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大小乘釋經部六 華嚴部疏(0235-0240)
第0240部卍續藏第08册P0486 華嚴綱要(八十卷) 〖唐.澄觀疏義 明.德清提挈〗.txt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No. 240-A 刻憨大師華嚴綱要引
憨大師之雨法海內。片字落紙。不脛而走四方。著述殷盛。自佛滅以來。未數有也。無愚慧皆知之。(聲)不須具論。(聲)得生值大師之世。不幸溷於世俗。學道既遲。始有耳目。不克聞見。及其稍自悔覺。能讀吾大師之書。而緣盡時窮。師已不復住人間矣。今其上座以晦虗中兩上人來此也。來此則吾友程仲延氏。首與遊遊。數日細問其大師平生行履一切筆舌間事。廼得見師所親手點竄之華嚴綱要稿本及諸種襍著尚未獲登木行世者。友人捧覽。悽然心動。念我輩未甞蚤知大事。圖一登大師之堂而見其面。今無意中。忽見所未刻之手澤。如面師焉。師往來南北海內之名山大川通都巨邑說法。所不到者甚稀。獨未一涉吾新安。今以其未刻之大法。而又其手澤焉。而於焉至止。豈非天哉。(聲)知此大事才數年。即未能盡讀大師之書。顧見諸經之大者要者。師亦大略疏盡。獨華嚴耳刻不須。論。刻宜急急。宜就新安中人成之。師脫歲知世緣將盡。早夜蹌蹌。急成此書。佛命師命眾生命。端在此中。兩上人英靈淵異。真不愧法王孫子。徒以大師未刻遺書。不遑寧處。而此特甚。甫議剞劂。則程子文氏。力任繕寫。諸佛弟子。當以次第至。或不聞知。僭檄徵之。
海陽弟子金聲敬題
No. 240-B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序
華嚴大經者。乃毗盧遮那佛稱法界量顯現自性因果本妙莊嚴究竟圓頓總持法門也。文豐義富。事渺宗玄。要而收之。不出四法界而已。蓋四法界者。一理法界。此界也。以真性法中本無生佛名言。豈有自他影像。世出世法。染淨因緣。當體全空。究竟清淨。不可思議。是謂理法界也。二事法界。斯界也。即理法界。至虗而靈。淨極而妙。不動本然。循業發現。頓變相見二分。幻開迷悟兩途。情與非情。聖凡依正。熾然同異。究竟所有不可思議。是謂事法界也。三理事無礙法界。是界也。即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不拒事。縛脫歷然。事不拒理。生滅寂爾。波濤萬殊。而全彰水體。水性一味。而徧示波瀾。空有竝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議。是謂理事無礙法界也。四事事無礙法界。茲界也。合上三界。圓入一真。理事既不相違。彼此自是無礙。以事入理。理無盡而事事無盡。以理收事。理無殊而事事無殊。舉一念而三世圓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現。正中有依。一毛孔中有無量無邊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塵裏有無窮無盡如來。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議。是謂事事無礙法界也。是則世出世間色心諸法。不出此四種法界。又此四界唯是一心。離心之外無法可言。此心亦是強名。不可言議不可思議。即一真大法界也。如來證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廣此法界量。放此法界光。攝此法界機。彰此法界會。盡此法界理。演此法界經。是經一名而有三部。品偈既廣。卷數勝多。人間難於祕藏。龍宮久為密護。像法住世。龍樹大師。博盡世間琅?。因搜海中寶藏。逢斯妙典無上真乘。慨大法不聞。何以見自心現量。圓宗未會。豈能開法性光明。注神淵記。得下部之始終。竭力宣揚。廣上根之知見。初流布於于闐。次傳演於支那。自經出興。無論餘國。但此方禪教師將緇素明賢。發無礙辨才。得無師智慧。雄機大用。豎論橫談。生死涅槃自在無畏。立在毗盧頂上。超於威音劫前。從古至今。算數莫計。豈非皆從此經法化而出耶。或在諸餘經典。及師友因緣。一念相應。得見自性。亦須從此經印證。方能弘自性圓通。所以古人云。無不出乎此法界。無不還歸此法界。斯之謂歟。今古從此經。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不可不知此經之所出耶。不可不知龍樹大師之所與也。是經疏論。代有當家。唯清涼大師。獨超越諸作。體法界觀。開合此經。實文殊之應身。乃毗盧之徧照。以六相十玄。發其幽旨。以五周四分。收其全文。分章剔義。若朗月之照晴空。逐句揭宗。猶海印之現乾象。義無不備。事無不周。是疏鈔與經。可謂君臣道合也。疏鈔一出。自唐至明。代不虗講。至於我朝神宗。年次亦講。未歇時。奈何二十年來。不聞有處論及疏義究此玄宗。人與物俱為減消。身與心竝之虗弱。事推容易。道懼艱難。無論黑白。皆為時氣所奪也。即僧輩中為座主者。或經或論。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從輕快。以為簡易。以為分明。反以古人疏論為迂談。率以時尚口語為切妙。是以比來法席。皆貴指點本文。講解漸於虗浮。疏鈔將同湮沒。使如來一字法門書海墨而不盡破塵經卷包法界以無餘全若無聞。況復得意。法運至此。良可惜哉。蓋古人疏論。皆依智宣流。或總大意條陳。或從細文曲別。或正釋。或旁通。或合明。或助顯。或指證。或懸分。圓轉入微。開合不一。嗟乎今之學者。多識心淺近。因視古之疏論。謂智境支離。又則此時。狹劣慢習日滋日深。輕淺狂見時染時厚。即於本經。多望涯而返。豈獨古疏厭繁不尋。復有弄機緣作究竟宗乘。鄙藏教為糟粕文字。每掉頭弗顧。掩耳不聞。何乃逐末忘本。認派迷源。顛倒至斯。何因啟悟。邪風狂扇。一期難迴。我憨山先師。乘法界大願。示生此際。痛惜時蔽。注意大經。遊心古疏。提綱挈要。斷義分文。不三年而全經大旨首尾昭然。即一座而疏有未發。復為補出。收群詮于指掌。窺法界于毫端。一性圓明。百無覆蓋。俾學者或因綱要以博疏鈔。又因疏以入經。因經以見性。使狹劣之習漸近而漸遠廣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綱要之所以而作也。是清涼大師。為本經之勳臣。我憨山先師。又為疏鈔之導師也。正提挈閣筆之日。適曹溪堅請之時。義不能辭。行為彼應。因此經疏源流未敘。綱要起止無題。不時先師示寂曹溪。此種公案遂成缺典。幸得益公法屬竭力。募刻新安剞劂氏。梓工方完。惜益公又卒勞累。斯亦未及請序大方。丁丑春。衡。為先師掃塔因緣。特之匡山法雲蘭若。得此新刻。如獲舊藏。法法現前受用不盡。由是罄此微言。用以鳴後云爾。
旹
崇禎丁丑歲四月佛誕日嗣法門人觀衡焚香題于五乳峰法雲禪寺之方丈
No. 240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初標部類品會
此經按西域記。說有三部。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部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上中二部。非凡夫心力能持。遂記下本流通人間。今傳來此方者八十卷。三十九品。以經來未盡。故所行者為略本耳。然此經乃我
盧舍那佛初成正覺。於菩提場稱性所演。一時頓說。周徧法界。故部類之多寡。第隨見聞有異。今說此經之處有七。其會有九。其品有三十九。所詮之義。統四法界。攝五周六位因果。清涼疏以信解行證四分科釋全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者。
初會菩提場。普賢菩薩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經。六品者。
(世主妙嚴品 如來現相品 普賢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華藏世界品 毗盧遮那品)。
二會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經。六品者。
(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
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經。六品者。
(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
四會夜摩天宮。功德林菩薩說十行等法門。自十九卷至二十一卷。共四品經。四品者。
(昇夜摩天宮品 夜摩天宮偈讚品 十行品 十無盡藏品)。
五會兜率天宮。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等法門。自二十二卷至三十三卷。共三品經。三品者。
(昇兜率天宮品 兜率天宮偈讚品 十迴向品)。
六會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自三十四卷至三十九卷。共一品經。一品者(即十地品)。
七重會普光明殿。毗盧遮那如來說阿僧祇數量法門。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及普賢等諸菩薩說十大三昧等等覺法門。從四十卷至五十二卷。共十一品經。十一品者。
(普賢說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佛說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說如來壽量品 諸菩薩住處品上明差別因 青蓮華藏菩薩說佛不思議法品普賢說十身相海品 佛說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上明差別果 普賢菩薩說普賢行品 明平等因 說如來出現品 明平等果 上自二會來至此一遍明六位因果)。
八三會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門。自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經。一品者。
(即離世間品此二遍明六位因果)。
九會逝多林有本末二會。初毗盧遮那如來放光現相答諸菩薩念請。為本會。次文殊師利菩薩從善住樓閣出。往人間開悟六千比丘。及指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為末會。通為入法界品。自六十卷至八十卷。共一品經。一品者。
(即入法界品此三遍明六位因果)。
八十卷經通分五周四分者。
一所信因果周者。即舉果勸樂生信分。謂第一會菩提場說毗盧遮那依正果報法門。自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六品經蓋舉揚如來依正二報難思之果。勸勵大心眾生。令生樂欲。以起淨信。前五品顯舍那依正果德。後一品明佛本因。故名所信因果周。亦名舉果勸樂生信分。
二差別因果周者。亦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自第二會普光明殿起。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定至諸菩薩住處品。共二十六品經。明差別因圓。後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共三品經明差別果滿。其十定以下六品明等覺。後三品明妙覺。
三平等因果周者。即於前會說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二品經明平等因果。前普賢行明因該果海。次如來出現明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連上差別二周。通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四成行因果周者。亦名託法進修成行分。謂八會三會普光明殿。說離世間法。即成行因果周。以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通明六位因果。自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經。初通明五位之因。後明八相之果。五位因者即住行向地等覺。八相果者即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說法。入涅槃。此託圓融法界。進修成行。位位交羅。一位具足一切位故。沒其位名。但明圓融之行故名託法進修。
五證入因果周者。亦名依人證入成德分。謂第九會逝多林說入法界法門。以諸菩薩念請有三十問。具問如來果海中事。以果海離言。故如來但現相以答。復放光攝受。光中具見所問之事。令其現證。是為本會。次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漸往人間。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次指善財童子南詢參五十三知識。通名末會。及善財末後見普賢菩薩。入普賢一毛孔中頓圓曠劫之果。故前三十八品但該羅六位因果。令生信發解。依之起行造修。至此方為證入。故云依人證入成德分。若無實證則前解行俱為虗設。故以證終。
然上一部八十卷經分為三十九品。以此多品攝入五周四分。此但分章以斷釋經文。其文所詮之義有四法界。古德釋經以六相十重玄門。以收全部之義。四法界者。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六相者謂總別同異成壞。由此六相同時。方成十重玄門。以顯事事無礙。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尺之鏡現千重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色二不相離)五祕密隱顯俱成門。(片月澄空晦明相暎)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十鏡互照影現重重)八託事顯法生解門。(立像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融具德門。(北辰所居眾星皆拱)由此六相十玄同時具足。故成事事無礙法界。故經中凡舉一事一行一法。必該此六相十玄之義。以彰圓融法界。然此廣大無邊理趣。統以法界觀門收之。攝歸一心。念念具足。方順此宗。逈超諸教。故此圓融妙行。日劫相倍。具如法界觀門。
右上所列乃全經大旨。凡誦此經者。必先了其章段。精熟理觀。則臨文念念證入無邊法界。
由經文浩瀚攝義無邊。故釋經者以五周四分科斷。使義有所歸。觀者臨文自然契會。此科文之大綱也。若其理趣。就于各品自有指歸。
次釋題目
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依人法喻因果以立名也。大方廣三字是法。乃舉法界全體。具體相用三大義故。佛乃能證之人。法界三大乃所證之法。華喻稱法界性所修之因。嚴乃莊嚴法身以成報身之果。言三大者。大謂體大。舉法界當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廣博包含。大而無外。以極法界量。強名曰大。故曰曠兼無際也。方者相也。猶法也。以法界之體本來無相。今全體變成十法界事相。一切眾生有此法性軌持而能生解。故曰以正法自持。謂十法界有相之法無一不具。故相亦大也。廣者用大。謂法界之體有大力用。以能變起十法界用。故曰稱體而周。若諸眾生有能悟此體者。即有轉凡成聖之用。故用亦大也。以此三大總一法界真源。覺此本源故名為佛。故曰覺斯玄妙。佛者覺也。以法界體亦名清淨法身。必假萬行莊嚴乃成報身故。稱法界性以此修因故。華喻萬行功德。言華必有果。嚴謂莊嚴。以萬行之因華。莊嚴法身之果體。是為報佛故。嚴謂飾法成人。今說此經者。即報佛也。
第一會菩提場
普賢菩薩為會主。說舉果法。有六品經。四分科經。即舉果勸樂生信分。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此明舉果勸樂。有六品經者科分十分。一教起因緣即初一品。二大眾同請分。三面光集眾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間出眾分。已上在第二品。六普賢三昧分。七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眾重請分。已上在第三品。十正陳法海分。在後三品內。言世主妙嚴者。世謂三世間。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主者佛為智正覺世間主。菩薩欲色諸天為器世間主。諸神雜類為眾生世間主。嚴者毗盧遮那初成正覺正報果體。有佛剎微塵數相好乃嚴自。今處菩提場海會眾中。則為二種世間嚴。而菩薩海會諸天神王以為眷屬以嚴主佛。為眷屬嚴。其地金剛寶樹等。為依報處嚴。三種世間依正二報更互相嚴。故為妙嚴。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帀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琉璃為榦。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疎。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暉發?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徧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虗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虗空普徧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身恒徧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徧周法界等無差別。演一切法如布大雲。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身徧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大精進金剛齋菩薩摩訶薩。香?光幢菩薩摩訶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知眾生根如應化伏。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恒與智俱盡未來際。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於無量三昧海門。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須彌華光執金剛神。清淨雲音執金剛神。諸根美妙執金剛神。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密?勝目執金剛神。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積集無邊清淨福業。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獲神通力。隨如來住。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處於眾會威光特達。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照十方身眾神。海音調伏身眾神。淨華嚴髻身眾神。無量威儀身眾神。最上光嚴身眾神。淨光香雲身眾神。守護攝持身眾神。普現攝取身眾神。不動光明身眾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蓮華光足行神。清淨華髻足行神。攝諸善見足行神。妙寶星幢足行神。樂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樹光足行神。蓮華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積集妙華足行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須彌寶光道場神。雷音幢相道場神。雨華妙眼道場神。華纓冠髻道場神。雨寶莊嚴道場神。勇猛香眼道場神。金剛彩雲道場神。蓮華光明道場神。妙光照耀道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所謂寶峰光耀主城神。妙嚴宮殿主城神。清淨喜寶主城神。離憂清淨主城神。華燈?眼主城神。?幢明現主城神。盛福光明主城神。清淨光明主城神。香髻莊嚴主城神。妙寶光明主城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堅福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淨目觀時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香毛發光主地神。悅意音聲主地神。妙華旋髻主地神。金剛嚴體主地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復有無量主山神。所謂寶峰開華主山神。華林妙髻主山神。高幢普照主山神。離塵淨髻主山神。光照十方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勝主山神。微密光輪主山神。普眼現見主山神。金剛密眼主山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諸法得清淨眼。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擢榦舒光主林神。生牙發曜主林神。吉祥淨葉主林神。垂布?藏主林神。清淨光明主林神。可意雷音主林神光香普徧主林神。妙光逈曜主林神。華果光味主林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有無量可愛光明復有無量主藥神。所謂吉祥主藥神。栴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祐物。復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徤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復有無量主河神。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普潔泉㵎主河神。離塵淨眼主河神。十方徧吼主河神。救護眾生主河神。無熱淨光主河神。普生歡喜主河神。廣德勝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海德光明主河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無量數。皆勤作意利益眾生。復有無量主海神。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成金剛幢主海神。遠離塵垢主海神。普水宮殿主海神。吉祥寶月主海神。妙華龍髻主海神。普持光味主海神。寶?華光主海神。金剛妙髻主海神。海潮雷音主海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復有無量主水神。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海潮雲音主水神。妙色輪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離垢香積主水神。福橋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淨喜善音主水神。普現威光主水神。吼音徧海主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復有無數主火神。所謂普光?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大光普照主火神。眾妙宮殿主火神。無盡光髻主火神。種種?眼主火神。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威光自在主火神。光明破暗主火神。雷音電光主火神。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復有無量主風神。所謂無礙光明主風神。普現勇業主風神。飄擊雲幢主風神。淨光莊嚴主風神。力能竭水主風神。大聲徧吼主風神。樹杪垂髻主風神。所行無礙主風神。種種宮殿主風神。大光普照主風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散滅我慢之心。復有無量主空神。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普遊深廣主空神。生吉祥風主空神。離障安住主空神。廣步妙髻主空神。無礙光?主空神。無礙勝力主空神。離垢光明主空神。深遠妙音主空神。光徧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心皆離垢廣大明潔。復有無量主方神。所謂徧住一切主方神。普現光明主方神。光行莊嚴主方神。周行不礙主方神。永斷迷惑主方神。普遊淨空主方神。大雲幢音主方神。髻目無亂主方神。普觀世業主方神。周徧遊覽主方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續不絕。復有無量主夜神。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喜眼觀世主夜神。護世精氣主夜神。寂靜海音主夜神。普現吉祥主夜神。普發樹華主夜神。平等護育主夜神。遊戲快樂主夜神。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淨福主夜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以法為樂。復有無量主晝神。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發起慧香主晝神。樂勝莊嚴主晝神。香華妙光主晝神。普集妙藥主晝神。樂作喜目主晝神。普現諸方主晝神。大悲光明主晝神。善根光照主晝神。妙華纓絡主晝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嚴飾宮殿。復有無量阿修羅王。所謂羅睺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巧幻術阿修羅王。大眷屬阿修羅王。大力阿修羅王。徧照阿修羅王。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廣大因慧阿修羅王。出現勝德阿修羅王。妙好音聲阿修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復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所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無能壞寶髻迦樓羅王。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心不退轉迦樓羅王。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堅固淨光迦樓羅王。巧嚴冠髻迦樓羅王。普捷示現迦樓羅王。普觀海迦樓羅王。普音廣目迦樓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悉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攝一切眾生。復有無量緊那羅王。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寶樹光明緊那羅王。見者欣樂緊那羅王。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動地力緊那羅王。攝伏惡眾緊那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恒快樂。自在遊戲。復有無量摩睺羅伽王。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清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如燈幢為眾所歸摩睺羅伽王。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師子臆摩睺羅伽王。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須彌堅固摩睺羅伽王。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復有無量夜叉王。所謂毗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眼主夜叉王。金剛眼夜叉王。勇徤臂夜叉王。勇敵大軍夜叉王。富資財夜叉王。力壞高山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守護一切眾生。復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口海光龍王。普高雲幢龍王。德叉迦龍王。無邊步龍王。清淨色龍王。普運大聲龍王。無熱惱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復有無量鳩槃茶王。所謂增長鳩槃茶王。龍主鳩槃茶王。善莊嚴幢鳩槃茶王。普饒益行鳩槃茶王。甚可怖畏鳩槃茶王。美目端嚴鳩槃茶王。高峰慧鳩槃茶王。勇徤臂鳩槃茶王。無邊淨華眼鳩槃茶王。廣大天面阿修羅眼鳩槃茶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學無礙法門。放大光明。復有無量乾闥婆王。所謂持國乾闥婆王。樹光乾闥婆王。淨目乾闥婆王。華冠乾闥婆王。普音乾闥婆王。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樂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復有無量月天子。所謂月天子。華王髻光明天子。眾妙淨光明天子。安樂世間心天子。樹王眼光明天子。示現清淨光天子。普遊不動光天子。星宿王自在天子。淨覺月天子。大威德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顯發眾生心寶。復有無量日天子。所謂日天子。光?眼天子。須彌光可畏敬幢天子。離垢寶莊嚴天子。勇猛不退轉天子。妙華纓光明天子。最勝幢光明天子。寶髻普光明天子。光明眼天子。持勝德天子。普光明天子。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利益眾生增其善根。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普稱滿音天王。慈目寶髻天王。寶光幢名稱天王。發生喜樂髻天王。可愛樂正念天王須彌勝音天王。成就念天王。可愛樂淨華光天王。智日眼天王。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所謂善時分天王。可愛樂光明天王。無盡慧功德幢天王。善變化端嚴天王。總持大光明天王。不思議智慧天王。輪臍天王。光?天王。光照天王。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廣大善根心常喜足。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所謂知足天王。喜樂海髻天王。最勝功德幢天王。寂靜光天王。可愛樂妙目天王。寶峰淨月天王。最勝勇徤力天王。金剛妙光明天王。星宿莊嚴幢天王。可愛樂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皆勤念持一切諸佛所有名號。復有無量化樂天王。所謂善變化天王。寂靜音光明天王。變化力光明天王。莊嚴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眾妙最勝光天王。妙髻光明天王。成就喜慧天王。華光明天王。普見十方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所謂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靜境界門天王。妙輪莊嚴幢天王。華蘂慧自在天王。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所謂尸棄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雲音天王。觀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靜光明眼天王。光徧十方天王。變化音天王。光明照耀眼天王。悅意海音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清淨妙光天王。能自在音天王。最勝念智天王。可愛樂清淨妙音天王。善思惟音天王。普音徧照天王。甚深光音天王。無垢稱光明天王。最勝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注廣大寂靜喜樂無礙法門。復有無量徧淨天王。所謂清淨慧名稱天王。最勝見天王。寂靜德天王。須彌音天王。淨念眼天王。可愛樂最勝光照天王。世間自在主天王。光?自在天王。樂思惟法變化天王。變化幢天王。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已安住廣大法門。於諸世間勤作利益。復有無量廣果天王。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清淨莊嚴海天王。最勝慧光明天王。自在智慧幢天王。樂寂靜天王。普智眼天王。樂旋慧天王。善種慧光明天王。無垢寂靜光天王。廣大清淨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安住其中。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所謂妙?海天王。自在名稱光天王。清淨功德眼天王。可愛樂大慧天王。不動光自在天王。妙莊嚴眼天王。善思惟光明天王。可愛樂大智天王。普音莊嚴幢天王。極精進名稱光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如是我聞已下至眾海雲集。為通序。此法會之因緣。於中常言六種成就。謂信聞時主處眾。此六具足。法緣方興。亦是佛顧命之言。諸經通有。故名通序。此經六事。若順圓宗。逈異餘經。若言如是我聞。乃文殊阿難以稱法界智。普聞法界之普法。我乃法身無我之真我。入法界之真聞。一時乃毗盧遮那初成正覺之時。乃無古無今劫念平等之時。處乃菩提場為自覺智所住之處。眾乃海印三昧所現之眾。此則六種皆稱法而言也。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此乃金剛心地。次下上妙寶輪等乃顯地上嚴。其菩提樹等為覺樹嚴。如來所處等為宮殿嚴。其師子座等為座嚴。上皆依報嚴。處於此座成最正覺。總成教主嚴其身充滿一切世間。言十身充滿。三業普周。正顯正報嚴。依正互嚴故為妙嚴。次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即眷屬嚴。亦主伴互嚴。其海眾雲集。分同生異生二類。菩薩為同生眾。諸天神王等為異生眾。其菩薩唯一眾。言同生者。謂菩薩同得法性身。皆從如來善根海生故。作一類菩薩形故。又同者通諸位故。其諸天神王等有三十九眾。言異生者。謂雜類作諸異生形狀故。又為法界差別德故。又有師子座中所流眾。及眉間出眾。共四十二眾。以四十眾配三賢十聖。師子座眾配等覺。眉間出眾配妙覺。通配四十二位。各得一位法門。總嚴毗盧果體。故為眷屬嚴。亦為伴嚴。輔翼法化故。總成妙嚴。菩薩眾集已。乃歎德云。皆從如來善根海生等。故為同生眾。次下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已下至妙?海大自在天王。列異生眾共有三十九眾。諸天神王每一領十。以表無盡。先各十共具一德。上眾海畢集為通序。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一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眾海歎德為別序。
上眾海雲集。此下別序發起此經之由致。故諸天神王各各歎具佛一解脫。前則十人共具一德為總。此下各各別具一解脫者以明別義。總別圓融共成一毗盧果體。亦顯妙嚴果德。故通一品。其列眾始菩薩終妙?海天王。及今歎德乃從末後妙?海起終至菩薩。以表總別始終共圓成一果體故。其諸天神王各說偈讚。亦隨所證法門。經義自明。從妙?海起至月天子。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帀徧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所謂妙?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虗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脫門。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脫門。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闇怖解脫門。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脫門。爾時妙?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佛身普徧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為救世間而出現
如來法王出世間 能然照世妙法燈
境界無邊亦無盡 此自在名之所證
佛不思議離分別 了相十方無所有
為世廣開清淨道 如是淨眼能觀見
如來智慧無邊際 一切世間莫能測
永滅眾生癡闇心 大慧入此深安住
如來功德不思議 眾生見者煩惱滅
普使世間獲安樂 不動自在天能見
眾生癡闇常迷覆 如來為說寂靜法
是則照世智慧燈 妙眼能知此方便
如來清淨妙色身 普現十方無有比
此身無性無依處 善思惟天所觀察
如來音聲無限礙 堪受化者靡不聞
而佛寂然恒不動 此樂智天之解脫
寂靜解脫天人主 十方無處不現前
光明照耀滿世間 此無礙法嚴幢見
佛於無邊大劫海 為眾生故求菩提
種種神通化一切 名稱光天悟斯法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樂寂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 廣大意樂無窮盡
若有眾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開導彼
令其恒覩佛現前 嚴海天王如是見
一切法性無所依 佛現世間亦如是
普於諸有無依處 此義勝智能觀察
隨諸眾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現
各各差別不思議 此智幢王解脫海
過去所有諸國土 一毛孔中皆示現
此是諸佛大神通 愛樂寂靜能宣說
一切法門無盡海 同會一法道場中
如是法性佛所說 智眼能明此方便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在其中而說法
佛身無去亦無來 愛樂慧旋之境界
佛觀世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奧處
說諸法性常寂然 善種思惟能見此
佛善了知諸境界 隨眾生根雨法雨
為啟難思出要門 此寂靜天能悟入
世尊恒以大慈悲 利益眾生而出現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淨光天能演說
復次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眾生解脫道方便解脫門。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眾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脫門。寂靜德天王得普嚴淨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脫門。須彌音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淨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眾生行解脫門。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脫門。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光燄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眾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脫門。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虗空無邊無盡解脫門。變化幢天王得觀眾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解脫門。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脫門。爾時清淨慧名稱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眾。而說頌言。
了知法性無礙者 普現十方無量剎
說佛境界不思議 令眾同歸解脫海
如來處世無所依 譬如光影現眾國
法性究竟無生起 此勝見王所入門
無量劫海修方便 普淨十方諸國土
法界如如常不動 寂靜德天之所悟
眾生愚癡所覆障 盲暗恒居生死中
如來示以清淨道 此須彌音之解脫
諸佛所行無上道 一切眾生莫能測
示以種種方便門 淨眼諦觀能悉了
如來恒以總持門 譬如剎海微塵數
示教眾生徧一切 普照天王此能入
如來出世甚難值 無量劫海時一遇
能令眾生生信解 此自在天之所得
佛說法性皆無性 甚深廣大不思議
普使眾生生淨信 光燄天王能善了
三世如來功德滿 化眾生界不思議
於彼思惟生慶悅 如是樂法能開演
眾生沒在煩惱海 愚癡見濁甚可怖
大師哀愍令永離 此化幢王所觀境
如來恒放大光明 一一光中無量佛
各各現化眾生事 此妙音之所入門
復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靜樂而能降現鎖滅世間苦解脫門。清淨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應海一切眾生喜樂藏解脫門。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最勝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虗空清淨解脫門。可愛樂淨妙音天王得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解脫門。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經劫住演說一切地義及方便解脫門。演莊嚴音天王得一切菩薩從兜率天宮沒下生時大供養方便解脫門。甚深光音天王得觀察無盡神通智慧海解脫門。廣大名稱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解脫門。最勝淨光天王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解脫門。爾時可愛樂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昔所行 承事供養無邊佛
如本信心清淨業 以佛威神今悉見
佛身無相離眾垢 恒住慈悲哀愍地
世間憂患悉使除 此是妙光之解脫
佛法廣大無涯際 一切剎海於中現
如其成壞各不同 自在音天解脫力
佛神通力無與等 普現十方廣大剎
悉令嚴淨常現前 勝念解脫之方便
如諸剎海微塵數 所有如來咸敬奉
聞法離染不唐捐 此妙音天法門用
佛於無量大劫海 說地方便無倫匹
所說無邊無有窮 善思音天知此義
如來神變無量門 一念現於一切處
降神成道大方便 此莊嚴音之解脫
威力所持能演說 及現諸佛神通事
隨其根欲悉令淨 此光音天解脫門
如來智慧無邊際 世中無等無所著
慈心應物普現前 廣大名天悟斯道
佛昔修習菩提行 供養十方一切佛
一一佛所發誓心 最勝光聞大歡喜
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光耀眼梵王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爾時尸棄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而說頌言。
佛身清淨常寂滅 光明照耀徧世間
無相無行無影像 譬如空雲如是見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眾生莫能測
示彼難思方便門 此慧光王之所悟
佛剎微塵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
如是劫海演不窮 善思慧光之解脫
諸佛圓音等世間 眾生隨類各得解
而於音聲不分別 普音梵天如是悟
三世所有諸如來 趣入菩提方便行
一切皆於佛身現 自在昔天之解脫
一切眾生業差別 隨其因感種種殊
世間如是佛皆現 寂靜光天能悟入
無量法門皆自在 調伏眾生徧十方
亦不於中起分別 此是普光之境界
佛身如空不可盡 無相無礙徧十方
所有應現皆如化 變化音王悟斯道
如來身相無有邊 智慧音聲亦如是
處世現形無所著 光耀天王入此門
法王安處妙法宮 法身光明無不照
法身無比無諸相 此海音王之解脫
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善目主天王得觀察一切眾生樂令入聖境界樂解脫門。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眾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勇猛慧天王得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解脫門。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寂靜境天王得調伏一切世間瞋害心解脫門。妙輪莊嚴幢天王得十方無邊佛隨憶念悉來赴解脫門。華光慧天王得隨眾生心念普現成正覺解脫門。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大威力自在法解脫門。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佛身周徧等法界 普應眾生悉現前
種種教門常化誘 於法自在能開悟
世間所有種種樂 聖寂滅樂為最勝
住於廣大法性中 妙眼天王觀見此
如來出現徧十方 普應羣心而說法
一切疑念皆除斷 此妙幢冠解脫門
諸佛徧世演妙音 無量劫中所說法
能以一言咸說盡 勇猛慧天之解脫
世間所有廣大慈 不及如來一毫分
佛慈如空不可盡 此妙音天之所得
一切眾生慢高山 十力摧殄悉無餘
此是如來大悲用 妙光幢王所行道
慧光清淨滿世間 若有見者除癡暗
令其遠離諸惡道 寂靜天王悟斯法
毛孔光明能演說 等眾生數諸佛名
隨其所樂悉得聞 此妙輪幢之解脫
如來自在不可量 法界虗空悉充滿
一切眾會皆明覩 此解脫門華慧入
無量無邊大劫海 普現十方而說法
未曾見神有去來 此妙光天之所悟
復次善化天王得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脫門。寂靜音光明天王得捨離一切攀緣解脫門。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眾生癡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勝光天王得開悟一切眾生智解脫門。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滿十方虗空界解脫門。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無能壞精進力解脫門。華光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業所受報解脫門。普見十方天王得示現不思議眾生形類差別解脫門。爾時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善化天眾。而說頌言。
世間業性不思議 佛為羣迷悉開示
巧說因緣真實理 一切眾生差別業
種種觀佛無所有 十方求覓不可得
法身示現無真實 此法寂音之所見
佛於劫海修諸行 為滅世間癡暗惑
是故清淨最照明 此是力光心所悟
世間所有妙音聲 無有能比如來音
佛以一音徧十方 入此解脫莊嚴主
世間所有眾福力 不與如來一相等
如來福德同虗空 此念光天所觀見
三世所有無量劫 如其成敗種種相
佛一毛孔皆能現 最上雲音所了知
十方虗空可知量 佛毛孔量不可得
如是無礙不思議 妙髻天王已能悟
佛於曩世無量劫 具修廣大波羅蜜
勤行精進無厭怠 喜慧能知此法門
業性因緣不可思 佛為世間皆演說
法性本淨無諸垢 此是華光之入處
汝應觀佛一毛孔 一切眾生悉在中
彼亦不來亦不去 此普見王之所了
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虗空界清淨光明身解脫門。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善目天王得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勇健力天王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金剛妙光天王得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妙莊嚴天王得一念悉知眾生心隨機應現解脫門。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徧法界 於諸眾生悉平等
普應羣情闡妙門 令入難思清淨法
佛身普現於十方 無著無礙不可取
種種色像世咸見 此喜髻天之所入
如來往昔修諸行 清淨大願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滿 勝德能知此方便
如來法身不思議 如影分形等法界
處處闡明一切法 寂靜光天解脫門
眾生業惑所纏覆 憍慢放逸心馳蕩
如來為說寂靜法 善目照知心喜慶
一切世間真導師 為救為歸而出現
普示眾生安樂處 峰月於此能深入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法界皆周徧
入於諸法到彼岸 勇慧見此生歡喜
若有眾生堪受化 聞佛功德趣菩提
令住福海常清淨 妙光於此能觀察
十方剎海微塵數 一切佛所皆往集
恭敬供養聽聞法 此莊嚴幢之所見
眾生心海不思議 無住無動無依處
佛於一念皆明現 妙莊嚴天斯善了
復次時分天王得發起一切眾生善根。令永離憂惱解脫門。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脫門。無盡慧功德幢天王得滅除一切患大悲輪解脫門。善化端嚴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眾生心解脫門。總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羅尼門光明憶持一切法無忘失解脫門。不思議慧天王得善入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方便解脫門。輪臍天王得轉法輪成熟眾生方便解脫門。光?天王得廣大眼普觀眾生而往調伏解脫門。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業障不隨魔所作解脫門。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得善誘誨一切諸天眾令受行心清淨解脫門。爾時時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時分天眾。而說頌言。
佛於無量久遠劫 已竭世間憂惱海
廣闢離塵清淨道 永耀眾生智慧燈
如來法身甚廣大 十方邊際不可得
一切方便無限量 妙光明天智能入
生老病死憂悲苦 逼迫世間無暫歇
大師哀愍誓悉除 無盡慧光能覺了
佛如幻智無所礙 於三世法悉明達
普入眾生心行中 此善化天之境界
總持邊際不可得 辯才大海亦無盡
能轉清淨妙法輪 此是大光之解脫
業性廣大無窮盡 智慧覺了善開示
一切方便不思議 如是慧天之所入
轉不思議妙法輪 顯示修習菩提道
永滅一切眾生苦 此是輪臍方便地
如來真身本無二 應物隨形滿世間
眾生各現在其前 此是?天之境界
若有眾生一見佛 必使淨除諸業障
離諸魔業永無餘 光照天王所行道
一切眾會廣大海 佛在其中最威耀
普雨法雨潤眾生 此解脫門名稱入
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普稱滿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慈目寶髻天王得慈雲普覆解脫門。寶光幢名稱天王得恒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發生喜樂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端正念天王得開示諸佛成熟眾生事解脫門。高勝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間成壞劫轉變相解脫門。成就念天王得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淨華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諸天快樂因解脫門。智日眼天王得開示一切諸天子受生善根俾無癡惑解脫門。自在光明天王得開悟一切諸天眾。令永斷種種疑解脫門。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
我念三世一切佛 所有境界悉平等
如其國土壞與成 以佛威神皆得見
佛身廣大徧十方 妙色無比利羣生
光明照耀靡不及 此道普稱能觀見
如來方便大慈海 往劫修行極清淨
化導眾生無有邊 寶髻天王斯悟了
我念法王功德海 世中最上無與等
發生廣大歡喜心 此寶光天之解脫
佛知眾生善業海 種種勝因生大福
皆令顯現無有餘 此喜髻天之所見
諸佛出現於十方 普徧一切世間中
觀眾生心示調伏 正念天王悟斯道
如來智身廣大眼 世界微塵無不見
如是普徧於十方 此雲音天之解脫
一切佛子菩提行 如來悉現毛孔中
如其無量皆具足 此念天王所明見
世間所有安樂事 一切皆由佛出生
如來功德勝無等 此解脫處華王入
若念如來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專仰
諸惡道怖悉永除 智眼於此能深悟
寂滅法中大神通 普應羣心靡不周
所有疑惑皆令斷 此光明王之所得
復次日天子得淨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常為利益解脫門。光?眼天子得以一切隨類身開悟眾生令入智慧海解脫門。須彌光歡喜幢天子得為一切眾生主令勤修無邊淨功德解脫門。淨寶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歡喜解脫門。勇猛不退轉天子得無礙光普照令一切眾生益其精爽解脫門。妙華纓光明天子得淨光普照眾生身令生歡喜信解海解脫門。最勝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間。令成辦種種妙功德解脫門。寶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現無邊境界種種色相寶解脫門。光明眼天子得淨治一切眾生眼令見法界藏解脫門。持德天子得發生清淨相續心令不失壞解脫門。普運行光明天子得普運日宮殿照十方一切眾生令成就所作業解脫門。爾時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日天子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智慧光 普照十方諸國土
一切眾生咸見佛 種種調伏多方便
如來色相無有邊 隨其所樂悉現身
普為世間開智海 ?眼如是觀於佛
佛身無等無有比 光明照耀徧十方
超過一切最無上 如是法門歡喜得
為利世間修苦行 往來諸有無量劫
光明徧淨如虗空 寶月能知此方便
佛演妙音無障礙 普徧十方諸國土
以法滋味益羣生 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網不思議 普淨一切諸含識
悉使發生深信解 此華纓天所入門
世間所有諸光明 不及佛一毛孔光
佛光如是不思議 此勝幢光之解脫
一切諸佛法如是 悉坐菩提樹王下
令非道者住於道 寶髻光明如是見
眾生盲暗愚癡苦 佛欲令其生淨眼
是故為然智慧燈 善目於此深觀察
解脫方便自在尊 若有曾見一供養
悉使修行至於果 此是德天方便力
一法門中無量門 無量千劫如是說
所演法門廣大義 普運光天之所了
復次月天子得淨光普照法界攝化眾生解脫門。華王髻光明天子得觀察一切眾生界令普入無邊法解脫門。眾妙淨光天子得了知一切眾生心海種種攀緣轉解脫門。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踊躍大歡喜解脫門。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出現淨光天子得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普遊不動光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觀十方解脫門。星宿王自在天子得開示一切法如幻如虗空無相無自性解脫門。淨覺月天子得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解脫門。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斷一切疑惑解脫門。爾時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月宮殿中諸天眾會。而說頌言。
佛放光明徧世間 照耀十方諸國土
演不思議廣大法 永破眾生癡惑暗
境界無邊無有盡 於無量劫常開導
種種自在化羣生 華髻如是觀於佛
眾生心海念念殊 佛智寬廣悉了知
普為說法令歡喜 此妙光明之解脫
眾生無有聖安樂 沉迷惡道受諸苦
如來示彼法性門 安樂思惟如是見
如來希有大慈悲 為利眾生入諸有
說法勸善令成就 此目光天所了知
世尊開闡法光明 分別世間諸業性
善惡所行無失壞 淨光見此生歡喜
佛為一切福所依 譬如大地持宮室
巧示離憂安隱道 不動能知此方便
智火大明周法界 現形無數等眾生
普為一切開真實 星宿王天悟斯道
佛如虗空無自性 為利眾生現世間
相好莊嚴如影像 淨覺天王如是見
佛身毛孔普演音 法雲覆世悉無餘
聽聞莫不生歡喜 如是解脫光天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復次持國乾闥婆王得自在方便攝一切眾生解脫門。樹光乾闥婆王得普見一切功德莊嚴解脫門。淨目乾闥婆王得永斷一切眾生憂苦出生歡喜藏解脫門。華冠乾闥婆王得永斷一切眾生邪見惑解脫門。喜步普音乾闥婆王得如雲廣布普蔭澤一切眾生解脫門。樂搖動美目乾闥婆王得現廣大妙好身令一切獲安樂解脫門。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稱寶解脫門。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得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得普滋榮一切樹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與眾生安樂解脫門。爾時持國乾闥婆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乾闥婆眾。而說頌言。
諸佛境界無量門 一切眾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淨 普為世間開正道
如來一一毛孔中 功德大海皆充滿
一切世間咸利樂 此樹光王所能見
世間廣大憂苦海 佛能消竭悉無餘
如來慈愍多方便 淨目於此能深解
十方剎海無有邊 佛以智光咸照曜
普使滌除邪惡見 此樹華王所入門
佛於往昔無量劫 修習大慈方便行
一切世間咸慰安 此道普音能悟入
佛身清淨皆樂見 能生世間無盡樂
解脫因果次第成 美目於斯善開示
眾生迷惑常流轉 愚癡障蓋極堅密
如來為說廣大法 師子幢王能演暢
如來普現妙色身 無量差別等眾生
種種方便照世間 妙音如是觀於佛
大智方便無量門 佛為羣生普開闡
入勝菩提真實行 此金剛幢善觀察
一剎那中百千劫 佛力能現無所動
等以安樂施羣生 此樂莊嚴之解脫
復次增長鳩槃茶王得滅一切怨害力解脫門。龍主鳩槃茶王得修習無邊行門海解脫門。莊嚴幢鳩槃茶王得知一切眾生心所樂解脫門。饒益行鳩槃茶王得普成就清淨大光明所作業解脫門。可怖畏鳩槃茶王得開示一切眾生安隱無畏道解脫門。妙莊嚴鳩槃茶王得消竭一切眾生愛欲海解脫門。高峰慧鳩槃茶王得普現諸趣光明雲解脫門。勇徤臂鳩槃茶王得普放光明滅如山重障解脫門。無邊淨華眼鳩槃茶王得開示不退轉大悲藏解脫門。廣大面鳩槃茶王得普現諸趣流轉身解脫門。爾時增長鳩槃茶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鳩槃茶眾。而說頌言。
成就忍力世導師 為物修行無量劫
永離世間憍慢惑 是故其身最嚴淨
佛昔普修諸行海 教化十方無量眾
種種方便利羣生 此解脫門龍主得
佛以大智救眾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種種自在而調伏 嚴幢見此生歡喜
神道應現如光影 法輪真實同虗空
如是處世無央劫 此饒益王之所證
眾生癡瞖常蒙惑 佛光照現安隱道
為作救護令除苦 可畏能觀此法門
欲海漂淪具眾苦 智光普照滅無餘
既除苦已為說法 此妙莊嚴之所悟
佛身普應無不見 種種方便化羣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門高慧入
清淨光明不唐發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無有邊 勇臂能明此深理
為欲安樂諸眾生 修習大悲無量劫
種種方便除眾苦 如是淨華之所見
神通自在不思議 其身普現徧十方
而於一切無來去 此廣面王心所了
復次毗樓博叉龍王得消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脫門。娑竭羅龍王得一念中轉自龍形示現無量眾生身解脫門。雲音幢龍王得於一切諸有趣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解脫門。?口龍王得普現無邊佛世界建立差別解脫門。?眼龍王得一切眾生嗔癡蓋纏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眾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德叉迦龍王得以清淨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解脫門。無邊步龍王得示現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脫門。清淨色速疾龍王得出生一切眾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普行大音龍王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無熱惱龍王得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爾時毗樓博叉龍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諸龍眾已。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法常爾 一切眾生咸利益
能以大悲哀愍力 拔彼畏塗淪墜者
一切眾生種種別 於一毛端皆示現
神通變化滿世間 娑竭如是觀於佛
佛以神通無限力 廣演名號等眾生
隨其所樂普使聞 如是雲音能悟解
無量無邊國土眾 佛能令入一毛孔
如來安坐彼會中 此?口龍之所見
一切眾生瞋恚心 纏蓋愚癡深若海
如來慈愍皆除滅 ?龍觀此能明見
一切眾生福德力 佛毛孔中皆顯現
現已令歸大福海 此高雲幢之所觀
佛身毛孔發智光 其光處處演妙音
眾生聞者除憂畏 德叉迦龍悟斯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國土莊嚴劫次第
如是皆於佛身現 廣步見此神通力
我觀如來往昔行 供養一切諸佛海
於彼咸增喜樂心 此速疾龍之所入
佛以方便隨類音 為眾說法令歡喜
其音清雅眾所悅 普行聞此心欣悟
眾生逼迫諸有中 業惑漂轉無人救
佛以大悲令解脫 無熱大龍能悟此
復次毗沙門夜叉王得以無邊方便救護惡眾生解脫門。自在音夜叉王得普觀察眾生方便救護解脫門。嚴持器仗夜叉王得能資益一切甚羸惡眾生解脫門。大智慧夜叉王得稱揚一切聖功德海解脫門。?眼主夜叉王得普觀察一切眾生大悲智解脫門。金剛眼夜叉王得種種方便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解脫門。勇徤臂夜叉王得普入一切諸法義解脫門。勇敵大軍夜叉王得守護一切眾生令住於道無空過者解脫門。富財夜叉王得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聚令恒受快樂解脫門。力壞高山夜叉王得隨順憶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脫門。爾時多聞大夜叉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夜叉眾會。而說頌言。
眾生罪惡深可怖 於百千劫不見佛
漂流生死受眾苦 為救是等佛興世
如來救護諸世間 悉現一切眾生前
息彼畏塗輪轉苦 如是法門音王入
眾生惡業為重障 佛示妙理令開解
譬以明燈照世間 此法嚴仗能觀見
佛昔劫海修諸行 稱讚十方一切佛
故有高遠大名聞 此智慧王之所了
智慧如空無有邊 法身廣大不思議
是故十方皆出現 ?目於此能觀察
一切趣中演妙音 說法利益諸羣生
其聲所暨眾苦滅 入此方便金剛眼
一切甚深廣大義 如來一句能演說
如是教理等世間 勇徤慧王之所悟
一切眾生住邪道 佛示正道不思議
普使世間成法器 此勇敵軍能悟解
世間所有眾福業 一切皆由佛光照
佛智慧海難測量 如是富財之解脫
憶念往劫無央數 佛於是中修十力
能令諸力皆圓滿 此高幢王所了知
復次善慧摩睺羅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眾生集功德解脫門。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得使一切眾生除煩惱得清涼悅樂解脫門。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得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覺眾生入清淨法解脫門。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得了達一切無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解脫門。燈幢摩睺羅伽王得開示一切眾生令離黑闇怖畏道解脫門。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得了知一切佛功德生歡喜解脫門。師子臆摩睺羅伽王得勇猛力為一切眾生救護主解脫門。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得令一切眾生隨憶念生無邊喜樂解脫門。須彌臆摩睺羅伽王得於一切所緣決定不動到彼岸滿足解脫門。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得為一切不平等眾生開示平等道解脫門。爾時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摩睺羅伽眾。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性清淨 普現威光利羣品
示甘露道使清涼 眾苦永樂無所依
一切眾生居有海 諸惡業惑自纏覆
示彼所行寂靜法 離塵威音能善了
佛智無等叵思議 知眾生心無不盡
為彼闡明清淨法 如是嚴髻心能悟
無量諸佛現世間 普為眾生作福田
福海廣大深難測 妙目大王能悉見
一切眾生憂畏苦 佛普現前而救護
法界虗空靡不周 此是燈幢所行境
佛一毛孔諸功德 世間共度不能了
無邊無盡同虗空 如是廣大光幢見
如來通達一切法 於彼法性皆明照
如須彌山不傾動 入此法門師子臆
佛於往昔廣大劫 集歡喜海深無盡
是故見者靡不欣 此法嚴音之所入
了知法界無形相 波羅蜜海悉圓滿
大光普救諸眾生 山臆能知此方便
汝觀如來自在力 十方降現罔不均
一切眾生咸照悟 此妙光明能善入
復次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恒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眾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恒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爾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緊那羅眾。而說頌言。
世間所有安樂事 一切皆由見佛興
導師利益諸眾生 普作救護歸依處
出生一切諸善樂 世間咸得無有盡
能令見者不唐捐 此是華幢之所悟
佛功德海無有盡 求其邊際不可得
光明普照於十方 此莊嚴王之解脫
如來大音常演暢 開示離憂真實法
眾生聞者咸欣悅 如是吼聲能信受
我觀如來自在力 皆由往昔所修行
大悲救物令清淨 此寶樹王能悟入
如來難可得見聞 眾生億劫時乃遇
眾生為嚴悉具足 此樂見王之所覩
汝觀如來大智慧 普應羣生心所欲
一切智道靡不宣 最勝莊嚴此能了
業海廣大不思議 眾生苦樂皆從起
如是一切能開示 此華幢王所了知
諸佛神通無間歇 十方大地恒震動
一切眾生莫能知 此廣大力恒明見
處於眾會現神通 放大光明令覺悟
顯示一切如來境 此威猛主能觀察
復次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眾生界解脫門。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眾生解脫門。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得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不退心莊嚴迦樓羅王得勇猛力入如來境界解脫門。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得入佛行廣大智慧海解脫門。堅法淨光迦樓羅王得成就無邊眾生差別智解脫門。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普捷示現迦樓羅王得成就不可壞平等力解脫門。普觀海迦樓羅王得了知一切眾生身而為現形解脫門。龍音大目精迦樓羅王得普入一切眾生歿生行智解脫門。爾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迦樓羅眾。而說頌言。
佛眼廣大無邊際 普見十方諸國土
其中眾生不可量 現大神通悉調伏
佛神通力無所礙 徧坐十方覺樹下
演法如雲悉充滿 寶髻聽聞心不逆
佛於往昔修諸行 普淨廣大波羅蜜
供養一切諸如來 此速疾王深信解
如來一一毛孔中 一念普現無邊行
如是難思佛境界 不退莊嚴悉明覩
佛行廣大不思議 一切眾生莫能測
導師功德智慧海 此執持王所行處
如來無量智慧光 能滅眾生癡惑網
一切世間咸救護 此是堅法所持說
法城廣大不可窮 其門種種無數量
如來處世大開闡 此妙冠髻能明入
一切諸佛一法身 真如平等無分別
佛以此力常安住 普捷現王斯具演
佛昔諸有攝眾生 普放光明徧世間
種種方便示調伏 此勝法門觀海悟
佛觀一切諸國土 悉依業海而安住
普雨法雨於其中 龍音解脫能如是
復次羅睺阿脩羅王得現為大會尊勝主解脫門。毗摩質多羅阿脩羅王得示現無量劫解脫門。巧幻術阿脩羅王得消滅一切眾生苦令清淨解脫門。大眷屬阿脩羅王得修一切苦行自莊嚴解脫門。婆稚阿脩羅王得震動十方無邊境界解脫門。徧照阿脩羅王得種種方便安立一切眾生解脫門。堅固行妙莊嚴阿脩羅王得普集不可壞善根淨諸染著解脫門。廣大因慧阿脩羅王得大悲力無疑惑主解脫門。現勝德阿脩羅王得普令見佛承事供養修諸善根解脫門。善音阿脩羅王得普入一切趣決定平等行解脫門。爾時羅睺阿脩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阿脩羅眾。而說頌言。
十方所有廣大眾 佛在其中最殊特
光明徧照等虗空 普現一切眾生前
百千萬劫諸佛土 一剎那中悉明現
舒光化物靡不周 如是毗摩深讚喜
如來境界無與等 種種法門常利益
眾生有苦皆令滅 苫末羅王此能見
無量劫中修苦行 利益眾生淨世間
由是牟尼智普成 大眷屬王斯見佛
無礙無等大神通 徧動十方一切剎
不使眾生有驚怖 大力於此能明了
佛出於世救眾生 一切智道咸開示
悉令捨苦得安樂 此義徧照所弘闡
世間所有眾福海 佛力能生普令淨
佛能開示解脫處 堅行莊嚴入此門
佛大悲身無與等 周行無礙悉令見
猶如影像現世間 因慧能宣此功德
希有無等大神通 處處現身充法界
各在菩提樹下坐 此義勝德能宣說
如來往修三世行 諸趣輪迴靡不經
脫眾生苦無有餘 此妙音王所稱讚
復次示現宮殿主晝神得普入一切世間解脫門。發起慧香主晝神得普觀察一切眾生皆利益令歡喜滿足解脫門。樂勝莊嚴主晝神得能放無邊可愛樂法光明解脫門。華香妙光主晝神得開發無邊眾生清淨信解心解脫門。普集妙藥主晝神得積集莊嚴普光明力解脫門。樂作喜目主晝神得普開悟一切苦樂眾生皆令得法樂解脫門。觀方普現主晝神得十方法界差別身解脫門。大悲威力主晝神得救護一切眾生令安樂解脫門。善根光照主晝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脫門。妙華瓔珞主晝神得聲稱普聞眾生見者皆獲益解脫門。爾時示現宮殿主晝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晝神眾。而說頌言。
佛智如空無有盡 光明照耀徧十方
眾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間無不入
知諸眾生心所樂 如應為說眾法海
句義廣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見
佛放光明照世間 見聞歡喜不唐捐
示其深廣寂滅處 此樂莊嚴心悟解
佛雨法雨無邊量 能令見者大歡喜
最勝善根從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普入法門開悟力 曠劫修治悉清淨
如是皆為攝眾生 此妙藥神之所了
種種方便化羣生 若見若聞咸受益
皆令踊躍大歡喜 妙眼晝神如是見
十力應現徧世間 十方法界悉無餘
體性非無亦非有 此觀方神之所入
眾生流轉險難中 如來哀愍出世間
悉令除滅一切苦 此解脫門悲力住
眾生闇覆淪永夕 佛為說法大開曉
皆使得樂除眾苦 大善光神入此門
如來福量同虗空 世間眾福悉從生
凡有所作無空過 如是解脫華瓔得
復次普德淨光主夜神得寂靜禪定樂大勇徤解脫門。喜眼觀世主夜神得廣大清淨可愛樂功德相解脫門。護世精氣主夜神得普現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寂靜海音主夜神得積集廣大歡喜心解脫門。普現吉祥主夜神得甚深自在悅意言音解脫門。普發樹華主夜神得光明滿足廣大歡喜藏解脫門。平等護育主夜神得開悟眾生令成熟善根解脫門。遊戲快樂主夜神得救護眾生無邊慈解脫門。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現莊嚴大悲門解脫門。示現淨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眾生所樂滿足解脫門。爾時普德淨光主夜神承佛威力。徧觀一切主夜神眾。而說頌言。
汝等應觀佛所行 廣大寂靜虗空相
欲海無涯悉治淨 離垢端嚴照十方
一切世間咸樂見 無量劫海時一遇
大悲念物靡不周 此解脫門觀世覩
導師救護諸世間 眾生悉見在其前
能令諸趣皆清淨 如是護世能觀察
佛昔修治歡喜海 廣大無邊不可測
是故見者咸欣樂 此是寂音之所了
如來境界不可量 寂而能演徧十方
普使眾生意清淨 尸利夜神聞踊悅
佛於無福眾生中 大福莊嚴甚威曜
示彼離塵寂滅法 普發華神悟斯道
十方普現大神通 一切眾生悉調伏
種種色相皆令見 此護育神之所觀
如來往昔念念中 悉淨方便慈悲海
救護世間無不徧 此福樂神之解脫
眾生愚癡常亂濁 其心堅毒甚可畏
如來慈愍為出興 此滅怨神能悟喜
佛昔修行為眾生 一切願欲皆令滿
由是具成功德相 此現福神之所入
復次徧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護力解脫門。普現光明主方神得成辦化一切眾生神通業解脫門。光行莊嚴主方神得破一切闇障生喜樂大光明解脫門。周行不礙主方神得普現一切處不唐勞解脫門。永斷迷惑主方神得示現等一切眾生數名號發生功德解脫門。徧遊淨空主方神得恒發妙音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雲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龍普雨令眾生歡喜解脫門。髻目無亂主方神得示現一切眾生業無差別自在力解脫門。普觀世業主方神得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周徧遊覽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眾生歡喜解脫門。爾時徧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方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自在出世間 教化一切諸羣生
普示法門令悟入 悉使當成無上智
神通無量等眾生 隨其所樂示諸相
見者皆蒙出離苦 此現光神解脫力
佛於闇障眾生海 為現法炬大光明
其光普照無不見 此行莊嚴之解脫
具足世間種種音 普轉法輪無不解
眾生聽者煩惱滅 此徧住神之所悟
一切世間所有名 佛名等彼而出生
悉使眾生離癡惑 此斷迷神所行處
若有眾生至佛前 得聞如來美妙音
莫不心生大歡喜 徧遊虗空悟斯法
佛於一一剎那中 普雨無邊大法雨
悉使眾生煩惱滅 此雲幢神所了知
一切世間諸業海 佛悉開示等無異
普使眾生除業惑 此髻目神之所了
一切智地無有邊 一切眾生種種心
如來照見悉明了 此廣大門觀世入
佛於往昔修諸行 無量諸度悉圓滿
大慈哀愍利眾生 此徧遊神之解脫
復次淨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解脫門。普遊深廣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脫門。生吉祥風主空神得了達無邊境界身相解脫門。離障安住主空神得能除一切眾生業惑障解脫門。廣步妙髻主空神得普觀察思惟廣大行海解脫門。無礙光?主空神得大悲光普救護一切眾生厄難解脫門。無礙勝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無所著福德力解脫門。離垢光明主空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心離諸蓋清淨解脫門。深遠妙音主空神得普見十方智光明解脫門。光徧十方主空神得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爾時淨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空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目 清淨如虗空 普見諸眾生
一切悉明了 佛身大光明 徧照於十方
處處現前住 普遊觀此道 佛身如虗空
無生無所取 無得無自性 吉祥風所見
如來無量劫 廣說諸聖道 普滅眾生障
圓光悟此門 我觀佛往昔 所集菩提行
悉為安世間 妙髻行斯法 一切眾生界
流轉生死海 佛放滅苦光 無礙神能見
清淨功德藏 能為世福田 隨以智開覺
力神於此悟 眾生癡所覆 流轉於險道
佛為放光明 離垢神能證 智慧無邊際
悉現諸國土 光明照世間 妙音斯見佛
佛為度眾生 修行徧十方 如是大願心
普現能觀察
復次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普現勇業主風神得無量國土佛出現咸廣大供養解脫門。飄擊雲幢主風神得以香風普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淨光莊嚴主風神得普生一切眾生善根令摧滅重障山解脫門。力能竭水主風神得能破無邊惡魔眾解脫門。大聲徧吼主風神得永滅一切眾生怖解脫門。樹杪垂髻主風神得入一切諸法實相辯才海解脫門。普行無礙主風神得調伏一切眾生方便藏解脫門。種種宮殿主風神得入寂靜禪定門滅極重愚癡闇解脫門。大光普照主風神得隨順一切眾生行無礙力解脫門。爾時無礙光明主風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風神眾。而說頌言。
一切諸佛法甚深 無礙方便普能入
所有世間常出現 無相無形無影像
汝觀如來於往昔 一念供養無邊佛
如是勇猛菩提行 此普現神能悟了
如來救世不思議 所有方便無空過
悉使眾生離諸苦 此雲幢神之解脫
眾生無福受眾苦 重蓋密障常迷覆
一切皆令得解脫 此淨光神所了知
如來廣大神通力 克殄一切魔軍眾
所有調伏諸方便 勇徤威力能觀察
佛於毛孔演妙音 其音普徧於世間
一切苦畏皆令息 此徧吼神之所了
佛於一切眾剎海 不思議劫常演說
此如來地妙辯才 樹杪髻神能悟解
佛於一切方便門 智入其中悉無礙
境界無邊無與等 此普行神之解脫
如來境界無有邊 處處方便皆令見
而身寂靜無諸相 種種宮神解脫門
如來劫海修諸行 一切諸力皆成滿
能隨世法應眾生 此普照神之所見
次下自持國乾闥婆王起至無礙光明主風神。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復次普光?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闇解脫門。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大光徧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眾妙宮殿主火神得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解脫門。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無邊虗空界解脫門。種種?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癡執著見解脫門。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爾時普光?藏主火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火神眾。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精進力 廣大億劫不思議
為利眾生現世間 所有闇障皆令滅
眾生愚癡起諸見 煩惱如流及火然
導師方便悉滅除 普集光幢於此悟
福德如空無有盡 求其邊際不可得
此佛大悲無動力 光照悟入心生喜
我觀如來之所行 經於劫海無邊際
如是示現神通力 眾妙宮神所了知
億劫修成不可思 求其邊際莫能知
演法實相令歡喜 無盡光神所觀見
十方所有廣大眾 一切現前瞻仰佛
寂靜光明照世間 此妙?神所能了
牟尼出現諸世間 坐於一切宮殿中
普雨無邊廣大法 此十方神之境界
諸佛智慧最甚深 於法自在現世間
能悉闡明真實理 威光悟此心欣慶
諸見愚癡為闇蓋 眾生迷惑常流轉
佛為開闡妙法門 光照方神能悟入
願門廣大不思議 力度修治已清淨
如昔願心皆出現 此震音神之所了
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淨大光明解脫門。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淨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吼聲徧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發起如虗空調伏方便解脫門。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清淨慈門剎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不然 是故見者無厭足
世尊往昔修行時 普詣一切如來所
種種修治無懈倦 如是方便雲音入
佛於一切十方中 寂然不動無來去
應化眾生悉令見 此是髻輪之所知
如來境界無邊量 一切眾生不能了
妙音演說徧十方 此善漩神所行處
世尊光明無有盡 充徧法界不思議
說法教化度眾生 此淨香神所觀見
如來清淨等虗空 無相無形徧十方
而令眾會靡不見 此福光神善觀察
佛昔修習大悲門 其心廣徧等眾生
是故如雲現於世 此解脫門知足了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見如來坐於座
朗然開悟大菩提 如是喜音之所入
如來所行無罣礙 徧往十方一切剎
處處示現大神通 普現威光已能悟
修習無邊方便行 等眾生界悉充滿
神通妙用靡暫停 吼聲徧海斯能入
復次出現寶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莊嚴身解脫門。不可壞金剛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護一切眾生善根解脫門。不雜塵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解脫門。恒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吉祥寶月主海神得普滅大癡闇解脫門。妙華龍髻主海神得滅一切諸趣苦與安樂解脫門。普持光味主海神得淨治一切眾生諸見愚癡性解脫門。寶?華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解脫門。金剛妙髻主海神得不動心功德海解脫門。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門解脫門。爾時出現寶光主海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海神眾。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大劫海 供養一切諸如來
普以功德施羣生 是故端嚴最無比
一切世間皆出現 眾生根欲靡不知
普為弘宣大法海 此是堅幢所欣悟
一切世間眾導師 法雲大雨不可測
消竭無窮諸苦海 此離垢塵入此門
一切眾生煩惱覆 流轉諸趣受眾苦
為其開示如來境 普水宮神入此門
佛於難思劫海中 修行諸行無有盡
永截眾生癡惑網 寶月於此能明入
佛見眾生常恐怖 流轉生死大海中
示彼如來無上道 龍髻悟解生欣悅
諸佛境界不思議 法界虗空平等相
能淨眾生癡惑網 如是持味能宣說
佛眼清淨不思議 一切境界悉該覽
普示眾生諸妙道 此是華光心所悟
魔軍廣大無央數 一剎那中悉摧滅
心無傾動難測量 金剛妙髻之方便
普於十方演妙音 其音法界靡不周
此是如來三昧境 海潮音神所行處
復次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普潔泉㵎主河神得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解脫門。離塵淨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十方徧吼主河神得恒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恒起無惱害慈解脫門。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解脫門。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解脫門。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恒受具足樂解脫門。爾時普發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河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往昔為眾生 修治法海無邊行
譬如霈澤清炎暑 普滅眾生煩惱熱
佛昔難宣無量劫 以願光明淨世間
諸根熟者令悟道 此普潔神心所悟
大悲方便等眾生 悉現其前常化誘
普使淨治煩惱垢 淨眼見此深歡悅
佛演妙音普使聞 眾生愛樂心歡喜
悉使滌除無量苦 此徧吼神之解脫
佛昔修習菩提行 為利眾生無量劫
是故光明徧世間 護神憶念生歡喜
佛昔修行為眾生 種種方便令成熟
普淨福海除眾苦 無熱見此心欣慶
施門廣大無窮盡 一切眾生咸利益
能令見者無慳著 此普喜神之所悟
佛昔修行實方便 成就無邊功德海
能令見者靡不欣 此勝幢神心悟悅
眾生有垢咸淨治 一切怨害等生慈
故得光照滿虗空 普世河神見歡喜
佛是福田功德海 能令一切離諸惡
乃至成就大菩提 此海光神之解脫
復次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色力勇徤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淨諸境界解脫門。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眾生淨信華解脫門。潤澤淨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眾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眾生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令眾會歡喜滿足解脫門。爾時柔軟勝味主稼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稼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無上功德海 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如來咸救護 悉與安樂無遺者
世尊功德無有邊 眾生聞者不唐捐
悉使離苦常歡喜 此是時華之所入
善逝諸力皆圓滿 功德莊嚴現世間
一切眾生悉調伏 此法勇力能明證
佛昔修治大悲海 其心念念等世間
是故神通無有邊 增益精氣能觀見
佛徧世間常現前 一切方便無空過
悉淨眾生諸惑惱 此普生神之解脫
佛是世間大智海 放淨光明無不徧
廣大信解悉從生 如是嚴髻能明入
如來觀世起慈心 為利眾生而出現
示彼恬怡最勝道 此淨華神之解脫
善逝所修清淨行 菩提樹下具宣說
如是教化滿十方 此妙香神能聽受
佛於一切諸世間 悉使離憂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淨 可愛樂神斯悟入
如來出現於世間 普觀眾生心所樂
種種方便而成熟 此淨光神解脫門
復次吉祥主藥神得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解脫門。旃檀林主藥神得以光明攝眾生俾見者無空過解脫門。離塵光明主藥神得能以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解脫門。名稱普聞主藥神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毛孔現光主藥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脫門。破闇清淨主藥神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解脫門。普發吼聲主藥神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解脫門。蔽日光幢主藥神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咸生善根解脫門。明見十方主藥神得清淨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脫門。普發威光主藥神得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爾時吉祥主藥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藥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智慧不思議 悉知一切眾生心
能以種種方便力 滅彼羣迷無量苦
大雄善巧難測量 凡有所作無空過
必使眾生諸苦滅 旃檀林神能悟此
汝觀諸佛法如是 往昔勤修無量劫
而於諸有無所著 此離塵光所入門
佛百千劫難可遇 若有得見及聞名
悉令獲益無空過 此普稱神之所了
如來一一毛孔中 悉放光明滅眾患
世間煩惱皆令盡 此現光神所入門
一切眾生癡所盲 惑業眾苦無量別
佛悉蠲除開智照 如是破闇能觀見
如來一音無限量 能開一切法門海
眾生聽者悉了知 此是大音之解脫
汝觀佛智難思議 普現諸趣救羣生
能令見者皆從化 此蔽日幢深悟了
如來大悲方便海 為利世間而出現
廣開正道示眾生 此見方神能了達
如來普放大光明 一切十方無不照
令隨念佛生功德 此發威光解脫門
復次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擢幹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善清淨解脫門。生芽發曜主林神得增長種種淨信芽解脫門。吉祥淨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垂布?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恒周覽法界解脫門。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眾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香光普徧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妙光迴曜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爾時布華如雲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林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集菩提行 福德智慧悉成滿
一切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間
悲門無量等眾生 如來往昔普淨治
是故於世能為益 此擢幹神之所了
若有眾生一見佛 必使入於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來道 此妙芽神之解脫
一毛所集諸功德 劫海宣揚不可盡
諸佛方便難思議 淨葉能明此深義
我念如來於往昔 供養剎塵無量佛
一一佛所智漸明 此?藏神之所了
一切眾生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廣大無礙智 妙莊嚴神能悟入
恒演如來寂妙音 普生無等大歡喜
隨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如來示現大神通 十方國土皆周徧
佛昔修行悉令見 此普香光所入門
眾生譣詖不修德 迷惑沉流生死中
為彼闡明眾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見
佛為業障諸眾生 經於億劫時乃現
其餘念念常令見 此味光神所觀察
復次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解脫門。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淨諸根解脫門。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復令眾生捨離愚迷行解脫門。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餘解脫門。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金剛堅固眼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爾時開華帀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山神眾。而說頌言。
往修勝行無有邊 今獲神通亦無量
法門廣闢如塵數 悉使眾生深悟喜
眾相嚴身徧世間 毛孔光明悉清淨
大慈方便示一切 華林妙髻悟此門
佛身普現無有邊 十方世界皆充滿
諸根嚴淨見者喜 此法高幢能悟入
歷劫勤修無懈倦 不染世法如虗空
種種方便化羣生 悟此法門名寶髻
眾生盲闇入險道 佛哀愍彼舒光照
普使世間從睡覺 威光悟此心生喜
昔在諸有廣修行 供養剎塵無數佛
令眾生見發大願 此地大力能明入
見諸眾生流轉苦 一切業障恒纏覆
以智慧光悉滅除 此普勝神之解脫
一一毛孔出妙音 隨眾生心讚諸佛
悉徧十方無量劫 此是光輪所入門
佛徧十方普現前 種種方便說妙法
廣益眾生諸行海 此現見神之所悟
法門如海無邊量 一音為說悉令解
一切劫中演不窮 入此方便金剛目
復次普德淨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爾時普德淨華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地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往昔念念中 大慈悲門不可說
如是修行無有已 故得堅牢不壞身
三世眾生及菩薩 所有一切眾福聚
悉現如來毛孔中 福嚴見已生歡喜
廣大寂靜三摩地 不生不滅無來去
嚴淨國土示眾生 此樹華神之解脫
佛於往昔修諸行 為令眾生消重障
普散眾寶主地神 見此解脫生歡喜
如來境界無邊際 念念普現於世間
淨目觀時主地神 見佛所行心慶悅
妙音無限不思議 普為眾生滅煩惱
金色眼神能了悟 見佛無邊勝功德
一切色形皆化現 十方法界悉充滿
香毛發光常見佛 如是普化諸眾生
妙音普徧於十方 無量劫中為眾說
悅意地神心了達 從佛得聞深敬喜
佛毛孔出香?雲 隨眾生心徧世間
一切見者皆成熟 此是華旋所觀處
堅固難壞如金剛 不可傾動踰須彌
佛身如是處世間 普持得見生歡喜
復次寶峰光曜主城神得方便利益眾生解脫門。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眾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解脫門。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華燈燄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眾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闇眾生解脫門。香髻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徧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解脫門。爾時寶峰光曜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城神眾。而說頌言。
導師如是不思議 光明徧照於十方
眾生現前悉見佛 教化成熟無央數
諸眾生根各差別 佛悉了知無有餘
妙嚴宮殿主城神 入此法門心慶悅
如來無量劫修行 護持往昔諸佛法
意常承奉生歡喜 妙寶城神悟此門
如來悉已能除遣 一切眾生諸恐怖
而恒於此起慈悲 此離憂神心悟喜
佛智廣大無有邊 譬如虗空不可量
華目城神斯悟悅 能學如來之妙慧
如來色相等眾生 隨其樂欲皆令見
燄幢明現心能悟 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往修眾福海 清淨廣大無邊際
福德幢光於此門 觀察了悟心欣慶
眾生愚迷諸有中 如世生盲卒無覩
佛為利益興於世 清淨光神入此門
如來自在無有邊 如雲普徧於世間
乃至現夢令調伏 此是香幢所觀見
眾生癡闇如盲瞽 種種障蓋所纏覆
佛光照徹普令開 如是寶峰之所入
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清淨?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瓔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讚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徧十方解脫門。妙光照曜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 於無量劫所修行
諸佛出興咸供養 故獲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無盡施 無量剎土微塵等
須彌光照菩提神 憶念善逝心欣慶
如來色相無有窮 變化周流一切剎
乃至夢中常示現 雷幢見此生歡喜
昔行捨行無量劫 能捨難捨眼如海
如是捨行為眾生 此妙眼神能悟悅
無邊色相寶?雲 現菩提場徧世間
?形清淨道場神 見佛自在生歡喜
眾生行海無有邊 佛普彌綸雨法雨
隨其根解除疑惑 華瓔悟此心歡喜
無量法門差別義 辯才大海皆能入
雨寶嚴具道場神 於心念念恒如是
於不可說一切土 盡世言辭稱讚佛
故獲名譽大功德 此勇眼神能憶念
種種色相無邊樹 普現菩提樹王下
金剛彩雲悟此門 恒觀道樹生歡喜
十方邊際不可得 佛坐道場智亦然
蓮華步光淨信心 入此解脫深生喜
道場一切出妙音 讚佛難思清淨力
及以成就諸因行 此妙光神能聽受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旃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徧出種種光明網普照曜解脫門。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爾時寶印手足行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足行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行無量劫 供養一切諸如來
心恒慶悅不疲厭 喜門深大猶如海
念念神通不可量 化現蓮華種種香
佛坐其上普遊往 紅色光神皆覩見
諸佛如來法如是 廣大眾會徧十方
普現神通不可議 最勝華神悉明矚
十方國土一切處 於中舉足若下足
悉能成就諸羣生 此善見神心悟喜
如眾生數普現身 此一一身充法界
悉放淨光雨眾寶 如是解脫星幢入
如來境界無邊際 普雨法雨皆充滿
眾會覩佛生歡喜 此妙音聲之所見
佛音聲量等虗空 一切音聲悉在中
調伏眾生靡不徧 如是旃檀能聽受
一切毛孔出化音 闡揚三世諸佛名
聞此音者皆歡喜 蓮華光神如是見
佛身變現不思議 步步色相猶如海
隨眾生心悉令見 此妙光明之所得
十方普現大神通 一切眾生悉開悟
眾妙華神於此法 見已心生大歡喜
復次淨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光照十方身眾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海音調伏身眾神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淨華嚴髻身眾神得身如虗空周徧住解脫門。無量威儀身眾神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最勝光嚴身眾神得令一切饑乏眾生色力滿足解脫門。淨光香雲身眾神得除一切眾生煩惱垢解脫門。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普現攝化身眾神得普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不動光明身眾神得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爾時淨喜境界身眾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身眾神眾。而說頌言。
我憶須彌塵劫前 有佛妙光出興世
世尊於彼如來所 發心供養一切佛
如來身放大光明 其光法界靡不充
眾生遇者心調伏 此照方神之所見
如來聲震十方國 一切言音悉圓滿
普覺羣生無有餘 調伏聞此心歡慶
佛身清淨恒寂滅 普現眾色無諸相
如是徧住於世間 此淨華神之所入
導師如是不思議 隨眾生心悉令見
或坐或行或時住 無量威儀所悟門
佛百千劫難逢遇 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 最勝光嚴入斯處
如來一一齒相間 普放香燈光?雲
滅除一切眾生惑 離垢雲神如是見
眾生染惑為重障 隨逐魔徑常流轉
如來開示解脫道 守護執持能悟入
我觀如來自在力 光布法界悉充滿
處王宮殿化眾生 此普現神之境界
眾生迷妄具眾苦 佛在其中常救護
皆令滅惑生喜心 不動光神所觀見
復次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得見如來示現無邊色相身解脫門。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解脫門。須彌華光執金剛神得化現無量身大神變解脫門。清淨雲音執金剛神得無邊隨類音解脫門。妙臂天主執金剛神得現為一切世間主開悟眾生解脫門。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得普開示一切佛法差別門咸盡無遺解脫門。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得以可愛樂莊嚴具攝一切樹神解脫門。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得如來廣大福莊嚴聚皆具足明了解脫門。密?吉祥目執金剛神得普觀察險惡眾生心為現威嚴身解脫門。蓮華摩尼髻執金剛神得普雨一切菩薩莊嚴具摩尼髻解脫門。爾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執金剛神眾。而說頌言。
汝應觀法王 法王法如是 色相無有邊
普現於世間 佛身一一毛 光網不思議
譬如淨日輪 普照十方國 如來神通力
法界悉周徧 一切眾生前 示現無盡身
如來說法音 十方莫不聞 隨諸眾生類
悉令心滿足 眾見牟尼尊 處世宮殿中
普為諸羣生 闡揚於大法 法海漩澓處
一切差別義 種種方便門 演說無窮盡
無邊大方便 普應十方國 遇佛淨光明
悉見如來身 供養於諸佛 億剎微塵數
功德如虗空 一切所瞻仰 神通力平等
一切剎皆現 安坐妙道場 普現眾生前
?雲普照明 種種光圓滿 法界無不及
示佛所行處
次下普光?藏主火神至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
後同生眾歎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所謂有解脫門名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脫門名安立一切菩薩地諸大願海。有解脫門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有解脫門名演說徧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徧無邊法界。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自功德。復承如來威神之力。普觀一切眾會海已。即說頌言。
佛所莊嚴廣大剎 等於一切微塵數
清淨佛子悉滿中 雨不思議最妙法
如於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悉如是
佛身無去亦無來 所有國土皆明現
顯示菩薩所修行 無量趣地諸方便
及說難思真實理 令諸佛子入法界
出生化佛如塵數 普應羣生心所欲
入深法界方便門 廣大無邊悉開演
如來名號等世間 十方國土悉充徧
一切方便無空過 調伏眾生皆離垢
佛於一切微塵中 示現無邊大神力
悉坐道場能演說 如佛往昔菩提行
三世所有廣大劫 佛念念中皆示現
彼諸成壞一切事 不思議智無不了
佛子眾會廣無限 欲共測量諸佛地
諸佛法門無有邊 能悉了知甚為難
佛如虗空無分別 等真法界無所依
化現周行靡不至 悉坐道場成正覺
佛以妙音廣宣暢 一切諸地皆明了
普現一一眾生前 盡與如來平等法
復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得徧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解脫門。普得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得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解脫門。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得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解脫門。普寶?妙光菩薩摩訶薩得觀察佛神通境界無迷惑解脫門。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得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莊嚴解脫門。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得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解脫門。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昔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訶薩得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解脫門。普相最勝光菩薩摩訶薩得能於無相法界中出現一切諸佛境界解脫門。爾時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已。即說頌言。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剎那中悉嚴淨
以妙音聲轉法輪 普徧世間無與等
如來境界無邊際 一念法界悉充滿
一一塵中建道場 悉證菩提起神變
世尊往昔修諸行 經於百千無量劫
一切佛剎皆莊嚴 出現無礙如虗空
佛神通力無限量 充滿無邊一切劫
假使經於無量劫 念念觀察無疲厭
汝應觀佛神通境 十方國土皆嚴淨
一切於此悉現前 念念不同無量種
觀佛百千無量劫 不得一毛之分限
如來無礙方便門 此光普照難思剎
如來往劫在世間 承事無邊諸佛海
是故一切如川騖 咸來供養世所尊
如來出現徧十方 一一塵中無量土
其中境界皆無量 悉住無邊無盡劫
佛於曩劫為眾生 修習無邊大悲海
隨諸眾生入生死 普化眾會令清淨
佛住真如法界藏 無相無形離諸垢
眾生觀見種種身 一切苦難皆消滅
復次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得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教化眾生及嚴淨一切佛國土方便解脫門。雲音海光離垢藏菩薩摩訶薩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解脫門。智生寶髻菩薩摩訶薩得不可思議劫於一切眾生前現清淨大功德解脫門。功德自在王淨光菩薩摩訶薩得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解脫門。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得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解脫門。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解脫門。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解脫門。香?光幢菩薩摩訶薩得顯示現在一切佛始修菩薩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脫門。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得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門。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得顯示如來徧法界甚深境界解脫門。爾時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莊嚴海已。即說頌言。
諸波羅蜜及諸地 廣大難思悉圓滿
無量眾生盡調伏 一切佛土皆嚴淨
如佛教化眾生界 十方國土皆充滿
一念心中轉法輪 普應羣情無不徧
佛於無量廣大劫 普現一切眾生前
如其往昔廣修治 示彼所行清淨處
我覩十方無有餘 亦見諸佛現神通
悉坐道場成正覺 眾會聞法共圍繞
廣大光明佛法身 能以方便現世間
普隨眾生心所樂 悉稱其根而雨法
真如平等無相身 離垢光明淨法身
智慧寂靜身無量 普應十方而演法
法王諸力皆清淨 智慧如空無有邊
悉為開示無遺隱 普使眾生同悟入
如佛往昔所修治 乃至成於一切智
今放光明徧法界 於中顯現悉明了
佛以本願現神通 一切十方無不照
如佛往昔修治行 光明網中皆演說
十方境界無有盡 無等無邊各差別
佛無礙力發大光 一切國土皆明顯
自下同生眾歎德。初普賢菩薩歎。初總歎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言不思議解脫乃毗盧果海。然果海離言。今欲宣說即為方便。所以說者為入如來功德海故。此則總彰此會說法之由致。次列十解脫門。皆顯入果海之方便。有長行偈頌。次異名菩薩各得一種解脫門。經但列四。疏釋眾解脫門各有一義。至海月光大明菩薩止。
爾時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金?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善勇猛光明幢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同時出現。此諸菩薩。各興種種供養雲。所謂一切摩尼寶華雲。一切蓮華妙香雲。一切寶圓滿光雲。無邊境界香?雲。日藏摩尼輪光明雲。一切悅意樂音雲。無邊色相一切寶燈光?雲。眾寶樹枝華果雲。無盡寶清淨光明摩尼王雲。一切莊嚴具摩尼王雲。如是等諸供養雲。有佛世界微塵數。彼諸菩薩一一皆興如是供養雲。雨於一切道場眾海相續不絕。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帀。隨其方面。去佛不遠。化作無量種種寶蓮華師子之座。各於其上結加趺坐。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得智慧光照普門法。隨順諸佛所行無礙。能入一切辯才法海。得不思議解脫法門。住於如來普門之地。已得一切陀羅尼門。悉能容受一切法海。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廣大喜樂。無邊福聚極善清淨。虗空法界靡不觀察。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諸佛所悟悉已知 如空無礙皆明照
光徧十方無量土 處於眾會普嚴潔
如來功德不可量 十方法界悉充滿
普坐一切樹王下 諸大自在共雲集
佛有如是神通力 一念現於無盡相
如來境界無有邊 各隨解脫能觀見
如來往昔經劫海 在於諸有勤修行
種種方便化眾生 令彼受行諸佛法
毗盧遮那具嚴好 坐蓮華藏師子座
一切眾會皆清淨 寂然而住同瞻仰
摩尼寶藏放光明 普發無邊香?雲
無量華瓔共垂布 如是座上如來坐
種種嚴飾吉祥門 恒放燈光寶?雲
廣大熾然無不照 牟尼處上增嚴好
種種摩尼綺麗牕 妙寶蓮華所垂飾
恒出妙音聞者悅 佛坐其上特明顯
寶輪承坐半月形 金剛為臺色?明
持髻菩薩常圍繞 佛在其中最光耀
種種變化滿十方 演說如來廣大願
一切影像於中現 如是座上佛安坐
爾時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 供養十方無量佛
善逝威力所加持 如來座中無不覩
香?摩尼如意王 填飾妙華師子座
種種莊嚴皆影現 一切眾會悉明矚
佛座普現莊嚴相 念念色類各差別
隨諸眾生解不同 各見佛坐於其上
寶枝垂布蓮華網 華開踊現諸菩薩
各出微妙悅意聲 稱讚如來坐於座
佛功德量如虗空 一切莊嚴從此生
一一地中嚴飾事 一切眾生不能了
金剛為地無能壞 廣博清淨極夷坦
摩尼為網垂布空 菩提樹下皆周徧
其地無邊色相殊 真金為末布其中
普散名華及眾寶 悉以光瑩如來座
地神歡喜而踊躍 剎那示現無有盡
普興一切莊嚴雲 恒在佛前瞻仰住
寶燈廣大極熾然 香?流光無斷絕
隨時示現各差別 地神以此為供養
十方一切剎土中 彼地所有諸莊嚴
今此道場無不現 以佛威神故能爾
爾時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往昔修行時 見諸佛土皆圓滿
如是所見地無盡 此道場中皆顯現
世尊廣大神通力 舒光普雨摩尼寶
如是寶藏散道場 其地周迴悉嚴麗
如來福德神通力 摩尼妙寶普莊嚴
其地及以菩提樹 遞發光音而演說
寶燈無量從空雨 寶王間錯為嚴飾
悉吐微妙演法音 如是地神之所現
寶地普現妙光雲 寶炬?明如電發
寶網遐張覆其上 寶枝雜布為嚴好
汝等普觀於此地 種種妙寶所莊嚴
顯示眾生諸業海 令彼了知真法性
普徧十方一切佛 所有圓滿菩提樹
莫不皆現道場中 演說如來清淨法
隨諸眾生心所樂 其地普出妙音聲
如佛座上所應演 一一法門咸具說
其地恒出妙香光 光中普演清淨音
若有眾生堪受法 悉使得聞煩惱滅
一一莊嚴悉圓滿 假使億劫無能說
如來神力靡不周 是故其地皆嚴淨
爾時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世尊凝睟處法堂 炳然照耀宮殿中
隨諸眾生心所樂 其身普現十方土
如來宮殿不思議 摩尼寶藏為嚴飾
諸莊嚴具咸光耀 佛坐其中特明顯
摩尼為柱種種色 真金鈴鐸如雲布
寶階四面列成行 門闥隨方咸洞啟
妙華繒綺莊嚴帳 寶樹枝條共嚴飾
摩尼瓔珞四面垂 智海於中湛然坐
摩尼為網妙香幢 光?燈明若雲布
覆以種種莊嚴具 超世正知於此坐
十方普現變化雲 共雲演說徧世間
一切眾生悉調伏 如是皆從佛宮現
摩尼為樹發妙華 十方所有無能匹
三世國土莊嚴事 莫不於中現其影
處處皆有摩尼聚 光?熾然無量種
門牗隨方相間開 棟宇莊嚴極殊麗
如來宮殿不思議 清淨光明具眾相
一切宮殿於中現 一一皆有如來坐
如來宮殿無有邊 自然覺者處其中
十方一切諸眾會 莫不向佛而來集
爾時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佛昔修治眾福海 一切剎土微塵數
神通願力所出生 道場嚴淨無諸垢
如意珠王作樹根 金剛摩尼以為身
寶網遐施覆其上 妙香氛氳共旋繞
樹枝嚴飾備眾寶 摩尼為幹爭聳擢
枝條密布如重雲 佛於其下坐道場
道場廣大不思議 其樹周迴盡彌覆
密葉繁華相庇暎 華中悉結摩尼果
一切枝間發妙光 其光徧照道場中
清淨熾然無有盡 以佛願力如斯現
摩尼寶藏以為華 布影騰暉若綺雲
帀樹垂芳無不徧 於道場中普嚴飾
汝觀善逝道場中 蓮華寶網俱清淨
光?成輪從此現 鈴音鐸響雲間發
十方一切國土中 所有妙色莊嚴樹
菩提樹中無不現 佛於其下離眾垢
道場廣大福所成 樹枝雨寶恒無盡
寶中出現諸菩薩 悉往十方供事佛
諸佛境界不思議 普令其樹出樂音
如昔所集菩提道 眾會聞音咸得見
爾時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 稱揚三世諸佛名
彼佛無量神通事 此道場中皆現覩
眾華競發如纓布 光雲法流徧十方
菩提樹神持向佛 一心瞻仰為供養
摩尼光?悉成幢 幢中熾然發妙香
其香普熏一切眾 是故其處皆嚴潔
蓮華垂布金色光 其光演佛妙聲雲
普蔭十方諸剎土 永息眾生煩惱熱
菩提樹王自在力 常放光明極清淨
十方眾會無有邊 莫不影現道場中
寶枝光?若明燈 其光演音宣大願
如佛往昔於諸有 本所修行皆具說
樹下諸神剎塵數 悉共依於此道場
各各如來道樹前 念念宣揚解脫門
世尊往昔修諸行 供養一切諸如來
本所修行及名聞 摩尼寶中皆悉現
道場一切出妙音 其音廣大徧十方
若有眾生堪受法 莫不調伏令清淨
如來往昔普修治 一切無量莊嚴事
十方一切菩提樹 一一莊嚴無量種
爾時金?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佛昔修習菩提行 於諸境界解明了
處與非處淨無疑 此是如來初智力
如昔等觀諸法性 一切業海皆明徹
如是今於光網中 普徧十方能具演
往劫修治大方便 隨眾生根而化誘
普使眾會心清淨 故佛能成根智力
如諸眾生解不同 欲樂諸行各差別
隨其所應為說法 佛以智力能如是
普盡十方諸剎海 所有一切眾生界
佛智平等如虗空 悉能顯現毛孔中
一切處行佛盡知 一念三世畢無餘
十方剎劫眾生時 悉能開示令現了
禪定解脫力無邊 三昧方便亦復然
佛為示現令歡喜 普使滌除煩惱闇
佛智無礙包三世 剎那悉現毛孔中
佛法國土及眾生 所現皆由隨念力
佛眼廣大如虗空 普見法界盡無餘
無礙地中無等用 彼眼無量佛能演
一切眾生具諸結 所有隨眠與習氣
如來出現徧世間 悉以方便令除滅
爾時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會海已。即說頌言。
佛威神力徧十方 廣大示現無分別
大菩提行波羅蜜 昔所滿足皆令見
昔於眾生起大悲 修行布施波羅蜜
以是其身最殊妙 能令見者生歡喜
昔在無邊大劫海 修持淨戒波羅蜜
故獲淨身徧十方 普滅世間諸重苦
往昔修行忍清淨 信解真實無分別
是故色相皆圓滿 普放光明照十方
往昔勤修多劫海 能轉眾生深重障
故能分身徧十方 悉現菩提樹王下
佛久修行無量劫 禪定大海普清淨
故令見者心歡喜 煩惱障垢悉除滅
如來往修諸行海 具足般若波羅蜜
是故舒光普照明 克殄一切愚癡闇
種種方便化眾生 令所修治悉成就
一切十方皆徧往 無邊際劫不休息
佛昔修行大劫海 淨治諸願波羅蜜
是故出現徧世間 盡未來際救眾生
佛無量劫廣修治 一切法力波羅蜜
由是能成自然力 普現十方諸國土
佛昔修治普門智 一切智性如虗空
是故得成無礙力 舒光普照十方剎
爾時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已。即說頌言。
神通境界等虗空 十方眾生靡不見
如昔修行所成地 摩尼果中咸具說
清淨勤修無量劫 入於初地極歡喜
出生法界廣大智 普見十方無量佛
一切法中離垢地 等眾生數持淨戒
已於多劫廣修行 供養無邊諸佛海
積集福德發光地 奢摩他藏堅固忍
法雲廣大悉已聞 摩尼果中如是說
?海慧明無等地 善了境界起慈悲
一切國土平等身 如佛所治皆演暢
普藏等門難勝地 動寂相順無違反
佛法境界悉平等 如佛所淨皆能說
廣大修行慧海地 一切法門咸徧了
普現國土如虗空 樹中演暢此法音
周徧法界虗空身 普照眾生智慧燈
一切方便皆清淨 昔所遠行今具演
一切願行所莊嚴 無量剎海皆清淨
所有分別無能動 此無等地咸宣說
無量境界神通力 善入教法光明力
此是清淨善慧地 劫海所行皆備闡
法雲廣大第十地 含藏一切徧虗空
諸佛境界聲中演 此聲是佛威神力
爾時善勇猛光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即說頌言。
無量眾生處會中 種種信解心清淨
悉能悟入如來智 了達一切莊嚴境
各起淨願修諸行 悉曾供養無量佛
能見如來真實體 及以一切諸神變
或有能見佛法身 無等無礙普周徧
所有無邊諸法性 悉入其身無不盡
或有見佛妙色身 無邊色相光熾然
隨諸眾生解不同 種種變現十方中
或見無礙智慧身 三世平等如虗空
普隨眾生心樂轉 種種差別皆令見
或有能了佛音聲 普徧十方諸國土
隨諸眾生所應解 為出言音無障礙
或見如來種種光 種種照耀徧世間
或有於佛光明中 復見諸佛現神通
或有見佛海雲光 從毛孔出色熾然
示現往昔修行道 令生深信入佛智
或見佛相福莊嚴 及見此福所從生
往昔修行諸度海 皆佛相中明了見
如來功德不可量 充滿法界無邊際
及以神通諸境界 以佛力故能宣說
此下師子座內流出眾。以海慧自在神通王等十菩薩而為上首。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各興種種供養雲。興供養已。各就方面化作寶蓮華師子之座。各結加坐。乃歎其德。能徧十方咸勤供佛。各說偈頌歎佛一種功德。初歎佛身座。二歎座及地。三歎場地。四歎宮殿。五通歎樹自在。六歎場樹。七歎佛十力。八歎佛十度。九歎佛十地。十歎佛體用。疏各有義。
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徧動普徧動。起徧起普徧起。踊徧踊普徧踊。震徧震普徧震。吼徧吼普徧吼。擊徧擊普徧擊。此諸世主一一皆現不思議諸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所謂一切香華莊嚴雲。一切摩尼妙飾雲。一切寶?華網雲。無邊種類摩尼寶圓光雲。一切眾色寶真珠藏雲。一切寶旃檀香雲。一切寶蓋雲。清淨妙聲摩尼王雲。日光摩尼瓔珞輪雲。一切寶光明藏雲。一切各別莊嚴具雲。如是等諸供養雲。其數無量不可思議。此諸世主一一皆現如是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靡不周徧。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歡喜如是供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為供養。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緣。各各三昧方便門。各各修習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歡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諸法門。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各各入如來力境界。各各入如來解脫門。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此下明天地徵祥。謂動地興供即是顯證。上來佛成正覺。眾海雲集。各申慶讚。顯佛高深而下稱機情。上恊佛願。故世主為之興供。天地為之呈祥。就文先動地。次興供自陿之寬且云華藏。約下結通。實周法界。然座流之眾乃至呈祥興供。亦總成妙嚴。
上總明教起因緣竟。
下辨說法儀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現相品第二
此品以下正宗分。以舉果勸樂生信分。有六品經。初教起因緣一品已竟。次說法儀式有二品。茲一品來也。是當分方便。先現相為遠方便。後三昧品為近方便。今初一品有六段。一眾海同請。二光召有緣。三所召雲奔。四現瑞表說。五稱揚佛德。六結通無盡。言品名現相者。所現之相有五。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相示說法主。三震動剎網以警羣機。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流。有此五相。故以為名。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此下海眾已集。皆希佛境。故同念請。其請有二。初長行海眾念請。次偈頌供聲偈請。通請有四十句問。
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是諸佛加持。云何是諸佛所行。云何是諸佛力。云何是諸佛無所畏。云何是諸佛三昧。云何是諸佛神通。云何是諸佛自在。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此十句問佛德用圓備。
云何是諸佛眼。云何是諸佛耳。云何是諸佛鼻。云何是諸佛舌。云何是諸佛身。云何是諸佛意。云何是諸佛身光。云何是諸佛光明。云何是諸佛聲。云何是諸佛智。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
此十句問佛體相顯著。上二十句問果。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此例舉十方佛為菩薩說十海。乃顯化用普周。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願佛世尊。亦為我等。如是而說。
此下十句問因德深廣。即此十海。已從十信至等覺位。以問深故。此四十問但以果中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華藏品答世界海。三名號品答如來名號海。四四聖諦品答演說海。五光明覺品至十忍品。別答十句因問通答眾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答變化海。長行舉數。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七壽量住處皆答壽量海。八不思議等五品別答二十句果問。總明佛海。就德深廣以顯佛故。九第八會答波羅蜜海。總攝諸位皆成行故。十第九會答解脫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上約通說。若約局說則當會答盡。此有二義。一現相答。具在下文。二者言說答。此有二義。一經來未盡。以遮那品後無結束。意在未來之經中答之。二者答二兼餘。謂正答世界安立及世界。則兼答餘三十八問故。
補義曰前二十句問果。乃舉毗盧所證之果。後十句問因。正問取果之因。中間十句引例問果中十海。通是菩薩所求。故約諸位通修。從十信至等覺。位位普攝。故為普行。後三徧研窮皆此行也。故疏云九會同答。
爾時諸菩薩威神力故。於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說頌言。
無量劫中修行滿 菩提樹下成正覺
為度眾生普現身 如雲充徧盡未來
眾生有疑皆使斷 廣大信解悉令發
無邊際苦普使除 諸佛安樂咸令證
菩薩無數等剎塵 俱來此會同瞻仰
願隨其意所應受 演說妙法除疑惑
云何了知諸佛地 云何觀察如來境
佛所加持無有邊 願示此法令清淨
云何是佛所行處 而以智慧能明入
佛力清淨廣無邊 為諸菩薩應開示
云何廣大諸三昧 云何淨治無畏法
神通力用不可量 願隨眾生心樂說
諸佛法王如世主 所行自在無能制
及餘一切廣大法 為利益故當開演
佛眼云何無有量 耳鼻舌身亦復然
意無有量復云何 願示能知此方便
如諸剎海眾生海 法界所有安立海
及諸佛海亦無邊 願為佛子咸開暢
永出思議眾度海 普入解脫方便海
所有一切法門海 此道場中願宣說
此下供聲偈請。前在念請。今彰言請。使眾同曉。供具出音者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撫擊。故曰自然。以彰供具即法界體故。其偈中所請者。即述前念請四十問意。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佛剎微塵數光明。所謂眾寶華徧照光明。出種種音莊嚴法界光明。垂布微妙雲光明。十方佛坐道場現神變光明。一切寶?雲蓋光明。充滿法界無礙光明。徧莊嚴一切佛剎光明。逈建立清淨金剛寶幢光明。普莊嚴菩薩眾會道場光明。妙音稱揚一切佛名號光明。如是等佛剎微塵數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悉具眾妙寶色。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彼世界海諸菩薩眾。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光於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
無量劫中修行海 供養十方諸佛海
化度一切眾生海 令成妙覺徧照尊
毛孔之中出化雲 光明普照於十方
應受化者咸開覺 令趣菩提淨無礙
佛昔往來諸趣中 教化成熟諸羣生
神通自在無邊量 一念皆令得解脫
摩尼妙寶菩提樹 種種莊嚴悉殊特
佛於其下成正覺 放大光明普威耀
大音震吼徧十方 普為弘宣寂滅法
隨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方便令開曉
往修諸度皆圓滿 等於千剎微塵數
一切諸力悉已成 汝等庶往同瞻禮
十方佛子等剎塵 悉共歡喜而來集
已雨諸雲為供養 今在佛前專覲仰
如來一音無有量 能演契經深大海
普雨妙法應羣心 彼兩足尊宜往見
三世諸佛所有願 菩提樹下皆宣說
一剎那中悉現前 汝可速詣如來所
毗盧遮那大智海 面門舒光無不見
今待眾集將演音 汝可往觀聞所說
此下光召有緣。以前念請之菩薩。皆是法界緣起。故屬有緣。將答所問。以所問者乃法界海。則不止現前。故以光照法界海。以召集諸有緣海會眾也。齒門放光以齒具四十。以表答四十問。即以此光為教體故。次以佛神力而說頌言。即以光中之偈。說佛十號具足。正覺始成。故召十方齊往同觀聽法。故結云汝可往觀聞所說。
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各共來詣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近供養。所謂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摩尼瓔珞金剛藏。佛號法水覺虗空無邊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察勝法蓮華幢。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菩薩身相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雨一切寶蓮華光明雲。復現十種須彌寶峰雲。復現十種日輪光雲。復現十種寶華瓔珞雲。復現十種一切音樂雲。復現十種末香樹雲。復現十種塗香燒香眾色相雲。復現十種一切香樹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諸供養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方。各化作種種華光明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南。次有世界海。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邊光圓滿莊嚴。佛號普智光明德須彌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照法海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莊嚴光明藏摩尼王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雨一切寶莊嚴具普照耀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寶?熾然稱揚佛名號摩尼王雲。復現十種說一切佛法摩尼王雲。復現十種眾妙樹莊嚴道場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寶光普照現眾化佛摩尼王雲。復現十種普現一切道場莊嚴像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密?燈說諸佛境界摩尼王雲。復現十種不思議佛剎宮殿像摩尼王雲。復現十種普現三世佛身像摩尼王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摩尼王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南方。各化作帝青寶閻浮檀金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西次有世界海名可愛樂寶光明。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出生上妙資身具。佛號香?功德寶莊嚴。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月光香?普莊嚴。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寶香眾妙華樓閣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無邊色相眾寶王樓閣雲。復現十種寶燈香?樓閣雲。復現十種一切真珠樓閣雲。復現十種一切寶華樓閣雲。復現十種寶瓔珞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普現十方一切莊嚴光明藏樓閣雲。復現十種眾寶末間錯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眾寶周徧十方一切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華門鐸網樓閣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樓閣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方。各化作真金葉大寶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北次有世界海名毗瑠璃蓮華光圓滿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優鉢羅華莊嚴。佛號普智幢音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師子奮迅光明。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香摩尼眾妙樹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密葉妙香莊嚴樹雲。復現十種化現一切無邊色相樹莊嚴樹雲。復現十種一切華周布莊嚴樹雲。復現十種一切寶?圓滿光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現一切旃檀香菩薩身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現往昔道場處不思議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眾寶衣服藏如日光明樹雲。復現十種普發一切悅意音聲樹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樹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北方。各化作摩尼燈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東北方。次有世界海名閻浮檀金玻瓈色幢。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眾寶莊嚴。佛號一切法無畏燈。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最勝光明燈無盡功德藏。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無邊色相寶蓮華藏師子座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摩尼王光明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具種種校飾師子座雲。復現十種眾寶鬘燈?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普雨寶瓔珞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香華寶瓔珞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示現一切佛座莊嚴摩尼王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戶牖階砌及諸瓔珞一切莊嚴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摩尼樹寶枝莖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寶香間飾日光明藏師子座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師子座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北方。各化作寶蓮華摩尼光幢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東南方。次有世界海名金莊嚴瑠璃光普照。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清淨香光明。佛號普喜深信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慧燈普明。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如意王摩尼帳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帝青寶一切華莊嚴帳雲。復現十種一切香摩尼帳雲。復現十種寶?燈帳雲。復現十種示現佛神通說法摩尼王帳雲。復現十種現一切衣服莊嚴色像摩尼帳雲。復現十種一切寶華叢光明帳雲。復現十種寶網鈴鐸音帳雲。復現十種摩尼為臺蓮華為網帳雲。復現十種現一切不思議莊嚴具色像帳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眾寶帳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南方。各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西南方。次有世界海名日光徧照。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師子日光明。佛號普智光明音。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華光?髻。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眾妙莊嚴寶蓋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光明莊嚴華蓋雲。復現十種無邊色真珠藏蓋雲。復現十種出一切菩薩悲愍音摩尼王蓋雲。復現十種眾妙寶?鬘蓋雲。復現十種妙寶嚴飾垂網鐸蓋雲。復現十種摩尼樹枝莊嚴蓋雲。復現十種日光普照摩尼王蓋雲。復現十種一切塗香燒香蓋雲。復現十種旃檀藏蓋雲。復現十種廣大佛境界普光明莊嚴蓋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眾寶蓋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南方。各化作帝青寶光?莊嚴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西北方。次有世界海名寶光照耀。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眾香莊嚴。佛號無量巧德海光明。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盡光摩尼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寶圓滿光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一切寶?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妙華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化佛圓滿光雲。復現十種十方佛土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佛境界雷聲寶樹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瑠璃寶摩尼王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念中現無邊眾生相圓滿光雲。復現十種演一切如來大願音圓滿光雲。復現十種演化一切眾生音摩尼王圓滿光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圓滿光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北方。各化作無盡光明威德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下方。次有世界海名蓮華香妙德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寶師子光明照耀。佛號法界光明。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法界光?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摩尼藏光明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一切香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寶?光明雲。復現十種出一切佛說法音光明雲。復現十種現一切佛土莊嚴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妙華樓閣光明雲。復現十種現一切劫中諸佛教化眾生事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無盡寶華蘂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座光明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光明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下方。各化作寶?燈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此華藏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寶照耀莊嚴。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相妙光明。佛號無礙功德光明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礙力精進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無邊色相寶光?雲。徧滿虗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摩尼寶網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廣大佛土莊嚴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妙香光?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光?雲。復現十種諸佛變化光?雲。復現十種眾妙樹華光?雲。復現十種一切金剛光?雲。復現十種說無邊菩薩行摩尼光?雲。復現十種一切真珠燈光?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光?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上方。各化作演佛音聲光明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如是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前後圍繞而來集會。是諸菩薩一一各現世界海微塵數種種莊嚴諸供養雲。悉徧虗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隨所來方。各化作種種寶莊嚴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
此下所召雲奔。有三段。一同會道場。二現自在用。三聲光自述。所來集者。八方上下共有十方。從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第右遶。則以此毗盧遮那如來所居者二十重華藏為主剎。其所集者在此主剎之外。十方十剎。亦但舉其主剎為一重圍。若約無盡。則彼每方亦各有十。如是重重。如帝網孔。故經云有世界海。乃是此經之所說。今但舉一重以彰無盡耳。經中所明每方各有十事。一定方。二明土海。三辨世界名。四主佛。五主菩薩。六眷屬。七至佛所。八興供養。九獻供。十化座本方。如是十方一一皆有此十。故後總結文云。如是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菩薩前後圍繞。而來集會。由此結數觀之。則前十方世界海乃是近中央主剎鱗次之剎。但標一重之名耳。今結云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如此則每方各領有一億佛剎微塵數之世界海。如此乃顯其無盡無盡耳。
如是坐已。其諸菩薩身毛孔中。一一各現十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寶種種色光明。一一光中。悉現十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此諸菩薩。悉能徧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此諸菩薩。悉能徧往。親近供養。於念念中。以夢自在示現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示現一切諸天歿生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說一切菩薩行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震動一切剎歎佛功德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嚴淨一切佛國土顯示一切大願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攝一切眾生言詞佛音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能雨一切佛法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周徧法界示現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現佛身充徧法界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如是普徧一切法界。隨眾生心。悉令開悟。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墮惡道者永離其苦。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住邪定者入正定聚。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隨其所樂生於天上。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聲聞辟支佛地。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事善知識具眾福行。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趣於菩薩不退轉地。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得淨智眼見於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諸力諸願海中。以無盡智而為方便。淨諸佛國。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皆得安住毗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
此下顯來集菩薩。各現自在之用。一一各有八事。一毛孔現光。二光中又現菩薩。三光中菩薩各入法界安立海中微塵。四彼一一塵各含廣剎。五一一剎中皆有如來。六所現菩薩各往如來所興供。七助佛揚化。八一一皆成大益。各於念念中。令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生如來家。疏釋此放光得益。具顯無盡。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諸光明中出妙音 普徧十方一切國
演說佛子諸功德 能入菩提之妙道
劫海修行無厭倦 令苦眾生得解脫
心無下劣及勞疲 佛子善入斯方便
盡諸劫海修方便 無量無邊無有餘
一切法門無不入 而恒說彼性寂滅
三世諸佛所有願 一切修治悉令盡
即以利益諸眾生 而為自行清淨業
一切諸佛眾會中 普徧十方無不往
皆以甚深智慧海 入彼如來寂滅法
一一光明無有邊 悉入難思諸國土
清淨智眼普能見 是諸菩薩所行境
菩薩能住一毛端 徧動十方諸國土
不令眾生有怖想 是其清淨方便地
一一塵中無量身 復現種種莊嚴剎
一念歿生普令見 獲無礙慧莊嚴者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一剎那中悉能現
知身如幻無體相 證明法性無礙者
普賢勝行皆能入 一切眾生悉樂見
佛子能住此法門 諸光明中大音吼
此下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以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文有十頌。至諸光明中大音吼止。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徧照十方一切佛剎。其中國土及以眾生悉令顯現。又普震動諸世界網。一一塵中現無數佛。隨諸眾生性欲不同。普雨三世一切諸佛妙法輪雲。顯示如來波羅蜜海。又雨無量諸出離雲。令諸眾生永度生死。復雨諸佛大願之雲。顯示十方諸世界中普賢菩薩道場眾會。作是事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所謂眾寶間錯以為其莖。摩尼寶王以為其藏。法界眾寶普作其葉。諸香摩尼以為其鬚。閻浮檀金莊嚴其臺。妙網覆上。光色清淨。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此華生已一念之間。於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俱時而出。右繞如來經無量帀。禮佛足已。時勝音菩薩坐蓮華臺。諸菩薩眾坐蓮華鬚。各於其上次第而坐。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了深法界生大歡喜。入佛所行智無疑滯。入不可測佛法身海。往一切剎諸如來所。身諸毛孔悉現神通。念念普觀一切法界。十方諸佛共與其力。令普安住一切三昧。盡未來劫。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乃至一切三昧解脫神通變化。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如來一一毛孔中 一切剎塵諸佛坐
菩薩眾會共圍繞 演說普賢之勝行
如來安處菩提座 一毛示現多剎海
一一毛現悉亦然 如是普周於法界
一一剎中悉安坐 一切剎土皆周徧
十方菩薩如雲集 莫不咸來詣道場
一切剎土微塵數 功德光明菩薩海
普在如來眾會中 乃至法界咸充徧
法界微塵諸剎土 一切眾中皆出現
如是分身智境界 普賢行中能建立
一切諸佛眾會中 勝智菩薩僉然坐
各各聽法生歡喜 處處修行無量劫
已入普賢廣大願 各各出生眾佛法
毗盧遮那法海中 修行克證如來地
普賢菩薩所開覺 一切如來同讚喜
已獲諸佛大神通 法界周流無不徧
一切剎土微塵數 常現身雲悉充滿
普為眾生放大光 各雨法雨稱其心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如來甚深智 普入於法界 能隨三世轉
與世為明導 諸佛同法身 無依無差別
隨諸眾生意 令見佛色形 具足一切智
徧知一切法 一切國土中 一切無不現
佛身及光明 色相不思議 眾生信樂者
隨應悉令見 於一佛身上 化為無量佛
雷音徧眾剎 演法深如海 一一毛孔中
光網徧十方 演佛妙音聲 調彼難調者
如來光明中 常出深妙音 讚佛功德海
及菩薩所行 佛轉正法輪 無量無有邊
所說法無等 淺智不能測 一切世界中
現身成正覺 各各起神變 法界悉充滿
如來一一身 現佛等眾生 一切微塵剎
普現神通力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喜慧光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佛身常顯現 法界悉充滿 恒演廣大音
普震十方國 如來普現身 徧入於世間
隨眾生樂欲 顯示神通力 佛隨眾生心
普現於其前 眾生所見者 皆是佛神力
光明無有邊 說法亦無量 佛子隨其智
能入能觀察 佛身無有生 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虗空 諸佛於中住 無住亦無去
處處皆見佛 光明靡不周 名稱悉遠聞
無體無住處 亦無生可得 無相亦無形
所現皆如影 佛隨眾生心 為興大法雲
種種方便門 示悟而調伏 一切世界中
見佛坐道場 大眾所圍繞 照耀十方國
一切諸佛身 皆有無盡相 示現雖無量
色相終不盡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香?光普明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此會諸菩薩 入佛難思地 一一皆能見
一切佛神力 智身能徧入 一切剎微塵
見身在彼中 普見於諸佛 如影現眾剎
一切如來所 於彼一切中 悉現神通事
普賢諸行願 修治已明潔 能於一切剎
普見佛神變 身住一切處 一切皆平等
智能如是行 入佛之境界 已證如來智
等照於法界 普入佛毛孔 一切諸剎海
一切佛國土 皆現神通力 示現種種身
及種種名號 能於一念頃 普現諸神變
道場成正覺 及轉妙法輪 一切廣大剎
億劫不思議 菩薩三昧中 一念皆能現
一切諸佛土 一一諸菩薩 普入於佛身
無邊亦無盡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師子奮迅慧光明。承佛威神徧觀十方。而說頌曰。
毗盧遮那佛 能轉正法輪 法界諸國土
如雲悉周徧 十方中所有 諸大世界海
佛神通願力 處處轉法輪 一切諸剎土
廣大眾會中 名號各不同 隨應演妙法
如來大威力 普賢願所成 一切國土中
妙音無不至 佛身等剎塵 普雨於法雨
無生無差別 現一切世間 無數諸億劫
一切塵剎中 往昔所行事 妙音咸具演
十方塵國土 光網悉周徧 光中悉有佛
普化諸羣生 佛身無差別 充滿於法界
能令見色身 隨機善調伏 三世一切剎
所有眾導師 種種名號殊 為說皆令見
過未及現在 一切諸如來 所轉妙法輪
此會皆得聞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海慧功德藏。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此會諸佛子 善修眾智慧 斯人已能入
如是方便門 一一國土中 普演廣大音
說佛所行處 周聞十方剎 一一心念中
普觀一切法 安住真如地 了達諸法海
一一佛身中 億劫不思議 修習波羅蜜
及嚴淨國土 一一微塵中 能證一切法
如是無所礙 周行十方國 一一佛剎中
往詣悉無餘 見佛神通力 入佛所行處
諸佛廣大音 法界靡不聞 菩薩能了知
善入音聲海 劫海演妙音 其音等無別
智周三世者 入彼音聲地 眾生所有音
及佛自在聲 獲得音聲智 一切皆能了
從地而得地 住於力地中 億劫勤修行
所獲法如是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慧燈普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一切諸如來 遠離於眾相 若能知是法
乃見世導師 菩薩三昧中 慧光普明了
能知一切佛 自在之體性 見佛真實體
則悟甚深法 普觀於法界 隨願而受身
從於福海生 安住於智地 觀察一切法
修行最勝道 一切佛剎中 一切如來所
如是徧法界 悉見真實體 十方廣大剎
億劫勤修行 能遊正徧知 一切諸法海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見 無生亦無相
普現於諸國 隨諸眾生心 普現於其前
種種示調伏 速令向佛道 以佛威神故
出現諸菩薩 佛力所加持 普見諸如來
一切眾導師 無量威神力 開悟諸菩薩
法界悉周徧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華?髻普明智。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一切國土中 普演微妙音 稱揚佛功德
法界悉充滿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虗空
所現眾色形 令入此法中 若有深信喜
及為佛攝受 當知如是人 能生了佛智
諸有少智者 不能知此法 慧眼清淨人
於此乃能見 以佛威神力 觀察一切法
入住及出時 所見皆明了 一切諸法中
法門無有邊 成就一切智 入於深法海
安住佛國土 出興一切智 無去亦無來
諸佛法如是 一切眾生海 佛身如影現
隨其解差別 如是見導師 一切毛孔中
各各現神通 修行普賢願 清淨者能見
佛以一一身 處處轉法輪 法界悉周徧
思議莫能及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威德慧無盡光。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一一佛剎中 處處坐道場 眾會共圍繞
魔軍悉摧伏 佛身放光明 徧滿於十方
隨應而示現 色相非一種 一一微塵內
光明悉充滿 普見十方土 種種各差別
十方諸剎海 種種無量剎 悉平坦清淨
帝青寶所成 或覆或傍住 或似蓮華合
或圓或四方 種種眾形相 法界諸剎土
周行無所礙 一切眾會中 常轉妙法輪
佛身不思議 國土悉在中 於其一切處
導世演真法 所轉妙法輪 法性無差別
依於一實理 演說諸法相 佛以圓滿音
闡明真實理 隨其解差別 現無盡法門
一切剎土中 見佛坐道場 佛身如影現
生滅不可得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如來微妙身 色相不思議 見者生歡喜
恭敬信樂法 佛身一切相 悉現無量佛
普入十方界 一一微塵中 十方國土海
無量無邊佛 咸於念念中 各各現神通
大智諸菩薩 深入於法海 佛力所加持
能知此方便 若有已安住 普賢諸行願
見彼眾國土 一切佛神力 若人有信解
及以諸大願 具足深智慧 通達一切法
能於諸佛身 一一而觀察 色聲無所礙
了達於諸境 能於諸佛身 安住智所行
速入如來地 普攝於法界 佛剎微塵數
如是諸國土 能令一念中 一一塵中現
一切諸國土 及以神通事 悉現一剎中
菩薩力如是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精進力無礙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佛演一妙音 周聞十方剎 眾音悉具足
法雨皆充徧 一切言詞海 一切隨類音
一切佛剎中 轉於淨法輪 一切諸國土
悉見佛神變 聽佛說法音 聞已趣菩提
法界諸國土 一一微塵中 如來解脫力
於彼普現身 法身同虗空 無礙無差別
色形如影像 種種眾相現 影像無方所
如空無體性 智慧廣大人 了達其平等
佛身不可取 無生無起作 應物普現前
平等如虗空 十方所有佛 盡入一毛孔
各各現神通 智眼能觀見 毗盧遮那佛
願力周法界 一切國土中 恒轉無上輪
一毛現神變 一切佛同說 經於無量劫
不得其邊際
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
此下大文第四現瑞表法。上所現相。但召有緣。今眾既集將陳法海。故重現斯瑞。瑞文有三。初光示法主。欲令大眾得如來神通力故。次現華表義。通表所詮佛華嚴故。三現眾表教。法藉人弘故。光照十方從足下入者。足表佛所履。意顯從中道果智為法界體。是菩薩所履。以證入故。有大蓮華忽然出現。然蓮華亦別表華藏。為佛所淨。忽然現者。依理起事。難測量故。蓮華莊嚴。具表嚴成果體。故下其華生已。於白毫中有菩薩出者。意表果智為因心故。名勝音者。所詮教法圓滿故曰勝音。與眷屬俱者表此圓教攝羣經為眷屬故。次下勝音說偈讚佛。為稱揚佛德。既至任力稱揚。自申罔極之情。顯佛無涯之德。故觀察十方而說頌言。頌中總相讚佛。亦含諸問。疏各有所屬。初眉中所出菩薩。讚其十方菩薩一一各說偈讚。即為十段。各讚不同。總是讚佛功德。結云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以彰法界同體也。此上結云。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雲集。乃通結前光召十方。各一億世界海微塵數之眾。意謂此一四天下。有此道場。然彼一一世界海中世界。皆有四天下。一一如此之集會。正顯主伴重重。極十方而齊唱也。但深觀結文。自見無盡之意。
遠方便竟。
如來現相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六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普賢三昧品第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虗空。法界海旋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彼諸如來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觀察一切諸法門故。了知一切眾生根故。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訶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與入法界無邊量智。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與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詞辯智。與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與得一切佛音聲智。如此世界中如來前普賢菩薩蒙諸佛與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發。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一切如來清淨法輪。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為十方佛所共摩頂。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為十方佛之所摩頂。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三昧門起。從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三昧門起。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從現一切眾生舍宅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起。從知一切眾生各別名字三昧門起。從知十方法界處所各差別三昧門起。從知一切微塵中。各有無邊廣大佛身雲三昧門起。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世界海微塵數陀羅尼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諸法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辯才門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修行海雲。世界海微塵數普照法界一切如來功德藏智光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諸力智慧無差別方便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一一毛孔中各現眾剎海雲。世界海微塵數一一菩薩示現從兜率天宮歿下生成佛轉正法輪般涅槃等海雲。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從三昧起諸菩薩眾獲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此品來意。以前眾既集光示法主。今將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為近方便。以出定即說。故以三昧為近也。品標普賢者。明說法主以說普法故。三昧是業用。以非證不宣。此則人法合舉。言三昧名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者。以毗者廣大也。盧遮者生也。那者思也。慈悲無邊故名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想已盡故云生息。涅槃云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謂藏身。即出纏之法身也。以此法身是法界體故。言藏身者。謂諸佛法身周徧法界。塵中復含諸剎。重重無盡。明此徧剎之身包容所徧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融通總有四句。一身徧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徧身內剎。四剎入徧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障無礙。是此三昧所作。故以為名。將說此法故入茲定。佛平等性即如來藏。是故但入如來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故下文云。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三昧。如是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一一普賢前皆有十方諸佛現前。讚普賢菩薩能入此三昧。即此三昧已彰法界重重無盡矣。此諸佛讚。以顯諸佛加持。此口加也。下文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能入一切智大智。此意加也。次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此身加也。次結通云。如此世界十方諸佛摩普賢頂。一切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皆為十方諸佛之所摩頂。此通顯加分也。下爾時普賢菩薩從三昧起。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令諸菩薩各得法益。下結通云。如此世界乃至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諸佛威神力。及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何等為十。所謂妙金星幢摩尼王雲。光明照耀靡尼王雲。寶輪垂下摩尼王雲。眾寶藏現菩薩像摩尼王雲。稱揚佛名摩尼王雲。光明熾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場摩尼王雲。光照十方種種變化摩尼王雲。稱讚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如日光熾盛摩尼王雲。悅意樂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已。一切如來諸毛孔中咸放光明。於光明中而說頌言。
普賢徧住於諸剎 坐寶蓮華眾所觀
一切神通靡不現 無量三昧皆能入
普賢恒以種種身 法界周流悉充滿
三昧神通方便力 圓音廣說皆無礙
一切剎中諸佛所 種種三昧現神通
一一神通悉周徧 十方國土無遺者
如一切剎如來所 彼剎塵中悉亦然
所現三昧神通事 毗盧遮那之願力
普賢身相如虗空 依真而住非國土
隨諸眾生心所欲 示現普身等一切
普賢安住諸大願 獲此無量神通力
一切佛身所有剎 悉現其形而詣彼
一切眾海無有邊 分身住彼亦無量
所現國土皆嚴淨 一剎那中見多劫
普賢安住一切剎 所現神通勝無比
震動十方靡不周 令其觀者悉得見
一切佛智功德力 種種大法皆成滿
以諸三昧方便門 示己往昔菩提行
如是自在不思議 十方國土皆示現
為顯普入諸三昧 佛光雲中讚功德
爾時一切菩薩眾。皆向普賢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聲讚言。
從諸佛法而出生 亦因如來願力起
真如平等虗空藏 汝已嚴淨此法身
一切佛剎眾會中 普賢徧住於其所
功德智海光明者 等照十方無不見
普賢廣大功德海 徧往十方親近佛
一切塵中所有剎 悉能詣彼而明現
佛子我曹常見汝 諸如來所悉親近
住於三昧實境中 一切國土微塵劫
佛子能以普徧身 悉詣十方諸國土
眾生大海咸濟度 法界微塵無不入
入於法界一切塵 其身無盡無差別
譬如虗空悉周徧 演說如來廣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 如雲廣大力殊勝
眾生海中皆往詣 說佛所行無等法
為度眾生於劫海 普賢勝行皆修習
演一切法如大雲 其音廣大靡不聞
國土云何得成立 諸佛云何而出現
及以一切眾生海 願隨其義如實說
此中無量大眾海 悉在尊前恭敬住
為轉清淨妙法輪 一切諸佛皆隨喜
此下現相作證分。以十方菩薩得益心喜。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故現瑞證居後。此會雖即未聞。先已得益。故先現瑞。以此會辨果顯殊勝故。
補義云以此果法初則海眾不言而請。然如來命普賢說。但以光加。亦未有言命。故今普賢入此如來藏身三昧。即此三昧已彰無盡法界之全體。故雖不言而已示答盡。故十方海眾亦不待說。而先默證乎絕言之體。此即普賢業已說畢。故海眾得益而地動現瑞以證其益也。故次一切如來諸毛孔中咸放光明。於光明中說頌讚德。以讚普賢。乃深入法界之說主也。故次一切菩薩以聞光中偈讚普賢之德。是則前雖得益。而不知益之所以。而今乃知從普賢得。故皆向普賢承佛神力。同聲說頌以讚請也。十偈分三。初一分總述前定。次八別顯徧相。後一結讚所由。以內堪受法。外有諸佛隨喜。故應說故。
上普賢三昧品竟。
世界成就品第四
此品來意。以前說緣既具。此下正陳所說。總明果相。別答法界安立海問。故此品來。下華藏品為別明本師之所嚴淨。此品以為總明諸佛果相。釋名世界者。世謂三世。墮去來今故。界為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謂隱覆。界亦分齊。謂諸有為可壞者世。即隱覆無為不可壞法。從真性起同無為法。即隱覆有為可破壞世。名不相雜。是其分齊。是故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成就者即能成之緣。有十緣等。能所合目。故云世界成就。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徧觀察一切世界海。一切眾生海。一切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眾生業海。一切眾生根欲海。一切諸佛法輪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來願力海。一切如來神變海。如是觀察已。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知一切眾生業海智不可思議。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議。說一切無邊佛海智不可思議。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議。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議。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不可思議。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不可思議。轉法輪智不可思議。建立演說海不可思議。清淨佛身不可思議。無邊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議。相及隨好皆清淨不可思議。無邊色相光明輪海具足清淨不可思議。種種色相光明雲海不可思議。殊勝寶?海不可思議。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議。示現三種自在海調伏成熟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不可思議。安住佛地不可思議。入如來境界不可思議。威力護持不可思議。觀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議。諸力圓滿無能摧伏不可思議。無畏功德無能過者不可思議。住無差別三昧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清淨自在智不可思議。一切佛法無能毀壞不可思議。如是等一切法。我當承佛神力及一切如來威神力故具足宣說。為令眾生入佛智慧海故。為令一切菩薩於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莊嚴故。為令一切劫海中如來種性恒不斷故。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顯示諸法真實性故。為令隨一切眾生無量解海而演說故。為令隨一切眾生諸根海方便令生諸佛法故。為令隨一切眾生樂欲海摧破一切障礙山故。為令隨一切眾生心行海。令淨修治出要道故。為令一切菩薩安住普賢願海中故。是時普賢菩薩復欲令無量道場眾海生歡喜故。令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令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賢願海故。令淨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長普照一切世間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羅尼力持一切法輪故。令於一切道場中盡佛境界悉開示故。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令增長法界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即說頌言。
智慧甚深功德海 普現十方無量國
隨諸眾生所應見 光明徧照轉法輪
十方剎海叵思議 佛無量劫皆嚴淨
為化眾生使成熟 出興一切諸國土
佛境甚深難可思 普示眾生令得入
其心樂小著諸有 不能通達佛所悟
若有淨信堅固心 常得親近善知識
一切諸佛與其力 此乃能入如來智
離諸諂誑心清淨 常樂慈悲性歡喜
志欲廣大深信人 彼聞此法生欣悅
安住普賢諸願地 修行菩薩清淨道
觀察法界如虗空 此乃能知佛行處
此諸菩薩獲善利 見佛一切神通力
修餘道者莫能知 普賢行人方得悟
眾生廣大無有邊 如來一切皆護念
轉正法輪靡不至 毗盧遮那境界力
一切剎土入我身 所住諸佛亦復然
汝應觀我諸毛孔 我今示汝佛境界
普賢行願無邊際 我已修行得具足
普眼境界廣大身 是佛所行應諦聽
此下正陳法海。有三品。於中初二品明果。後一品辨因。明果答前三十句果問。辨因答前十句因問。今初品通辨諸佛眾生所有剎海。後品別明本師之所嚴淨。此品答安立之問。具因具果。後品唯果徧觀等者先入三昧內契其源。今云徧觀外審其相。如是下正說。次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下十不可思議。牒上十句世界海等問。次清淨佛身不可思議下十不可思議。牒上六根三業十句問。次安住地不可思議下十不可思議。牒上最初德用圓備十句問。次如是等一切法至具足宣說。許說分齊。疏問云。若言具說者。何以下文唯說安立及世界耶。答經來不盡故。以遮那品末無有結屬故。若經具來。應更答餘三十八問。又雖說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問。次云為令眾生入佛智慧海故下十句說所成益。次是時普賢菩薩。復欲令無量眾海生歡喜故下讚勝勸聽。次令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下十句別顯喜義。次即說頌言十偈。初二偈明佛出現。次辨定法器。初一偈揀非器。次四偈明正是法器。後一偈結歸佛力。後二偈勸聽。
下文正陳所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大眾言。
此一句乃結集生起。
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
此下普賢顯說。於前三十句果問中。答世界安立海一問。餘並攝之。世界廣深目之為海。謂積剎成種。積種成海。海無別體乃世界之都名。然事類廣多。略舉其十。
何者為十。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世界海清淨。世界海佛出興。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轉變差別。世界海無差別門。
此徵列世界海十種不同。
諸佛子。略說世界海有此十事。若廣說者。與世界海微塵數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
此結略顯廣。言世界海塵者。智猶難測。言豈能陳。非證法雲。安受茲說。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緣一種。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清淨一種。或一或多。或無。以有純穢剎故。其無差別一切皆具。以約體性平等。佛力融攝故。說無差別所以染淨皆具也。言有世界海塵數者。約融攝無盡之說也。謂以世界海盡末為塵。一塵作一剎海。每一剎海其具緣等。又各有剎海塵數之緣等。謂剎海之多。而一一所具緣等。亦各有多多也。故云無盡。
諸佛子。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切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薩嚴淨國土願力故。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一切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所說無邊眾剎海 毗盧遮那悉嚴淨
世尊境界不思議 智慧神通力如是
菩薩修行諸願海 普隨眾生心所欲
眾生心行廣無邊 菩薩國土徧十方
菩薩趣於一切智 勤修種種自在力
無量願海普出生 廣大剎土皆成就
修諸行海無有邊 入佛境界亦無量
為淨十方諸國土 一一土經無量劫
眾生煩惱所擾濁 分別欲樂非一相
隨心造業不思議 一切剎海斯成立
佛子剎海莊嚴藏 離垢光明寶所成
斯由廣大信解心 十方所住咸如是
菩薩能修普賢行 遊行法界微塵道
塵中悉現無量剎 清淨廣大如虗空
等虗空界現神通 悉詣道場諸佛所
蓮華座上示眾相 一一身包一切剎
一念普現於三世 一切剎海皆成立
佛以方便昔入中 此是毗盧所嚴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虗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寶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聲住。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脩羅形金剛手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薩身住。或依普賢菩薩願所生一切差別莊嚴海住。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徧滿十方虗空界 所有一切諸國土
如來神力之所加 處處現前皆可見
或有種種諸國土 無非離垢寶所成
清淨摩尼最殊妙 熾然普現光明海
或有清淨光明剎 依止虗空界而住
或在摩尼寶海中 復有安住光明藏
如來處此眾會海 演說法輪皆巧妙
諸佛境界廣無邊 眾生見者心歡喜
有以摩尼作嚴飾 狀如華燈廣分布
香?光雲色熾然 覆以妙寶光明網
或有剎土無邊際 安住蓮華深大海
廣博清淨與世殊 諸佛妙善華嚴故
或有剎海隨輪轉 以佛威神得安住
諸菩薩眾安在中 常見無央廣大寶
或有住於金剛手 或復有住天主身
毗盧遮那無上尊 常於此處轉法輪
或依寶樹平均住 香?雲中亦復然
或有依諸大水中 有住堅固金剛海
或有依止金剛幢 或有住於華海中
廣大神變無不周 毗盧遮那此能現
或脩或短無量種 其相旋環亦非一
妙莊嚴藏與世殊 清淨修治乃能見
如是種種各差別 一切皆依願海住
或有國土常在空 諸佛如雲悉充徧
或有在空懸覆住 或時而有或無有
或有國土極清淨 住於菩薩寶冠中
十方諸佛大神通 一切皆於此中見
諸佛音聲咸徧滿 斯由業力之所化
或有國土周法界 清淨離垢從心起
如影如幻廣無邊 如因陀網各差別
或現種種莊嚴藏 依止虗空而建立
諸業境界不思議 佛力顯世皆令見
一一國土微塵內 念念示現諸佛剎
數皆無量等眾生 普賢所作恒如是
為欲成熟眾生故 是中修行經劫海
廣大神變靡不興 法界之中悉周徧
法界國土一一塵 諸大剎海住其中
佛雲平等悉彌覆 於一切處咸充滿
如一塵中自在用 一切塵內亦復然
諸佛菩薩大神通 毗盧遮那悉能現
一切廣大諸剎土 如影如幻亦如?
