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2部大正藏第78册P0879 行法肝葉鈔 (3卷) 〖 日本道范記〗.txt
《大正藏》第78卷No.2502
行法肝葉鈔上
先壇場莊嚴事
建立五部道具也。所謂四角金剛撅是四部金剛部也。撅獨古金剛杵故爲金剛部。五色蓮花部也。五色表五部惠命。即無量壽也。瑜伽念珠經云。念珠緒爲觀音(文)觀音即彌陀也。大日如來三世常住惠命(ヲ)爲無量壽也。始終一所即壽命連持無終意也。大日經疏云。以衆生界無盡故諸佛方便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也。是約方便爲無量壽。可思之。四寶瓶四部寶部也。寶瓶灌頂即南方故。四羯磨是四部羯磨部也。羯磨十二古即十二因縁也。北方釋迦截流轉十二因縁。即爲涅槃十二因縁故(胎藏爲大日三摩耶。深可習之)中方瓶胎佛部胎定也。福也。理也。寶瓶福也。水定也。輪金佛部。輪摧伏故爲智。仍爲金已上五部總金剛界五部也。中方輪·瓶智中定惠相應也。
次金剛盤上五古三古一古即如次金佛蓮三部杵。五古五智金剛故爲金剛部。三古三部一體故爲佛部。獨古摧破杵也。西方爲遍調伏。妙觀察智説法斷疑是摧破也。又西方蓮花即理。理獨一法界故爲一古歟。金剛盤肉團形也。三角心形也。已上三部總胎藏界也。鈴定也。胎也。三部説法驚覺群眠之總體也。已上兩部本有曼荼無盡莊嚴也。
次四面六種供養。即以六度行供養顯得上本有兩部功徳之義也。高雄口決云。檀水。戒塗。忍辱花。進焚。禪飮。般若燈。精進遍六置中間檀水者。閼伽水爲檀波羅蜜。一切草木百穀苗稼。蒙雨露恩施生長果熟故。以水爲施。戒塗者。以塗香爲戒波羅蜜。塗香者。天竺法極熱時沈檀等香和水塗身。能除熱惱。五戒乃至三昧耶戒香除煩惱罪業熱惱。令得法身清涼樂亦復如是。故塗香爲戒。忍辱花者。一切草木花皆柔軟故爲忍辱。進焚者。焚香爲精進。火著薪設雖大千界次第熾盛無休息必盡薪。故以燒香爲精進。禪飮者。飮食爲禪波羅蜜。法花云。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文)倶舍等以等持爲能長養體。世間飢渇希求騷動得飮食。後身心安穩。故禪(ヲ)爲飮食。般若燈者。燈照物。如般若能照境易知。精進遍六置中間者。自餘阿伽塗花等皆左右兩方備之。燒香一種只一爐置中。此表示六度中精進無別體。只勵餘五度懈怠熾燃。大般若有其説文。故精進遍餘五度。爲表之一置餘五度中也。遍六者言總(云云)次脇机塗香灑水念珠三如次戒定惠三學也。縮六度爲三學。塗香去穢氣護身故爲戒。水澄靜故爲定。見祕藏記。念誦者記念誦數之珠也。念本尊眞言字義句義誦之故云念誦。倶舍云。念謂於惠明記不忌性相惠(ト)念(ト)雖別體心所。定惠(ヲ)分別時爲惠(云云)。
T78087901.GIF
小野定戒惠次第也。
廣澤戒定惠次第也。
三學有此二次第(見大乘義章等)香呂燒香行人對佛威儀也。又香煙迎佛之便磬·鈴同類也。或經軌三十七尊鈴(ヲハ)磬菩薩(ト)説。是行者驚佛之禮法也。
問。如上檀場具足莊嚴也。常途略行檀不具足五部。只一面道具也。是其莊嚴不足故功徳闕減乎。答。安立廣行門前雖缺闕。該攝具徳門前無闕減也。以一隅攝三端之故(云云)又兩寶瓶萬徳圓攝。釋論云。如意寶珠雖唯是一。而爲一切諸寶根本寶瓶是南方虚空寶故能生萬徳。又所生花是南方沙羅樹王萬徳開敷花故。五部諸徳具足莊嚴。又瓶水萬徳圓滿具體也。倶舍云。劫初成時雨金輪上。其水成衆寶種藏。爲山爲川成萬象(文取意)又五部者即五輪也。寶瓶地大三摩耶形也。地●字也。水●字也。五輪唯地水●所成也(更問)仍一面是具絯攝五部也行法肝葉抄(且付別行)。
一。房中作法事淨身器。
一。參道場事。
高雄口決云。次進參於堂時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亦住本尊三摩地。即觀。自身成本尊隨歩蓮花承足。到向堂前念。是金剛法界道場也(文)。
圓城寺四卷金剛界次第云。夫欲上堂者。先在房中洗手嗽口。取淨衣加持此密言。所著衣服皆成佛衣密言曰(金剛合掌)●●●●●●●●●●●●●●●●●●。
同次第云。次觀自身爲本尊。或金剛薩埵。初心行者皆是金剛薩埵故也。私云。通作金薩觀可宜(矣)。
一。至道場門。
同四卷次第云。即應入無能勝三摩地。其印以右手掌仰覆左手掌背上。以左手大指押右大指甲上。以右頭指彈指三度。以禪智入掌作拳。唯竪進度以左印安心上。以右印左旋三遍爲辟除。右旋三遍即成結界。次指四方四隅上下。次印身五處。皆誦●字加持石山次第云。到門戶下三遍彈指啓咳。即右手作降三世半印。辟除結界三遍。又方入無能勝三摩地作其印。便●●(ヲ)於兩目(右摩日左吒月)觀想。日月輪之光失如射散於道場之内(矣)。
一。正入道場。
石山次第云。次先入右足至檀前。誦總禮眞言作禮(蓮花合掌)可想對大日如來五部聖衆。五體投地作禮。
高雄口決云。竪心合掌稍低頭敬佛部諸尊。次蓮花合掌亦低頭敬蓮花部諸尊。次金剛合掌亦低頭敬金剛部諸尊。以右手所著袈裟(ヲ)指夾於右脇。以左右手當前。裳手以摳上方。長跪普禮眞言誦一遍禮拜(十方諸尊)四遍或五遍也。
一。普禮。
普禮有二。一檀前普禮。即上所載石山次第并高雄口決即是也。二著座普禮。即著禮盤之後誦普禮眞言。禮本尊請加持。或誦懺悔頌曰。
我從無始來 流轉於生死
恒起諸煩惱 具造三業罪
今對大聖尊 盡心而懺悔
如諸佛所懺 我今亦如是
願垂加持力 衆生悉清淨
此頌或次第用檀前普禮。用金剛合掌印。高雄口決云。禮拜時作金剛合掌。即名歸命合掌。相叉意者。此十指者爲十波羅蜜二法界也(云云)。
●口決云。普印云事。師云一切印代用此印。故云普印也。又五指即五智也。一切印不出五智印。故云普印也(云云)又云。以定惠二手配佛界衆生界時。左衆生界。右佛界也。左五指上右五指(ヲ)次第重往。以衆生界令歸佛界之義也(云云)又云。兩掌合圓處我心蓮也。受初節未開敷形也(云云)。
一。塗香。
或次第云。磨瑩五分法身(云云)或口決云。五指表五體。此五體爲無明塵垢所汚穢。故以戒香磨瑩之也(云云私云。五指即五大也。一身五體即五大故。淨五指即五體成無垢清淨也)。
一。三金剛觀。
