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小乘釋經部八 方等部疏(0249-0264)
第0252部卍續藏第10册P0167 圓覺經類解(八卷) 〖宋.行霆解〗.txt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2 圓覺經類解
No. 252-A 用圭峰圓覺修證義十二章頌分各成一頌
鏡庵釋行霆
序分說儀
圓覺先須了說儀不同穢土混凡機婆伽梵主身全現大光明藏處希奇百千大士同斯會十二真人欲問時不二境中圓鏡像何殊光瑩淨瑠璃。
頌文殊章
妙德初徵本起因曾知離病可修真陀羅尼門周法界大圓覺海絕涯津無明夢裏迷緣影翳眼華中妄執身忽然夢醒翳華滅何曾動著本來人。
頌普賢章
普賢次問漸修真通為三根審行門幻匪覺心心外物華非空性性中存覺心不動妄華寂妄境無生智孰論幻盡覺圓真體現灰飛烟滅火無因。
頌普眼章
普眼圓融因果相身心影像體隨妄先了二空清淨門次修三觀圓頓行能所兼忘凡聖情愛憎寧復論差當曾知本有摩尼珠五色青黃焉可狀。
頌金剛藏章
金剛執難聖凡身本悟緣何有妄因三問連環分別見諸門開喻性元真空華起滅元由妄金鑛銷融永絕塵若要測量圓覺海入思惟地倍沉淪。
頌彌勒章
彌勒推究輪迴本若斷貪愛生死盡愛欲為因過既深愛命為果緣難泯二障就於五性分四生遂成六道蘊若親善友愛見亡自然悟入無生忍。
頌淨慧章
淨慧倫排證悟人強分四位順天真凡賢聖果雖然異悟迷染淨與誰親先明依位循諸性次辨忘心頓證因一智了然超脫處有無情盡覺芽春。
頌威德章
威德請開三種觀中根始此分章段四門開處任方來三類修時非雜亂靜鏡圓明全顯彰幻苗增長無涯畔器中鍠可喻禪那三法能起生死岸。
頌辨音章
辨音又問幾般輪幾種修持可證真單複圓門雖有異靜幻寂觀要區分各安標記欲探結先慕求哀悔罪根二十五輪依幻覺無修習處示修因。
頌淨業章
淨業斷除人我執俱緣四相妄迷習無明主宰為我根心存證者乃人立壽命業智潛續存眾生我人所不及由茲憎愛煩惱生死覺城昧此何能入。
頌普覺章
普覺離病託師親當依端正知見人行住坐臥迹莫計作止任滅病非因自他除病不除法供事捨財及捨身憎愛直須無種子始於圓覺可修真。
頌圓覺章
圓覺道場圓證悟下根於是開真路三期限量可隨宜四眾安居絕緣故以大圓覺為伽藍踞菩薩乘行願度曾知證入總該前諸佛共依如是住。
頌賢善首章
善首流通正法門五名於是為區分十二部經真了義百千諸佛共談論佛境佛地已開演頓教機今得聞儻解百川歸大海何妨一法被多根。
頌判攝
圭山纔悟即流通却依賢首以弘宗傍探四疏明差當徧究群詮定有空頓教收經佛自判圓門兼屬義堪從若將經教論相攝克體全收終頓中。
十二章來意
文殊章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名信解成發起因普賢章以悟修之理難明故須徵釋令解用心普賢章開示身心無性二空理顯根塵諸法普淨普徧見境同佛剛藏章令深悟輪迴分別邪正故乃徵釋彌勒章窮展轉根元推差別種性令斷貪愛淨慧章已知圓覺染淨無殊辨隨順修證威德章眾生根性不同煩惱厚薄不等立三觀門隨根趣入辨音章就前三觀示觀網交羅隨宜各契淨業章約計淺深分我四相若除我執便是圓覺普覺章由前除障修習用意依善知識免溺四病及諸細惑圓覺章道場克期加功用行以求證入上中下根普歸圓覺賢善首章正宗之法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佗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一部諸章大旨若是閱者預可知始末。
No. 252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本
圓覺了義經實頓悟修證之要法也唐圭峰禪師造廣略疏章凡六十餘卷映前絕後而學者卒難討尋或望涯而退吳興沈應辰得西蜀復庵講義專用圭山疏要傍類經子禪語直銷文義大意欲信者自近之遠誠有濟於見聞乃命傳教釋行霆削繁補漏刊版流通以其例引名言符合疏旨故目為類解仍示其大略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經題十一字以八義釋之一約體用二法義三能所四名義五立名六取捨七問難八總收第一體用者於中又有從體起用及攝用歸體謂大之一字屬體方廣二字屬用此從體起用也其次圓覺二字屬體上大方廣三字屬用此攝用歸體也第二法義者欲釋諸經論必須明釋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今經題中圓覺二字屬其法大方廣三字屬其義謂當體虗明廣大常住本覺法上有此之大義方義廣義其次經之一字屬其教法上修多羅了義五字是歎教法勝能之義也第三能所者謂修多羅了義經六字屬能詮之文大方廣圓覺五字屬所詮之義就能詮中又有總別修多羅屬總謂總指一代時教了義經三字屬別謂別歎此圓覺經謂此乃是一代時教中諸部宣說勝諦決了究竟之義非是宣說世俗因果不了之義所以云修多羅總指諸部了義者則歎斯文第四名義者又分為二初唐後梵謂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八字即此方唐言也修多羅三字即西域梵語也大以當體得名常徧為義當體覺性無邊強名為大常則竪通三際徧則橫徧十方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持則任持自性於生死海中而此性不曾生滅廣則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則無外博則普徧圓以不偏得名滿足周備為義覺以不昏得名虗明靈照為義此皆就唐言釋名義也其次修多羅此飜契經契謂契合合機合理也經者有貫串義有攝持義謂貫串諸佛所說之法攝持一切眾生之機故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也第五立名者且諸經得名或佛自立或結集人立或兼斯二者立今經題目據下賢首章中有其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名修多羅了義三名祕密王三昧四名如來決定境界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以此推之是知此經之名乃佛自立也第六取捨者經中雖有五名首題唯取其二者良以宗本體用是法義之宏綱詮指功能乃言像之皎鏡事周義盡須建五名以要標題且存兩號遂存前二略去後三此譯人巧意也第七問難者又分為二初難本題後難別題難本題曰修多羅與經但唐梵之文有異今雙置題目豈非重疊耶答上則總指諸部此則唯目當經對總歎別故非重也次難題中又分為二初難法義後難三大難法義云且大方廣華嚴經彼經題目以大方廣三字為法佛華嚴三字為人今經何故却以大方廣三字為義耶答彼經對人故稱法此經對法故稱義也難三大云華嚴經說三大起信論說三大與今經說三大是同是別耶答配屬三大約法則同釋義隨宗則別起信論就凡上建立三大為宗華嚴經就玄上及事上建立三大為宗(凡一字皆具十義)今經就本覺體上建立三大為宗故不同也所以起信約凡以為心圓覺約佛以標名華嚴不遂機宜直顯一真法界也又起信大分約因位說圓覺與華嚴大分約果位說第八總收者意謂此二十八紙能詮之文乃是吾佛大聖人於一代時教諸部中時為頓機之者宣說決了究竟真實常住之義欲使後代順佛法修行之人誦此能詮之文解此所詮之理如說修行於一切處決?潰癰挑痾去毒遣障除疑證自己廣大虗明真實常住圓覺之體於此體上發起如是大義如是方義如是廣義從此超凡入聖一得永常盡未來際自利利他受用無盡也。
罽賓國三藏法師佛陀多羅奉詔譯
譯師也梵語佛陀多羅此云覺救罽賓者即北印度也由西域有五印度此覺救三藏乃是北印度罽賓人也初於東都白馬寺譯此經不載年月譯之一字乃是度語之稱又譯者易也大底變易以成華言鄭氏注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忠通其欲因是命通言語之官曰象胥蓋象胥有才智也又東方官曰寄南方官曰象胥西方官曰狄鞮北方官曰譯今據經多從西來今用北方之官名者但漢時多與北狄交通然北方譯官兼善西方之語佛法初自西來乃用北方之官翻之自此佛經咸稱譯也。