十方不見所從生 亦復無來無去處
滅壞生成互循復 於虗空中無蹔已
莫不皆由清淨願 廣大業力之所持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無量差別。或如水旋形。或如山?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國土海種種別 種種莊嚴種種住
殊形共美徧十方 汝等咸應共觀察
其狀或圓或有方 或復三維及八隅
摩尼輪狀蓮華等 一切皆由業令異
或有清淨?莊嚴 真金間錯多殊好
門闥競開無壅滯 斯由業廣意無雜
剎海無邊差別藏 譬如雲布在虗空
寶輪布地妙莊嚴 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國土心分別 種種光明而照現
佛於如是剎海中 各各示現神通力
或有雜染或清淨 受苦受樂各差別
斯由業海不思議 諸流轉法恒如是
一毛孔內難思剎 等微塵數種種住
一一皆有徧照尊 在眾會中宣妙法
於一塵中大小剎 種種差別如塵數
平坦高下各不同 佛悉往詣轉法輪
一一塵中所現剎 皆是本願神通力
隨其心樂種種殊 相虗空中悉能作
一切國土所有塵 一一塵中佛皆入
普為眾生起神變 毗盧遮那法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種種體。所謂或以一切寶莊嚴為體。或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或以一切寶光明為體。或以種種色光明為體。或以一切莊嚴光明為體。或以不可壞金剛為體。或以佛力持為體。或以妙寶相為體。或以佛變化為體。或以日摩尼輪為體。或以極微細寶為體。或以一切寶?為體。或以種種香為體。或以一切寶華冠為體。或以一切寶影像為體。或以一切莊嚴所示現為體。或以一念心普示現境界為體。或以菩薩形寶為體。或以寶華蕋為體。或以佛言音為體。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或有諸剎海 妙寶所合成 堅固不可壞
安住寶蓮華 或是淨光明 出生不可知
一切光莊嚴 依止虗空住 或淨光為體
復依光明住 光雲作嚴飾 菩薩共遊處
或有諸剎海 從於願力生 猶如影像住
取說不可得 或以摩尼成 普放日藏光
珠輪以嚴地 菩薩悉充滿 有剎寶?成
?雲覆其上 眾寶光殊妙 皆由業所得
或從妙相生 眾相莊嚴地 如冠共持戴
斯由佛化起 或從心海生 隨心所解住
如幻無處所 一切是分別 或以佛光明
摩尼光為體 諸佛於中現 各現神通力
或普賢菩薩 化現諸剎海 願力所莊嚴
一切皆殊妙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種種莊嚴。所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或以說一切眾生業報莊嚴。或以示現一切菩薩願海莊嚴。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莊嚴。或以一念頃示現無邊劫神通境界莊嚴。或以出現一切佛身莊嚴。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或以示現一切道場中諸珍妙物光明照耀莊嚴。或以示現一切普賢行願莊嚴。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廣大剎海無有邊 皆由清淨業所成
種種莊嚴種種住 一切十方皆徧滿
無邊色相寶?雲 廣大莊嚴非一種
十方剎海常出現 普現妙音而說法
菩薩無邊功德海 種種大願所莊嚴
此土俱時出妙音 普震十方諸剎網
眾生業海廣無量 隨其感報各不同
於一切處莊嚴中 皆由諸佛能演說
三世所有諸如來 神通普現諸剎海
一一事中一切佛 如是嚴淨汝應觀
過去未來現在劫 十方一切諸國土
於彼所有大莊嚴 一一皆於剎中見
一切事中無量佛 數等眾生徧世間
為令調伏起神通 以此莊嚴國土海
一切莊嚴吐妙雲 種種華雲香?雲
摩尼寶雲常出現 剎海以此為嚴飾
十方所有成道處 種種莊嚴皆具足
流光布逈若彩雲 於此剎海咸令見
普賢願行諸佛子 等眾生劫勤修習
無邊國土悉莊嚴 一切處中皆顯現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所謂諸菩薩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增長廣大功德雲徧法界故。淨修廣大諸勝解故。觀察一切菩薩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故。出生一切淨願海故。修習一切出要行故。入於一切莊嚴海故。成就清淨方便力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剎海諸莊嚴 無數方便願力生
一切剎海常光耀 無量清淨業力起
久遠親近善知識 同修善業皆清淨
慈悲廣大徧眾生 以此莊嚴諸剎海
一切法門三昧等 禪定解脫方便地
於諸佛所悉淨治 以此出生諸剎海
發生無量決定解 能解如來等無異
忍海方便已修治 故能嚴淨無邊剎
為利眾生修勝行 福德廣大常增長
譬如雲布等虗空 一切剎海皆成就
諸度無量等剎塵 悉已修行令具足
願波羅蜜無有盡 清淨剎海從此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群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力海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國土無邊悉清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出現差別。所謂或現小身。或現大身。或現短壽。或現長壽。或唯嚴淨一佛國土。或有嚴淨無量佛土。或唯顯示一乘法輪。或有顯示不可思議諸乘法輪。或現調伏少分眾生。或示調伏無邊眾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佛種種方便門 出興一切諸剎海
皆隨眾生心所樂 此是如來善權力
諸佛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形無影像
能為眾生現眾相 隨其心樂悉令見
或為眾生現短壽 或現住壽無量劫
法身十方普現前 隨宜出現於世間
或有嚴淨不思議 十方所有諸剎海
或唯嚴淨一國土 於一示現悉無餘
或隨眾生心所樂 示現難思種種乘
或有唯宣一乘法 一中方便現無量
或有自然成正覺 令少眾生住於道
或有能於一念中 開悟羣迷無有數
或於毛孔出化雲 示現無量無邊佛
一切世間皆現覩 種種方便度羣生
或有言音普周徧 隨其心樂而說法
不可思議大劫中 調伏無量眾生海
或有無量莊嚴國 眾會清淨儼然坐
佛如雲布在其中 十方剎海靡不充
諸佛方便不思議 隨眾生心悉現前
普住種種莊嚴剎 一切國土皆周徧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住。所謂或有阿僧祇劫住。或有無量劫住。或有無邊劫住。或有無等劫住。或有不可數劫住。或有不可稱劫住。或有不可思劫住。或有不可量劫住。或有不可說劫住。或有不可說不可說劫住。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世界海中種種劫 廣大方便所莊嚴
十方國土咸觀見 數量差別悉明了
我見十方世界海 劫數無量等眾生
或長或短或無邊 以佛音聲今演說
我見十方諸剎海 或住國土微塵劫
或有一劫或無數 以願種種各不同
或有純淨或純染 或復染淨二俱雜
願海安立種種殊 住於眾生心想中
往昔修行剎塵劫 獲大清淨世界海
諸佛境界具莊嚴 永住無邊廣大劫
有名種種寶光明 或名等音?眼藏
離塵光明及賢劫 此清淨劫攝一切
有清淨劫一佛興 或一劫中無量現
無盡方便大願力 入於一切種種劫
或無量劫入一劫 或復一劫入多劫
一切劫海種種門 十方國土皆明現
或一切劫莊嚴事 於一劫中皆現覩
或一劫內所莊嚴 普入一切無邊劫
始從一念終成劫 悉依眾生心想生
一切剎海劫無邊 以一方便皆清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轉變差別。所謂法如是故世界海無量成壞劫轉變。染汙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汙劫轉變。修廣大福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信解菩薩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故世界海純清淨劫轉變。諸菩薩各各遊諸世界故世界海無邊莊嚴劫轉變。十方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莊嚴滅劫轉變。諸佛出現於世故一切世界海廣博嚴淨劫轉變。如來神通變化故世界海普清淨劫轉變。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諸國土 皆隨業力生 汝等應觀察
轉變相如是 染汙諸眾生 業惑纏可怖
彼心令剎海 一切成染汙 若有清淨心
修諸福德行 彼心令剎海 雜染及清淨
信解諸菩薩 於彼劫中生 隨其心所有
雜染清淨見 無量諸眾生 悉發菩提心
彼心令剎海 住劫恒清淨 無量億菩薩
往詣於十方 莊嚴無有殊 劫中差別見
一一微塵內 佛剎如塵數 菩薩共雲集
國土皆清淨 世尊入涅槃 彼土莊嚴滅
眾生無法器 世界成雜染 若有佛興世
一切悉珍好 隨其心清淨 莊嚴皆具足
諸佛神通力 示現不思議 是時諸剎海
一切普清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無差別。所謂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世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諸佛出現所有威力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場。徧十方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徧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變化名號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聲普徧世界海無邊劫住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法輪方便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塵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塵一切三世諸佛世尊廣大境界。皆於中現無差別。諸佛子。世界海無差別略說如是。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無差別。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微塵中多剎海 處所各別悉嚴淨
如是無量入一中 一一區分無雜越
一一塵內難思佛 隨眾生心普現前
一切剎海靡不周 如是方便無差別
一一塵中諸樹王 種種莊嚴悉垂布
十方國土皆同現 如是一切無差別
一一塵內微塵眾 悉共圍繞人中主
出過一切徧世間 亦不迫隘相雜亂
一一塵中無量光 普徧十方諸國土
悉現諸佛菩提行 一切剎海無差別
一一塵中無量身 變化如雲普周徧
以佛神通導羣品 十方國土亦無別
一一塵中說眾法 其法清淨如輪轉
種種方便自在門 一切皆演無差別
一塵普演諸佛音 充滿法器諸眾生
徧住剎海無央劫 如是音聲亦無異
剎海無量妙莊嚴 於一塵中無不入
如是諸佛神通力 一切皆由業性起
一一塵中三世佛 隨其所樂悉令見
體性無來亦無去 以願力故徧世間
此下別釋十事不同。則為十段。一一皆有長行偈頌。今初起具因緣。標中略舉十種。通成三世一切佛剎。何者下徵列十緣。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今融而為一。有異餘宗。又此淨土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土既不等。因緣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顯。次四分別明。後三即融攝轉變。言初三者。一如來神力者謂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為物而取。擬將普應。二法如是者。梵云達磨多此云法爾。或云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起外諸器界。三眾生業力者。業有善惡。土有淨穢。次四別明者。有因有緣。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圓鏡智之所成故。二變化土因。謂眾生菩薩共搆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居。三四二種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已上。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後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淨土分。後三融攝者通於因緣。初一即八地已上。攪大海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以染為淨。以淨為染。自在攝生故。十自在中有剎自在。窮其因者。清淨勝解。勝解印持隨心轉變。次一謂成正覺時。其身充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由二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也。二成道勢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即如經初摩竭陀地堅固等。後一無問成與不成常能融攝。又前是妙覺。此是等覺。其法性土。為諸土之體。其偈頌中。初一偈頌如來神力。二一偈頌同集善根。三一偈頌成一切智。四一偈頌六七二句。五一偈頌眾生行業。六一偈頌菩薩勝解。七一偈頌普賢行願。八二偈頌如來自在。
上總明世界起具因緣。次二所依住。三形狀。四體性。五莊嚴。六清淨。七佛出興。八住劫不同。九住劫轉變。十無差別。如是次第。下文各有長行偈頌。臨文可知。疏各有多義。學者尋之。
上世界成就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七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八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一
此品來意者。前品通明諸佛剎海。今此別明本師所嚴依果。答世界海問。故次來也。梵本具云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徧清淨功德海光明品。譯人嫌繁。乃今太略。應云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品。謂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今剎種及剎為大蓮華之所含藏。故云華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剎海塵數清淨功德。故曰莊嚴。世界深廣目之為海。然此世界海略舉二因。一約眾生如來藏識。即是香海。故楞伽云藏識海。亦法性海。依無住本是為風輪。亦妄想風。於此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華。世出世間未來果法皆悉含攝。故名為藏。若以法性為海。心即是華。含藏亦爾。然此藏識相分之中。半為外器。不執受故。半為內身。執為自性。生覺受故。二約諸佛。謂以大願風持大悲海。生無邊行華。含藏二利染淨果法。重疊無礙。故所感剎相狀如之。是以出現中。多將世界以喻佛德。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熾然莊嚴。次上風輪名出生種種寶莊嚴。能持其上淨光照耀摩尼王幢。次上風輪名寶威德。能持其上一切寶鈴。次上風輪名平等?。能持其上日光明相摩尼王輪。次上風輪名種種普莊嚴。能持其上光明輪華。次上風輪名普清淨。能持其上一切華?師子座。次上風輪名聲徧十方。能持其上一切珠王幢。次上風輪名一切寶光明。能持其上一切摩尼王樹華。次上風輪名速疾普持。能持其上一切香摩尼須彌雲。次上風輪名種種宮殿遊行。能持其上一切寶色香臺雲。諸佛子。彼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蕋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固。金剛輪山周帀圍繞。地海眾樹各有區別。是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世尊往昔於諸有 微塵佛所修淨業
故獲種種寶光明 華藏莊嚴世界海
廣大悲雲徧一切 捨身無量等剎塵
以昔劫海修行力 今此世界無諸垢
放大光明徧住空 風力所持無動搖
佛藏摩尼普嚴飾 如來願力令清淨
普散摩尼妙藏華 以昔願力空中住
種種堅固莊嚴海 光雲垂布滿十方
諸摩尼中菩薩雲 普詣十方光熾然
光?成輪妙華飾 法界周流靡不徧
一切寶中放淨光 其光普照眾生海
十方國土皆周徧 咸令出苦向菩提
寶中佛數等眾生 從其毛孔出化形
梵主帝釋輪王等 一切眾生及諸佛
化現光明等法界 光中演說諸佛名
種種方便示調伏 普應羣心無不盡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寶光現佛如雲集 此是如來剎自在
廣大願雲周法界 於一切劫化羣生
普賢智地行悉成 所有莊嚴從此出
此下釋文一品分三。初明華藏因果自體。二明藏海安住莊嚴。三明所持剎網差別。有長行偈頌。今初指此華嚴剎海是我本師修因所淨即顯因深廣。一剎海塵劫修。則時長。遇剎海塵數佛。則不唯一佛。三淨剎海塵數願。則不唯一無生行。故云深廣。此顯因深。屬於果人。次下彰果體相辨其寬容。後先辨持世之風輪。文云此華藏世界有微塵數風輪所持。此明風輪為能持。華藏剎為所持。其風輪有多名。其最上者名殊勝威光藏。是則積多風輪以為能持。則所積者厚。故有力能持。其所持者最下一大海。名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為華藏之總海。即是世界海。次云此香水海有蓮華。名種種光明蕋香幢。此總舉香水海中一朵蓮華。此中含有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各有蓮華持多佛剎。是為剎海。故次云此世界海大地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此海在蕋香所持金剛地上。是為剎種。此蕋香幢所含多多剎種。如蓮華之蕋。一蕋是一剎種。亦各有二十重。今且總辨主剎。總名為世界海。向後剎網安布。乃明伴剎。故先云華藏莊嚴世界海安住其中。已上明風輪持香水海。海中出蓮華。華中含多剎種。成世界海。以彰果體寬容。初長行。次偈頌。頌長行之義。末後二偈明剎自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大輪圍山住日珠王蓮華之上。旃檀摩尼以為其身。威德寶王以為其峰。妙香摩尼而作其輪。?藏金剛所共成立。一切香水流注其間。眾寶為林妙華開敷。香草布地明珠間飾。種種香華處處盈滿。摩尼為網。周而垂覆。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眾妙莊嚴。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世界大海無有邊 寶輪清淨種種色
所有莊嚴盡奇妙 此由如來神力起
摩尼寶輪妙香輪 及以真珠燈?輪
種種妙寶為嚴飾 清淨輪圍所安住
堅固摩尼以為藏 閻浮檀金作嚴飾
舒光作?徧十方 內外映徹皆清淨
金剛摩尼所集成 復雨摩尼諸妙寶
其寶精奇非一種 放淨光明普嚴麗
香水分流無量色 散諸華寶及旃檀
眾蓮競發如衣布 珍草羅生悉芬馥
無量寶樹普莊嚴 開華發蕋色熾然
種種名衣在其內 光雲四照常圓滿
無量無邊大菩薩 執蓋焚香充法界
悉發一切妙音聲 普轉如來正法輪
諸摩尼樹寶末成 一一寶末現光明
毗盧遮那清淨身 悉入其中普令見
諸莊嚴中現佛身 無邊色相無央數
悉往十方無不徧 所化眾生亦無限
一切莊嚴出妙音 演說如來本願輪
十方所有淨剎海 佛自在力咸令徧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世界海大輪圍山內所有大地。一切皆以金剛所成。堅固莊嚴不可沮壞。清淨平坦無有高下。摩尼為輪。眾寶為藏。一切眾生種種形狀諸摩尼寶以為間錯。散眾寶末。布以蓮華。香藏摩尼分置其間。諸莊嚴具充滿如雲。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而為校飾。摩尼妙寶以為其網。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其地平坦極清淨 安住堅固無能壞
摩尼處處以為嚴 眾寶故中相間錯
金剛為地甚可悅 寶輪寶網具莊嚴
蓮華布上皆圓滿 妙衣彌覆悉周徧
菩薩天冠寶瓔珞 悉布其地為嚴好
旃檀摩尼普散中 咸舒離垢妙光明
寶華發?出妙光 光?如雲照一切
散此妙華及眾寶 普覆於地為嚴飾
密雲興布滿十方 廣大光明無有盡
普至十方一切土 演說如來甘露法
一切佛願摩尼內 普現無邊廣大劫
最勝智者昔所行 於此寶中無不見
其地所有摩尼寶 一切佛剎咸來入
彼諸佛剎一一塵 一切國土亦入中
妙寶莊嚴華藏界 菩薩遊行徧十方
演說大士諸弘願 此是道場自在力
摩尼妙寶莊嚴地 放淨光明備眾飾
充滿法界等虗空 佛力自然如是現
諸有修治普賢願 入佛境界大智人
能知於此剎海中 如是一切諸神變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切妙寶莊嚴其底。妙香摩尼莊嚴其岸。毗盧遮那摩尼寶王以為其網。香水映徹具眾寶色。充滿其中。種種寶華旋布其上。旃檀細末澄垽其下。演佛言音。放寶光明。無邊菩薩持種種蓋現神通力。一切世界所有莊嚴悉於中現。十寶階陛行列分布。十寶欄楯周帀圍繞。四天下微塵數一切寶莊嚴芬陀利華。敷榮水中。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十寶尸羅幢。恒河沙數一切寶衣鈴網幢。恒河沙數無邊色相寶華樓閣。百千億那由他數十寶蓮華城。四天下微塵數眾寶樹林寶?摩尼以為其網。恒河沙數旃檀香諸佛言音。光?摩尼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眾寶垣墻。悉共圍繞周徧嚴飾。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此世界中大地上 有香水海摩尼嚴
清淨妙寶布其底 安住金剛不可壞
香藏摩尼積成岸 日?珠輪布若雲
蓮華妙寶為瓔珞 處處莊嚴淨無垢
香水澄渟具眾色 寶華旋布放光明
普震音聲聞遠近 以佛威神演妙法
階陛莊嚴具眾寶 復以摩尼為間飾
周迴欄楯悉寶成 蓮華珠網如雲布
摩尼寶樹列成行 華蕋敷榮光赦奕
種種樂音恒競奏 佛神通力令如是
種種妙寶芬陀利 敷布莊嚴香水海
香?光明無暫停 廣大圓滿皆充徧
明珠寶幢恒熾盛 妙衣垂布為嚴飾
摩尼鈴網演法音 令其聞者趣佛智
妙寶蓮華作城郭 眾彩摩尼所嚴瑩
真珠雲影布四隅 如是莊嚴香水海
垣墻繚繞皆周帀 樓閣相望布其上
無量光明恒熾然 種種莊嚴清淨海
毗盧遮那於往昔 種種剎海皆嚴淨
如是廣大無有邊 悉是如來自在力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切皆以金剛為岸。淨光摩尼以為嚴飾。常現諸佛寶色光雲。及諸眾生所有言音。其河所有漩澓之處。一切諸佛所修因行。種種形相。皆從中出。摩尼為網眾寶鈴鐸諸世界海所有莊嚴悉於中現。摩尼寶雲以覆其上。其雲普現華藏世界毗盧遮那十方化佛及一切佛神通之事。復出妙音。稱揚三世佛菩薩名。其香水中。常出一切寶?光雲相續不絕。若廣說者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清淨香流滿大河 金剛妙寶為其岸
寶末為輪布其地 種種嚴飾皆珍好
寶階行列妙莊嚴 欄楯周迴悉殊麗
真珠為藏眾華飾 種種纓鬘共垂下
香水寶光清淨色 恒吐摩尼競疾流
眾華隨浪皆搖動 悉奏樂音宣妙法
細末旃檀作泥垽 一切妙寶同洄澓
香藏氛氳布在中 發?流芬普周徧
河中出生諸妙寶 悉放光明色熾然
其光布影成臺座 華蓋珠瓔皆具足
摩尼王中現佛身 光明普照十方剎
以此為輪嚴飾地 香水暎徹常盈滿
摩尼為網金為鐸 徧覆香河演佛音
克宣一切菩提道 及以普賢之妙行
寶岸摩尼極清淨 恒出如來本願音
一切諸佛曩所行 其音普演皆令見
其河所有漩流處 菩薩如雲常踊出
悉往廣大剎土中 乃至法界咸充滿
清淨珠王布若雲 一切香河悉彌覆
其珠等佛眉間相 炳然顯現諸佛影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諸香水河兩間之地。悉以妙寶種種莊嚴。一一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眾寶莊嚴芬陀利華。周帀徧滿。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眾寶樹林。次第行列。一一樹中。恒出一切諸莊嚴雲。摩尼寶王照耀其間。種種華香處處盈滿。其樹復出微妙音聲。說諸如來一切劫中所修大願。復散種種摩尼寶王。充徧其地。所謂蓮華輪摩尼寶王。香?光雲摩尼寶王。種種嚴飾摩尼寶王。現不可思議莊嚴色摩尼寶王。日光明衣藏摩尼寶王。周徧十方普垂布光網雲摩尼寶王。現一切諸佛神變摩尼寶王。現一切眾生業報海摩尼寶王。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其香水河兩間之地。一一悉具如是莊嚴。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其地平坦極清淨 真金摩尼共嚴飾
諸樹行列蔭其中 聳?垂條萃若雲
枝條妙寶所莊嚴 華?成輪光四照
摩尼為果如雲布 普使十方常現覩
摩尼布地皆充滿 眾華寶末共莊嚴
復以摩尼作宮殿 悉現眾生諸影像
諸佛影像摩尼王 普散其地靡不周
如是赫奕徧十方 一一塵中咸見佛
妙寶莊嚴善分布 真珠燈網相間錯
處處悉有摩尼輪 一一皆現佛神通
眾寶莊嚴放大光 光中普現諸化佛
一一周行靡不徧 悉以十力廣開演
摩尼妙寶芬陀利 一切水中咸徧滿
其華種種各不同 悉現光明無盡歇
三世所有諸莊嚴 摩尼果中皆顯現
體性無生不可取 此是如來自在力
此地一切莊嚴中 悉現如來廣大身
彼亦不來亦不去 佛昔願力皆令見
此地一一微塵中 一切佛子修行道
各見所記當來剎 隨其意樂悉清淨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諸佛世尊世界海莊嚴不可思議。何以故。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一切境界。一一皆以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此剎海中一切處 悉以眾寶為嚴飾
發?騰空布若雲 光明洞徹常彌覆
摩尼吐雲無有盡 十方佛影於中現
神通變化靡蹔停 一切菩薩咸來集
一切摩尼演佛音 其音美妙不思議
毗盧遮那昔所行 於此寶內恒聞見
清淨光明徧照尊 莊嚴具中皆現影
變化分身眾圍繞 一切剎海咸周徧
所有化佛皆如幻 求其來處不可得
以佛境界威神力 一切剎中如是現
如來自在神通事 悉徧十方諸國土
以此剎海淨莊嚴 一切皆於寶中見
十方所有諸變化 一切皆如鏡中像
但由如來昔所行 神通願力而出生
若有能修普賢行 入於菩薩勝智海
能於一切微塵中 普現其身淨眾剎
不可思議億大劫 親近一切諸如來
如其一切之所行 一剎那中悉能現
諸佛國土如虗空 無等無生無有相
為利眾生普嚴淨 本願力故住其中
此下第二別明安布莊嚴。文分六段。一四周輪山。二寶地。三香海。四香河。五樹林。六總結各別。今初。云日珠王者所依處地故。舊經云依蓮華日寶王地住。亦有言大蓮之上別有此華。為山所依。義似不順。所以地受此名者。以前華名種種光明蕋。偈中云光?成輪。又云一切寶中放淨光明。是知此華以寶為體。是則如日輪之珠王即蕋香蓮華也。斯即總華之稱。此總標所依地。次云旃檀摩尼以為其身。別顯體相。後如是等一句結顯無盡。後重說偈頌。初明山體相莊嚴。頌前別顯。初一偈頌圍山。二一偈頌山輪。三一偈頌山體。四一偈頌山之緣。五有二偈頌前水等。六有四偈明山妙用自在。次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下。有長行偈頌。明寶地。次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下。有長行偈頌。明香海。次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下。有長行偈頌。明香河。次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下。有長行偈頌。明林樹。次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下。有長行偈頌。總結前莊嚴難測。徵釋所由。此上通明藏海安布莊嚴竟。
下明所持剎網。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諸佛子。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諸佛子。此世界種。或有依大蓮華海住。或有依無邊色寶華海住。或有依一切真珠藏寶瓔珞海住。或有依香水海住。或有依一切華海住。或有依摩尼寶網海住。或有依旋流光海住。或有依菩薩寶莊嚴冠海住。或有依種種眾生身海住。或有依一切佛音聲摩尼王海住。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迴轉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輪輞形。或作壇墠形。或作樹林形。或作樓閣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雲形。或作諸佛相好形。或作圓滿光明形。或作種種珠網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以十方摩尼雲為體。或有以眾色?為體。或有以諸光明為體。或有以寶香?為體。或有以一切寶莊嚴多羅華為體。或有以菩薩影像為體。或有以諸佛光明為體。或有以佛色相為體。或有以一寶光為體。或有以眾寶光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福德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諸業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淨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菩薩大願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剎莊嚴具成壞音聲為體。或有以無邊佛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變化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善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淨音聲為體。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剎種堅固妙莊嚴 廣大清淨光明藏
依止蓮華寶海住 或有住於香海等
須彌城樹壇墠形 一切剎種徧十方
種種莊嚴形相別 各各布列而安住
或有體是淨光明 或是華藏及寶雲
或有剎種?所成 安住摩尼不壞藏
燈雲?彩光明等 種種無邊清淨色
或有言音以為體 是佛所演不思議
或是願力所出音 神變音聲為體性
一切眾生大福業 佛功德音亦如是
剎種一一差別門 不可思議無有盡
如是十方皆徧滿 廣大莊嚴現神力
十方所有廣大剎 悉來入此世界種
雖見十方普入中 而實無來無所入
以一剎種入一切 一切入一亦無餘
體相如本無差別 無等無量悉周徧
一切國土微塵中 普見如來在其所
願海言音若雷震 一切眾生悉調伏
佛身周徧一切剎 無數菩薩亦充滿
如來自在無等倫 普化一切諸含識
此下第三釋所持剎網。釋品目世界之言。又前明本剎。今明末剎。故兼染淨。初告大眾許說。次諸佛子下標章中列二。謂世界種及世界。然剎種依剎海。世果依剎種。從寬至陿。欲明世界無邊。方便顯多。故立此名。謂積多世界共在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為種。如是種類復有眾多。深廣無邊故名為海。如是眾多世界如天帝網。懸布於華藏海中。故云所持剎網。各各世界所依住形狀一一不同。故云差別。故次經云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各各依住等。明差別有十門不同。經中有不可說佛剎。疏云脫去十字。應云十不可說。長行中有諸佛子。但次第釋依住形狀性三事而已。頌中初一偈頌依住。次一偈頌形狀。三有三偈頌體性。四有三偈頌三事。謂所入莊嚴分齊。五一偈頌無差別。六一偈頌力持。此上明所持剎網差別。謂剎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之剎種。各各依住於剎海之中。如帝網重重無盡。且明剎種不同。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如天帝網分布而住。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普然十方熾然寶光明。以一切莊嚴具為體。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勝光徧照。以一切金剛莊嚴光耀輪為際。依眾寶摩尼華而住。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切寶華莊嚴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種種安住。種種莊嚴。佛號淨眼離垢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以一切莊嚴具為際。依寶蓮華網而住。其狀猶如師子之座。一切寶色珠帳雲彌覆其上。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以香風輪為際。依種種寶華瓔珞住。其形八隅。妙光摩尼日輪雲而覆其上。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淨光智勝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光明華莊嚴。以一切寶王為際。依眾色金剛尸羅幢海住。其狀猶如摩尼蓮華。以金剛摩尼寶光雲而覆其上。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放妙華光。以一切寶鈴莊嚴網為際。依一切樹林莊嚴寶輪網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梵音摩尼王雲以覆其上。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香光喜力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光明。以寶王莊嚴幢為際。依金剛宮殿海住。其形四方。摩尼輪髻帳雲而覆其上。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普光自在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華?莊嚴。以種種華莊嚴為際。依一切寶色?海住。其狀猶如樓閣之形。一切寶色衣真珠欄楯雲而覆其上。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威力地。以出一切聲摩尼王莊嚴為際。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虗空海住。其狀猶如因陀羅網。以無邊色華網雲而覆其上。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妙音聲。以心王摩尼莊嚴輪為際。依恒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梵天身形。無量寶莊嚴師子座雲而覆其上。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清淨月光明相無能摧伏。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幢。以無邊莊嚴真珠藏寶瓔珞為際。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其狀周圓。十須彌山微塵數一切香摩尼華須彌雲彌覆其上。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恒出現帝青寶光明。以極堅牢不可壞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殊異華海住。其狀猶如半月之形。諸天寶帳雲而覆其上。十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無量功德法。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明照耀。以普光莊嚴為際。依華旋香水海住。狀如華旋。種種衣雲而覆其上。十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超釋梵。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虗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虗空雲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世尊。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寂靜離塵光。以一切寶莊嚴為際。依種種寶衣海住。其狀猶如執金剛形。無邊色金剛雲而覆其上。十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徧法界勝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光明燈。以一切莊嚴帳為際。依淨華網海住。其狀猶如卍字之形。摩尼樹香水海雲而覆其上。十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光徧照。以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依種種香?蓮華海住。其狀猶如龜甲之形。圓光摩尼輪旃檀雲而覆其上。十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清淨日功德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藏。以一切眾生形摩尼王為際。依光明藏摩尼王海住。其形八隅。以一切輪圍山寶莊嚴華樹網彌覆其上。十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無礙智光明徧照十方。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塵。以一切殊妙相莊嚴為際。依眾妙華師子座海住。狀如珠瓔。以一切寶香摩尼王圓光雲而覆其上。十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光普照。以出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依無量色香?須彌山海住。其狀猶如寶華旋布。以無邊色光明摩尼王帝青雲而覆其上。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佛號普照法界虗空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寶?。以普光明日月寶為際。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寶莊嚴具。以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福德相光明。諸佛子。此徧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各各所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面。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周帀圍繞。所謂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江河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旋流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輪輞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壇墠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樹林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樓觀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尸羅幢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普方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胎藏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蓮華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佉勒迦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種種眾生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佛相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圓光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雲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網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門闥形世界。如是等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周帀圍繞。此諸世界。一一復有如上所說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如是所說一切世界。皆在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
此下第二別明種剎香海。雙釋二章者。謂香海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亦有長行偈頌。初總舉諸海所依。二次第別顯海種及剎。三總略結釋。今初也。上來雖復但標剎種及剎二章。而釋依住中。皆云依海。故列海數。此多香海。並在剎海地面。故云所依。如天帝網者。大都分布。則似車輪。其有別者。謂帝釋殿網貫天珠成。以一大珠當心。次以其次大珠貫穿帀繞。如是展轉遞繞經百千帀。若上下四面四角望之。皆行伍相當。今此香海雖在地面。分布相似。又有涉入重重之義故云如也。此但舉諸海所依。次舉最中央香水海。乃別舉海種及剎。先辨最中間一海為主。即最當中二十重華藏世界。以一剎種為主。其十方各有一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剎種圍繞。故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海剎為伴剎。同在剎海之中。今單約中間一剎種。次無邊妙華光。此中央香海之總名。次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此中央華之總名。即前蕋香幢中隨義而名異耳。其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即最中央剎種之總名。故經云有世界種而住其中。次有不可說佛剎塵數世界。此就最中種中所含之世界。次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勝光徧照。此乃最中世界種之最下方。此蓋單約一箇二十重華藏世界而辨寬廣也。其最下一層。但有一佛剎塵數世界圍繞以為眷屬。次上層層增一。至第二十層。則有二十佛剎塵數世界以為眷屬。此但就中央一箇剎種以明。故華藏世界如倒懸浮屠。下小上大。故其狀如此。然此但就世界海中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之一箇種耳。不連彼十佛剎微塵之數也。結云一一各有十佛剎。次卷明右繞之剎乃明所管。以辨漸漸寬廣耳。長行具明中間一剎竟。後卷則右旋十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八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九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上明華藏中央之剎種以為主剎。次下明十方右繞之伴剎。乃右旋十海。即繞處中之海。有其十。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東。次有香水海名離垢?藏。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妙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徧照剎旋。以菩薩行吼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宮殿莊嚴幢。其形四方。依一切寶莊嚴海住。蓮華光網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眉間光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德華藏。其形周圓。依一切寶華蕋海住。真珠幢師子座雲彌覆其上。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一切無邊法海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變化妙香輪。形如金剛。依一切寶莊嚴鈴網海住。種種莊嚴圓光雲彌覆其上。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功德相光明普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光明。其狀猶如摩尼寶輪。依無邊色寶香水海住。普光明真珠樓閣雲彌覆其上。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善眷屬出興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蓋覆。狀如蓮華。依金剛香水海住。離塵光明香水雲彌覆其上。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法喜無盡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尸利華光輪。其形三角依一切堅固寶莊嚴海住。菩薩摩尼冠光明雲。彌覆其上。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清淨普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蓮華莊嚴。形如半月。依一切蓮華莊嚴海住。一切寶華雲彌覆其上。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功德華清淨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垢?莊嚴。其狀猶如寶燈行列。依寶?藏海住。常雨香水種種身雲彌覆其上。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慧力無能勝。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梵音。形如卍字。依寶衣幢海住。一切華莊嚴帳雲彌覆其上。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廣大目如空中淨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微塵數音聲。其狀猶如因陀羅網。依一切寶水海住。一切樂音寶蓋雲彌覆其上。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金色須彌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莊嚴。形如卍字。依帝釋形寶王海住。日光明華雲彌覆其上。十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逈照法界光明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妙光。其狀猶如廣大城郭。依一切寶莊嚴海住。道場寶華雲彌覆其上。十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寶燈普照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徧照光明輪。狀如華旋。依寶衣旋海住。佛音聲寶王樓閣雲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蓮華?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藏莊嚴。狀如四洲。依寶瓔珞須彌住。寶?摩尼雲彌覆其上。十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無盡福開敷華。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如鏡像普現。其狀猶如阿修羅身。依金剛蓮華海住。寶冠光影雲彌覆其上。十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甘露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旃檀月。其形八隅。依金剛旃檀寶海住。真珠華摩尼雲彌覆其上。十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最勝法無等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垢光明。其狀猶如香水旋流。依無邊色寶光海住。妙香光明雲彌覆其上。十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徧照虗空光明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華莊嚴。其狀猶如旋繞之形。依一切華海住。一切樂音摩尼雲彌覆其上。十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普現勝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勝音莊嚴。其狀猶如師子之座。依金師子座海住。眾色蓮華藏師子座雲彌覆其上。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無邊功德稱普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高勝燈。狀如佛掌。依寶衣服香幢海住。日輪普照寶王樓閣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普照虗空燈。
此下辨右旋十海也。初定方則自東始。離垢?藏乃剎種之名。次此中最下方有世界乃種中所持之世界。自下而上有二十重。其下第一重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次上每層增一。故下小上大。然所繞者乃前中心主剎海名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之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也。自東而南以明右繞。
諸佛子。此離垢?藏香水海南。次有香水海名無盡光明輪。世界種名佛幢莊嚴。以一切佛功德海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愛見華。狀如寶輪。依摩尼樹藏寶王海住。化現菩薩形寶藏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蓮華光歡喜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音。佛號須彌寶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寶莊嚴光。佛號法界音聲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藏金剛。佛號光明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音。佛號最勝精進力。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蓮華莊嚴。佛號法城雲雷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與安樂。佛號大名稱智慧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垢網。佛號師子光功德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華林幢徧照。佛號大智蓮華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莊嚴。佛號普眼法界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光明寶莊嚴。佛號勝智大商主。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華王。佛號月光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垢藏。佛號清淨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光明。佛號一切智虗空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寶瓔珞。佛號諸度福海相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輪徧覆。佛號調伏一切染著心令歡喜。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華幢。佛號廣博功德音大名稱。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莊嚴。佛號平等智光明功德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盡光莊嚴幢。狀如蓮華。依一切寶網海住。蓮華光摩尼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法界淨光明。
此明自東而南右繞者。海名無盡光明輪。為所依。世界種為能持。世界為所持。亦二十重。
諸佛子。此無盡光明輪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金剛寶?光。世界種名佛光莊嚴藏。以稱說一切如來名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寶?蓮華。其狀猶如摩尼色眉間毫相。依一切寶色水旋海住。一切莊嚴樓閣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無垢寶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藏。佛號無礙自在智慧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輪妙莊嚴。佛號一切寶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旃檀樹華幢。佛號清淨智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佛剎妙莊嚴。佛號廣大歡喜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光莊嚴。佛號法界自在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邊相。佛號無礙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雲幢。佛號演說不退輪。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寶莊嚴清淨輪。佛號離垢華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廣大出離。佛號無礙智日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莊嚴金剛座。佛號法界智大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智慧普莊嚴。佛號智炬光明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池深妙音。佛號一切智普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色光明。佛號普光華王雲。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寶幢。佛號功德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華毫相光。佛號普音雲。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甚深海。佛號十方眾生主。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須彌光。佛號法界普智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蓮華。佛號福德藏普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藏。形如卍字。依一切香摩尼莊嚴樹海住。清淨光明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大變化光明網。諸佛子。此金剛寶?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帝青寶莊嚴。世界種名光照十方。依一切妙莊嚴蓮華香雲住。以無邊佛音聲為體。於此最下方有世界名十方無盡色藏輪。其狀周迴有無量角。依無邊色一切寶藏海住。因陀羅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蓮華眼光明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莊嚴藏。佛號無上慧大師子。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現蓮華座。佛號徧照法界光明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幢音。佛號大功德普名稱。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寶莊嚴藏。佛號蓮華日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因陀羅華月。佛號法自在智慧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輪藏。佛號大喜清淨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音藏佛號大力善商主。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月。佛號須彌光智慧力。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邊莊嚴相。佛號方便願淨月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華音。佛號法海大願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佛號功德寶光明相。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堅固地。佛號美音最勝天。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光善化。佛號大精進寂靜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守護莊嚴行。佛號見者生歡喜。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旃檀寶華藏。佛號甚深不可動智慧光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現種種色相海。佛號普放不思議勝義王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化現十方大光明。佛號勝功德威光無與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須彌雲幢。佛號極淨光明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徧照。其狀周圓。依無邊色眾妙香摩尼海住。一切乘莊嚴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解脫精進日。諸佛子。此帝青寶莊嚴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金剛輪莊嚴底。世界種名妙間錯因陀羅網。普賢智所生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蓮華網。其狀猶如須彌山形。依眾妙華山幢海住。佛境界摩尼王帝網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法身普覺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盡日光明。佛號最勝大覺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放妙光明。佛號大福雲無盡力。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樹華幢。佛號無邊智法界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真珠蓋。佛號波羅蜜師子頻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邊音。佛號一切智妙覺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見樹峰。佛號普現眾生前。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師子帝網光。佛號無垢日金色光?雲。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寶間錯。佛號帝幢最勝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垢光明地。佛號一切力清淨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恒出歎佛功德音。佛號如虗空普覺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高?藏。佛號化現十方大雲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嚴道場。佛號無等智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一切寶莊嚴。佛號廣度眾生神通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嚴妙宮殿。佛號一切義成廣大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塵寂靜。佛號不唐現。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華幢。佛號悅意吉祥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雲藏。其狀猶如樓閣之形。依種種宮殿香水海住。一切寶燈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最上覺神通王。諸佛子。此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蓮華因陀羅網。世界種名普現十方影。依一切香摩尼莊嚴蓮華住。一切佛智光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眾生海寶光明。其狀猶如真珠之藏。依一切摩尼瓔珞海旋住。水光明摩尼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不思議功德徧照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香輪。佛號無量力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光輪。佛號法界光音覺悟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吼聲摩尼幢。佛號蓮華光恒垂妙臂。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極堅固輪。佛號不退轉功德海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行光莊嚴。佛號一切智普勝尊。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師子座徧照。佛號師子光無量力覺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佛號一切法清淨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燈。佛號無憂相。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常聞佛音。佛號自然勝威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變化。佛號金蓮華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入十方。佛號觀法界頻申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熾然?。佛號光?樹緊那羅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光徧照。佛號香燈善化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華聚輪。佛號普現佛功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普清淨。佛號一切法平等神通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光海。佛號十方自在大變化。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真珠華藏。佛號法界寶光明不可思議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帝釋須彌師子座。佛號勝力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邊寶普照。其形四方。依華林海住。普雨無邊色摩尼王帝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徧照世間最勝音。諸佛子。此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積集寶香藏。世界種名一切威德莊嚴。以一切佛法輪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種種出生。形如金剛。依種種金剛山幢住。金剛寶光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蓮華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喜見音。佛號生喜樂。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幢。佛號一切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多羅華普照。佛號無垢寂妙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變化光。佛號清淨空智慧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間錯。佛號開示福德海密雲相。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莊嚴具妙音聲。佛號歡喜雲。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池。佛號名稱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佛號頻申觀察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華。佛號無盡金剛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莊嚴城。佛號日藏眼普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樹峰。佛號一切法雷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日光明。佛號開示無量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依止蓮華葉。佛號一切福德山。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風普持。佛號日耀根。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明顯現。佛號身光普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雷音金剛寶普照。佛號最勝華開敷相。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帝網莊嚴。形如欄楯。依一切莊嚴海住。光?樓閣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示現無礙雲。諸佛子。此積集寶香藏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寶莊嚴。世界種名普無垢。以一切微塵中佛剎神變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淨妙平坦。形如寶身。依一切寶光輪海住。種種旃檀摩尼真珠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難摧伏無等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熾然妙莊嚴。佛號蓮華慧神通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微妙相輪幢。佛號十方大名稱無盡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藏摩尼妙莊嚴。佛號大智慧見聞皆歡喜。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華莊嚴。佛號無量力最勝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淨微塵。佛號超勝梵。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光明變化香。佛號香象金剛大力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明旋。佛號義成善名稱。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纓絡海。佛號無比光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華燈幢。佛號究竟功德無礙慧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巧莊嚴。佛號慧日波羅蜜。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旃檀華普光明。佛號無邊慧法界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帝網幢。佛號燈光逈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華輪。佛號法界日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大威曜。佛號無邊功德海法輪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同安住寶蓮華池。佛號開示入不可思議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坦地。佛號功德寶光明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摩尼聚。佛號無盡福德海妙莊嚴。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微妙光明。佛號無等力普徧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十方普堅固莊嚴照耀。其形八隅。依心王摩尼輪海住。一切寶莊嚴帳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普眼大明燈。諸佛子。此寶莊嚴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金剛寶聚。世界種名法界行。以一切菩薩地方便法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淨光照耀。形如珠貫。依一切寶色珠瓔海住。菩薩珠髻光明摩尼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最勝功德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蓋。佛號法自在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師子座。佛號大龍淵。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現金剛座。佛號升師子座蓮華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勝音。佛號智光普開悟。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善慣習。佛號持地妙光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喜樂音。佛號法燈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藏因陀羅網。佛號不空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地藏。佛號?身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輪。佛號淨治眾生行。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須彌山莊嚴。佛號一切功德雲普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樹形。佛號寶華相淨月覺。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怖畏。佛號最勝金光炬。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大名稱龍王幢。佛號觀等一切法。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示現摩尼色。佛號變化日。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燈莊嚴。佛號寶蓋光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光雲。佛號思惟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怨讎。佛號精進勝慧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莊嚴具光明幢。佛號普現悅意蓮華自在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毫相莊嚴。形如半月。依須彌山摩尼華海住。一切莊嚴熾盛光摩尼王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清淨眼。諸佛子。此金剛寶聚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天城寶堞。世界種名燈?光明。以普示一切平等法輪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寶月光?輪。形如一切莊嚴具。依一切寶莊嚴華海住。瑠璃色師子座雲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日月自在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須彌寶光。佛號無盡法寶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光明幢。佛號大華聚。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光明華。佛號人中最自在。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音。佛號一切智徧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大樹緊那羅音。佛號無量福德自在龍。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邊淨光明。佛號功德寶華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最勝音。佛號一切智莊嚴。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寶間飾。佛號蜜?須彌山。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須彌音。佛號出現一切行光明。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香水蓋。佛號一切波羅蜜無礙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師子華網。佛號寶?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妙華燈。佛號一切大願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法光明地。佛號一切法廣大真實義。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真珠末平坦莊嚴。佛號勝慧光明網。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瑠璃華。佛號寶積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妙光輪。佛號大威力智海藏。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明見十方。佛號淨修一切功德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可愛樂梵音。形如佛手。依寶光網海住。菩薩身一切莊嚴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普照法界無礙光。
此下次第右繞之海第三。名金剛寶?光。四名帝青寶莊嚴。五名金剛莊嚴底。六名蓮華因陀羅網。七積集寶香藏。八寶莊嚴。九金剛寶聚。十天城寶堞。已上十海。各領九海共成一百。圍繞中央主海十一剎。共一百一十一剎。此圍繞之海外。如後卷所明一一各又管十海在外圍繞。此上百一十一剎但言其種。其中所含之世界。重重重重。無盡無盡。不可說不可說。通成剎網。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九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此下總明上卷所列十海之外亦各有所管十海。其中一海又各管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現文但各說十。即為百海。亦各有剎種。及所持之剎。其布列從內至外。故末後但結指最近輪圍山一海中有剎種。亦二十重。是則舉外該內。是知內列十海亦各各為剎種。今以一該餘者譯人省文耳。如下所列十海。皆依前內離垢?藏等十海鱗次列去。但記內海之名。其文居然易了。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彼離垢?藏香水海東次有香水海名變化微妙身。此海中有世界種名善布差別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剛眼幢。世界種名莊嚴法界橋。次有香水海名種種蓮華妙莊嚴。世界種名恒出十方變化。次有香水海名無間寶王輪。世界種名寶蓮華莖密雲。次有香水海名妙香?普莊嚴。世界種名毗盧遮那變化行。次有香水海名寶末閻浮幢。世界種名諸佛護念境界。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色熾然光。世界種名最勝光徧照。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莊嚴具境界。世界種名寶?燈。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頗黎地。世界種名常放光明。以世界海清淨劫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可愛樂淨光幢。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最勝三昧精進慧。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香莊嚴幢。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無障礙法界燈。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放光藏。佛號徧法界無障礙慧明。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最勝身香。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覺分華。諸佛子。彼無盡光明輪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具足妙光。世界種名徧無垢。次有香水海名光耀蓋。世界種名無邊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世界種名香摩尼軌度形。次有香水海名出佛音聲。世界種名善建立莊嚴。次有香水海名香幢須彌藏。世界種名光明徧滿。次有香水海名旃檀妙光明。世界種名華?輪。次有香水海名風力持。世界種名寶?雲幢。次有香水海名帝釋身莊嚴。世界種名真珠藏。次有香水海名平坦嚴淨。世界種名毗瑠璃末種種莊嚴。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妙樹華。世界種名出生諸方廣大剎。以一切佛摧伏魔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炬幢。佛號世間功德海。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出生寶。佛號師子力寶雲。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衣服幢。佛號一切智海王。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寶瓔珞師子光明。佛號善變化蓮華幢。諸佛子彼金剛?光明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莊嚴具瑩飾幢。世界種名清淨行莊嚴。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寶華光耀海。世界種名功德相莊嚴。次有香水海名蓮華開敷。世界種名菩薩摩尼冠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衣服。世界種名淨珠輪。次有香水海名可愛華徧照。世界種名百華雲照耀。次有香水海名徧虗空大光明。世界種名寶光普照。次有香水海名妙華莊嚴幢。世界種名金月眼瓔珞。次有香水海名真珠香海藏。世界種名佛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寶輪光明。世界種名善化現佛境界光明。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無邊輪莊嚴底。世界種名無量方差別。以一切國土種種言說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金剛華蓋。佛號無盡相光明普門音。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名出生寶衣幢。佛號福德雲大威勢。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眾寶具妙莊嚴。佛號勝慧海。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日光明衣服幢。佛號智日蓮華雲。諸佛子。彼帝青寶莊嚴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阿修羅宮殿。世界種名香水光所持。次有香水海名寶師子莊嚴。世界種名徧示十方一切寶。次有香水海。名宮殿色光明雲。世界種名寶輪妙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出大蓮華。世界種名妙莊嚴徧照法界。次有香水海名燈?妙眼。世界種名徧觀察十方變化。次有香水海名不思議莊嚴輪。世界種名十方光明普名稱。次有香水海名寶積莊嚴。世界種名燈光照耀。次有香水海名清淨寶光明。世界種名須彌無能為礙風。次有香水海名寶衣欄楯。世界種名如來身光明。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樹莊嚴幢。世界種名安住帝網。以一切菩薩智地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妙金色。佛號香?勝威光。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摩尼樹華。佛號無礙普現。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毗瑠璃妙莊嚴。佛號法自在堅固慧。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梵音妙莊嚴。佛號蓮華開敷光明王。諸佛子。彼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化現蓮華處。世界種名國土平正。次有香水海名摩尼光。世界種名徧法界無迷惑。次有香水海名眾妙香日摩尼。世界種名普現十方。次有香水海名恒納寶流。世界種名普行佛言音。次有香水海名無邊深妙音。世界種名無邊方差別。次有香水海名堅實積聚。世界種名無量處差別。次有香水海名清淨梵音。世界種名普清淨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旃檀欄楯音聲藏。世界種名逈出幢。次有香水海名妙香寶王光莊嚴。世界種名普現光明力。諸佛子。彼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銀蓮華妙莊嚴。世界種名普徧行次有香水海名毗瑠璃竹密?雲。世界種名普出十方音。次有香水海名十方光?聚。世界種名恒出變化分布十方。次有香水海名出現真金摩尼幢。世界種名金剛幢相。次有香水海名平等大莊嚴。世界種名法界勇猛旋。次有香水海名寶華叢無盡光。世界種名無邊淨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妙金幢。世界種名演說微密處。次有香水海名光影徧照。世界種名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寂音。世界種名現前垂布。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密燄雲幢。世界種名一切光莊嚴。以一切如來道場眾會音為體。於此最下方有世界名淨眼莊嚴。佛號金剛月徧照十方。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蓮華德。佛號大精進善覺慧。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金剛密莊嚴。佛號娑羅王幢。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海莊嚴。佛號威德絕倫無能制伏。諸佛子。彼積集寶香藏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寶光明徧照。世界種名無垢稱莊嚴。次有香水海名眾寶華開敷。世界種名虗空相。次有香水海名吉祥幄徧照。世界種名無礙光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旃檀樹華。世界種名普現十方旋。次有香水海名出生妙色寶。世界種名勝幢周徧行。次有香水海名普生金剛華。世界種名現不思議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心王摩尼輪嚴飾。世界種名示現無礙佛光明。次有香水海名積集寶瓔珞。世界種名淨除疑。次有香水海名真珠輪普莊嚴。世界種名諸佛願所流。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閻浮檀寶藏輪。世界種名普音幢。以入一切智門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華蘂?。佛號精進施。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蓮華光明幢。佛號一切功德最勝心王。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十力莊嚴。佛號善出現無量功德王。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摩尼香山幢。佛號廣大善眼淨除疑。諸佛子。彼寶莊嚴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持須彌光明藏。世界種名出生廣大雲。次有香水海名種種莊嚴大威力境界。世界種名無礙淨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密布寶蓮華。世界種名最勝燈莊嚴。次有香水海名依止一切寶莊嚴。世界種名日光明網藏。次有香水海名眾多嚴淨。世界種名寶華依處。次有香水海名極聰慧行。世界種名最勝形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持妙摩尼峰。世界種名普淨虗空藏。次有香水海名大光徧照。世界種名帝青炬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可愛摩尼珠充滿徧照。世界種名普吼聲。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出帝青寶。世界種名周徧無差別。以一切菩薩震吼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妙勝藏。佛號最勝功德慧。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莊嚴相。佛號超勝大光明。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瑠璃輪普莊嚴。佛號須彌燈。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華幢海。佛號無盡變化妙慧雲。諸佛子。彼金剛寶聚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崇飾寶埤堄。世界種名秀出寶幢。次有香水海名寶幢莊嚴。世界種名現一切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妙寶雲。世界種名一切寶莊嚴光明徧照。次有香水海名寶樹華莊嚴。世界種名妙華間飾。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衣莊嚴。世界種名光明海。次有香水海名寶樹峰。世界種名寶?雲。次有香水海名示現光明。世界種名入金剛無所礙。次有香水海名蓮華普莊嚴。世界種名無邊岸海淵。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世界種名普示現國土藏。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不可壞海。世界種名妙輪間錯蓮華場。以一切佛力所出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妙香。佛號變化無量塵數光。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不思議差別莊嚴門。佛號無量智。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十方光明妙華藏。佛號師子眼光?雲。於此最上方。有世界名海音聲。佛號水天光?門。諸佛子。彼天城寶堞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輪赫奕光。世界種名不可說種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寶塵路。世界種名普入無量旋。次有香水海名具一切莊嚴。世界種名寶光徧照。次有香水海名布眾寶網。世界種名安布深密。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幢。世界種名世界海明了音。次有香水海名月宮清淨影。世界種名徧入因陀羅網。次有香水海名一切鼓樂美妙音。世界種名圓滿平正。次有香水海名種種妙莊嚴。世界種名淨密光?雲。次有香水海名周徧寶?燈。世界種名隨佛本願種種形。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積集瓔珞衣。世界種名化現妙衣。以三世一切佛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香水海名因陀羅華藏。世界名發生歡喜。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堅固智。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寶網莊嚴。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無量歡喜光。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寶蓮華師子座。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最清淨不空聞。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寶色龍光明。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徧法界普照明。
此下列在外第一層旋繞十方各有十海之外。鱗次而列。從中至邊。故十海盡頭最近輪圍山一海。言有世界種。是知在內九海皆有種剎。但未列耳。此舉東方一面如是。其餘九方亦然。經文甚明。故後都結文云。
諸佛子。如是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皆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住。各各莊嚴際無有間斷。各各放寶色光明。各各光明雲而覆其上。各各莊嚴具。各各劫差別。各各佛出現。各各演法海。各各眾生徧充滿。各各十方普趣入。各各一切佛神力所加持。此一一世界種中。一切世界。依種種莊嚴住。遞相接連成世界網。於蓮華藏莊嚴世界海。種種差別周徧建立。
此都結之文云。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而住者。此摩尼幢王華。即前初舉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者。此言摩尼王幢。乃海底也。然今結云皆依此海者。正顯此諸剎海。皆在蘂香之中金剛地面。以經文遠隔故揭於此。令觀者知所本耳。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華藏世界海 法界等無別 莊嚴極清淨
安住於虗空 此世界海中 剎種難思議
一一皆自在 各各無雜亂 華藏世界海
剎種善安布 殊形異莊嚴 種種相不同
諸佛變化音 種種為其體 隨其業力見
剎種妙嚴飾 須彌山城網 水旋輪圓形
廣大蓮華開 彼彼互圍繞 山幢樓閣形
旋轉金剛形 如是不思議 廣大諸剎種
大海真珠? 光網不思議 如是諸剎種
悉在蓮華住 一一諸剎種 光網不可說
光中說眾剎 普徧十方海 一切諸剎種
所有莊嚴具 國土悉入中 普見無有盡
剎種不思議 世界無邊際 種種妙嚴好
皆由大仙力 一切剎種中 世界不思議
或成或有壞 或有已壞滅 譬如林中葉
有生亦有落 如是剎種中 世界有成壞
譬如依樹林 種種果差別 如是依剎種
種種眾生住 譬如種子別 生果各殊異
業力差別故 眾生剎不同 譬如心王寶
隨心見眾色 眾生心淨故 得見清淨剎
譬如大龍王 興雲徧虗空 如是佛願力
出生諸國土 如幻師呪術 能現種種事
眾生業力故 國土不思議 譬如眾繢像
畫師之所作 如是一切剎 心畫師所成
眾生身各異 隨心分別起 如是剎種種
莫不皆由業 譬如見導師 種種色差別
隨眾生心行 見諸剎亦然 一切諸剎際
周布蓮華網 種種相不同 莊嚴悉清淨
彼諸蓮華網 剎網所安住 種種莊嚴事
種種眾生居 或有剎土中 險惡不平坦
由眾生煩惱 於彼如是見 雜染及清淨
無量諸剎種 隨眾生心起 菩薩力所持
或有剎土中 雜染及清淨 斯由業力起
菩薩之所化 有剎放光明 離垢寶所成
種種妙嚴飾 諸佛令清淨 一一剎種中
劫燒不思議 所現雖敗惡 其處常堅固
由眾生業力 出生多剎土 依止於風輪
及以水輪住 世界法如是 種種見不同
而實無有生 亦復無滅壞 一一心念中
出生無量剎 以佛威神力 悉見淨無垢
有剎泥土成 其體甚堅硬 黑闇無光照
惡業者所居 有剎金剛成 雜染大憂怖
苦多而樂少 薄福之所處 或有用鐵成
或以赤銅作 石山險可畏 罪惡者充滿
剎中有地獄 眾生苦無救 常在黑闇中
?海所燒然 或復有畜生 種種醜陋形
由其自惡業 常受諸苦惱 或見閻羅界
饑渴所煎逼 登上大火山 受諸極重苦
或有諸剎土 七寶所合成 種種諸宮殿
斯由淨業得 汝應觀世間 其中人與天
淨業果成就 隨時受快樂 一一毛孔中
億剎不思議 種種相莊嚴 未曾有迫隘
眾生各各業 世界無量種 於中取著生
受苦樂不同 有剎眾寶成 常放無邊光
金剛妙蓮華 莊嚴淨無垢 有剎光為體
依止光輪住 金色旃檀香 ?雲普照明
有剎月輪成 香衣悉周布 於一蓮華內
菩薩皆充滿 有剎眾寶成 色相無諸垢
譬如天帝網 光明恒照耀 有剎香為體
或是金剛華 摩尼光影形 觀察甚清淨
或有難思剎 華旋所成就 化佛皆充滿
菩薩普光明 或有清淨剎 悉是眾華樹
妙枝布道場 蔭以摩尼雲 有剎淨光照
金剛華所成 有是佛化音 無邊列成網
有剎如菩薩 摩尼妙寶冠 或有如座形
從化光明出 或是旃檀末 或是眉間光
或佛光中音 而成斯妙剎 有見清淨剎
以一光莊嚴 或見多莊嚴 種種皆奇妙
或用十國土 妙物作嚴飾 或以千土中
一切為莊校 或以億剎物 莊嚴於一土
種種相不同 皆如影像現 不可說土物
莊嚴於一剎 各各放光明 如來願力起
或有諸國土 願力所淨治 一切莊嚴中
普見眾剎海 諸修普賢願 所得清淨土
三世剎莊嚴 一切於中現 佛子汝應觀
剎種威神力 未來諸國土 如夢悉令見
十方諸世界 過去國土海 咸於一剎中
現像猶如化 三世一切佛 及以其國土
於一剎種中 一切悉觀見 一切佛神力
塵中現眾土 種種悉明見 如影無真實
或有眾多剎 其形如大海 或如須彌山
世界不思議 有剎善安住 其形如帝網
或如樹林形 諸佛滿其中 或作寶輪形
或有蓮華狀 八隅備眾飾 種種悉清淨
或有如座形 或復有三隅 或如佉勒迦
城郭梵王身 或如天主髻 或有如半月
或如摩尼山 或如日輪形 或有世界形
譬如香海旋 或作光明輪 佛昔所嚴淨
或有輪輞形 或有壇墠形 或如佛毫相
肉髻廣長眼 或有如佛手 或如金剛杵
或如?山形 菩薩悉周徧 或如師子形
或如海蚌形 無量諸色相 體性各差別
於一剎種中 剎形無有盡 皆由佛願力
護念得安住 有剎住一劫 或住於十劫
乃至過百千 國土微塵數 或於一劫中
見剎有成壞 或無量無數 乃至不思議
或有剎有佛 或有剎無佛 或有唯一佛
或有無量佛 國土若無佛 他方世界中
有佛變化來 為現諸佛事 歿天與降神
處胎及出生 降魔成正覺 轉無上法輪
隨眾生心樂 示現種種相 為轉妙法輪
悉應其根欲 一一佛剎中 一佛出興世
經於億千歲 演說無上法 眾生非法器
不能見諸佛 若有心樂者 一切處皆見
一一剎土中 各有佛興世 一切剎中佛
億數不思議 此中一一佛 現無量神變
悉徧於法界 調伏眾生海 有剎無光明
黑闇多恐懼 苦觸如刀劒 見者自酸毒
或有諸天光 或有宮殿光 或日月光明
剎網難思議 有剎自光明 或樹放淨光
未曾有苦惱 眾生福力故 或有山光明
或有摩尼光 或以燈光照 悉眾生業力
或有佛光明 菩薩滿其中 有是蓮華光
?色甚嚴好 有剎華光照 有以香水照
塗香燒香照 皆由淨願力 有以雲光照
摩尼蚌光照 佛神力光照 能宣悅意聲
或以寶光照 或金剛?照 淨音能遠震
所至無眾苦 或有摩尼光 或是嚴具光
或道場光明 照耀眾會中 佛放大光明
化佛滿其中 其光普照觸 法界悉周徧
有剎甚可畏 嘷叫大苦聲 其聲極酸楚
聞者生厭怖 地獄畜生道 及以閻羅處
是濁惡世界 恒出憂苦聲 或有國土中
常出可樂音 悅意順其教 斯由淨業得
或有國土中 恒聞帝釋音 或聞梵天音
一切世主音 或有諸剎土 雲中出妙聲
寶海摩尼樹 及樂音徧滿 諸佛圓光內
化聲無有盡 及菩薩妙音 周聞十方剎
不可思議國 普轉法輪聲 願海所出聲
修行妙音聲 三世一切佛 出生諸世界
名號皆具足 音聲無有盡 或有剎中聞
一切佛力音 地度及無量 如是法皆演
普賢誓願力 億剎演妙音 其音若雷震
住劫亦無盡 佛於清淨國 示現自在音
十方法界中 一切無不聞
此下重頌有一百一偈。初一偈明華藏自體。次一百偈頌所持剎網。疏有科釋。皆長行義。茲不備錄。補義曰。然上三品所列無邊剎海。皆從二種因緣而成。一以諸佛如來行願力所成。二以眾生業力所感。故剎有淨穢之不同。總彰法界以緣起為宗也。如上所列無邊世界。以成剎網。安住虗空。此顯事事無盡重重之境。而六相十玄之所明者唯此而已。初菩薩念請三十句果問。即此二品業已答盡。疏雖云經來未盡。其所攝因果盡在此矣。所言海者乃如來性海。亦云智海。然華藏海乃性海智海隨緣所變者。以從諸佛大願力風眾生妄想風。以此二種緣成此華藏。正顯法界為如來藏。亦名識藏。總之華藏海即如來藏海。其一一剎種即諸眾生各各八識含藏種子所感。其餘一一世界。皆心所善惡業行所感。故淨穢不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法界不可思議。諸佛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然餘諸教所明者。但云三界唯心。大約指一娑婆世界中之三界。且此娑婆乃是最中央一箇剎種所持之第十三層中之一世界耳。尚未盡一層所列之世界。如阿閦極樂。乃同在此一層東西之邊。亦未盡此層量。但指極樂云。去娑婆十萬億佛土耳。而眾生狹陋之習即以為遠。況二十重之華藏乎。然此一華藏在法性空中。如一塵耳。況盡剎海之量乎。且廣大無邊剎海中。所有十法界聖凡依正種種微細不同。唯佛智盡知盡見。而二乘人但就娑婆之中一箇三界。而厭離之心如此。安能測佛智慧知佛境界乎。故無怪乎在座如盲聾也。如此廣大果報。乃我本師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感得。今先舉之。以勸大心眾生。生信樂心。修而取證。故後三賢十聖等覺所修行門。皆稱法界性修欲證此也。其後入法界品依人證入。其所證者亦證此無盡法界。方為極證。然善財參五十三知識。但各證一解脫門。直入普賢身一毛孔中。徹證此無邊之法界。所謂因圓不踰於毛孔。如此廣大微妙難思法門。又豈可與淺智而言之哉。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毗盧遮那品第六
此品來意者。前品明此因之果。今辨前之因。答前因問。故次來也。因是果人之因。故標果稱。若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前品初言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淨。今方顯修因之事。釋名者略云光明徧照。廣如前釋。三宗趣者。明因果廣大為宗。證成前果為趣。
此下經文序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修因之時及處。并所遇佛。先顯其時。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復倍是數。
此一品分三段。初總明本事之時。次有世界下。別顯本事之處。三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下。別顯時中本事。今初。時言復倍是數者。即倍佛剎塵數劫也。
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其形正圓。其地具有無量莊嚴。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一切寶雲而覆其上。清淨無垢光明照耀城邑宮殿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其劫名曰種種莊嚴。
此明處。初一句總明剎海。次此世界下別指一剎。其劫名曰種種莊嚴。明剎中之時。立此處此時為修因之始。
諸佛子。彼勝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淨光明。其海中有大蓮華須彌山出現。名華?普莊嚴幢。十寶欄楯周帀圍繞。於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無量華樓閣。無量寶臺觀。周迴布列無量妙香幢。無量寶山幢。逈極莊嚴。無量寶芬陀利華處處敷榮。無量香摩尼蓮華網周帀垂布。樂音和悅。香雲照耀。數各無量不可紀極。有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帀圍繞。種種眾生於中止住。諸佛子。此林東有一大城名?光明。人王所都。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帀圍繞。清淨妙寶所共成立。縱廣各有七千由旬。七寶為郭。樓櫓却敵悉皆崇麗。七重寶塹香水盈滿。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悉是眾寶。處處分布以為嚴飾。寶多羅樹七重圍繞。宮殿樓閣悉寶莊嚴。種種妙網張施其上。塗香散華芬瑩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門悉寶莊嚴。一一門前各有四十九寶尸羅幢次第行列。復有百萬億園林周帀圍繞。其中皆有種種雜香。摩尼樹香周流普熏。眾鳥和鳴聽者歡悅。此大城中所有居人。靡不成就業報神足。乘空往來行同諸天。心有所欲應念皆至。其城次南有一天城名樹華莊嚴。其次右旋有大龍城名曰究竟。次有夜叉城名金剛勝妙幢。次有乾闥婆城名曰妙宮。次有阿修羅城名曰寶輪。次有迦樓羅城名妙寶莊嚴。次有緊那羅城名遊戲快樂。次有摩睺羅城名金剛幢。次有梵天王城名種種妙莊嚴。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數。此一一城各有百萬億那由他樓閣所共圍繞。一一皆有無量莊嚴。
此彼勝音下。別明感應之處。初立定香水海名清淨光明。為處之本。次言此海中有須彌山。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立定此為道場聞法之處。次云此林東有大城名?光明。乃人王所都。此城為昔生處。次此城南有一天城。言其伴城。顯不孤也。次云此一一城皆有無量莊嚴。
此上約二十五行經。通明往昔生處。
諸佛子。此寶華枝輪大林之中。有一道場名寶華徧照。以眾大寶分布莊嚴。摩尼華輪徧滿開敷。然以香燈具眾寶色。?雲彌覆。光網普照。諸莊嚴具常出妙寶。一切樂中恒奏雅音。摩尼寶王現菩薩身。種種妙華周徧十方。其道場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剛。出大蓮華。名華?蕋輪。其華廣大百億由旬。莖葉鬚臺皆是妙寶。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蓮華所共圍繞。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周遍十方。諸佛子。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於世。其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諸佛子。應知彼佛將出現時一百年前。此摩尼華枝輪大林中。一切莊嚴周徧清淨。所謂出不思議寶?雲。發歎佛功德音。演無數佛音聲。舒光布網彌覆十方。宮殿樓閣互相照耀。寶華光明騰聚成雲。復出妙音說一切眾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說三世一切諸佛名號。說諸菩薩所修願行究竟之道。說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辭。現如是等莊嚴之相。顯示如來當出於世。其世界中一切諸王。見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見佛而來道場。
此下別明道場之處。顯為遇佛聞法之處也。故云林中有一道場。言道場前有一大海者。指此海將為蓮華之處也。次云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於世者。此別明本事之時。言劫中多佛出世界者。以經來不盡。故無結束。言最初劫有如是多佛。其義不順。豈有一劫之中有許多佛出耶。疏云此最初劫應迴文於佛出興於世下。云其劫最初第一佛(云云)此正甚善。次云其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此正顯本事之佛。次云彼佛將出現時一百年前。此摩尼華大林中莊嚴周徧者。顯為佛現之前瑞相也。有七行經。明其瑞事。次其世界中一行餘經。明其機熟。
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於其道場大蓮華中。忽然出現。其身周普等真法界。一切佛剎皆示出生。一切道場悉詣其所。無邊妙色具足清淨。一切世間無能暎奪。具眾寶相一一分明。一切宮殿悉現其像。一切眾生咸得目見。無邊化佛從其身出。種種色光充滿世界。如於此清淨光明香水海華?莊嚴幢須彌頂上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出現其身而坐於座。其勝音世界有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悉亦於彼現身而坐。爾時彼佛。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其光明發起一切善根音。十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充滿一切十方國土。若有眾生應可調伏。其光照觸即自開悟。息諸惑熱。裂諸蓋網。摧諸障山。淨諸垢濁。發大信解。生勝善根。永離一切諸難恐怖。滅除一切身心苦惱。起見佛心。趣一切智。
此下正顯佛興。言忽然出現。言非八相應身。乃是頓成之佛。即法報同體之佛。故次云其身周普等真法界。無邊化佛從其身出。種種色光充滿法界。法界塵毛重重全遍。此顯毗盧最初本所師之佛。即是頓佛。故後聞法亦是普法。以其本因廣大。故今感果亦廣大也。至下起見佛心趣一切智。共九行經。明佛出興光明益生之事。
時一切世間主并其眷屬無量百千。蒙佛光明所開覺故。悉詣佛所頭面禮足。諸佛子。彼?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見善慧。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夫人采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見為上首。爾時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何謂為十。所謂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證得廣大方便藏般若波羅蜜。證得調伏一切眾生大莊嚴大慈。證得普雲音大悲。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捨。證得廣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證得增長信解力大願。證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辯才門。爾時大威光太子獲得如是法光明已。承佛威力。普觀大眾。而說頌言。
世尊坐道場 清淨大光明 譬如千日出
普照虗空界 無量億千劫 導師時乃現
佛今出世間 一切所瞻奉 汝觀佛光明
化佛難思議 一切宮殿中 寂然而正受
汝觀佛神通 毛孔出?雲 照耀於世間
光明無有盡 汝應觀佛身 光網極清淨
現形等一切 遍滿於十方 妙音遍世間
間者皆欣樂 隨諸眾生語 讚歎佛功德
世尊光所照 眾生悉安樂 有苦皆滅除
心生大歡喜 觀諸菩薩眾 十方來萃止
悉放摩尼雲 現前稱讚佛 道場出妙音
其音極深遠 能滅眾生苦 此是佛神力
一切咸恭敬 心生大歡喜 共在世尊前
瞻仰於法王
此下明當機雲集。初一行半經通顯諸王雲集。此即前敘?光城南諸天城之王也。次云彼?光明城中有王名喜見王者。此正出本事之緣也。故次明夫人采女大威光王子而為上首。次下大威光王子見佛光明即時證得十種法門。第一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此未見佛已得總持法門矣。初大威光王子見光得益。經有長行偈頌。有十頌。末偈勸云十方萃止。宜共瞻仰於法王。此引例勸歸。無遠不歸。固宜往見。
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說此頌時。以佛神力。其聲普徧勝音世界。時喜見善慧王聞此頌已。心大歡喜觀諸眷屬而說頌言。
汝應速召集 一切諸王眾 王子及大臣
城邑宰官等 普告諸城內 疾應擊大鼓
共集所有人 俱行往見佛 一切四衢道
悉應鳴寶鐸 妻子眷屬俱 共往觀如來
一切諸城郭 宜令悉清淨 普建勝妙幢
摩尼以嚴飾 寶帳羅眾網 技樂如雲布
嚴備在虗空 處處令充滿 道路皆嚴淨
普雨妙衣服 巾馭汝寶乘 與我同觀佛
各各隨自力 普雨莊嚴具 一切如雲布
徧滿虗空中 香?蓮華蓋 半月寶瓔珞
及無數妙衣 汝等皆應雨 須彌香水海
上妙摩尼輪 及清淨栴檀 悉應雨滿空
眾寶華瓔珞 莊嚴淨無垢 及以摩尼燈
皆令在空住 一切持向佛 心生大歡喜
妻子眷屬俱 往見世所尊
爾時喜見善慧王與三萬七千夫人采女俱福吉祥為上首。五百王子俱大威光為上首。六萬大臣俱慧力為上首。如是等七十七百千億那由他眾前後圍繞。從?光明大城出。以王力故。一切大眾乘空而往。諸供養具徧滿虗空。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復有妙華城善化幢天王與十億那由他眷屬俱。復有究竟大城淨光龍王與二十五億眷屬俱。復有金剛勝幢城猛徤夜叉王與七十七億眷屬俱。復有無垢城喜見乾闥婆王與九十七億眷屬俱。復有妙輪城淨色思惟阿修羅王與五十八億眷屬俱。復有妙莊嚴城十力行迦樓羅王與九十九千眷屬俱。復有遊戲快樂城金剛德緊那羅王與十八億眷屬俱。復有金剛幢城寶稱幢摩睺羅伽王與三億百千那由他眷屬俱。復有淨妙莊嚴城最勝梵王與十八億眷屬俱。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大城中。所有諸王并其眷屬。悉共往詣一切功德須彌勝雲如來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此下明父王宣告。太子說此頌時。彼喜見善慧王。心大歡喜。即召集諸王王子大臣等。一時勸往見佛。各令辦供。時喜見王與夫人采女眷等。俱至佛所。頂禮佛足。復有天城中諸天王及八部等。悉共往一切功德須彌勝雲如來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上有二十九行經。明見佛之儀。
時彼如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於眾會道場海中。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隨眾生心。悉令獲益。是時大威光菩薩。聞是法已。即獲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宿世所集法海光明。所謂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淨眼智光明。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入無邊功德海清淨行智光明。趣向不退轉大力速疾藏智光明。法界中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智光明。決定入無量功德圓滿海智光明。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智光明。了知法界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神通海智光明。了知一切佛力無所畏法智光明。爾時大威光菩薩得如是無量智光明已。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我聞佛妙法 而得智光明 以是見世尊
往昔所行事 一切所生處 名號身差別
及供養於佛 如是我咸見 往昔諸佛所
一切皆承事 無量劫修行 嚴淨諸剎海
捨施於自身 廣大無涯際 修治最勝行
嚴淨諸剎海 耳鼻頭手足 及以諸宮殿
捨之無有量 嚴淨諸剎海 能於一一剎
億劫不思議 修習菩提行 嚴淨諸剎海
普賢大願力 一切佛海中 修行無量行
嚴淨諸剎海 如因日光照 還見於日輪
我以佛智光 見佛所行道 我觀佛剎海
清淨大光明 寂靜證菩提 法界悉周徧
我當如世尊 廣淨諸剎海 以佛威神力
修習菩提行
此時彼如來下。廣演法門。言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者。乃彼佛自證之法也。故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即得十二種三昧智光明。大威光既得益已。復說偈讚述。上聞法得益。長行明得法。頌有十偈。
諸佛子。時大威光菩薩。以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承事供養故。於如來所心得悟了。為一切世間顯示如來往昔行海。顯示往昔菩薩行方便。顯示一切佛功德海。顯示普入一切法界清淨智。顯示一切道場中成佛自在力。顯示佛力無畏無差別智。顯示普示現如來身。顯示不可思議佛神變。顯示莊嚴無量清淨佛土。顯示普賢菩薩所有行願。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薩心。佛剎微塵數眾生成就如來清淨國土。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大威光 福藏廣名稱 為利眾生故
發趣菩提道 汝獲智光明 法界悉充徧
福慧咸廣大 當得深智海 一剎中修行
經於剎塵劫 如汝見於我 當獲如是智
非諸劣行者 能知此方便 獲大精進力
乃能淨剎海 一一微塵中 無量劫修行
彼人乃能得 莊嚴諸佛剎 為一一眾生
輪迴經劫海 其心不疲懈 當成世導師
供養一一佛 悉盡未來際 心無蹔疲厭
當成無上道 三世一切佛 當共滿汝願
一切佛會中 汝身安住彼 一切諸如來
誓願無有邊 大智通達者 能知此方便
大光供養我 故獲大威力 令塵數眾生
成熟向菩提 諸修普賢行 大名稱菩薩
莊嚴佛剎海 法界普周徧
此下明威光得了悟已。轉化眾生之事。次為一世間下明轉悟他。顯示十種法門。令多眾生得益。次爾時一切功德山下言彼如來亦說偈讚勵威光大果當成。有十一偈。
此上大威光太子。初逢一切功德山佛因緣已竟。
諸佛子。汝等應知。彼大莊嚴劫中。有恒河沙數小劫。人壽命二小劫。諸佛子。彼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壽命五十億歲。
此二行餘經將明威光遇第二佛。故此為結前生後之文。然總說劫壽明多小劫者。欲顯多佛現故。說人壽佛壽者。由佛壽促而人壽長。故得威光一生歷事三佛。
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名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亦於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而成正覺。爾時大威光童子。見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即得陀羅尼名大智力法淵。即得大慈名普隨眾生調伏度脫。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雲。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即得大捨名法性虗空平等清淨。即得般若波羅蜜名自性離垢法界清淨身。即得神通名無礙光普隨現。即得辯才名善入離垢淵。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淨藏。如是等十千法門皆得通達。爾時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為諸眷屬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億劫中 導世明師難一遇
此土眾生多善利 而今得見第二佛
佛身普放大光明 色相無邊極清淨
如雲充滿一切土 處處稱揚佛功德
光明所照咸歡喜 眾生有苦悉除滅
各令恭敬起慈心 此是如來自在用
出不思議變化雲 放無量色光明網
十方國土皆充滿 此佛神通之所現
一一毛孔現光雲 普徧虗空發大音
所有幽冥靡不照 地獄眾苦咸令滅
如來妙音徧十方 一切言音咸具演
隨諸眾生宿善力 此是大師神變用
無量無邊大海眾 佛於其中皆出現
普轉無盡妙法輪 調伏一切諸眾生
佛神通力無有邊 一切剎中皆出現
善逝如是智無礙 為利眾生成正覺
汝等應生歡喜心 踊躍愛樂極尊重
我當與汝同詣彼 若見如來眾苦滅
發心迴向趣菩提 慈念一切諸眾生
悉住普賢廣大願 當如法王得自在
諸佛子。大威光童子說此頌時。以佛神力其聲無礙。一切世界皆悉得聞。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時大威光王子。與其父母并諸眷屬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前後圍繞。寶蓋如雲徧覆虗空。共詣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所。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淨莊嚴修多羅。世界海微塵等修多羅而為眷屬。彼諸大眾聞此經已。得清淨智名入一切淨方便。得於地名離垢光明。得波羅蜜輪名示現一切世間愛樂莊嚴。得增廣行輪名普入一切剎土無邊光明清淨見。得趣向行輪名離垢福德雲光明幢。得隨入證輪名一切法海廣大光明。得轉深發趣行名大智莊嚴。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徧照。得出生願力清淨智名無量願力信解藏。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 發心趣向大菩提
汝當得佛不思議 普為眾生作依處
汝已出生大智海 悉能徧了一切法
當以難思妙方便 入佛無盡所行境
已見諸佛功德雲 已入無盡智慧地
諸波羅蜜方便海 大名稱者當滿足
已得方便總持門 及以無盡辯才門
種種行願皆修習 當成無等大智慧
汝已出生諸願海 汝已入於三昧海
當具種種大神通 不可思議諸佛法
究竟法界不思議 廣大深心已清淨
普見十方一切佛 離垢莊嚴眾剎海
汝已入我菩提行 昔時本事方便海
如我修行所淨治 如是妙行汝皆悟
我於無量一一剎 種種供養諸佛海
如彼修行所得果 如是莊嚴汝咸見
廣大劫海無有盡 一切剎中修淨行
堅固誓願不可思 當得如來此神力
諸佛供養盡無餘 國土莊嚴悉清淨
一切劫中修妙行 汝當成佛大功德
此彼佛滅下。顯第二佛出興。文有三段。初明先佛已滅。次佛出興。次明覩相獲益。三讚德勸請。此初明佛興。即於先佛道場。次爾時大威光童子下。明威光覩相獲益。次即得念佛三昧下。正明獲益。次標十種法門。後結云如是等十千法門。次爾時大威光而說頌言下。讚德勸詣。意謂幸得見第二佛。頌有十偈。讚佛三業之德。勸眾同歸。次大威光說此頌時。一切世界皆悉得聞。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此威光說頌。聞者先已得益。次時大威光王子與其父母眷屬。共詣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所。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淨莊嚴修多羅。此言法界體性即大方廣也。清淨佛也。莊嚴即華嚴。有多眷屬者顯此圓教故。次下明大眾聞此經已。即得清淨智有十種大益。疏以此十益如次配十地。顯法廣大故得益殊。即如今經頓圓十地之義。威光大眾既已得益。時彼佛說偈讚述。文有十偈。前六讚其已具勝德。當成極果。後四偈言行齊佛因。當如佛證。
此上明大威光逢第二佛因緣竟。
諸佛子。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入涅槃已。喜見善慧王尋亦去世。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第三如來出現於世。名最勝功德海。時大威光轉輪聖王。見彼如來見佛之相。與其眷屬及四兵眾城邑聚落一切人民。并持七寶俱往佛所。以一切香摩尼莊嚴大樓閣奉上於佛。時彼如來於其林中。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過現未來福非福海。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 汝等今來至我所
愍念一切眾生海 發勝菩提大願心
汝為一切苦眾生 起大悲心令解脫
當作羣迷所依怙 是名菩薩方便行
若有菩薩能堅固 修諸勝行無厭怠
最勝最上無礙解 如是妙智彼當得
福德光者福幢者 福德處者福海者
普賢菩薩所有願 是汝大光能趣入
汝能以此廣大願 入不思議諸佛海
諸佛福海無有邊 汝以妙解皆能見
汝於十方國土中 悉見無量無邊佛
彼佛往昔諸行海 如是一切汝咸見
若有住此方便海 必得入於智地中
此是隨順諸佛學 決定當成一切智
汝於一切剎海中 微塵劫海修諸行
一切如來諸行海 汝皆學已當成佛
如汝所見十方中 一切剎海極嚴淨
汝剎嚴淨亦如是 無邊願者所當得
今此道場眾會海 聞汝願已生欣樂
皆入普賢廣大乘 發心迴向趣菩提
無邊國土一一中 悉入修行經劫海
以諸願力能圓滿 普賢菩薩一切行
此下顯大威光逢第三佛出興也。佛名功德海者。謂功德已滿無加過也。時大威光太子已嗣轉輪王位。故與其眷屬及四兵眾俱往見佛。以香樓閣為供。時彼如來為說普眼光明行修多羅。以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以慧為性故曰光明。次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得大福德普光明三昧。言大福德者定也。以定為福最大故。普光明者慧也。寂無不照名普光明。言福非福者福乃相也。非福性也。謂雙了性相。顯定慧圓明之益也。然威光遇初佛得十益者自力未勝故。遇次佛得十千者道轉深故。今唯得一者道已滿故。次時彼如來為大威光而說頌言下。乃彼佛記別威光當成妙果也。有十一偈。初四偈顯具菩提心。次四偈明上入佛境。三有一偈示其果相得同諸佛。四有二偈讚其現能利他住普賢行。
此上明威光遇第三佛已竟。
諸佛子。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復有佛出。號名稱普聞蓮華眼幢。是時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上寂靜寶宮天城中。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共諸天眾俱詣佛所。雨寶華雲以為供養。時彼如來為說廣大方便普門徧照修多羅。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時天王眾聞此經已。得三昧名普門歡喜藏。以三昧力能入一切法實相海。獲是益已。從道場出還歸本處。
此下明威光遇第四佛出興也。佛號蓮華眼幢者。約相目類青蓮。約德心無所染。相德高顯名稱外彰。摧邪眾歸故曰幢也。彼佛出興時。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上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此明菩薩行道報處天宮。此城即品初所列之一。時天王聞佛。同諸天眾俱往供養。時彼如來為說廣大方便普門徧照修多羅。言大方便者謂即實之權。權實無滯名大方便。事理雙照是為普門。次云時天王聞此經已。得三昧名普門歡喜藏。以聞上普門正受。安住法喜無盡。故名曰藏。由此證達諸實相海。然初標云此劫之中有十須彌山塵數如來出興於世。今但云遇四佛。且經文又無結會古今之文。亦無現證得益等事。是知經來未盡故也。若言歷事多佛。其文多可知。況云毗盧遮那曠劫修因所感之果。若具述其因。不勝之多矣。若結會者。應云爾時威光菩薩者毗盧遮那是。
補義曰。此分名舉果。而言因者乃特舉本師曠劫所修之因。以感此果者。此因單明本師之因。非答十句因問也。後答十句因問。乃教諸菩薩所修之因。將契此果。故通全經。
上毗盧遮那品竟。
上舉果勸樂生信分通為所信因果周。
下十二卷起至五十二卷止通為修因契果生解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一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二會普光明殿
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法門。此會有六品經。
(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 此初)
如來名號品第七
此下第三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會初從此第十二經盡十三經。菩薩問明品。將釋此品五門分別。初來意者先明分來。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首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顯果成所信之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名號海問。
二釋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釋也。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其中說普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三品名。如來現相品已釋。召體曰名。表德為號。名別號通。一切諸佛皆具十號。名釋迦等。則不同故。如來即十號之一。品中正說隨機就德。以立別名。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此下釋文。且順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明殿為小異耳。以此經乃初成頓演。乃至九會亦序初成。況不動而昇。故今說處。在普光明殿。疏云此殿去菩提場東南可三里許。熙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所造。而普光之名。上文已釋。其實佛依普光明智。說此普法。六位因果皆依此智圓成。故後說等妙二覺猶會普光者。通顯不離此智故。此通途之大旨也。故今會普光明殿即不離覺樹。故序初成。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此妙悟下十句別顯主德。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準後八會文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今文不全。後當明此。十句疏釋甚明。恐繁不錄。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共來集。普善觀察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諸業果報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為過現未來。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此下明輔翼圓滿。此十佛剎塵數之眾。若是前光召者則已問果法。則不應重標。而言從他方來集。故知是新集眾也。次普觀察下十句。疏云歎佛德。次時諸菩薩作是思惟下。乃請分。初標念請。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正顯問端。
補義曰。然下所問句雖五十問。但有四十句為正問。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句與前第一會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諸會。總顯行布圓融因故。此約當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此上辨所問與前同異。義甚詳細。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三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更有一義。以前所舉佛之因果。但總顯因深果廣。然未知差別之因及隨因所證之果。今要發行造修。故須一一別問。故下首問果之依正。但云剎而不言海者。意在行布。以海則圓融故也。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所說法。佛剎體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此正顯所問。初問果中依正。各有五句。同前剎海。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眾生故。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斷一切疑網故。拔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此下第二引例請問。文分為三。此初十句標彼諸佛說。意明其有悲。後三十句舉彼所說。顯其有智。末後一句結以正請。意謂前雖說佛廣大因果。但顯圓融果海。未明差別之因行。故此先舉十果。即如前之圓融之果。然猶未明取果差別之因。故引十方如來亦以大悲故亦說差別之因。如下所列十住等行。故今特請所以。此下答所請問通有六位因果。皆次第答此中之問也。
補義曰此下請因。正答十海中眾生海問也。故次列六位之因。以通該後文。故疏云皆答此問。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第二說諸菩薩下。舉彼十方如來所說以請。願今亦如例而說也。此初十句問因。但有九句。欠十忍一句。後二十句問果。疏中辨問中欠十忍而後答文有十忍。又問中有十頂而答中無。況問中唯九。今辨後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以是等覺位極頂故。如此則少一位。意將十信當立一位。則成十矣。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無礙。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第二有二十句問所成果。全同初會。於中初十句明內德成滿。次如來眼下十句明體相顯著。辯才是語業。智慧是意業。最勝是身業。準前會中。唯欠佛光明。次結請云願佛世尊亦為我說。欲同彼諸佛。故致亦言。
上請分竟。
下答。初如來現相答。後文殊言答。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
此下第三說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準問長科亦分為三。此初三品答所依果。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二別列。初中分二。先如來現相答。由念請故。又如來證窮故。後文殊言說答。伴助主故。假言顯故。今初分二。一佛現神通。二眾海雲集。今初。知其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示相答也。言隨類者有其三義。一隨疑者所疑異故。謂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冥資令曉。皆是神通。以法界身圓明頓現故。二隨疑者。流類別故。三隨疑者。所疑異故。故知初會現相徧於九會。此會現神通。通此一分。故下三會。皆有不起覺樹之言。
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號無礙智。彼有菩薩名曰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闇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鉢羅華色。佛號明相智。彼有菩薩名功德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佛號最勝智。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頗黎色。佛號梵智。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
第二現神通下。眾海雲集。即現相答初十句之問。光現佛剎答佛剎問。剎有金色等。是剎莊嚴。既以金成亦答剎體。彼剎菩薩亦剎莊嚴。菩薩大寶以為嚴故。亦剎清淨純淨。佛剎唯菩薩故。淨修梵行是剎成就淨土行故。亦剎清淨。所修淨故。此已上答五句依問。兼答五句正報。士各有佛及見如來坐蓮華藏。是答佛住。現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動智等是答法性。見佛轉法輪是答說法。佛成正覺是答菩提。文雖在下。義皆此具。光明覺現即現此故。十首菩薩。表信為首故。以梵云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德故。譯人前後不同。今文殊亦云首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此諸菩薩甚為希有。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虗空界。
此下第二爾時文殊下辨言答。就文分四。一歎眾希有。二諸佛子下牒問總歎。三何以故下徵歎總釋。四諸佛子如來下廣顯難思。今初標也。前眾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來自他方。體含萬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際。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宜說也。不待請者佛意許故。又以文殊大智。表依根本智。建立眾行。故為信首。初歎希有。歎如來現相及十方雲集為希有。次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下十句。歎所問十果德不可思議。次何以故下。徵釋不可思議之所以也。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脩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淨。或名瑿羅䟦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聚。或名徧知。或名祕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徤。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徧。或名光?。或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名脩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慧。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徧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名開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淨信藏。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或名世解脫。或名徧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旃檀蓋。或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出生。或名淨妙蓋。或名廣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如來於彼。或名發起?。或名調伏毒。或名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增長。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名分別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或名樂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名離眾惡。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第四廣顯難思。今先種種身等十句。總顯多端。今且舉娑婆為首。略顯十種差別。準下結通。實通法界。然十句不通三業。次如來於此四天中等。隨門別顯。文分為二。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次四聖諦品。答言教徧周。答佛所說法問。廣種種語業。三光明覺品。光輪窮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察。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今初廣上名者。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立名等眾生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立。海印頓現。不應生著也。次此四天下東下等。取此洲之隣十界。即為十段。次此娑婆世界東下等。取隣娑婆之十方。亦為十段。後結通云。如是十方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末云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下。結釋身名差別之所由也。以由昔時因行差別。故倣昔亦有種種也。此上如來名號品。辨身名差別竟。
四聖諦品第八
此品來意者。廣前種種語業。明言教徧周。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演說海之一問故。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上品名隨物立。此明法逐機差。故次來也。釋名。言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離故。真實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虗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虗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稱聖諦。然四諦者謂苦集滅道。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滅名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天台有四四諦。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前二小乘。後二大乘。凡夫苦而不知。二乘知苦可厭而不審諦。菩薩知苦不厭而能審見諦。解苦無苦。名苦聖諦等。義有多釋。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捨同一實諦。故名聖諦。此同法界性故。義當無量。其實四諦圓融。方順經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虗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捨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鬬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名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愛著。或名病源。或名分數。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或名出離。或名可讚歎。或名安隱。或名善入趣。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怨。或名能欺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癡根。或名大怨。或名利刃。或名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或名惡導引。或名增黑闇。或名壞善利。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著處。或名虗妄見。或名無有數。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麤獷。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或名普除盡。或名離垢。或名最勝根。或名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卵。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不可毀呰。或名最清淨。或名諸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劒本。或名數所成。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或名名字。或名無盡。或名分數。或名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麤鄙物。或名愛著。或名器。或名動。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已燒盡。或名捨重擔。或名已除壞。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隱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欲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故名速疾。或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癡。或名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虗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成名生長。或名利刃。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或名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捨因。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故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盡有。或名廣大路。或名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繫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無慚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恒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或名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著處。或名宅主。或名連縛。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或名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名分別盡。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斷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或名善淨。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無相。或名自在。或名無生。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或名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大性。或名分別盡。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可棄捨。或名無味。或名來去。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行。或名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心。或名雜毒。或名虗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無積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覺分。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諸佛子。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慠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恒不動。或名殊勝義。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此下正釋文中一品分二。先標告。次諸佛子下正釋。於中有四段。初娑婆諦名。二隣次十界。三通類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於單說四洲。然其立名或有因從果稱。果藉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可知。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後彼一切下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亦爾。則無盡無盡。此約娑婆同類等世界而言。其彼樹形等異類世界。皆徧虗空法界。是則重重無盡無盡。如是皆為調伏眾生。
四聖諦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二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光明覺品第九
此品來意自有其十。一答前所依果問。二為廣名號品。總別多端故。正廣種種觀察。是意業故。三者即說十信之體性故。如下三會將說正位皆有偈讚。此其類也。四顯實徧故。前但佛名徧。此顯身徧。四諦即實之權徧。此即權之實徧。五顯驗故。上二品言徧。眾目未覩。今光示徧相故。六顯總徧故。前但名諦別徧。今此一會。即徧法界。一一皆悉同時同處同眾同說同徧故。七顯圓徧故。前顯差別。一切方能徧一切。今顯無差別。一切即圓融徧一切故。八與下經為其則故。謂下經結通云徧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來一乘圓教於須彌山等一類世界。施化分齊皆若此故。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現通。如何現耶。一會不動徧法界故。十為顯理事俱無障礙。令捨執從法故。此意雖通。在文偏顯。有上諸義故此品來也。二釋品名者。光明體也。覺者用也。先有身智二光。覺有知覺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如來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法界。文殊演智光雙照理事。令眾覺悟法之性相。良以事理俱融。唯一無礙境故。得一事即徧無邊。而不壞本相。身智無二唯一無礙光明。涅槃云光明者名為智慧。又此身智二光不礙覺境。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雖平等絕相。不壞光明之覺。品中辨此故以為名。
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
此下大文分二。初如來放光。次照此下光照分齊。今初。光從足下放者。表信四義。一自下而上。信最初故。二最卑微故。三為行本故。四顯信該果。已滿足故。輪義亦然。言百億光者。以徧法界所照之剎皆百億故。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佛弗婆提。百億瞿耶尼。百億鬱單越。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百億菩薩受生。百億菩薩出家。百億如來成正覺。百億如來轉法輪。百億如來入涅槃。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眾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化樂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眾天。百億光音天。百億徧淨天。百億廣果天。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其百億閻浮提中。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功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薝蔔華色世界。優鉢羅華色世界。金色世界。寶色世界。金剛色世界。頗黎色世界。平等色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威儀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勝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觀察智佛。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若有見正覺 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
彼非證道眼 若有知如來 體相無所有
修習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能見此世界
其心不搖動 於佛身亦然 當成勝智者
若於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現前
當踐難思位 若見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無住無所入 當成難遇者 色受無有數
想行識亦然 若能如是知 當作大牟尼
世及出世見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當成大光耀 若於一切智 發生迴向心
見心無所生 當獲大名稱 眾生無有生
亦復無有壞 若得如是智 當成無上道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當成無所畏
此明光照分齊也。始從照一大千世界。此總標本會主剎。但舉一娑婆之境。故云三千大千。次云百億閻浮提等四天下。乃娑婆內屬境。言照百億四天下。乃先照人中。次云百億菩薩受生。此言菩薩八相成道。謂一一四天下皆有菩薩八相成道也。次云百億須彌乃至色究竟天。乃照百億三界諸世界。以毗盧遮那現坐閻浮提說法放光。故先舉所照本會。娑婆之境為本法界。後漸漸鱗次外遍。將本會徧顯所照盡虗空法界所有世界中佛會故。下文挨列十重華藏世界。彼一一世界皆有百億四天下等。以光所照處即此一會齊徧一切處。同時頓照頓徧。盡虗空界。將顯無盡但言不頓彰。故下文節節而徧。節節各見。故云如於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等。其菩薩文殊等。即前文殊等。所從來國及本所事佛。皆是前會新集十方海眾。所來之處。故今佛光徧彼一一所來之土。故重舉耳。初文殊說偈總顯菩薩超情。後有十段。文各有二。皆長行佛以身光照現事境。令眾目覩。偈頌文殊智光讚述事理。令眾悟入。言一切處文殊者。謂一一佛前皆有文殊。故云一切。
爾時光明過此世界。徧照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而說頌言。
眾生無智慧 愛刺所傷毒 為彼求菩提
諸佛法如是 普見於諸法 二邊皆捨離
道成永不退 轉此無等輪 不可思議劫
精進修諸行 為度諸眾生 此是大仙力
導師降眾魔 勇徤無能勝 光中演妙義
慈悲故如是 以彼智慧心 破諸煩惱障
一念見一切 此是佛神力 擊于正法鼓
覺悟十方剎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爾
不懷無邊境 而遊諸億剎 於有無所著
彼自在如佛 諸佛如虗空 究竟常清淨
憶念生歡喜 彼諸願具足 一一地獄中
經於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而能忍是苦
不惜於身命 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
能得如來道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徧照東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了法如幻 通達無障礙 心淨離眾著
調伏諸羣生 或有見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後身 永作人中月 或見經行時
具無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師子步
或見紺青目 觀察於十方 有時現戲笑
為順眾生欲 或見師子吼 殊勝無比身
示現最後生 所說無非實 或有見出家
解脫一切縛 修治諸佛行 常樂觀寂滅
或見坐道場 覺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癡暗煩惱盡 或見勝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轉於妙法輪 度無量眾生 或見師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間 神通力無等
或見心寂靜 如世燈永滅 種種現神通
十力能如是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徧照東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於甚深法 通達無與等 眾生不能了
次第為開示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云何諸如來 而得有其身 解脫明行者
無數無等倫 世間諸因量 求過不可得
佛非世間蘊 界處生死法 數法不能成
故號人師子 其性本空寂 內外俱解脫
離一切妄念 無等法如是 體性常不動
無我無來去 而能寤世間 無邊悉調伏
常樂觀寂滅 一相無有二 其心不增減
現無量神力 不作諸眾生 業報因緣行
而能了無礙 善逝法如是 種種諸眾生
流轉於十方 如來不分別 度脫無邊類
諸佛真金色 非有徧諸有 隨眾生心樂
為說寂滅法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徧照東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發此大悲心 救護諸眾生 永出人天眾
如是業應作 意常信樂佛 其心不退轉
親近諸如來 如是業應作 志樂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於清涼慧 如是業應作
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觀無邊三世 學彼佛功德
常無厭倦心 如是業應作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無我著 如是業應作
等觀眾生心 不起諸分別 入於真實境
如是業應作 悉舉無邊界 普飲一切海
神通大智力 如是業應作 思惟諸國土
色與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業應作
十方國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如是業應作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徧照東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若以威德色種族 而見人中調御師
是為病眼顛倒見 彼不能知最勝法
如來色形諸相等 一切世間莫能測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無邊
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樂皆得見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體性寂滅無諸相
佛身無生超戲論 非是蘊聚差別法
得自在力決定見 所行無畏離言道
身心悉平等 內外皆解脫 永劫住正念
無著無所繫 意淨光明者 所行無染著
智眼靡不周 廣大利眾生 一身為無量
無量復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徧一切
此身無所從 亦無所積集 眾生分別故
見佛種種身 心分別世間 是心無所有
如來知此法 如是見佛身
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徧照東方百萬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脫於諸有 無染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咸稱歎 光明徧清淨
塵累悉蠲滌 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
若有見如來 身心離分別 則於一切法
永出諸凝滯 一切世間中 處處轉法輪
無性無所轉 導師方便說 於法無疑惑
永絕諸戲論 不生分別心 是念佛菩提
了知差別法 不著於言說 無有一與多
是名隨佛教 多中無一性 一亦無有多
如是二俱捨 普入佛功德 眾生及國土
一切皆寂滅 無依無分別 能入佛菩提
眾生及國土 一異不可得 如是善觀察
名知佛法義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徧照東方一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各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智慧無等法無邊 超諸有海到彼岸
壽量光明悉無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觀三世無厭倦
雖緣境界不分別 此難思者方便力
樂觀眾生無生想 普見諸趣無趣想
恒住禪寂不繫心 此無礙慧方便力
善巧通達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樂於解脫離不平 此寂滅人方便力
有能勸向佛菩提 趣如法界一切智
善化眾生入於諦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佛所說法皆隨入 廣大智慧無所礙
一切處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恒住涅槃如虗空 隨心化現靡不周
此依無相而為相 到難到者方便力
晝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終成壞相
如是憶念悉了知 此時數智方便力
一切眾生有生滅 色與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難思方便力
過去現在未來世 所有言說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無比解方便力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徧照東方十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廣大苦行皆修習 日夜精勤無厭怠
已度難度師子吼 普化眾生是其行
眾生流轉愛欲海 無明網覆大憂迫
至仁勇猛悉斷除 誓亦當然是其行
世間放逸著五欲 不實分別受眾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眾生著我入生死 求其邊際不可得
普事如來獲妙法 為彼宣說是其行
眾生無怙病所纏 常淪惡趣起三毒
大火猛?恒燒熱 淨心度彼是其行
眾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徑入闇宅
為彼大然正法燈 永作照明是其行
眾生漂溺諸有海 憂難無涯不可處
為彼興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眾生無知不見本 迷惑癡狂險難中
佛哀愍彼建法橋 正念令昇是其行
見諸眾生在險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諸方便無限量 誓當悉度是其行
聞法信解無疑惑 了性空寂不驚怖
隨形六道徧十方 普教羣迷是其行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徧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億世界。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十方無比善名稱 永離諸難常歡喜
普詣一切國土中 廣為宣揚如是說
為利眾生供養佛 如其意獲相似果
於一切法悉順知 徧十方中現神力
從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禪定觀法性
普勸眾生發道心 以此速成無上果
十方求法情無異 為修功德令滿足
有無二相悉滅除 此人於佛為真見
普往十方諸國土 廣說妙法興義利
住於實際不動搖 此人功德同於佛
如來所轉妙法輪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聞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見佛
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覩
分別取相不見佛 畢竟離著乃能見
眾生隨業種種別 十方內外難盡見
佛身無礙徧十方 不可盡見亦如是
譬如空中無量剎 無來無去徧十方
生成滅壞無所依 佛徧虗空亦如是
此下光明所照所徧之世界。皆有文殊說偈。述光中法界之理事。初就本會。偈中總顯菩提超情也。此下節節皆有佛以身光照事。令眾目覩。文殊說偈智光讚述事理。令眾悟入。今照鱗次娑婆之外十佛國土。文殊說偈通顯菩提因果。次照百世界。顯八相菩提。次照千世界。顯菩提體性。次照十千世界顯菩提之相。次照百千世界顯答威德。次有四節。答法性德。次照百萬世界。總顯內外包攝德。次照一億世界顯方便幹能德。次照十億世界顯大悲救攝德。次照百億世界顯因果圓徧德。意顯無盡。故無結束。
上第二會從修因契果生解分初。如來名號品初新集菩薩有念請四十問。初有十問總問所依果。次引例有三十句問。初十句問因。次二十句問果。今前三品佛放光現相及文殊言說。通答前十句果問。為生解所依已竟。
次下正答生解因果。且先答十句所修因問。從問明品起。至後四十卷十定品下住處品止。於中未信者令信。說十信。即次三品。二已信者令解。說十住。此在第十六經昇須彌山頂。三已解者令行。說十行。此在第十九經昇夜摩天宮。四已行者令起願。說十迴向。此在第二十二經昇兜率天宮。五已起願者令證入。說十地。此在第三十四經十地品。六已證入者令等佛。說等覺。此在第四十經十定品至住處品。
此下有二十三品經。通答前念請十句因問。
菩薩問明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時覺首菩薩。以偈答曰。
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羣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應諦聽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 猛?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眾地界
展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此是樂寂滅 多聞者境界 我為仁宣說
仁今應諦受 分別觀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達我有無 此身假安立
住處無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無所著
於身善觀察 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虗妄
不起心分別 壽命因誰起 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 初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
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 永離一切相
眾報隨業生 如夢不真實 念念常滅壞
如前後亦爾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眾相 顛倒不如實 世間所言論
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能緣所緣力 種種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
念念悉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隨其所行業 如是果報生 作者無所有
諸佛之所說 譬如淨明鏡 隨其所對質
現像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業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師 在彼四衢道 示現眾色相
業性亦如是 如機關木人 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 業性亦如是 亦如眾鳥類
從㲉而得出 音聲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 諸根悉成就 體相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獄 種種諸苦事
彼悉無所從 業性亦如是 譬如轉輪王
成就勝七寶 來處不可得 業性亦如是
又如諸世界 大火所燒然 此火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所問義 甚深難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樂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 眾生各別住
地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
能燒一切物 火?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 波濤千萬異 水無種種殊
諸佛法如是 亦如風性一 能吹一切物
風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雲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無差別 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 能生種種芽 非地有殊異
諸佛法如是 如日無雲曀 普照於十方
光明無異性 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
世間靡不見 非月往其處 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 應現滿三千 其身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譬如大地一 隨種各生芽 於彼無怨親
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別
佛福田亦然 眾生心故異 亦如巧幻師
能令眾歡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生敬悅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眾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悉安樂 譬如淨明鏡 隨色而現像
佛福田如是 隨心獲眾報 如阿揭陀藥
能療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滅諸煩惱患
亦如日出時 照耀於世間 佛福田如是
滅除諸黑暗 亦如淨滿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處平等 譬如毗藍風
普震於大地 佛福田如是 動三有眾生
譬如大火起 能燒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燒一切有為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乾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見虗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饍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舩師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廣說眾好事 內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布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進。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捨。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眾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佛知眾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慳者為讚施 毀禁者讚戒 多瞋為讚忍
好懈讚精進 亂意讚禪定 愚癡讚智慧
不仁讚慈愍 好害讚大悲 憂慼者讚喜
曲心讚歎捨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眾行本 譬如建城郭 為護諸人眾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
所有迴向心 得如是剎土 眾會及說法
一切諸佛剎 莊嚴悉圓滿 隨眾生行異
如是見不同 佛剎與佛身 眾會及言說
如是諸佛法 眾生莫能見 其心已清淨
諸願皆具足 如是明達人 於此乃能覩
隨眾生心樂 及以業果力 如是見差別
此佛威神故 佛剎無分別 無憎無有愛
但隨眾生心 如是見有殊 以是於世界
所見各差別 非一切如來 大仙之過咎
一切諸世界 所應受化者 常見人中雄
諸佛法如是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虗空 一切眾生入
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 所有勝妙因
億劫常宣說 亦復不能盡 隨其心智慧
誘進咸令益 如是度眾生 諸佛之境界
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隨入 智身無有色
非彼所能見 諸佛智自在 三世無所礙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虗空 法界眾生界
究竟無差別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一切世界中 所有諸音聲 佛智皆隨了
亦無有分別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羣生 非業非煩惱
無物無住處 無照無所行 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來於一念
一切悉明達
此品來意。有通有別。通者謂前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正答生解因果。故次來也。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攬信成。將辨所成先辨能成。又正答十信。故連下二品來也。以前問中脫十信問故。以賢首別開信位。如梁論及仁王經皆有信位。此經因無問故云不立。今不論成位不成位。皆以三品別答信問。別一會答皆有問故。三品明信者。有解行德。解為二本。此品先來。釋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菩薩。問即是難。明即是答。然問有二種。一汎爾相問。二者難問。謂以理徵詰。即今品意。答亦有二。一但依問報答曰答。二若俱為解釋。旁兼異義。美言讚述令理顯煥曰明。即今品意也。然明者破闇。謂能破問者之疑暗故。今明即法明。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故曰問明。今此品明正解理觀。次品明隨緣願行。賢首品明德用該收。此品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即為十段。
一問覺首明緣起甚深。二問財首明教化甚深。三問寶首明業果甚深。四問德首明說法甚深。五問目首明福田甚深。六問勤首明正教甚深。七問法首明正行甚深。八問智首明正助甚深。九問賢首明一道甚深。十問文殊明佛境甚深。
此上十甚深亦可配十信。但文不次。文殊佛境即當信心。文殊主信故。佛境是所信故。約初發心次第。信居其首。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亦明十心不必次故。勤首即進心。財首為念心。明四念故。德首定心。心性無念為上定故。智首為慧心。兼已莊嚴。故有十度。法首即不退心。如說修行不得退故。寶首即戒心。三聚無缺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覺首即護法心。緣起甚深是所護故。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賢首即迴向心。以歸一道即迴向真如。一身一智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各兼多義。疏有詳釋。恐繁不錄。上列十甚深。即經文如次。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現事結通。於中先現事。後結通。今初。因何而現。上來十首法光開曉眾生身心故。佛力暫現。示相而答。令其目驗而欣厭故。
補義曰。諦觀經文結通云。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等。乃至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又云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差別。悉以佛神力分明顯現。此則是上佛光所照世界海中之世界。諸世界中所有差別之眾生。及種種差別之事相。皆因佛光所照。一一明見。故今九首菩薩。即光中所見之差別因果事相。故各舉所見以問文殊者。乃即問差別之因也。文殊問九首佛境界者。乃即明差別中之果也。意謂法界內因眾生有種種差別。故須修行者有種種差別之行。以明對治。對治行終。各於差別中證佛境界為差別果。是故發解之初。先要明此差別之相。一一解了。以成理觀。故此一品以為信首。有深旨也。若但就此一問便了。又何關於通途大旨耶。經文長遠。學者幸明記此。幸勿迷宗。
菩薩問明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三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淨行品第十一
此品來意者。夫欲階妙位必資勝行。有解無行虗費多聞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又前明入理觀行。今辨隨事所行。又前行此願。並義次第。故次來也。釋名者。謂三業隨事歷緣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又悲智雙行名為所行。行越凡小。故稱清淨。以二乘無漏不能兼利。非真淨故。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普賢行故是佛往脩。諸佛菩薩同所行也。所行即淨持業釋也。三宗趣者。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悲智大行為宗。成就普賢實德為趣。經文就所歷事中。始自出家。終於臥覺。皆事行也。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智行也。雙達事理即事理無礙行也。以願導智不滯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無礙行也。遇違順境心不馳散止行也。智不沉沒觀行也。即止觀雙運行也。又對於事境善了邪正當願眾生。皆假觀也。知身空寂心無染著空觀也。見理如實中觀也。或先空後假。或先假後空。或一或二。或一念頓具。斯為妙達三諦觀之行也。又所造成行皆施眾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強軟兩境。或增善品心不異緣。妙達性空善巧迴轉。皆願利物。同趣菩提。二乘天魔所不能動。善知藥病決斷無差。即十度齊修之行也。又皆願利生皆成佛德。見惡必令其斷。見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願之行也。故智首總標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頓獲眾果。若但言願豈不惑哉。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此下先標智首問。舉德徵因。後文殊答。標德顯因。今初。此二菩薩問答者。歷事巧願。必智為導故事近旨遠。唯妙德故。文殊則般若觀空。智首則漚和涉有。涉事不迷於理故雖願而無取。觀空不遺於事。故雖寂而不證。是為權實雙游假茲問答。
下正陳所問中。有二十云何。總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種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德。二得堪傳法器。三成就眾慧。四具道因緣。五於法善巧。六修涅槃因。七滿菩薩行。八得十力智。九十王敬護。十能為饒益。十一超勝尊貴。皆言因何得者。為修何行而得之耶。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此正陳所問。分二。初一段十句總問其果。後十別明。今初。得此十種三業成下十果。由無過三業故超勝尊貴。由不恚害故常為饒益。由無餘惑不可譏毀故十王敬護。由惡緣不可壞故得佛十力。由修行不退轉故滿菩薩行。由遠離諸相故如如不動。成涅槃因。由德行殊勝故於法善巧。由體清淨如虗空故成具道緣。由涉境無染故得堪傳法器。由智先導故成就眾慧。又由後十。能成此十。故名為果。亦通於因。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此下後十段別明五果。謂初一異熟果。次四士用果。次二離繫果。次一增上果。後二等流果。今初十句。即修道之器。以菩薩起修行時要具此十方成二利之行。言異熟果者。謂先因後果必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善惡因果之總相以所感故。約法生在佛家。是生處具足。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第二十慧下有四段。明士用果。言士用者謂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四中一慧為揀擇。二力謂修習。三善巧謂智。四道品謂助修。悉以三業而得成就。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鉢舍那力。思惟力。
第三力者謂修習即具道因緣。皆言力者。此十各有資道之能故。一因力即惟性等。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第四善巧。謂智。皆約流轉以明。以是觀還滅之智故。
云何得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第五道品為助修。上四皆士用果。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第六滿菩薩行。此下二種明離繫果。言離繫者謂由慧盡。言慧者擇也盡滅也。謂此擇滅離繫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繫果。謂六度治諸蔽故。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第七具足十力。謂修習之力。當士用果。由此力故方得離繫。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第八十王敬護。是增上果。言增上者謂除前已生有為之法。餘有為法謂之增。今十王敬護即有力增上。由已具德令彼護故。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第九與一切眾生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言等流者謂以自因平等流類故。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第十為第一下超勝尊貴。略釋其相。謂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故稱第一。此亦總句。大者體包法界故。勝者自利圓滿故。最勝者利他究竟故。妙者煩惱障盡故。極妙者所知障盡故。上者望下無及故。無上者望上更無故。無等者望下無儔故。無等等者望儔皆是無等者故。所以廣舉者欲顯行之勝故。
上來問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第二答中分二。初歎問成益。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第二佛子下正酬其問。初標因成德。後指事顯因。初善用其心乃標因。次句獲勝妙德下顯所成德。初為總句。次於諸佛法下九句別顯。如次配上十段之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技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技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第二佛子云何下指事顯因。酬其徵因。初徵一句總。次佛子下別顯。後總結成益。次別顯中總有一百四十一願。一百者表十信圓融。一一具十也。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明此諸位所有惑障由此能淨。所有勝行由此能行。故有一百四十一願。分為十段。初菩薩在家下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二有十五願出家受戒時。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加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捨加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三有七願坐禪觀。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四有六願將披挂時。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嗔癡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五有七願澡漱盥洗時。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藂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波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六有五十五願乞食道行時。分三。初十二願遊涉道路。次若見眾會下有十九願所覩事境。三見嚴飾人下二十四願所過人物。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數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耎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七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八有五願還歸洗浴時。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帀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九有十願誦習旋禮佛時。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足神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十有三願寤寐安息時。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次總結歎因所成益。若能如上。為善用其心。如此用心則內德齊圓。外不能動。以游心大智故人天不能動。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動。
淨行品竟。
賢首品第十二之上
此品來意者。夫行不虗設必有其德。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收前行願成信德用。故次來也。又前智首舉果徵因。文殊廣顯其因。略標其果云獲一切勝妙功德。故問賢首。今廣斯言。是以偈初躡前起後。此來意也。釋名者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吉祥勝德超絕名首。即以此名菩薩。演說此法。賢即是首。以當三賢之首攝諸德故。偏舉賢名。天台宗此品立圓頓止觀。云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今宗即圓法。意趣有五。一信即起圓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圓融貫之。以此信位圓住行向地等覺五位功德。所謂因該果海。其實諸位皆依此信建立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為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
此標文殊問意。乃經家敘置。結前生後之辭也。菩提心功德。文含始終。約終則顯示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廣具五位。因行盡故。約始但於生死誓證菩提萬行攸依。故今顯示。我今已為下一偈正顯發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第二爾時賢首下廣說。初標舉。次善哉仁者下正顯偈頌。初有四偈。謙讚許說。初一偈標章。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此下正說文中。先三偈開章。以發心之德。況出修行巧顯深廣。於中初一偈舉發心章。次一偈況出修行章。後偈許說分齊。問此初發心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何別。答此中發心。該於初後取其威德。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初發。故十住初發。乃是此中成彼初發。此正是發起之發。義兼發開。彼是開發之發。義兼發起。其發心品正顯十住初心之功德耳。問此信既是初信。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答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二圓融通攝門。行布者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二圓融者。謂一位具足一切位等。如此經說。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故。此中有二門。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此經之中。依緣起門義故行位相收。總有四說。一或始具終。如此門中具一切行位普賢德海者是也。二或終具始。並在十地位後。如下十定十通等說。或諸位齊收。並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皆成佛故。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或諸位皆泯。行德顯然。如離世間品說。上約緣起相由門說。二法界融攝門者。謂此諸位及所修行皆不離普賢無盡法界。然此法界圓融無限。隨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門收無不盡。下諸位中皆具一切者並準此釋。此經縱有行布。亦是圓融。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此下正明發心修行勝德。文有三百四十六偈半。分為五段。初發心行相。二略示勝能。三所具行位。四無方大用。五喻說玄旨。今初。菩薩發意求菩提下五偈明發心行相。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眾 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恡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無所著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二信為道元下略示勝能有七偈。
若常信奉于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習廣大善
若能修習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此下廣明信中所具行位。有五十偈半。至菩薩眾亦然止。通攝三賢十地行德。今且先明所具行。次明所具位。今具行中有八偈半。先五偈明信三寶以成行。次若信力無能動下三偈半。明成展轉行。展轉依前功□於信。
若為諸佛所護念 則能發起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淨
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增上最勝心
次若為諸佛下。明所具行位。有三十九偈。於中四位分四段。初三偈明十住位。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 則常覩見無量佛
若得增上下二偈半。明十行位。
若常覩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次若常下三偈明十迴向位。
若能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此下有三十偈半明十地行。初二句明歡喜地位。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此二句明離垢地位。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此四句明三四地位。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 則能勇徤無能勝
此四句明五地位。
若能勇徤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
此四句明六地位。
若知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羣生
若能成就諸羣生 則能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 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得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 則具最勝智方便
此二偈半明七地位。
若具最勝智方便 則住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 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 則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此三偈明八地位。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一切佛現其前
若一切佛現其前 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則為諸佛所憶念
若為諸佛所憶念 則以佛德自莊嚴
此二偈明九地位。
若以佛德自莊嚴 則獲妙福端嚴身
若獲妙福端嚴身 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則相莊嚴三十二
若相莊嚴三十二 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 則身光明無限量
若身光明無限量 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 其光則出諸蓮華
其光若出諸蓮華 則無量佛坐華上
示現十方靡不徧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 則現無量神通力
若現無量神通力 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若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此下有十九偈明十地位。分五段。初八偈明三業殊勝德。於中五偈明身業。次一偈明語業。後二偈明意業。
若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若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若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次四偈明三業攝生德。
若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此二偈辨得法結位德。
若得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則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若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此三偈明三昧受位分。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徧如虗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徧如虗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 諸天世人莫能知
此二偈明大用難測。亦是進入佛地。
菩薩勤修大悲行 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 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 無上勝寶皆令現
譬如大海金剛聚 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 菩薩功德聚亦然
此三偈結歎功能。初二偈法說。次一偈喻說。
上第三所具行位竟。
下第四無方大用。
此下有二百三偈。第四明無方大用分。彼能無方大用者由普賢德徧一切時處。法界無限故。略辨十門三昧業用。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以無不定心故皆云三昧。作用不同略辨十種。又初門依體起用。末後明用不異體。中間並顯妙用自在。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 於彼為說妙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 於一念頃徧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羣生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法輪入寂滅 乃至舍利廣分布
或現聲聞獨覺道 或現成佛普莊嚴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修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今初六偈明海印三昧。文中前五別明業用周徧。後一總結大用所依。前中三。初偈總明現佛說法。次一偈體用自在。謂念無分別動無功用。故無念之念一念徧於十方。無功之功多門攝於羣品。次一三乘。後一餘類。總顯十法界之化也。
一海印三昧門竟。
嚴淨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大光明無有邊 度脫眾生亦無限
智慧自在不思議 說法言辭無有礙
施戒忍進及禪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華嚴三昧力
此下十句明華嚴妙行三昧。以萬行嚴於法界成於法身為華嚴也。
二華嚴三昧門竟。
一微塵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 於一普現難思剎
彼一塵內眾多剎 或有有佛或無佛
或有雜染或清淨 或有廣大或狹小
或復有成或有壞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曠野熱時? 或如天上因陀網
如一塵中所示現 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聖人 三昧解脫神通力
此下四偈明因陀羅網三昧門。由一多相即。故入一定能成多定。由成多定。令一塵內有一切塵。一一塵中現一切剎。但令一塵現剎一切皆爾。故云成就一切微塵定。言塵不增者謂不壞相。次二頌明一塵中所現剎相無礙如?。重現如帝網。
三因陀羅三昧竟。
若欲供養一切佛 入於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徧三千 普供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寶
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 寶幢幡益皆嚴好
真金為華寶為帳 莫不皆從掌中雨
十方所有諸妙物 應可奉獻無上尊
掌中悉雨無不備 菩提樹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諸技樂 鐘鼓琴瑟非一類
悉奏和雅妙音聲 靡不從於掌中出
十方所有諸讚頌 稱歎如來實功德
如是種種妙言辭 皆從掌內而開演
菩薩右手放淨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
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
又放光明妙莊嚴 出生無量寶蓮華
其華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養於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 種種妙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嚴 種種末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莊嚴 種種名衣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寶莊嚴 種種妙寶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蓮莊嚴 種種蓮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瓔莊嚴 種種妙瓔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莊嚴 其幢絢煥備眾色
種種無量皆殊好 以此莊嚴諸佛土
種種雜寶莊嚴蓋 眾妙繒幡共垂飾
摩尼寶鐸演佛音 執持供養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四若欲下十八偈明手出廣供三昧門。初一偈總標。後一通結。中間別顯。欲顯勝妙。略舉一手為供所依。由於昔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稱周法界。故令真流供具等諸佛之難思。
四手出廣供三昧竟。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眾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如來門 或以難思布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以苦行精進門 或以寂靜禪定門
或以決了智慧門 或以所行方便門
或以梵住神通門 或以四攝利益門
或以福智莊嚴門 或以因緣解脫門
或以根力正道門 或以聲聞解脫門
或以獨覺清淨門 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 或以無我壽者門
或以不淨離欲門 或以滅盡三昧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 悉以法藥而對治
隨諸眾生心所樂 悉以方便而滿足
隨諸眾生行差別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測
此下有八偈明現諸法門三昧門。分四。初一偈總標多門。次有五偈別顯二十種門供等。即門通入佛果故。後一偈半結多所因。由四悉檀故。初半偈對治悉檀。次半偈即世界悉檀。隨行差別即當為人悉檀。而成就言謂第一義悉檀。後半偈結用難測。
五現諸法門三昧竟。
有妙三昧名隨樂 菩薩住此普觀察
隨宜示現度眾生 悉使歡心從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 悉與世間諸樂具
隨其所欲皆令滿 普為眾生作饒益
或以飲食上好味 寶衣嚴具眾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捨 令好施者悉從化
或以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寶瓔珞
華鬘為飾香塗體 威儀具足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好尚 色相顏容及衣服
隨應普現愜其心 俾樂色者皆從道
迦陵頻伽美妙音 俱枳羅等妙音聲
種種梵音皆具足 隨其心樂為說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彼亦如其差別法 隨世所宜而化度
眾生苦樂利衰等 一切世間所作法
悉能應現同其事 以此普度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 深廣無涯如大海
與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樂
若有不識出離法 不求解脫離諠憤
菩薩為現捨國財 常樂出家心寂靜
家是貪愛繫縛所 欲使眾生悉免離
故是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菩薩示行十種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諸仙行等悉無餘 為欲利益眾生故
若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欲瞋恚癡 煩惱猛火常熾然
菩薩為現老病死 令彼眾生悉調伏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無量諸功德 悉以示現度眾生
記心教誡及神足 悉是如來自在用
彼諸大士皆示現 能使眾生盡調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 隨順世法度眾生
譬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此下有十七偈明四攝攝生三昧門。初一偈總標。下別顯。言四攝者一布施。二愛語。三同事。四利行。劫中饑饉下四偈乃布施攝。次迦陵頻伽下二偈愛語攝。眾生苦樂下二偈同事攝。若有不識下八偈明利行攝。言利行者謂說趨義利之行。以益有情。此八偈明四段。初二偈明一切利行。次菩薩示行下二偈明遂求利行。謂眾生為八纏所繞。開解令離故名遂求。或有貪欲下二偈即一切種利行。初頌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次偈即應調伏者而調伏之。記心教誡下二偈即一切門利行。謂不信者令信故。亦總結諸利行也。
六四攝攝生三昧門竟。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談說眾所欣
一切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無不現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作良醫善眾論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眾寶藏
或作寶珠隨所求 或以正道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有資身具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不作逼惱眾生物 但說利益世間事
呪術藥草等眾論 如是所有皆能說
一切仙人殊勝行 人天等類同信仰
如是難行苦行法 菩薩隨應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體無衣服 而於彼眾作師長
或現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或現梵志諸威儀 於彼眾中為上首
或受五熱隨日轉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著壞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或有示謁諸天廟 或復示入恒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勝法
或現蹲踞或翹足 或臥草棘及灰上
或復臥杵求出離 而於彼眾作師首
如是等類諸外道 觀其意解與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見已皆調伏
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
為其方便說妙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邊呪語說四諦 或善密語說四諦
或人直語說四諦 或天密語說四諦
分別文字說四諦 決定義理說四諦
善破於他說四諦 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八部語說四諦 或一切語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第七雅思淵才下十七頌俯同世間三昧門。於中三。初六偈身同世間利益眾生。若依若正無不示為。次六偈示同外道。救彼邪黨。次眾生迷惑下五偈明語業大用。次所有一切下一偈總結。非唯說四諦。六度萬行等皆然。一心說法。得語實性。能起隨類之用。名三昧力。
七俯同世間三昧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四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賢首品第十二之下
有勝三昧名安樂 能普救度諸羣生
放大光明不思議 令其見者悉調伏
第八有勝三昧下八十九偈半。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智契解脫之門。慈熏身語意業。故得身同法界。大用無涯。毛光觸物。為益萬品。徧於時處。緣者會之。是謂菩薩圓建立眾生也。大文分五。初一偈標名總辯。二所收光明下別明一毛光明業用。三如一毛下。類顯一切毛光業用。四如其本行下釋成分齊。五若有聞下聞信光益。今初。就所益說故名安樂。下文正辯。
所放光明名善現 若有眾生遇此光
必令獲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無上智
彼先示現於諸佛 示法示僧示正道
亦示佛塔及形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照耀 暎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闇障靡不除 普為眾生作饒益
此光覺悟一切眾 令執燈明供養佛
以燈供養諸佛故 得成世中無上燈
燃諸油燈及蘇燈 亦燃種種諸明炬
眾香妙藥上寶燭 以是供佛獲此光
就第二段中。初明一毛光明業用。略辨四十四門光用。分為十段。初有二光顯示三寶。二有四光令發大心。三有二光總圓福智。四有二光入理持法。五有六光六度行圓。六有七光四等救攝。七有一光總彰三學。八有八光雜彰萬行供養為先。九有六光令六根內淨。動與理會。十有六光明六塵外淨。觸境皆通。今初有二光顯示三寶。
又放光明名濟度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普發大誓心 度脫欲海諸羣生
若能普發大誓心 度脫欲海諸羣生
則能越度四瀑流 示導無憂解脫城
於諸行路大水處 造立橋梁及船筏
毀呰有為讚寂靜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滅愛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捨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若能捨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則能以佛甘露雨 普滅世間諸渴愛
惠施池井又泉流 專求無上菩提道
毀呰五欲讚禪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歡喜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愛慕佛菩提 發心願證無師道
造立如來大悲像 眾相莊嚴坐華座
恒歎最勝諸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愛樂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若常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則在如來眾會中 逮成無上深法忍
開悟眾生無有量 普使念佛法僧寶
及示發心功德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二有四光四十四句。令發大心。即四弘誓願。於中初名濟度下是誓度眾生。次名滅愛下是誓斷煩惱。次名歡喜下是求菩提。次名愛樂下是學法門。
又放光明名福聚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行種種無量施 以此願求無上道
設大施會無遮限 有來求者皆滿足
不令其心有所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法一法一念中 悉解無量諸法門
為諸眾生分別法 及以決了真實義
善說法義無虧減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三有二光總圓福智。
又放光明名慧燈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知眾生性空寂 一切諸法無所有
演說諸法空無主 如幻如?水中月
乃至猶如夢影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諸佛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諸賢聖
以種種法施眾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四有二光。入理持法。初一慧入二空。後一具四總持。
又放光明名能捨 此光覺悟慳眾生
令知財寶悉非常 恒樂慧施心無著
慳心難調而能調 解財如夢如浮雲
增長惠施清淨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熱 此光能覺毀禁者
普使受持清淨戒 發心願證無師道
勸引眾生受持戒 十善業道悉清淨
又令發向菩提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嚴 此光覺悟瞋恚者
令彼除瞋離我慢 常樂忍辱柔和法
眾生暴惡難可忍 為菩提故心不動
常樂稱揚忍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 此光覺悟懶惰者
令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則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化眾生令進策 常勤供養於三寶
法欲滅時專守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癡 心不動搖而正定
捨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嚴 此光覺悟愚迷者
令其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若能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則得日燈三昧法 智慧光明成佛果
國財及己皆能捨 為菩提故求正法
聞已專勤為眾說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五有六光五十六句。明六度行圓。
又放光明名佛慧 此光覺悟諸含識
令見無量無邊佛 各各坐寶蓮華上
讚佛威德及解脫 說佛自在無有量
顯示佛力及神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無畏 此光照觸恐怖者
非人所持諸毒害 一切皆令疾除滅
能於眾生施無畏 遇有惱害皆勸止
拯濟厄難孤窮者 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隱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諸苦痛 悉得正定三昧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 妙寶延命香塗體
蘇油乳蜜充飲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歿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於正法常欣樂 聽聞演說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 令求法者意充滿
於法愛樂勤修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開悟諸菩薩
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以大音聲稱讚佛 及施鈴鐸諸音樂
普使世間聞佛音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施甘露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捨一切放逸行 具足修習諸功德
說有為法非安隱 無量苦惱悉充徧
恒樂稱揚寂滅樂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六有七光五十六句。明四等救攝。初一光慈與樂。二有三光悲拔苦。三有二光令生法喜。四有一光令成大捨。
又放光明名最勝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於佛所普聽聞 戒定智慧增上法
常樂稱揚一切佛 勝戒勝定殊勝慧
如是為求無上道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七有一光總彰三學。萬行三學攝盡故曰普聞。
又放光明名寶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寶藏無窮盡 以此供養諸如來
以諸種種上妙寶 奉施於佛及佛塔
亦以惠施諸貧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聞者悅可意 決定當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地 供養一切最勝主
亦以造塔及佛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雜莊嚴 寶幢幡蓋無央數
焚香散華奏眾樂 城邑內外皆充滿
本以微妙妓樂音 眾香妙華幢蓋等
種種莊嚴供養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潔 令地平坦猶如掌
莊嚴佛塔及其處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雲 能起香雲雨香水
以水灑塔及庭院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具 令躶形者得上服
嚴身妙物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 能令饑者獲美食
種種珍饌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財 令貧乏者獲寶藏
以無盡物施三寶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八有八光四十四句。雜彰萬行供養為先。前五供敬田。後三施悲田。
又放光明眼清淨 能令盲者見眾色
以燈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耳清淨 能令聾者悉善聽
鼓樂娛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鼻清淨 昔未聞香皆得聞
以香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舌清淨 能以美音稱讚佛
永除麤惡不善語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身清淨 諸根缺者令具足
以身禮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意清淨 令失心者得正念
修行三昧得自在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九有六光內淨六辰。動與理會。
又放光明色清淨 令見難思諸佛色
以眾妙色莊嚴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聲清淨 令知聲性本空寂
觀聲緣起如谷響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香清淨 令諸臭穢悉香潔
香水洗塔菩提樹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味清淨 能除一切味中毒
恒供佛僧及父母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觸清淨 能令惡觸皆柔軟
戈鋌劒戟從空雨 皆令變作妙華鬘
以昔香於道路中 塗香散華布衣服
迎送如來令蹈上 是故今獲光如是
又放光明法清淨 能令一切諸毛孔
悉演妙法不思議 眾生聽者咸欣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 諸佛法身非是身
法性常住如虗空 以說其義光如是
第十有六光三十二句。外清六境。觸境皆道。戈者平頭戟也。鋌者小矛也。
如是等比光明門 如恒河沙無限數
悉從大仙毛孔出 一一作業各差別
第二如是等比下結略顯廣。一毛之用光有塵沙。
如一毛孔所放光 無量無數如恒沙
一切毛孔悉亦然 此是大仙三昧力
第三如一毛下。類顯一切毛孔業因。及結用所依。謂三昧力。此上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上明四十四門竟。故末此一句類顯一切毛光。謂一毛如此。況多毛乎。
下釋成光之分齊。
如其本行所得光 隨彼宿緣同行者
今放光明故如是 此是大仙智自在
往昔同修於福業 及有愛樂能隨喜
見其所作亦復然 彼於此光咸得見
若有自修眾福業 供養諸佛無央數
於佛功德常願求 是此光明所開覺
譬如生盲不見目 非為無日出世間
諸有目者悉明見 各隨所務修其業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智慧者皆悉見
凡夫邪信劣解人 於此光明莫能覩
摩尼宮殿及輦乘 妙寶靈香以塗瑩
有福德者自然備 非無德者所能處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深智者咸照觸
邪信劣解凡愚人 無有能見此光明
此下第四釋成光之分齊。謂既有如是等光。今何不見。以有緣者見如用覩光。無緣不覺。盲瞽常暗。於中二十八句分二。初偈四句總明。如其本行牒前往因。所得光者牒前果用。若有宿緣及曾同行者。則隨其所見。如是差別。次六偈別顯。初二偈法說。後四偈喻說。有二喻雙明見與不見。皆有法合。如日喻。喻光為益因。合中謂法日常明。有智慧者心不住法。如人有目則能得見。有三類人則不能見。一者凡愚。二邪信外道。三劣解二乘。皆無因緣。如人無目。後寶嚴喻。喻光正益。明法寶常存。由福無福。有處不處。
若有聞此光差別 能生清淨深信解
永斷一切諸疑網 速成無上功德幢
第五一頌明聞信光益。謂信仰解了不生疑惑則成佛果。不以不見疑菩薩之無光。不以極苦莫救謂光明之無益。亦不高推果用謂菩薩不能。故云永斷諸疑。
上來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竟。
有勝三昧能出現 眷屬莊嚴皆自在
一切十方諸國土 佛子眾會無倫匹
有妙蓮華光莊嚴 量等三千大千界
其身端坐悉充滿 是此三昧神通力
復有十剎微塵數 妙好蓮華所圍繞
諸佛子眾於中坐 住此三昧威神力
宿世成就大因緣 具足修行佛功德
此等眾生繞菩薩 悉共合掌觀無厭
譬如明月在星中 菩薩處眾亦復然
大士所行法如是 入此三昧威神力
如於一方所示現 諸佛子眾共圍繞
一切方中悉如是 住此三昧威神力
第九有勝三昧下有六偈。明主伴嚴麗三昧門。亦是出現三昧。文分三別。初一偈標門顯意。次有妙蓮華下四偈。明一方業用。於中前三法說。後一喻合。既言量等三千。則不壞次第。劣於十地及等覺也。以十地受職華等百萬三千。等覺華量周法界。顯此在信位故云不壞次第。次如於一方一偈類顯十方。
有勝三昧名方網 菩薩住此廣開示
一切方中普現身 或現入定或從出
或於東方入正定 而於西方從定出
或於西方入正定 而於東方從定出
或於餘方入正定 而於餘方從定出
如是入出徧十方 是名菩薩三昧力
盡於東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西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盡於西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東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如是十方諸世界 菩薩悉入無有餘
或現三昧寂不動 或現恭敬供養佛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從定出
示現色性不思議 一切天人莫能知
於色塵中入正定 於眼起定心不亂
說眼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耳根中入正定 於聲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語言音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聲塵中入正定 於耳起定心不亂
說耳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鼻根中入正定 於香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上妙香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香塵中入正定 於鼻起定心不亂
說鼻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舌根中入正定 於味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諸上味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味塵中入正定 於舌起定心不亂
說舌無生無有起 性空滅寂無所作
於身根中入正定 於觸塵中從定出
善能分別一切觸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觸塵中入正定 於身起定心不亂
說身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意根中入正定 於法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諸法相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法塵中入正定 從意起定心不亂
說意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童子身中入正定 壯年身中從定出
壯年身中入正定 老年身中從定出
老年身中入正定 善女身中從定出
善女身中入正定 善男身中從定出
善男身中入正定 比丘尼身從定出
比丘尼身入正定 比丘身中從定出
比丘身中入正定 學無學身從定出
學無學身入正定 辟支佛身從定出
辟支佛身入正定 現如來身從定出
於如來身入正定 諸天身中從定出
諸天身中入正定 大龍身中從定出
大龍身中入正定 夜叉身中從定出
夜叉身中入正定 鬼神身中從定出
鬼神身中入正定 一毛孔中從定出
一毛孔中入正定 一切毛孔從定出
一切毛孔入正定 一毛端頭從定出
一毛端頭入正定 一微塵中從定出
一微塵中入正定 一切塵中從定出
一切塵中入正定 金剛地中從定出
金剛地中入正定 摩尼樹上從定出
摩尼樹上入正定 佛光明中從定出
佛光明中入正定 於河海中從定出
於河海中入正定 於火大中從定出
於火大中入正定 於風起定心不亂
於風大中入正定 於地大中從定出
於地大中入正定 於天宮殿從定出
於天宮殿入正定 於空起定心不亂
是名無量功德者 三昧自在難思議
十方一切諸如來 於無量劫說不盡
第十有勝三昧下三十四偈半。明寂用無涯三昧門。約處名為方網。約相是為寂用。亦總顯上來動寂無二故。文分為三。初一偈標名總辨。十方交絡出入縱橫。故名為網。次或於東方下三十二偈半。三顯業用。末後一偈總結難思。就業用中分三。初或於東方二偈。於十方處交絡出入。明於器世間自在。二盡於東方下有二十句。明智正覺世間自在。三於眼根下有一百零二句。通顯三世間自在。分四段。初於眼根下四十八句根境自在。次童子身中下二十六句他身自在。次鬼神身中下十句微細自在。次一切塵中下十八句器界自在。是名無量功德者下四句總結難思。
補義曰。此方網三昧理最幽玄。疏有多釋。總不出止觀定慧理事無礙。所謂欲辨無礙。先須明識定慧。此中云三昧起者觀也。入正受者定也。定慧雖多。不出理事二門。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然依理成事。則十法界染淨依正事法。全一理成。故多事唯是一理。故得理事無礙。是以菩薩入定契理。由理徧故定亦徧。故一入即多入。若以觀照事。則全事全理。故一事即多事。故一處起即多處起。由理事圓徧。故入處即起處起處即入處。出入自在無礙故自他平等。大小相含。微妙難思。疏雖多番對釋。而義不出此。故總指云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念慮不生。自當趣入。此入法界之妙門。學者固當深思。久久必當悟入。
一切如來咸共說 眾生業報難思議
諸龍變化佛自在 菩薩神力亦難思
欲以譬喻而顯示 終無有喻能喻此
然諸智慧聰達人 因於譬故解其義
聲聞心住八解脫 所有變現皆自在
能以一身現多身 復以多身為一身
於虗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臥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於一念中 種種自在無邊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為眾生求佛道
尚能現此難思事 況大饒益自在力
譬如日月遊虗空 影像普徧於十方
泉池陂澤器中水 眾寶河海靡不現
菩薩色像亦復然 十方普現不思議
此皆三昧自在法 唯有如來能證了
如淨水中四兵像 各各別異無交雜
劒戟弧矢類甚多 鎧冑車輿非一種
隨其所有相差別 莫不皆於水中現
而水本自無分別 菩薩三昧亦如是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順海眾生
所有語言皆辯了 令彼一切悉歡悅
彼神具有貪恚癡 猶能善解一切音
況復總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有一婦人名辯才 父母求天而得生
若有離惡樂真實 入彼身中生妙辯
彼有貪欲瞋恚癡 猶能隨行與辯才
何況菩薩具智慧 而不能與眾生益
譬如幻師知幻法 能現種種無量事
須臾示作日月歲 城邑豐饒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癡 猶能幻力悅世間
況復禪定解脫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天阿脩羅鬬戰時 脩羅敗衂而退走
兵仗車輿及徒旅 一時竄匿莫得見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變化不思議
況住神通無畏法 云何不能現自在
釋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天主欲行時
自化作頭三十二 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 清淨香潔湛然滿
一一清淨池水中 各七蓮華妙嚴飾
彼諸嚴飾蓮華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悉善技藝奏眾樂 而與帝釋相娛樂
彼象或復捨本形 自化其形同諸天
威像進止悉齊等 有此變現神通力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現此諸神通
何況具足方便智 而於諸定不自在
如何脩羅變化身 蹈金剛際海中立
海水至深僅其半 首共須彌正齊等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現此大神通
況伏魔怨照世燈 而無自在威神力
天阿脩羅共戰時 帝釋神力難思議
隨阿脩羅軍眾數 現神等彼而與敵
諸阿脩羅發是念 釋提桓因來向我
必取我身五種縛 由是彼眾悉憂悴
帝釋現身有千眼 手持金剛出火?
