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部大正藏第61册P0657 理趣釋秘要鈔 (12卷) 〖 日本杲寶說.賢寶記〗.txt
No.2241
理趣釋祕要鈔第一(延文元年卯月五日槐。夜。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大意釋名
今任諸家釋例約三門分別之。一大意。二釋名三入文科簡也。初大意者。大有二。一經大意。二釋大意。就經中有多篇。一一立條目明之。是即爲令學者易解也。
一。會處之事
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此經出自彼第六會。理趣經開題云。此經者金剛頂瑜伽經第六會(云云)是其證也。其説處他化自在天宮也。十八會指歸云。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説(云云)會名説處全同此經。學者可知之。
一。流傳事
理趣經開題云。此經者金剛頂瑜伽經第六會。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并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云云)論其時代者。且依高祖解釋。如來滅八百年也。從爾以降師資相傳于今不絕矣。
一。經本事
凡金剛頂經有三本。一廣本(亦名無量頌本)二大本(十萬頌本)三略本(四千頌本)此三本中此經是十萬頌本也。理趣經開題云。此金剛頂瑜伽經有二本。一廣本。即法佛恒説法曼荼羅是。次分流本。卽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就此本有十八會經。此經則十八會中第六會也(云云)可知之。尋云。今釋唯出二本不出略本之意如何。答。此經正是大本攝也。大本經從廣本出。故展轉論之。廣經又當經所依本源也。而略本中不出此經。非當所用故不擧之歟。
一。唐朝請來事
大本金剛頂經者。金剛智來唐時海中投之。但四千頌略本來此土。金智入滅後。不空再天時。遇龍智相傳之。天寶年中歸唐以來始流傳唐朝。依之法三,宮御記中出相承次第。龍智不空(云云)非金剛智所傳故彼血脈中除之歟。
一。本朝請來事
八家内四家請來也。第一傳教大師錄云。理趣品別譯經一卷(云云)第二弘法大師錄云。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云云)第三慈覺大師錄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一卷(不空云云)第四智證大師錄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經一卷(不空云云)餘四家錄不載之。
一。翻譯事
理趣經開題云。此經大唐玄宗皇帝代阿目伽三藏所譯也(云云)表製集第三云。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一首。三朝所翻經總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自開元至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七部并目錄一卷及筆受僧俗名字繕寫已訖。謹因降誕之辰謹具進奉(云云)此文三朝所翻内雖出此經未詳其年代。依貞元錄。代宗朝翻之。彼錄第二十七云。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大唐代宗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云云)而如開題者。玄宗(云云)違錄文。玄字寫者誤歟。是可代字。追可尋見證本。推其年記。開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金剛智入滅。天寶初年不空再天。同五年歸唐。十二年赴河西。於武威城始譯教王等十卷經。十四年譯護摩儀軌一卷(已上玄宗朝)次肅宗乾元二年翻宿曜經一卷。次代宗永泰元年翻仁王密嚴等經。大曆元年譯虛空藏經八卷。同六年譯大聖文殊師利佛刹功德莊嚴經三卷。同十月十二日奉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以知自永泰元年至大曆六年首尾七年。此間可譯此經。傳錄所載年紀不分明。可尋決之。(但披貞元錄。天寶八年於詔州譯經。云云。若此隨一歟。然者可玄宗朝所譯也。可糺之)。
一。異譯經事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南天竺國沙門菩提留支譯)總錄注云。是理趣經別譯(云云)眞實經文句又存此意。但總錄所云理趣經者指大般若理趣分歟。理趣分爲實相經異譯(貞元錄説故也。尚可決之)
佛説遍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西天三藏施護譯)
私云。披經文。同實相經。彼經若爲同本者。此經定可然也。
私云。遍照經奧出數眞言。實相經無之。外部段略之同實相經。
佛説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西天三藏法賢譯)
私云。十八會指歸釋第六會云。一一尊具説四種曼荼羅。各各説引入弟子儀。授理趣般若波羅蜜多法。及受四種印法。品品中各説求世間出世間悉地法(云云)披七卷經會指歸説相。而爲眞言行者誦持傳法聖者除引入曼荼羅等儀以爲一卷經。若爾者七卷經廣本一卷經是略本也。
已上三經文言雖有增減。俱是理趣經同本異譯也。
一。理趣經理趣分同別事
一義云。同本異譯也。其故貞元錄第十四云。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二出。與大般若第十會理趣分同本。廣略小異云云)開元錄同之。依此文。實相經與理趣分同本異譯也。而案諸師釋。實相經與理趣經同本異譯也。展轉推之。理趣分與理趣經。又同本也。眞實經文句云。從薄伽梵已下第二説眞言。實相經咭利(短聲)眞實經訖唎(二合云云)兩經(實相經理趣經)相對判同異。是爲同本異譯之故也。又八家總錄云。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貞元私云。是理趣經別譯云云)又四十手深要決義(定深號智虛空藏記本初。我三昧光云云)云。大樂者佛部。金剛者金剛部。不空者寶部。眞實者蓮花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題卽立大安樂金剛法性實相般若名也(云云)是又存兩經同本旨歟。然則二錄并諸師釋。彼此勘合。理趣分·實相經·理趣經三本同本異譯也。依之先德多以理趣經爲理趣分別譯。總錄云。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内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不空譯。貞元新入目錄。圓覺海列外題。仁珍列内題也。澄云。理趣品別譯經云云)澄者傳教大師也。彼錄云理趣品別譯經。是指理趣分云理趣品也。又定深深要決義(再治本)釋千手寶經手所持般若經云。十六會中第十般若理趣品而合此也。以何爲證。謂金剛頂千手儀軌等諸經法中。觀自在三摩地智唯有理趣品中。性淨如來般若也。性淨如來者無量壽佛異名也。釋云。於妙國土名無量壽。於雜染界號觀自在(云云)是故觀自在手中寶經豈非般若哉(文)釋云者。是理趣釋文也。以理趣釋似爲理趣分釋。是又依理趣分理趣經同本意歟。
一義云。理趣經與理趣分非同本異譯。是同聽異聞經也。教時義第一云。佛在他化天説般若理趣分時。顯機聞爲般若十六分中第十理趣分也。密機聞爲金剛頂十八會中第六理趣會也。結集菩薩隨機結集。文殊等結爲顯教。金剛手等結爲密教(云云)自門中又同此義一類學者有之。所謂重譽教相鈔第十披可見之。若依此義。結集梵經理趣經理趣分其本各別。玄奘不空兩三藏各得一本譯之者也。
一義云。非同本異譯。又非同聽異聞。能説主所被人二經大別也。何云同本又云同聽乎。理趣經開題云。如來祕密藏之根本。不同應化所説(云云)彼釋迦説此大日説。敢不可混之。今披兩經思所宗。理趣經段段終説印眞言以爲宗體。理趣分不説之。彼遮情爲宗。此表德爲宗之故也。又理趣經初段説十七清淨。義述云。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云云)而如理趣分者説數多清淨句。教時義第一云。説四十餘門菩薩句義(云云)是則彼經應機設藥故。祕祕密表示其數不限十七。顯密殊可知之。何況理趣經金剛頂十萬頌十八會中第六會也。理趣分大般若二十萬頌十六會中第十會也。而於自餘會會者。住處眷屬所説法門。別本別譯更以無異義。總經若別本者。何至第十第六會可稱同本乎。又今經自性受用境界唯佛與佛極説也。顯機何列此會令同聽乎。安和尚顯密二教俱爲釋迦説故成此義歟。恐被纒顯網致暗推之故也。若無聖説可依憑者。末學何恣判如來往昔説會可定同聽異聞乎。是故依自門正意者。兩經定可別本別譯也。
問。披二經。文言多相似。同本異譯似有其謂。如何。答。梵網開題云。此經梵本有十萬頌。可翻三百卷。是則金剛頂瑜伽經十萬頌。是故大廣智三藏説。梵網經者是金剛頂淺略之分(云云)准此文。理趣分是出此經中淺略行相故文言相似也。道範闍梨聽海鈔第四云。問。理趣般若與理趣分同異如何。答。遙異也。問。言既多同。而翻譯不同見。如何。答。言相似不難。違言可爲難。其所以者。釋迦者法界宮法身如來之影像身也。影像似本質。始非可驚。釋迦一代化儀無非一法界宮之儀則。然彼法身説隨機顯故。如一代時皆無非傳其本質(云云)此料簡有其謂。學者可思之。
尋云。同聽異聞義。安和尚胸臆暗推故。誠不足信用。依貞元錄并文句釋等。二經同本異譯非無所據。加之貞元錄第二十六(支流別行錄第三)云。理趣般若經一卷(是大般若第十會云云)同第二十七(刪略繁重錄第四)云。理趣般若經一卷。右一經即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云云)右兩文明以理趣經爲大般若第十會。何今頻非此義乎。答。先錄二十六七兩文。理趣般若經者是大般若理趣分也。非金剛頂第六會經。彼理趣分一卷別行流布故。注爲大般若第十會也。頗不足爲疑端。次至貞元文句等釋者。有二料簡。一謂依貞元錄。實相經與理趣分同本異譯也。今理趣經非理趣分同本。又非實相經異譯。彼錄判諸經同別中。至當經者不云理趣分同本。不云實相經異譯。若與彼兩經同本異譯者。何不云之乎。次文句釋約質影大同門。且挍合周(實相經)唐(理趣經)判同異許也。何必以此文爲同本證乎(已上自性上。人料簡)二謂理趣經與實相經同本也。段段説種字眞言兩經大同。曾非理趣分等類。文句并總依此意歟。理趣分者非理趣經并實相經同本。至貞元錄者不可依用之(已上賴寶法。印料簡也)私案初義宜歟。貞元錄者不空三藏臨壇弟子圓照法師撰。高祖大師請來也。諸宗共許。豈不依用之乎。依之披三經案其同異。理趣分與實相經者同本異譯也。理趣經與彼兩經者非同本異譯也。其故彼二經章段全同。理趣經異之。謂理趣經説十七段。是擬金剛薩埵十七尊曼荼羅。實相經三兄弟等三段不説之。總説十四段。是故同理趣分異理趣經。然則件兩經尋其源者。釋迦所説第十會經也。故判爲同本。於當經者自性法身所説金剛頂第六會經也。圓照法師能決其始末。理趣分與實相經爲同本異譯。理趣經不云同本異譯。見枝末分同忘本源別。而云兩經(實相理趣)同本者。恐失貞錄深意者歟。但實相經與理趣經。文言聊雖同。旨趣大別也。彼經題名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大樂金剛等句無之。此經是大樂金剛薩埵三摩地故。題安此號。釋迦在第十會説經之日。祕而不存此句。次彼經説十五清淨句不説十七清淨。是又祕内證表示故也。次此經第十六五部具會段不説種字。七卷大本經同之。其所由在釋經。而彼經當段説種字。是則法身説經爲示輪圓無際義不説之。釋尊説會隨轉一門説之歟。次彼經説種字不説印契。豈非墮未盡佛意失乎。若爾者兩經縱雖全同。此法身説如本質。彼釋迦説如影像。敢不可云同本。何況於兩經存略彼此不同乎。
一。大宗事
凡此經金剛薩埵内證法門也。金剛薩埵住本有菩提心故。不動一切衆生見聞觸知境界。直開示菩提心體性故。初段説十七清淨句以爲十七尊曼荼羅。自第二段至第十段中台大日并八大菩薩曼荼羅説之。此是勝義諦曼荼羅也。第十一段眞俗合明。彼段説三重曼荼羅。第一重勝義。第二三重世俗也。自第十二段至第十五般外金剛部曼荼羅説之。此是世俗諦曼荼羅也。第十六段五部具會曼荼羅也。上來所説眞俗二諦互具融涉輪圓周備故。至此段明具會義。是果德表示也。第十七段金剛薩埵五祕密曼荼羅也。顯上果德法門歸本有之義也。然則開初段薩埵内證成後十五段。攝中間十五還歸薩埵内證爲第十七段。凡身即佛深旨即事而眞玄極只在斯經者歟。
已上經大意畢
次釋大意者。此又有多篇。如載左矣。
一。作者事
此事諸師多貽疑。所謂智證理趣釋難義云。凡此釋者三藏私釋歟。天竺聖説歟。題名不釋其由。如何。同師些些疑。問云。又理趣釋何誰造之。三藏奉詔譯。明知非造者(云云)宗叡眞言疑目云。理趣釋者是可天竺釋。即言三藏奉詔譯或。今疑於天竺阿闍梨等中是爲誰釋。故云是佛所説(云云)斯事甚難信。道理都不聞。亦釋末云。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説。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云云)薦福寺者大唐伽藍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爲證。返知大唐阿闍梨記也。卽疑後人爲高擧書言奉詔譯兼亦入經録歟(云云)古哲疑如此。今就之自他門所傳別也。先自門傳者。金剛薩埵所造也。二教論下云。又以顯句義勿傷祕意。若見薩埵釋經。此義可知。勿怪勿怪(十住心論第十同之)大日經開題云。●●●●者金剛薩埵。釋云。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云云)是其證也。凡自宗以人法不二爲大宗。此經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也。金薩自造其釋。誠有所以者歟。例如菩提心初地功德故龍猛菩薩爲初地菩薩造菩提心論。何況大師親受青龍口説判薩埵釋。不可不信。重考其潤色。觀自在蓮花頂法金剛薩埵説也(彼法終文云。金剛薩埵在於布荼利山賛説觀自在頂法已竟云云)而彼法釋●字云。若人持此一字眞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云云)是同釋經第四段文。彼此俱薩埵自言故。兩所安同文。釋經若不空造者。豈金剛薩埵蓮花頂中引載此文乎。次他門傳者。菩提場經略義釋第三(智證)云。此祕教不用細科。直隨文釋。例如興唐大日義釋及以興善理趣釋等。事如前述(云云)悉曇藏第一(安然)云。不空三藏釋云。麼度羯羅三兄弟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異名也(文)教時義第二(安然)云。問不空三藏理趣釋云。一時當説經之時(云云)若爾者是山門寺門傳爲不空造歟。追勘其潤色。略解眞言要義(不知作者仁叡請來)云。興善三藏解有四種義。所謂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大般涅槃(云云)興善解者是指理趣釋第二段釋歟。又千手述祕下云。如不空三藏云。觀自在西方稱無量壽佛(云云)觀音彌陀一體二名故(文)是又指同第四段文歟。但如智證疑問者云三藏奉詔譯。故非造者(云云)爾者菩提場經義釋興善理趣釋者。呼譯者名也。強非作者歟。可尋決彼門學者矣。
理趣經注釋不空三藏釋(云云)此記西寺沙門集(云云)誰人記乎。可尋之。
尋云。兩傳俱有疑。若云金剛薩埵造者。薦福寺金泥瑜伽曼荼羅宗叡所疑更以難遁。若云不空造者。三藏奉詔譯言智證所疑又以難遮。云何可會之乎。答。薦福寺曼荼羅事譯者所注加也。依之二卷理趣釋注書之。例如瑜祇經法將阿闍梨云八大菩薩如理趣經并菩提心論准毘盧遮那經疏等。智論并宿曜經等中多雜載唐朝事。如此例非一二不可疑之。次不空奉詔譯者。道範闍聽海妙云。或不空於天竺作此釋。來大唐自譯傳世。故云釋又云譯無相違(云云)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不空釋也。而貞元錄第二十九云。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云云)同此例也。或學者(尊運僧都)會兩傳云。金剛薩埵所造。不空三藏得之任意樂加言翻之。故或云薩埵釋。或云不空作。俱以無妨歟。例如義決内題云智藏撰大師付法傳云金剛智三藏説。又大日經疏内題云沙門一行阿闍梨記十住心論一云善無畏三藏説也。此義頗可謂胸臆。不足依用矣。
一。名經事
貞元錄第二十九(經部)云。般若理趣經釋一卷(經内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云云)同錄第十五同之。又三學錄(經部)云。金剛頂大三昧耶理趣釋經一卷(云云)聲字義云。金剛頂理趣釋經有十界文(云云)二教論下云。薩埵釋經(云云)依是等文。以此釋直可名經也。就之有二義一義云。道範闍梨理趣祕傳抄云。今釋經最初大日如來説。次金剛薩埵於塔中傳龍猛菩薩。以師爲經以資爲釋也。仍約最初佛説云經。次依金薩傳云釋也。二名無違(云云)。
一義云。起信疏上(惠遠)云。若通言之。一切皆論。謂五明論是也。一切皆經。謂五經是也。若別言之。佛所説者名之爲經。若餘人説。佛所印可亦名爲經。如維摩勝曼等是論。凡佛滅度後聖人自造解釋佛經名之爲也。
若夫所造名爲義章(云云)今約佛印可邊名經也。
一。卷數事
總錄云。般若理趣經釋一卷(運云。一部二卷也云云取詮)
私云。二卷本第五段以下爲下卷也。
一。本朝請來事
第一。弘法大師錄云。般若理趣釋一卷。
第二。慈覺大師錄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一卷(不空)。
第三。智證大師錄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釋一卷(不空)。
第四。惠運僧都錄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一部二卷。
八家内餘四家錄不載之。
已上釋大意畢。
次釋名者。初大樂等二十字所釋經名。後釋一字能解之稱也。就所釋經名有通別兩稱。開題云。第二釋題目是亦有通別兩目。先別號者。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者是也。是名即獨齊最初金剛薩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即當別號也。次通名者。此十七章皆名般若理趣品。皆説般若理趣義故(云云)依此釋初題別號唯名初章及第十七章。依之披經文初段終結説説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心。第十七段初表云復説最勝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也。次題廣通十七段。故云通名也。初段説十七尊曼荼羅。第十七段説五祕密曼荼羅。其中大樂金剛等者正是金剛薩埵名也。故十七尊義述云。何者爲一十七聖。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昧眞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私云釋大字)自在(釋安樂字)理常(釋不空字)體寂(釋三昧字)不妄(釋眞實字)不壞(釋金剛字)故有是名也(云云)又釋經釋第十七段五祕密中尊云。
此是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也(云云)然則大樂等號十七段中名初後二章。二章中唯名金剛薩埵。當知此名是別中之別也。但十八會指歸。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云云)依此釋者。此名是一會通稱也。爾者可謂十七章總名。是故此題從寛至狹有三重。一者通十七段。二者名初後二章。三者唯名金剛薩埵一尊也。今會此總別相違者。此經説金剛薩埵三摩地。以何知者。釋住處成就句云。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爲金剛薩埵説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其宮殿是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云云)可思之。加之初章十七尊以金薩爲中位。後章五祕密以普賢爲中尊。是即初後説金剛薩埵曼荼羅顯中間皆是薩埵所攝。凡今宗意總而言之。雖位位攝法界。別而言之。以初後爲總體。四攝中初鉤菩薩立四攝智名。以初爲總體意也。拳菩薩以滿月輪爲三形。是以後爲總體之意也。是故初後二章説薩埵法門以爲一經總體也。今爲顯此義。第六會總名并一經總題名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也。法花開題意法花經觀音三摩地故。約此一門乃至毘盧遮那亦是觀音所攝(云云)今亦如此。第二段毘盧遮那已下皆是開初段。以成諸尊曼荼還歸金薩内證爲第十七段。若如常途諸經。先擧總題後安別號者。一經皆説金剛薩埵三摩地法門之義由何顯之耶。會名經稱深存此意。學者察之。若得意云之者。初總題金剛薩埵總體故。後別題開總體成別德故。通別相望重重無盡。不可局一途者歟(已上料簡通別不同畢)次正釋名者。一本開題云。言釋名者。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梵漢相雜言也。大樂金剛者。梵云。●●●●●●●。不空眞實者。梵云●●●。言●●●者。漢云平等。亦云本誓。經者梵云●●。言●●●●●者。漢云智慧到彼岸。言理趣者。梵云●●●。品者梵云●●●。然此理趣略有三種。謂心理趣佛理趣衆生理趣等也(云云)又一本開題云。大樂不空者此金剛薩埵之異名。妙樂之中此尊三摩地特爲殊勝。故曰大樂。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云無間。自證之大樂化他之大喜。無有間斷故曰無間。無間與不空其義一也。以義名之。眞實者簡虛僞之名異邊邪之稱也。性德妙樂眞界法味。何樂不窮。何物不具。麁蔽都融。妙適併具。故云爾。三摩耶者。此云等持。平等攝持爲義。即入我我人得名(云云)初文梵漢相對。次文釋其義。梵漢相對中。且不空眞實梵語阿目佉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阿暮伽者此云無間斷也。古譯云不空者謬也(云云)而今題用不空翻名如何。次梵語雜名云。眞(沙怛里二合●●云云)而阿目佉句攝眞實。是又如何。次世學者以●●爲理趣梵語。小野雜鈔云。●●●●(理趣經云云)今考諸文。●●非理趣梵語。是日梵語也。梵語雜名云日(阿引儞底也二合●●●又蘇哩也二合●●又婆薩迦●●云云)梵字普賢行願讃云。●●(日云云)大師金剛界梵字次第云。●●●●(日云云)而雜鈔所注本説如何。理趣梵語開題云。●●●普賢行願讃云●●。相違如何(已上約句義釋之了)次明配屬者。一本開題云。大樂者大日如來。金剛者阿閦如來。不空者寶生如來。眞實者無量壽如來。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來。經者佛法之海名也(云云)又一本開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摩耶者。若約五部釋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也。五部即是五智義也。如次法界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云云)大樂者。自利利他二樂具足成就故。配佛部亦爲法界智也。金剛者五?也。五?十界圓滿形故爲金剛部。亦爲大圓鏡智也。不空者。寶珠雨種種寶不空衆願故爲寶部。亦爲平等性智也。眞實者。簡虛僞之稱邪正不謬義故。爲妙觀察智。即是蓮花部也。三摩耶者。翻平等。亦翻本誓。大悲本誓平等利益故爲不空成就。亦爲羯磨部也。或傳云。不空者北方不空成就。三摩耶者南方平等性智也。而爲顯南北互通義。開題相翻配之。例如金剛頂經初會四大品開題配之如次爲大羯法三。釋尊内證歸南方。寶生外用出北方。攝威儀歸平等。分一體成多身。舍利實義祕趣在于斯(云云)可思之。經者天台文句云。經者聖教都名(云云)該五智該五部故云佛法海名也。理趣分疏云。梵云素怛攬。唐翻云經矣。常也。古今不易揩定是非。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範(云云)凡就經字有多釋。如別勘。已上釋經名畢。
次釋後題者。理趣分注云。梵般若。唐云智慧。此有五種。一者實相。謂眞如理。二者觀照。謂眞智慧。三者文字。謂即眞教。四者眷屬。謂即萬行。五者境界。謂一切法。能除障礙普證眞理。衆德之首萬行之尊。雖獨名慧攝一切法。梵云波羅。唐云彼岸。生死大海而爲此岸。菩提而爲彼岸。六度萬行以爲船筏。五蘊假者是能乘人。梵云蜜多。唐云離到。乘六度船越三界海。永斷生死早到菩提○理者義理又眞如理。趣者意況所趣旨趣。文字中所詮深趣智慧之前所取意趣。分者支分十六中一(云云)又開題云。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義也。理趣者從初哞字至于終哞字其中甚深奧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故名曰品也(云云)以上兩釋顯密兩師所判也。且依開題文釋之。般若波羅蜜多者能説大日也。大日亦名般若佛母。法三御口傳。大日眞言出●字。是不空再天師資相承祕傳也。是故以般若波羅蜜爲阿字不生義也。理趣者所説曼荼羅也。故云。從初哞字至于終哞字也。五智溟海者。能説大日阿字本初不生中具五智功德。即是●●●●●五智也。法三御口傳又存此意。開五字合●字也。諸尊萬流者所説曼荼羅十七段諸尊也。諸尊萬流皆歸阿字不生五智圓滿性海故云品也已上釋品號了。
次釋者。開解演暢義。如釋論勘文載之。所釋經大日説。能釋書金薩記也。一往云之。經爲本釋爲末。再論之。釋本經末也。其故此經金剛薩埵三摩地法門也。金剛薩埵三摩地爲所依大日説之。故金剛薩埵自説是所依本源也。大日如來轉説是能依枝末也。是故讀此釋者。專如經法敢勿輕之。(已上釋題額了)
特進試(等)者。一字頂輪王儀軌祕音義云。特進(此正二品也)試(之伊反。此懸名而不爲務時用此字也)鴻(此鴈中大云鴻)臚(此鴈乃加太波良乃之志奈利。此二字是司名。准此土治部省等)卿(此即其司上也)。
大興善寺。(此長安京内在寺也。直云興善寺者尼寺也)
沙門。(此梵語略也。具云志良摩爾奈此云息惡修善)
大廣智。(此王賜號)
不空。(此灌頂時號也。正名智藏)。
詔譯。(上字汎公口所出云命也。公被百官時云詔也。官告民時云詰也。民承法受行時云令也。但詔與勅二字同用之。後問知之云云)
菩提場經義釋第一(智證)云。特進者朝廷文階。此准二品。試者遙授也。鴻臚卿者。唐有六省九寺等官。今鴻臚寺則掌蕃客官也。有法度處名之爲寺。卿者即鴻臚寺之卿也。朝廷尊重不空三藏寄俗高階及以官職光。揚其德酬答法恩。三藏爲玄宗代宗肅宗三朝國師。德無倫疋。如六卷表等(文)
安然和尚云。然三藏滅後有勅。於所譯經論儀軌皆令著三藏號故。或載存日號如云大廣智不空。或加阿闍梨字。或載滅後諡號如云大辨正廣智三藏。或加存日不空字。准其位品。存日特進是正二品。滅後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具出別傳(文)
初學記云。鴻臚卿漢官也(漢官云。昔唐虞賓于四門。此則禮賓之制也。與鴻臚之任亦同也)周禮云。大行人掌賓客及諸侯朝覲事即其任也。漢官云。奉置典客掌諸候及歸義蠻夷。漢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鴻臚(胡廣云。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賛道九賓。劉熙曰。鴻大也。腹前曰臚。此言以京師爲心腹。以王候蕃國爲四體。韋昭曰。鴻大也。臚其陳序也。欲以大體陳序於賓客)初秦又有典屬國。亦掌蠻夷降者。漢亦因之。成帝并入大鴻臚。王莽改鴻臚曰典樂。東漢又曰鴻臚。其後並因之。五代史百官志云。至梁加卿字曰鴻臚卿。除大字。後魏又加大字。北齊又除之。隨氏因之。皇朝初因之。龍翔二年改爲同文卿。咸亨初復舊。光宅初改曰司賓卿。神龍初復舊。(文)
百官曆云。一品。文開府儀同三司。武驃騎大將軍。正二品。文特進。武輔國大將軍。又云。玄蕃寮(和云法師末羅宇都乃川加左)崇玄署鴻臚寺。頭。鴻臚卿。典客郎中。崇玄令。助▲スイ。鴻臚少卿。(大小)允ヤウ。鴻臚丞。崇玄丞。(大小)屬。サクワン。鴻臚史。史生。崇玄署史。
譯者。圓覺經疏云。譯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花語也(云云)已上釋譯者號了。
延文元年卯月二十五日。於隨心院傳受之。去四日師主上綱參住當門迹。予依召自昨日令寄宿。今日始當經傳受了。
大法師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改杲快)了深(二十四)
寬文四辰菊月二十二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二(延文元年十月九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傳受之)
信成就。時成就。教主成就。
一。入文判釋事
今將釋此經大有二。一總科。二別釋。總科即直科本經。別釋宜任釋經。初總科者。此有三説。一開題云。初從如是我聞下至于恭敬圍遶是序説分也。次從而爲説法至于執金剛位。是正説分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至于信受奉行。是流通分也。(文)
二眞實經文句云。就此經中開爲三段。謂初之七事爲緣起分。次十七章爲正説分。後之一頌爲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其通序中則有七事。第一如是者。總擧所聞之法體。第二我聞者。別明聞持之人。第三一時者。明聞持和合而非異時。第四從薄伽梵以下。明聞持之所從。第五從在於欲界以下。明聞持之處。第六從與八十俱胝以下。明聞持之伴。第七從初中後善以下。嘆所説教勝德○從説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説分○從一切如來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文)慈恩理趣分疏科判同文句説。彼疏云。於此經中略有三分。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是序分也。爾時世尊爲諸菩薩説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説如是少分。是正宗分也。時薄伽梵乃至奉行是流通分也○就初分中依天親菩薩燈論偈中分之爲六。彼云。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説。第一如是。弟子之信。如是之言今説不虛。第二我聞。顯非傳受。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智度論云。説時方人令生信故。四主。五處。六機。今依佛地論。初分有五。一總顯已聞。如是我聞。二時。三主。四處。五機。今依此經開此爲六。前五如佛地。第六嘆法。有十勝德宣説正法。初中後善等(文)此疏依佛地論五成就加嘆法爲六。文句依天親燈論開如是我聞爲六。更加嘆教爲七。六七雖異分科是同。已上開題與文句所以取序分有異説者。案諸經例。以五成就爲序分。當經何違之耶。依之自如是我聞至于恭敬圍繞爲序分。而爲説法下正明佛所説法。是故屬正宗分。倩見經鉤鎖。所謂妙適清淨句等者。指上而爲説法乃至清淨潔白文云。所謂何分爲序正二段乎。經文連續不分離故。而爲説法下科正宗。此是開題意也。次文句意又非無所憑。菩提留支三藏所譯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云。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正智。乃至有菩薩摩訶薩八千萬人前後圍繞供養恭敬。佛爲説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清淨圓滿。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文)此經依一説理趣經同本異譯也。而初中後善等文次列金剛手等同聞衆。以知嘆教句屬序分。又理趣分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乃至有八百萬大菩薩衆前後圍繞。宣説正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爾時世尊爲諸菩薩。説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文)爾時世尊言從此以下爲正宗之義無諍。依之基師疏以嘆法句屬序分意在此者歟。
次所以取流通有異説者。先開題意。欲令此法不空無礙速成就故咸共稱讃金剛手言等文。爲未來流通諸聖集會讃嘆金剛手故屬流通分也。次文句意。當經以金剛手爲主故。讃此尊之文獨屬正宗。是故以一切如來以下一四句偈爲流通分也。此釋又非無所據。七卷經第三。善哉善哉等頌。五部具會段説之。比挍當經當從善哉善哉大薩埵至於諸悉地當不久之二頌半一切如來已下一頌不説之。是流通故依經不終不安此四句也。
十日。
三當書下文云。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金剛修多羅者。指瑜伽教金剛乘法也。餘句義歡喜信受奉行屬累流通分也。(文)餘句義者。持此以下二頌八句也。開題云。次流通分有二説。一者爾時一切如來以下。或説此爲流通分。或説持此最勝教王者一切諸魔不能壞下此二頌爲流通也。具如本釋之(文)此文流通分出二説。後説同釋經文。但釋經序正科判無之。仰察聖意。嘆教句或屬正宗或屬序分之兩意有之。是故不作別屬釋。是則爲令學者增思惟力矣。
問。三段分科爲自宗正意歟。如何。答。梵網開題云。古德釋經必分三段。是則淺略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諸尊法曼荼羅身法然而有(云云)依此釋者。三段分別淺略意非宗正意。上來科釋且順古德釋之意也。若更云深義者。序正流通分別還是祕密幖幟也。所謂序分佛部身密。正宗蓮花分語密。流通金剛部意密。大日經開題有釋。披而可見之。重重義勢如別論矣。已上總科畢。
次別釋者。釋經牒經文一一作委釋。自此以下牒釋文更作釋。是別釋意也。
文。如是者(等)者。諸經初有通別二序。亦名證信序發起序。虛空藏經疏第一(潜眞述)云。如是已下爲序分○復爲二種。一明通序亦名證信序。諸經共有故。二爾時世尊爲諸菩薩下明別序亦名發起序。此經別緣故(文)資持記上一上(元照)云。通是證信。別爲發起○證信使百世無疑。發起顯教非徒設(文)通序。或爲六事。或爲五事。如上引基師疏。當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如上引文句釋。且就通序有二門。一明安置由來。二釋文句所由。初安置由來者。理趣分疏云。集法經云。阿難問四事。以何爲師。依何法住。如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佛言。戒能訓誨。可以爲師念處破倒。依之而住。梵法默然伏彼惡人。一切經初皆表六事。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後辨治障修解行之緣。然此三門必依聖教。故但四問不減不增。智度論云。阿菟樓馱教阿難請四事。大悲經説優婆離教。今謂二人同教(文)仁王疏上(良賁)云。大悲經中。是優婆離教阿難問。大衍經云。阿泥樓逗教阿難問。智論第二。佛涅槃時娑羅樹間北首而臥。爾時阿難心沒憂悔。阿菟樓豆語阿難言。汝守護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大衍經云。請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爲師。二依何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爲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應打罵。但默擯故。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何故阿難但申四問。大意總明三寶不斷。以戒爲師佛寶不斷。四念處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寶不斷。比丘和合僧寶不斷。三寶久住利樂無邊故。臨涅槃問答唯四。阿難結集謹奉佛言。於諸經初置如是等(文)阿難問四事不增不減。釋其所由基師賁師意別也。學者可知之。以上兩釋約釋尊遺法明四問緣起。今宗意非如是。大日經開題云。問。何人如是指言。答。有三釋。初●●●●之詞也。次●●●●親之指言也。三●●爾有無人增減(文)然則如是我聞等言總有四重。一●●爾有無人造作。二大日如來見聞自證之境界始説法時唱云如是我聞。三金剛手聞大日説結集時安此言。四依十八會指歸并三十卷教王經意普賢金剛薩埵受大日如來勅降閻浮提八相成道臨涅槃期勅阿難令安此言。常途諸師謂阿難問爲緣起始安如是等言。是則泳派忘源故也。釋尊告阿難。依金薩内證。金薩安此言依大日直語。大日發此言依法爾如是。因緣結集學彼本有不得自由。豈執末可忘本乎。當段釋結集之時所指是經者。且依第三金剛手結集義。結集者論如別辨。
仁王疏上(嘉祥)云。就序分中爲二。初明證信序。第二明發起序。諸師因此二序雖復重重不同。今以四雙往收義無不盡。第一證信對發起。第二對通序明別序。第三對如來序明阿難序。第四對經前序明經後序。阿難親承音旨名證信序。發起正經故云發起序。衆經同有名通序。發起各異故名別序。佛口自説名如來序。阿難證信名阿難序。佛所説名經前序。阿難後結集證信名經後序(文)
十一日。
次文句所由者。於中有二。一大意。二別釋。初大意者。仁王疏上云。如是等言自有四意。一爲除疑。二爲生信。三爲簡邪。四爲顯正。言除疑者。眞諦記云。微細律説。阿難比丘當昇高座出法藏時。衆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説如是等三疑併斷。二生信者智度論云。説時方人令生信故。又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三簡邪者。諸外道輩於自教初皆悉置於阿漚二字云。梵王訓世有七十二字。衆生轉薄梵王嗔怒呑噉諸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無漚表有。置彼教首。今佛世尊教阿難置如是等言簡異彼故。四顯正者。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説佛之一字。即是佛寶。如是一時及彼處所即是法寶。我聞二字及比丘衆即是僧寶。具陳三寶爲顯正矣。(文)
次別釋者。初如是者。解此二字。諸師異釋不遑毛擧。且理趣分疏云。言如是者。法花注云。如是感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衆生以無非爲感。如來以順機爲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此應肇公解○光宅云。如是將傳所聞前顯擧一部也。如是一部經義我親從佛聞。即爲我聞(文)當段釋合光宅解。文句如是者總擧所聞之法體者亦此意也。指下正所説一部經云如是。故云。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
問。若爾者。如是者只是辭之字無別所由歟。如何。答。指一部經云如是。雖似辭之字。非無其所由。謂爲令人生信故云如是。虛空藏經疏第一云。又智論第一云。如是義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也(文)可思之。
依大日經開題。如是有二釋。一指上。謂一切經初置●●二字。指彼云如是。而翻譯者不安彼二字直云如是也二指下謂一部所説文義云如是。
文。我聞者(等)者。理趣疏云。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文)
問。我者指何人乎。答。指金剛薩埵也。大日經開題云。●●●●者。金剛薩埵釋云。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文)此書者金剛薩埵造故。云親從佛聞不指其名字。若非薩埵自造者定可指名體。高祖得此意引今文云我金剛薩埵。是得意加詞。莫爲怪矣。問。經不稱金剛手名字。云我有何意乎。答。理趣分疏云。問。諸佛説法本除我執。何故阿難不稱名字乃稱於我。答。以理而言亦應稱字。略有三義。但總稱我。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眞。言不乖俗。雖無有我。仍立我名。欲顯眞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惠齊備。文義并持。於聖教中總持自在。若稱阿難聞如是法。雖指己體無。於法中得自在義。欲顯於法自在義成故。稱我聞不稱慶喜。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爲親證。若但總稱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説非他傳聞故稱我也。由此三義不稱慶喜。但總曰我聞(文慈恩上生經疏上同之)不云金剛薩埵聞云我聞亦准此釋可知之。問金剛手於佛説法而能見聞覺知。何不云我見我覺云我聞乎。答。理趣疏以三義釋之。第二釋云。娑婆世界以音聲爲佛事。欲顯異於諸佛國土故但言聞。諸餘佛士或以光明妙香味等爲佛事者。經首亦得言我見覺知等。今顯異彼故但言聞(文)相傳義云。聲以詮辨法義爲能。在諸餘佛土聲境共餘境故。妙香味等又假聲力施詮辨之功不約娑婆之一化。是故自性法身法界宮説經又安我聞言。餘佛土又定可云我聞。基師釋可謂一途説矣。
已上信成就畢
天支菩薩所造宗論初云。如是傳聞一時佛等(云)是如來滅後所造。故云傳聞。然阿難從佛親聞結集。故餘經云我聞。是表非傳聞。大日開題云。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見聞(云云)准可知之。
十二日。
文。一時者(等)者。作二釋。正釋當説經時雨花動地。餘時無此相。故稱一時。又釋三乘證會時故名一時。佛地論出三義。仁王疏上本云。依佛地論有三義解。一謂。説聽究竟一時。此就刹那相續無斷説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説聽時異。云何言一。論文反釋若不就其説聽究竟名一時者。如初説字次名後句乃至一品一部終畢説聽時異。云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究竟。簡説餘部非一時故。二謂。刹那頓悟一時。或能説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刹那項能持能説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刹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此即上根於一刹那説聽頓悟。簡中下根循促異故。三謂説聽會遇一時或相會遇時無分別故名一時。名一時即是説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簡不當根時前後故(文)當段初釋同佛地第一義。後釋同第三義。第三義意云。如花嚴説時。菩薩雖預頓益。二乘如聾如啞。爲菩薩雖會遇時。爲二乘非其時。今三乘同得聖果時不前後。故名一時。一者相稱會遇義也。
六種震動者。大日經疏第九云。六種震動義。餘經具説其相。今依此宗祕密釋中。六種謂含嗔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一切衆生心地常爲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今以世尊至誠之所感動。悉皆甲坼開散佛種萌生故。云六種震動也(文)餘經具説其相者。仁王疏上末云。二動相者。如花嚴云。所謂震·動·踊·運·吼·擊。初漸爲震。漸大爲動。上下爲踊。往來爲運。大聲爲吼。相鼓爲擊。大般若云。所謂動·漏·震·擊·吼·嚗。動即搖動。涌即出沒。震聲隱隱。擊即扣擊。吼即發響。嚗即聲驚。上六合三則爲十八。謂動遍動普遍動等。小動名動諸處皆動名爲遍動。遍大傾動名普遍動。餘皆准。此經總云六種震動。震動名寛通十八矣。又大般若初花嚴三十六皆云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經六動言。或准此故。(文)
或抄云。六種動者。如地持説。所謂動涌振覺吼起。動如車掉。涌如泉涌。亦如釜沸。振謂下去。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衆生亦知。吼者發聲。起如麺起。又准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云云)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今動者則出胎時。二六方動。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三六相動。動·涌·震·擊·吼·爆。搖颶不安爲動。鱗瀧凹凸爲涌。隱隱有聲爲震。有所扣打爲擊碎磕發響爲吼。出聲驚異爲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謂動等極動。餘五皆爾。此中六動即六相動。故莊嚴經云。六動有十八相。(文)
問。地動意如何。答。智論第八云。復次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福德因緣故。有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衆物。而衆生不知無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動此世界。衆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地皆柔軟令衆生和悅。
(文)
智論第八云。問曰。何以故正有六種動。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東踊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動。有種種因緣令地大動○復次地動因緣有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提有動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緣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爲小動。大動大因緣故。如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爲震動。是爲大動。今佛欲大集衆生故。令此地六種震動。(文)
天雨衆花者。大日經疏第八云。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説爲花(文)大般若仁王般若法花等經有雨花瑞。顯宗諸師各雖作釋。非至要故不載之。今且依疏釋。地動者。遮情破六種煩惱故。雨花者。表德表無盡莊嚴故。或又地動表理天雨表智。理智和合而能成法故也。或又地動因依發菩提心動六煩惱故。雨花行疏釋萬行開敷故。又釋皆獲聖果者果也。
問。此經無地動雨花文。今作此釋所據如何。答。此經説通序不説別序。聖教非徒設。定可有別緣。其別緣者即是雨花動地相也。傳法聖者且略不存之。金剛手列如來説會親見其瑞相。今作釋之日擧地動雨花相。令知説經別緣也。
又三乘種性(等)者。聲聞緣覺菩薩此名三乘。聖果者智證理趣釋難義云。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今疑聖果爲大日果爲彼分果(文)今就此疑案之。二意俱可有之。一三乘皆證毘盧遮那一果。疏第七云。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文)則此意也。二三乘各別果也。此宗意不壞三乘。爲金剛乘。瑜祇經云。金剛一爲乘不壞諸法教(文)則此意也。地藏眞言訶訶訶三字疏釋爲三乘因行。尾三摩曳者。翻云奇哉。如顯教中權宗。三乘證各果未成一性果。如一乘宗會各果成一佛。今宗意不壞各各因果而成金剛體。非常情所測。故云奇哉。降三世眞言中又有尾三摩曳句。疏釋云。如佛常教。以慈對治於嗔。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此則最難解難信。故曰奇哉也(文)降三世不動三毒當相爲曼荼具體。地藏不壞三乘因行爲祕密法體。眞言雖異。奇哉義意是同矣。
一時者。教時義第二云。問。不空三藏理趣釋云。一時者。當説經之時。其地六種震動。或天雨衆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也。無畏三藏釋。一行和上記。大日經義釋云。明群機嘉會之時也。
而今金剛頂疏釋一時云無始無終爲一時者。違彼二三藏釋乎。答。疏云。如來三密一切時處有機必應。故云一時。故一切時中有無量一時也。隨機適時各説其經。今一切時名一時者。是總時也。各有當經一時者。是別時也。故二三藏所釋與疏不違(文)性靈集第七云。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羅。超兩絕而建都。過三諦以構殿。無始無終坐其極。金幢金杵莊其臺○常恒佛業何有何無(文)加持圓明兩時。隨自隨他分別。如常義矣。
已上時成就畢
十三日。
文。婆伽梵者(等)者。已下教主成就句也。佛地論釋薄伽梵句有成德破魔二義。當段能破義等者。當破魔義。又有六義等者。當成德義。仁王疏上云。薄伽梵者。依佛地論有二義釋。初成德義後破魔義。初成德者。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讃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疲故。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如次應知。後破魔者。或能破壞四魔怨故(文)四魔者理趣分疏云。四魔怨者。謂煩惱·薀·死·自在天魔。破諸有情所修善等名之爲魔(文)濟緣記三上云。天魔住欲界天頂。有求出離則懷愁惱。現異相據令著欲。陰魔即五陰遷謝不得安住。煩惱魔即心三毒起必滅善。死魔謂死苦所迫奪其善念故。(文) 智論第五云。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破。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云云)又云。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爲魔(文)行願品疏義記(宗密)云。魔者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殺修行人智慧命故。此爲生死根本也。略説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魔。四死魔(是生死果文)。
