字是本不生理種子。落種子於地輪。則待水土縁始芽。是故有水輪。雖有水土縁。必待日輪暖氣得具莖葉。是故上有日輪雖有水土日輪縁。必待解脱風得具足生長。是故有風輪。縱雖有水土日風。而皆悉堅實。何能生物。是故最上有虚空輪。所謂五字嚴身也(上之七左)
復爲欲令堅固(乃至)次第而布之耳者。
此釋以十二支句而作於彼器二句也更有方便等者。即釋以十二支句句也。文次第曰。
明布十二字文(十七右)次上品所説暗欠暗惡等十二句眞言也復得十二縁等者。御鈔(般若寺)云。從縁明起者。是十二因縁中最初縁也。令以十二字成祕密眞言身。譬如以十二因縁。成流轉身言也。無明爲縁行起。是過患十二因縁也。菩提心明爲縁起行。
是密曼荼羅十二因縁耳(已上)一字虚空字也等者。義釋十二云。一字頂上虚空字輪也。二字在耳。一字在頂也(三十一左)光云。此有亂脱曰
(一)一字(三)虚空字也(二)頂上(四)二字以下如文
次如本性配生從眼起好也者。御鈔三云。次如本性配生。從明起妙也○或本先從眼起好也(已上)義釋十二云。如本自性配。先從眼起好也(三十二右)密鈔九云。疏初有四字布於上分等者。謂以十二支句眞言之王用布弟子遍身支分。令成法器堅完也。初一暗字置頂上。次以欠暗二字置二耳上。以惡字置於項上。言先從眼起也者。若次第時。即以欠暗先置眼上。今置耳上者。互相攝也。言次有四字在中分者。謂以糝索置二肩上。含字心上。鶴字咽上也。言次有四字在下者。謂臍上嚂字。腰上●字。腿上鍐字。足下喲字等也(三十一左)私云。從眼起好者。眼耳互用之也。今雖用兩耳。而又用兩眼甚好也。次下文曰。如二耳字即攝二目等也(已上)眼東方第八識。耳北方前五識。八與五行解同故。互用之義有之也。最珍鈔云。
左耳●(大勤勇大日一)右耳●(佛眼二)頂上●(釋迦三)額上●(遍知印四)右肩上●(蓮花部五)左肩上●(金剛部六)胸上●(胎藏中胎九佛位也七)咽上●(般若八)臍上●(勝三世九)腰上●(聖無動十)右足●(千手十一)左股上●(金剛藏十二)
又云。青龍軌云。吽●●(身眞言)訶羅(二合)鶴(語眞言)●●(意眞言。中之六右)私云。已上布字違疏釋歟。不審不審(已上)光云。建立護摩軌(一左)所出合同今疏。十二眞言王軌説即如最珍鈔。然乃本存二説。學者不可是非然單足二皆有之等者。義釋第十二云。然髀足皆有二。今但於一足置之。即管兩足也(三十二右)
然作此方便(乃至)無違背義也者。此釋如是三昧耶○平等不違逆六句也。私云。自下就如上布字觀釋三三平等義也。但如是作已即能成於法器等三句。可移置上次第而布之耳句之下歟。又義云。然作此方便等釋非釋如是三昧耶已下文。猶釋上以十二支句等二句也。如是作已即是成就已下正釋如是三昧耶等文也有三等等者。釋如是三昧耶句也二者用作曼荼羅等者。謂於四重聖衆同作此布字觀也更問布字等者。記問八帳(智證)云。更問布字云何起者。亦如十二字眞言中記(已上)密鈔九云。疏更問布字云何起者。此中更問者有深意也。非是有疑耳。謂曼荼羅上布此十二字時。中院當上分。第二院當中分。第三院當下分。又若依本起末則收中及下。若攝末歸本則身迹之本。故令更問。此即瑜伽祕密之加持也(三十二右)所謂三昧耶者等者。文次第曰。釋三昧耶義文(十七右)此弟子非但等者。釋一切語如來等句也經及佛聲聞衆者。辟支佛云及佛。非無上世尊也故云諸世間等者。此未會文。即當乃至諸世間等二句也。十四本云。故云諸佛世間等同順。亦是法花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義也(十二之三十二左)十本云。一切諸如來乃至平等不違逆。亦是法花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義也(已上)光云。此有亂脱(即依十四本)曰
(一)不相違背(三)應作如是○無違背(二)義也
(四)稱此三昧耶以下如文
應作如是解等者。總結上意也無違背義也五字。十四本無之
稱此三昧耶(乃至)此土未傳耳(具問)者。
此釋解此平等誓○説名三昧耶八句也稱此三昧耶等者。十四本作此解三昧耶祕密曼荼羅中入一切法教中等(十二之三十二左)私云。稱此三昧耶○如是等我者。此未會文。即當治定本解此平等誓等四句也
一爛脱
(一)若稱此三昧耶○得自在(三)(雖不入亦得自在攝取也)○三昧耶名説者(二)解是解了之義○無有留難也(四)佛以諸法究竟等已下如文
如我等持誦者等者。牒未會文。即我身等同彼等四句也。我者是如來自稱歟。持誦者即行人也如經初具有入大悲胎藏等者。私云。當品所説入曼荼羅法者。以字燒字法。并十二支句布字三三平等是也。即最初説入曼荼羅具縁支分處。尤可説此法然爲令學者求師傳。迴互前後而説之也所以迴互前後等者。密鈔第九云。疏所以迴互前後等者。謂有疑云。如經初曼荼具縁品。已有趣入之法軌。今此復明要用之説。則與前説文勢隔闊。義味玄殊。何不相續説之令人易見。而作此綺互不相承躡莫佛有●惜耶。故下爲釋云。但爲欲令入正法者應須依師而學等(三十二左)私云。豈佛不有●惜耶者。依密鈔意則通妨也。既佛似有●惜之失。故通之云但爲欲令入正法者等也。又十四義釋云。豈佛有所●惜哉等(三十三右)依此文者。直釋而非通妨。最珍鈔云。問。迴互前後不相承躡等文意何。答。亂前後不禀承者誡之也。非佛●惜也(已上)猶如佛於聲聞經中等者。私云。是指律法説也。受具足戒之後滿十夏云和上。滿五夏云阿闍梨。但非明律者尚不能成十師也賊住者。謂盜聽布薩也
如聲聞法中五法成就等者。律宗新學名句中卷云。受戒多歳不知五法。盡形依止(十誦)一者不知犯。二者不知不犯。三者不知輕。四者不知重。五者不誦廣戒(十四右。十誦二十一之十三右)又云。五分法身。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見(十八右)四分律云。五夏不誦戒羯磨。盡形不得離依止(已上)十誦律云。不誦廣戒通利。盡形依止(已上)毘尼母論云。不誦戒人若故不誦。先誦後忘。根鈍誦不得。此三人不得離依止(光云。本論二·九左。但今文行事鈔師資篇所引)經云差機説法等者。私云。未知何經。更尋之可有十四五偈者。文次第曰。釋入曼荼羅三昧耶偈未傳此土文(十七右)最珍鈔云。問。其十四五偈不傳此土者。爭知其文意乎。答。善無畏於天竺見之。令語一行歟(已上)」
次住祕密漫荼羅品(乃至)住證之品也者。十四本云。此土未傳耳。次住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三前品。説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次説住證之品也。爾時毘盧遮那世尊等(三十四右)
一爛脱
(一)此土未傳耳(具問)(三)次住祕密漫荼羅品○次説住證之品也(二)入祕密●●●位品第十三(四)爾時大毘盧遮那已下如文
前品説入祕密等者。私云。三種加持者。謂師資及曼荼羅壇是也
入祕密漫荼羅位品第十三者。將解此品亦有三段。初來意者。次上文云。前品説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然後得安住於祕密藏中。故次説住證之品也(已上)密鈔第九云。經入祕密曼荼羅位者。上品説。阿闍梨達解祕密曼荼行法。與此中而爲方便。由達解故方能正入(光云以上正申來意)今此入字。疏是住字。入住言別義同。又亦是影互。若約闍梨。即當證入證住。若依弟子。即當安住趣入之義。漫荼羅義如前。位者位處。上之入字即是能入。位是所入。此之位處乃是意生八葉大蓮華王。
東方寶幢如來乃至東北方觀自在菩薩及下方持明忿怒等一切諸位。此等諸位是所入。阿闍梨之智而爲能入。故云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也。作釋思之(光云。以上釋名。以下重結來意)又前品已具明方便。今説其果。
亦騰前起故此品來(三十二左)御鈔(般若寺)第三云。疏云。前品説入祕密十二因縁耳。疏云。前品説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謂以眞言加持師之身所入之壇。并加弟子令堅固。然後安住於祕密藏中。故次説住證之品也(已上)又云。
疏入曼荼●品與入曼荼●位品中間更有住曼荼●品十三文。是可無文也。何者。撿經品次第。無其文故也(已上)次得名者。御鈔三云。問。前入·此入有何差別耶。答。疏云。前此能入。此是入解。譬如人能入寶藏中。雖入未識其細細寶物。後方漸漸能知種種寶物。隨心受用及施與他人。今此二入之義亦然。前品由三種加持故能入祕密曼荼羅中。雖然未識其祕密曼荼羅此何物。以何爲曼荼●其上位地圖畫次第如何。故今此品明曼荼體是心地。心地清淨故三重界道莊嚴具足。自佛三昧法爾具足也(已上)私云。入者住證之義也。曼荼羅者三重壇也。位者佛·菩薩·二乘·八部等各各位地也。又密鈔釋如次上引。最珍鈔云。問。釋牒住祕密。住祕密亦何。答。約所住牒住歟(已上)次文釋者。光云。此品牒經多是未會。讀者可知
爾時大毘盧遮那(乃至)三昧名也者。
此釋爾時大日世尊○住於定中也毘盧遮那義等者。即指第一卷也。但圓明常住者。此一句是第三光無生滅義也。尋云。何在此品必釋毘盧遮那名字乎。答。當品爲説曼荼羅本位。如來入等至三昧而現四身相。是則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義也。應知大日與等至其意符合。爲顯此義。專在斯處釋大日之稱也。聲字義中引今經文而釋四種法身通名大日之義。可思之佛所以入此三昧者等者。私云。
佛入無所王至妙定現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事也畢竟無相寂滅之法者。即是自證三菩提也。次下經文所云法界?幟大蓮華王出現。如來法界性身安住其中是也以大悲故等者。是即加持三昧也。次下經文所云時彼如來一切支分無障礙力等是也。此則自性法身法爾法然身土。并受用已下隨縁顯現身土也。而實四身竝具法爾隨縁二義。是故定中所現無相法身法爾加持體也。故次又云。從因縁生。即不生義。同於性淨之法。若依此義者。無相者遮情也。有相者表徳也又爲滿足金剛手等者。若淺略者。則令覩條末而喩宗本也。若深祕者。則種種形聲悉是本地内證之境界。故云爾也等至者三昧名也者。別本作三昧之名也。文次第曰。釋等至名文(十七
左)是出別名。而非三昧翻爲等至之義也。今等至者。不簡瓦石草木悉法身三密故立此名也。又今疏約三世無改轉之義而作釋也
上云爾時此復云(乃至)佛會莊嚴也者。此釋即時諸佛國土地平如掌也。密鈔九云。疏上云爾時等。上云者指上祕密曼荼羅品也。謂從彼品至下八印品。倶是廣前字輪品中祕密之義。依彼初起之時。名爲彼時。疏依梵本作此説耳。故次下經云。時彼如來一切支分無障礙力。乃至生無量形色莊嚴之相等。以此證之。今經云爾時。即當疏指彼時。故云更問(三十三右)記問八帳(智證)云。等至三昧義更問者。下句分明(已上)私云。密鈔意。上云爾時者。指上第十一祕密曼荼羅品也。此復云彼時者。即指當品初文。再治本爾時世尊等。仍疏依梵本作釋也。次更問者。即梵本與譯經不同。爲令決之云更問也。智證釋意。更問者此指等至三昧義歟。此等義勢皆不契疏意歟。就爛脱可取義。如下釋
一爛脱
(一)等至者三昧之名也(三)上云爾時○云彼時也(更問)(二)等至者猶過去○猶如手掌平正
(四)所謂地平者已下如文
光云。又傳第一第三二科如前
(二)等至者猶過去○故名等至三昧也(四)佛入此三昧故以下如文
私云。讀此爛脱可消今文。上來釋爾時大日世尊○住於定中之文畢。此中委釋等至名字及佛入此三昧之所由也。彼佛入三昧已下釋即時諸佛國土等文。但彼佛入三昧○手掌平正者牒經(此中。等者等同也五字。譯者注解。故十四本注書之)也上云爾時者。指次上爾時大日等文也
此復云彼時者。指今即時諸佛等文也。蓋彼時與即時梵語同歟更問者。上明佛身衆徳遍一切處之義。今復點諸佛國土以成法界曼荼羅。故云次復有此事也。斯即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已。
還用開發一切國土沙礫荊棘無盡莊嚴大曼荼羅。故即事而眞深義只有此中。仍云更問也等至者猶過去等者。御鈔三云。等至者。三世諸佛道同處住同故(已上)又云。令内所觀與外事所布内外互等無有差別。名等至三昧也(已上)私云。一段釋義不出此二義也又復如前等者。此約阿遮梨傳法度人方便。而釋等至名也。若依此釋。則末世弘通儀式皆是等至三昧所作也。最珍鈔云。問。經文唯説如來示現。全不説阿闍梨示現何。答。經文觀未來世諸衆生故住於定中。
如來滅後師如佛示現可安布之意顯也等(已上)彼佛入三昧時等者。十四本云。彼佛入三昧時。彼佛土等(等者如等同也)平正等(十二之三十六右)十本云。佛入三昧即時諸佛國地平如掌者。手掌平正等(已上)私云。此當治定本諸佛國土地平如掌也。但等者等同也五字。譯者注解而非經文也以三昧而言等者。此國土莊嚴外事等。約内心三昧相應之義作釋也然此即是淨菩提心等者。御鈔三云。如維摩經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問。爾何般若經法尚應捨。答。其爲破所執乘空性理爾云耳(已上)私云。當段經文雖無除去沙礫等義。
次下内心曼荼羅段説淨除一切塵垢○株杌過患。即約此意而作釋也阿頼耶之所含藏等者。除一切業種所生過患之意也唯除畢竟平等淨菩提心等者。除此菩提心體性之地。而自餘一切垢等皆除去之。是即平等之義也。如第四卷(三左以下)治地文廣釋也
五寶間錯者(乃至)前釋非也者。此釋五寶間錯一句也。十四本云。五寶間錯者。謂金銀等五寶。五寶謂五色之寶而間錯其地。五色者即是白黄赤緑黒次第也。間錯是界也。白是信。黄是進。赤是念。緑是定。黒是慧也(十二之三十六右)私云。疏文爛脱。以義釋可見之曰
(一)金銀等五寶(三)五色之寶○即是白黄(二)五寶謂五色也(四)赤縁黒已下如文
五行者。異本作五色者是戒也。異本作是界也。是借音歟。又界即戒義歟(已上)光云。今依義釋。則第四科赤緑黒以下尚有亂脱。故續之曰
(六)白(五)間錯是戒也(八)黄(七)是信(十)赤(義釋此下有是念二字(九)是進(士)緑是定以下如文
黄是信等者。文次第曰。以五色對五根文(十七左)上釋云初白次赤等者。御鈔三云。疏一釋云。初白次赤○前釋非也。意可列白黄赤緑黒。何者。配五根故也。即白信。黄精進赤念。緑定。黒慧也(已上)三部曼荼羅裏書(智證)云。位品釋云。五行者即是白黄赤緑黒次第也。五寶謂五色也。白間錯是戒品也。黄是信。赤是進。緑是定。黒是慧也。上釋云初白次赤次黄。今以此釋爲定。前釋非也。吾今依此文爲定趣爾徴詰。咎在爾處。問。若爾。唯有四根闕念根。義相違多少。答。凡修行門以戒爲初。此爲大綱。若無戒品。定惠難成。故今引文正爲行門以戒爲綱。牽發五根。此義倣之。若疑念根無所屬者。當知信根攝得念根。念在信中。其義可知。問。何故諸文多爲五根。答。彼諸文者約開爲五。今意云。爲四添戒爲五人行者入修行門。初受三世無礙智戒。後灌頂。可知爲説四根本禁。當知此門以戒爲首。以戒爲勝。若失此義。法無可寄。混失教旨。問。若以戒爲首及脚者。初後有戒。今爲六行。及以六色印。答。以始顯終。更不可疑。問。此義尚然若爾。經文釋文有多少説。皆爲徒設。答。彼亦非無來由。爲防慢法。多用散漫之説。故今依此位品及曼荼羅圖樣作此決釋。得意有人不合煩言(大中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記。已上)私云。疏釋文字爛脱。然智證大師就此脱本作種種料簡。不契十卷義釋。恐是謬釋。凡今釋意。白·黄·赤·緑·黒次第配信·進·念·定·慧五根。以此爲定。而上來白赤·黄·青黒次第爲非也。問。上釋者指何文乎。答。第六卷(十三左)云。白赤黄青黒○(取意)又(十四右)云。或有説言白黄赤青黒。此約受染淺深有容有上之義(取意)今此中指初一説云上釋歟。問。列色之法依義不同。