被甲持仗極威嚴 修羅望見咸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 猶能摧破大怨敵
何況救度一切者 具足功德不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 從天業報而生得
知諸天眾放逸時 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 如水聚沫性虗偽
諸有如夢如陽? 亦如浮雲水中月
放逸為怨為苦惱 非甘露道生死徑
若有作諸放逸行 入於死滅大魚口
世間所有眾苦本 一切聖人皆厭患
五欲功德滅壞性 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 悉共來升善法堂
帝釋為說微妙法 咸令順寂除貪愛
彼音無形不可見 猶能利益諸天眾
況隨心樂現色身 而不濟度諸羣生
天阿脩羅共鬬時 諸天福德殊勝力
天鼓出音告其眾 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 悉除憂畏增益力
時阿脩羅心震懼 所將兵眾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 恒出降魔寂靜音
大悲良愍救一切 普使眾生滅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令彼各各心自謂 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 善法堂內亦如是
能於一念現神通 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癡 能令眷屬悉歡喜
況大方便神通力 而不能令一切悅
他化自在六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以業惑苦為罥網 繫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欲瞋恚癡 猶於眾生得自在
況具十種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同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梵天所住處
悉能現身於彼坐 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住世間梵道中 禪定神通尚如意
況出世間無有上 於禪解脫不自在
摩醯首羅智自在 大海龍王降雨時
悉能分別數其滴 於一念中皆辯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云何不於一念中 普知一切眾生心
眾生業報不思議 以大風力起世間
巨海諸山天宮殿 眾寶光明萬物種
亦能興雲降大雨 亦能散滅諸雲氣
亦能成熟一切穀 亦能安樂諸羣生
風不能學波羅蜜 亦不學佛諸功德
猶成不可思議事 何況具足諸願者
男子女人種種聲 一切鳥獸諸音聲
大海川流雷震聲 皆能稱悅眾生意
況復知聲性如響 逮得無礙妙辯才
普應眾生而說法 而不能令世間喜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為一切平等印
眾生寶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無所拒
無盡禪定解脫者 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諸妙行 一切普修無厭足
大海龍王遊戲時 普於諸處得自在
興雲充徧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 於彼雲色如真金
化樂天上赤珠色 兜率陀天霜雪色
夜摩天上瑠璃色 三十三天瑪瑙色
四王天上頗梨色 大海水上金剛色
緊那羅中妙香色 諸龍住處蓮華色
夜叉住處白鵞色 阿脩羅中山石色
鬱單越處金?色 閻浮提中青寶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隨眾所樂而應之
又復他化自在天 雲中電曜如日光
化樂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閻浮金
夜摩天上珂雪色 三十三天金?色
四王天上眾寶色 大海之中赤珠色
緊那羅界琉璃色 龍王住處寶藏色
夜叉所住玻瓈色 阿脩羅中碼碯色
鬱單越境火珠色 閻浮提中帝青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如雲色相電亦然
他化雷震如梵音 化樂天中天鼓音
兜率天上歌唱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於彼三十三天上 如緊那羅種種音
護世四王諸天所 如乾闥婆所出音
海中兩山相擊聲 緊那羅中簫笛聲
諸龍城中頻伽聲 夜叉住處龍女聲
阿脩羅中天鼓聲 於人道中海潮聲
他化自在雨妙香 種種雜華為莊嚴
化樂天雨多羅華 曼陀羅華及澤香
兜率天上雨摩尼 具足種種寶莊嚴
髻中寶珠如月光 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蓋 華鬘塗香妙嚴具
赤真珠色上妙衣 及以種種眾技樂
三十三天如意珠 堅黑沉水旃檀香
鬱金雞羅多摩等 妙華香水相雜雨
護世城中雨美饍 色香味具增長力
亦雨難思眾妙寶 悉是龍王之所作
又復於彼大海中 霔雨不斷如車軸
復雨無盡大寶藏 亦雨種種莊嚴寶
緊那羅界雨瓔珞 眾色蓮華衣及寶
婆利師迦末利香 種種樂音皆具足
諸龍城中雨赤珠 夜叉城內光摩尼
阿脩羅中雨兵仗 摧伏一切諸怨敵
鬱單越中妙瓔珞 亦雨無量上妙華
弗婆瞿耶二天下 悉雨種種莊嚴具
閻浮提雨清淨水 微細悅澤常應時
長養眾華及菓藥 成熟一切諸苗稼
如是無量妙莊嚴 種種雲電及雷雨
龍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動無分別
彼於世界海中住 尚能現此難思力
況入法海具功德 而不能為大神變
彼諸菩薩解脫門 一切譬喻無能顯
我今以此諸譬喻 略說於其自在力
第五一切如來喻況玄旨。亦名舉劣顯勝分。以上所說普賢行德。窮於佛境。蓋是信滿之位既越常規。乖於視聽。滯情封教取信無由。故舉斯近事以鏡玄趣。令開悟也。有七十九偈。分為三段。初二偈總標喻意。二有七十六偈別顯喻相。後一偈結顯說德。自聲聞現通喻起。至龍王遊戲共二十喻。各喻菩薩一德。疏文具明。
第一智慧廣大慧 真實智慧無邊慧
勝慧及以殊勝慧 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聞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讚說 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 信是法者甚難得
若有勤脩清淨福 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羣生 少有欲求聲聞乘
求獨覺者轉復少 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倍更難
況復持誦為人說 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身不動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 盡於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為難 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 悉施樂具經一劫
彼之福德未為勝 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 悉皆承事盡一劫
若於此品能誦持 其福最勝過於彼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九頌校量勸持分。此廣大用。人皆有分。見而不習。誠為自欺。故中人可勸而進也。於中分二。初一偈結前所說。次此法下八偈明信受難得。於中初一總顯。後八別明。言希有者佛出懸遠。已難可遇。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奇謂初能具後。特謂逈出諸乘。次半偈舉小喻大。次有以三千下舉事校量。後一校量餘行之難。唯明誦持。
上喻況玄旨已竟。
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大文第三顯實證成分。於中有四。一動世界大機發故。二蔽魔宮唯佛境故。三息惡道利樂深故。四佛境現證契佛心故。於中摩頂讚善隨喜。即三業皆證。勸物信行。此品意彰信滿即該徹佛果功德。以顯圓融具德。以為入住勝進。故此位但名方便。
賢首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五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三會忉利天宮
法慧菩薩為會主。說十住等法門。已信者令解。自十六卷起至十八卷止。共六品經。
(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初來意者先辨會來。前信此解義次第故。正答前十住問。總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品來者。前品說信究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釋名者。約會名忉利天宮會。約人名法慧菩薩會。約法名十住會。品名須彌正名蘇迷盧。此名妙高。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應機現彼。故云昇也。表位漸增不處人間顯位清淨。故居天也。若約觀心釋者。妙高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本心地。入佛智海。湛然不遷。是妙法樂。觸境自在。合本性淨。是四德寶而自莊嚴。是則本覺如來。昇法須彌之頂也。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文中此會六品。分為二分。初二品方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前中初二唯是由致。偈讚一品義有兩兼。一是方便。謂前品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佛。主伴圓備方演法故。三天說法。皆有偈讚。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別故。離如來智無自體故。今初一品。長分十段。一木會齊現。二不離而昇。三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皆來請佛。六俱時入殿。七音樂並止。八各念昔因。九同讚如來。十殿皆廣博嚴淨也。言爾時者。即前二會時主伴齊徧演前二會之法也。今此明徧。即十重說處中第一重也。不離而昇疏釋有多義。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尚帝釋殿。
第二不動而昇。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
第三各見佛來。
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徧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耀。
第四各嚴殿座。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第五請佛居殿。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第六俱時入殿。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
第七音樂止息。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第八各念昔因獲智益也。散緣既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善根者即下十佛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亦表見自心性同昔佛故。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䭾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尸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第九同讚如來。謂三世諸佛皆於此處說十住法。獨讚此十佛者。表說十住及無盡故。所讚十佛各舉一德。後結通云如此世界忉利天王讚十佛功德十方世界亦然。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加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第十殿皆廣博。如來入殿即覺智現前。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十方以下結通無盡。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初來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讚揚。將演住門。先陳體性。性即佛智。先讚如來故品來也。二釋名者。須彌約處。稱讚佛德。依處有讚。故立此名。亦頂之讚揀餘處也。三宗趣者。以集眾放光偈讚為宗。為成正說為趣。又顯佛德為宗。令知住體為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寶華世界。優鉢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虗空華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
第四釋文。此品總為三分。第一集眾分。第二放光分。第三偈讚分。今初集眾文有十同。一集會同皆佛力故。二主首同皆大菩薩故。三眷屬同各與佛剎微塵數故。四來處量同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故。五表法名同慧即十解故。六從來世界名同同名華故。七所事佛同同名月故。月表位中佛果智明闇息恩益清涼應器周故。八伸敬威儀住同同體各住一方故。十結十方同若剎若人皆徧法界法界重重無盡故。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第二爾時下如來放光分。從兩足指者足指距地。得任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也。數位過前加於千也。相表解顯故云妙色。普照十方。顯佛眾會一光照於一切則一切皆爾。重疊無礙。無不互見。為一法界圓明大會。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佛放淨光明 普見世導師 須彌山王頂
妙勝殿中住 一切釋天王 請佛入宮殿
悉以十妙頌 稱讚諸如來 彼諸大會中
所有菩薩眾 皆從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會諸菩薩 皆同我等名 所從諸世界
名字亦如是 本國諸世尊 名號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淨修無上行 佛子汝應觀
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 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見佛 住於須彌頂 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一一世界中 發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願 修習菩提行 佛以種種身
遊行徧世間 法界無所礙 無能測量者
慧光恒普照 世闇悉除滅 一切無等倫
云何可測知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 增長癡惑網
繫縛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徧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真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譬如闇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瞖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瞖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轉迴生死獄 言辭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若見佛真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淨眼
能觀察世間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真性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住於分別 則壞清淨眼 愚癡邪見增
永不見諸佛 若能了邪法 如實不顛倒
知妄本自真 見佛則清淨 有見則為垢
此則未為見 遠離於諸見 如是乃見佛
世間言語法 眾生妄分別 知世皆無生
乃是見世間 若見見世間 見則世間相
如實等無異 此名真見者 若見等無異
於物不分別 是見離諸惑 無漏得自在
諸佛所開示 一切分別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淨故 法性本清淨 如空無有相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遠離於諸想
不樂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 能見大牟尼
如德慧所說 此名見佛者 所有一切行
體性皆寂滅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希有大勇健 無量諸如來 離垢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我見世間燈 如實不顛倒
如於無量劫 積智者所見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虗空 故說無有盡
智者說無盡 此亦無所說 自性無盡故
得有難思盡 所說無盡中 無眾生可得
知眾生性爾 則見大名稱 無見說為見
無生說眾生 若見若眾生 了知無體性
能見及所見 見者悉除遣 不壞於真法
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說法
則能照世間 如佛盧舍那 正覺善開示
一法清淨道 精進慧大士 演說無量法
若有若無有 彼想皆除滅 如是能見佛
安住於實際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承最勝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見一切佛 此中無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計有我人 則為入險道 諸取著凡夫
計身為實有 如來非所取 彼終不得見
此人無慧眼 不能得見佛 於無量劫中
流轉生死海 有諍說生死 無諍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
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實 不知聖妙道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勝 顛倒非實義
不能見正覺 能知此實體 寂滅真如相
則見正覺尊 超出語言道 言語說諸法
不能顯實相 平等乃能見 如法佛亦然
正覺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永斷分別根
是故說名佛
爾時真實慧菩薩聞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於法不顛倒
如實而現證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現在非和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真體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一切佛 法身真實相 於實見真實
非實見不實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為佛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眾 知以眾故一
諸法無所依 但從和合起 無能作所作
唯從業想生 云何知如是 異此無有故
一切法無住 定處不可得 諸佛住於此
究竟不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想 無有能過者
故號為無上 諸佛所得處 無作無分別
麤者無所有 微細亦復然 諸佛所行境
於中無有數 正覺遠離數 此是佛真法
如來光普照 滅除眾闇冥 是光非有照
亦復非無照 於法無所著 無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 不壞於法性 此中無有二
亦復無有一 大智善見者 如理巧安住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凡夫無覺解 佛令住正法
諸法無所住 悟此見自身 非身而說身
非起而現起 無身亦無見 是佛無上身
如是實慧說 諸佛妙法性 若聞此法者
當得清淨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偉哉大光明 勇健無上士 為利羣迷故
而興於世間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若佛菩薩等 不出於世間 無有一眾生
而能得安樂 如來等正覺 及諸賢聖眾
出現於世間 能與眾生樂 若見如來者
為得大善利 聞佛名生信 則是世間塔
我等見世尊 為得大利益 聞如是妙法
悉當成佛道 諸菩薩過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淨慧眼 了諸佛境界 今見盧舍那
重增清淨信 佛智無邊際 演說不可盡
勝慧等菩薩 及我堅固慧 無數億劫中
說亦不能盡
第三爾時法慧下十方菩薩偈讚。即為十段。初一為總。餘九為別。以法慧是說法主故。總敘此會本末事義。總顯佛德。餘九歎佛差別之德。總別共顯如來無礙之會。此十菩薩名亦表十住。其所說法表位勝進。今初東方法慧。總了佛法故。南方一切慧者了一切法真實之性。淨心地故。西方勝慧者。以解佛勝智隨空心淨故。北方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東北方精進慧者。以勤觀真理。集無量善俱無住故。東南方善慧者。以成就般若。慧鑑不動可謂善矣。西南方智慧者。決斷不動所以名智。西北方真實慧者。謂心不顛倒是真實慧。下方無上慧者。謂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上方堅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壞故。此十方菩薩各說十頌。讚佛總別之德。頌義微妙。疏有廣釋。茲取大綱。故不具錄。
十住品第十五
此品來意。上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又前辨所依佛德。今辨能依十住。故次來也。釋名者。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此十住法有四品。謂十住。梵行。初發心功德。明法。此四品分二。前三品當住位行德。後一品勝進趣後。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迴向是位。無進趣者。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無分別離趣相故。今前初品辨位。次品辨行。後品明德。初亦名解。此初品文分七段。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分。七重頌分。且初。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第一三昧分也。問何故入定。答略辨六義。一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六成軌儀故。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
第二加分。初至令汝說法。是加之因緣。次為增長佛智下十一句。是加所為。次汝當承佛神力而演此法下是加相。先口加勸說以增辨。次興十種智下是意加以增智。後摩頂是身加以增威。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第三起分。略由四意。一三昧事訖故。二已得勝力故。三說時至故。四定無言說故。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虗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大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第四本分有三初言住處廣大等。總顯體相。次言住有十種下標以許說。次何者為十下徵列其名。今此住位名住處者。若以增勝。則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復由此而為行願之所住處。若從通。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梵本為家。舊譯為種姓。即四種姓中習種姓也。良以此家菩薩所居。故翻名住處。疏有多義。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此下第五正說。文中為說分即是行相。釋此十住即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徵後釋。釋中皆先明自分後明勝進。又前是住位。後是起行。今初發心住。見佛世尊下乃至求一切智。明發心之緣。有十種緣。次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下正明緣境發心。上云求一切智。今明緣十種智即一切智。正是所緣之境。次勸學十法下第二勝進行。謂欲求勝位。應勸勵亦勸他學。列有十種。不出悲智。供佛為總。次何以故下徵釋。何須學此。謂令得通別二種益故。別為增上廣大。此之別益。皆希後位。以解從內發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虗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二治地住。初令眾生發十種心。是自分。次勸學十法。乃勝進行。次徵云何要學此法耶。謂以智導悲。令轉勝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三修行。初自分。十種觀一切法。是護煩惱行。次勸學十種法。謂觀察眾生等。是護小乘行。以小乘不求種智。不欲廣知故。次徵意云但觀無常足矣。何用廣知。釋意云觀空不礙廣有。知見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四生貴住。初住釋名。謂從聖教中生。以多聞熏習。等流無漏教法。生其智故。以生菩提家。故名生貴。初自分十法。言不退轉者。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教化眾生。於自住處不退轉故。次勸學十法為勝進。後徵意云何以要觀三世耶。釋意云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徧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言自分十心。亦是方便。次勝進。勸學十法。亦具足故。次徵釋意云為雙明深廣性相交徹。轉復增勝。形奪兩忘。皆無染著。成般若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六正心住。初自分十心。內由成就般若。乃法性相。故皆不動。名為正心。次勝進。勸學十法。通聞思修。次徵釋云。此如順忍。欲後位不退。忍故不退。即無生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七不退住。自分十法皆云不退者。然此位已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又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今此事理雙觀。而心不退。後位從理向事。唯隨事行轉純熟故。是故前位但聞讚毀三寶等忍之尚易。今聞有無利害轉深成忍則難。故過前位。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進趣義。次勸學十種廣大法。是為勝進。次徵釋中善能出離者。不沉沒於事理。成後位自在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世界。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徧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三業無失。永離習氣。唯佛得之任運無功。此多同八地。能行無漏。故得無失。次勸學十法。是為勝進。是不動行。初六於剎自在。後四三業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次徵釋云。為得善巧入於後位辯才自在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九法王子住。初自分十法。初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別等。乃至第十知演說第一義者。即如九地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說第一義法。令其調伏也。次勸學十法為勝進。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倣佛之儀。合子法度。而言處者。即是位也。次徵釋云。欲令增進。得於後位無礙智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十灌頂住。前自分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所成德用。後十句讚勝難測。以位終故。加此一段。讚勝皆是神通。後勸學十法。皆言智者。即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以當位滿灌頂成佛。以攝諸位皆此中具故。次徵釋云成十勝智復更學者。為欲成佛種智位故。
上十住位竟。
次證成。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六顯實證成。先現瑞顯實。地動雨供。言一萬佛剎者行猶劣故。如此下結通十方。次又以佛神力故下菩薩證成。作如是言者發言讚述。次我等下舉同顯證。言同名等者。謂能說人及說處會主。并所說法皆同。以此一會徧一切處故。以皆同故。故表作證。故云如於此會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說頌曰。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
諸趣眾生無量苦 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虗空不分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欲悉了知真實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欲悉了知無不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淨無量種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欲悉了達分別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欲悉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欲悉了知其體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悉欲了知其實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蹔息
欲得天眼皆明見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欲悉了知究竟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 種種談論語言道
如其世諦悉欲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離言說 性空寂滅無所作
欲悉明達此真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
具足諸佛大神通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無量土
一一光中覺一切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 悉置掌中而不動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無人無有我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 盡抹為塵無遺者
欲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
欲悉了達窮其際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 一切獨覺及聲聞
欲知其法盡無餘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諸世界 欲以一毛悉稱舉
如其體相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數輪圍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寂靜一妙音 普應十方隨類演
如是皆令淨明了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無不盡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相皆得見
而悉知從分別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 無量如來悉充滿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薩以此初發心
種種變化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欲悉了達從心起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數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隨其流轉生滅相
欲於一念皆明達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身語及意業 普詣十方無所礙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如是發心已 應令往詣十方國
恭敬供養諸如來 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厭
為彼稱歎使順行 如是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在其中作尊主
為諸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無退轉
最勝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淨法
勸諸菩薩說與人 如是教令離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 不可傾動摧伏處
為彼菩薩常稱讚 如是教令不退轉
佛是世間大力主 具足一切諸功德
令諸菩薩住是中 以此教為勝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 悉得往詣而親近
常為諸佛所攝受 如是教令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 悉皆演暢無有餘
為彼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不退轉
摧滅諸有生死輪 轉於清淨妙法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墮惡道 無量重苦所纏迫
與作救護歸依處 為諸菩薩如是說
此是菩薩發心住 一向志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教誨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住菩薩 應當發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願使悉順如來教
利益大悲安樂心 安住憐愍攝受心
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 次令誦習求多聞
常樂寂靜正思惟 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悅離麤獷 言必知時無所畏
了達於義如法行 遠離愚迷心不動
此是初學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第三菩薩修行住 當依佛教勤觀察
諸法無常苦及空 無有我人無動作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如名字無處所
無所分別無真實 如是觀者名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 及以勸觀於法界
世界差別盡無餘 於彼咸應勸觀察
十方世界及虗空 所有地水與火風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勸觀察咸令盡
觀察彼界各差別 及其體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則名為真佛子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信佛堅固不可壞 觀法寂滅心安住
隨諸眾生悉了知 體性虗妄無真實
世間剎土業及報 生死涅槃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 其中所有諸佛法
了知積集及圓滿 如是修學令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 能隨觀察悉平等
種種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我稱揚讚歎者 此是四住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無上佛菩提
從此第五諸菩薩 說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無量巧方便 發生究竟功德業
菩薩所修眾福德 皆為救護諸羣生
專心利益與安樂 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一切世除眾難 引出諸有令歡喜
一一調伏無所遺 皆令具德向涅槃
一切眾生無有邊 無量無數不思議
及以不可稱量等 聽受如來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眾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開示
第六正心圓滿住 於法自性無迷惑
正念思惟離分別 一切天人莫能動
聞讚毀佛與佛法 菩薩及以所行行
眾生有量若無量 有垢無垢難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壞 若有若無心不動
過去未來今現在 諦念思惟恒決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無性空無實
如幻如夢離分別 常樂聽聞如是義
第七不退轉菩薩 於佛及法菩薩行
若有若無出不出 雖聞是說無退動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諸佛有以無
佛智有盡或無盡 三世一相種種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如是一切展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第八菩薩童真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淨無諸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各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祗法悉諮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咸承事
第九菩薩王子住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歎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第十灌頂真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淨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發心調伏亦無邊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了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咸令盡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第七重頌分中總有一百頌。分二。初九十一頌正顯前法。後如十住下九頌。結歎勸修。前中十住即為十段。初有四十一頌頌發心住。於中初二頌發心緣。次三世因果下三十二頌所緣境發心。次菩薩如是發心已下三十頌勝進所學。後一頌結德。後十住名頌文自顯。後如是十住諸菩薩下九頌結歎勸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六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梵行品第十六
初來意者。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來也。二前明諸位別行。今辨諸位通行。三前通道俗。今別顯出家之行。四前明隨相差別。今顯會緣入實。五為顯入住之因。謂自他二種梵行淨故。則入初住也。六別顯初住成佛。則類前諸位。位位成佛。不由他悟之相也。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㘕摩。此翻為淨。揀上淨行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有云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然前信中之淨。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有不同。三宗趣者。即以悲智無二。事理雙修。觀行為宗。疾滿一切佛法為趣。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第四釋文中。先問後答。今初正念天子問者。天淨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梵依天行而得成故。謂見第一義天梵行成矣。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法慧答者。表巧慧窮法。次問端中。一切世界等。先舉所問境。云何下述所問相。一問淨行所因。謂隨相持戒之梵行云何得離相之清淨。故不應言淨劣梵也。次從菩薩下問因所得果也。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答中分二。先答行淨所因。後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斯即觀成利益也。今初因有二。先明自行淨。即離相之戒成。後復應修習下。明利他之行淨。即無緣之四等。二種智慧。通在兩文。為能淨故。今初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者示所應也。次所謂身身業下十法即為所觀。此總所應觀者此十法也。言作意者不墮無記故。觀察者以慧推求故。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
第三廣陳修相。即尋思觀也。所觀十法即為十段。前六是染。後四是淨。今初觀身也。五陰成身體不順理故非善色。體是無記法故不軌則非法。飲食資成故不淨。自相臭惡。種子不淨。住處不淨。其中但有三十六物。種種不淨。皆可惡厭。四蛇相違反業惑所依。是身無知。要當必死。究竟不淨。有十八萬戶。蟲有九億。全以蟲聚成其身故。身業者。身之作用。四儀無記。餘通善惡。故非梵行。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脣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三語者語以音聲為體。風觸七處而出於聲。此唯無記。語業通善惡。亦非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惱。憂喜。
第五觀意者。謂覺是尋求。觀是伺察。覺麤觀細。此十是心所。尚非心王。豈為梵行。意業是意之用。亦同心所以思等皆徧行故。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第七觀佛十事。觀佛三身。一一觀之皆無自性。故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進退推求。佛體寂滅。是知真佛既超心境。依斯成行行豈相耶。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第八觀法。但有八句。然法有教理。行果今就後三。略能詮教。但有三法。寂滅是理。涅槃是果。餘六通三。今推徵云若一是法。餘則應非。一一應爾。若謂總是。則和合不實。隨得一法即應得餘。和合而成則無和合。若以無合而為法者。無合之法豈當有耶。又此舉法。皆舉寂滅無生等者。欲明一一自虗。法即非法。梵行何從。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第九觀僧十事。前八約人。後二約德。此中僧且依小乘四果名僧。然觀意謂僧名和合而有八輩。若一是僧餘則應非。又一一別辨則無眾義。集此無眾豈成眾耶。後二就德。德若是僧何須八輩。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一一窮究。為僧者誰。僧體既虗。梵行安寄。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第十觀戒。戒為行體亦賴眾緣。從緣成戒。戒性如空。起心持戒是謂迷倒。無善無威儀不離二乘心。是名持淨戒。此戒乃名真梵行也。
上明離相之戒廣顯修相竟。
次顯觀行成相。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無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第四如是觀下。辨觀成之相。望前尋思。即是觀益。望後得正覺果。此但如實觀成。今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後此中何法下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謂觀梵行求來處不可得。及主者作者皆不可得。於有為無為。乃至五蘊求之畢竟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是名真梵行也。故云梵行觀成。後如是觀察下結成梵行。清淨之相。通以無得故成也。
上自利行成。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第二復應下。明利他行淨。文有二段。初觀十種深智。即利他之方。後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皆具足也。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緣體宛然。一心湛寂。梵行用也。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不但心觀圓明。復應廣集佛智。故下云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結勸修學也。次聞已下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文有四句。一雙起慈悲。如犢母隨子。二思惟藥病成大法喜。三即行無求以成大捨。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後五喻廣如十忍品。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第二大文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問。初牒前因深。次一切佛法下酬其果滿。今標。由理觀深玄。了性具足萬行齊修。故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即。次初發心時下釋疾現之言。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知一切法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意謂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即名為佛。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舉初況後。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初有二義。一三種發心之初。如起信論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此當初信成就發心也。二十住之初。發有二義。一發起上求。二三德開發。在於信位。久已研窮。至此位中忽然開發。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然住會發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在後文。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此一品文。長分七段。一天王請說分。二歎深難說分。三約喻校量分。四就法略示分。五動地興供分。六他方證成分。七以偈重頌分。今初問也。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此顯深難說也。所以歎者。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下寄言說顯。未盡其源故。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第三雖然下。約喻校量分。於中二。初結前生後。謂約自力。則甚深。承佛力。則可說。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筭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此下正顯校量發心功德。有十一大喻。一利樂眾生喻。二速疾步剎喻。三知劫成壞喻。四善知勝解喻。五善知諸根喻。六善知欲樂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知業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及生喻。然此十一喻。後後過前前。故皆捨置前前更舉後後。又一一喻內一一皆有十重小喻。文無者略也。今初利樂眾生喻也。初假使有人下乃舉廣。次問於意云何徵問。次天帝言答廣。次且置此喻下併舉九事小喻。次問次答。次法慧菩薩言下校量超勝。後喻喻同。此無小喻者略也。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舉速疾步剎喻中。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過超勝。何以故云徵釋彰前不及。次為了知十方。辨此過前。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第三舉知劫成壞喻。初舉廣大。次此十方下對辨超勝。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麤解盡無餘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四舉善知勝解喻。言勝解者。謂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今略云解即唯識別境解也。初舉廣喻。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次何以故下徵釋。初反釋。次為盡知下順釋。此為盡知等為總。次所謂欲知下有八句。總約相以辨。次欲悉知下有五句。一一別明超過之相。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舉善知諸根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舉善知樂欲喻。樂欲者謂於所樂欲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即勝解智所攝。初舉廣。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七舉善知方便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虗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八舉善知他心喻。知心義兼王所。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九舉善知業相喻。業即業報智。如下九地中說。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知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葢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十舉善知煩惱喻。煩惱有根本隨等。具如唯識。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二徵釋中。何以故下先反顯。次為盡知下總明。次別釋有六門。初門總明。二欲盡知下流轉門。三欲盡知下病行門。四欲悉知下諸識門。五欲悉知下相生門。六欲悉知下出家門。義有多釋。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徧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如是。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虗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一舉供佛及生。初舉廣喻。以一人供佛。有現世滅後供養功德。校量顯勝。次略辨九人供佛功德校量顯勝。後徵釋中。何以故下反顯。次為供養下順釋。
已上第三約喻校量分竟。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下就法略示分。前喻顯大心因廣。此明攝德深勝。亦是讚勝勸學。能知前際下至後心無所著。文有五段。初解行圓滿。二以發心故下妙果當成。三應知此人下與佛平等。四纔發心時下能作佛事。五初發心下大智現前。此初解行圓滿也。言語信等者。謂此菩薩於佛智慧能信。是十信位成就故。能受是十住。能修是十行。能知是十向。能證是十地能究竟是結因。究竟能與佛等是果滿。謂與佛能證所證平等無二故。故初心即攝諸位。何以故下徵釋所以。何以初心即滿因位。釋云以等真性所為無齊限故。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即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即得佛故。
第二妙果當成。謂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望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品云即得。晉經梵本。此中皆是佛故者。當此義也。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第三言與佛平等。謂發心均故。發心畢竟二無別故。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第四言能作佛事。有十一句。皆是纔發即得。言即得者。有二意。一約法圓融。初心攝諸位故。二以位攝位。如十住滿即成佛故。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第五大智現前。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又通釋上四段。謂由於無所著故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此大文第五興供動地分。言瑞應也。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此大文第六他方證成分也。以初心攝德深廣。恐難信受。故佛自證。文分三段。初佛現證。汝說下顯益證成。如是娑婆下結通無盡。是證佛結通。非經家也。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虗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此下第七以偈重頌分。先辨偈意。有十一句。初一後一是說偈儀。而離開者。欲顯中九皆承佛力。該十方故。中九正明所為。初總餘別。別中四對。一淨業顯理。二除惑開信。妄想分別為雜染根。三知病識藥。四觀果淨因。即由利他。自業便淨。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徧於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究竟虗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慈念眾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有剎仰住或傍覆 麤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哀愍五趣諸羣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虗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無量諸法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眾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是尊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真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第二正顯偈辭。有一百二十一頌。文分三段。初八十二偈。超頌就法略示。二有三十四偈。却頌就喻校量。三有五偈結成勸讚。令景慕發心。歎深難說徧於三段。又歎為長行偈頌之本。故略不頌之。初中文亦分五。初有十七偈。頌第一解行圓滿。二菩薩始發下十七偈。超頌第四能作佛事。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却頌第三得佛平等。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頌第五大智現前。五恒勸眾生下二十三偈半。頌第二當成妙果。文不次者。顯德無前後故。今初。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徧等虗空
而於眾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十方眾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眾生令出離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眾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真實
為令眾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福智無量皆具足 眾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眾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眾生除黑闇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眾闡揚清淨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眾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眾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羣生現眾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眾生示涅槃
二有十七偈頌能作佛事。
菩薩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得諸佛法 眾生思惟發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眾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分身徧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闇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洽
觀察眾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佛力無量此亦然 譬如虗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 億劫勤修而不倦
種種思惟妙功德 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恒不捨 專念生成一切智
一身示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徧
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
於諸世間不分別 於一切法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取 恒救眾生無所度
一切世間唯是想 於中種種各差別
知想境界險且深 為現神通而救脫
譬如幻師自在力 菩薩神變亦如是
身徧法界及虗空 隨眾生心靡不見
能所分別二俱離 雜染清淨無所取
若縛若解智悉忘 但願普與眾生樂
一切世間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無畏
思惟諸法亦復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能入過去畢前際 能入未來畢後際
能入現在一切處 常勤觀察無所有
隨順涅槃寂滅法 住於無諍無所依
心如實際無與等 專向菩提永不退
修諸勝行無退怯 安住菩提不動搖
佛及菩薩與世間 盡於法界皆明了
欲得最勝第一道 為一切智解脫王
應當速發菩提心 永盡諸漏利羣生
三十有八偈頌第三得佛平等。
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利眾生故稱述 汝等諸賢應善聽
無量世界盡為塵 一一塵中無量剎
其中諸佛皆無量 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眾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其心廣大如虗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眾苦法 悉住無生真實際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覲謁
當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四有六偈半頌大智現前。
恒勸眾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一切趣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眾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羣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眾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眾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眾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并其習種悉了知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虗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眾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無量佛所皆讚仰 所有法藏悉躭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羣生功德藏
慈心廣大徧眾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恒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哀愍眾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真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揚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五有二十三偈半。頌第二當成妙果。此中文分九段。初三頌半諸佛護念。二半頌當得菩提。三半頌與大妙法。四一頌佛體平等。五一頌修助道法。六六頌佛力無畏。七五頌莊嚴佛法。八五頌說法智慧。九一頌結德無盡。
十方國土諸眾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等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喻無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剎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以菩提心徧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虗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羣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眾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一切眾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諸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眾生
悉令香華及妙鬘 寶幢幡蓋上衣服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毗盧遮那妙寶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所說種種眾譬喻 無有能及菩提心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眾生皆永度
發心廣大等虗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無異 永離眾著佛平等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一切能捨恒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入深禪定恒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十方眾生無有量 世界虗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眾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眾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淨日 眾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虗空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眾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了法自性如虗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眾生說無所著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心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於佛
如眾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喻
二有三十四偈。為喻校量。於中初十四頌正頌前喻。次有二十偈通釋所由。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眾生心行可數知 國土微塵亦復然
虗空邊際乍可盡 發心功德無能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間一切樂
增長一切勝功德 永斷一切諸疑惑
開示一切妙境界 盡除一切諸障礙
成就一切清淨剎 出生一切如來智
欲見十方一切佛 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五偈頌結德勸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七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八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明法品第十八
此品來意者。前明當位所成之德。今明趣後勝進之行。又前明發心之勝德。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來也。釋名者。準梵具翻應云法光明品。統有四義。一法慧智慧。於能所詮進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能詮。以能顯行故。法是所詮。可軌則故。此則詮旨全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持業依主二釋。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說俱是所詮。法之明明之法。依主釋也。四所修行法體離無明。亦唯所詮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有財持業二釋也。宗趣者。明法不同。略有四種。謂教理行果。尋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後趣。又此四皆宗。為成後位及成勝德為趣。
爾時精進慧菩薩。白法慧菩薩言。
釋文中大分為三分。一請說分。二正說分。三結說。今初。先長行。後祗夜。前中亦二。初敘問答之人。勝進趨後非勤不能。故精進慧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正位。捨諸世間法。得佛出世法。去來現在諸佛攝受。決定至於無上菩提究竟之處。
此下第二正申所問。亦分為二。初領前自分勝德。後請說勝進之行。前中先總。後具大下有七句。一領德。即前莊嚴佛不共法。二領乘。即已住究竟一乘。三領位。位不退故。四領道。住離生因故。五領法。得出世法故。六得勝緣。即佛護讚等。七領當果。至菩提故。德雖無量。不出此七。
彼諸菩薩於佛教中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入諸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恒不捨波羅蜜行。所念眾生咸令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虗。佛子。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願垂哀愍。為我宣說。此諸大會靡不樂聞。
此請說勝進行有二。先問所成行體。後問行成德用。以破癡等為德用故。此先問行體也。問有十句。初五自利兼他。次四利他兼自。末結不虗。後彼諸下結請。
復次如諸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滅除一切無明黑闇。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永滌一切煩惱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惡趣諸難。淨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總持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清淨功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及諸相好身語心行。成就滿足。善知一切諸佛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為欲成熟一切眾生。隨其心樂而取佛土。隨根隨時如應說法。種種無量廣大佛事。及餘無量諸功德法。諸行諸道及諸境界皆悉圓滿。疾與如來功德平等。
第二問行成德用。有二。先問因行。次問成果德。此問因也。有十二事。一問云何滅無明。二問降魔。三問制外道。四問斷煩惱。五問善根以何而成。六問三惡八難云何可出。七問淨治境。八問地等功德云何成就。九問三業功德云何莊嚴滿足。十以何觀力知佛功德。十一一切境智復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眾生。乃至作大佛事。後及餘無量下。結因成果德也。
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薩行時所集法藏。悉能守護開示演說。諸魔外道無能沮壞。攝持正法無有窮盡。於一切世界演說法時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如來法王。皆悉守護。一切世間恭敬供養同灌其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菩薩亦皆愛敬。得善根力。增長白法。開演如來甚深法藏。攝持正法以自莊嚴。一切菩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說。
第二於諸如來下顯等佛之用。護持正法便等佛故。文有十句。初句為總。謂開示演說皆正法也。下九句知明。一魔不能侵。二攝持修行。三十王外護。四舉世同欽。五諸佛灌頂。六菩薩愛敬。七得眾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攝德自嚴。若得此九方名護法。後一切下結請。
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大名稱者善能演 菩薩所成功德法
深入無邊廣大行 具足清淨無師智
若有菩薩初發心 成就福德智慧乘
入離生位超世間 普獲正等菩提法
彼復云何佛教中 堅固勤修轉增勝
令諸如來悉歡喜 佛所住地速當入
所行清淨願皆滿 及得廣大智慧藏
常能說法度眾生 而心無依無所著
菩薩一切波羅蜜 悉善修行無缺減
所念眾生咸救度 常持佛種使不絕
所作堅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離
如諸勝者所修行 彼清淨道願宣說
永破一切無明闇 降伏眾魔及外道
所有垢穢悉滌除 得近如來大智慧
永離一切諸險難 淨治大智殊勝境
獲妙道力隣上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證得如來最勝智 住於無量諸國土
隨眾生心而說法 及作廣大諸佛事
云何而得諸妙道 開演如來正法藏
常能受持諸佛法 無能超勝無與等
云何無畏如師子 所行清淨如滿月
云何修習佛功德 猶如蓮華不著水
第二偈文重頌。有十一偈。初一偈讚能說。次一偈頌前。次四偈頌所修行體。後五偈頌行所成德。分二。前三頌所成因德。後二結因成果德。
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愍世間諸天及人。問於如是菩薩所修清淨之行。佛子。汝住實法。發人精進。增長不退。已得解脫。能作是問同於如來。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為汝於中說其少分。
第二正答文中。先讚問利益。能問具德誡聽許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癡闇。精勤守護。無令放逸。
此下正答文中。先答所成行體。後答行成德用。初中答前十問即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習。後三十句答令佛歡喜。今總標。不放逸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是修習相。不守根門是名放逸。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癡淨菩提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五者恒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恒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
初答第一段修習有二十句。前十句始修。後十句終成。今初始修。文有標徵列結四節。後皆倣。此。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何者為十。一者如說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舉。四者樂求佛法無有懈息。五者隨所聞法如理觀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禪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無有高下。八者於諸眾生上中下類心無障礙。猶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見眾生乃至一發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猶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薩諸善知識法師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養。佛子。是名菩薩住不放逸十種清淨。
三答修習終成。謂此十種清淨。皆由不放逸成。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發大精進。起於正念。生勝欲樂。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無依處。於甚深法能勤修習。入無諍門增廣大心。佛法無邊。能順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
次答令佛歡喜。有三十句。初十句結前生後。即牒前十種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一者精進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諸利養無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虗空。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諸法印心無倚著。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清淨忍智光明。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十者依無作門修諸淨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
此十句答正成行相。前明即前修習。故令佛歡喜。今更別明修相。於中法印。疏有多釋。
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所謂安住不放逸。安住無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安住諸行。安住大願。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虗空。佛子。若諸菩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後有十句顯純熟究竟行。修行成熟故云安住。亦由前十成此十種。但生熟異耳。
上答初問五十句竟。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十。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承事善友恒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九者於地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體性。佛子。此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
此答第二入菩薩所住處問。文有三段。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有十一句明住地觀修。後九句明地要勝。今初。
復次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
二復次下。明住地觀修。言住地觀修者。梁論云地者對治我。皆言隨其者。諸地非一故。皆自心者。智與心相應故。
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等宜應速入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
三佛子下。顯地要勝。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捨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如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梁。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
第三答大行清淨問。有二十句。初十句是因。後十句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淨。
菩薩既得行清淨已。復得十種增勝法。何等為十。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善根增勝超諸等列。三者善能領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進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七者心恒安住無上大悲。八者如實觀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來方便之力。佛子。是為菩薩十增勝法。
第二菩薩既得下。由行淨因得勝法果。十皆增勝法。
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第四答大願問。有二十句。初十起勝淨願。後十勵志令滿。今初。全同初地十願。
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二令願成滿者。由斯十句。能滿前十及餘多願。於中五深心則可久。六悉成則可大。可久則菩薩之德。可大則菩薩之業。
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總持不忘無盡藏。決了諸法無盡藏。大悲救護無盡藏。種種三昧無盡藏。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報得神通無盡藏。住無量劫無盡藏。入無邊世界無盡藏。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
第五答獲菩薩藏問。謂由前行願蘊集成藏故。文有十句。
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欲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第六答隨所應化常為說法問。文分三。初菩薩得是下四句。結前生後。次云何下徵以標起。三所謂下正解其義。於中初所謂下知器。次貪欲多者下授法。次為說法時下具德成益。
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尸波羅蜜。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徧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羅蜜。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癡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
第七菩薩如是下。答恒不捨離諸波羅蜜問。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則前正說法時便具十度。謂自修此亦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次是時菩薩下正是不捨度相。十度即為十段。皆先辨相。後是則下結名。於中禪波羅蜜。疏有廣釋。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鉢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如其往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
第八佛子下。答前所念眾生咸令得度問。於中初結前生後。次墮惡道者下正明化度。後如其往昔下結如本誓故能真度。師子吼者決定度故。
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常為眾生開闡法藏。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第九佛子下。答前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問。文分三。初仍前總標。次所以下徵釋所由。由化眾生入三寶海。故能紹前令不斷也。文有四番。為成十句。前九別明。後一總結。謂弘法奉戒。三學兼修。則不斷三寶。化化不絕。
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隨有所作皆以迴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無瑕玷。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皆與方便智慧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
第十菩薩如是下。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空問。先略後廣。略中分三。初結前生後。次隨有所作下三業無瑕。後無瑕玷故下明不所作。言瑕玷者。玉之內病曰瑕。瑕謂體破。外病曰玷。玷謂色汗。以顯三業內外無失。
上略明。
菩薩如是修習善法。念念具足十種莊嚴。何者為十。所謂身莊嚴。隨諸眾生所應調伏而為示現故。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心莊嚴。於一念中入諸三昧故。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故。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眾生故。眾會莊嚴。普攝眾會皆令歡喜故。神通莊嚴。隨眾生心自在示現故。正教莊嚴。能攝一切聰慧人故。涅槃地莊嚴。於一處成道周徧十方悉無餘故。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為說法故。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迴向一切智門。
第二菩薩如是下廣明不空。文有二段。初明自業不空。次若有眾生下明利他不空。初中雖明不空。義兼無失。以一切清淨離煩惱故。又此無失即自業不空。順止寂故。又有標徵釋結。次菩薩成就下結也。
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歎名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菩薩如是成就此法。眾生若見。諸煩惱毒皆得除滅。善法增長。
二明利他不空。於中有法喻合。佛與菩薩俱益不空。今不見者。不宜見故。見不益者。無行力故。亦遠益故。上來並答初所成行問竟。
下答行所成德問。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中勤加修習。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以慈悲力摧伏魔軍。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諸外道。以金剛定滅除一切心垢煩惱。以精進力集諸善根。以淨佛土諸善根力遠離一切惡道諸難。以無所著力淨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及諸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悉令清淨。以一切善法力成滿一切諸佛淨土。無邊相好身語及心具足莊嚴。以智自在觀察力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廣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願力隨所應化現佛國土。轉大法輪。度脫無量無邊眾生。
大文第二答行所成德問。前問文有二。今答亦二段。第一答以行成因德。二答以因成果德。今初具答十二問。各有二句。皆上句答下句。上云修何滅癡。今答云以智慧明。他皆倣此。
佛子。菩薩摩訶薩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諸菩薩行。乃至得與諸佛平等。
第二佛子下。答以因成果德。以前問中有因德。有果德。上答因德。今此下答所成果德。初勤修此法。至諸佛平等。先結因成果。謂但能勤修上來諸行。則能次第從因得果。
於無邊世界中為大法師。護持正法。
二正答所成之德。謂護持正法。謂但當勤修上來以行成因之德。自當成後護持法等諸德。故乘前結因成德明之。答上十句。文分九段。第一答初總句。如來法藏守護開演。
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二答眾魔外道無能沮壞。以佛護故。
守護受持廣大法藏。獲無礙辯深入法門。
三答攝持正法無有窮盡。
於無邊世界大眾之中。隨類不同普現其身。色相具足最勝無比。以無礙辯巧說深法。其音圓滿善巧分布故。能令聞者入於無盡智慧之門。
四答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時十王敬護。謂聲勝音巧。令聞者入智故。
知諸眾生心行煩惱而為說法。所出言音具足清淨故。一音演暢。能令一切皆生歡喜。
五答舉世同欽。稱機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處於眾會無能過者。
六答菩薩愛敬。端正有德故。其佛灌頂在前佛護念中。
善知眾心故能普現身。善巧說法故音聲無礙。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無能沮壞。得無所畏故心無怯弱。於法自在故無能過者。於智自在故無能勝者。般若波羅蜜自在故所說法相不相違背。辯才自在故隨樂說法相續不斷。陀羅尼自在故決定開示諸法實相。辯才自在故隨所演說能開種種譬喻之門。大悲自在故勤誨眾生心無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網悅可眾心。
七答得善根力增長白法。於中先總明三業。後得心下。別顯十種自在。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並是增長白法。
菩薩如是處於高廣師子之座。演說大法。唯除如來及勝願智諸大菩薩。其餘眾生無能勝者。無見頂者。無暎奪者。欲以難問令其退屈無有是處。
八答開演如來甚深法藏。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說世界量廣大道場。滿中眾生一一眾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薩於此纔現其身。悉能暎蔽如是大眾。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樂。以無畏辯為其說法。能令一切皆生歡喜。
九答攝持正法以自莊嚴。於中初明自嚴。
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智慧輪故。成就無量巧分別故。成就廣大正念力故。成就無盡善巧慧故。成就決了諸法實相陀羅尼故。成就無邊際菩提心故。成就無錯謬妙辯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諸佛眾會道場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清淨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來智一切菩薩大願智。能作大法師。開闡諸佛正法藏及護持故。
次徵。後釋以攝正法。故有十句德。亦即是前所成之德。可思。
爾時法慧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心住菩提集眾福 常不放逸植堅慧
正念其意恒不忘 十方諸佛皆歡喜
念欲堅固自勤勵 於世無依無退怯
以無諍行入深法 十方諸佛皆歡喜
佛歡喜已堅精進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於諸地淨眾行 滿足如來所說願
如是而修獲妙法 既得法已施羣生
隨其心樂及根性 悉順其宜為開演
菩薩為他演說法 不捨自己諸度行
波羅蜜道既已成 常於有海濟羣生
晝夜勤修無懈倦 令三寶種不斷絕
所行一切白淨法 悉以迴向如來地
菩薩所修眾善行 普為成就諸羣生
令其破闇滅煩惱 降伏魔軍成正覺
如是修行得佛智 深入如來正法藏
為大法師演妙法 譬如甘露悉霑灑
慈悲哀愍徧一切 眾生心行靡不知
如其所樂為開闡 無量無邊諸佛法
進止安徐如象王 勇猛無畏猶師子
不動如山智如海 亦如大雨除眾熱
時法慧菩薩說此頌已。如來歡喜大眾奉行。
第二重頌有十偈。初六偈頌前十種所成行體。後四偈頌所成德。前中初二偈頌佛喜。二有一偈頌入地行願。三有一偈頌菩薩說法。四有一偈頌不捨自行。五半偈頌不斷三寶。六有半偈頌善根攝授。後四偈頌行所成德。分二。前一偈頌以行成因德。次三偈頌因成果德。
上第三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八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九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四會夜摩天宮
功德林菩薩為會主。說十行等法門。已解者令行。自十九卷起。至二十一卷止。共四品經。
(昇夜摩天宮品 夜摩天宮偈讚品 十行品 十無盡藏品)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初來意者。酬前十行問故。匪知之艱。行之惟艱。前解。此行。若膏明相類目足更資。故次來也。次品來者。此會四品分三。初二品當會由致。次一品當會正宗。後一品勝進趣後。於由致中。此品先明感應道交。後品明讚德顯體。前會已終。將陳後說。故次來也。二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處名夜摩天宮會。夜摩此云時分。即空居之首。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適其時。時而後言。聞者悅服。時而後動。見者敬從。涉有依空即事入玄。託此而說。約人名功德林。約法名十行會。三皆依主。次品名者。大同於會。謂不離前三而昇此故。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閻浮提及須彌頂上。皆見如來處於眾會。彼諸菩薩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說法。莫不自謂恒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時夜摩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金網以為交絡。百萬華帳百萬鬘帳百萬香帳百萬寶帳彌覆其上。華蓋鬘蓋香蓋寶蓋各亦百萬周迴布列。百萬光明而為照耀。百萬夜摩天王恭敬頂禮。百萬梵王踊躍歡喜。百萬菩薩稱揚讚歎。百萬天樂各奏百萬種法音相續不斷。百萬種華雲。百萬種鬘雲。百萬種莊嚴具雲。百萬種衣雲周帀彌覆。百萬種摩尼雲光明照耀。從百萬種善根所生。百萬諸佛之所護持。百萬種福德之所增長。百萬種深心百萬種誓願之所嚴淨。百萬種行之所生起。百萬種法之所建立。百萬種神通之所變現。恒出百萬種言音顯示諸法。時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時佛受請即升寶殿。一切十方悉亦如是。爾時天王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名稱如來聞十方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寶王如來世間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清淨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喜目如來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照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殊勝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饒益如來利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無垢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善覺如來無有師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寶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勝天如來世中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妙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去如來論中雄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普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勝如來具眾德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善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苦行如來利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普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王承佛神力憶念往昔諸佛功德稱揚讚歎。十方世界夜摩天王悉亦如是歎佛功德。爾時世尊入摩尼莊嚴殿。於寶蓮華藏師子座上結加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第四釋文者。一品長分為十。第一本會圓徧。謂前會不散而說後會故。二爾時世尊下不離而昇。三時天王下天王見佛。四即以神力下各嚴殿座。百萬下十行餘經別顯嚴相。五時彼天王下請佛居殿。六時佛受請下如來受請。七爾時天王下各念昔因。八名稱如來下偈讚十佛。此佛是前會十佛之前。如次十佛。九爾時世尊下佛同昇殿。十此殿忽然下處忽廣容。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此來意者。助化讚揚故。說行體性故。行所依故。三天偈讚來意宗趣。大旨是同。但解行願以為異耳。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
此下長文有三段。初集眾。二放光。三偈讚。今初集眾。文有十節。此初集因。次十方下辨主。三一一下明眷屬。四從十萬下來屬。五其名曰下列名。六此諸菩薩下來處。七各於佛所下本所事佛。八是諸菩薩下設教。九隨所來方下參而不雜。十如此世界中下結通無盡。
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第二爾時下放光。足上謂趺背。行必動故。背依輪指得有用故。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佛放大光明 普照於十方 悉見天人尊
通達無障礙 佛坐夜摩宮 普徧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間所希有 須夜摩天王
偈讚十如來 於此會所見 一切處咸爾
彼諸菩薩眾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處
演說無上法 所從諸世界 名號亦無別
各於其佛所 淨修於梵行 彼諸如來等
名號悉亦同 國土皆豐樂 神力悉自在
十方一切處 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
或見住天宮 如來普安住 一切諸國土
我等今見佛 處此天宮殿 昔發菩提願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徧難思議
遠離世所貪 具足無邊德 故獲神通力
眾生靡不見 遊行十方界 如空無所礙
一身無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無邊
云何可測知 無住亦無去 普入於法界
第三明說偈儀。十菩薩說即為十段。今初。菩薩名功德林者。謂積行在躬。功德圓滿。故名功德。若就所歎歎佛勝德。故名德林。有十二頌。以是會主總敘此會普徧之事。
爾時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世間大導師 離垢無上尊 不可思議劫
難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 世間靡不見
為眾廣開演 饒益諸羣生 如來出世間
為世除癡冥 如是世間燈 希有難可見
已修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般若波羅蜜
以此照世間 如來無與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 無有能得見 佛身及神通
自在難思議 無去亦無來 說法度眾生
若有得見聞 清淨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
捨離一切苦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提行
不能知此義 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議劫
供養無量佛 若能知此義 功德超於彼
無量剎珍寶 滿中施於佛 不能知此義
終不成菩提
第二上明功德。此辨智慧悟此除冥。難遇之慧。故名慧林。
爾時勝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孟夏月 空淨無雲曀 赫日揚光暉
十方靡不充 其光無限量 無有能測知
有目斯尚然 何況盲冥者 諸佛亦如是
功德無邊際 不可思議劫 莫能分別知
諸法無來處 亦無能作者 無有所從生
不可得分別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
以生無有故 滅亦不可得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諸法無生故 自性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
此人達深義 以法無性故 無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無所解 所說有生者
以現諸國土 能知國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間國土性 觀察悉如實 若能於此知
善說一切義
第三勝林。悟勝義甚深之法故。歎佛深廣無涯之德。
爾時無畏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離於此座
而徧一切處 若聞如是法 恭敬信樂者
永離三惡道 一切諸苦難 設往諸世界
無量不可數 專心欲聽聞 如來自在力
如是諸佛法 是無上菩提 假使欲蹔聞
無有能得者 若有於過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兩足尊 而作世間燈 若有當得聞
如來自在力 聞已能生信 彼亦當成佛
若有於現在 能信此佛法 亦當成正覺
說法無所畏 無量無數劫 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 當知本願力 若有能受持
如是諸佛法 持已廣宣說 此人當成佛
況復勤精進 堅固心不捨 當知如是人
決定成菩提
第四以信樂力聞深不畏。名無畏林。歎信向益深德故。
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人得聞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歡喜心
疾除疑惑網 一切知見人 自說如是言
如來無不知 是故難思議 無有從無智
而生於智慧 世間常闇冥 是故無能生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為一 智無智亦然
其體各殊異 如相與無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 智無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智無智亦然 二相非一時
如菩薩初心 不與後心俱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譬如諸識身 各各無和合
智無智如是 究竟無和合 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
第五拒妄崇真拒迷崇智。名為慚愧。讚如來大智勝益。
爾時精進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差別 無有能知者 唯佛與佛知
智慧究竟故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別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眾生非眾生
二俱無真實 如是諸法性 實義俱非有
譬如未來世 無有過去相 諸法亦如是
無有一切相 譬如生滅相 種種皆非實
諸法亦復然 自性無所有 涅槃不可取
說時有二種 諸法亦復然 分別有殊異
如依所數物 而有於能數 彼性無所有
如是了知法 譬如筭數法 增一至無量
數法無體性 智慧故差別 譬如諸世間
劫燒有終盡 虗空無損敗 佛智亦如是
如十方眾生 各取虗空相 諸佛亦如是
世間妄分別
第六勤觀理事同無差別離身心相。故名精進。十頌總歎佛此德。前即無差之差。此乃差之無差。二章相接顯非即離。亦互相成。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眾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
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 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 世間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復得有壞
世間雖有成 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
此二不應說 云何為世間 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 但是名差別 三世五蘊法
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云何說諸蘊 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
是故說無生 分別此諸蘊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 此是無生義 眾生既如是
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 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 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
常現在其前
第七智了三種世間性相。諸邊不動故名力林。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十方界 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
無處不周徧 佛身亦如是 普徧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 無主無來處 但以諸業故
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 而有業可得
業性本空寂 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
亦復無來處 如是諸色相 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 於中無所見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 普現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
通達一切法 若能見佛身 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 一切無疑惑 若見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 究竟無所住
若修習正念 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
是名法王子
第八照理觀佛而起正修。故名行林。歎佛體相普同德。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虗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終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第九照心本末。名為覺林。十頌顯於具分唯識。
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所取不可取 所見不可見 所聞不可聞
一心不思議 有量及無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畢竟無所得 不應說而說
是為自欺誑 己事不成就 不令眾歡喜
有欲讚如來 無邊妙色身 盡於無數劫
無能盡稱述 譬如隨意珠 能現一切色
無色而現色 諸佛亦如是 又如淨虗空
非色不可見 雖現一切色 無能見空者
諸佛亦如是 普現無量色 非心所行處
一切莫能覩 雖聞如來聲 音聲非如來
亦不離於聲 能知正等覺 菩提無來去
離一切分別 云何於是中 自言能得見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隨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第十鑒達諸佛逈超色聲。心言路絕。故云智林。頌顯此德。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上
初來意有二。一前序此正故。二前辨所依佛智。此辨能依之行。故次來也。二釋名者。隨緣順理造修名行。數越塵沙。寄圓辨十。仁王名為十止。就三學中定心增故。梵網名為長養。長道五根故。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此品長文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現證分。七重頌分。今初入三昧分。言善思惟者。謂巧順事理。揀擇無礙。無心成事。名善思惟。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此加分也。文中有三。一加因緣。二加所為。三加相。今初句標加因。次十方下加緣。告功德林下讚有加因。善男子下雙顯加定因緣。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量方便故。攝取一切智性故。覺悟一切諸法故。知一切諸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行。
二為增長下辨加所為。文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師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
三正辨加相。謂加三業。命說口業。與智意業。摩頂身業。
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
四起分。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虗空界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
第四本分。有二。初明行體。次明行相。此初體也。若約所依。即前善思惟三昧為體。若約所觀。即二諦雙融。若約能觀。即悲智無礙。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撓行。五者無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
第二明行相。徵數列名也。此十行相。大約依波羅蜜以立名也。一施悅自他。故名歡喜。二三聚淨戒亦益自他。故名饒益。三忍順物理。名無違逆。四勤無怠退。名無屈撓。五以慧資定。離沉掉故名無癡亂。六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故名善現。七以方便智不滯事理。故名無著。八成大行願乃能得故。故名難得。九善巧說法名善法行。十言行不虗。名真實行。又稱二諦故故名真實。下說十行即分十段。初歡喜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饑羸困苦命將不全。惟願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眾生咸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饑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補伽羅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處法。無依法。無作法。作是觀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爾時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歡喜行。
此下正釋歡喜行。體即是檀度。有隨相離相二行。先釋隨相行。從此至後三菩提有二十四行餘經。皆明隨相行。於中此菩薩為大施主下至離苦得樂六行半經。略辨體相。次修此行時至三菩提有十七行經。廣顯名相。現行財施。於中先明施行。後以此善根下迴向行。後如是利益下至安隱快樂有十一行半經。明離相行。於中初無我想等。明人空觀。次但觀法界下法空觀。三作是觀時下二觀之益。次觀去來今下願行法施。後是名下結名。於中梵云摩納婆此云儒童。即少年有學者也。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諸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躭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虗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恒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此第二饒益行。體依戒度。有三聚淨戒。謂攝律儀戒。攝眾生戒。攝善法戒。釋相有二。初略釋其相。初此菩薩護持淨戒一行半經。總標舉三聚淨戒。略明持相。次不求威勢下一行半經彰其離過。次但堅持淨戒下兩行經。顯其持意。次如是持淨戒時下廣釋其相。次下至心淨如佛有六行經。明攝律儀戒。初正顯難持境。次作如是念下起觀對治。次唯除方便下至如是修學有九行經。明攝眾生戒。三作是學已下有十三行經。明攝善法戒。於中明自分現攝。以悲智相導。不即不離不在以成正行。次如是解者下雙明二果。次復作是念我當下明勝進當攝。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癡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恒安住忍辱柔和。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詞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竪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除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違逆行。
第三無違逆行。體依忍度。忍有三。忍謂生忍無生忍寂滅忍。以忍順物理名無違逆。得實法忍。無我我所。名無嗔恨。以順物順法皆名為忍。順物則無違於事。順理則無違於法。事理無違。無生寂滅之義也。文中初辨忍相。常修忍法下兩行經。明忍行次不求名利二句顯離過。次但作是念下兩行經。明忍意。下正修忍行。初明耐怨害忍。對難忍之境。初成就如是忍法下五行半經。明口加毀辱。次又此眾生下兩行經。明身加害。次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明長時忍。次遭此極大楚毒下三行半經。明能忍之行。次爾時復作是念下三行經。明安受苦忍。次復更思惟下三行經。諦察法忍。後為慈念眾生故下二行半經。明修忍意。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徧精進。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愧。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但為證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進。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精進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為無數世界所有眾生。以一一眾生故。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備受眾苦。令彼眾生一一得值無數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受眾樂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我能。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無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盡。有無量阿僧祇世界盡末為塵。彼滴及塵一一數之悉知其數。為眾生故經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斷。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歡喜踊躍。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眾生永脫諸苦。菩薩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無屈撓行。
第四無屈撓行。體依精進度。勤無怠退。名無屈撓。撓曲也。弱也。以自牢強故無屈弱。又云無盡。以常住功德。現化眾生。故名無盡。謂若怠惰。斯則有盡。攝論三精進中。名無退無弱無喜足。文中初修諸精進下兩行零經。顯精進之相。次性無三毒。顯其離過。即難行精進。次但為下有十四行經。明精進所為。於中有四段。初但為斷一切煩惱。為斷惑。次但為知一切眾生界。為度生。三但為知一切法界。為知法。四但為得一切佛法。為求法。上總顯精進之相。次成就如是精進行已下隨難別釋。有二。初被甲精進中。一代眾生受地獄苦。二為度生故長劫受苦無一念悔心。次以此所行方便下利樂精進。後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說。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說。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說。心無癡亂。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癡亂。入胎出胎心無癡亂。發菩提意心無癡亂。事善知識心無癡亂。勤修佛法心無癡亂。覺知魔事心無癡亂。離諸魔業心無癡亂。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無癡亂。此菩薩成就如是無量正念。於無量阿僧祇劫中。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廣大法。莊嚴法。種種莊嚴法。演說種種名句文身法。菩薩莊嚴法。佛神力光明無上法。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不著一切世間法。分別一切世間法。甚廣大法。離癡翳照了一切眾生法。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菩薩智無上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薩聽聞如是法已。經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憶念無有間斷。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修諸行時。終不惱亂一眾生令失正念。不壞正法。不斷善根。心常增長廣大智故。復次此菩薩摩訶薩。種種音聲不能惑亂。所謂高大聲。麤濁聲。極令人恐怖聲。悅意聲。不悅意聲。諠亂耳識聲。沮壞六根聲。此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音聲。假使充滿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所謂正念不亂。境界不亂。三昧不亂。入甚深法不亂。行菩提行不亂。發菩提心不亂。憶念諸佛不亂。觀真實法不亂。化眾生智不亂。淨眾生智不亂。決了甚深義不亂。不作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無有慢法障。不誹謗正法故無有報障。佛子。如上所說如是等聲。一一充滿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數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身心一切諸根。而不能壞此菩薩心。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性。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聲皆無所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與法界等無有差別。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與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轉。善入一切諸禪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真實智慧。得離音聲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諸三昧門。增長無量廣大悲心。是時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清淨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癡亂行。
第五無癡亂行。依禪度。以慧資定離沉掉故。名無癡亂。初云成就正念。一就奢摩他品名為正念。正念即定。以彼心離妄念之亂。故名正念。二就毗鉢舍那。亦名正念。謂不偏鑒達。明了於緣。經云正念諸法未曾忘失。三就禪那。止觀雙運。名為正念。下經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間等。謂於緣明了。是無癡義。不異所緣。是無亂義。下經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以智照故離癡。以正定故離亂。言心無散亂下九句別明正念。初句是無亂之總。謂不隨境轉故無散亂。二障不能壞名為堅固。三緣不能牽故云不動。四超劣顯勝故云最上。五異世無染故云清淨。上五釋無亂也。下四義釋無癡。六稱法界故云廣。七趣一切智故云大。八引發難量故云無量。九不捨大悲名無迷惑。上九句別。攝為三種禪。前六現法樂住禪。次二引生功德禪。後一饒益有情禪。上總顯無癡亂。次以正念故下別明無癡亂。初結前生後。二善解世間下顯正念之能。初二句雙標。次所為下雙釋。初所謂能持色法下五行半經。通就諸境辨無癡亂。次此菩薩成就如是下。別約所持明無癡亂。於中初一行半經。結前標後。次所謂下四行半經。正顯所持。文有十五句。次菩薩聽聞下一行零經。結無癡亂。次何以故下兩行餘經。徵釋所以。下文別明上九義攝三種禪。初復次種種音聲不能惑亂下有十六行經。釋前現法樂住禪。從所謂高大聲下至甚深義不亂。通釋上心無散亂。不作惡業下釋堅固。如上所說下釋不動。入三昧中下釋最上。如是聞已下釋清淨。知一切聲下釋廣。此上六段釋上現法樂住禪竟。次菩薩如是成就下五行半經。釋引生功德禪。於中釋大無量二義。次作如是念下兩行經。釋饒益有情禪。釋九中無迷惑。謂躭著禪味。不起大悲。是為迷惑。今悲以導禪。故無迷也。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現行。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三業皆無所有。無虗妄故無有繫縛。凡所示現無性無依。住無實心。知無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無得無相。甚深難入。住於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無業報。不生不滅。住涅槃界。住寂靜性。住於真實無性之性。言語道斷超諸世間無有所依。入離分別無縛著法。入最勝智真實之法。入非諸世間所能了知出世間法。此是菩薩善巧方便示現生相。佛子。此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國土無相為相。一切三世唯是言說。一切言說於諸法中無有依處。一切諸法於言說中亦無依處。菩薩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間皆悉寂靜。一切佛法無所增益。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了知法界體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捨離大菩提心。恒不退轉化眾生心。轉更增長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誰當成熟。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教化眾生誰當教化。我不覺悟眾生誰當覺悟。我不清淨眾生誰當清淨。此我所宜。我所應作。復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獨得解脫。而諸眾生盲冥無目。入大險道。為諸煩惱之所纏縛。如重病人恒受苦痛。處貪愛獄不能自出。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不能滅苦。不捨惡業。常處癡闇不見真實。輪迴生死無得出離。住於八難眾垢所著。種種煩惱覆障其心。邪見所迷不行正道。菩薩如是觀諸眾生作是念言。若此眾生未成熟未調伏。捨而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所不應。我當先化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調伏者先令調伏。是菩薩住此行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乾闥婆阿脩羅等。若有得見暫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及暫耳聞一經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善現行。
第六善現行。依慧度。體即般若。以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故名善現行。以即空照有。而能現生。故云善現。釋相中。初此菩薩身業清淨下兩行半經。略明行相。次廣明行相有三種慧。初如是隨覺慧。於中初住如實心下示意業。次住於正位下示身業。三住涅槃界下示語業。後入離分別下總結。二五明善巧慧。有三。初此菩薩作如是念下以理會事。次如是解一切下事理無礙。三永不捨離大菩提心。順理起悲。三有情義利慧。有二。初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下建攝生志。二先人後己。於中四節。初若我自解下假攝自度。次而諸眾生下觀物輪迴。三菩薩如是觀下結所不應。四我當先化下決志先拔。後住此行時總結顯成益。是名下結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九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下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闇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了佛菩提。證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於菩薩住處心無所染。於菩薩所行亦無所著。淨菩薩道受菩薩記。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無知無見。無信無解。無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導。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於險道。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處。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於邪法。捨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於諸有中堅執不捨。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無所著。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為一眾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經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捨而餘去。又以毛端徧量法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處皆亦如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起我我所想。於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三昧。不著觀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眾生。亦復不著入於法界。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又作是念。我當盡虗空徧法界。於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達一切佛法。正念現前無所取著。菩薩如是觀身無我見佛無礙。為化眾生演說諸法。令於佛法發生無量歡喜淨信。救護一切心無疲厭。無疲厭故。於一切世界。有眾生未成就未調伏處。悉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眾生種種音聲。種種諸業。種種取著。種種施設。種種和合。種種流轉。種種所作。種種境界。種種生。種種歿。以大誓願。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動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無所著無所依故。自利利他清淨滿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
第七無著行。體即方便。言不住事理故名無著。以由迴向故不住生死。由拔濟故不住涅槃。俱無住故名為無著。所謂觀空而不捨有。涉有而不迷虗。權實雙行二邊不住。故名無著行也。文中釋相有二。初顯自分無著。次顯勝進無著。於自分中。初明淨境不著。次於染境不嫌。初經云此菩薩以無著心下。明不著淨境。謂雖嚴剎而心不著淨土。次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下。明雖供養三寶而不著功德。所以不著者。次云為究竟等。次於念念中下四行餘經。別示不著之相。義兼三寶及自進修。皆無所著。次此菩薩下明長時無著。次云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於染境不嫌。次何以故下兩行餘經。徵釋不嫌染境之所以。謂順法而觀無垢淨相故。次菩薩如是深入下六行經。類顯萬行。若自若他皆無所著。上明自分行。下明勝進行中有三段。初明自行。次明利他行。後結成行滿。今初牒前自分。次於佛法中心無障礙下有十一句。正顯勝進。次明利他。先增長大悲。後要心拔濟。初中云得受記已下二行半經。明觀其所悲。所可悲者。以觀迷四諦故墮險道。次不敬十力下兩行半經。明觀迷勝義故墮險道。次菩薩如是觀下一行經。明增悲無著。上明觀其所悲。由其可悲故次要心拔濟。於中初起悲行。菩薩爾時下三行經。明心無疲厭。次又以毛端下兩行經。明其心廣大。此悲行也。次乃至不於一彈指頃下四行經。舉少況多。廣顯無著。次何以故下五行半經。釋無著之所以。由念深故利廣。以正念現前故無所取著耳。上明勝進行。下結成行滿。於中觀身無我二句。乃自利行成。次為化眾生下一行半經。明教化無疲。次無疲厭故下四行經。明無厭之相。次不令其心二句。結成無著。次何以故下二句徵釋。雙結二利行滿。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恒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眾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不捨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剎。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淨。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虗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讐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何以故。我於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何以故。於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第八難得行。體依願度。釋相中二。初明自分。後明勝進。初中先明自利。此菩薩成就難得下三行經。明修成善根。次修諸行時下四行餘經。顯善根之相。文有十句。由得最勝故受難得之名。次安住此難得行下三行經。顯行成利益。上自利行。次辨利他。此菩薩雖了眾生下八行半經。有法喻合。合中云不住生死中流者。上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今言生死中流者。以發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三賢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槃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次何以故下徵釋不住所以。有兩番徵。初深入眾生下兩行餘經。正徵不著。次了一切法二句重徵前義。次菩薩如是下七行餘經。雙結二行。有法喻合。次非究竟下雙非二行拂跡入玄。謂上二利悲智雙行。心雖無著。然猶恐涉悲智之迹。故此拂之。上明二利行。次菩薩成就如是下明勝進行。初明慧行。次明悲行。初牒前自分。次不說二乘法下正辨勝進行相。即事入玄。故不說等。明離相無說。次何以故下四行經。徵釋以顯雙非。意云所以不說者。一無法可說故。二明無心說。謂不起念故。次何以故下三行經。轉釋無念所以。無念者稱法界故。次何以故下四行半經。徵顯雙非。有法喻合。徵意云既無所著。何以故修二利之行。釋意云。由雙非故能雙運。由無二故無著。由無不二故不妨起行。故合中先明性相無礙。次普與下功成立德。上辨慧行。下辨悲行。初如是成就下二句。牒智顯悲。次於三惡趣下一行餘經。正顯悲相。次復作是念下三行經。偏語化惡。明惡正是所悲故。次設有下明若善則非化境矣。次何以故下三行餘經。徵釋徧化之所由。徵意云菩薩化生理宜平等。偏惡棄善。其故何耶。釋意云菩薩於物無定親疎。但就惑重障深者可悲。故惡是化境耳。若求名利則化知恩。以本無求。故偏化惡。次何以故下。次轉徵釋必要行悲無求之所以。徵云菩薩眾生本不相預。何為長劫悲救無求。釋意云諸佛菩薩法爾同導。不爾不名為明導故。上勝進行竟。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法行。此菩薩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作清涼法池。攝持正法。不斷佛種。得清淨光明陀羅尼故說法授記辯才無盡。得具足義陀羅尼故義辯無盡。得覺悟實法陀羅尼故法辯無盡。得訓釋言辭陀羅尼故詞辯無盡。得無邊文句無盡義無礙門陀羅尼故無礙辯無盡。得佛灌頂陀羅尼灌其頂故歡喜辯無盡。得不由他悟陀羅尼門故光明辯無盡。得同辯陀羅尼門故同辯無盡。得種種義身句身文身中訓釋陀羅尼門故訓釋辯無盡。得無邊旋陀羅尼故無邊辯無盡。此菩薩大悲堅固普攝眾生。於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施作佛事。隨諸眾生根性欲樂。以廣長舌。於一音中現無量音。應時說法皆令歡喜。假使有不可說種種業報無數眾生共會一處。其會廣大充滿不可說世界。菩薩於彼眾會中坐。是中眾生一一皆有不可說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億那由他音同時發聲。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皆為酬對。令除疑惑。如一眾會中。於不可說眾會中悉亦如是。復次假使一毛端處。念念出不可說不可說道場眾會。一切毛端處皆亦如是。盡未來劫。彼劫可盡眾會無盡。是諸眾會。於念念中以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怖無怯。無疑無謬。而作是念。設一切眾生以如是語業俱來問我。我為說法無斷無盡。皆令歡喜住於善道。復令善解一切言詞。能為眾生說種種法。而於言語無所分別。假使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言詞而來問難。一念悉領。一音咸答。普使開悟無有遺餘。以得一切智灌頂故。以得無礙藏故。以得一切法圓滿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淨。亦能以無所著方便而普饒益一切眾生。不見有眾生得出離者。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於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身。所謂入無邊法界非趣身。滅一切世間故。入無邊法界諸趣身。生一切世間故。不生身。住無生平等法故。不滅身。一切滅言說不可得故。不實身。得如實故。不妄身。隨應現故。不遷身。離死此生彼故。不壞身。法界性無壞故。一相身。三世語言道斷故。無相身。善能觀察法相故。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為一切眾生舍。長養一切善根故。為一切眾生救。令其得大安隱故。為一切眾生歸。與其作大依處故。為一切眾生導。令得無上出離故。為一切眾生師。令入真實法中故。為一切眾生燈。令其明見業報故。為一切眾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為一切三世炬。令其曉悟實法故。為一切世間照。令入光明地中故。為一切諸趣明。示現如來自在故。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法行。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第九善法行。體即力度。言善法者謂善巧說法。故名善法。言力者。唯識有二。一思擇力。二修習力。由此前力為機說法。本業有三。一報通力。二修定通力。三變化通力。此地大同九地是法師位。善說法故。初徵標其名。次釋相有二。先自分。後勝進。自分中。此菩薩為一切世間下二行經初總明。次得清淨光明下七行半經別明廣攝持正法。次此菩薩大悲堅固下有十八行經。廣不斷佛種。於中通分三段。初兩行半經。明三業利生。即大悲河。次假使有人下假設深勝。於中初假使有不可說下明大會斷疑。直明一會即波羅蜜河。次假使一毛下明微細斷疑。謂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如前大會。即三昧河。三而作是念下周徧斷疑。上言毛端多眾尚有量。今明一切眾各具多言悉能答故。即願智河。次以得一切智灌頂下總釋所由。謂所以而能廣說者一以他佛外加故。二以自藏離礙故。三所照法圓故。四能照智具故。故稱為善法。故不斷佛種。上明自分行。次此菩薩安住善法行已。明勝進行。初牒自分。次正顯勝進。有十六行經。分為四段。初能自清淨一行半經。初辨四河清淨之義。次如於此三千下二行經。明四河入海。無能障義。於多界中化無障故。次成就十種身下。辨此四河旋遶池義。菩薩成就下。辨四河累劫入海無疲厭義。三旋遶中。謂成就隨順身語意業。智為先導。身語意業四方流注入智海故。隨順即是旋遶之義。次菩薩成就如是下正顯無疲厭。謂四河入海。累劫無疲。菩薩亦爾。以普賢行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如來海。不生疲厭。是以廣顯與生為救為歸等。上明勝進行。復是名下結名安住此行下歎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真實行。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種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諸佛無二語。隨如來學。智慧成就。此菩薩成就知眾生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業報智。諸根利鈍智。種種界智。種種解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垢淨起時非時智。一切世界宿住隨念智。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眾生悉令清淨故。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眾生住無上解脫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違我本願。是所不應。是故要當先令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無餘涅槃。然後成佛。何以故。非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欲先令一切眾生滿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為最勝。不著一切世間故。我為最上。住無上調御地故。我為離翳。解眾生無際故。我為已辦。本願成就故。我為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為善依怙。三世諸佛攝受故。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本願故。得入無上智慧莊嚴。利益眾生悉令滿足。隨本誓願皆得究竟。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念念徧遊十方世界。念念普詣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佛莊嚴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普徧法界虗空界。此菩薩現無量身。普入世間而無所依。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一切諸佛。此菩薩知眾生種種想。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業報。種種善根。隨其所應為現其身而調伏之。觀諸菩薩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間如夢。得義身文身無盡藏。正念自在。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智慧最勝。入一切三昧真實相。住一性無二地菩薩摩訶薩。以諸眾生皆著於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滅之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羅網法界。成就如來無礙解脫。人中雄猛大師子吼。得無所畏。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得智慧解脫。了知一切世間境界。絕生死迴流。入智慧大海。為一切眾生護持三世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實相源底。菩薩住此真實行已。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脩羅等。有親近者。皆令開悟歡喜清淨。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真實行。
第十真實行。體即智度。謂約二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並如行能說。如說能行。即是真實。初徵名。次釋相。初此菩薩成就第一下一行經。總顯名體。次別顯行相。有二。初此菩薩學三世諸佛下二行經。總標章門。次依別釋有五段。初成就智慧。二三世諸佛無二語。三同佛善根。四入佛種性。五學佛真實語。初中三。此菩薩成就知眾生下初顯所成十力。次而不捨一切菩薩行。明得果不捨因。三何以故下徵釋所以。十力化生之智。故須得之。令物清淨。故須不捨因行。二三世諸佛無二語中。有三。初此菩薩復生如是下兩行餘經。初反舉違誓。自誡不應。次是要當下一行餘經。順釋。要當先人後己。三何以故下二行經。徵釋所由。徵意有二。一云何以違誓是以不應。二云何以要先人後己。釋亦二別。一非眾生請我發心。由不請強許。今之不與豈是所應。次云我為最勝者。以菩薩之導人必先人後己。不爾。豈得名最勝耶。三同佛善根有二。初不捨本願下標德成滿。次別明同相。初於一切法中二句。意業。智慧同。次念念徧遊下三行經。身業。神通同。四入佛種性中二。初此菩薩現無量身下二行經。明身入世無依。次智入種性中二。初知眾生種種想。明入悲種性。次觀諸菩薩如幻。入智種性。五學佛真實語中二。初以諸眾生下標前起後。次得佛十力下四行餘經。成果起用。顯語實相。能師子吼。轉法輪故。結云知實相源。方為實語。文中大同十地。窮佛所得圓融教中位位果滿。故窮法實相。謂如是性相體力等。皆盡源故。後菩薩住此下結行成益。是名下結名。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天妙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奏天樂音。放天光明。演暢諸天微妙音聲。如此世界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所現神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語功德林菩薩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說諸菩薩行。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來同名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說此法。眾會眷屬。言詞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此下第六證成分。初地動瑞證。次十方菩薩俱來人證。佛子我等下結通。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欲令佛種性不斷故。欲令菩薩種性清淨故。欲令願種性不退轉故。欲令行種往常相續故。欲令三世種性悉平等故。欲攝三世一切佛種性故。欲開演所種諸善根故。欲觀察一切諸根故。欲解煩惱習氣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說頌言。
一心敬禮十力尊 離垢清淨無礙見
境界深遠無倫匹 住如虗空道中者
過去人中諸最勝 功德無量無所著
勇猛第一無等倫 彼離塵者行斯道
現在十方諸國土 善能開演第一義
離諸過惡最清淨 彼無依者行斯道
未來所有人師子 周徧遊行於法界
已發諸佛大悲心 彼饒益者行斯道
三世所有無比尊 自然除滅愚癡闇
於一切法皆平等 彼大力人行此道
普見無量無邊界 一切諸有及諸趣
見已其心不分別 彼無動者行斯道
法界所有皆明了 於第一義最清淨
永破瞋慢及愚癡 彼功德者行斯道
於諸眾生善分別 悉入法界真實性
自然覺悟不由他 彼等空者行斯道
盡空所有諸國土 悉往說法廣開喻
所說清淨無能壞 彼勝牟尼行此道
具足堅固不退轉 成就尊重最勝法
願力無盡到彼岸 彼善修者所行道
無量無邊一切地 廣大甚深妙境界
悉能知見靡有遺 彼論師子所行道
一切句義皆明了 所有異論悉摧伏
於法決定無所疑 彼大牟尼行此道
遠離世間諸過患 普與眾生安隱樂
能為無等大導師 彼勝德者行斯道
恒以無畏施眾生 普令一切皆欣慶
其心清淨離染濁 彼無等者行斯道
意業清淨極調善 離諸戲論無口過
威光圓滿眾所欽 彼最勝者行斯道
入真實義到彼岸 住功德處心永寂
諸佛護念恒不忘 彼滅有者行斯道
遠離於我無惱害 恒以大音宣正法
十方國土靡不周 彼絕譬者行斯道
檀波羅蜜已成滿 百福相好所莊嚴
眾生見者皆欣悅 彼最勝慧行斯道
智地甚深難可入 能以妙慧善安住
其心究竟不動搖 彼堅固行行斯道
法界所有悉能入 隨所入處咸究竟
神通自在靡不該 彼法光明行此道
諸無等等大牟尼 勤修三昧無二相
心常在定樂寂靜 彼普見者行斯道
微細廣大諸國土 更相涉入各差別
如其境界悉了知 彼智山王行此道
意常明潔離諸垢 於三界中無所著
護持眾戒到彼岸 此淨心者行斯道
智慧無邊不可說 普徧法界虗空界
善能修學住其中 彼金剛慧行斯道
三世一切佛境界 智慧善入悉周徧
未甞暫起疲厭心 彼最勝者行斯道
善能分別十力法 了知一切至處道
身業無礙得自在 彼功德身行此道
十方無量無邊界 所有一切諸眾生
我皆救護而不捨 彼無畏者行斯道
於諸佛法勤修習 心常精進不懈倦
淨治一切諸世間 彼大龍王行此道
了知眾生根不同 欲解無量各差別
種種諸界皆明達 此普入者行斯道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往受生無有數
未曾一念生疲厭 彼歡喜者行斯道
普放無量光明網 照耀一切諸世間
其光所照入法性 此善慧者行斯道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那由他
不令眾生有驚怖 此利世者所行道
善解一切語言法 問難酬對悉究竟
聰哲辯慧靡不知 此無畏者所行道
善解覆仰諸國土 分別思惟得究竟
悉使住於無盡地 此勝慧者所行道
功德無量那由他 為求佛道皆修習
於其一切到彼岸 此無盡行所行道
超出世間大論師 辯才第一師子吼
普使羣生到彼岸 此淨心者所行道
諸佛灌頂第一法 已得此法灌其頂
心恒安住正法門 彼廣大心行此道
一切眾生無量別 了達其心悉周徧
決定護持佛法藏 彼如須彌行此道
能於一一語言中 普為示現無量音
令彼眾生隨類解 此無礙見行斯道
一切文字語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別
住於真實境界中 此見性者所行道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無相真實門 此見實者所行道
一一佛土皆往詣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思惟靡暫停 此匪懈者所行道
無量無數諸如來 種種名號各不同
於一毛端悉明見 此淨福者所行道
一毛端處見諸佛 其數無量不可說
一切法界悉亦然 彼諸佛子行斯道
無量無邊無數劫 於一念中悉明見
知其修促無定相 此解脫行所行道
能令見者無空過 皆於佛法種因緣
而於所作心無著 彼諸最勝所行道
那由他劫常遇佛 終不一念生疲厭
其心歡喜轉更增 此不空見所行道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一切眾生界
未曾見有一眾生 此堅固士所行道
修習無邊福智藏 普作清涼功德池
利益一切諸羣生 彼第一人行此道
法界所有諸品類 普徧虗空無數量
了彼皆依言說住 此師子吼所行道
能於一一三昧中 普入無數諸三昧
悉至法門幽奧處 此論月者行斯道
忍力勤修到彼岸 能忍最勝寂滅法
其心平等不動搖 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一世界一坐處 其身不動恒寂然
而於一切普現身 彼無邊身行此道
無量無邊諸國土 悉令共入一塵中
普得包容無障礙 彼無邊思行此道
了達是處及非處 於諸力處普能入
成就如來最上力 彼第一力所行道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邊諸業根
恒以智慧悉了知 此達解者所行道
了達世間時非時 如應調伏諸眾生
悉順其宜而不失 此善了者所行道
善守身語及意業 恒令依法而修行
離諸取著降眾魔 此智心者所行道
於諸法中得善巧 能入真如平等處
辯才宣說無有窮 此佛行者所行道
陀羅尼門已圓滿 善能安住無礙藏
於諸法界悉通達 此深入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一切佛 悉與等心同智慧
一性一相無有殊 此無礙種所行道
已抉一切愚癡膜 深入廣大智慧海
普施眾生清淨眼 此有目者所行道
已具一切諸導師 平等神通無二行
獲於如來自在力 此善修者所行道
徧遊一切諸世間 普雨無邊妙法雨
悉令於義得決了 此法雲者所行道
能於佛智及解脫 深生淨信永不退
以信而生智慧根 此善學者所行道
能於一念悉了知 一切眾生無有餘
了彼眾生心自性 達無性者所行道
法界一切諸國土 悉能化往無有數
其身最妙絕等倫 此無比行所行道
佛剎無邊無有數 無量諸佛在其中
菩薩於彼悉現前 親近供養生尊重
菩薩能以獨一身 入於三昧而寂定
令見其身無有數 一一皆從三昧起
菩薩所住最深妙 所行所作超戲論
其心清淨常悅樂 能令眾生悉歡喜
諸根方便各差別 能以智慧悉明見
而了諸根無所依 調難調者所行道
能以方便巧分別 於一切法得自在
十方世界各不同 悉在其中作佛事
諸根微妙行亦然 能為眾生廣說法
誰其聞者不欣慶 此等虗空所行道
智眼清淨無與等 於一切法悉明見
如是智慧巧分別 此無等者所行道
所有無盡廣大福 一切修行使究竟
令諸眾生悉清淨 此無比者所行道
普勸修成助道法 悉令得住方便地
度脫眾生無有數 未曾暫起眾生想
一切機緣悉觀察 先護彼意令無諍
普示眾生安隱處 此方便者所行道
成就最上第一智 具足無量無邊智
於諸無量無所畏 此方便智所行道
一切世界及諸法 悉能徧入得自在
亦人一切眾會中 度脫羣生無有數
十方一切國土中 擊大法鼓悟羣生
為法施主最無上 此不滅者所行道
一身結跏而正坐 充滿十方無量剎
而令其身不迫隘 此法身者所行道
能於一義一文中 演說無量無邊法
而於邊際不可得 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佛解脫善修學 得佛智慧無障礙
成就無畏為世雄 此方便者所行道
了知十方世界海 亦知一切佛剎海
智海法海悉了知 眾生見者咸欣慶
或現入胎及初生 或現道場成正覺
如是皆令世間見 此無邊者所行道
無量億數國土中 示現其身入涅槃
實不捨願歸寂滅 此雄論者所行道
堅固微密一妙身 與佛平等無差別
隨諸眾生各異見 一實身者所行道
法界平等無差別 具足無量無邊義
樂觀一相心不移 三世智者所行道
於諸眾生及佛法 建立加持悉究竟
所有持力同於佛 最上持者行斯道
神足無礙猶如佛 天眼無礙最清淨
耳根無礙善聽聞 此無礙意所行道
所有神通皆具足 隨其智慧悉成就
善知一切靡所儔 此賢智者所行道
其心正定不搖動 其智廣大無邊際
所有境界皆明達 一切見者所行道
已到一切功德岸 能隨次第度眾生
其心畢竟無厭足 此常勤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諸佛法 於此一切咸知見
從於如來種性生 彼諸佛子行斯道
隨順言詞已成就 乖違談論善摧伏
常能趣向佛菩提 無邊慧者所行道
一光照觸無涯限 十方國土悉充徧
普使世間得大明 此破闇者所行道
隨其應見悉供養 為現如來清淨身
教化眾生百千億 莊嚴佛剎亦如是
為令眾生出世間 一切妙行皆修習
此行廣大無邊際 云何而有能知者
假使分身不可說 而與法界虗空等
悉共稱揚彼功德 百千萬劫無能盡
菩薩功德無有邊 一切修行皆具足
假使無量無邊佛 於無量劫說不盡
何況世間及天人 一切聲聞及緣覺
能於無量無邊劫 讚歎稱揚得究竟
第七重頌分。初先彰說儀。次正說偈辭。總有一百一頌。大分為三。初一偈總申歸教。次九十六頌正頌前文。三有四頌結歎深廣。然十住頌文則舉其次第。今沒其次第直云行斯道者。略有四意。一前則約位始終行布而說。今將融會前說令無始終。欲顯一位之中具行諸行。一行之中具一切故。二前約別行。今約普行。普別無礙。二文互顯。三前約同教。今約別教。同別無礙。為一圓教故。四前約不雜辯才。此約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故。又前多約因。此多就果。或體用更廣略綺互。總別遞明。互就影發。顯菩薩行深廣難思。下文雖依次第。既沒其本名。一同離世間品圓融行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初來意者。總有五義。一為答第二會初十藏問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梵品。三前約位別行。今辨始終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淨治彼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勝進趣後。同上明法。準問應在十迴向後。今此辨者。略有二義。一云藏有二義。約蘊攝義在十行後。約出生義在十地前。義通二處。問答互顯。一云迴向無別自體。但以能迴前行為其自體。今十藏既為十行勝進。亦為迴向勝進。故迴向後無別勝進。此即前後互舉。顯義方備。二釋名者。藏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內體。含法界故。攝德出用。二無盡寄圓顯十。即帶數釋也。三宗趣者。十藏為宗。攝前生後得果為趣。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釋文中。初唱數顯同。言三世同說顯勝令遵。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異。心淨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賢善為慚。輕拒暴惡為愧。餐教廣博為聞。輟己惠人為施。決擇諸法名慧。令心明記為念。任持所記為持。巧宣所說為辯。各有業用。然念慧及戒慚愧等五。皆當體為性。餘五行用立名。前九自利。後一利他。信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離過。慚愧莊嚴。戒行光潔。上三離過之行。餘皆進善。進善之首必籍多聞。如聞而行唯福與慧。念使增明。慧令經久。辨以利他。故前七即七聖財。慧為正導。故終辨之。次二守護。後一積而能散。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即為十段。段各有四。謂徵名。釋相。結名。辨益。辨益一種唯初七十有。餘皆無。今初徵名。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眾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虗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無邊無盡。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捨。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為眾生說皆令開悟。
釋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薩下明信力。三此菩薩入佛下總結。今初。文有十句。初三句信三空。謂空無相無願。次三句信依他無生。以緣起故無作。以不實故無能所分別。以無體故無所依。三三句信圓成無性。一廣無邊故無量。二最勝故無上。三深故不可越。後一總信三性無性。入一無生觀。次觀信力。若菩薩能如是下正顯業用。文有十句。徧從前十。前十並從此十。若逆配前十。謂由信法無生。故於佛法不怯等。次何以故下徵釋不怯之所以。謂於深廣皆堅信故。由所信者唯佛智慧故。次十方下二行半經。別釋上信佛智慧。謂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諸佛。各已證菩提乃至入涅槃。故智慧無邊無量。一佛尚不可盡。況橫徧十方。竪窮三際。菩薩於此堅信不移。寧有怯耶。次彼諸佛智慧下釋聞深不怯。謂增減等皆戲論法。以寂照之體如如超戲論故。菩薩既堅信於此。寧聞深而怯耶。此二段釋文具前十句難思之法。如文詳之。次得此信已下顯成信之益。文有十一句。初心不退轉至生如來家七句。明行體堅牢。次護持下四句攝德無盡。是名下結名。菩薩住此下辨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呪術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而持於戒。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第二戒藏。釋相中二。初列十名。後隨牒釋。初列十戒皆通三聚。取其相顯。初但饒益有情。後一律儀中八通三。為遮罪過。皆是律儀。但為救護即是饒益。攝善可知。次下牒釋十戒相。即為十段。初云何為普饒益戒。以饒益有情是菩薩本意。故首明之。二云何為不受戒。謂不受邪戒謂雞狗等。三聚宿成故動不踰矩。三云何為不住戒。謂不樂住三界。唯為求菩提及度眾生故。非如難陀之類。四云何為無悔恨戒。涅槃云何故持戒為不悔故。何故不悔為歡喜故。乃至未得大涅槃故。五云何為無違諍戒。此中有四義。非者違也。一不違制立。不同調達。二不違涅槃。不取相故。三不違律儀。具足持故。四不違利物。不惱他故。六云何為不惱害戒。中有二義。一非為欲惱眾生先須持戒如聞羅漢持戒能降龍遂即持之。二非為欲成淨戒逼惱眾生。如外道殺馬祀天求生梵世。七云何為不雜戒。邪見持戒名雜。定有定無。為斷常雜。觀緣性離。無煩惱雜。真出離矣。八云何為無貪求戒。謂不現有德。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見淨行。九云何為無過失戒。言不輕毀者。無行經云見破戒人不說其過惡。應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十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等。釋有二義。初明律儀。十善眾戒之本。故偏明之。菩薩持此下雙明二聚。攝菩提善為眾生故。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此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慚。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姉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第三徵釋慚藏。然慚愧相別。諸說不同。涅槃云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瑜伽亦云。內生羞恥為慚。外生羞恥為愧。大同涅槃。唯識云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慚。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釋中。初釋過去作惡即無慚行。經云謂彼菩薩心自念言下四行經。初自念無慚。次一切眾生下兩行半經。明悲他亦爾。次釋前非而生後慚。經云自惟我身下二行半經。正顯慚相。初自念昔非。恥佛知見。現修慚相。自惟即是內自羞恥。次是故我應下決志斷證。文言去來現在行無慚者。言總意別。菩薩自念昔過。愍物三世常行故專心斷除防己伏之。再起為眾生說。則物我之兼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歎。盲惡慧眼無所知見。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慾生不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第四徵釋愧藏。釋相中文有三段。初此菩薩自愧昔來下。自念無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即愧行也。次又作是念眾生無智下。傷物無愧不覺苦集。故云無知見。次於母腹中下。依顧世間而修愧行。誓益自他。於中初於母腹中下即所愧境。次有智慧下顧他生愧。即外羞也。是故已下決志斷證。言不淨之法者。從婬欲生即種子不淨。住母腹中即住處不淨。成垢穢身即自相自性究竟不淨。髮白意含究竟不淨。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界。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虗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何等為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眾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眾生住。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眾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眾生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何者為生死最後際。是名無記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於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第五徵釋聞藏。釋相中有二。初明所知之法。後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下顯多聞之意。初釋所知之法。標稱聞藏。釋云知者聞為本故。實則多知耳。所知之法初標十法。釋分七段。初牒釋有無二法。云何為世事有下。謂十二因緣緣生之法。今經正顯緣生無性。二云何為世間法下。明有漏五蘊為世間法。三何等為出世間法謂無漏五蘊。即五分法身。四何等為有為法謂三界。五何等為無為法謂六無為等。於大小乘多少不同。論有廣釋。云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等。言有記者謂能招愛非愛果。故云有記。此是通說。餘處辨記即是善惡。今唯是善。七云何為無記法。言無記者有二義。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愛非愛果名為無記。此但可釋餘文。今此文中單指外道。正謂虗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故名無記。非對善惡。今此無記亦名置記。記即答也。不應答故。此無記法中略開五種。初謂世間有邊下五行經。就我明無記。此中乃外道妄計四句。其過不出斷常二見。次第二過去有幾如來下。明三乘聖數多少者。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次第三何等如來最先下。竪無際故不可記也。次第四世間從何處來下。徵三世間所從。文有六句。初二句問眾生及蘊世間。次四句約器世間。以外道計眾生有最初生故。謂外道或謂眾生從冥中來。還至冥故。或謂世界皆微塵成。聚則為身器。散則為微塵。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次第五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下二句。約生死初後際。此外道計生死有始終。以彼定執故是邪見。中論云。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以妄計始終。故不應答。故結云。是名為無記法。次作是念下顯多聞之意。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眾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眾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眾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眾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往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眾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眾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眾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眾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眾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捨之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自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而於眾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眾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眾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取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為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來施。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眾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釋第六施藏。初此菩薩行十種施下先標列十名。下釋相中依章別釋中。即為十段。一一各三。謂標釋結。然此十施。前六事捨。謂身命財。次三心捨。謂不取著。後一俱捨。名為究竟。今佛子云何下一句。標分減施。次釋中。此菩薩稟性仁慈下初明分減之相。次若自食時下明施善巧。次復作是念下對治施障。是名下結名。二云何下標竭盡施。言竭盡者。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次釋相中。此菩薩得種種下明難捨之物。次或時有人來下乞境現前。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是名下結名。三云何為菩薩內施。內施謂身也。次此菩薩下乞境現前。煢者單也。無兄曰煢。次爾時菩薩下正修施行。是名下結名。四云何為菩薩外施。即王位也。時或人來下乞境。爾時下施行。五云何為菩薩內外施。王位為外。兼身為內。六云何為菩薩一切施。謂凡一切所有也。明難捨之物。以是事捨之終。故總該收。舉難攝易。略舉數條。廣則無邊。次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下明乞境現前。心作是念下正修施行。七云何為菩薩過去施。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著。別則過去不生追戀。未來預止貪求。現在心無染著。今云此菩薩聞過去下。明於佛法無所著。次云又復觀察下。於一切法無所著。是名過去施。八云何為菩薩未來施。謂不著未來果報故。初聞未來諸佛下。正顯不著修行之因。不願淨土之果。不味其好。不厭其事。不迴向者釋上不味。不退已下釋上不厭。修彼行故。次但欲因彼境界下釋疑。疑云既於淨不味。修行何為。釋有二意。一者約悲。但為攝物故。次然此法者下約智。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故不著。不礙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非無處者事相形故。非內者相分境故。非外者心所淨故。是名未來施。九云何為菩薩現在施。釋相有三。初明所捨之境。次結捨心。三通外難。初所捨境。聞四天王下。列欲界諸天。次梵天下色界諸天。次乃至聲聞下列二乘。上皆所捨之境。次聞已其心不迷下五句明能捨心。次為令眾生下釋疑。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說五乘因果。釋云拯三途之劇苦。示人天以蘇息。止劣見之妄情。說二乘以引攝。為物然耳。非自不捨也。是名現在施。十云何為菩薩究竟施。然究竟之名。略有五義。一前六捨財命。次三捨著心。今則兼上二門故。二又發大願。令物無著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愛著。則微細無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實益故。次釋相中。初云假使有無量眾生下明施境現前。次菩薩聞之即便施與下正施無恪。次但觀自身下顯成捨之由。由觀此身過患多故。固當捨也。次如我所作下迴向眾生。是名究竟施。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虗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眾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眾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為十。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眾生。
第七釋慧藏。釋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釋無盡。前中三。初此菩薩於色如實知下八行半經。明如實知境。次下釋如實知義顯所知之相。徵云云何知也。下知從業報下釋也。釋意云知相知性無有障礙。是菩薩所知。無知之知是菩薩所知。故云如實知也。初知從業報。乃約自利明知苦集。次約利他。彰知滅道。次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標其說意。正是利他。能知實性。是道諦相。法不可壞及所知性。即滅諦相。廣為宣說。唯菩薩相。次為說何等下展轉徵釋。總有三重。初徵意云說何令知實性。釋云說不可壞。次徵云何等法不可壞。為性為相。此尋說處。釋云相即性故。故說五類等法皆不可壞。次何以故下。徵云現見諸法猶如聚沫泡?芭蕉幻夢不實。那言不壞。下釋略有三義。一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壞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故。壞則斷滅。文有十句。次菩薩成就下三總結多門。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門。皆以無所得等為少方便。則色空見盡。壞與不壞兩亡。不隨境轉。名不由他悟。次此慧無盡藏下二釋無盡。文有十句。是為下結名。住此藏者下歎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癡惑得具足念。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修多羅。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亦如是。念一眾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會。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變動。往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眾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與眾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藏。
八釋念藏。釋相中有四。初捨離癡惑。標念體。次憶念過去下十三行半經。明所念差別。次此念有十種下三明能念勝相。於中十句。次菩薩住是念時下五行經。明念益相。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此菩薩持諸佛所說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持。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佛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持一眾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會。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持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持藏。
九釋持藏。釋相中三。初此菩薩持諸佛下別舉文義。次持一佛名號下徧舉諸法。三佛子此持藏下明持德量。文有十句。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眾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修多羅。說一眾會。說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明廣為眾生演說於法。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一切煩惱纏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眾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無邊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此藏無窮盡。無分段。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第十釋辯藏。釋相中分四。初此菩薩有深智慧下總舉體用。雙照事理二種實相。名深智慧。次說一品法下四行半經。顯能廣演。次或一日說下三行餘經。明長時演。次何以故下徵釋。意云所以能長時演者。成就十種無盡藏故。以是十藏之終。故說具前十藏。次其說法時下五行經。彰辯之德。是為下結名。次此藏無窮下歎益。中文有十句。義該七辯。一無窮盡。是豐義味辯。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即捷辯。欲言即言無分段故。三無疎謬辯。不以邪錯間深理故。四無斷辯。相續連環故。五應辯。應時應機無變異故。六迅辯。迅若懸河無隔礙故。已下四句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辯。此辯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即第八句。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即第七句。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即第十句。四能令眾生入心愛敬。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故難可得入。上二即第九句。上來依章別釋竟。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為十。饒益一切眾生故。以本願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虗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悉得究竟無盡大藏。
第四佛子下總歎十藏勝能。分三。初標歎次何等為十下徵釋。釋有十句攝為五對。一下化上求。二竪窮橫徧。三捨相契實。四無變善攝。五外護內明。故以為勝。次是為十種下結歎。此後應有偈等。或是略無。多是經來未盡。
第四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一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五會兜率天宮
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等法門。令已行者起願。自二十二卷起。至三十三卷止。有三品經。初二品明當會由致。三品者。
(昇兜率天宮品 兜率天宮偈讚品 十?向品)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自下第五會說十迴向法。初來意。先會來者。正為答前迴向問故。迴前解行以向真證。廣益自他。令行彌綸無不周故。菩薩大乘藏經云。以少善根引無量果者。謂迴向心。以迴向心為大利故。故行後明之。又前解行既著。令悲願彌博。後品來者。前會既終。將明後說。先明說處。表法故來。二釋名者。先會得名。亦有三義。同前二會。二釋品名者。兜率是處。佛以法界之身不起而應。故名為升。處此說者。表位超勝。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間行滿故居喜足之天。又以彼有一生補處。表菩提之心。功行滿故。又積劫累勳知階未足。迴勳授子。乃知有餘。菩薩亦爾。勤苦積行未見有餘迴向眾生乃知自足。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處於中故。又生此天而修三福謂施戒定。自餘不具偏多不均。故處此說也。三宗趣者。會以十向。大願為宗。得地為趣。品以升天赴感為宗。說向為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皆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第四釋文。此會有三品經。初二品當會由致。後一品正說。所以無勝進者。由二義故。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迴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此經上下其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品。信滿總為入住方便。二約願滿入證之際。如此迴向。初僧祇滿。總為入地方便。三約功用滿。約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總攝前七地以為方便。此第二僧祇也。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僧祇滿處攝也。餘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二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與無分別為方便故。上辯勝進。就初二品。前一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佛。今初品中。大分十段。一本會齊現。二不離而昇。三見佛嚴處。四迎佛興供。五覩佛勝德。六請佛處殿。七如來受請。八天王獲益。九承力偈請。十如來就座。今初也。初言神力。即是徧因。未必起神境通。但是修成心力自在。
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
第二爾時下明不離而昇。謂前十方一切四會。皆儼然不散而昇。故云不離菩提樹等。此說意明橫徧十方竪該九會。佛法界徧時處故。
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其師子座。天諸妙寶之所集成。過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來神力所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一切如來淨法所起。無邊福力之所嚴瑩。清淨業報不可沮壞。觀者欣樂無有厭足。是出世法非世所染。一切眾生咸來觀察。無有能得究其妙好。
第三見佛嚴處。即於下正顯嚴處。有二。初一方嚴。後結通十方。初中分二。初總顯體德。後有百萬下別明體用。今初有十一句。初一句總。餘十句為別。別中分三段。初一句自體相。以寶成故。次六句因相。謂過去善根。後三句總顯殊特。
有百萬億層級周帀圍繞。百萬億金網百萬億華帳百萬億寶帳百萬億鬘帳百萬億香帳張施其上。華鬘垂下香氣普熏。百萬億華蓋百萬億鬘蓋百萬億寶蓋諸天執持四面行列。百萬億寶衣以敷其上。
二別明體用中。通有二百九十九種百萬億。廣上三段。即為三別。初自此已下有二百一十四句。廣自體。次有百萬億初發心下七十五句。廣前殊特。三百萬億善根下十句。廣前因相。初一多明器世間嚴。後二顯眾生世間嚴。皆智正覺世間之力也。皆言百萬億。位增十行之百萬故。初中長分為十。前九色嚴。後一音聲嚴。
百萬億樓閣綺煥莊嚴。百萬億摩尼網百萬億寶網彌覆其上。百萬億寶瓔珞網四面垂下。百萬億莊嚴具網百萬億蓋網百萬億衣網百萬億寶帳網以張其上。百萬億寶蓮華網開敷光榮。百萬億寶香網其香美妙稱悅眾心。
第二樓閣下十句。復於殿內建立樓閣。繞座莊嚴。網嚴樓閣。
百萬億寶鈴帳其鈴微動出和雅音。百萬億旃檀寶帳香氣普熏。百萬億寶華帳其華敷榮。百萬億眾妙色衣帳世所希有。百萬億菩薩帳百萬億雜色帳百萬億真金帳百萬億瑠璃帳百萬億種種寶帳悉張其上。百萬億一切寶帳大摩尼寶以為莊嚴。
第三寶鈴帳下十句辨帳嚴。是繞座前已辨覆故。
百萬億妙寶華周帀瑩飾。百萬億頻婆帳殊妙間錯。百萬億寶鬘百萬億香鬘四面垂下。百萬億天堅固香其香普熏。百萬億天莊嚴具瓔珞百萬億寶華瓔珞百萬億勝藏寶瓔珞百萬億摩尼寶瓔珞百萬億海摩尼寶瓔珞莊嚴座身。百萬億妙寶繒采以為垂帶。
第四如寶華下有十二句。辨嚴座身。頻婆羅此云影質。謂帳莊嚴中。現外質之影故。
百萬億因陀羅金剛寶百萬億自在摩尼寶百萬億妙色真金藏以為間飾。百萬億毗盧遮那摩尼寶百萬億因陀羅摩尼寶光明照耀。百萬億天堅固摩尼寶以為牕牖。百萬億清淨功德摩尼寶彰施妙色。百萬億清淨妙藏寶以為門闥。百萬億世中最勝半月寶百萬億離垢藏摩尼寶百萬億師子面摩尼寶間錯莊嚴。百萬億心王摩尼寶所求如意。百萬億閻浮檀摩尼寶百萬億清淨藏摩尼寶百萬億帝幢摩尼寶咸放光明彌覆其上。百萬億白銀藏摩尼寶百萬億須彌幢摩尼寶莊嚴其藏。
第五因陀羅金剛寶下有十七句。亦嚴座四周。皆明妙寶以為牕門及覆。亦嚴座體。莊嚴其藏。是蓮華藏不言蓮華。或是座身之龕名藏。
百萬億真珠瓔珞。百萬億瑠璃瓔珞。百萬億赤色寶瓔珞。百萬億摩尼瓔珞。百萬億寶光明瓔珞。百萬億種種藏摩尼瓔珞。百萬億甚可樂見赤真珠瓔珞。百萬億無邊色相藏摩尼寶瓔珞。百萬億極清淨無比寶瓔珞。百萬億勝光明摩尼寶瓔珞周帀垂布。以為莊嚴。百萬億摩尼身殊妙嚴飾。百萬億因陀羅妙色寶。
第六真珠瓔珞下十二句。瓔珞周垂嚴。其摩尼身下二句。文似闕略。謂妙色寶下無所結屬。
百萬億黑旃檀香。百萬億不思議境界香。百萬億十方妙香。百萬億最勝香。百萬億甚可愛樂香。咸發香氣普熏十方。百萬億頻婆羅香普散十方。百萬億淨光香普熏眾生。百萬億無邊際種種色香普熏一切諸佛國土。永不歇滅。百萬億塗香。百萬億熏香。百萬億燒香。香氣發越普熏一切。百萬億蓮華藏沉水香出大音聲。百萬億遊戲香能轉眾心。百萬億阿樓那香香氣普熏其味甘美。百萬億能開悟香普徧一切。令其聞者諸根寂靜。復有百萬億無比香王香種種莊嚴。
第七黑旃檀下有十六句。以香為嚴。阿樓那此云紅赤色。
雨百萬億天華雲。雨百萬億天香雲。雨百萬億天末香雲。雨百萬億天拘蘇摩華雲。雨百萬億天波頭摩華雲。雨百萬億天優鉢羅華雲。雨百萬億天拘物頭華雲。雨百萬億天芬陀利華雲。雨百萬億天曼陀羅華雲。雨百萬億一切天華雲。雨百萬億天衣雲。雨百萬億摩尼寶雲。雨百萬億天蓋雲。雨百萬億天幡雲。雨百萬億天冠雲。雨百萬億天莊嚴具雲。雨百萬億天寶鬘雲。雨百萬億天寶瓔珞雲。雨百萬億天旃檀香雲。雨百萬億沉水香雲。
第八雨百萬下二十句。雨雲為嚴。
建百萬億寶幢。懸百萬億寶幡。垂百萬億寶繒帶。然百萬億香鑪。布百萬億寶鬘。持百萬億寶扇。執百萬億寶拂。懸百萬億寶鈴網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百萬億寶欄楯周帀圍繞。百萬億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百萬億妙寶牕牖綺麗莊嚴。百萬億寶樹周帀垂陰。百萬億寶樓閣延袤綺飾。百萬億寶門垂布瓔珞。百萬億金鈴出妙音聲。百萬億吉祥相瓔珞嚴淨垂下。百萬億寶悉底迦能除眾惡。百萬億金藏金縷織成。百萬億寶蓋眾寶為竿執持行列。百萬億一切寶莊嚴具網間錯莊嚴。
第九建百萬下四十八句。座外四面嚴。於中有四。初二十句雜莊嚴。羅列座側。言樓閣延袤者。淨法云。梵云蒲莫迦。此云帳轝。前文已有樓閣故。寶悉底迦者。具云塞縛悉底迦。此云有樂。若見此相。必獲安樂。其形如卍字。
百萬億光明寶放種種光。百萬億光明周徧照耀。百萬億日藏輪百萬億月藏輪並無量色寶之所集成。百萬億香?光明暎徹。百萬億蓮華藏開敷鮮榮。百萬億寶網百萬億華網百萬億香網彌覆其上。
次光明寶下九句光明嚴。言網覆者。如世之燈以護夕蟲。成隱暎故。
百萬億天寶衣百萬億天青色衣百萬億天黃色衣百萬億天赤色衣百萬億天奇妙色衣百萬億天種種寶奇妙衣百萬億種種香熏衣百萬億一切寶所成衣百萬億鮮白衣悉善敷布見者歡喜。
三天寶衣下九句。寶衣敷布嚴。
百萬億天鈴幢百萬億金網幢出微妙音。百萬億天繒幢眾采具足。百萬億香幢垂布香網。百萬億華幢雨一切華。百萬億天衣幢。懸布妙衣。百萬億天摩尼眾幢眾寶莊嚴。百萬億天莊嚴具幢眾具校飾。百萬億天鬘幢種種華鬘四面行布。百萬億天蓋幢寶鈴和鳴。聞皆歡喜。
四天鈴幢下十句。寶幢行列嚴。
上九段色相嚴。次下第十一段音聲嚴。
百萬億天螺出妙音聲。百萬億天鼓出大音聲。百萬億天箜篌出微妙音。百萬億天牟陀羅出大妙音。百萬億天諸雜樂同時俱奏。百萬億天自在樂出妙音聲。其聲普徧一切佛剎。百萬億天變化樂其聲如響普應一切。百萬億天鼓因於撫擊而出妙音。百萬億天如意樂自然出聲音節相和。百萬億天諸雜樂出妙音聲滅諸煩惱。
第十天螺出妙音聲下辨音聲嚴。於中二。初十句樂音嚴。
百萬億悅意音讚歎供養。百萬億廣大音讚歎承事。百萬億甚深音讚歎脩行。百萬億眾妙音歎佛業果。百萬億微細音歎如實理。百萬億無障礙真實音歎佛本行。百萬億清淨音讚歎過去供養諸佛。百萬億法門音讚歎諸佛最勝無畏。百萬億無量音歎諸菩薩功德無盡。百萬億菩薩地音讚歎開示一切菩薩地相應行。百萬億無斷絕音歎佛功德無有斷絕。
後悅意下二十句法音嚴。前樂音中牟陀羅者。此云蜂鼓。謂天樂初奏。此鼓先作故。後法音嚴中初十一句。讚歎三寶。
百萬億隨順音讚歎稱揚見佛之行。百萬億甚深法音讚歎一切法無礙智相應理。百萬億廣大音其音充滿一切佛剎。百萬億無礙清淨音隨其心樂悉令歡喜。百萬億不住三界音令其聞者深入法性。百萬億歡喜音令其聞者心無障礙深信恭敬。百萬億佛境界音隨所出聲悉能開示一切法義。百萬億陀羅尼音善宣一切法句差別決了如來祕密之藏。百萬億一切法音其音和暢克諧眾樂。
後隨順音下九句說法益物。
上廣自體竟。
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纔見此座。倍更增長一切智心。百萬億治地菩薩心淨歡喜。百萬億修行菩薩悟解清淨。百萬億生貴菩薩住勝志樂。百萬億方便具足菩薩起大乘行。百萬億正心住菩薩勤修一切菩薩道。百萬億不退菩薩淨修一切菩薩地。百萬億童真菩薩得一切菩薩三昧光明。百萬億法王子菩薩入不思議諸佛境界。百萬億灌頂菩薩能現無量如來十力。
大文第二廣顯殊特。前略云見者無厭。亦已略明益相。今廣顯之。即座之德用。恭敬供養。復顯為嚴。文中二。初明獲益。後申供儀。前有三十九句。曲分為四。初十約位辨益。
百萬億菩薩得自在神通。百萬億菩薩生清淨解。百萬億菩薩心生愛樂。百萬億菩薩深信不壞。百萬億菩薩勢力廣大。百萬億菩薩名稱增長。百萬億菩薩演說法義令智決定。百萬億菩薩正念不亂。百萬億菩薩生決定智。百萬億菩薩得聞持力持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出生無量廣大覺解。百萬億菩薩安住信根。
二得萬自在下有十二句。雜辨得益。
百萬億菩薩得檀波羅蜜能一切施。百萬億菩薩得尸波羅蜜具持眾戒。百萬億菩薩得忍波羅蜜心不妄動。悉能忍受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得精進波羅蜜。能行無量出離精進。百萬億菩薩得禪波羅蜜。具足無量禪定光明。百萬億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智慧光明能普照耀。百萬億菩薩成就大願悉皆清淨。百萬億菩薩得智慧燈明照法門。百萬億菩薩為十方諸佛法光所照。百萬億菩薩周徧十方演離癡法。
三得檀下約行辨益。
百萬億菩薩普入一切諸佛剎土。百萬億菩薩法身隨到一切佛國。百萬億菩薩得佛音聲能廣開悟。百萬億菩薩得出生一切智方便。百萬億菩薩得成就一切法門。百萬億菩薩成就法智猶如寶幢。能普顯示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能悉示現如來境界。
四普入一切佛剎下七句。約大用辨益。
上四段通明獲益。
百萬億諸天王恭敬禮拜。百萬億龍王諦觀無厭。百萬億夜叉王頂上合掌。百萬億乾闥婆王起淨信心。百萬億阿修羅王斷憍慢意。百萬億迦樓羅王口㘅繒帶。百萬億緊那羅王歡喜踴躍。百萬億摩睺羅伽王歡喜瞻仰。百萬億世主稽首作禮。百萬億忉利天王瞻仰不瞬。百萬億夜摩天王歡喜讚歎。百萬億兜率天王布身作禮。百萬億化樂天王頭頂禮敬。百萬億他化天王恭敬合掌。百萬億梵天王一心觀察。百萬億摩醯首羅天王恭敬供養。百萬億菩薩發聲讚歎。
二諸天恭敬。明供儀。文分為五段。初十七句雜明八部人天菩薩三業設敬。其中所作各隨所宜。
百萬億天女專心供養。百萬億同願天踴躍歡喜。百萬億往昔同住天妙聲稱讚。百萬億梵身天布身敬禮。百萬億梵輔天合掌於頂。百萬億梵眾天圍繞侍衛。百萬億大梵天讚歎稱揚無量功德。百萬億光天五體投地。百萬億少光天宣揚讚歎佛世難值。百萬億無量光天遙向佛禮。百萬億光音天讚歎如來甚難得見。百萬億淨天與宮殿俱而來詣此。百萬億少淨天以清淨心稽首作禮。百萬億無量淨天願欲見佛投身而下。百萬億徧淨天恭敬尊重親近供養。百萬億廣天念昔善根。百萬億少廣天於如來所生希有想。百萬億無量廣天決定尊重生諸善業。百萬億廣果天曲躬恭敬。百萬億無煩天信根堅固恭敬禮拜。百萬億無熱天合掌念佛情無厭足。百萬億善見天頭面作禮。百萬億善現天念供養佛心無懈歇。百萬億阿迦尼吒天恭敬頂禮。百萬億種種天皆大歡喜發聲讚歎。百萬億諸天各善思惟而為莊嚴。
二天女專心下二十六句。唯明諸天三業敬養。
百萬億菩薩天護持佛座莊嚴不絕。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百萬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百萬億鬘手菩薩雨一切鬘。百萬億末香手菩薩雨一切末香。百萬億塗香手菩薩雨一切塗香。百萬億衣手菩薩雨一切衣。百萬億蓋手菩薩雨一切蓋。百萬億幢手菩薩雨一切幢。百萬億幡手菩薩雨一切幡。百萬億寶手菩薩雨一切寶。百萬億莊嚴手菩薩雨一切莊嚴具。
三菩薩天下有十二句。明菩薩事供養。
百萬億諸天子從天宮出至於座所。百萬億諸天子以淨信心并宮殿俱。百萬億生貴天子以身持座。百萬億灌頂天子舉身持座。
四諸天子從天宮出下四句。諸天身供養。
百萬億思惟菩薩恭敬思惟。百萬億生貴菩薩發清淨心。百萬億菩薩諸根悅樂。百萬億菩薩深心清淨。百萬億菩薩信解清淨。百萬億菩薩諸業清淨。百萬億菩薩受生自在。百萬億菩薩法光照耀。百萬億菩薩成就於地。百萬億菩薩善能教化一切眾生。
五思惟菩薩下十句。菩薩修法供養。亦明得益。菩薩多明得益。諸天但說供養者。諸天供養是益因故。
百萬億善根所生。百萬億諸佛護持。百萬億福德所圓滿。百萬億殊勝心所清淨。百萬億大願所嚴潔。百萬億善行所生起。百萬億善法所堅固。百萬億神力所示現。百萬億功德所成就。百萬億讚歎法而以讚歎。
第三百萬億善根下廣前因深。十句可知。所以此會嚴事偏多者。一以此天補處為王故。二以賢位已極大悲普周故。而此勝相。皆是如來海印所現法界差別自在實德。人法無礙。依正渾融之嚴也。亦表蘊前妙行積於此位故。
補義曰。疏言表蘊前妙行積於此位者。前十無盡藏品正明所蘊之行法。今將以行迴向成德。故約事以表。正顯事理無二之行也。
如此世界兜率天王奉為如來敷置高座。一切世界兜率天王。悉為於佛如是敷座。如是莊嚴。如是儀則。如是信樂。如是心淨。如是欣樂。如是喜悅。如是尊重。如是而生希有之想。如是踴躍。如是渴仰。悉皆同等。
第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
爾時兜率天王。為如來敷置座已。心生尊重。與十萬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來。
第四爾時下迎佛興供於中二。先將迎興供。二爾時如來威神力下見佛興供。前中初奉迎。
以清淨心。雨阿僧祇色華雲。雨不思議色香雲。雨種種色鬘雲。雨廣大清淨旃檀雲。雨無量種種蓋雲。雨細妙天衣雲。雨無邊眾妙寶雲。雨天莊嚴具雲。雨無量種種燒香雲。雨一切旃檀沉水堅固末香雲。諸天子眾各從其身出此諸雲。時百千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及餘在會諸天子眾。心大歡喜恭敬頂禮。阿僧伽天女踴躍欣慕諦觀如來。
二以清淨下興供。於中先諸天興供。皆從身出者。非唯顯諸天福力。亦表身供養具供自心生。
兜率宮中不可說諸菩薩眾住虗空中。精勤一心。以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恭敬作禮。阿僧祇音樂一時同奏。
後兜率宮下菩薩興供。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往昔善根之所流故。不可思議自在力故。兜率宮中一切諸天及諸天女。皆遙見佛如對目前。
第二見佛興供。於中先諸天。後百千億下明菩薩。
同興念言。如來出世難可值遇。我今得見具一切智於法無礙正等覺者。如是思惟。如是觀察。與諸眾會悉共同時奉迎如來。
二同興下慶遇奉迎。
各以天衣盛一切華。盛一切香。盛一切寶。盛一切莊嚴具。盛一切天旃檀末香。盛一切天沉水末香。盛一切天妙寶末香。盛一切天香華。盛一切天曼陀羅華。悉以奉散供養於佛。
三各以下。正明興供於中三。初十句衣盛供以散佛。表修寂滅以趣果故。
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兜率陀天子住虗空中。咸於佛所起智慧境界心。燒一切香。香氣成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歡喜心。雨一切天華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尊重心。雨一切天蓋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供養心。散一切天鬘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生信解心。布阿僧祇金網彌覆虗空。一切寶鈴常出妙音。又於佛所生最勝福田心。以阿僧祇帳莊嚴虗空。雨一切瓔珞雲無有斷絕。又於佛所生深信心。以阿僧祇諸天宮殿莊嚴虗空。一切天樂出微妙音。又於佛所生最勝難遇心。以阿僧祇種種色天衣雲莊嚴虗空。雨於無比種種妙衣。又於佛所生無量歡喜踴躍心。以阿僧祇諸天寶冠莊嚴虗空。雨無量天冠廣大成雲。又於佛所起歡喜心。以阿僧祇種種色寶莊嚴虗空。雨一切瓔珞雲無有斷絕。
二百千億下十句。明起心雨供。嚴空顯所修萬行稱法性空。空有無礙。是嚴空義。
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咸於佛所生淨信心。散無數種種色天華。然無數種種色天香。供養如來。又於佛所起大莊嚴變化心。持無數種種色天旃檀末香。奉散如來。又於佛所起歡喜踴躍心。持無數種種色蓋。隨逐如來。又於佛所起增上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寶衣。敷布道路。供養如來。又於佛所起清淨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寶幢。奉迎如來。又於佛所起增上歡喜心。持無數種種色天莊嚴具。供養如來。又於佛所生不壞信心。持無數天寶鬘。供養如來。又於佛所生無比歡喜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寶幡。供養如來。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諸天子。以調順寂靜無放逸心。持無數種種色天樂。出妙音聲供養如來。
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下九句。雜申供養。表萬行雜修故。
上諸天興供下菩薩。
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先住兜率宮諸菩薩眾。以從超過三界法所生。離諸煩惱行所生。周徧無礙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無量廣大智所生。堅固清淨信所增長。不思議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變化所成就。供養佛心之所現。無作法門之所印。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
第二菩薩興供中二。先明行成依報供。後其諸菩薩下身出正報供。前中二十七句。文分為三。初十句多因成一果之供。次八句一因成一果之供。後九句一因成多果之供。
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徧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
第二一因一果中。皆因果相似。疏各有義。
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旃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寶蓋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徧法界出過諸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
第三無著下一因多果供。無著無生但是一義。無生約理。無著約智。此二契合方成一因。文有九句。
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虗空界。其心等於三世諸佛。以從無顛倒法所起。無量如來力所加。開示眾生安隱之道。具足不可說名味句。普入無量法一切陀羅尼種中。生不可窮盡辯才之藏。心無所畏。生大歡喜。以不可說無量無盡如實讚歎法。讚歎如來。無有厭足。
第二身出正報供。文有十句。
上四迎佛興供竟。
爾時一切諸天及諸菩薩眾。見於如來應正等覺不可思議人中之雄。
大文第五。爾時一切下明覩佛勝德。於中分二。先明觀佛身雲勝德。後爾時如來大悲下明現勝德之意。前中分二。初覩勝德。後時彼大眾咸見下覩佛光用。今初總觀如來。後別觀德相。然此經文。次第具顯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文分三。初總觀如來。次別觀德相。三結成觀解。今初總觀。
其身無量不可稱數。現不思議種種神變。令無數眾生心大歡喜。普徧一切虗空界一切法界。以佛莊嚴而為莊嚴。令一切眾生安住善根。示現無量諸佛神力。超過一切諸語言道諸大菩薩所共欽敬。隨所應化皆令歡喜。住於諸佛廣大之身。功德善根悉已清淨。色相第一無能暎奪。
第二其身下別觀德相。二十一德分二十段。後二合故。然攝論中二十一德。通有三節。一先列經二十一句。二無著菩薩立功德名。以為解釋。三無性等。但釋論名以符經旨。今各句句配屬。今初。明不二現行經也。即觀察如來一向無障轉功德。此是無著立名。他皆倣此。
智慧境界不可窮盡無比三昧之所出生。其身無際。徧住一切眾生身中。令無量眾生皆大歡喜。令一切智種性不斷。
第二智慧已下明趣無相法。即觀察如來於有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住於諸佛究竟所住。生於三世諸佛之家。令不可數眾生信解清淨。令一切菩薩智慧成就。諸根悅豫。法雲普覆虗空法界。教化調伏無有遺餘。隨眾生心悉令滿足。令其安住無分別智。出過一切眾生之上。
第三住於諸佛究竟已下明住佛住。即觀察如來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
獲一切智放大光明。宿世善根皆令顯現。普使一切發廣大心。令一切眾生安住普賢不可壞智。徧住一切眾生國土。從於不退正法中生。住於一切平等法界。明了眾生心之所宜。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差別如來之身。非世言詞而歎可盡。能令一切常思念佛。充滿法界廣度羣生。隨初發心所欲利益。以法惠施令其調伏。信解清淨。示現色身不可思議。
第四獲一切智下。明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下云得佛平等即觀察如來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
等觀眾生心無所著。住無礙住。得佛十力無所障礙。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
第五等觀眾下明到無障處。即觀察如來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善能開演種種文句真實之義。能悉深入無邊智海。出生無量功德慧藏。
第六善能開演下明不可轉法。即觀察如來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隨本願力常現不沒。恒住法界住佛所住。無有變異。於我我所俱無所著。住出世法世法無染。
第七恒以佛日下明所行無礙。即觀察如來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於一切世間建智慧幢。其智廣大超過世間無所染著。拔諸眾生令出淤泥置於最上智慧之地。所有福德饒益眾生。而無有盡。了知一切菩薩智慧。信向決定當成正覺。以大慈悲。現不可說無量佛身種種莊嚴。以妙音聲演無量法。隨眾生意悉令滿足。
第八於一切下。明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即觀察如來安立正法功德。文中分二。初約所詮以辨深廣。次以大慈下現身說法。約能詮教以明安立。
於去來今心常清淨。令諸眾生不著境界。恒與一切諸菩薩記。令其皆入佛之種性。生在佛家。得佛灌頂。
第九於去來今下。明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即觀察如來授記功德。
常遊十方未曾休息。而於一切無所樂著。法界佛剎悉能徧往。諸眾生心靡不了知。所有福德離世清淨。不住生死而於世間如影普現。
第十常遊十方下。明其身流布一切世間。即觀察如來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達一切悉無所得。恒以智慧知諸世間如幻如影如夢如化一切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隨諸眾生業報不同心樂差別諸根各異而現佛身。如來恒以無數眾生而為所緣。為說世間皆從緣起。知諸法相皆悉無相。唯是一相智慧之本。欲令眾生離諸相著。示現一切世間性相而行於世。為其開示無上菩提。
第十一以智慧月下。明於一切法智無疑滯。即觀察如來斷疑功德。文中有二。初自斷疑。後文隨諸眾生下能斷他疑。
為欲救護一切眾生。出現世間開示佛道。令其得見如來身相。攀緣憶念勤加修習。除滅世間煩惱之相。修菩提行心不散動。於大乘門皆得圓滿。成就一切諸佛義利。
第十二為欲救護下。明於一切行成就大覺。即觀察如來令入種種行功德。文中有二。初約說法令入。開示佛道者令悟入故。次令其得見下約現身令入。
悉能觀察眾生善根。而不滅壞清淨業報。智慧明了普入三世。
第十三悉能觀察下。明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即觀察如來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永離一切世間分別。放光明網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充滿。色身妙好見者無厭。以大功德智慧神通出生種種菩薩諸行。諸根境界自在圓滿。作諸佛事作已便沒。
第十四永離一切下。明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下經但云無能測身。即觀察如來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善能開示過現未來一切智道。為諸菩薩普雨無量陀羅尼雨。令其發起廣大欲樂受持修習。
第十五善能開示下。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即觀察如來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成就一切諸佛功德圓滿熾盛。無邊妙色莊嚴其身。一切世間靡不現覩。永離一切障礙之法。於一切法真實之義已得清淨。於功德法而得自在。
第十六成就一切下。明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即觀察如來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為大法王如日普照。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間普現化身。放智慧光悉令開悟。欲令眾生知佛具足無邊功德。以無礙繒繫頂受位。隨順世間方便開導。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一切世間無量國土。悉能徧往未曾休息。清淨慧眼離諸障翳悉能明見。於作不善惡業眾生。種種調伏令其入道。善取時宜無有休息。若諸眾生起平等心。即為化現平等業報。隨其心樂。隨其業果。為現佛身。種種神變而為說法。令其悟解得法智慧。心大歡喜諸根踊躍。見無量佛起深重信。生諸善根永不退轉。
第十七為大法王下。明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即觀察如來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一切眾生。隨業所繫長眠生死。如來出世能覺悟之。安慰其心使無憂怖。若得見者。悉令證入無依義智。智慧善巧了達境界。莊嚴妙好無能暎奪。智山法牙悉已清淨。或現菩薩。或現佛身。令諸眾生至無患地。無數功德之所莊嚴。業行所成現於世間。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業之所成就。