口決云。身口意三所觀吽字金剛。故云三金剛(云云)。一所各具三密故三三九三密平等也。表八葉九尊。●(身)●(語)●(意)意能證智。身語所證理(云云)三金剛總淨三業也(云云)裏書云。三金剛觀石山金剛界次第云。口決云。蓮花合掌即其掌中有●字。變成八葉白蓮花。其上有●字。變成圓淨月輪。其上有●字。變成五股金剛杵。杵即放光明照身業之中。由此加持力故。身業所造之罪殺生偸盜婬欲等無量罪障。悉皆消滅純善清淨也(或傳頂上作此觀法)舌上有●字。變成八葉白蓮花。其上有●字。變成圓淨月輪。其上有●字。變成五古金剛杵。杵即放光明照語業内。依此加持力故。口業所造之罪妄語綺語兩舌誹謗等無量罪障。悉皆消散純善清淨也。心上有●字。變成八葉白蓮花。其上有●字。變成圓淨月輪。其上有●字。變成五古金剛杵。杵即放光明照身業之中。由此加持力故。意業所造之罪貪欲嗔恚愚癡等無量罪障。悉消滅純善清淨也。如是觀了毎度誦●字三反也(云云)●上人口決云。口業處可誦四遍(云云)。
一。淨三業三部被甲。
配三部初淨三業佛部。中三部蓮花部。後被甲金剛部。如次爲體相用三大。配五部淨三業寶部也(見相應經)中三部如文。後被甲羯磨部也。化他作業故也(云云)委細在別。不可載文。
一。加持香水。
加持時用三古印軍荼利小呪。三古印空水合●字形也。即性徳圓滿海上顯三密智用也。軍荼利者甘露義也。即加持水令成●字智水甘露水。阿密栗帝甘露義也(云云)。
一。灑淨事。
散杖用柳。寸法如常。於香水作雙圓性海觀。於散杖作龍觀。小野先取散杖横置灑水器上加持之。即大龍浮海上之意也。灑淨水龍取海水灑法界也。即以●字智水灑一切衆生心地。令生長淨菩提心種子。増長菩提樹王之意也。●●二字觀事。●燒水中不淨。●令清淨。又●成●字智水。●以火炎上功能。上水至空灑法界之意也。又云。此二字即難陀跋難陀二龍也(云云更問之)●順●逆●順●逆二傳有之。上下二傳之義可習之。大日經四云。以性淨之戒香和合性淨之悲水。遍灑法界衆生性淨之心地。爲令一切戲論皆淨除故(文)此香水取後夜(刃刀)花水用之。閼伽同用之。取丑或寅時水事。或云。水花後夜敷故云花水。仍取此清淨花水用之。或云。律後夜水蟲未生(云云)祕決云。自日出地下水爲日光火燄被乾上。自戌剋漸冷水下寅時下滿。是故取此時水。是果後化他大悲水滿。
裏書云。散杖寸法事或鈔云。一尺六寸。表十六尊。八葉三重初金。次胎。後蘇也。間八分也。又蘇取所刻之。是祕義也(云云)私云。取所八角削礙八業(云云)有鈔云。大壇一尺八寸(一肘)別尊小壇一尺二寸也(云云)有云。寸法不定。只隨壇大小可相應(云云)。
一。加持供物。
先一切用加持事。高雄口決云。若就顯教者。欲獻佛物一切天魔鬼神觸穢汚。以此不淨食物獻佛時佛都不受。故無利益。以是以此眞言等先加持了。若就眞言宗者。無明妄想所生一切惡業以眞言力既淨護獻佛。然後顯法界體性所顯諸功徳藏。所以先用此眞言印契等了。又以此眞言印契加持佛供。亦餘一切事亦同加持之了(文)用軍荼利印(三古)或用五古半印。半五古有口決云。五指五智也。從掌月降五智法水加持供物。令成甘露(云云)一●字觀。或云。燒盡我身煩惱業障垢義也。
一。淨地或云。淨所居土成密嚴淨界(云云)。
一。淨身或云。自他三業共清淨皆成法器(云云)。
一。觀佛觀遍滿虚空諸佛。
一。金剛起驚覺遍空諸佛。
石山次第云。由結此印誦眞言。一切如來皆從定出。瑜伽者應作是思惟啓告諸佛。我身少惠少福沒苦海。附託諸佛威神之力。唯願不啥大悲本願護念拔濟於我。彼一切如來各加持護念修瑜伽者。獲無量福聚。身心自在(千手軌文)。
一。普禮是禮遍空諸佛。別行可想禮本尊。此次或用持遍禮。是禮十方諸佛也。
一。神分天衆地類一切神祇。皆有佛法護持誓願故。添法味乞擁護。又佛是理。神是智。請諸神智力爲證本尊理體。先用神分也。靈分祈願祈四恩利益。是大悲先利他之意也。
一。一切恭敬敬禮。次淨三業普禮。此二倶作禮儀也。高雄口決云。淨三業此眞言有十六字。是則十六諸尊也。此十六諸尊與一切十方諸尊相渉相入。是禮法。今我合掌相叉亦是禮法以此合掌可禮拜四曼荼羅法界諸尊也。又律中云。接足者。亦是禮法也(云云)稽首接足以行者最上接本尊最下。是恭敬禮儀也。又接者相渉入義也。祕藏記云。吾三業本來清淨遍法界他衆生三業本來清淨遍法界。我三業與他衆生三業不相障礙遍法界。譬如千燈光明不相障礙。故淨吾三業者。他衆生三業倶時清淨故曰淨三業眞言(文)眞言句義云。自性清淨一切法自性清淨(文)普禮眞言句義云。我禮一切如來兩足(文)私云。上淨三業佛界生界自他三業相即圓融不二禮也。次普禮本尊行者而二禮也釋論末師釋云。相不礙性故見一味性。性不礙相故覩多身相(文)不二而二倶。是甚深法性。可思之。
一。五悔。
普賢行願也。即縮普賢十願爲五悔。五悔者。歸命·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也。此五通云悔者。且以懺悔爲面歟。無始來不歸依諸佛。不懺謝罪業。不隨喜善根等。皆今悔過故通云悔也。深祕義云。以五悔配五智。此有二義。一云。以初爲大圓智。乃至以終爲法界智(是修生義)一云。以初爲法界智。以終爲成所作智(是垂跡義也(云云))。
一。勸請發願一事上初後名也。唱禮時用勸請。自行時用發願。又御修法時初夜用勸請。餘時用發願。此發願別願。次五大願總願也。五大願配五智有二義。如上五悔。五悔行。五大願願也。五悔金剛頂説。五大願尊勝軌説也。
一。普供養三力唱禮時五大願次有前供養讃。故有此普供養等。是引上下座所作歟。但自行時此所用普供養三力。是前持誦法内供養。普賢十願有發願供養等之例歟。
三力以我功徳力(心。行者現在佛事)如來加持力(佛。過去佛智)及以法界力(衆生。未來佛理)普供養而住(供上三佛)及以法界力者。或眞如法界内薫力。或九界衆生低頭擧手等善。作同類因増上縁互相與力也。
一。四無量觀(四智別)。
一。勝心(大悲總)此四無量(ト)勝心(ト)總別故。或次第或四無量略勝心。或勝心略四無量(云云)此四無量大日四行時。或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如次慈·悲·喜·啥或普賢·虚空藏·觀音·虚空庫如次慈·悲·喜·啥(云云)如此異説或文殊虚空藏是一體。彌勒虚空庫是一體會通。或隨尊隨法四行菩薩可各別(云云)。
一。大金剛輪是輪壇。輪壇者。輪者攝持。如世車輪攝持輻轂輞。即輪圓具足義也。壇者平坦義。即曼荼羅古云壇。新翻輪圓具足是也。天竺以潔淨作法築平坦壇。其上畫作諸尊像行之。是云曼荼羅。四智四行等萬徳具足故云輪圓具足。平坦體云壇。是爲召請諸佛。總所依器界依報也。即本有菩提心大地也。
一。地界上大地成堅固金剛地。故云地結。亦云金剛撅。撅立地是結界法也。印二大合向下即立撅。撅如世傍示(云云)結界廣狹隨心大小。或云五結立五方。是五大結護歟。