聲論者。帝釋所造未度論也。薄伽六義源出彼論。故云如聲論也。
問。今薄伽梵者何佛乎。答。開題云。今是經則不如是。自受用五智及十七尊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各説自證三摩地法門(文)依此文。以自受用身爲能説教主。理趣分教義主成就句雖同今經。彼即化身也。理趣疏云。其此經首雖彰佛實德。然稍異餘經。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末尼殿内。化身所説(文)餘經者指稱讃大乘功德經并佛地經等。彼經報身所説也。此經化身所説故云稍異餘經也。然則理趣分摧功歸本立毘盧遮那號。正是化身説也。理趣經自受用自體立此稱。嘆佛之句二經雖同。兩經教主其體別也。
成就殊勝等者。已下嘆毘盧遮那德。文句云。就其第四教主中文分爲三。先標尊號。次從成就殊勝以下嘆勝德。後從大毘盧以下擧別號。初如文。就嘆其勝德中自有六句經。恐是嘆佛五智德耳。就中初句嘆大圓鏡智。次已得一切去嘆平等性智。次已證一切去嘆妙觀察智。次能作一切去兩句嘆成所作智。後常恒三世去嘆清淨法界性智。初三後一皆悉如文。就其第四智中初句明自行成辨。後於無盡去明化他滿足也(文)一段經文分文如是。初嘆大圓鏡智中。殊勝者稱嘆詞也。大圓鏡智是毘盧遮那自覺聖智故嘆云殊勝也。中方第九識所證理。東方第八識能證智也。此智是自證實智故云自覺聖智。圓鏡力故實覺智者則此意也。
問。若嘆大圓鏡智者。不云阿閦自覺聖智何云毘盧遮那乎。答。今所明嘆教主毘盧遮那德故。五智同毘盧遮那智也。是故不云阿閦表毘盧名也。
一切如來(等)者。金剛頂經開題云。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文)與當段釋其意同也。瑜伽教者。總指金剛頂部經也。
問。此文明阿閦智。是五佛隨一也。何云一切如來乎。答。今一切如來者。阿閦所具五佛也。以下經文南西北三智皆安一切如來之言。准而可知之。但於具有互具各具二義。如別抄。或又一切如來大圓鏡智德阿閦佛主之。乃至一切如來二利應作德釋迦佛主之。故句初各安一切如來言。一切如來約總。金剛加持約別。後後例可知之。
金剛加持者(等)者。金剛體五?金剛是也。加持用涉入攝持義也。祕藏記注此經口決云。金剛(不壞義智也)加持(界會諸尊涉入攝持義也云云。)則此義也。初釋金剛二字之中。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者。明五?十峯表示。都部要目云。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爲中道。兩邊各有五?。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眞如。便證十地證金剛三業。獲金剛智坐金剛座。亦是一切智智。亦名如來自覺聖智。若不修此三摩地智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文)且就五智表示高祖作委釋。五重結護云。五鈷杵顯五智也。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此權義而帶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上下同者。佛界衆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文)眞言問答同之。當段唯云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是雖似異釋。而實不相違。十如十界十地各分兩半以配五智。學者得意釋之。恐繁故今不注之。
佛地論第七云。或説十種。謂於十地除十無明。所顯眞如即十法界。如攝大乘廣辨名相。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皆是眞如差別之相。而眞如體非一非多。分別言説皆不能辨。由離一切虛妄顛倒。假名眞如。能爲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於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眞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文)
十眞如者。十地所證眞如也。初地名遍行眞如。乃至第十地名業自在所依眞如。具如唯識論等明若依安然意者。十眞如則法花十如是也。
十法界者。十界也。聲字義云。理趣釋經有十界文(云云)是指此文也。十界有三配立。一六凡四聖。如花嚴經等説。二三凡七聖。十住心建立是也。三五凡五聖。十住心論第一所出十種住宮是也。今十法界者。是五凡五聖配立也。
十如來地者。歡喜等十地也。即身義釋現世證得歡喜地文云。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謂初地。是即自家佛乘初地也(云云)佛乘十地故名十如來地。若依安然釋者。非歡喜等十地。同性經如來十地是也。凡此宗意於一法門具心法門佛菩薩衆義。太殊常途談故。十地十如及十界皆於果地中建立之。是故總云如來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也。菩提心義第二云。理趣釋釋上下十峯金剛智處中云。表如來十地十眞如十法界。即身成佛義釋十界中。具列地獄等十。與天台同。所言如來十地。謂證契經四乘十地中諸佛十地。一廣明智德地。乃至十毘盧遮那智藏海地。非是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及二乘各十地故。十眞如亦非般若所明歡喜地等十地。所證十種眞如是法花中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故十如是與十眞如名義同也。(文)
金剛大空智處者。金剛喩實相智。此智遍在凡聖常恒不變如金剛不壞常住。故又此智摧破有無而成中智。如金剛摧壞衆物。故立金剛名。大空智者。空空不空二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智。處者。是諸法所安住之處也。即身義釋大空位文云。諸法所依住故號位(云云)位與處名異意同矣。
加持者(等)者。加持往來涉入義五鈷金剛往涉成彼無邊佛智是加義也。無邊佛智來入收此五鈷金剛是持義也。持故加。加故持。舒則周法界。卷則收一塵。卷舒自在加持不二也。
中道十六大菩薩者。五?把處云中道。此處十六大菩薩安住之處也。以何知者。下得自性段云。或時他身想哞字。五?金剛杵。中央把處想十六大菩薩(云云)上引要目意亦同之。或口傳云。把處有十六花葉。是表十六大菩薩(云云)普賢智者。普遍一切處義。賢最妙善義。十六大菩薩同具此德故名普賢智也。
從此展轉(等)者。下第二段釋云。從金剛薩埵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戲·鬘歌·舞等菩薩。又從四内供養依次流出香花燈塗香等四外供養菩薩。又從四大菩薩各流出四門菩薩(文)總意云。五?十峯表五佛。把處十六葉表十六大菩薩。從十六大菩薩展轉流出餘尊。展轉有二種。一二重展轉。從薩寶法業四菩薩流出内四供。是一重也。從内四供流出外四供。是二重也。二一重展轉。從薩寶法業四大菩薩流出四攝菩薩。唯是一重也。四波羅蜜生處。此書前後未勘其文。且准菩提心論。四佛智爲親近大日現四波相。在中臺伴得菩薩名。居四方主得佛號。佛菩薩雖異。其體是同。是故禮懺經於四波羅蜜立四智稱。四佛四波一體義可得其意。然則五?五智表示故。四方四?中攝四佛四波二德。彼此能所共成三十七尊也。
解脫輪大曼荼羅者。三十七尊各住月輪。此月輪名解脫輪。聖位經五解脫輪者則此意也。此輪是自性清淨眞心也。而能遠離三毒妄想。衆德輪圓故名解脫輪也。三十七尊形住此月輪成一曼荼羅。故云大曼荼羅也。或又曼荼羅輪圓具足義也。此輪壇解脫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云解脫輪大曼荼羅也。
十四日。
三昧耶智者(等)者。南方灌頂方。東方灌頂以前受三昧耶戒位也。三昧耶戒亦名菩提心戒。菩提心阿閦三摩地故。以受三摩耶戒爲東方也。誓也者。菩提心以誓願爲體。釋菩提心。論云誓心決定。疏云決定誓願。是故菩提心云誓也。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義。今譬者其一也。
亦曼荼羅者。非釋三昧耶得名。三昧耶智者曼荼羅名也。次下云三昧耶智曼荼羅此意也。曼荼羅者此翻道場。三昧耶戒道場故名三昧耶智曼荼羅也。或又釋三昧耶義云亦曼荼羅。下釋云。三昧耶者○爲曼荼羅之異名(云云)三昧耶此翻平等。平等者最極微妙之處也。曼荼羅如醍醐融妙麁物不雜故。以義翻極無比無過上味。是故三昧耶曼荼羅梵名雖異其義相通故。以曼荼羅釋三昧耶名也。
勿令將來(等)者。摩訶衍中以持明爲祕藏故。必依師可受學。不受師傳自師心恣修學者。多成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是故佛密部諸經中處處立制法。今引以爲證明必入三昧耶智曼荼羅可受三昧耶之義故。云是故得知等也。受三昧耶者。菩提心戒屬東方也。然後可修行者。屬南方也。
文。已得一切如來(等)者。明南方平等性智也。
如來在因地(等)者。以下至菩薩法器。還釋東方以爲南方承來。則堪任下正明南方也。因地者。對三界法王果位發菩提心位爲因地。菩提心論。諸佛菩薩昔在因地者。當比位也。
從灌頂師(等)者。五祕密儀軌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等(云云)卽身義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云云)灌頂師者。當曼荼羅阿闍梨。三昧耶智曼荼羅者。當得入曼荼羅。加持弟子等者。當爲具足羯磨等。謂以三種菩提心爲親因以三聚淨戒羯磨爲受緣加持發得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爲受三昧耶戒。其時成眞言修行法器故。云以成修眞言行等。
問。加持弟子等文其意未詳如何。答。加持弟子者。以羯磨等種種方便正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之位也。
本有如來藏性者。三十七智也。依此加持正發三十七智云發金剛加持。金剛加持者。則共成三十七位之解脫輪大曼荼羅也。或傳云。入三昧耶智曼荼羅者。指三昧耶戒場。加持弟子等者。受者加持法也。欲入戒場之時阿闍梨作此法。依此義者。入トスルト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可訓之。發金剛加持者。正入戒場受三昧耶之位也。兩傳用捨可尋決明師矣。
則堪任持明(等)者。釋灌頂寶冠句。持明者一門灌頂也。大日經第七云。持明灌頂(云云)同疏下云。持明灌頂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作本尊眞言印念誦不得廣學也(文)等者。一部灌頂。約金剛界者五部。約胎藏界者三部。一部中諸尊三密受學之。不通餘部也。乃至者。三部五部都法學法也。傳受印可者。准大日經。第四三昧耶傳法灌頂也。等者。第五三昧耶祕密灌頂也。灌頂階位者。總結也。灌頂建立重重階位難載紙上。更聞口傳而已。
問。經灌頂寶冠者其意如何。答。理趣分疏云。西域世間刹帝利種太子將受帝王之位。先請有德婆羅門等以爲師傳。乘千里象取四大海水。以吉祥茅沾彼海水灑太子頂。令其淨潔作大吉祥。四方歸伏方受王位。古翻云刹利水澆頭王。今新翻云刹利灌頂大王。王身必是刹帝利種。請婆羅門以爲師傳灌其頭頂。以婆羅門性修梵行淨戒之族故。刹帝利請灌其頂。此乃效習受法王位之儀式也。謂第十地究竟菩薩生色界上大自在宮。蓮花臺中將起金剛定受佛之位。勝諸菩薩。菩薩中尊佛之長子。名爲太子。十方諸佛是其師傳。各舒惠手及右臂手。以三世佛清淨法水灌灑其頂。頂謂心首及其頭首。除無始來二障垢穢有漏染汚遍滿清淨無漏潔白殊勝法位。如世太子既灌頂已將受王位戴王冠著王之服處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復如是。將受法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文)此釋先灌頂次寶冠。若依祕密行儀。先寶冠次灌頂也。或又著冠則云灌頂。仁王經儀軌所説五種灌頂中寶冠灌頂是也。灌者護念義必不約灌水。委細如別論。
以此爲初因(等)者。釋爲三界主句。灌頂後三密四智修行究竟成就成三界法王之位云成佛極果也。三界法王者。如來成道處在色究竟天宮上。是三界統領處故。云三界法王也。 問。灌頂者正覺壇軌則也。以之爲究竟極果。今何云以此爲初因等乎。答。灌頂有重重位。具云之位位可有灌頂。大論之有三位。一地前。二初地。三十地究竟。若十地究竟所受之灌頂。灌頂則成佛位也。若約前二位。受灌頂之後更假修行方便。然後成佛。但機有頓漸故。雖薄地凡夫。約頓悟頓入人受灌頂之位則成三界法王。今且約漸次人釋以之初因等也。兩部大經説相多明此軌則。不可爲怪矣。問。若爾者登壇受職有何益乎。答。受灌頂人功德與如來等。金剛手等諸大菩薩爲此人恭敬禮拜。何以故。墮在佛種性故。雖未自開顯一切智智。位同大覺爲眞佛子。雖爲底下凡夫。至此職位。爲人成師施利益無越法罪。十方諸佛加護供養猶如佛無有勝劣。誰云無其益乎。
有已證一切如來者(等)者。明西方妙觀察智也。
上所説者。指東方也。
一切智智者(等)者。釋一切智智句。
皆以(等)者。釋瑜伽二字。
獲得(等)者。釋自在二字。西方或名智慧門或爲定門。是則定慧相應尊故也。一切智智者智慧也。是五智中妙觀察智也。以何知者。攝眞實經上云。已能證入一切如來妙觀察智大瑜伽法無礙自在(云云)此智與定相應故云皆以瑜伽法相應也。下得自性段云。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體和合成爲定慧(云云)則此意也。瑜伽者定也。定云瑜伽。瑜伽此云相應。定與理相應故也。瑜伽則法故云瑜伽法。次相應者。智與定相應。瑜伽相應所望別也。不可謂重言矣。獲得於法自在者。依定慧相應故。於諸法門得自在。阿彌陀主諸佛説法德。四親近初尊名法菩薩。又此意也。下釋●字云。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説(文)或口傳云。於法自在者。●字中●字字義也。阿彌陀名觀自在王如來。又依此●字義也(文)可思之。第六識與心内所依末那同體故緣内。心多能依五識同體故緣外。通内外無礙自在。於凡夫心外迷情令入遮那内證花臺。故云觀自在王如來。●中●字自在之義是也。相應經云自在大三昧耶(云云)。
文能作一切如來(等)者。明北方成所作智。此智二利應作故。分經文爲自利利他。能作等自利。於無盡等利他。如文句釋。
一切印(等)者。一切如來各具四智印云一切印。四智印者。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也。是則爲令學者易解先別釋一切印三字也。能作等者。次總釋經文。初釋能作二字之中。由獲瑜伽自在故者。西方爲承來擧之。能作者。北方也。
一切如來(等)者。釋一切如來句。
一一佛(等)者。釋一切印平等句。羯磨處智者。釋種種事業句。意云。四智印各具平等德故云一切印平等。四智印雖異。各攝諸法皆悉等量故曰平等也。
羯磨處智者。四智印各有威儀事業。羯磨智印自體事業羯磨智義不待言。然此羯磨通前三種故。四智印總云羯磨處智也。或口傳云。下經説羯磨云。能作所作性相應故(云云)羯磨二種三股作十字形。是能化所化相應表示也。先德釋云。能化三密就所化。所化四曼涉能化。一一互融輪圓足。三三平等即成佛(云云)是故一切印平等者。羯磨能化所化平等義也。(云云)
遍至無盡(等)者。釋於無盡等句。能作種種等者。釋一切意願等句。經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者。一切意願約所化。所化心願非一故云一切意願。作業等者約能化。隨衆生所願作種種事業皆悉令圓滿故云作業皆悉圓滿也或又作業二字屬所化。皆悉圓滿四字屬能化。上中下等者。疏第三釋悉地宮有三品。上密嚴國土。中十方淨土。下諸天修羅宮也。此三品更有上中下。故云九品悉地也。
疏第六云。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種。上謂觀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中謂觀文殊師利等諸菩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文)尊勝儀軌下云。悉地有三種。下悉地者。長生不死。地仙中爲王○中悉地者。隱形悉地中爲轉輪聖王。住壽一劫。上悉地者。所加持藥物器杖等三相具現○其無相悉地者前三種悉地爲下悉地。若無相中悉地者。或得本尊身若得應化身。乃至十地位菩薩之身。號曰中悉地。其上悉地者。三業即是三密。三密即是三身。三身即大毘盧遮那如來智○此是無相悉地中最上悉地之法也。(文)
瑜祇疏上云。胎藏蘇悉地法三部各別雖成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種悉地。(文)
教時義第四云。胎藏界有三種法。如蘇悉地。如來部是扇底迦法。蓮花部是補瑟底迦法。金剛部是阿毘遮?迦法。如來部是上成就。蓮花部是中成就。金剛部是下成就。此三品中各有三品。令九品成就也。(文)
文常恒三世(等)者。明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如來清淨法界智者。則此意也。
無始時來本有者。釋常字。
處煩惱(等)者。釋恒字。如次體與用也。或又香象起信疏下云。非前際生故常。非後際滅故恒也(云云)准此釋者。不減釋常。不增釋恒也。或又常則恒。一段通釋二字。不可別配也。
三世者(等)者。上常恒出過三世。此三世常在三世義也。或又三世常住故云常恒三世。依前義者。常恒三世可訓之。依後義者。常恒タリト三世ユ可訓之。
一切時者(等)者。一切時三字連屬下身語意業金剛句。一切時身語意金剛ノコトタニイマヌ可訓之。故攝眞實經云。三業堅固猶若金剛(云云)可思之。
在於異生時(等)者。釋一切時。
三業清淨(等)者。釋身語意業。
猶如虛空者。虛空具種種德。今寄清淨不染德取喩也。疏無始無終湛若虛空者。約無始無終邊。當段又兼存此意。故連一切時釋身語意業句也。
金剛者(等)者。得金剛稱有數所因。
初證得佛地(等)者。約自在義。金剛者。百練金屈申自在也。若至佛地。一切法成自在無礙德。謂小芥子藏大須彌。一毛端納四大海水等。自在神變非思議境。故云佛地一切法自在也。
次得證身口等(等)者。約能破名金剛。別本即身義云其金剛者何義乎。答。如金剛能摧破物。智能破惑意故。是智義也。問。能發願惠破惑障故。意密可名爾。身口何名金剛乎。答。今意身口意發智用能破惑障故名金剛。問。若爾其身口意發智用方何。答。結印契是身之智用。眞言是口智用也。(文)
次於藏識(等)者。約所破名金剛。是即煩惱直名金剛。三密能破此煩惱故。從所破能破立金剛名。修道煩惱者。修道所斷煩惱也。煩惱有見修二惑。見易斷修難斷。俱舍光記云。見惑易斷總立一果。修惑難斷別立三果(云云)大乘意又如是。是故今擧難斷惑故云修道煩惱。習氣者藏識中所含修惑種子也。唯識論云。種子既是習氣異名(云云)則此意也。
用以大空(等)者。釋大毘盧遮那如來句也。以前身口意金剛三摩地成此毘盧遮那果位故。云用以大空等。五祕密儀軌云。三密金剛以爲增上緣能證毘盧遮那三身果位(文)即此意也。
已上教主成就畢
延文元年(丙酉)十月十五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奉傳受了。同聽榮寶闍梨心源房
明曆三年六月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三(延文元年十月十五日。
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住處成就。眷屬成就。
文。經云在於欲界(等)者。以下明住處成就句。初牒經。後他化自在天宮者下解釋。解釋不具。先直可釋經文。
在於欲界者。理趣疏云。欲者貪愛。即是婬觸段食之貪。界者族累壃畔之義。界由欲生能生於欲名爲欲界。(文)
他化自在天王宮者。同疏云。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福力隨欲所須如應即現。然第五天業既殊勝即不如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變化之力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業更殊勝。雖有衆具隨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衆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變爲樂具自方受用。業力勝故。由如是義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別。今處彼天貴主所居非住臣賤下惡天處。故經復言天王宮中。(文)
智論第九云。問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文)
一切如來(等)者。明天王宮中殿。理趣分云。一切如來甞所遊處咸共稱美大寶藏殿。同疏云。甞者曾也。遊謂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陟安處。諸聖共覆故知勝處。設後諸佛現雖不住。皆共稱揚賛美其宮稱者稱揚。美者歎美。天王宮中舍有無量。今佛居彼大寶藏殿。衆珍所成名之爲寶。以寶爲藏名爲寶藏。寶藏即殿名寶藏殿。殿既高廣復以貴寶之所莊嚴名爲大寶(文)理趣分應佛化儀故。昔雖住後不住。基師釋依此意。理趣經法身之説故。無去留之異。無今昔之別。彼經用甞字。此經用常字。職而斯由。或又甞與常字雖異。二經意同。從甞以來所遊履故云甞所遊處。即是常義也。基師釋恐未得經意歟。又彼經名寶藏殿。此經名大摩尼殿。名字雖異其義無差。彼經説大寶藏殿云。其殿無價末尼所成(文)同疏云。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云云)。
種種間錯(等)者。文句云。次從種種間錯已下明處莊嚴。就中爲三。先總標。次從鈴鐸繒幡去別列。後而爲莊嚴句爲總結也。(文)
別列中鈴鐸者。理趣分云。寶鐸金鈴處處懸列(云云)同疏云。運以六通。同寶鐸而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而驚濟。隨機往利處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懸列之言攸顯(文)繒幡者。繒絹名也。以繒造幡。故名繒幡。理趣分説蓋幡幢拂等莊嚴。彼可見之。
微風搖擊者。理趣分鈴鐸次有此句。文云。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云云)是即微風吹鈴鐸令出和雅音。故次鈴鐸此句來。當經意微風吹搖鈴鐸出音。微風吹擊繒幡飄颻故。鈴鐸繒幡次安微風搖擊句也。
珠鬘瓔珞者。理趣分云寶珠瓔珞。同疏云。明珠磊磊晈。映銀星。珍瓔珞珞潔逾金鏡(云云)半滿月等者。同疏云。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揮。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文) 問。半滿月者何幖幟乎。答。未見古德釋。若半滿二教幖幟歟。經云。金剛一爲乘不壞諸法教(云云)以大小半滿諸教爲祕教莊嚴故云法滿月等而爲莊嚴也。嘉祥涅槃疏云。外國作吒字形。猶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借此月形以釋佛小乘半字教也。彼國他形團圓。猶如今十五日月。今借此形以釋大乘滿字之教也(文)准可思之。或口傳云。此經所列莊嚴具表五部三摩耶形。初鈴鐸者。中方三形鈴鐸俱塔形也。塔大日三形故也。繒幡者東方三形菩提心譬幢旗故也。珠鬘瓔珞者。南方三形以寶珠爲體故也。半月者。西方三形。西方金方。金風精。風半月形故也。滿月者北方三形。滿月圓形也。北方水方。水圓形故。息災圓壇向北方行之。又拳菩薩持滿月。是其表示也。
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爲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應打罵。但默擯故教王經疏二云。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微風搖擊。擊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拂遮之義○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云珠鬘等。衆生性欲淺深不同。如來起應漸超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乘祕教。故云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亘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二利之德故云爲莊嚴也。(文)
又云。摩尼者即譯爲珠。成云魔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云。魔尼梵。云是寶。(文)
十六日。
次解釋中欲界頂者。理趣疏云。頂者頭頂高極之義。此於欲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文)經云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未顯最頂高勝處。釋家爲顯此義加頂字云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也。
證得第六地(等)者。以下明以他化天爲説處之所由。於中有二。初總明般若相應處。後別示當經相應處。當段是初意也。謂仁王經明十地菩薩生十天王。謂初地菩薩金輪王。從二地至六地如次配忉利天以上五天。七八九十四地如次爲四禪王。是故第六地菩薩生他化自在天宮。而以十波羅蜜配十地之時。第六地是般若波羅蜜也。是故第六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作他化天王。爲天衆説般若波羅蜜法。佛在此天處説般若尤有感應。故以此天爲説處也。
依仁王經。十信有上中下。中下品粟散王上品鐵輪王。十住銅輪。十行銀輪。十迴向金輪。初地又金輪也。良賁疏中(末)云。然今此經初地菩薩與道種性輪王何別。答。如下偈云。權化有情遊百國。此百彼一。聖凡勝劣有多別故。(云云)
現前地者。第六地名也。入道章云。此地菩薩能起勝智。觀十二緣不作染淨二差別行。有此勝智現生起。故所以此地名現前地(文)此地菩薩無相智作意現前故名現前地矣。
問。初地菩薩尤可配四王天。何今爲金輪王乎。答。金輪人間最勝王故。爲初地菩薩。四天雖天衆攝忉利天眷屬故。不生彼天也。但教時義第四云。十地菩薩爲六欲四禪王(云云)本據如何。可尋決之。
其天界(等)者。後別明當經相應所由。 五欲殊勝者。色無色界定地故不行五欲。第五天以下五欲麁不殊勝。唯第六天五欲殊勝超越諸天。且行婬欲。隨六天有麁妙。俱舍頌第十一云。六受欲。交·抱·執手·咲·視·婬(文)頌疏第十一云。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餘不淨。夜摩天衆纔抱成婬。都史多天但依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咲。他化自在天唯相視成婬(文)五欲殊勝准此可知之。今此經説金剛薩埵染欲法門故。以此天爲説處也。
大樂大貪染(等)者。此經所説十七清淨法門也。是即貪染色香實相。以之爲樂。故云大樂大貪染。加持妄染境成清淨妙體故云加持。現覺諸法證會法體故云現證。説如是瑜伽理趣以爲速疾入門。謂不壞世間欲境速契本初不生心地。故云速疾也。
由是得聞(等)者。大樂大貪染稱。濫世間雜染故。恐未來學者生僻見歟。爲簡其濫作此釋。世間煩惱染衆生長永劫苦輪。今所謂大貪染者。出苦津入淨樞也。迷悟昇沈不可亂之。
問。何故住此理趣世間煩惱不染之乎。答。十七清淨法門觀五欲實相。若住實相。妄想假相不作誑惑。智論云。蠅緣熱鐵無蠅而不熱鐵。魔緣實相無魔而不實相(云云)即此意也。
魔羅者仁王疏云。梵云魔羅。此云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文)
其宮殿(等)者。以下明宮殿建立。
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十七尊曼荼羅名大樂不空曼荼羅。性靈集第七云。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羅(云云)而次下釋此曼荼羅云其曼荼羅四方八柱等。是即大日爲中臺八大菩薩列八方。是當經能説曼荼羅也。十七尊曼荼羅。是金剛薩埵爲中臺。十六尊爲眷屬。是所説曼荼羅也。標釋似相違。今案之。當段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即是能説曼荼羅也。其故當經段段建立能説大日隨所説法門入其三摩地。各改名字或名釋迦牟尼如來。或名得自性清淨如來。准之思之。於初段説金剛薩埵曼荼羅之時。能説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説之。故能説曼荼羅直名金剛薩埵大曼荼羅也。若能得此意。能説曼荼羅即所説曼荼羅也。謂中臺大日入金剛薩埵三摩地。四方四菩薩入欲觸愛慢三摩地。四隅菩薩入四内供養三摩地。至四外供養經雖不説之。以師資相承口傳能説曼荼羅圖加之。四攝菩薩又定可有之。是故次釋云四門。是四攝住處也。然則能説所説爲二種曼荼羅。是一往建立也。約再往實義。能説曼荼羅即是所説曼荼羅也。爲顯此義標云金剛薩埵大曼荼羅。釋爲毘盧遮那曼荼羅也。(此傳猶可審定之。如次下料簡)
皆從毘盧遮那等者。毘盧遮那昔在因位植無量福智資糧。依彼資糧感此妙宮殿也。福德者。擧福顯智。或又福智通名福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者。水精馬腦·摩尼·琥珀·瑠璃·是云五寶。如次中東南西北五佛三形也。嘆五寶德云大妙金剛。最尊最上故云大。殊妙吉祥故云妙。不可破壞故云金剛。金剛峯寶樓閣者。五峯八柱樓閣也。四方者。指曼荼羅形。是方壇故云其曼荼羅四方八柱者。或樓閣柱也。千手執云。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花。於蓮花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云云)即此義也。或又樓閣内於壇上安八柱。是非持樓閣之柱。是爲八大菩薩座位表歟。八位者。八大菩薩座位也。四門者。四攝菩薩座位也。
中位者。大日座處。故云毘盧遮那遍照如來。
内證之智者簡外用智。解脫者簡因位。因位未解脫分別心。至果位解脫之。故經云超越心地。是此意也。聖位經意。於金剛界一曼荼羅立五解脫輪稱。准可知之。
其八位(等)者。八大菩薩四方四隅座位。次下眷屬成就段明之。故云後當説也。
已上住處成就了。
文。經云與八十(等)者。以下明眷屬成就也。文句云。第六同聞衆中爲三。先擧數標類。次從所謂去列名。後從與如是等去總結威儀。初如文。就其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衞之(文)初擧數標類中與者。理趣疏云。與者兼并及會之義(云云)教主與眷屬俱故云與也。
一一菩薩(等)者。釋八十俱胝菩薩衆俱文。金剛手主菩提心。乃至摧一切魔主降魔德。各同類種性菩薩有十俱胝衆。文句擧數標類者即此意也。
俱胝者。此翻億。億數有異。今所云俱胝億者其數量如何。一義云。十萬爲億。其故理趣分云。與八十億大菩薩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乃至)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衆前後圍繞(文)初八十億者未知其數量。而後云八百萬依此文知十萬爲億。依之理趣疏云。十萬爲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云云)准此文。當經八十俱胝又十萬爲一億以成八十俱胝也。一義云。十萬千萬梵語有異。俱舍論第十二云。十萬爲洛叉。十洛叉爲度洛叉。十度洛叉爲俱胝(文)依此文。十萬爲億者當洛叉。千萬爲億者當俱胝。何況仁王軌云。一俱胝者如華嚴經云。百洛叉爲一俱胝。即當此方百億數矣(文)當經既用俱胝梵語。以知千萬爲億也。
問。七卷理趣經云。是大慈悲大毘盧遮那如來與八俱胝大菩薩衆俱(文)實相般若經云。八千萬人前後圍遶(文)以上兩經其説是同。以千萬爲一俱胝。故八千萬當八俱胝也。其數大減。又遍照般若經云。六十八俱胝菩薩摩訶薩衆恭敬圍遶(云云)此經減十二俱胝。又教王經説八大菩薩已。與九十俱胝菩薩衆俱(云云)此增十俱胝。如是相違云何可會之乎。答。七卷經并實相經於八十俱胝中八俱胝菩薩爲上首。故別擧之歟。此經主伴並取。故非相違。次遍照經有別表示歟。未辨之。或又後代譯者誤歟。次教王經九十俱胝者。未見先達釋。今試會之。中央大日有同類菩薩。如以四波羅蜜菩薩爲大日四親近。是故中央與八位各有十俱胝。故云九十俱胝歟。今經唯約八位。故云八十俱胝也。
問。今所列八大菩薩八十俱胝内歟將如何。答。文勢所顯八十俱胝内也。謂表八十俱胝菩薩云所謂金剛手等。以知八十俱胝内擧上首八菩薩顯餘菩薩。故結云如是等大菩薩衆。前引理趣分意又如是矣。
十七日。
金剛手菩薩者(等)者。次釋八大菩薩列名也。先明列次者。金剛手觀自在虛空藏金剛拳已上正方四菩薩。如次居東西南北。是對方次第也。文殊轉法輪虛空庫摧一切魔以上四隅菩薩。如次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是順轉次第也。七卷經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同心生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誐誐那巘惹菩薩摩訶薩。降諸魔菩薩摩訶薩(文)列次同今經。遍照般若經云。有菩薩摩訶薩衆。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發同心轉法輪菩薩。誐誐曩巘惹菩薩。破一切魔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文)此經以第五文殊下安第八。一切列次以東爲初。何今以西爲初乎。理趣分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大空藏菩薩摩訶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訶薩。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文)此經第五文殊次列虛空庫。大空藏菩薩者是也。見彼經段段列次。文殊次轉法輪。轉法輪次虛空庫。列名何違之耶。恐可謂譯家誤。又實相般若經云。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文)此經列六菩薩。第四金剛拳第七虛空庫不列之。恐似失祕旨。是又譯家誤歟。次明同異者。勘處處文。説八菩薩有同異。瑜祗經云。金剛薩埵。文殊。虛空藏。轉法輪。觀世音。虛空庫。金剛拳。摧一切魔(云云)又教王經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眞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文)以上二經與今經同也。但列次不同。又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云。有八曼荼羅。是八大菩薩甚深法要○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曼殊室利童眞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云云略抄尊勝儀軌同之)大妙金剛經云。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慈氏尊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云云)已上二經列次雖不同。八菩薩名字是同。與今經異也。又觀自在授記經云。應畫八大菩薩。所謂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庫菩薩。除蓋障菩薩。陀波崙菩薩。虛空藏菩薩(文)又法花威儀形色經云。
於彼八葉從東北隅爲首右旋布列安置八大菩薩。初彌勒菩薩。次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常精進菩薩。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此外異説繁多。具如心目勘之。
次釋文句者。金剛手(菩薩)者。理趣疏云。言金剛手者。手者取義軌義。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起智惠手執受金剛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文)此釋未盡。傳顯師不知密意故歟。今宗意。手受五智金剛杵故名金剛手。下釋云。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文)手所持金剛有二表示。一表内具五智菩提。二表外破五住煩惱。仁王經陀羅尼釋云。手持金剛手者。表内心具大菩提。外形表摧伏諸煩惱。故名金剛手(文)即此意也。菩薩者。具云菩薩摩訶薩。理趣疏云。言菩薩摩訶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智。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訶言大。薩埵如前。爲簡取大故言摩訶薩。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薩埵者。所爲拔濟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薩埵者是勇健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薩。此後二解許通凡聖。今取第十金剛心者故。復説云摩訶薩也。(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大日向東坐。約之分前後左右。前者東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常教意。一切如來各具菩提心。各具大悲大智等無定其主。今宗意。一切如來菩提心德金剛手主之。一切如來大悲德觀自在主之。是故釋金剛手云表一切如來菩提心也。一切如來者。就之有四重。一大日如來名一切如來。在尊勝陀羅尼經及慈覺教王經疏。二四佛名一切如來。見聖位經教王(等)經。三五佛名一切如來。如此書上釋。四三世十方諸佛名一切如來。如説諸經論。此四重中今一切如來者指五佛也。
初發菩提心(等)者。金剛頂經開題云。一切衆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文)聖位經云。由金剛薩埵菩薩加持故。刹那猛利心頓證無上菩提(文)金剛薩埵加持者有深意。今經下文云。
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文)金剛薩埵持五智杵是本有菩提心也。抽擲此杵是加持義也。依此本有菩提動起云初發菩提心也。或五股有人形杵習。是故金剛手持五?持本有衆生也。菩提心論一切衆生本有薩埵者是也。抽擲此本有衆生之時。障礙便除本性即顯。祕經云爲動一切有情本性(云云)即此意也。依此抽擲加持故衆生起歸本之心。名初發菩提也。
修證普賢(等)者。普賢行願等覺位證如來地妙覺位也。仁王經陀羅尼釋等覺位名大普賢地。妙覺名普照曜地。金剛界儀軌云。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滿足普賢者。等覺成最正覺者妙覺也。此宗意。初發心時即登等妙二位。出生儀云。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即此意也。或又普賢行願者十地通名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十地名普賢地。初發心時滿足十地佛果故。云證得普賢行願證如來地也。
觀自在菩薩者。理趣疏云。觀自在者即觀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爲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後者西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准前可知之。觀音名具大悲者。故表一切如來大悲也。
隨緣六趣者。此菩薩受生於諸趣變身於三十三。觀經説觀音光中現五道衆生。是即隨緣六趣表示也。
拔濟一切(等)。者明拔苦。
速澄清淨(等)者。明與樂。清淨三摩地者●字也。●字蓮花種子。蓮花本性清淨故。云清淨三摩地也。
不著生死(等)者。轉釋清淨義。若生死若涅槃。有所染著非清淨。不著生死不染涅槃。是蓮花無染清淨義也。
皆由觀自在(等)者。觀自在祕號名正法金剛。正法者即是蓮花也。妙法蓮花之號即此意也。此蓮花衆生内心妙性。輪迴六趣不變易故名金剛諸法體性故名法。此尊内證此金剛法性故。雖隨緣六趣不著生死。雖得證清淨不取涅槃。故釋不著生死不證涅槃之所由云皆由觀自在菩薩等也。
虛空藏菩薩者。大方等大集經第十六(虛空藏菩薩品)云。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速辨○此大菩薩可名虛空藏。所以然者。以從虛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爾時世尊即印可其言名虛空藏○爾時約於空中雨無量珍寶。以是因緣常名虛空藏(文)大日經疏第十一云。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衆生事皆從中生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也(文)理趣分疏云。虛空藏者。以空爲藏。藏諸珍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虛空中雨種種寶施貧乏故。(文)
在毘盧舍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右者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此菩薩以寶珠爲三形。寶珠具萬德不闕少。此寶珠即名眞如。眞如理具恒沙功德故。以寶珠即習眞如也。寶珠種子●字。此字以如不可得●字爲體。下文云。由入此曼荼羅證得如虛空眞如恒河沙功德故(云云)即此意也。
福資糧聚者。或本福智資糧聚(云云)資糧者。遠行必持金銀米錢等財以爲資糧。今此寶珠中聚在萬行萬善種種法財以爲佛果資糧。故云福智資糧聚也。十波羅蜜中前五福後五智也。胎藏虛空藏院列十波羅蜜。是即此菩薩持寶珠執利劍。開寶珠爲前五波羅蜜。開利劍爲後五波羅蜜。是故以十波羅蜜菩薩爲虛空藏眷屬也。或又寶珠攝一切福智。求聞持軌依此意。准此意利劍又攝福智二德。寶劍習可思之。
四種施者。一義利施。二法施。三滋生施。四灌頂施也。下虛空藏品具説之。故云後當説也。
三輪清淨者。心地觀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施之中無所得(文)無所得故云清淨。有爲無漏者。恒沙功德中有有爲無爲有漏無漏四種。此文擧有爲功德顯無爲功德。擧無漏功德顯有漏功德。如是功德皆悉成就。仁王經云。有爲功德無爲功德皆悉成就(云云)漏無漏又如是。
成受用(等)者。以如是爲無爲漏功德爲成佛果中受用變化身之資糧。謂因位行四種施。此施有爲無爲等種種功德。依此功德至佛果位成就隨十地三賢二乘凡夫等機欲施種種法財之受用變化佛身也。
金剛拳菩薩者。理趣疏云。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如以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文)此釋全不合。不傳密之所致也。拳者。能持一切如來三祕密法故名金剛拳。瑜祗經此菩薩名金剛持。即此義也。時處軌云。拳能以執持諸佛智法海(云云)法海者有深意。此菩薩●字爲種子。●字海水種子也。又月輪爲三形。月輪又水珠所成故。掌中持●字法海。故云諸佛智法海。不受師口者輒難知掌内持物。基師纔聞拳名作擊碎釋。足可悲矣。
在毘盧舍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左者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果地三密在金剛拳掌中。問。或云。持●字法海。或云。持三種祕密。似相違如何。答。●字法海卽是三種祕密也。合收●一字。開成諸尊三密海呑衆流不飽。豈●水中不攝諸尊三密乎。理趣經開題云。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云云)可思之。
由眞言行(等)者。明承來。謂以入輪壇等者釋南方寶菩薩。菩薩主入壇灌頂三密修行德故也。
獲得世出世(等)者。明拳菩薩。依三密修行悉地成就。是金剛拳三摩地也。拳菩薩眞言有悉地句。悉地此翻成就。故云後十六生成正覺。是此意也。
淨除無始(等)者。明悉地相。淨除身口意十不善惡業證得三業清淨。三業清淨者即是一切如來三密也。此三密離諸障礙故云無障礙。究竟極智故云究竟智也。
問。前三菩薩取四方最初。第四菩薩取北方最後。初後不一准。有何意乎。答。此義誠難思。故釋家自至拳菩薩段明承來。依寶菩薩灌頂成拳菩薩悉地。是前取初。此取後之意也。不可勞別會通。但尚可尋決明師矣。
文殊師利者。理趣疏云。妙吉祥者即文殊師利。前云妙德。妙者善義也。由善能作勝福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
在東南(等)者。明所住方處。東南者巽方也。凡東方方初故明諸尊列次。東爲最初。東方有初中後。艮東初。正東東中。巽東終也。約初之初取艮。約初正位取東方。約初成立取巽方。聖教各依一意。非相違也。
問。文殊西方利菩薩也。尤可在西南。何今居東南乎。答。文殊金剛界雖在西方。胎藏界在東方。心地觀經云。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東方菩提心方故。文殊居於此。義門無盡。不可局一途矣。
般若波羅蜜多惠劍者。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利者般若波羅蜜金剛利劍。能斷煩惱種(文)依此文。般若波羅蜜即劍也。金剛般若開題云。文殊三昧耶身有二種。一利劍。即表能斷義。二者梵篋。即表智慧義(云云)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者通利劍梵篋。慧者梵篋。劍者利劍也。但此經以利劍爲文殊三形。下文殊段云。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文)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慧即劍也。爾前義宜歟。
十八日。
住三解脫門者。空無相無願也。下文殊段説之。十住心論第七云。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大般若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法曼荼羅(文)三解脫門義至下可釋之。
能顯眞如法身(等)者。眞如法身於法平等也。童子不著染淨不思善惡。是契眞如無相理之表示也。此尊現童子形。職而由斯。
常樂我淨者。眞如理上四德也。吽字義以我波羅蜜爲文殊。彼釋云。文殊童眞。四德中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智無不圓(文)今以四德通爲文殊。三昧。文殊●字爲種子。●吾我義故爲我波羅蜜。若得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故圓滿四德無有闕失。是則我爲門具四德故。或通或別。兩釋無相違矣。
由菩薩證此(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是眞言修行菩薩也。凡段段皆先明本尊後明行者。當段又如是。
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理趣疏云。發心即轉法輪者。輪謂摧伏移轉之義。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説法輪義。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擧措身語意業皆爲有情説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益故(文)依此釋者。發心スノ即轉スト法輪訓之歟。經擧初顯後。故云從初發心終至十地也。今謂不爾。纔發心者速疾義也。大日經疏第一云。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云云)纔發心轉法輪者初發心時得無上菩提。即轉法輪之意也。纔(ヒタタ)發心スル轉スト法輪可訓之。轉法輪菩薩者。此菩薩手持輪。就之有二義。一請如來輪法輪。故仁王陀羅尼釋云。毘盧舍那佛於上界成佛已。此菩薩請如來轉金剛乘法輪(文)依請大日轉法輪得此名也。二此菩薩自轉法輪度衆生故爲名。仁王經儀軌云。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天至彼岸(文)即此意也。
