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0部大正藏第83册P0329 撰擇密要決 (5卷) 〖 日本證空記〗.txt
《大正藏》第83卷No.2620
選擇密要決卷第一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記
題目事
選擇本願念佛集者。此集可知有三題目。謂以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來迎。南無阿彌陀佛者念佛。注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定散之機也。此集以口傳可見之書也。暗見之者。無相傳之輩。其迷元意歟。無覺其意趣之人歟。此集者。月輪禪定殿下。毎月御授戒。上人令參。然六十有餘之時。申暇籠居。以於證空令進于代宮。依之時從殿下禪閣有仰云。面謁事希。願心有疑。爲令增進往生信心。可抄物記賜。依之上人六十六之春。建久九年(戊午)三月。被選此文。簡之時簡人不在座。有眞觀談法門義。有證空引經釋要文。有安樂而執筆書之。此外簡人不被在座。安樂書題云。經籍多向果題之。今選因爲題其意云何。上人云。爲廢教文面而不留利益。釋因爲題。此義可有下章。眞觀云。題目既有三重。後人見之。可有謗難。可就一行義乎。上人云。此書者三世諸佛智慧之上選造之故。一代無此智慧八宗九宗無此智慧。三國人師不覺此智慧。唯我獨得此智慧。而所選擇也。外人難覺。眞觀又云。若爲三世諸佛智慧極者。末代愚鈍凡夫。豈亦覺之乎。上人云。以捨三世諸佛智慧故。凡夫愚鈍悉知之。聖道教者。不捨三世諸佛智慧而。欲及之。故至于今沈淪生死。不出火宅也。證空申。一切經書皆有序。今何無序乎。上人云。諸教者。教面皆許利益。故有序。今教面不許利益故。無可序於正事。故不用於序。眞觀云。可被記作者名乎。上人云。一切經論書釋者。皆是以智慧明之故。擧其名而增信。今所選者非智慧分。是宣佛大慈悲也。彼悲經道滅盡。而爲止住百歳。令在其名而流通。是者非私知解。所選擇佛慈悲也。若依佛善巧。必可止住也。今爲呈悲智之異。不可擧作者名也。至第二章。安樂閣筆云。被召此文選作之座。執筆是生涯面目也。上人云。於後世欲名稱乎。以爲其器量。今雖令執筆。其心不正。仍從第三章。眞觀執筆。被棄安樂。如是白日座座。有重重問答。問事端多。不記之。上人被選此文。依披露。天下之人。同稱智慧第一法然律德也。十六章段者作十六觀。壽經者唯智慧故。至第六章。壽經無阿彌陀。彌陀梵語。極樂慈悲語也。無極樂依爲因也。此則顯先六觀依報智慧。從第七章至第十二章觀經也。是從第七觀至普觀。是觀經明慈悲智慧故爲正報。從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是阿彌陀經。從雜想觀至下輩觀。是阿彌陀經者唯慈悲。果法門也。卽爲自開。來迎極唯慈悲。念佛極慈悲智慧。定散機窮唯智慧也。第一第二章者人師。唯假觀也。從第三章云阿彌陀如來。是眞觀境也。至第九章云四修者。三經外也。是來迎非娑婆故。爲立教外不依經也。第九來迎觀也。又壽經四。本願三輩利益止住。以本願爲第三地。光臺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以還住佛頂國土云超世土。以三輩爲寶樹觀。以自開爲菓。散善納定散諸善。云三輩念佛往生。以利益爲寶池觀。作佛法味爲利益。以止住爲寶樓。從總觀者智慧故。經道滅盡。從寶樓觀者。別觀故。慈悲者止住百歳。又以攝取爲第七觀。顯住立佛體故引六時禮讃立廢立也。呼六時禮讃題極此章也。以三心爲第八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者三心法門也。以四修爲第九觀。三經教外爲淨土來迎。以化讃爲觀音觀。行就觀故。表章云念佛之行。爲慈悲行也。以讃歎爲勢至觀。取念佛廢雜善。以付屬爲普觀。佛智遍有往生之事故。以普往生付屬阿難也。多善根以爲雜想觀。多者念佛。大者定散勝者來迎也。是唯智慧。唯慈悲。慈悲智慧云雜想。以證誠爲上輩觀。六方恒沙諸佛證誠。有他力來迎之往生。以護念爲中輩觀。念佛是聲聞自利也。發三心往生極樂。不發三心不往生。以來迎爲利他。九品皆令來迎往生故也。是爲護念也。以名號付屬爲下輩觀。下輩惡機上明名號故也以三經括一代。攝五千七千教法而從其中選擇念佛也。
次十六章段。表章下。本文上。私釋下也。是爲三尊之體。造三角也。段段表念佛來迎定散三。守題目也。
次選擇念佛集者。就選擇有七義。 一選擇淨土廢娑婆者。娑婆有三惡道。淨土不退無三惡道不更惡道。故云超世慈悲。二選擇佛廢凡夫者。果位永離煩惱惡業。凡夫者煩惱穢身也。故捨此穢身期佛果。故云超世慈悲。三選擇行廢願者。嫌機方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是偏捨機三業也。故捨廢願。取佛行也。是云超世慈悲四選擇極樂廢九方者。明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是則爲超世慈悲。五選擇彌陀廢諸佛者。彌陀誓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諸佛皆同云化佛耀光吐舌。共難彌陀。不得往生。故廢諸佛。是則超世慈悲。諸佛不及彌陀故也。六選擇散善廢定善者。韋提所請思惟正受者定善也。佛不答之。自開散善顯住立佛體。爲觀經觀。是云三輩念佛往生文。是定散爲三輩。三輩爲念佛。故捨定善執散善。立淨土宗義也。故云超世慈悲。七選擇來迎廢諸行者。選擇本願念佛之題者。立來迎廢諸行。其旨有十二章。諸行失時失機。念佛得時得機。故云超世慈悲也。此七義無諸教故。云超世。選擇本願念佛者。指十八願。此願未至果者。乃至十念云本願念佛。故通諸佛別願也。問云選擇者取捨之義也。今名本願念佛。是偏爲因位念佛。對果者可被棄捨。然選擇本願念佛者。捨果位念佛。因果相對之時。棄因取果可有利益。今無利益。取因位念佛。有利益捨果位念佛。其意難思乎。答曰就此題有重重子細。今以六重不審顯其意。於末世除疑難。應知一題彌陀本願念佛者。可知於果爲本。謂如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於果構因其例是多。然今無果體。而唯云本願念佛。偏取因爲果題。
二若次行。取題南無阿彌陀佛。爲本願念佛者。是果念佛也。既云南無。又因位四十八願無云南無阿彌陀佛。成正覺後可云南無阿彌陀佛。故是非本願念佛。則果念佛也。故在別行。若是一者可題選擇彌陀本願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集也。題字數其例是多。雖二行三行。相續而可書之。爲因果各別故。今二行題之。全非本願念佛是果後可有南無也。是故本願中無云南無阿彌陀佛也。
三南無阿彌陀佛者佛名也。是非體。本願之中。乃至十念者名也。以名爲題。是亦無文體也。故若念佛名者。共爲題無文體乎。
四一卷文書題目。是可一。今云選擇本願念佛集。云南無阿彌陀佛。爲二題。又爲一乎。若各別者。雖有因果差別俱是名也。名爲題者。可爲一題。又在二行造因果者。可爲二題乎。其意難思也。
五注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爲注南無阿彌陀佛。若注南無阿彌陀佛者。上果位念佛云業云先。業先分云念佛一行。不可有得生之益。若又注別事者。同行下也。非別事乎。
六本願念佛是淨土一家大綱。自他共語。而云本願念佛。許得生。然選擇本願念佛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云念佛。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云念佛。是皆共可云本願念佛乎。若皆共云本願念佛者。云業云先云因云果各有差別。若非本願。而各別者。其重重云何可辨乎。初偏執因爲題事者。選擇本願念佛集者。取第七觀爲題。是佛應身也。南無阿彌陀佛者取第八觀爲題。是佛報身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取第九眞身觀爲題。是佛法身也。以佛三身爲文題故。一向爲佛宗。一代皆以因果立宗義。淨土家唯以果極爲宗義。先就選擇本願念佛集之題料簡之者。就第七觀有因果二。以住立來迎爲慈悲至極。是果極也。以除苦惱法爲智慧至極。是因極也。今除苦惱法者華座也者因也。座者果下也。故因而下者。從華座下無物也。果是聖道教云下下。智者極底故云下下。除苦惱法者十六觀。即定散也。是諸經定散也。即以正宗定散云通別五文故。同聖道教也。是云華座。八宗九宗皆以智慧爲極。故皆是華座也。爲下之下故也。
淨土法門者以慈悲立之。故極因果不交。故以住立之佛體爲上上。從是上無物。是故以聖道爲下下。以淨土爲上上。作因果攝種一中。而以莖根。作智慧慈悲攝萬法也。除苦惱法智慧者。爲根爲名。爲智慧爲機爲願爲心。爲華爲因。爲娑婆爲惡也。住立空中來迎慈悲者。爲莖爲體。爲慈悲爲佛。爲行爲身。爲事爲果。爲淨土爲善。分別此二法門。爲淨土慈悲法門一同。此二法門爲聖道淨土二法。此二法者。法爾而具足不離也。是以今就題本願念佛。以有此因果二不離故。以因爲題攝果也。本願念佛者因也。衆生往生之三業行。爲往生之因。除苦惱法者定散也。定散一切衆生也。云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然間住立來迎者爲衆生之行故。成衆生三業因行位也。若是臨終來迎之見佛。成衆生往生行上得益者。來迎者利生果。此外感來迎益之行。可有衆生三業也。然衆生無往生之行。來迎即往生行故。攝來迎於往生之行。而納因故。題選擇本願念佛也。聖道教云若行成就者即見普賢身。今准之。若行者可有衆生三業行也。普賢身者今來迎也。無衆生行而見佛者。佛教永所不許也。然今無衆生行。而以佛來迎爲衆生行者。淨土宗他力法門也。故今來迎果佛體。攝衆生三業因行。云本願念佛也。種子一中具根莖二故。因納于果。定散機攝來迎爲選擇。來迎不離因果故。云選擇本願念佛集。本願念佛又願也。其故者。本願者可通凡聖也。凡夫願往生是本願也。佛願成佛是本願也。念佛又念體可用機也。故本願者衆生往生之願也。此衆生往生之本願開定散。其定散即三心也。故除苦惱法云願。此願題選擇本願念佛。其願不離來迎之行者。住立佛體攝華座觀。此願由用來迎行故。來迎果攝因而名華座觀。故今云選擇本願念佛集也。集者智慧詞也。華座納十六觀而結觀名。今來迎攝念佛定散而云集也。
二念佛可因果差別者。釋意。此名有因果二差別。故二行分之。南無阿彌陀佛者果也。今生成衆譬有利益。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來迎也。體攝于因。其故往生者來世者。今生無其利益者是因也。名者今生果也。今生有衆譬利益。體者今生因而無往生利益。故分別因果名體。爲造現當。二行設二題也。今有衆譬利益爲果。無利益爲因。名今生爲果。有衆譬利益。衣食衆味有利益故也。體今生無利益。不往生者攝因分。故來迎云本願念佛集也。名亦來世爲因。無往生之利益。來迎體來世爲果。即得往生極樂故。是云即便往生。上品上生明三往生。即便往生念佛。當得往生來迎。即得往生衆譬之外臨終唯慈悲也。選擇本願念佛之題者明即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者明當得往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明即便往生。是云三題。玄義即三題。一觀經來迎。
二先觀大衆發願歸三寶是念佛三十四行偈是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也。次第八觀爲南無阿彌陀佛者。第七觀者應身娑婆出世者。彌陀佛云娑婆來迎也。第八觀者法界體皆云像。像者名也。法界體皆成名。其故萬法遂歸無常。失體留名。其故爲令衆生覺世間無常而一切皆歸名也。令覺歸名故者。爲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依之有厭欣。必可歸南無阿彌陀佛之名也。其故者覺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本誓故。欲厭娑婆往生極樂也。以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之智慧爲智窮。是云報身智慧。
故明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定散諸業唯覺窮念佛三昧爲報身智也。
三三題爲念佛者。皆是名也。以名爲題目者。文體無者如上述。以本願念佛爲來迎之體。是則智慧爲名。慈悲爲體。今智慧攝於慈悲云華座觀。選擇本願念佛集唯體。南無阿彌陀佛唯名。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名體也。來迎選擇唯體者。影來就鏡。故定散云名體而已。智慧法門者。以娑婆法界爲體。故云草木成佛。云即身成佛。故以此三題爲一部大綱。應知。
四一卷書設數題有其例乎者。一切經釋始終。必有題目開結。初題智慧留于教。終題慈悲捨於教。不留教之意也。終雖有題目。下無體故教之意也。擧題可顯體。然結題無體故捨教也。故一切經釋。一部内必有慈悲智慧二意。然經論有二題。在初者此教智慧即有經道滅盡之方。在終者此經慈悲即有止住百歳之方。一部皆有二意。故初在數題。謂此觀無量壽經。普賢觀經。菩提心論。往生禮讃等也。今此文擧三題目。以口傳可覺也。首尾相違。始終不合乎。亦以始題爲慈悲。以終爲智慧也。
五於注云業云先。注念佛注別事者。是非念佛注。注定散機也。念佛定散機者。鏡與影不離故。於一行中在之。面像者有外故。以本願念佛爲體。在一行。定散者機方故云業也。淨業正因者機三業也。先者智慧爲先。以慈悲爲次。來迎爲次。待臨終之夕。故云業云先。是則定散之機也。故爲注攝于念佛。故爲一行。以眞身觀爲定散之機者。眞身者法身也。法身者親衆生而一切色身皆法身體者。法界體以無緣慈攝諸衆生者。以此利生令知後生利生也。爲十方衆生彌陀成正覺。故無衆生惡業者。不可成彌陀正覺。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衆生即佛也。聖道教留之爲佛法至極也。淨土家以之爲能譬體。娑婆之外立淨土。造所譬體也。此談無諸教。應知。
六三題云念佛。皆可有上本願念佛乎者。夫本願者有來迎。名號全非本願。定散之機非本願。故往生要集。本願就來迎而不付念佛也。又和尚釋以來迎爲本願體。然而念佛之外不立來迎。是有三重義。一往生要集者立定散重。念佛猶不捨自力也。二和尚釋者立念佛重。念佛造慈悲智慧。故不立廢立之機也。三選擇者立來迎位。念佛諸善。皆廢而獨取來迎。故往生要集淨土家末書也。選擇者淨土宗爲至極祕密。佛法極唯選擇也。此上不可有佛法智慧也。故以口傳見之。又念佛有三替。一本願念佛者。因位本願故。佛不離衆生是心是佛而知我心外佛體不在外故。臨終迎接無疑也。二南無阿彌陀佛者。於平生其名具體故。願行具足而知必得往生。三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念佛者。日日或念六萬遍。或念七萬遍。或念十萬遍。或轉讀三部經。或修六時禮讃。或般舟讃。法事讃。或供養香花燈明。或誦陀羅尼。如是爲往生極樂修三業。皆是念彌陀而求出離。故名念佛。故云爲先。亦選者智慧。擇者慈悲也。念佛云選。來迎云擇。名花座觀。由住立來迎之佛體故。因攝果。爲不令離名體故云選擇。又題擧果者有教利益故。今題于因。次南無阿彌陀佛者果名也。是又雖果。爲名故無利益。次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三福業云往生之業。是又往生衆譬故。以能譬云爲先。故此三題。以無教利益。有廢之意。應知。
第一聖道淨土章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捨聖道正歸淨土文。
今正字者私付之。安樂集意者。未娑婆之外別淨土也。不出三身門位故也。今和尚者立別所求明超世慈悲。而九方作娑婆。別所求立淨土故。云正永分別淨穢也。
本文事
安樂集擧本文者。題顯也。廢娑婆而立淨土故。本文先云安樂集也。安樂者極樂名也。娑婆之外立淨土之文。顯宗義法則之意也。故云南無阿彌陀佛。是西國正音也。意者有對娑婆而云淨土之意也。應知。上者慈悲上也。智慧下也。今極樂慈悲上云。四十八願中國中人天者。皆指娑婆也。娑婆有二重意。一就主之時穢土廢立也。二從其體平等慈悲而悉是淨土廢立也。今從衆譬造淨土而廢立選擇者。皆捨娑婆就淨土廢立也。選擇者娑婆廢立皆捨之。是故序分義者。智慧法門而爲娑婆廢立。故序分文不引選擇也。引玄義兩宗文成間詞引之。非正宗。是猶對諸師論悲智故也。
未有一人得者事
淨土家廢立者。佛極彌陀無二佛。淨土極極樂無二淨土。往生行窮念佛無二。
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是來迎云一乘法。法華者不説衆譬名言者云一乘法。無二者念佛。無三者定散也。今依此義云選擇也。是簡三身門智慧。以超世慈悲云一乘。淨土造所譬故。可爲一乘佛也。
縱使一形造惡能繫意事
是他力慈悲也。惡業煩惱者娑婆之障。生淨土。臨終之時。其惡體留穢土也。淨土慈悲土故。善所而不至惡故。云橫超斷四流。罪障若至極樂者非極樂。可同娑婆也。
私云下釋事
一代八宗九宗者。皆淨土所立法門一行也。非全從外所立。從淨土門會諸宗而今選擇第一章判諸宗淺淺事者。爲顯差別于淨土宗故。是皆欲令知立淨土宗曾非別法門也。故擧諸宗者。如是我聞之下明十雙二十句。顯諸佛千差萬別之法門故。一切佛法無從觀經之外。依之今諸宗皆爲納觀經定散。先擧諸宗也。故結觀經下。此定散納一代。諸教諸宗廢立共機共時。隨自意後還閉定散門者。九方出離都無之意也然間法相宗者。就淨土家所立慈悲智惠。留慈悲捨智惠故。護法破空也。慈悲體故有也。智惠名故空也。有空中者。淨土家所立以慈悲爲有。以智惠爲空。以慈悲智惠爲中也。三論宗者。取淨土家所立智惠一行。捨慈悲云無相。故清辨破有也。二藏者。今大乘藏小乘藏也。華嚴宗者。淨土家所立留即便往生。不解當得往生也。故留三心談心外無別法。五教者。小乘教者序分智惠也。緣法門也。無利益。名故也。始教者正宗衆譬也。作平生安心爲始。終教者得益。以臨終爲終。頓教者流通。以念佛爲頓。一念往生故也。圓教者耆闍會。在世滅後無利益。無漏機故爲圓滿。法華宗者。淨土家所立留除苦惱法。不悟住立來迎佛體也。故三寶之中以佛法爲彌陀。就法僧作三寶。唯慈悲爲彌陀。是爲佛寶。以法花爲法寶。作慈悲智惠。法顯蓮花作因果不二。以果爲佛。以僧爲觀音作唯智惠。普門品不明法華功德者。爲慈悲智惠故。不説此品也。四教者序。正。得益。流通也。五味者五義法門也。眞言宗者就淨土門所立廣説衆譬一行法門。取能譬方爲眞言。故以相剋。五大重作佛體爲大日。
是故攝世間一切萬法而留娑婆不解淨土衆譬也。二教者定散也。密者念佛也。禪門者是淨土家所立。就上來雖説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釋。取名號廢定散之教也。名號者名故。無體而迷心。遂不造得體也。是則留思量。不解分別體故也。心意爲智惠。作名識。分別智惠。外造體故。禪門者淨土家入門也。留定善爲思量。立教外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作體者念佛名也。是故淨土宗者。上宗宗皆攝此一宗。爲根莖枝條華花而取菓爲淨土宗也。法相三論者。判一代聖教者。留智惠慈悲偏。立教故也。花嚴法華者。攝一切教者。教出離他方故。眞言淨土者。攝一切者。眞言爲能譬作體。淨土爲所譬造極樂故也。大日寶冠者載彌陀來迎也。諸宗者不知以淨土爲所譬。留教互諍權實顯密也。諸宗皆攝于彌陀者。有相宗者明日觀。故依日立有相。日者爲彌陀慈悲故也。無相宗者依水觀云無相。水者智水也。無體故無相也。天水爲極樂水。又海水爲彌陀。説如來智惠海深廣無涯底。廣爲來迎。涯底爲念佛。共圓滿故無言。花嚴宗者明地觀。心與地而一體也。萬法心所作也。萬物生從地。離心無萬法之體。離地亦無萬法體。心外無別法故。心爲能生。地爲所生。第三寶地極樂也。三心生此地而安心也。法花宗者明寶樹觀。以花上自然有七寶菓。爲蓮花因果不二。以根莖枝條等爲爾前教。二十八品顯蓮花。此花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故以彌陀爲所譬。妙法爲能譬也。眞言宗禪宗者明第六總觀。自性空云總。是則周圓無際而不守一行故總也。但禪門窮思量不出了別故淨土家初門也。依之總觀外立別觀名也。通了別慈悲之意也。一切諸佛。有三身別願之二覺。三身爲智惠。別願爲慈悲。就此二覺分別二道。其智惠方掌十方三世諸佛。於娑婆作淨穢二土。隨萬機根性與修因感果斷惑證理之益。化一切衆生。其一切諸佛別願慈悲。攝于彌陀。造淨土而彌陀獨垂來迎。令十方一切衆生往生出離。何以故。智惠者從機方。今生作數差別而分別黑白。是爲娑婆得道。慈悲者從佛方極一。爲後生成往生淨土事。是爲無二。若後生出離有二者。非慈悲故。一切諸佛以此二覺。以智惠爲諸佛。於娑婆顯能譬。以慈悲爲彌陀。在淨土而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問云若爾者。何以諸佛面面有別願乎。答曰若無諸佛別願者。不可知諸佛慈悲有。以別願故。諸佛面面悟慈悲具足德。攝諸佛別願於彌陀故。不取正覺誓獨有彌陀無諸佛也。是故彌陀獨誓超世願。是則諸佛慈悲攝彌陀之意也。是以報身智上。九方西方俱還住佛頂者。諸佛慈悲攝于彌陀在智上也。而選取極樂一土。説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則攝諸佛慈悲於彌陀。今就懸念一處。釋八種者。一處者慈悲之一也。極西方。八種者九方也。九方攝西方成一也。攝一西釋八種者。一中分智惠也。八者六者智是則定散也。二者悲是則念佛來迎也。定散智外念佛爲智。來迎爲悲。是爲八種。即西方一處。攝十方諸佛土。極一土云淨土。又佛無二佛。攝諸佛於彌陀一佛。又往生行無二。念佛一行也。極此三德成出離一事。應知。
