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6部大正藏第72册P0001 華嚴宗一乘開心論 (6卷) 〖 日本普機撰〗.txt
《大正藏》第72卷No.2326
No. 2326
華嚴宗一乘開心論卷下(本一)
第三明入一乘開心三昧門者須二方軌。一證成道理。二聖言道理。初道理者。謂以八十有一比量。爲我耶網之正劍。後道理者。謂約以一千餘義海作入心明之軌範(具列如下)。
第一證成八十一量者。先出圓印量圖。後重釋因由。第一圓印量圖者
T72000101.GIF
第二重釋因由者。謂一大法身。毘盧遮那。圓智海藏。所說華嚴三昧門。
無能信量釋曰。一切三乘等。未入華嚴三昧。皆悉不能測量一乘因分。何況果分乎。論因分果分談意任此。如十定品云。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祕密身境界。祕密語境界。祕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云云)又如第九地頌中。求三乘道。猶爲易。能信是法甚爲難。具如中卷。
萬法歸入釋曰。謂顯末教所歸處。一切三乘佛菩薩等。終歸入此三昧海。更無餘本故。彼同性經意。亦指此三昧海故。此經云。猶衆水流入大海等。
大士住處釋曰。若三乘別機。見佛初成道。至涅槃時各唯說三乘法。以爲己分。一乘普機。都無此見唯此三昧。以爲己分。廣如五教上卷十見中說。故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爲十。乃至八大身所居。乃至菩薩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云云)明非三乘菩薩行
圓寶積聚釋曰。一切法藏。圓滿成就。唯在此教。自餘教門。任機說分。隨樂示小未積圓寶。今此經名圓滿修陀羅意在此。准之
心珠出現釋曰。謂開發衆生性起心中法界無礙自在法門令顯現故。此經破微塵生經卷等
更無異路釋曰。餘教一切二乘菩薩等。乘自乘輅。無量無數那由他劫中。雖修六度萬法。而未入此三昧門。猶名假名菩薩。未名眞實。何以故。成究竟佛。更無餘路故。廣如性起出現品說輪王大子喩。在此見之」
廣大無盡。釋曰。餘教中未說十十無盡無盡圓融道理。廣如中卷初引。如賢首品中。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養諸衆生。爲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爲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廣如五教中說。此因亦名法爾。謂凡諸佛初出興世。將欲開顯。所化蓮華法爾皆於第二七日海印定中。演出如是無盡法門。經文云。法如是故。此則如大王路法爾常觀。又經題號大方廣意在此。意云。大佛大法大因大果等。亦此因名廣大無比。故通玄華嚴會釋云。十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即以此經名根本。佛乘爲宗。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缘起無礙爲宗。爲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還以佛乘爲宗。此經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一是一切諸法。佛自體法界根本之乘。非是三乘權施設。故甚深廣大無比。二佛身即是本身。無量相海之所莊嚴。一一毛孔含容法界。一切境界重重無盡甚深廣大無比。三此經說一切諸佛本報國土。十蓮華藏世界海。一一蓮華藏世界。皆有十世界微塵數廣大刹。清淨莊嚴一一廣大刹。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山刹眷屬圍繞一一華藏世界等。滿虛空互相徹入。重重無盡。甚深廣大無比。四此經說有菩提樹。金剛爲身。瑠璃爲幹。枝條雜寶所成。花雜色。摩尼爲果。與花間列。高逾九天。金剛藏菩薩身内所現菩提樹。其莖周圍如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條廣狹。與樹相稱。廣大無比。五此經說普光明殿。包含法界衆妙寶飾。光影重重。衆寶樓閣臺樹。階砌莊嚴。普光映徹。遍周法界廣大無比。六此經有一切處文殊普賢菩薩體用。相徹充滿法界理事無礙。纖塵之内行海無盡。甚深廣大無比。七此經有如來於刹那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成佛說法化終涅槃然不廢報身。常住菩薩衆海。充滿十方無盡身雲。皆眞金色。目髮紺青。身色光明。互相照徹。如是衆海。皆齊法界。十方無間。無有纖塵空缺之處。體相徹入。色像重重。無妨無礙。隨所宜湛。對現色身令諸衆生發菩提心。而無失時。如是衆海廣大無比。八此經若有大心衆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不讀餘經。深明體用。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如來出現品中所說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集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徳德法門。或時聞已不生信解。不順不入。名爲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又下文。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滅智自然智。又普賢菩薩言。見佛聞法不生信者亦成解脫智種。作食少金剛等喩。廣如經說。此經有如是大威德不思議法門。超諸三乘。廣大無比。九此經有表法之首。善財童子不離一念而經一生。不離一處遍至十方。經五十五善知識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門。一一菩薩法。諸藝行相。身色形貌。攝生之軌皆齊法界。具足無盡廣大行門。不離一生。便成正覺。更無始終前後之際。即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如是廣大無比。十此經有十佛境界。十無盡法門。十智。十地。十身。十眼。十耳。十鼻。十辨。十寶山王。十龍王。十刹塵。十海。一一各具十不可說境界譬喩無盡法門。廣大無比。
深極無二。釋曰。餘三乘門唯是他受。及化身等說。未預究竟眞實十法身說。廣如五教上卷主異中說。
自許佛說一切示現無有餘故。釋曰。指華嚴經海印三昧因由。廣如開心中卷說。
猶如大海。釋曰。指喩支。通玄華嚴會釋云。此經有十種德。一如大海衆流所歸。諸流入已。隨即廣大。皆同海德。此經亦爾。若有衆生。能生信入者。即同如來海果位。二如世間井泉。以海爲體。若人飮者皆得海味。一體無異。但隨業力而得鹹味。此經亦爾。若有大心衆生。聞持信入。便得如來法身佛性大悲智味。闡提之人無所堪爲。然如來智性當作生因。三猶如大海有四寶珠。一名積集。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此四種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所不能見。此經亦爾。一切二乘及權教菩薩行六度波羅蜜。菩薩未迴心者所不能見。唯除最上佛乘。大心衆生能見此經而生信入。自見自心同佛知見大智之寶。此經如來出現品云。此諸衆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四猶如大海。一切諸龍魚等同在海中即有出生。此經亦爾。能說一切衆生心海一念之中有無量諸佛。於衆生心海而興出世成等菩提。如此經如來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心念念常有佛。成等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自心。成正覺故。如自心然。一切衆生亦復如是。五猶如大海能受大雨。無量大雨一時渧入。若水及海皆同海味。無有前後。此經亦爾。爲此經說。十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經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如善財龍女等。是其人也。六猶如大海大身衆生之所都止。此經亦爾。最上大心衆生之所都止。深池之龍不樂其居。七此經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此經亦爾。若有見聞信樂而能悟入。永離凡夫權學。闡提死屍直同如來法身性海。八此經猶如大海潮不失時。此經亦爾。若有衆生根堪聞者即得聞之。隨其欲樂。即得聞之。五乘法化而無失時。如來出現品(云云)。
定餘所不攝。釋曰。指宗支。如上三支證文。廣如下出。
