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6部大正藏第83册P0589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 (6卷) 〖日本 親鸞撰〗.txt
《大正藏》第83卷No.2646
顯淨土眞實敎行證文類序。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萠。世雄悲正欲惠逆傍闡提。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眞理也。爾者。凡小易修眞敎。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敎無如是之德海。捨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値。眞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眞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眞宗敎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大無量壽經(眞實之敎淨土眞宗)。
顯眞實敎一。
顯眞實行二。
顯眞實信三。
顯眞實證四。
顯眞佛土五。
顯化身土六。
顯淨土眞實敎文類一。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淨土眞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眞實敎行信證。
夫顯眞實敎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斯經大意者。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敎。欲拯群萠惠以眞實之利。是以說如來本願爲經宗致。卽以佛名號爲經體也。何以得知出世大事。
大無量壽經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曜超絕無量。未曾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邪。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諸天敎汝來問佛邪。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敎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眞妙辯才。愍念衆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敎。欲拯群萠惠以眞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値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如來光瑞希有故發斯念。非因天等。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爲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優曇華希有大士出現世間。故問斯義。又爲哀愍利樂諸有情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已上)。
平等覺經言。佛告阿難。如世間有優曇鉢樹。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値。今我作佛出於天下。若有大德。聰明善心。緣知佛意。若不妄在佛邊侍佛也。若今所問。普聽諦聽(已上)。
憬興師云。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依神通輪所現之相。非唯異常。亦無等者故)。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住普等三昧能制衆魔雄健天故)。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五眼名導師行。引導衆生無過上故)。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佛住四智。獨秀無匹故)。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卽第一義天。以佛性不空義故)。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卽奇特之法)。慧見無礙(述最勝之道)。無能遏絕(卽如來之德)(已上)。
爾者則此顯眞實敎明證也。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讃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眞敎也。應知。
顯淨土眞實敎文類一。
大無量壽經(眞實之敎淨土眞宗)。
顯眞實敎一。
顯眞實行二。
顯眞實信三。
顯眞實證四。
顯眞佛土五。
顯化身土六。
顯淨土眞實行文類二。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卽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眞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然斯行者出於大悲願。卽是名諸佛稱揚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復名諸佛咨嗟之願。亦可名往相廻向之願。亦可名選擇稱名之願也。諸佛稱名願。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已上)。又言。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爲衆開寶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衆中說法師子吼(抄要)。
願成就文經言。十方恒砂諸佛如來。
皆共讃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已上)。又言。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已上)。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今對如來發弘誓。當證無上菩提因。若不滿足諸上願。不取十力無等尊。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乃至)最勝丈夫修行已。於彼貧窮爲伏藏。圓滿善法無等倫。於大衆中師子吼(已上抄出)。又言。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讃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已上)。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言。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衆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已上)。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上言。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衆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踊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爲惡聞我名字。及正爲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踊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復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佛則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却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爲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値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踊躍莫不歡喜者(乃至)。
如是人聞佛名 快安穩得大利。
吾等類得是德 諸此刹獲所好。
無量覺授其決 我前世有本願。
一切人聞說法 皆悉來生我國。
吾所願皆具足 從衆國來生者。
皆悉來到此間 一生得不退轉。
速疾超便可到 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 供養於無數佛。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聞是經名。
唯有清淨戒者 乃還聞斯正法。
惡憍慢蔽懈怠 難以信於此法。
宿世時見佛者 樂聽聞世尊敎。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難値。
有信慧不可致 若聞見精進求。
聞是法而不忘 便見敬得大慶。
則我之善親原 以是故發道意。
設令滿世界火 過此中得聞法。
會當作世尊將 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悲華經大施品之二卷言(曇無讖三藏譯)。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所有衆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捨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已上)。
爾者稱名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眞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卽是正念也。可知。
十住毘婆沙論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爲父。又大悲爲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爲家故無有過咎。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卽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爲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爲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爲歡喜。答曰。如得於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善。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墯。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爲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聲聞辟支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爲歡喜。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爲得諸功德故歡喜爲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常念於諸佛及諸佛大法。必定希有行。是故多歡喜。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閡。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衆生心(乃至)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忍。千萬億數魔之軍衆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乃至)是名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閡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爲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爲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菩薩得初地。其心多歡喜。諸佛無量德。我亦定當得。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已得此初地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卽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又云。信力增上者。何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衆生徹入骨體故名爲深。爲一切衆生求佛道故名爲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穩衆生。慈有三種(乃至)。又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乃至)。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乃至)。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卽得不退轉(乃至)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是諸現在佛。皆從彼發願。壽命無有量。光明照無極。國土甚清淨。聞名定作佛(乃至)。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乃至有其餘佛)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卽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讃。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眞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乃至)。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卽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乃至)。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爲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乃至)。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嘆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乃至)。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人。
諸佛無量劫 讃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讃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抄出)。
淨土論曰。我依修多羅眞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敎相應。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又曰。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抄出)。
論註曰。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修醤反)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卽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卽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衞國。於大衆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卽以佛名號爲經體。後聖者婆藪槃頭菩薩。服膺(一升反)如來大悲之敎。傍經作願生偈(已上)。又云。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乃至)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卽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卽是讃嘆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讃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旣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卽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爲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汎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賛嘆門。下長行中言。云何讃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乃至)。天親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卽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讃嘆。故知此句是賛嘆門。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乃至)。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邪。答曰。說衆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衆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卽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問曰。依何義說往生。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第一行三念門竟(乃至)我依修多羅眞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敎相應(乃至)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卽眞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乃至)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眞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僞。名眞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僞。攝衆生入畢竟淨故。說願偈總持與佛敎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乃至)。願名欲樂往生(乃至)與佛敎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乃至)。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迴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抄出)。
安樂集云。觀佛三昧經云。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眞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華菓。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卽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喩衆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栴檀者。喩衆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衆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辯也。問曰。計一衆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知。何因一念之功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䈥以爲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爲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又彼經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行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諸處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卽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又云。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皆除也。又云。大經賛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賛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爲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又云。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勉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經教旣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如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卽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卽生。問曰。旣遣專稱一佛。何故境現卽多。此豈非邪正相交一多雜現也。答曰。佛佛齊證。形無二別。縱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又如觀經云。行勸座觀禮念等。皆須面向西方者最勝。如樹先傾倒必隨曲。故必有事礙不及向西方者。但作向西想亦得。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嘆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取。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爲別異耳。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卽十生。百卽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敎故。隨順佛語故(已上)。又云。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已上)。又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讃。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抄要)。又云。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已上)。又云。問曰。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答曰。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卽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經云。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卽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座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卽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遶行者。不問行住座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旣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又如彌陀經云。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卽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卽得往生彼國。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次下說云。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云何名護念。若有衆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成此事故名護念經。次下文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爲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旣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智昇法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者。善導和尚禮懺也。依之)。又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又云。言南無者。卽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卽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又云。言攝生增上緣者。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卽是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願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又云。欲使善惡凡夫回心起行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已上)。又云。門門不同八萬四。爲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卽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眞如門。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已上抄要)。
爾者南無之言歸命。歸言(至也)。又歸說也。說字(悅音)。又歸說也。說字(稅音。悅稅二音。告也。述也。宣述人意也)。命言(業也。招引也。使也。敎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衆生行之心也。言卽是其行者。卽選擇本願是也。言必得往生者。彰獲至不退位也。經言卽得。釋云必定。卽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眞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必言(審也。然也。分極也)。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讃云。夫如來設敎。廣略隨根。終歸乎實相。得眞無生者。孰能與於此哉。然念佛三昧是眞無上深妙門矣。以彌陀法王四十八願名號。焉佛事願力度衆生(乃至)。如來常於三昧海中擧細綿乎。謂父王曰。王今座禪但當念佛。豈同離念求乎無念。離生求於無生乎。離相好求乎法身。離文求解脫(乃至)。爾大哉。至理眞法。一如化物利人。弘誓各別故。我釋迦應生於濁世。阿彌陀出現於淨土。方雖穢淨兩殊。利益齊一。若易修易證。眞唯淨土敎門。然彼西方殊妙難比其國土。也嚴以百寶蓮。敷九品以收人其佛名號也(乃至)。
依稱讃淨土經。釋法照。
如來尊號甚分明 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 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本願特起殊 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衆生皆度脫 稱名卽得罪消除。
凡夫若得到西方 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 永除老病離無常。
依佛本行經(法照)。
何者名之爲正法 若箇道理是眞宗。
好惡今時須決擇 一一子細莫朦朧。
正法能超出世間 持戒座禪名正法。
念佛成佛是眞宗 不取佛言名外道。
撥無因果見爲空 正法能超出世間。
禪律如何是正法 念佛三昧是眞宗。
見性了心便是佛 如何道理不相應(略抄)。
依阿彌陀經。
西方進道勝娑婆 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 華臺端座念彌陀。
五濁修行多退轉 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 還來苦界作津樑。
萬行之中爲急要 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 十方諸佛共傳證。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華還到此間迎(略抄)。
依般舟三昧經慈愍和尚。
今日道場諸衆等 恒沙曠劫總經來。
度此人身難値遇 喩若優曇華始開。
正値希聞淨土敎 正値念佛法門開。
正値彌陀弘誓喚 正値大衆信心回。
正値今日依經賛 正値結契上華臺。
正値道場無魔事 正値無病總能來。
正値七日功成就 四十八願要相携。
普勸道場同行者 努力回心歸去來。
借問家鄕何處在 極樂池中七寶臺。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寄語現前大衆等 同緣去者早相尋。
借問相尋何處去 報噵彌陀淨土中。
借問何緣得生彼 報噵念佛自成功。
借問今生多罪障 如何淨土肯相容。
報噵稱名罪消滅 喩若明燈入闇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 如何一念闇中明。
報噵除疑多念佛 彌陀決定自親近(要抄)。
依新無量壽觀經法照。
十惡五逆至愚人 永劫沈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 至彼還同法性身(已上)。
憬興師云。如來廣說有二。初廣說如來淨土果卽所行所成也。後廣顯衆生往生因果卽所攝所益也。又云。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云。爾時寶藏如來讃轉輪王言。善哉善哉(乃至)。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來(乃至)。今現在爲諸菩薩說於正法(乃至)。純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衆生等一化生。亦無女人及其名字。彼佛世界所有功德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無異(乃至)。今改汝字爲無量清淨(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云。廣發如是大弘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已上)。又云。福智二嚴成就故。備施等衆生行也。以己所修利衆生故。令功德成。又云。籍久遠因値佛。聞法可慶喜故。又云。人聖國妙。誰不盡力。作善願生。因善旣成。不自獲果故云自然。不簡貴賤皆得往生。故云箸無上下。又云。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修因卽往。無修生尠。修因來生。終不違逆。卽易往也。又云。本願力故(卽往誓願之力)。滿足願故(願無缺故)。明了願故(求之不虛故)。堅固願故(緣不能壞故)。究竟願故(必果遂故)。又云。總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須顯彼土勝。又云。旣言於此土修菩薩行。卽知。無諍王在於此方。寶海亦然。又云。聞佛威德廣大故。得不退轉也(已上)。
樂邦文類云。總官張掄云。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遂可爲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衆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爲乎。噫夢幻非眞。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卽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衆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已上)。
