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3部大正藏第61册P0007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 (7卷) 〖 日本圓仁撰〗.txt
No.2223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一
大勇金剛撰
稽首金剛寶樓閣 法界衆德大日尊
理事俱密金剛乘 菩提心殿一切衆
今欲演此祕密典 令諸迷徒開心明
唯願流澍無緣慈 能所詮中增四辨
今釋此經將用三門。初明大綱。次判五義。後釋經文。初大綱者。夫以本初極理超百非而常寂。遮那大智絕四句以恆明。三乘賢聖趾猶不臻。凡外輩流焉能得測。顯教如來雖説甚深。而只是莽鹵。歷劫薩埵雖稱眞實。而爭得伊沒。今此金剛眞宗人則達麼馱都以爲其體。法是娑嚩(二合)羅無非其教。四種曼荼羅該法界而無外。五種枳攘拏遍三際以盡底。凡學之者斯瑩飾摩尼。厥修之者疾得踐極階。然則體性毘盧居極理以示頓覺心品。四佛顯内證。以住各方。十六開士内外八供。豈是異矣。三世佛陀十方群聖。咸同源乎。縮之一塵。一塵猶大。舒之法界。法界還小。何況一發言聲塵界悉感。一指纔動佛亦不違。暫思字義無災不除。試觀圓輪無樂不與者也。故此經云。由此眞言。設作無間罪謗一切如來及方廣大乘正法。一切惡作尚得成就。一切如來印由金剛薩埵堅固體故。現生速疾。隨樂得一切最勝成就。乃至獲得如來最勝悉地。三密結要。諸經所無。五智奧源唯在此教。金剛乘大綱蓋如是歟。伏惟我仁壽皇帝。運合乾坤明均日月。受佛付屬聿興大教。不遺曩願終弘眞宗。今所賛述無非前聞。一義一文如契實際。伏願奉資陛下。德同山河算齊劫石。一句一頌儻叶聖心。復願守護國界普福無邊。
次判五義者。謂釋經名并顯教禮。辨宗與用判教相也。初釋經名者。今於此經有二題目。初云金剛頂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第一。次云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也。
言金剛頂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者。是總名也。言金剛界大曼荼羅等者。即別號也。就總名中。言金剛頂者。是十八會都名也。一切如來大教王等者。即十八會初會名爲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者也。故指歸云。金剛頂經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色究竟天説。具四大品。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説。此經中説大曼荼羅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頂説。金剛藏等八大菩薩。一一尊各説四種曼荼羅。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略説五佛曼荼羅及諸菩薩諸外金剛部曼荼羅。一一具四種也。第六會名大樂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説。此經中説普賢菩薩乃至外金剛部。説般若理趣。一一尊具説四種(云云)第七會名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説。此經中説普賢菩薩等乃至外金剛部。一一尊各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説。普賢菩薩等乃至外金剛部。各各説四種曼荼羅等。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眞言宮殿説。此中説立自身爲本尊瑜伽訶身外立形像。瑜伽者。廣説實相理。并説五部根源。并説瑜伽法等。又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説。普賢等十六菩薩。各各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伽尼吒天説。毘盧遮那佛乃至八供四攝。出生同眞實攝瑜伽。一一尊具四種等。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空界菩提道場説。毘盧遮那等四部中上首菩薩。金剛峯等第八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説四種等。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眞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説。金剛薩埵得十方一切佛請已。説普賢十七字眞言等。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眞實瑜伽。此經中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成一身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説。此中説教法壇印契眞言等。廣説實相三摩地。諸菩薩各各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殿説。毘盧遮那佛及諸菩薩并外金剛部等。各各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七會名如虛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説。毘盧遮那普賢及外金剛部。一一説四種曼荼羅等。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慮天。爲娑訶世界主説五部瑜伽曼荼羅。亦説四種曼荼羅等。具如彼説也。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喩名也。堅固以譬實相不思議祕密之理常存不壞也。利用以喩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又極理從本具摧破用故云利用義。智用自體無有滅壞故爲堅固義。又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即顯極理具三種義也。不可壞者。是實相中道過一切語言心行。離諸過患不可變易。故雲阿闍梨云。金剛者堅固義。以表一切如來法身堅固。不壞。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堅固常存不壞也。寶中之寶者。是顯實相中道具恆沙萬德也。戰具中勝者。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人天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故云金剛。故毘盧遮那經云。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生諸法。法爾如是住。諸眞言眞言法爾故。若入此門者亦復如是。一切三惑等不能破壞。一切邪魔等不敢壞亂住法本際。法然道故。如此一阿。餘字亦然。故云金剛也。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色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黃色金剛。能昇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火。四者白色金剛。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咸備功能。以譬如來五智利用碎壞煩惱滿有情願。或云。七種金剛。五如前列。更加綠色及以紫色以爲七種。今謂。七種金剛何過五色。但今青碧收彼且爲五耳。釋論明以金剛安龜甲上。以白羊角打之。金剛碎成微塵。若金剛譬如來智者。佛智豈不壞耶。然涅槃經云。夫喩不可全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今且取世間金剛少分相似。以喩出世常存不壞金剛耳。又如金剛不可壞。此經亦爾。不爲外道邪魔等之所阻壞。一切法中極實法故。如金剛寶中之寶。此經亦爾。諸經法中最爲第一。三世如來髻中寶故。如金剛戰具中勝。此經亦爾。於諸教中而爲殊勝。若學此教。不歷劫數破煩惱賊早成佛故也。所言頂者。是最勝義亦尊上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故雲阿闍梨釋云。金剛頂者。如人之身頂最爲勝。此教於一切大乘法中最爲尊上。故名金剛頂也。又金剛頂者不是喩名。一切衆生心法界中。從本具足金剛堅固最勝最尊義。則於理體諸法與起。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今正顯説此祕密理故云金剛頂也。
言一切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也。内曼拏羅三十七尊及八十一聖者。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刹海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故亦能出生甚深祕密百千萬億修多羅藏。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性海功德。亦能出生華藏莊嚴世界海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是毘盧遮那如來體性周遍故。一身充遍一切刹故名一切如來。又一切如來者。謂五如來。毘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此五如來攝一切佛故。又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是爲一切如來。以一切言遍該攝故也。言眞實者。非是隨機誘引之言。專是一切如來隨自意語故云眞實也。攝大乘現證者。收攝也。爲攝七大故名大乘頓證。故爲現證也。大乘者。理趣釋云。大乘有七義。一者法大。二者心大。三者勝解大。四者意樂大。五者資糧大。六者時大。七者究竟大。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毘佛略也。二心大。謂求於菩提也。三解大。謂解菩薩藏也。四淨大。謂見道淨心也。五莊嚴大。福德智慧也。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也。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一是果大。大因大果合爲大乘也。一行阿闍梨云。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無盡悲願。誓當普授法界衆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初見心明道時。具足無量功德。能遍至恒河沙佛刹。以大事因緣成就衆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衆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趣海。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獅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慧亦復無邊。窮實相源底。譬如函蓋相稱。以如是七因緣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勝大乘。又名進趣也。義意准知。今於大乘有二種。一者顯示大乘。二者最勝金剛祕密乘。故金剛經云。爲發大乘者説。爲發最上乘者説。智論亦云。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而今此是最上金剛祕密乘。修瑜伽者以大乘普賢金剛欲箭三摩地。破彼無明住地二障種現及二乘種。摧碎無餘。不歷多劫證大日毘盧遮那位。故云現證也。諸最上乘頓證之旨無不攝屬此經。故云攝大乘現證也。大教王者。或諸大乘經雖説成佛義。而經歷劫數。或得或不得。或大乘經雖明現證。但理無事。或大乘經雖粗明眞言印契等。而支分不具。未盡佛意。今此經具説五部三密五智成佛等。事理具足盡佛本意。故云大教王也。經者梵云素怛覽(二合)先古聖人而有多釋。或言無翻。含五義故。五義謂法本·徴發·涌泉·繩墨·結鬘(云云)或言有翻。亦爲五。謂一翻爲經。經爲由義。由聖人心口故。今亦隨而釋之。謂教由行由理由也。二翻爲契。契緣契事契義也。三翻法本。即教行理本也。四翻綖。綖貫持教行理令不零落也。五翻善語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教也。今正用經。於多含義強含三法本。三徵發·三涌泉·諸繩墨·結鬘等義。亦含契·綖·善語教·訓法訓常等。無不攝在經一字中。餘句亦如是。諸大小乘教皆以經爲通名。從此義故云經。賁法師云。經者連綴攝持也。通法師云。今直釋經爲常爲法。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千葉。僧肇曰。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阻。衆聖不能異。故云常也。言第者次第。一者數初。此經一部總有三軸。此卷居初。故云第一。
次言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者。指歸云。初會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於初品中有六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并説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第二説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尊。此中聖衆皆住波羅蜜形。廣説入曼荼羅儀軌。爲弟子受四種眼。説敬愛·鉤召·降伏·息災等儀軌。第二説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十七聖衆。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廣説入曼荼羅儀軌。爲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説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盧法。修四無量心及三解脫門。第四説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衆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説入曼荼羅法。爲弟子説受十六大供養法。説四種祕密供養法。第五説四印曼荼羅法。爲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以此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像。如上四曼荼羅中所求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第六説一印曼荼羅。若持毘盧遮那眞言及金剛薩埵菩薩。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亦説入曼荼羅儀與弟子受先行法修集本尊三摩地然今此經於四大品是初大品故云金剛界。言金剛者如前所釋。所言界者名爲性。分種類之義。謂諸有情身中五智如來之性。有此性故有修習是祕密教者必得開顯曼荼羅海會。是故雲阿闍梨釋云。界者性也。明一切如來金剛性遍一切有情身中本來具足圓滿普賢毘盧遮那大用自性身海性功德故也。又性是實性。實性即是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即毘盧遮那法身如來之性。具此理故一切有情悉當顯得祕密三身。理必有覺。猶如金寶必有光明。又性名不改。是如來性雖隨逐煩惱經歷生死。而其性不改。引發衆生的到佛果。如金剛寶必至輪際而得停住。依此等義故云界也。言大曼荼羅者。六種曼荼羅中擧初兼餘。故云大曼荼羅。又此初會曼荼羅爲餘會本。故云大曼荼羅也。
言廣大儀軌者。該攝諸會祕密軌儀故云廣也。是諸如來内證祕密故云大也。儀調儀式。軌謂軌範。即是一切如來祕法頓證之儀式。普度群生之軌範故云儀軌。
所言品者類也。品類區別故。一冠首章。數之極者。於此儀軌品總有三品。此品居初故云之一也。
次正明經體者爲二。謂總體別體。初總體者。是即本有阿字。一部之指歸。衆義之都會也。故大毘盧遮那經第二云。云何眞言教法。謂阿字門。又云。是中一切眞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念此一切眞言心。最爲無上。是一切眞言所住。於此眞言而得決定。一行阿闍梨云。阿字是一切諸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説。故爲一切衆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爲衆字之母。當知字門眞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衆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衆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爲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即知自心。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眞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謂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衆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躃于地。衆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本源。書作三界而自沒其中。身心熾燃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密藏者。衆生自祕之耳。非佛有隱也。次明別體者。謂約諸字各明經體。故毘盧遮那經云。諸如來加持力。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言教法。謂阿字迦字佉字等一一聲名等。皆是入法界之門。入實門多故名爲別。雖總別異。其體不殊。言諸字者。阿(上)阿(引)伊(上)伊(去)塢汚哩哩(引)呂嚧噎愛汚奧闇惡及迦佉等三十四字。乃至二合三合等字也。聞此等時。各各得契本極之理。故爲經體。云何阿伊等。謂阿(上)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阿(引)字門一切法寂靜故。伊(上)字門一切法根不可得故。伊(去)字門災禍不可得故。乃至闇字門一切法邊際不可得故。惡字門一切法遠離不可得故。具如金剛頂釋字母品。一一字門無不得入本不生際。至論經體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耳。故彼經第二亦云。成等正覺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衆生心。
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也。若且約佛世滅後明經者。如佛在世。金口演説但有音聲。詮辨。聽者得道。故以聲爲經故大品般若云。從善知識所聞也。若佛去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爲經。故大品亦云。從經卷中聞。若意識利者内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心曉悟。即法爲經。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是通佛世乃滅後也。若約土辨者。於此國土耳識利者。能於聲塵分別取悟。則聲是其經。於餘非經。若意識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決。法是其經。若眼識利者文字詮量而得道理。色是其經。此方用三塵而已。餘三識鈍也。若他土不定。亦用六塵亦偏用一塵。或有國土以天衣觸身即得道。或見佛光明得道。或寂滅無言觀心得道。如衆香土以香爲佛事。若約極理辨經體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本是法界體自是經。非根性取方乃是經。故金剛頂字母品等云。一切諸法本不出。言本不出者即極理也。華嚴經云三界唯心。大般若經云一切諸法皆如也。若約三性。聲名句文是屬依他。字義等即眞實性也。問。若聲字等是依他者。即生滅法。何故以爲阿字本不生。答。依他生滅者是淺略義。今隨深祕釋故云阿字本不生。問。如何阿字本不生。答。阿字非是佛及天人之所作。是法然道故云本不生。故毘盧遮那經云。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乃至云。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眞言法爾故。問。天竺梵字。是劫初時梵王所作。西域記云。梵王所製。原始垂則三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支派以此准之。既有原初。如何今云阿字是法然道耶。答。隨法然道梵王製書。故云梵王所製。不是彼天自所製作。故華嚴云。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又堅意寶性論云。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大記大千界事。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等大者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一塵既然。一切塵亦爾。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卷而作是念。云何大經在微塵内而不饒益一切衆生。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於他。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衆生身中。顛倒覆之不信不見。佛教衆生修八聖道破一切虛妄。見己智慧與如來等。此即法然道理經卷也。文字既爾。聲名句等亦是不生。何以故。以彼不離文字性故。故常人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爲二所依。聲亦不離名句等法故。俱本際不生之法也。問。小乘有部云聲是有漏。何故今云本際不生法。答。彼隨世間安立淺略。是隨他法。今依如來隨自意法安立極理故云不生。問。就大乘宗。亦以如來説法聲名句等之法雖爲無漏。猶是有爲。何故今以爲無爲法。不生是即無爲義故。答。若隨淺略大乘之義。應如所言。今但安立如來自意故云無爲。問。如今現見或起或滅。已爲四相之所爲作。何稱無爲。答。似起似滅。非實起滅。故云無爲。問。不生是不滅。若聲名等以爲不生。即同外道立聲是常。答諸外道等約遍計所執妄分別法以爲常等。今依法性法界緣起安立如來内證境界。故不可同諸外道也。問。諸顯教等以聲名等俱爲經體。亦以唯心及眞如理同爲經體。與今祕教有何等異。答。諸顯教等雖説聲等以爲經體。所明字等非法然道。更亦雖明攝境從心唯識爲體。攝相歸性眞如爲體。境心不融相體隔別。與今經體不可同論。何者。彼但隨世間淺略義明聲等故。若同今經法然者。應立字等依他之法不生不滅。若不爾者。相違諸法本不生義。亦非法然。又彼只依境心被量知故爲唯心。不是色等。今爲慮知。今義不爾。色體全心。心體全色。若同今者。應立非情有佛性義。若不立者。境心不融。良有以。又復彼只取相不離眞如以爲攝相歸性。不是相全爲如體。今義不然。相法全如。如體全相。若共今者。應立眞如隨緣之義。若不立者。何免相體隔別之失。
三明宗者爲二。先出有判諸經宗。後明此經。初出判諸經宗者。有人云。如維摩經不思議爲宗。法華經一乘爲宗。楞伽經如來藏爲宗。涅槃經佛性爲宗。如是判經宗。只知所説辭未解其源由。夫以如來説法。一經一説無不爲令衆生等修因證果。故法華云。諸佛世尊欲令諸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如其所判未爲該闊。次明今經宗者。復分爲二。初正明今經宗後明疑難。初明經宗者。正以佛因及以佛果爲今經宗。宗是尊主義。如來説法修因證果爲尊主故。言佛因者。所謂明了五部祕密修行三密加持勝妙法等也。言佛果者。所謂顯現毘盧遮那五智菩提遍法界體也。是故此經正説文初演説五相眞言。初四是因位也。後一即果位也。以後説文廣説果位智用無礙自在之相。故此經正因果爲宗。次明疑難者。問。諸顯教亦明因果。與今所立同異如何。答。彼是歷劫修證因果。此即不歷修證因果。是故異也。瑜伽論四十八云。然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有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功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已上論文)故知顯教必經劫數證得最上。假令雖取日夜月等名爲劫數。而於現生不能經歷初無數劫。何況三無數大劫也。毘盧遮那經第一云。普於十方宣説眞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已上經文)既云十地此生滿足。若准此文。應云顯教經歷三無數劫所證最上成滿菩薩住。密教之力此生滿足。又金剛頂五祕密云。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説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乃至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又云。人法二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若依此等文。應云現生中得成初地佛乃至第十地佛等。又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云。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説。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雖未得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昇於第七菩薩之地。又第八功德文云。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蒙化功故。男子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爲眷屬。速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九功德文云。若男子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乃至解説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一時滅盡速得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土。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衆生悉令解脫。又第十功德文云。若男子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若得是經乃至如法修行。即於是身便逮得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衆生。成就大悲廣能拔衆苦。厚集善根乃至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衆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依此等文。應云顯教三無數劫勤精進功由此經力即身成就。所引經文皆是如來金口誠言。彌可信受。
第四明用者。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如來以祕密五智爲妙能。此經以大慈大悲爲勝用。只五智能發起慈悲。慈悲由於五智。能與他樂名之爲慈。能拔他苦名之爲悲。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樂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衆生。各得安穩力。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衆生見聞覺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悲。即是藥樹王身也。若珠王身與樂之時。上從如來無上之樂下至婦夫卑少之樂。無不授與。若藥樹王拔苦之時。上自變易難除大苦下至愁咽些些之苦。悉能救濟。擧要言之。分段變易一切諸苦。世出世間一切諸樂。應時悉救隨樂普與。蓋此祕教最勝妙用矣。
第五明教相者。於中爲三。初明諸門所攝。次辨法被根性。三正判教相也。諸門所攝有五。一明諸藏。二明諸教。三明諸乘。四明十二分。五明所會。初諸藏者。如諸經論説藏不同。若依瑜伽説有二藏。謂菩薩藏及聲聞藏。獨覺教少入聲聞中。從多爲藏名聲聞藏。或説三藏。一毘奈耶。二素呾攬。三阿毘達磨。如次詮於戒·定·慧學。或説四藏。聲聞藏·菩薩藏·雜藏·佛藏。或説五藏。如六波羅蜜經。毘奈耶等三名如前。四般若波羅蜜多藏。五陀羅尼藏。或説六藏。菩薩聲聞各有三故。獨覺更無別戒律等故無三藏。或説八藏。如處胎經。謂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雜藏·金剛藏·佛藏。此經即於二藏六藏菩薩藏收。三藏之中素怛攬藏。於四八藏是佛藏攝。於五藏中陀羅尼藏。二諸教者。依涅槃經説有二教。半教滿教。智論亦説有二種教謂顯示教·祕密教也。又或説有漸頓二教。而今此經以爲滿教及祕密教。漸頓之中是頓教也。三明諸乘者。或説一乘。如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或説二乘。如攝論等。一者大乘。二者小乘。或説三乘。如諸經云。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説四乘。如十地經第七云。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或説五乘。謂三乘加人天乘也。今此經即一乘大乘佛乘所攝也。四明十二分者。謂以此經十二分收。言十二分教者。分爲分類。教者能詮。分類不同。有此十二。其義具如餘處説也。今但標名略配經文。一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根故。此有通別。通即十二俱名契經。別即長行。此經具有二者祇夜。此云重頌亦云應頌。即有二意。一重示後來未聞者故。二重頌。長行所未了故應重述頌。今此經中如別序末偈頌。初十六菩薩五佛四波羅蜜等即重頌故。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即有三相。一記菩薩當成佛事。二記弟子死生因果。三記諸法甚深之義。此經可通第三義也。四者伽陀。此云頌也。即諷頌故。以妙言詞而諷誦故。諷誦謂前未説直以偈明。謂如十六大菩薩等。各歎所受智印五言偈等是也。五優陀那。此云自説。謂不待請觀機即説。及不待問顯説自證。如此經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乃至一切如來性。於自身加持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出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薩怛嚩。顯説自證者是也。六尼陀那。此云緣起。應彼因緣而起説故。即有三相。一因犯制戒。二因事説法。三因請説法。如此經中。爲治惡事而説眞言。爲除罪垢以説密言及授三昧耶戒等。是制戒義也。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婆伽梵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乃至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手等者。是因請説法。又因請大持金剛。讃百八德。因讃演説。持讃功能及因弟子入壇之事辨説入壇廣大功德等者。即是因事説法。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喩。擧喩況彼所説法故。如此經云與恒河沙等數如來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者是也。八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謂除自身説諸弟子本生事故。今此經中。令諸弟子放擲楊杖。奉供花鬘。得知過去所奉諸尊是也。九闍陀伽。此云本生。自説佛菩薩本生法故。如此經中佛自演説本種子生。十毘佛略。此云方廣。理正云方。包含名廣。有二種相。一説行菩薩道。二法廣多極高大故。此經圓備。何者。此經一切如來内證之境。一切菩薩祕密之法。故題目云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經文云。爾時世尊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等。又云。無盡無餘救濟有情界。一切主宰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無上大乘。見證最勝悉地果故。既是内證亦是大乘。故爲方廣。十一阿浮陀達摩。此云希法。亦云未曾有。謂説諸衆共不共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如此經云。復有住正法有情。爲一切衆生求一切如來戒定惠最勝悉地方便佛菩提故。久修禪定解脫地等勞倦。彼等入此金剛界大曼荼羅。纔入已一切如來果尚不難。何況餘悉地類。是即不共行德也。又云。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佛刹。於彼佛刹還説此法理趣。又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爲衆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從彼衆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即入如來心。是即希有殊特事也。十二優婆提舍。此云論議。問答往復顯眞理故。此有二別。謂佛所説及弟子説。如此經中。十方諸佛驚覺一切義成就。即彼菩薩還問諸佛。諸佛還答菩薩所疑。如是研覈顯現。頓證祕密眞理。此即是也。此十二分應頌諷頌。是單重別。本生。本事。即師資異。餘分可知。當此經具十二教。問。諸顯教等。亦同説之。與今何異。答。顯教所立是隨他説。密教所辨是大日尊隨自意説也。問。顯密二教。同立十二。何以隨他隨自爲別。答。顯教十二。雖同名爲修多羅等。但説隨機淺略六度四攝等法。未顯如來結要三密内證五智。故云隨他。不知三密故。雖歷劫修行。而佛果難得。非内證智故。於法界色心不見周遍身。今經不然。纔結一印。供法界佛。暫念眞言。利一切生。況復法界洞寂。忽爾得見月輪眞佛乎。金剛三密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由如是等力。早得登佛位。故五祕密云。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惠。則爲生在佛家(云云)一切諸色。一切諸心。一一皆是阿字本不生法性法界。若見一色。得悟十方三世海會大曼荼羅。具在此中。一切賢聖。亦復同居。修因證果。或經無量無數大劫。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一切凡聖。依正二報。不出一色。色法界故。若亦於心亦復如是。何以故。心法界故。如一色心。一切色心。亦復如是。曼荼羅海會。無不遍在。是故經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如是甚深祕密無礙大曼荼羅非彼顯教之所演説。故今十二不同顯教。五明處會者。今經只是一處一會。所謂本有金剛界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處。既不動會亦不移故。爲一處會也。言阿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説三有色界頂天。是則大毘盧遮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故瑜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供養金剛天女使(已上經文)阿迦尼吒。此云色究竟。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爲色究竟。故花嚴云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德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所都故。爲天王宮。問。今案經文。金剛界如來。受諸佛加持已。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若爾。處會既移。何故但云一處會。答。言須彌盧者。非是世間所知須彌。即是毘盧遮那所座之名。爲堅勝法界座也。是佛座處。猶如彼山。故云須彌盧頂。是故訣云。今人共號爲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高顯如彼山故以喩之(云云)於如來座而有兩種。謂世俗。勝義。眞俗不二而論佛座也。言往詣者。從本不生際赴差別之境故云往詣。即是差無差不二而論往詣耳。又或經云。即下須彌山頂者。亦復准知也。
第二辨法被根性者。就此爲二。初約一切泛明根性。後就當經明所被機。初約一切泛明根性者。毘盧遮那遍一切故。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是故無非祕密根性。若具毘盧遮那法身者。必具三昧及大智惠。無不顯得毘盧遮那萬德之果。如得礦金必獲鐶釧。故最勝王經云。如是法身三昧智惠。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名中道。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體雖有三數。而無三體。不增不減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王境。越生死闇。一切衆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住處。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處求覓。遂得金礦。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爐中銷鍊。得清淨金。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既云得清淨金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當知具法身者應得如來三昧智惠。亦復如是。三法既名中道。中道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成佛種子故。涅槃經云。中道名爲佛性種子。若云雖有中道法身種子。而有不成佛有情者。豈有不具鐶釧礦金乎。又中道法性。必有隨緣作諸法義。當知具足毘盧遮那眞理法性。必爲祕教成佛之機。故十地經第九云。法性本寂隨緣轉。由此妙智向七地。又勝天王經第四云。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展轉相續。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惠品從此性生解釋此義。亦如後文。次就當經辨所被者。今此祕教。非對三乘顯教根性。但與内證心地眷屬。説祕密道。故此經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一切如來毘首羯磨不空。依此得知。四方四佛。是大日如來内證之身。又云。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乃至四攝作如是説。依此亦知。諸尊亦是大日世尊内證眷屬。況復分別聖位辨説三十七尊。皆悉稱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乎。爲是尊等但説此教。是故當知。此經是即内證境界之所説也。問。如來内證。寂靜無言。心思迥絕。何故今云於内證境説此經耶。答。如汝所説。内證之境。言亡慮絕。何以故。非諸凡夫之境界故。又如來内證。但是寂靜無言等者。是即顯教之所説也。彼教未知如來内證甚深義故。今此祕教。其義不然。寂照俱時寂故。法界俱寂照故。法界同散。散不妨寂。寂不妨散。如來内證。其義如是。問。諸佛説法。必爲利他。今與内證眷屬説法。有何利益。答。是即自受法樂。如轉輪王與自眷屬受大快樂。非是國内萬民所知故。金剛峯瑜伽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標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智光明峯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故知。此經即是如來自境界説。非餘所知。一一眷屬。各具五智。爲表五智。各現五億俱胝金剛展轉相生。無有邊際。故云遍滿虛空法界。問。若諸地菩薩俱不覺知者。此經於諸有情無分。詎以此教流轉於世。答。所言諸地菩薩俱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密根。凡夫具縛。尚得聞知。何況祕教諸地菩薩。何不得傳。是故彼經亦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若依此文。應云不壞化身能爲有情演金剛乘。所言唯一金剛者。五種大智。互攝無外。故云唯一。能斷惑障。顯現體性故云能斷。此智即是心地内證普賢法身。以教菩薩故。云攝諸菩薩等也。
三正判教相者。亦分爲二。初明説教時。後辨所説教。初明説教時者。亦復爲二。初隨他立。後隨自立。他謂隨順衆生機立。自謂但隨佛自意立言。隨他立者。衆生宿殖種種不同。遇佛説教。前後各別。或一時得入如來之惠。不云二三時。故法華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説。皆入佛惠。或二時得悟。故涅槃經云。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此間拘尸那城轉法輪時。八十萬億人。得不退轉。又法華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今復更轉最大法輪。或三時得悟。如解深密經第一云。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尼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深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如是等例。種種不同。不可具説。是等皆悉隨機所説。未是如來常恒不變普説時也。
次隨自立者。如大毘盧遮那經第一云。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道句法(已上經文)若准此文。應云一切時處説法。普利有情。何但得局二三時等。故大興善寺傳法阿闍梨云。諸家所立。皆是隨機。若准實義。辨説毘盧遮那如來説法時者。應云一切時也。問。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惑。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妄報空花無而虛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收跡覩史天宮。下生于中印土。越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説法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若依此文。應云大日如來説法有時。何故今云一切時耶。答。此亦具就一切機熟而爲時至。非是謂爲普説之時。次辨所説教者。亦分爲三門。初正明教。次依經文及以義釋而辨教相。三問答分別也。言正明教者。亦分爲二。初明隨他立。後辨隨自立。言隨他立者。於眞言教。總有五種三摩耶教。謂佛摩耶教。菩薩三摩耶教。緣覺三摩耶教。聲聞三摩耶教。世間三摩耶教。故毘盧遮那經第二説諸眞言道竟。説攝偈云。祕密主。當知。此等三昧道。若住佛世尊。菩薩救世者。緣覺聲聞説。摧害於諸過。若諸天世間眞言法教道。如是勤勇者。爲利衆生故。此等偈文。如次即是五種三摩耶教。雖中有佛三摩耶教。且隨機別以爲隨他。故毘盧遮那經義釋判此偈云。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流轉法教而言耳。後辨隨自立者。唯隨如來自意説之。故云隨自。故彼經云。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道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今准此文。如來但説眞言頓證無上法門。曾無他事。是即名爲隨自立也。是故大興善寺阿闍梨云。若就眞言而立教者。應云一大圓教。如來所演無非眞言祕密道故。次依經文及以義釋辨教相者。亦分爲四。初明教本源。二辨教起由。三釋教淺深。四明教義別。初明教源者。彼經第二云。祕密主。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法爾故。義釋云。次説眞言如實相。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爲眞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主。亦不隨喜。是故此眞言相。若佛出興于世。若不出世。若已説。若未説。若現説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衆聖通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一一眞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二辨教起由者。謂明眞言諸教起之元由。彼經亦云。祕密主。成等正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衆生心。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義釋云。若如是者。則是諸眞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祕密主。或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衆生。今此眞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佛法佛平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現于世。利益衆生也。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衆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眞言體相不如實覺故。名爲生死中人。若能自智自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知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界。即時生大悲心。云何衆生去佛道甚近。不能自覺故。以此因緣。如來出興于世。還用如是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説眞言道。雖從機感因緣生。而不動實際。雖善巧方便無所不爲。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説。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若行者。於此眞言十喩中。妄見有爲生滅。更增心垢。則非如來之本意也。三釋教淺深者。若引經文如前引攝偈是也。義釋云。經中佛説攝偈。就五種三昧道中。大分爲二。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説眞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故云摧害於諸過。世間三昧。但有摧益。故云爲利衆生故也。如餘經所説。求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深生怖畏。此皆爲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説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緣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四明教義別者。經亦云。祕密主。汝當諦聽。諸眞言相。等王覺眞言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應。乃至云此正覺佛子救世者眞言。若聲聞所説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少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義釋云。大判眞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説。或菩薩金剛説。或二乘説。或諸天説。或地居天説。謂龍鳥修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眞言。第四名諸天衆眞言。第五名地居者眞言。亦可通名諸神眞言也。如聖者眞言。亦説阿字或囉字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説之。彼相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説。則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有義。空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爲有。又阿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爲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爲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羅蜜義。亦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囉字者。餘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囉聲者。皆囉字門所攝。餘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亦復廣釋也。若諸菩薩眞言有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非法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眞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説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説。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亦識眞言相也。偈云。正等覺眞言。乃至諸義利成就等者。此明如來眞言通相及以別相。具如彼釋。皆是諸佛菩薩眞言相也。次云若聲聞所説二句安布者。以聲聞因他得解。入法性未深。不能於一言中具含衆德。如説諸行無常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成眞言。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增加名句。辟支佛雖無言説。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眞言。諸有受持之者。此獲義利。是中少有差別者。謂辟支佛與聲聞漏無盡則同。而三昧有淺深之異。能以神通利物。令其所願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之外餘聲聞力所不能。又其眞言。唯説十二因緣寂滅之理。故云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也。三問答分別者。義門非一。謂顯教密教別。即身成佛義。四智五智別。法身説不説等。具如別章也。
三釋經文者。先總判科。後隨文釋。然先古諸大德。於佛經教不論大小。皆以三分。謂序説分。正説分。流通分。序者序將有利益。正者正當機辨道。流通者使正法之水不壅於末世。經云初中後善即此義也。佛地經論亦釋佛地經云。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説分。三依教奉行分。總顯已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故。名教起因緣分。正顯聖教所説法門。品類差別故。名聖教所説分。顯彼時衆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然則可謂先聖妙解遠契西天哉。今釋此經。亦分爲三。初初如是乃至諸勝宮自在。名爲第一序説分。示現智用。驚發會衆。次從婆伽梵大菩提心乃至經末。爲第二正説分。正宣祕旨。開悟物機。其第三分。於修行者非是要。故傳法聖者。且闕不載。故金剛頂訣云。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説授相付。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故知。此經撮其旨要。以爲三卷。闕流通分。良有以也。就初序分爲二。從初如是乃至如是等菩薩而爲上首。以爲通序。從與恒河沙等數乃至諸勝宮自在。名爲別序。今准聖跡釋序義者。序有三義。一次緒。二述叙。三發起序。次緒者。居一部之初。冠衆説之首。故言次緒。述叙者。叙於方將述於當益。故云叙述。發起者。發其信起於教。然次緒是通。述叙發起二序是別。而今此經。無述叙文。於義無失。發起之中。有表當益義等故也。通序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故。故智論云。過去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也。亦名通序。與諸經同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名經前序。遣囑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有云。釋二序總爲五對。一通別對。諸經通有當部別緣。二證發對。初傳法者引證令信。後説法者別緣發起。三前後對。如是等文。經後敷置。爾時等文。經首本緣。四師資對。阿難請主。如來説因。五現未對。阿難後請。時在未來。佛説經前。當時緣起。後之三對。名皆不次。但取語順義。則依經初二對名義已周備。爲令盡理立五對焉。今謂。若如説者。更應有邪正對。初後對。印定不印對等。何者。通序破邪。別發正故。通居部首在別次故。通是印定。別不印故。若如是者。理盡何在。是故不可局五對也。通於諸經故爲通序。別於一經故爲別序也。通序文通。意別。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我聞等故。故爲文通。如是詮異。我聞人異。感應時異。佛住處異。聽説人異故。爲意別也。別序。或文別兼通。如別序中通叙。諸教。或文別義別。不關他部故。今此經序。不叙顯教。但在祕教。故文義別也。釋通序在經初者。三門分別。初明所以。二明句數。三正釋文。初所以者。亦爲三意。一爲道同。二爲生信。三爲破除也。初爲道同者。智論第二。佛涅槃時。娑羅樹間。北首而臥。爾時阿難心沒憂海。阿那律語阿難言。汝守護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等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以此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依四念處行。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車匿比丘。如梵法治。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某處林中。是我法門初。應如是説。何以故。過去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等。大悲經中。優婆離教阿難問。是即擧伴。若大衍經。阿泥樓逗教阿難問。是爲道同故安如是等也。二爲生信者。智論云。擧時方令人生信故。意謂。如是可信。良有時方。即説如是得益之時。及方處等。若擧説經時及方處。能生人信。又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所言信者。是心所有善十一中最初信也。令心心所澄淨爲性。對治不信。渾謂之心樂。善爲業衆行本矣。故智論云。佛法大海水中。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又花嚴云。信爲道原功德母也。五根力中。先列信根。初陳信力。有信根故能生萬善。有信力故魔不能動。是故菩薩地位之中。信心居初。於七聖財。信財爲首。又智論云。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人亦如是。入佛法寶山中。都無所得。是故經初置如是等。令生信也。三爲破除者。分爲二門。初對破外道。後除三種疑。初對破外道者。謂對破外道阿漚二字。阿漚者。阿無。漚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爲首。以其所計。此二爲本。故立如是。對破外人不如不是有云。諸外道輩。於自教初。皆悉置於阿漚二字云。梵王訓世。有七十二字。衆生轉薄。梵王嗔怒。呑噉諸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於無。漚表於有。置彼教首。今佛世尊教弟子。置如是等言。簡異彼也。次除三種疑者。謂阿難登高稱我聞遣衆疑。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三指。衆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三疑即遣故。有人引眞諦記云。微細律説。阿難比丘當昇高座出法藏時。衆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説。如是等三疑併斷。金剛仙論云。衆經通序。有三種義。一爲證成經理不虛末代生信。二爲表異外道以阿憂爲吉。三爲息於諍論表己推宗。是亦得證通序義也。二明句數者。有人依般若燈論等云。六句不同。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衆。皆云成就。謂證相乃圓。有云。依智論。總説六義。一者信成。二者聞成。三者時成。四者主成。五者處成。六者衆成。眞諦記中。開爲七事。開我與聞。而爲二事。餘五如文。今謂。諸師雖依智論總説六義。未明所據。今記論意。令易可知。然案智論。如是我聞一時。牒爲一段。釋爲五語。結爲三句。謂一如是。二我。三聞。四一。五時。是爲五語。如是爲一。我聞爲二。一時爲三。是三句。聞即我聞。一是時數故。故彼論釋我字中。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皆空。一切無有我。云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説我。非實我也。又釋一字云。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也。故知。聞即我聞。一是時數故。結爲三句也。頗伽婆住王舍城。牒爲一段。釋分爲三。結爲二句。謂一頗伽婆。二住。三城。是爲分三。雖別釋住義。住必在城山故。結爲二句。故智論。問曰。何以不直説般若波羅蜜。而説住王舍城。答曰。説方時。令人心生信故。乃至云於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衆生故。王舍城住。又問云。若住王舍城可爾。餘亦有竹園精舍。何以多住耆闍崛山中。答曰。我已答。聖人坐禪人喜閑靜處。乃至云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多住餘處。故知。住字屬城及山。故結爲二句也。耆闍崛山牒爲一段。以同城爲處。謂城山俱是佛所住處。故彼論問曰。若住王舍城可爾。乃至云何以多住耆闍崛山。故知。城山是同如來所居説法之處也。共摩訶比丘僧。牒爲一段。以爲別句。文意可知。但論旨難尋。依順先聖。且明句數。然爲明句數而引諸師。非謂文意。與今全同。
經。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次隨文釋。言如是者。明所聞之法體。即信成也。理趣釋云。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釋如是語。衆家不同。有人作三分別。今影望彼亦叙三解。初別解如是。梁武注大品云。如即指法。是即定辭。如斯之言。是佛所説故云如是。安法師云。有無不二。名之爲如。如非有無。稱之爲是。如無所如。是無所是。故云如是。天台云。佛阿難二文不異爲如。能詮詮所詮爲是。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眞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説無異。故名爲如。如如不動故名爲是。今釋。傳法教菩薩所傳五部能詮與佛不異故云如也。所詮無非故云是也。二合解如是。智論。問云。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水中。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義。即是信相。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又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人無手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人亦如是。佛法寶山中。都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也。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禪定智惠等。能初入佛法。現世利。後世利。涅槃利。諸利根本。信爲大力也。有人引眞諦記云。如是者。決定義。決定有二。一文。二理。文是能詮。理即所詮。阿難所傳文理決定。如佛所説也。法智解云。如是者。阿難自明之詞。金口所説。旨深意遠。非所仰測。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天台亦依智論云。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義悉檀也。今釋。善信及決定等。皆有兩種。若顯教善信等。非是今經如是之相。是漸次故。若密善信等。以爲今經如是之義。是頓證故。三帶我聞解。智論云。一切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如是人。自嘆所行法。毀訾他人法。是故現世鬪諍。後世墮地獄。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慢。悉斷不著。以是故。佛法初頭。稱如是我聞。又總釋云。佛法有五種説。一者佛自口説。二者佛弟子説。三者仙人説。四諸天説。五者化人説。如是我聞。是佛諸大弟子説。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而臥。將入涅槃。爾時。佛侍者四事問佛。佛涅槃後。我等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佛言。若今現前。若我滅後。依四念處。不依此餘。解脫戒經。即是大師。車匿比丘。如梵法治。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某處林中。是我法門初。應如是説。三世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故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一時。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説法。説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等。佛地論云。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種轉。一依譬喩。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計可。依譬喩者。如有説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説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説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説。依許可者。如有説言。我當爲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説。或信可言是事如是。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衆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説。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説。如我所聞。又如是言。可信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説。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説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通依四種。依譬喩者。謂當所説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誡者。告衆如是當聽。我昔所聞。餘如前説。今釋。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不變無隱沒義。若依此義。諸弟子等。而不應稱如是我聞。只是衆生無見佛機。無見佛故。不可得聞祕密大教。是故傳教菩薩。被大慈悲金剛甲冑。入於無涯生死大海。即唱云如是我聞。此即帶我聞解。義意可知。言我聞者。能持之人。即聞成也。理趣釋云。我聞者。是表親從佛聞也。言我者。佛地論云。我謂諸蘊世俗假者也。智論云。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我。云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説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咲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説我。隨俗故不應難。復次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種不淨。一種淨。一切凡夫。三種語。邪。慢。名字。見道學人。二種語。慢。名字。諸聖人一種語。名字。内心實不著法。隨世界人故共傳是語。以是故説我無有咎也。瑜伽第六有其四義。一言説易故。若説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説誰。二順世間故。三除無我怖。言無我者。爲誰修道。四爲宣説自他染淨因果事業令生決定信解心故。所以稱我也。通法師云。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橫計。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非我無我爲除二乘倒。於無我中説眞我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自指稱我。雖傳法者了遍計體空。圓成無相。依他起無性。從緣隨順世間。假説稱我。天台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邪我。能伏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毘婆娑云。四句稱我。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意也。大經云。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也。又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爲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惠。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可。此用圓意釋我也。今釋。不離莽字義。能得見字相故云我也。莽是智惠聲。若入此字門。即悟眞妙我。傳法菩薩與此相應。常起我用。所言我者。法界憍慢。表此大憍慢利益有情。是故云我。即金剛手薩埵大我也。故大日經第五。毘盧遮那如來告金剛祕密主云。汝大我應知種子字環繞者。即此義也。言聞者。智論。問云。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