唐圭峰定慧禪師宗密述疏鈔科節
疏主也圭峰即終南之別山定慧京禪師即唐宣宗追諡之號此經前後造疏解者有京報國寺惟慤法師先天寺悟實禪師薦福寺堅志禪師北京道詮法師今圭峰皆備討各有所長慤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他詞志可利於群俗然圓頓經宗未見開拓性相諸論迢然不干故圭峰之疏俱不依也大凡佛說一代時教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經從如是我聞至平等法會名序分自文殊至圓覺共十一章經文並是正宗分最後賢善首章經文屬流通分今先序分。
科者科含半義乃是包括酌量一部經文大意故曰科也。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經首必具六種成就若六緣不具教法不興謂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今此一段文具前四也如是者信成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信則言是事如是若不信言是事不如是又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是知信之一字乃信順之辭如人有手取物則得華嚴經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人天涅槃路我聞則聞成就我有四種一凡夫實我二外道神我三菩薩假我四佛之真我今當假我也聞從耳根發識既是耳聞今何稱我處耳之別從我之總故曰我也又唯識家解如是二字作指定之辭謂指定下來所說之教法阿難二十年中為佛侍者親從佛聞所以云如是玄義我親得聞親光菩薩將此六種成就謂之經前五事信散在聞時主眾處中也一時乃時成就謂此時不定但是師資會合聽說之時也婆伽婆乃主成就此具六種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當總名婆伽婆大底教家有五不翻一祕密不翻即神呪等二多含不翻即羅漢須菩提等三此方無故不翻如閻浮提樹苾芻等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等五生善故不翻如佛般若菩薩等若云覺此方人輕薄不生善故今婆伽婆於五不翻中當多含故不翻也然婆伽婆即是佛若出其體乃是圓覺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乃處成就謂佛入法性源現無邊無礙剎土亦不定分自他受用故曰依真所以大疏云經宗既詮實境教主須明真身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為諸大士說圓覺經然此經說處及說教之主與別經不同金剛經處即是舍衛國給孤獨園說主乃是丈六化身今此經不然說處則定中乃是依真實之境說主則法身與報身不分乃是真身說也神則妙用難測通則自在無壅大光明藏有三義故一揀濫二破名三顯理何謂之揀濫謂一代時教中佛所說有如來藏有自性清淨藏有法身藏有法界藏恐濫彼故今謂此是大光明寶性神通之藏何謂之破名佛恐後人不知法體本來平等於平等中強生分別以謂十方諸佛如來大光明藏大包天地光明烜赫無所不照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無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見解遂成兩箇故破其執心即相無相故無大字名相無光字名相無藏字名相也何謂顯理此一義妄盡覺明大明眼於一切處圓陀陀淨髁髁赤洒泗頭頭是物物全盡十方世界無不融通如大日輪昇空天下洞明此所謂顯理雖然如是更須親行一步始得話圓所以論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徧照也三昧者梵語此云正受即唐梵雙舉此即入定正受者不受諸受故曰正受正以揀邪義受以領納義若眼領納色耳領納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以至一切時領納愛喜樂捨等者此名邪受唯是入定之時於所緣境審正思察眼不領納色乃至身觸意法以至一切時愛喜樂捨等法然後不妨眼熾然見色耳熾然聞聲乃至鼻舌身意熾然等所以賢首云雖空空絕迹不妨義天之星像燦然湛湛亡言豈礙教海之波瀾浩瀚只如上至十方諸佛下及六道眾生皆有此大光明藏三昧正定且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時中息諸妄想攀緣顛倒分別之心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便入得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脫或不然只知門外走寧識在其中。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者普該之言如來者其義有四一約法身者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二約報身者謂過去修因來成佛果也三約化身者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也四約理智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因本覺而有不覺因不覺而有始覺始本不二故曰如來又十方諸佛悟此真如之理故曰如來六道四生迷此真如之理故曰如去不得稱來今如來者即指化身也光嚴者重重交光照耀炳著妙相之上定住住持永絕攀緣不曾遺失所以序云具足圓覺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上文明聖同此文明凡同是字乃指定之辭諸則不一之義眾生者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眾緣和合而生故曰眾生又云有多生死故曰眾生清淨者離煩惱障離所知障垢不能染妄不能變故曰清淨覺是法地是喻此謂之法喻雙舉謂一切眾生迷真失湛徇相執名妄見眾生然妄體元空全是本覺此之本覺體上能出生一切河沙功德喻如大地能生一切物等問眾生分上何不稱住持耶答諸佛證此境故得稱住持眾生不證此境但具佛性故不得稱住持二字但指其分上有此清淨本覺之地所以序云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首楞云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在禪家謂之終日焚香不知身道場在周易謂之百姓日用而不知在孟子謂之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在老氏謂之不善人之所保亦同意也又法灯和尚云無根兮得活離地兮不倒日用尚不知更向何處討。