台敎祖師山陰(慶文法師)云。良由佛名從眞應身而建立故。從慈悲海而建立故。從誓願海而建立故。從智慧海而建立故。從法門海而建立故。若但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已上)。
律宗祖師元照云。況我佛大慈開示淨土。慇懃勸囑遍諸大乘。目見耳聞特生疑謗。自甘沈溺不慕超昇。如來說爲可憐憫者。良由不知此法特異常途。不擇賢愚不簡緇素。不論修行久近不問造罪重輕。但令決定信心卽是往生因種(已上)。又云。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卽知。此法無魔明矣。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辯之甚詳。今爲具引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答曰。有依首楞嚴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撃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卽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衆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邪。若不爲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邪。若不能鑒察被魔爲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邪。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衆生力復何在邪。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衆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爲魔境乎。今爲決破邪疑。當生正信(已上彼文)。又云。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點劫懷濟衆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機與緣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總彰於四字(已上)。又云。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爲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已上)。又云。正念中。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薰。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刹那間。下文勸生。其利在此(已上)。
慈雲法師云。唯安養淨業捷眞可修。若有四衆。欲復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輕等罪。當修此法。欲得大小戒體遠復清淨。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薩諸波羅蜜。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衆聖現前授子接引。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歷長劫卽得無生。當學此法等。古賢法語能無從乎。已上五門略標綱要。自餘不盡。委在釋文。按開元藏錄。此經凡有兩譯。前本已亡。今本乃畺良邪舍譯。僧傳云。畺良邪舍此云時稱。宋元嘉初。建于京邑。文帝慈雲讃云。了義中了義。圓頓中圓頓(已上)。
大智唱云。圓頓一乘純一無雜(已上)。
律宗戒度云。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已上)。
律宗用欽云。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已上)。
又云。一切諸佛歷微塵劫。了悟實相不得一切故。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證無得菩提。住非莊嚴國土。現無神通之神通故。舌相遍於大千。示無說之說。故勸信是經。豈容心思口議邪。私謂。諸佛不思議功德。須臾收彌陀二報莊嚴。持名行法。彼諸佛中亦須收於彌陀也(已上)。
三論祖師嘉祥云。問。念佛三昧何因能得滅如此多罪邪。解云。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已上)。
法相祖師法位云。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卽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滅惡。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已上)。
禪宗飛錫云。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已上)。
往生要集云。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觀經。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已上)。又云。應依心地觀經六種功德。一無上大功德田。二無上大恩德。三無足二足及以多足衆生中尊。四極難値遇如優曇華。五獨出三千大千界。六世出世間功德圓滿。義依具如此等六種功德。常能利益一切衆生(已上)。
依此六種功德。信和尚云。一應念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故我歸命禮無上功德田。二應念慈眼視衆生平等如一子。故我歸命禮極大慈悲母。三應念十方諸大士恭敬彌陀尊。故我歸命禮無上兩足尊。四應念一得聞佛名過於優曇華。故我歸命禮極難値遇者。五應念一百俱胝界二尊不竝出。故我歸命禮希有大法王。六應念佛法衆德海三世同一體。故我歸命禮圓融萬德尊(已上)。又云。波利質多樹華一日薰衣。瞻蔔華·波師迦華雖千歲薰所不能及(已上)。又云。如一斤石汁能變千斤銅爲金。雪山有草名爲忍辱。牛若食者卽得醍醐。月利沙見昴星則出菓實(已上)。
選擇本願念佛集(源空集)云。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爲本)。又云。夫速欲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閣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抛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卽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已上)。
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回向之行也。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是以。
論註曰。彼安樂國土。莫非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
爾者獲眞實行信者。心多歡喜故。是名歡喜地。是喩初果者。初果聖者尚睡眠懶墮。不至二十九有。何況十方群生海歸命斯行信者。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佛。是曰他力。是以龍樹大士曰卽時入必定。曇鸞大師云入正定聚之數。仰可憑斯。專可行斯也。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眞實信業識。斯則爲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爲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眞身。故宗師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云念佛成佛是眞宗。又云眞宗叵遇也。可知。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遍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故。
大本言。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下至一念。又云一聲一念。又云專心專念(已上)。
智昇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云。深心卽是眞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已上)。
經言乃至。釋曰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言無上者對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無上者一乘眞實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假門也。釋云專心者卽一心。形無二心也。云專念者卽一行。形無二行也。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卽是一聲。一聲卽是一念。一念卽是一行。一行卽是正行。正行卽是正業。正業卽是正念。正念卽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衆禍波轉。卽破無明闇。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也。可知。
安樂集云。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卽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使業道成辨便罷。亦不勞記之頭數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敎(已上)。
斯乃顯眞實行明證。誠知。選擇攝取之本願。超世希有之勝行。圓融眞妙之正法。至極無礙之大行也。可知。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論曰。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敎化地第五功德相(乃至)。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敎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也。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爲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絯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卽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卽勉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砂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眞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修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爲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已上)。
元照律師云。或於此方破惑證眞。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已上)。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卽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卽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卽法身。究竟一乘者卽是無邊不斷。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卽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涅槃經言。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已上)。又言。云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衆生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諸佛菩薩爲衆生故分之爲三。是故菩薩信順不逆(已上)。又言。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已上)。又言。云何爲一。一切衆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說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已上)。
華嚴經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已上)。
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刹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恒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眞實恒沙萬德大寶海水。喩之如海也。良知。如經說言煩惱氷解成功德水(已上)。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僞善業·雜毒雜心屍骸乎。故。
大本言。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惻。唯佛獨明了(已上)。
淨土論曰。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空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乃至)。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曰。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喩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已上)。
光明師云。我依菩薩藏頓敎一乘海。又云。瓔珞經中說漸敎。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卽是頓敎菩提藏(已上)。
樂邦文類云。宗釋禪師云。睘丹一粒變鐵成金。眞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已上)。
然就敎念佛諸善比挍對論。有難易對·頓漸對·橫竪對·超涉對·順逆對·大小對·多少對·勝劣對·親疎對·近遠對·深淺對·強弱對·重輕對·廣狹對·純雜對·俓迂對·捷遲對·通別對·不退退對·直辯因明對·名號定散對·理盡非理盡對·勸無勸對·無間間對·斷不斷對·相續不續對·無上有上對·上上下下對·思不思議對·因行果德對·自說他說對·回不回向對·護不護對·證不證對·讃不讃對·付囑不囑對·了不了敎對·機堪不堪對·選不選對·眞假對·佛滅不滅對·法滅·利不利對·自力他力對·有願無願對·攝不攝對·入定聚不入對·報化對。斯義如斯。然按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敎也。亦就機對論。有信疑對·善惡對·正邪對·是非對·實虛對·眞僞對·淨穢對·利鈍對·奢促對·豪賤對·明闇對。斯義如斯。然按一乘海之機。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可知。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喩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猶如涌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猶如礠石。吸本願因故。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爲善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癡闇出生信樂故。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眞實因故。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能出三有繫縛城。能閉二十五有門。能得眞實報土。能辯邪正道路。能竭愚癡海。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凡就誓願。有眞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眞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其眞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眞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眞宗之正意也。是以爲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啓。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爾者。歸大聖眞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曰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法藏菩薩因位時 在世自在王佛所。
覩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希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攝受 重誓名聲聞十方。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刹 一切群生蒙光照。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爲因。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凡聖逆謗齊回入 如衆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 常覆眞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闇。
獲信見敬大慶喜 卽橫超截五惡趣。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分陀利華。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衆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釋迦如來楞伽山 爲衆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卽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天親菩薩造論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眞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回向 爲度群生彰一心。
歸入功德大寶海 必獲入大會衆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 卽證眞如法性身。
遊煩惱林現神通 入生死薗示應化。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敎 焚燒仙經歸樂邦。
天親菩薩論註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往還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卽涅槃。
必至無量光明土 諸有衆生皆普化。
道綽決聖道難證 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 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慇懃 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値弘誓 至安養界證妙果。
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 卽證法性之常樂。
源信廣開一代敎 偏歸安養勸一切。
專雜執心判淺深 報化二土正辯立。
極重惡人唯稱佛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本師源空明佛敎 憐愍善惡凡夫人。
眞宗敎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爲所止。
速入寂靜無爲樂 必以信心爲能入。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衆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六十行已畢。一百二十句。
顯淨土眞實行文類二。
顯淨土眞實信文類序。
愚禿釋親鸞集。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開闡眞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眞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眞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眞說。披閱論家釋家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且至疑問遂出明證。誠念佛恩深重。不恥人倫哢言。忻淨邦徒衆·厭穢域庶類。雖加取捨莫生毀謗矣。
顯淨土眞實信文類三。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選擇迴向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金剛不壞之眞心。易往無人之淨信。心光攝護之一心。希有最勝之大信。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槃之眞因。極速圓融之白道。眞如一實之信海也。斯心卽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大願名選擇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然常沒凡愚·流轉群生。無上妙果不難成。眞實信樂實難獲。何以故。乃由如來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廣慧力故。遇獲淨信者。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僞。是以極惡深重衆生。得大慶喜心。獲諸聖尊重愛也。至心信樂本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刹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己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已上)。
本願成就文。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卽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菩提流支譯)他方佛國所有有情。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已上)。又言。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已上)。又言。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天龍夜叉所不及。二乘自絕於名言。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敷演一佛之功德時。逾多劫不思議。於是中間身滅度。佛之勝慧莫能量。是故具足於信聞及諸善友之攝受。得聞如是深妙法。當獲重愛諸聖尊。如來勝智遍虛空所說義言。唯佛悟。是故博聞諸智土。應信我敎如實言。人趣之身得甚難。如來出世遇亦難。信慧多時方乃獲。是故修者應精進。如是妙法已聽聞。常令諸佛而生喜(抄出)。
論註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由存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讃阿彌陀佛偈曰(曇巒和尚造也)。諸聞阿彌陀德號信心歡喜。慶所聞乃曁一念。至心者回向。願生皆得往。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禮願往生(已上)。
光明寺觀經義云。言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衆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已上)。又云。此五濁五苦等。通六道受未有無者。常逼惱之。若不受此苦者。卽非凡數攝也(抄出)。又云。從何等爲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爲正因。卽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蜜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眞。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眞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眞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皆是眞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眞實。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眞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眞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卽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讃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卽捨。佛遣行者卽行。佛遣去處卽去。是名隨順佛敎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眞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衆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敎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爲定也。若稱佛意。卽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卽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卽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卽隨順佛之正敎。若佛所有言說卽是正敎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衆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卽是了敎。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敎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敎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乃至)。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後定生彼國者。卽十方諸佛悉皆同讃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卽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卽是一佛所化。卽彌陀經中說。釋迦讃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砂等諸佛。同讃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讃彌陀名號勸勵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卽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卽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賛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卽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卽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乃至)。衆名疎雜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若回向發願心(乃至)。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眞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卽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卽失往生之大益也。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噵不得往生。或云。汝等衆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卽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答曰。諸佛敎行數越塵砂。禀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卽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卽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卽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爲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卽是我有緣之行。卽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卽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籍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爲行者說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旣至空曠逈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卽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少。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虫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卽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旣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卽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旣聞此遣彼喚。卽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卽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喩也。次合喩者。言東岸者。卽喩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卽喩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卽喩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逈澤者。卽喩常隨惡友不値眞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卽喩衆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卽喩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卽喩如水火。善心微故喩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卽喩愛心常起能染汚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卽喩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卽喩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卽喩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敎法可尋。卽喩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卽喩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喩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喩衆生久沈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纒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籍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座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敎化衆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旣具無行不成。願行旣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已上)。又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已上)。