所謂受染次第白黄赤青黒也(出第六)草木滋潤次第白黄青赤黒也(五大虚空藏色出金剛頂經)胎藏五佛色白赤黄青黒(出第五·三左及第六·十三)又略出經云。初下白色。次赤色。次黄緑。皆在内院。其外院以黒爲之(三之四右)而今何只取一説非餘説乎。答。義門多途。各據一邊。何必遮之者乎。但今爲成立其五根配屬之一義作此釋也。例如雖言北方阿●佛經誤。而於北方入涅槃徳釋成不動義也
從此已下一一莊嚴(乃至)皆在門標也者。
此釋懸大寶蓋○而校飾之也從此以下一一莊嚴等者。十四本云。從此下一一莊嚴皆有義釋。今此中未解等(十二之三十六左)私云。皆有義釋者。謂一一?幟皆有其義。可以釋耳。而非指義釋也
一爛脱
(一)一一對其法門也(三)然其處非但○門標之上(二)大寶蓋在上○故云大也(四)此標上又懸白拂以下如文
我云。經云懸大寶蓋莊嚴門標。故須先釋寶蓋。次釋門標。仍有此爛脱也言標者此標等者。私云。標者門左右所立幢旗也
如上所圖者。指第六卷(十六右)彼委釋之也
然有畫作等者。彩畫及造作二圖有之也
四方之門即是四念住者。身·受·心·法四觀是開通佛法之徑路。故云門也標是四梵住者。光云。智度論第三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一左)是即四梵住也。涅槃經名曰四梵行。彼曰。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南本十四之五右)凡度門中。以四無量爲其?幟。
故今大悲胎藏門標亦爲四梵住也涅庾呵是門等者。文次第曰。併出門與旗梵語文(十七左)御鈔三云。若合者。涅庾呵都羅是門標也(已上)私云。兩種梵語是門與標之梵名也
雜色者等者。釋衆色流蘇等二句也更有種種雜色等者。寶積經六十二云。一一軒蓋皆懸七寶旒蘇鈴帶(十右)又云。莊嚴頭冠種種旒蘇(六十二之十六右)旒蘇者房也。私云。以此綵幡嚴飾門及蓋也。旒蘇者幡房也。今經本作流字謬歟。更可考證本也大寶蓋等者。
釋懸大寶蓋等二句也此標上又懸白拂等者。私云。釋寶鈴白拂等四句也前是綵幡等者。十四義釋云。前是綵幡。今是寶鐸及幡竝懸寶幢而間錯之也(十二之三十七右)意云。次上雜色標者。幢旗所懸之綵幡也。今此寶鈴等者。亦是幡類。以飾寶幡幡上莊嚴也。幡拂之類者。經言白拂。是又幡種類。故云幡拂歟
一爛脱
(一)而間錯之也(三)竝種種○是雜綵也(二)雜綵名衣懸垂周布(四)私謂即是如文已下如文
光云。若依義釋。又有亂脱
(一)並種種(三)雜好綵之束○是雜綵也(二)雜綵名衣懸垂角布(四)私謂即是以下如文
雜綵名衣等者。即當治定本名衣幡珮綺絢垂布也私謂即是如文等者。御鈔三云。第一卷同聞衆中。有被雜色衣執金剛文。準之可思(已上)密鈔云。今此所彰即是著雜色衣金剛義。當長噁字也(九之三十三)私云。兩本義釋竝作即是如前。般若寺御鈔又就如前本引第一卷文歟雜色幡以來等者。結上意也。謂此幡等皆門標嚴飾也
建謂立幡於標也(乃至)歡喜快樂也者。此釋於八方隅建摩尼幢○人所樂聞也
一爛脱
(一)皆在門標也(三)建謂立幡於標也(二)八方隅建○摩尼作也(四)幢者謂四方以下如文
建謂立幡等者。釋於八方隅等也幢者謂四方等者。十四本云。幢者。謂於柱上始有層臺之柱也。四方及四隅各建摩尼妙寶如意之幢也(十二之三十七右)十本同之。今疏文言雖闕。其意同之。即是釋幢之相状也。私云。曼荼羅四角相對立幢。幢懸幡也。其圖又如上卷也復有八功徳水等者。釋八功徳水芬馥盈滿等也。密鈔第九云。疏八功徳水者。如常即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飮時不損喉。八飮已不傷腹也(三十三左)淨妙浴池等者。釋種種浴池也復於池中等者。釋無量衆鳥等也又生種種時花等者。釋時華雜樹等也六時之華等者。密鈔第九云。疏六時之華者。西域一年六時各兩月。謂十一月後半·正月前半名爲春時。二從此後至三月前半名爲熱時。三從此後至五月前半名爲雨時。四從此後至七月前半名爲秋時。五從此後至九月前半名爲雪時。六從此後至十一月前半名爲寒時。又諸説或不同。此依清涼鈔。謂彼土時華適時而發。故曰六時之華也(三十四右)八方分分布之等者。釋八方各繋等也。此讀爛脱云
(一)寶樹羅列也(三)八方分分○即方也(二)五寶瓔珞繩繋也(四)此八柱之上以下如文
與前所云等者。此指次上五寶間錯等句也。上常寶玉羅網等瓔珞也。此別有形即如仰半月状而垂下也。十本云。
與前所云瓔珞有少別(缺圖)謂垂如仰半月形等(已上)其地細滑等者。即當治定本其地柔軟等四句也如此地輪中等者。異本無輪字也。兩本義釋共無輪中二字也復平如舊等者。十四本義釋云。復平如舊。其觸極細最生樂受也(三十七左)十本同之。今疏平也二字恐傳寫謬。可勘證本又有無量樂器等者。釋無量樂器等四句也
於此布列莊嚴(乃至)普門示現也者。此釋無量菩薩○願力所生也。私云。此段可有爛脱曰
(一)歡喜快樂也(三)於此布列莊嚴之地(二)復生無量○如來信解生(四)其座羅列已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亂)問。於同一座及宮殿等。而有菩薩隨福所感與如來信解願力所生二義乎。答。若約別徳。則有菩薩隨福感之義。若約總體。是如來信解所生之義也。譬如世間依報此雖各各所領。總而言之。國王一人福力所感。準而思之。問。意生之座者何義乎。答。菩薩意所樂所生之座及宮殿等也如上大悲藏等者。此指具縁品三重壇等也
此等皆在等者。此約總標徳釋成如來信解力之所生也。聲字義意此段明隨縁顯現也
法界標標即法界生(乃至)令得歡喜也者。此釋法界標幟大蓮華王○令得歡喜也。私云。上來説第一重已下三重壇畢。自下説中胎八葉華藏也。凡四重壇皆雖等至三昧所生隨縁顯現之體。而於此華臺則説法爾所起之義也。例如始覺滿位還同本覺。此中一一功徳悉述法爾法然之相。
是故聲字義中引此文明法佛法爾身上也此中有性義者。謂?幟義中既示蓮華。蓮華自性清淨之體也。仍標字勢含本來常淨之意也(已上)光云。此解叵甘心乎。何者。疏言本來常淨。是明性徳。豈其性義。今言此中有性義等。則標梵語含性義也。凡言標是近相也。言性即近體也。只是一法之本未耳。當知標性語勢相兼。況乎言法界標幟者。標幟即法界也。故曰標即是性也
一爛脱
(一)還用法界而莊嚴之(三)中有大蓮華王○中胎八葉之華也然(二)生大蓮華○衆生喜悦此(四)第一是第一法界身(八)隨諸衆生信解令得歡喜(六)極微細之意最難見之性故(五)極微細也(七)此第一者○云性也(九)隨意者佛本願力以下如文(光云。又傳第二科終此字置第四科始。第三科終然字置第二科始)私云。此中第二科總牒經文。第三科已下一一別牒而作釋也。但第一句再治本無之。法界性身句含之歟。第八科重牒釋上經文也佛本願力等者。法界性身周遍法界之利益也。大師釋云。不變之變遍刹塵應物(性靈集第八。爲弟子僧眞體設亡妹七七齋。并奉入傳燈料田願文)即此義也
彼如來諸支分(乃至)所感之座也者。此釋時彼如來一切支分○莊嚴之相也。私云。
已下明法界身毘盧遮那以有無礙力故能現報·應化·等流三身也。明報佛身土也如來支分有無礙力等者。謂無礙即無壞義。釋成之也(已上)光云。今謂。如來支分有無礙·無壞二力。而無礙故無壞義也應知此二力只是表詮(無礙)遮詮(無壞)之異耳二乘者。謂大·小二乘也。故次云聲聞菩薩等也。但十四本(十二之三十九)無聲聞二字也十種智力者。即處非處等十力也。合十力以成此無礙力也爲分三分者。兩本義釋共作分爲三分。謂以佛身三分現三重壇。如第三卷釋也寂心等者。此六字如次息障·増益·調伏·本尊等之状貎也
今此十力復從何生(乃至)而出現也者。此釋無數百千倶胝○即時出現也。私云。此説變化身之相也。但聲字義中。以即時出現句證等流身。是暫現速隱之義故。今疏不爾。直屬變化身也。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也。蓋於應身可有等流身義。即三乘六道無量應身之故也。問。當段無礙力十力萬行其體何物乎。答。如次法·報·應三身功徳也。疑云。見釋文意。萬行生十力。十力生無礙力也。爾者。何以所生爲法身。以能生爲應身乎。答。今從生者。是解了次第也。謂見未解本云生。譬如見煙知火。由煙火生也
一爛脱
(一)即此諸行功徳資長也(三)以功徳所資長身出現也(二)從法身而出現也(四)彼出現已以下如文
私云。今此爛脱依十四本。但文字次第不審多之。義釋云。即此諸行功徳資長法身而出現也。以功徳所資長。身出現也。彼出現已等(十二之三十九)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本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六卷之餘(釋經五入祕密位品)
彼出現已於諸世界(乃至)略有二偈者。此釋彼出現已○而説偈言也。私云。彼出現已等三句牒經。諸謂十方已下隨釋也此所生菩薩等者。此所現佛身。上云無量菩薩隨福所感等是也。十四本云。此所生菩薩各説種種妙偈嘆於佛。有音聲表作如此説。謂偈也。猶如下方涌出之會等(十二之三十九)十本同今疏也猶如下方踊出等者。謂法花從地涌出品因縁。即如彼經第五廣説也大日如來猶住三昧等者。私云。等至三昧之身安住大蓮華臺中。流出種種色身。從此佛身又出聲説法。説法聲者即次下二偈也
初偈云奇哉(乃至)至於無藏也者。此釋諸佛甚奇特○含藏説諸法也。私云。初二句直歎佛徳。後二句述其所由也方便者。治定本作權智也。經無阿頼耶者。阿頼耶即藏義也。是衆生業報總體也。果報分限悉含藏之。而一切善·惡·無記等事。造作其分齊令不得自在也。今佛既成就無限量法界了。還能作一切有分限事。故云爾也佛雖無等者。御鈔三云。問。既上句云無藏性。然何下句含説諸法。答。疏云。佛雖無一切藏。然以慧方便而有藏生。意云。猶無藏性之中。以慧方便説種種諸法言也(已上)
次偈若識無得者(乃至)諸佛導師也者。此釋若解無所得○得諸佛導師也。十四本云。次偈若識無得者。諸法無住之相彼無得而獲。得諸佛之導師(十二之四十左)十本云。次偈若解無所得。諸法之相彼無得而得諸佛之導師(已
上)私云。此偈歎無所得之法界也。意云。上直述權智不思議今還明實智不思議。
例如成佛外迹之次説菩提實義也法之諸法相者。此諸法之與法相歟。意擧色心二法也。大師釋云。諸法者心法。法相者色法(即身義文)若有所謂。中院本作若有所爲。十四本云。法性無得不可思議也。無得是空之義也。若得是者即佛也。若有所得。即是有妄有藏等(十二之四十左)十本同之。光云。今依義釋則有亂脱曰
(一)不可識(三)若有所謂(二)無得是空義○即佛也(四)即是有妄以下如文
有妄有藏者。謂有妄即有阿頼耶業報之分限也乃於無得不可得法。兩本義釋共作乃於此無得不可識法
復次前偈云奇哉者(乃至)法界之體也者。此釋説如是音聲已○不思議法身也。私云。説如是等文意。則以方便二偈音聲。還入如來自證法界。故還於上二偈約字義門作深祕釋。而以結歸自證之法體也梵音奇哉等者。義淨千字文云。奇哉●阿●補(引)●縛(已上)此偈各隨所出之處指能生之處也
梵音阿眞底。十四本作梵云●阿●眞●底(十二之四十一)文次第曰。出不思議之梵語文(十七左)
此兩頭上下者。偈首奇哉·終不思議法身。此二梵音頭皆有阿聲也
彼佛告執金剛祕密主(乃至)而示執金剛也者。此釋爾時世尊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也。私云。已上入等至三昧示現心外加持曼荼羅。自下佛從三昧出已。還住自證本地境界。宣説心内本地曼荼羅。處處釋本地身加持身者是也。凡今言内心曼荼羅者。是即事而眞之謂也。謂色相莊嚴等具足之身周遍一切法界也。最珍鈔(三井眞圓記)云。年來思之。胎藏曼荼羅建立有二意。一謂大悲曼荼羅者。是可觀須彌山等九山八海也。此密嚴海會同居宛然故也。不離穢土即觀寂光故也。二者祕密曼荼羅品意。祕密壇者。不觀須彌等只觀大海。大海中有金剛蓮華華臺上胎藏曼荼羅也。今所行用儀軌不觀妙高山等。此即祕密壇意也。今準此經文并釋意。此義必定。幸甚幸甚(已上)此釋契理。但縱雖觀須彌山等。又可有此二義。義決釋可見之當更問彼佛者等者。私云。經文言爾時世尊。本地加持之中何乎。可問之也。問。此答説未分明。其意如何可分別乎。答。最珍鈔云。問。更問意何。三昧所現者即本如來所現也。何各別問之乎。答。文次第。三昧所現之身復告執金剛歟。聞故驚之本如來復告也釋給歟(已上)此意。今佛者本地如來。非三昧所現歟。私義云。本地加持者。雖似二身是別而實一佛更無二體。故此加持三昧之身。若約法體難思之義。即是本地身也。今爲顯此深旨。將説内心本地曼荼羅。即以三昧所住之身告之。故作此更問也。本迹共不思議。加持不二之深理也。故唯有問而無答也。處處更問多此義也從此以下等者。上來既顯本迹不二之意了。已下約本迹各殊之意。是從迹而起歸于本地也。又義云。從此已下文答上更問也。意曰。本佛非迹佛也。問。今言以外況内者。毘盧遮那一身支分曼荼羅云内。外相示現曼荼羅名外。而非必是内證外用歟。答。内心觀作曼荼羅者。即淨菩提心周遍法身故。是名遍一切處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而非無色無形心中功徳也。次下文云。今則内心觀之。以於行者自心之中而具佛會大海。十方通同爲一佛土。唯自明了。他所不見。故名祕密曼荼羅也(已上)思之
善男子諦聽(乃至)祕密大漫荼羅也者。此釋善男子諦聽内心○株杌過患也。私云。欲建立内心曼荼羅故。先説加持法。是即當受者加持歟。此有二種。一大日加持。二金剛薩埵加持。其義見于文矣彼祕密主等彼字可移祕密主下也。何者。善男子諦聽○清淨故也是牒文。如前已下即隨釋也
一爛脱
(一)本性清淨故也(三)如前以大日○而作事業也(二)如大本中○株杌過患者(四)金剛有二種已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脱。即今出之
(一)漫荼羅(三)彼(二)祕密主(四)身地即是○清淨故也(六)如前以大日○而作事業也(五)如大本中○當廣説(七)前所呈示以下如文
如前以大日等者。光云。此指轉字輪品(經第三之十八疏十二之二十六)也如大本中等者。私云。二十種勸等者。即述令諦聽之意也則前法皆未周悉者。次上三昧所現外曼荼羅云前法也。言若不解此内證祕密壇。則前外曼荼羅猶不周備也以於行者自心等者。文次第曰。自心具佛大海同爲一佛土文(十七左)
猶如作外曼荼羅等者。謂假外曼荼羅擇治名相。以述内心祕密壇治地也。亦是即事而眞。故指外事。即印成自心遍法界體性也。故作此釋。則非簡去外事。唯取心性功徳也。依之次下金剛薩埵加持中。廣説株杌過患之相。深思之