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身即所執之妄身心即所執之妄心寂滅是畢竟空義圓則不偏滿則具足謂上文舉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又舉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乃是立宗蓋此經以心境空寂凡聖平等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恐行人不知覺性本來平等生分別之心以謂凡是凡聖是聖若如此解何時了悟故云有心分別一切皆邪無意攀緣萬途自正又云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怛然此之執心能作諸佛能為眾生能作天宮能為地獄是知著其相則凡聖有霄壤之隔故不平等若以性觀之則凡聖染淨一相而諸法當體悉皆空寂便見圓覺本際之性本來平等本來無欠少非唯無四聖之高亦無六凡之下人人具足箇箇圓成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所以道如瓶已漏更不再添佛佛道齊法法平等此之覺性在東全東南西北方亦復如是包於天地充塞六虗徧滿法界六通四闢大小精廉無乎不在此謂竺土大僊心東西密相付莊子齊物篇亦云其形若槁木其心若死灰忘物忘智則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又云自其異者觀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不二隨順者隨則不乖順則相應且說有二二是兩箇不二是一箇二即是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凡夫迷圓覺之體失圓覺之用起惑造業輪轉大苦海中萬死萬生頭出頭沒無有解脫此時被妄法之所染著不能趣於涅槃無量劫中只在生死此岸所以望於二乘涅槃彼岸為二其二乘之人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然如獐跳不顧後群雖然出得生死脫離三界又一向灰身滅智沈空滯寂墮解脫坑臥涅槃城有其三義一者心狹劣二者怖三界三者缺大悲只解如是去不解如是來又被空之所留滯在空理望凡夫生死此岸為二是二人太過不及皆不處手中道唯吾佛大聖人證無住處大涅槃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不住涅槃以大智故而不住生死常在涅槃在此岸不妨常在彼岸在彼岸不妨常在此岸此是佛之用處謂之不二隨順若學者說時即於十二時中妄想攀緣念念無明生死根本不是執凡便是執聖不是執真便是執妄不是執有便是執無與佗凡夫二乘一般唯是一切處一切時不著凡聖真妄有無然後在真全真在妄全妄打成一片方合得他隨順不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於者依也教家謂之境聲就境上得此於字之聲不二境即上文說中道隨順不二之境諸者隨類普應曰諸淨土乃對穢土之稱然此土有四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受用土於中又分為二一自受用土唯佛自見二他受用土唯地上菩薩見地前小乘不見三變化土丈六化身所居今經統唯二種謂淨土及穢土佛說此經之時地前大眾見佛化身居於娑婆世界瓦礫荊棘坑坎堆阜穢土之中說圓覺經地上大眾見佛陀受用報身居於瓊林玉樹寶殿金臺淨土之中為其說圓覺經所聞之法則一所見之人各別豈非吾佛於中道不二境中隨類普應乎注云地前大眾得佛加被方見報身不蒙加被即不見又前說凡聖一體者此是從自受用土入法性土今此應諸菩薩現諸淨土者此即從法性土現他受用土故次文云與大菩薩等是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上文皆處成就此即眾成就與并也大者揀小義即持登地大菩薩菩薩是不全梵語全云菩提此云覺薩埵此云有情謂此人既能自覺亦復覺他有情眾生但行二利之人總可謂之菩薩摩訶即大也謂此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之人皆是指諸上菩薩也皆入三昧者謂佛既入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而十二菩薩與諸眷屬亦皆入定同止住釋迦如來凡聖平等因果不二法性之會今將正宗分中十一章問答束之為二謂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也今先綸貫一經途轍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者蓋文殊表解普賢表行夫欲運心修行先須信解真正解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縱使精勤徒為勞苦人也若是愚教始教終教多先且修行後方頓悟若華嚴與此經儀式則不然先且頓同佛解然後修行蓋先要了悟自心所以華嚴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是知有信須得解有解須得信何以知之華嚴三聖觀云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是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本如今有般人雖有信心無正解乃是中無主既然是中無主一被邪魔外道頑朋敗友相誘將去到底只染得外道知見增長一切無明種子又一般人有邪解悟事事會得却無信心一向撥無因果增長邪見是知信解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此不可缺今此第一文殊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解第二普賢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行第三普賢章依文殊之解普賢之行教示上根之人運心入二空觀兼倣修法界觀行人入觀方有疑念故有第四剛藏一章起疑既有疑必推究輪迴根本故有第五彌勒一章既知輪迴之本必須斷之既斷輪迴根本方證入圓覺纔證入便自然有階差地位安排故有第六清淨慧一章安排地位從凡入聖如是六章經文中二空觀只了得上根之人其次更有一類中根之人雖聞佛說開解已竟只是根劣於二空觀不能證入於是故有威德菩薩為中根之人請問三觀雖蒙佛開示三觀行相未知有幾種修習故有辨音請問蒙佛開示二十五輪被二十五種機行人既入三觀諸輪方犯著四相故有淨諸業障請問斷除四相既除四相四病未亡故有普覺請問令依師離作止任滅四病四相既除四病已去如是一類中根之人一時悟道更有一類下根之人根劣障重又於三觀諸輪不能證入於是故有圓覺請問蒙佛開示道場加行三期練修被及下根所謂一法巧被三根也問華嚴經科云舉果勸樂生信分此經科云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何故彼經就果上發信此經就解上發信耶答彼經以事事無礙為宗故就事上發信此經以理為宗故就體上發信不同也。