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9部大正藏第61册P0617 大樂經顯義抄 (3卷) 〖 日本濟暹撰〗.txt
No.2239
大樂經顯義抄卷上
此書頗可祕之。大概者是據理趣釋深意消釋義旨也。但科段章句者依眞實經文句意也凡義勢引用顯密諸教也。
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將釋此經。今略以三門分別。一者明教起因。二者釋經題目。三者釋本文也。
初明教起因者。是有二。一者總明眞言法教之起因。二者別明是經之起因也。
初總明眞言法教起因者。是且凡於諸教略有二種。一者顯教。二者密教也。謂顯密二教差別者。二教論云。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奧實說。顯教契經部有百億。分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爲宗。告成三大爲限。是則大聖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說。如是變化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也。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云云)且約說密教亦有二種因義。所謂一者自受法樂故說法。二者攝化衆生故說法也。且自受法樂故說法者。祕藏寶鑰云。極無自性以外七教。皆是他受用應化佛所說。眞言密教兩部祕藏。是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身住金剛法界宮及眞言宮殿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說。十八會指歸等其文分明(云云)又瑜祇經云。一時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標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智光明峯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熾然光明自在威力(云云)又是經說常恒三世一切時身口意業金剛大毘盧遮那如來。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乃至大菩薩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者卽是義也。大日經云。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如是奮迅示現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眞言道句法(文)二者攝化利生故說法者。大日經云。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眞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緣業生增長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芽種生起(云云)。一行阿闍梨釋云。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此處微妙寂靜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又云。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則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爲諸上首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衆像。當知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卽是普門身也。卽是法界身。卽是金剛界身也(云云)。又瑜祇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云云)。已上述爲自行化他通說密教義也。
二者別明說此經起因者。理趣釋曰。經云。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爲修瑜伽行者於生死流轉不染故。廣作利樂有情事故。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惠故。速集廣大福德資糧故。超越一切魔羅毘那夜迦衆。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故。說如來大悲愍念最上乘種性者。說十七種清淨瑜伽三摩地。已上依五因說是經也。又云。毘盧舍那佛在大衆中。爲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諸十地菩薩說。受持讀誦具修行福利。速滅無始時來無量諸重業障。乃至未來際以悲愍廣大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由聞及修不染不受諸不善異熟業。獲得世出世間殊勝悉地。卽於十六生作金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最後身便成毘盧遮那身也(云云)又義述云。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化自在天王宮。爲諸大菩薩等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爲令住持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諸大士等所說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已上別明此經起用也。
第二釋題目。是亦有通別兩目。先明別號者。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經者是也。是名卽獨齊最初金剛薩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是名則當別號也。後明通號者。依十住心論說者。於此眞實經約通號而正立金剛頂經號(文)。而是號是通別兩名中是當通號也。謂以大本金剛頂經十萬偈之中有是眞實經。是眞實經卽彼十萬偈經中其一品。故以本經通號而爲別品之總名義而已。具可云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經也。金剛如下釋。頂者最尊最上義也。瑜伽者此云相應也。三密相應三摩地行是也。次此十七章通皆名爲般若理趣品也。謂於十七章悉皆該說般若理趣義。故名爲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號也。且就初別號。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者。若約五部釋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也。五部卽是通五智義也。如次配法界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大師理趣般若經略釋云。第二釋題目者。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謂大樂者大日如來。金剛者阿閦如來。不空者寶生如來。眞實者無量壽如來。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來。經者佛法之海名也。般若波羅蜜多者。 a 字本不生之義也。理趣者從初 hUM 字至于終●字。其中甚深奧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故名曰品也(文)。又三昧耶光法師所述大觀自在四十手深要決義記云。大樂者佛部。金剛者金剛部。不空者寶部。眞實者蓮華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題。卽立大安樂金剛法性實相般若名也(文私云。大樂名爲佛部義。是佛果以智惠樂令其遊戲。爲樂德故也)故法華經云。與無量無邊佛智惠樂令其遊戲(云云)又密嚴經云。諸聖現法樂。見眞無漏界。自覺聖智境。清淨最無比(云云)。又涅槃經二十三云。三者一切知故爲大樂。非一切知不名爲樂。說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爲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身不壞故名爲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文)。又金剛者。是眞如之智自體堅固不可壞義也。故祕藏記云。金(不壞義智也)。又四種曼荼羅義云。金剛部者智摧破義。如金剛杵等摧破物。智亦能摧破煩惱等(云云)。不空者是表寶部義也。意云。三摩尼寶珠。是一切黃石中而無摩尼珠也。如黃石必定在摩尼珠不虛妄也。彼一切衆生心識中。必定有佛性如來藏實。而無虛妄云也。故釋摩訶衍論第七云。此眞如法其性平等遍凡聖中。似彼珠故言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者當喩何法。喩諸衆生悉有本覺。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衆生故有了別識似彼石故(云云)又解。生死世間是皆虛妄法也。三寶出世間境界悉不虛妄云也。故涅槃經二十七云。空者卽是出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云云)眞實者是蓮華部義也。問。何故蓮華名云眞實義耶。答。若約譬言之者。蓮華生果。必定不虛謬也。餘華不定也。或有生果不生果華也。故吉藏法師法華玄論云。明此花必生於果。餘華不爾。或生或不生。喩一乘之因必當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云云)若約法明之者。菩提心論云。凡人心如合蓮華。乃至如是眞實心故佛所宣說(云云)又蓮華三昧經云。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云云)。又大日經第二云。內心大蓮華。八葉及鬚蕊。於四方葉中。四伴侶菩薩等(云云)又祕藏記云。蓮華卽理也。理處亦有智(云云)又四種曼荼羅義云。如蓮華不染理亦不染。故理蓮華形也(云云)。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也。卽是平等理佛性是也。又利樂衆生之平等業用也。祕藏記云。三昧耶有多義。且表四義。一平等義。二誓願義。三驚覺義。四除垢障義也。佛知衆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佛等無差別。而衆生不知已本始兩覺與佛等。恒常覆蔽六塵煩惱不能顯出。是故佛發悲願。我拔衆生。如我無異。乘斯誓願。若衆生有歸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樂如來驚覺不敢違越本願。影向行者。所以眞言印契加持護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不敢違犯令他行之。衆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塵游埿。出現自心覺理。如頼春雷響蟄蟲出地。知與佛等無差別。是平等義。如我無異。是誓願義也。如來驚覺。是驚覺義。衆生蒙佛加持力得益。是除障義(云云)又云。爲衆生垂悲愍。成辨一切事業云羯磨部(云云)問。金剛薩埵是阿閦佛所屬菩薩金剛部所攝也。而何具足五部義耶答。若是爲阿閦佛所攝時爲金剛部也。但今日者以金剛薩埵直爲中台。而次四菩薩爲四親近眷屬時。以法界體性智配中台金剛薩埵尊。以四智如次配四菩薩也。故可知。經題目立五部義。蓋是意也。問。以何文證知是義。答。大師說云。四方四佛各具四智。東方阿閦佛爲主則是法界智。自餘四菩薩是四智也。餘亦准此可知者。卽非是意耶。又彼四親近菩薩等豈異人乎。卽中台金剛薩埵之內證智用差別分身耳。故此五尊曼荼羅者。於一體之月輪中。五尊同坐此義耳(具義如五祕密儀軌辨說也)大者。是悉廣大貫通是五部諸法義也。高野大師說云。大有三義。謂大多勝義也。一竪橫無邊際故云大。二數量過塵剎故云多。三是最勝上故云勝(云云。私云。此三摩地門中。所說教理行果。是有十佛剎微塵數量之淺深差別不同義。故云竪無邊際。故謂大也。又如是塵數法門。皆橫一相一味。法爾所成義。故云橫無邊際。故亦云大也。又如是智門中人法。無數量無邊際故云數量過塵剎。故卽云多義也。又此金剛乘法過勝顯教所說一乘三乘等義。故云最上故云勝也)又云。此中所謂大者。人中之大。法中之大。教中之大。體中之大。相中之大。用中之大。乘中之大。因中之大。行中之大。果中之大。入中之大。理中之大。智中之大。定中之大。如此具十佛剎塵數大。此大則絕待常住不二之大。不是相待無常之大。云經者。又大師釋云。經者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爲經。以心密爲緯。織三業之絲爲海會之錦。錦文千殊(云云。又私以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名。若配釋三點四德者。大樂者是解脫點。是解脫業煩惱苦三道也。不解脫此三道。是非眞實樂故不名火樂也。問。二乘人入無餘涅槃解脫諸苦。何不名大樂耶。答。彼分解脫分段生死之三道。未解脫變易中三道。故不名大樂也。今眞言乘佛全解脫二種生死三道。故名大樂也。亦二乘無餘涅槃身智灰滅有何樂義耶。眞言乘法佛身智常住不滅。所以名大樂也。金剛者是般若點。是能斷智也。不空眞實者。是法身點。是色身智身皆法身義也。是配逆次也。三昧耶者。是三默。一體平等不二大般涅槃是也。約是三點。身業是法身點。語業是解脫點。意業是般若點也。是配三密法。如次佛部蓮華部金剛部義也。若約四德釋之者。大樂者是直樂德也。樂受恒常不變易自性安穩無沮壞爲義也。金剛者是常德也。以不沮壞不變易之堅固體用爲常義也。有沮壞物卽爲無常故也。不空者是淨德也。謂三界有漏心心所等諸法。皆是虛妄分別相而自性不淨也。翻對彼染故。此法佛無漏法不虛妄顛倒。而自性清淨故云不空也。唯識論七云。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相。彼亦有此。此頌且依染分依他說(云云)此義意云。有爲有漏不淨法皆從妄想顛倒生起。而無實體云也。法佛境界不爾。故云不空也。眞實者是我德也(不空者明離失義也。眞實者顯具德義也)以虛假無實法不爲眞我故也。以自在常一實德爲眞我故也。三摩耶者是平等義也。謂表示如是四德是一體平等義也。一德之上必自然具足餘三德故也。平等平等衆德周備故云三昧耶也)又解。大樂金剛者能證智慧也。不空眞實者所證理境也。所謂如如智如如理是也。三摩耶者顯示理智平等無二無別義也。謂智卽理理卽智。是境智無二義也。不空者離失義。眞實者顯德義也。謂離虛妄失而具眞實德云也。般若者是能觀之智品也。卽上所明五智品之菩提心是也。波羅蜜多者。前五智菩提之運載菩提涅槃之彼岸業用是也。理趣者所觀之實相眞如深妙理性是也。若具釋之者。般若者此云智慧。具應云般若那也。良賁仁王經疏云。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以般助若。若名惠。以那助若。若名爲智。般若云惠。闍那云智。而亦惠處說智。智處說惠(云云)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是所作已辨義也。始覺成滿義也。是卽通自行化他也。理趣者理是眞實道理也。卽是所詮之法體也。趣者於此所詮法體所備之義趣是也。若指事明者。妙適等十七位是法體也。此法體之上所備清淨等用者是義趣也。義者是法之所以也。又理趣者是宗趣義。謂以三密內證境界體爲宗也。於此三密法境。以有信行得果之用爲趣云也。謂以正理爲所宗體也。是三密之境界是極正理也。令趣入是正理之用名爲趣也。趣是作用也。進趣義也。