問云諸宗重次第云何。答曰選擇廢立爲本。而諸宗皆將顯於彌陀。一者小乘一向留名而不解體。故是序分緣法門也。無利益故爲緣。二者法相者造體。慈悲宗也。故云有相宗。取淨土家慈悲一行。是日想觀也。日造體而有也。且小乘留名。法相留體。體爲本故。當在小乘上。三者三論宗作名。智惠也。故云無相宗。取淨土家智惠一行。是水觀也。假水納眞者。解體。而名故。非解法相唯體。是名中解有體。故法相上在三論也。四者花嚴宗解於心也。雖有名體不知其心者無利益。以心解名體而能有利益也。是地觀也。地生萬物。作體者彰其利益也。欲生淨土地者三心也。名體解有利益故。三論上在花嚴也。五者法花宗。立因果作菓。花與菓因果不二。是有佛果之菓欲立因果不二外之意。花嚴者雖知利益。而能未知重。今寶樹觀爲法花。立重花爲因。菓爲果。故花嚴上在法花。但寶樹觀説二菓。婉轉葉間踊生諸菓者。花落菓熟。故説婉轉葉間也。以此熟菓爲來迎。此菓者無諸文。無諸宗。唯有淨土一家。六者眞言宗。法華者雖作重。未究佛果者。不造佛體。今寶池觀爲眞言。作觀佛念佛。爲胎金兩部。法華不造佛。眞言造佛體。故法華上在眞言矣。七者禪家。眞言雖造佛體。留心教。禪者離心。捨教。出思量。離心者離智惠。捨教欲通慈悲也。第六想觀爲宗門。總者智惠窮。性空也。是云總。離思量者。捨心意欲通了別。有無之上無者。有諸教定散也。留教故也。無今經衆譬。定散爲能譬影故也。是無體故云總。上無者指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是又念佛名故云智惠窮。禪者不造體故爲名也。眞言留心。禪捨心。故眞言上在禪。八者淨土宗。禪宗者解至思量不悟了別。其故衆生外了別佛。娑婆外了別淨土而造來迎佛體。造娑婆外淨土。了別淨土出離生死偏窮極樂。而慈悲無二。他力慈悲有二者成智惠可隨機機意。今慈悲之他力爲佛。故無二佛而已。
是故諸宗者談淨土一行。而出離生死一道。諸佛同心而慈悲攝彌陀一佛也。佛心上在淨土。是則娑婆外。三業外。教外取了別。立宗義爲淨土故也。巳上委細明此義乎。應知。
問云淨土家出十三德失。一切皆捨之。然今攝一切其義可辨乎。答曰攝一切者。作衆譬。以惡厭穢土。以善欣淨土。專以善惡二法立宗義故。攝一切也。但明十三德失者。臨命終佛來迎之時。顯他力本願而捨本願捨大悲也。今選擇此位也。非本疏之意也。
淨土宗名其證非一事
人師得一代聖教。以所悟立一宗。今言淨土宗者。對娑婆宗云淨土宗。依之宗義最有其替。謂以聖道自力娑婆宗云自力宗。以機三業之功。以智惠攝於慈悲。以理爲體。以心爲本。今選擇所立淨土宗者。九方西方各別而立別所求土。獨顯西方極樂。捨教機偏立淨土他力之行。故引其證據。云遊心安樂道。此文非娑婆之文。既云安樂道。是顯極樂。而淨土之文也。題西方要決。是又極樂來迎也。又云迦才淨土論。是極樂也。非娑婆之文。故今偏離娑婆。以淨土立宗義也。應知。
但諸宗立教正非今意事
是又於教位互諍淺深勝劣者。是非難定。今捨教作譬無教利益故。最異諸宗立教也。
顯大權大密大實大事
安樂集之世者。不弘實密。故以顯與權之位判聖道宗也。故云歷劫迂迴之行也。
次往生淨土門事
分正傍事者。上聖道門如分大小。此淨土門亦分正傍事者。大小者即慈悲智惠。是正傍亦慈悲智惠也。大小付教。悲智就佛與機也。三經者一代聖教攝此三也。無量壽經唯智惠。定散機也。故明因分云無量壽。云安養。觀無量壽經慈悲智惠。念佛也。故明因果云阿彌陀。云無量壽。云極樂。阿彌陀經唯慈悲。二佛。題在梵語明阿彌陀。是來迎位也。故此三重之中。攝一代而無有漏者。亦云淨土論故者爲宗名。不付因也。
三部經事
一者。二者。三者。四者。今者。此者字者爲配當五義也。其故以淨土三部。攝一代八宗九宗。此外不令有。故以五重法門。括一代攝觀經也。一者法花三部觀經序分也。法花者蓮花也。是因果不二也。序釋迦三身門覺。是花也。還住佛頂之國土爲果。是因果不二也。淨土家。以此因果不二爲教方便。然間一切皆以緣法門。爲厭離欣求之緣。見苦生厭離。遇樂爲欣求。童子戲小兒遊。悉至花王寶所。是爲祕妙方便。明即往安樂阿彌陀佛所是也。二者大日三部。觀經正宗也。正宗初説日觀明五大。是即五大日也。初以日爲阿彌陀佛。亙十六觀作來迎觀故。是如來也。來迎云如來。淨土家以五大日如來作能譬。故不依眞言宗。淨土衆譬者以五大日如來造衆譬也。依之一代又有衆譬之意也。三者鎭護國家三部。觀經得益也。鎭護國家今生得益也。以今生得益爲往生得益。以能譬覺所譬也。無今生得益者。何覺後生利益。故一代作鎭護國家三部。以今生利益。皆爲令教往生極樂之得益而方便也。
四者彌勒三部。觀經流通也。流通者名也。名者智惠也。智惠菩薩也。上生慈悲也。下生智惠也。成佛往生也。往生來迎也。流通有定散念佛來迎之三重。令流通來迎也。又彌勒當來補處也。又於大經。以彌勒付屬彌陀名號。最爲流通之導師。故一代聖教有付屬彌陀名號之意也。五者彌陀三部。觀經耆闍會也。釋尊在世導師。阿難滅後導師。然阿難在世而説法有觀經。是則慈悲智惠極慈悲故也。一代皆爲未來之意也。依之作五重三部。攝一代於觀經極于此經。諸宗廢立皆攝淨土也。
曇鸞法師往生論注云事
同正傍論者。教皆令一位也。教共作衆譬故也。今引難易二行。是則一部肝心也。選擇行有此事。則自力他力。智惠慈悲。娑婆淨土。機佛。善惡。因果。願行爲造替。今引此難易二行也。應知。手者火燒之形也。即慈悲爲手也。足水流之形。即智惠爲足。舟以手作行。陸以足作行。是爲來迎行。彌陀來迎形成火體也。
天台迦才同之事
立別聖道淨土二門事者。非和尚今案。從諸師方分悲智判兩門。故我家非可立證據也。故初章不引和尚釋。偏依諸師。作難易二行。以菩薩論藏并諸師釋義明之。皆同存此意。故被立我宗義。是故正傍共一同而取我宗方欲分二行也。
引西方要決事
要字就來迎也。往生要集終。引依此諸功德願於命終時即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以之爲入眼。故文面勸自力。心中證在導和尚釋。又要略廣三懺悔。要來迎。略念佛。廣定散也。今西方要決來迎也。故結句引之。從上所明聖道。淨土。正傍。皆納此來迎。唯一位而令無差別也。
引後序事
分別娑婆淨土而取淨土。棄娑婆。是爲要決。上文引念佛往生。後序引厭娑婆欣極樂文也。皆要決之意也。故言識癡行淺也。
四論事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度論也。
淨土宗學者先須知此旨事
是寄自力歸他力。厭穢土欣極樂。廢智惠行慈悲。嫌三業覺衆譬。云知此旨也。
相承事
相承有三。一唯智惠相承。二唯慈悲相承。三慈悲智惠相承也。
選擇密要決卷第一(終)
選擇密要決卷第二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記
第二正雜二行章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之文。
捨雜行歸正行事
捨雜行取正行。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不必取捨分明。依本疏者。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私釋云。善導和尚意。往生行雖多。大分爲二。別之。一正行。二雜行也。此意強不存取捨之義乎。又別助正之時。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等者。上所明四十八願攝受衆生之釋意也。上在二者下。今在一者下。一者下是常沒常流轉之機也。行就機者非他力行。故五種正行非行體也。應知。
私釋下事
初開爲五種者定散。後合爲二種者念佛來迎也。五種正行者來迎。五種雜行者定散。五番相對者念佛也。
五種正行事
五種正行者一往之義也。教位行攝萬行而悉可爲願。故開無量往生之行意也。
問云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爲正定業乎問答已下事。
意云者不顯言。用意不明也。今以稱名念佛言。雖指之。意有來迎。從題選擇本願念佛集。偏以來迎爲文體。然此來迎只今不見目前故。定散之外取出名號是名念佛。此念中隱納來迎。念佛云本願。心唯有來迎。就此顯經釋證據耳。一花座觀顯住立來迎。明此來迎觀之時。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是則本願。偏有來迎故也。依之本願云名號。心偏志來迎行也。二雜想觀。
云如先所説無量壽佛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就之眞身觀。云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又雜想觀。曼陀羅織住立三尊。是本願也。非名號。三中品下生。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不説來迎。釋云第九門。是則不説來迎者。四十八願即來迎故也。取第九門。亦是四十八願來迎故也。非是名號。四本疏云。下品下生云聞法念佛得蒙現益。其念佛中作九十小文。聞法密納經文來迎。其故者聞法念佛得蒙現益者即便往生也。其現益者此念佛攝後生往生極樂云現益。故此現生念中。
密納經文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念攝於來迎云現益。何以知之。金蓮花來應上品下生來迎。云金蓮花來應。故是來迎也。念佛之中攝來迎。衆生三業因行爲果體來迎。名攝於體。選擇本願念佛爲隱題。執影攝於體也。五往生要集者。此題要來迎也。專文面勸自力。既已證勸善導和尚釋義。故終引依此諸功德願於命終時即見彌陀佛之文。往生要集者來迎爲隱題。以此意選擇隱題作此文。往生要集來迎就於本願。不付名號也。此義最可祕密。妄不宜傳。
意云雜行無量事
是五種正行者分正助。其正者來迎行。其助定散之業也。依之心中祕之今云雜行。出離行無二。唯來迎之行一也。然雜行者。又似可有行。都無二行。云雜行又令有二行故云意云也。雜行者總自力修行也。定散諸行攝此内也。
五番相對事
相對不捨者。念佛慈悲智惠具足也。正行唯慈悲。雜行唯智惠。相對慈悲智惠也。番者此慈悲智惠二法。就世間出世可無量無邊。是皆攝念佛三昧。窮名故。其數不限者云番。譬如木有板正。竹有兩節間節。火有壞成。水有降出。人有德失。佛有慈智。一法具二法。萬法皆攝念佛三昧而世間出世皆納五番相對。萬法皆云盡也。親念佛疎定散。近念佛遠定散。有間定散無間念佛。回向念佛也不回向來迎。是相對念佛與定散也。亦相對來迎與念佛之時。疎爲念佛也。應知。
願行事
發願回向之義者。是名號也。然今就願。分別願行者義也。故回向發願者。行攝於願。今發願回向者願攝行。是云義違經文故也。
純雜事
選擇意行作三。此一宗納萬行也。日觀初説應當專心繫念一處。就之專即專也。一即專也。純即專也。而專來迎。一定散。純念佛也。專行者來迎故應當專心之下明八處一。又一時佛在之下明定散行。明八處時。今選擇明八重純雜對。明念佛行。從日觀至第八觀。作專九重。慈悲二重。一切萬行萬善。皆攝此中。無漏行善。是皆衆譬法門也。應知。初大乘八藏依實教。安然和尚就大乘分八藏。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小乘四含者。增一。長。中。雜也。乃至第七密教也。是作七觀。又第八世間也。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也。第一章擧八宗九宗皆名聖道教。是今納念佛純雜。欲顯此三外無諸行也。
不限善導一師事
三師者道綽。懷感。惠心也。道綽者唯慈悲位。云上下階通凡聖通往。懷感智慧。惠心慈悲也。是道綽者來迎。懷感。惠心念佛。自餘諸師者定散也。今行體取念佛來迎。故定散唯智慧。云自餘諸師不然也。云甚得其旨者。和尚作廢立云選擇。此五種正行。雜行。五番相對等。皆爲諸師方。令一同。我家取選擇。獨以和尚爲體也。甚得其旨者。唯慈悲。慈悲智慧。來迎。念佛。諸師得之者。皆許行淺深。雖有差別皆是衆譬法門故。或慈悲位行。或智慧位行。云得之。不然者定散之位不作行。皆爲願爲衆譬之意也。
本文引往生禮賛事
題選擇本願念佛者。有此本文并私釋也。此章再引本文。私釋之意者。教位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者顯行淺深。是皆衆譬也。故所引本文。并私釋。諸師釋等。皆是衆譬所顯之行也。非選擇本願行。今立雜行正行二事者。正行教外所選擇來迎之行。雜行者衆譬之位所明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等。皆攝雜行中。捨教中行。取教外行。云選擇本願念佛集。故再引本文。再引私釋也。後所引本文。又高從私釋也。此十三德失云千中無一。執是爲選擇本願念佛集。故選擇者。爲令知教之外行。再引本文私釋也。後本文私釋者指卽便往生。而爲正行也。
私釋下事
專修正行者三心具足也。三身門佛皆俱證誠慈悲。讃嘆稱念佛者一人不漏得往生極樂。千中無一者。三身門佛皆俱讃嘆智慧。證誠修雜行者一人不出離生死也。應知。
第三本願念佛章
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爲往生本願唯以念佛爲往生本願之文。
第一章者。以諸師立宗義而攝一代諸宗。娑婆之外立淨土宗。
第二章者。以和尚立別行而。三業之外造出離之行體。第三章者。以彌陀佛別願而。超諸佛三身。獨顯別願慈悲。
故宗娑婆外。行三業外。佛三身外。是題選擇本願念佛也。故此宗異諸宗。此行無諸經。此佛超諸佛。不以餘行爲往生之本願者。指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此三重行中。攝一切萬行。無有漏也。唯以念佛爲往生本願者。上指十三德矢之下專修正行。即是來迎行也。
本文引無量壽經事
從第三章至第六章。釋無量壽經。是定散唯智慧之重也。第一。第二假觀。從此眞觀也。引十八願者名號也。一宗大綱隱來迎行。以名號立定散外而爲所譬。故引名願。是念佛影也。此影不離面像也。上章以五義明此義耳。觀念法門者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往生禮讃爲彼佛今現之文也。一一願言稱我名號之文者。依爲先六觀唯智慧之定散之重。不引之也。
私釋下事
一切諸佛有想別二種之事。
同諸佛別願故者。是有二義。一者同諸佛也。智慧同分也。簡機利益者互有勝劣。共有淺深。故同諸佛。利益雖有厚薄。果上如無差別。二者同衆生也。慈悲果分也。同體大悲故。彌陀同衆生。來迎行爲衆生三業之因行。諸佛大悲。亦同衆生。共一體故。上品上生云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三世諸佛。聚超世慈悲爲彌陀一佛。此彌陀超世慈悲爲來迎行。此來迎行爲衆生三業往生行。故聚諸佛果。爲衆生因行一體也。
壽經云事
五十三佛定散。五義三段也。皆悉已遇者。出日者月星光同隱沒。以諸佛爲月星。
世自在王如來事
是念佛也。世者智慧自在王者世間。成往生衆譬也。故云自在王。萬法住意成往生喩也。
時有國王事
是彌陀。來迎也。王者世間。智慧也。此智慧成慈悲也。慈悲者離智慧不生也。從智慧顯慈悲。從名造體也。釋稱名必得往生依佛本願故。稱名者智慧。本願者慈悲也。但就之有二義。二者智慧。五十三佛即已過故。定散智慧也。自在王佛又念佛。是經四十二劫入寂滅。皆是性空也。然彌陀來迎。是爲國王。雖成佛果。因報爲國王。成其智慧。是亦可性空。就之我等往生亦遂可性空。然今法界體。凡聖共滅。萬法皆歸無常。因果俱滅其體。皆變滅。如夢。如幻。如煙。如雲。是從智慧以名空。爲令厭離穢土顯此相也。二者慈悲是體故無生滅。常住而。從昔至于今其體不替。滅謂以(此三字衍乎)有米。有食。有衣。有味。無替于昔。存在常住。是教極樂。爲勸欣求淨土也。故稱名者性空。本願常住。以此厭離欣求。爲教往生。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明之。本願者慈悲爲種。稱名者智慧爲因。以此二義意。云國王成佛也。故佛即以慈悲種成佛故無量壽也。衆生依慈悲因。得往生故壽命長遠也。是則以他力迎慈悲行。離機三業造此慈悲故。諸佛亙機三業之功。留智慧故。永無他力慈悲。故輪迴永不可斷。今就彌陀獨立他力慈悲因。故從不往生極樂之外。不可得常住果報也。應知。是爲淨土家祕事焉。
引大阿彌陀經事
同本異譯也。無量壽經者定散方。清淨覺經念佛方。大阿彌陀經者來迎方也一本有三重之意。是爲三代翻譯。故今選擇此世自在法藏爲梵語。是來迎之意也。
勝劣難易事
勝者來迎。劣者雜行。難者定散。易者念佛也。今言試者。本願者來迎。是今釋名號。是云試。勝來迎。易念佛也。是則以體爲本願。釋名者試釋也。故往生要集問答。付曰字。令知來迎之體之意。作體之文。問答在曰字也。
引法照釋事
十八之本願無體故。今取總來迎也。變成金者。他力本願也。指無有出離之緣機也。問曰爲顯彌陀超世願。不引家釋而。引諸師釋。其意如何。答曰是有六意。應知。一例證。二他力。三滅罪。四念佛。五善惡。六來迎。一例證者。三國人師。從上古未具開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要路。先德。大師。雖證三昧。雖發修惠。皆留智慧。簡三業功故。失出離路。佛法導師。先達。捨身遁名而。大谷上人已前。念佛行普不通一天。但隨其願孤修之。希得往生。然今抄選擇。披出離要路。是爲獨步。故暗有畏故。和尚之智解之外。法照立此義。依有其例。付見聞而。可仰和尚之義。然先師然上人。令流布和尚解釋之時。後鳥羽院奉移隱岐之後。此念佛行。昌吾朝。道俗男女執念數。染法衣。作數反。願往生。日本一州。修此勤而。恭敬供養不遑毛擧。故今最爲潤色。爲例證可引此解釋也。
二他力者。顯密宗義。雖立他力。未離三業。專有觀行。然今云不簡破戒罪根深。離觀行。捨心地。罪根深結凡夫。以佛力。生寶刹。永斷諸教之談。是則同此家法門也。
三滅罪者。釋能令瓦礫變成金。五逆十惡。一切造罪。從無數劫。其罪障。雖積身。于今不滅此罪。依佛弘誓。臨終忽除滅者。能令瓦礫變成金也。瓦忽成金者。曠劫已來無有出離之身。乘觀音蓮花。成無漏無生身。故云變成金。此釋最佳而已。
四念佛者。云但使迴心多念佛。
是則同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之文也。聖道修行者。或明念法花文字。或云三密相應。皆是凝心。一心。修之勵之。得其勝利。然今名號者。一願往生。發一念信心之外。雖餘念交只懸意口稱。至臨終夕。必得往生。云但使迴向。
五善惡者。惡者地獄之業。善者淨土之因也。但從心而生善惡者。皆是惡因也。從識而生善惡者。同共淨業也。而今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破戒。淨戒罪根。成一位。攝善惡。是則成從識善惡也。故共爲淨土因。和尚既釋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六來迎者。上十八願。是名號故無體。其故者。十八願言乃至十念而。不在佛。至十九願。誓現其人前。故云乃至十念佛者。十八願可有體。就體者。今名與體。智與悲。願與行。機與佛。娑婆與淨土。各別事。不被分別。而混亂一如法門。故十八願名。十九願體。爲別之。今本文引十八願。且料簡此義。至第四章。就一向專念。廢立也。時爲造來迎之體。本文引名方也。就之今此文以。釋聞名念我總來迎。爲令覺此名不離體事。但以家釋引之者。即名體成一體。故以諸師釋。明名體不離。故我家遂名體各別而。一如法門被知爲方便也。有此六意引此釋矣。