論曰。此量有法無不現之法。故攝一切法。攝一切法故更無異喩。無異喩故設無可作違決之喩是故離諸過。然有迷者云。大海不受死屍故萬法歸入。因不極成。喩亦一分能立不成(云云)爲披此等迷。兼須成因。及第五因悉之。此量明文在華嚴同性寶積守護大集等經。起信法界無差別等論。其經論文。云何顯示。
華嚴經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勢力故。又云。一切示現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華嚴第一名普光明地。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普梵互擧悉之。
寶積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於此一切法印之門。隨學隨入以善修行此諸法門。得一切諸法海印三昧。此三昧者如實相應。能攝諸法善方便智。是故諸菩薩於此印門應善修習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觀一切法。而能出生無量無邊大法光明無邊慧。譬如大海水乃無量而無有能測其量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又如大海。一切衆生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諸法海印之中。於此印中見一切法。同於法印。又如大龍及諸龍衆諸大身衆。能有大海。能入大海。於彼大海以爲住處。諸菩薩亦復如是。而於無量百千劫中善修諸業。乃能入此三昧印門。於彼印門以爲住處。爲欲證得諸佛法故。善巧圓滿一切智故(乃至)是故此法名一切法海印三昧。又如大海是大珍寶積集之處。此三昧者亦復如是。是一切法。及法善巧積集之處(云云)
華嚴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爲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云云)如上量因須此等合喩。見之可知。餘如前什。
法界論頌曰。能益世善法。聖法及諸佛。所依寶處因。如地海種子。復次菩薩心如地。一切世間善苗生長所依故。如海一切聖法珍寶積聚處所故。如種子一切佛樹出生相續之因故。象和尚釋曰。頌中初二句標三宗。次一句出三因。後一句擧三喩。廣如疏文。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復次善男子。何等名爲海印陀羅尼門。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現一切。謂四天下所有色相或衆生色相。或非衆生色相。山澤原阜。樹木叢林。藥草百穀。日月星辰。摩尼雲雷。村營聚落。城邑王都。及與諸天男女宮殿。一切資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綺麗嚴飾。如是等類上中下品。一切色相。於大海中平等印現。故說大海。爲第一印。最勝妙印。希奇殊特。無等無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與一切衆生身平等印。得與衆生語平等印。得與衆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諸佛語業轉妙法輪。菩薩皆從海印所流。於口門中平等演說。隨有所說皆與諸法印。無違亦無疑惑。能令法界一切衆生皆悉悟解。故說此印。諸印中上。所謂婀(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無生故(乃至)第四十二字云。瑟姹(二合)字印者。悟解無邊無盡體故。善男子。菩薩以是等種種法相分別演說諸字印門。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羅尼門。廣如經文。
又寶積經二十五云。何者名爲法光明門。而能出生善巧光明。謂能了知異名教門。祕密教門。異名事門。攝取事門。諸差別門(乃至)以三昧力觀諸法門。於三昧門出生智慧。而能了知如實理趣三昧力故。觀法門故。生智慧故。以三昧門了知法界。住善方便。能起一切法門光明。得一切法海印三昧。無邊慧。云何法門。謂阿字印。印一切法。無明所作行得圓滿。阿字爲首。無明止息。無所化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入無相印門。以?(阿可反)字印印一切法。業異熟果業應作。業果和合。了知業果。和合緣故(云云)廣如經文。
起信論釋曰。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得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云云)廣如中卷引。既判勝劣。明知華嚴三昧門餘一切教所不攝。依如上經論文。立此比量。
問。如今是量對敵阿誰。答。除歸信高機。及以密證。若有正將世口利手筆不信開閉逆亂論宗之一切顯敵。爲破此邪雲立是正劍。是故宗置定字遮立已成等。故此經出魔業中云。學世間論。巧於文字。善於句味。手筆文誦樂說二乘。隱覆深道。是爲魔業(云云)出佛業中云。化斯等類第五佛業(云云)具如下引。然則非因明道。無奈何方。是故慈氏無著世親護法陳那天主等諸大論師。龍樹提婆堅慧等諸菩薩。摧彼邪道皆須此道。雖爾是道甚難。學流希代。東夏西天亦於聲因二宗。獨步之人。萬而一也。然有歸眞大師華嚴和尚。法諱曰長歳。唯於自宗非溫心肝。亦涉獵他家主。若唯識因明正理等論及彼文句。寸陰是惜。是以授余有寫瓶之樂。許人以普門之悲。是故追悲前師之遺風。顧歎後學之迷道。總記以聞天皇廣智然因明法散在一切經論。或說因喩。或示宗因。或顯三支。或合宗喩。妙法蓮華經。大方廣華嚴經等。是以不學之流。主彼宗喩因。宗喩因綺互文句。舌卷足逗。至有諺曰。學堂無因明。大樂無大鼓。因明指而不壞。猶如將軍無利器。對敵。都無所爲。勝負幽致與立敵號。意在伊耳。然世人多於得爲是。末學作非。終言於一乘道不須比量。不知世間非學及二乘狹心因量求過不及之經意。作如是迷。豈諸菩薩不求此道。得究竟覺。故瑜伽論中。菩薩求法。於一切五明處(云云)諸經論所說五明中因明。四道中證成者名異義一。諸佛菩薩眞俗諦境。皆不出此五明處四種道理。若不習此四五境。得成正覺。無有是處。故探玄第三。通釋經論。用十方便中第六四種道理者。雜集第十一。因辨觀察契經等法。應當解釋諸法道理。道理有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案云。觀待有二。一俗諦緣起。要相待生。此通染淨。二眞諦之理待了因顯。此唯約淨。二作用亦二。一緣起諸法各有業用。二眞如法界依持等用。三證成亦二。一比量成立。二現量成立。四法爾亦二。一諸緣起法。有佛無佛。性從緣起。二眞如法界。性自平等。廣如解深密等經論等說。五明廣釋亦如瑜伽顯揚對法方便心等論說悉之。上來述證成道理竟。但聲明法者。眞言宗分明所傳。先來學者。未見得之。
第二聖言一千義海門者。謂今且此出十門。是爲觀行者之心鏡(初九別門。後一雜部門)。
明三種世間爲一大法身門。一。
明十種本經爲一華嚴教門。二。
明三業禮佛儀式眞似異門。三。
明諸教懺悔淺深知不知門。四。
明從微至著發菩提心階門。五。
明諸乘所持陀羅尼分圓門。六。
明諸門入定寂用礙不礙門。七。
明入三昧門機非器簡持門。八。
明正入三昧觀心理軌躅門。九。
明諸宗佛相好廣略麁細門。十。
第一明三種世間爲一大法身門者。略作三門。先開三世間覺體。次示諸尊開合義。後出佛身無礙。第一開體者。案此經。第一本有。二先列。三別文。後示三爲一。初列三別者。
一器世間佛。釋曰。此有四種。
一道場地經云。其地堅固。金剛所成。象和上釋云。地爲行所依本。倶舍第十一云。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起金剛喩定。更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此中望彼有同有異。思之。上妙寶輪。及衆寶花。清淨摩尼。以爲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釋云。謂此寶輪具五義故。一圓滿義。離缺減故。二攝德義。輪等具故。三轉動義。從此向彼故。四摧惑義。如碾碎等故。五降伏義。如聖王輪寶故。又寶是可貴義。下文言。寶花成妙色莊嚴光明輪。充滿諸法界十方靡不遍(已上)苑云。摩尼正云末尼。末謂末羅。此云垢也。尼云離也。言此寶光淨。不爲垢穢所染。又云。摩尼此曰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舊翻爲如意等。遂義譯也。如意者。一如能化意。平等救故。二如所化意。求皆得故。藏云。色相嚴淨。謂此妙色具四義故。一炳著義。具形顯故。二即空義。含靈而立故。三具德義。一攝一切故。四有用義。衆生見聞。護勝益故。此類多端。故云種種(乃至)謂器海。深而且廣。蘊德包含。潤益無邊。故云如海。大海十相。於此應辨。下文世界海名。從此而立(已上)摩尼爲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首。衆寶羅網。妙香花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衆妙花分散於地。寶行列。枝葉光茂藏云。幢有二義。一高出。二降。如帝釋幢。有二。一幖幟。二隨緣。蓋亦二義。一顯勝。二蔭覆。光亦二義。一除闇。二照現。下文云。於寶幢中有光明。垂寶旗旛而莊嚴(云云)依稱讃淨土經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赤眞珠。六阿濕摩揭波。七牟婆陀拉波(已上)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釋云。此等中亦有總別同異成壞六相。即入無礙。可准通之。道場地竟。廣如疏說。