問。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何菩薩乎。答。西方因菩薩也。以何知者。略出經第二説因菩薩云。纔發心能轉一切如來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云云)又聖位經云。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云云)心要云。金剛因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云云)是其證也。問。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金剛波羅蜜多菩薩者○此菩薩由持金剛輪○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文)同異如何。答。至下第八段可悉之。
在西南隅者。示所住方處。西南者坤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具四種曼荼羅四種輪者是也。
金剛界輪(等)。者出四輪名。金剛頂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即是也。如次大三法羯四曼配之。四輪皆轉法輪三摩地也。
由修眞言行(等)者。明行者得益。
得入如是等輪者。輪壇名也。輪圓具足壇故名輪壇。然則輪者所依義也。因又所依義也。是故因菩薩名轉法輪菩薩也。
依四種智印者。此輪壇有四種曼荼羅不同。故云依四種智印也。四曼雖殊。入此壇者現生成十六大菩薩便證無上菩提也。
虛空空庫菩薩者北方業菩薩也。理趣疏云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滿法界眞如空理。以此爲藏。爲諸有情説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聖法財寶名大空藏(文)依此釋。前虛空藏財施。此虛空庫法施也。依此書意。前虛空藏約體故釋一切如來眞如恒沙功德福資糧聚。此虛空庫約用故釋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也。庫與藏行事鈔別釋之。但聖位經云。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文)理趣分虛空庫説大空藏。是故不可別釋之。
在西北隅者。明所住方處。西北者乾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有二義。一一切如來入供養三摩地故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金剛界大供養會三十七尊皆作供養儀式。是此意也。二供養一切如來故(云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一切如來者所供養尊也。次下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者即此意也。
由修眞言行(等)者。明行者修行得益相也。
於一念項者速疾義也。下降三世教令輪品釋業菩薩云。由入此曼荼羅獲得迅疾身口意。至於十方一切世界佛集會廣大供養也(文)。此尊加持不思議可貴之。
種種雲海(等)者。下虛空庫段説四種供養。又五種八種十六種十七種二十種供養等其數非一。故云種種。雲海者。一一供如雲遍滿如海無竭。故云雲海也。
便從一切佛(等)者。如來依受供養爲報答説妙法。行者隨聽受此法。
速滿福德(等)者。表聞法得益。於中有二。初自證。後隨緣諸趣下化他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北方牙菩薩也。理趣疏云。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謂四魔。如前已説。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爲衆生怨。此大菩薩住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伏一切魔怨(文)此菩薩亦名金剛夜叉亦名金剛盡菩薩。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夜叉菩薩者威猛義。亦云。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行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顯名摧一切魔怨菩薩(文)可思之。
在東北隅者示所住方處。東北者艮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住大悲心。假現忿怒相故云方便。疏云。此忿怒者非如世間忿怒也。謂從大悲門中照了怒之實相(云云)可思之。
外示現(等)者。下摧魔怨段云。由此菩薩内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云云)是此意也。
住加行位(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相。加行位者。非五位中別行位。廣指因位云加行位。因位修行皆佛果加行故。通名加行位也。入道章云。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見道故名加行(云云)准此釋。加功用行而趣佛道故名加行也。
護持修行者。堅護持佛教勅而能修行故也。
避除諸障者。當經下文云。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云云)障非一故云諸障也。
摧伏天魔(等)者。天魔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魔也。魔醯首羅大自在天色界第四禪頂魔也。下摧魔怨段云。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調伏魔醯首羅調伏梵天調伏那羅延天(云云)今則出初二也。不空羂索經儀軌上云。伊首羅天王魔醯首羅天王(云云)伊首羅者伊舍那天也。教時義第四云。入大乘云。魔醯首羅有二種。一伊舍那魔醯首羅。二毘遮舍魔醯首羅。前是第六天魔也。後是第四禪天王也(文)今所云天魔及魔醯首羅者。如次當入大乘伊舍那毘遮舍二魔也。
問。當段魔醯首羅稱局第四禪魔。入大乘二類俱立魔醯首羅之名。似相違如何。答。魔醯首羅者此翻大自在。毘遮舍於三千大千世界得自在故獨得大自在天名。當段釋約此意。雖然第六天魔於欲界得自在故又分立大自在名。入大乘論依此意。聖教立名各約一邊。非相違也。
以忿怒智而成究竟者。成究竟果之入門非一。此尊忿怒智爲門成究竟果故。云以忿怒智等也。
如上所釋(等)者。以下八大菩薩總釋也。吽字義云。遮那經金剛頂經説。菩薩人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云云)金剛頂經者指當段文并五祕密經也。眞言行者依一一菩薩修行入證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義云。千經萬論雖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之。
如上所釋(等)者。明八大菩薩包括一切佛法也。其佛法者不過顯密二教。故次云眞言門及顯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薩(等)者。釋經與如是等句也。大菩薩衆者。理趣疏云。所言大者略有四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三業大。並具妙辨才説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地滿名故。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文)
恭敬圍繞者。理趣疏云。如珠星而共朗月。譬金山而轉妙高。若衆梵之繞梵王。似諸天之圍天帝。尊仁重道。渴法希益。翹注一心冀聞深致。
問。與如是等者望何人云與乎。答。有二意。一謂。如是等大菩薩衆者指八大菩薩。八十俱胝菩薩與八大菩薩恭敬圍繞如來故云與如是等。以八十俱胝衆望八大菩薩云與也。二謂。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薩。大菩薩衆者指八十俱胝。與者眷屬望教主也。
八供養等者。牒與如是等經文云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恭敬圍繞供養義故。八十俱胝皆住供養三摩地。其中就爲最要先擧十二供養菩薩。八供養者經所説八大菩薩也。四門菩薩經雖不説之。供養要尊故。八十俱胝中殊擧之也。如是八供四攝菩薩定門眷屬故。云三昧眷屬也。但上所擧一傳能説曼荼羅。以正方四菩薩爲欲觸愛慢。以隅角四菩薩爲四内供養。更圖加四外供養并四攝菩薩。成十七尊。義門無盡。各據一邊勿局執矣。私案八供四攝菩薩是八十俱胝菩薩外歟。其故。不空所譯尊勝軌擧八大菩薩并八十俱胝菩薩衆已。曼荼羅四隅四門可安八供四攝菩薩(見)説相相似當經。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薩各具十俱胝衆。八供四攝天女各可具衆多眷屬也。攝眞實經上云。與大菩薩摩訶薩衆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眷屬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弓菩薩金剛善哉菩薩○金剛拳菩薩。如是等十六菩薩摩訶薩一一各有一億那庾多百千菩薩以爲眷屬。復有四金剛天女。其名曰金剛燒香天女金剛散花天女金剛燃燈天女金剛塗香天女。如是等金剛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女爲眷屬俱。復有四金剛天。其名曰金剛鉤天金剛索天金剛鎖天金剛鈴天。如是等金剛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爲眷屬俱(文)准此文。當段如是等等字廣攝收八十俱胝菩薩并十二供養所攝一一數千眷屬也。又當經説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會衆各説自三摩地。故眷屬成就句廣可通外部世天。爾者等字可攝在之。大日經衆成就文。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云云)大師釋云等者。擧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云云)今亦可准知之也。
已上眷屬成就畢。
五成就釋了。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奉對師主上綱以口筆抄之了。遂可清書之。金剛弟子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改杲快)了深。
寛文四(辰)十月朔日補闕字等了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四(延文元年十月十九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嘆教句。十七清淨句
文。經云而爲説法(等)者。以下嘆教句也。理趣疏云。經曰。宣説正法初中後善。文善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賛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德。宣説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名爲正法。宣顯未聞。爲初開智。説彰舊理。爲久悟人。初中等者總有十德以彰教勝。瑜伽論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文)理趣經十德中修梵行句缺之也。
所説何法(等)者。釋而爲説法句。諸大菩薩般若理趣者。指所説法體。下所説十七段法門也。一本開題云。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義。理趣者從初吽字至于終吽字其中甚深奧義也(文)可知之。
初善者(等)者。釋初中後善有二義。一身語意如次爲初中後善。二戒定慧如次爲初中後善。初身語意爲初中後。麁細次第也。身麁。意細。語引内心彰於外故爲中。麁居初細在後故。以爲初中後善也。十善十惡列次皆如是。釋身密中。一切契印身威儀也者。印有手印契印。一切契印者契印。身威儀者手印也。或又手印契印一切契印句攝之。行住坐臥云身威儀也。又尊勝疏下云。母捺㘑(唐云呼之印契)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眞言。心印塵沙觀智(文)依此釋者。契印名廣通三業。今且約身印也。釋語密中。
法王教勅(等)者。一一眞言終有莎訶句。是表法王教勅不可違越義也。佛説一一眞言之時教勅云。若有行人誦此眞言者。我必來加衞護成所願。是故行者誦此眞言已唱莎訶言之時。如來不違越教勅必來令成所願也。
大日經疏第四云。云莎訶。是驚覺義。
以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故。必定師子吼發誠實言○隨如來三昧耶教説此眞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云莎訶也(文)同第九釋三昧耶下驚覺義云。若有眞言行人説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自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文)
釋意密中。本尊瑜伽者總句也。上從大日下至世天等之一切諸尊瑜伽也。瑜伽者觀行應理義也。
一切三摩地(等)者。出瑜伽體。三摩地者定。無量智者慧。如是定慧相應名瑜伽也。此定慧修行解脫生死結縛之正因故云解脫也。
又一釋(等)者。攝大乘論云。
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學故立昆奈耶藏○能成辨增上慧故立阿毘達磨藏(文)戒定慧爲初中後善。其故成實論戒喩捉。定擬縛。慧比殺。是故如次爲初中後也。增上者。戒定慧三學增上佛果功德之緣故云增上戒學等也。五祕密經。三密金剛以爲增上緣(云云)下虛空庫段云。一切如來以菩提心成佛增上緣(云云)准可知之。或又增上者稱嘆之詞也。增簡劣上對下。戒定慧俱增勝最上故云增上戒學等也。法衡抄第二(遇榮)云。增上是殊勝義(云云)行事鈔上一云。文云。世尊何故制增戒學爲調三毒故。云何爲學。爲求四果故(文)同記釋云。增戒學者出世正道增上勝法。非謂漸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文)
文義巧妙(等)者。巧屬文妙屬義。釋文巧之中。依聲語者。聲語所依。文字能依故。云依聲語。唯識論云。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云云)又聲字義云。聲有長短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云云)即此意也。又入大乘楞伽經云。云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伽陵頻伽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文)此經語等者相當聲語歟。
詞韻清雅者。或詞韻與清雅也。時處軌四智讃四句中初一句云美韻詞。第二句云清淨雅調。如次可配之。或指詞韻爲清雅。略出經説讃詠法。擧灑羸音韻中音破音第五音韻已。隨以清好音聲讃歎(云云)以知指詞韻即云清雅。詞韻約高下屈曲。清雅彼屈曲音韻清好和雅故嘆詞韻云清雅也。(第三奏韻。第四舞儀)
六十四種梵音者。悉曇藏第二云。達磨楞伽經疏鈔云。古德傳云。八種梵音各有八種聲。八八六十四種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濡軟聲。四調和聲五尊貴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當以八轉聲相具八梵音即成八八六十四種梵音(文)注大乘入楞伽經第六(寶巨集)云。密迹力士經第二説。佛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爲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即成六十四種(文)此釋與楞伽疏鈔似能具所具別。可尋決之。又大樹緊那羅經第三純眞陀羅尼經下(已上兩經同本異譯云云)具出六十四種聲。依繁略之。
義妙者(等)者。教所詮理也。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一依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文)大日經疏引此文成二諦義。下外金剛部理趣會品云若依世諦。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爲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眞如也(文)段段皆具世俗勝義二義。事理不二性相即一。是名義妙也。
純一者(等)者。顯此經是一乘實教也。如來瑜伽者。總指十八會瑜伽。別指當經十七段。是則非等覺十地之境。如來果地法故云如來瑜伽也。
不與三乘(等)者。與三乘同共之教非純圓一實。今既云純一。以知非三乘同共之教也。天台宗雖以法花名純圓。花嚴宗判之云同教亦云共教。又花嚴宗雖以花嚴經名不共。天台宗下之判細人麁人二俱犯過今宗意以彼兩宗相破即知兩經俱共教非不共教。如鷸蛑相鋏爲漁夫取。是故法花花嚴兩經猶屬三乘共教中。眞言教獨爲純圓一實實教。大日經通達三乘句中攝法花花嚴兩教。又此意也。
問。上釋云。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云云)若爾者。當經是三乘共聞。何云不與三乘同共教乎。答。三乘有二種。一方便三乘。二眞實三乘。今不與三乘同共教者方便三乘也。上三乘種性皆獲果者眞實三乘也。仍前後釋非相違矣。
如來究竟内證(等)者。他受用變化教非究竟内證。此經法身如來自受法樂教故云究竟内證。不共三乘故云不共佛法。
法圓樂智者。千手軌説智波羅蜜云。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文)今法圓樂智者受用法樂智也。證法圓受樂之智故云法圓樂智。住此智所説之教名金剛一乘。教從智云法圓樂智也。
圓滿者(等)者。圓滿福智二種資糧故名圓滿。如上智者指次上法圓樂智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爲一地。四禪四無色爲八地。合成九地。此九地名有見惑修惑。見惑於見道斷之。修惑於修道斷之。今從能治道所治惑立見道修道號也。一切煩惱者。非二障中煩惱障。二障通云一切煩惱。是二障種子也。及習氣者。二障習氣也。習氣有二。一種子名習氣。現行殘習故。唯識論種子既是習氣異名者是也。二種子斷除後猶有無堪任性。是名習氣。種子殘習故立此名。當段習氣者當後習氣也。斷二種障者指上二障種子習氣也。法衡抄第六云。疏習謂習氣通種現者。習氣有三。一者習氣是種子異名。是現行法熏習氣分故名習氣。二者能熏現行數數熏習氣分種故名爲習氣。三者種現之外二障餘習氣勢名爲習氣(文)又義云。一切煩惱者二障現行。及習氣者二障種子也(云云)此義斷義。不應現行名伏種子名斷。是定性相也。何云斷現行乎。問。圓滿二種資糧何是嘆教乎。答。依教修行斷惑滿福智故爲嘆教也。
清淨者(等)者。淨有二種。一自性淨。二無垢淨。莊嚴論第四云。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二者無垢清淨。由離客塵故。此二清淨由三種譬喩可得顯現。謂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則俱譬自性清淨。由空等非不自性清淨故。二則俱譬無垢清淨。由空等非不離客塵清淨故(文)今清淨者當無垢淨。故云表離垢清淨。次云潔白當自性清淨。故云清淨法界本來不染也。
由瑜伽法者。眞言教也。此教名瑜伽教。受菩提心戒義瑜伽總持教者是也。
一念淨心(等)者。依瑜伽教修入有四點位。一念淨心相應者東方阿閦大圓鏡智也。最初一念淨心與本有菩提相應故云一念淨心相應也。尊勝陀羅尼經疏下(法崇)云。縱灌頂爲初聞瑜加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心名灌頂位。西方成就蓮花智。轉妙法輪。恒住觀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文)法崇法師者不空三藏弟子也。解釋之旨與當段相合。四轉配釋准可知之。
便證眞如實際者。初地眞見道之位創證眞如。是南方平等性智也。南方●字爲種字。此字眞如爲字體故。
不捨大悲(等)者。於地上具足自他受用二德。是西北二點功德也。
於淨穢土(等)者。於淨土成佛受用身阿彌陀也。自證於穢土成佛變化身釋迦等也。化他各可有自證化他歟。大乘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皆是報身。穢土中成佛皆是應身(云云)即此意也。
經云潔白者(等)者。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前四智修生德。修生極歸本有故。以自性淨爲法界智。上釋法界智。云常恒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云云)當段釋與此文全同也。又疏第六云。潔白是毘盧舍那淨法界色。即一切衆生本源故最爲初(文)故潔白句爲毘盧舍那智也。
清淨法界者六大法界也。無量雜染者。上所云三界九地煩惱也。異生者凡夫也。無明住地者非五住地中無明住地。本末一切煩惱云無明住地也。預聖流者。約大乘初地。約小乘初果也。折玄記下云。預者入也。流者流類。謂此聖人既證初果是入聖之流類故(文)准可思之。證佛地者佛果也。擧聖位初後顯中間也。
已上嘆教釋畢
二十日。
文。經云説一切法(等)者。已下正明所説法門。初説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總表。所謂妙適下別説也。
清淨句門者。理趣疏云。自性潔白名清。離諸垢染名淨。門者虛通趣入徑○句謂能詮聲之差別。不説文·名。但説句者。句詮義周。非文·名故(文)今依此書意者清即淨也。不可別釋之。清淨有五故。初於生死流轉不染故者。離雜染垢故。次廣作利樂有情事故者。離二乘垢故。次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慧故者。離散癡垢故。次速集廣大福德資糧故者。離不勤垢故。次超越一切魔羅毘那夜迦衆者。離外障垢故離如是五垢故名清淨。句者安住義也。疏釋三平等句云。足迹所住之處(云云)即此意也。門者。此十七清淨句出生死入涅槃之門故云清淨句門也。或又清與淨也。五垢中初四内。後一外。離内垢故云清。離外垢故云淨也。句門如前釋矣。
問。約五垢作釋之表示如何。答。弟一離雜染垢者表法界體性智。次上釋此智云。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弊。異生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云云)可思之。第二離二乘垢者。表大圓鏡智。此智主菩提心。菩提心者作利樂有情事。五祕密儀軌云。若不入五部五祕密曼荼羅。不受三種祕密加持。自有漏三業身ヲモテ能度無邊有情者。無有是處(文)可思之。第三離散癡垢者。表妙觀察智。此智定慧相應故云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慧也。第四離不勤垢者。表平等性智。上虛空藏釋。恒沙功德福資糧聚(云云)即此意也。第五離外障垢者。表成所作智。北方名精進門。又摧一切魔菩薩在北方。是故超越魔羅毘那夜迦障難。是此北方德也。又上釋金剛拳云。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云云)今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文其意。是同。是故爲北方也。
説如來(等)者。還釋説字也。
諸契經説(等)者。爲證清淨義擧契經説也。理趣經註釋云。今云。初言三界唯心者。花嚴經第八十地品中第六地文也○次言由心清淨有情清淨等者。無垢稱經第二聲聞品文也○後言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亦無垢稱經文也。其意同上(文)。
蘇摩呼經下云。是故如來作如是説。一切諸法以心爲本。由心清淨獲得人天殊勝快樂。由心雜染便墮地獄乃至傍生貧窮之苦(文)心地觀經第八云。心清淨故世間清淨。心雜穢故世間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文)。
唯識論第四云。又契經説。心雜染故有情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爲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薫持彼種故。(文)
由修得(等)者。非經文。是釋詞也。意云。花嚴維摩等經所説。尋其實義歸十七清淨句法門。謂由内心修得十七清淨句法門。不動穢界即成淨刹。見聞觸知皆清淨妙境故。菩提心論云。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文)即此意也。
文。經云所謂妙適(等)者。以下説十七尊曼荼羅也。十七尊義述云。
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化自在天王宮爲諸大菩薩等説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爲令能住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諸大士等所説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十七尊曼荼羅者。金剛薩埵爲中胎。欲觸愛慢爲四親近。欲女乃至慢女爲内四供(已上内院)春雲秋冬(如次花香燈塗也)爲外四供。色聲香味(如次鉤索鎖鈴也)爲四門四攝(已上外院)是内外二重曼荼羅也。當段所説與九會中理趣會尊位有同異。具如下抄。又菩提心義第五末云。理趣經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菩薩金剛薩埵。經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爲主。薩王愛喜爲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繞。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十七明別。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文)此釋薩王愛喜爲四親近者。恐違當段經釋欲觸愛慢名字不合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密次第并山門覺超僧都西曼荼羅集所載金剛薩埵十七尊圖位。以四方四尊名愛王幢喜。與欲觸愛慢同異不詳之。可仰明師決也。
初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尊金剛薩埵也。義述云。其一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常體寂不亡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悅義。置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金剛。是五智義也轉拳向外示衆生。於曼荼羅據有中位而總其衆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蓋正覺之徑路(文)。
蘇囉多者妙適梵語也。疏第十七云。梵音名蘇囉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復次樂著妙事業故名蘇羅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名蘇羅多也。又是遍欲求義故名蘇羅多也。(文)今妙適者是大樂大貪染微妙適悅義也。
如世間那囉那哩娛樂者。顯義鈔上(濟暹)云。檢一卷梵語集。云小兒娜(引)羅迦。女子娜哩迦(文)私云。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會而身心得悅樂(云云)一卷梵語集者利言梵語雜名也。那囉男聲。那哩女聲。如次男女梵語也。例如羅刹娑爲男。羅刹斯爲女。娛樂者指二根交會事也。私案那囉那哩如次童男童女梵語歟。其故梵語雜名那囉迦爲小兒。小兒童男異名也。又大教王儀軌下(施護譯)云那哩所紡新妙線コモテ依其分量善秤界(云云)疏第五釋五色線云。令潔淨童女右合之(云云)同第十五同之。又仁王軌云。令童女右合(云云)依此等文。大教王儀軌所云那哩者是童女梵語也。童男童女者男女少時名也。智論第十云。佛弟子七衆。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家。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種。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餘者爲大(文)是其證也。然則童男童女末發婬愛之心。無執無著遊戲歡娛云娛樂也。金剛薩埵以無緣大悲愛念衆生界亦復如是。故殊擧童男童女娛樂也。或抄云。智證大師傳云。指世間歌舞之類名那囉那哩也。梵語以歌人名緊那羅。以舞人名那哩地耶。以歌舞令人心適悅歡喜義也(云云)本文遂可勘之。
金剛薩埵亦是(等)者。上譬説是法説也。對世間蘇囉多云亦是也。
無緣大悲(等)者。無能緣所緣相故云無緣大悲也。此菩薩以無緣大悲遍緣一切衆生。願得利樂之心曾無休息。以爲大安樂。以何故。自他平等故。衆生受損惱是即自苦也。受利樂即是自樂也。梵網古迹云。如瑜伽七十九云。菩薩當言以何爲苦。衆生損惱即是自苦。若爾當言以何爲樂。衆生饒益即爲自樂(文)可思之。
由修金剛薩埵(等)者。明行者得益也。總意云。下所明之段段曼荼羅。初本尊爲中位。後行者自居中位。今亦如是。修此尊瑜伽行者自居中位。故云獲得普賢菩薩位。下十六尊亦如是。是則於行者自身成十七尊曼荼羅。如是義此經促微自宗實談也。大日經菩提實義者是也。句者。疏第一釋如來句生執金剛云。句名住處。即大空也。(云云)又釋三平等句云。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爲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擧足下足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文)准此等文可知之。位者階位。曼荼羅尊位或中或邊若内若外。其階次別故云位也。
二十一日。
文。慾箭清淨(等)者。欲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前月輪。前者東方也。義述云。其二所謂意生金剛菩薩。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其箭而現其慾。離俱幻平等智身(文)意生金剛菩薩者。得名所由雖難知。以義推之。此菩薩先意生愛欲。對觸金剛抱持内心生欲之位故名意生金剛也。大悲慾箭者。如以箭射取物。以大悲射取衆生置菩提。故云大悲慾箭。或義云。如以箭射殺物以大悲害二乘心故。云大悲慾箭。蓮花部心軌云。以二度刺心名爲大悲箭。以射厭離心(文)今文又云害二乘心。即此意也。或義云。箭必依弓作功。弓必待箭施功。是故弓戀箭箭戀弓。互生愛欲。故云欲箭也。以之爲愛欲衆生之表示也。或義云。箭速疾表示也。放箭之時不留中途。速達所至之處。菩提心速疾至果地。故以爲表示也。手持其箭者。右持其箭橫之。左手仰同取之。如捻箭之形也。若依金剛王軌者。可弓箭並持歟。彼軌云。以左拳爲執弓。右爲引箭勢。是爲意生金剛印(文)五祕密儀軌同之。依之或圖像弓加箭二羽作引勢也。慾離俱幻平等智身者。偏起情欲是凡夫也偏離欲是二乘也。此菩薩住欲離欲。以之譬幻。有而非有云幻故也。欲離一體故云平等。正方菩薩通爲智身。隅角菩薩通云三昧身。正方形智。角方形定。故立此名。後後准可知之。
由修慾金剛(等)者。明行者得益。如第一金剛薩埵。可先明本尊三昧後示行者得益。雖然恐文繁故至後十六位唯示行者得益也。初由修(等)者法門。後是故(等)者尊形。内依得欲清淨法門外獲得欲金剛體也。段段皆存此意。學者可知之。
文。觸清淨(等)者。觸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右月輪。右者南方也。義述云。其三所謂髻利吉羅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衆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而現其觸淨俱幻平等智身(文)髻離吉羅者梵語。唐翻觸。中國者指大唐也。此菩薩五祕密曼荼羅抱金剛薩埵。五祕密儀軌云。計里計羅抱金剛薩埵者。表淨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成平等性智(云云)即此意也。十七尊曼荼羅抱五股杵。是即抱一切衆生之表示也。金剛薩埵者即一切衆生也。菩提心論一切衆生本有薩埵(云云)義決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剛故稱跋曰羅薩埵(云云)即此義也。五?杵又表人形故一切衆生也。抱之一切衆生恣心行三毒五欲。欲金剛深生大悲心發利樂之願。觸金剛自抱之不放捨。譬如心迴可搦捕犯過人之方便然後抱取之矣。觸性即菩提者。是煩惱即菩提義也。世間人發煩惱心男女現抱持之相。即是菩提也。悲哉以觸金剛大悲觸自結生死流轉妄業。是故今現觸金剛身作觸性菩提表示之時。不動煩惱觸成菩提妙果。配五智之時觸金剛當平等性智。於此段釋煩惱即菩提義。尤有所以者歟。
文。愛縛清淨(等)者。愛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後月輪。後者西方也。義述云。其四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衆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呑噉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身(文)前觸金剛抱取衆生故愛金剛以愛念繩縛之譬如搦犯人已更繫繩縛之。
文。一切自在主(等)者。慢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左月輪。左者北方也。義述云。其五所謂金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衆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慠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文)前愛菩薩縛衆生至菩提終不放捨故。一切衆生悉成毘盧遮那如來體。是故慢金剛所作已辨高擧自在故。名一切自在主。亦名慢金剛也。慠誕威儀者。兩拳安左右腰。是慢形也。已上四菩薩金剛薩埵四智德也。是故五祕密經如次立大圓平等妙觀成事稱也。
文。見清淨(等)者。以上正方四菩薩畢。以下明四隅菩薩。正方菩薩智故男形。四隅菩薩定故女形也。是正方四菩薩所入定也。智證記問八張云。又理趣釋中金剛薩埵會有九位尊。其八位尊並是一身。可見十七尊釋。知其兩位差別莫怪兩重。此智身與定身也。譬如四波羅蜜菩薩及薩寶法羯。其樣大同。手裏把物其形亦同。雖然稍其有差(文)今見清淨者。欲金剛女也。在金剛薩埵巽月輪。義述云。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慧之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眞諦俗諦。唯見一切法勝義眞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文)見者於一切諸法見勝義眞實之諦。勝義眞實者阿字本不生理也。持意生之契者金剛王軌云。以前印挽弓勢。稍向下柔軟爲之。是爲意生金剛女印。(文)
私云。見古圖愛染王曼荼羅。四方與四隅同圖欲觸愛慢。與金剛王軌等相合也。四隅尊持物與正方無異。但正方著寶冠。四隅著天冠。如八供四攝圖。以之爲異。(文)
二十二日。
文。適悅清淨(等)者。觸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坤月輪也。義述云。其七所謂適悅金剛菩薩於身塵而得適悅清淨。於生死解脫不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文)持觸金剛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抱勢柔軟爲之。是爲計里吉羅金剛女印。(文)文。愛清淨(等)者。愛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乾月輪。印本嬉清淨句(云云)寫本多愛清淨(云云)愛本宜歟。義述云。其八所謂金剛貪菩薩。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文)悲愍之契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幢印。是爲愛金剛女印(文)前幢印者彼軌説愛金剛印云。以左金剛拳承右肘。右拳竪之爲幢相。是爲愛金剛印(云云)是摩竭幢印也。此軌説結印。今持者直幢上安摩竭魚持之也。
文。慢清淨(等)者。慢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艮月輪。義述云。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文)住金剛慢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安二拳腰側。是爲意氣金剛女印(文)已上四菩薩或傳爲内四供。如次配嬉笑歌舞。其故不空義述以春雲秋冬四菩薩如次爲花香燈塗。以色聲香味四菩薩如次爲鉤索鎖鈴。以知内院四隅菩薩可嬉笑歌舞。常途説云嬉鬘歌舞。今云嬉咲歌舞者。勝初軌大樂軌普賢軌金剛薩埵軌説十七尊曼荼羅之中皆云嬉咲歌舞故。改鬘爲咲也。欲金剛女者。亦金剛見。見一切法勝義眞實理常生歡喜。故爲嬉。觸金剛女亦名適悅金剛。微咲適悅之形故爲咲。愛金剛女亦名金剛貪。是歌菩薩也。西方主歌詠德。四智讃漢語西方句云。金剛言詞歌詠故(云云)聞歌讃音諸佛愛樂。諸佛愛樂故行者又生貪愛。故名愛也。勝初瑜伽軌云。由此金剛歌大樂隨愛樂(云云)可思之。慢金剛女亦名金剛自在。舞自在旋轉表示故以配之也。
問。或人云。以已上四菩薩爲香花燈塗。是宗叡傳也(云云)此義如何。答。此義未得其意。其故見薩埵部儀軌勝初軌普賢軌大樂軌。以花香燈塗安内四隅名内供養。嬉咲歌舞安外四隅名外供養。其内四隅所安花香燈塗是非欲觸愛慢女。春雲秋冬立四菩薩也。以何知者。金剛薩埵軌説内四隅花香燈塗爲春雲秋雪四菩薩。宗叡請來曼荼羅源依此等儀軌歟。若爾者何以上來所説欲金剛女等四尊直可爲花香燈塗乎。然則内外四供在處有兩傳。一勝初等四軌花香燈塗安内四隅。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嬉咲歌舞安外四隅。儀軌雖不説之。義准慾觸愛慢女四尊也。二理趣經釋經金剛王軌理趣會軌并義述等慾觸愛慢女安内四隅。義准嬉咲歌舞也。花香燈塗安外四隅。是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學者不見此等本説。故於一箇菩薩謂有内外二傳。攀派忘源之故歟。問。以嬉鬘歌舞爲内以香花燈塗爲外者常途説也。勝初等軌反之意如何。答。智證記問八張云。或瑜伽中以燒香等爲四内供以嬉等爲四外供。此與常途稍似不同。今檢瑜伽經本。燒香等是大日尊所作供養。嬉喜等此四佛所作供養。大日尊以供四佛。四佛以供大日尊。依檢此意。隨本起處名爲内外。謂燒香等從中台内心而起。嬉女二十天等從四方院而起。故知隨本起來之處稱爲内外也。常途瑜伽以嬉喜等爲内供者。從能受法者也。謂四方佛各自供供養中台内院本佛。所以從能受供之者爲内供。以燒塗等爲外供者。中台本佛從内出之。送供四方四智諸佛故。以能受人在中台外名爲外供。此義如是(文)定深隨聞記第一云。問。就金剛界理趣會何外供置内内供置外耶。答。諸師會釋不同。然一師曰。諸會以内置内以外置外。此會獨以外置内以内置外者表内外不隔之義。加之隨所受之相。所謂嬉慢歌舞四供得内名者。能現之尊即大日故名爲内供。然所現之供供四方佛也。大日住内四佛在外。是故爲顯所受於此一會在外院也。燒花燈塗四供四佛變化故攝外供養。然供大日故今會置内。當知内外不二本迹是一(文)智證釋意内外四供能現大日四佛相配異本經説。隨聞記説宜歟。可決之。
文。莊嚴清淨(等)者。以下四菩薩如次釋經名春雲秋冬。理趣會軌名春夏秋冬。金剛王軌名時春時雨時秋時冬。住外四隅。如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爲其在處也。義述云。其十所謂金剛春菩薩。能以菩提覺花起供養雲海。亦以方便授與衆生作功德利。以花是春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爲其契也(文)春衆花開敷莊嚴美麗故。經説莊嚴釋名春也。既持花爲契。外四供中之華菩薩也。
文。意滋澤(等)者。義述云。其十一所謂金剛雲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授與諸衆生身心。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鑪烟像雲遂以爲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爲契焉(文)餘三菩薩既云春秋冬。夏稱尤相應。但夏霖雨頻降陰雲太覆故。或名雲或號雨。以法澤滋潤人意故名意滋澤也。香烟似雲故立雲稱也。
亦云喜悅清淨句者。夏萬物盛故諸人喜悅時也。故云喜悅清淨也。
文。光明清淨(等)者。義述云。其十二所謂金剛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衆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爽莫如秋時依智光體遂以名之。故執燈明以爲其契。(文)
文。身樂清淨(等)者。義述云。其十三所謂金剛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蘊香塗衆生心體。滅煩惱之熱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與衆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解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執塗香以爲其契(文)五無漏蘊香者無漏五蘊也。無漏五蘊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天竺以香塗身能除熱苦故。云身樂清淨也。
已上四菩薩花香燈塗外四供也。常以香爲初。此經以花爲初。外四供爲供四佛春夏秋冬如次配東西南北。以花爲最初。尤有其謂矣。又法賢所釋七卷理趣經(第三)所説尊位次第花香燈塗也。然所出眞言者常途香花燈塗次第也。可悉之。
文。色清淨(等)者。以下明鉤索鎖鈴四菩薩。如次住東南西北四門也。義述云。其十四所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受用色身。於雜染界起變化色身。而爲攝來之事。故持鉤爲契(文)或口傳云。人競望無過色。故此菩薩於淨穢土現受用變化色身爲鉤召事也。
文。聲清淨(等)者。義述云。其十五所謂金剛聲菩薩。以聲清淨智能表六十四種梵音。普周法界而爲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爲契(文)如以索引取魚類等。以聲説法引衆生入佛道故。以聲爲索菩薩也。
文。香清淨(等)者。義述云。其十六所謂金剛香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爲止留之事。故持鎖爲契(文)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者眞如理也。禮懺經説香菩薩云眞如薫。此香薫入一切衆生所有心故。云入一切心也。香有二能。一周遍。二止留。今取止留之德譬金剛鎖也。
文。味清淨(等)者。義述云。其十七所謂金剛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味以爲歡喜之事。故持鈴爲契(文)此尊持鈴。鈴歡喜表示也。無上法味者發鈴音驚長眠。是法音也。衆生聞之生歡喜。如世人得食味歡喜。故云無上法味也。已上四攝菩薩了。 已上十七清淨菩薩了。
理趣釋鈔第四
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夜。於東寺西院僧房。對師主上綱面授口決了。即以口筆所抄之也。金剛資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寛文四辰十月三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五(延文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何以故菩薩以下初段訖
文。何以故(等)者。説十七清淨所由也。何以故三字問。一切法下答也。
自性清淨故(等)者。自性清淨爲所由成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離垢清淨也。自性若不清淨者。由何得離垢清淨。一切法自性淨故得離垢淨。離垢淨者上所説十七清淨也。段段云由修瑜伽三摩地得清淨句。是修生顯得清淨故云離垢清淨也。
問。自性清淨者何處乎。答。此有淺深兩意初淺者色聲等諸法自性空處云自性清淨也。理趣分云。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文)是即大般若等經説般若法門云。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無所得。是名般若波羅蜜(云云)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者。未出此域也。次深者。色聲等諸法本來本有離起滅故名清淨。虛空藏所問經(不空譯)云。本來不生無所起滅故名清淨(文)大日經疏第九云。嚩是諸法離言説義。若是戲論言説所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是故以嚩字爲體。次字皆轉釋之。何故諸法離言説。以生不可得故。何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文)法若動轉者必作濁穢。本有常住無起滅。故爲清淨也。
雖一切法(等)者。兼存通妨之意。謂。或疑云。一切法自性清淨者。更修眞言行有何益乎。今通云雖諸法本來清淨爲客塵被染故修十七尊瑜伽更成離垢清淨也。客塵者。自性清淨譬主。煩惱習氣譬客。客即塵故云客塵。塵者汚穢義覆蔽義也。煩惱習氣者如上釋。
四種智印(等)者。尊形名大智印。三昧耶形名三昧耶智印。種子眞言名法智印。威儀事業名羯磨智印。如上十七尊各具此四智印。行者能觀念此四印理趣觀行功積其心相應時。方得離垢清淨。段段得清淨句者是也。
便證普賢大菩薩者。段段云得菩薩位是也。普賢大菩薩者。十七尊者中擧中尊顯餘尊。或又十七尊通名普賢大菩薩矣。
設使因緣(等)者。以上明勝慧上根得益。以下明劣慧愚鈍得益也。因緣不具者三密也。五祕密軌。三密金剛以爲增上緣(云云)可思之。或又觀智儀軌所明四種增上緣當之歟四智印者四種曼荼羅也。設使雖不作四萬三密修行。依一聞於耳因緣成無上菩提正因。天台以隨聞一句爲了因。此經一聞於耳爲正因。兩宗淺深可思之。
玄義第九云。彈指散花是緣因種隨聞一句是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論性德三因種子(云云)弘決第七云。正因之中三因具足。文句云。正因佛性通亘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定當得之。
文。金剛手(等)者。以下明聽聞受持得益。分經文爲二。初若有聞此下明聽聞益。後若能受持下明受持益。初明聽聞益之中清淨出生句等者。指十七清淨句。且對自性淨安出生言。自性淨本有。離垢淨修生。故云出生也。
乃至菩提(等)者。從聞經時乃至菩提諸障不能染。
一切蓋障(等)者。理趣分云。一切障蓋皆不能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云云)一切障蓋總標。三障別説也。當經安及字故。一切蓋障與三障其體別也。且依大日經疏第一。有五蓋障。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生障。四法障。五所知障也。一切蓋障者當生障所知障。此二障障緣甚多故云一切蓋障。三障如名。五蓋分別披彼釋可見之。如是蓋障從無始已來雖積集。必定不墮惡趣也。(或又法障者指報障歟。實相經云。所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云云兩經不可違故也)
仁王陀羅尼釋云(釋字論觀功能)二法雙任運現前通達無礙。念念消滅一切蓋障報障。煩惱障身心轉依皆得自性獲諸神通。至究竟位三身具矣。
設作重罪(等)者。設新雖作重罪。消滅不難若能受持(等)者。後明受持益。仁王經疏下(嘉祥)云。聞而奉行爲受。久久不失爲持(文)理趣疏云。領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忘在心(文)。
讀誦(等)者。理趣疏云。讀者披文。誦者暗説○如其理趣而諦思惟(文)。
即於現生(等)者。正明得益相。於中有二。初明地前得益。後以十六大下明初地以上得益。
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者。十七尊瑜伽三摩地也。已上釋經文了。
釋毘盧遮那佛(等)者。爲簡經釋之濫初表云釋也。毘盧舍那佛等。釋金剛手三字。經雖告金剛手。廣對八十俱胝諸菩薩故。云在大衆中也。