私釋引彼佛今現在世成佛之文事
四十八願。有二重意。今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者就佛。是來迎也。衆生稱念必得往生者。是就機。念佛也。上十六字爲慈悲引本文。私釋下引者。八字。是機方也。爲智慧。立兩宗故。就佛就機。此文顯有二重意。四十八願皆有就佛之意。又四十八願皆有就衆生之意。同諸佛別願。是爲智慧。造超世別願。即爲慈悲也。
問曰經云十念釋云十聲念聲之義事
是又有三重。觀經者來迎。大集月藏經念佛。感師釋者定散也。本願念佛分三重者。題下擧來迎。念佛。定散。此三重用此本願也。
問曰經云乃至釋云下至事
上依觀經明來迎方。釋定散。念佛。來迎。今又就念佛。明具足慈悲智慧。乃至云慈悲。下至云智慧。即云乃至。唯慈悲。是來迎也。下至唯智慧。是名號也。而十八願者。名號也。是云乃至十念者。十念之念中。納於來迎。爲顯名攝於體不離之意也。問云等乃至與下至者何。八種願中。不云乃至。今欲令不同故。十八願云乃至。上八種願云下至。須有其意乎。答云經云乃至。釋云下至者。云十聲爲唯智慧故云下至。經云乃至十念者。爲十九願來迎佛體納十念之念也。十八願有此來迎之意。故釋云下至十聲。教十八願有來迎。顯下下生令念聲具足之義。
從多至少以下對上之義也事
多者念佛。少者定散。下者智慧。上者慈悲也。今以乃至來迎。下至念佛。對慈悲極智慧窮。以念佛。來迎。顯爲佛悲智極。是云義。本願者悲智極也。其悲智者。亦極來迎念佛。故是則云本願也。
但善導與諸師其意不同事
是初三題。來迎觀經也。乃至下至念佛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定散也。今十念往生。念佛往生者。釋定散方。來迎念佛爲二行故。二作問答。往生之業方者。念佛下注之。故無問答。三題亙念佛。故皆納本願念佛也。四十八願釋一一願言稱我名號時者。定散來迎皆四十八願念佛也。是云念佛往生。又四十八願釋來迎。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四十八願皆來迎也。是題選擇本願念佛集。以一一願言稱我名號。是題南無阿彌陀佛。又四十八願因玆發一一誓願爲衆生。是題往生之業念佛爲先。故四十八願爲定散。念佛。來迎。故以無棄方。三題亙念佛。云念佛往生之願。此三題成教。爲衆譬定散。十念往生者。捨上捨下。故諸教定散。是則依機根性。智慧行位故。云諸經定散也。今就云定散。諸經定散。可云十念往生。今經衆譬定散。可云念佛往生也。別願有二重。同諸佛者。智慧定散位。云選擇本願者。衆譬定散也。應知。
第四三輩念佛章
三輩念佛往生之文事
三輩者散善也。散善皆云念佛之意也。散善云念佛之意者。云念佛者來迎也。題選擇本願念佛。取此念佛。爲三輩念佛。其故彌陀來迎。令往生障重散機。故至于下輩。以惡機。説念佛者。指散機。云來迎。依之觀經之觀。專以散機。爲本。聖道教者。觀就定善。從我三業之功。而顯觀。云自力。淨土教者。觀從佛力而顯觀臨終來迎。成佛故。以散善惡機。成觀也。是云他力觀。韋提請思惟正受者。是定善也。佛不答之。開散善者。以散善。爲行體。以定善。爲散方便。故眞身觀捨定善。今比校散善與念佛。判勝劣也。是故云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觀有三重。於序分。云定善示觀。是指諸宗觀行。爲定善觀。故定善示願。立三重觀。初一向未來。是來迎。中韋提未來。是念佛。後一向韋提。是定散之機也。諸經觀。不可出此三觀。次十六觀者。亙定散。是念佛觀。通慈悲智慧。次觀經之觀。是來迎。極觀一字爲題者。今散善來迎之觀者。極慈悲。從佛力爲散機。自來。令見衆生。故於淨土一宗。有觀義。從我身心力觀顯見之者。留名故。無見從我之外。是智慧見者性空而。不見他人也。今作慈悲體。一切衆生平等皆見之。云九品來迎。故題一字。極此宗也。觀義永不可有諸教也。故云三輩。攝定散諸行。題三輩念佛往生之文者。定散納散善。散善納來迎。行極此來迎也。
不明經在所引本經文事
此本文。經不云何經引之者。是有二意。一者上第三章。以本願念佛。令同諸佛別願。故因位願者。不立選擇之義也。故來第四章。就一向專念。依果來迎。被廢立也。是故上卷之外。云下者。分因果故不立選擇本願之義也。然今果來迎爲因願故。上卷外不云下也。二者選擇一部。剋體者。唯有三輩念佛往生。其故者。淨土宗義者。定散納散善。來迎納念佛。得益爲往生極樂。此三重以爲剋體。三輩散善中攝萬機。上輩分三。三品也。上上令佛與衆生而一位下輩分三。下下令造五逆爲重罪窮。故定散共同散機。萬機攝之又佛宗故。諸行諸善皆廢之。唯爲念佛。此念佛中。有名號。有來迎。以之爲三輩念佛往生。一部偏有此意。故一部所出經釋。皆爲三輩念佛往生。故此章。別不云一經一文也。諸經諸部。云此三輩念佛往生之意也。三者終引觀經九品。造二義而。明三輩義。故若引下卷者。壽經者未離諸教分故。非衆譬之法門也。今壽經三輩。全分令同觀經九品而。欲爲廢立來迎證據。三輩亙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故。成廢立來迎之證據也。其故者。九品來迎者。悉通品品而。皆在之。今念佛者限下輩也。然壽經三輩亙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故。觀經九品來迎。皆被知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若稱名云一向者。九品之中稱名者。在下三品故。不亙九品。來迎通九品故。三輩一向有來迎。故九品來迎者。可爲一向也。依之下卷爲觀經九品而。不明壽經在所也。
三輩經文事
上輩者明來迎。中輩者明念佛。下輩明定散機也。捨家棄欲等諸善九品正行也。菩提心者三心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三福也。九品上品上生明三心三福。爲二機。開三輩也。壽經者依合義於一機。明即便當得也。今壽經三心三福亙三輩者。如十一門亙九品焉。
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事
上而作沙門發菩提心者三心也。是上品上生明發三種心是也。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者。是九品下三品。於彼土所發無上菩提心也。是三心也。三心有二重心。上品上生若有衆生發三種心者念佛也。是今生行也。就機云即便往生。是爲願。即就行立信下。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者。是則就機爲願。是深信初云二種。其一者下。云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無有出離之緣。此一者下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也。二者下略之不明故者。二者云者。
云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別機外故。成臨終來迎也。爲臨終爲後生。來迎行者不見今生。故於彼土得生之後。明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也。是云當得往生。故此三心。有現當二意。云即便往生之時者。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下。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云當得往生之時。
二者下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離娑婆。離機也。云即便往生之時。就機。一者下。等機。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不捨者也。云當得往生之時。於彼土云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云即便往生之時者。云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也。故一心分二。云即便當得。諸教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留即便往生。不覺當得往生。故期娑婆得道。不覺極樂往生也。是云直説。立淨土覺當得往生故。即云傳説也。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之後。説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者。當得往生爲今生之意也。九品下三品。於彼土。説發無上道心也。
中輩眞如佛事
中輩者念佛也。名者影也。眞假一同而云眞佛也。九品中輩者。小乘也。今廢立來迎故。三輩共大乘也。合義者。正因就佛故。皆大乘也。開義。正行就機故。云小乘。
下輩一向專意乃至十念事
心者定散。意者念佛。識者來迎也。今言意者。下輩念佛也。思量名意者。智惠窮者云意。乃至十念者下品下生十念也。下品下生者稱名號。念來迎也。一向專意。下品下生。若聞深法。下品中生。乃至一念。下品上生也。至誠心者。是定散方也。云聞法念佛是也。夢見彼佛者。定散利益也。夢見者。心與身相異也。心雖受苦。身無苦。心雖受樂。身無樂也。智惠心也。慈悲身也。定散者心功故。心雖得覺。身非佛。心雖有通力。身無神通也。身與心異故也。是云定散利益。
次如中輩下輩者也事
是三輩明定散念佛來迎故。都三輩九品。無一輩。無一品。不可得一人往生也。
三心與菩提心同異事
問曰。淨土三心。與菩提心。可言同乎。答云。菩提心三心同異者。淨土學者。難定者歟。今明其義。云是一體也。但淨土家。於菩提心。有此土彼土差別。委細有祕決集。欲往生淨土。是即爲成佛也。聖道家菩提心者。於此土。欲成佛果故雖有此土彼土替。欲成佛果事者一同故。三心即菩提心也。故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但觀經下輩。以彼土花開無上心。如二乘門明三心。何以知者。聞大生信者。上輩往生也。聞小生信者。中輩往生也。三心者覺他力來迎故。五乘齊入者。上中二輩。納于下輩彼土花開發心而。作往生安心也。本自淨土法門者。皆是捨此土智惠修因之廢立。以國中人天之義。以淨土慈悲廢立。作安心也。然今壽經三輩。於此土明菩提心故者。壽經者未出諸經分。一代正宗。以壽經下卷開之。於化前序得之。故此經。未開淨土三心也。智惠經故也。
私釋下
此有三意事
此三意者。一來迎。二念佛。三定散也。一來迎者。爲廢諸行歸念佛而説諸行者。是廢立也。捨本願。捨大悲。自來令往生衆生。今此三種寺者爲法類也。有大乘寺爲來迎。兼行寺爲念佛。小乘寺爲定散之機。何以知者。一向者云對二向三向(云云)無云二向三向之體也。然者慈悲極是來迎也。二者慈悲智惠具足念佛也。三者鏡者持影面故定散之機也。是云一向者對二向三向也。若不比寺者。二向三向其體最難作乎。二念佛者。爲助成念佛説此諸行者。此亦有二義者。一同類善根。是慈悲。二異類善根是智惠。異類別不釋者。念佛慈悲智惠具足而不離也。問云五種正行中。以四種爲助業。何今云五種助行乎。答曰讃嘆與供養分六種故也。問曰是私以分六種。何可明疏文乎。答曰稱名是爲助業故。深心取初二種。終釋之時。一者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之釋下。明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若是稱名爲正業者。如初二者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衆生釋下可明之。而一者機者機也。機下明正定業之念佛故。以機等而念佛可爲助業。故今云一向。廢立來迎故。云五種助業。念佛爲能譬也。
本願中更無餘行事
下釋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爲親故也。
往生之業念經爲本事
定散爲能譬之時。云爲先。念佛爲所譬之時。云爲本。三定散之機者。約念佛諸行。各爲立三品。而説諸行者。定散之機中攝萬機而。定機分九品。散機分九品。念佛分九品。攝衆機也。故云各立三品。引往生要集。同感師者。念佛證據。是皆定散之位故。同諸師也。又往生要集證據。諸行。共引之明三輩者。諸師立一向義者。唯不出定散之分故。今引二門。共云三輩也。
初義即是爲廢立而説已下事
上既釋三意。又今廢立。助正。傍正重。明之故者。今就一向。作廢立。教外立來迎。廢三輩之意也。故云以初爲正矣。
殿最事
是昇降也。
此有二義。一念佛。以教位明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二題方也。二來迎。廢定散諸善。歸念佛一行者。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方也。
問曰。壽經是先六觀重。唯智惠定散位也。然今全分等觀經。爲開合異。其意難思乎。答曰。初就不明經在所釋三義故。第四章依爲寶樹觀重。作二義也。一者唯智惠分。是因果不二也。造因果不二者。法位而不至佛也。華上自然有七寶菓者。菓無利益故也。就之今一向云對二向三向。作對者教分故。唯智惠。先六觀位也。二者云開合異。全分同觀經方者。菓必有華落得熟而利益也。今第四章者。亦獨取選擇本願念佛之題者。一向對無者。是臨終來迎位也。是顯名體不離。問慈悲智惠。分別佛與衆生者。聖道談不二一如。此談可被空乎。
答云。可被空。佛永無煩惱之執故也。問曰。一種雖有成莖根之二而義。無莖者無根。無根者亦無莖故。遂不離爲一如乎。
答云。是衆譬時能譬之談也。就所譬成唯慈悲時者能譬。一如談者皆永被捨也。
問曰。誠衆生生極樂。永離生死迷事者。所庶幾也。但佛既因位爲國王。逢世自在王佛。發願成佛。自迷開悟。因者凡夫煩惱之心也。豈遂成悟。極唯慈悲乎。若極慈悲果者非出從迷。菓皆有本種故。又歸因。衆生往生又歸國。不可失惡因乎。
答曰。此義密意也。不可露顯。一一爲迷者明之。有知應知。聖道以此等。佛果法門談不思議。無明事故。遂留疑情也。諸佛三身門者。皆不離機故。同迷無唯慈悲之義。故隨機根。建立佛土。此時衆生。雖有生諸佛土。同教主而可無離迷也。彌陀者獨雖出從迷。極慈悲遂無迷義。但三身門報身者。有成佛初。無涅槃之終。就之凡夫而成佛者。爭離一如義。無入涅槃之終。是則成從彌陀唯慈悲一切諸佛故極果也。離彌陀者。諸佛永無唯慈悲義。何以知者。云過現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下更無別體。酬因本願。報應二身眼目異名故。皆諸佛攝彌陀三身也。是有五義。以明彌陀超世本願。第一淨土。第二念佛。第三彌陀。第四能譬。第五所譬也。第一淨土者。諸佛土者。不離迷故。於穢土建立佛國。淨穢隨機感見(是淨土家所廢立也)今彌陀。獨淨土。立無三惡趣。不更惡道之願。依此二願。淨土獨爲唯慈悲果。第二念佛者。十八願云乃至十念。是稱我名號之願也。此願下。獨不取正覺之外。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取正覺之外。以有此八字。念佛者極唯慈悲果。遂不染惡也。分別善惡故也。第三彌陀者。第七觀住立空中佛體者。以玄義得益分。造此正報。曰第七觀初者。嫌花坐觀之意也。是光臺中見國時得也者。嫌除苦惱法之意也。以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之佛體者。離智惠心。唯慈悲果體故。永不混迷惡。阿彌陀佛也。依此佛來迎爲正因。往生極樂之後。遂十方善惡衆生極佛果也。第四能譬者。因果共出生從煩惱惡業。故此果體。必可備其因業也。然彌陀者。淨土極果。有第一二之願。名號極果。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佛極果。住立空中爲教顯從惡因遂極果。西方以金造之也。是以言七寶莊嚴寶國。生從土物。不還土者。金銀也。是譬彌陀。爲能譬。金銀者生自土不歸。故彌陀。從衆生煩惱惡業而成佛。不歸煩惱惡業。爲譬之。以金銀七寶莊嚴西方菩提方也。問云從地而生金銀。豈莫歸地乎。答云遂不歸土。極金故爲彌陀。其故者。五劫思惟本願。三世諸佛中。獨爲超世事者。以十方諸佛平等慈悲。皆集彌陀一佛。建立而西方於金。一切衆生。皆欲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成佛得果。諸佛攝此常住慈悲也。何以知此常住慈悲者。昔空也上人。於六波羅蜜寺。爲二親。書寫大般若二部而。所被尋軸感夢相。云天人來告上人。無數劫前。聖人爲二親。有大般若書寫願。不果終命。來世爲果此願。其軸。聖人奈良坂。大榎木下。掘地底五尺。埋置其軸。取之可爲經軸。上人此感夢。納心中。自至具足百餘人無語人。自掘之。三箇日間。弘二丈餘。深一丈餘。掘之。掘出方一尺銀箱。以金繩縛之。蓋覆黃白色殊鮮。開中見之。水精八角軸。一千二百納之。上人見之。感涙汚袖隨喜(云云)是則先生可久。無損朽。即是雖經無數劫。金銀不歸土故也。是彌陀獨成果感金方。居菩提。同此義乎。故定散。念佛。來迎皆攝菩提方。止住百歳。然間。釋寶池。寶岸。寶金沙。寶渠。寶葉。寶蓮華。第五所譬者。今生平生者不可見來迎譬。依之云朗重昏永夜。重昏者。娑婆者日夜共昏也。不知離彌陀無出離路。衆生迷六道昏衢也。永夜者闇夜也。是對晝夜也。永夜者不絕故也。日不出者。娑婆者永可爲長夜也。今説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故造晝者爲所譬。造夜者爲能譬。以此二。教厭離欣求也。今以日爲所譬事者。來迎佛果。極唯慈悲而現。故令以日悟也。臨終所譬來迎。平生所譬日天子也。天依出日。萬物天失影形。彌陀來迎而來生死闇之時。魔境魔緣皆逢光退失。煩惱魔緣也。罪業魔境也。不逢彌陀之光爲重昏。以逢彌陀願。即爲永日。故娑婆云彌陀之本國。問曰。皆極唯慈悲爲彌陀佛果者。有出沒。是非歸智惠乎。答曰。如云上。無日出沒。不斷者。不可被造厭離穢土。爲之且雖沒其日。光三世不斷也。是極唯慈悲果故也。問云。以日云唯果者。相剋之時。以水可剋之。豈有常住義乎。答云。水多剋火。火多剋水。今慈悲日無對者。納一切。曰是爲日想名曰初觀。以日亙十六觀。令依日而相成之意也。問云。生從土者。不限金銀等。又石有唯果義乎。答云。金生從土而慈悲也。造彌陀依正金分。在佛。極樂云寶國。云彌陀身色如金山。又石生從水而智惠也。故作念佛定散智惠也。曼陀羅十三觀下。織石者。念佛智惠也。朽林頑石者。定散。念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故。來迎念佛。成此金石。其體爲衆譬。常住也。問曰。三身門佛。納彌陀之果故。成從此超世慈悲者。可離因分無生滅。但遍菩薩十方。是遂可有生滅乎。答曰。依識生極樂者。依分別爲生因。不可有生滅。又如普賢文殊之發願。又我等。以識生極樂。永無生滅。又悟識菩薩云生盲。又不悟識。三身門佛。不悟超世慈悲。致四重難破。云虛妄。佛法者。但在識一字。然聖道者。分別於娑婆中。就機解之。淨土者。此分別於淨土。就佛得之。故皆生死永拂也。聖道識造重重。立九識十識。不悟娑婆外淨土。凡夫外彌陀故。迷義也。淨土者。分別此識而。娑婆之外立淨土。分別娑婆與極樂。凡夫外立佛。分別衆生與佛。永無同也。但同義能譬談也。應知。
如下具述事
指第十二章也。念佛付屬者。是付屬來迎。
唯在念佛事
三輩九品。共廢定散諸善。偏顯來迎故。云在念佛也。
第五念佛利益章
念佛利益之文
大利者。智惠利益。窮念佛也。無上功德者。慈悲利益。極來迎也。是現生。即便往生也。引禮讃者。當得往生利益也。第五池水觀。説觀佛念佛法。故明即便當得也。
私釋下
問曰唯上三輩文已下問答事。
利益者。通第三四章。而往生爲利益故。來此章。皆納之也。問曰上三輩章。作廢立。助正。傍正。委明之。今此章。重又釋此義。非同事乎。答曰。其志雖等。有子細。上章立廢立等者。選擇來迎而。有廢餘善之意。此章云若約念佛。分別三輩。此有二意。一觀念淺深。二念佛多少。曰三輩。明觀念。云理當上上。念佛利益。偏是以勝行深善。皆納淺行劣善。作利益也。從定善劣散善。從散善淺念佛。上三輩章。雖有廢立。未言納深於淺。納勝於劣。今一向。取劣取淺。作利益也。上章所言往生者。此章所言利益也。
聖意難測定有深意事