一。金剛牆(又云四方結)。
隨前地界量四方周遍金剛牆。是交立三古金剛爲牆。又是結界也。祕藏記云。結界有二種。一者次第。二者横也。初次第者。最初菩提是因也。佛位是果也。當觀想。自此因地至於彼果位。純一觀行淨菩提。更不起二乘外道心。是曰次第。二横者。我一心法界中毘盧遮那乃至四佛四波羅蜜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宛然而有。爲煩惱雲霧所覆弊不得明了見。當觀想。除去是雲霧開顯本有莊嚴。更不起妄想無明等煩惱。是云横。觀是理。眞言印契是事(矣)是結界者。於上本有菩提心起修生因行果。此十信等行位。不雜起二乘外道等無明妄想境界。純一行菩提心大地故云結界也。
一。道場觀。
上結界上爲召請本尊建立道場也。此有二意。一云。觀已成本尊依正身土立置標示意也。一云。先觀作自心本有本尊身土。請已成本尊冥會供養。凡道場觀諸師異儀不同。或道場觀自性身。召請佛自受用身。即理智冥合(云云石山四卷金剛界次第也)或道場觀佛他受用身也。自性佛不來去。仍召請撥遣佛他受用影像佛也。觀自心佛他受用影像也。請已成佛影像冥合也。撥遣時已成佛(ヲハ)奉送本土淨刹。自心影佛(ヲハ)奉送自心本宮(云云)法皇次第道場注(ニ)他受用者即此意也。●口決同之。
一。七處加持。
右膝壇右膝已上三處胎(横)三部心額喉。頂金(竪)五部也。即四處有總身。故云五智。兩部三部五部依正二報成就故用此加持。如來拳印兩部不二也(更問●●●)三身眞言也。即加持(スル)此凡夫身土成兩部三身淨土之意也。
一。大虚空藏。
爲召請本尊設供養雲海也。此大虚空藏南方寶光幢呬四菩薩總體(云云)印相寶幢形也(云云)。
一。小金剛輪。
輪壇也。●字形也。以印向上加持虚空。成大曼荼羅。以印加持本尊。或銅或畫皆成大曼荼羅。以印加持壇上供具。成眞實廣大供養(云云)經云。若眞言行者不作曼荼羅。但持此印明。即同大安立一切曼荼羅。自身一切支分悉成諸佛聚。無比。不思議。更無過上味尋云。大小名字事未決。私云。大金剛輪風輪。小金剛輪金輪歟。風輪遍大千界。金輪限四天下。不空所譯宿曜經云。金風精也(文)仍風輪又金輪也(此愚推。未聞師傳)有傳云。小金剛輪正輪壇。大金剛輪行者護身心結界輪壇也。軍荼利儀軌云。由誦密言印契觀念。入曼荼羅受得三世無障礙三種菩薩律儀。身心備十微塵刹世界微塵數三摩耶無作戒。因屈申俯仰發言吐氣起心動念。癈忌菩提之心。退失善根。以此印契密言殊勝方便誦持作意。除違把愆咎三摩耶如故。倍加光顯。能淨身口意故則成入一切曼荼羅。獲得灌頂三摩耶(文)已上大金剛輪之功能也。石山次第云。應結契當心作是觀念。虚空遍法界三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文)大金剛輪名依此觀念立之歟。大小金剛輪皆彌勒也。
一。送車輅。
建立輪壇後爲召請本尊。七寶車輅(ヲ)送本尊淨土。
一。請車輅本尊乘車輅來往虚空。集會道場。
一。召請又云迎請。本尊(ヲ)正奉請此壇上。
一。四明一云。前召請佛(ヲ)此壇上召入住記也。一云。召請佛引入。冥合自心觀作佛(云云)。
一。拍掌本尊入住故歡喜。
一。結界本尊來臨故辟除魔界。結道場境。
一。網界又云金剛網。上方結界也。
一。火院撅界外圍繞火燄。
一。大三摩耶石山次第云。一切天魔不附近(云云)或云外護義也。或云廣博嚴淨●或云師子孔義。或云。塞結界間隙也。私云。此大三摩耶結界本(ト)見(タリ)。解界時必解之故(云云)。
一。閼伽洗召請佛御足也。問。佛無垢體。何沐洗之哉●答。有云。有二義。一云。洗和光同塵垢。一云。行者未開悟前依正二報共有垢穢。捨淨土來此令冥會。故假説有垢義也。私云。二義無差別歟。准浴像經説。以香水沐佛像。得無量功徳(文)故此厭閼伽水是供養隨一也。以本清淨加持水沐浴法性無垢身偈即此意也。又石山次第云。由厭閼伽水供養。令修行者得一切如來受與甘露法水灌頂(文)祕藏記云。閼伽平等性智水平等性也(可見疏第一)灌頂又南方平等性智也。又疏云。以此大空性淨之水浴無垢之身。是閼伽眞實之義(云云)。
一。花座。
召請佛(ニハ)獻座也。佛菩薩(ニハ)獻蓮花座。但如來(ニハ)已開敷。菩薩(ニハ)半開敷。明王(ニハ)盤石座(云云)天等(ニハ)荷葉或四葉六葉等(云云)抑今眞言迦摩羅者。極開敷蓮花座也。且付如來歟。有云。從印流出無量花座。令坐無量聖衆(云云)結誦此印明。流出無量花座荷葉盤石等座。隨其所應令坐也(云云)但諸家次第天等皆用荷葉四葉等(云云)。
一。振鈴。
振鈴有多數。驚覺歡喜供養等也。三十八帖云。師云。私謂此振鈴非是驚覺。即令佛歡喜也(文)又云。左手執鈴安腰。右手執五古安心中。先以五古杵三度抽擲。而後左右三度迴轉。辟除結界之義也。擲是遊戲義。迴自在義也。凡左手持鈴。是適悅義也。置腰左表大我也。左是定。腰是地輪。以定手振鈴表定安樂之義。地表信。以信爲佛法本。故以左手按左腰上也。右手持五古。是五智之義也。依惠得定。故先取五古後取鈴。亦依定起惠。故先置鈴後置五古也。擲五古是表自在義。轉擧向外表一切衆生皆具五智。故化他之義也。左耳上五度振。是五智義即因位也。又過去義。何者修因得果故。亦心前三度振者。三佛之義即果位也。此現在化他之義也。額前二度振者。二點亦二智之義即未來也。一證已後盡未來際化衆生。皆令得此因位故也。是高野阿闍梨僧正御傳也。能能可祕密(云云)也又云。振鈴者歡喜義。亦是驚覺義。又般若解脱義也。問。爾云意如何。答。今諸尊際臨爰。奉驚覺奉令歡喜也。於身三所振者五藏般若教。必先以耳爲能縁。故對五藏般若當耳門而五度振。是入聲解脱也。次依般若智惠入三解脱門。故當心前三度振。謂三空解脱之理(ヲ)心識能觀故也。依三空觀故證二種法身。故當額上二度振(云云)經云。摩訶般若解脱法身(文)今次第依此(云云)又云。大師舒二羽同時執杵鈴。即唱●●●●已以鈴安腰。以杵抽擲三度。即逆三轉順三轉横心上。次擧鈴當左耳邊五度振之。次當心前三度振之。次當額前二度振之。毎振誦眞言(如金剛界)五古杵加持五處時。毎處誦唵●●●●●(是金剛薩埵眞言也)五處了杵鈴。安置本處。但中間鈴勿令鳴響(文)私檢諸師口決等。抽擲時誦●一字明。辟除結界時誦不動一字心。忿怒歸命●五處加持時。金薩(羯磨會)三度投弄上超昇普賢地(初地)大普地(第覺)普照曜地(妙覺)之義也。辟除結界降伏四魔之義也。杵當心拳向外自心本有五智金剛。汝心中本有此五智示衆生之義也。杵末左本右非直竪事。表此五智不縱不横也。凡左定。右惠。故以左定手振鈴。是驚覺衆生長眠。令知心中本有五智也。振鈴以後辟除結界降伏衆生四魔歟。取鈴杵事。常作法以右手先取杵。次以同手取鈴。是依定起惠之意也(三十八帖云)先當左耳事。左衆生界也。驚覺衆生長眠故當左也(●云)五處加持有二義。一云。額(大日法界智)右肩(寶生平等智)左肩(不空成事智)心(阿閦大圓智)喉(無量壽妙觀智)一云。不空(左肩)彌陀(额)大日(喉)阿閦(心)寶生(右肩)。