爲未來有情(等)者。釋若能受持等文。具修行者。當作意思惟也。
速滅無始時來(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經先説聞經後説受持。是淺深次第也。釋先明受持後明聞經。是勝劣次第也。經釋互顯歟。
乃至未來際(等)者。通二益。若聞經人若受持人以大悲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
依聞經及修行(受持讀誦作意思惟)之力不所染業不感受果。故云不染不受等也。業一字屬不染。異熟二字屬不受。諸不善三字貫通異熟與業也。謂不善之異熟故名不善異熟。不善即業故云不善業也。是故分文兩度可讀之。一不染諸不善業。一不受諸不善異熟。可讀之也。經不染不受之益雖在聞經之段。聞經猶有此利。受持何無其益乎。是故得經意説聞修之益云不染不受等也。
獲得世間(等)者。釋受持益餘義。初釋即於現生等文。後即於大十六生下釋以十六大菩薩生等文也。
最後身(等)者。有二傳。一拳菩薩云最後身。此位便成正覺故云便成毘盧舍那身也。二拳菩薩外更立佛果位。指之云最後身。此位便成正覺也。前義合經文會宗旨。委細在師口而已。
二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等)者。高祖於理趣開三種。可見可聞可念是也。是則依理趣經段段建立。所謂上來所明十七清淨法門可念理趣也。當段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作抽擲可見理趣也。最後説●可聞理趣也。自此以下段段皆以如此。學者可思之。
薄伽梵者。有二義。一指中臺教主云薄伽梵。其故實相經云。爾時如來即説呪曰(云云)諸段皆如是(但此經無欲重顯明等句)又七卷理趣經云。爾時世尊大毘盧舍那佛欲令宣説諸佛最上(乃至)一切義成就法金剛手大三摩耶法(文當此經時薄伽梵等文)又云。爾時大毘盧舍那佛先現微咲。左作高擧勢戲擲金剛杵(云云。當此經爲欲重顯明等文)依此等文。大日如來住金剛手三摩地重顯明此義。爾時改名號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也。以下諸段皆如是。
例如瑜祇經教主至第二品入馬陰藏三摩地現愛染王身矣。二八大菩薩隨一東方金剛手名薄伽梵。下得自性段。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云云)七卷理趣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説此眞實理趣清淨法門已即現微咲。衆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云云)准此等文。金剛手自顯明也。薄伽梵者稱嘆詞也。大日經開題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德號(云云)雖爲何尊立此稱何必爲怪耶。凡兩部大經教主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説三密門。是故當經段段菩薩自顯明自三摩地法門也。
一切如來(乃至)菩薩摩訶薩者。金剛手名也。釋名中一切如來等者。五佛名一切如來。金剛手具五佛德。故名一切如來。五祕密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毘盧遮那佛身○金剛薩埵者是彼薄伽梵阿閦如來○金剛薩埵者卽彼薄伽梵寶生如來○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觀自在王如來○金剛薩埵即彼薄伽梵不空成就如來(文)可思之。
大曼荼羅者。指金剛界大曼荼羅。如説教王經。
大乘(等)者。大乘七義善戒經·顯揚論·瑜伽論·地持論·雜集論·對法論·般若證論·莊嚴論等出之。其名字或同或異。今所出依顯揚瑜伽·地持等論。起信疏上(元曉)云。顯揚論云。大乘性者。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説名大乘。云何爲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説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祇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等。何況超勝。瑜伽地持皆同此説(文)已上七大名字雖依顯揚等論。意異彼論。第一法大者。大日經疏第一云。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文)第六時大者。同疏云。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文)自餘五大准顯場釋以可釋祕意矣。
由諸菩薩(等)者。諸菩薩乘此大乘法門證得無上菩提。是故大乘者因行現證者證果也。
現證者(等)者。瑜伽師眞言行者也。現證者眞言行者所證得之境也。所證得之境者衆生本有四種曼荼羅也。金剛頂經開題釋現證云。發始覺日光照無明暗夜遍知本有寶藏(云云)本有寶藏者即是四種曼荼羅也。此四種曼荼羅行者定中所顯現故云三摩地境。四曼自性雖本有常住。衆生心濁亂故不能顯現。若入三摩地定之時。於其中曼荼莊嚴宛然炳現故。云三摩地境也。
三昧耶者(等)者。三昧耶釋四義。一本誓。二時。三期契。四曼荼羅也。初本誓者。上現證自證。三昧耶者化他。是大悲本誓也。次一切曼荼羅者。四種曼荼羅也。此四種曼荼羅或自證本地中現之。或大悲方便中現之。是故云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時者時分。疏第十三云。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正是時説法時也(云云)現證之時一切曼荼羅顯現故。云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期契者。若七日若百日若千日。限日數造作曼荼羅云期契。謂現證已爲弟子建立曼荼羅之時有期限故。云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曼荼羅者。以曼荼羅爲三昧耶義上已料簡畢。現證之境即曼荼羅故。云現證三昧耶。其曼荼羅未知何曼荼羅。故重云一切曼荼羅也。
一切曼荼羅者(等)者。瑜伽教中諸尊曼荼羅非一故。云一切曼荼羅。大分之四種曼荼羅也。如文可知。本部者。諸尊曼荼羅各有本經軌。名云本部亦云本教也。
持金剛(等)者。持五古故云持金剛。五古是五智表示故云菩提心。勝者稱嘆之詞也。八十俱胝菩薩中八大菩薩爲上首。八大菩薩中金剛薩埵爲第一。故云勝。或三種薩埵中金剛薩埵最勝故名勝薩埵。五祕密軌云。有三種薩埵。所謂愚薩埵智薩埵金剛薩埵。以金剛薩埵開其二種薩埵。修行得此金剛乘人即名金剛薩埵(文)薩埵名勇猛者。如上引基師疏釋。又疏第一引智論廣釋勇進義。披而可見之。今所以薩埵釋勇猛者。爲連續次於三界中調伏無餘文也。
於三界中(等)者。明調伏三界中難調之天也。
魔醯首羅者。擧最難調天也。三十卷教王經第九(降三世品)云。時具德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此極暴惡天及天后作何制止。爾時世尊即説大明曰。唵(引)嚩曰囉(二合)訖囉(二合)摩呼(引一句)説是大明已。金剛手大菩薩卽擧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烏摩天后逼附乳間。説是大明曰。唵(引)嚩曰囉(二合引)尾舍(一句)喝那野(引)坦囕(二合二)怛羅(二合)吒(半音三)説是大明時。大自在天由逼迫故擧自千手打其千面。時彼摩尼寶峯樓閣之外所有天衆俱發大聲唱如是言。今我主宰大自在天已爲金剛手大士之所降伏(文)今所云大自在天者第四禪頂魔醯首羅也。以何知者。同經云。三界主最大自在(云云)金剛手降魔醯之本文在此經。其文太廣。恐繁出要。披可見之。
一切義成就(等)者。一義云。華嚴經音義下云。悉達太子(悉達者。具云薩縛頞他悉地。地字應平聲呼。言薩縛者此云一切也。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於一切所應作事皆已成就也。文。云云)西域記第七云。薩婆曷刺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曰悉達多。訛略也。文)盂蘭盆經疏新記云。悉達此云一切義成。即淨飯王之嫡嗣。故名太子(文)是顯教菩薩也。此菩薩入密教授五?之後名金剛手。密教普賢如金剛手持鈴杵。以知今普賢者顯教普賢也。一義云。一切義成就者非釋尊。金剛頂經初會最初於色界頂成正覺之菩薩也。教王經此菩薩名一切義成就。且依三十卷教王經并十八會指歸。此菩薩成道後説初會經已。降於閻浮現釋迦身八相作佛。何以一切義成就直爲釋迦乎。若爾者。今普賢者直往眞言行者灌頂以前名也。於密教中重重普賢。不可一概耳。
金剛手菩薩(等)者。釋金剛手名其義易知。菩薩摩訶薩者(等)者。前段未釋菩薩摩訶薩得名。何云如前所釋乎。古義云。以菩薩摩訶薩屬上金剛手句。如前所釋者指八大菩薩中金剛手釋段。必非釋菩薩摩訶薩得名也。文點云。即アタヘラルルヲモナ與灌頂。名テ之爲スルコハ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如前所釋,可訓之也。今義云。手掌受杵故名金剛手。爲金剛手文爲句末。菩薩摩訶薩爲句始。如前所釋者指持金剛勝薩埵釋。金剛義菩提心故當菩字釋。薩埵名勇猛。當薩字釋。勝謂最勝。當摩訶釋。摩訶具大多勝三義。其中勝義也。
爲欲重(等)者。古義云。爲欲重顯明此義故者牒文。從所謂至寶冠解釋。從熙怡微咲至勇進勢牒文。本初者下解釋也(云云)此義有難。調顯明者大智印標幟也。大智印何必限首戴寶冠乎。經所説專熙怡微咲并左右印也。依之五祕密軌云。次結金剛薩埵大智印即解次前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右脚押左。誦眞言曰○誦已想。自身爲金剛薩埵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五佛寶冠容貌熙怡。身如月色。内外明徹。生大悲愍拔濟無盡無餘衆生界令得金剛薩埵身(文)以知大智印標幟廣通此尊寶冠手印。又總牒在前段。雖牒在本初者以下文。其中間所安熙怡微咲等文非總牒非別牒。何爲牒文乎。只是經辭移載釋中也。
大智印者。四智印中大智印是尊形也。
標幟者。一切經音義云。標幟(上必苗反。下尺志反。標擧也。幟旗也。謂擧旗號以爲記誌也。或作幖幟。即是旗幡之類也。云云)其大智印標幟者。五祕密口決(不空)云。以五智印如來幖相爲寶冠者表五智即金剛乘法。於一切佛出生言教成佛法中最尊最上故。十地菩薩所不能知。是以爲冠爲首。專如來事利樂一切有情。背倚月輪者表大悲。故不樂涅槃。坐白蓮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右手持金剛杵安於心上者此金剛薩埵主。持一切如來金剛法。即持此杵者表能摧十種煩惱故。滿足十波羅蜜故。證十地故。圓成十眞如故。覺悟一切智智故。左手持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乃至一闡提斷善根者以諸方便令使發大菩提心入佛乘故。其身白色者。表金剛體潔白無染故(文)。
熙怡微咲者。新花嚴音義下云(惠苑)熙怡微咲(熙許基反。怡與脂反。方言湘潭之間謂喜曰。熙怡。或曰紛怡。説文曰。熙悦也怡和也。謂容貌和悅也。願字又作熙也。文)一切經音義云。熙怡(上許之反。下餘之反。熙怡和悅貌也)
二十五日
本初者(等)者。五智金剛杵云本初。大日經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云云)本有故云本。元初故云初。是則本來本有不下第二轉之稱也。
左手作(等)者。左逆表示。右順表示也。所以左手安腰者。左形迷界。是名左道有情。腰形地大。是名本不生際。攝左道有情歸本不生地大故。以左手安腰也。後僧正鈴杵義云。置腰之左表大我之義也。即腰是地輪表地意。以信爲佛法本也。故以左手按腰上也(云云取詮)所以右手作抽擲者。勇猛精進表示故云作勇進勢。擲擧五古於空中。是念念昇進獲得普賢地表示也。
或記云。口傳云。先以金剛杵三度打擲意。濟一切衆生而令超昇如來三地之義也。其三地者。一者信解行地。所謂歡喜地也。即棄有漏之身而入無漏位初也。又名見地。開如來之知見故也。二者勝解行地。入第二僧祇之初也。是第八地。名不動地。又名無生法忍位。悟如來知見之初也。三者如來地。是有二種。一者等覺之位。二者妙覺位。又名二轉依之位(已上圓成寺官等御口傳也。云云。文)
左道左行本説事
佛説比丘聽施經(曇無蘭譯)云。佛言。曾有二人俱出在道。其一人曉道徑。其一人不曉道徑○曉道徑者便言。汝從是道直右行。前當有兩道。捨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臾前當見溪谷。溪谷上亦當復有兩道。捨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臾當見叢林○(乃至)左道者謂諸惡人三惡念。一者欲念。二者亂念。三者賊害念。亦復謂。邪見邪念邪説邪意邪行邪方便邪志邪定。亦説。右道者謂三善念。一者出家念。二者不亂念。三者不賊害念。亦復謂。正見正念正説正意正行正方便正志正定(文)。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金剛薩埵名也。本誓者。三昧耶翻名也。梵漢並擧。如云悉地成就。
心眞言者。心精要義也。諸尊眞言以種子字爲精要。故云心也。
吽字者因義(等)者。此字以●字爲體故爲因義。因者菩提心爲因。一切如來菩提心德此字主之。即是東方菩提心也。
亦是一切如來(等)者。明自此菩提心生眞如也當知吽字能生眞如所生也。十住心論第九委釋之。披可見之。不共眞如妙體者。指眞如自體。恒沙功德者。眞如上所具功德也。就眞如爲所生吽字爲能生有二口傳。一自●字生五股。五股十眞如表示故也。二●字東方菩提心字也。眞如南方寶珠體也。依東方菩提心起南方修行。故●字爲能生眞如爲所生也(私云。此等義與十住心論第九釋旨趣不合歟。可思之)此一字具四字(等)者。●●●●四字合成義具如吽字義釋。
一。●●●●四點相配西方切德事。
講演法花儀下云。合四字共爲吽字。攝義無邊故爲金剛薩埵自心眞言。一阿字。二賀字。三汚字。四磨字○今迴字義敵對四門。夫字具諸説。故有旋轉總持義。本不生者是理本之義。理本不生自在義。故主彼東方名菩提心門。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餘三字義對餘三方。賀字因業對南行門。汚字損減對西智門。智法能損於分段生。顯無等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無上勝方便在大寂果中。理趣釋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東門)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且屬南門)恒沙功德皆從此生(且屬西門故。
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當知一吽字具足如來智門無邊之義(文)。
私云。釋經文北方配屬無之。羯磨通三種意也。
一。十七字眞言事。
此眞言者。金剛薩埵根本呪也。何以知者。五祕密軌云。次結前金剛薩埵大智印。誦根本眞言曰。唵摩訶素佉嚩曰囉(二合)薩怛嚩(二合)弱吽鍐斛(引)素囉多薩怛梵(三合云云)前金剛薩埵大智印者。同軌上文云。結金剛薩埵大智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文)又金剛薩埵軌云。住普賢大印誦大樂不空三昧耶眞言密語曰。唵摩訶素(上)佉嚩曰囉(二合)薩怛嚩(二合)弱吽鍐斛素羅哆薩怛鍐(二合)住大印等同普賢菩薩(文)依此等文知金剛薩埵眞言フコヲ。●者歸命也。●●者大。●●者樂。●●者金剛也。開題云,大樂金剛者。梵云●●●●●●●(云云)●●者勇猛義也。所謂歸命大樂金剛薩埵故云●●●●●●●●●●●●●者。此菩薩具四攝德故也。●●●●者。是又金剛薩埵名也。此經説金剛薩埵。云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上釋云。妙適者即梵音蘇囉多也(云云)是故以此十七字通爲金剛薩埵眞言也。而今以十七字配十七尊者。開金剛薩埵。爲十七尊。合十七尊爲金剛薩埵。義述釋中台薩埵云。總其衆相(云云)是故以此眞言或爲十七尊種子或爲金剛薩埵眞言。兩説無相違者也。
一。十七清淨句十七尊相配異説事。
菩提心義第五云。理趣經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經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爲主。薩王愛喜爲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遶。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十七明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彼中普賢根本眞言十七字。即理趣釋所列十七尊種子十七字也。○此十七尊如次爲普賢四親·内四·外四·四攝明也。故知十七合名普賢十七離名大樂。若五祕密法中以此大樂四親五印具歷五方五位皆爲此法(云云)教時義第一云。且如理趣會説十七句義。所謂妙適·欲·觸·縛·主·見·悅·愛·慢·嚴·澤·光·樂·色·聲·香·味諸清淨句是菩薩位。述義釋云。此十七尊各有三密。妙適句是大樂金剛。次四句是薩王愛喜四親近尊。次四句是内四供養。次四句是外四供養。次四句是四攝菩薩。普賢儀軌同此十七。但彼普賢根本眞言有十七字○此十七字即此大樂十七種子如次配之。普賢一尊合爲自身。今入大樂法分爲十七尊身。初一字三身義爲大樂尊。次四字大樂義爲四親近。次四字金剛心義爲内四供。次四字引入住喜義爲外四供。次四字樂著心。亦妙樂義即四攝也。(文)
私云。依釋經意。十七句中第二三四五四句如次欲·觸·愛·慢四尊也。然以上兩文相配薩王愛喜頗難思也。又次四句是欲等四種明妃也。其座位雖相同内四供。非常途嬉鬘歌舞也。凡當段所説十七尊與普賢儀軌所説大有相違。安和尚作同一釋難思。如何。具如次下註矣。
●唵字者(等)者。以下以十七字眞言配十七尊也。●字者歸命義。是行者也。●●以下所歸體。是本尊也。行者者。金剛薩埵也。五祕密軌云。修行得此金剛乘人即名金剛薩埵(云云)是故唵字安中台以行者爲金剛薩埵之意也。又歸本覺命故云歸命。金剛薩埵一切衆生本有菩提故。以此字爲金剛薩埵種字也。●字者我義也。一切欲情從我生故。爲欲金剛種字也。●字者因緣義也。因與緣對觸故爲觸金剛種字也。●字者●字爲體。大日經疏釋●字爲著義。以愛著故爲愛金剛種子也。●字者空義。無礙自在爲德。故爲慢金剛種子也。●字者離言説義。欲金剛女見諸法實相故名見菩薩。諸法實相離言説故以爲種子也。●字者生字合塵垢字。觸不淨義故爲觸金剛女種字也。●字者著義。故爲愛金剛女種子也。●字者如不可得字。合離言説字。眞如法性離言説理無礙自在故。爲慢金剛女種子也。●字者生字爲體。春萬物皆出生故。爲春金剛種子也。●字者風大。黑雲體故爲雲金剛種子也。●字者言説。秋主金。金主聲。金風精言説所依故。爲秋金剛種子也。●字者●字爲體。大日經疏。●歡喜義(云云)冬無爲無事時故人皆歡喜。是故爲冬金剛種子也。●字者翻妙莊嚴微妙故。爲色金剛種子也。●字者語菩薩種子。主音聲故爲聲金剛種子也。●字者眞如也。眞如董萬法故。爲香金剛種子也。●字者義譯釋入我我入義。入我我入自他欲樂故。爲味金剛種子也。
此密言(等)者。釋四種曼荼羅也。段段曼荼羅各可有此四種。今於初段作委釋。後後段段以之令准知也。理趣經開題云。今釋此經略有四意。大三法羯是。大者説聽二能人。三所持標示。所謂金剛蓮花等。法諸尊種子三摩地法門。羯諸尊種種威儀等是也○能説能聽體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羅身。從大日如來四方四佛乃至金剛拳等是也。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金剛手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文殊師利以自劍斫一切如來。如是諸標示亦名三昧耶曼荼羅身。次法者是經有十七品。終一字眞言種子及各各三摩地門名法曼荼羅身。次羯者。且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大日如來持智拳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觀自在作開敷蓮花勢。如是諸尊手足威儀及事業等名羯磨曼荼羅(文)此釋約現在説法會儀釋四曼義。當段約未來流傳化儀作釋。一一料簡如四曼義及即身義所釋矣。
文。次説安立次第(等)者。明曼荼羅安布次第。金剛王軌與當段尊位種子大同小異也。金剛王軌云。次於壇中師子座上月輪中觀唵字成本尊。於本尊前安摩字爲意生金剛。右安賀(引)爲計里枳羅金剛。後安蘇爲愛樂金剛。左安佉爲意氣金剛。於西北隅安嚩爲意生金剛女。東北隅安曰羅(二合)爲計里枳梨金剛女。東南隅安薩爲愛樂金剛女。西南隅安怛嚩(二合)爲意氣金剛女。東門中安弱爲色菩薩。南門中安吽爲聲菩薩。西門中安鍐爲香菩薩。北門中安斛爲味菩薩。外院西北角安素爲時春菩薩。東北角安囉爲時雨菩薩。東南角安多爲時秋菩薩。西南角安薩怛鍐(三合)爲時冬菩薩(文。勝佛頂儀軌全同也)此文初五尊種子并座位全同釋經。次四尊種子配當兩文同。座位不同。軌西北爲始順遶至西南。釋東南爲始右遶至東北。次弱吽鍐斛四字。軌爲色聲香味四攝菩薩安東南西北四門。釋爲春雲秋冬四供養菩薩安四隅。自東南至東北。次●●●●四字。軌配春雲秋冬四菩薩安外院四隅。自西北至西南。釋配色聲香味四菩薩安東南西北四門。今見九會中理趣會曼荼羅。内四隅安香花燈塗。外四隅安嬉鬘歌舞。宗叡請來理趣經曼荼羅亦如是。勝初大樂軌等亦大同也。又現圖香花燈塗嬉鬘歌舞次第圖之。儀軌花香燈塗嬉咲歌舞次第列之也。又外四供四攝前後兩説相違。金剛王軌依方隅次第。内院既方爲初隅爲後。外院定可然。是故四攝爲初。四外爲後。釋經約流出次第。下釋云。從四内供養依次流出香花燈塗等四外供養菩薩(云云)可思之。
問。●●●●爲四攝種子者諸軌一同説也。而釋經意爲四外供養種子。相違如何。答。此四字瑜伽經爲南方四菩薩種子。四攝種子通用●字。普賢軌薩埵軌勝初軌大樂軌五祕密軌理趣會軌等以此四字爲欲觸愛慢種子。何必云局四攝乎。而濟暹僧都顯義抄上云。若依蓮花部儀軌説者。以弱吽●●如次配四攝菩薩也。而但理趣釋及文句等是若恐隱密故。以●●●●爲外四供養菩薩。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爲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綺説歟(云云)見一文勞會通。守株費見之謂歟。
二十六日。
問。已上十七尊標示如何。答。十八會指歸云。若持大日眞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云云)妙心大(慈覺)云。四佛圍繞。八供四攝以爲眷屬。并中心尊爲十七尊。若持大日尊及薩埵兩箇尊眞言具十七也。餘佛菩薩具十三除四箇佛也(云云)依此等文。中台薩埵法界體性智。内院正方四尊四佛表。四智四隅尊嬉咲歌舞四内供養。外院四隅尊花香燈塗四外供養。四門四攝表示也。其義麁如上明。但内外四供座位異説如上云。四軌説花。香燈塗置内嬉咲歌舞置外。金剛薩埵軌云。春金剛菩薩印當想。聖者居中院東南隅色眼俱白。持花爲印○次結雲金剛菩薩焚香印○此尊在壇内院西南隅。形眼皆黑。持香爐以爲印○次結秋金剛菩薩燈燭印○此尊在内院西北隅。形眼皆赤。持燈以爲印○次結金剛霜雪菩薩印○此菩薩住内曼荼羅東北隅。形眼皆黄色。持塗香器以爲印○次結外供養諸尊。東南喜戲菩薩○西南金剛咲菩薩○西北金剛歌菩薩○東北金剛舞(云云)勝初大樂普賢三軌准之可知之。
文。既安布已(等)者。已下明行法軌則。
結三昧耶(等)印者。此宗修行。最初同本尊然後廣作種種事業。是故先結誦三昧耶印明。三昧耶印明者。諸佛本立誓願云。若行者結誦此印明者。我必同行者身。縱經歷生死海終無退失。是故最初作此印明同本尊身。諸軌説相皆如是。具如別抄。今三昧耶印者。金剛薩埵三昧耶印也。大樂軌云。次結金剛祕密三昧耶印。印相金剛縛大指頭指爲竅。右大指妙逼加持心額喉頂。眞言曰。素囉多薩怛梵(三合。文)五祕密軌説三昧耶印明功能云。由結此印誦眞言故。神通壽命威力相好等同金剛薩埵(云云。此軌以極喜三昧耶印爲金剛薩埵三摩耶印)觀自在王如來。軌説以三昧耶印加持四處之功能云。想行者己身爲如來已。復恐散亂而有退失。次作加持印而加持之(文)等者指羯磨印歟。大樂軌云。次結嚩曰羅(二合)孽摩印。印相以前印。分爲二拳。左持胯右當心。誦心眞言曰。?(文)此印直住本尊威儀故。同於本尊不待言。依之五祕密軌説此印功能云。想自身爲金剛薩埵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云云)是故擧三昧耶羯磨二印云成本尊瑜伽。
加持四處者。四處加持專就三昧耶印作之。當段三昧耶印爲本。故云加持四處。若又羯磨印有四處加持法歟。追可考決或義云。今加持四處者四佛加持也。蓮花部心軌説四佛加持云。不動佛於心。寶生尊於額。無量壽於喉。不空成就頂○既已加持身次應授灌頂(云云)當段又五佛灌頂前作四佛加持法。故云加持四處也。五方佛灌頂者五佛灌頂也。五佛灌頂印明總有四説。一以一印一明安頂五處。如金剛薩埵軌五祕密軌觀智軌等説。二一印四明。如理趣會軌説。三一印五明。如大樂軌勝初軌金剛王軌等説。四五印五明。如蓮華部心軌説。五佛灌頂者著五佛寶冠之表示也。冠必繫鬘爲飾。五佛灌頂次可有繫鬘。今以鬘屬冠別雖不出之。作法時必可作之。依之薩埵部諸軌多説繫鬘法。披可見之。
被甲者。甲冑結冑也。蓮花部心軌云。次於諸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云云)理趣會軌同之。
誦四字明(等)者所以誦四字明者。於此前有現智身見智身。謂上結三昧耶印。自身同本尊是法身也。五佛灌頂繫鬘被甲等皆莊嚴此法身。次現智身。見智身智身也。謂行者身前有月輪。中現金剛薩埵身。是爲現智身。行者親見彼智身爲見智身。見已引身前智身合自法身爲四明。金剛王軌云。前所觀者爲是法身。今所觀者爲之智身。相合表一體故(云云)理趣會軌云。爲顯法智體無二(云云)或云。表一體。或云體無二。是則四明功能也。當段文若具云之。被甲次四明前可出現智·見智。今擧前後顯中間歟。依之五祕密軌云。由誦此眞言故金剛薩埵當阿尾捨顯現○由誦*此眞言故令定中見金剛薩埵了了分明。即誦四字眞言。弱吽鍐斛(引)由誦此眞言故。金剛薩埵智身令召令入令縛令喜。與瑜伽者定身交合一體(文)理趣會軌金剛王軌又説現智見智四明矣。
問。四明印如何。答。常用降三世印。薩埵部諸軌不爾。用極喜三昧耶印。金剛王軌云。次以四印四明召入身。以前悅喜三昧耶二火爲四攝。眞言曰。弱吽鍐斛(云云)大樂軌云。金剛縛屈中指入掌。大指小指舒而相合如獨股金剛。以二中指屈如鉤形。鉤刺於心。便以中指頭相捻如索。深相鉤如鎖。以鎖當心搖動爲磬(文)。
獻閼伽者。且依理趣會軌現智見智召入自身已云。次於所居處復觀阿字門成妙高山王。上有寶樓閣。於是宮殿内復安本尊身。眷屬皆圍繞(云云)是説道場觀也。次當以不空王召集衆聖(云云)是召請他方世界本尊聖衆也。次住平等性智定。捧持閼伽衆香水灌沐衆聖無垢身(云云)是沐浴他方來集聖足也。今獻閼伽者即是也。一義云大樂軌勝初軌等説本尊三昧耶五佛灌頂繫鬘已(不説被甲)不用現智見智。不作道場觀。直以四明(四明前加糸摩訶素佉嚩曰羅等二十句名奉請眞言)召請聖衆捧獻閼伽水。大樂軌説奉請眞言已云。想諸世尊集壇中。以鉤當念降赴。至索羂入至鎖能止至磬令悅。諦觀金剛薩埵處前壇中以諸世尊圍繞供養。次以新淨盛諸香水。水上泛花置於壇内。近左右膝以閼伽印加持之○乃捧閼伽器近額奉獻(文)當段文同此軌次第。爾者不用現智見智道場觀是一法也。
即與四智印相應者。前以閼伽水獻召請佛。是事供養也。此結誦十七尊印明。是法供養也。薩埵部諸軌於此處説十七尊之時。觀各尊形大智印也。説羯磨契羯磨智印也。説三昧耶契三昧耶智印也。羯磨三昧耶二印通用羯磨明。是法智印也。行者觀此四智印應理云相應也。
入三摩地念誦(等)者。明念誦也。金剛王軌云。次當與瑜伽所説念誦。四種念誦中應以金剛語念誦三摩地念誦。最爲相應。或萬或千下至爲百八(文)金剛語念誦三摩地念誦者。四種念誦中二也。五字心陀羅尼品云。二羽相叉仰於臍下諦觀。菩薩演五字陀羅尼。五色光明從口而出入於行者心月之中。阿字當前。餘四字右旋次第而布。一一思惟五字之義。是名三摩地念誦。若金剛念誦者。依前觀字急合口齒合舌微動(文)依此文。字輪觀名三摩地念誦。諸軌無異説。正念誦爲金剛念誦。蓮花部心軌三摩地軌普賢軌勝初軌等皆説正念誦云金剛語離聲。是當金剛念誦也。若依准胝青頸軌等者。正念誦爲聲念誦也。凡兩部大經明念誦法。其文太廣。如別妙矣。
或瑜伽師(等)者。上已成菩薩爲本尊作念誦。以下阿闍梨住曼荼羅中位念誦也。勝初軌云。金剛薩埵位及行者所居皆有十六尊圍繞端嚴住(云云)普賢軌同之。大樂軌云。想金剛薩埵有十六尊爲眷屬。行者自住本尊瑜伽亦有十六尊圍繞之(文)下虛空藏品釋云。或時瑜伽師坐曼荼羅中作本尊瑜伽觀。與諸聖衆圍繞(云云)當段釋又如是。行者居曼荼羅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其布列次第於觀心中作之。故云三摩地中如前布列也。如是布列已念誦眞言故云即誦十七字眞言也。念誦時心不散亂。緣上所説十七清淨法門一一周遍法界也。大般若三百九十六云。佛告善現。我説一切法平等性爲清淨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現。諸法眞如法界法性(乃至)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淨(文)。可思之。
乃至第十七(等)者。口誦眞言心觀理趣。從初位至第十七位更還第一如前復觀故云周而復始。以心得定爲限也。
即名爲(等)者。非初段總結。既安布已則修行者等結文也。
已上名大樂(等)者。初段總結也。
已上初段畢。
理趣釋鈔第五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二十六日夜挑燈馳筆了。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歷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權少僧都(改杲快)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六(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第二段(毘盧遮那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自此以下明第二段也。文句云。第二明毘盧遮那章。大文爲二。初明正明理趣。次明心眞言。初中爲三。初標章。次釋義。三嘆德。初中爲二。先標能説主。次從復説一切以下標所説法。下去諸章皆悉准知也(文)今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者。標能説教主也。薄伽梵者諸佛通號。毘盧遮那者教主別稱也。釋薄伽梵之中如前所釋者。指初段破魔成德二釋也。毘盧遮那如來(等)者。正辨教主體。謂。云遍照報身佛是自受用報身也。一傳云。初段金剛薩埵自性身。即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二段毘盧遮那報身故。云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也。第三段變化身故。經自説釋迦牟尼如來也。一傳云。初段能説大日爲自性身。是胎藏大日住法界定印也。第二段大日爲報身。是金剛界大日住智拳印也。於同大日上。初段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説十七清淨法門故。爲胎藏因曼荼羅大日。第二段大日住果德三摩地説四智菩提故。爲金界果曼荼羅大日也。第三段爲變化身之義同前傳。已上二傳小異大同。強非相違説歟。相傳義云。初段能説曼荼羅有九尊。第二段彼中台大日説自三摩地。第三段以下八大菩薩各説自三摩地。何初段大日與第二段大日可云別身乎。依之初二段大日同●字爲種字住智拳印也。但初段普門大日。第二段一門大日。以之爲別也。報身佛者。本有理智至佛果位顯現成就故名報身。祕密記云斯理斯智因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故名佛部(云云)哞字義云。非因緣酬答之報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斯即理智相應故曰報(等。云云)可思之。
於色界頂(等)者。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若指其時。初會最初也。今於此所以示之者。第二段説道場所得自證自覺智故也。當經是欲界頂説也。勿謂於色究竟天説四種聖智矣。
爲諸菩薩(等)者。釋復説一切如來等文也。有二義。一指當經會座菩薩。二指未來修行菩薩也。
説四種自證(等)者。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與四智菩提其別如何。一義云。四種自覺聖智者●字也。下釋云。即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也(文)四智菩提者。長行所説金剛平等等四智也。私案。云四種自覺聖智者。經所説金剛平等等四種覺也。此四種覺爲顯四智菩提釋説四智菩提也。説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者標也。説四智菩提者釋也。
問。經。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云云)其意如何。答。依無其釋雖難知之。勘處處文案其義。第二段説從内心證得四智出生四佛之相。下釋云。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云云)正説四出生之段。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生佛身。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能生大圓鏡智也。後三亦復如是。出生義云。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文或云四佛或云四菩薩。相違至下可悉之)此釋既以金剛義法業四種平等現等覺爲佛身名。其能出爲大圓鏡智等四智。聖位經意。又從内證四智出生四佛尊形。(至下此四字是毘盧遮那等文處可引之)
若不金剛平等現等覺明所出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明能出生者。豈結一段經文云若有聞此四出生法乎。然則寂靜法性者。指内心證得四智(聖位經三十七尊通内證智通名三摩地。三摩地定故。云寂靜法性也)從此四種現等覺身出生故。云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也。問。初金剛平等與後金剛堅固其體同歟。若云同者。出生義金剛平等屬所生大圓鏡智爲能生。能所既別也。何云同乎。若云異者。俱云金剛俱云。義利。何有不同乎。答。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出生名也。所以所出生立金剛平等名者。從能生立其號。是故金剛平等與金剛堅固體一也。兩難俱無相違。後後准知之。
文。所謂金剛平等(等)者。解釋髣髴。先直釋經文。金剛平等現等覺者。示所出生佛身。是阿閦如來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指能出生智。是大圓鏡智也。此義依出生義致料簡。後後准而可知。金剛者五?也。平等者周遍法界義也。現等覺者。理趣分疏云。現等覺者。現謂顯現。現前明了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照義。此意即顯無分別智明了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即無分別智(文)准此釋者。金剛平等之現等覺也。或又金剛平等リ現スル等覺ト可訓之。現字與疏意異。學者可思之。
以大菩提(等)者。大圓鏡智四智俱名菩提故云大菩提。此智堅固破煩惱如金剛故云金剛堅固也。菩提心論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即此意也。總意云。金剛平等現等覺身以内證得金剛堅固智故外出生其身也。爲言。已上釋經文了。
次釋中由如來下。釋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句。能淨無始下。釋金剛平等現等覺句。淨無始無明阿閦佛作能故。從能釋身也。後後皆逆次釋之可知之。
由如來淨阿賴耶(等)者。若依法相宗意者。阿賴耶心王。大圓鏡智心所。若爾者。可云由如來大圓鏡智於淨阿賴耶相應。此文似相翻。會之有二義。一此宗意。以智爲心王以識爲心所。即身義云。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一識(云云)不可例同法相矣。二唯識論第十云。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説轉八識而得此四智(文)因位識強故云智相應之。果位智強故云識相應之。若爾者。當段釋強不可違相宗意。
能淨無始無明(等)者。阿閦佛由大圓鏡智現其身故。以彼智力能淨無始無明也。釋論第四釋解脫道位云大圓鏡智分明現前。同第五云。發解脫道無明頓斷(云云)依此等文。大圓鏡智解脫道初念發之。所斷煩惱是根本無明也。
文。義平等現等覺者寶生佛也。
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平等性智也。義者寶珠也。釋云。由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云云)可知之。
一義利者。法性眞如一味平等故施種種義利。南方以●字爲種子。是以眞如爲寶珠體故也。或又於所化衆生無惡愛別能施利益。故云一義利也。
第七無漏(等)者。釋以大菩提一義利故句。唯識論第十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文)當段同此釋。第七緣第八識體并無漏種子。今且擧種子顯識體歟。然則第七爲能緣第八爲所緣。此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云平等性智也。法位無量壽經疏云。平等性智轉七識依得。良由智如境境如智平等不可分別絕於稱説(文)即此意也。問。於餘三智釋識智相應。若爾者可云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相應。何第七望第八作釋乎。
答。文雖不云之。第七識相應平等性智之義不待言。第七無漏末那緣第八識。相應性智又隨緣第八識。識智相應俱行俱轉。擧第七末那自知有相應智。不可勞料簡矣。
流出隨其(等)者。釋義平等現等覺句。唯識論第十云。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云云)他受用身應十地菩薩故云隨其衆生愛樂身。若依起信論釋論等説者。應地前地上菩薩現其身也。
文。法平等現等覺者。阿彌陀佛也。
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妙觀察智也。法者蓮花也。下得自性段云。若具慚愧不爲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文)無漏善法者。此智觀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自性。此智若成者。一切妄染不能作染猶如蓮花自性清淨。故名蓮花部。亦號法部也。
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句。於淨妙(等)者。釋法平等現等覺句。下釋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文)是他受用身也。
爲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者。唯識論第十釋妙觀察智云。於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文)。
文。一切業平等現等覺者。不空成就佛也。業者羯磨也。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成所作智也。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等句。現三業化(等)者。釋一切業等句。
於淨妙國土(等)者。化身通淨穢二土。梵網古迹云。經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述曰。第二淨土化身。傳説。此身應地前機。有説。唯四善方生淨土。理未必然○經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述曰。第三穢土化身。言一國者一須彌界。以世界別南州現故(文)此中淨土者非他受用土。他受用土臺上故。今淨土者指葉上。穢土者葉中也。當段釋准之可知之。
任運無功用者。釋無分別性句。作佛事有情者。釋一切分別句。此智起分別行二事。佛事者仕佛供佛之事也。有情事者利樂有情事也。五祕密經云。於無邊如來廣作佛事及作衆生利益(云云)即此義也。雖作此兩事。任運無功用無造作分別故云一切分別無分別性也。凡轉識得智義。莊嚴論唯識論佛地論等委説之。今金剛義法業者如次五?寶珠蓮花羯磨。以之爲四智體。常途經論曾所不談也。祕旨深察而已。
文。金剛手若有聞此(等)者。以下嘆經功能也。文句云。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嘆德。就中爲二。先明行相。次從設使現行以下正明功報。就中又二。先明超惡趣。次從速能剋證以下明登覺位也。初中又三。先正明超惡趣。次乃至以去明時節。次文可見(文)。
佛告金剛手菩薩者。釋金剛手三字。若未來(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猶豫者疑心也。天台補注第六(從義)云。猶豫之心○按尸子曰。五尺犬爲猶。説文云。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于終日。斯乃猶豫之所以爲未定也(文)。
則現世惡報(等)者。釋設使現行等文。疾證無上菩提者。釋乃至當坐以下文也。現世惡報者。順現業所感。及來生者順生順後所感也。四業中順現順生順後三爲定業。順不定爲不定業。是故今約三業云能轉定業也。
文。時婆伽梵(等)者。七卷經云。是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佛説此心地法門已。復作智拳現大咲容説諸法平等心明曰阿(引。云云)
此句可以意解不釋者。初段釋云。爲欲重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標幟首載五佛寶冠(云云)今准此釋。當段毘盧遮那大智印標幟故云欲重顯明等也。准初段以意可解也。
智拳印者。此有二傳。一常智拳印也。時處軌説智拳印云。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若修此瑜伽。設現造無量極重諸罪障。必能超惡趣則疾證菩提(文)其印相同軌云。智拳印所謂中小名握拇頭指柱大背。金剛拳乃成。右握左頭指一節面當心。是名智拳印(文)蓮花部心軌略出攝眞實經等皆以此印爲大日印。宗叡請來曼荼羅圖像同之。二如來拳印名智拳印。大樂軌説金剛薩埵寶冠五佛中大日云。毘盧遮那如來白色二拳舒左大指。以右拳握初分當心前(文)薩埵部諸軌皆同之。又大師御傳云。大日如來説智拳印。左右手作金剛拳以右拳掌捉左大母指當胸中間(文)。
希奇於事者。希者希有義。奇者奇哉義。事者現微咲相持智拳印經事表相故云事也。希奇ナルクナ於テスト事ニ可訓之。或又所現事希有奇特故云希奇於事。希奇スヰ於事ヲ可訓之歟。
表修行者(等)者。時處軌云。三密纔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猶不難(云云)三密中印智拳印也。是故引爲證。結誦此印言。雖具結使煩惱直同大日。希奇之甚也。
應受一切世間(等)者。時處軌説發菩提心功能云。等同一切佛超勝衆魔羅。不能爲障礙。應受諸世間廣大之供養(文)今依印明功能同佛故。堪受一切供養矣。
應受一切如來(等)者。同軌説智拳印適結此印時○諸佛皆隨喜。菩薩咸敬奉。天龍人非人攝伏而歸命(文)。
二十九日。
文●噁(引)字(等)者。以下釋噁字也。開者成●●●●四字。合者成●一字也。大日經第三云。南麼○阿阿(引)暗噁正等覺心(文)疏第十一釋云。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祕藏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文)大日經開爲四字。此經合爲一字。開合雖異以之爲佛之心。彼經云正等覺心。此經云自性平等心言異意同矣。
問。金剛界大日●字爲種子胎藏界大日●字爲種子。而今金剛界大日種子出●似相違。如何答。一傳云。表兩部不二。印智拳印。表金剛界。眞言●字。表胎藏界。是故云兩部不二也。一傳云。金剛界羯磨會大日●字爲種子。三摩耶會大日●字爲種子。何偏以●字爲胎藏大日種子乎。下釋云。即誦毘盧遮那佛眞言。●嚩●曰囉(二合)●駄●都●惡(引入聲呼。文)●●●●者。此翻金剛界。若爾者金剛界用●字之義不足可疑矣。
法務口傳。●●●●者金剛界也。●者胎藏界也。故兩部不二明也。初段大日胎也。以●爲種子。今加●●●●句。可知表金意也。(見尊海抄)
具含四字(等)者。此字三字合成。所謂●●●也。大空點無之。何云具含四字乎。雖難思處處出第五字云惡字。菩提心論云。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文)又疏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云云)胎藏中台種子第五字也。
是又無空點(但小野僧正自筆漫荼羅以●字爲中台種子)然則處處文皆不加空點而爲四字具足字。今推其義。空無相故無形爲誌。無聲爲聲。喩如百馬九十九馬有文一馬以無文爲文。以五字布身分之時有二説。一説至髮際爲風輪。髮際已上爲空輪。一説至頭頂爲風輪。頭通虛空爲空輪。若用●字者同前説。若用●字者同後説也●。
阿字菩提心義(等)者。疏第十二云。復阿字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爲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爲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文)同第二十云。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諸法諸方中東爲上故喩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是名曰寶憧佛(文)當段釋依此等文可得其意矣。
●阿(引)字(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花開敷也(文)即此意也。
四智印者。修行方便有大三法羯四智印。觀其尊形(大智印)或結三昧耶印(三昧耶智印)或結羯磨印(羯磨智印)誦眞言(法智印)此修行是同於本尊超入佛地之方便故云速疾方便。行此法之時福智資糧頓積聚故。云由集福德智惠資糧也。
證成無上(等)者。第三空點爲成菩提字。南方修行爲彼作正因故也。
第三字極長(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文)可思之。
極長高聲者。菩提心論注暗字爲短聲。今云極長。似相違。但今極長高聲者。空點吐聲故。高上爲聲勢。是故云極長高聲。非短長分別長聲也或又智廣傳暗爲短聲義淨傳爲長聲。論與釋各依一傳歟。
由證無邊(等)者。明成菩提相有二。初内證功德。後摧伏四種下外相功德也。初中明四智。一無邊智者約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故。二解脫者解脫智。約竪能解結縛能脫生死故。三三摩地者三摩地智與定相應離散亂故。四陀羅尼門者陀羅尼智。一文中持無盡義故。後中三。一降魔。二灌頂。三轉法輪。如文配知矣。
三十日。
問。摧伏四魔者東方金剛部德。法王灌頂者南方寶部德也。今何於西方作此釋乎。答。諸佛成道時必有降魔之德灌頂之法。是故於西方出之。彼東方降魔南方灌頂者。皆是因位功德也。祕藏記釋東方菩提心德云。圓鏡智最初菩提心調伏煩惱怨敵(文)菩提心爲因之義不待言。又上釋南方受灌頂云。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爲初因(云云)摧魔·灌頂其言雖同。因果二位不可亂之。或又此宗意。因果之相逆順次第圓融相即重重無盡故。因無不滿之疵果有輪圓之美。隨所向之處互具圓涉。是故釋一字門中各攝衆德。在西方降魔者金剛部德。灌頂者寶部德。如云西方餘方亦如是。大日經第三説●●●●四字云。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文)疏第十一釋云。如上眞言四字隨取一字作之皆得也。作此成果當得出世之果(文)又云。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字即同第三平等無差別也(文)可思之。
第四●惡字(等)者。疏第十云。噁(涅槃種子也。傍有二點皆急呼之。是訶聲也。是除遣之義。遣諸垢是入涅槃也。文)依此釋者。二點遣諸垢之表示也。如多法云彼彼一一等若依當段釋者。擬斷煩惱所知二障安二點也。
煩惱所知者。唯識論第一云。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文)。
四種圓寂(等)者。唯識論第十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眞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眞聖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眞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眞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眞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文)。