此聖意難測者。此言有上第三章。往生者。利益故。利益非念佛。釋意。覺佛智偏利益有來迎而。今念佛。就往生。憚聖意難測也。定有深意者。利益養五臟六腑。云味。第五寶池。以八味。爲九品。是散善自開之上。許定善者。散攝於定也。是慈悲定散也。是成慈悲定散。云衆譬定散。是爲佛法味。養五臟六腑。爲利益也。以天水。萬物味作之。故一代佛教味。無從自開散善之外。獨讃念佛功德者來迎也。來迎亦不離念佛名而。名體具足。此念佛。分別三輩故。不離散善。此散善又云觀念淺深故。不離定善。故以定散。作衆譬。教來迎之時。顯利益之體。故以顯衆譬定散。極利益。云定有深意也。
依善導一意事
一意者。來迎慈悲也。行者極他力慈悲。此慈悲者。唯來迎一行也。出離生死。證大菩提行。亦無二故。云一意也。是今爲利益也。就機云利益。就佛云來迎之行。
若約念佛分別三輩事
約念佛。分別三輩者。三輩利益。皆納念佛。不令在別。約念佛。分別三輩也。三輩又用定善故。定散之利益。皆攝念佛也。
此有二意事
一觀念淺深者。來迎。二念佛多少者。稱名也。就來迎作淺深者。觀者見來迎也。是選擇本願念佛題也。觀納念。本願念納來迎。云觀念也。淺深者。淺者衆生三業因行方淺也。來迎果體者深也。二念佛多少者。衆生平生。十萬遍。百萬遍。是云多少。是即便往生之利益也。問曰分別三輩。云觀念。又利益云上上。就之。以散善。明觀念。或今師。分別觀與念。何今云觀念淺深。是等有何意乎。答曰。先以散善。作觀念事者。如明上。定觀納散善。爲方便故。從淨土宗者。云散善者。即可攝定觀也。從序題門者。造定善經。就機智惠。攝散善。從説人門者。造散善經。就佛慈悲。攝定善。今從慈悲許教利益。故以三輩。明觀也。次言觀念淺深者。如明前。立教位之時。立兩宗分別慈悲。是本疏法門也。今選擇法門者。離教位。以來迎慈悲。明此文故。悲智皆就佛顯之。故就散善明定善。就佛作觀念。故觀者來迎。念者機三業往生之行。十萬遍百萬遍稱名也。是全非教位所談也。偏是明利益也而已。
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已下事
是上觀念淺深念佛多少者。選擇本願南無阿彌陀佛。明此二題。就之南無阿彌陀佛。名故無體。是故此名取。爲上來迎。爲他力慈悲造體云三萬六萬十萬上品上生人。人者就來迎體。爲造體。三萬六萬十萬等者。爲一品之業者。多少一位而。爲作無功也。是攝南無阿彌陀佛於選擇本願念佛集也。次云當知三萬已上。是上品上生業。三萬已去是上品已下業者。又南無阿彌陀佛下攝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之定散。作多少。納往生之業爲業念作多少。成往生業由機也。
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爲小利事
菩提心往生三心也。然可云小利乎。故殊三心云小利。其故者。大利念佛無上功德者。來迎也。故三心。就機安心爲願心。故向慈悲他力。機方皆無體故。被廢諸行也。今利益作往生。就佛來迎之時者。日出月星皆失光。故諸行皆被廢也。應知。
一念十念百念千念事
此大利無上者。念佛。來迎者。離教離機。故皆是爲納教。一念者序。十念正宗。百念得益。千念流通也。此念納教。一經皆成念而。教即念佛。來迎也。下品下生聞法念佛得蒙現益。是法者定散法。念佛者此名號現益者。念佛下納九十小文是也。應知。
選擇密要決卷第二(終)
選擇密要決卷第三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記
第六止住念佛章
末法萬年餘行悉滅特留念佛之文。
本文只引經一文事
止住慈悲極也。故引一文成此一也。經者慈悲故。止住百歳者讃嘆詞也。不可限百。得益云百。第六智惠窮也。至遐代爲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故也。
私釋下
善導懷感惠心等意亦復如是事
善導唯慈悲。此念佛三世常在。懷感唯智惠。生滅。惠心慈悲智惠。此念佛不生不滅也。
菩提心之行相等事
菩提心行相者。慈悲持戒行相者。智惠。一代作二攝之也。
略有四意事
淨土者。一代造從廣説衆譬故。被萬機。永無滅。聖道教者。依作從機三業。緣謝者。即滅隱沒也。是作兩部對揚也。一聖道淨土二教。九方西方也。二十方西方二教。通別五文。三都率西方二教。娑婆得道淨土往生。四諸行念佛。定散名號也。淺者智。薄者悲。深者智。厚者悲也。互亙慈悲智惠。共有廢有立。同爲能譬。不同爲所譬也。
問曰既方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已下事。
此問者。有何經可留之意。其故者。從散善經慈悲者。一代皆有可止住百歳之道理。從定善經智惠者。一代皆有可經道滅盡之道理也。其對揚壽經與一代而説之。故云何教何經而不留也哉。
有其深意歟事
第六者指寶樓觀也。是智惠窮。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從第七非機分限。非娑婆法門。智惠極此門也。總觀智惠。寶樓觀慈悲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定散方者。則第五章。是寶池觀也。南無阿彌陀佛之題開此章者。寶樓觀也。先六觀開定散念佛也。深意者。經雖留念佛。意者教留來迎。娑婆之外來迎攝教而。依此他力慈慈。自然被用之。留教也。譬如身被用心而存在。無心者。其身難存也。含極樂來迎而經教故止住百歳也。是云深意。但歟字者。念佛具足慈悲智惠故。爲作淺深云歟。寶樓觀淺也。想觀深也。
殊以念佛爲往生規事
定散本願。念佛本願。來迎本願也。就面像鏡影者。本願以來迎爲王。規者珍也。吉也。以云親。是偏字者。以來迎爲本願也。一代皆從慈悲止住百歳深也。以來迎爲本願深也。第六智惠窮。雖爲名號。智惠窮者爲慈悲。故以來迎。一代止住百歳也。以念佛而爲本願之中王者。以名號。不云王也。以名計者。不流通也。是故諸經流通者無體。故智惠法門者。經道滅盡也。今言王者。指來迎體而云王。是云來迎引接之願。然來迎。只今不見娑婆故且定散之外。以念佛。是立所譬。納來迎也。言想意別而已。
例如彼觀無量壽經中已下事
是經釋尊留經。私釋表章留念佛。聊相違。合觀經付屬今選擇法門。故一向取來迎。同壽經於觀經也。同故。在教位。經教者皆黃紙朱軸也。滅存共存。故聖道淨土住滅難作也。而今造來迎面像。影就鏡之時。淨土衆譬。止住百歳也。故來迎引接云王也。
問曰百歳之間可留念佛已下事
是萬年三寶滅者。同一機一緣之法門。故今令通正像末之三時。成慈悲法門故。法花經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若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念佛者通三世。止住常住也。應知。
第七光明攝取章
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之文。
本文事
從此章者引觀經。慈悲智惠法門也。是念佛三昧重也。今攝取者。是第七觀住立佛體也。餘行者雜行自力行也。
問曰備修衆行已下事
是非觀法成就佛照念佛者。猶是今念佛。不知一切衆行上也。然定善成就佛。而不照定善照念佛時。念佛知衆行上勝也。但能回向者。以定善不問之。以散善問之者。如明上。今眞身觀所觀妙鏡。爲散善之方便故皆廢捨機三業行功。正宗一向散善爲體。爲之閣定善。但能回向也。
以眞身觀文爲住立來迎事
眞身觀者。一向廢立爲體也。經文攝取不捨。是廢立也。本疏全非比校。是廢立也。觀念法門。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是廢立也。故來迎佛體題選擇有之也。
私釋下
解有二義事
此釋者有定散門。是所説所爲也。今親緣等三義者念佛也。就此念佛有三意。一者能請所請定散機。二者能説所説法。三者能爲所爲來迎也。一能請所請定散機者。下意云。是約淨土門諸行。言衆譬定散。約淨土門諸行。化前序。爲三乘所開定散者。非衆譬者。捨之也。成解有二義之外。故化前序者。所選捨麁行也。是成第七觀除苦惱法之時者。與念佛成一。被言衆譬也。二能説所説之法。親緣等三義是也。就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分親緣等三義。與本願之義也。六十萬億觀法成就之機者。意云。下作衆譬定散。就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云解有二義。作所説所爲而。明三緣等三義。與本願義。三緣者序分六緣。合而爲三。禁父母爲親緣。厭苦欣淨爲近緣。顯行示觀爲增上緣。念佛者通除苦惱法與本願也。今眞身觀念佛爲發起序故者。十三定善能譬智惠也。九品散善爲正宗之義。三能爲所爲來迎體。故來迎者。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名也。此名用來迎體故。曰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廢立全非比校也。
六時禮讃事
今云六時禮讃。禮讃造二題。一往生禮讃總。是智惠。是攝十方三寶。禮之。故云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刹土中。一切三寶。二六時禮讃別。是慈悲也。云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韋提。見來迎佛。接足作禮者別也。是題六時禮讃。取此題。今曰六時禮讃。選擇奉六時禮讃者。無從此章之外也。往生要集。云修行方法。在善導和尚。觀念法門。并六時禮讃。各一卷。往生要集。依和尚禮讃。得證集其文也。何以知之。往生階位下。問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答綽和尚(云云)導和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云云)此下禮讃云。餘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云云)
不引此千中無一之文故。一向爲廢立者。違文面也。故引希得一二之句。不引無一之文者。欲不失所觀自力也。是以。問意者。近代云求者千萬。得者無一二者。求者依禮讃者。千萬皆有千萬言可得之意也。不引與佛本願得相應之等十三得失也。其故往生要集。來迎作隱顯。偏勸自力。用證於和尚故。結句云。問因論生論多日染筆。句勞身心。其功非無。期何事耶。答。依此諸功德。願於命終時。得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證無上菩提。一切書籍者。以述懷句顯本意也。今以來迎。述懷一部。故要集者來迎也。然則由證於和尚。萬法窮名者。一部亙一代明名號。出離極彌陀來迎。題要集也。故禮賛題付廢立云六時禮讃。此故。今爲顯第七觀住立佛體。云六時禮讃。是則廢立也。最爲強者。指來迎也。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云強。是本願來迎也。
全非比挍事
妙行者衆譬定散也。故選取之。對麁行。云全非比挍。又念佛與來迎。對念佛而。云全非比挍矣。
第八三心章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之事
本文事
經文唯慈悲。本疏慈悲。智惠。禮讃唯智惠。引定散。念佛。來迎。顯一部肝心。三心者。心智也。是安心也。願生彼國之願非三心。即便往生者。三心之德也。即慈。便智。指當體而云即便。非後時也。來迎云即。念佛云便。取證得往生云即便。三心者平生願。往生信心也。唯今決定臨終來迎故云證得也。即便釋證得也。覺衆譬定散云三心。一者至誠心是定散之機。爲經序。二者深心是念佛。爲經十三觀。三者迴向發願心是來迎也。爲經散善義。三心以有十六字爲一經耳。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事
上品中生。第十一門花開。説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則此文也。其故經得益分。得無生忍。第七觀。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無生即往生也。依之今上品中生阿耨多羅。釋無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三心。即得無生者往生者。明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也。上品上生第十一花開者。明序分三福。故有者字。無明字也。有者字者。一者慈心。二者受持。三者發菩提心者也。無明字者。無上上而。有序分。故不明此也。故上上覺三福。娑婆皆爲淨土廢立。是云花開得益。上中花開者。就三心。覺即便往生。云花開得益。十一門者。皆未得往生。就平生爲往生安心。明之。故就七日。有五重釋。是一經五義也。全非淨土廢立。是娑婆衆生。令悟淨土衆譬法門也。上上花開得益者來迎。上中花開得益者念佛也。
一者至誠心眞實事
無量義經。説四十餘年未顯眞實者。今至誠心也。何以知之者。眞者詞誠。是智惠誠也。實者慈悲誠也。此眞實。都無諸經自力也。慈悲智惠誠者。就他力也。所顯。心功者。顯其利生者。彌心濁也。我獨想有此驗故。慢心發其心。爲虛假。故永我心無眞實也。今依佛慈悲他力。憑佛力故。無我心功故。有眞實也。是故云清淨念佛。云眞實定散也。共諸教從智惠而生。從三業而起。故成不清淨。成不眞實也。
賢善虛假事
賢善身業也。身毎人。欲顯賢德也。虛假者意業也。心所想者皆空也。是三業皆捨之意也。其故同蛇蝎之心者。雖起三業之功。皆是可空心功故也。依之以心功。長時雖起行。雜毒心故。嫌此必不可也。
彌陀因行事
彌陀因行者。捨衆生三業。佛力爲行。離娑婆生淨土。是爲因願。是慈悲超世本願故也。
眞實有二種事
自利眞實者。明上亦須眞實心中作。是衆生三業願心也。利他眞實者。明上亦皆眞實。就機眞實念佛。就佛眞實來迎也。不釋利他者。佛行體故也。
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事
行菩薩行有二。一賢。二愚也。一切菩薩留即便往生。難行苦行爲愚。成三身門之覺故。覺當得往生。難行苦行爲賢。悟三身門之。智惠之上。超世慈悲故也。又菩提心與三心。而一體。是一同也。故菩薩。依他力生淨土成佛。我等依他力。生淨土成佛。菩薩於自力。不生淨土不成佛。我等依自力。不生極樂。不成佛何以。菩薩知依自力。而可成佛。云闡提菩薩。依自力。遂不成佛故也。但三身門覺。於娑婆成佛果。是爲宗宗自證覺。
眞實心中口業讃嘆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已下事
連身口意事者。來迎。定散。念佛也。今釋口身意者。是口者定散也。云口音陳唱。身者來迎。是慈悲也。有利益。意者念佛也。心定散。意念佛。識者來迎。今云口身意者。口身即上下也。其故者。至誠心者。以定散機爲體故。口者智惠故。以機攝來迎。念佛也。身口意者來迎。唯慈悲攝定散。念佛也。三業就佛之時。謂身口意攝于來迎爲行。三業就機之時。謂口身意。攝于機爲願。是則作願行二也。今口身意者。至誠心者往生機爲體而。作衆譬也。以親緣法門。爲至誠心。以近緣爲念佛。以增上緣爲來迎。故今連口身意者。明親緣義也。口者兩口相合土攝於火也。爲火生土是也。不入于土者。土無成王也。今火入于土而。造臨終來迎也。火來迎。土娑婆。又提婆者惡體是來迎。闍王者智惠極是念佛也。禁父緣作此義。又陰陽者九品正行也。是平生作證得往生之譬也。但留今生能譬故。成輪迴業。明獄火來迎也。父者爲子。今生者立家立德。是今生名也。母者爲子。造體。後生令成佛。又母者。今生爲智惠。父者今生爲慈悲。今於今生快樂。無從是之外。而造生體故。以陰陽教證得往生衆譬。示後生往生樂。努力。莫留今生譬。此義祕密。不可露顯而已。
四事等供養阿彌陀佛事
飮食是序分也。食有二。一慈悲食。二者智惠食。智惠食者。延今生命。如世間食是也。以王食養韋提希。皆是王地食也。是爲世間智惠食。今慈悲食者。養後生菩提食也。延後生命爲慈悲食。如韋提養王。是慈悲食也。妻者慈悲。夫智惠也。今剝身皮。破頭玉。取漿進王者。是皆以慈悲食養智惠也。淨土門。以慈悲食養智惠法門也。今被養念佛三昧竝衆譬法門。增長往生之信心。云被養慈悲食也。
衣服是正宗也。食養心。衣養身。養身慈悲衣也。天人天衣。雖著數員。無免輪迴生。今他力慈悲衣者。以慈悲智惠。令使經緯織顯。妙衣故不侵煩惱惡業之風清淨之衣也。臥具是得益也。娑婆居所者非常住處。遂歸無常處也。今得益者。極樂安身。永使無漏無生之住處。離生死輪迴之惡境。是爲臥具。
湯藥是流通也。湯定散。三心也。發三心者。念念極樂近。我心日日彌陀親。我身。是云身器清淨也。藥念佛稱名也。依念名。障罪漸漸消除。如藥眠之除病。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此念佛三昧中。有四事供養。飮食。衣服。臥具。湯藥。助其歡喜。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佛告跋陀和。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三昧中。説其少。喩比挍念佛功德。譬如人壽百歳。亦生即能行走至老。過於疾風。有人能計其道理以不。跋陀和言。無能計者。佛言。我故語汝及諸菩薩等。若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行處。著滿中珍寶。以用布施。所得功德。不如有人聞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供養助歡喜。功德過上布施者。千萬億倍。亦非比挍(云云)四事助歡喜者。四事者如云先。觀經序正得益流通也。助者念佛。歡喜者來迎也。今供養彌陀。皆是往生極樂表事也。助者助業。歡喜者心生歡喜也。應知。
内外明闇事
内意。外身。明善。闇惡。厭離欣求。唯依他力。捨自力功云至誠心。唯萬事俱捨。由如失意聾盲癡人。是爲定散機。應知。但是就行所論也。願有機。晝夜專心須無解也。
二者深心者深信之心也事
此心者念佛故。不作體也。念佛名故無體也。故名深心。是釋深信。是又通善惡故無體也。
亦有二種事
如至誠心別二種。深心又別二種也。其故三心各作二重。以念佛。來迎明之。一者機。上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故以上品上生機。如是云無有出離之緣也。二者來迎行。是出三經。不出壽經在所。無定來迎之行體也。不引經行體不定也。
引觀經事
觀經定散。爲機行不説之。偏是爲彌陀證讃也。三福九品者。三福者散善。九品者定善也。是散善經定散也。定散二善者能請定散也。九品定善者。云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也。
引三經事
是爲立信引經爲證也。
決定依行已下事
佛捨智惠。佛行慈悲。佛去娑婆。佛教衆譬定散。佛意三心。佛願來迎。眞佛弟子往生也。佛捨行取善惡者。云七佛通誡也。
必不誤衆生事
是觀經也。以慈悲説之。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
同無記無利益之語事
不印可者非衆譬。自力定散也。無記者不顯來迎。無利者不念佛。無益者不往生定散之機也。
正教正義已下事
念佛者報身智惠窮故。窮智惠。六重。正教者念佛爲正定業。故教西方爲正。正義者念佛開一代也。壽經如是作。如是説。如是教云者。如是作。壽經造因位本願也。如是説觀經説衆譬定散也。如是教阿彌陀經正教西方也。阿彌陀經念佛經也。念佛教西方也。故一代三段。亙教字。云教起因緣分序。云正教所説分是正宗。依教奉行分是流通。三段亙教者。一代三段。唯有念佛。教西方爲義。正行者出離生死往生極樂行也。正解定散上顯念佛爲解窮。正業三業清淨業在念佛。正智報身智窮。念佛。若多慈悲。若少智惠也。
了教不了教事
了教者。世間出世皆明往生極樂衆譬。名了教。不明往生衆譬。云不了教。
不相應教事。
留智惠。守機三業之功作利益。名不相應教也。
別解別行已下事
別解者有相也。別者別智惠也。解無從有之外也。別行者別于慈悲也。窮定行也。異學者花嚴也。實大乘故。異于智慧也。學者留心外無別法也。是云學。異見者法華也。留因果而見之爲至極。異執眞言。留凡夫。執佛也。是共大乘論宗。經宗也。故別彼異此也。