二菩提樹經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瑠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藏云。樹爲行德建立菩提。樹有三釋。謂隣近依主及持業。以圓教中依正無礙。人法相。是故得菩提即樹也。高出六天。顯曜十方。故云殊特。此是總句。下以九句。別顯殊特。一幹殊特。謂是樹身明淨堅固義。故云淨琉璃等。二枝殊特。謂樹枝條是方便隨機差別義。故云寶枝等。寶葉扶疎。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爲其果。含輝發焰與花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内有諸菩薩。其衆如雲。倶時出現藏云。又此上五句。成一樹體。謂淨法界。如地顯現佛身。如地生樹。隨機見異如樹生菓。此約起化攝生。現於佛樹。又釋本識如地。識中菩薩種性如樹子。發菩提心如生樹芽。增修正行如長養樹身。隨位造修。如樹分枝。此約自行蔭覆利他如樹葉蔭。自他二行交飾如花。因圓果現如樹成菓。此約修行次第以成佛樹。此上五句明樹體攝衆德。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苑云。此一佛力加嚴。謂說法無盡故云恒也。藏云。九佛力殊特。謂佛力加持。出音讃德。若不樹中自出音讃。世人無有能去如來勝功德者。此十句中。六相總別可准知之。覺樹竟也(已上)。
三宮殿處經云。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第三宮殿樓嚴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嚴。謂廣而且麗。於中四句。一標主。次二擧事廣麗後句釋廣。此總句也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花以爲莊嚴。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衆會。成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玉而爲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衆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自下有九。一體嚴。謂衆色摩尼成故。次一相嚴。謂寶花莊故。次七勝用嚴。一嚴。具出光。如雲涌出。應用無來。用謝無去。二宮殿間影成幢。勘影字。梵云阿嚩(無賀)皤(滿賀)娑。此云照曜。亦云影亦云光。雖通三義。量所宜用。今此應云光華成幢。苑音義云。萃影。萃疾醉反。易曰萃聚也。毛詩傳曰。萃集(已上)三衆海所集勘梵本云阿難攘菩提薩埵曼荼羅娑揭羅三摩嚩薩欏嚢羯鞞。此云無邊菩薩部類衆海湊入之藏。其曼荼羅音通於五義。謂泥壇日輪圓滿境内部類。今此即當部類之義。以道場衆會無邊品類。周匝遍滿。不但集在宮殿邊故。讃宮爲藏者。以其包菩薩衆故。四出佛光聲有二種。一佛光出聲。二聲與光別。然是法界體事。又能說法界門。名不思議。五寶網周垂。六現佛力境。七現染影像。問。染淨不倶。如何淨中現染。答。染以無性爲性。仍不壞相故。淨證無性成與染全爲體。不壞淨性故。染淨相望。非即離也。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此一□後一佛力加嚴。謂於時處體事而現廣促。業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王觀空品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中九百生滅。下文說准此應知。
四師子座經云。其師子座高廣妙好第四師子座嚴中十事四。一量及相嚴。謂高廣而復妙好。上無加故高。旁無外故廣。即事而理故妙。即理而事故好。此總句也。藏云。第三寶座殊勝。於中亦有十句。初一是總。依智論。佛爲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林若地皆名師子座。王座處亦爾。又坐此座。說於無畏師子吼法。是故亦名師子座。下離世間品明十種座中。師子座分別演說甚深。此上皆依主釋。或亦持業釋義故。以依正渾融故。又以此座包含法界。人法教義一切法故。及彼十方諸佛世界。深廣殊勝特。故云不可思議。猶如大海問。此師子座有何義理名不思議。答。既名不思議。義實無盡。略論十種。不可有分思。以同法界故。不可無分思。爲機現故。不可以理思寶花事嚴故。不可則事思。如來藏性故。不可依報思。以菩薩等所成故。不可正報思。是佛依果故。不可以人思所依法攝故。不可以法思。具有三業爲人用故。不可以果思。具有因位諸菩薩故。不可以因思。佛果所有故。此上十義。無礙相即。謂一座是總相。十義是別相。齊是座義是同相。十義不雜是異相。由此十義令座法起是成相。各住自法是壞相問。既云爲機現故。非無分量。未知其量。分齊若爲。答。然亦難知。但可比況辨之。如地品説。十地菩薩座量周圍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之量。以此座量比如來座。
其猶以豆許土比大千世界是如來座量極難量也(云云)通玄居士疏四云。師子座爲依果。從其師子座一段文中義分爲三。一釋座名。師子者依主釋。如來於大衆中。得無畏故。非於座上有師子座嚴。設有者但明依報故。二陳座高廣者。經但言高廣。不言量數。今以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帝釋天宮佛座。高十千層級。十行位中夜摩天宮佛座。高百萬層級。十迴向位中兜率天宮佛座。高百萬億層級。高廣隨位。各各相稱。以次類之。十地之位。他化天宮其座高億萬億層級。彼天宮已超化樂故。第三禪中說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更高。十地品不言佛座層級高廣之量也。但以次類之。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層級不同者。以明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進修階降隨位所見高下不同。以實而論佛座高廣。無有決定大小高下可得。爲如來心量盡所計故。無有量也。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如無邊身菩薩。量佛身際不可得故。已出情際心數量故。以此義故住毛孔中而身不小。居法界中而身不大。爲情量盡故身若隨類。及座高廣。座亦隨類。若以如來自報體而言。以法界爲座體。因既如是。依果亦然。故亦非可量。如法界品中。等于法界。座量爲定(云云)餘教佛座未見如是。故貞元錄云。玄奘於西域請得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軀。通光坐高尺有六寸。擬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影像。金佛像一驅。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眞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揭陀國鷲峯山說法華等經像。金佛像一驅。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三寸。擬喚舍釐國巡城行化像等(云云)案。見寶塔品變淨土文。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云云)然此文意異。非對二乘說法華之本意。若不爾者。違佛性論爲二乘人化身□□。探玄四云。大集經中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凡說法處皆有蓮華座(云云)摩尼爲臺蓮華爲網。清淨妙寶。以爲其輪。衆色雜華而作纓絡。此四事體嚴。謂一臺是摩尼。二網是蓮華。三輪是妙寶。四纓是雜華。苑音義云。纓絡。經本有作瓔珞二字竝謬。瓔謂似玉之石。音與纓同。非此用堂榭樓閣。階砌戸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塵尼光雲互相照曜。十方諸佛。化現珠玉。一切菩薩。一切髮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此四事相嚴。一諸事備嚴。二枝果間飾。三寶光相照。四主伴珠寶倶放光瑩。苑音義云。堂榭。榭徐夜反。爾雅曰。闍謂之住臺。有木謂之榭。郭璞注云。謂臺上起屋者也(云云)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此一事佛力加嚴。說佛境界。苑音義云。遐遠也。暢達也。及至也。
