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7部大正藏第85册P0310 藥師經疏 (1卷) 〖 〗.txt
大正藏第 85 冊 No. 2767 藥師經疏
No. 2767 [cf. No. 449]
藥師經疏
性三主□□□□□□五問答分別。第一釋名。言淨土者。淨謂□□□□地謂諸淨人所居□故名為淨土。或出即淨故名淨土。然此淨□有其二種。一者色淨所居宮殿眾妙七寶所嚴飾故。二功德淨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心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大門。如是等德不可具說。今此淨土具說兩法以為淨土。第二出體。有其二義。一種數差別。二依種出體。言種數者。如成唯識淨土差別有其四種。一法體性土。謂二空理是諸法性法性即土名法性土。二自受用土。謂遍法界七寶妙色及諸功德為受用土。三他用土。謂諸如來為十地上諸菩薩眾所現色等。四變化土。謂諸如來為化地前所變淨土。若廣分別如成唯識第十。及佛地論第七卷說。言出體者。法性淨土法數門中真如為體。三科出體非蘊所攝處界門中法處法界以為自性。唯是意識所緣境故。或可通六種無為為性。五種無為皆依真如假建立故。自受用土。百法門中六十法以為體性。所謂眼等八種淨識相應二十一心所有法。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及善十一十一種色及二十種不相應法。除異生性及不和合無想定天六種無為。然六無為有其二種。一依法性建立六種法性五□。二淨八識所攝六種六種皆是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及變化土。乃法出體應知亦爾。而差別者自受用土真實功德為體。餘之二土皆是變化。三科出體。若妙色土即用色蘊少色香味觸四處四界一分為性。通攝功德為淨者。即用五蘊及十二處十八界法以為體性。如理應思。第三主眾差別者。如成唯識第十卷說。佛有四種。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當功德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處故此自性身。依自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揀唯有其主而無眷屬。二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此身還依自受用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自受用身常依此土。亦唯有佛無諸徒眾。唯佛自利善所生故。三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他受用土以此為主。十地菩薩以為眷屬。四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此化淨土以化身佛以為其主。菩薩二乘及諸異生以為眷屬。第四形量大小者。一自性身土。離色相故不可說有形量大小而隨相說無量無邊故。成唯識第十卷云。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而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自受用身及其淨土形量無邊。無邊善根之所生故。是故經云。圓圓無際其量難測。三他受用身。及其淨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身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前後改轉。若變化身依變化土。或依穢土。隨其根機大小不定。五問答分別。問異生二乘生淨土不。若言生者如何攝大乘云。若稱佛名生淨土者是別時意。又解深密及瑜伽論問。何等人不生淨土。答異生二乘若言不生者。如阿彌陀等經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心不亂者即生淨土。解云。此義極難。西國諸師兩說不同。一云。異生及二乘不生淨土故。攝大乘云。生淨土者約別時意。由此念佛有初因緣數數修習。乃至十地方得生彼故。諸經說生淨土者。約別時說。又深密說。二乘異生不生淨土。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一云淨土有其四種。法性淨土是真如故不可說言。生與不生絕諸相故。自受用土。唯佛與佛乃得生彼。他受用者唯是十地菩薩生處。其變化土異生二乘地前菩薩。皆能往生。而攝大乘及瑜伽論說不生者。約他受用說不說化土。問極樂國土四種土中何土所攝。解云。西方自有兩釋。一云。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一云。極樂有其二種。一他受用。唯是地上菩薩生處二變化土。即是已生地前菩薩皆得往生。
經。於其國中至正法之藏 四明持法有二。菩薩摩訶薩者菩薩如前。釋摩訶薩者。翻為大覺士。佛地第二云。菩薩有三大士名摩訶薩。一者數大以無量故。二者德大謂住大乘遊大乘等。三者業大謂息眾生諸苦惱故。利樂有情。是菩薩業。由斯三義名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光者。宋本云。一名日耀。二名月淨。唐本云。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國中尊勝上首。猶如□土慈氏妙吉祥等。
經。是故至彼佛國土 五勸物願生。言信心者。雜集第一云。於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為體樂。欲所依為業。謂於實有體起忍可行信。於實有德起清淨行信。於實有能起希望行信。謂我有力能得能成。云何善男子善女人 照明菩薩方便經說能化惡有善上下無怨。無彼無此名善男子。若能慈念養育群生如母養子。貞潔遠色無男女相名善女人。
經。爾時至不欲分施 第四答聞。經除障文分為五。一治多貪。二治破戒。三治妬忌。四治離隙。五治不定。就初文中文分為六。一他求悋惜。二不濟親因。三乘業受生。四聞名往救。五咸蒙願遂。六好惠無疲。就初文中文分為二分。一辨貪癡。二辨瞋恚。此則初也。不識善惡者是總多貪無厭者貪是欲於他財惜是悋於己物。四分律說。有一比丘。池邊習定池龍敬德以身繞之。比丘心惡欲令龍去。方便說偈。從索珠云。光耀摩尼寶瓔珞莊嚴身。若能施我者是名為善親。池龍慳惜說偈答云。我愛摩尼寶過汝比丘身。我終不施汝任汝不相親。佛因此事復說偈云。多貪人所惡數乞朋友乖比丘乞龍珠一去不復迴故知貪惜能捨親友故。天請問經云。慳貪捨親友即其義也。又由護惜不行惠施。又由貪故。唯欲他財所生之處。貧窮之少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善知識無親友人。又花嚴論第四卷云。賢聖作是說貪嫉最苦器。見於乞求者其心則惱濁。惱濁剎那中則能作鄙漏愚癡慳不施以種貧窮本。又貪者雜集第一云。謂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不知布施者不識行善因。及施果報者不識行善。因能感善果。愚癡無智者顯前不識善惡。以愚癡無智故不識善惡。雜集論云。愚癡即是無明。無明者三界無智為體。雜染生起不依為業。闕於信根者。顯前不知布施。及施果報不信者。雜集云。謂愚分於諸善法心不忍信以不清淨心不希望為體。懈怠所依為業。聚財護惜不欲分施者顯前多貪無厭。
經。此等眾生至如割身肉 二辯瞋恚設不獲已而行施時。謂諸有力強逼令施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經。復有無量至及餘乞人 二不濟親姻慳者。雜集云。耽著利養於資生具貪以一分以悋為體。不捨所依為業。不捨者由慳悋故非所用。具亦恒積聚。謂自身不受用。不濟親屬及來乞者。
經。此等眾生至畜生道 三乘業受生 問人間命終生餓鬼道者有何相貌。答大威德陀羅尼經第二卷云。其人臨終有十種相。一轉舌向上及舐下唇。二身體熱惱求欲得水。三論說飲食而但口張。四眼目青色如孔雀頂。五瞳人乾燥。六故糞失尿。七右脚先冷。八口言燒我。九右手作拳。十如是慳貪諸遍患故。不捨施故而取命終生餓鬼道中。問生畜生道有何相貌。答彼經中說有五種相。一於妻子所愛心所牽。二手足指等悉皆捲縮。三腹上行出。四作白羊鳴。五口中沫出。臨命終時。此五相現。當知決定生畜生道 問造何業故生二趣中。答以慳貪故生餓鬼中。以愚癡故生畜生中 問何故不生地獄中。答不起重瞋損惱他故不生地獄中。
經。由昔人間至暫得現前 四聞名往救。謂昔在人間曾得暫聞藥師佛號。後遇惡友造無施業。雖生惡趣由同佛名種子力故。還得憶念藥師如來。
經。即於至人道 五咸蒙願遂由念佛力故便捨惡趣生天人中 問暫念佛名有何勝利乃拔如是鬼畜重殃。答那先比丘經說。如人在世百年為惡。臨命終時聞佛名者。如放小石水中即沒。若持大石置於船上即浮不沒。雖一生作惡。以一時中聞佛名故尚不受苦。況當專念更復受彼餓鬼畜生。
經。得宿命智至況餘財物 六好惠無疲。宿命有三。一修得。二報得。三業得。依四根本定發得者名為修得。餘二易了。又智論第五云。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歲乃至胎中。及過去世一世乃至百千萬億世。大羅漢辟支知八萬大劫。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名宿命智通。好行惠施者。大莊嚴論第二卷說。能好展手施者。此手名嚴勝。受者能縮手。嚴勝復遇彼若人言施與。是語價難量。受者言我足難量復遇彼悉能捨者。雜集第一云。依止正雜染無怯慮故。最後證得心無功用住性。以頭施者如報恩經第五卷說。大光明王等。因施者如彼經說。忍辱太子等手足血肉身。分施者如智度論第十二云。月光太子等問。檀有何等利益。乃至頭目手足血肉身分皆與求者。答智度論十一云。檀為寶藏。常隨逐人。檀為破苦。能與人樂。檀為善御。開示天道。檀為善府。能攝善人。檀為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為慈分。能濟一切檀為大將。能伏慳敵。檀為妙果。天人所愛。檀為淨道。賢聖所遊。檀為積善。福德之門。檀破貧窮。斷三惡道。檀為涅槃之初緣。入善人中之要法。稱譽讚歎之淵府。入眾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行道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餘人儉德宣識之所効。