問云。和尚在世不流布。天台眞言。然今指此等宗。不可爾乎。答曰。佛法從根至菓。七飾悉具足。假使雖不流布其時。佛法道理分然也。豈覺一代佛法。建立一宗人師。見菓不知有枝葉乎。此最不足言也。豈留葉。留花。判宗義耶。問云。若覺根莖枝條葉花等飾。建立一宗者。何故天台。眞言。法相。三論等諸宗者。或不至葉。不至花。或有留根。或有留枝。然而皆立一宗。是豈爲覺七飾乎。答曰是亦非難。人師智慧。差別不同也。謂薯蕷葛等爲宗人。從根外知無佛法覺。或令法爲宗人。從葉外覺無佛法味。或辛第爲宗人。從花外知無佛法覺。無諸宗立菓之宗義故。皆留枝葉。覺佛法至極也。今淨土立菓宗故。作根莖枝條葉花菓。接小乘。有無相。花嚴。天台。眞言。以菓爲淨土宗也。故立娑婆外。造三業之外也。
問曰凡夫智淺或障已下事
是問答者。從智慧問慈悲也。菩薩作不了義故。從智慧綬重問了義替也。
四重難破事
一凡夫僧難云。引經論。證云不生。修行佛法。求出離。云何離經論。可修行難。既引經論證。佛教外。可依何求出離。然此難。皆有觀經。故可別諸經也。説彼經者。諸經也。得此難。殊一代無散善經故。增長往生信心也。處別者。處有二。一娑婆。二國中人天。時別者時有二。一在世好時。二闍王逆害時。對機別者。對機有二。一三乘機。二無有出離之緣也。利益別者。利益有二。一三乘自力利益。二他力來迎利益也。人天菩薩解行者。曾修大乘。舊修業菩薩也。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者。漏番番諸佛利生。煩惱惡業凡夫也。是序分位作難也。序題門位。定善經凡夫致難。答從散善經答之。聖道教。善惡爲善得利益。是善惡雙許出離。是慈悲智慧替也。
二地前菩薩羅漢等難。是皆遍滿十方。引經論。證云不生者。以何經論。云可生乎。三世諸佛。一代説教。無云生文證。有不生文證。四依弘經菩薩。不論地前地上。皆得一代聖教奧旨。我等以何文。爲云生證文乎。是難正宗也。一代經論。不説世間出世。皆是往生衆譬。地前羅漢。所引經論。一代非往生衆譬。難何可生也。今以廣説衆譬之文。十六定散中。説納世間。出世。娑婆。淨土。因果。善惡。悲智。漸頓。明極樂往生衆譬。此凡無諸教。故彌增長清淨信心。留能譬難也。
三地上菩薩。十地。等覺。遍滿十方。異口同音。難釋迦説厭離欣求者。是又日來。歸敬釋迦一代説教大薩埵。至今。難説教妄語者。如此者。日來不可信。若日來説教信之。今又可信。至今其心替。最有疑乎。是亦得益法門也。就釋迦三身門。釋迦開智慧。教娑婆得道。故云即身成佛。云四土不二。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道。菩薩聲聞存此義。期四乘果故。曾不覺他力慈悲往生出離。故嫌譬如從生盲。或云自失誤他。五千上慢起座是也。日來信釋迦説教。今不信起座也。其故。今教厭離欣求之路。偏世間出世。教往生衆譬故。一代説教大相違也。今娑婆得道一無也。皆明預佛來迎。往生極樂。是云慈悲教。云發遣教主者。三身門外。上立慈悲。捨三身門智慧也。云意赴有緣。時臨法界者。廢三身門意也。分別娑婆淨土。雖至難。增長上上信心也。往生信心定散。清淨信心念佛。上上信心來迎也。
四報佛化佛。遍滿十方。各各耀光。吐舌。遍覆十方。難釋迦説教云得生彼淨土者。就之一一可明之。
又置此事事
因位依不及其智。可難三身門智慧上慈悲。故云不了教。果上互覺。共備故。不可有其不審。然今佛與佛爲敵對。故云置此事。諸教永不有此事故也。
化佛報佛難事
若彌陀爲應佛者。化身難不可有之。其智等故也。所不知不及來難問也。智慧不等故也。若彌陀爲報身者。報身來不可難之。其智等故也。若彌陀爲化佛。報身來難之者。行者不起一念疑退之心者。謗惡思不惡。是無本性者也。是亦無其興者乎。是故。今彌陀獨立三身門智慧上慈悲超世故。諸佛三身門。不及彌陀故不知而難之也。
惠心念佛及修餘善事
念佛。餘善。共爲往生極樂因。今地上。報化。難之也。一代教行。八宗九宗教行。皆所覺娑婆得果之行因。皆取集爲往生極樂衆譬。無所殘一物。是難之也。八萬四千波羅蜜門者。隨衆生根性。爲娑婆得道開之。何今無漏一善。皆爲衆譬法門。爲往生極樂業因哉難。其義不可然也。
虛妄事
地上菩薩。報佛。化佛。吐舌云虛妄。此義者。慈悲佛。吐舌遍滿十方。云誠實言。故念佛者。一人無漏。皆往生極樂。又智慧佛。吐舌遍滿十方。云他方往生虛妄。今造此差別故者。佛造一佛。土立一土。行極一行之意也。用彌陀立一佛。立超世慈悲本願。從三身門難之。從道同方。證誠之。選捨九方土。擇取西方一土。云四十八願廢定散諸行。立念佛一行。釋願行具足欲立此義者。智慧佛難虛妄依之。知從彌陀之外無佛。從極樂之外無淨土。從念佛之外。無往生之行也。若諸教往生淨土。雙二有之者。地前。地上。報佛。化佛。遍滿十方。致此虛妄之難乎。
所有智見解行已下事
智見來迎。解行念佛。證悟衆譬。果位本願大悲。慈悲也。是難自力他力也。
十善十行事
十善三福也。言九惡九善者。九品皆善方三福也。就佛云三福正因。故皆九品亙三福。被云善。名九品。十行者九品也。就機云九品。故從機方。皆被用三業功故爲惡也。以十善業。爲三世諸佛正因故也。
隨順六度義事
六度者。六波羅蜜也。波羅蜜云到彼岸。往生極樂之行也。菩薩六度萬行。皆是爲往生極樂也。故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證誠重引事
上就惡時。是來迎。下就時節久近。是念佛方也。釋迦。諸佛。互讃嘆。是三身門智慧也。諸佛讃嘆彌陀。是讃超世慈悲也。
略正雜二行事
正行。雜行。助行者。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也。是皆於教位。不成行體故。廢之不載之。應知。三者回向發願心。是來迎與念佛也。
三者回向發願一心事
是三心安心故。爲不令有利益。回向與發願。爲一心也。但就之有二義。一者回向攝於發願。是就佛顯來迎。故是結釋。二者發願攝回向。是平生念佛。納臨終來迎也。結釋在終是也。初當得往生之意。終即便往生意也。誠心。深心云有二義。回向心不別二義者。名體。回向心來迎故。體不離名故。不別二義也。以結釋今顯此意也而已。
過去及今生已下事
過去定散也。依過去修因。成今生果報也。今生念佛也。依今生願心。遂後生往生。他一切凡聖善根來迎也。來迎者成從外善也。隨喜就他善者。隨喜者。心生歡喜故就來迎。
眞實深心中回向事
定散者機。念佛者願也。此機與願中納回向。來迎爲機三業之行之意也。故回向在上者。來迎納至誠。深心故。回向在下。來迎納定散。念佛也。意者來迎欲不爲衆生行上見佛之意也。
又回向發願願生者事
從是者。平生。念佛。即便往生之意也。上來迎也。從是已下者念佛也。故云眞實心中回向。意者。平生定散機。被用來迎云證得往生也。願作得生想者。念佛也。
由若金剛事
是説乘金剛臺故釋之也。三心作證得往生之願心故。成乘物也。是明乘金剛臺。是則譬也。
回顧落道事
是爲他破壞還如故明之也。
問答事
深心問答者。問答定散與念佛故。答不作體。唯成信心。回向心問答者。問答自力與他力。問自力爲能譬。答他力爲所譬。二問答中。納定散念佛。自力他力。此二問答攝萬法機不捨也。彼聖道諸教者。論教淺深故。永不盡諍論也。淨土教。永捨教諍論。皆作衆譬故。只一位而無差別也。
諸佛教行數越塵沙已下事
是三世諸佛番番説教。皆有世間出世。自力他力二。作能譬所譬利衆生。故非今始説教儀則。不可有此問也。
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事
是以世間爲智慧。以出世爲慈悲。智慧自力也。出世他力也。其世間自力猶他力也。何況出世他力慈悲非可問。皆智慧慈悲共他力也。非可疑也。明序。善惡皆云往生之緣闇爲明也。空正。衆譬者影也。是衆譬攝萬法無捨者。地得益。娑婆地如生萬法。往生之後淨土同之。水流通。念佛善惡凡夫生極樂。火耆闍。來迎厭苦壞。欣求成也。是世間雖無五義法門。智慧者世間出世皆自力。慈悲者世間出世皆他力。故慈悲智慧分別二時。世間成聖道教。出世爲淨土教也。故五義攝世間於出世也。
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已下事
是世間出世爲智慧。皆自力也。是云汝所愛汝有緣之行。是能譬也。我所愛即我有緣行者。從慈悲者。皆他力。世間出世皆衆譬也。是所譬也。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已下事
學解定散。衆譬。從凡至聖。念佛。慈悲智慧。乃至佛果往生也。往生者。佛果極之顯化他也。一切無礙皆得學。來迎也。
若欲學行者已下事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來迎。少用功勞多得益念佛也。上教位所覺。今教外所悟也。
二河譬事
序分禁父禁母。是衆生貪瞋。正宗日水是貪瞋。上品上生三心三福是貪瞋。今二河是貪瞋也。一經以衆生貪瞋作衆譬。隔娑婆與淨土事者。迷悟之二也。中有貪瞋分迷悟。云中間二河。百千里者十萬億也。
群賊惡獸毒虫事
群賊者眷屬也。貪財也。惡獸者妻子貪其身也。毒虫主君被召仕奢名利也。
釋迦已滅後人不見已下事
是有喩二。一定散。二念佛。共成聲也。即喩之如聲也者。念佛也。押教云念佛。顯從定散故也。
西岸上有人喚事
是西岸上人者。來迎也。然願意者。來迎攝于本願也。二河譬者。定散十六觀也。水河者能請定散智水也。火河者散善慈悲之火也。中間白道者。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也。是念佛也。東岸者。能譬娑婆也。西岸者所譬極樂淨土也。東聲者。衆生安心之三心也。西岸上人者。來迎彌陀也。一經説廣説衆譬。今來三心。開顯其譬也。故云説一譬喩妨外邪異見難。是二河譬。依觀經明之也。問云選擇依廣説衆譬云釋之者。有其文證乎。答云。所明十六章段。皆是文證也。就此有七文證。應知。
一題目選因位念佛。是有廢果念佛之意。是則因念佛能譬也。不令文面有利益之意也。捨影故也。能譬也。
二南無阿彌陀佛者名也。是雖果名。以名者。爲智慧。故無利益。是捨影也。即爲能譬。
三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業者三業之功也。先者期後。故以無利益爲能譬。
四但諸宗立教。正非今意者。許教利益者。不可云非今意。是諸宗皆有教利益今宗教即能譬而令所譬有利益。故云非今意也。
五就付屬念佛章。結三福而云是則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三福善。雖無餘善。一善各得往生者。是爲能譬故也。説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是明衆譬也。
六同章問答下。云何故定散諸行而不付屬。問下一經定散。兩宗等。皆爲問言。問言是生從非。故非家法門。皆是有廢意故。一經皆廢者能譬故也。
七明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者。上來所釋。顯皆是能譬影故。就利益於所譬。廢能譬教之意也。以此七義。云選擇明廣説衆譬。不然者。豈始從題目一部始終文面失利益哉。應知。
經釋外釋還相回向事
以十一門花開爲往相。故還相回向爲三心外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事
是一經皆開三心故。序爲至誠心。定爲深心。散爲回向心回向心爲體。深心爲名。至誠心爲機而已。
引禮讃事
定散位爲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
私釋下
問至誠心。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深心云一者下一心專念。回向心云回向發願。三心共廢三業之功。今云翻外蓄内者。祇應備出要翻内播外者。亦可足出要。非取是三業功乎。答曰云不得外現賢善精進。略不得。云外現賢善精進。明當體故非至誠心體。其故者。本疏嫌三業功。若取三業功者違本疏。不若違本疏者。又成行也。若成行者。亦違攝一切之宗義。故今不捨三業之功方。明之攝自力智慧也。其故有一切別解行人等。遂被捨今宗義。是皆納三心皆攝意也。然而書祇字播字。非誠心。非眞實心。播又非家施故也。深心。回向心。皆不釋其體。從本疏之外。別私不釋三心體也。其故者。離機三業。明之。離教位顯利益。是非吾智慧所知。教外巧善而已。
三心云總別事
總成佛。通一代教成佛。別教往生。極出離一行故。云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第九四修章
念佛行者可行用四修法之事
本文之事
禮讃四修來迎。要決四修念佛。私明四修者定散也。問曰。十六章段依十六觀。第一第二假觀。從第三章者。依三經。今三心下。不有三經。加四修有何意也。答云。第九眞身觀也。是觀。以法身表聖來迎接。去時遲疾。故來迎也。爲立來迎於教外。離三經作此章也。四修來迎也。安心三心。起行念佛。四修作業來迎也。清淨業云作業。言修者就出離。禮讃云四修有三修者。來迎也。四修者序。正。得益。流通也。是定散也。長時修亙三修者念佛也。無間修再有結釋者。就得益雙依正見。以智慧見。作平生。以慈悲見作臨終見。顯即便當得往生也。上結釋來迎。下結釋念佛也。三修者三尊也。就定散。念佛。來迎。有二重之意。一教中作定散。念佛。來迎。謂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是也。二作教外。謂來迎捨本願大悲來臨終。念佛我知南無阿彌陀佛事。不學人。不傳教。只從生暗知之。衆生滿十方世界。是皆不依教。暗皆往生機也。散外立之者。立釋迦教外意也。今三經外四修。不依三經。別禮讃要決私四修。是教外立之。廢釋迦教位也。
要決四修事
念佛位四修也。念佛行者用心。專須如是。
私釋下
有其深意事
是四修。成彼土作花開。是云深意。他力行。皆爲花開易成也。念佛利益章云。定有深意。是定散爲彼土。九品人位定故。皆得往生。上上下下皆生。等往。是則從彌陀。預來迎除目。定往生加階故也。是非今生自力之智慧功。定云有深意也。
次止住章云。其有深意歟。是念佛。顯慈悲。智慧。歟者不定之詞也。念佛爲今生安心。成後生往生。深心一者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者。今生智慧安心故。在一者無有出離之緣機下。順彼佛願故者。指二者來迎定得往生。故念佛成彼土利益也。云歟也。今亦云。有其深意。是則於彼土花開。爲來迎作他力也。慈悲從佛作之故。必成彼土利生。今明四修。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迴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衆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然今時衆生。悉爲煩惱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具速迴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云云)是上定散。念佛。來迎。皆爲彼土花開。欲令作他力。故以三章。云深意。應知。菩薩免生死。有自利利他。自然任運者。是依他力定散。念佛。來迎也。唯菩薩凡夫。皆一位成自利利他功德事者。明成依他力慈悲也。他力者非娑婆之廢立。是淨土廢立也。四修爲三修事。可作問答。然無問答者。來迎者唯慈悲故。非智慧法門也。私四修慇重修者。取三業功故。唯智慧云慇重。恭敬修敬上故。慈悲者釋來迎。念佛也。長時修者念佛也。是今釋私唯智慧者。初題目一行中。奉念佛定散故。念佛者亙慈悲智慧者。取上取下也。
例如彼精進通於餘五度事
是本論釋四修者。菩薩因位行也。是今爲花開利益。令明菩薩凡夫一位自利利他故。菩薩六度萬行。於智慧自利者。成願不成行。凡夫爲此等行。於智慧自力者。成願不成行。凡夫他方四修爲其行。自然任運自利利他行。皆可成就。菩薩依他力慈悲所修六度行。皆須自然任運成其行也故引六度之例也。精進者慈悲。五度者智慧也。依慈悲皆其行成自利利他。應知。
四修配序正等事
恭敬修序分。序者上。持佛。明還住佛頂。慈悲以上致恭敬也。論云。一切三寶。悉同恭敬同之。顯九方西方。十方三寶。皆攝之。三實法爾而皆有恭敬之儀。故禮彌陀。即歸命一切三寶。無餘修正宗分。一切佛法。攝定散衆譬。無漏者無餘也。論云。修一切萬行萬善。即是衆譬法門也。無間修得益分。他力往生相續無退。論云。刹那刹那修無廢故者不斷之義。長時修流通。時名也。名流通也。論云從初發心。至佛果者。往生極樂。遂期佛果故也。故論明此花開觀經。故今云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也。發三心者。皆花開。皆彼土。皆自然任運也。不發三心者。皆花合。皆娑婆。皆無有出離之緣也。
臨終有伎樂紫雲事
義云。佛正覺以音樂成之。故其果體。只今顯其本願。故可有音樂也。但有無者。智慧前所顯無定義也。紫雲衆生障云雲。今其障乍有。得往生。故成慈悲之雲。故紫雲也。
四修三修事
禮讃四修三修。是有眞身觀。説六十萬億所觀之境。智慧極也。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慈悲極也。是立觀佛念佛兩宗。云四修者。觀佛三昧一經也。序。正。得益。流通云四修。三修者來迎也。念佛三昧顯三尊來迎。云選擇本願念佛集。念佛攝來迎也。序勢至。正宗彌陀。得益觀音也。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者。標慈悲智慧之二極也。
音空觀純(謹寫)
選擇密要決卷第三(終)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記
第十化佛來迎章
彌陀化佛來迎不讃嘆聞經之善唯讃嘆念佛之行之事
就此表章。亦擧初題。彌陀化佛來迎者。選擇本願念佛也。聞經定散也。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也。其故。第十觀音觀也。觀音體因果不二也。即選擇本願念佛之題是也。本願念佛納來迎體故也。表章云念佛之行事有此章。故化佛來迎者。選擇本願故。顯行體也。
本文事
來迎之觀。即觀音觀也。十六觀爲觀音觀。其故。觀音備因果。以十三定善爲智慧。爲因。以九品散善。爲慈悲。爲果故。觀音之觀。亙十六定散也。下輩者作善惡二行故。今下品上生。以雙因果。引第十觀音觀之證文也。淨土家智慧爲因。慈悲爲果。聞十二部經者智慧也。韋提聞佛正説者。定散十六所説。云説此語故。是則聞也。來此下品上生。相對上定散。上下輩惡而作慈悲智慧。令相論一代與觀經。以一代。作聞經爲智慧。以觀經。作觀爲慈悲。一代聞經而無觀。觀經見經而無聞。是爲慈悲智慧之異。但諸經云觀者。此經慈悲。且通諸經。觀經云聞。以諸經聞。爲觀經。是今聞十二部經者。一代大小乘也。十二部之中攝九部也。是皆爲智慧法門云聞。觀經云觀者。爲慈悲法門云觀。故疏題觀經玄義分等者。觀限此家故也。就之者。亦聞限諸經也。此故云我來迎汝者。來迎觀故。觀極今觀也。爲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者。指一代大小乘諸經首題者。智慧窮名故也。
私釋下
問云。滅罪可付佛故。經明滅罪。然今私釋下。引本疏滅罪釋。有何意耶。答曰是有深意。即觀有三。觀經之觀就佛。來迎也。示觀之觀留序分。明定散之機。是諸經觀也。正宗之觀亙十六。爲觀音觀。是念佛也。故觀音觀亙十六定散。故備因果。通臨終平生也。謂十三觀平生智慧也。三輩觀臨終慈悲也。聖來迎接者平生也。立撮即行者臨終也。然今。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者。就此文。當其身不知滅罪。不見佛來。須爲簡機。當我身豈仰信乎。依之。私釋下引本疏滅罪之釋者。私釋智慧爲因。本疏慈悲爲果。是則因攝於果者。顯觀音因果不二之義。是故可就佛。滅罪今付機故者。此諸罪消滅。皆令在十方衆生。此我來迎汝之見。令有一切衆生之意也。然間。先平生只今見法界。觀音觀爲十六觀。普攝一切萬法。以衆譬見聖來迎接也。無滅罪者。法界不可見衆譬。不可見聖來迎接故。觀音觀作智慧見也。次臨終見者。第七觀住立來迎者。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觀音自來令乘蓮臺。經者此觀作臨終。私釋此觀作平生成因。顯能譬平生令見聖來迎接。成體顯所譬。臨終自來令乘臺也。應知。
滅罪事
五十億劫顯正宗衆譬。五者五義。一經也。十正宗衆譬。億者員圓滿也。劫者時分也。雖數罪皆納億與劫也。依衆譬亙一經。皆序。正。得益。流通。同覺往生之譬。增長往生信心。云滅罪。五百萬劫者得益也。萬耆闍會也。得益離娑婆他力往生。耆闍會萬也。在世未來皆云未來。是則極樂親身故。增長往生信心。即滅罪也。一經顯二重滅罪。作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也。