光云。古來此存亂脱。而今出之
(一)先謂持地平(三)我人衆生壽者(二)去沙礫株杌等事○亦先須平地去(五)株杌(四)等(六)過此云身地者以下如文
平我人等者。若約内觀則除我人等見。若約外事則去株杌等物。而此二義皆屬外曼荼羅軌則也今此亦爾等者。即内外不二色心一際擇地也。可深思之(已上)光云。十四本云。先須治地。平去沙礫株杌等事(我人衆生壽者)次當平地等(十二之四十二)若依此釋。則上平我人等文正釋外曼荼羅。故次上文言猶如作外漫荼羅也。然不離内觀故。注曰我人衆生壽者也。又下今此亦爾等文正明内曼荼羅。故即言欲於内心等也。然不離外事。故次下文曰地水火風是外境等也。又今私詳經文。則言内心漫荼羅。而言彼身地。應知内(内觀)外(外境)二曼荼羅者。只是地水火風空(外身)識(内心)六大毘盧遮那法界身心也。豈其本地祕密(内證)加持示現(外用)相離者哉。然乃若無内觀偏取事相。即同有執。若捨外事偏著觀心。即同空見。庶後學者研究斯趣。而後弘通吾眞言宗教也(更詳)此語即含等者。經言身地。則雖先擧地大。而此地大兼存五大。是五輪成身之意也。問。今此經文未明此意。何以作此釋乎。答。大本有此意歟。蓋●字具四字義。理在絶言。而今既云身地。此地字可亘四大也。或又五輪成身一部大宗。故諸品多説之。今内心本地曼荼羅建立尤可作此釋也謂先當建立等者。文次第曰。明瑜伽座文(十七左)所持眞言者。●●●●●明也其字當云點者。或本作其字當去點。今本云字寫謬。可勘證本。去點者。謂除涅槃點等。直取●●●●●字體也以金剛而持者。能持金剛●字明也。所持金剛瑜伽座也遍滿行者内身等者。●上人五字略頌云。我即●●●●●如次臍·腹·心·額·頂。腰下●字本不生。金色方形。佛心地。臍輪●字離言説。白色圓形。大悲水。心上●字無染著。赤色三角。大智火。額上●字離因業。黒色半月。大力風。頂上●字等虚空。雜色團形。大空輪。重重相累無隔別。如如一體不雜亂。高下大小本不二。彼此横竪輪圓足(已上)五輪九字祕釋●云。●字金剛地觀金剛座處。●字金剛水觀心蓮華臺。●字金剛火大成日輪觀。
●字金剛慧風作月輪觀●字金剛定空造大空觀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是則無生甘露之珍漿。醍醐佛性之妙藥(密嚴諸祕釋六之二十一右)私云。此於内身既觀五大色形。故一切法有情·非情。皆是自身所具五大周遍建立之體也由如身之地大者。以世間易解之地爲喩。令知法性難解之地也。然即事而眞故。世間地大之外不可有法性之地大也。餘水火風亦同之也
地水火風等者。謂世間所有四大。若約法性見之。則全體是本不生離言語等義趣也。故云即是阿嚩羅訶字也縁者謂等者。經文言本性清淨故。此故字梵語具縁與故二義歟。縁謂縁由。故謂所以。仍縁·故二字義相通也。今約梵語帶縁義故。釋成而注曰恐是故字義也。兩本義釋竝亦同今疏也
業金剛有情等者。私云。業金剛○過患是牒文。即當治定本羯磨金剛○株杌過患。金剛有下是隨釋可見上爛脱。又上作毘盧遮那加持。今作金剛薩埵加持也。以大日·金剛薩埵二尊作加持。見于上文金剛有二種等者。文次第曰。明二種金剛文(十七左)謂金剛薩埵有本有·修生二徳。喩之金剛寶堅固·利用二義。然今作弟子加持。是利用義也略説其相等者。即出上垢見之體也
有情當我人壽者如文滿奴當意生。滿奴梵語。此曰人生。即意生也未那仙生當儒童。具如第二卷勘注也
四角四門(乃至)更問其名義耳者。此釋方壇四門西向通達周旋界道也。私云。上來明治地相了。已下釋建立壇門也。八大寶幢及寶網瓔珞等相。準上可知。彼約外相加持義釋之。此據内心本地徳云之。然即事而眞故。約種種事相可釋此義也應更問其名義等者。記問八帳云。然彼一一皆是内心法門應更問其名義耳者。如具縁品中釋門標中。裏書云。此十佛刹亦出華嚴經。言十佛刹者。令數番義。今且約通該門。以十方佛刹爲十佛刹土。中胎法身變作十方刹土諸佛。諸佛道同更無異路。故説此内證法門之時。各領十佛刹微塵定慧眷屬。來會印機。若具足論。十方佛刹各具十刹。無有障礙。故約一一佛各具十刹眷屬圍繞。
一切方便總歸實理(此義可尋上具縁品初十方諸佛入自身中之義耳已上)些些疑問(智證)云。位品釋云。然彼一一皆是内心法門。應更問其名義耳(已上文)此四角四門乃至周匝八柱等。約内心門。其法門名義如何(已上)雜鈔不用(同作)云。四角四門乃至及周匝八大寶柱。然彼一一皆是内心法門。應更問其名義耳(文)此更問名義如何(已上。雜鈔第一草本全同)私云。記問八帳意答説讓具縁品歟。今兩三釋又只有問無答也。意曰。門標八柱等一一莊嚴。皆於内心種種毛髮及身肉等中。約其功能相而當辨名義。此義令更問之也。若一一答。約身支節可配曼荼羅依正例如約一身上中下開三重壇。以五藏神所在配五佛身等也。僻見鈔等支分生釋可見之也勸修寺傳云。内心法門者。自身觀即是也。宗大事也
於中有從意生(乃至)不從他得也者。此釋内現意生八葉八蓮花王○殊勝悦意之果也。私云。於中有○果授者牒文。謂在此下隨釋。蓮華即干栗駄心也。其中如來是質多圓明智徳也
光云。此段古存亂脱。即今出之
(一)周遍妙彩畫(三)於中如來○悦意果授者
(二)謂在此内心○相貎宛然也(四)此上有以下如文
超越身語意身心地等者。十四本云。一切人中尊高。身語意心地登昇心地得至等(十二之四十四)十本云。一切人中尊特。身語意地至於心地逮得等(已上)次下釋云。如來悉離三業衆過得三平等。至於一切諸佛地(已上)雖衆縁合等者。第一云。如行者本尊三昧中。説有顯形男女等相及普門示現六趣之身。恐諸行人不了心因縁生。
故於寶王眞性而生戲論等(末之九右)思之此是行者自性等者。大師釋云。一切衆生自心中金剛胎藏曼荼羅。遠離因果法然具(已上)
光云。古來此存亂脱。而今出之
(一)身語意超(三)身語意心地○淨心果地也
(二)身心地登昇者(四)如一切世人以下如文」
於一切中尊也者。釋一切世間最尊特身義也。常教之中。以尊特身稱他受用。是則不立法身色相端嚴。故尊特義但限報身。今祕密宗四身共帶色形。故以其能生本體身名尊特也。故今云於一切中尊也復次一切衆生等者。此釋尊特義中。上來約自證徳。自下約化他徳也。又義云。上約修生顯得之邊。下據本有平等之義也授與謂有人傳授等者。釋逮得殊勝悦意之果也。上牒文言殊勝悦意果授也
如上毘盧遮那(乃至(謂從心生花等者。此釋於彼東方寶幢如來○皆以獻之也。私云。
此説八葉及蘂中功徳也次八葉東方等者。釋於彼東方○慈氏菩薩也若重言王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若重言王等者。若依梵本。謂鶏蘇囉惹。此云華開敷王。若云雞蘇囉印捺囉(二合)亦是華開敷王。爲前句中併有二囉字。故疏云。若重言王。則音勢不便故存梵音。梵音因陀羅。正譯爲主。或云尊。所以釋提桓因譯爲天主也(三十四左)私云。此釋意。梵本有兩箇梵語。故今所釋未再治本曰開敷華王因捺羅佛歟。
今治定經除此一句只云開敷華王如來也北方鼓音佛等者。第四云。於北方觀不動佛○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云鼓音如來(二十一左)又第二十云。北方阿●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爲定(三十一左)
東南普賢等者。十四本云。東南普賢。東北觀自在。西南文殊。西北彌勒也(十二之四十五)十本同之。長宴口決云。普·觀·文·彌(是爲初行人所爛脱)又普·文觀·彌(普通義也)普·文·彌·觀(是實義也。四之十一左)諸説不同記(法三)第一云。鈔記云。西北方(彌勒)○入祕密品云。西北(慈氏)現圖東北(慈氏)鈔記云。
東北(觀音)八印品等東北(觀音)現圖西北(觀音)弘法大師請來曼荼羅圖位○西北觀音。東北慈氏。是二尊位與本所説異(現本二之二十七)私云。普·文·觀·彌是東·南·西·北次第。然乃普·文·彌·觀是東·南·北·西次第歟。方角移轉亦隨義可定也其華諸蘂中等者。釋一切蘂中○三昧眷屬也(已上)光云。此即大悲藏大壇第一重遍知院位也此華葉下面等者。釋下列持明諸忿怒衆也。私云。持明忿怒等者。第一重持明院不動勝三世等也其花莖等者。釋持金剛主○無盡大海也(已上)光云。今此經文即以執金剛手而直爲其蓮莖。此與經第一住心品以菩薩身爲師子座。及第三轉字輪品金剛蓮華座(五股杵上有蓮花臺以爲座也)其意同也。所謂後地即以前地爲基之義。故今臺上大日以金剛手爲其座蓮莖也
一爛脱
(一)以爲其莖也(三)復有無邊○金剛也(七)亦有種種○安布方便也(二)其華莖下觀爲大海水(四)海岸之外(六)爲成三昧耶○而令入也(五)地居天衆○觀布之(八)復次燈華已下如文
光云。又傳亂脱曰
(一)即金剛也(四)亦有種種○安布方便也(二)其花莖下○海岸之外(五)爲成三昧耶故須辦花等(七)爲欲歃一切○而令入也(三)地居天衆各依方觀布之(六)復次燈花以下偈也(八)意生謂以下如文(今詳。此亂勝于上鈔主所出者)
復有無邊大海衆等者。密鈔第九云。疏無邊大海衆即金剛者。謂一切地居天等其數無量環遶之者。皆屬金剛部收。故云即金剛也(三十四左)私云。此師意以今大海衆即爲地居天也。但疏文不爾。地居天下別擧之。故知非地居也。是地底天類歟海岸之外者。釋一切地居天等其數無量也爲成三昧耶故等者。
釋爾時行者爲成三昧耶故○一切皆以獻之也心念華而令入也者。密鈔第九云。疏心念華而令入者。謂引弟子入壇。令其專注在菩提心華。是標義。表此華等從意而生。故云意生香華等(三十四左)
私云。經文亦有爛脱
(一)爾時行者爲成三昧耶故(三)應以意生○塗香(二)種種肴膳○優陀那曰(四)眞言者誠諦已下如文
私云應以意生等二句屬長行又偈頌二義。文勢有之。仍初屬長行作釋了。復重釋屬偈頌之意。故云復次歟
畫之殷懃者(乃至)初入門人也者。
此釋優陀那曰○應與三昧耶也經優陀那者此翻爲集施。集施者偈頌名也。聚集多義而施與衆生故云爾也畫之殷懃者等者。釋眞言者誠諦等二句也。慇懃即誠諦也。謂行者觀則以種種供養具等布列一身。猶如彼綵畫也此心漫荼羅等者。釋自身爲大我句也然此祕密曼荼羅等者。私云。但作此觀行而不假支分。是爲誠心求法其力不及者也。自餘行人當廣用具縁支分也。若又師弟共得深入瑜伽境界而還作此觀行。是即見諦深行位也。廣如第十五卷三種灌頂中已釋之囉字淨除者等者。釋囉字淨諸垢句也。私云。已下經疏文句頗不相順。以意可解。或義此讀爛脱(下出)然而未必甘心。更詳悉之
一爛脱
(一)諦了分明也(六)然此祕密漫荼羅○不得用此也(五)然若弟子○亦作此也(二)囉字淨除者○而出道牙也(九)是故次授彼暗字也(三)師當住瑜伽之座觀(十)阿字上加點○用灌其頂也(八)尋念如來者○同護持之也(四)師既自住○所不見也(十二)次授弟子花○一切佛會也(十四)於一切漫荼羅中○無與比也(十)自見已○所見墮處也(七)上文説持誦者○如法習之(十一)用此灌頂○速入佛會故也(十五)前品名入祕密已下如文
先己作阿等者。光云。己即自己也。謂阿闍梨先自作淨除等法了。亦淨除弟子也觀於囉字之火等者。御鈔三云。問。以●字燒除弟子自心不善業垢。何字更令生道牙耶。答。疏云。復以甘露法水而灌灑之。得於死灰之中而出道牙也。問。其甘露法水字者何。答。即疏云。
師當住瑜伽之座○灌其頂也(已上)此觀阿字上加點置弟子頂上十字縫中。當知此上有點即是甘露法水也。然乃更生道牙是●字也師當住瑜伽等者。釋安住瑜伽座等四句也次授弟子花等者。釋智者傳妙華等二句也而觀本縁等者。光云。謂弟子本縁性欲也。華於中彼等者。十四本云。若本尊攝受華。中於彼等(光云。現行印本十二之四十六。頗異今所引文。而詳其義。最是佳矣)私云。中當也
其花投處等者。釋爲説内所見等二句也
而生金剛智等者。光云。此金剛智約法則五股金剛也。約人是金剛薩埵也。
上經文所言持金剛主菩薩以爲其莖是也出生一切佛會者。光云。即是蓮華胎藏界會也。
上經文所言内現意生八葉大蓮華王等是也於一切漫荼羅中等者。釋此最上壇故等二句也自見已向彼説之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自見已向彼説之者。謂弟子擲華在師身上。師自見華之所墮之位即告弟子。汝所投華在某佛某菩薩金剛等。弟子知已。然後隨本尊爲作灌頂等。是故經末云。此最上壇故應與三昧耶(三十五右)上文説持誦者等者。經第一(具縁品説白檀曼荼羅)云。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十五左)又云。内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二十左)經第三(成就悉地品)云。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蘂敷。花臺阿字門。焔鬘皆妙好○次於其首上頂會交際中。標以大空點而思惟闇字○囉字爲眼界。輝燭猶明燈(十五左)經第三(轉字輪曼荼羅行品)
云。心置無生句。胸表無垢字○住白蓮華臺。等同於仁者(二十二左)然行者等者。此行者所受弟子乎如何。教時義第三云。問。次其胎藏三摩地法云何。答。是亦祕密之中最祕密也。故大日經云。祕中最祕密也○若阿闍梨爲人造曼荼羅之時。若自持誦之時。先住佛室作自灌頂。以字燒字而成其器。五輪同體以爲自身。則觀心處以作圓明。圓明上觀于栗駄心。以爲妙法芬陀利花。八葉蓮臺鬚蘂具足。當以十二眞言王字而布臺。亦以空點安布九處。白蓮臺上而布種子。變爲大日如來之身。結加趺坐入法界定。即有一切有情心實相本有之佛。次八葉各布種子。變爲四佛四菩薩身。
同入三昧形色不同○行者觀心蓮上九位種子尊形已竟。次於頂上十字之處觀一暗字。名百光王。即以百字而爲眷屬。放百光輪而照身外。今布頂上。此有二義。一者頂上暗字是菩提心之種子而令増長菩提種子。二者心上阿字是發菩提之字。今示頂上暗字之果而令勸發其菩提行。爾時行者觀心蓮臺八葉作中胎竟。其身即是曼荼羅海會。從頂至心爲第一院。從心至臍爲第二院。從臍以下爲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入佛會也○今行人隨觀我即法界。法界海會顯現自身。證有前後。體相一如。是故行者作此觀已。此人即名爲佛也。一切行願一念具足。一切所作同等諸佛。一切世間敬如諸佛。若眞言者常觀行之。行住坐臥與海會倶。地波羅蜜一生滿足。即以此身遍滿法界。此是大綱。不能具説(五十右至五十四右)菩提心義第三云。若以十二眞言王字作最初業。以字燒之。次以五字五輪一體和合遍滿一身。内心海上有金剛手持蓮華藏。藏上觀安中胎八葉第一第二重曼荼羅。海畔觀安天供具。次以百字布身四處。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自灌頂法。即大日尊祕祕中之深祕行相。世出世持誦品義釋云。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此品在祕密品祕中之祕後。故成祕密中深祕也(末之五左至六右)
一兩部自灌頂法