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非耳識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誰聞聲。賁法師云。開者。婆娑十三。薩婆多宗。耳聞非識。法救尊者。識聞非耳。成實論云。譬喩師説。心心所和合能聞。今大乘宗。雜集第二云。非耳能聞。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用有和合。假立爲聞。就勝所依。或説根聞。以能分別故説識聞。具前二義。説根識聞。瑜伽五十六云。諸法自性。衆緣生故。刹那滅故。無作用故。智論亦云。非耳及識意等能聞。多緣和合故得聞聲。又耳根識。唯聞於聲。而不聞教。若約名句。唯意識聞故。瑜伽云。聞謂比量。然由耳識。親聞於聲。與意爲聞。意方得聞。耳意爲緣。熏習在識。因聞所成就説爲聞。廢別耳等。總名我聞。故佛地云。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説我聞。問。何須廢別。總説我聞。答。若不言我。但云耳聞。耳通一切。是誰耳聞。又復聞時。根境及空。作意分別。染淨種子。并根本依。一一具陳。乃成繁廣。若唯説一義用不周。所以廢別總説我聞也。通法師依分別功德論第三云。阿難但云聞不言見者。爲將來四部衆故。不得言見。設言見者。後四部衆。復承阿難。言見則爲虛妄。以是故。但可稱聞。不言見。耳是謂見約一時。聞通萬劫也。天台引智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衆緣和合故言我聞。凡有因緣。約教本迹觀心。四種解釋。具如彼疏。今釋。住伽字門。聞法界聲。故云聞也。伽字是即一合稠密義。帶本際聲。合散寂靜。若住此字門。終日聞。終日不聞。雙非雙照。自在無礙。根境空等種種因緣。無非法界。非如顯教所説淺略衆緣假立。以不思議法界因緣和合之。我聞遍法界毘盧遮那極理之聲故云聞也。故毘盧遮那經云。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道句法。又第三云。時佛從定起。爾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哀愍無餘衆生界聲。説此大力明妃也。又第五云。於無量世界中。以一音聲法界語表演説如來發生偈也。問。今於此經稱我聞者是爲誰我。若云阿難我者。今此經。是諸如來祕密一乘。非諸三乘等類境界。如何得稱阿難之我。若云非阿難我者。是爲誰我耶。答。佛於六波羅蜜經中。收攝法寶。以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摩。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而擧五人以爲度。滅後傳教者。謂阿難。鄔波離。迦多衍那。曼殊室利菩薩。金剛手菩薩。如次令各受持一藏。若依此義。應云金剛手之我聞也。依結集伴者。義通阿難故。智論第一百云。佛滅度後。文殊尸梨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是故義亦通也。金剛仙論云。八十億那由他阿羅漢。無量無邊恆河沙不可思議菩薩。皆集於彼鐵圍山外。不至餘界。二界中間。當於爾時。菩薩聲聞。皆言。如是我聞。佛在某處。説某經等。是但顯擧各各所聞。是故皆言如是我聞。非約總聞。佛始終教。總聞唯在侍者阿難。問。阿難是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何故今云總聞唯在阿難耶。答。今檢諸文。有四義。故侍者阿難得聞如來始終教也。一本願力故。二佛加持故。三三昧力故。四聞法力故。言本願力故者。過去作長者。供養誦經沙彌。今得總持。智論第三云。阿難世世立願。在釋迦牟尼佛弟子多聞衆中最第一。字阿難也。言佛加持力者。報恩經云。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説。佛口密爲説也。或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胎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爲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也。三昧力故者。金剛光經云。阿難得法性覺性自在王三昧。悉能憶故。或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也。聞法力者。法華云。阿難得聞授記等事。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觀佛三昧海經第五云。阿難見佛説菩薩行。即憶過去九十億佛所説經藏。故云阿難受持一切諸佛教也。正法念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云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云歡喜賢。持雜藏。阿難婆伽。此云歡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蓋指一人具於四德矣。集法傳云。有三阿難。一阿難。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三名雖異。但一人矣。金剛仙論。闍王懺悔經。亦不異此説。諸菩薩等。雖持法藏。形服殊異。所居疎遠各別。有情嚴淨佛土。自以忩務。阿難不爾。常隨如來。恆聞所説。凡聖同知。人天具識。是故如來付屬法藏。故智論云。面如淨滿月。目如青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也。問。如所説。約顯教。應云總聞。若於祕教云何立此義。答。涅槃經中。佛告文殊。阿難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一不受別請。二不受故衣。三不非時見佛。四見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五持一切法。不曾再問。誰除問於釋種被殺。六知佛所入定。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八悉能了知佛祕密法。若爾者。應云阿難亦知祕教也。問。探經首尾。但列菩薩。不涉聲聞。何爲亦通阿難之我。答。經在極略。而列菩薩。猶尚不多。何況聲聞。雖不列名。於海會中。有聲聞衆。阿難何獨無。故金剛頂經云。其金剛阿闍梨應思惟。是等及餘置外壇中。毘盧遮那等諸天。止住欲界者。意樂調伏煩惱者。及舍利弗等無量諸比丘來詣者。皆思惟之。即此義也。是故云義亦通也。亦云不通阿難。但在金剛手。亦無碩失。是傳教主故也
言一時者。釋曰。三明聞持和合非異時也。理趣釋云。一時者。當説經之時。其地六種振動。或天雨衆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能獲聖果。乃稱一時也。毘盧遮那經疏云。明群機嘉會之時也。佛地論云。一時者謂説聽時。此就刹那相續無斷説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説聽時異。云何言一。或能説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刹那頃。能持能説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刹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説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時者。即是有爲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總假立故。是不想應行蘊所攝。何不別顯。如下處等。但説一時。晝夜時分。諸方不定。不可別説。又義不定。或一刹那。或復相續。不可定説。是故總相説一時也。或云。依佛地論。有三義解。一謂説聽究竟一時。此就刹那相續無斷説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説聽時異。云何言一。論文反釋。若不就其説聽究竟名一時者。如初説字。次名後句。乃至一品一部終畢。説聽時異。云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究竟。簡説餘部非一時故。二謂刹那領悟一時。或能説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刹那頃。能持能説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刹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此即上根於一刹那。説聽領悟。簡中下根。修促異故。三謂説聽會遇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説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簡不當根時前後故。此等皆是假名一時。智論。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入時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若畫泥水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説一時亦如是。雖實無時。隨俗説時無咎。又問曰。天竺説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問曰。輕易説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説三摩耶。不言迦羅。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爲因。如時經中説。時來衆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爲因。如是等種種邪見除却故。不説迦羅時。問曰。若無時。云何聽時食。遮非時食爲戒。答曰。我先已説。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問曰。如若非時食時藥時衣。皆是迦羅。何以不説三摩耶。答曰。此毘尼中説。白衣不得聞。外道何由得聞而生邪見。餘經通皆得聞。是故説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見。三摩耶説名。時亦是假名稱。又佛法中。多説三摩耶。少説柯羅。少故不應難也。天台云。一時者。肇師云。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者世界也。大論云。迦羅。是實時示内弟子時食時會衣者爲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若見諦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時。具如彼疏。今釋一時者。不思議三際。無始無終。是爲一時一刹那中具無量劫。無量劫只是刹那。名爲一時。時分脩短不可思議。是爲一時也。如來三密。於如是時。機感相應。説眞明道。不差機。不過機。一切處一切時。有機必應。猶如空月影現諸水。故云一時。如斯等時。是如來性海水不思議時。非是世間妄執時日。故毘盧遮那經云。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説法。所謂超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也。興唐阿闍梨釋云。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畫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刹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除之相。了不可得。無始無始。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脩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須臾爲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衆機。無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説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義意可知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一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大勇金剛撰
經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四明聞持所從。爲二。初擧説主。次歎佛德。是則初也。婆伽梵。或云婆伽婆。此是彼土言音不同。理趣釋曰。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者。破四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親光論師云。薄伽梵者。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爲薄伽。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讃。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衆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通法師云。依親光論。薄伽梵名。包含二義。一具六德。二破四魔。初具德者。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也。龍樹阿闍梨。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爲頌言。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於名聲義。更有九句。以明其義。如在後釋。言十七德者。爲頌云。如來。殺賊。正遍智。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智者。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亦在後釋。故智論云。云何名頗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頗伽名分別。婆名巧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是故名頗伽婆。復次頗伽名名聲。婆名有。是言有名聲。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轉輪聖王爲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内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復次頗伽名破。婆名能。是能破婬怒癡。故稱爲頗伽婆。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流辟支佛。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烟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烟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陵伽婆嵯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得脫時行猶不便。具説本緣。如大智論。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習氣。不得稱婆伽婆。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異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説。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或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復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更不生無明?皮脫故。復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人等衆生供養。或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云何正遍知。謂知苦如苦相。知習如習相。知盡如盡相。知道如道相。復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謂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復一切十方諸國土名號。六道所攝衆生名號。及先世因緣未來生處。一切十方衆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悉知。足名正遍知。或名鞞侈遮羅那三婆耶。秦言明行具足。謂宿命天眼漏盡名爲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達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諸悉滿足。佛爲異。云何不滿。云何滿足。佛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雖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憶念。不能遍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時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爲法解脫。得爾所無爲法解脫。乃至道法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覺知。時少速疾故。如是知過去衆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佛名明行具足。行名身業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具足。或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説。是名好去好説。好去者。種種諸深三摩地無量等持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説。佛一切智爲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説者。如諸法實相説。不著法愛説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説布施。或應説戒。或説涅槃。是人應説五陰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則。能入道。如是等種種智。知弟子智力。而爲説法。是名好説。或名路伽憊。路伽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云何知。知二種。一者衆生。二者非衆生。及如實相。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出世間道。復次知世間非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復次知世間相所謂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或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何無上。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衆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衆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衆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上。故言無上。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上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故。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上答。或名富樓沙曇?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姉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必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治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復若佛爲女調御師。爲不尊重。若説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説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或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雖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點子。不名黑點。黑少故。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利智慧。以是二事故易得道。餘道中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盡攝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説天則天上盡攝。説人則地上盡攝。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是故佛爲天人師。復次人中多樂因。天中多樂果。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果。餘道中善因果少。以是故。佛爲天人師也。或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
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爲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法則不然。菩薩時。若怨家惡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爲師。不應事天。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非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説。或名阿婆磨。秦言無等。或名阿婆磨。阿婆秦言無等等。或名路迦那陀。秦言世尊。或名婆羅伽。秦言度彼岸。或名婆檀陀。秦言大德。或名尸利伽那。秦言厚德。或父母名字。悉達他。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爲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德。是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彼論如是説竟。結云。是名爲婆伽婆。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説則廢餘事。以是故。略不具足説。今會四義及以六義。而令易解。四六之義。其旨寧殊。只是離合之異。何者。有德是彼端嚴吉祥二義。佛地論云。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智論云。佛相莊嚴身。名爲婆伽婆故知。婆伽婆。有德義兼端嚴也。復彼論云。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讃故。具吉祥義。依有德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及以稱讃。是故義同。智論云。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德是名大德者即其義也。巧分別義。即彼名稱。何者。佛地論云。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智論云。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故名巧分別。無不知。故分別諸法。是故義同也。有名聲義。即彼自在熾盛尊貴。何者。釋有名聲。論有九句。初四句。是彼自在義。初四句者。彼論云。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先擧初云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乃至第四句云。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佛地論云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具自在義。二論俱擧不繫生死。故義同也第五句。是彼熾盛義。何者。論云。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佛地論云。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第一明是炎猛智火。故義同也。第六句是彼尊貴義。論云。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佛地論云。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所以佛領無量國土者。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是故義同也。第七句。永不繫煩惱故。心得自在故。屬自在義。第八句。依智大故。於樂不著。即屬熾盛。第九句。非猛炎智。焉得内樂。義亦熾盛。然隨一義配對如此。亦應縱容。餘十七名。雖隨名義異。而皆是薄伽梵故。智論總結云。是名爲婆伽婆。通法師云。西國正本。一切經首。皆言婆伽婆。此方經初。多云佛。在時。有安婆伽婆言。近地婆訶羅(唐言日照)三藏亦云。西方諸本。皆標薄伽梵。而有安佛者。譯家意略耳。無上依經等。并存二名。云佛薄伽梵。眞諦記云。佛婆伽婆。有其四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二乘觀諦證極無餘。在自位中。得名爲佛。不終功行。行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菩薩修德名婆伽婆。因惠未滿。不得名佛。三者俱非。即諸凡品德惠皆無。四者俱是。即佛世尊。智慧圓滿故名爲佛。功德具足是婆伽婆。乃至云。若但言佛。恐濫二乘。單婆伽婆。濫大菩薩及轉輪王。故知。合説即是如來。今謂。此四句義。雖辭穩便。猶恐相違龍樹親光所釋之旨。何者。龍樹菩薩以四義十七德解釋薄伽梵。智斷恩德於中圓備。何況親光論師六義釋名衆德具足乎。而今案四句義。釋薄伽梵。只爲功德。佛以爲智德。若爾。滿伽梵義局一隅。何爲一名總攝諸德矣。略釋薄伽梵竟。
經。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大悲毘盧遮那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釋曰。此即二歎佛德也。理趣釋云。成就殊勝者。毘盧遮那自覺聖智也。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峯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者。如來在因地。從灌頂師入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修眞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爲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爲果。然此解意。且隨經釋之。故彼理趣經云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爲三界主。今此經文。不局其旨。通因果也。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者。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説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證之智。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興唐云。智中之智。故云智智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者四智印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者。能作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一一佛皆有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遍至無盡無餘佛刹衆生界。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悉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九品悉地。彼經云皆悉圓滿。今經云成就。成就是圓滿義也。大悲毘盧遮那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者。前歎四智。今歎毘盧遮那也。彼釋云。常恒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三世者。爲過去未來現在是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業清淨猶如虛空。身語意業。不被虛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彼經云一切時。今經略時。貴在得意。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遮那如來也。
經。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爲莊嚴。釋曰。五正擧聞持之處。佛地論師云。何故不但説彼所説法耶。若不説處及能説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説。一切生疑故。須具説也。三世如來成菩提處。故云一切如來遊戲處。如來智心。常恒相應三有妙境故。名遊戲也。言住者。智論云。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位。六欲天住法。是爲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位。佛住三住。如前説。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間。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故云住也。阿迦尼吒者。若具梵音。應云阿迦抳瑟揥。今云阿迦尼者。是略言耳揥吒是彼方言音不同也。或云。此云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也。遍知云。大自在天亦名色究竟。亦名有頂天也。言宮者。興唐云。如來實相智身眞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佛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佛地論師云。如是淨土。爲與三界同一處所。爲分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説在淨居天上。有處説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説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説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西方等。處所不定。問。若准此論師義者。色界淨居天宮。是隨菩薩所宜現者。何故今爲毘盧遮那成菩提處耶。答。若直以淨居爲佛淨土者。是爲菩薩所宜。淨土有限量故。今取周遍法界淨居宮。以爲毘盧那成菩提處。問。若取周遍法界義以爲淨土者。亦應取諸一切處所爲毘盧遮那佛淨土。何故定以淨居爲彼佛土耶。答。爲顯佛土最勝義故。取三界中最勝之處。以示土相。若得意者。於一切處。一一各有限無限義。限是隨機。無限即是實受用土。佛亦如是。初證金剛實相智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而諸衆生。隨機感見大小勝劣。彼佛地論。約有限義。以爲隨機。今取無限。以爲毘盧遮那成道處也。法界宮有五種三昧耶種子。便成大殿。周遍法界故以爲大。摩尼者。即譯爲珠。或云摩尼者。如意佛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云。摩尼梵云是寶。寶義有六。一難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云摩尼。收攝法界故名衆殿。即顯如來内證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定四門。其門左右有吉祥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髣。交結莊飾。又於殿外四角之上及諸門角。以金剛寶間錯莊嚴。殿外軒陸。復以種種寶鈴磬鐸環珮交映。微風搖拂。清響和鳴。寶幡瓔珞。彌漫空中。微妙香花。及半滿月等種種嚴飾。故云種種間錯等。又經云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劫波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修羅。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内有曼荼羅。八金剛柱以爲莊飾。等取此等故云等也。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云微風搖激。激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搖動。拂遮之義。理趣經云搖繫。舊經云搖拂。謂大智大悲隨順衆生。無有暫住。有機必應故。云微風搖激。應衆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云珠鬘等。衆生性欲。淺深不同出。如來赴應。漸頓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云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德故。云而爲莊嚴也。
經。與九十俱胝菩薩衆俱。釋曰。此第六明聞持伴。爲三。初標數。次列名。三總結。此即初也。言俱胝者。是西天語。此云千萬也。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亦云扶薩。智論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讃妙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爲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衆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爲一切賢聖之所稱讃。是故名菩提薩埵。又云。云何名摩訶薩埵。摩訶秦言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名爲摩訶薩埵。復於多衆生中。最爲上首。是故名爲摩訶薩埵。復多衆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復必能説法。
破一切衆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摩訶薩埵。又云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説云。具正義。當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爲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爲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爲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衆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人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衆生故。名爲摩訶薩埵。此等大衆。前後圍繞大日世尊。問。諸大乘經。於同聞衆。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但列菩薩。不列小乘。答。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今此經。是一切如來祕密之教。爲欲示現異顯示教。是故列大菩薩。不列餘類。問。若爾者。法華等經。亦是諸佛祕要之藏。既以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不爾。答。結集經者。各有所顯。是故有列不列之異。於彼法華。爲表開權故有俱列。若不列小者。恐不知所開。故今約此經。爲欲示現密異顯教不列小人。
經。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眞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釋曰。二此列名也。理趣釋云。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觀自在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緣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虛空藏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右月輪中。表一切如來眞如恆沙功德福智資糧聚。由修虛空藏菩薩行。行四種施。復當説。三輪清淨喩若虛空無盡。有爲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也。金剛拳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左月輪。表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由眞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灌頂者得聞如來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淨除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智。文殊師利菩薩。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若波羅蜜多惠劍。住三解脫門。能顯眞如法身常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使成等正覺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在西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輪遍調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眞言行菩薩得入如是等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六大菩薩生。便證得無上菩提。虛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眞言行菩薩修得虛空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衆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説妙法。速滿福德智慧資糧。以虛空爲庫藏。隨緣諸趣極濟利樂諸有情。漸引致無上菩提。以爲巧便。摧一切魔菩薩在東北隅。表一切如來大悲方便。外示現威怒。内懷悲愍。住加持行。護持修行者。辟除諸障。成菩提時。摧伏天魔及摩醯首羅一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化到於無上菩提。以忿怒智而成就究竟。如上所釋八大菩薩攝三種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如上所釋。諸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眞言門及一切顯大乘。如是等大菩薩衆。恭敬圍繞。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
經。如是等菩薩而爲上首。釋曰。此即第三總結也。九十俱胝菩薩衆中。此等菩薩爲其上首故。云如是等菩薩而爲上首。
經。與恆河沙等數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別序。爲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盧遮那現瑞相也。就初爲二。初明化佛遍滿二界。二明一一身現佛刹。還説此法。就初爲二。初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此即初也。所言恆河沙者。亦云恆迦。此云殑伽。此云天堂來。西域記云。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爲龍王。於中潜宅。出清冷水。給繼贍部州。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巨升反)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徒陀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也。然妙樂和尚云。於中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爲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又佛説法多近此河故以爲喩。或云。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爲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壞劫。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説妙法。五衆人共委。故多爲喩。方四十里沙以爲喩也。
經。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於阿迦尼陀天亦復如是。釋曰。此二明化遍滿相。亦爲二。初明滿閻浮提。言如胡麻者。取油麻津膩滿中。以譬諸佛遍滿之相。舊經云。諸佛遍滿虛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者。即其義也。閻浮者樹名。提者洲也。以樹名洲。故云閻浮提。宣法師詳云閻浮者歲樹也。亦云南贍部洲。或云閻浮洲。或云剡浮洲。皆是彼方言音不同耳。於阿迦尼等者。二明滿至尼陀天也。塵沙化佛。遍滿盡虛空界上下二界之中。以顯如來五智遍亙一切凡聖。是故云也。
經。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刹於彼佛刹還説此法理趣。釋曰。二此明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刹。還説此法也。彼無量數如來等者。謂遍滿於彼閻浮等諸佛如來。從一一身現無量之阿僧祇佛刹。彼佛刹中一一如來。無量無數海會菩薩賢聖圍繞。説此大法也。言無量者。或云過算。分喩分是爲無量數也。今案。華嚴第四十五阿僧祇品。説百二十三數。一百洛叉爲一俱胝。爲其初數不可説。不可説轉爲最後數。至第一百六數。云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爲一無量。義准可知。阿僧祇者。或云阿僧企耶。此云無數也。俱舍第十二明五十二數云。有一無餘數始爲一。一十爲十。十十爲百。十百爲千。十千爲萬。十萬爲洛叉。乃至第五十二云十大跋邏攙爲阿僧企耶。華嚴經中。至第一百四數云至。至爲一阿僧祇。今文數。此阿僧祇得至無量。故云無量阿僧祇也。毘盧遮那如來。表自利行。是自界故。化佛顯利他行。是他界故。又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圓滿。此界之主故。化佛現利他五智成就。他界之主故。又毘盧表本。化佛彰迹。是體用故。又所以二佛同説此法者。諸佛道同故示現。凡聖悉皆同具金剛界性。是故同説也。
經。時婆伽梵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一切虛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一切如來互相涉入。釋曰。從此以下。至偈頌末。二明毘盧遮那現瑞相。於中亦爲二。初明毘盧遮那如來常住法界體性。而四智互融入。次明從内證體而起法界用。此即初也。就中爲二。時婆伽梵等者。即初擧報釋。婆伽梵等如前也。常住一切等者。次明如來常住内證之智。初明住法界體性無差別智。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等三密。常恆不變。一味平等。無三差別。四句不及。百言不至。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賢聖。不能破滅。邪魔外道。不得壞亂。故擧金剛。以爲其譬。言一切如來者。一切凡聖。同名如來。如來藏理。一切皆有故。住如是等三密體性。故云常住等也。一切如來互相涉入者。次明住如來内證四智涉入也。一切如來者。四智名爲一切如來。智住如實來成覺故。於法界體性。恆有四智用。一一之智。各是法界。無有隔別。理智不二空故互涉入。又常住一切虛空。是體性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是内證四智。一切如來互相涉入。是從内證體起四佛用。互相融入也。
經。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一切虛空界微塵金剛加持所生智藏一切如來無邊故大金剛智灌頂寶一切虛空舒遍眞如智爲現證三菩提一切如來身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一切法遍一切虛空能現一切色智盡無餘調伏有情界行最勝一切如來不空作教令故一切平等無上巧智。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從内證體而起法界用。於中爲二。初長行。次偈頌。就長行爲二初明四波羅蜜。二明十六大菩薩。此即初也。一切金剛界乃至智藏者。是金剛波羅蜜。遍於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金剛界中。皆有此波羅蜜。故云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豈但此菩薩爾。一切菩薩亦然。大圓鏡智了達諸法。淨諸衆生大菩提心。以爲覺悟智薩埵。毘盧遮那成正覺時。盡虛空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證成加持。助成覺智。故云一切如來乃至所生智藏也。次一切如來乃至三菩提者。是明寶波羅蜜以福德聚灌澍一切如來。佛無邊故。此金剛灌頂。寶於一切虛空界普能舒遍。所言眞如智。是即照了福聚性智。又從法界體起故。爲眞如智。此眞性智。能證菩提。依如是等故云一切如來等。次一切如來身乃至行最勝者。是明法波羅蜜依一切佛身自性清淨。故此自性清淨一切法智。亦遍一切虛空界。能現一切色。智照色本際。故爲色智。亦照心本際。今以色攝心。但云色智。此智亦令盡無餘界一切有情除斷煩惱。此密智行。非是顯教所爲之行。故云最勝。次一切如來不空乃至無上巧智者。是明羯磨波羅蜜。本不生際清淨如虛空。其中有不空。如空中鵝雁。非是三乘生盲之所能見。唯此教菩薩。即能得見。故云不空。故龍樹云。空有二種。謂但空不但空者。即此義也。如是祕密妙智。於清淨法界中。能起法界佛事。故云作教令。奉事諸佛。利益衆生。心無差降。故云一切平等。三乘淺略智。於淨法界中。不能建立法。故維摩中。持地菩薩云。不是我應受也。祕密善巧智。於眞性法中廣作大佛事。故維摩詰云。是我所應受也。龍樹云。智有二種。謂拙度巧度者。即此義也。今非是掘度之智。故云無上巧智也。亦以上諸句配對四方佛四波羅蜜。亦同四智故。
經。一切如來大菩提堅固薩埵一切如來鈎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自在一切如來善哉一切如來灌頂寶一切如來日輪圓光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寶幢一切如來大笑一切如來大清淨法一切如來般若智一切如來輪一切如來祕密語一切如來不空種種事業一切如來大精進妙堅固甲冑一切如來遍守護金剛藥叉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印智。釋曰。此第二明十六大菩薩。分爲四類。初菩提心類四菩薩。二福德聚類四菩薩。三智慧門類四菩薩。四大精進類四菩薩。初一切如來大菩提以下。即菩提心類。次一切如來灌頂以下。是福德聚類。次一切如來大清淨以下。即智慧門類。次一切如來不空以下。是大精進類也。菩提堅牢體。四攝。無染淨。所稱讃體福德大莊嚴。大威耀。大滿願。大歡喜樂義。大智自在無染。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智。離言説戲論智。一切如來善巧功藝門。大慈鎧冑門。無畏調伏門。住持成就門。是四類菩薩義也。
經。普賢妙不空摩羅極喜王空藏妙大光寶幢大微笑能觀大自在漫殊一切壇無言種種業精進怒堅持金剛鈎箭憙寶日幢幡笑蓮劍妙輪語羯磨甲怖持。釋曰。此等偈頌。文略意幽。聖旨多含。不合用一階解釋。今將一端且解釋文。庶以後賢照之今此十一行偈。第二以偈頌明互相涉入諸聖尊衆者。若以塵點名不可知。恆沙海渧焉可得數。故擧切要。以示其名。要亦數繁。故結集家。作頌結名。即分爲十二。一十六大薩埵。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衆。八諸佛頂。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衆。十一諸明王衆。十二諸世天衆。問。先置諸佛。後列菩薩。是常所宜。何故今不爾耶。答。爲欲顯示互相涉入無有次第故爲爾也。問。若爾者。諸世天等。應爲其初。何故不爾。答。此亦無所妨。但以稍近佛。且示其端耳。問。若爾者。四波羅蜜是最近佛何故不爾。答。是亦可爾。但世天等是最遠。四波羅蜜是最近。今非最遠近。且以爲端也。若分文者。初三行偈。初明十六大菩薩。分文爲二。初二偈明羯摩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云。後一偈明異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
經。無始無終寂暴怒大安忍藥叉。釋曰。從無始無終下。兩句二字。二明五方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大日經歎毘盧遮那三業云。於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又此經末歎毘盧遮那金剛薩埵。云無始無終也。又毘盧遮那法然道理。過去久遠。邈無萠始。現在刹那。無有邊際。未來永劫。展轉不窮。故云無始終。但擧初後兼明中間。以意可知。又本初道理。寂照俱時。非作所成。非佛所增。天魔外道。亦不能滅。而三世是妄情所立。遮那依正。超於此境故云無始無終。復於一一際。亦無大小生住異滅。故云無始終。一行和尚云。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衆生滅度。而法界不減。若衆生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者。亦是義也。然大日世尊。是一切諸法本初。一切世間所依。常恆説法。常恆寂然。如是皆悉法然道理。非世情推度。非三際所攝。所謂不思議者也。故大日經第三。毘盧遮那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意可知也。寂是阿閦。菩提惠性。堅固寂靜。故云寂也。又以大菩提金剛堅固。能寂一切無始無明微細煩惱。故以爲寂。異號之中。稱惠寂者。即是義也。理趣釋云。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亦得證此義也。暴怒即是寶生如來。謂第七無漏末耶。離能取所取。如忿怒人不可屬著。故云暴怒。於異號中。寶部金剛光名爲瞋怒。即據此義也。大安忍。是無量壽也。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以大慈忍能轉法輪。利樂衆生。故云安忍。異號中稱爲大慈者即是也。藥叉二字。爲不空佛。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於諸國土成辨佛事。示現金剛藥叉等身。降伏難調諸衆生等故。云藥叉也。
經。羅刹勇威猛大富貴鄔摩天世主。釋曰。從羅刹以下二句三字。三明四波羅蜜。金剛惠性。恐怖一切勇健無畏。爲羅刹勇。故指歸云。恐怖降三世也。寶密以有寶勝及以大威耀義。名爲威猛。故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等。又應云法密智劍威勢大力而名威猛也。法密法滿之義。爲大富貴也。又應云寶密富饒爲大富貴也。以羯磨密寬廣之義爲烏摩天。世主如大梵王爲衆生父。羯磨妙用。不捨一切。故出生義云。以一切如來不捨衆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焉。
經。毘紐勝大寂世護虛空地三世及三界大種。釋曰。從毘紐以下三句二字。四明八供養。嬉戲善愛。猶如毘紐饒益愛者。故智論云。是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今且取愛之義也。花鬘供養。無比珠妙。有大莊嚴。無住無著故云勝大寂。故異名云無比殊妙大莊嚴。無住等妙法歌音。能護世間。故云世護。又轉妙法輪。無有所畏。如護世王。無有怯怖。故爲世護。故異名之中。稱無畏也。神通妙舞。遍一切處。無所滯凝。如大虛空無有凝礙。故爲虛空。又釋世護。是一切如來功藝門中金剛護義也。虛空即顯一切如來智慧門無染著智。思之可知也。一切如來眞如薰香。遍十方界。供養諸佛。及破衆生心地臭穢。得適悅香。猶如栴檀香風悅可衆生心。以此因緣。地皆嚴淨。擧所顯能。故云地也。異號之中。稱榮淨也。金剛覺花。十方三世莊嚴如來。破衆生迷。開敷心花。故云三世。於異號中。而稱相嚴。花嚴莊嚴者是也。金剛燈雲。流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能破衆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擧所顯能。故云三界。異號中云佛眼等。餘經稱説世間解者。即此義也。五分戒香。是爲大種。即祕密學處。三聚淨戒。四波羅夷等。諸佛菩薩。由此得生。是大乘種故云大種。故分別位云。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如來。及破衆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分無漏法身也。
經。善人益諸設縛祖父流轉。釋曰。從善人以下一句五字。五明四攝。鉤能請召佛菩薩人。稱爲善人。又拔衆生苦。安涅槃域。以爲善人。故分別位云。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衆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也。福德實是能益利一切。金剛羂索。護此德門。名爲益也。故文云。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衞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也。設縛祖父。亦云素婆住。是金剛兒也。(更檢)即堅窂義。金剛鎖拭縛住聖衆。及摧一切衆生邪見。堅住菩提。故文云。鎖拭光明。遍照十方。令已入一切如來聖衆界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衆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也。金剛鈴三摩地智。流轉妙聲。令聖衆喜。并破衆生一切異執。令住正見。是爲流轉。故異號中。稱爲妙聲。文云。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衆。及破一切衆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者。即此義也。
經。涅槃常正流轉大火覺清淨大乘三有常恒者降三世食樂主宰諸能調堅主妙地勝智彼岸。釋曰。從涅槃以下一偈二句六字。六明賢劫十六大菩薩。慈氏菩薩。與樂之義。以爲涅槃。涅槃是樂。故法華云。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於密號中。亦稱慈氏。以爲與樂。其義可知。不空見菩薩。常恒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故以爲常。故龍樹云。二乘但見空不見不空也。能除一切惡趣名爲正流轉。以除一切惡趣流轉。趣正善道。故云正流轉。又生死之流。是善惡業正所感得。故爲正流。菩薩大智。能轉捨之故云轉也。故密號稱以爲利染。亦爲普救也。香象。大力以慈善根運載衆生。到大涅槃。故云大火也。除憂闇菩薩。以大智慧明摧滅一切無明黑闇。覺悟自性清淨法界故。云覺清淨也。勇猛精進。是爲大乘。於大七義。其淨心大。是精進大。故對法中云。即此乘性。由與七種大性共相應故。名爲大乘。一境大性。二行大性。三智大性。四精進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六證得大性。七業大性。故名大乘。今擧勇猛精進之大。以爲大乘也。異號稱爲不退即是也。虛空藏富貴遍一切三界。故名爲三有。又遍在三際。故爲三有也。智憧本性常清不滅。故爲常恒者。故仁王般若云。三乘智慧。不生不滅。異號亦稱性淨也。本際智光。降伏三惑。遍照十方。故爲降三世。故異號中。稱爲大明。即無量光也。能以清涼祕密法樂。宛足衆生。令離生死煩惱燋熱。故爲食樂。異號稱爲清涼者。即此義也。即月光也。爲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説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覩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爲主宰。稱爲功護。亦爲利垢者。即是賢護也。於生死海。敷大教網。能調群機。拔出衆生。普皆得見法界日輪。故爲能調。是光網事。稱爲普願及方便者即是也。金剛藏。於金剛中而爲上首。故云堅主。一切金剛諸奇希有事。無不由茲。是故稱爲出生并立驗也。無盡意寶猶如大地載持萬物。故爲妙地。以三祕密寶遍施法界。寶無盡故。意亦無盡。稱爲寶意旨在此也。辯演如來三昧耶教。開覺衆生無明大夢。樂説無窮。無有倫匹。故以爲勝。而號巧辨。良由於此。即辯積也。普賢即是佛菩薩母。賢聖所歸也。故爲智彼岸。稱爲普攝者。即此義也。
經。理趣解脫覺有情行一切如來覺利益佛心。釋曰。從理趣以下三句二字。七明諸不退衆十波羅蜜以爲理趣。檀戒等十。是即菩薩之理趣故。契經中。施等波羅蜜名爲理趣也。一切智智。除諸有情五住蓋障。故爲解脫。即除蓋障菩薩事也。實相智光。普照一切。開覺群迷。故云覺有情。是大光明菩薩行也。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云行一切如來。是即地藏薩埵妙用也。以佛智寶覺悟群機。輔助化導故。云覺利益佛心。是妙法幢大士妙業也。諸菩提無上句者。通上下文。若屬上文。以爲總結。若屬下文。以爲總表。若就總結以釋之者。諸菩提無上者。不能具盡諸菩薩等。故總攝云諸菩提無上也。
經。諸菩提無上遍照最勝主自然總持念大薩埵大印等持佛作業。釋曰。從諸菩提以下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言諸菩提無上者。亦總顯諸佛頂輪。言遍照最勝主。謂一字頂輪王故。瑜祇經云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又云。時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現作一切佛母身。化作一字頂輪王。皆執輪印。乃至演説根本眞言。義意可知也。遍照佛頂。無始無終故云自然。總攝諸頂故爲總持。傘蓋是顯佛頂威德。故彼經云。欲現佛傘蓋威德故。住白傘蓋佛頂王身。彼自然佛心之所生。故爲念也。光聚大刀能壞一切。能辨一切。故云大薩埵大印。故彼經云。從佛頂出光明。一切世間出世間眞言明咸皆斷。令破奪其加持。令不成就。何以故。大威光藏故。又云。能斷一切眞言。能調難調者。能壞他眞言威。此是大威德大神通。能成辨一切事也。高佛頂輪。以爲等持。故彼經説高佛頂竟云。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又云。一切如來神力所加持三摩地力故。是爲高頂王也。爲諸衆生拔因果苦。與因果樂。爲佛作業。勝佛頂輪。能示其事。故彼經説勝佛頂云。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那路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然諸如來非無此義。今隨偏增。顯示文旨也。出生義云。又住頂生三昧。而現頂生之身多矣。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頂輪王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不可得而究竟者。佛之頂相也。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眞言尊宰割之主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爲之最。不知熟知勝絕。唯一法哉。故自觀自在菩薩已下。攝怖歸命矣。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之所生化也。
經。一切佛爲身。釋曰。次一切佛爲身一句。是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多故。云一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云佛爲身。是故文云。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也。又一切佛者。謂毘盧遮那以諸佛體故。諸金剛神等。是彼以佛智用故云爲身也。
經。薩埵常益覺。釋曰。次薩埵常益覺一句。是十明小聖身。謂大日世尊。爲樂小者。常恒現作小聖之身。漸漸引導。終得大智。故云薩埵常益覺也。毘盧遮那經云。若有衆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門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等。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種種道一味者。即此義也。
經。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釋曰。從大根本以下三句。十一更別明諸明王等。不動明王。是中方忿怒故。爲大根本。中央即爲諸方本故也。金剛藥叉。是北方菩薩。北即黑色。故爲大黑也。降三世金剛。爲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提故。以爲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爲大樂。是南方。拯抱衆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爲大方便。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火頭明王等。總爲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普爲衆生發勝利故。
經。諸勝宮自在。釋曰。次諸勝宮自在一句。十二明諸世天也。二十天等以爲勝宮。以諸世間是殊勝故。諸天族類。名數不少。故云諸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爲自在。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指授。實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目。縱橫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礙諸方。
經。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時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説也。大分爲二。初明祕密莊嚴内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爲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取衆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訣云。亦可通爲一門普皆俱有自利利他行也。就初門亦爲三。初明祕密現證相。次從由此往詣下。二明往詣須彌頂。次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下。三明示説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耶相。就初爲二。初明示菩薩住如來心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雲集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大菩提。此即初也。於中亦二。初明示住如來心。婆伽梵者。是果名也。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者。是即因號。今以果名號因位者。爲顯毘盧遮那雖久成道。爲諸衆生示適今證故號因位。又示因必有果。故以爲名。緣本不生際而發大覺心。故云菩提心也。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以三業。悉皆平等遍一切處。奉事諸佛。拔濟有情。故名普賢也。安住本初。爲住如來心。一切諸佛。同以爲心。故云一切如來心。次時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也。此心即是諸佛之母。是故住此心時。十方諸佛遍滿世界。猶如胡麻。喩意如前。
經。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就中爲二。初明一切如來雲集菩薩所。次明示菩薩現證。此即初也。前明滿佛世界。今明集菩薩所也。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是也。故理趣經云。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也。於諸如來祕密法中事理義趣。無不圓解。故云一切義成就。今坐金剛界大道場。方爲現證故。一切如來現來加持也。
經。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文分爲六。初明授自性成就。二明示心智豐盛。三明教思惟金剛形。四明示固普賢心五明誨視自身佛形。六明清加持現證。此即初也。於中爲三。初明諸佛驚覺菩薩。二明菩薩請禀教示。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此即初也。亦爲二。初明諸佛示現受用佛身也。一切諸佛往至已竟。示現毘盧遮那身。故云現受用身也。次咸作是言等者。二正明驚覺。告云。云何將證無上正覺菩提。汝未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眞實忍諸苦行者。謂薩波若智。及金剛喩定。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經。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驚覺即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眞實如是説已。釋曰。二明菩薩請禀教示也。阿婆頗那伽者。舊經云。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繫念修習。不動身體。亦不動支分。名阿婆頗那伽法也。安那般那。亦云阿那波那。亦云阿般那。譯曰。阿那者來亦云入。波那者去亦云出。謂教息觀。此經訣云。阿婆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婆頗那迦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云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故。云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俱合。兩目似開。息心攀緣。勿令散亂。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答曰。若内識散亂。外塵所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爲無量諸垢之所纒縛。以是因緣淪溺生死。故以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云何得之。答曰。前之定前。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遊此定。小乘以之爲畢竟。外道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爲方便。息攀緣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爲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爲外道。悲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説其智慧門難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説耳(上是訣文)今更料簡。問曰。若云頓入者亦不由之者。何故此經文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答曰。是爲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問曰。分別聖位法門云。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爲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説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説。或依自意趣説。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報。或得三乘解脫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不同報身毘盧遮那。
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若准此文。應云頓證。何故爲漸學大乘。而示現此相。答曰。且漸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引衆生之法。未説祕密圓頓法門。是名爲漸。隨此漸教。經歷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從淺至深。是爲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爲祕頓。一即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爲頓漸。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同頓漸。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猶爲頓也。云何修行。云何是眞實者。一切如來前驚覺云。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是故今請云何修行等。
經。經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眞言自恣而誦唵質多鉢羅底(丁以反)微騰迦嚕弭。釋曰。此即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眞言也。觀察自心。形如月輪。故云觀察自。以此觀察善普等護念。故云三摩地。此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故。爲自性成就。此眞言力。令彼通達。隨意念誦。故云自恣而誦。
經。時菩薩曰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遍知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釋曰。此第二明示心智豐盛。文分爲二。初明菩薩契前教示。若不能前者。何蒙後誨。故將己證。以白諸佛。如文。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由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衣染色隨染隨成。釋曰。此即二明諸佛教示。心智豐盛亦爲二。初明擧二喩以教示。初巧功用喩。謂自性月輪隨觀念功光明豐盛。猶如造事隨作隨獲實。次素衣喩。謂隨修念力心智逾增。如素白衣隨染隨成。
經。時一切如來爲令自性光明心智豐盛故復勅彼菩薩言唵菩提質多畝怛波(二合)娜夜弭。釋曰。此即二正明示眞言。由修念此眞言之力。彼自性光明心智。彌增熾盛也。
經。以此性成就眞言令發菩提心。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文分爲三。初明隨前誨修念。二明契前誨。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此即初也。誦眞言已。又觀心月。極使清淨。應知。彼月輪者。是大福德所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垢穢。圓明澄寂。喩如月輪。此菩提心眞言。能令自性光明心智熾然顯發故云此性成就等。