第十一讃嘆念佛章
約對雜善讃嘆念佛文
約對雜善讃念佛。即有二義。一廢立。二勝劣。一廢立者。雜善自力。智慧也。諸教皆用三業之功行之。永不可爲出離之行。只是今生一世感果也。期三界中。無出生死。是上上之機云無有出離之緣。是故廢雜善立念佛。念佛顯佛慈悲。以佛力爲行。永離生死。生淨土。證菩提。是故下品下生。爲造罪人。説念佛。是他力行體也。二勝劣。雜善爲劣。八宗九宗一代説。作三界中。論三業功。念佛以佛力。生淨土爲勝。以機與佛論之以佛爲勝。又娑婆與淨土論之。以淨土爲勝。就一代教中論行者。可云教諍。於娑婆中論宗者。可云宗諍也。然今非一代説教。三身門之上。以超世慈悲教立行。非娑婆中。於無惡趣之淨土。立他力來迎之宗。是無宗諍也。故云勝。應知。
本文事
若念佛者。是指來迎。芬陀利花者。因果二也。芬陀利者梵語。慈悲果。花者因也。來迎備慈悲智慧。云選擇本願念佛。此中有來迎。故備因果作題者。依此今説也。取若念佛。云專念彌陀名。是爲來迎乎。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爲比類者。就此釋。云來迎。其故。正顯顯字者。就有體書此字。云露名表心之時。不可書此字。今若念佛。欲顯體故書顯也。餘大文皆言明。明者觀佛三昧也。教位者言明。今若念佛。顯來迎故。書顯字云來迎也。
芬陀利事
取梵語慈悲除花。唯慈悲造釋故。唯慈悲之前。雖爲何讃嘆。不可有其不審。但先且配五義法門。可作之。以釋五重。好花序分。希有花正宗分。上上花得益。妙好花流通。蔡花耆闍會。是念佛位五義也。故以因分花明之。好者無惡云好。善惡皆爲出離生死往生極樂緣故。善惡共善也。希有者。正宗衆譬一代不説故也。略人中者。衆譬法門者。顯淨土依正。故不限人中故也。上上者。上生之往生故也。妙好者序分緣法門。即爲流通。名號序不云南無阿彌陀佛。流通云念佛。故妙好也。蔡花者。耆闍會者。佛慈悲極有耆闍。聖道相傳者。智慧窮智慧也。淨土教相傳者。慈悲智慧極慈悲也。窮智慧故。大小皆從機三業行顯之。極慈悲者。一代攝衆譬。從佛力令顯利益。故聖道教立十因相傳。淨土教立十果相傳。蔡花者十果相傳其一也。龜者陸久居水久居。是慈悲智慧也。蔡者龜經千歳。身輕遊蓮葉云靈龜。是慈悲智慧極慈悲也。具有曼陀羅注第八卷。亦人中好人序。妙好正宗。上上得益。希有流通。最勝耆闍會。是來迎位五義也。人者來迎作體故名人。先念佛位釋迦教。即定善經也。後五義來迎位。即彌陀教是散善經位也。但正宗與流通。二重五義中。造一位之意者。正宗體。流通名也。名體具足也。後五義。蔡花云最勝者。後來迎亦無最勝之體故也。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事
道場諸佛成佛場也。極樂諸佛所成妙果除目處也。從彌陀慈悲成諸佛智慧故。阿彌陀經。西方世界無量壽佛者。所讃彌陀。能讃諸佛三身門。故彌陀呼漢語之時成智慧。言無量壽佛呼梵語之時。曰阿彌陀佛成慈悲也。三身門能讃呼漢語。慈悲呼梵語爲所讃。諸佛家者極樂也。極樂者三世諸佛成佛政所也。故云諸佛家。世間有王。如作除目。出世喩之者有彌陀。令諸佛成佛。必至補處之願是故也。但諸經者。三身門智慧故。簡機而不一同。是果上。雖無差別。皆是隨機利益也。故法花經者。多寶一佛證明。金光明經者。四方四佛證明。今彌陀功德者。唯慈悲故。以不簡機。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證也。是故。一經者以三段知大綱。然此經者。序分説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正宗者説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流通説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故極樂往生者。一代樞楗。念佛行業者諸佛祕要也。
私釋下事
待惡者序也。諸經序者。以禁父禁母造之故。智慧序者云惡。麁惡正宗也。麁者惡添色也。諸經正宗者。爲機修行。説以心修行之。是惡也。修行成就露驗者。我獨證而起上慢也。是云麁也。下下者。諸經得益者。智慧利益故下也。水者智水。入下也。其智慧引入我心智水而修行得益故。又下也。常有者流通也。諸經流通者。爲隣在世之機。流通之故不隣在世。故利益難述。是常也。最劣者。最通善惡而至極云最。從極樂造他力行體。彌陀來娑婆。令來迎衆生者。慈悲極顯于佛者最勝也。對來迎。自力行不出娑婆之外爲最劣耳。
讃嘆事
美稱讃嘆褒者。讃一切珍事。不過五義利生。故五皆爲衆生得利益。是故一切利益。攝此五也。
問曰既以念佛名上上者已下事
此問答者。五種讃嘆之中。取上上問之故者。上上人者。對下下人也。上上人來迎。下下人雜善也。隨其勝劣者。勝者最勝人。劣者最劣人也。此五種讃嘆就念佛。此五種毀謗就雜善也。是則二頭法門也。然今此來迎爲念佛。此雜善爲定散。來迎與定散。而納念佛一善。今作此間也。其故此十二章者。勢至觀也。故念佛也。觀音者觀佛也。故此觀念佛一善爲體。故念佛觀故。邪正結觀中。餘觀結觀外也。邪正結觀外也。不必爲此觀極邪正。而通諸觀故也。謂以邪者智慧。正者慈悲也。而今於念佛觀。邪正結觀中者。念佛中納一切故也。萬德所歸者是也。其故者。來迎不見娑婆定散者又唯智慧。凡夫方也。此凡夫外。欲顯非凡夫之體。且極樂彌陀名號。慈悲佛之名故。雖性空。而慈悲名故。以之作譬也。故此中。極樂依正功德納此名。娑婆森羅萬像納此名。取定散機方。言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取所譬之方。云選擇本願念佛集。不離鏡此影。不離面像此影故。邪正納觀中。以念佛令成能譬所譬也。是以第三章。以十八願爲一部樞楗也。三題亙念佛者此意也。但乍有其體。納名事者。具足智慧慈悲之意也。故華五義念佛。人五義來迎。二教論五分者。定散五義也。又府藏靈藥念佛。醍醐藥定散。阿伽陀藥者來迎也。各分別五義者釋迦教。念佛教彌陀教。爲作三教也。釋迦教者是爲權教顯教之位。念佛教是慈悲智惠也。實教密教禪門等位也。彌陀教者唯慈悲也。是衆譬教。又來迎教也。亦設三藥事者。供養彌陀。立四種供養而云湯藥。此藥子細可尋。然天台。以醍醐爲法華。眞言奪之爲密宗。就此次第。立上宗宗。又次第可奪取之藥故。以何藥。彌陀獨延藥供養。是以醍醐爲定散藥。中道府藏藥爲念佛。以阿伽陀藥爲王者。爲來迎藥故。今作藥重也。但取二教論。爲今家定散五義。眞言許之乎。就之淨土家解云。第三法寶者是應身也。以應身説爲定散機。淨土宗以佛立宗義。今二教論者。以法寶立之故爲定散機位。依之五分即定散五義法門也。一素呾纜爲序。以經爲序。禪定智慧爲佛法。二毘奈耶爲正宗。以止惡修善爲佛正體。三阿毘達磨爲得益。以四十一不二。佛法者爲證。不捨身而覺之。四般若波羅蜜多爲流通。以智慧窮爲名。故極樂往生即到彼岸也。五陀羅尼門即爲耆闍會。説如上事之中攝王宮會。此會正宗十六觀。序分。得益分。流通一切萬法。萬像。攝之無有漏者言總持故。爲定散五義。眞言殊以爲教至極。今取定散五義。攝一代而爲今定散也。不爾。何今選擇引此二教論乎。
往生教中已下事
是上一合雜善與定散故。雜善諸經自力行。定散者衆譬教故。分二。定散衆譬教之方云往生教也。分別故者。分五義造教重重故也。
問曰若爾者下品上生是十惡輕罪人已下事
是上念佛攝一切。唯造名號一體。離定散教分。釋迦一代之外。立念佛宗義。造出離一行。是讃嘆念佛意也。從此問答者。就約對雜善。立四重義。捨釋迦教分之方。作彌陀教分也。一獨步之義。上化佛來迎章。念佛就行事者。無從此表章之外也。其故。從彌陀來迎之外。云無出離之行意也。故化佛來迎而唯讃稱佛不讃聞經也。滅輕者。下品上生機。雖罪多滅千劫。不滅五十億劫也。消一者。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也。消二者何況憶念也。諸教滅一世罪。念佛滅二世罪。治一切病者諸藥。治一病者隨機也。故今爲王者。獨步之義也。無比挍。無對揚故。云無對光佛。云最尊第一。最上無物一上無物也。二等同之義。但教位。以言教之。喩之故。今生不見其利益。故一位無差別。等上上下下引迦才釋也。三勝劣之義。諸經智慧故。被用機三業爲劣。念佛慈悲故。離三業功爲勝。故其中念佛是勝行。故引芬陀利。以爲其譬喩意。應知(云云)
四取捨之義。捨娑婆取淨土。是故有現益常益。有始益終益。現益者嘉譽影護。當益者成佛得果。始益者攝取不捨。終益者常見彌陀也。
第十二付屬念佛章
釋尊不付屬定散諸行。唯以念佛。付屬阿難文。此章付屬者。選擇本願念佛之題也。第十六章付屬者。南無阿彌陀佛之題也。故云名號付屬。今章來迎付屬也。來迎云念者。念者機三業。心功也。故是因也。若題選擇來迎集者。爲衆生行上見佛。若題選擇見佛集者。爲衆生行成之利益。其故。無衆生行。無見佛之義故也。故今以來迎。爲衆生往生之行。欲衆生三業之行。皆顯爲往生之願。應知。
本文事
經説無量壽。釋明彌陀者。經觀佛。釋念佛之意也。此釋者。非廢定散一向立名號之意也。其故。望字。是欲廢定散。立來迎故也。不云來迎故。娑婆無來迎體故。定散外。取名且造所譬也。如辨于上也。
私釋下
阿彌陀佛觀事
曼陀羅眞身觀。經云。無量壽佛。織阿彌陀佛。今又云阿彌陀佛。此意者。云無量壽佛者。智慧簡機也。然眞身觀者。法身也。遍觀一切色身。皆是森羅萬像。法身體者。以慈悲遍一切。悉成利益。以梵語。爲體故。曼陀羅與選擇符合而佳。但經明智慧故者。十三觀是智慧故也。
是則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事
經明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故三福共雙可往生故。雖無餘善。一善皆須往生。故各各許之。非衆譬之法門者。不可有此義故云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爲此衆譬。釋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故從上已來衆譬。今有付屬來迎章。結釋一經而已。
問云題密旨異事
是娑婆爲顯。淨土爲密。旨異者。智慧書此旨也。娑婆穢惡爲旨。淨土常住爲旨。娑婆三惡爲旨。淨土無三惡爲旨。娑婆更三惡道爲旨。淨土不更惡道爲旨。眞言顯密廢立者。作娑婆。淨土也。爲顯此義致此問也。全非問眞言也。祕者念佛。密來迎也。顯此義云眞言也。即身成佛。闕無餘教者。指淨土也。眞言者能譬教故。以淨土教可入眼也。就之有重重。一大日寶冠無上佛上。不可著冠。二大日白色衣。色本也。同凡夫。不作佛替。三大日。以相剋爲其體。四法界智。作娑婆中。五號眞言。是詞宗而無體。是於眞言家者。以之爲甚深法。從淨土者。是皆淨土能譬。立不可極之也應知。
問曰爾前經中何攝法花乎事
爾前權智慧。法花實慈悲也。權者定散。唯智。實悲智。念佛。偏圓來迎。唯慈悲也。智水。機三業。悲火。佛他力。都不可同一。眞實至誠心也。四十餘年未顯眞實是也。如解先法華十如是。淨土法界衆譬。明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是從日觀。至觀音觀。爲法華法門。此上十一。二。三觀淨土也。法華明觀音觀。此上不明十一。二。三觀。故不説廣説衆譬也。是故法華。猶同諸經。不離機三業也。法華明至觀音觀。淨土明彌陀法門。應知。
念佛義如常事
下輩所明念佛之外。云次念佛者。所納下輩念佛名號。定散外所出念佛來迎也。然明專稱彌陀佛名而。云如常者。來迎納名號。言念佛。釋如常也。一部偏取十八願爲體也。例往生要集一部。如爲令無偏執。勸自力念佛。遂不顯道和尚他力念佛。今又隱來迎。以名號爲體。明念佛也。不知口傳人皆迷之耳。
問曰何故以定散諸行而不付屬事
此問曰。觀經一部皆廢而。只以來迎立之。故定散并宗義。皆爲問言也。問起從非故。爲問言者。皆廢之。故爲廢教。觀經一部爲問言也。就中有二者。一來迎。二念佛也。中水火二河。火來迎。水念佛也。廢觀經定散。不廢雙卷經四十八願者。觀經教位故。爲釋迦教分。廢之。四十八願者。來迎故。爲彌陀教分。令止住百歳也。
指十八願事
有定散本願。衆生本願。國土本願等。今以來迎一行。選擇故。還第三章。云十八願。偏取臨終來迎。爲本願也。選擇唯廢立之。
問曰若爾者何故直不説本願念佛事
是説定散諸善。顯念佛勝也。故引例證。如法華秀三説上。已説者定散。今説者念佛。當説者來迎也。既以法華。從淨土家會之。先引二教論。以五分。爲定散五義。以眞言。納淨土。今以三説。作定散。念佛。來迎三重。此外以法華。爲選擇本願念佛。以法華納淨土也。以天台眞言等不會通者。不立淨土廢立也。
今定散爲廢而已下事
觀經定散。本誓願定散也。又要門定散。開三心即便往生。然今廢之其心甚難測乎。就之廢觀經定散。有五意。
一廢立。以觀經五義。納一代諸經。廢之者。一代皆廢之。故廢教而。取淨土來迎。期臨終往生。廢教立來迎。
二衆譬。觀經説我今爲汝廣説衆譬。其衆
譬。正宗定散十六觀也。是則。世間。出世。善惡。因果。皆攝此中。皆爲顯彌陀來迎。爲能譬教。顯所譬來迎。
三他力。八宗九宗。皆護三業功。作修行故。于今未離生死。今就佛力來迎故。生死皆離之無煩也。
四出離。韋提。化前教前。雖修行。不知出離。光臺現十方淨土之時。覺出離。請極樂。出離之路無二故也。
五教外。從曠劫無數劫已來。隨佛教。娑婆想淨土。我身想佛身。修之修行而。自他同流轉。今覺教外。早有成佛得果正道。不知于今流轉。覺之菩提開掌。即疾也。有此五意。廢觀佛教而。立來迎行也。
凡定善者夫依正之觀懸鏡而照臨事
問曰。定散者爲所廢。重顯利益。況前釋定散。云大概如此。有其意乎。答曰。釋迦教。定善經定散。經道滅盡故廢之。今彌陀教。散善經定散者。止住百歳故。擧功能。明利生也。
問曰。釋迦教定散。與定善經定散。有同異乎。答曰大異。其故。釋迦教定散。造定散機。故諸經定散位也。是云非本願定散也。定善教定散。彌陀本誓願定散故。云要門定散。是念佛位定散也。散善經定散來迎位也。但釋迦教。與定善經。如序題門。共智慧者。定散機與念佛一合也。應知。
懸鏡而照臨者。如執明鏡自見面像也。鏡者定散之機。發三心者云明鏡。自力修行者。隨有靈驗。彌增慢心。故陰也。三心覺佛他力故明鏡也。鏡影者念佛也。名性空者影也。衆生稱佛名。十萬百萬。是云影。寫鏡之影者。衆生稱名也。面像者彌陀來迎也。面爲來迎佛體事者。具足五大者。凡聖俱成體也。面者具足五大。爲佛體也。爲佛體故。我目不見我面故。我目迷凡夫眼也。此眼不見面者。隔迷悟故。我迷目。悟佛體而。此面不見也。我目不見方者。悟境界者佛也。以五大造體。面已具足五大者體也。我面爲佛體。地者口也。水者耳也。火者舌也。風者鼻也。空者目也。故面一所。備五大爲體也。不見目故云佛體。次鏡者衆生者。有明無心乎。是淨土機也。是云無有出離之緣。云失意聾盲癡人。雖我意有往生願。願者有無唯一也。如有如無。利益依行即成也。然其行就佛。以來迎行成往生故。行就佛成往生。願有機。無其要。故願行共就佛成往生。故機云失意聾盲癡人。故以目爲行。以意爲願。願行俱就佛。故面有目。意見鏡影也。就之面目有迷悟二。目就機不見面。是爲肉眼。面即佛者。目即佛來迎之行也。此時目備五眼。其故見鏡影。見衆譬也。鏡者法界體。影者法界之名也。娑婆法界。皆見具名體。是爲衆譬見。鏡見機。影見念佛。法界萬法皆是者。覺具名體。云衆譬之見。見衆譬者。不具足五眼者。不可有此見。依正之觀者。依光臺極樂。正第七觀也。照臨者。指來迎也。指掌者。如觀掌中也。掌中。作入十六觀。從手外。無世間出世之法。委細有曼陀羅緣起經。往生之願三心也。速疾者指即便往生。今所明定散之功能。釋定善經定散也。故面面顯功能也。具憶者。即眞身觀。不可具説之具也。但當憶想憶也。依心眼者。説不説。明不明。皆顯眼前也。
諸行非機失時事
韋提。期入聖得果之益而。爲自力修行。空漏無利益者。非機也。時者行也。不知他力不願往生。失時也。
當機得時事
待臨終來迎者。當機也。得時者。修念佛行。晝夜無懈。
感應豈唐捐哉事
自力修行者。月陰。心濁也。三身門簡機故也。自力修行雜毒故也。他力修行者。月澄心清也。從佛方造行。機方有願故也。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已下事
開者止住百歳。閉者經道滅盡。隨他一代化前序教。隨自自開衆譬法門也。閉定散門者。智慧法門者。必生滅也。衆譬法門者。慈悲故。不生不滅而。止住百歳者。永不閉也。一代分二。開閉者定善經。永不閉者散善經也。
遐代事
觀經云汝好持是語之流通。依雙卷經者。寄衆譬者。永不閉故。止住百歳也。是云汝好持是語。若依智慧。有開閉故。必可經道滅盡也。
第十三念佛多善章
以念佛爲多善根以雜善爲小善根之事
從十三章者。寄阿彌陀經。以無量壽經。爲定散機。以觀經爲念佛之願。以阿彌陀經爲來迎行。以三經作機願行也。但十三章定善也。以觀經。釋之。從十四章。作三輩。可引阿彌陀經。然從雜想取阿彌陀經故者。雜想是能請定善結觀也。但韋提。於第七觀。請佛菩薩求往生。盡普觀自往生也。雜想是別有告命。韋提請之外也。是可爲佛自開也。何以知之者。第七觀住立來迎佛者。非韋提請。請所觀境。故序分思惟正受之中正報。於第七觀請之也。故佛答請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皆依韋提請。爲定善所觀之境。不請住立來迎之佛體。是明也。但今選擇。於第十三章。引阿彌陀經。是來迎位也。第十三定善。非九品來迎。從十四章。可引彌陀經。次曼陀羅。於十三觀。織立佛三尊。是第七觀住立三尊也。不織第七觀而。來此三尊織。選擇與曼陀羅其意是一也。先選擇者。雜想即自開也。韋提請外有此觀。是則第七觀住立來迎。自開故韋提不請之故。釋尊於能請重。欲顯來迎佛故。開此觀云雜想。佛智有雜想。自開慈悲。能請智慧。納此觀。佛果覺悟。因位修業。納此觀。置中通上下。其故。欲令從他力超世之慈悲。生世間出世一切萬法也。是以智慧終。慈悲始。在自開來迎而。從慈悲皆造顯萬法也。曼陀羅又此意也。第七觀不織者。韋提似請此佛故。不織也。織結觀者。通上下。欲此來迎爲一經之體也。若此來迎取散善者。不通定善故。當定散各別。若依韋提請者。留定善而。不可通散善。故請外者通九品。在定善。欲攝定善之意。故經有二重意。説如先所説無量壽佛。是智慧。説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者。慈悲也。以梵漢異。通上下也。
大多勝事
大小定散。多少念佛。勝劣來迎也。表章書大小之小者。此章者。來迎始故。納定散。念佛。來迎也。故少善根者定散一日七日名號者念佛。臨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者來迎也。因緣者六緣也。
善男子善女人事
上章上上人。下下人。同之故。此善男女釋造罪人也。云九品之機意也。選擇本願念佛之題者。專有此經也。其故。餘經者有諸善。有本願。此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廢立在從念佛之外。大善是本願念佛也。此經説念佛與來迎。不云本願者。念佛。來迎。即本願故也。得此意往生要集。來迎就本願也。選擇亦如是。一心不亂者三心也。心不顛倒者臨終正念也。
長時起行倍皆然事
若一日若七日者。若字不定故。此若者。通若百若千萬。及一生者。云長時起行倍皆然也。七日納慈悲者。智慧全不可限于七日也。
私釋下
大小者定散也。今就少善根。作大小也。少者念佛。善根者定散也。有二。故取少作小也。大善根者。衆譬定散也。小善根者自力定散也。守我三業許故云小。多者一日七日名號。具足慈悲。智慧故。多念佛也。自力念佛慈悲闕故。少念佛也。佛來迎。離機。離教故。勝來迎也。平生證得聖來迎接者。劣來迎也。以智慧。從機方作之。小少劣也。以慈悲從佛方作之。大多勝也。故摩訶義。不可有諸教也。若諸教通而有此義者。唯慈悲來迎。不可釋之。是故。以念佛開一代故云清淨。云眞實。云祕密。云摩訶。皆是就他力明之。自力者永不可有此義也。上章雖云惡。麁惡。下下。常有。最劣。未云對雜善。今對阿彌陀經來迎之時。放言云小少劣。是則嫌諸自力三業機方也。
龍舒淨土文事
此二十一字。無流布經故者。欲不説摩訶義也。其故諸教摩訶。皆欲顯爲阿彌陀經之意也。一代聖教。悉是小少劣也。依智慧。依衆生根性故也。淨土教獨。爲大多勝。寄佛本願。出娑婆故也。
其義應知事