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第十一云。集諸經禮懺儀(上下)。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也。准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勘編入云云。懺儀上卷智昇依諸經造懺儀。中依觀經引善導禮懺日中時禮。下卷者比丘善導集記云云。依彼懺儀鈔要文云。二者深心。卽是眞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乃至)。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抄出)。
往生要集云。入法界品言。譬如有人得不可壞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壞法藥。一切煩惱諸魔怨敵所不能壞。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珠瓔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得菩提心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沈沒。譬如金剛於百千劫處於水中。而爛壞亦無異變。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已上)。又云。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惓常照我身(已上)。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非無因他因有也。可知。
問。如來本願已發至心信樂欲生誓。何以故論主言一心也。答。愚鈍衆生解了爲令易。彌陀如來雖發三心。涅槃眞因唯以信心。是故論主合三爲一歟。私闚三心字訓。三卽合一。其意何者。言至心者。至者卽是眞也·實也·誠也。心者卽是種也·實也。言信樂者。信者卽是眞也·實也·誠也·滿也·極也·成也·用也·重也·審也·驗也·宣也·忠也。樂者卽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言欲生者。欲者卽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生者卽是成也·作也·爲也·興也。明知。至心卽是眞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卽是眞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審驗宣忠之心。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欲生卽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爲興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今按三心字訓。眞實心而虛假無雜。正直心而邪僞無雜。眞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信樂卽是一心。一心卽是眞實信心。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應知。
又問。如字訓論主意以三爲一義。其理雖可然。爲愚惡衆生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願。云何思念也。答。佛意難惻。雖然竊推斯心。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已來。乃至今日至今時。穢惡汚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僞無眞實心。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苦惱衆生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一念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眞心。如來以清淨眞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至德。以如來至心回施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則是彰利他眞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爲其體也。是以。
大經言。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之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前。廣發如是大弘誓。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修習如是菩薩行時。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內。初未曾起貪瞋及癡欲害恚想。不起色聲香味觸想。於諸衆生常樂愛敬。猶如親屬(乃至)。其性調順無有暴惡。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爲群生勇猛無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略出)。
光明寺和尚云。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皆是眞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眞實。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眞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抄要)。
爾者。大聖眞言·宗師釋義。信知。斯心則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一乘大智願海回向利益他之眞實心。是名至心。旣言眞實。言眞實者。
涅槃經言。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言眞實者卽是如來。如來者卽是眞實。眞實者卽是虛空。虛空者卽是眞實。眞實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眞實(已上)。
釋云不簡內外明闇。內外者。內者卽是出世。外者卽是世間。明闇者。明者卽是出世。闇者卽是世間。又復明者卽智明。闇者卽無明也。
涅槃經言。闇卽世間。明卽出世。闇卽無明。明卽智明(已上)。
次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卽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爲信樂體也。然從無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沈迷諸有輪。繫縛衆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眞實信樂。是以無上功德難叵値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汚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急作急修如灸頭燃。衆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僞之行。不名眞實業也。以此虛假雜毒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疑蓋無雜。斯心者卽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眞實信心。本願信心願成就文。
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已上)。又言。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已上)。
涅槃經言。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衆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名爲如來。大喜大捨名爲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衆生畢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太喜大捨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如來。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衆生畢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畢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如來。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菩薩則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一切衆生畢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如來(已上)。又言。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已上)。又言。信復有二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爲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爲信不具足(已上抄出)。華嚴經言。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速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又言。如來能永斷一切衆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又言。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爲法藏第一財。爲清淨手受衆行。信能惠施心無悋。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衆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信爲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乃至)。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若能興集大供養。彼人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得親近善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爲諸佛所護念。若爲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能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佛。若能如法供養佛。則能念佛心不動。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覩見無量佛。若常覩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若能知法永不滅。得得辯才無障礙。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度衆生。若能慈愍度衆生。則得堅固大悲心。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捨離有爲過。若能捨離有爲過。則離憍慢及放逸。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衆。若能兼利一切衆。則處生死無疲厭(略抄)。
論註曰。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又言。經始稱如是。彰信爲能入(已上)。
次言欲生者。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群生之勅命。卽以眞實信樂爲欲生體也。誠是非大小凡聖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塵界有情。流轉煩惱海。㵱沒生死海。無眞實回向心。無清淨回向心。是故如來矜哀一切苦惱群生海。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眞實欲生心迴施諸有海。欲生卽是廻向心。斯則大悲心。故疑蓋無雜。是以本願欲生心成就文。
經言。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卽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又言。愛樂所有善根廻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淨土論曰。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廻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廻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廻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廻入生死稠林敎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廻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又云。淨入願心者。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已上)。又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敎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眞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相。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卽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卽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眞知。二河譬喩中言白道四五寸者。白道者。白之言對黑也。白者卽是選擇攝取之白業·往相回向之淨業也。黑者卽是無明煩惱之黑業·二乘人天之雜善也。道之言對路。道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大般涅槃無上之大道也。路者則是二乘三乘萬善諸行之小路也。言四五寸者。喩衆生四大·五陰也。言能生清淨願心者。獲得金剛眞心也。本願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壞。喩之如金剛也。
觀經義云道俗時衆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忻。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果得涅槃者(抄要)。又云。眞心徹到厭苦娑婆。忻樂無爲永歸常樂。但無爲之境不可輕爾卽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勉斯長歎。又云。言金剛者卽是無漏之體也(已上)。
信知。至心·信樂·欲生。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蓋無雜。故眞實一心。是名金剛眞心。金剛眞心是名眞實信心。眞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散。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喩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竪。二者橫。又就竪復有二種。一者竪超。二者竪出。竪超·竪出明權實顯蜜大小之敎。歷劫迂迴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亦就橫復有二種。一者橫超。二者橫出。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橫超者斯乃願力迴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橫竪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雖異。入眞爲正要。眞心爲根本。邪雜爲錯。疑情爲失也。忻求淨刹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應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論註曰。按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卽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卽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抄出)。
元照律師云。他不能爲故甚難。擧世未見故希有。又云。念佛法門不簡愚智豪賤。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又云。於此惡世修行成佛爲難也。爲諸衆生說此法門爲二難也。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讃不虛意。使衆生聞而信受(已上)。
律宗用欽云。說法難中。良以此法轉凡成聖。猶反掌乎。大爲容易故。凡淺衆生多生疑惑。卽大本云易往而無人。故知難信矣。
聞持記云。不簡愚智(性有利鈍)。不擇豪賤(報有強弱)。不論久近(功有淺深)。不選善惡(行有好醜)。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卽觀經下品中生地獄衆火一時俱至等)。具縛凡愚(二惑全在故)。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屠謂宰殺。沽卽醞賣。如此惡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豈非難信)。
阿彌陀如來號眞實明·平等覺·難思議·畢竟依·大應供·大安慰·無等等·不可思議光(已上)。樂邦文類後序曰。修淨土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論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曾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爲說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愛。自蔽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彌陀洪願常自攝持。必然之理也(已上)。
夫按眞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是以。
大經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卽得往生。住不退轉。又言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又言聞佛聖德名(已上)。
涅槃經言。云何名爲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爲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爲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爲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爲論議故。爲勝他故。爲利養故。爲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爲聞不具足(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一心專念。又云專心專念(已上)。
然經言聞者。衆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言信心者。則本願力迴向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眞因也。獲得金剛眞心者。橫超五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何者爲十。一者冥衆護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三者轉惡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五者諸佛稱讃益。六者心光常護益。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恩報德益。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也。宗師云專念卽是一行。云專心卽是一心也。然者願成就一念卽是專心。專心卽是深心。深心卽是深信。深信卽是堅固深信。堅固深信卽是決定心。決定心卽是無上上心。無上上心卽是眞心。眞心卽是相續心。相續心卽是淳心。淳心卽是憶念。憶念卽是眞實一心。眞實一心卽是大慶喜心。大慶喜心卽是眞實信心。眞實信心卽是金剛心。金剛心卽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卽是攝取衆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卽是大菩提心。是心卽是大慈悲心。是心卽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論註曰。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又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得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爲火燒。木卽爲火也。
光明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外無異佛(已上)。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卽是正敎·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三心卽一心。一心卽金剛眞心之義答竟。可知。
止觀一云。菩提者天竺語。此稱道。質多者天竺音。此方云心。心者卽慮知也(已上)。
言橫超斷四流者。橫超者。橫者對竪超·竪出。超者對迂對迴之言。竪超者。大乘眞實之敎也。竪出者。大乘權方便之敎。二乘三乘迂迴之敎也。橫超者。卽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眞敎眞宗是也。亦復有橫出。卽三輩九品定散之敎。化土懈慢迂迴之善也。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傾速疾超證無上正眞道。故曰橫超也。
大本言。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言。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又言。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已上)。
大阿彌陀經(友謙三藏譯)言。可得超絕去。往生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惡道。自然閉塞。昇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自然之隨牽(已上)。
言斷者。發起往相一心故。無生而當受生。無趣而更應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故卽頓斷絕三有生死。故曰斷也。四流者。則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大本言。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又言。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槃經言。又涅槃者。名爲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爲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爲洲渚(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厭則娑婆永隔。忻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淪迴之果自滅。因果旣亡。則形名頓絕也。
又云。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己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座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爲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卽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爲法樂。乃至成佛不逕生死。豈非快哉。應知(已上)。
言眞佛弟子者。眞言對僞對假也。弟子者。釋迦諸佛之弟子。金剛心行人也。由斯信行必可超證大涅槃故。曰眞佛弟子。
大本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燸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等界有情之輩。蒙佛威光所照觸者。身心安樂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菩提(已上)。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又言。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又言廣大勝解者。又言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異門。又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已上)。
安樂集云。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大集經云。於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乃至)。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是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座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作受施(乃至)。依大智度論有三番解釋。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爲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已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爲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波若墮於惡道。逕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敎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卽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乃至)。大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心。傾無始生死有輪(乃至)。大悲經云。云何名爲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已上抄出)。
光明師云。唯恨衆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迴不迴(乃至)。或噵。從今至佛果。長劫讃佛報慈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乃至)。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云何入。又云。佛世甚難値。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法。斯復最爲難。自信敎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普化。眞成報佛恩。又云。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十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臺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又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已上)。
又云。言心歡喜得忍者。此明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踊躍。因茲喜故卽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又云。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爲比類。卽有其五。一明專念彌陀佛名。二明指讃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爲喩。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若念佛者卽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四明專念彌陀名者。卽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五明今生旣蒙此益。捨命卽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歷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已上)。
王日休云。我聞無量壽經。衆生聞是佛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卽得往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此經寔往生之徑術·脫苦之神方。應皆信受(已上)。
大經言。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又言。佛告彌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於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國(抄出)。
律宗用欽師云。至如華嚴極唱法華妙談。且未見有普授。衆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已上)。
眞知。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衆生窮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加之獲金剛心者。則與韋提等。卽可獲得喜悟信之忍。是則往相迴向之眞心徹到故。籍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禪宗智覺讃念佛行者云。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律宗元照師云。鳴呼明敎觀孰如智者乎。臨終擧觀經。讃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衆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已上)。