第十八一切眾生下。明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即觀察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常守本願不捨世間。作諸眾生堅固善友。清淨第一離垢光明。令一切眾生皆得現見。六趣眾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捨。若有往昔同種善根皆令清淨。而於六趣一切眾生。不捨本願無所欺誑。悉以善法方便攝取。令其修習清淨之業。摧破一切諸魔鬬諍。
第十九常守本願下。明極於法界。即觀察如來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從無礙際出廣大力。最勝日藏無有障礙。於淨心界而現影像。一切世間無不覩見。以種種法廣施眾生。佛是無邊光明之藏。諸力智慧皆悉圓滿。恒以大光普照眾生。隨其所願皆令滿足。離諸怨敵。為上福田一切眾生共所依怙。凡有所施悉令清淨。修少善行受無量福。悉令得入無盡智地。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淨心之主。為一切眾生發生福德最上良田。智慧甚深。方便善巧。能救一切三惡道苦。
第二十從無礙際下顯於二句。謂盡虗空性窮未來際。即觀察如來無盡等功德。深密佛地具斯二句。開則別中自有二十一句。今文合之。上所引功德之名。全依無著。其所解釋。疏中多依無性。與離世間品小有同異。大旨無違。至下品中當更顯示。
如是信解。如是觀察。
第三如是下結成觀解。
如是入於智慧之淵。如是遊於功德之海。如是普至虗空智慧。如是而知眾生福田。如是正念現前觀察。如是觀佛諸業相好。如是觀佛普現世間。如是觀佛神通自在。
末後八句就所觀德以辨能觀。前四句內德。後四句外相。前中謂佛內德無量不出福智。前二句福智之體。次二句福智之用。後外相中。初一句重舉能觀。正念者明非散心。後三句亦就所觀以辨能觀。初一句總。後二句別。身雲普現即是相好。神通自在即前業用。
上觀佛身雲勝德竟。
時彼大眾見如來身一一毛孔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有阿僧祇色阿僧祇清淨阿僧祇照明。令阿僧祇眾觀察。阿僧祇眾歡喜。阿僧祇眾快樂。阿僧祇眾深信增長。阿僧祇眾志樂清淨。阿僧祇諸根清涼。阿僧祇眾恭敬尊重。
第二時彼大眾下明見佛光用。前雖有用乃觀如來常所具德。今現目覩。故不同也。文中三。初覩常光。二覩放光。三顯光意。今初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別中前三光相。後七光益。
爾時大眾咸見佛身。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不思議色不思議光。照不思議無邊法界。
二爾時下覩放光中。先舉體相。
以佛神力出大妙音。其音演暢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讚頌。超諸世間所有言詞。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微妙莊嚴。於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劫歎不可盡。皆是如來無盡自在之所出生。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令諸眾生入智慧門解甚深義。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所有變化。盡法界虗空界。令一切世間平等清淨。如是皆從如來所住無障礙一切智生。亦從如來所修行不思議勝德所生。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妙寶光?。從昔大願善根所起。以曾供養無量如來修清淨行無放逸故。薩婆若心無有障礙生善根故。為顯如來力廣徧故。為斷一切眾生疑故。為令咸得見如來故。令無量眾生住善根故。顯示如來神通之力無暎奪故。欲令眾生普得入於究竟海故。為令一切諸佛國土菩薩大眾皆來集故。為欲開示不可思議佛法門故。
後以佛下。辨光業用中有五現。一現說法。二現嚴。三現佛。四現神變。五現寶?光。後為顯如來下四行經。明現光意。
爾時如來大悲普覆。示一切智所有莊嚴。
第二爾時如來下明現勝德之意。文分為二別。先牒前現德。
欲令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中眾生。
二欲令下正明現意。分二。先明下益眾生。次開示如來下明上弘佛道。今初分二。先彰現因。後世尊下辨現益之因。今初。先舉所益。
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已增長者令其清淨。已清淨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心調伏。觀甚深法。具足無量智慧光明。發生無量廣大之心。薩婆若心無有退轉。不違法性不怖實際。證真實理。滿足一切波羅蜜行。出世善根皆悉清淨。猶如普賢得佛自在。離魔境界入諸佛境。了知深法獲難思智。大乘誓願永不退轉。常見諸佛未曾捨離。成就證智證無量法。具足無邊福德藏力。發歡喜心入無疑地。離惡清淨。依一切智見法不動。得入一切菩薩眾會。常生三世諸如來家。
後未信者下辨益不同。此中文義。若約行布則從初信以至地滿。疏各有指。若約圓融初之五句信中攝位。句各一位。從觀甚深下義通諸位。以圓教中位位攝德故。
世尊所現如是莊嚴。皆是過去先所積集善根所成。為欲調伏諸眾生故。
二辨現因。既積善所成故為益深大。亦結前因。生後開示。
開示如來大威德故。照明無礙智慧藏故。示現如來無邊勝德極熾然故。顯示如來不可思議大神變故。以神通力於一切趣現佛身故。示現如來神通變化無邊際故。本所志願悉成滿故。顯示如來勇猛智慧能徧往故。於法自在成法王故。出生一切智慧門故。示現如來身清淨故。又現其身最殊妙故。顯示證得三世諸佛平等法故。開示善根清淨藏故。顯示世間無能為喻上妙色故。顯示具足十力之相令其見者無厭足故。為世間日照三世故。
第二開示下明上弘佛道。分二。先別彰所為。二自在已下舉因結歎。前中有二十七句。為欲顯前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自在法王一切功德。皆從往昔善根所現。一切菩薩於一切劫稱揚讚說不可窮盡。
第二舉因結歎。前舉積因。後歎無盡。
爾時兜率陀天王奉為如來嚴辦如是諸供具已。與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兜率天子。向佛合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見哀愍處此宮殿。
第六爾時兜率下。天王請佛處殿。
爾時世尊。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具大威德。為令一切眾生生大歡喜故。一切菩薩發深悟解故。一切兜率陀天子增益欲樂故。兜率陀天王供養承事無厭足故。無量眾生緣念於佛而發心故。無量眾生種見佛善根福德無盡故。常能發起清淨信故。見佛供養無所求故。所有志願皆清淨故。勤集善根無懈息故。發大誓願求一切智故。受天王請。入一切寶莊嚴殿。如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七爾時世尊下如來受請。分二。先受請入殿。二爾時一切下入已現嚴。前中先明此界。次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
爾時一切寶莊嚴殿自然而有妙好莊嚴。出過諸天莊嚴之上一切寶網周帀彌覆。普雨一切上妙寶雲。普雨一切莊嚴具雲。普雨一切寶衣雲。普雨一切旃檀香雲。普雨一切堅固香雲。普雨一切寶莊嚴蓋雲。普雨不可思議華聚雲。普出不可思議妓樂音聲。讚揚如來一切種智。悉與妙法而共相應。如是一切諸供養具悉過諸天供養之上。
第二入已現嚴。顯是佛力。故出過諸天。
時兜率宮中妓樂歌讚熾然不息。以佛神力。令兜率王心無動亂。往昔善根皆得圓滿。無量善法益加堅固。增長淨信。起大精進。生大歡喜。淨深志樂發菩提心。念法無斷總持不忘。
第八時兜率宮下天王獲益。文中心無動亂。得定益。往昔已下進善益。十住位中攝散歸靜。故樂音止息。此位超勝。得動實性。故動寂無二。故樂音熾然心不動也。
爾時兜率陀天王承佛威力。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而說頌言。
第九爾時下承力偈讚。然憶念昔因。亦是益相。故為說偈依。先明此處偈讚。後結通十方。
昔有如來無礙月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廣智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金色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普眼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蓮華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號珊瑚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寶藏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論師子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山王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日照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眾華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佛號無邊光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樹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法幢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寶宮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智燈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香山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佛號功德光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後正陳偈讚。十頌頌各一佛。佛各各異。略無別德。此佛即前會次前十佛。寄位漸深憶念漸遠耳。
如此世界兜率天王承佛神力以頌讚歎過去諸佛。十方一切諸世界中兜率天王。悉亦如是歎佛功德。
第二如此世界下結通。
爾時世尊於一切寶莊嚴殿摩尼寶藏師子座上。結加趺坐。
第十爾時世尊下如來就座。文分四別。一明就座。
法身清淨妙用自在。與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與一切佛同入一性。佛眼明了。見一切法皆無障礙。有大威力。普遊法界未嘗休息。具大神通。隨有可化眾生之處。悉能徧往。以一切諸佛無礙莊嚴而嚴其身。善知其時為眾說法。
二法身下顯德。亦大同前二十一德。
不可說諸菩薩眾。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眾會清淨。法身無二。無所依止。而能自在起佛身行。
三不可說下眾集。即眷屬圓滿。
坐此座已。於其殿中自然而有無量無數殊特妙好出過諸天供養之具。所謂華鬘衣服。塗香末香。寶蓋幢幡。妓樂歌讚。如是等事。一一皆悉不可稱數。以廣大心恭敬尊重供養於佛。十方一切兜率陀天悉亦如是。
四坐此座已下現嚴。初此界。後十方下結通。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二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初來意者。前明化主赴感。今明助化讚揚。及顯位體所依。故次來也。釋文者。謂十方菩薩於此宮中讚佛實德。故受斯名。三宗趣者。集眾放光偈讚為宗。為說迴向為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曰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光明幢菩薩。智幢菩薩。寶幢菩薩。精進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星宿幢菩薩。法幢菩薩。
大文分三。初集眾。二放光。三偈讚。初神力一句集因也。次十方一句舉上首。三一一下標眷屬。四從萬佛剎下來處。五其名曰下列十菩薩名。標主也。同名幢者。略有五義。一高出義。表三賢位極。二建立義。大悲大智建立眾生及菩提故。三歸向義。謂大悲攝生。智願攝善。歸向菩提故。四摧珍義。如猛將幢。降伏一切諸魔軍故。五滅諸怖畏義。如帝釋幢。不怖惑業故。金剛等異名。即表十向行體。
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妙樂世界。妙銀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剛世界。妙波頭摩世界。妙優鉢羅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
五所從來國皆稱妙者。迴向之力。微善彌於法界故。其別名即表十向所修法門。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無盡幢佛。風幢佛。解脫幢佛。威儀幢佛。明相幢佛。常幢佛。最勝幢佛。自在幢佛。梵幢佛。觀察幢佛。其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六本所事佛同名幢義不異菩薩。別名即表修十向智。亦表當位之果。七其諸下到已修敬。
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寶網彌覆周帀徧滿。諸菩薩眾隨所方來。各於其上結加趺坐。
八以佛神力下善住威儀。座體云妙寶者。十住以慧光徧照。故以毗盧遮那藏為體。十行以行淨離垢。故以蓮華藏為體。今十向大悲處於生死普該萬法。不拘乎一。故座體直云妙寶。不限色類。以教行徧周。籠攝眾生。加以寶網彌覆其上。
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此無量光皆從菩薩清淨心寶離眾過惡大願所起。顯示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以諸菩薩平等願力。能普救護一切眾生。一切世間之所樂見。見者不虗悉得調伏。
九其身悉放下放光益物。此位多游悲智益物故。
其菩薩眾悉已成就無量功德。所謂徧游一切諸佛國土無所障礙。見無依止清淨法身。以智慧身現無量身徧往十方承事諸佛。入於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之法。住於無量一切智門。以智光明善了諸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隨所演說窮未來際。辯才無盡。以大智慧開總持門。慧眼清淨入深法界。智慧境界無有邊際。究竟清淨猶若虗空。如此世界兜率天宮諸菩薩眾如是來集。十方一切兜率天宮。悉有如是名號菩薩而來集會。所從來國諸佛名號。亦皆同等。無有差別。
十其菩薩下略讚勝德。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別中十門。次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
爾時世尊從兩膝輪。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普照十方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彼諸菩薩皆見於此佛神變相。此諸菩薩亦見於彼一切如來神變之相。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修菩薩行。悉已悟入諸佛自在甚深解脫。得無差別法界之身。入一切土而無所住。見無量佛悉往承事。於一念中周行法界自在無礙。心意清淨如無價寶。無量無數諸佛如來。常加護念共與其力。到於究竟第一彼岸。恒以淨念住無上覺。念念恒入一切智處。以小入大。以大入小。皆得自在通達無礙。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悉能隨入。開闡無量智慧法門。到金剛幢大智彼岸。獲金剛定斷諸疑惑。已得諸佛自在神通。普於一切十方國土。教化調伏百千萬億無數眾生。於一切處雖無所著。善能修學成就究竟。方便安立一切諸法。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無盡清淨三世一切無量功德藏諸菩薩眾。皆來集會在於佛所。因光所見一切佛所悉亦如是。
第二爾時世尊下放光。文分四節。初從兩膝。放光處言膝輪者。位漸高故。又表迴因向果等。有屈伸進趣之相故。又悲智相導。屈伸無住故。二放百千下光數。三普照下光照分齊。四彼諸菩薩下光所作業。謂令彼此互相見故。此中分三節。初正明彼此相見。二如是下釋見所由。由二種因故彼此相見。一由宿因同行故。二由現德圓滿故。經文悉已悟入下有二十句。明德圓滿之相。後如是等下結德。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 是法難思議 非心所行處
智慧到彼岸 乃見諸佛境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少智不能知 諸佛實境界 久修清淨業
於此乃能了 正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無量世界中
示現如來身 廣說微妙法 其心無所著
智慧無邊際 了達一切法 普入於法界
示現自在力 眾生及諸法 了達皆無礙
普現眾色像 徧於一切剎 欲求一切智
速成無上覺 應以淨妙心 修習菩提行
若有見如來 如是威神力 當於最勝尊
供養勿生疑
第二偈讚中十菩薩即為十段。亦十方如次。皆先標說人及說儀式。今初東方金剛幢者。此是會主。名含總別。總顯迴向不出悲智。金剛者堅利也。即悲之智。二乘實際不能壞堅也。斷難斷惑利也。故云智慧到彼岸。即智之悲。愛見不能動堅也。無所不救利也。故文中徧剎利生。七十八經云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餘寶處生。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唯從大悲救護眾生金剛處一切智明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餘眾生善根處生。是知金剛不獨喻智。攻般若者不得此意。但以標名獨將金剛喻於般若。以文中悲濟九類而無所度。悲智相導。方為真實般若。別名即救護眾生悲也。離眾生相智也。頌有十偈。歎佛寂用無礙德。
爾時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勝無比 甚深不可說 出過言語道
清淨如虗空 汝觀人師子 自在神通力
已離於分別 而令分別見 導師為開演
甚深微妙法 以是因緣故 現此無比身
此是大智慧 諸佛所行處 若欲了知者
常應親近佛 意業常清淨 供養諸如來
終無疲厭心 能入於佛道 具無盡功德
堅住菩提心 以是疑網除 觀佛無厭足
通達一切法 是乃真佛子 此人能了知
諸佛自在力 廣大智所說 欲為諸法本
應起勝希望 志求無上覺 若有尊敬佛
念報於佛恩 彼人終不離 一切諸佛住
何有智慧人 於佛得見聞 不修清淨願
履佛所行道
第二南方堅固者。表不壞迴向故。菩提心堅故。觀佛無厭故。十頌多明如來為物所依德。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明淨眼 因日覩眾色 淨心亦復然
佛力見如來 如以精進力 能盡海源底
智力亦如是 得見無量佛 譬如良沃田
所種必滋長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如人獲寶藏 永離貧窮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譬如伽陀藥 能消一切毒
佛法亦如是 滅諸煩惱患 真實善知識
如來所稱讚 以彼威神故 得聞諸佛法
設於無數劫 財寶施於佛 不知佛實相
此亦不名施 無量眾色相 莊嚴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見於佛 如來等正覺
寂然恒不動 而能普現身 徧滿十方界
譬如虗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畢竟無生滅
第三西方菩薩。淨心智力。見佛盡源。等一切佛。故名勇猛。十頌總顯如來見聞弘益之德。
爾時光明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人間及天上 一切諸世界 普見於如來
清淨妙色身 譬如一心力 能生種種心
如是一佛身 普現一切佛 菩提無二法
亦復無諸相 而於二法中 現相莊嚴身
了法性空寂 如幻而生起 所行無有盡
導師如是現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淨
隨其所應化 普現妙色身 如來不念言
我作如是身 自然而示現 未甞起分別
法界無差別 亦無所依止 而於世間中
示現無量身 佛身非變化 亦復非非化
於無化法中 示有變化形 正覺不可盡
法界虗空等 深廣無涯底 言語道悉絕
如來善通達 一切處行道 法界眾國土
所往皆無礙
第四北方菩薩。以大悲力運智慧光朗彼重昏。無所不至。名光明幢。十頌多顯如來即體化用周普之德。
爾時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人能信受 一切智無礙 修習菩提行
其心不可量 一切國土中 普現無量身
而身不在處 亦不住於法 一一諸如來
神力示現身 不可思議劫 筭數莫能盡
三世諸眾生 悉可知其數 如來所示現
其數不可得 或時示一二 乃至無量身
普現十方剎 其實無二種 譬如淨滿月
普現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無礙智 成就等正覺 普現一切剎
佛體亦無二 非一亦非二 亦復非無量
隨其所應化 示現無量身 佛身非過去
亦復非未來 一念現出生 成道及涅槃
如幻所作色 無生亦無起 佛身亦如是
示現無有生
第五東北方。於佛寂用之境決斷無疑故。又智導萬行出生無盡。故名智幢。十頌多歎如來應現出生無礙之德。
爾時寶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佛身無有量 能示有量身 隨其所應覩
導師如是現 佛身無處所 充滿一切處
如空無邊際 如是難思議 非心所行處
心不於中起 諸佛境界中 畢竟無生滅
如翳眼所覩 非內亦非外 世間見諸佛
應知亦如是 饒益眾生故 如來出世間
眾生見有出 而實無興世 不可以國土
晝夜而見佛 歲月一剎那 當知悉如是
眾生如是說 某日佛成道 如來得菩提
實不繫於日 如來離分別 非世超諸數
三世諸導師 出現皆如是 譬如淨日輪
不與昏夜合 而說某日夜 諸佛法如是
三世一切劫 不與如來合 而說三世佛
導師法如是
第六東南方菩薩。以圓淨智照平等理。不礙應現隨順一切如摩尼寶故名寶幢。十頌多顯平等超世德。
爾時精進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諸導師 身同義亦然 普於十方剎
隨應種種現 汝觀牟尼尊 所作甚奇特
充滿於法界 一切悉無餘 佛身不在內
亦復不在外 佛力故顯現 導師法如是
隨諸眾生類 先世所集業 如是種種身
示現各不同 諸佛身如是 無量不可數
唯除大覺尊 無有能思議 如以我難思
心業莫能取 佛難思亦爾 非心業所現
如剎不可思 而見淨莊嚴 佛難思亦爾
妙相無不現 譬如一切法 眾緣故生起
見佛亦復然 必假眾善業 譬如隨意珠
能滿眾生心 諸佛法如是 悉滿一切願
無量國土中 導師興於世 隨其願力故
普應於十方
第七西南方菩薩。勤觀如來真應皆同。故能平等。隨順一切眾生。名精進幢。十頌顯此同義。
爾時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光 普淨諸世間 世間既淨已
開示諸佛法 設有人欲見 眾生數等佛
靡不應其心 而實無來處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息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成就白淨法 具足諸功德 彼於一切智
專念心不捨 導師為眾生 如應演說法
隨於可化處 普現最勝身 佛身及世間
一切皆無我 悟此成正覺 復為眾生說
一切人師子 無量自在力 示現念等身
其身各不同 世間如是身 諸佛身亦然
了知其自性 是則說名佛 如來普知見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導師無來去 亦復無所住 遠離諸顛倒
是名等正覺
第八西北方菩薩真如體淨。能成白法。復淨世間故名離垢。十頌多歎如來淨德。前六淨他。後四自淨。
爾時星宿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無所住 普住一切剎 一切土皆往
一切處咸見 佛隨眾生心 普現一切身
成道轉法輪 及以般涅槃 諸佛不思議
誰能思議佛 誰能見正覺 誰能現最勝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
如中有生滅 眾生妄分別 是佛是世界
了達法性者 無佛無世界 如來普現前
令眾生信喜 佛體不可得 彼亦無所見
若能於世間 遠離一切著 無礙心歡喜
於法得開悟 神力之所現 即此說名佛
三世一切時 求悉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心意及諸法 一切悉知見 疾得成如來
言語中顯示 一切佛自在 正覺超語言
假以語言說
第九下方菩薩。解佛徧應法界之身。而不離法性若彼星宿燦然羅空。不可縛著。故以為名。十頌顯佛此德。
爾時法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可恒具受 一切世間苦 終不遠如來
不覩自在力 若有諸眾生 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 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
一念發道心 必成無上尊 慎莫生疑惑
如來自在力 無量劫難遇 若生一念信
速登無上道 設於念念中 供養無量佛
未知真實法 不名為供養 若聞如是法
諸佛從此生 雖經無量苦 不捨菩提行
一聞大智慧 諸佛所入法 普於法界中
成三世導師 雖盡未來際 徧遊諸佛剎
不求此妙法 終不成菩提 眾生無始來
生死久流轉 不了真實法 諸佛故興世
諸法不可壞 亦無能壞者 自在大光明
普示於世間
第十上方菩薩知真實之法。普入法界。則行修行皆無分量故名法幢。知法名佛。故先讚見佛之益。十頌雙顯佛法難聞。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初來意者。當會序分已彰正宗宜顯故。又已總示所依佛智。次別顯能依行位。故次來也。二釋名者。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迴向不同。有其十種。十之別名本分當釋。迴向通稱今當重明。隨境所向義有眾多。以義通收不出三處。謂眾生菩提及以實際。上二隨相。實際即離相。開三為十。一迴自向他。二迴少向多。三迴自因行向他因行。四迴因向果。五迴劣向勝。六迴比向證。七迴事向理。八迴差別行向圓融行。九迴世向出世。十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十義中初三皆迴向眾生。次三皆迴向菩提。次二迴向實際。後二義通於果及實際。三宗趣者。以無邊行海順無邊大願為宗。成就普賢德用為趣。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
釋文大分。有十。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瑞應分。七結通分。八證成分。九偈讚勸修分。十校量功德分。今初三昧分。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第二入是三昧下加分。有三。一總顯加相。於中初明佛現。次明讚善。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
第二為令下辦加所為。有二十二句。前二十句。為令下十句標所成。後以無量門下十一句。明其所作。後一句總結所屬。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第三佛子下正顯加相。於中初有十句。口加語業以增辨。次諸佛即與無量智下十句。意業冥加以益智。後何以故下摩頂身加以增威。下即從定起分。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第四告諸菩薩下本文中分二。初三句總標願體難思。希求名願。即具普賢無盡願海。深廣難思。充滿下顯難思相。謂體充法界故用普救護。故稱為大。三所謂下釋成難思。以行同佛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
第二別示名相。文分為四。初舉數徵名。次佛子迴向有十種下標數顯勝。諸佛共說故。
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現說。
此徵列十迴向名。其總名已見品初。今略釋其相。其迴向二字皆是能迴之願。救護等名皆迴向之行。皆是依止受名救護等名皆迴向之別相等。大悲廣濟名為救護一切眾生。大智無著故云離眾生相。即是廣大不顛倒心。二不壞者於三寶等得不壞信。以此善根用將迴向。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四菩薩令其善根至一切處。五由迴向故能成無盡功德之藏。六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順益眾生。八善根合如。以成迴向。九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云解脫。如不思議解脫等。十稱性起用。謂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疏有廣釋。難以備錄。上略釋別名。佛子是為下結數。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第五佛子云何下說分。說十迴向即為十段。中皆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中各二。初位行。後位果。有不具者。至文當知。今初牒名。謂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等。
上牒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二廣釋中。分二。先明所迴善根。後修善根時下正明迴向。今初。古人以此名為行體。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後正明迴向中大文分二。先明隨相。後我應如日下明離相迴向。前隨相文初二行經總明。次從此起至後眾生斷疑故。有一百零六行餘經。別明救護。分為四段。初利樂救護。二受惱救護。三代苦救護。四逈拔救護。下如次標顯。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迴向。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闇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後別顯中初明利樂救護。文有十行經。初一行總標。次我當下有十句。別顯離苦得樂。後佛子一行半經。總結利樂。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很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迴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二明受惱救護。有四十五行經。於中先明受惱之相。有二十七行餘經。至菩提止。於中有兩重法喻合。次佛子(云云)以諸佛法下有十七行餘經。明迴向之相。於中先明救物心。次以諸善根下辨迴向之願。後又作是念下四行經。明得法圓滿。於諸佛下三行經。勝進德圓。後令一切下一行經。明德果滿。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虗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薩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鬪訟。更相毀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第三代苦救護文至後有無量善根。有四十一行餘經。於中先總名代苦。迴向文有多節。本文自明。後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總結迴向之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普照一切眾生故。示導一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成就一切眾生故。令一切眾生歡喜故。令一切眾生悅樂故。令一切眾生斷疑故。
第四逈拔迴向。文有十行經。先四行以喻明。次二行法合。後四行合前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蘊相迴向。不壞五蘊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迴向。不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虗妄法迴向。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迴向。不著語言道迴向。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離貪欲迴向。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
大文第二明離相迴向。通有十八行餘經。初復作是念下有五行半經。明以妄機之智。導前大悲以成無緣。次安置眾生下有十行半經。正明雜相。先會前迴向眾生令入實際。次以如是等善根下有五行半經。會前迴向菩提入實際。
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讚。
第二總結成益。由隨離不二。故成無礙離過之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三結名。
上長行竟。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 常求諸佛功德法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群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眾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修行布施大歡悅 護持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如是功德皆迴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眾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智慧清淨如虗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眾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界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眾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 普於三世無所著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離眾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一切眾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第二爾時下重頌。分二。先敘儀意。言入深句義者。說依。以無量下亦是說依。依此說故。亦說所為為此說故。次不思議劫下正陳偈辭。有二十八偈。分二。前八偈半頌所迴善根。後十九偈半頌迴向行。前七偈半頌隨相。後未曾有下十二偈。頌離相行。於中前五頌正明離相。後十方下七偈頌前成益。第一救護眾生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三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
第二釋不壞迴向。文中長行。先位行。後位果。今初標名徵起。言不壞者。謂於地寶等十種勝境深信堅固得不壞名。然十表無盡。信通事理故。本業云觀一切法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壞。是知善根迴向皆通事事無礙。方真不壞耳。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發深志樂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住持故。於一切眾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觀善根迴向普利益故。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普集無邊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迴向道得不壞信。滿足殊勝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諸佛菩薩聲聞獨覺若諸佛教若諸眾生。如是等種種境界中。種諸善根無量無邊。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慈悲廣大平等觀察。隨順修學諸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真實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
第二長行廣釋中。大分三段。初舉所迴善根。二辨迴向之行。三明迴向所為。今初。於去來今下有十五行經。初舉所迴善根。於中先十行經。明起不壞信。次佛子如是安住下二行餘經。於信種善根中先種善根。次令菩提心下十句。明長菩薩道。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智願。常見諸佛。親近善友。與諸菩薩同共止住。念一切智心無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常迴向出世之道。供養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大願悉使滿足。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以阿僧祇寶阿僧祇華。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幡。阿僧祇莊嚴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塗飭地。阿僧祇塗香。阿僧祇末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愛樂。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阿僧祇寶座。阿僧祇華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寶繒座。阿僧祇寶色座。阿僧祇寶經行處。阿僧祇華經行處。阿僧祇香經行處。阿僧祇鬘經行處。阿僧祇衣經行處。阿僧祇寶間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繒采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多羅樹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欄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鈴網彌覆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宮殿。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寶衣樹。阿僧祇諸音樂樹。阿僧祇寶莊嚴具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僧祇寶繒采樹。阿僧祇寶璫樹。阿僧祇一切華香幢幡鬘蓋所嚴飭樹。如是等樹扶疎蔭暎。莊嚴宮殿。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莊嚴。阿僧祇牕牗莊嚴。阿僧祇門闥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帳莊嚴。阿僧祇金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養。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一切眾生攝善根故。一切眾生離諸苦故。一切眾生廣大解故。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莊嚴故。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值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
第二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明迴向行中初六行餘經。明先將善根迴向。次如是積集善根下明將勝報善根迴向。有二十五行經。於中初廣列供事。以阿僧寶廣列六門。次佛子以如是等下二行餘經。明先供現佛。次一一下明供舍利。次為令下五行經。明供意。有十一句。次如是下結供分齊。
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為成熟一切眾生。無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迴向。住於無量善巧迴向。永出一切諸有迴向。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迴向。普攝一切善根迴向。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發無上菩提心迴向。與一切善根同住迴向。滿足最上信解心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於諸有心無動亂。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不染有為法。不失無礙智。菩薩行位因緣無盡。世間諸法無能變動。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薩如是離諸癡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長淨法。迴向勝道。具足眾行。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於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第二如是修習下顯迴向行。中有三段。初迴向之心。二迴向之相。三迴向行成。初有四行餘經。明迴向之心。於中不離大悲。即兼迴向眾生之意。無有執著。即離相之意。次與諸法性相應下五行經。明迴向之相。兼顯迴向菩提。有十一句。次佛子以諸善根下迴向行成。於中初一句牒前。次雖隨生死下文有十句。正顯隨相行成。由前法性相應。故隨生死而不變。次菩薩如是下一行半經。結前生後。次以清淨意下六行餘經。明離相行成。由前事不礙理。故觸境了如。十一句皆明離相觀行。次菩薩如是善巧下三行餘經。雙結二行無礙。以成迴向。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為欲度脫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眾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以平等印普印諸業。發心趣人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第三迴向所為。以專為度脫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是迴向所為也。於中魔業通一切惡魔事。通一切相。但違法印。皆魔事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
第三依釋結名。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見一切無數諸佛。成就無量清淨妙法。普於眾生得平等心。於一切法無有疑惑。一切諸佛神力所加。降伏眾魔永離其業。成就生貴滿菩提心。得無礙智不由他解。善能開闡一切法義。能隨想力入一切剎。普照眾生悉使清淨。菩薩摩訶薩以此不壞迴向之力。攝諸善根如是迴向。
第二位果。亦如十地調柔等果。初牒得時。次得見下正辨果相。次菩薩下總結所屬。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菩薩已得不壞意 修行一切諸善業
是故能令佛歡喜 智者以此而迴向
供養無量無邊佛 布施持戒伏諸根
為欲利益諸眾生 普使一切皆清淨
一切上妙諸香華 無量差別勝衣服
寶蓋及以莊嚴具 供養一切諸如來
如是供養於諸佛 無量無數難思劫
恭敬尊重常歡喜 未曾一念生疲厭
專心想念於諸佛 一切世間大明燈
十方所有諸如來 靡不現前如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 種種布施心無厭
百千萬億眾劫中 修諸善法悉如是
彼諸如來滅度已 供養舍利無厭足
悉以種種妙莊嚴 建立難思眾塔廟
造立無等最勝形 寶藏淨金為莊嚴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數無量百千億
淨心尊重供養已 復生歡喜利益意
不思議劫處世間 救護眾生令解脫
了知眾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無分別
而能善別眾生根 普為群生作饒益
菩薩修集諸功德 廣大最勝無與比
了達體性悉非有 如是決定皆迴向
以最勝智觀諸法 其中無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迴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以是方便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而於一切無所礙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眾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迴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涅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迴向
不取眾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虗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語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別
如是開悟諸群生 一切無性無所觀
第二偈頌。二十五偈分三。初二偈頌所迴善根及第一節迴向。次十八偈頌所成供行。後五偈頌迴向所為。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
第三等一切佛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位果。釋名者。準下文但等三世諸佛所行之道。亦等善根。文云如過去佛所修一切善根。我亦如是。故本業云三世諸佛善一切時行兼顯無間。故下文云。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此從所等立名。即等一切佛之迴向以深入法性。行普門善而為其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次標舉廣釋中先顯迴向。後明成益。先迴向中先等隨相。後等離相。隨相中復二。先明對境善根以將迴向。後總攝萬善以將迴向。今初。如是下二行半經。明所迴善根。謂學佛修時於六境違順成四淨心。一於違順成就行捨。不為境牽。名心自在。二於凡小以悲智廣大淨諸惑故。三離憂過故。有喜樂捨。無憂苦惱。四禪定輕安故。心意柔軟。不妄取境。故諸根清涼。此四淨心。學佛之修。為所迴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復更發心迴向諸佛。作如是念。願以我今所種善根。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所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無有等比佛三昧樂。不可限量大慈悲樂。一切諸佛解脫之樂。無有邊際大神通樂。最極尊重大自在樂。廣大究竟無量力樂。離諸知覺寂靜之樂。住無礙住恒正定樂。行無二行不變異樂。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佛已。復以此善根迴向菩薩。所謂願未滿者令得圓滿。心未淨者令得清淨。諸波羅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安在金剛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精進。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能令眾生捨離我慢。發菩提心。所願成滿。安住一切菩薩所住。獲得菩薩明利諸根。修習善根證薩婆若。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菩薩已。復以迴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離見佛。心得清淨獲諸佛法。集無量德淨諸神通。捨法離念依教而住。如為眾生如是迴向。為聲聞辟支佛迴向亦復如是。又願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一切惡處。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永不毀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心清淨證一切智。
第二正迴向中迴向五乘之境。文分五段。一佛。二菩薩。三有善眾生。四二乘。五有惡眾生。初一行餘經。結前起後。次願以我今下五行經。正顯所願。所願增佛。然佛德已圓。今願增者。尊重荷恩。展誠敬故。亦猶獻芹於上。香華奉佛。非彼須待。次佛子下迴向菩薩。初結前生後。所謂下正顯。有十願。前六自利。後能令下四利他。次佛子下五行經迴向有善眾生。次如為眾生下一行經。明迴向二乘。次又願一切下三行經。明為有惡眾生。謂不遺闡提。上來五段。初一迴向菩提。餘迴向眾生。
上明對境善根以將迴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具足充滿。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迴向諸佛無上菩提。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咸作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迴向一切種智。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普攝眾生修諸善根悉以迴向。欲令永離生死曠野。得諸如來無礙快樂。出煩惱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滿。悲力廣大。普使一切得清淨樂。守護善根親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斷世間種植如來種。住於三世平等法中。菩薩摩訶薩如是所有已集當集現集善根。悉以迴向。
第二總攝萬善迴向。有二十九行經。大分兩段。先明歷事別陳。次顯積集迴向。前中初二行經。總顯其相。於中所有善根即所發起等也。皆以大願即能發起等也。云正發起等者。謂隨發起積集增進必向二處。不餘趣求。離諸過失。名之為正。次佛子下歷事別陳。初四行半經。明隨染無污。次雖在居家下四行經。明動與道合。次為欲饒益下二行經。總顯迴向之相。次永離下四行半經。別顯有十句。次菩薩如是下總結歷事。次佛子菩薩爾時乃至下。第二明積集迴向二。初明微細積集。一摶一粒其福至微。施與眾生其田至劣。積此微善。亦以大願。令成發起成迴向行。故云微細積集。次咸作是願下十句。正明迴向之行。總名離苦得樂。次菩薩初發菩提之心下明長時積集。以從初發心即積集故。故云長時。言欲令者是心願故。文有十三句。次如是所有下總結。一摶一粒即現集也。初發心來即已集也。當來之善。亦必要起。故皆迴向。
上等隨相行竟。
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菩薩所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度諸眾生令永出離。勤加修習一切善根。悉以迴向而無所著。所謂不依色。不著受。無倒想。不作行。不取識。捨離六處。不住世法樂出世間。知一切法皆如虗空。無所從來。不生不滅。無有真實。無所染著。遠離一切諸分別見。不動不轉。不失不壞。住於實際。無相離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樂習行普門善根。悉見一切諸佛眾會。如彼過去一切如來善根迴向。我亦如是而為迴向。解如是法。證如是法。依如是法。發心修習不違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所顯現。乃至如來究竟之地。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修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未來現在悉亦如是。我今亦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第一迴向。勝迴向。最勝迴向。上迴向。無上迴向。無等迴向。無等等迴向。無比迴向。無對迴向。尊迴向。妙迴向。平等迴向。正直迴向。大功德迴向。廣大迴向。善迴向。清淨迴向。離惡迴向。不隨惡迴向。菩薩如是以諸善根正迴向已。成就清淨身語意業。住菩薩住無諸過失。修習善業離身語惡。心無瑕穢。修一切智住廣大心。知一切法無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別了知無量諸業。成就迴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
第二復作是念下等佛離相迴向者。即迴向實際。於前二。說有先後行在一心。文中二。初等過去。後佛子下等於現未。初中先舉所等。初二行經。言無所著者。標隨相即有離相。次別顯離云。所謂不依色等下顯離妄契真。次知一切法下釋前不著。次如是深入下結其無礙。謂既稱法性。修隨相故。一攝一切。名普門善。悉見諸佛。略辨成益。次如彼過去下牒前。總顯能等。次解如是法下二行半經。別顯等相。次佛子復作是念下等現未。初二行經牒例。次我今亦應下總顯能等。次第一迴向下別明等相。文有十九句。
上顯迴向竟。
下明成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一切佛迴向。
第三依釋結名。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深入一切諸來業趣向如來勝妙功德。入深清淨智慧境界。不離一切諸菩薩業。善能分別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入佛種性。以巧方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現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
第二位果辨十種勝德。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即說頌言。
彼諸菩薩摩訶薩 修過去佛迴向法
亦學未來現在世 一切導師之所行
於諸境界得安樂 諸佛如來所稱讚
廣大光明清淨眼 悉以迴向大聰哲
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亦復然
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
一切世間眾善法 及諸如來所成就
於彼悉攝無有餘 盡以隨喜益眾生
世間隨喜無量種 令此迴向為眾生
人中師子所有樂 願使羣萌悉圓滿
一切國土諸如來 凡所知見種種樂
願令眾生皆悉得 而為照世大明燈
菩薩所得勝妙樂 悉以迴向諸羣生
雖為羣生故迴向 而於迴向無所著
菩薩修行此迴向 興起無量大悲心
如佛所修迴向德 願我修行悉成滿
如諸最勝所成就 一切智乘微妙樂
及我在世之所行 諸菩薩行無量樂
示入眾趣安隱樂 恒守諸根寂靜樂
悉以迴向諸羣生 普使修成無上智
非身語意即是業 亦不離此而別有
但以方便滅癡冥 如是修成無上智
菩薩所修諸行業 積集無量勝功德
隨順如來生佛家 寂然不亂正迴向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咸攝受
悉以善根迴向彼 願令具足安隱樂
不為自身求利益 欲令一切悉安樂
未曾暫起戲論心 但觀諸法空無我
十方無量諸最勝 所見一切真佛子
悉以善根迴向彼 願使速成無上覺
一切世間含識類 等心攝取無有餘
以我所行諸善業 令彼眾生速成佛
無量無邊諸大願 無上導師所演說
願諸佛子皆清淨 隨其心樂悉成滿
普觀十方諸世界 悉以功德施於彼
願令皆具妙莊嚴 菩薩如是學迴向
心不稱量諸二法 但恒了達法無二
諸法若二若不二 於中畢竟無所著
十方一切諸世間 悉是眾生想分別
於想非想無所得 如是了達於諸想
彼諸菩薩身淨已 則意清淨無瑕穢
語業已淨無諸過 當知意淨無所著
一心正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導師
及以現在天人尊 悉學於其所說法
三世一切諸如來 智慧明達心無礙
為欲利益眾生故 迴向菩提集眾業
彼第一慧廣大慧 不虗妄慧無倒慧
平等實慧清淨慧 最勝慧者如是說
第二偈頌。有二十四偈。分三。初二十一頌頌前位行。次二頌位果。後一結歎。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迴向。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位果。今初牒名徵起。言至一切者。至是能至。善根及其供具一切處即所至之供境。謂以大願令此善根供具徧至一切時處。隨所應供。供諸福田。本業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言至一切。疏有多義。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至一切眾生。至一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虗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無為。至一切語言音聲。願此善根亦復如是。徧至一切諸如來所。供養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所願悉滿。未來諸佛具足莊嚴。現在諸佛及其國土道場眾會。徧滿一切虗空法界。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一切善根悉迴向故。以如諸天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充滿無量無邊世界。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迴向眾生菩提。二迴向實際。三結歎成益。初迴向眾生中。先略明有九行經。有法喻合。法中謂願力及善根力。此二相資。故能遍至。次譬如實際下舉喻。言實際者。即一切法真實之際故。次願以下法合。先總。次過去下別明。先舉三世合所至處。次願以信解下二行餘經。明能至供。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諸佛世尊普徧一切虗空法界。種種業所起。十方不可說一切世界種世界。不可說佛國土。佛境界。種種世界。無量世界。無分齊世界。轉世界。側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諸世界中現住於壽。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彼有菩薩以勝解力。為諸眾生堪受化者。於彼一切諸世界中。現為如來出興於世。以至一切處智。普徧開示如來無量自在神力。法身徧往無有差別。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證法實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轉無礙力故。生於如來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願於如是諸如來所。以眾妙華及眾妙香。鬘蓋幢旛。衣服燈燭。及餘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若佛形像。若佛塔廟。悉亦如是。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亂迴向。一心迴向。自意迴向。尊敬迴向。不動迴向。無住迴向。無依迴向。無眾生心迴向。無躁競心迴向。寂靜心迴向。
二佛子下廣明徧至。於中二。初約十方佛明其徧至。次約常住佛明其徧至。前中言不可說世界者總明供處。次如是一切諸世界下別明供養。初供現住壽者。是現在佛。於中有實報佛。有權應佛。現身說法權應之事。有六行半經。次佛子以其所種下二行經明供行。次若佛形像下供住持佛。次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下通顯迴向之心。謂前以善根迴向成供。供諸田時。如是用心。文有十句以顯十心。故能即事順理。
上明供十方佛竟。
復作是念。盡法界虗空界。去來現在一切劫中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無量名字各各差別。於種種時現成正覺。悉皆住壽盡未來際。一一各以法界莊嚴而嚴其身。道場眾會周徧法界。一切國土隨時出興而作佛事。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我以善根普皆迴向。願以無數香蓋。無數香幢。無數香旛。無數香帳無數香網。無數香像。無數香光。無數香?。無數香雲。無數香座。無數香經行地。無數香所住處。無數香世界。無數香山。無數香海。無數香河。無數香樹。無數香衣服。無數香蓮華。無數香宮殿。無量華蓋。廣說乃至無量華宮殿。無邊鬘蓋。廣說乃至無邊鬘宮殿。無等塗香蓋。廣說乃至無等塗香宮殿。不可數末香蓋。廣說乃至不可數末香宮殿。不可稱衣蓋。廣說乃至不可稱衣宮殿。不可思寶蓋。廣說乃至不可思寶宮殿。不可量燈光明蓋。廣說乃至不可量燈光明宮殿。不可說莊嚴具蓋。廣說乃至不可說莊嚴具宮殿。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蓋。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幢。如是摩尼寶旛。摩尼寶帳。摩尼寶網。摩尼寶像。摩尼寶光。摩尼寶?。摩尼寶雲。摩尼寶座。摩尼寶經行地。摩尼寶所住處。摩尼寶剎。摩尼寶山。摩尼寶海。摩尼寶河。摩尼寶樹。摩尼寶衣服。摩尼寶蓮華。摩尼寶宮殿。皆不可說不可說。如是一一諸境界中。各有無數欄楯。無數宮殿。無數樓閣。無數門闥。無數半月。無數却敵。無數牕牖。無數清淨寶。無數莊嚴具。以如是等諸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諸佛世尊。
第二約常住佛以明徧至。謂三世住壽盡未來際。亦應常也。三身十身融無礙故。不同前文有塔廟等。文中有三。初以善根迴向供佛。二願令一切下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三譬如下總願善根普攝迴向。初盡法界下四行餘經。明所供境。次顯能供行。文云如是等三句。結前生後。次所成供具。列有香蓋等二十八事。次如是一一下。又增前數。以如是等下結成供行。
上總顯佛行。
下文以此供佛行迴向眾生。
願令一切世間皆得清淨一切眾生咸得出離。住十力地。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法明。令一切眾生具足善根。悉得調伏。其心無量等虗空界。往一切剎而無所至。入一切土施諸善法。常得見佛植諸善根。成就大乘不著諸法。具足眾善立無量行。普入無邊一切法界。成就諸佛神通之力。得於如來一切智智。
第二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正顯迴向之願。初總顯所為。次令一切眾生下四行經。別顯願得因圓果滿。
譬如無我普攝諸法。我諸善根亦復如是。普攝一切諸佛如來。咸悉供養無有餘故。普攝一切無量諸法。悉能悟入無障礙故。普攝一切諸菩薩眾。究竟皆與同善根故。普攝一切諸菩薩行。以本願力皆圓滿故。普攝一切菩薩法明。了達諸法皆無礙故。普攝諸佛大神通力。成就無量諸善根故。普攝諸佛力無所畏。發無量心滿一切故。普攝菩薩三昧辯才陀羅尼門。善能照了無二法故。普攝諸佛善巧方便。示現如來大神力故。普攝三世一切諸佛降生成道。轉正法輪。調伏眾生入般涅槃。恭敬供養悉周徧故。普攝十方一切世界。嚴淨佛剎咸究竟故。普攝一切諸廣大劫。於中出現修菩薩行無斷絕故。普攝一切所有趣生。悉於其中現受生故。普攝一切諸眾生界。具足普賢菩薩行故。普攝一切諸惑習氣。悉以方便令清淨故。普攝一切眾生諸根。無量差別咸了知故。普攝一切眾生解欲。令離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化眾生行。隨其所應為現身故。普攝一切應眾生道。悉入一切眾生界故。普攝一切如來智性。護持一切諸佛教故。
第三總願善根普攝迴向者。以上來三段別明善根。但說成供供佛。今欲顯此善根無所不成。故復明此。於此初喻謂二無我理。普攝理事無不周故。次我諸善根下法合有二十句。前十二句攝成自利德。次普攝一切下八句成利他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不於業中分別報。不於報中分別業。雖無分別而普入法界。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雖無所起而勤修勝法。不信諸法而能深入。不有於法而悉知見。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諸法性恒不自在。雖悉見諸法而無所見。普知一切而無所知。菩薩如是了達境界。知一切法因緣為本。見於一切諸佛法身。至一切法離染實際。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無有二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相。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畢竟寂滅。成就一切清淨善根而起救護眾生之心。智慧明達一切法海。常樂修行離愚癡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學世間之法。得淨智眼。離諸癡翳。以善方便修迴向道。
第二佛子至以諸善根下迴向實際。初總標云用無所得為方便者。略有二義。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迷於空。為入有之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無得。即此無得亦是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也。今文兼二義。欲顯隨相離相無前後故。次下別顯有三段。初正顯觀心。文有十句。初不於業中分別報等三句。明會事歸理觀。謂事法既虗。相無不盡。理無不現。故業果皆空。業空故無體能招報。況謂因中而有果耶。報空故無體可以酬因。況謂果中有因耶。若約觀心。名用會歸寂。次云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下五句。明理不礙事。約心則寂不礙用。於中初句理無能所分別。而不礙有能入之智所入之法界。次句無作而造作。次句無起而修起。次句無能所信而能即事入玄。末句不有能所見而不礙所見。次雖悉見諸法下二句。明事理無礙。約心則寂照雙流。良以事虗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不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所知見。
上總顯觀心。次菩薩如是了達境界下明觀成之相。文有八句。通顯緣生性空義。疏有多釋。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下明觀成之益。
上明離相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稱可一切諸佛之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眾生最上福田。為一切商人智慧導師。作一切世間清淨日輪。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護一切眾生。皆令清淨具足功德。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能護持一切佛種。能成熟一切眾生。能嚴淨一切國土。能不壞一切諸業。能了知一切諸法。能等觀諸法無二。能徧往十方世界。能了達離欲實際。能成就清淨信解。能具足明利諸根。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至一切處身業。普能應現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語業。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故。得至一切處意業。受持一切佛所說法故。得至一切處神足通。隨眾生心悉往應故。得至一切處隨證智。普能了達一切法故。得至一切處總持辯才。隨眾生心令歡喜故。得至一切處入法界。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徧入身。於一眾生身普入一切眾生身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劫。一一劫中常見一切諸如來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念。一一念中一切諸佛悉現前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一切處迴向。能以善根如是迴向。
第二大段位果。文有十句。初三三業體遍。次三三業用遍。後四顯用自住。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內外一切諸世間 菩薩悉皆無所著
不捨饒益眾生業 大士修行如是智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切無依無所住
不取活命等眾法 亦不妄起諸分別
普攝十方世界中 一切眾生無有餘
觀其體性無所有 至一切處善迴向
普攝有為無為法 不於其中起妄念
如於世間法亦然 照世燈明如是覺
菩薩所修諸業行 上中下品各差別
悉以善根迴向彼 十方一切諸如來
菩薩迴向到彼岸 隨如來學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勝法
清淨善根普迴向 利益群迷恒不捨
悉令一切諸眾生 得成無上照世燈
未曾分別取眾生 亦不妄想念諸法
雖於世間無染著 亦復不捨諸含識
菩薩常樂寂滅法 隨順得至涅槃境
亦不捨離眾生道 獲如是等微妙智
菩薩未曾分別業 亦不取著諸果報
一切世間從緣生 不離因緣見諸法
深入如是諸境界 不於其中起分別
一切眾生調御師 於此明了善迴向
第二重頌有十一偈。分三。初七偈頌迴向眾生及菩提。次三偈半頌迴向實際。後半偈頌成益。
第四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四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盡功德藏迴向。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長行中亦先明位行。今初徵起釋名者。由緣無盡境行迴向故。成無盡功德之行。得十無盡藏之果。從能迴向行及果受名。或無盡功德之藏。或功德即藏。通二釋。以迴向望行。迴向為能藏。無盡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並有財釋。本業云。常以三寶授於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即以五門善根而為其性。第二廣釋中三。初明所迴善根。二明迴向之行。三結成德。今初文八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所起善根。禮敬三世一切諸佛所起善根。勸請一切諸佛說法所起善根。聞佛說法精勤修習。悟不思議廣大境界所起善根。於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生隨喜所起善根。去來今世一切諸佛善根無盡。諸菩薩眾精勤修習所得善根。三世諸佛成等正覺轉正法輪調伏眾生。菩薩悉知發隨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最上覺。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滅盡。於如是等皆生隨喜所有善根。
第二釋文。初以四門而為行本。一懺除。二禮敬。三勸請。四隨喜。然初言懺悔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二禮敬者謂除我慢障。起信重善故。三勸請者名為祈求。除謗法障。起慈善根故。於去來下四隨喜。為慶悅彼。故除嫉妬障。起平等善故。文有四句。以此四行為所迴向善根。
菩薩如是念不可說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無障礙境。如是廣大無量差別一切善根。凡所積集。凡所信解。凡所隨喜。凡所圓滿。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獲得。凡所知覺。凡所攝持。凡所增長。悉以迴向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如過去世無邊際劫。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所謂無量無數佛世界種。佛智所知。菩薩所識。大心所受莊嚴佛剎。清淨業行所流所引應眾生起。如來神力之所示現。諸佛出世淨業所成。普賢菩薩妙行所興。一切諸佛於中成道。示現種種自在神力。盡未來際。所有如來應正等覺。徧法界住。當成佛道。當得一切清淨莊嚴功德佛土。盡法界虗空界。無邊無際。無斷無盡。皆從如來智慧所生。無量妙寶之所莊嚴。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華莊嚴。一切衣莊嚴。一切功德藏莊嚴。一切諸佛力莊嚴。一切佛國土莊嚴。如來所覩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薩淨眼乃能照見。此諸菩薩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薩諸清淨業。入不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間無有限極。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悉亦如是莊嚴世界。無量形相。無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無量香。無量寶。無量樹。無數莊嚴。無數宮殿。無數音聲。隨順宿緣諸善知識。示現一切功德莊嚴無有窮盡。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鬘莊嚴。一切末香莊嚴。一切寶莊嚴。一切旛莊嚴。一切寶繒綵莊嚴。一切寶欄楯莊嚴。阿僧祇金網莊嚴。阿僧祇河莊嚴。阿僧祇雲雨莊嚴。阿僧祇音樂奏微妙音。如是等無量無數莊嚴之具。莊嚴一切盡法界虗空界。十方無量種種業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說。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所謂莊嚴佛土。清淨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廣大佛土。安樂佛土。不可壞佛土。無盡佛土。無量佛土。無動佛土。無畏佛土。光明佛土。無違逆佛土。可愛樂佛土。普照明佛土。嚴好佛土。精麗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上佛土。無上佛土。無等佛土。無比佛土。無譬喻佛土。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土所有莊嚴。菩薩摩訶薩以己善根發心迴向。願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淨莊嚴。悉以莊嚴。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皆悉成就。皆悉清淨。皆悉聚集。皆悉顯現。皆悉嚴好。皆悉住持。如一世界。如是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諸佛國土。種種莊嚴皆悉具足。
第二正明迴向行中。先四行經結前善根。謂凡所積集等。略說十種善根總之。一一皆悉迴向也。後悉以下明迴向中。先迴向菩提。次迴向眾生。皆有隨相離相之行。於隨相中正起行願。先迴向淨土。經總標云。悉以迴向莊嚴一切諸佛國土。然莊嚴有二。初眾寶莊嚴。後人寶莊嚴。別顯莊嚴之相。則約三世。經初標舉如過去云無邊際劫。時處無量佛剎。如佛所知。菩薩所受之剎。悉以莊嚴明過去嚴。次清淨業行下明因圓滿。一切諸佛下事業圓滿。次盡未來際下舉未來嚴。次盡法界別顯有九圓滿。朿之為五。初分量圓滿。次皆從如來下二句。明果法圓滿。三無量下依持圓滿。四如來所都一句。明主圓滿。五不可思議同行下明輔翼圓滿。次現在一切下舉現在嚴土。無量下別顯。有三圓滿。一者形相即形色圓滿。次無量光色即顯色圓滿。三無量香下住處圓滿。次如是等下總結三世嚴具及土。次所謂下別顯所嚴。有二十九種。通有十七圓滿。次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下願成彼嚴。於中先嚴一世界。次如一世界下例嚴普周。顯嚴分齊。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莊嚴。既一佛土即具無盡莊嚴。則一嚴一切嚴。亦顯一圓滿。即一切圓滿。重重無盡。方是華嚴土圓滿。
上眾寶嚴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願我所修一切佛剎諸大菩薩皆悉充滿。其諸菩薩體性真實智慧通達。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眾生界。深入法界及虗空界。捨離愚癡成就念佛。念法真實不可思議。念僧無量普皆周徧。亦念於捨。法日圓滿。智光普照。見無所礙。從無得生。生諸佛法。為眾勝上善根之主。發生無上菩提之心。住如來力。趣薩婆若。破諸魔業。淨眾生界。深入法性永離顛倒。善根大願皆悉不空。如是菩薩充滿其土。生如是處。有如是德。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淨光明具法界智。現神通力。一身充滿一切法界。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別無量無邊法界句義。於一切剎皆無所著。而能普現一切佛土。心如虗空無有所依。而能分別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議甚深三昧。趣薩婆若。住諸佛剎。得諸佛力。開示演說阿僧祇法而無所畏。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知阿僧祇諸語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差別音聲。入於無上佛自在地。普遊十方一切世界而無障礙。行於無諍無所依法。無所分別。修習增廣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義。能隨次第開示現說。願令如是諸大菩薩莊嚴其國。充滿分布隨順安住。熏修極熏修。純淨極純淨。恬然宴寂。於一佛剎。隨一方所。皆有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周徧充滿。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復如是。如一佛剎。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迴向一切佛剎。方便迴向一切菩薩。方便迴向一切如來。方便迴向一切佛菩提。方便迴向一切廣大願。方便迴向一切出要道。方便迴向淨一切眾生界。方便迴向於一切世界。常見諸佛出興於世。方便迴向常見如來壽命無量。方便迴向常見諸佛徧周法界。轉無障礙不退法輪。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普入一切佛國土故一切佛剎皆悉清淨。普至一切眾生界故一切菩薩皆悉清淨。普願一切諸佛國土佛出興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如來身超然出現。
第二佛子菩薩下人寶為嚴。亦即是前輔翼圓滿。文中三。初總願所成。次其諸菩薩下別顯前相。初總顯德。次善能下別顯有十八句。先明智慧圓。次深入下四句。明體實。次如是下結德嚴。言生如是處。即指前淨土。有如是德。即指向文。次常作佛事下顯業廣。於中分四。即四圓滿。初明事業圓滿。上辨佛業。今菩薩業。次得大智慧下即乘圓滿。大止妙觀以為乘故。文有八句。次趣薩婆若下無畏圓滿。內無災患。外無畏故。四隨順三世下即任持圓滿。於中先明能受。次知阿僧祇語言下明能說。次願令下結以嚴剎。初總彰人徧。次熏修下五句。結行德深。謂以止以觀。唯智唯悲。熏修身心。無有間斷。名極熏修。現惑不生。故名純淨。種習不起。名極純淨。恬和也。晏安也。恬和安寂即寂照之相也。次於一佛剎下別示徧相。兼顯數多。於中有三節。初一剎中有多數量。次以方例剎。後以剎例法界。如下僧祇品云。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也。言如是者。如前具德也。已上通顯行願。下文總攝迴向。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六行經。謂非唯但向佛淨土故。文有十句。初三句結前已說。後七句辨所未明。次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下。結行成益總收三種世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比迴向。趣薩婆若。其心廣大猶如虗空無有限量。入不思議。知一切業及以果報皆悉寂滅。心常平等無有邊際。普能徧入一切法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不分別佛及以佛法。不分別剎及以嚴淨。不分別眾生及以調伏。不分別業及業果報。不著於思及思所起。不壞因。不壞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謂生死有分別。不謂涅槃恒寂靜。不謂如來證佛境界。無有少法與法同止。
第二佛子至如是等下明離相迴向。即向實際。文中有二。先明見實智冥實際。後彰離妄德合實際。此二段返覆相成。今初初句牒前迴向菩提。其心已下正顯離相。寂照無涯。為入不思議。即事契真。故常平等。由此故能遍入。若事若理無礙法界。名為一切。次佛子下彰其離妄。文有十對。初六遮妄執有。以緣成無性故。次一遮妄執空。以即真故。不礙存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不壞因果。後三約雙遮空有。謂生死涅槃相待而有。俱空叵得。二約體融。佛即法界。不應以法界更證法界故。末句謂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如。
上通顯迴向菩提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諸善根普施眾生。決定成熟。平等教化。無相無緣。無稱量。無虗妄。遠離一切分別取著。
第二佛子下明迴向眾生。初句總明。謂即前迴向菩提時便以善根迴向眾生。故云如是迴向時也。次決定下別顯行相。有七句。初二句隨相。一無放捨心。二無冤親相。次五句離相。亦不見眾生相。二不取化緣。不稱量根性。四無能度我人。末句總結。即此七句已攝盡上向菩提行。
上通明迴向之行。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已。得無盡善根。所謂念三世一切諸佛故得無盡善根。念一切菩薩故得無盡善根。淨諸佛剎故得無盡善根。淨一切眾生界故得無盡善根。深入法界故得無盡善根。修無量心等虗空界故得無盡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無盡善根。於菩薩業勤修習故得無盡善根。了達三世故得無盡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時。了一切眾生界無有眾生。解一切法無有壽命。知一切法無有作者。悟一切法無補伽羅。了一切法無有忿諍。觀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住處。知一切物皆無所依。了一切剎悉無所住。觀一切菩薩行亦無處所。見一切境界無悉所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解如來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於一切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為一切眾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得故。隨所遊方。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隨所行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勝。色相無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瞻對。善根具足。大願成就。其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無量佛剎。智力無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大文第三結行成德。有四佛子。兼此為五。即為五段。初成無盡善根德。次佛子至以一切善根下。成二空智慧德。文有十句。初四我空。後六法空。次佛子至如是迴向時下。成境界清淨德。次佛子至於念念中下。明福智無盡德。次佛子至如是迴向時下。明福智超勝德。次佛子是名下依釋結名。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得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得入法無盡藏。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憶持無盡藏。受持一切佛所說法無忘失故。得決定慧無盡藏。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祕密方便故。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得無邊悟解無盡藏。以如虗空智通達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無盡藏。充滿一切諸眾生意不可盡故。得勇猛智覺無盡藏。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愚癡翳故。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眾生悉解了故。得十力無畏無盡藏。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至無障礙一切智故。是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迴向時。得此十種無盡藏。
第二菩薩下辨位果。何等下徵。所謂下釋。有十句。皆先標名。次釋義。後是為下結。十種無盡藏。初六自利。次三利他。後一攝行成果。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成就深心力 普於諸法得自在
以其勸請隨喜福 無礙方便善迴向
三世所有諸如來 嚴淨佛剎徧世間
所有功德靡不具 迴向淨剎亦如是
三世所有諸佛法 菩薩皆悉諦思惟
以心攝取無有餘 如是莊嚴諸佛剎
盡於三世所有劫 讚一佛剎諸功德
三世諸劫猶可盡 佛剎功德無窮盡
如是一切諸佛剎 菩薩悉見無有餘
總以莊嚴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有諸佛子心清淨 悉從如來法化生
一切功德莊嚴心 一切佛剎皆充滿
彼諸菩薩亦具足 無量相好莊嚴身
辯才演說徧世間 譬如大海無窮盡
菩薩安住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淨無與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無餘諸佛剎 此諸菩薩皆充滿
未曾憶念聲聞乘 亦復不求緣覺道
菩薩如是心清淨 善根迴向諸群生
普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諸佛法
十方所有眾魔怨 菩薩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無能勝 決定修行究竟法
菩薩以此大願力 所有迴向無留礙
入於無盡功德藏 去來現在常無盡
菩薩善觀諸行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既知諸法性如是 不妄取業及果報
無有色法無色法 亦無有想無無想
有法無法皆悉無 了知一切無所得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而於因緣及所起 畢竟於中無取著
一切眾生語言處 於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明相皆分別 明解諸法悉無我
如眾生性本寂滅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攝無有餘 剎及諸業皆平等
以如是智而迴向 隨其悟解福業生
此諸福相亦如解 豈復於中有可得
如是迴向心無垢 永不稱量諸法性
了達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間亦不出
一切所行眾善業 悉以迴向諸羣生
莫不了達其真性 所有分別皆除遣
所有一切虗妄見 悉皆棄捨無有餘
離諸熱惱恒清涼 住於解脫無礙地
菩薩不壞一切法 亦不滅壞諸法性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了知三世諸眾生 悉從因緣和合起
亦知心樂及習氣 未曾滅壞一切法
了達業性非是業 而亦不違諸法相
又亦不壞業果報 說諸法性從緣起
了知眾生無有生 亦無眾生可流轉
無實眾生而可說 但依世俗假宣示
第二偈頌有二十五偈。初一偈總頌所迴善根。餘二十四偈雙頌前迴向善根。及結行成益。於中先有十一偈頌隨相。次十三偈頌離相。第五迴向竟。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長行亦二。謂位行位果。行中釋名者。謂所修事善。皆悉順入堅固法性。故下文云則為隨順真實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即隨順。平等即堅固。平等之理不可壞故。若順等理則順諸善根。故下文云則為隨順佛住等。此則不唯事順於理。理事相順。受平等名。如此平等方名堅固。此約所迴善根。及所向實際。以立斯名。亦可名為堅固之善根。堅固即善根。若以隨順望堅固善根。亦通三義。即以無礙善根而為其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或為帝王臨御大國威德廣被。名震天下。凡諸怨敵靡不歸順。發號施令悉依正法。執持一蓋溥蔭萬方。周行率土所向無礙。以離垢繒而繫其頂。於法自在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以四攝法攝諸眾生。為轉輪王一切周給。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屬不可沮壞。離眾過失見者無厭。福德莊嚴相好圓滿。形體支分均調具足。獲那羅延堅固之身。大力成就無能屈伏。得清淨業離諸業障。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飲食及諸上味。或施車乘。或施衣服。或施華鬘雜香塗香牀座房舍及所住處。上妙燈燭病緣湯藥寶器寶車調良象馬悉皆嚴飾歡喜布施。或有來乞王所處座。若蓋若傘。幢旛寶物諸莊嚴具頂上寶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無所悋。若見眾生在牢獄中。捨諸財寶妻子眷屬乃至以身救彼令脫。若見獄囚將欲被戮。即捨其身以代彼命。或見來乞連膚頂髮。歡喜施與亦無所悋。眼耳鼻舌及以牙齒頭頂手足。血肉骨髓。心腎肝肺。大腸小腸厚皮薄皮。手足諸指連肉爪甲。以歡喜心盡皆施與。或為求請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為護持如來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徧捨四海之內一切所有。恒以正法化導羣生。令修善行捨離諸惡。若見眾生損敗他形。慈心救之令捨罪業。若見如來成最正覺稱揚讚歎普使聞知。或施於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為住處。及施僮僕供承作役。或以自身施來乞者。或施於佛。為救法故歡喜踊躍。為眾生故承事供養。或捨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妻子眷屬。隨所乞求悉滿其願。或捨一切資生之物。普設無遮大施之會。其中眾生種種福田。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賢或愚。或好或醜。若男若女。人與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異。等皆施與悉令滿足。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發善攝心悉以迴向。所謂善攝色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受想行識。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王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眷屬。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資具。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惠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
第二廣釋中二。先明行所依身。次明依身起行。所依身中先得位。以身為萬行之本。位為行道之地。今帝王等。明得位。然有位必有德。故次名具德。經云威德廣被。下四行經明統領自在德。次云菩薩安住如是下三行餘經。明正報殊勝德。次依身起行。具足修行一切布施下。先明隨相迴向。次離相。初即迴向菩提及迴向眾生。次離相即迴向實際。今隨相中有三段。初總標列善根迴向。次依標廣顯善根迴向。三總結多門善根迴向。今初標列中云具足修行一切布施。即所施之物。十九行經總列於此。後別開有六十門。次云其中眾生。辨所施田。皆施與者不揀賢愚等。悉令滿足。隨所求故。次佛子如是施時下顯能施迴向之心。望前是能施迴向之心。故云如是施時發善攝心。望後是能迴向心故。故云發善攝心。如是迴向故。故下諸門迴向之內皆以此心貫之。所謂下列有六善攝。總收上來能施所施及以施物。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所施物無量無邊。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上妙食施眾生時其心清淨。於所施物無貪無著。無所顧悋。具足行施。願一切眾生得智慧食。心無障礙。了知食性無所貪著。但樂法喜出離之食。智慧充滿。以法堅住。攝取善根。法身智身清淨遊行。哀愍眾生。為作福田現受摶食。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食時善根迴向。
第二佛子下隨文別釋中。先總標施行。次所謂下一一別釋。有六十門。內一一皆四。一施行。二迴向。三雙結二行。四迴向所為。若闕所為則但有三。亦可合後二段為雙結所為。此科宜記。今第一施食。以食為世命。貴賤同依。故首明之。文但有三。先明施行。言其心清淨。離施過故。謂不求名利果報及怖畏等而行施故。不貪著者是無貪思。無顧慳者是無慳思。又施時無貪著。施已無顧悋。隨所施行。與眾生共。兼於理事。名為具足。此心在初。亦貫下諸段。次願一切眾生下迴向行。然其所願正為眾生。令得成佛即迴向菩提。下皆準之。是為下雙結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施飲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飲法味水。精勤修習。具菩薩道。斷世渴愛。常求佛智離欲境界。得法喜樂。從清淨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調攝其心。入智慧海。興大法雲。霔大法雨。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飲時善根迴向。
第二施飲中亦三。初施行。次以下二句。牒起。次所謂下別顯願相。下皆倣此。然所願即順物而發迴向之願。一一皆然。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清淨上味。所謂辛酸醎淡及以甘苦種種諸味。潤澤具足。能令四大安隱調和。肌體盈滿。氣力彊壯。其心清淨常得歡喜。咽咀之時不欬不逆。諸根名利。內藏充實。毒不能侵。病不能傷。始終無患永得安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滿。願一切眾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諸味業用。願一切眾生得無量法味。了達法界。安住實際大法城中。願一切眾生作大法雲周徧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得勝智味。無上法喜充滿身心。願一切眾生得無貪著一切上味。不染世間一切諸味。常勤修習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一法味。了諸佛法悉無差別。願一切眾生得最勝味。乘一切智終無退轉。願一切眾生得入諸佛無異法味。悉能分別一切諸根。願一切眾生法味增益。常得滿足無礙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味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無礙智身故。
第三施味。願得上味者佛但食入口悉為甘露。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車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一切智乘。乘於大乘。不可壞乘。最勝乘。最上乘。速疾乘。大力乘。福德具足乘。出世間乘。出生無量諸菩薩乘。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車乘時善根迴向。
第四施車乘。義通車馬。願中皆約代步。以後第十六別施車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衣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慚愧衣以覆其身。捨離邪道露形惡法。顏色潤澤。皮膚細輭。成就諸佛第一之樂。得最清淨一切種智。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衣時善根迴向。
第五施衣。施衣能感妙色。以衣禦寒。令顏色潤澤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以種種名華布施。所謂微妙香華。種種色華。無量奇妙華。善見華。可喜樂華。一切時華。天華。人華。世所珍愛華。甚芬馥悅意華。以如是等無量妙華。供養一切現在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以供養說法之人。或以供養比丘僧寶一切菩薩諸善知識聲聞獨覺父母宗親下至自身及餘一切貧窮孤露。布施之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三昧之華。悉能開敷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皆得如佛見者歡喜心無厭足。願一切眾生所見順愜。心無動亂。願一切眾生具行廣大清淨之業。願一切眾生常念善友心無變異。願一切眾生如阿伽陀藥。能除一切煩惱眾毒。願一切眾生成滿大願。皆悉得為無上智王。願一切眾生智慧日光破愚癡暗。願一切眾生菩提淨月增長滿足。願一切眾生入大寶州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華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清淨無礙智故。
第六施華。先列施物。後供養下明所施田。及自身者。身為福田。足法器故。依之進道。故施自身勝施外道無量。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人所樂見。見者欽歎。見者親善。見者愛樂。見者渴仰。見者除憂。見者生喜。見者離惡。見者常得親近於佛。見者清淨獲一切智。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鬘時善根迴向。
第七施鬘。鬘者貫華如環而為首飾。或以瓔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香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眾生具足戒香。得不缺戒。不雜戒。不汙戒。無悔戒。離纏戒。無熱戒。無犯戒。無邊戒。出世戒。菩薩波羅蜜戒。願一切眾生以是戒故皆得成就諸佛戒身。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香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悉得圓滿無礙戒蘊故。
第八施香。準下十度萬行皆香。此徧語戒者翻破戒之穢故。有十二願。一不缺謂具持三聚。二不雜謂不雜外道。三不汙謂無染心。涅槃云乃至染環釧聲。亦名汙菩薩戒。四無悔謂不犯重故。犯重之人多生悔恨。五不纏謂設有誤犯深慚愧故。知其故犯。數犯不生慚愧。深愛著犯。見犯是福。名之謂纏。六無熱。七無犯。謂定共相應故無惑熱。常持如初故無犯。九無邊。十出世謂道共相應。離斷常邊。成出世行故。十波羅蜜者謂遠離二乘圓修十度方名不犯菩薩律儀。是智所讚戒。末句結因成果。謂五分之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施香普熏。悉能惠捨一切所有。願一切眾生戒香普熏。得於如來究竟淨戒。願一切眾生忍香普熏。離於一切險害之心。願一切眾生精進香普熏。常服大乘精進甲冑。願一切眾生定香普熏。安住諸佛現前三昧。願一切眾生慧香普熏。一念得成無上智王。願一切眾生法香普熏。於無上法得無所畏。願一切眾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大功德智。願一切眾生菩提香普熏。得佛十力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清淨白法妙香普熏。永滅一切不善之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善根迴向。
第九施塗香。十度皆有熏發資長菩提心。辟除蔽惡。俱得稱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牀座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天牀座。證大智慧。願一切眾生得賢聖牀座。捨凡夫意住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得安樂牀座。永離一切生死苦惱。願一切眾生得究竟牀座。得見諸佛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得平等牀座。恒普熏修一切善法。願一切眾生得最勝牀座。具清淨業世無與等。願一切眾生得安隱牀座。證真實法具足究竟。願一切眾生得清淨牀座。修習如來淨智境界。願一切眾生得安住牀座。得善知識常隨覆護。願一切眾生得師子牀座。常如如來右脇而臥。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牀座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修習正念善護諸根故。
第十施牀座。後第十八有別明施座。故晉譯此為牀敷。深見當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安住清淨佛剎。精勤修習一切功德。安住甚深三昧境界。捨離一切住處執著。了諸住處皆無所有。離諸世間住一切智。攝取一切諸佛所住。住究竟道安樂住處。恒住第一清淨善根。終不捨離佛無上住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善根迴向。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隨其所應思惟救護故。
第十一施房舍。言不捨佛無上住者。住大寂室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獲善利其心安樂。願一切眾生依如來住。依大智住。依善知識住。依尊勝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羅蜜住。依大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薩道住。是為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福德清淨故。究竟清淨故。智清淨故。道清淨故。法清淨故。戒清淨故。志樂清淨故。信解清淨故。願清淨故。一切神通功德清淨故。
第十二施住處。言住處謂僧坊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燈明所謂酥燈。油燈。寶燈。摩尼燈。漆燈。火燈。沉水燈。栴檀燈。一切香燈。無量色光燈。施如是等無量燈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為欲攝受一切眾生。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光照見世間極微細色。願一切眾生得離翳光了眾生界空無所有。願一切眾生得無邊光身出妙光普照一切。願一切眾生得普照光於諸佛法心無退轉。願一切眾生得佛淨光一切剎中悉皆顯現。願一切眾生得無礙光一光徧照一切法界。願一切眾生得無斷光照諸佛剎光明不斷。願一切眾生得智幢光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得無量色光照一切剎示現神力。菩薩如是施燈明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故。以此善根隨逐眾生。以此善根攝受眾生。以此善根分布眾生。以此善根慈愍眾生。以此善根覆育眾生。以此善根救護眾生。以此善根充滿眾生。以此善根緣念眾生。以此善根等益眾生。以此善根觀察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時善根迴向。如是迴向無有障礙。普令眾生住善根中。
第十三施燈。言寶燈者如夜光之類。以沈水旃檀香。用和酥油。無量色者然膏色白。然漆色赤。然油色黃。然油色綠。如是種種願中。瑜伽明施燈得淨眼報。燒燃燈供佛。大能滅罪生福。令發願言。當以大海為油。須彌為炷。然大明燈。照佛剎海。供養無休。又願法門之燈。大願為炷等。今文願中具身智二光。並可思準。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於諸蓋纏究竟得出。願一切眾生永離病身得如來身。願一切眾生作大良藥滅除一切不善之病。願一切眾生成阿伽陀藥安住菩薩不退轉地。願一切眾生成如來藥能拔一切煩惱毒箭。願一切眾生親近賢聖滅除煩惱。修清淨行。願一切眾生作大藥王永除眾病不令重發。願一切眾生作不壞藥樹。悉能救療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光出眾病箭。願一切眾生善解世間方藥之法。所有疾病為其救療。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為令一切眾生永離眾病故。究竟安隱故。究竟清淨故。如佛無病故。拔除一切病箭故。得無盡堅固身故。得金剛圍山所不壞身故。得堅固滿足力故。得圓滿不可奪佛樂故。得一切佛自在堅固身故。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第十四施湯藥。施藥近果得無病報。如薄俱羅。遠得藥王樹身等。願中言不重發者。經云。世醫所療治。雖瘥還復發。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言自在堅固身者。生公云。金剛為內照之實。非唯金色。故云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謂黃金器盛滿雜寶。白銀器盛眾妙寶。瑠璃器盛種種寶。玻瓈器盛滿無量寶莊嚴具。硨磲器盛赤真珠。瑪瑙器盛滿珊瑚摩尼珠寶。白玉器盛眾美食。栴檀器盛天衣服。金剛器盛眾妙香。無量無數種種寶器盛無量無數種種眾寶。或施諸佛。信佛福田不思議故。或施菩薩知善知識難值遇故。或施聖僧。為令佛法久住世故。或施聲聞及辟支佛。於諸聖人生淨信故。或施父母。為尊重故。或施師長。為恒誘誨令依聖教修功德故。或施下劣貧窮孤露。大慈大悲愛眼等視諸眾生故。專意滿足去來今世一切菩薩檀波羅蜜故。以一切物普施一切。終不厭捨諸眾生故。如是施時。於其施物及以受者。皆無所著。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寶器盛無量寶而布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等虗空無邊藏器。念力廣大。悉能受持世出世間一切經書無有忘失。願一切眾生成清淨器。能悟諸佛甚深正法。願一切眾生成無上寶器。悉能受持三世佛法。願一切眾生成就如來廣大法器。以不壞信攝受三世佛菩提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最勝寶莊嚴器。住大威德菩提之心。願一切眾生成就功德所依處器。於諸如來無量智慧生淨信解。願一切眾生成就趣入一切智器。究竟如來一礙解脫。願一切眾生得淨未來劫菩薩行器。能令眾生普皆安住一切智力。願一切眾生成就三世諸佛種性勝功德器。一切諸佛妙音所說悉能受持。願一切眾生成就容納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器。為大丈夫讚說之首。勸請諸佛轉正法輪。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器時善根迴向。為欲普令一切眾生皆得圓滿普賢菩薩行願器故。
第十五施器言施受皆無所著成波羅蜜故。然隨一器即發多願。未必一器以對一願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五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車眾寶嚴飾。奉施諸佛及諸菩薩師長善友聲聞緣覺如是無量種種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者。此諸人眾。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承菩薩名聞故來。或是菩薩因緣故來。或聞菩薩往昔所發施願故來。或是菩薩心願請來。菩薩是時或施寶車。或施金車。悉妙莊嚴鈴網覆上。寶帶垂下。或施上妙瑠璃之車。無量珍奇以為嚴飾。或復施與白銀之車覆以金網駕以駿馬。或復施與無量雜寶所莊嚴車覆以寶網駕以香象。或復施與栴檀之車。妙寶為輪雜寶為蓋。寶師子座敷置嚴好。百千綵女列坐其上。十萬丈夫牽御而行。或復施與玻瓈寶車。眾雜妙寶以為嚴飾。端正女人充滿其中。寶帳覆上。幢旛侍側。或復施與碼碯藏車。飾以眾寶。熏諸雜香。種種妙華散布莊嚴。百千綵女持寶瓔珞。駕馭均調。涉險能安。或復施與堅固香車。眾寶為輪莊嚴巨麗。寶帳覆上。寶網垂下。種種寶衣敷布其中。清淨好香流芬外徹。其香美妙稱悅人心。無量諸天翼從而行。載以眾寶隨時給施。或復施與光明寶車。種種諸寶妙色暎徹。眾妙寶網羅覆其上。雜寶瓔珞周帀垂下。散以末香內外芬潔。所愛男女悉載其上。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眾妙寶車奉施佛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悉解供養最上福田。深信施佛得無量報。願一切眾生一心向佛。常遇無量清淨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如來無所恡惜。具足成就大捨之心。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行施行。離二乘願。逮得如來無礙解脫一切智智。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行無盡施。入佛無量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入佛勝智。得成清淨無上智王。願一切眾生得佛徧至無礙神通。隨所欲往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深入大乘獲無量智安住不動。願一切眾生皆能出生一切智法。為諸天大最上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無嫌恨心。勤種善根樂求佛智。願一切眾生任運能往一切佛剎。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而無懈倦。願一切眾生逮得菩薩自在神通。分身徧滿等虗空界一切佛所親近供養。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徧往十方而無厭倦。願一切眾生得廣大身飛行迅疾。隨意所往終無懈退。願一切眾生得佛究竟自在威力。一剎那中盡虗空界。悉現諸佛神通變化。願一切眾生修安樂行。隨順一切諸菩薩道。願一切眾生得速疾行究竟十力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普入法界十方國土。悉盡邊際等無差別。願一切眾生行普賢行無有退轉。到於彼岸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升於無比智慧之乘。隨順法性見如實理。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奉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於如來究竟出離無礙乘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菩薩等善知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心常憶持善知識教。專勤守護令不忘失。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義利。普攝一切與共善根。願一切眾生近善知識尊重供養。悉捨所有順可其心。願一切眾生得善志欲。隨逐善友未嘗捨離。願一切眾生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專意承奉不違其教。願一切眾生樂善知識常不捨離。無間無雜亦無誤失。願一切眾生能以其身施善知識。隨其教命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修習六慈。遠離諸惡。願一切眾生隨善知識。聽聞諸佛所說正法。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善根清淨業果。與諸菩薩同一行願究竟十力。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善知識法。逮得一切三昧境界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一切正法。修習諸行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乘於大乘無所障礙。究竟成就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悉得上於一切智乘。至安隱處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知如實行。隨其所聞一切佛法。皆得究竟永無忘失。願一切眾生普為諸佛之所攝受。得無礙智究竟諸法。願一切眾生得無退失自在神通。所欲往詣一念皆到。願一切眾生往來自在。廣行化導令住大乘。願一切眾生所行不空。載以智乘到究竟位。願一切眾生得無礙乘。以無礙智至一切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善知識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功德具足與佛菩薩等無異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僧時。起學一切施心。智善了心。淨功德心。隨順捨心。僧寶難遇心。深信僧寶心。攝持正教心。住勝智樂得未曾有。為大施會。出生無量廣大功德。深信佛教不可沮壞。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普入佛法憶持不忘。願一切眾生離凡愚法。入賢聖處。願一切眾生速入聖位。能以佛法次第開誘。願一切眾生舉世宗重言必信用。願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法平等。了知法界自性無二。願一切眾生從於如來智境而生。諸調順人所共圍繞。願一切眾生住離染法。滅除一切煩惱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無上僧寶。離凡夫地入賢聖眾。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法。得無礙智具聖功德。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心不著三世。於諸眾中自在如王。願一切眾生乘智慧乘轉正法輪。願一切眾生具足神通。一念能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願一切眾生乘虗空身。於諸世間智慧無礙。願一切眾生普入一切虗空法界諸佛眾會。成就第一波羅蜜行。願一切眾生得輕舉身殊勝智慧。悉能徧入一切佛剎。願一切眾生獲無邊際善巧神足。於一切剎普現其身。願一切眾生得於一切無所依身。以神通力如影普現。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自在神力。隨應可化即現其前教化調伏。願一切眾生得入法界無礙方便。一念徧遊十方國土。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僧寶車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乘清淨無上智乘於一切世間轉無礙法智慧輪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聲聞獨覺之時起如是心。所謂福田心。尊敬心。功德海心。能出生功德智慧心。從如來功德勢力所生心。百千億那由他劫修習心。能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解脫一切魔繫縛心。摧滅一切魔軍眾心。慧光照了無上法心。以此施車所有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為世所信第一福田。具足無上檀波羅蜜。願一切眾生離無益語。常樂獨處心無二念。願一切眾生成最第一清淨福田。攝諸眾生令修福業。願一切眾生成智慧淵。能與眾生無量無數善根果報。願一切眾生住無礙行。滿足清淨第一福田。願一切眾生住無諍法。了一切法皆無所作無性為性。願一切眾生常得親近最上福田。具足修成無量福德。願一切眾生能現無量自在神通。以淨福田攝諸含識。願一切眾生具足無盡功德福田。能與眾生如來十力第一乘果。願一切眾生為能辨果真實福田。成一切智無盡福聚。願一切眾生得滅罪法。悉能受持所未曾聞佛法句義。願一切眾生常勤聽受一切佛法。聞悉解悟無空過者。願一切眾生聽聞佛法通達究竟。如其所聞隨順演說。願一切眾生於如來教信解修行。捨離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願一切眾生常見賢聖。增長一切最勝善根。願一切眾生心常信樂智行之士。與諸聖哲同止共歡。願一切眾生聽聞佛名悉不唐捐。隨其所聞咸得目見。願一切眾生善分別知諸佛正教。悉能守護持佛法者。願一切眾生常樂聽聞一切佛法。受持讀誦開示照了。願一切眾生信解佛教如實功德。悉捨所有恭敬供養。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聲聞獨覺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成就清淨第一智慧神通。精進修行無有懈怠。獲一切智力無畏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獨者時隨其所求一切悉捨。心生歡喜無有厭倦。仍向彼人自悔責言。我應往就供養供給。不應勞汝遠來疲頓。言已拜跪問訊起居。凡有所須一切施與。或時施彼摩尼寶車以閻浮提第一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金莊嚴車人間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妙瑠璃車內宮妓女充滿其上。或施種種奇妙寶車童女充滿如天婇女。或施無數寶莊嚴車寶女滿中柔明辯慧。或施所乘妙栴檀車。或復施與玻瓈寶車。悉載寶女充滿其上。顏容端正色相無比。袨服莊嚴見者欣悅。或復施與碼碯寶車灌頂王子身載其上。或時施與堅固香車所有男女悉載其中。或施一切寶莊嚴車載以難捨親善眷屬。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寶車。隨其所求恭敬施與。皆令遂願歡喜滿足。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乘不退轉無障礙輪廣大之乘。詣不可思議菩提樹下。願一切眾生乘清淨因大法智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永離一切分別執著。而常修習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乘無諂誑正直之乘。往諸佛剎自在無礙。願一切眾生隨順安住一切智乘。以諸佛法共相娛樂。願一切眾生皆乘菩薩清淨行乘。具足菩薩十出離道及三昧樂。願一切眾生乘四輪乘。所謂住好國土。依止善人。集勝福德。發大誓願。以此成滿一切菩薩清淨梵行。願一切眾生得普照十方法光明乘。修學一切如來智力。願一切眾生乘佛法乘。到一切法究竟彼岸。願一切眾生載眾福善難思法乘。普示十方安隱正道。願一切眾生乘大施乘捨慳恡垢。願一切眾生乘淨戒乘。持等法界無邊淨戒。願一切眾生乘忍辱乘。常於眾生離瞋濁心。願一切眾生乘大精進不退轉乘。堅修勝行趣菩提道。願一切眾生乘禪定乘。速至道場證菩提智。願一切眾生乘於智慧巧方便乘。化身充滿一切法界諸佛境界。願一切眾生乘法王乘成就無畏。恒普惠施一切智法。願一切眾生乘無所著智慧之乘。悉能徧入一切十方。於真法性而無所動。願一切眾生乘於一切諸佛法乘。示現受生徧十方剎。而不失壞大乘之道。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智最上寶乘。滿足普賢菩薩行願而無厭倦。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人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無量智歡喜踊躍。究竟皆得一切智乘故。
第十六施車。因緣故來者。往昔有緣應受施故。瑜伽云若有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應施與。今言施以端正女人美色。豈不相違。今云種種福田。豈皆施與。此中有二十願。初十約所施福田立願。後十約所施車立願。可知。結文中。言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塔安舍利。廟置佛像。塔者正云窣堵波。此云高顯。亦云歸宗之所。此施車一行。辨隨田別顯有五。上第一施佛。二施菩薩。三施僧。四施二乘。五施諸福田。五中皆有二十願。前三中一約田有十願。次約車有十願。三施二乘中緣覺有十願。聲聞有十願。後諸福田中。亦有二十願。以諸田中有悲境故。言拜跪等。以劣田故。亦有二十願者。施田非一故。但就車發相似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象寶。其性調順七支具足。年齒盛壯六牙清淨。口色紅赤猶如蓮華。形體鮮白譬如雪山。金幢為飾寶網羅覆。種種妙寶莊嚴其鼻。見者欣玩無有厭足。超步萬里曾不疲倦。或復施與調良馬寶。諸相具足猶如天馬。妙寶月輪以為光飾。真金鈴網羅覆其上。行步平正乘者安隱。隨意所往迅疾如風。遊歷四洲自在無礙。菩薩以此象寶馬寶。或奉養父母及善知識。或給施貧乏苦惱眾生。其心曠然不生悔悋。但倍增欣慶益加悲愍。修菩薩德。淨菩薩心。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調順乘。增長一切菩薩功德。願一切眾生得善巧乘。能隨出生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信解乘。普照如來無礙智力。願一切眾生得發趣乘能普發興一切大願。願一切眾生具足平等波羅蜜乘。成滿一切平等善根。願一切眾生成就寶乘生諸佛法無上智寶。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行莊嚴乘。開敷菩薩諸三昧華。願一切眾生得無邊速疾乘於無數劫淨菩薩心。精勤思惟了達諸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最勝調順大乘。以善方便具菩薩地。願一切眾生成最高廣堅固大乘。普能運載一切眾生皆得至於一切智位。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象馬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乘於無礙智乘。圓滿究竟至佛乘故。
第十七施象馬。二事相合有十願。一如性調順。二如隨意所往。三似彼盛壯。四如超步萬里。五猶行步平正。六如彼象寶。七似彼如華。八即迅疾如風。九具菩薩地。名最勝調。象馬各有調義。故分二義。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座時。或施所處師子之座。其座高廣殊特妙好。瑠璃為足。金縷所成柔軟衣服以敷其上。建以寶幢。熏諸妙香。無量雜寶莊嚴之具以為莊校。金網覆上。寶鐸風搖出妙音聲。奇珍萬計周帀填飾。一切臣民所共瞻仰。灌頂大王獨居其上。宣布法化萬邦遵奉。其王復以妙寶嚴身。所謂普光明寶。帝青寶。大帝青寶。勝藏摩尼寶。明淨如日。清涼猶月。周帀繁布譬如眾星。上妙莊嚴第一無比。海殊妙寶。海堅固幢寶。奇文異表種種莊嚴。於大眾中最尊最勝。閻浮檀金離垢寶繒以冠其首。享灌頂位王閻浮提。具足無量大威德力。以慈為主伏諸怨敵。教令所行靡不承順。時轉輪王。以如是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寶莊嚴座。施於如來第一福田及諸菩薩真善知識賢聖僧寶說法之師。父母宗親聲聞獨覺及以發趣菩薩乘者。或如來塔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其所須悉皆施與。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坐菩提座。悉能覺悟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處自在座。得法自在。諸金剛山所不能壞。悉能摧伏一切魔軍。願一切眾生得佛自在師子之座。一切眾生之所瞻仰。願一切眾生得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寶莊嚴座。於法自在化導眾生。願一切眾生得三種世間最殊勝座。廣大善根之所嚴飾。願一切眾生得周徧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座。阿僧祇劫歎之無盡。願一切眾生得大深密福德之座。其身充滿一切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種種寶座。隨其本願所念眾生廣開法施。願一切眾生得善妙座。現不可說諸佛神通。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寶座一切香座一切華座一切衣座一切鬘座一切摩尼座。一切瑠璃等不思議種種寶座。無量不可說世界座。一切世間莊嚴清淨座。一切金剛座。示現如來威德自在成最正覺。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座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獲離世間大菩提座。自然覺悟一切佛法故。
第十八施座。三種世間義如常釋。又辯法師云地前為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八至等覺名無功用世間。有云西域傳。眾生界中有三世間。一地下世間。龍修羅等。二人中世間。三天上世間。若依智論三世間者即眾生五蘊及器為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寶蓋。此蓋殊特尊貴所用。種種大寶而為莊嚴。百千億那由他上妙蓋中最為第一。眾寶為竿。妙網覆上。寶繩金鈴周帀垂下。摩尼瓔珞次第懸布。微風吹動妙音克諧。珠玉寶藏種種充滿。無量奇珍悉以嚴飾。栴檀沉水妙香普熏。閻浮檀金光明清淨。如是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妙寶物具足莊嚴。以清淨心奉施於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為法故施諸菩薩及善知識名聞法師。或施父母。或施僧寶。或復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種種眾生福田。或施師僧及諸尊宿。或施初發菩提之心。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有求者悉皆施與。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為諸佛之所庇廕。願一切眾生功德智慧以為其蓋。永離世間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覆以善法。除滅世界塵垢熱惱。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藏。令眾樂見心無厭足。願一切眾生以寂靜白法而自覆蔭。皆得究竟不壞佛法。願一切眾生善覆其身。究竟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作周徧蓋。十力智慧徧覆世間。願一切眾生得妙智慧。出過三世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應供蓋。成勝福田受一切供。願一切眾生得最上蓋。獲無上智自然覺悟。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蓋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蓋。能持一切諸善法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普覆一切虗空法界一切剎土。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退轉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莊嚴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佛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幢旛及諸寶蓋。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蓋。徧覆一切諸佛國土盡無餘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廣大蓋普蓋眾生。皆令於佛生信解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眾妙寶蓋供養一佛。於不可說一一佛所皆如是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佛菩提高廣之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摩尼寶莊嚴蓋。一切寶瓔珞莊嚴蓋。一切堅固香莊嚴蓋。種種寶清淨莊嚴蓋。無量寶清淨莊嚴蓋。廣大寶清淨莊嚴蓋。寶網彌覆寶鈴垂下。隨風搖動出微妙音。普覆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諸佛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無礙智莊嚴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第一智慧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佛功德莊嚴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佛功德生清淨欲願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無邊自在心寶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滿足諸法自在智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善根普覆一切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智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普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彌覆法界諸佛剎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法自在為法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廣大智恒無絕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蓋其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平等心覆眾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平等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具大迴向巧方便故。又欲令一切眾生獲勝欲樂清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善欲樂清淨意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迴向普覆一切諸眾生故。
第十九施蓋。編草為蓋。七寶蓋隨。況眾寶嚴。功報何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施種種上妙幢旛。眾寶為竿。寶繒為旛。種種雜綵以為其幢。寶網垂覆光色徧滿。寶鐸微搖音節相和。奇特妙寶形如半月。閻浮檀金光踰曒日。悉置幢上。隨諸世界業果所現種種妙物以為嚴飾。如是無數千萬億那由他諸妙幢旛。接影連輝。遞相間發。光明嚴潔周徧大地。充滿十方虗空法界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淨心信解。以如是等無量幢旛。或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或施菩薩諸善知識。或施聲聞及辟支佛。或施大眾。或施別人。諸來求者普皆施與。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能建立一切善根福德幢旛。不可毀壞。願一切眾生建一切法自在幢旛。尊重愛樂勤加守護。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願一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建智力幢。一切諸魔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大智慧那羅延幢。摧滅一切世間慢幢。願一切眾生得智慧日大光明幢。以智日光普照法界。願一切眾生具足無量寶莊嚴幢。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幢旛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甚深高廣菩薩行幢及諸菩薩神通行幢。清淨道故。
第二十施幢旛。二事合一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眾寶藏以百千億那由他諸妙珍寶。給施無數一切眾生。隨意與之。心無恡惜。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見佛寶。捨離愚癡修行正念。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法寶光明。護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能悉攝受一切僧寶。周給供養恒無厭足。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無上心寶。淨菩提心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寶普入諸法心無疑惑。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諸功德寶。開示演說無量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於無量妙功德寶。修成正覺十力智慧。願一切眾生得妙三昧十六智寶。究竟成滿廣大智慧。願一切眾生成就第一福田之寶。悟入如來無上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成第一無上寶王。以無盡辯開演諸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眾寶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成滿第一智寶如來無礙淨眼寶故。
第二十一開藏寶。言十六智寶者。有云佛地四智。智各有四。故為十六。以果位自在。正融通故。今依賢首。即是八忍八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以種種妙莊嚴具而為布施。所謂一切身莊嚴具令身淨妙靡不稱可。菩薩摩訶薩。等觀一切世間眾生猶如一子。欲令皆得身淨莊嚴成就世間最上安樂。佛智慧樂。安住佛法利益眾生。以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種種殊妙寶莊嚴具勤行布施。行布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就無上妙莊嚴具。以諸清淨功德智慧莊嚴人天。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莊嚴相。以淨福德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莊嚴相。以百福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不雜亂莊嚴相。以一切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善淨語言莊嚴相。具足種種無盡辯才。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功德聲莊嚴相。其音清淨聞者喜悅。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諸佛語言莊嚴相。令諸眾生聞法歡喜修清淨行。願一切眾生得心莊嚴相。入深禪定普見諸佛。願一切眾生得總持莊嚴相。照明一切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莊嚴相。以佛智慧莊嚴其心。是為菩薩摩訶薩惠施一切莊嚴具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足一切無量佛法功德智慧圓滿莊嚴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故。
第二十二施莊嚴具。十願中。初一利他。後九自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受灌頂自在王位摩尼寶冠及髻中珠。普施眾生心無恡惜。常勤修習為大施主。修學施慧。增長捨根。智慧善巧。其心廣大給施一切。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法之所灌頂。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具足頂髻。得第一智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以妙智寶普攝眾生。皆令究竟功德之頂。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智慧寶頂。堪受世間之所禮敬。願一切眾生以智慧冠莊嚴其首。為一切法自在之王。願一切眾生智慧明珠繫其頂上一。切世間無能見者。願一切眾生皆悉堪受世間頂禮。成就慧頂照明佛法。願一切眾生首冠十力莊嚴之冠。智慧寶海清淨具足。願一切眾生至大地頂得一切智究竟十力。破欲界頂諸魔眷屬。願諸眾生得成第一無上頂王。獲一切智光明之頂無能暎奪。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冠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第一智最清淨處智慧摩尼妙寶冠故。
第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二事合一。言智慧明珠等者。體圓德備。鑒徹惑亡。為智明珠。極果所宗。故名頂上。是祕是妙。無能見者。亦以權隱實。名在髻中。開權顯實。故名解髻。文無解義。因便故來。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處在牢獄黑暗之處。杻械枷鏁檢繫其身。起坐不安眾苦競集。無有親識無歸無救。裸露饑羸酸劇難忍。菩薩見已捨其所有一切財寶妻子眷屬及以自身。於牢獄中救彼眾生。如大悲菩薩妙眼王菩薩。既救度已。隨其所須普皆給施。除其苦患令得安隱。然後施以無上法寶。令捨放逸安住善根。於佛教中心無退轉。佛子。菩薩摩訶薩。於牢獄中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貪愛纏縛。願一切眾生斷生死流升智慧岸。願一切眾生除滅癡愚生長智慧。解脫一切煩惱纏縛一願切眾生滅三界縛。得一切智究竟出離。願一切眾生永斷一切煩惱結縛。到無煩惱無障礙地智慧彼岸。願一切眾生離諸動念思惟分別。入於平等不動智地。願一切眾生脫諸欲縛。永離世間一切貪欲。於三界中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勝志樂。常蒙諸佛為說法門。願一切眾生得無著無縛解脫心。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願一切眾生得菩薩神通。一切世界調伏眾生。令離世間住於大乘。是為菩薩摩訶薩救度牢獄苦眾生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入如來智慧地故。
第二十四施妻子救獄囚。上來皆明外施。此下二段明無畏施。初一兼於內外之財。內財為難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獄囚五處被縛受諸苦毒。防衛驅逼將之死地。欲斷其命。捨閻浮提一切樂具。親戚朋友悉將永訣。置高碪上以刀屠割。或用木槍竪貫其體。衣纏油沃以火焚燒。如是等苦種種逼迫。菩薩見已。自捨其身而代受之。如阿逸多菩薩殊勝行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眾生故。自捨身命受諸苦毒。菩薩爾時語主者言。我願捨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與我。如治彼人隨意皆作。設過彼苦阿僧祇倍我亦當受。令其解脫。我若見彼將被殺害。不捨身命救贖其苦。則不名為住菩薩心。何以故。我為救護一切眾生。發一切智菩提心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斷盡究竟身命。永離一切災橫逼惱。願一切眾生依諸佛住。受一切智具足十力菩提記莂。願一切眾生普救含識。令無怖畏永出惡道。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命。入於不死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永離怨敵無諸厄難。常為諸佛善友所攝。願一切眾生捨離一切刀劒兵仗諸惡苦具。修行種種清淨善業。願一切眾生離諸怖畏。菩提樹下摧伏魔軍。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於無上法心淨無畏。能為最上大師子吼。願一切眾生得無障礙師子智慧。於諸世間修行正業。願一切眾生到無畏處。常念救護諸苦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彼臨刑諸獄囚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離生死苦得於如來上妙樂故。
第二十五捨身代死此一向內財。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六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乞者連膚頂髻。如寶髻王菩薩勝妙身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菩薩是時見乞者來。心生歡喜而語之言。汝今若須連膚頂髻可就我取。我此頂髻。閻浮提中最為第一。作是語時。心無動亂。不念餘業。捨離世間。志求寂靜。究竟清淨。精勤質直向一切智。便執利刀割其頭上連膚頂髻。右膝著地合十指掌一心施與。正念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發大歡喜增上志樂。於諸法中意善開解不取於苦。了知苦受無相無生。諸受互起無有常住。是故我應同去來今一切菩薩修行大捨。發深信樂求一切智無有退轉。不由他教善知識力。菩薩摩訶薩作是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見頂。成就菩薩如塔之髻。願一切眾生得紺青髮金剛髮細輭髮。能滅眾生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得潤澤髮密緻髮不侵?額髮。願一切眾生得柔輭髮盡於?額而生髮。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髮螺文右旋髮。願一切眾生得佛相髮。永離一切煩惱結習。願一切眾生得光明髮。其光普照十方世界。願一切眾生得無亂髮。如如來髮淨妙無雜。願一切眾生得成應供頂塔之髮。令其見者如見佛髮。願一切眾生皆得如來無染著髮。永離一切暗翳塵垢。是為菩薩摩訶薩施連膚髻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其心寂靜皆得圓滿諸陀羅尼究竟如來一切種智十種力故。
第二十六施連膚頂髻。即肉髻也。行中六。一覩乞生欣。住種性故。二而語下語意清淨。離二障故。三便執利刀下身業正捨。事業勝故。四正念下欣慕上流。意業勝故。五於諸法下巧安諦理無相攝故。六是故下決志思齊依止勝故。此及迴向有七最勝。成波羅蜜。前後諸施文多略無。以切內施。故特標最勝。無見頂相。縱上界亦有餘故。佛相髮準梵本即是右旋。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眼布施諸來乞者。如歡喜行菩薩月光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所行惠施。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起清淨施眼心。起清淨智眼心。起依止法光明心。起現觀無上佛道心。發迴向廣大智慧心。發與三世菩薩平等捨施心。發於無礙眼起不壞淨信心。於其乞者起歡喜攝受心。為究竟一切神通故。為生佛眼故。為增廣大菩提心故。為修習大慈悲故。為制伏六根故。於如是法而生其心。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於其乞者心生愛樂。為設施會增長法力。捨離世間愛見放逸。除斷欲縛修習菩提。隨彼所求心安不動。不違其意皆令滿足。而常隨順無二捨行。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最勝眼示導一切。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開廣智藏。願一切眾生得淨肉眼。光明鑒徹無能蔽者。願一切眾生得淨天眼。悉見眾生生死業果。願一切眾生得淨法眼。能隨順入如來境界。願一切眾生得智慧眼。捨離一切分別取著。願一切眾生具足佛眼。悉能覺悟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普眼。盡諸境界無所障礙。願一切眾生成就清淨離癡翳眼。了眾生界空無所有。願一切眾生具足清淨無障礙眼。皆得究竟如來十力。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一切智清淨眼故。
第二十七施眼。智論說施有三種。飲食為下。珍寶為中。頭目五臟為上。文中有四。一標彰引例。謂如歡喜行菩薩等。二菩薩下發起勝心。三為究竟下明行心所為。四佛子下彰施儀式。迴向行願成十眼。與離世間大同小異。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以耳鼻施諸乞者。如勝行王菩薩無怨勝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布施之時親附乞者。專心修習諸菩薩行。具佛種性。生如來家。念諸菩薩所修施行。常勤發起諸佛菩提。清淨諸根功德智慧。觀察三有無一堅固。願常得見諸佛菩薩。隨順憶念一切佛法。知身虗妄空無所有。無所貪惜。菩薩如是施耳鼻時。心常寂靜調伏諸根。勉濟眾生險惡諸難。生長一切智慧功德。入大施海。了達法義具修諸道。依智慧行得法自在。以不堅身易堅固身。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耳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普聞一切說法之音。願一切眾生得無障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耳。一切聰達無所壅滯。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耳。不因耳處生分別心。願一切眾生得無聾聵耳。令蒙昧識畢竟不生。願一切眾生得徧法界耳。悉知一切諸佛法音。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開悟一切無障礙法。願一切眾生得無壞耳。善知諸論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普聞耳。廣大清淨為諸耳王。願一切眾生具足天耳及以佛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耳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悉獲得清淨耳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鼻時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隆直鼻。得隨好鼻。得善相鼻。得可愛樂鼻。得淨妙鼻。得隨順鼻。得高顯鼻。得伏怨鼻。得善見鼻。得如來鼻。願一切眾生得離恚怒面。得一切法面得。無障礙面。得善見面。得隨順面。得清淨面。得離過失面。得如來圓滿面。得徧一切處面。得無量美好面。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鼻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究竟得入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攝受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了知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住持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常見諸如來故。為令眾生皆悉證得佛法門故。為令眾生究竟成就無能壞心故。為令眾生皆能照了諸佛正法故。為令眾生普悉嚴淨諸佛國土故。為令眾生皆得如來大威力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耳鼻時善根迴向。
第二十八施耳鼻。布施之時安住勝心。有六最勝。一具佛種性即安住最勝。二念諸下事業最勝。三常勤下依止最勝。四隨順清淨最勝。五勉濟下意樂最勝。六生長下巧便最勝。後一願中得十面者。鼻居面中好醜由起。故相從立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堅固自在地中。能以牙齒施諸眾生。猶如往昔華齒王菩薩六牙象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菩薩摩訶薩施牙齒時。其心清淨。希有難得如優曇華。所謂無盡心施。大信心施。步步成就無量捨心施。調伏諸根心施。一切悉捨心施。一切智願心施。安樂眾生心施。大施。極施。勝施。最勝施。輟身要用無所嫌恨心施。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銛白牙齒。成最勝塔受天人供。願一切眾生得齊平牙齒。如佛相好無有疎缺。願一切眾生得調伏心。善趣菩薩波羅蜜行。願一切眾生口善清淨牙齒鮮白分明顯現。願一切眾生得可憶念莊嚴牙齒。其口清淨無可惡相。願一切眾生牙齒成就具滿四十。常出種種希有妙香。願一切眾生意善調伏。牙齒鮮潔如白蓮華。文理迴旋卍字成就。願一切眾生口脣鮮淨牙齒潔白。放無量光周徧照耀。願一切眾生牙齒堅利食無完粒。無所味著為上福田。願一切眾生於牙齒間常放光明。授諸菩薩第一記莂。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牙齒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一切智於諸法中智慧清淨故。
第二十九施牙齒。初施行中言安住堅固自在位者。登地已上故。十願中唯第三單約心說調。智能調惑。趣於彼岸。如牙調食。以資法身。餘約齒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有人來從乞舌時。於乞者所。以慈悲心輭語愛語。猶如往昔端正面王菩薩不退轉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趣中而受生時。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而來乞舌。菩薩爾時安置其人在師子座。以無恚心。無害心。無恨心。大威德心。從佛種性所生心。住於菩薩所住心。常不濁亂心。住大勢力心。於身無著心。於語無著心。兩膝著地。開口出舌以示乞者。慈心輭語而告之言。我今此身普皆屬汝。可取我舌隨意所用。令汝所願皆得滿足。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周普舌。悉能宣示諸語言法。願一切眾生得覆面舌。所言無二皆悉真實。願一切眾生得普覆一切佛國土舌。示現諸佛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得輭薄舌。恒受美妙清淨上味。願一切眾生得辯才舌。能斷一切世間疑網。願一切眾生得光明舌。能放無數萬億光明。願一切眾生得決定舌。辯說諸法無有窮盡。願一切眾生得普調伏舌。善能開示一切祕要。所有言說皆令信受。願一切眾生得普通達舌。善入一切語言大海。願一切眾生得善說一切諸法門舌。於言語智悉到彼岸。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舌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圓滿無礙智故。
第三十施舌。安置下發十勝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頭布施諸來乞者。如最勝智菩薩及大丈夫迦尸國王等諸大菩薩所行布施。為欲成就入一切法最勝智首。為欲成就證大菩提救眾生首。為欲具足見一切法最第一首。為得正見清淨智首。為欲成就無障礙首。為欲證得第一地首。為求世間最勝智首。欲成三界無能見頂淨智慧首。為得示現普到十方智慧王首。為欲滿足一切諸法無能破壞自在之首。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是法精勤修習。則為已入諸佛種性。學佛行施。於諸佛所生清淨信。增長善根。令諸乞者皆得喜足。其心清淨慶悅無量。心淨信解照明佛法。發菩提意安住捨心。諸根悅豫功德增長。生善樂欲。常好修行廣大施行。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如來頭得無見頂。於一切處無能暎蔽。於諸佛剎最為上首。其髮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世所希有。具足佛首。成就智首。一切世間最第一首。為具足首。為清淨首。為坐道場圓滿智首。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頭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最勝法成於無上大智慧故。
第三十一施頭。為欲下顯施所為。有十種皆約佛智。一入理。二導悲。三見事。四離障。五融事理。六為歸依。七超劣。八見無初相。九理用自在。十即事而真。故不可壞。施行亦具最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手足施諸眾生。如常精進菩薩無憂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種種生處布施手足。以信為手。起饒益行。往反周旋勤修正法。願得寶手以手為施。所行不空具菩薩道。常舒其手擬將廣惠。安步遊行勇猛無怯。以淨信力具精進行。除滅惡道。成就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以無量無邊廣大之心。開淨法門入諸佛海。成就施手周給十方。願力任持一切智道。住於究竟離垢之心。法身智身無斷無壞。一切魔業不能傾動。依善知識堅固其心。同諸菩薩修行施度。佛子。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求一切智施手足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神通力皆得寶手。得寶手已。各相尊敬生福田想。以種種寶更相供養。又以眾寶供養諸佛。興妙寶雲徧諸佛土。令諸眾生互起慈心。不相惱害。遊諸佛剎安住無畏。自然具足究竟神通。又令皆得寶手華手香手衣手蓋手華鬘手末香手莊嚴具手無邊手無量手普手。得是手已。以神通力常勤往詣一切佛土。能以一手徧摩一切諸佛世界。以自在手持諸眾生。得妙相手放無量光。能以一手普覆眾生。成於如來手指網縵赤銅爪相。菩薩爾時以大願手普覆眾生。願一切眾生志常樂求無上菩提。出生一切功德大海。見來乞者歡喜無厭。入佛法海同佛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手足時善根迴向。
第三十二施手足。二事合願。信為手因。果能雨寶。行為足因。果能遊步。次佛子下正施。言淨心。正施手願中已下明施足心。如是住地能持身故。願住智地能成智身。離心垢故能顯法身。法身湛然故不可壞。智證永續故無有斷。
佛子。菩薩摩訶薩壞身出血布施眾生。如法業菩薩善意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施身血時。起成就一切智心。起欣仰大菩提心。起樂修菩薩行心。起不取苦受心。起樂見乞者心。起不嫌來乞心。起趣向一切菩薩道心。起守護一切菩薩捨心。起增廣菩薩善施心。起不退轉心。不休息心。無戀己心。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身無能傷害。願一切眾生得如變化身。普現世間無有盡極。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身淨妙堅固。願一切眾生得法界生身。同於如來無所依止。願一切眾生得如妙寶光明之身。一切世人無能暎蔽。願一切眾生得智藏身。於不死界而得自在。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見皆獲益無空過者。願一切眾生得虗空身。世間惱患無能染著。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血時。以大乘心。清淨心。廣大心。欣悅心。慶幸心。歡喜心。增上心。安樂心。無濁心。善根迴向。
第三十三壞身出血施。於諸下起十二勝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乞求其身髓肉。歡喜輭語謂乞者言。我身髓肉隨意取用。如饒益菩薩一切施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種種生處。以其髓肉施乞者時。歡喜廣大。施心增長。同諸菩薩修習善根。離世塵垢得深志樂。以身普施心無有盡。具足無量廣大善根。攝受一切妙功德寶。如菩薩法受行無厭。心常愛樂布施功德。一切周給心無有悔。審觀諸法從緣無體。不貪施業及業果報。隨所會遇平等施與。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一切諸佛皆悉現前。想之如父得護念故。一切眾生皆悉現前。普令安住清淨法故。一切世界皆悉現前。嚴淨一切佛國土故。一切眾生皆悉現前。以大悲心普救護故。一切佛道皆悉現前。樂觀如來十種力故。去來現在一切菩薩皆悉現前。同共圓滿諸善根故。一切無畏皆悉現前。能作最上師子吼故。一切三世皆悉現前。得平等智普觀察故。一切世間皆悉現前。發廣大願盡未來劫修菩提故。一切菩薩無疲厭行皆悉現前。發無數量廣大心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施髓肉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身不可沮壞。願一切眾生得堅密身恒無缺減。願一切眾生得意生身。猶如佛身莊嚴清淨。願一切眾生得百福相身。三十二相而自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八十種好妙莊嚴身。具足十力不可斷壞。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身。究竟清淨不可限量。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身。一切魔怨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一相身。與三世佛同一身相。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身。以淨法身徧虗空界。願一切眾生得菩提藏身。普能容納一切世間。是為菩薩摩訶薩求一切智施髓肉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如來究竟清淨無量身故。
第三十四施身髓肉。二事合願。意生身如楞伽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心布施諸來乞者。如無悔厭菩薩無礙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以其自心施乞者時。學自在施心。修一切施心。習行檀波羅蜜心。成就檀波羅蜜心。學一切菩薩布施心。一切悉捨無盡心。一切悉施慣習心。荷負一切菩薩施行心。正念一切諸佛現前心。供養一切諸來乞者無斷絕心。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其心清淨。為度一切諸眾生故。為得十力菩提處故。為依大願而修行故。為欲安住菩薩道故。為欲成就一切智故。為不捨離本誓願故。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心。一切金剛圍山等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得無能動搖心。得不可恐怖心。得利益世間常無盡心。得大勇猛幢智慧藏心。得如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如眾生海不可盡心。得那羅延藏無能壞心。得滅諸魔業魔軍眾心。得無所畏心。得大威德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不驚懼心。得被金剛甲冑心。得諸菩薩最上心。得成就佛法菩提光明悉。得菩提樹下坐安住一切諸佛正法離諸迷惑成一切智心。得成就十力心。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心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不染世間具足如來十力心故。
第三十五施心。以其下起十勝心。後顯願有二十心。金剛藏者。藏即名堅。金剛亦堅。即佛地智世法莫壞。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有乞求腸腎肝肺悉皆施與。如善施菩薩降魔自在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行此施時。見乞者來。其心歡喜以愛眼觀。為求菩提。隨其所須悉皆施與心不中悔。觀察此身無有堅固。我應施彼取堅固身。復念此身尋即敗壞見者生厭。狐狼餓狗之所噉食。此身無常會當棄捨。為他所食。無所覺知。佛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知身無常穢污之極。於法解悟生大歡喜。敬心諦視彼來乞者。如善知識而來護想。隨所乞求無不惠施。以不堅身易堅固身。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所有善根悉以迴向。願一切眾生得智藏身內外清淨。願一切眾生得福藏身。能普任持一切智願。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身。內蘊妙香外發光明。願一切眾生得腹不現身。上下端直支節相稱。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身。以佛法味充悅滋長。願一切眾生得無盡身。修習安住甚深法性。願一切眾生得陀羅尼清淨藏身。以妙辯才顯示諸法。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身。若身若心內外俱淨。願一切眾生得如來智深觀行身。智慧充滿雨大法雨。願一切眾生得內寂身。外為眾生作智幢王。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腸腎肝肺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內外清淨皆得定住無礙智故。
第三十六施腸腎肝肺。四事合一迴向。起十勝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乞者支節諸骨。如法藏菩薩光明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施其身分支節骨時。見乞者來生愛樂心。歡喜心。淨信心。安樂心。勇猛心。慈心。無礙心。清淨心。隨所乞求皆施與心。菩薩摩訶薩施身骨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如化身。不復更受骨肉血身。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身。不可破壞無能勝者。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圓滿法身。於無縛無著無繫界生。願一切眾生得智力身。諸根圓滿不斷不壞。願一切眾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身。其身真實常無散壞。願一切眾生得隨應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得智熏身。具那羅延支節大力。願一切眾生得堅固相續不斷絕身。永離一切疲極勞倦。願一切眾生得大力安住身。悉能具足精進大力。願一切眾生得徧世間平等法身。住於無量最上智處。願一切眾生得福德力身。見者蒙益遠離眾惡。願一切眾生得無依處身。皆得具足無依著智。願一切眾生得佛攝受身。常為一切諸佛加護。願一切眾生得普饒益諸眾生身。悉能徧入一切諸道。願一切眾生得普現身。普能照現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具足精進身。專念勤修大乘智行。願一切眾生得離我慢貢高清淨身。智常安住無所動亂。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行身。成就大乘一切智業。願一切眾生得佛家身。永離世間一切生死。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骨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一切智永清淨故。
第三十七施支節諸骨。前云骨髓。髓已前明。今開支節。自是一事。如節節支解即前列所無。無繫界者即涅槃界。所為中。言得一切智者智為萬德之骨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手執利刀乞其身皮。心生歡喜諸根悅豫。譬如有人惠以重恩。逢迎引納敷座令坐。曲躬恭敬而作是念。此來乞者甚為難遇。斯欲滿我一切智願。故來求索饒益於我。歡喜和顏而語之言。我今此身一切皆捨。所須皮者隨意取用。猶如往昔清淨藏菩薩金脇鹿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等無有異。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微細皮。猶如如來色相清淨。見者無厭。願一切眾生得不壞皮。猶如金剛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金色皮。如閻浮檀上妙真金清淨明潔。願一切眾生得無量色皮。隨其心樂現清淨色。願一切眾生得淨妙色皮。具足沙門善輭清淨如來色相。願一切眾生得第一色皮。自性清淨色相無比。願一切眾生成就如來清淨色皮以諸相好而自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妙色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願一切眾生得明網皮。如世高幢放不可說圓滿光明。願一切眾生得潤澤色皮。一切色相悉皆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皮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一切嚴淨佛剎具足如來大功德故。
第三十八施身皮。所為中云淨佛剎者。皮為外相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手足指施諸乞者。如堅精進菩薩閻浮提自在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菩薩爾時顏貌和悅。其心安善無有顛倒乘於大乘。不求美欲不尚名聞。但發菩薩廣大之意。遠離慳嫉一切諸垢。專向如來無上妙法。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攝諸善根悉以迴向。願一切眾生得纖長指與佛無異。願一切眾生得?圓指上下相稱。願一切眾生得赤銅甲指。其甲隆起清淨鑒徹。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勝丈夫指。悉能攝持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得隨好指。具足十力。願一切眾生得大人指。纖?齊等。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十力業報相好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光藏指。放大光明照不可說諸佛世界。願一切眾生得善安布指。善巧分布網縵具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指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一切皆得心清淨故。
第三十九施手足指。所為云得清淨心者得指由心。故有十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請求法時。若有人言。汝能施我連肉爪甲當與汝法。菩薩答言。但與我法。連肉爪甲隨意取用。如求法自在王菩薩無盡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求法故。欲以正法開示演說饒益眾生一切皆令得滿足故。捨連肉爪甲與諸乞者。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赤銅相爪。願一切眾生得潤澤爪隨好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光淨爪鑒徹第一。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爪具大人相。願一切眾生得無比爪。於諸世間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妙莊嚴爪光明普照一切世間。願一切眾生得不壞爪清淨無缺。願一切眾生得入一切佛法方便相爪。廣大智慧皆悉清淨。願一切眾生得善生爪。菩薩業果無不淨妙。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大導師爪。放無量色妙光明藏。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施連肉爪甲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足諸佛一切智爪無礙力故。
第四十施連肉爪甲。事爪則不染塵垢。智爪則不染境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求佛法藏。恭敬尊重生難得想。有能說者來語之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施汝法。菩薩聞已。歡喜踊躍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應久住阿鼻獄等一切惡趣受無量苦。何況纔入人間火坑即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為易得。不受地獄無量楚毒。但入火坑即便得聞。但為我說我入火坑。如求善法王菩薩金剛思惟菩薩為求法故入火坑中。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佛所住一切智法。永不退轉無上菩提。願一切眾生離諸險難。受佛安樂。願一切眾生得無畏心。離諸恐怖。願一切眾生常樂求法。具足喜樂眾法莊嚴。願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滅除一切三毒熾火。願一切眾生常得安樂。具足如來勝妙樂事。願一切眾生得菩薩心。永離一切貪恚癡火。願一切眾生悉得菩薩諸三昧樂。普見諸佛心大歡喜。願一切眾生善說正法。於法究竟常無忘失。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神通妙樂。究竟安住一切種智。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投火坑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離障礙業皆得具足智慧火故。
第四十一求法入火行中七尺曰仞。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分別演說。開菩薩道。示菩提路。趣無上智。勤修十力。廣示一切智心。獲無礙智法。令眾生清淨住菩薩境界。勤修大智護佛菩提時。以身具受無量苦惱。如求善法菩薩勇猛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求法故。受無量苦。乃至攝取誹謗正法惡業所覆魔業所持極大惡人。彼所應受一切苦惱。以求法故悉皆為受。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永離一切苦惱逼迫。成就安樂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永離諸苦得一切樂。願一切眾生永滅苦蘊。得照現身恒受安樂。願一切眾生超出苦獄成就智行。願一切眾生見安隱道離諸惡趣。願一切眾生得法喜樂永斷眾苦。願一切眾生永拔眾苦。互相慈愛無損害心。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樂離生死苦。願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無比安樂。一切苦惱無能損害。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勝樂。究竟具足佛無礙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受眾苦時善根迴向。為欲救護一切眾生令離險難住一切智無所障礙解脫處故。
第四十二為求法護法受眾苦者如。香城粉骨雪嶺忘軀。
佛子。菩薩摩訶薩處於王位求正法時。乃至但為一文一字一句一義。生難得想。能悉罄捨海內所有。若近若遠國土城邑。人民庫藏。園池屋宅樹林華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宮殿樓閣。妻子眷屬。及以王位。悉能捨之。於不堅中求堅固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勤求諸佛無礙解脫。究竟清淨一切智道。如大勢德菩薩勝德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勤求正法。乃至極少為於一字。五體投地。正念三世一切佛法愛樂修習。永不貪著名聞利養。捨諸世間自在王位。求佛自在法王之位。於世間樂心無所著。以出世法長養其心。永離世間一切戲論。住於諸佛無戲論法。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樂惠施一切悉捨。願一切眾生能捨所有心無中悔。願一切眾生常求正法。不惜身命資生之具。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為求佛法能捨身命及以王位。大心修習無上菩提。願一切眾生尊重正法。常深愛樂不惜身命。願一切眾生護持諸佛甚難得法。常勤修習。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菩提光明。成菩提行不由他悟。願一切眾生常能觀察一切佛法。拔除疑箭心得安隱。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捨國城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知見圓滿常得住於安隱道故。
第四十三求法捨海內所有。即捨王位所統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大國王。於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殺業。閻浮提內城邑聚落一切屠殺皆令禁斷。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種種生類普施無畏無欺奪心。廣修一切菩薩諸行。仁慈莅物不行侵惱。發妙寶心安隱眾生。於諸佛所立深志樂。常自安住三種淨戒。亦令眾生如是安住。菩薩摩訶薩令諸眾生住於五戒永斷殺業。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菩薩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願一切眾生住無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壽命。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願一切眾生得無盡命窮未來劫住菩薩行。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為壽命門。十力善根於中增長。願一切眾生善根具足。得無盡命成滿大願。願一切眾生悉見諸佛供養承事。住無盡壽修習善根。願一切眾生於如來處善學所學。得聖法喜無盡壽命。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聚淨戒永斷殺業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佛十力圓滿智故。
第四十四為王斷殺等。自住三聚淨戒。令他住於五戒。是為法施。五戒殺初故此徧語。若望所殺是無畏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心懷殘忍。損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減受諸楚毒。見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之。令閻浮提一切人民皆捨此業。菩薩爾時語其人言。汝何所為作是惡業。我有庫藏百千萬億。一切樂具悉皆充滿。隨汝所須盡當相給。汝之所作眾罪由生。我今勸汝莫作是事。汝所作業不如道理。設有所獲於何可用。損他益己終無是處。如是惡行諸不善法。一切如來所不稱歎。作是語已。即以所有一切樂具盡皆施與。復以善語為說妙法。令其歡悅。所謂示寂靜法令其信受。滅除不善修行淨業。互起慈心不相損害。彼人聞已永捨罪惡。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丈夫形。成就如來馬陰藏相。願一切眾生具男子形。發勇猛心修諸梵行。願一切眾生具勇猛力恒為主導。住無礙智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大丈夫身。永離欲心無有染著。願一切眾生悉得成就善男子法。智慧增長諸佛所歎。願一切眾生普得具於大人之力。常能修習十力善根。願一切眾生永不失壞男子之形。常修福智未曾有法。願一切眾生於五欲中無著無縛心得解脫。厭離三有住菩薩行。願一切眾生成就第一智慧丈夫。一切宗信伏從其化。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丈夫智慧。不久當成無上大雄。是為菩薩摩訶薩禁絕一切毀敗男形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丈夫形。皆能守護諸善丈夫。生賢聖家智慧具足。常勤修習丈夫勝行。有丈夫用。巧能顯示七丈夫道。具足諸佛善丈夫種。丈夫正教。丈夫勇猛。丈夫精進。丈夫智慧。丈夫清淨。普令眾生究竟皆得。
第四十五救於形殘行中初覩境興悲。次菩薩爾時下以法諫喻。三作是語已下財法雙救。財救所害之現苦。法救能害之當苦。示寂靜滅。修淨業道。滅集因故。昔有黃門救五百牛毀形之事。善根力故男形具足。迴向行中修諸梵行。為必制心。後離欲心必無身過。具男子形但異女人。具大丈夫必心懷道德。為令下四所為中。起大夫行者涅槃云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即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七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八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如來出興於世開演正法。以大音聲普告一切。如來出世如來出世。令諸眾生得聞佛名捨離一切我慢戲論。復更勸導令速見佛。令憶念佛。令歸向佛。令攀緣佛。令觀察佛。令讚歎佛。復為廣說佛難值遇。千萬億劫時乃一出。眾生由此得見於佛。生清淨信。踊躍歡喜尊重供養。復於佛所聞諸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植諸善本修習增長。爾時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因見佛故。皆得清淨究竟調伏。彼諸眾生於菩薩所皆生最上善知識想。因菩薩故成就佛法。以無數劫所種善根普於世間施作佛事。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示眾生令見佛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不待勸誘自往見佛。承事供養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心無廢捨。願一切眾生常勤修習廣大智慧。受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隨所聞聲皆悟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願一切眾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見佛出興。願一切眾生不念異業。常憶見佛勤修十力。願一切眾生於一切處常見諸佛。了達如來徧空法界。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於十方成道說法。願一切眾生遇善知識常聞佛法。於諸如來得不壞信。願一切眾生悉能稱歎諸佛出興。令其見者普得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歎佛出世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見一切佛供養承事於無上法究竟清淨故。
第四十六歎佛出興。如上大威光童子偈聲普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於中法施獲益。初聞名離惑益。二見身起行益。三讚歎增敬益。四展轉增長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捨於大地。或施諸佛造立精舍。或施菩薩及善知識隨意所用。或施眾僧以為住處。或施父母。或施別人。聲聞獨覺種種福田。乃至一切貧窮孤露及餘四眾。隨意悉與令無所乏。或施造立如來塔廟。於如是等諸處之中悉為辦具資生什物。令隨意用無所恐懼。菩薩摩訶薩隨何方所布施地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一切智地。悉到普賢眾行彼岸。願一切眾生得總持地正念受持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住持力。常能守護一切佛教。願一切眾生得如地心。於諸眾生意常清淨無有惡念。願一切眾生持諸佛種。成就菩薩諸地次第無有斷絕。願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處。悉令調伏住清淨道。願一切眾生同諸如來利益世間。普使勤修安住佛力。願一切眾生普為世間之所愛樂。悉令安住無上佛樂。願一切眾生獲善方便。住佛諸力無畏法中。願一切眾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大地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究竟一切如來清淨地故。
第四十七施大地。言大地。但通相言耳。略列諸田中。實通一切。言別人者謂有資財人。非敬非悲故。言善知識要在益我。然所施之田有敬悲恩德四種之不同。疏有多釋。今此中菩薩施心。悲智齊於虗空。事物窮乎法界。施田凡聖盡於十方。故三事性空深無底。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徧無涯。三事相融俱無礙。迴向行中十願。初一果地。餘九因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僮僕。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或施僧寶。或奉父母尊勝福田。或復給侍病苦眾生。令無闕乏以存其命。或復施與貧窮孤露及餘一切無瞻侍者。或為守護如來塔廟。或為書持諸佛正法。以百千億那由他僕。使隨時給施。其諸僕使皆聰慧善巧性自調順。常勤精進無有懈惰。具質直心。安樂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無怨恨心。無讎敵心。能隨受者方俗所宜。於彼彼中作諸利益。又皆從菩薩淨業所感。才能技藝。工巧算數。靡不通達。善能供侍悅可其心。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調順心。一切佛所修習善根。願一切眾生隨順供養一切諸佛。於佛所說悉能聽受。願一切眾生得佛攝受。常觀如來更無餘念。願一切眾生不壞佛種。勤修一切順佛善根。願一切眾生常勤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時。願一切眾生攝持一切諸佛妙義。言詞清淨遊行無畏。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心無厭足。於諸佛所不惜身命。願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心無染著離世所依。願一切眾生但歸於佛。永離一切邪歸依處。願一切眾生隨順佛道。心常樂觀無上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僕使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遠離塵垢淨治佛地能現如來自在身故。
第四十八施僮僕。少美曰僮。以擬瞻侍。執守曰僕。以備勞役。然不放從良。而施與人。還令成僕者。以菩薩行海無善不修。若放從良有三義闕。一行海不具。二彼僕本願不滿。三佛果闕此應機之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諸來乞者。布施之時生謙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眾苦無變動心。生給侍眾生不疲厭心。生於諸眾生猶如慈母所有眾善悉迴與心。生於諸愚險極惡眾生種種侵陵皆寬宥心。安住善根精勤給事。菩薩爾時悉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隨其所須常無闕乏。修菩薩行恒不間斷。不捨一切菩薩義利。善住菩薩所行之道。了達菩薩平等法性。得在如來種族之數。住真實語。持菩薩行。令諸世間得淨佛法。深心信解證法究竟。令諸眾生出生清淨增上善根。住大功德具一切智。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供養一切諸佛。解一切法受持讀誦。不忘不失不壞不散。心善調伏。不調令調。以寂靜法而調習之。令彼眾生於諸佛所住如是事。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塔。應受世間種種供養。令一切眾生成最上福田。得佛智慧開悟一切。令一切眾生作最上受者。普能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成最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令一切眾生成第一好施處。能使獲得無量福報。令一切眾生於三界中皆得出離。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導師。能為世間示如實道。令一切眾生得妙總持具持一切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證得無量第一法界。具足虗空無礙正道。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自己身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應供無量智身故。
第四十九捨自身為僕。迴向行中有二十願。前十進善後十住持。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法喜悅生淨信心。能以其身供養諸佛。欣樂信解無上法寶。於諸佛所生父母想。讀誦受持無礙道法。普入無數那由他法大智慧寶諸善根門。心常憶念無量諸佛。入佛境界深遠義理。能以如來微密梵音興佛法雲。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別說一切智人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薩婆若乘。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法成滿諸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所聞如是法。歡喜無量安住正法。自斷疑惑亦令他斷。心恒怡暢功德成滿。善根具足。意恒相續利益眾生。心常不匱。獲最勝智成金剛藏。親近諸佛淨諸佛剎。常勤供養一切如來。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圓滿最勝之身。一切諸佛之所攝受。願一切眾生常近諸佛依諸佛住。恒得覲仰未曾遠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不壞之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常勤供養一切諸佛。行無所得究竟梵行。願一切眾生得無我身離我我所。願一切眾生悉能分身徧十方剎。猶如影現而無來往。願一切眾生得自在身。普往十方無我無受。願一切眾生從佛身生。處在如來無上身家。願一切眾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成就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成就出世功德之身。生無所得清淨法界。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供佛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永住三世諸佛家故。
第五十聞法喜悅捨身供佛。施行者即財法二供。初行體。欣樂下自利行。能以下利他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為欲普令成就善根憶念善根。菩薩摩訶薩自願其身為大明燈。普能照耀一切眾生。為眾樂具。普能攝受一切眾生。為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眾生。為淨光明。普能開曉一切眾生。為世光影。普令眾生常得覩見。為善根因緣。普令眾生常得值遇。為真善知識。令一切眾生悉蒙教誘。為平坦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履踐。為無有上具足安樂。令一切眾生離苦清淨。為明淨日。普作世間平等利益。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親近佛入佛智地。願一切眾生得隨順智。住無上覺。願一切眾生常處佛會。意善調伏。願一切眾生所行有則。具佛威儀。願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深解法義。願一切眾生具知足行。生如來家。願一切眾生捨無明欲住佛志樂。願一切眾生生勝善根坐菩提樹。願一切眾生殺煩惱賊離怨害心。願一切眾生具足護持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善根迴向。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得無上安隱處故。
第五十一以身布施一切眾生行中。亦事法二行。後菩薩下別顯中。若約事則身為日月光明河池泉井以施於物。以三種世間身得自在故。若約法則法燈照耀。法日利益等。迴向行中。然施行以身就生。故願翻眾生以身近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自以其身給侍諸佛。於諸佛所。念報重恩如父母想。於諸如來起深信樂。以清淨心護佛菩提。住諸佛法離世間想。生如來家隨順諸佛。離魔境界。了達一切諸佛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器。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心。一切智寶而自莊嚴。願一切眾生住善調伏。遠離一切諸不善業。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堅固眷屬。普能攝受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為佛弟子。到於菩薩灌頂之地。願一切眾生常為諸佛之所攝受。永離一切不善之法。願一切眾生隨順諸佛。修行菩薩最勝之法。願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悉皆得授一切智記。願一切眾生與諸如來皆悉平等。一切佛法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悉為諸佛之所攝受。常能修習無取著業。願一切眾生常為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是為菩薩摩訶薩給侍諸佛善根迴向。為欲證得諸佛菩提。為欲救護一切眾生。為欲出離一切三界。為欲成就無損惱心。為得無量廣大菩提。為欲成就照佛法智。為欲常蒙諸佛攝受。為得諸佛之所護持。為欲信解一切佛法。為欲成就與三世佛平等善根。為欲圓滿無悔恨心證得一切諸佛法故。
第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行中亦有心持身持。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國土一切諸物。乃至王位悉亦能捨。於諸世事心得自在。無繫無縛無所戀著。遠離惡業。饒益眾生。不著業果。不樂世法。不復貪染諸有生處。雖住世間非此處生。心不執著蘊界處法。於內外法心無依住。常不忘失諸菩薩行。未曾遠離諸善知識。持諸菩薩廣大行願。常樂承事一切善友。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為大法王。於法自在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成佛法王。摧滅一切煩惱怨賊。願一切眾生住佛王位。得如來智開演佛法。願一切眾生住佛境界。能轉無上自在法輪。願一切眾生生如來家於佛自在。護持佛種永使不絕。願一切眾生開示無量法王正法。成就無邊諸大菩薩。願一切眾生住淨法界為大法王。現佛出興相繼不斷。願一切眾生於諸世界作智慧王。化導羣生無時暫捨。願一切眾生普為法界虗空界等諸世界中一切眾生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於大乘。願一切眾生得成具足眾善之王。與三世佛善根齊等。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王位善根迴向。為欲令彼一切眾生究竟住於安隱處故。
第五十三施國所有乃至王位行中初明事行。後於諸下明其心捨。棄萬乘如脫履。何繫縛哉。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王京都嚴麗大城及以關防所有輸稅。盡皆施與心無恡惜。專向菩提發大誓願。住於大慈。行於大悲。志意歡悅利益眾生。以廣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諸法平等法性。發心為求一切智故。於自在法起深樂故。於自在智求證得故。淨修一切諸功德故。住於堅固廣大智故。廣集一切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法願故。自然覺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無退故。修習一切菩薩行願一切種智盡究竟故。而行布施。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悉能嚴淨無量剎土。奉施諸佛以為住處。願一切眾生常樂居止阿蘭若處。寂靜不動。願一切眾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樂寂靜永得究竟。願一切眾生永不樂著一切世間。於世語言常樂遠離。願一切眾生得離貪心。施諸所有心無中悔。願一切眾生得出離心捨諸家業。願一切眾生得無恡心常行惠施。願一切眾生得不著心離居家法。願一切眾生得離眾苦除滅一切災橫怖畏。願一切眾生嚴淨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諸佛。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王都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悉能嚴淨諸佛剎故。
第五十四施王都城。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內宮眷屬妓侍眾女。皆顏貌端正才能具足。談笑歌舞悉皆巧妙。種種衣服種種華香。而以嚴身。見者歡喜情無厭足。如是寶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皆由菩薩善業所生。隨意自在敬順無失。盡以布施諸來乞者。而於其中無愛樂心。無顧戀心。無躭著心。無繫縛心。無執取心。無貪染心。無分別心。無隨逐心。無取相心。無樂欲心。菩薩爾時觀諸善根。為欲令一切眾生咸得出離故迴向。得佛法喜故迴向。於不堅固中而得堅固故迴向。得金剛智不可壞心故迴向。入佛道場故迴向。到於彼岸故迴向。得無上菩提心故迴向。能以智慧了達諸法故迴向。出生一切善根故迴向。入三世諸佛家故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如是法。生如來家。增長諸佛清淨勝因。出生最勝一切智道。深入菩薩廣大智業。滅除一切世間垢惱。常能供施功德福田。為諸眾生宣說妙法。善巧安立令其修習諸清淨行。常勤攝取一切善根。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得無量三昧眷屬。菩薩勝定相續不斷。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悉入諸佛莊嚴三昧。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不思議定。自在遊戲無量神通。願一切眾生入如實定得不壞心。願一切眾生盡獲菩薩甚深三昧。於諸禪定而得自在。願一切眾生得解脫心。成就一切三昧眷屬。願一切眾生種種三昧。皆得善巧。悉能攝取諸三昧相。願一切眾生得勝智三昧普能學習諸三昧門。願一切眾生得無礙三昧。入深禪定終不退失。願一切眾生得無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內宮眷屬時善根迴向。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不壞清淨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菩薩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悉得滿足佛法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智力故。為欲令一切眾生證於無上智慧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福智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善和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如來清淨法身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次第如理辯才善說諸佛無盡法藏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永捨一切世俗善根同修出世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淨業圓滿成就一切清淨法故。為欲令一切眾生一切佛法皆悉現前以法光明普嚴故。
第五十五施內宮眷屬。一女麗具德。二而於下施心清淨。迴向行中有二。初迴向意。二正顯迴向。今初。以歷事將終。文勢稍展。此一段文貫於前後。晉經迴向二字皆在句初。則是迴向菩提意也。今經在句末。則是迴向之意。初中文有十句。後佛子下重牒前意。生如來家下從後例牒。亦有十句。西域文勢。多如此反騰前辭。正明迴向中又有十願。隨一一願具前十意。皆云三昧者。禪定輕安。身心柔軟猶彼女故。故善財云。定女常供侍。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以所愛妻子布施。猶如往昔須達拏太子現莊嚴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菩薩爾時乘薩婆若心。行一切施。淨修菩薩布施之道。其心清淨無有中悔。罄捨所珍求一切智。令諸眾生淨深志樂。成菩提行。觀菩薩道。念佛菩提。住佛種性。菩薩摩訶薩成辦如是布施心已。決定志求如來之身。自觀己身繫屬一切不得自在。又以其身普攝眾生。猶如寶洲。給施一切。未滿足者令其滿足。菩薩如是護念眾生。欲令自身作第一塔。普使一切皆生歡喜。欲於世間生平等心。欲為眾生作清涼池。欲與眾生一切安樂。欲為眾生作大施主。智慧自在。了知菩薩所行之行。而能如是大誓莊嚴趣一切智。願成無上智慧福田。普念眾生常隨守護。而能成辦自身利益。智慧光明普照於世。常勤憶念菩薩施心。恒樂觀察如來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布施妻子。所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佛菩提。起變化身周徧法界轉不退輪。願一切眾生得無著身。願力周行一切佛剎。願一切眾生捨愛憎心。斷貪恚結。願一切眾生為諸佛子隨佛所行。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生自己心不可沮壞。願一切眾生常為佛子。從法化生。願一切眾生得究竟處。成就如來自在智慧。願一切眾生證佛菩提。永離煩惱。願一切眾生能具演說佛菩提道。常樂修行無上法施。願一切眾生得正定心。不為一切諸緣所壞。願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最正覺。開示無量從法化生諸善男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妻子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悉證得無礙解脫無著智故。
第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願。標章引例。須達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彼有經說其事甚廣。次菩薩爾時下明能施心。初自分。次成辦下勝進所為。自觀己身下觀身不堅。況於妻子。次又以下修堅固二利之行。次佛子下迴向行中有十一願。初一依於施心欲令普徧故。次二依妻立願。次三及後一。依子立願。生自己心者如己骨肉等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莊嚴舍宅及諸資具。隨有乞求一切施與。行布施法於家無著。遠離一切居家覺觀。厭惡家業資生之具。不貪不味心無繫著。知家易壞心恒厭捨。都於其中無所愛樂。但欲出家修菩薩行。以諸佛法而自莊嚴。一切悉捨心無中悔。常為諸佛之所讚歎。舍宅財物隨處所有悉以惠施。心無戀著。見有乞求心生喜慶。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捨離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樂。願一切眾生解脫家縛入於非家。諸佛法中修行梵行。願一切眾生捨離堅垢。樂一切施心無退轉。願一切眾生永離家法。少欲知足無所藏積。願一切眾生出世俗家住如來家。願一切眾生得無礙法。滅除一切障礙之道。願一切眾生離家屬愛。雖現居家心無所著。願一切眾生善能化誘。不離家法說佛智慧。願一切眾生身現在家。心常隨順佛智而住。願一切眾生在居家地住於佛地。普令無量無邊眾生發歡喜心。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舍宅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成就菩薩種種行願神通智故。
第五十七施舍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園林臺榭遊戲快樂莊嚴之處。作是念言。我當為一切眾生作好園林。我當為一切眾生示現法樂。我當施一切眾生歡喜之意。我當示一切眾生無邊喜樂。我當為一切眾生開淨法門。我當令一切眾生發歡喜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佛菩提。我當令一切眾生成滿大願。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父。我當令一切眾生智慧觀察。我當施一切眾生資生之具。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母生長一切善根大願。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於惡眾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捨之心。設滿世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於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於諸世間心如虗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捨大乘志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攝諸善根悉以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念念滋生無量善法。成就無上園林之心。願一切眾生得不動法。見一切佛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樂法園苑。得諸佛剎園苑妙樂。願一切眾生得淨妙心。常見如來神足園林。願一切眾生得佛戲樂。常善遊戲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得遊戲樂。普詣佛剎道場眾會。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解脫遊戲。盡未來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倦。願一切眾生見一切佛充滿法界。發廣大心住佛園林。願一切眾生悉能徧往一切佛剎一一剎中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善欲心。清淨莊嚴一切佛剎。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園林臺榭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見一切佛遊戲一切佛園林故。
第五十八施園林等。先標起念。次佛子下離過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百千億那由他無量無數廣大施會。一切清淨諸佛印可。終不損惱於一眾生。普令眾生遠離眾惡。淨三業道成就智慧。開置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劫清淨境界。積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資生妙物。發甚難得菩提之心行無限施。令諸眾生住清淨道。初中後善生淨信解。隨百千億無量眾生心之所樂悉令歡喜。以大慈悲救護一切。承事供養三世諸佛。為欲成就一切佛種。修行布施心無中悔。增長信根成滿勝行。念念增進檀波羅蜜。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大乘心。悉得成就摩訶衍施。願一切眾生皆悉能行大會施。盡施。善施。最勝施。無上施。最無上施。無等等施。超諸世間施。一切諸佛所稱歎施。願一切眾生作第一施主。於諸惡趣勉濟眾生。皆令得入無礙智道。修平等願如實善根。得無差別證自境智。願一切眾生安住寂靜諸禪定智。入不死道究竟一切神通智慧。勇猛精進具足諸地莊嚴佛法。到於彼岸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終不疲厭。給濟眾生無有休息。究竟無上一切種智。願一切眾生恒勤種植一切善根。到於無量功德彼岸。願一切眾生常蒙諸佛之所稱歎。普為世間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滿法界。徧照十方施無上樂。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廣集善根。等攝眾生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成最勝施。普令眾生住第一乘。願一切眾生為應時施。永離非時大施究竟。願一切眾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願一切眾生究竟常行大莊嚴施。盡以一切諸佛為師。悉皆親近興大供養。願一切眾生住清淨施。集等法界無量福德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於諸世間為大施主。誓度羣品住如來地。是為菩薩摩訶薩設大施會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行無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可壞施。供諸佛施。無恚恨施。救眾生施。成一切智施。常見諸佛施。善精進施。成就一切菩薩功德諸佛智慧廣大施故。