問曰。諸教名小少劣。念佛名大多勝事。依慈悲。以他力。義誠可成。但當文。無此文云何。答曰。釋家無文。何有此義哉。經云。若有善男子等。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云云)此下長時起行故。若一年。若百年等也。是行多少淺深不定也。亦明行利益而。經云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聖諸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云云)以若言。行有一日并百年。利益者唯不論行多少淺深。明一心不亂而預彌陀來迎。往生極樂。此事無一代聖教。不談八宗九宗。其故者。行少淺者。利生又可少淺。行多深者。利生又可大多。是故。欲被利生多者。令從一日者十日修之。從一年者百年勵之。致行功。若不論行多少而。利生令等者。有勵行者。然今他力來迎行。所不及餘行者。不論行多少淺深而。等被利生。不漏往生故。嫌餘行。云小少劣者。利生不定也。修行空設。有無難知。遲速無期。是云下下最劣。今念佛行者。不捨一念。不捨一稱。臨終之時。皆遂往生。是云大多勝。其義應知者。是也而已。
第十四念佛證誠章
六方恒沙諸佛不證誠餘行唯證誠念佛之文。
六方恒沙諸佛證誠者。自開來迎也。故當上輩。引證誠。佛有三身證果之覺。是爲智慧。亦有超世慈悲之悟。二覺。諸佛俱證無闕。譬如車二輪。如鳥二羽。如人二手足。如世間水火。以此二理。即成一體。依之。佛覺此悲智二法故。爲果上尊。然爲顯此二覺替。造二佛。諸佛用三身智慧。彌陀由超世慈悲。爲能讃所讃。然智慧。以數作之慈悲以一作之也。故有二名智慧。分別善惡黑白云智慧故也。慈悲唯一體也。超世慈悲極一顯德也。天爲日。國爲王。是以諸佛彌陀。雖爲一體覺。慈悲有數不顯德故。用彌陀爲所讃。諸佛智慧有數。顯智。故用三身覺。爲能讃。諸佛俱證誠彌陀。令知二覺爲一體也。
六方恒河沙佛證誠事
智慧極六故云六方。十方悲智圓滿也。今從三身門智慧造證誠故。六方攝十方也。恒河沙又數窮也。以智慧作之。從六方之外無方。從恒沙之外無員也。但於彼彼土。説彌陀超世慈悲。令知十方衆生故。非如多寶佛證誠法華也。是恒河沙佛。皆有穢土證誠之。今釋迦讃諸佛之時。舌相覆三千。但於身上者。釋迦不言我舌相覆三千。諸佛者皆又釋迦讃如此也。釋迦雖不言我身舌相。説我見是利故説此言。是則舌相之意也。
本文事
證誠引六文者。配先六觀爲智慧窮也。證誠可爲慈悲極耶。諸佛成恒河沙。令知十方衆生故。佛智窮者。極證誠故。智慧窮玆盡也。從證誠念佛上。不可有佛智慧也。故配先六觀也。
自然壞爛事
問曰。此釋前。稱彌陀願極樂之人。不可漏一人。然百千萬人中。若一人不生者。十方諸佛舌。皆可壞爛。此義云何。答云。是等文。淨土家祕事也。以凡夫智。不可商量。往生要集。都不引和尚家肝心。乍見殘之者。此他力法門者。爲難信。祕密故。祕和尚己證。一向勸自力。欲教入和尚家釋也。今此釋。和尚能悟慈悲所明也。慈悲者。但云有事也。曰日朝可出。夕可入。夏可暖冬可寒。水可冷火可睹。皆是慈悲也。故佛。言我見是利故説此言。隨機根性。言無事。是云智慧。言隨他是也。世間日出明時云黑白。云有無。皆有體。不空也。故釋慈悲者爲日觀。
證誠護念一事
證誠者。證誠往生。是後生。佛來迎火體也。護念今生利益。是無其護念體者水。此爲後生往生。有今生護念故。水火一體者。水説納地。眞假一同法門也。
十地願行自然彰事
韋提。請第三地。云思惟正受。思惟者定善。正受念佛也。即云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思惟正受。爲十地願行。從日觀。至觀音觀。説菩薩十地也。初地無生者。入正宗。解衆譬。得往生者云初地。無生者。於第七觀。見住立佛。悟他力。得往生。云七地無生。是思惟正受者。思惟成願。正受成行。云願行。菩薩十地。覺經百劫修行。可得萬行。只今。一念覺之云自然彰也。故至西方者。第三寶地也。
深信釋重引事
諸佛證誠者言念佛。往生極樂。千萬人皆可生。若一人有漏者。諸佛舌。悉可壞爛。又言報佛。化佛。若一。若多。遍滿十方。吐舌。耀光。往生極樂。是虛妄。就諸佛有此二證誠而。深信無體故。通慈悲智慧證誠。就慈悲。證誠一人不漏。就智慧。證誠一人不往生也。故深信無體。故一向不取念佛。今釋不證誠餘行。唯證誠念佛。重引深信釋者。無體故。深信取智慧證誠。今重釋之。爲念佛證誠之意也。故爲造三身門。明化佛。報佛。吐舌。耀光。從三身門智慧。期娑婆得道。不許他方往生。從慈悲。期他方往生而。不許娑婆得果也。是造二。顯慈悲智慧之替也。但配寶樹觀故。證誠從智慧。無他方往生者。不知果故也。證誠從慈悲。無娑婆得果。以他方往生。爲佛法至極之利生者。知有果。覺他力故也。
百寶蓮華應時見事
百者得益。千流通。萬耆闍會也。故百者往生也。寶者往生不退也。蓮來迎。華念佛。名故極因也。蓮者因果俱時者。爲十方衆生。成正覺。故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而。衆生不離佛。佛不離衆生。心心念佛衆生憶念佛者。即亦佛憶念衆生。佛心而相合。三業專心念佛者。亦得往生。是爲寶池味也。厭苦緣坐百寶蓮華此意也。佛與衆生。因果不離故。念佛預來迎也。華念佛也。坐佛來迎也。因果不二故。覺預來迎而得往生。爲寶池味。中輩百寶華此意也。中輩小乘。得此覺籠三心花也。
不但本師金口説十方諸佛共傳證事
三世諸佛智慧窮者。證誠彌陀慈悲也。故云想觀。引諸師釋者。諸師。諸佛。一代皆集其智慧所極者。唯證超世慈悲一也。一切無其外智。應知。
私釋下
初問唯慈悲。答本願也。問答來迎也。本願他力。非三業自力。難信法故。有諸佛證誠也。次問答者。念佛慈悲智慧解二也。證誠不有定散也。娑婆中自力三業修行。不可有證誠也。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終)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記
第十五念佛護念章
六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事
中輩智慧。護念今生利益也。尤護念可就念佛也。來迎念佛者教外利益者。不依經文也。第一第二假觀境者不依教文。四修來迎者不依經文。此十四十五。又不依經文者。有造教外之意也。
本文事
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事
橫者除往生障也。假依先業。雖入水可死者。今生入水而死爲往生之障者。不可入水而死。是云橫也。然則行於行。學於解。爲障礙。爲魔事緣者。速去。遠退。永勿顧今生得利。
除不至心事
不發心者。不覺衆譬。不覺衆譬者。不知護念也。發得三心。不知護念也。故本文。先擧此文也。有其意。應知。
今既有斯增上誓願事
定散機也。定散上念佛增。念佛上來迎上而共離機三業之功。一切同有此護念耳。
私釋下
護念有三。一者六方恒河沙諸佛。阿彌陀佛無數化佛。二者觀音勢至無數化佛。觀世音大勢至。二十五菩薩。三者一切諸天。四天大王。龍神八部。一者佛護念。夫護者云萬法體有法界。念者云隨身不離。佛護念者。世間萬法。皆成從他力而成利益也。護念者。扶身。養心。拂難。滿願也。衣食二事。身心諸具。我不勵而扶。自不營養心。有娑婆滿法界。晝夜利益養我等。是云佛護念。皆是依爲他力利益也。是爲慈悲利益。二者菩薩護念。是智慧利益也。隨衆生心滿其所願。付衣。付味。隨所願。如心。如思。成念數。袈裟。成弓箭。甲胄。皆是智慧利益也。三者四天利益。行四方。隨身不離其具。成笠。成履。成乘物。成宿屋。隨我身。晝夜不離。是云諸天四天利益。説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阿彌陀如來。成法界體。利益一切衆生。以成現生利益。以之爲衆譬。教後生往生。故此護念。不覺衆譬。難得故。云除不至心。應知。譬如王在國。民悉安樂。依成彌陀法界。以説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等今生安樂者。偏是三寶諸天護故。得安穩。以之教喩往生。云衆譬也。是淨土秘事。努勿妄。説矣。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已下事
行安穩。坐安穩。晝安穩。夜安穩。一切時。一切所安穩。不不惡鬼神得其便也。
遣無數化佛菩薩事
是娑婆法界。有慈悲智慧。萬法皆只今爲我成利益者。佛菩薩此來護念也。
百重千重圍繞事
百重者。一切物顯體。千重者。一切物彰名隨身爲利益也。行品來迎。護念品念佛也。是爲現當護念也。
延年轉壽
是觀念法門。護念增上緣釋也。但此下。云長命安樂。今略此句乎。觀念法門者。明護念增上緣故。可有今生之利益。選擇者。造臨終來迎故。不祈長命安樂也。延壽轉年者。造至臨終故。現生盡之也。其故者。私釋下。一文無私釋。偏引本疏文。然私釋智慧。本疏文慈悲也。智慧皆成慈悲者。皆成後生往生而今生智慧。皆只今成臨終來迎也。是故護念者爲往生護念也。往生勝負者極護念故也。
第十六名號付屬章
釋迦如來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屬舍利弗等之事
從上第三章。至十五章。以念佛表章。是來迎也。至第十六章。云名號付屬。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故題選擇本願念佛者。皆表章念佛。題南無佛。今表章名號付屬。表章往生之業念佛爲先。是擧善導觀經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然今題本願念佛。是云來迎證據者。中品下生。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而不説來迎。餘品。九品皆有來迎。中品下生不説者。四十八願。即來迎者。四十八願之外。不明來迎也。是故四十八願證據也。云念佛。是復云來迎者。如先明。下品下生。第四大文。云從如此愚人。取至生死之罪。釋聞法念佛得蒙現益。是則滅罪。今生利益者。云得蒙現益。取至生死之罪。明現益者。偏現生也。然此下。分十句小文。其九十小文者。大文外也。九明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者。來迎也。即上品下生。就説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釋之云彌陀與諸聖衆。持金華來應。故來應者。釋來迎也。是下品下生經文。云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是來迎也。金華者第七觀來迎也。猶如日輪者初日觀也。下品下生者。十六觀結觀也。以一部之始中終。爲顯念佛攝來迎之意也。十明去時遲疾。直到所歸之國。是往生也。此九十小文。密納念佛。云現益。九來迎。十往生也。來迎。往生者。當得往生也。得蒙現益者即便往生也。此即便往生。攝彼後生當得往生。現益之念佛攝九十當得。題選擇本願念佛也。是祕事也。念佛現益者。至生死之罪稱念佛。然不攝九十當得者。非念佛。非現益故。九十當得。攝即便念佛。號證得往生也。是故就名號。造八種選擇者。題選擇本願念佛。名號納來迎也。
本文事
阿彌陀經本文。非阿彌陀經。是一代聖教。法會結願之文也。其故。無量壽經者。一代始。唯智慧者。滅後爲體。云我聞如是。觀無量壽經者。一代中也。説定散二法。阿彌陀經者。一代終也。題在二佛。俱梵語也。是顯唯慈悲。結佛智方便。
世尊説法時將了事
一代教説。以彌陀經爲終。故同涅槃經也。就之有數義。一涅槃經説法儀式。專如極樂。二法事讃。明雙樹林下往生樂。即有八段。表八本至第八觀。三雙樹林決斷之時。於淨土法門。永無決疑故。以彌陀爲涅槃會。臨終往生之法門故也。
見有修行起瞋毒事
法華時。五千上慢。起坐者。此故也。自力修行。入聖得果之前。淨土往生。衆譬法門者。最難信故。捨之也。十如是法門。是衆譬法門也。種種因緣者。即序分六緣也。種種譬喩者。正宗衆譬也。令離諸著。娑婆云淨土。我身云佛。是云著也。智見者念佛。波羅密來迎也。皆己具足本願念佛也。
未可得離三塗身事
自力修行。永無出離生死。唯以往生極樂。爲出離一事。不信之者。又永不可離三途也。
私釋下
三經者。先以三經造一代。第一章明一代廢立。經引阿彌陀經結文。爲一代結願。次明十六章造三經。次造八種選擇。選念佛一法。次三經剋體。選擇本願念佛也。今造八種選擇意者。題目云選擇本願。就之者。一向選擇極因願。故似果體嫌。故今釋八種選擇。極佛果。表此總題也。八宗九宗一代聖教。悉是因宗。偏以法寶立之。取三業之功。凝觀道皆法僧宗也。從淨土宗之外。無佛宗。造此土得道。法僧宗者論三業之功。是故以法僧二。爲八宗九宗。然今立娑婆之外佛宗。捨三業之功。彌陀宗也。故諸教永無此八種選擇。應知。三經念佛。有何所不足。猶引般舟經。是三經之外造來迎。以彌陀我名。欲爲教外之意也。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事
稱名必得生者。題目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故。註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失利益之意也。依佛本願故者。題目選擇本願念佛集是也。設二題目之意者。名體造因果。令有德失。顯具足互二也。體本願。因也。稱名果。是名也。下輩念佛。以九十小文。故是今作得生。許出離也。聖道自力者。付機作願行故不出離。今分佛與機。佛體故成行。衆生成名故作願也。應知。
問曰華嚴天台眞言禪門三論法相已下事
諸宗釋。皆爲攝淨土。造三箇問也。
且由之事
上造三箇。連諸宗故。皆八宗九宗。領我家故。無偏而云且。
況師資之釋其相違甚多故不用之事
師和尚一向他力。弟子懷感專自力故。云相違。問曰。懷感何以爲自力。以殊勝別願專勸他力念佛乎。答云。是三昧發得人也。導和尚。誠不可違歟。但其相違甚多者。嫌自力言也。一部問答。皆以違和尚釋之意。其中。一造三身門位。猶不出諸佛覺中。雖有殊勝別願。佛不出三身門者。其別願可假。昔延喜御宇。以菅相丞。且雖造王位。非刹利種者。震旦相者。嫌王位非捨之。是亦復如是。雖劍殊勝別願。三身門佛者。正本位時。依報身覺。可離殊勝別願。同諸佛位也。今意赴有緣。時臨法界。三身門上。立超世慈悲。造彌陀故。永異諸佛智慧。故地前。地上。化佛。報佛難之。往生淨土。云虛妄。是三身門智慧。不及超世慈悲故。致難破也。爲三身門佛者。智慧同故。不可有其難也。二土娑婆外。不立之。依修因感淨穢。是又今別東岸西岸。造九方西方。以悲智分淨穢。以通別爲諸佛彌陀。凡夫亂想恐難生者。穢土論衆生三業之功。淨土捨三業之功。以序題門説人門。造定善經。散善經。一代別二。分諸佛彌陀。感師所不覺也。三衆譬事。感師偏依機三業。不覺衆譬法門。引諸經要文。勸往生要行。一部問答。唯有之。今一代八宗。九宗。世間。出世。無捨一塵。皆爲往生極樂之衆譬。四感師者。造五逆重罪者。具足十念。即往生。若不滿十念。不可往生。今作抑止攝取。除不造攝造。是爲他力。永離自力分。五感師。即勸闇室念佛。云行者所知。今勸三心。捨三業之功。立無疑無慮信心。一切善惡凡夫。乘佛願力。皆得往生。如是一都疑。論相違。而皆非也。問曰。三昧發得上。有如是相違乎。答云。於三昧發得智慧。有三種異別。一者定散位智慧。留心。守機功。不離定心。息慮凝心爲體。二者念佛之位智慧。捨諸佛歸念佛。厭穢土欣淨土。閣自力期來迎。三者來迎位智慧。娑婆外立淨土。捨定散行。勸念佛行。造衆譬法門。捨機三業。三身門覺上。立超世慈悲佛。以極樂一土。教出離生死。依彌陀來迎。別穢土惡難。以此智慧。爲修惠極。導和尚者。證此智慧。獨勸他力念佛。懷感者定散智慧位故。云不用之。應知。
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事
師爲弟子位事者。淨土宗義。子禁父居王位。故作衆譬也。父智。子悲。師智慧。弟子慈悲也。師者哀弟子故也。淨土法門禁智慧。生慈悲故。今弟子居師位。智慧攝于慈悲也。
七日不萎事
蓮華者念佛也。七日慈悲。智惠也。阿彌陀經法門也。故不可萎也。
三罪事
一罪者。我等凡夫。并出家輩。皆有此障罪。出家僧。怪出世。重世間。不敬三寶。歸敬檀那。永不恐冥照覽。無憚之。唯慚人見。是爲第一罪。二罪者。盜常住僧物者。取寺供料。供米。莊薗。田畠等。養妻子眷屬也。是爲第二罪。三罪者。爲趨世間。悲民煩人。唯貪一身得分。不知他人難也。不恐冥三寶者。不知來迎也。盜佛物者。不稱佛名也。貪世間煩人。悲民者。不知定散機也。是爲第三罪。不知此定散。念佛。來迎者。有此罪。毎人墮地獄也。
引證定分事
問曰。今引證定分。爲選擇。有何要乎。答曰。有五義引此文。一者立佛智廢因位智。二者立彌陀廢諸佛。三者智慧中攝果得。四者止住百歳顯教益。五者此疏是同經法。
一者立佛智廢因位智者。導和尚觀經疏者。非三身門智慧。是以佛智爲果。以三身門智爲因故。今證定分云。明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此意廢一代智慧。欲顯果位佛知。故無諸教而爲佛智。若同三身門智慧者。豈今始可讃求靈驗耶。
二者立彌陀廢諸佛者。即證定分云。自此已後。毎夜夢中。常有一僧。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後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云云)今一僧者即彌陀佛也。誦經念佛偏有彌陀。是一向依彌陀廢諸佛也。三者智慧中攝果德者。證定分云。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爲物。不爲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德。回施衆生。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看屬。作眞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云云)就之今私釋智慧也。然私釋重引證定分。是果德攝于因。以佛果功德攝凡夫之意也。不而何今私釋位引本疏之文耶。四者止住百歳顯教益者。三世諸佛慈悲以。攝彌陀故。此慈悲永止住而利益衆生。故經云。縱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受持讀誦。其有衆生。値此經者。皆可得度。是則一代中。諸經者雖値多漏者。佛果慈悲。攝萬機無捨者。若分火中雖得聞。千萬人中。一人不往生者。佛慈悲不可有。此説空。衆生燒殺大火。爲佛有何利生哉。是則彌陀超世慈悲故也。
五者此疏是同佛經法者。人師釋。可有不必稱佛智。然今述懷言。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字一句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此一字。有可一與經之意。全分此疏。如經敬之也。就之。慈悲法門者。爲後世利益故。有無決定。其教無疑。謂臨終來迎。後生往生。其言正定也。故今以慈悲。開之教故。其釋決定。智慧法門者。今生故。有無不決定。是超世慈悲宗故。云如經法也。爲顯此五義。引證定分。應知。
第一夜事
是定散也寶山者。慈悲云山。海水充滿人當漂。然山高人安樂也。故極爲慈悲。故云山。娑婆智慧爲海。故云生死大海。百重得益。千重流通也。慈悲有四十九重。或坐智。或立慈。語散。默定。動身手來迎。住不動念佛。
三具磑輪已下事
三具定散。念佛。來迎也。磑者衆譬也。上爲慈悲爲來迎。下爲智慧爲念佛。中入穀爲衆生。成米者往生也。道者往生安心也。邊者橫十方衆生也。獨者三心者。一人發得一人生也。以三心發。爲我往生。轉者凡身忽轉生淨土也。定散教教來迎。有一人乘白駱駝。定散之行最劣下下故云駱。白善色也。決定往生者定散。教三心安心也。三心云畢命爲期者。以我往生要期。云畢命爲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淨土嫌懈怠與上慢也。
第二夜事
是念佛也。在者通慈悲智慧。七寶樹念佛。綬重故也。蓮華念佛。因果具足故也。下智。上慈悲也。十僧者智慧圓滿也。即念佛也。天衣者來迎也。身業飾也。
第三夜事
來迎也。幡者來迎也。敵對煩惱之飾也。五色者念佛也。
靜以善導觀經疏者已下事
善導和尚觀經疏四帖。法事讃二卷上下。觀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讃一卷。又云六時禮讃。般舟讃一卷。是云御疏九帖。往生要集三卷。各分本末。六帖。選擇本願念佛集一卷。分本末二卷。已上八卷。是云淨土本疏。三部經。無量壽經二卷上下。觀無量壽經一卷。又云無量壽觀經。阿彌陀經一卷。是云淨土三部經。爲本經。已上四卷。本論一卷。天親菩薩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云淨土論。又云往生論一卷。亦當麻曼陀羅一鋪。是淨土家灌頂祕事也。以之已上淨土宗爲本書。行學俱有是。爲一宗建立而已。