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此乃伸請也於是者蓋指平等法會之處連前起後之辭梵語文殊此曰妙吉祥從座而起者乃是從法空座而起悲濟之用悲愍眾生起教之故頂禮佛足者以至尊至貴之頂禮世尊至卑之足此敬之至右繞者表順佛法之理不背三帀者表歸依三寶斷三毒等長跪者表安危不易叉手者表人境交參又從座而起至三帀此表洗身業長跪叉手表洗意業而白佛言已下並表口業也此一段文皆是結集人綴緝也大悲世尊方是文殊贊佛也大以揀小為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問何故不云大智言大悲耶答蓋文殊請問意為末代眾生行利他之行不是自利故贊云大悲且如小乘之人有智無悲大乘之人悲智雙運唯佛全行利他之行得稱大悲譬如有人落水若小乘人見之便不肯救由小乘人已知無量劫來輪轉生死海中受大苦惱自一脫離三界之後更不敢再入所以不救若菩薩人見之便先自著脚然後救之乃自利利他也若佛見之即便入水令速出離到安穩處故謂之大悲也世尊者具上九號為世所尊故曰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者願以希求樂欲為義法眾即十方大眾也文殊白佛者告佛慈悲方便宣說當初未成佛時創初根本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也大凡圓頓之教修行儀式必先發三重因地何謂三重因地一了悟覺性二發菩提心三修菩薩行謂先頓悟自己分上本有靈明廣大真實圓覺之性頓信本無無明頓信本無生死此謂之了悟覺性然後方發菩提心梵語菩提此云覺既了悟覺性却於行住坐臥折旋俯仰起居問訊動容笑語一切處一切時常起覺悟之心此之悟心要得念念與最初所悟本覺相應所以本生和尚云只這動轉施為還合得本來主人也無若也合得十二時中無虗棄底道理若合不得喫茶說話往往作茶話會若得契合此謂之發菩提心便是大智之心其次方修菩薩行者謂於一切處念念慈念念悲利樂有情饒益羣品教化成熟不捨攝受一切眾生修菩薩行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先見文殊了悟覺性遂乃南遊一百一十城參見五十三人善知識凡見一善知識皆先自云我已先發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修何等法行何等行云何發心又如起信論了二覺發三心修五行亦同今來經文謂請問我佛世尊於無量劫中未曾成等正覺之時創初根本因地如何發起一念修習心地法門如何行清淨離相稱性法行何故文殊始初發問便問此事却為最初發心修行一著最為要緊切宜子細尋得真正路然後方行所謂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若還不辨邪正忽被朋友引去熏得邪見無明種子才到眼光落地之時淪入地獄百劫千生無由解脫如人種瓜須是預先子細尋取好種若錯用苦種之時縱是得瓜還成苦殊何以知之圭峯云夫欲求果者必先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又楞嚴云因地不直果招迂曲所以華嚴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宗門中謂之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黨縱饒精進勤苦一時錯了所謂不省這箇意修行徒苦辛以此推之是知文殊大智首先問佛最初發心修行一著開示利益後代眾生豈小補哉。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謂非唯說世尊最初根本因修心地稱性法門更告佛說一切菩薩於大乘覺悟心中發清淨菩提之心大以揀小乘以運載能運載一切眾生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妄不能變垢不能染離煩惱障離所知障故曰清淨遠離諸病者謂著有著無見妄見真分能分所并四相四病但是離心之外皆是病也上初一段文正是教示行人了悟覺性此發心離病一段文當第二發菩提心第三修菩薩行即下普眼章也意令能使末世求於大乘之人依此開悟依此修行於本始覺中不墮落邪見如何謂之邪見但本心之外見妄見真皆是邪見由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儻乖清淨之心必墮偏邪之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乃展誠許聽也默然者謂潔己虗心收視反聽如渴思水如病思藥也此等科段下文例然更不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此顯真宗本體也善則順理男子則剛斷為義此即指對告文殊菩薩為善順剛斷之男子也無上法王者法以軌則為義無明煩惱一切不淨垢濁當用無上真空軌則之法洗去王者自在為義無上者謂世間之法莫能先之故曰無上且例如鐵輪王之法但於一天下而得自在銅輪王之法但二天下而得自在銀輪王之法但三天下而得自在金輪王之法四天下而得自在以至梵王帝釋之法但三界內而得自在出三界外便不得自在唯佛之法王不但三界內三界外以至剎剎塵塵無數世界而得自在故曰無上法王此即指佛也大之一字乃絕對待之大非揀小之大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門以出入無壅為義圓覺者謂眾生十二時中雖具有此圓字只是不覺何以知之序云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菩薩念念證此覺字又不圓何以知之序云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菩薩也唯是吾佛聖人有圓有覺以有圓故則德無不周以有覺故則靈源不昧何以知之序云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然此圓覺上至四聖下及六凡無有一眾生不具但以凡夫塵經未出寶藏猶埋既不自知抂受貧苦唯十方諸佛證此全得其用故今但標無上法王有大圓覺也。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此顯圓覺之德用也流出者覺性本無出入去來動靜非有別法從圓覺中流出於外但是依此圓覺之性顯發示現諸門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疲厭名為流出一切者普該之言此正是總標清淨者必竟空義謂離煩惱障離所知障妄不能變垢不能染非諸有漏之法故曰清淨所以大般若經始自色心終至無上菩提八十餘科皆談清淨此謂小乘怖空故曰清淨此二字又總下文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真如者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一真之理也此之真字非是對偽之真如者似也若將此真字頓在佛界盡十方世界都是佛若將此真字頓在菩薩界盡十方世界都似菩薩若將此真字頓在聲聞緣覺界盡十方世界都似聲聞緣覺若將此真字頓在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界者則此真字便似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何也為此真理之上具二義故一者隨緣義二者不變義梵語菩提此云覺乃是本覺及始覺此之覺上本無無明本無生死梵語涅槃此云圓寂謂覺性既圓無法不寂又云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菩提即果上之智涅槃即果上之理理即體智即用梵語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若要回文順此方俗應云到彼岸此波羅蜜有十種何謂之十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波羅密六智慧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問此十度其義如何謂輟己惠人曰施防非止惡曰戒堪受諸法逆順忘懷曰忍鍊心於法為精精心務達為進虗心寂靜為禪推求揀擇為慧方法便宜為方便希求樂欲為願不可屈伏為力如實決斷為智然吾佛聖人始以六度對治六蔽為慳貪故說布施為毀禁故說持戒為嗔恚故說忍辱為懈怠故說精進為散亂故說禪定為愚癡故說智慧若據華嚴經中開此六度為十度對治十地十種障亦只就六度中智慧一度中開出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