經。時彼菩薩復從一切如來承旨發菩提心已作是言如彼月輪形我亦如是月輪形見。釋曰。此二明契前誨。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我亦如是月輪形見。前見心如月輪。今復見月輪形。故亦云也。
經。一切如來告言汝已發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齊等金剛堅固善住此一切如來普賢發心於自心月輪思惟金剛形以此眞言唵底瑟姹(二合)縛曰羅(二合)。釋曰。此三正明教思惟金剛形。於中爲二。初明發普賢心。一切諸佛。皆發此心。故云一切如來。又於彼心思惟。體性金剛堅固等故。云獲得等。次善住此等者。二正明示思惟金剛形眞言。先示心觀金剛形。後明授眞言。如文。
經。菩薩白言世尊如來我見月輪中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示堅固普賢心。於中爲二。初明契前誨以白世尊。次正明示堅固金剛眞言。此即初也。於月輪中見五智標。故云我見金剛。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令堅固一切如來普賢心金剛以此眞言唵縛曰羅(二合)怛麼(二合)俱(合)㟏。釋曰。二正明示堅固金剛眞言。由念此眞言。彼金剛智獲得堅牢故。爲令堅固。授以此眞言。
經。所有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誨觀自身佛形。爲四。初明虛空界如來悉入薩埵金剛。二明一切如來以金剛號灌頂。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四明一切如來教示觀自身佛形眞言。此即初也。盡虛空中所有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諸佛力悉入自身金剛體中薩埵一身。是法界體。一多圓融。故虛空界如來入於薩埵身。而無迫狹也。
經。則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名號灌頂。釋曰。此即二明以金剛號灌頂。有五部相等意。在文可知。以名號句義而布身心。故名爲灌頂也。
經。時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白彼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釋曰。此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也。智契體性。一多自在。體合極智。事理無礙。故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也。
經。一切如來復告言是故摩訶薩一切薩埵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眞言隨意而誦。唵也他薩嚩怛他羯多薩怛(二合)他唅。釋曰。此四明一切如來教示成就觀自身佛形眞言。爲二。初一切如來印可。如汝所言。觀體性故。一切薩埵。具一切形。次成就等者。二正明示眞言。若於正觀以眞言加持。猶如猛風扇識然火。是故授與此性成就眞言。此猶成就本性清淨。故云自性成就也。
經。作是言已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現證自身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六明請加持現證。爲五。初明契前誨現證自身如來。二明請加持。三明如來入薩埵身加持。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此即初也。由前自性成就力。既已成就五佛身。故云現證自身如來。攝眞言經云。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界入出我身。如五方色青黃赤白及以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眞實總成我體。諸佛所證。唯此法身者。即此義也。
經。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釋曰。此二明請加持也。於中爲二。初爲請加持先致敬儀。故云盡禮等。次白佛等者。二正請加持。雖既現證。爲令衆生起敬信心故。請諸佛加持。譬如轉輪聖王將登極時。取四海水。請一明師。灌頂加持。被印可已。然後登極。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佛亦如是。今當遍於十方垂教令。亙於三世利群生。是故從塵數諸佛受五相灌頂。禮空界如來。請加持現證。故云唯願諸如來加持於我等。
經。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釋曰。此三明如來入薩埵中。一切如來者。謂五方如來。即能加持也。加持金剛界如來者。是後名。薩埵金剛者。即前號。竝所加持者也。所以一切如來入彼中者。爲加持顯發金剛界如來現證故也。
經。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刹那頃現證等覺一切如來平等智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釋曰。此即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菩提也。五句如次即是五智。加持顯密。以爲證入證成等。所言現證等覺者。等謂均等。體性之智。均等眞如。智如理。理如智。不一不異。故云均等。覺謂覺智。即均等智。是即自受用也。一切如來平等智者。謂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此智性淨。圓明鑒照。無物不鑒。故云平等智。又一切如來皆悉有之。故云平等也。現證之言。冠於句末也。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者。准理趣釋。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衆生愛樂身。由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也。平等者。即均平均等齊等。謂緣自他一切諸法皆平等故。即眞如境名平等性故。能緣智亦爲平等。智者決斷義。餘亦然也。三昧耶者。此云等持。謂於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故也。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者。謂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爲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此智於諸法均照性清淨。故云法平等智。智性亦清淨。故云自性清淨。又復雙擧能所。是故云也。又法平等者。此智觀察自他諸法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用差別。雨大法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益安樂。故爲法平等智也。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智者。謂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此智不欣厭淨妙乃雜染。普能起作一切事業等。故云平等。照雲諸法差別自性。成辨一切利生等事。是故從用名爲自性光明智藏。攝收諸事智故云智藏也。既證五智者。即衆號具足。故云如來等。一行阿闍梨云。梵本云怛他揭多者。怛多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説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爲衆生説。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説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或本云如知。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説。今且順古題也。梵本云阿羅訶者。阿羅是煩惱。訶是害義除義也。釋論謂之殺賊。佛以忍進鎧甲乘持戒之馬。定弓惠箭。外破魔王軍。内滅煩惱賊。故以爲名。又阿名爲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矣。無名殼皮脫故。復次阿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德故。應受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爲名也。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云正遍知也。釋譯云。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説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耶。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爲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汚。亦能開敷一切衆生故名佛也。
經。時一切如來復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發生觀自在法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釋曰。此第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顯發也。言復從一切乃至出者。前入薩埵。今始出之。故云復也。一切如來者。是法界體性毘盧遮那一切佛爲身。故云一切如來也。攝眞實經云。五方佛入我身中者。即此義也。薩埵金剛者。即五峯金剛大菩提三摩地智也。文但説出不説加持。當知於出有助發義。但文略耳。内心證得是智慧故。淨一切衆生大菩提心。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者。謂以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寶大摩尼寶功德三摩地智也。心要云。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復於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夫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住位時。悉皆爲之。獲大利益。恒沙功德。蘊積其身。成大福德聚威德自在。於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衆生功德圓滿。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發生觀自在法智者。謂發生無染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淨諸衆生客塵煩惱也。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者。謂安立羯摩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衆生除諸懈怠。成大精進。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
經。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至已。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現證以後往詣須彌盧頂也。經中云。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者。即此義也。文分爲四。初明往詣須彌盧頂。二明施設諸方坐。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四明諸如來就座而坐。此即初也。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説法處。是故如來往詣其處。故攝眞實經云。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説法處。諸佛亦同勸進如來。故分別聖位云。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集聖衆已。訣云。妙顯山。舊云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今人共號爲須彌座者。從此立中。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山妙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喩之。山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説法。於其室内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釋意。在隱密。往詣須彌義旨如前也。
經。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釋曰。此二明施設諸方座也。金剛界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以體性三摩地力加持一切如來故。云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分別位云。於是毘盧遮那佛加持一切如來者。即此義也。以上勝智觀察内外。復觀三世等同虛空。從鑁吽等以爲大殿。從阿字等成就師子座。故云師子座。從俄重字等。安立諸方座。故云一切面。分別位云。施設四方坐師子座者。即此義也。又舊經云。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別本亦云。變成大師子座。四面方等。若准此等四面方等屬師子座。意謂。此師子座。與四面座方等。今約五方佛。故應如前。何況五方佛所乘各別乎。訣云。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遮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師子座也。不可具載(云云)。
經。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釋曰。此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前既蒙加持故。今獻答謝。分別位云。四方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者。即此意也。以一切如等者。謂以四佛三摩地加持自身也。言自身者。即毘盧遮那以爲四佛自身。以彼四佛本體身故。
經。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釋曰。此四明諸如來就坐而坐也。三方如來。稱爲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爲釋迦。四方如來。無非婆伽。但擧總別。互顯示耳。自受用智。無礙諸法。故云一切平等。深徹本際故云善通達也。四佛四智。各照其境。故云一切方平等觀察。寄方表智。故云四方而坐(云云)。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三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一切如來毘首羯摩不空無礙教圓滿事業圓滿意樂。別本云。諸如來坐此座已未久之間成等正覺悉得一切如來普賢之心復用一切如來虛空所成大摩尼寶以灌其頂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究竟波羅蜜功用已畢所求圓滿獲一切如來無礙事業巧方便智成就。舊經云。其毘盧遮那未久成等正覺一切如來以普賢爲心復用一切如來虛空所成大摩尼寶以爲灌頂復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究竟波羅蜜又一切如來毘首羯磨不空離障礙教令所作已畢所求圓滿。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示現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訣云。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大菩薩。四波羅蜜。及内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等。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廣如下明。今隨訣文。大分爲五。一者五方如來。二者十六大菩薩。三者四波羅蜜。四者内外四供養。五者四攝菩薩等也。今此文是初明五方如來也。然訣文中。雖初擧五方如來。撿所釋經。於當段中。其文似略。但在上文末。撿新譯經五方如來在當段初。當知。訣文依理判釋。貴在得意也。今先引諸文。明五如來之元由。後釋經文。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或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妄報。空華無而虛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收跡都史天宮。下生于中印土。超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從普賢金剛性海。出塵數加持色身。然後演普賢金剛語業之密言。示普賢金剛身業之密印。啓普賢金剛意業之密惠。成有情金剛三業之度門。不達者以爲。運動支節未殊於戲弄。持誦文身更成計著。安知夫入於此出於彼。用於淺成於深。亦由金手纔垂。狻猊忽舊。玉趾適按。丘陵已平。是不思議之源流。尚非三賢四果之境界也。豈區區常情所能臆中哉。故得之者。即五根而入正受。就萬有而照大空。引佛界而普淨衆生。攝群情而都會一智。所以修行者。先住於相似。則受加持力焉。垢薄者。稍見於法明。則得三昧分焉。深入者。雙了於空色。則有遍淨體焉。及習氣蓋障廓然無餘矣。則寂照本源業用皆辨。法王自在義利平施。然知諸正覺尊本來常住。大菩薩衆無不會同。外道隔於我執二乘滯於空證。近情失於取捨。淺智惑於有無。是皆自破舟梁。不可得而詣也。至如即爾時普賢之心。深入圓明之智。乃是眞言行菩薩造瑜伽之大方也。然後能堅固心菩提。莊嚴心色相。開現心法藏成就心神通。寂滅心戲論。於是發明知見。成就衆生。住相應門。作諸佛事。是以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也。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由四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爲三際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手印成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案心要云。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野心。是衆生肉心内。安吽字爲種子。所變種子爲月輪。於輪光明中相。五智金剛杵光明照徹。即易杵爲金剛薩埵。即普賢菩薩之異名。此表東方阿閦如來金部也。即大圓鏡智也。次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持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衆生所求之願。由此福德積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願滿。此乃寶生如來寶部所攝也。即平等性智也。次西方阿彌陀如來。表一切如來三摩地智。即觀自在菩薩。由初發心便能轉法輪。辨無言説理無涯際。語部所收。能令衆生聰明利智。此乃西方阿彌陀如來法部所攝也。即妙觀察智也。次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也。以大慈方便能成一切如來事業。及以衆生事業。由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方便。能成就一切有情菩提之心。必竟不退。坐菩提道場。降伏衆魔。多諸方便。無令俎壞。亦能變虛空爲庫藏。其中珍寶滿虛空中。供養十方微塵一切諸佛。此虛空庫藏菩薩。即毘首羯磨菩薩之異名。行願所成印縛堅固解脫之門。若能護持三密門也。大拳印方便。此乃不空成就如來業部所攝也。即成所作智也。其中方毘盧遮那佛。即如來部也。報身圓滿。萬德莊嚴。於須彌盧頂寶峯樓閣大摩尼寶殿。坐金剛臺。成等正覺。降伏衆魔。於諸毛孔放大光明。十方如來及諸聖衆咸來同證。十地滿足菩薩。皆歸此會。各處本方坐位。住三摩地心。皆從毘盧遮那如來心内智中。流出無量無邊祕密法門。菩薩修行相應三昧瑜伽理智滿法界心。此大菩提五智圓滿。即毘盧遮那如來眞如法界智處中位也。分別位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證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自受用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尋文可知。次釋經文者。私謂。不久現證等覺等者。如次即是毘盧遮那如來積功累德所感五智也。言不久者。顯今始成也。毘盧遮那如來。豈始今日成。但以隨機。且示不久現證耳。何者。若不示現證者。何由觀進令期頓覺。故示此相也。故毘盧遮那經云。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以此得知。毘盧遮那佛。雖云不久現證。而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所以不説所經劫數者。於經各有傍正義故。彼法華爲破近成執故廣説久成事。今此經。爲顯頓證之相。是故廣演此現證相略説。彼久成事雖有傍正。二佛不異。是故大唐大興善寺阿闍梨云。彼法華久遠成佛。只是此經毘盧遮那佛。不可異執。又彼經爲破三乘近情。廣演遠事。今此經爲破顯教歷劫。偏示不久現證。各有所以。不可苟執也。現證等覺者。是自受用智也。於一切法。普覺極理。故云等覺也。一切如來普賢心者。即圓鏡智心。此智心普遍賢善。故爲普賢心也。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者。是平等性智。雖性寂靜而能發如來福聚。又所發福聚無有邊際。猶如虛空。故云虛空發生。又三輪清淨。如虛空淨故也。隨諸衆生。流出所求。灌灑一切妙摩尼寶。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故云大摩尼寶灌頂也。得一切如來觀自在等者。即妙觀察智也。無量壽佛。是觀自在王如來。亦名爲法。即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也。除斷惑障。得到本際。故云彼岸也。一切如來毘首羯磨等者。是成所作智也。善巧方便。利益有情。故云毘首羯磨。於淨法界。起種種事。故云不空也。説有不礙空。説空不礙有。演説二邊不礙中道。故云無礙教也。於染淨土。任運廣作諸佛事業。有情事業。故云圓滿事業。無不授與一切所求。故云圓滿意樂。又圓滿事業。是諸佛事業也。圓滿意樂。是有情事業也。思之可知。
經。一切如來性。別本云。爾時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舊經云。爾時金剛界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十六大菩薩智用祕密境界。就中分爲四門。一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四大菩薩。即是東方也。二明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四大菩薩。是南方也。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即西方也。四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是北方也。就初爲二。初四大菩薩三昧門。後明總結。就初二分爲四。一普賢菩薩授寶冠繒綵金剛菩薩心智灌頂門。二不空王大菩薩授金剛鉤召智集一切如來灌頂門。三摩羅大菩薩授金剛花器仗智灌頂門。四歡喜王大菩薩授金剛善哉智灌頂門。已上四大菩薩。竝是金剛部東方阿閦佛大圓鏡智眷屬。都號爲一切如來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出生義云。於一切如來菩薩堅牢體。而生金剛薩埵焉。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焉。於一切如來菩提無染淨體而生金剛愛焉。於一切如來菩薩隨所稱讃體。而生金剛善哉焉。則東方金剛威莊嚴界不動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大戒忍辱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於中初明普賢三昧門者。心要云大修眞言行人。須知十六大菩薩三摩地次第。各各不同。於三昧耶心。差別有異。且如金剛薩埵。東方爲首。大菩提心從初發意堅固勇猛住三摩地智。自受用身。光明赫奕。廣照無邊。執五智金剛杵。據其坐位。傲慢自在。即金剛薩埵之事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薩埵勇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薩埵勇猛菩提心三摩地流出五峯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衆生頓證普賢行。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薩埵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今依金剛頂訣等。一一釋之。然撿訣文。只釋別本。而彼前譯意。在只明修行之相。故經初説修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現如來頓證祕密説法之相。是故明現證等覺神變之相。雖有此殊。而前後之本。從此以下。其文稍同故。雙其文以示經旨。用訣亦爾。訣云。第一一切如來普賢金剛三昧門。頌曰。諸佛普賢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五菩提智。初頌諸佛普賢心者。經云爾時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毘盧遮那佛。此擧報也。釋曰。所謂行大日如來事。遍滿法界。純以大金剛王。而共圍繞。以爲宮殿。毘盧遮那處中而住。梵云毘盧遮那。此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爲遍照王如來也。有翻爲大日如來。此竝略而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薩眼如來。亦名諸佛菩薩母。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所謂諸佛菩薩依之明見故。諸佛菩薩於中出生故。一切賢聖於中住故。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虛空法界。無量微塵等諸佛身。一一身相皆無中邊。又無增減。故毘盧大經説爲無盡莊嚴三昧也。私謂。新經至於擧報。其文尤迮。是故今以一切如來性爲擧報也。於如來性而有二義。一謂毘盧遮那爲一切如來性。是四如來本體性故。二謂四方如來爲一切如來性。是四如來其性別故。若依後義。此一句文。應屬顯體。今從初義。以爲擧報。又一切如來者。是毘盧遮那一攝諸故。所言性者。即四如來性差別故。若依此義。初四字明擧報也。後一字屬顯體也。縱容明義。進退無失。然別本經云。佛言入金剛界等者。滿空界佛。名以爲佛。彼勸進一切義成就菩薩。觀察自三摩地故。云佛言入金剛界。依彼佛觀進而得成正覺故。云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又一切義成就菩薩。現證自身如來。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故。云佛言入金剛界。如是諸佛入我身中得成正覺故。云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若依初釋言字。屬於滿空界佛。若依後釋言字。屬於成就菩薩也。
經。於自身加持。別本云。持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舊經云。以持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訣云。二顯體也。私釋。毘盧遮那。以四佛身莊嚴自身故。云於自身加持。准兩本經。既云持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文旨顯然。一切諸佛不過四佛。故云一切如來。
經。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出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別本經云。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生攝一切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經云。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名攝一切薩埵名金剛加持三摩地入已。訣云。第三明行也。此中云三昧耶者。正翻爲等持。三摩地者。正翻爲等念(舊云等至)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華嚴經云。佛身普放大光明。色相無邊極清淨。如雲充滿一切土。處處稱揚佛功德。光明所照咸歡喜。衆生有苦悉除滅。各各恭敬起慈心。此是如來自在用(如彼廣説)。
經。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薩怛嚩(二合下同)。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拔折羅埵薩。舊本經云。此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摩耶心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出即説密語曰拔折羅薩訣曰。此第四護念也。此中云阿毘三摩耶者。正翻爲無上等持。舊翻爲護念也。如金剛般若云善護念。是謂從諸佛一切普賢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云無上。以此祕明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祕明義者。一切有情皆是金剛也。故稱拔折羅薩埵。謂修行者。起大悲心。以一切智願入普賢海。住有情界。復以明心三業祕密加持。令諸有情住堅牢身。能如是入者。爾時行者身不至彼。亦不住此。心不住此。亦不著彼。滿法界量無前無後。以明智觀察。令無障礙。入出相用。分明不滯。如是入者。是名得入普賢金剛最初行海。若展轉能入神變境界。不滯不礙。是名入於一切如來普賢功德無盡藏海也。
經。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別本云。説陀羅尼時以從一切如來發普賢之心。舊本云。纔説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是彼世尊。訣云。頌祕密神變相者從。從此文下。至既示已等。此中明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第一依因也。釋曰。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礙。無行故不遍。
經。爲衆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別本云。爲衆多月輪出現普淨一切衆生大菩提心已。舊本云。以爲普賢月輪出以淨治一切衆生摩訶菩提心已。訣云。此第二顯本也。釋曰。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衆行之本。是故如來。先顯心相。清淨圓滿。猶如月輪。大菩提相也。以此心相遍有情處。諸有情類數乃無量。故曰衆多。一切有情。遇菩提光。皆得清淨。故云普淨一切衆生界也。發菩提心者。應如是行。若越此者。非菩提心也。
經。於諸佛所周圍而住。別本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舊本云。各住於一切如來方面。訣云。此第三應實也。釋曰。諸佛菩提。勝相圓滿。體性凝寂。離空不空。從佛心生。還依佛住。以智力故。不散不沒也。又佛加持故。不出於彼有情之心。而復等於諸佛法界身輪。周圍而住。爾時諸佛菩提不增。有情菩提不減。入佛菩提。應如是住。
經。從彼衆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別本經云。又於月輪中復出一切如來種種智跋折羅。舊本云。於彼諸月輪中而出一切如來金剛智已。訣云。此第四顯相也。釋曰。佛心菩提。依由智起。圓凝而住。表空不空。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云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也。所謂於諸輪中一一智相也。即普賢菩薩輪内。現五股相。不空菩薩輪中。金剛鈎相。第三弓相。第四歡喜相。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及四波羅蜜。四供養等。一切眷屬差別之相也。如是之相。皆是法界菩提周圍月輪之所出現。如是智相。於諸月輪所出現者。各欲顯有實相神變。亦表如來智用菩提業力無礙成就。令諸有情有勝解證。故如下門次第一一別明。
經。即入婆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心由普賢堅牢故。別本云。以其普賢行願住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舊本云。皆入毘盧遮那如來心中以其普賢故及堅牢故。訣云。此第五顯力也。釋曰。謂入一切如來智菩提心有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故云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
經。從金剛薩埵三摩地由一切如來加持合爲一體。別本云。一切如來神力加持普賢以得入毘盧遮那佛心合同一體性。舊本云。從金剛薩埵三摩地中以一切如來神力以爲同一密體。訣云。此第六還源也。釋曰。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以佛神力入出無礙爲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是故已下諸門。皆云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
經。量盡虛空遍滿成五峯光明。別本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五峯光明。舊本云。遍滿虛空界量具光明以爲五頂。訣云。此第七顯智用也。釋曰。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常光照用。應世分位現五峯光明。光明者智也。即五智門也。顯法次第入有由故。五智門者。初金剛三昧智。次寶印灌頂智。光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三清淨法輪智。四羯摩妙業智。五如來法界智。此五智光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薩行。入如來處位五智相。念念遍法界光明。於四威儀。念持不間。是人名爲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
經。一切如來身口心出生金剛形從一切如來心出住佛掌中。別本云。時於光明中化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五股跋折囉住佛掌中。舊本云。以一切如來金剛身口意所成五股跋折羅既成就以又從一切如來心出量於右掌中。訣云。此第八示相也。
釋曰。謂一切如來五峯光明。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無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住佛掌中。此五智相。從三昧輪生。即此三昧輪有十行相。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是故五峯上下十位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所以者何。欲令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若有有情見此相者。即見如來普賢菩薩三業法界常住五智五智祕密光明也。是人以爲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
經。復從金剛出金剛形種種色相舒遍照曜一切世界。別本云。復從跋折羅出種種色相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舊本云。爾時復從跋折羅出種種色相光明照曜遍滿一切世界。訣云。此第九明顯德也。釋曰。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別莊嚴。遍一切刹。謂衆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復無量。如是無量。從一心三業五智光生起。令破有情種處五欲。成就無礙五眼三身五智故。云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
經。從彼金剛光明門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於光明峯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云。又想於諸光明峯上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出現。訣云。此第十顯實也。釋曰。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世界未爲微塵。此諸世界尚不知數。況復爲塵。一塵一佛。如是衆多一心智光。遍照而住。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
經。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平等皆神境通。別本云。遍周法界滿虛空中量等雲海現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種種神變成現等正覺。舊本云。既出現已還遍法界滿虛空中及一切世界周流海雲於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現成等正覺。訣云。此第十一普現也。釋曰。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善巧智力。普於有情等救度故。現此神變。此神變者。名爲普現一切色身三昧。謂衆生界無邊。量等雲海故。諸佛悲智。亦遍衆生界。如雲海隨彼衆生類自在轉故。云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峯光明法界實相所成就也。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
經。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辨普賢種種行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諸魔軍證成一切如來平等大菩提轉正法輪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盡無餘有情界成就一切如來智最勝神境通悉地等。別本云。能令一切衆生發菩提之心能令衆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能令衆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能令衆生向大菩提場復次能摧伏一切諸魔速悟一切大圓鏡智性證大菩提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衆生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舊本云。能令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就普賢種種行相亦能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能令趣向大菩提場復能摧伏一切諸魔悟一切平等性證大菩提轉正法輪乃至救護一切世界衆生成就一切如來神通智最上悉地等。訣云。此第十二感應也。釋曰。由佛神力。應衆生心。一切衆生感而自發也。經云能令衆生發菩提心者。普賢菩薩遍攝受故。能令衆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普賢行海遍成就故。能令衆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者。於善知識悉遍求故。能令衆生趣向大菩薩道場者。於諸佛會念念入故。復能摧伏一切諸魔者。成就大智自在力故。悟一切法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佛功德藏悉圓滿故。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衆生者。轉轉化化不斷絕故。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者。一切衆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故云最上悉地。悉地者。此云成就。成就如來最勝智故。所謂衆生性欲種種差別。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欲令衆生皆自覺智具足也。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或有衆生。於佛法中見説諸法空無所有。不解佛意。即爲已得已證已滿。有因緣時聞佛説此實相寶藏。心懷怯怖。驚愕疾走。猶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机承足。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遶。以眞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出内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或有衆生。聞佛説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雖知此説。不解佛意。由不欣樂。猶如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或有衆生。聞佛説此無量智惠實相寶藏。便自思惟。作是念言。諸佛既有。我應可得。如經云。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乃至廣説。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如法華經廣説。或有衆生。聞佛所説。如是祕藏。更無疑念日夜精懃。專心修習一切諸佛祕密寶藏希有神變。念念觀察。無前無後。一時遍入佛普賢海。自在無礙遊戲神通。如彼長者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乃至廣説。如上四種衆生。初二謂二乘種性。第三謂漸次迴向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是人即名眞住佛乘。入佛位者。故梵網經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
經。示現一切如來神通遊戲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別本云。既示現已爲普賢故金剛薩埵住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舊本云。現一切如來神變已爲普賢故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體成普賢大菩薩身也。訣云。頌云現受普教指示者。經從既示現已下至悉地果故等。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故。梵網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如是有情。亦名爲佛。亦不名佛。功德智惠未明顯故。亦名普賢。亦非普賢。隨分行願未淳醲故。名爲有情。亦非有情。如來藏性無缺減故。又普賢神力。令無量身爲一體相。一切衆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是。故云爲普賢故及薩埵身等。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説嗢陀南奇哉我普賢堅薩埵自然從堅固無身獲得薩埵身。別本云。住毘盧遮那佛心已説此嗢陀南曰奇哉希有我是普賢堅固薩埵自然出現雖離身相自性清淨爲堅牢故現薩埵身。舊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普賢堅固薩埵雖非身相自然出現以堅牢固爲薩埵身。訣云。此第二還源也。釋曰。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一表知普賢即是毘盧遮那。二令諸有情覺智身不離佛心。如是覺已。當作此念。云何我等於佛心中造種種惡業。是故一切衆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住攝之。乃至如經説偈。現薩埵身等。思之可解。私釋曰。就此還源爲二。初明還源。後説歎也。本自佛心出。今還歸佛心。故云還源所以住佛心者。如訣所釋也。次一行嗢陀南。是即説歎。所言嗢陀南者。亦云烏陀那。一行和尚云。是總攝義也。以一偈之義而攝法界離相之法無量義故云攝也。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奇哉之言。是正歎之辭。冠於餘句也。我普賢薩埵者。我是假我。非是神我。亦是八自在我。普遍法界。無非賢善所作。堅牢無能壞者。此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有此等義故。云我乃至薩埵。又薩埵名大心。是人欲得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故云堅薩埵也。言自然者。普賢法身體性。非佛人天修羅所作。體常不變。性相法爾故云自然也。後二句。明依於法界自然體性得薩埵身。自然極理。常恒不變。寂寥無身故。云堅固無身也。終日無身終日有身故。云獲得薩埵身。此身即是法界所起無障礙身。不同妄計所報之法。兩本經文。准思知之。
經。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大菩薩心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住請而教示。舊本云。爾時普賢大菩薩身從佛心出已於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復請教示。訣云。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表以菩提心即爲法界故。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爲諸有情請佛教示也。普賢受教。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故梵網云。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經。時婆伽梵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及舊本并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三摩耶入金剛三摩地已。訣云。此第四念應也。釋曰。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入定。即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
經。受用一切如來戒定惠解脫解脫智見轉正法輪利益有情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尸羅三摩地惠解脫智見轉正法輪利益衆生大方便精進力大智三摩地。舊本云。現一切如來尸羅三摩地惠解脫知見轉正法輪展轉利益衆生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耶。訣云。此第五現法也。釋曰。所謂現此法者。是法名爲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以諸行次第。戒爲首故。先擧尸羅也。又此尸羅。佛佛相授故。云一切如來尸羅等持也。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此戒光明等持衆生心也。一切衆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慧。定慧發故。但能解脫解脫知見力無礙故。轉正法輪。於是利益無盡衆生界。故云大智三摩地等持佛智。
經。無盡無餘救濟有情界一切主宰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無上大乘現證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盡一切衆生界爲自在救護主故令得一切安樂悅意之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摩地剋獲最上悉地果故。舊本云。盡遍一切衆生界救護一切爲自在主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摩耶地剋果成就最上悉地故。訣云。此第六顯益也。釋曰。謂一切衆生得利益者。皆是如來等持智力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此三昧力故。盡衆生界。隨彼彼類形聲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故云盡一切衆生爲自在救護主。皆令安住所樂之門故。云令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又令成就一切智果故。故云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昧耶。此具梵音。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等持。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衆生。一切衆生如佛住故。故云剋獲最上悉地果故。
經。一切如來成就金剛授與彼普賢摩訶菩提薩埵別本云。爾時一切如來爲欲受彼悉地跋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舊本云。一切如來以此悉地跋折羅爲彼普賢大菩薩。訣云。頌云授五菩提智也。經云一切如來至復持金剛等也。此一段意。欲令衆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衆生。授以智印。五智印者。一金剛智三昧。二寶印智三昧。三法輪智三昧。四羯磨智三昧。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釋曰。謂一切渚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以此智印決定印之。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入此三昧者。名爲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一切所作。隨所堪任猶如白素諸色之本。修此三昧。亦復如是。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
經。一切如來轉輪王灌頂以一切佛身寶冠繒綵。別本云。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以一切如來身寶冠繒綵而與灌頂。舊本云。應以一切如來轉輪位故以一切如來身寶冠繒綵而灌頂之。訣云。經云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轉法輪位。即具足切一法故。是故其次即云以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授與灌頂。此即法身灌頂寶印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次即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爲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任。即應爲作傳法灌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
經。灌頂已授與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手金剛手灌頂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左慢右舞弄跋折羅則彼金剛安自心持增進勢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成金剛無上授與我手掌金剛加金剛。別本云。既灌頂已而授與之爾時一切如來以彼執金剛故便以此名灌頂號爲執金剛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現猛威力士相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説此嗢陀南曰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之所成就我是金剛故受與我以我金剛復持金剛。舊本云。既灌頂已而授與之爾時諸如來以彼執金剛之名灌頂故便號爲執金剛是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現威猛力士相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高聲作是言曰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我是金剛授與我手以我金剛執持金剛。訣云。經既灌頂已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也。釋曰。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故云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號爲執金剛。是名加持也。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故。云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乃至唱偈。以我金剛。復持金剛等。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惠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所謂五股也。其中一股。如來法界。其餘四股。各屬所部。如上所説。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眞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相念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授阿闍梨位也。如灌頂門所説。私釋曰。就此第四羯磨智分爲二。初明授與羯磨智。次從金剛手灌頂時下。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即寄所授智印。以示現其相也。理趣釋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如前所釋。爲欲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印標幟。首戴五佛寶冠。煕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爲降伏左首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念念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也。次正説偈。令諸衆會信解。此是毘盧遮那無上悉地之所成就。無上金剛。必從師得之。不是任意自恣轉用。即分爲二。初二句。是明此金剛諸佛悉地之所成就。次二句。明從師得之。無盜法咎故。云授與我手掌等。普賢五智。能轉法輪。如來更以五智與之。故云金剛加金剛。又以究竟智加分得智。又以修德智加性德智。故云加持等也。餘本於此題目。云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心智第一。今此新經。削繁不用。但四菩薩文未總結。題目自餘段意。亦准此知之。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同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私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二不空王大菩薩授金剛鈎召智集一切如來灌頂門。心要云。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四攝法者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而攝取之。金剛王菩薩。執雙金剛鈎。用爲召集。而攝召之。即不空王菩薩妙用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鈎四攝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鈎四攝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以四攝攝一切衆生。安於無上菩提。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闍如來右邊月輪也。訣云。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鈎召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遍一切處照用無歇。故大空自性無智無用。無緣無依。爲智所依。智唯實相。空非實相性唯空。無所得故。妙智不空。善巧用故。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極智妙相空稱之爲王。此意。欲令衆生具無礙智。而於空有不滯不礙以五智相屈曲如鈎。能鈎衆生出空有海上能鈎諸佛聖智入衆生心。一切諸佛共加持故。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執持此鉤。柱於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若人持者。持如來智。若人見者。見如來智。有能觀想此契相者。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此智印力。隨心攝召。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諸菩薩等所有三昧。以此智印普用攝持。無前無後。一時滿足。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祕密之藏。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礙惑心。發希有心。何以故。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次下隨文釋意。大分有四。爲頌曰。如來不空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現授菩提鉤。初頌不空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及祕明等。此中義分有四。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此第一擧報及體也。此文略。具足應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持一切如來一身以爲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闍梨集此經意。務取行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毘盧遮那佛。如前已釋。後亦准之。
經。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加持薩埵三摩地已舊本云。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耶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訣云。此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後亦如是。所謂如來先入普賢心。又入不空智。故云復入。如來智相。遍洽微塵塵身心。塵身心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加持者。謂從不空王智現其鉤相。加持有情故。
經。名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邏(引)惹。別本經云。從其心出召請一切如來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陀羅尼跋折羅羅闍。舊本云。從自心而出召請一切如來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呪曰跋折羅囉惹(而伽反上)。訣云。此第四護念也。釋曰。謂從不空王大菩提心現召請相。此召請相。不離佛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等。菩薩及鉤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故説祕明云金剛王。金剛王者。梵云跋折囉囉闍也。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云。説陀羅尼持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云。纔説此密語時於一切如來心中則彼執金剛菩薩。訣云。頌祕密神變相者。經從此祕明時至種種神變等事已。此中行相。如普賢觀。出入不同相。文略無者。准上可知。今如前建立。隨略而釋。經説此祕明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此即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爲因本。故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薄伽梵。此正翻爲世尊也。具足正翻。應云説祕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
經。爲一切如來大鉤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衆多大鉤身出已。舊本云。以爲一切如來之大鉤出已。訣云。此應實顯相二段文也。此中無月輪圍繞住等者。前門已説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故。此略而不具。但云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故前門云於月輪中出。即此執金剛。即是普賢遍一切處菩提心輪執金剛也。種種智者。此云一切如來衆多大鉤者。即種種智中之一智。一智即種種智也。應知此鉤亦在月輪中現。已下諸門准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心聚爲一體。別本經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心。舊本闕此一段。訣云。此顯力。還源也。釋曰。此中無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者略也。上門已説此。准知。下亦如是。皆有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也。還源者。謂此鉤本依佛心出。還入佛心。欲顯此鉤是如來心故。
經。生金剛大鉤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爲金剛鉤住佛掌中。舊本云。便即於世尊毘盧遮那掌中而住。訣云。此示相也。釋曰。此段文略。應具足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時。彼光明化爲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鉤住佛掌中。唯有下句爲金剛鉤住佛掌中。准上門應知。下門亦如是。有能入此鉤三摩地者。應知如上次第。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虛空界光明。光明化如來三輪鉤。住佛掌中。如是觀者。是名入鉤三摩地。即得如來召請諸佛智印加持。
經。從金剛大鉤形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召請一切如來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
別本云。復從鉤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召請一切如來作種種神變等事已。舊本云。爾時從彼大鉤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既出現已鉤召請入一切如來等事及一切佛神變作已。訣云。此段亦略。准上應知。義亦如上。入此觀者。普現色身也。已下諸門。亦皆准知。若入此普現色身觀。能令衆生發菩提心等。感應之行。略而不説。准如上門。皆悉具有。下門亦然。
經。妙不空王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不空王大菩薩身。別本云。由不空王大菩薩故及由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一體相爲不空王大菩薩身。舊本云。由不空王故及由金剛薩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不空王大菩薩身成就已。訣云。頌現受教旨相者。經從妙不空王故至最勝悉地故等。此中入出不同。義分爲五。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如來實相智印。神變無礙故曰不空。即此智印。諸智中勝故稱爲王。以此智王護念衆生。令諸衆生受勝安樂。是智至處無能壞者。故曰堅牢。以堅牢智攝諸衆生。爲一身相。其中衆生。入出不礙。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見。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受行利益事。
經。住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不空王金剛所生鉤由遍一切佛爲成就鉤召。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奇哉甚希有我是不空王從彼金剛出現爲大鉤者能遍一切處召請諸如來。舊本云。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言奇哉曰我是不空王從彼金剛生以爲大鉤召諸佛成就故能遍一切處鉤召諸如來。訣云。此第二還源也。釋曰。不空王住佛心時。彼一切世界微塵等不空。皆住佛身中。如梵網經云各攝微塵衆。俱來至我所。即其相也。説此偈言等經思之可解。私釋曰。就此還源偈爲二。初二句。奇歎智身也。實相智印。自本清淨。無緣慈悲。於無能所無謀汲引故云不空王。如前釋。從本極理而生此鉤。故云金剛所生鉤。鉤召諸佛汲引有情故爲鉤也。後二句。明鉤召之由。謂爲遍至一切凡聖起攝引化成就此鉤也。
經。時不空王大菩薩身從佛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時彼不空王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云。時彼不空王菩薩從佛心出已便依於諸如來右邊月輪復請教示。訣云。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不空王大菩薩。住前所現普賢周圍月輪。爲諸有情請佛教示。此一不空王請時。彼彼一切世界微塵不空王如是請。此中闕感應文。如前門所説。更不復出。後亦准之。
經。時薄伽梵入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受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鉤召金剛三摩地已爲一切如來鉤召三摩地。舊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鉤召金剛三摩耶三摩地已爲一切如來鉤召三摩耶。訣云。此第四現法也。釋曰。所謂此法門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鉤召。故云鉤召三摩耶。此鉤從普賢金剛五智印轉轉現故。能廣利益諸有情界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一切鉤召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一切如來集會加持最勝悉地故。別本云。盡衆生界攝召一切如來爲一切安樂歡喜悅意受用故乃至爲得一切如來三摩地智所持增上悉地故。舊本云。盡遍衆生界一切攝召一切如來爲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爲得一切如來三摩耶智所持增上悉地成就故。訣云。此第五顯益也。釋曰。謂五智鉤召等持力。一切如來加持故。若有持念此三昧耶。一切如來及菩薩衆。一切時集會。隨彼彼念爲作利益故。云悅意受用等。若有衆生。從初發心。與諸如來普賢菩薩等量發者。如有菩薩。即是如來。由心等故。諸佛加持故。於佛法界五智上。更增妙智廣大自在故。云增上悉地果也。
