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7部大正藏第61册P0389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 (7卷) 〖 日本圓仁撰〗.txt
No.2227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一
將釋此經。分爲三門。初略明經意。次釋題目。後判經文。初經意者。所言蘇悉地羯羅經者。是三部經王。諸尊肝心。緒總眞言之祕旨。該貫大教之要妙。是以精進忿怒。擊衆機發數十疑問。持明大仙。悲未來開眞言法則。致使羯羅五莊嚴。遍涉眞明而爲經緯。悉地九成就。且誦諸部而成階位。修行之輩。必攀三際之利。信修之類。寔獲世出世驗。諸部大教。悲此經王支分不備。衆尊祕法。非是眞典未有妙術。陵太虛之靈趐開地藏之神術。唯是此眞典也。次釋題目。言蘇悉地羯羅者。是則西域音。今此云妙成就也。蘇悉地可知。羯羅者。又云迦羅抳。此云作也。又羯?麼(引)抳。此云業。又迦囉抳。此云務也。竝應通用。今此經。妙成就世出世諸作業也。世業者。謂六趣四生諸有情所樂之業也。出世業者。是二乘菩薩等諸聖者所樂之業。然持明大仙。安住大智大悲。開敷眞明微略支分。無苦不救。無樂不與。隨諸有情願樂。能妙成辨其意願。而令安住毘盧眞位。故云妙成就等也。經者。梵云素怛囕(二合)聖教都名。亙於三際不可改易。故云經。卽常恒不變義也。軍荼利金剛發數問。請決於金剛手。故云請問。此經有三十四品。此品居首。故云第一也。
經。爾時忿怒軍荼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執金剛足等。是第三判經文者。此經一部三卷。是唐朝輸波迦羅。此云善無畏。譯有三十四品。若准諸經。應有二序及以囑累。今於此經無是事者。然傳持人。略其不要。但傳眞要。故無如是等二序及以囑累。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卽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云云)。分文爲二。初半品經。初明忿怒軍荼利請問也。次從爾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大執金剛應供養者告彼大精進等以下。至經文盡。是第二明大執金剛答也。於初請問文分爲三。爾時忿怒軍荼利等者。初明總問。次從云令得持誦眞言法則以下。二明廣問。三從如上所問等者。三明結問也。就初總問亦分爲三。初明發問儀。次卽發是問等者。二明發問之由也。願爲未來等者。三正明總問也。就發問儀爲二。初明發問之主也。合掌恭敬乃至執金剛足者。二明發問威儀也。就初文中。言爾時者。機感冥合無差異時。是爲爾時也。言忿怒軍荼利菩薩者。於五明王是南方明王。卽虛空藏菩薩也。三部中。是後部忿怒也。言忿怒者。忿謂恚也。怒爲恚甚也。此菩薩以如來極猛利智劍摧滅諸衆生惑障故云忿怒也。言軍荼利者。是西天語。唐云(云云)。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亦云扶薩也。菩薩名道。薩埵名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具如金剛頂疏也。言合掌者。總有十二種。第一寧(上)尾拏(上)合掌。此名堅實心合掌也。第二三補吒合掌。此名虛心合掌也。第三屈滿囉合掌。此云如未開蓮也。第四僕拏(奴問反)合掌。此名初割之蓮也。第五嗢多那(上)若合掌。此云顯露也。第六阿陀(上)囉合掌。此云持水也。第七鉢囉(二合)挐(上)麼合掌。此名歸命合掌也。第八微鉢哩哆合掌。此云反叉合掌也。第九毘鉢囉哩曳薩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著合掌也。第十帝(上)哩曳(上)合掌。此名橫柱指合掌也。第十一阿鉢囉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也。第十二合掌。與第十一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雖同覆手而指相接。有小差別。具如後釋也。文中合掌應通十二。若別言者。是實心·歸命合掌。表顯如來祕密之用。證於眞俗不二之體。故云合掌。爲利未來故歸命執金剛菩薩。是故云也。降慢曲躬。至誠謹愼故云恭敬也。言頂禮尊者執金剛足者。智論第十。問曰。應言禮。何以名顯面禮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故。復次有下中上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頭面禮足是上供養。以是故。佛毘尼中。下坐比丘。兩手投上坐兩足。以頭面禮。今謂。諮問之旨在於最祕故。以最上致禮足下故。云頂禮執金剛足也。又顯世俗·勝義自本不二。中臺外院無有優劣。是故頂接足也。又合掌頂禮是身密也。恭敬謹愼卽心密也。口發諮問是語密也。爲表如是而有此威儀也。言執金剛者。亦云金剛手祕密主。大興善寺和尚釋云。金剛手祕密主者。梵云播尼。卽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爲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迹。若淺略明義。祕密主是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衞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卽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所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密主。能持此印故云執金剛。今此文中。顯手執持如來智印之義。故云執金剛也。
經。從卽發是問我時往昔下至神驗威德。釋曰。二明發問之由。謂我雖往昔聽聞諸明王法及以眷屬神驗威德。而未能盡佛祕旨也。於中先明未盡一切明王祕旨。然是會者。往昔之時。或諮問世尊眞言祕法。或自陳說祕密教法。或時勸他令說所持之法。今此忿怒處處聞之。或在耆山。或在須彌。或於他化。或居色界。如是等事。不可具陳。是故總云我時往昔等也。三部各有部主及以母等。且擧其一。故云一切明王。曼荼羅者。此云壇場。彼明王等曼荼羅。方圓三角等尊位。亦復各有差別。供養次第非但隨部各別。於部部中。隨所求事。次第亦異。如是等事。昔總略聞故。云聞一切明王乃以次第也。又於部部。亦有聖者及以諸天并地居天。說自所持眞言祕要。或聞如來。或被佛加持。隨諸有情種種所樂。從本三昧耶發起無邊廣大妙用。利益群生。在昔亦聞如此之事。故云復聞明王諸所眷屬神驗威德也。於部部明王等各有所從。故云明王諸所眷屬。又三部明等所。各有眷屬。故云諸所也。
經。願爲未來下至廣爲解說。釋曰。三正明總問。是大菩薩不越三昧耶。慈愍未來薄福衆生。請問大事。故云願爲未來諸有情故也。若不請問。未來有情不知所爲。若不知所爲。何由得被諸佛加持滅除三障剋安穩樂。故是請問也。言三障者。報障·業障·煩惱障。是爲三障也。今依聖教略出其相。諸根外缺。壽命内夭。外無依報。貧窮困苦。内無福德。諸天捨離。親厚内鬪。王法外加。内則各各忿諍。外則令人無信。外耗財物。内聾驗等。名爲報障也。惡星災異。衆邪蟲道。變怪相續。臥見惡夢。晝則愁惱。是業障也。若愁憂恐怖。見思煩惱等。是煩惱障也。若明煩惱與業異者。任運常有是煩惱。卒起決定心。發動身口。必牽來報者。是業也。惡星災怪雖不關心。此乃外相表業。將起是業責報之相故得爲業也。問。是三種障依何等罪則得發起。答。若依一釋。由破五戒。三障發起也。破棄五戒。是卽業障也。召得三惡人天等身。是報障也。煩惱爲報本。是煩惱障也。問。諸餘經云。報障難轉。因時可救。果無如何。今何故說併除三障。令得安樂。答。彼對一緣作如此說。是有餘說。不是該攝了義說也。何者。金光明等經云諸根不具。壽命損減等。當淨洗浴聽是經典。是經威德。悉能消除。諸大乘經。多有此例。又祕教中。亦延短命。獲得長壽。轉於薄福。現得富貴。轉捨凡身。現得聖身。於世出世。此說最多。是故不得以彼小經詰難大道。問。此說亦無道理。何者。衆生昔業。決得今報。更不可改。此理孱然。何故今說轉報障耶。答。一依法然道理故。二依經威力故。說轉報也。諸法自本無定性故。一塵卽是法界都。故云有轉義。是爲法然道理也。若聽其經。如說修行。無願不遂。故有轉義。是爲經力也。問。若如所說。二教俱有轉報義者。顯密二門有何別耶。答。於顯教而有兩經。若淺經說報不可轉。若深經說報有轉義。雖說轉報。而有遲速。譬如有人手執刀杖。不著甲冑。入群賊中。儻勝一人。或爲賊所害。顯教轉報。亦復如是。未被如來三密甲冑。雖有少解行。而無速轉義。或爲報障之所逼害。豈只報障。於業煩惱亦准知也。若祕教不爾。三密甲冑著法界體。定慧之手執持阿字利劍。如來要誓。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冑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俱安。譬意准知也。文中唯垂尊者。然彼方俗爲刪尊人之勞苦故。未報答前。而有諾辭。故云唯也。書云。唯翼水反。應辭。唯恭於諾也。今彼菩薩。致禮尊者。是故云也。又翼誰反。獨也。卽遣持義。遣除餘事。但持正請。廣爲解說。故云唯也。
經。云何令得持誦眞言法則以下至云何灌頂曼荼羅。二明廣請問。於中有四十一問。若開第一門中其諸眞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第四問中弟子。第十六問中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第二十一問中誦何偈眞言。合爲四十五問。大分爲二。初十三問。爲問遠修成就相。次云何扇底迦下二十八問。二爲問近修成就相。就初亦分爲五。初二句。問所持誦眞言法也。初問意云。夫持誦眞言。應有始終法則次第。速得成就。五種莊嚴等。是爲法則。於此更有護身。召請。結界。供養等法。是爲次第。若持誦者。未得知者。何得成就。故問云何令得持誦眞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也。又設使雖有護身。召請。結界。供養等眞言。若未解知諸眞言中心要法者。何能成辨一切法事。故兼問云其諸眞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所言法者。於眞言心。且擧一種心要眞言。以爲法也。第二句意。正問三部等眞言相。竝是初品卽答之也。二云何阿闍梨以下二句。問能持誦人。初句問阿闍梨。若不依阿闍梨者。何得受學眞言祕法。是故問之也。分別阿闍梨相品卽答之也。後句文。云何成就者弟子者。有二意。言成就者者。是問持誦人成就行相。卽分別持誦相品所說者是也。言弟子者。是問同伴弟子。卽分別同伴品所說者是也。同伴驅役相似給侍。故云弟子。又阿闍梨以爲成就者。先成就故。持誦同伴以爲弟子。是後學故也。三云何方處等一句。問持誦方處。擇處品卽答之也。四云何眞言速成就以下三句。問正持眞言相。持眞言法品卽答之也。五云何花供養以下五句。問修眞言供物。供養花等五品卽答之也。次云何扇底迦以下二十八問。第二爲問近修成就相。於中所以時分以配扇底迦等三問者。吉祥時節上好宿曜等。是卽成就三種悉地扇底迦等之時分故。分別悉地時分品說之也。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此問意云。依三事法。承事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於其中間。各更應成何等事。卽圓備成就品。及奉請成就品。并補闕少法品半答之也。分別成就品。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正說三部悉地成就者是也。奉請品卽答云何法請召也。供養品卽答云何修供養也。補闕少法品末。又更別辨。其線下超答云何持護身。云何廣持法。云何作障礙相。云何諸藥相也。彼品中明持誦護身之物。次明持誦花等。卽答持護身之問也。又彼品文。三部各別辨廣持法。三部通總辨廣持法。是卽答廣持法也。又彼品文。明諸障礙現相。卽有十種相。是答云何知作障礙相也。又供養品中。卽兼答誦何偈眞言。然偈卽眞言。故云偈眞言也。本尊灌頂品。先承事了。令眞言主增威德故。灌眞言主。卽答云何作灌頂也。增威品卽答云何試眞言也。繰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誠心誡。愼所持眞言增益神威故。云試眞言也。祈請品卽答云何當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於此受付而有二義。一者祈請眞言主。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卽此品意也。二者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卽受眞言品意也。滿足眞言品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眞言。增減眞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卽答云何字得圓也。增力品是陳說增加眞言威力。卽答云何得增益也。護摩品明爲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竝辨備諸物。此卽答云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於中此品答作呼摩次第法用。後備物品答以何物等也。應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後意也。成諸物相品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卽答云何成藥相也。取物品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卽答云何受藥相也。淨物品明淨所成就物。卽答云何淨治藥也。物量品明所成就物量。卽答云何藥量分也。又補闕少法品末。明成就諸藥相。是卽答云何諸藥相也。光物品卽答云何護諸成就物。言護諸成就物者。謂作護摩等。護諸成就物也。被偸成物却徵品。答三箇問。謂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別爲分數。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彼品中明所成就物爲他所盜作法追召。及明三種成就分法。并說受用成就物之法則。是卽答三箇問也。成就具支品答云何被破却著彼之問。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旣爲藏棄故云被破也。牢強精進。更顯著彼。故云却著彼也。又闕少法品末。明諸障礙現相。卽有十種相。是答云何知作障礙相也。灌頂壇品。明成就諸物祕妙法。卽答云何成就曼荼羅也。光物品又答云何事法曼荼羅。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謂此曼荼羅。令所成就事而能光顯。故云事法曼荼羅也。灌頂壇品。又答云何灌頂曼荼羅。以諸問句配品略了也。
經。如上所問隨其要者以下至廣爲我說。三明結問也。忿怒所問於諸疑中但問切要。故云隨其要者也。具法界衆德世間無與等故云尊者也。此菩薩具三種句。謂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此三種句。無始時來。圓滿具足。顯得以來。塵數難測。今且擧一句。而兼餘二。慈卽與樂。悲是拔苦。故云具大慈悲也。意願專在分別廣說。故云一一分明等也。又於菩薩有二種願。謂自利利他。乃一至極聖必有二願。自利常在體性海中。利他恒遊緣起法界。卽寂而散。卽散而寂。今顯利他。故云唯願尊者乃至廣爲我說。義意可知。
經。爾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大執金剛應供養者以下至能於我所發如斯問。釋曰。從此以下。至經都盡。是第二明大執金剛答也。就中大分爲二。初歎發問。次從應當一心聽以下至經文盡。二正答也。是卽初也。言爾時者。前事之終。後事之初。是爲爾時也。然此菩薩。具一百八吉祥之德。莊嚴其身。普周法界。利益有情。故云吉祥莊嚴也。諸持明中。而爲上首。故云一切持明大執金剛也。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故爲應供養者也。又是菩薩卽毘盧遮那佛之一身。應受四方四佛供養。是卽内供。亦復應供四方四佛。是外供。具足二義故云應供也。告彼大精進忿怒者。卽告知軍荼利菩薩。是大精進菩薩。久遠之時。備修十波羅蜜眞言能滅一切煩惱惡法。具足圓滿諸善功德。而今所以一波羅蜜以爲名者。彼精進度兼貫諸度故。若無精進諸度。無有到彼岸力故。智論十八云。菩薩摩訶薩。以精進爲首行於諸度。是故今文且以精進稱歎其名兼得諸度也。十波羅蜜者。謂檀波羅蜜。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也。若依大悲儀軌。略明十波羅蜜眞言相者。修檀波羅蜜眞言。卽滅無量劫慳悋業種。獲得三種施福。所謂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卽檀波羅蜜圓滿。現生獲得富饒資緣具足。心得自在。壽命長遠也。修戒波羅蜜眞言。卽滅無量劫破戒業種。獲得三種戒功德。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卽戒波羅蜜圓滿。常以戒香莊嚴。身口意業所有違犯四重禁。苾蒭尼犯八他勝罪。悉皆清淨。當來隨願得生淨妙佛刹也。修忍波羅蜜眞言。則滅無量劫瞋恚業種。獲得三種忍功德。所謂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則忍辱波羅蜜圓滿。儀容端嚴。令人樂見。不相憎嫉。皆來親附。勝解尤深。隨念變化也。修精進波羅蜜眞言。卽滅無量劫懈怠嬾惰業種。獲得三種精進。所謂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益有情精進。則精進波羅蜜圓滿。身心安樂。離諸疾病。無有苦惱。修世出世福智願。皆得成辨也。修禪波羅蜜。卽滅無量劫散亂業種。獲得三種靜慮。所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卽禪波羅蜜圓滿。身心輕利。所修神通。速得成就。諸魔不能侵擾。一切業障。悉皆消滅也。修般若波羅蜜。卽滅無量劫愚癡業種。獲得三種慧。所謂人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則般若波羅蜜圓滿。獲得聰明智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轉達五明甚深義理也。修方便波羅蜜。卽滅無量劫無善巧方便業種。獲得二種方便善巧。所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有情方便善巧。卽方便波羅蜜圓滿。修持世間六波羅蜜。由此印眞言。瑜伽相應。少施功業。福德廣多。疾得成就。皆至究竟。成無上菩提資糧也。修願波羅蜜。卽滅無量劫意惡願業種。獲得二種勝願。所謂求無上菩提願。利樂有情願。則願波羅蜜圓滿。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所求世間出世間殊勝上願。皆得圓滿也。修力波羅蜜。卽滅無量劫世出世劣意業種。獲得二種力。所謂思擇力。修習力。於諸對治法。伏得諸煩惱斷諸惑障。修道時。決定勝解。一切天魔惡友。不能移易獲得不退轉也。修智波羅蜜。卽滅無量劫俱生我執種。俱生法軌種。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斷二種障。所謂煩惱障所智障。證得一切法如幻如陽焰如夢如影像如谷響如光影如水月如變化如因陀羅網如虛空。不久滿足十地。住法雲地。爲大法師也。十度六度開合等義。具如餘釋也。言忿怒者。略如前釋。所問人法供養等事。一一皆具淺略深祕二種之旨。故重歎云善哉善哉也。内備三句殊勝之德。外發利生四十餘問。故云能於我所發如斯問也。
經。應當一心聽以下至五莊嚴法。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正答也。都三十三品半經。亦分爲二。從此以下。至獻食品十品半經。是第一明答遠修成就相。從分別悉地時分品下。至經已盡二十三品經。是第二明近修成就相。就初爲五。從此以下至品文盡。是第一答所持誦眞言法。次分別阿闍梨相品。分別持誦相品。分別同伴品是第二答能持誦人。次擇處品。是第三答持誦方處。次持眞言法品。是第四答正持眞言相。次供養花等五品。是第五答修眞言時供物也。就初答所持誦眞言法爲二。初從此以下。至眞言水三遍灑身作淨。答初問云何令得持誦眞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等也。次從復次上中下成就法者以下。至此品盡。二答第二問云何眞言相也。就初答亦爲二。從此以下至令得成就。是初答第一門中問云何令得持誦眞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次從若諸心眞言以下。至眞言水三遍灑身作淨。是二答第一問中云其諸眞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也。初中亦二。初誡一心諦聽法則次第。後正明法則次第。是卽初也。若心散亂。法味殊漏。所利不多。故令一心諦聽也。又復安心祕密極理。不緣偏邪。法界洞寂。散寂無隔。故云一心諦聽。若不如是。諸佛菩薩無有感應。故令一心。是故金剛頂經云。汝等應當一心諦聽。汝莫散亂。心若散亂者。一切如來及金剛薩埵。所不加持也。此祕密法則。令諸修行者速得大悉地。勝於諸顯教故云勝上。亦微細莊嚴。三部令速成辨。故云微妙。問。何等名爲顯教耶。答。諸三乘教是爲顯教。問。何故彼三乘教以爲顯教。答。未說理事俱密故也。問。所言理事密者。其趣如何。答。世俗勝義圓融不二。是爲理密。若三世如來身語意密。是爲事密。問。花嚴維摩般若法花等諸大乘教。於此顯密何等攝耶。答。如華嚴維摩等諸大乘教。皆是密教也。問。若如云皆是密者。與今所立眞言祕教。有何等異。答。彼華嚴等經雖俱爲密。而未盡如來祕密之旨。故與今所立眞言教別。假令雖說少密言等。未爲究盡如來祕密之意。今所立毘盧遮那金剛頂等經。咸皆究盡如來事理俱密之意。是故爲別也。
經。何謂爲五乃至此蘇悉地經。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也。於中爲二。初明總答法則次第。後明別答。此卽初也。言精進者。遠離二邊垢。住極理爲精。清淨法界中。而懃策爲進。凡入眞言門菩薩。先發菩提心。被慈悲甲冑。無盡生死中。爲淨佛國土成就諸衆生都無有怯弱。破諸天魔等。直進不退轉。是爲精進。卽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之意也。遠離百六十心。安住十緣生句。如實知自心。是爲菩提心。彼法少分無有可得。如虛空相。不在内外及兩中間。亦非青黃赤白等。亦非欲界等同性。亦復非蘊處界等。是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具如大日經住心品也。住此菩提心。生死無怖畏。涅槃不欣樂。離二邊垢。行大直道。是卽精進句也。次明王者。旣被菩提大誓甲冑。次須諸佛三昧耶道。以爲所依。若不依憑諸佛本誓。何得驚發塵數衆。入生死海。利益群品。故次明明王。卽三部明王。若修三部。各以明王而爲宰主。作諸事業。三部明王。如下文說也。三四五句。是扇底迦。阿毘遮嚕迦。補瑟徵迦。如次可知。凡所修法。不過此三。若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三惑三障。故云除障若阿毘遮嚕迦法。降伏凡聖無始怨敵。隨能伏法。名爲成就諸勇猛事。若補瑟徵迦法。能滿凡聖一切所樂。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法。以爲眞言。蓋是世界爲人對治等意也。若此經所說。無不爲此三種祕密攝盡。故總結云此蘇悉地經也。
經。若有持誦餘眞言法下至當速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別答法則次第中。亦爲二。初明歎法。後正明法則次第。此卽初也。此經根本眞言威德。旣勝諸餘教法眞言故令彼等不成就者速得成就也。
經。於三部中此經爲王下至一切等事。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也。亦爲二。初明成辨諸事之由。後正明法則次第相。是初也。於三部中。此經爲王。是故能成一切等事。總指三部。以爲一切。於三部中。諸事繁多。不可具陳。故云等也。問此文末。云此經屬於金剛下部。何故今云於三部中此經爲王。答。彼文以能說之主是金剛類而云屬金剛下部。今此文中。隨所說法是最殊勝故云爲王。非謂所說法味爲下。是故下文云。此經雖屬金剛下部。爲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隨有教勅自亦依行。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經。所謂護身召請下至教授。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相也。亦爲二。初正明法則次第相。後明結歸。是卽初也。言護身者。受觸忿怒護身眞言。分土洗淨三部三摩耶繫縛諸難澡浴辟除護身眞言等。及灑身飮水等是也。召請者。車輅眞言。部心眞言。治路眞言等。奉請時諸眞言是也。結界者。金剛橛。金剛墻。金剛羂索。金剛幡。金剛迦利。金剛峯。阿三忙祇寧。結大界眞言等是也。供養者。塗香等五種。牛淨。神線。茅環。己身之座。及閼伽器。金剛數珠。白芥子。繼腰線等是也。相助者。佛部中。以佛眼護之。蓮華部中。以半拏羅縛私儞呪護之。金剛部中。以摩麼鷄呪護之。初欲念誦之了之時。於二時護本尊。所誦呪。若寂靜者。以忿猛呪而護本尊。或用部主護本尊。若誦本忿猛呪者。以寂靜而護之。以部主而護本尊。所誦呪。皆歡喜者。以寂靜忿猛二種呪而護本尊。更有相助法等。如下文說是也。決罰者。若先承事法了。作悉地念誦。有諸難事。而移處者。至所住處。後先作承事法則。然後可作悉地念誦。若不如是。而作治罰。若正念誦時。忽然錯誤。誦餘眞言。而作治罰。若於穢處心放逸。故誦本眞言。而作治罰等是也。教授者。所謂教授念誦之時。魔邪之相及眞言增威本尊灌頂祈請法則受眞言法滿足眞言增加威力及護摩等。凡教授眞言法中。一切祕法。是爲教授也。
經。一切眞言一一次第令得成就。釋曰。二明結歸。以有如是勝妙法則次第等故。令諸眞言一一次第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經。若諸心眞言下至一切法事。釋曰。從此以下。第二答第一問中云其諸眞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於中爲二。初且示眞言之相。後明所成就無量之相。此卽初也。亦復爲二。初明眞言相。後正明眞言。此卽初也。體一成多之眞言。其數不別。故云諸心眞言等。於中且示一二眞言。故云有三虎?字等。於此眞言。總有三句。是故云也。若持誦此眞言。於諸所作。無有障難。故云則能成辨如上所說一切法事。故悉地法中。說此手印竟。云當五處印。卽得一切無難也。
經。三虎吽字心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後正明眞言中。有二眞言。謂忿怒受觸。及以辨才。初是烏芻沙摩忿怒眞言。若作法之人。外處便易者。當用是忿怒受觸呪而應護身。能除諸難也(云云)所言?者(云云)●字於十二轉中第十二轉。卽一切諸法生不可得義。若依字相。是生義也。今隨字義故生不可得。於●聲中帶阿聲。故傍有二點。是卽涅槃無過不上義。若入此字門。惑障俱清淨。無有生義。故無過上也。又上有大空。若入此字門。諸法垢穢本自清淨。猶如大空離諸過垢也。注中云擡字。大才反。廣雅動也。埤蒼振也。
經。辨才眞言曰以下至眞言末。釋曰。次明辯才眞言。中分爲二。初正明眞言。後明用法。是卽初也。言矐者。●訶字第十二轉也。言訶字者。一切諸法因不可得義也。一行阿闍梨云。因有六種。如餘論說。若見訶字門。卽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是爲字相。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說無住爲諸法本。所以然者。如中論。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卽是一切種智。種智卽是諸佛法界。法界卽是諸法之體。不得爲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緣亦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此釋具依字相字義說之。訶字帶於本不生聲。字義灼然。傍有二點。亦是大空不可得義。言入此字門。二死惑障。皆悉消除。無不清淨。毘盧海會。咸共顯發。普遍法界。故蘇悉地教法云。以此呪呪水灑身。便成護身。卽諸根清淨。不畏非人也。
經。以此眞言眞言水三遍灑身作淨。釋曰。次明用法也。以呪呪水。故云以此眞言眞言水。其灑水法。面向東蹲踞。而點兩手置於二膝之間。卽手掬三度飮水等。然後遍觸目口耳鼻肩等。具如蘇悉地供養法也。
經。復次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別經說。釋曰。從此以下至此品盡。二答所念持法中第一問云何眞言相也。於中分爲八。初泛示眞言上中下也。從腋至頂以下。二就身分顯差別也。於眞言中當應分別三種成就以下。三明於三部更有三種也。復有眞言不入三部以下。四就文字示眞言相也。復有眞言句義以下。五就句義辨眞言相也。若欲速成扇底迦以下。六就樂欲顯眞言相也。若有眞言字數雖少以下。七就初後示眞言相也。若復有人欲求攝伏以下。八釋伏難也。就初爲二。初將自說推功佛說。二泛示本部眞言差別。是卽初也。菩薩必隨如來世尊禀受祕法。今逐根機欲傳其法。不可自擅。故今推謙云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別經說。佛於諸處演說眞言。其數無限。不可具陳。故總略云如別經說。
經。求成就者須解眞言上中下法下至所作曼荼羅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示本部眞言差別。亦分爲二。初標示。後正示差別相。此卽初也。修眞言行者。若不解眞言差別相者。所修妄錯。證驗難得。故云須解眞言上中下法也。此經通說三部所修一切法式。故云此經通攝三部所作等也。
經。佛部眞言扇底迦法下至金剛部眞言阿毘遮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示眞言差別相也。一行阿闍梨云。如眞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別名言。與如來自證眞體相應者。當知是佛部眞言。設令是餘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廣說如大日經釋也。住如是等法界及無染著無戲論等。修習扇底迦等三種法。故云佛部眞言扇底迦法等也。今文不云蓮花部而稱觀音部者。於蓮花部。此菩薩爲首。故以名部。所言扇底迦者。翻爲息災。亦爲寂災也。補瑟徵迦。翻爲增益。亦爲增長也。阿毘遮嚕迦。翻爲降伏也。(更可釋三部等義)
經。從腋至頂爲上從臍至腋爲中從足至臍爲下。釋曰。此卽第二就身分顯差別也。本不生際一法界中。具足一切色心之法。則於此理出世間一切諸法而得興起。一一身分無不法界。是故三部以爲身分。行者身分。及以佛身。咸是三部。依此義故云從腋至頂爲上等。是故一行和尚云。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隨其上中下分。謂頭爲内胎。心已上爲第一院。臍以上爲第二院。臍以下爲第三院。卽配前圓壇四位。隨彼左右前後上中下分而現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於世界中施作佛事。從一一身展轉出化諸佛事。又云。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從如來平等三業普門示現大曼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卽是本身眞言及印。今與此經其旨不異。義准可知。
經。於眞言中當應分別三種成就下至各分爲三。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於三部更有三種也。於中爲二。初明三部各分爲三成就也。後明三部各有三法眞言。初亦爲二。初明三各分三。後明各三以爲上中下。是卽初也。欲分先標。故云當應分別三種成就。如標正分。故云於斯三部各分爲三也。
經。善須了解三部中眞言下至是下成就。釋曰。是卽二明各三以爲上中下成就。欲示先誡。故云善須了解等。如誡顯示。故云明王眞言是上成就等。若准下諸品文而判三部上中下者。分別成就品云。佛部眞言爲上悉地。蓮花部眞言爲中悉地。金剛部眞言爲下悉地。一行和尚云。是佛身像。衆德莊嚴。名如來部門。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如來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蓮花部。入縛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說。是金剛義也。今謂。此卽就本部。大判部旨。又供養華品云。三部各有三等眞言。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爲三部。聖者說者。謂佛菩薩聲聞緣覺說者。是爲聖者眞言。諸天說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說。是爲諸天眞言。地居天說者。從夜叉。羅刹。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部多。卑舍遮。鳩盤荼等所說。是爲地居天眞言。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眞言。若作補瑟徵迦法者。應用諸天眞言。若作阿毘遮嚕迦法者。應用地居天眞言。若求上成就者。應用聖者眞言。若求中成就者。應用諸天眞言。若求下成就者。應用地居天眞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今謂。此卽就彼本部中。一一部各開三等。若准彼文爲判釋者。佛部三等。俱是上成就。蓮花部三等。咸是中成就。金剛部三等。併是下成就也。上成就中有三品。中下成就亦復然也。是故分別成就品云。聖者眞言爲上成就。諸天所說爲中成就。世天眞言爲下成就。而今此文合二離一。但作上下。文意可知。言諸餘使者制吒徵等者者(云云)。
經。扇底迦法下至分別次第。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各有三法眞言。亦分爲二。初明三部各有三法。後明三部各三法眞言。此卽初也
經。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爲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各三眞言。分亦爲三。初明三部扇底迦眞言。二明三部補瑟徵迦眞言。三明三部阿毘盧遮嚕迦眞言。初中爲三。初明佛部扇底迦。二明蓮花部扇底迦。三明金剛部扇底迦。就初亦二。初擧部指法。後正明眞言。此卽初也。玉呬耶經(云云)。
經。佛母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此卽二正說眞言。如文。
經。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下至爲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蓮花部扇底迦法。亦爲二。初擧部指法。後正明眞言。此卽初也。觀音菩薩。於蓮花部而爲其長。故以名部。言半拏羅縛悉儞者。一行阿闍梨云。半拏囉縛悉寧。譯云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花中故爲名。亦載天髮髻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爲蓮花部母也。
經。觀音母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自下二正明眞言。如文。
經。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下至爲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三明金剛部扇底迦。亦爲二。初擧部指法。後正明眞言。此卽初也。
經。金剛母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自下二正明眞言也。第二明三部補瑟徵迦。第三明三部阿毘遮嚕迦。分釋經文。准前可知。
經。復有眞言不入三部下至而辨扇底迦等三種法。釋曰。從此以下。第四就文字示眞言相也。就中爲二。初示可辨之相。後正明文字之相。此卽初也。凡諸眞言皆有本所立名及所爲意趣。而有眞言闕此等事。其旨難辨。故云復有眞言不入三部也。若看文字知同不難。故云隨彼眞言文字而辨扇底迦等。
經。看眞言中下至卽是阿毘柘嚕迦眞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文字之相。於中有三。謂扇底迦文字。補瑟置迦文字。阿毘柘魯迦文字。然扇底迦有六文字。餘二眞言各有一字。字在經文。又大日經更說多種文字。卽義疏釋曰。若諸眞言中。有此淹吽發磔迦頡利媲等字者。當知是佛頂名號也。若有揭栗佷拏(是執取義)佉陀耶(是食義)畔闍(是破壞義壞撲義)訶那(是打義)摩羅也(是殺義鉢吒也)如是等義類當知。忿怒等諸奉教者眞言。可作降伏攝召用也。眞言中有納麼(是歸命義)莎嚩訶(是攝取義)等字。當知是修三種三摩地寂靜相應眞言也。或有扇底多(是寂義)微戌陀(是清淨義)等字。當知是成滿一切諸願眞言。又此扇底多亦是息災義。佛部相應也。今此經所示。與彼文所說。其旨契合。義意可知。
經。復有眞言句義慈善下至當知卽入補瑟徵迦用。釋曰。從此以下。第五就句義辨眞言相中。中有三句義。謂慈善。猛怒。非慈非猛。若與不生極理相應。而發無緣廣大慈善。極理本無能緣所緣。稱理起慈。故名無緣。是爲慈善。若修此法者。亦住此慈善。能除諸災難。聰明及長壽。五星所陵逼。種種諸災難。口舌及鬪諍。王宮所通迫。内外不和順。七曜乖常度。風雨不以時。疫病刀荒偸。鬼魅諸不祥。如是災起時。而得修此法。所修威儀。及支分等。不可具載也。内起慈悲心。外示大忿怒。是名爲猛怒。若有此句義。爲降伏眞言也。制鬼神惡人破壞正法眼。及諸惡毒龍。非時降暴雨霜雹。損苗稼。水旱不以時。鬼魅遍流行。處處現變怪。人衆不安寧。所在橫惱亂。及行不忠孝。此法能制除也。非上二種法。故云非慈非猛。第一義諦。非一切法。而能生諸法。譬如虛空遠離一切法。而萬法依之生。是卽補瑟徵迦。若修此法者。喜悅心相應。五通及寶藏。劍輪杵財物。藥丸眼藥等。遷榮增壽命福惠及名聞。職任仕王官。吉祥勝安樂。如是等勝事。由此法增長。是等三法。三部各有。如上所釋。具如下說也。
經。若欲速成扇底迦者下至當用金剛部眞言。釋曰。從此以下。第六就樂欲顯眞言相也。分文爲二。初擧樂欲。正示眞言。後歎經功能。此卽初也。卽有三樂。謂隨三樂欲。示三眞言。如文可知。雖於三部各有三用。今就本部明眞言用。非謂三部各無三用也。問。阿毘遮嚕迦法。滅却一切鬼神惡人諸毒龍等。若爾者。豈無殺罪耶。答。今引一行和尚說。解釋此疑。彼釋云。如說噉食義者。謂令諸忿怒等呑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等。如所言。諸佛則有殺衆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卽是一切能爲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眞忿怒者以佉字門噉食一切衆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義意准知。又問。自噉食已。妄想重障。令流那也迦等滅却。是且可爾。爲他修此法。滅却爲他毘那也迦等。此義如何。答。眞言勝力爲十方一切有情爲障者尚能除滅。何況少分爲他毘那也迦。豈不得滅却。問。何故眞言有如是力。答。眞言是卽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爲諸有情難行苦行。行修萬行結要。總在眞言祕密字句之内。是故念此眞言修此法時。除滅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問。今見世間修眞言者。其不可數。何故無此勢力。答。雖有教法。而修行者不順其法。或雖口誦眞言。而心不似本尊三業威儀。觸事有闕。猶如雖口服好藥。不愼禁忌者。不能得藥力。是故修眞言而無大効也。
經。此經深妙下至無不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歎經功力。亦分爲二。初正歎經。後釋伏難。此卽初也。此經所說三部眞言祕要之法。非諸顯教之類所測。故云深妙也。眞實不虛。甚可尊重。故云如天中天有言也。天中天者。謂天中聖王有言。則諸天衆無不敬重。於諸言中。此言最上故云上中之上。又諸顯教而有大小。大乘爲上。今此深經。於彼亦上故爲上中之上也。於此經中。具說眞言祕密之法。若有依行。則世出世一切悉地。無不成辨。故云若依此法無不成就也。
經。此經雖屬金剛下部至准義應知。釋曰。自下二釋伏難也。前旣說云此經深妙如天中天有言等。伏難云。今見此經。能說之主卽是金剛下部之類。理應所說祕密之法亦是下法。今何故歎云此經深妙如天中天有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故。今釋云。此經雖屬金剛下部。爲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謂能說主是雖下部。而從法王奉教。受三部祕密教勅。是故所說遍通諸部。亦能成就也。次更引喩釋成前義。譬若國王就事有勅。臣下卽便敬奉行之。王亦不違。同加威勢。令民敬奉。故云譬如國王隨有教勅自亦依行也。今金剛手奉佛三部祕密教勅。隨機傳教。令得三部祕密悉地。諸佛菩薩亦不違越。同增靈威。故云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經。若有眞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去)訶字下至速能成就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第七就初後示眞言相也。卽有三法初後之字。初明扇底迦。所言唵者(云云)莎(去)訶者(云云)。
經。或有眞言初有?字乃至速得成就阿毘遮嚕迦法。釋曰。此是二明阿毘遮嚕迦所言?者(云云)捕吒者(云云)㘑嚕者如經文釋也。
經。或有眞言初無唵字後無莎訶字乃至成就補瑟徵迦法。釋曰。三明補瑟徵迦。簡非前二。顯後一法。故云初無唵字等。大日經第七云。眞言之初以唵字。後加莎訶。寂災用。若眞言初以唵字。後加?發。攝召用。初後納麼。增益。初後?發。降伏用。?字發字通三處。增益其名號在中間。如是分別眞言相。智者應當悉知解。所云?發通三處等者。私謂。若修扇底補瑟徵等。必先須修阿毘遮嚕迦。故云通三處。若寂災時。先修降伏。次用增益。後行寂災。而其增益次第在中。故云在中間。若增益時。先用阿毘遮嚕迦。後修補瑟徵迦。而彼經文且明扇底迦。是故云也。所以今經不明攝召者。以降伏等攝故(云云)。
經。若復有人欲求攝伏諸餘鬼魅及阿毘舍等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從此以下。第八釋疑。於中爲三。初明伏難本。次正釋難。後明勸誡。此卽初明伏難本也。於三部中。先且擧一部之内下類眞言攝伏諸鬼魅等也。阿毘舍。制吒迦(云云)。
經。若復有異部眞言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釋曰。此卽正釋難。於中分二。初釋成就一切之疑。由前制吒迦等所說眞言。但有攝伏功力。伏難云。若如所說。一種眞言。但有一箇力者。何故他處眞言云一種眞言能成就一切事耶。是故釋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也。
經。猶有經演彼有眞言爲除毒除病故說之。亦能除餘諸苦當卽知其通一切用。釋曰。二釋重難彼重伏難云。若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者。何故復猶有經云彼有眞言。雖爲除毒除病故說之。而亦能除餘諸苦耶。餘諸苦者。謂貧窮因苦。及以怨僧會苦等也。是故釋云。當卽知其通一切用意。謂凡於眞言有別通相。若別相者。或眞言爲除毒除病。或宜增益。或宜除伏等也。若通相者。一切眞言。一一皆是無有不能息災等用。如眞陀摩尼寶隨順人樂無不圓滿。是爲通相。然今約通故。云當卽知其通一切用。又初釋約別。後釋約通。初釋顯別。後釋示通。初隨他義。後隨自義也。
善知其部下至誦彼眞言。釋曰。三明勸誡也。有四勸誡。謂善知其部。次善識所應用。次須知功用。次善解修眞言法。如文可知。
分別阿闍梨相品第二
言阿闍梨者。周法師云。阿闍梨此梵短聲也。翻爲正行。以此人能化弟子之行故。涅槃經第八云。阿闍梨者義何。謂於世間中得名聖行有者也。長聲呼云阿遮利耶。翻軌範師。以爲弟子作法則故。若欲速成所樂悉地者。應隨阿闍梨受學眞言法則。夫以。阿闍梨是諸眞言根本。一切眞言由是得故。於諸善事而爲首因。授歸依處。示現當樂故。大興善寺阿闍梨云。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爲釋。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今還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若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乃至一切諸尊眞言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通達。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於解三密。人中最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阿闍梨。復次毘盧遮那名阿闍梨。是故最初阿闍梨事業時。卽須觀照自身卽同於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以身語密印而作加持。乃名善住師位不爾。無所能成也。凡爲阿闍梨者。應備諸德處於其位。德相繁多。今辨其相令知師位。故云分別阿闍梨相品。(阿闍梨有多種云云)
經。復次我今當說阿闍梨相。釋曰。從此品下至分別同伴品三品經。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卽答云何阿闍梨。云何成就者弟子二句之問也。分文爲三。初品正明阿闍梨相。次分別持誦相品。二明持誦人成就之相。三分別同伴品。明持誦同伴相也初品文中。大分爲二。初明阿闍梨相。次若依此者下。二明依阿闍梨之由也。初明阿闍梨相。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明標說之所以。三正明其相。是卽初也。於菩薩位而有凡聖。若凡位者。皆名爲凡阿闍梨。若聖位者。俱名爲聖阿闍梨。今說通相。故云阿闍梨相也。
經。一切眞言由是得故知阿闍梨最爲根本。釋曰。二明標說之所以。何故先明阿闍梨。故云一切眞言由是得故等。
經。其相何。釋曰。三正明其相。亦分爲三。初徵起。後正明其相。此卽初也。
經。謂支體圓滿下乃至令授與弟子眞言釋曰。後正明其相。就文卽有二十三相。一支體圓滿。大日經云。其相青白。或白色廣首長頸額廣平正其鼻修直面酺(扶矩切左右頰也)圓滿端嚴相稱者是也。二福德莊嚴。謂内外福圓滿具足。起作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心得自在等是也。瞿醯云。恒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困苦者。是其相也。三善須知解世出世法。瞿醯名爲廣解諸法也。所言知世法者。大日經云兼綜衆藝者是也。謂是妙善世間種種技藝也。謂聲論因明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算數方藥觀想工巧之類行。如是法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爲善知世出世法也。善知出世法者。彼經所謂通達三乘者是也。運載有情。出分段世。或出變易世故名出世。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能難能答拔除弟子惡邪。若不爾者生他不信故須善解。具如彼經義釋也。四恒依法住不行非法。瞿醯所謂具戒正直者是也。於戒有三。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常以戒香莊嚴三業。無有違犯四重等非。故云恒依法住不行非法。五具大慈悲憐愍衆生。瞿醯亦爲慈悲。大日經以爲妙惠慈悲。彼釋云。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惠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惠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憐愍之心徹於骨體。諸有所作。皆爲建立衆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脫無餘衆生界之苦。今經文意。准彼可知也。六貴族生長。謂刹利種。婆羅門種等。從此等族生長。名爲貴族生長。若深祕釋者。大菩提心以爲貴族。一切諸佛從此生故。故大日經云。曼荼羅位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衆生。此心猶如幢旗是衆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根本。若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復爲人師耶。七性調柔和。瞿醯經中。心名爲能忍。亦爲調伏諸根。若准彼文。應分爲二相也。性謂六根。不爲六塵之所擾亂。故云性調也。則滅無量嗔恚業種。成就三種忍功德。所謂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故云柔和也。八隨有共住皆獲安樂。若於共住之輩。而有嫉妬誘誑等心。卽心不安樂。旣離此等垢。與内外利益。故云隨有共住皆獲安樂。瞿醯云能覆歸者。是其例也。九聰明智慧。瞿醯亦云聰明智慧。大日經云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卽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若中道智慧。非鈍者所堪。但是神通乘機之所得故。爲聰明智慧也。十辯才無礙。瞿醯亦同云辯才無礙。處衆無畏。辨有四種。謂義法辭樂說也。義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稱說法之名。辭謂能說名之語。言雖有此三。必須樂說說前三也。十一能懷忍辱不懷我見。瞿醯中。名爲能忍。大日經云。其性調柔。離於我執。卽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雖種族色相。多聞智慧。無不出群絕衆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妬之心。故云能懷忍辱不懷我見也。十二善解妙義瞿醯以爲善言方法。大日經云善解眞言實義。若准彼釋釋此文者。善知眞言實義故云善解妙義。如眞言門。有種種眞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緣供物。一一支分。聲字形色。諸相不同。隨事分別。識其性類。知如是法寂災處用。如是法增益處用。如是法降伏處用。如持明藏蘇悉地等廣分別說。此是善解妙義。所以然者。一一眞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如眞言中有質多字。淺略釋。只名爲心。若作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卽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院三昧。是故定惠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心。說乃名妙極之語也。復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五指是一切智五輪譬喩義。如本尊形。女是禪定。男是智慧。黃色是金剛身。白是大悲。赤是大惠。青是大空。黑是大刀。乃至一切緣中。皆有第一實際義。豈可如文生解耶。若通達如是實義。乃應作阿闍梨。彼經所明。與今不異。故引彼釋解釋此文。下亦復然。請莫怪也。十三深信大乘。瞿醯云復有善功德深信大乘。愛慕經典。大日經云信諸佛菩薩。彼經擧人。今擧教法。卽人法異耳。若初入眞言。應以信爲首。若無信者。則同無手之人。雖至大寶藏中。空無所得。況在阿闍梨乎。所以然者。此眞言教。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身支節。猶如戲弄。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火壇。若飮以心識籌量加持之迹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若生疑惑。必致大損。無所剋獲。是故深信大乘教法也。十四設犯小罪猶懷大怖。若於小罪不生大怖者。恐微塵漸漏。終沒大海。是故生大怖。又於眞言門四重禁中。若一刹那而起退轉。是爲小罪。若一刹那起此退轉。恐漸慣習。沈淪生死。不得來到毘盧遮那大法王宮。是故大怖也。十五身口意業善須調柔心常悅樂。釋曰。意有正信念故。意善調柔。隨意調柔。身口亦然。故云身口意業善須調伏。瞿醯所謂淨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懼非人者是也。淨信正念是卽意業。依意信念身口有威。是故不懼諸非人等也。不知是者。意常憂愁。若知是者。心常安樂。故云心常悅樂。彼文亦云少欲足者是也。彼文分爲二種相。今文合爲一種相。開合宜時。貴在得意也。十六讀大乘經謹依法教。釋云。雖修學祕密。而不謗三乘。何以故。彼三乘教。皆是如來隨淺略機所演說故。故云讀大乘經謹依法教也。十七勤誦眞言而不間斷。瞿醯云常行念誦。釋云。若有間斷而不相續。譬如鑚火若頻不作手。火不可得。故云勤誦眞言而不間斷也。十八所作悉地皆悉成者。釋云。善修相應法。成所作悉地。大日經所謂究習瑜伽者是也。彼釋云。於三部眞言。上中下成就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又於息災法中。卽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卽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於降伏法中。卽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隨彼彼相應之法。皆能善分別之。名善修瑜伽。