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壽也。大日彌陀一佛義可思之。彌陀能成無量壽。大日所成無量壽也(云云)。
阿闍梨道範記之。
行法肝葉抄中
一。五供(理事)。
振鈴以後行儀有三樣。一直供香華等事供。二先結誦五供印明(理)次事供三結誦羯磨會三十七尊印明(大日次加本尊印明)次事供直供以四重祕釋觀之。其功徳滿足不闕減。
四重祕釋本文(大師歸朝時自青龍寺被送船中云云)
如彼三世中諸佛菩薩等修行五供養。我今亦如是。
已上初重
淨心爲塗香。萬行爲妙花。功徳爲焚香。果徳爲飮食。智惠爲燈明。供養自心中心王大日尊心數曼荼羅。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自心自供養。色心不二故。
已上第二重
五供養諸塵六大所和合大曼荼羅身。顯形等諸佛。手印擐幟等三摩耶法身。眞言色聲中文字句義等法曼荼羅身。供養自身佛四處威儀等羯磨之法身。我今四法身諸佛同一體。
已上第三重
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法界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供養不受而受。哀愍受。
已上第四重
第一重常途。第二重唯心理第三重四曼。第四重六大法界。
已上四重祕釋自行時澄心可誦之
大日經疏云
塗香(眞言句義云淨香發生)即是住無戲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如是戒香其性本寂。無去無來而常遍滿法界。一切衆生雖復等共有之。然以未發心故此戒香未發我今已用此戒香普遍塗法身。故能淨香普董一切也(文)華(眞言句義云從大慈生)此心蓮花爲妄我所纒不得増長。今自證知心實相故。從悲藏中八葉鬢次第開敷故曰從大慈生也。復次淨菩提心樹王種子。從慈悲地中滋長茂盛開敷萬徳花。以方便故。成實故曰從大慈生也。演密云。花有二。一者萬行花。二萬徳花。如來是萬徳花。果亦有二。一莊嚴果。二子實果。南方佛是莊嚴果。即●字也。鼓音如來是子實果。即●也(云云)。
燒香(句義云。遍至法界)如是法界深廣無際不可度量。而瑜伽行人恒殊勝進不休息。故身語心業悉遍如是法界。下至一花供養佛時亦遍如是法界。即是燒香義也。
飮食(句義云。受我所獻食已當還與我妙食)此中正以法喜禪悅爲食義。即是開甘露門盛涅槃飯。我今所獻及與所祈皆在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不求有量之食也。
燈明(句義云。如來光普遍諸暗。等同虚空無有限量)一即是毘盧遮那大智明普照世間有無所不遍也。言諸闇者即是無明。以無明本不生故體即是明。是故如來光明普遍諸暗。言等虚空者無明等虚空無量故。如來智光亦等虚空無量。乃至老死如虚空無量故。如來智光亦如虚空無量。如十二因縁者。一切諸法亦如是説(文)諸供中最(云云)。
已上事理五供事如此
振鈴以後行羯磨會三十七尊不用五供印明。三十七中有八供故(云云)一説添行五供印明。八供五供其門別故(云云)是三十七尊只爲所供尊。以五供爲能供養。振鈴後行三十七尊。是又供養義也。以行者修行三十七智三密。供養已成諸佛三十七尊也。又供養衆生本覺佛。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云云)抑事供時塗·花·燒三(ハ)取上(ケテ)以軍荼利三鈷印明(小呪)加持之。以●一字供之。飮食不取上。廣澤用飯燈別印供之。花四葉盛之。左右合八葉也。前供時三葉投供三部諸尊也。一葉殘普供時總供諸尊也。或五葉盛之。是五智華歟。撥遣後一葉殘表本覺常花歟。閼伽入花事麁有本説歟。塗香入花事未見本説。雖然入之。不可有過歟。可追考。
一。讃四智通用諸佛菩薩明王天等。佛圓滿四智。菩薩分具。明王天等内證(云云)諸尊各有別讃。四智次可加誦之。御修法時別讃(ハ)大阿闍梨獨微音誦之(云云)但別讃中伴僧誦有之。讃是供養後讃歎佛徳也。如常途供養讃歎等例也。
一。普供上五供別供。此普供總供也。謂從此印明流出無量無邊微塵數廣大供養雲海。普供養法界道場一切海會聖衆。
一。三力是三世諸佛力也。謂以我功徳力者。行者現在佛也。如來加持力者過去也。已成佛加持力也。及以法界力者。未來衆生性徳佛力也。心(現)佛(過)衆生(來)是三無差別義也。法界力有二義。一云。一切衆生本有清淨法界眞董力也。一云。一切衆生低頭擧手等修毫善善性一味故。互相融通互相與力也。此三力甚深廣大法門故一切所作時用之也。
一。禮佛讃歎佛徳之後禮拜恭敬也。佛菩薩明王天等皆禮三十七尊。四攝次加本尊句。是有二意。一云。三十七尊普門大日三十七徳也。今此本尊是普門一徳故。普門三十七尊次禮本尊也。一云。此三十七尊是本尊一門三十七智也。一門三十七徳皆歸本尊自性總體故終加本尊句也。以四重祕釋言之。本尊即大日故。一門三十七智即普門。三十七尊也。第四重。
一。入我我入上道場觀自心佛并已成佛。此二佛影像他受用身冥會(云云)今入我我入彼二佛本質自性互相渉入。法性圓融全體相入故(云云)觀念本尊身渉入吾身等者。且擧身攝餘二。具可觀三密互相渉入。祕藏記云。吾遍法界身。諸佛亦遍法界身。以我身入諸佛身。吾歸命諸佛。以諸佛身入吾身。諸佛攝護於我。以吾口業入諸佛口業者。吾以口業如實讃嘆諸佛功徳。以諸佛口業入我口業者。諸佛説法教授加持於我。以我意業實相理入諸佛意業實相理。吾知諸佛心及吾自心。以諸佛意業實相理入吾意業實相理。諸佛以觀照門開示於我等(文)又云。觀(ヲ)吾身即印。語即眞言。心即本尊。是三密平等。平等遍法界。是名自三平等。吾三平等與本尊三平等同一縁相。是名他三平等。非亦本尊與吾三平等同一縁相。已成未成一切諸佛三平等亦同一縁相。是名共三平等。同一縁相眞言印契等故引入諸佛於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於諸佛身中。是曰我入。入我我入故諸佛三無數劫中所修習功徳具足我身。又一切衆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吾及諸佛自性理等無差別。而衆生不覺輪迴生死。因茲爲衆生發悲愍。所修功徳自然成一切衆生所作功徳。是則眞言行者利他之行。眞言行者當作手印誦眞言(乃至)一切時恒作此觀。