經。復次至破於正見 二治破戒文分為八。一常虧清禁。二不願多聞。三恃己陵他。四緣茲遇難。五殃神長劫。六由昔聞名。七願遂應時。八勤修勝業。此到初也。謂先於如來法中白四羯磨受別解脫戒名受持學問。破戒者新翻名尸羅。舊譯為清涼。謂身語業有缺有穿名為破戒。破行者依瑜伽論二十二說。謂威儀路戒所作事。或善品加行處所不成就軌則。不隨順世間。違越世間。不隨順毘奈耶。違越毘奈耶。云何名為於威儀路不成就軌則。乃至違越毘奈耶。謂所不應行。即如是行為諸世間之所譏毀。亦為貞良善士。謂持律者之所訶責。如行既然。於行住坐臥亦爾。云何名為於所作事不成就軌則。乃至違越毘奈耶。謂於所作若衣服事或盪鉢事等諸所不應作。即如是作為諸世間之所譏毀。亦為貞良善士。謂持律者之所訶責。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不成就軌則。乃至違越毘奈耶。謂受持讀誦修敬師長宣白請問。繫念思惟種種善品。非加行中所不應作。即如是作為諸世間之所譏毀亦為貞良善士。謂持律者之所訶責。如是名為而破於行破於正見者。謂聞大乘空相應經不善其義而惡趣空。依瑜伽論七十五說。於大乘中或有一類。惡趣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勝義故一切皆有無應告。彼言長老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問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無自性是名勝義。若於諸法無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無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設名言而起說故應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為從因有自性可得為唯名言世俗說有。若名言世俗從因有者。名言世俗從因而生而非是有不應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說有名言世俗無事而有不應道理。又應告言長老何緣諸可得者。此無自性。如是問已彼若答言顛倒事故。復應告言。汝何所欲此顛倒事為有為無。若言有者。說一切法由勝義故皆無自性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顛倒事故諸可得者此無自性不應道理。寶積經說。若說諸法皆無性者。我說彼為不可治者。如是名為而破正見。
經。或受學句至甚深之義 二不願多聞護持禁戒者。謂身口意業無缺漏故如如大莊嚴論第十卷說。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色珠註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王之所有。時彼珠師家既貧窮失王貴珠以心急故。語比丘言。歸我珠來。爾時比丘作是思惟。令此珠者鵝所吞食。若語彼人將必殺鵝以取其珠。如我今者苦惱時至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我今護他命身分受苦惱。更無餘方便。唯以命代彼。我今捨身命。為此鵝命故緣我護戒因用成解脫道。時穿珠師聞斯偈故語比丘言。還我珠來。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答言。誰得汝珠默然而立。珠師語言。更無餘人。誰偷此珠。恃彼珠師即閉門戶語比丘言。汝於今日好自堅持比丘尋即四向顧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身端正衣服。彼人又復語比丘言。汝今將欲與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彼結使。賊鬪。所以爾者。恐於朾時身形現故。我等比丘設使困苦臨終之時。猶尚以衣用自覆護不露形體。爾時珠師執縛。比丘而加朾棒。問比丘言。珠在何處。還我珠來。比丘答言。我不得珠。時穿珠師即便涕泣頂禮比丘而白之言。賜我歡喜還與我珠。比丘答言。我實不取。時彼珠師復更瞋打比丘念言。生死受苦。皆應如是。應當堅辭無犯戒律。若當毀戒受地獄罪。有過今苦即說偈言。我於過去世婬盜捨身命。羊鹿及六畜捨身不可計。為戒捨身命勝於毀禁生假欲自摧護會歸終當滅。不如為持戒。為他護身命捨此危脆身以求解脫命。時穿珠師涕泣懊惱而說偈言。我雖打撲汝極大生苦惱畏王青我珠復欲苦治汝今汝捨是苦亦使我離惡。汝是出家人應斷於貪欲宜捨貪愛心。還當與我珠。比丘微笑說偈答云。我著糞掃衣乞食以為業。住止於樹下。以此我為足。於汝摩尼珠實無貪利心。以何因緣故乃當作偷賊。時穿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繫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口鼻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飲血。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涕泣不樂。即說偈言。我受諸苦惱望便此鵝活。今我命未絕。鵝在我前死。我望護汝命受是極奇苦何意。汝先死我果報不成。時穿珠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有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即說偈言。菩薩往昔時。願所以不樂。捨身以貿鴿。我亦作是。意捨命欲代鴿。我得最勝心。欲令此鵝命由汝殺鵝故心願不滿足。珠師問言。汝作是語我猶不解。汝當為我廣說所由。爾時比丘說偈答言。我著赤色衣映珠似肉色。此鵝謂是肉。即便吞食之。我受是苦惱。為護彼鵝故。逼切甚苦惱。望彼得令命。時彼珠師聞是偈已即開鵝腹而還得珠。即舉聲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武造此非法之事。時彼珠師叉手合掌求乞歡喜以偈讚言。南無清淨行。南無堅持戒。遭是極苦難不作毀缺行不遇。如是惡持戒非希有。要當值此苦能持戒者難。時穿珠師既懺悔已即送比丘還歸。所止不求多聞者。謂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棄而不學。
經。或復多聞至為魔伴黨 三恃己陵他增上慢者。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依雜集論第一卷說。慢者依止薩迦邪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不敬者謂於師長及有德所而生憍傲。苦生者謂生後有故。自是非他者。智度論第一云。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脫地獄苦。又阿含云。雖復誦禪經口中刀劍出好揚他過惡死地獄疾闡提得成佛。斯人由未出嫌謗正法者。如法華經第二卷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乃至下文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廣說如彼大般若經說。佛告須菩提。若破般若波羅蜜多者。則破十方。諸佛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破故佛寶破。佛寶破故法寶破。法寶破故僧寶破。僧寶破故則破世間正見等。法華經云。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勝天王經說。若四天下悉為微塵。一塵為一佛。若有惡人皆悉殺害爾許多佛得罪多不可稱計。不可思量不。若有人障礙此修多羅毀謗不信其罪重彼。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悉成佛已。如此罪人由故不出阿鼻地獄。
經。此等至當墮地獄 四緣茲過難當墮地獄者。俱舍十一云。梵音那落迦。此云不可樂處。然以不可樂處即是其獄。在於地下二萬由旬。地獄有三。一熱。二寒。三邊。熱地獄有八。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熱。七大燒熱。八無間。此八在贍部州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後三無主治。此八為本。一一各有十六園。一面有四。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遊彼繞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焦爛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於中。多有娘矩吒蟲紫利如針。身白頭黑有情遊彼。皆為此蟲鑽皮破骨唼食其髓。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有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剌支體骨肉零落。有鳥驟狗攎掣食之。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剌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鋒下上纔刺。有鐵㭰鳥探啄。有情眼精心肝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仗同故。一僧攝四烈河增。謂此增量廣滿中熱鹹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轉。被壓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然麻等。於中上下迴轉舉體糜爛。有情亦然。設欲逃亡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禦桿令迴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園。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四面合十六通本為十七八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於中受熱惱。苦寒地獄有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細胞。二尼剌浮陀。由寒風所吹通身成胞。三阿吒吒。由脣不得動唯舌得動故作此聲。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動。唯脣得動故作聲。五喉喉。由脣舌不得動振氣故作此聲。六優鉢羅。此是青蓮花。此華佃由肉細岸似此花開。七波頭摩。此是赤蓮花。由肉色大岸似此花開。八忿陀利。此是白蓮花。由彼骨岸似此花開前二。從身相受名次三。從聲相受名後三。從瘡相受名。又前二了叫。次三不了叫。後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止。罪人於中受寒凍苦。邊地獄有三。一在山間。二在水間。三在曠野受別業報寒熱雜受。