又於曼荼羅中種種本尊三昧形色字印性類威儀及供養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此中障礙及悉地相亦善覺知。乃可傳法。文意准知。如是善分別成辨所作事。故云所作悉地皆悉成者也。十九復須善解畫曼荼羅。瞿醯亦同此說。然大日經第九句攝云。妙解曼荼羅畫已。得傳教灌頂。不應作最後斷種人。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卽此最初方便故。須解曼荼羅圖像一一方位相貌。調布衆色。繢畫莊嚴。皆應自善其事。乃堪作阿闍梨。復次能於淨菩提心。以惠方便畫作無盡莊嚴大曼荼羅王。故云善解等也。二十常具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此四事攝化衆生。故名四攝。一布施攝。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布施。能攝衆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爲樂財施衆生。卽以財施而攝取之。若爲樂法施衆生。卽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衆生。旣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眞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施相。略如前檀波羅蜜中分別。二愛語攝。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性安慰開喩。則一切衆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眞理。故名愛語攝。三利行攝。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能利益。衆生旣蒙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眞理。故名利行攝。四同事攝。菩薩同。諸根明見衆生根緣。故一切隨有欣同之者。卽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能益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爲攝也。若阿闍梨不修此者。於四重禁必有所闕。是故令備此四攝也。二十一爲求大法不樂小緣。大菩提心。名爲大法。除此以外。以爲小緣。若爲小緣退菩提心。自不能見大日世尊。況以顯示他乎。故云爲求大法不樂小緣。大日經云。住勇健菩提心者是也。二十二求離慳悋。此卽慳悋法也。慳慳悋法。於四禁中是其一戒。所餘禁戒。於諸相中其意可見。但以此禁旨未分明故別出之。若見有機不與授者。必犯重禁。若見非機強授與者。亦犯三昧耶。今望有機故爲求離慳悋開之與遮其旨各別。不可混雜。故法華云。若善男女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說此法華經。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其例也。又釋。上兩句。明求法人。下一句。說必與法。故云爲樂大法乃至求離慳悋也。二十三曾從師入大曼荼羅。受灌頂法。復爲先師讃嘆德者。讃嘆之辭。在文可見。瞿醯亦同云普誦眞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意義亦同也(云云)。瞿醯中。亦云處衆無畏。若准今文。應辯才無礙等攝。又云普學祕密眞言行。明一切曼荼羅法。善知分量。准今經者。善解妙義等攝也。又云及知弟子好惡之相。若准今文。具大慈悲憐愍衆生等句攝也。憐愍衆生。必可鑒知差別性。故彼經更有多文說師位相。而意不出前諸相也。諸教法中。亦明阿闍梨相。隨宜廣略開合不同。准例可知。
經。若依此者所受眞言下至終不獲果。釋曰。二明依阿闍梨之由。分爲二。初明依阿闍梨之由。後明結勸也。就初亦二。初明所受眞言速成就故須依。二明授與歸依之處故須依。此卽初也。眞言祕教。是三世諸佛要誓之法。佛佛相付。不妄宣傳。而内懷慢。外不順師。檀誦眞言。望佛加被故。天神嗔忿。地祇蚩災。又眞言法則。其事繁多。若闕法則。事不成辨。若不辨者。謗法犯重。無有出斯。是故徒施功勞。終不獲果。若隨傳教師親受祕教時。都無此等失。故速得成就也。擅字。視戰反。專也(云云)。
經。夫弟子恭侍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釋曰。二明授與歸依之處故須依之。亦爲二。初明恭侍。後正明恭侍所以。此卽初也。
經。何以故下至正等菩提。釋曰。二正明恭侍所以也。能授三句故須恭侍。大菩提心爲歸依處。若不安住大菩提心。一切所作。卽爲顛倒。若得安處。世出世法。堅固不動。而不爲魔之所擾亂。故云歸依處也。於諸善事而爲首因者。是大悲句。若無大悲水。諸善法牙。無由出生。諸佛菩薩。從大悲起者。此之謂也。故云善事首因。次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等者。是究竟句也。若得方便解。雖未到究竟。而於一切法。得見安樂性。故云現世安樂。安樂性者。謂中道實相本不生也。於本不生際。顯現法界大曼荼羅。故云當來獲果也。諸三乘教。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修因得果。今此祕教不爾。或現身得證。或異生得成。而不待三無數劫滿。故云當嗣不久而得無上正等菩提也。然於成佛有二種義。謂凡位成佛。聖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來智慧。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一一微塵。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分。具見法界相好。凡夫依報。從本以來。遍法界之依。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虛空之正。由未遇緣不得顯現。今依如來三密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漸顯現。將似聖位毘盧遮那。但以凡情麁劣不能覩見。唯佛能見是爲凡位成佛也。故大興善寺和尚云。諸法無定性。爲識之所轉。若三密解起。此凡夫之身。轉爲如來身。此身之外無別佛身。故五字陀羅尼云。卽於凡夫身。現成就佛身。應以爲證也。次精進無懈。晝夜修習。斷除惑障。彌增顯現。依正二報。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聖下凡。亦同得見之。爲聖位成佛也(云云)。
經。以是義故敬之如佛下至無有懈怠。釋曰。二明結勸也。亦分爲二。初明結勸敬師。後明結勸勤持。是卽初也。
經。勸持不闕下至必無得疑。釋曰。二明結勸。如文可悉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一
元慶八年七月一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二
分別持誦相品第三
言持誦者。謂持誦眞言也。龍樹云。念力故。持不忘故。誦金剛頂云。有四種念誦。謂一音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是也。三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眞寶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由此四種念誦力故。滅一切罪障苦厄。成就一切功德。今依四種儀持誦眞言。故云持誦也。言相者。謂持誦眞言成就行相。行相衆多故云分別。今此品。正說持誦眞言人之成就行相。故云分別持誦相品也。
經。復次我今說持誦眞言成就行相。釋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二明持誦人成就行相。卽答前問云何成就者弟子。於此一問而有二意。一問持誦者成就行相。二問持誦者同伴。今此品答初持誦者成就行相。於中爲二。初明標說。後正明成就行相。此卽初也。雖持眞言而行相不如法者。不速得成就。是故標云我今說持誦眞言成就行相也。
經。當須三業内外清淨。釋曰。下至品末。二正明持誦者成就行相。於中有三十行相。初内外清淨。二心不散亂。三曾無間斷。常修智慧。四純行一法。成就衆事。五離慳悋。六所出言詞無有滯礙。七處衆無畏。八所作皆辨。九常行慈忍。十離諸諂誑。十一無諸疾病。十二常行實語。十三善解法事。謂能解眞言法事次第等也。十四年歲少壯。若年老者。無三種味。事難成故。十五諸根身分。皆悉圓滿。若根不具。昔業尚重於現世事。亦多障礙。事難就故。十六於三寶處常起敬信。謂於同體起敬信也。十七修習大乘微妙經典。十八諸善功德無懷退心也。文中云此之人速得成就者。意明結歸。若准義者。於一一相應結。此說今從總略故一處說。下亦例然。十九於諸菩薩及以眞言。常起恭敬。謂於別體而起恭敬。於中略佛故云及也。二十於有情起大慈悲。前約忍慈。今約慈悲。以爲異也。二十一常樂寂靜。不樂衆中。二十二恆行實語。作意護淨。以眞言爲實語。謂持誦諸眞言。觸類加護淨也。二十三若聞執金剛菩薩威力自在。心生諦信。歡喜樂聞此人信樂。眞實甚深故。生信樂聞。是故速得成就也。二十四少欲知足。二十五誦持眞言。念所求事。晝夜不絕。二十六初聞眞言經法。則身毛竪。心懷誦躍。生大歡喜。由機内動。毛竪外現故。速得成就也。二十七夢中自見悉地。如經所說。聖加在近。故夢如經也。二十八心樂寂靜。不與衆居。前約心樂。今明身亦不居也。二十九常於阿闍梨所敬重如佛。若輕能授人。所受法無驗。故敬如佛也。三十持誦眞言。久無効驗。不可棄捨。倍增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爲限。謂其心強剛。不惜身命。諸天加威。賢聖增護。故速得成就。此諸行相。一一解釋(云云)。問。是諸行相。爲一人具。爲當多人具耶。答。爲一人具。亦應多人具也。問。兩具其趣如何。答。若聖人具衆德相。以爲不難。若凡人備一二相。尚爲不易。何況衆相。是爲兩具之意也。問。若爾者但只聖人應修悉地成就之行。凡人無分。答。若於凡人只有一兩。而於悉地修行亦得。問。有一兩相。若許修習成就行者。相違瞿醯簡擇弟子文。云不具法則。諂曲猛害。恆麁惡語。撥無因果。常樂愚癡我慢。無智多言。下賤家生。乃至復無善相。外相不順。内無德行。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今何故只有一兩善相。多有諸惡行相。而許修習成就行耶。答。彼文且約大分簡擇。然非不許一兩善相。而有攝受故。彼文說諸善相竟。云具足如是之相弟子甚難可得。是故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德。應當攝受。假使身無善相。及内無德。亦應攝受。文意可悉矣。
分別同伴品第四
所言同者。心·事與行者不異故云同。故文云。善知行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卽送。具如此者爲勝同伴。又云。所持眞言與行者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得如是伴。則速成就等也。言伴者。卽謂伴類。行者伴類故。然於同伴具相·闕相及以展轉。種種不同。今此一品。分別如是伴侶之相。故云分別同伴品。
經。復次當說同伴者相。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三明持誦同伴相。卽答云何成就者弟子也。於此一問而有二意。一問持誦者成就行相。卽前品答了。今此品。答持誦者同伴相也。就文分爲二。初明標說。後明正說。同伴者相此卽初也。
經。福德莊嚴下至亦不太白。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說同伴者相。分文爲三。初明具相同伴相。次明闕相同伴相。三明展轉同伴相。是卽初也。此亦爲二。初明正說同伴相。後若有如前人種種下。二明總結。此卽初也。亦分爲二。初明内相。次餘忍諸苦下。二明外相。此卽初也。言内相者。自性三業。不由他教。内自得故。亦分爲二。初正說内相。後明結示。此卽初也。相略有十七。一福德莊嚴。二貴族生種。三常樂正法。不行非法。四懷深信。五離諸恐怖。六精進不退。七奉行尊教。八常作實語。九諸根圓滿。十身無疾病。不過太長及太短。不太肥麁。不瘦小。是爲十一及十五。不太黑白。合爲十七。具釋其相(云云)。
經。離此陋疾福德同伴。釋曰。此卽二明結示也。
經。餘忍諸苦下至說爲勝伴。釋曰。二明外相也。言外相者。隨他成性故爲外相。教卽他也。略有二十二相。一餘忍諸苦。二善解眞言印等。於此文中。有眞言及印。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四種差別。准文可知。三常修梵行。四順忍諸事。五出言和雅。令人樂聞。六離諸我慢。強記不忘。七有教奉行不相推詫。八多聞智慧。九慈心無恚。十常念布施。十一善解分別明王眞言。常須念誦。十二所持眞言與行者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次文卽是結示。下亦例爾也。十三三業調善。十四曾於師所入曼荼羅。十五歸依佛教。不習小法。十六善知行者所須次第。知時卽送。十七身意賢善。心無憂惱。十八決定堅固。終不退心。十九於多財利不望貪著謂少欲知足也。二十若欲成就諸餘等藥。不捨聖戒也。成就藥等。而有多種。謂息災。增益。降伏。除前二種所餘降伏。是爲餘等。此意趣多故云等也。於此成就爲作強緣而不捨戒。戒謂十善性戒。有佛無佛。常在世間。不問受不受。持卽成善。犯必成罪。故云自然聖戒。又復性戒名爲自然。祕教重禁。以爲聖戒(云云)。今文意云。雖與瞋相應降伏惡衆生。而内懷慈悲。堅持諸佛戒。故云不捨等也。若不悟知祕密意者。見作生怖。起厭離心。具德勝伴。不生此心。故云心無捨離也。二十一於行者處無所窺求。二十二不捨離行者。然於此中有三不捨離。在文可見。更不分也。淹字於炎反久也。又淹留也。滯稽久也。
經。若有如前種種德行堪能成就最上勝事。釋曰。二明總結。文意可知。深祕釋(云云)。
經。縱無前德但明眞言成就法則下至智慧高明。釋曰。二明闕相同伴相。分文爲二。初正明闕相同伴相。次爲欲成就下。二明同伴助成也。初亦爲二。初正明伴相。後結示也。初明伴相。亦爲二相。初智慧相。後福德相。此卽初也。若以有智故有所虧時。以理教誨。令法圓滿。有忘失時。助作周備。故許以爲勝伴也。明知法則。善解曼荼羅。故云智慧高明也。又非但明解前兩種事。兼達三乘一乘。故云智慧高明也。
經。復加福德勝持誦者。釋曰。二明福德相也。若無福相。而於時時起作灌頂及以護摩。設備香花等。不能成辨。故許有此相。以爲勝伴。文旨可知也。
經。如是之伴亦能成就最上勝事。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爲欲成就最上事故下至竝須助作。釋曰。二明同伴助成。分文爲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次行者毎日下。二明福智共助成相。就初亦分爲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後明結示也。初亦分爲二。初明福相助成。後明智相助成。是卽初也。爲助持誦者最上事速成就故。廣修福善。故云而作灌頂及護摩也。隨時必有辨備香花等事。皆助作。或諸方難。依次簡擇擁護拒之或助辨所有一切諸事。故云隨時所辨等也。(更檢)
經。非直助修如前等事下至勿法事有闕。二明智相助成亦爲二。初明助成虧失。後明開釋事事。此卽初也。
經。乃至事事下至諸行因緣。釋曰。二開釋事事。如文可知也。
經。具如是者最爲勝伴。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行者毎日持誦之時下至使令周備。釋曰。二明福智共助成相。於中爲二。初明助成持誦之時使令圓備。次其伴常須持誦供養下二明廣修諸善滿行者願。此卽初也。就此爲二。初明助補持誦時失使令周備。次行者持誦欲了下。二明助作持誦了時忘處也。就初亦二。初明持誦之時助作之相。二明成就藥法之時助作之相。此卽初也。言毎日持誦之時等者。設使扇底迦等持誦之時。及其事中。若有忘失時。其伴相助作之也。
經。若欲說成就藥法之時下至終不廢忘。釋曰。二明成藥法時助作之相也。成就藥法等謂仙藥眼藥等。其助成就之人護其物故。常在其處。以毛按之。或以眼觀。或以草幹等按之。徐徐持誦中聞。數數光顯其物。令其藥物必得成就。故云以手而按等。
經。行者持誦欲了下至應助作之。釋曰。二明助作持誦了時忘處也。行者念誦旣疲勞故。結撥遣印。誦奉請呪。結奉請印。誦撥遣呪。或抱珠置珠。互作忘錯。或於供養讃歎等種種諸事。皆有錯誤。彼助成人。看其忘處。爲助作之。是故云也。
經。其伴常須持誦供養下至唯共伴語。釋曰。二明廣修諸善滿行者願也。持念眞言。供養冥顯一切凡聖。及造塔印佛。堅持禁戒。讀誦經典。三業所修一切諸善。咸皆迴向修眞言者。令滿其願。故云其伴常須持誦等也。持眞言者。於所修内外一切諸事。若有指受其同伴者。唯共伴語。所言伴者。謂第三伴。非語他人。若他共語。於所修法而無有驗。故但與伴語也。故下品云。亦不與外諸人談語。唯共伴語。當念誦時。縱是同伴亦不與語。唯除餘時。自非所須不與伴語。文意准知。深祕釋(云云)。
經。若欲成就最勝事故更許一伴展轉合語。釋曰。以下第三明聲調同伴。又分爲三。初明成勝事故更許一伴。二明行者同伴同簡擇食物。三明結示。此卽初也。持誦者。若喫所制物。諸天捨離。神驗難得。故同伴者亦所食同。是食法。通上二種同伴者也(云云)。
經。行者所食如依法制者。如下持誦品說。不應喫葱蒜蘿菔。油麻酒酢。及餘一切諸菜茹。米粉豆餅。并蒸畢豆。及油麻餅。并作團食。皆不應喫。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及供養殘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乳粥。所被驀食。或被觸食。皆不應食。又大神力陀羅尼經云。護三業淨。有二種護。何等爲二。一外護。二内護。言外護者。不得食我世尊殘食。不得食一切賢聖殘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殘食。不得食師僧父母殘食。不得食一切衆人殘食。又不得食國王官人殘食。不共衆人傳器而食。亦不得食毘那夜迦鬼魔之食。毘那夜迦食者。若麵裏物蒸煮燒熟歡喜團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於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產處。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諸死亡家。十惡家。沽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賣凶具家。不淨人家。婬女家。造經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諸不淨人。看他產人。捉死屍人。截割衆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近與身相觸。亦勿交往。此名外護清淨之法(云云)。諸教法中。如是等制。其類繁多。但教所制。隨事不同。各隨其制。亦是依法制也。文中如字隨也。行者所食隨依教制。是故云也。
經。具如是者下至勝事同伴。釋曰。三明結示也。亦分爲二。初明結示同伴。後結示福德。此卽初也。
經。第三同伴下至如前說。釋曰。二結示第三同伴。福德亦然。相望初二。以爲第三。意亦可悉。深祕釋(云云)。問。於聖教中。說善知識。而有三種。謂外護。同行。教授。今此所說同伴者。是爲何等善知識耶。答。今經所說。不局一隅。該攝三種。俱爲同伴也。問。若爾者。此品所演而有三種同伴。謂具相。闕相展轉。何等是爲外護等耶。答。於今三種而具外護等三。問。其一具三者。其道理如何。答。今此同伴者。能營理所須。亦更相策發。兼指授所闕。是故一具彼三也。故說具相同伴。文云。善知行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卽送。此卽營理所須外護義也。又云。善解分別明王眞言。常須念誦。所持眞言與行者同。兼明結果護身等法。得如是伴。則速成就。此卽更相策發同行義也。又云。善解眞言印曼荼羅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又云。若欲成就諸餘等藥。爲作強緣。此卽有教授義也。問。約具相同伴。其義且爾。然於闕相及以展轉。其理如何。答。約闕相同伴。亦有文義也。其文云。其福德伴。半月半月與持誦者而作灌頂及以呼摩。隨時所辨香花燃燈。乃至云隨所爲。竝須助作。此卽外護文義也。又云。行者毎日持誦之時。及所行事時。有時忘失。其福德伴。隨所見處。相助作之。使令周備。此卽同行策發義也。又云。若誦持者有所虧失。其福德伴。依於經法。以理教誨。勿法有關。此是教授義也。展轉同伴文云。第三同伴。福德亦然。一如前說。當知。此伴如前亦具三種義也。又問。今如所說。若不應喫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者。何故彼儀軌云。其所獻食。必須自食始得氣力。豈不損失悉地法耶。答。此義至下品應當解釋也。
擇處品第五
擇者謂簡擇也。處者謂方處也。上諸品中。旣說所持法及修行人已。若不得勝處。焉得速成就。於彼方處而有多種。又約三部等分別處所。故云擇處品也。
經。復次演說持誦眞言成就處者。釋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明持誦之方處。卽答云何方所爲勝處問意也。分文爲三。初明標說。二明廣說方處。三明於三部等分別處所。是卽初也。若欲持誦速得悉地者。應擇方處。是故次說成就處也。
經。住何方地速得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廣說方處。分文亦二。初欲說而徵起。後廣說方處。此卽初也。如來成道降魔處等以爲地也。故經文云佛轉法輪處。佛涅槃處等。復佛經行所至之國。以爲方也。故文云。或佛經行所至之國。如是之方。速得成就。若依此義。方廣地狹。又方必有地。地必有方故云方地。故經文云尼連禪河其地方所速得成就也。
經。佛所得道下至一一廣明。釋曰。二明廣說方處也。文亦爲二。初廣說方處也。次旣得如是上妙處所下。二明簡擇地中穢惡。此卽初也。初說方處。略有三十七勝處。初謂佛所得道降四魔處。然此得道降魔是雖二相而不異處。故以爲一勝處。又尼連禪河在菩提樹邊故爲一處。故中阿含五十六羅摩經云。佛在鹿母堂。告諸比丘。有二種求。一者聖求。二非聖求。聖求者。安隱涅槃。我爲童子時。年始十九。往阿羅羅迦摩羅所。問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無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證。仙言。我度識處得無所有處。卽往遠離處。修證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問。汝已證無所有處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卽共領衆。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寧可更求安隱處耶。是故更往欝陀羅羅摩子所云。我欲於汝法中學。彼答無不可。問曰。知自證耶。答。我度無所有處得非想定。我久證得。便修得之。乃至領衆等。復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卽往象頭山鞸羅梵志村尼連禪河邊。誓不起。卽得無上安隱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法花云。如來爲太子時。出於釋城。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伽耶者。山名。卽象頭山。城近此山。故名伽耶城也。彼經旣云往尼連禪河邊。誓不起。卽得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故云尼連禪河與菩提樹竝是一處也。法花意。亦准知之。言沂岸者。沂魚衣反。淮沂也。沂水出泰山。蓋懸也。岸魚韓反。水望涯泗而高曰岸也。涯後而水深者爲岸也。意云。彼尼連禪河。猶如此間沂水高岸。而無諸難。速得悉地。衆魔不能爲障。所求無不成就。故爲勝也。二佛轉法輪處。三佛涅槃處。四佛所生處。皆是大威德諸天常所護持。故法驗易成也。一行和尚云。若人已發菩提心。卽是諸佛生地。亦是得道。轉法輪。般涅槃處。亦是久住其中。以四威儀廣利衆生之處。雖未聞祕藏。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謂觀察性空無相無作。無有我人衆生壽者。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處。亦是種種本生。經菩薩棄捨身命。學波羅蜜處。皆可就中作曼荼羅。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是聲聞辟支佛所遊地分。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卽應平治此中畫作悲生曼荼羅也。五佛所說勝處。謂如仙人住山世尊記說。於中易所得道之類是也。六菩薩所說勝處。七乃至十四。佛八大塔。言八塔者。謂安置佛舍利塔也。若准付法藏分法。先爲三分。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爲八。阿含亦爾。故長阿含云。佛涅槃後。?尸國諸末羅衆。波波國諸末梨衆。遮羅國諸跋離衆。摩伽陀國諸拘梨民衆。毘提國諸波羅門衆。迦維羅國諸釋種衆。毘舍離國諸離車衆。摩竭國阿闍世王衆。於?尸城各求舍利分。乃至彼城王不肯分付。時香姓婆羅門。而喩衆人。卽分舍利。以爲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生存時髮。天持上天。起塔供養。有餘灰者。畢鉢羅樹人。起塔供養。諸國各於本國起塔。而今此經。且明人界八大塔處。以爲勝處。瓶灰兩塔。及出家塔等。亦是勝處。彼天及海是異界。故且不說之。應云是亦勝處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一云。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娑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婆羅捺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舍衞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昇忉利天爲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衆。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闍崛山說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毘舍離國菴羅衞林維摩長者不可思議現疾寶塔。?尸那國跋提河邊娑羅林中圓寂寶塔。如是八塔。大聖化儀人天有情所歸依處。供養恭敬爲成佛因。如是音聲及諸塔影而於三世難思議事。悉皆影現大光明中。卽偈頌曰。淨飯王宮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園中法輪塔。給孤獨園名稱塔。曲女城邊寶階塔。耆闍崛山般若塔。菴羅衞林維摩塔。娑羅林中圓寂塔。如是世尊八寶塔。諸天龍神常供養也。如來所現八箇大塔。亦是八塔。義意可知。義釋云。如西方八塔及三乘聖衆遺迹甚多。皆是大威德諸天常所護持瞻禮。猶如般若經所在之處。諸小鬼輩不敢停留。故法驗易成也。十五名山多諸林木花果泉水。彼義釋云。諸勝處中。最以山林爲上。雖重巖衆峯端巖幽寂。若無花果流泉人所不樂。則衆緣多闕。亦不堪任。故須有種種名花甘實。兼有清泉池。情所愛悅之處。則是佛所稱歎。可作漫荼羅事業也。復次淨菩提心。安住諦理。堅固不動。八方大風不能震搖。大悲方便花果。處處珍布。常流淨法。利樂衆生。最是佛所稱歎。好作曼荼羅處也。十六有蘭若。多諸花果。渠水交流也。十七有蘭若。多諸糜鹿。無人採捕。復無諸惡獸。鹿字莫悲反。鹿屬也。一曰老也。採倉宰反。取也。捕蒲布反。捕猶逐索之也。取也。熊胡弓反。獸似豕。山居冬蟄。其掌似人掌也。羆鄙宜反。似熊而黃白長頭高脚。猛憨多力。今文意。謂無此等類以爲勝處也。十八無大寒復無大熱。其處宜人。十九山傍。二十山峯頂爲獨高台。二十一山復如上三處。復有流水以爲好處。二十二復有勝處。青草遍地。多諸樹花。中有其木。堪作護摩。二十三安置舍利塔前。二十四於山中安舍利處。二十五四河邊。謂從阿那婆答多池所流出四大河。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徒陀河。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爲彼池龍王。於中潜宅。出清冷水。給繼瞻部州。故四河邊以爲勝處也。二十六有蘭若。種種林木茂飾嚴麗。無多人處。前蘭若處多諸花菓。今此蘭若雖無花菓。而諸林木茂飾嚴麗。無多人處。以爲異也。二十七寒林烟不絕處。謂除蘭若。更有?欝樹林。樹下寒冷。烟雲時時出現。而似有靈跡。是爲寒林烟不絕處(更檢)二十八大河岸。是清潔之處故。二十九大池邊。謂清池沼多。有水生諸花。人與非人。咸所愛樂。三十往曾有多牛居處。義釋云。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處。去村或十里五里。旣積多時。牛屎尿遍地重積。梵俗亦以爲淨。雖然須牛移去。若牧牛見在。亦不可作也。三十一迥獨大樹之下。神靈所依。日影不轉。三十二多聚落一神祠處。亦是清潔故。三十三十字大路之邊。三十四龍池邊。三十五佛經行所至之國。三十六但有國土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三十七有國土。多諸仁衆。皆具慈悲。恭敬三寶。及多仁慈國。諸天加護。地祗歡喜。是故於所修法無有障礙。速得悉地。故爲勝地。如上所說諸勝處。若深祕釋(云云)。
經。旣得如是上妙處所下至一一廣明。釋曰。二明簡擇地中穢惡瓦礫等物。瓦謂碎瓦。礫謂礫石。所言等者。謂除去破器髑髏毛髮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蟲蟻蜣蜋毒螫之類。等取如是故云等也。若依玉呬坦跢羅經更明地相者。謂於高下及有荆蕀碎髑髏片近岸埆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鹻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竝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於一切事諸曼荼羅。於平正地清淨潤澤離如前過。於東北方。其地少下。如是等處。作曼荼羅。入爲吉祥。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餘勝。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卽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已身。復有其地。無有如前過。周邊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邊有樹豐足。花果枝葉欝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爲吉祥地。具諸德周匝有樹。近有流水。此地最勝。文意准知。曼荼羅品者。泛指諸教法。謂於諸眞言祕密教法。造作曼荼羅品類之中。一一廣明除去地中穢惡等事。是故云曼荼羅品一一廣明也。
經。如悉地法善須分別三部處所。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於三部等分別處所也。於中爲四。初分別三部處所。二明三法處所。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處所。四明結示。此卽初也。今依彼經釋此等文。於八大塔及大聖迹。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於蓮池邊。應作蓮花中部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於山頂上。應作金剛部中辟縛等諸勝上曼荼羅。今略示旨。廣如餘文。
經。復須分別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二明三法處所。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增益。於赤黃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黑色地作曼荼羅。於山頂上或牛居之處。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卽作息災曼荼羅法。於恒河邊。或於蓮池邊。或於坦禪上。或於海邊。應作增益曼荼羅事。或在於其塚間。或於諸麼跢羅麻相(或本云。或於諸魔路羅天詞)或空閑處。或於空室。或於棄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事。
經。如是三法復須分別上中下成法。釋曰。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處所也。於八大塔及與聖迹。或意樂處。或於清淨之處。或於山頂如是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於開敷蓮花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於高山上。或於山側。或於山谷。或於山峯。或於巖窟。如是等處。爲成入修羅宮故。應作下等金剛曼荼羅。於龍池邊。或於山峯。或於神廟。如是之處。爲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應作金剛鉤曼荼羅。於大道衢上。或於制底。或執金剛前。如是等處。爲辟除著毘那夜迦者故。應作軍荼利忿怒曼荼羅。又下奉請成就品云。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或與眞言相應處作。若不作此處作。成就稍遲。於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内法眞言。皆得成就。佛生處等八大制底。成就之中而最爲上。然於菩提道場無一切難。能與成就相應。魔王尚於彼處不然其難。況餘諸類。是故一切眞言決定成就。凡是猛利成就於塚間作。或於空室。或於一神獨居之廟。或迥獨樹下。或於河邊。當作成就。若欲成就女藥叉者。於林間作。若欲成就龍王法。若於泉邊作。若欲成就富貴法者。於屋上作。若欲成就使者法時。於諸人民集會處作。若欲成就入諸穴法。於窟中作。此是祕密分別成就之處。文意可悉。
經。卽於是處隨心所宜淨塗灑掃作諸事業速得成就悉地之法。釋曰。四明結示也。於三部三法上中下。各有所樂。隨其所欲作諸事業。故云隨心所宜等也。或若不獲如上勝處。卽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是故但於平正潤澤。於東北賒側近水餘及有樹林意所樂處。離其池邊。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若於聖迹牛所居處。於巖崛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屋上并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禪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眞言。卽成清淨。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眞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問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眞言持誦。香水先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爲淨地。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眞言作淨法。若作蓮花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以悉濕囀(引)嚩(上)訶明作淨地法。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眞言作淨地法。其最勝佛頂濕嚩(七)嚩(上)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於本部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眞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請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或觀其國及以時節并有利益。或觀其時有難無難及弟子渴仰之心簡擇時日等。具如彼經也。問。經云。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若准此義。於一切處應修眞言。何故今苦棄捨惡處。擇取好處。豈非執著耶。答。今就二門而顯此義。一者道理。謂因緣道理二者根機。謂行者根機。問。所以約因緣道理。擇求勝處者如何。答。所以諸法本不生者。由因緣合所生。若不和合。諸法不成。若因緣合。諸法得生。故簡擇勝處。顯本不生。問。若云本不生者。直爾默坐。應契本理。何爲擇求因緣和合。更得合生。豈不違背本極理耶。答。若不依因緣合者。卽是外道邪見斷空。是故必用因緣和合。顯本不生也。問。若爾者。直爾默坐。應觀因緣和合生。故諸法本不生。何爲更擇勝處耶。答。若不擇勝處。旣闕因緣。何得顯示因緣合生。故本不生故必擇勝處。應得持念。又問。假使擇得勝處。直爾觀因緣合故諸法不生者。速得成就大悉地耶。答。依隨阿闍梨被授三密加持者。直爾修此觀。必得速成大悉地故也。若未被教授者。不能速成就大悉地也。問。此人旣觀極理不生。何故速不成就耶。答。譬如雖知竹林有火。而若未解鑚取法者。火難可得。彼人亦爾。雖解極理。而未受學三密祕術故。不可速成大悉地也。二問約行者根機其意如何。答。於修行人有三根異。若上根觸處應修。若中下輩必須勝處。問。修眞言者。是神通乘機。應云咸是上根。何故今云三根異耶。答。所言上者。比況餘教以爲上根。彼三乘教。經歷三無數劫。希得成佛。故今此祕教。不歷劫數。速成佛故。應云今教三根咸是上根也。問。若爾緣何等義今立三根異耶。答。備緣方進。是爲中下。闕緣而進。是爲上也。問。若約根機分三品者。於祕密教亦分三品耶。答。此義不爾。何者。教常是速疾神通乘。但以根機成三根別也。問。根旣有三品。乘豈無遲鈍耶。答。此義亦不然。何者。根分三品者。只在未乘神通乘前。若乘乘已。俱能速超二死大海。同得到於常寂内院法界宮也。
持眞言法品第六
持者持誦。謂能持也。眞言者金口所吐。謂所持也。法者。法則。卽持眞言儀式法則也。今此品中。廣說應作及不應作二種法則。令持誦者速成悉地。故云持眞言法品也。
經。復次廣說制持眞言儀式法則。釋曰。今此一品。第四明正持眞言相。卽答三問。謂云何眞言速成就。云何調伏相。云何誦眞言方便之次第。今就文分爲三。初標。次若有智者下。二明持誦眞言相。次常依本戒下。三明總結也。就初亦二。初明標廣說。後明標速成就。是卽初也。
經。若依此式不久當獲一切成就。釋曰。此卽二明標速成就也。此儀式法則通於三部用。若不違法則。必得成就。故云不久當獲一切成就也。
經。若有智者持諸眞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持誦眞言相。分文爲三。初明眞言速成就相。卽是答云何眞言速成就也。次若欲求大悉地成就下。二明調不調伏相。是卽答云何調伏相也。次若求悉地當須三時洗浴下。三正明持眞言相。是卽答云何誦眞言方便之次第也。就初爲二。初標擧持誦人。後廣明速成就相。此卽初也。若不擧學三密。以爲無智人。若持眞言者。必備此大智。故稱有智也。
經。先斷瞋恚。釋曰。從此以下。二廣明速成就相也。若不解法式。雖修祕密法。而不速成就。如服貴藥不知禁忌藥力難得。是故先廣說應作及不應作。爲持誦者以爲法則也。就中作十八對。消釋經文。初瞋人慢法對。乃至第十八内衣外衣對。此卽初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瞋人。次於諸眞言下。二明於法不應檀意就初亦三。初總明斷瞋恚。次別明制瞋恚。此卽初也。凡持眞言者。於情非情不應生瞋。若於此等生瞋恚者。生法二忍爲障礙。故也。
經。乃至天神大應生瞋。釋曰。二別明制瞋恚。此亦爲二。初明莫瞋天神。次明莫瞋餘持眞言者。此卽初也。天者。書云。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也。尊而居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愍下。則稱昊天。自上臨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則稱蒼天也。神謂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又幽明不測。謂之神也。又神者。精靈之妙也。細而言之。則天神曰神。地神曰祗。人神曰鬼。又是百物之精也。今謂。天者上界諸天也。神者地上祗也。又天神者五類諸天也。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有四天。居地底四天也。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并后復有五類。如是等類。總爲天神。又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等。以爲天神。皆悉是聖。咸共尊故。如諸天神覆護一切。若瞋彼者。旣以違恩。是故制之。
經。亦不瞋嫌餘持眞言者。釋曰。二明莫瞋餘持眞言者也。餘持眞言者。與我同道。若生瞋者。旣以背親。何況損失菩薩廣濟。故制之也。
經。於諸眞言下至而分別之。釋曰。二明於法不應擅意。於中亦二。初明不擅意。次明應生敬重。此卽初也。凡所修法須隨阿闍梨諮詢禀受。然後修習。如何擅意而分別之。若爾者神驗難得。具如下說也。擅視戰反專也。禮記不敢擅重事是也。
經。於諸眞言及以法則深生敬重。釋曰。二明應生敬重也。諸眞言法。是諸佛師。故應敬重。故餘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經。於諸惡人善須將護。釋曰。二明護惡敬善對也。分文爲二。初明將護惡人。次阿闍梨下。二明應敬善人也。初亦爲二。初明將護惡人。次明將護之由。此卽初也。
經。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壞彼故。釋曰。二明將護之由。文意可知也。
經。於阿闍梨所下至分別惡想。釋曰。二明應敬善人也。文亦爲二。初明莫見愆過。次擧有過以況無過。此卽初也。於阿闍梨而有凡聖。若伺惡者。於佛世尊尚見愆過。若求善者於一闡提而見有善。故於阿闍梨不令見愆過。愆字去連反。過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經云。於所聞三昧處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又智論四十九云。菩薩因師得菩提。云何不敬。豈有上智高明。於師不敬。若不敬師。則失大利。如井無綆水無由得。又彼論。問。善師尚不能敬。惡師云何能敬而令敬師。答。勿順世法著善遠惡。若能開釋深般若者。則盡敬之。不念餘惡。不以囊臭而棄其金。如空中聲告波崙言。汝於師所勿念其惡。復師之好惡。何預於我。我求法利不求於惡。今經意。准彼故引用之。縱見愆過。身業莫生三業惡事。驕慢是身惡。亦通意業。驕字憍也。嫌恨是意惡。談說卽口惡也。心意終不分別惡想者。是除前三。更誡餘惡也。身口諸惡無不由心。故擧心意。收攝二業。又釋。縱見愆過。而於三業莫生驕慢嫌恨等惡。擧身攝二。故云身業猶不生等。餘如前說也。
經。於過旣爾耳況依法耶。釋曰。二擧有過。以況無失也。設使於有過師尚諫莫見。何況於依法師而見其過。故云於過旣爾況依法耶。
經。縱懷大怒下至苦治罰。釋曰。第三縛明降怨對也。文亦爲二。初明不應縛損明王。次明莫作降怨法也。此卽初也。文有縛明損害治罰等句。如文可知。凡是明王大聖智悲之用。憐愍有情。無有彼此。猶如父母慈愛赤子。如何以自所持眞言繫縛明王。是背恩逆罪故制斷之。問。明王是諸佛菩薩大智之用。豈得繫縛耶。答。設使不可縛得。於恩德境而起惡逆。得罪無量。故不應作也。問。若不可縛者。何故下文云若終不得悉地者治罰本尊耶。答。由惡念故不可縛得。若依善事。應得治罰也。問。何故其義得然。答。惡違理故。諸佛菩薩不得被縛。善順理故。彼大聖衆。必被治罰。問。惡違何理。善順何理。而有此義耶。答。本不生理。非善非惡。亦善亦惡。然諸佛菩薩。久劫證此理。變惡爲善。故不被惡念縛。多時起弘誓。薰習心腑。故爲善事被罰。問。若修善事。諸佛菩薩應發歡悅。何故今云被罰耶。答。實如所徵。必應喜悅。但今於行者不顧身命。未與悉地。是故被罰。何者。諸佛菩薩相違本誓三昧耶故。問。所以佛菩薩衆未與悉地者。必由行者精進未滿。何故強罰佛菩薩等。豈不犯罪耶。解釋此義。具在後文(云云)。
經。亦復不應作降怨法。釋曰。二明莫作降怨法也。若損害他。旣違三昧耶。故不應作。但除大悲弘誓之所爲也。
經。未曾經於阿闍梨處下至不應授人。釋曰。此卽第四未受未入對也。分文爲二。初明未受不應授。次未曾經入下。二明未入亦不授與也。就初亦二。初明未受不應授。次雖阿闍梨所下。二明受得亦不可與也。初亦爲二。初明未受不應授之由。此卽初也。夫以。眞言祕法。從初以來。展轉相承。師師相次。何無印可。輒得傳授。故云不應授人也。
經。所受之人下至復是外道。釋曰。二明不應授之由。卽無本故。受學之輩。於三部法不生敬信。又不隨師學。神祗不感。不感之故悉地難得。難得之故。於三寶處不生恭敬。是故制之。又同外道諍求名利。各立衆多究竟之道。故云是外道也。
經。雖阿闍梨所下至竝不應與。釋曰。二明受得亦不可與也。未得傳法位。世尊行法。尚不得傳。何況大印眞言等。文意可知。
經。未曾經入曼荼羅者亦不授與。釋曰。二明未入亦不授與也。已入曼荼羅者。尚不可授。何況未入者乎。若爲未入灌頂道場之者。說祕密教。是金剛薩埵所不許可故。應愼之。
經。不應跳驀下至亦不跳驀。釋曰。此卽第五驀情驀靈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跳驀有情。次又不應踐驀下。二明不應驀有靈之物。此卽初也。一切有情兩足之類者。是上勝之類。謂人天等也。乃至多足者。是下劣之輩。謂除人天。所餘有足無足多足等也。如是等類。皆有如來金剛界性。未來世中。必得菩提。又於此中。或有權現。佛菩薩等。隨類訓導。何敢跳驀。故令愼之。
經。又不應踐驀下至竝不踐驀。釋曰。二明不應驀有靈之物。於中爲三。初明不應踐地印。二明不應踐藥草。三明結誡。此卽初也。諸鎚輪棓杵螺金剛杵等。皆是以佛菩薩所執持幖幟之印也。棓捕后反大杖也。若地有此等印標及以素成。不合踐驀。驀明詐反。上馬也。謂踐驀地印。不應如上馬也(云云)。
經。諸餘藥草下至不淨穢處。釋曰。二明不應踐藥草也。諸藥草等。有神守護。亦是成就悉地之物。是故制之。
經。若樂成就眞言法者應須依制。釋曰。三明結誡。如文可知。
經。不應詰難大乘正義。釋曰。此卽第六詰難諦信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詰難大乘正義。次明聞菩薩甚深行應生諦信。此卽初也。所以不應詰難者。是非凡夫情想境界故。故三昧耶戒云。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事。不應生疑。非凡夫境界故。又若好詰難。心地雜亂。月輪難現。若依此義。何啻大乘。於小亦然。文且擧大乘耳。
經。若聞菩薩甚深希有不思議行應生諦信不懷疑心。釋曰。二明聞菩薩甚深行應生諦信。若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或行惡法。或住善法。或作五逆。或爲闡提。如是等行。非凡所測。故云應生諦信不懷疑心也。
經。持眞言人不應與彼別持誦人更相施驗。釋曰。第七施驗降伏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施驗。次明莫作降伏之。此卽初也。若未得悉地。更相施驗。於所求願。最爲難辨。是故所不應作也。
經。若緣小過不應卽作降伏之法。釋曰。二明莫作降伏也。菩薩廣濟利他爲本。何緣小事卽作損害。違三昧耶故不應作也。
經。樂成就人不應歌詠言詞調戲。釋曰。第八汚口嚴身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汚口。次明不應嚴身。此卽初也。歌詠者。謂唱歌詠詩等也。言詞者。謂巧言美語等也。調戲者。謂無益談咲等也。與他語話尚汚口業。障於悉地。何況如此等也。若非眞言總不用說。是應行處也。
經。爲嚴身好不應塗飾脂粉花鬘。釋曰。二明不應嚴身也。脂諸時反。肥凝者也。又膏也。粉甫憤反。付面粉也。胡粉脂。和如糊。以塗面。經粉染使赤。以著頰也。塗身指粉。嚴飾花鬘。女人所好。不是求道人之所宜也。是故制之。
經。亦不跳躑急走邪行。釋曰。此卽第九跳地浮水對也。文亦爲二。初明莫跳躑等。二明不應浮戲。此卽初也。跳徒彫反。躍也。上也。躑馳戟反。是卽謫字。蹄也。謂擧足不進也。文中有三事不應作事。如文可悉也。
經。亦不河中裸形浮戲。釋曰。二明不應浮戲也。裸形浮戲是放逸事。不宜行人故如來制之。
經。略而言之身諸嘲調一切戲咲。釋曰。第十身略口廣對也。分文爲二。初明總略制諸身過。二明廣斷口業諸惡。此卽初也。上一對中。制身有限。故至是對。總略制之文意可見。
經。諸邪口業下至終不習學。二明廣斷口業諸惡也。非但制身。口亦誡之。故有此文。諸邪口業者。總擧口業也。及虛誑語等者。別擧口四。皆不應作一句。冠上身略文也。次所應對答等者。於口四外。更別制斷。然對答多言及無益言談。於持誦事爲障多故。
經。亦復不與外道之人及旃荼羅人同住。釋曰。第十一併奪與奪對也。分文爲二。初明於惡人諸人一向停止同住談語。故云併奪。二明於同伴人有語不語。故云與奪。此卽初也。亦分爲二。初明不應與惡人同住談語。次明不應與諸人同住談語。此卽初也。亦分爲二。初明不應與惡人同住。次明不應與語。此卽初也。
經。如斯等類來相問詰亦不與語。釋曰。二明不應與語。文意可見。
經。亦不與外諸人談話。釋曰。二明不應與諸人同住談話。竝於持誦爲障多故。
經。唯共伴語下至不與伴語。釋曰。二明於同伴人有語不語也。望前併奪。許與伴語。故云唯共等也。先明不語。當念誦時等文是也。次明共語。唯除餘時者是也。雖許餘時。世間言談話等事。是非所許。故云自非所須不與伴語也。
經。亦不以油塗飾於身。釋曰。第十二飾身口喫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油塗飾身。次明口不應喫諸不宜食。此卽初也。凡以油塗飾於身者。爲愛身故。持誦之者。唯求諸佛微妙法身。何須愛此凡流之事。故不應作。
經。又不應喫葱蒜蘿菔下至皆不應食。釋曰。二明口不應喫諸不宜食也。其不宜食。在文可見。或臭穢故不應喫。謂葱蒜蘿菔諸菜茹等也。言菜茹者。茹釀慮讓擧二反。掇茹者。掇者拾食之也。又貪也。吳越凡食貪者謂之茹也。又臭也。今皆用之。然諸教法。皆許食菜。今但取拾食貪食及以臭義也。或嗜其味。所以制之。謂油麻酒酢。米粉豆餅。并蒸畢豆。及油麻餅。并作團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粥等也。或鬼所愛故不許喫。謂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但教法中。所以許食者。爲求得力故許食之。今斷愛喫故不許食也。或不淨故不用喫。謂供養殘食。所被驀食。或被觸食等也。又餘教法中。廣說諸不宜食。具如彼也。
經。一切車乘及以鞍乘皆不乘騎。釋曰。第十三内具外具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騎諸車乘等。乘等卽是嚴身外具也。次明不用鏡華粉等。卽是嚴身内具。此卽初也。
經。一切嚴身之具所謂鏡華粉藥傘蓋非因緣事亦不應用。釋曰。二明不用鏡華粉等也。於祕教中。或時得用此鏡華等。除此因緣。餘所不許。故云非因緣事等也。
經。亦不以手揩手以脚揩脚。釋曰。第十四汚身穢水對也。文亦爲二。初明莫汚身分。次明勿穢諸水。此卽初也。若洗手訖。二手相揩。卽爲不淨。脚亦如是。悉不淨潔故制之也。故律中云。比丘晨起應淨洗手。不得直麁洗五指頭。復不得齊掖。當齊椀以前令淨。不得粗魯洗。不得揩令血出。當以豆磨草末。若恢土淨洗手指令作聲。洗淨手已。若更相揩者。便名不淨。應更洗也。