一。本尊加持本尊者。祕藏記云。我今自性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本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文)問。道場畫像本像本尊自心(ト)已成(トノ)中何乎。答。●云。屬已成佛(云云)私云。道場所安置畫像木像者。行者觀心未熟故。爲令見本尊形像借畫木顯之。仍同可通自心已成佛歟。但屬已成本佛者。此像開眼時即成生身眞佛意歟。加持者。祕藏記云。加者諸佛護念。持者我自行(文)即身義云。加持表如來大悲與衆生信心。佛月之影現衆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月爲持又云。一一尊等具刹塵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衆生三密亦復如是。故名三密加持(文)衆生與佛又彼此攝持。互相加入故互具感應義也。問。互相加入與上入我我入何別乎。答。入我我入三密正總也。開總爲三。本尊加持身密。正念誦語密。字輪觀意密也。字輪觀於心月輪觀五字等。或次第字輪觀終忘字只見月輪住無分別(文)故屬心密也。問。眞言教三大僧祇越一念阿字頓證也。何如此相似觀行重疊乎。答。一座行法因行證入方便具足五輪五智行相也。而各具五智故同類觀行重重也。委細可聞口傳。
一。正念誦(作法如常)。
裏書云。大師五部宗祕論云。母珠表彌陀便珠二大士。一表觀世音。二表大勢至(文)先念珠事。
高雄口決云。二母珠爲無量壽佛。其緒(ヲ)爲觀音。百八珠爲位地耳。其珠片方五十四位。一返上(クルハ)是流義。是求上之義則智惠。一返下是攝下之義。則利他也。殘片方是不流之義。其珠段段丸者斷證之義。片方五十四配五十四位耳(文)瑜伽念誦經云。説一千八十·百八·五十四·二十七四種念珠。其中百八爲最勝(文)此高雄口決二母珠數珠大師御影所持念珠樣也。是五十四數珠二連爲一念珠。五十四配五十四位者。法相宗五位前四位有五十四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已上資糧位)第十迴向終心開煖等四善根爲加行位。十地(初地入心爲通達位。住心以後爲修習位)故合五十四位也。但十信或合初住不立別位。或開爲地前四十心。今五十四位者就其開義(云云)其母珠佛地(究竟位)故念誦時不越之也。此五十四位有本有修生。一方五十四上求下化修生始覺五十四位也。一方不流者。本有本覺五十四位也。是故此義不流方五十四珠旋轉時不引越。只一方許。旋轉上下。母珠爲彌陀者。有五部念誦。所謂佛部(菩提子)蓮花部(蓮子)金剛部(金剛子)寶部(諸寶)羯磨部(雜色寶)雖有五部念誦專蓮花部三昧耶也。故母珠云達磨者付西方也。達磨此云法。蓮花部亦名法部。妙觀察智説法斷疑故。四曼時以西方爲法曼荼羅。彌陀蓮花部主故爲母珠云法也。若約五部各別念珠義。佛部念珠母珠云沒駄。金剛部可云●●歟。緒云觀音事(ハ)。阿彌陀云無量壽。觀音掌彌陀總徳部主故蓮部總體彌陀(ヲ)爲母珠。故彌陀總徳觀音爲緒。是猶無量壽義也。倶舍云。蓮持爲壽。一期爲命(云云)連持五十四功徳。故爲緒。緒即壽也。段段丸者斷證義。段段者各別義也。五十四位各各斷煩惱。各各證其理。故云爾也。此母珠彌陀等事出瑜伽念珠經(云云)千手四十手深要決云。數珠是從蓮花部起。是故母珠名達磨。翻云法。即蓮花部異名也。經云。一百八珠爲最勝(云云)。
一。師云。爲對治百八種煩惱。菩薩貫珠百八也。觀自在菩薩遊諸佛心中大悲爲體。是故説曰諸綖爲觀音也。所以能通貫珠中心故。云何名母珠。謂諸珠中有大圓珠。於此大珠結綖本末。又念誦時從此珠起故名爲母。彼大悲綖攝入母珠。如觀自在慈悲法門攝入無量壽佛。是故云表無量壽也。祕密教中有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種門。今念珠亦有四種門。謂綖繩者是發心義。諸珠即修行義。母珠即菩提之義。是故母珠無量壽佛於彼四門中菩提門攝。又從母珠出綖本末。而貫十珠是涅槃義。菩提涅槃不可別離故證果已有種種作用。是故母珠垂十珠也。又以發心而修行。又以發心而滅度。故諸珠不離發心綖。以此綖結母珠者。於菩提道而發心已還至彼大菩提。故從母珠入還至母珠也。又綖爲觀音者。發心即菩提心。即慈悲心。慈悲心即觀音爲體。顯此義故説爲觀音。又別垂十珠(世人云。十弟子)表十波羅蜜。引上此珠表到彼岸。即是度義。度即涅槃義也。又左右五珠之末有二珠。如雨露表福智二嚴。是故念誦已訖二手置珠。以此二珠從左右別垂。即是莊嚴義也(文)●云。以空(大日)風(阿閦)承表能證所證多義(云云)數珠或大日三摩地。或阿彌陀三摩地。或五佛三摩地三義也。或大日三摩地者。達磨此云法。法界體性智大日也。脇八珠四佛。珠圓輪圓具足義也。珠連不絶從大日餘尊流演事(ヲ)表也。百八珠百八煩惱。此煩惱(ヲ)不改即百八尊事(ヲ)表也。順逆念誦。順觀旋轉逆觀旋轉無礙旋陀羅尼義(ヲ)表也。或順逆從本垂跡修因感果義(ヲ)表也。初與終同到達磨一處迷悟一體(ヲ)表也。一字多含故一返即無量返也(必可作此觀云云)十弟子事。菩薩五十四位地地皆行十波羅蜜。此十珠即十度也。故此十珠五十四位所行能升行也。念誦百返後引上至達磨許。以此十度行即至萬徳果位意也。二露福智二嚴。以十度攝入福智二。前五福也。第六般若智也。方願力智四自般若開出(云云)此二嚴果後莊嚴故。修生行時不引上之(云云)●云。今二十弟子十珠後人加(云云)今案云。兩達磨十珠一處貫具。應表本有修生十度。而今隨宜取百遍數歟。私云。付作法先開念珠笥蓋。百八珠一度取之。以除蓋障三昧除五蓋障。頓證百八三昧也。念誦了收筥。以修生功徳歸本覺位意也。本覺前蓋障即具徳也。覆念珠笥蓋即意也。●云。薫燒香遍至法界義也。三度左右移遠塵離垢義(石山次第)珠入掌當心誦●字三七遍者。常義云。●淨珠明也(云云)祕口云。語菩薩明也。念誦主故誦之。次●●●三字三部三密明。眞言總體故誦之。次●●●●摩羅娑婆賀者。大日法界本尊故誦之。摩羅者三度引越超越證義。一一別珠移渡。正念誦次第證義也。故此念誦間有頓超漸三證。而此宗頓證爲本。故此薫香以下果後化他重重也。祕藏記云。念誦三返引越(ハ)眞言菩薩或十六三昧一一次第證。或得一三昧。共十六三昧同時證。念珠引越是十六頓證義(文)是只爲同時證次第證二。頓同時内也。開合隨宜觀行始終可含多義。思之可知。念誦間觀念本尊誦時。出自本尊御口入自我頂至心月輪上。我誦時出自我口入自本尊御足至心月輪上等者。本尊行者三密相應渉入義也。所謂本尊誦時。出本尊御口者是口密。自行者頂入者是身密。至心月輪者心密也。行者誦時自我口出者口密。自本尊御足入者身密。至心月輪者意密也。如是旋轉無礙。本尊行者三密相入加持成佛(文)又云。能令三業同於本尊等即此意也。