第五十九設大施會。次一切下離過成德。擇薪而爨。濾水而用。不強乞求。名不惱眾生。今多反此。豈成大益。開置下略示儀式。發甚難得下顯施所依心。成波羅蜜。迴向行中有十五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資生之物。心無貪惜不求果報。於世富樂無所希望。離妄想心善思惟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審觀一切諸法實性。隨諸眾生種種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別。成辦無量資生之具。所有嚴飾悉皆妙好。行無邊施。行一切施。盡內外施。行此施時增志樂力。獲大功德成就心寶。常能守護一切眾生。皆令發生殊勝志願。初未曾有求反報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圓滿一切種智。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布施所有善根迴向眾生。願一切眾生清淨調伏。願一切眾生滅除煩惱。嚴淨一切諸佛剎土。願一切眾生以清淨心於一念中周徧法界。願一切眾生智慧充滿虗空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普入三世調伏眾生。於一切時常轉清淨不退法輪。願一切眾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現神通方便饒益眾生。願一切眾生悉能悟入諸佛菩提。盡未來劫於十方世界常說正法曾無休息。令諸眾生普能聞知。願一切眾生於無量劫修菩薩行。悉得圓滿。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若染若淨。若小若大。若麤若細。若覆若仰。或一莊嚴。或種種莊嚴。所可演說。在世界數諸世界中修菩薩行靡不周徧。願一切眾生於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眾生向一切智。
第六十施資具。以別說諸門不可盡故。末後總說一切資具。文但有二。一施行。二迴向行。以鄰後都結。故闕後二。今初有四。初施時離過。以離妄想心等故。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三隨諸眾生下正明施行。四行此下顯所成德。後迴向行中有十願。以資生多種。願亦類別。一施洗滌資具願。二施掃拭資具願。又資具總明。故願亦總發未必別配。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一切所須。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為給施。為令佛法相續不斷。大悲普救一切眾生。安住大慈修菩薩行。於佛教誨終無違犯。以巧方便修行眾善。不斷一切諸佛種性。隨求悉與而無患厭。一切悉捨未曾中悔。常勤迴向一切智道。時十方國土種種形類。種種趣生。種種福田。皆來集會。至菩薩所種種求索。菩薩見已普見攝受。心生歡喜如見善友。大悲哀愍思滿其願。捨心增長無有休息亦不疲厭。隨其所求悉令滿足離貧窮苦。時諸乞者心大欣慶。轉更稱傳讚揚其德。美聲遐布悉來歸往。菩薩見已歡喜無量。假使百千億那由他劫受帝釋樂。無數劫受夜摩天樂。無量劫受兜率陀天樂。無邊劫受善變化天樂。無等劫受他化自在天樂。不可數劫受梵王樂。不可稱劫受轉輪王王三千樂。不可思劫受徧淨天樂。不可說劫受淨居天樂。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見乞者來歡喜愛樂。欣慶踊躍信心增長志樂清淨。諸根調順。信解成滿。乃至增進諸佛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迴向。為欲安樂一切眾生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大義利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求菩提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賢善心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入摩訶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賢善智慧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具普賢菩薩行願滿十力乘現成正覺故迴向。
第三隨諸眾生下總結多門善根迴向。別不可盡故此總明。文中二。先結善根。即前施行。後佛子下結迴向。今初有二節。一結所施物。謂菩薩所施不止六十。故等以僧祇。次為令佛法下結施所為。以初貫後即是所為。若依大悲等即是所依。然所為即通自他所依則自心所住。三時十方下結能施心。於中有四。初對多田生喜離過。二時諸乞者下明其田彌多其喜彌廣。三假使下校量顯廣。略舉十王所受之樂不及菩薩喜樂之心。四菩薩見乞者下結喜廣深。何等菩薩見乞生喜。謂施行熟故。施障盡故。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下結前迴向。今但結其迴向所為。則顯前來別別迴向不出於此。
上來通顯隨相行竟。
下離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身口意業皆悉解脫。無著無繫。無眾生想。無命者想。無補伽羅想。無人想。無童子想。無生者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無有想。無無想。無今世後世想。無死此生彼想。無常想。無無常想。無三有想。無無三有想。非想。非非想。如是非縛迴向。非縛解迴向。非業迴向。非業報迴向。非分別迴向。非無分別迴向。非思迴向。非思已迴向。非心迴向。非無心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內。不著外。不著能緣。不著所緣。不著因。不著果。不著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滅。不著受想行識。不著受想行識生。不著受想行識滅。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於此諸法不著。則不縛色。不縛色生。不縛色滅。不縛受想行識。不縛受想行識生。不縛受想行識滅。若能於此諸法不縛。則亦於諸法不解。何以故。無有少法若現生若已生若當生。無法可取。無法可著。一切諸法自相如是。無有自性。自性相離。非一非二。非多非無量。非小非大。非狹非廣。非深非淺。非寂靜非戲論。非處非非處。非法非非法。非體非非體。非有非非有。菩薩如是觀察諸法則為非法。於言語中隨世建立非法為法。不斷諸業道。不捨菩薩行。求一切智終無退轉。了知一切業緣如夢。音聲如響。眾生如影。諸法如幻。而亦不壞因緣業力。了知諸業其用廣大。解一切法皆無所作。行無作道未嘗暫廢。
大文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下離相迴向。即向實際行稱涅槃。此彰行深。前障行廣深廣同時。言不並耳。先正明離相。後如是觀察下不礙隨相。初總標解脫是總。不著於解。不繫於縛。是真解脫。次別顯中二。初內絕相念故無縛解。後佛子下觸境離染故無縛解。初中無眾生想等先絕我想。次無有想下絕其法想。次如是非縛下顯行成。次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下第二觸境無染。故無縛解。於中云不著內外等。初明無著。即明界處空。次云不著色等。顯不著五蘊。次佛子若能如此下明不縛蘊。如是則已遣三科矣。次若能於此下明其不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離縛取解。未免於縛。故復遣之。遣至無遣儻然無寄。理自玄會矣。次何以故下徵釋離相之所以。先徵意云設我假立法體不無。今無念著。其故何耶。下釋意云法性爾故。謂諸法性本自無生。自相如是。故自性相離。次云非一非二下別彰所離。謂上但云離。為離何相。謂一二等。文有十對。次菩薩如是觀察下明不礙隨相者。以凡情封執。觸言生滯。聞於離相則謂乖前隨相之言。失於業果菩提之行。故此略而會之。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智。若處非處普皆迴向一切智性。於一切處皆悉迴向無有退轉。以何義故說名迴向。永度世間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諸蘊至於彼岸故名迴向。度言語道至於彼岸故名迴向。離種種想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斷身見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離依處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絕所作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諸有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捨諸取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世法至於彼岸故名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則為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隨順義住。隨順迴向住。隨順境界住。隨順行住。隨順真實住。隨順清淨住。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則為了達一切諸法。則為承事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而不承事。無有一法而不供養。無有一法而可滅壞。無有一法而可乖違。無有一物而可貪著。無有一法而可厭離。不見內外一切諸法有少滅壞。違因緣道。法力具足無有休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大文第三此菩薩下釋迴向名。初總釋。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諸義故。若處已下釋平等隨順義。次別釋中。以何義故說名迴向。下假以徵起釋迴向義。次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下釋隨順義。意謂但能如是離相迴向。自然隨順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實為體故。三佛子如是迴向下釋堅固一切善根義。亦合徵云實際非相何名堅固。實際無差何名一切。此釋意云如是離相迴向方名堅固。以凡是有相皆可破壞。故但能離相自成諸善。諸善皆以實際而為體故。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依釋結名。
上位行竟。
下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堅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隨順法義。隨順法性。隨順一切堅固善根。隨順一切圓滿大願。具足隨順堅固之法。一切金剛所不能壞。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第二大文住此迴向時明位果。隨離無二。招斯十果。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觀察眾會。觀察法界已。入於字句甚深之義。修習無量廣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長去來今佛種性心。入於一切諸佛功德。成就諸佛自在力身。觀諸眾生心之所樂。隨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為現色身。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菩薩現身作國王 於世位中最無等
福德威光勝一切 普為羣萌興利益
其心清淨無染著 於世自在咸遵敬
弘宣正法以訓人 普使眾生獲安隱
現生貴族升王位 常依正教轉法輪
稟性仁慈無毒虐 十方敬仰皆從化
智慧分別常明了 色相才能皆具足
臨馭率土靡不從 摧伏魔軍悉令盡
堅持淨戒無違犯 決志堪忍不動搖
永願蠲除忿恚心 常樂修行諸佛法
飲食香鬘及衣服 車騎牀褥座與燈
菩薩悉以給濟人 并及所餘無量種
為利益故而行施 令其開發廣大心
於尊勝處及所餘 意皆清淨生歡喜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或施於頭或施眼 或施於手或施足
皮肉骨髓及餘物 一切皆捨心無恡
菩薩身居大王位 種族豪貴人中尊
開口出舌施羣生 其心歡喜無憂戀
以彼施舌諸功德 迴向一切諸眾生
普願藉此勝因緣 悉得如來廣長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 或施其身作僮僕
其心清淨常歡喜 如是一切無憂悔
隨所樂求咸施與 應時給濟無疲厭
一切所有皆能散 諸來求者皆滿足
為聞法故施其身 修諸苦行求菩提
復為眾生捨一切 求無上智不退轉
以於佛所聞正法 自捨其身充給侍
為欲普救於羣生 發生無量歡喜心
彼見世尊大導師 能以慈心廣饒益
是時踊躍生歡喜 聽受如來深法味
菩薩所有諸善根 悉以迴向諸眾生
普皆救護無有餘 永使解脫常安樂
菩薩所有諸眷屬 色相端嚴能辯慧
華鬘衣服及塗香 種種莊嚴皆具足
此諸眷屬甚希有 菩薩一切皆能施
專求正覺度羣生 如是之心無暫捨
菩薩如是諦思惟 備行種種廣大業
悉以迴向諸含識 而不生於取著心
菩薩捨彼大王位 及以國土諸城邑
宮殿樓閣與園林 僮僕侍衛皆無悋
彼於無量百千劫 處處周行而施與
因以教導諸羣生 悉以超升無上岸
無量品類各差別 十方世界來萃止
菩薩見已心欣慶 隨其所乏令滿足
如三世佛所迴向 菩薩亦修如是業
調御人尊之所行 悉皆隨學到彼岸
菩薩觀察一切法 誰為能入此法者
云何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無住
菩薩迴向善巧智 菩薩迴向方便法
菩薩迴向真實義 於其法中無所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 亦不染著於業果
知菩提性從緣起 入深法界無違逆
不於身中而有業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無業性 以因緣故業不失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菩薩已到色彼岸 受想行識亦如是
超出世間生死流 其心謙下常清淨
諦觀五蘊十八界 十二種處及己身
於此一一求菩提 體性畢竟不可得
不取諸法常住相 於斷滅相亦不著
法性非有亦非無 業理次第終無盡
不於諸法有所住 不於眾生及菩提
十方國土三世中 畢竟求之無可得
若能如是觀諸法 則如諸佛之所解
雖求其性不可得 菩薩所行亦不虗
菩薩了法從緣有 不違一切所行道
開示解說諸業跡 欲使眾生悉清淨
是為智者所行道 一切如來之所說
隨順思惟入正義 自然覺悟成菩提
諸法無生亦無滅 亦復無來無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 是人悟解諸佛法
了達諸法真實性 而於法性無分別
知法無性無分別 此人善入諸佛智
法性徧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一切諸佛所覺了 悉皆攝取無有餘
雖說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諸法相徧一切 菩薩迴向亦復然
如是迴向諸眾生 常於世間無退轉
第二應頌。先說因緣。後正說偈。頌有四十一偈。初五偈頌所依身。次飲食下三十偈半頌依身起行。後隨順下有五偈半。頌釋名中隨順等義。兼頌位果。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八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九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第七等隨一切眾生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初中牒起釋名者。謂以善根等心順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順眾生無相平等。能隨順心智照平等。此從迴向受名。等即隨順。故本業云以觀察善惡父母無二相。一合相故。名隨順觀察一切眾生迴向。有云善惡即冤親。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惡父母者無明貪愛也。不滅痴愛起於明脫。故無二相。智契無二名一合相。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所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數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際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諸善心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勤修一切捨善根。立勝志究竟持淨戒善根。一切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常精進心無退善根。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觀察善根。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集無邊功德善根。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攝受。積集辦具悟解心淨。開示發起時。得堪忍心閉惡趣門。善攝諸根威儀具足。遠離顛倒正行圓滿。堪為一切諸佛法器。能作眾生福德良田。為佛所念。長佛善根。住諸佛願。行諸佛業。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場入如來力。具佛色相超諸世間。不樂生天。不貪富樂。不著諸行。一切善根悉以迴向。為諸眾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虗妄道中拔出眾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諸境界無斷無盡。開一切智菩提之門。建立智幢嚴淨大道。普能示現一切世間令除垢染。心善調伏生如來家。淨佛種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為世所依。安立眾生咸令清淨。常勤修習一切善根。
第二廣釋中大文分二。先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迴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下攝將迴向。前所迴中復二。先正修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前是體後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為三段。初隨所積集下十一句明善根分齊。次佛境界善根下十句明善所依緣。後勤修一切捨善根下十句明善根體性。前十一一該後二十。思之自顯。次明因修成德。初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根下先牒已修。文有十句。次得堪忍下五行經正顯成德。中先明自利德。文有十對。次為諸眾生功德之藏下五行餘經。明利他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心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時。作是念言。此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積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為憐愍一切眾生。皆為趣求一切種智。皆為成就如來十力。作是念時善根增進永不退轉。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果報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悉以專施一切眾生。悉以迴向一切眾生普徧無餘。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滿。阿僧祗世界妙香充滿。阿僧祇世界莊嚴具充滿。阿僧祇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阿僧祇世界妙華充滿。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滿。阿僧祇世界財貨充滿。阿僧祇世界牀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種種莊嚴寶冠充滿。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無虗偽心。無希望心。無名譽心。無中悔心。無熱惱心。但發專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捨心。哀愍眾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一眾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寶象充滿。七支具足。性極調順。上立金幢。金網彌覆。種種妙寶而為莊嚴。以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寶馬充滿。如龍馬王。種種眾寶莊嚴之具而嚴飾之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妓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滿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滿發菩提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頭充滿。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滿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心無顧戀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滿其中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奴僕作使充滿其中持用布施。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諸物。盡未來劫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施一眾生。如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施。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以是等物施一眾生。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如於一世界。於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大悲普覆終無間息。普加哀愍。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生於此心。所謂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攝心。無執心。無壽者心。善調伏心。不散亂心。不妄計心。具種種寶性心。不求果報心。了達一切法心。住大迴向心。善決諸義心。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第二攝將迴向中初五行經。明念修善根本因法應迴向。次將迴向中大文分三。初向眾生及向菩提。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向實際。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普施世間下總結三種迴向。初中迴己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下兩行餘經。先總顯要期。次彰施行。先願成外施。文有四段。初云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下五行餘經。顯廣大施。各僧祇故。次云假使一人盡未來劫下兩行經。辯施無限。長時多田隨求無厭故。三佛子如是施時下三行經。明施殊勝。離過順理故。四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一行餘經。結成二行。謂由迴向行以成施行。
上成外施。下文願成內施。文有四段。初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下有十二行經。明對一田。顯施廣大。謂一切眾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二菩薩以如是等下以一例餘。彰施無限。三佛子菩薩於一世界下舉處例處。總收其義。有六無限。一物。二時。三心。四田。五施。六處。大悲下結成所作。該六無限。四佛子菩薩如是施時下五行經。顯施殊勝離過成德。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後。次所為下正顯。一十九心具七殊勝檀度行成。謂初六心即巧便殊勝。次五心即清淨殊勝。次有三心即安住殊勝。次有二心即迴向殊勝。次有一心。即意樂殊勝。謂悲愍一切故。後之二心即依止殊勝。依菩提心故。
上迴己善願成資具已竟。
下文第二迴此令眾具足財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延少。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願一切眾生增長菩薩摩訶薩業。願一切眾生成滿無量第一勝法。願一切眾生得不退轉一切智乘。願一切眾生普見十方一切諸佛。願一切眾生永離世間諸惑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願一切眾生離諸難處得一切智。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發歡喜心。為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能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歡喜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永離貧窮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數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普施無量施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盡未來劫無斷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悉捨無悔無惱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悉捨一切資生之物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隨順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取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廣大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捨無量莊嚴具供養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著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金剛極大力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如來智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煩惱睡眠中得覺悟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諸疑惑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淨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無能壞者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不動三昧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不可壞一切智智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菩薩無量清淨神通行故。為令一切眾生修集無著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念去來今一切諸佛心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清淨勝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處所作業障道法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無礙清淨平等功德法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廣大心常念諸佛無懈廢故。為令一切眾生常近諸佛勤供養故。為令一切眾生廣開一切諸善根門普能圓滿白淨法故。為令一切眾生無量心廣大心最勝心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奉持諸佛尸波羅蜜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堪忍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精進波羅蜜常無懈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量定能起種種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知一切法無體性般若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圓滿無邊淨法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一切神通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佛境界悉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實義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而無所著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一切辯才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師子吼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轉不退轉無盡法輪故。為令一切眾生了一切法開示演說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以時修習清淨善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導師無上法寶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莊嚴無量莊嚴大莊嚴諸佛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往詣一切佛剎聽受正法無不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智慧利益為世所宗與佛等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行不動業得無礙果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所有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眾生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差別平等智慧於一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與理無違一切善根悉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菩薩自在神通悉明達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為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無遺缺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為世最上德福田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為諸施者大力田故。為令一切眾生堅固第一無能沮壞故。為令一切眾生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最勝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為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普修一切菩薩精進行無懈退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妙音普使聞者皆得解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普得值遇諸善知識咸承事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菩薩行調伏眾生不休息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為令一切眾生常樂積集一切善根安立眾生於淨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淨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善根觀察迴向普成就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覺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具足神通智於一處出興一切諸處皆出興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智嚴淨一眾會一切眾會皆嚴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佛國土普見一切佛國土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莊嚴具不可說莊嚴具無量莊嚴具無盡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普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悉能決了甚深義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得非一非異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為諸佛灌其頂故。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成滿清淨智身於諸有中最尊勝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咸令清淨。遠離慳嫉受勝妙樂。具大威德。生大信解。永離瞋恚及諸翳濁其心清淨質直柔輭。無有諂曲迷惑愚癡。行出離行堅固不壞。平等之心永無退轉。白淨法力具足成就。無惱無失善巧迴向。常修正行調伏眾生。滅除一切諸不善業。修行苦行一切善根。又勸眾生令其修習普為含識具受眾苦。以大智眼觀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為性。方便迴向一切眾生。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淨一切諸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福田境界中種諸善法心無悔故。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安隱。願一切眾生究竟清淨。願一切眾生究竟安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願一切眾生究竟平等。願一切眾生究竟了達。願一切眾生究竟安住諸白淨法。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願一切眾生善調其心。願一切眾生具足十力調伏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不著報。不著身。不著物。不著剎。不著方。不著眾生。不著無眾生。不著一切法。不著無一切法。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此善根普施世間。願一切眾生成滿佛智。得清淨心智慧明了。內心寂靜外緣不動。增長成就三世佛種。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超出一切無能過者。一切世間所有言詞悉共稱讚亦不可盡。普修一切菩薩諸行。悉能往詣一切佛土。普見諸佛無所障礙。又能普見一切世界菩薩所行。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分別諸法甚深句義。得陀羅尼演說妙法。盡未來劫無有斷絕。為眾生故。念念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猶如影像普現其身供養諸佛。念念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悉令周徧修行嚴淨佛剎智慧而無厭足。念念令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眾生。清淨成就平等滿足。於彼一切諸國土中勤修一切諸波羅蜜。攝取眾生成就淨業。得無礙耳。於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一一如來所轉法輪聽聞受持精勤修習。不生一念捨離之心。住無所得無依止無作無著菩薩神通。於一剎那一彈指頃。分身普詣不可說諸佛世界。與諸菩薩等同一見。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習菩薩行時。尚能成滿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清淨功德。憶念稱讚所不能盡。況復得成無上菩提。一切佛剎平等清淨。一切眾生平等清淨。一切身平等清淨。一切根平等清淨。一切業果平等清淨。一切眾會道場平等清淨。一切圓滿行平等清淨。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淨。一切如來諸願迴向平等清淨。一切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淨。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功德清淨歡喜法門。無量功德圓滿莊嚴。如是迴向時。眾生不違一切剎。剎不違一切眾生。剎眾生不違業。業不違剎眾生。思不違心。心不違思。思心不違境界。境界不違思心。業不違報。報不違業。業不違業道。業道不違業。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過去未來不違現在。現在不違過去未來。世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菩薩行不違一切智。一切智不違菩薩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願平等。得一切眾生平等。得一切剎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諸佛。得供養一切菩薩。得種一切善根。得滿一切大願。得教化一切眾生。得了知一切業。得承事供養一切善知識。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得通達一切正教。得成滿一切白法。
第二迴上施行願令眾生具足財法。大文分三段。初慈悲迴向。二又勸眾生下勸物迴向。三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下究竟迴向。今初。云佛子菩薩以積集善根下正明迴向。先總標。所謂下別顯十願。初一豐財。以財施故。餘皆具法。積善本故。次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下明迴向所為。先標牒。次隨義別顯。中總有一百一十句。文分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後三十八句令成圓融。因圓果滿。此二無礙。為迴向意。亦前是自分。後為勝進。前行布中文分六段。初為令一切眾生下十四行經。有二十一句。為令修善趣賢首位中行。然純明施行。末云攝如來智施行者。照三輪空。離諸分別。同菩提故。二為令一切善根下十句。成種性位中修行。種性即十住位。三為令一切眾生下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無量者四等也。解行發心在於十行。發迴向心故。四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下十句。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五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下十句。令成等覺位中修行。故皆有普言。六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下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六十種音者疏說六十四音。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為八轉聲各具德。所謂調和。柔軟。諦了。易解。無錯謬。無雌小。廣大。深遠。八八則有六十四種。第二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往詣下三十八句。明圓融行。因圓果滿。文分為四。初十句令眾生於種性位中因行圓滿。二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下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圓果滿。二云大方田者。謂於其中種少善根。能壞大惑故。三從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下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圓滿。四從令得一切智成等正覺下十句。令成佛果圓滿。下文第三結其成益。初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下結前生後。次云咸令清淨下別顯益相。文有十三句。顯二種生。攝一切德。初之三句顯勝妙生。二句為因。一句為果。清淨者。戒受人天身。離悋者。施有大財位。人天財位即勝妙生。有大威德。後之十句顯功德生。功德生者。即決定勝道。有人天中具大財位。無信解等。非功德生。
上慈悲迴向竟。下文又勸眾生令其修習下二勸物迴向。中先令悲智雙行而成迴向。次為令下明迴向意。文有六句。三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下究竟迴向。已上大文初迴向眾生菩提竟。
下大文第二佛子如是迴向時下迴向實際。先牒前隨相。次不著下正顯離相。文有十句五對。不著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著無一切法者。空亦空故。大文第三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下總結三種迴向。近仍前起。謂上離相不礙隨相。遠結上文。普施世間即迴向眾生。願生成佛即迴向菩提。得清淨下即迴向實際。成就三世佛種。即總結三種迴向之能。
上總前文通明廣釋中初明迴向竟。
下大文第二辨成益。即此迴向行所成廣大之德。文分四段。初佛子菩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下十四行經。明成因位廣大之德。二佛子菩薩如是修習下果位清淨德。三佛子菩薩如是迴向下明會違自在德。四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下明相盡平等德。前二段即隨相益。後二段即離相益。今初。文中先牒成益之時。顯正修行時。即成此益。次超出下正顯。文有十二句。初二句總。次十句別顯。次佛子菩薩如是修習下明果位清淨德。先牒現況當。謂前因德尚爾無盡。況當成果德。豈可量耶。次一切佛剎平等下十句。懸解當相。謂成果之狀略舉此十。前六果相圓備。後四舉因顯果。謂此果滿由因圓故。第三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下會違自在德。初結前生後。此結有二意。一結果德。果德無邊。上言不盡。故云一切功德清淨。二通結因果以隨相益竟。欲明得隨相益即有離相。故總結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圓滿莊嚴。由此故有不違等也。次正顯會違有四。初法法無違中文有三節。初如是迴向時眾生不違一切剎等。有十一對。初六對顯事事無違。次法性不違下二對。顯事理無違。三剎平等不違下三對。理理無違。上三法法相望無違。次云過去不違未來下一行半經。明世世無違。三世平等下約世法無違。四菩薩行不違下約因果無違。四相盡平等德。文有二節。初佛子菩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初得離相平等益。次承事一切諸佛下明得不壞諸相益。上廣釋已竟。
下依釋結名。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前來通明位行已竟。
下明位果。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迴向則能摧滅一切魔怨。拔諸欲刺。得出離樂。住無二性。具大威德救護眾生。為功德王神足無礙。往一切剎入寂滅處。具一切身成菩薩行。於諸行願心得自在。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剎。得無礙耳聞一切剎所有音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未甞暫捨。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無高下。於一切法得無所得。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等隨順一切眾生如是迴向。
大文第二辨位果。與益異者。成益約於位中。得果就其位滿。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後一總結。中間十九句攝為九果。一斷染果。降魔冤謂止惡緣。拔欲刺斷惡因也。二證入果。得出離樂正證。住無二性證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護生之因。四內外超勝果。謂內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無礙果。六具一切下行願廣大果。七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八得無礙下見聞自在果。九於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後無得。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所作諸功德 微妙廣大甚深遠
乃至一念而修行 悉能迴向無邊際
菩薩所有資生具 種種豐盈無限億
香象寶馬以駕車 衣服珍財悉殊妙
或以頭目并手足 或持身肉及骨髓
悉徧十方無量剎 普施一切令充徧
無量劫中所修習 一切功德盡迴向
為欲救度諸羣生 其心必竟不退轉
菩薩為度眾生故 常修最勝迴向業
普令三界得安樂 悉使當成無上果
菩薩普興平等願 隨其所集清淨業
悉以迴施諸羣生 如是大誓終無捨
菩薩願力無限礙 一切世間咸攝受
如是迴向諸羣生 未曾暫捨分別心
普願眾生智明了 布施持戒悉清淨
精進修行不懈廢 如是大誓無休息
菩薩迴向到彼岸 普開清淨妙法門
智慧同於兩足尊 分別實義得究竟
菩薩言詞已通達 種種智慧亦如是
說法如理無障礙 而於其中心不著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復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並皆離 知其悉是語言道
知諸世間悉平等 莫非心語一切業
眾生幻化無有實 所有果報從茲起
一切世間之所有 種種果報各不同
莫不皆由業力成 若滅於業彼皆盡
菩薩觀察諸世間 身口意業悉平等
亦令眾生住平等 猶如無等大聖尊
菩薩善業悉迴向 普令眾生色清淨
福德方便皆具足 同於無上調御士
菩薩利益諸羣生 功德大海盡迴向
願使威光特超世 得成勇猛大力身
凡所修習諸功德 願使世間普清淨
諸佛清淨無倫匹 眾生清淨亦如是
菩薩於義得善巧 能知諸佛最勝法
以眾善巧等迴向 願令庶品同如來
菩薩了知諸法空 一切世間無所有
無有造作及作者 眾生業報亦不失
諸法寂滅非寂滅 遠離此二分別心
知諸分別是世見 入於正位分別盡
如是真實諸佛子 從於如來法化身
彼能如是善迴向 世間疑惑悉除滅
第二重頌有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頌迴向。次九偈頌成益。後一偈結讚。初中分二。初半偈頌所迴善根。餘頌攝將迴向。於中分三。初三偈半頌迴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次菩薩為度下五偈頌復迴此施願令眾生具足法財。三菩薩言詞下二偈頌迴向實際。二知諸世間下頌成益。中三。初二偈頌因德廣大。次菩薩觀察下五頌果德清淨。後菩薩了知下二偈頌相盡平等。後如是下三偈頌結歎。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九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佛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真如相迴向。
第八真如相迴向。長行中。先明位行。後明位果。前中標名。釋名者。善根合以成迴向。從所依立名。義通能所。故本業云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若梵本中具名真如相自性迴向。相即德相。性即體性。以二非即離。所以雙舉。多說德相。即以法界印而為其性。此與前後異者。謂第七會事向理。故云平等。此明事盡理現。故行等同如。第九明從體起用。第十明用同體同體而用。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生勝善根修白淨法。大悲增長心寶成就。常念諸佛護持正法。於菩薩道信樂堅固。成就無量淨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為調御師生眾善法。以智方便而為迴向。菩薩爾時慧眼普觀所有善根無量無邊。其諸善根修習之時。若求緣。若辦具。若治淨若趣入。若專勵。若起行。若明達。若精審。若開示。如是一切有種種門。種種境。種種相。種種事。種種分。種種行。種種名字。種種分別。種種出生。種種修習。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迴向一切種智。唯一無二。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得圓滿無礙身業修菩薩行。願得清淨無礙口業修菩薩行。願得成就無礙意業安住大成。願得圓滿無障礙心。淨修一切諸菩薩行。願起無量廣大施心。周給無邊一切眾生。願於諸法心得自在。演大法明無能障蔽。願得明達一切智處。發菩提心普照世間。願常正念三世諸佛。諦想如來常現在前。願住圓滿增上志樂。遠離一切諸魔怨敵。願得安住佛十力智。普攝眾生無有休息願得三昧遊諸世界。而於世間無所染著。願住諸世界無有疲厭。教化眾生恒不休息。願起無量思慧方便。成就菩薩不思議道。願得諸方不迷惑智。悉能分別一切世間。願得自在神道智力。於一念中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願得普入諸法自性。見一切世間悉皆清淨。願得生起無差別智。於一剎中入一切剎。願以一切剎莊嚴之事顯示一切。教化無量無邊眾生。願於一佛剎中示無邊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願得自在大神通智。普能往詣一切佛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願得莊嚴一切佛國。願得周徧一切世界。願得成就智慧觀察。如為己身如是迴向。如是而為一切眾生。所謂願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趣。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願一切眾生智慧圓滿淨光普照。願一切眾生思慧成滿了真實義。願一切眾生以淨志樂趣求菩提獲無量智。願一切眾生普能顯示安隱住處。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以善心如是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遇清涼雲霪法雨故。為令一切眾生常值福田勝境界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自護持故。為令一切眾生離諸蓋纏善安住故。為令一切眾生皆獲無礙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身普示現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一切種智。普興利益無空過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羣品令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究竟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心不動搖無障礙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愛樂國土園林草木華果名香上服珍寶財物諸莊嚴具。或見可樂村邑聚落。或見帝王威德自在。或見住處離諸諠雜。見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習。出生無量勝妙功德。為諸眾生勤求善法心無放逸。廣集眾善猶如大海。以無盡善普覆一切。為眾善法所依之處。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而無分別。開示無量種種善根。智常觀察一切眾生。心恒憶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無有休息。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如來可愛樂見。見法真性平等平等。無所取著圓滿清淨。願一切眾生見諸如來甚可愛樂圓滿供養。願一切眾生往生一切無諸煩惱甚可愛樂清淨佛剎。願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常樂護持一切菩薩可愛樂行。願一切眾生得善知識可愛樂眼見無所礙。願一切眾生常見一切可愛樂物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可愛樂法而勤護持。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可樂法中得淨光明。願一切眾生修諸菩薩一切能捨可愛樂心。願一切眾生得無所畏能說一切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極可愛樂甚深三昧。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陀羅尼門。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善觀察智。願一切眾生能現菩薩甚可愛樂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能於諸佛大眾會中說可愛樂甚深妙法。願一切眾生能以方便開示演說甚可愛樂差別之句。願一切眾生常能發起甚可愛樂平等大悲。願一切眾生念念發起甚可愛樂大菩提心。常令諸根歡喜悅豫。願一切眾生能入一切甚可愛樂諸如來家。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能調伏行。調伏眾生無有休息。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無盡辯才演說諸法。願一切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住於一切可樂世界。教化眾生心無厭倦。願一切眾生以無量方便普能悟入甚可愛樂諸佛法門。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無礙方便。知一切法無有根本。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欲際。知一切法畢竟無二斷一切障。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欲際。知一切法平等真實。願一切眾生具足成滿一切菩薩甚可愛樂無戲論法。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精進之心。成可愛樂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具可愛樂無礙善根。摧伏一切煩惱怨敵。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一切智門。普於世間現成正覺。佛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諸善根時。得智慧明為善知識之所攝受。如來慧日明照其心。永滅癡冥勤修正法。入諸智業善學智地。流布善根充滿法界。以智迴向盡諸菩薩善根源底。以智深入大方便海。成就無量廣大善根。
大文第二廣釋中長分三段。初明隨相迴向。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下離相迴向。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下迴向成益。初中分二。先積善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下觸境迴向。前中亦二。先明所迴行體。後菩薩爾時慧眼下攝將迴向。今初。云佛子此菩薩正念明了。明積集資糧。文有十句。初一為總謂正念堅明。下九為別。初三句正念菩提。一遠迷惑是明了義。專意修行即為正念。正念是定。明了是慧。定慧雙運為道之源。二契理不動。故云深心。緣不能沮。成不壞業。即自分堅住。求佛不退。即勝進堅住。次四句正念化生。初句為總。勇求兼濟。為大法故。下三句別。一悲智雙運。為明了般若。為眾德之本故。二進善去漏。為正念。三悲增智圓。為堅住。後二正念三寶。一念佛。二護法。三信僧。上有正念。下句堅固。影略該攝。以此積集資糧所迴行體。次成就無量下結德成就。文有四句。前三結前。非止十故云無量。二三統而收之。不出福智大悲。末句生後迴向。下文攝將迴向。云菩薩爾時慧眼普觀下先總標觀察善根。次其諸善根下別顯。次如是一切下總結。種類多門故云種種。文有十句。謂隨前求緣有多差別故。次其中所有下結修本意。謂本意既然。寧不迴向。上總明所迴行體。下文正明迴向。初迴向菩提。二迴向眾生。經云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初迴向菩提也。文有二十願。分三。初十願願成智行。即菩提因果。次願得三昧下四願周遍利生。即化用因果。三願得自在神通下六願。普嚴佛剎。即淨土因果。上總迴向菩提。下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迴向眾生。初牒前生後。次所為願一切眾生下正顯迴向。文有八句。初二句願離三障。障礙之言義兼煩惱。次四成四智。後二結二果。不唯四智。故云無量。次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以此心下八行經。總結所為。
上通明積善迴向竟。下文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愛樂國土下。第二明觸境迴向。大同淨行對境發願。於中五。一見可愛等列所見境。二見是事已下覩境成德。謂增悲智。三以諸善根下總明迴向。亦是迴向之德。四菩薩爾時下別明迴向。五佛子下迴向成益。前三可知。今四別明迴向中初一句總標。謂上起行中云以諸善根方便迴向。未知迴向其相云何。故云爾時如是迴向。後所謂下別顯。顯如是言。有三十一願。皆言令得。言可愛樂者。由見可愛境。起可愛樂善。願成可愛樂德。疏釋有多義。次云佛子菩薩修習如是善根下。第五迴向成益。文有十句。攝為五對。以顯四益。一以因感緣。由智內明。外為友攝。二以緣感因。外蒙慧照。內滅痴暗。此除障益。三由勤修入三慧業。此明學益。四上學證智自善普充。此證入益。五盡善福源。入實智海。此成二嚴益。即為向實際之本。以智窮入故。
上明隨相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正念諸法離分別見。不捨一切佛自在慧。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迴向門。隨順一切平等正法不壞如來真實之相。等觀三世無眾生相善順佛道。善說於法深了其義。入最勝地悟真實法。智慧圓滿信樂堅固。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觀一切義及種種行。隨世言說而無所著。除滅一切執著因緣。知如實理。觀諸法性皆悉寂滅。了一切法同一實相。知諸法相不相違背。與諸菩薩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攝眾生。入去來今一切菩薩迴向之門。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以無量心令諸眾生普得清淨。於十方世界不起執取我我所心。於諸世間無所分別。於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
大文第二離相迴向。此與前諸迴向小異。前多攝相歸性。少有依性起相。今此多顯性相無礙。以為如相。故上標文。皆躡前隨相之時。今不要對前以成無礙。故無時字。文分二。初直明迴向。後譬如下對如廣辨。今初。又二。初順如之行。二如諸佛法下順如之益。初中止觀雙運。不著有無。文云佛子菩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下。一止寂妄取不違體用。次云等觀三世下明觀空有。信智雙圓初句觀真空善順下觀妙有。次云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下明權實雙行。初句立宗。以無礙為宗。次了一切法如幻同喻。以如幻相有體虗故。次知一切下合。及出所因。因云緣成即無性故。次云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下順如之益。文有十句五對。令四心彌固。一上安深法。下淨眾生。即廣大心。二二我不生。世見斯絕。即不顛倒心。三於境無染。出世勤修。四不依世間。正道唯固。上二即第一心。無住涅槃為第一故。五妄見斯寂。了實體同。即常心。常不捨離。同體悲故。
上直就迴向。第二對如廣辨。如相迴向生此段文。先敘科義。此一段文略以五門分別。一釋名。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此法相宗義。若法性宗云。不變為真。順緣名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順緣故與有為法有非異義。二名種類。為或一或二或三或七。乃至有十。名類不同。疏各有釋。三辨德用。謂一為依持。二成觀境。乃至有三大等。如起信說。皆顯德用。四約教不同。可以思準。五釋文者。然此百門古釋非一。今疏不取。但且就十科之。以配十地十如。初滿徧一切及無相為相等。即徧滿真如之義。二中無能測量無有比對即最勝義。三中於法無礙為眾法眼即勝流義。四中無著無住等即無攝受義。五中畢竟無盡無有變易。即類無別義。六中無有分。體性無生即無染淨義。七中無所不在。住有無法即法無分義。八中體性清淨。體性平等。即不增減義。九中徧一切法。是佛境界即智自在義。十中住一切地。成就一切佛菩薩等。即業自在義。其中餘義可以類取。隨地別顯。唯說十如。一具一切。十十成百。欲顯如德無量無邊。地前通修。等覺徧等。如來證窮。今迴向義。謂稱如起行。體即如是但人信如德。尚迷迴向。故以如德喻迴向德。若取文義。徧者。應云真如體相遍一切處。善根迴向如故亦遍一切。無邊際等。百門之內各有二句。上即所同之如德。下善根下能同迴向之德。
上敘科義。
下隨文解釋。
譬如真如徧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若有得者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離境界相而為三世一切諸佛圓滿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安立一切眾生。譬如真如性常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劫隨順不斷。
釋文中最初十句。初門顯在緣中。故無不遍。二明不變故云真實。三明隨緣即不變云恒守本性。四示其性。五示其相。此五一向就如以辨。次二對智以說。故為智境。八顯真如非境為境。謂要忘境方契如境故。如之本性非安立故。九即安立如。十即如常之義。向下九十門即如次十十為一門。
譬如真如無能測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等虗空界盡眾生心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譬如真如常住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究竟無盡。
十二云。充滿一切者。謂若色若心若大若小等。極微剎那。亦皆圓滿。非分滿故。
譬如真如無有比對。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圓滿一切佛法無有比對。
十四無比對者。法性不並真故。
譬如真如體性堅固。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體性堅固非諸惑惱之所能沮。譬如真如不可破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損壞。
十五惑不能壞。十六人不能壞。
譬如真如照明為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普照明而為其性。
十七寂而常照。智即如用。
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悉無不在。譬如真如徧一切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於世間而體清淨。譬如真如於法無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周行一切而無所礙。譬如真如為眾法眼。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為一切眾生眼。
二十二既以照明為體。何無照矚之眼。
譬如真如性無勞倦。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諸行恒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知其性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體微妙難可得見。譬如真如離眾垢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慧眼清淨離諸癡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成就一切諸菩薩行最上無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善能隨順寂靜之法。譬如真如無有根本。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入一切無根本法。
三十云無根本者。前無所依故。即無住本故。
譬如真如體性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諸眾生其數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畢竟遠離一切諸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除滅一切世間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間之所能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所作悉皆捨離。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真實。
三十七云安住者。由無所住。安住真實故。
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諸菩薩聽聞修習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修平等行。譬如真如不離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不捨世間。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迴向無盡。
四十一畢竟無盡者。雖在諸法。諸法盡而體常。又正在法中取不可盡。如芥子之空故。
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違三世一切佛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攝一切眾生善根。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捨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攝持一切世出世法。譬如真如無能暎蔽。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無能暎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魔業無能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菩薩行無有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愍念眾生心無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法所能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覺悟一切諸法。
五十一性常覺語者。能內熏發起厭求故。
譬如真如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起勝志願永不失壞。
五十二不可失壞者。在於生死。染而不染故。
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大智光照諸世間。
五十三即智大光明。遍照法界義故。
譬如真如不可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言語所不可說。
五十四離言真如。
譬如真如持諸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持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隨世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隨順一切智慧言說。譬如真如徧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於十方一切佛剎現大神通成等正覺。譬如真如無有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無所分別。譬如真如徧一切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十方剎無量身中。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方便示生而無所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土中普現神通而無不在。
六十一無所不在者。上遍一切即無邊際。今隨一一法皆全在中。
譬如真如徧在於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
六十二在晝夜乃至盡未來者一念長劫。各各收如。各各依如。故得念劫互收互入。
譬如真如徧在於晝。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令一切在晝眾生見佛神變。演不退輪。離垢清淨無空過者。譬如真如徧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次第時節得善方便。於一念中知一切時。譬如真如徧在年歲。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無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諸根皆令圓滿。譬如真如徧成壞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劫清淨無染。教化眾生咸令清淨。譬如真如盡未來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修諸菩薩清淨妙行。成滿大願無有退轉。譬如真如徧住三世。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一剎那見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捨離。譬如真如徧一切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超出三界周徧一切悉得自在。譬如真如住有無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達一切有無之法畢竟清淨。
七十住有無者。理無惑計。有無常實故。
譬如真如體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淨治一切諸菩薩行。譬如真如體性明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悉得三昧明潔之心。
七十二性覺為明。離念為潔。
譬如真如體性無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遠離諸垢滿足一切諸清淨意。譬如真如無我我所。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無我我所清淨之心。充滿十方諸佛國土。譬如真如體性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獲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諸法離諸癡翳。譬如真如超諸數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超數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同止住。興徧十方一切世界廣大法雲。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生一切諸菩薩行。平等住於一切智道。譬如真如徧住一切諸眾生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滿足無礙一切種智。於眾生界悉現在前。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具足一切諸言音智。能普示現種種言音開示眾生。譬如真如永離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使眾生永出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受持去來今世廣大佛法恒不忘失。勤修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無有間息。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欲安處一切眾生於大智地。於一切劫修菩薩行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徧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念無礙普攝一切寬廣法門。譬如真如徧攝羣品。普根迴向亦復如是。證得無量品類之智。修諸菩薩真實妙行。譬如真如無所取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皆無所取。除滅一切世間取著普令清淨。譬如真如體性不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普賢圓滿行願畢竟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滿足一切大智境界。滅煩惱境悉令清淨。譬如真如無能制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為一切眾魔事業外道邪論之所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捨離一切妄想取著於修不修無所分別。
八十九非可修者。無所得故。非不可修者。為聖境故。
譬如真如無有退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常見諸佛發菩提心。大誓莊嚴永無退捨。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得一切差別言音神通智慧。普發一切種種言詞。譬如真如於一切法無所希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乘普賢乘而得出離於一切法無所貪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捨世間地住智慧地。以普賢行而自莊嚴。譬如真如無有斷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得無所畏。隨其類音處處演說無有斷絕。譬如真如捨離諸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成就法智了達諸法。圓滿菩提無漏功德。
九十五捨離諸漏者。準梵本云阿那薩攞嚩此云無漏。今言捨者性本捨故。猶心體離念。
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是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令開悟一切諸法其心無量徧周法界。
九十六云。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覺悟者。如遍非情。則有少法非是覺悟。
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新新恒起菩提心願普使清淨永離生死。
九十七云過去非始等者。過去初際。所以名始。未來為終。故稱為末。現在似有。已未分之無蹔住時。故名為異。今明真如雖遍三世之中。體絕三世。初中後相。故普言非。迴向亦爾。雖為眾生新新起願。同彼真如遍三世之中。而今永離生死之相。方名清淨。
譬如真如於三世中無所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現在念念心常覺悟。過去未來皆悉清淨。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煩惱。圓滿一切清淨智慧。
言三世無分別者。前約遮詮不同三世。今約顯詮常無分別。下文尚有二譬。共一百門約十真如。
上離相迴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佛剎平等。普嚴淨一切世界故。得一切眾生平等。普為轉無礙法輪故。得一切菩薩平等。普出生一切智願故。得一切諸佛平等。觀察諸佛體無二故。得一切法平等。普知諸法性無易故。得一切世間平等。以方便智善解一切語言道故。得一切菩薩行平等。隨種種善根盡迴向故。得一切時平等。勤修佛事於一切時無斷絕故。得一切業果平等。於世出世所有善根皆無染著咸究竟故。得一切佛自在神通平等。隨順世間現佛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真如相迴向。
大文第三迴向成益。及結名可知。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證得無量清淨法門。能為如來大師子吼自在無畏。以善方便教化成就無量菩薩。於一切時未曾休息。得佛無量圓滿之身。一身充徧一切世界。得佛無量圓滿音聲。一音開悟一切眾生。得佛無量圓滿之力。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圓滿神通。置諸眾生於一塵中。得佛無量圓滿解脫。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諸佛境界成等正覺。得佛無量圓滿三昧。一三昧中普能示現一切三昧。得佛無量圓滿辯才。說一句法窮未來際而不可盡。悉除一切眾生疑惑。得佛無量圓滿眾生具佛十力。盡眾生界示成正覺。
大文第二菩薩住此下明位果。初牒得因。後正得下正顯所得。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皆云無量者。同如廣大無盡故。皆云得佛者。同佛所證故。作佛事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順真如相迴向。
大文佛子下總以結示。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志樂常安住 正念堅固離癡惑
其心善輭恒清涼 積集無邊功德行
菩薩謙順無違逆 所有志願悉清淨
已得智慧大光明 善能照了一切業
菩薩思惟業廣大 種種差別甚希有
決意修行無退轉 以此饒益諸羣生
諸業差別無量種 菩薩一切勤修習
隨順眾生不違意 普令心淨生歡喜
已升調御人尊地 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為利羣生轉勤習
菩薩所修眾善行 無量無數種種別
於彼一切分別知 為利羣生故迴向
以妙智慧恒觀察 究竟廣大真實理
斷諸有處悉無餘 如彼真如善迴向
譬如真如徧一切 如是普攝諸世間
菩薩以此心迴向 悉令眾生無所作
菩薩願力徧一切 譬如真如無不在
若見不見念悉周 悉以功德而迴向
夜中隨住晝亦住 半月一月亦隨住
若年若劫悉住中 真如如是行亦然
所有三世及剎土 一切眾生與諸法
悉住其中無所住 以如是行而迴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菩薩如是發大心
真如所在無不在 以如是行而迴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 以如是業而迴向
如真如相業亦爾 如真如性業亦爾
如真如性本真實 業亦如是同真如
譬如真如無邊際 業亦如是無有邊
而於其中無縛著 是故此業得清淨
如是聰慧真佛子 志願堅固不動搖
以其智力善通達 入於諸佛方便藏
覺悟法王真實法 於中無著亦無縛
如是自在心無礙 未曾見有一法起
如來法身所作業 一切世間如彼相
說諸法相皆無相 知如是相是知法
菩薩住是不思議 於中思議不可盡
入此不可思議處 思與非思皆寂滅
如是思惟諸法性 了達一切業差別
所有我執皆除滅 住於功德無能動
菩薩一切業果報 悉為無盡智所印
如是無盡自性盡 是故無盡方便滅
菩薩觀心不在外 亦復不得在於內
知其心性無所有 我法皆離永寂滅
彼諸佛子如是知 一切法性常空寂
無有一法能造作 同於諸佛悟無我
了知一切諸世間 悉與真如性相等
見是不可思議相 是則能知無相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 常樂修行菩薩行
為欲利益諸羣生 大誓莊嚴無退轉
是則超過於世間 不起生死妄分別
了達其心如幻化 勤修眾行度羣生
菩薩正念觀世間 一切皆從業緣得
為欲救度修諸行 普攝三界無遺者
了知眾生種種異 悉是想行所分別
於此觀察悉明了 而不壞於諸法性
智者了知諸佛法 以如是行而迴向
哀愍一切諸眾生 令於實法正思惟
第二應頌二十九偈。分二。初說偈儀。初六偈頌行體。於中先二偈所迴行體。後四迴向之行。三有十六偈頌離相迴向。於中先九頌對如廣辨。後七偈却頌約法直明。後六偈頌迴向成益。末一偈結迴向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長行中亦先位行。後位果。前中初牒名徵起。釋名者。謂理智無依。不為能所見著相惑所縛。由此即名解脫。此約行體釋之。故本業云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三世一合相故。又解脫者。亦作用自在。如不思議等。此約行用。由攝善根。皆用迴向。普賢三業。無邊自在德用故。問於何無縛著耶。謂心等十。以自身有心身口業果。及所作佛事有世界佛剎眾生法智等故。又問。不為何等所縛著耶。略如上說。別有十事五對。一由離凡故不縛生死。以出小乘故不著二乘。二離六識取不縛外境。離第七執不著於內。三離現行縛無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執空著。五無惑障縛無智障著。皆縛麤著細。若約一事。由著故縛。義如總中。或縛著一義。此約無礙大用受名。通能所迴向。約脫惑障。無縛無著即是解脫。約用解脫乃無縛著之解脫。若望心等。亦是無縛著之心。即上體用並為其性。
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所謂於出生死心生尊重。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於隨喜善根心生尊重。於禮敬諸佛心生尊重。於合掌恭敬心生尊重。於頂禮塔廟心生尊重。於勸佛說法心生尊重。於如是等種種善根皆生尊重隨順忍可。
第二廣釋中大文分三。一明所迴善根。二佛子下能迴向行。三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如三世下迴向成益。初中有六行經。初一句總標尊重。別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善根皆生尊重隨順忍可時。究竟欣樂堅固信解。自得安住令他安住。勤修無著自在積集。成勝志樂住如來境。勢力增長悉得知見。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身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清淨普賢語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圓滿普賢意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發起普賢廣大精進。
第二迴向行中。初佛子於彼善根下三行經。仍前進修。擬將迴向。次正明願行中義有十門。大文分二。第一廣顯其相。後佛子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心無縛下總結多門。前中分二。先明眾生及菩提迴向。後佛子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別下迴向實際。前明廣大。後顯甚深。前廣大迴向有六十一門。其甚深之內有二十門。并前尊重進修復二十門。總有一門一百顯圓融無盡。深廣無礙。為廣大迴向。就廣大六十一門。廣顯普賢自在德用。大文為二。今初云以諸善根下四門內三。成就三業。以下諸門不出三慧故。後一精進。通策萬行故。於中無著無縛解脫心。是能迴之心。成就普賢身業。正是所迴。他皆倣此。前諸善根。即是所迴。故以善根之言下流八十門內。此一迴向不願成佛願成普賢者。以普賢通於位前位後。得道不捨因行。窮盡生界利樂有情。故願成普賢。即兼菩提眾生二迴向故。下別顯中一一門內。皆攝法界自在德用。或理或行。或智或境。或自行或他生。或體或用。或因或果。或人或法。皆各總攝一切法。故不相從。
上一段經總有四門總敘科義下列門。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具足普賢無礙音聲陀羅尼門。其聲廣大普徧十方。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具足普賢見一切佛陀羅尼門。恒見十方一切諸佛。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解了一切音聲陀羅尼門。同一切音說無量法。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一切劫住陀羅尼門普於十方修菩薩行。
別科略分為二。初二十三門顯普賢自分究竟。即位中普賢。後三十四門顯普賢勝進究竟。即位後普賢。二分無礙是普賢德。前即因圓果滿。後即得道不捨因行。故二段中皆含因果。今初分三。初四成普賢總持德。二有十二門成普賢自在力用。三有七門願成普賢行。然諸門德。皆約三業。今初總持。亦具三業。一語業總持。二身業見佛。三意業解了。後一三業用之時處。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眾生身中示修一切菩薩行。盡未來劫常無間斷。如一眾生身。一切眾生身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普入一切眾道場。普現一切諸佛前修菩薩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一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種種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現一切佛前。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念念中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住十方智心無疲倦。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切眾生身中現一切佛自在神通。令一切眾生住普賢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切眾生語言中作一切眾生語言。令一切眾生一一皆住一切智地。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一眾生身中普容納一切眾生身。令皆自謂成就佛身。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能以一華莊嚴一切十方世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出大音聲普徧法界。周聞一切諸佛國土。攝受調伏一切眾生。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盡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劫。於念念中悉能徧入一切世界。以佛神力隨念莊嚴。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盡未來際所住之劫。常能徧入一切世界。示現成佛出興於世。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一光普照盡虗空界一切世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得無量智慧具一切神通。說種種法。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入於如來盡一切劫不可測量神通智慧。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住盡法界諸如來所。以佛神力修習一切諸菩薩行。身口意業曾無懈倦。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實行。不違於義。不壞於法。言詞清淨樂說無盡。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令其當得一切諸佛無上菩提。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入一法門時放無量光照不思議一切法門。如一法門。一切法門皆亦如是。通達無礙。究竟當得一切智地。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行。於法自在到於普賢莊嚴彼岸。於一一境界。皆以一切智觀察悟入。而一切智亦不窮盡。
第二有十二門成普賢自在力用。於中二。先九願一多攝入自在。次出大音聲下三願。明廣大自在。第三有七願成普賢行。於中二。初云成普賢行。一光普照下四願成神通。次成普賢行不違於義下三願成四辨。即顯果滿究竟。
上二十三門明普賢自分究竟竟。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始從此生盡未來際。住普賢行常不休息。得一切智悟不可說不可說真實法。於法究竟無有迷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業。方便自在。得法光明。於諸菩薩所行之行。照了無礙。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方便智知一切方便。所謂無量方便。不思議方便。菩薩方便。一切智方便。一切菩薩調伏方便。轉無量法輪方便。不可說時方便。說種種法方便。無邊際無畏藏方便。說一切法無餘方便。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成就身業。令一切眾生見者歡喜不生誹謗。發菩提心永不退轉究竟清淨。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了一切眾生語言清淨智。一切言詞具足莊嚴。普應眾生皆令歡喜。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立殊勝志。具清淨心。得廣大神通廣大智慧。普詣一切廣大世間廣大國土。廣大眾生所說一切如來不可說廣大法。廣大莊嚴圓滿藏。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滿普賢迴向行願。得一切佛清淨身清淨心清淨解。攝佛功德。住佛境界。智印普照。示現菩薩清淨之業。善入一切差別句義。示諸佛菩薩廣大自在。為一切眾生現成正覺。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勤修普賢諸根行願。得聰利根。調順根。一切法自在根。無盡根。勤修一切善根根。一切佛境界平等根。受一切菩薩不退轉記大精進根。了知一切佛法金剛界根。一切如來智慧光照金剛?根。分別一切諸根自在根。安立無量眾生於一切智根。無邊廣大根。一切圓滿根。清淨無礙根。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菩薩神力。所謂無量廣大力神力。無量自在智神力。不動其身普現一切佛剎神力。無礙不斷自在神力。普攝一切佛剎置於一處神力。一身徧滿一切佛剎神力。無礙解脫遊戲神力。無所作一念自在神力。住無性無依神力。一毛孔中次第安立不可說世界遍遊法界諸佛道場示諸眾生皆令得入大智慧門神力。
大文第二明勝進究竟。有三十四門。於中分三。初有九門攝法廣大自在德。次有十五門相即相入重重德。三有十門明微細容持甚深德。初中分六。一云始從此生下有三願成智。次云成就身業下有二願成利益。三云立殊勝志下有一願廣大三業。四云成滿普賢下有一願清淨三業。五云勤修普賢下有一願種諸善根。於中三業別有十四根。皆以勝用增上光顯義故。立以根名。初聰利等三根。約眼等六。兼五受根。餘約信等五根。一無盡信根。亦兼命根。勤修進根。次一切佛念根。次不退轉是定根。餘七皆慧。六一願云修普賢行得一切菩薩神力。即願神力三業。
上九門攝法廣大自在德竟。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門。生菩薩行。以自在智。於一念頃普入無量諸佛國土。一身容受無量佛剎。獲能嚴淨佛國土智。恒以智慧觀見無邊諸佛國土。永不發起二乘之心。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方便行。入智慧境界。生如來家。住菩薩道。具足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不思議殊勝心。行無量願未曾休息。了知三世一切法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清淨法門。於一毛端量處。悉包容盡虗空徧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國土。皆使明見。如一毛端量處。徧法界虗空界一一毛端量處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深心方便。於一念心中現一眾生不可說不可說劫念心。如是乃至現一切眾生爾許劫念心。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迴向行方便地。於一身中悉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說身。而眾生界無所增減。如一身。乃至周徧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大願方便。捨離一切想倒心倒見倒。普入一切諸佛境界。常見諸佛虗空界等清淨法身。相好莊嚴。神力自在。常以妙音開示演說。無礙無斷。令其聞者如說受持。於如來身了無所得。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住菩薩地。於一念中入一切世界。所謂入仰世界覆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網一切處廣大世界。以因陀羅網分別方便。普分別一切法界。以種種世界入一世界。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法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虗空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而亦不壞安立之相。悉令明見。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行願。得佛灌頂。於一念中入方便地。成滿安住眾行智寶。悉能了知一切諸想。所謂眾生想。法想。剎想。方想。佛想。世想。業想。行想。界想。解想。根想。時想。持想。煩惱想。清淨想。成熟想。見佛想。轉法輪想。聞法解了想。調伏想。無量想。出離想。種種地想。無量地想。菩薩了知想。菩薩修習想。菩薩三昧想。菩薩三昧起想。菩薩成想。菩薩壞想。菩薩歿想。菩薩生想。菩薩解脫想。菩薩自在想。菩薩住持想。菩薩境界想。劫成壞想。明想。暗想。晝想。夜想。半月一月一時一歲變異想。去想。來想。住想。坐想。睡想。覺想。如是等想。於一念中悉能了知。而離一切想無所分別。斷一切障無所執著。一切佛智充滿其心。一切佛法長其善根。與諸如來等同一身。一切諸佛之所攝取。離垢清淨。一切佛法皆隨修學。到於彼岸。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為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大智寶。於一一心中知無量心。隨其依止。隨其分別。隨其種性。隨其所作。隨其業用。隨其相狀。隨其思覺。種種不同靡不明見。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大願智寶。於一處中知於無量不可說處。如於一處。於一切處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行業智地。於一業中能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業。其業各以種種緣造。明了知見。如於一業。於一切業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知諸法智。於一法中知不可說不可說法。於一切法中而知一法。如是諸法各各差別。無有障礙。無違無著。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行。得具普賢無礙耳根。於一言音中知不可說不可說言音。無量無邊種種差別而無所著。如於一言音於一切言音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智。起普賢行。住普賢地。於一一法中演說不可說不可說法。其法廣大。種種差別。教化攝受不可思議方便相應。於無量時。於一切時。隨諸眾生所有欲解。隨根隨時以佛音聲而為說法。以一妙音。令不可說道場眾會無量眾生皆悉歡喜。一切如來所無量菩薩充滿法界。立殊勝志。生廣大見。究竟了知一切諸行。住普賢地。隨所說法於念念中悉能證入。一剎那頃。增長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大智慧聚。盡未來劫如是演說。於一切剎修習廣大虗空等行成就圓滿。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諸根行門。成大行王。於一一根中悉能了知無量諸根無量心樂。不思議境界所生妙行。
第二有十五門。明相即相入重重廣大德。於中分六。初有三門入普賢門。一行門。二智門。三法門。次云成就普賢深心方便下有三門。願成普賢方便。一深心方便。二迴向方便。三大願方便。三有二門入普賢之位。於中初一住菩薩地始入。次云得佛灌頂明終成。於中三。初標能所知。次所謂下列所知想。有五十二。其業行界解根等。皆十力智所知。持謂執持。善惡地謂斷證分齊。菩薩成者解行正命。菩薩壞者戒見邪命。餘可知。四云為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大智寶下有四門。成普賢大智。一行成智。無機不知。以化眾生為其行故。二大願智。無處不知。願徧化故。三窮業智。了因緣故。四如法智。知化法故。五云得具普賢無礙耳下有二門。成普賢聽說。初耳無不聽。次舌無不演。六云修習普賢諸根行門下一門。成知根德。一攝一切故。於中言大行王者。以徧知根於化行自在故。
上有二十四門。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大迴向心。得色甚微智。身甚微細智。剎甚微細智。劫甚微細智。世甚微細智。方甚微細智。時甚微細智。數甚微細智。業報甚微細智。清淨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於一念中悉能了知。而心不恐怖心不迷惑。不亂不散不濁不劣。其心一緣。心善寂定。心善分別。心善安住。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智。修普賢行無有懈倦。能知一切眾生趣甚微細。眾生死甚微細。眾生生甚微細。眾生住甚微細。眾生處甚微細。眾生品類甚微細。眾生境界甚微細。眾生行甚微細。眾生取甚微細。眾生攀緣甚微細。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立深志樂。修普賢行。能知一切菩薩從初發心為一切眾生修菩薩行甚微細。菩薩住處甚微細。菩薩神通甚微細。菩薩遊行無量佛剎甚微細。菩薩法光明甚微細。菩薩清淨眼甚微細。菩薩成就殊勝心甚微細。菩薩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陀羅尼門智甚微細。菩薩無量無畏地一切辯才藏演說甚微細。菩薩無量三昧相甚微細。菩薩見一切佛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甚深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大莊嚴三昧智甚微細。菩薩法界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大自在神通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盡未來際廣大行住持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出生無量差別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出生一切諸佛前勤修供養恒不捨離三昧智甚微細。菩薩修行一切甚深廣博無障無礙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究竟一切智地住持行智地。大神通地決定義地離翳三昧智甚微細。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悉能了知。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悉知一切菩薩安立智甚微細。菩薩地甚微細。菩薩無量行甚微細。菩薩出生迴向甚微細。菩薩得一切佛藏甚微細。菩薩觀察智甚微細。菩薩神通願力甚微細。菩薩演說三昧甚微細。菩薩自在方便甚微細。菩薩印甚微細。菩薩一生補處甚微細。菩薩生兜率天甚微細。菩薩住止天宮甚微細。菩薩嚴淨佛國甚微細。菩薩觀察人中甚微細。菩薩放大光明甚微細。菩薩種族殊勝甚微細。菩薩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徧一切世界受生甚微細。菩薩於一身示現一切身命終甚微細。菩薩入母胎甚微細。菩薩住母胎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自在示現一切法界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示現一切佛神力甚微細。菩薩示現誕生事甚微細。菩薩師子遊行七步智甚微細。菩薩示處王宮巧方便智甚微細。菩薩出家修調伏行甚微細。菩薩菩提樹下坐道場甚微細。菩薩破魔軍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微細。如來坐菩提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甚微細。如來示現無量神變甚微細。如來師子吼大涅槃甚微細。如來調伏一切眾生而無所礙甚微細。如來不思議自在力如金剛菩提心甚微細。如來普護念一切世間境界甚微細。如來普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盡未來劫而無休息甚微細。如來無礙神力周徧法界甚微細。如來於盡虗空界一切世界普現成佛調伏眾生甚微細。如來於一佛身現無量佛身甚微細。如來於去來今三世中皆處道場自在智甚微細。如是等一切微細悉能了知。成就清淨。普能示現一切世間。於念念中增長智慧圓滿不退。善巧方便修菩薩行無有休息。成就普賢迴向之地。具足一切如來功德。永不厭捨菩薩所行。出生菩薩現前境界。無量方便皆悉清淨。普欲安隱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成就菩薩大威德地。得諸菩薩心之樂欲。獲金剛幢迴向之門。出生法界諸功德藏。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入諸菩薩深妙法門。演說一切真實之義。於法善巧無所違失。起大誓願不捨眾生。於一念中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於非心處示生於心。遠離語言安住智慧。同諸菩薩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盡未來際常無休息。一切世間眾生劫數。妄想言說之所建立。神通願力悉能示現。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眾生界甚微細智。所謂眾生界分別甚微細智。眾生界言說甚微細智。眾生界執著甚微細智。眾生界異類甚微細智。眾生界同類甚微細智。眾生界無量趣甚微細智。眾生界不思議種種分別所作甚微細智。眾生界無量雜染甚微細智。眾生界無量清淨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眾生界境界甚微細。於一念中能以智慧皆如實知。廣攝眾生而為說法。開示種種清淨法門。令修菩薩廣大智慧。化身無量見者歡喜。以智日光照菩薩心。令其開悟智慧自在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修普賢行。得盡虗空界法界一切世界甚微細智。所謂小世界甚微細智。大世界甚微細智。雜染世界甚微細智。清淨世界甚微細智。無比世界甚微細智。種種世界甚微細智。廣世界甚微細智。狹世界甚微細智。無礙莊嚴世界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佛出現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說正法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普現身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放大光明甚微細智。盡一切世界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甚微細智。盡一切世界以一音聲示一切音甚微細智。入一切世界一切佛剎道場眾會甚微細智。以一切法界佛剎作一佛剎甚微細智。以一佛剎作一切法界佛剎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夢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像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幻甚微細智。如是了知。出生一切菩薩之道。入普賢行。智慧神通。具普賢觀。修菩薩行常無休息。得一切佛自在神變。具無礙身住無依智。於諸善法無所取著。心之所行悉無所得。於一切處起遠離想。於菩薩行起淨修想。於一切智無取著想。以諸三昧而自莊嚴智慧隨順一切法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菩薩行門得無量法界甚微細智。演說一切法界甚微細智。入廣大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不思議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一念徧一切法界甚微細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所得甚微細智。觀一切法界無所礙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有生甚微細智。於一切法界現神變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細。以廣大智皆如實知。於法自在示普賢行。令諸眾生皆悉滿足。不捨於義。不著於法。出生平等無礙之智。知無礙本。不住一切法。不壞諸法性。如實無染猶若虗空。隨順世間起於言說。開真實義。示寂滅性。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離一切著。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生諸劫甚微細智。所謂以不可說劫為一念甚微細智。以一念為不可說劫甚微細智。以阿僧祇劫入一劫甚微細智。以一劫入阿僧祇劫甚微細智。以長劫入短劫甚微細智。以短劫入長劫甚微細智。入有佛劫無佛劫甚微細智。知一切劫數甚微細智。知一切劫非劫甚微細智。一念中見三世一切劫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諸劫甚微細。以如來智於一念中皆如實知。得諸菩薩圓滿行王心。入普賢行心。離一切分別異道戲論心。發大願無懈息心。普見無量世界網無量諸佛充滿心。於諸佛善根諸菩薩行能聞持心。於安慰一切眾生廣大行聞已不忘心。能於一切劫現佛出世心。於一一世界盡未來際行不動行無休息心。於一切世界中以如來身業充滿菩薩身心。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成不退轉。得一切法甚微細智。所謂甚深法甚微細智。廣大法甚微細智。種種法甚微細智。莊嚴法甚微細智。一切法無有量甚微細智。一切法入一法甚微細智。一法入一切法甚微細智。一切法入非法甚微細智。無法中安立一切法而不相違甚微細智。入一切佛法方便無有餘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言說所安立法諸微細智。與彼同等。其智無礙。皆如實知。得入無邊法界心。於一一法界深心堅住。成無礙行。以一切智充滿諸根。入諸佛智正念方便。成就諸佛廣大功德徧滿法界。普入一切諸如來身。現諸菩薩所有身業。隨順一切世界言詞演說於法。得一切佛神力所加智慧意業。出生無量善巧方便。分別諸法薩婆若智。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出生一切甚微細智。所謂知一切剎甚微細智。知一切眾生甚微細智。知一切法果報甚微細智。知一切眾生心甚微細智。知一切說法時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盡虗空界三世甚微細智。知一切語言道甚微細智。知一切世間行甚微細智。知一切出世行甚微細智。乃至知一切如來道一切菩薩道一切眾生道甚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普賢道。若文若義皆如實知。生如影智。生如夢智。生如幻智。生如響智。生如化智。生如空智。生寂滅智。生一切法界智。生無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
第三有十門明微細容持甚深德。謂願得普賢微細智法。以所知之事微細故能知之智微細微細有二。一難知故。二就經宗。於一法中有一切法。炳然齊現。故如文云眾生業報微細等。十門即為十段。初標列中。初知世間法微細智。初言大迴向心。即標德所修。次云得色甚微細下列所得法。次如是等一切甚微細下結能知德。不怖甚深。不迷事理。亂謂錯謬。散為不專。濁謂垢染。劣無堪任。今皆反此。上明離過。下顯成德。一緣謂專注一境故不散。善寂謂心境兩忘故不亂。即定而知名善分別故不迷。即照而止名善止故不怖。此能知之德。以在初門義通下九。二云無有懈倦下知眾生趣微細智。三云立深志樂下知菩薩行德微細智。列所得中二十句。前十別顯。後十同明三昧。四知菩薩位德大用智。於中二。初以無著心修普賢行標也。次云悉知一切下列所得法。有四十一種。初十一事。位成行滿次云菩薩生兜率天下有三十事。明位滿大用。現八相等。其中有菩薩佛名因果之異。皆是用中之事耳。三云如是等一切微細下結能知德。謂成普賢自在之德。德亦名益。此通後諸智而生。有十二行經。五知眾生界微細智。有三。初以無著下一句。標德所依。前第二云知眾生趣。即十力中自業智境。此知眾生界。即界是性。故不同耳。故晉經云入眾生性微也。次云得一切眾生界下列所得智。於中十句。初總。所謂下別。言眾下界分別等者。亦可言眾生分別界等。三云如是等一切下結所知德。六知世界微細智。有三。初以無著下總標。次云所謂小世界甚微細智下別顯。有二十一智。初九直語器界。次九明其受用。其一多相作。亦是菩薩受用。後三正知無取著。三云如是了知下結顯能知德。七知三界微細智。此顯即理之事法界。故云一切法界。即事之理。復云不生等。亦初標所依。次云得無量下列所得智。初句總。餘別。後云如是等下結能知之德。八知入劫微細智。亦三。初以無著下標德所依。次云所謂下列所得智。三如是等下結能知德。九知法無礙微細智。初標。二所謂下別所得智。文有十句。義有四重。一法體具德。二一切入一等。明法用即入。三入非法等。明理事相即。四入方便無別。是體用善巧。後如是等下結能知德。十總知一切盡無餘微細智。晉經十句皆有無餘之言。文中分四。初以無著下總標所依。二所謂下別列所得法。即牒前十門。名或小變。次或不等會義皆同。三云乃至知一切下結所不說。四如幻下顯能知之德。亦有通別。通從前生。別則次第對前十句。一外剎是心之影像故。今能知剎則知影像。二眾生想現故云如夢。三者果報幻生。故如幻。四心性寂然緣感成異。故云如響。五說時如化。六即空界。七言語本寂。八即法界。九世間無依。十出世間行即是佛法。
上通前總明迴向菩提眾生竟。
下迴向實際即離相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別若世間若世間法。不分別若菩提若菩提薩埵。不分別若菩薩行若出離道。不分別若佛若一切佛法。不分別若調伏眾生若不調伏眾生。不分別若善根若迴向。不分別若自若他。不分別若施物若受施者。不分別若菩薩行若等正覺。不分別若法若智。
大文第二迴向實際。文有十對。初假實對。二即人法。三即體用。於中五對。皆約能所。第九因果。等正覺約人契法。異前菩提。十即教法教智。以不分別故一一入實。
上廣顯其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心無著無縛解脫。身無著無縛解脫。口無著無縛解脫。業無著無縛解脫。報無著無縛解脫。世間無著無縛解脫。佛剎無著無縛解脫。眾生無著無縛解脫。法無著無縛解脫。智無著無縛解脫。
大文第二佛子下總結多門。由心無縛。故令身等皆無縛著也。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如三世諸佛為菩薩時所修迴向而行迴向。學過去諸佛迴向。成未來諸佛迴向。住現在諸佛迴向。安住過去諸佛迴向道。不捨未來諸佛迴向道。隨順現在諸佛迴向道。勤修過去諸佛教。成就未來諸佛教。了知現在諸佛教。滿足過去諸佛平等。成就未來諸佛平等。安住現在諸佛平等。行過去諸佛境界。住未來諸佛境界。等現在諸佛境界。得三世一切諸佛善根。具三世一切諸佛種性。住三世一切諸佛所行。順三世一切諸佛境界。
大文第三菩薩下明迴向成益。初牒後顯。顯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迴向者。正起修行。二道者常游法徑。三迴向教。四平等智。五所緣境。六功行絕修。是佛善根。七了見本源。成如來性。八無礙悲智是所行。九無盡體用是分齊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
第三結名從初廣說故有心言。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一切金剛輪圍山所不能壞。於一切眾生中色相第一無能及者。悉能摧破諸魔邪業。普現十方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為欲開悟一切眾生。以善方便說諸佛法。得大智慧。於諸佛法心無迷惑。在在生處。若行若住。常得值遇不壞眷屬。三世諸佛所說正法。以清淨念悉能受持。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常不休息。無所依著。普賢行願增長具足。得一切智。施作佛事。成就菩薩自在神通。
第二位果。成三種果。一現成果。於中先自利。後為欲下利他。二在在下成當得果。初自利。後盡未來下兼於自他。三普賢下明終成果。因果無礙。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普於十方無等尊 未曾一起輕慢心
隨其所修功德業 亦復恭敬生尊重
所修一切諸功德 不為自己及他人
恒以最上信解心 利益眾生故迴向
未甞暫起高慢心 亦復不生下劣意
如來所有身等業 彼悉請問勤修習
所修種種諸善根 悉為利益諸含識
安住深心廣大解 迴向人尊功德位
世間所有無量別 種種善巧奇特事
麤細廣大及甚深 靡不修行皆了達
世間所有種種身 以身平等入其中
於此修行得了悟 慧門成就無退轉
世間國土無量種 微細廣大仰覆別
菩薩能以智慧門 一毛孔中無不見
眾生心行無有量 能令平等入一心
以智慧門悉開悟 於所修行不退轉
眾生諸根及欲樂 上中下品各不同
一切甚深難可知 隨其本性悉能了
眾生所有種種業 上中下品各差別
菩薩深入如來力 以智慧門普明見
不可思議無量劫 能令平等入一念
如是見已徧十方 修行一切清淨業
過去未來及現在 了知其相各不同
而亦不違平等理 是則大心明達行
世間眾生行不同 或顯或隱無量種
菩薩悉知差別相 亦知其相皆無相
十方世界一切佛 所現自在神通力
廣大難可得思議 菩薩悉能分別知
一切世界兜率中 自然覺悟人師子
功德廣大淨無等 如其體相悉能見
或現降神處母胎 無量自在大神變
成佛說法示滅度 普徧世間無暫已
人中師子初生時 一切勝智悉承奉
諸天帝釋梵王等 靡不恭敬而瞻侍
十方一切無有餘 無量無邊法界中
無始無末無遐邇 示現如來自在力
人中尊導現生已 遊行諸方各七步
欲以妙法悟羣生 是故如來普觀察
見諸眾生沉欲海 盲闇愚癡之所覆
人中自在現微笑 念當救彼三有苦
大師子吼出妙音 我為世間第一尊
應然明淨智慧燈 滅彼生死愚癡闇
人師子王出世時 普放無量大光明
令諸惡道皆休息 永滅世間眾苦難
或時示現處王宮 或現捨家修學道
為欲饒益眾生故 示其如是自在力
如來始坐道場時 一切大地皆動搖
十方世界悉蒙光 六趣眾生咸離苦
震動一切魔宮殿 開悟十方眾生心
若曾受化及修行 皆使了知真實義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入毛孔無有餘
一切毛孔剎無邊 於彼普現神通力
一切諸佛所開演 無量方便皆隨悟
說諸如來所不說 亦能解了勤修習
徧滿三千大千界 一切魔軍興鬪諍
所作無量種種惡 無礙智門能悉滅
如來或在諸佛剎 或復現處諸天宮
或在梵宮而現身 菩薩悉皆無障礙
佛現無量種種身 轉於清淨妙法輪
乃至三世一切劫 求其邊際不可得
寶座高廣最無等 徧滿十方無量界
種種妙相而莊嚴 佛處其上難思議
諸佛子眾共圍繞 盡於法界悉周徧
開示菩提無量行 一切最勝所由道
諸佛隨宜所作業 無量無邊等法界
智者能以一方便 一切了知無不盡
諸佛自在神通力 示現一切種種身
或現諸趣無量生 或現綵女眾圍繞
或於無量諸世界 示現出家成佛道
乃至最後般涅槃 分布其身起塔廟
如是種種無邊行 導師演說佛所住
世尊所有大功德 誓願修行悉令盡
以彼善根迴向時 住於如是方便法
如是修習菩提行 其心畢竟無厭怠
如來所有大神通 及以無邊勝功德
乃至世間諸智行 一切悉知無不盡
如是一切人中主 隨其所有諸境界
於一念中皆了悟 而亦不捨菩提行
諸佛所有微細行 及一切剎種種法
於彼悉能隨順知 究竟迴向到彼岸
有數無數一切劫 菩薩了知一切念
於此善入菩提行 常勤修習不退轉
十方所有無量剎 或見雜染或清淨
及彼一切諸如來 菩薩悉能分別知
於念念中悉明見 不可思議無量劫
如是三世無有餘 具足修治菩薩行
於一切心平等入 入一切法亦平等
盡空佛剎斯亦然 彼最勝行悉了知
出生眾生及諸法 所有種種諸智慧
菩薩神力亦復然 如是一切無窮盡
諸微細智各差別 菩薩盡攝無有餘
同相異相悉善知 如是修行廣大行
十方無量諸佛剎 其中眾生各無量
趣生族類種種殊 住行力已悉能知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諸導師
若人知此而迴向 則與彼佛行平等
若人能修此迴向 則為學佛所行道
當得一切佛功德 及以一切佛智慧
一切世間莫能壞 一切所學皆成就
當得憶念一切佛 常見一切世間燈
菩薩勝行不可量 諸功德法亦如是
已住如來無上行 悉知諸佛自在力
第二應頌。有五十一偈。分二。先頌位行。後頌位果。前中三。初三頌所迴善根。二所修下四十四頌頌迴向行。三過去下二頌頌行成利益。頌迴向行中初所修下一偈。頌普賢自分究竟。餘頌勝進究竟。前長行有三攝法廣大德。二即入重重德。三微細容持德。今通頌之。但顯微細。於中分十。第一有三偈頌世間微細智。二有一偈頌眾生趣。由行別故。三有二偈頌第五眾生界。界即根性。四有三偈頌第三菩薩行德。菩薩亦受眾生之稱。五十方下有二十七偈頌第四位德大用。於中三。初一偈總。次二十三。別頌因果八相等。後三偈頌能知之德。六有數下一偈頌第八知劫智。七十方下一偈頌第六世界智。八於念念下二偈頌第七法界智。九出生下一偈頌第九知法智。十諸微細下二偈頌一切法智。過去未來下四偈頌成益位果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一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迴向。
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於中長行。先位行。後位果。前牒名廣釋中釋名。謂稱法界起大用故。等者入義。故本分中名入法界。法界無量即是所入。何法能入。略有其四。一所迴行法。謂法施之行稱法界施故。二所行行體。廣大無邊故。三能迴之智。四所迴之德。謂以稱法界之大智。迴等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行體。此則位滿至極。故標法界之名。當法受稱。等何法界。此通四義。一等理法界。故經云如法界性。二等事法界。經云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三等理事無礙法界。經云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則相無礙。皆其類也。四等事事無礙法界。經云一切佛剎中現一切佛剎。然其四事全等四種法界。融而無二。故此能等即是所等。非有二物而可依之。故上稱入。入無所入。本業但云法界無等。入言即斯意也。釋云。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第一中道。即是所入。皆一相照即是能入。此二無二。即是法界。故不可但以事法界為名。言無量者。約理則無分量。約事則無數量前迴向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在即以法施及諸相應普賢自在大善巧德。為其位體。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住法師位。
第二廣釋中。大文分三。初明所迴善根。二以此善根下攝將迴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安住下迴向成益。初中先明行依身位。第二廣行下依位起行。今初言離垢等者如十地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內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白繒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相知得彼定。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羣生。名法師位。然此位滿。總有五重。一信滿如賢首品說。使得灌頂而昇位等。二約解滿如灌頂住。三約所滿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等。四善巧願滿。如此位辨。五約證滿如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皆名位滿。若約圓融。但一位滿即是究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即得餘位。總一法界受職之位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全攝無礙。
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諸眾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捨一切善根道業。作諸眾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眾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
二依位起行中二。先明起行。後佛子下顯其行成。又前即利他。後明自利。又前明自分。後顯勝進。今初中十一句。初總。餘別。別顯慈等皆是法施。夫法施者生解之妙方。起行之根本。入聖道之階漸。越苦海之津梁。古德云此經中託人以弘道。多歎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每引普賢為末篇。故知法施之功。過財施之難喻。於中十句。一慈悲安物。二益物無息。此二即廣大心。三大心長養。四究竟調御。此二即第一心。五法日普照。六等勸修善。此二即常心。常愛眾生同於己故。名為平等。七心淨無礙即不顛倒心。八示果寶渚故云商主。然寶渚即涅槃菩提之果。九導以萬行之因。此二即第一心。十增長不壞為護念也。始令發心。終令成就。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次云佛子此菩薩以法施為首下顯其行成。初牒前法施。攝受下五句。正顯成相。然所向者特此善根耳。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既憶念已修菩薩行。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眾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讚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玷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讚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著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令一切眾生皆得開曉。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令一切眾生離諸纏縛。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癡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
第二攝將迴向下文總有二十一門。大文分三。初九門別對十一句善根以明迴向。即自分。次四門通顯迴向之意。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明迴向。即勝進。今初。即為九段。第一願聞法見佛。修二利行。對前二句。於中初一願總明。餘皆別顯。今初初句牒前。次願得已下正顯願辭。一切境界者。文局初段。義總該於二十一段迴向。皆一切境。此一切境廣大如法界。理事事事皆無障礙。如此境界。皆得增長成就。次別顯中二。初云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一行經願聞法受持。即成上廣行法施之義。次云願得憶念下一行半經。願念佛修行。成上饒益無休。於中先正明念佛之行。次又願以此善根下四行經。迴念佛善成二利行。於中亦二先總為一切。徧於時處修菩薩行。後一切諸佛下別明修行梵行。為萬行之本。故偏明之。於中有三。初一行餘經。總舉所願。次所謂不破梵行下四行半經。列所修之行。於中有二十梵行。與智論所列十界多同。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通用性戒而為根本。今開十為二十一。疏依經次第。會論十戒。經不破在初者。謂持四重十重。若犯此者。猶破器無用故。二不缺者。謂持僧殘。殘如器缺猶可修補。三不雜者謂持方便。若念破戒事染心共語。聞環釧聲皆名為雜。四無點者謂持波逸提。如白圭之點。雖則可磨亦不為也。六無失者定心相應。乃至吉羅亦不誤失。六緣不能壞。上三皆不穿戒。穿如漏器。不堪受道。前六皆律儀。七即智所讚。八無依者不依名利果報。九無得謂不得能持所持。次增益下三。皆隨道戒。十揀小道。十一顯是佛行。十二兼能通達非道。故云無礙。十三無著。即見真成聖。次無諍下四。即具足戒。謂觀中道具事理故。一事理無違。二順理而行則心常不滅。三心能詣理。故云安住。四對餘超勝。故云無比。次無動已下皆隨定戒。謂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雖示十法界像。無戒不行而寂然不動。順境不能亂。違境而無恚。次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已下七行經。第三通難釋成。有伏難云菩薩期心先人後己。今先自行豈不相違。故下釋云但自修行即為益物。此亦成上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及以菩提心長養善根。文中二。初正明。二重徵釋。今初。若能一句總明。次令一切下別顯。有十二句。總顯持犯。次何以故下徵釋中二。初正徵反釋。後重徵順釋。今初正釋中有八行經。文有十句。徵意云自他行異如何自行便是為他。釋意云自身不正。其令不從。故上自行便為利物。次何以故下重徵順釋。有六行經。徵意云石雖不利而能利刀。自雖不行何妨利物。今云不能益者其故何耶。釋意云若自犯教他。便成顛倒。菩薩無倒。必言行相符。故要如說而行方能如行如說。文中先總明。後菩薩下別顯。
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眾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滿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眾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眾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眾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辯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眾生精勤修習。得徧法界無量自在身。得徧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眾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迴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為令眾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第二門願得廣演以益自他。亦成上文為調御師示一切智道。文中有三。初以法施一句。牒前起後。次所謂下正明中有二。初一願總明得法。文有四節。一得法。二解脫。三益機。四摧滅。次云願我能為下別明演法。釋前文四義。文有五節。初二句總明。次於一一法下明得法。三獲無所畏下明能演。四為欲令一切下四行經。明所為機。五作是念下五行半經。明自修成德。即為物勤修自成己德。成十種德。初二云徧。徧於理事。餘八云等。兼等無礙。次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總結中。上成自德。亦為攝生。故復重云為令眾生成一切智。
上第二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滿等法界無量利益眾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滿。如我所得。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
第三門願得二利行圓。成上作法藏日。獲智見佛等。皆普照故。文中二。初有五行餘經。先通二利。次云又願以此下四行經別明二利。即成上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初以自等於理。後我所得下令物等自。
第三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
第四門願行。稱法界。成上心淨無染。及智慧自在。以動合法界。故無所染。是以末云永不失壞諸清淨行此章多同理法界。如智因理發。故同法界。即向實際也。
第四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徧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恒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不生執著。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捨。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
第五門願得見佛解法。有十四行半經。列十四願。成上大智商主。初三自成智性。是商主德。餘為眾生。是商主事五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迴向。如法界根本性迴向。如法界自體性迴向。如法界無依性迴向。如法界無忘失性迴向。如法界空無性迴向。如法界寂靜性迴向。如法界無處所性迴向。如法界無遷動性迴向。如法界無差別性迴向。
第六門願解法界。即理法界。豈以此文而名隨相然此中云如。晉經云解。解契於理故名為如。即是成前安隱正道。文有十句。一不隨緣變。二不守自性。故為法本。三如亦復如。是其自體。四非是能所依。五不蹔離如。六隨緣無性即是如性。七無性亦無。本來寂靜。八無二性離能所故。九不隨三世。十一味平等。第六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菩薩法師。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願一切眾生作無屈法師。一切問難莫能窮盡。願一切眾生作無礙法師。得一切法無礙光明。願一切眾生作智藏法師。能善巧說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成諸如來自在法師。善能分別如來智慧。願一切眾生作如眼法師。說如實法不由他教。願一切眾生作憶持一切佛法法師。如理演說不違句義。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善入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大身法師。其身普徧一切國土。興大法雲雨諸佛法。願一切眾生作護法藏法師。建無勝幢護諸佛法。令正法海無所缺減。願一切眾生作一切法日法師。得佛辯才巧說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妙音方便法師。善說無邊法界之藏。願一切眾生作到法彼岸法師。以智神通開正法藏。願一切眾生作安住正法法師。演說如來究竟智慧。願一切眾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能說無量無盡功德。願一切眾生作不誑世間法師。能以方便令入實際。願一切眾生作破諸魔眾法師。善能覺知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作諸佛所攝受法師。離我我所攝受之心。願一切眾生作安隱一切世間法師。成就菩薩說法願力。
第七門願眾生成法師。即成上而作導首。導首即是法師。上為他作。今令他作。有二十二經。列二十法師。七云如眼者現證非聞見故。九無相之相是妙相故。二十唯有說法能安世間。第七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故迴向。不以取著報故迴向。不以取著心故迴向。不以取著法故迴向。不以取著事故迴向。不以取著因故迴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第八門不取著迴向即向實際。此及第九成上作不可壞堅固善友。文有十句。明堅固緣。第八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為耽著色境界故迴向。不為耽著聲香味觸法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生天故迴向。不為求欲樂故迴向。不為著欲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眷屬故迴向。不為求自在故迴向。不為求生死樂故迴向。不為着生死故迴向。不為樂諸有故迴向。不為求和合樂故迴向。不為求可樂著處故迴向。不為懷毒害心故迴向。不壞善根故迴向。不依三界故迴向。不著諸禪解脫三昧故迴向。不住聲聞辟支佛乘故迴向。但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迴向。但為成滿一切智智故迴向。但為得無礙智故迴向。但為得無障礙清淨善根故迴向。但為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證大智慧故迴向。但為令大菩提心如金剛不可壞故迴向。但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迴向。但為以無量莊嚴莊嚴佛種性示現一切智自在故迴向。但為求菩薩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迴向。但為於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賢行圓滿不退被堅固大願鎧。令一切眾生住普賢地故迴向。但為盡未來劫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示現一切智地無礙光明恒不斷故迴向。
第九門離過成德。於中分二。先十七句離過。即離可壞緣。後但為下成德。明其所為。為不壞堅固善友。今初前十五事護煩惱行。其第十六若解脫三昧唯小乘因。諸禪三昧通生死因。未得不求。已得不著。誰復求死。所謂求生。生必死故。求和合者除涅槃樂皆有合故。沙彌求龍是懷毒迴向。願為魔王即壞善迴向。次云但為教化調伏下九行半經顯成德。明其所為亦是所求。第九門竟。
上初九門別對十句善根迴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迴向時以如是心迴向。所謂以本性平等心迴向。以法性平等心迴向。以一切眾生無量平等心迴向。以無諍平等心迴向。以自性無所起平等心迴向。以知諸法無亂心迴向。以入三世平等心迴向。以出生三世諸佛種性心迴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迴向。以生成一切智行心迴向。又為令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入畜生趣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往閻羅王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道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能應時轉法輪令一切歡喜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入十方輪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菩薩無邊清淨法願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隨順一切善知識教菩提心器得滿足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修諸菩薩無障礙行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其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清淨法光明常現前故迴向。無令一切眾生無畏大菩提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菩薩不思議智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普救護眾生。令清淨大悲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不可說勝妙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剎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摧滅一切眾魔鬪諍羅網業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剎皆無所依修菩薩行故迴向。為令眾切眾生發一切種智心入一切佛法廣大門故迴向。
大文第二四門總顯迴向之意。故初不云復以善根。但云以彼善根迴向時。居然揀別。初一門明應向實際。及向眾生。第二門明應向菩提。第三門明應離過。第四門明有成益。初門有二。初明應向實際。後為令下明應向眾生。初中十句。有十種心。言本性即不變性。法性即隨緣性。眾生是人。無諍是法。理事不乖自性則起無所起。諸法則橫該本寂。三世則竪入無差。以知法性為緣則生佛種。依性依用無退失時。照斯實際實智行立。次云又為令一切眾生下明應向眾生。有十八行餘經。列二十所為。七云十力輪者圓滿摧伏故。十四云無畏菩提心者不畏生死長遠。眾生難度轉依難證。萬行難修。菩提曠遠故。次四門中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正念清淨迴向。智慧決定迴向。盡知一切佛法方便迴向。為成就無量無礙智故迴向。為欲滿足清淨殊勝心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慈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喜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捨故迴向。為永離二著住勝善根故迴向。為思惟觀察分別演說一切緣起法故迴向。為立大勇猛幢心故迴向。為立無能勝幢藏故迴向。為破諸魔眾故迴向。為得一切法清淨無礙心故迴向。為修一切菩薩行不退轉故迴向。為得樂求第一勝法心故迴向。為得樂求諸功德法自在清淨一切智智心故迴向。為滿一切願除一切諍。得佛自在無礙清淨法。為一切眾生轉不退法輪故迴向。為得如來最上殊勝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莊嚴。普照一切法界眾生故迴向。為欲調伏一切眾生隨其所樂常令滿足。不捨本願。盡未來際聽聞正法修習大行。得淨智慧離垢光明。斷除一切憍慢。消滅一切煩惱。裂愛欲網。破愚癡闇。具足無垢無障礙法故迴向。為一切眾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習一切智行無有退轉。一一令得無礙妙慧。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故迴向。
第二門應向菩提中有二十四迴向。初三句少為字。欲成二十故。於中前二十迴向明因圓果滿。後二明得果不捨因。窮未來際以化物故。第二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不應貪著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迴向。應以無瞋善根迴向。應以無癡善根迴向。應以不害善根迴向。應以離慢善根迴向。應以不諂善根迴向。應以質直善根迴向。應以精勤善根迴向。應以修習善根迴向。
第三門明應離過。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淨信心。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修習清淨大菩薩道。具佛種性得佛智慧。捨一切惡離眾魔業。親近善友成己大願。請諸眾生設大施會。
第四門明有成益。
上四門顯迴向之意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令一切眾生得淨妙音。得柔輭音。得天鼓音。得無量無數不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清淨音。得周徧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說功德莊嚴音。得高遠音。得廣大音。得滅一切散亂音。得充滿法界音。得攝取一切眾生語言音。得一切眾生無邊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語言音聲智。得無量語言音聲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莊嚴音。得一切世間無厭足音。得究竟不繫屬一切世間音。得歡喜音。得佛清淨語言音。得說一切佛法遠離癡翳名稱普聞音。得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法陀羅尼莊嚴音。得說一切無量種法音。得普至法界無量眾會道場音。得普攝持不可思議法金剛句音。得開示一切法音。得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別智藏音。得演說一切法無所著不斷音。得一切法光明照曜音。得能令一切世間清淨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攝一切法句義音。得神力護持自在無礙音。得到一切世間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不下劣音。得無怖畏音。得無染著音。得一切眾會道場歡喜音。得隨順美妙音。得善說一切佛法音。得斷一切眾生疑念皆令覺悟音。得具足辯才音。得普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淨妙功德。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妙相。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業果。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一切智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了知諸根清淨方便。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信解。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勤修無礙行願。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正念智慧辯才。
大文第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明迴向。即是勝進。文分四別。第一有二門迴向眾生。二有二門迴向菩提。三有二門總顯所為。四有一門迴向實際今初分二。前門願得圓音。後門總令是德。今初。以法師位故。欲令物同得圓音演法要故。有二十行經。列四十五種音聲。疏有多釋。次云佛子復以此善根下明總令眾生具德。文有十句。前五句果滿。後五句因圓。八中初二門迴向眾生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所謂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清淨身。極清淨身。離塵身。極離塵身。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於一切世界現諸業像。於一切世間現言說像。於一切宮殿現安立像。如淨明鏡種種色像自然顯現。示諸眾生大菩提行。示諸眾生甚深妙法示諸眾生種種功德。示諸眾生修行之道。示諸眾生成就之行。示諸眾生菩薩行願。示諸眾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興於世。示諸眾生一切諸佛神通變化示諸眾生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威力。示諸眾生成滿普賢菩薩行願一切智性。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微妙淨身。方便攝取一切眾生。悉令成就清淨功德一切智身。
第二三門迴向菩提。分三。初一門得正果。次一門二果因圓。後一門依報果滿。今初。然上眾生得果。有其十句。各應有多。今但廣初一身。則餘可例取。文中三。初明得身。次顯身用。後結所成。今初中初句總相。所謂下別相。身是同相。餘是異相。成壞可知。然此十身通法通智。一光明者身光智光。無不照故。二體無闇障。能鑒徹故。三體不受染。四淨德內充。如玉無瑕翳。五非蹔時淨。上三就體辨。次三對境以明。六不為塵坌。對上清淨。七極微不著。對上極清淨。八垢穢無污。對上不染。若就內德。即煩惱障盡名為離塵。習氣亦亡名極離塵。所知不住名離心垢。九具相具德。十形充法界。智遍十方。山河事理不能障礙。次云於一切世界下明依身起用。前四色身用。前三羅一身於法界。後一收萬象於一身。次示諸眾生下五句智身用。後示菩薩行願下通二身用。後云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下總結所成。二向菩提中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願身隨住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眾生見者皆悉不虗。發菩提心永無退轉。順真實義不可傾動。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道而無疲厭。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眾生根應時說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識心常正念乃至不捨一剎那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心常正念未曾暫懈。修諸善根無有虗偽。置諸眾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轉。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雲。受大法雨。修菩薩行。入一切眾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眾生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清淨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無邊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薩行。
第二有一門願二果圓滿中分二。初即理起用行。後入一切下即事入玄行。今初。初成行緣。身隨住故。後眾生見下利他不空。後於善知識下兼通二利。次云入一切眾生下即事入玄行中。智契冥入無邊法界。通身智入。上八中二迴向菩提一門二果因圓竟。後卷初菩提中三一門明依報果滿。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一一佛剎其量廣大同於法界。純善無礙清淨光明。諸佛於中現成正覺。一佛剎中清淨境界。悉能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
第三一門願成依果。文分為二。先總明。後其一一下別顯。今初十句。先一句牒前起後。次云願一切佛剎下正顯願相。一願清淨。二願莊嚴。三分量普周。四純善。五無障礙。六具淨光。七有佛現。八融攝。九舉一例餘。一剎之展量同法界。一剎之卷顯現無餘。展卷無礙。是一佛剎。如一佛剎剎剎皆然。準後人嚴。塵塵尚然。況復剎剎。
其一一剎悉以等法界無量無邊清淨妙寶莊嚴之具而為嚴飾。所謂阿僧祇清淨寶座敷眾寶衣。阿僧祇寶帳寶網垂布。阿僧祇寶蓋。一切妙寶互相暎徹。阿僧祇寶雲普雨眾寶。阿僧祇寶華周徧清淨。阿僧祇眾寶所成欄楯軒檻清淨莊嚴。阿僧祇寶鈴。常演諸佛微妙音聲周流法界。阿僧祇寶蓮華。種種寶色開敷榮曜。阿僧祇寶樹周帀行列。無量妙寶以為華果。阿僧祇寶宮殿。無量菩薩止住其中。阿僧祇寶樓閣。廣博崇麗延袤遠近。阿僧祇寶却敵。大寶所成莊嚴妙好。阿僧祇寶門闥。妙寶瓔珞周帀垂布。阿僧祇寶牕牖。不思議寶清淨莊嚴。阿僧祇寶多羅。形如半月眾寶集成。如是一切悉以眾寶而為嚴飾。離垢清淨不可思議。無非如來善根所起。具足無數寶藏莊嚴。
第二別顯中先顯寶嚴。後如寶莊嚴下類餘嚴。今初分三。初其一一下總標。次所謂下別顯。三是為菩薩下總結。今別顯中分二。先通顯寶嚴。後佛子於彼一切下別明人寶嚴。前中以阿僧數。但有九十四數。以晉經皆云無量阿僧祇。初有數事但云無量。則阿僧祇言非是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則為限局。今就九十四內寶樹之中有無量妙寶以為華果為一。宮殿中有無量菩薩為二。初段顯因之後有無數寶藏為三。一一瓔珞中有千菩薩上妙莊嚴為四。下寶枝中有不思議鳥為五。寶華中有無量菩薩為六。足滿百數。文中分二。初十八事略明顯勝。先列事略明。次如是一切下舉因顯勝。
復有阿僧祇寶河。流出一切清淨善法。阿僧祇寶海法水盈滿。阿僧祇寶芬陀利華。常出妙法芬陀利聲。阿僧祇寶須彌山。智慧山王秀出清淨。阿僧祇八楞妙寶。寶線貫穿嚴淨無比。阿僧祇淨光寶。常放無礙大智光明普照法界。阿僧祇寶鈴鐸。更相扣擊出妙音聲。阿僧祇清淨寶諸菩薩寶具足充滿。阿僧祇寶繒綵處處垂下色相光潔。阿僧祇妙寶幢。以寶半月而為嚴飾。阿僧祇寶旛。悉能普雨無量寶旛。阿僧祇寶帶。垂布空中莊嚴殊妙。阿僧祇寶敷具。能生種種微細樂觸。阿僧祇妙寶旋。示現菩薩一切智眼。阿僧祇寶瓔珞。一一瓔珞百千菩薩上妙莊嚴。阿僧祇寶宮殿。超過一切妙絕無比。阿僧祇寶莊嚴具。金剛摩尼以為嚴飾。阿僧祇種種妙寶莊嚴具。常現一切清淨妙色。阿僧祇清淨寶。殊形異彩光鑒暎徹。阿僧祇寶山以為垣牆。周帀圍繞清淨無礙。阿僧祇寶香。其香普熏一切世界。阿僧祇寶化事。一一化事周徧法界。阿僧祇寶光明。一一光明現一切光。
次復有下八十二事廣顯。於中分五。第一二十四事。唯以外寶為嚴。其間三兩亦標以事名。釋以法門。且從多判。
復有阿僧祇寶光明。清淨智光照了諸法。復有阿僧祇無礙寶光明。一一光明周徧法界。有阿僧祇寶處。一切諸寶皆悉具足。阿僧祇寶藏。開示一切正法藏寶。阿僧祇寶幢。如來幢相迥然高出。阿僧祇寶賢。大智賢像具足清淨。阿僧祇寶園。生諸菩薩三昧快樂。阿僧祇寶音。如來妙音普示世間。阿僧祇寶形。其一一形皆放無量妙法光明。阿僧祇寶相。其一一相悉超眾相。阿僧祇寶威儀。見者皆生菩薩喜樂。阿僧祇寶聚。見者皆生智慧寶聚。阿僧祇寶安住。見者皆生善住寶心。阿僧祇寶衣服。其有著者生諸菩薩無比三昧。阿僧祇寶袈裟。其有著者纔始發心則得善見陀羅尼門。
二復有阿僧祇寶光明下有十五事。標以事名。釋以法門。欲顯即事成法門故。
阿僧祇寶修習。其有見者。如一切寶皆是業果。決定清淨。阿僧祇寶無礙知見。其有見者。得了一切清淨法眼。阿僧祇寶光藏。其有見者則得成就大智慧藏。
三寶修習下三事。唯約法門。顯即法可貴非要託事。
阿僧祇寶座。佛坐其上大師子吼。阿僧祇寶燈。常放清淨智慧光明。阿僧祇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繚以寶繩莊嚴清淨。其樹復有阿僧祇寶幹。從身聳擢端直圓潔。阿僧祇寶枝種種眾寶莊嚴稠密。不思議鳥翔集其中。常吐妙音宣揚正法。阿僧祇寶葉。放大智光徧一切處。阿僧祇寶華。一一華上無量菩薩結跏趺坐。徧遊法界。阿僧祇寶果。見者當得一切智智不退轉果。阿僧祇寶聚落。見者捨離世聚落法。阿僧祇寶都邑。無礙眾生於中盈滿。阿僧祇寶宮殿。王處其中具足菩薩那羅延身。勇猛堅固。被法甲冑心無退轉。阿僧祇寶舍。入者能除戀舍宅心。阿僧祇寶衣。著者能令解了無著。阿僧祇寶宮殿出家菩薩充滿其中。阿僧祇寶珍玩。見者咸生無量歡喜。阿僧祇寶輪。放不思議智慧光明。轉不退輪。阿僧祇寶䟦陀樹。因陀羅網莊嚴清淨。阿僧祇寶地。不思議寶間錯莊嚴。阿僧祇寶吹。其音清亮充滿法界。阿僧祇寶鼓。妙音克諧窮劫不絕。
四寶座下二十七事。約於事寶能成法門。或顯依中有正。明雜莊嚴。
阿僧祇寶眾生。盡能攝持無上法寶。阿僧祇寶身。具足無量功德妙寶。阿僧祇寶口。常演一切妙法寶音。阿僧祇寶心。具清淨意大智願寶。阿僧祇寶念。斷諸愚惑。究竟堅固一切智寶。阿僧祇寶明。誦持一切諸佛法寶。阿僧祇寶慧。決了一切諸佛法藏。阿僧祇寶智。得大圓滿一切智寶。阿僧祇寶眼。鑒十方寶無所障礙。阿僧祇寶耳。聽聞無量盡法界聲清淨無礙。阿僧祇寶鼻。常齅隨順清淨寶香。阿僧祇寶舌。能說無量諸語言法。阿僧祇寶身。徧遊十方而無罣礙。阿僧祇寶意。常勤修習普賢行願。阿僧祇寶音。淨妙音聲徧十方界。阿僧祇寶身業。一切所作以智為首。阿僧祇寶語業。常說修行無礙智寶。阿僧祇寶意業。得無障礙廣大智寶究竟圓滿。
五寶眾生下十八事。顯於內身六根三業。皆名為寶。並圓明可貴故。此上諸事。或純或雜。或依正無礙。皆以事事無礙因所感故。若將一因各對一事。如以寂忍為因。所感寶衣等。恐繁不顯。復將一因成一切果。四句融通。義如常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一切諸佛剎中。於一佛剎一方一處一毛端量。有無量無邊不可說數諸大菩薩。皆悉成就清淨智慧。充滿而住。如一佛剎。一方一處一毛端量。如是盡虗空徧法界一一佛剎一一方一一處一一毛端量。悉亦如是。
第二人寶者。法華云彼國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彼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所以楚魏之朝。亦不以金玉為珍而以賢臣為寶。徧法界微塵之處。有多菩薩。可謂大心嚴剎也。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普願一切諸佛國土悉具種種妙寶莊嚴。
三結成寶嚴。
如寶莊嚴如是廣說。如是香莊嚴。華莊嚴。鬘莊嚴。塗香莊嚴。燒香莊嚴。末香莊嚴。衣莊嚴。蓋莊嚴。幢莊嚴。旛莊嚴。摩尼寶莊嚴。次第乃至過此百倍。皆如寶莊嚴如是廣說。
第二類顯餘嚴。有十一事。一一皆有上之百事。并前一百則一千。二言次第乃至過此百倍者。若言嚴事過百則不應言皆如寶嚴。若準晉經云。衣蓋幢旛乃至百事莊嚴則以香等為百。然過此倍之三字。譯者不妙。若別理通者。以前寶嚴但列百事。非止為百。應過百倍。則百百為萬。表圓融萬行。則應迴文云。摩尼寶嚴皆如寶莊嚴。如是廣說次第。乃至過此百倍。理則無違。
上迴向菩提中一門依報果圓。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所集善根。為長養一切善根故迴向。為嚴淨一切佛剎故迴向。為成就一切眾生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心淨不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入甚深佛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能過清淨功德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不可壞清淨福力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盡智力。度諸眾生令入佛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量清淨言音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礙眼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等智慧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念知前際劫一切世界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礙大智慧悉能決了一切法藏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無限量大菩提周徧法界無所障礙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同於普賢行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入一切同體清淨佛剎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觀察一切智皆趣入圓滿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遠離不平等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平等無異相深心。次第圓滿一切智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一切白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於一念中證一切智得究竟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成滿清淨一切智道故迴向。
大文第三二門迴向所為中。初一門應為眾生。後一門應為菩提。今初有二十三句。初之二句。文雖在初。義通二處。第三成就眾生。是為總句。下皆是別。始自信心終成種智。其文並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普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已。復以此善根。欲普圓滿演說一切清淨行法力故迴向。欲成就清淨行威力得不可說不可說法海故迴向。欲於一一法海具足無量等法界清淨智光明故迴向。欲開示演說一切法差別句義故迴向。欲成就無邊廣大一切法光明三昧故迴向。欲隨順三世諸佛辯才故迴向。欲成就去來現在一切佛自在身故迴向。為尊重一切佛可愛樂無障礙法故迴向。為滿足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常無退轉故迴向。欲成就不思議差別法無障礙智。心無垢染。諸根清淨。普入一切眾會道場故迴向。欲於一切若覆若仰。若麤若細。若廣若狹。小大染淨。如是等諸佛國土常轉平等不退法輪故迴向。欲於念念中得無所畏。無有窮盡種種辯才。妙法光明開示演說故迴向。為樂求眾善。發心修習。諸根轉勝。獲一切法大神通智。盡能了知一切諸法故迴向。欲於一切眾會道場親近供養。為一切眾生演一切法。咸令歡喜故迴向。
二應向菩提中明因果滿。大用無盡。亦顯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住法界無量住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身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語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意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色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受想行識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蘊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界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處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內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外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發起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深心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方便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信解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諸根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初中後際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業報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染淨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眾生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佛剎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法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世間光明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諸佛菩薩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行願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出離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教化調伏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法界無二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如來眾會道場平等迴向。
第四迴向實際。有二十九句。皆言法界者。理事無礙法界也。皆云住者。智契即事之理。無所住故。住即入義以安住故。法界無二即是等義。初云無量住者一切善根皆是所住。今以無住之住。便同法界無量。他皆倣此。
上八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身。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語。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心。安住法界無量平等諸菩薩清淨行願。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眾會道場。安住法界無量平等為一切菩薩廣說諸法清淨智。安住法界無量平等能入盡法界一切世界身。安住法界無量平等一切法光明清淨無畏。能以一音盡斷一切眾生疑網。隨其根欲皆令歡喜。住於無上一切種智。力無所畏。自在神通。廣大功德出離法中。
大文第三迴向成益。文有十句。皆言安住者。由上智契故能得安也。身等即差別事法。今即平等清淨。平等清淨即是法界無盡。法界清淨即是所得智能安住。全同法界。由八安住成後二用。一一音普斷物疑。二上住佛德。佛德雖多略舉其四。謂十力四無畏十自在六神通。名廣大德。對上種智為佛二嚴。是出離法。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住等法界無量迴向。
三依釋結名。
上位行竟。
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時。成滿普賢無量無邊菩薩行願。悉能嚴淨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佛剎。令一切眾生亦得如是。具足成就無邊智慧。了一切法。於念念中。見一切佛出興於世。於念念中。見一切佛無量無邊自在力。所謂廣大自在力。無著自在力。無礙自在力。不思議自在力。淨一切眾生自在力。立一切世界自在力。現不可說語言自在力。隨時應現自在力。住不退轉神通智自在力。演說一切無邊法界俾無有餘自在力。出生普賢菩薩無邊際眼自在力。以無礙耳識聞持無量諸佛正法自在力。一身結跏趺坐周徧十方無量法界於諸眾生無所迫隘自在力。以圓滿智普入三世無量法自在力。又得無量清淨。所謂一切眾生清淨。一切佛剎清淨。一切法清淨。一切處徧知智清淨。徧虗空界無邊智清淨。得一切差別言音智。以種種言音普應眾生清淨。放無量圓滿光普照一切無邊世界清淨。出生一切三世菩薩行智清淨。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皆作所應作清淨。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現前。皆悉知見。皆悉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到於彼岸。
大文第二位果。分三。初標得因。次云成滿普賢下別列所得三種果滿。一因果利益滿。次於念念下見佛自在滿。先標。所謂廣大下別顯。有七行經。皆以體用理量俱無障礙。是佛自在。三又得無量清淨下有六行經。清淨果滿。由淨惑障。見性淨故。亦先標。所謂下列。次云如是等下二行經。結能得之相。平等者離能所知故。
上文通前正說分竟。
下六證成前五科在十迴向初。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雨眾天華。天鬘。天末香。天諸雜香。天衣服。天珍寶。天莊嚴具。天摩尼寶。天沉水香。天栴檀香。天上妙蓋。天種種幢。天雜色旛。阿僧祇諸天身。無量百千億不可說天妙法音。不可思議天讚佛音。阿僧祇天歡喜音。咸稱善哉。無量阿僧祇百千那由他諸天恭敬禮拜。無數天子常念諸佛。希求如來無量功德。心不捨離。無數天子作眾妓樂。歌詠讚歡供養如來。百千阿僧祇諸天放大光明普照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佛剎。現無量阿僧祇諸佛境界。如來化身出過諸天。
大文第六從爾時佛神力下瑞應分。於中二。先動地生信。次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下興供表行。於中三。初二句興供因。二雨眾天華下外事供。次云阿僧祇諸天身下六行經。內事三業。
如於此世界兜率陀天宮說如是法。周徧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悉亦如是。
大文第七如於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以是通方之說。準上諸會。或結瑞應。今此結說故別開章。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而來集會。周徧十方。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大迴向。佛子。我等皆同一號名金剛幢。悉從金剛光世界金剛幢佛所來詣此土。彼諸世界悉以佛神力故而說是法眾會眷屬。文辭句義。皆亦如是不增不減。我等皆承佛神力。從彼土來為汝作證。如我來此眾會為汝作證。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兜率天宮寶莊嚴殿諸菩薩眾來為作證亦復如是。
大文第八爾時復以佛神力下證成分。云百萬者。位過前故。
上長行竟。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已。善知文義。增廣大心。大悲普覆一切眾生。繫心安住三世佛種。善入一切佛功德法。成就諸佛自在之身。觀諸眾生心之所樂。及其所種一切善根悉分別知。隨順法身。為現清淨妙色之身。即於是時而說頌言。
大文第九爾時金剛下偈讚勸修分。於中二。先敘意。
菩薩成就法智慧 悟解無邊正法門
為法光明調御師 了知無礙真實法
菩薩為法大導師 開示甚深難得法
引導十方無量眾 悉令安住正法中
菩薩已飲佛法海 法雲普雨十方界
法日出現於世間 闡揚妙法利羣生
常為難遇法施主 了知入法巧方便
法光清淨照其心 於世說法恒無畏
善修於法自在心 悉能悟入諸法門
成就甚深妙法海 普為眾生擊法鼓
宣說甚深希有法 以法長養諸功德
具足清淨法喜心 示現世間佛法藏
諸佛法王所灌頂 成就法性智藏身
悉能解了法實相 安住一切眾善法
菩薩修行第一施 一切如來所讚喜
所作皆蒙佛忍可 以此成就人中尊
菩薩成就妙法身 親從諸佛法化生
為利眾生作法燈 演說無量最勝法
隨所修行妙法施 則亦觀察彼善根
所作眾善為眾生 悉以智慧而迴向
所有成佛功德法 悉以迴施諸羣生
願令一切皆清淨 到佛莊嚴之彼岸
十方佛剎無有量 悉具無量大莊嚴
如是莊嚴不可思 盡以莊嚴一國土
如來所有清淨智 願令眾生皆具足
猶如普賢真佛子 一切功德自莊嚴
成就廣大神通力 往詣世界悉周徧
一切眾生無有餘 皆使修行菩薩道
諸佛如來所開悟 十方無量諸眾生
一切皆令如普賢 具足修行最上行
諸佛菩薩所成就 種種差別諸功德
如是功德無有邊 願使眾生悉圓滿
菩薩具足自在力 所應學處皆往學
示現一切大神通 普詣十方無量土
菩薩能於一念頃 覲等眾生無數佛
又復於一毛端中 盡攝諸法皆明見
世間眾生無有量 菩薩悉能分別知
諸佛無量等眾生 大心供養咸令盡
種種名香上妙華 眾寶衣裳及旛蓋
分布法界咸充滿 發心普供十方佛
一毛孔中悉明見 不思議數無量佛
一切毛孔皆如是 普禮一切世間燈
舉身次第恭敬禮 如是無邊諸最勝
亦以言辭普稱讚 窮盡未來一切劫
一如來所供養具 其數無量等眾生
如是供養一如來 一切如來亦復然
供養讚歎諸如來 盡彼世間一切劫
世間劫數可終盡 菩薩供養無休懈
一切世間種種劫 於爾所劫修諸行
恭敬供養一如來 盡一切劫無厭足
如無量劫供一佛 供一切佛皆如是
亦不分別是劫數 於所供養生疲厭
法界廣大無邊際 菩薩觀察悉明了
以大蓮華徧布中 施等眾生無量佛
寶華香色皆圓滿 清淨莊嚴甚微妙
一切世間無可喻 持以供養人中尊
眾生數等無量剎 諸妙寶蓋滿其中
悉以供養一如來 供一切佛皆如是
塗香無比最殊勝 一切世間未曾有
以此供養天人師 窮盡眾生數等劫
末香燒香上妙華 眾寶衣服莊嚴具
如是供養諸最勝 歡喜奉事無厭足
等眾生數照世燈 念念成就大菩提
亦以無邊偈稱述 供養人中調御者
如眾生數佛世尊 皆修無上妙供養
如眾生數無量劫 如是讚歎無窮盡
如是供養諸佛時 以佛神力皆周徧
悉見十方無量佛 安住普賢菩薩行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一切諸善根
令我常修普賢行 速得安住普賢地
一切如來所知見 世間無量諸眾生
悉願具足如普賢 為聰慧者所稱讚
此是十方諸大士 共所修治迴向行
諸佛如來為我說 此迴向行最無上
十方世界無有餘 其中一切諸眾生
莫不咸令得開覺 悉使常如普賢行
如其迴向行布施 亦復堅持於禁戒
精進長時無退怯 忍辱柔和心不動
禪定持心常一緣 智慧了境同三昧
去來現在皆通達 世間無有得其邊
菩薩身心及語業 如是所作皆清淨
一切修行無有餘 悉與普賢菩薩等
譬如法界無分別 戲論染著皆永盡
亦如涅槃無障礙 心常如是離諸取
智者所有迴向法 諸佛如來已開示
種種善根悉迴向 是故能成菩薩道
佛子善學此迴向 無量行願悉成就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說 菩薩廣大殊勝行
宜應善住此迴向 是諸佛子號普賢
正說偈中亦二。先明第十迴向。後歎勝勸修。次七偈頌迴向行。分三。初隨所修行下二偈總頌前九段迴向。二十方佛剎下一偈頌迴向嚴剎。三如來所有下四偈頌迴向所為。三菩薩具足下有二十偈頌位果。分三。初一偈頌見佛自在由己自在方見佛自在。二菩薩能於一念下十七偈。頌得清淨中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上云入者必在供養。故此廣顯。此是力能不可頌前願成所為。三過去未來下二偈。總結第十迴向。然上且依麤相而分。菩薩縱任辨才。體勢包攝。大旨無異故不委論。
上別頌竟。
下第二結歎勸修。通於十向。於中九偈。分二。初此是十方下六偈舉人就行以歎勝。謂是菩薩所行。如來所說。六度隨相等行。法界離相等行。故是超勝。後智者所有下三偈結歎勸修。
一切眾生猶可數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得邊 眾剎為塵可知數
如是大仙諸佛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大文第十末後二偈較量功德。德既無限。宜可修。行。然此顯德深勝高遠者。一圓融教故。二約殊勝願力故。登地已上寄位階差故。每結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知。勿謂此深便言地劣。
上第五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三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
金剛藏菩薩說。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初來意者為遠答普光十地問故。夫功不虗設。終必有歸。前明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故有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故。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即斯義也。然會來即是品來。一會之中唯一品故。故釋明宗趣亦品會無差。次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後得而起用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得自在故。得證離欲之實際故。三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一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生成佛智住持故。有別行譯本名十住經。復有別譯。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以後後過前前。故云漸備。三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有二義。一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二前二皆宗。為成佛果為趣。後別者。別於上總。略有十義。一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以離能所證故。雖通一部。此品正明。二所證是離垢真如。三約智謂根本後得。亦通方便。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五約所修。初地修願行。二地修戒行。三禪行。四道品行。五四諦行。六緣生行。七菩提行。八淨土行。九說法行。十受位行。六約修成有四行。謂初地信樂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地已上皆慧行。於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行。七地已去是菩薩慧。七約寄位行。十地各寄一度。八約法有三德。謂證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九約寄乘法。謂初二三地寄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十撮要為六。決定宗辨此故。本分當明。於此十中。二三四八十。通於圓融行布。初一雙非。以離言故。餘皆行布。多約寄位顯淺深故。若以圓融融彼行布。則無不圓融。故以別從總皆十地宗。若別中之別。則地地皆宗。別論其趣。不異總趣。問何以地前顯圓融德。地上行布彰淺深劣耶。答顯一乘故。云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乘前淺後深故。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顯深。若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虗空鳥迹迹迹合空。大海十德德德若海。地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文文之中。皆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知。故剛藏俟五請而方說。世親以六相而圓融。意在斯矣。又此一會。文為一品。闕於方便及勝進者。正是斯義。所以闕方便者有二義。一表正法無二離方便故。二總攝三賢皆為入地之方便故。闕勝進者亦有二義。一十地如佛更無趣故。二以十定等品即此勝進故。若爾。何以別會說耶。含二義故。一開此勝進成等覺故。二勝進趣佛行深遠故。若別立方便勝進則不得包攝前後顯地圓融。十地甚深良在於此。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深異於地上。此解尤妙學者應思。
補義云佛於天宮會。應如前三會天王設座請佛偈讚之儀。而今無者。有三義故。一此天以他化樂具為己受用。天既如此。而佛亦隨所變化。故座與供不必設也。二顯地智高出世間無心成事。離施作故。三以前三賢功行蘊積於此。以成地德。如他化故。經特無者。有此義故。
向下經文隨釋大科總有十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正說分。八影像分。九利益分。十重頌分。
今初。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恒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捨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生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今初序分。亦不離而昇也。言爾時者。謂初成正覺之時。十身初滿。無盡身雲普周法界。故不動而昇。論云。此法勝故。故時主處眾皆勝也。謂初成之時。故時勝。世尊為主中主。剛藏為說主。以初成尊特之佛。加大菩薩。說此勝法。故主勝。他化超下五天。居欲界頂。故處勝。與大菩薩俱。揀異地前。言從他方來。俱是新集。故眾勝。下云住一切菩薩(云云)等。歎德勝。歎德之文有二十句。初住一切智所住境二句。略明初句自分行滿。謂權實無礙之智。住真俗雙融之境。境智一如。無住住故。次句勝進行滿。證佛所證則是如來。勤行不息故是菩薩。次善能示現下十六句。前十三句廣自分。後三句廣勝進。前中二。初三句明行修具足。餘具足菩薩下十句。歎德用圓備。次其身普現下三句。廣勝進。即三業廣大。後悉已下二句結文。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毗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鉢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虗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
其名下依德立名。有四十眾。前金剛藏為說主。後解脫月為請主。中三十八眾同名藏者。表地法有含攝眾德。出生果用故。後一名解脫月者即請法上首。脫眾疑暗如夜月故。於中蘇利耶者此云月也。俱蘇摩者悅意也。即是華名。如是等下結數難測。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五標說主。問云菩薩眾多何故唯金剛藏說。答云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固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問云何名金剛藏。此釋藏義也。答謂藏即名堅。其猶樹藏。謂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地智亦爾。能生因果。此就能藏名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此謂子孕在胎藏中。善業所持堅不可壞。而謂生長。此就所藏名藏。二喻俱有生長義。
補義云金剛藏說地法者。以金輪持世界種故。大地以金剛為體故。地最下為金剛際。表根本智為地法體故。藏者楞伽云識藏如來藏。謂識藏有三藏義。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藏識能藏一切染淨種子。又是彼種子所藏之處。長劫以來不失不壞。以我愛執藏。故今識藏即如來藏。如來藏乃法身智藏。名一切種智。以佛地一切淨妙功德唯此智能持。亦是彼諸功德所蘊積為真常淨妙四德。盡未來際不失不壞。故是藏義。故此菩薩名依法立。乃說自證所得法故。又是表金剛心智。破一切堅固無明。故雖多眾獨此說也。疏義未及此。
上序分竟。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二三昧分也。爾時者眾已集時。剛藏入定者以既為眾首知已當說。故先入定。以妙契佛心。故承佛力。大智慧光明者三昧名也。三昧是通稱。智慧是體。光明是用。證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無明故。故名光明。能斷大惑。證大理。成大果。故云大。智與理冥。故稱為入。
入是三昧已。
第三入是三昧下加分。有六。一辨加所因。二即時下能加佛現。三作如是下讚其得定。四善男子此是下雙辨加定因緣。五欲令下辨加所為。六善男子下別顯加相。今初入是三昧已者若未入定佛不加故。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三昧故。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
第二能加佛現。中有五義。一佛現時即入定時。二十方下來處遠近。三各有下能加佛數。四同名金剛藏名同所加。顯道同故。五現其前。現身生信故。言十億者謂以圓數顯無盡故。同名同時現前者。意顯地法諸佛同證同說。人異道同故。亦遮那本願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三同讚得定。顯有加因。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
第四雙辨加定因緣。於中四句。有四因緣。一伴佛同加故。二主佛本願故。三主佛現威故。四定者智力故。加有二種。一冥加。二顯加。冥加在前。顯居定故。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第五明加所為。文有二十句。初十句依自利行。後十利他行。今初。總顯加意有三。初為一切菩薩是所被機。二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是所說法。三令入智地等。是說之益。二又令得菩薩十地下十句。依利他行。是增數十。經有十二句。論經合七八二句故唯十一。以初句為總。餘十為別。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第六別顯加相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後身加。今初。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令以樂辯才說十地法門差別相。不違理事善巧成立。故云汝當辯說。所謂十句別中疏有多義。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暎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二意加中有二。初正顯。次徵釋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總。餘別。初中與無暎奪身業。二與無礙樂辯口業。與善別清淨智等。與意業故。末句云。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業。具足莊嚴。疏釋有多義。今但略出其相。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此何以故下釋偏加所以。以顯自力堪加。偏就意業釋者。意為本故。初徵意云諸佛慈力若隨缺者。可許偏加。既有力能與。有慈能普。何以上十偏加剛藏而不加餘。下釋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名得此三昧。法合偏加。餘不得此故不加耳。所以得此三昧者具八種淨。即下八句。前四自利淨。後四利他淨。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三身加增威令起故。言各申者不離本處而申。即延促無礙。諸佛皆摩故云各申。即一多無礙。即四通中如意通也。
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
第四摩頂已下起分。所以起者三昧事訖。已得勝力。說時至故。以定無言說故須起也。大文下第五普告下本分。略示綱要。為廣本故。文分為三。初明六決定以為地體。次佛子何等下標列十名。以顯定相。三佛子我不見下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
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今初地體。文中初句標告。諸佛子下正顯。於中初句總明。後無雜下別顯。總中言菩薩願善決定者。標人顯法。故云菩薩。於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為願。即下初地中發菩提心也。此願所以明善決定者。以真實智攝故。謂攝導此願皆令順理。決擇楷定故。此已入初地。是證決定。非是地前信地所攝之願受決定名。後別中此善決定。有六種。即經六句。一無雜者即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二不可見者是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云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論總釋云大法界故。一切諸佛根本故。四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以此智寂而常用故為無常因。用而常寂故為常果因。謂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故窮未來際。五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是大善決定。謂隨順作利益他行故。即普覆名大。謂由前因善則不住生死。由此大善則大悲不住涅槃。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決定。上入智地不怯弱故。六相圓融。類前可知。
上六決定以顯地體。
下徵列地相。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
次列地相中文有四節。初寄問徵起。次佛子下舉數顯同。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此菩薩下結名顯勝。且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
二舉數顯同。以生成住持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文在地相。義兼地體。以三世同說者地體六決定也。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三列地名中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疏引論文廣釋其義。今略取十障者。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闇鈍障。四解法慢障。五身淨慢障。六微細煩惱障。七細相習障。八無相有加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識論說一一障中各有二愚。除障斷愚。證十真如。至下別釋。今依本論略釋地名。論云一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名歡喜地。由前三位修習。今得初成。聖位新得故生歡喜也。二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故。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三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為明地。謂得四地慧光明相故名明地。唯識此經皆名發光。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此約後位得名。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地。?乃慧?。即根本智火。能燒前地聞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煩惱薪故。五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謂真俗無違極難勝故。既能出世又能隨俗。巧達五明能度偏滯。實為難勝。六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謂妙達緣生引無分別名般若行。親如目覩名曰現前。七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此有三義。一善修無相到無相邊。二功用至極。三望前超過故。八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此有三義。一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依此起行任運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故煩惱不動。九得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尚未稱善。徧說徧益。方名為善。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此有二義。一得大法身如雲。能說法如雨。自在用故。二諸佛大法雲雨。悉能受故。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四結名顯勝。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
釋文第三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為欲令物生渴仰故。文中二。初云不見不說。反顯十方報化皆說。
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所證智。
二徵釋所由也。徵云佛國不同。化儀亦異。如何十地要皆說耶。釋意云此最勝故。謂萬法皆如。體如成聖。離斯證智。皆是隨宜。故為要勝。已上本分竟第六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下請分。中三。初說已默住。二是時下三家五請。三爾時金剛藏觀察下許說分齊。所以默者將欲說之必固默之。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所以俟請者略有二義。一增諸菩薩尊敬法故。二前舉地歎勝為增樂欲。令此請中生解勝故。云何生解。謂由請故得說默之由。顯地體甚深離於言念。令眾先解。後聞說分不隨聲取。離謬解故。即復由此故有第三示說分齊。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
此初說已默住。第二請中三家請殊。即分三段。謂初解脫月請。二大眾請。三如來請。所以要三家者。眾首顯揚。當機渴仰。化主加勸。事方周故。又佛請者。即名為加。謂眾雖已請。要假主佛威光方堪說故。亦名為教。如來教說顯剛藏說傳佛教故。又前二家請顯此地法因人修故。後一家請顯此地法佛所證故。三請三止文有六段。止請相乘。且為五段。一怪默騰疑請。二法深難受止。三歎眾堪聞請。四不堪有損止。雖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雙歎人法請。謂不堪聞者以法深故。亦得佛護固應為說。於是剛藏理窮更無違請。
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就初請中分二。初明大眾覩默生疑。二解脫月下騰疑為請。今初。言何因何緣者疑怪之辭。為因說者不能說耶。為緣聽者不堪聞耶。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二騰疑為請。初敘請因領眾疑念。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諸地妙義趣
此眾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眾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二以頌正請。文有五偈。顯說聽無過。是以應說。初一偈說者無過。遣大眾何因之疑。後四偈聽者無過。亦遣大眾何緣之疑。今初。歎說者淨覺無過何故不解釋耶。然說法之過有三種。一慳嫉不說。二懈怠不說。三無辯力不樂說。今離此三過。謂由無瞋等功德具故離慳嫉過。二由前已說上妙地名。故無說法懈過。三由有樂說辯力。無不樂說過。二歎聽者無過中四偈。初二偈歎同生眾。次一偈歎異生眾。後一偈雙歎。今初二偈歎根欲。前偈歎根。故云決定。次偈歎欲故云欲聞。若有欲無根雖聞不解。有根無欲設聞不受。故須雙歎。此中意明但有根而無欲不堪聞法。今前偈於教決解。於理決證。具二決定。為非現前之根。復有今偈現前之欲。教證決定。故堪受也。根欲雙具諸地妙義願為說之。第二一偈歎異生眾。但云眾會。故雙歎根欲。初句為總。心無濁故名為清淨。後三句為別。別離六濁。一不欲濁。謂心無飡采故。離懈怠治之。二威儀濁。不恭肅故。嚴整治之。三五蓋濁。貪名等故。潔淨治之。四異想濁。謂貢高雜染輕慢雜染等皆名異想。今說行堅固。不動治之。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於彼說不樂住。具功德治之。六愚癡濁。謂愚暗不了故。智慧治之。後一偈雙歎二眾瞻侍則徧四偈。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漿。喻希法喜解脫之味。復言好蜜甘露。顯法之妙。思渴情深。大眾如此故應說也。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第二法深難受止。先敘意為眾歡喜。是總酬答相。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希有難 微細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酬中五偈分四。初二頌法難說。遣上何因之疑。於中難者是總相云何難。謂難得難證故。難得有四。一微細難得。顯非聞慧境故。二難見難得。亦非思慧心眼見故。三離念難得。亦非世間修慧境故。以地智是真修。故非地前分別心數緣修之境。四超心地故難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報生善得修道智境。謂變易所起異熟心識。名為報生。生便能知無常等智。故名善得修道智。以非照實之智故亦不測地智。知無常等未忘心境。名為心地。以七地已前皆容出觀故。又善得修道智。即後得智。非根本智。既非四心之境。是誰境耶。即佛智故。何者是智。見實義故。所以難說者。恐聞者隨聞取著生迷惑故。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第二一頌顯難聞者。然具德能聞。反顯難聞。兼欲使人學能聞故。初句為總。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則能得聞。第二句即決定信堅。深信者謂於佛智設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相。佛勝智即法華所說權實二智。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故云勝智。堅證者有二義。一知是能證。二心地是所證。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謂唯識相。言無我者通能所證。於此二類如實了知。我法二空成無成智。末句結成。既知難聞之義如是。具上二堅。方聞上來微細勝智。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第三一頌。喻顯說聞。
補義云此二喻疏取論有多釋。今約義總釋。空喻佛無依智。經云佛智如空無所依故。畫喻說相。風喻音聲聞相。二者皆無所依。以喻地智難聞。故合云牟尼智如是。分別甚難見。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第四一頌舉難結默。意云說聞本在證見。難見說之何益。況復難信。故我默然。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
第三解脫月歎眾堪聞請。前已歎竟。此復歎者由聞上言證信難得。顯示此眾有信有證。有堪能故。長行先敘請。
佛子。今此眾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
此下發言正請。於中三。初陳眾集。次云善淨下歎德。文有十句。初句為總。餘九為別。初善淨深心。離教證過故名善淨心。一具修諸善行故即下教淨。二與理相應故即下證淨。善潔思念下九句。前五句教淨。後捨離下四句證教淨。謂順教修行名為教淨。證理起行名證淨。今初五句中一善潔思念即欲淨。二善修諸行求淨三業。三善集助道即生得淨。四善能等即受持淨。五成就善根即行淨。
捨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
次此四句證淨也。捨離癡惑者。真見道中決理無惑。皆破無明故。二無有垢染即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煩惱即是垢染。不行即是無有。三深心信解。即無厭足淨。謂不樂小乘。決定信佛勝功德故。四於佛法下不隨他教淨。謂於趣菩薩地盡道中。自正行故。
歎德竟。
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二結請。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 此眾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二重頌中二偈。初偈直舉法請。次偈重頌前義。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眾集善淨思念。捨離愚癡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隨他教。
第四不堪有損止。長行中先領所歎。對下有損所以言雖。
然有其餘劣解眾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後正舉損違請。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於理。能破壞善法故。此明現損。長夜下明其當損。我愍此下結默違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雖此眾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決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偈中亦二。前一偈頌領前段。後一偈頌後段不堪有損。下文第五雙歎人法請中。復重請者示彼疑惑應須斷之。豈可避之。避之不說有多過咎。何等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數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善哉佛子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字母攝 如是佛法依於地
第五雙歎人法請中亦二。先長行中初標請。何以故下釋請。是故下結請。
補義云此段長行有多釋。大義謂雖有不堪之機。今說此大法。佛必護念。若得護念。亦令信受。故所以佛必護念者。以諸佛之法必以教證為本。故設字喻。今說地智是佛法之本。必為如來所護念也。次重頌義亦可知。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 念持清淨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饑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第二海會大眾同請者。自陳有根有欲。於中前有四偈半歎人。後善哉下有一偈歎法成益。歎人中二偈。前五句歎說者自成教證。後三句歎能令他入。後二偈半歎聽者。初定戒下一偈。歎眾有根。後如渴下一偈。歎眾有欲。顯示大眾求法轉深。後善哉一偈。歎法利益。
自下如來加請。前雖二家四請為顯法勝。復待佛加。前來為分主伴。主佛唯明意加。今欲具於身口故佛重加。又前默與威神。今有加請。今加為說。不與前同。上力被下說以為加。因加勸說目之為請。加即是請。前加分中不加大眾。今此加者。前若即加。說主無由三止。此若不加。請主前言得佛護念。便為無驗。
上敘科意。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眾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虗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
初主佛光加。文中通有八業。二身。先長行有七業二身。頌中但明請業。先此佛光照十方。後十方佛放光照此方。二光互照。必互相見。二段皆有二身七業。今初。先明光體業用。作是事已下正明所作。今初。先明光本上加於下多用眉間之光。亦表將說中正之道。出清淨下正明體用。文有六業。一覺業即光明體。謂光照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故。覺照光明故曰?明。二百千下因業。能生眷屬故。三普照下卷舒業。舒則普照十方。卷則還入常光。今文略無卷業。四三惡下止業。皆息苦故。五降伏業。論經一切魔宮隱蔽不現。今經闕此。六又照一切下敬業。顯現佛會。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現業。正為令眾見說聽者皆得佛加堪說聽故。長行受身加之名偏從此立。作是已下二正顯所作。即二身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來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謂如日處空。即此所作於上空中為臺是也。以身約有體。業約有用。
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并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虗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
二十方佛放光照此者正為照此。然其作業亦周十方。七業二身不殊此佛。故云悉同。
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第二頌明請業。所依望前猶屬於身。
佛無等等如虗空 十方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正請中五偈分二。前四加請所說。後一教說分齊。前中先二偈舉法請。後二偈舉益請。前中初正顯作加。後一偈顯加所為。初中言世中上者。具四種勝義故云世中上。四勝者一者自在勝。所作無礙故。謂不為他屈。他即二障。由離二障。解脫自在不染如空。即經云無等等。二力勝。經即十力。能伏邪智之冤敵故。三眷屬勝。即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四種姓勝。謂家姓勝。即釋師子。以釋姓為輪王貴胄故。由上四義故稱法王。名世中上。今具勝德之人加金剛藏。
佛子當承諸佛力 開此法王最勝藏
諸地廣智勝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說
第二一偈加所為者。欲令開曉法藏義故。勝藏有二種。一義藏。二字藏。義藏即勝妙行。行者諸菩薩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證故。即是證道。勝者神力勝故。是不住道。染淨無礙故云神力。如是顯示深妙勝上之義。二字藏者即諸地廣智。及分別說。
上舉法請。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第二舉益請者顯所說法利他有三時益故。二偈分三。初半偈聞時益。若得上加則法寶入心成聞持益。即上解脫月請云。此不思議法。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次半偈修時益。上句修時因圓。下句所修果滿。
雖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聞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聞如是義
後一偈顯轉生益。即具堅種人。上半順明有信之益。下半反顯舉無信之損。堅種人者謂具金剛種。雖在八難而得聞故。地獄天子。三重頓圓。此中意顯有信受者雖在惡道難處而得聞經。以難不障聞故言雖也。海水劫火是轉生難處。大海龍宮即是惡道畜生趣故。劫火中者即是善趣指色界二禪。以火燒初禪。二禪不壞。而二禪已上天人為長壽天難。亦得聞經。
補義云總顯法勝。聞種堅固故經有如人食少金剛之喻。而疏多義槩不出此。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眾生故
第二一偈教說分齊中。應說諸地者總勸也。說地何義。謂說前字藏之中諸地廣智三漸次相故。云何為三。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漸次。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後得三智。為地地中初中後相。勝智道猶因也。以加行智為正證勝智之漸次故。次入住展轉者是證漸次。入者入地心。住即住地心。未轉向餘地故。展轉即出地心。地地轉所住處故。即此三心證智自為漸次。以後得智要由正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漸次。言法智者正辨後得智體。緣法別故。一名為法智。此智從二境生。一由證真故云從行故。二外能了俗故云從境生。謂以正證之行行於俗境。是後得也。利益眾生一句結說之益。亦是後得智境正證之義。廣如疏釋。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淨信故而說偈曰。
此下第三許說分齊。謂所說不過義說二大。是地分齊。於中先敘說儀。後正顯偈辭。今初觀察十方是敘說儀。觀十方佛將欲承力故無我慢。觀十方機擬將普被故無偏心。故上下文皆云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也。欲令大眾增淨信者是敘說意。謂眾先有信深渴所聞。今更示說正地二大。增益聞者堪受正義。不如言取。名增淨信。義名所以深廣稱大。即是當法受名。說名詮表。因於此說得彼義故。依於彼義說名為大。大之說故。依他受稱。於中先就義大。次為說大。後辨雙融。義中有三。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為可說。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說。二約證處。既所證理離相離名。還云此法不說聞。以此遣言之言。當彼法故。名為可說。有言斯遣名不可說。三約本智。謂以遮詮易解故名可說。直詮不逮故不可說。此三大義也。次就說中亦有三。一約後得智。隨事行相可以言辭分別。是則可說。是出世間故不可說。二約加行智。謂是意言觀故。是則可說。觀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說。三約寄位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為可說。不可以此即為十地。名不可說。後約雙融中。此上六法各說果海。即是無說。無說之說無二俱融準思可知。
上來敘意竟。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恒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第二正顯偈辭。有十二偈。分為二段。前七偈顯義大。後五偈明說大。初四偈總顯地微。有二。初二偈總顯。次二偈別顯。二一偈類顯。三一偈對彰。四一偈喻顯。初中先二偈正顯地智微妙之相。以依智地說故。謂聖道是體。難知故微也。大仙是佛。道是所證。謂微妙地智是因。依修證智得成功果。故指此地智是佛道也。次六句顯微所以。非念者謂非念慮分別心者之境界也。以智體無念故云離念。次五句明證時甚微。初句總求。欲正見難可得故。次四句別有四微。初即功德甚微。不生不滅。謂無住涅槃。寂用無礙功德。次句即清淨甚微。謂性離煩惱。無不離之時。故恒寂然。即性淨涅槃。三句言離垢者即觀行甚微。謂觀智中離無明垢故。四句聰慧人下即依止甚微。聰慧人者登地已上有智之者。此上四微並異凡小。總顯地智故。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性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虗空