良由第六智度具根本智與後得智故開出後得智也謂吾佛聖人有大圓覺於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清淨菩提清淨涅槃清淨波羅蜜真如菩提涅槃皆屬果十度波羅蜜屬因因果不同故曰及字非唯流出因亦及流出果教示付授欲使後代順佛法修行菩薩斷障遣疑從因至果反妄歸真然菩薩是所教之人上因果皆是能教之法也甞考諸經所談門之一字有四謂教理行果何以知之如法華經曰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此是教門楞嚴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是理門又曰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此屬行門又華嚴行願品曰若欲成就此功德門者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此屬果門謂吾佛聖人有一法門總持教理行果四法教示付授與一切菩薩所以佛性和尚云包凡育聖攝巨含纖為一總持號大自在。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一經安布有類華嚴先本後末只如華嚴經首先便云爾時世尊於菩提場處師子座一切法上成等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普見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此謂之一口吞盡十方世界更無凡聖其間眾生根劣障重承當不得遂放開一線曲為今時故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此正是漸該枝末今經亦爾於此段經文亦一口吞盡十方世界恐無人承當下遂便與開解開行為上根人說二空觀為中根人說三觀諸輪為下根人說道場加行此是漸該枝末皆依圓照者此簡二乘及菩薩偏局之照若了得圓照便是佛佛是圓照者於十二時中條絲不掛廓爾無依念念常光現前念念常住裏許依倚圓照永無間斷所謂以無緣境上起無緣智以無緣智緣無緣境如鏡照像像非外緣如珠發光光還自照照見內身外境山河大地色空明暗所照之處莫不盡是十方諸佛廣大無漏無染清淨妙覺之相十方諸佛三世諸佛等創始因地修行莫不皆依倚此圓照永斷無明而成正覺所以肇論云內有獨鑒之明外有万法之實圓照是能照之用覺相是所照之體問圓覺體上本無能所今何却言覺相是所圓照是能耶答但以初悟之時似有能所到悟之後即無能所此正如華嚴會上第六十一卷經中善財童子初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見文殊文殊遂指善財南遊歷一百一十城見五十三善知識最後於莊嚴樓閣中參見彌勒受彌勒之教再欲求見文殊却不能得見其身是時文殊遂伸右手過一百一十城摩善財頂此意與今經說初分能所悟後無能所一同且初見文殊者表信智再見文殊表證智證智絕能所故所以不見文殊能所既絕盡十方世界只是自己是一顆明珠是大解脫法門到此豈有無明不斷豈有煩惱不除豈有佛道不成就如是則只用此一段經文已答文殊前問了悟覺性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三重因地皆畢。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本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末
云何無明。
此乃欲推窮妄宰故此一句徵問謂之連前起後之辭佛恐後代修行之人聞說永斷無明便謂實有無明可斷然此無明以癡為體雖有本覺光明而無始覺照了故曰無明除却無字只此一明字便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之明才一念不覺面前不明只在黑地裏走便是無明大涅槃經云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華嚴經云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此之無明畢竟自何處起當如起信論說三細六麤從細至麤而起三細者一業相二轉相三現相六麤者一智相二相續相三計名相四執取相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謂才於本覺上一念動心不覺謂之業相纔有所見謂之轉相境界現謂之現相此三細也起分別心謂之智相念念相續不斷謂之相續相此上五相皆為法執也於分別中此是名此是利此是善是惡此是親此是疎此是青黃赤白等謂之計名字相好之則喜惡之則嗔隨所好處而生執著之心謂之執取相此之二相即我執也既執物為我相就五蘊之上或嗔喜或打罵或更相殺害互為冤讎造種種惡謂之起業相既造惡業業果成就似鏡照像如影隨形便被業縛隨業受報於六道四生大苦海中無由解脫謂之業繫苦相也今經從云何無明已下經文直至輪轉生死三細六麤一時具足良由一念不覺便是無明此謂之獨頭無明橫從空起如天或雲如鏡忽塵更不假觸境遇緣。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此即按定其非也眾生者乃色受想行識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蘊者以積聚為義或稱陰者以蓋覆為義且色以質礙為義受以領納為義想以取像為義行以遷流造作為義識以了別為義此眾生除去了悟覺性之人其餘一時收在裏許無始者以西天外道六師執一切法皆從冥諦出以為有始楞嚴中吾佛聖人為對治彼故說無始顛倒者此從喻得名顛即是首向上曰正向下曰倒此以喻說若以法說者心識狂亂曰顛背覺合塵曰倒倒有所執顛但荒狂莊子謂之倒置之民種種者非是一也若通說則不過是執我執法故曰種種若就今經則迷身迷心有四對何謂四對且四大非我執為我法身真我而不信此是第一對其次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真實本有而見無此是第二對其次緣念生滅為真心真心了然而不自識此是第三對其次緣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執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實有而見無此是第四對第一第三對乃屬我執第二第四對乃屬法執既四對不同故曰種種又人之倒執其相非一楞嚴中謂執悟中迷號性顛倒皆同其義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者上文先舉法以是舉喻四方即東西南北易者轉也改也處者所也上文徵起云何是眾生無明此便按定其非云一切四生九類眾生只緣自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天地同生與日月並明與諸佛同體與萬像同源所以諸佛已成正覺而眾生輪轉者良由於十二時中心識狂亂甲徇小懷私背覺合塵離根失本種種取捨種種攀緣種種顛倒於一切時一切處無過是執我執法如人乍入川原之中忽然迷失道路將東作西以南為北是時東西不辨南北不分殊不知正迷之時方所只在舊處不曾移轉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即正釋其相也妄認者虗妄執認四大者地水火風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緣影即是六識此是於六塵境上起能攀緣之妄心非是真心但是攬塵成體如身中之影如鏡中之像如水上之泡脫體是空前文云