經。則彼金剛鉤授與不空王大菩薩雙手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鉤召金剛鉤召灌頂時金剛鉤召菩薩摩訶薩以金剛鉤召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無上金剛智成諸佛利益最上能鉤召。別本云。以金剛鉤授彼不空王大菩薩雙手爾時一切如來復以金剛鉤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鉤菩薩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我是諸如來無上金剛智成就諸佛事最上鉤召者。舊本云。即於彼不空王大菩薩如上於雙手而授與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鉤召號而灌頂之是時金剛鉤召菩薩以彼金剛鉤召鉤召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言曰我是諸如來無上金剛智能成就佛事最上鉤召者。訣云。頌授智菩提鉤者。經從以金剛鉤授彼乃至偈末等。釋曰。此中授灌頂法具光明等五種。如前門所列。此中略有二相。餘三隱而不出。但作即具用爲之。二相者。所謂智印及句印名號而與灌頂等也。時不空王授此鉤已諸佛隨進故。故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衆生授者。亦復如是。有見聞者。諸罪消滅。聖賢護念。若非授而輒受持求悉地者。於如來智自在力用。即不成就。是故佛言。是人盜法。被諸鬼神之所損壞。説此偈言等。如經可解。私釋曰。就此授智菩提鉤爲二。初明授智菩薩鉤灌頂。如文也。從金剛鉤召灌頂時下。二明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即寄智印以示其相。如文也。次正説偈令生信解。又爲二。初二句。正示此是一切佛印。令生正信。簡擇天等及以分位故云佛也。此金剛印。非是三乘顯教所及。故云無上無能壞者。故云金剛也。後二句。明智印功能成就諸佛利有情事。此鉤最勝故。云成諸佛利益最上能鉤召。
經。爾時婆伽梵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耶出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隨染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囉邏誐。別本云。爾時世尊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地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奉事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囉囉伽。舊本云。爾時世尊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耶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即從己身出一切如來奉事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囉囉伽。私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三摩羅大菩薩授金剛華器仗智灌頂門也。心要云。雖有鉤召。然未具大悲之心。須發愛念一切有情而與救護。於是金剛愛菩薩。乃執大悲之箭。能射二乘計執之心。若能所未忘。豈爲濟拔持此大悲弓箭亦能殺害一切煩惱。直取菩提。即金剛愛菩薩之行位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愛大悲箭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愛大悲箭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射害一切衆生於無上菩提厭離心者。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愛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左邊月輪也。訣云。第三一切如來摩羅大菩薩三摩耶智印實相門。述此意者。謂如來悲智。甚深微密。亙無盡界違順染淨。是故如來現其智相。名曰摩羅。能令樂染淨者不得自在。摩羅者。具足梵音云摩爛拏。此翻殺者。如其智印。所謂弓箭。謂或有菩薩。成等正覺。住清淨處。不樂隨於雜染世界成就衆生。此智印力。能射攝之。不令久住故。以染智攝彼淨智。故名殺者。或有菩薩。發廣大心。作大佛事。有佛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而此菩薩。即以此智印。向而彈擊之。彼佛菩薩。便當隨喜而共加持。佛智神力。無有違者。此即殺淨而順染也。又諸衆生。恒爲一切煩惱堅牢染縛。而不信受佛清淨法。爾時。菩薩以此智印而擊射之。彼所堅縛即便破壞。以清淨法而用染之。一切衆生。以是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即殺染而順淨也。是故如來以摩羅智。於染淨中。皆能染淨也。又此次第者。謂入初普賢金剛三昧耶。遍能觀察一切如來。遍能了知諸佛境界。得不空智。爾時。如來便以智印而用加持。得加持已。便能集會一切如來及諸如來。無盡智藏。嚴自智界。作大佛事。便能承事一切如來。而諸如來。護念不捨。是以染智據此而説。如是次第。皆是如來普賢三昧智用。一合實相甚深境界。以聲字相次故。別別轉轉耳。後後所説。准應知之。次下釋文頌云。如來奉事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者。授菩提弓箭。如來奉事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復入乃跋折羅伽等。釋曰謂從普賢菩提金剛三昧入佛境界。加持衆生。相續便入不空相。而作佛事轉住。即入此奉事門。故云復入等。如上准知。言奉事及染愛者。奉事如來及以衆生。以奉事衆生故。衆生離苦。又謂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由染愛衆生故。衆生解脫。是以名爲染愛之智。故説祕明云跋折囉邏伽也。祕密義者。謂金剛愛染奉事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爲一切如來華器仗出已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生大金剛箭形住佛掌中從彼金剛箭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隨染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迦梵執金剛爲一切如來華器仗出已還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爲金剛弓箭身出住佛掌又從彼金剛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神變佛事已。舊本云。纔説此呪時從一切如來心中即彼世尊執金剛以爲一切如來華器仗既出已。同一密體入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於彼便以爲金剛弓箭身而住於掌中即從彼金剛箭身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現已爲作一切如來奉事等及一切如來神變作已。訣云。頌祕密神變相者。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等。釋曰。此中神變入出合散皆如普賢金剛行相耳。唯此中契相別者。所謂華器仗弓箭。是如來彈擊智也。其契兩頭。皆有蓮華。故云花器仗。花器仗即是弓箭也。此智如主立彈官。彈擊非法。謂二乘樂寂自謂究竟。此非法也。菩薩位地。非智不等。此非法也。一切衆生。常樂諸欲。習諸邪道。此非法也。乃至假使有佛及一切聖賢。非智不等。皆是非法也。是故大日如來現此智相。令諸菩薩習正行者。持此智印。承事諸佛。攝受衆生。隨意無礙。
經。極殺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摩羅大菩薩身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時彼摩羅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隨染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受一切如來能殺三摩耶盡無餘有情界隨染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由至極殺故住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同一體性爲摩羅大菩薩身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實希有自性清淨以愛染故奉事如來雖有離染得清淨者能以染故而調伏之爾時摩羅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爲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地盡衆生界喜愛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果故。
舊本云。由至極殺故復由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成就摩羅大菩薩身已即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住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自性清淨能以染愛事奉事於如來以離染清淨染故能調伏爾時彼摩羅大菩薩身即從毘盧遮那佛心而下於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而住已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三摩地加持金剛既入定已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耶盡遍衆生界喜愛一切安樂悅意受用乃至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獲果故。訣云。頌現請教示相者。釋曰。謂以諸佛境界入衆生界。和合爲一。成妙智相。在左月輪。爲諸衆生現諸因緣故。云爲摩羅大菩薩身。而此大菩薩善巧智相。奉事如來。雖已離於愛染。由善巧故。諸佛愛念。如世恩愛不相捨離故。攝爲一體。住於自心。説調伏偈。如經可解。次菩薩出現請教示相。如來復入念其所應。乃至一切獲得妙益。故最勝悉地果故等。此中句義。已如上釋。更不繁詞也。依經思之可解耳。私釋曰。偈文分爲二。初二句。稱歎智身也。菩提無染淨。不爲二邊非法所礙故云自性淨。能令染淨。能令染染。故云隨染欲。殺淨順染。殺染順淨。其體自爾。非物使然。故云自然。後二句。明智印功德。若體是欲者。何能調伏諸非法等。故云雖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問曰。若云智體離欲清淨者。何故更云以染調伏。答。所言染者。是無染而染。現染故云染也。又能令他不染而得染欲。謂或有菩薩。住清淨處。不樂染界。或有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或有衆生。爲煩惱染。不樂清淨。射攝如是染淨之類。皆悉令染。染淨等法。又大悲之心。愛念一切故云染也。具如訣也。
經。則彼金剛箭授與摩羅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弓金剛弓灌頂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金剛箭殺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染智無瑕穢以染害厭離能施諸安樂。別本云。授彼金剛弓箭與摩羅大菩薩雙手已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弓箭與其灌頂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箭殺一切如來時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害離染者悉能受與一切安樂。舊本云。彼金剛箭爲彼摩羅大菩薩如上雙手而授之是時一切如來皆號彼爲金剛弓以金剛弓名而灌頂之爾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箭殺一切如來時即以高聲唱如是言曰此是一切佛離垢愛染智以染害離染一切受安樂。訣云。此是頌授菩提弓箭。釋曰。灌頂之法。略如前釋。授此智相而説偈等者。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受持修行。不生疑礙故。云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害雜染者。悉能授與一切安樂。是名彈擊智印。即弓箭之表也。私釋曰。就令信偈爲二。初二句。是擧勝人令生正信。謂此智印。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染智無瑕穢。非是三乘下位之類。及外道等紆迴僞詐之智印也。三乘劣智。或但出分段。或在變易。塵沙無明未得斷盡。名爲瑕穢。又煩惱易斷如穢垢。所知難斷如瑕玼。小乘三人。但斷煩惱。所知全在。上智菩薩。雖斷所知。而是分斷。未究竟盡。猶如瑕玼。凡夫人夫。六趣四生。二障全具。如瑕與穢。而是智印。無此等失故云無瑕穢也。後二句。擧智印功能。令無凝滯也。二乘及以不肯利生諸菩薩等。煩惱所縛不樂佛法諸有情輩。射害如是等類之心。安住菩提故。云以染害厭離等也。
經。爾時婆加梵復入極喜王大菩薩三昧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極喜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囉娑度。別本云。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歡喜善哉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囉沙度舊本云。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摩訶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從自心而出一切如來歡喜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羅娑度。私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四歡喜王大菩薩授金剛善哉智灌頂門也。心要云。由斯勝行。極喜善哉。即獲一切善法三種祕密。心善口善意善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賛善功德。無量無邊。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善哉歡喜王踊躍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善哉歡喜踊躍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善哉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時一切衆生憂慼於普賢行生下劣意者令得身心以踊躍智。還來收爲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善哉形。住阿閦如來後月輪也。訣云。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踊躍大菩薩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諸法智性。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而諸聖賢未達源際。以爲差別。縱其入者太過。即空見之甚也。其未入者不及。即愚凡之極也。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皆未入故。於諸如來功德智藏不生欣樂。亦不稱歎。大智明見愍斯輩。故現此智相。名曰善哉。遇斯光者。便生踊躍。故名歡喜王。其次第者。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金剛智藏鉤弓神變妙莊嚴相。彼無智住空者。縱令得見。皆不隨喜。亦不稱歎。故佛訶言如盲如聾。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爲利斯輩現善哉智。灌菩薩頂及諸衆生。若入此功德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祕明。一切諸佛無不稱善者。故彼住空者。雖不喜樂。亦皆稱善。以稱善因緣。漸當覺悟。由一切聖賢歎故。其修行者。踊躍無量。故以漸次。第四而説即此第四智印。前普賢金剛三昧一切智。其中祕密神變境界。更亦不別。以一相故。應知。次下釋文有四門。而爲頌曰。如來歡喜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故。授彼善哉智。經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乃至娑度等者。此如來歡喜心也。釋曰。謂從前三昧出。入此歡喜王三昧。故言復入也。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祕明云跋折羅娑度。正翻爲金剛善哉。此聲句遍加持故。破不善故。入善品中。破不歡喜者。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此善哉智。極堅牢故。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爲一切如來善哉相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生大歡喜形住佛掌中從彼歡喜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善哉相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以爲一切如來善哉相出已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爲金剛歡喜體住佛雙手掌中又從歡喜體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善哉及神變等事已。舊本云。纔説此呪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以爲一切如來善哉相已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如來心既入心已而爲金剛歡喜體住於雙手掌中爾時從彼金剛歡喜喜體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等如來身既出現已作一切如來善哉等事一切如來神變已作。訣云。此祕密神變相也。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
經。極喜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歡喜王大菩薩身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我善哉諸一切勝智所離分別者能生究竟喜時歡喜王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等喜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已受一切如來極喜智金剛三昧耶盡無餘有情界受一切歡喜一切安樂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無上喜味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歡喜王大菩薩身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今奇哉實爲希有諸佛所歎最勝善哉雖離無相無分別者若聞我名常生歡喜爾時歡喜王菩薩從佛心出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地爲盡衆生界一切歡喜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無上踊躍最勝味悉地果故。舊本云。以極歡喜故復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便成歡喜王摩訶薩身住於毘盧遮那如來心而高聲唱如是言奇哉曰我是最勝一切智者所共稱説若諸妄相分別斷除聞常歡喜爾時歡喜王摩訶薩身從佛心下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耶爲盡遍衆生界一切歡喜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無上踊躍獲最勝味悉地果故。訣云。此現請教旨故也。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此中云無上踊躍最勝味者。謂彼住空之類愚下之徒。如來善巧現斯智相隨彼彼類令衆歡喜。由歡喜故。獲勝加持。以是因緣得入如來功德藏海。此是諸佛味故。故云無上踊躍最勝味也。私釋曰。就奇歎偈爲二。初二句。是直歎智身。謂我善哉是諸一切佛勝智印也。諸權教人。未知如來内證現相故不隨喜。諸凡夫等愚惑所蔽不能智故亦不喜歡。今此智印。深契極理。稱歎内證。故云勝智。又此智身。一切諸佛之所稱歎。故云一切勝智。故別本云諸佛所歎最勝善哉。後二句。歎智身功能。謂此智身。雖離分別。能生自他究竟極喜。故云所離分別者。能生究竟極喜。諸顯教乘。專不能知内證大喜。是故無究竟喜。金剛乘人。從初發心學如來智。乃至末後但證佛智。故云生究竟喜。
經。則彼金剛喜授彼歡喜王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喜金剛喜灌頂時金剛喜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喜善哉相歡悅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轉善哉相作諸喜金剛妙喜令增長。別本云。以金剛歡喜以授彼歡喜王大菩薩雙手中爾時一切如來皆以金剛踊躍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踊躍菩薩以其金剛歡喜悅相以善哉聲令一切佛歡喜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殊妙金剛能作歡喜增善哉者。舊本云。其金剛歡喜則爲彼歡喜王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雙手爾時一切如來皆號之爲金剛踊躍以其金剛名而灌頂之于時金剛踊躍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歡悅相以善哉聲令諸佛歡喜已高聲作如是言曰此是諸佛等善哉能轉者此殊妙金剛能增益歡喜。訣云。此授善哉智也。謂此菩薩以得灌頂。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金剛心所出生無退住相故。曰金剛踊躍也。佛加持故。便説偈言。如經可解。私釋曰。就令信偈爲二。初二句。明擧是佛善哉相令發善信。若不擧勝人。何能生他信。一切諸佛。以此智印能令轉生自他大喜。故云此是一切佛等。後二句。是明智印生自他喜。初一句。明生自喜金剛成。喜金剛非但一人故。云作諸喜金剛也。後一句。明生他妙喜。喜是非常故云妙喜。喜性本有待緣發起故。云令增長也。兩本經。於茲有兩題目。今經闕初題目。准上應知。
經。大菩提心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大歡喜如是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別本云。已上四菩薩竝是金剛部東方阿閦佛大圓鏡智眷屬都號爲一切如來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舊本云。以上四菩薩竝是金剛部中阿閦佛眷屬都號爲一切如來摩訶三摩耶薩埵。訣云。次結。謂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左右。於菩提輪内。現神變已。圍繞而住。此謂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此菩薩輪。周遍法界。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爲嚴飾。内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所以此位先東方者。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故。諸佛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如日初出。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又如四洲衆生。但日出處。皆呼爲東。東者最初之義。非世方分之稱也。此金剛菩提三昧。亦復如是。欲入佛法海者。皆從此入。便以智入如來境界。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以無礙智運轉觀察。無前無後。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藏。如前所説。令其成就。既成已後。入如來虛空藏三昧。下次第説。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三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四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四大菩薩。然金剛頂訣。但釋東方四大菩薩。不釋南方以下經文。是故今准前文。及以依諸祕密金剛乘等教迹。消釋經文。亦分爲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分爲四。一虛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灌頂智門。二大威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灌頂門。三寶幢大菩薩授如意滿願幢灌頂門。四常歡喜根大菩薩授金剛笑灌頂智門。已上四大菩薩。竝是南方寶生如來。是平等性智眷屬。都號與一切初成道如來寶部中大灌頂薩埵也。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莊嚴義而生金剛寶焉。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焉。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焉。由一切如來大歡喜義而生金剛笑焉。則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無住檀那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虛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灌頂智者。心要云。由斯善法。果願未圓。須臾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即虛空藏菩薩。持摩尼寶瓶。復相。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大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位時。悉皆爲之利益恒沙無邊福德聚威德自在。此乃虛空藏菩薩之福德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灌灑一切衆生頂。獲得菩薩不退轉職位。還來收爲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寶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爲頌曰。如來金寶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示故。授彼金剛寶。初言如來金寶心者。從爾時至囉怛曩(二合)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今此文。是初擧報乃至體。若具足言者。應云爾時婆伽梵持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於普賢門而具顯示。今但擧報兼顯體。下亦准知。
經。復入虛空藏大菩薩三昧耶所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虛空藏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復次從虛空藏心出現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先入金剛喜菩薩三摩地。又入寶灌頂三摩地智。故云復入也。所言虛空藏大菩薩者。是三昧之主。即此菩薩所修之行故。云虛空藏菩薩三摩耶。福德之聚。無邊無際。猶如虛空。又三輪清淨。喩若虛空離諸垢染。故云虛空。所言藏者。略有三義。謂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此三昧耶。苞含世間及出世間福德之聚。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故理趣釋云。此菩薩在右月輪。表一切如來眞如恒沙功德福智資糧聚也。又衆生薄福不能感得。而爲薄福之所覆藏故。名爲所藏也。大聖慈悲。憐愍有情。開法界藏。出生無盡金剛七寶。施與一切。故言能生爲藏也。然此菩薩。於四阿字在其一字。四大輪王其一人也。故理趣釋云。阿字菩提心義。如此字一切字之爲先。於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菩提心爲先。阿(引)字者。行義。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德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第三字極長高聲阿字者。等覺義。由證無邊智解脫三摩地陀羅尼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第四惡字者。涅槃義。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所謂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涅槃。三者無餘依涅槃。四者無住涅槃。前三通異生聲聞緣覺。第四唯佛獨證。不同諸異乘。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輪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其二金剛寶菩薩。其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所言三昧耶者。具如前釋。次所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彼三昧耶展轉能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寶。加持者。謂從寶三摩地智現其寶相灌灑一切故云加持。又四種施中。以灌頂施灌灑一切故云加持。言四種施者。謂灌頂施。義利施。法施。滋生施。理趣釋云。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此則金剛寶菩薩三摩地行。所謂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此則金剛光菩薩三摩地行。所謂以法施得圓滿一切法。此則金剛幢菩薩三摩地行。所謂滋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此則金剛笑菩薩三摩地行。灌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虛空藏菩薩。以金剛寶灌頂一切如來。義利施者。惠施沙門婆羅門資緣具。法施者。爲施不現形。與天龍八部等説法等。滋生施者。施與旁生之類也。今此是灌頂施。餘如次知。所言金剛三摩地者。具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灌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二合)囉怛曩(二合)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灌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囉囉怛娜。舊本云。此一切如來灌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而出即説密語跋折羅阿囉怛那(二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言灌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者。是祕明號。以金剛寶灌灑一切菩薩。由此得登職位。衆生蒙之爲預解脫故。名灌頂三摩耶。即護念意也。此三摩耶。是一切佛無上智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也。彼三摩耶心從佛心出。爲衆會説故。云從自心出。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灌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等者。即其義也。若祕明義者。是金剛寶也。莊嚴如來故。如來護念加持衆生故。衆生離苦。如前釋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一切虛空平等性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出現平等性智遍滿虛空由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體性。舊本云。纔出此呪時從一切如來心中遍滿虛空平等性智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及堅牢故同一密合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准上普賢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顯本也。佛心金剛爲因本故。於中初明現相之由謂從佛心纔出已故起首現相。次一切虛空等者。明現相人也。彼持金剛由二所以故。聚一切身以爲一體。謂智善通達妙理底故。薩埵妙行極堅牢故。緣此因故。得法界體神通無礙也。平等性智。不染惑障。無有邊際喩如虛空不干一切無有際畔。故云一切虛空。又緣一切虛空法界自他皆平等。是眞如性故。云一切虛空平等性。性是理境。境平等故。智亦平等。又有漏位中第七識。執我執法。高下不平。若至無漏位。自他皆平等。故爲平等性也。智是決疑義也。若決解體外淺略之理。不名爲善。今此祕教智。決解體内深祕之理故。云善通達也。次金剛薩埵等者。是明妙行堅牢也。智既通達不生不滅本際理故。行亦隨智得到。不壞恒然常住故云極堅牢也。訣云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礙。無行故不遍者。即此義也。具如是德故。云婆伽梵持金剛也。
經。爲一切虛空光明出已。別本云。以爲光明。舊本云。以爲流出光明盡遍虛空。釋曰。是即超明第四顯相。兼第三應實也。虛空光明者。是寶光明。即彼菩薩智相也。若准前文。於此文前。應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今文闕略。義必應有故。兼應實也。
經。以一切虛空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成一切虛空界以一切如來加持一切虛空界入世尊毘盧舍那佛心。別本云。遍滿虛空界普皆照耀爾時以諸如來加持力故彼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舊本云。猶彼盡遍虛空光明照耀故以盡遍爲虛空界爾時以諸佛加持力一切虛空界悉入世尊毘盧遮那心中。釋曰。此明第六還源。義兼第五顯力也。以寶光明照耀一切。令諸有情爲寶光明。以佛加持。諸寶光明還入佛心。故云還源。又於一切法有無礙用者。良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是故亦兼顯力也。
經。善修習故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虛空界胎藏所成一切世界遍滿等量出生大金剛寶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爲遍世界滿虛空等量大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中。舊本云。善修習故金剛薩埵三摩地以爲遍虛空藏周流一切世界等量。訶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用也。言胎藏者。薩埵三摩地。是爲胎藏。前以寶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成一切虛空界。是故薩埵三摩地爲世界胎藏。此是薩埵善修習所致故云善修習。此胎藏所成一切虛空界遍滿彼虛空界等量大寶光明。今復出生大金剛寶形。住佛掌中。是故云善修習故乃至住掌中也。言光明者。即是寶印灌頂智光。智相難示故。成三昧耶形。以示時會衆。彼光明亦是智用故。兼含第七也。
經。從金剛寶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復從彼金剛寶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云。是時從彼大金剛寶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已。釋曰。此第十顯實義。兼第九明德也。初明寶形出生如來法界身輪。身密妙用。其數無量。故擧微塵以爲其喩。
經。出生已作一切如來灌頂等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神通遊戲。別本云。於諸世間作一切如來灌頂等事及諸神變已。舊經云。而作一切如來灌頂等事一切如來神變於一切世間作已。釋云。此第十一普現也。若准釋金剛王。訣總此等文以爲一段。而今准普賢門。分爲二段。下文亦然。今就初段解釋經文。若准上者。應云出生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一切如來灌頂等。於一切世界。作一切神通遊戲。然今經文闕略不説。准上可知。故所言出生已者。結前生後之意。顯實事畢故曰出生已。次現作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等故。云作一切如來等。於中現作事多。謂成正覺等事故云等。是現自行成也。次於一切世界等者。是遍空塵界廣作佛事。普現色身利益有情。是即利他行也。闕略感應。思之可知。
經。虛空界胎藏妙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虛空藏大菩薩身。別本云。盡以世界藏善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爲一體爲虛空藏大菩薩身。舊本云。以盡遍世界藏善出生故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成就虛空藏大菩薩。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故。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寶印灌頂智。爲法界體。含藏一切故。云虛空界胎藏。亦能出生一切諸法。不是四句之所生。專是法性妙緣起故。云妙出生也。薩埵智行。極理本際。其所至處。無能壞者。故云金剛薩埵極堅牢故也。由此義理。聚爲一體夫緣起合散。亦非合散而合而散。法性自爾。若知此義。即見金剛寶法界身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妙灌頂無上金剛寶由佛無所著名爲三界主。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能爲灌頂無上金剛寶雖無住著者然爲三界主。舊本云。既成就已住於毘盧遮那心而高聲唱如是言奇哉曰我是自灌頂金剛寶無上雖無住著者然爲三界主。釋曰。此第二還源也。分文爲二。初正明還源。謂住佛心也。次説偈奇歎。又分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寶灌頂智。甚深微妙。非是三乘顯教所側。故云妙灌頂也。周遍法界。起作佛事。無壞亂者。故云無上金剛寶也。後二句歎智身功能也。四乘各有無所著智。彼三乘智。不得除斷無明等著。但如來智。獨能斷盡。無有遺除。今此智身。不類三乘。故云佛無所著也。顯教智印。權無所成。唯此密印。實登極位。故云由佛無所著名爲三界主。無住著是空。三界主是不空。彼祕密空不離不空。故兩經云雖無住著者然爲三界主。此義可知。
經。時彼虛空藏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時彼虛空藏菩薩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中住復請教示。舊本云。時彼虛空藏摩訶菩提薩埵從毘盧遮那佛心下向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不住佛心。何得佛加持。是故先住佛心。從佛心下。然後住月輪也。月輪即是大菩提。一切有情爲此所攝。若住月輪。棄捨有情。諸佛所呵。是故請佛教示。不獨爲我。意兼一切。此亦可知。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大摩尼寶名金剛三摩地。別舊兩本同云。爾時世尊入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佛意欲赴菩薩所請。普利一切。是故先入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也。摩尼者珠也。若得此摩尼三摩地者。於一切如來發生大寶灌頂。於諸有情起作廣大利益。是故如來先入此三摩地。
經。受一切如來圓滿意樂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有所樂求皆令圓滿三摩地。舊本云。一切如來有所樂求皆令圓滿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此三昧耶是一切如來令諸有情有所樂求皆悉成就者也。是故以爲三昧耶名。又言樂者。若依莊嚴瑩飾如來義者。是安樂也。若就圓滿有情所求者。是樂求也。彼別舊兩本。俱依樂求之義。故同云有所樂求。今此新經意。存兩句。故但云意樂也。言一切如來者。若准前釋。佛佛相授故云一切如來。又應云此智印是一切諸佛之所同用。故云一切如來也。受者受用也。世尊婆伽梵。今現受用此三昧耶故云受一切乃至三昧耶。
經。盡無餘有情界獲一切義利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利益最勝榮盛悉地故。別本云。盡衆生界令得一切利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事最上悉地故。舊本云。盡衆生界爲得一切利益故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事成就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謂三摩地力令盡無餘界得世及出世二種樂故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也。衆生無盡故云無餘。令無盡衆生獲得一切利故。云盡無餘有情界也。次獲一切下。二明所與利益也。獲一切義利等者。是明令得世間利也。言獲義利者。正得利益。義字。魚琦反。善也。宜也。利字。力至反。義之和也。君子利物。是以和義。又利猶養也。成畢已。言養禮畢也。又利和也。仁也曰令諸有情獲得善利故。云獲一切義利。由得義利故。身心得受一切安樂喜悅。故云受一切安樂悅意也。乃至得一切等者。是明令得出世上上悉地益也。具足應云獲得下中上悉地益。兼含明之。故云乃至也。極位悉地。無過上者。故云最勝。此三摩地。是一切如來大莊嚴義故。云榮盛悉地也。
經。受彼金剛摩尼與彼虛空藏大菩薩摩訶薩金剛寶轉輪王授與金剛寶等灌頂安於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藏金剛藏灌頂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金剛摩尼安自灌頂處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灌頂有情界授與我手掌寶安於寶中。別本云。授彼金剛摩尼與虛空藏菩薩雙手令彼菩薩得金剛寶故以金剛寶英灌菩薩頂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寶名號而與灌頂爾時金剛寶摩訶菩提薩埵持彼金剛摩尼於已灌頂處置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有能灌衆生頂我從佛手受能授諸衆生以我金剛寶還用寶莊嚴。舊本云。此金剛寶摩尼爲彼虛空藏大菩提薩埵以爲金剛寶轉輪故又以金剛寶英灌頂既灌頂已而於雙手授之是時一切如來以灌頂之號名金剛藏爾時金剛藏摩訶菩提薩埵。將彼金剛摩尼於已灌頂處置已而高聲作是言曰此諸如來許能灌衆生頂我是手授者乃授與我者以寶而餘寶。釋曰。此第四頌授彼金剛寶也。於中文分爲二。初明如來授寶灌頂等。次説令信偈。於初文中爲三。初如來授金剛摩尼也。次授與金剛寶等者。二明令得寶。故授與灌頂。安於雙手也。次則一切如來等者。三明與授金剛號也。次從金剛藏灌頂時金剛藏以下。二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即以所授智印而示現其相。言灌頂處者。如餘處説也。次正説令信偈爲二。初二句。正明擧所授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一切如來。以此寶印莊嚴諸佛。利益衆生。故云此是一切佛灌頂有情界也。有情兩種。謂衆生及無上衆生。若依智論。佛爲無上衆生。故有情攝此義可見也。後二句。擧隨師得之令生信也。若不隨師任意受持。罪福如前。究竟加分得故云受與我手掌也。究竟加分得故云寶安於寶中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二大威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灌頂門。心要云。雖受灌頂。未獲威光。須得日輪圓光洞照千界所以持金剛光明之日。赫奕暉煥。皎徹無涯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也。此乃金剛光菩薩之照徹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威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威光菩薩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破一切衆生無明愚暗。發大智光。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威光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右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日輪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彼金剛日。初諸佛日輪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以兼體也。
經。復入大威光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復入大威光摩訶薩埵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此是福德門中。一切如來大威耀義。今大毘盧遮那。爲此菩薩欲授日輪故。入此三摩耶。福德勢力。遍照法界。故名大威光。即此三昧主也。次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遍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出生寶。從三摩耶智現其智相。加持有情。故云加持。
經。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帝惹。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帝闍。舊本云。從自出一切如來光明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而出此密語跋折囉帝攘。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也。言一切如來光等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光三昧耶等者。是祕明號。一切諸佛義利威光照耀一切故。云一切如來光等。此三昧耶是佛智心故名如來心。又是三世諸佛一乘之道故名爲心。嚩曰羅帝惹者。是正説祕明。此祕明光。能護一切。令得堅牢。此即陀羅尼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云。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謂依因。顯本。應實。顯相。顯力還源。顯智。示相。明德。顯實。普現感應也。此即依因。顯本也。諸佛現神變。必因如來智普賢心然金剛手是從佛心出。是故以爲依因。若准上文。次應云爲衆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今文略之。然金剛手亦是普賢菩提心故兼顯本。
經。爲衆多大日輪出已。別本經文亦同今也。舊本云。以爲大日輪。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義兼第三應實。若准上文。應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爲衆多大日輪等。於諸乃至而住是應實也。爲衆多大日等。是顯相也。雖經文略。應知義兼也。
經。世尊毘盧遮那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本從佛心出。今還入佛心。故云入世尊心。聚爲一體。即表一切智即一智。若一心體非是法界。何得相入。當知一切法亦復然也。第五顯力。准前可知。然兩本經。雖旨不殊。而檢文勢。入於佛心。聚爲一體。其云顯。然還同一體入佛心者。義趣難准。是故新經翻譯。此爲妙也。
經。生大金剛日形住佛掌中。別本云。成金剛日身住掌中。舊本云。便成金剛日身住於如來掌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如來智印。從法性海起法界用故。云生大日形。欲令衆生等佛無異故。云住佛掌中。於此亦略第七顯智用。應具足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准前可知。故略闕也。
經。從彼金剛日輪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金剛日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云。于時即從彼金剛日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神變作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平等日輪。顯出如來三業實相身輪。故云從彼金剛日乃至如來身也。
經。放一切如來光明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皆放一切如來光明現種種神變等事已。舊經云。出已放一切如來光明等事一切如來神變作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放一切如來光明等者。是現作金剛威光三摩地智。等之字如前。下文亦然。隨順無邊諸有情。諸佛悲智自在轉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上句是現自行成。下句即示利他滿。不説感應。准上知。
經。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大威光菩薩摩訶薩身。別本云。以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大威光摩尼菩提薩埵身。舊本云。以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塵。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此大威光。及三摩地輪。遍十方界。其中衆生。與此智光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令一切身爲一體相。一切衆生不出不沒故。云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體等。又威光大智。到不二極理故。云極大威光也。薩埵妙定。住金剛本際故。云薩埵乃至堅牢。由此義故。一多自在故。云聚爲一體生大威光菩薩摩訶薩身。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無比光照耀有情界能靜清淨者諸佛救世者。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無比妙威光普照衆生界能淨諸佛故是名淨中淨。舊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無比大威光能照衆生界令諸佛依護雖復淨即是淨中能復淨。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明還源。經云住佛心乃至佛心者是也。住佛心義。具如前釋。次説此嗢陀南下。一行偈。是即説歎。爲二。初二句。歎智身。此身勝於顯示故云無比。普能救護瑩飾凡聖者故。云照耀有情界。次二句。歎功能。即能淨諸佛救世者也。一切如來。離一切障垢。三輪清淨。故名清淨者。擧聖攝凡。故云能靜清淨者等也。又初一句。正歎智身。後三句。是歎功能。於中初一句。明救護下凡。次二句。明瑩飾上聖。其中句義。自思可知。
經。時彼無垢大威光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無垢威光大菩薩從佛心出依於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云。時無垢威光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即依於如來右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蒙佛加持。住菩提心。故云時彼無垢乃至月輪而住。次請教令者。月輪法界。攝持無餘故。普爲衆生請佛教示。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圓光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以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如來欲令威光菩薩及諸有情得諸佛智故。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法也。智光圓滿。照耀凡聖。故云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如前釋也。
經。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無比光。舊本云。一切如來光明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如來世尊現受一切如來福聚智光等法門故。云受一切如來等。此中應説現受多種法門。今依略説故。只説云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三昧耶者。亦如前釋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無比光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自光明最勝悉地故。別本云。盡衆生界爲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光明最上成就故。舊本云。盡遍衆生界無比光爲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自身光明爲最上悉地成就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即經云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言盡無餘等者。花嚴云。菩薩發心。不爲一世界。乃至億世界衆生爲盡虛空界衆生菩薩發心者。即此義也。次言無比光下。二明所與利益也。分爲二。言無比光者。先擧三摩地世間無與等。故名無比。次一切安樂等者。二正明與樂。此亦爲二。初明與世間樂。令住一切所樂之門故。云爲一切安樂悅意也。次從乃至下。二明與出世間上上品悉地。此上上悉地。非餘境界。唯是佛境故云自也。於出世中。亦有三乘等益。故云乃至也。
經。金剛日授與大威光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光金剛光灌頂時金剛光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日照耀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壞無智暗設微塵數日此光超於彼。別本云。持金剛日授彼大威光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光明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光明大菩薩以其金剛日照耀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生能滅無智闇設聚微塵日超越於彼光。
舊本云。將彼金剛日與彼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於雙手而授之是時一切如來共號爲金剛光明以金剛而名灌頂之爾時金剛照曜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日照曜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佛智除滅無智闇以微塵等量超越於日光。釋曰。是第四頌授彼金剛日者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後説令信偈。金剛日授與等者。於灌頂有五種。如前列。然此中。金剛日授與等者。是智印灌頂。本尊所執持印契故。以金剛名號金剛光等。是句義灌頂。以名字眞言布其心故。次金剛光灌頂時等以下。二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令信之偈。先以所授智印而示現其相。故云以彼金剛日照曜一切如來也。次正説偈。彼菩薩所以説此偈者。欲令一切見聞此法。受持修行。生正信故也。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發正信。此金剛威光三摩地智。遍照十方。破諸衆生無明愚暗。發大智光故。云能壞無智暗也。後二句。假喩顯功能。重令生信也。假令外道三乘千群萬衆。不能測量金剛日光。故云設微塵數日此光超於彼。
經。爾時婆伽梵。二本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三寶幢大菩薩授如意滿願幢灌頂智門。心要云。既光明廣大。功業彌高。錫賚酬賞。須有檀施。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上安如意寶珠。光明照曜。雨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花。而皆施與一切有情。所須隨意滿足檀波羅蜜行願。具大悲心。無量珍寶財施無所施所得無所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悲願力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寶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寶幢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滿一切衆生意願。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幢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左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滿願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幢。初諸佛滿願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亦兼體也。
經。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只改一句云菩薩三摩耶。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此寶幢三昧耶。是一切如來大滿願義。如來入此三昧耶者。爲此菩薩授滿願幢故。如如意珠在寶幢上雨一切寶滿人所求。此三昧耶。亦復如是。在菩提幢上。滿衆生願。故以爲名也。次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也。若不出生寶加持者。何得利有情。故擧用名體。故云出生寶加持也。不爲生死所壞。不爲涅槃所沈。堅固無動如金剛。故名金剛也。三摩地義。如前釋。
經。一切如來滿意願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計都。別本云。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計都。舊本云。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之心從自心而出即説密語跋折羅計都。釋云。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一切如來乃至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以此祕明護念有情。即滅無量劫慳悋業種。獲得世出世間一切安樂。故云滿意願三昧耶。是即諸佛智心故。云如來心。從佛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云從自心出。次縛曰羅計都者。是正説祕明。別本云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若准彼意。所求之言。屬於如來。不預衆生。語稍不穩。新譯改之。良有以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本云。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不同。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善現。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以金剛手爲依因顯本。具如前也。
經。爲種種色幢幡莊嚴形出已。別本云。 以爲種種殊妙雜色形狀嚴具幢幡出已。舊本云。以種種殊妙嚴具以爲寶幢出已。釋曰。此即第四顯相。義兼取第三應實。亦如前也。於本不生際。亦有金剛妙色。莊嚴諸佛土。滿足衆生願。故云爲種種色幢幡莊嚴形。是等金剛常住妙色。不相而相。不出而出。遍滿本際大虛空中。故云出已也。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第六還源也。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前段顯出。今文明入。入出無礙。爲欲顯示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如前釋也。闕略第五。亦准前知。
經。生金剛幢形住佛掌中。別本云。成金剛幢身住佛掌中。舊本云。便成金剛幢身既成就已而安住於佛掌中。釋曰。此即第八示相也。於此應有第七段。今經略之。應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幢光明時。彼光明化爲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幢。住佛掌中。又從心下。是第七段。從時彼光明下。是第八示相也。於第八段中。亦略但云生金剛幢。住佛掌中。文語稍略。義趣圓備。於理無失。欲令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住如來掌中。又若准餘文。所言住佛掌中者。應云住佛右掌中。然於二掌中右是動作。今諸佛現此相意。在動法界體利無餘界。故云住掌中也。所謂動法性山入生死海者。即此義矣。
經。從彼金剛幢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復從金剛幢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云。爾時從金剛幢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幢印爲一法界。出生無邊如來之身。一智之力。如是無量。何況衆多。爲令獲得一切諸佛。現前三昧。示現此相。
經。建一切如來寶幢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皆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舊經云。出已而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善現也。現作金剛寶幢三摩地智等故。云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示作一切諸佛如來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微塵妙大事。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可知。
經。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寶幢大菩薩身。別本云。以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爲一體相爲寶幢摩訶菩提薩埵身。舊本云。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者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亦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大寶幢印。及三摩地。遍一切處故。其中一切和合一味故。云大寶幢故乃至聚爲大菩薩身。又大智到極理故。妙定住本際故。合一切身聚爲一身。具如前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無比幢一切益成就一切意滿者令滿一切願。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此無比量幢能利益一切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舊本云。即住於毘盧遮那世尊心中而高聲唱是奇哉曰無比量幢我能授與一切利益滿足悉地一切所求一切能滿。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正顯還源。住世尊心者是也。次説嗢陀南。奇歎智身。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今此滿願。如如意珠。非内蓄。非外入。稱意降雨。當時豐險能饒益。凡聖世間無與等者。故云無比幢也。世出世間一切樂具。於此智中皆悉具足。故云一切益成就也。後二句。歎功能也。具足一切。利有情事。令諸意樂滿所求者。滿足意願故。云一切意滿者。令滿一切願也。別本云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寶幡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寶幢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云。時彼寶幢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下已依於諸如來左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既蒙佛加持。住大菩提心。故云從佛心下依月輪住也。佛菩提心不捨衆生。是故普爲一切諸佛教示。故云復請教令。當知。如一寶幢爲一切有情請佛教示。一切世界微塵等數寶幢。亦同請佛教令。如前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建立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迥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但改迥立以爲建立。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寶幢大菩薩。既請教示。是故如來入此建立加持。念其所應也。以無垢滿願成就衆生機。故云建立也。三摩地力。加持一切。成此建立。故云加持。又建立者。是緣起義也。今如來赴請遊緣起法性。故云入建立加持也。金剛三摩地者。是所入通名。如前釋也。
經。受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幢能建立三昧耶。別本云。能建立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幢三摩地。舊本只改末句以爲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受是受用。受用是示現。若不受用。何得示現。故爲義同。是故前二段中。現受兩字。互爲翻譯。即此義也。思念有情。拔苦與樂。故云一切如來思惟也。王是自在義。此三摩地力。於一切無礙故名爲王。又一切最勝如王國内最尊。又思愛有情。如王憂念兆民。故云王也。摩尼幢。如前釋。以此幢印成就衆生。故云能建立也。示現如是檀施等種種法門。故云受一切如來乃至能建三昧耶。彼兩本云能建立者。是現法意耳。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一切意願圓滿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爲盡衆生界滿一切希求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上果故。舊本云。爲盡遍衆生界能圓滿一切希求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也。言盡無餘有情界者。如前釋也。次令一切意願下。二明所與利益也。令一切意願等者。明圓滿世間安樂也。乃至得一切如來等者。明令得出世悉地益也。於悉地果而有九品。今是上上故。云大利益最勝等也。
經。則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幢金剛幢灌頂時彼金剛幢菩薩摩訶薩薩以金剛幢安立一切如來檀波羅蜜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滿諸意欲名思惟寶幢是檀度理趣。別本云。時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表刹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表刹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幢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已説此嗢陀南曰諸佛如意幢能滿衆生願求者皆滿足即是檀度門。舊本云。彼金剛幢如上授與雙手掌中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表刹而名號之復以金剛名號而灌頂之爾時金剛表刹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幢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而高聲唱是言此是諸如來希求能圓滿名爲如意幢檀波羅蜜門。釋曰。此是第四頌授與金剛幢者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後説令信偈。則彼金剛幢等者。於五種灌頂中。是智印灌頂也。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等者。是句義灌頂也。從金剛幢灌頂時以下。是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寄所受印示現其相。即以金剛幢安立等文是也。言安立者。與檀波羅蜜相應。故別本云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也。説此嗢陀南下。正説令信偈。亦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後二句。擧名表理趣。重令生信。言理趣者。謂檀度濟物之理趣也。