經。此等眾生至流轉無期 五殃神長劫。謂諸破戒及謗法等。以惡業故。應於地獄受苦無窮。
經。以得至名號故 六由昔聞名。由聞藥師如來名故捨惡行。善不入惡趣。
經。於地獄處至還生人道 七願遂應時。以破戒等五種業行輕重異故。謂現在雖聞藥師如來名。不能捨惡行善。由惡業故墮惡趣者。以彼如來增上威力。復由昔在人間聞如來名。種子因力初入惡趣令其現前。暫聞藥師如來名號。從彼惡趣命終還生人道。問一種俱聞佛名。何故有墮不墮。答業有輕重。根有利鈍。若業輕根利者。現聞佛名即能捨惡行善不墮惡趣。若業重根鈍者。要初墮惡趣深生厭離。更聞佛名方生人道。涅槃經云。一闡提等積善根時有其二種。一者現在能積善根。二者死已生地獄中能積善根。就生地獄積善根時復有二種。一者入地獄時能積善根。二者生地獄時能積善根。
經。正見精進至菩薩諸行 八勤修勝業。云何正見。依成實論第十九云。正是二種。一世間。二出世間。世間者謂見有罪福等。出世間者謂能通達苦等諸諦。又如偈說得世上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世常不墮惡道。又瑜伽論二十一云。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又雜集論第十三云。若有具世間增上品正見雖經歷千生而不墮惡趣。云何精進。大般若經說。勤精進者。謂於一切諸善法中愛樂欣喜。言愛法者。謂於此法起欲稀求。言樂法者。謂於此法稱讚功德。言欣法者。謂於此法歡喜信受。言喜法者。謂於此法樂多修習。演道俗業經云。若能精進即具四法。一者夙夜奉法未曾懈廢。二者寧失身命不違道教。三者勤誦經典不懈惓故。四者廣欲救濟諸危厄者。那先比丘經說。精進能助一切善法。如陣兵弱強兵助之。又如論云。精進遍策諸度法門。遺教經說。若精進則事無難者。依智度論第十六云。初發心菩薩。於一切善法中漸漸次第修菩薩行。是名精進。問一切善法中勤何不名精進。答二乘及人不具行勤不名精進 問二乘及人行勤何故不名精進。答無大慈悲。棄捨眾生。不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無礙解脫戒定智慧諸善法等。菩薩不休不息。一心求佛不捨眾生。如是行者名為精進。如好施菩薩求如意珠杼大海水。正使筋骨枯盡終不懈廢。得如意珠以給眾生。濟其身苦。菩薩如是難為能為是名精進 問精進有幾。答精進有二。布施持戒名身精進。勤定智慧名心精進。又外事勤修名身精進。內自專精名心精進。又麁精進名身。細精進名心。又為福德精進名身。為智慧精進名心。又身精進者。受諸勤苦終不懈廢。如波羅柰國梵摩達王。遊獵於林中見二鹿群。群各五百。彼兩鹿群各有一主。一釋迦菩薩。二提婆達多。菩薩鹿王身七寶色見人王眾於其部黨起大悲心。逆到王前。王人競射飛矢如雨。王見此庶直進趣已無所忌憚。勅諸從人攝汝弓箭無得斷其來意。鹿王既至。跪白人王。君以嬉遊逸樂為小事故。群鹿一時皆受死苦。若以供膳當自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厨。王善其言聽如其意。於是二群鹿王共會。次各一日。調達群中一鹿懷子。次至應送來白其王。我身今日應當送死而我懷子子非次也。乞垂斷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濫。鹿王怒之。誰不惜命。次來但去何得辭也。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辭。橫見慎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薩鹿王之所以情具白。王問此鹿汝主何言母鹿。答曰我王不仁不見理斷而見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來歸命。如我今日天地雖曠無所控告。菩薩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枉殺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唯我代之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還。我今代汝。汝勿憂也鹿王逆到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主亦怪之。而命令前問言。諸鹿盡邪。汝何以來。鹿王白言。大王仁及群鹿人無犯者。但有孳茂何有盡時。異部群中一鹿懷子以垂產故身當俎割子亦併命歸告於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歸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無量。若人無慈虎狼無異。人王聞已即從坐起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鹿身名為鹿頭人。以理而言之非以形為人。若能有慈惠雖獸實是人。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旦可安汝意。諸鹿得安王得仁信諸如是等名身精進。於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人求法無厭如海吞流。是為菩薩心精進也。依華嚴經說。三業精進。一身業精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一切福田中不退故。二口業精進。聞持一切諸佛正法未曾忘失。讚歎如來隨所聞法廣為人說無疲惓故。三意業精進。善巧方便入慈悲喜捨禪定三昧相續不退故。問淨心內發勝解。斯彰何假捨家而求要道。答雖知淳善久悟處俗猶似同牢眾務縈纏所以捨家學道故。涅槃經第十一云。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又郁伽長者經說。在家下賤出家尊貴。在家生死際出家涅槃際。又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五卷說。時諸釋女被瑠璃王割截耳鼻。斷其手足棄於塚間。蒙佛威力平復如故。諸女思惟。我等今者欲報佛恩。當共出家修持禁戒護持正法思惟。是以即求衣鉢往諸王園。比丘尼精舍求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時幼稚美色端正。今云何能捨此難捨而求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五欲快樂待年限遇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鉢奉施我等。思惟是已於釋女前即以上事向諸女說。諸女聞已心懷苦惱。此安隱處云何有大恐怖。如是餚饍飲食和以毒藥世間五欲多諸過患我已具知。云何而更反歎其美。作是語已舉聲大哭。還出僧坊。有比丘尼。名曰華色。即問諸女何為啼哭。諸女答言。不果所願。比丘尼言。汝願何等。女答尼言。願欲出家。不蒙聽許。時華色尼問言。諸女欲出家者。我能度汝。諸女聞己心生歡喜。即便隨從度為弟子。時諸釋女既蒙聽許。悲喜交集。而作是言。和上當知我等在家眾苦非一。親族喪亡。割削耳鼻截斷手足禍患滋甚。爾時和上報諸弟子。汝等辛苦何足言也。我在家時荷負眾苦其事眾多。時諸禪女長跪白師願說在家眾苦因緣。時華色尼即入三昧。以神通力放大光明。召集有緣大眾。既集即自說言。我在家時。是舍衛國人父母嫁我與北方人。彼國風俗。其婦有身垂欲產時還父母家。如是次第數年生子後。復有身垂產之日。皆乘車馬夫妻相將歸父母家。中路有河其水暴涱。其路曠絕。多諸賊難。既至河已不能得渡。住宿岸邊。於初夜時我腹卒痛即便起坐。未久之間即便免身生一男兒。崖邊草中有大毒蛇。聞新血香即來趣我。未至我所。我夫及奴眠在道中。蛇至奴所尋便螫殺。前至夫所夫眠不覺。復螫夫殺。我時唱喚蛇來蛇來喚既不應。夫奴已死。爾時毒蛇復螫牛馬。至曰出已。夫等身體膖脹爛蟲骨已解散狼藉在地。憂悲恐怖悶絕躃地舉聲大哭。以手椎胸自拔頭髮。塵土忿身尋復悶絕舉身投骨。如是憂故。經留數日獨在岸邊。其水漸小。荷負小兒以手牽持。其新產者以裾盛之銜著口中。即前入水正到何半反視大兒。見一猛虎奔走馳逐開口唱喚口即失裾嬰兒沒水。以手探捕而竟不獲。其背上者失手落水尋沒喪失其岸上者為虎所食。我見是以心肝分裂口吐熱血舉聲大喚。怪哉怪哉。我今一旦見此禍酷。即到岸上悶絕躃地。未久之間有一伴至。爾時伴中有一長者。是我父母舊所知識。我即前問父母消息。爾時長者即答我。汝父母家昨夜失火所燒蘊盡。父母亦喪。我聞是已悶絕躃地。良久乃蘇。未久之間有五百群賊。即壞眾伴。爾時賊主便將我去作賊主婦。賊主婦法常使守門。若有緣急為人所遂須速開門。後於一時夫與群賊共行抄劫。爾時賊主王及聚落并力馳逐即遣其家。爾時其婦在於舍內免身生子。夫在門外再三喚已內無人開門。爾時賊主即作是念。今此婦者欲危害我。思惟是已即緣牆入語其婦言。以何事故不開門耶。婦言以產生故而不及耳。爾時賊主見是事已瞋恚小息。語其婦言。人有身者便當有子。汝為產故危害於我用是子為速往殺之。爾時其婦心生憐愍不忍殺之。爾時賊主尋拔刀斫解斷手足。語其婦言。汝可還噉。若不食者當斷汝頭。爾時其婦以恐怖故即還食之。既還食已瞋恚便息。其夫於後續復劫盜為王所得。即治其罪治賊之法。要斷其命合婦生埋。我時身體著妙瓔珞。爾時有人貪我瓔珞。於後夜時即便開塚取我瓔珞并將我去。復經少時王家伺官即伺捉得以法斷之。如治賊罪治賊之法即斷其命合婦生埋。埋之不固。於後夜時多諸虎狼圮發塚開食噉死屍。我因此故尋時得出。既得出已荒錯迷悶不知東西。即便馳走路見多人。即便問言。諸人當知。我今苦惱何處能有忌憂除患。時有長老婆羅門等。以憐愍故即語我言。曾釋迦牟尼佛法之中多諸安隱無諸衰惱。我聞是己心生歡喜。諸大愛道憍曇彌比丘尼。所出家次第修習。即得道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以是因緣。汝等當知。我在家時勤苦如是。以是因緣自致得道。時諸釋女聞是說己心大歡喜得法眼淨。問出家學道有何勝利。答僧祇律云。若人百千歲供養及羅漢不如一日夜出家修梵行。又智度論第三卷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又佛本行集經云。假使恩愛久共處時至命盡會別離見此無常須臾間。是故我今求解脫。又出家功德經云。假使有人遍閻浮提造舍寶塔簷簷相。次至于梵天。所獲功德不如有人放一奴婢出家學道。假使有人放奴婢出家遍閻浮提。如稻麻竹葦。所獲功德不如有人放一男女出家為道廣如經說。
經。復次至高輕他故 三治妬忌文分為四。一順情輕蔑。二身遇極殃。三由昔聞名四咸蒙願遂。此則初也。以妬忌故者。雜集第一云。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分心妬為體。令心憂慼不安隱住為業。