菩提心義第四云。問。大日宗祕中深祕法中。其師先在壇門作自灌頂。又觀行者欲念誦時。作自灌頂。並觀自身。五輪同體●爲地爲身。中觀八葉海會。下有金剛持蓮華莖。海畔觀諸天等及供具等。以爲自灌頂法。今金剛頂何故不如此耶。答。此界亦同。初以五字成地成身。次以五相成身。中觀月輪。乃至一切諸佛三十七尊來入身中成本尊身。五佛加持灌頂。名自灌頂法。故此五灌頂法亦須胎藏而通用之(末之二十八左)
一此與餘經所説灌頂差異
又云。問。楞伽經云。初地及等覺位。並得二種住持力。一三昧住持力。二一切諸佛授與灌頂住持力。又諸大乘五十二位中第十住名灌頂隹。與此中自他灌頂同異云何。答。彼並通別教義。唯説他灌頂法。不知自灌頂法。若圓教中初住以上本下迹高。現三身佛。其中報身亦在尼吒灌頂受位。已入密藏具二灌頂。若眞言門凡夫以上位品常得自他灌頂云云○諸佛三密遍一切處。無記化化有感自應。大日鈔記○以常途云法身不説法利益之言。名爲不了義也。故知眞言凡夫以上修自灌頂之時。諸佛菩薩即處即現亦授灌頂。但以盲愚未得覩見(末之二十八左至三十一右)
大疏十一已下至第十六勘注首尾十八箇卷(頼寶法印自鈔)自去正月迄于當月。漸書功了。老眼難堪。令加助筆。是爲令法久住。祖師定垂哀納。第十以前勘文可追加之者也。應永四年丁丑九月二十三日。法印權大僧都賢寶(生年六十五)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末畢)
此卷之中。頗補其闕。庶乎宗匠更訂正之。但至如其位品内外二曼荼羅之解。則有師承。勿處聊爾。欽哉。寶永第五季春初二。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七卷(釋經五祕密八印品)
次祕密八印品第十四。將釋此品亦有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如來前已廣説曼荼祕密入住之法。是諸大會復作是念。更有何法速令眞言行者得成就耶。如來副彼心念而爲説之。故此品來(三十五右)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今所以此來者。先品既説。前品即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也。入祕密曼荼羅位之法已時大衆更起疑。此既祕密甚深難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眞言行者得成就耶。雖作此意。不敢發問。如來知大衆心疑。即告金剛手。有八印云云。意雖入住祕密曼荼羅中。若無感應性。本尊不降赴。本尊不降赴故。悉地難得言也。故疏云。若行者或内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羅座住之時。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願事也云云。乃至竟乃去也(已上)私云。入祕密曼荼羅位品具説祕密曼荼次位。今説其加持眞言及印也。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經祕密八印品者。前雖已説密印品。豈非祕密。今復説此八種印名爲祕密。與前所説有何差別。前彰祕密。但是泛明。此云祕密。即是密中之密。祕密即八印也。又謂。此是阿闍梨自心祕密曼荼羅所須之法。是入祕密漫荼羅之八印。依主爲名(三十五右)私云。此鈔擧其二義。一祕密即八印。八印是深密方便故。二祕密之八印。祕密屬前品。八印指當品也。問。三密方便無量。何唯説八印乎。答。祕藏記云。以八葉之尊攝一切心主(末之六右)第四云。以刹塵方便開八葉檀(三十一左)仍今擧此八印以顯一切印明也。又義云。上密印品則雖説諸尊印。而未説八葉尊印明。故別説之以補闕之。若爾。此品可密印品之支流矣。師傳云。此經三十一品。總三品中説二種曼荼羅。各説印明祕要。其説曼荼羅三品者。具縁品(説尊形)轉字輪品(説種子字)及祕密曼荼羅品(法位二品亦屬此中)是也。然具縁及轉字輪品所説群機嘉會曼荼羅。其能行祕要當品説之。仍密印品只説第一重已下印明。未説中胎八葉。而於此品別説八葉印明。是中説曼荼羅。即開示一毘盧遮那具體法身之義也。但中胎眞言餘品説之。甚有深意哉。次文釋者。光云。此品牒經是未會文。讀者得心而可解也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無問而自説也者。
此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觀諸大衆會○最爲祕密也。私云。如牒經文而釋品承來也彼祕密主等者。十四本無彼字。十本云。告金剛手言。佛子。有祕密八印等(已上)前品者。此指次上入祕密曼荼羅法及位兩品也
復作此念者。最珍鈔云。問。衆會作是念云事。以何知乎。答。以如來無問自説知大衆心念也。彼無所念者。佛何説此法乎如是祕等者。此指前品名祕密也。次下更有甚密者。即指當品八印。如次爲依主·持業兩釋之證也甚爲難解者。十四本作甚深難解(十二之四十七)十本云。甚希難有難解之法(已上)爲劑此耶者。劑限。意云。上祕密中更復有深密乎。將又爲限此義勢乎。是兩邊也。今此所問是容有釋。而非正發問也
所謂有神驗者(乃至)況餘人作耶者。此釋聖天之位威神所同也。私云。此説八印功能也
一爛脱
(一)無問而自説也(三)所謂有神驗○正行之願事也(二)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四)竟乃去也以下如文
私云。十四本云。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所加持故。以本尊之位中安置。甚有神驗同。同謂等同也。本尊威神也。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竟乃去也(十二之四十八)
依此文者。以彼諸尊等十八字。可移次下本尊威神也句下歟
光云。又有亂脱。詳之最好。即今出之以授後裔
(一)無問而自説也(四)所謂有神驗者○正行之願事也(三)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五)竟乃去也○法界之感應也(二)此是阿闍梨○況餘人作耶(六)非直以本眞言趣以下如文
或内或外者。二乘菩薩已上云内。内院衆故。諸天八部等名外。外金剛部故。意云。通内外諸聖衆天等用此八印。諸尊皆同等八葉尊位。名降赴道場等威神也。今此八印者。大日如來即體·一切諸尊總徳故。相應契當之義尤義深也。上至諸佛下至六道。皆悉具之八辨心蓮。而皆爲八葉同體之位也。菩提心論云。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已上)可思之。師傳云。内者行者内心布字曼荼羅也。外者身外檀上圖畫曼荼羅也。意云。行者内心及外地敷列尊位。則以此八印及眞言并所圖本尊之所加持故。牽彼諸尊威力。感動行者自心功徳。成就所願事也光云。向來二義。初義其釋雖似深密。而非今意。況以二乘爲内院衆。其證何在。後義所立最合經疏。今私解曰。内謂内心。即觀作也。外謂外境。即畫作也。敷列彼聖尊位之時。
以此八印及眞言(以上身語二密)本尊(謂三即意密并上三密即能加持也)之所加持(或内或外二檀即是所加持也亦可八印及眞言爲能加持本尊謂外檀所敷列聖尊是所加持次下段意蓋如是乎)故。彼本尊等降赴道場而滿行者所願之事。應知今此觀作(内心觀作祕密圓檀爲所加持即見向釋無問自説之意下)畫作二曼荼羅威神。等同毘盧遮那佛自證法界圓檀也經聖天等。最珍鈔云。擧天等以顯佛菩薩也(已上)今謂。第一重已下諸尊通名聖天位也。聖衆及天等也(已上)光云。鈔主今謂最是可也。但消文句太似穿鑿。凡曼荼羅會中聖衆皆言聖天。如彼法花化城喩品中讃佛而曰聖主天中天。天是歎美之辭也同謂等同者。以八葉尊印明爲能同。以第一重已下諸尊爲所同也。又義云。以本尊爲能同。以行者爲所同也(已上)光云。此二義辨例上或内或外可解
竟乃去也者。十四并十本共作事竟乃去也猶如水火鏡中等者。第二十云。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十二右)方諸者是珠之名也。圓鏡者亦玉之稱也。如次水火所成之珠。故日月應之也此是阿闍梨等者。此八印是第五三昧耶阿闍梨灌頂之人所行。而非第四三昧耶傳教灌頂已前之人所作也。光云。今鈔主傳第五三昧耶心灌頂爲阿闍梨位也。今謂。第四三昧耶傳教(亦言傳法)灌頂以上爲阿闍梨位也(瞿醯經下意如此乎)何者。下文曰。若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五右)弟子之位者。第三昧耶受明灌頂(瞿醯經下謂之傳法亦謂成就灌頂也)已下之人也。許可者。凡此語亘受明傳法二位。而今指傳法阿闍梨位也。應知傳教灌頂第四三昧耶以上之人行此八印也。
況又今文既言假令已入漫荼羅者尚不得於前軌爾而作。是阿闍梨名通傳教(乃至受明)灌頂之人。而第五(見諦位也)及第四(法則位也)兩三昧耶之人通持之也。故爲彼未見諦法則之人尚作此誡。即下經文誡言不應輒授與人等之意也。若傳教未見諦之位一向不行用之。何其言假令已入。亦言輒爾而作乎。是知依法則亦得作此八印也已入曼荼羅者等者。指前四種三摩耶也況餘人作耶。十四本無作字
非直以本眞言趣(乃至)速自建立也者。
此釋自眞言道以爲?幟○而得悉地也非直以本眞言趣等者。十四本云。非直以有本尊眞言。亦有?幟。以本眞言趣爲?幟。趣謂如六趣等。此是眞言趣周。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具如是徳。我亦有之。故爲具也(十二之四十八)十本云。非直以有本尊眞言。亦有?幟。以自眞言道以爲?幟。道謂如六道等。此是眞言道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具如是徳。我亦有之。故爲具也(已上)私云。上擧八印嘆功徳畢。今約行者自身所發眞言讃其徳也。大師釋云。開口發聲眞言滅罪(大日經開題二之二)又云。凡開口音無非阿字(已上)是則明無相三密本性眞言也。光云。上章別明其能加持八印神驗。故釋文曰。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所加持故等也。此段別説其所加持行者性徳。故釋文曰。如本尊有如是徳。我亦有之。即治本經言自眞言道以爲?幟之意也耳。二本義釋其意亦爾。彼二本言非直以有本尊眞言者。
言非直依本尊等眞言檀上所布聖天之位威神所同法界海會也此指上章。而有能所二加持義(謂中胎三密爲能加持内外二檀爲所加持也)又望今段。共尚屬能加持位也。又十四本言以本眞言趣爲標幟。及十本言以自眞言道以爲標幟者。謂亦以行者自身本性眞言而住其曼荼羅。則由此八印言本尊所加持故。性具威徳與彼聖天神驗無異也。此以今段其只配所加持位也。然乃今疏以本眞言趣句上。及此是眞言趣句下。恐有脱文。請後學者與治定經文及二本釋相照。而詳悉之爲?幟等者。異本云。爲?幟。以自眞言道。以爲?幟(已上)印本無以自眞言道等二句趣謂如六趣等者。釋道字也。六道六趣即譯語不同故。未會云眞言趣。再治云眞言道也。最珍鈔云。六道差別眞言道有種種徳(已上)今謂。直取六趣聲響也。第六云。若約實義。六趣言音悉是眞言(二十三取意)兼曼荼羅等者。異本云。圓謂同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曼荼羅等(已上)印本闕此二句。十本云。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曼荼羅等(已上)十四本云。周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曼荼羅等(已上)治定經云圖具曼荼羅。具字即當此兼字歟。又圓·周·同三字名異義同。共是衆生言音具足萬徳之義也故爲具也者。密鈔第九云。疏改爲具也者。改者轉也。謂上漫荼?幟所彰之徳一切衆生等共有之。如是之徳無量無邊。即是具種種徳義。今譯主但以具字顯之。
故云改爲具也(三十五左)苑公所覽之本恐是寫誤故爲改乎此如是一事以上等者。非只行者與本尊眞言是同。身威儀·心所住亦是同等也。故云形色坐立(已上身密)喜(已上意密)亦爾也。喜者喜怒入定等心之所住也。兩本義釋云。謂形色坐立喜怒憎愛爾(現行十四本同今疏)自身住本尊形等者牒經。前雖配已下隨釋也。此一段牒經文句爛脱。比校治本而可成其意也(已上)光云。今私點亂脱曰
(一)而得悉地也(三)若行者依此八印○不久而得(二)如本尊住者(四)前雖配祕密漫荼羅以下如文
前雖配祕密曼荼羅等者。釋當段大旨也。今文正以行者安中臺義明矣。前悉地出現品釋中。明以所欲成物安中位。
以大日如來置方隅之義是則以今經文其意明故。得意釋之(已上)光云。若依亂脱。則若行者依此以下隨釋也。前雖配下總是結釋上來二段。謂初即釋前段内外二檀共以已成聖者爲本尊義也。若行者持誦下是釋後段未成行者自身住曼荼羅中位作本尊義。
兼説悉地出現品及成就悉地品等持誦成就義也若行者持誦等者。理趣釋經云。或瑜伽師坐於中位三摩地中。
如前布列即誦十七字眞言(上之十二)今此持誦軌則即同之也
光云。此下古存亂脱。即今出之
(一)速自建立也(三)其第一印者○以下皆効此也(二)然此八印○隨事用之也(四)其眞言以下如文
其第一印者(乃至)●藍●●者。此釋云何八印謂以智慧三昧手○莎訶也。三卷軌(光云。此指青龍儀軌)中云。寶幢日暉色。三角而具光。蓮合散地風(五右)二卷軌(光云。此指玄法儀軌)同之。瑜伽記(智證)云。寶幢佛印。蓮華合掌。開散地風(已上)三補吒者。私云。虚心合掌梵語也。謂合掌開敷二地二風也。軌云蓮合。二名互出之歟大威徳生者。東方寶幢佛之異名也。淨菩提心自在度人無空過之義。以喩師子王。仍東方佛名大威徳生。威徳者師子王義也此是一切智智者。第一云。
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末之六左)亦是淨菩提心之異名也其漫荼羅等者。密鈔九云。疏其漫荼羅作三角形等者。令如印而作也。謂印以虚心合掌竪地風四輪。餘輪合而依舊。此印以空輪望餘四輪。即當三角之一角也。名三角印。今漫荼羅形亦同彼。其中間三角即當水火空輪。四邊四箇三角即當地風四指。想佛在中而具威光(三十五左)大疏鈔四云。疏云。想佛在其中。而作威光印也
(缺圖)
(已上)私云。此圖般若寺御鈔載之。下皆準之故曰周也者。異本作故曰月也。密鈔九云。言故曰月也者。此義語也。即是經云而具光明耳(三十六右)今案。具字未再治本作周字歟。彼鈔所覽本作月。恐寫誤乎其中當觀毘盧遮那等者。此五箇三角形圖即五佛座歟。各具五智故。八印各安五佛也。中位毘盧遮那即寶幢佛所具大日也。次文云。其中有大日如來。以下皆効此也(已上)又云。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已上)例如理趣經八大菩薩曼荼羅。各中位圖大日尊。然此大日名觀音。亦名普賢等即此義也即是前瑜伽座等者。第十六云。此圓中先作白蓮華。華上畫三角。此三角中作赤色○前大檀中亦有三角印。與此用處不同。前者但是印。此中置佛或置印。作法圓具於彼也(五左)持誦不同(安然)七云。前大檀者是前大悲嘉會檀。唯用大檀。今用或別檀或大檀故。云用處不同。前但印者是三角印(二十二右。光云。安公解用處不同恐誤。此言三角印不同即如釋文)東曼荼羅鈔(覺超)上云。私云。疏圖也。具縁疏云其鋭向下。今此上向可詳(已上)私云。前瑜伽座者。指第十六所釋。彼圖尖向上故。又具縁品釋云。畫作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其鋭下向(五之十八右)故知具縁品釋與今釋同。如彼祕密曼荼羅品圖與今殊。故云爾也。光云。今案不爾。言即是前瑜伽座者。正指三角曼荼羅體。然乃悉地出現品所説●字火輪檀也。經曰。智者如瑜伽。