問依唯識論者。異生唯具初一二乘無學具前三佛獨具四。當段釋前三通異生(等)者。前三廣通異生不限初一。第四唯佛獨證者。佛限第四不通前三。似相違如何。答。言雖似違而實不違。謂今通者前三皆非通異生。對第四限唯佛云通。謂前三非唯佛有亦通異生聲聞緣覺也。就通有異。異生初一。二乘通三。是故不違唯識論意也。異乘者。異異生。乘二乘也。
此四字(等)者。聖位經云。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遮那於内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文)又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五峯金剛菩提心三摩地。自受用故。從五峯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衆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文。此文説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摩尼。法波羅蜜蓮花。業波羅蜜羯磨。次第説之。恐文繁略之)准此等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等者。内心證得自受用四智也。
外現四大轉輪王(等)者。外現四菩薩他受用身也。是則種子三昧耶形爲自受用。尊形爲他受用異常途自他受用分別。轉輪王者。四菩薩各有轉法輪主宰之德故云轉輪王也。第一金剛薩埵(等)者。下所出之形像同四方四親近初一菩薩。若依出生義者。金義法業直爲四佛其文如上引若依文句釋者。四波羅蜜也。彼釋云。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方四智四波羅蜜。謂大圓鏡智金剛波羅蜜·平等性智寶波羅蜜·妙觀察智法波羅蜜·成所作智羯磨波羅蜜也(文)都部要目釋四波。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佛内四智菩薩(文)依當段釋者。四方四親近初一也。金剛界四印會五尊大日爲中臺。薩寶法業爲眷屬。同今説。然四佛四波四菩薩種三皆同并得四智名。諸文雖似相違剋體者是一也。凡此宗意云佛一切皆佛。云菩薩一切皆菩薩也。大師釋云。心也。法門也。佛也。菩薩也。凡殊餘乘如斯(云云)是故不同常途教佛菩薩殊因果之域。或以四佛爲大日眷屬。或以四菩薩爲大日眷屬。處處建立無有妨礙。守一途莫局執矣。
十一月朔日。
文。修行者應建立(等)者。明曼荼羅安布相。
中央毘盧遮那(等)者。四卷略出經第三云。想毘盧遮那尊於壇中央結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鵝。形如淨月。一切相好皆悉圓滿。頭具寶冠垂髮以繪綵輕妙天衣繞腰披絏而爲上服。一切明呪以爲其體。能作無量神變(文)三摩地軌同之。
背月輪者。月輪形相有三説。一如圓珠。橫竪平等形也。略出經形如淨月者。住如圓珠之月輪中故歟。二如側立圓鏡。今釋此意也。金剛薩埵軌云。坐於滿月中背倚於月輪(云云)又此證也。三如仰圓鏡。金剛王軌云。身處淨月輪。如敷明鏡座(云云)即其證也。
師子座者。略出經説五如來座之中。大日如來座爲師子座。淺深釋如大日經疏第一矣。
身如月殿者佛身色比月色也。胎藏界大日表理不變故金色也。金剛界大日表智清淨故白色也。或又兩部互通二色。疏釋五色中。白色爲大日色。爾者胎藏大日又可白色。金剛智念誦結護説金色大日。東寺講堂大日亦同之。爾者金界大日又可金色也。
問。此大日爲四面尊歟。如何。答。四面大日源出略出經。彼經第一云。又想四面毘盧遮那佛。以諸如來眞實所得三身。及以如上所説一切如來師子之座而坐(文)義訣云。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鍐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作三昧相也(文)無盡莊嚴藏次第云。大毘盧遮那如來頂在五智寶冠○其身四面二臂而大智拳住心(文)禪林寺第二傳密記圓城寺八卷次第皆同之。而現圖中有一面者。八卷次第第三云。大日有四面故。略出經并三摩地法等且就金剛面多作法也(云云)西曼荼羅故。且東面爲本。唯圖一面也。實可有四面也。或云。非四方各有面。如來有不思議德故。一面而同時向四方。以義説四面。是故四面一面不相違也。理趣分疏云。言前後者。以方爲首故有前後。各見世尊在其前坐爲其説法。既無背面。寧有前後(云云)准可知之。
毘盧遮那佛前(等)者。以下明四方四菩薩形像也。金剛薩埵形像如常説。半跏而坐者。略出經第一云。或結如來坐(全結跏也)或結大菩薩坐(半結跏文)是故今四菩薩通用半跏坐也。釋虛空藏菩薩中。左手持金剛寶(等)者。求聞持儀軌云。左手執白蓮花微作紅色。於花臺上有如意寶珠。吠琉璃黄光發焰。右手復作與諸願印。五指垂下現掌向外。是與諸願印相(文)或圖虛空藏菩薩竪臂仰掌。是施無畏印相也。若常施無畏印名施願之本説有之歟。常施願名施無畏之本説有之。准之施無畏又可名施願歟。依之或圖如此作之歟。
一。施願名施無畏本説事。
玄奘所譯十一面神呪心經云。左手執紅蓮花·軍持。展右臂以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 私云。此經展右臂作施無畏(云云)是常與願印也。長谷觀音像亦如是。而不空所譯十一面軌上云。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揚掌。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執軍持(云云)與玄奘所譯經同本異譯也。眞言宗以不空譯爲龜鏡。爾者玄奘譯猶未詳。可尋決之。
肝要抄云。問云。已上與願施無畏二契名號雖各別。印形互相通如何。答。二印名雖二心是一。與願之時有無畏之義。無畏之時有與願之義。故名言雖殊印相相通。依之十一面經義疏云。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願。故表施無畏手也。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破貧窮困故爲施無畏手也(云云。已上肝要抄)
寶樓閣經中云。畫摩尼金剛菩薩○有十六臂○左一手施無畏。謂仰展五指如低(云云)千光眼經云。若欲離怖畏者。當修施無畏法。其除怖觀自在菩薩○舒右手垂五指現掌(云云)馬頭受壇法云。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無畏手(云云)千光眼經云。與願觀自在者。左手當心持摩尼○右手與願契屈臂向上(云云。已上肝要妙勘載之。)
釋觀自在中。左手持蓮花(等)者。宗叡請來曼荼羅。左手持蓮花。右手開五指。揚臂掌向外。是云開敷勢也。
金剛羯磨菩薩者。亦名虛空庫菩薩。主供養事業。旋舞是供養表示也。天竺法作舞爲供養。此菩薩順世法以作旋舞勢。旋舞已作金剛合掌安頂上。頂上是空輪在處故。以印安此處。是從虛空庫中出現種種供養具奉獻無量諸佛之表示也。金剛合掌印名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金輪軌云。結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故名虛空庫(云云)可思之。
内四隅安(等)者。明八供養四攝菩薩。如文。
毘盧遮那佛(等)者。明十七尊流出次第。謂從毘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流出四智菩薩。成等正覺者法界體性智。開之成四智。故云由四種瑜伽三摩地也。從四菩薩流出内四供故。云從金剛薩埵等也。從内四供流出外四供故。云又從四内供養等也。
又從四大菩薩(等)者。有二義。一義云。從香花燈塗依次流出鉤索鎖鈴。四大菩薩者指外四供。禮懺經八供四攝皆云菩薩摩訶薩。故外四供云四大菩薩也。一義云。薩寶法業云四大菩薩。出生義云。從一切如來體性海四智之中。而生金剛鉤索鎖鈴等四攝菩薩焉(文)可知之。
四種曼荼羅(等)者。明如上曼荼羅通四種也。
若修瑜伽者(等)者。明修行軌則也。住於中位者。有二義。一謂觀曼荼羅有二種。一本尊曼荼羅。二自身曼荼羅。今約自身曼荼羅云住於中位。謂自身住於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祕藏記云。諸佛萬德圓滿眷屬圍繞。吾亦萬德圓滿眷屬圍繞(云云)欲行本尊法之時。先觀自身曼荼如護摩擧身觀。五祕密軌云。於瑜伽者行住坐臥常以四眷屬而自圍繞(文)又云。前想金剛薩埵智身。如自身觀以四印圍繞(文)是故作自觀時。自身居中位云住於中位也。二謂。下降三世教令輪品云。於中齊輪中。移出金剛手菩薩自居其内。想自身作降三世(云云)此文直住本尊曼荼羅中位。故云住於中位也。
以四字明(等)者。召請已成本尊并眷屬令遍入自身中也。誦四出生法(等)者。召入尊於自身已誦上金剛平等現等覺四出生文。運心觀。我即成大日尊身。成法界體性智。開此智成四智。從此四智各放光明。謂大圓鏡智金剛光。平等性智寶光。妙觀察智法光。成所作智業光。各周遍法界還來收一聚。所謂五?寶珠蓮花羯磨也。此四種三昧耶形變成四菩薩。住大日前右後左也。如是觀已復始觀之故云周而復始也。若能如是觀。念念能滅宿業。現生證初地。後十六生成毘盧遮那身。還能於淨穢土中唱報化成道也。
已上毘盧遮那理趣會品者。總結也。
已上第二毘盧舍那段了。
理趣釋抄第六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一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即口筆抄之了
金剛資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丁酉林鐘上旬於觀智院修覆了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七(延文元年十一月二日)
第三段(金剛手章)
文。時調伏難調(等)者。從此以下説第三段。凡自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初段能説曼荼羅八大菩薩中正方四菩薩三摩地説之也。是故當段説金剛手三摩地。金剛手有正法教令二輪。當段專説教令輪三摩地。教令輪教降三世也。
問。第四段釋云。得自性清淨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則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國土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爲觀自在菩薩(文)第五段釋云。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變化則虛空藏菩薩是也(文)第六段釋云。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不空成就之異名也(文)是則第四段西方無量壽。第五段南方寶生。第六段北方不空成就也。爾者第三段東方金剛手故可云阿閦如來。何云釋迦乎。答。此事誠難思。今案之。釋迦阿閦同體故。阿閦寄釋迦立此稱歟。大日經北方釋迦名不動佛。當段經東方阿閦號釋迦牟尼。加之台藏曼荼羅釋迦居東方。大日經云。東方初門中畫釋迦牟尼(云云)是釋尊爲三乘六道能化主。化彼等令發菩提心故居初門中。入佛道發菩提心爲初門故也。疏第六云。世尊俯同六趣爲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文)則此意也。又梵網經下云。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説魔授化經。已下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歳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爲釋迦牟尼佛(文)蓮花藏世界東方者即是台藏曼荼羅東門也。金剛頂經義決釋四禮之中。東方一切佛皆通名阿閦佛。釋迦豈異人乎。即是阿閦也。疏第四釋東方寶幢如來發菩提心義云。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衆故以爲名也(文)菩提樹下者。以釋尊成道化儀即假爲寶幢如來。是故今所云釋迦者即是阿閦也。而直不云阿閦所以云釋迦者。初段法身。第二段報身。第三段變化身。爲顯三身次第也。時處軌云。印頂成成所作智證佛變化身能調難調者(文)可知之。問。就説金剛手三摩地約教令輪説降三世。其意如何。答。金剛手正法輪三摩地在初段委説之。故第三段唯説教令輪三摩地也。
於閻浮提者。指成道處。聖位經云。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云云)二教論註此文云。明釋迦如來説法及得益(云云)可知之。
五濁末法者。示出世時也。阿彌陀經云。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菩提(文)阿彌陀經義疏(元照)云。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謂能具造十惡業故。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時分。下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穢時即入劫濁。見者。身見·邊·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煩惱者。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衆生者。攬陰爲人假名衆生。命者。刹那生滅摧年促壽(文)。
觀經疏第二云。言劫濁者。然劫者實非是濁。當劫滅時諸惡加增也。言衆生濁者。劫若初成衆生純善。劫若末時衆生十惡彌盛也。言見濁者。自身衆惡總變爲善。他上無非見爲不是也。言煩惱濁者。當今劫末衆生惡性難親。隨對六根貪瞋競起也。言命濁者。由前見·惱二濁多行殺害無慈恩養。既行斷命之苦因欲受長年之果者何由可得也。然濁者體非是善。今略指五濁義竟(文)。
末法者非正像末三時中末法。總指五濁時云末法也。所以出現此時者。最勝王經第一云。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衆多有我見·衆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爲欲利益此諸異生及諸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文)。
九十五種異類外道者。異解不同故云異類外道。九十五種分別如別抄。
八相成道者。八相有兩説。如別抄。
現生釋迦族(等)者。釋迦二字釋迦譜(道宣撰一卷書)云。但明佛姓自分五別。一曰瞿曇。二曰甘蔗。三曰釋迦。四曰舍夷。五曰日種。言瞿曇者。如十二遊經云。昔者菩薩阿僧祇劫初爲國王。父母早喪。讓位求道。師姓瞿曇。因從氏焉。唐言瞿曇者星名也。如此張氏。因星立姓故。涅槃經云。稱瞿曇姓。自古相傳言。瞿曇者此云泥土也。但是譯人取語輕重。今問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曇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言甘蔗者。即如彼經。菩薩往於甘蔗園中遊止修道。因園命氏又名甘蔗。故佛所行讃云。甘蔗之苗裔者是也。于時菩薩於園念道。以宿業故爲賊所得貫在木上。流血于地。大仙瞿曇天眼清淨。菩薩絕嗣後佛無由。從山飛來哀斂死屍。取土中血以泥團之著兩器中。還返所止。以神呪力滿足十月。左變爲男右變爲女。瞿曇仙氏遂復興焉。言舍夷者。如四分律云。佛舍夷種。亦云舍夷國。未審此名。言釋迦者。長阿含云。過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輪王去菩薩身一百世)擯斥四子(第四子名莊嚴即白淨王所承)令遠出國。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彌沙塞律云。居雪山北四方遐矌菜果滋茂。頓駕數年。歸德如巿。欝爲強國。父思往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有能。因名釋種○若准別傳。彼土有樹名曰釋迦。根幹茂盛。善相者云。必出國主。因移四子立國命氏(未詳。雖非經教即附異聞也)言日種者。曇無德律云。父姓名爲日也。(未詳其緣文)釋尊姓氏源興劫初民主王。從民主王至善思王。二十三王父子繼業不絕。從善思以來有十族轉輪聖王。第十鼓摩王。有百轉輪聖王。釋尊所承在此中。就中有五姓別。瞿曇甘蔗舍夷日種其緣不具。僧祐釋迦譜第一(十卷書)云。釋迦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出十二遊經)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爲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飮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遂還國界。擧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爲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爲精舍(佛所行讃經云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王。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稱甘蔗之苗裔也)於中獨坐時。五百大賊劫取官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迹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爲大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射殺之。大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斂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天神當使血化爲人。却後十月左卽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舍夷(舍夷外國貴姓之號也)仁賢劫來始爲當寶如來。釋迦越(案。小瞿曇血化爲人。乃是宿世之事也。至賢劫中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神識始生此世界爲王耳。釋迦越此王號也。竊謂。當寶如來即是賢劫七佛之一名。但譯梵爲寶故與七佛名異耳)壽五百萬歳(長阿含云。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歳。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歳。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歳。今稱釋迦越王壽五百萬歳。設使在拘樓孫世。比於人壽則過百倍也。准例而求如似爲殊文)覺苑演密抄第二云。瞿曇梵語。具足應云喬答摩。此云日炙種。准五分律云○大茅草王○命乃隨終。有兩滴血墮在地上。生二甘蔗。因日炙。開一生童男一生童女。男名善生。女名善賢。人貴其種共標刹帝利名(文)依此釋。甘蔗日種外無瞿曇別姓。但瞿曇翻日炙未詳。南山問梵僧爲星名。尤足可信。舍夷者。依僧祐譜外國貴姓之號也(云云)必非氏族之別稱。南山爲五別之一。猶難一定歟。次釋迦氏者。南山譜四子名字等不具。僧祐釋迦譜第一云。乃往過去有王名懿摩(樓炭經云一摩。曇無德律云懿師摩。彌沙塞律云欝摩一·懿·欝此三音相近。以音而推竊謂。懿摩是正。但鼓懿字相似故。傳寫謬爲鼓也)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寫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案。彌沙塞四子名與此各異。莊嚴是白淨王所承也)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懿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聽已卽詣雪山至直樹林到四子所。時諸母等各爲其婚。後懿摩王聞其四子生子端正。王卽歡喜而發此言。此眞釋子。能自存在。因此名釋(釋義齊言能。瑞應本起亦云釋迦爲能。其解是同。此四子並因能命氏也文)彌沙塞四子者。一照目。二聰目。三調伏象。四尼樓。尼樓是白飯所承也。欝摩王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長生。頑薄醜陋所賤衆人。夫人嫉四子聰明神武有大威德白王擯出。如是緣起僧祐譜引彌沙塞文具明之。論其繼氏懿摩王子烏婆羅。其子淚婆羅。其子尼求羅。其子師子頰。其子淨飯王。其子悉達菩薩(出祐譜。宣譜名字小異)從釋迦六世祖爲釋氏初。烏婆羅是也。長阿含莊嚴彌沙塞尼樓是同人歟。本記等不分明矣。
已上雖似因論。以披本文之次所書載之也。
三日。
牟尼者(等)者。釋牟尼二字。阿彌陀經義疏云。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妙智冥眞。合此爲佛。即三身備(文)理趣分疏云。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默義。能調衆惡離諸諠動。諠動之法謂生死法。故名能寂默。如來之相依此調伏一切惡法能寂如來之相説此法門也(文)。
盂蘭盆疏新記云。具云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報應也(文)。
文殊問經下説釋迦牟尼義。追可考之。
問。釋迦牟尼者佛之稱也。非氏族釋迦。何云釋迦氏乎。答。僧祐釋迦譜第一云。祐仰惟。錠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託化釋種。名兆於未形之前。迹孚於既生之後。照灼人天聯綿曠劫。其爲源也邃矣乎(文)。
仁王經疏下末云。言釋迦者擧其姓氏。言牟尼者此云寂默。煩惱諠諍永寂默故(云云)。
華嚴音義上云。釋迦牟尼(釋迦此云能也。牟尼寂默也。言其三業離於誼雜云云)
新譯華嚴音義下云。釋迦牟尼(釋迦能也。種族望稱也。釋音作鑠呼。迦字作告俄反呼。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號云云)
文。於須彌頂(等)者。十住心論第三云。忉利天者此云三十三天。俱舍論云。去海八萬踰繕那。三十三天住須彌盧頂(文)。
金剛寶峯樓閣(等)者。壽命陀羅尼念誦法(金剛智)云。我今依金剛頂瑜伽經。毘盧舍那報身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頂金剛寶樓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繞。異口同音惟願世尊轉微妙甚深祕密四種輪。所謂金剛界輪·降三世教令輪·遍調伏法輪·一切義利成就輪(文)不空所譯壽命陀羅尼經同之。金剛界輪金剛輪大曼荼羅。降三世寶輪三昧耶曼荼羅。遍調伏法輪法曼荼羅。一切義成就輪羯磨輪羯磨曼荼羅也。要目云。瑜伽部曼荼羅有四。一金剛界。二降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義成就。此四曼荼羅表毘盧舍那佛内四智菩薩(文)内四智菩薩者。金寶法葉也。如次配金降遍一四輪也。
問。降三世東方教令輪也。何以之爲寶部乎。五祕密經云。降三世曼荼羅即同金剛界。蓮花部遍調伏曼荼羅。依此例之。寶部一切義成就(文)此釋攝四輪爲三。金剛界降三世合爲大曼荼羅。故云即同金剛界。遍調伏爲蓮花部。法曼荼羅也。一切義成就爲寶部。三昧耶曼荼羅也。羯磨通三種故不別立之。當段釋降三世爲寶輪。義成爲業輪。相違如何。答。下轉法輪段金剛平等攝金剛界。義平等攝降三世。法平等攝遍調伏。業平等攝一切義成就。故降三爲寶部。義成爲業部。降三世教令輪品同之。隨披指歸文。於降三世品説寶部虛空藏法。是則諸不祥以三毒爲基。降三世降之故所有福德無不顯現。是故以降三世品爲寶部。但至五祕密經者。配屬無説。以異門不可疑異門。金剛頂經開題。大·羯·法·三如次配四輪。當段釋大·三·法·羯如次配之。五祕密軌如所疑。義門無盡。不可局執耳。
其四輪皆攝在(等)者。仁王念誦軌云。然是五菩薩依二種輪現身有異。一者法輪現眞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者教令輪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文)菩提心義第五云。又仁王瑜伽中及仁王良賁師疏引不空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云。五方五佛各現二種身。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文)依此等文。菩薩身云正法輪。忿怒身云教令輪。當段釋意正法輪通佛菩薩歟。檜尾口決云。凡一切如來有教令輪·正法輪。是二種攝如來聖教也。説諸忿怒尊形體及其法是教勅輪。自餘正法輪也(文)即此意也。又就攝在二攝有二意。一四輪各有正法·教令二輪。二降三世輪爲教令輪。餘三輪爲正法輪也。
四日。
即彼毘盧舍那(等)者。大日如來説初會四大品已(前所出四輪也)降於閻浮現釋迦身八相作佛度諸外道也。以何知者。十八會指歸説初會已釋云。次後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文)三十卷教王經第三十説初會已云。爾時世尊現成正覺。其未久間。以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於一切如來身自開覺已。從須彌山頂詣菩提場。到已即於菩提樹下隨順世間轉其化事(文)是其證也。
問。十八會指歸普賢菩薩幻化者。安然教時諍論云。其十八會第一會了。普賢菩薩受毘盧舍那教勅。下南閻浮提示八相成道。名曰釋迦牟尼如來。住世八十年。説法五十載。赴緣契機作方便説(文)爾若釋迦是普賢菩薩所現也。而當段文云毘盧舍那所現。似相違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經同當段釋。毘盧舍那直現釋迦身。至指歸普賢菩薩者。大日直名普賢菩薩亦名普賢法身。教王經第一。當經能説教主云大持金剛菩薩摩訶薩。驚菩薩號不可謂非大日。大日經疏云。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云云)可思之。教是諍論釋不足依用矣。
即於須彌頂(等)者。彼所現釋迦於須彌頂現降三世身降伏魔醯首羅。彼降三世所入瑜伽三摩地於第六他化自在天説之。其瑜伽三摩地者五種無戲論智也。以須彌頂非爲當經説處也。
問。若爾者。四輪中降三世輪外釋迦所現降三世更於須彌頂現降魔相歟如何。答。爾也。第二降三世品大日所現降三世也。壽命念誦法云。毘盧舍那佛受諸如來請已欲轉法輪時。即入三摩地觀見魔醯首羅天等。剛強難化執著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任調伏。於時世尊人忿怒三摩地從胸臆間五峯金剛菩提心流出四面八臂威儀熾盛赫奕難見降三世金剛菩薩身(文。十八曾指歸云金剛手菩薩所現。是又毘盧舍那云金剛手菩薩也)當段降三世釋迦所現也。其故從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大日如來入能現佛三摩地説所現菩薩三摩地。而當段能説佛名釋迦牟尼。以知彼佛所現。然則第二品降三世釋迦未出世之前也。當段降三世釋迦出世後也。不可混之。或又當段降三世即第二品降三世也。其故者今云釋迦者卽阿閦也。第二品大日如來入阿閦三摩地還現降三世身。當段須云時薄伽梵阿閦如來。而如前云。爲取變化身義。阿閦寄彼佛云釋迦牟尼如來。實是阿閦也。此義意云。釋迦出世初會終也。當段所説初會第二品降魔三摩地也。第六會在後説之。故第二品降魔寄初會終釋迦顯之也。
由貪瞋癡(者)者。一義云。一切煩惱三毒爲本。故指三毒云一切雜染。是則諸煩惱攝三毒。其故當段説降三世三摩地。疏第十云。所謂三世者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文)可知之。一義云。貪瞋癡及一切雜染也。其故當段説五種無戲論。慾瞋癡一切法般若波羅蜜也。擧前四種所離云貪瞋癡一切雜染。一切雜染者一切法也。離貪瞋癡及一切雜染故。般若最勝爲第五無戲論。般若波羅蜜非所離。故唯擧四妄不別出之也。
熏習藏識(等)者。一切雜染種子含攝賴耶藏中。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從無始已來輪轉無窮也。降三世阿閦教令輪故能斷第八識種子皆悉令清淨。五祕密軌云。欲金剛持金剛弓箭射阿賴耶識中一切有漏種子成大圓鏡智(文)降三世弓箭又可有此能。又此尊威光熾盛如劫火。以此火燒彼種。金剛薩埵軌云。次應住勝三世忿怒金剛三摩地。立印四面八臂。威德赫奕光明熾盛如劫災火。○阿賴耶識中所有雜染種子以此金剛智火焚燒悉盡一切外障不能爲障難(文)即此意也。
示現左右脚(等)者。下文云。左踏魔醯首羅右踏烏摩(文)魔醯首羅者。此翻大自在。烏魔妃翻名未詳。智證難義云。烏摩妃本迹并漢語何(云云)又大自在天是根本無明現形也。翻梵語集第七云。憂摩(摩可反)陀(此云大狂云云)又云。烏摩勒伽(此云大殺行云云)依此等文。烏摩此翻大。若爾者。烏摩妃者大妃云意歟。魔醯首羅云大天。烏摩云大妃。尤似有便。又烏摩后事淄洲最勝疏有其釋。披可見之。
疏第九云。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卽是衆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惡中而得自在(文)可知之。又降三世極深密門云。卽起平身立。擧右足左旋接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撲至於地已。定。コモユ按於彼頂。慧ヲモテ踐彼王妃乳房上。摧彼我慢故以足加於頂(文)又疏第九云。以左足踏其頂半月中。右足踏其妃首半月上(文)凡降三世降魔相十八會指歸三十卷教王經具説之。如別抄文。由入慾無戲論性(等)者。釋所謂慾無戲論性等文也。
問。經一切法平等最勝出生般若理趣者意如何。答。理趣分云。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文)同疏云。攝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謂攝一切染淨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勝衆惡。由此法門名普勝法(文)准此釋。一切法者染淨因果等諸法也。是等諸法皆入平等法界故云一切法平等。若入平等理。出生衆惡伏從功能故云最勝出生。疏第十云。佛境者所謂諸法實相。從此實相而生故號爲降三世也(文)若依此義者。一切法平等。ヨリ最勝ヲ出生スト可訓之。寂勝者降三世名也。此尊亦名勝三世。千手軌云。次結三世勝菩薩印○此即三世勝聖者三摩地觀也(云云)可知之。問。貪瞋癡等云無戲論之意如何。答。此有淺略深祕二意。初淺略者。般若菩薩軌云。貪性知無貪即入貪性空。瞋性知無瞋即入瞋性空。癡性知無癡即入癡性空。如是於諸惑觀察實相理。有此智慧者由空無分別。如蓮花處水不著諸罪咎(文)。次深祕者。疏第十云。如佛常教以慈對治於瞋。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斯即最難解難信。故言怪哉也(文)。
五種無戲論智(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五種無戲論即是降三世五智也。
檜尾口決云。問。四菩薩與四無戲論相配如何耶。無戲論有五。慾·瞋·癡·一切法·般若。以初四如次配薩·王·愛·喜。第五般若即降三世尊也(文)初慾無戲論者東方金剛薩埵也。初段釋金剛薩埵云大樂大貪染(云云)東方菩提心方故樂欲無上菩提。是故以配也。瞋無戲論者南方金剛王也。南方火方也。瞋恚如火故。癡無戲論者西方金剛愛也。癡愛哀物故。一切法無戲論者。北方喜菩薩也。一切法者境界也。廣通有爲無爲諸法。一切諸法爲三毒被縛故成妄境界。三毒無戲論故一切法又無戲論。於此無戲論德究竟故歡喜適悅云喜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者中方降三世菩薩也。般若者總體備前四智德。智度論云。智及智處俱名般若(云云)三毒無戲論故成智般若。一切法無戲論故成智處般若。智處者境也。
或傳云。准下得自性并五祕密段。初慾無戲瞋無戲論二句爲金剛薩埵。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爲喜菩薩。中央降三世不説之。例如第二段説四出生不説法界智。前傳爲宜矣。
中央安降三世(等)者。宗叡曼荼羅中央降三世如常。四方菩薩非忿怒形。當段四菩薩皆云忿怒。其形像不詳。内四隅安四内供養。是又彼圖非忿怒形。嬉薩埵右。舞左。鬘善哉右。歌左也。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彼圖安三昧耶形。當段安忿怒尊形。次四門安四箇三摩耶形。智證難義云。東弓箭。南劍。西輪。北三股。義理如何(云云)古來未決其所由。宗叡曼荼羅四門常鉤索鎖鈴圖之。鉤邊三股叉。索邊弓箭。鎖邊劍。鈴邊輪畫之。二箇三形並畫意如何。又弓箭等方違釋經意如何。
檜尾口決云。唯大日如來置前右後左。餘佛菩薩皆在前右左後(是口決耳)今是降三世尊壇所以置前右左後也(初薩王愛喜爲言云云)第二段毘盧遮那曼荼羅前右後左次第也。當段以下皆前右左後次第也。
文。修行者欲降伏(等)者。以下明修行軌則也。
三界九地煩惱(者)者。三界九地分別如常。煩惱即怨敵也。九地煩惱有見修二惑。總名煩惱。魔醯首羅表見惑。烏摩妃表修惑。見惑易斷故以左足只一度蹈之。修惑難斷故擧右足表數度蹈之義也。諸天者天魔第六天魔等也。頻那夜迦者。二十天中有五種頻那夜迦。又蘇磨呼經説四部頻那夜迦。是即二十天中傘蓋等四種也。可見憬瑟儀軌。大自在天法則儀軌法説五種頻那夜迦。中央聖天四荷葉座安蘇磨呼四種。頻那夜迦者此翻障礙見義淨摩瑜利壇法矣。
檜尾口決云。觀念。謂以角壇在降三世菩薩眷屬。以前人召入壇五種無戲論皆忿怒形沓前人胸破滅其煩惱身心。其前人本處本身上雨諸器杖摧破。(文)
及惡人者。人衆中惡類也。
自身作降三世(等)者。行者身觀降三世尊形也。謂我心中有●字變爲五?杵。五?杵變成降三世身。觀之然後結誦降三世印明。三密相應故自身即同本尊。如是觀作已身前觀本尊。對彼作字道觀。誦一字明觀尊形大智印。觀三形三摩耶智印。一字明法智印。降伏立相羯磨智印。觀心相應故云與四印相應也。
相應入實相(等)者。觀吽字義理。其義如初段釋。故云同前也。
檜尾口決云。金剛部種子通長●字。外金剛部種子通短●字也(云云)。疏第六云。●金剛部菩薩種子。●金剛部明王種子也。
此忿怒(等)者。此尊金剛部而兼寶部。七卷理趣經説第三段。云。爾時金剛手菩薩現微咲相。引諸天等入曼荼羅令住三昧。以寶部法授與灌頂。復以金剛部法授其灌頂。令盡衆生界作大饒益事安外金剛中(文)可知之。阿毘遮盧迦者此翻調伏。
廣如瑜伽(等)者。或云。指初會第二品經(云云)但十八會中處處説降魔法。不可限第二品。今廣瑜伽者指第六會廣本經也。
五日。
文。是故釋迦牟尼佛(等)者。以下明經功能也。
害三界一切有情(等)者。釋設害三界一切有情等二句。是故害三界等者釋不墮惡趣句。爲調伏等者。釋爲調伏故句。故得速證等者。釋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句。
是故如來等者總結也。此一段當經與理趣分其意聊異也。理趣分云。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墮於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煩惱惡業等故。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同疏云。以經威力能調衆惡故。是殺罪並得消除。由悟法性起斯勝行故。此大罪不招惡果。以經威力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設有是罪不招惡果(文)此意云。若有人所牽煩惱發起惡業設害三界有情。若受持此般若衆罪速得消滅。其故者。理趣分註云。殺一有情必墮地獄。十惡之中殺生第一。呪乎害若干有情。總云三界其量無邊也。凡夫賢聖皆在此中。以何勝利忽滅此罪。然般若意罪性本來畢竟空寂。三世之中都無彼相。非内非外亦非中間。一入此理萬像皆空。所作之罪何處得留(文)即此意也。當經亦直臨經文見之同彼疏并註意。而依釋還案經意異彼釋。謂此經設害三界等者密意説也。若有人與般若理趣相應。滅三界輪廻因。云設害三界一切有情。滅輪廻因故云不墮惡趣。説其所因云爲調伏故。意云。害三界有情者。調伏三毒故不墮惡趣。又調伏三毒故疾證無上菩提。爲調伏故句望上者成不墮惡趣所因。臨下者成疾證菩提所由。顯雖似作殺業不墮惡趣。密不然。害衆生三毒云設害三界一切有情。是故結云密意説也。慈覺蘇悉地疏第一云。問。阿毘遮魯迦法滅却一切鬼神惡人諸毒龍等。若爾者豈無殺罪哉。答。今引一行和尚説解釋此趣。彼釋云。如説噉食義者。謂令諸忿怒等呑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殺衆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一切能爲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眞忿怒者。以此佉字門噉食一切衆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義意准知。又問。自噉食己妄想重障令毘那也迦等滅却。是且可爾。爲他修此法滅却爲他毘那也迦等。此義云何。答。眞言勝力爲十方一切有情爲障者尚能除滅。何呪少分爲他毘那也迦豈不得滅却。問。何故眞言有如是力。答。眞言是即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爲諸有情難行苦行所修萬行法要總在眞言祕密句之内。是故念此眞言修此法時除滅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文)當段釋准此文可知之。降三世降魔醯實至死地。雖然是非殺業。故不墮惡趣。非唯魔醯。設殺害三界有情不墮惡趣。以何故。爲調伏彼等三毒煩惱故也。
問。云重罪業障依此經功力滅者誠可嘆經勝能。滅衆生三毒者修善業得善果。何云經功力哉。答。基師等不知祕旨而作釋。誠如所疑。當段説降三世三摩地。三世者三界也又三毒也。疏第九云。所謂三世者。世名貪嗔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後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名爲降三世也。復次三世者名爲三界。謂毘盧遮那如來始從有頂迄至下地○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今降三界衆生三毒者。即是釋降三世三摩地。不知此意徒釋滅罪功能者。恐失經宗者歟。檜尾口決云。理趣經降三世曼荼羅段云。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設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等者斷三界無明。不實殺衆生。意云。三有根本是三界無明也。是故云斷三界無明。是故云不墮惡趣等也○若由此理趣殺害無量衆生無罪也。偏誦此經殺衆生而無罪者是愚癡。及破如來教也。(文)即此意也。疏第十釋死王眞言云。此眞言沒㗚底也(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死是殺義。斷其根本名之爲殺。由本意願我斷一切衆生命根。命根即是無始無明諸煩惱也。一切衆生斷彼令盡無有餘。即是殺也。此明於死法門而得自在。即佛所現化非眞殺一切衆生也(文)殺害密義以此釋可解之。但所以云設者。經文自本似帶兩意。文顯相説般若理趣重罪消滅勝益。例初段設作重罪設字可知之。理趣分疏釋成此義。誠非無謂。而就害三界有情句太有深意。故釋云如來密意説。謂衆生以三毒爲因輪迴三界。故三毒煩惱是輪迴命根也。且如降三世尊。佛果大圓鏡智能斷滅三毒根本故現降伏摩醯首羅。妄業命根於此永息。法身壽命爲此增長。而當段説此尊三摩地。行者若與五無戲論般若理趣相應時。設於三界所有一切衆生雖令調伏。可不墮惡趣。教化難化有情焚滅業壽種子殺害妄想命根增長金剛壽命令證入無上道果故也。猶如降三世尊調伏魔醯之因緣。義釋惡馬調御喩意可知之。然則説害三界有情。如來爲示降三世尊大忿瞋三摩地法門也。忿怒調伏故云設害。非實殺生命。詞寄淺近妙示深旨。故云密意説也。疏云。如佛常教。以慈對治瞋。今則以大忿瞋除忿瞋(云云)是豈非當經當段不思議乎。降三世眞言毘三摩地曳句職而此由也。
文。時金剛手(等)者。明欲重顯明相也。三世所謂(等)者。疏第九云。三界之衆有魔醯首羅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云云)同第十云。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准此等釋可知之。由此印者。降三世大印如常。
問。降三世形像如何。答。降三世極深密門云。降三世瑜伽。二羽印當心。慧手持五?。怒臂如下擬。次箭劍直執。定上五?鉤。次弓。次執索。皆直引臂持。四面正青色。右黄。左緑色。後紅。咸忿怒。自在天王妃爲座如前説(文)台藏現圖持明院降三世像左右持物與之有異。比挍可知之。又瑜祇疏下云。八大明王中有兩臂降三世。非金剛頂四面八臂(云云)。可知之。
以蓮花面微咲者。表敬愛慈悲德。
而怒頻眉者。表降伏智慧德。
住内心(等)者。慈悲德。
外示現(等)者。智慧德也。悲智相扶攝伏相成是此尊表示也。
四種眼者。都部要目云。又瑜伽中四種眼歡喜眼(敬愛法)熾盛眼(鉤召)忿怒眼(降伏心殺害煩惱)慈眼(除毒息怨敵文)三十卷教王經第七説第三忿怒眼云。又復顰眉破壞相。刹那能現忿怒勢。此名遍持忿怒視。乃至三世尚降伏(文)。
利牙出現(等)者。牙德金剛藥叉主之。下摧魔怨品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文)是故降三世利牙又金剛藥叉三摩地也。降三世大印忿怒拳是金剛叉牙印也。二尊相通可知之。
住降伏立相(等)者。此尊羯磨印也。
折屈右膝(者)者。如前云斷見修二惑之表示也。或又右斷所知障之表示。左斷煩惱障之表示。所知難斷。煩惱易斷。准見修可知之。
左踏魔醯等者。如上明。但左右有異説。千手軌金剛薩埵軌大日經疏極深密門等同當段説。而降三世儀軌云。右足下踏大自在魔王。左足下踏魔婦人(云云)是即王表煩惱障妃表所知障。煩惱障礙理所知障礙智故。以右智斷所知障以左理斷煩惱障。是當段意也。又男天形智故以右足踏之。女天主定故以在足踏之。是降三世軌意也。法門表示非一。勿是非矣。
其修行者(等)者。以下重明修行軌則。前雖明之。餘義未盡故更示之也。如前大智印誦一字明者。指上自身作降三世瑜伽大智印與四智印相應誦一字明文也。
如前人名(等)者。指上諸天毘那耶迦及惡人也。彼人名字置左足下。就之有二樣。一書怨家姓名置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降三世儀軌云。若欲頓滅惡人。爐中安惡人姓名形以惡心誦呪百八遍。以砂打惡人燒之則死(文)准之可知之。二呼思彼人名字觀在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
自住曼荼羅(等)者。以下行者自居壇中央。眷屬十六尊如前明。
如本教者。指降三世本部經軌也。
由此修行(等)者。明修行功德也。
此一品(等)者。行降三世法總別重重隨事有種種軌則。此一品通用諸事故云通修。餘皆備諸廣本者。一一行用在廣本中。廣本者指初會降三世品。若理趣經廣本歟。
一。降三世法總別行儀事。
教時義第四云。又金剛頂十八會中降三世教令輪法曼荼羅三十七尊皆入降三世三摩地悉持降三世印。今有別行降三世極祕密儀軌。以吽迦羅金剛爲主。是金剛薩埵降三世法。又有觀世音降三世儀軌。是金剛法降三世法。如是可有三十七儀軌(文)瑜祇經疏下云。遜婆明王五部吽迦羅○一十七内外火法○金剛頂十八會初教王會四大品中第二降三世會有六曼荼羅。所謂大三法羯各具三十七。皆持三世印。一印十三。四印十七。今文四印加持。東方四尊入吽迦羅。是四印曼荼羅十七尊法。先以東方入名爲最初吽迦羅者。可作五部吽迦羅之法。東方是最初故(文)又云。此遜婆法先以十五尊成金剛薩埵。五中隨一。次成吽迦羅之身。即是金剛部薩埵忿怒三昧以入三十七尊之業。皆修降三世法。其三十七尊皆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爲根本印。各入降三世印。故金剛頂降三世教中觀自在法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爲觀自在根本印。次用觀音三昧印業印。三十七准之(文)。
問。經吽迦羅心者其意如何。答。極深密門云。普賢金剛手爲降伏一切現吽迦羅身(云云)又云。吽迦羅金剛作如是相好(云云)吽者恐怖義。此尊種子也。迦羅者此翻黑。降三世軌云。四面八臂極黑大威怒形相(云云)恐怖衆生之黑色金剛故云吽迦羅金剛。此尊心眞言故云吽迦羅心也。瑜祇經疏下云。吽者是種子字即降伏義。迦羅此云黑暗。如仁王云。摩訶迦羅大黑天神。故迦羅翻云黑暗。大日經疏魔訶迦羅天云大暗夜天。又翻迦羅云時也。此吽迦羅名勝三世亦名月黶尊也。金剛頂經呼降三世名大黑也。黑是降伏色隨色爲名(文)可思之。
已上第三段了。
明曆三(丁酉)五月下旬於觀智院令修覆畢(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八(延文元年十一月六日。
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第四段(觀自在章)
第五段(虛空藏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明教主。當段大日如來住阿彌陀三摩地説觀音法也。
問。第三段東方。第四段次可明南方。何越南方説西方乎。答。爲明三部次第也。第二段大日佛部。第三段金剛手金剛部故。上云忿怒吽字金剛部攝。第四段觀自在蓮花部故。下云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也。更加第五第六二段成五部。寶部自證故先説之。羯磨部化他故後説之。第五第六次第職而此意也。
觀自在王如來者阿彌陀也。聖位經云。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云云)觀自在者通主伴。觀音亦名觀自在。菩薩是伴也。阿彌陀主故名觀自在王。羯磨會阿彌陀眞言。路計濕嚩羅囉惹訖哩(入云云)路計濕嚩羅此翻觀自在。囉惹此翻王。可思之。
若於淨妙(等)者。明佛菩薩在處也。
問。如觀經者。觀音在淨土。如最勝王經者。彌陀居穢土。今何分佛菩薩爲二土乎。答。二尊同雖在淨穢土。從本住處分之爲二土。彌陀他受用故可住淨刹。觀音觀世音聲令得解脫故可住娑婆。依此義故今作此説也。復説者者牒文。則至下釋。三十帖本則其(云云)至字印本誤也。毘盧舍那者。大日入觀自在王如來三摩地説當段。從本云毘盧舍那也。問。七卷經ニハ第二ニ説當段云。爾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復説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云云自下諸段皆以如是)爾者可釋迦説何云毘盧舍那佛乎。答。彼經法賢三藏近代翻譯也。釋迦牟尼者譯者誤歟。編年統論多非法賢施護等譯經。用不依時。不可勞會通矣。問。大日住彌陀三摩地。説之者可稱彼名。何云毘盧舍那佛乎。答。下釋云。證得法界清淨(云云)初段釋云。潔白者清淨法界(云云)清淨法界者大日也。彌陀習大日。是一祕傳也。今爲顯彌陀大日一體義殊擧毘盧舍那號也。
一切法平等(等)者牒文。説四種等者釋也。理趣分疏云。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眞如。觀自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文)一切法平等出生悲智二行故云觀自在智印出生也。或又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從此出生法利因語四智故云出生也。一切法者有爲無爲諸法也。平等者。下文云。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云云)此菩薩作諸法如幻觀。住此觀者於諸法得自在故云觀自在智印也。
四種不染者。下文所説之四菩薩三摩地法門也。經説八種清淨。合二爲一故云四種。下八葉八佛者。開之爲八歟。得意可配釋之。
文。所謂世間(等)者。釋所謂世間一切慾清淨故等文也。此一段釋相髣髴旨趣難知。今且試釋之。文分四段。初二句明煩惱清淨。次二句明罪業清淨。次二句明諸法清淨。次二句明般若清淨。就之有離合兩門。初離者四段離分法體各別也。先明煩惱清淨中出根本煩惱。根本中有六根本。六根本中三毒爲本。三毒中貪瞋別癡總。離別無總。故擧貪瞋顯癡也(理趣分初明六根本煩惱後明隨煩惱也)次明罪業清淨中。垢者貪瞋癡三業道也。罪者身三口四七支業也。或垢者滿業罪者引業也。次明諸法清淨中。一切法者依法也。有情者正法也。或又一切法者有漏五蘊也。有情者五蘊和合人也。後明般若清淨中。一切智智者世間智慧也。上釋云。魔醯首羅等驕佚我慢妄自特具一切智(云云)乃至九種住心皆世智攝也。般若波羅蜜者。出世智即是祕密莊嚴眞實慧也。或又一切智智者當觀照般若。般若波羅蜜者當實相般若也(已上離釋畢)次合者。四段不離躡前明後。依貪發瞋。慾清淨故瞋清淨也。垢者指上貪瞋。依貪瞋等煩惱發種種業。煩惱垢清淨故一切罪業清淨也。一切法者指上一切罪。罪法非一故云一切法。理趣分云。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惡法清淨(云云。此二句當當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句)同疏云。以生死業逼迫果業故名惡法。(文)躡前句惡法云一切法。依此業感有情果。惡法清淨故有情清淨也。一切智智者指前有情清淨。帶情識故云有情。情識轉清淨者得智名。轉識得智者此意也。是故躡有情清淨句云一切智智清淨也。能證智清淨故所證理清淨也。所證理者般若波羅蜜。即是實相般若也。