經。於三惡道至受諸苦毒 二身遇極殃文分為三。一受地獄。二受畜生。三受下賤。此則初也。於三惡道受諸苦毒者。此得異熟果。以嫉妬故當墮地獄中。以自讚毀他故。當墮畜生中。
經。過無量至隨路而行 二受畜生此得餘殘果。以自讚毀他餘殘果故受牛馬等身。以嫉妬餘殘果故受鞭杖等苦。
經。若生人道至受他驅役 三受下賤。此得增上果。以自讚毀他增上果故。常居下賤為人奴婢。以嫉妬增上果故。受他驅役。
經。若昔人中至名號者 三由昔聞名。由聞佛名熏習善因。雖後遇惡友造作惡業。還復憶念藥師佛名佛神力故。非直拔除三種業障。亦復能令三種苦果皆得解脫。
經。以此善根至憂悲苦惱 四咸蒙願遂。言良友者。唐本云善友。宋本云善知識。皆不相違。如涅槃經三十一云。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又智度論七十一云。善吉白佛。新學菩薩摩訶薩等。云何欲舉六波羅蜜。佛告善吉。新學菩薩摩訶薩等。若欲行學六波羅蜜。先當親近恭敬供養彼善知識。又大寶積經云。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又法華經第七卷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法句經說。佛言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必聞如斯甚深要句。普明菩薩白言。世尊云何名為是善知識。佛告普明。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視導汝等菩提路故。善知識者是汝脚足荷負汝等離生死故。善知識者是汝梯橙快侍汝等至彼岸故。善知識者是汝飲食能使汝等長法身故。善知識者是汝寶衣覆蓋汝等功德身故。善知識者是汝橋梁運載汝等渡有海故。善知識者是汝財寶救拔汝等離貧苦故。善知識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離黑闇故。善知識者是汝身命護惜汝等無有時故。善知識者是汝鎧杖降伏諸魔得無畏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挽拔汝等離地獄故。善知識者是汝妙藥療治汝等煩惱病故。善知識者是汝利刀割斷汝等諸愛納故。善知識者是汝時雨潤漬汝等菩提牙故。善知識者是汝明燈能破汝等五蓋闇故。善知識者是汝善標教示汝等趣正覺故。善知識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涅槃食故。善知識者是汝弓箭射殺汝等煩惱賊故。善知識者是汝勇將能破汝等生死軍故。善知識者是汝如來破汝煩惱至涅槃故。善男子善知識有如是等無量功德。我今教汝親近。於是寶明與諸大眾聞佛說。此善知識甚深法要舉聲號哭淚下如雨。悲啼懊惱不能自裁。自念我身從曠劫已來為善知識之所守護。是故今日值於如來得聞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識力非我力。能自念我身。從本已來未曾報恩方便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聲悲號懊惱椎胸大哭。譬如有人新喪父母號悼啼泣死而復蘇。爾時世尊見是事已生憐愍心。即噓長歎以歎息故振動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剎亦皆大動。是名得與良友常相隨逐。能斷魔羂者。顯前自讚毀他。由毀他故不遇良友。由自讚故必被魔辱。此是天魔破無明㲉。謂破無明住地。竭煩惱河者。謂竭四住等煩惱此之二句明破煩惱魔。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者。明破蘊魔。天魔惱者。雜集第一云。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為體。高暴麁言所依為業。生起非福為業。不安隱住為業。高暴麁言者。謂語現凶疎切人心腑。謂聞佛名增上功德。能令如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
經。復次至更相鬪訟 四治離隙文分為四。一正造乖離。二起屍厭魅。三由昔聞名。四咸蒙願遂。就初文中文分為三。一正造。二相損。三憑非。此則初也。好喜乖離更相鬪訟者。三業之中口兩舌業。四分律說。昔二惡獸。一名善牙。二名善博。晝夜相隨伺捕眾鹿。有一野干逐二獸後食其殘肉。以自令命。時彼野干竊自生念。我今不能久與相逐。當何方便鬪亂二獸令不相隨。時彼野干住善牙所作如是言。彼善博虎有如是語言。我生處種姓形色力勢勝汝。我常日日得好美食。而彼善牙恒隨我後食我殘肉。以自令命。即說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牙不能善善博如是說。爾時善牙問野干言。何以得知。答言共集一處相是自知。爾時野干語善牙已便語善博。汝今知不。善牙有語。乃至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博不能善。善牙如是說。作是語已時彼二獸共集一處。瞋眼相視。善牙師子便作是念不應不問。便先下手而打於彼。即以偈頌向善博說。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牙不如我。善博說是耶。答曰善博不說。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復勝。善牙不能善。若受無利言信他彼此語親厚自破壞便成於怨家。若以知真實當滅除瞋惱。今可至誠說令身得利益。今當善降伏滅除惡知識可殺。此野干鬪亂我等者。
經。此等至乃欲相損 二相損。謂由乖離惱亂自他起身口意三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
經。各各常以至毒害呪術 三憑非各各常以無益相加。謂互起意業謀相危害。或告林樹山塚神前而呪咀之令其衰損。此雖殺生及書怨名作其形像並是身業。此之身業但為表成呪咀語業。
經。厭魅蠱道至及壞其身 二起屍厭魅。謂互起身業更相殺害。此中雖復呪起屍鬼並是語業。此之語業但為表成壞身命業。
經。由聞至名號故 三由昔聞名。謂聞佛名便得拔除身口意等諸不善業。
經。此諸惡事至更相攝受 四咸蒙願遂。慈心者如智度論。若行慈心有五利益。一刀不傷。二毒不害。三火不燒。四水不溺。五一切瞋怒惡害眾生見皆歡喜。益心者謂不相損。無嫌恨心者。如涅槃經三十一云。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著五欲。或於爾時為度眾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眷屬宮人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娛。其諸婇女捨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欲為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惡心而問我言。汝今已得羅漢果耶。我言不得。復言獲得不還果耶。我言不得。復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為具足貪欲煩惱。云何自恣觀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當知。我今雖未雖斷貪欲結。然我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諸佛服氣食菓見色猶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云何見色而當不著。我言。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菓。皆由繫心無常不淨。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云何得名修治淨戒。我言。大王。若有姤心則有誹謗。我無姤心。云何言謗。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時我被截顏容不變。時王群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告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色不變。王復語言。我當更試知變不變。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菩薩無量世中修習慈悲愍苦眾生。時四天王心壞瞋忿雨沙礫石。王見是已心大怖畏。復至我所長跪而言。唯願哀愍聽我懺悔。我言。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無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是故名為無嫌恨心。
經。復次至憂波私 五治不定文分為七。一機器咸臻。二戒德資潤。三隨所願樂。四由昔聞名。五聖眾來迎。六天人受福。七永離女身。此則初也。比丘如前。釋比丘尼者。此之乞士女。謂受五百戒者。亦攝戒叉摩那及沙彌尼。