經。一切水中不大小便。釋曰。二明勿穢水也。其水爲體。能洗淨一切。若汚穢之者。人物皆不淨。又水神大瞋。所作無感。故不可作也。
經。不應岸側以手承食而食。釋曰。第十五無器有器對也。文亦爲二。初明岸側手不承食。次明不得鎚銅器食及葉上不翻。此卽初也。言岸側者。水望涯洒而高曰岸。洒謂深也。若如是處。以爲不隱。何況無器以手承食而食。旣失威儀。是故制也。
經。亦不用鎚銅器食以諸葉上不翻盛食。釋曰。二明不得鎚銅器食及以葉上不翻盛食也。然於律中不許銅器。是故制之。又復葉上不翻盛食。悉爲不淨。是故亦制。雖有器盛。而鎚銅器佛所不許。雖用諸葉。而不翻盛。亦同觸食。故竝不用也。故律中云。比丘欲出乞食時。應淨洗手著入聚落衣。著入聚落衣已。復洗手持鉢入聚落。若冬寒時。内鉢著囊中。欲到聚落邊。若池水若流水上。應淨洗手。若無水者。當入聚落中。到比丘住處。乞水洗手。若復無者。往比丘尼精舍中求水。若復無者。當到信心優婆塞家求淨水。若復無者。當開鉢囊出鉢捉一處乞食。得食已。還出聚落。到池水若泉流水。當置鉢淨草上。然後淨洗手。淨洗石若草葉。洗已。鉢中指所觸飯。當洗葉已。寫飯置石上若草葉上。寫飯時。不得於不淨手捉處寫。寫已當更淨洗鉢還盛著鉢中而食也。雖文辭似異。而意義稍同。是故且引之(是一對更檢)鎚字直追反。鍛也。鍛都亂反。練戈矛也。又鍛埵也推也。說文小治也。又打鐵也。
經。不臥大小床榻下至右脅而臥。釋曰。第十六教眠教食對也。文亦爲二。初明教眠。次明教食也。就初亦二。初明臥法。次明眠法。此卽初也。教臥有六句。初不臥大小床榻。次不與人同處而臥。三欲臥之時。清淨而臥尋思智慧。謂尋思第一義諦也。四不面地臥。是面地臥。亦名阿修羅覆臥。五亦不仰臥。亦名屍臥。亦曰婬女臥。六如師子王右脇臥。如文可知也。
經。當臥之時不張目睡。釋曰。二明眠法也。大毘盧遮那經云。彼食竟。休息少時。復當禮拜諸佛懺悔衆罪。爲淨心故。如是修常業。乃至依前讀誦經典。恒依是位。於後日分亦復如是。初夜後夜。思惟大乘。無得間絕。至中夜分。以事業金剛。如前被金剛甲。敬禮一切諸佛大菩薩等。次當運心如法供養。而作是念。我爲一切衆生志求大事因緣。故應當愛護是身。少時安寢。非爲貪著睡眠之樂。先當正身威儀重累二足。右肋而臥。若支體疲懈者。隨意轉側無咎爲令速寤。常當係意在明。又復不應偃臥床上。具如彼經也。
經。日不再食下至不須食之。釋曰。二明教食也。此有五句。初日不再食。二不應斷食。謂永斷不食。有教法中說斷食法。彼卽有限。是非永斷。二文其意小異也。三不應多食。四不應少食。五疑食不須。文意可知。又彼經云。初身輪得支持故。次行乞食。或檀越請。或僧中所得。當離魚肉薰菜及供養本尊諸佛之餘。乃至種種殘宿。不淨諸酒。水菓等漿。可以醉人者。皆不應飮噉。次奉摶食用獻本尊。又作隨意食法。若故有餘。更出少分。爲濟飢乏乞求故。當生是心。我爲任持身器安隱行道。受是段食。如膏車轄令不敗傷有所至到。不應以滋味故增減其心。及生悅澤嚴身之相。然後觀法界心字。遍淨諸食。以事業金剛加持自身。是中種子如鑁字眞言所說。復誦十力明八遍。方乃食之。具如彼也。
經。一切調戲多人叢叢乃至女人皆不觀看。釋曰。第十七散亂愛著對也。文亦爲二。初明莫看散亂境。次明不愛房舍等。此卽初也。此有三句。謂一切調戲及多人叢叢乃至女人。皆是散亂緣故。不應觀看。除此三事。更有多緣。不可具陳。故云乃至。
經。身口意等下至皆不應著。釋曰。三明不愛房舍等。文亦爲二。初明莫愛好房舍等。次明莫棄惡房舍等。此卽初也。
經。受惡房舍及麁飮食皆不應棄。釋曰。二明莫棄惡房等。愛好棄惡。二俱愛著故不應爲。
經。亦不應著紫色衣裳下至垢穢衣服。釋曰。第十八内衣外衣對也。文亦爲二。初示外衣。言紫色等。是色法故。以爲外也。次明勤勵莫退。此勤勵等。是心法故名爲内。初亦爲二。初明不應著衣。次示應著衣。此卽初也。紫色衣裳。是佛不許。破衣垢衣。是不祥相故竝不許。
經。念誦之時應著内衣。釋曰。二示應著衣。言内衣者迫近身之衣。不是心内也。
經。不自謙下云多愆犯下至三種悉地。釋曰。二明勤勵莫退也。由此勤勵。能防外惡。證得悉地也。分文爲四。初明爲愆犯故莫退。乃至四明爲放根故莫退。此卽初也。若發菩提心。諸所犯罪。皆悉消滅。猶如朝露見陽卽晞。先隨逐師。旣發如來一切智智心。何爲小罪妨大事。故云不自謙下云等也。
經。縱爲宿業下至終不棄捨。釋曰。二明爲疾病故莫退也。
經。於其夢中下至亦不棄捨。釋曰。三明爲夢事故莫退也。就中爲三。初明莫順虛空聲告。次明不瞋彼惡責罵。三明勸進。此卽初也。
經。復不瞋彼下至竝是魔故。釋曰。二明不瞋彼惡責罵也。
經。唯須精進下至諸邪境界。釋曰。三明勸進也。自退所行故云退心。誹謗三寶故云惡思。隨順魔境故云擧緣諸邪境界也。
經。縱放諸根恒常護淨而念誦之。釋曰。四明爲放根故莫退也。於前諸事若作祕釋。云云。
經。若欲求大悉地下至諸惡毒。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明調不調相。卽答云何調伏相也。分文爲二。初明不應以眞言攝伏擁護。次明不應諍驗力也。初亦爲二。初明自所持眞言不應攝伏擁護。次明諸餘眞言亦不應作。此卽初也。此有四句。不應攝伏魑魅魍魎。二不應擁護自他。三亦不救難。四不禁諸惡毒。亦應云難禁惡毒也。若未得悉地行此等事。神驗殘漏。不逮悉地。
經。非直所持眞言下至頻頻而作。釋曰。二明諸餘眞言亦不應作也。除自所持本尊眞言以餘尊眞言亦不應作攝伏擁護。又前二外。自常所用諸餘眞言。皆不應作。故云所有隨用等也。
經。亦不與人互諍驗力。釋曰。二明不應諍驗力也。持眞言者。慈愍一切以爲心本。然彼此相嫌諍其驗力。豈以不越三摩耶。故大悲心陀羅尼經云。陀羅尼相貌如何。大悲慈心是。平等心是。無爲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雜亂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是卽陀羅尼相貌也。若起相諍心。諸佛不加持。明王所呵棄。故不應作之。但除大事因緣也。
經。若求悉地當須三時洗浴下至而洗浴之。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正明持眞言相。是答云何誦眞言方便之次第也。分文爲二。初明眞言方便次第。次若念誦時下。二明三業威儀次第也。就初亦二。初明洗浴眞言次第。次向作呼摩時下。二明加持道具眞言次第也。初文亦二。初明洗浴眞言次第。次然始可往下。二明洗浴往詣道場之次第也。初亦爲八。初加持水眞言。乃至第八獻水眞言。就初爲三。初略顯示。次二正示眞言。三明用眞言法。及以功能。此卽初也。
經。水眞言曰下。釋曰。二正示眞言。其手印相。攪水印是也。
經。此眞言眞言水下至不用水。釋曰。三明用眞言法。及以功能也。
經。土眞言下。釋曰。二明淨土眞言。分文爲二。初明眞言。次明用眞言法。及以功能。此卽初也。其手印相。如供養次第法也。
經。此眞言眞言土下至不爲災惱。釋曰。二明用眞言法。及以功能。爲淨身故。先取淨土。分作三聚。以眞言手印。各持誦之。攪古巧反。亂也。一曰撓也。
經。辟毘那夜迦眞言下。釋曰。三明辟除眞言。分文爲二。初明眞言。次明用眞言法。此卽初也。以印從頂向下至足而略云。是其印相也。
經。此眞言誦之下至澡浴。釋曰。二明用眞言法也。辟諸毘那夜迦者。是卽遣除身中毘那夜迦難也。
經。沐浴眞言曰下。釋曰。四明沐浴眞言。文亦爲二。初明眞言。次明用法。此卽初也。此是軍荼利眞言。其手印相。具如供養法也。
經。此眞言誦七遍隨意澡浴。釋曰。二明用法。於中亦二。先明用沐浴眞言法。後明用心眞言法。此卽初也。
經。洗浴之時下至持念沐浴心眞言。二明用心眞言法。此亦爲三。初明誡勸。次示眞言。三明用眞言法。此卽初也。
經。沐浴心眞言曰下。釋曰。二示眞言也。
經。此眞言誦之乃至浴竟。釋曰。三明用眞言法也。
經。次掬水自灌頂上。釋曰。五明自灌頂眞言。分文爲三。此卽初明標示也。
經。灌頂眞言曰下。釋曰。二示眞言也。教法有印。以印取水。持誦眞言三遍。而自灌頂。是灌頂印也。
經。此眞言二手掬水下至如是三度。釋曰。三明用眞言。自灌頂法也。
經。次結頂髮眞言曰下。釋曰。六明結頂髮眞言。分文爲二。初明通用結髮眞言。次明三部結髮眞言。就初亦爲二。初示眞言。次明用眞言結髮之法。此卽初也。
經。此眞言眞言髮三遍下至置印頂上。釋曰。二明用眞言結髮之法。竝明二家結髮之相。在文可見。
經。佛部結髮眞言曰下。釋曰。二明三部結髮眞言。文自爲三。卽三部眞言是也。凡洗浴時。不應就於淤泥水中。或水有刺。或英岸水中。或陜渠淺水。捉渴急流。多蟲渾水。漑灌田水。及坑中水。如是之水。竝勿洗浴。又復不應於其水中及以水側大小便利。不得於水中跳走急行浮沒等戲。正在水中。勿視隱處等。應當寂靜默然洗浴。但令去垢。勿爲嚴身之想。具如教法中說也。
經。次應洗手三度嗽口浴本尊主。釋曰。七明三部漱口飮水灑淨眞言也。文亦爲二。初略示法則。次明三部漱口等眞言。此卽初也。言浴本尊主者。謂指後文。非斯段意也。
經。佛部漱口飮水灑淨眞言下。釋曰。二明三部漱口等眞言。文自爲三。卽三部眞言是也。
經。作漱口飮水灑淨已面向本尊下至方詣道場。釋曰。八明獻水眞言也。分文爲三。初略示法則。次正示眞言。三明手印相及誦眞言。此卽初也。文有六句。一面向本尊。觀念本尊。二持誦眞言。三作手印。四取水三掬想浴本尊。五奉閼伽。六於水中隨意念誦。如文可知。
經。佛部獻水眞言曰下。二正示眞言也。文自爲三。卽三部眞言是也。
經。其手印相二手仰掌下至隨任多少。釋曰。三明手印相及誦眞言也。
經。然始可往常念誦處。釋曰。二明洗浴往詣道場之次第也。分文爲二。初明洗了始可往詣。次旣到彼所下。明旣到彼所應修諸事業也。初亦爲二。初總略明洗了可往。次明未到之間所修諸事。此卽初也。
經。乃至未到彼所已來下至常持不忘。釋曰。二明未到之間所修諸事也。中有五句。一勿懷瞋嫉隨順諸境也。瞋謂根本煩惱之一。嫉謂隨煩惱之一。言諸境者。謂除前二餘諸煩惱及色聲等也。二身心清淨敬想本神。本神者謂本尊也。三而徐往之。四堅持禁戒。謂如堅持四重禁等。五如前所制。常持不忘。謂如品初所制法則。常持不忘也。
經。旣到彼所卽應如法修諸事業而念誦之。釋曰。二明旣到彼所應修諸事業也。分文爲二。初總略示之。次別明行法。此卽初也。
經。常須如法作漫荼羅供養持誦。釋曰。二別明行法也。就中爲二。初明道場内所行法。次除諸罪故下。二泛示所應行事也。初亦爲二。初明道場内正行。次明助行。此卽初也。
經。若有疲倦下至願成勝事。釋曰。二明道場内助行也。中有七事。一轉讀經典。二作制多。三諸餘善事謂印佛等。四歸三寶。五懺悔。六發菩提心。七願成勝事。謂所求悉地也。
經。除諸罪故應常依教作諸善事。釋曰。二明泛示所應行事。於中爲二。初總明應行諸善事。次正示諸善事。此卽初也。若欲除諸罪速成悉地者。廣應修善事故。云應常依教作諸善事也。
經。而行惠施下至眞言法經。釋曰。二正示諸善事。於中爲三。初明應修六度諸善。次依經善畫下。二明應入曼荼羅。次白月八日下。三明節日倍加諸事。此卽初也。而行惠施等者。是行財施。於諸法教等者。是行法施也。常懷忍辱。是卽忍度。精進不退。謂精進度也。深懷歸信。謂歸信三寶。卽持戒也。六念經心。是禪定也。所聞經典諦思文義等三事。是卽般若也。
經。依經善畫下至自入發之。釋曰。二明應入曼荼羅。文亦爲二。初明應須自入。次明應令他入。此卽初也。爲令悉地速成就故畫曼荼羅。及須自入并令他入。所謂化功歸己早成菩提者也。
經。初定諦信下至隨次入之。釋曰。二明應令他入。文亦爲三。初明四衆隨次入。次明令發三種心。三明應當授與手印等。此卽初也。
經。竝皆堅固發菩提心決定心正見心。釋曰。二明令發三種心也。此三種心。謂菩提心爲因等三句心也。若無大悲。其菩提心未得堅固。故以大悲爲決定心。若無正智。何得究竟利生弘誓。故名正見心。若無此三心。雖入曼荼羅。未知歸依處。故令堅固是三種心也。
經入。曼荼羅了下至宣說眞言法則。釋曰。三明應當授與手印等也。隨華墮處當授其尊手印及與其眞言次第法則。又應廣爲宣說眞言法則。是故云也。
經。白月八日下至十一月十五日。釋曰。三明節日倍加諸事也。文亦爲三。初明節日。次明所倍諸事。三結示。此卽初也。
經。如是之日倍加供養下至眞言速疾成。釋曰。二明所倍諸事。應當倍加四種之事。一倍加供養。二依法持誦。三作呼摩法。四加持禁戒也。
經。常勤憶念下至速成。釋曰。三明結示。如文可知。
經。向作呼摩時下至作一切事。釋曰。第二明加持道具眞言次第也。分文爲四。初明加持拔折羅。次作諸事時下。二明加持珠索。次作法之時下。三明加持茅鐶。次復取白氈絲下。四明加持線索也。就初爲三。初明將作呼摩時。先以瞋怒眞言加持拔折羅。次示瞋怒眞言。次金剛諸事下。三明作金剛杵。此卽初也。
經。瞋怒金剛眞言曰下。釋曰。二示瞋怒眞言。如文也。
經。金剛諸事下至作三股金剛杵。釋曰。三明作金剛杵。分文爲五。初正明作金剛杵。次作呼摩時下。明用杵時。次若常持此金剛杵下。三明杵功能。次以紫檀香下。四明供養杵。次其諸事業下。五明能成諸事。竝如文也。
經。作呼摩時下至是善成就者。釋曰。二明用杵時。如文也。
經。常持此金剛杵下至馳散而去。釋曰。三明杵功能也。
經。以紫檀香下至華香供養。釋曰。四明供養杵也。
經。其諸事業下至成就諸餘事等。釋曰。五明能成諸事。如文也。
經。作諸事時常須右手常持珠索。釋曰。二明加持珠索。分文爲二。初總明加持珠索之法。次金剛明王下。二別明三部加持珠索。就初亦二。初總明用珠索之儀。次以香下。總明加持珠索。竝如文也。
經。以香塗之下至一千八遍。釋曰。二總明加持珠索也。
經。金剛明王珠索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二別明三部加持珠索。就中爲二。初明金剛部加持珠索。次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眞言下。二明二部加持珠索。就初爲三。初明所用眞言次此明王下。二明功能。次若金剛部珠索者下。三明作珠索之法。此卽初也。此眞言卽金剛部淨數珠眞言。更有佛部蓮花部淨數珠眞言。具如供養法。各以此三部淨珠眞言隨其本部眞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顆持誦七遍乃至穿繼畢已。又更持誦眞言百遍。復如前法而淨數珠。後以此眞言而作成就。
經。此明王大印名忙莾鷄。釋曰。二明眞言功能。亦爲三。初示大印名次正明功能。三非直下明一切母。此卽初也。
經。能成一切明王眞言下至及護身事。釋曰。二正明功能中。有五功能。一能成一切明王眞言。二能增益。三能滿足眞言字句。四能成就諸餘法事。五能成護身事。
經。非直但是諸明王母亦是一切金剛之母。釋曰。三明一切之母也。
經。若金剛部珠索者著一鳴嚕捺囉叉置於線中後繫爲結。釋曰。三明作珠索之法。於中爲二。初正明作珠索之法。後明擧一部令知餘二部。此卽初也。言鳴嚕捺羅叉者(云云)。
經。金剛部中旣爾餘二可知。釋曰。二明擧一部珠索令知餘二部也。若於金剛部珠索。著一嗚嚕捺羅叉。置於線中。故云金剛中作餘二珠索。亦准此應作。故云餘二可知也。
經。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眞言下至觀世音眞言。釋曰。二明二部加持珠索也。分文爲三。初總示二部珠索所用眞言名號。次佛母眞言曰下。二別正示眞言。次帶持此珠索下。三明珠索功能。此卽初也。
經。佛母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二別正示眞言。於中爲二。初示佛母眞言。次示觀音母眞言。悉如文也。
經。帶持此珠索者下至滿諸所求願。釋曰。三明珠索功能。卽有三功能。在文可見也。
經。作法之時當用茅草下至無名指上。釋曰。第三明加持茅鐶。於中爲三。初總明加持茅鐶之法。次佛部心眞言曰下。二別示眞言。次若供養時下。三明茅鐶功能。就初亦二。初總明用茅鐶之儀。次當誦下。總示加持茅鐶。此卽初也。
經。當誦當部三字半下至後安指上。釋曰。二總示加持茅鐶。如文可知。
經。佛部心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二別示眞言。於中爲三。初示佛部心眞言。次示觀音部心眞言。後示金剛部心眞言。悉如文也。
經。若供養時下至應著茅鐶。釋曰。三明茅鐶功能。文亦爲二。初明著鐶之時。次正明功能。此卽初也。
經。以著鐶故下至所作吉祥。釋曰。二正明功能。有三功能。在文可知。
經。復取白㲲絲下至合作線索。釋曰。第四明加持線索。分文爲五。初明作線索。次作眞言結下。二明加持線索。次念誦之時下。三明繫佩之時。次眠不失精下。四明功能。次索眞言曰下。五示所用眞言。此卽初也。令童女搓合。以俱遜婆染(此云紅藍花)或欝金染。若於佛部中其線白色。蓮花部中其線黃色。金剛部中其絲赤色。此等諸物。備具在身。方可作法。經依一部。若具說者。如所分別其手印等。隨師受之(云云)。
經。作眞言結下至一千八遍。釋曰。二明加持線索。如文也。
經。念誦之時下至皆持繫腰。釋曰。三明繫佩之時也。
經。眠不失精常應繫佩。釋曰。四明繫佩之功能也。玉呬耶經云。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眞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結一誦。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今經且擧少分耳。
經。索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五示所用眞言。其手印等如供養法。更有臂釧之法。亦如彼說也。
經。若念誦時下至皆眞言之。釋曰。第二明三業威儀次第也。大分爲四對。初上服下著對。次若樂悉地速得成者下。二見人聞法對。次若樂成就下。三勇進寂定對。次若晨朝時下。四朝暮夜明對。就初亦二。初明著脫上服。皆應加持。次若大小便下。二明著脫木履應當知處。此卽初也。謂於此等時所著脫衣。皆無應持誦也。梳字所於反。理髮也。
經。若大小便應著木履下至皆不應著。釋曰。二明著脫木履應當知處。於中亦二。初明著脫之處。次示不應著之所以。此卽初也。
經。於諸尊處以身口意而供養之。釋曰。二示不應著之所以也。謂於諸尊處。身口意清淨。應恭敬供養故。
經。若樂悉地速得成者下至亦應致禮。釋曰。二見人聞法對。亦分爲二。初明見諸勝境應當禮敬。次明聞諸勝法深生信喜。此卽初也。勝境有四。謂制多。及比丘僧。若外天形像。并與尊者。若見如是諸勝境等。咸應禮敬。皆福田故。若遇外天形像。但應合掌者。彼諸外道所奉天等。未是出世故。但合掌也。或誦伽陀者。謂誦嘆德伽陀等。例如阿育王禮諸羅漢塔次至薄拘羅塔而說偈等也(更檢)。
經。若聞妙法下至心懷踊躍。釋曰。二明聞勝法深生信喜也。諸佛所說三乘一乘。名爲妙法。皆是爲利一切有情。諸佛所說。故云生敬信也。住行向等諸位菩薩。遍滿法界利物之相。是非凡情之所測量。具如華嚴等經所說。是爲菩薩不思議相也。若悉地成時。世出世間一切諸事。無不稱意。乃至無上菩提。不歷劫數。速得成就。是爲眞言所成諸事。若聞此等而生毀謗。殃在無間。是故誡云皆應歡喜心懷踊躍也。
經。若樂成就常應勇進下至常須繼念。釋曰。三明勇進寂定對也。亦分爲二。初明勇進寂定。次常勤依行下。二明勤行律制。就初亦二。初明勇進勿生懈怠。次身等諸根下。二明在定莫貪諸欲。就初亦二。初明勇進勿生懈怠。次明所以。此卽初也。
經。若不爾者下至無所成就。釋曰。二明誡進所以也。然准如成就具支法品。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如是經滿七遍。猶不成者。乞食精勤念誦。發大恭敬。巡八聖跡禮拜行道。或復轉讀大般若經七遍。或一百遍。或持勝物奉施僧伽。或作一百率都波。於一一前如法念誦。滿一千遍。若復不成就者。復作一千率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若作時念誦者。經十二年。或復作一百八肘成辨諸事曼荼羅。如法念誦。若不成者。作此曼荼羅。乃至七度。若不成者。卽以阿毘遮嚕迦法苦治本尊。乃至猶未成者。割自身肉。經於九夜護摩供養。令悉地成。若生懈怠。則違此等戒。終不得悉地。令自他毀祕密之法侶。得無間苦。故云獲大重罪等也。
經。身等諸根恒常在定下至而不廢忘。釋曰。二明在定莫貪諸欲。文亦爲二。初明莫貪諸欲。次常勤下明勸行律制。此卽初也。所言根者。謂六根也。根以能生爲義。此六旣竝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今擧能攝所。故云根也。所言定者。阿字大定也。世間欲者。謂六塵也。塵以染汚爲義。以能染汚情識故。通名塵也。能生行者欲心故。亦爲欲也。若住大定。不爲諸塵之所染汚。是故誡之。身等諸根。恒常在定。不應貪著世間諸欲也。
經。常勤依行如斯律制而不廢忘。釋曰。二明勤行律制。如文也。
經。若晨朝時下至卽須懺悔。釋曰。四明朝暮夜明對也。亦分爲二。初明朝暮夜明。次恒須清淨下。二明勸清淨行。就初亦二。初明晨朝誤犯。暮間懺悔。次明夜時誤犯。明朝懺悔。此卽初也。若不早懺。恐罪累積。悉地不成。故云若晨朝時等。後夜犯明懺。意亦然也。
經。若於夜時下至誠心懺悔。釋曰。二明夜時誤犯。明朝懺悔也。今明懺悔。略爲五門(云云)。
經。恒須清淨下至供養等事。釋曰。二明勸請淨行也。等者。等取諸餘之事。謂護身。召請。結界。五供養。相助。決罰等也。
經。常依本戒下至悉地位中。釋曰。大段第三。明結總也。言本戒者。爲謂眞言門四重禁等。明王戒者。謂此品中所說法則等。若能作意行此等戒。不久應住獲悉地位中。故云常須作意等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二
元慶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寫得已了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經略疏卷第三
供養華品第七
華是供物。尊卽所供。今此品内。略說七十九種妙華供養三部諸尊之法則。故云供養華品。又華是從慈悲生義。謂大菩提心種子於大慈悲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以是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故云供養華品。
經。復次分別說三品法。釋曰。從此品以下凡五品。大段第五。明持誦時供物也。分文爲五。初品明供養華。次塗香藥品明塗香。次分別燒香品明燒香。次燃燈法品明燃燈。次獻食品明飮食。卽如次答云何華供養。云何香塗香。云何香燒香。云何燈油相。云何食供養。就初品爲三。初明欲說供養華。先說三品法。次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下。二正明供養華。次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三明結勸也。初文爲三。初明說三品法。次三部各有三等下。二明三部各有三等眞言合三三九等眞言也。次若作扇底迦法者下。三明隨各三等眞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就初爲二。初明標說三品法。次列三品法名。此卽初也。
經。扇底迦法下至是爲三品。釋曰。二明列三品法名也。扇底迦。補瑟徵迦。阿毘遮嚕迦者。如前釋也。言餘法者。謂鉤召敬愛等法。隨於三部而攝屬之。故但爲三品也。
經。三品各有三等眞言。釋曰。二明三部各有三等。於中爲三。初標。次列。後釋。此卽初也。初言三部者。謂總相三部。於此三部各有三等。是爲各有三等眞言。隨總相結名故云是爲三部。如後說也。
經。所謂聖者說下至是爲三部。釋曰。二列三等眞言也。等謂等類。佛部等類。乃至金剛部等類。是爲等類也。又等者。此三部眞言。隨行者心。等得成就。無有差別。故云等也。故分別成就品云。若欲以上眞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眞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眞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眞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卽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乃至云故知持誦皆由心意也。
經。聖者說者下至是爲聖者眞言。釋曰。三明釋三等眞言也。分文爲三。初明釋聖者說眞言。次明釋諸天說眞言。次明釋地居天眞言。此卽初也。今先分別能說人。次明所說眞言。此中言佛者。梵云佛陀。此云覺者。能以覺照妄不起故。又能開覺迷心者。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然有二義。若就本無不覺說名爲覺。卽本來覺故。名爲覺者。故起信云。所言覺者。爲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虛空界。乃至云卽是平等法身也。若就本來不覺今始覺者。卽斷無明不覺之念。顯現如來眞覺自性。故起信云。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卽常住名究竟覺。具此二義故名爲佛也。智論云。佛陀秦言智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爲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如何獨佛稱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嗔恚憍慢心著故。復是三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則不然。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爲師。不應事天。復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非勝一切人也。若依佛地論。釋薄伽梵。有二義六德。言二義者。謂具六德。及破四魔也。言六德者。頌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所言佛陀。於六德中是熾盛義。如何熾盛。彼論釋云。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又智論中。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者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爲頌曰。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言十七德者。爲頌云。如來。殺賊。正遍知。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師。智者。無等。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具釋此義。如金剛經疏。所言佛者。於四義中是巧分別。約十七德卽智者也。如何智者。如前釋也。言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縛。今略云菩薩也。智論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讃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爲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衆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爲一切賢聖之所稱讃。是故名菩提薩埵。或名勇心。具如論也。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說云。具正義當云菩提索哆。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爲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爲名。二者有識薩埵。卽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爲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卽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卽是衆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言聲聞者。聞四諦教聲。而得悟眞道故云聲聞也。若依法花論。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若依法花經。有大乘聲聞也。久劫習小。今世道熟。聞小教證果。是爲決定。本是菩薩。積劫修道中間。疲厭生死。卽退大取小。大品稱爲別異善根。佛且成其小道。爲說小教。齊教斷結取果。是爲退大。以此二故。諸佛菩薩。内祕外現。成就引攝。令入大道。名爲應化。若見權實兩種。能出生死。欣樂涅槃。修戒定惠。微有觀惠。未入似位。薄有所得。是爲證果。此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卽是增上慢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名大乘聲聞。卽是新入菩薩也。言緣覺者。具正梵音應云波羅地(緣也)洩迦(一也)佛陀(覺也)謂緣一覺也。以觀因緣一理而覺悟。或云辟支佛者。則訛略耳。瑜伽論云。滿足百劫修習資糧。出無佛世。無師自悟。又云。一切獨覺依村落住。善守諸根不以語。示現神通令他歸向故也。天台云。辟支佛。此翻緣覺。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觀集諦。以爲初門。大論稱獨覺因緣覺。若出無佛世。自然悟道。此卽獨覺。若出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緣覺。獨覺生無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覺人。今生佛後。七生旣滿。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爲佛。亦非羅漢。名小辟支迦羅。論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羅漢。二者大辟支迦羅。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長。智慧利根。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故名大辟支迦羅也。若就因緣論小大者。亦應如是分別。此人根利。不須制果。能斷正使。又加侵習。譬如身壯直到所在。又妙樂引大論二十一云。迦羅此翻因緣覺。亦云獨覺。出値佛世。聞因緣法。名爲緣覺。出無佛世名小迦羅。百劫種相。名之爲大。種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獨覺大小也。又若七生盡値佛出世。名之爲小。種相修福。値佛聞教。名之爲大。此緣覺大小也。又兩大中。各有現通不現通。現通者大。不現通者小。現通中。說法者大。不說法者小。旣分別人竟。次辨所說者。言佛所說眞言者。如大毘盧遮那經中。毘盧遮那佛自說眞言。釋迦牟尼佛自說眞言及五佛頂經。釋迦牟尼說五佛頂眞言。并諸經中。佛自說眞言。其例衆多。是爲佛說眞言也。又如大日經。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等。自說眞言。於餘經中亦有此例。是爲菩薩所說眞言也。又彼經說聲聞。緣覺眞言。諸餘經中。亦應有此說。是爲聲聞。緣覺所說眞言也(云云)。
經。諸天說者下至是爲諸天眞言。釋曰。二明釋諸天說也。今先明諸天。後顯示所說。於三界總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欲界者。始從地獄。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通爲欲界也。色界者。總有四禪。合十八天。從初禪已上。無有女形。身色清淨。故曰色界。非是散善所能感也。得要修禪定則生其中也。無色界者。有四天。衆生過去時。厭患色礙。修無邊虛空三昧。生在其中。無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無色界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四禪。合十八天者。初禪三天。謂梵衆·梵輔·大梵。次二禪三天。謂少光·無量光·極光。次三禪三天。謂少淨·無量淨·遍淨。次四禪九天。謂無雲·福生·廣果·無想(此四天是也凡夫人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等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禪修五品熏禪。則生其中。名五淨居天也)無色界四天者。一空處。二識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也。岑山遍知。第四禪中無想天攝入廣果中。合爲八天也。若准大般若第十云。由此菩薩故。世間得有人天出現。所謂刹帝利。乃至若四大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若梵衆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若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若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若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若無想有情天。若無繁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若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出現於世。今私謂。於四禪中。各初是總。後卽別也。小乘說。數部部不同(云云)。又佛地論釋佛地經云。此中顯示分別因相。如器世間。無量洲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洲謂四大洲。則贍部洲等。渚謂八小渚則遮末羅等。略擧日月。攝諸星宿。四天王天。謂妙高山第四層級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愛樂。故名時分。覩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樂變化天。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他化自在。樂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梵身天者。離欲寂靜故名爲梵。身者衆也。等者等取此上諸天。廣釋諸天。如餘說也。今經云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者。上擧色頂。下示地居頂。攝取中間故云乃至。然四天王。是藥叉等主。屬後地居天。故於茲不列也。若顯示所說者。如大日經。有大梵眞言。淨居天衆。自在天子。普花天子。花鬘天子。滿意天子。普遍天子眞言。自在天。伊舍那天。及諸天眞言。若具論者。諸天各各應有所說眞言。今且指大綱。是爲諸天所說眞言也。
經。地居天說者下至是爲地居天眞言。釋曰。三明釋地居天說眞言也。此中且明能說主者。有十一人。尋文可知。更有地天。水天。火天。風天。閻羅天。摩訶摩喩唎。師子王。遮文荼。毘那夜迦等。咸皆等取。故云等也。若明所說眞言者。亦如大日經。并陀羅尼集經等說。以恐繁故不具出也。
經。若作扇底迦法者下至應用地居天眞言。釋曰。三明隨各三等眞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於中爲二。初明若約三部。各作三品法。應用各三等眞言。二明若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眞言。此卽初也。
經。若求上成就者下至應用地居天眞言。釋曰二明若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眞言。亦分爲二。初正明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眞言。二明總結。此卽初也。所言上中下成就者。下分別成就品。約三部總說上中下成就之相。准彼文云。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遊往。成就五通。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此卽佛地)或辨才多聞。或成吠跢羅尸。或成藥叉尼。或得眞陀摩尼。或得無盡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中成就法藏形隱跡。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成鉢隷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卽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名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下成就法。令衆歖見。或攝伏衆人。或能徵罰惡人。降諸怨衆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最爲三種成就之相。此三部本分成就之相也。又說。由行者心意。有上中下成就。此卽隨心成就之相。具如彼說是。
經。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釋曰。次總結如文也。
經。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水陸所生諸種色花。釋曰。二正明供養花。於中爲二。初總略明供養花法式。次若獻佛花下。二廣明供養花法式。就初爲二。初明俱當等用水陸所生。次以眞言花下。二正明供養花。就初亦二。初明俱當等用水陸所生。次名色下。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別之。此卽初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品之法。是爲三種法也。水陸所生諸種色華。普等供養三部諸尊。故云等也。又諸尊或佛菩薩或二乘龍鬼等身。而不生差別之想。故云等也。又我三密與海會諸尊三密。一體不二。故云等也。又能供所供。及以供物。俱不生。俱空俱假。故云等也。以如是等一切智智心供養諸尊。故云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水陸諸花也。
經。名色差別各依本部善分別之。釋曰。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別之。水陸諸花。或白或黃或赤黑等。隨名色異。故云名色差別也。言各依本部善分別者。卽如下文說。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若獻觀音。應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養之。若獻金剛。應以種種香花而供養之若獻地居天。隨時所取種種諸花而供養之。又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黃色者。作補瑟徵迦法。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具如下文。分別知之。是爲善分別之。
經。以眞言花當奉獻之。釋曰。二正明供養花。亦分爲四。初明奉獻眞言花。次明發願。三明獻花眞言。四明略結。此卽初也。眞言加持花。以用奉獻。故云眞言花等。若無本誓加持之時所供花等。無遍法界用。諸佛亦不驚覺。是以眞言花當奉獻之。
經。發是願言下至當賜成就。釋曰。二明發願。若但心重羨慕。不發口業。三密闕略。悉地難得。若身口成業。二能助意。諸尊俯降。必賜成就。故令發願。此花香潔清淨。不受塵染。於水陸中所生處。故云清淨。又花是慈悲生義。無緣慈悲。不爲二邊之所動轉。故云此花清淨。本從法界清淨處生故云生處復淨。我及諸佛。本來清淨。一體不二。今發無緣廣大慈悲。爲度法界一切有情。奉獻此本性清淨慈悲之花。願無所受受此供養。而無所賜當賜成就。是卽發願之意也。
經。獻花眞言曰下至眞言末。釋曰。三明獻花眞言。是通三部用皆作。以前瀉垢光澤及本呪手印而奉花。更有三部眞言手印。具如供養法也。
經。用此眞言眞言花三部供養。釋曰。四明略結也。以此眞言加持花。供養三部。是故云也。
經。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下至種種諸花而供獻之。釋曰。二廣明供養花法式也。文分爲三。初略明供養佛等諸尊。次應獻花下。二廣明供養法式。次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三明總結勸。此卽初也。白是諸色本。佛卽白法源故。獻以白色也。蓮泥水生。而無所染著。蓮花諸菩薩大悲三昧。滋榮萬善。利益衆生。而無所著。故獻觀音。用水中蓮也。種種諸花。令人喜悅。而無思想。金剛諸眷屬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令一切安。而離言說。故獻金剛。以種種花。若諸天等。是卽三部一切諸尊。外利有情隨類之身故。以諸花而供養之。然諸佛意難可測量。但以愚情髣髴示之。興唐寺阿闍梨云。凡所奉獻。各隨諸尊性類。及曼荼羅方位等。一一善分別之。當令色香味觸適悅人心。其水陸不祥諸花。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黃赤三色中。如來部類當用白色。蓮花眷屬以黃色。金剛眷屬以赤色。復次當如曼荼羅方位。圓壇者以白。方壇者以黃。三角壇者以赤。復次諸佛用白。諸菩薩以黃。諸世天以赤。其餘香等。亦當准傍此意。問。此品下。獻三花文云。紅蓮花唯通獻觀音。何故今云應用白花而供養之。又云。若青蓮花唯通獻金剛。何故今云若獻金剛應用種種香花。答。白蓮花紅蓮花青蓮花。竝通供養。是故或云獻白花。或云獻紅蓮花。無有相違。又復種種花中。豈無青蓮花。何況青蓮花是通供乎。是故青蓮與種種花無相違也。瞿醯云。忿陀利花諸類青蓮花。如是等諸水生花。通供養。又此文中云長時供養通九種者。紅花乃至稻穀花等。所以彼釋蓮花眷屬以黃色者。以蓮花部且屬增益。獻用黃色。金剛眷屬以赤亦然。又種種色。亦有其色。非碩相違也。又問。下文云於佛部中作補瑟徵迦法用紅蓮花。作阿毘遮嚕迦法用青蓮花。何故彼釋云方壇者以黃。三角壇者以赤。答。方壇用黃。此文赤有而又云用紅者。私謂。紅蓮花是通供養故。又青赤二色。是降伏故。今經用青。彼釋用赤。今經亦云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亦同是意也。
經。應獻花者下至迦囉末花等。釋曰。二廣明供養法戒也。分文爲六。初明如法供養。次長時供養通九種者下。二明長時通供養。次如作法時求不得者下。三明隨得供養。次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等下。四明相替供養。次若無如上花葉根菓獻者下。五明想曾供養。次雖有如前花菓等獻下。六明合掌供養。就初如法供養。分文爲三。初明以被護所生花供養。次或有淨處所生下。二明以無主所攝花供養。次其次闍底蘇末那花下。三明就減數花供獻。就初亦三。初明應獻花。次於林邑蘭若水陸下。二明隨部品等分配供養。次諸花中唯除臭花下。三明不合供養花。此卽初也。於中有三十一種花。隨要列之。自餘諸花。以後等字等攝之也。然此諸花。或於唐國無有其花。故存梵語。或不要人知。故不翻譯。今解釋之。亦准前例。若有後賢翻譯此者。願同入和合海也。大日經頌云。鉢頭摩青蓮。龍花奔那迦。計薩囉末利。得蘖藍瞻蔔。無憂底羅劍。鉢吒羅娑羅。是等鮮妙華。吉祥衆所樂。採集以爲鬘。敬心而供養大惠。釋曰。鉢頭摩是紅蓮華。凡青黃赤白蓮等水生諸花。皆可通獻諸尊也。龍花奔那伽等者。此奔那伽是龍樹花。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道。其直云龍花是。此龍中所尚之花。西方頗有其種。其計薩囉花。末利花。得蘖囉花。瞻蔔花。無憂花。鍍羅劍花。鉢吒羅花。娑羅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識。今此文中。又有彼所列花准以可知也。[(百-日/目)*殳][文*頁] 字莫骨於骨二反。
經。於林邑蘭若下至用花供獻。釋曰。二明隨部品等分配供養也。分文爲二。初總明善知部品等用花供獻。次用忙攞底花下。二正明隨部等分配供獻。此卽初也。如上等花。皆依山林城邑蘭若池水陸地而得生長。故云於林邑等。又於林邑等所生長花。無有不依水陸等處。故云林邑蘭若水陸等也。佛部等三。名爲三部。扇底等三。稱爲三品。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爲三等也。三部各有三品及以三等。善知差別。應用供獻。故云應須善知等也。
經。用忙攞底花下至通金剛部中供獻。釋曰。二正明隨部等分配供獻。分文爲二。初明供獻三部。次如上花中白色者下。二明約三明各三品用。此卽初也。供獻中。云勢破理者。准上應云勢破理迦花也。言枝條者。花樹枝條。以應爲花。除如上等花而未陳說者。以爲餘不說者等。
經。如上花中白色者下至作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二明約三部各三品用。於中爲二。初明約色分用。次明約味分用。此卽初也。
經。如是花中味甘者下至作補瑟徵迦法。釋曰。二明次約味分用。如文也。
經。或有淨處所生下至隨類當用。釋曰。二明以無主所攝花供獻也。於中有六種花。謂枝花茅等五種之花。及所餘諸花。以爲六種。隨前分配。以應供獻。故云隨類當用也。
經。其闍底蘇末那花下至各說爲爲上。釋曰。三明以減數花供獻也。分文爲五。初明以三種花供養。次上色香花下。二明一種花供獻。次或用花樤下。三明一樹花供獻。次紫白二色下。四明約一花色供獻。次句吒惹花下。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獻之。此卽初也。亦分爲二。初明以三種花供獻三部。次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獻三花。此卽初也。
經。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至用青蓮花。釋曰。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獻三花。亦爲二。初明佛部三品用三花供獻。次餘二部中下。二明以餘部三品而例佛部三品供獻。此卽初也。
經。餘二部中類此作之。釋曰。二明以餘部三品例佛部三品供獻也。
經。上色香花下至隨事分用。釋曰。二明一種花供獻也。設使雖一種花。而辨上中下應獻三部三品。故云隨事分用也。
經。或用花樤下至說爲上勝。釋曰。三明一樹花供獻也。若一樹花者。花樤。或用墮花以獻天后。以樹上中花應獻餘尊也。
經。紫白二色下至說爲上勝。釋曰。四明約一花色供獻也。若於羯囉末花一種。以紫白二色用獻忿怒尊主及諸使者。而以餘色應供餘尊也。
經。句吒惹花下至迦吒㘕花等。釋曰。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獻之。亦分爲二。初明取一花遍通三部及三品而供養之。次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種用供獻之。就初亦二。初列所獻花。以明隨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此卽初也。中有九花。所餘諸花。等字等之。?字。女慄反。近也。若作暱字未審也。
經。隨取其一遍通三部下至除災等三。釋曰。二明隨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在文可見。於三部中各有三品。以一種花普及三品。故云及上中下除災等三。
經。復次種種諸花下至通九種用。釋曰。二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種用供獻之。初明花鬘。後明花聚。在文可知。
經。諸花中唯除臭花下至佞簸花等亦不應用。釋曰。三明不合供養花也。玉呬經云。乾多迦花。歸夜迦花。尸俱嚕花。遮婆花。阿底目得迦花。央句羅花。喞迦那花。尼婆花。鷄跢枳花。麼那延底迦花。句欄荼迦花。那摩迦花。句吒遮花。毘羅嚩(二合)花。摩利加花。如是等不祥陸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又云。其赤句勿頭花。白蘇乾地迦花。如是等不祥水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然今經云不應用者。且約餘二品也。
經。長時供養通九種者下至最爲勝上。釋曰。二明長時通供養。又爲三。初明衆多通供養花。次如無此類下。二明一種通供養花。次亦通九種不得下。三明不得互用。此卽初也。文有六種供養之物。除此以外。應供獻物。等字等之。言相和者。和謂是應與稻穀花等相和也。瞿醯說通供養云。忿陀利花諸類青蓮花。如是等諸水生花。通供養。是亦應通用也。閃字式劍失冉二反。說文闚頭貌也。或爲從人在門中也。
經。如無此類諸花獻者下至亦通九種。釋曰。二明一種通供養花。如文。
經。不得互用諸花。釋曰。三明不得互用也。除通用花。所餘諸花。不可通用。故云不得互用也。
經。如作法時求不得者隨所得花亦通供養。釋曰。三明隨得供養。文分爲二。初明隨得供養。次明以當部花眞言應加持。此卽初也。
經。若以花供獻下至眞言花獻。釋曰。二明以當部眞言應加持也。
經。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下至而替獻之。釋曰。四明相替供養。分亦爲三。初明枝葉供養。二明香根供養。三明香菓供養。此卽初也。中有七箇枝葉供養。而等字等取所餘也。肱他感反。
經。如無此等枝葉下至諸香藥根。釋曰。二明香根供養。而有四箇香根。在文可見。
經。香菓等亦通供養下至用供養之。釋曰。三明香菓供養。而有五箇香菓也。
經。若無如上花葉根菓獻者下至供養尊法。釋曰。五明想曾供養也。謂曾見聞他獻諸尊。水陸諸花。或自曾獻花。而隨三部三品。運想供養也。見聞及自獻。其數繁多故。隨部品各令分配故。云隨所應令想運供養也。
經。雖有如前花菓等獻下至更無過者。釋曰。六明合掌供養也。至心諦理。名爲至心。十方三世自他依正。不出我一念。十方塵刹供養雲海。在此一塵。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終日雙非。終日雙照。一一塵遍法界。一切塵在一塵。虛融無礙供養諸尊。一尊遍諸尊。諸尊遍一尊。供一卽供諸。供諸卽供一。如是供養本尊。以爲最上。是故文云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也。若得此意。如上諸花。一一無非法界供養。一一無非顯現菩薩微妙供養。故花嚴(云云)。
經。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至則得成就。釋曰。三明總結勸也。
塗香藥品第八
塗香泥也。香者芳也。書云。至治馨香感于神祇也。藥者所謂疾醫。以五藥療其病。草木蟲石穀者也。然今此品。廣說和合數十香藥以爲塗香。奉獻諸尊之法則。故云塗香藥品也。若深祕釋者。大日義釋云。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爲戒塗香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也。
經。復次今說三部塗香藥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品中。第二明塗香藥。卽答云何塗香。分文爲二。初明表說。次其香藥名曰下。二正明陳說。就初爲二。初明表說三部塗香藥法。次明與法相應供養能成衆福。此卽初也。所說塗香。貫通諸部。故云三部。所用塗香無不藥物。若塗身分。非但香潔。亦復除病。增益色力。故云塗香藥也。
經。隨諸眞言應供養者能成衆福。釋曰。二明與法相應供養。能成衆福也。三部各有三品三等。不違其旨。故云隨諸眞言。三品等眞言各有所成就。違彼供獻。無有感應。若相應者。皆悉能成一切悉地。故云應供養者卽成衆福也。
經。其香藥名下至有膠樹香者。釋曰。二正明陳說也。分文爲五。初廣陳說所獻塗香。次和合香分不應用下。二明不合供物。次又四種香下。三明日別供養。次欲獻之時下。四正明眞言塗香供養。次若求諸香下。五明隨得供養。就初亦爲二。初廣列香藥。次竝隨本部下。二明隨部品分配塗香。此卽初也。於中所言。香附子。青木香。沈香。欝金香。白檀香。紫檀香。五粒松。柏木。丁香。桂皮。天木。甘松香。水蘇。胡䕑。廻香。蔬蹄草。白豆蔻。宍豆蔻。蘇合香。龍腦。安悉香。薰陸香等。此間亦有。人頗知之。翻譯之家翻之有以也。其句吒曩吒。嚩落迦。烏施羅等。此方不可識。是故存梵語也。[米*尤](未檢)刷所劣反。剪剃也。疣有流反。贅也腫也。若作疣者。他感反。肉汁也。䕑或作荽荾。竝皆雖音。香菜也。玉呬經云。其塗香者。用白檀香。沈水香。迦濕彌㗚香。苾唎(二合)曳應奮香。多迦羅香。優婆羅香。苾唎(二合)迦香。甘松香。丁香。桂心香。龍花香。禹車香。宿澁蜜香。石南葉香。蘆根香。瑟㝹(二合)埿(去)耶計香。乾陀羅(二合)沙汁香。沙陀拂瑟婆香(云迴香)婆沙那攞跢迦香。勢(去)禮耶香。闍知皤怛囉(二合)香(云波羅門荳蔻葉)香附子香。告隱(二合)底香。摩豆唎迦香。胡[艹/逶]香。諸樹汁類香。如合香。法相和。隨所合香。皆置龍礅。應用雨水未墮地者而作塗香。眞言持誦。次第供養内外諸尊。其塗香中。勿置有情身分及與紫磺。勿用穢惡蟲食無香等者。當取好淨者。亦勿將水而研其香也。
經。竝隨本部善須合和用。釋曰。二明隨部品分配塗香。又分爲三。初明先勸試次諸草香根下。二明三部分配。次若有別作扇底下。三明三品分配。此卽初也。以前所列諸香藥等。其種繁多。善應分別部類品等而供獻之。故云竝隨本部等也。
經。諸草香根下至金剛部用。釋曰。二明三部分配。文亦爲三。初明衆香合和供獻三部。次或唯沈水香下。二明五香等別供三部等。次或單用沈水香下。三明單香通供三部等。就初爲二。初明衆香合和別供三部。次明衆香合和通供三部。此卽初也。王呬經云。若供養諸佛塗香者。當用新好欝金香。或黑沈香和龍腦香而作塗香。若供養觀自在者。當用白檀以爲塗香。若供養執金剛及眷屬得。當用紫檀而爲塗香。自餘諸尊。隨意而合用供養之也。彼經略說此事。不如今經具說。但錄異說耳。