次二偈別顯微相。謂微之體相也。是智有二相。初二句明同相。智體空寂故。後六句不同相。智位差別故。初二句言自性等者。謂此智自體本空寂故。何以言同。此即性淨涅槃。上同諸佛。下同眾生。一切眾生皆有此故。橫同諸法諸法如故。此如即是自體空故。一切皆以空為自性。智性色性本無差別。一切皆有安樂性故。下句別釋空義。疏依論經云。有不二不盡。釋約此句離三種空。攝真空相。三種空者。即地前空亂意菩薩有三種疑。一疑空滅色。取斷滅空。此失空如來藏。即損減謗也。二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是有。今言有即非斷滅。故云色即是空。言不二者謂不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言不盡者謂空非有物之可轉滅。故云空即是色。非別有空。離此三空。即見自性本空空如來藏矣。此疏依論經釋。次解脫下有六句。即方便淨涅槃。謂不同凡小修斷故。即智之性。為性淨。以智出惑障。為方便淨。解脫於諸趣者。謂於諸趣得以離諸趣雜染。為解脫故。言平等者。世間之性即涅槃故。以生死即涅槃。非若二乘背生死也。謂三時無斷。方說斷惑。故云非初中後。非言辭下三句。明三德。初句即般若德。是觀行相。謂無分別觀。體絕名言。真智內發。次句即法身德。是轉依相。謂轉無常依。故出過三世。三其相如虗空。即解脫相。謂不同聲聞猶有二障。今此二障雙亡。故如空無礙。此不同相。由得前同。成斯不同。能顯前同。有離障清淨。如融金成像。像非金外。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第二一偈類他行微。於中上半牒前地智離言。以為能類。下半正舉地行以為所類。謂以上地智類顯地行。為甚微妙。寂即同相。性淨涅槃自性寂故。滅即不同相。方便淨涅槃。要智緣滅。非約性滅故。此二涅槃。是佛所行故言不及。行者證也。言不及者說聽皆難也。下半所類者謂非唯證智如是深玄。而令智眷屬行亦難說受。檀等六度是智眷屬。設地是地體。意在舉地取行。故云地行。將此地智修行檀等。故名同行。同彼事而行故。斯即後得為證智眷屬也。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第三一偈寄對彰微者。對聞思等以顯微故。初句舉法體。智即所起地智。即前五偈明根本之智。起者即加行後得。二皆觀如。如即佛境。次非念下二句明難說。於中初句非心數故難說。非念者非思慧境故。離心道者非報生識智境。報生識者如上違請中辨。次句明不同三科有色心根境故不可說。經文無說字。以門即是說故。法華以說為智慧門。下句不可聞智知者唯證智知故。意不及者如聞敢故。即依智不依識。
如空中鳥迹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第四一偈。喻顯地微。此中喻者不取餘處虗空。亦不取沙土之迹。正取空中鳥迹。以空中鳥迹不可說示故。前風畫喻是顯默不說意。此中喻及難說。誠眾捨著。許為宣說。意不同也。以著心隨聲取義有多過故。意令大眾自知離過。所以酷明難說難聞。
慈悲及願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圓滿心
智行非慮境 是境界難見 可知不可說
自此下第二復顯說大。令生正信。五偈分三。初一偈半正顯說大三成就義。二有三偈彰己無過誡眾除失。三有半偈示說分齊。但是說因。今初。言三成就者。一因成就大。謂慈悲願力為起行本。故名為因。二因漸成就大。謂聞思慧等為出世智因。起之不頓故名為漸。三教說修成就大。謂即修慧。真修契實。如於正證。可寄言詮故名教說。教說二字正揀大義。非如果分不可說故。因成就大者即初二句。慈悲是利他。願通二利。力通上三。以二利熏修不同二乘故名為力。下句即二利之功。出生地行。正是因義。二因漸成就大。即次第二字。三圓滿下明教說修成就大。此有二種。一滿足修即初八字。二者觀修即後兩句。真修位極。世慮都寂。能滿地智。名滿足修。真智內發。寂照分明。名為觀修。如瑩明鏡垢無不淨。如滿足修。鑒無不徹。如彼觀修。二修如於出世。但是因分之終。正證捨修。方名果分。文中慮即聞思。智即真修之智。心即真修心體。謂若無聞思緣慮之心。方名真修之心圓滿。故唯真修之智。所能行耳。故云智行非慮境。次觀修中是境界者即真修之境。難見者非聞思能見。可知者唯真修自心寂照方知。知即見也。既難可見。亦難可說。而隨修以顯。說大中收。不同果分。但是深義。
佛力故開演 汝等應敬受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我今但略說 真實義無餘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應 無量佛神力 咸來入我身
第二佛力下彰己無過誡眾無失。有三偈。初半偈總明。後二偈半別顯。今初。由說聽者各有二過。不能得證。故並彰離。說者二過。一佛不隨喜說。今云佛力開演則知佛已隨喜。二不平等。今云汝等應受則情無彼此。聽二過者。一見諍過。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於說法者不生恭敬。今令敬受則雙離二過。以敬法故無諍過。以敬人故無後過。次別顯中二偈半。廣上承力開演敬受。分三段。初一偈顯開演。次一偈顯受。後半偈顯承力。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
第三示說分齊半偈。言此處者即牒上義說二大為此處也。少分者但是說因耳。謂果分則不可說也。因果有二義。一就十地以證智為果分。方便寄法等為因分。謂寄法可說。而證智則不可說也。又以地法為趣究竟果海之因。所趣果海離言故不可說。故今地法但說因耳。若以普賢行願廣大如空冥同果海。皆不可說也。空中鳥迹。喻正顯此。
大文自下第七明說分中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釋文。今初來意者。請儀既終。已示分齊。彰其地實。地實難明寄顯在相。相即因分。從此已下廣名地相。令尋相得實。故有此來。又請分生其正解。此後顯其行修。故次來也。二釋名。演暢宣陳十地差別。故名說分。三釋文者。十地即為十段。就初地中七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斷障。四證理。五成行。六得果。七釋文。初來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二釋名者唯識論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此有三義。一得位。二證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名極歡喜。三斷障者。唯識論云異生性障是其所斷。異生即是凡夫。名凡夫我相障。障於初地。是其所斷。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執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惡趣諸業果等。此雖非愚。愚品類攝。下九地各有二愚。四所證理者。由斷前障。證徧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種。一約增勝修成施行。二約所成起十六大。三約修成謂信等十行。四約實行謂十度等無不皆修。六所得果者。略有四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三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得三性三無性理智等果。然上諸門多約行布。若約圓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也。七釋文分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二。初明地法。後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閻浮提王下地果。前中先廣明。後佛子是名下總結。前中有三。初明入心。次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下明住地心。後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下明其出心。十地之文。大體皆爾。今且依論判。長行中分二。先明初地說分。後佛子菩薩住此下校量分。前中依論總有一百句。分為三段。初四十句明住分。二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下三十句釋名分。後佛子菩薩住大悲下三十句安住分。若通校量勝。即為初地四分。初云住者出世菩提心生。堅守初地。更不退失。故稱為住。然十地之中既三心齊證。則地地之中皆攝前之三位。此中住分攝發心住。其釋名分攝歡喜行。後之二分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今長行一百句中初四十句明住分。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
今初住分中文分為二。初別顯住法。後菩薩住如是下結住入位。前中四十句分四。初十句依何身。次十句為何義。三有十句以何因。四有十句有何相。今初。謂深種善根十句為所依身。次為求佛智。為所緣境義。三以大悲為首。為發心之因。四以過凡得聖。為發心福利之相。今初依何身十句。初若有眾生深種善根。此句為總。眾生即解行之人。言深種者。約行布則經一僧祇。已積資糧。故云深種。論經名厚集。別有九句。有九種集。前六護煩惱行。後三護二乘行。言九集者一行集。即善修諸行。善作眷屬持戒故。三聚非一故名為諸。不淨尸羅不生三昧。故首明之。二定集即善集助道。善作眷屬三昧故。以定資慧故名眷屬。三親近集即善供養諸佛。供佛欲集聞慧故。四聚集即善集白淨法謂依聞思。彼若名義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煖頂位。治諸蔽漏故云白淨。五獲集即為善知識善攝。由內修實證。得外教授故。修行實證即如實智。亦分上下立於忍位及世第一。上皆同加行。下四皆已入地。六淨心集即善清淨深心。以得出世間正智。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名為善淨。智能契理故曰深心。七廣集。即立廣大志。深心廣大利故。八信心集即生廣大解。以求一切智智故。九現集即慈悲現前。以多行慈悲無時暫捨。故云現前。以小乘無求佛志。無利生心。故後三護之也。
上十句明依何身竟。
下明為何義。
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
第二有十句為何義者。為求佛果故。先別顯求果之相。後佛子下總結發心。今初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佛智。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此智差別有九種。皆悉求之。一力佛智。問記為業。以十種力隨機答故。二無畏佛智。破邪見業。揀異菩薩復稱為大。三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證入之業。四救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五淨佛智。能為救攝用業。慈悲淨瞋恚故。六無餘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眾生業。十方徧觀故云無餘。七無染佛智。以無障礙智嚴其依報。自然應化令其信樂為業。八覺佛智。一念知三世眾生心心數法為業。九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然上九句皆先總標智體。後顯其業。初三自利。後六利他。利他之中。四攝是利他之行。慈悲是利他之心。後四利他之智。
佛子。菩薩起如是心。
二總結發心中。言起如是心者即指前十心。是為發菩提心。而論云前六決定中願善決定。謂願即初地中發菩提心。即指此十心也。上說為何義。以有求佛智義故。
下說以何因。
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
第三以大悲下明以何因生如是心。謂以大悲為眾生故。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一增上大。細行苦智慧增上生故。若了苦苦壞苦智非增上故。二善巧等即攝大。四攝曲屈隨宜攝故。三最上下淳至大。淳至即最上義。謂向發大心許盡眾生界。無盡利益。故曰深心。四如來力無量者無量大。攝取如來無量神力。生物信故。五善觀等即決定大。於上妙法決定信解名善觀分別。於諸眾生決定能度。為勇猛力。於所治障決能對治。為智力。無礙智現前通結上句。六隨順自然智。即隨順大。七能受等即受持大。能取大勝法授與眾生故。八廣大如法界即是最妙大。九究竟下即是住盡大。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第四佛子菩薩下有何相。正顯得位福利之相。文有九句。初總。餘別。總云始發如是心者。指前二段。即得超凡夫地者以得出世間聖道故。二入菩薩位下別有八種過。論皆先法後喻。此入聖位。生如來家。如世王子生王家故。故句句皆有相似法。一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二生如來家者。即生家過相似法。三無能下種姓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四離世下道過。以非有漏故。如王之體相似法故。五得菩薩法即法體過。以同體大悲為菩薩體。如王以治國為體相似。六住菩薩處者處過。謂不住道是其住處。不同凡小。如世王子不處鄙陋。七入三世平等者業過。謂證平等真如。以資慧命。如無滋味則壽命夭促。不堪紹繼相似。八於如來下畢定過。佛種不斷得無上道。如世王子志氣成立決定紹位。名成就相似。總顯與地前不相似也。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第二菩薩住下結住入位。住如是法者指上四段。名住歡喜地者是初住地義。以不動相應故者釋成住義。一證真理不復失故。二乘異道不能動故。上初四十句明住分竟。
下三十句釋名分。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踊躍。多勇猛。多無鬪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大文第二釋名分中有三十句。初句總標。次有十句明喜相。後有二十句明喜因。今別顯。成就下釋喜相中十句。初總有三喜。云多歡喜。一心喜。謂入觀之心適悅。二體喜。出觀喜受相應。三根喜。由前心喜內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此喜相亦名為樂。別中九句。前六自利喜行之體。後三化他顯於喜能。以內及觀心即無喜之喜。不同二禪浮動之喜。故名極喜。喜之極故。
上釋喜相。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二彰喜所因有二十句。先念當得故喜。後念現得故喜。各有十句。今初。初句總。餘別。總云念諸佛者。謂如諸佛所得我亦當得。故判為念當得也。別有九種。一念佛法。二念佛菩薩。三念佛行。四念佛淨。五念佛勝。六念佛不壞。七念佛教化。八念佛利益。九念佛入。皆念佛者為成佛故。
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生歡喜。
第二念現得中二。初正明所念。二何以故下隨難徵釋。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故。然事有麤有細。麤則外六塵境。通是一切凡夫取著境故。細謂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亦為地前凡夫取著境故。別有九種轉離。對前有何相中總別九句。文雖不次法體全同。以是念前福利相故。揀異地前不相似故。疏各配釋。
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
二隨難徵釋。由捨轉離文義廣故重徵釋之。義有四重。謂怖畏於離。各有因果。而文分五節。一總徵。二列名總答。三轉徵。四舉因顯相。五菩薩如是下結酬初徵。今初徵意云何以此中說離畏耶。後答意云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時法爾離故。又離此即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此相最顯。
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
三轉徵者釋離畏所以也。此之一徵。文含四意。一云何以名為不活畏耶。二云何因而有此五畏耶。此二是怖畏因果。三云何以名為永離耶。四云因何令此得永離耶。此二是離畏因果。若得因離。自然無果。次四舉因顯相以答者。謂正舉離因顯離果相。反顯畏因及畏果相故。通有四意酬前四徵。如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離不活因。則反顯愛身資財是不活畏因。若不畏不活即是離畏因。則反顯畏於不活。是此畏果。餘四例然。又此離因即是能治。其怖畏即是所治。
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竪等事。
五菩薩如是下結酬初徵。前云何以能離。今酬云如上三段所以能離。
上三十句釋名竟。
下三十句安住分。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薩以大悲下安住地分。中有三。初總明安住。二所謂下別顯安住。三佛子菩薩以成下總結安住。今初。文有三句。一大悲為首。是安住因。菩薩所行皆為眾生悲為行本。故云為首。二廣大志樂無能沮壞。是安住觀。謂契理深心為大。故煩惱不能壞。悲化兼物為廣。故小乘不能壞。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
下別顯安住有三十句。即為三段。
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
二別顯安住即顯前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文有三十句。顯三種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迴向成就。信為行始。次依信起行。後迴行成德。以為行修次第。今初信心十句。增上者謂下所列諦實等境。深信決定。名為增上。別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後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利。後四利他。
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躭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第二日夜下修行成就中九句。總云無厭足者即無間修。別有八集。前七教行。後一證行。前中初二攝法方便。一親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諸法故。二樂法集。於問答中論議解釋。心喜樂故。後五句次第修行。於中前三內觀順理之行。一多聞集即聞慧。二正觀集即思慧。三不染著即修慧。於三昧中無依著故。後二隨緣離著行。謂六不貪集。七不求集。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八如寶集即證行圓滿常現前故。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諂誑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汙如來家故。不捨菩薩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
第三求一切智下迴向成就。謂求一切智是迴向菩提。有十二句。初句即所求之事。名之為家。一切智地是求處故。下十一句即能求之因。初句求如來力等。顯能求之觀。餘十句能求之行。初求諸度。名無障求。謂求諸度無著法故能除蔽障。下九句別。別治諸障故。一離求。治於諂曲。見乞者求詐現方便。一向無心與故。二如說能行求。是治妄語。謂許而不與等。此治檀中二垢。三者護求。治戒一垢。犯不覆藏故。四不污求。治忍一垢。謂惱亂他業是污如來利益家故。五不捨求。治進一垢。六不動求。治禪二垢。一者亂心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調伏憶想分別。一切智心治之。下三句治般若三垢。謂七不捨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九者常求。證障證道垢。於上勝妙證法之中。願欲心薄故。
上來迴向成就竟。
下總結。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第三總結者。上三十句廣勤行具足成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信謂忍受決定。欲謂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後三是欲。次十是精進。對行造修。後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地說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
上安住分竟。
下第四校量勝分有三。初願勝。為標志遐廣。二修行勝。依願造修。三果益勝。即位行成就。
今初敘意。
然其勝義乃有眾多。統而收之不出三種。謂願行智。此三歷位故有眾多。略明十位。一初發心勝。二信勝。三解勝。四行勝。五願勝。(上即三心)六證入勝。七從七地去。權實自智勝。八無功起行勝。九上等諸佛勝。十究竟勝。所謂諸佛三心果滿。故今此正明行願勝也。言圓融者以稱性故。一願之中具一切願。即入重重。六相圓融。正在此文。此是疏義。其文未錄。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二正釋文中分二。初顯十願。彰自利行。後明十盡句與眾生共。今初分四。初總標。二所謂下別列。三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下總結。四以此十願門為首下明攝眷屬。初十願彰自利行。初總標也。能成就言該下三句。如是一句始起要期。次大勇猛乃起方便。三大作用願遂行成。
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初供養願。總明供養。論云供養勝田。通師及三寶。今從勝故但云供佛。次云廣大如法界下彰願德。言如法界攝功德大。如虗空因大。盡未來時大。一切劫下明願分齊。
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二受持願。初句標願。此受持亦名護法願。次願行相。四句皆通二利。受謂受領。攝謂攝屬。謂攝授正法。護謂防護。持謂任持謂護持。正法。次廣大下願德能。一切劫下願分齊。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于世。從兜率天宮沒。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三轉法輪願。初句標次一切世界轉處。從兜率下轉時。謂現八相時。皆悉下二句攝法方便。次於一切處下二句。明轉法頓周。次廣大下願德。一切劫下轉分齊。
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四修行二利願。願一切下明行相。攝諸波羅蜜即是行體。次淨治諸業即是行業。總相下明行方便。六相圓融自利。如實說利他。次教化一切下明心得增長。廣大下願德。末句願分齊。
又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五成熟眾生願。就行相中初明所化眾生。通有十類。該盡三界。但麤細不同。有色為麤無色為細。有想為麤無想為細。非有想為細非無想為麤。四生該於六道。人傍生具四。鬼通胎化二。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人有卵生者毗舍佶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兒。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濕生如頂生王。從頂皰而生。化生者如劫初起。人皆化生。我皆教化令入下別明所為。謂未信者令信入佛法。已信者令證入。言斷世間趣。謂業惑苦三道通因果。次廣大下德能。一切劫下分齊。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了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六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敬事聽受故。願一切下承事行相。初明所知。次辨能知。前中廣大下別有三種。一一切相。二真實義相。三無量相。今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小中含大故云無量。麤細者明體質麤妙。謂業報等殊。亂住下謂安立不同。亂則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若入若行若住謂世界道路往來。一者順後入即攝他入己。去即為他所攝。行即往來不住故。如帝網差別。即真實義相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帝珠網。故名真實。智皆明了者辨能知也。謂真實義相唯智能知故。廣大下願德。一切下分齊。
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眾生故。於行相中總有七淨。一同體淨。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二普皆嚴淨者即自在淨。如摩尼珠美惡斯現。淨穢圓通。故云普皆清淨。三光明眾具下明莊嚴淨。即相淨也。四離一切下明受用淨。謂受用此土離過成德故。五無量智慧下住處眾生淨。謂具德人居故。六普入下因淨。謂鏡智淨識及後智通慧為依。故云是諸佛境界。七隨眾生下果淨。即臨機示現。末二句德能分齊。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處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八不離願。願與一切眾生處恒不離佛菩薩。得同意行故。行相中有十二句。初一句總。後句結。中十別明菩薩行。前五修行同。後得不退下五德用同。修菩薩行結也。廣大下德能分齊。
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九利益願。願於一切時恒作利益眾生事。無有空過故。行相中二。先總明。謂乘念不退圓滿教輪。三業皆益。若暫見下別顯有二不空。一作業必定不空。三業能安樂故。謂見身行行。聞口說法。能生智慧。念意實德諸惑不生。得如大藥王樹下次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樹拔病苦。寶拔貧苦。廣大下德能分齊。
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
十成正覺願。願與一切眾生同時得無上菩提。恒作佛事故。行相中二。初成菩提體。即自運已圓。次不離一毛下菩提作業。即運他不息。有七種業。一從不離一毛至入涅槃。是示成正覺業。一切毛端是成佛處。上云一切世界乃平漫十方。此徧法界一一毛端極小量處皆於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眾生故。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隨一切眾生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
二說實諦業。謂說四真諦。令悟實故。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三證教化業。以一極無二之菩提。契差別性淨之涅槃。則不復更滅。說此證法令物生信。名教化業。
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
四種種說法業。一音稱機故。
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
五不斷佛種業。涅槃常住動寂無二。雙林應盡。增物悲戀。故云示入。既非永滅。常作佛事。故佛種不斷。此得果不捨因也。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六法輪不住業。大智慧地唯一事實即是佛智。能生萬物終歸於此。故名為地。而智慧門隨機萬差名安立一切。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
七自在業。三種通即自在所依。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現生住滅修短隨心自在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此彰德能分齊。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此總結十願也。
上十願竟。
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大文第四以此下明攝眷屬。謂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為眷屬。則此十願攝無不盡。
上明十願彰自勤行竟。
下十盡句與眾生共。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虗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此以十盡句與眾生共。謂前十願皆為眾生。由十無盡。成前大願皆無盡也。初句為總。何等下徵釋。有十句眾生為總。餘九為別。皆集成度生義故。皆云盡者無斷盡故。
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二大願成就中先反顯。而眾生下順明無盡所以。上校量勝中初願勝竟。
下二修行勝。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第二佛子下修行勝。即行校量有十種行。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淨信下顯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結十名體。今初。由先大願熏心故。則得利益等十心為起行依。於後十行起作自在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
第二別顯行相列有十門。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無疲厭。六知經論。七了世法。八慚愧莊嚴。九堅固力。十供養佛。
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
二正釋中初成淨二句。攝德成人。次能信下正顯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別。初能信如來一句總信因果。次信成就下九句別明因果。九中初二句為因。餘七為果。舉要下一句。總信一切因果智地。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
第二雙辨慈悲二行。中有二。先明三觀為方便。後菩薩見諸眾生下明所起之行。前中三觀即為三段。諸佛正法下九句明遠離最上第一義樂觀。初總云佛法者。唯佛教證所能顯故。具下諸義所以甚深。別有九種甚深。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
第二具足諸苦觀。約十二因緣明之。然十二因緣具業惑苦。今但云苦觀者。業惑是苦因故。下文有二段。初凡夫邪見總。次無明下四行半經。別明三支。後三界田下別明後九支。
無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恒造諸趣受生因緣。
後無明覆翳下別有九種邪見。初五無明。即具五種邪見。次三是行。後一是識支。業及識種亦名邪見者邪見俱故。邪見引故。所以無明句多者顯一切煩惱皆能發潤而發業位無明力增。故委明之。憍慢諂誑慳嫉俱如論釋。
貪恚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
次三句明行支。初貪恚一句集業邪見。次以忿恨風下二句別明行支。吹心識火熾然邪見。即內心思業為煩惱風。次凡所作業即作業邪見。即兼動身口。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識種子。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識邪見。明所引識支。
上明前際三支竟。
下明中後九支。
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
三明中後九支。文分三段。初於三界下至有生。明自相。言自相者謂現在名色等支。體狀別故。次有生下至長苦聚。明同相。言同相者。謂未來二支亦同現在有名色等故。三是中下至如影像。明顛倒相。今初自相。言三界乃所生之處。復生苦芽。即名色也。言共生不離者謂與阿賴耶識共生不離也。攝論云本識有三種相。一自相謂本識自體。二因相謂種子識。三果相謂異熟識。以有三相。共通因果。今言共生不離者。意謂本識以所持雜染種子為因。即感名色為異熟果。是則識支因相一半在過去持餘雜染因。一半與後名色所依。故云共彼生。謂名色但從種子依識而生。不雜本識生也。故過去三支唯有二支半。中後有九支半。如此方顯相續義也。名色增長成餘八支。非別有體。
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
二同相生及老死。正顯同相。言同相者謂未來二支亦同現在有名色等。生死既同則苦亦同也。如是下結前十二。前二支支半為能生長。後九支半為所生長。
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三顛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因緣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謂有。所以名倒。以緣生無性故空。離我我所釋成空義。離我人空。離所法空。無知下釋無我我所。知覺通外小。外道僧佉說覺以為神相。衛世說知以為神相。皆執神為我。今無知覺成上自體本無有我。若約小乘。就五蘊說受蘊名覺。三蘊名知。約六根說身識名覺。餘五名知。五陰造業故云作者。當陰招報故云受者。今並遣之故都云無。如草木下喻無知覺義。
然諸眾生不覺不知。
第三彼二顛倒觀。妄苦本空。得而不覺。真樂本有失而不知。遠樂就苦名彼顛倒。
上三觀為方便竟。
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第二正起慈悲。初明興悲謂見苦應拔。次復作下興慈。謂無樂應與。既言具苦必不知樂故。
十行中上合二三慈悲行竟。
下施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悋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
第四施行。於中三段。初總明施行。二別顯施物。三總結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即大慈悲。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以初地檀度得圓滿故。於一切下明施體相。求佛大智。顯施所為。結施行名。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無所惜。
二凡是所有下別明施物。偏顯上文一切無吝。施有二種。一外施謂財穀四事等。二內施即頭目等。
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三為求下總結行成。先結所為。是名下正結行成。然初地行應具三施。從增勝說但舉於財。二三地中方得無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四施行竟。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
第五無疲厭行。中有三。初牒前起後。次轉更下正顯行相。三即得下結共成行。
五無疲厭行竟。
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
六成知經論智行。
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
七成就世智行。言隨應者隨機所應。宜以何法。隨力者隨己智力所能。隨他智力所堪。隨其所習者。約機現作。論釋隨宜。
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
八慚愧行。知時下正顯行相。時有三種。一者念時。如是時中宜修定等。剎那不間故。二日夜時。晝則存心。初中後夜亦勿廢故。三所作必不斷時。此即知量。謂量力所能。亦愛亦策。勿令過分有休廢故。以此之時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煩惱睡蛇晝夜不雜。為慚愧服而自莊嚴。
八慚愧行。
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
第九成堅固力。謂此即前慚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應當精勤不退自分。不轉勝進。
九堅固力行。
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第十供養行。利養供養通二供養。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大文第三佛子下結十名體用。先結體用。所謂下結名。言體用者此十即是淨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說。問前安住地分有三十句。亦名信慈悲等。與此何異。論答云前是清淨。此地法以局初地。今盡是盡淨諸地障。此十種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故。
上第二修行勝。依願造修竟。
大文第三果利益校量勝。即位果。有四種果。一調柔果。二發趣果。三攝報果。四願智果。通稱果者地中滿足故。別言調柔者。謂調鍊柔熟。以供養攝化等為能調鍊。信等十行為所調鍊。由行供等。令信調柔隨意堪用。故名調柔。下鍊金喻。其義甚顯。二發趣者。發謂發進。趣謂趣向。發自此地趣向後後為所發趣。下商人喻。義甚相似。三攝報果者。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四內證願力。教智自在。令業用無邊。故名願智果。發趣文局初地。義通十地。餘三義局初地。文通十地。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五四果。即為四別。今初調柔果。文有法喻合。法中四者。一見佛為鍊行緣。二悉以下所鍊行體。三以前二下別地行相。四是菩薩隨所下鍊行成熟。初中以大願力是見佛因。力兼神力。故論云以勝通幻見色身佛。以正願力見法身。佛即功德法身。言多百者。是多箇百。多箇千。然一中已攝於多。理實入華藏剎海。見法界身雲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眾生法。
二所鍊行體中以行入行。故名為鍊。如金入火。然有三種入。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二以此善根下入無上果。即迴向上。去下劣垢。三佛子此菩薩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以前二攝攝取眾生。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中。先約四攝。然四攝望前猶是利生法。望後為別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故此明之。愛語是法施。初地檀滿故說二增。為別地證相。各說一增。以十地難分。故寄十度以顯差別。其實地地具修。稱性圓融。一具一切。
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四所鍊行成熟中。總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為能練。信等淨法以為所鍊。後舉前迴向能鍊信等淨也。言轉轉者。此之信等於初地中三節淨。謂初住地時證前緣修令成真修。已是一淨。二行校量中對除障法。復一度淨。今此地後更歷三修。故云轉轉。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師喻菩薩。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數數入。調柔成就喻鍊行成就。信等眾行未證真前。但約緣修為對治行。妄識為體。證真之後乃知信等非是今有。即如來藏中恒沙佛法。真心為體。今已證真寄相顯真。故分能所。
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第三法合。準喻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
第二發趣果中二。初正明發趣果。後佛子是名下總結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法中亦四。一問。二知。三行。四到。知是明解正能發趣。然由問故知。所以先問。知意在行。行必能到。初地已滿而更問者一問勝進。二問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故。問中相及得果者。相即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故。謂諸地能所觀相。得者即正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間出世間智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即後得。後得緣俗故名世間。無分別故復名出世。
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第二明知。由問故知。知不異問故。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次由此下到。並可知。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問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資具方便。具資糧故。不迷多約利他。資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商主下喻知。善以智慧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
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後下合行。安隱下合到。喻中略行。合中略問。欲影顯耳。
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第四結勸可知。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第二佛子下總結地相。行修已竟故於此結。前說分齊深故說其一分。此中廣故說所不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
大文第三攝報果。利益勝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後是菩薩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復二。初上勝身。顯其報勝。後能以大施下明上勝果。今初閻浮提王者。即鐵輪王常護正法。應是行勝。
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二上勝果者。依前王報。起於勝行。是身之果。於中二。初行。後願。前中亦二。一大悲利他。謂若施若攝。
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二不失自利。正作利他業時即不離念佛等故。謂利他事中迴向菩提故成大功德事。不生分別故除諸妄想。順理合體故云不離。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復作下明願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後四攝化。首唯是總。謂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別。勝大亦總亦別。導謂分別法義。將者令他得證義。滅諸煩惱故。後二約智。前因後果。帥者教令入正道故。後句以大菩提而教化故。
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第二出家果中。初捨俗出家。後既出已下謂既為眷屬修行。剋證禪定勝業。勝業有二。一者三昧勝。即勝定體。二三昧所作勝。謂因三昧得見佛等。文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初二句自利。一見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二知神力。取其所加。次四句利他。有信機者。動剎現通。次三有悟機者。往剎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竪論二利。留命住劫。後三句二利速疾。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四願智果。正願久積。以智內照故。其自在示現難可窮究。則顯上來百數彰地階差非定爾也。今行合法界。是圓融實德。故云過此。
下偈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若人集眾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第二應頌四十六偈半。大段分二。初正頌前。次二結說。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頌住分。又四。初二頌依何身。
淨一切智力 及以無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羣生眾 為得大慈悲 及轉勝法輪
嚴淨佛國土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虗空界
次四偈頌為何義。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次二偈頌以何因。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後三偈頌有何相。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遠離於鬪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智慧
第二五偈頌釋名分。先二偈半頌喜相。
此處我當得 憶念生歡喜
餘頌喜因。於中先半偈頌念當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眾威德 以不貪著我 及以與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後二偈頌念現得。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
三有六偈頌安住地分。初一偈半頌信心成就。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次一偈半頌修行成就。
修行波羅蜜 遠離諂虗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汙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樂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修善無厭足
轉求增勝道 如是好樂法 功德義相應
後三偈頌迴向成就。
恒起大願心 願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願 修行最勝行
成熟諸羣生 嚴淨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徧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處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虗空與眾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盡 彼諸若有盡 我願方始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復然
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頌校量勝分。於中三。初六偈半頌願校量。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如是苦眾生 我今應救脫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車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次六偈頌行校量。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鍊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後十偈頌果校量。初二偈頌調柔果。
譬如大商主 為利諸商眾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到於第十地
次二偈頌發趣果。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眾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己國王位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次五偈頌攝報果。
若自在願力 過是數無量
後半偈頌願智果。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羣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二偈結說。
初歡喜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四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離垢地。所以來者。論云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言正位者。即初地見道。是出世間。依此修於三學。戒最在初。前地雖證真。有戒未無誤犯。又以十度寄明地位。前施此戒。故次明之。下八準此。言離垢者。慈氏云。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戒。亦名增上戒。住此地斷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微細誤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業。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三業。言最勝真如者。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為無邊德。以成於戒得最勝故。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 踊住虗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讚
次正釋文。分三分。初讚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今初。五頌分二。初三慶聞初地。二請說二地。今初前二。經家敘其三業慶喜。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後一發言申讚。領前請後。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後二初序後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相。後彰地果。前中分二。一發起淨。即是入地心。二佛子菩薩住此離垢下即住地心。三聚無誤。地中正行名自體淨。直心起彼名發起淨。初中有三。謂標列結。今初標也。深心者深契理事。故標深列直。義一名異。言直心者則令自體淨中性戒成就。性戒有二。一久積成性。二真如性中無破戒垢。今稱如持。使得性成故云成就。
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二徵列中有十句。初句為總。餘九為別。別中前四律儀。次三攝善。後二饒益有情。
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第三結行入位。由上十心成就上品極圓滿故。入斯戒住。以此十心為發起淨。下文第一自體淨中。明三聚淨戒。即分為三。初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此三聚戒攝前三位。初攝治地住。次攝饒益行。思彼眾生墮惡等故。後攝不壞迴向。謂有智願等。於法寶等皆不壞故。律儀通於止作。攝善唯約善行。此二自利。後一唯約利他。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
今初律儀。分三。初標所依。謂離垢地戒增上故。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壞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二正顯戒相。中有十善業道。即為十段。今初離殺。分二。初總明。次不畜下別顯。今初性自遠離。文屬殺生。義該下九。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即自性戒。然離有三種。一要期離。謂諸凡夫。二方便離。所謂二乘。三自體離。謂諸菩薩。契窮實性。自體無染。然離亦有四。地前離現行。登地離種子。除誤犯顯性淨。正當二地。次別顯中有三種離。一離因謂離殺因緣。二於一切下對治離謂離殺法。三是菩薩下果行離。即離殺業。今正不殺。故名果離。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第二離盜。初句總。非理損財不與而取故名為盜。別中亦三。一因離。二於他下對治離。三若物下果行離。因中止謂少欲。足謂自足。自之所有尚生止足。故無盜。
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
第三離邪婬。乖理曰邪。深愛曰婬。別中亦三。一因離。謂自妻知足。此亦二意。一內心知足。離於起因。二自足妻色。離受畜因故。此由寄報輪王相同世間故。得示有妻妾耳。二對治離。謂不求他妻。現在梵行淨故。不求未來妻色。他人之妻蓋不在言。三於他妻下明果行離。亦有麤細。細約起心。麤約從事。
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第四離妄語。違想背心名之為妄。別中分二。初對治離。次乃至下果行離。今初對治。即是因離。不別明因。有二義故。一無外事。謂無刀杖妻財之外事。故無受畜因。二無異因故。謂但用誑他。思即妄語因。無別貪等以為異因。異因即起因故。離彼誑心。即誠實語。實語即是雜心對治。故對治離即是因離。不同身三各具三離。口四唯二。意三唯一。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第五言不乖離。名離兩舌。兩舌事成能令離間。別中亦二。初對治離。後未破下果行離。對治離者。即不破壞行。此唯約心。果行離者通心及事。即是差別。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踊悅語。
第六言不麤鄙名離惡口。別中分二。初果行離。後常作下。對後諸業望治果行。非全次第。故先顯治。後能離果。今此先明果行中。先明所離。後明能離。初中有十七語。句各一義。前四總顯惡言體用。後十三語重顯前四。疏有多義。
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第七言辭不正故云綺語。其猶綺文。總離可知。別中亦二。先對治。後果行。前中八語初一為總。故下結云戲笑尚恒思審。是以菩薩常樂三思而後言。則無散亂矣。下七語別。時之一字亦總亦別。總者上言思審者思合其時。語默得中也。別者下七種語皆明其時。略有三義。一教化時謂稱適其機。二教受時即實義法三種語。三教誡語即順道理等四種語。即律中五義。一制謂有罪者治。二聽謂無罪者聽。三舉謂有過者舉。四折伏謂折攝合宜故云巧調伏。五令喜謂有實德者稱揚令喜故云決定。隨時籌量者若制若聽若舉若折皆須適時。故總結之。二是菩薩下果行離中亦以輕況重。
性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第八離貪。此下意三。但有對治者。以貪等是業有之本。更無所依。故非果行。非果則不可更立異因。故但有其一。今初離貪謂離求欲心。別中有三。一於他財物是事。二他所資用是體。三不生貪等。明差別。初始欲名求。次希得屬己為願。
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
第九離於忿怒含毒故云離瞋。別中有三。一別顯能治。二永捨下總顯所治。三常思下類通治益。別中六種心。論攝為五。一於怨生慈心治。二於惡行生利益心治。三於貧苦生哀愍歡喜心治。四於樂眾生生和潤心。論名利潤。治彼染著無利潤故。五於發菩提心人起攝受心。攝令成故。
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第十離於乖理推求。不言性離者蓋文略耳。別中治七種邪見。一住正道者治異乘見。小乘對大非正道故。二不行占卜治虗妄分別見。即是邪見。夫吉凶悔吝。由愛惡生。故云邪見。三不取惡戒。治於戒取。四心見正直治於見取。五無誑者治覆藏見。六無諂治詐現不實見。七於佛法下治非清淨見。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第三佛子下結成增上戒。
上攝律儀竟。
復作是念。一切眾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
第二復作是念下攝善法戒。謂非唯律儀不闕不斷。常攝善法亦無斷闕。文中分三。初略觀不善起攝善行。次佛子下廣觀障治。起攝善行。三如是方便下總結勸修。今初分二。先明觀智。後是故下明起願行。且初。
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後起願行者。由念眾生惡因果故。便起大悲。修二和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
第二廣觀障治起攝善法中謂觀五重善法。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意於上上清淨佛善。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後攝觀十善具諸法門。然通相而辨善皆能治。以順理益物正反惡故。文有五重。今初人天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
第二辨三乘善。各有三段。今初聲聞乘善。初標所修善。次以智慧下顯所用功異。三成聲聞乘結成自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
第三緣覺善。所用異中初句總明。以能修習。名修清淨。未能圓修。不名具足。方便謂教法。以緣覺出世無九部法故。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第四菩薩十善所用異中修治清淨。是自利心。廣是利他。無量即大乘心。是二利行體。具足悲愍。是菩薩用。方便所攝即四攝攝生。是彼悲力。發生大願即淨深心。當初地。二不捨眾生即不退轉地。雖得寂滅不捨眾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位地。即當第十地。
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
第五佛善。上上是總。一切下別有四種。義顯上上事前。三屬佛。後一菩薩思齊。一切智中自在純熟。方名具足。亦滅習氣。故云清淨。
如是方便菩薩應學。
結勸可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第三十不善業道下利益眾生戒。長文分二。初廣明攝生。後如是護持於戒下結成益生之戒。前中顯此戒增有五種義。一智。二願。三行。四集。五集果。今初。言智者謂善知眾生苦因果故。文分為三。初總明知因。二於中下別顯知果。三佛子下結成苦因。今初總中。果有三塗不同。因有三時階降。論名時差別。疏有多義。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十惡即分為十。初殺生中。殺令夭折。不終天年。故得短命。即正惡等流。二未死受苦故獲多病。即方便等流。怖無精光感外增上。資具等物乏少光澤。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二盜損彼財故獲貧窮。令其不得稱意受用。故共財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損耗。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三婬中。令其妻不貞良方便詃誘故。婬之穢污感外臭惡塵坌。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四妄語等流。又誹謗約違境。被誑約違心。言無實故。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五兩舌中。令他離間親友成怨故。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六惡口中。語體惡故語用惡故。言恒有諍。違惱他人。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七綺語。言無人受機不領故。語不明了自綺錯故。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八貪欲中。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九瞋恚中。二種等流似前輕後重。見其不可意故求其長短。二惱害彼故。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十邪見。還生邪見之家。心見不正故多諂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
三結成苦因。無邊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
第二是菩薩下明願。依智起願。願為眾生自修善故。但離惡因惡果自亡。願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願起行。如誓修故。於中初依前願以起自行。後亦勸下依於自行正攝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眾生故。生十種心。謂依前攝善。起悲攝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拔眾生。悲心能起利眾生事。故名為集。集者益物之心。就中別相為八種眾生。一於惡行眾生令住善行。故名利益。二為苦眾生令得安樂。三於冤憎眾生慈不加報。四於貧苦者悲欲拔之。五於樂眾生愍其放逸。六於外道攝令正信。七於同行者護令不退。八於攝一切菩提願眾生取於自己。九觀彼眾生乘大乘道。進趣之者敬之如師。十觀集具足功德者敬如大師。後二通攝為一菩提故唯有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勝上欲。欲拔濟故。約前㧞濟。通有四種眾生。一化顛倒眾生。二化欲求眾生。三化有求眾生。四化梵行求眾生。文中為十類。初有一類。二有五類。三有二類。四有二類。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觀所化。次我當下興拔濟心。前即所治。後即能治。今十類生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濟。十中初一解邪。餘九行邪。且初。
作是念言。眾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
第一化顛倒眾生。先所化中。邪見為總。謂四顛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見。常樂二倒名為惡慧。我淨二倒名為惡欲。惡道稠林者結其邪見。為諸過因。上為所治。
我因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
後能治。住於正見翻上邪見。真實道翻上惡道稠林。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鬪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眾生中有五類。分二。初三化現得五欲受用生過。後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時過。前中。即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今初。已得之物不與他共。於費用時生瞋過也。先明所治。互相破壞。有二。一鬪諍於言中。二分別彼我。乃對冤於心中。瞋恨已下結其增長。由瞋恨故思念作報。身心惡行熾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瞋。如來之慈乃名無上。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
二化無厭財眾生。求時無厭以生貪過。初所治中有二。一貪取無厭。明內心難滿。二唯求財利者形於身口。邪命自活。結上三業。次三業正命。以為能治。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
三化受貯積財眾生。積而不散順生三毒。增煩惱過。初治中。染著生貪。散用生嗔。癡迷上二。言種種煩惱因之熾然者。謂寶玩受用數為煩惱之所燒故。癡迷於此無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槃清涼。煩惱火滅故。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次二有二願。化未得五欲進求時過。即造業眾生。分二。初一明追求現報。造諸惡行。後一明追求後報。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種過。一愚癡覆心過。二入陰翳下增惡遠善過。三行曠野陰道明受苦報過。四起惡見者即無正對治過。後能治中先得淨慧眼。以所見如實。故不隨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為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
二化追求後報。習有漏善隨順險道過。謂以迷出世勝義愚。造福不動業。求未來報。則常在險道。前所治中文有十句。分三。初生死即自體。人天報危故名險道。二將墬下險道中事。文有八句。迷於苦集滅道。如次各二。初將墜明有苦。二入惡見網正明迷苦。三為愚下迷於集因。隨逐下明其造集。如盲下顯無道體。無有導師明闕道緣。正明迷道。非出要道下正迷於滅。入魔一句顯有滅障。謂入六塵如惡賊劫。隨順下二句明失。次能治中。拔出險道。總離前惡。住無畏城。是離之處。
上化欲求眾生竟。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捨。
第三化有求眾生。有二段。初一道差別。五趣流轉。後一界差別。三界繫閉。今初。先過。後治。過中初句為總。入欲下別。總即沒在大河過。謂六道漂溺如彼大河。求其沒中所以是過。次入欲流下別顯。大瀑水波浪。有三種相。一自體漂流。即五趣因果。二身見下為因起難。謂處之多害三安六處下便成大失。失出離道。今初自體有五種相。一深。二流。三名四漂。五廣。一深者具足四流無量水故。為煩惱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總四流。煩惱因深。故此苦果常流不竭。三愛河漂轉者名也。前明四流雖無惑不攝。愛潤生死。此由漂溺者偏受河名。四湍馳等者漂也。此有二義。一顯河急。故云湍馳奔激。謂雖寶愛身。欲令長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時。二由急故不能如實知。亦復不見涅槃彼岸。故云不暇觀察。五為欲覺等。隨逐者廣也。謂隨欲五塵。故名為廣。依此漂溺。
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
第二起難。有四。一者執。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發。故云身見羅剎於中執取。二將其下轉還。詣先捨欲已。將生上界。由身見執。還生下界欲念之中。三於所貪下中著。謂於受用時求欲等樂著故。四住我慢原阜者增慢。謂於受用事時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輕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
三明大失有三。一善道無出意失。此無善因安六處聚落故。二惡道無救失。此無救緣。三無能度者異處去失。謂離善行生諸難處。不值佛故。此雙闕因緣。
我當於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於一切智慧寶洲。
後能治中初起化心。次以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與善因。謂六度萬行以為船筏。二作救緣。三令無苦患。四令離集染。五證涅槃寂靜。六令得菩提大智。皆翻上思之。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繫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第二明界差別。先過。後治。過中初句為總。三界繫縛猶如牢獄。求有處之。所以為過。次多諸下別明世獄有五過隨逐。一苦事即種種諸苦。二財盡謂愛資生求之不得。憎貧窮遠之不能。三愛離謂親愛別離常生憂怖。四有縛謂雖生上界。還為貪械所縛。五障礙。謂雖得四禪八定。亦為無明所覆。與正見相違。次能治中。若如實了知三界之相虗妄。則自無障礙。果證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於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
第四化梵行求眾生。有二。初化邪梵行求。令捨邪歸正。次段化同法小乘。令捨權歸實。今初先明過中初句為總。謂執著於我過。然外道執著雖多。以我為本。斷常等見皆因此生。次於諸蘊下別明有六句。前三句失道。故遠第一義樂。後三句失滅。故具足諸苦。初中外道計我故云諸蘊不求出離。徧計六根。起四顛倒。故云顛倒行。後三中。一四大乖違苦。謂生老病死苦。二五陰隨逐苦。三怨賊六受無量謂苦。外道著我。故不能得出。後治中上由計我故處處生著。唯大涅槃是無著處。菩薩教之觀過。知其實性。人法皆空故云最勝無著處無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過中有三。初不求大因過。利生懈怠為狹。佛法無邊退沒不證為劣。二不行下不願大果過。三雖欲下明修行過。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離之法。而修小乘。後治中廣大佛法。即諸度萬行。登地已上名為廣大。皆佛因法。智慧通因果。翻前狹劣。總名廣大。
佛子。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第二結成攝生之戒。護持於戒。即前律儀。及攝善法故。能增長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無發趣。三果同前。皆勝初地。初調柔果有三。謂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見佛為鍊行緣。
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於諸佛下明能鍊行。於中先供佛。
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後於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學佛十善也。是戒地故。
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
三是菩薩下所鍊淨中。對前勝中。以離慳嫉破戒二種垢故。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薩戒未淨。故施亦未淨。今離二垢。說名離故。初地金但火鍊以除外垢。今此置礬石中。兼內淨體明。云一切淨。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二別地行中以離語四過故愛語偏多。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三總結地。
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
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先明在家。後若欲下出家。在家中二。先上勝身即金輪王。
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後能除下明上勝果。
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
二出家攝報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若以菩薩下願智果。並如初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頌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頌行位。於中有四。初一頌頌十種心。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捨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頌攝律儀戒。
地獄畜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猛?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二有二偈半頌攝善法戒。
復見羣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闇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四有四偈半頌攝眾生戒。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眾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進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羣生
二有四偈頌位果。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三有一偈結歎所說。
上第二離垢地竟。
第三發光地。所以來者。前戒此定。義次第故。又前三地寄同世間。施戒修法。前二地施戒竟。今此顯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得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為令得此。因說此地。令勸修學。言發光者智論名為光地。本論名明地。光之與明眼自殊稱。皆略無發字。仁王名明慧地。慧亦是明。義旨皆同。今統收下經及諸經論總有三義立發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種信心為能發。勝定聞持為所發光。以安住地竟。方始聞法修得定故。瑜伽云由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故名發光地。二以聞持為能發。勝定為所發。三以勝定總持並為能發。彼四地證光明相為所發。唯識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故十淨心唯是能發。證光明相唯是所發。言所離障者唯識名暗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欲貪愚。此障勝地及彼修慧。二圓滿陀羅尼愚。此障聞思慧。及障彼陀羅尼故。若約所證。唯就總持名證勝流真如。唯識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其所成行亦唯禪及求法。其所得果亦法及禪。下四無量五神通等皆定所攝。上釋名竟。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
次正釋文。總分三分。初讚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今初六偈分二。前三慶前。後三請後。前中初偈集經者敘。
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眾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
為欲利益諸羣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後二偈讚說。前偈有慈。後偈有悲。故云利益。又前偈教相。故云律儀。後偈證相。故云微妙。真實者契理故。無異者千聖同轍故。無差別者理貫事故。
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
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
後三偈請中初二偈大眾請。前偈總請三地之法。謂如彼教法相應三智之業。後偈別請十度行法。以地地通有故。慈悲是願。道謂道力。佛清淨行即無漏智。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行。後明地果。前中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此地修禪。厭伏煩惱亦厭於禪故名厭地。正住地心。住於八禪故但名厭。初入地心觀修彼行名厭行分。趣地方便起彼厭行。地滿心中得無量等。是厭之果。今初分中有三。初結前生後。次何等下徵列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行入位。初中標起。云十種深心。論經云深念心。則異二地單云深心。謂更以十心。念前十深心故。
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二徵列十心。義分四對。初二句一對謂根本建立。次三句一對謂方便發修。次三句一對謂修已成就。後二句一對謂德用自在。此四對中皆前離過後明成善。初言淨心者離過也。謂依二地淨心。趣此地淨心故。二安住心。依不捨自乘及前十故。此二依前。故云根本建立。次第二對方便修者。於中前二句離過。一懸離當欲。二離於現貪。後一造行進善。第三對中初一句離過。謂自地煩惱不能壞故。名堅固心。後二句成善明盛。謂八禪出入自在。勇猛謂不退失。第四對中謂不樂狹小。故云廣。依他自在不捨眾生。故云大。
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三結行入地。謂於前十心。作意思惟。便入增上心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第二厭行分中有三。一修行護煩惱行。以觀有為可厭患故。二見如是下修行護小乘行。求一切智。深念眾生捨狹劣心故。三菩薩如是厭離下修行方便攝行。欲攝眾生不離無障礙智究竟方便等故。又此三段攝前三位。初及第二一半。攝修行住。次護小乘狹劣心下攝無恚恨行。以慈悲故。後段攝等一切佛迴向。思惟佛智。度眾生故。今初文有二十句。分二。初十句觀無常即知有為體性。後十句觀無救者即就人彰過。今初分三。初顯觀無常。時謂住地已。次觀一切下總辨所觀。謂有為法。後所謂下別示其相。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無常。論云是中命行不住故。命行是所無常法。不住是無常義。別中九句。通顯此無常義謂無我我所故。
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第二又觀下十句明其無救。初句總顯。言此法者。即前無常。今又觀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來無逃避處。無能救者。別有九句。約生老病死。初四約死以顯無救。此相顯故。所以先明。一無依者。於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救令不至。二與憂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意者懼死。所以懷憂。三與悲者生陰轉壞。死相現前。於此中間彌增涕泗。四苦惱同住者正捨壽時四大分散。則憂苦轉增心生熱惱。次二約資生事不知是苦。妄生樂想。謂五追求。資生境有違順故愛憎所繫。六於受用時苦多樂少。云愁慼轉多。謂受而不散眾禍皆集。用而毀損如損身命。故曰苦多。此二含生一種。七於身老時盛年壯色。不可救令停集。後二約病。初一病因。謂八於少壯時具樂等三受。故貪等常燒不容法水。熾然難救。九於年衰時眾患所纏。如樹將朽。日夜增長無能令免。老即病緣。如幻不實總結前九。
上護煩惱行。
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趨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第二護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護小心。後二十句護狹心。今初句總。先結前。謂先觀無常已厭有為。次觀無救故倍增厭。趨佛智慧明其生後。正護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見佛下別有十句。分二。前五攝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後五清淨大即求涅槃果。菩提修成名攝。涅槃本有離障稱淨。今初攝功德大。一智用不測故不可思議。二妙用無比故無等。三純以利他故無故。四無譏嫌故難得。五不同外道故無雜。總攝五種功德大。後五清淨大。義攝有三。一無惱即離惑習。無明不雜故。二無憂者離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槃有二義。一得體謂至無畏城。二得用謂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復退還。不住涅槃。故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
第二護狹心。文有二十句。前十悲其淪溺。後十決志救濟。前中先牒謂見佛智勝利傷物不得。有為過患愍物處之。此是牒前則起悲心。是為生後。
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
二何等下正顯悲行。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由孤獨無依故生哀愍。今眾生上遠慈尊。下不利物。故云孤獨。別有九種孤獨無依。初二依欲求眾生。一已得心無厭足故貧窮無依。二未得求無休息故三毒火然。言多欲多求。次三依有求眾生。一閉苦果獄。二集因覆障。故云煩惱稠林。三無觀察道。由生八難不聞法故。安能證滅。後四依梵行求眾生。前三小乘。一行小因。不求大因勝善之法。二保小果。不求菩提為失佛法。三不得大涅槃。長隨變易生死。後一外道雖求解脫。以邪行故失於方便。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第二菩薩如是下決志救度。中初結前生後。作是念下正顯救心。文有十句。對前十類生此十心。一救孤獨故。二脫貧窮故。三淨三毒故。四度有獄故。五著無障處露地坐故。六住善觀察故。七得善法欲生歡喜故。八知見性相同佛法故。九調伏諸根不隨流故。十應令涅槃得解脫方便故。
科第二厭行分中有三。前護煩惱行。護小乘行已竟。下第三修方便攝行。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攝行。謂修攝生方便之行。故下經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濟。即知不離佛智等。即是攝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發起攝行之因。二作是思惟下思求方便攝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攝生方便。四菩薩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二行以為三因。後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發起。今初。一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是牒護煩惱行。為離妄想因。次如是愍念一切眾生是牒護狹心。為不捨一切世間因。三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是牒護小心。為發精進因。謂既知佛智勝益。明修行彼道以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後是智。中一是悲。悲智為因能救方便。
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
後發起者既思三因。欲將有益之智。救可愍眾生。
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第二思求方便攝行者。亦只思前眾生墮有為惑業苦中。欲令永滅。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第三思得攝生方便中方便有五。一佛無礙智。二八地如實覺。三四地如行慧。四三地禪定。五亦三地多聞。然此五中從微至著。則後後起於前前。今觀求逆尋其本。展轉相因。並云不離。此五之中多聞為能起。佛智唯所起。中間三種。通能所起。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
第四依思修行。上既逆推本由多聞。今則順行先求聞慧而起聞行。文中先結前生後。下正起求行。
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後日夜下正起求行。於中二。先明求法行。後菩薩如是下明求行因。今初文有十句。即是三慧而有四節。初三唯聞。第四五六通聞思慧。第七唯思。後三唯修。於中初日夜常聞以顯勤行。喜法等九顯正修行。
上求法行。
下求因行。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
二求行因中有二。初常勤求因。後菩薩如是下正修行因。今初。彼常勤求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於中分六。一總明輕財重法。
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
二雙捨內外。
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三內財敬事。謂心則恭敬捨慢。身則承事忘苦。
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四況捨外財。
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五輕位重法。人天王位終是無常。句偈教義法王為果。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六甘苦重法。以一句之法能盡苦源。地獄多劫誠可甘也。
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
後正修行因中初結前。如其下正顯因相。謂靜處思惟正觀。為修行之因也。若順經文。此是後文標舉耳。
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大文第三厭分。束為七修相者。前明聞思。今顯修慧。即五種方便中第四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也。論云云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於中不染。必定應作故。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經文修有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處修。四何故修。五何時修。六何所修。七何為修。束此七相。大為三段。初四修行。次二正入。後一入意。今初。此菩薩得聞法已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次攝心安住即云何修。攝散住法是修相故。次於空閑處即何處修。次作是思惟下即何故修。要得修行方證得故。此於七相中已具四相。然非但口言。通於說聽。謂非但聽聞文字音聲而得清淨也。然皆即妄即真。圓融自在。任運而發。不同欣厭。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
第二證入中初結前。即何時修證。謂在三昧時是修行時。正修行竟是證入時。後文即離欲惡下即何所修。修何所證。謂證八定。八定之義廣有多釋。今疏略以四門分別。一入意。二釋名。三體性。四釋文。今初入意者下經云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染著。論云以何意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故入諸禪。謂得世禪恃以生慢。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故入無色定。謂外道證此以為涅槃。恃以生慢。菩薩示入八禪。一一過彼故攝伏之。三為苦惱眾生入慈悲無量。令安善處永與樂故入慈無量。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悲無量。四為得解脫眾生故入喜捨無量。謂喜其所得自離動亂故。五為邪歸依眾生故入勝神通力令正信故。又示入禪定令物倣故。善自調鍊寄位次第。法應爾故。尚不同二乘自為。豈與凡外同年。次釋名者。禪那西音此云靜慮。靜謂寂靜。慮謂審慮。是以靜能斷結。慮能正觀。諸無色定有靜無慮。雖能斷結。不能正觀。欲界等持有慮無靜。雖能正觀不能斷結。故唯色界獨受斯稱。次無色定者。此四地中超過一切有色法故。違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於彼無容生故。俱舍云無色謂無色。皆無色故受無色名。次別名者。初四禪者一初禪有尋有伺靜慮。具五支。謂尋伺喜樂定。亦名定生喜樂地。謂離欲界生得喜樂故。二禪無尋無伺靜慮。具四支。謂內淨喜樂定故。三禪離喜靜慮。具五支。謂捨念慧樂定。亦名離喜妙樂地。謂離下界喜樂得妙樂故。四禪離樂靜慮。具四支。謂捨念中受定。亦名捨念清淨地。無色別名至下當辨。三釋體性者。婆沙云靜慮有二種。一修得是善性攝。心一境性。以善等持為自性故。二生得隨地所繫。五蘊為性無色體性。但除於色。餘義同前。大乘宗中。亦無異轍。若會相歸性。則八定支林一切皆空。若事盡理現。皆如來藏。泯絕無寄則定亂兩亡。若事理圓融。一即一切。四釋文。初明四禪。後說四空。四禪之中並勒為四。一離障。二對治。三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
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
今釋初禪。一即離欲惡不善法者此明離障。以一即離貫於下三。離五欲故名為離欲。斷十惡故名為離惡。除五蓋故名離不善法。言離惡不善者。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即身口惡行。總辨欲界諸不善法。已明離障。二有覺有觀。此有二支。是修行對治。新譯名尋伺。皆初麤後細。尋謂尋求。伺謂伺察。心之麤性名之為尋。心之細性名之為伺。三離生喜樂者。是修行利益慶離欲惡等。是故生喜。身心猗息及得解脫之樂。故名為樂。由此名利益支。四住初禪者。是彼二依止三昧。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為彼對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依止定力。尋等轉故。其所離障以無行體非是支故。不為彼依。而言初者欲界上進此最初故。而言住者即安住義。
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
第二禪中一滅覺觀。是所離障。覺觀初動。發生三識。亂於二禪。如淨水波動則無所見故。初禪能治。此為所治。則病盡藥亡。二內淨一心無覺無觀者。是修行對治。言內淨者謂信平等令內心淨。言一心者釋於內義。唯緣法塵。不同初禪有三識故。故阿毗曇云欲界地中心行六處。初禪地中心行四處。謂無鼻舌。二禪已上心行一處。唯意識身緣法塵故。無覺無觀釋於淨義。不同初禪有覺觀故。前滅覺觀顯於所治。此覆言無顯能治無。故非重也。三言定生喜樂者。此二支是修行利益。初禪慶背欲惡故名離生。今慶覺觀心息故名定生。如淨鑑止水。故身心適悅。四住第二禪。即彼二依止三昧。
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
第三禪中一離喜者是所離障。謂二禪利益支。喜心分別想生亂動。三禪轉寂故須除遣。二住捨有念正知三支者是修行對治。一住捨者即是捨數。揀非捨受。論名行捨。行心調停捨彼喜過。故顯揚云住捨者。已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無動安住。二有念者於喜不行中不忘明記故。三正知者或時失念喜行。於此分別正念而住。謂住於捨。上三即前內淨。漸修轉勝。至此別開深細寂靜。故能治下地喜踊浮動。三身受樂下是利益支。初身受樂正顯支體。謂離二禪浮動喜心最極寂靜。得大輕安。身心俱樂。以身在樂中。是故心樂亦名身受。次諸聖所說捨有念受樂者。釋成勝義。謂諸下地無如是樂。及無間捨。上有捨而復無樂。故諸佛及佛弟子。說第三禪具有能捨及正念知而復受樂。故諸樂中三禪樂勝。四住第三禪。即彼二依止三昧。
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
第四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者即是離障。三禪勝樂於此為害。如重病人觀妙音樂。為障四禪故須除遣。故云斷樂。得此定者所有苦樂皆得超越。故總集說。先除苦等。先之一字總貫下三。謂二禪先除苦受。三禪先滅喜受。初禪先滅憂受。并今斷樂已滅四受。二不苦不樂者是利益支。餘禪皆先明治。今此先明益者。乘前總無四受便舉不苦不樂。明五受內唯有一捨。是不動故。三捨念清淨。此二是對治支。亦即名地。三禪捨念與樂愛俱。此斷樂愛故云清淨。喜心浮動常須正知。樂受深細但須捨念。若遠顯清淨者。瑜伽云一切下地災患已斷。以離八災患。謂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是故此中捨念清淨。由是此禪心住無動。四住第四禪。即彼二依止。然入上色定其身相狀如處室中。入下四空如處空中。
上四禪竟。
下四空先敘意。
第二四空定。空處等名同心一境性。有何差別。俱舍定品顯此差別。由離下地染故立四名。謂離第四禪立空無邊處。離空無邊處立識無邊處。差別既爾。從何得名。復次頌云空無邊等三。名從加行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謂修定前起加行位厭壞色故。作勝解想。思無邊空。加行成時名空無邊處。厭空想識無所有。準此可知。其第四空由想昧劣。謂無下地明慧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故云前三無色加行受名。第四無色當體受稱。然此四空亦各有四。謂離障等。而經文但有三句。義含有四。謂初離障。具對治義。若依瓔珞本業。四無色定各有五支。謂想護止觀一心。如初空定。厭色相起於空想。即今對治。護彼色相令不現前。若超色想即名為止。是今離障。空無邊行照了分明。即是觀義。是初利益。一心即是彼二所依。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虗空。住虗空無邊處。
今初空處。謂觀虗空作無邊行相。能滅色想。心安空定。名空無邊處。四空名處者謂有情生長處故。文中三句即為三別。初明離障。二辨利益。三明依止。今初。以經三想句連為義句。故曲有三。言離障者謂離三有對曲色。一有見有對色。謂色界。此一有見謂為眼根所觀照故。名為有見。五根五境此之十界有色有對。以此體是色故。極微所成更相障礙。故名有對。二不可見有對色者謂眼等五根對聲香味觸也。三無見無對色者謂無表法處色也。今言超一切色想者過眼識相。此明超可見有對。二滅有對想者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此滅不可見有對。三不念種種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別一切法故。說名種種。此滅不可見無對。意識雖緣非色之境。今但取緣色自有種種。皆云想者。小乘以在色。欲修此定。未捨形色。故不言滅色。但言滅想。想取色相故偏滅之。大乘之中決唯滅想。若超色想說無色者。後滅空識應無識空。若於色界頓修空定。則六識行境並皆得滅。已明離障。云何對治。前三句中不念之言。含於對治。謂不分別色等境故。何以不念。見無我故。約菩薩實治故云無我。若依有漏。但厭麤以為加行。二入無邊虗空者是修行利益。謂三色想絕則入空理廓爾無邊故。三住虗空無邊處者是彼二依止三昧。後之三定一同於此。
超一切虗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心緣內識作無邊行相。故以為名。初超虗空無邊處是明離障。彼何所障。外念為麤故。云何對治。見彼外念麤分別過患故。二入無邊識是修行利益。前明捨外。今辨緣內。正理云謂於純淨六識身。能了知中善取相已。安住勝解。由假想力。思惟觀察無邊識相。由此加行為先。得入根本。後依止可知。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
第三無所有處者即內外皆無也。初超無邊識是明離障。何過須超。事念麤故。云何對治。見麤念事分別過患。次入無少所有者。修行利益。前以捨外緣內。故為麤念。既無所取。能取亦無。故內外俱無斯為利益。瑜伽云從識處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餘境都無所得。此意明識既為麤。識外復無故無所有。住無所有處。是二依止。
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
四非想中無下七地明了之想。有昧劣想。故以為名。超一切無所有處是所離障。云何對治。無彼無所有。以見分別麤念過患故為能治。既寂無所有。云何名麤。猶有無所有想故。經闕一句。論經則具。彼云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則修行利益。即入非有想非無想。是二依止。瑜伽云。先入無所有想定。超過一切有所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故言非想。又言非無想者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有微細想。緣無想境轉故。即於此處超勝解。則超近分而入根本。此中所以不出三界者。由緣無想境即是細想。外道不了謂為涅槃。未能無緣。豈離心境。況計此為我。故法華喻頭上火然。若知此患。更求上進。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滅而不轉。則得滅受想定也。若未得此定。厭相為先。後想不行。即入無想定。今更約第一義修。略示四空。謂觀色即空。心安於空。是空處定。次知空色不出於心。是識處定。次心境兩忘。為無所有。次亦亡無所有想。緣無想處名非想非非想。若不緣此無想。則諸漏永寂。
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第三入意。但順化眾生法。不同凡小有愛味等。
三厭分竟。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量無對。無障無惱。徧至一切處。盡法界虗空界。徧一切世間。
大文第四明其厭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為果。文分為三。初四無量即行方便果。次五神通即行用果。三此菩薩於諸禪下總結自在。今初所以先明者。凡夫味定三界輪迴。二乘上升多皆趣寂。菩薩因定發生慈悲。準瑜伽四種無量。為四有情。緣求樂眾生興慈。有苦興悲。有善隨喜。有惑不染。此四皆緣無量境故名無量。若總相說皆以定慧為體。若別明之。慈即與樂無嗔為體。悲則拔苦不害為體。喜則慶他不嫉為體。自他捨惑即是喜捨。文中分二。初別顯慈行。後住悲下類顯餘三。初中有十二句。心隨於慈此句為總。隨有二義。一心不趣寂。動皆含慈。二以慈心隨逐於物。如犢隨母。慈之種類總有其三。謂一眾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緣謂緣念。初緣假者欲與其樂。此通凡夫。次緣人空。但有蘊等善惡行法以用教化。此通小乘。三緣眾生體空欲令悟入。此通大乘。今初。又此七句含有八義。曲攝為四。初四句言與樂。正顯行相。廣者與欲界樂。欲境廣多故。大者與同喜樂。謂初二禪喜受俱故。高出名大。無量者三禪已上離苦離喜故深。故名無量。不二者三樂平等與故。次二治障。不愛之冤亦與其樂。故無冤障。是愛之親亦與其樂。非是偏情。故無對礙。中心無愛不愛。故非障也。次一清淨。謂無身心不調五蓋等障。是行清淨慈。後無惱一句攝果。慈定起於色界正果。慈之餘勢。起欲界習果。皆無苦惱之事。故修慈經說修慈有十五利。謂臥安。覺安。天護。人護。眠無惡夢。寤常歡喜。水不能漂。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害。常生善處。鎮受快樂。正報梵世。殘報人王。遠果作佛。然此中有多種果。初現報果。常生下後報果。正報梵世。望上生報。望下正報。殘報人王。即是習果。又初士用果。水不能漂等是增上果。常生下異熟果。殘報等流果。作佛是離繫果。修一慈心三報不斷五果俱圓。無費一毫而功報無極。幸諸後學思而修之。上釋眾生緣慈。次徧至一切處即法緣慈。橫徧十方。竪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諸法皆能緣念。法者謂聖凡五蘊之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業之法。名為法緣。後二句無緣者。無緣有二。一自體無緣。竪窮法空。故云盡法界。二徧至無緣。顯空無分齊。橫盡虗空。末句云徧一切世間者總結上慈。成無量義也。
住悲喜捨。亦復如是。
結類三可知。
上明四無量果。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虗空。於虗空中加趺而去同於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雲。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明行功用果。前內懷慈濟之心。此外現救生之用。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壅曰通。文中有五。一神境。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天眼。寄同世間故但得五。外色內身皆神之境。轉變多種受神之名。亦名神足。依欲勤心觀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隨意成故。餘名易了。今約利生三業。初一約身到機所。次二口業。天耳聞佛說法聞眾方言。以他心智通。隨種種言音皆盡知已。將前所聞之法。隨其所聞之意。復宜用何言之異。而授與之。後二意業。宿住知其過去是何界種。天眼見其未來遠近成益。隨應化之。今初身通。初總明。後能動下別顯。總中云得者。總修總得。然通依四禪。多依第四。別中得三種自在。一世間自在。動大地故。二以一身下身自在。三石壁下作業自在。
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
第二天耳通。初總標其體。謂天耳清淨。清淨有二義。一離欲界法。得靜慮引生清淨大種所造。二離於障礙審諦聞故。由此過於人耳。悉聞下顯用。釋過人義。遠細皆知故。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眾生心。
第三他心通中三。初總。知他心者通於王所。次所謂下別。後菩薩如是下結。別中二十六心。行相各異。然除小等四心。餘皆障治間明。善惡對顯。總攝為九。一以初六心明隨煩惱。謂隨緣現起煩惱相應。故名為隨。非約小惑名隨也。言有貪等。即三不善根。及三善根以為能治。二有煩惱等二心明使。即是隨眠。三小等四心名生。約無記報心。人心小。欲天廣。色天大。無色二解脫無量。以作空識無邊行相故。上二不爾。四有四心學三昧行。略者謂由止行。於內所緣繫其心故。非略者太沉昧故。或不一所緣故。散者太舉。於五妙欲境隨順流散故。非散者於妙所緣明了顯現故。前二約定。後二約慧。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正入根本定故。不定者未入及起時故。六有二心明得解脫。有縛無縛故。七有餘凡夫。增上慢即前類之餘。以得四禪謂為四果。即麤習行名上。無此即細習行名無上。八有二心。妄行正行。論經名求不求。希求名聞即是雜染。反此非染。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濟為廣。隨闕非廣。上之九類不出三種。初二煩惱。次一是苦。餘皆是業。業有善惡耳。皆如實知者。審於事實見理實故。亦非心外見法。亦非無境可知。若自他相絕。則與眾生心同一體。故無心外也。不壞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總。餘皆是別。六相圓融一乘之實知也。
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別。皆能憶念。
第四宿住智通。初總標誰能念即宿住之智。次所謂下別顯。後如是過去下總結。別中初念何事。謂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顯念時。次我曾下云何念。即念相差別也。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謂父母家姓。如迦葉等種族即剎利貴賤等。餘可知。
此菩薩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業而去。若彼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眾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
第五天眼通。論明生死智通。約根約境異故。初總顯能見。誰能見。天眼故。清淨者審見故。過人者遠見故。次見諸下別顯所見。初見生死本有之果隨業之因。若彼眾生下云何見。別見因果不同。如二地善攝戒中辨。菩薩下結。
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第三總結自在。近結厭果。遠結前厭。於何自在即前禪等。禪謂四禪。三昧者四無量慈等三昧故。三摩鉢底此云等至。此應譯者之誤。合云三摩呬多。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云何自在謂智能出入。則散動不能縛。即心生時隨心用現在前故。大悲方便不隨受生。則定不能縛。若不隨禪生當何所生。不揀淨穢但能滿菩提分處。即生其中。謂諸佛菩薩共生一處。是能滿處。以願力者。非業繫生故。
上地行竟。
下地果。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三界即為三別。初調柔果中有法喻合。今初鍊行緣。次悉以下明能鍊行。後見縛下明所鍊淨。
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次明鍊行中先福行。次迴向行。後修智行。言觀一切法不生不滅者即法性觀。於清淨法中。不見增故不生。煩惱妄想中不見減故不滅。因緣而有者謂淨法從緣生故無可增。妄法從緣滅故無可減。又此三地世間滿故。於禪定為此實觀。起後地無生行慧。亦即善巧決定觀察智也。
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嗔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二所鍊淨中。先明斷惑。後鍊細異麤。前中五縛即五住煩惱。若合色有即是四縛。亦名四流。見縛先滅者。初地見道已斷分別惑故。一切欲等者。論云一切修道中三縛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謂煩惱障三縛現行及種故云彼因。與當地所知障種同滅。故云無明習氣。習氣即種義。次於無量下揀細異麤。謂是斷細。以多劫不積三不善根故。細種漸斷善根轉淨。言多劫者仁王經說。初地經四阿僧祇劫後地培增。以細障難斷經劫轉多。多劫不積故邪貪等斷。然但細習。以初地見道二地修道已斷麤故。善根轉淨則前信等。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秤兩不減轉更明淨。
喻言秤兩不減者厭離世間勝於前地。信等入於厭火故自在不失減也。
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險詖心皆轉清淨。
三合中二。先正合前行淨。後此菩薩下別顯忍淨。此地忍增。故偏明之。有十三心。初二句為總。一他加惡辱能忍受故。二善護他心謂他凌我以剛強我則騁之以柔和。故下諸句別釋此二。別中初有二心。分別善護他心。一諧順心。以他於菩薩作惡。疑菩薩嗔恨。菩薩現同伴侶與之諧和。二悅美心者。愛語誨誘。次以三心分別。加惡忍受謂身加惡而不瞋。口毀辱而不動。心嫉害而憂惱不能濁。次有三心出上二因。無高下者。過去久離憍慢故不自高舉輕下於彼。由此能忍柔和護他。後二即加惡不改之因。一不望報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受恩常念小恩大報。故眾生於我有恩。法爾應忍。後三心顯上二心離障。雖柔順護他而非諂。實為利益故不誑。心無隱覆諂佞故。險詖者諂佞也。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此菩薩下第二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
第三結說地相。
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攝報果。此下諸地攝報文皆分二。初上勝身。
能以方便令諸眾生捨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次上勝果中先自分行。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
次勝進行。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清淨安住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第三重頌。十八偈分五。初一頌起厭行分。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淨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觀諸有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恒熾然 無始時來不休息
二有十二偈頌厭行分。於中初二護煩惱行。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惱
見佛智已愍眾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恒受苦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應救彼勤精進
次三偈頌護小乘行。
將求智慧益眾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為尊重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為難 但以聞法為最難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為求法故不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後七偈頌方便攝行。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三一偈頌厭分及果。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淨 如鍊真金體無減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眾
令捨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願力復過是
四三偈頌位果。
一切眾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五一偈頌結說。
第三發光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五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第四?慧地。所以來者。瑜伽引解深密明四種清淨能攝諸地。前三即意樂戒定增上三清淨訖。此下第四訖於佛地明慧增上。故次來也。又慧有多種。四地正明覺分相應增上慧住。故次來也。又前地雖得世定總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捨於定愛及與法愛。今修證彼行故次來也。若依本論。前三寄世間。今此出世。次第故來。若近望前地。由前定聞發此證智。故次來也。故論云依彼淨三昧因持如實智淨顯示故。言?慧者法喻雙舉。亦有三義。一約初入地釋。初入證智能燒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二約地中釋。成唯識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增故。以此地正明菩提分法言中該初後。以菩提分慧為?自性。以惑智二障為薪自性。此地菩薩能起慧?燒二障薪。名?慧地。三約地滿。從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為燄。然所燒煩惱。即所離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攝定愛法愛。菩提分法特違於彼。故能燒之。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等至愛愚。味八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今得無漏定及無漏教故違於彼。由斯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寧有定法之愛。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精進不退。由達無攝受真如。便得攝無生之果。
佛子聞此廣大行 可樂深妙殊勝法
心皆勇悅大歡喜 昔散眾華供養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動
一切天女咸歡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養佛
次正釋文。文亦三分。一讚請。二正說。三重頌。今初六偈分三。初二偈半集經者敘述。地海動者表無明厚地大愛海水可傾竭故。
讚言佛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勝行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 後地決定無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樂聞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願宣說
後三偈半正明讚請。於中先初二偈半天王請。後一眾首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
第二正說分中。大文二段。初明地相。後明地果。前中為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謂清淨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為彼之因。二佛子住此?慧地下清淨分。是初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住此第四下對治修行增長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能有所除。故云對治。進習上上名修行增長。四佛子至所有身見下彼果分。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又四中初一是入心。後三是住心。出心在調柔果。住心中三分攝前三位。初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次攝至一切處迴向。後攝無盡行。至文當知。今初因文分三。初結前標後。次何等下徵列別名。三菩薩以此下結行入位。今初。十法明門者門即通入之意。明為能入之門。法為所入之處。故論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言證地智者即四地證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光。謂三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故前地論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義也。所言法者前求多聞從佛聞說眾生法界等十種之法。便以智光遊入。遊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觀察。觀察增上極圓滿故。方得證入四地。
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虗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
二徵列中。有十種差別觀察。此十略以三重釋之。有總別。初一句為總。本為眾生故。餘九為別。皆眾生事故。二染淨。前八為染。後二為淨。三能所依。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後五依所依立能依。初中。一觀眾生假名差別。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假為空詮故先觀之。因成假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入眾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二空所顯即是真如。不壞假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續者。由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續生假而非實。亦入二空真實。言相待者待非眾生以說眾生。入實亦然。此一推假入實。餘九例知。二法界者即染法界。此就別義。若淨法界通為十依。則十與法界。究竟無別。三世界者彼假名眾生所住依報。四依正所依虗空。五染淨所依是本識界。後五依此所依。立後能依。故此識界前後兩向。向前依正教。向後為染淨依。後五中初三句。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界差別。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後二廣大信解成淨分依他。前是勝心信解。依煩惱不染。與聲聞同。後大心信解。依不捨眾生。不同聲聞。今即前云廣。則護俠兼濟之心。大即是護小心。成大菩提。則二心俱異二乘。又皆言界者通理事也。事則曲盡差別。理則一一入實。即清淨法界。故皆為明門。
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慧地。
三結行入位。觀察圓滿。與十理冥則入四地。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大文第二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故前文云於諸佛聖教中生。云何清淨。於如來家轉有十力故。文中三。初總明。次何等下徵釋。是為十者下總結。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家是總相。初句十智為能生因。次句內法為所生家。由以十智觀察下諸行等十法。得成熟故。成熟則滅除三地解法智障。攝四地出世聖智。契於法體。故云得彼內法。內法者顯非外相。此法即如來所說教化之法。名如來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為生。
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是為十。
二徵列中。文有十句。論攝為四種智。初自住處畢竟智。謂大乘是菩薩自所住處。深心相應為住。畢竟即是不退。二同敬三寶畢竟智。謂證三寶同體成不壞信故。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謂見第一義證二無我故。一但有蘊等諸行而生滅流轉。故無人我。二即此蘊等諸法本來不生。故無法我。四餘六句明分別說智。謂是教智故名為說。知世諦故名為分別。分別染淨故。初二句是染。後三句是淨。末一句具染淨。即是四諦。謂初二句名隨煩惱染。即是苦諦。世間依報。有生正報。謂依正二報隨煩惱集因所生故。業與煩惱二俱集因。亦可因業有生是集諦。三生死涅槃雙觀苦滅二諦。後三句道諦。觀眾生一句。論云諸佛世界中教化眾生。自業成熟故。準此應云觀諸國土化眾生業。則不濫前因業有生。後二句自利行。初句約事。觀煩惱無始故為前際。涅槃無終故為後際。後句順理。觀煩惱本空。無有損減故無可盡。涅槃性淨。非新增益。自性盡性皆無所有盡。
自下大文第三對治修行增長分。有二。初護煩惱行。後菩薩修行如是下護小乘行。前是大智自利異凡。後是大悲利他異小。此二相導。成不住道。無所不至。故攝至一切處迴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菩提是覺。分是因義。有三十七品。為諸乘覺因故。亦名道品。通於大小。言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明此體性雖三十七品。但依十法而為根本。謂信戒念精進定慧除喜捨思惟。由信二。戒三。念開為四。精進定慧此三各八。餘四各一。故成三十七。言信二者即一信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語。正業。正命。念開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覺支中念覺。四八正中正念。精進八者即四正勤。五精進根。六精進力。七精進覺支。八正精進。定有八者謂神足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覺分。八正定。慧有八者四念處為四。念以慧為體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擇法覺分。八正見。見即慧故。餘四各一者即除喜捨思惟也。由前疏云初護煩惱行即菩提分法。以寄位修後各有文。故首列於此。今經初治顛倒行。名四念處謂身受心法。然念以慧為體。修身觀等為修習。破四顛倒趣入四諦。身等離繫以為其果。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蘊。而合想行為法念者。為明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體事。我染淨事故。要此四者。治四倒故。謂觀身不淨治於淨倒。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三治可知。破此四倒行四正行。開實相門。應觀此身法性緣生色。故一色一切色。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若三乘緣生但各各緣生。今法性緣生法性融故。令一色一切色。是則對治法藥有四。法性觀智名之為念。一諦三諦名之為處。只一念心廣遠若此。故深觀念即坐道場。更不須餘。機宜不同故說餘品。今經但云觀身。不言淨不淨等。從通相說。顯包含故。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文中二。初別觀身念。後如是下類顯餘三。今初。觀身自有內等三觀。瑜伽云內自有情色為內身。外非情色為外身。他有情數為內外身。初即自身。我愛愛故。次即資具等我所愛故。後即眷屬妻子。彼我我愛我所愛故。所以有此三者破三種邪行故。有人著內情多捨妻以全身。有人著外情多貪財喪軀。為妻捨命。有二俱著。破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約三人各別對治。若約一人起觀始終。謂先觀自身求淨等不可得。或當外有。次便觀外復不可得。便自疑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我觀外時於內或錯。次內外俱觀。亦不可得。言循身觀者總顯修相。智論云尋隨觀察知其不淨等。次言勤勇念知者顯修之儀。以貪等世事無始惡習。離之甚難。過於世間慈父離於愛子。故須精勤方能除遣。勤即欲勤策勵。勇謂勇猛不息。念則明記不忘。知則決斷無悔又心若馳散當念老病死苦。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名為念知。則能鞭心令復本觀。便生勇猛。具上諸義則不放逸。
上觀身。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後例餘三處者準瑜伽意。依前內等三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隨所依生亦有內外等。論問云於四念中心唯是內。身通內外。云何於四皆有四等。答。受有二種。一身。二心。心受名內。身受名外。又意識相應受名內。五識相應受名外等。心雖是內。緣外法故名外。五識一向是外。又定為內。散心為外。法雖外緣。內法心數法名內。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外。後三念處亦合前二以為內外。上觀四念處。
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第二斷諸懈怠道。謂四正勤。言四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辨之。瑜伽云如是於四念住中慣習行故。已能除遣麤重顛倒。已能了達善不善法。從此無間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等。此來意也。謂以精進為體。故總名勤。言非外道無益勤苦。故名為正。雖是一勤隨義分四。前二勤斷二惡。是正惡行。後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二善二惡皆所緣境。亦名四正斷。後二是修。而言斷者善是斷處。正修行者斷懈怠故。約大乘說勤觀法性。除實相之外皆名為惡。二惡不生棄捨。二善得生增廣。是正勤果。
上四勤。
下四神足先敘意。第四引發神通道。謂四神足。言四神足者謂欲定念思惟也。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則所欲自在。此來意也。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還。以騰躍勇徤能得能證。世間勝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舉喻也。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此釋名也。神足所緣即種種變事。神足自體即三摩地。若辨其相則欲勤心觀皆是助伴。欲謂猛利樂欲。勤為精進無間。心即是定謂專心守境。觀即是慧。由聞教法內自簡擇。由欲增上力證心一境性。名為欲定。餘三亦然。勤觀心性名為上定。皆從加行受名。此四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等。以發心中。持此能生心定持太舉故。策心能生觀定。策太沉故。是以隨一念處有四正勤。隨一正勤有四神足。
上敘意。
下釋文。
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釋文中先別名欲定。次修行精進下通顯餘三。言修行欲定者標舉所修助伴自體。斷行二字總顯修相。亦修之果。云何修相。此復有二。一修習欲定。能斷現行諸惑纏故。二為欲永害所有隨眠修八斷行。謂欲勤信安念正知思及捨。若斷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依止厭下復顯修相。兼辨所緣。以神足即緣四諦而修。謂緣苦修必依厭苦。若緣集修必依離欲。若緣滅修必求證滅。若緣道修必趣滅苦之行。能捨於苦緣此境時必求修習。故云迴向。後精進下同顯餘三。
上四神足。
第四五根。見觀方便道。謂增上名根。五根自體即信等五。此五通於生起出世間法而為增上。前四復能起後得增上名。而信為上首。能起於四。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釋文中先別明信根。後通顯餘四。有二。先各標舉所修。後依止等別顯修相。下之三科例此。今此所修即於諦實深忍樂欲。餘四即於前策勵而行。明記不忘。繫緣一境。揀擇是非。然始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安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則信不可拔。此中念即念處中念。進即正勤。定即神足。慧即緣四諦慧。前三至此總得名根。若依位者在於見道之前。則以速發現觀而為其果。今在四地則應以發後地為果。
上五根。
下五力。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長。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為力。又能損減不須等障故復名力。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故名為力。
上五力。下七覺支。第六現觀自體道。謂七覺支。覺謂覺了。覺支自體即念等七。
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釋文中亦二。先別明念覺。後通顯餘六。然七覺分七皆自體。餘六皆覺之分。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猗定捨三是不染污支。猗即輕安。由此不染污故謂由安故。能捨麤重。定者依此不染污故。謂依止定得轉依故。捨者體是不染污故。謂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不染污位為自性故。總收七覺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彼三定攝。依位所明能斷見惑以為其體。又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念除妄念。擇除不正知。餘除懈怠昏沉麤重散亂掉舉。大乘七覺不念諸法故。決擇不可得故。離進怠相故。絕憂喜故。除安心緣皆叵得故。性定之中無定亂故。亦不見於能所捨故。
上七覺。
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第七八正。若依位說即現觀後起道。為斷修道諸煩惱故。離八邪故名為八正。開通涅槃故名為道。亦名八聖道。聖者道故。八正自體即正見等。文中亦先別。別名正見。後通顯餘七。言正見者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揀擇故。正思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謂正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正業者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淨故。正精進者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故。正念者是淨隨煩惱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正定者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若能如上分別誨示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語業命三是戒蘊攝。念定是定。餘三是慧。若依此經離世間品。八正是菩薩道。一者正見遠離邪見。乃至第八正定。善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菩薩不可思議一切三昧。則與前說旨趣懸殊。上之七類總以喻顯。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上對治修行增長分中護煩惱行竟。
下護小乘行。
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第二護小乘行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中如是功德指前道品。為不捨眾生正明護義。不同二乘之獨善。別中具有悲智。九句為四。一始。二益。三希。四行。前三護小心。後一護小行。一始者大願為起行之本故。二慈悲益物上二護狹心。三思念種智為希。此護小心也。四行中有五句。前四句自利。初二求果。一修淨土行求佛依報。二修起佛法行求佛十力等正報之法。後二求因。三求彼地方便無厭足行。謂五六七地故云上上勝道。四修修入不退轉地行。即八地已上覺法自性順佛解脫也。後一利他即教化眾生行。必須善巧。
上對治修行增長分竟。
佛子。菩薩住此?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德。窮盡生界。為利樂故。果有二種。一離障果。從護煩惱生。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前中又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染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彼生。今初離惑。先顯所離。就所離中。所起執著出沒是此總相。餘別相。總中執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論云我知大知。我知謂我能知。大知謂執所知。大法出沒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沒者三昧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恃以成慢。別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本即所有身見。至蘊界處。於中身見為總。我等為別。別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蘊界處三是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義故。一以此慢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覆為二我及六十二見之本。此中身見若約實位。此地斷第六識中俱生身見及所起過。以分別起者初地斷故。二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觀察者明行。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若法若定。求覓勝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起於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已故。財物者如畜財者受用護持故。已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五著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隨助慢心。後結離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無不離也。
上離煩惱生。
下明離業染生。
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第二此菩薩下明業染。上修道品正離煩惱。煩惱既去。業亦隨亡。亡不善而修善業。一佛所不讚者尊敬佛故不為。二煩惱染者畏惡名故不作。
上初離障果竟。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於勝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說法尊中起報恩果。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此之四果。前三從前生。後一從此三果生。前中初二護小心果。後一護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為物轉轉上求。故云增上。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集於道及助道分。
第一果中二。初牒前修因。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果。今初。即牒前護小乘行中總句也。隨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捨一切眾生故。不捨眾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修習於道及助道者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
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二正顯得果。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潤澤者深欲愛敬故。由得二道潤及含生為深欲愛。別中九句。釋彼潤澤。有三種勝。一柔軟心明利樂行勝。二調順者調和善順是三昧自在勝。此二是行體。三利益下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行用於中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無過故安樂。下六句即離六過。一無雜染。治為利於食過。及為名妬心過。求上上勝法治少欲功德過。求殊勝智治不求勝智過。救一切世間治懈怠不攝生過。恭敬一句治自見取不遵聖教過。皆善修行治不隨說行過。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勝智即上求果。
上於功德生增上心欲果竟。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第二此菩薩下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謂前地中從佛聞法是說法尊。今起傳法修行之心則為己報諸佛之恩也。上希求種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報。文中先別明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知恩者謂若隨順師教行報恩行。方是知恩故。別中有九類攝為七。一知報恩者依尊起報恩心。尊即是佛。此為恩主。故偏名報恩。二極和善下二句。依同法起報恩心。此明順同行善友意。三質直柔軟二句。依法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云質直。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軟。四無稠林行者。依受用衣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故。五雖有實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詮。七於教不倒得師意旨。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
此菩薩下總結。謂十句不出此三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質直。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
上報恩果竟。
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
第二如是忍下發勤精進果。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於前不捨眾生護小行中。勤修故名方便行中。正是無盡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時。
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道非道精進。
次得不休下正顯。於中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不休息義。一不雜染。彼精進行平等流注故。雜染者共懈怠染故。染則著而太過。懈則墮而不及。不進不懈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為無邊眾生作利益願。起攝受行。上二利他。通皆自分。下四勝進。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滅。六修習過餘。七魔惑莫壞。上三自利。八攝取眾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後一是解。九謂自斷疑惑。決是非。故能伏他。若能具此為正修習。
上發勤精進果竟。
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第四是菩薩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云滿足。由精進故。瑜伽躡前精進後。即云由此因緣所有意樂增上意樂勝解界性皆得圓滿。故知此果從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悟解明利者謂於五地已上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三善根增長即彼上證因。謂對治過前。故云增長。四離世垢濁。謂除滅所治煩惱障垢。五斷諸疑惑謂斷除此地祕密疑事。即是智障法慢。為祕密疑事。由無攝受則能除之。上二除內障。六明斷具足謂境明斷。七喜樂充滿謂依樂行三昧適神。八佛親護念。謂上依佛力化眾生故。九無量志樂謂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此除定中智障。經總顯本願皆得成就。
上二成德果中四果竟。
佛子。菩薩住此?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調柔果中四。一調柔行。二如摩尼下別教智淨。三此菩薩下別地行相。四佛子下總結地相。初中有三。一鍊行緣。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
次明能鍊行。又三。初供佛福行。
以此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以此下迴向。
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
三聽法慧。於中先在家。次出家。
上三能鍊行。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鍊治真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二所鍊行中。有法喻合。金莊嚴具者以地阿含金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餘所有金者未作嚴具之金。
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
二教智淨者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故喻金為嚴具。今從證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寶珠即證智體。無垢名淨。寂照名光。圓滿名輪。具上三義故稱證智。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第三別地行相。以不捨眾生故同事偏多。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慧地。
第四大文總結地相。
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第二攝報果。又二。初上勝身。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第二上勝果。先自分。
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屬。
次勝進。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菩薩已淨第三地 次觀眾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第三重頌有十七偈。分三。初十二偈頌位行。次四偈頌位果。後一顯名結說。前中四。初一頌增長因分。
始登?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次二偈頌清淨分。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愛皆除遣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三有四偈頌修行增長分。中二。初二偈頌護煩惱行。
為度眾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後二偈頌護小乘。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眾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捨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住此?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四有五偈頌修行增長果。
此地菩薩人中勝 俱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眾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天王 於法自在眾所尊
普化羣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五四偈頌位果。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已宣說
後一偈結說。
第四?慧地竟。
第五難勝地。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寄羅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舉於始終以攝中間。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既觀緣起。寄同緣覺故。二前明覺分相應慧。今辨諸諦相應慧。三前得出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言難勝者。深密云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極難勝。初分經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攝大乘論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世親釋云由此地中智。真諦智是無分別。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令修合。能合難合。名極難勝。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勸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顯揚論云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微妙慧。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上諸經論多舉難勝之法。未知何等無能勝耶。十住論云功德力成一切諸魔不能壞故。此對人顯勝。亦兼於惑。煩惱魔故。然諸經論言異義同。皆辨真俗無礙。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五地。令人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一純作意厭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由斯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種。謂諸諦增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次正釋文中亦分三分。初讚請分中九頌半。分二。初八頌半供讚。後一頌請說。前中三。初一菩薩供讚。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踊躍住虗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滿
次一天王眾。餘天女。
天諸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於中三。初一偈標。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次四偈半讚。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言久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佛智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漫黑闇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虗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後二偈半讚具德。初偈具智斷。次半具恩。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三一偈結讚并請說。
第二說分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論分為三。初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下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次即正住地解脫道。後即地滿勝進道。初勝慢對治者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為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為治。二自地慢。謂於十心希求勝相。復以為慢。以隨順如道為治。此二通名勝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論云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不退轉心者後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後總句云隨順真如與如同一念故。不退轉者即後段末句。略舉初後以該中間。前地治解法慢。此治身淨分別慢。所治有殊。言身淨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釋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結前舉後。二徵起正顯。三結能入地。今初。言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軌名深淨心。是此地觀解。故論云於平等心中得清淨故。此復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地治前於淨起慢。故偏名淨法平等。後地對此依真入俗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二此約舉等理以顯淨心。後地舉觀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融二諦故。此皆背相捨。後漸勝故。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二正顯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三世力等者即果位中十力等也。後七明隨順諸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中合為三學。初戒定。餘四慧故。離為七淨。一淨戒。二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見疑經合一句。五道非道淨。六名行斷。經云修行智見。略無斷字。七名菩提分法上上淨。以依行斷起勝求故。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三結能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
二治自地慢明如道行。又順經意。前明入心。此下皆明住心。應分為三。此攝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義。不退轉者即是住義。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三彼果勝。攝無盡功德藏迴向。攝德無盡故。今且順論。此明如道行。初標分位。為顯隨如已入五地。次以善下總顯。後願力下別明。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
二總顯中四句。皆是正修諸行。故總明順如。謂前二句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能善清淨。得入五地。於此淨心。希求勝相。即復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後二句而為能治。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為能治。謂不住淨心而起諸行。即治住淨慢故後句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則能隨順真如。平等即如故。
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
後別明中。顯上隨如之行。有其八種。經有九句。前七各一。後二合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願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後六是行。謂三得善根力。四不捨眾行。五善巧修。六無厭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勝力。八自得勝力。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聞思。智即修慧。後句勝進究竟。六中前三自分。後二勝進。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
第二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二佛子下得如是諸諦下利益眾生勤方便勝。初即自利。護煩惱行故不住世間。後即利他。護小乘行故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今初智勝。分二。先明四諦實法分別。後善知俗下復託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別。此乃十種觀於四諦。非謂觀十四諦也。今初。言實法者。有佛無佛。苦集二諦體是妄想雜染因果。滅道二諦體是出世清淨因果。後十觀中略啟四門。一制立。二明開合。三明通別。四正譯文。初制立者謂四諦義含法界。菩薩照窮無疑。隨智異說難窮。略舉十明無盡。然十皆菩薩自智。智相難明。故論約化生以明其異。以此通明所知法中智清淨也。二明開合者此十總唯是一化生分別。若隨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後一化大故。若隨化所起則分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後一合證故。三對實法以明通別。此十望前四諦。前五通觀四諦。謂一世俗者觀四諦法相。二觀其性空。三通觀性相無礙。四觀性相各異。五觀此四緣起集成。次四別觀四諦。謂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道。後一但觀滅道。菩薩地因證佛智故。
上敘科意。
下正釋文。
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次四正釋文中。先列十名。
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後解釋中。疏依本論攝十為七。初一為根未熟眾生未堪入大。為說四諦十六行等。名知四諦(言十六行者。苦下有四謂苦空無常無我。集下有四者謂集因生緣。滅下有四者謂滅靜妙離。道下有四者謂道如行出)二為根熟堪說大者。為說法空第一義。三為疑惑眾生故知相諦。謂有聞第一義諦猶豫不決。若是空耶。則無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處無違。故名相諦。四為謬解迷惑深法眾生故知差別。謂前緣二境故名為疑。今聞俱處便謂是一。名為謬解。今明體雖不異性相分位歷然差別。五為離正念眾生故知成立諦。謂既聞差別。謂皆有體。名離正念。今明差別但是緣成無有自性。故云成立。六為正見眾生知事生無生等道四諦。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事即苦諦。生即集因。無生是滅。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不生名為無生。即無生智也。七為大乘可化眾生故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諦。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言正覺一切相者。大乘要須於五明處善巧知故。菩薩地是因。言次第相續者如從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為疑。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地未曾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釋云。信解鏡像觀智力知。非成就智。鏡像即影像觀。未得本質故。
上不住道中。初所知法中。智清淨勝竟。下利益眾生勤方便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
二利益眾生勤方便智中二。先總起悲觀。二佛子下別起悲觀。總中三。初結前。次如實下觀過。後菩薩下起悲。
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虗妄詐偽。誑惑愚夫。
次正觀過中。先明非真。今初。虗妄二字觀內五蘊。謂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虗。此明所取非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能取不實。非有計有。常樂我淨皆名我想。非唯我見。我為本故獨云我想也。詐偽二字觀外六塵。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此顯能取迷真。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虗詐實。使其貪取也。世法盡壞故偽。此明所取不實。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而實速滅無利故偽。誑惑愚夫。乃對人彰過。上虗偽二境引心總名為誑。詐偽二心迷境皆名為惑。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
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二正起慈悲者憐愍故悲。勝利益故慈。不住道行勝故轉增。皆言大者勝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轉增光明俱通慈悲。轉前慈悲分同諸佛故名為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
第二別起悲觀中二。先明化生願。次如實觀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觀有為。遠牒觀諸諦。不捨眾生牒前慈悲。後常求佛智正明起願。願救眾生義故。
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
二化他心中二。先明大悲觀。後佛子菩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下明大慈觀。前中悲有二相。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即知苦體性。二佛子至復作是念下觀深重苦人而多故。即就人彰過。前中有四。初總二際。次知從下順觀二際。三虗妄下逆觀二際。四若有下結如實知。今初。前即過去。後即未來。顯無始終。流轉相故。
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
二順觀中二。先明前際。後如實下類顯後際。前中復二。先顯緣集聚苦。次無我下顯空無我。今初。無明有愛顯流轉因。能發能潤。此以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是二中間有生老死。今菩薩觀此而起大悲。亦同淨名從癡有愛即我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眾生故流轉生死。欲貪即是愛身本故。二妄梵行求眾生故於蘊宅不能動出。外道計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眾生故增長苦聚。三有皆苦故。
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
次顯空無我及類顯後際。
虗妄貪著。斷盡出離。
三逆觀中順即苦集。逆即滅道。虗安斷盡即是滅也。出離是道。
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四結如實知。即雙結二際。逆順有無三義。一約凡夫但有苦集而無滅道。二約菩薩順有逆無。三雙約凡聖。真滅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爾。凡夫迷故不覺不知。菩薩正了名如實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
第二深觀重苦。久而多故。無始隨逐故深。種種苦事故重。文中二。初總標可愍。不知本空故名愚癡。不知厭苦故云無智。故為可愍。
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
二釋可愍所由。初明深苦不知故為可愍。
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
次明重苦不知故為可愍。於中先牒前呵後。
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
次轉更下正明重苦。於中三。初觀生苦。機關苦事即是生苦。言機關者顯無我故。抽之即動。息手便無。若造業因。生生不息。隨生死下名有集愛。於諸蘊下明離滅道。
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闇。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
二不知下觀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行求眾生。不能拔出諸慢見箭。外道多起故。二欲求眾生。欲愛不能息三毒火。三欲求眾生。行惡行者不破無明。以見少利行大惡行。後受大苦。故云黑闇。四有求眾生。不能竭愛欲大海。三有之愛廣無邊故。觀如實中。說彼三求以為苦果。令為集者。三求皆能為集因而受果故。次不求十力大聖導師明遠彼滅。不向滅者故入魔意。下稠林明遠彼道。順冤道故。煩惱結使名為稠林。是魔所行故名冤道。
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三於生死下總結過患。舉生死海總顯於苦。覺觀波濤總明有集。
上大悲觀竟。
下大慈觀。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闇纏褁。
第二大慈觀中二。初觀境興慈。後佛子下廣願饒益。前中二。先覩境。後我今下興慈。今初。即覩前眾生受深重苦。以為慈境。文中先總。次無救下別。總中無父曰孤。明無所恃。途盡曰窮。明後無所依。任重無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強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後別中無救無依釋上孤義。論云謂現報已受不可救脫。當報因招無善為依。次無洲舍釋上窮義。溺於覺觀波濤。不聞正法智洲為對治故。在於生死曠野不為善友慈舍庇故次。無導無目釋上困義。離於寂靜正念思惟究竟前導故。離於正見之明目故。既無導無目。非困如何。次無明下釋上迫義。無明者無明住地舊煩惱故。黑闇者四住客塵故。常起邪念故為其覆翳。不聞正法故為彼纏褁。
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二興慈中獨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樂。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第二廣顯饒益。亦彰慈所為。文中二。先牒前總明上來修善皆為救護。即是慈相。後利益下別顯救護。有十種相。前二為救護未來。後八通於前未。一住不善眾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眾生令得安樂果。為成彼善故。三愍貧乏者興資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順緣不足苦。五世間繫閉者令得解脫。下有五種。令諸外道信解正法。謂六未信攝令正信。七令離無利勤苦。八疑惑眾生疑除解淨。九已住決定。勸修三學以調三業。十已住三學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論意皆為外道。理實兼通餘類。上來不住道行勝竟。下彼勝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
大文第三明彼果勝。即不住道行勝之果。有四勝果。一攝功德勝。二名為無厭足下修行勝。三佛子菩薩如是勤修下教化眾生勝。四佛子菩薩為利益下起隨順世間智勝。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後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後化他智。今初攝功德中十句。初三句攝聞勝。然有二義。一即三慧。如次配聞思修。二顯二持。念即聞持。智及有趣即是義持。
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
次二句攝戒勝。一忍辱柔和勝。即戒因也。謂內懷慚愧。不誑幽明。自護七支不招譏毀。故能持戒。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乃至命難不捨戒故。
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
三後五中攝智勝。一者因緣集智。此知法相智。無因倒因名為非處。正因緣集名之為處。知處治於非處故名覺者。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隨識分別皆魔事故。三知妄說智。異說對治即知教智。正說為義句。邪說為非義句。邪正交雜揀邪得正。名善分別。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眾生智。折伏攝受隨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後二利他。
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
第二修行勝。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長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為所依故。此自利福智對。三化生不疲行。四令初證滅行。此二利他因果對。
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後七句勝進。五起佛法行。六起淨土行。此依正一對。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顯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內密對。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進依勝己故。上五自利。後二利他。十願取有行。十一離小乘行。即顯是揀非對。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
第三教化眾生勝中二。初正明化生。後佛子此菩薩下結行成益。今初分二。初總以四攝攝生。
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
後別明四攝。文有八句。一示現色身是同事攝。隨順眾生應化自眾故。二演說法即愛語攝。諦語法語為愛語性。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三開示下皆利行攝。此句為於菩提無方便眾生示菩薩行。即利行自性。四於大乘疲倦眾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為世間眾生樂著財位故。示其過患。明位大憂大財多禍多。六為不信大乘先未行勝善。讚如來智。七為無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難行利行。八總顯一切門一切種利行。故云種種方便。然利行愛語亦可參用。由彼愛語示其所學。即為利行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次結行成益中。初結前。心恒下成益。趣佛智者。為化眾生更求勝力。餘明已作不退。未作者增修。
上彼果勝竟。
下隨順世智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大文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障對治。染即煩惱。障即所知。文分三段。初總標多門。二所謂下別示其相。三及餘下總結成益。今初總標。
所謂文字算數。
二別顯其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薩學五明故。即分為五。一文字算數即是聲明。通治儒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聲論中設法施設建立。算數即數建立。故治取與生疑障。
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
二圖書至咸通達。即當因明。咸通達者正是明義。種種論者言論。尚論。諍論。毀謗論。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故。地水火風即是諍論中攝。謂諸邪見計。不同故。順世外道唯地為因。一切皆以微塵成故。水風二仙外道以風水為因。世界水成故。風輪所持故。事火外道以火為因。火成熟故。圖書印璽即尚論。隨世所聞故。又此圖書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論云取與寄附即事中障。聞法思議解中障。作不作已作未作應作不應作皆業中障。印璽亦是現量。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璽即玉印。
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
三即醫方明。即四大不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故。善療除斷皆除斷方便。斷已不生故名為善。顛至蠱毒病相病因。於中顛等內四大。鬼等外眾生。蠱毒通二。有草毒蛇毒等故。
文筆讚詠歌舞技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華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
四工巧明。文筆讚詠即書算計度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韻屬曰文。對詞曰筆。顯德曰讚。寄情曰詠。次歌至談說即音樂工業。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憂惱障對治。國城至其宜即營造工業。草樹華果亦兼營農工業。此即不喜樂障對治。金至示人即生成工業。繫閉障對治。日月至無錯謬即占相工業。是所得報分過惡因障對治。日月五星以為七曜。及二十八宿。並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夢至休咎即中知人情。鳥鳴即察鳥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無謬總究上三才。
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
五持戒下內明。治五種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禪治貪欲染。三神通治邪歸依染。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謂治殺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脫染。上來所釋多依本論。及瑜伽三十四五。其中更有別理。
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第三結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種相。一異障中無障故云但於眾生不為損惱。事中不知名之為障。損惱生事復是事中異障。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二與無過樂。即為利益故。謂雖不惱。令其染著。亦不為之。三發起清淨。即咸習開示。謂能起助道之事。四所用清淨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謂用此得淨故。
上順世間智勝竟。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大文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調柔果中有四。一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相。初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內。又更聞法得陀羅尼者。論云非得義持者對勝顯劣。般若未現前故。所以得聞持者得二難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難得能得故。二地中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此不住道難得能得故。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得聞持。不同三地唯世間聞持。
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
喻中真金硨磲磨瑩者證智契如事如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現如事。猶彼硨磲。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
三合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
二教智淨中日月等者。論云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前地智故。謂勝前地珠光。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
四結說地相。
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二攝報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徤不退入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淨戒為香禪塗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第三重頌二十二偈。分三。初十七偈頌地行。次四偈頌地果。後一偈結說。初中又三。初五偈三句頌勝慢對治。於中初四偈頌十平等。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餘二頌如道行。
了知四諦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頌不住道。於中初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智清淨。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虗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眾生求佛智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闇受纏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受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湑闕明導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眾生
後既觀下四偈半頌教化眾生勤方便。於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為虗偽。起慈悲心。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次一偈半頌觀身重苦。後半頌大慈觀。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眾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眾病悉令愈
文辭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眾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第三名為下四偈半頌彼果勝中。初半偈頌攝功德勝。次一頌修行勝。於中如是一切為眾生句兼頌教化眾生勝。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虗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眾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次四偈頌起世智勝。頌位果。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三果可知。
第五難勝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六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六現前地。所以來者已說諸諦相應慧。次說緣起流轉止息相應慧。寄緣覺地。故次來也。又四地出世未能隨世。五地能隨不能破染淨之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彼見故。前地雖能於生死涅槃棄捨。一向背趣作意。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令得圓滿。故次來也。名現前者莊嚴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故。此約初住地。以前五地雙觀故令得現前。十住論二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前。亦約初說。瑜伽引深密經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得現前者。多修無相。此約地初觀十平等故。觀察流轉此約地中已入地竟。方觀緣起。故攝論云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多現在前故。此釋正順今經。約地中說。無性釋云謂此地中住緣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一切法無染無淨。故所斷障亦斷染淨。唯識名為麤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以觀十平等故。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初愚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名微細煩惱執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於前地故說為微。唯識形後名為麤相。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攝論名為無染淨法界。後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其揆一也。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正釋文中亦有三分。初讚請分。九頌分二。前八頌半讚。後半頌請。讚中分二。初一菩薩讚。餘諸天供讚。於中三。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寶
華鬘瓔珞及幢幡 寶蓋塗香咸供佛
初一天眾。
自在天王并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次一天王。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後五頌半天女。於中初三句集經序述。標讚供果。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虗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善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佛語下正讚。此句讚教。次一偈讚理。次三偈讚行。於中初一偈讚悲智無礙行。後二偈十度圓修行。本絕諸惡者見惡可除非真持戒。善達性空即般若度。分別法即方便度。智力即二度。博濟兼願。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後半結默。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後半結請。
第二正說。亦分為二。初地行。後地果。前中同於前地。亦有三分。一勝慢對治。二佛子至如是觀已下明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至以如是十種下明彼果勝。亦初分即入住心。住中前即攝正心住。後即攝善現行。及隨順善根迴向。至文當知。今且依論。然三分雖同而漸超勝。勝相云何。謂前四地說眾生我慢。解法慢。治第五地說心淨慢治。今第六地說取染淨相慢治。所以漸細故曰勝也。所治既細。後二亦過。染淨慢者前觀四諦苦集名染。滅道為淨。又十平等隨順如道但約淨說。染相未忘。對染有淨。亦名取淨。今以十種染淨平等法而為能治。下觀緣起雖有染淨悟空深故。不名取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
今初勝慢治中分四。一牒前標後。二何等下徵列十心。三菩薩如是下結其行能。四得明利下辨行分齊。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滅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列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一切法者論云是十二入。以三科中蘊不攝無為。處界攝盡。而處次於蘊又名生門。順無生義故偏舉之。言無相者論云自性無相故。謂十二入緣成之相。有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云自性無也。故瑜伽云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亦同淨名不念內外行於平等等。別中九句明九種相。皆自性無。故論云相分別對治有九種。謂離生等九是其所治。無之一字是自性無。以為能治。論以初自性無貫下九句。故但顯所治相之差別。一無體故平等者論經云無想。論云十二入自性想。謂內六根取外六塵之相總名為想。即十二入之體。故今經云體。謂想取相以為體故。亦自性無。故經云無體故平等。下皆準此。上遣分別心。二生者念展轉行相。謂諸入苦果虗妄分別為本故。三滅者生展轉行相。謂生即苦果。從果起因故云展轉。上二遣染分依他。但舉緣滅已顯無滅無生義矣。四即淨相。謂本來自淨。非滅惑方淨。故云平等。五戲論者遣分別相。謂道能分別揀擇滅惑。若有分別則有戲論。今本無戲論故無分別。上二遣淨分依他。六遣出沒。謂真如之性在妄為沒。離垢為出。今妄體即真故無可捨。真體即空故無可取。七遣染相。即由上義染本寂靜。即是真如。無別真矣。上二遣圓成。即十二入之真性。八遣我非有相。此有二意。一類前釋。謂有執言但我非有。不無於事。故云如幻等事。有亦不實。二者此句遣無。由上以無遣有。恐便執無。故遣云如幻夢等。但無其實非是全無。故不應執我非有相。諸喻雖異大旨無殊。九遣成壞相。成即是有。壞即是無。緣起為成。無性為壞。緣成即無性故有無不二。上之九句。初七以無遣有。次一以喻遣無。後一不二俱遣。則雙非入中矣。又此不二則不壞有無。謂說空遣於有執。說有為遣空迷。有是不異空之有。空是不異有之空。無別空有以為二也。斯乃四句百非。諸見皆絕。方為般若現前之因。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
第三結得入地。文有五句。一牒前所觀十平等法。二自性清淨者遠離前地染淨慢垢。三隨順真如十平等法。四以無分別心無違所觀。五由前四能得入第六地。
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第四辨行分齊中二句。得明利忍對前顯勝。未得無生對後彰劣。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前四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及佛得寂滅忍。今四五六地皆得順忍。此當上品。治於細慢故云明利。言隨順者順後無生忍故。若約實位。初地得無生。今約寄位。當七八九。
上治慢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
第二不住道行勝中分三。初總顯心境。二作是念下別明觀相。三佛子菩薩至如是十種下結成觀名。今初有二。先如是觀已結前。所以結者由前觀察隨順得至不住道故。次復以下正顯。文有四句。前三辨能觀心。後一所觀境。前三皆悲。後一是智。由此相導故名不住。故論結云不住生死涅槃故。今初三中。為物觀緣總稱大悲。隨觀不同故分三別。初大悲為首者。初義先起大悲而觀緣故。故論云不捨過去現在未來大悲攝勝故。以雖同一切智觀觀三世流轉厭離有為。而以大悲為先。故勝二乘。以一切智乃二乘觀故。故云雖同。二大悲增上者。論云一切法中智清淨故。謂以道相智觀。不唯但觀三世而徧了諸法。故云一切法中。以此導前令悲增上。故下經云大悲轉增。言道相即菩薩自智也。三大悲滿足者。論云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謂以一切種智。委照無遺。故名微細。三悲為次。後後轉深。智轉勝故。既三俱稱悲則下三觀。則皆雙護凡小。俱通二利。皆雙不住也。後觀世間生滅一句標所觀境。前滅後生。染淨生滅故。
上總明心境。
下別明觀相先敘意。
大文第二別名觀相者即緣起觀。然緣起深義佛教所宗。乘智階差淺深多種。然外由內變本末相收。即總法界一大緣起。染淨交徹。義門非一。下當略示。今經文內略顯十門。窮究性相以顯無盡。非為寄位同於二乘。言十重者一有支相續門。二攝歸一心門。三自業助成門。四不相捨離門。五三道不斷門。六三際輪迴門。七三苦集成門。八因緣生滅門。九生滅繫縛門。十隨順無所有盡門。各有逆順。故下經云如是逆順觀察。逆即緣滅。順即緣生。又約生死涅槃以為逆順。具含多義。
補義云上之十門明所觀之相。然前經明能觀之觀。云大悲為首即一切智觀。次云大悲增上即道相智觀。次云大悲滿足即一切種智觀。此三觀顯能觀心。後世間生滅為所觀境。則世間生滅一句統收十門。皆是所觀之相。然論立能觀三觀者。一相諦差別觀。謂但觀二諦有為無有我故。即經大悲為首。一切智觀也。二大悲隨順觀。謂悲隨物增。即經大悲增上。道相智觀也。三一切智相觀。謂委悉窮究因緣性相。諸門觀故。即經大悲滿足。一切種智觀也。論立此三觀通觀十門。則門門皆具三觀。觀觀融攝十門。成一圓融無礙緣起自在法門。所謂星羅十門。月滿三觀者義在此也。故疏云初一切智。下同二乘。次道相智自顯菩薩。後一切種智即上同諸佛。故涅槃云十二因緣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前經約為物故皆稱大悲。論約觀心故三皆名觀。各有悲智相導。為不住道。融此三觀唯在一心。甚深般若於是而現。上以疏義難明。故略為會之。
疏云然論三觀雖徧釋經。而與十門開合不同。初一切智觀束十門為三。謂成答相。成攝初一門。答攝第二半門。相攝餘八門半。第二大悲隨順觀。攝十為四。一觀眾生愚癡顛倒攝初一門。二餘處求解脫攝第二門。三異道求解脫攝次四門。四求異解脫攝餘四門。三一切相智觀。攝十為九。一染淨分別觀攝初半門。二依止觀攝初門後半及第二門。三方便觀攝第三門。四因緣觀攝第四門。五入諦觀攝第五門。六力無力信入依觀攝第六門。七慢上慢非慢上慢觀攝第七門。八無始觀攝八九二門。九種種觀攝第十門。
補義曰疏義開合收攝者正顯該羅之意。而義甚難明。向下臨文但隨便略出要義。使觀者易明。以二觀為主故。今以初觀束三。疏義甚明。故詳出之。上已知大意。
下正釋文。
今初有支相續門中。先依相諦差別觀。三段之文攝當成答相三字。初從作是念至則無生處四句辨定無我。即論明成。謂雙舉解惑。釋成無我故。則知緣集但是妄我。二復作是念下至觀察緣起之相十一行經。明倒惑起緣。即論明答。謂對釋通無我義故。三佛子下至俱不可得有九行半經。明迷真起妄緣相次第。即論明相。今初成者將觀緣起先釋成無我。辨定所宗。一以貫諸。則顯十門皆成無我。此是正破我執習氣。
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
正釋文中。初辨定無我。即論名成。初言世間生滅皆由著我者。則反舉惑情明我非理。但是苦集故。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即順舉解心明理非我。是滅道故。此直順經文。已無我義成矣。論經言受身處生者以我執習氣但令自他差別。故論云五道中生死差別。若五道差別自由業招耳。
上辨定無我即論明成竟。
下文明答。
第二倒惑起緣即論明答。答外伏難故。兩難二答。一執情徵理難。情乖正理答。二常求有無下執相徵實難。相不依我答。今初難云若實無我云何著我。如空中無人定計有人。即著於我不著無我。明知有我。答云由無智故於無我處執著於我。非由有我。如翳見空華。第二難云若實無我何以貪著於我。世間受生為緣次第。明知有我。方謂為緣次第生起。答云正由無我計我癡愛為本。倒惑造業。乃至老死。何要我耶。答意正爾。
上敘意。
就文有十二行經。分三。初明倒惑順起染緣。二此因緣下正智逆觀。結酬無我。三菩薩如是下就人結觀。今初。然十二支即為十二別。亦無間然。而諸論中多攝為四。一能引支。謂過去二支因。即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二所引支。謂現在五支果。即識等五。是前二支所引發故。三能生支。謂現在三支因。即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四所生支。謂生老死。即是愛取近所生故。上乃諸論意。此中約二世一重因果明生引別。若依三世兩重因果則生引互通。今經並具。
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
初倒惑順起染緣中且依十二支分為五。初至常求有無辨無明支。無智是癡。常求有無是有愛。然依三世諸惑謝往總名無明。略取發潤有支本故。若約二世。雖諸煩惱皆能發潤。而發業位無明力增。故名無明。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以為其體。希常為有。於有樂事欲常住故。求斷無為於有苦事願斷滅故。
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二明行支。文有七句。初三句行過。次三句行體。後一句結成。初一句不正思惟者是行俱無明。涅槃說此為無明因。亦無明攝。躡前後故因果互舉。次句就人彰過。謂起妄行者必是凡夫。無明為因求有造業故。故初地云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下句就法彰過。論云示於解脫處不正行故。若行涅槃路方為正道。次三句辨行體以三業相應。思造三行故。謂由迷異熟愚。違正信解。起惑三塗惡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名罪行。由迷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謂為樂。起欲界善業名福行。八禪淨業名不動行。後句結成行支。謂作已無悔積集增長有遷流故。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
次明識支。謂既發行已。由行熏心。令此本識能招當來生老死故。名之為種。若無行熏終不成種。故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即是所引識等五種。於一剎那為行所集。無有前後。論云此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者謂未來二果。以此釋種為親因故。言有漏有取成上種義。謂行及識等名言種子皆通無漏。今與三漏相應故名有支。如初地中以欲等四流起心種故。有漏是愛。有取是取。愛取潤故能招後有。
復起後有生老及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
次辨名色支。初之二句。文含二意。一者成上種義。由起生死心得種名。二者總標後義。現行名等皆生老死故。即同初地。於三界田中後生苦芽。所謂下別。亦有二意。一通約十二。自至生名色芽。是識生名色芽。二為顯前來已具十因。則辨有支生於老死。故名色居初。次第辨耳。謂由前一心等五種。有漏有取。愛取潤故。復起後有。是標有支生於二果。今別顯有支之相。
補義云此名色支。乃標生及老死二果為首。此義疏多引論釋。最難領會。以常說十二因緣乃通指最初無明緣行。為三世生死因緣之本。此中十二支乃約二世。以現世造業眾生以取未來生死。故此無明不同最初生起無明。以鈔中引遠公意云。無明有四。一迷理無明。義通始終。二發業無明。在於行前。三覆業無明。此在行後識前。四受生無明與識同時。或在識後。望過去種子心識在於識後。望能生識與識同時。今是第四受生無明也。今前辨無明支中則云凡夫無智執著於我。此明無明為造業之本。義當發業覆業二種無明也。故次云不正思惟為行支。義當行前。次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以為識支。義當行後。以此識種子乃親招未來生死之因故。次名色支。乃標云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意指生死乃前識種親招。但從名色為初生之始。故疏指云今是第四受生無明也。故前識支云有漏有取。疏云有漏是愛。有取是取。愛取潤故能招後有。然後有即屬有支。故前疏云識支之中已具十因。則辨有支生於老死。故未來以名色居初。次第辨耳。十因單約現在說。以迷無我為無明。不正思惟作善作惡為行。以行納種為識。作生死因故有名色。則攝六入觸受愛取有。現在念念具此十因。疏引多論。正義不出於此。若言二世因果。當在後從真起妄門中。
疏云且約有支。文有六緣。一業為田即是行種。望所生但為增上緣故。二識為種即是識等五種。為後生死作親因緣。論總釋云隨順攝取罪福等行。業為地故。此正明隨順於愛。攝前行識之種而成有支也。三無明闇覆。論取前經無明。故云前說無智闇障無明覆蔽故。此則取於等能發起。遠為助故。亦是舉於前世例今世故。準唯識意。非前發業無明。即是覆業無明。亦是愛攝。即迷外增上果愚。四愛水為潤。論指前常求有無之愛即是舉例。亦即是前標中有漏。以前有愛無明攝故。以前無明中愛乃發業愛耳。今是潤業之愛故不同也。五我慢灌溉者即是取支。要數灌溉方生有芽。我語等取為我慢故。若悟無我容不生故。六見網增長。亦是取支。見取攝故。三見為本諸見生故。令無漏法不能壞故。名之為網。論總釋云如是住。如是生心者總顯生名色芽。由無明愛。令上識種安住業地名色心生故。今以前識種隱於餘四。今辨現行略其總報所依。欲顯識與名色次第相生義故。復欲顯其通種現故。故有隱顯。然名色等必有所依本識故。初地云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論云共阿賴耶生故。此即後文與識共生。
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
次辨六入等八支當起。如後段明。然此一段意欲答於受生所以。故具出諸惑。隱顯等殊。不在顯相。顯在後文。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
二正智逆觀。結酬無我。初二句約生明無我。但曰無明等集。非由我集。又上句揀無因。下句揀邪因。後二句約滅明無我。剎那性滅無使之然。
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三就人結觀。如是觀者即隨順緣起之理。
上明答。
下明相。
大文迷真起妄緣相次第者即論明相差別也。論云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謂當相名住。生後為行。故經云迷諸諦理起相集耳。然成答相通是有支相續。而兩重緣相差別云何。略有五異。一前約妄我起緣即迷我執。此約迷諦起緣即迷真實義。二前約緣起。此約緣次。故前通取十因一處共起名色。此中一向單說次第。三前通三世二世。以許十因通一世故。義取亦通五世。此唯三世。以名色等唯約現故。義取亦通一世。四前文欲明三世並備。於無明中說有愛取。故於現在中說無明故。此中三世互有隱顯。不許相通。五前為答難。此為辨相。如論意故有斯五異。兩處辨緣。共明相續。總破癡倒。故但束為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
三明迷真起妄緣相次第明相。文中亦二。初順後逆。順中初無明支。言於第一義不了者。然十二支皆依真起。無有自性。故下偈云觀諸因緣實義空也。而無明最初親迷諦理而起於行。既橫從空起不可復原。故令無明特受迷稱。論經云諸諦第一義者即四諦也。故對治云真實義愚者謂四聖諦。所迷即是實義。能迷即愚。別有暗法名為無明。非但遮詮明無而已。
所作業果是行。
二行支也。業即罪等三業。是彼無明所起果故。故偈云所作思業愚癡果。論云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謂名色者此出果體。體謂行體。即名色故。遠公釋論云行有三義。意業為名。身口為色。故婆沙云名色有二。一方便名色。二報名色。若云名色緣識即方便名色。若云識緣名色即報名色。今以行為方便名色。
行依止初心是識。
二識支。論云於中識者彼依止故。彼即是行。此中語倒。應云依彼。故論經云依行有初心識。謂由行熏心。有當果體。乃至現行。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
四名色支。初一識字。即是現行識支。識為種邊。唯是賴耶。在現行位。通於六識。今揀現非種。故云共生四蘊。識蘊已屬所依識故。
名色增長為六處。
五六處支。謂四七日後諸根滿位。六處明盛名增成意處色。增成餘五。俱舍云從生眼等根。三和前六處。
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
六觸支。謂觸對雖有三和。於三受因尚未了知。但能觸對。
觸共生有受。
七受支。分別三受。領納於觸。名觸共生。此前四生唯餘現行。
於受染著是愛。
八愛支。以三受中樂受纏綿希求。故云染著。即是中下品貪。此雖通緣內外二果。諸論多取緣外境。外增上果生。
愛增長是取。
九取支。雖屬餘惑而愛潤勝故。說是愛增。然上二支。通現及種。謂以愛種子增成於取。取即愛種之現行故。故同一貪。初心為愛。轉盛名取。即此愛種便是取種。是故二支皆通現種。
取所起有漏業為有。
十有支。由內取心內所起諸業。故名有漏。此業親能招當果故。名之為有。此約三世。不同前愛取合潤業等名有。此前三業。已隔現行名色等故。
從業起蘊為生。
十一生支。約增上緣云從業起。始從中有。未衰變位皆名為生。
蘊熟為老。蘊壞為死。
十二老死支。即諸衰變位名為蘊熟。故上二支體通五蘊。唯是現行。
上順觀竟。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胷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
後逆觀中有四。一結成苦。二結無我。三結於空。四結勝義。今初。謂無明行引識至愛為苦芽。愛緣引受至有是守養。生老死是苦樹。從芽守養是增長義。又初二為根。次二為身。次二為枝。次三為華。後二為果。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結成無我。
無作無受者。
無作無受者結成於空。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四以我況法結成勝故。瑜伽說由十種相緣起甚深。六義依無常。一義依苦。一義依空。二義依無我。今言六義者。一從自種子生。亦待他緣。二從他亦待自。三俱從無作用。四此二因性非不是有。此四義即前段中但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五雖無始其相成就而剎那滅。六雖剎那滅而似停住。此二即前任運而滅亦無滅者。一義依苦者。一味苦相而似三相故結云苦樹。一義依空者。謂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現。即今無作無受。二義依無我者。一雖實無我自我相現。即今無我我所。二依勝義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即今復作是念已下六句經文。十義備矣。由前緣相皆是似義。故逆觀中直顯真實性相無礙。故為甚深緣起之觀。正在於此。
上明相諦差別觀竟。
二約大悲隨順觀者此第一門即當四觀中第一愚癡顛倒觀。論總釋云隨所著處愚癡及顛倒是事觀故。謂十二因緣之所著處癡迷性相。倒執我所。下別釋云意明癡隨所迷。立二顛倒。一初至則無生處。明迷緣性之無我。執我成倒。以著我故則世間生明是顛倒。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反顯此著必是顛倒。二復作下竟初一門。明愚緣相生疑惑顛倒。謂無智故常求有無。滯斷常二塗。故云疑惑。致緣相之相續明是顛倒。今菩薩順彼眾生愚倒之事。起悲觀察。名為事觀。三約一切相智觀。九觀之中。此門攝第一觀全及第二之半。謂初成答二文。名染淨分別。此有二義。一著我為染離我為淨。二著我故緣相生為染。離我故緣相滅為淨。後相經文即屬第二依止觀。謂雖依第一義以不知故即起諸染。是為染依。見第一義諸緣則滅便為淨依。相諦觀中不知故成緣相。大悲觀中不知便為顛倒。然上相續一門經文無二。隨義分三。初明倒惑起緣實無有我成一切智觀。次順癡倒事成道相智觀。後委究解惑染淨性相成種智觀。又初順根本。次順後得。後即無礙。雖無我所不壞相故而起大悲。能所本空。悲而無著。雙窮性相不滯自他。三觀一心成無礙智。甚深般若寧不現前。一門尚然。況加餘九。
上初有支相續門竟。
下第二一心所攝門。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第二一心所攝門中。然此一門乃含多義。且分二別。一推末歸本門。二如來於此下本末依持門。今初。依論三觀。初約相諦。即當第二第一義諦觀。攝此門之半。論生起云云何第一義差別。如是證第一義則得解脫彼觀故。此明修觀所以。以第一義是緣生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縛。而論經雖云皆一心作。意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義觀。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此言則總。轉者起作義。亦轉變義。然此一文諸教同引證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義。一二乘之人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是真諦之一。或謂由心轉變非皆是心。二異熟賴耶名為一心。揀無外境故說一心。三如來藏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此初一心菩薩不為此觀。後二一心經意正明。通於三觀。約清淨一心為第一觀。通此二心為後二觀。後二一心略如問明。廣開有十。文多不錄。次二本末依持門。此下終於十門皆是世諦差別。緣相本寂但應觀真。何以復觀世諦差別。論云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故。俗為真詮。了俗無性方見真耳。中論云若不知世諦不得第一義故。此世諦差別觀。有六。攝下八門半。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即雙辨能依所依。攝此半門。二因觀觀染因故。攝次二門。三攝過觀。唯苦集故。四護過觀。護凡邪見故。五不厭厭觀。防小慢故。上三次第各攝一門。六深觀。顯因緣之理妙過情取故。此攝後三門。今此半門即染依止觀。因緣有分為染。而此染相依止一心。故論云此是二諦差別。以純真不生。單妄不成。一心之真雜染之俗。此二和合。有因緣集。
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次本末依持門中二。初總標。謂依一心分別十二。則十二為一心所持。而特言如來說者。一心頓具非佛不知故。謂顯如來過去覺緣性已。等相續起展轉傳說故。
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次徵意云。十二有支三世行列。前後引生。何以今說皆依一心。謂說主巧示。非唯三世不離一心。今一念心頓具十二。彌顯前後不離一心。此則俱舍第九明剎那十二因緣也。是以此門中含多緣起故。今不必依次。意顯一心頓具。隨事貪欲與心共生者此則總指所行之事。貪事非一。隨取一事。於一念中則具十二。謂行此貪事必依心起。復了別前境。心即識支。事是行者。貪事即是意業之行。若形身口。亦是二行。不知貪過。能招於苦。名於行迷惑。即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者。名色是總。為二所依。名與共生。故晉經云識所依處為名色故。俱舍云識俱三蘊總稱名色。意明以受蘊自是受支故。名色增長是六處者俱舍云住名色根。說為六趣。謂六根是別。以別依總開成於六。稱住名色。貪必對境為觸。受必領觸。貪即是愛名受無厭。愛攝不捨即是欲取。愛取潤前六支成有。故但前諸有支生。即是有義。有所起者即前諸法。起便是生義。生熟為老者物生即異故。老壞為死者剎那滅故。當相壞故。故經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故。此若不斷則名連縛。十二支位五蘊皆名分位。即此順後無始來有名為遠續。大小理通。或六八識異耳。非聖教量孰信斯旨。此文正辨同時異體十二有支。若同時同體亦具十二。謂迷第一義即是無明。有漏有取便名為行。體即是識。亦即名色。亦是意處。對境名觸。領境名受。染境名愛。著境名取。招報為有。體現名生。即異滅為老死。此十二支。若依三世二世一世。並如初門中辨。同時異體同體。即如此文。
上相諦差別觀。
二約大悲隨順觀中。即當第二餘處求解脫。謂是凡夫愚癡顛倒。常應於阿賴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反於餘處我所中求解脫。故經明唯是一心。明心外無我法。當於一心中求。三約一切相智觀。即當第二依止觀。明此緣集依於二種。一依第一義。已如前說。二依心識即是今文。前唯約淨。此通染淨。依義如前。又前即依真起妄。此即顯妄依真。
上第二一心所攝門竟。
下自業助成門。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此下第三自業助成門中。亦三。初約相諦觀者。此下二門即當因觀。因觀有二。一他因觀。二自因觀。今言他因者全賴前支生後支故。此揀自性故。大悲中揀於冥性破於自性等因。一切相智觀名為方便。顯因緣相故。唯從無明生於行故。名為自因。此揀餘因能生於行。今此一門即他因。經明各有二業。則一是自業。二是助成。而並云他者特由無明迷於所緣。方為行因。若了所緣寧起妄行。又初明自業顯是他義。二明生後顯是因義。餘十一支。倣此思準。然生起之因即增上緣。以緣名因從通義說。為緣既多義不同經約揀要從定有說。謂但有增上。其十二支各初自業。不異前之二門。論主唯解老死二業者以此難故。舉一例諸。然無明無因。老死無果。故前十二各與後支為生起因。老死無果。與誰為因。經文意顯與無明為因。則無明非無因。老死非無果。故云不覺知故相續不絕。不覺知即無明也。是以十二因緣。猶如尋環如汲井輪。無有斷絕。反顯若能覺知則無復生死。論主總以二業為後生因。故云壞五蘊身。能作後生因。以不見知故能作後生因。意明前陰但滅則後陰生。故初為因。後意不知即是無明。無明為因則十二支相續不絕。二約大悲隨順觀。四觀之中。此下四段明第三異道求解脫。論云顛倒因有三種。性因。自在因。苦行因。及無因。此有四因。如次四門破之。前三是邪因。故併云顛倒。後一是無因。四因者初一性即冥性。謂僧佉計此為所知因。謂知此冥性即得解脫故。前云異處求解脫顯其理非。此中雖云所知。意取行非。二即迦羅鳩䭾計自在天為所因。謂自在天瞋眾生受苦。喜眾生受樂。求其喜故。三刪闍夜計苦行為所修因。但修苦行以酬往業。則得解脫。四無因即阿耆多計眾生不由因得。萬法自然。若知此者便得解脫。眾生於上邪因無因中求。經欲以正折邪。故舉四門。令於中求。此門即破冥性。謂因緣有支各二種業。而能生彼因緣事。不由冥性故。斷前支緣則後支不續。一生之中便得解脫。汝之冥性縱八萬劫。亦無解脫。三約一切相智觀。即當第二方便觀。謂因緣有支各有二業。為起後方便。若滅前前則不生後後。是解脫方便。下第四不相捨離門中。三門同前。初諦相。即當自因觀。自因之義以見上文。又論云自因觀者無明等自生因。觀緣事故。謂離前支無後支故。如不離無明有行等。則無明唯是自行因也。以是自故令行不斷。以是因故但云助成。若唯不離無明有行。則成太即。不應言無明緣行。若全離無明有行。則成太離。無明則非行因。故論云異則不成。不即不離。則名自因。亦二義成矣。故引中論偈云。眾因緣生法。是則不即因。亦復不異因。非斷亦非常。初句泛舉。次句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亦復不異因者。從於能生生所生故。非斷亦非常者。不即故不常。不異故不斷。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
第四不相捨離門中。先順。後逆。順中而論云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種義。故緣事示現者。子是種子。果是現行。現行之果雖已前謝。故不取之。種子續故令行不斷。能助成行。故取子時。亦可初起無明名之為子。遷至行時名之為果。由前等引之力。令行不斷。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偏取子時。餘十一支皆有二時。例此。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次逆觀。論云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是故不說。十二因緣不出三際。過未既無中豈得有。是故不說有不斷助成義。又不說者滅則滅前諸義。故不假說子果等殊。二約大悲隨順觀。破顛倒因中。以自在天為眾生因。今以無明等為行等因。尚不從於餘支。豈得從乎自在。三約一切相智觀。有支無作故者。既由前前令後後不斷。助成後後則後後無性。何有前前能作後後。即以無作為緣之相。是種智境。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
第五三道不斷門。一依論相諦中。六觀之內名攝過觀。此名在一心門。第二本末依持中。謂以三道攝十二支。則顯有支但攝於苦。因果過患。業惑是因。苦即是果。亦有逆順。初順觀中文含二義。一約三世。則過去無明現在愛取名為煩惱。雖同煩惱。過去迷於本際與無明名。現在牽生後見由於愛取。從其本末顯現互彰。行有是業者宿業名行。現業名有。雖同是業。過去已定。當相受名。未來未有業能有之。功能受稱。現在五果。未來二果。同皆是苦。現報已定。當相受名。未來未起。從過患立。若約二世。前十同世則煩惱有二。能發能潤。雖諸煩惱皆能發潤。於發業位無明力增。潤業受生愛取力增。各偏受名。以無熏發。唯一無明數數灌溉。故分愛取。業亦有二。未潤已潤。未潤名行。初造作故。已潤名有。近當生故。若總取識等種為所潤。則亦苦攝。唯識云有支一分是業所攝。三道皆言不斷者。謂從三煩惱生於二業。從彼二業復七苦。七復生三。故如轉輪。
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次逆觀分二。初明對治斷。謂斷前際無明行及後際愛取有。則七苦不生。後如是三道下明自性斷。故淨意云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從諸法空。還生於空法。是則生滅因果如二束蘆互相依立。不能獨成則知無性。二我俱空。二約大悲觀中即當破異道求中苦行因計。謂以業惑而為苦因。欲求解脫。當斷惑業。及修苦行。是起妄計。苦行心即是煩惱。如是煩惱寧是解脫樂因。三一切智相觀中即第五入諦觀。三道苦集諦故。謂惑業苦皆集故。瑜伽云生老死現法為苦。識等五當來為苦者。五約種說。故唯識云十二皆苦諦攝。此則業惑通於二諦。約其逆觀即滅道諦。滅分別心亦即道故。又體三道即性淨三德。涅槃佛性一實諦故。
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