第三釋本文者。文句云。就此經中開爲三段。謂初之七事爲緣起分。次十七章爲正說分。後一頌爲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通序中則有七事。具如下列也。是依大記也(云云)。
經如是者。第一總擧所聞之法體。所謂指下所列十七章會之法也。
經我聞者。第二別明聞能持之人也謂高野大師作三番釋。謂若有三釋。初金剛薩埵之詞也。次親之指言。三法爾有無人增減。初金剛薩埵之詞者。金剛薩埵釋云。傳聞豈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復次廣眼尊親指說言如是我見聞覺知(云云)。
經一時者。第三明同持和合而非異時(云云)。若祕釋意云。大日經疏云。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如世間時分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亦無去來。卽此寶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文)。
經薄伽梵者。第四明能聞持之所從人也。謂能說教主是也。第一先標尊號也。薄伽梵者無正翻也。義翻當世尊義也。大疏有四義。釋薄伽梵義也。一者佛地論師義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云云)第二能破義。譬如有人。以持利物摧切怨敵等。名云能破者也。是名梵云婆伽婆也。如此佛破滅諸惑障義亦亦名爲婆伽婆云也。第三能除能生義。謂能斷惑障而生智德也。第四福德具足義也。以四義總名薄伽梵也。
經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爲三界主。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衆生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常恒三世一切時身語意業金剛者。若依文句釋者。從此已下第二約五智歎勝德也(文)。
經大毘盧遮那如來者。第三擧說主尊號也。文有五句也。就此文中。
經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者。歎大圓鏡智德也。是成就殊勝者。是句廣貫通五智諸句也。凡修得五智名云成就也。佛地中雖衆德無數。而以五智爲上首。而攝餘一切功德法也。是五智是佛地之不具德故云殊勝也。此中加持者。示自他平等攝入攝持加持義也。謂自佛他佛之智力色身。皆悉互相涉攝入而無別異隔界也。三摩耶者是平等義也。祕藏記云。金剛(不壞義智也)加持(界會諸尊攝入攝持義也)三昧(界會諸尊彼此平等義。云云)。
經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爲三界主者。第二歎平等性智也。
經已證一切如來乃至瑜伽自在者。第三歎妙觀察智也。
經能作一切乃至皆悉圓滿者。第四歎成所作智也。
經常恒三世乃至意業金剛者。是明法界體性智也。常者自性常義也。是遠離剎那生滅之有爲相也。恒者是遠離一期生滅之無常相也。又解常者自本遠離初生起時無常咎也。恒者遠離終盡無常咎也。凡遠離去來今三世代謝無常相而凝然常住。身口意業法然所成無初無終。身口意如金剛沮壞。性卽名爲法界體性智云也。如密嚴經云。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過剎那壞。常遊三摩地。又云。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云云)。更就第四歎成所作智句中。
經能作一切乃至種種事業者。明成事智自行之德成辨用也。經於無盡無餘乃至皆悉圓滿者。明化他滿足德也(已上歎五智德也。釋名如菩提心論私記明也)。
經大毘盧遮那如來者。第六擧尊號而屬前五智德也。大日尊成就此五智也。而分四智用。如次配四佛也。
經在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歎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擊。殊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爲莊嚴者。第五明說經處之美中。是卽明聞持處也。就中爲三。先正明方處。
經在於欲界主天王宮中者是也。次明所居處愛樂相。
經一切如來至大摩尼殿者是。後明處莊嚴。
經一切如來至半滿月等者是也。後就明莊嚴中更有三。先總標。
經種種間錯者是也。次別列也。
經鈴鐸繒至半滿月等是也。後一句爲總結也。問。何故於此第六天上說此經耶。答。理趣釋云。他化自在天宮者。名爲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菩薩證得第六地位現前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多作此天衆生爲天人說般若波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爲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貧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諸煩惱。超越摩羅之境(云云)問。此他化自在天宮者。是世間他化自在天宮殿歟。爲當法佛法爾所成宮殿歟答。不謂是唯世間有漏業煩惱所成宮殿也。卽法爾所成宮殿也。故理趣釋云。其宮殿是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皆從毘盧舍那佛福德資糧出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金剛峯寶樓閣。其曼荼羅四方八柱列。四位四門。中位毘盧舍那遍照如來內證大樂之智解脫是也(云云此理趣釋是述淺略深祕二釋也)。此淺略深祕二種他化自在天宮者。猶靈鷲山有淨穢二土也。穢土爲壞劫被壞。淨土爲壞劫不被壞也。故法華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云云)此天宮亦爾也。就所居處愛樂相中。淺略義如上所釋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殊勝妙樂處也。以是義表金剛薩埵內證大樂大貧染極妙樂義也。大摩尼殿者。理實應言廣大摩尼殿。謂於法界宮中有五種三昧耶種子字。而便顯成大宮殿。所謂鑁吽怛洛紇利惡五字也。是五字顯成周遍法界宮殿。故名爲大殿也。大者。大疏第一云。廣大金剛法界宮者。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云云)。又第十八云。長謂人所不及也。私謂。此卽云何也。其廣橫遍於一切衆生界。其長云何。竪窮佛界故云廣長也(云云)今私云。是廣長義總只云大也。摩尼者。仁和上解云。卽譯爲珠。或云。摩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云。摩尼梵音是云寶。寶義有六。一者難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摩尼收攝法界故名殿。卽顯如來內證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足四門。左右有吉祥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鬘。交緒莊飾(乃至)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繙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云微風。機必應故云微風搖擊。應衆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珠鬘等。衆生性欲淺深不同。如來赴應漸頓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云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德也。故云而爲莊嚴也(文)今私云。等者是等取餘種種無盡莊嚴也。
經與八十俱胝菩薩衆俱。所謂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第六明同聞衆中爲三。先擧數標類)。
經與八十俱胝菩薩衆俱者是也。次列名。所謂金剛手至金剛拳菩薩摩訶薩者是也。後總結威儀也。就此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卽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欠巽坤乾艮之八方而待衞之。問。如智度論云。法性身佛說法會聽法衆遍満虛空界(云云)。
而是經是法身如來說法者。何同聞衆頗減少耶。答。是中八十億者。是且可擧大數也。八者是標八方八位也。十者是顯圓數也。俱胝者此云億也。億有四位。一十萬云億。二百萬云億。三千萬云億。四萬萬云億也。但千萬云億是俱胝億也。常途事也。具如仁王經儀軌中辨。而是億中是攝取恒沙塵數衆無失也。如瑜祇經云。於五智光明峯杵出五億俱胝微細金剛(云云)。是中五億俱胝者總數也。微細者是別數也。佛剎塵數等是也。今八十俱胝者。此文下必可有佛剎微塵等數也。而略不擧之也。或隱而不擧也。此守護經九云。四佛各四菩薩。四菩薩各有一俱胝那由他。以爲眷屬(云云)。又禮懺經云。一切如來適悅心金剛嬉戲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供養雲海菩薩等(云云)。是其類也。
經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潔白。以下歎所說教勝德也。就中則有七善。一初中後善。若約行明之者。三業三密義。又三學等皆善巧也。又依此所說。有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菩提果三種善巧。故名云初中後善也。若約教明之者。序分·正宗·流通。俱皆善巧也。又解。初善者第一金剛薩埵章是也。中善者從第二章至第十六章是也。後善者第十七章是也。二文巧。三義巧也。謂能詮所詮俱巧妙也。能詮之文句巧妙而無鄙拙錯亂也。所詮義契道理而甚深微妙也。四純一。謂是卽明純大乘義。唯一金剛乘義也。不明二乘三乘之雜行法也。五圓滿。謂明自行化他圓滿。福智圓滿。斷證圓滿。故義圓滿。理事圓滿等義也。六清淨。謂所說教行理果極能斷染汚。而終成就無漏清淨法也。是始覺淨也。七潔白。謂明本覺本來不染清淨義也。本釋示也。但今私云。若例他經者。是七善是恐當別序義。若例法華等者。卽是別序意相當也。已上序分畢也。
經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從下是第二明正說分也。就中爲二。初別明理趣體相。後總明理趣功能也。就初別明理趣體相中。自有一十七章。一大樂不空初集會品。二毘盧舍理趣會品。三降三世品。四親自在菩薩理趣會品。五虛空藏品。六金剛拳理趣品。七文殊師利理趣品。八纔發意菩薩理趣品。九虛空庫菩薩理趣品。十摧一切魔菩薩理趣品。十一降三世教令輪品。十二外金剛會品。十三七母天集會品。十四三兄弟集會品。十五四姉妹集會品。十六四波羅蜜部大曼荼羅章。十七五種祕密三摩地章也。今就初金剛薩埵章中。文分爲二。初正明大樂不空金剛薩埵般若理趣。次重明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眞言。初中爲三。初總標章。次釋義。後歎德。自下十六章准之應知也。□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是初總標章也。謂宣說無漏無爲之法。遠離惑染障而成就究竟最勝清淨果德義也。次第二釋義者。經所謂妙適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釋義也。就中有二。初眞釋義。後擧所因而釋義也。就卽其初直釋義中。經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初明大樂金剛普賢延命金剛薩埵位之句義也。是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妙適之句義當是十六大菩薩中之最初大樂金剛薩位之位云也。餘經教中所言等覺如來妙覺菩薩者。卽當此人等也。句者是迹義也逗義也。又顯彰義也。意云。句是能顯義也。義是所顯之所以也。譬如依象之足跡而尋得象自體也。依能詮文句而顯得所詮義趣也。此亦爾也。大疏云。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爲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擧足下足。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句耳。今就此宗。謂修如是道迹。次第進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爲句(云云)。
經慾箭清淨句至一切法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之名句如次明金剛薩埵菩薩之伴之四親近菩薩位也。
經見清淨句是菩薩位至慢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內四供養菩薩位也。
經莊嚴清淨句至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四供養位也。
經色清淨句至味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四攝菩薩位也。妙適者。本釋云。妙適者卽梵音蘇囉多也。蘇囉多者。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衆生。願得安樂利益。心曾無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蘇羅多耳。由修金剛薩埵瑜伽三摩地得妙適清淨句。是故獲得普賢菩薩位(云云)問。世間那羅那哩者表何義耶。答。未見其正翻也。但撿一卷梵語集云。少兒娜(引)羅迦。女子娜哩迦(文)私云。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合而身心得悅樂遂以懷妊子息。而於產生子息卽其成慈愛時。而無暫休息義之喩是也。此義如理趣釋云。以自金剛與彼蓮華二體和合成爲定惠。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文)。是卽密喩也。蘇羅多者。大疏第十七云。梵音名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相受於現法之樂也(等文)又云。是遍欲求義(云云)。此欲求義者。如大疏第一云。復次帝釋聲明論謂女人爲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云云)是卽取喩意也。義述云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摩眞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體常寂不忘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悅義。置腰之左表大我義焉。右持五鈷金剛。是五智義。轉拳向外示衆生也。於曼荼羅據有中位而總其衆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蓋正覺之經疏(云云)。