經。或有塗香下至亦通三部。釋曰。二明衆香合和通供三部。然此塗香。而取先人所合香氣勝者。又復應云。或有塗香。具諸根果。是新合和者也。先人所合香氣勝卽舊作者也。香氣勝者。應通新舊。文意可知。
經。或唯沈水香和少龍腦下至金剛等用。釋曰。二明五香等別供三部等。文亦爲二。初明五香別供三部。次明衆香別供諸侍者等。此卽初也。
經。肉豆蔻下至獻地居天。釋曰。二明衆香別供諸侍者等也。一切女使者。天。明王妃后。及以明王。并諸使者。地居天者。是卽三部明王使者。通屬三部也。
經。或單用沈水香下至一切處用。釋曰。三明單香通供三部等也。三部九種法。及明王妃。如文可知。自此以外諸使者等。名爲一切處。易可知也。
經。若有別作扇底迦下至無氣之香。釋曰。三明三品分配也。文分爲二。初明三品用。次明三種悉地用。此卽初也。三部眞言以爲扇底迦等。又於三部各有三品。人樂不同。或樂寂災。或樂增長等。故云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等也。
經。若欲成大悉地者下至而供養之。釋曰。二明三種悉地用也。佛部眞言爲上悉地。蓮華部眞言爲中悉地。金剛部眞言爲下悉地。又於三部各有三等眞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眞言。若補瑟徵迦。若阿毘遮嚕迦。如次應用諸天及地居天眞言。若求上悉地者。應用聖者眞言。若求中悉地。若求下悉地。亦復如次應用諸天及地居眞言。隨如是所求。其所修不同。故云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菓等。
經。和合香分下至不應用供養之。釋曰。二明不合供物也。甲香。麝香。紫釤等香。是有情身分故。不應和合。玉呬經云。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觸餘供養之具。皆悉成穢。是故勿用。其紫礦香。於三部中總不許用。是故行者應當通解如是差別也。或酒酢等。雖非身分。而是臭穢故不應用。又香藥非常香味。若花根等。亦非常香根等。是爲過分者。又世不愛者。不生人善心。凡以心所愛重。應供諸尊。何世不愛物。奉供聖衆。是故制之。釤字恐誤歟。
經。又四種香下至日別供養。釋曰。三明日別供養與前長時供養意同也。
經。欲獻之時下至令願圓滿。釋曰。四正明眞言塗香供養。文亦爲三。初明祈願。次明眞言。後明如法奉獻。就初又三。初勸發誓也。此香芬馥等者。次明妙香護持奉獻也。唯願納受等者。正明祈願也。
經。塗香眞言曰下至眞言塗香。釋曰。二明眞言護持。如文。
經。後誦所持眞言下至奉獻於尊。釋曰。三明如法奉獻也。護持以後。誦塗香眞言等。正以奉獻。故云後誦所持眞言。又用行者常所持呪。故云所持也。因依三部。結作手印。隨順部尊。用印差別。故云如法奉獻等也。
經。若求諸香而不能得下至奉獻本尊。釋曰。第五明隨得供養也。如前諸香。具得難有。故云若求諸香而不能得也。隨許一種。故云隨取塗香。於塗香眞言。而有善通本部等。故云而眞言之復用本部塗香眞言等也。
分別燒香品第九
燒者焚燒。香者如前。於此品中。說隨三部明焚香差別。故云分別燒香品。若祕釋者。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卽爲惠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薰於一切。故曰燒香也。金剛頂中。熏弟子雙手。願汝獲得一切如來滋潤妙色。亦同此意也。
經。復次今說三部燒香法。釋曰。今此品。亦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品中。第三明燒香。卽答云何香燒香也。分文爲二。初明表說三部燒香法。次謂沈水白檀下。二正明陳說。此卽初也。
經。謂沈水白檀下至而取供養。釋曰。二正明陳說。分文爲二。初正陳說燒香。次以此林野樹香下。二正明眞言燒香供養。就初爲二。初明應供養物。次合和香法不置甲麝下。二明不應供物也。就初爲四。初明陳說種種燒香。次又有五香下。二明五種燒香。次又有四種香下。三明四種燒香。次如求當部所燒之香下。四明隨得燒香。就初陳說種種燒香爲二。初略說燒香。次目列香名下。二廣說種種燒香也。就初爲二。初明三種香次第供養三部。次三種和香或一種香通供三部。此卽初也。准前品文。唯沈水香。唯白檀香。唯欝金香。各加少龍腦香。次第供養三部。亦同此意也。
經。或三種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隨通三部用。釋曰。二明三種和香。或一香通三部也。所供之香旣已相和。皆是沈水。咸是白檀。悉只欝金。一一無非法界之體。是故通獻三部也。或取一香。隨通三部。其義亦然也。
經。目列香名下至及香菓等。釋曰。二明廣說種種燒香也。文爲二。初列香種。次若欲成就三部眞言法者下。二明分配三部諸尊。此卽初也。香種文。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劍汁。及娑折囉娑并乾陀羅素香者。是三種香也。其存梵語。是不可翻者。其餘文者。尋文可知也。
經。若欲成就三部眞言法者下至供養彼等。釋曰。二明分配三部諸尊也。言遍通九種者。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種之法。故云九種。又三部各有聖者。諸天及地居天。亦復各有三等成就故云九種也。言如是三種和香者。初七膠香和次膠香爲上等。後蘇合沈水欝金等香和爲第一等。是爲三種也。玉呬經云。其燒香者。用白檀沈水相和。供養佛部。用尸唎吠瑟多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用黑沈香。及安悉香供養金剛部。次說普遍和香。應有情身分之者。取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者。薰陸香。尸梨蹕瑟吒(二合)香。迦薩闍(二合)羅(二合)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鳥尸羅香。摩勤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里(二合)香。柏木香。天木香。及鉢地夜(二合)等香。以沙糖相和。此名普遍和香。次第供養諸尊。或隨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養。或復總和。或取香美者而和。如是隨辨塗香及花。并以燒香。以誠心供養。若置華鬘供養者。縱有少分穢臭之花。不應供養。若多應棄。香花等物所不識者。不應供養。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觸諸餘供養之具。皆悉成穢。是故勿用其紫磺香。於三部中。總不許用。是故行者應當通解如是差別。文意准知耳。
經。又有五香下至一切事用。釋曰。二明五種燒香。分文爲三。初明五香。次或有一香下。二明隨得。次如上所說下。三明善須分別合和香法時持奉獻。此卽初也。
經。或有一香下至諸餘事用。釋曰。二明隨得也。然今此段。及以後段。近屬五香。遠亦通前種種香段。今且屬近。五香同段。分釋文意。所言一香者。卽隨得香也。謂前五香和合爲香。以爲上妙和香。若無是香隨所得者。亦通諸部也。言如上者。指前諸文以爲如上。此通前後。又前後所說燒香之外上妙之香。是爲上妙香。若准此釋。此文卽非前後段意。應爲別段也。言如無是香者。指前後香。故云是香。若無是香。隨所得香。此亦通屬前後段意。若非前後。亦應以爲別段。私謂。此文該攝一切諸香。如何此外別有好香。是故應云若不具得此等好香隨所得者也。
經。如上所說合和香法下至時持獻。釋曰。三明善須分別合和香法時持奉獻。是亦通前種種燒香。今且隨近。爲五香段。准此。初文及前塗香品等隨部尊類以應奉獻。故云應其所用。
經。又有四種香應須知之。釋曰。三明四種燒香也。分文爲三。初明表四種燒香。次亦須要知下。二明所用處也。次攝通一切下。三明攝通諸尊也。就初爲二。初明觀知四種燒香。次明列香種。此卽初也。
經。所謂自性香下至作丸香。釋曰。二明列香種。如文應知。
經。亦須要知應用之處。釋曰。二明所用處也。分文爲二。初明觀知用處。次若扇下。正明所用處。此卽初也。
經。若扇底迦法用籌丸香下至用作丸香。釋曰。二正明所用處也。
經。攝通一切下至應著少蘇。釋曰。三明攝誦諸尊也。此文意云。此等合和香。應通諸部諸尊供養也。
經。如求當部下至然後誦所持眞言。釋曰。四明隨得燒香也。意云。若不得者。隨所有香。先誦當部香眞言。加護燒香。然後誦所持眞言供養也。
經。合和香法下至而無香氣。釋曰。二明不應供物也。言末儞也者(云云)。
經。以此林野下至哀愍垂受。釋曰。二正明眞言燒香供養。分文爲三。初明祈願。次塗香下明眞言。三後誦下明如法奉獻。此卽初也。意云。以此等香能轉人意奉獻諸尊。願諸部尊。常當充用。我今以獻。哀愍垂受。令我所願必得成就也。餘如文。
經。燒香眞言下至眞言香。釋曰。二明眞言。如文。
經。後誦所持下至如法獻故。釋曰。三明如法奉獻也。
燃燈法品第十
此品中。略說燃二十三種諸香油等供養諸尊。令諸天仙歡喜成就之法則。故云燃燈法品也。若祕釋者。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破闇之義。言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惠。遍照衆生故。說爲燈也。金剛頂中云。加持燈。令弟子視之。願汝等獲得一切如來智慧光明。又云。一切如來常普照金剛燈者。卽此義也。
經。復次當說三品燃燈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段中第四段。卽答云何燈油相也。分文爲二。初明表說三品燃燈法也。次以金以銀下。二是正陳說。就初又二。初明表說。次明表說之所以。此卽初也。
經。以依法下至成就。釋曰。二明表說之所以也。若依法則供養之時。令諸天仙歡喜圓滿。故云以依法故令諸天仙歡喜成就。又若依法時。諸尊歡喜令修行者成就所求。故云依法故等也。
經。以金以銀下至本神歡喜。釋曰。二正明陳說。分文爲二。初明供物。次燈能却障下。二正明供養燈油。就初又二。初明供物。次其扇底迦法下。二明分配三法等。就初爲三。初明作燈盞法。次作燈炷法下。二明作燈炷法。次用諸香油下。三明燈油。初又爲二。初明作五種燈盞。次明隨法取用本尊歡喜。此卽初也。
經。此五種中下至本神歡喜。釋曰。二明隨法取用本尊歡喜也。於五種中。隨以眞言加持作之。而以充用故云隨法取用也。
經。作燈炷法下至新淨布作。次明作燈炷法。如文(云云)。
經。用諸香下至諸香蘇油。釋曰。三明燈油也。然諸香油不能具載。故云諸香油及諸香蘇油。此是總略。具在後段分配三法之中。至文可知。
經。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下至亦通供養。釋曰。二明分配三法等。隨所供尊。而其燈油且二十四種。謂上香油。中香油。下香油。諸香木油。油麻油。白芥子油。阿(去)怛娑菓油。諸菓油。苦樹菓油。魚脂。諸畜生脂。拔羅得鷄油。麻子油。犬肉脂。諸油之中。犛牛蘇上。白牛蘇。黃牛蘇。烏牛蘇。本部別分別。諸藥中所生油。諸香中所生油。惡香氣油。縱此不說。有燈油不依部。今隨經文。且略記之。不能具出也。四姊妹(云云)。犛字。力之力臺二反。山海經荊山多犛牛。郭璞曰。犛牛黑色。說文西南夷長髦牛也。
經。燈能却障下至哀愍垂受。釋曰。二正明供養燈油也。分文第三。初明祈願。次明燈眞言。三明如法供養。此卽初也。意云。燃燈能淨却障除怋。我今以此具德妙物奉獻本尊。願哀愍垂受。令我所求必得成就也。
經。燈眞言下至誦此眞言已。釋曰。二明燈眞言。謂誦此眞言。加護燃燈。如文可知。
經。次誦本持眞言下至唯持修故。釋曰。三明如法供養也。更誦本持。復作淨法。無有諸過。是故供養。獲得無量勝利。成就悉地。存略指廣。而令持修無有所闕故云如前品說等。
獻食品第十一
食有多種。謂諸菓子。及蘇餅等。或種種粥。并諸飮食。今此品說獻此食令諸天仙皆悉歡喜速得成就故云獻食品。若祕釋者。飮食是無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名爲無過上味。若服此味時。果德成就。利益一切。卽名入證。故說爲食。因淺顯深故云獻食也。
經。復次我說應獻食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段中。第五段。卽答云何食供養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略說獻食下。二明正陳說供物。就初又二。初明標說。次令諸天仙下。標說之所以。此卽初也。
經。令諸天仙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標說之所以也。天仙歡喜速得所求。故云令諸天仙悉皆歡喜速得成就也。
經。略說獻食。釋曰。二明正陳說供物。分文爲二。初明標略說。次應用圓根下。二明正陳說供物。此卽初也。此品中所說供物。雖其名目繁多。而擧切要。未盡碎縷。故云略說獻食也。
經。應用圓根下至通獻諸部。釋曰。二明正陳說供物爲二。初廣明陳說供物。次此藥香美堪奉尊主下。二正明獻食。就初又二。初明大相以四種食通獻諸部。次末惹布囉迦果下。二明更開四種亦通亦別獻諸部等。此卽初也。四種食者。謂初圓根長根諸菓。次蘇餅油餅諸羹臛等。三種種粥。四諸飮食。食種繁多不出此四。故云此四種食通獻諸部也。臛字。呼各反。有菜曰羹。無菜曰臛。此屬肉羹也。非今文意。字義連屬以引來耳。又案上文旣用犬肉脂奉獻。寒林中起吠多羅。恐文意通歟。
經。末惹布羅迦菓。下至亦通三部。釋曰。二明更開四種。亦通亦別。獻諸部等。分文爲二。初明諸食。次前說塗香香燈食等下。二明下食法。就初爲五。初明諸菓。次或於村側下。二明諸草根等。次莎悉底食下。三明諸餅食。次以粳米飯下。四明飯羹及以諸粥。次如前各說諸食味等下。五明隨方食也。就初爲五。初明普通三部菓。次若多羅樹菓下。二明不應供菓。次或有上味菓下。三明得三種成就菓。次若欲加意奉獻下。四明別供諸女天等菓。次如是諸菓下五明諸菓一一有多種。種亦有異名。隨味獻之也。就初爲二。初明一一菓各通三部。次示其次第各通一部下。二明一一菓各通一部。此卽初也。
經。示其次第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二明一一菓各通一部也。意云。假使一菓。其甘甜。若甘酢。若味辛淡。如其次第。須獻三部。隨味差品各獻一部。故云各通一部。約一一部。各有扇底迦等三法。亦准應獻。故云扇底迦用等。又此文意更應分別(云云)。
經。若多羅樹菓下至亦不應獻。釋曰。二明不應供菓。如文。
經。或有上味菓下至獻如此菓獲下成就。釋曰。三明得三種成就菓也。
經。若欲加意下至獻鉢曬使迦。釋曰。四明別供諸女天等藥菓也。獻女天等。以名相似而用奉獻。故云加意。謂柿子杏子桃子等是也。三部各有忿怒。故云三部一切忿怒。又有外忿怒故云一切忿怒也。次如文也。
經。如是諸菓下至而用獻之。釋曰。五明諸菓。一一有多種。種亦有異名。隨味獻之。如文也。
經。或於村側下至人中亦用。釋曰。二明諸草根等。於中爲二。初明堪用供獻諸草根等次說斯圓根下。二明不應用獻諸草根等。就初又二。初明通獻三部草根次若山中所生下。二明別獻三部草根。此卽初也。若准供養華品。佛。菩薩。聲聞。緣覺。是爲聖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名爲諸天。從夜叉。羅刹。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部多。卑舍遮。鳩槃荼等。是爲地居天。若今文意。聖者諸天。俱爲天神。位尊貴故。夜叉羅刹等。同爲人中。是地居故(云云)。
經。若山中所生根下至多種生等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別獻三部草根分文爲三。初明分根別獻三部。次又色白香味下。二明分色別獻三部。次如是三部下。三總略顯示。此卽初也。次如文。
經。又色白香味下至如是圓根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分色別獻三部。如文。
經。如是三部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總略顯示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及三種成就。毎部竝同通。用一種草根等。故云竝同也。一一部中。雖同通用。而觀其味扇底迦等用。故云善隨其部依上中下而用獻之也。如是分別。奉獻諸部。諸尊歡喜。速得悉地。是故云也。
經。說斯圓根下至不應用獻。釋曰。二明不應用獻諸草根等。分文爲二。初明結前。次若葱蒜下。二顯後也。謂不應供諸草根等。所言餅者。以臭辛等所作餅。是非米粉餅等也。
經。莎悉底食下至或以油麻和作。釋曰。三明諸餅食。分文爲三。初明諸餅食。次如其本部下。二明諸食分配諸部。次獻食之時下。三明獻食之法則。此卽初也。是諸餅食。或此間有。謂餘粉食。胡麻團食。白糖食。歡喜團食等是也。其餘諸食。此間所無。是故不翻譯也(云云)。
經。如其本部隨法而用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諸食分配諸部。分文爲三。初明欲的分配諸食標顯悉地。次米粉食下。二明正分配食。次獻食之時下。三明獻食之法式。此卽初也。
經。米粉食下至下成就。釋曰。二明正分配食。於中爲三。初明約三部三法及三成就而分配食。次等用一切諸食下。二明直約三部及以諸尊而分配食。次是諸食中下。三明直約三種成就等分配諸食。此卽初也。次文可見。
經。等用一切諸下至鉢鉢微食。釋曰。二明直約三部及以諸尊而分配食。如文也。
經。是諸食中下至八部等用。釋曰。三明直約三種成就等分配諸食。從下至上故云最後美味也。中及下味。如次用獻中下成就故云如其次味等也。隨所作食。不具前味。應獻八部等。故云此中不具等也。
經。獻食之時下至而爲莊嚴。釋曰。三明獻食之法式。分文爲三。初明先敷巾葉等。次明先所置食。次結示部。此卽初也。
經。先置莎悉底迦下至布波食。釋曰。二明先所置食。如文也。
經。如是先作下至隨力獻之。釋曰。三明結示部也。如是先敷巾葉。先置莎悉底迦食等。三部共同。又復隨本部所須獻之也。
經。以粳米飯下至而奉獻之。釋曰。四明飯羹及以諸粥。分文爲三。初總明飯羹及以諸粥。次美臛之中下。二別明諸羹。次乳粥扇底迦用下。三別明諸粥。就初又二。初總明飯羹及以諸粥。次乳煮大麥下。二明分配。此卽初也。然於此中應列諸粥。無是略耳。
經。乳煮大麥飯下至求下成就。釋曰。二明分配。分文爲二。初約三種成就而明分配。次扇底迦法爲上下。二顯示三種成就。此卽初也。
經。扇底迦法爲上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顯示三種成就。分文爲三。初單明扇底迦等爲上中下。次扇底迦法上佛部下。二明翻覆扇低迦等爲上中下。是卽三部。次最上悉地下。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隨類應知。此卽初也。供獻飮食等。隨品應獻之。文中所言根菓粥者。隨便引之。非段正意。又雖非正意。隨品奉獻。是義共同。是故列之。
經。扇底迦法上佛部下至下金剛部。釋曰。二明翻覆扇底迦等爲上中下。是卽三部。然約三部。非無扇底迦等·三法。今且擧一義。故云扇底迦法上佛部等。
經。最上悉地下至隨類應知。釋曰。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隨類應知也。三品悉地。部部各有。恐見一邊。錯失餘旨。故云善須依法隨類應知。次二如文。
經。美臛之中味甘甜者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二別明諸羹。如文也。
經。乳粥扇底迦用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三別明諸粥。如文也。
經。如前各說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五明隨方食也。分文爲二。初正明隨方食。次或有諸味下。二明分配。此卽初也。雖前各說獻諸食味。而隨方所有種種食。觀其品類不可不獻。恐修行者執一失旨。故云隨方所種種有異等。
經。或有諸味下至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分配也。亦約三部而明分配。但闕蓮華部。准前可知。以中品味應奉獻之。無有滋味。則爲顯者。應獻金剛部也。
經。前說塗香下至當品依之。釋曰。二明下食法。分文爲五。初廣明獻食法。次欲獻食時下。二明教欲獻食時法。次先塗灑地下。三正明下食法。次若作曼荼羅下。四明隨時奉獻飮食也。次若無本所制食下。五明隨得食也。就初爲二。初明勸先觀眞言性。次於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下。二廣教獻食法。就初爲二。初明指前。次明勸先觀眞言性。此卽初也。指前塗香品。乃至今此品半等。以爲前說。彼等諸文。但說塗香乃至食等。各依三部而奉獻之。扇底迦等隨品奉獻。而未細說觀眞言性。是故於茲勸進觀眞言性也。
經。觀眞言性下至隨力獻之。釋曰。二明勸先觀眞言性。扇底迦爲喜。慈心生歡喜故。阿毘遮嚕迦爲怒。外示大忿怒故。言成何事者。謂歡愛鉤召等也。滿何等願者。此卽補瑟徵迦。於諸眞言。有如是性。觀是等性。各隨所樂。以相應食奉獻諸尊故。云旣觀知已等也。
經。於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廣教獻食法又二。初明奉獻此方食法。次或於餘方下。二明奉獻餘方食法也。兩段。就初又二。初正明獻食法。次如上略說下。二明略結。此卽初也。於此中有十二獻法。在文可見。初獻法中餘力所辨者。謂加功力所成辨食也。正古字也。從二止也。至後獻法只擧上成中下。准前可知故也。
經。如上略說下至皆已略陳。釋曰。二明略結也。前說旣已廣。今但約聖智故云略說也。略有二種。一略說諸獻法。二略陳本部法。如文可知。
經。或於餘方下至隨類獻之。釋曰。二明奉獻餘方食法。於此間食旣已廣陳。若諸餘方其食應別。若不說者不知獻法。故云觀其色味隨類獻之。
經。欲獻食時下至淨洗諸葉。釋曰。二明教欲獻食時法也。分文爲二。初明塗灑洗。又以敷設次依用此葉下。二明分配也。初又爲二。初明塗灑洗。次明敷設。此卽初也。
經。後以蓮葉下至後下諸餙膳。釋曰。二明敷設。如文也。
經。依用此葉下至善須知解。釋曰。第二明分配。亦如文也。
經。先塗灑地下至次須下食。釋曰。三正明下食法。於中爲二。初明下食前法則。次正明下食次第。此卽初也。嚥又作㖶[口*雲][口*(卜/囚/土)]。烏見反。又云聲訓如常。
經。先下莎悉底迦食下至依此下之。釋曰。二正明下食次第也。雖各隨本法。而下食亦同故。云依此下之也。
經。若作曼荼羅下至花菓等類。釋曰。四明隨時奉獻飮食也。分文爲六。初明作曼荼羅及得境界時奉獻食等。次初持誦時下。二明初持誦時獻食也。次若白黑二月下。三明白黑八日等時獻食也。次若護摩時下。四明獻護摩時獻食也。次若言一時下。五明三箇念誦時獻食也。次持誦之人下。六明誡勸也。此卽初也。
經。初持誦時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明初持誦時獻食。如文也。
經。若白黑二月下至廣加供養。釋曰。三明白黑八日等時獻食也。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各蝕時。地動時。合九箇時。廣應加供。是成就時故也。
經。若護摩時下至本尊主前。釋曰。四明護摩時獻食也。分文爲二。初明護摩所須之物先置本尊主前。次明持誦人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此卽初也。
經。若持誦人下至而出置之。釋曰。二明持誦人先出一分亦同置尊前。又分爲二。初明亦同置尊前。次明先作護摩而後食時法則。此卽初也。此是先食。後作護摩法則也。
經。如先作護摩下至仍依本法。釋曰。二明先作護摩而後食時法則也。
經。若言一時念誦下至當速成就。釋曰。五明三箇念誦時獻食。言三箇時。在文可知也。
經。持誦之人下至皆由不獻本尊菓食。釋曰。六明誡勸。分文爲二。初明誡勸。次其諸部中下。二明結示。就初又二。初明誡誨。次應當依前下。二明勸示。此卽初也。若修行者不獻飮食。若雖獻食不順本部。卽有五事。不得成就。皆由不獻故應愼之。
經。應當依前下至并諸眷屬。釋曰。二明勸示。於中爲三。初明當依前月等日廣設供養。次初持誦時下。二明初持誦時作薄底加食。次於此不說下。三示不應作處。此卽初也。初二如文。
經。初持誦時下至四方葉之。釋曰。二明初持誦時作扇底迦食。如文也。
經。於此不談下至常獻酪飯。釋曰。三示應作不應作處。先明不應作處。設使不說不通及有所通。不應以諸下味而求上成。又臭惡食等。皆不應用。次常獻酪飯者。是云應作處也。
經。其諸部中下至應如是供養。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若無本所制食下至而眞言之。釋曰。五明隨得食也。假令無本所制食。豈停大道。故云隨其所得也。
經。此藥香美下至垂哀愍受。釋曰。大段第二。正明獻食。於中爲三。初明祈願。次治食下。明治食眞言。三後誦下。明如法供養。初二可見。此卽初也。
經。治食眞言曰下至遍通三部眞言食。釋曰。二明治食眞言。如文。
經。後誦所持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三明如法供養也。興唐和尚釋五供養竟云。若竪說者。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義。若橫說者。一一門中皆具如是五義。例如上文所明。諸食雖異。適口則一然隨調膳人身手。有種種滋味不同。餘香花等。當知例爾。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衆生。譬如和五味。布五綵。韻五音。調五藥。雖性分不過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當知。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亦解花三昧。燒香三昧。飮食燈明三昧義。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若以此中意趣反觀世諦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三
元慶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四
分別悉地時分品第十二
言時者。謂時節。卽六時四時三時等也。言分者。謂時分等也。竝通長短也。前段旣明諸誦眞言相。及說持誦時供物等。若不分別好時分者。何速得悉地成就。今爲持誦者分別速得悉地時分。故云分別悉地時分品也。
經。復次我今解說吉祥成就時節。釋曰。從此品下二十三品。是大段第二明近修成就之相。卽答云何扇底迦以下二十九問。然就答二十九問。其答不依問次。雖不次第。而其答旨究盡問底。但聖意難測。任機宜說之。今且順答。應釋經文。卽大分爲二十段。初分別悉地時分品。初明成就悉地時分。卽答云何扇底迦等三周。次圓備成就品。及奉請成就品。并補闕少品半。第二明成就支具。卽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次補闕少品半。又更別補其辨以下。三超答云何持護身。云何廣持法。云何知作障礙相。云何諸藥相。次被偸成物却徵法品。第四明失物却得等法。卽答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別爲分數。云何受用成就物。次成就具支法品。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卽答云何被破却著。彼次分別成就品。第六明三部悉地成就。卽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次奉請品。第七明入本尊室奉請。卽答云何法請召。次供養品。第八明依部類或諸事業而供養之。卽答云何修供養。又兼答誦何偈眞言。次增威品。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諸供養。重作護摩。增益神威。所持眞言而速成就。卽答云何試眞言。次本尊灌頂品。
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眞言主增威德故灌頂眞言主。卽答云何作眞頂。次祈請及受眞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眞言主及阿闍梨分付。而念誦者速得悉地。卽答云何當受付也。次滿足眞言品。第十二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眞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卽答云何字得圓。次增力品。第十三明更作護摩及以妙好塗香花等。奉獻本尊。增眞言威。卽答云何得增益。次護摩口。及備物品。第十四明爲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并辨備諸物。此則答云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次成諸物相品。第十五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卽答云何成藥相。次取物品。第十六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卽答云何受藥相。次淨物品。第十七明淨所成就物。卽答云何淨治藥。次物量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卽答云何藥量分。次灌頂壇品。第十九明成就諸物祕密妙法。卽答云何成就曼荼羅及云何灌頂曼荼羅。次光物品。第二十明光顯所成就物。卽答云何護諸成就物。及云何事法曼荼羅。今就初明成就悉地時分中爲二。初明標說。次謂時節者下。二明正說時節也。約初標說爲二。初明標說。次明勸進。此卽標說。卽答云何扇底迦等三問也。吉祥節上好宿曜等。是上中下成就扇底迦等時分。故云吉祥成就時節也。又三種成就扇底迦等三事。是無非吉祥。成就此等時節故云吉祥成就時節也。言時者。謂四時三時等。言節者。謂雨時冬時春時初後節也。又時卽節故云時節。故後文云。謂時節者。八月臘月等。准文可知。
經。行者知已尋求悉地。釋曰。二明勸進。若不知時節。輒爾修行者。違世道理。神祇不感。凡世間森羅本則勝義。若違差別勝義亦難故。仁王般若云。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又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眞入勝義諦。准思可知。
經。謂時節者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釋曰。二明正說時節也。於中爲七。初明簡月應作成就。次於月蝕下。二明月日蝕時應作成就。次或月一日下。三明通吉日應作成就。次若作最上下。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時。次然十二月下。五單明就月日而簡擇日作成就時。次七月八月下。六廣明就三時初後而作三事及以三種悉地。次於初夜分下。七明就時分作成就時。初明簡月應作成就中爲二。初正明簡擇月。次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下。二明五箇月作三種成就及三種事。此卽初也。所言八月臘月等者。然東夏西天。相去遙遠。指用時候。其有不同。今引諸文。略祥定之。西域記云。若乃陰陽歷運。日月次舍。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時極短者。謂刹那也。百二十刹那爲一咀利那。六十咀刹那爲一臘縛。三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爲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居俗日夜。分爲八時(晝四。夜四。於時各五日月)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舒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爲一月。六月合爲一行。日遊在内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爲一歲。又分一歲以爲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聖教。歲爲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或爲四時。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咀羅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當此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謂頞沙荼月。室羅伐拏月。沙達羅鉢陀月。當此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謂頞涅縛庾闍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謂報沙月。磨袪月。頗勤寠拏月。當此從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兩安居。或前三月。後三月。隨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商殊俗。不達中國正旨。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推如來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磐日月。皆有參差也。梵語雜名又云正月祖怛羅。二月吠捨(引)佉。三月際史吒(二合)四月阿沙(引)荼。五月室囉(二合引)縛拏。六月跋捺囉(二合)波娜。七月阿濕嚩(二合)具惹。八月迦㗚底(二合)迦。九月麼羅誐始羅。十月布史(引)十一月娑誐叉麼佉。十二月頗攞遇抳。彼西域文。應以准知。又良賁法師釋仁王般若經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文云初年月八日者。此方四時。時各三月。皇唐御暦。建寅爲正。西國三際。際各四月。寒際之首當十一月。卽同往古建子爲正。黑半標元。二十三日卽初八矣。如金光明第九。立爲四時。如西域記第二卷云。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爲春三月。卽正月二十三日爲初年月八日也。南荊州沙門無行在天竺國。致於唐國諸大德書云。中國安居。正當漢地後安居。卽五月十六日。又黑前白後。四部皆同也。今檢諸文。彼天竺國立年初日。不同唐國。彼土年初。卽用漢地正月十六日。然佛如來旣出天竺。豈以遠取漢地所指之日而示悉地成就時哉。今推文意。所言正月等者。月稱。卽取漢地之名。指時始終。定依佛國。是卽譯家隨方標名。令人密知佛正旨也。若不爾者。成就時月相違聖意。所求悉地無成就期也。餘時月等須從佛國年初之日。計其日數。卽定四時。作成就也。
經。此等五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釋曰。二明五箇月應作三種成就及三種事。於中爲二。初明五箇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及扇底迦次卽此五月下。二明五箇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成就及以二事。就初又三初直明應作上成就。次明時難。次此五箇月下。三結明。此卽初也。
經。其四月時。下二明時雖也。此文云如上所說之難皆成就相。應作成就。若爾。文云唯有臘月無諸難事。若如所言者。不應作成就。無成就相故。然諸月以難相助成就。如良醫藥痛病令差。臘月無難。相助成就。譬如良藥不通令差。豈不好事。何致此難也。
經。此五箇月下至應作扇底迦事。釋曰。三結明也。言上成就者。如下文云。乘空自在而進。此爲最上。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辨才多聞。或成吠跢羅尸。或成藥叉尼。或得眞陀摩尼。或得無盡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具如下文也。扇底迦等如常釋也。
經。亦卽此五月黑十五日下至阿毘遮嚕迦事。釋曰。二明五箇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成就乃以二事也。言中下成就者。如下文云。藏形隱跡爲中成就。又有多種。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成鉢凝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婆羅坌爾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或合樂成。纔塗足頂。卽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地。名中成就之法也。言下成就者。世間諸事爲下悉地。又有多種。令衆喜見。或攝伏衆人。或能徵罰惡人。降諸怨衆。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今更廣引上下經文。而明此意。此經初品云。佛部眞言扇底迦法。觀音部眞言補瑟徵迦法。金剛部眞言阿毘遮嚕迦法。又云。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也。供養花品云。三部各有三等眞言。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爲三部。聖者說者。謂佛菩薩聲聞緣覺說者。是爲聖者眞言。謂天說者。從淨居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說。是爲諸天眞言。地居天說者。
從夜叉羅刹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護羅·部多·卑舍遮·鳩槃荼等所說。是爲地居天眞言。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眞言。若作補瑟徵迦法者。應用諸天眞言。若作阿毘遮嚕迦法者。應用地居天眞言。若求上成就者。應用聖者眞言。若求中成就者。應用諸天眞言。若求下成就者。應用地居天眞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也。分別成就品說三部上中下成就竟云。聖者眞言爲上成就。諸天所說爲中成就。世天眞言爲下成就。復次佛部眞言爲上悉地。蓮華部眞言爲中悉地。金剛部眞言爲下悉地。若欲以上眞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眞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眞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眞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卽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謂令成滿辟支佛位。謂令成滿菩薩十地。乃至成佛。爲大果報。具如彼說也。又獻食品云。扇底迦法爲上成就。補瑟徵迦法爲中成就。阿毘遮嚕迦法爲下成就。又云。扇底迦法上佛部。補瑟徵迦法。中蓮華部。阿毘嚕迦法下金剛部也。此等諸文。或於所成明上中下。或約能成明上中下。或隨行者之所樂欲於一眞言而能得辨三品成就。如是種種。推尋可知(云云)。
經。於月蝕時下至通上中下成就之物。釋曰。二明月日蝕時應作成就也。成就最上悉地之物。是爲成就最上之物也。成就上中下悉地之物。是爲上中下成就之物。更檢。物量品云。若欲成就雌黃法。五兩爲上法。三兩爲中法。一兩爲下法。若牛黃法。一兩爲上法。半兩爲中法。一分爲下法。於諸成就物。具說上中下。而總結云悉地之法有上中下諸物數量亦復如是。然成諸物相品云。我今說成就物。所謂眞陀摩尼。寶瓶。雨寶。伏藏。輪。雌黃。刀。此等七物。上中之上。能令種種悉地成就謂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之法。況餘世事。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眞言。皆有如是勝上成就。於三部中。隨受持者。具獲五通。爲上悉地。若依此文。隨受持者。而有上中下物。又餘文云。應取黃牛蘇。乃至云以佉陀羅木欖蘇作加持。令現三種相。煖能成敬愛。烟相變顏色。令壽命增長。火光相出現。足踐於虛空。得成就大仙。諸餘教法亦有此例。以意斟酌。
經。或月一日三日下至諸一切事。釋曰。三明通吉日應作成就也。宿曜經云。天竺毎一月。分爲兩分。從朔至望爲白月分。從望至晦爲黑月分。文殊師利偈言。一三五七十。十一與十三。於二白黑分。所作皆成就。黑三夜七晝。十夜十四晝。白四夜八晝。一夜十五晝。於此黑白分。晝夜不成就。日中及中夜。已後皆通吉。凡凶惡之晝。午後通吉。凶惡之夜。子後通吉也。釋曰。擇時等。具如彼說。然今此文。但擧通吉日。而兼餘意。准文可知。
經。若作最上成就下至鬼宿爲最。釋曰。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時。於中爲二。初明隨所作事而擇宿曜。次或如本法下。二明依隨本法本尊所說所授宿曜時等而作成就。約初爲三。初明約上中下成就擇宿曜等。次若作猛利下。二明約猛利成就簡擇宿曜。次或與三種下。三明與三種事相應而作成就。此卽初也。言上宿曜時者。上宿曜直日故云時也。宿曜經云。曜與宿合者。假如正月十五日是軟宿。其日忽是太陽直日。卽是好日。他皆放此。太陽直日月在軫。太陰直日月在畢。火曜直日月在尾。水曜直日月在柳。木曜直日月在鬼。金曜直日月在房。土曜直日月在星。右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册立受灌頂法。造作寺宇。及受戒。習學經法。出家修道。一切竝吉。文意准知也。又時者。一日一夜而有三時。是故云時。具如下文也。中下成就。應取乙丙宿曜時等(云云)。鬼宿爲最者。彼經云。鬼五星形如瓶。苾利訶馺撥底神也。姓謨闍耶。食蜜盅?稻穀花及乳。此宿直日。宜作百事。求聲譽長壽。若理生事及諸嚴飾之相。拜官昇位入壇受灌頂學密法竝吉。若用裁衣。必有吉祥。此宿生人法合分相端正無邪辟。有心氣合多聞足妻妄。豐財能檢校處分。又足親識故云鬼宿爲最也。
經。若作猛利下至宿曜時等。釋曰。二明約猛利成就簡擇宿曜也。言猛利者。謂鬪殺降伏等事(更檢)若作此成就。還可作其宿曜時等也。言猛利宿曜者。彼經云。太陽直日月在尾。大陰直日月在女。火曜直日月在壁。水曜直日月在昴。木曜直日月在井。金曜直日月在張。土曜直日月在尾。右已上名金剛峯日。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呪。及作護摩并諸猛利等事。文意可悉。言時者。亦如前也。
經。或與三種事下至三事而作。釋曰。三明與三種事相應而作成就也。言三事者。謂寂災等三事。若作此事。應用與其相應宿曜時等。若作成就者。亦依三事。可作成就(更檢)。
經。或如本法下至本尊指授。釋曰。二明依隨本法本尊所說所授宿曜時等而作成就也。行者所修本法所說宿曜時等。又本尊所授宿曜時等。依此應修。故云如依也。
經。然十二月下至成就及事。釋曰。五單明就月日而簡擇日作成就時。分文爲三。初單明取十二月初半中間應作一切成就及事。次或取本尊下。二明取本尊指日。次或諸月中下。三單明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此卽初也。前雖以臘月爲上成就時。而於其中。此十五日以爲最好。故云於其中間應作一切成就及事(云云)。
經。或取本尊指曰。釋曰。二明取本尊指日也。聖意難測。故令取其日。也。
經。或諸月中下至亦得成就。釋曰。三單明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於通吉中。此日亦最。故云諸月中白黑十三日亦得成就也(更檢)。
經。七月八月是雨時下至作扇底迦法。釋曰。六廣明約三時初後而作三事及以三種悉地也。分文爲三。初明三時應作三事。次正月二月下。二明通一切事時。次五月六月下。三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也。就初爲三。初明雨時後節應作補底迦法。次九月十月下。二明冬初節應作補瑟徵迦法。次三月四月下。三明春後節應作阿毘遮嚕迦法。此卽初也。前擧五箇月。只是最好月。今明廣經諸月而准用之。隨所作事。先擧七八。以後諸月。亦同此意。若准前說者。七八兩月各白十五。是扇底迦時也。兩月各黑十五。應作補瑟徵迦等。文中雖不分判。其旨蓋如是矣(云云)下諸月亦復准之。
經。九月十月下至作補瑟徵迦法。釋曰。二明冬初節應作補瑟徵迦法也。九十兩月各黑十五。應作其法。各白十五。准前可知。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後節。各白黑月。亦可准前文。只擧初兼後節耳。
經。三月四月下至作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三明春後節應作阿毘遮嚕迦法。各黑十五。是卽其時。各白十五。亦可准前。
經。正月二月下至通一切事。釋曰。二明通一切事。是正二月。卽前五箇月中兩月也。各白十五。應作上成就及扇底迦事。各黑十五。應作中下成就并補瑟徵迦等二事。故云通一切事。又一切者。謂上中下成就也。事者謂三事也。
經。五月六月下至三種悉地。釋曰。三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也。分文爲二。初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次明九品分別。此卽初也。是雨初節。五六兩月。各黑十五應作下悉地。各白十五應作餘二也。春冬及雨後節。各白十五應作上悉地。各黑十五應作中下二種悉地。故云如是春冬及雨後節亦應成就三種悉地(云云更檢)。
經。此中九品下至隨類分配。釋曰。二明九品分別也。三三種悉地。各有三品成就。故云九品也。於所成就。其類不同。或乘空自在。或藏形隱跡。或世間諸事。於此等類。各有三品。故云隨類分配。若細分別。其品繁多。今總略說故云九品耳。
經。於初夜分下成就時下至上成就時。釋曰。七明就時分作成就時也。分文爲三。初明作三種成就時分。次於初夜分下。二明作三事時分。次然於日月蝕時下。三明日月蝕時是最。此卽初也。
經。於初夜分是作下至補瑟徵迦時。釋曰。二明作三事時分也。分文爲二。初正明依三事時分。次於此三事下。二明九品分別也。或廣聚經凡一日一夜唯有三時。一是善事及吉事。二是凶事。三是瞋怒事。若欲惡兇猛事。取用黃昏時。作一切兇猛事。若黃昏得好時。不勞好月顒月。皆用得。若善事時節。用日午時。若嗔怒事時。皆用未時作。此意與今稍異。更應檢耳。玉呬經云。若作降伏曼荼羅者。於日午時起首而作法。今此經云。於中夜分作。然日午中夜。同是降伏之時。故云爾耳。於三部中。各有三事。是爲九品。又於三事。各有上中下。亦爲九品。三部事類是爲類也。隨其三類相應發起。驗知時節。旣驗知時節。於所現相。應辨上中下。故補闕少品云。於夜三時。是其上中下相。與時相應。卽是成就相。時不相應。卽非成就。其三種相。謂煖氣。烟。光。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卽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然約成就而有多種。今且引一種示其例耳。
經。然於日月蝕時下至最是相應。釋曰。三明日月蝕時是最。於中爲二。初明日月蝕時是最。次明起首成就之法則也。前明悉地及以三事時分已定。恐守時分過失好時。故云不觀時分。何況猛利及以阿毘遮嚕迦事。日月蝕時最是相應乎。是故供養品云。若有依法作曼荼羅時。或日月蝕時。於此二時加法念誦。其福增高。不久成就也。
經。凡起首成就下至類日應知。釋曰。二明起首成就之法則也。若欲起首成就者。隨所作事。應爲斷食。故云三日二日一日斷食也。所現之相上中下事。隨於品品。三二一異故云類日應知也。
圓備成就品第十三
圓爲圓滿。備爲備足。謂先念誦遍數滿已。將作成就。更復滿足所闕支具。而令悉地速得成就。故云圓備成就品(所闕支具在下文也)。
經。復次當說本法闕少成就支具。釋曰。今此品。及奉請成就品。并補闕少法品半。明近修成就相中。二十段中第二。明成就支具。卽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此問意云。依三事法。承事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於其中間。各更令成何等事。是故有此二品半。而答此問也。分文爲三。今此一品。初明成就支具。次奉請成就品。二明爲成就故作奉請。後補闕少法品半。三開恐由放逸致有闕少。故說補闕法也。就初爲二。初明標說。次若恐身力不濟下。二明正說。此卽初也。前說成就時分已竟。次當陳說所闕支具。故云復次當說也。言本法者。謂行者所修之本法也。雖遍數滿。本法若闕所須支具。所期悉地不能速得。故次說之。
經。恐身力不濟勿須斷食。釋曰。二明正說也。分文爲六。初明須斷食。次念誦遍數滿下。二明更須念誦護摩等。次取白㲲縷下。三明備眞言索。次又合眼藥下。四明備眼藥。次若成就時念誦疲乏下。五明備白栴檀香水。次欲成就時下。六明應取善相。此卽初也。若自身力堪能斷食。必須斷食。故前品云凡起首成就三日二日一日斷食。今此文。且約身力不堪。故云勿須斷食也。
經。念誦遍數滿下至觀念本尊。釋曰。二明更須念誦護摩等也。言遍數者。謂落叉爲遍數也。今釋落叉。且分二門。一者就觀佛門。二約字句門也。初就觀佛門明落叉者。興唐釋云。所言落叉者。此譯爲見。謂心住一緣明了現前也。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乃至自形作本尊。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卽是眞見佛也。見佛已。此佛心上復有圓明圓淨。初觀此極淨心鏡甚微少。後漸大也。對面宛然故云現前也。淨無比。中有種子字。一心正觀此種子字。卽是誦彼字也。從此得見其心。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若觀自心上圓明亦是如來本尊在中如是。展轉相現不相妨礙。本尊清淨。雖諸分別。劑此名見菩提之心。爲初成佛種子也。此亦名爲一見一境故名一落叉。此是出世行中先承事法。如此成是入信地也。二約字句門明落叉者。所謂藻叉者。此是隱語。梵音別。卽是一見義也。令心住此境一緣不亂。字字相應。句句亦相應。想此一一字明白淨徹如淨明珠。一一字皆又明了。遍有光鬘。次第不斷。而住其心。如甘露灌灑。如是一緣之時。假使有種種障起。或作大可畏像。諸散心人。見者狂亂。或作大聲。假使山王亦可破碎。有如是事。時行者住眞勇健菩提之心。一緣不動。無有取捨。故名住於一見。若不足者。雖經百年誦滿千萬落叉。猶不得成就。何況一落叉耶(云云)就今經文。若先念誦畢。欲起首成就。必更須念誦及以護摩等增益眞言威。是故云念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更須念誦等也。故大日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菩薩行菩薩。如是計都鵠伽傘蓋履屣眞陀摩尼及安膳那藥嚧遮等。持三落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卽義釋云。次明所成藥物。謂如上且先一落叉。次二月持誦已。作曼荼羅。於中置此所成物。而作念誦更三落叉。方成也(云云)。若念誦護摩等。必有花香供養等事。略擧五供養。爲花香供養。又復花香略擧五供供養。養言廣顯普供。諸美妙讃。名爲讃嘆。心念本尊。是爲觀念。又花香供養。是身密。種種讃嘆卽語密。觀念本尊是意密。若備三密。一切悉地。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經。取白㲲縷下至七百遍。釋曰。三明備眞言索也。於中爲四。初明作索法。次於晨朝時下。二明用索法。次佛部眞言索下。三明所用眞言。次其持誦繩下。四重明用索之時。此卽初也。供養法云。佛部中用線純白色。蓮花部中用線黃色。金剛部中用線赤色。此等諸色。常備具在身。方作法。結大界。具如彼也。又此經上卷持眞言法品云。復取白㲲絲及以麻縷。便令童女染作紅色或欝金色。合作線索。作眞言結。一眞言一結。滿一七結。置本尊前。以眞言眞言索一千八遍。念誦之時。及護摩時。若消息時。午暮時也。皆持繫腰。眠不失精。常應繫佩。今此文云如前作法者。卽指此品也。或廣聚經云。取好綖淨潔者。得須赤色。童女合作綖。呪師與童女五味汁令飮。綖長五尺五寸。成須五尺。取二十條。合并在一處。唯緊合之。作三箇北斗形。用金作之。若無金銀亦得。胡印子裏許剋之。取三顆菩提子。於神邊著於索上。三處著之。此是護身吉祥索法。此索者名定成就。此索不得用蠶蟲。唯得用白㲲及藕絲。若作嗔怒索者。緋色綖作繫。若作兇猛索者。用青色綖作帶之。若欲作一切事者。用白色索帶之。今文所說當其一耳。
經。於晨朝時下至不失精。釋曰。二明用索法。如文可知。
經。佛部眞言索下至莎嚩訶。釋曰。三明所用眞言也。於中有二。初正明眞言。次初中後下。二明應誦求請句也。就初又三。初明佛部俱摩履眞言。次明蓮花部矩籠儗(魚以反)抳眞言。次明金剛部忙莾鷄眞言也。言佛部眞言索等者。意云。若作佛部眞言索。用俱摩履眞言。又於佛部而加持索之眞言。故云佛部眞言索等也。蓮花金剛兩部眞言。亦准此也。
經。初中後分下至當部用之。釋曰。二明應誦求請句及當部用之也。三部各有眞言索眞言。是爲初中後分。分謂分類。卽部類也。於三部眞言。間隙間隔之際。應誦求請句。是故云初中後分間等。又間者加也。謂初中後分。應加誦求請句也。求誦句者。謂求請所求願之是類也。光物品云。隨其所用眞言。初且誦其眞言。次誦求請之句。復中間誦其眞言。復誦求請之句。後亦請其眞言。還安求請句。如是眞言之中。三處上中下分安置求請之句。最後安其虎?泮吒莎(去)訶(去)字。所謂闍嚩(二合放光)攞闍嚩(引二合)攞也(合放光)悉地(成)馱也(合也)儞(去)[畢*也](威耀)儞(去)跛耶(合威)耀儞(去)跛跢(去二合)南(諸威耀音)帝闍(潤澤)帝闍也(合潤澤)拔馱也(合增長)[忄*巳]尾覽摩(莫延遲)阿(去)尾賒(遍入)囉乞沙(二合護持)散儞(輕)甜(合端現前)俱(上)嚕(甘)?泮吒莎(去)訶(去)以如是等求請之句光顯其物。前後中間。種種重說。亦無所妨。然彼品文。意在光顯。今文意約求請加持其事各別不可亂用。但且引彼示法則耳。若行者所修本法。無有求請句。應安其句。此三種明。不許錯用。故云當部用之。