裏書云。問。前云漸次。次第證向衆生之化他。今觀念行者向本尊次第也。相違如何。答。作行法次第之先徳多約始覺修生面。就行者未證前有漸入之言。所修三密行是佛地行故有已證之言。一座行儀約本覺。一向化他也。約始覺是修生也。但今教始覺者不同顯家始覺。顯家始覺修行種因海本無今有覺也。今教始覺性徳圓滿海本有始覺也。所謂遇此教時始覺本有性徳也。覺體非今有(云云)一義云。今行者向本尊者。行者已成故向衆生本覺本尊也(云云)。
自教正宗只頓證爲本。漸超二竪也。頓獨横。大師云。横則自利。竪則利他(文)故今正念誦作法開筥蓋一度取百八珠。是頓證也。三度引越并一一別念誦頓證上功徳超證次第證示他之儀也。此作法間委細言之。横中竪。竪中横等重重可有之。留心思之。
四種念誦事。
高雄口決云。約念誦法有四種。一三摩地念誦者。置月輪於自心中。字相字義(ヲ)順逆觀也。二蓮花念誦者。動口起音。但自耳(ニ)聞他不令聞念誦音。三金剛念誦者。不動脣口。亦不出音聲。動舌而念誦也。四音聲念誦者。擧音長短分明自他倶聞也。於中蓮花金剛二念誦好耳(文)。
字輪觀
心月輪上布字輪觀之。是則觀顯自心本有法界法門身功徳也。別尊時彼尊小眞言旋繞布之。都法時布●●●●●五字。
石山次第云。中●前●右●下●左●。此如行者對胎界五佛。諸次第多以如此。或次第諸尊法布小呪次第同此樣。
T78088701.gif
此如行者對金界五佛。
心月輪觀形異説不同。或平圓如立鏡觀之。或平圓敷下上並布字。或六方圓如鳥籠内觀字。初心假相觀故平圓等觀之。理實如圓珠。其内五方布五字也。次腰以下有●字。臍輪有●字。心有●字。額有●字。頂有●字者。是五字嚴身也。或次第字輪觀外別作五字嚴身觀。抑身爲胎藏爲理。心爲金剛爲智。故上心月輪上横布五字。是智上理也。今身上竪五字理上智也。可思之問。所觀字輪色形如何。答。或軌云。如瑠璃盤上並水精珠(云云)或觀金色(云云)或五字即五方五智五佛故隨其部可觀其色。●地黄。●水白。●火赤。●風黒。●空青或雜色。祕決云。諸尊法時至字輪觀可作此五字觀。一門本尊即成普門法界(委可問口決)本尊加持如先。
問。三所本尊加持其用如何答。本尊有三祕密身。所謂字印形也。即如次法報應也。又身(形)語(字)心(印)三密也。仍入我我入次本尊加持身密(是入我我入且屬身)正念誦次本尊語密。字輪觀後本尊意密也。●云。本尊加持印或結字。或結印。或結形。先付智拳印有此三習。此事不可載紙上。或別行次第本尊加持在四處。臨彼次第更問之。
散念誦
散念誦事儀軌無正説處(云云)只爲成一門本尊悉地。請本尊有縁佛菩薩天等加彼爲助業也但有軌云。佛眼一切諸尊佛母也。今本尊即此佛母一子故先誦此明。一切行法始中終皆於此佛母尊胎内作其業。故以所修行業奉預此佛母尊。即不亡毫善充成就(云云)大日普門總體。今本尊即此普門萬徳故誦此明。降三世等部主故誦此明(云云)終誦金輪一字事。金輪一切諸佛頂輪王也。故誦此呪諸尊各各功能皆攝歸此尊。一切世間一切行者所修行業皆攝歸此尊行者。如世間四海朝宗王。仍滿此呪悉地速疾成就(云云)又有傳云。金輪一字後可誦佛眼明。其故誦金輪明時餘尊皆隱沒。如月輪出現諸星隱沒。故仍一字後誦佛眼明餘尊即出現。以佛母徳故。猶如鳩鳥入海諸鱗皆死。犀角觸之諸鱗還生(云云)私云。此散念誦諸尊只是此一本尊上具徳也。大日此本尊上普門一徳也。佛眼理。大日智(云云)安然引經。諸佛皆有三輪。是即三密也。自性輪(身密)正法輪(語密)教令輪(意密)阿閦(自性輪)金剛薩埵(正法輪)降三世(教令輪)寶生虚空藏軍荼利(教令)自性輪如天子(事)正法輪如國母(理)教令如先帝(智)此三輪有通別。別如阿閦寶生各別三輪。通謂佛眼正法輪(如母)大日自性輪(如子)不動降三世等教令輪(如母)若論阿閦等各別三輪時。佛眼大日理智總徳也。又祕藏記出三部部主部母。付之言之。部主如父(智)部母如母本尊如子(事天子)散念誦時雖誦多數明。總可攝入此理智事三點(云云)又佛母胎大日。金輪金大日。大日一門萬徳總體(云云)佛眼金輪法散念誦事。佛眼法不誦佛眼明直誦大日眞言。金輪法(ニハ)例一字所(ニハ)醍醐金大日言。勸修寺胎大日明。廣澤一字金。不打不誦眞言(云云)。
一。後供養。
大國法請賓客。還向之時必薦饌飛盞。然後奉送。今後供養即其例也。故前供閼伽浴御足。後供閼伽洗御口(云云)或云。前供供召請佛。後供供自身今成佛(云云)。
一。迴向。
以一座行業普迴向一切。普賢十願普皆迴向之例也問。迴向三寶願海其義如何答。爲令所修功徳廣大無盡迴向三寶。謂三寶是廣大福田也。以一毫善種殖此。即得廣大無邊果。仍迴向三寶者。以所修善種彼福田義也。眞言行者所修三密即三寶也。身佛寶。語法寶。意僧寶也。仍迴向則成三寶妙體也。
迴施法界者。一心法界眞如法界也。起信論迴向頌迴此功徳如法性(文)龍樹釋云。如者眞如。法者一心。法性者本覺佛性。爲令所作功徳廣大迴向一心法。爲令一味迴向眞如。爲令明了迴向本覺(文)終迴向菩提者。即本覺菩提。
一。解界。
若不解界本尊爲本擔鎖所縛不能還本宮。故解結界也。故軌云。
一。撥遣道場觀時自心佛(ヲ)觀置壇上。與召請佛冥會。故今撥遣召請佛(ヲ)奉送本宮淨土。自心佛奉送心内本土也。●云。奉送花行者因行花也。此花以載本尊投果地(文)天等撥遣不用花。只彈指三度奉送之。又●云。付内證用花。又不可違(云云)問。天等以彈指用撥遣其意如何答。召請大鉤召時以風指招内。冥衆見之即來。今以風指撥外。天衆見之即去。是等皆印約擔不違之故也。愚推云。風者神通。大日經説風大云。逮得神境通遊歩大空位(文)倶舍云。日月衆星依風而住者。以自通力居空也。又佛菩薩用花。花者蓮花。即理也。佛菩薩住内證理故用花。神通者智也。外金剛部天等出智用故以風撥之。外金剛部者智也。