金剛手者。本釋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卽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菩薩(云云)又云。左手作金剛鬘印者。爲降伏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念念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云云)。次慾箭清淨句至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方金剛薩埵菩薩之四親近眷屬之中第一菩薩者。義述云。其二所謂意生金剛以大悲慾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是箭而現其慾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問。中央金剛薩埵妙適義。與所從菩薩中慾箭義有何異耶。答。妙適是直自受法樂義也。大悲慾箭是欲利他之欲貪心也。又初妙覺位。後等覺地也。所以異也。觸清淨句者。義述云。其所謂髻利吉羅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衆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菩薩故(私云。無漏觸之名也)所以住抱持相。而其觸淨其觸淨俱幻平等智身(云云)愛縛清淨句者。義述云。其四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愛念繩普縛衆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呑噉。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憧。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一切自在主清淨句者。義述云。其五所謂金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衆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云云)。是四親近菩薩如次金剛薩埵菩薩前右後左住也(已上四親近位辨了。如理趣釋文者。弱吽鑁斛。如次配外四供養也。又儀軌文所云普賢十七字眞言。與理趣釋所辨十七字文及教時義第一所引十七字文。一一相違可悉之)。
經從見清淨句至慢清淨句者。次明內四供養菩薩也。義述云。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惠之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眞諦俗諦。唯見一切法勝義眞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適悅清淨句者。義述云。其七所謂金剛適悅菩薩。於身塵而得適悅清淨。於生死解脫不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身(云云)問。第一妙適與此適悅有何差別耶。答。前約心智立名義也。此適悅者唯約身分立名義也。愛清淨句者。述云。其所謂金剛貪菩薩卽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鬘清淨句者。述云。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謂大我之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問。前一切自在主與是鬘有何差別耶。答。前利他行也。是自利德也。此四內供養菩薩如次金剛薩埵右邊前後隅左邊後前隅住也(已上內四供養了)莊嚴句者。述云。其十所謂金剛拳菩薩。能以菩提覺華起供養雲海。亦以方便授與衆生作功德利。以花是眷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爲其契(云云)意滋澤清淨句者。述云。其十一所謂金剛雲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授諸身心。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爐煙象雲遂以爲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爲契焉(云云)問。旣春秋冬三季而爲如次配花燈塗三菩薩名也。而何以夏義而不配香菩薩名耶。
答。於本釋中雖無此釋。今私云。是意滋澤句是當夏季義也。其所以者西方有三時。所謂寒熱雨降三時也。熱發時有十二月及正二三之四個月時也。雨降多有夏時也。謂從四月十六日至于八月十五日雨降也。是時重雲普布雨林雨盛降。故以雲金剛爲夏義也。意滋澤之雲義卽當夏時耳。故大疏第二云。第五十二云。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滯淫昏熱故。時俗愛樂思慮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思念也(云云)光明句者。述云。其十二所謂金剛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衆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爽映如秋時表智光體遂名之。故執燈明以爲其契(云云)。身樂清淨句者。述云。其十三所謂金剛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香塗衆生心體。滅煩惱之契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與衆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解脫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執塗香以爲其契(云云已上外四供菩薩也)色清淨句者。述云。其十四所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受用色身。於雜染世界起變化色身而爲攝成之事。故持鉤爲契(云云)聲清淨句者。述云。其十五所謂金剛聲菩薩。以清淨智能表六十種梵音。普周法界而爲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爲契(云云)香清淨句者。述。其十六所謂金剛香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爲止留之事。故持鎖爲契(云云)味清淨句者。述云。其十七所謂金剛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味。以爲歡樂之事。故持鈴爲契(云云)。若依蓮華部儀軌說者。以弱吽 vaM haiH 如次配四攝菩薩也。而但理趣釋及文句等。是若恐隱密意故。以 jaH hUM vaM haiH 爲外四供養菩薩。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爲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綺說歟。吉可思也(已上四攝菩薩了)。此十七尊是一部曼荼羅義用備成辨義耳。是十七句義一一卽是祕密教中佛菩薩之祕號也。故二教論云。如是文句一一文句一一文一一句。皆如來密號也。二乘凡夫但解句義。不能解字義。但解字相。不得知字之密號覽之。智人以顯句義莫傷祕意。若見薩埵釋經。此義可知之。莫怪之(云云)。
經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釋義中第二擧所因而釋義卽是也。意是中所照所顯法。是無漏清淨故。能顯能照智惠亦卽清淨云也。是中一切法者。非謂世間有爲有漏生死所攝諸法自相自義也。是但指法爾所成無爲無漏三寶三密境界諸法。而云一切法自性清淨故也。問。以何文知一切法者。以無漏無爲爲一切法云耶。答。大疏九云。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爲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眞言實相衆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文)私云。一切法者與諸法者。是相通同義意也。又解。一切者謂有爲有漏世間一切法也。自性清淨故者。於有爲有漏法而與其爲自性物者。卽是正此無爲無漏法是也。三密境界也。第二釋義章段訖。
經金剛手。若有聞此獲得如來執金剛位者。是第三明歎聞經修行德也。就中有二義。一者歎滅罪德。二者歎生善德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消滅不難者。是第一歎滅罪德文也。
經若能受持至如來執金剛位者。第二歎生善德文也。亦於是兩門中各有二文。一者初先明行相。後明功報也。初明滅罪中行相者。經若有聞此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次明滅罪中功報者。經乃至菩提至消滅不難者是也。第二就生善中先明修行相。經若能受持至作意思惟者。是明生善行相文也。
經卽於現生至執金剛位者。是明生善中功報文也。就前滅罪功報中。乃至菩提道場者。謂初從聞此經法發菩提心畢。是中聞經三賢十地終至于成佛果。遂不墮三惡趣云也。此中聞者是聞思也。是品不謂取無惠之聞也。位當十信行也。地藏菩薩占察經般若燈三藏法師疏云。二者內執我見垢心障。所以不能懃觀自身無常苦空不淨無我。雖復誦念不能決定。仍不名爲聞。不名誦念。但獲世報如經。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不名爲聞(文)。今此中聞經義亦爾也。問。是不墮惡趣。益者若是消滅感惡趣業煩惱已後而不墮歟。爲當業煩惱尚存。而雖現行而不墮惡趣歟。答消滅感惡趣業煩惱已。而不墮惡趣。是常途事也。不希有事也。今依聞經功雖有業煩惱等四障積集。而不墮惡趣。是爲希有事云也。故經文云。設廣積集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者是也。一切蓋障者是五蓋等障也。是障卽障礙感人天二趣善果。及得入三乘菩提涅槃二果之障難法也。五蓋者。大乘義章五云。言五蓋者。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忿怒曰恚。一切煩惱睡著境界不能堪忍名之爲睡身心眠昧略緣境界說之爲眠[跳-兆+參]動名悼。於所作事追變稱悔。於法猶預說以爲疑。蓋有四義。一是障義。二是破壞義。三是墮義。四是臥義(云云)。煩惱障者感招分段生死。之見修一切煩惱也。法障者障礙入三乘菩提等也。是卽出世道之惑障是也。又法障者是所知障也。不了知如實諸法自共相及自性空義。故名云法障也。業障者五逆十惡等感三惡八難果之業難是也問。亦有如是四障不滅。而不墮惡趣功無滅盡。如是衆罪之功耶。答。經云。設作重罪消滅不難者。卽有一時消滅無量衆罪勝用云也。只大概是任行者意樂不同耳。或菩薩故起惑障故留罪根。而不受惡趣報。而求菩提利。濟衆生之行。是卽依理趣勝功力也。或菩薩有直斷除四障頓證菩提人。依此理趣功力云也。
經若能受持至執金剛位者。是第二明生善功也。就中有二。初明行相。後明所得功能也。
經若能受持作意思惟者。初明修行相也。是則思惠并修惠行也。若指位者當住行向三賢位也。
經卽於現生至執金剛位者。後正明修行所得功能也。就是修行所得功能文有二。先初明得益時分。謂現在生是也。次第二正明修行所得利益。就中亦有二。先明因位中所得隨分利益花報。於是中爲三。一者證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二者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三者受於無量適悅歡喜也。是卽於初歡喜地所得功德是也。一切法平等者。是所證法空眞如理也。證者是能證法空智也。金剛三摩地是法空智之所依定之名也。若作祕釋者。是卽法佛內證三平等法也。金剛三摩地者。亦是眞言門三摩地門之法也。故菩提心論云。第三三摩地者惟眞言法中有。於諸教中闕而不書(云云)。於一切法皆得自在者。亦是於眞言法中得八自在十自在也。十自在等義如餘所辨也。受於無量適悅歡喜者。得證此第一句大樂不空金剛普賢延命金剛薩埵位云也。是卽於初歡喜地方所得境界也。
經以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執金剛位者。次就正明修行所得利益中。是卽次第二明修行所得果報相也。謂是妙覺法佛果位也。是於十六大菩薩生中。卽滿足第十六金剛拳菩薩位。時方成就法佛之金剛不壞身云也。此中以十六大菩薩生等者。理實應言於第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執金剛位。第十六拳菩薩卽爲如來執金剛位義者。本釋之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爲拳。一切如來縛是爲金剛拳(云云)。又略出經第四云。從行者不闕至十六生畢定成佛(云云)此文意云。滿十六生已卽成佛果(云云)上十七尊曼荼羅是唯約金剛部。明此一部因果義也。今至于此金剛拳等十六大菩薩義亦此者。廣通五部而明因果次第住地義也(十六大菩薩具義如別抄廣述也)。上來初正明大樂不空金剛薩埵般若理趣義訖。自下重第二明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本誓心眞言也。又解。此中說三密觀也。則前十七句爲意密三摩地。次從時薄伽梵至作勇進勢者。明身密瑜伽也。次說大樂金剛下說口密眞言也。是中薄伽梵者指金剛薩埵菩薩也。是人則能具足此如上功德故。此人能斷盡三界煩惱等故。成就福德故。生長悲智故。又成就自在熾盛等六義故。轉卽立世尊號也。是菩薩卽示現眞言門等覺位菩薩也。行因海圓滿人故亦名爲薄伽梵也。下諸章中菩薩名爲薄伽梵。義准之可知也。是卽亦爲教令輪降三世菩薩也。是菩薩於大日尊所未受五智金剛杵以前卽名云普賢菩薩也。旣被授五智金剛杵以後轉名金剛手也。又卽降伏魔醯首羅等以後卽立降三世延命菩薩名也。文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咲者。是以身業而標表自受法樂三密堺界義也。下准之可知也(具義如本釋中廣明也)。心眞言字是今現在所流布理趣般若經。及本釋心眞言字皆安 hUM 字也。文句云。實相般若經安 hAM (長聲)字也。實言阿(引入)字(云云)問。是三說相違何會。答。是經以吽字爲金剛薩埵心眞言。是常途義也。彼實相般若經以 hAM 字爲心眞言。義依有以普賢菩薩。爲金剛薩埵義也。普賢菩薩是菩提心爲因義也 hAM 字因業不可得義。豈不是意耶。是破轉法輪菩薩眞言。以 hAM 爲種子。是卽金剛薩埵眞言也。故此章用 hAM 爲種子字也。卽以金剛薩埵爲不動尊義故也。是不動尊卽以 hAM 字爲心眞言義有。故因之翻以唅字爲金剛薩埵心眞言也。故有是說歟。不動金剛大忿怒尊要誓抄集云。不動尊者則不淨金剛也。此不淨金剛者。則降三世尊也。此降三世尊者。爲金剛手菩薩也。此金剛手菩薩者普賢也(云云)如仁王經軌者。以金剛波羅蜜菩薩卽爲不動尊義有故也。又彼文句以阿(引入)字爲心眞言義是。若准金剛界供養會金剛薩埵眞言。以 aH 字爲金剛薩埵種子字也。故作此說歟。雖作異說皆明邊邊義遂無相違咎也。 hUM 古人多分明虎?反音也。故蘇悉地經云。虎吽(二合)者是說又吽呼垢反等也。是此說反音太好也。但後人直讀吽音(牟甘反)是字五佛頂經二云?(牟甘反云云)又馬頭儀軌眞言曰。鳴吽者此反音意也。安然云。牛鳴聲呼。此吽字文四字合成之中。於第六摩多之 u 字音。卽合挿此字體之 ha 字音之未響音而直讀吽音(牟甘反)謂 ha 字卽有衢云轉音。此衢音之終響折取 u 字音之上聲。混合直呼吽音云也。問。抑 hUM 具意云何。答。大師釋云。釋經云。此字因義。因義者謂菩提爲因。卽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功德。皆從此字生。一字具四字義。且 ha 字以爲本體。賀字從 a 生。由 a 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汗聲之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卽爲磨字。磨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妄情所執名爲增益邊。若離損減憎益卽契中道(云云)。今依此說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功德。皆從 hUM 字出生諸顯教。以眞如爲諸法體性。佛華法華等亦以此眞如爲至極理。今眞言法以 hUM 字爲一切眞如等所依。眞如則所生之法。眞言則能生之法。眞如法體猶從此而生。何況能證人乎。能證佛旣亦如是。何況所說教法乎。雖云能證所證平等無二。然猶於二門眞如作究竟之說。迹逗此域。影休此床。無盡教義義從一聲 hUM 生三種圓融。優遊二門境。誰信眞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此說。文云。私云。是中深義具釋如菩提心論私記。上來第一章訖。