經。及餘信心至受持諸戒 二戒德資潤。云何名為受八分齋。智論十三云。先受三歸。次為懺悔。後為受戒。應云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夜不殺生能持不。如是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花香瓔珞不觀伎樂過中食等名八分齋。問何以六齋日受於八戒。答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不仁不吉。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以是功德將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經中說。四天王等自下觀察四天下人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四天王等便上忉利以啟帝釋一切諸天心皆不悅自傷歎言。修羅種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多者。帝釋諸天心皆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是時帝釋自說偈言。六齋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我。佛告帝釋。汝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報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必應如佛諸天歡喜福德增多。又此六齋日惡鬼害人惱亂一切。若所在國邑有持齋受戒人者。惡鬼遠去住處安隱。以是義故。六日持齋得福增多 問何故諸惡鬼輩以此六日惱害於人。答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義故。諸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 問諸鬼神父母。何以於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答諸天神中摩醯首羅最為第一。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羅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餘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屬一切神。摩醯首羅為諸天王。又得日多故。數其四日為齋。二日是一切神日亦數為齋。是故諸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又諸鬼神父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過十二年已天王來下語其子言。汝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養法以燒香甘菓諸清淨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惡法破善法樂為惡事。令汝生惡子敢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髮黃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從此八鬼生。以是義於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勢力。如佛法中日無好惡。隨世惡日教持齋受戒。戒復一年者。謂一年中月別六日常持八分齋戒。謂白月八日十四十五日。黑月亦爾。或復三月者。謂未能一年常持月六。但經一年持三。長月謂正月即春分。四月之初月。五月即夏分。四月之初月。九月即冬分。四月之初月。以彼天竺國法一年但有三時。三時之中各於初月持齋戒。即表一年常修善也。
經。以此善根至如來所者 三隨所願樂。今言以此善根者。是前持戒等善根。謂修此善根願生西方也。云何名為極樂世界稱讚。經說假使經於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讚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梵音阿彌陀。此云無量壽。
經。由得聞彼至名號故 四由昔聞名。由聞藥師如來名故。入正定聚。便得往生。問聚有幾種。答聚有三種。問聚既有三未知位地如何。答依薩婆多宗。五亭心觀已前名邪定聚。從五亭心觀至腹頂兩位名不定聚。忍位已上名正定聚。若依大乘無三乘種性者名邪定聚。有三乘種性。或未發心。雖發心未是不退 皆名不定聚。若有三乘種性。復已發心決定不退者名正定聚。謂前持戒等眾。雖願生極樂。有未入定位者。若後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便得入正定聚中終能往生。
經。於命終時至自然化生 五聖眾來迎。波頭摩花者。赤蓮花也。問涅槃智論溫室經等。明菴羅女本花中生名為濕生。今淨土中亦因花生乃名化生。竟有何意。答穢土之中及諸草木人未託生之前先自因濕而生。常有濕氣。復得菴羅女等託此濕氣而生故名濕生。淨土蓮花與人同時無而忽有。若人若花俱不因濕而起故名化生。
經。若復此人至如大力士 六天人受福。謂聞藥師如來名故。命終生天。此人雖復未凡生淨土亦是正定聚人終能往生故。此經云雖生天中本昔吾根無有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若是不定聚人豈得善根無盡不生惡趣。本昔善根者。謂本出世善根。或聞藥師如來名號善根。轉輪王者。俱舍十二云。輪王出世為在何時。幾種幾俱何威何相。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謂鐵輪王王一洲界。銅輪王二。銀輪王三。若金輪王王四洲界。契經就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非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轉輪王應知亦爾。如是所說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唯願天尊親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椎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云何四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十善業道者。廣如瑜伽雜集論說。十惡業道所有果相翻彼即是十善業道。
經。若有女人至永離女身 七永離女身。由聞藥師如來名故。轉女成男。往生淨土。以女人及根缺不生淨土。今此段文明轉不定業得成正定業。
經。爾時至覺悟其耳 五答攝生時節文分為六。一妙德利物。二如來述成。三師資辨益。四救脫潤生。五示病救方。六令延遐壽。就初文中文分為四。一正明辨利。二勸物受持。三四鎮加威。四益持祛橫。此則初也。我於後時者。謂於像法起時誓以大悲種種方便。令信男女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經。若持此經至而用供養 二勸物受持。言供養者有其二種。一勝二財。法供養者。謂受持讀誦宣說開解名法供養。財供養者謂種種花香寶幢幡蓋名財供養故。智度論第三十云。法供養者。謂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戒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除眾生煩惱。供養者隨其所宜。寒時應以薪火上衣溫室被褥及以飲食。謂盛熱時應以冷水扇蓋涼室生薄之衣上妙之食。風雨之時就送供養。
經。爾時至皆詣其所 三四鎮加威。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者。依俱舍論第十一云。四大天王所部天眾。唯住妙高諸層級等有幾層級其量云何。何等諸天住何層級。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一層。相去十千踰繕那量。如是乃至盡第四層亦十千量。此四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圍繞畫其下半。最初層級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層級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第二級。有名恒憍。住第三級。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眾。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故。經依此說四大王眾天。如妙高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及眷屬居。如是持雙持軸。乃至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封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眾天。於欲天中此天最廣。
經。若此經卷至還復如故 四益持祛橫。謂若復有人誦持此經。攝心專念如來名故者。無性論說。此一念正聞熏習種子。雖在世間有漏心中。剋性而言。是出世無漏心種子。此無漏心雖未生時以有四種功德。一已能對治諸煩惱纏不復現行。二以能對治諸惡險趣而不受報。三以能與法身而作了因。四以能與解脫身而作生因。由是持經人處無有橫死。及諸惡鬼奪其魂魄。設以奪者皆以如來威力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經。佛言至如汝所說 二如來述成文分為二。一印可前言。二示其軌則。此則初也。
經。曼殊至右繞佛像 二示其軌則文分為八。一正勸修形。二勸念昔行。三如所願樂。四稱遂所求。五百怪長蠲。六眾災永彌。七毀禁還淨。八臨難蒙恩。此則初也。此人應作如來形像者。造立形像。福報經說。時憂填王復白佛言。人作善者。此之福祐當何所獲。佛去已後我恐不復見佛。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佛告王言。作佛形像報父母見歡喜端政威德重愛樂終無厭。作佛形像報金色身炎光猶妙師子像。眾生見歡喜。作佛形像報閻浮提大姓剎利婆羅門福人。於中生作佛形像報不生邊地國不盲不醜陋。六情常完具作佛形像報臨終識宿命見佛在其前不覺死苦時。又法華經第一卷說。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彫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采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慈悲喜捨者。維摩第三卷。文殊問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念。我當為眾生說法。是則真實慈也。何謂為悲。答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何謂為喜。答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所作福祐無所希望。又涅槃經第十五說。夫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欲。瞋恚眾生。瞋有二種。一者久於過去修集。二者於今現在修集。修慈心者。能斷過去。修悲心者。斷於現在。又解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生歡喜心。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捨。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捨。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捨。問法有多門。何故唯修慈悲喜捨。答如偈說言。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假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王奉施。其所安象馬種種物所得福報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下三亦爾。