言假者。即是聖道諸機·淨土定散機也。故。
光明師云。佛敎多門八萬四。正爲衆生機不同。又云。方便假門等無殊。又云。門門不同名漸敎。萬劫苦行證無生(已上)。
言僞者。則六十二見·九十五種之邪道是也。
涅槃經言。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已上)。
光明師云。九十五種皆汚世。唯佛一道獨清閑(已上)。
誠知。悲哉愚禿鸞。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太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眞證之證。可耻可傷矣。夫佛說難治機。
涅槃經言。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無治。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治已。卽便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有聲聞·緣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又言。爾時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弊惡。善行殺戮。具口四惡貪恚愚癡。其心熾盛(乃至)。而爲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橫加逆害。因害父己心生悔熱(乃至)。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華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其母韋提希后。以種種藥而爲塗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卽白母。如是瘡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衆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時有大臣。名日月稱。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顏容不悅。爲身痛邪。爲心痛乎。王答臣言。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無辜橫加逆害。我從智者曾聞是義。世有五人不脫地獄。謂五逆罪。我今已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罪。云何身心而得不痛。又無良醫治我身心。臣言大王。莫大愁苦。卽說偈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脫地獄。誰往見之來語王邪。言地獄者。直是世間多智者說。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身心者。今有大醫名富闌那。一切智見得自在。定畢竟修習清淨梵行。常爲無量無邊衆生。演說無上涅槃之道。爲諸弟子說如是法。無有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是師今在王舍城中。惟願大王屈駕往彼。可令是師療治身心。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除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藏德。復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屑口乾燋音聲微細(乃至)。何所苦爲身痛邪爲心痛乎。王卽答言。我今身心云何不痛。我之癡盲無有慧日近諸惡友。而爲善隨提婆達多惡人之言。正法之王橫加逆害。我昔曾聞智人偈說。若於父母佛及弟子。生不善心起於惡業。如是果報在阿鼻獄。以是事故令我心怖生大苦惱。又無良醫而見救療。大臣復言。惟願大王且莫愁怖。法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謂害其父。則王國土雖云是逆實無有罪。如迦羅羅虫要壞母腹然後乃生。生法如是。雖破母身實亦無罪。騾腹懷妊等亦復如是。治國之法。法應如是。雖殺父兄實無有罪。出家法者。乃至蚊蟻殺亦有罪(乃至)。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身心者。今有大師名末伽梨?賒梨子。一切知見。憐愍衆生猶如赤子。已離煩惱能拔衆生三毒利箭(乃至)。是師今在王舍大城惟願大王。往至其所。王若見者。衆罪消滅。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除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實德。復到王所卽說偈言。大王何故身脫瓔珞。首髮蓬亂乃至如是(乃至)。爲是心痛邪爲身痛邪。王卽答言。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先王慈愛仁惻。特見矜念。實無辜咎。往問相師。相師答言。是兒生已。定當害父。雖聞是語。猶見瞻養。曾聞智者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汚比丘尼。偸僧祇物。殺發無上菩提心人。及殺其父。如是之人必定當墮阿鼻地獄。我今身心豈得不痛。大臣復言。惟願大王且莫愁苦(乃至)。一切衆生皆有餘業。以業緣故數數受生死。若使先生有餘業者。王今殺之。竟有何罪。惟願大王寬意莫愁。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乃至)。刪闍邪毘羅肱。子復有一臣名悉知義。卽至王所作如是言(乃至)。王卽答言。我今身心豈得無痛(乃至)。先王無辜。橫興逆害。我亦曾聞智者說言。若有害父。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惱。我今不久必墮地獄。又無良醫救療我罪。大臣卽言。惟願大王放捨愁苦。王不聞邪。昔者有王名曰羅摩。害其父已得紹王位。跋提大王·毘樓眞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毘舍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愛王·持多人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紹王位。然無一王入地獄者。於今現在毘瑠璃王·優陀邪王·惡性王·鼠王·蓮華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悉無一王生愁惱者。雖言地獄餓鬼天中。誰有見者。大王唯有二有。一者人道。二者畜生。雖有是二。非因緣生非因緣死。若非因緣。何者有善惡。惟願大王勿懷愁怖。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乃至)。阿耆多翅金欽婆羅(乃至)。復有大臣名曰吉德(乃至)。言地獄者。爲有何義。臣當說之。地者名地。獄者名破。破於地獄無有罪報。是名地獄。又復地者名人。獄者名天。以害其父故到人天。以是義故。婆蘇仙人唱言。殺羊得人天樂。是名地獄。又復地者名命。獄者名長。以殺壽命彼故名地獄。大王是故當知實無地獄。大王如種麥得麥。種稻得稻。殺地獄者還得地獄。殺害於人應還得人。大王今當聽臣所說實無殺害。若有我者。實亦無害。若無我者。復無所害。何以故。若有我者。常無變易。以常住故不可殺害。不破·不壞·不繫·不縛·不瞋·不喜猶如虛空。云何當有殺害之罪。若無我者。諸法無常。以無常故念念壞滅。念念滅故殺者·死者皆念念滅。若念念滅。誰當有罪。大王如火燒木。火則無罪。如斧斫樹。斧亦無罪。如鎌刈草。鎌實無罪。如刀殺人。刀實非人。刀旣無罪。人云何罪。如毒殺人。毒實非人。毒藥非罪人。云何罪。一切萬物皆亦如是。實無殺害。云何有罪惟願大王莫生愁苦。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婬嗜酒亦復如是。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乃至)。復有一臣名無所畏(乃至)。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揵子(乃至)。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實無辜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乃至)。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亦如是。云何當得安穩眠邪。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法藥除我病苦。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敎他作。慚者內自羞耻。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慚愧(乃至)。如王所言。無能治者。大王當知。迦毘羅城淨飯王子。姓瞿曇氏。字悉達多。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是佛世尊。有金剛智能破衆生一切惡罪。若言不能。無有是處(乃至)。大王。如來有弟提婆達多。破壞衆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三逆罪。如來爲說種種法要。令其重罪尋得微薄。是故如來爲大良醫。非六師也(乃至)。大王。作一逆者則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今定知。王之惡業必不得勉。惟願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餘無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勸導。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懷怖懼。擧身戰慓。五體[扌*辛]動如芭蕉樹。仰而答曰。天爲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大王吾是汝父頻婆沙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說。莫隨邪見六臣之言。時聞已悶絕躃地。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塗治療瘡。瘡蒸毒熱但增無損(已上略出)。
(一)大臣名日月稱。
(一)名富闌那。
(二)藏德。
(二)名末伽梨?賒梨子。
(三)有一臣名曰實德。
(三)名那闡邪毘羅肱子。
(四)有一臣名悉知義。
(四)名阿嗜多趐金欽婆羅。
(五)大臣名曰吉德。
(五)婆蘇仙。
(六)名尼乾陀若揵子。
(六)加羅鳩馱迦旃延。
又言。善男子。如我所言。爲阿闍世王不入涅槃。如是蜜義。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爲者。一切凡夫。阿闍世王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復爲者。卽是一切有爲衆生。我終不爲無爲衆生而住於世。何以故。夫無爲者非衆生也。阿闍世者卽是具足煩惱等者。又復爲者。卽是不見佛性衆生。若見佛性。我終不爲久住於世。何以故。見佛性者非衆生也。阿闍世者卽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又復爲者。名爲佛性。阿闍者名爲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以不生煩惱故則見佛性。以見佛性故則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爲阿闍世。善男子。阿闍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爲者名不汚。以世八法所不汚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爲阿闍世無量億劫不入涅槃。善男子。如來蜜語不可思議。佛·法·衆僧亦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不可思議。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爲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卽愈(乃至)。白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緣放斯光明。大王。今是瑞相相似爲及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邪。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火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重。大王。如來亦爾。於諸衆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佛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放捨。何等名爲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大王。諸佛世尊於諸衆生不觀種姓老少中年貧富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賤僮僕婢使。唯觀衆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大王當知。如是瑞相卽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所放光明。王卽問言。何等名爲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華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衆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爲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習涅槃道者心生歡喜。是故復名月愛三昧(乃至)。諸善中王。爲甘露味。一切衆生之所愛樂。是故復名月愛三味(乃至)。爾時佛告諸大衆言。一切衆生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無先善友。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日。莫若善友。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毘瑠璃王。乘船入海邊。遇火而死。瞿伽離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獄。須那刹多作種種惡。到於佛所衆罪消滅。聞是語已。語耆婆言。吾今雖聞如是二語。猶未審。定汝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阿鼻地獄。冀汝投持不令我墮。何以故。吾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乃至)。云何說言定入地獄。大王。一切衆生所作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爲輕。身口心作則名爲重。大王。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勅殺。但言削足。大王若勅侍臣。立斬王首。坐時乃斬。猶不得罪。況王不勅。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沙羅。常於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爲王。若不爲王。汝則不得爲國生害。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世尊無得罪者。汝獨云何而得罪邪。大王。頻婆沙羅往有惡心。於毘富羅山遊行。射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卽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駈逐令去。卽勅左右而令殺之。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戮害。我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時王聞已。卽生悔心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果報邪。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如王所言父王無辜者。大王云何言無失。有罪者則有罪報。無惡業者則無罪報。汝父先王若無辜罪。云何有報。頻婆沙羅於現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惡果。是故先王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云何而言定入地獄。大王。衆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藥狂。三者呪狂。四者本業緣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惡。若還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貪國。此逆害父王貪狂心與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旣醒悟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師於四衢道頭。幻作種種男女象馬瓔珞衣服。愚癡之人謂爲眞實。有智之人知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譬如山谷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如人有怨詐來親附。愚癡之人謂爲實親。智者了達乃知其虛詐。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如人執鏡自見面像。愚癡之人謂爲眞面。智者了達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如熱時炎。愚癡之人謂之是水。智者了達知其非水。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如乾闥婆城。愚癡之人謂爲眞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了知其非眞。大王。如人夢中受五欲樂。愚癡之人謂之爲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眞。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眞。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及以解脫。我皆了之。則無有罪。王雖知殺。云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飮則亦不醉。雖復知火不燒燃。王亦如是。雖復知殺。云何有罪。大王。有諸衆生。於日出時作種種罪。於月出時復行劫盜。日月不出則不作罪。雖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實不得罪。殺亦如是(乃至)。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慚愧之人則爲非有。無慚愧者則爲非無。受果報者名之爲有。空見之人則爲非有。有見之人則爲非無。有有見者亦名爲有。何以故。有有見者得果報故。無有見者則無果報。常見之人則爲非有。無常見者則爲非無。常常見者不得爲無。何以故。常常見者有惡業果故。是故常常見者不得爲無。以是義故。雖非有非無而亦是有。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爲殺。諸佛隨俗亦說爲殺(乃至)。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栴檀樹者。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栴檀樹。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卽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衆生煩惱惡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壞衆生惡心。世尊。若我審能破壞衆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獄。無量劫中爲諸衆生受苦惱。不以爲苦。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卽得微薄。王及夫人·後宮·釆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阿闍世王語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令諸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諸佛弟子說是語已。卽以種種寶幢(乃至)。復以偈頌而讃嘆言。
實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祕蜜藏 爲衆故顯示。
所有廣博言 爲衆故略說。
具足如是語 善能療衆生。
若有諸衆生 得聞是語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說。
諸佛常軟語 爲衆故說麁。
麁語及軟語 皆歸第一義。
是故我今者 歸依於世尊。
如來語一味 猶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諦 故無無義語。
如來今所說 種種無量法。
男女大小聞 同獲第一義。
無因亦無果 無生亦無滅。
是名大涅槃 聞者破諸結。
如來爲一切 常作慈父母。
當知諸衆生 皆是如來子。
世尊大慈悲 爲衆修苦行。
如人著鬼魅 狂亂多所爲。
我今得見佛 所得三業善。
願以此功德 迴向無上道。
我今所供養 佛法及衆僧。
願以此功德 三寶常在世。
我今所當獲 種種諸功德。
願以此破壞 衆生四種魔。
我遇惡知識 造作三世罪。
今於佛前悔 願後更莫造。
願諸衆生等 悉發菩提心。
繫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復願諸衆生 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德等。
爾時世尊讃阿闍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爲莊嚴諸佛大衆。大王。汝昔已於毘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於其中間。未曾復墮於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從今已往。常當懃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緣當得消滅無量惡故。爾時阿闍世王及摩伽陀國擧人民。從座而起。遶佛三匝。辭退還宮(已上抄出)。
又言。善男子。羅閱祇王頻婆沙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卽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爲親原。爲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非門出從門而入。從門而出非門而入。或時示現象馬牛羊男子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卽生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爲是本故嚴說種種供養之具而供養之。又復白言。大師聖人。我今欲見曼陀羅華。時提婆達多卽便法至三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都無與者。旣不得華作是思惟。曼陀羅樹無我我所。若自取當有何罪。卽前欲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善見太子復作是念。我今當往至如來所求索大衆。佛若聽者。我當隨意敎詔勅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衆付囑於我。我當種種說法敎化令其調伏。我言癡人。舍利弗等聽聞大智。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衆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時提婆達多復於我所倍生惡心。作如是言。瞿曇。汝今雖復調伏大衆。勢亦不久。當見磨滅。作是語已。大地卽時六反震動。提婆達多尋時躄地。於其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汚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復作是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惡當報如是大惡。時提婆達多尋起。往至善見太子所。善見見已卽問聖人。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邪。提婆達多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見答言。領說其意。何因緣爾。提婆達多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以爲非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復作是言。國人云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國人罵汝爲未生怨。善見復言。何故名我爲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外人皆悉號汝爲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爲善見。毘提夫人聞是語已。旣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壤汝一指。以是因緣人復號汝爲婆羅怨枝。我聞是已。心生愁憒。而復不能向汝說之。提婆達多以如是等種種惡事敎令殺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爲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卽爲說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說無異。善見聞已。卽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衞之。毘提夫人聞是事已。卽至王所。時守王人遮不聽入。爾時夫人生瞋恚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卽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審聽不。善見聞已復生瞋嫌。卽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斫。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爲耆婆故卽便放捨。遮斷大王衣服臥具飮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種種惡邪之法而爲說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當知。如是業者罪業二重。一者殺父王。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我等罪人云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告阿難。過三月已。吾當涅槃。故善見聞已卽來我所。我爲說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來定說畢竟涅槃。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爲爲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尚不能壞如是死魔。況我等輩當能壞邪。善男子。是故我爲如是菩薩而作是言。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已上抄出)。
是以。今據大聖眞說。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憫斯療。喩如醍醐妙藥療一切病。濁世庶類。穢惡群生。應求念金剛不壞眞心。可執持本願醍醐妙藥也。應知。
夫據諸大乘說難化機。今大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或言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觀經明五逆往生不說謗法。涅槃經說難治機與病。斯等眞敎云何思量邪。報噵。
論註曰。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會。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以不。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逕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卽是佛法。此愚癡人旣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氷無烟之火。豈有得理。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衆生有何苦惱踰於五逆重罪邪。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敎化衆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邪。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爲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逕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敎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卽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塗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爲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爲輕。應爲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挍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蹔至。卽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邪。是名在心。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眞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鬪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邪。是名在緣。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挍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問曰。幾時名爲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辯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虫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誹謗攝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衆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章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爲。又止言若起謗法卽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已上)。又云。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捨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抄出)。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爲逆。執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俱舍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云。汚母無學尼(殺母罪同類)。殺住定菩薩(殺父罪同類)。及有學無學(殺羅漢同類)。奪僧和合緣(破僧罪同類)。破壞率都婆(出佛身血)。二者大乘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經說。一者破壞塔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敎。障破留難隱蔽落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已上)。彼經云。一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二婬羅漢尼。是云邪行也。三侵損所施三寶物。是不與取。四倒見破和合僧衆。是虛誑語也(略出)。