大樂經顯義抄上卷
_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經時薄伽梵毘盧舍那如來已下。是第二毘盧舍那章也。大文爲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正明所說理趣義。次第三明身密印及心眞言也。就第二中爲三。初第一總標章」
經復說一切如來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寂靜法性現等覺者。是理智雙擧也。寂靜法性者是理也。現等覺者是智也。理智卽一名爲此章大綱也。意云。寂靜法性者是法界體性智也。現等覺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從此五智品則出生餘無量智品也。第二次釋義。經所謂金剛至無分別性故者是也。第三歎法德。經金剛手有無上正覺者是也。毘盧舍那者金剛頂義決云。梵云毘盧舍那。此翻最高顯廣眼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爲遍照如來也。又有翻爲大日如來。此並略而名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提眼如來等云。悉曇藏四云。據十一面眞言首云曩謨囉怛那怛囉野也曩謨阿哩野枳攘野吠魯遮那野毘庾迦囉惹野怛他誐哆野(抄)。此云歸命三寶歸命聖智遍照海王如來(文)。私云。是遍照名是不當正翻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下。就釋義中。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至金剛堅固故者。是明四智四波羅蜜之中。是明大圓鏡智之金剛波羅蜜義也。於此四句有二義。初約法釋義。後約人釋義也。初約法釋義者。謂金剛是大圓鏡智之體用。堅固而斷滅無始無明住地及微細法執所知障。故云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也。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是大圓鏡智之略名也。轉捨異熟識現得此鏡智也。金剛者自性不壞堅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此鏡智能平等。影現衆法影像故云平等也。現等覺者此鏡智。卽是一切種智也。普了達眞俗一切境界故云現等覺也。
經義平等現等覺至一義利故者。第二明平等性智也。謂轉滅有漏末那識。而現得入無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從昔以來緣第八阿頼耶識成我我所執。而與執見分別相應也故唯識論翻云染意也。又心地歡經名我見識也。而今義平等現等覺者。此無漏位第七識。卽現得法無我觀。而緣法身如來無垢識及所攝之恒沙萬德。而遠離能所差別之執取相。故立義平等現等覺之名也。又謂識及所攝法皆成就法爾常住一味相。故名平等也。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謂是平等性智能了達於法佛內證無垢淨識及識所持十佛剎微塵數之心數諸功德法。是法雖無量無盡而皆悉一味常住堅固性。故名云以大菩提一義利故也。
經法平等現等覺至自性清淨故者。第三明妙觀察智相也。謂是智轉有漏第六意識。現得無漏妙觀察智也。是智普觀察諸法自共相。而了達證得諸法之自性清淨本來寂滅理云覺也。而亦爲利他。普轉妙法輪而斷衆會疑網。故云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也。
經一切業平等至無分別性故者。是第四明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轉有漏前五識現得此成事智也。是五識於有漏位有尋伺之分別。唯各各緣了自分五塵自境。而無廣緣了達諸法空性也。而今至於無漏果位遠離尋伺分別。而廣了一切諸法相及法空之性也。又於俗事境以任運無功用智。趣三業化用廣作利他行也。是任運無功用無分別行也。已上四智是約法之名也。後約人釋義者。是卽四波羅蜜之菩薩是也。如菩提心論教王經說者。從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也(是明從本垂迹之義也)如祕藏記者。從四波羅蜜菩薩而出生四智云也(是當行因至果之義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者。謂於金剛部中卽示現金剛波羅蜜菩薩云也。是菩薩卽是標顯示現等覺無垢位。故云現等覺也。自下三波羅蜜菩薩。准之可知也。
經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是返釋上名金剛平等句之意也。
經義平等故者。明寶部義也。寶部菩薩是有實義利益。而普饒益一切衆生故云義平等也。
經現等覺者。於寶部中示現寶波羅蜜菩薩云也。
經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返釋上名平等句一味義利益意也。
經法平等者。是明蓮華部法也。
經現等覺者。是卽明示現法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釋上法平等句意也。
經一切業平等者。明羯磨部義也。
經現等覺者。示現業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返釋上一切業平等句意也。是以無功用無分別行之任運三業化用。利益法界一切衆生云也。意云。無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云也。一切分別者是五識。昔與尋伺之分別相應義也。故俱舍頌云。五識唯尋伺者卽是義也。然今是成事智無分別義。如金光明經第一云。二者佛於衆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爲諸煩惱之所纒迫。我今明語令其得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云云)。是義卽當是一切分別無分別義之成事智也。文句云。此中則有四句。卽是如次配釋中央四智四波羅蜜(云云)。是意卽以此四句配釋人法各各四義云也。四部法之約智邊得四佛義。約定邊而得四波羅蜜菩薩義也。問。此章中旣明四智佛四波羅蜜菩薩義。而何云毘盧舍那章耶。答。四智四波羅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是四波羅蜜之體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性常住不變易義邊云法界性智也。法界性智之照了物之緣用之不同且名云四智也。故擧末用而本意攝取本體也。故取本體之大日尊而名毘盧舍那章無失也。
問。何故先列金剛薩埵章。次是安毘盧舍那章耶。答。是先明因位圓滿章。次安究竟果海圓滿義也。問。如本釋說者此毘盧舍那章。是大日尊於色究竟天而說此四智菩薩句章(云云)。而何於是欲界頂他化天說理趣般若經中。爲用彼色界頂說毘盧舍那佛之四智法門耶。答云。是義有二意。一者謂於是舍經中重說彼前所說毘盧舍那四智法門。故則指彼說也。二者謂於色界頂說四智菩提義處。卽豈可攝於欲界頂說四智菩提處耶。皆是同時同處說法義。色頂與欲界頂豈異處也。次第三章准之可知也。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法德也。就中爲二。先明修行相。經若有聞此至讀誦受持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經說使現行至無上正覺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聞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讀誦受持者思惠行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滅惡趣功。經設使現行至一切惡趣者是也。二者明生善功也。經乃至當坐至無上正覺者是也。謂從初發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劫數其中間不墮惡趣云也。上來第一明釋義門章。
經時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心眞言也。經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中心眞言字因行證入四字合成。以 AMH 字爲眞言也。是卽依從因向果義成是字義也。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眞言也。第四 aH 字是入涅槃義也。涅槃四種。所謂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也。而此第四惡字當無住處涅槃義也。無住處涅槃者是有二義。一者淺略義。如唯識論云。大悲般若常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等(云云)。二者深祕義。如金光明經云。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槃。爲二身故不住涅槃。離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性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說無住涅槃(云云)又義四種涅槃如常義。若准涅槃經。四種涅槃之外更說三德一體大般涅槃法也。是當第五惡字方便具足大涅槃義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釋明也。已上第二章畢。
經時調伏難調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爲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直明所說理趣義。後第三說心眞言也。是中能說主釋迦尊也。就第二中爲三。第一標章。第二釋義。第三歎法德也。
經復說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
經所謂欲無至無戲論性者。第二釋義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歎法功也。釋迦牟尼者是能說主也。是卽正法輪身也。是佛正爲二乘凡夫地前菩薩。說一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傳世間。爲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樂行也。因之則邪魔外道成障難及爲是正法。則成怨嫉障礙留難毀謗。及而摧壞此法也。此故佛則爲示現忿怒可畏相而守護正法。統貪教令故卽名云降三世尊教令輪者也。然則釋迦尊是正法輪身也。降三世尊卽是教令輪身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約統領應化身佛所說教義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中降三世尊通統領三身教法也。是故第三章降三世者。卽與釋迦正法輪身合說意在此中。問。此第三章但名云降三世章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答。略有二義。一者是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而略單名降三世章也。理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也。知爾所以者釋是第三章。理趣釋正文云。於須彌三十三天金剛峯寶樓閣中。毘盧舍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云云)故知爾也。故理實此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忿怒尊必領如教令輪義具足。故別是第三章雖不立降三世教令輪章之號。理實有此義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護正法之人。故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後第十一章是兼約明所護法門。而能護人與所護正法合。而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意云。金剛部等者。欲取能護人與所護法。此四部法是降三世菩薩之所護境界教法也。而明能護人所護法合。故名云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卽相違釋義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輪者依主釋意也。是卽擧能護人而欲顯所護教法之意也。章云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說降三世尊之所護所證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章所明四部法卽是也。就第二釋義中文句云。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東方四大菩薩瑜伽三摩地。謂忿怒薩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愛。又云。如次配釋薩王愛喜。又本釋云。五種無戲論智成降三世曼荼羅。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薩埵。後安忿怒善哉。右邊安忿怒王。左邊安忿怒愛。四內隅安四忿怒內供養。於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養等(云云)。
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是卽當中央降三世明王也。若約法釋義者。欲無戲論性故者。是三毒中貪煩惱之自性。是無性寂滅性也。謂貪等心是四緣所成法。故性空假有法也。且約性空義故云無戲論性也。嗔癡二惑亦爾也。一切法無戲論性者。亦是一切有爲之中有漏諸法。亦依三毒煩惱而成。亦四緣所成故。有性空理故。同具無戲論義也。難論者假名言說云事也。是有四句。一者有。二無。三非有非無。四亦不非有亦不非無也。常無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句皆非與諸法實相理相應。故名云戲論也。諸法實相離有無等諸言說相故也。謂言語道斷又心行處滅故。卽諸法實相名云無戲論也。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卽是於眞如實相法之其能證本覺始覺智。同皆遠離假名斷絕妄想也。是名無戲論之實相也。