以此成衆事(三之十二右)第十二卷(二左)總出五字檀圖則火輪檀向上。三角形也。故曰前云三角尖向上也。此火輪檀即瑜伽座。如彼第十六卷所出。是佛部曼荼羅。而非瑜伽座也。問。上下表示如何。答。即是内證(向上)化他(向下)義用之殊異歟●●者。此三角火輪種子也。大空涅槃二點安之。則大空點自在成辨之義。涅槃點事業圓滿之意也。凡東方身色如日暉故。皆就火輪徳釋之也。又五色配五方之時。東方赤色即其義也
第二如前作印(乃至)●(鍐)●(縛)者。此釋即以此印而屈風輪○莎訶也。三卷儀軌云。開敷淨金色。嚩字金剛光。風輪屈在空(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前印風空相捻(合而是也已上)如前作印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如前作印者。敷二地二風歟。答。一説云。二手合。風輪屈在空。一説云。虚心合。二地開敷。屈風安空頭(已上)如縛字之形者。或本作令皆如●字之形。十本同之。高野中院亦作令如●字之形。十四本(十二之四十九)同之。但作縛字本最宜歟。此印●字形。是圓形之中五輪塔形也金剛不壞印者。南方開敷華佛之異名也。南方到金剛實際之位。故云金剛不壞也其漫荼羅形圓等者。大疏鈔四云。此曼荼羅者圓白如滿月耳。疏以金剛遶之(已上)雜鈔(智證)云。其曼荼羅如縛字形(是彼字第五聲)此正圓而白耳。何取第五音。又正圓而白。如月輪形否(已上)些些疑問云。文縛字第五音如何。私問。縛字取第五音云文不見如何(已上)私云。是波字第五聲者。異本繁多。般若寺鈔作是婆字第五聲。十四本作●蘇字(是娑字第五聲)十本無此注。今謂。數本之中。御鈔爲正。自餘恐是寫誤。謂彼寫誤波。波及娑寫誤婆也。問。何必取第五聲。答。輪圓具足義以爲此印正字故云爾歟。菩提心論云。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噁字(七右)智證釋空輪點亦此義也。又性靈集云。奇哉逸婀之徳。皇哉五轉之鍐(第六卷右。將軍良納言爲開府儀同三司左僕射設大祥齋願文)●字口内本音。故雖具乃至第五點。直呼之阿聲。●字脣内末音。故雖無點畫。呼之鍐聲。故今●字特取第五聲歟(已上)光云。或云。今此縛字即五類聲第五句字。故云第五聲也以金剛圍之者。光云。謂以炎光三股金剛圍圓輪四邊也問其金剛等者。●上人持本作同字。十四本無問字。持誦不同同之。十本同今本。更考證本。但同字合義歟。
謂以此第二曼荼羅例同次上第一印曼荼羅之意亦在華臺之上等者。今此第二印曼荼羅。亦中位安大日。皆是觀作。非正圖佛像也。謂中央大日。四方四佛。四隅四菩薩。即是八印各具之義也隨取其一等者。謂持誦者雖必不具八印。唯隨用其一印而亦無失。是即各具八印故歟●●者即眞言也。今此第二印是南方開敷華佛印。然南方灌頂方故。此尊亦名灌頂智。●字即水。以爲灌頂。以此義故。此尊●字爲種子也。具第十一及第十二點者。顯五點具足之義事業成辦之意也
第三印如前作(乃至)●(三)●(索)者。此釋復以初印而散水輪火輪○莎訶也。三卷軌云。彌陀眞金色。月輪波頭繞。開敷妙蓮花(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大開六輪地空相合。此八葉蓮印(已上)即三補吒合掌等者。大疏鈔云。但風指先以開張。作初割華形(已上)私云。此八葉印也。但經疏文未分明乎。最珍鈔云。問。經文散水輪云。散風輪相不見何。答。文不委也。初印開風指故。其相自顯也。進云釋云。其地風指先已開張云云。付之蓮華印無開地指何。答。文不委也。初印地風指開事。如初印可云。合地指也。以開風指爲要。地風指先已開云也。難云。若爾。開風指如前合地指可也如何。答。實可然。文言總略也(已上)今云。此鈔問答委細。御鈔但風指先以開云云。是亦同最珍之意歟此如來藏印等者。西方無量壽佛之異名也。蓮華部理也。在纒爲徳故云如來藏也亦名蓮華藏印者。是又異名也漫荼羅如前等者。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形與經同也。但疏以四蓮圍之爲異耳。中亦觀大日如來也
(缺圖)
中亦觀大日等者。或本此中亦觀等句上載圓形圖。今本無之。兩本義釋亦無之。是曼荼羅圖也。即於月輪四方。以蓮花繞之也●●者。●字諦義。諦即諦觀。以妙觀察智邪正不謬故。以爲種子。觀音種子亦用●字。即此義也
第四印如前第三印(乃至)●(憾)●(郝)者。此釋即以此印屈二地輪入於掌中○莎訶也。三卷儀軌云。皷音曼荼羅半月空點圍。雙地入滿月(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彌陀。但開地輪倶屈。兩指背相著之。餘如彌陀(已上)如前第三印等者。私云。此印蓮華合掌屈二小指。合背而入掌中也。最珍鈔云。問。如第三印者。二水二火二風開歟。答。如文者然。屈地入掌。餘如阿彌陀印也。問。先虚心合掌如前印云歟。不可及開水火風歟。答。師説準阿彌陀印。屈二地入掌云也。各可開三指歟。一説云。合掌雙地入云云。一説云。不改前印。屈二地入月。甲相合云云(已上)佛音莊嚴印等者。天皷音佛之異名也。大疏鈔四云。疏意同。但以是佛音莊嚴印亦云内外莊嚴云云。十卷疏云。(缺圖)(已上)光云。此圖恐是寫誤。釋文已言而側。今謂(缺圖)以點圍之者。最珍鈔云。何點乎。答。空點歟云云(已上)今此羯磨部具足衆色像。故形空輪之義有之。第十四云。羯磨部遍入一切輪。故無別檀(七右)今以空點圍之。其意同也餘如前思之者。光云。此半月檀亦在蓮臺之上。其半月中觀大日如來及四智四行等也●●者即種子也。●字一切音聲最末因縁生聲字也。故北方感應道交種子用之也」
佛妙音莊嚴印云云(已上御鈔)内外莊嚴者。色(衣服瓔珞等)心(相好光明等)莊嚴等也。内身外色衆具故云爾歟。光云。此内外解未痛快乎。今謂。此天皷音佛印。故曰佛音莊嚴。即是法譬之異。而言説法音也。或曰微妙聲佛(陀羅尼集經及觀佛三昧經)亦是也。又此尊主自利利他事業成滿之徳。故曰萬徳莊嚴也。又此是二利事業只是内證外用二徳。故曰内外莊嚴也。莊嚴謂具足之義也室宅衣服等者。高野中院本無車乘二字。●上人并法生房所持本無事處二字。十四本同之漫荼羅半月形等者。大疏鈔四云。又疏云。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
第五如前三補吒合掌(乃至)●(暗)●(惡)者。
此釋復以定慧手作未開敷花合掌建立二虚空輪而稍屈之○莎訶也。三卷軌云。普賢曼荼羅滿月金剛遶。蓮華竪二空(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蓮華合掌。並於二空。附風輪前勾著内耳(已上)三補吒合掌等者。私云。是如入佛三昧耶印。即結寶瓶形也。最珍鈔云。問。二空開張云事。經文不見。只立二空云許也如何。答。立二空者。可開張歟。不然者。無其詮。合掌立二掌事也(已上)今殊建立者。可開立。瑜伽記文附風輪前者。開立歟。自門傳只並舒二空開張之而不付風輪也。如入佛三摩耶印也。問。從佛支分生者何義。答。普賢菩薩之異名也。最珍鈔云。八大法身印者。皆大日如來四智四行功徳也。故普賢印即從佛支分生也(已上)如此釋者。總即別名。今謂不然。支分生曼荼羅者。謂如來自證即身成佛深義也。是即一切衆生本有普賢大菩提心萬徳輪圓之義。故以此尊特名支分生也。慈氏軌云。以心置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此心發時便成普現色身三昧耶身(上之二十五)可思之其曼荼羅如瓶等者。大疏鈔四云。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云云
(缺圖)已上
十卷義釋云。其曼荼羅如滿月形者。意取圓形也。以四金剛圍侞前(已上)私云。如瓶形者。經文出瓶與月。迦羅捨者。即瓶之梵名也。經二云。次具迦羅奢。或六或十八(具縁品)蘇悉地經中云。或於蓮華上置滿迦羅賒瓶(已上)祕密決疑鈔云。迦羅奢瓶也(已上)此中釋意。即取瓶腹圓形如滿月也以四金剛等者。以五股金剛四方圍之也。又此中可觀五佛及八印。故曰餘如前也●●者即眞言也●字是菩提心。故爲普賢菩薩種子也。經當卷上文所説十二字眞言之中。除●●二字取餘十字。爲四佛及普賢菩薩種子也
第六印如前(乃至)更勘梵本者。此釋即以此印屈其火輪餘相如前○莎訶也。三卷儀軌云。觀音頗梨色。彩虹金剛幡。準前屈火輪(如鉤相背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普賢。但屈二火其背相著(已上)如前等者。私云。此印虚心合掌。二火合甲而入掌也柱此中指也。十四本云。相合也。而頭相柱。此中指也(十二之五十右)十本同之謂如第五印等者。十四本曰。餘如舊即是也(謂如第五也。此是法住印也)其曼荼羅等(十二之五十左)光云。若依義釋則讀亂脱曰
(一)餘依舊(三)謂如第五印(二)即是也(四)此是法住印也以下如文
此是法住印者。觀音是法部尊故。云法住印也問。經云世尊陀羅尼印。今何異經而出別名。將又法住印者即第七印之名。云何相濫擧之。答。經·釋兩名互出之歟。又第七印名法住者。彼文殊説法徳也。此觀音法部徳也。仍此一名通二尊歟。例四智之時。妙觀察智名轉法輪智。又四菩提之時。文殊爲大悲演法也。問。世尊陀羅尼者其義何。答。世尊是通號也。此示四菩薩皆處佛位之義也。是以普賢名如來一切支分生。文殊名如來法住。彌勒名世尊迅疾持。次陀羅尼者。以慧爲體。是故西方智慧門觀音特名陀羅尼。又陀羅尼翻爲總持。即慧性有憶持之徳故也(已上)光云。一傳此讀亂脱。
則以此是法住印也六字移置次第七印其水風指頭相合也句之下也。問。今四菩薩列次如何。答。安然菩提心義有三次第。一普·文·觀·彌(常途)二普·文·彌·觀(實義)三普·觀·文·彌(亂脱。今考無文)今亂脱次第也。東西南北對方列之。理趣經八大菩薩中。初四尊同之。今疏次下亦有普·文·彌·觀次第。又普·文·觀·彌常途因行證入次第也其漫荼羅等者。大疏鈔四云。此法住印。乃至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之暈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之幡也
(缺圖)巳上
私云。半月風輪。風輪西方金徳也。謂以五大配五方之時。以風爲西也(不空傳)虹形者。衆相具足義也。即虹色衆色具足故以爲喩也。意顯示西方萬徳輪圓之義也有蓮有金剛等者。上來曼荼羅或以蓮圍之。或以金剛圍之等也。今則通取彼蓮華金剛等而聚集飾之也。些些疑問(智證)云。其形如覆虹已下。其意如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本。此句如何(已上)雜鈔一云。其形如覆已下如何。有蓮金剛點等如何。今此以下云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未審與更問其同異如何。此恐云何。草本云。其形如已下如何。有蓮已下如何。今此以下如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此句如何。又此八印各有別曼荼羅否。若爾。一一垂示。觀音位次左右不同。諸印不次第。垂決示(已上)記問八張云。其曼荼羅如虹色更問者。文中明釋。亦如上祕密曼荼羅品中釋彩虹色尊(已上)私云。更問者。西方具足諸相。是以西方爲方便究竟之意也。中東南北西次第。甚有深義。故今云更問歟(已上)光云。此鈔主義最有其意。總言實義。則自餘尊皆亦如此具衆相耳。今就別論而明此尊。謂如虹形。即具諸色。亦莊嚴之。即以蓮及金剛點等。誠知是表西方方便究竟具諸徳也。又理趣經得自性章言種種色心。即此義也。須言更問而令後學詳之者乎其眞言曰●等者。十四本云。其眞言曰。●勃●駄●陀●羅●尼(佛總持。此初字爲種子。謂嚩字即無縛也)●薩沒哩(三合)●底(念也)●末●羅(力也。
羅字引聲)●駄●那●迦●梨(作益也謂益念力也)●駄●囉●駄囉●駄●羅●耶●駄羅耶●薩●鍐(上謂自持持我也。下謂持他持一切也)●薄●伽●嚩●低(世尊也。呼本尊也。歎徳也)●阿(引)●迦(引)●囉●嚩●低(謂具形相者)●三●摩●曳(釋如上也)●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十二之五十左)私云。字引聲者。●字點歟。謂雖短點。而引聲呼之歟(已上)光云。此解不爾。義釋已注末囉而曰力也囉字引聲是也。今依義釋而點亂脱曰
(一)眞言曰(三)●此初字○即無縛也(二)勃駄○佛總持(四)薩沒哩○末羅(六)駄那迦哩(五)字引聲(七)迦梨○持一也(九)(此一切屬上句也)(八)薩畔(十)薄迦嚩低以下如文
私曰。此一切屬上句也者。一切言次下薩畔句義也。今是一切句引上作釋故。薩畔句屬上駄羅耶句。而可成其義之意也釋如上者。此指上入佛三摩耶釋(第九卷)也此恐未審者。此釋難思。問。無畏與一行共覽梵本。何作此語。答。最珍鈔云。此眞言梵本無莎訶句歟。仍他人勘之云歟。今謂。無畏所將梵本進官之間。以無行請來本譯之一説有之。若依此説。則無行本無莎訶句。故今作此釋歟。問。如今釋者。注諸句句義中。莎訶未審。是不詳莎訶句義歟。何其論句有無。答。莎訶句義無畏已解之。第四(灑淨眞言)云。末句云莎訶。是警覺義○以下諸眞言云莎訶者。其義大同(十九左)若爾。豈云句義不詳。故知是論句具闕也
第七印如前(乃至)莎訶者。
此釋復以虚心合掌開散火輪其地輪空輪和合相持○莎訶也。三卷儀軌云。文殊欝金色。虚空雜色圍。青蓮開火輪(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文殊印蓮華合掌地在水下。以二水輪其頭相持。火輪附水前一寸許不相著。空風相捻合面(已上)三補吒等者。私云。此印常用上儀軌説。所謂虚心合掌開二火也。經及疏説二地二空入掌内也。更可尋明師耳
上火者。印本作頭相合也。曼荼羅虚空形等。十本同之。十四本云。頭相合也。二地也。上火也(現行印本十二之五十一全同今疏)上火可訓之。即開立之也。問。此印名何印也。答。經云法住印。是文殊説法之徳。故云爾也漫荼羅虚空形等者。大疏鈔四云。但曼荼羅空形。方形作之。乃至其邊各一點挾之。儀軌作小異也。略耳(已上)私云。御鈔無圖。最珍鈔云。虚空無形。若寄形者圓也。不可方形。何又此曼荼羅何殊虚空形乎。答。如來一切智故空智也。實無其形。寄方圓共無妨歟。圓天者妄情之見也(已上)依此意者。今方形者且出一途。亦可云圓形也。今謂不爾。方形者團形也。圓半之上重置方半即作團形。是衆形具足之義也兩邊各一點者。點謂空點。即表虚空輪之相也眞言曰●此是種子也等者。十四本云。●阿(此是種子也。此一字是行)●吠●駄(一謂具一切智也。