經。爾時婆伽梵。別舊兩本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四常歡喜根大菩薩授金剛笑灌頂智門。心要云。從蒙施利。喜悅成心。即獲奇特之志。發言歡喜。微笑悅樂。廣度有情喜捨之心。能事備矣。此金剛笑菩薩奇特之喜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笑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衆生。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笑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後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喜悅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笑。初諸佛喜悅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此擧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第一擧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常喜悅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常樂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復入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復入常喜悅等者。明佛入三昧耶。此三摩耶。是一切如來大歡樂義故。云歡喜三摩地力。亙通三世歡悅。凡聖未曾暫廢。故爲常也。言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問。此三摩耶爲歡樂定姓二乘及無姓有情。答。此義必然。問。若爾者。何故聖位法門云從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笑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衆生。受與平等無上菩提記。若依此文。三摩地力。但利不定性。不益定性等。何爲普益。答。照不定姓衆生受菩提記者。以定不定總爲不定。授與菩提記。問。定不定其姓各別。如何今總爲不定耶。答。於二乘人。立定不定性差別者。是小乘義。彼定不定。總爲不定。是大乘義。今依此義。總爲不定。故梁眞諦所譯天親攝論云。小乘説。聲聞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得聖故。若得未知欲智等三根。則名定根。以得聖故。若至頂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四惡道故。若至忍位。名爲定性。以免四惡道故。若依小乘解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爲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爲大義。云何得説一乘。今依大乘解。未專修菩薩道。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聲聞皆有可轉爲大義。安立如此大小人令修行大乘(已上論文)不得依糅論。偏執此義也。何況此經云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根淨清智神境通果故。既云盡無餘有情界。如何但限一種衆生。又無性有情亦有阿賴耶識故。一切當得如來最上悉地果。何以故。阿賴耶識是如來藏故。故密嚴經上卷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惠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已上經文)若有如來藏。必應當得如來。必應當得如來無上悉地果也。如來藏。即一切諸佛平等法身。是故法性論第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云。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若依糅論云。無性有情。雖有法性理佛性。而不證得究竟悉地者。相違勝天王經。彼第四卷云。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諸心意識。不能緣起。又諸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惠品從此性生。既云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如何得云雖有理佛性而不得成佛也。又起信論云。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眞如法發心修行(已上論文)是故當知。有眞如性故。無性有情等。必當得阿耨菩提也。起信所立。不違佛説。勝天王義。莫用糅論義難起信所立。何況起信論主是天竺付法之其一人乎。具論此義如別章也。
經。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賀娑。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受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訶娑。舊本云。從自身心出此一切如來受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而説密語跋折囉訶娑。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言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一切諸佛之所持印故。云一切如來。以此智印令一切喜故云喜悅三昧耶如前也。名一切如來心者。是即通號。佛佛相受。以爲智心故名爲心。此三昧耶從佛心出故。云從自心出。次嚩曰羅賀婆者。是正説祕明。此密語力。能護一切。令金剛喜悅。然別本云受三摩地者。隨受喜義以爲受耳。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云。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是依因顯本。具如前也。
經。爲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笑出已。舊本云。以爲一切如來微笑。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然此應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是應實之文。今經闕略。但有顯相之文。於顯相中。亦應云。又於月輪中爲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准前可知故也。諸佛菩提心。清淨如虛空。雖如虛空。亦能建立諸法。故於淨月輪示現一切如來微笑相也。淨名云依無住本建立諸法者。即此義也。此微笑相。能有能無非有非無故。名如來微笑。若不然者。是世間戲笑。何名三摩地也。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云。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如來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又應云。由普賢堅牢故。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今經亦略之者。前此微笑相。從佛心出。令還入本故。云入世尊心聚爲一體。於本不生法界之中。合散法爾。爲利有情始今示現。散出合聚。
經。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別本云。成金剛笑身住佛掌中。舊本云。而成金剛微笑身於如來掌中而住。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又應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如來微笑光明。時於光明中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初文是第七顯智用。從時於光明中生金剛笑以下。是第八示相也。如來微笑相。遍於法界。有何中邊。佛神力故。成金剛笑。住佛掌中。欲令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也。若修眞言菩薩。解此法界微笑知者。於一切處無動亂相。諸有情等。若見此相。亦爲如來微笑三昧之所攝護。不爲二邊之所動亂。終得見大菩提心月輪也。
經。從彼金剛笑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從金剛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爾時從彼金剛微笑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顯示如來三密法界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云從彼金剛笑形出一切如來身。如前可知。
經。作一切如來奇特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皆現一切如來希有神變遊戲等事已。舊經曰。一切如來希有事等一切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第十一普現也現作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故。云作一切如來奇特等。從三摩地智流出笑印。光明遍照十方。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故爲授記。蒙施利。獲奇特之志。故云奇特。理趣釋中。此三摩地爲滋生施。云施與旁生之類。今謂施與傍生者。是擧最下以顯最上。若不爾者。金剛笑菩薩。豈但喜悅旁生之類。而不喜樂佛菩薩等。故常喜悅根菩薩顯益文。云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等。又云以金剛微笑悅一切如來。次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是即示現利他之德。具如前釋。感應准前。
經。常喜悅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常喜悅根大菩薩身。別本云。以常愛歡喜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欲歡喜根大菩薩身。舊本云。常愛歡喜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大菩薩身既成已。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初攝相也。是如來大笑智印。於一切處令生喜悅。故云常喜悅根。亦爲諸法本。故云根也。此智光等。遍十方界。諸衆生和合一味。故云聚爲一體。又智到極理。定住本際。准前可知。不委記也。然兩本云常愛者。愛護有情故。又隨衆生情欲授與歡樂故云欲歡。今經於常喜悅之言。兼含常愛及欲歡義。是爲好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我大笑諸勝大奇特安立佛利益常住妙等引。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大笑者希有勝中尊善住常定者以爲佛事用。舊本云。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已。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我是爲大笑一切勝中上恒常善住定以爲佛事用。釋曰。此第二還源。文爲二。初正顯還源。次説嗢陀南。奇歎智身。前淨穢色心聚爲一菩薩身。今還住世尊心。故云還源。就奇歎文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我大笑者。謂智身名。勝境界中最爲奇妙。故云諸勝大奇特。別本云希有勝中尊者。即此義也。後二句。明智身功能也。遍一切處。建立諸佛利生大事。故云安立佛利益。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云常住妙等引。維摩經云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常喜悅根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別本云。爾時彼歡喜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云。爾時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而下依於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今勘新經闕略。背後以下至復請教示。恐寫經人錯誤失落。此菩薩既住佛心。被佛加持。住菩提心月輪。普爲有情請佛教令。一切皆是菩提心之所攝故。具如前釋。
經。依一切如來奇特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于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所以如來入此三摩地者。意在簡擇所宜之法。赴其意樂佛心依入此三摩地故云依也。言奇特加持者。謂諸有情。既蒙福利。發奇特心。故云奇特也。故心要云。既蒙施利。喜悅成心。即獲奇特之志。發言歡喜微笑悅樂也。能加持有情。令生奇特心故云加持。平等護念一切有情。無能壞者。故云金剛三摩地也。
經。受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出現三摩地。舊本云。出現一切如來三昧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總合此等以爲如來也。轉正法輪。利有情等故。爲出現三昧耶受用。示現如是等法。故云受也。等念必有等持。等持不離等念。是故或本云三摩地。或云三昧耶。其義應知。
經。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根清淨智神境通果故。別本云。盡衆生界得無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根淨治智神通果故。舊本云。盡遍衆生界諸根無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根淨治智通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一切根無上以下。二明所與利益。於中。初明與世安樂。於世安樂有因果樂故云一切也。根能生爲義。此三摩地。即生一切樂之根本故。以令得此三摩地所生無上安樂悅意故。故云一切乃至悅意。又於盡無餘有情六根界。令得安樂故。云一切根等也。乃至以下。二明與出世因果樂也。喜悅三摩地。亦爲一切如來根。言清淨智。謂如來喜悅智。於一切法而無所著。故云清淨也。神謂妙智。境謂妙理。通果者。若此妙智契會妙理。任運獲得如來通達無礙之果。故云神境通果。果攝因故。但云果耳。
經。則彼金剛微笑授與彼常喜悅根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喜金剛喜灌頂時金剛喜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微笑笑悅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奇哉示出現能作大喜悅他師不能知。別本云。時彼金剛笑授與常愛歡喜根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愛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愛摩訶薩菩提薩埵以金剛笑而如來笑已説此嗢陀南曰諸佛之所生所現希有者能作歡喜智二乘不能知。舊本云。從金剛微笑爲彼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於雙手掌中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愛名而爲之號便以金剛名而爲灌頂于時金剛愛摩訶菩提薩埵以其金剛微笑於一切如來微笑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示出現希有大智能踊躍二乘所不知。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笑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准前可知。彼金剛喜灌頂以下。二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令信偈。寄所授印示其相也。説此嗢陀南下。二正説偈。亦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一切諸佛。以此智印示現一切喜悅之相。故云此是一切佛。奇哉示出現。言奇哉者。是喜悅義。亦是希有故。兩本同翻爲希有也。後二句。明智印功能也。此三摩地。能作自他歡喜之想。故云能作大喜悅。喜中最勝故爲大也。外道小乘。及權菩薩。所不能知。故云他師不能知。
經。大灌頂尋圓光有情大利大笑如是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釋曰。此是第二總結。亦二。初結別名也。文有四句。一大灌頂。二尋圓光。三有情大利。四大笑。如次可配四大菩薩也。如是等者。是二結部類。即明此是一切如來大福德灌頂智門四大菩薩。此菩薩等。住南方寶生如來前左右後。現神變已。圍繞而住。内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一切如來初成道時。無不備具此等大莊嚴。故云如是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亦分爲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分爲四。一觀自在大菩薩。授金剛開敷白蓮智灌頂門。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金剛猛利劍智灌頂門。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道場智灌頂門。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速成就智灌頂門也。已上四菩薩。竝是蓮華部中西方阿彌陀如來妙觀察以法灌頂智三摩地菩提薩埵也。出生義云。就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而生金剛法焉。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焉。就一切如來轉大法輪智而生金剛因焉。就一切如來離言説戲論智而生金剛密語焉。則西方大蓮華法藏界無量壽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觀自在大菩薩授金剛開敷白蓮華智者。心要云。雖能滿願。由恐散動。散動具有六種。散動不能制止心王。須修三摩地法。以住其心。殊勝行門微妙理義大悲方便。而筏喩之。勝義菩提行願。因茲頓證。此乃觀自在菩薩之悲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除一切衆生五欲。身心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塵垢。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爲頌曰。如來蓮華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授金剛蓮華。初言如來蓮華心者。從爾時至縛曰羅達麼。於中四門不同。謂擧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初擧報。及以顯體。如前釋也。
經。復入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云。復入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出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先入喜笑三昧耶。今重入此三昧耶。故云復入也。觀自在菩薩者。此智印主。内證金剛法清淨無染智。外觀一切衆生三業淨除五欲無礙自在。故云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如前釋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金剛無染三摩地智。轉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從無染智出金剛光加持衆生故云加持也。所言法者。修行四藏性中法藏性。證得此三摩地故名爲法。言四藏性者。一如來藏性。二金剛藏性。三法藏性。四羯磨藏性。一切有情。由具如是四種藏性。當得四大菩薩之身。故五祕密云。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發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衆生證得金剛薩埵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金剛藏性。未來必獲金剛灌頂故。我令一切有情速得大菩薩灌頂地。證得虛空藏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法藏性。能轉一切語言故。我令一切衆生得聞一切大乘修多羅藏。證得觀自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羯磨藏性。善能成辨一切事業故。我令一切衆生於諸如來所作廣大供養。證得毘首羯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佛身。今於此中隨法藏性而得其名。是故云法。又理趣釋曰。紇利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爲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是亦無違也。
經。一切如來法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達磨。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三摩地若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達磨。舊本云。從自心出一切如來法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而説密語曰跋折羅達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言法三昧耶等者。是祕明號也。法三昧耶者。如前釋也。此三昧耶。是諸佛智心故。名一切如來心也。佛心自説眞言故。云出祕明義者是法也。護念一切群生之類。悉能令得無染之智。此一段意。唯在茲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本云。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身中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具如前列。此則依因顯本也。然訣文釋不空王段云。經説此祕明時。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此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就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爲因本。故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已上訣文)若准此釋者。薄伽梵執金剛。的爲因本。亦如前也。
經。自性清淨一切法平等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爲正法光明出已。別本云。爲法界妙光明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自性清淨故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舊本云。由自性清淨一切法平等性智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法光明。釋曰。是即超明第四顯相也。第三應實。准上應知。故闕略也。依三所以。出光明相。一自性清淨故。謂法界體具恆沙德故。爲正法光明。故別本云爲法界妙光明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自性清淨故。所言清淨者。其性清淨。不爲二邊動亂。故云清淨。二智善通達故。語妙觀察智稱法界體善通達故。爲正法光明。是故別本云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所言一切法平等智者。此智觀察一切諸法。皆悉清淨故。云一切法平等智也。三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行極堅牢故。爲正法光明。是故舊本云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法光明。由此三力。顯祕密神變相。故云爲正法光明出已。
經。以彼正法光明照耀一切世界成爲法界盡法界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彼光明法界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云由彼光明出現一切世界周遍照耀便成法界時彼一切法界遍滿虛空界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義。兼第五顯力也。以正法光明照一切世界。各成法界。一一法界。攝盡一切法界。更無餘界故。云成爲法界也。盡如是等一切法界。入佛心中。以爲一體。故云入世尊心等。是故舊本云一切世界周遍照耀便成法界時彼一切法界遍滿虛空界同一密合等也。如是等相。皆由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故。義兼顯力矣。
經。量遍虛空法界生大蓮華形住佛掌中。
別本云。爲虛空界量大蓮華身住佛手中。
舊本云。周遍虛空界量成大蓮華身住於世尊手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用也。何者。量遍虛空。法界之言。稍顯智用滿成光之義故也。雖義如是。今但以爲示相。何者。量遍虛空。是蓮華量故。故別本云爲虛空界量大蓮華身。思之可知。
經。從彼金剛蓮華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從彼蓮華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爾時世尊從彼金剛蓮華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此文意。左明從蓮華顯出如來法界三業。義意如前。
經。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境通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於一切世界。別本云。於一切世界現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作種種神變遊戲已。舊經云。既出現已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通等一切如來神通遊戲於一切世界作已。
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所現神變。是爲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境通所現之通。其相非一。故云等也。次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爲度衆生隨類轉變。故云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觀自在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觀自在大菩薩身。別本云。以觀自在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觀自在摩訶薩埵身。舊本云。觀自在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親承請教示也。於中亦分爲六。此即第一攝相也。妙觀自在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與此智光。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合一切身。爲一體相。故云妙觀自在故乃至生大菩薩身。又妙觀察大智。到不二極理。合散得自在故。云妙觀自在故也。無礙大悲住本際故。出攝自在故。云薩埵三摩地故乃至生菩薩身。准前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我勝義本清淨自然諸法如筏喩清淨而可得。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希有第一自性清淨生應彼筏喩機隨現勝淨法。舊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第一義本性自清淨筏喩於諸法能得勝清淨。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明還源。謂住佛心也。妙觀自在。皆從佛心時一切世界微塵等數妙觀自在皆住佛心。此義如前。以後諸文。其意亦爾。次説此嗢陀南下。二奇歎智身。文分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我謂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金剛法菩薩。此菩薩即勝義諦。何以故。五蘊即是本不生故。般若經云照見五蘊皆空乃至不生不滅者。即此義也。彼勝義諦。非善非惡及以無記。故云本清淨。非佛人天修羅所作。其性自爾故云自然。滅非實滅。生豈實生。故別本云自性清淨生也。理趣釋曰。爲觀自在菩薩説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説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嗔清淨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所謂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此則金剛利菩薩三摩地。所謂一切法清淨故。則一切有情清淨。此則金剛因菩薩三摩地。所謂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此即金剛語菩薩三摩地。義准可知。次後二句。即奇歎證智。重歎智身也。不著諸法。如取捨筏。然後當得本性智身。故言諸法如筏喩。清淨而可得也。或云筏者。爲度故須取。到岸故須捨。修道亦爾。憑筌會理故須取。得理忘筌故復捨。執文爲法。是善心。而尚捨之者。執文爲非法。是不善心。固須捨之。金剛般若論云。此義云何。示修多羅等法中。證智不住故。以得證智捨法故。知到彼岸捨筏故。隨順彼證智法。彼法應取。如人未到彼岸取筏故。文意准知。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四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五
大勇金剛撰
經。時彼觀自在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位住而請教示。舊本云。時彼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一切如來前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前已住佛心故。今從世尊心下。下是出義也。無諸菩薩不住菩提心者故。云依月輪住。若住菩提心。必不捨有情。故普爲諸衆生請諸佛教示。此一菩薩請時。一切世界微塵妙觀自在亦請。具如前釋。
經。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昧耶出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言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者光明佛入三摩地智。此是開敷白蓮華三摩地智。爲念所應入此智印。然如來照機。不謀前後。任運鑑照。自然稱會。譬如空月影不思現萬水。但以衆生見入出也。今隨此義。且云入耳。又法界緣起具恆沙德。入出俱是法界之用。即出而入。即入而出。行住坐臥。例亦如是。一法界中。有無量法。何事不備。故華嚴云。微塵之中。起作三世一切佛事。一箇入出。何足警怪。而今顯説法界一分之用。故云入也。三昧耶出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所生通號。准前可知。
經。能淨一切如來。別本云。現能清淨三摩地。舊本云。能清淨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於此應云現一切如來十波羅蜜十力不共等一切法門。今隨闕略。但云能淨一切如來也。十波羅蜜等。隨此無染三摩地智。無不清淨。三世諸佛。亦無不依此三摩地證得極淨。故云能淨一切如來也。別本既云現能清淨。當知今經亦應有現字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我清淨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智神境通果故。別本云。盡衆生界令得清淨爲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舊本云盡遍衆生界自身清淨爲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我清淨下。二明所與利益也。我清淨等者。明與世間利。所言我者。所謂假我。諸衆生等。執假爲實。今除彼執。故云我清淨。此我清淨。不是世利。只是因中説果耳。一切安樂者。如前也。乃至得一切等者。是明與出世利。兼含出世上中下益故云乃至也。此是金剛法藏性果。故云法智神境通果。釋神境通如前也。
經。則彼金剛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正法轉輪王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灌於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眼金剛眼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則彼金剛蓮華如開敷蓮華勢觀察貪染清淨無染著自性觀已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覺悟欲眞實授與我手掌法安立於法。別本云。持彼金剛大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雙手爲令轉正法輪故以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爾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眼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蓮華開敷故觀察貪愛自性清淨離諸染汚便説嗢陀南曰此從佛所生能覺了貪愛我乃所愛者體性俱清淨。舊本云。即將彼金剛大蓮華如上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爲轉正法輪故爲一切如來法身灌頂已而於雙手授之爾時一切如來復以金剛眼名號而爲灌頂于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彼蓮華葉以開敷故貪愛自性離清淨無染汚作是觀察已而高聲唱如是言曰此是諸佛惠能覺了貪愛我及所授者於法而住法。釋曰。此是第四頌授金剛蓮華也。於中爲二。初明如來授與灌頂。次説令信偈。初文中。則彼金剛蓮華等者。是智印灌頂也。金剛蓮華。以表無染。觀世音菩薩。是法輪智主。是故名爲正法轉輪王。以此智印賜與此王。故云授與。頌末文云法安立於法者。即此義也。次授與一切如來乃至雙手者。既授轉法輪印。便具足一切法故。云授與法身灌頂。又以寶印莊嚴法身。故云法身灌頂也。又若依別本等者。正法轉輪王一句。即屬下文。意謂。爲令轉正法輪故。授與法身灌頂。今推前後所譯。雖屬上下。理致無違。次則一切如來等者。是句義灌頂具如前也。金剛眼者。若不了達煩惱本際。如盲瞽闇。今此菩薩。覺悟惑障本性清淨。喩如有目日光明照仰瞻大虛。故云金剛眼也。金剛眼灌頂時以下。次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寄所受智印示現其相也。淨除一切衆生五慾身心。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塵垢。故云金剛蓮華也。法華論云。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又復有義。如彼蓮華出於泥水。喩諸聲聞得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花上。聞説如來無上盡智惠清淨境界。得證如來深密藏故。彼論局小乘。今義兼一切故云蓮華。又一切衆生無始時來封執愛見。如花未開。今開柝之。覺悟欲實。如花開敷。故云如開敷花。法華論云。花開義。以諸衆生於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亦得證此義也。所言勢者。即結印相也。照了貪染自性從本不生。本不生故無有垢染。故云觀察貪染等。作此觀已。説嗢陀南。故云自性觀已。從説此嗢陀南已下。正説令信偈。爲二。初二句。明説所受是佛印令生信也。欲眞實者。貪欲本際。爲欲眞實。言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欲以爲眞實。非是眞印。不滅貪欲了達本性。是爲欲眞實。即是實印也。故維摩經云。菩薩不斷煩惱入於涅槃。問。若云不斷煩惱入涅槃者。諸凡愚等。亦應入涅槃。答。諸凡愚等。不達煩惱本性。是故不可入涅槃。諸佛菩薩。既達本性。是故不斷煩惱。得入涅槃。問。煩惱本性者。其如何等。答。阿字極理。是爲本性也。問。一切惑障。是即障礙菩提涅槃。理須除斷。何故不斷以爲正耶。答。一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性本無。何爲斷除。是故不斷以爲正義。若見有惑而可除斷。是即惑上更加重惑。是故斷惑全爲不正。具釋此義如別章也。後二句。明非不與取而令生信故云授與我手掌也。法安立於法者。此大菩薩。具足法智。能利有情。如來復以無染法智更授與之。故云法安立於法也。
經。爾時婆伽梵。別本舊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智惠門第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金剛猛利劍智灌頂門。心要云。雖語法圓滿。結使煩惱。仍未遣之。於是文殊師利大菩薩。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無涯。遂乃操持智劍。割斷繒網。除害四摩二乘確執之心。而無所住。不居空有。永絕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之心。常住無爲。智慧圓明。即文殊般若之智慧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利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利劍波羅蜜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利劍。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斷一切衆生結使。離諸苦惱。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大惠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劍。初諸佛大惠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爲四門。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曼殊室利大菩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云。復入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故云復入曼殊室利等也。言出生法加持等者。是明所生加持之名。具釋如前。
經。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二合)底乞灑拏(三合)。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底瑟那。舊經云。從自心出此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羅底瑟那(三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一切如來大智慧等者。是祕明號。即是如來眞實之智。不滯空有。永絕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習氣之心。是爲大智慧三昧耶。言如來心者。如前釋也。自心説明故云出也。次嚩曰羅底乞灑拏(二合)者。是正説祕明。若持此祕明者。不爲生死動。爲涅槃寂。契會本性淨大智慧圓明。祕密加持護念有情。住堅牢身。此即祕明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等。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中有十二門。謂依因。乃至感應。此第一依因。及以顯本。准前可知也。
經。爲衆多惠劍出已。別本云。爲衆多智劍出已。舊經云。以爲智劍而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應實。種種智劍。必應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故兼第三。衆多惠劍以爲顯相。内證般若惠。外現衆多劍。故名顯相。其意可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於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此金剛劍本佛心出。今還密合入佛心故。云入世尊心爲一體也。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而能成就種種相用。故兼第三顯力。
經。生金剛劍形住佛掌中。別本云。便爲金剛劍身住於佛手。舊經云便爲劍筲既成就已住於毘盧遮那佛手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既生劍形。住佛掌故也。此亦應云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是即第七顯智用也。
經。則從彼金剛劍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復從劍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于時從彼如來劍筲身中出現一切世界等如來身。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塵界諸佛。只是一智妙相。多即非多。一即非少。一多相即。常一常多。爲理現事。以示衆生。而令得入不生極理。故云從彼劍形出塵數身。
經。一切如來智慧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現一切如來智慧神變遊戲已。舊經云。一切如來智慧等及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金剛利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等。普爲有情現種種變。故云一切如來智慧等。若准別本應有現字。今經略耳。諸佛悲智。隨有情界。或現六趣身。或現賢聖身。令彼獲得世出世間種種悉地。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吉祥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曼殊室利大菩薩身。別本云。由極妙吉祥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云由極妙吉祥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身既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圓滿成就故等。第三頌親請普教示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爲六。攝相乃至顯益。是即初攝相也。妙吉祥及三摩地遍十方故。又薩埵神力故。令一切身爲一體相。亦大智大定故。密合一身。竝如前也。大智猛利。莫過之者。故云極也。不滯二邊故爲妙也。又復不見陰入可捨。塵勞可斷故云妙也。照了邊邪即中正。通達生死即涅槃。故云吉祥。故仁王般若經云。菩薩未成佛時。菩提爲煩惱。菩薩已成佛時。煩惱爲菩提。或云妙德。德謂智德斷德。煩惱即菩提。是爲智德。生死即涅槃。是爲斷德。故云妙德也。興唐阿闍梨云。妙謂佛無上惠。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爲吉祥。即是具衆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以大慈悲力開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故。所言金剛三摩地極堅牢等。如常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名微妙音由慧無色故音聲而可得。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號爲文殊聲以離形色惠音聲可得知。舊經云。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佛語號爲文殊聲若以無形色音聲可得知。釋曰。此第二還源。文爲二。初正顯還源。住世尊心者是也。次説嗢陀南。奇歎智身。文分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文殊師利。是一切佛無上之惠。亦是一切三世佛母。故奇歎云奇哉一切佛。又以妙音開悟一切故。云我名微妙音也。別本云。我是佛所有者。據佛之惠及妙音義。舊本云我是諸佛語者。偏取妙音義也。後二句。寄證智而歎智身。有著之惠不可獲得。但無礙之惠所契會也。擧五陰初。令知四陰故云色也。五陰是法喩。如五指。五陰和合而名爲人。猶如拳指。凡夫起人執。二乘起法執。乃至等覺有微細執。今此三摩地惠。離此等執。由是無著惠。應得妙智身。故云由惠無色故音聲而可得。所言音聲。即文殊名。擧名顯身也。
經。時彼曼殊室利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云。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蒙佛加持已。住一切佛菩提心。故云時彼曼殊室利乃至而住曼殊室利。非適今住於月輪中。爲諸有情示此相耳。復請教令者。次明請教示。月輪是法界。一切凡聖。無不攝在。故發此普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地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佛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耶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如來爲欲利益一切入此三昧耶。言一切如來智慧三昧耶者。是所入等持。即文殊師利斷結猛利劍智也。佛入此三昧。而念其所應故。故爾時世尊入一切等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明通號。如前。
經。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摩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地。舊本云。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言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斷一切結使。然如來之義亙通具縛。以如來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云斷一切如來結使也。以此極智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入一切如來智。故云三昧耶。言結使者。謂三種惑。此爲結使。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二無明惑。此三惑結生死果。驅役行者心。故云結使。或云五住煩惱爲結使。釋此三惑。具如別章及止觀等。此中應明示現多種法門。今依略説。准前可知。
經。盡無餘有情界斷一切苦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隨順音聲慧圓滿成就故。別本云。爲盡衆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來一切如來隨順音聲惠圓滿最上悉地故。舊經云。爲盡遍衆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隨順音聲圓滿惠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盡無餘有情界者。初明所利無限也。斷一切苦等者。二明斷苦與樂。亦爲二。初明世間斷苦與樂也。除一切憂惱。與一切悅樂。故云一切等。乃至得一切等者。二明出世斷苦與樂。於出世中。超略三品。故云乃至。獲得上上。故云得一切如來等。内隨眞性。外順衆生。故云隨順。又隨順之言。俱通人法。思之可知。文殊惠劍。是爲音聲惠。令諸有情得此悉地故。云圓滿成就。問。以何得知於出世益有四品耶。答。文殊師利覺悟衆生。而有四乘覺悟益。故知四品也。故理趣釋釋文殊最勝心云。菴字者覺悟義。覺悟有四。所謂聲聞覺悟。緣覺覺悟。菩薩覺悟。如來覺悟。覺悟名句雖同。淺深有異。自利利他資糧。小大不同。以四種覺悟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上上。是故文殊師利菩薩得法自在。故曰法王子。
經。則彼金剛劍授與曼殊室利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慧金剛慧灌頂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劍揮斫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智慧度理趣能斷諸怨敵除諸罪最勝。別本云。以金剛劍授文殊師利摩訶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覺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覺大菩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除障中爲最。舊本曰彼金剛覺於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雙手授之于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覺而爲名號復以金剛名授其灌頂爾時金剛覺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滅罪中爲最。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劍者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此中略説智印及句義。所言金剛慧。亦名金剛覺。覺悟有四種。如前示也。金剛慧灌頂時以下。二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以所受智印而示現其相。以金剛劍揮斫是也。揮字。詡歸反。發揮動散也。又揮猶振。訊之也動也竭也。斫字。之若反。斫擊也。又斫擊殺數百人是也。廣雅。斫斷也。謂振動智劍。擊殺有情結使賊也。理趣釋曰。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以説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者。一切有情。無始輪迴。與四種識積集無量虛妄煩惱。則爲凡夫在凡夫位。名爲識。預聖果流至如來地。名爲智。以四智菩提對持四種妄識。妄識既除。則成執法智。若不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雖經部別。揮斫義同。故引用之。次説此嗢陀南等者。二正説偈。亦分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如來惠度理趣。令發正信。言惠度理趣者。度生死海。到常寂岸。故云度也。理即所詣。趣是能詣。修用爲能。眞體爲所。能所合稱。名爲理趣。故通法師云。理趣則該羅能所。行詣眞諦。又趣者意也。大乘理體。意趣幽深故理趣。六波羅蜜經中。佛言。汝於是經得深理趣。又理即是趣。眞性諦理。是諸法之所趣故。是故大般若理趣分云。一切法即眞如。又大品云。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過。言欲事者。即是貪欲諦理也。又理者即道理也。趣者是趣向也。謂諸道理之所歸向。是爲理趣。此釋通貫一切事理解行等法。今此偈云理趣者。是般若理趣。准義可知。後二句。明智印功用。以令生信也。諸怨敵者。三惑五住。是爲怨敵。能縛行人。不出生死故。由見思賊不出分段。由塵沙賊不出有餘。由無明賊不出實報。除斷是等三種怨賊。令得遊戲毘盧遮那淨妙國土。故云能斷諸怨敵。是故仁王般若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思之可知。彼諸顯教。或除一二賊。或紆憑他力。今此智印不爾。全斷三惑。早脫二死。諸智斷中。最爲無上。故云除諸罪最勝。
經。爾時婆伽梵。別舊兩經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第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道場智灌頂門。心要云。由斯斷惑。須妙法斯傳。即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住三摩地心。起大悲行願。轉正法輪。輪輻光明。動大千界。三輪清淨。於諸曼荼羅。以爲主宰。於諸魔所。而教令之。調伏有情。正受三昧。即金剛場菩薩之輪智用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一切衆生惡種子。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因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法輪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輪。初諸佛法輪心者。從爾時至祕明未。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纔發心能轉一切如來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文正明佛入三摩耶。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三摩耶者。是明所入定也。理趣釋云。此菩薩表一切如來四種輪。言四種輪者。如前例也。纔字。使監仕緘二反。雀頭色也。一曰。微黑色如紺也。一曰淺也。又似來反。猶僅能劣能也。謂此菩薩非但表佛四種法輪。亦能顯示修眞言者不久當得同大日位。故理趣釋云。次誦四種輪般若理趣運心遍同法界。不久當得如毘盧遮那佛轉法輪法王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准前可知。
經。一切如來輪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係都。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輪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曳都。舊經云。即從自心出此一切如來法輪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羅曳都。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一切如來乃至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四種法輪。是名爲輪。一切諸佛。同用此輪。利益有情。故云一切如來輪。此輪即是一切如來本誓期契。故云三昧耶。又遍四輪。等持佛智。故云三昧耶。如來心等者如前也。次嚩曰羅(二合)係都者。是正説祕明。護念有情。令住堅牢心。是印祕明力。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微塵等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及顯本。如前也。
經。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出已。別本云。爲金剛界一切如來大壇場等出現。舊經云。以爲金剛界大壇場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言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等者。金剛項瑜伽有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於此四中示初金剛界曼荼羅相。故云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現後三種曼荼羅相。故云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一一大品。各具六種曼荼羅等。如十八會指歸説也。又初會四大品以爲成金剛界大曼荼羅。且擧初一。令知後三。是故只云金剛界也。後十七會。名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於其十七。初會名爲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是亦擧初令知後十六會故。別本云一切如來大壇場等出現等。攝餘會故云等也。若但住常寂。不現智相者。何由得見其幽微也。故成此大曼荼羅。以示法界體相。然第三應實。准前可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本佛心出。爲一切大曼荼羅。今還本源故。云入世尊心等。第五顯力。如前釋也。
經。生金剛輪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爲金剛輪身住佛掌中。舊經云。以爲金剛輪身即於如來手中住。釋曰。此即超説第八示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故。住如來掌中。若見此相者。獲得纔發心菩薩法界三業。及蒙一切如來護念。證得諸佛轉法輪智。故示現此相。第七顯智用。准前可知也。
經。從彼金剛輪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金剛輪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現無量佛事已。舊經云于時從彼金剛輪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無礙法然輪形。不守自性。現塵數身。故云從彼輪形出塵等身。輪形塵身。本無能所。而示能所。能全是所。所全是能。法性緣起。任運如是。若隨佛智。觀如來身。是爲眞實如來知見。普現感應。准前可知。但別本云現無量佛事者。是普現文。今經略無故不釋也。
經。纔發心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身。別本云。由纔發心能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云。由纔發心能轉法輪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纔發心轉法輪身成就已。釋曰。從此已下至最勝悉在故。第三頌云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此轉法輪菩薩及三摩地遍十方故。又薩埵神力故。令無量身爲一體相。又轉法輪智到極理故云轉法輪故。薩埵妙定住本際故。故云薩埵三摩地等。由此等義。自他無礙。故云聚爲一體等。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金剛輪我金剛勝持由纔發心故能轉妙法輪。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此嗢陀南曰希有金剛輪金剛之所成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我纔發心時便能轉法輪。舊經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於執金剛中金剛輪爲上彼以纔發心而能轉法輪。釋曰。此是第二還源。文爲二。初正明還源。有二意故。還入佛心。一令知轉法輪菩薩即毘盧遮那佛故。二令諸有情知不離佛心故。是故經云住世尊心。次説嗢陀南下。二説偈。歎智身。文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智身謂金剛輪菩薩。於諸持金剛。此最勝上。故云我金剛勝持故。別本云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也。後二句。明勝上之所。此發心即轉大法輪故。故最勝上。故舊經云。彼以纔發心而能轉法輪。
經。時彼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云。爾時纔發心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一切如來左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住世尊心請教令者是非是敬儀相故。從佛心下。若不住菩提心者。是無廣濟志。故住月輪中。若不請教令者。無師弟義。故仰請教令。此義應知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輪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已。舊經云。爾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欲隨所請故。此入此如來輪。念其所宜。言入一切如來輪者。謂一切佛轉法輪智印。即是所入智。即是眼故。別本云金剛眼輪也。名金剛三摩地者。即明智印名。持此智印。入有情界。平等護念。故名金剛三摩地。
經。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地。舊經云。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十八會中所明一切曼荼羅法。是爲大曼荼羅三昧耶。其中具有諸佛如來人空無分別惠。法空無分別惠。俱空無分別惠。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等法。乃至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法。示現是等一切法門。利益衆生故。云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三昧耶。別本既有現字。當知今經亦有此義。然曼荼羅亦云壇場。彼別本等。從此義故云大壇場。所謂曼荼羅是發生義。發生諸佛故。法輪即是一切賢聖功德善法出生之處故。毘盧遮那經中。金剛手白佛言。世尊當云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云何。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説爲曼荼羅。興唐和尚釋云。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就答名中。還復申明本旨云。夫曼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名爲發生諸佛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爲稱。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攅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爲竪。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説爲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攅搖衆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一。是爲曼荼羅義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入不得不退轉法輪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轉一切如來正法輪最勝悉地故。別本云。爲盡衆生界令入不退轉法輪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舊經云。爲盡遍衆生界入不退轉輪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盡無餘有情界者。是初明所利無限。如前也。令入得不退轉下。二明所與利益也。令入得不退等者。是明令得世間悉地也。不退法輪。隨能與説。受一切安樂等。隨所與説。令入得三字。冠於不退轉乃至安樂悅意。又令入得不退轉法輪。因中説果。准前可知。乃至轉一切如來等者。是明令得出世悉地。於此悉地亦多品類。超越餘品。故云乃至。今且顯説上上悉地。故云轉一切乃至最勝悉地。若具文者。應云乃至令得轉一切如來正法輪等。故舊經云乃至成就一切如來轉正法輪等。准思可知。
經。則彼金剛輪授與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場金剛場灌頂時彼金剛場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輪令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淨一切法是則不退轉亦名菩提場。別本云。以金剛輪授與彼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道場名號而灌其頂時金剛道場大菩薩以其金剛輪爲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法能淨一切法名不退法輪菩提之道場。舊經云。即彼金剛輪而爲彼纔發心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手而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道場名而爲之號爾時金剛道場菩薩以其金剛輪爲一切如來不退轉故安立已復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能淨治一切是名不退轉菩提之道場。釋曰。從此以下。第四頌曰授與金剛輪者也。欲令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如來轉法輪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以金剛輪灌纔發心菩薩頂。及於一切衆生。文分爲二。初授與灌頂。如前可知。從金剛灌頂時以下。説令信偈。爲二。初爲説偈以輪安立。令一切佛建立不退轉法輪故云安立不退轉。又一切如來者。通一切衆生。令此如來不退菩提。故云令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也。後正説偈。亦爲二。初二句。正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若轉法輪。能轉惡生善。淨除二執之垢。顯得清淨法身。一切諸佛。常行此事。故云此是一切佛能淨一切法。後二句。明智印功能令生正信。見聞者必得不退轉菩提。故云不退轉。或云。諸經論。多説眞理。名無上菩提體。以根本故。今此雙取佛果理智。俱名無上菩提。於此二果。俱不退轉。云何不退轉。由具下十因不退轉。故於佛果能不退轉。決定當證。念念進修。名不退轉。退者失也。轉者動也。八地已上。任蓮進修於大菩提。終曾不退。無煩惱故。亦復不爲一切有相功用所動。名不退轉。由此八地名不動地。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後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得法不退夫故。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不退地。爲無爲法皆能修故。又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無上正覺。是未得法故。八地已上。能不退轉。情祈正覺。心進不動。法駃流中。任運轉故。名不退轉。此不退者。是不轉。或云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證不退。應四種分別。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具此名阿鞞跋地。此三藏義也。若六心已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退。七心已上。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爲凡夫二乘名位不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義耳。地師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迴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今所不用。瓔珞云。初地三觀現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此亦別教不退。今亦不用。若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此是一實事。今用此判位也。觀心者。三觀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觀。即一心三不退也。五祕密儀軌云。五趣有情。三界所攝。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修行出三界道。別解脫定惠以爲增上緣。其上二界由定地所攝故。欲界無禪。是散善地。設有修定軌則。仍假藉頭陀苦行。依七方便。由根羸劣。無學緣覺果尚自難成。何況十地大普賢地。及成毘盧遮那三身普光地位。二乘之人。雖證道果。不能於無邊有情爲作利益安樂。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惠。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説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項。當證無量三摩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惠。則爲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法財謂三密菩提心教法也)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項淨信。以歡喜心瞻覩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此大金剛薩埵五祕密瑜伽法門。於四時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無間作意修習。於見聞覺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由修五密。於涅槃生死。不染不著。於無邊五趣生死。廣作利樂。分身百億。遊諸趣中。成就有情。令證金剛薩埵位。乃至云由誦此眞言故。一切如來令瑜伽者獲得不退轉能摧一切魔寃。是人等同大菩薩及諸如來。今案此文。既云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信。以歡喜心瞻覩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等超越二乘十地。見生證得初地證金剛薩埵位。乃至同諸如來。若依此文。應云不久苦行早證諸不退故云不退轉。次句云亦名菩提場者。若有修行者。皆得生長廣大善根菩提樹王故。經云菩提場。具如前壇場義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智惠門第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速成就智惠灌頂門也。心要云。妙法既能轉。須頓入無言。言語文字本空。眞如法界。平等修多羅藏。恒沙法門圓悟大乘。無不開演。以茲勝法共諸佛談論。念誦律儀。一代眞言。備在此也。此乃無言菩薩語智三摩地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密語離言説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密語離言説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舌相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十方一切衆生惡惠。令得四無礙解樂説辯才。住觀自在王如來後月輪也。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念誦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念誦智。釋曰。初諸佛念誦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顯體。釋義如前。