第六三際輪迴門。初約相諦名護過觀。謂說三際護三過故。釋文有逆順。順中先明一往三世。於是下明流轉三世。今初云無明緣行是觀過去者。觀有二義。一觀現在。生是過去二因所作。二則知識等是彼過去當來之果。因果相屬反復相成。如是方名見過去因義。能防三過。言識乃至受是觀現在者。亦有二義。一觀現在識等由過去業得。二復知識等能得未來果報。以不得對治依起愛等故。現在目覩。故分兩向。明其二義。言愛乃至有是觀未來者。此未來因決得來果。一往定故。二流轉三世者謂不得對治。復有後世。於後世上轉生後世。後後無窮。已知三際云何護過。謂外與內。因緣之法立三種過。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何以故。無異因故。此過從前自因而生。謂既無自在等而為異因。唯無明行為識等因。行有多種。何以不得六道齊生。二者自業無受報過。何以故。無作者故。此過從於無作緣生。作者即我。三者失業過。何以故。未受果報業已謝故。此過從於無常緣生。此上辨過云何護耶。若見三際則能護之。然過業有三種義。故不得報。一未作。二作已未潤。三得對治。今無緣行則顯已作。現識等五則顯已潤。已受愛取有三則知未得對治。於已作業既有潤未潤殊。斯為異因。已潤則受生報。未潤則受後報。潤未潤殊。豈得六道一時齊受。此為異因。何用自在。既自造異因自招二報。非他身受。何言自業無受報耶。假者自造何用我耶。若已作業不得對治潤則便生。知業不失。因雖先滅勢力續故。現見得報。不可言失。三過度矣。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
此逆觀也。即得對治義。此滅即彼滅是觀待斷。又因觀能滅揀自性滅。故云觀待。然十二因緣三世並備。但隨化迹隱顯分三。令知過去因招今苦器。令斷愛等當果不生。即愚癡絕命於慧刃。愛水焦枯於智火。高羅四開於六趣。無生超逸於八極矣。二約大悲隨順觀。治異道求中無因之見。示三際因果。既先際二是中際五因。中際三是後際二因。若無如是等事。眾生亦無。斯因有矣何得言無。三約一切智相觀中。當力無力信入依觀。論云先中後際化勝故。謂此三際為因義邊皆名有力。為果義邊名為無力。若約三世前際於當二無力。中際愛等於當有力。於現無力。以斯三際化彼凡夫。令信入依行。化中之勝。如是窮究。為種智境。
第七三苦聚集門。初約相諦觀。即當一心門中六觀之第五不厭厭觀。論云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此約微細行苦。又云及厭種種麤苦故。此約壞及苦苦。皆凡夫不厭。菩薩厭故。又初微苦二乘不厭。菩薩亦厭。二乘雖知捨受行苦。不窮微細有無量相及變易苦。故云不知。
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
七三苦聚集門。文中亦有順逆。順中從相增說。以配三苦。前五遷流相顯名為行苦。觸受二支觸對生苦。故云苦苦。餘但壞樂。故名壞苦。老死壞生。亦名壞苦。
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逆觀可知。二約大悲隨順觀。此下四段。當第四求異解脫。謂不識真解脫。求三界苦等為解脫故。名之異求。真解脫者有四種相。一離一切苦相。二無為相。三遠離染相。四出世間相。此四即涅槃樂常淨我。故涅槃云於世間法自在遠離。名為我故。故下四段經明其但有四妄。而無四德。今此明其有苦無樂。故論云彼行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縛。彼計無色為涅槃者豈非妄苦邪。三約一切智相觀。此當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不如實知微苦我慢。即增上慢。若知微苦非增上慢。不知令知名為信入。
第八因緣生滅門。亦名從緣無性。初約一切智觀。此下三門皆明一心門中六觀之深觀。謂四句求緣皆無有生。無生而生故曰深觀。此門名不自生不他生。第九門名不共生。第十門明不無因生。釋此四句。略有二義。一破邪。二顯理。理外妄計曰邪。邪亡則理顯。理顯則惑亡。然自他等四是計是依。不之一字。是藥是理。窮生之理不出自等。自等若無。生將安寄。故以不不之。則惑亡理顯。然其所計各有三類。一者外道謂冥性為自。梵天為他。微塵和合為共。自然為無因。謂此四計。亦是僧佉衛世若提子勒沙婆也。二小乘同類因為自。異熟因為他。此異熟非識乃指不善及有漏善相望而言也。俱有因為共。計無明託虗而起。亦曰無因。上計亦通大乘執相之者。三約大乘。果法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又賴耶即自種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又法從真起為自。從妄起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所計雖眾但顯正理諸計自亡。顯理復二。一約無生以深觀。二約生無生無礙以顯深觀。先中略為二解。一約展轉釋法從緣故不自生。既無有自對誰說他。又一切法總為自故。又他望於他亦是自故。既無有他。故不他生。自他不立。合誰為共。有因尚不生。無因何得生。二約因緣形奪釋。故對法云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若爾自種有故則是自生。豈曰無生。此乃假自破他。非立於自也。次句假他破自。故中論云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也。下二句例然。惟詳審之。二約無礙者但因緣生果。各有二義。謂全有力。全無力。緣望於果若全有力則因全無力。故云因不生緣生。故云不自生。二因望於果全有力亦然。故云緣不生自因生故。故不他生。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無力不俱故不無因。此復二義。一約用則力用交徹。有相入義。謂有力攝無力故。故十忍品云菩薩善知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一等。二據體有空不空。有相即義。謂非但因力歸緣。亦乃因體由緣而顯。全攝因緣。因如虗空。故上文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力無力必俱。故常相即入。是為無盡。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
八因緣生滅門中。亦名大緣起甚深觀。亦有順逆。初順觀中。經云無明緣行者牒也。無明因緣能生諸行者釋也。論云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此以不他生釋經因字。謂如行支唯從無明故云自因。即上自因觀也。二者非自作。緣生故。此以不自生釋經緣字。謂行支但假無明為緣。非有行體在無明中。從自而生。即他因觀。但取揀餘不親生故名因。顯前非後疎故名緣。非謂四緣之因緣也。
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
逆觀可知。二大悲觀。即異求中計非想等以為涅槃。又計妙行為解脫者。非是常德。但是生滅。故可悲之。三約一切相智觀。此及後門名無始觀。此有二義。一約俗說因緣為生滅之本。生死無際故因緣無始。二約真說見法緣集。無有本性可依。故名無始。即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染淨真性皆無始終。顯染可除故云無始。故論云中際因緣生故後際生。即舉此第八門。隨順縛故即第九門。謂但一念從緣生即是不生。故無始也。不言初際生者意顯無初故。今不起妄即不生故。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
第九生滅繫縛門者亦名似有若無。初一切智觀中。明不共生。初順觀。經中但無明為緣縛行。令行繫屬無明。斯則緣生。而為不共者論云非二作但隨順生故。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意謂但行順無明緣不得不生。互無知者故非二作。若爾。但隨順生即是共生。何要知者。故末云既從緣生。則念念不住。誰為共耶。此同對法無作用故。又論云。和合即無性。云何和合生。次無明滅下逆觀。謂滅但滅於繫縛。既無共生。安有共滅。言有生者但是繫縛。二約大悲觀。謂彼外道。異求非想天等為解脫者。菩薩觀之。但是染縛。非是涅槃真淨之德。三約一切相智觀。明無始觀中隨順縛故而生。非有本也。
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第一無所有盡觀門。亦名泯同平等。初一切智觀即深觀中顯非無因。初順觀中。由行從無明緣生緣生即無性。故云隨順無所有。次逆觀中滅亦緣滅。緣滅無滅。方順盡滅之理。然論經順觀云是隨順有者。顯無性緣生。故不能不有。二經雖殊同名緣生。故非無因。無因何失。若無因生。生因常生非不生也。何以故無定因故。此即縱破。亦可常不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即奪其生義。故無因生非佛法所樂。以無因能生大邪見故。二約大悲隨順觀。即求異解脫中外道計悲想無所有處為涅槃。以是有故。非是出世。故無我德。而妄計解脫。故可悲之。三約一切相智觀。當第九種種觀。此即世諦觀。由隨順有故有欲色無色愛等之殊。故云種種。即真順有。未失順無。
上來別釋十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自下第三總結十名。既云逆順觀察。則前一心所攝自業助成二門。闕逆觀者乃文略耳。然此逆順若對法第四名為染淨。染淨中各有逆順。論云雜染逆順故。清淨逆順故。染中順者無明緣行等故。逆者謂誰老死集乃至無明故。緣起經云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何所緣。初句推因。後句審因。清淨逆順者無明滅則行滅順也。由誰滅無故老死滅無逆也。今文略無。但約染淨為逆順耳。言諸緣起者十二非一曰諸。前前為緣令後後起。又由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亦名緣生。生即起義。亦約果說。然各攝三觀。體勢星羅。今重以十門本意收攝。初門明染淨因起。二明緣起本源。三因果有空。四相成無作。五陳其諦理。六力用交參。七窮苦慢除。八形奪無始。九有無無本。十真俗無違。復收十門不出五意。初迷理成事。次理事依持。次六成事義門。第九理事雙泯。後一理事無礙。故唯四門不出理事。若從事理無礙交徹則涉入重重。若依理事逆順雙融則真門寂寂。故法性緣起甚深甚深。即此因緣名因佛性。觀緣之智即因因性。因因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性。因果無礙是緣起性。唯虗己思之。
補義云此經以法界緣起為宗。所言緣起不出十法界理事因果。然此因果亦唯依一心十二因緣逆順轉變。是知全經旨趣皆緣起之法。前三賢所修者皆隨緣之行。而登地所證者乃緣起之理。故初二三地所觀乃約順觀染緣而入法界。四地所觀乃約逆觀淨緣而入法界。故五地所觀染淨融通。然但約歷別行布而觀。故至此六地。委明觀十二因緣。會前諸觀攝歸一心。以顯由理事無礙而入事事無礙法界。故經文結束分明。而疏亦收歸五意。結成四門。然四門即四法界也。通途理事無礙觀門備示於此。且疏依論明。門門有三觀。觀觀攝十門。隱顯重重。以示事事無礙法界。斯則全經觀行理趣。盡彰於十二因緣之十門。所謂緣起甚深。以示法界之宗也。以經文浩瀚。旨趣幽深。故略示於此。
上結束十門竟。
下總結大文不住道行勝竟。
大文第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至後隨順無違故。明彼果勝。亦前攝正心住。故知緣生。此下攝善現行故三空等現前。依論云果者有五種相。一得對治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各有佛子以為揀別。唯第二段有二佛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初中二。先明對治勝。後菩薩如是下明離障勝。今初。即三解門。亦名三昧。三昧即當體受名。解脫乃依他受稱。此三能通涅槃解脫。故名為門。文中二。初牒前。後正顯。今初意同五果。由前十觀得此三空等果故。謂以此三空觀緣得第一第三果。三悲悲觀緣得第二第四果。三望於初初是能治。三是所成。四望於二二是能修。四是堅固。第五通從二觀而生。亦可展轉而生。由有治故離障。離障故行勝。有治故三昧勝。三昧勝故心不壞。故得自在也。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此下正顯三空。各有別顯總結。初空門中別顯有三。初三句明眾生空。次自性空明法空。此上明二我體空。三無作受顯二我作用空。由體空故並不能作因受果。結云現前者智與境冥故。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二無相門中亦三。一者滅障。即觀諸支皆自性滅。謂若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空相。則事已辦。若見法先有後無說為空。及取空相非真知空。故名為障。故修無相了自性滅則不取空障。二所以不取者得對治故。謂知空亦復空名畢竟解脫。三既有能治。治於所治。則念想不行。故云無有少法相生。能所斯寂則無相現前。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三無願門。亦有三種相。一依止謂依前入空無相方得無願故。二體即無有願求。不求三界等故。三勝即大悲化生。勝二乘故。又上三空通緣諸法實相。觀於世間即涅槃相。故亦不同二乘。
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第二明離障勝中。先牒前修。由修得離故。初離空想是空門所離。次離有無想是無想門所離。亦無願門所離。不見有可求故。已知離障。云何為勝。經中三句。次第勝五四地及此地方便故。謂於五地中以十平等深靜心。遠離四地身淨我慢。此用深空滅彼二我。故此勝也。二四地中以道品治三地正受出沒等慢。此用空觀以離作受故勝。三此地方便。但用十平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無。一切蕩盡故此勝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中二。先總明修心。悲增心中修故。為未滿菩提下兼於自利。亦修所為。言悲增者前觀十平等已起三悲。今十門觀緣。彌悲眾生纏於妄法。
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次別顯中二先明修行。後而恒下明修勝。今初又二。先發勇猛修行。謂勵志始修故。後佛子下明丈夫志修行決終成故。又初即悲智勇修。後則窮證性相。今初。先智後悲。智中先智後厭。初中上二句明緣有合離。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如無明緣行等。後二句明緣有具缺。集即是具。謂業惑隨闕。必不轉生。如雖有行無愛潤等。後我如是下厭。既知有為苦過。必斷和合集因。然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
二大夫志修中初厭相。見彼有為多過。是對礙法故。故厭之。次無有自性下證性。由了有為自性同相本無生滅。便能滅於對礙而與理冥。
而恒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者謂不住勝相現前。故有三種勝。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以是不住所以。躡前大智而起悲故。二即得下般若體現勝。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是別稱。無礙佛智雖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明即門也。三成就如是下即般若用勝。亦是不住之相。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有為。後二句見理不壞事。故不住無為。即有為涅槃平等證故。以菩提下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又俱未滿。故俱不住。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先明空定。後如是十無相下例顯餘二。前中復二。先舉十上首。從此菩薩下總結多門。今初十中。疏依論釋頗難會。次依涅槃釋之云。前八證實空。後二起用空故。言入空即彼內空外空。內外十二入故。自性即性空。非今始無故名空。第一義空名義全同。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謂前空但空第一義。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彼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謂是非亦當體空故。如是空空乃是二乘所迷沒處。十地菩薩通達少分。故名第一空。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羅蜜。合即內外空也。合無合故。起即有為空。八即無為空。如實即無為故。不捨等二名義俱別。若欲會者。九即無始空。無始不離生死而即空故。十即無所有空。謂離與不離皆無所有故。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次結餘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第四不壞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攝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此為進善。後起大行。今初。不壞心者。由障滅行成。若智若悲皆不退壞。文有十句。初總。餘別。有九種不壞。一信理決定名決定心。二行堪調柔名純善心。三不怖甚深名甚深心。四自乘不退名不退轉心。五勝進無息名不休息心。六泯絕自他名廣大心。七利生無邊名無邊心。八上求地智名求智心。九巧化眾生名方便慧心。亦可對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九並堅固皆云不壞。十皆具足名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第五自在力勝。初顯其相。後佛子下結其分齊。前中十句。初總。不懼下別。總云此心者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論云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別中九句。依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懼異論即能伏他力。二上入智地即斷疑力得法空故。三自乘不動力以離小故。四密處信力趣境智故。五諸魔不壞力精進故。六治惑堅固力住智明故。七徧治力具三空故。處有不染故。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九智障淨力即前上求智地。前智居中。導二悲故。此智居後。顯悲智相異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順忍明利。言第三者三品忍中為最上故。
上來彼之果勝竟。
大文中前已行竟。
下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大文第二位果中三同前。就調柔中分四。初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名。前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鍊行緣。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
次能鍊行。於中聞已受持下是得義持。三昧慧光是所持義。隨順修行。此句示現得義持因。因何事耶。謂因依前三昧勝故得如是奢摩他等。憶持不捨正顯能持。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三明所鍊淨。轉更明淨者解脫彼障故。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故。
譬如真金。以毗瑠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喻中真金喻證。亦喻信等。瑠璃喻方便智。由方便智數磨。令出世證智發教智光。轉勝前也。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更寂滅。無能暎蔽。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合前瑠璃。隨逐觀察合數磨瑩。轉更明淨者般若現前故。轉復寂滅者證智脫彼障故。
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
二明教智淨。以月光寬大勝於前地。但取月輪為喻也。四種風輪者出現亦有能持等四種風輪。非今四輪。以彼不是散壞風故。有散壞風復無四種。未見經論不敢定斷。且就義釋即四時之風。春曰和風。喻煩惱魔。順愛心故。夏曰炎風。喻於蘊魔。多熱惱故。秋曰涼風。亦曰金風。喻於死魔。果熟收殺故。冬曰寒風。喻於天魔。敗藏人善故。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二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
四結地名。
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攝報果中。言聲聞難問無能屈者。已知二乘地緣等故。
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滅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第三重頌。二十二頌。分三。前十七偈頌位行。次四偈頌果位。後一結說。前中三。初二偈一句頌勝慢對治。二有十偈三句頌不住道行勝。三有四偈頌彼果勝。今初。
觀察世間生滅相
二中有三。初一句頌顯心境。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徧與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次九偈一句。頌別明觀相。即為十段。第一有二偈半頌有支行列。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二一偈頌攝歸一心。既云心滅則生死盡。故知不可唯約真心。以真妄和合是說依心。即真之妄既滅。即妄之真不無。故起信云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三一偈頌自業差別。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四半偈頌不相捨離。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五半偈頌三道不斷。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六一偈越頌第七三苦聚集。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七一偈却頌三際輪迴。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八半偈越頌第九生滅繫縛。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九半偈却頌因緣生滅。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有三句頌無所有盡觀。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第三有五句頌結十名。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虗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三頌彼果勝中初二偈對治勝。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次一偈頌修行勝。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次半偈頌三昧勝。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後二句通頌後二勝。以義通故。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羣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四偈頌位果等可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一偈頌結說。
第六現前地竟。
第七遠行地。所以來者。已說緣起相應慧住。寄於緣覺。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寄菩薩地。所以來也。瑜伽云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住。為今滿故。次有此來。又前功用未滿今令滿故。言遠行者成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觀世間二乘道故。解深密云。能遠證入無闕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通有二義立遠行名。一從遠來至功用邊。二此功用後邊能遠去後位故。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遠地。然其能遠去行正是無相。故所離障正是細相現行障。謂六地執生滅細相現行故。此生滅相即是二愚。一細相現行愚。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細還滅相故。以純作意於無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至此地中方能斷之。以常在無相故不執生。更不作意勤求無相。故能證得法無差別真如。以了種種教法同真如無相故。以能空中起有勝行。故成方便度。二行雙行。乃至亦得無相之果。故知以純無相不礙起行。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寶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羣生演深行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中有十二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分四。初二偈天眾讚說主。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普供除憂煩惱者
次有一偈。天主光雲供佛。表智契法身故。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三有一偈天眾慶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四有六偈頌天女音樂讚佛。於中初一顯聲因緣。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已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餘五偈正顯讚辭。於中初四偈讚寂用無礙。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後一明起用所由即悲智無礙。將說雙行。故承力讚此。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行。後果。行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三雙行勝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五中初一是趣地方便。即當入心。餘四為住。出心在果。又住中初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說雖在後。義該始終。後一地滿。初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雖有不著為能對治。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復是障。故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三垢障既盡。故止觀雙行。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三地。上即後也。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今初分中文有四段。初結標後。二何等下徵顯其相。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四入已下彰其分齊。今初。具足六地行已。即是結前義。所治無相行故。以般若無相行滿。於此生著。非增上行故。次欲入下明其標後。十種方便即是能治。謂前樂無作不明方便不能起增上行。非殊勝道。今以十種不捨眾生法無我智。以為能治。治前樂心名方便慧。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是則即有修空故不住空。是空中方便慧。即空涉有故不住有。是有中殊勝道。道即行也。所行殊勝故名增上。於何增上。謂前所寄世出世中。即空故勝於世間。即能涉有故能勝出世間。前六地中雖亦修悲不住於無。而在寂不能出空方作。故不得方便殊勝之名。雖行空行有。而多著空。但名樂無作治。
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虗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二徵顯中。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由下十義故。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下句涉有。上句得下句。即成空中方便慧。下句得上句。即成有中殊勝行。不滯空有故致雖言。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謂前三各一。後七為一故。一初句即護惡行因事。菩薩惡行有其二種。一不樂利樂。二起愛見。今由上句故無愛見。由下句故能利樂。若二中互闕皆有惡行。今由二句護之。為無愛見之悲因事。二即財及身勝因事。由供佛故護財及身。由得平等故二事皆勝。勝財則隨物所須。勝身隨意取其何類。三護善根因事。善根即勤集福德。為菩提資糧。今以即空智而集。是得彼勝因增上。今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羅蜜行。名之為護。雖有慈悲皆是增上意樂故。三皆自利。後七同是利他。合為第四攝生因事。即為七種。初一隨物受生。次二化令離障。後四攝令住善。初中願力受生。為作眾生上首故須莊嚴三界。但是願生。非由業惑。故云遠離。二說對治故。謂示起煩惱。欲令治斷而知性寂。方為第一義治。今見常自寂故。三為滅智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中隨世智中說。令隨眾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而為能治。四於大法眾會集故為物起嚴土行。此明依報。下三明正報。三輪益物。五即身業。無身現身者令生五福。謂見聞親近供養修行故。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下二亦然。六即口業轉法輪故。七即意業於無長短中隨問善釋。記三世事。起三世行故。
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
三總結勝能中。論釋云此十種發起殊勝行。共對治攝取者皆上下二句相對名為共對。由此上下各能對治。皆上句治凡。下句治小。隨治不同。由二攝取名殊勝行。對治前障。
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第四彰分齊者明無相無間故。無相地名從此而立。此亦即攝前不退住。不同前六。前六得住已捨入地心。以修解入。非以行入。此以行入。故常行不捨。名不退住。
前初對治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
此下第二彼障對治差別。即攝前無著行。有無量用皆不著故。言對治者有二種相。一修無量種。治前有量障。二此菩薩作是念下修行無功用行。治前有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今初。有二十句。攝成十對。一一對中皆上句明境界無量。為所知所化。下句明佛德業無量。為能知能化。菩薩入彼佛化以用化生。要則攝為五。即五無量界。初一對眾生無量。論云隨所化何等眾生。此對為總。十對皆為利眾生故。言何等者類非一故。釋經無量之言。隨多類宜而以無量化眾生業而化故。
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
二有一對。眾生住何等處。謂住世界無量。以淨行化故。
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
三有二對。法界無量。謂以何等智慧化。初對橫窮諸法智。後對竪窮三世智。皆是種智。二對約其所知。皆是法界無量。
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
四有三對。明調伏界無量。初二對明以何等心。於中初對隨眾生信樂種種天身。菩薩以名色身化故。謂心隨其樂同修天行。得大身故。口隨其信。以名句身說彼行故。第二對知昔根欲不同。以隨類音稱根說故。次一對以何等行。謂知現在心行不同。以徧趣行說對治故。
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五有三對。明調伏方便界。論云置何等乘。謂置三乘故。初對為聲聞說智道。令證滅故。次對為緣覺說深智。令知因緣故。後對為菩薩說地度集成事。稱彼方便涉有故。
上治有量障竟。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第二修無功用行中二。先加行趣求。次佛子此菩薩下正顯修行。今初。先牒前無量為所趣求。我悉下要期以無功無相攝取彼境無分別者謂不取性相。忘緣等照即無相觀也。加以無功無相尤勝。然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八地方證。今要心住彼故云應以。由功用行此已滿故。此則修行無功。非如八地任運無功也。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
二正顯中。初牒前觀智。次常勤修下是修行相。方便已下是所修法。即前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既以無功無相智修。能治功用有相之障。後安住不動顯觀成相。此即行成不動。非如八地相用不動。
上治有功用障竟。
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
第三無有一念下辨雙行勝差別。文分四別。一二行雙無間。二常不捨下信勝。三此菩薩於念念下能作大義。四佛子此十下菩提分差別。四中。前三別顯。後一總該。三中前一自分。後二勝進。今初。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者正顯雙行無間之義。謂不捨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為止觀二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次行住下顯無間時。謂四儀睡寤。舉睡夢者以眛況審。
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二信勝者論云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者專念忍可。即是信義。常信前十無量二嚴佛境。故名為勝。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二作大義者一念頓具十度之行。義利廣故。念念修起故名為作。文中二。先總明。次何以下徵釋。徵云十度行異。一念寧圓。釋文分二。先明能具所以。由悲智雙運故。後所有下顯所具之相。檀通悲智。忍唯約悲。餘皆約智。然此中十相。意令一念十相不同故。前六可知。但釋後四。方便涉事云無量智。以是智故。又能出生施等行願以攝眾生。故名方便。願中。由此願智雖求八地已上上上大波羅蜜。攝取彼勝行故。次力中。以是智故遠離布施等障。故不為彼動。智中。以是智故布施等一切種差別如實了知。為化眾生。故此四相皆從用立名。一念具中。念念皆然。初心欲修至此方得。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四菩提分差別中有四種相。前二攝善。後二離過。一依大乘行。謂十度自利。此即大義。二四攝者即依教化眾生。三四持等。即依煩惱障增上淨故。謂依四持為所住處。以三解脫為所依門。修行三十七品則得煩惱障淨。任持自分故名為持。亦名四家。所住處故。四者一般若家。此是能照。二者諦家。即是所照。三捨煩惱家。四苦清淨家。由初二勝業。離此惑苦。四略說下依智障清淨。以無所不具。離塵沙無明。
上三雙行勝竟。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第四前上地勝差別中二。初明勝前六地。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勝後三地。勝即增上義。前中二。先問。問意云若先已具。此何獨言。若先未具何得成此。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目在行故。
後答中三。初標。次徵。後釋。釋中二。先別顯此地勝相。功用行滿即自分滿足。得入下勝進趣後。由此二義勝前智慧。即八地證智。自在即五通大用十自在等。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
二通示諸地滿相。即遠釋十地皆滿足言。近釋七地功用滿語。故論徵云。云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方便即功用也。具十方便。故論自釋云。彼餘世間出世間中更起殊勝行。是故此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者謂前三世間。次三出世間。此則更互各一殊勝行。今一切中具起所以名滿。初地願中具。二地戒中具。三地聞中具。而云願增長者。欲依如來智慧利眾生故。餘可知。七地云一切者。瑜伽論中說佛功德七地皆得。八地成就。九地具足。十地圓滿。有少餘障未名清淨。離即是清淨菩提。
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二明勝後三地。文中四。一法。二喻。三合。四因論生論。今初。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前六各一。至七方具一切。釋云從初積集。至此成故。此酬前徵。由此便能令後三地勝行成就。斯乃勝後。勝前乃約能入八地。勝後令後地無功用行成。乃至十地。要由積功以至無功之功故。合中有雜染行。合雜染世界。然有二義。一即前六。二通前七。有清淨行合純淨世界。即後三地。中間難過亦有二義。一若六地為雜則七地為中間。若七地皆雜則從七至八即曰中間。難過者猶娑婆之於極樂。淨穢域絕。前六後三難過亦爾。要得此地大願方便能越。淨由此到。染由此過。故此一地最為要勝。
補義云經言十地雜染清淨難過者。識論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阿賴識中含藏積劫雜染種子。為俱生我執之根本。以從初地至此地。破俱生我執。頓斷俱生種子。轉藏為大圓鏡智。名清淨識。然約俱生一分種子難斷。故云難過。言是二中間者謂此耶識名和合識。約染淨和合二者之間。蓋約破此俱生和合之相最極為難。故云中間難過。所以此地勝後三者。良由此地翻染令淨之功最大。後三清淨仗此而成。故云皆悉成就。然約此義釋似易明了。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四因論生論中先問後答。問意云前七可知。但言中間為何所屬。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迴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
答意明非染非淨。亦得名亦染亦淨。故名中間。於中二。先通將七地對後彰劣。攝此第七通染淨。則成前七皆成染淨相雜。非純染行故。論云從初地來離一切煩惱。示現如是此地名為染淨。非染行故。後佛子此第七下別將此地對前彰勝。顯此第七雙非染淨。故成前第七。是中間義。今初通中有法喻合。法初標離惑業。顯是淨故。次以迴向下釋上淨義。以二因故。從然未下即由上二顯同前染。非報行故。
補義云經約位明中間者。然位以斷惑而立。今正在難斷中間欲斷而未斷故。云超煩惱者以求淨未得故。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
次喻中。輪王喻七地隨分捨功用道故。梵王喻於八地報得初禪遊千界故。然法中對問但名前七。喻中舉勝顯劣故兼明上地。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合文準此可知。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二別明此地雙非染淨。初總明盡超。過多貪等者盡超故勝前。求佛之心為貪。厭世為嗔。取空著有為癡。至此盡超。又初地超貪檀度滿故。二三超嗔尸滿忍故。三亦超癡得聞持故。四地超慢道品離我相故。五地超疑了諸諦故。六地超見入般若故。此地總超隨惑等。常在觀故。故云盡超。而云多者顯非報行故。則細者未超。次住此下正明形前。望後以顯雙非。後何以下釋雙非義。常在觀故惑不現行。即超過也。有功用行。名求未滿。即劣後也。功用即是煩惱。以有起動故。
四前上地勝差別竟。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
第五佛子菩薩住此下。彼果勝中。論主此中名雙行果。此果實通諸分。以雙行是正住行。親生此果故。又以雙行該於諸分。皆雙行故。名雙行果。文分四果。一業清淨。二得勝三昧。三過地。四得勝行。又初一即自他二利雙行。二即定慧雙行。三即悲智等雙行。四即寂用雙行。就初果中。復分四種。一者戒清淨。於中初約性戒明戒。但三業淨。後所有已下約制聽明戒。則惡止善行。就初果中復分為四者。一戒清淨。二世間智淨。三得自身勝。四得勝力。又此四中。初三自分。後一勝進。前中初一離過。後二成善。善中二。前行用。後行體。
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二世間智淨。此辨行用。
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於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
三得自身勝。此明行體。論云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謂深心及妙行為二。深心即證行。猶是十方便。妙行即教行。亦是前起勝行。此二齊起故云平等。不同前地有無間生。
諸禪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四明得勝力。謂得禪等現前勝功德力故。上三自分。此一勝進。文中二。初明離定障。禪等已見品初。論云寂滅樂行故。此釋三昧是現法樂住禪。次云滅定。三摩鉢提者以三摩鉢底有其五種。一四無色。二八勝處。三十徧處。四滅盡定。五無想定。前四菩薩多入。為化眾生故。後一不入。非聖法故。今於五中。正意在滅定。故論別明。下解脫月亦因此言問何位中能入滅定也。後此地下離障可知。
上果差別四中初業清淨竟。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三昧勝。分二。初別舉十名。後入如是下總結多類。今初。前五自利。後五利他。又前五起解。後五成行。又前五現法樂住。後五利益眾生。前中初二知理。次二知教義。後一知事。一云善觀擇者依未觀義伏心令觀。二依已觀義重更思審。故論云善思義三昧。三依一名句說無量義故云最勝。四依一義說無量名故云分別。義含於名故稱為藏。五依通一切。五明處如事實故。
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
後五中。初一依煩惱障淨真如觀堅固根。故般若云不動法界真如觀為堅。起信云真如三昧為諸定之本。故此云根。此一顯行深。後四依智障淨以顯行廣。為治四障故。經即能治。障在文外。四中初一助道。次二證道。後一不住道。初智通者治勝功德障。智通即是勝德。以智與通化利鈍二類令入一實。故名為門。二治無礙智障。雙照事理二法界為業故。三治於深上佛法怯弱障。大悲勝利安住涅槃能建大事。是佛深上法。四治不住行障。種種義藏者種種善根故。此善能生不住故名為藏。修為善根故不住涅槃。修無為善根故不住生死。種種善根即無住之門。
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千三昧。淨治此地。
後總結多類。
上果中第二三昧勝竟。
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第三明過地。於中三。一修行善巧過。二作業廣大過。三修行勝入過。今初。過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過相亦二。一下過二乘。二上過智地。智慧地即八地無功用智。由此地中雙觀止觀。便至彼處。法流水中任運雙流趣佛智海。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二作業廣大過中二。先正顯過。後解脫月下。彰過分齊。今初中。先對下彰出過。言無相者即前樂無作對治。無量者即前無量對治。入定離相二乘容有。而非無量。故此無量顯異二乘。善淨之言顯過下地。謂修方便行滿足故。後得無生法忍光明對上彰入過。是彼八地無生法忍明相現前故。下地未得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二彰過分齊中二。先難。即執前同後難。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後答。即揀後異前答。有法喻合。法中非自力者障現行故。喻中王家即如來家。王后即得真法喜。修二利故名為王相。合中大法即法中佛果法。自所行者即殊勝行。智慧力者即方便慧。於此二中常不出觀。故是自力能過。此約寄位。
上作業廣大過。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第三佛子下明修行勝入過。謂非但如前廣多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文中言甚深者即遠入無底故。遠離者彼前障滅故。無行者無相之行無所行故。彼前六地不能行故。常行者此無間故。得此三業即當體深入過。勤求下即趣後勝入過。二乘亦有離彼相業。而得少為足。不能上求菩提。求故過也。是故下結雙行過。
上彼果中第三得過地竟。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第四解脫月下明得勝行。於中二。先得寂滅勝行。在定不住故。即方便智也。二佛子此菩薩下得發趣勝。即起殊勝行。前中先問。後答。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答中。先明得法分齊。六地入深緣起之實際。未念念入者有出觀故。今住下辨過勝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正明得而不證。後此菩薩下出不證所以。以得方便即寂起用。故成不思議三業。故能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喻云善巧力者如行船法。知水相故。合云波羅蜜船即般若等也。以願力者是方便不捨有因。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二明發起勝行中。亦是上來已攝無著行。此下攝平等隨順一切眾迴向。且依發起勝行。文分為二。初牒前標後。由得滅定三昧不作證智故成後大方便也。次雖示下正顯勝行。經有十句。論為八種。共對治攝。謂後三為一故。能治所治二行共俱互相攝故。如示生死為所治。以恒住涅槃為能治。能治攝於所治。則不為生死所染。亦得以涅槃為所治。示現生死為能治。能治攝於所治。而不證於涅槃。他皆倣此。八中初一為總。故云生死涅槃。論云一起功德行。謂入生死為福業事故。淨名云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不入生死海不得無價寶珠。何有功德。二上首攝餘行。謂既示生死必為上首。攝眷屬故。三願取有行。非業所拘故處不染。四家不斷行。謂雖言不染而示有妻子。名家不斷。雖然不燒者示有常修梵行故。唯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上下皆應倣此。從略故無。五者入行。謂非獨化凡。亦轉二乘入佛慧故。六資生行謂雖知五欲即道。含攝佛法。而飲食資身睡夢資神。皆順五欲十軍。是魔境界。七退行。謂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道。八者轉行。謂初四化凡。次一化小。次二化魔。今由自行不染。故轉凡之惑。今絕其因。此有三種。一見愛轉。外道著諸見故。如佛示學二仙。謂本行云一阿羅漢仙。二鬱頭藍弗仙。二障礙轉。如佛示學書算等。三所有下貪轉。如佛處於王宮而不生染著。
上彼果差別竟。
通上大文位行竟。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初調柔果。文亦有四。初調柔行體中亦有法喻合。法亦三。初緣。
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次於彼下能鍊行淨。言護持正法者由方便行滿守護於他。故得三界為大師。所以能護。
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三利益下明所鍊淨。論云此地釋名應知者即以經文為釋名。謂利益眾生是有中殊勝行。法忍清淨即空中方便智。此二是行。善根轉更增勝者明功用究竟。即是遠義。
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
喻中。金喻證智信等善根。眾寶間錯者即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令前善根轉勝。
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三合可知。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潦。
第二佛子譬如日光下明教智淨。先喻。後合。喻中。光喻如前地。而此日光勝故。勝彼月光。以月清涼如般若故。日光用廣如方便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四結說地名。
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二攝報果二。初上勝身。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
二上勝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德 菩薩以此升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升七地
第三重頌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七偈半頌位行。次二偈半。頌位果。後一偈歎勝結說。前中分五。初四偈頌樂無作行對治。
觀察此法得明了 廣為羣迷興利益
入眾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羣生
次二偈頌彼障對治無量。略不頌無功用行。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迴向佛菩提 念念成就波羅蜜
發心迴向是布施 滅惑為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忍受無生名般若 迴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三有三偈頌雙行無間。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此地難過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為總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踰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此地雖超諸惑眾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四有五偈頌前上地勝分。言三息諍者約忍度故。又得法光明故無有諍。
世間所有眾技藝 經書辭論普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行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為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五有三偈半頌雙行果。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寶莊嚴金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羣生修正智
又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次二偈半頌位果。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三一偈頌說讚勝。
第七遠行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七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八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云雖於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故次來也。言不動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故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二煩惱不動。與本分大同。金光明云無相正思惟修習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但有二義。由相於前已不動故。行即功用。攝論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則略無煩惱。無性釋意云。第七地行動相不動。此中行相俱不動。解深密云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法中不為現煩惱所動。此但約煩惱不動。十住論云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此即約人不能動。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觀地者。上皆對他立名。此當體受稱。即無相觀。下經自有釋名。故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現相及土。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無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纓絡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中有二頌。分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二。前二偈天王天眾供讚。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憫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後八天女樂讚。於中二。初二標讚所依。餘六正顯讚德。總讚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土自在地故。於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身。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自在。兼結無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後請可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前中有七種差別。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得淨忍分。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淨佛國土分。五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薩如是入已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下釋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淨故。此二是入心。下是住心。三是初住地行。謂前淨忍發起勝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始。依前勝行更起修淨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終。由淨土之行成德無礙。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號通於始終。今初分二。先標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獨第七。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滿。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四節中當第三也。四節者謂一入位。二入地。三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顯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諸地通行故。後八別相。諸地異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巧證不著。經云方便。二善淨諸道者不住道清淨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攝之助。助彼二故。
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
大願下別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願攝持能至此故。二三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十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十法明門是智方便。即前觀察。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淨分中以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五地中有十種平等深淨心。故云善淨深心。此心是思覺。六能成下六地三種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大悲不捨眾生行。次句即以無量眾生。入無量智道。上總明集作方便地竟。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
第二淨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無生忍。次四明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然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虗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前一猶通諸地。未得於後不稱淨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以歷事無窮略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無生。前七為一。名事無生。後三各一。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捨相。若寄位。初加行。二證體。四後得。三通始終。又四中約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稱曰無生。其法離相亦曰無生。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後三不減。亦即無生。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初攝後皆曰無生。別言七者。為治七種實故。實者隨相執定故。文有七實。以七無生對治。疏有多義。文廣不錄。
上明事無生竟。
無性為性。
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詮。論經云非有性者。明非有彼定執自性。此則遮詮。無性即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則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體。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故論云。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此則非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觀事外。故論云所有觀法無我理。無二相故。斯非即非離無二為中道義。
上明自性無生竟。
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第三明數差別無生。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染增淨減。後際非淨增染減。中際亦非半增半減。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
三明數差別無生竟。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第四無分別下。明作業差別無生。果位作用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別即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於真理。故無差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於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是四種皆是示現無生忍觀。
上四無生竟。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二名無生忍淨中二。初句離障。後三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實捨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所離一切略有二種。一離心者離報心憶想分別。謂第八異熟識。轉現徧行亦不行故。二離意識者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別性想故。謂六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則心行處滅。名離一切想。後無所取下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無。故論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無分別智。所以明此者有二義故。一則揀異外道斷滅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是照寂。非是寂照。以無功用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無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妙。徧一切法想。故云猶若虗空。此顯治廣。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此顯治深。此則入於起信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離即止。此治即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滯言也。
是名得無生法忍。
三結名可知。
上淨忍分竟。
下第三得勝行分。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後彰入。前中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後。已入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後深行為所依故。
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二正顯深行。先法後喻。法中八句。初句總相。位行玄奧故。餘七別相。一難可知者即難入深。正是對下彰出。二無差別者同行深。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別。三離一切下境界深。分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想不現前故。復言離一切著者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自利無分量。利他無邊故。五一切聲聞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壞其勝故。六離諸諠諍即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滅。七句通顯離前地過。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意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從後次第喻前三段。為順治障故從細至麤。為法中顯深故從麤至細。三中略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止息者謂所依六七心王已滅能依心所憶想自亡。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捨已下合動心止息。即捨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故。得無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所取著。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住於報行者文含二意。一成上示現得有功用相違法。謂得無功用地故。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報行者前地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捨黎耶之名。又佛地單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為有變易報在。是故雙舉。則黎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第二夢寤喻。喻前正行廣大。論云。此示行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有正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合上方便。並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息障。依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想行不現。即離化生聖道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人墮河。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分殊絕。合中正合下地。心意識不現。合欲界心不現行也。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此離微細想行過。故論云此說遠離勝也。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小。大尚不行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上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下正明勝行。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第二明發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勸起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有四段。一說主總敘。二作如是下顯勸辭。三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今初。願即勸因。大論說三加七勸。今諸佛現前即現身加。與如來智即是意加。後讚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後勸。今疏但云說主總敘而已。經本願力應云住本願力。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行深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行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二正顯勸辭中二。先讚。即口加也。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後正勸文有七段。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次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則不可。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棄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第二勸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轉。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廣利眾生。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度河同涉理故。趣寂為垢故應勿住。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勸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後汝應下結勸。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三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無量。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二。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以諸佛下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云即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眾生故。然勸有四意。一為引定性二乘。二為警漸悟菩薩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趣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德勝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
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於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淨。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薩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化。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何法門集智慧助道。九隨神通障淨。十隨智慧障淨。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法。皆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之義其大矣哉。後一結釋中。先結。謂起行眾多不離三業。後以不動法故者釋由無相無功用無有間斷故。相用不動任運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喻中。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者釋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為行海。又頓能徧起即深而廣亦得名海。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上第三得勝行分竟。
下第四淨佛國土分。
大文第四淨佛國土分者。問經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智。廣說化生應形作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後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耶。答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直心等。三自在淨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德業為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凡夫。滿在一地。淨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第二釋淨土。文分三別。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間自在行。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後二淨方名淨土。然初一多約能淨。後二多約所淨。無功用智為能觀智。智所行境為所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在於七地修無功用。今得自在。
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後所謂下別顯其相。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廣狹欲。五隨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論云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能淨論隨。隨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淨論隨。隨眾生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欲見者則不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論主欲顯義兼於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在。下之四段隨現準知。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二由此業下明隨何欲。謂隨物欲知何業成壞。皆能現故。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三幾時成下明隨時欲。謂時長劫即能現故。若約能淨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餘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眾生。後一壞器。並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四又知地下。隨廣狹欲彼能現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小相者非定地報識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三千故。無量者如來境界。上三十事分齊。皆以境界智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別故。
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二知微塵下知狹相。細相者透全塵故。論經次云麤相者隟塵故。差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之中含多法故。塵之麤細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修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三隨何下知能所成。雙明廣狹。文二先。總知內外。次知地獄下別明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幽。又云無性故。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即能現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論大小。今則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無覺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為小。聖境為大。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涅槃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量相。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第二約通明自在隨物現化。文中三。初隨機現化。於中初標能化智。次所謂下明所知機。有三句。一知身類不同故。二同隨身所用方便智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隨其下正明隨化。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
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
二明化分齊。
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三明現自在。謂不動而徧。猶月入百川。
上明器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
第二明眾生世間自行。謂隨感能調伏眾生自在故。於中三。初總明感應。
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二所謂下別顯感應。於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身。
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三總結感應。如是如是等。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結云自身心等分示現故。
上明眾生世間竟。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第三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二明俗諦智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染分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略煩惱。故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從一類以判為染。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後一是所證法。故論云此二乘隨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謂因法智殊。顯三乘別。後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淨故。觀下別顯多約事空。義兼於理。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隨機故。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己身故。令於虗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餘作亦爾。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
二總結例餘。上但舉四翻。理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自望菩薩別則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二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上十身相作。
下別顯知相。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第三別顯知相。十身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即就報別開。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後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略無陿。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一重頓入名為普入。十方交絡名為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知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則已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願生兜率故。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猨猴鹿馬等化。故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攝。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相等故云實報。即三中報身。六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云威勢。即通報化。七意生身者。論云所有同異。世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謂意俱生。即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此通變化及他受用。八福德身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因故。故種少善根必得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斯即所證法體。界是藏義生義。含無邊德。生世出世諸樂事故。十智身者所有無障礙智。謂大圓鏡智已出障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者即妙觀察智。此通四身。但兩重十身一一圓融。故異諸教。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六智身有十一相。攝為三類。初二約體分別。初通聞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行相。即因果分別。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唯證入。相離前三。餘有八智皆約位分別。於中初一是總。世間俗智名之為世。三乘聖智名為出世。又道前名世。見道已去名為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別。小乘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權實無量。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妙分別。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則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縛解分別。於新熏性習未習故。後二通於三乘修成分別。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並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來。文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論云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故者。謂法門雖殊同詮平等法身。生佛無二故。二不壞相。即是行法。論云如聞取故。謂稱理起行名如聞取。行符乎理則冥之菩提。名不可壞。三即教法。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理本無言假言顯理。若權若實皆是隨俗假名。四即重顯理法所徧之境。此通染淨平等。法身徧情非情故。五即果法。唯約於淨故。論云第一相差別。三乘同證第一義故。三寶最勝故。隨智有異。三種不同。
知虗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
八知虗空身。文有六相。一無量相。芥子中空亦無分量故。二徧至一切色非色處故。三不可見故。今世人見者但見空顯色。想心謂見。故涅槃經中廣破見空。此又含無為空。故亦不可見。四無異相者無障礙故。謂不同色法彼此相異。有障礙故。五無邊相。謂無始終起盡之邊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經云譬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既因色分別彼是虗空。則知因空顯彼為色。
上淨佛國土分竟。
下第五自在分。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
大文第五自在分中分二。初牒前為因。修行三種世間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約智通說。若依攝論。以六度為因。如下別明。
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二顯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說不可說命住持故。心則無量阿僧祇三昧智入故。財謂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示現故。上三自在以施為因。如次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施故。業則以現生後世業報住持示現故。生則一切世界生示現故。上二自在以戒為因。戒調身語成勝業故。復由戒淨隨欲生故。願則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現成就三菩提故。此則由進策勤無懈廢故。解則一切世界中徧滿示現故。論經名信解。用忍為因。以修忍時隨眾生意。故得一切皆隨心轉。謂變地為金等。如意則一切佛國中。如意作變事示現故。以定為因。智則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相法則無中邊法門明示現故。上二同以般若為因。內照所知得智自在。應根宣說得法自在。於此十中。若智若通皆無壅滯。故云自在。約因而論。此地方得。約果而論。圓滿在佛。此約行布。下離世間上賢首品皆有此十。而約普賢位通貫始終。
上自在分竟。
下大勝分。
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大文第六得此已下明大勝分。於中三。初智大。智解殊勝故。二業大。行業寬廣故。三彼二所住功德大。智業所成故。今初文有五句。初句牒前為因。則為下正顯。顯有四智。初一為總。謂不住世間涅槃寂用難測名不思議。此不思議有三。一修行盡至不思議。謂證涅槃無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議。廣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議。謂令真如出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壞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
二業大。有三。初三句牒前為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次得畢竟下正顯業大。三佛子下總結多門。
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
次正顯中有十二句。初三明三業淨。當相辨業。後九約修辨業。攝為四相。初一句明起。論云能起。能起同時。謂身語意是所起。智慧為能起。此三業起必與能起同時。故經云隨行智為導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攝。不染作利眾生行等。謂由般若攝彼大悲故不染愛見。能起方便利眾生行。三善起下二句因攝。謂內由大願而為自行他行之因。又外蒙佛攝。得成二因。四後二句作業所持。初句利益眾生。後句淨佛國土。
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後總結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地。
第三。彼二所住功德大。中三。初一句標所住分齊。次得善下顯所住德。三此菩薩下結成功德。
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辨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
二中十句。依七種功德謂初四為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功德體。以二利行為菩薩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離障名為深心。後對治堅固名為勝心。後二慈悲利他。後六各一。約修辨德。初三三輪化益。修上利他。後三願行相符。外招佛護。修上自利。
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三結成中。近結此段。遠結前三。得如是智結前智大。以智證理得無憎愛故。次能現下結作業大。平等作故。後於諸下結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無過咎故。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大文第七釋名分。亦攝相迴向。釋如不動等故。釋名分二。一地釋名。即約法名位。二智者釋名。即約人彰德。今初。謂此諸名對前經立。初二從淨忍分受名。得無生忍入不動故。此句為總。此智現前故無退壞。次二約得勝行受名。一得為深行菩薩不可知故。二離一切相等諸過失故。次三約淨土受名。生地謂器世間自在隨樂生故。成地眾生世間隨物成身自無作故。究竟地者正覺世間決二諦故。次一約自在分。隨願成就方名自在。次一約大勝分。得深心等十種力持力。後無功用通該始終。上約名位。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二智者釋名中三。初牒前為因。由得智地故。二入佛下正就人顯。三於無量下總結所住。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
二就人顯中。以何義故菩薩名為不動地。有二義故。一一向不動。謂行修上順故。二一體不動。謂與諸菩薩行體同故。文中二。先總明。後常為下別顯。今初。文有四句。皆含一向一體二義。論云佛性隨順因故。佛性即初句。以梵云䭾都譯通界性致譯。論經云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論云佛性者界滿足勝故。究竟見性故云滿足。此即分齊境界。菩薩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隨順因者即下三句。由三為因故能隨順佛境。一攝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淨義故。謂以無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攝義。二者行。謂正行威儀順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現前近如可覩故。
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
後別明中。先明一向不動。論經十句。今經闕一。總顯佛加。解參玄極。上德被己故。既常為佛加。故名一向不動。餘句別顯五種功德。以顯不動。一供養功德。即梵釋四王。論經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護功德。謂金剛等現形衛故。三依止功德。恒不捨三昧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即能現諸身差別。若器若眾生皆能隨現。故云無量。五於一一下加化眾生功德。此復五種。前三自分。後二勝進。一願取諸有多為主導。故云有大勢力。二根心使智力。即報得神通。窮三際中眾生根欲等故。三無量法力。三昧自在轉法輪故。四受力。彼經云能受無量記故。今經闕此。五說力。即隨有可化示成正覺真能說故。論經此後更有一句結云是菩薩如是通達。論云一向不動故。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二明一體不動。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大乘會者。謂入同類大乘眾數者。入數者不破壞義。和合一故。別有九種。具此九種堪入眾數。一智不壞。獲法智通故。二說不壞。謂放教智光故。三解脫不壞。謂不住行。證入空有等無礙法界。業用無礙故。四佛國清淨不壞。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壞。智能示現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壞。隨意自在故。七善能下能解釋義不壞。稱三際說故。八普伏下坐道場不壞。萬行及菩提下伏魔邪故。九正覺不壞。入如來境同佛覺故。
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第三總結所住中行無障礙。不斷不轉。念不退故。大文第一明地相竟。
下第二明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大文第二位果中。先調柔行。法說中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者。等取眾生智正覺故。論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為自在因故。
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喻中真金作閻浮提主冠者。喻得清淨地身心勝故。以此地中報行純熟三世間自在故。特加於王無與等者喻善根光明轉更明淨。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
此菩薩下三合。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二教智淨。梵王普放光明者勝前日光。勝有三義。一多故。二淨故。三廣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
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四結說地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第二攝報果分二。初上勝身。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二次勝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身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恒慈愍 智慧廣大等虗空。
大文第三重頌中二十二偈。分三。初十八偈半頌位行。次二偈半頌位果。經一結說分齊。今初頌上七分。即為七段。初一偈半頌集作地分。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二一偈半頌淨忍分。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恒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度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三有七偈頌德行分。於中二。初二偈頌深行勝。
以本願力蒙勸導 歎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後五偈頌發起勝。於中云但以甚深無礙智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晉經全有一偈云但以得無礙甚深微妙智通達三世故乃得名為佛。又此一句亦可總頌餘勸。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寶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譬如日月住虗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虗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四有六偈頌淨佛國土分。於中三。初二器世間。次三眾生世間。後一智正覺世間。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五有半偈頌十自在。故晉經云能得於十種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六一偈頌大勝分。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恒侍衛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七一偈頌釋名分。密跡者古譯為力士。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次二偈半頌位果。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三結說分齊。
第八不動地竟。
第九善慧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前雖於無相性中捨離功用亦能於相自在。而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有此來。言善慧者。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即下文十種四無礙是也。莊嚴論云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於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者異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疑故。金光明云說法自在。無患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者。此兼顯離障名勝。仁王名為慧光者。言兼法喻。智論名善相。從所了得名。能所雖殊皆名說法之慧。故所離障。離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辯故。四無礙障分成二愚。前三為一。名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是義。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辯是詞。陀羅尼自在愚。通於上三。二辯才自在愚。即愚第四無礙。故所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此真如已。如無礙解得自在故。便成善達法器自在說法行。梁論云由通上真如。得應身果。金光明中得智藏三昧。皆一義耳。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眾生獲安樂
次正釋文。二分之內。初讚請分中有十三偈。分三。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踊在虗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次十頌別讚。後一結讚。別讚中亦三。初一菩薩讚。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眾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次一天王供。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徧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後八天女供讚。於中二。初一供。餘七讚。
是時眾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讚歎
讚中二初一標讚。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虗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羣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後六讚詞。於中亦二。初二讚菩薩。通於八地及說法主。
不離一剎詣眾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谷響無不應
若有眾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譬如幻師作眾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後四雙讚佛及菩薩三輪化益。此文云菩薩幻智。後結云讚佛已。故文中通讚八九地。如月普現前地有故。此法師位隨機說權實故。文中三。初一身無心而普應。次二口隨機而演說。後一喻結心常契中。既特云最勝智心。示如來法。權實明矣。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讚佛已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眾淨 願說九地所行道
三結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
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師方便成就。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四說成就。稱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心。餘皆住心。亦攝三位。至下當知。然第八中但淨佛土教化眾生。此地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者具上四分故。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後。前得二諦等智故。謂諸佛勸起無量智慧。思量觀察。即是思修。次欲更下正顯方便。三得入下結行入地。
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
次正顯中文有十句。不離二利。論云一一五三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五利他後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之言通上四段。初句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眾生利益他故。化其令得大涅槃。故云轉勝。二依未得究竟自利益故。復令修習如來智慧。三依根熟菩薩化入如來祕密。三密化益故。四依邪念可化眾生。令觀察不思議智。得正念故。謂觀無念見性故。五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故。即淨陀羅尼三昧門皆說法所依故。六依邪歸依眾生具廣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天眾生。令入差別世界佛淨土故。上五利他。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覺內證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轉法輪外化恩德。十依無住涅槃斷德。
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三結行入位。
上法師方便成就。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第二智成就。此下二三段攝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軌度故。且依智成。文中初句總知三性。謂淨染不二即無記。後有漏下展轉別開。一於淨法開漏無漏。謂施戒等取相心修。與漏相應。名為有漏。無漏返此。二於無漏開出。見道已前名世。見道已去名出世。三即就上二。世出世異名為思議。即世出世名不思議。四彼有漏思議中定能證入名之為定。為緣所動名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餘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說。五總上諸善開出三乘。謂諦緣度等皆通上四。唯佛果一是為無漏等。而屬菩薩乘果。六於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故。謂滅諦緣性彼岸真理皆名無為。道諦緣智能證修起皆是有為。如來一切皆是無為。佛智有為非極說故。涅槃令覆有為相故。三乘聖人依此起行。依此差別故名順行。
上智成就。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聚稠林。三聚差別稠林。
第二明入行成就。於中三。初總標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今初有十一林。以疏義頗難消釋。今撮略疏義以為補義。
補義曰。按疏云此十一稠林。初眾生心者為總。故論釋心為依共。以是下十染淨共依故。菩薩依此而知。故名為依。餘十是別。此十通不出三雜染。言三雜染者乃惑業苦也。故論云依煩惱業生。然煩惱業是惑業。生是苦果。此通明十稠林義也。然下十林又束為七者。一煩惱林是惑。二業林即業。三束根解性欲四林共為業。四隨眠林乃惑染種子。五習氣林通染淨習氣。六受生林是苦果。七三聚林乃通約聖凡根性有定不定時。如是故後十林束為七也。故論釋此七云。依共染煩惱染淨等。依定不定時也。文有四節。一依共者謂根解性欲四林共是業故。二依染謂隨眠。即煩惱種子名染。眠伏藏識令心染汙故。三煩惱染淨等即習氣。四依定不定時即三聚林。然習氣三聚二林通三雜染。故云餘二通三。又云不出三者謂隨眠是煩惱。根等是業。今習氣三聚二林亦不出三離染也。此十皆名稠林者多故名林。難知曰稠。然此十名。如發心品辨。而習氣通二義。一者殘習。二者種子熏習。如下當辨。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淨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
第二依章廣釋。文有九段。以性解欲合一例故。今初心中略舉十門。攝之為八。二三後二合故。一差別相。謂心意及識六種別。言雜起者。此八緣境。許得齊起。故名雜起。以必與所俱。極少猶有徧行五故。二速轉下二句合明行相。謂四相遷流故。速是住相。住體輕危速就異故。轉是異相。壞是滅相。不壞是生相。三無形質者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故。云何離。謂身心不可得故。身者體依聚義。即同起信心體離念等。四無邊際相。即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為自。上之四相。初一是所相。二是能相。此二並心之相。三是心之空性。性相不同合為心體。四即心用。此四並通染淨。後四明淨心隨緣。第五清淨者自性不染相。即自覺聖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染而不染名自性淨。次下二句即不染而染。六垢無垢者即同煩惱不同煩惱相。隨緣有垢性恒離故。七縛不縛者同使不同使相。義不異前。但種現有別耳。八有二句合一。同名因相。隨因受生故。菩薩以幻智願力生。餘眾生隨業諸趣生。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二釋煩惱稠林亦三。別中九句攝為三種事。後七合故。一遠入相。乃至有頂故。此約四住現行。下至金剛自約種說。久者無始長隨故。二無邊引起者難知相。言無邊者修習無量善根故。引起者引起惑故。惑與善俱所以難知。即勝鬘恒河沙等上煩惱也。三俱生下七句合為染相。即三雜染。謂此煩惱亦與業生。二俱起故。即分為三。初三句當體明煩惱染。一俱生不離者明隨所縛。此句總明能所。所縛即妄心。謂惑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雖惑不名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相共依名為不捨。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謂使為能縛。使即隨眠。起即現行。現行由使不得解脫。以現及種同一惑義故。然下辨使不必與現行俱。此中現行必由於使。如有種子未必有芽。若已芽必有種子故云一義。三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事即真心。若彼妄染名與相應。是縛非解。心性淨故名不相應。示可解脫。二隨趣下有二句。約生明煩惱染。論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報集起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三愛見下二句。約業名煩惱染。初句明於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言三分者。愛是欲求中追求現報受欲行者。見是邪梵行求。癡是欲求中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故論云無戒眾生為現少樂。習眾惡行愚癡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屬見。有求屬生。染所攝故。此略無。上三俱障解脫。過患難拔如箭深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與見慢相應。上即論意。亦可見愛等通七識中煩惱。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隨順世間身口意業。不斷起因故。結中八萬四千煩惱。隨好品自明。今此疏有多義。大約以貪瞋癡等分。各具二萬一千。故有八萬四千。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三釋業亦三。別中十句。為九種差別。後二合故。初句道因差別。謂通說三性為六趣因。引業為善惡。各有三品。二地已說。滿業通三性。名言熏習亦通三性。許為因種故。又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對五種果。無記亦能招果故。論主通以三為道因。惑既不能招異熟。則論主言總三為道因。意別但取善惡為因。二有表示等者自性差別。論經此句云作未作相。並以思為自性。論云此有二種。一籌量時。此在意地。唯有審慮一種思故。此未作義。二作業時有決定思。若在身語。唯動發思。成唯識云動身之思名為身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三與心同生不離者。方便差別。心共生熏心。不別生果故。謂業種不離心。得果不離種也。謂此業思。與等起意識共生。隨其善惡生已。即熏本識。成名言等種。種似能熏。故云不別生果。即不離義。四因自性剎那壞等者。盡集果差別。謂無始業因以是有為故。自性剎那壞。故云盡。此顯非常。而得持至果。功不敗亡。故云集果不失。此顯非斷。前念雖滅後念續存。故云次第。亦是因則頓熏。果則次第。如識等五也。五有報無報相者。論云已受果未受果差別。過去生報業現在已受。名為有報。後報未受名為無報。非謂全無。更有一理。謂已悔之業則許無報。有報可知。六黑黑等眾報者。對差別。謂四業相對成差別故。初二黑白相對。後二漏無漏相對。言黑黑者。即四中初一。因果俱惡故。又因果俱與無明相應故。即三途業。等者等於餘三。謂二名白白業。三黑白業。即欲界善業。因中善惡雜故。受報亦愛非愛雜。四非黑非白業。謂諸無漏業無異熟故。對上黑白二業。立雙非名。言眾報相者。上三有相故。論云業集成就故。若俱舍意。其黑白業約相續說。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言相續者。或意樂黑。方便白。是為誑他行敬事等。或意樂白方便黑。如愍弟子現麤語等。若以意推。正以諂心而行敬事。亦可同時。餘雖集第八俱舍第十六廣明。七如田無量者因緣差別。謂識種為因。業田為緣。隨田高下等殊。令種亦多差別。故論經云業田無量相。八凡聖差別者。即已集未集差別。出世未集。世已集故。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別。前句明三種時報定不定。謂現作現得報名現受現報。次來生獲報名生報。現作第三生去方得報名後受。於此三中各有定不定。謂前二時定。報通定不定。後一時報俱通定不定。第十句明乘非乘定不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業名定。乍修此乘復修彼乘名為不定。非乘謂世間。無運出義故。定者難度。不定者易度故。結中亦言八萬四千者。惑因既爾。所起之業亦然。根等諸門皆成八萬。翻此即顯波羅蜜門三昧門等。
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四釋根中二。先別後結。別中十相為九差別。五六合故。一說器差別。謂說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是鈍中利。謂於教理受有遲速。及多少故。二根轉差別。過未為先後際。現在已定。兩望論差。謂前上中下根於三際中互望轉變。若後轉為中上前根則下。後轉為下前根則增。是差別義。不轉則平是無差別。故論云前後根。前根下增平故。三三性差別。謂約菩薩等三乘根性相形。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於三乘。四煩惱染差別。謂喜樂等五受根。隨貪等煩惱得增上故。五六二相謂定不定差別。初句乘非乘。皆約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轉向大乘故。不熟者定。各隨自乘而解脫故。若世間非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報已定故。且暫捨之。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清淨捨也。後句純熟調柔一向是定。六隨根網輕轉壞者順行差別。此知眼等根順行境界得增上故。於中有三種順行。一依身順行。謂六入展轉迭共相縛。如網魚鳥不得解脫。故云根網。此行內境。二生滅順。謂體是有為生住不久。故云輕。易可異滅故云轉壞。三觀行取相順行。此行外境。即論經云取相。今文闕此。或根網中收。七聲聞淨差別。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以二乘根由滅障能成。故煩惱無能壞。八菩薩淨差別。此通三種退不退也。三種即位證念也。九遠隨等者。示一切根攝差別。謂三無漏根總攝諸根。三者一始行。即未知當知根。二方便。即已知根。正在修道故云方便。三報熟者。即具知根。謂前信等共三無漏根生。而隨優劣。三位不同。自始至末。故名遠隨。此之三根於修無學涅槃增上故。此上九中。初二約信等。三五七八並約三乘。通於諸根。四約五受。六約眼等六根。九約三無漏根。麤說可然。細說無盡。故結云乃至八萬四千。
又知諸解軟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謂性解欲。此三與根性相順入。舉一可反三隅。故皆略例。
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諸處門相。堅實難治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
第六釋隨眠。先總中晉及論經皆名為使。論云隨順逐轉義。如世公使隨逐眾生得便繫縛。即是隨眠。眠伏藏識。隨逐纏繞故。此唯約種。不同小宗。別有十二句。論攝為二。前六明何處隨逐。後六明以何隨逐。今初為五。一合初二句約心明處。初句於報心隨逐。正顯眠伏藏識。即久安處。而言深者。無始來有微細難知故。下句於非報心隨逐。即轉識分別事識不離現事而生。故但云心。即蹔迴轉處。二相應不相應者。約三界明處。唯與當界心相應。不與異界心相應。故論云欲色無色或上中下差別。無色惑微。所以名下等。雖則隨眠性皆成就。隨其現惑亦有不相應義。三久遠隨行相者。約地明處。論云隨順乃至有頂故。然有頂之言通有二義。一至金剛之頂。二至三有之頂。今取通大小義直云有頂。論經但云遠入。今云久遠。亦無始來上至九地頂故。四無始不拔相。此約時明處。處既無邊時亦無始。唯智能怖隨眠賊。既未曾有聞思修智。故不能拔出。五與一切禪定等者。此約行明處。由隨眠隨逐。令世間禪定等不能滅愛見等心。不能隨順正修行故。名為相違。故下偈云禪定境排仍退轉也。後三界下明以何隨逐。即顯隨逐之相。由此相故名為隨眠。此有六種。一於上三有不斷隨逐。所以三有不斷相似相續者。由有此使所繫縛故。如世眠者不能起牀。二遠時隨逐。即於上無始時。令心相續現起無邊。如世眠者夢心相續。三開諸處門者一身生隨逐。謂於前一身之上。報非報心明隨逐也。如世眠者夢中見聞。於中二義。一令眼等諸根門集生六種識時。使與同生。故云開門。此明外逐方便心。二論云及阿賴耶熏故。此明內熏報心。論經門字下更有集字。即賴耶集起之心。然是諸處通依故。今經義含耳。四堅實難治。即不實隨逐。謂修禪等時不得真實對治故。不實堅實如世重眠。不得重觸大聲。無由起故。五地處等者。微細隨逐。此於上有頂處。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然九地有二義。一約三界九地。雖並成就。細故不知成處多少。如世眠者夢中謂覺。二以善慧為九地。十地猶有。故名微細不成就。此地中分有斷除故。故下偈云。金剛道滅方畢竟。六離苦隨逐。謂唯無分別智出世間聖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觸。
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業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癡愛希求續有相。欲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
第七釋受生稠林中十句。先總。後別。論通為八。一身種種。謂形類多故。二業種種。三住處種種。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種。五同外色因種種。謂田等取外同喻故。六自體種種。名色與識俱生相依不離。是報自體故。七本順生因種種。謂癡愛為本順生求有。令有續故。八末後二句集苦諦種種。謂三求不同皆是集因。但集苦果。故云種種。上句顯欲有二求。欲受即欲求。貪愛共取追求不已也。欲生即有求。愛生三有。自得勝身。復攝眷屬故。言無始樂著者。顯上二求之過。下句即邪梵行求。由心取著故。不知三界輪迴。貪求三界小大無量之相。妄謂涅槃。謂或拍腹為道。或計無想非想為涅槃故。
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隨眾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習相。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實非實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
八釋邪氣中。亦先總。後別。總云習氣。既通二義。不可局於羅漢餘習。雖標習氣。別中皆言熏習。熏謂熏灼。如外香氣。習謂習學。唯約有情。習必能熏以成氣分。故云習氣。即賴耶識以為所熏。以恒住一類是無記性可受熏故。前七轉識以為能熏。由有生滅勢力增勝。有增減故。能所共相和合。故名熏習。此如攝論及唯識第二。若依起信。真如亦能內熏。佛善友等以為外熏。內外和合以成氣分。前中雖聞教等。亦因識能領受。故判識為能熏。今並通此。文中既有因熏於果等。定知熏習種成為氣分義。別中十種差別。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別。謂過去善惡業因與今現果同起名行。不同起名不行。如人行施。令行人身亦常好施等。此即因習。二隨趣熏者道熏差別。如從天來今猶鮮淨。廣明道習。如大威燈光仙人所問經。此即果習。上二皆是對過說今。三隨眾生行者。親近眾生行差別。此是緣習熏。故宜遠惡近善慎所習也。所以昔王不立廐於寺而立之於屠。四隨業等者。功業煩惱熏差別。功業者釋經業字。謂是起作事業。揀非業因。如煉金之子宜教數息等。煩惱習者。如人愛眠眠滋轉多等。五善不善等者。善業等熏差別。此業即是業因。以是善等三性。望來果稱業故。如久行施者施心轉濃等。上三唯約現世以明習氣。六隨入後有者。中陰熏差別。中有即是本有後故。如梵行人至中有內亦不染欲。七次第者。與果次第熏差別。謂修善惡業。於後有位。諸趣之中受果次第。習亦於果次第無差。上二約現望後以說熏習。八不斷等者。離世間禪因熏差別。謂諸無漏定名離世間禪。修學無漏即是彼因。由未斷煩惱。雖修無漏。亦為煩惱牽煩惱。隨至無漏名為遠行。行亦入義。九實非實者。同法異外道行解脫熏差別。同法釋實。即三乘同佛法故。異外道釋非實。在佛法外故名為異。行者上二之因。解脫者上二之果。各有熏習。好習本法故。曾修小乘。今雖學大先發小習。餘可準知。此習邪正雙明。約修證說。亦含三乘餘習之相。十乘熏差別。唯就於正。約其見聞。故法華安樂行。令不親近二乘。恐習成種故。前七約時。三世三有互望明習。通於善惡。八明惡隨於善。後二約人。種種習氣皆能了之。令成如來無習氣之習氣智故。
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捨不定相。
第九釋三聚稠林。亦先總。後別。論通為五。總即第一有涅槃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無即邪定。有即正定。各於自乘定故。離此不定。此就種性。約位以明。外凡無涅槃。三乘聖人定有。內凡不定。又約一期久遠。非究竟無。二善行惡行因差別。此約解惑以分三聚。謂正見是善行因。邪見惡行因。二見定起二行名之為定。言二俱不定者。無正慧決擇。又不撥無因果。率之則可清升。任之則便鄙替。故曰不定。下不定倣此。三惡道善道因差別。此約行業以辨。四外道聲聞因差別。此約位以分。飜彼八正名曰八邪。外道邪位定。正性離生聖人位定。已見道故。前三善根則名不定。五菩薩差別。此約修大乘者得失以分。著邪是失。所謂六蔽。聖道為得。即六度等。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第三總結安住。文屬入行。論意總結前三。故云前三種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三種事即法師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
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大文第四明說成就。亦攝善法行。辯才饒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總。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次廣顯說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謂知法知器知化儀故。二口業成就能起說故。三法師自在成就。得陀羅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今初分二。先明隨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隨所依之器。此二何異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別而知。今此總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脫差別。各含教證。教道以將化生令器熟故。證道以將度生令得解脫。正體度故。
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趣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二隨所依之器。文有三節。初總明。次能隨下別顯。後令生下結益。論主收為七種器。一說所法對器。自釋云隨應度者授對治法故。即總中二句。下是所說法。上句即所對之器。別中初能隨及後而為說法。即上說所說法中間根等諸林。即所對之器。論經眾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為五種器。初眾生心根性欲解五器。明所說法成就。謂十一林中此五正顯已成信等法器。可隨根欲等說。故別顯之。三所行有異。含其二義。一約能行之行。名種種異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總喻上五。故世稼穡具五因緣。彼所種之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潤欲發。五決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諸趣差別者。即定不定根轉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隨下以彼生煩惱業熏難捨。要作同行巧辨方能化故。三令生下結成益。即隨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諸義。不出自乘解脫。
補義云。疏引論收此一段為七器者。以初總有二句為一器。次別中云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準論經眾生下有一心字。則以心根性欲解為五種器。後結成益中令生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為一器。是為七種。中間所行有異等三句。即明上根等差別之義。故不分耳。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第二口業成就。曲分為二。先總明具說之德。二以無量下正明口業成就。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師行即是智故。而言說者護如來慧藏。通於說故。斯則內持於智。外口說故。何名具法師行。深妙義中具二十種功德故。一知時。二正義。三頓。四相續。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八示。九喜。十勸。十一具德。十二不毀。十三不亂。十四如法。十五隨眾。十六慈心。十七安隱心。十八憐愍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自讚毀他。慈氏論中說。具十德者名大法師。攝義具足。一善知法義。二能廣宣說三處眾無畏。四無斷辯才。五巧方便說。六法隨法行。七威儀具足。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倦十成就忍力。
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第二正明口業中先略明。後此菩薩以法下廣顯。今初。先顯名體。謂外以菩薩美妙言辭而演法義。名四無礙辯。內由智起。名四無礙智。次辯體者。此智即無漏後得為體。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機智也。次菩薩下約位顯勝。以初地分得。此地任運。故無暫捨離。後何等下徵列名字。知緣法等無物礙故。法等皆智境界。從境分四。一法者法體。謂法自體有軌持故。即二空所攝即真之俗境。故論云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等。二義者法境界體。謂於體上差別境義。即上二空所攝真諦之境。故論云即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薩於生法二執所攝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虗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別義。上即遠公之意。其猶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亦可不約二諦。法約自體。義約差別。謂十一色等虗妄分別之相。即是別義。言如實智者。稱事實也。三詞者正得與眾生。謂得彼方言與他說故。故論云於彼如實智境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此釋正得。隨他言說正知而與故。此釋與眾生。四樂說者正求與無量門。謂樂說乃辭中別義。七辨剖析名無量門。論云於彼隨他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故。
上略明四無礙智。
下廣顯中。理實此四通該一切。且約圓教以列十門。各有復次。論云後五是淨者謂三行果。則顯前五是三乘教理。通於染淨。言十者一依自相。謂知事法體各殊故。二依同相。謂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約時辨法。三世遷流故。上三知義。即是所詮。四說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約所知。五智相。此約能知。六無我慢相。此約所離明淨。七小乘大乘相。此約所行。上二通辨諸乘行果。後三別約一乘。八菩薩地相。此約因行。後二知果。九如來地相。約體。十作住持相。約用。然十中法義則別。後二多同皆辭。則說於法義。樂說乃辭中別義。亦有以辭說於法。樂說說義。十中皆四無礙。即四種相。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二廣顯十中。初自相有四種。一生法自相。謂知色是變礙相等。二義者差別自相。謂知色有十一處等。上二約總別以分法義。後二同體義分。三想堅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一隨自所覺諸法相。二隨彼所化言辭所宜相。以所覺法隨彼言辭為彼生說。說無錯謬。名為堅固。四彼想差別自相。想義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異名堅固彼義。令他受樂名不斷盡。此自相一門是總。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第二同相。約性與相分於法義。一一切法同相。謂諸法同以無性為自性故。二有為法同相。同生滅故。謂觀無常生滅門相。得入初句法無我性故。無我智境得成。是則生滅是常義也。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詮假名而談。名不斷說。四假名假名同相。謂不壞前假名。更以異異無邊假名說故。重言假名。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
第三行相中。約三世以分法義。一生行相。現法緣生故。設知過未亦名現在。以三世皆是當世現在故。故論云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故。二已生未生行相。設知現在亦名過未。以現是過家未未家過故。是則當世而知名法。逆見過未能知現在。是則名義。為菩薩知境。三物假名行相。總說三世之物不謬故。四說事行相然所說事中。不出三世總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異異事法。故云無邊法明。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四說相中。約本釋以分法義。一修多羅相。故但云法。二解釋相。所以名義。三隨順相。隨類言音故。四相似說相。謂隨心樂聞何法。宜何譬喻。說似彼心故。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第五智相。約法類以分法義。一現見智。二比智。比即類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諦。法比等智是無礙體。從體立稱。不同前後。又法比等智通於大小。四無礙智唯局大乘。故涅槃說。唯菩薩有。聲聞設有少故名無。若就二智所觀。普通大小。約能觀智。唯局大乘。於大乘中。依觀所取能。以立法類。一法智觀如故云現見。謂觀差別二諦。同如不異故。二比智。即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類餘亦爾。類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別。即如實故。三欲得方便智。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後得智攝。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為方便。四得智。謂以世智說而與第一義相應。非顛倒異。方名樂說。故云善巧。可以證得第一義故。餘如唯識雜集各第九瑜伽十六說。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第六無我慢相中。約真俗以分法義。一第一義諦無我。故云一相。言不壞者。不壞無我故。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則壞無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諦無我故云蘊等。迷蘊著積聚我。迷界著異因我。計種族別故。迷處著欲我。計為生門能受入故。迷諦緣起著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順觀察世諦緣生無實以為對治。得入第一義法無我。名善巧方便。故蘊界等是菩薩智境所治之義。三說美妙無我。愜情稱美。順理為妙。四說無上無我。故云轉勝。辭中差別故云無邊法明。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第七大小乘相中。約權實以分法義。以知實為法。知權為義。會三歸一為辭。開方便門為樂說。一觀相。謂一觀不異。唯一事實故。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脫相。會彼三乘同歸一實。解脫相中無差別故。論云依同解脫。不懼者法華云今我喜無畏。但說無上道故。四念相。即開方便門。隨機念異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說諸乘法。然皆為一事。故論云隨順解脫。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
第八菩薩地相中。約地體相以分法義。一智相。一切菩薩行者總標也。何者是耶。謂所證法行能證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薩行。以智契如故。故經云智隨證。論云觀智說故。此菩薩行即十地智體。二說相。謂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別。故論云十地差別者謂心。而名說相者約口言也。以論經云義無量者說十地差別。故作是釋。斯則異前義大。三與方便相。謂巧說十地。授與眾生。不顛倒教授。與地證道無有差別故。四入無量門相。入諸地相差別故。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
第九如來地相。約真應以分法義。謂一法身相。即始本無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覺。二色身相。種種時者隨何劫中。種種處者隨何國土依報事。各差別者隨何等佛身。上報事三成正覺相。通說正覺。十佛差別故。四說相佛德無盡故說亦無盡。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第十作住持相。約諸佛能說德所說聲教以分法義。一覺相。即作住持德。覺法性相故。語者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此能說法故。十力破魔。憍慢無畏伏外道。不共異二乘。慈悲故常說。辯才故能說。方便者隨順物機。轉法輪者正說。此上皆一切智智隨證。二差別相。知佛隨心種性等。差別聲教故。三說相。用前音聲差別說故。四彼無量相。異異說故。隨信解者示現菩薩無盡樂說故。以如來智等者諸佛法身以利生為行。此行合智故無垢清淨。不可破壞故云圓滿。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大文第三法師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標後。二得義下正顯成就。有四種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說成就巧能演故。三問答成就。斷疑網故。四受持成就。更受勝法故。則前三自分。後一勝進。又前一釋得妙法藏。後三釋作大法師。於此四種皆無縛著。即攝第九迴向也。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第一持成就中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後此菩薩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當所得。今初。先列十持。並從所起業用立名。初三起意業。次三起身業。後四起口業。一持義。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軟者慈光攝受。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為故。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眾財。七於大乘中陿劣眾生。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生善故。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九無盡樂說深說故。十種種樂說廣說故。後如是下總結。以百萬下顯持之用。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二持當得中。聞已不忘正顯持義。為他演說。亦持之用。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第二明說成就中三。初顯所受法多。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二能廣開演。
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三明起說自在。
上二說成就竟。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大文第三問答成就。初一界答難。二明一切世界。
佛子。此菩薩復更清淨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第四受持成就。
上通明地行竟。
下明位果。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恒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大文第二明位果。三果同前。但此初調柔果中。見佛緣。初依內證見佛法身。後依三昧見佛色身。餘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二喻明。
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
三合。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闇皆令息滅。
二教智淨。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三別地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第四結說地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第二攝報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願智果。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祕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第三重頌分中二十四偈。分三。初十九偈頌地行。次四偈位果。後一結歎。今初具頌上四分。初二頌法師方便。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次二頌智成就。
若欲知諸眾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眾相
煩惱無邊恒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生惑見恒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共俱心並生 常相羇繫不斷絕
但惟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恒相續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眾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三七偈頌入行成就。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四有八偈頌說成就。於中初半偈頌智成就。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寶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霔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次二偈頌口業成就。其中諸喻長行所無。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眾雨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後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於中初偈半頌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羣生
如雲廣布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次一偈頌說。
毛端佛眾無有數 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次一偈頌問答。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十方無量諸眾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後二偈頌受持兼頌問答。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捨 入深寂滅智解脫
供養諸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妙寶冠
復使眾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眾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第二四偈頌位果。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已宣說
第三一頌結說。
第九善慧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八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九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第十法雲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雖於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在證受。今勤修習已得圓滿。故有此來。論云於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此是勝故。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對之顯勝。有此地來。又一乘中居最極故。雲者是喻。略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三注雨義。約法就喻。則有多義。雲有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因。空亦四義。一喻真如。二喻麤重。三喻法身。四喻黎耶。攝大乘論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此喻含水義。總緣一切法契經等智不離真如。如雲合空。總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推於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霪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虗空。智慧如大雲。而瑜伽云。麤重之身廣如虗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此同攝論第二義。而無性釋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滿則法身圓滿。起信論云顯現法身智純淨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雲。莊嚴論云於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徧滿阿黎識中。譬如浮雲遍滿虗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剎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雨故。此從法身未及佛故。立賴耶名。瑜伽又意云。言大雲者未現等覺。若現等覺。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則密雲不雨。含德而已。然諸釋雖眾。不出三義。謂以智慧含德。徧斷諸障。徧證法身故。所覆麤重即所離障。謂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故。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大智雲即悟入微細祕密愚。斷此障故。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雲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一所遍虗空。其旨一耳。
淨居天眾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踊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眾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 普熏眾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與天眾 無量億數在虗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次正釋文。文中三分。先讚請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讚。後三請。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養。有三類可知。
天諸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名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讚歎
後十偈天女供讚。於中亦二。初一總標供讚。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闇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餘九正顯讚辭。於中亦二。前八讚佛德。後一勸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讚大用自在。後顯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
或見如來具眾相 轉於無上正法輪
或見遊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後三隨見不等。於中亦二。初一總明。
或現住於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槃 普使十方無不覩
後二八相。
上五偈讚大用自在。
下顯自在所由。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於大眾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於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虗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相
後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後二證窮性相故。於中半偈證體。半偈起用。半偈用不離體。半偈體用俱泯。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後一勸修。
上十三偈竟。
下三偈請。
無量無邊天女眾 種種言音稱讚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即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眾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真佛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願聰慧者為宣說
後三請中。初一結默念請。後二上首言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第二正說。論分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無量。徧舉受職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四入大盡分。是地滿行。望前諸地行已窮盡。今復地滿。盡之極故。五釋名分。此地學窮辯德顯稱故。六神力有上無上分。地滿足已。妙用自在。形前無質。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顯法。如因影像知形質故。八地顯益分。彰說殊勝。勸修趣入故。後之二分通該十地。將前攝後故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長科後二分通。則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後彰地果。地行之中止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餘是住心。出心即調柔果。今初分中二。先總明。後善滿下別顯。今初。無量智者阿含廣故。觀察覺了者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後得智名偏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二種行。今於上二決擇思修。別中十句攝為七相。初三七八三處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何以得證。由次句助道。何因助成。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無為。增智慧故不住有為。後六別相。謂二廣行大悲。即普徧隨順自利利他相。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以七地差別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徧釋廣。隨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故云自利。三一句令佛土淨。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親證此。故多舉之。四一句教化眾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句善解相。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善順如來。能證寂滅行故。六無厭足相。常勤觀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並九地勝進故。前地云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故。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前諸地。結行入位。已屬十地。故云名為得受職位。上一方便作滿足地分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
第二三昧分。於中二。初牒前起後。
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虗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次即得下正顯。於中四。初別舉十名。二如是等下結所得數。三菩薩於此下彰入滿足。四其最後下顯最後名。今初十中。初總。餘別。總云離垢者離煩惱垢故。是障盡地偏受此名。別中九定離八種垢。一入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不與惑俱故。二近無垢。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上來初一是解。次一是行。下三成德。即三業密也。三放光無垢。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則無心頓現。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六有二定。清淨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上六自利。七化生無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八正覺無垢。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迭共現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說。以本覺將現前故。
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三結數者亦是眷屬。皆現前者久修成就。不加功用自然現故。
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
三彰入滿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體。入起相即隱顯無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業用。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四彰後名者。將說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無別智也。論經重言智者兼後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碯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第三明受位分。於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屬。四相。五出處。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後一上攝佛果。前中初三位體。次一位相。後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屬。今初。隨何等座謂大蓮華王座故。於中二。先明主華。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實蓮華。二其華下量相。三以眾如下勝相。具德故。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如世蓮華開敷菡萏為第一故。八非諸天下功德相。菩薩德招故。九毗瑠璃下體相。十其華下莊嚴相。二十三千下明眷屬華。
補義曰一真法界如來藏心。不屬迷悟。故聖凡平等。依正不二。染淨融通。具有恒沙稱性功德。一一周徧圓融該攝。事事無礙。與法界等。故統曰法界。但眾生迷此一心。而為恒沙染緣故有生死。惟我毗盧遮那曠大劫來。先悟此心。名為普光明智。依此大智而為行本。建立萬行。故以十信為基。以歷三賢十地。大智深證。惑盡真窮。故本有如來藏心頓然顯現。名證法身之體。酬此勝因故內感盧舍那佛廣大微妙莊嚴之報身。外感華藏莊嚴之報土。此轉凡成聖之極則也。今說菩薩十地因窮。將證法身。堪能克紹法界之家。名受職位。故此位菩薩。已能入百萬阿僧祇三昧。智與理冥。行極道圓。故但以三昧融前差別之行。攝入平等法界。故此三昧現前時有大蓮華忽然出現。而華具十相。而為全德之象。其猶周易乾之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象也。其疏釋文有據。而通途大義未暇及此。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第二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於座故。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帀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三隨何眷屬。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皆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四隨何等相。周徧作業。為其相故。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於䐡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從左右脇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五隨何處出。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文分為四。一舒光作業。二眾聖咸知。三下類奔風。四同聲相應。今初。十處放光。有三種業。一利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業。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業。前五益凡。後二益小。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二第八一光。有二業半。一者益。益九地已還菩薩故。二者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攝而無伏義。攝彼令來故。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第九一光。亦二業半。一益等位菩薩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於彼故。二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但是伏業。而無攝義。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
四第十頂光。但有發覺。文分為三。一顯照分齊。
右繞十帀住虗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起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如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右繞下正顯作業。謂興供成益。益言不退菩提者。論有四義。一於登地證決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離放逸惡故。四定即善事故。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帀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三佛子下事訖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約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若約證實。終極之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顯證佛境即自證故。
上初舒作業竟。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第二眾聖咸知。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第三下位奔風。申敬獲益。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第四同聲相應。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資故。表內吉祥深廣之德嚴心已圓。故外於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眉間光。表中道已照。今彼照此。乃於胷相者表心契懸同。德圓魔盡。名壞魔怨。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徧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帀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第六爾時十方下明隨所得位。於中二。一放光。於中十業。初光名。即益業。益一切智令佛成故。二無數下是眷屬光。是因業。三示現下示佛。是敬業。四開悟下開悟業。五周徧下振動業。六滅除下止惡業。七隱蔽下降魔業。八示一切下示現業。九如是下卷舒業。十示現種種變化業。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二現是事已下入頂成益。入頂者若約化相。上收於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智頂。成果在已。是為光入。論云諸如來光明彼菩薩迭互。智平等攝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則因上進於果也。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則無跡。因果雙亡名平等也。當爾之時下得益。名為下結位。入佛境者所證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墮佛數者如始出家便墮僧數。
補義曰十地菩薩當受職時。通身上下放十種光。遍照十法界。窮盡十方微塵剎土。上與諸佛主伴。并同行受職菩薩。下及六道三途互相交徹。成光明網。作諸事業者。顯此根本普光明智。為十法界一切聖凡染淨根本。眾生各各性自具足。向為無明障蔽其體。故根塵隔越。自他分別。而為生死染緣。不顯其大用。今菩薩依此本智。創立信心。歷劫熏修。無明既破。法身顯現。則本有智光。一旦煥發。稱法界量照徹無遺。所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廣大之業用。此返妄歸真究竟之地。將躋正等正覺。故此受職菩薩坐大寶蓮華以顯得體。其放十處光明以顯得用。了此光明。則知修因究竟成就之實證也。故此地菩薩。乃總會前三賢九地之因。成一圓融極果。當紹覺位。故為輪王正后太子。灌頂受職之象也。
上受位法竟。
下喻。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三張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相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僚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第三合。但合隨所得位。正意在此故。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第四總結。結斯一分。
上三得受位分竟。
下文第四佛子菩薩住此法雲下明入大晝分。於中有五種大。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種義。一依正覺實智義。離智障故。二依心自在義。離煩惱障故。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意能遍持。口能遍隨故。五依堪能度眾生義。身及諸通廣能運故。前二自利。後三利他。
上敘科。
下釋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虗空界集。涅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文中三。前二別明。後三合例。今初智大分二。先別明。後總結。今初。有七種智。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細智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此七展轉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斷疑力。了法緣集故。緣集者謂一切諸法依緣集而起故。一妄緣集。謂三界虗妄唯一心作。如夢所見。唯是心解。二真緣集。一切諸法皆真心起。如夢所見。皆報心作。又識論有三。一事緣集。從事緣起一切法。二妄緣集。從其妄緣起一切法。三真緣集。真識體中具過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緣集。今文中先別明。後舉要下總結。前中有二十集。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淨分。三滅分。在文有六重。一唯染。謂初四及眾生集。諸見煩惱集。二唯淨。謂聲聞已下諸集。三唯滅。謂虗空。四淨染合說。謂識及有為世界成壞。五淨滅合說。謂無為及涅槃。擇滅無為為淨。非擇滅為滅。性淨涅槃為滅。餘三為淨。六通染淨滅。謂法界故。論云隨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無為故。而論諸句皆有隨所言者。隨何等差別皆能知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二佛子下明應化智。中三。初牒前起後。以依前緣集智身。起化用故。故論云依彼身起力。次如實下正顯。後如是下總結。顯中十句。初三眾生世間自在化。化起眾生善惡業及利鈍使。令眾生見似真造作故。造次一句器世間自在化。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三乘正覺故。一法界化。為三乘所說法行。餘四化為三乘人及果。後一通三世間。有性有分別。器無分別。智正覺通上二也。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三又如實下加持智。論云依如是如是轉行力。謂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持。餘人是行持。於中初二是逆行。勝熱炙身。無厭行虐。婆須染欲。徧行處邪。皆其事也。後六順行。前四起因行。時謂起因之時。願等因體。後二得果在時。時謂長劫。智即果體。謂一切智智故。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四明微細智。謂知佛化用微細自在故。論云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謂依前應化等三智。合為不二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應化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餘七。
又入如來祕密處。所謂身祕密。語祕密。心祕密。時非時思量祕。密授菩薩記祕密。攝眾生祕密。種種乘祕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祕密。業所作祕密。得菩提行祕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五又入下明密處智。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故現麤隱細。而祕密俱成。初三即總顯三密。次三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二口與其記。謂懈怠遲記。或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薩。則於聲聞記為祕密。隨機隱顯。後攝眾生密。論經云攝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次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三即為密。但為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為密。後三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萬差。知逆順行皆得菩提。故為密也。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第六又知下明入劫智。依命行加持捨自在意。謂劫時遷流名為命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為捨。以廢己同他故。劫隨心轉名為自在。亦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以得不思議解脫。不見長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並如發心品。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第七又知如來下明入道智。論云依對治意說。謂徧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為對治。無非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別中有十四句。初句總入所化。謂毛道凡夫。隨風不定故。論經云。入凡夫道。論云。依凡夫地。餘句別顯所化。各有三種。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塵智。觀破摶聚。唯塵無我故。二依信求生天者。入淨國土。過於所信故。餘皆依覺觀者。於中初句起覺觀身。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覺境。上四即所化之覺觀。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顯徧行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後句若深若淺。後四句化令入三乘果。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第二總結前七。皆佛之智。菩薩能入故名智大。
智大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
第二明解脫大。中三。初標得位。
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無餘境界解脫。
次即得下略顯有十。總約通智為對。初依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故云不思議。如淨名所得。二能至無量世界。以願智力無拘礙。故云無障礙。三明離障解脫故云淨觀。離障有二。並皆知之。一約位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學別。此學無學並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約通。此一約智。共為一對。總相以明。約身明通。約人顯智。次三一對。一通二智。四約心明通。故云普照。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音普門示現故。次二約法明智。五即法陀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性德故。六即能破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云隨順無礙。次二一對相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三世劫。隨意住持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皆包藏法界之中。故云法界藏。後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身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脫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云無餘境界。
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後此十下結廣。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三如是下總例餘三。
大盡分竟。
下釋名分。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大文第釋名分中三。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名法雲。二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下明能注雨滅惑故名法雲。三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雲。然後之二段從自受名。今此一段從所立名。論云法雲相似。以徧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虗空身徧覆故。謂佛身雲徧覆法界。法雨益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文中二。先總明能受之德。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實成多德。故云無量菩提。近說受持之義耳。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霪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次別顯受法之相。於中三。初總顯受多。二歷數顯多。三問答顯多。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祕密藏也。文有三句。上二句性故。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故。下句作故。謂說受眾生如雲與他雨法雨故。於一念下顯能受德。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取義故。持者攝受後文義成二持故。此但順說。下喻合返顯不能。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霪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於一念間一時霪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法雲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二歷數顯多中。先喻後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濁故。濁如不信。攝者餘水數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盡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間能於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第三問答顯多中先問後答。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為汝說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餘不重受。佛子。於汝意云何。此諸眾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無量耶。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爾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答中二。先校量顯示一佛之所受法廣多。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後如一佛下類顯多佛。言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而論云於法界中三種事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以彼經云法界藏故。故為此釋。
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生業惑塵?。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二霔雨滅惑釋名中。此中雲等如出現品廣明。悲雲普覆故。法雷驚蟄故。通明無畏照機速疾。令見道故。以福智因成種種身如雲。形顯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眾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於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第三霔雨生善釋名。八相漸益故可知。
五釋名竟。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大文第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中有六種相。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相。五令歡喜相。六者大勝。若就經文分二。前四合為一段。正顯神通。後二為一。斷顯勝。今初分二。先別明。後總結。別中三。初明依內。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羅尼。二神通者是通體。三自在即通德。亦攝不思議解脫及與三昧。具此三事。即通無上。
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
第二依外。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此二經文是一。義分為二。今依自相釋文。自有二種。一轉變外事。於中三。一同類略廣轉。
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二垢淨異事轉。
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於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於中世界悉得明現。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眾生無所嬈害。
三塵容世界等。是自在轉。
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二應化自身。可知。
上二依外。
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恒河沙數華奩香篋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念念中周徧十方歎佛功德。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徧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徧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眾生無所惱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或於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於自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佛身現己國土。或於國土而現佛身。
第三作住持相。謂常用不絕故。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二總結神通分竟。
下斷疑顯勝。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梵天淨居摩醯首羅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第二爾時下斷疑顯勝。中二。先斷疑。後顯勝。今初。即論生喜。由疑除故。於中二。先示自神通力斷疑。二說法斷疑。今初有二問答。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後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前中先問後答。問中先大眾生疑。舉佛疑菩薩。如上之事佛可得爾。菩薩豈然。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眾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眾聞其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後上首為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
答中二。一入定現通。二問答決擇。今初。即事為驗故。於中三。一法主入定。國土體性無所不容。故能一身包容無外。
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於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於億劫說不能盡。又於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復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眾悉見其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
二入此下眾覩希奇。表通自在。故佛號通王。
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眾會各在本處。時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三金剛藏下攝用增敬。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金剛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第二問答決擇。中三。初問名字。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薩修此三昧。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
二又問下業用分齊。
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
三類顯廣多。於中二。初但結多定。已顯業用難思。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後佛子此法雲下結略顯廣。則餘德無盡。此中亦即大盡中事。
上初斷疑顯勝中。初斷疑竟。
下顯神通力有上。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第二顯有上中。謂劣於佛故。先問後答。問中即舉菩薩疑佛。謂菩薩既實得爾。則佛應不勝。若言勝者其相云何。故問辭則同。疑意懸隔。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
答中三。一總呵問非。顯佛德無量。
復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餘者無量。此法雲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
二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謂向所說法乃是十地德之少分。如四天下之少土。全將菩薩之德以比如來。狀如四天下土以比無邊大地。況將己說之少分以比如來。則如一塊以比無邊大地。佛證極故。
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第三引事類顯。佛德無量。
上通力斷疑竟。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為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增勝。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
第二佛子下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復顯上說其德不虗。故疑除生喜。
上明位行竟。
下明位果。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真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寶鈿廝其間。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餘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眾生乃至入於一切智智。餘智光明無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別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此下第二明其位果。於中亦有三果。今初調柔果。中五。一調柔行。二此地菩薩智慧下教智淨。三佛子此菩薩已能安住下勝過自在。四此菩薩十波羅蜜下別地行相。五佛子是名下總結地名。五中合為說法令喜。可知。後三及餘二果。俱名大勝。顯義多含。就大勝中。初三明神通勝。就前文第三先明過勝自在。於中三。初牒前。次諸佛下別顯。後舉要下總結。別中五句為三。初句即能斷疑行。謂令通達三世之中。所有道義故。二一句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祕密法界故。三餘三句等作助行。謂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於中初句作淨佛國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謂教智化。後句作正覺平等化。謂慈念令得證智故。故論經云令一切眾生得證法故。餘別地結名及算數等。並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二攝報果中。得十不可說等。名算數勝。以二種事。勝一切地故名大勝。偏舉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無上門中明故。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願智果竟。
此品大科有十分。前盡十地文。七說分已竟。後第八影像分。以別說難曉。以喻總明。故有此分。
下大文第八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於中四喻。謂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阿含德。後二證德。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勝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三海喻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謂大海難度。十德皆徧。故名能度。大海難成。由攬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釋法喻兼含矣。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雲。障盡證堅固。又十地有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喻顯之。二是成地。隨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顯之。三是法地。就佛智法開之為十。故海喻顯之。以後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又此四喻皆喻十地。與彼佛智非一非異。無差別之差別。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異終同。次山喻能所依別。所依之地則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則無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體。而十德不同。德非別物。又互相徧不同於山。斯乃無差別之差別。差即無差。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又初喻前後體別。前非是後而後包前。次喻前前非後後。後後非前前。而同依一體。海喻前後雖殊。而前後相徧。珠喻前後一體。而前前非後後。後後必具前前。初一即是圓家漸。次喻圓中漸。珠喻即是漸圓。海喻圓圓也。四喻圓融。上來所解。在論雖無。理必應爾。若得斯旨。不疑十地差別等相。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今初修行地中有法喻合。法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則入智海。
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故。具如十定品。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以四河去池四十里各分為四。并本四為二十。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長。攝餘十六。而勝鬘云八者。以東面五河人皆具見。餘三大河名聲普聞。十二小河不聞不見。故但言八。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合中。菩提心合地。流出善根等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增長故。準十定四河。今文含具。一願智河。即大願之水。二波羅蜜河。三三昧河。即合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眾生故。言無有窮盡等者。合上無盡竭。大願等皆無盡也。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初總舉於法。次如因下總顯於喻。三佛子如靈山下法喻對顯。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既無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為修無差而成於差。以本統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第二總顯於喻。喻意可知。鞞陀梨者此云種種持。由乾陀此云雙持。迴文即云持雙也。尼民陀羅此云持邊。斫羯羅此云輪圍。計都末底此云幢慧。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呪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脩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第三法喻對顯。十山即對十地。於中語其山體。前二土山。餘八是寶。故論云是中純淨諸寶山。喻八種地。三地世間云何言淨。論云厭地善清淨故。謂能修善厭伏煩惱。亦得為淨。喻以寶山。論但顯喻。義含於法。今略合之。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二地戒香。三地禪等。可蘊積故。四地道品。資助能生福故。五地修無住不示滅故。六地無漏慧資法身故。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八地三世間化得自在故。九地善知稠林得無礙辨破惑業故。十地如佛降四魔故。皆言集在其中。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不可盡者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第四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餘處不足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云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皆有於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顯非一非異。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加齊等。十地教行則優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平等。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先喻後合。皆有總別。合中總云不可移奪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喻中約果名不可奪。法中舉因名不可奪。文影略耳。故論云因果相順故。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海。此舉總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別中攝十為八。一易入功德。以漸故。二淨功德。三平等功德。四護功德。護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間故。六六七二句合為不竭功德。以深廣故。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所住故。經云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後二句。合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餘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
第四寶珠喻轉盡功德者。先喻後合。各有總別。總云過眾寶者。論經云過十寶性。雖不列名。論但云過瑠璃等。意但取玻瓈等不能出寶者。以小乘八背及緣覺行果但有淨相無利生用。今以出寶乃至放光則出過眾寶。故取之為喻。故論云以出故取。
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別中攝十為八。合六七八故。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選擇出海故。由初地中如智善觀出煩惱海也。二色功德。由治理之則色明淨故。三形相。四無垢。五明淨。並可知。六起行功德。即次下三句。謂智行穿徹。方便行攝持。自在行高顯故。相用不染猶彼瑠璃。頌云。金剛取不動不壞。上二皆是異相莊嚴。故合為一。後二句明功用殊勝。謂七神力功德。聞持普照體用微妙故。八不護功德。謂隨王雨寶無護惜故。約法則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眾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之廣作佛事。
上八地影像分竟。下地利益分。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大文第九地利益分。於中三。初顯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今初分二。初生信功德。後雨眾天華下供養功德。今初復二。先明說益生信。為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後爾時下動地生信。今初亦二。先總歎難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後問答顯益。先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
後答中二。先正顯等於佛智。
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後徵以釋成。先反後順。然聞有二義。一者汎爾聞為遠益故。二不取聞相。初後圓融真實聞故。聞已等佛何更修耶。若更修行等多佛故。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第二動地生信。佛力為緣。而動地者亦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
上生信功德。
下供養功德。
雨眾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幢幡繒葢。奏天技樂。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讚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二供養功德者。非謂供養能生功德。顯此法勝。能令供養是地功德。上生信亦然。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二結通十方。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悉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眾會悉等。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第三他方證成。
上地利益一分竟。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
第三重頌。若取長科。即當第十。於中二。先說偈儀意。後正顯偈辭。今初。
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後說意。意有九句。初句即顯初地。次句即二地。以三聚戒為行境故。三即三四二地。厭禪出世智皆淨治行力故。四即五地。五明成種智故。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六即七地。空有無礙與一切智故。七即八地。無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故。八即九十二地。能說能受諸功德故。九即總結。便指上八句。如是地義。以頌說之。云更開顯。
其心寂滅恒調順 平等無礙如虗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第二正顯偈辭。有四十二頌。分三。初一偈總讚勸聽。後一偈結說無盡。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眾生發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中間正頌分八。初十三偈頌方便作滿足地分。於中初二頌半總頌前九地同相中善擇功德。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眾生發大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眾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戒聞具足念眾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眾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餘頌諸地別義。若依總攝。即次第頌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餘各一偈。九地有三偈。兼結入位。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恒不動
二有一偈頌三昧分。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繞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眾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即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三有五偈半頌受位分。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眾生界
有數無數及虗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一切化用大威力 諸佛加持微細智
祕密劫數毛道等 皆能如實而觀察
受生捨俗成正道 轉妙法輪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 及所未說皆能了
四有三偈半頌大盡分。
菩薩住此法雲地 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 此地受法亦復然
十方無量諸眾生 悉得聞持持佛法
於一佛所所聞法 過於彼數無有量
以昔智願威神力 一念普徧十方土
霔甘露雨滅煩惱 是故佛說名法雲
五有三偈頌釋名分。
神通示現徧十方 超出人天世間境
復過是數無量億 世智思惟必迷悶
一舉足量智功德 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眾生 及以聲聞辟支佛
六有二偈頌神通力無上有上分。
此地菩薩供養佛 十方國土悉周徧
亦供現前諸聖眾 具足莊嚴佛功德
住於此地復為說 三世法界無礙智
眾生國土悉亦然 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 能示眾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闇 此光滅闇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 善能演說三乘法
無量三昧一念得 所見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說 若欲廣說不可盡
七有四偈半。頌前位果。亦是神通攝。如長行辨。
如是諸地佛智中 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藝業不可盡 譬如雪山集眾藥
二地戒聞如香山 三如毗陀發妙華
?慧道寶無有盡 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乾 六如馬耳具眾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 八地自在如輪圍
九如計都集無礙 十如須彌具眾德
八有七偈半頌地影像分中。於中初三偈半。頌山喻。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次二偈頌海喻。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寶漸清淨
後二偈頌珠喻。池及地利益分。文略不頌。
十方國土碎為塵 可於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 億劫說此不可盡
其利益分亦可結說無盡頌之。
第十法雲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九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
毗盧遮那如來說阿僧祇數量法門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及普賢等諸菩薩說十大三昧等等覺法門。從四十卷起。至五十二卷止。共十一品經。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祇品 如來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佛不思議法品 十身相海品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 今初)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初明來意。先辨會來。會來有二。一約圓融。謂前明普門中所具差別正位。故歷人天。今明位後德用不離普門。是則會別入普。有此會來。重會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故。二約次第。前明十地。今顯等妙二覺故來。以極果由於始信故重會普光。謂前依本不動智體起差別之位。今位極成。不離本智之因。後出現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位不捨因故。果是果中之果。大用無涯故。二品來者。為答第二會中十定問故。第二釋名。會名有二。約處名重會普光明殿會。由第二會已會。會此故重意如前。約法名說普門法會。二品名者。定謂心一境性。十是數之圓極。以普賢深定妙用無涯。寄十以顯無盡。故云十定品。即帶數釋。若依梵本。具云如來十三昧品。以等覺三昧上同佛故。三世諸佛之所行故云如來三昧。譯家以義通因果故略如來二字。然三昧為定。雖非敵對。由等持心至一境故。義旨相順。又別行本名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皆人法雙舉。梵本是依主釋。別行即依土釋。三宗趣者。會以普賢因果德用圓備為宗。令物證入為趣。品以普賢三昧無礙自在無邊大用而為宗趣。次正釋文。此會有十一品經。分二。前六明因圓。後五明果滿。若依古德。前九謂生解因果。後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前六品明先後因相。後三品明差別果相。然六品之因若約次第。與前五會俱是差別之因。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與果同會。果是對因之果。與因同會。平等因果由差別成。亦與此同會。今初。此因即是等覺。然文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者。以此等覺亦即十地之勝進故。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王等合此勝進入於十地。是以不立等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於寂滅忍。唯有上中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即第十地。上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然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又賢聖學觀中說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瑜伽具有二義。引深密說十一地。第十法雲。十一說名佛地。唯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俱生極微細所知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即是任運煩惱障種。斷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復有文。亦立等覺。又菩薩地云。此菩薩雖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種法故不名妙覺。一由未捨劣無漏法。二由未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至妙覺位方捨此三。今經欲顯開合無礙。故存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中。既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
補義曰楞嚴說九地為因因。十地為因中之果。等覺金剛喻定為因圓。即入妙覺。古師皆依仁王瓔珞釋之。似無容議。唯此經圓宗。逈異諸經。故古德以差別平等二種因果。總判全經。且差別中有因因因果。平等中有果因果果。以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難與三乘漸教同日論也。請試論之。唯此經以智立體。即毗盧遮那普光明智為根本實智也。以行成德。即普賢稱法界性所修妙行也。故二會普光明殿。文殊說十信法。正以文殊為根本大智而為行本。此智乃佛之果智。今為發覺初心。是以果智為因心故。此經不立信位。以後四十二位總不離普光明智信地故。所謂發心畢竟二無別故。六會他化說十地法。則行布門中差別因圓。今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一品經。而首十定品說普賢十種三昧而判為等覺一位者。此正以普賢十種三昧妙行。融前先後差別之相。以成一位真因。以為因中之果。故古德以前九品謂生解因果。融前差別支流。入法性海。是為等覺。以後普賢行品辨因該果海。如來出現品辨果徹因源。為平等因果。是為妙覺。謂會前差別之因果而為圓融果海。是為果果。此通辯毗盧遮那廣大因果。以稱性而修為真因。頓契法界為妙果。以顯我毗盧遮那曠劫修如是因感如是果。欲令菩薩頓生圓解。以便依此圓解發起圓行。故判此前十信起至後如來出現三十一品經。為修因契果生解分。疏中單就等覺一位辨其有無。特未申明通途大旨。故令學人難知歸趣耳。
大科七重會普光明殿。有十一品經。前十定等六品明等覺位。為差別因圓。今文六品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總顯深廣。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用廣大。後一品明智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後品就通明用。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就。二始成下別顯三成就。三與十佛剎下別顯眾成就。