謂已證之智也)●費●提(二即以此所具之慧能惠他人也)●莎●訶(十二之五十一)十本云。●此是種子也。此一字是行。吠駄謂具一切智也。謂已證智(●●費提)即以此所具之慧能惠他人也(已上)
第八印合掌(乃至)莎訶者。
此釋同前虚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轉○莎訶也。三卷軌云。慈氏黄金色。虚空用青點。金剛掌旋轉(掌心相著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彌勒印金剛合掌左點右輪。各各三度。頂上散之。又但心上旋轉此印(已上)合掌等者。私云。經言虚心合掌。疏言掌心相到。軌言金剛掌。三説相違。凡八印多分皆虚心合掌。爾乃此印尤可虚合。但如疏及軌是別義歟。凡此印合掌先左膝上轉之時。右覆左仰。次右膝上轉之時。左覆右仰也。是即如來速疾神通之事業也(已上)光云。師傳意曰。
此印先作虚心合掌(印母也)而轉作金剛掌(印相也)即令掌心相到(正成印體也)只是一印也漫荼羅同前等者。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同前虚空。乃至但改作青色等(已上)私云。御鈔無圖。但可作團形歟。前雜色。此青色。青與雜共有衆色具足之義。故虚空輪色或云雜色。或云青色也。又青色微細具衆色。雜色麁顯備衆色。故表彌勒菩薩因徳之中具衆相。文殊果徳之位備萬像之意歟白點者。最珍鈔云。問。經用青點云。釋作青色。用白點云何。答。經文不委細也。梵本如此歟。虚空青色以白色空點圍繞也。如星歟眞言曰此●字等者。十四本云。眞言曰。●摩●訶●●(一此也字加三昧聲。是種子也。瑜伽大瑜伽者諸佛瑜伽也)●瑜●祇(上)●汝(二此眞言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謂授與修行者願)●瑜●藝●説伐●哩(三於瑜伽而得自在也)●欠(平空也)●闍●哩(引生也。從空生也。迦是作此生等於空也)●鶏(四)莎訶(十二之五十一)
光云。今依義釋點亂脱曰
(一)眞言曰(四)此●字○是種子也(三)瑜伽謂諸佛瑜伽也(二)摩訶(五)瑜伽(上)○修行者願(七)於瑜伽而得自在也(六)瑜藝詵伐哩(三)(八)欠(平)空也○空生也(十)迦是作也○於空也(九)鶏(四)莎訶(十一)復次第一以下如文
●字也加三昧等者。演密鈔第九云。疏此●伽字加三昧等者。謂此●伽字加三昧畫。乃是●祇字。却是釋成下句瑜伽字義。不應此句中置之(三十六右)瑜伽記云。慈氏明中。説之一字不用入聲。準本音可讀之。如本國如來梵中世字。但聚口喚之稍爲異耳(似於上聲。已上)私云。眞言句義曰。諸佛大瑜伽與行者願。令得於自在。從空生作業。今言●字也加三昧等者。●●二字中。取●字爲種子歟。●●句中已無●字。故密鈔云不應此句中置之。但義釋言也字加三昧聲。是取●字。爾乃與今疏異。私案。●字及也加三昧聲。二字共用爲種子歟。又義云。●字也者。即出種子。此字●點云加三昧聲也。光云。密鈔及鈔主又義。皆就寫誤之本穿鑿。●宜改作●。義釋已言此也字加三昧聲。況又今疏亦言也加三昧。也是●對注也。加三昧即加●點也。當知是●字也
復次第一東方○(次依用四印也)者。記問八帳(智證)云。當知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者。八印皆是大日如來一身上用也。無他家事。故不合作別異之解耳(已上)大疏鈔四云。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意指根本云爾也。又疏文説八印處。皆想其中有大日尊云云。故可云皆是本大日尊。故總云大日尊印耳(已上)私云。初四佛東南西北次第也。次四菩薩東南北西次第也。兩箇建立竝擧之也。正方以四智果徳故。顯了而各形一方也。隅界亦四行因徳故。微隱而兼二方也次依用等者。十四本云。依次配四印(十二之五十二)意云。如次四佛皆可云亦是大日也
一八印同爲大日印
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上云。私云。經説八印云寶幢等印。亦不云八葉印。案經及疏初文似爲花臺大日印也。但疏本文云。復次第一東方寶幢。乃至第八東北觀自在尊。知此八印毘盧遮那印也。以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已上)第二十云。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耳(二十六左)第三云。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如衆實倶成(十五左)
一祕惜八印
智證胎藏瑜伽記云。又語話中曰。辯弘闍梨未得八印。汴州門下不解用八印云云(已上)
經中次誡阿闍梨(乃至)大獄之罪耶者。此釋祕密主是名如來祕密印○而求法者也。大疏鈔四云。經不應輒授與人云云。疏云。次誡阿闍梨應授法。若未灌頂。一切不得示也。經云。
除已灌頂其性調柔(一)精勤堅固(二)發殊勝願(三)恭敬師長(四)念恩徳者(五)内外清淨(六)捨自身命而求法者(七)云云。可見疏文。皆有次。又者字成段了。此等具六種徳人已得灌頂位。方應授與言也。若向未灌頂人説此事者。師資共結無間罪(已上)私云。六徳七徳兩義已見。六字是寫誤歟。可勘證本而已若未灌頂等者。釋除已灌頂句也卒暴者。不柔軟之貎也謂如法華等者。即指提婆品因縁也不得輒爾示人等者。謂縱使雖已灌頂之人。如此勝徳未具足者。輒爾不可授之也在所遊方者。謂於一切所遊歴方所。不可妄説也
若弟子之位等者。此指持明受明等灌頂之位也許可者。傳教灌頂之位已得師位。而受弘通教法之命。故云許可也不在言限者。非所言之限也
六月者擧數也(乃至)身口意也者。大疏鈔四云。疏云。六月者。淨六根故。三月者。爲淨三業故。十卷疏云。此一段文屬後品云云。
意此六月三月等文應在後持明禁戒品中言也(已上)記問八帳(智證)云。六月者擧數也。下兩三行文合在下品。今以互迴置八印品(已上)私云。十四本以六月者○身口意也七十六字注書。而置次品或要心一月二月之下也。彼十四本云。
令他輕謗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時金剛手爲彼修眞言行諸菩薩等○謂行者持誦時或要心一月二月(六月者擧數也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云三月者爲淨身口意也)乃至年歳等此事了時等(十二之五十二)即是爛脱。至下文處而可悉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畢)
此卷之中。未詳惟多。予雖不似補其所闕。而尚亦有不可形於翰墨之者。苦告後生。就師禀承。寶永第五星紀戊子三月七日。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七卷之餘(釋經五持明禁戒品)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者。今釋此品亦有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問。既屬持明藏中所持之戒。何不於前受三昧耶戒處説之。彼亦是持明藏所持戒故。答。彼三昧耶戒是發心時所得之戒。今是成悉地時。六月之内所持之戒。因事制之。是故別説。行者由此能令悉地易得現前。故次祕密漫荼羅品説之也(三十六左。光云。言故次祕密漫荼羅品説之者。此總言祕密漫荼羅品以下四品。何者。彼入法·入位·八印三品同是祕密故也)大疏鈔(般若寺)四云。經爾時金剛手復以偈頌。請問大日世尊持明禁戒。爲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故(文)疏云。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説是因縁。是以次復以偈問佛。故云諷誦也。意上佛已無問自説八印。今行者速成就瑜伽悉地故。是如來大悲方便也。故金剛手能知如來祕密八印及大悲神通。爲諸修眞言行菩薩。問持明禁戒之旨也。意成就瑜伽悉地。非但祕密八印。亦能持禁戒當成就其悉地言也(已上)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持明禁戒品者。持明如解序中已釋之。言禁戒者。禁謂禁制令不縱恣。戒即戒愼令不造非。戒者梵語尸羅。此云清涼。如人身體壯熱塗以栴檀即得清涼。尸羅亦爾。一切衆生法身爲煩惱壯熱之之所惱害。若塗以尸羅栴檀即獲清涼。此是本性所具之戒性自須持。今持明戒梵語沒哩多。此譯云制。爲持明者方便制之。是持明之禁戒。揀非持明。依主爲名(三十六右)私云。此密鈔意。持明者。持眞言行人也。禁戒者。持明者所持禁戒也。或義云。持明即禁戒也。謂六月持誦等之行有防非止惡之義。故名禁戒。即經文云。隨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是也。問。今品所説禁戒之體如何。答。制門雖是不同。然其戒體即三密和合淨菩提心也。六月持誦等儀式是沒栗多也。而其戒體即尸羅也。猶如釋論如因果熏本因果熏也。次文釋者。此中牒文皆是未會。讀者得意
時金剛手(乃至)言諷誦也者。此釋爾時金剛手復以偈頌請問○諸菩薩故也。私云。此即取意直作釋也故言諷誦者。釋復以偈頌句也。偈者梵語。具云偈他。此翻云頌。頌是與諷誦其義同。故云爾也。然則偈頌者。梵漢竝擧。猶懺悔也。今此一段明當品來意也
然戒西方音有二(乃至)故無大名也者。此別釋持明禁戒句也。十四本義釋云。然戒西國音有二種。一者●尸●羅(此是修行戒也。謂淨身故須行之)二者●沒栗●多。●尸●羅者(戒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也。謂性戒謂淨諸根。今沒栗多謂成就故制之。如後服風等也。如律因事制事也。今釋中或云禁戒。或云制戒。皆是沒多也)是長時所持之戒。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也(十二之五十二)私云。當段疏釋爛脱多端。然以十四卷義釋文明之。麁注交參而純麁書。故文似是爛脱。而實文相無違。但初尸羅二字可在一者之下。又次尸羅之言義釋則在兩處。今疏只其一處。是存略不同歟。十卷本亦麁書之。故就今疏及十卷本古徳多讀爛脱
一爛脱
(一)西方音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戒○須行之(二)尸羅二者沒栗多○故制之也(四)別後眼風等也以下如文
又説
(一)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須行之(二)尸羅
(四)二者沒栗多已下如文
又説(妙説)
(一)有二一者(六)此是修行戒○須行之(二)尸羅二者沒栗多(四)尸羅(三)戒有二謂○制戒也
(五)性戒謂淨諸根(八)今沒栗多○皆是沒栗多也(七)是長時所持之戒(九)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以下如文
私云。爛脱異説已雖多端。依十四卷義釋分別麁注是爲正義歟(已上)光云。今鈔所出之外。又有二傳亂脱。然詳其義則無出妙説之右者。故今棄置而不出之大性戒等者。十四本云。本性戒及制戒也(十二之五十二)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疏尸羅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也。本性戒者。謂淨諸根。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或人一月乃至年歳等云云。此事了時。此禁亦罷。故無大咎也(已上)私云。覺鍐上人及法生上人本竝作本性戒(已上)光云。現行印本亦作本性戒。但鈔主所覽本作大性戒。其義最欠。不可依用別後服風等者。此制戒之作法也。下六月持誦中。出入息爲食等是也今課中戒等者。記問八帳(智證)云。今課中者。諸本不同。或云今課中。或云今譯中。其文難定。取捨在人。但今依譯字爲正。亦須勘他本耳(已上)私云。智證大師爛脱云。今課中戒是禁戒。是長時所持之戒。或云制戒。皆是沒栗多也。沒栗多是爾時執金剛次復諸問大日世尊。漫荼羅眞言之心上雖説阿。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作漫荼羅度弟子時。然是中阿闍梨亦罷。故無大名也(猶如大吉祥·金剛·觀音·文殊等。無有異也。六月者擧數也。乃至淨身口意也上已)此是爛脱未得其意。更可考之謂行者持誦時等者。十四本云。謂行者持誦時。或要心一月二月(六月者擧數也○云三月者淨身口意也)乃至年歳等。此事了時。禁戒亦罷。故異名也(十二之五十二)私云。此釋有時願之戒相也。此是注文今疏在次上品末也。但此六月者等注。義釋則雖在或要心一月等之下。若準經文。則可在當品終六月之下也無大名者。是短時戒而非長時。故無大名也。義釋作故異名也。大疏鈔作故無大咎也。此咎字尤宜歟。可思之(已上)光云。義釋最是可也
今此問中(乃至)得成大果故也者。此釋云何成禁戒○修行離諸著也。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經云。云何成禁戒云云。疏云。即上二種云云。意總問本性戒·制戒二種戒言也(已上)
具問二義者。經文三箇云何之言合而爲二。謂初二成一問。後一成一問。初問戒體。後問行相也。初中亦二。初問所持戒體。後問住戒相貎。即經初二句也。疏云發起。經云住。其義同也(光云。此解未快。今謂。初問持明禁戒。後問本性眞戒。此是二問雖別。共是戒體。故今疏中合爲一問而已)總別合有其五个問。謂一問戒體。二問戒相。三問修行。四問時分。五問威徳也。尋云。住戒·修行云何異乎。答。住戒者。行者持受相也。修行者。持受已後相續修治義也(已上)光云。言尸羅。住是謂護持也。言隨所住。住即謂所在也。凡問意曰。
云何而能成就禁戒安住本性三昧耶戒(以上二種戒體)隨所在方修行成就(此通二戒也)離諸著也即上二種等者。上所言性戒及制戒。此二種戒云何發起乎也次問云何等者。即釋第三四二句也謂知是已等者。十本云。次問云何隨所住。謂知是法已等(已上)十四本云。次問云何修行。謂知是法已隨所住處(隨所在之方云何修行得無著也)而修行之也(十二之五十三)私云。修所者。義釋作隨所也。修字可用隨訓者乎