一。拍掌一座事業究竟故歡喜。
一。三部被甲既解結界可出道場之故猶用護身。是成佛以後入生死同於衆生故。被慈悲甲冑不爲魔軍所破也。
一。禮佛出堂禮法身諸佛出内證殿堂也。即赴穢土化他之意也(云云)。
一。座行法(別)。
發菩提心至五大願(因也)。
四無量至禮佛(行也)。
入我我入本尊加持正念誦(證也)。
字輪觀(入也)
散念誦(初加行位利益衆生之方便具足)。
抑一座行法大意者。眞言行者遇此教一念發心時。即知自心本覺。故其後一座行法次第皆向衆生化他事業也。若約具二種覺義邊。據始覺門一座行儀即一座成佛修生事業也。若約凡夫宿善分行。出觀時等猶凡夫故用被甲護身等作次第給。祖師先徳存此等用意。故於一座行儀已究竟。未成佛等觀念等相交也。又今教一印一眞言一句一字各有頓極成佛功能。雖然作次第時。就竪一義取彼一切能。爲因行證入等次第也。又行者心未相應之間。一座行法等猶成宿善分。非當機故未成外應神通等也。得此等意諸難可通。又於一座行儀可有横竪。竪中横·横中竪順觀旋轉等十六玄門義。只守一途不可迷亂。
寛元二年正月三十日。於善通寺御誕生誕室草之。配處攘宿不隨身具書等之間。文義不具足。庀讓相錯歟大體義見聞口決。儻又添愚案。若及後哲賢覽取捨(而巳)。
阿闍梨道範記之。
行法肝葉抄下
入護摩
先芥子加持事芥子堅辛性有降伏用。仍添眞言加持作降魔結界也。投十方破十方魔軍也又龍猛菩薩呪白芥子打開鐵塔扉。入法界塔中受金剛薩埵灌頂。今行者芥子加持又打開十方法界塔婆。請諸佛聖衆證明聽許之觀可作之。
次調具事火天段十一支(ハ)底一支根本無明也。次四方四支貪·瞋·癡·慢也。上六支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也。合根本十隨眠也無明根本總體也。
次火是火天也。即毘盧遮那自性智火也次扇。是火依風増其勢力。即自性智火加解脱惠風燒盡煩惱薪之作業也。凡護摩者梵語也。此云梵燒。以火天爲體也。
次灑淨水。是燒煩惱之後潤佛種生法性牙也。大日經疏云。一切蘊阿頼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平等種子從祕藏中生法性牙(文)是猶如世間燒山獻穀種待雨潤生芽莖乃得果實是爲護摩大義也。護摩至極究竟滅罪生善行也。次結阿彌陀定印。觀我心月輪上有●字等者。是名自觀。即觀自心本有火天之字印形三祕密身也。是法身也。故云遍法界大身也。
次荷葉座上有●字等者。是觀作火天也。種子三昧耶理智冥合所成身。故是爲報身。
裏書云問。前自觀云●字。變成三角之火體。今何云。成賢瓶乎答。此賢瓶中盛三角火輪也(云云)。
次結火天印誦四明等者。是請召火天也。即自本方來至後還本位故爲應身。冥合此三身作供養。是前三平等觀意也。
次?口三度。塗香三度。乳木三度等者。如此供物皆用三度事。三是數滿也。世間嚮應客人薦饌飛盞。皆三度爲限。大師三教指歸云。三獻已訖促膝談話(文)順此世法用三度也。三度即斷三妄。圓三身等義也。
?口。塗香。蘇油。乳木。飯。五穀。花。丸香。散香。裏書云。問。名乳木其義如何答。有云。有乳汁之木。用之故云乳木。或書云。大國法客人來者以乳獻之以木削指此乳嘗吸之。仍其木云乳木。已上九種是六種供養也。所謂哧口閼伽也。塗香塗香也。蘇油乳木燈明也問。油爲燈易知。乳木何爲燈明乎答。乳木指油燃之爲燈也。薪是煩惱。油是般若也。薪指油惑觸智爲一體生智惠光明之意也。
支分釋云。夫蘇喩如來大悲。密喩佛智惠。油喩煩惱也。而大悲成就與智惠密共相應。於煩惱油生智惠火。即能焚燒衆生煩惱也(文)此釋意又以油爲燈也。
次飯五穀同爲飯食切花花也丸香散香倶燒香也。已上六種供養六波羅密也。
檜尾金剛界次第口決云。檀水·戒塗·忍辱花·進焚·禪飮·般若燈·精進遍六置中間(文)檀水香閼伽水爲檀波羅蜜。世間草木五穀皆蒙雨露恩施生種子成果實故。以水爲施也。戒塗者。以塗者爲戒波羅蜜。天竺法極熱時沈檀等諸香和水塗身。即除熱氣清涼安樂也。諸戒除煩惱熱毒亦復如是。故塗香爲戒也。忍辱花者。一切草木花皆柔軟。故花爲忍波羅密也。進焚者。焚香爲精進。火燒薪設雖大千界次第熾盛無休息。故以燒香爲精進。禪飯者。飮食爲禪度。法花云。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文)世界飢渇爲希求身心騷動。得飮食時身心安靜。故食爲禪定。般若燈者。燈光能照物。般若照境易知。精進遍六置中間者。閼伽塗香等五種皆左右備之。燒香只一爐置中。六度中精進無別體。只勸勵餘五度懈怠熾然。大般若有其説(云云)故燒香置餘五種中表遍六義也。遍六者言總也。正可云遍五也大小杓者。軍荼利抄云。大小杓者。表定惠二法也。小杓底有輪形。是大日三摩耶形。大杓底有三古形。是金剛薩埵三昧耶形也。今酌小杓入大杓。表蒙大日教示金剛薩埵修二事。一供養諸佛。二利益衆生(云云)又云。寫取輪迴苦業。安置菩提涅槃本位。故云大杓。酌一切衆生無明惑業。置清涼月輪。故云小杓也。或記云。小杓(即惠也片手)大杓(即定惠二手也)此記意以右手酌蘇以兩手供之。是恭敬儀也。大杓兩手合掌開之形也。即定惠和合之義也。
次蘇油大國法請客初後薦乳。今順世法重供蘇油也。是慇重供養義也。
次?口。大國法飲食後必洗口。今又順世法。是洗除煩惱殘習之義也。乳木三支表三毒三妄等也。或傳云。飯生死五趣異熟果。倶舍以異熟果云如成就飮食。五穀五趣業。倶舍云。業如有糠米。是有糠穀類也。
次花貪。丸嗔。散癡也。右飯五穀業果也。左三種三毒煩惱也。故合煩惱業苦三道也。斷之成法身般若解脱三點也。
次發遣。祕藏記云。投花佛位。是常樂我淨。是即解脱位。當觀想。以我覺心花致解脱地。與作此觀投花共諸佛還入住法界宮也(文)是以因至果之義也。自心火天送自心本宮。以花所至處可觀自心曼荼羅也(已上火天段)第二部主段部主者。如國王有攝祿臣也。本尊如王。王有行幸時關自先至。故本尊前供部主也。此部主隨本尊可有五部別。今以蓮花部●●●爲本尊。故以觀音爲部主也。供物支分等觀法事如火天段。
第三本尊段初自觀時心月輪有●字等者。自心本有本尊也(法身)次爐中蓮花上有●字等者。觀作本尊(報身)次結印召請本尊他方來本尊也(應身)是如火天段。部主段諸尊段等三重亦復爾。祕藏記云。本尊義我本來自性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佛與我無二無別也。是三平等之意也。凡三平等者。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可觀之。心者。行者即現在佛也。佛者。已成佛即過去佛也。衆生者。當成佛即未來佛也。此三佛平等。六大所成毫釐無差別。今三平等觀自心本有者。即非唯行者。是一切衆生自心也。