顯淨土眞實證文類四。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眞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也。卽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萠。獲往相回向心行。卽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卽是常樂。常樂卽是畢竟寂滅。寂滅卽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卽是無爲法身。無爲法身卽是實相。實相卽是法性。法性卽是眞如。眞如卽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必至滅度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已上)。
願成就文。經言。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又言。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爲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政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又言。彼國衆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
淨土論曰。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卽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此云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爲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邪。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蘭。在火不燋。得因緣卽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衆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三界雜生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逕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爲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又言。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又論曰。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抄要)。
安樂集云。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衆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嘆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奉讃曰。安樂聲聞菩薩衆。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政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已上)。
光明寺疏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又佛蜜意弘深。敎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惻所闚。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卽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懃奉法畢命爲期。捨此穢身卽證彼法性之常樂。又云。西方寂靜無爲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熏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餘。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又賛云。歸去來。魔鄕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逕。到處無餘樂。唯聞生死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已上)。
夫案眞宗敎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回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二言還相回向者。則是利他敎化地益也。則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亦名一生補處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也。顯註論。故不出願文。可披論註。
淨土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敎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論註曰。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敎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又言。卽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爲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爲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衆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敎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爲平等法身。此法名爲寂滅平等法。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以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爲未證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卽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勲。逕多劫數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邪。答曰。畢竟者。未言卽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問曰。若不卽等。復何得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卽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卽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砂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眞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按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邪。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卽日。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可其宜也。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旣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爲莊嚴於何處座。是故先觀座。旣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旣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旣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佛莊嚴心業。旣知三業具足。應知爲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衆功德。旣知大衆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旣知上首恐同長劫。是故次觀主。旣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觀菩薩者。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察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眞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絯之。何者爲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敎化衆生。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爲諸菩薩常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蹔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喩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敎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無後也。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衆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讃嘆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讃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竝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爲淨入願心。淨入願心者。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略說入一法句故。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爲廣。入一法句者爲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絯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眞實智慧無爲法身故。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爲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爲清淨。以眞實智慧無爲法身故。眞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眞智無知也。無爲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卽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如種智卽眞實智慧也。以眞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爲而樹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喩。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眞實智慧無爲法身也。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夫衆生爲別報之體。國土爲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餘境界。衆生及器復不得異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故名爲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問曰。言衆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不。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爲比丘。凡夫出家者亦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卽爲七寶所屬。雖未能爲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爲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善巧攝化者。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濡心。柔濡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如實知廣略諸法。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衆生虛妄相也。知衆生虛妄則生眞實慈悲也。知眞實法身則起眞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卽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卽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擿(聽念反)欲擿(聽歷反)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擿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卽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障菩提門者。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卽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身求樂。卽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菩提是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卽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名義攝對者。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衆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爲衆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向說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眞心。應知。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樂(五角反)樂(魯各反)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爲妙樂勝眞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眞言不虛僞不顛倒。願事成就者。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眞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讃嘆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利行滿足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薗林遊戲地門。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尤擧反)修行成就已。當至敎化地。敎化地卽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薗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此入出功德何者是。釋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第一門。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入第二門者。以賛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依如來名義讃嘆。是第二功德相。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種種法味樂者。毘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敎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師子搏鹿所爲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衆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敎化地第五功德相(已上抄出)。
爾者大聖眞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回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開化雜染堪忍群萌。宗師顯示大悲往還回向。慇懃弘宣他利利他深義。仰可奉持。特可頂戴矣。
顯淨土眞實證文類四。
顯淨土眞佛土文類五。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眞佛土者。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眞報佛土。旣而有願。卽光明壽命之願是也。
大經言。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又願言。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願成就文言。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乃至)。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衆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濡。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懃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衆。咸共嘆譽亦復如是。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爲諸菩薩聲聞大衆所共嘆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勝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抄出)。
無量壽如來會言。阿難以是義故。無量壽佛復有異名。謂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可思議光·無等不可稱量光·暎蔽日光·暎蔽月光·掩奪日月光。彼之光明清淨廣大。普令衆生身心悅樂。復令一切餘佛刹中天龍夜叉阿修羅等。皆得歡悅(已上)。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言。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已上)。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友謙譯)言。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光明照七丈。有佛頂中光明照一里(乃至)。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佛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炎照皆如是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炎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爲菩薩。照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爲不豫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其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殊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炎照諸無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有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婬泆瞋怒愚癡者。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諸在泥梨?狩辟荔考掠勤苦之處。見阿彌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得復治。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阿彌陀佛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皆如是。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稱譽光明。朝暮常稱譽其光好。至心不斷絕。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已上)。
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言。汝當生處。是阿彌陀佛清淨報土。蓮華化生。常見諸佛。證諸法忍。壽命無量百千劫數。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常祐護(已上)。
涅槃經言。又解脫者名曰虛無。虛無卽是解脫。解脫卽是如來。如來卽是虛無。非作所作(乃至)。眞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卽是如來。如來亦爾。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爲法。以是義故。名曰如來入大涅槃(乃至)。又解脫者名無上上(乃至)。無上上者。卽眞解脫。眞解脫者卽是如來(乃至)。若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愛無疑。無愛無疑卽眞解脫。眞解脫者卽是如來(乃至)。如來者卽是涅槃。涅槃者卽是無盡。無盡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決定。決定者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決定·如來。是一義名。云何說言有三歸依。佛告迦葉。善男子。一切衆生怖畏生死故求三歸。以三歸故則知佛性。決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義異。有法名義俱異。名一義異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虛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義異。名義俱異者。佛名爲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脫。虛空名非善亦名無礙是爲名義俱異。善男子。三歸依者亦復如是(略出)。又言。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爲智慧(已上)。又言。善男子。一切有爲皆是無常。虛空無爲。是故爲常。佛性無爲。是故爲常。虛空者卽是佛性。佛性者卽是如來。如來者卽是無爲。無爲者卽是常。常者卽是法。法者卽是僧。僧卽無爲。無爲者卽是常(乃至)。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蘇。從生蘇出熟蘇。從熟蘇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衆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喩於佛性。佛性者卽是如來。善男子。如是義故。說言如來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抄出)又言。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薩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名爲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爲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爲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爲常。外解脫者名爲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爲常。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爲常。一切衆生常爲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衆生爲欲見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涅槃。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投持(乃至)。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乃至)。如衆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麁非細。非縛非解非見。法而亦是有(抄出)。又言。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何等爲四。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爲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槃名爲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槃。復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易。故名大樂。復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爲苦。涅槃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二者大寂靜故名爲大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閙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三者一切智故名爲大樂。非一切智不名大樂。諸佛如來一切智故名爲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四者身不壞故名爲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已上)。又言。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爲大般涅槃。以純淨故名大涅槃。云何純淨。淨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爲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爲淨。淨卽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二者業清淨故。一切凡夫業不清淨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清淨故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淨故。身若無常則名不淨。如來身常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淨故。心若有漏名曰不淨。佛心無漏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抄出)。又言。善男子。諸佛如來煩惱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於法無礙。是爲如來。如來非是凡夫聲聞緣覺菩薩。是名佛性。如來身心智慧遍滿無量無邊阿僧祇土無所障礙。是名虛空。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名曰實相。以是義故。如來實不畢竟涅槃。是名菩薩(已上)。又言。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猶如虛空。何故如來說言未來。如來。若言。闡提輩無善法者。一闡提輩於其同學同師父母親族妻子豈當不生愛念心邪。如其生者。非是善乎。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佛性者猶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衆生有三種身。所謂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來。善男子。或爲衆生。或時說因爲果。或時說果爲因。是故經中。說命爲食。見色名觸。未來身淨故說佛性。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何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男子。衆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一切衆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是故我於此經中。說衆生佛性非內非外猶如虛空。非內非外如其虛空有。內外者虛空。不名爲一爲常。亦不得言一切處有。虛空雖復非內非外。而諸衆生悉皆有之。衆生佛性亦復如是。如汝所言一闡提輩。若有身業·口業·意業·取業·求業·後業·解業如是等業。悉是邪業。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訶梨勒果根莖枝葉華實悉苦。一闡提業亦復如是(已上)。又言。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是故善解分別衆生上中下根。能知是人轉下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上。能知是人轉上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下。是故當知。衆生根性無有決定。以無定故。或斷善根。斷已還生。若諸衆生根性定者。終不先斷斷已復生。亦不應說一闡提輩墮於地獄壽命一劫。善男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定相。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知諸根力。定知善星當斷善根。以何因緣聽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於往昔初出家時。吾吾弟難陀·從弟阿難·提婆達多·子羅睺羅。如是等輩皆悉隨我出家修道。我若不聽善星出家。其人次當得紹王位。其力自在當壞佛法。以是因緣我便聽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斷善根。於無量世都無利益。今出家已雖斷善根。能受持戒供養恭敬耆舊長宿有德之人。修習初禪乃至四禪。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旣生。能修習道。旣修習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聽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聽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則不得稱我爲如來具足十力(乃至)。善男子。如來善知衆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稱佛具知根力。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衆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別。隨人隨意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乃至)。