經。其持誦繩下至令除難障。釋曰。四重明用索之時也。毎日以部母呪等而爲光顯。若然諸事時無有障難。是故云也。
經。又合眼藥下至持誦百遍。釋曰。四明備眼藥也。分文爲三。初明合眼藥法。次成就之時下。二明用藥法。次佛部合眼下。三明所用眞言。此卽初也。九種物相和以眞言持誦。故堪爲眼藥。在文可見。
經。成就之時下至夢預警見。釋曰。二明用藥法。次用藥法。如文可知。
經。佛部合眼藥眞言下至莎嚩訶。釋曰。三明所用眞言也。於中爲二。初正明眞言。次此三眞言下。二明用呪法式。就初又三。卽三部合眼藥眞言。在文可知。
經。此三眞言下至除於沈睡障。釋曰。二明用呪法式也。言本部者。與當部意同也。毎部持用合眼藥。復非但用合藥。或單呪水。數洗面眼。亦得除障。
經。若成就時下至而飮三掬。釋曰。五明備白栴檀香水也。分文爲二。初明作香水法。次而飮三掬。此一句。二明用水式。如文可知。
經。欲成就時下至應取善相。釋曰。六明應取善相也。分文爲三。初明勸取善相。次方欲成就具善相下。二正明示善相。次見此相已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
經。方欲成就見善相者。釋曰。二正明示善相也。分文爲二。初正明示善相。次於此相中下。二明分判。初中又二。初明標顯。次正示善相。此卽初也。
經。謂商佉下至及見翬虹。釋曰。二正示善相也。有四十餘善相。於此等中。若隨得見一一善相者。則是成就之相也。右旋印。莎悉底迦印。吠陀聲(云云)根藥及菓者。玉呬經云。種種根藥。謂毘多羅根。竿子根等。其菓子者。謂阿麼羅菓。石榴菓。摩路子菓。補桃菓。棗柿子迦必他菓阿麼羅菓子。於諸根中。毘多羅根爲上。其菓上中石榴爲上。又具如上文獻食品。然今此相不擇根菓。若得見一一者。亦是善相也。鶻。功忽反。斑鳩也。鷓。之夜反。鷓鴣似服鳥而大也。鴣狀如烏而白文。其名曰鴣?也。鸚於耕反。山海經。黃山有鳥。其形如鶚。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䳇]。今時亦通呼爲鸚鵡也。鵝我柯反。形如雁。人家所畜者也。鶴河各反。大鳥也。翬呼違反。爾雅伊洛而南素質五釆皆備成章曰翬。又曰鷹隼。醜其飛也。說文大飛也。
經。於此相中下至爲下成就。釋曰。二明分判也。分文爲三。初明判上中下。次明九品分別。三總判善惡。此卽初也。細雨天華等。爲上成就也。雷聲慶雲閃電微風等。爲中成就也。所餘皆是下成就相也。次於此三相九品分別如文也。
經。如上所現下至不成就。釋曰。三總判善惡。文意易知。結勸如文也。
奉請成就品第十四
奉請者。是啓請祈願之辭也。成就者。卽備長成終之義也。謂行者以眞實心啓請祈願三部諸尊。以大慈悲降赴道場。令我所願備長成終。故云奉成就品也。
經。次說奉請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爲成就故而作奉請。猶答各成何等事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如前所說下。二明正陳說奉請法。此卽初也。前品粗說所闕支具。而未陳說奉請法式。今次說之。故云次說也。奉請諸尊。令法成就之法。令成就之法故云成就之法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廣以陳說。釋曰。二明正陳說奉請法。分文爲二。初明結前生後。次若上成就下。二明廣陳說也。初亦爲二。初明結前。次若不善相下。二明生後。此卽初也。如前所說者。卽指時分品。以前五箇月及雨時冬春月而爲時節。又時謂五箇月。節謂雨時冬春初後節也。好宿及曜以爲星曜。謂吉祥成就時節中好宿曜也。又通吉宿曜等是爲星曜也。及瑞相等者。卽指前圓備成就品之所說。且擧瑞相。等取所餘。故云等也。如是等事。約作曼荼羅及成就時。故云於作乃至廣以陳說。
經。若不善相下至而作成就。釋曰。二明生後也。分文爲二。初明不善相現卽修護摩然後作法。次明依前所說曼荼羅地而作成就。此卽初也。返前所現者。及餘不吉祥相。以爲不善相也。隨所修部。以部母明修護摩法。諸不善滅而得成就也。前所分別者。卽如前擇處品等所說者是也。
經。若上成就下至成就稍遲。釋曰。二明廣陳說也。分文爲三。初明作成就之處。次簡地定已下。二明結護道場。次欲作曼荼羅時下。三明奉請。就初文爲四。初明三種成就之處。次於有舍利下。二別明上品之處。次凡是猛利下。三明諸成就之處。次此是祕密下。四明略結。此卽初也。三部各有寂災等三事眞言。隨其眞言。地色不同。分辨地等與法相應故。云與眞言相應處作也。若不作者。又作猶用也。善也。若不用此處起作。所修成就不速。故云遲也。
經。於有舍利骨下至決定成就。釋曰。二別明上品之處也。有舍利骨制底者。凡擧一切有佛身骨等處。於此等處佛諸教法皆得成就。非是外法成就之處。故云内法也。言舍利者。釋曰身。亦云體也。有云。舍利梵云設利羅。體也。舍利者訛。於舍利有全身碎身。身體不散。是爲全身舍利。身體分散。以爲碎身舍利也。瓔珞經。善吉問。生身。全身。碎身。功德等耶。佛言不等。色身言教化訓。三業具足清淨。衆生得至道場全碎舍利。正可威神光明。供養得福。是故不等。是卽以全碎比況現在色身佛故云不等。今文且指全碎身骨。以爲舍利。不欲論說功德差別。只取諸成熏修力。大威德諸天所護持。故法驗易成耳。言制底者。亦云支提。亦云制多。皆是彼方言音不同。阿含明四徵(知荷反)謂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四所起塔。有云。支提無骨身者。是不必爾。何者。生處等四處制底。而無身骨。八大制底。而有身骨故。又云。塔婆或偸婆。此翻方墳。亦言靈廟也。雜阿含第四十二云。阿伽羅偸。應云鴦加羅偸波。此云灰塔。又鞞婆沙第九云。鍮波。應云私鍮波。又云窣覩波。唐云高顯。言塔訛化。今謂。制底。支提。制多。塔婆。偸婆。私鍮婆。窣覩波。皆是彼方言音不同。廣略異也。佛生處等者。卽伽耶城以爲佛生處也。等取降魔處。轉法輪處。佛涅槃處等。故云等也。八大制底者。卽安置佛舍利塔也。准付法藏。先爲三分。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爲八。若於此八制底之處作成就者。而最爲上也。菩提道場無一切難等者。則如來成道之處。卽法身生處也。然下猶有也。謂天摩尚於彼處修行不成其難。況餘諸類乎。餘如文知。
經。凡是猛利下至於窟中作。釋曰。三明諸成就之處也。文中略說六種成就之處。在文易知也。若欲成就等者。得不思議力。任運自在。令此等衆隨意驅使。不敢違逆。故云成就女藥叉等。簡擇成就之處。具如擇處品等。
經。簡地定已下至速得靈驗。釋曰。二明結護道場也。於中爲五。初教結地界法。次作一白幡下。二明結八方界法。次復次金剛鉤下。三明結上方界法。次外曼荼羅下。四明護曼荼羅門。次其台中心下。五明結護中心。就初又二。初略明結地法式。次初以成辨下。二正示結地法式。此卽初也。
經。初以成辨諸事下至辟除諸難。釋曰。二正示結地法式。於中爲二。初明辟除諸難。次以佉達羅木下。二明釘撅結地。此卽初也。枳利枳利忿怒眞言等以爲成辨諸事眞言。若准玉呬經。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眞言作淨法。若作蓮花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以悉濕嚩(引)嚩(上)訶明作淨地法。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眞言作淨地法。其最勝佛頂濕嚩(去)嚩(上)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於本部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眞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清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又案。彼經云。若於聖迹牛所居處。於巖窟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屋上并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潬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誦眞言。卽成清淨。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眞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并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簡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忿怒眞言持誦香水。先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爲淨地。文意准知。
經。以佉達羅木爲橛下至橛頭少現。釋曰。二明釘橛結地也。廣聚經作五色橛法式云。若欲作一切事。用白檀爲之。若嗔怒作惡之時。用赤銅作橛。若作兇猛之時。用鐵爲橛(五枚)若作善事之時。用却地羅木爲橛。若作怨敵事之時。用死人骨爲橛。今經所指。是於五橛卽其一也。籤七廉反。划又作剟鏟等。初產反。
經。作一白幡下至竿上。釋曰。二明結八方界法也。分文爲二。初明白幡懸東面以爲幢幟也。次以金剛牆下。二明正結八方界。此卽初也。
經。復以金剛鉤下至金剛鉤欄。釋曰。三明結上方界法。如文可知也。
經。外曼荼羅門下至而護其門。釋曰。四明護曼荼羅門也。分文爲二。初明護三門。次此等護門下。二明通用。此卽初也。
經。此等護門下至通護三門。釋曰。二明通用也。又分爲三。初明通用。次此三聖下。二明能護所以。次此是以下。三且略結。就初又二。初明三護通三部。次或用下。二明一護通三門。悉如文也。
經。此三聖者下至無有能壞。釋曰。二明能護所以也。
經。此是祕密護成就物。釋曰。三且略結也。
經。其台中心埋五寶物。釋曰。五明結護中心也。於中爲二。初明五寶結護。次若於本念誦室下。二釋伏疑也。就初又三。初明埋寶結護。若於人民下。二明置寶結護。次以上五處下。三明置寶法式。此卽初也。言五寶者。下文云謂金。銀。眞珠。螺貝。赤珠。或云金。銀。眞珠。瑟瑟。頗黎等。玉呬經云。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等也。彼文云。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及其地方起堀。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當除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虫窠及瓦礫等。盡去令淨。次當細搗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捉令平正。猶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泥。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榖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治已。次應當作受持地法。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辨事眞言。持誦香水。於日沒時用灑其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文意准知。
經。若於人民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二明置寶結護也。此有四處。謂人民集會處。若於中庭及與室内或佛堂中。此等四處。不假掘地也。
經。以上五處下至不假掘地。釋曰。三明置寶法式也。言五處者。若但取置寶之處。應云四處。而今雙取埋寶置寶之處。故云五處。香水灑淨。通於五處。不假掘地。但在四處。今依通義故云五處。
經。若於本念誦室下至亦不合作。釋曰。二釋伏疑也。有人聞前云於上好處作成就法。疑移本處更於好處作成就法。是故釋云本求好處旣作念誦。如何捨本更赴餘處。故云若於本念誦室中作此法速得成就也。又聞前云若欲成就入諸穴法。於窟中作。謂於餘法亦窟中作。是故釋曰。於窟中作。但約要入穴法之人。不在餘法。故云於諸窟中不合作成就法也。又聞於相應處而作成就。謂若得相應上好之處於破壞雜穢之處亦須作法。是故釋云於壞室中亦不合作也。
經欲作曼荼羅時下至如對目前。釋曰。三明請也。分文爲二。初明奉請。次奉請凡一切物作奉請下。二明所以。就初奉請爲六。初明奉請日時法則。次而奉請言下。二明奉請辭。次又閼伽花香下。三明供養諸方神。次又香塗手下。四正明接物奉請。次復以燒香下。五明薰物奉請。次又復斷食下。六明略作曼荼羅奉請。此卽初也。一切諸尊唯在心中。如鏡中具有萬像。能請所請。能供所供。壇場土地。自他依正。不超一念。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亦非有非無。如是深觀三部法諸尊。故云觀念諸尊也。曲躬恭敬。故云敬也。瞻仰尊顏。故云仰也。曲躬瞻仰。以心爲本。故云敬仰心也。又敬仰是身密。觀念卽心密。奉請是語密。如是三業。皆是無非不生微密不思議法。故名三密。亦是諸佛祕藏故云密也。亦非人天及諸權乘之所能知。故云密也。
經。而奉請言下至令我成就。釋曰。二正明奉請辭也。於中又二。初正明奉請辭。次如是乃至下。二明擧初例後。此卽初也。物擧諸部。故云三部内等。別擧自己所修藏中。故云於本藏中也。念誦護摩。及堅持戒。此爲眞心先行已訖。供養諸尊。故云以此眞心等。又供養通於先行後修義無妨也。願日日降赴。受我微誠。以大慈悲與我悉地。故云願後七日等也。
經。如是乃至下至然後作法。釋曰。二明擧初例後也。謂奉請日日如是。然後應作成就法也。
經。又閼伽花香下至一方護世神。釋曰。三明供養諸方神也。又二。初明別供一方神。次例三方。此卽初也。
經。乃至三方皆應如是。釋曰。二明例三方。皆悉如文也。
經。又以香塗手下至而奉請之。釋曰。四正明接物奉請。如文也。
經。復以燒香薰物奉請。釋曰。五明薰物奉請。如文可悉。
經。又復斷食下至用奉請物。釋曰。六明略作曼荼羅奉請也。分文爲三。初明略作曼荼羅法。次於蓮花上下。二明置物供養持誦之法則。次凡一切物下。三明歷一切而作奉請及受持等也。就初爲三。初略明勸進。次或但用一色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各以心眞言下。三明奉請供養。此初也。非好時日不合作之。爲物奉請。故云用奉請物。又物字亦應屬後文初。若爾者。後文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也。
經。或但用一色下至置無能勝。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或種種色。或隨用一故云或但用一色。又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物字如前所釋。今依一義分判文也(云云)。
經。各以心眞言而請供養。釋曰。三明奉請供養。如文也。
經。於蓮花上下至盛置蓮花上。釋曰。二明物供養持誦之法則也。亦爲二。初明置物供養法則。次加以手按下。二明持誦法則。此卽初也。
經。加以手按下至其物卽成奉請。釋曰。二明持誦法則也。中有衆多法則。皆悉如文。前所說者。指前圓備成就品等也。服字恐誤。應是眼字。持誦自眼。用看其物。口誦眞言。亦是一種法則。如是修法。其物卽成就。故云其物卽成。又如是作法。所作之法。卽於其物卽成奉請。然奉請字。通於前後。若屬前文。卽如所釋。若屬後文。卽爲後文發言之端。今從一釋。是故卽成奉請四字以爲句末也。
經。凡一切物下至作此奉請法。釋曰。三廣明歷一切而作奉請及受持等也。分爲四。初明歷一切物作奉請法。次曼荼羅中下。二明一壇中而通受持光顯諸物。次亦通淨物下。三明通灌頂。次若作此法下。四明結示。此卽初也。於中爲二。初明奉請之功能。次或於本法下。二明正歷一切應作奉請也。
經。或於本法下至作此奉請法。釋曰。二正明歷一切應作奉請。如文也。
經。曼荼羅中下至光顯其物。釋曰。二明一壇中而通受持光顯諸物。又爲二。初正明通受持光顯諸物。次於中若作下。二明受持等之功能。此卽初也。
經。於中若作下至亦不得便。釋曰。二明受持等之功能也。
經。亦通淨物下至灌頂自身。釋曰。三明通灌頂也。又二。初正明通灌頂。次此是祕密下。二明灌頂之功能。此卽初也。
經。此是祕密下至勝曼荼羅。釋曰。二明灌頂之功能也。
經。若作此法不久得成。釋曰。四明結示也。
補闕少法品第十五
補者補助。闕卽闕少。補是能護闕謂所濟。然恐修眞言者。若由放逸有所闕少。故有此品。次演說之。於行者有多階位。若細論者降佛以下。猶有放逸。何況凡位乎。故持誦眞言。補於闕少。修行壇場。以助不足。今此品中。陳示其旨。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故云補闕少法品。又於品中。雖答持護身等四問。而意不離補助闕少。是故經家總在一段。名爲補闕少法品也。
經。我今當說補闕少法。釋曰。從此以下。至手按其物而加念誦半品之文。三明恐由放逸有闕少。故說補闕法。猶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從受持物已下。二正明補闕法。此卽初也。
經。從受持物已下至如是作法定得成就。釋曰。二正明補闕法也。分文亦二。初明爲設補闕之法陳勤修相。次或由放逸下。二正明補闕法。此卽初也。然就文有三雙一隻。謂身心洗垢對。滅罪增福對。進善止惡對。一業而護三。初對三句。謂三時澡浴。及供養。竝護摩手按。言手按者。加以手按。持誦其物等。是爲手按復是別句。前文云加以手按持誦其物千遍或一百遍。故今取屬護摩。且爲一句耳。澡浴洗身垢也。供養及護摩。俱洗心垢。由心無染著。物亦有靈驗。故可按物。同爲洗心。是爲身心洗垢也。第二對八句。謂換衣斷食。增供禮拜。懺悔隨喜。勸請發願也。換衣是外潔。斷食内潔。若内外淨潔。所得果報。微妙第一。況於諸尊增加供養故爲增福也。身結密印。口誦密言。心觀諸尊。普禮海會。無始罪障。一時消滅。何況懺悔隨喜等皆是滅罪之方便乎。故内滅罪。是爲滅罪增福也(云云)。第三對四句。謂讀經。及作曼荼羅。歸依。受戒也。讀經及作曼荼羅是進善也。歸依受戒卽止惡。是爲進善止惡也。言護身者。單是一句。於三業中。且擧一業。意口不離一身業故。是爲一業也。以一印契印定三處及五處等。三業俱護故爲護三。是爲一隻也。又十度釋者。澡浴卽是慧度。澡浴無量劫愚癡業種垢。獲得三種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博達五明甚深義理。故云澡浴也。三時供養及護摩等。是施度。施設百種香味等。供養諸尊故。緣此度故。卽滅無量劫慳悋業種。獲得三種施。現在獲得富饒。資緣具足。心得自在。壽命長遠。又以手按物。意亦在利生故。亦爲施也。換衣斷食增供等。卽忍波羅蜜也。脫却嗔恚麁蔽垢衣。而著慚愧忍辱淨衣故云換衣也。苦節滋味。忍耐飢悶。是爲斷食也。隨善惡等諸法興起。諦觀諸法甚深道理。是爲節日供養等法。皆須增加。此卽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之意也。又換衣是忍度義。意如前也。斷食卽精進。勤勵苦節故也。供養增加。此卽力度也。修眞言者。於世出世而有劣意業種。若常增加。諸尊加護。決定勝解。一切天魔惡友不能移易。獲得不退轉也。禮拜懺悔等。以爲方便度。然行者爲諸有情普禮諸尊。修懺悔等。迴向發願。卽除無量劫無善巧方便業種。獲得二種方便善巧。所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有情方便善巧也。讀經此卽智度也。依能詮教獲得二智。斷二種障。證得一切法如幻如陽焰等。不久滿足十地故也。作曼荼羅以爲禪度也。擇棄心地煩惱株杭。平治清淨法界定地故也。歸依受戒。是歸依三部海會諸尊。受三昧耶等戒。卽爲戒度也。護身是願度也。何者。修眞言者。結此契時。作此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恒被大誓甲。爲淨佛國土。降伏諸天魔。成正覺故。被如來甲冑故。是故願波羅蜜文云。卽滅無量劫惡願業種。獲得二種勝願。所謂求無上菩提願。利益有情願。文意可知。又十度互相助。文亦應互指也。
經。或由放逸致有闕少至一十萬遍。釋曰。二正明說補闕法也。分文爲三。初明持誦部母明補闕。次復應作此曼荼羅下。二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却後作三簸多護摩下。三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初亦爲二。初明誦二十一遍而補闕少。次明念誦一十萬遍而補闕少。此卽初也。
經。或若有闕更須念誦一千萬遍。釋曰。二明念誦一十萬遍而補闕少也。如初犯罪被罰尚輕。若再犯之被罰更重。須念誦十萬遍也。
經。復應作此下至方作成就。釋曰。二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就文爲二。初正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是供養畢已下。二明求得好夢及供養所作曼荼羅地。就初文爲三。初明作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前所說佛部下。二明作蓮花部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前所說佛部曼荼羅此金剛部下。三明作金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初亦爲三。初總標示。次其曼荼羅下。二正明作壇法。次各以本眞言請下。三明供養諸尊法式。此卽初也。
經。其曼荼羅方四角下至拔難陀龍王。釋曰。二正明作壇法也。東面者。謂中央東。言右左者。先右邊置。後左邊置。以後諸文。准此知之。八方神位。准常列之。
經。各以本眞言下至依法供養。釋曰。三明供養諸尊法式也。分文爲四。初明奉請供養。次然後護摩下。二明護摩供養。次所供養物下。三明所供物之法式。次非但補闕下。四明勸進常作此檀。供養諸尊。此卽初也。諸尊各有眞言。是爲本眞言。又於三部各有心眞言。是爲部心明。具如供養法也。
經。然後護摩下至補愆過法。釋曰。二明護摩供養。如文可知。
經。所供養物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所供物之法式也。言鳥那囉及砂糖和酪者。於所供中且擧其要耳。滋充約身。歡喜約心。若依此作者。諸尊歡喜。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經。非但補闕下至隨力而作。釋曰。四明勸進常作此壇供養諸尊也。
經。如前所說佛部曼荼羅法此蓮花部法亦皆同彼。釋曰。二明作蓮花部曼荼羅補前闕少。分文爲三。初引前成後。次唯改圓作下。二正明改作。次此是蓮花下。三明結示。此卽初也。安置四門分布界道等與前不異。故引前成後也。
經。唯改圓作其量隨意。釋曰。二正明改作也。分文爲二。初明改壇樣等。次明安置諸尊。此卽初也。
經。東面置觀自在下至能辨諸事。釋曰。二明安置諸尊。如文可知。
經。此是蓮花部補闕曼荼羅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金剛部亦復如是。釋曰。三明作金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分文爲三。初引前成後。次然須方下。二正改作次此是金剛下。三明結示。此卽初也。
經。然須方作其量隨意。釋曰。二正明改作。分文爲二。初明改壇樣。次明安置諸尊。此卽初也。
經。東面置執金剛下至皆如前說。釋曰。二明置諸尊。如文可知。棓補后反。大杖也。稅也。
經。此是金剛部補闕之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經。如是供養畢已求得好夢。釋曰。二明求得好夢供養所作曼荼羅地也。分文爲二。初明求得好夢。次明供養所作曼荼羅地此卽初也。
經。晨朝澡浴下至牛糞遍塗掃。釋曰。二明供養所作曼荼羅地也。
經。却後作三簸多護摩。釋曰。三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分文爲五。初明總勸進。次右邊置酪下。二明置物法式。次然後以不散亂心下。三正明作三簸多護摩。次其物若大下。四明隨所成就物護摩法式亦異。次三簸已洗灌下。五明洗灌項供養等更加念誦。此卽初也。
經。右邊置酪下至次第安置。釋曰。二明置物法式。就中爲二。初明安置護摩所用物等法式。次所成就物下。二明安置所成就物法式也。初又爲二。初明安置護摩所用物法式。次初敷青俱蔞草下。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此卽初也。如文可知。言三簸多。此云竟也。[/舛]字。芳萬屬願二反。量也抒也。
經。初敷青俱蔞草下至作護摩事。釋曰。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供。然後作護摩也。
經。所成就物下至土器等。釋曰。二明安置所成就物之法式也。於中爲三。初明置物之器。次明置器之物。次明隱覆其物。此卽初也。言金銀熟銅等者。如文可知。嚩弭迦(云云)。
經。敷阿說他樹葉下至置成就物。釋曰。二明置器之物也。不是同時具用諸藥等。隨取一一而用敷之。故云隨取敷之。先未審重數。今明其重數。故云五重等也。
經。復以葉五重下至所盛之器。釋曰。三明隱覆其物也。
經。然後以不散亂心下至是名三簸多護摩法。釋曰。三正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分文爲四。初正明作三簸多護摩。二明遍數限量。三明三簸多時法式。四明誡勸。此卽初也。
經。經一千遍下至遍數之限。釋曰。二明遍數限量也。
經。三簸多時下至還須如是。釋曰。三明三簸多時法式也。若准光物品。毎日三時。以香薰之。以香水灑。以眞言加被。觀視其物。以吉祥環貫置指上。撝按其物。以牛黃水或白芥子灑散物上。及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具如彼品說也。
經。於成就曼荼羅下至不久卽得成就。釋曰。四明誡勸也。言三種相者。謂光焰爲上。烟氣爲中。熅煖爲下也。更有三種成就之相。如上說也。
經。其物若大下至三簸多之。釋曰。四明隨所成就物護摩法式亦異也。分文爲三。初明隨便宜置物三簸多。二明隨所成物法式亦異。三明隨所成物所用殊別。此卽初也。
經。若成有情之物下至但稱其名而作護摩。釋曰。二明隨所成就物法式亦異也。
經。其成就物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隨所成物用殊別也。
經。三簸多已洗灌令淨下至而加念誦。釋曰。五明洗灌灌頂供養等更加念誦也。中有多事。悉皆如文也。
經。又更別辨其線下至如法持誦。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超答云何持護身。云何廣持法。云何作障礙相。云何諸藥相。卽分爲四段。此卽初答云何持護身也。分文爲二。初明持誦護身之物。次明持誦花等。就初又四。初明辨線如法持誦。次明辨臂釧等五種之物如法持誦。三明勤進。四明護身物之功能。此卽初也。
經。譬釧衣下至如前持誦。釋曰。二明辨臂釧等五種之物如法持誦也。
經。欲作成就之時下至擬充後用。釋曰。三明勸進也。
經。如是念誦下至持誦備擬。釋曰。四明護身物之功能也。
經。花等供養之物下至置於側近。釋曰。二明持誦花等。若持誦花等。必有持護能故。
經。次則依作曼荼羅下至而作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答云何廣持法也。就文爲二。初總明勸進。二正明廣持法。此卽初也。
經。用能辨諸事下至然後作法。釋曰。二正明廣持法也。分文爲二。初明三部各別辨廣持法。次復次說通三部祕密曼荼羅下。二明三部通總辨廣持法。就初爲二。初明三部各別辨廣持法。次若於此等曼荼羅中作成就下。二明三部曼荼羅之功能也。就初爲三。初明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次如前以五彩色作下。二明蓮花部成就諸物曼荼羅。次如前方作下。三明金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就初爲三。初明結淨漫荼羅處。次其曼荼羅下。二明正作曼荼羅。次此是佛部成就下。三明結歎也。就初爲三。初明持誦線瓶結淨其處。次其時於外下。二明祭祀八方神等。次於其瓶上下。三明更以四物結護其處也。
經。其曼荼羅或用乾末下至此亦如是次第應行。釋曰。二明正作曼荼羅也。
經。此是佛部成就下至增加衞護。釋曰。三明結歎也。
經。如前以五彩色作下至應當此中作成就法。釋曰。二明蓮花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
經。如前方作下至亦皆如是。釋曰。三明金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
經。若於此等曼荼羅中作成就下至此是三部祕密之法。釋曰。二明三部曼荼羅之功能也。
經。復次說通三部祕密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通總辨廣持法也。分文爲二。初總明標說。次明正陳說法。此卽初也。
經。如法界通下至遍置諸印。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陳說也。分文爲四。初明作曼荼羅。次明王眞言下。二明辟除諸難。次所有一切諸事下。三明歸命啓請。次其成就物下。四明成就其物也。就初爲三。初明作曼荼羅。次以諸羹香下。二明應供養。次若如是作法下。三明結歎也。就初亦二。初明作曼荼羅。次於中所作下。二明結歎。此卽初也。言蓮花金剛者。觀自在印。以爲蓮花。以金剛印而爲金剛也。
經。於中所作至毘那夜迦。釋曰。二明結歎也。言頂行者。玄法阿闍梨云。魔波旬此爲頂行也。
經。以諸羹香下至此是祕密之法。釋曰。二明應供養也。於中爲二。初明光顯供養所成就物辨加向陪供養曼荼羅主。次明於外如法祭祀。此卽初也。
經。供養畢已下至奉獻閼伽。釋曰。二明於外如法祭祀也。
經。若如是作法本尊速得有驗。釋曰。三明結歎也。
經。以明王眞言下至置於左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辟除諸難也。分文爲八。初明持誦芥子及以手印眞言辟除諸難。次於其八方所下。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諸難。次於本藏中所有護身下。三明擲護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擊難者。次必若不止下。四明以好飮食除諸難衆。次一切護法下。五明九種護法以除諸難。次或若不辨下。六明安置當方器伏以除諸難。次此亦不辨下。七明諸方置那羅遮器伏或弓箭等。次或與助成就人下。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諸難。此卽初也。
經。於其八方所下至手執幢旗。釋曰。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諸難也。於中爲四。初明正置丈夫。次明其人身衣之色。次明丈夫所須。次明其人所作。此卽初也。
經。帝釋白色下至皆亦如是。釋曰。二明其人身衣之色也。
經。其人皆須下至善知難相。釋曰。三明丈夫所須。於中有十一所須之事。於頸兩肩交絡花鬘。以爲一事。所餘十事。在文可見。然前七事。全在身上。器仗等四。屬在身外也。
經。若有難至下至不動本處。釋曰。四明其人所作也。
經。於本藏中下至散擊難者。釋曰。三明擲護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擊難者也。行者所修本法。名爲本藏。言護身印等者。護身之印。以爲難催伏者。又是兩印何者。護身印外。而亦更有難催伏者之印故也。誦白芥子等。如文可知也。
經。必若不止下至彼諸難者。釋曰。四明以好飮食除諸難衆也。
經。一切護法下至皆須憶念。釋曰。五明九種護法以除諸難也。九種護法。在文可見。言作成就時等者。此卽結勸也。
經。或若不辨下至當方器伏。釋曰。六明安置當方器仗。以除諸難也。如前八方丈夫所執器物者是也。
經。此亦不辨下至置諸方所。釋曰。七明諸方置那羅遮器仗或弓箭等也。言那羅遮器仗者。判處在下。其圖樣在毘盧遮那經釋中(云云)。儒字又作擩。奴豆反。與槈字同音。柱也。
經。或與助成就人下至彼皆應助。釋曰。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諸難也。言藏法者。眞言藏法也。智是阿字本源智也。方便卽是大悲方便智。是則大日經三句意也。久時持誦。眞言有功。及以戒行清潔。是人能除諸難。故用此人助辨諸事也。戒行清潔是戒也。持誦有功卽定也。明解有智方便是卽惠也。三學具足。能堪除難。是故用之。
經。所有一切諸事下至成就之法。釋曰。第三明歸命啓請也。分文爲二。初明時分。次先以誠心下。二正明歸命啓請。就初又二。初明起首時分。次明除障時分。此卽初也。
經。中間困時下至卽便除愈。釋曰。二明除障時分也。所除障者。謂疲極昏沈等。在文可見。
經。先以誠心下至應觀先瑞。釋曰。二正明歸命啓請。分文爲七。初明應得好相。二明當觀察羯羅明王。三明右遶辨事諸瓶。四明頂禮遍觀而奉閼伽。五明示請召眞言。六明視本印等。七明略結。此卽初也。
經。先當須臾下至明王。釋曰。二明當觀察羯羅明王也。
經。次則右遶下至皆右遶過。釋曰。三明右遶辨諸事瓶也。
經。到已頂禮下至眞言奉獻。釋曰。四明頂禮遍觀而奉閼伽也。
經。所請眞言主下至明妃請召。釋曰。五明示請召眞言也。
經。已視本印下至眞言及明。釋曰。六明示本印等也。
經。若如是作速得悉地。釋曰。七明略結也。
經。其成就物下至本尊之前。釋曰。四明成就其物也。分文爲十一。初明安置成就物。二明守護所成諸器。三明兩間不應間隔。四明用兩種法護成就物。五明數獻閼伽花香等。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處。七明以手按以眼觀。八明數數光顯其物。九明三時供養閼伽等。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諸事。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難。其卽初也。
經。所成諸器下至供養其物。釋曰。二明守護所成諸器也。分文爲二。初明以三種物守護其器。次明三物功能。此卽初也。辣字。力達反。底字(云云)。
經。牛黃塗故下至不得廢闕。釋曰。二明三物功能也。
經。於本尊前下至餘物間隔。釋曰。三明兩間不應問隔也。
經。成就之物下至白芥子。釋曰。四明用兩種法護成就物也。
經。令成就物下至數應供養。釋曰。五明數獻閼伽花香等也。
經。其助成下至常在其處。釋曰。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處也。
經。如是安置下至以眼觀。釋曰。七明以手按以眼觀也。
經。以其不散心下至勿令間斷。釋曰。八明數數光顯其物也。
經。其夜三時下至供養。釋曰。九明三時供養閼伽等也。
經。若須出外下至次念誦。釋曰。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諸事也。分文爲三。初明替坐念誦。二明令補行人廢忘。三明助成之人應拒其難。此卽初也。
經。其持誦人下至須補闕。釋曰。二明令補行人廢忘也。
經。持誦之時下至拒其難。釋曰。三明助成之人應拒其難也。
經。如不能禁下至持誦其物。釋曰。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難也。
經。于時東方下至阿脩羅難。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答云何持護身等四問中。第三答云何知作障礙現相。分文爲三。初明障礙現相。二明結歸。次凡上成就下。三明隨三種成就其難亦差別也。就初現相有十種相。卽十方相。悉皆在文。推此可知也。
經。作上成下至中夜現。釋曰。二明結歸也。
經。凡上成就下至准此應知。釋曰。二明隨三種成就其難亦差別也。
經。於夜三時下至卽非成就。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答云何持護身等四問中。第四答云何諸藥相也。言藥相者。謂成就諸藥相。於中爲三。初明成就相。次或若持誦虔誠下。二明受不受用。次又成就物下。三明藥物成不也。就初爲二。初明總釋。次明別釋。此卽初也。
經。其三種相下至應次第現。釋曰。二明別釋。於中爲二。初明三種相。次正明成就相。此卽初也。
經。若上成就下至准現初相。釋曰。二正明成就相也。
經。或若持誦虔誠下至亦果其願。釋曰。二明受不受用。於中爲二。初明禁住受用。次其助成者下。二明不受用爲不吉。初中爲二。初明因其虔誠非時成就。次於其初夜下。二明相應成就也。初中亦三。初明禁住卽受用。二明禁住本時用。三明准上知中。此卽初也。
經。或若初夜或下至方可受用。釋曰。二明禁住本時用也。
經。其中成就准此應知。釋曰。三明准上知中也。
經。於其初夜下至獲上成就。釋曰。二明時相應成就也。於中爲三。初明與時相應而得成就也。二明禁住受用。三明准中知下。此卽初也。
經。其中成就下至明曉受用。釋曰。二明禁住受用也。禁住卽用是其本分。或待明曉。故云縱也。
經。其下成就下至各於本時。釋曰。三明准中知下也。禁住卽用亦是本分。故云各於本時也。文中但明中下闕略上兼含就之故云各於本時也。
經。其助成者下至不卽受用。釋曰。二明不受用爲不吉。分文爲二。初明助成者不受用爲不吉。二明自亦不受用物無所用。三明時旣過已無有其驗。此卽初也。本爲利自他成就此物等。而今助成者。不爲受用故爲不吉也。
經。其物縱成下至無所堪用。釋曰。二明自亦不受用物無所用也。設使令助成雖不受用。而自受用物有所用。而令自不受用。又復不禁住。又至其平曉亦不受用。故物若萎花及以穢食。無所堪用也。
經。以念誦故下至其驗亦失。釋曰。三明時旣過已無有其驗也。念誦多時啓請曼荼羅主等。眞言威驗令入物中。而時旣過故無有驗。是故云也。
經。又成就物下至使作成就。釋曰。三明藥物成不也。分文爲四。初明作成就。二明不可得成就。三明得成就時限。四明准成就時令知損法時限。此卽初也。言初相現然不成就者。是約上中兩成就法也。
經。經於三年下至不可得成。釋曰。二明不可得成就也。
經。若上成就法下至不限其時。釋曰。三明得成就時限也。所以明得成就時限者。爲明損成就法時限故也。
經。損成就法亦復如是。釋曰。四明准成就時令知損法時限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四
元慶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被偸成物却徵法品第十六
偸者天下大盜也。今所成就物。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時。爲彼魔軍大賊所盜。當闕二利。故云被偸成物也。若不追取者。何得凌空踐聖仙跡。普遍二界能滿諸願爲大道。故經遊忿怒之三摩地。令彼恐怖。奉獻祕密利生妙物。故云却徵。今此品中。而說此等甚深祕法。卽答三問中。隨答初問而得其名。故云被偸成物却徵法品也。
經。我今當說下至却徵之法。釋曰。今此品。第四明失物却得等法。卽答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別爲分數。云何受用成就物。卽以爲三段。從此以下。初明答云何失物令却得。次其中成就物下。二明答云何分別爲分數。次誦本眞言及作手印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就初爲二。初明標說。次正明却徵之法。此初也。所成就物爲他所盜作法追召故云却徵。徵字。陟陵反。召明也。
經。其物成已下至不見偸者。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却徵之法也。分文爲二。初明修却徵之法。次若得其物下。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卽作護物法。就初亦爲三。初明被偸卽修却徵之法。次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二明經日以後修却徵之法。次應當以金剛徵却那羅下。三明所用眞言。就初爲三。初明被偸之事。次于時不擇日下。二明正修却徵之法。次其偸物者下。三明偸物者恣怖臍持親付行者。初亦爲二。初明被偸之時。次明偸物者見不見之事。此卽初也。成已者。是成就了時也。作成就者。是未成就時也。於此二時失却其物。故云其物被偸也。
經。偸物之時下至不見偸者。釋曰。二明偸物者見不見之事也。
經。于時不擇日下至應作此曼荼羅法。釋曰。二明正修却徵之法也。分文爲三。初明速應作法。次有燒屍灰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爲成就故次第下。三明啓請供養。此卽初也。日者好日。宿者好宿。若擇日宿。恐彼偸者失却其物。故云不擇也。不斷食亦同此意。發起瞋怒者。普爲利益盡無餘界一切有情。而住忿怒三摩地中。故云發起瞋怒也。若有中怠。無緣慈悲必致退闕故。云現前速應作等也。
經。用燒屍灰下至大忿怒等。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
經。爲成就故次第下至如是供養。釋曰。三明啓請供養。分文爲二。初明啓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卽初也。
經。於其中央下至而用護摩。釋曰。二明作護摩法。分文爲三。初明作爐護摩。二明作偸物者形而作護摩。三明擇人令作此法。此卽初也。
經。復取此四種下至而護摩。釋曰。二明作偸物者形而作護摩也。
經。若有能伏下至應作此法。釋曰。三明擇人令作此法也。若不伏瞋亦闇法者。邪修此法。犯三摩耶。故擇人也。
經。其偸物者下至便命終。釋曰。三明偸物者恐怖臍持親付行者也。分文爲二。初明親付行者便應施無畏及作扇底迦。次明所將物密置尊前此卽初也。
經。或所將物下至置尊前。釋曰。二明所將物密置尊前也。
經。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至諸事漫荼羅。釋曰。二明經日以後修却徵之法也。分文爲三。初明勸示應作通曼荼羅。次四方而作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如是苦持下。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此卽初也。
經。四方而作下至於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分文爲二。初正明作曼荼羅。次至誠啓請下。二明啓請供養。此卽初也。
經。至誠啓請次第供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啓請供養也。分文爲二。初明啓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卽初也。
經。於外西面置護摩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作護摩法。於中爲二。初明置護摩爐。次以蠟作下。二明治罰盜物者。此卽初也。
經。以蠟作下至供養護摩。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治罰盜物者也。分文爲十二。初明作形置簸箕中。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三明以杖火鞭燃。四明以末但那刺用刺身分。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六明屍衣覆形。七明獻赤花持誦。八明怒目視之訶責打之。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十明木塗芥油而作護摩十一明五物相和稱名護摩。十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就初爲四。初明作形護摩。二明以刀割形。三明或依本部而作。四明以例本尊。此卽初也。簸箕者可知也。
經。次以刀割其形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以刀割形也。
經。或依本部下至依彼而作。釋曰。三明或依本部而作也。
經。或本尊自盜下至如是作。釋曰。四明以例本尊也。由二事故。本尊被此治罰。謂自盜及不與成就也。何故本尊自盜成就之物。非是本尊起貪自盜。令持誦者。發勇猛心。起愼誡心。故行此事。又何故不與成就。然由行者精進未滿故不與成就。具如後釋也。
經。從黑月下至說爲勝吉。釋曰。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也。
經。其形復以下至猛法打掊。釋曰。三明以杖火鞭燃等也。杖火之外。更加餘事。故云種種等也。
經。以末但那下至刺身分。釋曰。四明末但那用刺身分也。末但那(云云)。
經。以黑芥子下至而殺害之。釋曰。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也。
經。復以赤線纒。釋曰。六明屍衣覆形纒以赤線也。
經。獻赤色花持誦。釋曰。七明獻赤色花持誦也。
經。自眼怒目下至毎日打之。釋曰。八明怒目視之訶責打之。如文可知。
經。若將物來下至卽當休止。釋曰。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也。分文爲二。初明且略示進止。次明重示作法時。此卽初也。
經。中夜應作是猛利法。釋曰。二明且略示作法時也。前但示日。而未顯時。今正指示。故云中夜應作也。
經。用俱徵那羅下至而作護摩。釋曰。十明等塗芥油而作護摩也。俱徵那羅木(云云)。
經。又以毒藥下至經八百遍。釋曰。十一明五物相和稱名護摩也。
經。或但用已下至而作護摩。釋曰。十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也。
經。如是苦持下至置其殺句。釋曰。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也。分文爲二。初明若不還物應更作法。次若將物來下。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卽止其法。此卽初也。殺句者。鉢吒也摩羅也等。此爲殺句。具爲如經釋說也。
經。若將物來下至從乞歡喜。釋曰。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卽止其法也。分文爲四。初明若將來卽止其法。次彼若已用下。二明將餘物替亦止其事。次或已用下。三已用物復無物替但來悔謝亦止其事。次彼或損失下。四明或損失令與隨殘持來亦止其事。此卽初也。彼若敬從而乞歡喜。行者卽應施與歡喜。故云從乞歡喜也。所餘三段尋文可知也。
經。應當以金剛徵那囉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所用眞言也(云云)團字。徒丸反。聚貌也。
經。若得其物下至光顯等法。釋曰。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卽作護物等法也。護物護身。次第而作光顯等法。竝如前說更不具記也。
經。其中成就物下至鄔波斯迦等。釋曰。二明答云何爲分別分數數字法也。分文爲二。初明上成就分法。次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二明中下成就分法。就初爲二。初明分法。次先以閼伽下。二明分與法。初亦爲二。初明於物分法。次餘物分法。此卽初也。言中下成就者。以三種成分與同故。雖擧中下。意在先明上成分與也。中有五種分施之法。在文可見也。
經。諸有餘物法皆如是。釋曰。二明餘物分法也。
經。先以閼伽下至取本分。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分與法則也。分文爲四。初明取自分法則。次出曼荼羅外下。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行人分物與同伴下。三明物與同伴法則。次物成就已下。四明奉本尊法則也。就初爲三。初明取本分法則。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三明取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卽初也。
經。其先成就者下至供養是也。釋曰。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也。
經。其阿闍梨下至卽是價直。釋曰。三明取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卽初也。讐字粗周反。用也對也怨讐也。
經。出漫荼羅下至應如是唱。釋曰。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正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若無取者下。二明若不取者當與同伴。此卽初也。
經。若無取者下至勿懷疑慮。釋曰。二明若不取者當與同伴也。分文爲三。初明當與同伴。次其物若少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分量與同伴等。次於本法中下。三明少加減半而作分量。就初亦三。初正明當與同伴。次明與同判之所以。三明分與時法則。此卽初也。
經。彼等以虔誠心下至彼等應受。釋曰。二明與同伴之所以也。有虔誠心故。供養諸尊故。堅持三摩耶戒故。不憚勞苦侍行人故。以有此等五所以故。彼等應受。虔字。奇連反。固也敬也。
經。三唱之時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分與時法則也。此人以五緣等先成就者故。云卽是先成就者也。
經。其物若少下至而自受用。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分量與同伴等也。分文爲三。初明約安善那等心作分量。二明輪刀等而作分量。三明約楨像等而作分量。此卽初也。
經。有如是物下至應如是作。釋曰。二明輪刀等而作分量也。
經。其楨像等亦不可分。釋曰。三明約楨像等而作分量。此等亦當心作分量也。楨字楨著也。又作橙。
經。於本法中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少加減半而作分量也。分文爲二。初明量少加量而作成就與同伴等。次明依先成物量。縱減其半亦得成就。依本法說。皆須依行。此卽初也。
經。行人分與同伴時下至後當與之。釋曰。三明物與同伴法則也。分文爲三。初明與物法則。次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竝皆通許。三明分與同伴等時不應偏儻。此卽初也。
經。或若一身成就下至皆竝通許。釋曰。二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竝皆通許也。此文卽釋伏疑。有人應疑云。若有同伴而得成就。理須分與。若獨一身得成就者。是人如何。是故釋云普竝皆通許(云云)。
經。分與同伴等時下至不應偏儻。釋曰。三明分與同伴等時。不應偏儻也。
經。物成就已先應供養下至法皆如是。釋曰。四明奉本尊法則也。三部皆悉各得成就。至其分法。旨趣不異。故云一切諸部法皆如是也。
經。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至如法分與。釋曰。二明中下成就分法也。深生慚愧。是奉本尊也。供養者。卽奉先成就者也。施物者。是分與同伴等也。依其處分者。謂依上成就分法也。指上分法爲如是事也。讐還物價者。謂其阿闍梨若不在時。其分還讐價直而自受用等也。物成就已先獻等者。謂先以閼伽奉獻本尊等。後取本分等也。
經。誦本眞言及作手印下至受用其物。釋曰。從此以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分文爲二。初正明受用成就物之法則。次隨意昇空下。二明受用之功能。此卽初也。誦本眞言是語密也。作手印卽身密也。觀念本尊謂意密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而依其一隨本所修誦作觀念。故云誦本眞言等也。毎部各有明王明妃眞言手印觀念。亦各有部母忿怒眞言手印觀念。故云乃至也。然後受用其物。是卽法則也。
經。隨意昇空下至亦無能損。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受用之功能也。分文爲三。初明隨意昇空至衆仙所無壞輕蔑等。次以福力故自然衣服下。二明有自然果報。次縱如是已下。三明誡勸也。就初爲三。初明彼無有壞輕蔑等。次與仙相見下。二明與仙相見儀則。次遊行空時下。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初亦爲三。初明彼無有壞輕蔑等。次爲持明王下。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彌無怖畏。次作三摩耶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常念本尊。及常念觀成就物故。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縱有怨敵。亦無能損也。
經。爲持明王下至無諸怖畏。釋曰。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彌無怖畏也。
經。作三摩耶下至皆不應廢。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與仙相見下至善言而答。釋曰。二明與仙相見儀則也。
經。遊行空時下至亦不應過。釋曰。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分文爲二。初明遊空時不應八處過。次爲放逸故下。二明相助之法也。初亦爲二。初明不應八處過。次明不應過之所以。此卽初也。言八處者。在文可見。若爲放逸過彼等處稍蔽神驗。是故制之也。
經。增上慢故下至當墮落。釋曰。二明不應過之所以也。
經。爲放逸故下至及以思惟。釋曰。二明相助之法也。分文爲二。初正明相助之法。二明相助之法。三明結勸。此卽初也。若誦明王眞言。作手印。思惟本尊等。還增勢力。故云應誦等也。
經。若已墮落下至天眼見道。釋曰。二明相助之能也。文亦爲二。初明便得本位天眼兩種之能。次明以喩譬之。此卽初也。本遊虛空。以放逸故。致墮落失。令依相助之力。還得遊空。故云便得本位虛空也。言形色者。智論所言。肉眼者。見形顯色者是也。今文意云。在於人界麁澁形色而得。上界微細天眼見彼古仙之道路也。