(一)知是已修所隨所在方(三)云何修行得無著也(二)住處而修行之(四)問中意者以下如文此是爛脱不強甘心。而只任義釋文可得意耳問中意者等者。十四本云。此中問意者。諸法寂滅無相。無有能修·所修之相等(十二之五十三)私云。此釋金剛手發問之大意也。即擧無相無爲之法。以疑有相限數戒相。
謂法體無相離起事業而今持明禁戒已有能修所修之相。亦有始終起滅之義。豈修行此事業戒證得無爲法性乎。此第二問猶如具縁品擇地之中問也
次問修行有時節不(乃至)爲限量也者。此釋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也。私云。修行有時節不六字二句是牒文也世間戒者。五戒·八戒等世間俗等所持之戒也乃至者。此指沙彌十戒等也聲聞受具者。比丘比丘尼等具足戒也。如此諸戒皆有限量。是擧其有限戒以爲例也然問意等者。此總示發問意。謂此第三問意。今此六月持誦等戒既有始終。豈其順無爲寂滅之法耶設令有智者。謂縱雖云持明行者有智之人。云何於此寂滅中而作限量乎。十四本作有起。言寂滅之法是無起滅。以何而作限量。設令有起。限量亦如何也。今詳義釋爲勝
復次云何持戒者(乃至)而可得也者。
此釋住於何法教○願佛説其量也云何持戒者等者。即當住於何法教等二句也謂今依止等下作釋也依止何處者。言依止何教意修此戒也。威徳増長者。謂戒法悉地出現之相也
一爛脱
(一)威徳成就也(三)又問持此戒○此等也(二)云何時方○而得離也(五)然佛戒者○入於一相也(四)時謂一月○在何處也(六)云何速得以下如文
私云。第一科釋住於何法教等二句也。第二科此未會文。即當離時方作業等二句也。第三·第四兩科釋此二句也。第五科亦釋此句而示發問之意。謂佛性三昧耶戒離時方等作業。云何受持此有相戒。經幾時分更可證入無相法乎。第六科是未會文。即當云何而速成等二句也
光云。又傳亂脱曰
(一)威徳成就也(三)又問持此戒○離此等也
(二)云何時方○而得離也(四)然佛戒者以下如文
又傳亂脱曰
(一)持此戒時方也(四)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三)云何時方○而得離也(五)然佛戒者○入於一相也(二)時謂一月○宜在何處也(六)云何速得成以下如文(故和上曰。以上二傳共有其義)
謂速疾事等者。即釋云何而速成等二句。言於幾時分成此戒法乎既問終始等者。總述問意。謂既問戒法始終。次問歴幾時分證入彼離相之戒乎。十四本云。又問持此戒時(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云何時方作業法非法等。當於何時而得離也(十二之五十三)
金剛手言(乃至)五頌是問也者。此釋先佛所宣説○人中尊證知也。私云。此述金剛手發問因縁也我已於過去等者。釋先佛所宣説句也今爲修眞言等者。釋令得於悉地句也非爲有所等者。即令得於悉地句含此意歟。謂既住大悲心。更非爲名利也。起信論云。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三右)釋論(一之二十右)科除遣諍論誹謗門即此意也今我誠言等者。釋我問一切智等二句也爲人證知耶者。十四本云。此心何人證知耶(十二之五十四)兩足尊者。上文云。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尊(十二之十六左)人天是皆兩足之類。佛於其中而爲尊勝。故云爾也此爲未來等者。釋爲未來衆生等二句也凡有五頌等者。雖四頌半。而約滿數云五頌也
時大日如來(乃至)亦以偈答耳者。此釋是時薄伽梵○大徳持金剛也。私云。先金剛手已爲未來衆生而發此問。故今如來亦爲衆生答之。而擧薩埵大悲以稱讃其徳也
故嘆言等者。釋第一句也。勇者等釋勤勇二字也。能除自他等自證。又勤精進等化他也無相之怨者。異本作無明之怨。兩本義釋共作無相之怨。可勘證本(已上)光云。鈔主所覽之本及兩本義釋作無相之怨。恐是誤乎。現行印本作無明之怨。最有其義。可爲正耳大勇猛者。再治本作勤勇。勤勇勇猛其義同也猶行大願等者。釋士一字也。未會本作大士乎此有情等者。釋第二句也。未會本作大有情大福徳乎。再治本作大徳持金剛也正音索哆者。十四本云。正音●索●哆(十二之五十四)是他音屬自連聲。故以●聲屬入聲中也●●帶●作業聲故。有忍樂修行等義。●●除●字故。只有堅固和合義而闕作業徳也著義者。具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而今總云著義也。是從樂著之門而達法界。故云爾也。即慾觸愛慢祕密法門之意也又名薩埵等者。薩埵是堅固義也。五蘊和合而成不二之意也。
是亦從和合一實門而達法界之意也所執著義者。忍樂等是業用。故爲能執義。薩埵即體性。故爲所執著。猶如玉與光如次所照能照也又名大福徳等者。釋大徳二字也
今從此以下等者。總釋善哉勤勇士以下偈意也。十四本作從此以上。此釋通上下故無相違也
所制戒殊勝(乃至)證明無二道也者。釋所説殊勝戒等二句也。私云。此二句總嘆禁戒功能也。謂三世諸佛道同。戒體即三平等不二戒品以成其禁戒也佛又引佛者。大日尊雖法爾體性。猶指衆生本覺而云古佛。因前果後。本來功徳。以法體如是故。世間出現之佛有三世不同也究竟之法等者。謂内證之法戒是凡聖不二三世同體也
明制戒發智(乃至)悉地得成也者。此釋縁明所起戒○爲利世間故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云何成禁戒云云○即經答云。縁明所起戒。疏由持此戒故。發起眞言之行。而得悉地也等云云。意由持明禁戒防止惡功能。而能得瑜伽悉地言。猶餘大乘以別解脱戒功能而得無漏三覺果言也(已上)又云。經云。云何住尸羅云云。即經答。住戒如正覺云云。疏云。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云云。問意未明。故次文又云。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行人當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故。福徳智惠増長悉得戒也(已上)私云。此中初一句答第一問。次三句答第二問也明制戒發智等者。釋初二句也。
意縁持明所起戒徳發起行業智力而住佛位也即同正覺者。梵網經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已上)即此義也若受佛戒。雖住凡位。即同大覺也以此修行故等者。釋後二句也。此可牒其二句而作釋也。或云。以此修行○悉地之果二句即牒未會文也此答云何等者。此結成上三句意也。今此戒體即以三密爲其體故。佛與衆生三平等義。故受佛戒已即住佛位也
自眞言等起(乃至)即是住佛戒也者。此釋等起自眞實○修行戒當竟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云何隨所住修行離諸著云云。次經答云。等起自眞實。不生疑慮心。常住於等引。修行戒當竟。菩提心·及法·及修學業·果。和合爲一相。
遠離諸造作云云(已上偈頌)○意此等種種行業皆成一相無相無分別觀。不應成彼此戒及戒果著別之想。是即住等引。具戒如佛智言也。故疏云。又此戒者即是如來無師之慧也(已上)私云。此四句答第三問也。次菩提心及法等十句亦屬此答也。至下悉之。意住三平等定心引攝一切功徳。攝在身中而令和合一體無二。是修有相戒法而證入無相也。所住即三摩呬多也。修行是三平等觀也自眞實謂等者。釋第一句也。謂令自身三業同於本尊故。眞實無虚妄也。以本尊是眞實理故。能同行者三密亦眞實也本尊者即是等者。明所同眞實也又如實等者。明能同眞實也
此有三平等之方便等者。辨等起意也。等同等義也。起生起義也。意行者三業與諸佛同等生起。故稱眞實也。文次第云。明三平等意文(十八右)行者修行時等者。釋不生疑慮心句也。此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之意也以無疑故等者。釋常住於等引句也。信決定是勝解心之因也。決定即定心之勢力。故以信成定也。亦即白淨信心·三摩地心。極隣近之義有之乎。文次第云。明等引之梵語并釋名義文(十八右)即以三平等法者。此以三義明等引意。一三平等法攝在一切功徳於自身故。二三事究竟一故。三定慧和合一味一相故。第二十(本尊三昧品釋)云。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清淨處。寂然無相名爲淨也(十三左)此意三摩呬多地是無相觀行成就之位也。今謂。住此定故三密平等。而行者與本尊無二無別。然則行者無始三業即是法佛平等三密。更無所造作也。今授此法戒意在於是乎
菩提心法(乃至)與金寶耶者。此釋菩提心及法○等礫石衆寶也。私云。此十句猶答第三問中離諸著義也菩提心法等者。
即當治定本菩提心及法○得諸法自在也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等者。釋菩提心及法句也。文次第云。菩提心如來正因心王文(十八右)此下二句中。菩提心者。心王是菩提心體性也。法者。心所有法是菩提心相貎一切功徳法也。此心心所共因句所攝也。及修學業者。三密萬行也。果者萬行成就也。如次因根究竟三句法門也佛之眷屬者。心所一一之相各現人體。是云三部眷屬也
光云。古來此讀亂脱。
而今出之以貽後裔(一)有葉蘂也(四)此之妙果即同於佛(三)所謂業者○妙來妙業也(二)以此修行○皆等同於佛(六)佛離一切相○即是佛戒也(五)其所作業○即佛果也(七)以其一相以下如文
此之妙果等者。釋及修學業果句中。此釋果一字也所謂業者等者。釋業一字也
私謂即如來妙業也。此八字十四本注書之以此修行等者。釋及修學業果等二句。此明因果不二之義也佛離一切相等者。釋遠離諸造作句。謂今此戒法本來平等三密以爲其體。是故正住此戒。即與諸佛同等。行者一切所作事業皆佛業。遍因果而平等。亘十方而一味也。是則由造作因縁直開示無作本源。故云遠離諸造作也。第八云。不動是處即行即到。同於大空無所不遍。故云大寂(十五右)即此義也以其一相等者。釋具戒如佛智等二句也若行者等者。簡分別心。謂戒·人·法三種一味無相也
由住如來智等者。釋得諸法自在句也謂自得法等者。釋通達利衆生句也故次經云等。十四本作故次經云有情義中通達是也(十二之五十七)十本云。故次經云通達利衆生也。利者謂善利也。即謂義利也(已上)今言有性義中通達者。即當通達利衆生句也。仍作有情義。最是可乎。但有性者。凡有心者悉有佛性。故以義云之歟義者等者。即未會本云義中。故義者利也。是善利爲義也
常無所著等者。即當常修無著行等二句也。礫石喩迷法。諸寶喩覺智。迷悟不二戒法常一義也觀五道等者。兩本義釋作觀五逆闡提(已上)光云。鈔主所覽本作觀五道。現行印本同義釋最好
一爛脱
(一)與金寶耶(三)次答持戒量○所不能嬈也(九左至十左)(二)復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四)月時數者以下如文
次答持戒量(乃至)是落叉義也者。此釋乃至滿洛叉○禁戒量終竟也。大疏抄四云。經云。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云云。即經答云。乃至滿洛叉。所説眞言教畢於時月等禁戒量終竟云云。又云。一日一夜及至年歳方終竟。此淺略之釋也。今祕密釋意。落叉者此十萬數。今此云見眞實理爲洛叉。必非十萬遍。又未見眞理。以來中間無止息理也(已上)私云。此答第四問也。所謂沒栗多戒則有始終。故上問幾時月戒法終竟。是擧其因縁事相。疑違無爲體性也。今此答説意。點一月乃至一年等分。誦一遍十遍乃至洛叉遍數。然後停止。是禁戒時明始終也。然此日時遍數等法並皆即俗而實。與法性理相應。直達無爲體性也。若淺略取義。則雖有始終期限。若深祕得旨。則一時者是獨一法界也。一遍者是獨一法身也。行者點一時誦一遍。即遍一切時處。與無始來氣息相應。故此一時一遍即三世常恒法則也。當知以因縁事相而成無爲體性。獨在此教不思議。不可以常情而圖想之也。若依此義。始者指衆生無始生死之初際。終者示諸佛自在圓滿之終極。始終只是因果之麁細。豈作前後隔別之解乎如淺略等者。文次第云。落叉文(十八右)以下釋洛叉名。初明淺略義。後今此中下明深祕義也。淺是十萬遍。深即見義也。一箇數滿見諦理云洛叉也淺末之効者。淺略支末之効驗也然此中等者述洛叉法則也然將成滿等者。自下明洛叉成就前相也如本部中者。指大本經諸尊各各儀軌也乃至合偈等者。密抄云。復以多義合成偈頌。心無所礙即近悉地之前相也(九之三十八)光云。故和上言。合偈之合猶闔國之闔也故佛言等者。結成洛叉名也行者心住等者。自下明洛叉得益也。謂避除種種留難以爲其益也如菩提場中等者。如來成道之時降魔之因縁也見道者。光云。此至初地法明道見本不生諦理。名曰見道也或時等者。以上治外障。自下除内障。内障約貪瞋而作釋也復次等金石等者。此屬上經文。如前爛脱也月時數等者。釋畢於時月等等二句也又洛叉等者。上來已就見義釋種種義了。自下亦約垛義述淺深義也如首楞嚴等者。文次第云。釋落叉義中。引楞嚴習射喩文(十八右)密鈔第九云。疏如首楞等者。彼説。如人習射。漸習漸親。習之熟已。則箭箭在的。行者亦爾。於月中逾觀逾明。設遇違順境界。不能傾易其心。名之爲垛義也(三十八右)私云。就垛義中亦有淺深。如習射義是淺略説也。若住諦理等即深祕義也
復次如上(乃至)與前不異也者。十四本云。
復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眞實之見等(十二之五十八)十本同之。私云。如上者。或云。指祕密曼荼羅品等。或云。指當品上三平等性戒成就之釋段也。總意云。如此無相一實之法。初心淺行之位難信解。故更説六月持誦等有相方便也。然此法則亦約六大法界自證體性而建立之。故相即無相與前不殊也次説六月等者。文次第云。六月持誦并五輪觀等文(十六右)
其第一月當觀金剛(乃至)名滿一月者。此釋最初金輪觀○能調出入息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住於何法教而知彼威徳云云。即經答云。最初金輪觀住大因陀羅○第六月處風火輪○乃至捨利養云云。已上金剛手五問。即大日世尊毎問能答。今此第五答末也。意住何處修眞言行將得悉地果。即將住五大中修眞言行應得悉地果言也。又總言者。住八印持如來禁戒。修五大觀作其印契。是眞言瑜伽行言也(已上)智證更問云。其第一月已下。大底令在最初入法前。總觀五輪○種子青黄赤白等色。更不可作他字眞言之解。此中印缺。可尋大瑜伽(已上)私云。此答第五問也。次下五箇月持誦同答此問也。即住五大教法各示成就之相。是云威徳也。凡此六月持誦法。雖言世間持誦相各示深義。都是六大一實觀行。是故相即無相。而離時方作業。是一段大旨也其第一月等者。可牒最初金輪觀等二句也。此中行者住方壇中。而令衣服及身體一切皆黄色也。經因陀羅者。方梵名也即以自身等者。自身即尊形也。方壇即三昧耶形也。阿字即種子也。謂此三種一體無二。而成就本初不生之理也。問。實造方壇著黄衣乎。答。釋相已是觀作。若實造之有失。自下準之當結五股等者。可牒當結金剛印句也。五股是四方正均等印形。故地輪尊結之也(已上)光云。五股金剛表智徳也。然以理智配天地陰陽日月。則智是月輪也。亦陰氣也。亦地大也。故今地輪用五股印也不須持數珠者。此結印作法也。兩手作之。