或有說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闡提等皆有佛性(乃至)。如來世尊。爲國土故。爲時節故。爲他語故。爲人故。爲衆根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說。於一名法說無量名。於一義中說無量名。於無量義說無量名。云何一名說無量名。猶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爲。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脫。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闇。亦名無礙。亦名無靜。亦名無濁。亦名廣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云何一義說無量名。猶如帝釋(乃至)。云何於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名。爲如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呵。義異名異。亦名三藐三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龍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解脫。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中說無量名。復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亦名爲陰。亦名顛倒。亦名爲諦。亦名爲四念處。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爲有。亦名爲道。亦名爲時。亦名爲衆生。亦名爲世。亦名第一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辟支佛。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爲衆生故。廣中說略。略中說廣。第一義諦說爲世諦。說世諦法爲第一義諦(略出)。又言。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爲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乃至)。又言。善男子。我以經中說如來身。凡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卽是方便應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長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學無學。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有爲法。法身卽是常樂我淨。永離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長非短·非此非彼·非學非無學。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不動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無爲法。又言。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乃至)。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名隨他意說。何以故名少見。十住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是故聲聞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名隨自意說。一切衆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隨自意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我說如是。汝說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說。善男子。如來或時爲一法故說無量法(抄出)。又言。一切覺者名爲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爲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菓。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乃至)。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一切衆生不能得知如來心相。當云何觀能得知邪。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若欲觀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緣。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若見如來所有身業。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所有口業。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色貌。一切衆生無與等者。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聞音聲微妙最勝。不同衆生所有音聲。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如來所作神通。爲爲衆生。爲爲利養。若爲衆生不爲利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時。爲利養說。爲衆生說。若爲衆生不爲利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略出)。
淨土論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已上)。
註論曰。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又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乃至)。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於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卽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爲性。又言性者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人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爲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正道大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爲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緣。一者衆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卽是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爲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又云。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力及龍樹菩薩所讃。皆似以彼國聲聞衆多爲奇。此有何義。答曰。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眞不可思議之至也。又云。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說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又云。示現自利利他者。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又云。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乃至)。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抄出)。
讃阿彌陀佛偈曰(曇鸞和尚造)。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經。奉賛亦曰安養)。成佛已來歷十劫。壽命方將無有量。法身光輪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頂禮。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眞實明。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繫除。是故稽首畢竟依。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三塗黑闇蒙光啓。是故頂禮大應供。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一切諸佛三乘衆。咸共嘆譽故稽首。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聞光力故心不斷。皆得往生故頂禮。其光除佛莫能惻。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嘆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嘆故頂禮。光明照曜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釋迦佛嘆尚不盡。故我稽首無等等(乃至)。本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理頽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語歡喜地。歸阿彌陀生安樂。我從無始循三界。爲虛妄輪所回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唯願慈光護念我。令我不失菩提心。我讃佛惠功德音。願聞十方諸有緣。欲得往生安樂者。普皆如意無障礙。所有功德若大小。回施一切共往生。南無不可思議光。一心歸命稽首禮。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號正覺。二智圓滿道平等。攝化隨緣故若干。我歸阿彌陀淨土。卽是歸命諸佛國。我以一心賛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如是十方無量佛。咸各至心頭面禮(已上抄出)。
光明寺和尚云。問曰。彌陀淨國爲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知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旣成佛。卽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爲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爲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旣道成。卽是應身。斯乃過現諸佛辯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剋體而論。衆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問曰。旣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爲通釋。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闚。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經以爲明證。何者。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卽是化。受想行識卽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卽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并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卽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卽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邪。今旣以斯聖敎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忻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又云。從我今樂生彌陀已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卽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衆聖齊心皆同指讃。有此因緣致使如來蜜遣夫人別選也。又云。西方寂靜無爲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歸去來。魔鄕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逕。到處無餘樂。唯聞生死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又云。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敎念彌陀專復專。又云。從佛逍遙歸自然。自然卽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卽眞。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爲法性身。又云。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已上抄出)。
憬興師云。無量光佛(非算數故)。無邊光佛(無緣不照故)。無礙光佛(無有人法而能障故)。無對光佛(非諸菩薩之所及故)。光炎王佛(光明自在更無爲上故)。清淨光佛(從無貪善根而現故。亦除衆生貪濁之心也。無貪濁之心故云清淨)。歡喜光佛(從無瞋善根而生故。能除衆生瞋恚盛心故)。智慧光佛(從無癡善根心起。復除衆生無明品心故)。不斷光佛(佛之常光恒爲照益故)。難思光佛(非諸二乘所惻度故)。無稱光佛(亦非餘乘等所堪說故)。超日月光佛(日應恒照不周。娑婆一耀之光故)。皆是蒙光觸身者。身心柔濡願之所致也(已上抄要)。
爾者。如來眞說·宗師釋義。明知。顯安養淨刹眞報土。惑染衆生於此不能見性。所覆煩惱故。經言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故知。到安樂佛國卽必顯佛性。由本願力回向故。亦經言衆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
起信論曰。若知雖說無有能說可說。亦無能念可念名爲隨順。若離於念名爲得入。得入者眞如三昧也。況乎無念之位在於妙覺。蓋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階十信。卽不依馬鳴大士。從說入無說。從念入於無念(略抄)。
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報也。然就願海有眞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眞有假。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眞佛土。言眞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已上)。論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眞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已上)。論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也。言往生者。大經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已上)。論曰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又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又云難思議往生是也。假之佛土者。在下應知。既以眞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眞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因茲今顯眞佛眞土。斯乃眞宗之正意也。經家論家之正說·淨土宗師之解義。仰可敬信。特可奉持也。可知。
顯淨土眞佛土文類五。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文類六。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化身土者。佛者如無量壽佛觀經說。眞身觀佛是也。土者觀經淨土是也。復如菩薩處胎經等說。卽懈慢界是也。亦如大無量壽經說。卽疑城胎宮是也。然濁世群萠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眞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僞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旣而有悲願。名修諸功德之願。復名臨終現前之願。復名現前導生之願。復名來迎引接之願。亦可名至心發願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悲華經大施品言。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餘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衆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善根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卽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卽便捨身來生我界(已上)。
此願成就文者。卽三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品之文是也。
又大經言。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衆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衆寶之王而莊嚴之(乃至)。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乃至)。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眞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爲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又言。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彼國土謂之胎生(乃至)。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乃至)。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幡。若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乃至)。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宮(乃至)。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乃至)。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已上抄出)。
如來會言。佛告彌勒。若有衆生。隨於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乃至)。阿逸多。汝觀殊勝智者。彼因廣慧力故。受彼化生於導華中。結跏趺座。汝觀下劣之輩(乃至)。不能修習諸功德。故無因奉事無量壽佛。是諸人等皆爲昔緣疑悔所致(乃至)。佛告彌勒。如是如是。若有隨於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等衆生處華胎中。猶如園菀宮殿之想(抄要)。
大經言。諸少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言。況餘菩薩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已上)。
光明寺釋云。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已上)。
憬興師云。由疑佛智。雖生彼國而在邊地。不被聖化事。若胎生宜之重捨(已上)。首楞嚴院要集引感禪師釋云。問。菩薩處胎經第二說。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乃至)。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土。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云云)。以此經准難。可得生。答。群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自助成云。此經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爲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此卽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乃至)。又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故經別說實不相違也(已上略抄)。
爾者。夫按楞嚴和尚解義。念佛證據門中。第十八願者。顯開別願中之別願。觀經定散諸機者。勸勵極重惡人唯稱彌陀也。濁世道俗善自思量己能也。應知。
問。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答。依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蜜義。言顯者。卽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眞因。諸機三心自利各別。而非利他一心。如來異方便·忻慕淨土善根。是此經之意。卽是顯義也。言彰者。彰如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一心。緣達多·闍世惡逆。彰釋迦微咲素懷。因韋提別選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斯乃此經隱彰義也。是以經言敎我觀於清淨業處。言清淨業處者。則是本願成就報土也。言敎我思惟者。卽方便也。言敎我正受者。卽金剛眞心也。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廣說衆譬。則十三觀是也。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則是彰爲惡人往生機也。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則是定散諸善顯爲方便之敎也。言以佛力故見彼國土。斯乃顯他力之意也。言若佛滅後諸衆生等。卽是未來衆生顯爲往生正機也。言若有合者名爲麁想。是顯定觀難成也。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卽是顯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爲觀益。卽以觀門爲方便之敎也。言發三種心卽便往生。又言復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依此等文。就三輩有三種三心。復有二種往生。良知。此乃此經有顯彰·隱蜜之義。二經三心將談一異。應善思量也。大經·觀經依顯義異。依彰義一也。可知。爾者。
光明寺和尚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卽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卽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卽息慮以凝心。散卽廢惡以修善。回此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又云。今此觀經卽以觀佛三昧爲宗。亦以念佛三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言敎之大小者。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敎之中何敎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敎攝。又云。又言如是者。卽此指法。定散兩門也。是卽定辭。機行必益。此明如來所說言無錯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衆生意也。隨心所樂佛卽度之。機敎相應復稱爲是。故言如是。又言如是者。欲明如來所說。說漸如漸。說頓如頓。說相如相。說空如空。說人法如人法。說天法如天法。說小如小。說大如大。說凡如凡。說聖如聖。說因如因。說果如果。說苦如苦。說樂如樂。說遠如遠。說近如近。說同如同。說別如別。說淨如淨。說穢如穢。說一切法千差萬別。如來觀知歷歷了然。隨心起行各益不同。業果法然衆無錯失。又稱爲是。故言如是。又云。從欲生彼國者下至名爲淨業已來。正明勸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卽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又云。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言自利眞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眞實心中制作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座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眞實心中懃修自他凡聖等善。眞實心中口業讃嘆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讃嘆一切衆生三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眞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眞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乃至)。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賛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慕(乃至)。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乃至)。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卽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卽一心專稱彼佛。若讃嘆供養卽一心專讃嘆供養。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卽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卽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疎雜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眞實深心。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又云。定散示觀緣。又云。散善顯行緣。又云。淨土之要難逢(文抄出)。又云。如觀經說。先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讃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眞實故。名至誠心(乃至)。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卽不得生。如觀經具說。應知(乃至)。又菩薩已勉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卽是自利。敎化衆生盡未來際。卽是利他。然今時衆生悉爲煩惱繫縛。未勉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應知。又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敎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慇重眞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懺悔有三品(乃至)。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此等三品雖有差別。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卽能徹心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皆頓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終是無益。差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眞心徹到者。卽與上同(已上)。又云。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又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敎福惠雙除障。或敎禪念座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又云。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門門不同名漸敎。萬劫苦行證無生。畢命爲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一食之時尚有間。如何萬劫不貪瞋。貪瞋障受人天路。三惡四趣內安身(抄要)。又云。定散俱回入寶國。卽是如來異方便。韋提卽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
論註曰。有二種功德相。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故名不實功德(已上)。
安樂集云。引大集經月藏分言。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又云。未滿一萬劫已來。恒未勉火宅。顛倒墜墮。故各用功至重。獲報僞也(已上)。
然今據大本。超發眞實方便之願。亦觀經顯彰方便眞實之敎。小本唯開眞門無方便之善。是以三經眞實。撰擇本願爲宗也。復三經方便。卽是修諸善根爲要也。依此按方便之願。有假有眞。亦有行有信。願者卽是臨終現前之願也。行者卽是修諸功德之善也。信者卽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就此正助中。有專修有雜修。就機有二種。一者定機。二者散機也。又有二種三心。亦有二種往生。二種三心者。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定散心者。卽自利各別心也。二種往生者。一者卽往生。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卽是胎生邊地雙樹林下往生也。卽往生者。卽是報土化生也。亦此經有眞實。斯乃開金剛眞心。欲顯攝取不捨。然者。濁世能化釋迦善逝。宣說至心信樂之願心。報土眞因。信樂爲正故也。是以。大經言信樂。如來誓願。疑蓋無雜故言信也。觀經說深心。對諸機淺信故言深也。小本言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也。復就一心有深有淺。深者利他眞實之心是也。淺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依宗師意。云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常沒凡愚。定心難修。息慮凝心故。散心難行。廢惡修善故。是以。立相住心尚難成。故言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何況無相離念誠難獲。故言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言門餘者。門者卽八萬四千假門也。餘者則本願一乘海也。凡就一代敎。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道。就此門中。有大小·漸頓·一乘·二乘·三乘·權實·顯蜜·竪出·竪超。則是自力利他敎化地方便權門之道路也。於安養淨刹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就此門中。有橫出·橫超·假眞·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也。正者五種正行也。助者除名號已外五種是也。雜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雜行。此乃橫出·漸敎·定散·三福·三輩·九品·自力假門也。橫超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是名橫超他力也。斯卽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眞中之眞。乘中之一乘。斯乃眞宗也。已顯眞實行之中畢。夫雜行·雜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於雜之言攝入萬行。對五正行有五種雜行。雜言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自本非往生因種。廻心回向之善。故曰淨土之雜行也。復就雜行。有專行有專心。復有雜行有雜心。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行。專心者。專回向故曰專心。雜行雜心者。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亦就正助。有專修有雜修。就此雜修。有。專心有雜心。就專修有二種。一者唯稱佛名。二者有五專。就此行業。有專心有雜心。五專者。一專禮。二專讀。三專觀。四專稱。五專讃嘆。是名五專修。專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卽是定專修。復散專修也。專心者。專五正行而無二心故曰專心。卽是定專心。復是散專心也。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雜心者。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應知。凡於淨土一切諸行。綽和尚云萬行。導和尚稱雜行。感禪師云諸行。信和尚依感師。空聖人依導和尚也。據經家披師釋。雜行之中雜行雜心·雜行專心·專行雜心。亦正行之中專修專心·專修雜心·雜修雜心。此皆邊地胎宮懈慢界業因。故雖生極樂。不見三寶。佛心光明不照攝餘雜業行者也。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敎·忻慕之釋。是彌明也。二經之三心。依顯之義異也。依彰之義一也。三心一異之義答竟。