經設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報也。報中有二。一者不墮惡趣報。
經云設害三界至爲調伏故者。第一明不墮惡趣報也。本釋云。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貪嗔癡爲因受三界中流轉。若與般若理趣相應。則滅三界輪迴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爲調伏貪等三毒也。故得速證無上菩提。是故如來密意作如是說(云云)設者若是假令義也。若假令殺彼三界一切有情義。是約難成辨之。廣多義云設也。此義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動尊法云。假使滿世間。大力諸藥叉明降伏盡令證大菩提(云云)。此言設害三界三界等者亦復如是也。若於此理趣法有得發生聞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廣是雖設害一切衆生。而是人能殺彼三界衆生之三毒煩惱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墮惡趣云也。例如降三世菩薩殺害魔醯首羅天王而令成佛義也。問。雖受持是經有殺生業。云何不墮惡趣耶。答。依三毒造罪人趣惡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殺生業等不墮惡趣也。以方便善巧智爲利他造善業故也。第二大段金剛手大菩薩下說心眞言也。此中以蓮華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密相也。上來明正法輪故。後明此教令輪也。哞迦羅者是勝三世義也。已上第三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如來下第四章也。例前爲三。先初說能說主。卽無量壽佛是也。次第二明所說理趣。次第三說身口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爲三。一者標章。經後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二者釋理趣。經云。所謂世間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也。第三歎德。經云。金剛手若有聞此至無上正等菩提者是也。
標中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者。是妙觀察智三摩地門也。諸法自共相皆悉本來寂滅平等眞如性故。卽觀是理之正智卽名妙觀察智也。是智說法斷疑用殊勝餘智名云最勝也。是智能出生諸佛菩薩等無量智門。故名云出生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中。經世間一切慾至瞋清淨者。第一明西方法菩薩之三摩地門也意云。世間欲清淨故者。約法菩薩之三昧門。卽明行觀察世間諸欲煩惱。是衆緣所成義故如幻如夢假有眞空本來自性不染義也。則一切瞋清淨者。是明瞋煩惱亦無自性不染義也。是且擧貪瞋二惑之不染義。而爲取餘惑亦同不染義也。
經世間一切垢至一切罪清淨者。明第二利菩薩三摩地門也。是中觀癡煩惱及諸惡見惑障之自性寂滅不生義也。癡煩惱名爲垢義。癡是無知惑也。具帶塵垢義故。是闇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見是衆罪根本故也。是卽癡所攝也。依我執而流轉生死。依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惑而發生業縛。故名見煩惱。卽爲罪也。今擧根本三毒五見。而攝取一切餘諸染品也。而今觀如是罪自性如幻如夢本來寂滅自性不染義。而卽是了達緣生法本不生理故云爾也。又解一切罪者。是依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業是也。謂十惡五逆等也。多分依癡起惡業也。
經世間一切法至有情清淨者。明第三金剛因菩薩三摩地也。意云。觀知世間有爲有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皆悉自性假有而本來寂滅義也。謂如來藏爲諸法因之義。卽自然觀知諸衆生性空理也。依五蘊法而建立有情故則知法空理。故卽知有情性空義云也。
經世間一切智智至波羅蜜多清淨者。明第四語菩薩三摩地門也。謂覺知如上三毒五見及餘有漏諸法之性空假有義。故卽得入一切智智清淨門。而爲諸衆生說此法門云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淨門。卽是得覺達般若波羅蜜清清云也。
經若有聞此下。第三歎德中爲二。初明行相也。謂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五行也。
經設住諸慾下。正明功德報。報中又二。先明不染惑德。後明證果德也。
經時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釋云。中央畫觀自在菩薩前安金剛法。右安利菩薩。左安因菩薩。後安語菩薩。於四內外隅各安四內外供養云。問。若爾者中央觀自在菩薩與前安金剛法菩薩有何差別義耶。答。且私案。義云。中臺觀音正以見四法合集總相德備人。以爲觀世音也。餘四菩薩取各別德也。又中央觀音是表妙覺圓滿極位菩薩也。前安日輪觀音是表等覺入住心菩薩歟。又解中央觀音是等覺之住出位。餘菩薩等覺之入位。故同雖名觀音。行位高下異故主伴義成也。已上第四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下第五章也。分文爲三。初明能說主。次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明身口二密義也。
經復說一切如來至一切安樂者。第二明理趣義也。
經時虛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義也。就初明理趣義中爲三。謂第一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者。經所謂以灌頂至一切安樂者是也。次第三歎德也。就標中灌頂智藏者。是擧所說法宗要也。謂十地因行滿足而欲登妙覺果時。以大悲之智水注灌頂上。而表萬行充潤衆人被摧灌頂戴相也。以甘露寶瓶入智水。而令宛潤世間資生具。除一切有情之貧窮苦之標幟。而顯示衆人所歸最上首義之標示相也。是卽灌頂義也。於是灌頂智藏若約能通達人。卽名虛空藏菩薩也。然亦約所通達法名灌頂智藏也。就釋義中。經云。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是南方第一寶菩薩之瑜伽行法也。
經云。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者。第二光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云。以法施故得圓滿者。是第三幢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云。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者。第四笑菩薩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釋意云。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觀想也。我身卽虛空藏菩薩也。以金剛寶瓶灌頂於一切佛也。是寶菩薩行法也。以義利施而惠沙門婆羅門也。謂以世間資生供具施有德行人云也。以法施爲不現形天龍八部等法而施與也。資生施施與傍生之類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薩之行也。本釋云。中央畫虛空藏菩薩。前畫寶菩薩。右畫光菩薩。左畫幢菩薩。後畫笑。內外院四隅各列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虛空藏大菩薩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也(眞言字義如常釋具辨)。已上第五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下。第六金剛擧菩薩章也。又分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時薄伽梵爲欲重下。明身口二密相也。是中金剛拳菩薩名爲薄伽梵也。得一切智印如來者。是約果地得名也。亦名不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義中亦爲三。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持一切至最勝悉地者是也。第三歎功能。經云。金剛手至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釋義中有四菩薩。是卽北方不空成就佛四親近菩薩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身者。是第一業菩薩三摩地行。是菩薩之身密化用。卽得無礙無盡色身。遍滿於無盡界。以身業供養佛。化度諸衆生類也。從得此地以來離分段身而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諸趣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法者。第二明護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以大慈悲甲冑而莊嚴自身。普宣說佛正法。而護持法界無量衆生。恒常無有疲惓懈怠。而說法教化人也。是地菩薩以四無礙辨利益衆生也。是護菩薩行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三摩地者。是牙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得等覺位。金剛喩三昧能頓斷滅第八阿頼耶識所持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將向妙覺果位也。金剛瑜三昧卽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來至最勝悉地者。第四明拳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卽是妙覺果地也。是菩薩得前三人菩薩行聚集。成就一體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剛不壞妙果。故云卽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也。故本釋云。廣瑜伽中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爲拳。一切如來縛是金剛拳(云云)私云。是四菩薩如次當第八九十地及等覺。更亦乃於佛果位有此拳菩薩也。此義如六卷略出經四云。從行者不闕法則至十六生畢定成佛云。又解四菩薩如次配第八九十地等覺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薩。配等覺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儀軌云。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云)。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功能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經云。若有聞此至作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後第二正明功報。經云。得一切自在至正覺菩提者是也。文句云。是中略有六種功德報。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業成就。四得金剛三業。五得悉地。六證菩提。又解開事業與成就爲二則成七種(云云)本釋云。由持身卽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由持語卽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云。私云。此文意卽以以前三種功報。卽配前三種菩薩也。以第四五功報而配第四菩薩也。約第四菩薩更有二位也。謂等覺與妙覺也。故本釋云。中央畫一切如來拳菩薩。前畫業菩薩。右畫護菩薩。左畫牙菩薩。後畫拳菩薩。內外四隅各安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薄伽梵爲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已上第六章畢。
從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剛拳章并上四章。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
經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下。第七文殊師利菩薩章也。文有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能說主。一切無戲論如來者。約法是八不中道義也。約人卽一切無戲論如來。是文殊師利菩薩之佛果名號云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有二。初總標。經云。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諸法至清淨故者是也。從此已下六章略不說歎得也。心眞言者謂 aM 字也。亦有 a 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眞言也。又解。 ma 字五轉也。謂 ma mA maM maH mAMH 是也。如次配五種三摩地法也。故云轉字輪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義中。經云。諸法空性與至相應故者。是若約人明義者。明第一金剛界佛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無相至相應故者。第二明金剛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至相應故者。第三蓮華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光明至清淨故者。明第四寶部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約法明義者。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及離言絕相本覺眞如理性智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是也。上句諸法空者示所證理性也。下句與無自性相應故示能證智體也。理智冥合名空解脫門智也。下三句解脫智義准之可知也。此四句法不二智體總相合名第五文殊行也。此章中別雖不說第五羯磨部之文殊自位分齊行法。而說前四菩薩行位法中。自然顯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證行法也。若指此例者。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四種 a 字中。