經。復入無言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無言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亦同。但改薩埵三摩地以爲三摩耶。釋曰。第三明行。先正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前入轉法輪三摩地。今重入此三摩地。故云復入。言無言者。即言無言。是名無言。終日默。終日説。即此義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次明所生加持之名。亦准前也。
經。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娑沙。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念誦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婆娑。舊經云。即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念誦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羅婆沙。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所言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諸佛共持故云一切如來一切語言等。皆是陀羅尼故云念誦也。所言念誦者。念即心念。誦是口誦。有四種念誦。所謂一音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是也。三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眞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由此四種念誦力。滅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若局言者。四種念誦。但約念持。金口誠言。若深達者。一切語言。一切籌量。無非念誦。一切語言文字等事。皆是眞如法界體故。法華云。若受持此經。諸所説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説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説。皆是佛法。無不眞實者。即此義也。名一切如來心者。即是通名。從自心出者。如前也。次嚩曰羅婆沙者。是正説祕明。此三摩地力。能護念有情。斷除一切惡惠。令得如來法界辨。是即祕明之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如前釋也。
經。爲一切如來法文字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教法文字生已。舊經云。即以爲一切如來法文字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實相法界。本性空寂。非相不相爲因緣故。而現此相。天王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者。即其義也。一一文字。是語法之都。一一言語。即眞常全體。三世諸佛依報正報。唯在一言一字之中。如一言一字諸言字亦然。是則一切教法文字相也。
經。入世尊毘盧舍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同一體性入毘盧遮舍那心。舊經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舍那佛心。釋曰。此亦超明第六還源。欲示入出不出法界故。還入佛心。豈但念誦之形。獨入佛心。盡無餘界有情依正。亦復如是。即還源意也。
經。生金剛念誦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爲金剛念誦身住佛掌中。舊經云。便爲金剛念誦身而住於世尊掌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也。此念誦形。從佛智生。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今住如來掌中。欲令衆生有得堅牢等。此無異故。
經。從彼金剛念誦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爾時即從金剛念誦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言形。是爲念誦形。是即三世如來法界標幟。亦各名妙語言。不説即説故。亦名爲無言。即説不説故。從此語相出現世界微塵數如來實智妙相。故云從念誦形出一切世界等。
經。一切如來法性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住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舊經云。既出已而作一切如來法界性等一切神變遊戲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一切如來法性等者。是即金剛密語離言説三摩地智也。智與理法明同故云法性。又法是諸法性是體別。謂此三摩地智具差別之性。爲諸法作體。智外更無別法故也。又法謂智法。性謂不改。是智法性。不可改故。又法者法爾。界者性別。以此智心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云法界。是故。舊經爲法界性。此密語智所變相多故云等也興顯普現三昧之用。令諸有情得三摩地廣大悉地。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語言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無言大菩薩身。別本云。以自性語言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無言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云。而自語言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語言金剛菩提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由二種力通十方故。攝相爲一體。謂妙語言及薩埵等念極堅牢。又智到不二故云妙語言。定住本際故云堅牢。所言不二者。即諸法相自性祕密極理故。別本名爲自性語言也。自性極理。即合而散。即散而合。合散宛然故。云聚爲一體生菩薩身也。等念堅牢。亦准前知之。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自然密我名祕密語所説微妙法遠離諸戲論。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自性祕密法我爲密語言於後説法時遠離諸戲論。舊經云。住於毘盧舍那佛心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自然之祕密我爲密語言若説於正法遠離諸戲論。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正顯還源。如文。次説嗢陀南奇歎智身。文爲二。初一句。正歎智身。此妙語言。是法然道理。非佛等所作。故歎云奇哉。自然密者。隱密妙理。幽微非外道三乘之所知故。後三句。寄名明歎。謂我名祕密語以所説法遠離戲論故。祕者祕妙。此理祕妙。非言思所及故。密義如前又即合而散故云祕。即散而合故云密。語默之義。准思可知。世間出世一切語言。是爲所説微妙法。不背實相故也。不順本際名爲戲論。今此菩薩所説。無不一言隨順本際。故云遠離諸戲論。大毘盧遮那經云舌相所轉衆多言説。應知皆是眞言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無言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無言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云。爾時無言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而下依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分釋經文。具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別本云。爾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地已爲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舊經云。于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耶三摩地爲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耶。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若准別本等。應云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耶爲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今經似略。又恐寫經失落字句。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昧耶者。是爲念應段語言。必住於法位故。云祕密語言也。爲赴所請入此等持。故云入一切如來等。准前可知。次爲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者。是即第五現法也。一切修多羅八萬四千法藏。恒沙法門。乃至舌相所持一切語言。是爲語言智三摩地。一切語言入本初字故云智也。爲字作也。現作此等一切法門故。云爲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語成就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祕密體性最勝悉地故。別本云。盡衆生界成語言悉地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語言祕密性勝上悉地故。舊經云。盡遍衆生界語言悉地成就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語言祕密性勝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如文也。令語成就等者。二明所與利益。初明與世間悉地。語成就者。是因中説果。准前可知。次乃至得一切等者。明與出世悉地。語言本際。名爲體性。於九品中。如來勝上故云最勝悉地。
經。則彼金剛念誦授與無言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語金剛語灌頂時金剛語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念誦共一切如來談論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名金剛念誦於一切如來眞言速成就。別本云。以金剛念誦故授彼無言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語言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語言大菩薩以金剛念誦與一切如來談論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金剛念誦是諸如來祕密語言以此念誦能速成就。舊經云。即被金剛念誦爲彼無言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雙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語言名而爲之號于時金剛語言菩薩摩訶薩埵以其金剛念誦而與一切如來談論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金剛之念誦於諸如來祕能爲速成就。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彼念誦智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准前可知。從金剛語灌頂時以下。二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寄所受印。以示其相。如文也。後正説偈。亦爲二。初二句。正明所證。是諸大聖所用金剛念誦令生信也。後二句。擧所證功用。以令生信。謂一切如來。以此念誦速成妙果。是故可信。故云於一切如來等。
經。金剛法智性一切如來智惠大轉輪智一切如來語輪轉戲論智此是一切如來大智薩埵。釋曰。第二總結。亦二。初結別名也。文有五句。初三句。是自在無染智。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智。如次即法利因也。後二句。是離言説戲論智。即語菩薩也。此是等者。二結部類。正明此是一切如來大智慧門四大菩薩。故云此是一切如來大智薩埵。
經。爾時婆伽梵。別本舊經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亦分爲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四。一毘首羯磨大菩薩授金剛羯磨輪智灌頂門。二鬪戰勝精進大菩薩授金剛甲冑智灌頂門。三摧伏一切魔大菩薩授金剛牙器仗智灌頂門。四如來拳大菩薩授金剛印縛智灌頂門。已上四菩薩。於羯磨部中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拳屬。若有衆生。興心念誦。一切事業。速得成就。都名一切如來羯磨智也。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善巧藝門而生金剛業焉。自一切如來大慈鎧冑門而生金剛護焉。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焉。自一切如來住持成就門而生金剛拳焉。則北方變化輪作用界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以一切如來不捨衆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毘首羯磨大菩薩授金剛羯磨輪智者。心要云。雖通語智。而諸佛事業。及衆生事業。未成就之。即入一切業用善巧門之所成辨。廣興供養。利樂有情。以虛空爲庫藏。是中珍寶滿虛空中。給濟蒼生。五種之施。令無匱乏。十方如來一切諸佛微塵刹海。普心供養。即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衆生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成廣大供養。還來收一聚。爲令一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疏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爲頌曰。如來羯磨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羯磨金剛。初言如來羯磨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擧報乃至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即初擧報及顯體。如前釋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大菩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云。復入一切如來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所言毘首羯磨菩薩。名爲金剛業。此大菩薩。廣興供養。供養諸佛。利樂有情。以爲其業故。理趣釋曰。由大精進。以金剛毘首羯磨解脫智遍遊無邊世界諸佛前。以廣大供養請説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等諸修多羅。以十種法行頓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三種身。此菩薩主一切供養門。供養門者。有多種。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種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乃至一切供養。悉皆攝入虛空庫菩薩供養儀軌中也。今佛世尊。爲欲顯示此三昧耶。入此等持。故云復入乃至三昧耶。次出生羯磨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也。金剛業三摩地智。遍入一切微塵刹海。展轉開發智用自在故云所生。彼羯磨三昧耶現其智相平等加持護持有情故云加持。言名金剛三麼地者。是正顯所生三摩地號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羅羯磨。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羯磨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羯磨。舊經云。即從自身心出現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説密語跋折羅羯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一切如來乃至從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如來心者。即通名也。從佛智中出此祕明。故云從自心出。具如前也。別本云羯磨三摩地。今經云羯磨三昧耶。意云。等持必備等念之義。等念亦爾。是故互用其名。若祕明義者。是金剛業也。從一切如來羯磨智中出供養諸佛利樂有情。若持此明者。亦有此勝力。遍滿無餘界。興起廣大事。即此文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一切如來羯磨。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今此文。即依因。顯本。如前釋也。若准諸例。應云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執金剛。今此文。但云一切如來羯磨者。羯磨即婆伽梵執金剛故略之也。
經。平等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即彼婆伽梵持金剛爲一切如來羯磨光明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羯磨光明。舊經云。以爲一切羯磨平等性智善曉了故金剛薩埵三麼地極堅牢故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一切如來羯磨光明而出現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案彼舊經。兩處安置薄伽梵執金剛之句。是故得知。今文略初句末存後句中間也。若准前文。依三所以。爲光明相。今此文。略清淨法界力。但出智善通達及三摩地力。成所作智。普照一切。故云平等智善通達也。薩埵等念。堅牢無壞。故云金剛薩埵等。依此三力出現羯磨光明。是故云也。
經。以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爲一切如來羯磨界其盡一切如來羯磨界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遍照一切世界成一切羯磨境界同一切羯磨成所作智以得善曉了故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由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照曜故諸世界得成一切羯磨界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若以如來羯磨法界差別之智照一切時。諸有情界三業所作而無不成。如來隨類應現羯磨。故云以彼一切乃至爲一切羯磨界。是即如來法界差別智用也。別本云遍照一切世界成一切羯磨境界者。即此義也。若以如來法界性智照了諸法。無不一味。故云其盡一切乃至聚爲一體。非但理融。事亦復然。是即法界無差別智用也。別本云以善曉了故還同一體相者。即此義也。
經。量遍一切虛空界則一切如來羯磨界故生羯磨金剛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由金剛羯磨界故滿虛空界量爲羯磨金剛身住佛掌中。舊經云。遍滿盡虛空界量由一切如來金剛羯磨界故以爲羯磨金剛身而住於世尊掌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羯磨密智。無有邊際。故云量遍一切虛空界。以遍空故。羯磨之外。無有一法。故云則一切如來羯磨界故也。又一切如來羯磨界句。相成量遍虛空界之句。准義可知。如來慈悲。於不生際現法界相。故云生羯磨金剛形住佛掌中。如前釋也。
經。則從羯磨金剛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復從金剛羯磨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爾時從彼羯磨金剛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從三昧耶生大曼荼羅。故云從羯磨出等。一一三業。皆是法界。法界三輪。其數無量故。以塵數譬其量也。
經。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羯磨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皆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羯磨神變遊戲等已。舊經云。現已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羯磨等一切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一切世界者。是明現通之處。次一切如來羯磨等者。正明現通之事。言羯磨等者。謂一切諸佛羯磨智等。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云等。即自行也。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即利他也。是等神變。皆是如來成所作智之所成就。闕感應如前也。
經。作一切如來無邊事業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大菩薩摩訶薩身。別本云。由無邊羯磨故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云。一切如來無邊羯磨故復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一切如來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第三頌曰現變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無邊事業。及三摩地輪。遍十方界。其中衆生與此事業。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令一切身爲一體相。故云作一切如來無邊事業故乃至聚爲一體等。又羯磨大智。到祕密極理故。云作一切如來事業故。薩埵妙定住本際故。故云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由此等義。聚爲一體。生菩薩身。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諸佛不空我一切業多無巧作佛益能轉金剛業。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諸佛羯磨不唐捐以無功用作佛事金剛羯磨之所轉無量無數悉能成。舊經云。即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羯磨不唐捐羯磨金剛而能轉唯我住茲能廣爲以無功用作佛事。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於此還源而有二意。如前釋也。分文爲二。初正明還源。謂住佛心也。次説偈奇歎。亦分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於空有二種。但空不但空。二乘之人。但見空法。不見不空。是故不能遍於塵界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法華中。須菩提等云。我等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今此金剛業不如是。於空能見不空妙理。是故歎云奇。諸佛不空。以見諸佛不空故。遍滿一切微塵界。供養諸佛事業多。亦利樂有情事業多。故云我一切業多也。後二句。歎智身功能若證不空法界極理。不作功用。任運起作廣大佛事。故云無巧作佛益。佛益即佛事等故。別本等云以無功用作佛事。若業智所作無能壞者。能作此等堅牢事業。故云能轉金剛業。轉謂轉作。遍一切處。普轉作故。
經。爾時毘首羯磨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摩訶毘首羯磨大菩薩從佛心出依如來前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云。于時大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如來前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既蒙佛加持故。從佛心出。欲利諸衆生故。住月輪中。一切有情類。菩提心所攝故。普爲一切請佛教令也。一切如來者。十方世界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如來既無量。菩薩亦無數。此一菩薩請教令。無數菩薩亦同請。請意具如前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不空金剛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不來不空三昧地已。舊經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不空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四念應也。如來欲令羯磨菩薩及諸有情具足一切事業智故。入此三昧。念其所應。然如來常照諸衆生機。如觀掌菓。但隨世界現此相耳。具如前釋。更不委記。
經。轉一切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業軌儀廣大三昧耶。別本云。爲一切如來轉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羯磨儀式廣大三磨地。舊經云。爲一切如來轉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羯磨儀式廣大三摩耶。釋曰。此即第五現法也。若准餘文。合有現字。或受用字。今經隨略。然此法名爲羯磨智。所言轉一切供養等者。轉作世間及出世間諸供養故。供養有多種。故云等也。若准兩經。一切如來轉供養故。名爲一切。互爲相成亦爲好也。所轉供養限量難測。是故能轉不空業智。其數無量故云無量不空一切業軌儀。三世如來供佛利生一切所作。於此三昧無不攝盡。故云廣大三昧耶。又廣大三昧者。非但示現無量不空業智法門。其中亦具一切如來力不共等無量法門故云廣大三昧耶。又轉字是轉現。貫於一切供養。乃至廣大三昧耶句。即是轉現諸法門意。
經。盡無餘有情界作一切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境果故。別本云。爲成就盡衆生界一切羯磨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最上果故。舊經云。爲盡遍衆生界一切羯磨悉地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最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謂盡無餘有情界是也。次作一切悉地下。二明所與悉地也。作一切悉地等者。明與世間悉地。於中作一切悉地者。明與因悉地樂。因悉地樂者。謂修善等樂。次受一切安樂悅意者。明與果悉地樂。言果樂者。即因所剋也。隨諸所樂。與多種樂。樂必適情。故云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也。乃至成就下。明與出世上上悉地也。羯磨性智神境通果者。謂成所作智。理智不二所生神通自在之果也。諸悉地中。此悉地勝。是故別本云神境通最上果。此義可知。
經。則彼羯磨金剛授與一切如來金剛羯磨大菩薩爲一切如來羯磨轉輪王以一切如來灌頂授與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毘首金剛毘首灌頂時彼金剛毘首菩薩摩訶薩則安立羯磨金剛於自心令安一切如來羯磨平等處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作種種勝業授於我掌中以業安於業。別本云。以彼金剛羯磨授與毘首羯磨大菩薩雙手爲令轉一切如來羯磨輪故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羯磨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毘首羯磨大菩薩以其金剛羯磨置於心上作一切如來羯磨事已説此嗢陀南曰我今所受者金剛巧羯磨是一切如來最上羯磨智一切妙佛事普皆能作之。舊經云。是彼羯磨金剛爲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摩菩提薩埵爲一切如來羯磨轉輪故復以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故爲其灌頂而於雙手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爲金剛毘首名而爲之號復以金剛名而灌其頂于時金剛毘首菩薩摩訶薩即以彼羯磨金剛置於心上爲令作用一切如來羯磨事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毘首羯磨我及所授者羯磨能羯磨。釋曰。此是第四頌云授羯磨金剛者也。於文爲二。初明如來授與灌頂。二説令信偈也。於初文中合有五種灌頂之義。今文闕略。但説二種。則彼羯磨金剛等者。是智印灌頂。准前可知。次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等者。是句義灌頂也。從金剛毘首灌頂時下。次説令信偈。爲二。初欲説偈。寄所受印現其相也。文中云安立者。安置之義。謂羯磨金剛安置自心故。別本云以其羯磨置於心上也。令安一切如來等者。安謂安作。即健作之義。以羯磨印健作一切佛事。故云令安一切乃至平等處故。別本云作一切如來羯磨事。次正説偈爲二。初二句。擧此是諸佛勝業。以令生信。後二句。擧諸佛授與。以令生信。以究竟智安置分得智。故云以業安於業。又以羯磨智作一切佛事。故云以業安業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第二鬪戰勝精進大菩薩授金剛甲冑智灌頂門。心要云。既具事業。堅固精進。而妙用之。若不精修。魔即得便。而生進退。所以被精進鎧甲時萬行修心。守護法門。令不退轉。即慈護廣大。能除懈怠。堅猛之智。頓成究竟菩提。無不被矣。此乃難敵精進菩薩之慈護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護大慈莊嚴甲冑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甲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暴惡。恚怒衆生。速獲大慈心。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護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守護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金剛甲冑。初諸佛守護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初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難敵精進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鬪戰難勝勇健精進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難勝鬪戰勇健精進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若被無緣大慈甲冑。四魔怨敵。無能破壞者。故名爲難敵。勤勵無懈。故爲精進。又四魔怨賊不勝此印。故云難敵。入生死海。無有退屈。故云精進。然大慈悲。其力巍巍。雖性柔軟。而能消除一切怨敵。如以惡報惡。其怨不絕。以德報惡。其怨消盡。大慈之力。亦復如是。故有此勝能。何況如來三密薰在其中乎。故涅槃經云。慈善根力。任運如是。能令醉象馳散。義意可知也。佛入此菩薩所修三昧耶故。故云入難敵精進等。次明所生加持名。三昧耶智遍入轉現智用自在故云出生等。從護菩薩智現其護相。加持有情故云加持。名金剛三摩地者如前。
經。一切如來守護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囉?乞沙。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擁護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陀羅尼曰跋折囉阿囉叉。舊經云。入一切如來擁護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而出即説密語曰跋折羅阿羅(二合)乞沙(二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也。言一切如來乃至從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守護三昧耶等者。是祕明號。此三昧耶。普能護持一切有情故云守護三昧耶。此守護相。不離佛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又諸佛智心故云如來心。從佛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云從自心出也。嚩曰囉路乞沙者。是正説祕明。此祕密語。護念有情。令一切住堅固心故。理趣釋曰。由此三摩地故。能普護無邊有情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説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
經。爲衆多堅固甲冑出已。別本亦同也。舊經云以爲堅牢甲冑而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第三也。佛心菩提無緣大慈。爲利有情故。示現此甲冑智相。一一智相。無非實相。一切邪魔外道。無敢動壞。故云堅固甲冑。若具言者。甲冑有多種。是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八云。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三種祕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淨法身。云何名爲三十二甲。一者於無量劫爲衆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捨大甲三者覺悟衆生生死長夢安置三種祕密大甲。四者擁護佛法於一切時猶如響應護法大甲。五者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六者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捨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薩三聚淨戒及不捨離頭陀大甲。九者著忍辱衣遇違緣毀罵鞭打不報大甲。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緣覺聲聞令趣一乘迴心大甲。十一者譬如大風晝夜不歇度諸有情精進大甲。十二者身心寂靜口無過犯修行解脫三昧大甲。十三者生死涅槃無有二見饒益衆生平等大甲。十四者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捨與樂大甲。十五者無礙大悲救攝一切有情限量拔苦大甲。十六者於諸衆生無有怨結恒作饒益大甲。十七者難行苦行不憚劬勞恒無退轉大捨大甲。十八者有苦衆生來菩薩所代彼受苦不厭大甲。十九者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見解脫大甲。二十者見五蘊身如栴陀羅損害善事無著大甲。二十一者見二十入如空聚落常壞恐布厭捨大甲。二十二者見十八界猶如幻化無有眞實大智大甲。二十三者見一切法同於法界不見衆相證眞大甲。二十四者掩他人惡不藏己過厭離三界出世大甲。二十五者如大醫王應病與藥菩薩隨宜演化大甲。二十六者見彼三乘體本不異究竟迴心歸一大甲。二十七者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轉妙法轉度人大甲。二十八者佛於衆生有大恩德爲報諸佛恩修道大甲。二十九者觀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無垢大甲。三十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樂説辯才無礙大甲。三十一者廣化有情坐菩提樹令證佛果一味大甲。三十二者一刹那心般若相應悟三世法無餘大甲。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種金剛大甲。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剛甲冑。當勤修習三種祕密。於現世中。具大福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文意可悉也。
經。入世尊毘虛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同一密合便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六還源。衆多甲冑。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具釋如前。
經。生大金剛甲冑形住佛掌中。別本云。爲大金剛甲冑身住佛手中。舊經云。復爲大金剛甲冑身而住於如來手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也。塵數甲冑。各各體無中邊。以佛神力成就堅固一大甲冑。住佛掌中。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住佛掌中。如前釋也。
經。從彼金剛甲冑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甲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爾時從金剛甲冑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釋云。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甲冑法界該攝無邊一切依正。是故如來自在之力。出現塵數實智妙相。無量義云從一法中生無量義者。即此義也。
經。一切如來守護儀軌廣大事業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現一切如來擁護廣大事業及神變遊戲等已。舊經云。一切如來擁護儀式廣大羯磨等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若准普賢門。應云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守護儀軌等。今文闕略上諸句等。但云一切如來守護等。准前可知。故闕略耳。又准別本。應云現一切如來等。今文亦略可准知。故所言一切如來守護儀軌等者。是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也。大慈甲冑。擁護一切故云守護一切如來以此爲式。獲得金剛不壞法身。故云儀軌。諸佛菩薩普門利益。此智攝盡。故云廣大事業也。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云等也。是即普賢門。遍證一切如來智之意。即自行成也。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是從内證發起種種神通變化救度一切。擧要言之。普賢現色身三昧。是爲作一切佛神通等。即利他行也。
經。難敵精進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難敵精進大菩薩身。別本云。由鬪戰難勝勇精進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云。由難勝鬪戰精進故及以金剛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成就果故。是第三頌曰現請普教示也。文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難敵精進三摩地輪遍十方故。又薩埵自在神通力故。令一切身爲一體相又智到極理。定住本際。如前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精進甲我固堅固者由堅固無身作金剛勝身。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希有精進甲堅牢之所成以我極堅牢能受堅牢者故於無色身能作金剛身。舊經云。住於毘盧遮那世尊心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精進所成甲堅牢於餘堅牢者以堅牢故非色身能爲最上金剛身。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顯還源。如文也。次説偈奇歎。文亦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言精進甲者。即大慈三摩地智。若以大慈莊嚴其身。無敢壞者。故云名爲甲。無量慈光合集成身故云我也。此金剛慈勝於諸教。彼教慈悲以非極理之所生故。故云固堅固者。故舊經云堅牢於餘堅牢者也。後二句。明成身之由。本際極理。非作所作。非滅所滅。故云堅固。非心心所。何色名之故云無身。雖無性實。而能隨緣起作法界金剛曼荼羅色。故云由堅固無身作金剛勝身。故毘盧遮那經云。若解無所得諸法之法相。彼無得而得。得諸佛導師。又無量義經云。無相之相有相身衆生身相相亦然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難敵精進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難勝精進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而住復請教示。舊經云。爾時彼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中下已依於諸如來右邊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從佛心下住月輪等意。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爾時如來入一切如來堅固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爲赴請故。入此等念。故云時世尊入一切等。堅固等義。准前可解。
經。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摩地。舊經云。入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若准餘文。應云現一切如來精進等。今經略之。可准知故。今於大慈精進法門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等法門。總略言之。故云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
經。救護盡無餘有情界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成就果故。別本云。爲救護盡衆生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最上悉地果故。舊經云。爲盡遍衆生界救護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是明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救護盡無餘有情界是也。次受一切安樂下。二明與悉地果。初明與世間悉地。如文也。次乃至得一切如來金剛身等者。明與出世悉地果大慈甲冑爲金剛身。身即是果。故云成就果。梵云悉地。譯爲成就。於悉地果而有九品也。如常釋也。
經。則金剛甲冑授與難敵精進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慈友金剛慈友灌頂時彼金剛慈友菩薩摩訶薩以金剛甲冑被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最勝慈甲冑堅精進大護名爲大慈友。別本云。以金剛甲冑授彼難勝精進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友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友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甲冑而被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慈甲冑爲護精進者名爲大親友。舊經曰。被金剛甲冑爲彼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雙手而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友名而爲之號復以金剛名號授其灌頂爾時金剛友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甲冑而被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慈甲冑堅固精進護名爲大親友。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金剛甲冑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例前可知也。言慈友者。被大慈悲精進甲冑。遊戲生死海。隨諸衆生類。不生厭捨心。終令至智地。故名慈友也。從金剛慈友灌頂時以下。説令信偈。爲二。初爲説偈以相示衆。謂以甲冑被一切佛。非適今被慈悲甲。爲諸有情示此相耳。問。法華云。忍辱爲衣。慈悲爲室。何故今云大慈精進以爲甲冑。答。夫以。取譬隨義不定。不可偏執。擁諸義門。何況此義不碩乘乎。何者。室能外妨怨賊。與大慈甲。能除暴惡。其義不殊。故不相違。又彼經衣室。俱是有甲冑義。衣即内遮寒陋。室是外妨怨賊。忍必有慈。慈必共忍。而成大精進慈悲甲冑耳。次正説偈亦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甲冑所持令生信也。佛佛相授。故云一切佛。於諸慈中最在其上。故云最勝慈。毘那耶迦。邪魔外道。不得其便。故云甲冑也。後二句。明得名之由。以有三義爲大慈友。謂堅固。精進。大護。釋義准前。於慈友義更有多種。且擧三事。以示其端。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五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六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三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三摧伏一切魔大菩薩授金剛牙器杖智灌頂門也。心要云。精進既具。天魔蘊魔。及煩惱魔等。須摧伏之。示金剛藥叉形。作可畏色。熾焰赫奕。恚怒威猛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及諸執見。而摧滅之。作大悲方便。而能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藥叉菩薩大悲方便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護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降伏剛強難化衆生。安置於菩提道。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藥叉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方便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牙。初諸佛方便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此即擧報。及顯體。如前可知。
經。復入摧一切魔大菩薩摩訶薩三摩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摧伏一切魔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摧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恐怖智印。摧滅四魔。降伏剛強難化衆生。安置菩提。故云摧一切魔菩薩也。佛入此菩薩三摩地故云復入等。次出生羯磨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能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也。從摧魔智現摧伏相。加持有情。故云加持。
經。一切如來方便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嚩曰囉(二合)藥乞灑(二合)。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方便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囉藥叉。舊經云。入一切如來方便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而出即説密語曰跋折囉藥叉。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也。諸佛如來大悲方便。於離相中不捨有情。示可畏形。利益一切。故云方便三摩耶。法華云或現金剛神而爲説法者。即此義也。此恐怖相。不離佛心。又諸佛智心故。云一切如來心。具如前也。次嚩曰囉藥乞灑者。二正説祕明。若祕明義者。藥叉是食義。牙是可畏義。意在初文。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是故云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者也。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題本也。
經。爲衆多大牙器仗出已。別本云。爲衆多大牙器仗而出。舊經云。以爲大牙器而生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闕略所以。准前可知。下亦如是。若准前者。於此應云於月輪中爲衆多大牙器杖出已。此意謂。諸差別智相。無不住在於大菩提月輪中。故今此菩薩。於月輪中示現大牙器杖之相。所調有情。數如塵數。現大牙相。亦復不少。故云爲衆多等。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同一密合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闕意如前也。爲欲顯示體即是用故。云入佛心聚爲一體。如前釋也。
經。生金剛牙形住佛掌中。別本云。成大金剛牙身住於佛掌。舊經云。便成金剛牙身已而住於如來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闕第七。如前也。金剛大牙。食噉衆魔。令諸有情無動亂故。故生牙形住佛掌也。
經。從彼金剛牙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金剛牙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于時從彼金剛牙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超明第十顯實也。是諸如來。皆實相身。一一三業。無非法界。爲表一智即多。其數如塵故。云一切世界等。
經。作一切降伏暴怒等爲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現一切如來調伏暴惡等一切神變遊戲已。舊經云。一切如來調伏暴惡一切如來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若准上例。應云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一切降伏暴怒等爲一切佛神通遊戲。然今文闕略上句。只出下句也。作一切降伏暴怒等者。是即現作恐怖智等也。其中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云等也。即是自行。所言爲一切佛神通等者。普現色身救度有情故。是利他行也。
經。一切魔善摧伏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摧伏一切魔大菩薩身。別本云。由摧一切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摧伏一切魔大菩薩身。舊經云。由極摧一切魔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摧滅一切魔菩薩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教示。就中文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恐怖智印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和合一味故爲一體相。具如前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大方便諸佛之慈悲由有形寂靜示作暴怒形。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大威德顯斯大方便爲利寂靜者現作暴惡身。舊經云。便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佛大方便有大威德應調伏若爲寂靜利衆生摧滅魔故作暴惡。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正明還源。如文。從説此嗢陀南下。二説偈歎。文亦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諸佛慈善根。爲利有情故。於無相法中而示現此相。故云大方便。彼大牙之相。豈實威怒性。爲利衆生故。故云諸佛慈愍。後二句。是明示相之由。佛菩薩等寂靜大悲之身。名爲有形寂靜。故金剛壽命經云。即入三摩地觀見。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剛強難化。執持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任調伏。言寂靜者。大悲寂定柔軟之形。故云寂靜。然於寂靜有二種。謂眞理寂靜。形色寂靜。亦云三昧形。夫眞理極理。自本寂靜。絕四離百。是爲眞理寂。從本極理發起隨緣法界之色。利益有情。是爲有形寂也。今簡擇眞理故。云有形寂靜。今經意謂。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藥叉暴怒形。故別本云。爲利寂靜者。現作暴惡身。亦釋此大菩薩。既是毘盧遮那大慈悲身故。云由有形寂靜。爲利諸菩薩而示暴惡形。故云示作等。
經。時彼摧一切魔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摧魔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左月輪住而請教示。舊經云。時彼摧滅魔大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依於諸如來左月輪中而住已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請佛教令。意在普濟。故住月輪。而現此相。此大菩薩。既住普現色身三昧。如於一切佛請教令。於一切佛亦如是。故云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一切如來者。謂十方佛刹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極怒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進世尊入一切如來暴惡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暴惡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入一切如來極怒等者。是明如來赴請入三摩地。淨法界中。總攝諸惡。其中一惡。是爲極怒。惡中亦惡故云極也。佛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故云時世尊入等。
經。一切如來調伏難調。別本云。現一切如來調伏曠惡三摩地。舊經云。一切如來意調伏麁惡三摩耶。釋曰。此即第五現法也。此法門名爲大悲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摧伏四魔。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執見。故云調伏難調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極惡法門十波羅蜜力不共等。利益無盡衆生界。若入此三摩地。雖歷生死。不爲動亂。阿字妙惠。護念有情故名金剛三摩地也。舊經云一切如來意者。且擧意業。兼餘二業。如來三業。俱調伏麁惡故。
經。盡無餘有情界施無畏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境通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爲盡衆生界施無怖畏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通最上悉地果故。舊經云。爲盡遍衆生界無怖畏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通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此明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次從施無畏下。二明與悉地果。言施無畏受一切安樂悅意故者。是明與世間悉地果。無有四魔二死等畏故。云施無畏也。次乃至得一切如來等者。是明與出世間悉地果。即大悲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果也。祕密方便所獲悉地。勝於顯教所證之極故。云最勝悉地果。准前可知也。
經。則彼金剛牙器杖授與彼摧一切魔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暴惡金剛暴怒灌頂時彼金剛暴怒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牙器杖安自口中恐怖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調伏諸難調金剛牙器杖方便慈愍者。別本云。金剛牙器杖授彼摧伏魔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暴惡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暴惡摩訶菩提薩埵以其金剛牙器杖置己口中恐怖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金剛牙器杖哀愍大方便最上調伏者。舊經云。以彼金剛牙器杖爲摧滅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如上雙手而授之于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暴惡名而爲之號是時金剛暴惡摩訶菩提薩埵將彼金剛牙器杖置於己口中恐怖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佛現最上降伏者金剛牙器杖哀愍方便説。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牙者也。此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如文也。從暴怒灌頂時下。既受牙器仗及金剛名號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是故説令信偈。文亦爲二。初欲説偈。以所受智印示現其相也。言恐怖如來者。如來遠離一切恐怖。但爲衆生示現此相。又恐怖因位菩薩及以衆生。是爲恐怖如來。是故理趣釋曰。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成佛。令捨邪歸正法。故名恐怖一切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次説此嗢陀南下。二正説偈。亦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用。而令生信也。調伏諸難調。准前可解。次後二句。明智印功能。而令生信。謂雖極怒暴惡器杖。大悲方便愍有情者。故云金剛牙器杖。方便慈愍者。又釋。四句俱明所受是一切佛調伏之器杖。慈愍衆生者。令人生信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四如來拳大菩薩授金剛印嚩智灌頂門也。心要云。由斯威猛解脫之理。而助成之。三輪苦際衆生。祕密金剛。而能濟度。大權方便三密加持。祕印心嚩。住三摩地。一切法要。而能解嚩。脫苦與樂。住四無量心。此乃金剛拳菩薩密印相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拳印威靈感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拳威靈感應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拳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除一切衆生業障。速獲世間出世間悉地圓滿。還來收一聚。爲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拳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後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印嚩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金剛嚩初諸佛印嚩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拳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三明行。初文正明佛入三昧耶。復入之言。如前釋也。言一切如來拳者。即金剛拳嚩。令諸有情等能嚩住善法。亦解結使縛。故云如來拳。又驗縛三業。攝一切諸契。獲得悉地。以爲其名。理趣釋云。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若就近論者。此部四印。亦開此拳以爲其四故。理趣釋云。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者。是三密門身口意金剛也。説四種印。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則爲一切如來身者。是金剛業菩薩三摩地身。眞言者。由得身加持得無礙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持一如來語印則得一切如來法者。此名金剛護菩薩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故。能普護無邊有情界。常以大慈甲冑而自莊嚴。獲得如金剛不壞法身。持一切如來心印則證一切如來三摩地者。由眞言者得金剛藥叉三摩地。能令盡藏識中殺害心雜染種子。得大方便大悲三摩地。爲調伏示現威猛忿怒金剛藥叉菩薩之身。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者。由修瑜伽者得金剛拳菩薩三摩地。能成就一切眞言教中三密之門。是故廣瑜伽中説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爲拳一切如來嚩。是爲金剛拳。是故佛告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由持身印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由持語印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廣論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海會智印。只在此拳。拳於此等一切智印故以爲名。佛今遊入此三昧耶故云入也。次出生羯磨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轉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出生。如來拳智。現其拳相。加持有情。故云加持。金剛三摩地者。是即通名。如前釋也。
經。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散地。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縛三摩地名一如來心説陀羅尼曰跋折羅散地。舊經云。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已即説密語曰跋折羅散地(重音呼)。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也。一切如來身口心等者。是明三摩耶從自心出也。身印語印心印金剛印。總合名爲嚩三摩耶。此三昧耶。佛佛相授故。云一切如來也。所言心者。准前可知。從自心出者。從佛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次嚩曰囉散地者。是正説祕明也。縛是祕明義也。如前。此密語力。加持有情令堅牢。乃至由三密金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即祕明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顯本也。諸佛如來示現神變。必有因故。因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緣此因故無礙周遍。有智故無礙。有行故周遍。婆伽梵持金剛。即其文准前可解。
經。爲一切如來一切印縛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印縛出已。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印縛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如是智相。法界菩薩周圍月輪之所出現。衆生所樂。種種不同。故此智相亦復不一。故云一切如來一切印縛。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別本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云。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從佛心出。還入佛心。諸佛法界。本無内外。若無内外。豈有出入。但爲衆生現此相耳。