經。應念彼如來本昔大願 二勸念昔願。謂憶念彼藥師如來本昔所發殊勝大願。
經。并解釋此經如所思念 三如所思念。問解釋此經有何尊勝。答金剛般若經說。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
經。如所願求至得男女 四稱遂所求。謂諸有所求皆得圓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經。或復有人至皆悉隱沒 五百怪長蠲諸惡夢相怪鳥於其住所百怪出現。若能供養彼如來者。諸不吉祥由斯隱沒。
經。或有水怖至皆得解脫 六眾災永彌文分為二。一逢自境難。二逢他國難。此則初也。水火等怖是非情難。諸惡獸等是有情難。謂由憶念彼如來故。一切眾難皆得解脫。
經。若他國侵擾至恭敬尊重 二逢他國難。謂他邦土諸惡王等貪國位故。侵掠封邑恐動百姓等。是他國難。由念藥師如來名故。他方逆賊不能為害。恭敬尊重者。謙遜畏難言恭。推其智德言敬。一切眾中德無過上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言重。
經。復次至五百戒 七毀禁還淨文分為四。一持戒。二毀禁。三供養。四蒙救。此則初也。問眾生何故受三歸依。答涅槃第五云。一切眾生怖畏生死諸煩惱故。故受三歸。譬如群鹿怖畏獵師既得免離。若得一跳則喻一歸。如是三跳則喻三歸。以三跳故得受安樂眾生亦爾。怖四魔惡獵師故受三歸依。三歸依故則得安樂。云何不事餘天者。智論第二云。如摩醯首羅天。此云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此云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鳩摩羅天此云童子。擎鷄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諸天大將。是三天愛之令人得如願。是三天惡之令人七世滅。既有如此力。云何不事天。答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現世不免沒憂海。有人不敬不供養。現世不妨受富樂。當知虛誑無實事。是故智人不屬天。又隨願往生經說。自作自得非天與人。問如受八戒八種緣具始成於戒未知五戒為總受始成亦通別受。答智論十三云。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憂婆塞。一者一分行憂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憂婆塞。四者滿分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者。唯受一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謂受四戒。滿分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云何受持十戒。謂男女等發心出家。創初與受受此戒唯通沙彌沙彌尼。受菩薩一百四戒者。菩薩戒多少諸經論說咸悉不問。如宋本云二十四戒。唐本云四百戒金。此經本一百四戒。犯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瑜伽地持有四重二十五輕。此由菩薩戒多疑心。即是如來隨病說藥多少不同。如聲聞戒中。或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以在家出家及男女不同差別非一。如來量根優劣故制有異數。此亦應爾。梵本不同。有此三別。是故譯經三藏稱本而翻故有此不同。二百五十戒者。此亦不定。若依瑜伽。苾芻有一百五十一戒合一百。眾學但為一戒。以眾學隨舉三業。皆是不可限以百數。苾芻尼五百戒者。此亦不定。如四分尼律及尼戒不滿四百戒。蓋由開合故爾。
經。於隨所至惡道 二毀禁。謂由破諸戒故墮於惡道。
經。若能至如來者 三供養。謂勸諸毀禁者。令修供養藥師如來。
經。決定不受三惡道報 四蒙救 謂由供養彼如來故。能令重業決定不受。
或有至極苦 八臨難蒙恩文分為三。一遇難。二稱名。三遂願。此則初也。諸謂女人臨難之時受於極苦。或喪身殞命等。
經。若能至如來者 二稱名。謂勸諸女人等。臨危厄者。令至心念藥師如來。
經。速得解脫至奪其魂魄 三遂願。由念供養彼如來故。無諸痛惱。速得解脫。所生孩子支體成滿色貌端嚴。覩者欽敬利根聰叡壽命延長。不為非人害其魂魄。
經。爾時世尊至多生疑或 三師資辨益文分為三。一佛問慶嘉。二阿難具陳。三如來順成。此則初也。慧命者歎德也。謂無流勝解順空不斷。以此為命故云慧命。即離五種邪命。如無上依經及諸經論說。若在家人五種不淨。一賣刀仗。二販魚肉。三貨生口。四造毒藥。五酤諸酒。以斯存命故非淨命。出家離此。以慧為命。又慧非諸過。亦為淨命。或言長老。謂年尊德廣亦是美行之異名。今言具壽義亦非異。阿難者此云歡喜。亦云慶喜。歡喜之名三因緣立。一過去因緣。如經中說。釋迦過去行菩薩時。作一陶師名曰大光。值過去世釋迦文佛父名淨飯。母曰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難。國土眷屬如今無別因。即發願。願我當來成得佛道。還如今佛因斯本願今得成佛故。令侍者還字阿難。二現在因緣。阿難比丘面貌端政。世人見之莫不歡喜故字阿難。故智論中讚歎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三父母立名。父母何緣與字歡喜。喜時生故。何者喜時。所謂如來得道夜。時如來十九踰城出家。既出家已六年。自餓身極羸瘦。父王遣人恒往睦伺知極微惙常恐不全。菩薩後時知餓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覺。魔作是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曼道未成。當敗其志。遂率官屬十八億萬。持諸苦具來怖菩薩。菩薩于時入勝意慈定。令魔眷屬顛墜退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薩力大。非我能勝。當惱其父。遂便往詣淨飯宮。且喝如是言。悉達太子昨夜死矣。王時聞已從床而墮。良久乃蘇。便為傷歎念子。在家當為輪王。何其出家空無所獲。未久之間。菩提樹神以佛道成。復持天花慶賀父王當成佛。時天雨妙花而為供養故持慶王。其時亦往淨飯宮上喝如是言。大王當知。汝子已得道魔眾已破。散光明如日出。遍照十方國。王時生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復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惱耳。我是菩提樹神。以佛於我樹下得道故相慶賀。王時作念。我子在家當為輪王。今者出家為法輪王。彼此無失。向者聞死。今忽聞生。一重大喜復聞道成兩重大喜。未久之間。王弟斛飯夜生阿難寅抱詣王弟於昨夜生此一男。王時對曰。我子成道。汝復生男。眾喜併集。與字歡喜。智度論說。昔有白種王名師子頰王名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甘露飯。淨飯二子。一悉達多。二名難陀。白飯二子。一名跋提。二名提沙。斛飯二子。一名調達。二曰阿難。甘露飯二子。一摩訶男。二阿泥盧豆。今此阿難是佛昆季。
經。時慧命至無復疑惑 二阿難具陳文分為三。一彰己諦誠。二懼他不信。三生誹墜苦。就初文中文分為四。一述。二徵。三釋。四合。此則初也。今此阿難彰己自信故無疑惑。
經。何以故 二徵。何所以故不生疑惑。
經。一切至清淨 三釋。身口意行無不清淨者。夫煩惱未盡。三業有漏所見不明。所說不定可生疑惑。如來煩惱習盡。三業清淨所見分明。說必楷定。是故不疑。
經。世尊至無有差異 四合。如日月輪妙高山王。不墮不傾。佛言無異。亦復如是。
經。大德至爾許功德 二懼他不信。或有眾生無明所覆。信根殘缺昏醉?瞢於佛深妙境中作無利語。云何但念一如來名。便獲無邊殊勝功德。由此疑惑而自毀傷。
經。心不信受至當墮苦趣 三生誹墜苦生於誹謗得三惡果。輪轉無際猶長生死昏冥如夜饒者利也。益者樂也。故唐本云。失大利樂即其義也。利謂世間善果。樂謂出世涅槃計。聞藥師佛名。信受恭敬。近得世間善果之利。遠獲出世涅槃之樂。金為不信生誹謗故既墮惡趣。所以失大利樂。
經。佛言至無有是處 三如來順成文分為六。一正明順成。二甚為難諒。三信微加力。四非諦小機。五受質誠難。六劫窮盡讚。此則初也。謂聞藥師佛名。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經。阿難至難信 二甚為難諒。謂藥師如來名號功德是無分別智證如如成故。諸佛境界誠為難信。
經。汝令至威力 三信微加力。阿難信受是佛威力。
經。非一切至摩訶薩 四非諦小機。舉二乘人不能信解故。法華第二云。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唯除一生補處者。如彌勒等是道理通論。初地已上菩薩各得無分別智。地地證得。真如法界。於佛所成名稱功德隨分信解。今言唯除一生補處者。據因位之中信極者為言。以此菩薩因中見性分明故作此說。非謂一生已外皆不信解。
經。阿難至信難於此 五受質誠難。人身難得者。涅槃三十四云。佛於一時取地少土置於爪上。問迦葉曰。我此土多一切十方大地土多。迦葉菩薩而白佛言。一切十方大地土多。如來爪上少不足言。佛言。迦葉捨於人身還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捨於人身得三惡身。如一切十方大地土也。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者。即為三難。佛寶難得者。涅槃第二云。芥子投針鋒佛出難於是。又法華經第一卷云。諸佛與出世懸遠值遇難。法寶難得者。彼經云。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僧寶難得者。如此中說聞彼藥師如來名號復難。於是者雖舉六難意明第六。聞藥師如來名難。今既得聞正應信受。
經。阿難至亦不究盡 六劫窮盡讚舉藥師如來利他行願說難可盡勸物定信。無量菩薩行者。謂彼如來本昔行無量利他菩薩行。無量諸巧便者。謂今得佛已後。以無量後得慈悲方便利益三乘。無量曠大願者。謂彼如來非唯有十二大願。乃有無量曠大願利益眾生故應專信。