經。譬如成者下至不動卽至。釋曰。三明以喩譬之也。謂如成就者。心無功用。纔起卽至。便得本位。亦見仙路。卽到所至在定。喩意亦復如是也。
經。是故遊彼先成就路。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以福力故下至皆現其前。釋曰。二明有自然果報也。隨文檢之。初從是自然衣服後至隨所意樂憶念之處皆現其前。略有十五果報。在文可知。但劫初寶樹意在喩前也。種種瓔珞。是卽嚴身娛樂具。更無別也。
經。縱如是已下至不應廢忘。釋曰。三明誡勸也。文亦爲三。初明誡常須護身。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三明於彼亦有勝事。此卽初也。然因位未斷惑障。乃至等覺未盡細惑。故云不應廢忘也。
經。應住清淨園林下至江河潬渚。釋曰。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也。潬字。達亶反。沙出也。渚字。之與反。小洲也。水涯也。
經。以遊戲故下至仙衆共住。釋曰。三明於彼亦有勝事也。有二勝事。謂雖住其處。於彼便有如前勝境。及與先成仙衆共住也。言仙衆者。謂諸聖仙十地等。如妙覺名爲聖仙。若修此法。與諸聖衆而同其位。故云仙衆共住也。問。文初云。隨意昇空。至衆仙所。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然案文意。彼仙應有壞他輕蔑之情。何故今云仙衆者是聖仙耶。答。彼約世間仙故有壞他事。今於出世仙故云聖仙也。問。何以得知。今此文約出世聖仙耶。答。世間是邪。出世是正。邪仙心行不同正仙。此文旣云與先成仙衆共住。是故得知。此文只是出世聖仙也。若不爾者。何得共住也。
成就具支法品第十七
言成就者。謂所修悉地也。言具支者。謂成辨悉地之具支也。今此品說重加精進。修念誦法。發大恭敬。巡八聖跡。轉讀般若。奉施僧伽。修作百千之窣都波。一一塔前。滿一千遍。俱胝念誦。經十二年。作四種護摩。及苦治。本尊陳說。如是種種具支。令辨所修三種悉地。故云成就具支法品也。
經。我今復說具足作悉地法。釋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卽答云何被破却著彼也。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旣爲藏棄。故云被破也。牢強精進。更顯著彼。故云却著彼也。前品作法追召偸物者。令獻被偸物。此品就不可成就物。更加大精進。令物顯著。以爲其異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其物不成者下。二正明說成就具支法。此卽初也。諸成就者。依常所修而應感得。令所成物超過常法之所限也。若備此法。必得成就。故云具足作悉地法也。
經。其物不成者下至還作成就之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說具支法也。分文爲二。初明便作念誦法。次又念誦遍數下。二明作護摩法也。就初爲八。初明七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猶不成者下。二明精勤念誦巡八聖跡。次或復轉讀下。三明復轉讀大般若經。次或持勝物下。四明以勝物。奉施僧伽。次或於入海河邊下。五明作一百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次復作一千下。六明作一千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自然成就。次又一切眞言下。七明念誦一俱胝決定成就。次若作時念誦下。八明經十二年亦皆成就也。就初亦三。初明一遍如法禁住護持。如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若不成者下。二明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次如是經滿下。三明若不成者。必滿七遍。此卽初也。餘七段文。更不具牒。如文可知也。
經。又念誦遍數及時滿下至四種護摩。釋曰。二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爲二。初總明應作護摩。次或於山頂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此卽初也。中有三事。謂作增益護摩。及爲作四種護摩。作辨事曼荼羅也。言四種者。謂增益降伏息災等也。
經。或於山頂下至或恒河渚。釋曰。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爲三。初明作曼荼羅。次護摩法。次當別說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次於諸成就事中下。三明結勸也。就初爲三。初明釋處。次平治其地下。二明作曼荼羅。次所有啓請下。三明啓請及供養等。此卽初也。
經。平治其地下至餘是中央。釋曰。二明作曼荼羅。如文可知也。
經。所有啓請下至悉如前。釋曰。三明啓請及供養等也。悉如前者。謂却徵品。補闕少法品。及圓備品等是也。
經。護摩法次當別說。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爲二。初明總標說。次正說作護摩法。此卽初也。
經。於中以本眞言下至四面作護摩法。釋曰。二明正作護摩法也。分文爲三。初明作增益護摩。次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二明作阿毘遮嚕迦法。兼扇底迦法。次若說愆過下。三明補闕也。就初爲二。初明作曼荼羅修護摩法。次若作此曼荼羅下。二明爲不成者滿足七度也。就初爲四。初明總說作護摩法。次於其内院下。二明安置諸尊。次成已用本部下。三明啓請供養及作念誦。次然復其瓶下。四明正作護摩法。此卽初也。
經。於其内院下至如是依法作漫荼羅。釋曰。二明安置諸尊也。
經。成已用本部心下至而作念誦。釋曰。三明啓請供養及作念誦也。
經。然後其瓶下至增益諸尊護摩。釋曰。四明正作護摩法。於中爲四。初明正作護摩法。次其供養食下。二明所獻供養食。次如是食誦護摩下。三明四度更作護摩。次作此法已下。四明諸尊歡喜速與成就。此卽初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必有所依。故云各依彼部中等也。
經。其供養食下至便成增益。釋曰。二明所獻供養食也。那羅(云云)。
經。如是念誦護摩下至用蘇護摩。釋曰。三明四度更作護摩也。四度護摩在文可知也。
經。作此法已下至速與成就。釋曰。四明諸尊歡喜速與成就也。
經。若作此曼荼羅下至決定成就。釋曰。二明爲不成者滿足七度也。
經。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至苦治本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作阿毘遮嚕迦法兼扇底迦法也。分文爲三。初總明應作阿毘遮嚕迦法苦治本尊。次以蠟作其形像下。二別明作其法。次此是與眞言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本尊相違本誓。不與成就。故作此法。苦治本尊。然本尊旣達諸法本不生際。有何憂怖。但隨順衆生。而示現受此苦治耳。問。苦治本尊。若得罪無。答。若不解極理。應得罪無量。然今行者。旣達本際。而行此事。故無得罪也。問。如言若達本際不生者。何故作此苦治法耶。答。彼此雖達本際不生。而於其中非無無緣大慈大悲本三昧耶。不顧此誓。是故苦治也。問。所以本尊不與悉地者。是由行者精進未滿何故苦治耶。答。由此苦治。精進亦滿。是故如來令行者作此苦治法也。
經。以蠟作其形像下至不得自專。釋曰。二別明作苦治法也。分文爲三。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或以毒藥下。二明五物相和護摩。本尊卽與成就。次如是作法下。三明割肉護摩卽與成就也。就初爲二。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此卽初也。
經。若尊來現下至作扇底迦法。釋曰。二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也。
經。或以毒藥下至卽與成就。釋曰。二明五物相和護摩。本尊卽與成就也。
經。如是作法下至一一而說。釋曰。三明割肉護摩。卽與成就也。分文爲二。初明割肉護摩。卽與成就。次假使犯五無間下。二明割肉護摩之功能。此卽初也。行者若有闕過。本尊應爲教授。故云若有闕過一一而說也。
經。假使犯五無間下至其與成就。釋曰。二明割肉護摩之功能也。
經。此是與眞言鬪諍之法下至扇底迦法。釋曰。三明結勸也。行者旣己不惜身命。而作若干念誦之事。及苦治本尊。如治罰鬼魅。拜刺身血。便割己肉。勇猛精進。令事成就。是故云與眞言鬪諍之法。此卽結前也。若如法作。必得成就。故云必不空過。若得成就已。卽應速作息災之法。此等文句。卽勸後也。
經。若說愆過卽須補闕。釋曰。三明補闕也。若本尊說行者闕過。卽便應作補闕之法。是故云若說愆過等也。
經。於諸成就事中下至爲最。釋曰。三明結勸也。分文爲二。初明總結。次明勸進。此卽初也。
經。於中作下至三種果。釋曰。二明勸進也。於中爲四。初明於中應作三種之事。次於中應作下。二明應作諸事。次毎時供養下。三明供養應用新物。次此法不應下。四明必應謹愼。此卽初也。三種事者。謂三部中。扇底迦等。彼等三事。亦於此曼荼羅而得成就。故云得三種果也。
經。於中應作下至如治鬼魅。釋曰。二明應作諸事也。於此曼荼羅。而作諸念誦。是爲一切諸事也。寂災增益等。以爲護摩也。言治罰者。謂降伏也。
經。毎時供養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三明供養應用新物也。
經。此法不應放逸下至卽使自損。釋曰。四明必應謹愼也。中有五句。一不應放逸。二澡浴清淨。三如法護身。四不應輕慢。五用此非餘。若任愚情者。自致損害。是故云若違此者卽便自損也。
分別成就品第十八(已下經下卷)
言成就者。能成就。所成就。及成就果。是爲成就也。能成就者。謂三部眞言也。所成就者。謂諸藥物等也。成就果者。謂三部悉地等也。此等成就有多差別。今此品中。分別顯示。令修行者無有錯謬。故云分別成就品也。
經。我今復說三部悉地成就。釋曰。此品大段第六明三部成就。卽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乘空自在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此卽初也。前說成就支具已。次重陳說此悉地成就。故云我今復說也。
經。乘空自在下至爲下悉地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也。分文爲三。初明就悉地果陳悉地別。次若欲成就藥物下。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次復次聖者眞言爲上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就初爲二。初明總略陳說悉地之別。次此三種上中下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此卽初也。言乘空自在而進。此爲最上者。三部上成就有得三乘果。及以證佛果。然乘空自在。通諸持明仙及以諸聖果。爲以通攝別。且擧乘空也。乘空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也。自在者。能轉變自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也。又乘空飛行。山障無礙。故云自在也。三部中成復有多種。今且擧一種攝得所餘。是故但云藏身隱跡也。三部下成就亦復如是。旣云諸事。該攝一切。其趣可知也。
經。此三種上中下下至更分別之。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也。分文爲二。初明總標。次三部上成就下。二明正陳說。此卽初也。此三種上中者。謂前所說最上成就。及中成就也。下乘世間事者。謂前所說世間諸事。爲下悉地也。世間悉地故爲下乘。從下悉地而得出世無上大菩提果。故云乘也。乘卽以運載爲義也。等字等取前三種成就。故云等三種成就也。隨前三種。更復應開。故云隨上中下更分別之也。又上中下乘者。謂於出世諸成就法。有三種別也。事等三種者。謂世事亦有差別故。世間事等也。
經。三部上成就下至成就五通。釋曰。二明正陳說也。分文爲三。初明三部上成就法。次三部中成就法下。二明三部中成就法。次三部下成就法下。三明三部下成就法。就初爲二。初正明三部上成就法。次具上等事下。二明總結。初亦爲二。初明指前事。次又有多種下。二明更有多種。此卽初也。得持明仙等者。指前乘空自在之事。言五通者。謂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也。天眼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卽能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是爲天眼通也。天耳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卽能聞六道衆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爲天耳通也。知他心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他心智。卽能知六道衆生心及數法種種所緣念事。是名他心通也。宿命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宿命智。卽能自知過去一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衆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爲宿命智通也。身如意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身通。身通有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自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是爲身如意通也。此有二意不同。若依報得得神通。神通方能變化。若是修得神通。則先修變化。方得神通也。皆名通者。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惠性。天然定惠。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也。若依涅槃分釋通者。通有内外。外者外道。是據有漏。内者二乘及以菩薩。是故涅槃經第二十二云。通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所言外者。與外道共。内復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所得神通。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云何名爲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衆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現五趣身。又云。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以此微塵生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無所障礙。而心常定。物不移動。是則名爲心不隨身。是亦名爲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何故復名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至。菩薩能至。是故名爲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遍至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心雖不動。身無不至。是名菩薩心不隨身。復次善男子。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聲聞緣覺。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於此事中尚自不能。況能令心而不隨動。是名菩薩心不隨身。又云。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所謂鳥聲。馬聲。車聲。人聲。貝鼓。簫笛歌哭等聲。而修集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聲聞緣覺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淨耳通。若依初禪淨妙四大。唯聞初禪不聞二禪。乃至四禪亦復如是。雖能一時聞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而不能聞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以是義故。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不作有相常相樂相我相淨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果相。以是義故。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又云。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所謂日月星宿。庭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以修集故。得異眼根。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爲異。二乘所得清淨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若依初禪不見上地。乃至自眼猶不能見。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不言是眼微妙淨相唯見因緣非因緣相云何因緣色是眼緣若使是色非因緣者。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以是義故。色名因緣者。菩薩摩訶薩。雖復見色。不生色相。是故非緣。以是義故。菩薩所得清淨天眼。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異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以是異故。能見微塵。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又云。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念過去世一切衆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於一念中。得殊異智。異於聲聞緣覺智惠。云何爲異。聲聞緣覺所有智惠。念過去世所有衆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種姓至怨憎相。菩薩不爾。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又云。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得他心智。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爲異。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知心時。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菩薩不爾。於一念中。遍知六趣衆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心中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然今此教。依眞言祕密之力獲得諸佛菩薩五通。乘空自在故。云得持明仙成就五通也。
經。又有多種下至得無盡伏藏。釋曰。二明更有多種也。上成就中。更復應有多種成就。不能具出。具擧十種。故云又有多種也。言十種者。或得諸漏斷盡。乃至或得無盡伏藏。其數在文也。諸漏斷盡者。謂諸阿羅漢果。以彼斷盡三界漏故。今以三門分別漏義。一列數。二釋名。三出體。一列數者。漏有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也。二釋名者。名有二種。一總。二別。總名者。謂都名漏也。別名者。謂欲有無明也。若釋總名。成實論云。失道故名漏也。阿毘曇論云。漏落生死故也。成論失利。義通因果。毘曇漏落唯在果也。若釋別名者。正界諸惑多緣欲起。從偏增義名欲漏也。然於三處因果不忘。所以三界皆名爲有。上二界惑。無有偏增。是故隨順本稱。名有漏也。無明自體。於法不明。隨自體相。而得無明漏之名也。三出體者。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也。欲界一切煩惱。若依小論而明義者。見思兩道惑障不同。見諦惑。欲界二十八使。思惟惑。欲界三使。合三十一使也。若見理時而斷此惑。從解得名。名爲見惑也。稱思惟者。亦從解得名。初觀眞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眞。此惑卽除。故云思惟惑也。見諦惑二十八者。欲界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除癡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六使。亦除癡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七使。但除癡身見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三使者。一貪使。二瞋使。三慢使。是竝爲欲漏也。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也。言上兩界一切煩惱者。見諦惑。色界二十四使。無色界亦二十四使。思惟惑。於上兩界各有二使。合五十二使也。色界二十八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除癡及瞋。集諦下有五使。除癡瞋及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五使。亦除癡瞋及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六使。亦除癡瞋使。但除身見邊見。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四使也。無色界二十四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集諦下有五使。滅諦下有五使。道諦下有六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無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四使也。思惟惑。色界二使。謂一貪使。二慢使也。無色界二使。亦貪慢是也。是竝爲有漏也。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也。迷惑不了之心。名爲無明。若以迷心緣境。隨有所起。則念念永失。而不知慚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癡。卽是無明也。有云。若明漏體者。欲界見道四十煩惱。四諦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謂貪瞋慢無明身見邊見。此中除五無明餘四十一根本煩惱。并忿恨等二十隨惑。竝名欲漏。色無色界以無瞋故各四十一。於中各除五癡。合七十二根本煩惱。并色界諂誑。及二界慢。此四隨惑十六大隨煩惱。說名有漏。三界合有十五無明。名無明漏。是師所立。卽依大乘義也。其漏非一故云諸漏。須陀洹人。以八忍八智斷惑證理。謂忍斷惑。智證理也。斯陀含等三果之人。以九無礙九解脫斷惑證理。謂無礙斷惑。解脫證理。現種俱斷故云斷盡。又現行故斷種子故云斷盡也。此等解釋。約淺略義。若就祕釋。三密之力。隨諸有情意之所樂。與諸悉地。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欲出種種寶。是故或與世間種種安樂。或與漏盡羅漢。或得支佛乃至佛果。雖與世間淺近悉地。意在終歸本實際事。何以故。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故也。言辟支佛者。此云緣覺。此人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長。智慧利根。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若出無佛世。自然悟道。此卽獨覺。若出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緣覺。今依眞言力。不久苦行。卽得其果。故云或得辟支佛地也。言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嚩。今略云菩薩。此云大心。是人。諸佛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故名大心。具釋如前供養花品記也。是人經歷無數大劫已後。得證菩薩十地。今祕密力故。不歷劫數。忽登其地。故云或證菩薩位。故大日經第三云。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說此菩薩眞言行道次第法則。何以故。於無量劫。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眞言門行道諸菩薩。卽於此生而獲得之也。言知解一切事者。謂諸如來一切種智。亦知世俗亦解勝義。故名一切種智。卽知解一切事也。大日經第一云。彼得一切智智。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是亦知解一切事意也。或辯才多聞者。分爲二成就。謂辯才及多聞也。辯才謂四辨七辯等也。辯別也惠也。才材也伎藝也。力也道也。言四辯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辯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也。此四通名無礙智者。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明了分別故。亦名爲辯。言義無礙智者。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是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義無礙智也。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爲知義。故惠智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於所說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有滯礙。亦是法無礙智也。辯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言語。隨其所應能令解。所謂一切衆生。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解名得解。辯說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是辯無礙智也。樂說無礙智者。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言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所說法。皆是眞實。皆隨可度者有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爲說之。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是菩薩以樂說辯力根能住世半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廣利一切。無有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言七辯者。一捷辯。須言了言。無塞吃故。二迅辯。懸河津冷。不遲訥故。三應辯。應時應機。不增減故。四無疏謬辯。凡說契理。不有錯故。五無斷盡辯。相續連環。終無竭故。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一言句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辯。具足甚深如雷等故也。言多聞者。於世出世一切諸事無不聞知。故云多聞。祕教力故。如上等事悉已得之。故云或辯多聞也。或成吠跢羅尸者。成謂成就也。族姓家生。盛年無病。卒死體無瘢跡。由未脹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屍而作成就。是爲成吠多羅尸。若於此屍得成就時。心中所樂無不成辯。故云成吠跢羅尸也。或成藥叉尼者。成謂成就。言藥叉尼是藥叉女。若持念人得悉地時。彼輩率類無不承事。故云成藥叉尼也。或得眞陀摩尼者。若准下文。其珠用紅頗璃光淨無翳。或好水精。若於此珠得悉地時。衆人所樂無不賜與。故云或得眞陀摩尼也。伏藏者。謂金銀等諸珍。於諸天人及龍鬼等各有伏藏。若得成就。隨所念處伏藏發起。金銀諸珍濟給貧乏。種種費用。其藏無盡。故云或得無盡伏藏也。
經。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釋曰。三明總結也。三部上成更有三品。今且擧一品。故云上中上成就也。
經。三部中成就法藏跡。釋曰。三明三部中成就法也。分文爲二。初正明三部中成就法。次如上所說下。二明總結。就初爲二。初明指前事。次於身得大勢力下。二明更有多種。此卽初也。言藏跡者。指前所說藏形隱跡爲中成就。但文略耳。
經。於身得大勢力下至無有疲乏。釋曰。二明更有多種也。亦不能具。且略擧八種。謂一身得大勢力。二先來懈怠而得精勤。三人修羅宮得長壽藥。四成鉢[口*(肄-聿+余)]史迦天使。謂於彼天成就悉地。自在任用(云云)五能使鬼。六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謂得悉地。令彼驅使(云云)七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言多聞。謂世出世間一切法門。未聞此等。直悟深理。故云多聞未經所聞等。成卽成就。得成此等勝悉地故。八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卽遠所涉。無有疲乏。若離得長壽藥。應云九種。今依合義。只爲八耳。
經。如上所說下至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三部中成更有三種。今是只明中之上品。故云中上成就之法也。
經。三部下成就法下至及餘下事。釋曰。三明三部下成就法也。次名下中下。二明總結。此卽初也。此有五種成就之法。謂一令衆歖見。二攝伏衆人。三能徵罰惡人。四降諸怨衆。五餘下事。謂除上四所餘諸事也。
經。名下中下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於此下成更有三品。今除二品。只明下中之下成就。故云下中下成就之法也。
經。若欲成就藥物下至熅煖爲下。釋曰。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也。藥謂如安膳那藥及藥蘇種種丸藥等。物謂眞陀摩尼·輪·力·雌黃·器仗·衣服·欝金香等諸物。名目不能具載故云等也。成就此等。皆有三品。故云有三種成。文意可知也。
經。復次聖者眞言下至世天眞言爲下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也。分文爲二。初正明能成眞言。而有三品。次欲以上眞言下。二明約一一眞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說眞言品。就初又二。初明三等眞言有上中下。次復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眞言有上中下。此卽初也。言聖者。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也。言諸天。謂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地居天。謂夜叉。羅刹。阿脩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護羅部多。卑舍遮。鳩盤荼等也。此等所說。名爲三等眞言。於佛部等三部之中。各有此等三種眞言。而合九種眞言。今此文中。總略九種。說爲三品。故云聖者眞言爲上成就等也。
經。復次佛部眞言下爲下至爲悉地。釋曰。二明三部眞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說。應云佛部三等俱爲上成。蓮華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剛部三等咸稱下成。若爾與前豈不相違。何者。前釋意云。三部中聖者眞言俱爲上成。三部中諸天眞言咸爲中成。三部中世天眞言共爲下成。今此說云佛部眞言爲上悉地等。若爾者。佛部中諸天世天所說眞言俱是上成。何故前總云三部中諸天俱爲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爲下成就耶。今釋云。前文總攝三部上成俱爲上成。然於其中非無三品。中下二成亦准此知。今此文明佛部中有諸天世天俱是爲上。蓮華部中雖有下上咸爲中成。金剛部中雖有上中其爲下成。文意不違。細推知之。
經。若欲以上眞言下至具此四德。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約一一眞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也說眞言品也。分文爲三。初明約一一眞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說眞言品。次豈有下品下。二明解釋徵難。次身分悉地下。三明依心勤惰眞言亦成上下悉地。初亦爲二。初明約一一眞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說眞言品。次諸佛菩薩所說下。二明釋結也。初亦爲三。初明約互爲四德說眞言品。次當知卽悉下。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眞言品。次復成大德等下。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說眞言品。此卽初也。互爲四德。在文可知。若取本分德。應云具七德。今除本分。故云眞言之中具此四德也。
經。當知卽悉下至爲大果報。釋曰。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眞言品也。四乘之果。名爲大果。是出世故。此文之中。但擧支佛。不明聲聞。證理同故。更不說之。言辟支佛位菩薩十地等者。若依大乘同性經。於四乘人各立十地。是故彼下卷中。佛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言。佛有十地。一切菩薩及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爲十。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名清淨身分威嚴不思義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者大輪威藏明德地。六名虛空内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七名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名嚴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名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諸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惑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敖慢及衆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衆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刹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衆圍遶。顯現無邊廣大佛刹。顯現無邊佛刹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刹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爲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爲諸菩薩現善方便故。第十地者。爲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法本來寂滅大涅槃入。世尊說此如來十地名已。卽時此娑婆佛刹。乃至十方不可說諸佛刹等。一切現大十八種相時。海妙深持菩薩白佛言。世尊。聲聞諸地爲有幾多。佛言。善丈夫。聲聞之地。凡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夫地。五者覺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善丈夫。是名十種聲聞之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復有幾許。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種。何等爲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三者覺了四聖諦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聖道地。六者覺了法界虛空界衆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者六道地。九者備祕密地。十者習氣漸薄地。善丈夫。是名十種辟支佛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諸菩薩地復有幾種。佛言。善丈夫。菩薩諸地有其十種。何者爲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炎惠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惠地。十者法雲地。善丈夫。是名菩薩十種諸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一切自地從何處生。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從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解脫解脫。彼此何異。佛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異不。海妙深持菩薩。言世尊。河水海水。廣狹有異。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聲聞辟支佛解脫如彼河水。如來解脫如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諸大小河水。流入海不。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說。何以故。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云云)然三乘教云。地前菩薩。斷見諦煩惱。地上已去。斷修道煩惱。亦云。從前至初地。斷分別我法二執。地上已去。斷俱生我法二執。乃至云究竟位中二種煩惱種子現行一時斷盡。名之爲佛。今而彼同性經云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當知三中大乘所期究竟佛果。但斷三界見修二惑現行種子。未斷界外微細無明也。此文所謂辟支佛位。卽是彼文辟支佛十地。菩薩十地卽彼歡喜等十地也。成佛者。卽佛十地。若取究竟者。卽第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名爲成佛也。言果報者。果約於心。報在於色。具如餘說也。
經。復成大德行下至教修廣大。釋曰。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說眞言品也。分文爲二。初明四德。次具此四德下。二明說眞言品。此卽初也。成就大德行。故云成大德行。作轉輪王。住八萬壽。作長壽仙住劫壽等。故云久住位。又作小王。其壽亦久。故云久住。言王處者。是粟散王轉輪王處是四輪王。仁王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然一二三四洲。以爲化境別。順正理云。從此洲人壽命無量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衆惡漸盛。非大人品。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輪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金銀銅鐵輪應別也。受灌頂位。七寶自來。勸導十善。所有威德。如餘經論。眞言之力。能感得之。故云得王處等也。形謂形體。儀謂威儀。行者形體威儀。增大增廣。故云形儀廣大。是卽四德之一也。威光者。是福智威光。教卽教導。以爲知用。修卽修攝。是屬福力。智廣福大。謂福智威光照十方。教導修攝。其德廣大。是卽四德之一也。
經。具此四德下至下品用也。釋曰。二明說眞言品也。
經。諸佛菩薩所說下至上品等事。釋曰。二明釋結也。分文爲二。初明釋結聖者眞言。次或尊等所說下。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眞言。此卽初也。假令下品眞言。而能成就上品悉地。上中兩品眞言亦然。故云轉次多等。文意可知。
經。或尊所說下至上中下品。釋曰。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眞言也。設使諸天等眞言。或爲扇底迦。或爲補瑟徵迦或爲阿毘遮嚕迦故云唯具一事。如是各各雖屬一事。而各成就三品等事。故云雖具一事各有三品也。
經。豈有下品眞言能成上事。釋曰。二明解釋徵難也。分文爲二。初明解釋徵難。次如是差互下。二明結示。初亦爲二。初明解釋下品眞言徵難。次豈有上品下。二明解釋上品眞言徵難。初文爲二。初明徵難。次明解釋。此卽初也。徵難意。謂諸部眞言。三品定位。所成悉地。隨品成階。焉有下品眞言能成上事。
經。猶若青泥出妙蓮花固無疑也。釋曰。二明解釋也。解釋意。謂如汚穢青泥能出清淨上妙蓮花。其下眞言。亦復如是。雖是下品眞言中具衆德義。故亦成上事。
經。豈有上品慈善眞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釋曰。二明解釋上品眞言徵難也。分文爲二。初明徵難。次明解釋。此卽初也。意謂。佛部上品慈善眞言。應成慈善上品悉地。何能得成金剛忿怒下品眞言所成悉地。
經。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擊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緣也。釋曰。二明解釋也。意謂。如檀木性涼。若風扇擊其木相揩。自有火起。雖上眞言。隨人所樂成下悉地。眞言是因。人樂卽緣。若因緣合。則成下品。亦成中上。故云非無因緣也。
經。如是差互下至皆勿疑慮。釋曰。三明結示也。能成所成不必對相。故云非次第也。於眞言中。具有諸德。隨人所要。必授與之。故云勿疑慮也。
經。身分悉地下至下品成。釋曰。從此以下。三明依心勤惰眞言亦成上下悉地也。分文爲三。初明三品成。次若復有人下。二明隨人勤惰眞言亦成上下悉地。次且如諸天下。三明以譬解釋。此卽初也。轉於自身變成無漏。如是等事。名爲身分悉地也。於諸物而得成就。是爲諸藥悉地也。感得富饒。以爲富饒悉地。餘如文也。
經。若復有人下至上品自成。釋曰。二明隨人勤惰眞言亦成上下悉地。分文爲二。初明由人勤故。下品眞言成上悉地次於上品下。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眞言成下悉地。此卽初也。雖持誦下品眞言。而轉心求上悉地。其上品自成。是勤心所致也。
經。若於上品眞言下至皆由心意。釋曰。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眞言成下悉地也。上品眞言招下品成。是不精誠心之所致。是故結云皆由心意也。
經。且如諸天下至此彼如然。釋曰。三明以譬解釋也。文亦爲二。初擧譬喩。次眞言亦爾下。二明合譬。此卽初也。諸天皆是有福之類。而於其中亦有貧者。故淨名云。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飮食有異也。諸鬼部等。咸是貧賤。而於其中亦有多分得五通。以譬一一眞言之中皆具三悉地也。
經。眞言亦爾下至皆獲悉地。釋曰。二明合譬。若一眞言誠心念誦。皆具獲得三種悉地。餘亦如是。故云皆獲悉地也。
奉請品第十九
前奉請成就品。爲欲成終所成物等。而作奉請。然今此品。爲欲奉請本尊聖衆降赴道場。而爲奉請。是故奉請文云。仰唯尊者。以本願故。降赴道場。願垂哀愍。受此閼伽及微獻供。雖同奉請。其意稍異。故云奉請品。
經。復次若欲入本尊室下至當小底頭。釋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七。明入本尊室而作奉請。卽答云何法請召也。分文爲三。初明入本尊室法則。次復以器盛淨水下。二明備閼伽水。次請召之時下。三正明奉請法則。此卽初也。本尊室者。謂本尊所止之處。卽道場是也。若入此處。先當修攝身口意業。今此文中。但擧身業。兼餘二業。何者。眼覩尊顏。必有懺歎。是卽語業。合十指爪。卽身業也。若非至誠。焉有底頭。是爲心業。此卽入室之法則也。
經。復以器盛下至依法供養。釋曰。二明備閼伽水也。分文爲三。初明嚴淨閼伽水。次盛閼伽器下。二明作閼伽器。次如上所說下。三明用閼伽器法則次第。此卽初也。若依此文者。且以八箇事嚴作閼伽水。謂一以器盛淨水。二隨所作事置本獻花。言所作事。其有多種。若作扇底迦而作白色花。若補瑟徵迦而用黃色花。若阿毘遮嚕迦紫色。是所宜。於諸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味淡者作補瑟徵迦法。具如前說。如是等。爲隨所作事置本獻花也。三復置塗香。依於本法。謂若單用沈水香。以爲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紫色無氣之香。或唯沈水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佛部供養。或唯白檀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蓮花部用。或唯欝金香和少龍腦香。以爲塗香。金剛部用。具如前說。以如是等爲依本法也。而作閼伽。此一句文。通上下句。若屬上者以爲句末。若屬下者爲後句初也。四燒香薰之。謂燒沈水。白檀。欝金香等。或此三種香。和以薰閼伽水也。五應誦眞言。謂隨薰誦持也。六眞言閼伽七遍。謂物加持閼伽水也。七則當奉請。八已依法供養。此兩箇句後有法則。且略示耳。
經。盛閼伽器下至乳樹葉。釋曰。二明作閼伽器。如文可知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當用黑器。釋曰。三明閼伽器法則次第也。分文爲三。初明毎法別用。次遍通用者下。二明遍通用。次若無此器下。三明隨所得用。就初爲二。初明毎法所用器別。次作扇底迦下。二明毎法所置物別。初亦爲二。初明三法所用器別。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此卽初也。
經。作上中下下至應可用之。釋曰。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也。
經。作扇底迦下至著自皿。釋曰。二明毎法所置物別。其所置物。在文可知也。
經。遍通用者下至盛以閼伽。釋曰。二明遍通用也。
經。若無此器隨所得者亦遍通用。釋曰。三明隨所得用也。
經。請召之時下至無取別者。釋曰。三正明奉請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明顯示請召所用眞言。次本法若有請召下。二明正示奉請法則。就初爲三。初正明顯示請召所用眞言。次先請當部下。二明所示眞言請尊次第。次本法若無下。三明本法若無請召眞言。應用當部明王等眞言。此卽初也。中有兩箇請召眞言。謂當部明王眞言。慕榛囉及本法召請眞言慕榛囉。卽是印也。
經。先請當部尊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所示眞言請尊次第也。
經。本法若無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三明本法若無請召眞言。應用當部明王等眞言也。分文爲三。初明應用當部明王等眞言。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眞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三明本法請召眞言之功能。此卽初也。
經。本法雖說下至請於部主。釋曰。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眞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也。
經。若以本法下至生難也。釋曰。三明本法請召之功能也。
經。本法若有請召下至隨意而去。釋曰。二明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爲二。初略示奉請法則。次但緣請召用心眞言下。二廣示奉請法則。就初爲三。初明奉請辭兼發遣辭。次置閼伽時下。二明奉獻閼伽法則。次有眞言主名曰下。三明不受餘召請之眞言主。用其所說眞言召請。就初爲二。初示奉請兼發遣辭。次明王妃眞言下。二明眞言法則。此卽初也。奉請之法必應發遣是故兼明也。
經。明王妃眞言下至如別部說。釋曰。二明用召請眞言法則。除此經外是爲別部也。
經。置閼伽時下至二十一遍。釋曰。二明奉獻閼伽法則也。分文爲三。初明應誦眞言。次明獻閼伽法。三明正獻閼伽辭。此卽初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燒香薰之。釋曰。二明獻閼伽法也。
經。作如是請下至微獻供。釋曰。三明正獻閼伽辭也。
經。有眞言主下至然降所請。釋曰。三明不受餘召請之眞言主用其所說眞言召請。於中爲二。初明以其所說召請其主。二明以其眞言召其眷屬。此卽初也。
經。彼諸眷屬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以其眞言召其眷屬也。
經。但緣請召下至速滿其願。釋曰。二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明奉請法。次復祕觀下。二明隨所作事而作奉請。就初爲五。初明奉請所用眞言。次當請之時下。二明奉請辭。次以用兩手下。三明三品奉請獻閼伽。次先觀本尊盡像下。四明學本尊像應作奉請。次當請之時。先觀本尊下。五明先觀本尊所止之方向彼應請。此卽初也。
經。復有祕觀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隨所作事而顯作奉請也。分文爲六。初明扇底迦等請召之法。次或於餘時下。二明得稱尊意諸花菓等奉請獻供。次若欲成就上中下下。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請召。次作成就諸餘事下。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啓請及除遣法。次如上所說下。五明如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若有難等。誠心請之。次若復有人下。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此卽初也。觀所作事而作所宜。是爲祕觀扇底迦等。先觀本尊所止之方。而彼請已。於東南西北所面各異故。云諸餘方而請召之。