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此是案定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定不是了譬如世人捉得一人已定是賊次當出其罪犯今此經亦然上文既案定其罪而未明過咎行相今云不合妄執地水火風百骸九竅不實之法作自己清淨無漏法身又不合妄執色聲香味觸法虗幻不實顛倒之境并中間所起分別攀緣不實妄心作自己廣大清淨無漏真心只此便是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所迷行相殊不知殻漏子因過去於本覺上一念不覺迷真逐妄接入父母胞胎是時便就天地中假借地水火風和合在此譬如世人闕債相似莫教一旦被主人索債之時一化而為臭腐再化而為塵垢雖一指一爪一毛一髮欲存不得是時方知平生念念保惜四大皆是錯用其心嘆作見鑛不識金入爐方知錯雖悔之何益於事所以吾佛聖人慈悲之故於此章經首痛警末代一切眾生然佛金口宣說真說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可不信乎所以裴相云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當取信於本法無取信於末習也。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此乃就喻釋也虗空喻真身空華喻四大妄身第一月喻真心第二月喻緣影妄心此喻如世間之人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華不知空本無華但是眼中病翳而妄見有華古人云一翳在眼千華亂空天唯一月本無第二但因捏目而見有之喻如一切眾生於廣大清淨真身中本無四大妄身又真心中本無妄心但是因起分別執心而妄見有所以道真法本有眾生迷而為無妄法本空眾生執而為實若全其經者更加一句云天唯一月揑者妄見也。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此乃展轉倒見也由者因也故字出所以謂妄執見空中有華所以之故蓋眼無二用只見空中有華却失了廣大虗空之性非唯惑此虗空之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者非者不也唯者獨也不獨是迷惑虗空廣大之性又却迷彼實華生處要知實華生處者只在眼翳上而生此就喻說若法說之時因妄執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便失了廣大靈明真空之性不獨是失了自己真空之性又且不知四大幻身來處要知四大幻身來處者只在一念不覺無明妄心之上也然此一段經文之意法喻未全今分開此段經文為二初本喻後補喻本喻中又二一空華喻顯二四大法合一空華喻顯者良由妄執空華所以之故不獨是失了廣大虗空之性又且不知實華生處未審實華自何而生只在眼翳上生何以知之豈不見道眼病見真華二四大法合者良由妄執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不獨是失了自己無漏無為清淨法身又且不知四大幻身來處未審四大為身自何而來只在一念不覺執心上起後補喻中又二一第二月喻顯二緣影法合一第二月喻顯者良由妄執第二月所以之故不獨是失第一月又且不知第二月生處未審第二月自何而生只在揑目上生何以知之豈不見道天唯一月揑者妄見二緣影法合者良由妄執六塵緣影所以之故不獨是失了自己常住真心又且不知六塵緣影來處未審六塵緣影自何而來只在一念不覺執心上起如此方見經文法喻俱全也。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乃出其過患以結之也輪以摧碾為義良由因此妄執之故所以落在三界輪回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變形易質改頭換面為人為鬼為畜為獸其間或眉橫或鼻直或摶冀或戴角或分牙或布爪或仰頑或伏走人間八苦天上五衰如汲井輪互為高下種種摧碾百雜千碎至今主人公不知落處古云或受焰口針喉之體經劫而飢火焚燒或作披毛戴角之身觸目而網羅縈絆或墮無間獄抱劇苦而常處火輪或生修羅中起鬪諍而垣雨刀劒或暫居人界剎那而八苦交煎或偶處天宮倐忽而五衰陷墮長沈三障不出四魔故名無明乃結歸妄原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此乃顯性本空先標定也此因前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恐謂真箇有無明可斷不知無明本空以此遂告云只這無明脫體是虗妄無明既無實體皆是本來圓覺妙心故楞嚴云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虗空大地咸是精真妙明中所現物。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此喻釋也由前種種過患皆歸無明今又云無體道理難見言語路絕故約喻以釋教家以四法判夢一曰無明熏習二曰舊識巡遊三曰四大偏增四曰善惡先兆又如列子曰神遇為夢形接為事只如夜間陰氣盛則夢涉水陽氣盛則夢涉火陰陽氣俱壯則夢生殺虗疾夢頑空實疾夢溺火飽則夢與飢則夢取種種恐懼怕怖如此之時恰似真有說無不得及至覺時一切皆無故龍牙云在夢那知夢是虗覺來方覺夢中無迷時恰似夢中事悟後還同睡起夫又永嘉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然一切眾生但是迷時見有四大幻身六塵緣影悟後即無四大幻身六塵緣影雖然如是正當迷時向佗說無亦不得也問前說無明既無實體如夢中事醒時了不可得未審從何滅去故次答云如眾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又問若無滅處即當還在以何因由所以之故却言一時空無故次答云此華當初本無生處故也。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斷疑也前就橫見故說是有此就實論故說本無不合於無生死真性之上妄計橫見有生有死是故指前文說名生死所以壽禪師云向不遷境上虗受輪迴於無縛法中自生繫縛上文皆是頓信本無生死頓信本無無明且文殊一章經文之意大分不出於四段其四段者一標示真宗二推窮妄宰三釋成因地四結牒問詞且標示真宗者以頓宗之法先且就圓覺體上上至四聖下及六凡具有此之覺性此之覺性上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然後方說迷真逐妄遂推窮妄宰之源返妄歸真悟此圓覺之性其次釋成因地者方答文殊請問世尊昔日創初起一念如何修清淨心地法門之文答意既周故乃結牒所問之詞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顯示此即依真悟妄頓出生死也修圓覺者牒前所標即依真也知是空華者此悟妄也即無輪轉者此無生死之法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此無生死之人也此上皆頓出生死前文殊請問如來本起因地法門如何修證此下方牒答云十方諸佛創初根本發起一念因修心地圓覺者莫不皆如上文宣說依真悟妄頓出生死謂語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皆如空華陽?