上來總明器世間圓滿竟。
二智正覺佛經云。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苑云。標云。於一切法者眞俗二諦法也。成正覺者。獲得曰成至極名最。離倒爲正開悟稱覺。於何開悟。謂即前一切法。云何開悟。此有三釋。一云。於眞諦境證離言性際。於俗諦境窮盡差別相。二云。法差別境。即無差別故。如瑜伽三十八云。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等正覺。後釋云。智入等是也。三云。證眞即俗而不壞眞。證俗即眞而不壞俗。眞俗二境及智鎔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開悟爲正悟之極。故云最正覺也。藏和尚云。明智正覺世間圓滿。於中略作五門料簡。於中四門如例。第五釋文者。文中釋此智正覺義。還以十門。初一總。餘九別。總中先身安實座故云如來處。此等後智契眞原。故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又如來者。地持論云。言語所說不乖於如。故名如來。又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又經云。乘六波羅蜜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論云。乘如寶道。來成正覺問。此既出障得名如來。門不在纒名爲如去。答。亦有是義。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既云流轉。當知有去或亦無去。以雖在纒而不動故問。若爾出障不動應無有來。答。淨法順眞。從眞所起故得有來。染法違理。是妄法故不得有去。或亦無來。以始覺之異。是故無來。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曰如來。又一切法者所覺二諦之法。最正覺者能覺之妙智。以菩薩亦有隨分正覺然位未極不得稱最。今就至極名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釋言智入等者釋前於一切法正覺也。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二身業中云其身等者有二義。一即此座上坐時即充滿法界衆生前故。亦佛身全收三種世間故云充滿。其音普順十方國土。三語業中云其音等者此通三種。一音聲。二言音。三言所詮法。文雖通三。意在說法。能順十方故。藏云。下以九門別顯如是成正覺之義。謂於如來一法界身。隨緣顯現。有三重三業。初有三門明平等三業自在攝生。二其身遍坐下明攝生三業成益非虛。三悉能普現下明成益三業即用歸如。譬如虛空具含衆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藏云。如虛空有五種義。似佛圓音故以爲喩。一周遍義。譬佛圓音遍周法界無處不至。猶如目連達尋佛聲不得岸畔。二平等義。謂空雖普遍。體恒無二。況佛圓音平等一味。三無礙義。謂此虛空無所障礙。譬佛圓音隨根生熟。聞與不聞倶無障礙。四對現義。謂一切衆生皆謂虛空對其前而無現前。圓音亦爾。隨種種機別別獨聞。如音無彼此。五含受義。謂此虛空包含容受諸色法故。圓音亦爾。含攝所詮諸法義故。餘義如下性起品說。身恒遍坐一切道場。菩薩衆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衆福大海悉已清淨。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演一切法。如布大雲。前中言遍坐一切道場者其類有五。故言一切。謂一一切同類世界中道場。如名號品等說。二一切異類世界中道場。謂樹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說。三一切世界種中道場。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場。竝如華藏品說。五一切微塵中諸世界内道場。乃至重重如是五類。佛皆遍坐。藏云。一切道場者有三類。一遍一切須彌山界。二遍一切樹形等界。三遍一切塵道。重重如帝網界。故下文云。是盧舍那佛常轉法輪處。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衆生(第三毛端容刹德)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第四身智歸寂德)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第五光現佛事德。苑音義云。靡不咸覩。靡亡彼反。珠叢曰。靡無也。覩視也。不思議劫。劫梵語也。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爲長時)。
上來明智正覺世間。
三衆生世間佛經云。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苑云。略顯三門。一衆數。二新舊。三位地。初中通辨九會。衆會數總有一百七十二衆。謂都序中有四十一衆。謂同生一衆。異生三十九衆。佛師子座中一衆。此四十一衆遍九會。若依融攝。一一會中有餘會衆稱法界會。互相在故。准計可知。藏云。明衆生世間圓滿略作十門分別。一明衆數。二新舊。三定器。四世出世。五界趣。六諸我。七權實。八位地。九表法。十因果。初衆數者。謂此初會。有五十五衆。第二會中有新舊二衆。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衆。第五會中昇天品内有五十二衆及雲集一衆。第六會中有同生異生二衆及第七會一衆。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及天王三衆總爲一百二十衆。於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塵數爲量。如是等皆無分齊。然此等八會既竝同時互相融成一法界大會。即知一一會中各有一百二十衆。無齊相。此且約此一世界八會說。苑云。第五會中一百一十一衆。謂舊衆爲一。昇天品内供衆證法衆及天王衆。及偈讃品中新集衆。又十迴向品中證法衆。第六會中有四衆。謂偈天女衆。同生異生衆。證法衆。第七第八兩會各唯一衆。謂普賢普眼等舊衆。第九會中三衆。謂菩薩衆。聲聞衆。天王等舊衆。上來且就別有此不同。若依融攝。一一會中有餘會衆稱法界會。互相在故。准計可知。若通十方虛空法界一切世界皆各有此無邊衆會相入重重。如帝網無盡。即不可說不可說也。是謂華嚴海會衆數五界趣者。於三界中除無色天。以隨相寄法非殊勝故。若仁王經亦有無色天等。六趣中除地獄衆。以彼極苦寄相顯法亦非勝故。若陀羅尼經亦有此衆。又無人王衆以相顯非奇故。或菩薩即人衆也。或唯列王衆如後十八衆說以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衆中說以具主伴故問。若准此門三世間中衆生身。佛不攝無色及地獄衆。何故會舍那品明三世間中。衆生身云。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報業(云云)答。三世間中無法不攝。但同聞中表非寄故且不列耳。今此頌文據盡理說故不相違。見龍猛菩薩判。八人法者。若三乘中但寄人顯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諸人竝是法界緣起法門。又此一衆。即通三世間。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國土身故。餘可知。十因果者。若三乘中倶是因位。若一乘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倶是果。以竝是海印中現故。又乘解脫力。入佛海故。或通因果。由前二義故。十定品云。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法。同諸如來。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何故不名一切智(乃至)何故修行普賢行願。猶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捨菩薩道。