經。或於餘時下至所得之物。釋曰。二明得稱尊意諸花菓等奉請獻供也。中有兩箇奉請之法。謂合手爪指。隨於本方至誠奉請。及以兩手捧諸閼伽器而請召之。在文可知也。
經。若欲成就下至而作請召。釋曰。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請召也。
經。作成就諸餘事等下至作除遣法。釋曰。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啓請及除遣法。其事緣者。謂有障起。及魔興嬈。或病者加苦。以如是等名爲事緣。
經。如上所說下至誠心請之。釋曰。五明如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若有難等誠心請之。
經。若復有人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如文可知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元慶八年九年十九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供養者品第二十
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者以奉進尊者也。又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卽應屬下類者也。今於供養略有二種。謂事法供養。及眞心供養。事法供者。塗香。花鬘。燒香。飮食。燈燃等也。眞心供者。但眞言手印。以此獻之。及四供養。標心奉獻也。又品中演說遣除。護身。結界。念誦。種種諸事。皆是嚴淨諸佛國土。利益有情大事供具。今此品中。具說如是種種供養。故云供養品也。
經。復次奉請尊已下至而供養之。釋曰。此品。大段第八。明依部類或諸事業而供養之。卽答云何修供養。兼答誦何偈眞言也。此偈眞言雖其問異。而義趣同供養之類故爲一段。分文爲二。初明供養次第。次若成就諸餘事下。二明念誦次第。初亦爲二。初明事法供養。次若塗香燒香下。二明眞心供養。初亦爲五。初明觀知部類諸事業等應獻供養。次旣奉請已下。二明奉請受供養。次如前已說下。三明獻供次第。次如其次第下。四明持誦忿怒眞言令供清淨。次各用本色下。五明正獻供養。此卽初也。奉請尊已者。卽指前品。次依部類等者。正示此品所作之事。所設供物。隨於三部及三事業。而其色味種種不同。依其差別應奉獻之。故云依部類等也。又所供物。或豐或儉。故云大小分明觀知。如是等事。不失法則而奉獻之。故云依於法則而供養之。
經。旣奉請已下至受微獻供。經曰。二明奉請受供養也。分文爲二。初明奉請就座受供養辭。次明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此卽初也。初喜尊者降臨道場。故云善來等。然後復請就座受供養。故云復垂哀愍等也。
經。復起誠心下至皆應依此。釋曰。二明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意。謂尊者降臨。是大悲垂愍。不越本誓。故見降臨。非我能請。如是毎時而陳謝辭。故云啓請本尊等也。
經。如前已說下至次乃燃燈。釋曰。三明獻供次第。在文可見。然此等供物。常在實際不思議界。無有性實。其體清淨。一一遍滿盡虛空界。非是諸佛菩薩天人修羅所作。而隨行人意之所樂。能縮能盈。供養一切海會諸尊。利益無盡法界有情。莫謂世間愚情所執有質礙法。若住阿字本不生際。雖有能所。無差別相。非供而供。非利而利。般若經云。不壞假名。而能演說第一義諦者也。
經。如其次第下至善悅人心。釋曰。四明持誦忿怒眞言令供清淨也。問。前旣云此等供物體常清淨。何故今云持誦眞言悉令清淨。豈非相違。答。行人之情。無始時來。對執旣久。若不依憑聖衆大誓。焉速能契法界體性。故加眞言慕捺羅等。盡底清淨(云云)。
經。各用本色眞言下至皆亦准此。釋曰。五明正獻供養也。供物各有契印眞言。各須持誦而奉獻之。故云各有本色眞言等也。當奉獻時。各各應稱物名獻之。故云各烈。其名。如獻塗香。閼伽。花香。飮食。燈明。皆亦如是。故云皆亦准之。
經。若塗香燒香下至速滿其願。釋曰。二明眞心供養也。中亦有三。初明本色眞心供養。二明四種眞心供養。三明一種運心供養。此卽初也。本色眞言者。卽五供養眞言及印。其奉獻辭并獻閼伽。在文可見。
經。離此之外下至隨力應作。釋曰。二明四種眞心供養也。此四供養任其力分。隨用其一。故云此善品中隨力應作也。
經。或復長時下至無過運心。釋曰。三明一種運心供養。文亦爲二。初明運心供養。次明運心供養爲最所由。此卽初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在一念。如莊周夢爲胡蝶翱翔百年只在一眠。故花嚴第十八中。如功德林菩薩說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故此文云。如世尊說。諸法行中。心爲其首也。言諸法者。謂世出世一切諸法也。所言行者。卽道也。迹也。謂一切法卽道迹也。又行卽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云云)然今此文。擧外顯内。謂從不思議清淨法界中。而流出恒沙一切法道迹。及難思德行。如是等法中。而是心爲源。故云諸法行中心爲其首也。若達心源。標心卽能遍滿法界供養諸尊。故云若能標心等也。
經。若成就諸餘事下至成就諸事眞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念誦次第也。於中爲三。初明結護。次若於本法而已說者下。二明念誦雜法則。次如上所說念誦次第下。三明總結也。就初爲四。初明遣除障者。次遣除障已下。二明除地中穢。次又用此眞言下。三明護淨。次又誦七遍灑地方界下。四明結界。此卽初也。三部三法。其事非一。故云諸也。且指供養次第之外。名爲餘也。言爲障者。内以惑障名爲障者。外以毘那夜迦等名爲障者也。言毘那夜迦者。其類繁多。不欲行人。修諸善法。獲得悉地。若不知者。爲此所弊。今依蘇魔呼童子請問經。略出其相。彼經上卷云。復次世間有諸障難。毘那夜迦。爲求過故。逐念誦人。於中分別。總有四部。何等爲四。一者摧壞。二者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龍象。從此四部流出無量毘那夜迦。摧壞部主名爲無憂大將。其部中。有七阿僧祇。以爲眷屬。護世四王所說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野干部主名曰象頭。於其部中。復有十八俱胝眷屬。摩醯首羅所說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一牙部主名曰嚴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千俱胝眷屬。大梵天王及喬尸迦日月天子那羅延神諸風神等所說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龍屬部主名曰頂行。其部中有一俱胝那臾多一千波頭摩。以爲眷屬。釋教所說諸妙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又訶利帝兒名曰愛子。般指迦將所說眞言彼作障難。又摩尼賢將兒名曰滿賢。於摩尼部所說眞言有持誦者。彼子作滿賢而作障難。如是諸類毘那夜迦。各於本部而作障難。不樂行者令得成就。自變化作本眞言主。來就行者。受彼供養。時明主來見是事已。却還本宮。作如是念。云何如來許彼誓願惱亂行者令法不成。如斯障難。是假使梵王及喬尸迦諸天龍等。不能破彼毘那夜迦障難。誓願唯有大明眞言之教。如法修行。免斯障難。是故行者誦數滿已。復應更入成就眞言諸事妙曼荼羅。作此法已。彼障難者。便卽退散。復次持誦供養及以護摩。不依法故彼等得便。而作障難。又復行者心常猶預。念念生疑。爲誦此明。爲誦彼明。作如是念。彼亦是便。又復行者。多無義語。談世俗事。或說興易。或說田農。或論名利。說斯等語。彼障難者唐然得便。步步隨逐。令心散亂。譬如有人尋水而行。影入水中現形。隨逐不相捨離。毘那夜迦入行者身。恒不相離。亦復如是。復有毘那夜迦。澡浴之時。得便入身。或有毘那夜迦。正念之時得便入身。有眠臥時得便入身。有供養時得便入身。有護摩時得便入身。譬如日光照以火珠而便火出。毘那夜迦入行者身。念誦之時令心散亂。增長貪瞋無明等火。亦復如是。有毘那夜迦。名曰水行。洗浴之時。法若有闕。彼卽入身。遂令行者種種病起。所謂飢渴咳嗽懈怠多睡。四支沈重。加以多瞋。有毘那夜迦。名曰食香。獻塗香時。法若有闕。彼卽入身。遂令行者復有病起。所謂思想憶生緣處。或時思餘處。或思眞人。便生懈怠。或思想欲分別諸境。又有毘那夜迦。名曰烏黑。其形極大。獻燒香時。法若有闕。彼從地出而便入身。遂令行者諸煩惱起。所謂慳貪諂曲忿恚。頻頻失精。令身不清。復有毘那夜迦。名曰燈頂。獻燈之時。法若有闕。彼卽入身。遂令行者種種病生。所謂心病壯熱損心。復有毘那夜迦。名曰花笑。獻花之時。法若有闕。彼卽得便。遂令行者種種障起。所謂壯熱鼻塞噴[口*(广@更)]。眼中淚出。支骨酸疼。及與伴侶相諍離散。復有毘那夜迦。名曰嚴髻。念誦之時。法若有闕。彼卽得便。遂令行者有諸病起。所謂壯熱便利不出。諸毘那夜迦入身。熾盛令心迷惑。以西爲東。作諸異相。或卽吟詠。或無緣事欲得遊行。心懷異相。有所不決。便起邪見。如是言謗。無眞言及其悉地。無天堂及能居者。亦無善惡相及彼因果。亦無纒縛及以解脫。持誦者唐損其功。以此邪見與心相應。遂出此言。撥無因果。以手斷草。及抃塊土。眠時嚙齒。或起欲想。及欲娶妻自愛樂者。彼不相愛樂。自不愛樂者彼卽愛樂。旣不順意。臥而不睡。欲作邪行。竟夜不眠。設若得睡。夢見大蟲獅子虎狼猪狗所趁駝驢猫兒及鬼野干鷲鳥絲鷺及鵄䴃。或時夢見著破故衣不淨之人。或時夢見裸形髠髮黑體之人。或時夢見裸身外道。或見枯池及以枯井。或見髑髏。或見骨聚。或見破壞人所棄捨。或見石磓。或見恐怖畏難之人執槍刀及器伏欲來相害。夢見如是惡相。若有此相。卽知彼等毘那夜迦令作障難。行者卽用軍荼利忿怒明王眞言而作護身。如上所諸魔障難。悉得解脫。不能惱亂。若有念誦彼眞言者。諸毘那夜迦。終不得便。具如彼經也。今此文云忿怒眞言。如言軍荼利眞言等。又復毎部有辨事眞言。應用遣除。故云當部也。
經。遣除障已下至及備手印。釋曰。二明除地中穢也。於中爲二。初明總示。次佛部請火天下。二明所用眞言。此卽初也。行者本所修尊者之眞言加持水遍灑。故云本部。又奉請火天。普請諸尊。故云遍請。但召請諸尊。應有別眞言。且此段未說也。言護摩者。其事繁多。不可具出但云護摩。倫字。力尊反。比也從也。倫猶類也。謂應比從其手契也。
經。佛部請火天下至除遣地中作諸障者。釋曰。明所用眞言也。於中有三個眞言。各說所用法式。悉皆如文說也。
經。又用此眞言下至作淨除穢。釋曰。三明護淨也。分文爲三。初明灑淨供物等。二明灑淨自身。三明灑淨座處。此卽初也。且用三個眞言及印。示其法則。如文可知。
經。爲自淨身下至作淨除穢。釋曰。二明灑淨身。其手印等。具如供養法也。
經。復用一切事眞言下至灑潔於座。釋曰。三明灑淨座處。一切事眞言者。謂辨事眞言也。
經。又誦七返下至護地方訖。釋曰。四明結界也。分文爲二。初明三種結界。次又有五種護衞法下。二重明護衞法。就初爲三。初明結地方界。次結虛空界下。二明結虛空界。次應當用部心眞言下。三明結方界。此卽初也。
經。結虛空界應同下至結空界用。釋曰。二明結虛空界。分文爲二。初明蘇悉地通結虛空界。次三部別結虛空界。此卽初也。此蘇悉地結空界。亦是金剛部結空者也。
經。佛部結空界下至唯通當部。釋曰。二明三部結虛空界。在文可知也。
經。次應當用部心下至而遺除之。釋曰。三明結方界也。言部心者。三部各有心眞言也。三部各有明王根本及心眞言。亦有三部主及使者心。隨取其一用結方界。或雖非根本。而但以諸心所結之處。如置垣牆。是故仙天護衞。無能作障也。有爲法者。爲字施也作也。謂修諸部成就之事。若諸障者。有作邪法。應依甘露軍荼利法而遣除之也。
經。又有五種護衞法下至忿怒甘露軍荼利部母。釋曰。二重明護衞法也。分文爲二。初列護衞法名。次金剛牆眞言下。二明所用眞言。初亦爲二。初列五種護衞法。次部母者二明列部母竝皆如文也。
經。金剛牆眞言下至應重結之。釋曰。二明所用眞言。於中爲二。初明五種護衞所用眞言。次諸事旣了下。二明部母眞言。此卽初也。於中有五個眞言。初一眞言。是金剛牆。卽結方界。次一眞言。是金剛城。卽結上方界。次一眞言。是金剛橛。卽結地界。次第四第五亦是通結眞言也。文末云有如是等金剛牆眞言者。是卽擧初取攝後四故云爾也。
經。結諸事旣了下至當部母眞言。釋曰。二明部母眞言。分文爲三。初明勸進。次正明眞言。三明部母眞言功能。此卽初也。
經。佛部母眞言下至眞言末。釋曰。二正明眞言。於中有三部母眞言。如文可知也。
經。先誦此母眞言下至諸天增衞。釋曰。三明部母眞言功能也。功能有六。一能衞本尊。二能蠲衆罪。三除諸交障。四悉地相應。五母通成事。六諸天增衞也。蠲罪除障。其理必然。本尊已離一切怖畏。何故今云能衞本尊。然爲表行者慇懃之誠。故云衞尊。非謂本尊猶有恐怖也。但誦一母。亦通衞護餘部所作。故云但誦佛部乃至亦通二部。此卽別約忙麼鷄母而作是說耳。若依常說。忙麼鷄者。是金剛母。然瞿醯中卷云。然其奔計通三部母。若依此說。應云忙麼鷄亦是佛部母故。此文云佛部忙麼鷄也(更檢)持誦初後而誦部母。天衆增衞故云初後等也。蠲字。古玄古携二反。除也。
經。若於本法而已說者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二明念誦雜法則也。分文爲四。初明應隨本法先誦。次若以本部尊主眞言下。二明結護雜法則。次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三明攝心念誦雜法則。次但諸眞言初有唵下。四明教授諸事。初亦爲二。初明應隨本法先誦。次無繁別者下。二明若不然者隨今應作。初亦爲二。初明於本法所說欲先誦此者應隨彼念誦。次明獨勝眞言亦應先誦。此卽初也。意謂。本法若有說。應先誦之眞言。若要先念此者。應隨本法也。
經。或於本法下至亦應先誦。釋曰。二明獨勝眞言亦應先誦也。意謂。若於本法有所稱歎獨勝眞言。必應先誦也。
經。無繁別者下至皆應作之。釋曰。二明若不然者隨今應作也。持誦及作法。扇底迦等時。應用上所說供養次第等。故云皆應作之也。繁字。扶藩反。多也。繁猶盛也。
經。若以本部尊主眞言下至用而作之。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結護雜法則也。分文爲十。初明作三部諸事時結護。次部心眞言下。二明護尊護身結護。次若作阿毘遮嚕迦下。三明作三法結護。次若眞言主現時下。四明眞言主現時結護。次念誦了時下。五明發遣時結護。次若於穢處下。六明穢處結護。次澡浴之時下。七明澡浴結護。次喫食之時下。八明喫食時結護。次欲臥之時下。九明臥時結護。次若作諸法下。十明妄作護持法則時結護。此卽初也。分文爲三。初明所用五種眞言。次此五種眞言下。二明此五眞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諸事。次所謂自護下。三明三部諸事。此卽初也。
經。此五種眞言下至而用作之。釋曰。二明此五眞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諸事也。毎部各有五種眞言。故云三部遍有也。隨作毎部種種諸事。各取本部其一眞言。應作其部一切諸事。故云隨作諸事等也。
經。所謂自護下至當得悉地。釋曰。三明三部諸事也。三部諸事。各各不同。不可具擧故。此文中。總含諸事。且說十一。謂一自護乃至十一。餘諸事所不述者也。所成就物。爲他所偸。而作却徵之法等。各爲發覺。餘皆如文。如是諸事。而用當部五眞言中其一眞言。故云亦爲當部等也。
經。部心眞言下至咽下心上。釋曰。二明護尊護身結護也。於中亦有結髮。結袈裟。結線索。或頭指遍點。或牛黃白芥子閼伽水。皆以部心持誦用之。
經。若作阿毘遮嚕迦下至兼而護之。釋曰。三明作三法結護。如文可知。
經。若眞言主現時下至忿怒眞言。釋曰。四明眞言主現時結護也。爲除怖故。但用部尊主眞言。若作諸事。其旨不然。故云但作諸事常以二眞言也。
經。念誦了時下至而作隨意。釋曰。五明發遣時結護也。護眞言主。及護自身。而用部尊主眞言。或部母部心。故云而作隨意也。
經。若於穢處下至不得廢忘。釋曰。六明穢處結護穢處不淨。其處非一故云等也。
經。澡浴之時下至軍荼利也。釋曰。七明澡浴結護。如文可知。
經。喫食之時下至護身念持。釋曰。八明喫食時結護也。
經。欲臥之時下至眞言護身。釋曰。九明臥時結護也。
經。若作諸法下至不得其便。釋曰。十明妄作護持法則時結護。竝皆如文。
經。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至安祥念誦。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攝心念誦雜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明結前開後。次念誦之人下。二明廣說法則。此卽初也。如上備作等者。是結前也。然後攝心等者。卽開後也。謂如前備作諸事已。今須起作以後諸事。
經。念誦之人下至枝葉用爲座。釋曰。二明廣說法則也。分文爲五。初明行人所坐之座。次供養旣了下。二明讃歡。次旣已起至誠心下。三明懺悔。次次應合掌頂禮下。四明數珠法則。次次應持誦眞言下。五正明念誦之法則。此卽初也。分文爲二。初明草座床座等法。次座上結跏下。二明座上所作之事。此卽初也。其茅草座高闊長短。在文可見。磔字。竹格反。張也開也。興唐云。當坐於茅座。不得加以床褥之類也。然受用生茅。略有三義。一者其性潔清。離處諸樂觸。可以蠲除行者昏怠恣慢之心。二者此是吉祥草。世尊以爲敷座。而證菩提。是故能降一切諸障。三者以此吉祥茅表惠性也。此草兩邊多有利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乃爲所傷。若順手將護之。則不能爲害。一切諸法亦如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故以爲法門表像也。此文云念誦時及持誦時者。是卽且明所用之時。言持誦時者。謂持誦物等之時也。諸教法中。多歎生茅以爲其座。若爲無此草。而亦示餘耳。言用作床座者。謂庳脚床子。法華儀云。應置庳脚床子可去地半寸已來。以淨茅薦用敷其上。文意准知也。
經。座上結跏趺坐下至下成就法。釋曰。二明座上所作之事。如文可知也。
經。供養旣了下至大威金剛。釋曰。二明讃歎也。卽兼答彼初問中云誦何偈眞言。然偈卽眞言。故云偈眞言。彼菩薩意。恐修行者任自胸臆作讃頌辭。大違聖意。是故發此問。令說伽他以爲末代之軌範也。故文末誡云。其讃歎文。應用諸佛菩薩所說歎偈。不應自作讃歎也。分文爲四。初明應讃諸尊次第。次伽他曰下。二正示讃歎之偈。次作是虔誠下。三明更讃餘諸聖衆。次其讃歎下。四明勸誠。此卽初也。所讃諸尊。總有五個。謂佛。法。僧。自在。明王。在文可知。
經。伽陀曰大慈救世尊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二明正示讃歎之偈。有五行偈。分文爲五。初一偈。歎佛。次一偈。二歎法。次一偈。三歎僧。次一偈。四歎觀自在。次一偈。五歎明王大威金剛。此卽初也。言伽他者。具如前釋。然讃歎偈。而用梵語。是猶彌善。持念者云五讃者是也。初三句明正歎佛德。後一句明致虔誠禮也。於三句中。初一句正擧佛寶。後二句是卽歎德也。言大慈者。無緣大慈。任運遍滿二十五有。亙二死海。救護世間。故云救世。世出世間。無有倫定。故以爲尊也。善導一切智。此一句卽歎智德。普以五種三昧耶智。能隨諸樂。故云善遵一切智。又如來三業。無不遵智。故爲善遵一切智。導字從也。福持功德海。此一句卽歎福德。法界衆德。名以爲福。其德大猶如大海。海尚際限。如來功德。其實不然。今取小分相似之義。且以爲喩。佛以此等不思議德莊嚴其身。故云福持功德。又此兩句釋上一句。由具智福故能慈救世尊。又智助福德。福德飾智。故作互釋也。以上接下。名爲稽首。凡聖位異。阿理一體。故首接足。雖無能所。敬上愛下。亦是天然。是故投誠諸尊。致捨身禮也。
經。眞如捨摩法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二歎法德也。於中。初三句。明正歎法德。後一句。明致虔誠禮。於三句中。初一句。正擧法寶。後二是卽歎德也。眞如是所證。捨摩卽能證。法是軌則義。後能所證。於諸法中。是軌則故。自性清淨是爲眞如。然虛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爲眞。三世諸佛及以衆生。同以此一淨心爲體。故名爲如也。言捨摩者。亦云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譯爲寂靜。卽定義也。除斷煩惱。是智所作。然智由定發。非定不智。故且擧定以兼智耳。然供養法云眞寂第一義。若准彼文者。捨摩屬眞如。其義亦不違。次二句中。初句明淨生死因。次句明除生死果。言貪瞋者。根本煩惱。且擧其二。卽兼所餘慢無明疑不正見及二十隨煩惱等。若具言者。應云能淨界内界外一切煩惱所知。今略言之。故云貪瞋。此等能害法身惠命。故名毒也。若住祕密一切智智。則一切惑本來清淨。猶如陽炎。其本實性自不可得。不須騷擾。旣是清淨。故云能淨貪瞋毒也。言惡趣者。地獄等三趣。名爲諸惡趣。是惡所感故。修羅等三趣。以爲諸善趣。是善所感故。又三善爲惡。是有漏故。二乘爲善。是無漏故。又二乘爲惡。是自度故。菩薩爲善。是兼濟故。又顯教菩薩爲惡。未知密故。祕教菩薩爲善。以知如來最深祕故。除盡此等種種惡趣。引接安置毘盧遮那法界宮殿。故云善除諸惡趣也。
經。得法解脫僧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三歎僧德也。初三句。明正歎僧德。後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句。正擧僧寶。後二句。是卽歎德也。言得法者。隨所入門。得證諦理也。言解脫者。斷除二障。脫生死縛也。大小不同。若小乘者。斷煩惱障。脫分段縛。若大乘者。俱斷二障。脫二死縛。是等爲僧。若具言者應云僧伽。今略云僧。此翻和合。以具事和理和義故。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無別衆。法和無別理也。善住諸學地者。此則且擧未極之位。若約小乘三果是也。若大乘者是因位也。勝上等者。若供養外道梵子者。未脫生死。未爲福因。若敬此等得法之僧。而脫生死八苦煩籠。終能得到常樂寶宮。故名勝上福德因也。
經。大悲觀自在下至稽首禮。釋曰。此一偈。四明歎大悲觀自在德。初三句。明正難大悲德。後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句。正擧大悲。後二句。卽歎德也。此菩薩。是蓮華部主。故別稱歎大慈悲心。無有邊際。普觀衆生。照其所宜而無罣礙。故爲觀自在也。十方三世海會諸尊。皆共讃歎。云一切佛讃歎也。若一稱名。拔無量苦。與廣大福。故云能生種種福也。
經。大力忿怒尊下至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五明歎忿怒。初三句明正歎忿怒德。後一句明致虔禮。初一句擧忿怒身。次二句正歎德也。言善哉者。賀慶之辭。三部忿怒。稱之爲王。降伏一切諸爲障者。故云降伏者。供養法云大力奇忿怒成就大明王。今迴彼文以爲善哉。准思知之(云云)。
經。作是虔誠下至相好功德。釋曰。三明更讃餘諸聖衆也。作是虔誠讃佛菩薩者。是結前也。又復合掌等者。卽開後也。恐行者只讃歎。所請心不涉餘。是故又復勸應讃嘆餘諸聖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功德也。
供養法云。先所歸命諸大菩薩。如欲讃嘆。隨意依經而讃嘆之。及餘本尊時欲讃者。亦應讃歎。意亦不違也。
經。其讃歎文下至自作讃歎。釋曰。四明勸誡。若任胸臆旨不周匝。又後起發放逸之心。是故勸誡也。
經。旣已起至誠心懺悔諸罪。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懺悔也。分文爲五。初明懺悔諸罪。次起至誠心下。二明歸命三寶。次歡喜踊躍下。三明發菩提心。次我從過現下。四明迴向。次又如過現下。五明發勝願。此等五事。皆是滅罪增福之事。初懺悔破大惡業罪。歸命三寶。破邪歸依。發菩提心。破迷眞罪。迴向是破爲諸有罪。發勝願是破發惡願罪。今此文中。無有勤請及以隨喜。歸命三寶攝得之耳。勸請卽破謗法之罪。隨喜是破嫉妬之罪。就初懺悔分文爲二。初明勸進。次我今歸命下。二正明懺悔諸罪。此卽初也。言懺者。謂陳露先惡。言悔者。謂改往修來。約此懺悔。有二種別。謂理事懺也。言理懺者。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大懺懺。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相懺悔。是卽名爲眞實理懺也。言事懺者。極理幽深。觀用輕疏。惑障覆蔽。悉地難成。重運二業。助發意業。歸命聖衆。發露黑惡諸佛覆護。速得相應。是爲事懺也。何況身結滅罪之契。口唱摧惡眞言。意觀無住本尊。是故此經供養次第云。復當修行慈悲喜捨。淨住一境。應涅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除。如是懺悔。無量罪滅。無邊福增。是懺悔之意也。
經。我今歸命十方下至證知我等。釋曰。二正明懺悔諸罪也。分文爲二。初明歸命諸尊請證知我。次自從過去下。二正明懺悔。此卽初也。
經。自從過去下至造諸惡業。釋曰。二正明懺悔也。分文爲二。初明發露先惡。次今對諸佛下。二正明懺悔。就初爲二。初明煩惱所覆造諸惡業。次或於佛法下。二明尊卑人處造諸罪業也。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者。是卽發露過去之罪。根本及以隨煩惱等爲煩惱也。煩惱覆心。是過去因。久流生死。卽過去果也。貪瞋疑覆造諸惡業者。是卽發露現在惡業。且擧三毒。兼攝見修諸煩惱等。又若明三障者。貪瞋癡是煩惱障。惡者報障。業者業障。文意准知也。
經。或於佛法下至廣聚諸罪。釋曰。二明尊卑人處造諸罪業也。佛爲人天師。師嚴道尊重。法是諸佛師。賢聖從此生。菩薩是有兼濟之恩。聲聞緣覺是爲聖。人天福田。父母卽有鞠養之恩。和尚阿闍梨及善知識等以爲尊處。皆有教導助開之恩。然誹謗三寶。陵慢師友。違恩背義。而行逆罪。天雖廣不覆此人。地雖厚亦不載此人。此人命終。直入地獄。是故慇重須懺此罪也。一切衆生。皆是未來諸佛。過去父母師僧。皆應恭敬。上來尊卑。或有德。或無德。而於此等作逆罪事。又諸有情中。行無饒益事。而於菩薩度人門中犯三昧耶。有無德句。該冠上來尊卑人處。文意可悉。於如上處者。卽指上伴人處也。所造諸惡者。是報障也。一切罪業者。卽業障也。此等二障。煩惱爲本。擧末攝本。故無煩惱。又若開罪爲煩惱者。三障數足。於上來處作如是罪。故云於如上處等也。自作教他等者。作上來罪。而有一雙兩雙。謂一自作。二教他作。三見作隨喜。於此一雙兩雙。皆具三業。普作罪業。故云身口意業廣聚諸罪也。
經。今對諸佛下至竝皆懺悔。釋曰。二正明懺悔也。銘誠心腑。名爲誠心。又契心極理。以爲誠心。若如是懺。累劫所作。如霜露滅。故云誠心懺悔所造衆罪也。所作黑業。其數無量。不可數知。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故云如諸佛知竝皆懺悔也。
經。起至誠心下至頭頂禮已。釋曰。二明歸命三寶也。言至誠心等者。謂以三箇至誠之事歸命三寶。一者誠心。二者盡形。三者歸命。捨盡形身。是爲盡形。此三種事。汎爾難爲。若修行人。致此至誠。諸尊海會。感應道交。而垂救護。是故歸命三寶。必示三轉法輪。令諸有情得到涅槃。故名涅槃路也。爲除衆生苦等者。是明歸命三寶之由。然此文未見勸請隨喜。其旨兼在此段文中。何者。若爲有情歸命諸佛。必當勸請常住在世說法利生。故兼勸請。又佛若轉三種法輪。諸衆生得三世利益。必應慶彼。故兼隨喜也。然歸命辭。在供養法。依文可尋。
經。歡喜踊躍發菩提心。釋曰。三明發菩提心也。分文爲二。初勸進。次求於勝上下。二正明發菩提心。此卽初也。此菩提心。名爲無上大乘種子。能與衆生甘露解脫上妙之果。是故勸進也。
經。求於勝上下至悉地佛果。釋曰。二正明發菩提心也。文爲四。初超明第四誓。次世間衆生下。二明第一誓。次除煩惱下。三明第二誓。次今起大悲下。四明第三誓。此卽初也。令修行者開悟所期之妙果。故先明第四。勝於三乘菩提之果故云勝上。而得解脫二死之縛故云解脫。彼菩提果。未盡微細無明妄執。如味麁澁。今此妙果。麁細俱盡。無有執毒。如味甘甜。故云甘露。彼果名不就。是果爲成就。故云悉地佛果也。
經。世間衆生下至令離惡趣。釋曰。二明第一誓。謂衆生無邊誓願度也。言世間者。卽是分段變易二種世間也。見修二惑。感得分段果報之苦。無明細惑。招得變易微細之苦。故云無量諸苦也。然彼變易。雖非惡趣。而比常寂名爲惡趣。故擧二土以爲誓境也。
經。除諸煩惱下至種種翦迫。釋曰。三明第二誓。謂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感二死惑是爲煩惱。除斷其因。卽脫其果。故云令得解脫等。雖云脫果。意在除斷召果之因。故爲第二誓也。翦字。子踐反。斷也削也盡也。猶殺也。割截也。
經。今起大悲下至我爲除滅。釋曰。四明第三誓。謂法門無盡誓願知也。爲諸衆生樂欲不同。諸佛菩薩法藥無盡。或作歸依。或爲歸主。或作導師。或作無畏。或與安樂。或爲除滅。然衆生病無量。其藥何限之。今蔽度相對。且示其端耳。布施治貪弊。言苦衆生者。卽是慳貪所致貧窮困苦也。若行布施爲諸衆生大依止處。故云爲苦衆生而作歸依也。若犯禁戒。流雜六道。無有歸主。若全戒浮囊。佛果尚不難。何況人天果。是卽擧卽善果之主。故梵網云。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若說行之者。亦得稱主。故云無主衆生爲作歸主也。若恣瞋毒。傾蕩無遺。經云瞋障百千法門。故云失路衆生。爲說忍道。銷滅瞋障。故云爲作導師也。若懈怠者。放逸猗臥。忘失本心。不生善法。終墮惡道。不免怖畏。故云怖畏衆生。若修精進。一切善法。滋茂增長。乃至獲得如來無畏之地。故經云精進故得三菩提。故云爲作無畏也。次言苦惱者。謂散亂苦。故金光明云。心輕磣。難爲除此弊。演說世禪及出世禪。令彼獲得禪定之樂。故云苦惱衆生爲得安樂。故法花云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者。卽此義也。言衆生煩惱者。卽癡煩惱。智慧能滅。故云衆生煩惱我爲除滅也。
經。我從過現下至速成佛道。釋曰。四明迴向也。分文爲二。初明迴向。次悲念衆生下。二明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此卽初也。言迴向者。是迴衆善向大菩提。謂衆生無善。我以善施衆生已。正迴向菩提也。從過現未來者。是明修諸善業時也。修諸善業者。總擧所修。言六波羅蜜者。別擧善名。從此以外。稱爲一切。以如是等三世善業迴向法界諸有情等。故云盡以迴向等也。歸於正路。謂無上因。同昇妙果。謂無上果。此迴向善。非令有情但受世樂。同共令得無上涅槃因果之樂。故云歸依正路等也。乃至菩提等者。復願依此善根。不失菩提心。故三摩地禮懺文。云懺悔隨喜勸請福。願我不失菩提心也。
經。悲念衆生下至不應我執。釋曰。二明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也。悲念衆生者。是悲無量也。起大慈心者。是慈無量也。彼有衆苦何時除滅者。是卽前二慈悲之境也。喜捨無量。慈悲兼之。照悲無量。緣衆生苦。深起愍僞。欲拔其苦。緣此心入定。與悲想應。慈者。想衆生得樂。緣此心入與慈定相應。喜心者。想衆生得樂。生大歡喜。緣此心入與喜定相應。捨心者。捨愛僧想。住平等觀。緣此心入與捨定相應。此四通名無量心者。從境得名。以所緣衆生無量故。能緣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受無量心名也。爲淨心故常持六念者。是明持六念法。能除世間一切障難增長功德也。一者念佛。謂念佛陀。神德無量故。二者念法。謂念佛法巧妙。得今世後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闕也。三者念僧。是佛弟子衆。具足五分法身。是中有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禮拜事。世間無上福田也。四者念戒。謂念戒是能遮諸惡安隱住處。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也。五者念捨。謂有二種捨。一者捨施捨。二者捨煩惱捨。捨施能生大功德也。捨煩惱捨因此得智慧。證大涅槃也。六者念天。謂念四天王天等。一切天衆。果報清淨。利安一切。通言念者。内心存憶六念功德。故名爲六念。由此六念所修善法。彌得增廣。故須六念也。心住一境等者。卽是心住一實境界無分別故。謂能迴向者。所迴向處。諸法皆是妄想和合故有。一切諸法實不生。故云心住一境也。而不分別生死涅槃故云而不散亂。亦復無有不分別執故。云不應我執。是故供養次第法。云應涅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除也。
經。又如過現下至具如上事。釋曰。五明發勝願也。總有六願。言如過現發願者。是教諸佛發四弘願也。應如發願生諸淨業以下。願令諸衆生具六波羅蜜。言生諸淨業者。是戒度也。願與衆生成就諸德者。是世出世諸禪定德也。復願過去乃至復能捨施者。是卽施度也。增益智慧者。卽智度也。成大忍辱者。卽忍度也。常修善品者。謂精進度也。識宿命智者。是願令衆生獲得十八不共及六通也。言宿命者。不共中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於六通中是宿命通。各擧其一兼知餘者也。心壞大悲者。謂願令衆生具四無量及大慈悲也。言大悲者。四無量中慈悲無量。如常所釋。更有大慈大悲。其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何者。方至極果位。得受大名。故諸佛常在大慈悲。住慈善根力。普薰三業。於十方界起普現用。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言大慈者。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衆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樂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隨所應得樂。衆生各得安隱力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應得樂。衆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卽是如意珠王身也。言大悲者。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唯心念拔苦。而衆生實未得脫苦。故不名大悲也。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卽是藥樹王身也。次願諸生類等者。謂願諸生類所生之處具如上事。前各各願。今願忽具。以此爲異。文意可知也。
經。次應合掌下至作諸事業。釋曰。以下廣說法則。而有五中。第四明數珠法則也。分文爲五。初明先禮本部尊主。憶念明王。作諸事業。次先以右手下。二明淨珠法則。次以右手大指下。三明執持珠。次復爲護持下。四明護持珠。次用前珠印下。五明用珠印之法則。此卽初也。三部各有部主明王。隨所作事。應禮憶念其部尊主及以明王。故云頂禮本部等也。
經。先以右手下至明王數珠而誦眞言。釋曰。二明淨珠法則也。於中爲二。初明取數珠之法。次佛部淨珠眞言下。二明所用眞言。此卽初也。然此淨珠法則。是卽穿珠孔時式也。
經。佛部淨珠眞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訶(四句)。釋曰。二明所用眞言也。中有三部淨珠眞言。各以此三部淨珠眞言。隨其本部眞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顆。持誦七遍乃至穿繼畢已。是其式也。
經。以右手大指下至捻數珠印。釋曰。三明執持珠也。分文爲二。初明執持珠。次菩提子珠下。二明簡擇數珠。此卽初也。三部各有把珠之法。今是且明通用之印。搯字。土刀反。捾也。捾援也。援引也。取也。
經。菩提子珠下至應當執持。釋曰。二明簡擇數珠。分文爲二。初明三部本分數珠。次或用木槵子下。二明泛引數珠隨色類簡撰之。此卽初也。然念珠經云。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滿爲斷漏。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乃至云。金剛子珠俱胝福。蓮子念珠千俱胝。菩提子珠無數福。念珠分別有四種。上品最勝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爲上。一百八珠爲最勝。五十四珠以爲中。二十七珠爲下類。設安頂髻。或挂耳。或安頸上。及安臂。所說言論成念誦。以此念誦淨三業。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頸上淨四重。手持臂上除衆罪。能令行人速清淨。若修眞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名。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是故今文云一切念誦應當執持也。
經。或用木槵子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泛列數珠隨色類簡擇之(云云)供養法云。以活兒子於佛部爲數珠。以蓮花子觀音部爲數珠。以嚕捺囉叉子金剛部爲數珠。又說。取活兒子·蓮花子·嚕捺囉叉子·商佉及石·木槵·金·銀·鐵·鉛·錫·熟銅·琉璃。隨取其一數過百量而作數珠。以右手執。心不散亂。眞言誦畢。一時當孤。勿令前後。文意隨宜。應取用耳。
經。復爲護持下至莎(去二合)嚩訶。釋曰。四明護持珠也。文有三部持珠眞言。供養法中。名爲成就數珠眞言。而彼文云。穿繼畢已。又更持誦眞言百遍。如前法而淨數珠。後以此眞言而作成就。眞言如文也。
經。用前珠印下至明王眷屬。釋曰。五明用珠印之法則也。毎部珠用。各各不同。故云用前珠印各依部中等也。餘文可悉。故不繁記。明王必有眷屬之衆。故云明王眷屬也。
經。次應持誦眞言下至心緣別境。釋曰。此明念誦雜法則。而有八中。第五正明念誦之法則也。於中有想眞言之主傾誠不散等。悉如文也。
經。但諸眞言初有唵字下至及餘忿怒念誦。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明念誦雜法則。有四段中。第四明教授諸事也。然此一段。文廣事繁。今作十八對。消釋經文。謂一字旨字數對。二三品十分對。三定數定事對。四諫作勸作對。五怠忘勤相對。六一例三淨對。七備衣表鉢對。八積功添德對。九無間簡擇對。十上處上時對。十一難破易破對。十二備供除障對。十三上感下應對。十四加供增念對。十五夢警現罰對。十六懺過罰過對。十七内服外除對。十八數減數增對。此卽初字旨字數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依字旨作三法念誦。次三部眞言下。二明看字多少而滿遍數。此卽初也。言唵字及囊(上)塞迦(去)藍字者。是寂災義。亦兼增益。故言應靜心中作扇底迦補瑟徵迦念誦等也。?杮吒字者。是降伏義。故云應作訶毘遮嚕迦及忿怒念誦也。掇字。都活反。拾也。
經。三部眞言下至滿如上數。釋曰。二明看字多少而滿遍數也。字有十五。應誦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落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已上者。供養法云。其呪字從一至四。應誦滿一俱胝遍。從五字至十字。隨一一字數。滿十萬落叉遍。十五字乃至三十二字。誦滿三落叉遍。字數過誦一萬遍。大唐阿闍梨云。若四字眞言。誦滿一俱胝。若十字眞言。毎一一字滿十落叉。若三十二字眞言。毎字滿三落叉。若四十字已上眞言。毎字一萬遍。文意准知耳。
經。觀其部類下至乃至成就。釋曰。此卽第二三品十分對也。分文爲二。初明觀三品等而作念誦。次但諸眞言下。二明持誦遍數。分爲十分。祈請眞言主。初亦爲二。初明觀三品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次如是初誦下。二明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初亦爲二。初明三個三品。次細觀部類下。二明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此卽初也。三個三品者。謂上中下成三品。扇底迦等三品。聖者謂天等三品也。前兩三品是所成就。後一三品是能成就。在文可知。
經。細觀部類下至乃至成就。釋曰。二明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也。三部爲部。三事爲類。又三部各有三事。故云部類也。上成就用聖者所說眞言。中成就用諸天所說眞言。下成就用地居天所說眞言。扇底迦等三亦復如是。又隨行者心之所樂卽成三品。細尋部類應作誦持及以成就。故云細觀部類等。具如前諸品等所說也。
經。如是初誦下至而先念誦。釋曰。二明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若雖細觀部類差別作念誦等。若先念誦遍數不足。悉地難期。故云作勝上心而先念誦也。
經。但諸眞言下至已如先說。釋曰。二明持誦遍數分爲十分。祈請眞言主也。分文爲三。初明初祈請。次第二下。二明第二第三祈請。次祈請法則下。三明祈請法則。初亦爲二。初明結前。次明開後。此卽初也。
經。誦持遍數下至然後念誦。釋曰。二明開後。文亦爲二。初明遍數十分應作念誦。次明纔滿一分而作祈請。此卽初也。爲作祈請。預爲分數。然意且在由眞言主之肯不肯而取所作念誦進止也。
經。旣滿祈請下至從頭作。釋曰。二明纔滿一分而作祈請。初度祈請悉地因緣若無相貌。捨前所作後從頭作也。
經。第二第三下至棄不應誦。釋曰。二明第二第三祈請。事旨在文。更不煩記。
經。祈請法則與召請法同。釋曰。三明祈請法則也。分文爲三。初明祈請法則。次祈請之時下。二明夢中眞言主背去。或不與語。更須起首。次如是再三下。三明由夢警界而定進止。此卽初也。
經。祈請之時下至起首念誦。釋曰。二明夢中眞言主背去或不與語。更須起首。如文可知。
經。如是再三下至不久成就。釋曰。三明由夢警界而定進止。分文爲二。初明若見警界當知成就。次明若無警界不應誦持。此卽初也。
經。若無警界下至恐與人禍。釋曰。二明若無警界不應誦持。如文可知。
經。初持誦時下至不應加減。釋曰。此卽第三定數定事對也。分文爲二。初明密處誦持定依初日疲極遍數不應加減。次先說三時下。二明定時中所作事。此卽初也。
經。先說三時下至造諸善業。釋曰。二明定時中所作事。分文爲二。初明時中所作之事。次若如是者下。二明如是作時法驗易成就。初文爲六。初明晝三時中所作事業。次於夜三時下。二明夜中所作事業。次若晝念誦下。三明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次多具諸藥下。四明念誦前後而作護摩。次如前先出下。五明無問前後恒作念誦及護摩事。次或於法中下。六明但作護摩。此卽初也。在文可知。
經。於夜三時下至消息之事。釋曰。二明夜三昧中所作事業。分文爲二。初明夜三時亦同晝三時。次於夜中時下。二明於夜中時更有所作。此卽初也。於夜三時亦同於上者。初後二分。全同於上。但中分間。稍有少異。彼加澡浴。造諸善業。今加消息之事故也。
經。於夜中時下至說爲勝上。釋曰。二明於夜中時更有所作。謂阿毘遮嚕迦法。安怛馱囊法。起米多羅法(云云)。
經。若晝念誦下至晝作護摩。釋曰。三明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業。謂晝夜二時。互作念誦及護摩也。
經。多具諸藥下至最爲其上。釋曰。四明念誦前後而作護摩。如文可知也。
經。如前先出下至念誦護摩。釋曰。五明無問前後恒作念護摩事也。言如前先出所說團食者。獻食品云。若護摩時。所須之物。先辨置於本尊主前。若持誦人。毎欲食時。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護摩而後食者。應預作食而出置之。先設供養所辨食已。然後應當起首念誦。獻諸花藥及諸飮食。當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法。若言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藥食。若言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養。如是依法當速成就也。言團食者。又彼品云。或作種種胡麻團食。或作種種白糖食。歡喜團食。以如是等名爲團食。具如諸文也。
經。或於法中下至念誦眞言。釋曰。六明但作護摩。雖但作護摩。非不誦眞言。故云亦須念誦眞言也。
經。若如是者下至法驗易成。釋曰。二明如是作時。法驗易成如文可知。
經。持誦之人不生瞋怒下至種種之相。釋曰。此卽第四諫作勸作對也。分文爲二。初明諫不應作事。次持誦了時下。二明勸應作之事。此卽初也。諫不應作。總有八種。謂一不生瞋怒。乃至第十亦不分別種種之相。悉如文也。
經。持誦了時下至爲授教誨。釋曰。二明勸應作之事也。總有五種。謂一持誦了時。應誦部尊主眞言。二應誦部母眞言。謂隨所修部而誦其部尊主部母之眞言也。三應無違部法。四過本數亦應無所畏。五誠心祈請。尋文可見。
經。正念誦時下至心搯珠。釋曰。此卽第五怠忘勤愼對也。分文爲二。初明爲謦欬等忘眞言字。次將畢之時下。二明勤愼禮念。初亦爲二。初明爲謦欬等忘眞言字。作灑淨法。次明縱搯數珠有斯病至灑淨始念。此卽初也。謦字。枯鼎反。莊子昆弟親戚之謦咳其側。說文謦亦欬也。
縱搯數珠下至心搯數珠。釋曰。二明縱搯數珠有斯病至灑淨始念。如文可知。
將畢之時下至而作一禮。釋曰。二明勤愼禮念。此卽初也。文亦爲二。初明申禮。次明安心淨慮或想眞言主。此卽初也。申禮有三時。謂眞言一遍。將畢之時。終復始時。珠一匝時。然一匝時。一觀尊顏。而作一禮。更不煩記。
經。念誦了已下至及其尊主。釋曰。二明淨慮或想眞言主。悉如文也。
經。三時念誦下至不增不減。釋曰。此卽第六一例三淨對也。分文爲二。初明誠心作意遍數多少皆例一類。次明三時澡浴乃至除去萎花。此卽初也。
經。三時澡浴下至除去萎花。釋曰。二明三時乃至去萎花也。
經。應具三衣下至聽以薰灑。釋曰。此卽第七備衣奉鉢對也。分文爲二。初明備衣。次明奉鉢。此卽初也。備衣四種。謂三衣。内衣。睡衣。浴衣。然律教不許以香熏衣。今爲事勸進香薰灑淨。故云聽以薰灑也。
經。獻尊鉢器三時洗挑。釋曰。二明奉鉢也。挑字。他堯反。撩也。撩理也。搆取也。
經。卽除萎花續置新者。釋曰。此卽第八積功累德對也。分文爲二。初明積功。次明累德。此卽初也。謂除萎花續置新者是也。
經。三時常讀下至塗曼荼羅。釋曰。二明累德。謂常讀大乘。及作制多。塗曼荼羅者是也。
經。先誦承事下至不得間斷。釋曰。以下第九無間簡擇對也。文亦爲二。初明不得間斷。次明簡擇。此卽初也。
經。若魔障著下至不應作數。釋曰。二明簡擇也。分文爲二。初明簡擇遍數。次縱欲數滿下。二明簡擇成不成也。就初又二。初明不應作數眞言。次攝心用行下。二明應爲數眞言。此卽初也。文中而有七不應數。謂一魔障著。二病癭身心。三不精放逸。四身心疲勞。五違節不依。六不浴持誦。七不浴護摩。如是時中所誦眞言。不應作數也。
經。攝心用行下至依法滿數。釋曰。二明應記爲數眞言。亦有四個記數眞言。謂一攝心依法。二作護摩時。三念誦之時。四請召之時。於如是時所持眞言。須記滿數也。
經。縱欲數滿下至作皆不成。釋曰。二明成不成也。文亦爲二。初明簡擇不成。次若有依法下。二明簡擇成就。此卽初也。事旨似前。今取不然作而不成。於義無妨。
經。若有依法下至無有疑也。釋曰。二明簡擇成就。文意可知也。
經。若於八大靈塔下至最爲勝上。釋曰。以下第十上處上時對也。文亦爲二。初明上處。次明上時。此卽初也。八大塔者。如前分別。然此八塔。諸天衞護。故云最爲勝上。行菩薩行處。亦復如是。故爲上處也。
經。或於正月下至亦爲勝時。釋曰。二明上時。若准上文。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以爲上成就日時。今文且擧以示端耳。
經。或於師主處下至而賜成就。釋曰。以下第十一難破易破對。文亦爲二。初先明速成就相。次當知此法下。二正明難易破相。此卽初也。於速成就有五箇事。一先經承事。便作念持。二眞言主指授。依彼作念持。三供養增加。四或當時分更加精誠。是爲速成就相也。
經。當知此法下至說爲堅固。釋曰。二正明難易破相。文亦爲二。初明易破相。次明難破相。此卽初也。供養增加。及當時分。更加精進。是爲此法悉地。雖眞言主悅賜成就。其承事等。未圓滿故。所得悉地。不久當壞。是爲易破也。
經。以是義故下至說爲堅固。釋曰。二明難破相。其承事等。旣已圓滿。所得成就以爲難破。故云說爲堅固也。
經。先承事時下至挿垂花枝。釋曰。以下第十二備供除障對。文亦爲二。初廣備供養。次或取閼伽下。二明灌頂除障。此卽初也。於此備供。且有四事。一應廣供養。謂先承事時至誠盡力廣設供養也。二日月蝕時及節日等復加獻供諸神仙衆。謂供養上下諸尊。三前等日加諸善事業齋戒等事。言善事業者。謂印塔印佛等善事業也。言等事者。卽除齋戒所餘布施持戒事也。四是日復加獻供本明眞言主。如文可知。
經。或取閼伽器下至能除魔障。釋曰。二明灌頂除障也。分文爲二。初明灌頂除障。次明其灌頂日加獻諸供養等。此卽初也。
經。或於其日下至竝須加之。釋曰。二明其灌頂日加獻諸供養等中有四事。謂加獻諸供養。并塗曼荼羅。及以作護摩。亦加燃燈等也。
經。或有法中下至驗見者。釋曰。以下第十三上感下應對。文亦爲二。初明總標。次前所倀像下。二別明上感下應之相。此卽初也。
經。前所倀像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別明上感下應之相。文亦爲二。初明上感之相。次得成就時下。二明下應之相。此卽初也。謂前所倀像及舍利塔等。忽然搖動。或光焰出。在文可見。倀字(云云)。
經。得成就時下至成就相貌。釋曰。二明下應之相也。成就相貌。且有十三。謂一身輕。乃至第十三於眞言主深生敬仰。在文可見。欽字。去金反。敬也。
經。先承事了下至及以護摩。釋曰。以下第十四加供增念對。文亦爲二。初明先承事了加供本尊及以護摩。次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誦。此卽初也。
經。先承事法下至悉地念誦。釋曰。二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誦。如文可知。
經。復先求願下至不應移處。釋曰。以下第十五夢警現罰對。文亦爲二。初明若於夢中警界。不移先承事處應作悉地念誦。次若不依前念誦下。二明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初亦爲二。初明不移先處應作悉地念誦。次明爲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住處復作承事。然復應作悉地念誦。此卽初也。
經。有諸難事下至悉地念誦。釋曰。二明爲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住處復作承事。然復應作悉地念誦也。
經。若不依前下至先作承事。釋曰。二明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也。文有三事。謂初明應作治罰。次取部尊主等者。是明治罰眞言也。若離此等者。謂若不能爾。還如前說。先作承事也。
經。正念誦時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以下第十六懺過罰過對。文亦爲二。初明忽然錯誤。誦餘眞言。誠心懺過。次忽於穢處下。二明若於穢處誦本眞言。應須治罰。此卽初也。正念誦時等者。是擧錯誤。若知錯誤。卽應懺過。故云旣知等也。由放逸等者。謂懺過之辭。若懺過以後。卽復須始念。故云復須從始而念誦之。
經。忽於穢處下至眞言七遍。釋曰。二明若於穢處誦本眞言。應須治罰也。誦部尊主眞言者。卽是治罰所用眞言也。
經。半月半月下至眞言增力。釋曰。以下第十七内服外除對。文亦爲二。初明内服五淨。次念誦之時像現下。二明外除魔障。初亦爲二。初略明服五淨法。次佛部五淨眞言下。二廣明服五淨法。初亦爲三。初明一日不食應服五淨。次明眞言加持。然後服之。三明五淨功能。初卽初也。
經。誦五淨眞言下至然後服之。釋曰。二明眞言加持。然後服之。
經。服此五淨下至眞言增力。釋曰。三明五淨功能。謂食得清淨及眞言增力也。
經。佛部五淨眞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訶(六)。釋曰。二廣明服五淨法。方文爲四。初明加持所用眞言。次取黃牛乳下。二明加持五淨法。次後面向東下。三正明服五淨法。次當服之時下。四明禁忌。此卽初也。中有三部五淨眞言。尋文可知。
經。取黃牛乳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加持五淨法也。中有三事。初五淨各別加持眞言一百八遍。和置一處。次復百八遍。以波羅捨中盛之。或乳樹葉。或閼伽器。次復以茅草攬誦眞言一百八遍也。
經。後面向東下至如藥升合。釋曰。三正明服正五淨法。
經。當服之時不應致語。釋曰。四明禁忌。譬如世藥服之以後。必有禁物。此亦復然。若語善惡。其驗難得。是故禁之。
經。念誦之時下至亦是魔作。釋曰。二明外除魔障。文亦爲二。初明簡擇魔事卽退去之。次若見惡夢下。二明見惡夢相卽除滅之。此卽初也。中有三事。初先簡敵。次卽誦部尊主等者。是卽退去之法也。或出語言等者。是簡擇之。此亦有二。謂與本法異。及勸作惡事。當知皆是魔作。復用前法應除滅之也。
經。若見惡夢下至不可念誦。釋曰。二明見惡夢相卽除滅之。文亦爲二。初明若見惡夢。卽誦部母。而應滅除。次明若不先誦不可念誦。此卽初也。
經。若不先誦下至不可念誦。釋曰。二明若不先誦不可念誦。如文可悉。
經。若念誦時至若增無過。釋曰。以下第十八數減數增對。在文可見。
經。如上所說下至不可得也。釋曰。第三明總結。此卽大段第二念誦次第而有三中。第三總結也。
增威品第二十一
增者增益。威者神威。謂異眞言截斷其威。或眞言損益。或被羅截。眞言不行。或被繫縛眞言。或異眞言遞相交雜。或眞言字缺。或眞言字增。如是等患。盡皆除去。而得增威。今此品二說此增威法。故云增威品也。