夢幻泡影非真實有便免得生死輪轉何也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到此境界非唯無生死之法抑亦無生死之人所以疏云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不計身故身同虗空不計心故心同法界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者世尊到此所謂一等為人須為徹又恐一切眾生疑情以謂十方如來於無量劫中入觀修六度萬行方得無生死且凡夫不曾入觀修行如何使說得無生死故告之曰不是諸佛入觀造作而後方得無生死自是本性之上從本已來無欠無餘無修無證無生無死所以道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懶㦫云妙性及靈臺何曾受熏鍊圭峯昔在遂州任灌家讀到此處忽然大悟何以知之大鈔云讀到一二紙忽然大悟其一二紙正當此之。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因上文知是空華一句又恐修行之者錯會坐在有知有覺之中遂於此虗展轉拂去其能執蹤迹文有四重一拂覺妄之智二又泯其能拂之心三遮斷滅之見四總結離過依此四重拂迹離過用心方是真正創初根本因地如文云彼知覺者猶如虗空此第一重也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此第二重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此第三重有無俱遣此第四重意謂彼知是空華之人雖然悟知得地水火風四大虗幻之法皆當體即空如大虗空中都無有物雖然覺知妄法皆無只這能知如虗空之心亦不是真實便與前不覺空華一般由前不覺之心是於覺性上添得一箇濃色空華此覺知之智又是於覺性上添得一箇淡色空華濃淡雖異而空華即同謂之太山雖去微塵猶存又謂之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前念是病後念是藥病已雖除藥豈存之樂天云未悟病時須去病已知空後莫依空如僧問趙州沈沈絕照時如何州云墮坑落壍了也晦堂云妄病若忘真藥盡洞然明白舊時人古云藥是病病是藥到頭兩事俱拈却到此又不可說是我分上一時無虗虗真知真性若作此解何異外道斷見然則於十二時中畢竟如何用心但將前不覺妄執四大之心并次知覺執無之心一時拂去情盡見除面前依然露堂堂活鱍鱍回避不及底道理便是本來面目圓覺之性可以隨順勿背逆可以保護勿遺失可以承當勿蹉過如是則與心運行扣寂謀虗合掌低頭聚沙畫地莫不皆以成佛道如斯修習豈非正因所以脩山主云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是非已去了是非裏薦取。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此徵起拂迹之所以釋歸圓寂也謂以何義故前妄認四大此念是幻則可言拂去今彼知覺者此念是智與覺性相應何故亦拂去耶遂出所以云虗空性故常不動故虗空說不動約寂說大凡佛書故字在句末者乃是出所以今有二故字是也譬如虗空之中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種種之物有盛有衰有興有廢有生有死而此虗空之性寂然不動本無生滅本無去來心於一心本無變易本無動靜非已去非未來非現起所以道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楞嚴云佛告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然終不聞爛壞虗空此上二句乃諸法不動之義下文並是顯上亦復如是如來藏者在纏謂之如來藏出纏號大法身及在有情數中曰如來藏在無情數中曰法界性其理則一藏有隱覆義含攝義謂一切眾生皆有此如來之性被貪嗔癡無明煩惱之所隱覆不能發現雖然如此而此藏中常含攝一切河沙功德又如來藏是總下無起滅故無知見故是別此是空如來藏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此亦是別此是不空如來藏然脫離一切煩惱謂之空如來藏具過河沙不思議佛法謂之不空如來藏且空如來藏即是離過不空如來藏即是具德又如來藏即是因中之果何謂因中之果謂因地中便能含攝果地中一切德以如來是果藏是眾生煩惱所覆曰藏為此藏中有如來故名如來藏此六釋之中當有財釋何謂之有財釋恐相濫大凡作釋有濫方作釋無則不必作此有財釋者恐謂藏便是如來而藏不是如來為藏中有如來故曰如來藏如櫃不是金緣櫃中有金故曰金櫃無起滅者此釋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等文此是起能執迷心見有生有死無知見者此釋前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等文此是能起覺悟之智達無生死謂見生死起時即云執情達生死滅時即云知覺今如來藏中迷時生死不曾起此乃無迷悟時生死不曾滅此乃無悟無迷故無起滅無悟故無知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更無一法可當情如法界性者此下乃不空如來藏法界性與如來藏其體則同其義則別別有二意在有情數中名如來藏在無情數中名法界性究則初也竟則終也從初到終竪窮三際始終常然圓則周徧虗空滿則眾德具足意謂此不空如來藏竪窮三際橫徧十方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性清淨義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義具足如是過於恒河不離不斷不思議佛法無有闕少更不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所以古德云汝等諸人但先覓一箇悟門若悟之後所有世間工巧伎藝書數算計文章道德種種奇特之事一時具足但令心得應真神通相好不求自至更不須苦志勞形役心去學便與黃面老子若合符節以是離過具德合於本覺將此為本修行始得名為正因。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此結牒問詞蓋初文殊請問了悟覺性及發菩提心并為末代眾生世尊到此結答云如我上來所說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乃至有無俱遣如來藏無迷無悟只此便是因地只此便是發心只此便是末代眾生修行之要路除此之外餘皆落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虗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大凡偈有四種一曰數即西域以三十二字為一偈如云華嚴十萬偈等二曰諷頌即孤起不與長行相應者三曰應頌與長行相應故四曰集施以少言攝多義故今即第三梵云祇夜此云應頌頌長行故或為鈍根重說或為後來之徒或為增明前說今先以長行及偈諷相望有五對謂長有偈無長廣偈略長離偈合長先偈後長隱偈顯亦可反是言之只如此偈中云能發菩提心一句此是長隱偈顯長行只云發清淨心是也其他以偈詞照長行則文義可見後偈中皆例此(矣)。