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乃至)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爲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有休息。說名菩薩。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乃至)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乃至)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衆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云云)以是文明知通因果。或倶非離性平等故。竝如下歎德中說。已上綱目文。自餘六門如二疏綱目說釋文中言。十是一周圓數。表無盡故。佛世界者。凡一佛土。報化有異。權實宗殊。今取共許者爲量。則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刹。或名佛土。體無差別。微塵者七極微量也。下文有此竝准應知。倶者謂傳法菩薩與之倶聞故。如來與之倶說故。又智論云。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爲共。共猶倶也經云。列同生二十衆。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普光師子幢。普寶焰妙光。普音功德海幢普智光照如來境。普寶髻華幢。普覺悅意聲普清淨無盡福光。普光明相。海月光大明。雲音滿。光無垢藏。功德寶髺智生。功德自在王大光。善勇猛蓮華髺。普智雲日幢。大精進金剛齊。香焰光幢。大明德深美音。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依數列稱也。略列二十菩薩。初十連枝普者。顯具法界總相德故。後十名異者。表具法界別相德故。然總之與別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礙分相顯德立其名爾(云云)藏和上云。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智論名遍吉也。此中同名普者以圓遍故。智論云。問。菩薩甚多。何以列少。答。菩薩無量說不可盡。若都列者。文字難載。復次菩薩不過二種。所謂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謂颰陀羅等。出家謂妙德等。此方謂慈氏等。他方謂觀音等。若說此二。當知一切都以攝盡。解云。娑婆世界說。就華藏衆如文可知已上齊。齊藏奚反。案。梵本齊是肚。齊字宜從肉。如是等而爲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釋曰。結同生也。
上來述三別體竟
後示三爲一者經云。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前中云。以昔與佛同善根故今得同。言毘盧遮那者此翻爲遍照光明。此有四義。具如疏釋。苑云。案。梵本毘字。應音云。無癡反。此云種種也。盧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於身智以種光明照衆生也。或曰。毘遍也。盧遮那光明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事無礙法界。如何菩薩自體乃從如來善根生耶。本疏兩釋。一如來善根爲增上緣。眞善知識爲令梵行就彼勝緣。故說從生。二彼諸菩薩所修之行皆如來所有。據彼令行行滿成身。故從彼生。今助兩釋。一從他如來善根海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從自如來善根海生。果德十身故。所以通此。此自他義者文無簡言故。梵本云與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顯預有因。二顯大人類會。前主伴有三。一迴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後從自如來者如下兜率偈讃品云。如是菩薩皆與毘盧舍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乃至云。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又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如上釋稱我聞中顯(云云)問云。何此三爲一大毘盧遮那如來耶。答。龍猛菩薩云。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又云。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勳習。彼三而爲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不爲因勳習鏡。云何名爲三種世間。一者衆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初謂異生性界。次謂所依止土。後謂佛菩薩。是名爲三(云云)綱目云。世者是時。間者是中。時中顯現故云世間。世間不同義有三種。一器世間有二一道場地等別處。二蓮華藏世界通處。二智正覺世間亦二。一三身。二十佛。三衆生世間亦二。一同生。二異生。說主門云。直攝一切三世間盡。以具此三事方爲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覺攝(云云)問。經以器世間爲先。及衆生世間通二種身。如何今違經。答。論據麁異生先爲所化之次第故。初列衆生身及智正覺。亦攝同生。經據器世界先爲所依之次第故。初列器世間及衆生世間。亦攝同異生。是故經論不相違。
列異生三十九衆經云。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藏和上云。第一金剛神復可以衞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緣起不境相故。衆行所依如金剛際故。即行眷屬。餘衆亦然。苑云。異生總有三十九衆。分之爲三。初金剛神下明諸神衆。二阿修羅下明雜類王衆。三夜叉王下明諸天衆。又此三十九衆爲顯守護三世間故有三類別。初金剛及足行神二衆守護智正覺世間。二道場神已下至主晝神。守護器世間。三身衆神及阿修羅已下竝守護衆生世間。雖有兩判且依前釋。執金杵衞護如來靈祇不測。故曰執金剛神。此從所執爲名。有財釋也(云云)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衆神(餘下數同此)復有足行神。復有道場神。復有主城神。復有主地神。復有主山神。復有主林神。復有主藥神。復有主稼神。復有主河神。復有主海神。復有主水神。復有主火神。復有主風神。復有主空神。復有主方神。復有主夜神。復有主晝神。復有無量阿修羅王。復有迦樓羅王。復有緊那羅王。復有睺羅伽王。復有無量夜叉王。復有諸大龍王。復有鳩槃荼王。復有乾闥婆王。復有月天子。復有日天子。復有三十三天王。復有須夜摩天王。復有兜率陀天王。復有化樂天王。復有他化自在天王。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自下色界諸天王衆中有五衆)復有光音天王。復有遍淨天王。復有廣果天王。復有大自在天王釋曰。上來三十九異生衆。上首各有十。如是上首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衆。經文分明。又此三十九衆各各說所持十法門。亦如下經云。