問。就合釋何以一切智智云世間乎。答。理趣分同□世間一切智。而疏云。出世間中一切智爲本(云云)理趣分注云。問曰。一切智者是出世法。如何經中云世間乎。答。世間有二。一染世間。謂煩惱等。二淨世間。謂一切智等。爲簡雜染云出世法。爲簡無爲云世間智慧。亦是生滅法故(文)准可知之。問。以此四配四菩薩之意如何。答。(云云)由瑜伽者(等)者。以下釋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也。先作釋。後是故佛告下合本也。由瑜伽者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於世間等者釋設住諸欲等文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心眞言者●字也。
中央畫觀自在(等)者。此菩薩儀形。或圖左手持蓮花。花上安商佉。右手掌向外作開敷勢。檜尾口決云。次法菩薩。謂左手作金剛拳想持蓮花。右手竪五指掌向外。是名開契也(文)於所持蓮花有開合二説。祕藏記尊位釋八葉觀音云。右手執開敷紅蓮花(云云)釋觀音院觀音云。左手取蓮花。右手開花之形(云云)十六大菩薩金剛法見現圖未敷蓮也。聖觀音軌云。左手當臍執未敷蓮。右手當胸作開蓮葉契(文)宗叡圖。又初段能説曼荼羅觀音未敷蓮也。第二段并當段觀音開敷蓮也。若會此相違。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勢。約未開之前者持未敷蓮。約已開之後者持開敷蓮。仍兩説無相違歟。
前安金剛法者。中臺觀音普門四智總體也。此觀音一門四智隨一也。後後段段准之可知之。凡四方菩薩内外八供等如宗叡圖。四門圖貪瞋癡表示。其義易知。北門蓮花表三毒自性清淨也。七卷理趣經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文)即此意也。又法花經云。若有衆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文)觀音曼荼羅圖三毒有所以者歟。便得離欲瞋癡者第四蓮花也。以密意見彼經者。法花即説此曼荼羅也。又此四尊表●字。此字四字合成字也。●字欲。諸苦所因貪瞋爲本故。●字瞋。瞋火燒善根薪故。●字癡。爲煩惱王。於諸惑得自在故。●字蓮花。蓮花表理。理是涅槃故。
得入此輪壇(等)者總結也。一切煩惱歸自性清淨妙蓮故不能染汚。故云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汚也。
問。以貪瞋癡蓮四爲四攝表示歟。爾者相應所由如何。答。貪攝取爲功故鉤召也。女處不招衆人來。是又鉤之義也。蛇纒物如索。瞋亦纒著違境。是同索表示也。癡執縛不捨。是鎖義也。猪又堅執爲能。故以爲表示。蓮花證三毒本淨生歡喜故鈴也。
或時自住(等)者。行者又自居壇中心觀自身爲本尊。謂四攝圍遶誦四字明。召請已成本尊遍入自身。誦心眞言。是●字也。又誦持前所説之欲清淨等四種理趣入一一門深觀其義理也。如是觀時證入自他平等理。謂如觀欲清淨者。自他欲如幻如夢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也。如云欲清淨。自餘又如是矣。
或時想己身(等)者。當段説二種曼荼羅。上來所明是諸段通例曼荼羅也。以下就敬愛法明深祕曼荼羅也。若欲爲他所敬愛者。己身心中有●字變成八葉蓮花。他身心中有●字變成五古金剛杵。蓮花表理定。金剛表智慧。智必貴理歸理。是故彼他身所成五古金剛杵爲莖。己身所成蓮花合其上。金蓮和合故自他不違逆。彼人敬我猶如世尊。若欲自歸敬他者。自身觀金剛。他身觀蓮花。當段初釋自蓮花(或時想己身下)他金剛(或時他身下)後以自金剛與彼蓮花者。金剛爲自蓮花爲他。是影略互顯意也。初釋自蓮花中。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七者。蓮花·金剛杵相合。此説印爲最上樂。復當以自出生門獻一切佛速成就此佛所説寶愛法門(文)施護所譯祕密相經可勘之。
想己身●紇利(等)者。無量壽軌云。即入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閉目澄心觀。自身中圓滿潔白猶如淨月。仰在心中於淨月上想紇哩(二合)字。字放大光明。其字變成八葉蓮花。於蓮花臺上有觀自在菩薩。想相好分明。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花葉勢。是菩薩作是思惟。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法界不染煩惱。於蓮花八葉上各有如來入定結跏趺坐。面向觀自在菩薩。項佩圓光。身如金色光明晃曜。即想此八葉蓮花漸舒漸大量同虛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覺花照觸如來海會成廣大供養。心不移此定即於無邊有情深起悲愍。以此覺花蒙照觸者於煩惱悉皆解脫等同觀自在菩薩。即想蓮花漸漸收歛量等己身。則結觀自在菩薩印加持四處。所謂心額喉頂。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頭指相拄如蓮花葉。二大指並竪即成。誦觀自在菩薩眞言曰。唵嚩曰羅(二合)達摩紇哩(二合引入)由結此印及眞言加持心額喉頂故。即自身等同觀自在菩薩(文)依此文可釋當段文。金剛法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八佛者於八葉上各有如來。示入定相結跏趺坐。大師阿彌陀次第引此軌文被圖曼荼羅。中臺觀音左持未敷蓮右作開敷勢。八葉佛皆螺髮形。各住定印向中臺而坐。常學者八葉佛云彌陀者。未見本説。可尋決之。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云(不空譯御請來)顯成於八位分爲八葉花。是色應用朱。中臺觀自在。於彼一一葉圖畫大覺形(文)。
祕密決疑抄云。問。理趣釋云。第四段釋所云。中臺觀自在八葉八佛(云云取文意)此佛者何乎。答。觀自在王如來。凡云。八葉八佛者阿彌陀八體也(云云取文意)御筆本八葉蓮上●字九字畫。即此意歟。私云。八葉八佛者四智四行歟。其心見法花開題也(文)。
内山亮惠説云。此八葉非台藏八葉九尊。彼八葉義文無量壽軌異也(云云)。
七日。
問。菩薩安中臺。佛安邊葉。頗似逆次。其意如何。答。有二傳。一傳云。觀音變身於三十三。其中有佛身。法花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云云)今八葉所安觀音所現佛身也。本身安中臺迹身置邊方。不可謂逆次矣。一傳云。此宗意有二次第。若約始覺門。菩薩安邊方佛安中臺。是從因至果次第也。若據本覺門。菩薩安中臺佛安邊方。是從果向因次第也。今建立約後門。其故觀音者一切衆生本有佛性也。下外金剛部會品云。一切有情不離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説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也(文)又祕鍵云。言觀自在能行人即此人本覺菩提爲因(文)邊葉八佛妙覺果滿如來。此如來還衆生本有菩提爲所歸所入之處。故觀音爲中佛爲邊。胎藏八葉俗形大日安中出家形四佛置邊方。是又此表示也。瑜伽廣品者指理趣經廣本歟。或云指十八會中第十五會歟。彼會説貪染相應法門故也(云云)。
密意説(等)者。教持義第四云。法相所立密意語謂詞深旨淺。未實義。如大乘法經説聲聞成佛。是佛祕密之教。其實不可成佛而説成佛。密意説故。今眞言教詞淺旨深。是名諸佛密語。如説觀音瑜伽中云男女二根和合能作佛事。是以定慧和合生諸佛子。非實男女二根和合。是名言詞隱密諸佛密語(文)。
祕密決疑抄云。問。理趣釋第四段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文)云何事乎。答。二根交會者男女交會義也。理趣經法五祕密也。大樂等五尊表衆生欲愛之義也。故十七尊釋云。觸性菩提也。證觸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五祕密利益同衆生欲愛心更轉方便令成菩提也。此法ヲ行スル人轉世間欲愛心現生成菩提大欲。故五塵成大佛事云也。五塵者(五境也。根塵識和合者是觸也。二根交會者觸也)成大佛事者即身成佛也。菩提心論云。若歸本則是密嚴國不起于座。三摩地能成一切佛事(云云)以上自案也。可決明師(文)。
菩薩戒廣釋上(安然)云。如文殊師利以智慧劍殺害在纒一切如來妄執右臂。能殺所殺皆眞如相。如大虛空無自他故。如大虛空藏。若人ト見テ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攝之物六分之一不得盜罪。能取所取皆是眞如。如大虛空無能所故。如觀世自在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諸之子。能合所合皆是眞如。如大虛空無著脫故。能深觀行此理名爲己善持戒。未深觀行此理名爲未善持戒(文)。
二根者。大乘義章第十六云。又復出道要。唯止觀定能生止慧能起觀。故立定惠二法爲根。定由念助方能生止。慧由進助方能起觀。故復須立念進爲根。出世聖道從來未得人多疑非信不求。以有信故起向。四根趣入聖道故。復須立信心爲根。又此信等能治五種大煩惱地故偏説根。何者五地所謂不信懈怠無明悼及放逸是五地也。信治不信精進治怠慧治無明禪定治悼念治放逸(文)依此釋五根中定惠二法是根本故殊稱二根也。
五塵成大佛事(等)者。疏七云。當知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染汚如來六根耶(文)義決云。若頓入者亦不由此。一切色塵爲佛事故(文)。
大品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花嚴云。擧足下足即是道場。當須遍一切處之道場修行眞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惡法皆爲律儀。一色一香更莫退轉(文)。
奉獻一切如來(等)者。四重祕釋云。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法界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文)。
亦能從妄心(等)者。明此深祕曼荼羅功能也。次上説十七尊曼荼羅已云得入此輪壇至無上菩提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汚。對之云亦能也。
問。妄染速滅證本淨理者。其意如何。答。止觀云。心起三毒即名衆生。此心起時即空假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止名佛知觀名佛見。即是衆生開佛知見(文)今宗意不約三諦理。三毒當相即名佛。梵網開題云。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云云)顯密淺深深可思之。
文。是故觀自在菩薩(等)者。釋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乃至觀慾不染文也。
手持蓮花(等)者。左手所持蓮花也。二種淨中當自性清淨。
由觀自在菩薩加持(等)者。右手開敷勢。即當離垢清淨也。經作開敷蓮花勢者右手也。
觀慾不染者左手也。是故釋云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也。是則一切衆生本有心蓮爲煩惱所覆蔽。猶如合蓮花。菩提心論云。凡人心如合蓮花(云云)以右手開之成開蓮花。五重結護云。佛心似開蓮花(云云)可思之。
當段開敷蓮花印其源出降三世大儀軌。異常八葉印。別勘之。
●紇利字(等)者。釋説一切群生種種色心●也。七卷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説此眞實理清淨法門已。即現微笑説此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衆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二合引文)一切群生者。觀音所持蓮一切有情身中覺悟蓮花也。種種色者衆色蓮花也。心者一字心也。次就釋●字有二。初離釋。後●紇利字亦云慚義等者合釋也。初離釋中●●●●者如次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也。●字因義故菩提心爲因也。●字火大。火南方故修行也。●字自在義。觀自在西方證菩提也。●字北方入涅槃不待言。智證講演法花儀上云。於月輪上安置頡利(二合)字。東邊置賀字。因業不可得故。南邊置羅字。清淨無垢染故。西門置伊字。自在不可得故。北門置噁字。諸法本不生故(云云取詮)此四字配四菩薩。乃至配四門標幟。具可釋之。今恐繁略之。伊字自在義者。自在是●字義也。●字●字末音。故本末相通云自在義也。或又自元此字字義歟。諸字字義諸經異説。何必守一途可設相通會釋乎。次合釋中若具慚愧(等)者。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汝等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文)一切不善フ淨除故名蓮花部。一切善法ヲ具足故名法部矣。涅槃經第十九云。諸佛世尊常説是言。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内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説有父母兄弟姊妹(文)。
由此字加持(等)者。觀無量壽經云。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説妙法(文)●字●字爲字體。●字風大種子也。一切音聲從風發故。由此字之加持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也。
如廣經中所説者。有三義。一謂指廣本金剛頂經也水鳥樹林説法之相廣經説之歟。一謂指觀無量壽經。次上所引行者當聞等文是也。無量壽儀軌説道場觀已。廣如無量壽經所説(云云)例可知之。一謂廣經中所説者。指次若人持此一字眞言乃至上品上生文也此義亦指廣本金剛頂經云廣經也。能除一切災禍疾病者。或云。一切災禍者●字災禍義也。疾病者●●風火二字。一切諸病皆從風熱生故也。能除者●字遠離義也。
上品上生者。無量壽軌云。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獲得初地(文)又云。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與無量俱胝菩薩衆圍繞來迎安慰行者。則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文)命終得生益此等文爲依憑。但獲得初地者非顯教所言之初地。自家佛乘初地也。祕藏記云。釋西方淨土初地所生義云。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云云)可思之。
此一品(等)者。此品所説蓮花部行者通用法也。無量壽軌云。此法通一切蓮花部(云云)亦能助餘(等)者。西方法部故兼助餘部修行人也。餘部者五部中除法部其餘四部也祕鍵云。觀在薩埵擧諸乘行人(云云)即此意也。
已上第四段觀自在段了。
八日。
文。時婆伽梵如前釋已者。指初段之薄伽梵釋。
一切三界主(等)者。初段説寶生佛云灌頂寶冠爲三界主。故三界主如來釋寶生佛也。寶生者攝眞實經中云。第三結施諸願印。左手同前舒右五指仰掌入南方寶生如來三昧○想從五指間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妙甘露天妙音樂天寶宮殿。乃至衆生一切所樂皆令圓滿。是印名爲能令圓滿一切衆生所愛樂印。能滿衆生一切願故(文)三界中福德天人雖多。未如此如來雨如意珠滿衆生願故。此佛名一切三界主如來也。
復説(等)者。復説者牒文。此菩薩理趣修行者釋也。復説説何法者。説此虛空藏菩薩理趣修行也(爲言)依此義者。復説トイハ此菩薩,理趣修行ナノト可訓之。或又一切三界主如來復説此菩薩理趣修行故云復説等。依此義者。復説二字非牒文。釋家之詞也。雖釋詞不遮當經復説二字。
一切如來灌頂(等)者。一切如來灌頂智藏功德此菩薩主之。故虛空藏菩薩云一切如來灌頂智藏也。果位名寶生如來。因位名虛空藏。開因爲果。卷果成因。寶生者開藏出生種種財。是果德成就義也。虛空藏者攝果德灌頂智收因德之藏。是因位攝持義也。
般若理趣者如前所釋者。上來未釋般若理趣得名。指何文云如前所釋乎。今案之。前第四段云。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説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云云)指此文歟。如彼段於般若理趣開四種。當段又如是。故云如前所釋也。
文。所謂以灌頂施(等)者。以下擧四種施爲四菩薩行。以灌頂施者明施能得三界法王位者示益也。後後准之。
灌頂施與(等)者。以下明所施人也。初灌頂施者。施一切如來。虛空藏菩薩手持金剛寶冠與一切如來各令著寶冠。一切如來著寶冠之三摩地此尊主之。下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者。是又寶冠也。鬘冠飾故諸軌多灌頂繫鬘合説之。初段説灌頂寶冠。擧冠顯鬘。當段説金剛寶鬘擧鬘顯冠。五種灌頂中寶冠灌頂故名灌頂施也。次義利施者施沙門婆羅門。沙門者。出家通稱通三乘賢聖。婆羅門者四姓隨一居家淨行人也。爲此等人施資緣具。所謂衣服臥具等類是也。此等類爲彼人有善利益故云義利施也。次法施者。施不現形冥衆是。天龍八部等類也。作讀經講説等法事施此等類。故云法施。大日經第七云。以法施心讀誦大方廣經典。或以心誦而請諸天神等令聽受之(文)。
次滋生施者。施傍生類以飮食資彼生故云資生施。七卷經云施飮膳。實相經云飮食施。理趣分云財食等施。可准知之。
問。配四菩薩之所由如何。答。灌頂寶冠如意寶珠故爲寶菩薩。義利施者施一切有智高德人成智慧光故爲光菩薩。法施者建正法幢以破邪倒故爲幢菩薩也。資生施者依施傍生等類歎喜咲悦故爲咲菩薩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相。中央虛空藏菩薩如本形者。宗叡曼荼羅左手持蓮花上有寶珠。右手持劍。第二段虛空藏形像同之。釋經説第二段虛空藏云。左手持金剛寶右手施願(云云)當段又可如此歟。
前畫金剛寶(等)者。且依宗叡圖。此曼荼羅本尊向西。行者向東。是表增益法。其故外院圖四攝三形。東方五?杵。南方寶珠。西方蓮花。北方鈴也。以知中央虛空藏向西方。依之准定。前西方右北方左南方後東方也。内外四供養如本形者。指金剛界八供養尊形也。
東門安金剛杵(等)者。四攝三形也。金剛杵者鉤也。五?四方皆曲是鉤形也。寶者索也。索纒物爲功。萬人歸寶如索纒物。蓮花者鎖也鎖縛物不令去。蓮花人愛不去故也。鈴如名。
修行者若入(等)者。明入曼荼羅得益也他人者施主也。今且明爲施主行此法之益也。祕藏記釋增益法祈句云。若爲他覓官位封祿。觀國王大臣愛念某甲授與官祿(云云)即此意也。富貴者封祿也。階位者官位也。貧窮業障者慳貪業也。
設盜一切有主所攝物(等)者。智證難義云。不得盜罪。其明文何故言六分之一。(文)
有主物者。古迹云。在主物略有五種。一三寶物。二屬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五劫賊物(云云)。
六分之一者。一切物分六分或分七分。經説不同也。心地觀經第三云。善惡法中分七分。造者獲五。王得二。園林田宅悉皆然。所稅等分亦如是。轉輪聖王出現時分作六分。王得一。時諸人民得五分。善惡業報亦皆然(文)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云。於像前如法念誦。至三相現得煖相。爲斫羯羅囉惹。力如千象。壽百千歳。煖相得無相三昧。於一切無相中成鉢囉惹。他財六分之中得恣用一分。不成盜罪。壽千歳(文)俱舍論釋田主王始立云。於他分田有侵奪心。劫盜之過始起於此。爾時諸人共聚衆内立一有德之人名爲田主。而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貢輸田主。以一人爲主以政法治之(文)依此等文案之。當品入虛空藏三摩地。獲得三界法王位故。於一切有主所攝物既得成一分主。是故雖盜六分之一不得盜罪也。不與取罪者。取不與之物。與盜罪其意同。
獲得一切悉地者。此段增益爲門成四種法悉地也。所謂成就福德是增益也。福德成就故息貧窮。息災也。依得福德衆人貴敬。是敬愛也。依得福德一切伏從。是調伏也。餘息災等法又具此四種。准之可知矣。
或時瑜伽師(等)者。准前段可思之。
心眞言者●字也。四種理趣者。灌頂施等四種也。
三輪清淨者。有二説。一大般若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清淨心無慳悋。(文)二守護經第三云。謂布施波羅蜜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衆生輪清淨。了所化生皆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具世間異熟果故(文)。
與等虛空(等)者。三摩地儀軌云。無住檀施等虛空。(云云)
文時虛空藏(等)者。明欲重顯明相也。金剛寶鬘者。以如意寶珠作鬘以爲冠飾。下虛空庫段如意寶鬘者是也。
自繫其首者。有二義。一虛空藏自作繫諸佛首之勢。或又繫我首也。或義云。虛空藏菩薩以兩手結繫鬘印云自繫其首。如金剛界四佛繫鬘印。
一切灌頂者。一切如來授灌頂之三昧耶故云一切灌頂三昧耶寶心也。
●怛覽字(等)者。此四字表四菩薩三摩地●多字眞如者。眞如即寶珠故爲寶菩薩也。
●囉字離塵者。●字火故爲光菩薩。三種悉地儀軌云。日月珠寶火珠光明從藍字出生。(云云)。
●阿(引)字虛空者。幢安寶珠映虛空故爲幢菩薩也。
●莽字無我者。見無我理咲悅故爲咲菩薩也。
常與此心(等)者。明按怛馱那法也。按怛馱那者。摩利支天經(不空)云。次結摩利支安怛那印(唐云隱形云云)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爲藏虛空者無相故。身心有而非有也。住此中一切天魔波旬不能見。是云隱形法也。摩利支天隱形旨趣異此。彼天爲日天眷屬住日輪前故。日光映奪隱其形。當段住虛空中隱其形也。
所求一切伏藏者。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九云。此中義利圓滿成就者。行人若疑有伏藏處。即於是處依法結印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剛觀觀察彼處若見金剛相動。應知是處即有伏藏行人乃結金剛開發三昧印。依法啓掘不久獲得隨所樂取(文)地中埋金銀等財名爲伏藏。此有天伏藏人伏藏等異。具如説涅槃經。
眞陀摩尼寶者。虛空藏菩薩左手所持寶珠也。
能滿一切衆生(等)者。右手施願印也。
已上第五段畢。
釋經抄第八
延文元年十一月八日夜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受了。
金剛弟子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祕要鈔第九(延文元年十一月九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授之)
第六段(金剛拳章)
第七段(文殊師利章)
第八段(纔發心轉法輪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又讓初段釋也。
一切如來(等)者。不空成就佛主事業智。事業者三密業用故。名一切如來智印如來。智印者三密智印也。一切如來三密印此佛主之。故立此稱也。
復説(等)者。專讓第四第五二段也。
一切如來(等)者。通四種智印。四種智印者。一身。二口。三意。四金剛也。金剛者總合三密也。
般若理趣(等)者。讓第四段。如第五段料簡。
所謂持一切如來(等)者。釋身印。金剛業菩薩分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是故爲身印。業菩薩下段名廣大供養如來。是其意也。
眞言者者。眞言行者也。大日經云。眞言者圓壇(云云)可思之。
持一切如來語印(等)者。明語印。金剛護菩薩甲冑爲三形。守護衆生身爲三摩地。語者眞言也。以一一眞言加彼彼之身之時。即成不壞法身。故以語爲金剛護也。
持一切如來心印(等)者。明心印。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此菩薩住大忿瞋除一切瞋。藏識中殺害心者。依瞋恚行殺生故云殺害心。瞋恚即雜染也。以金剛牙噉食此雜染種子生大慈悲心。故以心印爲金剛藥叉也。令盡者。金剛藥叉亦名金剛盡菩薩。瑜祗經金剛藥叉品。大悲盡三摩地(云云)是故今別云盡也。問。直不云瞋恚心。云殺害心之意如何。答。私案。金剛藥叉亦名摧魔怨菩薩。魔此翻殺者。殺害功德善品故云殺者。廣通四魔。四魔中以煩惱魔爲難斷。煩惱中害功德無過瞋恚。經是故以瞋恚云殺害心也。
持一切如來金剛印(等)者。明金剛印。金剛印者三密總體也。金剛拳印中所持即是一切如來三密也。
最勝悉地者。拳菩薩眞言有悉地句。妙成就之號職而由斯。更問之。
廣瑜伽者。指廣本金剛頂薩。
身口意金剛(等)者瑜祗經説拳菩薩云。三業持寂靜(云云)縛與拳名通也。疏第十三云。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第二也。叉二手而合作拳。合十指出現於外。此名指在外拳。第三也(文)可知之。
是故佛告(等)者。次上釋四種智印已引合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此文又説四種智印故。其意與前文同。仍云是故佛告等也。就引合經文加釋詞。謂。由持身印由持語印由持心印由持金剛印者釋詞也。得者經初得字貫通四智印故云得一切成就乃至得一切事業也。注得一切成就句云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者。一切成就句。梵本在最初。是身印功能故。云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是金剛印功能故云漢本在第四也。七卷經順梵本。彼經第二云。若人於此法門聽聞受持記念思惟及爲他宣説者。是人得成就一切法。通達一切智圓滿一切事乃至金剛·三業得最上成就。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可思之非只最初句前後。後三句又相違。謂梵本第一句成就第二句自在第三句智智第四句事業也。漢本第一句自在第二句智智第三句事業第四句成就也。就之有二傳。一傳云。翻梵爲漢。其義豈可相違乎。是故漢本經亂脫。一切自在者護菩薩當語印。一切智智牙菩薩當心印。一切事業者拳菩薩當金剛印。一切成就者業菩薩當身印。是護·牙·拳·業次第也。任梵本可讀爛脫。此教如來祕法故。爲治慢法人文置爛脫。不可驚怪矣。一傳云。梵漢相配其意別也。各顯一義。不可會同。若依漢本者。一切自在者業菩薩得無礙自在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故。一切智智者護菩薩。依智發語依語得智故。一切事業者牙菩薩。調伏魔怨示現威猛。是業用故。一切成就者。拳菩薩妙成就故。若依梵本者。相配如釋經。口自在者。無量壽儀軌云言音威肅説法自在(云云)此意也。
皆悉成就等者。當經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也。就之有二義。一義云。是中央金剛拳菩薩也。中央拳該攝四方德故云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身業口護意牙金剛性拳也。一義云。非中央金剛拳。總結四方菩薩也。若依此義者。得ヲモテ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ヲ疾·證ルナリト無上正等菩提可訓之。是只再唱前文。非別尊也。
文。修行者欲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也。五方菩薩及内外八供如文。四門菩薩欲觸愛慢也。此四尊東方菩薩也。北方曼荼羅安之。其意難知。今案之金剛手主初一德。如晦夜月。金剛拳主最後德。如十五日月。顯晦雖異月體是同。在本有圓滿萬德是金剛手。在修生圓滿萬德是金剛拳。初後不二因果即一也。是故以金剛薩埵四眷屬即爲四門尊也。般若菩薩儀軌云。後十六生成普賢菩薩(云云)是金薩金拳二尊一體證也。又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者。義成就北方也。金剛手東方。是又二尊一體之意也。問。以欲觸愛慢爲鉤索鎖鈴之意如何。答。理趣會勝初大樂普賢等之軌。欲觸愛慢種子用弱吽鍐斛四字。是其良證也。相應所由義意易知(矣)。
或時瑜伽者(等)者。例諸段可知之。
文。●惡字是涅槃等者。四種涅槃可配四菩薩歟。可尋知之。如前所釋者。指第二段也。
持金剛拳大三昧耶(等)者。金剛拳印也。更問之。
自眞實心者。指金剛拳菩薩云自。金剛拳自説此心眞言故。云自眞實心也。
如上句義者。時婆伽梵以下文句也。此句表此菩薩大智印威儀也。
兼賛語密功能者。此一切堅固金剛印者。指金剛拳印。此印施成就功由眞實心故。云悉地三摩耶自眞實心。誦此眞言悉地不虛故。云眞實心。如是説是賛語密功能也。
已上第六金剛拳段了。
文。時婆伽梵(等)者。以上釋四方菩薩已。自下釋四隅菩薩。當段四隅最初東南方也。自此以下不説功德。但至終五部具會并五祕密段説功能。七卷經及遍照實相等經同之。理趣分段段皆有功能(但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女總不説之)今經正方四菩薩根本故説功能。四隅例之可知。故不説之。具略隨宜耳。
無戲論者。妄識無實猶如戲論。今揮四種利劍破四種妄識。故云無戲論也。
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者。大日經疏釋胎藏八葉云。正方如來四智。隅角如來四行(云云)今亦如是。四方菩薩主果德。四隅菩薩主因德。是故第三段能説教主名釋迦牟尼如來。第四段得自性清淨如來者。釋觀自在王如來異名。第五段一切三界主如來者。釋寶生佛。第六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釋不空成就之異名。四隅菩薩不爾。無戲論如來者。釋文殊利異名。乃至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釋摧一切魔菩薩異名。是即正方形果隅角主因故也。
五字輪者。一傳云。●●●●●也●字安中臺。後四字安四方。前右後左爲次第也又顯義鈔中云。心眞言者謂●字也。亦有●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眞言也。又解●字五轉也。謂●●●●●是也。如次配五種二摩地法也。故云轉字輪般若理趣也(文)此鈔存二義。初義●爲中央。●●●●安四方。後之義如文。
私云。智證難義云。復説轉字輪者是爲字輪三摩地。今疑末後眞言唯有一字。曾非五字。何故與文相乖(云云)今驚此疑見七卷經。先於壇中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書心明(云云)心明者。同經次上説云。
諸佛説此最上般若波羅蜜多心明曰阿(云云)爾者於八輻輪圍可書八箇阿字歟。
又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品(不空譯)云。我今當説畫像法。或白㲲絹素等中畫文殊師利菩薩。坐月輪中。輪内周旋畫五字。四面畫八供養及四攝。如大壇法(文)此曼荼羅似當段所説。而於中央月輪中安尊像旋畫五字。五字者●●●●●也。當段轉字輪者此意歟。
問。轉字輪名義如何。答。疏第十二云。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轉則無有窮盡。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輪也。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破。何以故。以邊叉利故。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向無不摧滅也(文)。
十日
文。所謂諸法空(等)者。以下説四種般若三摩地也。四種中初三遮情後一表德也。疏第五云。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文)妄想戲論皆悉清淨者當前三。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者當後一。心要云。所謂空者一切法皆空。空之體亦空。空亦不可得也。無相者地水火風男女等相青黄赤白。於此十相一切萬法擧體皆空以爲一切相空不可得也。無願者凡所修道絕三界希望之心。有所顯求皆是有相。永絕妄想斷所願求之心。無願無求是眞解脫。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脫法門。悟斯正理即身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毘盧舍那正體智也(文)三相空全同前三。身有光明等者。當第四諸法光明句也。初説空解脫門中。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者。諸法空是能觀心也。無自性者法性理也。相應者能觀心與法性理相應。謂法性理體虛絕空寂無有自性。是故作諸法皆空觀之時與法性寂滅理相應也。例如起信論釋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壇波羅蜜等。無相無願文准之可知之。
金剛界曼荼羅(等)者。初會有四大品。十八會指歸云。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文)當段取此四品所説曼荼羅中利菩薩以配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金剛界品説六曼荼羅。降三世品説十曼荼羅。遍調伏·一切義成就兩品各説六曼荼羅。且六曼荼羅中初四曼荼羅各有三十七尊。其中利菩薩也。爾者四種利各可通四曼荼羅歟。將又可取最初大曼荼羅中利菩薩歟。可尋決之諸法光明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雖具大慧光明。爲無明妄想所覆蔽不能顯現。依前三解脫門觀妄想永寂故。本有光明森羅而炳現。花嚴經森羅萬像即法身者即此意也。
寶利菩薩者如前云。以四大品配四方有二次第。一大三法羯如次配之。即是東南西北金寶法羯四部三摩地也。第三段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者即此意也。二大羯法三如次配之。即是東北西南金羯法寶四部三摩地也。當段釋依此意故。以一切義成就品中利菩薩名寶利也。
文。修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八曼荼羅者。先明内院次明外院。於内院有九尊。先布中臺曼荼羅次布列八曼荼羅可云之。而中尊安布理在絕言故。唯云布列八曼荼羅也。
於中央畫(等)者。當段曼荼羅義深言疎。今引七卷經扶成之。彼經第二云。若建此曼荼羅者。當於外曼荼羅中依法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畫心明。後四方四隅分列八位。於其中位安妙吉祥菩薩。如童子相。身色瑩淨猶如虛空。有其四臂。以智慧劍作表示法。光明普照於菩薩外。安諸佛如來四隅。依法安四般若波羅蜜多經。四門安四標幟。謂劍·爍吉帝·寶鉢·經(文)依此文。中央文殊師利者四臂文殊也。四臂各持利劍。利劍各作表示。其表示雖不説之。以義推之四方安四佛以此四劍斫彼四佛臂之勢作之歟。斫之意在下釋。外安諸佛如來者。准釋經是四佛也。四佛者。智證難義云。此四佛者果上四佛歟。(云云)此有二義。一常阿閦寶生彌陀不空四佛也。依此傳者。上所説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三摩地中央文殊四臂所持利劍也。非四方尊。以金剛界輪利劍斫阿閦佛臂。以義成就輪利劍斫寶生佛臂。以遍調伏輪利劍斫阿彌陀臂。以降三世輪利劍斫不空成就臂也。二今四佛者非阿閦等尊像。中臺文殊爲大日。眷屬四菩薩爲四佛。例如五祕密軌金剛薩埵名毘盧舍那欲觸愛慢立阿閦佛等稱。其眷屬四菩薩者。且依宗叡圖光網·寶冠·月光·無垢光四菩薩也。上文所説之四輪利菩薩者即此光網等四菩薩歟。准諸段例。彼三解脫及諸法光明者是即四方菩薩也。若爾者五方尊皆可名文殊師利。例如五大虛空藏。已上兩傳中後傳宜歟。
虛空智劍者。一義云。此劍瑩淨洞徹猶如虛空。故云虛空智劍。七卷經云。身色瑩淨猶如虛空(云云)准之可知之。一義云。中央文殊以●字爲種子。●字大空字也。大空智劍故云爾也。
四種般若波羅蜜甲者内四供也。宗叡曼荼羅圖四種甲冑。般若鎧甲爲煩惱魔怨不被破壞表示也。但七卷經云四般若波羅蜜多經。爾者甲者非甲冑。是指梵篋也。先師僧正云。付法傳下不空行状云。身持梵甲遠涉流沙(云云)梵甲者付法傳上梵匣(云云)異本梵甲(云云)匣者梵篋事也(云云)心目云。惠什闍梨云。依般若甲之字畫甲冑形尤誤也。般若甲是梵篋也。例如次下文云西門畫梵甲也。故七卷新譯理趣經云。梵篋(云云)瞿醯經(曼荼羅品)云。若有處空無尊位者。應置一瓶上置般若甲及讀彼經(文已上心目)叡圖違此等説。可決之也。
鑠底者。具云鑠乞底。翻名槊ホコ。演密抄第八云。疏礫底印等者。此礫字誤書。經是爍字。梵云爍訖底。此譯爲槊也。(文) 心覺心密抄第十云。鑠訖底之事。(立印軌抄云。鑠訖底謂棒也索也惠什記云云)北三宮記云。如來爍乞底尊(右手執矛。山圖三服戟)種子●。三昧耶形槊T61072001.GIF大自在子之后鑠底印T61072002.GIF小野僧正自筆胎藏圖云。如來鑠乞底●鉞鉾。義淨千字文云。槊(●●鑠底T61072003.GIF義釋第八)私云。鑠訖底與爍底是存略之異歟。其體恐獨?鉾也。抑彼鈔棒云或索云義無所據歟。可見隨求經也。隨求經下云。於花臺蘂上畫於一羂索金剛杵及輪棒及爍訖底(文。已上心密抄)或傳云。蓮花上書三?索。三?索者。首三?形下如網(云云)宗叡圖三?戟也。
或時瑜伽師(等)者。如諸段例。
乃至一月(等)者。一日二日乃至一月等也。隨機修行時分有遲速故云爾也。金剛智五字心陀羅尼品云。一心念誦滿一月已。曼殊室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説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自在神足勝願成就速證如來金剛法身(文)。
文時文殊師利(等)者。欲重顯明如例。
童眞者。菩提場經義釋第一釋文殊童眞云。童眞者別本及花嚴並云童子。其義不異(文)疏第十云。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云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也(文)義釋第七云。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説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文)。
一切有情(等)者。釋以自劍揮斫等文。四種識者八七六五四識也。預聖流者初地也。轉四識成四智。唯識論云。妙觀平等初地分得。大圓成事唯佛果起(云云)是故初地以上轉識成智也。
以四智菩提(等)者。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乃至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故云以四智對識也(四智八識轉得唯識中擧兩説。如別抄)成就法智者四智也。妄識非法。聖智是法故云法智也。智證所覽本。成執法智(云云)執字誤也。(惠運本執字有之歟)
若不除(等)者。若不除妄執四種法智即成法執病。是故爲除彼病智增上菩薩揮四種般若劍斷爲四佛智作障礙之妄識也。其障礙者能取所取相也。智證難義云智增上菩薩。正爲阿誰(云云)今謂。智增上菩薩者中方四臂文殊也。
問。就四方四佛出兩傳之中。後傳意四方尊即是四種文殊師利也。以各劍自可斷之。何中方尊取四種劍斫四方尊臂乎。答。四方尊各住一智故智力微劣也。殘習未除。中央尊以四智圓滿智力斷彼微細殘習。四種利劍雖同。在果增上在因微劣故。云智增上菩薩。用四種等也。
揮斫四佛臂者。教王經疏第五云。言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斷一切結使。然如來之義亙通具縛。以如來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云斷一切如來結使也(文)入楞伽經第五云。大惠。何者惡心出佛身血。謂自相同相見外自心相八種識身依無漏三解脫門究竟斷八種識佛名爲惡心出佛身血。大惠是名内身五種無間(文)。楞伽意轉有漏八識成無漏四智爲内出佛身血。當段揮斫四佛亦是轉識得智意也。又略出經説利菩薩印。左置於心上如煩惱障。以右爲劍。想以殺之(云云)煩惱約能覆如來約所覆。能所雖殊同是左手所持蓮花表之也。般若波羅蜜能斷智。右手所持利劍是也。又臂是屈申自在有施作之功故。揮斫之遠離能取所取令無依無相表示也。
問。經云自劍意如何。答。中央文殊斫四佛臂之時各用相應劍。謂斫東佛即用東劍。乃至斫北佛用北劍。非用他劍故云自劍也。
惠遠起信疏下云。如涅槃説譬如男女燃燈之時燃爐大小悉滿中油油喩煩惱明喩智慧。油盡之時明亦隨滅。煩惱盡已智慧隨滅。故知妄心解惑俱亡。又楞伽云。斷七種識名出佛血。故知妄滅(文)楞伽經中説菩薩五逆罪。其中出佛身血者。斷八識成四智是也。當段揮斫一切如來(云云)此意也。羯磨會文殊印左持蓮右以劍揮之。則此表示也。經文左載之。
一。内外五無間業事
七卷楞伽第四(無常品第三)云。佛告大惠。五無間者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懷惡逆心出佛身血。大惠。何者爲衆生母。謂引生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何者爲父。所謂無明令生六處聚落中故斷二根本名殺父母。云何殺阿羅漢。謂隨眠爲怨如鼠毒發究竟斷彼。是故説名殺阿羅漢。云何破和合僧。謂諸蘊異相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爲破僧。云何惡心出佛身血。謂八識身妄生思覺見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脫無漏惡心究竟斷彼八識身佛名爲惡心出佛身血。大惠。是爲内五無間。若有作者無間即得現證實法。復次大惠。今爲汝説外五無間。令汝及餘菩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生疑惑。云何外五無間。謂餘教中所説無間。若有作者於三解脫不能現證○爾時世尊重説頌言。
貪愛名爲母 無明則是父
識了於境界 此則名爲佛
隨眠阿羅漢 蘊聚和合僧
斷彼無餘間 是名無間業
私云。内五無間中出佛身血者。殺害八識身佛轉得四智菩薩文殊師利三解脫三摩地也。彼尊印相左持蓮勢以右手作劍印揮斫彼蓮。以之爲祕傳。勿謂勿謂從先師生馬上人親受雅訓了。今披楞伽本文之次抄出此文。往日談話如在于今哀哀哀。
應安三年三月晦日。權少僧都賢。
菴字者(等)者。●字成菩提字故云覺悟義也。此覺悟有四乘不同。智證難義云。今以此四覺悟相宛前四理趣否(云云)此疑可尋決之。
自利利他(等)者。聲聞緣覺自利資糧小也。菩薩如來利他資糧大也。
總攝一切世間(等)者。十卷楞伽第八云。大惠。波羅蜜差別有三種。爲世間波羅蜜出世間波羅蜜出世間上上波羅蜜(文)六度經疏(超悟)云。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多時者。准楞伽經云。六波羅蜜凡有三種。一世間波羅蜜。人天所修布施等行。不出生死名曰世間。能離三塗到人天岸名波羅蜜。二出世間波羅蜜。謂二乘人所修六度唯與生空無我相應出分段死到小涅槃名波羅蜜。三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謂菩薩修無相六度能斷二障離二種死證大涅槃。常樂彼岸名波羅蜜。令簡前二故曰菩薩六波羅蜜多時也(文)或義云。於聲聞緣覺菩薩有世間出世。二乘證果以前名世間。證果後名出世間。菩薩亦如是。初地以上名出世。地前名世間。上上者如來也。大日經疏如來地云上上方便即此意也。是故以四乘覺悟總攝一切世出世因果諸位也。
是故文殊師利(等)者。如此四乘覺悟德文殊師利主之故於法得自在。法王子稱職而由斯。阿彌陀經義疏(元照)云。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德。義亦同之。紹隆佛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爲法王。菩薩入聖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文)。
瑜伽論云。文殊師利者。是一切如來般若之藏是法寶也(文)。
問。文殊如來覺悟已得之。直可名法王。何云法王子乎。答。法王萬德圓滿。文殊得其中智慧一門故名子。不名王。
已上第七文殊師利段了。
文。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者。一切如來入大輪壇之德此菩薩主之故立此稱。大者稱嘆之詞。輪者輪壇。即金剛界大曼荼羅等也。輪者。理趣分疏云。輪有二義。一周圓義。二摧壞義。由觀眞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周圓。由觀此故離分別執摧壞生死一切執著故名摧壞(文)此宗意曼荼羅壇名輪。此有三義。一周圓義。一相一味到於實際衆皆悉集會此處故。二摧壞義。見已入已一切人生死煩惱一時摧壞故(已上二義准理趣疏釋之)三所依義。輪壇者●字不生心地也。諸尊此地爲所依而住故名所依。名因菩薩又此義也。因爲果作所依故。疏云。後地以前地爲基(云云)可思之。
纔發意菩薩者。具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就之大有四説。一彌勒菩薩所現名大輪明王。熾盛佛頂威德光明眞言儀軌云。慈氏菩薩現作大金剛輪明王。遍身黄色光焰。右手持八輻輪左手持一獨股金剛杵。説六字眞言。唵縛曰囉(二合)作羯羅(二合)吽(文)二金剛薩埵名大金剛輪。軍荼利軌云。次應結金剛輪菩薩印。誦密言○作是觀念。盡虛空界遍法界三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文)三十六大菩薩中因菩薩名轉法輪。攝眞實經中説因菩薩印云。我今三轉金剛法輪於十方界(文)略出經第二説因菩薩云。爾時纔發心摩訶菩提薩埵(文)四大日所現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仁王經爲其證。同經陀羅尼釋釋此菩薩云。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云云)菩提心義第五云。大方廣莊嚴經釋迦成道欲轉法輪時。有菩薩名轉法輪。即以輪寶奉獻世尊。世尊受之持轉法輪。其輪唯一自具八輻。以標一實智具八法身。是大日尊正法輪身(文)已上四説會爲二。謂軍荼利軌等同金剛薩埵者非云大金剛輪即金剛薩埵。依大金剛輪印明功能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也(爲言)依之彼軌説小金剛輪印明。名因菩薩。以知金剛輪者。因菩薩非金剛薩埵也。次熾盛佛頂軌慈氏所現者。祖祖相傳習因菩薩即彌勒。若爾者與因菩薩名轉法輪説同也。仍雖有四文只是兩説也。一因菩薩名轉法輪。是西方菩薩也。二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是中方菩薩也。此兩説中當段轉法輪菩薩者當何菩薩耶。就之有二義。一義云。當經八大菩薩皆於十六大菩薩中取之布列八方。是故當段是西方因菩薩也。一義云。中方毘盧舍那所現之轉法輪也。當段結文云。不久當得如毘盧舍那佛傳法輪王(云云)是其證也。前傳尚宜歟。
問。諸儀軌中有大金剛輪小金剛輪二名。何尊乎。答。大輪小輪俱今轉法輪菩薩也。大小者約眞言大小立號。非大金剛輪明王外有小金剛輪菩薩也。問。於轉法輪菩薩有正法教令二身。今當段轉法輪者何身乎。答。宗叡曼荼羅初段圖正法輪身。仰左掌持三鈷杵。右手取蓮花莖。蓮花上安輪。輪有光焰。當段圖忿怒形。三面六臂尊也。爾者此段是教令輪身也。例如初段金剛手正法輪。第三段金剛手者教令輪身也。
大輪(等)者。明大輪壇體。輪壇者即是金剛界大曼荼羅也。金剛界大曼荼羅者有二義。一金剛界者初會四大品中金剛界品也。此品中有六曼荼羅。第一名大曼荼羅。是則擧大曼荼羅顯餘曼荼羅。餘曼荼羅者初品中後五曼荼羅并第二品十曼荼羅第三品六曼荼羅第四品六曼荼羅也。二金剛界品即大曼荼羅也。非六曼荼羅隨一大曼荼羅。其故以四大品。配四種曼荼羅之時。第一金剛界品配大曼荼羅。於大曼荼羅中開六曼荼羅。依此義者。擧初品曼荼羅顯後三品曼荼羅也。
文。所謂入金剛平等(等)者。入者體達悟證義。金剛平等者平等輪義也。入金剛輪三摩地故云入金剛平等。金剛輪三摩地者金剛薩埵三摩地也。手結印口誦眞言心作觀心。是云金剛薩埵三摩地。如是三密相應故即入金剛界曼荼羅。云即入一切如來法輪也。後三平等准之可知之。
一切如來法輪者。金剛界品大曼荼羅配佛寶故云一切如來法輪。降三世品三昧耶曼荼羅配僧寶故云大菩薩輪。遍調伏品法曼荼羅配法寶故云妙法輪。羯磨通前三種故云一切事業輪。四曼義云。問。此四種曼荼羅應相當三寶耶。答。然。相當。何。答。大曼荼羅當配佛寶。法曼荼羅者是法。三昧耶是僧寶。羯磨曼荼羅具各各法是。問。且大·法二者可然。何故三昧耶相當僧寶。答。僧者衆。亦和合義故。然配之。問。三昧耶何義故爾云。答。五大者衆義。此一味平等無乖諍而和合。故以相當(文)此釋依當段文歟。
由稱此般若理趣(等)者。釋所謂入金剛平等句。
則成入金剛界(等)者。釋則入一切如來法輪句。稱者稱可。即入義也。
指歸中已釋者。指十八會指歸。是譯者所註加也。彼指歸具出金剛界品六曼荼羅。一金剛界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曼荼羅。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也。
入義平等者。忿怒輪降三世也。則入大菩薩輪者。降三世品曼荼羅也。
由稱此般若(等)者。釋入義平等句。
則成入(等)者。釋則入大菩薩輪之句。
十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二祕密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七教勅大曼荼羅。八教勅三昧耶曼荼羅。九教勅法曼荼羅。十教勅羯磨曼荼羅。具如指歸。
入一切法平等者。蓮花輪三摩地即觀自在菩薩也。經釋相配准前可知之。
大者大曼荼羅密者。三摩耶曼荼羅降三世品并一切義成就品。三摩耶曼荼羅名祕密曼荼羅。故微細法者法曼荼羅。業獻者羯磨曼荼羅。羯磨名大供養會。故云業獻。四者四印曼荼羅。一印者如名。依指歸。一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蓮花部四印曼荼羅。六蓮花部一印曼荼羅。立名雖少異其義無違。