經。爾時眾中至合掌曲躬 四救脫閏生文分為四。一明清人。二明正清。三勸病修供。四結勸供養。此則初也。救脫者標請也。斯人悲纏蠢頰慈被合靈救見厄頃及恒沙脫當難念。過塵劫故名救脫。即從等者如前辨也。
經。白言至啼泣圍繞 二明正請文分為四。一躬纏嬰疾。二使者追魂。三染淨授王。四隨業處斷。此則初也。
經。其人至法王之前 二使者追魂。閻摩者唐本云琰魔。宋本名閻羅。音有輕重。此云靜息。以靜息罪人令後過不起前過易滅故名靜息。如將罪人至彼王前恐其拒諱。更增忘語罪無由息。便以神力化作罪人。本昔為罪處所相狀令其即伏。由伏罪故不起拒諱忘語之罪靜息後過令不滋蔓故名靜息。又以正法勸諸罪人。令於前罪生重慚愧罪得易滅故稱法主。是鬼趣攝在於地下五百踰繕那別有住處。廣如瑜伽俱舍論說。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從廣量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如自在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引其神識置於閻摩法王之前者。若有患人決定便死。則受鬼身容可閻王別遣兒為使而引取之。如未定死。則不受鬼身。何有鬼身得引生人之識。不可人之識在別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識心既不孤遊。云何引得至閻摩王前。當知此是藥師如來。及經之威力。令彼患人第六意識見分之上起此三種解行。相分一為閻摩王。二為王使。三為己身。為自神識所依隨使而行至閻王前。其實神識未曾離身。若是本識隨行捨處。則成死屍不可說離身。若是六七等識。依本識故而得現起。若離本識無種子故。無由得生。是故八識俱無離身孤行之理。如人夢中師僧父母遣使來喚。夢見己身。隨使而行達至師僧或父母前。當知師僧或復父母。使人己身皆是第六意識是分之上現此三種相分。似有去來實無去來。所以然者。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時。非如燈明舒光照物。但如明鏡遠照影現鏡中如人在地遠見日月此亦如是。藥師如來及經威力。令彼患人見。如此相似有往來實無往來故。涅槃經第九卷云。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懅羅剎語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菩提之心。是人命終。若在三惡及在人天續復憶念菩提之心。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力故。能令未發菩提心者作菩提因。
經。此人至閻摩法王 三染淨授王。同生神者。若約實而言神即識也。同生神者。即阿賴耶識。以賴耶識是壽生之意。與身同時而生故名同生。隨其所作。若福一切皆書者。謂隨諸眾生所生罪福皆悉熏在阿賴耶識中。或是閻摩王為令罪人無有忘。伏本所作故。作同生神。從生已來害其罪福。或是藥師如來及經威力。現作同生神書其罪福盡持授與閻摩法王者。謂由阿賴耶識中。具有罪福種子為因緣。藥師如來及經之威力為增上緣。令罪福相各現於患人第六意識之上。令閻摩王他心智盡見患人罪福之相。或閻摩化作同生或佛及經現同生神。
經。時閻摩至處分之 四隨業處斷 謂閻摩王推問其人取其口實算計所作。答罪若福。隨其罪福。或多或少。而處斷之。謂罪多者。處入三惡趣。若福多者。斷令往人天。
經。若能至供養 三勸病修供文分為四。一正為修供。二緣此魂歸。三剋日定生。四親經過息。此則初也。謂有若然為此病人歸依彼佛。如法供養者必當稱遂也。
經。即得至憶知 二緣此魂歸即得還復者。謂有實死雖復修福識不得還。或有因修福故。彼白王使所引之識得還身中二理不定。如從夢覺者。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此亦即是以夢類夢故稱為如。
經。或經至四十九日 三剋日定生。謂病人神識得迴還時。或經七日或復乃至四十九日。
經。神識還已至不造惡業 四親經過息。謂識還之時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失命不造惡業。
經。是故至如來 四結勸供養。謂勸一切信男女等。乃至盡形應當供養藥師如來。
經。爾時至如來也 五示病救方丈分為二。一阿難問。二救脫答。此則初也。
經。救脫至重病 二救脫答文分為二。一明脫病。二明除難就初文中文分為六。一脫苦。二持齋。三修功。四造像。五續明。六造幡。此則初也。
經。當為至八分齋 二持齋。謂七日夜為於患人修行八禁。
經。當以飲食至比丘僧 三為修功文分為三。一教供養。二教禮懺。三教諷誦。此則初也。當以飲食供養比丘者。是供僧寶。
經。晝夜至如來 二教禮懺。六時禮拜者。是供佛寶。
經。四十九遍讀誦此經 三教諷誦讀。誦此經者。是供法寶。
經。然四十九燈至大如車輪 四然燈。四十九者。總舉大數故。隨願往生經云。燃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造像七軀。明置像安燈方法。謂造七軀像。像別自處一座。又造七輪燈。其輪形量大如車輪。一一像座。前各置一輪燈。一一輪上各置七盞燈。如此供養已。依然燈功德經得四種利益。一獲福無量。二二臨終明耀。三死得生天。四當成正覺。獲福無量者。若有四眾發清淨心為求福故。或於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炷。或膏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了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舍利弗照道一階福德尚爾。何況全照一階道也。或二三四階道。或及塔身一級二級乃至多級。一面二面乃至四面。及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然燈。或時速滅。或風吹滅。或油盡滅。或炷盡滅。或俱盡滅。譬如諸龍以瞋恚故。出雲垂布。於中起電起已尋滅如是。少時於佛塔廟奉施燈明。所得果報福德之聚。唯佛能知。臨終明耀者。謂信男女等。於佛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三種明。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臨命終時。先所作福悉皆現前憶念善法而不忘失。是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於佛所殖諸善業。又於命終時得如是念。我於佛像塔廟等前。已曾供養作是念。已心生踊悅。是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覺。又於命終時見餘眾生奉行布施。是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於佛支提所奉施燈明。我令亦當復行布施得欣喜心已無有死苦。是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死得生天者。謂信男女等。於佛塔廟施燈明已死便生於三十三天。生彼天已於五種事而得清淨。一者得身清淨。二者於諸天中得殊勝威德。三者常得清淨念慧。四者常得聞於稱意之聲。五者所得眷屬常稱彼意心得欣喜。得成正覺者。如偈說言。牟尼牛王清淨眼。以好燈明照彼塔。得於無漏無上道。其身光明照十方。見四真諦具十力。不共之法亦究竟。得遍見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燈。
經。或復至不絕 五續明。謂經七七日也。
經。當造至四十九尺 六造幡。謂造五色續命神幡長四十九尺故。隨願往生經云。幡蓋供養已。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福無量。問。唐宋二本明放四十九。生何獨隨文闕而不載。答。此文在於譯家。義准合有。
經。復次至王等 二明除難文分為六。一災興王境。二七難侵民。三皇帝垂慈。四宜修上供。五肅清役勵。六帝壽遐延。此則初也。言灌頂者。謂最大國太子初登位時。諸小國王及諸群臣。各取四大海水灌其頭頂名灌頂王。
經。若災難起時至不雨難 二七難侵民。問。何故七難俱時出現。答。金光明經第六卷說。由王暴虐不修善事。諸天即便捨離。是王令其國敗生大愁惱。兄弟姊妹眷屬妻子孤迸流離身亦亡滅。流星數墮二日並現。他方惡賊侵掠其土人民飢餓多諸疾疫。所重大臣捨離薨亡。象馬車乘一念喪滅。諸家財產國土所有互相劫奪刀兵而死。五星諸宿違失常度諸惡疾。疫流遍其國。諸受竉錄所任大臣及諸群僚專行非法。如是行惡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滅。於行惡者而生恭敬。見修善者。心不顧錄惡星變動羅剎亂行三災並現。七難便起。今此七難配為三災。初一難是疾疫。次四難是刀兵。後二難是飢饉。
經。爾時至諸繫閉 三皇帝垂慈。謂剎利大王。應於一切起慈悲心。放諸囚禁。
經。依前至如來 四宜修上供。謂依前法七日七夜自受齋戒等。
經。時灌頂至即得安隱 五肅清役勵文分為四。一除他方反逆難。二除非時風雲難。三除人民疾疫難。四除惡星變怪難。此則初也。其王境界即得安隱者。明他方侵逼難自界反逆難得除之相。
經。風雨至豐熟 二除非時風雨難。風雨以時禾稼成就國土豐熟者。明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得除之相。
經。一切國界至擾亂眾生 三除人民疾疫難。一切國界所有眾生無病安樂多生歡喜。於其國界亦無夜叉羅剎毘舍闍等諸惡鬼神擾亂眾生者。明人民疾疫難得除之相。
經。所有惡相皆即不現 四除惡星變怪難。所有惡相皆即不現者。明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得除之相。
經。彼灌頂至並得增益 六帝壽遐延。謂帝王自身壽命色力等皆得增益。
經。爾時慧命至而可更延 六令延遐壽文分為三。一難。二通。三辨。此則初也。明阿難設難前救脫云。於未來世當有眾生身嬰重病。乃至此人神識得迴還時。既言死相現前則是壽命已盡。復言親屬為歸三寶等。即得還復壽命更增故。令難言云何已盡之命而可更延。
經。救脫至九橫死耶 二通文分為二。一返質。二順成。此則初也。語阿難言。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
經。是故至方便 二順成。是故教以呪藥方便是除橫法故。唐本云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宋本復云。我聞世尊說有諸橫。勸造幡燈令其修福。又言昔沙彌救蟻已修福故。盡其壽命不更苦患。身體安寧福德力強使之然也。此答意云何夫橫死者。皆是不定業。此業若有順緣資助則得延長。若無順緣資助則便短促。是故勸造幡燈修敬三寶等福德。以修福德為資助順緣故。遂使是人盡彼先業所感壽命。終不中逢更經枉橫苦患也。