第二示諸尊開合義者如五教說佛身開合有二。先義後數。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眞境爲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攝本覺地。清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或唯妙智爲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攝論無垢無罣礙智爲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故。或境智合爲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爲法身。此上二句約終教說。或境智倶泯爲法身。如經如來法身非心非境。此約頓教說。或合具前四以備德故。或倶絕前五以圓融無礙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說。此約一乘辨次別約釋迦身明者。此釋迦佛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或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但深淺爲異也。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說。或非法非報化。如別教一乘。是十佛故也。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二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說。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如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或立三佛如常說。此通始教二教說。或立四佛。此有三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二於三身外。別立自性身。爲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攝論云。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報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經云。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終教說。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此約一乘圓教說問。案如上文。圓教佛數定立十佛。云何有一大三問號。答。約一攝多唯一大毘盧舍那佛。以二攝多。兩部十身。就三攝多三世間佛。初一攝多者。雜集傳云。案。此經是毘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内與普賢等海會聖衆爲大菩薩之所說也(云云)又旨歸說經佛門云。問說此經盧舍那身。既在如前。無盡時處。其佛爲是一身。爲是多身。設爾何失。二倶有過。謂若是一何故乃在多處別全現耶。若是多身何故經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來身亦不往彼。答。此盧舍那法界身雲無障礙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云云)次以二攝多者。五教上卷云。三者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及盡三世間說。不同三乘等變化身受用身等(言盧舍那十方佛者無著等十佛。言三世間者衆生等十身)又孔目云。若一乘義所有功德皆不離二種十佛。一行境十佛。謂無著等。二解境十佛。謂衆生身等。具如彼說。問。其二種十佛本自一具。在一切衆生身中。經答如是。經初說三種世間了云。上十佛刹塵數佛菩薩皆毘盧舍那自善根生等(云云)又性起品云。以於一切衆生界中終無有一衆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云云)問。一有情具之意何。答。此義難思。然准諸文。言行者是如理智。解者是如量智。所以雖一具十佛而如理智邊是無著等十佛。如量智邊是衆生身等十佛。深味思之後以三攝多者。龍樹云。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舍那佛以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以亦無有所不攝焉。綱目云。今釋此佛。准下文中。是十佛之身通三世間。以說十信及三賢等地前所見非實報故。然居華嚴。非是化故。國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攝前二。性融通故。具足主伴如帝網故。是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第二融攝者。有二。一直攝一切三世間盡。以具此三事方爲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覺攝。諸妙淨土及同生之身無不皆是此中所攝。二於正報毛孔之中及彼依報微塵中各有重重具足攝彼三世間等一切法。如帝網現。准思可見。疏云世者是時。間者是中。時中顯現故云世間。世間。不同有其三種。一器世間。爲所依處有二。一道場地等別處。二蓮華藏世界通處。二智正覺世間。
爲能化主有二。一三身。二十佛。三衆生世間。爲所化機有二。一同生。二異生。然疏第二說同異生出多箇重。或以聲聞爲同。菩薩神等竝爲異生。此約小乘。以約相明同故。如同坐等。或以出家菩薩及聲聞等爲同。餘竝爲異。此約始教。或以菩薩爲同聲聞等爲異。此約終教。或唯地上菩薩爲同以同證法性故。餘悉爲異。或八地以上爲同以倶純熟純無流故。此二通始終二教。或唯菩薩爲同以通諸位故。神天等爲異是法界別德故。或菩薩神等倶是同以法界無二故。或倶異。以法界差別故。此約一乘辨。刊定記云。雖此八釋。後三可通前五類用。所以者何。同異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論釋。請分之中唯言解脫月是同生衆首不判聲聞故。就後三釋中初依實義不據分相。今既科文須依分相。二約菩薩形非隨所化異生作彼同類生身故。雜類不爾故名爲同。所以者何。異生之名有二義故。一者造異趣業受異趣生故。二者異聖人生故。此中同異雖倶菩薩。約形相別而立其名。三約雜類爲隨所化諸異生類作異生形。同生之名但約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薩形故。今於三中。依最後釋。
第三出佛身無礙用者問。上來說主的可一軌。何示多門。答。旨歸云。今顯此義略辨十重。一用周無礙二相遍無礙。三寂用無礙。四依起無礙。五眞應無礙。六分圓無礙。七因果無礙。八依正無礙。九潜入無礙。十圓通無礙初用周無礙者。於上念劫刹塵。等處盧舍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周側如上一一塵刹一一念劫。攝生威儀。或現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塵境。身雲差別。名號不同。業用多端。不可稱說。經言。盧舍那佛於一塵中示現十佛世界微塵等多威儀路以攝衆生。如一塵一切亦爾。如一佛一切亦爾。故知如是應機現身。無盡無盡不可說也。又云。如此見佛坐師子座。一切塵中亦復如是二相遍無礙者。於上一一差別用中。一一各攝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類。如是一切自在無礙。如經帝網中說三寂用無礙者。雖現如是無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慮。常在三昧不礙起用。不思議品云。於一念中智能示現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衆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二三昧。是爲諸佛不可譬喩不可思議境界。如末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四依起無礙者。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顯現。經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勢力故五眞應無礙者。即此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經云。法身多門現十方。如是眞應理事混融無障無礙。是佛境界也。