供物支分事。如火天段。但乳木百八支斷百八煩惱。證百八三昧。成百八尊也。又三支三十六度燒之。燒三十六倶胝趣衆生煩惱業苦三道。成三十六尊功徳也。聖位經云。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文)問。此乳木先末指油。次指本先末爲前投爐中燒之。其意如何答。薪末細(フトキ)本麁。此教先斷微細妄執。次斷麁妄執。謂眞言本覺教故。先本覺膚微細妄執斷麁惑皆成佛徳。是故先末燒也。次本斷者。麁惑成佛徳云斷也。餘流次第先本指。次末指者。普通本末次也。即先斷根本無明。次斷枝末煩惱云意也。
次藥種。是速疾成就法藥也。前燒供治病如用炙火。今此藥種如用良藥。即以此二種治頓治煩惱病成法性身也。隨四種法有相應藥種。如隨病有相應藥也。次加持物(亦云。相應物)加持者。互相加入彼此攝持。是云加持。此加持物隨法有不同。今敬愛用花箭。射厭離心成無二和合可觀。此加持物放赤色光明。從本尊御口至心蓮花臺成無數花箭。從遍身毛孔出成無量供養雲海。供養一切如來。還來自我頂上至心蓮花臺。射拂厭離菩提心。自遍身毛孔出還又供養一切如來。如本尊供養一切如來。如吾利益一切衆生。本尊花箭入我心。我花箭入本尊心。是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儀也。本尊行者互相加入彼此相應。即成本尊三密。是名頓成悉地護摩法也。
第四諸尊段。是本尊所具萬徳諸尊也。隨本尊可有不同。用三十七尊。是通相也。此本尊内證三十七智故。今觀五部又可通相。軍荼利抄云。息(災)供三十七尊。増益供寶光憧咲等四菩薩四攝八供。若敬愛供法利因語四菩薩八供四攝。降伏供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徳金剛夜叉四明王等。鉤召供薩王愛喜四菩薩四攝八供也(文)是別相也調呂十支。是十煩惱也。下四支貪瞋癡慢也。上六支五見疑也。如火天段問。此十煩惱初火天段燒之。今又何燒之乎答。凡護摩段段事。言其實行只初火天一段圓備。而開本尊具徳爲五段供之也。謂初火天外護摩體故爲初。次部主段其部總領主故。本尊段行者所樂所歸本尊段。此本尊自性所成内眷屬故。世天段此本尊應同利他等流身故云。或三段六段等行儀之樣有之。今五段如次自性·自受用·他受用·變化·等流五種法身觀可作之。此五法身凡夫在纒時各爲煩惱纒所縛故不出現。今値教作行時。彼能覆五惑斷之。證顯法身。今作次第是暫初心行者作法也。實行實證時諸惑頓斷倶時也。有云。所斷惑有二。煩惱障知障等無量品。故火天段先斷所知障等十隨眠。諸尊段斷煩惱障十煩惱也。但餘流次第五段各有調呂隨之。又可作觀也。五住地觀等可用之觀我身九識轉成五智等者。自觀也。行者本有心性九識轉成五智也。裏智云。此流御修法等廣行時有五段各別。調呂積段木之數不同也。五段合三十六支也。火天段十一支。積部主段四支。四支積樣如火天段。初四方四支。本尊段六支。如火天上六支也。諸尊段十支。如火天段無底一支。世天段五支。如火天段。上六支樣也。如此用各別調呂時。段別如諸尊段初灑淨等用也。次二重如火天段等。次混屯供。混屯者。和合交雜也。即諸行諸徳鎔融無礙意也。前三段而二供。後二段不二供也。若依斷惑門如小乘有五部合斷。初見道五部別斷。次修道或用有漏道。五部合斷證一釆不還。今初別後合似彼。可思之也。有云。混屯者。如世間從斷用屯食。仍本尊段不供之(云云)廣澤本尊段供混屯。隨彼可作觀。是只後後付略行儀也。
裏書云問。混屯供本尊段合置。其意如何答。爲顯是本尊所具萬徳也問。爾何不供本尊乎答。是有從斷義。故不供之歟問。和合時只合花丸散飯五穀。不合餘嗽口塗香蘇油有何意乎答。和合供者。和雜圓融表示故不必盡諸供。只合五種表五部和融也。又嗽口也。塗香身也。油意也。此三密加持成鎔融故。先此三各別供之後供和雜也。餘流塗香蘇油等同合之。隨彼可作觀。
第五世天段問。此段不用自觀。可有其意乎答。此天等是外跡之面故且略之歟。理實可有之。如初火天段(云云)問。此世天内供不動。其意如何答。四臂不動是世天主故供之。如星供供金輪也。四臂者。軌云。二手作牙印安口兩角。次右持刀左持索(文)二牙是嚼摧煩惱之形也。世天段十二天并曜宿等如次第。其後本命當年聖天荒神并國中大小明神(已上刃刀方)弘法大師等祖師(已上炎魔方供之)其後置杓合掌誦有情輪迴生六道等偈。父母恩處等靈等供。先六道六杓供之(已上皆光明眞言用之)問。廣澤次第行後火天段。今略之。其意如何答。後火天者。是實類火天也。而小野第一火天四臂合觀權實故別不行之也。謂第一仙杖手是實者火天之相也。第二軍持中入三角火輪。是大日正火印也。第三施無畏護摩涅槃火義故。以北方釋迦印爲火天印。其印以禪横掌中。禪理也。掌月智也。仍理智不二即自證也第四數珠索也。大悲也。爲化他。是故第一火天權實自證化他具足故別不行後火天也問。護摩理智不二行故其始中終作業之間執數珠與杵。廣澤持獨古杵。今持三古杵。其意如何答。持一鈷是常持金剛杵義也。今持三古杵。護摩十二天中火天持三古杵也。儀軌説。是故行者持三古也裏書云。次護摩了後供養。以前置念珠可觀(定印)祕藏記云。吾身即印。語即眞言。心即本尊。是三密平等平等遍法界。是名自三平等。吾三平等與本尊三平等同一縁相。是名他三平等。非本尊與吾三平等同一縁相。已成未成一切諸佛三平等亦同一縁相。是名共三平等。同一縁相故眞言印契等故。引入諸佛於吾身中。是曰入我引入吾身於諸佛身中。是曰我入。入我我入故諸佛三無數劫中所修集功徳具足我身。又一切衆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吾及諸佛自性理平等無差別。而衆生不知不覺輪迴生死。因茲我爲衆生發悲愍。所修功徳自然成一切衆生所作功徳。是則眞言行者利他之行也。眞言行者當作手印誦眞言。乃至於一切時常作此觀(文)。
寶治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於善通寺大師御誕生所之草菴抄記之。是依彌穀上人之勸進。以諸口決之意楚匆注之書籍不隨身之間。不能委細者也。若及後哲披覽可再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