經。復次今說增益神威下至而速成就。釋曰。此品。大段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諸供養。重作護摩。增益神威。所持眞言。而速成就。卽答云何試眞言也。澡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誠心試愼。所持眞言增益神威。故云試眞言。又防患備豫爲試誦。令眞言防斷威等一切惱患。而得增威自在之豫。又令行者警起眞言也。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先具香水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次第下。三明總結。此卽初也。謂標說增威之法。言神者。精氣幽明不測。謂之神也。言威者。威德有威而可愛。謂之威也。謂增益眞言難思威德也。言歡喜者。歡樂喜樂。樂謂作諸法則。令所奉尊發生歡樂。故云令使歡喜。又神威并歡喜。兼通眞言。及以本尊。是故云也。若增神威。旣生歡喜。行者所求。早得成辨。故云所持眞言而速成就也。
經。先具香水下至加諸供養。釋曰。二正明增威之法。分文爲三。初正明增威法。次作此等法下。二明依作法則眞言增威。次諸護摩中下。三明重作法則。就初爲二。初明獻諸供養。次復作護摩下。二明作護摩。初文爲四。初明澡浴加供。次復取蘇摩那下。二明奉獻花。次獻塗香下。三明獻塗香燒香等。次復獻飮食下。四明獻飮食。此卽初也。有兩箇事。謂香水澡浴及上時日加諸供養。言上時日者。年有好月。月有好日。是爲上時日。具如時分品所說也。
經。後取蘇摩下至奉獻本尊。釋曰。二明奉獻花。言字數多少者。謂字數若多。減其遍數。字數若少。增其遍數。而加持之也。
經。次獻塗香下至奇香氣者。釋曰。三明獻塗香燒香等也。奇香氣者。謂非常塗香燒香者。又復塗香燒香以外奇香氣者也。
經。復獻飮食下至沙糖及酪。釋曰。四明獻飮食也。
經。復作護摩下至或復三晨。釋曰。二明作護摩。分文爲二。初明三度護摩。次此三旣了下。二明二度護摩。此卽初也。其所供物。各各不同。如文可悉。
經。此三旣了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二度護摩。其供物各異。意亦可見也。
經。作此等法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二明依重作法則眞言增威也。
經。諸護摩中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三明重作法則。文亦爲二。初明所說藥草隨取其一而作護摩。次復取諸香下。二明作本尊形而獻花香。此卽初也。然諸護摩所用藥草。其數繁多。隨取其一而作護摩。眞言歡喜而得增威。是故云也。眞言是卽法然道理。讃之不喜。毀亦不憂。何故今云眞言歡喜而得增威。然實如所言天然道理。不當憂喜。雖然違者得罪。順者獲福。而今且隨獲福之義。故云眞言歡喜也。
經。復取諸香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二明作本尊形而獻花香。分文爲四。初明依作尊形獻供持念而得增威。二明安置尊形法則。三明晝夜供養。四明法事了時所作。此卽初也。
經。作此尊形下至諸草葉。釋曰。二明安置尊形法則也。
經。非直晝夜亦獻之。釋曰。三明晝夜供養也。
經。法事了時下至送置大河。釋曰。四明法事了時所作也。
經。如上次第下至速賜悉地。釋曰。大段第三。明總結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元慶八年八月十三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七
本尊灌頂品第二十二
令眞言主增加威德故。作灌頂故。云本尊灌頂也。玉呬經云。凡蒙灌頂。諸佛菩薩及與諸尊。并持眞言行菩薩等。皆悉證明加被護念。聖觀自在及執金剛所有眞言。皆悉成就。一切天神不能損害皆悉恭敬。在生死中不墮惡趣。不生貧家及不具足。人所汚嫌。恒憶宿明。多饒資財。具戒端正。常生人天。恒遇佛世。於其菩提心不退轉。具大福德。不久出生死苦海。當得無上菩提之果。其灌頂者。具如是等無量功德。凡入曼荼羅。必有四種灌頂。一者除難。二者成就。三者增益己身。四者得阿闍梨位。今此品中所說灌頂。是卽成就義。兼除難及以增益。義旨可知也。
經。復次先承事下至故應灌之。釋曰。此品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眞言主增威德故灌眞言主。卽答云何作灌頂。分文爲三。初明總標。次取以金瓶下。二正明灌頂。次先承事者下。三明先承事灌頂。此卽初也。若眞言主增加威德。能令行者速成悉地。故須灌之。具在後文。
經。取以金瓶下至或乳樹枝。釋曰。二正明灌頂。文亦爲四。初明灌頂具度。次用部尊主下。二明正灌頂。次灌頂旣了下。三明獻種種供具等。次如是作者下。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此卽初也。中有四事。一所用瓶。謂金瓶等。二所盛物。謂香水及五寶花葉香與穀。塗香或末香。三新帛繫瓶。四挿諸樹枝也。挿字。楚洽反。刺也。嚲字。丁可反。厚也(云云)。
經。用部尊主下至眞言主頂。釋曰。二明正灌頂也。分文爲二。初明灌頂。次明作其形像。此卽初也。金剛訣云。或有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眞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他。今此所說義。當第二甘露灌頂。而其意兼餘四。思准知之。
經。應用金作下至而灌頂之。釋曰。二明作其形像也。
經。灌頂旣了下至并加念誦。釋曰。三明獻種種供具等也。中有四事。一獻供花香等物。二諸纓絡種種供具。三作護摩。四加念誦也。
經。如是作者下至速得悉地。釋曰。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
經。先承事者下至而灌頂之。釋曰。三明先承事灌頂。文亦爲三。初明念誦之時應灌本尊。次或自浴了下。二明自浴了時復應灌本尊。次或時用乳下。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頂。此卽初也。取閼伽器。以實誠心標灌尊想。而灌頂之。故云取閼伽等也。
經。或自浴了下至不應廢忘。釋曰。二明自浴之時復應灌本尊。
經。或時用乳下至速得滿足。釋曰。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頂。若先承事時。不至誠慇懃。其所求悉地。無由得成就。設使雖得悉地之果。而其悉地不久滅懷。若承事時。如法苦行。所求之願。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祈請品第二十三
上好時日。澡浴清淨。除諸垢穢。廣設供物獻眞言主祈請前相所求之願。速得成就。故云祈請品。
經。復次廣說祈請法則。釋曰。此品及受眞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眞言主及師主分付。而念誦者速得悉地。卽答云何當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於此受休而有二義。一者祈請眞言。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卽此品意也。二者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卽後品意也。今就祈請眞言主。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於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廣說祈請法則。次祈請範則下。三明總結此卽初也。若不祈請本眞言主而作念誦者。必致錯謬。終無所得。故說祈請也。
經。於白黑二月下至著新淨衣。釋曰。以下二正明廣說祈請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明廣說祈請法則。次取闍底花下。二明重祈請法則。初文爲二。初明廣說祈請法則。次於其夢中下。二明正見悉地前相。就初爲三。初明取好時日而作祈請。次後於暮間下。二明如法供養本眞言主。次用白㲲縷下。三明思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初亦爲二。初明就白黑二月及日月蝕時。簡擇好時日。而作祈請。次離此晨日下。二明單用白月而作祈請。此卽初也。中有三事。一好時日。謂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蝕時也。二不食。謂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食也。三澡浴及淨衣也。
經。離此晨日下至而祈請之。釋曰。二明單用白月而作祈請也。謂捨前所說白黑及蝕時。而單取白月。誦寂災眞言。而作祈請法。故云離此晨日等也。
經。後於暮間下至本眞言主。釋曰。二明如法供養本眞言主也。分文爲二。初明奉獻種種供養。次先取牛蘇下。二明護摩供養。就初爲五。初明如法供養。次復獻閼伽下。二明奉獻閼伽。次用闍底花下。三明奉獻花。次又廣獻食下。四明廣獻食。次以忙攞下。五明花鬘供養。此卽初也。中有三事。一湯水眞言。澡浴清淨。二灑霑五處。謂加持水灑霑五處。三如法供養本眞言主。廣設眞心諸供具等。故云如法供養也。
經。復獻閼伽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獻閼伽。如文。
經。用闍底花下至持奉獻之。釋曰。三明奉獻花如文。
經。又廣獻食下至食中加酪。釋曰。四明廣獻食也。
經。以忙攞底花作鬘供養。釋曰。五明花鬘供養也。
經。先取牛蘇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護摩供養中有二種護摩。如文。
經。用白氈下至念眞言主。釋曰。三明思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分文爲二。初明思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次得進止下。二明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此卽初也。中有三事。一白氈縷七結。二隨左肘上。三右脇臥念眞言主。悉如文也。
經。得進止已下至想念尊形。釋曰。二明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也。中有四事。一得進止已隨意而住。二安置茅座。三上敷散花四想念尊形也。
經。於其夢中下至作持誦法。釋曰。二明正見悉地前相也。有四十三相。一者於其夢中見自部主。乃至第十或見他來恭敬供養。第十一或見登山峯上。乃至第二十諸餘等。第二十一或乘飛鵝。乃至第三十車乘若離爲二今且依合。第三十一諸寶物等。乃至第四十得數珠也。薰馥自身。或澡浴清淨。及身帶瓔珞。加此等三。爲四十三也。
經。取闍底花下至自當現相。釋曰。二明重祈請法則。文亦爲三。初明供養花香祈請。次又取烏施囉下。二明作像供養祈請。次復於白黑下。三明好日廣作供養并作護摩祈請。此卽初也。若加持闍底花。復加持白檀香。而以供養。夢本眞言主自當現相。具在文也。
經。又取烏施羅藥下至速得現相。釋曰。二明作像供養祈請也。其作形像。及供養法。在文可知也。
經。復於白黑二月下至速見前相。釋曰。三明好日廣作供養并作護摩祈請也。七膠香者。謂乾陀囉娑香。薩闍羅娑香。安悉香。蘇合香。薰陸香。設落翅香。室唎[口*(友-又+乂)]瑟吒迦香也。五堅香者。謂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羅香。天木香也。如是七膠及五堅香。一一香等。一誦眞言。一作護摩。遍數在文。更不煩記。
經。祈請範則下至不有疑也。釋曰。三明總結也。謂若依此作。於得成就。速見前相。不可致疑也。
受眞言品第二十四
受者謂受得也。眞言者謂所受密言。梵稱陀羅尼。唐亦名總持也。義讃云。或有四種法。法持·義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種持。多依顯教大乘教中所說也。法持者。由得此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流教法。義持者。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宣說逆順自在。三摩地持者。由此持故心不散動。三昧現前悟無量百千三摩地門。悲增菩薩故於六趣以顯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文持者。由此文持陀羅尼。成就所聞所誦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量脩多羅永不忘失。其眞言亦具四義。眞者眞如相應。言者眞詮義。四義者。法眞言。清淨法界以爲眞言。義眞言。勝義相應一一字中有實相義。三摩地眞言者。由瑜伽者用此眞言。於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眞言文字。專注心不散動。速疾證三摩地故。名三摩地眞言。文持眞言者。從唵字至娑嚩訶。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爲眞言亦云密言。亦具有四義。具如彼說。今此品中具說受得此等眞言祕密法則。故云受眞言品也。
經。復次廣說受眞言法。釋曰。此品。猶尚第十一明答云何當受付。有二義中。第二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雙膝著地下。二明廣說受眞言法。此卽初也。
經。雙膝著地下至隨意誦之。釋曰。二明廣說受眞言法。分文爲五。初明入曼荼羅受眞言法。次先入曼荼羅下。二明入曼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眞言法。次若於弟子處下。三明受先誦持眞言之法。次或復有人下。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眞言。次受眞言者下。五明供養承事。此卽初也。而有六事。一雙膝著地。謂長跪也。二阿闍梨處。廣作布施。三手捧妙花。四發慇重心。五於闍梨處三遍口受。六若眞言多誦不得者。用紙葉等抄寫誦之。在文可知。
經。先入曼荼羅下至如前受之。釋曰。二明入曼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眞言法。文亦爲二。初明於良日時如前受之。次復以新瓶下。二重明受眞言法。文亦爲二。初明擇良日時如前受之。次明如是正受眞言功能。此卽初也。如前受之者。卽指品初文意也。
經。如是正受下至亦得成就。釋曰。二明如是正受眞言功能文意可知。
經。復以新瓶下至廣作供養。釋曰。二重明受眞言法。分文爲四。初明嚴淨新瓶。次阿闍梨先取下。二明阿闍梨勤求聖衆諦聽。次經滿三日下。三明令其弟子受眞言式。次若更別誦下。四明更不可誦諸餘眞言。此卽初也。而有五事。一用新瓶無病。病謂損破等。并諸瑕疵。二置諸花葉七寶五穀。三不著水。四作至誠心。五廣作供養也。
經。阿闍梨下至如灌頂法。釋曰。二明阿闍梨勤求聖衆諦聽。文亦爲二。初明抄寫諸眞言主名。置於瓶中次作此法時下。二明妙寫諸眞言名置於瓶中。此卽初也。抄名置中。及以莊嚴供養。在文可見。
經。作法此時下至聖衆諦聽。釋曰。二明抄寫諸眞言名置於瓶中也。而有四事。一經日不食。此事亦通前段意也。二暮間抄寫。置於瓶中。三獻以五供。四以本眞言而作護摩。言廣作勤求等者。總冠諸事也。
經。經滿三日下至速得悉地。釋曰。三明令其弟子受眞言式。而有六事。一經滿三日。令其弟子洗浴身體。二香馥手著茅草指環。三持誦百八遍。加持其瓶。四并以香熏。五傾心作禮。六令取一葉已。復重頂禮。言如是受等者。是且顯示法則功能也。
經。若更別誦下至退失悉地。釋曰。四明更不可誦諸餘眞言。若誦餘眞言。所受眞言不成就故也。
經。若於弟子處下至當得悉地。釋曰。三明受先誦持眞言之法。分文爲二。初總明若師主授與自所持悉地眞言如法應受。次先於眞言主處下。二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則。此卽初也。師主先誦持故。弟子若受得者。不久當得所求悉地。是故云也。
經。先於眞言主處下至來授與之。釋曰。二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則。文亦爲三。初明師主授與法則。次弟子應言下。二明弟子受得法則。次如上所說下。三明法則功能。初亦爲二。初正明授與之式。次復作是言下。二明重願照知。此卽初也。而有四事。一啓請陳表。二願作加被速賜悉地。三手捧香花誦一百八或一千遍。四便呼弟子正授與之。
經。復作是言下至爲作悉地。釋曰。二明重願照知。謂願眞言主照知賜作悉地也。
經。弟子應言下至而不廢忌。釋曰。二明弟子受得法則也。我於今時已受明王者。是明受也。誓從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廢忘者。卽是持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受法亦然。釋曰。三明法則功能也。如上所說乃至不得悉地者。是明前入曼荼羅受眞言等法則功能也。對得顯失故云離此受者不得悉地也。如此受得等者。是約授與師主自所持悉地眞言。顯示功能也。先卽悉地。是故雖不先承事。而決定成就。言悉地藥等受法亦然者。謂於成就藥等眞言。亦有是事。以此類彼。故云亦然。斯且約便說耳。
經。或復有人下至便得成就。釋曰。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眞言也。謂先承事已。未作悉地念誦。以眞言迴授與人。由先承事前旣作已而受得者。但作念持。便得成就也。
經。受眞言者下至如是行施速得悉地。釋曰。五明供養承事。文亦爲二。初廣明所奉之物。次廣說如上下。二明結示。此卽初也。於中花果等二十六種。是施依報也。革履者。革字。居核反。皮也。履字。卽?字也。所猗所解二反。鞮屬也。或爲躧字。舞履也。革履也。乃至自身等者。是施正報也。除二十六種。更有餘施故云乃至。於施自身。而有四事。一奉施自身。爲僕所使。二久經承事。不憚劬勞。三合掌虔誠。四珍重奉施。如是行施。速得悉地。如文可知。
經。廣說如上下至眞言妙句。釋曰。二明結示也。
滿足眞言品第二十五
滿者圓滿。足者具足。持誦之人。於其夢中。見眞言主身諸支分增加減少。或見與常所受持異。或字數不同。卽便依法作滿足法。於其夢中。本尊示相。令眞言字無增減失。圓滿具足。故云滿足眞言品也。
經。復次持誦之人下至作滿足法。釋曰。今品第十二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眞言增減眞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卽答云何字得圓也。分文爲四。初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增加殊異。次先以紙葉下。二明作滿足法次。如是啓已下。三明本尊示相楷定。次作此法時下。四明結勸。就初爲二。初明依夢知眞言字增加減少。次或見眞言下。二明見眞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此卽初也。謂准支分。知字加少。及且勸修也。
經。或見眞言下至滿足之法。釋曰。二明見眞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也。前知文字加少。今見眞言殊異。或見名加。或見句減。旣句加減。字數亦異。故云不同。言心便生疑等者。是且勸作補助法也。
經。先以紙葉下至應作護摩。釋曰。二明作滿足法也。文亦爲二。初明稀寫眞言如法供養。及作護摩。次布茅草下。二明布鋪作札啓請助護。此卽初也。而有四事。一先以紙葉牛黃稀寫所錯眞言。二如法供養明王與眞言。三衞護已置眞言主座。四復取乳木而作護摩。求明王助。言空蘇者。謂但用蘇以爲供養也。稀字。欣衣反。疏也。疏通也。又疏治也。
經。布茅草鋪下至加助衞護。釋曰。二明布鋪作札啓請助護。如文可知。鋪字。普胡撫俱二反。陳也。布也。
經。如是啓已下至指受滿足。釋曰。三明本尊示相楷定。而有二事。一於茅草上頭面東臥。二於其夢中本尊示相。此亦四事。一牛黃所寫紙葉之上。有加有減。卽本尊還以牛黃題往。字數滿足。二乃至加減點畫。亦皆楷定。是約點也。三若眞言不錯。但云不錯。四若眞言滿。於其夢中指受滿足也。
經。作此法時下至爲除魔故。釋曰。四明結勸。若不衞護。恐爲摩得便。是故結勸也。
增力品第二十六
增者增加。力者威力。更作護摩。及以妙好塗香花等奉獻本尊。令眞言力得增加故。今此品中。陳說此事。故云增力品也。
經。復次謂欲增加威力。釋曰。今此品是第十三陳說增加眞言威力。卽答云何得增益。分文爲三。初標所樂欲。次應作護摩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所說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謂持誦者。若有思欲令眞言威力陪常增加。作增威法也。
經。應作護摩下至娑闍囉娑。釋曰。二正明增威法。分文爲五。初明應作護摩。次或於山間下。二明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奉獻本尊。次妙好塗香下。三明塗香花等經日供養。次或用堅木下。四明或用堅木經日供養。次或時供養下。五明或時供養迦弭迦食。此卽初也。中有六箇護摩之法。在文可見。言各各別作者。或時乳蘇蜜等而不用和。一一別作。故云各各別作也。
經。或於山間下至奉獻本尊。釋曰。二明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奉獻本尊也。所修本法不離三部。毎部花別。又隨事花別。是爲本部花。言五淨者。如前說也。
經。妙好塗香下至增加威力。釋曰。三明塗香花等經日供養也。
經。或用堅木下至增加威力。釋曰。四明或用堅木經日供養也。
經。或時供養下至亦增威力。釋曰。五明或時供養迦弭食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增加威力。釋曰。三明結勸。
護摩品第二十七
言護摩者。是西天語。此卽焚燒義也。護摩兩種。謂外及内。外護摩者。謂但周備世間火法薪木。蘇蜜。食物衆具。無有本初猛利之火。大悲甘水。大般涅槃種種飮食等。是爲外護摩也。内護摩者。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受生。從生復造業。輪轉無已。今言護摩者。正是淨除此業。令得清淨法生也。如彼世間火。燒物成灰燼。今此則不然。以猛利大智燒一切煩惱。如劫燒之火無有於遺燼。三處同一體。火壇卽護摩。護摩卽己身。己身卽火天。火天卽大日。身口意和合。三平等無異。具足於三身。量周遍法界。不生亦不滅。離言離言相。生與於無生。無非大日尊。入於猛利智。焚燒業煩惱。無明株杌等。不復有遺餘。次觀菩提心。沐以大悲水。當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灑於十方刹熱惱諸衆生。滋長菩提芽。次第生諸字。卽此名法身祕密内護摩。今此品中備此兩意。陳說其事。故云護摩品也。
經。復次廣說下至速得悉地。釋曰。此品及備物品。第十四明爲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并辨備諸物。此卽答云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於中此品答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後備物品答以何物等也。能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後意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於尊像前下。二正明說護摩法。此卽初也。
經。於尊像前下至依法作之。釋曰。二正明護摩法。文亦爲二。初明作爐及置供物。次坐茅草座下。二明正修護摩法文亦爲二。初明作護摩爐。次乳木等下。二明置供物等。此卽初也。文有四事。一作方爐。二作圓爐。肘量深淺。竝在文說。三若在房室。出外作爐。四隨其事業。依法作之。言事業者。謂寂災增益等也。頓字緣字。
經。乳木等物下至灑諸物等。釋曰。二明置供物等也。辨事眞言。名爲諸事眞言。餘如文也。
經。坐茅草座下至燒乳木火。釋曰。二明正修護摩法。分文爲四。初明約大抵作護摩法。次以沈香木下。二明且別約增威等作護摩法。次復觀本眞言下。三明作念誦。次復作供養護衞下。四明都了發遣之法。初亦爲三。初明啓請灑淨等。次旣燒火已下。二明請召供養。次所護摩木下。三明所護摩木及博食等。此卽初也。而有七事。一坐茅靜慮。二捧水啓請。三傾水灑爐。四以華獻主。五誦眞言印。而以除穢。六灑眞言水。以爲衞護。七燃乳木火也。
經。旣燒火已下至三度灑淨。釋曰。二明請召供養。文亦爲二。初明請召供養火天。次次灑本尊下。二明請召供養本尊。初亦爲四。初明奉請火天。次取淨五穀下。二明奉祀火天。次祀火天食下。三明奉祀已了標想送天置於本座。次後誦計利下。四明復淨其火。此卽初也。而有三事。一奉請火天辭。謂我今奉請乃至受納護摩。二請召火天眞言。三召火天已。三度灑淨眞言。同上者。上文旣有請召火天眞言者是也。
經。取淨五穀下至眞言同上。釋曰。二明奉祀火天也。
經。祀火天食下至置於本座。釋曰。三明奉祀已了標想送天置於本座也。
經。後誦計利吉里下至皆應如是。釋曰。四明復淨其火。如上法則。通諸護摩。故云一切護摩皆應如是。
經。次請本尊下至護摩之食。釋曰。二明請召供養本尊。若於爐壇亦不失本位。故云安住本座等也。願尊垂受護摩之食者。是奉請辭。然其本尊眞言及印。隨念誦者所奉不同。斟酌可知。若具說者。應如前說供養本尊標想送尊灑淨火等。准前可知故不說也。
經。所護摩木下至閼說替那木。釋曰。三明所護摩木。及搏食等。文亦爲二。初明所護摩木。次先出博食下。二明所護摩搏食。初亦爲三。初列所護摩木名。次此十二種木下。二明用木法則。次作扇底迦等下。三明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此卽初也。是卽總列所用木名。隨所修法而分用耳。
經。此十二種木下至擲於爐内。釋曰。二明用木法則。而有七事。一所用木量。二濕潤新採者。三條端直者。四觀其上下。一向置之。五香水得洗。六細頭向外。麁頭向身。七蘇榅兩頭。擲於爐内。榅字烏困反。沒也抽也。
經。作扇底迦下至各依本法。釋曰。三明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旣總列木。恐致濫用。故云作一一法時各依本法也。
經。先出搏食下至先應取用。釋曰。二明所護摩搏食。文亦爲二。初明先出搏食而作護摩。次如念誦時下。二明置於雙手法式。此卽初也。未作護摩前設搏食。當至其時。作護摩事。故云先出撕食。具如前說。搏字(云云)。
經。如念誦時下至亦應如是。釋曰。二明置於雙手法式。謂准念誦時。此亦應如是。
經。以沈香木下至眞言威力。釋曰。二明且別約增威等作護摩法。文亦爲三。初明增威護摩法。次爲欲成就眞言下。二明作成就眞言護摩法。次先作阿毘下。三明護摩初後法式。此卽初也。而有三事。一沈香木護摩。二安悉和蘇護摩。三空用薩闍囉娑護摩。如文可知。
經。爲欲成就眞言下至作護摩。釋曰。二明作成就眞言護摩。分文爲五。初明先請部尊主。次請本尊。然後作護摩。二明先用部母護衞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三明若作法了時增眞言力故念部心眞言。四明三時用杓法則。五明若法了時。眞言閼伽而供養之。此卽初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乃作護摩。釋曰。二明先用部母護衞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部心眞言。釋曰。三明若法了時。增眞言力故。今部心眞言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應用小杓。釋曰。四明三時用杓法則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亦應如是。釋曰。五明若法了時。眞言閼伽。而供養之也。
經。先作阿毘下至扇底迦法。釋曰。三明護摩初後法式。此卽護摩初法式也。先作阿毘。次作補瑟。後作扇底。是且約作扇底迦法。若作補瑟徵迦。先作阿毘遮嚕迦後作補瑟徵迦。若作阿毘遮嚕迦者。不用餘法。而獨作之也。
經。護摩了已下至如是三度。釋曰。二明護摩了後法式。文亦爲二。初明護摩了眞言淨水。巡散爐中。次護摩都了。所殘穀等。用祀火天。此卽初也。
經。護摩都了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護摩都了。所殘穀等。用祀火天。而有六事。一復啓火天。重受餘供。二如法供養。三退還發遣。四列願。五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是謂教前請召眞言加退還辭。六所殘餘穀等。用祀火天。而作護摩也。
經。復觀本眞言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三明作念誦也。字數多少。如前釋也。
經。復作供養下至如法發遣。釋曰。四明都了發發遣之法。謂作事都了。更作五供養法。奉獻閼伽。護衞本尊。及護己身。并作發遣等(云云)。
備物品第二十八
備者具也。物者物類。謂爲成辨所樂事故。先預備具所用物類。然今此品中。說爲欲成就諸眞言故。先普辨備諸相應物。然後作先承事法及念誦法。故云備物品也。
經。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釋曰。此品爲答前問中云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謂欲成就下。二明廣說諸成就支分。次如上所說種種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前雖陳說諸成就法。而未廣說相應物色。若不說者。恐所作法不速成就。是故標云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也。
經。謂欲成就下至作先承事法。釋曰。二明廣說諸成就支分。文亦爲二。初明先當備諸雜物。後應作法。次所謂諸雜塗香下。二正明列諸物名。初亦爲二。初明先備諸物。應作先承事法。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應念誦。此卽初也。
經。若已先承事者次應念誦。釋曰。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應念誦。如文可悉也。
經。所謂諸雜塗香下至數珠。釋曰。二明列諸物名。謂諸雜塗香·諸雜燒香·五種堅香·七種膠香·白芥子·毒藥·鹽·黑芥子·胡麻油·牛蘇·銅瓶·銅椀·五穀·五寶·五藥等。具在本文。更不煩述。言紫檀護淨者。卽紫檀香泥等也(云云)筐字。去狂反。惟筐及筥也。傳曰。方言筐。圓曰筥。筥箱也。採字取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及廣念誦。釋曰。三明結勸也。
成諸物相品第二十九
前品物是成諸眞言之所用物。今言物者。是謂眞言所成就物也。今此品中。得法驗已。成就相應諸物之相。故云成諸物相品也。
經。復次我今下至眞言悉地。釋曰。此品。第十五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卽答云何成藥相。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所謂眞陀摩尼下。二正明說成就諸物法。次隨意所作下。三明結示。此卽初也。凡所成就物。無不依能成。必依三部法。而獲得悉地。故云成就物依是三部等也。
經。所謂眞陀摩尼下至雌黃刀。釋曰。二正明說成就諸物法。文亦爲二。初明成就七物之法。次若欲成就佛頂法下。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初亦爲二。初明七物。次言七物者下。二明歷一一物說成就法。初亦爲四。初明列七物名。次此等七物下。二明七物功能。次佛部下。三明三部勝力。次於三部中下。四明所獲悉地。此卽初也。
經。此等七物下至況餘世事。釋曰。二明七物功能也。然隨行人之所樂。而得九品之悉地。故云能令種種悉地成就也。言福德等者。擧上況下。謂如來因位福德智慧。六度萬行一切善品。無不增益。乃至證得無上法王究竟之法。何況餘事也。
經。佛部下至勝上成就。釋曰。三明三部勝力。彼等七物。所以有此廣大功能者。由此三部眞言祕密勝力加持。故云三部眞言皆有如來勝上成就也。
經。於三部中下至爲上悉地。釋曰。四明所獲悉地。譬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求雨種種寶。三部眞言。亦復如是。隨順行人之所樂求。授與一切悉地成就故。云隨受持者。於上悉地而有多種。或得持明仙。乘空遊往。成就五通。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十地。或得成佛。今文且擧其一悉地。故云具獲五通爲上悉地也。
經。言七物者下至作臺圖樣。釋曰。二明歷一一物說成就法。分文爲六。初明成就眞陀摩尼法。乃至六明成就刀法。於此文中。未見成就賢瓶之法。故但六也。就初成就。而有三事。一法驗成已。而作金臺。或用銀作。其量莊嚴。在文可見。二其珠用紅頗璃或好水精。三夜中念誦作臺圖樣也。
經。若欲成就雨寶下至種種雜寶。釋曰。二明成就雨寶法。而有二事。一法驗成已。而但誠心。二五由旬内。能雨雜寶也。
經。若欲成就伏藏下至其藏無盡。釋曰。三明成就伏藏法。文有三事。一法驗成已。但誠其心。二隨所念處。伏藏發起。三濟給貧乏。其藏無盡。費字。孚味反。費猶損也。又費猶惠也。廣邪費耗也。
經。若欲成就輪下至速得悉地。釋曰。四明成就輪法。若准上文。應云法驗成已但當誠心。文中闕略。下文爾也。文中但有作輪之法。謂鑌鐵作輪。其形量輻輞等。具如文也。鑌字金名。輻福音。車輻也。輞罔音。車輞。又作棢(云云)。掾緣。銛利也。
經。若欲成就雌黃下至是爲上好。釋曰。五明成就雌黃法。取兩種喩。譬其光色。如文可悉。
經。若成就刀下至[木*桒]施鳥?。釋曰。五明成就刀法。但指物體。而有四種事。一量長兩肘。二齊闊四指。三無諸瑕病。四其色紺青也。[木*桒]字。?字(云云)。
經。若欲成就佛頂下至頗胝迦寶。釋曰。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分文爲十六。初明成就佛頂法。乃至二十八明成就吠多羅法。此卽初也。文中但擧所成物體。今約此物。明其事數。下亦例知。文有三事。一金作佛頂。猶如畫印。二安置臺上。三其臺棖用薩頗胝迦寶也。棖字。宅衡反。門梱上木近邊者也。郭璞曰。門兩旁木也。又曰。棖柱兩相隨也。
經。若欲成就蓮花下至栴檀木作。釋曰二明成就蓮花法。文有三事。一金作八葉。二兩指一磔手。三或用銀銅白栴檀作也。
經。若欲成就拔折羅法下至金銀熟銅。釋曰。三明成就拔折羅法。文有四事。一好鑌鐵作拔折羅。二長十六指。三兩頭各作三股。四或紫檀木。或三寶作也。
經。若欲成就雄黃下至能成上事。釋曰。四明成就雄黃法。文有三事。一色如融金。二塊成分片。三復上有光也。隗字。口潰口迴二反。
經。若欲成就牛黃下至爲上。釋曰。五明成就牛黃法。如文可知。
經。若欲成就刈哩迦下至上好。釋曰。六明成就刈哩迦藥法也。
經。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下至上好。釋曰。七明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法也。蚯字。去牛反。字書蚯蚓螼螾也。蟮亦蚯蚓也。
經。若欲成就白㲲下至染之。釋曰。八明成就白㲲布法也。
經。若欲成就護身下至或縷全合。釋曰。九明成就護身線法。文有三事。一取白㲲縷細。二三合爲股。復三股合索。三童女合撚。皆須右合。或縷全合也。撚兩指合面搌物也。
經。若欲成就花鬘下至作鬘。釋曰。十明成就花鬘法也。
經。若欲成就牛糞灰下至龍腦香用。釋曰。十一明成就牛糞灰法。文有二事。一蘭若牛糞燒作白灰。二和龍腦香用也。
經。若欲成就木屐下至安其蓋。釋曰。十二明成就木屐法。亦有二事。一室唎鉢㗚尼木作木屐。二上安其蓋也。屐字。渠戟反䋀也屩也。謂今有齒者也。
經。若欲成就傘蓋下至作其莖。釋曰。十三明成就傘蓋法。亦有二事。一以孔雀尾作。二以新端竹而作其莖也。
經。若欲成就下至隨意而作。釋曰。十四明成就弓箭等七物法也。槍字。千羊反。蒼頡篇。亦木兩頭銳也。槊戟類。棓字。雹講反。大杖也。又補后反。
經。若欲成就世間鞍馬下至如是制作。釋曰。十五明成就世間鞍馬等七物法也。行人所樂。種種不同。不能具載。故總擧云諸餘物等。若本法中。有制作法。依彼應作。故云或依本法如是制作。
經。若欲成就吠多羅下至而作成就。釋曰。十六明成就吠多羅法。此是成就猶未爛壞屍骸法也。瘢字。薄蘭反。蒼頡篇瘢痕也。
經。隨意所作下至方作此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取物品第三十
若不依法取所成物。徒費功夫。空無所得。若隨所說。得其所須。眞言有感。速得悉地。今此品說擇好時日。而取其物。故云取物品也。
經。復次我今說取物法。釋曰。此品第十六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卽答云何受藥相也。受字捕也。義當自取。又取猶受也。意當屬他而受取也。謂取成就物。或任意自取。或隨他賣得。故云受也。所言藥者。卽所成就諸藥物等。又所成就物非但是藥。或是刀。輪。或頗璃。水精。或諸餘物。若於此等而得悉地。身心諸病。皆悉除滅。自他所樂。咸皆滿足。故名爲藥。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取物法。次其所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
經。白黑二月下至而取其物。釋曰。二正明取物法。文亦爲五。初明擇時日取其物。次於念誦時下。二明念誦得警界取。次或澡浴下。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次所說須物下。四明不讎價取。次或時自覺下。五明自覺增加威力而取。次其所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卽初也。有三日時。謂白黑二月各三箇日。及日蝕時與地動時也。其午前者。是卽且依三箇日也。
經。於念誦時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二明念誦得警界取。
經。或澡浴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也。
經。所說須下至而取諸物。釋曰。四明不讎價取也。貨字。呼過反。鄭玄曰。金玉曰貨。布帛曰賄。說文貨財也。讎字視周反。用也對也。風俗通云。二人對挍爲讎。又讎猶應也。
經。或時自覺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五明自覺增加威力而取也。
經。其所諸物下至皆取好者。釋曰。三明結勸也。所取物本性三品。應取上品。故云其所諸乃至皆取好者。是卽結前也。如法得已等者。卽勸後也。
淨物品第三十一
淨者洗淨。物者如前釋。旣已辨備諸成就物理須洗淨。然於洗淨而有多種。謂五淨洗。胡麻水洗。香水洗。眞言水洗等。今於此品。陳說此法。故云淨物品也。
經。復次今說淨諸物法。釋曰。此品。第十七明淨所成就物。卽答云何淨治藥也。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用五淨洗下。二正明淨諸物法。次但應洗者下。三明總結。此卽初也。
經。用五淨洗下至五淨灑之。釋曰。二正明淨諸物法。文亦爲二。初略明洗灑。次觀諸物量下。二廣明淨物法也。用五淨洗者。是約應洗者。略明淨物也。不應洗等者。卽約不應洗。且明灑淨也。
經。觀諸物量五淨和水。釋曰。二廣明淨物法。分文爲二。初明五淨等洗。次次用諸事下。二明眞言水淨。初亦爲二。初總明觀諸物量。次五淨和末雌黃和乳下。二明歷物洗淨。此卽初也。然諸物等。或和末爲淨。或灑洗爲淨。故云觀諸物量也。
經。五淨和末下。二明歷物洗淨。如云雌黃和乳作末等者是也。言空治者。不和乳等。直爾作末。故云空治作末。是卽應灑五淨之也。所言餘者。謂除和末所餘物也。又次文云諸餘物者。是除所說者而世所稱物也。
經。次用諸事下至眞言水灑淨。釋曰。二明眞言水淨中。有三箇眞言灑淨。在文可見。
經。但應洗者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三明總結也。但應洗等者。結前五淨等洗淨也。如所應等者。結前眞言水灑淨也。
物量品第三十二
言物者。是成就物也。言量者。卽是分數也。今此品。說所成就物輕重分數。故云物量品也。
經。復次廣說成就物量。釋曰。此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卽答云何藥量分也。分文爲三。初明標說。次成就物者下。二明廣說成就物量。次悉地之法下。三明結示。此卽初也。
經。成就物者下至作成就法。釋曰。二明廣說成就物量也。亦分爲二。初明廣說成就物量。次於本法中下。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數。約初爲九。初明就身莊嚴具等而示數量。乃至九明於安怛陀那法而示數量。此卽初也。此有三物。謂身莊嚴具。及諸器伏。并種種衣服。如此等物。應依世常所用量數。然彼物等。或有修治。或有研磨。或應細末。如是不同。不可具載。故云治研等也。
經。若欲成就雌黃下至一兩爲下法。釋曰。二明雌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牛黃下至一分爲下法。釋曰。三明牛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雄黃下至半兩爲下法。釋曰。四明雄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安膳下至一分爲下法。釋曰。五明安膳那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蘇下至三兩爲下法。釋曰。六明蘇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灰法下至二兩爲下法。釋曰。七明灰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欝金下至量比雌黃。釋曰。八明欝金香數量也。
經。於安怛陀下至七丸爲下法。釋曰。九明安怛陀那數量也。
經。於本法中下至任可成就。釋曰。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數也。有一加數量及五依數量。言都量者。如前量數也。觀念誦功力及同伴多少。應定其量數。故云應觀等也。又依本尊恩眷所示。應用量數。故云應當具備如本尊等餘皆如文也。
經。悉地之法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三明結示也。
灌頂壇品第三十三
諸尊加持甘露法水。以灑行者三業之頂。令菩提心堅固不動。除諸障礙獲得悉地。故云灌頂也。壇者梵云曼荼羅。於此壇場。而被諸尊加持之力。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故云壇也。玉呬經云。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一誦成就眞言故。二爲滅罪獲福故。三爲來生果故。若爲來生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見在獲得安樂。若爲見求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爲未來果入曼荼羅。今釋曰。於成眞言有世出世滅罪獲福。及爲未生果故。亦然所言。若爲見求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者。但擧出世以斥世間。非謂成就眞言。滅罪獲福。皆是世間。今此品。說普得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悉地曼荼羅壇。於中有多曼荼羅壇。今且擧一。當其品名。故云灌頂壇品也。
經。復次廣說下至令速悉地。釋曰。此品。第十七明成就諸物祕密妙法。卽答云何成就曼荼羅。及云何灌頂曼荼羅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說。次若欲起首成就法下。二明廣說成就妙法。此卽初也。言諸物者。謂所成物。卽指前品所說諸物。祕密妙法者。謂能成就。卽品所演諸祕要法。速悉地者。卽是所得之悉地也。若不祕密曼荼羅者。何能速成普利悉地。是故無緣大悲重開許。云復次廣說等也。
經。若欲起首下至諸悉地具。釋曰。二明廣說成就妙法。文亦爲二。初明略說。次如前所說下。二明廣說。初亦爲四。初明先應辨悉地具。次以護摩下。二明略示所應作法。次作灌頂下。三明所作事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次若作大灌頂下。四明曼荼羅之功能也。此卽初也。悉地具者。謂所成就物。并護摩所用。及曼荼羅等也。
經。以護摩法下至自灌頂。釋曰。二明略示所應作事。謂增威法。并灌頂法。亦兼成就。故云及也。
經。作灌頂下至作成就法。釋曰。三明所作事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也。如法供養義。兼成就曼荼羅。及護摩等事。如此作竟。應起首作。是故云也。
經。若作大灌頂下至一切法事。釋曰。四明曼荼羅之功能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廣說也。分文爲二。初廣明兩曼荼羅。次或於淨處下。二更明略曼荼羅也。就初爲三。初廣明兩曼荼羅。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二明作三種護摩。次如法供養諸眞言下。三明作灌頂。初亦爲二。初明作淨地等法。次其曼荼羅下。二廣明作兩曼荼羅。此卽初也。如前所說者。卽指如前補闕少法品等所說。淨地等法。皆悉應如彼中所說。是故云也。
經。其曼荼羅下至次外唯然。釋曰。二廣明作兩曼荼羅。分文爲五。初明兩曼荼羅方界肘量。次或用一種下。二雙明諸曼荼羅彩色莊嚴。次凡欲灌頂下。三明安置尊位。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四明作護摩供養。如法供養諸眞言下。五明修灌頂法。就初爲二。初明兩曼荼羅方界肘量。次凡曼荼羅下。二明曼荼羅地勢。初亦爲二。初明成就曼荼羅方界肘量。次於此西面下。二明灌頂曼荼羅方界肘量。此卽初也。頓字如文。
經。於此西面下至減半而作。釋曰。二明灌頂曼荼羅也。
經。凡曼荼羅下至說爲最勝。釋曰。二明曼荼羅地勢也。[*阝]字。羽求反。又作郵。境上行書之舍也。過也。譯也。今取低義。
經。或用一種彩色下至亦如是作。釋曰。二雙明諸曼荼羅彩色莊嚴。尋文可知。
經。凡欲灌頂下至及與明等。釋曰。三明安置尊位。文亦爲二。初明先結淨。次於其台内下。二明安置尊位。此卽初也。
經。於其台内下至畫甘露瓶印。釋曰。二明安置尊位也。
經。如是作曼荼羅法下至應作扇底迦事。釋曰。四明作護摩供養也。分文爲六。初明應作三種護摩。次應以當部下。二明示所用眞言。次其護摩處下。三明示護摩壇方處。次如護摩法下。四明爲增眞言威故作護摩法。次爲三部諸眞言下。五明爲三部眞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次所持眞言主下。六明別置眞言等主位。而爲供養。此卽初也。
經。應以當部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示所用眞言也。
經。其護摩處下至門東作。釋曰。三明示護摩壇方處也。
經。如護摩法下至三種護摩。釋曰。四明爲增眞言威故作護摩也。
經。次爲三部下至亦得滿足。釋曰。五明爲三部眞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也。
經。所持眞言主下至而當奉獻。釋曰。六明別置眞言主等位。而爲供養也。
經。如法供養下至用一切眞言。釋曰。五明修灌頂法也。分文爲四。初明加持所安置瓶。次如是加被下。二明安置吉祥瓶。次卽令同伴下。三明正灌頂。次作灌明已下。四明復作護摩及以發遣。此卽初也。
經。如是加被此土瓶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安置吉祥瓶也。如前說者。指前灌頂品等所說也。以穀藥等而莊嚴瓶。如文可悉。諸灌頂法得。以此令知諸餘灌頂法耳。
經。卽令同伴下至配與灌頂。釋曰。三明正灌頂。文亦爲三。初明令同伴等灌頂行者頂。二明七瓶灌頂次第。三明應受用牛黃等。此卽初也。
經。爲欲除遣下至隨意而用下。釋曰。二明七瓶灌頂次第也。言第四者。其台内瓶東北。東南。本尊前瓶。是卽第四也。言餘二者。謂西北。西南。軍荼利瓶。如文說也。
經。如是畢已下至皆應受用。釋曰。三明受用牛黃等也。
經。作灌頂已下至便卽發遣。釋曰。四明復作護摩。及以發遣也。雖事已訖。猶恐有障。是故更作護摩之法。然後發遣諸聖尊也。
經。或於淨處下至其量二肘。釋曰。二更明略曼荼羅也。分文爲四。初明作小曼荼羅。二明安置大印等。三明安置淨瓶灌頂。四明功能。此卽初也。
經。安置三部下至契印。釋曰。二明安置大印等也。
經。如前安置下至灌頂。釋曰。三明安置淨瓶灌頂也。
經。能離諸障下至最勝悉地。釋曰。四明功能。悉如文也。
光物品第三十四
光者。氣有榮光者。物者。卽是所成就物。謂灌頂已後。作護摩等。及作曼荼羅。令所成物光榮光顯。故云光物品也。
經。復次如法灌頂下至或祀酪飯。釋曰。此品卽答云何護諸成就物及云何事法曼荼羅。言護諸成就物者。謂作護摩等。及持誦眞言。護諸成就物。光勞光顯故。云護諸成就物也。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謂此曼荼羅。令所成就事亦能光顯。故云事法曼荼羅也。分文爲二。初廣明光顯之法。次此名一切成就下。二明結勸。初亦爲三。初明護諸成就物種種光顯之法。次或作曼荼羅下。二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次以三部母明下。三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初亦爲三。初明護摩光顯之法。次所成就物等下。二明種種光顯之法。次佛部光顯眞言下。三明三部光顯之法。初亦爲二。初明日數。次或於本法下。二明護摩所用之物。此卽初也。所以不云二四七日只擧三一者。且據陽數。月亦復然。言隨其成就相應者。不限時日。但隨成就相應之時。故云或隨等也。
經。或於本法所說下至或祀酪飯。釋曰。二明護摩所用之物。如文可知。
經。所成就物下至成就之物。釋曰。二明種種光顯之法。文亦爲二。初明種種光顯之法。次從始至終下。二略明結勸也。就初略有十一種光顯之法。一毎日三時。以香薰之。二以香水灑。三以眞言加被。四觀視其物。五以吉祥環。貫置指上。撝按其物。撝字。呼彼反。指撝也。案手之所指也。作也。六以牛黃水灑於物上。七或白芥子散於物上。八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九白黑二月各十五日。皆用眞言光顯其物。十復重加諸花香花鬘等物供養。十一以香塗手。置茅草環。接所成物畢。夜持誦也。
經。從始至終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略明結勸也。
經。佛部光顯眞言下至莎嚩(去二合)訶(四)。釋曰。三明三部光顯之法。文亦爲二。初明三部光顯眞言。次於三部法下。二明用三部眞言光顯之法。此卽初也。
經。於三部法下至不應間斷。釋曰。二明三部眞言光顯之法中。有七種光顯之法。悉如文。
經。或作曼荼羅下至而開一門。釋曰。二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分文爲三。初明作曼荼羅法。次内院東西下。二明安置印位。次各各以下。三明召請供養。此卽初也。
經。内院東面下至持誦人坐。釋曰。二明安置印位也。
經。各各以本下至供養畢。釋曰。三明召請供養也。
經。以三部母明下至護摩爲最。釋曰。三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也。分文爲三。初明用部母眞言等而光顯次第。次凡初護摩下。二明正作光顯之法。次如是光顯諸物下。三明光顯功能。此卽初也。
經。隨其所用下至莎(去)訶(去)字。釋曰。二明正作光顯之法。文亦爲四。初明隨所用眞言而誦眞言及求請句等之法則。次所謂下。二明示求請句。次護摩畢已下。三重明花等光顯。次畢已如前下。四明重作護摩光顯速得成就。此卽初也。
經。所謂下至莎(去)訶(去)。釋曰。二明示求請句。文亦爲二。初明示求請句。二明結示。此卽初也。
經。以如是等下至亦無所妨。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護摩畢已下至眞言而灑。釋曰。三重明花等光顯也。而有十事光顯之法。一白羯囉尾羅花。二赤羯囉尾羅花。三白芥子。四蘇摩那花。五先用塗香塗手按。六次以諸花持誦散。七次燒香薰之。八次持誦香水灑。九以本藏眞言持誦香水而灑。十次誦本持眞言而灑也。
經。畢已如前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四明重作護摩光顯速得成就也。
經。如是光顯諸物下至光顯之法。釋曰。三明光顯功能也。而有四事。一如是光顯諸物。及光己身。決定速得成就。光己身者。謂由加持增身威德。二其物縱少亦獲大驗。三具此法者。其物增多。四得清淨。此卽其功力也。
經。此名一切成就下至然後成就。釋曰。二明結勸也。分文爲二。初明結上諸文。二明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此卽初也。
經。於諸節日下至然後成就。釋曰。二明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於諸節日應決定作如是光顯。餘日隨宜而作光顯。又遍數滿已。先應初後具作光顯。如是作光顯。所求悉地法。決定得成就。是故云然後成就也。聖意至幽深。凡情難開曉。筒見陳一隅。恐乖祕密旨。一句或一文。若有契佛意。願奉資國主。其法界群生。揮三密智劍。斷麁細妄執。超過二死海。同遊密嚴宮。伏願金剛密迹軍荼利尊。垂一子地愛。同入和合海矣。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第七
元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寫得已了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別筆)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已上七卷奉傳授二品親王訖
公助
右如奧書對公助僧正令傳受之畢
遍照金剛二品尊鎭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