故不持餘物也其印作虚心合掌等三十九字。異本注書之。十四本云。其印作虚心合掌。雙屈二水。以右加左相鉤掌中。二火頭相柱而尖。二風句屈於中指背。二空二地各並竪。以印當心。即是如上金剛手印也(十二之五十九)此本亦注書之。十卷本無之。故智證大師云此中印缺。凡五股印母有二。一合掌。今説是也。二金剛縛。瑜伽經第五品云。二手金剛縛。忍願竪相合。二風如鉤形。檀慧與禪智竪合如五峯。是名羯磨印。亦名三昧耶(已上)凡一切印母不過此二。合掌與縛是因果總印也可尋口決(光云。合掌衆生邊爲表。凡心形故縛印諸佛邊爲表。佛心形故。如次胎·金義也)或傳云。五股印者。以兩手半五股合成一箇五股。是理智甚深之習。可尋之(光云。此五股印作印法。勸修寺持明院等流。大事中有之)當於一月中等者。釋飮乳以資身等三句也。一周日月是一法首尾。故限此時分而修行也服乳等者。即準下服水釋。是不必服現乳味。只以●字氣爲食。是服乳之義也。五味配五大則地大甘味是脾藏。故今●字爲乳味。尤有其理也不食餘物者。但住●字不縁餘境之謂也。私云。準下第三月釋等。此第一第二月中。正用乳水等食。兼以眞言字爲食歟。至下悉之但觀所持眞言等者。此服乳之軌則也。問。地大眞言何乎。答。準胎藏器界觀。●●●●●●●●●●●眞言可用之歟如調喘息者。指數息觀法也。今眞言字運轉身上下而出入。如數息觀法也雖云一月等者。一月且取日月一周之量。一十月一百月乃至一洛叉月等。如此千萬億阿僧祇月之中周而復始。要至諦見曼荼羅位以爲其限也。若又準之。則雖一念一時一日。有見成就。即可爲滿數也。凡祕密成就只住諦理爲期。不必由時限也復次一者等者。以一月義合一見義而義釋也。凡一見者。一味平等獨一法界諦見義也。表此義故云一月也
次第二月住於水輪(乃至)不觀本尊像也者。此釋次於第二月○而服醇淨水也。大疏鈔四云。第二月住於水輪。其輪圓白。想身在中。作蓮華印(如常)其身作●字形。以眞言爲出入息。但服水餘皆不食(已上)次第二月等者。釋次於第二月句也
一爛脱
(一)如上方便(三)手作蓮華印○而充滿身耳(二)嚴備謂於中坐也(四)爾時但觀此字以下如文
又説
(一)自想身在中(八)如上方便○觀音印也(二)觀其身○爲出入息(四)問爲觀尊字耶○作白色耶(七)是月結蓮華印(九)於二月中○而充滿身耳(五)嚴備謂於中坐也(三)爾時但觀○本尊像也(十)第三月○佛慧明也(六)備謂備具用此印也(十一)第四月以下如文
住於水輪等者。此第二月中觀身在水輪圓白中也如上方便者。準上第一月而可作之也。或又作印準上密印品也手作蓮華印等者。釋應以蓮華印句也。此八葉印也令火風稍合相並者。十四本無合字。十本云。餘二水指開敷。令火風稍相並(已上)此作六葉形歟。今疏文相聊難了見。可尋之。胎藏儀軌器界觀。水大用八葉印也。問。何故水輪用此印乎。答。蓮華於水生諸花中最爲第一。故一切水徳在此中。又揀其形圓印而用之也即前觀音印者。此指密印品也觀其身作嚩字等者。亦是三祕密身也。謂行者身本尊也。水輪三形也。●字眞言也亦以白眞言者。十四義釋作自眞言。是自所持眞言歟問爲觀尊字等者。十四本云。亦以自眞言爲出入息(問。爲觀縛字耶。爲本所持種子作白色耶)於二月中(是月結蓮花印)但服水而已(十二之五十九)十本云。問。爲觀●字耶○於二月結蓮華印也(已上)密鈔第九云。疏問爲觀字耶等者。謂若觀字時。即觀縛字而作白色。或觀本自所持等眞言中。取一字爲種子爲出入息亦得也(三十八右)私云。今言尊字者。水輪本尊字。即是●字。故與兩本意無違也。凡此通六月持誦而作問也。謂作五輪等字之時。各可用其種子字乎。將又可用行人本所持眞言乎。若作答説。二義共可許之。例如諸尊字輪觀。或通用五大種子字。或別用各眞言。乃今讓口決於面受。有問無答也。或義云。是月結蓮華印等文是答詞也。意結蓮華印誦●字爲食。不可用餘字也。私案。十四本既注書之。又無答字。應知是有問無答之釋也。但是月等文則以爛脱可得其意歟(已上)光云。今依十四本而點亂脱曰
(一)作白色耶(三)是月結蓮華印(二)於二月中
(四)但服水而已以下如文
但服水等者。釋而服醇淨水句也所謂服水者等者。陀羅尼集經六(虚空藏菩薩法身即呪第十二)云。若以此印印水。呪已七日服之。除一切病。其水入腹。喩如醍醐(明本七之二十六右)攝眞實經中云。復次瑜伽行者結圓滿印。仰掌以右手大母指押小指上。餘之三指竪立。以掌盛水加持七遍。先以一分洒於頂上。次以一分飮之。後以一分散於四方○眞言曰。唵(一)嚩(去)曰嚕(二合引二)駄(重聲)迦吒(反舌呼。三八右)十一面軌中云應作淨潔印。仰右手掌屈無名指在掌中。大指頭指根相著。以此印承水三飮。兩度拭脣(二左)私云。準此等文。今言眞言水者。實以呪加持水而飮之歟。但今疏釋以眞言氣息爲服水。雖然不遮飮水義歟
眞言水入息。十四卷義釋及異本作眞言出入息。最是好歟。可勘證本嚴備等者。釋嚴整水輪中句也。謂嚴飾水輪。行者處其中。皆是觀作也可思之。問。今第二月二字其義如何。答。是亦二十日·二百日·二千日·乃至一洛叉日月等也。二者。止觀二法·理智二法·因果二法等也。若爾。以此二月可滿足一切功徳也。而亦不遮三四乃至六月數法。分滿不二即離不謬。可案之
第三月火輪中(乃至)用此印也者。此釋次於第三○而生身意語也。大疏鈔云。第三月在火輪中。三角壇。想在其中作慧刀印。自身色形皆赤色。以●字爲食(已上)第三月等者。釋次於第三月等二句也。私云。此中亦有三祕密身。準上可知。行者擧體即●字也。亦是三角壇也。此三種祕密身不二而二。甚深祕奧也住勝上火輪也六字。十四本注書之
一爛脱
(一)以其囉字爲身也(三)作慧刀印○爲限也
(二)此三月中○爲食耳(四)以此方便以下如文
作慧刀印者。釋即以大慧刀句也。此大慧刀印也。慧刀三角即猛利火輪形故用之也。問。儀軌器界觀用火輪印。謂二拳舒頭指端相拄是也。今何不用之乎。答。彼只作三角形。今取慧刀義亦作其形。故猶爲勝也(已上)光云。火大印有二。謂慧刀·火輪是也。但以大慧刀印爲深密也。大師御説是名三角智印。小野具支灌頂火天用此印。是法界智火印也。深義更問其出入息等者。釋噉不求之食句也三月義如前者。
即指前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三月持誦義歟三月三十日等者。三百日·三千日·三萬日·三洛叉等爲限也。第四云。如説三月持誦。即是性淨圓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十五右)三部三密三身三覺等一切三法。各盡法界是也。即以見如是體性爲其限也此三月中等者。意此第三月中亦不用食。以眞言爲食。若有來施者亦許之也但以囉字爲食等者。密鈔第九云。疏但以羅字爲食者即是以禪悦爲味也。謂以羅字之慧火除煩惱之暗。資智惠之明。故云但以羅字爲食也(三十八右)以此方便等者。釋燒滅一切罪等二句也備謂備具等八字。十四本注書之。私云。依上爛脱。則以此八字屬前段釋文也
第四月在風輪中(乃至)此難作者者。此釋第四月風輪○攝心以持誦也。大疏鈔云。第四月在風輪中。其中黒色用●字爲身。出入息如上説。但食風不用餘食。作轉法輪印也(已上)第四月等者。釋第四月風輪句也是側月也者。即仰月之形也。十四本云。第四月在風輪中。是則半月也(十二之六十右)光云。今言側月者。此側半月。如彼尊勝彌勒等曼荼羅中降三世所住之半月也與上同者。謂此風壇亦與上地水火壇同。此中即有字印形三祕密身也此一月中等者。釋行者常服風句也不食一切食等者。謂從此月已降不用段食。段食是令身沈重故。凡一切汚穢雜染皆段食所爲也。劫初衆生由用段食身光隱沒。是故今漸斷食物發生光明也非如外道等者。外道飮氣而得金骨之精。身體不朽常住不滅。是令精氣凝結。而非内心開悟之方便也。今佛法中服氣法者。氣息是字門之體性。字者即是本性菩提心故。由服此氣發明知見。乃至成佛菩提大果。是以有不同也當作轉法輪印等者。
釋結轉法輪印等二句也此即是反手等者。十四本云。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作者也(此難作也。十二之六十)密鈔第九云。疏當作轉輪印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言通經及疏。若準疏説。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反相句。令右加左上。餘水火風三指亦返相句。末後捩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拄是也。若準此説。誠實難作。若依經説。謂以定慧手五輪皆等迭翻相鉤。二虚空輪首倶相向是也。對疏所説。却不難作。頌曰。是名爲勝願吉祥法輪印。世依救世者悉皆轉此輪(三十八左)私云。密鈔引上密印品疏經文而成義意。今言前所作者者。即指彼文。若依疏釋。則作印難成。故云此難作者也。凡此難作者者。言此印最難結成。可問口傳也。十四本此難作者四字注書之。問。何故風大用此印乎。答。此印迴轉空中。是風大徳。故用之也
第五月從金輪至水(乃至)即同佛也者。此釋金剛水輪觀○等同三菩提也大疏鈔云。第五月從金輪中。謂作方黄漫荼羅内有圓白漫荼羅。身坐其中。臍已下黄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二字爲食。不食餘食。但以二字作出入息爲食也(已上)第五月等者。釋金剛水輪觀等三句也私云。此第五月空輪觀也。然作●●二字觀者。此虚空輪即地水二輪和合。而此外無別形也。凡方圓二形之外更無四大形。四大和合形豈非空輪乎從金輪等九字。十四本注書之同等諸佛者。次下經文所云等同三菩提意也。今此金水二輪不二冥合一相無相。是故直同眞諦等佛位也。尋云。何故此中始云等同諸佛乎。答。都部陀羅尼目(二左)中。約五大分別眞俗二種曼荼羅。則四輪漫荼羅爲世諦。空輪曼荼羅爲眞諦。今亦依此義故。
至空輪位專説等同三菩提義也處金剛水輪中等者。此行人處在二輪也。此中亦有三種祕密身。準上可知不作印者。此以空輪無形故。且不用之歟。若用之者。可並用前地水二輪印歟。但儀軌器界觀空輪用大慧刀印。是空形故也餘如上者。此壇中不用印法。餘一切事業如上地水等作法也
光云。古來此存亂脱。今出以授後學
(一)餘如上(三)此五月中○爲食也(二)自五月以來○即同佛也(四)次第六月以下如文
此五月中等者。此中亦與無相第一義空相應故。不用有相段食也自五月等者。釋遠離得非得等三句也。亦是住離相而成無我也。皆是空輪無相著之意也
次第六月(乃至)迄捨利養者。此釋和合風火輪○亦捨利非利也。大疏鈔四云。第六月處風火輪。風輪中有火輪。準上事知。下是風臍以上是火。以其二字爲食。一切住離著無我之行。乃至捨利養(已上)次第六月等者。釋和合風火輪等二句也。私云。此一月是識大觀行也。心法猛利必具煖動。是故合火風二輪而成心法觀也。此中亦有字·印·形三祕密身。準上可知準上事知者。謂形色等相準上也。十四本作準上可知下是風等者。十四本云。臍下是風。臍以上是火(光云。現行印本同之疏)問。若準五輪重累。則風上。火下也。今何異之乎。又上月已方壇中有圓壇。今月當半月中置三角乎。答。五輪次第從重之輕。然火重於風。是故火在下。風在上也。今是約其業用。然風遍上下。火必通上。是故風布下。火在上也。是性與業二箇之配立也(光云。問中已有二段。以上答其初。以下答其後也)亦準此義。則當半月中置三角。是心法形也用訶羅爲食等者。釋復一月持誦等二句也。亦是不用印。只以氣息爲食也得與不得等者。此一月中若雖得食。而猶不食。況復於其不得食乎。是故得不得共不用食也。如上第四月章委釋之也迄捨利養等者。正釋亦捨利非利句也。利養者。謂一切有所得心也。離是法非法之分別。是云利非利也。十四本注書而作迄撿利益
次佛説其功徳(乃至)無有異也者。此釋梵釋等天衆○悲愍而救護也。私云。第五問言住於何法教而知彼威徳。而答説中。上來六月持誦法則是答其住於何法教句。
自下餘天恭敬等相即答其而知彼威徳句也次佛説等者。釋梵釋等天衆等三句也遠而敬禮者。謂遙見申禮敬。恐怖無親近也共所守護等者。釋一切爲守護等三句也來至其前等者。即受命奉仕也諸持明仙等者。釋人天藥草神等十句也如大劫之火者。
謂威徳光明如猛火炎也隨一切善願等者釋所住法教等八句也如大吉祥等者。此金剛手之異名也。成就悉地品經文云。時吉祥金剛奇特開敷眼(三之十五)是金剛部摧破之徳也。觀音是蓮花部攝受之徳也。但經雖説此二菩薩。而疏家加佛家一尊擧文殊也。蓋擧此三尊則攝盡無量尊也經經逾六月已等者。光云。以下四句即明六月持誦成就已後之事。凡是等引地上之所作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六(畢)
寫本云
大疏勘註自疏第五卷至第十七卷次上文。以自性上人傳頼寶法印被記之。兼載他家説。加自己解。文簡易見。義妙難測。誠是匱中祕珠臺上明鏡也。其外自第三卷具縁品初至第四卷終。同傳聞書有之。又伊山妙上人門弟嚴仙法印傳聞書有之。自具縁品至一部之終。於其住心品者。自唱他書。以非手書文章頗異脱。又有教主義地位劫畏義。門客同記口稱。於調用者本本未一定。故今不載卷數。條章雖殊貫。義理歸一致。遍照眞宗疑氷釋然者歟。于時正慶開元仲秋三九。爲後哲染翰矣。佛子禪喜
右依爲祖師頼法印勘註。全部數卷拭老眼繕寫功訖。少少加他筆。定有誤歟。可糺之也。以書寫之次。私處處追加勘文等畢。應永五年五月五日。法印權大僧都賢寶(生六十六)
今見此等記文。則演奧之興也其舊哉。而及于賢寶之大成。尚未畢乎。予未見斯末。惜也
凡五十六卷之内。第三十五卷以下蓋非是杲寶記。而只賢寶添削諸師説也已何者。釋相太略。義味亦淺。可見
諸家亂脱其未出者。即今加之以授後學。冀毘盧宗義綿綿而耀龍華之曉耳
賢寶受學之筆削之。始乎延文元年七月十有八日。終乎應永五年五月五日。通計四十三年。可謂勤矣。嗟乎古人爲法乾乾。豈可不仰止耶
元祿壬午仲秋之日。代故和尚始關校閲。國祷之餘佛佛之暇。
多挑深更之釭屡坐早晨之牖至于是歳寶永第五春三月而畢矣。慧光識
校定演奧鈔跋
凡著書也言志而已。其言志也以與遐方終古倶之。豈徒郷黨知友乎哉。然乃寶公何可不與余言耶。余亦何可不與公言耶。而愧余之黭淺也。公之博達也。其才相隔者非啻卅里之類也。一日成滿隆光·護持快意二大僧正相謂余曰。寶師演奧鈔者大疏之鼓吹也。嘗欲流衍諸世。而求挍定於嚴師。師既遇向之不幸。子力遂歆之功業。粤不顧傷手之誚。剛遵厥勸奬矣。惜乎此書未見其全本。而今所栞行者亦未脱草藁也。故間有闕如則附己意以補苴之。且有異解則引師説而折衷之。是蓋與言其志者歟。惟夫今經之爲集會也。四重法界聖衆以越三時如來之日互爲主伴。而各説自所通達之法門。于嗟公與余各言其志也。所謂學彼本有不得自由者也。抑可畏宗匠爲下郢斧。則亦可謂之余·與言志也已。今茲會丁先師之七回忌。校定已畢。印刻未濟。庶迴此微功以酬其罔極。因次一語而爲之殿。時寶永第五歳在戊子季夏二十有七日。武城寶林比丘慧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