入一切業平等者。羯磨輪虛空藏菩薩也。經釋相配又如前。
六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二祕密三摩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如釋指歸矣。
轉金剛輪者。瑜祗經云。時轉法輪菩薩以手中輪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文)。 如前句義者。指金剛拳段。彼釋云時婆伽梵(乃至)持金剛拳大三昧耶印説此一切堅固金剛印悉地三昧耶自眞實心者。如上句義。表本菩薩本智印威儀兼讃語密功能(云云)指此釋也。
吽字具四輪義者。有二傳。一傳云。●字四字合成之字也。一●字。寶鑰釋金剛内外壽。故爲東方金剛界輪。二●字。大日經説訶字名忿怒。故爲南方降三世輪。三●字。損減義。故爲西方遍調伏輪。損減與調伏名異意同。四●字。自在義。故爲北方一切義成就輪也。一傳云。初段釋云。吽字者因義(云云)因者所依義。此中具四種輪壇。故云具四輪義。輪壇者又所依義故。不可分四字而別配也。
文。若修金剛輪(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輪臍畫金剛輪菩薩。依宗叡圖四面六臂像也。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形像如初段能説曼荼羅。
故前布列者。指序分。八大菩薩方位序分説故也。
四波羅蜜者。金寶法業。形像如宗叡圖(已上第一重)
内院四隅安四内供養者。望第三重第二重云内院也。
外四隅(等)者。明第三重。第三重四隅安四外供養。同重四門安四菩薩。即是四攝菩薩也。以何知者。今四門所安之四菩薩者。即經所説四平等也。而瑜伽要決云。入金剛平等性(金剛鉤)入義平等性(金剛索)入法平等性(金剛鎖)入一切法眞如平等性(吽金剛鈴云云)是其證也。此四菩薩非四攝者。有闕四攝之失。頗違諸段例而宗叡圖。第一重如釋經第二重四隅安四内供養。四方安金剛薩埵降三世觀自在虛空藏。第三重四隅安外四供。四門安四攝菩薩。爾者金剛薩埵等四菩薩非四攝歟。恐違釋經意矣。
問。案諸段例。經所説皆四親近菩薩也。而當段所説金剛平等等四菩薩安第三重四門。似難思。如何。答。當段以入曼荼羅爲三摩地。是故四平等各云則入。門者開通引入義故。居門表入曼荼羅儀也。可尋決明師矣。問。初會四大品相配四菩薩所憑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經第四(説金剛界品曼荼羅之最初文)云。時諸如來咸共勸請。具德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以是一百八名觀請稱讃(云云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同之)同經第九(説降三世品曼荼羅最初文)云。爾時世尊一切如來又復雲集以一百八名稱讃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大轉輪王(云云轉輪王者降三世明王也)同經第十八(説遍調伏品曼荼羅最初文)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爲勸請具德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故説是一百八名(云云)同經第二十一(説一切義成就品曼荼羅之最初文)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咸共稱讃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云云)四菩薩受諸佛請説四大品曼荼羅故。今住四菩薩三摩地。即入四曼荼羅也。
瑜伽者(等)者。以下明功能也。破三昧耶戒者。破戒罪也。破戒者破四重禁戒等。阿闍梨非法者。越三昧耶等事也。雖有如此之罪。由建立此輪壇還復阿闍梨位。修行眞言速得悉地也。大金剛輪小金剛輪印明多説滅破戒越法等罪之功能。具如陀羅尼集經軍荼利軌千手軌等。
若引弟子(等)者。七卷理趣經第二云。阿闍梨依法結金剛輪印。引弟子入曼拏羅。授以金剛輪。令受灌頂傳與四種曼拏羅及本部所有三昧等法。弟子儀法既爾。金剛輪曼拏羅所作成就亦應如是。又説觀自在菩薩曼拏羅云。畫曼拏羅已。阿闍梨當令弟子著白衣以淨帛覆面即持妙華而結蓮花印。引入於曼拏羅中。令其弟子當至心鄭重。以花散擲。花所墮處即是本尊。得本尊已。依蓮花部灌頂之法當作灌頂。
則成入一切(等)者。當段所建立曼荼羅計尊位纔二十五尊也。若弟子若師得入此曼荼羅。則成入四大品所説二十八曼荼羅。二十八曼荼羅中。降三世品十曼荼羅中。後四曼荼羅世間曼荼羅。自餘是出世曼荼羅也。
問。唯爲弟子并自身施益不令蒙自餘衆生歟如何。答。自餘衆生又得益。法花軌説小金剛輪印明功能云。由結此印誦眞言故。其壇中諸佛菩薩及諸聖衆○量同虛空遍諸法界成報土佛刹。一切有情冥然身心通同一相影現於此勝妙刹中(文)軍荼利軌説同印明云。普令一切有情冥然入金剛界等曼荼羅(云云)降三世極祕密法要説同印明云。其中有情密蒙引入得受灌頂之利(云云。金剛頂要略念誦軌同之)利益廣大可仰之。
或時瑜伽(等)者。如例。
如毘盧遮那轉法輪王者。當經能説曼荼羅毘盧遮那爲中臺。八大菩薩圍八方。當段曼荼羅又如毘盧遮佛。轉法輪菩薩爲中臺。八大菩薩前後左右圍遶故云如毘盧遮那佛轉法輪王也。
已上第八轉法輪段了
理趣釋鈔第九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之。任師口抄寫了。●●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十(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第九段(虛空庫章)
第十段(摧一切魔章)
第十一段(降三世教令輪章)
文。一切如來者。有二意。一所供養如來也。上釋虛空庫菩薩云。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衆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文)又當段説四種供養段段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又所供養佛名諸如來也。二能供養如來也。大供養會。一切佛菩薩皆住供養三摩地。一切如來供養德。ヲハ虛空庫菩薩主之故云一切如來也。種種供養藏者。下所説四種五種供養等也。
藏者。如是種種供養物皆虛空庫藏中納之故云藏。廣大者。四供養段段云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普供養盡虛空遍法界諸佛故云廣大。廣大不空摩尼供眞言者。此菩薩眞言也。儀式者。三業威儀供養法式也。供養者。蘇悉地經疏第六云。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羞以奉進尊者也。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即應屬下類者也(文)法花義疏第一云。天花香等名之爲供。資養於佛目之爲養(文)。
文。所謂發菩提心(等)者。説嬉戲菩薩三摩地。嬉戲菩薩者。大日如來爲供養阿閦佛所現也。阿閦佛住菩提心故。若發菩提心即生適悅歡喜。是名供養也。大般若經云。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即名眞供養佛(文)即此義也。諸如來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具菩提心。皆是阿閦也。是故云阿閦佛云諸如來。雖似相違其義無違。
以菩提心(等)者。依菩提心成佛故。以菩提心爲成佛增上緣也。
於菩提心(等)者。菩提心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衆生界。成就無盡法界者自證。度脫無餘衆生界者化他。千手軌云。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云云)法愛樂者自證。當受用法樂智。智波羅蜜者化他。當成就有情智。十波羅蜜中第六慧正體智。方願力智後得智也。唯識論云。後四皆是後得智攝(云云)智波羅蜜者第十。後得智極故四中殊擧之。此自證化他二德爲菩薩樂。故云自娛也。
救濟一切衆生(等)者。鬘菩薩大日如來爲供養寶生佛現此身。寶生如意寶珠爲三形。故以寶鬘獻彼佛。是即從如意寶鬘雨種種寶救濟一切衆生。故諸如來適悅歡喜。是供養義也。
由淨信心者。指上金剛嬉戲菩薩。彼菩薩主菩提心德。疏第一云。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云云)可知之。
入於佛法(等)者。釋金剛鬘菩薩。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云云)是故由淨信心入佛法大海得七寶寶鬘令滿一切希願也。七寶者阿彌陀經上云。七寶白銀黄金水精瑠璃珊瑚琥珀車渠(云云)法花經三云。佛滅後各起塔廟。以金銀瑠璃車渠馬惱眞珠玫瑰七寶合成(云云)智論第十云。金銀瑠璃車渠馬惱珊瑚眞珠(云云)。
受諸戒品(等)者。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云云)千手軌説戒波羅蜜云。
常以戒品莊嚴身口意業(云云)寶鬘自身莊嚴具故云戒品也。
受持妙典(等)者。大日如來爲供養彌陀如來現歌菩薩。阿彌陀主説法德。歌亦説法義也。受持妙典者此意也。由此三摩地於諸佛集會中或問或答。諸佛聞之生歡喜。是供養義也。
於般若波羅蜜多(等)者。大日如來爲供養不空成就佛現金剛舞菩薩。受持讀誦等事業種種旋轉猶如舞。故名金剛舞。
十三日
由大精進(等)者。有二義。一義云。以上釋舞菩薩。自此以下釋中央業菩薩。毘首羯磨者此翻種種工巧。是業菩薩(虛空庫)名也。一義云。前三種供養先標菩薩名次作其釋。當段何無其釋乎。由大精進以下文同釋舞菩薩三摩地。舞業同屬北方。俱主供養德故以業釋舞。於此尊約相對門者。爲四供隨一住隅角。約絕待門者。爲四供總體居中央。二門雖殊内證相通故。以總釋別以別成總。不可局執歟。
十種法行者。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三云。佛告阿難陀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説。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依斯十法受持此經(文)心經幽賛下(慈恩)云。皆於此經修十法行。慈氏頌言。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文)理趣分疏云。一書寫。二聽聞。三受持。愛樂寶ヲ重スルコトク不離於心。坐起威儀ニ願テ相隨故。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説行也。八廣爲有情宣説流布。九自供養。十施他。此十名爲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讃歎·隨喜·慶慰。供養之中説自言以對施他。且復言自。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讃歎·隨喜·慶慰並得供養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讃歎等事。並名法行名爲供養。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廣如中邊論説(文)當段舞菩薩段擧七種法行。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五思惟。六修習。七種種供養也。聽聞·廣説·施他三種不説之。歌菩薩當廣説。於佛集會中問答甚深般若故。鬘菩薩當施他。釋滿希願故。聽聞當嬉菩薩。經説聽法相云踊躍歡喜故。福德智慧者。大乘義章第九云。一福德莊嚴。亦名功德。二智慧莊嚴。言福德者。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爲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爲功德。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爲智。照第一義説以爲慧。通則義齊(文)
三種身者。法報應三身也。
依蘇悉地(等)者。諸部要目云。蘇悉地經中○供養五種。除閼伽。一者塗香。二者花鬘。三者燒香。四者飮食。五者燈明(文)蘇悉地經上云。云何花供養。云何香供養。云何燒香。云何燈明。云何食供養(文)此問品品次第説之也。二十種供養者。大威德明王儀軌云。次説二十二種供養皆令所作之法速得成就。掃地眞言曰○請召眞言曰○閼伽眞言曰○獻坐眞言曰○澡浴眞言曰○獻衣眞言曰○塗香眞言曰○焚香眞言曰○花眞言曰○加持五色粉圍壇眞言曰○寶帳眞言曰○幢幡眞言曰○幡眞言曰○寶軒冕眞言○寶樓閣眞言○扇眞言曰○莊嚴眞言曰○燈眞言曰○獻食眞言曰○獻念誦遍數眞言曰○拂眞言曰○奉迎眞言曰○具如上二十二種供養。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文)私案。此二十二種中合塗香與焚香唯爲香一種。合幢幡與幡爲幡一種。故云二十種歟。幢幡者庭上幡。幡者堂内幡歟。
當段之釋。智證記問八張有釋。可考之。大威迦軌被引之(云云)。
瑜伽教中(等)者。指金剛頂瑜伽經。略出經蓮花部心儀軌所説大供養會四方菩薩如次當菩提心·資糧·法·羯四種供養。彼供養會是金剛頂初會初品六曼荼羅中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八所説金剛事業曼荼羅是也。此經文具説大供養·灌頂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一一供養各説四箇眞言。與略出經等所説供養會十六大菩薩明同也。披可悉之。即是當經所説發菩提心· 救濟衆生·受持妙典·讀誦書寫等四種故云如前四種理趣門也。
五種祕密供養者。智證記問八張裏書。見雜供養會初(云云)今謂。大供養會初大日四波羅蜜當之歟。次八種供養者内外八供養也。次十六種大供養者。彼會所説東前等十六大菩薩供養也。略出經第三云。次以十六大供養契應供養一切如來(云云)心要云。次當修行十六大菩薩供養。是諸大菩薩爲供養故各持器械也。印布在身上諸支分間。能爲如來作大佛事(文)可知之。次十七種雜供養者。二卷本云。又有七十六種雜供養。(云云)六字剩歟。又七與十二字倒錯歟。心要云。次業部十七供養即金剛嬉戲菩薩○次當金剛鬘菩薩○次金剛歌菩薩○次金剛舞菩薩○此四菩薩北方四親近大菩薩也。業部所管。次結外供養菩薩印。即金剛焚香·及金剛花·金剛燈·乃至塗香菩薩等以爲十七雜供養。金剛寶印○以金剛伎樂○次結劫樹印○次結羯磨三昧耶印○次應入達磨三昧耶印○次行六波羅蜜法○由斯六種方便即入三空解脫門○由斯勝上之義轉便結如來口印○(文)安然金剛界對受記第五釋云。花以下爲十七供(云云)一花。二香。三燈。四塗。五寶印。六金剛伎樂。七劫樹。八羯磨三昧耶。九達磨三昧耶。十檀。十一戒。十二忍。十三進。十四禪。十五慧。十六三解脫門。十七如來口印也。私案之。心要内外八供養同爲業部所管歟。十七雜供養者。金剛寶印以下也。彼書釋如來口印已。結四大印誦四種眞言(云云)四大印者供養會後所説四印歟。加此四印爲十七種歟。又眞興金剛界私記有十七供養釋。其義不詳。恐繁略之。
一。智證疑問會釋事
理趣釋難義(智證)云。
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何故只立五種供養。内歟外歟爲當相分。
又有二十種供養。名義如何。此蘇悉地供歟。
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謂菩提心資糧法羯磨。其儀法何。爲異内供養否。
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名義如何。與前五種同歟異歟。
又有八種。又有十六種。又有十七六種雜供養○八種如例歟。十六種如供養會歟。十七六種其名義何。雜供養會中有十六大供乃十七大供(中有六波羅蜜。若省缺第十七爲十六大供云云)已上難義(文)。
智證記問八張裏書云。理趣釋中。蘇悉地五供養(可知)又有二十種供養(此悉地中及大日末見文。又見大威德明王法中二十二種)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當經當段中有文)又五種供養(見雜供養會初)又八種供養(如常途八供養是)又十六種大供養(見雜供養會中)又十七六種供養(亦見雜供養會中。後段中更有十七供字六門文)文。若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如文思之。
或時修行(等)者。明修行軌則如例。
如前已釋者。當段不説金剛庫菩薩持印。第二段釋云。金剛羯磨菩薩二手作旋舞置於頂上勢(云云)指此文云如前已釋歟。或又指當段曼荼羅建立釋歟。右手持羯磨杵左手作金剛拳(云云)可思之。或又第六金剛拳段釋云。如上句義表菩薩大智印威儀兼讃語密功能(云云)當段雖不説大智印。一切事業不空三昧耶者讃語密功能。准彼釋可知。故云如前已釋歟。
唵字三身義者。此字●●●三字合成也。守護經以此三字配三身故云三身義也。眞言二字義云。●一字何顯三身耶。答。以三字合爲一體故。問。其三字何耶。答。●字是法身義。●字是應身義。●字是化身義(云云)亦名無見頂相者。●字義也。佛頂眞言皆安●●●句。●●●此翻頂故云無見頂相義也。又尊勝陀羅尼經義記下(法崇)云。唵唐云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解曰。唵字者祕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阿聲一切法不生也。二鄔聲流注分別。三麼聲慈化等義。又云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言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言分別者報身體也。慈者化身義也。故言無見頂相義(文)此釋本不生義爲●字法身。無見頂相義中合報應二身歟。亦名本不生義者。●字義也。
如來毫相功德義者。●字義也。毫相者如意珠也。疏第五云。畫如來白毫相印○手執蓮花。如半敷之狀。内有如意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成(文)●字爲寶珠種子。見疏第四。然則三身義者。總後三義別也。智證難義云。若以此四相配四供養否(云云)若相配之。本不生義東方●字菩提心義故。如來毫相南方寶珠故。無見頂相西方證菩提果德圓滿故。三身義者。北方統前三種爲第四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密次第以●字爲●●●●四點合成配三身大空四義。此次第意於空點帶●●兩勢歟。異常釋。
已上第九虛空庫段了。
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如前所釋者。從釋四隅菩薩以來不空如前所釋言。而至當段所以安此言者。薄伽梵者破義也。是故於摧魔段讓前釋顯能破義也。
能調持智拳如來者。爲能調伏持智拳故立此名。能調シテ持スル智拳ヲ如來ト可訓之。或又摧破魔有折伏攝受二。能調ハ折伏。能持ハ攝受。智ハ調。拳ハ持。能ク調持スル智拳如來ト可訓之。
問。智拳者何印乎。答。道範闍梨大日所持智拳印料簡這。摧魔菩薩大日所變也(云云)此義無其謂。摧魔怨北方菩薩。可謂釋迦所變。何云大日所變乎。又此菩薩持智拳印之本説在何處乎。今智拳者忿怒拳也。忿怒拳者。左右手作拳竪頭小二指安口左右邊。是羯磨會牙菩薩印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以金剛藥叉智牙(云云)此印又智牙形故云智拳。此牙印爲忿怒拳之本説。蓮花部心軌云。行者次應結降三世大印。二羽忿怒拳ニノ擅惠背ヲ鉤結シ進力ノ二背ヲ竪(云云)是其證也。或義云。智拳者指拳菩薩印。持諸佛智海故名智拳。今牙菩薩調伏護持彼智拳之障難故云能調持智拳如來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金剛藥叉也。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略出經第二説牙菩薩云。爾時世尊入摧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云云)藥叉者良賁仁王經疏下(末)云。藥叉此云威德。或翻爲盡。能盡諸怨故(文)可思之。
智藏者。藏即拳義也。拳中攝智如藏故云智藏。
一切有情平等故者。理趣分注云。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下説十七眞如實相。即忿實相此第一也。有情與忿本性眞性無二無別。他忿之時應作是念。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法性之中無怨無瞋誰人於誰而可瞋乎文)此釋似未得經深意。今更釋之。東方主菩提心德。降三世住忿怒三摩地是菩提心現形也。菩提心者自他平等心故。以平等句爲東方。一切衆生從本以來平等故。忿怒又平等也。若衆生自本不平等者。由何可發平等忿怒乎。故云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也。
金剛降三世三摩地者。金剛薩埵所變也。瑜祇經(金剛薩埵冒地心品)云。以能共諸佛同行行願於一切法平等薩埵(文)又云。觀一切有情金剛平等性(文)是故以平等句爲東方金剛手降三世三摩地也。
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羅也。金剛薩埵住大樂大貪染法門故相應他化天。其義如初段釋。是故以彼天爲所降伏也。
一切有情調伏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此第二也。一切有情互無染著。惡心調伏慈心自生如母如子。雜染之中誰起瞋恚。文)此釋又不合經。今謂。調伏者相應南方。南方主夏。夏枯物故云。調伏也。一切有情本來調伏故起忿怒調伏。本來調伏者。若約遮情。惡心煩惱無性空寂更無所有。故云調伏。若約表德。邪見惡性皆是佛密號名字。焉捨焉取。迷悟諸法住本性清淨理故云調伏。釋論第六云。本有本覺自家實德非過患故。若作是解。諸邪見類伏從如化(文)可准知之。
寶金剛忿怒三摩地者。南方軍荼利尊也。祕藏記云。軍荼利寶生佛忿怒。自性輪金剛藏菩薩(文)金剛藏者虛空藏也。若依大妙經者。虛空藏現大咲金剛(見)大咲金剛即軍荼利尊歟。可尋明師。調伏魔醯首羅者。第四禪主毘遮舍魔醯首羅也。南方説灌頂寶冠爲三界主故。降伏三界獨尊魔醯也。
一切有情法性故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眞法性即忿眞法性(此第三也。法性眞如常住無變。猶如虛空清淨無塵。然諸愚夫謬起變異自生瞋忿。無變之中忿法皆空。豈見他忿而起恚哉。文)此釋又不得旨。法性者蓮花部。亦名法部。是故爲西方。一切有情從本以來住自性清淨法性猶如蓮花無垢無染。故起忿怒法性。西方忿怒從法性起故。云忿怒法性也。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者。馬頭者觀自在所現也。大妙金剛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於頂上現作馬頭金剛明王。遍身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於頂橫把一蓮花作打勢。左手把軍持印(文)祕藏記云。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輪觀音也(云云)。
問。上如云寶金剛忿怒三摩地。今又可云觀自在馬頭忿怒三摩地。從自性輪觀音現教令輪馬頭故。而何云馬頭忿怒觀自在乎。答。慈氏軌云。馬頭觀音(云云)若爾者今觀自在者非能現觀音。所現觀自在也。
梵天者。初禪梵王也。梵者清淨義。於世間中此天起梵行清淨見作獨高慢想住蓮花部法性清淨三摩地降伏世間妄謂見故。云調伏梵天。或又梵天主言説。天竺所用世間梵字又彼天説也。是故謂ヲモテ我説法化衆生。住教主獨尊之思。西方主説法德。説法性深理破世間權教也。
一切有情金剛性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第十七也。有情與忿即金剛性也。壞滅一切煩惱之性。能斷智前所證理上有情忿等一切法不現。此中法門皆如前釋。以忿即眞如知。本染盡人法性皆即實相。無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努力諸丈夫應住此觀門云云)現趣分法性與金剛性中間説眞如性等十三。是則祕内證法説多數量。初段又彼經説四十一菩薩句義同此例也。當經約四部三摩地説四性。曼荼標幟内證建立也。金剛性者。三密金剛也。北方羯磨部故主三密業用。一切有情三業威儀從本以來三密金剛故。起忿怒金剛性。
羯磨部中羯磨三摩地者。北方忿怒尊有二。一金剛藥叉是牙菩薩所現也。二烏ウ蒭ス澁サ摩マ是業菩薩所現也。今云羯磨三摩地故。當烏蒭澁摩也。祕藏記云。又以穢積金剛爲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輪金剛業也。穢積者即烏蒭澁摩菩薩也(云云)可知之。
調伏那羅延(等)者。光記二十七云。那羅延。此神名。此云人種神(文)此天或云帝釋力士或云初禪天力士或云第三禪天力士。異説非一。如別抄。此天成劫初生下界現大力士相(露形神歟)生獨步無畏相。北方釋迦又示同人間住業忿怒三摩地。調伏彼天令入佛道也。
當品所説四部降魔分別事
教時義第四云。理趣釋所出四部降魔亦是此中之四法也。又云。今大日如來初成正覺集大衆時。不動明王已降三界天主魔醯首羅○若爾成正覺已下須彌頂之時現降三世。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一)又若須彌山頂降三世所降伏是第六天魔醯首羅者。此外復寶金剛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二)○依智度論初禪梵王爲三界主。以初禪中有覺觀故有王領義二禪以上無覺觀義故無王領者。此外馬頭所降是何梵天(是三)○瑜伽經云。大日如來初成正覺。不動明王降伏魔醯首羅。是指第四禪中降魔。又是寶金剛所降伏魔醯首羅也○入大乘云。毘遮舍魔醯首羅是也○次佛下須彌山頂現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故有烏魔妃也。即是上云金剛降三世所降他化自在魔王亦即降三世會所降是也。次馬頭所降梵天是初禪魔醯首羅亦名梵天。次羯磨金剛所降那羅延天是初禪天力士也。又准義釋。大日如來始從有頂一一天處次第降伏。故知四禪六欲一一天有降魔事(文)。
何以故(等)者。述調伏本旨也。
本是慈氏菩薩者。慈氏菩薩教令輪依大妙金剛經者大輪明王也。依祕藏記釋者無能勝也。今摧魔怨菩薩北方金剛牙也。非慈氏同尊。又非慈氏所現。何云本是慈氏乎。就之有二義。一義云。慈氏菩薩者非彌勒。摧魔怨菩薩内起慈心外示威猛。以義云本是慈氏也。本者本意樂也。非云本地也。一義云。彌勒菩薩也。摧魔怨内住彌勒三摩地外現忿怒之相。例如第三段釋降三世云聖者住内心與觀自在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或傳云。慈氏·金剛藥叉同尊也。其故釋迦住妙覺地解脫道也。彌勒住等覺位無間道也。拳菩薩成正覺位解脫道也。即是釋迦也。北方四菩薩圓滿位即釋迦故也。牙菩薩無間道等覺位故。以爲慈氏尊也(云云)金剛藥叉形者。中古學者云教令輪金剛藥叉明王。未得其意。今金剛藥叉形者正法輪身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云。金剛藥叉菩薩者。金剛義如前釋。藥叉者威猛義。又云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以金剛藥叉智牙食嚼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無餘(文)此文明第十五智名金剛藥叉。何驚金剛藥叉言云明王乎。隨宗叡曼荼羅圖正法輪身。不可云教令輪歟。
持金剛牙者。忿怒拳也。上云持智拳如來者。是又此印也。但如宗叡圖者。左手持蓮花花上安二牙。右手作拳安腰。指之云持金剛牙歟。七卷經第二云。復現金剛藥叉相結金剛利牙印(云云)即此意也。大師御筆仁王經五方曼荼羅中北方圖尊銘云。摧一切魔怨菩薩執十字跋折羅(云云)此圖像右手牙印左手持蓮花。蓮花臺上安十字羯磨。當段此像歟。又大師御筆仁王曼荼羅北方金剛藥叉菩薩六臂各執器杖(云云)見其圖像與金剛童子形像同也。非常途五大明王中金剛藥叉像。仍金剛藥叉同名異像。種類非一也。可知之。
恐怖一切如來者。攝眞實經中説牙菩薩云。復次觀金剛藥叉菩薩。行者作想。我是金剛藥叉所以諸佛大方便力神通變化ヲモテ我口中有金剛利牙。一切見者懷大恐怖。善能摧滅一切魔怨(文)今一切外道諸天名一切如來。皆具如來藏悉未來佛故也。
五怖者。六度經等六云。五怖畏者。一不活畏。常積資財恐不活故。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墮三塗。恒怖畏故。三死畏。愛惜身命恐喪失故。四惡名畏恒作諸惡以自覆藏。恐人聞知故。王大衆威德。畏。於大衆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文)十住心論第六云。花嚴經云。佛子菩薩住歡喜地○已得遠離五怖畏故。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已離我想不愛自身。何呪資財。故不求他供給施一切衆生。故遠離我見無我想故。決定不離佛菩薩。故世無等者。況有勝。故此即如次配五怖畏(文)四無所畏者。仁王經疏上末(良賁)云。言無畏者。依智度論二十四云。四無所畏菩薩有否。答曰。有。一者聞持無畏。諸陀羅尼憶念不忘。在衆説法無所畏故。二者解脫無畏。一切法藥悉能分別知衆生根隨應説法無所畏故。三者處衆無畏。十方有來問難我者在大衆中説法無畏。四者答難無畏。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衆中説法無畏。由此四得自在故(文)法宗原(光)云。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我於諸法皆等正覺。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二漏盡無畏。我於諸漏皆得永盡。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三説障法無畏。我爲弟子説能障法。染必爲障。若得外難無怖畏故○四説出道無畏。我爲弟子説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得外難無怖畏故(文)兩文聊異也。學者可知之。
以説金剛忿怒大笑心者。説眞言。●字是也。
此是金剛藥叉菩薩大智印者。問牒文眞言也。尤可云法智印。何釋之云大智印乎。答。今牒文以説金剛忿怒大咲心(云云)以字當經以金剛藥叉形之以字故釋大智印。謂以金剛藥叉形説大笑心也。口現二牙故云大咲也●。
郝字具四義者。一一切法本不生義。●字有阿響。是其義也。二因義。●字也。三人我義。四法我義此二義傍二點也。
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者。釋第一義。爲一切煩惱因者。釋第二義。是根本無明也。煩惱因起二種我者。釋第三第四義。
令彼調伏(等)者。以上約字相釋四義。以下約字義釋四義入一切法本不生門者。第一義。則離一切煩惱因者。第二義。煩惱既離(等)者。第三第四義也。
文。若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
一切世間出世間魔怨者。障礙一切世間出世間悉地之魔怨也。中央摧一切魔。二臂尊也。如前明。前魔王天三面六臂。右魔醯首羅一面二臂。後梵天三面四臂。頂上更有一面。左那羅延一面二臂。具如宗叡曼荼羅矣。
問。智證難義云。何故不置四忿怒所調伏者。已與上會其義乖違。正義如何(云云)此疑有其謂。如何可意得乎。答。智證大師貽疑未爲決。末學輒難可通。會釋雖有其恐。今試述之。此段安所降伏天。甚有深意。謂降伏者非摧滅彼天。不動彼彼妄計開顯一一實相。爲表不動生死而至涅槃義以彼四天布曼荼正方。經恐怖一切如來者。所降伏天直立如來稱。當段殊存此深旨故。曼荼羅中列魔天王等。經釋深旨可察之。
四部中牙印者。智證難義云。其樣如何。何故不置内供菩薩(云云)宗叡曼荼羅蓮花上畫二牙。四隅安之。今准例五大虛空藏三摩耶形思之。金剛寶珠蓮花羯磨上各安牙印歟。四方如來入牙菩薩三摩地表示也。大師御筆ノ三十七尊ノ三昧耶形ノ中ノ牙菩薩ノ三摩耶形ハ。三古。金剛ノ中ノ股ヲ牙形ニ令メ圖セ給ヘリ。是當金剛牙。自餘准可知之歟。
三股忿怒杵者。怒杵也。光焰熾盛者。宗叡圖四種印契各有光焰。金剛五部通稱故。名金剛寶等歟。
四種般若理趣者。上所説一切有情平等等四種也。由此三摩地(等)者。明修行功能。其意易知。
已上第十摧一切魔段了。
文。時婆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當段説降三世教令輪曼荼羅也。以上十段所説曼荼羅。總言之不出四部曼荼羅。爲成就彼曼荼羅説此曼荼羅下釋云。爲成就四種曼荼羅教勅外金剛部(云云)一切平等建立如來稱亦此意也。委細如次下釋矣。
問。上第三段又説降三世曼荼羅。與當段云何異乎。答。此有二別。一文句云。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爲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文)第三段以薩·王·愛·喜爲眷屬。唯是金剛部也。當段攝四部曼荼羅。是故爲通別也。二前段正法輪曼荼羅。此是教令輪曼荼羅也。其故彼薩王愛喜爲眷屬。此外金剛部諸天爲眷屬。是其表示也。問。就後義有疑。第三段降三世經自説嚬眉猛視利牙出現降伏立相。當段説金剛手菩薩。隨宗叡圖第三段圖忿怒形。當段圖菩薩形。若爾者可謂第三段教令輪。當段正法輪。何相翻。答。第三段名降三世品。當段名降三世教令輪品。彼正法此教令。以之爲二段異。但至中尊像相違者誠雖難思。正法教令互相扶成。第三段現忿怒形示正法故爲正法輪。當段現菩薩形下教勅故爲教令輪。第三段曼荼羅四菩薩皆向中臺。當段曼荼羅八菩薩皆向外方。彼内證表示。此外用表示也。爾者非相違歟。
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理趣分疏云。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發即眞如。遍於人法名性平等。此眞實性不可施設言説分別。今施設爲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眞實法性(文)此釋不得經意歟。今案一段首尾。一切平等者一切曼荼羅也。一切曼荼羅建立故云一切平等建立。所以平等云曼荼羅者。三昧耶此翻平等。初段釋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云云)又云。三昧耶者名爲本誓○亦爲曼荼羅之異名(云云)依此等文知之也。
弘決第一云。問。莊嚴·建立有差別。答。并是不可思議。一心三智能莊嚴法身名爲莊嚴。外益於彼名爲建立。故法花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即建立也(文)准此釋。此菩薩能於生死中安立衆生故云建立歟。
復説一切法三昧耶者。是又一切曼荼羅也。法者非四曼隨一法曼荼羅。四曼各有軌持義故云法也。最勝者。嘆此曼荼羅詞也。出生者。一切曼荼羅皆從普賢菩薩一字心出生故。七卷經第三説一字心已云。説此心明時所有一切如來諸曼拏羅法從心而出(云云)般若理趣者。即指此●字心明也。
所謂一切平等性故者。解釋髣髴旨趣難知。古哲料簡俱以不詳。今試釋之。四種般若理趣即是四部大曼荼羅也。難義云。此四曼荼羅成身會中四佛歟。將當在何(云云)所出會雖難知。以四曼荼羅爲四佛三摩地。依之瑜伽要決云。一切法平等性(阿閦)一切法第一義性(寶生)一切法性故(彌陀)一切業用性(不空云云)就之經釋相配者。是金剛部大曼荼羅者釋一切平等性句。由入此曼荼羅者釋故字。能悟一切有情等者。釋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句。後三段准之可知之。衆生佛性法花説之爲四佛知見。大日經説之爲●●●●。當段平等義利法業四種性亦是彼四佛性也。平等性者阿閦佛性。是名金剛部大曼荼羅。常途諸教雖説佛性未明其體。今宗意正示其字印形像。十住心論第十云。祕密莊嚴住心者。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云云)是故今説四種性云四部大曼荼羅。平等者五?名也。衆生本有五智金剛性名平等性。所以名平等者。五?者五輪表示。五輪不簡情非情周遍法界平等平等故。或又上下五?表生佛所具五智。迷悟雖異五智性是同故。上下五?全同無差。是平等表示故云平等也。金剛部曼荼羅一切衆生平等性曼荼羅故。入此曼荼羅能悟一切有情皆有金剛不壞佛性。疏第四云。若行人自見中臺藏時。即知一切衆生悉有成佛因緣。故其所起大悲曼荼羅亦周法界(文)則此意也。
般若者是能證智也。故釋云能悟。然則一切平等性者本有。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者修生也。後後亦如是矣。一切義利性者寶珠也。其義如上釋。
如虛空眞如者。南方●字義也。
一切法性者蓮花。一切事業性者羯磨也。
文。時金剛手入一切如來(等)者。標所住定名。七卷經第三云。爾時金剛手菩薩聞佛説此眞實法門已。即入一切佛菩薩不空曼拏羅安想三摩地。從定出已説此一切不空三昧心明曰。哞。(文)
三昧耶者。又曼荼羅義也。若如來曼荼羅若菩薩曼荼羅由此心明加持成就故云加持也。一切不空三昧耶心者。誦此心眞言一切曼荼羅成就不空故也。
如前釋者。一切不空三昧耶句讃眞言功能之義。如第六拳菩薩段釋。
文。瑜伽者爲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建立并修行軌則。文略義深。今總括釋之。謂當段説相異上來諸段。上來諸段段段所説般若理趣皆其曼荼羅眷屬也。今所説平等性義利性法性事業性非當段曼荼羅所屬。是所成就四種曼荼羅也。當段曼荼羅是能成就曼荼羅也。故釋云。瑜伽者。爲成就四種曼荼羅教勅外金剛部成辨一切世間悉地故。應建立漫荼羅也。此教勅曼荼羅者。金剛手住降三世三摩地居中臺八大菩薩圍遶八方。是爲第一重第二重安五類天。第三重安五類后妃。且欲入金剛界曼荼羅成就悉地之時。風雨等難種種而起。其時建立此曼荼羅。中臺降三世尊教勅外部諸天令治種種障難。是云世間悉地也。爲止雨難專勅水天。爲止風災專勅風天。爲除疾疫等專勅炎魔天。如是隨類隨事可有用意。其修行法者。行者對此曼荼羅念誦運心不久同降三世尊。然後移出中尊金剛手行者自居中位結教勅印。教勅印者。如出轉法輪法。其天眞言加金剛手一字心●字誦之。具勅其事諸天承勅使役成辨所求皆遂也。如云金剛部曼荼羅。餘部又如是矣。
畫金剛手菩薩者。宗叡圖。右手作拳安腰。左手取三?杵。八大菩薩同初品。各頭向外者。受中臺教勅傳外部諸天之表示也。
上界天王(等)者。出五類天也。都部要目云。又外有五類天。一一之類有四天。總有二十。并後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十八會指歸同之。三十卷教王經第十云。一切如來廣爲有情作利樂故。悉與一切三界主衆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大自在天號忿怒金剛。那羅延天號幻化金剛。童子天號金剛鈴。梵天號寂默金剛。帝釋號金剛器伏。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王又復飛行諸天主衆。其名曰。甘露軍荼利號金剛軍荼利。月天號金剛光。大勝杖號金剛杖。氷誐羅號金剛氷誐羅。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忿怒主。又復虛空行諸天主衆。其名曰。未度未多號金剛舜拏。作甘露號金剛鬘。最勝號金剛愛。持勝號最勝金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誐拏主。又復地居諸天主衆。其名曰。守藏號金剛母娑羅。風天號金剛風火天號金剛火。俱尾囉天號金剛大惡。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多主。又復水居諸天主衆。其名曰。嚩囉賀號金剛鉤。焰摩天號金剛葛羅必哩體。尾祖梨葛號金剛頻那夜迦。水天號龍金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際吒迦主(文)此經具説五類天有二十一天。二十天外説大自在天是譯者誤歟。一上界四天者。那羅延天爲初故云那羅延等四種。後三種如經説。是東方天。二遊虛空四天者。日天爲初故云日天等四種。經甘露軍荼利。密號金剛軍荼利者。是日天也。以何知者。日天眞言曰。嚩曰羅(二合)軍吒利(云云)可思之。是南方天也。三住虛空四天者。四方四門所安四種毘那夜迦也。大聖歡喜雙身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憬瑟撰集)云。東方摧碎天亦名無憂大將。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頭。左手執傘蓋。右手持劍。南方飮食天亦名嚴髻大將。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頭。左手執索右手執花鬘。西方衣眼天亦名頂行大將。其形如天人。冠上安龍頭。左手執弓右手抱箭。北方象頭天亦名金色伽那鉢底。其形象頭人身。左手持白瑠璃珠右手執寶珠。或具足六臂(文)依九會尊位等説。摧碎。花髣·金剛衣·把刀如次爲東南西北四門毘那娜迦。憬瑟軌以金色伽那鉢底爲北門主。是與抱刀同天歟。含光記出誐那鉢底六臂形像。左上手把刀(金剛智言把劍云云)彼此符合也。金剛智所譯金色迦那鉢底陀羅尼經出六臂形像。象頭人身彼此同也。四地居四天者。一毘沙門天爲初故云住藏等四種天。經守藏密號母裟羅(云云)母裟羅與吠室羅同梵語也。是西方天也。五地中四天者。猪頭天爲初故云猪頭等四神。猪頭天亦名金剛面天。經名金剛鉤。三名雖異其體是同。祕藏記尊位云。金剛面天(亦名猪頭天。赤黑色面猪身人持鉤云云)可知之。是北方天也。
問。且上界四天中帝釋天地居天也。故疏第十九。地居中以帝釋爲上(云云)何攝上界中乎。答。推之有三義。一於上界有帝釋天歟。守護經第二。佛於色究竟天爲天帝釋説法(云云)可知之。二帝釋雖下界天。爲三十三天主歸佛法治惡邪。與修羅作戰之時。上界諸天皆下須彌頂爲帝釋伴侶防彼戰。是故賞之攝上界天中也。三上下界相望不定歟。今上界者欲界六天中第一爲下第二天以上爲上歟(此義無謂歟。違祕藏記等故也)從東北隅(等)者。那羅延天安東北隅。次第右旋布列之也。
其第三重(等)者。以五類后妃對本天(五類)座位布列之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十云。復次所有彼三界主后及母天衆爲授金剛寶漢頂及本部標幟金剛加持已。一切如來爲利樂故悉與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烏摩天后號忿怒金剛。火銀色天后號金剛金色天。沙瑟耻天后號。金剛童女天。梵天后號金剛寂靜。帝釋天后號金剛拳。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妃。又復飛行諸母天衆。其名曰甘露母天。號金剛甘露。?呬尼母天號金剛光。持杖母天號金剛火杖。惹多呵哩尼母天號金剛寶帶。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忿怒母天。又復虛空行諸母天衆。其名曰摩呬尼母天。號金剛隱沒。呑伏母天號金剛呑伏。嚩舍那母天號金剛自在。那囉爹母天號金剛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誐尼迦母天。又復地居諸母天衆。其名曰寂靜母天號金剛女使。風母天號速疾金剛。火母天號熾盛金剛。俱尾梨母天號金剛利。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女使母天。又復水居諸母天衆。其名曰嚩囉曳號金剛口。左捫尼號金剛迦梨。親那那娑號金剛布單那。水母天號金剛摩葛哩。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際吒母天。(文)
四種般若理趣者。一切平等性等四種也。相和誦者。諸天眞言終加●字誦之也。
已上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段了。
理趣釋經祕要抄第十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六日。於東寺西院奉對師主上網傳受之了。
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卷第十一(延文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十二段(外金剛會)第十三段(七母女天)第十四段(三兄弟)第十五段(四姊妹)
文。時薄伽梵如來者(等)者。明教主也。上來諸段薄伽梵下安別號。是則大日世尊入諸尊三摩地説各法門。當段大日直説故不安別號。是故釋云是毘盧遮那佛也。凡説外金剛部三摩地法門有三樣。一大日直説。大日經具緣品外部曼荼羅并當段建立是也。二大日現世天主領身説之。次上教令輪品現普賢身説之。大日經普通眞言藏品以釋迦身説之即此例也。三各各。諸尊自説之。大日經五種三昧道各説自所通達法即是也。
復説一切有情(等)者。當段釋旨趣深遠也。先釋其大意。前降三世教令輪段諸天受勅伏從使役無有違逆。是則金剛手住降三世三摩地攝彼天等以爲外部之眷屬。諸天既受化故。當段毘盧舍那住慈悲攝受門。彼魔醯等諸天從本以來具如來藏金剛藏妙法藏羯磨四種藏性無有闕減故。毘盧舍那即同彼彼類。各從自門令開法界知見。大師釋云。若能明察密號名字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云云)是故當段直以魔醯首羅安中台爲曼荼羅尊主。然則自初段至第十段唯是勝義諦曼荼羅也。第十一段眞俗合明。謂第一重勝義。第二第三重世俗也。自當段以下四段唯是世俗諦曼荼羅也。若論其實義者。中位魔醯大日法身也。八方天正方表四智隅角表四行。是故依俗諦雖似世間曼荼羅。若依眞諦即是大日法身曼荼羅也。下釋云。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爲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眞如也(云云)普賢曼荼羅者。即大日曼荼羅也。大日名普賢法身故也。依之釋云毘盧舍那佛爲世間ニ同類ノ攝化センカ説魔醯首羅曼荼羅(云云)留意可思之。
問。一切衆生皆具四種藏性。何必説魔醯曼荼耶。答。魔醯三界主根本無明現形也。依一念無明幻心輪迴五趣三界。若對治之成斷一切衆生無始生死根源。是故殊説之。若廣言之。至鬼畜等類皆居曼荼中位顯普門法界德。是故下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等曼荼羅源起當段四種藏性文。不可局魔醯曼荼羅也。
一切有情加持者。加持成就一切有情之理趣法門故云般若理趣也。
一切有情如來藏(等)者。藏者隱攝義也。釋論云。於隱覆時名如來藏。於出現時名爲法身(云云)是故藏者名本有在纒性。其藏性有四種。如來藏金剛藏妙法藏羯磨藏也。五祕密儀軌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者即是也。如來藏者大曼荼羅人名也。故次云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普賢菩薩主一切有情我人德故。云一切我故也。菩提心論云。一切衆生本有薩埵(云云)金剛頂經義訣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剛故稱嚩曰羅薩埵(云云)薩埵此云有情。一切有情成人體此菩薩三摩地故。名金剛薩埵。今普賢菩薩者。金剛薩埵。異名也。是故立我稱也。
不離大圓鐿智性者。經説一切有情體即普賢菩薩體。釋説不離大圓鏡智性。故非即體歟。或義云。經深釋淺。淺深互顯也。凡經説深祕釋成淺略。經説淺略釋存深祕。是此書大體也。或義云。今宗即者非混一即。二體各別談當體全是義。故云不離。經釋不相違也。
一切有情金剛藏者。一切有情即虛空藏也。
以金剛藏灌頂故者。金剛寶冠名也。寶冠堅固不壞如金剛故立此名。以此寶冠灌一切有情頂故。云以金剛藏灌頂也。大師釋云。從因至果無非灌頂(云云)可思之。
一切有情妙法藏者。一切有情即觀自在菩薩也。
能轉一切語言故者。一切有情所有言語皆是眞言故。開口發聲即是於佛集會中能轉法輪也。
一切有情羯磨藏者。一切有情即業菩薩也。
能作所作性相應故者。三古打違是能化所化相應表示也。一切有情各作其業爲他施益。即是業菩薩三摩地也。能作八相成道者釋能作。
所作三業化者。釋所作所ルト作ナサ三業化可訓之。
令諸有情調伏相應者。釋相應。意云。三業化所作諸有情調伏相應也。
此四種智印者。大圓鏡等四智即四大菩薩也。
轉輪王者。即四大菩薩也。第二段云。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其二金剛寶菩薩。其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云云)
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者。二十者二十天也。二十天分五類故云五種類諸天。魔醯首羅者有異説。一非二十天隨一。二十天上首別第四禪頂天也。見三十卷教王經降三世品。二二十天中那羅延天云魔醯首羅歟。十八會指歸釋上界天王魔醯首羅等。釋經釋上界天王那羅延天等。名異體同歟。可勘之。
心眞言者(等)者。●字如不可得。●字塵垢。●字自在義。眞如理所覆蔽塵垢故合●●二字。若入●字門。塵垢從本不生也。本不生故於法自在爲●點也。
眞如有七種者。唯識論第八云。七眞如者。一流轉眞如。謂有爲法流轉實性。二實相眞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三唯識眞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眞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眞如。謂集實性。六清淨眞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眞如。謂道實性。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文)深密經第三又説七種眞如。披可見之。