雖不別說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實自爾具足第五方便具足 a 字。而是自然道理義也。亦是爾也。而此中四親近菩薩中隨一菩薩非當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後諸章皆可有此意故也。解脫者涅槃理也。門者能緣智也。然則文殊行法總亦當羯磨部也。本釋云。於中央畫文殊師利童子形。四方安置四佛。以虛空智劍各繫四佛臂上。其內四隅置四種般若波羅蜜多。外四隅安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就中。經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者。以文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劍。而摧折一切在纒如來藏之佛臂意也。問。八不者何義耶。答。中觀論觀因緣品頌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云云)吉藏疏云。此論一部橫破八迷。竪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卽是中實。故云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斷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豈非金剛身義耶。答。本釋云。以四智菩提對於四種妄識。旣除則成就法智。若不除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云云)此中云。斫一切如來臂者。此如來是准下金剛藥叉章云。是未成佛時有情尚云如來。是卽具足性德如來藏故也。是亦爾也。故下文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足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因佛也(云云)。是亦爾也。依三解脫門智。是除斷四種染法之惑障也。斷盡此惑障卽依文殊之八不利智之劍揮斫力云也。斫臂者摧破彼妄執取而成惑物之義也。臂者手之所依根本處也。手卽有執持物用也。執取義者是執持生死法。卽其所持二種生死果報業煩惱無明染法也。是由執著我法之二執。是臂義相當也。從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剛拳章者。是因果相對次第生起也。從第三降三世章者。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但第一金剛薩埵章·第二毘盧遮那章。是遍通諸諸方也。但約果因次第明之也。問。第一金剛薩埵章是東方金剛部菩薩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義耶。答。以金剛薩埵一向爲金剛部阿閦佛所屬四親近所攝之隨一菩薩時。偏以此金剛薩埵爲東方菩薩也。今唯以金剛薩埵而爲中臺尊。而以十七尊爲眷屬時。此金剛薩埵遍諸方義有也。故金剛頂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經第十七章云。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金剛者此義也。又釋名門中辨第一金剛薩埵卽通五部義品是意也。第二毘盧舍那佛通諸方義易知也。又但毘盧舍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來因者。初明正法輪身法畢故。次明教令輪身法也。正法輪所護法也。教令身能護人也。明自受用報身佛後。次明變化等流身現起義也。東西南三章之中。東方且示變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義也。又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謂此等能變化佛。是起從法身果地爲利他。故生變化等流身。隨此變化等流身而令聽聞正法。而稱地住。而見他受用身。若隨無量壽佛若寶生佛而聞其所說法。還則究竟方今得證入法身果地大日位云也。第一金剛薩埵章通五部。第二毘盧舍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佛爲四伴侶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剛部也。觀自在章是蓮華部也。虛空藏章是寶部也。金剛拳章卽羯磨部也。如是有次第也。問。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常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剛部次列蓮華部耶。
答。准理趣釋可知之。故其正文云。佛寶者是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虛空藏菩薩(云云)准此義有是次第也。但金剛拳章是顯一體三寶之所爲事業。或亦顯示一體三寶者。正卽是三密金剛境界云義也。又從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輪章者。是亦羯磨部所攝也。祕密八印品文殊名爲法住義。約說正法令止住。世間之事業用者。是一體三寶之所爲事業也。從第七文殊師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羅蜜章者。是但不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備義故也。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纔發心轉法輪行也。謂內無智德者。何外轉法輪耶。旣智行備而輪正法輪。故定必堪受衆人歸依供養行也。所以次第九虛空庫章來也。是卽明內四供養菩薩卽是供養正法輪身及供養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輪身之外護者成義也。故虛空庫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法也。問。摧一切魔章與上第三降三世章有何異耶。答。私云。摧一切魔菩薩爲護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世菩薩爲護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也。是約所護。是人與法旣不同。故是二尊別開說也。於外護者亦有細有麁。細者摧一切魔菩薩及忿怒降三世菩薩是也。麁者外金剛部護法天等是也。於是護法天有四類。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摩度羯羅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姉妹天是也。其至于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約人四智四波羅蜜佛菩薩之平等本覺佛性理者。是卽普通該攝涉通餘一切染汚法爲理性。而常住不變也。是卽示說一切有情心內皆悉具足佛性義故。因之諸世天等聞是說。卽謂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卽歡喜說本誓眞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說約法。於是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皆悉互相攝五部曼荼羅法義也。前第十二章一往雖明佛界與有情界互融通義。尚未說佛界衆生界中一一諸法悉皆全體融通相攝義。今至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羅各一一法互相攝四部曼荼羅其一一諸法而無礙無盡如帝網喩義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十五之四箇章次第十六章來也。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重約人更抽。明金剛薩埵與四親近菩薩瑜伽行法方爲最要之行法義也。旣有於初後兩章正重說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般若理趣義。而括攝中間十五章也。應知中間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歸攝金剛薩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義中。又初後二章旣以擧五部曼荼羅法故。其中間十五章亦隨其所應可通攝五部曼荼羅法中云義耳。復次第十六章次說第十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羅蜜法中直說法佛內證境界五部之帝綱無礙究竟圓融相卽攝入義也。而所以成就顯得彼五部法究竟圓融相卽攝入法者。是依止修習此金剛薩埵五祕修行之因緣。而成就此內證究竟圓融之果德法。故彼第十六章次說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復次爲顯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樂德及攝化利他德義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剛薩埵自利利他殊勝二行法也。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下。第八纔發心轉法輪章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說主。第二明所說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爲三。初總標大意。經云。復說入大輪下是也。其法者謂無漏正法。是卽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輪是旋轉。從自身迴轉他身義也。正宣傳此四智正法輪於他人云也。又摧破義也。謂以此四輪摧破四魔。尚如輪王輪寶摧怨敵也。第二明所說理趣義者。經云。所謂入金剛至一切事業輪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經云。時纔發心下是也。就釋理趣義中。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輪中各皆有纔發心菩薩轉正輪之德行義也。故文句云。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輪三摩地。謂金剛輪·忿怒輪·蓮華輪·羯磨輪也(云云)經云。入金剛平等至如來法輪者。第一明入金剛界大圓鏡智門六曼荼羅義也(六曼荼羅義有指歸中)。
經云。入義平等至大菩薩輪者。第二明入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門十曼荼羅義也(十曼荼羅義有指歸)。
經云。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輪者。第三明入蓮華部妙觀察智門六曼荼義也。
經云。入一切業平等至事業輪者。第四明入羯磨輪之成所作智門六曼荼羅中也(可撿指歸)。謂以上四種法輪爲利他。而廣演流布之人名云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之行也。是則爲自利利他故證入是四智輪瑜伽三摩地。名云入大輪也。問。一切義成就輪是可寶部也。而何此中卽名羯磨部義耶。答。是有二義。卽通二部也。謂一切義成就卽是補處灌頂大士將登極位人也。卽當福德門義也。兼又是人亦則尚於利他門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業。故亦名羯磨部也。故釋上文殊師利章理趣釋文云。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云云)。而是第八轉法輪章中本釋文云。入一切業平等則入一切事業輪者。則成人一切義成就。(云云)本釋云。應建立曼荼羅畫八輻輪形。輪臍中畫金剛輪菩薩。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如前布列八輻。外四隅畫四波羅蜜菩薩。內院四隅安四內供養。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四門安四菩薩等(云云是明第八章是曼荼羅法也)。
經云。時纔發心轉法輪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已上第八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下。第九虛空庫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說主。經云。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是也。是內四供養菩薩總名也。第二明所說理趣中有二。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供養下是也。是總集四內供養行。故立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廣大儀式名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發菩提至廣大供養者是也。是約人。卽內四供養菩薩名也。
經發菩提心至廣大供養者。四內供養中第一金剛嬉戲菩薩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卽自利行之自受法樂義也。謂發生大菩提心而受樂。爲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羅蜜多也。是嬉戲菩薩所行法也。
經云。救濟一切至廣大供養者。第二金剛鬘菩薩三昧行也。是行卽利他施行也。謂此菩薩自得自行福智莊嚴寶鬘而返爲利他。故以財施法隨緣而利益安樂衆生。故名爲鬘菩薩行也。
經云。受持妙典至廣大供養者。是第三金剛歌菩薩三昧行也。是菩薩行卽於佛正法之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一切教理行果中。能問答決釋此妙典甚深義之行名爲歌菩薩行也。
經云。於般若波羅蜜至廣大供養者。是第四舞菩薩之行是也。菩薩行是於般若等甚深大乘經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讀。三者誦。四者自書。五教他書。六思惟。七者修習。八者供養行也。若更加解脫說及請說行卽爲十法行也。以此所說四種妙行則爲廣大供養行云也。何以是等四行爲供養義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則令諸佛菩薩成歡喜資益利樂故。以是四行爲福智二種資糧。而則顯得三身菩提果云也。若作曼荼羅法者。本釋云。中央畫虛空庫菩薩。月輪中八大菩薩圍繞。內外四隅安八供養等(云云)。
經虛空庫大菩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已上第九章畢。
經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說主。次所說理趣義。後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金剛藥叉之異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爲三。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調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切魔義故立是名也。
