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3部大正藏第85册P1410 大辯邪正經 (1卷) 〖 〗.txt
大正藏第 85 冊 No. 2893 大辯邪正經
No. 2893
佛說大辯邪正經
佛說大辯邪正法門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眾香城中。領諸徒眾大會說法。於其城中復有文殊師利菩薩攝自在心菩薩觀身二種空菩薩觀身二種實菩薩觀身不淨菩薩觀身無瑕穢菩薩。然其座下復有八萬四千徒眾及十地菩薩。
十地菩薩品第二 何以故。十地菩薩者云何。一地決定信斷疑菩薩。二地能進道行菩薩。三地常念斷妄菩薩。四地常定不散緣菩薩。五地智慧充滿菩薩。六地能依本師教命菩薩。七地紹立先宗菩薩。八地不斷三寶體性菩薩。九地萬行圓備菩薩。十地常樂我淨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起請品第三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文殊師利。從座而起。䠒跪合掌。白本師釋迦牟尼佛言。一切眾生從無始曠大劫來。輪迴六趣。流浪生死。終無間歇。受諸苦惱。至於今日。唯願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憐愍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為諸徒眾略說法要。佛言文殊師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脫。一切眾生從無始曠大劫來。輪迴六趣。流浪生死。終無間歇。受諸苦惱。至於今日者。皆由本心。何以故。為心從時至時。從日至日。從月至月。從年至年。心緣諸境。情染世塵。心常在亂不定。故身亦還然。佛告文殊師利。汝今殷勤起請。整當其意。汝作何心。文殊師利菩薩言。向者殷勤起請。為諸徒眾略說法要。未知者望欲令知。未覺者望欲令覺。未悟者望欲令悟。未通者望欲令通。未證菩提者望欲令證菩提。未解安心者望欲令解安心。佛告文殊師利。汝若學此安心妙法。先洹歸依真善知識。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覺者令覺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悟者令悟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通者令通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證菩提者令證菩提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解安心者令解安心亦當歸依真善知識。
釋迦牟尼佛為初心菩薩說斷六種見趣品第四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重白釋迦牟尼佛言。八萬四千徒眾同時發願。欲當歸依真善知識。先修何行。佛告文殊師利。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歸依真善知識者。先斷六趣。然後始可歸依真善知識。何以故。六趣者云何。一即不得妄起分別。二即不得故量是非。三即不得心生疑悔。四不得意地懷疑。五即不得生增上慢。六即不得言教相違。先能斷此六種見趣。始可歸依真善知識。
修道品第五 爾時釋迦牟尼佛歎此真善知識。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不可比附。恐畏大眾心生疑悔。不能歸依真善知識。便為大眾自說本因緣。佛告大眾。聽吾自說。因地修道之時。所得何等功德。所修何行得成佛道。憶我往昔之時。於三大阿僧祇劫。修學有為功德。多諸過患。不會無為道理。為著相求。經三大阿僧祇劫受諸苦惱。於後遇逢大覺世尊。在毘耶離城中五陰山下婆羅雙樹間功德林中。為我略說法要。我遂能如說修行。大覺世尊等又教我。在毘耶離城中入大等道場。經七七四十九日遂證無生法忍。眾善具足。百福莊嚴。萬行圓備。遂成佛道。大覺世尊即與我摩頂授記。大覺世尊言。願汝當來成道。號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常為一切眾生為四生慈父六道導師。恒居三界。接引群迷。流傳此法。遞相囑付莫使間斷。如虛空永無盡際。釋迦牟尼佛言。我誓不違大覺世尊教命。為是流傳此法遞相囑付不使間斷。是以今日勸諸大眾。方便親近真善知識。必得大利益。但能如說修行。當來獲無上果。與我無異。
文殊師利菩薩請問大利益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重白釋迦牟尼佛曰。大利益者云何。佛言文殊師利。大利益者無過能翻一切惡為一切善。此名大利益。文殊師利菩薩言。何等人能翻一切惡為一切善。佛言文殊師利。能翻一切惡為一切善者。無過真善知識是也。何以故。善知識者。能向一事之中乃起萬億等方便譬喻。善知識者。能破二見歸依一體。善知識者。能迴三毒惡心為一體三寶。善知識者。能制四毒惡蛇乃成四種威儀。善知識者。能迴五毒乃為五戒。善知識者。能制六識治作六齋。善知識者。能向七識之中求得七佛。善知識者。能迴八苦為八解脫。善知識者。能迴妄想顛倒轉為恒沙功德。善知識者。能迴無明為慧日。善知識者。能迴煩惱為菩提。善知識者。能迴貪瞋癡為三業清淨。善知識者。能迴瞋恚疾妬乃成四無量心。善知識者。能迴八邪歸入八正道分。善知識者。有大功德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不可比附。若欲具說窮劫不盡。