六分圓無礙者。即此遍法界盧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即是圓滿。法界品云。如來一毛孔中。生一切佛刹微塵等化身雲。充滿一切世界不可思議故又於毛孔示現十方盡窮法界一切諸佛一毛孔中。盡過去際一切如來次第顯現不可思議。故經偈云。如來無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聞見。又如法界品中。普賢支節及毛孔示現可知七因果無礙者。謂於身分及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及行。經中佛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八依正無礙者。謂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經云。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水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諸刹。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經云。佛身充滿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刹海總在如來一毛孔現。經云。無量刹海處一毛皆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普賢。亦云。一切諸佛及刹土在我身内無障礙。我於一切毛孔中。現佛境界。諦觀察況於佛也。又如來自在還現自身。於身内刹中教化衆生無障無礙。非思量境界九潜入無礙者。於衆生世間無礙自在。謂此佛身遍入一切衆生界中。如如來藏雖作衆生而不失自性。此亦同也。又亦總攝一切衆生。皆在如來一毛孔内。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經云。觀見如來一毛孔。一切衆生皆入中如是等十圓通無礙者。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入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廣。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無礙自在法界難可稱說。如來以此自在身雲於前時處常說華嚴。無休無息。
第二明十種本爲一華嚴者略有三門。一正叙十本。二明宗趣。三述經圓。
第一正明十本者。夫圓教微言必窮法界。既盡如來無盡辨力各遍虛空。毛端刹海復各盡窮未來際。頓說常說時處無邊。若斯之教豈可限其部帙。今約准經文折爲十類。一異說經。二同說經。三普眼經。四上本經。五中本經。六下本經。七毘本經。八主伴經。九眷屬經。十圓滿經。
初異說經者。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衆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隨彼所宜施說教法差別不同。與虛空法界等。唯如來智之所能知不可定其色非色等言非言等。舍那品中廣明樹形河形須彌山形乃至一切衆生形世界海。末後結云。皆是毘盧遮那佛常轉法輪處。解云。文中但言常轉法輪不言法輪分齊相者。以彼施設與此不同。故不顯示。但可准知。彼處亦施如此法教。部類難量不可說也。
二同說經者。唯於此類須彌山界遍於虛空毛端等處。以言聲說亦無有盡。如不思議品云。如一如來一化身轉如是等不可譬喩法輪雲。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世界皆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念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身。乃至盡未來際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頭。一一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音聲。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句身味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衆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又阿僧祇品偈云。」
彼諸一一如來等 出不可說梵音聲
於彼一一梵音中 轉不可說淨法輪
於彼一一法輪中 雨不可說修多羅
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別說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又復於彼諸法中 說衆生依不可說
又於一一毛道中 不可說劫說正法
如彼一一毛端處 一切十方亦如是
解云。此中說處非樹形等。言聲說教非色香等。故不同前。但一類無盡非可結集。不可限其品頌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與探玄初恒本同悉之。
三普眼經者。如法界品中。海雲比丘所受持經以須彌山聚爲筆。以四大海水爲墨。書一品修多羅不可窮盡。如是等品復過塵數。此亦但是大菩薩等陀羅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貝葉所能書記與探玄二。大本同悉之。
四上本經者。此是結集書記之上本也。如眞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之謂也。
五中本經者。彼見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竝祕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卷傳云。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竝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
六下本經者。謂彼所見下本有十萬偈。現傳天竺。梁攝論中名百千經。即十萬也。大智論中亦名此經爲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西域記說。在遮倶盤國山中有此具本(已上)探玄云。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刊定記云。下本有十萬頌三十九品。龍樹乃得下本。流布人間。今此所傳即其本。綱目云。下本有十萬偈三十八品。龍樹遂將此下本出。至天竺國造不思議論。亦十萬偈以釋此經。今耶舍三藏所翻十住毘婆沙論是彼一品(二處三十八三十九後檢)傳云。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依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所結。佛初去後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傳於世(明知上三本是文殊所結)龍樹菩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傳授。因茲流布。開皇三寶錄云。昔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呴盤國。王宮内自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竝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戸籥。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於道場内種種莊嚴。衆寶備具。并懸諸雜幡。時非時菓。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餘里。有山甚嶮。其内置華嚴大集方等。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掌(云云)。
七略本經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梵本有三萬六千偈。是前十萬偈中要略所出。探玄云。彼十萬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近於大慈恩寺塔上見梵本華嚴。有三部略勘。竝與此漢本大同。頌數亦相似。刊定記云。晉義熈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楊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漢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綱目云。爰有東晉沙門名支法領。從于闐國但得此三萬六千偈。并請得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名伏跋陀羅此云覺賢。俗姓釋迦氏。即甘露飯王之苗裔也。曾往兜率天就彌勒問疑。來至晉朝以安帝義熈十四年歳次鶉火三月十日。於楊州謝司空寺。別造護淨華嚴法堂。於中譯出此經。時堂前有蓮華池。每日有二青衣童子。從地而出掃灑研墨。暮還歸池。經了便止。故傳釋云。以此經文在龍宮。塵此傳通。故令龍王給侍耳。後因改此寺名興嚴寺也。有晉沙門釋法業慧嚴慧觀等親從筆受。法業因此出義記。名華嚴旨歸二卷。有吳郡内史孟顗右衞將軍諸叔度等爲檀越。