經云。所謂一切至則爲菩提者。第二釋理趣義也。就中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者。是明能調持智拳如來所屬之第一金剛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云。於一切有情平等有佛性如來藏理故。則巧方便爲令顯此理故。強於大慈悲心而假示現其忿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礙人。而欲令顯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王之夫婦。而令引入佛道云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調伏者。明第二寶部中忿怒軍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調伏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以大慈悲心爲調伏大魔王。而示現忿怒相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蓮華部馬頭忿怒觀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令引入佛道義也。是當初禪主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剛性者。明第四金剛藥叉菩薩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界頂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義也。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者。謂以所化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覺智惠卽不壞堅實義故。卽能令顯得如是智堅固不壞性云也。此第五句當不動明王之總通調伏一切魔軍等義也。已上明教令輪義也」
經何以故至則爲菩提者。遂顯示歸攝第五正法輪身義也。謂上所說四忿怒智是實成事智門中慈氏菩薩之所爲事業也。佛德中發從本無忿怒嗔恚惡心故也。但爲利他故。內以猛利之智用爲斷除諸自他惑染。而假外示現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惡人。則引入佛正法中云也。是皆佛果之四無量心中大慈大悲行云也。故本釋云。何以故。一切有情調伏卽爲菩提者。本是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經云。摧一切魔大菩薩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
經云。以金剛界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本釋云。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云云。曼荼羅建立相可撿本釋正文也)。以●字爲心眞言。意者謂以斷爲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因緣之妄執而爲因由。卽所顯成入我我入本不生之智門是也。乃以觀本有菩提心種子與菩提涅槃果爲因緣義門。而爲所觀法是也。爲金剛藥叉菩薩之所守護三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畢。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_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
經云。時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下。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說教主。謂一切諸法若淨法若染法。皆悉如來藏普賢理性而建立諸法。故普賢性名云一切建立性也。約法故阿毘達磨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云云)又楞伽經云。如來藏善不善因受苦樂因俱若生若滅等。又金剛頂經頌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如來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名金剛。利衆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爲加持(云云)是義意云。從是普賢如來之理性卽建立諸佛及一切法。故立建立名也。四部降三世菩薩之所護之境界。四部法門亦是從普賢理性出現云也。二者明所說理趣。經云。復說一切法平等乃至事業性應知者是也。是所說理趣。卽前摧一切魔菩薩之可護境界是也。此章則爲欲顯示以前摧一切魔章之諸忿怒者所護法門卽爲此四部法教義也。第三明語之密相。經云。時金剛手下是也。就前第二所說理趣義中爲三。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法下是也。意云。此四部之法是卽皆諸佛菩薩所護持正法境界也。是法示能降伏諸魔王之能伏法也。於一切如來正法輪中。普悉皆護持而令增長之。能欲不令毀壞之。最勝要誓本願之所依境界卽是法也。故云一切法三摩耶最勝出生也。
第二釋理趣義中。經一切平等至平等性者。是明第一金剛部降三世教令輪者之所護法門義也。就中有二。初明所護法。謂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此句具意如上。第二章中所釋金剛平等義也。又金剛平等者。本覺大圓鏡有一切衆生心藏中之也。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者。是能護人也。是意是爲欲顯示能護教令輪人則依止所護金剛部法境義也。
經一切義利至義利性者。第二明寶部軍荼利尊教令輪者也。文有二。初明所護法。謂一切義利性故者。是擧所護法也。般若波羅蜜多義利性者。是擧能護人也。
經一切法性至性故者。第三明蓮華部教令輪者馬頭觀音也。文有二。初擧所護法也。謂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次擧能護人。謂般若波羅蜜多法性故者。是能護人也。
經一切事業至事業性者。是明第四羯磨部教令輪者金剛藥叉尊也。文有二。初一切事業性故者。擧所護法也。般若波羅蜜多事業性者。明能護人也。是已上四重般若者。是能觀智德。卽是能證護人也。此四部降三世明王領知四部教法。故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問。此中寶部以下明軍荼利馬頭金剛藥叉尊義。何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答。此或約初尊得此名。或後三尊亦得名降三世尊義故也。乍四部俱各各更有實降三世尊義也。問。以何得知是四部法是通所證境界義耶。答。本釋云。金剛部中言證得如金剛佛性。寶部中言證得如虛空眞如。蓮華部中言證得清淨法界。羯磨部中言獲得迅疾身口意等故也(文)。是四法皆示所證境界所行法也。正不取能證人也。古德傳云。今五大尊斷惑形五佛理證相也。何故爾。忿怒體金剛喩定入一剎那加行形也。四智圓滿形受諸佛灌頂時成覺時形也(云云)。
此說好也。文句云。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爲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云云)此義意云。約能護人。有別。有通。故二章所明義異也云也。今又私案云。前第三章唯約能護人。而唯明金剛部中教令輪義。是第十一章約所護法。而通明四部教令輪之法義也。故前後三章義異也。已上第十一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如來下。第十二外金剛部會章也。文爲三。第一能說主卽大日尊是也。第二所說法。經云。復說一切至性相應故者是也。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經云。時外金剛部下是也。就第二文爲二。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有情加持等者是也。是義約人。是四部也。約法則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種皆具不闕減義也。此中一切有情加持者。是自他平等加持義也。此義如祕藏記云。一切衆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吾及諸佛自性理等無差別。而衆生不覺輪迴生死。又云。吾三業本來清淨遍法界。我三業與他衆生三業不相障礙。譬如千燈光明不相障礙故(云云)是則加持義也。自他佛性相加攝持故也。又得感應和合加持義也。應是加義也感持義也。
經云。所謂一切有情至性相應故者。第二釋四種理趣義也。就中文有四也。謂明四部法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一切我故者。是第一明金剛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性如來藏者。是標金剛部平等遍在一切衆生身義也。謂一切衆生身悉皆具足不空如來藏萬德性也。其所以者普賢常住不變我德理性。卽遍在一切衆生身中不壞不失。尚如金剛不阻壞也。則以具足此不壞理性。以此理性爲因。而一切有情遂則成大圓鏡智金剛部果云也。約人卽普賢菩薩是也。故云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也。以前所引普賢法身遍一切等頌。可得此義意也。
經云。一切有情金剛藏至灌頂故者。第二明寶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情金剛藏者。是表寶部平等遍在義也。又金剛藏灌頂故者。釋所以也。謂於一切有情中有金剛寶藏性者。因是遂應得平等性智寶部果故也。以可尊可重珍寶福德義邊名云金剛寶藏也。約人虛空藏菩薩是也。
經云。一切有情妙法藏至語言故者。第三標蓮華部自他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妙法藏者。標一切衆生普有蓮華部性淨義也。謂遂有可得妙觀察智之說法斷疑之果性故也。約人觀自在菩薩是也。
經云。一切有情羯磨至性相應故者。第四明羯磨部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羯磨藏者。標羯磨部自他平等遍在一切衆生身義也。文能作所作相應故者。釋所以也。謂一切衆生有遂所應得利他門之能作所作相應三業自在之成所作智之性故也。約人卽金剛業菩薩是也。問。本釋云。卽四大菩薩現轉輪王是也(云云)其轉輪王者何人耶。答。大妙金剛熾盛佛頂經云。爾時八大菩薩復說八大密印及一字眞言。爾時八大菩薩復各各現作光明輪王。各現作八大金剛明王。以持如來輪故。爾時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觀自在菩薩於頂上現作馬頭明王。乃至爾時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云云)。又准尊勝儀軌說者。金剛手白傘蓋佛頂輪王。虛空藏光聚佛頂輪王。除蓋障尊勝佛頂輪王。業菩薩最勝佛頂輪王也(文)。
經云。時外金剛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謂聞此四部法中眞如本覺法身平等平等遍在一切有情義。故自他衆生遂佛道義故。而外金剛部諸世天等聞是說。卽成歡喜心之相。而外儀說心眞言云也。本釋所云外金剛部二十五天者。金剛界外部二十天更加五天也。眞二十天外之五天多是天女位也。詳不知何天也。可尋之。陀羅尼門諸部要目云。又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應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有四天(云云。無地下天義也)祕藏記云。五類諸天上界天(色界及無色界)虛空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遊虛空天(日月星辰)地下天(龍阿修羅及閻摩王等。云云)私云。若依祕藏記意者。於上界開爲八天。謂無色界四天。色界四天也。依此義卽欲開成二十五天也。謂上界有八天。亦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地下有五天。故成二十五種也。地下五天者。龍天·地天·及閻摩天·阿修羅天是也。文句云。問。上第二章與此第十二章同異如何。答。恐是本迹異耳(云云)。
今又私云。第二章但約果人說四智果德也。今此十二章又約理。說此四智菩提普遍在一切有情義也。故本釋云。毘盧遮那佛爲世間同類攝化。說摩醯首羅曼荼羅。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爲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卽事卽理。理事不相礙故。卽凡卽聖相性同一眞如也(云云)。
tre 坦唎字爲種子。是表凡聖眞如平等義清淨義也。已上第十二章畢。
經云。爾時七母至眞實心者。第十三七母天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說人。是七母女天也。是人爲護前所說教令法及能修行者。故說心眞言也。次二章准之可知也。大日經疏五云。七摩怛里譯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云云)次正說身密印相也。獻鉤召者。以金剛鉤印而能召一一兩足多足等諸有情類也。入者以金剛索印引入曼荼羅。乃引入佛道也。能殺者殺害毀壞正法損害多有情者。殺害不善心也。能成者令修眞言行離世間障難速得悉地也。能殺能成者。堅固安住與得益歡喜義也。大疏卷十七云。七母等爲人害者。亦遠而敬禮(云云)私云。本是雖害衆生惡鬼。今者成善心而殺惡生善也。七母者。大日經義釋云。七母是焰魔部主諸鬼魅之類。凡有七姉妹也。一左悶拏。二嫡伏里。三伏瑟拏。四矯摩里。五印㮈里。六勞㮈里。七末羅呬弭。是七名皆是眞言也(文十五卷義釋第五文也)三昧耶者。是第三說彼天女本誓義也。眞實心者。心眞言是也。●毘欲字是也。本釋云。眞實心者。毘欲字是毘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種種愛樂勝解不同。是故如來出興于世說五乘。所謂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文)今解曰。此中眞言意云。是以欲界一切諸天有漏善果者。令得假有出苦利益義。卽此天乘之義趣也。故以一切法有不可得。●字爲種子眞言。又以一切法乘不可得。 ya 字爲天乘義故。又以寄約一切法譬喩不可得。●字卽成立此天乘義。然則以此七母鬼者卽爲天乘所攝法也。毘欲字爲眞言也。又彼梵乘者當色界無色界天乘也。已上第十三章。