又問。大本·觀經三心與小本一心。一異云何。答。今就方便眞門誓願。有行有信。亦有眞實有方便。願者卽植諸德本之願是也。行者此有二種。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信者卽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願也)。就機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難思往生是也。佛者卽化身。土者卽疑城胎宮是也。准知觀經。此經亦應有顯彰隱蜜之義。言顯者。經家嫌貶一切諸行少善。開示善本德本眞門。勵自利一心。勸難思往生。是以經說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緣。釋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無過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來迎。此是此經示顯義也。此乃眞門中之方便也。言彰者。彰眞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良勸旣恒沙勸。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難也。釋云。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卽生。斯是開隱彰義也。經言執持。亦言一心。執言彰心堅牢而不移轉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言者名無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眞實也。斯經大乘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說經也。爾者。如來所以興出於世。恒沙諸佛證護正意。唯在斯也。是以。四依弘經大士·三朝淨土宗師。開眞宗念佛導濁世邪僞。三經大綱雖有顯彰隱蜜之義。彰信心爲能入。故經始稱如是。如是之義則善信相也。今按三經。皆以金剛眞心爲最要。眞心卽是大信心。大信心希有最勝眞妙清淨。何以故。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眞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卽生故。今將談一心一異義。當此意也。三經一心之義答竟。
夫濁世道俗。應速入圓修至德眞門願難思往生。就眞門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復有定專心。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正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敎者頓而根者漸機。行者專而心者間雜。故曰雜心也。定散之專心者。以信罪福心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專心也。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衆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然則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德藏勸化十方濁世。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誓悲引諸有群生海。旣而有悲願。名植諸德本之願。復名係念定生之願。復名不果遂者之願。亦可名至心回向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又言。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又言。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衆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已上)。
平等覺經言。非有是功德人。不得聞是經名。唯有清淨戒者。乃還聞斯正法。惡·憍慢·蔽·懈怠。難以信於此法。宿世時見佛者。樂聽聞世尊敎。人之命希可得。佛在世甚難値。有信慧不可致。若聞見精進求(已上)。
觀經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卽是持無量壽佛名(已上)。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自餘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挍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讃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三昧竟。又云。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乃至)。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後定生彼國者。卽十方諸佛悉皆同賛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卽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卽是一佛所化。卽彌陀經中說(乃至)。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賛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賛彌陀名號勸勵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卽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卽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讃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抄要)。又云。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嘆。勸令稱名將爲要益也。應知。又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云。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敎念彌陀專復專。又云。劫欲盡時五濁盛。衆生邪見甚難信。專專指授歸西路。爲他破壞還如故。曠劫已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回難得度。又云。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卽生。又云。一切如來設方便。亦同今日釋迦尊。隨機說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眞門(乃至)。佛敎多門八萬四。正爲衆生機不同。欲覓安身常住處。先求要行入眞門。又云。爾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修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卽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已上)。
元照律師彌陀經義疏云。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爲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座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爲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卽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卽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已上)。
孤山疏云。執持名號者。執謂執受。持謂住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已上)。
大本言。如來興世難値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敎。應當信順如法修行(已上)。
涅槃經言。如經中說。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已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已攝盡。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又言。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爲信不具足。信復有二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爲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爲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闌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爲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乃至)。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爲四。一者爲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爲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爲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爲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卽是聞戒·施·定。何以故還出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是故我於經中說偈。若有衆生樂諸有。爲有造作善惡業。是人迷失涅槃道。是名蹔出還復沒。行於黑闇生死海雖得解脫。雜煩惱。是人還受惡果報。是名蹔出還復沒。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爲。二者無爲。有爲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爲涅槃。有常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因果。是故名爲戒。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樂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爲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爲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爲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爲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爲論議故。爲勝他故。爲利養故。爲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爲聞不具足(略抄)。又言。善男子。第一眞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爲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佛卽是眞實善知識也。復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爲大醫故名善知識。何以故。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譬如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相有三種。何等爲三。謂風·熱·水。風病之人授之蘇油。熱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薑湯。以知病根授藥得差。故名良醫。佛及菩薩亦復如是。知諸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貪欲病者敎觀骨相。瞋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善男子。譬如船師善度人故名大船師。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諸衆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抄出)。
華嚴經言。汝念善知識。生我如父母。養我如乳母。增長菩提分。如醫療衆疾。如天灑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轉淨輪。又言。如來大慈悲。出現於世間。普爲諸衆生。轉無上法輪。如來無數劫。勤苦爲衆生。云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唯恨衆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或噵從今至佛果。長劫讃佛報慈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云何入。得生淨土報慈恩。又云。佛世甚難値。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法。此復最爲難。自信敎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普化。眞成報佛恩。又云。歸去來。他鄕不可停。從佛歸本家。還本國。一切行願自然成。悲喜交流。深自度。不因釋迦佛開悟。彌陀名願何時聞。荷佛慈恩實難報。又云。十方六道同此輪回無際。循循沈愛波而沈苦海。佛道人身難得今已得。淨土難聞今已聞。信心難發今已發(已上)。
眞知。專修而雜心者。不獲大慶喜心。故宗師云無念報彼佛恩。雖作業行心生輕慢。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悲哉垢障凡愚。自從無際已來。助正間雜。定散心雜故。出離無其期。自度流轉輪回。超過微塵劫。叵歸佛願力。叵入大信海。良可傷嗟。深可悲嘆。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爲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入報土也。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眞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眞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爲報謝至德摭眞宗簡要。恒常稱念不可思議德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信知。聖道諸敎爲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機。已失時乖機也。淨土眞宗者。在世正法·像末法滅·濁惡群萌。齊悲引也。是以據經家披師釋辯說人差別者。凡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三者天仙說。四者鬼神說。五者變化說。爾者。四種所說不足信用。斯三經者則大聖自說也。
大論釋四依云。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已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敎我。看視指而不視月。人語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爲義指。語非義也。以此故不應依語。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衆中。比丘僧第一。無佛世衆生。佛爲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已上)。
爾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然據正眞敎意披古德傳說。顯開聖道淨土眞假敎誡邪僞異執外敎。勘決如來涅槃之時代開示正像末法旨際。是以。
玄忠寺綽和尚云。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瓔珞經具辯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又云。有明敎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機·敎·時乖。難修難入。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爲失不名利。何者。如攢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大集月藏經云。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計今時衆生。卽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一念稱阿彌陀佛。卽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旣爾。況修常念卽是恒懺悔人也。又云。辯經住滅者。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衆生減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衆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又云。大集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已上)。
爾者。穢惡濁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際。毀僧尼威儀。今時道俗思量己分。按三時敎者。勘如來般涅槃時代。當周第五主穆王五十一年壬申。從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二千一百八十三歲也。又依賢劫經·仁王經·涅槃等說。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歲也。披閱末法燈明記(最澄製作)曰。
夫範衞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乘風者仁王。然則仁王·法王互顯而開物。眞諦·俗諦遞因而弘敎。所以玄籍盈宇內。嘉猶溢天下。爰愚僧等率容天網。俯仰嚴科。未遑寧處。然法有三時。人亦三品。化制之旨依時興讃。毀讃之文遂人取捨。夫三石之運減衰不同。後五之機慧悟又異。豈據一途濟。就一理整乎。故詳正像末之旨際。試彰破持僧之事。於中有三。初決正像末。次定破持僧事。後擧敎比例。初決正像末。出諸說不同。且述一說。大乘基引賢劫經言。佛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釋迦法滅盡。不言末法。准餘所說。尼不順八敬而懈怠故。法不更增。故不依彼。又涅槃經。於末法中有十二萬大菩薩衆。持法不滅。此據上位故亦不同。問。若爾者。千五百年之內行事云何。答。依大術經。佛涅槃後初五百年。大迦葉等七賢聖僧。次第持正法不滅。五百年後。正法滅盡。至六百年後。九十五種外道競起。馬鳴出世伏諸外道。七百年中。龍樹出世摧邪見幢。於八百年。比丘縱逸。僅一二有得道果。至九百年。奴爲比丘婢爲尼。一千年中。開不淨觀。瞋恚不欲。千一百年。僧尼嫁娶。毀謗僧毘尼。千二百年。諸僧尼等俱有子息。千三百年。袈裟變白。千四百年。四部弟子皆如獵師。賣三寶物。爰曰。千五百年。?睒彌國有二僧。互起是非遂殺害。仍敎法藏於龍宮也。涅槃十八及仁王等復有此文。準此等經文。千五百年後無有戒定慧也。故大集經五十一言。我滅度後初五百年。諸比丘等於我正法解脫堅固(初得聖果名爲解脫)。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次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造寺堅固。後五百年。鬪諍堅固。白法隱沒(云云)。此意。初三分五百年。如次戒·定·慧三法堅固得住。卽上所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二時是也。造寺已後竝是末法。故基般若會釋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之。正法滅盡。故知。已後是屬末法。問。若爾者。今世正當何時。答。滅後年代雖有多說。且擧兩說。一法上師等依周異說言。佛當第五主穆王滿五十一年壬申入滅。若依此說。從其壬申至我延曆二十年辛巳。一千七百五十歲。二費長房等依魯春秋。佛當周第二十主匡王班四年壬子入滅。若依此說。從其壬子至我延曆二十年辛巳。一千四百十歲。故如今時是像法最末時也。彼時行事旣同末法。然則於末法中。但有言敎而無行證。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旣無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無。何況持戒。故大集云。佛涅槃後無戒滿州(云云)。問。諸經律中廣制破戒不聽入衆。破戒尚爾。何況無戒。而今重論末法無戒。豈無瘡自以傷哉。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廣載諸經。內外道俗。誰不披諷。豈貪求自身邪活。隱蔽持國之正法乎。但今所論末法。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爲世眞寶無福田。設末法中有持戒者。旣是怪異。如巿有虎。此誰可信。問。正像末事已見衆經。末法名字爲世眞寶出聖典。答。大集第九云。譬如眞金爲無價寶。若無眞金者。銀爲無價寶。若無銀者。鍮石僞寶爲無價。若無僞寶。赤白銅鐵白錫鉛爲無價。如是一切世間寶。佛法無價。若無佛寶者。緣覺無上。若無緣覺。羅漢無上。若無羅漢。餘賢聖衆以無上。若無餘賢聖衆。得定凡夫以爲無上。若無得定凡夫。淨持戒以爲無上。若無淨持戒。漏戒比丘以爲無上。若無漏戒。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爲無上寶。比餘九十五種異道。最爲第一應受世供。爲物初福田。何以故。破能身衆生。所怖畏故。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忍地(已上經文)。此文中有八重無價。所謂如來像·緣覺·聲聞·及前三果·得定凡夫·持戒·破戒·無戒名字。如其次名爲正像末之時無價寶也。初四正法時。次三像法時。後一末法時。由此明知。破戒無戒咸是眞寶。問。伏觀前文。破戒名字莫不眞寶。何故涅槃·大集經。國王大臣供破戒僧。國起三災遂生地獄。破戒尚爾。何況無戒。而爾如來於一破戒。或毀或讃。豈一聖之說有兩判之失。答。此理不然。涅槃等經且制正法之破戒。非像末代之比丘。其名雖同。而時有異。隨時制許。是大聖旨破。於世尊佛兩判失。問。若爾以何知。涅槃等經但制止正法所有破戒非像末僧。答。如所引大集所說八重眞寶。是其證也。皆爲當時無價。故但正法時破戒比丘穢清淨衆。故佛固禁制不入衆。所以然者。涅槃第三云。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乃至)。有破戒毀正法者。王及大臣四部衆應當苦治。如是王臣等得無量功德(乃至)。是我弟子。眞聲聞也。得福無量(乃至)。如是制文法。往往衆多。皆是正法所明之制文。非像末敎。所以然者。像季末法不行正法。無法可毀。何名毀法。無戒可破。誰名破戒。又其時大王無行而可護。由何出三災及於失戒慧。又像末無證果人。如何明被聽護二聖。故知上所說皆約正法世有持戒時。有破戒故。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漸減。破戒漸增雖有戒行而無證果。故涅槃七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四種魔。若魔所說及佛所說。我當云何而得分別。有諸衆生隨逐魔行。復有隨順佛說者。如是等輩復云何知。佛告迦葉。我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起。當頻壞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亦復如是(乃至)。聽諸比丘受畜奴僕使牛羊象馬乃至銅鐵釜錫大小銅盤所須之物。耕田種敗賣巿易儲穀米。如是衆事。佛大悲故。憐愍衆生皆聽畜。如是經律。悉是魔說(云云)。旣云七百歲後波旬漸起。故知彼時比丘漸貪畜八不淨物作此妄說。卽是魔流也。此等經中。明指年代具說行事。不可更疑。其擧一文。餘皆準知。次像法後半。持戒減少。破戒巨多。故涅槃六云(乃至)。又十輪言。若依我法出家造作惡行。此非沙門自稱沙門。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比丘。能開示一切天龍夜叉一切善法功德伏藏。爲衆生善知識。雖不少欲知足。剃除鬚髮被著法服。以是因緣故。能爲衆生增長善根。於諸天人開示善道。乃至破戒比丘雖是死人。而戒餘才如牛黃。此雖死而人故取之。亦如麝香後有用(云云)。旣云迦羅林中有一鎭頭迦樹。此喩像運已衰。破戒濁世僅有一二持戒比丘。又云。破戒比丘雖是死人。猶如麝香死而有用。爲衆生善知識。明知。此時漸許破戒爲世福田。同前大集。次像季後。全是無戒。佛知時運。爲濟末俗讃名字僧爲世福田。又大集五十二云。若後末世於我法中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名字比丘。若有檀越捨於供養得無量福。又賢愚經言。若檀越將來末世法乘欲盡。正使蓄妻俠子四人以上名字僧衆。應當禮敬如舍利弗大目連等。又云。若打罵破戒無知身著袈裟罪。同出萬億佛身血。若有衆生爲我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涅槃爲印之所印也(乃至)。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將來世法欲滅盡時。當有比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己手牽兒臂而共遊行。彼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雖爲酒因緣。於此賢劫中當有千佛興出。我爲弟子。次後彌勒當補我所。乃至最後盧至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尚有被著袈裟者。於賢劫彌勒爲首。乃至盧至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餘涅槃。次第得入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來一切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我以佛智惻知法界故云云(乃至)此等諸經皆指年代。將來末世名字比丘爲世尊師。若以正法時制文而制末法世名字僧者。敎·機相乖。人·法不合。由此律云。制非制者則斷三明。所記說是有罪。此上引經配當已訖。後擧敎比例者。末法法爾正法毀壞。三業無記。四儀有乖。且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又遺敎經云(乃至)。又法行經云(乃至)。鹿子母經云(乃至)。又仁王經云(乃至)(已上略抄)。
夫據諸修多羅勘決眞僞。敎誡外敎邪僞異執者。
涅槃經言。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略出)。
般舟三昧經言。優婆夷聞是三昧欲學者(乃至)。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已上)。又言。優婆夷欲學三昧(乃至)。不得拜天祠祀神(略出)。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第八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之二言。爾時佉盧虱吒告天衆言。是諸月等各有主儻。汝可救濟四種衆生。何者爲四。救地上人諸龍夜叉乃至蝎等。如斯之類。皆悉救之。我以安樂諸衆生故。布置星宿。各有分部乃至摸呼羅時等。亦皆具說。隨其國土方面之處。所作事業隨順增長。佉盧虱吒於大衆前合掌說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時大小星宿。何者名爲有六時也。正月二月名暄暖時。三月四月名種作時。五月六月求降雨時。七月八月物欲熟時。九月十月寒凉之時。十有一月合十二月大雪之時。是十二月分爲六時。又大星宿其數有八。所謂歲星·熒惑·鎭星·太白·辰星·日·月·荷羅睺星。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謂從昴至胃諸宿是也。我作如是次第安置。說其法已。汝等皆須亦見亦聞。一切大衆於意云何。我所置法。其事是不二十八宿及八大星所行諸業汝喜樂不爲是爲非。宜各宣說。爾時一切天人仙人阿修羅龍及緊那羅等。皆悉合掌咸作是言。如今大仙。於天人間最爲尊重。乃至諸龍及阿修羅無能勝者。智慧慈悲最爲第一。於無量劫不忘。憐愍一切衆生。故獲福報。誓願滿已。功德如海。能知過去現在當來一切諸事天人之間。無有如是智慧之者。如是法用。日夜·刹那及迦羅時·大小星宿·月半·月滿·年滿法用。更無衆生能作是法。皆悉隨喜安樂。我等善哉大德。安穩衆生。是時佉盧虱吒仙人復作是言。此十二月一年始終。如此方便。大小星等刹那時法。皆已說竟。又復安置四天大王於須彌山四方面所。各置一王。是諸方所各領衆生。北方天王名毘沙門。是其界內多有夜叉。南方天王名毘留荼俱。是其界內多有鳩槃荼。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是其界內多有諸龍。東方天王名題頭隸吒。是其界內多乾闥婆。四方四維皆悉擁護一切洲渚及諸城邑。亦置鬼神而守護之。爾時佉盧虱吒仙人爲於諸天·龍·夜叉·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皆稱善哉歡喜無量。是時天龍夜叉阿修羅等。日夜供養佉盧虱吒。次復於後過無量世更有仙人。名伽力伽。出現於世。復更別說置諸星宿小大月法時節要略。爾時諸龍在佉羅坻山聖人住處。尊重恭敬光味仙人。盡其龍力而供養之(已上抄出)。
日藏經卷第九念佛三昧品第十言。爾時波旬說是偈已。彼衆之中有一魔女。名爲離暗。此魔女者。曾於過去植衆德本。作是說言。沙門瞿曇名稱福德。若有衆生得聞佛名一心歸依。一切諸魔於彼衆生不能加惡。何況見佛親聞法人。種種方便慧解深廣(乃至)。設千萬億一切魔軍。終不能得須臾爲害。如來今者開涅槃道。女欲往彼歸依於佛。卽爲其父而說偈言(乃至)。修學三世諸佛法。度脫一切苦衆生。善於諸法得自在。當來願我還如佛。爾時離暗說是偈已。父王宮中五百魔女姊妹眷屬。一切皆發菩提之心。是時魔王見其宮中五百諸女皆歸於佛發菩提心。益大瞋忿怖畏憂愁(乃至)。是時五百諸魔女等。更爲波旬而說偈言。若有衆生歸佛者。彼人不畏千億魔。何況欲度生死流。到於無爲涅槃岸。若有能以一香華持散三寶佛法僧。發於堅固勇猛心。一切衆魔不能壞(乃至)。我等過去無量惡一切亦滅無有餘。至誠專心歸佛已。決得阿耨菩提果。爾時魔王聞是偈已。倍大瞋恚怖畏。煎心憔悴憂愁。獨坐宮內。是時光味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一切衆生盡離攀緣得四梵行(乃至)。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心。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略抄)。