經。生金剛縛形住佛掌中。別本云。成金剛縛身住於佛掌。舊經云。而爲金剛縛身已而住世尊掌中。釋曰。是即超明第八示相也。所以如來現此相者。攝諸有情。令無動壞。與佛無異。若見此智印。是人亦同解結使縛。爲一切如來之所護念。故示此相也。
經。從彼金剛縛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金剛縛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于時從彼金剛縛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普現色身三昧之力。不分而分。其數難量。不知以何爲譬。是故強擧世界微塵以爲譬。況若以實言之。如來法界身輪。實不可數知。少分相似以爲譬況也。
經。出已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印嚩智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印嚩智作一切如來神變已。舊經云。出已爲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印縛智等作一切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此應云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印嚩智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今文總略。但云於一切世界。准前可解。言出已者。結前生後。謂出一切世界塵等身已。有普現事也。於一切世界者。是普現之處也。一切如來等者。是所現神變也。現作金剛拳三摩地智等故。云一切如來印縛智等。等字准前。下文亦然。普爲有情示現普門。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闕略感應。准前可解。
經。一切如來拳善縛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爲一體生一切如來拳大菩薩身。別本云。由一切如來拳牢縛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性相爲一切如來拳摩訶薩埵身。舊經云。由一切拳牢縛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爲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普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拳縛智印及三摩地遍空塵界故。又薩埵神力故。聚爲一體。生菩薩身。具如前也。世人只知性是一體。未解衆相全在體内。若依祕密義。當知性相俱居一體。故別本云極堅牢故合一體性相。即此義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奇哉妙堅縛我堅三昧耶成諸意樂故解脫者爲縛。別本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説嗢陀南曰今此極堅縛堅固身所生我是三摩地成就願求者雖已得解脫方便現此縛。舊經云。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三摩耶堅牢縛身者諸願求成就雖解脫示縛。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爲二。初正明還源。如文。後説偈歎文。亦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能令衆生縛住善法。故云堅縛。復解有情煩惱堅縛。隨所得名。故云堅縛。又此極牢縛身。堅固無破壞。故云堅縛。若縛衆生。但出分段。若雖出二死。次第紆迴。不名爲妙。今此祕密教。令諸有情等行三密直路。不歷三祇劫。至菩提大城。故云妙也。如來拳薩埵。即是堅三摩地。此外無別身。故云我堅三昧耶。故分別位云從金剛拳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拳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還來收一聚。成金剛拳菩薩身也。後二句。明爲縛之由。五種大願。不捨衆生。爲成彼樂。雖已得脫。權現此縛。故云成諸意樂故等。於意樂有九品。解脫亦有二。謂修性二脫。思之可解。
經。時彼一切如來拳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云。爾時一切如來拳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背後月輪而住復請教示。舊經云。于時彼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從佛心出住月輪等意。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爾時如來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若例餘文。應云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印縛三昧耶。今文略之。直云入一切如來三摩耶。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故。先入此三昧。言名金剛三摩地者。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印三昧耶。別本云。現一切如來印縛三摩地。舊經云。一切如來印縛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此三昧中。具有一切諸法門等今且擧主攝伴。故云一切如來印三昧耶。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一切如來聖天現驗一切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一切智智印主宰最勝悉地果故。別本云。盡衆生界作一切如來大神力現驗作事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智印爲主最上悉地果故。舊經云。盡遍衆生界一切如來大神力現驗作事故一切悉地諸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一切智智印爲主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是則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次令一切如來下。二明與悉地益也。於中先明與世間悉地。言聖天現驗悉地者。即是施與金剛拳印。威靈感應三摩地智所生世間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此三摩地。威猛尊重。濟度有情。故云聖天。而與一切如來智印。常交感應。速獲世出世間悉地。故云現驗也。令諸有情身心安悅。故云受一切安樂悅意。次乃至得一切等者。即是明與出世悉地有多品類。故云乃至。明最上品。故云一切如來一切智乃至最勝悉地果也。了達一切故云一切智。此三摩地智。爲諸智印本。故云智印主宰。所證悉地。無與等者故云最勝也。
經。則彼金剛縛授與一切如來金剛拳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彼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拳金剛拳灌頂時彼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縛縛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印縛大堅固速成諸印故不越三昧耶。別本云。以彼金剛縛授與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拳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拳大菩薩以其金剛縛縛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説極牢金剛縛若爲一切印速疾得成就以此三摩地最尊無有上。舊經云。彼金剛縛爲一切如來金剛拳摩訶菩提薩埵如上雙手授之于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拳名而爲之號復以金剛名授其灌頂爾時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縛而縛一切如來已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堅固金剛縛若爲一切印速疾成就故三摩耶極難羯磨能超度。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彼金剛縛也。就文爲二。初授與灌頂。如前也。從金剛拳灌頂時下。説令信偈。亦分爲二。初爲説偈。寄所受智印。以示其相也。縛者是縛住義也。縛住諸如來故。又解縛。縛解故云縛也。如來之言通於三世。思議可解。從説此嗢陀南下。正説偈也。文分爲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一切佛印縛堅固。而令生信。如文也。後二句是明智印功能。而令生信。諸佛印智無不依此。故云速成諸印。若不依者。諸印不成。印不成就。越三昧耶。若依此智時。一切皆成就故。云不越三昧耶。舊經云三摩耶極難羯磨能超度者。即此義也。極難者。謂越三昧耶罪。是極重罪。唯斯羯摩能得除遣。故云羯磨能越度也。
經。一切如來供養廣大儀軌業一切如來大精進堅固甲冑一切如來大方便一切如來一切印縛智拳如是一切如來大羯磨薩埵。釋曰。此是第二總結。亦分爲二。初結別名也。儀軌業。大甲冑。大方便。印縛智。如次是四大菩薩也。次如是一切等者。二結部類正明。此是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故。云如是一切如來大羯摩薩埵。
經。爾時不動如來。別舊兩本竝云爾時阿閦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波羅蜜。亦云。四方如來爲印毘盧遮那如來四波羅蜜智門。就中爲二。初明四波羅蜜。後明總結。就初亦大分爲四。一明如來部中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二明如來部中寶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三明如來部中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四明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都名一切如來摩訶波羅蜜。出生義云。由四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爲三際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手印成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四親近菩薩。則彼四波羅蜜印焉。於中初明金剛波羅蜜彼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者。心要云。阿閦如來於内心證得金剛波羅蜜。入金剛三昧耶。加持一切三摩地智。自受用身故從五峯光明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衆生大菩提心。還來收聚。爲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金剛波羅蜜菩薩形。持金剛杵。於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而住。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五峯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五峯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衆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今釋經文者。從此以下。此是明如來部中第一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然上來經。於十六大菩薩。一一段中。以四句頌消釋經文。其中科段名目同而分節名數。稍有闕減。從此以後。更復闕略。但有三句義。若得意者。不可俟也。大分爲三。爲頌曰。諸佛金剛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金剛印者。從爾時不動如來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拳身。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不動如來。此擧身兼體也。上來。毘盧遮那如來。以一切如來身以爲其體。今於此中。不動如來。以毘盧遮那。以爲其體。分別位中。改不動如來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五峯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者。是擧本體顯示。四佛以毘盧遮那爲其體義。思之可知。
經。成就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已印一切如來智故入金剛波羅蜜三昧耶所生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爲印毘盧遮那世尊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金剛波羅蜜三摩地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云。爲毘盧遮那世尊入一切如來智印故金剛波羅蜜三摩耶金剛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爲二。成就世尊一切如來智者。是初明不動如來成就。成就如來智。謂成就毘盧遮那遍法界大圓鏡智已故也。印一切如來智故等者。二明佛入三昧耶。於中三。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謂彼不動如來。反覆將爲印。成毘盧遮那大圓鏡智故也。入金剛波羅蜜三昧耶者。二正明佛入三昧耶。此智能斷諸惑。猶如金剛所擬悉斷故云金剛。又智堅固。不可破壞。故云金剛也。波羅蜜者。到彼岸義。然顯教智。或度一死。或超二死。紆迴不直。今此祕密智。正直捨方便。超度二死海。從祕密直道。得達寂光彼岸。故云波羅蜜也。三昧耶者。等持義。如前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三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展轉。遍入一切塵界。顯發無礙自在智用故云所生金剛也。從圓鏡智現其智相。加持一切故云加持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正明加持名也。三摩地者。是等念義。謂以此大智入諸有情界。平等護念故。此三摩地所至之處。無能壞者。故云金剛。如前釋也。兩本經文。思之可見。
經。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印從自心出薩怛嚩嚩曰囉。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名己身印此説陀羅尼曰薩埵跋折麗。舊經云。即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金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印即説密語曰薩埵跋折羅。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説祕明也。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者。謂一切世界微塵等阿閦如來大圓鏡智遍入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持此大智。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也。三摩地三昧耶。如前也。名一切如來印者。謂當部印。別本云己身印。其義亦同也。從佛金剛智心中出此祕明。故云從自心出。次薩怛嚩嚩曰羅者。是説祕明。此密語護念一切。住堅牢心也。
經。從一切如來纔出已出金剛光明從彼金剛光明門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彼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光明於彼光明諸門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光明於彼金剛光明諸門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於前諸門。分文或十二。或九十等。然至此段。略文極多。以下諸段亦爾。今隨經文。即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爲二。初明如來心所現之相。故云從纔出已出金剛光明。次明從所現相即婆伽梵持金剛示神變相。故云從彼金剛光明等。又出金剛光明者。即如來智也。持金剛者。即普賢心。又婆伽梵持金剛。此印佛智普賢心。此如來智及普賢心以爲依因。現諸神變故。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舊經云。一切世界微塵等以爲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即顯實印成也。阿閦如來於内心證得金剛波羅蜜印。成毘盧遮那故。爲現一切世界微塵等法界身輪。是故云爲一切世界乃至印一切如來智也。
經。復聚爲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形。別本云。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爲大金剛身。舊經云。同一密合周遍一切世界量以爲大金剛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若例前者。於此應云現受普教示。而今印成如來世尊。故無此説。即分爲二。初攝相。後奇歎。此即攝相也。世界塵身。聚爲一體。散而不散。合豈定合。非散非合。而散而合。塵身密合。生大金剛身。故云等一切世界量。所言形者。亦是身義。故別本等云爲金剛身。是義可知也。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前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薩埵金剛堅由堅無身故獲得金剛身。別本云。依毘盧遮那前住於月輪説此嗢陀南曰如來所有薩埵金剛雖極堅固然非身相爲堅牢故現金剛身。舊經云。於世尊毘盧遮那前依於月輪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與薩埵金剛極堅牢若以堅牢故非身金剛身。釋曰。此即奇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説偈奇歎。若准前者。住佛心説偈。今文住月輪説偈。月輪表菩提心。然佛心及菩提心。如水乳和合。是故今文住月輪。而説嗢陀南。或住佛心。爲蒙印可。今印可世尊。故不云住心。就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是即一切如來大圓鏡智薩埵金剛。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堅也。後二句明得身之由。夫法性身。非妄分別之所起作。非色而色。以非色故。法界俱無。以而色故。法界俱有。即有而無。故云由堅無身故。即無而有。故云獲得金剛身。別本云雖極堅固者。是非身有身也。然非身相者。是有身非身也。爲堅牢故現金剛身者。正顯無身而有身也。
經。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別舊兩本同云。爾時寶生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如來部中。第二寶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也。心要云。寶生如來。於内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衆生功德圓滿。還來收一聚。爲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金剛寶波羅蜜菩薩形。持大摩尼寶。於毘盧遮那如來右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衆生功德圓滿。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寶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右邊月輪也。次隨經文釋。大分爲三。爲頌曰。佛金剛寶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佛金剛寶印者。從爾時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初擧身。乃至四護念。此即初擧身兼體也。
經。印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寶波羅蜜三昧耶所生寶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爲印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智印故入寶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以爲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寶波羅蜜三摩耶所生寶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爲二。印世尊等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智者謂自受用智中平等性智。十方諸佛。無不具此智。故云一切如來智也。入寶波羅蜜三昧耶下至三摩地。是二明佛入三昧耶。於中初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寶者。是一切如來大福德聚莊嚴諸佛利益有情者也。波羅蜜等。准前可知。所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
經。金剛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囉怛那嚩曰離。別本云。從其心出金剛寶三摩地名己身印説陀羅尼曰囉怛那跋折哩。舊經云。即從心出現此金剛寶三昧耶身印即説密語曰阿羅(二合)怛那(二合)跋折囇。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金剛三昧耶名自印者。即自心所生祕明之名。從尊印得名。故云自印。此祕明力。能護諸有情。令住堅牢心。
經。從一切如來心出寶光明從彼寶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寶光明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説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中出現寶光明於彼寶光明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於中爲二。初明如來心所現之相。如文。次明從所現相。即婆伽梵持金剛。示神變相。此婆伽梵持金剛以爲依因。分別如前。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舊經云。一切世界微塵等以爲如來身印一切如來諸智。釋曰。此即二明顯實。印成也。祕密神力。示現世界微塵佛身。印成如來智。毘盧遮那。即一切如來。言智者。即平等性智也。
經。復聚爲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寶形。別本云。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爲大金剛身。舊經云。同一密合周遍一切世界量而爲大金剛寶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分文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體内合散。常合常散。爲衆生故。適合今現此相耳。思之可知。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右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名寶金剛於一切印衆堅灌頂理趣。別本云。依毘盧遮那右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從佛所生名爲寶金剛能於一切印堅牢灌頂門。舊經云。依於右邊月輪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金剛契我是寶金剛堅牢灌頂門説如來身印。釋曰。此即二説歎。亦爲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説偈奇歎也。言月輪者。是表菩提心。一切聖賢。無不住此。無始以來。福智圓滿。在菩提心。故喩月輪。但諸有情爲惑所覆。不能開顯。今當教化令得顯現故住此輪也。就正説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言一切佛者。先擧能生以顯所生。故別本云我從佛所生毘盧遮那名爲一切佛也。我名寶金剛者。是正擧名而歎智身。所言寶者。即如來智海自利利他福德寶聚也。後二句。顯智身力用。於一切印衆者。謂十方三世一切佛智印。智印不一。是故云衆。堅灌頂理趣者。謂於彼諸如來智印。印爲堅固。寶灌頂之所趣向。譬如火炎必赴於空。三世諸佛。無不賴此寶灌頂也。又如一切人必趣向門。其義亦然。一切如來所歸之門故。兩經云堅牢灌頂門也。舊經文中。諸佛金剛契者。謂諸佛所生寶金剛契也。説如來身印者。即堅牢灌頂門。以爲如來身印也。
經。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別舊兩本竝云爾時觀自在王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如來部中。第三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也。心要云。觀自在王如來。於内心證得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流出蓮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衆生客塵煩惱。還來收一聚爲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法波羅蜜菩薩形。持大蓮華。於毘盧遮那如來後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乃至云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法波羅密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後邊月輪也。今隨文釋。大分爲三爲頌曰。佛金剛法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佛金剛法印者。從爾時世尊觀自在王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一擧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等者。此即擧身。亦兼顯體。如前釋也。
經。印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法波羅蜜三昧耶所生法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爲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云。以爲世尊毘盧遮那佛契一切如來智故入法波羅蜜三摩耶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爲二。印世尊乃至一切智故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言一切智者。即妙觀察智。以能了知一切法故。爲一切智。又一切如來智故。名爲一切智也。入法波羅蜜等下至三摩地。是二明佛入三昧耶。言法波羅蜜者。應彼筏喩機。隨現勝淨法。故云法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
經。法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達磨縛曰羅。別本云。從其心出法三摩地名己身印説陀羅尼曰達磨跋折囇。舊經云。即從自心出現此法三摩耶身契即説密語曰達磨跋折羅。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隨諸衆生機。能現清淨法。以此智印令諸有情住堅牢心。故云法三昧耶。隨本部得名。故云自印。次達磨嚩曰羅者。二正説祕明也。此祕明能加持三業。令如金剛。又護念有情。令獲如此是故云也。舊經云從自身出現者。離身無心故。離身顯心。又色心不二故。標色名心。思之應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蓮華光明從彼蓮華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於蓮華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蓮華光明於彼蓮花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我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如文。從彼蓮華下。二正明依因。如前可知。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現一切如來智印已。舊經云。以爲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一切如來智契已。釋曰。二顯實印成。若非塵等如來身。何得印成廣眼智。智者謂本不生妙觀察智也。兩經之文。准前應知。
經。復聚爲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蓮華形。別本云。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爲大金剛蓮華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一切世界周遍量以爲金剛蓮華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法界聚散。後元法爾。爲愍有情示始現耳。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後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法金剛我淨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別本云。依於毘盧遮那背後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清淨法金剛所以示貪染令彼得清淨。舊經云。依於毘盧遮那佛背後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一切佛謂我清淨法金剛若以性清淨雖染而清淨。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謂此法金剛是一切佛所有法金剛故。云奇哉一切佛法金剛也。言我淨者。正擧名明歎。謂我是淨法金剛也。後二句。明得名之由也。一切諸法。本性清淨。不由能除始得淨名。故云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也。無行經云。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欲即菩提。維摩經云。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者。即是此義。兩經之義。尋文可知也。
經。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別舊兩本同云爾時不空成就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如來部中。第四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也。心要云。不空成就如來。於内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流出羯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衆生除一切懈怠。成大精進。還來收一聚。爲令印一切菩薩自受用三昧耶智故。成羯磨波羅蜜菩薩形。持羯磨金剛。於毘盧遮那如來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文意亦同也。今釋經文。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一切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一切印者。從爾時世尊不空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身。乃至四護念。此即初擧身。兼顯體也。
經。印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昧耶所生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爲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云。爲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遍智契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摩耶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爲二。印毘盧乃至如來智故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智者即成所作智也。毘盧遮那。即一切如來。是諸佛體故。又此毘盧遮那羯磨三昧耶。是一切如來所受用智故。云一切如來。舊經名遍智契者。是滿佛世界。多業金剛故也。入一切乃至三摩地者。二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波羅蜜者。滿諸佛世界。起作多事業。故云一切。舊經云遍智契者。即是此義也。畢竟得到如來内證。故云波羅蜜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
經。一切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羯磨嚩曰哩。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三摩地名己身印説陀羅尼曰羯磨跋折哩。舊經云。此一切三摩耶自己契從自心而出即説密語曰羯磨跋折哩。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是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故。云一切三昧耶。名自印等者。准前可知。次羯磨嚩曰哩者。二正説祕明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羯磨光明從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現一切羯磨光明於羯磨光明即彼伽婆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一切羯磨光明於其一切如來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光明。佛心所現之相。後正明依因。如前。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印一切如來智。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印一切如來智己。舊經云。以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契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即顯實印成也。於一佛身。示現無量不空成就。故世界塵數以爲其量。若干如來。俱同印成毘盧遮那成所作智。故云遍印一切如來智也。
經。復聚爲一體等一切世界量面向一切處生大羯磨金剛形。別本云。復同一體性滿一切世界量面向四方爲羯磨金剛身。舊經云。復同一密合遍滿一切世界量面向四方以爲羯磨金剛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奇歎。此即攝相也。非但奉事一佛。亦遍滿一切世界。奉事諸佛故。云面向一切處等。別本舊經。竝云面向四方。亦同此意也。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左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多業金剛由一成一切佛界善作業。別本云。依毘盧遮那左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多種羯磨金剛若獨惟一滿佛世界能善羯磨無比事業。舊經云。依於世尊毘盧遮那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一切如來智我多種羯磨金剛若唯一盡遍佛世界能事業羯磨。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奇歎智身。言一切佛者。即毘盧遮那佛也。言我多業金剛者。謂即彼佛大智海中成所作智。稱以爲我多業金剛。奉事諸佛。利益有情。故云多業。後二句。明智身由從於一智起無量用。滿佛世界。奉事諸佛。利樂群品。故云由一成一切等。終日奉事。終日不奉時。恒時利樂。恒時不利樂。別本云能善羯磨無比事業也。
經。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大灌頂寶金剛法性一切供養如是一切如來大波羅蜜。釋曰。此即第二總結。爲二。初結別名。初一切如來智。次三昧耶大灌頂。次金剛法性。後一切供養。如次以爲四波羅蜜也。如是等者。次結部類也。却指向前。謂如前諸菩薩。皆是毘盧遮那如來四波羅蜜。又一切諸佛。皆具此四。故云一切如來大波羅蜜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佛。別舊兩經同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内外四供養。大分爲二。初明毘盧遮那如來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門。就初供養門。亦分爲二。初明外供養四方如來。後總結也。就初亦分爲四。初一如來喜愛密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安樂悅意智。二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供養一切如來覺分智。三一切如來歌詠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偈頌三摩地智。四一切如來供養一切如來無上供養羯磨智。都是一切如來密供養法也。今且初明一切如來喜受密供養菩薩三摩地智者。心要云。堅固之體。由若虛空無能阻壞。爲煙塵雲霧能翳空界。日月之光獨有障礙。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清淨。爲客塵煩惱。能所二相。纒染其心。不得自在。今二相所有。本體自空。了諸法不生。空有無礙。於是毘盧遮那佛。即住菩提心觀。徹照圓明。流出適悅莊嚴種種供養。此乃金剛喜戲菩薩大菩提心之妙用也。於不動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嬉戲法樂標幟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嬉戲法樂標幟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嬉戲標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凡夫貪染世樂。獲得嬉戲法圓滿安樂。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嬉戲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如來東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佛者。此初擧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適悅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愛樂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但改一句云受樂供養三摩耶。餘文同前。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摩耶。毘盧遮那如來。先入十六大三摩地。今復重入一切如來嬉愛密供養菩薩三摩地。故云復入。後段復入。准此可知。適悅供養三昧耶者。若了供養祕密極理。能遮有無。能照有無。即邊而中。即中而邊。自在地礙不樂在其中。非諸下地菩薩等之所能知。故云適悅也。標幟外現奉事諸佛。故云供養也。遍滿法界。供養諸佛。利有情界。持本智印。入一切如來智。故云三昧耶。所生名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此三摩地遍入塵界。一一復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也。流出金剛嬉戲。供養諸佛。及護衆生。故云三摩地。自性堅固。亦令他堅牢。故云金剛。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嚩曰羅邏西。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眷屬摩訶陀羅尼天女説陀羅尼曰跋折羅邏細曳。舊經云。此一切如來眷屬摩訶持明天女從自心而現即説密語曰跋折羅邏細絏(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此大天女。是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云一切如來族也。女是寂靜義。以表即照而寂。不同凡庶故云大也。嚩曰羅邏西者。次明説祕明也。遍照十方。供養諸佛。加護有情。破滅貪染。圓滿安樂。是祕明之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金剛印從彼金剛印門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印於金剛印峯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印於其金剛印峯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後正明依因。如前也。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即顯實也。由實智妙相無有邊際。法界身輪等世界塵。豈只如來爾。衆生亦復然。若如是觀佛。是名爲正觀也。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嬉戲大天女如金剛薩埵一切身性種種形色威儀一切莊嚴具攝一切如來族金剛薩埵女。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嬉摩訶陀羅尼天女其身色相如金剛薩埵殊妙形貌相好威儀以一切嚴具而爲莊飾一切如來部所攝是爲金剛薩埵女。舊經云。同一密合爲金剛嬉摩訶持明天女遍身似金剛薩埵出現妙色相形貌威儀一切嚴具而爲莊飾一切如來部所攝是爲金剛薩埵女既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文亦爲二。初明攝身。謂因如來神力及以法界力。聚無量身。以爲一身。次如金剛下至薩埵女者。次明攝族。謂一切身相如金剛薩埵攝一切如來族女也。身性者。謂所得身性分也。形色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也。威儀者。是威儀進止也。一切莊嚴具者。所餘一切萬德莊嚴也。此等嚴具。攝一切如來族女也。
經。依世尊不動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無比我有諸佛中供養由貪染供養能轉諸供養。別本云。即依阿閦鞞世尊左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於諸供養無比中爲最所欲供養者隨事皆能成。舊經曰。即依阿閦鞞世尊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無比供養餘無有能者若以愛供養能成諸供養。釋曰。依世尊乃至偈末。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言奇無比者。自歎爲無比。供養諸佛無邊類故也。我有等者。謂我有供諸佛中無比供養。後二句。明無比之由也。緣無貪染之大貪染。能成諸供養。若了達貪染本性者。遍於法界起大貪染不礙貪欲。隨意能成法界供養。故云由貪染供養能轉諸供養。又心中樂欲。供養諸佛。三摩地力。隨意皆能成諸供養。故云由貪染供養等。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云。爾時世尊毘盧那遮。舊經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毘盧遮那佛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二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供養一切如來覺分智也。心要云。由具嬉戲供養。毘盧遮那佛。於内心流出金剛寶鬘。嚴飾其體。即集衆寶。用爲莊嚴。寶聚光明。福德圓滿。五種施願。而能滿之。於南方寶生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華鬘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除諸衆生醜陋之形。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智故。成金剛華鬘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西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文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等者。此即初擧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摩地出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但改云灌頂三摩耶。餘句同前。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言寶鬘者。即一切如來大福德聚。在如來智海中。名爲寶鬘。用嚴飾如來。并利益有情。故云灌頂。三昧耶者如前也。入此福聚三昧耶故。云入一切如來寶鬘等。次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從三昧耶發無緣慈。普護一切。圓滿意願。於大菩提令得堅牢。故云金剛三摩耶地也。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羅摩犂。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陀羅尼天女説陀羅尼曰跋折羅摩[(止/矢)*余]。舊經云。此一切如來部摩訶持明天女從自心而出即説蜜語跋折羅摩[(止/矢)*余]。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言如來族者。是如來部種族故。後文亦然。別本稱摩訶陀羅尼天女者。或云。此天女持祕明。故云陀羅尼天女。若爾者。初後天女。亦持祕明。應稱陀羅尼天女。今謂。此尊智印似持明相。故云陀羅尼天女。爲簡擇世天女等故云摩訶。摩訶者。即大多勝義也。從自心出如前釋。次嚩曰羅摩犂者。二正説密語。此祕明。能加護一切。令證金剛華鬘菩提分法。等同世尊。是即密語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大寶印從彼大寶印則彼婆迦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摩訶寶印從彼寶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摩訶寶契從彼寶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云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初爲欲明依因。先示如來心所現之相。次從彼大寶等者。正明依因。具如前相也。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以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現實智相。非是徒然。必令有情亦同得此密印智也。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鬘大天女。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鬘摩訶天女。舊經云。同一密合復爲金剛鬘摩訶天女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云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前也。
經。依世尊寶生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我無比稱爲寶供養於三界王勝教勅受供養。別本云。依寶生如來左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寶供養無比中爲最能供養法王廣利於群生。舊經云。依於世尊寶生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無寶名寶供養若於三界爲勝諦王即以供養而爲教令。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也。所以一切佛菩薩等先住此輪者。爲表利生必先住於菩提心也。説此嗢陀南下。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奇歎智身。諸供養中。無有等輪故。云我無比菩提分法。嚴飾一切故。云稱爲寶供養也。後二句。明智身功力。稱如來爲三界王。勝王於三界。勝一切故。教諸如來。令受供養。故云教勅受供養。又三界王勝者。謂此寶供養。於三界最勝故云王勝。後句如前然。舊經云我是無寶者。意謂。此寶供養。是住本不生際。無有性寶。無性寶故。一切供養。無不圓備。譬如虛空無性實故。爲一切依。故云我是無寶名實供養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亦同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舊經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三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
第三一切如來歌詠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偈頌三摩地智也。心要云。寶鬘供養已。即毘盧遮那佛。於内心流出大悲方便。住三摩地心。發歌讃諷詠。而興供養。已。獵得六十四種梵音。住説法無礙。其音清雅。令衆樂聞簫琴箜篌。而能供養。此即音聲爲佛事也。法利言説。本體自空。眞如凝然。法界清淨。此乃金剛歌菩薩供養語智也。於觀自在王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於内心證得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能令衆生破除語業戲論。獲得六十四種梵音具足。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歌詠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如來西北隅月輪也。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者。此即初擧報。兼顯體。如文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復入一切等者。是明佛入三昧耶。如來智海中。而有無量歌讃諷詠。以此供養一切諸佛故。云一切如來歌詠供養三昧耶。佛遊此三昧耶故云入也。若入此定。不離世間語業戲論。早得遊入毘盧遮那微密境界。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能持自智。入生死海。拔濟衆生。令得堅牢。無能壞者。故云金剛三摩地。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嚩曰囉霓(愚以反)啼。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天女説陀囉尼曰拔折羅祇帝。舊經云。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部摩訶天女即説密語拔折羅倪(俄以反)坭。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如來族等。具如前釋。次嚩曰羅霓帝者。二正説祕明。此密語力。普供養一切如來。加護諸有情。獲得妙音金剛語智。是即妙用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如來法印從彼一切如來法印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一切如來法印於其法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一切如來法契從其法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初明佛心所現之相。從彼一切如來等者。即依因。如前也。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文亦同前。舊經但云以爲一切。餘文亦同。釋曰。此即顯實。亦如前也。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歌詠大天女。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歌詠摩訶天女。舊經云。同一密合復爲金剛歌詠摩訶天女。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成歌詠我供諸見者由此供喜故諸法如響應。別本云。依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是歌詠者一切見所生如彼空中響供養皆令喜。舊經云。依於觀自在王佛左邊圓滿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供養以爲歌詠者雖能令歡喜假設如空響。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歎智身也。爲供諸佛。亦令衆生除語戲論。能成歌詠。故云成歌詠。故別本云。我是歌詠者也。諸見者。即是如來明見諸法故。法華中。佛言。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供養此見者故。云我供諸見者。然別本明我是佛所生。今經明反供能生佛。互相顯耳。後二句。明供喜性空。由是三摩地祕密供養。令生喜故。其性如響。故云由此供等。又言供者。是供養不思議理。此理滋味令聖歡喜。寄能顯所。故云供喜。由此不思議故。諸供養法。本性不可得。故云由此供喜故諸法如響應。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舊經文亦同前。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四一切如來供養一切如來無上供養羯磨智也。心要云。雖具歌讃。而未獲神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内心中。流出如來事業及衆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種種供養。結金剛舞印。廣大儀軌。現大神通。妙舞莊嚴。以爲佛事。微塵佛刹。供養恒沙。於三昧門。出入無礙。此乃金剛舞菩薩妙用也。依不空成就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法舞神通遊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法舞神通遊戲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衆生無明獲得六通自在遊戲。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舞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東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擧報。兼顯體。如前。
經。復入一切如來舞供養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舞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作舞供養三摩耶所生。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先明佛入舞三摩耶。一切如來神通遊戲供養諸佛。利益衆生。自在智印。是名爲舞。法華云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者。即此義也。以此智身遍一切處。入如來智。是爲三昧耶也。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准前應知。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嚩曰囉儞哩(二合)帝曳(二合)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天女説陀羅尼曰跋折囉涅哩帝曳(二合)舊經云。一切如來部大天女從自心而出現即説密語跋折羅涅哩帝曳(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次嚩曰囉儞哩(二合)帝曳(二合)者。二明正説祕明。從如來事業智海。流出此祕明。遍照十方。供養一切如來。滅衆生無明闇。獲得神通自在。是即其用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如來舞廣大儀從彼出一切如來舞供養儀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種種廣大義式舞供養於舞供養儀式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爲一切如來作務種種廣大儀式供養出已從彼一切如來舞供養廣大儀式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從彼出一切等者。正明依因。准前應知。
經。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亦同前文。舊經云。以爲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塵數如來。皆是實智妙相。智相無量故。擧塵數以譬其量准前應知。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舞大天女。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舞大天女。舊經此文闕略。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滿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廣供養作諸供養故由金剛舞儀安立佛供養。別本云。依不空成就王如來左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爲舞供養從大利益生以金剛舞儀能成佛供養。舊經云。依於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滿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廣大一供一切供能作利益遍世間若以金剛舞儀式而能成就佛供養。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也。後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即歎智身也。以一塵供獻諸佛時。尚遍法界奉獻諸佛。況一切供獻一切佛。豈得數知。故云奇哉廣供養等。故舊經云廣大一供一切供。能作利益遍世間。別本云從大利益生者。廣大供養事。名爲大利益。謂此舞供養。爲作諸廣大供養事故生。故云從大利益生。意亦不碩異。次二句。明廣供之由也。言舞儀者。舞即表顯如來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也。儀是儀式起如來事業。及衆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等。是爲儀式。由此儀式。建立無邊廣大供養。故云由金剛舞儀安立佛供養。
經。一切如來無上安樂悅意三昧耶一切如來鬘一切如來諷詠一切如來無上作供養業如是一切如來祕密供養。釋曰。第二總結。亦分爲二。初結別名。有四箇句。以一切爲句頭。如次即是外四供養大菩薩也。從如是一切下。二結部類。此等菩薩。皆是毘盧遮那之所化出。理内供養故。云如是一切如來祕密供養。然別本中題此四供養。云毘盧遮那外供養四方如來。心要中。明此四供養竟云。已上四菩薩内供養者。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名爲内供。由供養外四佛故。亦名爲外供。二文各據一義。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六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七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世尊不動如來。別本云。爾時阿閦鞞如來。舊經云。爾時阿閦鞞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門。於中爲二。初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後明總結。就初亦分爲四。初一切如來香供養能令滋潔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攝智。二一切如來金剛花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智。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菩薩三摩地是一切如來戒三摩地惠解脫解脫知見香智。都名奉受一切如來教令天女。今初明一切如來香供養能令滋潔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攝智者。心要云。阿閦如來。於内心中。流出梵香菩薩。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其香雲海遍周法界。見聞覺知者。能生適悅。能遍入諸佛體中。悅樂歡喜。此乃金剛焚香菩薩作大佛事供養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焚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梵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一切如來及破一切衆生臭穢煩惱。獲得適悅無礙香。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焚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南角金剛寶樓閣。次釋經文者。亦分爲三。爲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不動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身。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不動如來者。此即擧身。兼顯體。此不動如來。以毘盧遮那爲其體。故兼顯體義。後三如來亦復然也。前毘盧遮那。以四佛爲體。今四方如來。以毘盧遮那而爲其體也。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一切如來能悅懌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爲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故入一切如來能爲滋潔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爲供養毘盧遮那如來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能爲滋茂三摩耶所生金剛。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文分爲二。初明入三摩耶之由。前毘盧遮那如來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四佛不可不答恩顧。是故彼四佛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此義相似天台釋應供云供應應供之義。前四供養是似供應義。今四供養即似應供養義。今此一段。是東方不動奉答之文。故云奉答毘盧遮那等。次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正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如來者。通於能所。大圓鏡智薰修眞如。遍周法界。令諸衆生見聞覺知。能破一切臭穢煩惱。生適悅無礙。遍入諸佛悅樂歡喜。故云能悅懌。若諸佛悅懌。如見子樂父亦悅樂。故法華云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者。即其義也。言三昧耶者。具如前釋。然興唐和尚釋云。三昧耶是平等義。是本誓義。是除諸障義。是驚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一切衆生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是故出誠諦言以告衆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虛者。令一切衆生發此誠諦言時。亦蒙三密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緣故。能作金剛事事。故名三昧耶也。言本誓者。如來見證此三昧時。見一切衆生。悉有成佛義故。即時五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衆生皆至無上菩提。劑衆生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衆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亦令彼所爲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言除障者。如來見一切衆生悉有如來法身。但由一念無明故。常在目前而不覺知。是故發誠實言。我今要當設種種方便。普爲一切衆生決除眼膜。若我誓願必當成就者。令諸衆生隨我方便。説此誠實言時。乃至於一生中獲無垢眼。障蓋都盡。故名三昧耶也。言驚覺義者。如來以一切衆生皆在無明睡故。於如是功德。不自覺知故。以誠言感動。令得醒悟。亦以此驚覺諸菩薩等。令起深禪定窟。覺師子頻申。若有眞言行人。説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自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可解。別本云復爲隨別者。別謂各別。前一門。明毘盧遮那一佛化出四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今此門。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是故云復爲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又下三段。皆云爲外供養毘盧遮那者。外謂内外外。前一門。明内一佛供養外四佛。今此門。明外四佛供養内一佛。故云爲外供養等。初一段。明各別之義。後三段。明内外之義。互爲相顯。推之可知。
經。一切如來婢使從自心出縛曰羅杜閉。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主香綵女説陀羅尼曰跋折羅度鞞。舊經云。名一切如來主香綵女從自心出即説密語跋折羅度鞞。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婢使者。不是實婢。是如來智用。奉事如來。猶如婢使奉侍大家。故名婢使。從佛智心出。故云從自心出。次縛曰羅杜閉者。二正説祕明。焚香是祕明義也。供養諸佛。護有情。若有眞修持。其人亦然。此則文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復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諸佛聖人示現神變。必有依因。因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今此婆伽梵執金剛。有此智心故以爲因。具如前也。
經。爲種種儀境燒香供養雲海嚴飾舒遍一切金剛界出已。別本云。以爲無量種莊嚴供養衆香煙雲遍滿一切金剛界。舊經云。以爲無量種種莊嚴供養雲集以此無量衆香雲氣嚴雲海遍滿一切金剛界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諸佛世界。名爲金剛界。如來依正。皆是眞如性界之所攝成。本際極理無有生滅。故云金剛界。以種種儀境燒香供養一切金剛界如來。是故云舒遍等。