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無有攀緣。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隨宜出興不失於時。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二中分三。初約主顯時。二於普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於中十句。即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句。總句即前結成正覺故。一入剎那際三昧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清淨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初剎那際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即住於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次現如來身即攝得佛平等。謂依上一切智現身利樂有情故。三清淨無礙。攝三句。謂清淨攝二句。一攝到無障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淨。二攝不可轉法。由清淨故他不能轉。無礙者即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止無有攀緣。即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依世間故。非諸世所能攀緣故。五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即普見三世。以見三世平等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即身恒充滿一切世間。現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七無所染著。即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諸法善決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不失於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其勝解而示現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生不失於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調伏有情攝受付囑皆不失時故。十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餘五句。謂到佛究竟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成。可以意得。餘如昇兜率品辯。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第三顯眾成就中五。一舉數。二靡不下歎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於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隱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恒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
二歎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餘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後二行體。一定二悲。後五勝進德。前三同佛三業大用。可知。後二同佛無住涅槃。初句釋。謂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靜。後句結德屬人。
其名曰金剛慧菩薩。無等慧菩薩。義語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常捨慧菩薩。那伽慧菩薩。成就慧菩薩。調順慧菩薩。大力慧菩薩。難思慧菩薩。無礙慧菩薩。增上慧菩薩。普供慧菩薩。如理慧菩薩。善巧慧菩薩。法自在慧菩薩。法慧菩薩。寂靜慧菩薩。虗空慧菩薩。一相慧菩薩。善慧菩薩。如幻慧菩薩。廣大慧菩薩。勢力慧菩薩。世間慧菩薩。佛地慧菩薩。真實慧菩薩。尊勝慧慧菩薩。智光慧菩薩。無邊慧菩薩。
三列名中一百菩薩。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純德故。
念莊嚴菩薩。達空際菩薩。性莊嚴菩薩。甚深境菩薩。善解處非處菩薩。大光明菩薩。常光明菩薩。了佛種菩薩。心王菩薩。一行菩薩。常現神通菩薩。智慧芽菩薩。功德處菩薩。法燈菩薩。照世菩薩。持世菩薩。最安隱菩薩。最上菩薩。無上菩薩。無比菩薩。超倫菩薩。無礙行菩薩。光明?菩薩。月光菩薩。一塵菩薩。堅固行菩薩。霔法雨菩薩。最勝幢菩薩。普莊嚴菩薩。智眼菩薩。法眼菩薩。慧雲菩薩。總持王菩薩。無住願菩薩。智藏菩薩。心王菩薩。內覺慧菩薩。住佛智菩薩。陀羅尼勇徤力菩薩。持地力菩薩。妙月菩薩。須彌頂菩薩。寶頂菩薩。普光照菩薩。威德王菩薩。智慧輪菩薩。大威德菩薩。大龍相菩薩。質直行菩薩。不退轉菩薩。持法幢菩薩。無忘失菩薩。攝諸趣菩薩。不思議決定慧菩薩。遊戲無邊智菩薩。無盡妙法藏菩薩。智日菩薩。法日菩薩。智藏菩薩。智澤菩薩。普見菩薩。不空見菩薩。金剛踊菩薩。金剛智菩薩。金剛?菩薩。金剛慧菩薩。普眼菩薩。佛日菩薩。持佛金剛祕密義菩薩。普眼境界智莊。嚴菩薩。
次七十菩薩別名者。表雜德故。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佛剎微塵數。
四結數。
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五集意。
爾時普眼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正等覺欲有所問。願垂哀許。
大文第二請分四。一普眼請問。要以普眼方見普法故。
佛言。普眼。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汝心喜。
二如來許問。
普眼菩薩言。世尊。普賢菩薩及住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眾。成就幾何三昧解脫而於菩薩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時安住。以於菩薩不可思議廣大三昧善入出故。能於一切三昧自在。神通變化無有休息。
三舉法正問。
佛言。善哉普眼。汝為利益去來現在諸菩薩眾而問斯義。
四歎問利益。
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
大文第三示說者分。以法屬普賢故示其令請。於中有六。一示人令問。二聞名獲益。三推求不見。四教起見方。五依教而求。六為現身相。今初分三。一示處。
已能成就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從於無量菩薩行生菩薩大願悉已清淨。所行之行皆無退轉。無量波羅蜜門無礙陀羅尼門無盡辯才門皆悉已得清淨。無礙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以本願力。盡未來際而無厭倦。
二歎德。
汝應請彼。彼當為汝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三教問。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第二聞名獲益中。獲十種益。
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徧觀察而竟不覩。亦不見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第三推求不見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見。一渴仰推求不見。二重觀察不見。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文各有十。今初。先求不見。後此由下釋不見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眾渴仰得顯深旨故。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
二重求中三。一審問重示。法本湛然。故初無動移。
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眾會周徧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薩其身及座。
二推求不見。猶謂可見故。
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
三釋不見所由。於中二。初印定徵起。
善男子。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
後正釋所由。以住處甚深故。文有十句。初句總。次八句別。後一句結。別中四對。一廣智勝定深。謂智門無邊。以有邊之智。焉覩定用起伏無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見。次二外用內證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後二多護速證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見。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淨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
第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見。於中分四。一新獲三昧。
以三昧力復徧觀察。渴仰欲見普賢菩薩亦不能覩。其餘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
二以定推求。
時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
三自陳不見。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
四釋不見所由。於中五。一約法總標。由住難思解脫。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普眼。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祕密身境界。祕密語境界。祕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
二以近況遠。
何以故。
三徵釋所由。
普賢菩薩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無有量已過量。
釋中二。初略標深廣。翻上三昧尚有數故。
舉要言之。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即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無依無作。無有動轉。至於法界究竟邊際。
後舉略顯廣。文有十句。初句總。以金剛慧達差別法界俱空故。餘句別。由了空故一世界無住處。二眾生無可化。三寂無去來。四竪無斷盡。五橫泯差別。六體非體故不礙現通。七用非用故無依無作。八不離如如故無動轉。九理事圓故窮法界邊。
善男子。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惟。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
四彰見之益。
爾時普眼及一切菩薩眾。於普賢菩薩心生渴仰願得瞻覲。作如是言。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如是三稱頭頂禮敬。
五歸敬彌增。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徧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徧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第四教起見方。中勸令策進前心。次又應下別示深觀。上捨境別求故未識其體。今令十方齊觀知其體周。下依此觀。是以得見。後誓與下起願思齊。具上三心則能得見。
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
第五依教修行。然普眼位深。而猶重習觀修者。略有二義。一位未等故。二示深獎物故。
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眾皆見普賢親近如來。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亦見於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從彼次第相續而來。亦見在彼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
第六為現身相。於中五。一為眾現身。不見顯深。現不礙用故。
是時普眼菩薩及一切菩薩眾。見此神變其心踊躍。生大歡喜。莫不頂禮普賢菩薩。心生尊重如見十方一切諸佛。
二眾覩喜敬。
是時以佛大威神力及諸菩薩信解之力普賢菩薩本願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種雲。所謂種種華雲。種種鬘雲。種種香雲。種種末香雲。種種蓋雲。種種衣雲。種種嚴具雲。種種珍寶雲。種種燒香雲。種種繒采雲。不可說世界六種震動。奏天音樂。其聲遠聞不可說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說世界。令三惡趣悉得除滅。嚴淨不可說世界。令不可說菩薩入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成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願悉得圓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現瑞成益。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住無等者。住無過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壞者。住一切差別法者。住一切無差別法者。住一切眾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脫三昧者。
四歎德廣深。於中十句。無等者下無等故。無過者上無過故。
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說。普賢菩薩有阿僧祇清淨功德。所謂無等莊嚴功德。無量寶功德。不思議海功德。無量相功德。無邊雲功德。無邊際不可稱讚功德。無盡法功德。不可說功德。一切佛功德。稱揚讚歎不可盡功德。
五如來印述。初印後述。述中十一句。初句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十德。一二嚴德。二圓明德。三深廣德。四色相德。五慈覆德。六超勝德。七知法德。八絕言德。九同佛德。十讚無盡德。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
大文第四。本文有四。一舉益令說。二何者下列所說名。三此十大下歎定勝德。四是故普賢下結勸成益。今初。初分二。初勸說成益。
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後引例證勸。以三世諸菩薩若說此定皆成益故。
何者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徧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者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者眾生差別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無礙輪大三昧。
第二列名中皆云大者。因滿之定稱法界故。一普光者身心業用周徧全包為普。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者身智徧照為光。勝用交暎為妙。三十方無餘之剎皆至入定為偏往。往無雜亂不礙時節歷然為次第。即能起用名神通。以智用如理本自徧故。四名達諸法本自清淨。離於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徧供諸佛請法起說名之為行。五佛出劫剎等事皆名莊嚴。過去門中包此無盡為藏。亦名過去清淨藏者。入定能入劫一念無緣。起定能受法三輪無著。皆名清淨。六未來藏中包含諸佛及佛法等。名之為藏。智慧照徹稱曰光明。七現在諸佛作用眾會身相益物皆曰莊嚴。橫徧十方故云一切。現可目覩故不云藏。八於差別眾生身內外入定起定皆自在故。雖通三種世間。從多但云眾生。前後諸定皆從多說。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又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無礙自在故。十無礙輪者三輪攝化皆自在故。又得十無礙滿佛果故。無盡大用一一無礙。皆悉圓滿能摧伏故。尋初後際不得邊故。
此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已說當說現說。
第三歎定勝德。於中四。一約人以歎。人勝故法勝。
若諸菩薩愛樂尊重。修習不懈則得成就。
二約修以歎。於中二。先明修成。
如是之人則名為佛。則名如來。亦則名為得十力人。亦名導師。亦名大導師。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見。亦名住無礙。亦名達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
後修益。於中亦二。初有十句明上等佛果。亦是等覺。等覺之義顯矣。然一品始末等佛義多。
此菩薩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無所著。普入一切眾生界而於眾生無所取。普入一切身而於身無所礙。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無有邊。親近三世一切佛。明見一切諸佛法。巧說一切文字。了達一切假名。成就一切菩薩清淨道。安住一切菩薩差別行。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說一切諸佛教。普轉一切不退輪。於去來現在一一世。普證一切菩提道。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說。
後明身智徧周。皆言普入者一一皆窮帝網境故。
此是諸菩薩法相門。是諸菩薩智覺門。是一切種智無勝幢門。是普賢菩薩諸行願門。是猛利神通誓願門。是一切總持辯才門。是三世諸法差別門。是一切諸佛示現門。是以薩婆若安立一切眾生門。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
三直就法歎。明此十定該攝諸法體相用等。一一超勝故。十門五對。一境智通悟。二因果游入。三通辨出處四佛法所從。五嚴土攝生罔不由此。
若菩薩入此三昧。得法界力無有窮盡。得虗空行無有障礙。得法王位無量自在。譬如世間灌頂受職。得無邊智一切通達。得廣大力十種圓滿。成無諍心入寂滅際。大悲無畏猶如師子。為智慧丈夫然正法明燈。一切功德歎不可盡。聲聞獨覺莫能思議。
四約證以歎。前約修歎。望於佛果以顯終同。此約證歎。直就此定以明業用。亦二十句。前十明勝德無限。
得法界智住無動際。而能隨俗種種開演。住於無相善入法相。得自性清淨藏。生如來清淨家。善開種種差別法門而以智慧了無所有。善知於時常行法施開悟一切名為智者。善攝眾生悉令清淨。以方便智示成佛道而常修行菩薩之行。無有斷盡。入一切智方便境界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後明智德自在。
是故普賢。汝今應當分別廣說一切菩薩十大三昧。今此眾會咸皆願聞。
四結勸。文並可知。
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觀普眼等諸菩薩眾而告之言。
大文第五說分中三。初承旨總告。二佛子云何下別釋十定。三第四十三卷末云佛子此是下總結十數。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普光明三昧。
二別中十定即為十段。各有標釋結。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法何者為十。所謂諸佛出現智無盡。眾生變化智無盡。世界如影智無盡。深入法界智無盡。善攝菩薩智無盡。菩薩不退智無盡。善觀一切法義智無盡。善持心力智無盡。住廣大菩提心智無盡。住一切佛法一切智願力智無盡。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法。
就初定中分五。一智無盡。二心無盡。三定自在。四智巧現。五觀超絕。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五中初二定方便。次一定體。後二定用。又前三各有標徵釋結。今初十中。十句五對。初二所事所化。次二化處化法。如影者無實故。隨現故。次二攝護始終。次二所持能持。後二始心終願。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邊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度脫一切眾生無邊心。發承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供養一切諸佛無邊心。發普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無邊心。發示現一切佛無量神變無邊心。發為得佛力故不捨一切菩提行無邊心。發普入一切智微細境界說一切佛法無邊心。發普入佛不思議廣大境界無邊心。發於佛辯才起深志樂領受諸佛法無邊心。發示現種種自在身入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邊心。是為十。
二心無邊者。前明所知無盡。今辨對境發心。以境無邊故心無邊。有十一句者增數十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何者為十。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東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東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東北方起。西北方入定東南方起。東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為十。
第三定自在者。由前大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處非一。入出不同。故云差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大三昧善巧智。
第四智巧現分三。初標。
何者為十。
二徵。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徧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一一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
三釋中分三。初法說。二舉喻。三以劣況勝。今初法說中亦二。初十句別明展轉深細。
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
第二總顯離相分明。
佛子。如羅睺阿修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佛子。彼阿修羅王雖化其身長十六萬八千由旬。然亦不壞本身之相。諸蘊界處悉皆如木。心不錯亂。不於變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諸樂。化身常現種種自在神通威力。
二舉喻。
佛子。阿修羅王有貪恚癡具足憍慢。尚能如是變現其身。何況菩薩摩訶薩能深了達心法如幻。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一切諸佛出興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猶如變化。言語音聲悉皆如響。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三以劣況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超過世間遠離世間。無能惑亂無能暎奪。佛子。譬如比丘觀察內身住不淨觀審見其身皆是不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
第五觀超絕中分三。初法。二喻。三合。異前化現故云法身。法性包含故一時頓見。由此異故無能暎奪。故云皆無所著。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後總結。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妙光明三昧。
二妙光明大三昧。分三。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調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
二釋。分二。初法中分四。初明身雲展入。
是諸世界種種不同菩薩悉知。所謂世界雜染。世界清淨。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來往。如是一切菩薩悉知菩薩悉入。
二明身智俱入。
是諸世界亦悉來入菩薩之身。
三明其卷入。
然諸世界無有雜亂。種種諸法亦不壞滅。
四明展卷無礙。
佛子。譬如日出繞須彌山照七寶山。其七寶山及寶山間。皆有光影分明顯現。
二喻文有二喻。喻前互入無雜亂義。文分為二。一寶山光影喻。二幻師善巧喻。先喻有五。初明日光影現喻。七寶山者即七金山。如十地末所列其名。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山間有七香海。海現日影。山以淨金亦能現影。
其寶山上所有日影。莫不顯現山間影中。其七山間所有日影。亦悉顯現山上影中。如是展轉更相影現。
二明兩影互現。正喻菩薩自他互入。以彼影明淨如今之鏡。故能互現。
或說日影出七寶山。或說日影出七山間。或說日影入七寶山。或說日影入七山間。
第三得名不同。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影從山上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中影時。此所現影從山間出入七金寶山上。故正入時即名為出。
但此日影。更相照現無有邊際。
第四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古德立帝網義。經有帝網之名而無廣說之處。以昔未有此品經文。故此一段文可誠證也。
體性非有亦復非無。不住於山不離於山。不住於水亦不離水。
五明體離二邊。既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謂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現分明故非無。不住不離者。謂不住成上非有。不離成其非無。若有定住則不能相入。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故不住不離方能相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安立之相。不滅世間諸法自性。不住世界內。不住世界外。於諸世界無所分別。亦不壞於世界之相。觀一切法一相無相。亦不壞於諸法自性。住真如性恒不捨離。
二法合。直明不壞不住故得互入。無亂明不壞性相。謂若壞性相則無可相入。若住內外則不能相入。謂若住世間內則不能身包世界。若住世界外則不能徧入世界。由俱無住故能互入。次釋其所以。由定無分別而不壞相。慧觀一相而不壞諸。既事理雙游。故不壞不住。若不壞不住。則住真如恒不捨離。既即事不捨。故相隨性而融通。如無不在。故同真如而內外互入。
佛子。譬如幻師善知幻術。
二幻師善巧喻二。初總喻。二別喻。初中有三。一總明能幻。
住四衢道作諸幻事。於一日中一須臾頃。或現一日。或現一夜。或復現作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一年百年。隨其所欲皆能示現。城邑聚落。泉流河海。日月雲雨。宮殿屋宅。如是一切靡不具足。
二明本時處現幻時處。喻互相入。
不以示現經年歲故壞其根本一日一時。不以本時極短促故壞其所現日月年歲。幻相明現本日不滅。
次本末互不相礙。喻不壞相。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妙光廣大三昧。現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其阿僧祇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風。大海諸山。城邑聚落。園林屋宅。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修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睺羅伽宮。種種莊嚴皆悉具足。欲界。色界。無色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業行果報死此生彼。一切世間所有時節。須臾晝夜。半月一月。一歲百歲。成劫壞劫。雜染國土。清淨國土。廣大國土。狹小國土。於中諸佛出興于世。佛剎清淨。菩薩眾會周帀圍繞。神通自在教化眾生。其諸國土所在方處。無量人眾悉皆充滿。殊形異趣種種眾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去來現在清淨業力。出生無量上妙珍寶。如是等事。咸悉示現入一世界。
後合中亦五。一明一多相容不同。合上現多時處。
菩薩於此普皆明見。普入普觀。普思普了。以無盡智皆如實知。
二明智鑒不昧。合前能幻之術。
不以彼世界多故壞此一世界。不以此世界一故壞彼多世界。
三合不壞本末之相。
何以故。
四徵釋所由。先徵意云何以互入得不壞相。
菩薩知一切法皆無我故。是故入無命法無作法者。菩薩於一切世間勤修行無諍法故。是名住無我法者。菩薩如實見一切身皆從緣起故。是名住無眾生法者。菩薩知一切生滅法皆從因生故。是名住無補伽羅法者。菩薩知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無意生無摩納婆法者。
釋意有三。一由知人無我故。人無我之相已見上文。
菩薩知一切法本性寂靜故。是名住寂靜法者。菩薩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無分別法者。菩薩知法界無有種種差別法故。是名住不思議法者。
二知法無我。
菩薩勤修一切方便善調伏眾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三得同體大悲故。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佛子。菩薩如是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知無數眾生種種差別。見無數菩薩各各發趣。觀無數諸佛處處出興。彼諸如來所演說法。其諸菩薩悉能領受。亦見自身於中修行。
五結成上義。於中三。一結上多入一。
然不捨此處而見在彼。亦不捨彼處而見在此。彼身此身無有差別。入法界故。
二結上不壞性相。
常勤觀察無有休息。不捨智慧無退轉故。
三結上明鑒。
上寶山光影喻合竟。
如有幻師隨於一處作諸幻術。不以幻地故壞於本地。不以幻日故壞於本日。
第二別喻中有三。逆喻總中三段。一幻不壞本喻。別喻不壞相。二如世幻者下幻必依處喻。別喻前依本時處現多時處。三如彼幻師作諸幻事下明幻師不迷喻。別喻前能幻。今初。先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國土現有國土。於有國土現無國土。於有眾生現無眾生。於無眾生現有眾生。無色現色。色現無色。初不亂後。後不亂初。
後合中有二。先正合。
菩薩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於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業幻。知智幻業幻已。起於幻智觀一切業。
後釋其所以。
如世幻者不於處外而現其幻。亦不於幻外而有其處。
第二幻必依處喻。先喻後合。喻中略無幻必依時。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於虗空外入世間。亦不於世間外入虗空。
合中分二。先合依處。後合依時。前中初總合。以記物現故。空即事空。
何以故。虗空世間無差別故。
次徵釋所由。理無差故。
住於世間亦住虗空。菩薩摩訶薩於虗空中。能見能修一切世間種種差別妙莊嚴業。
後結成自在。
於一念頃悉能了知無數世界若成若壞。亦知諸劫相續次第。能於一念現無數劫。亦不令其一念廣大。
二合依於時。於中先正顯。
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解脫幻智到於彼岸。住於幻際。入世幻數。思惟諸法悉皆如幻。不違幻世盡於幻智。了知三世與幻無別。決定通達心無邊際。如諸如來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
後釋其所由。以得幻智同於佛故。
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
第三幻師不迷喻。文並可知。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名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次第徧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
第三定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於彼諸世界中入此三昧。
第二釋中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五。一明徧剎入定。
或剎那入。或須臾入。或相續入。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後分時入。或夜初分時入。或夜中分時入。或夜後分時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億年入。或百千億年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劫入。或無數劫入。或無量劫入。或無邊劫入。或無等劫入。或不可數劫入。或不可稱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說劫入。或不可說不可說劫入。
二明入時次第。
若久若近若法若時種種不同。
三總結多門。
菩薩於彼不生分別。心無染著。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別。
四心契定體。
雖離此分別。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於一切法不忘不失至於究竟。
五不廢起通。及喻合等文並可知。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晝亦不生夜亦不滅。
次喻。
菩薩摩訶薩於無數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見爾所無數世界亦復如是。
三合。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次第徧往諸佛國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清淨深心行三昧。
第四定中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諸佛身數等眾生。見無量佛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
二釋中分二。先明定內深心行。後明定起深心行。今初分二。先起行。後深心。前中先舉內。
於彼一一諸如來所。以一切種種妙香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蓋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養。以超過一切世界一切上妙莊嚴具而作供養。散一切種種寶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莊嚴具莊嚴經行處而作供養。以一切無數上妙摩尼寶藏而作供養。以佛神力所流出過諸天上味飲食而作供養。一切佛剎種種上妙諸供養具能以神力普皆攝取而作供養。
次起行。於中先明外事供養行。
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施請問佛法。讚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後三業供養行。
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
明深心中二。先法說。
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
後喻。各有喻合。一忘念無知喻喻其契實無念。
佛子。如日中陽?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水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
二喻了妄同真。
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從睡得寤憶所夢事。覺時雖無夢中境界。而能憶念心不忘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於三昧見佛聞法。從定而起憶持不忘。而以此法開曉一切道場眾會。莊嚴一起諸佛國土。無量義趣悉得明達。一切法門皆亦清淨。然大智炬長諸佛種。無畏具足辯才不竭。開示演說甚深法藏。
第二定起深心行中。初法。次喻。後合。合中上明供養自利行。今明開演利他行。文影略耳。開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知過去莊嚴藏三昧。
第五定初標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知過去諸佛出現。所謂劫次第中諸剎次第。剎次第中諸劫次第。劫次第中諸佛出現次第。佛出現次第中說法次第。說法次第中諸心樂次第。心樂次第中諸根次第。根次第中調伏次第。調伏次第中諸佛壽命次第。壽命次第中知億那由他年歲數量次第。
第二釋中有五。一對辨智。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無邊次第智故。則知過去諸佛。則知過去諸剎。則知過去法門。則知過去諸劫。則知過去諸法。則知過去諸心。則知過去諸解。則知過去諸眾生。則知過去諸煩惱。則知過去諸儀式。則知過去諸清淨。
二正顯智知。各有十句。皆是過去藏中之法。
佛子。此三昧名過去清淨藏。於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億那由他劫。能入無數劫。能入無量劫。能入無邊劫。能入無等劫。能入不可數劫。能入不可稱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說劫。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三所知時分。有十四重。即釋過去之義。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不滅現在。不緣過去。
四顯知相狀。不滅現在者不捨也。不緣過去者不取也。謂但約過去門顯非有取捨而緣。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從此三昧起。於如來所受十種不可思議灌頂法。亦得亦清淨。亦成就。亦入亦證。亦滿亦持。平等了知三輪清淨。
五明出定獲益。有三。初舉數辨相。有十句。初句總。位終成果名受灌頂法也。餘句別。一屬己。二淨障。三究竟。四始入。五正證。六修滿。七持令不失。八無知而知。九淨三輪。總該前九。如約智辨三輪者。謂無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何等為十。一者辯不違義。二者說法無盡。三者訓詞無失。四者樂說不斷。五者心無恐畏。六者語必誠實。七者眾生所依。八者救脫三界。九者善根最勝。十者調御妙法。
次徵列其名。初四是四無礙辯。次二自利。不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為善者依。為惡者救。後二總明二利勝妙。
佛子。此是十種灌頂法。若菩薩入此三昧。從三昧起無間則得如歌羅邏入胎藏時於一念間識則託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此定起。於如來所一念則得此十種法。
三結得速疾。有法喻合。歌羅邏者此云薄酪。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藏三昧。
第六初標。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知未來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諸佛。
二釋中分二。前明定業用。後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總知諸佛。
若已說若未說。若已授記若未授記。種種名號各各不同。所謂無數名無量名無邊名無等名不可數名不可稱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說名。
二知多名號。
當出現於世。當利益眾生。當作法王。當興佛事。當說福利。當讚善義。當說白分義。當淨治諸惡。當安住功德。當開示第一義諦。當成灌頂位。當成一切智。
三知當作佛。
彼諸如來修圓滿行。發圓滿願。入圓滿智。有圓滿眾。備圓滿莊嚴。集圓滿功德。悟圓滿法。得圓滿果。具圓滿相。成圓滿覺。
四知彼佛因圓果滿。
彼諸如來名姓種族方便善巧神通變化成熟眾生入般涅槃。如是一切悉皆了知。
五知現所作。
此菩薩於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入閻浮提微塵數劫。入四天下微塵數劫。入小千世界微塵數劫。入中千世界微塵數劫。入大千世界微塵數劫。入百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佛剎微塵數劫。入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劫。入無數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量佛剎微塵數劫。入無邊佛剎微塵數劫。入無等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數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稱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思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量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未來一切世界所有劫數。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齊。
上彰定業用。
以了知故。其心復入十種持門。何者為十。所謂入佛持故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護念。入法持故得十種陀羅尼光明無盡辯才。入行持故出生圓滿殊勝諸願。入力持故無能暎蔽無能摧伏。入智持故所行佛法無有障礙。入大悲持故轉於不退清淨法輪。入差別善巧句持故轉一切文字輪淨一切法門地。入師子受生法持故開法關鑰出欲淤泥。入智力持故修菩薩行常不休息。入善友力持故令無邊眾生普得清淨。入無住力持故入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劫。入法力持故以無礙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淨。
二彰定利益。於中四。前二自利。後二利他。謂一令心入持益。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佛。得佛護念。二心入持法。得總持辯才益。餘句倣此。有十二者增數十也。師子受生者不畏受生苦故。示生死實性名開法關鑰。了生死本空故出慾淤泥。智力持者定慧雙運也。入無住力持則大劫不離一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劫。善巧住不可說不可說剎。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眾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異相。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同異業報。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精進諸根習氣相續差別諸行。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染淨種種思惟。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法種種義無量文字演說言辭。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出現種族時節現相說法施為佛事入般涅槃。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無邊智慧門。善巧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神通無量變現。佛子。譬如日出世間。所有村營城邑宮殿屋宅。山澤鳥獸樹林華果。如是一切種種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見。佛子。日光平等無有分別而能令目見種種相。此大三昧亦復如是。體性平等無有分別。能令菩薩知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差別之相。
二明得善巧益。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云不可說無量。喻云見種種物。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又云此二無礙方名善巧。故合云無分別而能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時令諸眾生得十種不空。何等為十。一者見不空。令諸眾生生善根故。二者聞不空。令諸眾生得成熟故。三者同住不空。令諸眾生心調伏故。四者發起不空。令諸眾生如言而作通達一切諸法義故。五者行不空。令無邊世界皆清淨故。六者親近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諸如來所斷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疑故。七者願不空。隨所念眾生令作勝供養成就諸願故。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無礙解脫清淨智故。九者雨法雨不空。於不可說不可說諸根眾生中方便開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十者出現不空。現無邊相令一切眾生皆蒙照故。
三明得不空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不空時。諸天王眾皆來頂禮。諸龍王眾興大香雲。諸夜叉王頂禮其足。阿修羅王恭敬供養。迦樓羅王前後圍繞。諸梵天王悉來勸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咸共稱讚。乾闥婆王常來親近。諸人王眾承事供養。
四十王敬養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
第七定初標。
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
二釋中二。先明定體用。後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徵後釋。所以重徵者前通徵一定。此別徵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次第入東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維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釋中二。先釋一切世界。以是現在故但云十方。
皆見諸佛出興於世。亦見彼佛一切神力。亦見諸佛所有遊戲。亦見諸佛廣大威德。亦見諸佛最勝自在。亦見諸佛大師子吼。亦見諸佛所修諸行。亦見諸佛種種莊嚴。亦見諸佛神足變化。亦見諸佛眾會雲集。
二釋其莊嚴。於中二。先總列十門。皆是莊嚴。其中第八別別莊嚴者即功德智慧以嚴其心。色相光明以嚴其身。
眾會清淨。眾會廣大。眾會一相。眾會多相。眾會處所。眾會居止。眾會成熟。眾會調伏。眾會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見。
次別顯嚴相以廣前二。一廣眾會。二廣莊嚴。今初有三。初見他。二見自。三能見。今初亦三。初見眾會體相。
亦見眾會其量大小等閻浮提。亦見眾會等四天下。亦見眾會等小千界。亦見眾會等中千界。亦見眾會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亦見眾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亦見眾會充滿阿僧祇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百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千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邊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無等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數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稱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思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量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亦見眾會充滿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剎。
次明見分量。
亦見諸佛於彼眾會道場中示現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國土種種變化種種神通種種莊嚴種種自在種種形量種種事業。
後見佛作用。
菩薩摩訶薩亦見自身往彼眾會。亦自見身在彼說法。亦自見身受持佛語。亦自見身善知緣起。亦自見身住在虗空。亦自見身住於法身。亦自見身不生染著。亦自見身不住分別。亦自見身無有疲倦。亦自見身普入諸智。亦自見身普知諸義。亦自見身普入諸地。亦自見身普入諸趣。亦自見身普知方便。亦自見身普住佛前。亦自見身普入諸力。亦自見身普入真如。亦自見身普入無諍。亦自見身普入諸法。
二明見自。
如是見自不分別國土。不分別眾生。不分別佛。不分別法。不執著身。不執著身業。不執著心。不執著意。譬如諸法不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捨名字不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捨於行隨世所作。而於此二無所執著。
三明能見。有法喻合。法中明無分別而見。喻中明能所詮。不自云我是能所詮。而不捨自所詮。以喻無分別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捨。後而於下合不分別。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佛無量光色無量形相圓滿成就平等清淨。一一現前分明證了。
第二廣上莊嚴中二。先以法說。後以喻顯。前中二。先標章門。略舉四種莊嚴。皆分明證了。
或見佛身種種光明。或見佛身圓光一尋。或見佛身如盛日色。或見佛身微妙光色。或見佛身作清淨色。或見佛身作黃金色。或見佛身作金剛色。或見佛身作紺青色。或見佛身作無邊色。或見佛身作大青摩尼寶色。
後依章別釋。即分為四。一釋無量光色。
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或見佛身其量十肘。或見佛身二十肘量。或見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或見佛身一俱盧舍量。或見佛身半由旬量。或見佛身一由旬量。或見佛身十由旬量。或見佛身百由旬量。或見佛身千由旬量。或見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見佛身閻浮提量。或見佛身四天下量。或見佛身小千界量。或見佛身中千界量。或見佛身大千界量。或見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百千億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邊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無等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數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稱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大千世界量。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大千世界量。
二釋無量形相。
佛子。菩薩如是見諸如來無量色相無量形狀無量示現無量光明無量光明網其光分量等于法界。於法界中無所不照。普令發起無上智慧。
三釋上圓滿成就。顯前二圓滿故。
又見佛身無有染著無有障礙上妙清淨。
四釋上平等清淨。即兼內二嚴。
佛子。菩薩如是見於佛身。而如來身不增不減。譬如虗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增廣。其諸佛身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增。見小之時亦無所減。佛子。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隨其心樂見諸佛身種種化相。言辭演法受持不忘。而如來身不增不減。佛子。譬如眾生命終之後將受生時。不離於心所見清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離於此甚深三昧所見清淨。
二以喻顯中三。一空無增減喻。喻法性身無可增減。空之大小在於世界及於芥子。非空體然。如法性之身應器成異。二月無增減喻。喻真常色身體不易故。證有遠近。隨心見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圓滿成就。三隨心現境喻。喻上清淨。菩薩心淨則見佛淨。在於如來何淨何垢。
上別顯嚴相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成就十種速疾法。何者為十。所謂速增諸行圓滿大願。速以法光照耀世間。速以方便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速隨眾生業示現諸佛清淨國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與一切如來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軍。速斷眾生疑令生歡喜。速隨勝解示現神變。速以種種妙法言辭淨諸世間。
大文第二明定利益。略舉七種益。各有佛子以為揀別。第一速成行願益。有標徵釋可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得十種法印印一切法。何等為十。一者同去來今一切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諸如來得無邊際智慧法身。三者同諸如來住不二法。四者同諸如來觀察三世無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諸如來得了達法界無礙境界。六者同諸如來成就十力所行無礙。七者同諸如來永絕二行住無諍法。八者同諸如來教化眾生恒不止息。九者同諸如來於智善巧義善巧中能善觀察。十者同諸如來與一切佛平等無二。
第二法印同佛益。有十句五對。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諦境智同。次二體用同。次二二利同。後二善巧平等同。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眾生故。是清淨者。知心性本淨故。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眾生故。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是真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是能雨法雨者。隨眾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體。三者示現。四者眷屬。五者資具。六者音聲。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始獲得此三昧時。則得十種廣大智藏。何等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剎智。二者知一切眾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變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達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攝一切淨法智。七者普令一切眾生入法身智。八者現見一切法普眼清淨智。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廣大法普盡無餘智。
第四智德包含益。於中二。先喻後合。各有十句。合中總標合初獲。即得十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雖是一從所知別故。一佛剎合色相。二眾生合形體。三變化合示現。四入佛合眷屬。以互為主伴如眷屬故。五通達佛法為助道資具。六普攝淨法則圓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八普眼清淨超合慧解。九自在却合自在。十住法合智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最清淨威德身。何等為十。一者為照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二者為令世界咸清淨故。放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色相光明輪。三者為調伏眾生故放不可說不可說光明輪。四者為親近一切諸佛故化作不可說不可說身。五者為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雨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香華雲。六者為承事供養一切佛及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說不可說種種音樂。七者為成熟眾生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自在神變。八者為於十方種種名號一切佛所請問法故一步超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九者為令一切眾生見聞之者皆不空故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無量清淨色相身無能見頂。十者為與眾生開示無量祕密法故發不可說不可說音聲語言。
第五身威超勝益。有標釋。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十種最清淨威德身已。能令眾生得十種圓滿。何等為十。一者能令眾生得見於佛。二者能令眾生深信於佛。三者能令眾生聽聞於法。四者能令眾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眾生見佛神變。六者能令眾生念所集業。七者能令眾生定心圓滿。八者能令眾生入佛清淨。九者能令眾生發菩提心。十者能令眾生圓滿佛智。
第六令他圓滿益。先牒前起後。後徵名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令眾生得十種圓滿已。復為眾生作十種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以音聲作佛事。為成熟眾生故。以色形作佛事。為調伏眾生故。以憶念作佛事為清淨眾生故。以震動世界作佛事為令眾生離惡趣故。以方便覺悟作佛事為令眾生不失念故。以夢中現相作佛事為令眾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為普攝取諸眾生故。以修菩薩行作佛事為令眾生住勝願故。以成正等覺作佛事為令眾生知幻法故。以轉妙法輪作佛事為眾說法不失時故。以現住壽命作佛事為調伏一切眾生故。以示般涅槃作佛事知諸眾生起疲厭故。
第七轉作佛事益。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智。
第三結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一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
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初標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無所著。何者為十。所謂於一切剎無所著。於一切方無所著。於一切劫無所著。於一切眾無所著。於一切法無所著。於一切菩薩無所著。於一切菩薩願無所著。於一切三昧無所著。於一切佛無所著。於一切地無所著。是為十。
二釋中分五。一明能入智。二顯入出之相。三明入定之益。四明境界自在。五總結究竟。今初。由得十種無著。成後出入自在。一切地者佛地菩薩地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云何入。云何起。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內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內身起。同身入異身起。異身入同身起。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龍身起。龍身入阿脩羅身起。阿脩羅身入天身起。天身入梵王身起。梵王身入欲界身起。
二入出相中二。先徵起。後釋相。於中先法後喻。法中略辯十類以表無盡。一諸類正報相對明出入。
天中入地獄起。地獄入人間起。人間入餘趣起。千身入一身起。一身入千身起。那由他身入一身起。一身入那由他身起。
二天中下六趣依報明出入。三千身下一多相對。
閻浮提眾生眾中入西瞿陀尼眾生眾中起。西瞿陀尼眾生眾中入北拘盧眾生眾中起。北拘盧眾生眾中入東毗提訶眾生眾中起。東毗提訶眾生眾中入三天下眾生眾中起。三天下眾生眾中入四天下眾生眾中起。四天下眾生眾中入一切海差別眾生眾中起。一切海差別眾生眾中入一切海神眾中起。
四四洲大海相對明出入。
一切海神眾中入一切海水大中起。一切海水大中入一切海地大中起。一切海地大中入一切海火大中起。一切海火大中入一切海風大中起。一切海風大中入一切四大種中起。一切四大種中入無生法中起。無生法中入妙高山中起。妙高山中入七寶山中起。七寶山中入一切地種種稼穡樹林黑山中起。一切地種種稼穡樹林黑山中入一切妙香華寶莊嚴中起。
五大種事法相對明出入。其無生法。乘四大種生便故來。
一切妙香華寶莊嚴中入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眾生受生中起。
六諸方相對明出入。
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眾生受生中入小千世界眾生眾中起。小千世界眾生眾中入中千世界眾生眾中起。中千世界眾生眾中入大千世界眾生眾中起。大千世界眾生眾中入百千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眾中起。百千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眾中入無數世界眾生眾中起。無數世界眾生眾中入無量世界眾生眾中起。無量世界眾生眾中入無邊佛剎眾生眾中起。無邊佛剎眾生眾中入無等佛剎眾生眾中起。無等佛剎眾生眾中入不可數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數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稱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稱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思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思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量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量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起。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起。
七眾數多少相對明出入。
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眾中入雜染眾生眾中起。雜染眾生眾中入清淨眾生眾中起。清淨眾生眾中入雜染眾生眾中起。
八染淨相對明出入。
眼處入耳處起。耳處入眼處起。鼻處入舌處起。舌處入鼻處起。身處入意處起。意處入身處起。自處入他處起。他處入自處起。
九諸界相對明出入。
一微塵中入無數世界微塵中起。無數世界微塵中入一微塵中起。聲聞入獨覺起。獨覺入聲聞起。自身入佛身起。佛身入自身起。一念入億劫起。億劫入一念起。同念入別時起。別時入同念起。前際入後際起。後際入前際起。前際入中際起。中際入前際起。三世入剎那起。剎那入三世起。真如入言說起。言說入真如起。
十雜明諸類相對明出入。謂麤細凡聖念劫真妄等。其出入等義如賢首品。
上法說。
下喻顯。
佛子。譬如有人為鬼所持。其身戰動不能自安。鬼不現身令他身然。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
二喻顯中有四喻。喻前十類。各有法合。一鬼力持人喻。喻第一第四。多約身故。
佛子。譬如死屍以呪力故而能起行。隨所作事皆得成就。屍之與呪雖各差別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同境入定異境起。異境入定同境起。
第二呪起死屍喻。喻第二五六。多約依報境說。
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
第三羅漢現通喻。喻第三第七。多約數故。
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種。所生苗稼種種味別。地雖無差別然味有殊異。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無所分別。然有一種入定多種起。多種入定一種起。
第四起一苗多喻。喻後三門。雜明種種故喻合相映文理自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稱讚法之所稱讚。何者為十。所謂入真如故名為如來。覺一切法故名之為佛。為一切世間所稱讚故名為法師。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為一切世間所歸依故名所依處。了達一切法方便故名為導師。引一切眾生入薩婆若道故名大導師。為一切世間燈故名為光明。心志圓滿義利成就。所作皆辦住無礙智。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故名為十力自在。通達一切法輪故名一切見者。是為十。
第三入定益中有三。一得讚同佛果益。皆上句顯義。下句結名。十力義中云心志圓滿者。明力自利義。義利成就顯力利他。所作皆辦彰力圓滿。住無礙智總顯力體。分別了知一切諸法通明力用。餘文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光明照耀。何者為十。所謂得一切諸佛光明。與彼平等故。得一切世界光明。普能嚴淨故。得一切眾生光明悉往調伏故。得無量無畏光明法界為場演說故。得無差別光明知一切法無種種性故。得方便光明於一切法離欲際而證入故。得真實光明於一切法離欲際心平等故。得徧一切世間神變光明蒙佛所加恒不息故。得善思惟光明到一切佛自在岸故。得一切法真如光明於一毛孔中善說一切故。是為十。
二身智光照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復得十種無所作。何者為十。所謂身業無所作。語業無所作。意業無所作。神通無所作。了法無性無所作。知業不壞無所作。無差別智無所作。無生起智無所作。知法無滅無所作。隨順於文不壞於義無所作。是為十。
三業用無作益。
上三明入定益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無量境界種種差別。所謂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異起。異入同起。細入麤起。麤入細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順入逆起。逆入順起。無身入有身起。有身入無身起。無相入有相起。有相入無相起。起中入入中起。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第四明境界自在。先法後喻。今初。前第二段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順有無等為種種境界。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入中起者即滅之用故。是知菩薩之定。常入常起。常雙入出常無入出方為自在。為顯自在。寄諸境界交絡而明。
佛子。譬如幻師持呪得成。能現種種差別形相。呪與幻別而能作幻。呪唯是聲。而能幻作眼識所知種種諸色。耳識所知種種諸聲。鼻識所知種種諸香。舌識所知種種諸味。身識所知種種諸觸。意識所知種種境界。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同中入定異中起。異中入定同中起。
二喻顯中文有六喻。皆自有合。一幻現六境喻。喻前同異。
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脩羅鬬戰之時。諸天得勝脩羅退衂。阿脩羅王其身長大七百由旬。四兵圍繞無數千萬。以幻術力。將諸軍眾同時走入藕絲孔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善成就諸幻智地。幻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幻智。是故能於無差別法中入定差別法中起。差別法中入定無差別法中起。
二脩羅竄匿喻。喻前麤細大小二對。約理事相望。則無差別為細差別為麤。理細事麤故。或無差為麤。總相入故。差別為細。別相入故。無差則大周法界。差則隨事成小。若唯約事明大小。並差別所收。
佛子。譬如農夫田中下種。種子在下果生於上。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一中入定多中起。多中入定一中起。
三農夫下種喻。喻明上下合辨一多。
佛子。譬如男女赤白和合。或有眾生於中受生。爾時名為歌羅邏位。從此次第住母胎中滿足十月。善業力故一切支分皆得成就。諸根不缺心意明了。其歌羅邏與彼六根體狀各別。以業力故而能令彼次第成就受同異類種種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一切智歌羅邏位。信解願力漸次增長。其心廣大任運自在。無中入定有中起。有中入定無中起。
四受胎生長喻。喻上有身無身。如彼從無之有故。
佛子。譬如龍宮依地而立不依虗空。龍依宮住亦不在空。而能興雲徧滿空中。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皆是乾闥婆城。非是龍宮。佛子。龍雖處下而雲布上。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於無相入有相起於有相入無相起。
五龍下雲上喻。喻有相無相。
佛子。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宮名一切世間最勝清淨藏。此大宮中普見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下。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脩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睺羅伽宮。人間住處及三惡道。須彌山等種種諸山。大海江河陂澤泉源。城邑聚落樹林眾寶。如是一切種種莊嚴。盡大輪圍所有邊際。乃至空中。微細遊塵。莫不皆於梵宮顯現。如於明鏡見其面像。菩薩摩訶薩住此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知種種剎。見種種佛。度種種眾。證種種法。成種種行。滿種種解。入種種三昧。起種種神通。得種種智慧。住種種剎那際。
六梵宮普現喻。喻上入中起起中入及逆順相對。故云種種。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到十種神通彼岸。何者為十。所謂到諸佛盡虗空徧法界神通彼岸。到菩薩究竟無差別自在神通彼岸。到能發起菩薩廣大行願入如來門佛事神通彼岸。到能震動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淨神通彼岸。到能自在知一切眾生不思議業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到能自在智諸三昧麤細入出差別相神通彼岸。到能勇猛入如來境界而於其中發生大願神通彼岸。到能化作佛化轉法輪調伏眾生令生佛種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到能了知不可說一切祕密文句而轉法輪令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皆得清淨神通彼岸。到不假晝夜年月劫數一念悉能三世示現神通彼岸。是為十。
第五總結究竟。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上第八三昧竟。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法界自在三昧。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初標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自眼處乃至意處入三昧。名法界自在。
二釋中四。一顯定體用。二明定成益。三以喻寄顯。四總結雙行。今初分三。初總顯名體。謂於眼等法界得自在故。
菩薩於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
二彰入定處。謂於毛孔中入眼等定。顯互用自在故。
自然能知諸世間。知諸世間法。知諸世界。知億那由他世界。知阿僧祇世界。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見一切世界中有佛出興菩薩眾會悉皆充滿。光明清淨。淳善無雜廣大莊嚴。種種眾寶以為嚴飾。
三明定功用。於中四。一了三世間。
菩薩於彼或一劫百劫千劫億劫。百千億那由他劫。無數劫。無量劫。無邊劫。無等劫。不可數劫。不可稱劫。不可思劫。不可量劫。不可說劫。不可說不可說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菩薩行常不休息。
次多劫修行。
又於如是無量劫中住此三昧。亦入亦起。亦成就世界。亦調伏眾生。亦徧了法界。亦普知三世。亦演說諸法。亦現大神通種種方便無著無礙。
三入出無礙。
以於法界得自在故。善分別眼。善分別耳。善分別鼻。善分別舌。善分別身。善分別意。如是種種差別不同。悉善分別盡其邊際。
四結成自在。此有二義。一於理法界自在。故能善分別眼等界。二善分別眼等十八界。即是事法界自在。此二無礙。及事事無礙。故如是種種。皆橫盡其邊。竪盡其際。
菩薩如是善知見已。能生起十千億陀羅尼法光明。成就十千億清淨行。獲得十千億諸根。圓滿十千億神通。能入十千億三昧。成就十千億神力。長養十千億諸力。圓滿十千億深心。運動十千億力持。示現十千億神變。具足十千億菩薩無礙。圓滿十千億菩薩助道。積集十千億菩薩藏。照明十千億菩薩方便。演說十千億諸義。成就十千億諸願。出生十千億迴向。淨治十千億菩薩正位。明了十千億法門。開示十千億演說。修治十千億菩薩清淨。
第二明定成益中辨十重益。一生多功德益。有二十一句。各十千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有無數功德。無量功德。無邊功德。無等功德。不可數功德。不可稱功德。不可思功德。不可量功德。不可說功德。無盡功德。佛子。此菩薩於如是功德皆已辦具。皆已積集。皆已莊嚴。皆已清淨。皆已瑩徹。皆已攝受。皆能出生。皆可稱歎。皆得堅固。皆已成就。
二具無盡德益。隨前一事皆至無盡故。於中二十句。前十句所具之多。後十句能具之相。清淨者除垢故。瑩徹者發本智光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為東方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名號諸佛之所攝受。一一名號復有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佛各各差別。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諸佛攝受益。於中三。初明攝受。
彼諸佛悉現其前。為現諸佛清淨剎。為說諸佛無量身。為說諸佛難思眼。為說諸佛無量耳。為說諸佛清淨鼻。為說諸佛清淨舌。為說諸佛無住心。為說如來無上神通。
次現身說法。
令修如來無上菩提。令得如來清淨音聲。開示如來不退法輪。顯示如來無邊眾會。令入如來無邊祕密。讚歎如來一切善根。令入如來平等之法。宣說如來三世種性。示現如來無量色相。闡揚如來護念之法。演暢如來微妙法音。辯明一切諸佛世界。宣揚一切諸佛三昧。示現諸佛眾會次第。護持諸佛不思議法。說一切法猶如幻化。明諸法性無有動轉。開示一切無上法輪。讚美如來無量功德。令入一切諸三昧雲。令知其心如幻如化無邊無盡。
後令其修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界自在三昧時。彼十方各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名號如來。一一名中各有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佛同時護念。令此菩薩得無邊身。令此菩薩得無礙心。令此菩薩於一切法得無忘念。令此菩薩於一切法得決定慧。令此菩薩轉更聰敏於一切法皆能領受。令此菩薩於一切法悉能明了。令此菩薩諸根猛利於神通法悉得善巧。令此菩薩境界無礙周行法界恒不休息。令此菩薩得無礙智畢竟清淨。令此菩薩以神通力一切世界示現成佛。
四諸佛護念益。護念即佛力來加。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海。何者為十。所謂得諸佛海。咸覩見故。得眾生海。悉調伏故。得諸法海能以智慧悉了知故。得諸剎海以無性無作神通皆往詣故。得功德海一切修行悉圓滿故。得神通海能廣示現令開悟故。得諸根海種種不同悉善知故。得諸心海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無量心故。得諸行海能以願力悉圓滿故。得諸願海悉使成就永清淨故。
五得十海深廣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十種海已。復得十種殊勝。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中最為第一。二者於一切諸天中最為殊特。三者於一切梵王中最極自在。四者於諸世間無所染著。五者一切世間無能暎蔽。六者一切諸魔不能惑亂。七者普入諸趣無所罣礙。八者處處受生知不堅固。九者一切佛法皆得自在。十者一切神通悉能示現。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十種殊勝已。復得十種力。於眾生界修習諸行。何等為十。一謂勇徤力。調伏世間故。二謂精進力。恒不退轉故。三謂無著力離諸垢染故。四謂寂靜力於一切法無諍論故。五謂逆順力於一切法心自在故。六謂法性力於諸義中得自在故。七謂無礙力智慧廣大故。八謂無畏力能說諸法故。九謂辯才力能持諸法故。十謂開示力智慧無邊故。
七得諸力幹能益。於中初列十力。
佛子。此十種力是廣大力。最勝力。無能摧伏力。無量力。善集力。不動力。堅固力。智慧力。成就力。勝定力。清淨力。極清淨力。法身力。法光明力。法燈力。法門力。無能壞力。極勇猛力。大丈夫力。善丈夫修習力。成正覺力。過去積集善根力。安住無量善根力。住如來力力。心思惟力。增長菩薩歡喜力。出生菩薩淨信力。增長菩薩勇猛力。菩提心所生力。菩薩清淨深心力。菩薩殊勝深心力。菩薩善根熏習力。究竟諸法力。無障礙身力。入方便善巧法門力。清淨妙法力。安住大勢一切世間不能傾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暎蔽力。
後顯其超勝。隨前一一力。皆具此三十八力。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無量功德法。能生。能成就。能圓滿。能照明。能具足。能徧具足。能廣大。能堅固。能增長。能淨治。能徧淨治。
八結能圓滿益。
此菩薩功德邊際。智慧邊際。修行邊際。法門邊際。自在邊際。苦行邊際。成就邊際。清淨邊際。出離邊際。法自在邊際。無能說者。此菩薩所獲得。所成就。所趣入。所現前。所有境界。所有觀察。所有證入。所有清淨。所有了知。所有建立一切法門。於不可說劫無能說盡。
九自德無邊故他不能說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能了知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昧。彼一一三昧所有境界無量廣大。於境界中若入若起若住。所有相狀。所有示現。所有行處。所有等流。所有自性。所有除滅。所有出離。如是一切靡不明見。
十三昧無邊自無不了益。上十段中前七別明。後三總結。
佛子。譬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無濁無雜無有垢穢。光色清淨猶如虗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於象口中出恒伽河。師子口中出私陀河。於牛口中出信度河。於馬口中出縛芻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時。恒伽河口流出銀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剛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縛芻河口流出瑠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銀色。私陀河口作金剛色。信度河口作黃金色。縛芻河口作瑠璃色。一一河口廣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圍繞大池七帀。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湧奔馳入於大海。其河旋繞一一之間。有天寶所成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奇香發越妙色清淨。種種華葉種種臺蕋。悉是眾寶自然暎徹。咸放光明互相照現。其無熱池周圍廣大五十由旬。眾寶妙沙徧布其底。種種摩尼以為嚴飾。無量妙寶莊嚴其岸。旃檀妙香普散其中。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及餘寶華皆悉徧滿。微風吹動香氣遠徹。華林寶樹周帀圍繞。日光出時普皆照明。池河內外一切眾物。接影連輝成光明綱。如是眾物若遠若近。若高若下。若廣若狹。若麤若細。乃至極小一沙一塵。悉是妙寶光明鑒徹。靡不於中日輪影現。亦復展轉更相現影。如是眾影不增不減。非合非散。皆如本質而得明見。
大文第三以喻寄顯中正顯前體用及益。亦明前所未顯。故不全似上文。文中二。先總舉喻體。
佛子。如無熱大池於四口中流出四河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四辯才流出諸行。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後對喻別合。有十三門。各先喻後合。一合流沙入海喻中先總明。喻合雖舉四河。意在四口出沙。故下第九別明四河。
如恒伽大河從銀色象口流出銀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義辯才說一切如來所說一切義門。出生一切清淨白法。究竟入於無礙智海。如私陀大河從金剛色師子口流出金剛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法辯才為一切眾生說佛金剛句。引出金剛智。究竟入於無礙智海。如信度大河從金色牛口流出金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訓辭辯說隨順世間緣起方便開悟眾生。令皆歡喜調伏成熟。究竟入於緣起方便海。如縛芻大河於瑠璃色馬口流出瑠璃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無盡辯雨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法。令其聞者皆得潤洽。究竟入於諸佛法海。
後別明四辯即喻四口。所說即喻四沙。
如四大河隨順圍繞無熱池已四方入海。
二合繞池入海喻。於中先喻後合。此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隨順身業隨順語業隨順意業。成就智為前導身業。智為前導語業。智為前導意業。四方流注究竟入於一切智海。佛子。何者名為菩薩四方。佛子。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聞一切法受持不忘。圓滿一切波羅蜜行。大悲說法滿足眾生。
後合中先合繞池。菩提心志名之為池。三業隨順智慧即為繞義。後佛子下合其四方。
如四大河圍繞大池。於其中間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皆悉徧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菩提心中間不捨眾生。說法調伏悉令圓滿無量三昧。見佛國土莊嚴清淨。
三合池間寶華喻。說法有開敷之義。三昧有感果之能。莊嚴清淨皆華上之別義。
如無熱大池寶樹圍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現佛國土莊嚴圍繞。令諸眾生趣向菩提。
四合寶樹繞池喻。
如無熱大池其中縱廣五十由旬清淨無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菩提之心其量無邊。善根充滿清淨無濁。
五合大池清淨喻。即是池體。
如無熱大池。以無量寶莊嚴其岸。散栴檀香徧滿其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百千億十種智寶莊嚴菩提心大願之岸。普散一切眾善妙香。
六合旃檀香岸喻。十種智寶。有二義。一即離世間中七種如寶智。二即他心等十種智也。
如無熱大池底布金沙。種種摩尼間錯莊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微妙智慧周徧觀察不可思議菩薩解脫。種種法寶間錯莊嚴。得一切法無礙光明。住於一切諸佛所住。入於一切甚深方便。
七合底布金寶喻。妙智合金沙。解脫合摩尼。無礙光明合二種放光。住佛所住入於甚深合布其底。上四段各以如無熱大池為首。
如阿那婆達多龍王永離龍中所有熱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永離一切世間憂惱。雖現受生而無染著。
八合龍王無惱喻。即合池名。名因龍得故。
如四大河潤澤一切閻浮提地。既潤澤已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四智河潤澤天人沙門婆羅門。令其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大海。以四種力而為莊嚴。何者為四。一者願智河。救護調伏一切眾生常不休息。二者波羅蜜智河。修菩提行饒益眾生。去來今世相續無盡。究竟入於諸佛智海。三者菩薩三昧智河。無數三昧以為莊嚴。見一切佛入諸佛海。四者大悲智河。大慈自在普救眾生。方便攝取無有休息。修行祕密功德之門。究竟入於十力大海。
九合四河潤澤喻。
如四大河從無熱池既流出已。究竟無盡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大願力修菩薩行。自在知見無有窮盡。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十合四河無盡喻。
如四大河入於大海無能為礙令不入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勤修習普賢行願。成就一切智慧光明。住於一切佛菩提法。入如來智無有障礙。
十一合入海無障喻。
如四大河奔流入海經於累劫亦無疲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普賢行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如來海不生疲厭。
十二合入海無厭喻。上之四喻。各以如四大河而為喻首。上之十喻。皆以菩薩而為合初。
佛子。如日光出時無熱池中金沙銀沙金剛沙瑠璃沙及餘一切種種寶物。皆有日影於中顯現。其金沙等一切寶物。亦各展轉而現其影。互相鑒徹無所妨礙。
十三合眾寶交影喻。先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於自身一一毛孔中。悉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亦見彼佛所有國土道場眾會。一一佛所聽法受持信解供養。各經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劫。而不想念時節長短。其諸眾會亦無迫隘。何以故。以微妙心入無邊法界故。入無等差別業果故。入不思議三昧境界故。入不思議思惟境界故。入一切佛自在境界故。得一切佛所護念故。得一切佛大神變故。得諸如來難得難知十種力故。入普賢菩薩行圓滿境界故。得一切佛無勞倦神通力故。
合中二。先正合。後何以故下徵釋涉入所由。
佛子。菩薩摩訶薩雖能於定一念入出。而亦不廢長所在定。亦無所著。雖於境界無所依住。而亦不捨一切所緣。雖善入剎那際而為利益一切眾生現佛神通無有厭足。雖等入法界而不得其邊。雖無所住無有處所而恒趣入一切智道。以變化力。普入無量眾生眾中。具足莊嚴一切世界。雖離世間顛倒分別。超過一切分別之地。亦不捨於種種諸相。雖能具足方便善巧而究竟清淨。雖不分別菩薩諸地而皆已善入。佛子。譬如虗空雖能容受一切諸物而離有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普入一切世間而離世間想。雖勤度一切眾生而離眾生想。雖深知一切法而離諸法想。雖樂見一切佛而離諸佛想。雖善入種種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無所染著。雖以無邊辯才演無盡法句而心恒住離文字法。雖樂觀察無言說法而恒示現清淨音聲。雖住一切離言法際而恒示現種種色相。雖教化眾生而知一切法畢竟性空。雖勤修大悲度脫眾生而知眾生界無盡無散。雖了達法界常住不變而以三輪調伏眾生恒不休息。雖常安住如來所住而智慧清淨心無怖畏。分別演說種種諸法。轉於法輪常不休息。
大文第四總結雙行。謂權實定散無障礙故。於中三。先法。次佛子下喻。後菩薩下合。然法中即寂而用。喻合明即用而寂。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
三結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二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礙輪三昧。
第十無礙輪三昧。初總標。亦初徵。次釋。後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時住無礙身業。無礙語業。無礙意業。住無礙佛國土。得無礙成就眾生智。獲無礙調伏眾生智。放無礙光明。現無礙光明網。示無礙廣大變化。轉無礙清淨法輪。得菩薩無礙自在。
二釋中三。初明入時方便。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下明入己智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普賢所住下定滿成益。今初有二十二句。兼顯定名。初十一句因用無礙。是無礙義。後普入下有十一句。住果圓滿即是輪義。今此段中即此無礙無所不摧亦即輪義。初三句三業無礙。次句器世間無礙。次二句眾生世間無礙。餘句智正覺無礙。
普入諸佛力。普住諸佛智。作佛所作。淨佛所淨。現佛神通。令佛歡喜。行如來行。住如來道。常得親近無量諸佛。作諸佛事。紹諸佛種。
後住果中。二智通權實故云普住。三作利樂事。四淨二障種。七智契佛境。餘七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觀一切智。總觀一切智。別觀一切智。隨順一切智。顯示一切智。攀緣一切智。見一切智。總見一切智。別見一切智。
第二入己智用中四。一攝佛功德。二證入諸法。三普德無盡。四結示勸修。初中即攝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以此位等佛故。其間或全同佛相。或有約因似而次第無差。於中三。初總明妙悟皆滿。次別顯二十一德。後顯德勝能。今初十句。初句標滿時。餘九顯滿相。然一切智若對種智即是根本。若直語佛智則通權實。今此顯通。於中初三句始觀。言觀一切智者標也。云何觀。觀有二種。一總觀。謂權實齊觀故。二別觀。此是實。此是權。權中有多差別。皆審照了故。次三句中順。亦初句標。次云何隨順。由前總觀故頓能顯示。由前別觀故各各攀緣。後三句終契。釋同前觀。但前觀察。今證見分明耳。
於普賢菩薩廣大願。廣大心。廣大行。廣大所趣。廣大所入。廣大光明。廣大出現。廣大護念。廣大變化。廣大道。
二別明二十一種功德。分二十段。後二合故。今初第一明二行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然有二義。一謂非如二乘有無智故。二不同凡大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不同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世尊無彼。今菩薩亦無。文中廣顯利樂。即不同二乘。皆與智俱。即不同凡夫。就文分二。先總明大用常恒。二佛子此菩薩有一蓮華下別顯一用。前中二。先法說。後喻明。今初法說中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先明行體。
不斷不退。無休無替。無倦無捨。無散無亂。常增進恒相續。
次辨常恒。
何以故。此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成就大願。發行大乘。入於佛法大方便海。以勝願力。於諸菩薩所行之行。智慧明照皆得善巧。具足菩薩神通變化。善能護念一切眾生。如去來今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於諸眾生恒起大悲。成就如來不變異法。
二徵釋中徵意云何以得此智滿行常。釋意云願行善成智慧善巧故。
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寶置色衣中。其摩尼寶雖同衣色不捨自性。
第二喻顯中四。初喻。二合。三徵。四釋。今初。摩尼寶置色衣中。即總喻菩薩心智置佛智中。雖同衣色。喻前智滿十句。故合云觀一切智等。不捨自性。喻前行常二十句。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智慧以為心寶。觀一切智普皆明現。然不捨於菩薩諸行。
二合如喻辨。
何以故。
三徵意云何得已能滿智而不斷行耶。
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承事一切諸佛。嚴淨一切世界。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淨眾生界現大自在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於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無疲無厭。
四釋意云菩薩無障礙願法應爾故窮盡生界。益無疲厭。文中二。先法說。
佛子。譬如虗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無羸無朽。無散無壞。無變無異。無有差別。不捨自性。何以故。虗空自性法應爾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立無量大願。度一切眾生。心無厭倦。
後轉以喻況。於中三喻。皆喻利生無厭。各有法合。一虗空持剎喻。喻大願法爾故無厭。
佛子。譬如涅槃。去來現在無量眾生於中滅度。終無厭倦。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是謂涅槃云何於中而有疲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欲度脫一切眾生皆令出離而現於世。云何而起疲厭之心。
二涅槃普滅喻。喻為淨眾生故無厭。上二喻悲。
佛子。如薩婆若能令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於諸佛家已現當生乃至令成無上菩提。終不疲厭。何以故。一切智與法界無二故。於一切法無所著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其心平等住一切智。云何而有疲厭之心。
三佛智普成喻。喻能所不二故無厭。此一喻智。既非愛見之悲。何有厭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一蓮華。其華廣大盡十方際。以不可說葉不可說寶不可說香而為莊嚴。其不可說寶。復各示現種種眾寶。清淨妙好極善安住。其華常放眾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無所障礙。真金為網彌覆其上。寶鐸徐搖出微妙音。其音演暢一切智法。
第二別顯一用中二。初明依果殊勝。後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下正報自在。前中二。先明相嚴。過前十地。故窮十方際。
此大蓮華具足如來清淨莊嚴。一切善根之所生起。吉祥為表神力所現。有十千阿僧祇清淨功德。菩薩妙道之所成就。一切智心之所流出。十方佛影於中顯現。世間瞻仰猶如佛塔。眾生見者無不禮敬。從能了幻正法所生。一切世間不可為喻。
後辨德嚴。自內而觀。量周法界。自外而觀。許眾生見。乃即小之大也。
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上結加趺坐。其身大小與華相稱。
二正報中二。明身大小。
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令菩薩身一一毛孔各出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摩尼寶。其寶皆名普光明藏。種種色相以為莊嚴。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眾寶及華以為羅網彌覆其上。散百千億那由他殊勝妙香無量色相種種莊嚴。復現不思議寶莊嚴蓋以覆其上。一一摩尼寶悉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樓閣。一一樓閣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蓮華藏師子之座。一一師子座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色相。一一色相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輪。一一光明輪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毗盧遮那摩尼寶華。一一華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臺。一一臺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佛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神變。一一神變淨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眾。一一眾生眾中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自在。一一自在雨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法。一一佛法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門。一一法門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金剛智所入法輪。差別言辭各別演說。一一法輪。成熟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界。一一眾生界。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於佛法中而得調伏。
後明佛加放光。有二十重。後後重中皆倍前前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倍。則數難量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示現如是神通境界無量變化。悉知如幻而不染著。
第二明達無相法。即同諸如來於最清淨真如能入功德。初結前生後。達無相故不染。
安住無邊不可說法自性清淨法界實相如來種性無礙際中。無去無來非先非後。甚深無底。現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心不迷亂亦無分別。
後正顯安住。即是入義。謂此真如非有非無。故云無邊。定有定無即是邊故。不可說法即離言真如。其法界實相及無礙際。皆真如異名。而云如來種性。諸佛以無性真如而為性故。出現品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法華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無去來等重顯真如即是中道。故深無底。現量已下別明能入之義。
為去來今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從諸佛力之所流出。入於一切諸佛境界體性如實。淨眼現證。慧眼普見。成就佛眼為世明燈。行於智眼所知境界。廣能開示微妙法門。
第三明住於佛住德。謂佛無功用常住聖天梵住故。文中先三世佛讚。文通前後二段。從諸佛力下正顯其義。謂入一切佛境即聖天等所住境也。淨眼現證下明能住相。十眼圓明而安住故。
成菩提心。趣勝丈夫。於諸境界無有障礙。入智種性出生諸智。離世生法而現受生。神通變化方便調伏。如是一切無非善巧。
第四明得佛平等德。謂佛佛相望有平等故。文即為三。初明所依平等。謂諸佛皆依清淨故。文中始發菩提心。終成種智。出生智用。皆所依也。次離世生法下明意樂平等。同以調生為意樂故。後神通變化下作平等業。同作受用變化業故。
功德解欲悉皆清淨。最極微妙具足圓滿。智慧廣大猶如虗空。善能觀察眾聖境界。信行願力堅固不動。功德無盡世所稱歎。於一切佛所觀之藏大菩提處一切智海。集眾妙寶為大智者。猶如蓮華自性清淨。眾生見者皆生歡喜咸得利益。智光普照見無量佛淨一切法。
第五明到無障處德。以修一切障對治故。福智皆淨。離於二障。文中初二句功德。次二句智慧。各上句障淨。下句德滿。次二句重顯功德。餘四句重顯智慧。
所行寂靜。於諸佛法究竟無礙。恒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薩智。為菩薩首。一切諸佛共所護念。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難思。於境一緣而無所緣。其行廣大無相無礙。等于法界無量無邊。所證菩提猶如虗空。無有邊際無所縛著。
第六明不可轉法。謂教證二法他不能轉。文中初二句略標教證。謂寂靜證也。諸佛法教也。恒以下別顯教。念力下重顯證。既如空無著等。他安能轉耶。
於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達無量境界。已善成就清淨施法。住菩薩心。淨菩薩種。能隨順生諸佛菩提。於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堅固力。
第七明所行無礙德。謂雖於世間作利樂事。世間八法不能礙也。文中住菩薩心。成堅固力即不礙之因也。
一切諸佛自在威神。眾生難聞菩薩悉知。入不二門住無相法。雖復永捨一切諸相而能廣說種種諸法。隨諸眾生心樂欲解悉使調伏咸令歡喜。
第八明立不思議德。謂安立正法。凡愚不能思也。文中初總顯。一切教法皆是如來威力之所建立。菩薩能知。返顯凡夫不思。入不二下別顯安立難思之相。謂依無相而廣說故。隨欲解之多端。故並難思也。
法界為身無有分別。智慧境界不可窮盡。志常勇猛心恒平等。見一切佛功德邊際。了一切劫差別次第。
第九明普見三世。以身心等於法界。故於三世記別無差。
開示一切法。安住一切剎。嚴淨一切諸佛國土。顯現一切正法光明。演去來今一切佛法。示諸菩薩所住之處。為世明燈生諸善根。永離世間常生佛所。
第十明身恒充滿一切國土。謂為開法故示現受用變化之身。徧諸世界而為利樂。
得佛智慧明了第一。一切諸佛皆共攝受。已入未來諸佛之數。從諸善友而得出生。所有志求皆無不果。
第十一明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境善決能斷他疑故。
具大威德住增上意。隨所聽聞咸能善說。
第十二明了一切行。謂具增上意樂。能了有情意樂性行。如其所應而為現身。即有威德。
亦為開示聞法善根住實際輪。於一切法心無障礙。不捨諸行。離諸分別。
第十三明除一切疑。謂聲聞人。言其全無少分善根。今能開示。令知當生如來妙智。故心無障礙。
於一切法心無動念。得智慧明滅諸癡闇。悉能明照一切佛法。不壞諸有而生其中。了知一切諸有境界。從本已來無有動作。身語意業皆悉無邊。
第十四明無能測身。然有二義。一謂其身非虗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離染故不可測。初一行經顯之。二其身雖無分別如摩尼珠。然由佛增上及眾生勝解力。見金色等。而佛無有分別。即不壞諸有。下經文顯之。
雖隨世俗演說種種無量文字。而恒不壞離文字法。深入佛海。知一切法但有假名。於諸境界無繫無著。
第十五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菩薩以無量文字調伏有情。要依佛所聞法為先。獲得妙智。故諸菩薩等皆求也。
了一切法空無所有。所修諸行從法界生。
第十六明到佛無二究竟彼岸。謂了一切法空法界等。即佛無二法身。依此法身。修波羅蜜多等行。而得圓滿。為從法界生。
猶如虗空無相無形。深入法界隨順演說。於一境門生一切智。
第十七明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謂一一如來所現身土。皆徧法界。猶如虗空。無相無形。不相障礙。而不相雜。隨其化緣現各別故。故文云隨順演說。於一境門生一切智慧。各順一一境故。
觀十力地以智修學。智為橋梁至薩婆若。以智慧眼見法無礙。善入諸地。
第十八即證無中邊佛平等地。謂三種佛身平等徧滿。無有中邊之異故。至薩婆若即自受用。智為橋梁即通變化。見法無礙即是法身。善入諸地即佛十地也。
知種種義。一一法門悉得明了。
第十九明盡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作諸有情隨應利樂。
所有大願靡不成就。
第二十即等虗空界。窮未來際無有盡故。方云成就。
前第二入己智用中一攝佛功德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伏一切眾生。此能住於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於此境界皆無所得。
第三顯德勝能。中二。初總明。後雖一切下別顯。今初先標。謂用此會事之德。開示佛平等性者同有二十一種功德故。此是下總歎前德。
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恒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恒以法輪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而常轉法輪。雖知法無差別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麤無細而說諸法麤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能演說清淨言辭。雖知諸法無內無外而說一切內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而轉法輪。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雖知諸法無有因緣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淨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恒廣說照明之法。
二別顯中且廣初無礙之義。自有四十一句。初句有不礙無。以有是無之有故。後四十句明無不礙有。以無是有之無故。又前是二而不二。後是不二而二。及寂用相即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如是大威德三昧智輪。則能證得一切佛法。則能趣入一切佛法。則能成就。則能圓滿。則能積集。則能清淨。則能安住。則能了達。與一切法自性相應。
大文第二證入諸法用中四。初明證入。二離證相。三徵。四釋。今初十句。初句明能證之定。三昧智輪。應云智輪三昧。因定最勝名大威德。則能下顯所證法。謂證佛果法。初句總。無為果曰證。有為果曰得。餘句別。趣入釋證。成就釋得。圓滿通二。積集約因圓。清淨謂障盡。定能安住。慧能了達。定慧兩亡則自性相應。為證入也。
而此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有若干諸菩薩。若干菩薩法。若干菩薩究竟。若干幻究竟。若干化究竟。若干神通成就。若干智成就。若干思惟。若干證入。若干趣向。若干境界。
二明離證相。以無念方證故。尚不得念無礙慧境。況所證法有若干耶。
何以故。
三徵意有三。一何以證而無念耶。二何以一定多果耶。三何以因定得果法耶。
菩薩三昧。如是體性。如是無邊。如是殊勝故。
四釋中二。初略別釋。後此三昧下廣以通釋。今初。別釋三徵。一體性離念故。二定體雖一用無邊故。三以殊勝故因得果法。
此三昧種種境界。種種威力。種種深入。
後廣通釋者謂文廣義通。通明上三句。於中二。先總標。境是定之所緣。深入是定證契。威力是定之用。三皆定體。皆言種種。故上云無邊。具三又多。故云殊勝。
所謂入不可說智門。入離分別諸莊嚴。入無邊殊勝波羅蜜。入無數禪定。入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廣大智。入見無邊佛勝妙藏。入於境界不休息。入清淨信解助道法。入諸根猛利大神通。入於境界心無礙。入見一切佛平等眼。入積集普賢勝智行。入住那羅延妙智身。入說如來智慧海。入起無量種自在神變。入生一切佛無盡智門。入住一切佛現前境界。入淨普賢菩薩自在智。入開示無比普門智。入普知法界一切微細境界。入普現法界一切微細境界。入一切殊勝智光明。入一切自在邊際。入一切辯才法門際。入徧法界智慧身。入成就一切處徧行道。入善住一切差別三昧。入知一切諸佛心。
後別顯。有二十八句。句皆有上三義。如初句。入即深入義。不可說即無邊義。智門即境界義。知智在說。說為智門。二入功德智慧不二之莊嚴。六入不空如來藏。七悲智之境。觀度無休。餘可知。
上證入諸法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普賢行。念念入百億不可說三昧。然不見普賢菩薩三昧及佛境界莊嚴前際。
第三普德無盡。於中四。一正顯無盡。謂非唯上列諸用。又能念念入多三昧。亦不能盡。
何以故。
二徵意云既能念念入多何以不盡。
知一切法究竟無盡故。知一切佛剎無邊故。知一切眾生界不思議故。知前際無始故。知未來無窮故。知現在盡虗空徧法界無邊故。知一切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知一切菩薩行無數故。知一切諸佛辯才所說境界不可說無邊故。知一切幻心所緣法無量故。
三釋意云此三昧緣境究竟無盡故。文有十句。初總。餘別。
佛子。如如意珠隨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無盡意皆滿足。而珠勢力終不匱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三昧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徧無盡不匱不息。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普賢無礙行智。觀察無量廣大幻境猶如影像無增減故。
四喻況。於中有三喻。喻前無盡。各有喻合。前二合中復加徵釋。一如意隨求喻。喻定心隨應出法無盡。徵意云何以出法無盡不匱息耶。釋意云了多幻境皆同影像。緣至則生何有盡耶。體無增減何有匱息耶。
佛子。譬如凡夫各別生心。已生現生及以當生。無有邊際無斷無盡。其心流轉相續不絕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普幻門三昧。無有邊際不可測量。何以故。了達普賢菩薩普幻無量法故。
二生心各別喻。喻緣境無盡。
佛子。譬如難陀䟦難陀摩那斯龍王。及餘大龍降雨之時。滴如車軸無有邊際。雖如是雨雲終不盡。此是諸龍無作境界。
三龍王降雨喻。喻入法無盡。於中初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入普賢菩薩諸三昧門智門法門見諸佛門往諸方門心自在門加持門神變門神通門幻化門諸法如幻門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充滿門。親近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正覺門。入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幻網門。知不可說不可說差別廣大佛剎門。知不可說不可說有體性無體性世界門。知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想門。知不可說不可說時差別門。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成壞門。知不可說不可說覆住仰住諸佛剎門。
合中分三。初正明入法。合滴如車軸。謂入廣大法故。初句總。智門下別。皆云門者自他游入故。幻網者一切皆幻互為緣起相交暎故。世界性空故無體。隨緣染淨故有體。又法性土故有體。事土從緣故無體。又淨剎順理故有體。染剎妄成故無體。
於一念中。皆如實知。
二入法時分。合前降雨之時。
如是入時無有邊際。無有窮盡。不疲不厭。不斷不息。無退無失。於諸法中不住非處。恒正思惟不沉不舉。
三明入時相用。合前無邊無盡無作境界。於中三。初十句明其相狀。次求一切智下明其業用。三徵釋所由。今初。初二句合雲無邊雨無盡。不疲下合無作境。無作即無功用。故身不疲。心不厭。不永斷。不暫息。未入常入故不退。已入永常故不失。無法非所入門故不住非處。無心不契故恒正思惟。不沉不舉。正是入相。
求一切智常無退捨。為一切佛剎照世明燈。轉不可說不可說法輪。以妙辯才諮問如來無窮盡時。示成佛道無有邊際。調伏眾生恒無廢捨。常勤修習普賢行願。未曾休息。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色相身。無有斷絕。
二業用者隨入一一門皆有斯業。門門即不可盡。
何以故。
三徵釋中徵意有二。一云菩薩豈無行滿成佛。何以業用無際限耶。二云說橫顯無盡可爾。何以一一門中用即無盡。後釋意亦二。一云菩薩本為眾生。生無盡故用亦無盡。二釋後意云生及世界既如虗空。故隨一門即用無盡。如芥子中空。由此不但一門成多。一念亦能成多事矣。
譬如然火隨所有緣。於爾所時火起不息。
釋文中三。初喻明。火隨薪緣。薪多火在。喻菩薩生界緣廣用無有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猶如虗空無有邊際。乃至能於一念之頃往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所。一一佛所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智種種差別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界出家為道勤修善根究竟清淨。令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願未決定者而得決定。安住普賢智慧之門。以無量方便。入不可說不可說三世成住壞廣大差別劫。於不可說不可說成住壞世間差別境界。起於爾所大悲大願調伏無量一切眾生。悉使無餘。
次合可知。
何以故。此菩薩摩訶薩為欲度脫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普賢智。滿足普賢所有行願。
後轉徵釋。徵意云菩薩何以起多業用。釋意云為普度生滿普願故。
上普德無盡竟。
是故諸菩薩應於如是種類。如是境界如是威德如是廣大如是無量如是不思議如是普照明如是一切諸佛現前住如是一切如來所護念如是成就往昔善根如是其心無礙不動三昧之中。
大文第四結示勸修中二。初結勸勤修。二佛子至如是修行下總結顯示。今初。謂菩薩心窮生界。定用無涯。故應修習。文中二。初舉所修之法後勤加下示勤修相。今初。是故諸菩薩五字該下二段。其所修法有十一句。末後一句舉定名體。前之十句別明無礙輪之業用。於中例牒前來諸文。初種類者業用非一故。如合龍喻中入法眾多是種類義。二境界者即定所緣。如前妄念緣境喻。三威德者即通顯定用。如前珠能出生喻。四此上三種皆悉廣大。一一無涯。如前不見三昧前際故。五數不可極。如前入不可說智門等即無邊故。六並絕心言。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干菩薩等故。七皆與智俱。如前雖知諸法無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是權實明照故。八體用齊於佛境。則諸佛現前。如前觀十力地至薩婆若故。九如來護念。如前諸佛攝受已入未來諸佛數故。十非但現用自在。亦成昔善。如前功德解欲悉清淨故。
勤加修習離諸熱惱無有疲厭心不退轉。立深志樂勇猛無怯。順三昧境界。入難思智地。不依文字。不著世間。不取諸法。不起分別。不染著世事。不分別境界。
二示脩相中二。初略示離過進德。不依文字下別示離過進德。於中先離過。
於諸法智但應安住。不應稱量。所謂親近一切智。悟解佛菩提。成就法光明。施與一切眾生善根。於魔界中拔出眾生。令其得入佛法境界。令不捨大願勤觀出道。增廣淨境成就諸度。於一切佛深生信解。常應觀察一切法性無時暫捨。應知自身與諸法性普皆平等。應當明解世間所作。示其如法智慧方便。應常精進無有休息。應觀自身善根鮮少。應勤增長他諸善根。應自修行一切智道。應勤增長菩薩境界。應樂親近諸善知識。應與同行而共止住。應不分別佛。應不捨離念。應常安住平等法界。應知一切心識如幻。應知世間諸行如夢。應知諸佛願力出現猶如影像。應知一切諸廣大業猶如變化。應知言語悉皆如響。應觀諸法一切如幻。應知一切生滅之法皆如音聲。應知所往一切佛剎皆無體性。應為請問如來佛法不生疲厭。應為開悟一切世間勤加教誨而不捨離。應為調伏一切眾生知時說法而不休息。
後進德。文並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普賢之行。如是圓滿菩薩境界。如是通達出離之道。如是受持三世佛法。如是觀察一切智門。如是思惟不變異法。如是明潔增上志樂。如是信解一切如來。如是了知佛廣大力。如是決定無所礙心。如是攝受一切眾生。
二總結顯示者。遠亦通結前來諸段。近則逆結上來進德之文。
上大文第二明入己智用竟。
下三定滿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普賢菩薩所住如是大智慧三昧時。
大文第三定滿成益。文屬此定。意兼前九。於中四。一外感佛加益。二內德圓滿益。三上攝佛果益。四正同佛果益。初中五。一辨所加依。謂在定時故。
十方各有不可說不可說國土。一一國土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名號。一一名號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而現其前。
二顯能加者。
與如來念力。令不忘失如來境界。與一切法究竟慧。令入一切智。與知一切法種種義決定慧。令受持一切佛法趣入無礙。與無上佛菩提。令入一切智開悟法界。與菩薩究竟慧。令得一切法光明無諸黑闇。與菩薩不退智。令知時非時善巧方便調伏眾生。與無障礙菩薩辯才。令悟解無邊法演說無盡。與神通變化力。令現不可說不可說差別身無邊色相種種不同開悟眾生。與圓滿言音。令現不可說不可說差別音聲種種言辭開悟眾生。與不唐捐力。令一切眾生若得見形若得聞法皆悉成就無空過者。
三正顯加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滿足普賢行故。得如來力。淨出離道。滿一切智。以無礙辯才神通變化。究竟調伏一切眾生。具佛威德。淨普賢行。住普賢道。盡未來際為欲調伏一切眾生。轉一切佛微妙法輪。
四加以成用。
何以故。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殊勝大願諸菩薩行。則為一切世間法師。則為一切世間法日。則為一切世間智月。則為一切世間須彌山王。嶷然高出堅固不動。則為一切世間無涯智海。則為一切世間正法明燈。普照無邊相續不斷。為一切眾生開示無邊清淨功德。皆令安住功德善根。順一切智大願平等。修習普賢廣大之行。常能勸發無量眾生。住不可說不可說廣大行三昧現大自在。
五徵釋所由。徵意云普行既滿何須盡未來際行調生行耶。釋意云無障礙願法應爾故。已成大願真能調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獲如是智。證如是法。於如是法審住明見。得如是神力。住如是境界。現如是神變。起如是神通。常安住大悲。常利益眾生。開示眾生安隱正道。建立福智大光明幢。證不思議解脫。住一切智解脫。到諸佛解脫彼岸。學不思議解脫方便門。已得成就入法界差別門無有錯亂。於普賢不可說不可說三昧。遊戲自在。住師子奮迅智。心意無礙。
第二內德圓滿益。中四。初牒前住定之因圓。通牒上文。
其心恒住十大法藏。何者為十。所謂住憶念一切諸佛。住憶念一切佛法。住調伏一切眾生大悲。住示現不思議清淨國土智。住深入諸佛境界決定解。住去來現在一切佛平等相菩提。住無礙無著際。住一切法無相性。住去來現在一切佛平等善根。住去來現在一切如來法界無差別身語意業先導智。住觀察三世一切諸佛受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悉入剎那際。佛子。此十大法藏廣大無量。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說。無窮盡難忍受。一切世智無能稱述。
二別示所滿。十表無盡。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到普賢諸行彼岸。證清淨法志力廣大。開示眾生無量善根。增長菩薩一切勢力。於念念頃滿足菩薩一切功德。成就菩薩一切諸行。得一切佛陀羅尼法。受持一切諸佛所說。雖常安住真如實際而隨一切世俗言說。示現調伏一切眾生。
三總結究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法如是故。
四徵釋所由。徵意云菩薩何以能滿爾所德耶。釋意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三昧。得一切佛廣大智。得巧說一切廣大法自在辯才。得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清淨無畏法。得入一切三昧智。得一切菩薩善巧方便。得一切法光明門。到安慰一切世間法彼岸。知一切眾生時非時照十方世界一切處。令一切眾生得勝智。作一切世間無上師。安住一切諸功德。開示一切眾生清淨三昧。令入最上智。
第三上攝佛果益中三。初正明。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則利益眾生。則增長大悲。則親近善知識。則見一切佛。則了一切法。則詣一切剎。則入一切方。則入一切世。則悟一切法平等性。則知一切佛平等性。則住一切智平等性。
次徵。徵意云。上是佛德何能攝耶。後菩薩摩訶薩下釋意云。住此三昧能所作無餘。同如來故。於中三。初正顯無餘之業。故皆云一切。
於此法中作如是業。不作餘業。住未足心。住不散亂心。住專一心。住勤修心。住決定心。住不變異心。如是思惟。如是作業。如是究竟。
二明作業行相。初句總顯依前而作。更不作餘不足之業。住未足等顯其作義。如是已下總結前作。
佛子。菩薩摩訶薩無異語異作。有如語如作。
三逐難重釋。謂廣前作如是業。不作餘業。文中三。初略標舉。其中如作通身及意。
何以故。譬如金剛以不可壞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於不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行法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諸行法。
次徵。徵意云何以不作餘耶。後廣釋。釋意云若作異前非菩薩故。文有十喻。即為十段。各自有合。一金剛不壞喻。喻行體堅牢。
譬如真金以有妙色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於妙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業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諸善業。
二真金妙色喻。喻善業外飾。
譬如日天子以光明輪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光明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智慧光而得其名。終無有時離智慧光。
三日輪光明喻。喻智慧圓明。
譬如須彌山王以四寶峰處於大海。逈然高出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四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善根處在於世。逈然高出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善根。
四須彌四峰喻。喻善根超出。
譬如大地以持一切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能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度一切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大悲。
五大地能持喻。喻大悲荷負。
譬如大海以含眾水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於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諸大願而得其名。終不暫捨度眾生願。
六大海含水喻。喻大願普育。
譬如軍將以能慣習戰鬬之法而得其名。終無有時捨離此能。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能慣習如是三昧而得其名。乃至成就一切智智。終無有時捨離此行。
七軍將明戰喻。喻習定防冤。
如轉輪王馭四天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令無橫死恒受快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如是等諸大三昧。常勤化度一切眾生。乃至令其究竟清淨。
八輪王護世喻。喻定清物感。
譬如種子植之於地。乃至能令莖葉增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普賢行乃至能令一切眾生善法增長。
九植種增長喻。喻行增物善。
譬如大雲於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長一切種子。
十時雨生種喻。喻法雨普成。先喻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如是等諸大三昧。修菩薩行雨大法雨。乃至能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究竟涅槃。究竟安隱。究竟彼岸。究竟歡喜。究竟斷疑。為諸眾生究竟福田。令其施業皆得清淨。令其皆住不退轉道。令其同得一切智智。令其皆得出離三界。令其皆得究竟之智。令其皆得諸佛如來究竟之法。置諸眾生一切智處。
合中二。先正合。後徵釋。前中云乃至者越初生種。直合終成。故由應時而降故獲斯十四種益。一得智果。淨二障故。二得斷果。達無相法故。三得恩果。住大悲故。四得所依清淨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餘皆利他。五了有情行。令他歡喜。自離十怖。則自歡喜。六得斷疑。七成應供。次下諸句。皆由此而成。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此法。智慧明了入法界門。能淨菩薩不可思議無量諸行。
後徵釋中。徵意云菩薩依何行力。說法成斯大益。釋意云由成大智證法界故。尚能淨無量行豈止成眾生耶。文中二。初標。後所謂下釋。
所謂能淨諸智求一切智故。能淨眾生使調伏故。能淨剎土常迴向故。能淨諸法普了知故。能淨無畏無怯弱故。能淨無礙辯巧演說故。能淨陀羅尼。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能淨親近行常見一切佛與世故。
二釋中三。初列所淨功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清淨功德。
三結其廣多。以別說難盡故。
於如是等三昧境界得自在故。一切諸佛所加被故。自善根力之所流故。入智慧地大威力故。諸善知識引導力故。摧伏一切諸魔力故。同分善根淳淨力故。廣大誓願欲樂力故。所種善根成就力故。超諸世間無盡之福無對力故。
三顯能淨因。同分善根者一一善根迴向法界。成主伴故。超諸世間等者。法性相應。所修之福故超於世。法性不並真。故無有對。定滿成益科中三。
上攝佛果益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何者為十。所謂得諸相好種種莊嚴同於諸佛。能放清淨大光明網同於諸佛。神通變化調伏眾生同於諸佛。無邊色身清淨圓音同於諸佛。隨眾生業現淨佛國同於諸佛。一切眾生所有語言皆能攝持不忘不失同於諸佛。無盡辯才隨眾生心而轉法輪。令生智慧同於諸佛。大師子吼無所怯畏以無量法開悟羣生同於諸佛。於一念頃以大神通普入三世同於諸佛。普能顯示一切眾生諸佛莊嚴諸佛威力。諸佛境界同於諸佛。
大文第四正同佛果益。於中二。初正顯同佛。有標徵。及列等覺之名。由此而立。
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法同諸如來。
二問答料揀。於中先問後答。問中先牒前同佛。
何故不名佛。何故不名十力。何故不名一切智。何故不名一切法中得菩提者。何故不得名為普眼。何故不名一切境中無礙見者。何故不名覺一切法。何故不名與三世佛無二住者。何故不名住實際者。何故修行普賢行願猶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捨菩薩道。
後陳己所疑。初疑不名為果。後問不捨於因。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後答中二。初讚問牒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甞止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於一切法悉能朗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後正答所問。於中三。一法說。二喻況。三法合。今初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雖已得通而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顯。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此無功用也。亦顯得果不捨因。盡未來際。皆位後普賢故。
佛子。譬如伊羅鉢那象王住金脅王七寶窟中。其窟周圍悉以七寶而為欄楯。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真金羅網彌覆其上。象身潔白猶如珂雪。上立金幢。金為瓔珞。寶網覆鼻。寶鈴垂下。七支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滿見者欣樂。調良善順心無所逆。
喻中三。一舉象王依正勝嚴。伊羅鉢那此云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脅。
若天帝釋將欲遊行。爾時象王即知其意。便於寶窟而沒其形。至忉利天釋主之前。以神通力種種變現令其身有三十三頭。於一一頭。化作六牙。於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華中有七婇女。一時俱奏百千天樂。是時帝釋乘茲寶象。從難勝殿往詣華園。芬陀利華徧滿其中。是時帝釋至華園已。從象而下入於一切寶莊嚴殿。無量婇女以為侍從。歌詠妓樂受諸快樂。爾時象王復以神通隱其象形現作天身。與三十三天及諸婇女。於芬陀利華園之內歡娛戲樂。所現身相光明衣服。往來進止。語笑觀瞻。皆如彼天等無有異。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象之與天更互相似。
二明象王神變自在。言七牙者。準賢首品但有六牙。或是譯人類後三七便言七耳。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佛子。彼伊羅鉢那象王。於金脅山七寶窟中無所變化。至於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樂物。受天快樂與天無異。
三明不壞本而能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普賢菩薩行願及諸三昧。以為眾寶莊嚴之具。七菩提分為菩薩身。所放光明以之為網。建大法幢。鳴大法鐘。大悲為窟。堅固大願以為其牙。智慧無畏猶如師子。法繒繫頂開示祕密。到諸菩薩行願彼岸。
三法合中分四。一具眾行嚴。合前依正。二為欲安處下明因果無得。合前神變自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下結成不壞因而現果。合前不壞本而能現四。何以故下徵釋重合。初中可知。
為欲安處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覺。增長普賢廣大行願。不退不息不斷不捨。大悲精進盡未來際。度脫一切苦惱眾生。
二中二。一明修無礙行所為。於中先為果。後增長下為因。
不捨普賢道。現成最正覺。
二正顯無礙行相。於中先總明。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現不可說不可說成正覺門。現不可說不可說轉法輪門。現不可說不可說住深心門。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現涅槃變化門。
後別顯。於中三。初顯因門果行。文有四果。一智果。二說法果。三般若相應果。四斷果。
於不可說不可說差別世界。而現受生修普賢行。現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於不可說不可說廣大國土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親近圍繞。或於一念頃修普賢行而成正覺。或須臾頃。或於一時。或於一日。或於半月。或於一月。或於一年。或無數年。或於一劫。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修普賢行而成正覺。
次顯果從因行及說得時不同。隨物現故。
復於一切諸佛剎中而為上首。親近於佛頂禮供養。請問觀察如幻境界。淨修菩薩無量諸行無量諸智。種種神變。種種威德。種種智慧。種種境界。種種神通。種種自在。種種解脫。種種法明。種種教化調伏之法。
後顯果門因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本身不滅以行願力於一切處如是變現。
三明不壞因而現果。中本身不滅即因不壞。合在窟無變。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合在天神變。
何以故。欲以普賢自在神力。調伏一切諸眾生故。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得清淨故。令其永斷生死輪故。嚴淨廣大諸世界故。常見一切諸如來故。深入一切佛法流故。憶念三世諸佛種故。憶念十方一切佛法及法身故。普修一切菩薩諸行使圓滿故。入普賢流自在能證一切智故。
四徵釋重合中。先徵意云因果相違。云何因門現果。果復為因。釋意云調伏眾生。應如是故。文中二。初釋果作因意。
佛子。汝應觀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普賢行。不斷菩薩道。見一切佛。證一切智。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後釋因現果意。於中四。一法說。謂不捨因而現果。
如伊羅鉢那象王不捨象身往三十三天為天所乘受天快樂。作天遊戲承事天主。與天婇女而作歡娛。同於諸天無有差別。
二舉前喻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捨普賢大乘諸行。不退諸願得佛自在。具一切智證佛解脫。無障無礙成就清淨。於諸國土無所染著。於佛法中無所分別。雖知諸法普皆平等無有二相。而恒明見一切佛土。雖已等同三世諸佛而修菩薩行相續不斷。
三重以法合。於中初不捨因而現果。後雖知諸法普皆平等下不壞果而現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普賢行願廣大之法。當知是人心得清淨。
四欲勝上來釋相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第十無礙輪大三昧殊勝心廣大智。
三結名可知。
上來別釋十定竟。
佛子。此是菩薩摩訶薩所住普賢行十大三昧輪。
後即大文第三總結十數。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三
卍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來意。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以二品明業用廣大。前定此通。義次第故。二釋名者通即神通。謂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壅曰通。妙用無極。寄十顯圓。晉經本業俱稱十明者。委照無遺故。然通與明經論皆異。故智度第三云直知過去宿命之事為通。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今以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故下經云非諸菩薩通明境界。三宗趣者智用自在為宗。為滿等覺無方攝化為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有十種通。
次正釋文。長分為四。一舉數標告。二徵數列釋。三總歎勝。能四結數辨果。今初。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宿住。四盡未來際劫。五無礙清淨天耳。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七善分別一切言辭。八無數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為體性故。若隨相說。前八量智。後二理智。據實唯一大智。此十亦是開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亦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徧。亦非曲盡。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徧周法界猶如帝網。念劫圓融。故尚越彼明。況於通用。為顯圓旨開成十通。
何者為十。
第二徵數列釋中。先總徵。後佛子下別釋。十通即為十段。段各有三。謂標釋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
今初標云他心者。智以他心為所緣故。若直就所緣應名心差別通。若王若所種類多種。皆能知故。並依主釋。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安慧論師云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餘皆變影。護法論帥則佛亦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故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依唯識宗護法為正。以今經望前亦未失。以攝境從心。不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心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眾生心。非即眾生心之佛心為所緣。以即眾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眾生心為能緣。如是鎔融。故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有眾生。更須變影。却失真唯識義。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所謂善心不善心。廣心狹心。大心小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聲聞心。獨覺心。菩薩心。聲聞行心。獨覺行心。菩薩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閻魔王處心。餓鬼心諸難處眾生心。如是等無量差別種種眾生心悉分別知。
二釋相中二。初知一剎。後如一下以少類多。前中三。初總。所謂下別。後如是下結。別中有二十八句。於中前八句約相總顯。後二十心約人別顯。前八中初二約性總該諸心。次二約行兼濟獨善。故次二約報。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次二約向背而順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無漏。約人辨中前六約人。前三是果。後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廣狹心。次八部約類。即前順生死及大小心。地獄等約趣。亦順生死心。是不善心餘可知。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心悉分別知。
次以少類多。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清淨天眼智通。
第二天眼。標云無礙者見自在故。清淨者離障故。
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或好或醜。或垢或淨。如是品類無量眾生。所謂天眾。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人眾。非人眾。微細身眾生眾。廣大身眾生眾。小眾大眾。如是種種眾生眾中。以無礙眼悉皆明見。隨所積集業。隨所受苦樂。隨心隨分別。隨見隨言說。隨因隨業。隨所緣。隨所起。悉皆見之無有錯謬。
二釋中分三。初總明多界相殊。其善惡趣等後後展開。次所謂下別明多類非一。隨一一類有前類等。三如是種種下委照分明。前但覩其現相。此則照其因緣。十明之目。由此而立。於中初能見分明。次隨所下所見委悉。言隨所者。所知非一故。後悉皆下結其無謬。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
第三宿住通。標中謝往之事名宿住。在過去明了記憶。為隨念。即宿住之隨念。宿住隨念之通。
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一切眾生。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宿住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以因以緣展轉滋長。次第相續輪迴不絕。種種品類。種種國土。種種趣生。種種形相。種種業行。種種結使。種種心念。種種因緣。受生差別。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釋相中一知凡事。於中先總。所謂下別。
又憶過去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爾所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有爾所佛剎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如是名號。如是出興。如是眾會。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於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復於如是菩提樹下成最正覺。於如是處坐如是座。演說如是若干經典。如是利益爾所眾生。於爾所時住於壽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能憶念。
次知佛事。於中亦二。先約界顯多。但知其果。
又憶念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從初發心。起願修行供養諸佛。調伏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皆悉能知。
後約人顯多。兼知其因。皆以菩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若不爾者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可知。若但曾經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心。又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宿住。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劫智通。
四知劫通。亦從境受名。此從第二天眼約口未來分出。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眾生命終受生。諸有相續業行果報。若善若不善。若出離。若不出離。若決定。若不決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與使俱。若善根不與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善根。若攝取善根。若不攝取善根。若積集善根。若不積集善根。若積集罪法。若不積集罪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釋相中二。先知凡。後又知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以顯多劫。非有際限名。及後段皆盡未來。此位所知。同於佛故。後一一下顯能依事。然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皆無。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見現前因種。知當果相。非見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來中現在。體用皆有。今稱實而知。然非現在之現在。故稱未來。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緣有緣今未會。云何言有。若今時看。緣性俱無。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若逐未來時看。以是未來之現在。故還如今有。
又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際。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名號。一一名號有不可不可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一一如來從初發心。起願立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眾會說法。壽命多少神通變化。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般涅槃後法住久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二知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淨天耳。
第五天耳通。初標名。略無智通。若直云天耳即當體受名。若取無礙之清淨天耳。即以有德業受稱。
圓滿廣大聰徹離障。了達無礙具足成就。於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釋相中三。初總顯德業自在。二佛子下別示一方業用。三如東方下舉一例餘。今初。九句皆約用辨德。一圓滿者。能互用故。二遍聞十方及九世故。三一時令覽。通其源故。四離二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緣不能礙故。七非如權小。聞有分限不盡重重故。八證已得故。九於一切皆自在故。謂欲聞則細遠無逃。欲不聞則近大不撓。故云自在。
佛子。東方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二別示一方業用。中二。初舉多佛。欲顯聞廣。
是諸佛所說所示。所開所演。所安立。所教化。所調伏。所憶念。所分別。甚深廣大種種差別無量方便。無量善巧清淨之法。於彼一切皆能受持。
次顯聞憶持。於中二。先聞持教法。
又於其中若義若文。若一人。若眾會。如其音辭。如其智慧。如所了達。如所示現。如所調伏。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於彼一切悉能記持不忘不失。不斷不退。無迷無惑。為他演說令得悟解。終不忘失一文一句。
後持圓滿即能持之相。於中二。先舉所持。上文通顯佛所說法。今辨所說差別。於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轉化。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例餘。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通。
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無作神通。平等神通。廣大神通。無量神通。無作神通。隨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斷神通。不壞神通。增長神通。隨詣神通。
第六無體性神通。此即六通中神足通。初標名中有十四名。初一總通。即無體性。餘別中一無功作用。二同理同平。三能普遍。四量難知。五非謂起體起用。六但念即形。七現有作用。八不動本處。九作必究竟。十用無間歇。亦不斷佛種。十一他不能壞。十二能生善根。十三隨何所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無體性義。餘即神通義。此二無礙故受斯名。
此菩薩聞極遠一切世界中諸佛名。所謂無數世界。無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諸佛名。聞其名已。即自見身在彼佛所。
二釋相中三。一明廣大。謂聞多剎佛名即自見身在彼多剎故。
彼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狀。各各方所。各各差別。無邊無礙。種種國土。種種時劫。無量功德各別莊嚴。彼彼如來於中出現。示現神變。稱揚名號。無量無數各各不同。此菩薩一得聞彼諸如來名。不動本處。而見其身在彼佛所禮拜尊重承事供養。問菩薩法入佛智慧。悉能了達諸佛國土道場眾會及所說法。至於究竟無所取著。
二明無量不起等義。謂又於彼佛重聞佛名。便往敬事。受道無著故。
如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普至十方而無所往。然詣剎觀佛聽法請道。無有斷絕。無有廢捨。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修菩薩行成就大願。悉令具足曾無退轉。為令如來廣大種性不斷絕故。
三明不斷義。謂於多時體用無礙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
第七善分別言音通。此從第五約音聲言辭分出。初標名。從所了得名。即依主得名。若從所發得名。即通持業。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種種言辭。所謂聖言辭。非聖言辭。天言辭。龍言辭。夜叉言辭。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所有言辭。各各表示種種差別。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二釋相中二。先知言辭。
此菩薩隨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眾生所有性欲。如其性欲為出言辭。悉令解了無有疑惑。如日光出現普照眾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善分別一切言辭智。深入一切言辭雲。所有言辭令諸世間聰慧之者悉能解了。
次明發言辭。謂隨樂差別而發言故。有法喻合。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
第八色身莊嚴智通。此從第六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出。依所現得名。即有財立稱。
知一切法遠離色相。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無分別相。無青黃赤白相。
二釋相中三。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菩薩如是下明能現色。以空即色故。三佛子下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故。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空中無色不礙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於十六句。初一總知色性離相。亦無有法而為空故。餘五別明離何等相。一離差別相。麤妙長短等同一無生體故。二種種異相虗故。三無量多相離故。又無大小絕分量故。四但妄分別。求叵得故。色空二見皆情取故。即與不即斯見絕故。上通形顯。五離相依形有故。此具法界觀真空觀中四句義。
菩薩如是入於法界。能現其身作種種色。
二能現色中。初結前標後。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又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現斯妙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
所謂無邊色。無量色。清淨色。莊嚴色。普徧色。無比色。普照色。增上色。無違逆色。具諸相色。離眾惡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無窮盡色。眾雜妙色。極端嚴色。不可量色。善守護色。能成熟色。隨化者色。無障礙色。甚明徹色。無垢濁色。極澄淨色大勇健色。不思議方便色。不可壞色。離瑕翳色。無障闇色。善安住色。妙莊嚴色。諸相端嚴色。種種隨好色。大尊貴色。妙境界色。善磨瑩色。清淨深心色。熾然明盛色。最勝廣大色。無間斷色。無所依色。無等比色。充滿不可說佛剎色。增長色。堅固攝受色。最勝功德色。隨諸心樂色。清淨解了色。積集眾妙色。善巧決定色。無有障礙色。虗空明淨色。清淨可樂色。離諸塵垢色。不可稱量色。妙見色。普見色。隨時示現色。寂靜色。離貪色。真實福田色。能作安隱色。離諸怖畏色。離愚癡行色。智慧勇猛色。身相無礙色。遊行普徧色。心無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現色。平等出離色。具足福德色。隨心憶念色。無邊妙寶色。寶藏光明色。眾生信樂色。一切智現前色。歡喜眼色。眾寶莊嚴第一色。無有處所色。自在示現色。種種神通色。生如來家色。過諸譬喻色。周徧法界色。眾皆往詣色。種種色。成就色。出離色。隨所化者威儀色。見無厭足色。種種明淨色。能放無數光網色。不可說光明種種差別色。不可思香光明超過三界色。不可量日輪光明照耀色。示現無比月身色。無量可愛樂華雲色。出生種種蓮華鬘雲莊嚴色。超過一切世間香?普熏色。出生一切如來藏色。不可說音聲開示演暢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賢行色。
後別顯不同。有一百三種。或從色相立名。或就德受稱。可以意求。然皆是稱法界之色。不同變礙。但隨所顯以立色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如是無色法界。能現比等種種色身。令所化者見。令所化者念。為所化者轉法輪。隨所化者時。隨所化者相。令所化者親近。令所化者開悟。為所化者起種種神通。為所化者現種種自在。為所化者施種種能事。
二雙明所為中。初結前。後令所化下顯其所為。有十句。
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故勤修成就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神通。
第九一切法智通。初標名。從所知真俗等法受稱。
知一切法無有名字。無有種性。無來無去。非異非不異。非種種非不種種。非二非不二。
二釋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內證事理。後此菩薩下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亦是前明即是恒理。後明即理恒事。用寂寂用無障礙故。今初又二。初約離言顯實。次無我下約二空顯實。今初。初三句一向顯實。一名無得物之功故。二緣成無性故。三體絕去來故。下有三句相對顯實。然此三對釋有三義。一唯約實。則相待而空故異。相互無故云不異。遮異言不異。亦無不異可得。云非不異。二約雙顯。體則不異。相非不異。三約雙遮。相即性故非異。性即相故非不異。又相非相故不異。性非性故非不異。故離二邊不住中道。
無我無比。不生不滅。不動不壞。無實無虗。一相無相。非無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隨於俗。非不隨俗。非業非非業。非報非非報。非有為。非無為。非第一義。非不第一義。非道非非道。非出離。非不出離。非量非無量。非世間。非出世間。非從因生。非不從因生。非決定。非不決定。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別。非不分別。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約二空顯中。亦初三對。一向顯實。無比者無有我所與我為比對故。無實下且約顯實以釋。一虗實皆緣顯故。二法性不並真故。一相一亦不為一故。無相有無皆法對彼。故無法與非法。但假施設。並就實而求。能治所治無不雙寂。
此菩薩不取世俗諦。不住第一義。不分別諸法。不建立文字。隨順寂滅性。
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為起用所依故。
不捨一切願。見義知法。興布法雲。降霔法雨。
二正明演法。
雖知實相不可言說。而以方便無盡辯才。隨法隨義次第開演。以於諸法言辭辯說皆得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淨。能於一切離文字法中出生文字。與法與義隨順無違。為說諸法悉從緣起。
三寂用無礙。於中三。初寂不礙用。
雖有言說而無所著。演一切法辯才無盡。分別安立開法示導。令諸法性具足明顯。斷眾疑網悉得清淨。雖攝眾生不捨真實。
次用不礙寂。
於不二法而無退轉。常能演說無礙法門。以眾妙音隨眾生心。普雨法雨而不失時。
後寂用無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第十滅定智通。於漏盡以慧定分九十二通。此中三。初標名。云一切法滅盡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等。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文云雖念念入而不廢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理事無礙故。上七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事理非一。故一切法滅盡之神通。非異故滅盡即通。通二釋也。
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
釋相中二。先明即定體用自在。後此菩薩住三昧下。明入定時分自在。前中亦二。先標入定。
亦不退菩薩道。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大悲心。修習波羅蜜未甞休息。觀察一切佛國土無有厭倦。不捨度眾生願。不斷轉法輪事。不廢教化眾生業。不捨供養諸佛行。不捨一切法自在門。不捨常見一切佛。不捨常聞一切法。知一切法平等無礙。自在成就一切佛法。所有勝願皆得圓滿。了知一切國土差別。入佛種性到於彼岸。能於彼彼諸世界中。學一切法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世俗方便演說。雖於諸法心無所住。然順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二明不礙用。於中初二句總。未作不退。現作不捨。正簡事滅。以顯真滅。餘句別顯可知。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千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那由他億劫。或住百那由他億劫。或住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百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無數劫。或住無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
二明入定時分自在。中三初長短隨心。
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雖復經於爾所劫住。而身不離散。不羸瘦。不變異。非見非不見。不滅不壞。不疲不懈。不可盡竭。
二威儀不忒。
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辦諸菩薩事。所謂恒不捨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時。令其增長一切佛法。於菩薩行悉得圓滿。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二不礙起用。定散雙行。於中先法後喻。光影普現。寂然無心。隨器虧盈。體無來去。
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
大文第三總歎勝能。中二。一形劣顯勝。劣不測故。
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餘無能說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二以勝顯勝。謂佛等方測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訶薩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大文第四結數辨果。
上十通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來意者。為答前普光十頂問故。前二已明定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圓顯十。三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無盡為趣。然此忍行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十種。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四一舉數歎勝。二列名顯要。三依名廣釋。四總結其名。今初。
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後歎勝。到無礙地。即自分因圓。佛法無礙。即勝進果滿。
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二列名顯要中。初徵數。次列名。後顯要名中。前三約法。後七就喻。三中。初一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聲之忍。次一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三無生忍者。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約無生之忍。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二釋也。又此三忍。約通相說。前二皆是無生忍之加行。順向無生。後一方契。若約當位。三忍迢然。不應此位方有順無生忍。故順但順理。不是順忍。若爾。何異無生。順忍通順事理。故不同無生。經云。法有亦順知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今約三忍明義。故當無生。後七約喻中。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然此七喻。有七家所釋不一。謂光統賢首攝論遠公金剛大品楞伽皆明此喻。初光統云。前四喻。音聲。電即今之影與化喻。順忍。空喻無生。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焰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云影。應云現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無。於理無失。次賢首云。觀識如幻想如?。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虗空也。三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疑有八轉。并後四家互相發明。文繁不錄。今經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方故。已釋列名。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次顯要。要故同說。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大文第三依名廣釋。即為十段。前七皆三。謂徵起釋義結名。初忍釋中十一句。初句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顯能聞入法。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所有故。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故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深信者聞慧之始。悟解者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專心憶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習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謂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第二忍。釋中有四重止觀。一創修止觀。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二漸次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云。法亦有順知。法無亦順知故。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淨。觀徹前境。為正住修習。四契合止觀。寂冥理境。名為趣入。智顯於心。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第三無生忍。分三。初徵起。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
釋中有二。先總明。後何以下徵釋。今初。
何以故。
後徵釋中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滅耶。二云既稱無生法忍。何以不見法滅。
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釋中。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略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後必可滅。本既不生。今則無滅。二云既即緣無性稱曰不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餘可倣之。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意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淨初歡喜地。云一謂得無生忍。亦令他住。又云無滅忍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後後。以後後成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有。前前無故後後無。二者諸句皆在無生句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為三釋。一唯約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後後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是垢染法。染則前後別異。別則方處不同。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有營作。作則有所願求。願則心住願事。往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後後斯寂。故以後後顯成無生。此順長行。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總含於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後六顯智無生。故偈云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生忍。若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故名無生。無生之智湛然不遷。故名無滅。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旁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作。雖悲而無願。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去來。皆以前釋後。以後成前。言亡慮絕。寂照湛然。名無生忍。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
第四如幻忍分三。徵起。釋義。結名。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釋中先略後廣。略中二。先了幻緣相。後此菩薩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從因緣起者彰幻所由。由緣生不實故。後於一法下顯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於涅槃。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槃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云了世如幻。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後云菩提涅槃亦皆不見者了平等故。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如結一中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為有。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緣。謂惑業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廣說皆云非也。五喻所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今經云。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上五義各具有五。一巾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作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後顯幻相。略為二解。一約相類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並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者。貪欲性故。諸法即貪欲者。即貪實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欲云一中解多等。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力。令多即多等。賢首品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虗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入則一中多有等。異體既爾。同體亦然。一門既爾。餘門思準。
上了幻從緣竟。
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了達國土。了達眾生。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現前云了平等。二幻用無礙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如聖賢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麤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
第二廣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初中二。先明性無。即體空義。故結云非是一切種種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情非情境。
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別義。故云然由幻故示現別事。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種種非幻者象等非幻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虗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
二法合。文有總別。皆言世間者。有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世。亦通無為。則法通五類。趣為五趣。成壞約器一期說故。運動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現營為故。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槃。不見住大願。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第三成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體空故。故結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二明動寂無二。亦權實不二。故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一亦異。若以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辯非一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巾住自位義。與象上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義。此二相返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遠近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徧通。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準此釋。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忍。
第五如?忍。分三。初徵起。釋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
釋中有三。一指法同喻。二譬如下別顯喻相。三總以法合。
譬如陽?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
二中若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四?似水即無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習氣。三喻習氣勳動心海。起緣生似法。四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
但隨世間言說顯示。
次喻其相有。
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三法合中。初明了法現證。下明成忍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第六如夢忍。亦徵釋結如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
二舉喻相。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一所依謂悟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夢事。非有非無。但心變故。非見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後云而示現有。喻法而有。辯為俱句。互奪為雙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有夢事。現於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虗。於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無。四即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夢自在法門。是故經云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夢。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如夢無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如夢覺時故。
三合喻中十句。初句為總。次無有下別。別中初句近上總句。略無如夢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夢。後一明覺。就前八中攝為四對。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虗無變即是常義。自性無恒是無常義。次二辨真妄門。妄由著生。真由性離。次二性相門。性本一如。相現多種。後二明一異門。但是一心。一而無別。隨相分別異異不同。又唯是一夢。相現多種。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以為四句。思之可見。後一句明覺。即止觀門。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正夢之時不知是夢。純昏心故。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夢。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若離於夢。夢覺斯絕。觀了上之多門。止不取於夢妄。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
第七如響忍。分三。初徵。二釋。三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觀諸法性。修學成就到於彼岸。
二釋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今初。由聞起觀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聲悉同於響。無來無去如是示現。
二中先法後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顯其相。通知一切音聲如響。無去無來明其體空。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觀如來聲。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亦不從於內外而出。雖了此聲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
二了知佛聲如響。非獨但喻世間聲故。於中先明即有之無。離機無聲故非內。離佛無聲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內外。若言內外合者。便有二聲。內外相依即顯無性。後雖了此聲下明即無之有。故牒非三而能巧現。
譬如谷響從緣所起。
第二喻顯。於中四。一喻。二合。三轉喻。四重合。今初。直舉從緣所起。明響無性。無性之相已見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聲。此二是緣。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此明所起。四者有而非真。此彰無性。五愚小謂有。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壹-豆+亞)*(女/?/木)]。聲喻風氣。二喻上如來聲。則谷喻如來。聲喻緣感。三喻一切法。則谷喻如來藏。聲喻無明習氣。
而無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
第二法合。但各佛聲。以從近故。然而至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言含法喻。謂約法則如來之聲。不違法性。而能隨類。合上能巧示現。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隨其呼人類別各解。
如帝釋夫人阿修羅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轉以喻顯。此有二意。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隨類。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演。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恒轉法輪。
四重合。
此菩薩善能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徧十方土。令隨所宜聞法各異。
三忍成之益。於中二。一隨機徧說。
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所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次明權實雙行以同於響。性相無礙故。是則由聞如響之教。了如響之聲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影忍。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在世間內。非在世間外。非行於世間非不行於世間。非同於世間非異於世間。非往於世間非不往世間。非住於世間非不住世間。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今初。法中有十一對。分三。初七對雙遮顯性。以成止行。如影無實故。
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非實非不實。
二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如影雖虗而現。故性則非修。相乃不捨。真即俗故非實。俗即真故非不實。
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辨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
三二對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初對雙照真俗。即權實雙行。後對雙遮真俗即權實雙寂。遮照一時為雙運。互奪無礙為自在。以此結上二段。同斯無礙為忍相之深玄。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二喻中文具五法。一日等為所依本質。二於油下明能現之處。上二是緣。三而現其影明緣之所起。四影與油下明有之非有。五然諸下愚小謂有。今初。若約影喻。別喻菩薩現身。則日等喻悲智願等。若約影喻通喻一切法。則日喻因。其河泉二種。雖通能現。且為所現。長河飛泉入鏡中故。
於油於水於身於寶於明鏡等清淨法中。
二能現中亦有通別。別喻機感及應現處。通喻於緣謂無明等。
而現其影。
三明所起中亦有通別。二果可知。
影與油等非一非異非離非合。於川流中亦不漂度。於池井內亦不沈沒。雖現其中無所染著。
四明有非有中。攝多義門。於中一異合離通顯影義。然一異約此影彼影。合離約影對水等。次於川流下別顯影義。不通二影。如月暎淮流。流水不將月去。光臨潭上。萬仞不見光沈。喻菩薩同世遷流不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沈涅槃。後雖現下雙結有無。喻性相交徹兼於鏡像。
然諸眾生知於此處有是影現。亦知彼處無如是影。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近遠。
五取為有中。由以有無為有無。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執著。於中先取有無為著。後遠物下舉影正義。顯上為執。不知此影無遠近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謂自他別。而於自國土於他國土。各各差別一時普現。
第三合中二。先正合前文。於中初舉智境。合前本質。次而於下合前油等。後各各下合前現影。
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生起如是等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相。善巧方便通達無礙。
二轉以喻合非有之有。於中先喻後合。有無無礙名方便等。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如影忍。
三結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雖不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令諸眾生見差別身同於世間堅實之相。
第四果中三。初得稱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徧故。
然此差別即非差別。別與不別無所障礙。
次結成無礙。以無差是差之無差故。雖不往而遍。令物見殊。差是無差之差。故雖遍而不在彼此。
此菩薩從於如來種性而生。身語及意清淨無礙。故能獲得無邊色相清淨之身。
後顯此身因。其無邊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別。一標二釋三結四果。標云化者。無而忽有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
釋中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先總標。標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間。不局所化情類。略標世間必具出世。
所謂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後別顯。先顯所知。後顯能知。前中十句。前五染化。後五淨化。今初。不出業惑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蘊相。一識由想起。二行因識生。分別是識故。三受因想起。想取愛憎相故。四色亦行生。無記報色。如沫不實。名言熏習。即是行故。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業通二處。初句意業。此句分別。皆是業故。此中意等從緣無性。如化不實。本無今有。如化相現。故仁王云法本自無。因緣生諸。淨化二義。倣此可知。
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畏辯才所說故。
後明五淨中一方便調生。依真智故。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入三世了法平等。三願由行滿。四慈悲。復依方便立故。五具無畏辯。能轉法故。
菩薩如是了知世間出世間化。現證知。廣大知。無邊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實知。非虗妄見所能傾動。隨世所行亦不失壞。
二別顯能知。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世間結前染。出世結前淨。亦結餘所不盡。謂乃至一法過於涅槃亦如化故。或說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為新發意菩薩。恐其驚怖。分別生滅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後。次現證下正顯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義。一若事若理非比度故。二旁無遺故。三契中道故。四稱俗境故。五真俗無礙故。六歸一實諦故。後非虗妄下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行非道而不壞。
譬如化不從心起。不從心法起。不從業起。不受果報。非世間生。非世間滅。不可隨逐。不可攬觸。非久住。非須臾住。非行世間。非離世間。不專繫一方。不普屬諸方。非有量非無量。不厭不息。非不厭不息。非凡非聖。非染非淨。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見非不見。非依世間。非入法界。非黠慧。非遲鈍。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無有。
第二喻中應開四義。一能化者以喻因緣。二化現事喻所起果。三現用而無實。四愚小為真。故十喻傳云。猶如化事雖空無實。能令眾生憂苦嗔恚喜樂痴惑。諸法亦爾。云何無實。如彼化人無生老死苦樂。異餘人故。文中有四十句。初句標。次三十七句一向雙非以顯無實。後非有非無有義同二種。一亦是雙非。謂無有亦無故。二雙融性相。化不實故非有。現化事故非無有。
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行於世間。修菩薩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三合中二。先化行。後佛子下化益。前中四。一起化用。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薩如是者。以上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不著世間不取自身。於世於身無所分別。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
二明化智。以了化不實故。
以本願故不棄捨一眾生界。不調伏少眾生界。不分別法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雖無所有而滿足佛法。
三雙非顯中。
了法如化非有非無。
四結示化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二化益。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
三結文。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於化。譬如化士於一切佛剎無所依住。於一切世間無所取著。於一切佛法不生分別。而趣佛菩提無有懈倦。修菩薩行離諸顛倒。雖無有身而現一切身。雖無所住而住眾國土。雖無有色而普現眾色。雖不著實際而明照法性平等圓滿。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業用之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依止。名解脫者。一切過失悉皆捨離。名調伏者。不動不轉普入一切如來眾會名神通者。於無生法已得善巧名無退者。具一切力須彌鐵圍不能為障名無礙者。
後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空忍。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謂標釋結果。標云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喻清淨法界。以離差別相故。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但是此中一義。然其喻相小異諸喻。諸喻開義多分有五。雖正取所成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緣等以喻無性。此中喻相不開別法。直指於空。具含多義。以喻於法。又此諸喻。若約能喻。前五多取似有以破實有。化喻以不有有以破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絕破於一切。又前六遣又會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則通一切。此中能喻則具多義。所喻各隨別義喻一類法。然龍樹十喻。以四復次釋如空義。一近無遠有。謂如虗空非可見法。以遠視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捨實相。則見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無所有。二約性淨不染。三約無初中後。四約體實無物。上八地中空有十義。皆是略明。然別義有此不同。同義諸喻無別。餘無礙義如前後說。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了一切法界猶如虗空。以無相故。一切世界猶如虗空。以無起故。一切法猶如虗空以無二故。一切眾生行猶如虗空無所行故。一切佛猶如虗空無分別故。一切佛力猶如虗空無差別故。一切禪定猶如虗空三際平等故。所說一切法猶如虗空不可言說故。一切佛身猶如虗空無著無礙故。
第二釋中二。先忍解之相。後忍行成益。今初。先別明。以空九義喻九種法。隨義雖別。亦以緣成無性故空。九句各標法同喻。後出所以。一標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無相故。謂從緣無性。其相自虗。即事是理法界故。此句是總。二世界共業所起故。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餘六句並準初句。
菩薩如是以如虗空方便。了一切法皆無所有。
後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虗空忍智了一切法時。得如虗空身身業。得如虗空語語業。得如虗空意意業。
第二忍行成益中三。初總明得如空三業業具。
譬如虗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歿。譬如虗空不可破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諸力不可破壞。譬如虗空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譬如虗空無生無滅。能持一切世間生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向無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間修行清淨。譬如虗空無方無隅而能顯現無邊方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業無報而能顯示種種業報。譬如虗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別一切諸行。譬如虗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現種種諸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世間色非出世間色而能示現一切諸色。譬如虗空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現一切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顯示菩薩所行諸行。譬如虗空非淨非穢不離淨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障非無障不離障無障。譬如虗空一切世間皆現其前。非現一切世間之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現其前。非現一切諸法之前。譬如虗空普入一切而無邊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普入諸法而菩薩心無有邊際。
二別顯德齊虗空。於中初二句一向喻實無依為依。已下皆顯性相無礙。從緣有故。無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一緣生故空。緣生故有。二無性故空。無性故有。三緣生故有。無性故空。四無性故有。緣生故空。無法出空故皆現其前。空不可見故不現法前。餘文並顯。
何以故。菩薩所作如虗空故。謂所有修習。所有嚴淨。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體一味一種分量。如虗空清淨徧一切處。如是證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無有分別。
三徵釋得益之由。所以得者空觀成故。於中二。先智證齊空故。一體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脫不殊故。一種分量者大小皆稱性故。
嚴淨一切諸佛國土。圓滿一切無所依身。了一切方無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壞。滿足一切無邊功德。已到一切甚深法處。通達一切波羅蜜道。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後德用滿空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如空忍。
三結名。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得無生身。以無滅故。得不動身以無壞故。得不實身離虗妄故。得一相身以無相故。得無量身佛力無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無差別身等觀三世故。得至一切處身。淨眼等照無障礙故。得離欲際身。知一切法無合散故。得虗空無邊際身。福德藏無盡如虗空故。得無斷無盡法性平等辯才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無性為性如虗空故。得無量無礙音聲身。無所障礙如虗空故。得具足一切善巧清淨菩薩行身。於一切處皆無障礙如虗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續身。不可斷絕如虗空故。得一切佛剎中現無量佛剎身。離諸貪著如虗空無邊故。得示現一切自在法無休息身。如虗空大海無邊際故。得一切不可壞堅固勢力身。如虗空任持一切世間故。得諸根明利如金剛堅固不可壞身。如虗空一切劫火不能燒故。得持一切世間力身。智慧力如虗空故。
第四果中。得二十種身。前十與十行及離世間入分相似。然通相多從德用立名。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忍。
大文第四總結十忍。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譬如世有人 聞有寶藏處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歡喜 如是大智慧 菩薩真佛子 聽聞諸佛法 甚深寂滅相。
第二祇夜一百七頌。大分為二。百偈頌前。七偈結歎。前中但頌廣釋。即為十段。段各十偈。初有十頌頌音聲忍。於中先二偈頌所聞佛說。
聞此深法時 其心得安隱 不驚亦不怖
亦不生恐畏 大士求菩提 聞斯廣大音
心淨能堪忍 於此無疑惑 自念以聞此
甚深微妙法 當成一切智 人天大導師
菩薩聞此音 其心大歡喜 發生堅固意
願求諸佛法 以樂菩提故 其心漸調伏
令信益增長 於法無違謗 是故聞此音
其心得堪忍 安住而不動 修行菩薩行
為求菩提故 專行向彼道 精進無退轉
不捨眾善軛 以求菩提道 其心無恐畏
聞法增勇猛 供佛令歡喜
二頌能聞八法。於中一偈頌不驚怖。一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愛樂。一偈修習安住。後二偈頌趣向專心憶念。
如有大福人 獲得真金藏 隨身所應服
造作莊嚴具 菩薩亦如是 聞此甚深義
思惟增智海 以修隨順法 法有亦順知
法無亦順知 隨彼法如是 如是知諸法
成就清淨心 明徹大歡喜 知法從緣起
勇猛勤修習 平等觀諸法 了知其自性
不違佛法藏 普覺一切法 志樂常堅固
嚴淨佛菩提 不動如須彌 一心求正覺
以發精進意 復修三昧道 無量劫勤行
未曾有退失 菩薩所入法 是佛所行處
於此能了知 其心無厭怠 如無等所說
平等觀諸法 非不平等忍 能成平等智
隨順佛所說 成就此忍門 如法而了知
亦不分別法
三有十偈頌順忍。於中初一偈三句頌思惟。次二偈一句頌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次一偈却頌觀察平等無違。餘頌正住修習。
三十三天中 所有諸天子 共同一器食
所食各不同 所食種種食 不從十方來
如其所修業 自然咸在器 菩薩亦如是
觀察一切法 悉從因緣起 無生故無滅
三有十偈頌無生忍。初三頌標。以前三忍皆是法說。故偈初各加其喻。
無滅故無盡 無盡故無染 於世變異法
了知無變異 無異則無處 無處則寂滅
其心無染著 願度諸羣生 專念於佛法
未嘗有散動 而以悲願心 方便行於世
勤求於十力 處世而不住 無去亦無來
方便善說法
次四頌釋。
此忍最為上 了法無有盡 入於真法界
實亦無所入 菩薩住此忍 普見諸如來
同時與授記 斯名受佛職 了達三世法
寂滅清淨相 而能化眾生 置於善道中
後三結歎。
世間種種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 故說心如幻
若離此分別 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
普現諸色像 徒令眾貪樂 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無性亦無生
示現有種種
第四頌如幻忍。初六頌略說。於中前四頌指法同喻。及顯緣相。
度脫諸眾生 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
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無餘 一切皆如幻
後二頌成就忍行。
幻作男女形 及象馬牛羊 屋宅池泉類
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知覺 亦無有住處
畢竟寂滅相 但隨分別現
後四頌廣。於中初二頌喻。
菩薩能如是 普見諸世間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次一頌合。
眾生及國土 種種業所造 入於如幻際
於彼無依著
後一頌忍成行。
如是得善巧 寂滅無戲論 住於無礙地
普現大威力
第五頌如?忍。初一躡前生後。以明觀意。
勇猛諸佛子 隨順入妙法 善觀一切想
纏網於世間 眾想如陽? 令眾生倒解
菩薩善知想 捨離一切倒 眾生各別異
形類非一種 了達皆是想 一切無真實
十方諸眾生 皆為想所覆 若捨顛倒見
則滅世間想 世間如陽? 以想有差別
知世住於想 遠離三顛倒
次五頌指法同喻。
譬如熱時? 世見謂為水 水實無所有
智者不應求
次一頌喻。
眾生亦復然 世趣皆無有 如?住於想
無礙心境界 若離於諸想 亦離諸戲論
愚癡著想者 悉令得解脫 遠離憍慢心
除滅世間想 住盡無盡處 是菩薩方便
後三頌合。
菩薩了世法 一切皆如夢 非處非無處
體性恒寂滅 諸法無分別 如夢不異心
三世諸世間 一切悉如是 夢體無生滅
亦無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見者心解脫
夢不在世間 不在非世間 此二不分別
得入於忍地 譬如夢中見 種種諸異相
世間亦如是 與夢無差別 住於夢定者
了世皆如夢 非同非是異 非一非種種
眾生諸剎業 離染及清淨 如是悉了知
與夢皆平等 菩薩所行行 及以諸大願
明了皆如夢 與世亦無別 了世皆空寂
不壞於世法 譬如夢所見 長短等諸色
是名如夢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無礙智
廣度諸羣生
第六頌如夢忍中。正頌前合。兼頌標喻。十頌頌前九句。一頌無變。二一頌頌自性。上二兼頌標法。三頌執著。翻則解脫。兼頌前喻。四頌性離。五超頌所現。六却頌本性。七八二頌頌無差別。九頌想分別。十頌覺時思之可了。
修行如是行 出生廣大解 巧知諸法性
於法心無著
第七頌如響忍。初一偈頌忍行所因。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結前喻。既言知諸法性。義同忍行。
一切諸世間 種種諸音聲 非內亦非外
了之悉如響 如聞種種響 心不生分別
菩薩聞音聲 其心亦如是
次二偈頌聞一切聲如響。
瞻仰諸如來 及聽說法音 演契經無量
雖聞無所著 如響無來處 所聞聲亦然
而能分別法 與法無乖謬
次二頌如來聲如響。
善了諸音聲 於聲不分別 知聲悉空寂
普出清淨音 了法不在言 善入無言際
而能示言說 如響徧世間 了知言語道
具足音聲分 知聲性空寂 以世言音說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別法 其音悉周徧
開悟諸羣生 菩薩獲此忍 淨音化世間
善巧說三世 於世無所著
餘頌忍成之益。其喻徧諸偈中。
為欲利世間 專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於彼無分別 普觀諸世間 寂滅無體性
而恒為饒益 修行意不動
第八頌如影忍。頌法說十對。喻合含在其中。初二偈頌非世生歿。謂了寂故不生。饒益故不沒。
不住於世間 不離於世間 於世無所依
依處不可得
次偈頌非在內外。不住故不內。不離故不外。
了知世間性 於性無染著 雖不依世間
化世令超度
次偈頌非行不行。了無染故非行。化世故非不行。
世間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無有二
無二亦無著
次偈頌非同非異。知自性故非同。了無二故非異。
心不離世間 亦不住世間 非於世間外
修行一切智
次偈頌非往不往。第二句不往。餘三句非不往。
譬如水中影 非內亦非外 菩薩求菩提
了世非世間 不於世住出 以世不可說
次六句。頌非住非不住。於中初二句兼別頌喻。故云非內外。
亦不在內外 如影現世間
次不在內外一句。頌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入此甚深義 離垢悉明徹 不捨本誓心
普照智慧燈
次一偈頌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
世間無邊際 智入悉齊等 普化諸羣生
令其捨眾著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觀察甚深法 利益羣生眾 從此入於智
修行一切道 菩薩觀諸法 諦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畢竟永不捨 隨順化自性
修習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薩行亦然
第九頌如化忍。初三偈頌總知一切世間如化。
一切諸世間 及以無量業 平等悉如化
畢竟住寂滅
次一頌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願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佛以大慈悲 度脫化眾生
度脫亦如化 化力為說法
次二頌淨法化。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故。謂觀察眾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化若有實。可招來難。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別世間 化事種種殊
皆由業差別 修習菩提行 莊嚴於化藏
無量善莊嚴 如業作世間 化法離分別
亦不分別法 此二俱寂滅 菩薩行如是
化海了於智 化性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餘頌法合。
第十忍明觀 眾生及諸法 體性皆寂滅
如空無處所
第十頌如空忍。初一偈頌忍解之相。餘頌忍行成益。
獲此如空智 永離諸取著 如空無種種
於世無所礙 成就空忍力 如空無有盡
境界如虗空 不作空分別 虗空無體性
亦復非斷滅 亦無種種別 智力亦如是
虗空無初際 亦復無中後 其量不可得
菩薩智亦然 如是觀法性 一切如虗空
無生亦無滅 菩薩之所得
於中初五偈頌別顯德齊虗空。
自住如空法 復為眾生說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世間相差別 皆空無有相
入於無相處 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
普入眾世間 謂知三世法 悉等虗空性
次三偈頌徵釋得忍之由。
智慧與音聲 及以菩薩身 其性如處空
一切皆寂滅
後一偈却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如是十種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廣為眾生說 於此善修學 成就廣大力
法力及智力 為菩提方便 通達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超過一切眾 轉於無上輪
末後七偈結歎。曰二。前三二利行圓。言超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所修廣大行 其量不可得 調御師智海
乃能分別知 捨我而修行 入於深法性
心常住淨法 以是施羣生 眾生及剎塵
尚可知其數 菩薩諸功德 無能度其限
菩薩能成就 如是十種忍 智慧及所行
眾生莫能測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