日藏經卷第十護塔品第十三言。時魔波旬與其眷屬八十億衆。前後圍遶往至佛所。至已接足頂禮世尊。說如是偈(乃至)。三世諸佛大慈悲。受我禮懺一切殃。法僧二寶亦復然。至心歸依無有異。願我今日所供養恭敬尊重世導師。諸惡永盡不復生。盡壽歸依如來法。時魔波旬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如來於我及諸衆生。平等無二心。常歡喜慈悲含忍。佛言。如是。時魔波旬生大歡喜發清淨心。重於佛前接足頂禮。右遶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瞻仰世尊心無厭足(已上抄出)。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五諸惡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言。諸仁者於彼遠離邪見因緣。獲十種功德。何等爲十。一者心性柔善伴侶賢良。二者信有業報乃至奪命不起諸惡。三者歸敬三寶不信天神。四者得於正見不擇歲次日月吉凶。五者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者得賢善心明人讃譽。七者棄於世俗常求聖道。八者離斷常見信因緣法。九者常與正信正行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者得生善道。以是遠離邪見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於善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於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莊嚴衆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還生善道(略抄)。
月藏經卷第六諸惡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下言。佛出世甚難。法僧亦復難。衆生淨信難。離諸難亦難。哀愍衆生難。知足第一難。得聞正法難。能修第一難。得知難平等。於世常受樂。此十平等處。智者常速知(乃至)。爾時世尊於彼諸惡鬼神衆中說法。時於彼諸惡鬼神衆中。彼惡鬼神昔於佛法作決定信。彼於後時近惡知識。心見他過。以是因緣生惡鬼神(略出)。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月藏分中諸天王護持品第九言。爾時世尊示世間故。問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此四天下是誰能作護持養育。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兜率陀天王共無量百千兜率陀天子。護持養育北欝單越。他化自在天王共無量百千他化自在天子。護持養育東弗婆提。化樂天王共無量百千化樂天子。護持養育南閻浮提。須夜摩天王共無量百千須夜摩天子。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毘沙門天王共無量百千諸夜叉衆。護持養育北欝單越。提頭賴吒天王共無量百千乾闥婆衆。護持養育東弗婆提。毘樓勒天王共無量百千鳩槃荼衆。護持養育南閻浮提。毘樓博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龍衆。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彼天仙七宿者。虛·危·室·壁·奎·婁·胃。三曜者。鎭星·歲星·熒惑星。三天童女者。鳩槃·彌那·迷沙。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虛·危·室三宿是鎭星土境。鳩槃是辰。壁·奎二宿是歲星土境。彌那是辰。婁·胃二宿是熒惑土境。迷沙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婆提。彼天仙七宿者。昴·畢·觜·參·井·鬼·柳。三曜者。太白星·歲星·月。三天童女者。毘利沙·彌偸那·羯迦吒迦。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昴·畢二宿是太白土境。毘利沙是辰。觜·參·井三宿是歲星土境。彌偸那是辰。鬼·柳二宿是月土境。羯迦吒迦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婆提。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南閻浮提。彼天仙七宿者。星·張·翼·軫·角·亢·氐。三曜者。日·辰星·太白星。三天童女者。?訶·迦若·兜羅。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星·張·翼是日土境。?訶是辰。軫·角二宿是辰星土境。迦若是辰。亢·氐二宿是太白土境。兜羅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南閻浮提。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彼天仙七宿者。房·心·尾·箕·斗·牛·女。三曜者。熒惑星·歲星·鎭星。三天童女者。毘離支迦·檀㝹婆·摩伽羅。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房·心二宿是熒惑土境。毘利支迦是辰。尾·箕·斗三宿是歲星土境。檀㝹婆是辰。牛·女二宿是鎭星土境。摩迦羅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爲殊勝。何以故。閻浮提人勇健聰慧。梵行相應佛。婆伽婆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增護持養育此閻浮提。有十六大國。謂鴦伽摩伽陀國·傍伽摩伽陀國·阿槃多國·支提國。此四大國。毘沙門天王與夜叉衆圍遶護持養育。迦尸國·都薩羅國·婆蹉國·摩羅國。此四大國。提頭賴吒天王與乾闥婆衆圍遶護持養育。鳩羅婆國·毘時國·槃遮羅國·疎那國。此四大國。毘樓勒叉天王與鳩槃荼衆圍遶護持養育。阿濕婆國·蘇摩國·蘇羅吒國·甘滿闍國。此四大國。毘樓博叉天王與諸龍衆圍遶護持養育。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護持養育此四天下。故亦皆如是分布安置。於後隨其國土城邑村落塔寺園林樹下塚間山谷曠野河泉陂泊乃至海中寶洲天祠。於彼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諸龍·夜叉·羅刹·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生於彼中。還住彼處。無所繫屬。不受他敎。是故願佛於此閻浮提一切國土。彼諸鬼神分布安置。爲護持故。爲護一切諸衆生故。我等於此說欲隨喜。佛言。如是大梵。如汝所說。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示現世間故。導師問梵王。於此四天下。誰護持養育。如是天師梵。諸天王爲首。兜率他化天。化樂須夜摩。能護持養育如此四天下。四王及眷屬。亦復能護持。二十八宿等。及以十二辰。十二天童女。護持四天下。隨其所生處。龍鬼羅刹等。不受他敎者。還於彼作護。天神等差別。願佛令分布。憐愍衆生故。熾然正法燈。爾時佛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土。此賢劫初。人壽四萬歲時。鳩留孫佛出興於世。彼佛爲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衆生。廻生死輪轉正法輪。追廻惡道安置善道及解脫果。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等。護持故。養育故。憐他衆生故。令三寶種不斷絕故。熾然故。地精氣·衆生精氣·正法精氣久住增長故。令諸衆生休息三惡道故。趣向三善道故。以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天王。如是漸次劫盡。諸天人盡。一切善業白法盡滅。增長大惡諸煩惱溺。人壽三萬歲時。?那含牟尼佛出興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四大天王及諸眷屬。護持養育故。乃至令一切衆生休息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以此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天王。如是次第劫盡。諸天人盡。白法亦盡。增長大惡諸煩惱溺。人壽二萬歲時。迦葉如來出興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憍尸迦·帝釋·四天王等及諸眷屬。護持養育故。乃至令一切衆生休息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彼迦葉佛以此四天下付囑大梵四天王等。及付諸天仙衆·七曜·十二天童女·二十八宿等。護持故。養育故。了知清淨土。如是次第至今劫濁·煩惱濁·衆生濁·大惡煩惱濁·鬪諍惡世時。人壽百歲。一切白法盡。一切諸惡闇翳。世間譬如海水一味大鹹。大煩惱味遍滿於世。集會惡黨。手執髑髏。血塗其掌。共相殺害。如是惡衆生中。我今出世苦提樹下。初成正覺。受提謂波利諸商人食。爲彼等故。以此閻浮提分布天龍·乾闥婆·鳩槃荼·夜叉等。護持養育故。以是大集十方所有佛土。一切無餘菩薩摩訶薩等。悉來集此。乃至於此娑婆佛土。其處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大海·百億鐵圍山大鐵圍山·百億須彌山·百億四阿修羅城·百億四大天王·百億三十三天·乃至百億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略數。娑婆佛土。我於是處而作佛事。乃至於娑婆佛土所有諸梵天王及諸眷屬·魔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帝釋天王·四大天王·阿修羅王·龍王·夜叉王·羅刹王·乾闥婆王·緊那羅王·迦樓羅王·摩睺羅伽王·鳩槃荼王·餓鬼王·毘舍遮王·富單那王·迦吒富單那王等。悉將眷屬於此大集。爲聞法故。乃至於此娑婆佛土所有諸菩薩摩訶薩等及諸聲聞。一切無餘悉來集此。爲聞法故。我今爲此所集大衆顯示甚深佛法。復爲護世間故。以此閻浮提所集鬼神。分布安置護持養育。爾時世尊復問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囑誰令作護持養育。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天下曾付囑我及憍尸迦。令作護持。而我有失不。彰己名及帝釋名。但稱諸餘天王及宿曜辰。護持養育。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憍尸迦帝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大德修伽陀。我今謝過。我如小兒愚癡無智。於如來前不自稱名。大德婆伽婆。唯願容恕。大德修伽陀。唯願容恕。諸來大衆亦願容恕。我於境界言說敎令。得自在處護持養育。乃至令諸衆生趣善道故。我等曾於鳩留孫佛。已受敎勅。乃至令三寶種已作熾然。?那含牟尼佛·葉達佛所。我受敎勅亦如是。於三寶種已勤熾然。地精氣·衆生精氣·正法味醍醐精氣久住增長故。亦如我今於世尊所頂受敎勅。於己境界言說敎令。得自在處休息一切鬪諍飢饉。乃至令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久住增長故。遮障惡行衆生護養行法衆生故。休息衆生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爲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護持。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如是。爾時佛告百億大梵天王言。所有行法住法順法厭捨惡者。令悉付囑汝等手中。汝等賢首於百億四天下各各境界言說敎令。得自在處。所有衆生弊惡麁獷惱害。於他無有慈愍。不觀後世畏。觸惱刹利心及婆羅門·毘舍·首陀心。乃至觸惱畜生心。如是作殺生因緣。乃至作邪見因緣。隨其所作非時風雨。乃至令地精氣·衆生精氣·正法精氣作損減因緣者。汝應遮止令住善法。若有衆生。欲得善者。欲得法者。欲度生死彼岸者。所有修行檀波羅蜜者。乃至修行般若波羅蜜者。所有行法住法衆生。及爲行法營事者。彼諸衆生。汝等應當護持養育。若有衆生。受持讀誦。爲他演說。種種解說經論。汝等當與彼諸衆生念持方便得堅固力。入所聞不忘。智信諸法相。令離生死。修八聖道。三昧根相應。若有衆生。於汝境界住法。奢摩他毘婆舍那次第方便。與諸三昧相應。勤求修習三種菩提者。汝等應當遮護攝受。勤作捨施。勿令乏少。若有衆生。施其飮食衣服臥具。病患因緣施湯藥者。汝等應當令彼施主五利增長。何等爲五。一者壽增長。二者財增長。三者樂增長。四者善行增長。五者慧增長。汝等長夜得利益安樂。以是因緣汝等能滿六波羅蜜。不久得成一切種智。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爲首。共百億諸梵天王咸作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於己境界弊惡麁獷惱害。於他無慈愍心。不觀後世畏。乃至我當遮障與彼施主增長五事。佛言。善哉善哉。汝應如是。爾時復有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諸大聲聞·一切天龍乃至一切人非人等讃言。善哉善哉大雄猛士。汝等如是法得久住。令諸衆生得離惡道速趣善道。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我告月藏言。入此賢劫初。鳩留佛付囑梵等四天下。遮障諸惡故。熾然正法眼。捨離諸惡事。護持行法者。不斷三寶種。增長三精氣。休息諸惡趣。令向諸善道。?那含牟尼。復囑大梵王·他化化樂天乃至四天王。次後迦葉佛。復囑梵天王·化樂等四天·帝釋護世王·過去諸天仙。爲諸世間故。安置諸曜宿。令護持養育。至於濁惡世。白法盡滅時。我獨覺無上。安置護人民。今於大衆前。數數惱亂我。應當捨說法。置我令護持。十方諸菩薩。一切悉來集。天王亦來此娑婆佛國土。我問大梵王。誰昔護持者。帝釋大梵天。指示餘天王。於時釋梵王。謝過導師言。我等所王處。遮障一切惡。熾然三寶種。增長三精氣。遮障諸惡朋。護持善朋黨(已上抄出)。
月藏經卷第七諸魔得敬信品第十言。爾時復有百億諸魔。俱共同時從座而起。合掌向佛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發大勇猛。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久住於世間。今地精氣·衆生精氣·法精氣皆悉增長。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而修行者。我等皆悉護持養育。一切所須令無所乏(乃至)。於此娑婆界。初入賢劫時。?樓孫如來。已囑於四天帝釋·梵天王。護持令養育。熾然三寶種。增長三精氣。?那含牟尼。亦囑四天下梵釋諸天王。護持令養育。迦葉亦如是。已囑四天下梵釋護世王。護持行法者。過去諸仙衆。及以諸天仙。星辰諸宿曜。亦囑令分布。我出五濁世。降伏諸魔怨。而作大集會。顯現佛正法(乃至)。一切諸天衆咸共白佛言。我等所王處。皆護持正法。熾然三寶種。增長三精氣。令息諸病疫飢饉及鬪諍(乃至略出)。
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云。佛言。日天子月天子。汝於我法護持養育。令汝長壽無諸衰患。爾時復有百億提頭賴吒天王·百億毘樓勒叉天王·百億毘樓博叉天王·百億毘沙門天王。彼等同時及與眷屬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於己天下。懃作護持養育佛法。令三寶種熾燃久住。三種精氣皆悉增長(乃至)。我今亦與上首毘沙門天王。同心護持此閻浮提北方諸佛法(已上略抄)。
月藏經卷第八忍辱品第十六言。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愛己厭苦求樂。應當護持諸佛正法。從此當得無量福報。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眞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隨地獄故。爲三惡道增長盈滿(已上)。
爾時復有一切天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於佛一切聲聞弟子。乃至若復不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者。作師長想。護持養育與諸所須令無之少。若餘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等作其惱亂。乃至惡心以眼視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龍富單那等所有諸相缺減醜陋。令彼不復得與我等共住共食。亦復不得同處戲咲如是擯罰(已上)。又言。離於占相修習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抄出)。
首楞嚴經言。彼等諸魔。彼諸鬼神。彼等群邪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多此鬼神。多此妖邪。熾盛世間。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夌*毛]散。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已上)。
灌頂經言。三十六部神王·萬億恒沙鬼神爲眷屬。陰相番代護受三歸者(已上)。
地藏十輪經言。具正歸依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終不歸依邪神外道(已上)。又言。或執種種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祭鬼神(乃至)。而生極重大罪惡業近無間罪。如是之人。若未懺悔除滅如是大罪惡業。不令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即便得罪(已上)。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言。不向餘乘。不禮餘天(已上)。
本願藥師經言。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又言。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衆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乃至)。八者橫爲毒藥厭禱呪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已上抄出)。
菩薩戒經言。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務。鬼神不禮(已上)。
佛本行集經第四十二卷優婆斯那品言。爾時彼三迦葉兄弟。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其梵志名優婆斯那(乃至)。恒共二百五十螺髻梵志弟子修學仙道。彼聞其舅迦葉三人。諸弟子往詣於彼大沙門邊。阿舅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見已向舅而說偈言。舅等虛祀火。百年亦復空。修彼苦行。今日同捨於此法。猶如蛇脫於故皮。爾時彼舅迦葉三人。同共以偈報其外甥優波斯那作如是言。我等昔空祀火神。亦復徒修於苦行。我等今日捨此法。實如蛇脫於故皮(抄出)。
起信論曰。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所誑惑。若於座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若說陀羅尼。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眞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宿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纒。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眞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飮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隨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已上)。
辯正論(法琳撰)曰。十喩九箴篇。答李道士。十異九述。外一異曰。太子老君託神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釋迦牟尼寄胎摩邪夫人。開右脇而出(乃至)。內一喩曰。老君逆常。託牧女而左出。世尊順化。因聖母而右出。開士曰。案慮景裕·戴詵·韋處玄等解五千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老義類云。太上有四。謂三皇·及堯·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臨萬民上。故云太上也。郭莊云。時之所賢者爲君。材不稱世者爲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四種之限。有何典據輒稱太上邪。撿道家玄妙。及中胎·朱韜·王禮等經。并出塞記云。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王女。旣非正說。尤假謬談也。仙人玉錄云。仙人無妻。玉女無夫。雖受女形。畢竟不產。若有茲瑞。誠曰可嘉。何爲史記無文。周書不載。求虛責實。信矯盲者之言耳。禮云。退官無位者左遷。論語云。左袵者非禮也。若以左勝右者。道上行道。何不左旋而還右轉邪。國之詔書皆云如右。竝順天之常也(乃至)。外四異曰。老君文王之日。爲隆周之宗師。釋迦莊王之時。爲罽賓之敎主。
內四喩曰。伯楊職處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師。牟尼位居太子。身證特尊。當昭王之盛年。爲閻浮敎主(乃至)。外六異曰。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訖于孔丘之時。釋迦下生肇於淨飯之家。當我莊王之世。內六喩曰。迦葉生桓王丁卯之歲。終景王壬午之年。雖訖孔丘之時。不出姬昌之世。調御誕昭王甲寅之年。終穆王壬申之歲。是爲淨飯之胤。本出莊王之前。開士曰。孔子至周見老聃而問禮焉。史記具顯。爲文王師則無典證。出於周末。其事可尋。周初史文不載(乃至)。外七異曰。老君初生周代。晚適流沙。不測始終。莫知方所釋迦生於西國。終彼提河。弟子捉胸。群胡大叫。內七喩曰。老子生於賴鄕。葬於槐里。詳乎秦佚之弔。責在遁天之形。瞿曇出彼王宮。隱慈鵠樹。傳乎漢明之世。祕在蘭臺之書。開士曰。莊子內篇云。老聃死秦佚弔焉。三號而出。弟子怪問。非夫子之徒歟。秦佚曰。向吾入見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謂之遁天之形。始以爲其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隱也。天者免縛也。形者身也。言始以老子爲免縛形之仙。今則非也。嗟其諂典。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乃至)。內十喩答外十異。外從生左右異一。內從生有勝劣。內喩曰。左袵則戎狄所尊。右命爲中華所尚。故春秋云冡卿無命。介卿有之。不亦左乎。史記云。藺相如功大位在簾頗右恥之。又云。張儀相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右緯而左魏。蓋云。不便也。禮云。左道亂群殺之。豈非右優而左劣也。皇哺謐高士傳云。老子楚之相人。家溫水之陰。押事常從子。及常子有疾。李耳往問疾焉。嵇康云。李耳從涓子學九仙之術。撥太史云。等衆畫。不云老子剖左腋生。旣無正出。不可承信明矣。驗知。揮戈操翰蓋文武之先。五氣三光寔陰陽之首。是以釋門右轉。且快人用。張陵左道。信逆天常。何者。釋迦超無緣之慈。應有機之召。語其迹也(乃至)。夫釋氏者天上天下介然居其尊。三界六道卓爾推其妙(乃至)。外論曰。老君作範。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極慈極愛。是以聲敎永傳。百王不改。玄風長被。萬古無差。所以治國治家常然楷式。釋敎棄義棄親。不仁不孝。闍王殺父翻說無愆。調達射兄無間得罪。以此導凡。更爲長惡。用斯範世。何能生善。此逆順之異十也。內喩曰。義乃道德所卑。禮生忠信之薄。瑣仁譏於匹婦。大孝存乎不匱。然對凶歌咲。乖中夏之容。臨喪扣盆。非華俗之訓(原壤母死。騎棺而弗譏。子桑死子貢弔。四子相視歌。而孔子時助祭而咲。莊子妻死扣盆而歌也)。故敎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也。敎之以忠。敬天下之爲人君也。化周萬國。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實聖王之臣孝。佛經言。識體輪回六趣。無非父母。生死變易三界。孰辯怨親。又言。無明覆慧眼。未往生死中。往來所作。更互爲父子。怨親數爲知識。知識數爲怨親。是以沙門捨俗趣眞。均庶類於天屬。遺榮卽道。等含氣於己親(行普正之心等普親之志)。且道尚清虛。爾重恩愛。法貴平等。爾簡怨親。豈非惑也。勢競遺親。文史明事。齊桓·楚穆。此其流也。欲以訾聖。豈不謬哉。爾道之劣十也(乃至)。二皇統化(須彌四域經云。應聲菩薩爲伏羲。吉祥菩薩爲女媧也)。居渟風之初。三聖立言(空寂所問經云。迦葉爲老子。儒童爲孔子。光淨爲顏回也)。興已澆之末。玄虛沖一之旨。黃老盛其談。詩書禮樂之文。周孔隆其敎。明謙守質乃登聖之階梯。三畏五常爲人天之由漸。蓋冥符於佛理。非正辯極談。猶謗道於瘖聾。麾方而莫窮遠邇。問律於菟馬。知濟而不測淺深。因斯而談。殷周之世非釋敎所宜行也。猶炎威赫耀。童子不能正目而視。迅雷奮擊。燸夫不能張耳而聽。是以。河池涌浮。昭王懼於誕神。雲霓變色。穆后欣亡聖(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水悉泛漲。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風起樹木折。天陰雲黑。有白虹之怪也)。豈能越䓗河而禀化。踰雲嶺而效誠。淨名云。是盲者遇。非日月咎。適欲窮其鑿竅之辯。恐傷吾子混沌之性。非爾所知。其盲一也。內建造像塔指二。自漢明已下訖于齊梁。王公守牧清信士女。及比丘比丘尼等。冥感至聖國覩神光者。凡二百餘人。至如見迹萬山浮耀滬瀆。清臺之下覩滿月之容。雍門之外觀相輪之影。南平獲應於瑞像。文宣感夢於聖牙。蕭后一鑄剋成。宗皇四摸而不就。其例甚衆。不可具陳。豈以爾之無目而斥彼之有靈哉。然德無不備者。謂之爲涅槃。道無不通者。名之爲菩提。智無不周者。稱之爲佛陀。以此漢語譯彼梵言。則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陀者。漢言大覺也。菩提者。漢言大道也。涅槃者。漢言無爲也。而吾子終日踐菩提之地不知大道。卽菩提異號也。禀形於大覺之境未閑大覺。卽佛陀之譯名也。故莊周公且有大覺者。而後知其大夢也。郭註云。覺者聖人也。言患在懷者皆夢也。註云。夫子與子游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覺也。君子曰。孔丘之談。茲亦盡矣。涅槃寂照。不可識識。不可智智。則言語斷。而心行滅。故忘言也。法身乃三點四德之所成。肅然無累。故稱解脫。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雖聖。遙以推功佛。何者。按劉向古舊二錄云。佛流經於中夏一百五十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然而周之與老竝見佛經所說。言敎往往可驗(乃至)。正法念經云。人不持戒。諸天減少。阿修羅盛。善龍無力。惡龍有力。惡龍有力則降霜雹。非時暴風疾雨。五穀不登。疾疫競起。人民飢饉。互相殘害。若人持戒。多諸天增足威光。修羅減少。惡龍無力。善龍有力。善龍有力風雨順時。四氣和暢。甘雨降稔穀豐。人民安樂。兵戈戰息。疾疫不行也(乃至)。君子曰。道士大霄隱書。元上眞書等云。元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上。七寶臺金床玉机。仙童玉女之所侍衞。住三十二天三界之外。按神仙五岳圖云。大道天尊治大玄都玉光州金眞之郡天保之縣元明之鄕定志之里。災所不及。靈書經云。大羅是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五岳圖云。都者都也。太上大道。道之中道神明君最守靜。居太玄之都。諸天內音云。天與諸仙鳴樓都之鼓。朝晏玉京以樂道君。案道士所上經目。皆云。依宋人陸脩靜而列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無雜書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乃有二千四十卷。其中多取漢書藝文志目。妄註八百八十四卷爲道經論(乃至)。案陶朱者。卽是范蠡親事越王勾踐。君臣悉[囚-人+犬]於吳。甞屎飮尿亦以甚矣。又復范蠡之子被戮於齊。父旣有變化之術。何以不能變化免之。案造立天地記。稱老子託生幽王皇后腹中。卽是幽王之子。又身爲柱史。復是幽王之臣。化胡經言。老子在漢爲東方朔。若審爾者。知幽王爲犬戎所殺。豈可不愛君父與神符。令君父不死邪(乃至)。指陸脩靜目錄。旣無正本。何謬之甚也。然脩靜爲目已是大僞。今玄都錄復是僞中之僞矣(乃至)。又云。大經中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於正道。其餘九十五種皆是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有公鄕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薩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爲化旣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隔凡成聖。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僞就眞捨邪入正。故經敎成實論說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卽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不當。若善惡事佛。強孝子心少者。乃是清言。言清者。清是表裏俱淨。垢穢惑累皆盡。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餘等皆邪見。不得稱清信也(乃至)。捨老子之邪風。入流法之眞敎(已上抄出)。
光明寺和尚云。上方諸佛如恒沙。還舒舌相。爲娑婆十惡五逆多疑謗。信邪事鬼餧神魔。妄想求恩謂有福。災障禍橫轉彌多。連年臥病於床枕。聾盲脚折手攣撅。承事神明得此報。如何不捨念彌陀(已上)。
天台法界次第云。一歸依佛。經云。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外天神也。又云。謂歸依佛者。終不墮惡趣云。二歸依法。謂大聖所說若敎若理。歸依修習也。三歸依僧。謂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經云。永不復更歸依其餘諸外道(已上)。
慈雲大師云。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典。旣未逃於世。論眞誘俗之權方(文)。
高麗觀法師云。餓鬼道。梵語闍黎多。此道亦遍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廣神。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已上)。
神智法師釋云。餓鬼道。常飢曰餓。鬼之言歸尸。子曰。古者名人死爲歸人。又天神云鬼。地神曰祇也(乃至)。形或似人。或如獸等。心不正直。名爲諂誑。
大智律師云。神謂鬼神。總收四趣·天·修·鬼·獄。
度律師云。魔卽惡道所收。
止觀魔事境云。二明魔發相者。通管屬皆稱爲魔。細尋枝異不出三種。一者慢悵鬼。二者時媚鬼。三者魔羅鬼。三種發相各各不同。
源信依止觀云。魔者依煩惱而妨菩提。鬼者起病惡奪命根(已上)。
論語云。季路問事鬼神。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神(已上抄出)。
竊以。聖道諸敎行證久廢。淨土眞宗證道今盛。然諸寺釋門昏敎兮不知眞假門戶。洛都儒林迷行兮無辯邪正道路。斯以興福寺學徒。奏達太上天皇(諱尊成)今上(諱爲仁)聖曆承元丁卯歲仲春上旬之候。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眞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并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已非僧非俗。是故以禿字爲姓。空師并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皇帝(諱守成)聖代建曆辛未歲子月中旬第七日。蒙勅免入洛。已後空居。洛陽東山西麓鳥部野北邊大谷。同二年壬申寅月下旬第五日午時入滅。奇瑞不可稱計。見別傳。然愚禿釋鸞。建仁辛酉曆。棄雜行兮歸本願。元久乙丑歲。蒙恩恕兮書選擇。同年初夏中旬第四日。選擇本願念佛集內題字。并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爲本與釋綽空字。以空眞筆令書之。同日空之眞影申預奉圖畫。同二年閏七月下旬第九日。眞影銘以眞筆令書南無阿彌陀佛與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之眞文。又依夢告改綽空字。同日以御筆令書名之字畢。本師聖人。今年七旬三御歲也。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依禪定博陸(月輪殿兼實。法名圓照)之敎命所令撰集也。眞宗簡要·念佛奥義攝在于斯。見者易諭。誠是希有最勝之華文·無上甚深之寶典也。涉年涉日蒙其敎誨之人雖千萬。云親云疎獲此見寫之徒甚以難。爾旣書寫製作圖畫眞影。是專念正業之德也。是決定往生之徵也。仍抑悲喜之淚註由來之緣。慶哉。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敎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因茲鈔眞宗詮摭淨土要。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若見聞斯書者。信順爲因疑謗爲緣。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矣。
安樂集云。採集眞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爲盡無邊生死海故(已上)。
爾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如華嚴經偈云。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已上)。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文類六。
和光同塵結緣之始。八相成道以論其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