西方指南事
南者修行方也。西者菩提方也。修行者無從西方往生之外。西方往生者爲成菩提也。今爲顯行果。言西方指南。行者目足。目者三心。足念佛也。
西方行人必須珍敬事
就珍敬有二義。下云今日云水月。三光之中。日譬來迎。月喩念佛星喩定散機。定散之機方。爲本疏法門。選擇體。以念佛。來迎爲本。一者珍敬者來迎也。是日爲來迎。淨土法門者。造五大。五行。五色。譬定散。來迎。念佛。序始禁父。禁母。日水。貪瞋也。爲水火。正宗始日水。是貪瞋。爲水火。散善始有二河譬。是爲五行。下品下生云見金蓮華。猶如日輪。蓮華水。日火。是貪瞋也。一經始末。皆是以貪瞋爲體。水火開此貪瞋也。唯世間出世。爲利此衆生貪瞋。佛慈悲開一經。開一代造萬法也。其貪瞋利益至極者。今此選擇顯念佛來迎二利益。以之利益一切衆生而已。今選擇終造此義。西方西。指南南。目東。足北。就中之中土。是五行也。西金。南火。東木。北水。中土也。故珍敬者是來迎也。日是火體也。選擇本願念佛者日也。下至于今日即是也。日毎人見出之共珍敬也。
二者珍敬者念佛也。是月也。下云水月是。有昇降者。月德也。上十五日。月昇作暮下十五日。月降作曉。待得出於山。是又珍敬故。以水火譬念佛來迎。以五行。作相成。教往生。即得月者。如念佛以破夜闇。晴輪迴之闇。得日者來迎。生死闇即明也。故云珍敬。以世間擧動。喩出世往生。令成無疑無慮之信心也。
傳説直説事
傳説者。娑婆與淨土。分別之而作東岸西岸是也。直説者。娑婆與淨土。無二而作一如是也。聖道教永無傳説法門。直説法門爲聖道至極。今第八觀者直説法門。眞身觀傳説法門也。是爲教位。又水觀眞假説合。是聖道教至極。是直説也。分別假觀眞觀。是傳説法門。有重重。應知。
相傳事
有一果相傳。如曼陀羅注。慈悲。智慧極慈悲。爲淨土相傳。智慧。慈悲窮智慧相傳者。聖道教廢立也。
夢中有僧指授玄義事
夢中分別慈悲。智慧也。苦樂雖受身心。唯有心苦樂。無身苦樂也。身慈悲。心智慧也。今生爲智慧。萬法無始終。須臾生滅故也。智慧性空而如幻。後生爲慈悲。其體往生極樂。具三十二相。成金剛體。是故以夢境。爲今生之苦樂。夢中苦樂。雖有苦樂。唯有心爲智慧。如注先。依勸今生安心。即顯智慧於夢中。所授也。
一僧爲彌陀應現者。導和尚既爲彌陀垂迹。是是三身門上超世慈悲也。此上何以可應現一僧。就之有二意。一者三身門智慧。彌陀乍同諸佛。而意赴有緣。時臨法界(云云)雖證三身化益。是平等也。是爲發遣釋迦之重。今和尚者此位也。二者超世慈悲彌陀。是三身門智慧上超世彌陀者。光中如日無對物。本願超諸佛故。他力來迎之前。所不及諸佛悲智也。故今爲導師。成知識。教示出離也。是爲第七觀住立佛。夢中聖僧者此位也。是有三重。能破三身者唯三身位。是定散重也。發遣三身者念佛重也。是爲證誠諸佛。和尚此重也。超世本願者來迎重也。夢中是也。故和尚。智慧之上非彌陀慈悲者爲誰。是以一僧者彌陀。應知。授玄義者。廢釋迦一代説教。此玄義。立彌陀超世之慈悲故。全非智慧法門。明其相違。一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全非娑婆得道。不所期四土不二也。二序爲題。攝佛法剋體。正宗立淨土爲取住立佛體也。三云雖言兩會正説。總成期一。故名一卷。然調卷不同。不必以所以而分卷數。爾今此經之一卷。若有所以者。一代五千。七千。皆可立其所以。是則以諸經。爲智慧卷數。以此經爲慈悲卷數之意也。一代與觀經分悲智者。顯定善經。散善經也。如是相違。七門是多而已。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于念佛俯訪垂迹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于往生事。
是文先師之述懷也。所記選擇一部肝心。唯有此文。外人永非所知。先師或時語言。此文導和尚夢中所示給文也。我六七年已來。祕密心中。得往生證(云云)先就此文。作不審。顯義意。討本地者因也。仰者果也。慈悲也。書仰者向果可明也。歸因位是一難。法王者。是又向果可言佛王。彌陀言法王者。同三身門佛。上引二教論。特眞言立第三法寶。欲令覺淨土顯爲佛宗而眞言所不及。然今彌陀云法王者。唯同諸佛。又來迎譬阿伽陀藥之時。云王三昧。不云法王。是二難。正覺之唱者。此唱字者。就定散之教。云口音陳唱。是定散説也。又第三章。就念佛。分定散。念佛。來迎之義之時。觀經來迎。大集經念佛。懷感釋定散之位也。其定散之位云唱也。今可云十劫正覺之果。又歸因定散之位事。是三難。三昧正受之語。是又今爲彌陀垂迹事云最肝心也。三昧正受之語者。三國諸師。皆三昧發得。豈是皆可除我往生之疑耶。語者不證三昧有其語者。是可除我往生疑也。是四難。有此四難故。無憑于念佛。有疑于往生也。依之。上已來。念佛。來迎。只同諸佛位。同諸經位。選擇義有何差別耶。就此文。委細不明此義。今言仰者。慈悲上故仰也。淨土法門者。造虛空也。先還住佛頂國土。是顯慈悲。次住立空中佛。是慈悲體。次上品上生往生。是慈悲他力。次足步虛空行體。離機三業也。是云仰。是他力行體也。討本地者。佛果來迎納于因。攝于機云本地。是選擇本願念佛之意也。地者智。天慈悲也。本者本願智慧也。云五劫思惟本願。四十八願者。有總別二。一總者。法藏比丘之昔。未成正覺。因分同諸佛別願。不取正覺。二別者。説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讃言。決定必定。無上正覺者。即因願成就而超世慈悲。忽顯成覺體。是三身門上佛也。今就別願方。云四十八願。法王者。法者定散二法也。王者。衆譬定散者。爲王被用機三業者。爲下下。成衆譬定散者爲上上。故爲王。此文意者。以念佛納定散教。教面當時無利益故。依他力之教。以三心作安心。立念佛信心故。佛攝定散教位云法王也。諸教佛者。以法爲佛。故以法華經。覺出世本懷。重五大。作大日體。今則彌陀云法王此意也。從極樂。彌陀來迎。只今就無。教念佛者。何以得念佛信心。所欲可增長願往生之志。經開三心顯佛意。故此教爲佛。題言南無阿彌陀佛西國正音也。此是經則南無阿彌陀佛。此名則納來迎佛體。云選擇本願。故經則佛者言法王也。十劫正覺唱者。就正覺。論彌陀覺成有二。一十劫是慈悲。始覺指方立相而説從是西方。明於十劫令成就凡夫往生。二本覺佛。是智慧覺體也。云已成窮理聖。眞有遍空威。或三世諸佛成從彌陀而正覺。或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總一切諸佛有此始覺本覺二。是則慈悲。智慧也。以彌陀慈悲智慧覺爲諸佛故。智慧性空故云無始無終。法華本門即彌陀智慧也。故以念佛名云無始無終。今明慈悲故云十劫正覺也。唱者定散也。彌陀攝定散教。以三心覺知彌陀本願者。捨機三業。偏依佛來迎得往生故。云有憑于念佛也。然則就教。序念佛覺往生緣。正宗念佛覺往生衆譬。得益念佛覺因果不離。流通念佛覺名號不離體。
耆闍會在世未來皆覺未來是言有憑于念佛。俯者智慧因故付地也。訪垂迹者。非唯指導和尚。顯極樂教淨土者。皆是彌陀之垂迹也。諸佛。菩薩。聲聞聖衆。草木。國土。法界萬像。皆皆勸極樂。教念佛云垂迹也。迹者名也。教南無阿彌陀佛。皆是迹也。垂者上聖被下垂也。故教往生云垂。訪者失其德云訪。譬喩之義也。假令水以冷爲己德。火以燒爲己德。今爲衆譬故。火己德灸。成往生衆誓。故非己德而是燒失。即爲厭離穢土。水生德非己德。是爲欣求淨土也。故失己德云訪也。專修念佛之導師者。是又非指和尚一人。之言萬法皆專修念佛導師也。其故者。依一人智慧立往生信心者。爲行義。成簡機也。有情。非情。聖人。凡人。一味同心教往生。勸念佛。是云衆譬法門也。專修念佛者。具足三心云專修。是則來迎也。善導和尚所勸專修念佛。一切皆同知勸之。云三心具足。無差別智慧云三心也。念佛者一切皆窮名結也。成名者無常也。成無常者道心也。成道心者成往生也。發往生心者必願極樂也。願極樂者。其窮名者。遂必成南無阿彌陀佛也。故一切教念佛也。上有憑于念佛。與今專修念佛。同異如何。是異也。上念佛者就教。云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今明法界皆彌陀之垂迹者。窮名教無常。導師者。導往生。師來迎。導師即云預來迎往生極樂。限出離生死云導師也。故以佛爲導師。依之法界悉覺往生衆譬之時者。即見之。皆一切三角之體也。上細下廣。木體三角也。葉體三角也。是火體也。是表顯來迎之體。其體三角而指空生上也。人又皆以上爲所期。是偏教住立空中來迎體也。是云導師。三昧正受者。三昧者定也。是爲智慧也。智慧成慈悲云三昧。法界萬像。爲應萬機根性。現萬差體者智慧也。但成衆譬。顯往生事。是三昧也。故定呼慈悲梵語也。正受者定善智。必成慈悲。其慈悲爲念佛故。正受者念佛也。法界所觀境者。以見衆譬云修慧智也。正慈悲。受念佛。無私從佛受之也。法界爲衆譬。授往生信心故。受念佛也。語者法界説衆譬佛語也。三昧正受者是佛。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故説是語者。佛説法界皆往生衆譬之語也。是今云語無疑于往生者。念佛今生願故。就定散之教顯之。往生利益故。就法界。今生以有利益。是作衆譬。教來迎。云無疑于往生也。佛攝經。作三心。教念佛。來迎作法界。以有今生利生。教往生也。本地者佛。垂迹和尚。是佛成經。爲念佛。和尚垂迹者。法界一切萬像垂迹者。作衆譬教來迎故。皆念佛。往生。懸鏡。指掌。有憑。無疑也。不造如是者。阿彌陀在極樂。雖稱名。佛決定。知聞有疑。和尚三昧證。只今往生利生不見目者。來迎無憑者乎。就此釋。決定往生信心也。
本迹雖異化道一也事
本彌陀。等一切衆生而顯念佛也。經言定散者一切衆生也。顯念佛者。衆生與佛因果不二也。佛念佛衆生。此三永不可離也。佛者不取正覺者。衆生不念佛者。不可成佛。今十劫正覺者。必衆生念佛。又十方衆生不念者。此念佛不可有其體。依衆生稱念。彰念佛體。故無衆生稱念者。念佛不止住。故衆生念之留念佛。又衆生者。衆者衆譬之衆也。生者往生之生也。不願往生者。不可名衆生。不稱念佛者。不可名衆生。故云衆生者念佛名也。故云有憑也。迹者就法界體。以衆譬利益教往生。今生法界體無利益者。不可被知往生利益。故就垂迹教來迎。今本者佛果慈悲。是火。念佛是智慧。水。迹娑婆。水。往生者來迎。是火也。體名不離。名體不離。法界爲衆生感得。經定散爲衆生體。佛與衆生。念佛與來迎。永不捨離。暫不遠離。晝夜親近。衞護。是云化道是一也。
披閲玆典事
導和尚觀經疏四卷者。未到和朝。淳和御宇。智證大師將來。先師不知此疏由來。日來送年月。今遇此疏。始覺他力往生。
粗識素意事
上人深求凡夫出離。雖探見八宗九宗内法。外法之深奧。遂不得其意而披見一代聖教而一遍。出離有極樂往生。又一遍披見。出離見亂。又一遍。其度稱念彌陀。當往生極樂慥觀定了矣。然而以經。立此義而勸人有其憚。故尋震旦人師釋。就之爲勸念佛。雖權又求三國。委開演念佛安心。無論釋。故雖爲我朝先德。專心往生要集。云念佛行儀委細明之。鎭所開見。往生階位之下云。觀經善導禪師玄義分。以大小乘。方便以前凡夫別九品位。不許諸師所判深高。又經論多依之判義。今經所説上三品業。何必執爲深位行耶。披見之念。許往生有階位。今此下掌觀經。人師最要須也。言求之。被尋本朝。從蘭城寺經藏。觀經疏四卷得之。其後閣往生要集。偏晝夜拜此疏。感涙難禁文上垂落。上人云。我全壽今逢此文。若先死不見此他力往生。可墮地獄。逢此文故。今不可墮惡道。至于今持壽遇之。生生世世宿緣。日來所求。今既覺之。不遇此文故。流轉于今生死。不離穢土也。弟子拜謁月輪殿之時仰云。吾上人拜大勢至菩薩。無夢覺仰而已。但今選擇識字。私無從此識素意之外。是一部以此識故被作故也。以心爲聖道宗。以識爲淨土宗。但識重重。不可執一片應知。
立舍餘行云歸念佛事
從此已下言念佛。有六重。是就念佛盡先六觀。平生安心具此六重念佛。是題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報身智慧極。顯慈悲來迎故也。
立者慈悲也。闇爲自力。不知方角故也。明爲他力覺東西。願往生故也。如遇日捨闇。今捨自力雜行。歸他力來迎。舍字有不捨之方。故書聲字也。今日者。初擧日觀捨自力之意也。
自行化他縡念佛事
津者水宿也。水觀者水宿也。生死大海附本願舟。有水觀。見此水動不動之相。覺自身境現不現。明闇之相。不嫌此衆生心水動不動波間。鎭寄本願船。衆生運極樂彼岸也。
適尋行者誨以念佛別行事
地觀開思惟正受之行也。別行者念佛也。是云別所求別行。向極樂別所求之土者。以念佛別行爲正行。無從此之外。故第三地。四十八願感成故。以念佛爲別行也。
當知淨土之教叩時機而當行運已下事
是就寶樹觀。捨根智慧。以選擇方。從莖至菓造重。淨土之教者莖也。叩時機者。樹也。通條者時也。智慧通莖者慈悲機也。爲板正。叩戶者智。開戶者悲也。向土修行如叩。依行往生土者如開。聖道教因法門故。淨土門閉之。淨土法門者菓宗故。廣開淨土門也。當行運者條也。運行者。年年月月日日念念積之。畜之如條也。念佛之行者葉也。草木者先以葉知其體也。今以第四重念佛。覺他力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之行。故捨餘行捨自力也。水月者花也。有色。有匂。以水爲色。以月爲匂。就芬陀利華爲花方。云上上花等。是今水也。有地而水因也。上上人等者。人者果也。月有空而果也。此念佛納衆生三業方水也。攝佛來迎方月也。體一而通上者。此念佛爲月通下。納衆生三業爲水。故華有水月義。三心之心水淨澄。來迎滿月浮影也。得昇降者菓也。菓者成就上上。昇也。後落下有利生者降也。念佛娑婆外。教外。機外者。通住立空中。故昇也。來迎自來令成佛者下化衆生者降也。
不圖蒙仰事
是衆譬也。一僧指授者不圖也。從上慈悲云顯之意也。
憖集念佛要文事
是寶池味也。憖者極樂寶池水。不改其體而來娑婆。就利益。乍號淨土水有娑婆。損人。敬人事。是多。爲淨土水。可作唯慈悲之利益。來娑婆而有苦樂二受。故云憖也。念佛要文者。名號即來迎云要文。上來所集經釋之文者。即選擇者集要文也。淨土法門者。往生爲味。故集來迎者。皆往生色色味也。飮時調適者。不論時處所緣者。行易故也。飮已無患者。預來迎而一念往生故。其味善也。是言要文。即來迎味也。以此文理。云集味也。
剩述念佛要義事
是寶樓觀重也。剩者十六觀中。釋家於餘觀者。經名外無別異名。至第六觀。經云總觀。是智慧之名也。釋云寶樓觀。是別名者慈悲名也。智慧窮六者。總觀最善。何以剩付別觀名。不可然也。就之今選擇本願念佛者。智慧納慈悲故。爲智慧名。一者欲令覺不知念佛中。攝來迎慈悲故。作別名通第七觀。要義有八重之義。一宗行同異。二本願廢立。三佛教住滅。四攝取有無。五因果差別。六往生不同。七念佛多勝。八智慧德失也。
一宗行同異者。從衆譬者。聖道。淨土。雜行。正行。誨往生成與指故。不可有差別。皆一同而教往生也。十六觀中。攝萬法明廣説衆譬故也。從選擇者。淨土建立大違聖道故。正行異雜行。淨土異聖道。
二本願廢立者。諸佛別願簡機故廢之。彌陀本願令攝萬機。故立之。論三業之功故廢之。捨三業之功故立之也。
三佛教住滅者。念佛有利益。故止住百藏利益遐代。諸教無往生利益故。經道滅盡。
四攝取有無者。具足三心。攝取不斷。不具足三心。佛光永無照攝也。三心捨機三業行攝取。依不退願往生之信心。臨終預來迎生極樂也。
五因果差別者。果攝於因佛來迎。因攝於果佛不來迎。聖道教。佛法依造依機。無出離生死之益。淨土教佛法依造從佛故。皆往生極樂。
六往生不同者。雜善作娑婆中。依機功故難往生。念佛出娑婆外。依佛力故皆得往生。
七念佛多勝者。選擇本願念佛云勝。攝於來迎故。南無阿彌陀佛云多。爲願往生之信心故。機願與佛行無離。故言多勝也。諸佛證誠偏有此來迎。斷無諸教者。兼明餘行也。
八智慧德失者。智慧者名號者。共性空體。無利益爲失。此名攝九十小文。通來迎有往生利益爲德。下輩方。名位而不可有利益。故現益面者。大文取生死之罪。捨九十小文。是下輩方也。然釋家九十小文不取大文者。盜出九十小文。密就念佛也。遂此九十小文不取大文。密意之意也。除苦惱法中。爲攝住立佛體。下造七小文。納住立佛。故是言密意此意也。故十八願爲體。以下輩念佛。言名號。納八種選擇者。作九十小文。攝上輩來迎。云現益。以今生益。令覺後生往生也。譬如鑄鐘造形顯鐘體。無形無鐘體。又破形顯鐘體。念佛亦復如是。形爲念佛。鐘爲來迎。顯鐘體爲形德。但名性空現體。名必付體也。
問曰。念佛取九十文段納之顯名體不離故。其理可然。但密取經文。爲小文。不造大文。有何意乎。答曰。定散二法。一切衆生也。是云除苦惱法。即法界萬像。皆攝除苦惱法中。故有情。非情。皆有神力悉作神變。或從小至大。從若至老。或出沒。或生滅。或現青黃赤白之色。造長短方圓之形。或知其時節不改變。或無替其形。即生長。是皆佛神通。變化之威力也。豈唯自業無作之假體耶。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故。彌陀獨變作而爲飮食。爲衣服。爲衆味。爲身具。三世不轉變。一切普利益也。是密爲來迎往生利益。誨今生快樂之衆譬。故念佛者除苦惱法也。九十小文者。住立來迎之佛體也。則影臨東域。使爲郢匠者是也。彌陀顯娑婆。成日月星宿。成草木水火。顯爲誨來迎之後生益。密爲今生衆譬之用。是云要義。今述六重念佛。精平生安心。期臨終來迎。初念佛捨自力歸他力。次念佛成亂想動念之心。次向別所求之土修念佛別行。次衆行上念佛爲勝行。次念佛飡來迎之味。次念佛覺出離易行之體。應知。
唯願命旨不顧不敏事
是譬也。命旨佛力上加故。依他力成出離者。不敏者。我機不顧愚鈍下智之心也。作無有出離之緣故也。
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事
是慚天。愧人者。畏上之意也。今三身門智慧上覺超世之慈悲。悟佛故。報身智。已以拉手掌。何況畏天。恐人乎。故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故天乘本意。可敬我。人爲覺出離。可我敬也。是云甚也。
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事
問曰。淨土法門者。須傳持成業利益遐代。然今云一經高覽。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之誡。有何意乎。答曰如述先。捨教之意也。題選擇本願念佛者。就因顯題。爲捨教也。其故者。我等至于今日。不離生死。流轉六道者。留其教。守我心故也。捨教捨心者。速可離生死。或以此教。學出世本懷。或留我心。勸發菩提心。或賞此心。談即身成佛。或覺本有常住。皆是留心。留教。迷心。惱意。故今爲遮此情。捨教爲唾也。但又止住百歳之方。昔秦始皇燒書之時。孝經埋壁底。後日取出之。人有爲行路之資。今又同之。爲破法之類埋之。歸依人前止之。以此先蹤。今日埋壁底矣。
破法之人事
是本文。引法事讃超過大地微塵劫之文。結此文也。和尚於地觀。引清淨覺經文者。此淨土者。不生有罪者。此極樂生無罪者。故破法有罪者。信者無罪者也。即經云。若有人。聞説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爲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脫也。又云。若人聞説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爲竪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然則法華之時。五千人上慢立座者。聞十如是法門。從地獄來。不盡罪障。聞之立座也。知無罪障而可往生人事者。聞淨土法門生信也。滅八十億劫罪者。從日觀至第八觀聞之。次第增長信心也。五十億劫者。聞五義法門。次第成親極樂也。日日年年增長信心者。次第滅罪也。
墮於惡道也事
問曰。經釋者至流通顯一部肝要。若明慈悲。結善言。若明智慧。以結惡言。今云墮於惡道。不合選擇來迎之義哉。答曰。是有深意。誠題選擇來迎者。如所責。但題在唯因者。以惡爲體。其故。以第十八願。爲文體。故偏有念佛。此念佛。以下三品惡人。專開之。今選擇。即同觀經下輩也。法華經乍因果不二。蓮者華中有菓。故因爲上。云因果不二。故智慧爲體。故以惡爲結言。般若心經者。爲到彼岸。故慈悲者。以陀羅尼爲結言。今選擇爲淨土宗故。不見不知。淨土談之。偏是胸憶法門也。然間一向造唯因。作著娑婆惡。衆生眞假一同。立直説法門。爲顯是爲水想名第二觀之意也。云仰討本地者。釋意者是也。都選擇。私釋下不明來迎義。其故但以名號。於衆生。爲顯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也。
嘉永二年酉仲冬寫之。
英空全雄。
維時嘉永第六丑初秋七日此五卷筆功寫畢於皇坤友岡頓頓中山南窓下。
廣溪寓學張陽善覺音空觀純。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