經。或有眾生至是為初橫 三辨文分為二。一徵。二結。就初文中文分為九。一醫治失御。二柱被王刑。三放逸亡魂。四火來焚燒。五津流所溺。六逢獸亡生。七飢餒受終八起屍相損。九山崖墜落。此則初也。得病非重等者。以無資緣故而便致死。或後醫人療治失所者。依金光明經第七卷說。流水問父。云何當知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時父持水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月而說。從如是數一歲四時。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三三本攝二二現時隨是時節消息飲食是能益身。醫方所說隨是歲中諸根四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有善醫師隨順四時。三月將養調和六大隨病飲食及以湯藥。問如是諸病何時當發。答多風病者憂則發動。其熱病者秋則發動。等分病者冬則發動。其肺病者春則增劇。問。諸病若增云何對治。答。有風病者。憂則應服肥膩醎酢及以熱食。有熱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分服甜酢肥膩。肺病春服肥膩辛熱。問。諸病源由因何而起。答。飽食然後則發肺病。於食消時則發熱病。食消已後則發風病。如是四大隨三時發。問。諸病相多食復當云何。答。風病羸損補以蘇膩。熱病下藥服呵梨勒。等分應服三種妙藥。所謂甜辛及以蘇膩。肺病應服隨能吐藥。問。若風熱病肺病等分違時而發當何療治。答。應當任師籌量隨病飲食湯藥。由師失疫不順醫方遇違緣故非時而死。故宋本云。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失疫不值良醫為病所困於是滅亡。又法華經第二卷說。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所患雖輕實不應死而便橫死。是為初橫。
經。第二橫者王法所殺 二枉被王刑。此人壽命是不定業。亦是殺生增上果故。涅槃經云。殺生之人得兩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不受王戮得壽命長。若不修福曩昔殺緣則被王害不得長壽故名橫死。
經。第三至害其魂魄 三放逸亡魂。言放逸者。依涅槃經第八卷說。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放逸不謹慎是名為死句。若不放逸者。則得不死處。如其放逸者。常趣於死路。若放逸者。名為有法。是有為法為第一苦。不放逸者。則名涅槃。彼涅槃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若趣諸行是名死處。婬無度者雖復自妻須避。三長月六及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亦名八節。曰臨產一月產後一月。及三明下若有犯者名為邪婬。問。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自有妻。何以為邪。答。既聽受一日一夜。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婦。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又為傷身乳兒時婬母乳則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復護兒非道之處故名邪婬。醉無度者。如鴦崛魔羅飲酒荒亂婬匿其母。其母復與外人交通。持刀殺之。如智度論。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現世財物產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眾病之門。三者鬪諍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為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辨。十者醉為態本。何以故。醉時多失。醉已慚愧憂愁。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恍忽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敬仙。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疎遠賢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從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知識所共儐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智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遠離涅槃。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埿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由婬醉無度惱亂眾生。為諸非人害。其魂魄不得長壽故為橫死。
經。第四橫者為火所燒 四火來焚燒此人不定壽業。是焚燒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資助。則不為火焚。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火燒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五橫者為水所溺 五津流所溺此人不定壽業。是沈溺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為水溺。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水溺。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第六橫者入師子虎豹諸惡獸中 六逢獸。六生此人不定壽業。是食肉害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不為惡獸等所噉。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獸所噉。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七橫者至因此致死 七飢餒受終。此人不定壽業是奪眾生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飲食豐足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飲食因之。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八橫者至之所損害 八起屍相損。此人不定壽業是行毒藥厭呪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為毒藥厭呪中害。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毒藥厭呪中害。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九橫者投巖取死 九山崖墜落。此人不定壽業是陷墜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墜巖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是名如來至無量諸橫 二結。以不定業既多修福又少。是故諸橫實為難可具盡宣說。
經。爾時至會坐 第五大將解衛文分為三。一明大將。二明擁護。三明讚勸。就初文中文分為三。一總標大將。二別列其名。三明其眷屬。此則初也。能大將領鬼神故名大將。
經。所謂至鼻羯羅大將 二別列其名。此鬼神名。是鬼神語天竺諸人亦自不解。此三譯家皆悉不翻。其中少小不同者。諸來三藏音有楚夏。
經。此等至以為眷屬 三明其眷屬。謂此諸大將各有七千夜叉以為眷屬。
經。皆同一聲至惡道之怖 二明擁護文分為三。一荷恩。二歸敬。三願護。此則初也。
經。我今至歸依僧 二歸敬。此三歸依如前已辨。
經。皆當至安樂 三願護文分為二。一發願。二弘護。此則初也為作義利者。依佛地論第一卷云。現益名義後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
經。隨於何等至悉令滿足 二弘護。阿蘭拏處者。亦名阿蘭若。或阿練若。皆同也。瑜伽二十五說。云何名為住阿練若。謂住空閑山林坰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為住阿練若。問幾許名一阿練若。俱舍十二云。十二指為一搩手。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卷為一阿練若。謂在在處處流布此經。受持如來名號。親近供養者。我等神將并及眷屬為正法故。常護是人。皆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所求悉令滿足。
經。爾時世尊至一切眾生 三明讚勸。時佛讚勸諸大將害汝等若念如來恩者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經。爾時慧命至云何奉持 第六慶喜清持文分為二。一阿難問名。二如來酬答。就初文中文分為二。一問經名。二問受持雙問也。此經何名者是問名。云何奉持者是問持。
經。佛言至當如是持 二如來酬答文分為二。一答問名。二答受持名。為藥師瑠璃光如來本昔所發殊勝大願是答名。當如是持是答持。
經。時婆伽婆至歡喜奉行 自下第三明依教奉行分聞佛所說歡喜奉行者。依伽耶山頂經論云。天親菩薩明三種清淨。所以歡喜。一說者淨明如來是一切智人。普為眾生盡說頓說無有藏法之垢故說者清淨。二所說法淨明所說經教與理相應隨順善導句義美妙故所說清淨。三受法者淨明聽法之時一心正信不相是非聞即受行故。受者清淨具三清淨所以歡喜。
慧觀昔因問道得履京華備踐講筵十有餘載遂逢永淳飢餒杖錫旋歸疑痼膏肓罔知析滯每翫味茲典常諷誦受持然粗薄通麁得文意不量闇短輒述所聞捃摭群□□□疏例豈敢傳諸學私將□□□□披尋時聞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