至元熈二年六月十日譯出訖。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畢。當時五十卷成。後人亦有融作六十卷者。於法界品内。先有所闕八九紙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奉勅與沙門道成等十大德於西京太原寺譯出補之。沙門復禮等筆受(云云)探玄記云。於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所闕八九紙經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唐言日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親共校勘。至此闕文奉勅與沙門道成復禮等譯出補之(餘與前同)刊定記就此略本出四本異。第一本如上集。第二本者。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京西大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脫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普賢菩薩前中間脫文殊師利申手過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等半紙餘文。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潤色。依六十卷本爲定。第三本者。證聖元年。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合成漢本八十卷。大徳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華嚴和上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第四本者謂前第三本中。雖繕數處。然復漏脫。日照三藏所補入。法界品内文殊手按善財頂處一段要文。由此遂令前文虛指於後後經來無所因。謂七十七及七十九中皆云彌勒勸善財詣文殊所。後文既闕。便將善財違彌勒命。又前七十九中。彌勒告善財言。文殊師利當爲汝說。一切功德既漏此文。及使彌勒記言無驗。八十初云。善財一心願見文殊師利。見三千大千世界塵數知識者此文失次。居然可見。謂上句既云願見文殊師利。次句忽云見三千等。此語斷緒。無來由故。是故和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讐據。還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斷文再續缺義復全。今之所傳即此第四本也(已上四本全述第七略本。隱顯不同悉之)然舊本靈微具如五卷華嚴傳說。今此八十卷本。初譯之後。佛授記寺諸大德等共請華嚴和上講此經。其年十月十五日開講。便即入文。至十二月十二日晩上講。講至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其講堂中及寺院内忽然震動。于時聽衆道俗有數千人。共覩斯徴。歎未曾有。時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及當寺大德明詮律師。德感法師等述玆靈應。具狀以聞。都維那慧表署狀爲首。即以聖歷三年臈月十九日。進則天大聖皇后。親運神筆。批狀報云。省狀具之。昨因敷演微言。弘揚祕蹟。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詳。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應。披覽來狀欣暢兼懷。此批竝狀具如別錄(見刊定記)又有眞言宗大師遍照和尚。三密内融寘證佛會。百家外無常歎生呰。親傳云。近世振旦有常講華嚴之和尚。每讀經軸終有佛舍利出。總數近一升。親對披賀等(云云)如是神應往往非一。又有我日本國依憑華嚴僧正良辨大德。以去天平十二年庚辰十月八日於金鍾山寺奉爲聖朝請青丘留學華嚴審詳大德初開講時。堂上現紫雲。天皇皇后等先幸見賀。施入御衣等。其數叵測。又奉施綵帛千餘匹。又以天平十六年歳次甲申歸命三寶。降勅百寮肇建知識別供。施入水田二百餘町。故號爲御知識華嚴別供。今此法輪流傳日本。良有以也。及付法師師次第具如別記。
八主伴經者。謂舍那佛所說華嚴雖遍法界。然與餘佛所說之經互爲主伴。一一主經必具無量同類眷屬。如說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菩薩同名普賢。各從本國來此證。皆云。我等佛所亦說此法與此不殊。故知此一性起修多羅。十方各有八十一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修多羅以爲眷屬。如一處性起既爾餘一切處性起各攝爾許眷屬相與周遍法界。如性起既爾。餘會餘品文中各有證法之數皆爲眷屬。准釋可知。如此略本七處八會所攝眷屬。當知餘本皆具眷屬。准思可見。
九眷屬經者。謂此無盡修多羅海。一即一切。十方塵道同時恒說。下位菩薩二乘凡夫不能聞見。性起品云。此經不入一切衆生之手。唯除菩薩。又云。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何況受持。又云。若菩薩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雖聞不信。是等猶爲假名菩薩。解云。以彼器劣不能聞信此通方法。而如來方便隨一方隅。逐彼根機說宜聞之法。如餘一切權教三乘小乘等經。既無結通。十方齊說故非主經。然亦與主爲勝方便故。但爲眷屬。是故一一主經必具無量方便眷屬。如普眼經。有世界塵數修多羅以爲眷屬。又如普莊嚴童子所受持經。皆有塵數眷屬等經。具如經說。問。此與前主伴經何別。答。略由三別一前經文句必與主同。此則不爾。二彼必結通十方。同說。此亦不爾。三彼經亦有爲主之義。此亦不爾。是故彼經亦主亦伴。名主伴經。此則唯伴非主。名眷屬經。與彼不同。分二部耳。
十圓滿經者。謂此上諸本總混同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於其中一會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攝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無分限故。圓滿教法理應爾故。如因陀羅網無分齊故。盡佛能化邊境故。舍那品偈云。
一切佛刹微塵中盧舍那現自在身
弘誓願海振音聲調伏一切衆生類
又法界品中名圓滿因緣修多羅。此之謂也。無盡教海應如是知。
第二明宗趣者。通有兩宗。一理事無礙宗。此即楞伽密嚴維摩法華涅槃勝鬘仁王等經。二事事無礙宗。謂此經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等。聞。華嚴等亦說理事無礙。何獨事事無礙宗攝。仁王維摩涅槃經等亦說事事無礙之相。何不事事無礙宗收。答。兼正異故。又仁王等唯依業用說故。此經具德相等故。若隨部宗者初理事無礙宗中。如楞伽以五法三自性八識無我爲宗。内證聖智所行境界爲趣。或以一百八句爲宗一心爲趣。密嚴以現法樂住内證智境爲宗。維摩以抑挫二乘顯菩薩解脫爲宗。法華以會三歸一爲宗。勝鬘以空智如藏及攝受正法爲宗。涅槃以佛性常住爲宗。仁王以三種般若爲宗。後事事無礙宗中不思議境界經以如來不思議境界三昧爲宗。若明當部宗者古來異釋總有七家前六古說後一現傳。即是本疏所立也。具如刊定記第三述經圓者。旨歸說九門了云。夫法界圓通。緣無不契。謂上九門所顯之法總合爲一大緣起法。隨有一處即有一切。無礙圓融無盡自在。若隨義分。亦有十門。一處圓者。謂前無盡處中。隨一塵處即有如上一切處。一切佛。一切衆。一切儀。一切教。一切義。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網重重。倶在一塵。如一塵處。一切虛空法界一一塵處皆亦如是。二時圓者。於一會中即有如前一切時劫。一切處。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網重重顯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諸劫海中一一念攝。皆亦如是。三佛圓者於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處。一切時。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諸毛孔現。皆亦如是。四衆圓者。准前。五儀圓。六教圓。七義圓。八意圓。九益圓。十普圓。竝類准思之。以同一無礙大緣起故。自在難量不思議故。是謂華嚴無盡法海。窮盡法界越虛空界。唯普賢智方窮其底(已上旨歸文)。
釋普幾撰
一交了
華嚴宗一乘開心論卷下(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