文殊師利菩薩決疑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又問釋迦牟尼佛言。弟子有一小疑。云何待決。釋迦牟尼佛言。小疑者云何。文殊師利菩薩言。三世諸佛所置三乘妙法。及說萬億等方便。教化一切眾生。皆令眾生存心向道。何為一切眾生熾然流浪生死。佛告文殊師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熾然流浪生死者。只為不會吾意。何以故。一切眾生若會吾意與吾無異。佛言。善哉善哉。一切眾生唯會摧喻法門。何有眾生會。吾大辯邪正甚深妙法。文殊師利菩薩聞說是事。歎未曾有不可思議。復心生忌怖。自責其身。舉身自撲。悶絕在地。良久得蘇。嗚呼長歎。苦哉痛哉。何期今日逢值法身父母。為說此安心妙法及本因緣。又說大辯邪正甚深妙法。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大辯邪正法門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重白本師釋迦牟尼佛言。大辯邪正甚深法者。云何名為是正。云何名為是邪。佛言文殊師利。正者亦有二種。邪者亦有二種。何以故。二種邪者。其義甚深。一者離體求相名為正中邪。二者不信身中有佛。不信身中有法。貪著世事。隨遂因緣常行顛倒。名為邪中邪。二種正者。其義甚深。一者離體求相了知身中具有一體三寶。亦知身中具有恒沙功德。具信身中具有如來藏法身。名為正中正。二者唯直識外不識其內。多著相求名為邪中正。何以故。向者雖說四種邪正。唯有一事是真。何以故。譬如有人身欲遠行至他方所。其程可有百萬餘里。其道乃有八萬四千種邪。唯有一道是真。自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種道皆並是邪。唯有一道是真。眾生欲度其正道者。云何得達前所。佛告文殊師利。若有眾生往其正道者。要藉真善知識。結其善標而可得達前所。何以故。夫求道者先須求一。但能立一為宗方法。於中建立佛置法門八萬四千。若欲說真皆當歸一。何以故。凡及與聖亦成為一。何以故。凡而求聖者。喻若棄水而求氷。是氷而是水。是水而是氷。氷外而無水。水外而無氷。煩惱與菩提亦成為一。何以故。背煩惱求菩提者。喻若去形而求影。是形而是影。是影而是形。形外而無影。影外而無形。心及與佛亦成為一。何以故。背心而求佛者。喻若背聲而求響。是聲而是響。是響而是聲。聲外而無響。響外而無聲。無來是一。幻化兩名。何名是一。分別解說。一體外求皆並是邪。一體內求即成為一。眾生分別有三。佛置三乘教律。若能了達諸法。三亦本來無三。一亦空名為一。忽悟諸法性空。了知必竟寂滅。悟性無為大道。始名無言無說。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三十二相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重啟釋迦牟尼佛言。又問三十二相者云何。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何以故。三十二種惡相者。為凡夫身中具有八苦。凡夫身中具有八難。凡夫身中具有八疑。凡夫身中具有八邪。四八三十二名為三十二種惡相。釋迦牟尼佛言。我於因地未逢大師已前時。亦復如是。自從逢大師已後。乃教我翻此八苦為八解脫。翻此八難為八自在。翻此八疑為八種正信。翻此八邪歸入八正道。四八三十二是名三十二種善相。何以故。二相中具有恒沙功德。不可具說。我若具說窮劫不盡。
文殊師利菩薩問八十種好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重白釋迦牟尼佛言。又問八十種好云何。佛告文殊師利。汝當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八十種好者。其義甚深。何以故。斷得十惡名為十善。斷得五逆名為五敬順。制得七識名為七佛。能迴八種邪命諂曲之風為八種微妙香風。制得六識生六波羅蜜。不染六塵名為六通。制迴六賊為六神王。防護法城。十善五敬順并為七識。佛八種微妙風。及六波羅蜜。六通性無生。六神防護法身。共成四十八種。善帖三十二相。總成八十種好。
校量功德品第十一 佛告文殊師利。汝若是吾上足弟子。能報吾恩。應當存志。其志者云何。汝若能報吾恩。一一依吾教命。弘揚此法王。化一切眾生證無生法忍。此為存志。何以故。我昔曾聞定光如來。及大覺世尊。菩薩摩訶薩諸賢聖等證無生法忍。並由存志所能知。文明知有志者。萬行俱備。明知無志者。一行不成。何以故。我於往昔曾共八萬四千徒眾。校量存志功德。於此萬行門中無過第一甚難甚難希有之事。何以故。譬如有人造純銅像。數有萬萬。皆象人形受持供養。此者為難不。此者亦未為難。何者為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大辯邪正甚深妙法。即生信心。此者為難。譬如有人造純銀像。數如恒河沙受持供養。此者為難不。此者亦未為難。何者為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志孝於師僧父母。盡心徹到者。此者為難。譬如有人造純金像。數如大地草木受持供養。此者為難不。此者亦未為難。何者為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除人法二我者。此則為難。譬如有人純用真檀香木起大浮圖。詣至梵天。及用七寶莊嚴受持供養。此者為難不。此者亦未為難。何者為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流傳此法遞相囑付不使間斷者。此者為難。譬如有人造七寶精屋遍滿閻浮受持供養。此者為難不。此者亦未為難。何者為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依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命。修習存志功德決定至成者。此者為難。爾時眾中有八萬四千徒眾。聞說是事。歡喜踊躍。歎未曾有。于時同發弘誓大願。修存志功德。如說修行。
雖持十二部 不能解邪正 恒為邪見人
非為覺法者 心口不為惡 身亦無所犯
能持此三事 速出生死淵
雖讀千章 不得中義 不如一句
足可得道 但有學者 審自思量
不得虛費功程 恒居迷路
玄奘及長年師及邪奢等。於如來七寶窟中。得此如來大辨邪正甚深密藏經一卷。
大辨邪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