五蓋者。五蓋障也。如大日經疏第一釋法宗原云。五蓋者。一欲貪蓋。二瞋恚蓋。三惛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唯此於五蘊能爲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沈睡眠能障慧蘊。掉擧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令乃至解脫解脫知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爲蓋(文)今五蓋者當之歟。
五種解脫輪者。五智輪也。當段雖説四智。四智具足即是法界智故。云五解脫輪也。聖位經云。若見若聞若入輪壇。能斷有情五趣輪轉生死業障。於五解脫輪中從一佛至一佛供養承事。皆令獲得無上菩提成決定性。猶如金剛不可俎壞。(文)
問。以●字可配前四智歟如何。答。爾也。●字東方。金剛薩埵名眞如金剛故。●字南方。火大種子故。●字西方。觀自在故。響之●北方。亙前三故。
魔醯首羅如本形者。弘決第十云。魔醯首羅天者。此云大自在。色界頂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能傾覆世界。擧世尊之(文)若依三十卷教王經第九者。千面千臂(見)若依宗叡圖者。一面二臂也。二臂作金剛合掌印。
八種天者八方天也。
四供養者香花燈塗也。
問。何不出内四供耶。答。法花儀軌唯列内四供不出外四供。彼軌云。於東北角内置供養花菩薩。東南隅置供養燈菩薩。西南隅置供養塗香菩薩。西北隅置供養燒香菩薩(云云)此外不説内四供。存略不定。不可局執歟。私案。宗叡圖出外四供不圖内四供。但今四供養者可通内外四供歟。何必可定外四供乎。
四門各畫(等)者四攝也。
外曼荼羅者世天外部曼荼羅也。
普賢曼荼羅者。略出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云云)是故指大日云普賢也。
以事顯於理故者。釋以世天曼荼羅即爲普賢曼荼羅之所由也。事外曼荼羅。理勝義曼荼羅也。不動世俗事即顯法性理故也。
即事即理者。事理即一故云事。即事云理即理也。理事不相礙故云凡即凡云聖即聖也。凡世俗曼荼羅聖勝義曼荼羅也。
性相同一眞如者。結歸●字。性勝義相世俗。眞俗雖異。同一眞如故。以●字爲種子也。
已上第十二外金剛部段了。
文爾時七母女天(等)者。以下三段承來。前第十二段佛説四種藏性。是則毘盧遮那與鬼畜等其心平等無有勝劣義也。魔醯首羅(第十三段)七母女天(第十三段)三兄弟(第十四段)四姊妹(第十五段)等聞此説各説自心眞言居曼荼羅中臺顯法界體性三昧也。
依之七卷理趣經外金剛會七母女天等四段總科顯外金剛部儀軌分第十二。以知七母等三段屬前四種藏性。諸段皆先如來發説。次眷屬顯明。若七母女天等爲別段者。有闕如來説之失。如來若不説者。七母等依何説自心眞言耶。理趣分唯説外金剛會不説七母等三段。實相·遍照二經同之。是則外金剛部中魔醯首羅王七母等伴故。説主且略伴也。當經主伴並説雖一段内。三種曼荼羅異故開爲別品。是故依七卷經者。一經總爲十四段。依此經者爲十七段。開合從宜。勿是非矣。
七母女天者。大日經疏第五云。七魔怛哩譯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也(云云)義釋第七云。凡有七姊妹。一名左悶拏。二名嬌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嬌麼(引)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嘮捺哩。七名末羅呬弭。此七名皆是眞言。今云莽怛哩毘藥則七母通用也。●莽是母義。句中兼有等聲。是衆多非一之義。以母類衆多又爲衆鬼之母。故以爲名(文)句中有等聲者指毘藥也。
摩訶迦羅天眷屬者。依大日經第五者。爲炎魔天眷屬。依今文者。爲魔訶迦羅天眷屬矣。
獻奉鉤召(等)者。獻奉二字貫通下鉤召·攝入·能殺·能成四。説我本誓眞實心眞言以奉獻如來也。謂鉤召攝入一切有情害其不善心令成悉地。眞言是其本誓也。鉤召者鉤。攝入者索。能殺者鎖。殺害一切不善心唯愛著善法者是鎖義也。能成者鈴。遠離世間障難得悉地成就生歡喜也。鈴是歡喜義故也。
●毘欲字者。御筆理趣經●字也。此字四字合成字也。一●字二●字三●字(●●相通用●音也)四●字。如次可配召·入·殺·成四種。鉤召衆生爲我有●字有義也。引入佛道●字乘義也。殺害不善●字損減義也。契不生理爲悉地成就是●字義也。當段釋合●●二字不加●點。而所以讀毘欲者。●有●音。五音相通讀●音也。●者有義。三有衆生也。●者乘義。五乘法門也。説五乘法門以爲召入殺成方便。
楞伽經中伽他説者。十卷楞伽經第四(菩提流支譯)。云。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説此諸乘以心有生滅。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差別。我説爲一乘。引導衆生故分別説諸乘(文)天乘者欲界也天也。梵乘者色無色界天也。聲聞緣覺二乘如名。諸佛如來乘者大乘也。此五乘運載爲功。從因至果遷流故云心有生滅。若得二轉依妙果(菩提涅槃)遷流生滅心滅盡無所乘法亦無能乘者。是乘不可得義也。是故以此經爲證也。
私云。梵乘者人乘事歟。梵王下來垂行化故也。天乘内可攝三界諸天歟。或又天乘者天帝釋。梵乘者梵天王歟。大日經疏諸地居中。普釋爲最勝世仙。七卷楞伽經第三云。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諸乘我所説。乃至有心起諸乘未究竟。彼心轉滅已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説爲一乘。爲攝愚夫故説諸乘差別。(文)
問。此五乘究竟果者何處乎。答。毘盧舍那果海也。七母女天説●字獻毘盧舍那者即此意也。大乘同性經下(闍那耶舍與僧安譯)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舍那智藏大海(文)可思之。
中央畫摩訶迦羅者。仁王經疏下本云。言摩訶者。此翻云大。言迦羅者。此云黑天也○大黑天神鬪戰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擧事皆勝故嚮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別梵篋云。孔雀王經説。烏尸尼國國城之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云尸林。其林縱廣滿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魔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藥有長年藥。遊行飛空諸幻術藥與人貨易(文)摩訶迦羅像。宗叡圖。三面三目。二牙上出。六臂持物。七母女天各左手拳安腰。右手持三?鉤也。七卷經第三云。當畫四方曼拏羅。四門四隅依法列諸分位。於其中間畫賀哥羅主。如作舞勢。於其像外四方四隅畫八魔怛哩。所謂東方勞捺哩。手持三叉。南方沒羅吽彌。手持數珠。西方吠瑟弩。手持輪。北方憍摩哩。手持鈴。東南隅哥哩。手持刀。西南隅摩賀哥哩。手持芻哩西北隅薄叉尼。手持能瑟吒囉東北隅囉刹細。手持朅椿誐。復於外曼拏羅四隅畫四?捺囉拏吉儞。所謂東南隅室嚩。西南隅毘?尼。西北隅賛尼。東北隅跋煬葛哩。復於四門畫四標幟。謂東門鉢訥摩婆惹那。南門遏悉帝商羯羅。西門屹哩特囉。北門尾囉攞(文)。
是如廣經所説者。指此經文歟。此文沒羅吽彌者。當梵天歟。中央摩訶迦羅第四禪頂魔醯首羅變化故。以梵天等爲眷屬也。
摩訶迦羅者(等)者。釋摩訶迦羅深義也。所謂摩訶迦羅者大日也。摩訶翻大。迦羅翻時。時有三種。一世間日時。二加持日時。三圓明日時也。圓明日者無始無終湛若虛空。故云三世無障礙義也。毘盧法身慧日光明無處不遍故云大也。
時謂三世(等)者。疏第九云。據梵本。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歳有三分等。後時名三摩耶。是時中小時。如畫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文)智論第一云。天竺説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文)翻譯名義集云。迦羅。刊正記云。即實時。謂毘尼中誡内弟子聽時食遮非時食則實有其時也○三摩耶。刊正記云。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不同外人定執。蓋是假説長短而無其實故。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文)
七母天者(等)者。釋七母深義。七母加梵天母爲八母。以表八供養菩薩。八供菩薩女形故。以母天表之。
梵天母者。疏第十云。次梵天眞言爲欲成彼大悲胎藏。亦如上説也。補羅(二合)闍(一切生也)麼多曳(主也)即是衆生之主也。一切衆生因梵天故名一切衆生主。能生一切有情故也(文)摩怛哩與麼多曳其義是同。是故名梵天母也。或又梵天能生母歟。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惠。彼諸外道説相續識。從作者生○唯説作者爲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爲能作者(文)註楞伽云。勝性亦云勝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云云)准此文梵天母者生梵天之天母歟。非梵天即母歟。
以事顯理者。事世天曼荼羅。理勝義曼荼羅也。即事顯理故。以摩訶迦羅爲大日。以八母天爲八供養菩薩也。
問。●毘欲字者摩訶迦羅種子歟。將又七母種子歟。如何。答。七母種子也。當經説爾時七母女天三昧耶眞實心。七卷經説諸魔怛哩衆三昧心明。大日經廣大儀軌等説七母眞言云。忙マ怛ト[口*履]リ(二合)弊ハ(毘也反)莎嚩(二合)訶(云云)今經以最後弊字爲種子。大日經以初摩字爲種子。疏第十云。以初摩字爲種子。是無我義也(云云)胎藏以眞言初字爲種子。金剛界以眞言終字爲種子。故有此異説也。
一。七母天主疾疫事
疏第十一云。又有忙怛哩天。自有眞言能爲一切人作大疾疫(文)義釋第八云。如七母鬼等。亦以小分心自在力結作明呪。能作衆生疾疫災癘亦能息之。(文)。
私云。若爲祈疾疫。就當段可修法也。爲疾疫祈禱作炎魔天供。七母爲炎魔眷屬故也。問。七母天等亦是聖者權迹也。何爲衆生作疾疫事耶。答。甚有深意。衆生愛著我身作常住想不發厭苦之心。是故令彼疾疫漸令知無我理。以●字爲種子是其意也。維摩經云。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著(文)此文自合字門眞言義也。而實非爲衆生惱亂故。若歸佛法。祈之。此尊又息之。若起若息皆是爲利益衆生也。
已上第十三七母天段了。
十七日。
文。爾時摩度羯羅天者。智證難義云。摩度天者三天中爲何天(云云)古義或爲摩醯首羅天。或摩度爲摩醯。羯羅爲梵王。是皆迷子細歟。今謂。摩度羯羅天者三兄弟總名也。何以知者。七卷經第三云。復有摩度迦羅衆。即於佛前頭面禮世尊足。異口同聲説自心明曰。莎(云云)依此文。摩度羯羅衆者三兄弟通名也。例如七母女天總名摩怛哩衆。彼經次上七母女天段云。復有諸魔怛哩衆。各以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異口同音即説鉤召一切成就三昧心明曰毘踰(二合引文)准例如是不可異求歟。
問。摩度羯羅翻名如何。答。未勘之私案。可翻主業歟。疏第十梵天眞言摩多曳句注之云。主摩多與摩度相通也。羯羅具云羯羅摩。是業梵語也。宰爲諸天主之業故云主業歟。其主雖多三天德勝。故殊出之歟。主母德之衆名摩怛哩衆。主主德之衆名摩度羯羅衆也。
是梵王(等)者。出三兄弟名也。教時義第四云。理趣釋云。摩度羯羅天三兄弟等者。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也。天台云。世敬三仙二天。二天者謂摩醯首羅·毘紐天也。毘紐天者欲色二界中間也。信行云。那羅延。此云人生。是天力士也。(云云)智證難義云。誰太兄誰中誰最乙(云云)私案。准宗叡圖。那羅延太兄也。是故居中臺。梵王中也。摩醯最乙也。是故安左右。那羅延者第三禪天也。二十天中爲上界天首。大日經疏第五云。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云云)同第十云。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云云)弘決第十云。毘紐天亦云韋イ紐天亦韋糅シウ天。此翻遍勝亦云遍淨。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是第三禪頂天(云云)韋紐是梵王之父母。彼此勘合。那羅延者第三禪遍淨天別名也。梵王者初禪王故爲次弟。摩醯首羅者欲界頂大自在天故爲最弟。護摩儀軌云。東北方伊舍那天(舊云摩醯首羅亦云大自在天云云)入大乘論又云伊舍那摩醯首羅。如上引矣。今摩醯首羅爲第六天者先德一傳也。謂南池院僧都口決以今摩醯爲伊舍那。又或理趣經曼荼羅以●字爲種子。是取伊舍那最初字也。
熾盛光。軌云。欲界自在伊舍那小自在(云云)又一義云。准當段列名次第。以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可爲兄弟次第歟。依之小野僧正護摩達磨云。南池僧都口決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國土(文)梵王太兄那羅延中摩醯首羅最乙也。仍或圖以梵王安中央以那羅延摩醯安左右。宗叡圖非無疑。依此義那羅延是欲界天也。弘決第十云。毘紐天亦云韋紐天○淨影云。處在欲界之極(文。毘紐與那羅延同體事如疏釋花嚴探玄記云。那羅延此云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云云)若爾者以梵王爲太兄以那羅延可爲次弟也。摩醯首羅爲第六天又如前義。
●薩縛字者(等)者。此字●●●三字合成字也。薩字則一切法者釋●字。●字諦義。一切諸法森羅炳現諦了分明故云一切法也。平等如虛空者釋●字。●字寂靜義。若法非平等如空者非寂靜。故以平等如空釋寂靜義也。●字釋浮文易知。以此三字配三天。又擬三聖。●字金剛薩埵種子。●字觀音種子。●字虛空藏種字。虛空藏南方主修行故以此字爲彼種子也。若配三天者。梵天●字。●字爲梵天種子故。那羅延天●字。サクラナ四音相通故。那與薩互通。是故以●爲那羅延種子。摩醯首羅●字。摩醯首羅以●字爲種子。十二字中●等八點皆行點攝故也。學者雖作種種料簡其義不相當故不能注之。
亦有漫荼羅(等)者。七卷經第三云。當畫外曼拏羅。四方四門。於其中間復畫半月相曼拏羅。於此曼拏羅内畫摩度迦羅三尊之像。各現喜怒之相身被甲冑手持器仗。復以種種莊嚴處師子座。光明熾盛。於其四門畫四會主。一悉馱沒哩提。二摩賀刹怛囉。三賛拏?沙屹囉。四摩囉拏。於四門外依法安置鈴·幢幡·閼伽·瓶等。復置飮食香花伎樂種種供養。如是安布已。阿闍梨入曼拏羅中。依法獻諸供養禮拜復以梵音而伸賛曰○阿闍梨作是賛已依法引弟子入曼拏羅中授與三昧印法等。(文)
如廣經所説者指此文歟。那羅延天像如遍淨天形。弘決第十云。大論云。遍淨天者。四臂提具持輪騎金翅鳥○委在法花疏中。疏云。二十四手千頭(云云)依宗叡圖者。那羅延一面二臂右手作拳安腰。左手持輪胸前橫安之。梵天四面四臂。摩醯一面二臂金剛合掌。准彼圖摧一切魔段。是第四禪頂魔醯首羅歟。若爾者此傳未得其意。若第四禪頂天者。尤可居中央。何居脇士位乎。爾者今摩醯首羅者。可畫伊舍那天像。護摩軌説彼天像云。左手持却波羅ヲ坏ニ盛モレルヲ。右手持三戟創。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髓爲瓔珞(云云)可知之。
此三天(等)者。梵天金剛薩埵主大曼荼羅故爲佛寶那羅延天觀自在菩薩。法部主故爲法寶。摩醯首羅虛空藏。主平等性智故爲僧寶。僧翻一味和合。四曼義以三昧耶曼荼羅配僧寶。是又約平等義也。蘇悉地等説金輪爲佛部主。觀音爲蓮花部主。金剛手爲金剛部主。當段以金剛薩埵配佛寶。聊似相違。三部三寶次第有別意趣歟。可思之。
問。何無三身配釋乎。答。一義云。三身者非法報應三身。三菩薩身云三身。三寶三身可訓之。或義云。法報應三身也。法寶法身。佛寶執身。僧寶化身。作三寶配釋其義自顯故別不釋之。
此三寶者(等)者。明三寶能生義。毘盧舍那菩提心是也。菩提心體有覺知德名佛寶。有軌持德名法寶。有和合德爲僧寶。是名同體三寶也。從此出生三菩薩身。是名別體三寶也。四曼義云。問。約此三寶。佛處具法僧。法寶處具佛法。法寶處具佛法耶答。具爾也。問如何具乎。答。佛寶爲メニ總有軌則軌持之義者此法寶也。所成於六大僧寶也法寶有覺了義佛寶所成於六大僧寶也。僧寶有覺了義者佛寶。爲總有軌界軌持之義者法寶也。此約三寶各具三寶云也(云云)三寶相融義准此釋可思之。
三法兄弟者。簡俗兄弟云法兄弟也。
以事顯理者。以三天事顯三尊理也。
問。約俗門三天父母誰乎。答。智證難義云。此三人誰其父母(云云)未決之。廣可勘諸傳。問。智證難義云。圖畫儀則何故如弓。其正義何(云云)此疑云何可決之乎。答。未決之。若表世天未滿之義歟。例如云半字教也。問。小野僧正護摩達磨云。南池僧都口決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國土。●●●當唐國。自在天配日本。倭云●●●(云云)此事如何。答。梵天配夭竺歟。誠以無相違。伊舍那配日本。就日本記有習歟。那羅延配唐土。所據未詳。
已上第十四三兄弟段了。
文爾時四姊妹女天(等)者。前段擧三兄弟顯三寶。當段擧四姊妹女天表四德波羅蜜。其第一(等)者列名。胎藏曼荼羅文殊院安此四尊。皆是日天眷屬也。大日經疏第五云。誓耶譯爲勝頂。微誓耶譯云最勝頂(云云)又云。阿爾多者無勝義。阿波羅爾多者無能勝義也(云云)。
亦有曼荼羅(等)者。中央畫都牟盧天。或抄云。此翻降伏勝上(云云)四方圖四姊妹。祕藏記尊位云。後母[口*蕫]嚧(亦黑色持棒)左阿耳多阿波羅耳多。右肥者耶半者耶(已上四使者皆肉色共持棒云云)
嘉祥仁王疏中擧八部阿修羅中。須彌山下有四大阿修羅。第四名兜牟樓。與當段別也。
都牟盧者。或義云。日天也(云云)此義難思。當段四姊妹之兄也(云云)而疏第五云。南置日天衆。在八馬車輅中。并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云勝無勝也。(云云)依此釋。惹耶微惹耶日天妃也。都牟盧四女兄也。何以都牟盧爲日天乎。今四女兄故安中央。不可云日天也。
如廣經所説者。七卷經第三云。復有四賢聖。異口同聲説自心明曰。薩鍐(二合引)説此心明已復説曼拏羅成就法。當畫曼拏羅。圓滿如月輪。分其四門列於四位畫彼四賢聖。東位囉帝。其身紅色手持弓箭。南位摩囉尼。其身黑色手持利劍及契吒哥。西位嚩囉呬。其身金色手持寶藏。北位悉提迦尸。其身白色手持拶沙迦及刀。於其四門各畫標幟○(文)指此文歟。
表瑜伽中(等)者。五尊像依宗叡圖。都牟盧天住法界定印故云表毘盧舍那佛也。前常波羅蜜當惹耶。右手作金剛拳安服。左手持五?杵。金剛不壞故云常波羅蜜也。右樂波羅蜜當微惹耶。二手外縛二頭指竪合如寶形。雨寶安樂故云樂波羅蜜也。左我波羅蜜當阿爾多。二手結大羯磨印當心。自在業用故云我波羅蜜也。後淨波羅蜜當阿波羅爾多。右手取蓮花左手作拳安腰。如蓮本淨故云淨波羅蜜也。
文●唅字眞言(等)者。以下釋一字心。波羅蜜者到彼岸。表果德故云因不可得。著我修行雖善事感有漏果。無我修行獨達實相理。故云即成實相般若波羅蜜也。若契無我理。世間出世隨心成就。威德自在見者皆歡喜。所出言詞一切所求諸人皆從其命敢不違越也。
已上第十五四姊妹段了。
理趣釋經祕要抄第十一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於傳受席記之了。
大法師賢寶
明曆三(丁酉)林鐘上旬於觀智院加修覆畢(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生二十四)
理趣釋經祕要鈔第十二(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十六段(五部具會)第十七段(五祕密)
文。爾時薄伽梵(等)者。此一段不立品號。七卷經名般若波羅蜜多教稱讃分。眞實經文句名四波羅蜜部中大曼荼羅章。宗叡曼荼羅名五部具會。若依文句意者。當段明四部曼荼羅具五部。經唯説無量無邊一性究竟四種不明佛部中具五部。故名四波羅蜜部中大曼荼羅章也。若依宗叡圖者。明五部各具五部故名五部具會曼荼羅也。仰察叡僧正意。無量無邊究竟如來句。説佛部中具五部之文也。其故段段多教主成就句爲中臺所説四種般若理趣爲四方尊。當段亦如是。教主句爲中方佛部無量無邊一性究竟爲四方四部也。無量者金剛部。無邊者寶部。究竟句中攝法部羯磨部。次文約最後羯磨部名究竟。當段法羯二部菩提涅槃究竟果故總名究竟。具足四部功德如來故名無量無邊究竟如來。是故以此句爲佛部中具足五部之文也。
爲欲加持此教(等)者。説此章來意也。謂上來所説諸段皆約五部作建立。初段十七尊曼荼羅金薩爲中央。是佛部也。欲觸愛慢安四方。是四部也。内外四供四攝菩薩亦是四部所管也。第二段以下曼荼羅皆如是。當段説加持此上來所説教令究竟圓滿之軌則也。故結文云。於佛菩薩行皆得究竟(云云)。佛者。初段能説曼荼羅并第二段曼荼羅也。菩薩者自餘段段曼荼羅也。當段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等文。若能受持讀誦思惟。佛菩薩彼彼修行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究竟圓滿無有缺減故。云加持此教也。
無量無邊者。大般若經第五百十六云。具壽善現復白佛言。所説無量·無數·無邊有何差別。佛告善現。言無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過去未來現在法中故名無量。言無數者。不可數在一切有爲無爲界中。故名無數。言無邊者邊不可得。不可測度彼法邊際故名無邊(文)。
復説平等金剛(等)者。一一曼荼羅究竟成就彼此平等故名平等金剛。金剛者五部總名也。
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者。以下文甚難見。金剛部云無量寶部云無邊蓮花部云一性羯磨部云究竟。其意如何。蓮花部理。理一味性故云一性。羯磨部入涅槃。涅槃究極妙果故云究竟。最有其謂。金部云無量。寶部云無邊。未得其意。七卷經第三云。所謂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故一切如來亦無量無邊。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故一切法自性堅固亦無量無邊(云云)依此文。無量無邊俱通金寶二部。若爾者。當經影略互顯金部説無量寶部説無邊歟。但欲云影略互顯者。金寶二部更無加顯之言。以何爲其起盡耶。量知無量者唯屬金部無邊者唯限寶部歟。謂量者分量。東方金剛部大圓境智。彼此涉入互相照映曾無分量。故云無量也。邊者邊際。南方寶部平等性智。一中無際理智不二遠離邊際。故云無邊也。
問。東南云般若無量無邊故一切無量無邊西北云一切一性究竟故云般若一性究竟意如何。答。此影略互顯也。般若者内心智德。當菩提義。一切者外相尊體。當佛陀義。疏第一云。約菩提義者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約佛陀義者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云云)即此意也。内智無量無邊故外相又無量無邊也。外相無量無邊故内智又無量無邊也。如云東南西北亦爾也。依之七卷經説西北二部云。般若波羅蜜多無二故諸法亦無二。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故一切事業亦究竟(云云)又實相經云。般若波羅蜜一性故諸法亦一性。般若波羅蜜究竟盡故一切諸法亦究竟盡(云云)准之東南又可云一切如來無量無邊故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也。問。東南云一切如來西北云一切法之意如何。答。東南形人西北形法。謂東方大曼荼羅方故爲人。南方三昧耶曼荼羅故配僧寶。僧寶屬人故也。西北如次菩提·涅槃二法故屬法也。而實各具人法無有闕少。且約勝爲論矣。
金剛部中曼荼羅(等)者。阿閦曼荼羅也。准教集瑜伽説。金剛部中具五曼荼羅故云皆具五部。五部聖衆各具三十七尊故云一一聖衆具無量曼荼羅。攝一切曼荼羅爲三十七故云無量曼荼羅。例如五佛名一切如來。後後准知矣。
究竟無住涅槃者。四涅槃中無住處涅槃佛獨得之。故云究竟也。
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説者。十八會指歸云。次説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説。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八問。金剛薩埵菩薩一一答。此經中説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各説四印。所謂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文)依此釋五部各具五曼荼羅。五曼荼羅各具三十七。總有九百二十五尊。都合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具四智印。故成三千七百智印。若開而論之。重重互具無量無邊也。都非算數所及也。
薦福大和上(等)者。薦福寺唐朝十大寺内也。金剛智令住此伽藍。故指金剛智云薦福大和上也。彼和上所圖畫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今五部具會曼荼羅也。和上善粉繪見本傳。
問。眞言疑目云。理趣釋者是可天竺釋。即言三藏奉詔譯故。今疑○釋末云。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説。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云云)薦福寺者大唐伽藍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爲證。返知大唐阿闍梨記也。即疑後人爲高擧書云奉詔譯兼亦入經錄歟(云云)此疑如何可會之乎。答。此是譯者所注加也。非造者説。依之或本注畫之。智論等中載唐土事。是又譯者詞也。誰云非龍樹論乎。奉詔譯者非後人僞安。不空三藏請三朝所翻經入目錄流行表(表製集第三載之)之中出理趣釋經。又圓照法師爲不空三藏弟子奉勅撰貞元錄。經部中出之。何恣云後人高擧所作乎。
所以不説(等)者。出不説心眞言之所由也。其意易知。彼教者指教集瑜伽經歟。當段釋既云不可具載。若不見教集廣本者。誰輒可圖之乎。又實相·遍照兩經説種子。實相經云。爾時如來復説呪曰。驃(長呼云云)遍照經云。如是所説一切法行攝入祕密毘焰字義門(文)異譯不同旨趣難知矣。方隅者擧一方隅令知餘方也。方カクスミト隅可訓之歟。
問。當段印眞言不説之。云何可行用乎。答。五部具會一一聖衆各有印明。不可具載之。雖然又用總印總呪。以之爲習。小野廣澤流相傳所存各別也。凡此段多有祕傳。難載翰墨。可問師口矣。
金泥瑜伽曼荼羅圖樣事。(付本朝請來事)
智證雜記云。問。金泥曼荼羅爲何會。答。指歸云。次説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法界宮説)此經中説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部曼荼羅各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説四印。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各説成就法。理趣經云。金剛部中乃至羯磨部中皆具五部。一一聖衆具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量也(云云)此中曼荼羅廣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説。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問。此曼荼羅樣如何。答。須先置大輪。其中亦安置五箇大輪。一一輪中各置三十七尊。其座位樣如成身會。四方外院安置一切外金剛衆。譬如群兵圍遶一城四邊而已。或持旗或把棒或執戟或執毒縣。其中主伴不可稱計。指須看薦福寺本圖乎(合有五箇。七十三尊若加天后成九十三尊文)些些疑文云。金泥曼荼羅苗本。大中初來此土。而無諸尊題名。最如面墻。請垂光示。又有其瑜伽乎。垂付給(云云)覺印阿闍梨記(惠什口説云云)云。問。薦福寺金泥曼荼羅尊位何樣乎。答。全以非普通。無九會。又法界塔之前有五大明王立像也。安然記之。又凡不見知。佛菩薩等像有其數。仍智證大師注其數遺唐決。問云。曼荼羅誰人傳來乎。答。慈覺大師傳來(云云)。
私云。准雜記者。當段曼荼羅可有賢劫菩薩外部天等歟。
覺超僧都金剛界三密抄第五云。又金剛智三藏手繪曼荼羅中。下方列安五大明王立像(云云)。
八家總錄出錄外祕密曼荼羅云。薦福寺金剛三藏。テツカラヱカキ王フ手繪金泥曼荼羅苗一楨(會昌滅佛法。日和尚密屬手工令圖一本。那邦無復具本云云)私云。依此記。
彼金泥曼荼羅會昌騷亂之刻慈覺大師密屬手工令寫取之。非三藏圖畫正本也。唐宣宗大中元年當本朝承和十四年。覺大師持來本朝。仍些些疑文云。大中初來此土也。件曼荼羅安置山門前唐院歟。覺禪抄云。師云。此曼荼羅有仁和寺經藏(云云)惠什闍梨以彼本圖(云云)是摸寫本歟。可尋之。
已上第十六五部具會段之。
十八日。
文。時婆伽梵毘盧遮那(等)者。當段最後説五祕密三摩地故。先標云後當説五種祕密三摩地也。次上五部具會曼荼羅果德圓滿表示也。當段攝彼果德歸衆生本有因德也。得一切祕密法性無戲論如來者教主名也。當段説五祕密法門故。從彼立此名也。一切祕密者。見聞觸知彼彼諸法不動其當相成解脫之要門。其義甚深非凡情所測故云一切祕密。理趣分疏云。可貴可重名祕。齒遠難知名密(文)可知之。或又五祕密軌意。一切諸尊皆入此五祕密三摩地。諸尊祕密内證故云一切祕密。法性者金剛薩埵名眞如金剛。此五尊皆同一法性上建立之故名法性。欲觸愛慢雖同煩惱之名入道之要路斷迷之方便故名無戲論也。
復説最勝(等)者。釋論釋十最十勝。十最契經中説第一。十勝契經中説殊勝。依此意者。最勝者第一殊勝義是稱嘆之詞也。
無初中後者。理趣分疏云。謂此中初説中説後説三位。或發心修行證得三位。或聽聞修行離欲三位。此爲最勝無二第一無上法行(文)理趣分説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無無字。依之基師作此釋。當經云無初中後。甚有深意。謂金剛薩埵十七尊曼荼羅金剛薩埵爲中臺。欲觸愛慢布別位。是則表次第修入軌則。四菩薩如次因行證入。初中後次第也。當段五尊皆居同一蓮花同一月輪。是則表俱時圓滿理趣。故云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大樂金剛等者金剛薩埵名也。初段經終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心(云云)釋結文云已上名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初集會品(云云)當段又初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般若理趣。後説大樂金剛不空究竟悉地。十七尊義述説中臺金剛薩埵云。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昧眞實金剛菩薩(云云)依之案之。初後二段説金剛薩埵三摩地。用初段金薩成中間十五章。十五章終歸金剛薩埵三摩地爲第十七段。一經皆説金剛薩埵三摩地。故經總題名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也。然則初段説十七。當段説五尊。建立雖異法體是同。十八會指歸云。普賢菩薩復説祕密中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各各復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花臺亦説一字眞言(云云)可知之。
後當廣釋者。指次下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下經釋也。
所謂菩薩摩訶薩(等)者。以下正明五祕密也。凡五祕密者。十七尊中撰取五尊以成一種曼荼羅。十七尊中第一金剛薩埵。自第二至第九欲觸愛慢也。於中初四男居正方。後四妃居隅角。大樂軌中臺金薩加正方四尊爲五祕密。彼軌云。次説五祕密。金剛薩埵○金剛箭○金剛喜悅○金剛愛○金剛慾自在○(云云)五祕密儀軌又同之。當段説相中尊加隅角四尊爲五祕密是故段段皆云明妃菩薩。如前云五祕密者無初中後。頓悟頓入俱時圓滿三摩地也。而就俱時圓滿法門有二樣。一於本有在纒因位談此義初地即極法門此意也。二於修生出纒果位談此義拳菩薩正覺法門此義也。今又如是。正方四尊主果德隅角四尊形因德。大樂軌爲顯果位俱時義取正方四尊。當段爲顯因位俱時義取隅角四尊也。又一義云。文句云。五句如次配釋五大菩薩三摩地。謂金剛明妃菩薩金剛觸明妃菩薩金剛薩埵菩薩愛金剛明妃菩薩金剛慢明妃菩薩。其金剛薩埵則爲中央。餘四大菩薩如次配住東南西北位。即上第一章十七句中初五句是也(云云)依此釋者。當段又取正方尊。不違常途説。若然者明妃言必不局定門尊歟。金剛薩埵軌云。中央普賢菩薩與八金剛明妃圍繞。四隅嬉戲等外供養金剛鉤女等四門無量菩薩圍繞(云云)此軌意中院四方安欲觸愛慢四隅安春雲秋冬云八金剛明妃也。
大欲最勝成就故(等)者。當段經文有六重。一大欲。二大樂。三大菩提。四摧大力魔。五自在主。六淨除無餘界等也。菩薩摩訶薩句五處有之。以之顯五祕密起盡也。就之有二義。一義云。大欲爲欲如名。大樂爲觸。觸名適悅金剛女亦名適悅清淨。適悅是樂義也。大菩提者金剛薩埵不待言。摧大力魔者愛金剛。敬愛法略出經名降伏法亦名降怨法也。又此菩薩以摩竭魚爲三形。金剛藥叉又以摩竭首爲三形。金剛藥叉名摧一切魔。彼此相應也。自在主者爲慢。於三界得自在是慢義也。義述慢金剛女名金剛自在菩薩即此意也。但經釋俱以得大樂最勝成就句屬欲金剛者。依欲得樂故得樂是欲功能也。樂正雖觸。依欲起故從所依屬欲位。次菩薩摩訶薩得大樂最勝成就故者。正示觸位也。後後皆准之可知。第五淨除無餘界者。還初欲金剛句也。下説欲金剛云諸法及所有一切皆清淨。是淨除無餘界意也。如是常恒輪轉濟度衆生爲五祕密三摩地。例如旋轉字輪依初起後依後成初始終輪環無斷絕也。或又下釋以慢爲大精進德而釋淨除無餘界等文云依大精進然者自在淨除二句同屬慢也。一義云。五段各有二句。初段以二句爲當位。後四段以後句爲當位。謂大欲大樂爲欲。大菩提爲觸。摧魔爲金薩。自在主爲愛。淨除等爲慢也。第一大欲句同屬欲金剛者。欲前無菩薩位。不可云躡前位。是故初以二句爲當位。後四以初句爲躡前以後句爲當位也。大欲大樂爲欲金剛。其義象知。大菩提爲觸金剛者。此菩薩抱立金剛薩埵。是則抱立一切衆生本有菩提之形也。義述云。以不捨衆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文)摧大力魔爲金剛薩埵者。金剛薩埵主降魔德。現降三世相降魔醯是此意也。自在主爲愛金剛者。愛是西方尊也。西方觀自在三摩地故云自在主也。即得淨除等爲慢金剛者。慢是北方尊也。北方名大精進門。依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是慢金剛三摩地也。故下釋云。此是金剛慢明妃三摩地行大精進所攝也。(文)可思之。
祕密中最祕密者。智證難義云。此五祕密與五祕密儀軌中意同歟。名最密由其義如何(云云)就此疑。私案。如前云五祕密軌五尊雖同位猶約果德示曼荼。當段施設約因德作建立。是則不動衆生具縛依身直同五祕密内證。頓中之頓祕中祕故云祕密中最祕密也。
文。今説修行曼荼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立次第。此五尊坐同一蓮花表大悲德。是不住涅槃義也。住同一月輪表大智德。是不住生死義也。中央畫金剛薩埵。右邊畫欲觸二尊。左邊安愛慢二尊。惠什闍梨五祕密記出金泥曼荼羅圖樣。左右同之。而七卷經第三云。復以四菩薩圍繞金剛手。前大樂菩薩。身偏深紅色持金剛器杖。金剛手之右枳哩枳羅尊。二手結智印。金剛手之後安念金剛尊。手持摩竭幢。金剛手之左安欲自在尊。手作金剛拳(文)依此文者。欲觸愛慢如次安前右後左。此經説金剛薩埵欲觸愛慢五尊已説八供四攝。爾者十七尊曼荼羅非五祕密曼荼羅歟。而初説長行偈頌文與當經同。可謂五祕密曼荼羅。但異常途同一蓮花座五尊。故前右後左爲列次。雖安十二供養以五尊爲本尊故可名五祕密曼荼羅歟。異十七尊曼荼羅者。此經説相。初段十七尊曼荼羅初五尊雖同當段。自餘十二尊異此段歟。披可見之。又宗叡曼荼羅。欲金剛在薩埵左後隅。觸金剛在薩埵右後隅。愛金剛在薩埵左脇傍。慢金剛在薩埵右脇傍。是非雖難知。當經初説欲觸二尊。同薩埵右邊故。後説愛慢二尊。同薩埵左邊故。中間説金剛薩埵。表中位。解釋隨云右邊畫二種左邊畫二種。約經次第似起言。加之讓金泥曼荼羅像。彼像又右安欲觸左安愛慢後代譯經先德所傳頗似參差。可尋決之。
具如金泥曼荼羅(等)者。是又譯者詞也。或云。金剛智所圖薦福寺金剛界曼荼羅也。彼曼荼羅理趣會圖五祕密曼荼羅。向西方安曼荼羅故理趣會當東南隅也。
例如天王寺五智光院兩界曼荼羅東懸金剛界曼荼羅西懸台藏界曼荼羅也(云云)此義甚無謂。金泥瑜伽曼荼羅非常途九會圖樣。子細如先段載之。
修行者(等)者。此五祕密法祕中最祕故。灌頂以前不可行之。受阿闍梨灌頂之後可修之阿闍梨灌頂事如別抄。
廣經者。指廣大理趣經歟。七卷理趣經委説之。但後代譯故多相違歟。彼可見之。
菩薩勝惠者(等)者。以下五行頌如次配金剛薩埵欲觸愛慢五尊也。上説金剛薩埵云摧大力魔。餘四尊各雖作大欲大樂等説其義不具故。徴問云何以故。以偈具明其義也。金剛薩埵名摧大力魔者。行願堅固盡マテ生死界作利樂事。衆生界不盡故終不取涅槃。是故名摧大力魔菩薩也。大力魔者雖有四魔。約煩惱魔立其稱。生死輪迴之基依根本無明。其力最大也。薩埵摧之故名摧大力魔也。理趣分疏云。有勝智者謂能共離我及我所。離人法執名勝智者。生法二智悉皆圓滿。即是其言心不顛倒也。名勝智者離二執故。齊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齊十方界處齊未來際生死之時。常能以此第一最勝無等類法利樂有情。有情無限。入涅槃期不可窮盡。故勝智者隨諸有情不入寂滅。何以故。以無法執及有情執無自他相故。利有情常無窮盡。如世父母之救濟男女心生悲愍無自他相不憚劬勞故能長時生悲濟意(文)。菩薩勝慧等一頌准此釋可知之大悲闡提菩薩常不入涅槃事。
十卷楞伽經第二(菩提流支譯)云。大惠。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大惠。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説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惠憐愍衆生作盡衆生界願者。是爲菩薩。大惠。菩薩方便作願。若諸衆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大惠。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大惠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惠。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惠。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値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大惠。諸佛如來不捨一切諸衆生故。是故大惠。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七卷楞伽第二云。大惠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惠。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非捨善根。何以故。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衆生無捨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文)智論第三十云。爲衆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廣度衆生。如是菩薩諸佛讃嘆。何者是。如文殊師利毘摩羅詰觀音大勢至遍吉等諸菩薩之上首。出於三界變化無鞅數身入於生死教化衆生故(文)此文遍吉者指普贀也。
如上文應知者。指初段也。
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者。一義云。般若者。十度中第六般若。是正體智也。次方便智度者。後四度中擧初後顯中間願力也。此四是後得智也。依此義者。般若ト及ヒ方便ト智度トシ(以)悉加持スト可訓之。一義云。般若者正體智。方便者後得智。智度者通二智。若依此義者。般若ト及方便トノ智度ヲモテ悉加持スト可訓之問。方便者其相如何。答。理趣分疏云。由智惠力隨諸有情病·行·機器意樂。應時即爲顯現説法等事。故名方便。曲順時宜令其入道之前加行名爲方便。如在路行見人逐㝹。他問見不。應坐答言我實不見。爲護殺事即現坐相云我不見。非是立時我不見也。不犯妄言護殺事成。菩薩亦爾。欲令衆生捨僞入眞。於無名法以名字説。隨其輕重時節所宜應機而説令其入道。以象表無象以言表無言。不稱其眞故名方便(文)今宗方便者其意異也。學者可知之。
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者。五祕密儀軌云。菩薩勝惠者。乃至盡生死恒作衆生利而不趣涅槃。以何等法得如此。是故般若及方便智度所加持。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諸法及諸有名爲人法二執(文)諸法者法執。諸有者三有衆生即人執也。慾金剛東方主菩提心德。五祕密軌云。欲金剛以菩提心箭鉤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云云)菩提心者金剛部智德。故以智慧力斷二執煩惱皆悉令清淨也。
欲等調世間(等)者。此文有二義。一義云。欲等調世間等二句躡前屬前欲金剛位。有頂及惡趣等二句起後屬觸金剛位。欲位淨二執觸位盡諸有也。一義云。四句皆屬觸金剛。理趣分疏云。謂以貪等調伏世間等者。謂佛菩薩觀諸有情多慳所蔽。雖有珍財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薩知其因慳所蔽增長惡業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起大貪奪其財寶。令捨慳吝不起惡業。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爲己身名利諸衆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文)此釋冥合深意。其故欲等調世間等文南方觸菩薩虛空藏三摩地也。五祕密軌釋此一頌云。由住虛空藏三摩地(云云)上虛空藏段明盜法。菩薩住大貪奪他財即是虛空藏三摩地也。基師雖不傳祕教冥契密意。如是以貪欲等方便調伏世間。是大靜慮義也。弘決第二(本)云。一切禪定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處。是心無始常曲不端。入正行處心即端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則直(文)蛇曲表慳貪。調伏之入正行筒是爲三摩地也。謂畜積財寶深懷慳貪。其心散動甚不安穩。若捨慳貪行惠捨。其心安靜無爲安穩。故云大靜慮也。
如蓮體本染(等)者。説愛金剛。初二句譬。後二句法也。心覺闍梨雜祕第二云。
理趣經云如蓮體本淨事
理趣經云如蓮體本染(等)者(文)大日經疏云。如世蓮花出淤泥之中生處雖惡而蓮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爲諸垢所染(文)三十卷教王經十八云。此蓮花性即貪性。而彼種性本無染。觀想一切清淨因。罪障亦然。本無染(文)●●經云。金剛大染蓮(文)。已上私勘載之。般若寺僧正自筆經云。如蓮體本淨(文)件本清淨句闕行也(所謂妙適等文)初段●奧段●(已上以覺印闍梨雜抄書之)或人云。或本云。如蓮體本淨(眞然僧正筆。於梵字者大師御筆在小野經藏)或本云。如蓮體本染(梵漢俱大師御筆也。在鳥羽院故正覺房上人申請書寫之)或人云。醍醐經藏有御筆理趣經。紺紙金字。有表紙ニ繪。定賢法務云。於梵字漢字者非愚眼可決事。於表紙繪者無左右御筆也(云文)已上雜祕。又七卷理趣經第三云。譬如妙色蓮清淨性無染(云云)實相經云。如蓮體本淨(云云)五祕密軌云。如蓮性清淨本淨不爲垢所染(云云)大師納涼坊御筆本。本淨(文)本淨者其義易知。本染者蓮花赤色本性赤染也。今新以塵垢不染故云不爲垢所染也。大悲愛欲亦爾也。以大悲愛染欲之。非世間欲情染故云不染也也。今諸欲者非欲金剛欲。愛金剛大悲欲也。
大慾得清淨(等)者。説慢金剛。四句配釋至下悉之。
皆攝四種法(等)者。欲金剛部故爲大慧觸寶部平等性智故爲大定。三摩地此翻等持故也。愛蓮花部大悲也。慢羯磨部大精進。慢自在高擧爲物不被屈伏。是大精進義也。以此四攝大智大悲。定必與惠相應故以定攝慧。進必與悲相應故。以進攝悲。仍合四菩薩以爲悲智二蓮花月輪即此標幟也更合悲智爲一體。即是中臺金剛薩埵也。以之習愛染王爲祕傳。或口決云。一切佛中以三十七尊爲根本。攝三十七尊爲十七尊。攝十七尊爲五祕密。攝五祕密爲愛染王也。(云云)
令證金剛薩埵(等)者。至北方利生事究竟故令證金剛薩埵位。是故慢菩薩現自在位也。
同一蓮花(等)者。五祕密儀軌云。五身同一蓮花者爲大悲義。同一月輪圓光者爲大智義。是故菩薩由大智故不染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文)五祕密口訣云。背ヨセクルハ倚月輪者表大悲。故不住涅槃。坐白蓮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文)以蓮月配悲智。儀軌與口訣相違。各據一義歟。
是故大慾(等)者。釋北方慢菩薩位成金剛薩埵身也。其故慢菩薩北方最後位。後後必兼前前故。此位四菩薩俱時圓滿。俱時圓滿即成金剛薩埵身也。例如攝眞實經説北方不空成就具五色。是故以説慢之四句配四菩薩。初句金剛薩埵欲金剛故云大慾得清淨。次句虛空藏菩薩亦名寶菩薩。即是觸金剛也。雨寶滿願故云大安樂豐饒觸。金剛名適悅金剛。是又大安樂義也。次句觀自在菩薩。此菩薩以蓮花爲標幟故注云蓮也。後句業菩薩。慢金剛也。住大精進門拔濟無邊有情故云能作堅固利。四位圓滿即成中臺。故云即成金剛薩埵等也。凡此五行頌可有重重配釋。五祕密軌。五尊配屬三十七尊。准彼可作釋耳。
金剛手(等)者。初段若能受持(乃至)獲得如來執金剛位文與當段同故。讓彼段釋云如前已釋也。初後二須同説金剛薩埵三摩地明其得益。兩段説相全同。甚有深意。謂初彼獲一切等者總句。當初段即於現生等文。次現世獲得等者別句。當初段於一切法等文也。於中現世等者現世證得歡喜地也。是金剛薩埵所持鈴德也。鈴歡喜義故名歡喜地。初段説適悅歡喜。當段説自在悅樂。即此意也。
以十六大菩薩生(等)者。後十六生成正覺也。此拳菩薩位成大日身。初段釋云。金剛拳菩薩最後身便成毘盧舍那身也(云云)當段云得於如來執金剛位。同大日位也。是則金剛薩埵所持五古德也。五古大日三形也。執金剛位者。金剛手執大日五股金剛之位同如來故云如來執金剛位也。五祕密軌云。金剛薩埵住大智印者。從金剛界至金剛鈴菩薩以三十七智成自受用他受用果德身(云云)金剛界者五?也。五?是大日三形也。以何知者。三摩地儀軌説大日三形五股云。應當知自身即爲金剛界故也。然則金剛薩埵持五古三十七尊初大日三形也。持鈴三十七尊終鈴菩薩三形也。擧初後攝中間故云以三十七智成自受用他受用果德身也。是故説金剛薩埵修行得益云現世獲得自在悅樂得於如來執金剛位誠有所以者歟。
●吽字亦如前釋者。是又讓初段釋也。實相經説薩莎訶字。七卷經并遍照説吽字也。經説重●字。釋出短●字。五祕密種子用重●字。爲隨分習。更問之。大師御筆十七段種子當段被遊重●字(云云)尤有子細事歟。凡准七卷經。金剛手若有聞此等者。大日告金剛手之詞也。至●字者非大日説。是金剛手自説也。彼經第三云。爾時世尊説此頌已復告金剛手菩薩言。若人聞此最上根本般若波羅蜜多正法已。常於清旦時能讀誦受持思惟者。是人即獲一切適悅快樂。見世得大樂金剛三昧最上成就。又復得一切如來金剛祕密最上成就○是時金剛手菩薩復説頌曰○爾時金剛手菩薩説是頌已。即説自心之明曰。吽(引文)當經略經故説相不具。准七卷經可知之。
已上第十七五祕密段了。
經爾時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十方一切如來也。持金剛菩薩者。除金剛手之外一切菩薩也。大日經一切持金剛者句大師釋云五部諸尊。准可思之。
五種善哉句(等)者。
第一善哉説大薩埵故爲東方金剛部。七卷理趣經善哉金剛手(云云)。
第二善哉説大安樂故爲南方寶部。
第三善哉説摩訶衍故爲西方蓮花部。蓮花部亦名法部。摩訶衍大乘法故。
第四善哉説大智慧故爲北方羯磨部。自覺覺他二利應作故。羯磨部名大智慧也。
第五善能演説此法教者。爲中方佛部。雖不云善哉善哉。善與能義當二善哉故云五種善哉也。演説此教是教主大日德故配大日也。法花義疏第八云。善哉善哉者。釋論云。再言善哉者喜之至也。(云云)
金剛修多羅加持者。是同屬佛部句可連屬次上此法教句也。金剛修多羅總云之通十八會瑜伽。別云之指當經也。
餘句義者。除金剛修多羅加持句其餘句義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爲流通分也。三段分別如上料簡。
問。此偈頌委細科釋如何。答。文句云。讃中有三頌半。文分爲二。前兩頌半正明讃嘆理趣功能。後一頌明奉行流通○初中爲二。初一頌半讃能説者。次一頌讃能持者。初文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報。此中有三種報。一魔不壞。二得聖位。三得悉地。三句三報如次配釋。從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文)此釋取流通分雖違釋經。科釋無相違。故引而示之也。
已上讃釋了。
右全部十二卷併師主上綱面授祕説也。
從去月上旬至今月今夜首尾四十箇日之間。於傳受之席執筆翰記口授。同聽兩三輩載嚴制於一紙所誡聊爾之他散也。努力如護眼精勿令違失矣。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八日夜丑剋記之
金剛弟子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全部十二卷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