經云。爾時末度至自心眞言者。第十四三兄弟章。文爲三。初明能說人。次明身密威儀。復明心眞言相也。謂末度羯羅三兄弟者。本釋云。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異名也。此三表佛法中三寶三身。佛寶者是則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虛空藏菩薩。此三者皆從毘盧舍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顯理也(文)。善珠僧正明燈抄云。外道計云。摩醯首羅爲法身毘紐天爲報身。梵王爲化身(文)。如本文者難云。列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而本經只明大自在天名。是天劫初時生人故立此名也。文末度者。大疏第二云。經云。若摩奴闍者。智度論翻爲人。卽是人執也。具譯當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卽從人生。故以爲名。又云。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計。正翻應言勝我。於身心中最爲勝妙也(文。私云。納音者不可呼度音也。而此經中無省下闍字若婆字。者非。而略以只云末度也)文迦羅者。大疏第十七云。迦羅時三昧時卽是我也(文。解云。此迦羅名時者。卽當劫初時也。是梵王之名也。謂梵王者劫初時最前出現故立此名歟)又云。迦羅者黑義也。如大黑天神云摩訶迦羅也(文。此伽羅翻黑者。是當冥初之時也。冥初時者是劫初時始出現梵王時是也。而諸梵衆不了知之故。指彼時爲黑暗時也)大疏第五云。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文。若依此說者。此末度闍與毘紐天者。是卽同體異名也。又大疏十七云。韋紐天自在天別名。云云)摩度迦羅者。是者上商言只云迦羅也。如基因明疏云。商羯羅者此云骨鎖。劫初梵王下化人間。以苦行形骨鎖相連(文。但此經者上商之言而只云迦羅。此天生人故云末度)而此經文顯雖不明摩醯首羅名。而以隱之言表顯之無失也。又以等言卽等取餘二天王也。但亦等取餘以外第二第三禪王及欲界樂變化天以下五天王也。入大乘論云。摩醯首羅有二種。一毘遮摩醯首羅第四禪王。二伊舍那魔醯首羅第六天王也(文)。今是者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也。問。毘紐天亦有名人主義耶。答。智論第八云。劫盡燒時一切皆空。衆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能令風風相吹風風相持。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化從水出名曰韋紐。此天臍中有一千葉蓮華。華中有光。如萬日並照。有一梵王。因此花生亦放光明如前。梵王作此念。此處何故空無衆生。作是念時。光音天下命終者應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時化生。此八子念。我從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子。從此八子生天地人民萬物(文。此文出大安寺安澄百論疏記)已上第十四章畢。
經云。爾時四姉妹女天獻自心眞言者。第十五四姉妹章也。文爲二。初明說主。後明說眞言也。註理趣經云。四姉妹女者。第一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爾多。第四名阿波羅爾多(云云)大疏五云。誓耶譯爲勝頂。微捨耶譯云最勝頂也。又疏第五云。日天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云勝無勝(文)又疏云。阿爾多者無勝義。阿波羅爾多者無能勝義也(云云)。以此文說可准知誓耶等名之翻號也。又二卷孔雀呪王經云。阿波羅爾多名云不稱(云云)本釋云。此四天亦有曼荼羅中央。畫都牟盧天。此四姉妹之兄也。四姉妹者表瑜伽中四波羅蜜。所謂常樂我淨波羅蜜是也。都牟盧表毘盧舍那佛(云云)已上第十五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無量無邊下。第十六四波羅蜜中大曼荼羅章也。文爲五。初明能說主。卽佛部是大日尊是也。二者總標所說教起因緣。謂文云爲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圓滿故者是也。此中加持者是感應和合加持義也。謂所被機感故能應佛卽垂加護云也。意云。於此前所說四部大曼荼羅之四智四波羅蜜法。究竟而爲欲令圓滿成就眞言門之菩提行故。重說此四部大曼荼羅法互圓融相攝之義大意也。前十二章且一往顯示佛界衆生界同一本覺義也。今至第十六章重明佛界衆生界中各各皆所具足。四智四波羅蜜法互各各皆一一相攝義也。一一部各備五部曼荼羅也。此義如祕藏記云。卽五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轉有無量部(云云)三者經云。復說平等至般若理趣者。是總標所說法大意也。謂明四部曼荼羅。各各皆悉互相攝平等(云云)。無差別義云也。四者經云。所謂般若至波羅蜜多究竟者。是釋所說理趣義也(文)有四別。一者文云。般若波羅蜜至如來無量者。是明於第一金剛部中曼荼羅悉具足餘四部曼荼羅法故。此中一一聖衆亦更皆悉具足無量曼荼羅四印等無窮盡也。此意云。上句有所依性得法。能攝諸法無盡義故。約其下句示能依修得智品亦有攝法無盡義也。又下三部攝法義。准之可知也。文云。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者。第二明於寶部曼荼羅亦具足餘四部曼荼羅故。此中一一四部亦具足無邊聖衆無窮盡云也。文云。一切法一性故至多一性者。第三明於蓮華部中具足四部曼荼羅四印等故。其中聖衆復無量無數。皆悉爲同一清淨一法界性云也。謂是無漏無爲常住眞實不生不滅甘露一味也。文云。一切法究竟至多究竟者。第四明於羯磨部中亦具足四部曼荼羅四印等。皆悉同成就一味一相義。故此諸聖衆皆悉究竟成三德一體法。安住大般涅槃果義也。重解已上四部法中。一一法各各上句。是明本覺理性也。其各各下句。明始覺佛果也。謂依本覺正因佛性力。而得始覺佛果云也。又所緣境界無量故。能緣智亦無量等也。如智度論云。智及智處名爲般若者。其義當此意也。五者經云。金剛手下是歎德也。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聞此下是也。次正歎究竟得果益。經云。彼於菩薩行下是也本釋云。此章中所以不說心眞言者。彼教中一一聖衆各各有一字心眞言。不可具載(云云)具如四種曼荼羅義。頌云。法然具足薩波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私云。頌意正通此章義意也。已上第十六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毘盧舍那下。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也。又爲四。第一明能說主。經云。毘盧舍那至無戲論如來者是也。尚約因位名金剛薩埵菩薩也。約果地得佛名也。第二總標所說理趣。經云。復說最勝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無初中後者。上序分文云初中後善。今至此中云無初中後者。謂顯了明上第二第十二第十六章所明四部三密曼荼羅。無始無終無中無邊平等一相義究竟理趣義也。謂且金剛部卽是佛部。佛部卽金剛部。金剛部卽寶部。寶部卽金剛部。金剛部卽蓮華部。蓮華部卽金剛部。金剛部卽羯磨部。乃至佛部卽羯磨部。羯磨部卽佛部等也。餘一一部相卽圓融。而無中邊。無始無終。無本來義。准之可知也。且以佛部金剛部爲始。以寶部蓮華部爲中。以羯磨部爲後義也。而理實無本末始終前後云也。故二教論云。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若約次第有出現之文。若據本有俱時圓滿如是諸德(文)。又解約上十六章。有前後次第差別義也。今章意是十七章。皆悉一相一味之金剛不壞義。混泯而無差別果德義云也。是卽以上諸章所明皆悉盡攝入此金剛薩埵之果地也。又且約第一金剛薩埵十七尊。而必定無前後次第也。渭混融該攝無前後差別也。今金剛薩埵五祕密法意是也。又解約上第一章有十七尊次第也。而至于今第十七章。旣有次第不同列義也。而且上列妙適第一·慾箭第二·觸第三·愛縛第四·一切自在主第五也。今此第十七章中。且約主伴互融通五尊義。欲金剛第一·觸金剛第二·妙適金剛薩埵第三·第四愛金剛·第五慢金剛是也。一切自在主者是我義也。我是帶慢義也。不煩惱所攝我也。意云。上第一章中一往雖有如是次第列義。而理實是不有如是定次第也。謂一一諸尊皆有主伴互爲義故也。何有定上中下次第位耶云也。故上第一章最初安本主金剛薩埵。如次列末位四親近菩薩也。至于今第十七章。先列末位之慾金剛觸金剛二位。次中間列本位金剛薩埵。而次列末位愛金剛慢金剛二位卽此義也。故可知。此經正宗於金剛部中該攝餘一切四部曼荼羅法。故卽以金剛薩埵章爲初·後二章。而於其中間安十五章意者。卽於此金剛部以攝盡一切五部諸尊曼荼羅法。而爲顯示此內證三密法圓融無礙自在平等義也。又此無初中後者。顯示法佛法然果德之遠離三世無常相義也。如大疏云。越三時如來日加持等者是也。
經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大樂卽金剛薩埵。佛部也。金剛者初親近欲金剛菩薩。是金剛部也。不空者理實。此句有二義。一者不空是第二觸金剛菩薩位。是卽寶部也。二者眞實是蓮華部也。卽第三愛金剛菩薩位也。但是中所以不別開二句者。是不空義卽帶眞實義故也。不空者是離虛妄咎義也。眞實者成就實有德義故。實是無二別義也。三摩耶者第四慢金剛菩薩位是也。是羯磨部也。問。若爾者云何次釋句。經文正指第一欲金剛菩薩。云得大樂最勝成就耶。答。理實是一曼荼羅諸尊亦互皆悉具足五部五智。故且指第一欲金剛云大樂最勝成就。故經云無初中後者是義意也。雖然尚依本位者。中台薩埵名爲佛部大樂義也。金剛法性等者。是五尊及十七尊者。示併皆究竟理智卽一法身也。亦卽示本覺眞如體性者。一味平等義云義也。第三明釋理趣。經云。所謂菩薩至能作堅固利者是也。文有長行偈頌。且就初長行中有五。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大樂最勝成就者。第一明欲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最勝成就者。第二明觸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金剛得一切如來至摧大力魔最勝成就者。第三明金剛薩埵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自在主成就菩薩者。是第四明愛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至皆悉成就者。第五明慢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凡此五尊三摩地之生起次第由來意云。依慾貪心成故妙觸樂行成就也。依妙觸樂行故成就大安樂大菩提果也。彼妙觸行是法身智德也。是依修學三密行。卽親觸本有法身境界云也。又依自證大菩提最勝果成就故。亦爲利他故更示現摧破三界大力魔王也。此忿怒降魔用卽是依大悲願力而所示現也。又依成就此降魔大力用故。凡更遍在三界中。而無礙無障利益諸衆生也。故被大精進被甲遊於生死間。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自在無礙而無休息義也。是五尊行三德。猶是金剛薩埵之一體用別門也。更無異人也。故本釋云。今說修行曼荼羅像。同一蓮華座同一圓光中央畫金剛薩埵菩薩。右邊畫二種明妃本形。右邊亦畫二種(云云)。卽是義意也。後就偈頌中文云。菩薩勝惠者至而不趣涅槃者。是本位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門也。此金剛薩埵內證法爾常住三密法。都不趣二乘所求灰滅涅槃。而常作利他事業也。卽是無住處涅槃也。文云。般若及方便至一切皆清淨者。是第二明初親近菩薩慾金剛位三摩地也。此文意云。於十度中依第六七十之共同加持助成力故。有情與法令離染歸淨云也。初般若者俗智也。次方便者通眞俗二智。後智度者是眞智也。文云。慾等調世間至調伏盡諸有者。第三明第二親近觸金剛位三摩地也。以三密門中之無漏觸欲妙行而對治世間觸煩惱也。文云。妙蓮體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是第四明第三親近愛金剛位三摩地行也。謂如蓮華本雖在汚泥中。而爲濁泥不被染也。愛金剛義亦爾也。是卽雖云有染愛義。卽成其自性清淨法也是爲大悲願力所染而自性本淨云也(此說有釋中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云。如蓮體本淨也。是此不空三藏意者。是取蓮之從本生長游泥中義也。彼留支三藏意者。是取蓮之性淨而不染客塵垢穢義也。文云。大慾得清淨至能作堅固利者。是第五明第四親近菩薩之慢金剛位也。是卽精進自在而離諸四魔障難懈怠留礙義也。據本釋意者。第四慢菩薩三摩地門中更開釋四部義也。故文云。大慾得清淨(金剛)大安樂富饒(寶)三界得自在(蓮)能作堅固利(羯磨)則成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佛大悲行願身也(云云)私云。准之可知。又餘欲等三種菩薩亦具四部法也。第四歎修行功能。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聞此下是也。此中日日晨朝者。取明相初發時義。而況類行者之聞思修云惠初發生義也。大疏十云。至日出是成明相。如大日照世間也。於此時中或有吽聲(云云)二歎得益也。就中有三。初明得歡喜地益。文云。彼獲一切至究竟悉地者是也。是歎修學是三密門理趣瑜伽行人卽證得此金剛薩埵內證大安樂三摩地門法云也。文云。現世獲得至自在悅樂者。第二歎得益時節甚近促義也。文云。以十六至執金剛位者。第三者讃歎現生證入第十六金剛拳菩薩位也。是若約一途說者。當究竟妙覺位也。三業者悉成金剛不懷身。湛然靜寂常住不動義也。此次有吽字心眞言。如前第一章字義也。但此中或經本有重體 haM hU 字。與上第一章中吽字異。未得其差意也。問。二重吽字何義意。答。今私云。此第十七章者。前金剛薩埵之一字心眞言。更亦重說故。是說二重吽字歟。但大疏第九云。所謂吽?字也。?是恐怖彼聲。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一摧內障。復次外是煩惱障。內是智障(文)。又十卷疏十云。吽吽。此是眞言亦是具三解脫義也。初爲因。後爲果。因是如來之行。果卽成佛也(云云)今私云。重體?字卽存此等義意耳。金剛薩埵種子用重體吽字說。可檢瑜祇經也。已上十七章畢。
經文云。爾時一切如來下。有長行及三行半偈頌也。文句釋云。從爾時一切如來以下。大段第二明總歎理趣功能。就中爲二。先散序。次攝讃。讃中有三頌半。文分爲二。前兩頌半正明讃歎理趣功德。後一頌明奉行流通。然以此讃歎文或爲正說或爲流通。蘭菊各檀其美。不可互相是非。中爲二。初一頌半讃能說者。次一頌讃能持者。初文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能報。此中有三種報。一魔不壞。二得聖位。三得悉地。三句三種如次配釋。從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兩句爲一偈。後世四句爲一頌。今且依後代分之。然智度論中亦以七言四句爲一頌也(云云)問。本釋云。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云云)然檢經正文。以善能演說此法教句。可配羯磨部也。何以此句可配佛部等耶。答。私案云。以五種善哉配五部中。且以四種善哉。以次可配金剛部寶部蓮華部佛部云也。但遂以第五句可配羯磨部云也。不爾者文義相違也。問。若爾者本釋所言乃至佛部書言者。何會耶。答。是第五羯磨部。是於諸部中普通作業之用也。故且置此羯磨部業用義不云是也。所以者只就法體邊而論其次第時。爲一金剛部·第二寶部·第三蓮華部·第四佛部也。以此義故理趣釋云。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云云)。而以第五羯磨部普通諸部義也。故諸諸本書云。羯磨部無別體通諸部者此義也。問。何故於下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中。重體吽字耶。答。爲表以金剛部金剛薩埵用初後二章義故。於彼五祕密章者用重體吽義也。此初後二章是雖無別異體。以廣略重說故成異說也。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