經。從彼燒香供養雲海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香雲海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又從彼衆香供養嚴雲海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香雲是依。佛身是正。依全是正。正專是依。依即正故。雲海咸爲塵身。正即依故。塵身不出雲海。爲利群生。於一法界示差別相。此即實相妙用。實智妙相耳。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燒香天女身。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香天女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香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如來加持力及法界力故。聚爲一體身。思之可知。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大供養悅懌具端嚴由薩埵遍入速疾證菩提。別本云。依阿閦鞞如來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月輪中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大供養能令普滋澤入諸衆生身令速證菩提。舊經云。依於世尊阿閦佛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爲天供養能令善滋茂若入諸衆生速得證菩提。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以表住菩提心。一切諸菩薩。無不依此住。故云依月輪而住也。説此嗢陀南。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焚香雲海遍周法界令見聞覺知者破臭穢煩惱。獲得適悅。遍入諸佛。悅樂歡喜。故云大供養也。適悅衆生。悅樂諸佛。故云悅懌。遍於一切。能普滋澤。故云具端嚴。法華云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恒爲一切平等説法。如爲一人衆多亦然者。即此意也。後二句。擧悅澤之由。以歎所言。薩埵者。是如來智印。由此智印不捨衆生。遍入其中。是故令一切速疾證菩提。故別本云。入諸衆生身。令速證菩提。
經。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別本云。爾時寶生如來。舊經云。爾時寶生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花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智也。必要云。香已供養。寶生如來。於内心流出微妙覺花。而奉獻毘盧遮那如來。由金剛寶蓮。其花開敷光明。厥色鮮美。福德之聚。種種莊嚴。能施有情安樂之願。此乃金剛花菩薩而妙用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覺花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衆生迷惑。開敷心花。證無染智。還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覺花侍女菩薩形。住西南角金剛寶樓閣。今釋經文者。大分爲三。爲頌曰。諸佛承旨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承旨心者。從爾時世尊寶生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寶生如來者。此即擧身兼顯體。毘盧遮那是總體身。寶生是別體身。分別位擧總。今經擧別。兼體之義。彌爲顯然也。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寶莊嚴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爲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爲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隨外供養故入寶莊嚴具供養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爲二。初明佛入三昧耶之由。故云奉答等。次入寶下至三摩地。是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寶莊嚴者。是如來内外之德。内謂平等性智無染智寶。外謂供佛利生廣大福聚。一切如來。以此嚴飾法界。故云莊嚴。今彼世尊爲答謝故入此等持。故云入也。次明所生加持名。故云所生名等。三摩地者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承旨大天女從自心出嚩曰囉補澁(二合)閉。別本云。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承旨天女説陀羅尼曰跋折羅補瑟鞞。舊經云。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承旨天女即説密語跋折羅補瑟鞞(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亦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承旨。者。奉受一切如來教令故云承旨。此等天女。各有三義。一者是婢使。二者是承旨。三者是女使。雖各具三義。譯者從一義。偏以立名也。初後二天。從婢使義。第二從承旨義。第三從女使義。至文處自知也。次嚩曰羅補澁(二合)閉者。二正説祕明也。花是祕明義。一切衆生無始時來。迷惑昏倒。未知心蓮。諸佛如來。從此祕明流出覺花光明。供養諸佛。破衆生迷闇。開覺其心花。故有此祕明。若有修行。亦復同於大覺。此即護念之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説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如文也。
經。爲一切花供養嚴飾舒遍一切虛空界出已。別本云。爲一切供養莊嚴花遍虛空。舊經云。以爲一切花供養莊嚴出現遍滿虛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心即色故。彼執金剛即成一切花供養嚴飾也。色是法界故。舒遍一切虛空界也。舒遍無餘故云出已。一色一香。無非法界。是故諸佛觸一切法。現此自在神變之相。
經。從彼一切花供養嚴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別本云。復從莊嚴花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云。復從一切諸花供養莊嚴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色即心故。彼花供養出現塵數諸佛。皆是法界體性實智妙相。如是妙相是亦非妄計所執之相。是諸佛内證法性妙色。以淺略三性不可觀其相。是故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覺花光明。當知一切諸尊一切諸相亦復然也。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花天女形。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承旨花供養天女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承旨天女之身。釋曰。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如來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花供養能作諸花嚴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別本云。依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邊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是花供養能爲寶嚴具供養諸如來令速獲菩提。舊經云。依於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花供養能爲諸嚴具供養寶性已速獲於菩提。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也。從説此下。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花供養者。是稱其名。此乃金剛華菩薩。微妙覺花奉獻諸佛。能與衆生安樂之願故。云能作諸花嚴也。後二句。明供養無由本有。寶性備諸嚴具。從此寶性能出無邊種種嚴具。令諸如來得花供養。故云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又由如來加持及寶生力故云由如來寶性。言速疾者。謂纔發心。即供養雲遍滿法界。奉獻諸佛。故云速疾。是約供果佛。又供養因位如來。令速獲得果位菩提應供之德。故云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寶性者是因位。未究竟故。名爲寶性。是故別本云供養諸如來。令速獲菩提。又舊經云供養寶性已。速獲於菩提。又直指如來以爲寶性故。經云如來名爲善惡無記性。今經通二位。令受寶供養故。云速疾獲供養。
經。爾時世尊觀自王如來。別本云。爾時觀自在王如來。舊經云。爾時觀自在王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也。心要云。花已供養。未獲光明。即觀自在王如來。於内心中。流出金剛智燈。承事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光明照徹。獲得如來眼清淨。内外障色。悉咸覩見。於内智燈。照一切法。本性清淨。由若摩尼百千光明無能暎蔽。智慧之日。由斯證焉。此乃金剛燈菩薩智照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於内心證得金剛燈明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
從金剛燈明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燈光明。邊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衆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燈明侍女菩薩形。住西北角金剛寶樓閣。次釋經文。亦分爲三。爲頌曰。諸佛女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女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觀自在王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者。此即擧身。亦兼顯體。如文也。
經。奉答世尊毘盧遮那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爲隨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爲供養毘盧遮那如來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昧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爲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次入一切如來下。是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光明者。金剛智幖幟。謂於内證得金剛燈智故。於外遍照十方世界。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衆生無明闇弊。故云光明。次所生名等者。二明所生加持名。如前也。兩本經文。亦准前可知。
經。一切如來女使從自心出嚩曰囉路計。別本云。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女使者説陀羅尼曰跋折羅路雞。舊經云。此一切如來女使從自心而出即説密語跋折羅(二合)盧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亦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次嚩曰羅路計者。二正説祕明。若説義者。燈明即是也。普能供養一切諸佛。亦令一切獲得佛眼。此即祕明之力。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出一切光明界供養嚴飾舒遍盡法界。別本云。爲一切世界供養莊嚴光明出遍法界。舊經云。以爲一切世界光明供養莊嚴遍滿法界出現已。釋曰。此即普遍。若不舒遍者。云何得知。如來智印周遍法界故。以此相開示一切。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經。從彼一切光明界嚴具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別本云。從彼光明中復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云。從彼一切光明供養莊嚴中復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如來三輪。皆悉實相。法界妙體。不出而出。出而不出。咸皆本際起出義耳。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光明天女身。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光明天女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光明天女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我廣大供養燈端嚴由速具光明獲一切佛眼。別本云。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光供養是大清淨燈具此光明時疾得諸佛眼。舊經云。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大供養以爲清淨燈若具法光明速得諸佛眼。 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廣大供養者。遍周塵界。供養諸佛。及令有情破無明暗。故云我廣大等也。燈端嚴者。正擧名歎也。端嚴者。是清淨義。謂本際清淨故。諸法清淨。諸法清淨故。般若亦清淨。故云端嚴。舊經等云以爲清淨燈者。即此意也。後二句。是明供養之由。謂由具金剛燈。獲得佛眼也。言速具者。速是速疾。不歷劫數。得菩提故。所言具者。有二義。薰修具。本性具也。薰修具者。謂依傳教阿闍梨及以三密教薰修。照知本具也。本性具者。謂未得薰修。今兼二義。故云具也。五祕密云。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發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衆生證得金剛薩埵位也。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者。是證本性具也。我令一切衆生證得金剛薩埵位者。是證薰修具。依順教理。照了性具。以大願力而薰修故。又云。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佛身。准前知之。又金剛頂大教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爲阿賴耶。修淨以爲因。六度薰習故。彼心爲大心也。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者。是本性具也。六度薰習故彼心爲大心者。是薰修具也。獲一切佛眼者。約毘盧遮那眞實佛眼也。若依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得。若依祕教修行者。不歷劫數。現生證得。於此應有似分究竟。若似佛眼。凡位得之。若分佛眼。約十住地等。若究竟者。是毘盧遮那三身普光地也。故五祕密云。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説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能變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爲生在佛家。乃至云。於見聞覺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等。具如彼文。今所不論也。佛眼具五眼。今且擧佛眼。攝餘四眼。故云一切佛眼。以佛實智照了諸法。故云一切佛眼。又一切如來。同用此眼。故云一切佛眼。又一切者。是即四眼。并加佛眼。以爲五眼。故云一切佛眼。
經。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別本云。爾時不空成就如來。舊經云。爾時不空成就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菩薩三摩地是一切如來戒三摩地惠解脫解脫知見香智也。心要云。燈既供養。未獲清涼。即不空成就如來。於内心中。流出金剛塗香菩薩。執持香印。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此妙塗香。能除一切有情欝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莊嚴其體。亦能證得清涼菩提之心。廣大圓滿。此金剛塗香菩薩供養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衆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分無滿法身。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塗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北角金剛寶樓閣。今釋經文者。亦分爲三。爲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不空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者。此即擧身。兼顯體。如前。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爲隨外供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爲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即第三明行。爲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如文。次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也。塗香即標五分法身。一切有情。無始時來。煩惱欝熱。未得清涼。是故示此三昧耶。上供養諸佛。下開示衆生。破除三業過。得五分清涼。明所生加持名。如文。
經。一切如來婢使從自心出縛曰羅巘題。別本云。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婢使者説陀羅尼曰跋折羅健提。舊經云。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婢使即説密語曰跋折羅蹇提。釋曰。此即第四明護念也。亦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次嚩曰羅巘題者。二正説祕明。若明明義者。塗香是也。此祕明力。能承奉諸佛。亦能護持衆生。除煩惱熱。惱得到清涼。此即三昧耶祕明之力焉。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如前也。
經。出一切塗香供養嚴飾舒遍一切法界。別本云。爲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而出。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此相不是作意神變。法界體性。無加功用。自然起發。體内性相。任運如此。不可以情識圖度如來境。
經。從彼一切塗香供養嚴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塗香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從彼一切塗香供養莊嚴中復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准前應知也。
經。出已復聚爲一體爲金剛塗香天女身。別本云。復同一體性爲金剛塗香天女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塗香天女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塗香供養我微妙悅意由如來香故授與一切身。別本云。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説此嗢陀南曰我塗香供養殊妙悅意者能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舊經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峯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塗香供養是殊妙悅意若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初一句。是正擧名歎。法界體性中成事智用。遍滿世界。供養如來。除諸有情破戒過失。開發如來五分法身。是爲塗香供養。次一句。是擧德稱歎。奉事諸佛。令生歡喜。除衆生熱。得法清涼。故云微妙悅意也。後二句。明供養之由。體性中智印。名爲如來香。由此智印故。莊嚴諸佛。拔濟有情。故云授與一切身。
經。一切如來智遍入大菩提支分三昧耶一切如來光明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塗香如是一切如來受教令女。釋曰。此即總結。爲二。初結別名。自爲四句。一一切如來智遍入。二大菩提支分三昧耶。三一切如來光明。四戒定等塗香。如次相配焚香花燈塗香也。言如是等者。二結部類。是等四供養。皆是一切如來受教令女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別本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舊經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文分爲二。初明四大護金剛。後明總結。就初亦分爲四。一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二明一切如來金剛羂索大菩薩三摩地引一切如來智。三明一切如來鉤鎖大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縛智。四明一切如來攝入大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金剛攝入智。都名一切如來執事者。出生義云。以能召請。引持。堅留。歡喜之事。於一切道場。而奉請教令。人天得之。而集解脫之衆。聖賢用之。而接迷倒之流。則塔之四門之外。摻其業用住位者是也。由四菩薩智之所發起焉。於此中。初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者。心要云。八供養已畢。四攝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内心中。流出金剛鉤菩薩。而召集之。夫爲鉤者。有四攝義。愛語。布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衆生。復有難調衆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此大菩提心廣大圓滿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眞言行菩薩速證悉地。此乃金剛鉤菩薩召集之智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清召金剛鉤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請召金剛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衆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守菩薩心戶金剛鉤菩薩形。住東門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印主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印主心者。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者。此即擧報。兼顯體。以四佛爲體故。具如前。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鉤三昧耶所生薩埵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也。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鉤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言復入乃至鉤三摩耶者。正明佛入等持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先標總名。一切諸佛同用此鉤。故云一切如來三昧耶也。鉤三昧耶者。是明別名。即四攝法以爲鉤也。一切如來。以四攝法引攝衆生。無不順從。故名爲鉤。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者。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布施。能攝衆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爲樂財衆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爲樂法施衆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衆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眞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施相。略如檀波羅蜜中分別也。愛語者。菩薩若以菩薩善軟之言順隨一切根情。安慰開喩。則一切衆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眞理。故愛語攝也。利行者。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衆生既蒙利。以欣所得利故。是生親愛。依附受道。得住眞理。故名利行攝也。同事者。菩薩用法眼明見衆生根像故。一切隨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爲攝也。次所生薩埵等者。明所生也。如來智相。遍入塵界。展轉復入。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守菩提心戶者。名爲薩埵智印。所到無能壞者。故云金剛也。三摩地名爲等念。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衆主從自心出縛曰羅矩賒。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都掌印主説陀羅尼曰縛曰羅盎俱施。舊經云。從自心出現此一切如來一切群衆印主即説密語跋折羅俱奢舍(短聲)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印主從自心出。印衆主者。一切諸印。以菩提心四攝爲首。故名爲主。皆是如來内證之法。故云從自心出。次嚩曰羅矩賒者。二明説祕明也。此祕明力。能召賢聖。能拔衆生苦。安置涅槃岸。是如來本誓。故彼二經云都掌印主。群衆印主者。思之可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復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衆。別本云。爲一切如來衆多差別印出現。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一切群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出現即普遍。既云出一印衆。又別本云爲一切如來衆多差別印出現。故爲普遍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一切印衆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從彼諸如來一切世界微塵等出現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非但印衆普遍世界。所出如來。亦遍一切世界。一切諸法。各各無非本際眞實。是故如來其數無邊。如微塵等。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鉤大菩薩身。別本云。還同一體性爲金剛鉤大菩薩身。舊經云。同一密合復爲金剛鉤摩訶菩提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金剛門中月輪而住鉤召一切如來三昧耶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鉤誓我堅固由我遍鉤召集諸曼荼羅。別本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峯樓閣金剛中間月輪鉤集一切如來三摩地已説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堅固三摩地集諸三摩地祇奉一切壇。舊經云。依世尊金剛摩尼峯樓閣金剛中間月輪中而住鉤一切如來三摩耶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堅固三摩耶若我鉤召已祇奉一切壇。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説偈奇歎也。住月輪如前釋。就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此三昧耶。是諸佛本誓。故云一切佛鉤誓也。鉤遍一切無有動壞。故云堅固。此菩薩即是鉤誓。故云我堅固也。後二句。明智身之用。四攝鉤誓。遍周法界。請召一切於金剛道場。故云由我遍鉤召集諸曼荼羅。諸曼荼羅者。謂法界體性中不可壞妙相。諸佛已顯。衆生未顯。令諸佛聖警覺本誓令衆生安住本理。故云集諸等。
經。爾時世尊。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羂索大菩薩三摩地引一切如來智門也。心要云。既具鉤義引接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佛内心中。流出金剛索菩薩。能禁制一切煩惱無明妄想昏闇之心。能縛一切苦輪。令得解脫。復能等引禪定大菩提心。一切印衆皆來聚會。微塵佛刹。咸悉降臨曼荼羅道場。共作佛事。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引入方便羂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引入方便羂索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羂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入一切如來聖衆。及羂索一切衆生。脫於三乘實際三摩地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衞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住南門月輪。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引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釋曰。諸佛引入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擧報。顯體如前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摩訶薩埵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復入乃至薩埵三昧耶者。是明佛復入等持。先標總名。如前言引入摩訶薩埵三昧耶者。即明別名。言引入者。夫爲索義。能禁制能縛引入。今且擧一義兼餘故云引入。此即一切如來大方便引接之用也。三昧耶者。如常釋也。所生名金剛三摩地者。明等持所生。釋文如前。此智印能護念衆生。故云三摩地也。
經。一切如來印入承旨從自心出縛曰羅播賒。別本云。從其心出導引一切如來入使者説陀羅尼曰跋折羅跋捨。舊經云。從自心出現導引一切如來入印使者即説密語跋折羅波捨(短呼)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印入承旨。從自心出。導引一切賢聖。入於金剛道場。亦承如來嚴旨。故云印入承旨。又承佛旨。引出三乘泥濁。令入祕密佛乘。故云引入。故分別位云脫於三乘實際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也。嚩曰囉播賒者。二明説祕明。此密語。能護念衆生。住堅牢心。亦爲諸佛之所護持。故爲護念。兩經意。亦准思可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呪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出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主。別本云。爲引入一切如來群印出現。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已。釋曰。此即普遍。彼兩經云爲衆多差別印又云爲引入群印者。意在普遍。言印主者。爲引一切印衆之主故云印主。言印衆者。諸一切如來菩薩聖衆各持智印。衆名印衆。出現衆多引入智印。遍周世界。故云出一切如來等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衆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群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云。即從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如文可知也。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索大菩薩身。別本云。還同一體性爲金剛羂索大菩薩身。舊經云。同一密合復爲金剛羂索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如來無謀化。隨順衆生機。遍滿於法界。起此自在用。如此世界彼界亦然。此即不思議法界之事。不可以作意。通准釋此義。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寶門間月輪而住引入一切如來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堅金剛索設入諸微塵我復引入此。別本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峯樓閣間月輪引入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曰我是如來有金剛堅羂索設入諸微塵我皆能引入。舊經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寶門間月輪中而住引入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固羂索設入諸微塵復令彼引入。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説偈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是一切佛堅金剛索。除我更無堅固之索。故云我堅等。接引方便。令衆生牢固遍一切處。自體無壞亂。故云堅等。後二句。歎智身功用。智印之力。非但引入一界微塵聖賢。遊入諸界塵數。我皆能引入此金剛道場。利益衆生亦復然。故云設入諸微塵我復引入此。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三一切如來鎖大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縛智也。心要云。索義既辨。制止之理未行。即毘盧遮那佛。内心中。流出金剛鎖菩薩。其鎖是制止之義。能閉一切諸惡趣門。起大慈悲。於一切有情而生救護。能縛一切衆印。及以未來俱申解脫得大涅槃。復令微塵海會如來於此道場。住三摩地心。同密嚴佛會。作大佛事。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堅固金剛鎖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堅固金剛鎖械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鎖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已入一切如來聖衆界會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衆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成金剛鎖械菩薩。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今釋經文者。亦分有三。爲頌曰。諸佛鎖縛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鎖縛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初擧報。亦兼顯體。如文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鎖大薩埵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連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鉤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摩耶。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擧總名。鎖大薩埵三昧耶者。是正明所入等持名。即別名也。堅固大智。能令諸佛縛住金剛道場。亦令衆生摧見思塵沙無明等惑。住止菩提涅槃大城。故名爲鉤鎖。是即大薩埵三昧耶。言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文也。
經。一切如來三昧耶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嚩曰囉薩普(二合)吒。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説陀羅尼曰跋折羅囉娑普吒。舊經云。即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即説語密跋折羅娑怖(二合)吒。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文分爲二。初明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標總名也。縛一切如來使者。即擧別號。此大薩埵。即爲佛使。能縛諸佛。故名爲使。非但縛住一切如來。亦能摧滅衆生二障。安置菩提涅槃之岸。故云縛一切如來使。又如來之言。亦通凡夫。文云。隱爲如來藏。顯名爲法身者即是此義。通總縛住一切凡聖。故云縛一切如來使。是如來内證眞實之法。故云從自心出。次嚩曰囉薩普(二合)吒者。二明説祕明也。縛住凡聖。發大利益。如上略説。是即祕明義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祕密神變。必依婆伽梵持金剛故也。彼兩經同云從一切如來心者。金剛頂義訣釋不空王文云。具足正翻應云説祕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今若准彼釋者。此文云從一切如來心者。此金剛鎖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是故云也。
經。出一切如來三昧耶縛爲印衆。別本云。爲一切如來三摩地縛衆印出已。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三摩地縛衆印而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亦是總標也。縛爲印衆者。正擧智印衆也。爲字是作也。縛住諸佛。作大佛事。轉無明闇。作大智明。是故云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三昧耶縛印衆出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衆印出現一切世間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云。復從彼一切如來三摩耶縛衆印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鎖縛智印。其數無量。普遍世界。故云縛印衆。從印衆出已。示現塵數法界三輪。故云出一切世界等。
經。復聚爲一體爲金剛鎖大菩薩身。別本云。還一體性爲金剛鉤鎖大菩薩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鉤鎖摩訶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也。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收聚塵數如來三輪。爲一法界金剛鎖身。此即一體法身差無差義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法門中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大堅金剛鎖令諸縛脫者有情利故縛。別本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法門間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鉤鎖彼離衆縛者爲利而受縛。舊經云。依於如來金剛摩尼寶峯樓閣法門間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堅鉤鎖雖一切縛解爲生故受縛。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説偈奇歎。言法門等者。法謂大惠勝淨之法。西門是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故云法門。依此門中間月輪而住。月輪是表菩提心。福智圓滿。一切賢聖所依之處。故依之住。就奇歎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奇哉者。即稱歎之辭。此是一切如來三摩耶。故云一切佛大堅金剛鎖。雖是諸佛。不能違越。何況諸餘下等之類。故云大堅等。後二句。明智身用。諸縛脫者。謂諸分極聖賢斷惑證理者。令此等衆利益他故受此鎖縛。故云令諸縛脫者有情利故縛。又言利者。自利他利。令縛脫者爲利他縛。令縛諸凡愚爲自利縛。是故云也。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竝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四大護金剛中。第四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金剛遍入智也。心要云。雖具鎖義制止之義。遍入理智。而未圓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内心。流出金剛鈴菩薩。執持光明磬。而供養之。發生無量微妙之音。一切聖衆聞者靡不歡喜。諸佛惡字種子。能遍入一切如來身心中。瑩如明鏡。於無量有情身田中。作大種智。能於諸佛所捨身。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於三摩地中。適悅歡樂。此乃金剛鈴菩薩之妙響也。分別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衆。住金剛界道場。及破一切衆生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鈴菩薩形。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爲頌曰。諸佛遍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説歎。諸佛遍入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初擧報。兼顯體。如文。
經。復入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云。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云。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先正明佛入三昧耶。言遍入者。般若妙音遍入一切賢聖身心。令生大樂。普遍於有情自性心内。開析菩提大種智牙。故云遍入也。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縛曰羅吠捨。別本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攝入僮僕説陀羅尼曰跋折羅吠奢。舊經云。即從自心出現此一切如來諸印僮僕即説密語跋折羅吠捨(短呼之)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亦分爲二。初明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言一切印僮僕者。一切之言。即隨所入得名。名此大智印。遍入一切佛及衆生。作大佛事。故云一切印也。爲一切佛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故云僮僕也。次嚩曰羅吠捨者。二明密語。能護凡聖。得大悅樂。此即祕明義也。別本名攝入者。種智妙音。遍入一切凡聖身心。故云攝入也。理無碩違。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云。説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云。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爲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爲一切如來印主出已。別本云。爲一切如來説諸陀羅尼印出已。舊經云。以爲一切如來諸呪群衆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言印主者。悅樂諸佛。此印爲主。故云印主。作諸印主。遍滿世界。作諸佛事。出現無餘。故云出已。別本云説諸陀羅尼者。此大智印。以般若音悅樂聖衆。開悟有情。譬如淨月輪影現萬水。故云説諸陀羅尼印。而此智印。普遍世界。不可數知。故云衆印。或云群衆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印主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云。又從彼印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云。即於彼一切如來諸呪群衆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實相妙身。其數無限。故擧一切世界微塵。以譬其量。
經。復聚爲一體金剛遍入大菩薩身。別本云。還同一體性爲金剛攝入大菩薩身。舊經云。同一密合以爲金剛攝入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説歎。文分爲二。初攝相。後説歎。此即攝相也。遍入之身。是法界體。故收無量以爲一身。亦無狹窄。分一爲多。豈何寬大。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羯磨門中月輪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堅金剛入爲一切主宰亦即爲僮僕。別本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羯磨門間月輪説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攝授能爲一切主亦復作僮僕。舊經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峯樓閣羯磨門間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攝牢固能爲一切主亦復作僮僕。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住月輪。如前。後正説偈奇歎。亦分爲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此遍入智身。是諸佛所有。故云奇哉一切佛等。而不可破壞。故云堅金剛入。入者遍入。如前釋也。後二句。明智身自在。或作大法王引導衆生。或爲僮僕承事諸佛。故云爲一切主宰亦爲僮僕。故法華云。或現佛身。乃至或現金剛神等。導利衆生。
經。一切如來三昧耶鉤召引入縛調伏如是一切如來教令。釋曰。此即第二總結。亦分爲二。初結別名也。一切如來者。是總冠四大護金剛菩薩也。即有四句。一三昧耶鉤召。二引入。三縛。四調伏。如次是四大菩薩也。言調伏者。此大菩薩。住在北門。守精進戶。降伏剛強難伏衆生。安置於菩提道故也。言如是者。二結部類。謂是等菩薩。即一切如來教令也。
經。爾時世尊爲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相説此一切如來召集加持心嚩曰羅三摩惹。釋曰。從此以下。至經末已來。總門第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聚衆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以下經文。與兩本經文辭。互無交接。故只就一經且消釋之。大分有五。爲頌曰。世尊召諸佛。應召諸聖衆。即現神變相。百八讃而請。薩埵應請説。釋曰。世尊召諸佛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未也。建立祕密智相。必須集會諸聖。故召集諸佛也。文分爲二。初作彈指相。搖擊聲徹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一切聖衆聞已。皆悉集會。此即其相也。次從説此一切下。二明召集加持心。一切如來本誓加持在此祕明。祕明即誓心。故唱此明。從穰(而佉反)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手執金剛杵及楗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一切佛菩薩。悉皆集會。
經。由刹那攞嚩須臾頃一切如來如彈指相驚覺已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并菩薩集會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第二頌曰應召諸聖來也。文分爲三。初明驚覺集會。次明集已陳禮。後明禮已稱讃。此即初也。合爲二。初明聞彈指相驚覺已。言由刹那攞嚩須臾者。西域記云。時極短者謂刹那也。百二十刹那爲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爲一臘縛。三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爲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俱舍云。百二十刹那爲咀刹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爲年。今文所擧刹那臘縛須臾。文意可知也。從遍一切世界等者。次正明佛及菩薩集會也。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一世界有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并菩薩。如是聖衆。來到此會。故云遍一切世界等。
經。集已往詣金剛摩尼寶峯樓閣世尊毘盧遮那如來至已説禮一切如來足心唵薩嚩但他蘖多幡那滿那曩迦嚕彌。釋曰。二明集已陳禮。爲二。初明往詣世尊。如文。從至已説下。二明説禮佛足心。此祕明。是諸佛心中本誓。故名爲心。若唱此心。一時得禮三世十方塵數諸佛。何以故。一切如來加持深重故也。
經。由此性成就眞言隨意念誦禮一切如來已説此嗢陀南奇哉大普賢菩薩之敬儀是如來輪壇影現於如來。釋曰。此即三明禮已稱讃。爲二。由此性成就等者。初明結前也。言性成就者。謂自性清淨心也。成就者是具足圓滿義。自他諸法三世十方諸佛如來。只居此心。故云具足圓滿。雖具無量恒沙功德。而離自他共無因性。諸法圓融。無障無礙。起作一事。諸法在此。興起一切。不過一事。言隨意念誦者。謂或一遍或二三遍等。又隨意者。隨如來自意住本不生際。不爲他觀也。若住此本性三昧耶。不起此座。禮一切佛。故云由此性成就乃至禮一切如來已。次説此嗢陀南下。生後也。正是明歎敬儀三昧耶。爲二。初二句。歎三昧耶。一切諸佛威儀進止。無不住普賢行願故云奇哉大普賢菩薩之敬儀也。後二句。明歎三昧耶用。自性清淨心。名爲輪壇。一切賢聖。只在此心。故云是如來輪壇影現於如來也。天台云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者。蓋此意也。
經。時十方一切世界集會如來説已由一切如來加持一切菩薩集會曼荼羅入毘盧遮那佛心從彼一切如來心各各自菩薩衆曼荼羅出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即現神變相。文分爲二。初正明現神變。後明説歎。此即初也。爲三。從初至説已。是結前。爲後事由。依佛説歎已後事起故也。由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菩薩入佛心。謂由佛加持之所集會一切菩薩皆入毘盧遮那佛心也。從彼一切如來下。三明從佛心各自曼荼羅出現也。自曼荼羅者。謂諸尊各各曼荼羅等也。菩薩亦兼佛。各出自曼荼羅。應非但菩薩故。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金剛摩尼寶峯樓閣周圍作壇三摩地而住説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廣大無始生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釋曰。此即説歎。爲二。初明依作壇三摩地住。如文。後正明説偈歎。爲二。初二句。歎如來體也。遍一切處爲廣。更無倫匹爲大。本來不生名無始生。諸佛菩薩於中生。一切賢聖於中住。故云一切佛廣大等也。後二句。明體本得也。塵數是差別性。一性是無差別性。不壞差別。而存無差別。故云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
經。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復作集會令金剛界大曼荼羅加持故得盡無餘有情界救濟一切利益安樂故乃至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三菩提最勝成就故奉請婆伽梵一如如來主宰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四頌曰百八讃而請。文分爲三。初明奉請所以也。從以此百八讃下。二明爲欲奉請而讃歎也。從我等以此名下。兩行偈。三明正奉請。就初爲三。爾時婆伽梵等者。初明復作集會。此是所集一切如來。爲奉請毘盧遮那金剛薩埵而作集會也。從金剛界下。二明奉請之由有二。所以初令薩埵加持故。從得盡無餘下至最勝成就故。次明令諸衆生得利益故。初明得世悉地也。盡無餘有情界者。明所利無限。拔濟一切者。是拔苦也。利益安樂者。即與樂也。得字冠於拔苦與樂。從乃至一切如來等者。明得出世悉地也。法界性智。無所遮礙。名爲平等。即自利也。理智和合。能起變通。名爲神境通。即利他也。三佛菩提。名爲三菩提。此等菩提。不過二利。若證得三菩提。於諸悉地成就之中。是無上悉地。如是等事。皆是如來境界。故云一切如來等也。奉請婆伽梵等者。三明有二所以。故奉請也。具六義故。云婆伽梵。六義等如前也。一切賢聖之所依。故云主宰。大菩提心堅固不動。故云金剛薩埵。本來不生。今亦不滅。故名無始無終。執持五智印。勝於諸金剛。故云大持金剛。以此等德爲名。故云婆伽梵一切如來等。
經。以此百八讃而請金剛勇大心金剛諸如來普賢金剛初我禮金剛手金剛王妙覺金剛鉤如來不空王金剛我禮金剛召金剛染大樂金剛箭能伏魔欲大金剛我禮金剛弓金剛菩薩埵金剛戲大適歡喜王金剛我禮金剛喜。釋曰。從此以下至彼如持金剛。二明爲奉請而廣説讃歎。亦爲二。初明爲請而讃歎也。從若有持此名下。二行偈。二明讃功能也。就初爲四。初歎東方諸德。乃至四歎北方諸德。都有一百八德。此即初歎東方諸德也。初一偈。歎金剛勇等六德。一金剛勇。舊經云金剛薩埵。二大心。舊經云摩訶金剛薩埵。三金剛諸如來。舊經云一切如來。四普賢。舊經亦同。五金剛初。舊經云金剛上首。六金剛手。舊經云執金剛。我禮之言。雖在句句末。而意冠上。上下去。諸句亦然。次一偈。歎金剛王等六德。一金剛王。舊經云最上金剛王。二妙覺。舊經云亦同。三金剛鉤。舊經云亦同。四如來。舊經亦同。五不空王金剛。舊經云不空王。六金剛召。舊經云金剛請引也。次一偈。歎金剛染等七德。一金剛染。舊經云金剛愛染。二大樂。舊經云摩訶安樂。三金剛箭。舊經亦同。四能伏。舊經云能調伏者。五魔欲。舊經云魔羅諸欲。六大金剛。舊經云摩訶金剛。七金剛弓。舊經云同也。後一喝。歎金剛善等七德。一金剛善。舊經云金剛善哉。二薩埵。舊經云妙薩埵上首。三金剛戲。舊經云金剛喜躍。四大適。舊經云摩訶悅意。五歡喜王。舊經亦同。六金剛。舊經云金剛首。七金剛喜。舊云金剛歡喜也。
經。金剛寶金剛金剛空大寶空藏金剛豐我禮金剛藏金剛威大焰金剛日佛光金剛光大威我禮金剛光金剛幢善利金剛幡妙善寶幢大金剛我禮金剛利金剛笑大笑金剛笑大奇愛喜金剛勝我禮金剛愛。釋曰。二此四偈。歎南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寶等八德。一金剛寶。舊經亦同。二金剛。舊云妙金剛。三金剛。舊云義金剛。四空。舊云金剛虛空。五大寶。舊云摩訶摩尼。六空藏。舊云虛空藏。七金剛豐。舊云金剛富饒。八金剛藏。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威等七德。一金剛威。舊經云金剛威德。二大焰。舊云摩訶光焰。三金剛日。舊亦同。四佛光。舊云最勝光。五金剛光。舊亦同。六大威。舊云摩訶威德。七金剛光。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幢等七德。一金剛幢。舊亦同。二善利。舊云善利衆生。三金剛幢。恐舊云金剛光。四妙喜。舊云喜歡喜。五寶幢。舊亦同。六大金剛。舊亦同。七金剛刹。恐舊云金剛寶杖也。後一偈。歎金剛笑等七德。一金剛笑。舊亦同。二大笑。舊云摩訶笑。三金剛笑。舊云金剛微笑。四大奇。舊云摩計希有。五愛喜。恐舊云樂生歡喜六金剛勝。恐舊云金剛歡喜。七金剛愛。舊亦同也
經。金剛法善利金剛蓮妙淨世貴金剛眼我禮金剛眼金剛利大乘金剛劍大器妙吉金剛染我禮金剛惠金剛因大場金剛輪理趣能轉金剛起我禮金剛場金剛語妙明金剛誦妙成無言金剛成我禮金剛語。釋曰。三此四偈歎西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法等七德。一金剛法舊亦同。二善利。舊云善利薩埵。三金剛蓮。舊云金剛蓮花。四妙淨。舊云善清淨。五世貴。舊云觀世自在。六金剛眼。舊云金剛妙眼。七金剛眼。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利等七德。一金剛利。舊亦同。二大乘。舊云摩訶衍那。三金剛劍。恐舊云金剛藏。四大器。舊云摩訶器杖。五妙吉。舊云文殊師利。六金剛染。舊云金剛甚染。七金剛惠。舊云金剛覺。次一偈。歎金剛因等七德。一金剛因。舊亦同。二大場。恐舊云大堅寶。三金剛輪。舊亦同。四理趣。舊云摩訶理趣。五能轉。舊云妙轉輪。六金剛起。舊亦同。七金剛場。舊云金剛道場也。次一偈。歎金剛語等六德。一金剛。語妙明。雖似兩句。而今准舊經。合爲一句。舊本但云金剛言語。不云妙明故。二金剛誦。舊云金剛念誦。三妙成。舊云能授悉地。四無言。舊云無言説。五金剛成。舊云金剛上悉地。六金剛語。舊云金剛語言也。
經。金剛業教令金剛廣不空業金剛遍行我禮金剛巧金剛護大勇金剛甲大堅難敵妙精進我禮金剛勤金剛盡方便金剛牙大怖摧魔金剛峻我禮金剛忿金剛令威嚴金剛能縛解金剛拳勝誓我禮金剛拳。釋曰。此四偈。歎北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業等六德。一金剛業。舊云金剛羯磨。二教令。舊云金剛妙教。三金剛廣。舊云金剛大寬廣。四不空。舊云金剛不空。五業金剛遍行。舊云普遍一切處。六金剛巧。舊云金剛毘首。次一偈。歎金剛護等七德。一金剛護。舊云金剛守護。二大勇。舊云摩訶無畏。三金剛甲。舊云金剛甲冑。四四大堅。舊云大堅固。五難敵。舊云難可敵對。六妙精進。舊云上首精進。七金剛勤。舊云金剛精進。次一偈。歎金剛盡等七德。一金剛盡。舊云金剛藥叉。二方便。舊云摩訶方便。三金剛牙。舊亦同。四大怖。舊云甚可怖畏。五摧魔。舊云摧伏摩。六金剛峻。舊云金剛上。七金剛忿。舊云金剛暴惡。後一偈。歎金剛合等六德。一金剛合。舊云金剛密合。二威嚴。恐舊云善現驗。三金剛能縛。舊云金剛縛。四解。舊云善能解放。五金剛拳勝誓。舊云金剛拳上勝三摩耶。雖似兩名。後句亦有金剛拳故。以爲一德。六金剛拳。舊亦同也。然此諸德。但准新舊兩本經文。且分其數。恐違聖旨。若有明文。請點著之。如是諸德。皆是毘盧遮那金剛薩埵遍法界用。不可塵數海渧數知。且擧少分。以示其端耳。
經。若有持此名百八寂靜讃金剛名灌頂彼亦獲如是若有以此名讃大持金剛正意歌詠者彼如持金剛。釋曰。此二行偈。二明讃功能。初一偈。明若持此寂靜讃。彼亦獲百八德。即利他德。次一偈明若讃大持金剛彼亦成持金剛。即自利德也。言此名者。即百八德名。能休息二死散亂。令契會佛大涅槃。故云寂靜讃。又此百八。是如來差別智用。雖隨衆生類入於二死海。而此智用。不爲生死波浪之所動亂。故云寂靜。又此名即婆伽梵大持金剛名。故云金剛名能持此名。爲諸如來親所灌頂。故云灌頂。又受得法金剛號。名爲金剛名灌頂。於往昔時隨諸如來受得此名故。若持此名。彼亦獲得如是勝德。故云彼亦等也。毘盧遮那金剛薩埵名大持金剛。心觀智用。口詠勝德。身結智印。故云正意歌詠。若如是歌讃者。彼亦證得大持金剛。故云彼亦等也。
經。我等以此名一百八名讃願大乘現證遍流大理趣我等讃汝尊願説最勝儀一切佛大輪勝大曼荼羅。釋曰。此二行偈。即第三明正奉請。爲二。初一偈奉請。演説理趣曼荼羅。後一偈奉請。辨説事儀曼荼羅。事必依理趣起。離理更無事。是故爲雙請。就初一偈。初二句。是擧前讃。後二句。是正奉請。所言願者。謂願請也。大乘現證者。婆伽梵大持金剛名爲大乘現證。修行祕密乘。現證法界體。故名大乘現證也。言遍流大理趣者。謂請無緣大慈悲。普遍諸有情。流傳大理趣。又遍者。謂周遍諸尊。流傳其理趣也。就後一偈。初一句。亦指前讃也。願説最勝義等三句正明請説事儀等。就中亦有二請。初云最勝儀者。謂請説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等。及説結諸尊智印儀軌等也。次一切佛大輪等二句。請説作大輪壇曼荼羅儀式等此大輪壇安立諸尊。故云一切佛等。總收一切諸曼荼羅。故云勝大曼荼羅也。
經。爾時婆伽梵大持金剛聞一切如來讃語入一切如來三昧耶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從此以下至盡經。是第五頌曰薩埵應請説。就中爲二。爾時婆伽梵下。初明哩許入等持也。從説金剛界下。二明應請正演説也。就初中又爲二。初明説主聞請語也。婆伽梵大持金剛者。擧所請人。如前所釋。聞一切如來讃語者。即明聞前讃請之語。一切如來者。是十方世界集會如來也。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明正入等持也。遊入法界定。以爲一切如來三昧耶也。言所生等者。謂明所生加持。堅牢不壞故爲金剛也。三摩地如前也。
經。説金剛界大曼荼羅次當我遍説勝大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應請正演説也。文分爲四。初明許演説。二説大理趣。三説建作大輪壇。四説教授弟子等。此即初也。又爲二。初經家叙説金剛界大曼荼羅者是也。次二句。是正明許演説。初一句。明許演説。大理趣遍説之言。同前釋也。後一句。明許演説事儀等。又釋勝大曼荼羅一句。總收理趣及事儀等。遍説此等故云遍説。
經。由如金剛界名爲金剛界。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説大理趣也。界者性義。如前釋也。一切有情身中。本來具足毘盧遮那性功德。故云性義。又界是界別義。毘盧遮那體性海中。不可説不可説海會聖賢各各不同故。如是無邊海會功德。在於一切凡聖身中。堅固不壞如彼金剛。由顯如是常存不壞法界體性故。名以爲金剛界。此即寄名以説理趣。於事儀中。各各有其理趣。今且據大理趣。故云由如金剛等。
經。如教應安座於曼荼羅中大薩埵大印思惟應加持住印則當起顧視於諸方倨傲而按行誦金剛薩埵。釋曰。從此以下。第三説建作大輪壇也。文分爲四。初明結護方處。二明以線遍拼。三明圖畫諸尊。四明召集聖衆。此即初也。於所應作曼荼羅中。如法式結加趺坐也。諦想己身是如來身。此想成就。即結摩訶菩提薩埵大契。故云如教乃至思惟應加持也。加持已。而起止觀作拳等。觀察作壇場處。以雄武相稱眞言句。而按行之。故云住印則當起等也。倨字。居預反。不敬也。又傲也。傲字隻到反。不敬也。又暢慢也。
經。以新線善合應量以端嚴以線智應抨隨力曼荼羅四方應四門四刹而嚴飾四線而交絡繒綵鬘莊嚴隅分一切處門戶於合處鈿飾金剛寶應抨外輪壇彼中如輪形應入於中宮金剛線遍拼八柱而莊嚴於金剛勝柱應飾五輪壇。釋曰。此第二明以線遍拼。今當依經略解釋之。若欲作壇場者。當如法加持。以善緊合新繩具足端嚴稱其肘量。智者隨其力能。以繩絣其壇。若是有大威德阿闍梨。爲閻浮提自在國王。或轉輪王。乃至大臣長者等。畫壇外相周圍。應當過一由旬。復應觀察彼等所堪。隨意應廣狹。下至四肘作之亦得。如經所説。設於掌中作彼壇場。利益無量。何況淨地作者。其阿闍梨爲欲利益一切衆生故。隨所方便作一切壇。假令四肘壇法。先用瞿摩淨潔塗拭。取新淨繩依量抨記。更以塗香密紬塗之。以種種寶擣以爲末。或以世間諸駄覩粉。或以五色。染於末粉等。又於粉中想字加之。復應思惟。五色粉是如來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爲諸世間一切衆生。皆爲煩惱淤泥之所沈溺。耽著五欲。不能出離。諸佛由此起大悲心。拔濟彼等。令得解脫。作是念已想五智。於諸色中。次第安立。即結契觸之。誦陀羅尼等。故云以新線善令等。其壇。四方正等。面開一門。以四吉祥莊嚴具。以四道繩。繒綵幡蓋。懸以莊嚴。於諸角分門闕出眺間。以金剛寶間錯而絣外壇場。故云四方應四門等也。眺字(丑予反。視也。察視之也望也)入其中宮。布置金剛線道。以八柱而爲嚴飾。竪於金剛柱上。各以五月輪。故云應入於中宮等。廣示闊夾分量等事。如別本等。今只隨文爲略釋耳。鈿字。抨字。普?補耕二反。從也撣也。拼字。亦抨字也。
經。於中曼荼羅安立佛形像佛一切周圍曼荼羅於中四勝三昧耶次第而圖畫。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圖畫諸尊。於中爲五。初明中曼荼羅。二明四曼荼羅。三明八供養。四明四攝。五明摩訶薩等。此即初也。謂於中心壇。安立毘盧遮那佛像於周圍諸月輪中。安立四波羅蜜。故云於中等。又於中曼荼羅等者。先總明安立諸壇佛及菩薩等。是故舊經等云。於内壇中央。各置佛像。於佛四面及諸壇中心。各次第畫於四三摩耶尊勝者。乃至明四壇竟云。於鑁部中。各依本方置四波羅蜜。然今且隨新經。消釋文也。
經。金剛進而步於四曼荼羅阿閦毘等四安立一切佛應作不動壇劑金剛持等金剛藏等滿寶生曼荼羅金剛眼淨等無量壽輪壇應畫不空成金剛巧等壇。釋曰。此三行偈。第二明安立四曼荼羅。文分爲二。初一偈。明於四輪壇各安立四佛。後兩行偈。明安立各四親近等也。言金剛進而步者。謂以金剛勢擘過。入於四壇。金剛勢者。以意擎擧所畫及於金剛線。若入若出。畫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道。應誦密語擧之。從下過不失於三摩耶。於四輪壇安立四方佛等。爲安立一切佛也。從應作不動下。二偈。明安立各四親近。初二句。明東方。次二句。明南方。次二句。明西方。次二句。明北方。准舊經云。初從金剛方。畫阿閦鞞壇。具以執金剛等四三摩耶。尊勝者想四方佛。面向毘盧遮那座。先畫執金剛。在阿閦前。次畫右。次左。次後。諸部准此。次至寶方寶生壇。圓滿藏等。次花方阿彌陀壇。清淨金剛眼等。次業方不空悉地壇。金剛毘首等也。金剛寶名爲藏。以金剛幢名爲滿。等字等取餘也。金剛法爲眼也。金剛利以爲淨也。等字等取餘也。金剛巧者。是業菩薩。等字如前也。
經。安立於輪隅應畫金剛女外壇於隅角應畫佛供養。釋曰。此一偈。三明畫八供養菩薩。爲二。初二句。明内四供。後二句。明外四供也。輪内四隅。置四内供養。初從火天方。順施而作。終風天方。外壇四角線道之中。置外供養。作法同前。又四角外。作半跋折羅。
經。門中一切處守護門四衆。釋曰。此四明畫四攝。別本等云。於四門中置四攝等。帝釋方爲首。置都印主。如次作之。
經。安立於外壇應畫摩訶薩。釋曰。此五明摩訶薩等方壇。四周線道之中。置十六大菩薩。所謂彌勒等。妙塗香塗方壇外。或一肘二肘。細塗拭已。畫不退輪等諸大菩薩。此結壇法。以粉作之。最爲第一。欲取久固。畫作亦得。其師欲令弟子究竟決定安住如來位者。應以自語言印各各題記諸三摩地本位。今且隨文略釋。不可具陳。廣如餘説也。
經。即勝三昧耶結印如儀則金剛師入已摧印而遍入此諸遍入噁請勅如本教自身加持等作已稱自名應以金剛成薩埵金剛鉤金剛師則結召集作彈指應請一切佛刹那頃諸佛并金剛薩埵應滿一切壇。釋曰。從此以下至卷末。是第四明召集聖衆等。修瑜伽者。凡入道場時。皆須忿怒主號。爲跋折羅吽伽羅。三摩地法加持自身。應想己身有二竪。互作嗔怒面。而且笑想。以左脚押大自在天王面。以右脚押大自在天妻胸乳房間。便結摩訶三摩地契。手執花鬘。誦本陀羅尼已。奉獻諸佛。故云即勝三昧耶等也。時行者於諸衆生起大悲心。爲救護故。應生哀愍。令彼利益。應入道場。乃至又旋繞一匝。住夜叉門。以降伏三界形相。瑜伽運心。開金剛門。一一開已。或用金瓶。或復銀瓶。盛諸寶物等。取妙枝條。挿於瓶内。乃至繒綵繫其瓶頂。於諸位處。各置一瓶。列布種種供具等。是故云金剛師入等。如是作已。結加持契。如上從心至頂。作加持已。即結請會契。自稱己名。啓請一切如來及諸菩薩。赴集壇場。三唱伽陀。薩埵金剛契是也。故云此諸遍入等也。又引此契。交臂抱胸。左内右外。數鳴彈指奉請一切如來。故云金剛師則結等。爾時。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數如恒沙。及菩薩衆。數如微塵。皆來集會住行者前。故云刹那頃諸佛等。
經。集會曼荼羅則速疾大印觀金剛薩埵一遍稱百八由結集則喜如來皆堅固金剛薩自成慈友而安立。釋曰。想諸佛菩薩。各依諸座安穩坐已。即結金剛薩埵大契已。誦一百八名一遍。以讃歎之。以閼伽水奉獻諸佛菩薩。爾時。一切諸佛。歡喜加持行者。令得堅固。又金剛薩埵。爲其親友。能成行者一切事業。故云集會曼荼羅等。
經。諸門一切處鉤等而作業以大羯磨印安立三昧耶以印三昧耶薩埵金剛等應成大薩埵誦弱吽鑁斛則佛等一切召集大薩埵鉤召引入已縛已令調伏則以密供養令喜大威德應自有情利願作一切成如是諸壇中金剛師事業。釋曰。以四攝集引止喜。故云諸門一切等也。安立諸尊大羯磨印。及三昧耶。故云以大等也。既已安立大印三昧耶與薩埵事等。以四攝自成大薩埵。則一切佛等召集。於身中修鉤召等故。云以印三昧耶等也。則以十六大供養等令喜諸尊。爲自他利願作一切悉地故。云則以等也。如上諸軌儀。悉皆金剛阿闍梨之所作。故云如來是諸壇中金剛師事業。此二三兩門。非新學人之所見聞。披覽之者。莫背聖誡略釋中卷已畢。
經。次應廣説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以下第四説教授弟子儀軌等。
此門廣説灌頂阿闍梨軌範及以諸尊祕密眞言印契等法傳法聖者心裹記錄。是故且止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七
此七卷奉授二品親王畢
前大僧正法務公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