解行倫貫先舉類以顯大疏云此經人法儀式懸符華嚴且說人儀式同者華嚴經首先是文殊起請次是普賢其次諸菩薩今此經亦然首先亦是文殊請問次普賢又次普眼諸菩薩此謂之人儀式與華嚴同法儀式與華嚴同者且華嚴八十卷經不出是信解行證第一菩提場說經六品十一卷舉如來依正之果勸一切眾生忻樂生信此屬信經第二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第三忉利天宮說經六品三卷第四夜摩天宮說經四品三卷第五兜率天宮說經三品十二卷第六佗化自在天宮說經一品六卷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三卷共四十一卷經乃修因契果令人生解此屬解經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乃托法進修令人成行此屬行經第九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乃依人證入法界成佛之德此屬證經今此經亦然第一文殊章經文通為上中下三根開發信解第二普賢一章經文通為上中下三根開行然後次第分三根證入且上根人二空觀法界證入中根之人三觀諸輪證入下根之人道場加行證入此之儀式與華嚴同約教相配二菩薩者先問云如華嚴九會之中文殊則出會請問普賢只在會中更不動何也謂普賢表理文殊表智由智有迴轉之義能和會頓教終教始教愚教歸於一乘別教也今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賢一章二空觀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且如先悟後修者如日出孩生先修後悟者如服藥病痊先悟後修者譬如欲往他方必先遙見所在然後褁粮而行先修後悟者如先行然後忽到竊見今人多有將解悟非證悟只是解到諸佛解處行全未有一旦忽遇逆順境界無明煩惱則生滅之心依前尚在與凡夫何異要敵生死不得要須依解起行方得證入此經正對治此等禪病也。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此徵修行也言普賢者此有三釋一約自體謂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經曲齊不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經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然學道之人闕文殊普賢不得須得智慧眼睛於一切處一切時覰破一切障礙境界故云毗盧遮那如來以金剛王寶劒授與文殊文殊常用此劒揮斫此是文殊大智也其次要得堅固道力克荷如來付屬之重擔使後五百歲中佛種不斷又云普賢行願徧滿虗空此是大行普賢今此門中依圓覺妙心徵幻法而明正行故當此菩薩請問大乘者大以簡小乘以運載大乘以本始二覺為體願者希求樂欲聞此圓覺清淨境界者指在文殊章中聞佛宣說廣大靈明圓覺境界也修行者譬如道路久被指壞當修慗令平坦使一切人長行此道今此亦然無量劫來熏習無明生滅種子分彼分此憎愛我慢種種損壞今當除去令此心地坦平然後十二時中常行此道問未審此平坦心道其行相如何答華嚴經云佛子於一切時當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怜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成就眾生故調伏眾生故教化眾生故覺悟眾生故清淨眾生故。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此問幻幻何修也若彼眾生指前當根之人知如幻者身心亦幻此領文殊章知是空華之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此問起行以幻者即幻智於幻者即妄幻意謂於文殊章中聞佛宣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既知妄身及妄心皆如幻師作幻術故以巾結為兔馬並皆不實只此能知之智亦是不實我今云何以智幻却道其妄幻普賢意謂若以真遣妄則合其理何故以妄遣妄耶然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普賢設此一問特為後代撥無因果不肯修行之人除執故也。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二問斷滅修也諸幻即上文說妄幻與智幻若以前妄執身相妄幻之心與彼智覺之智幻心都拂盡之時我則無有起修行之智心如此之時都成斷滅外道見解遣誰修行若此所見何得成佛若要成佛須假起智之心修行既要起智修行世尊又却如何重說起智之心亦是妄耶。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三遮不修之失也此恐惑者云一切如幻無不是覺覺性無生本來清淨但知便了安用修行故此遮云若謂一切眾生本性之上本來清淨圓滿無修無證之時爭奈一切眾生見今輪迴生死大苦海中受種種形耽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不實顛倒境界謂此是我此是彼乃至田園屋宅盡將作真實之事曾無一人了達覺悟知是虗妄不實之境譬如幻師結成兔馬等由幻化者無而忽有謂之幻有而忽無謂之化只是幻師以術之故將手巾作兔馬此是無而忽有才到解術之後兔馬依前只是手巾此是有而忽無此約喻說之若法說之時一切眾生未入父母胞胎亦無此身既一念不覺入胎之後便有百骸四大五蘊九竅此如將手巾結成兔馬也才到一口氣不來一化而為臭腐再化而為塵垢雖一指一爪一毛一髮欲存之而不可得此是幻師解術兔馬還空也既然不覺不悟耽著虗妄顛倒之境認為實有於一切處一切時前念續後念後念續前念盡是塵勞妄想情狀萬點顛倒分別計度之心如此之時如何得悟理見性棄背生死解脫於涅槃所以圭峰云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誠請許聽也言如幻三昧者如幻不實前喻中釋三昧此云正受疏云不受諸受故曰正受受以領納為義如明鏡當臺而鏡中本無青黃赤白長短大小闊狹之相此雖不受而不礙青黃長短大小闊狹之相發輝菩薩修如幻三昧亦然於平等覺性之上上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雖可求可度可修亦不礙饒益有情利樂群品度脫眾生廣修萬行只要如夢如幻相似且如見有一蟻落水之時不見有能救之人所救之物此謂之修如幻三昧也又如學道之人於十二時中行時不得作行會住時不得作住會乃至坐臥看經禮拜慈悲方便並不得作一絲毫情見執有然後不妨行住坐臥等所以道修習空華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答文有四今一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也言眾生大凡也種種幻化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是有漏之法如來即佛也圓者離相不偏覺者空而不空妙者染而不染心者梵云乾栗駄此云堅實心不同緣慮集起之心此心之一字今約五教明之愚教假說一心謂小乘人不知心外無法執心外有境故若始教以第八阿賴識為一心謂心外無境故若終教以如來藏為一心理事無二故若頓教以泯絕染淨但是一心破諸數故若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謂理事本末無別異故今此心乃是泯絕染淨但是一心之心也謂此頓宗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更不依倚地位漸次意謂一切眾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內之一身外之萬物一切有漏之法並從十方諸佛廣大虗明妙心之上生起此是妄從真起此中便是起信三細六麤也問之圓覺妙心凡聖平等今經何故不云眾生妙心耶答諸佛已證故眾生性具故所以獨標佛也。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此下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中一舉喻釋也前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似人緣眼病之故所以妄見空中有華故曰一翳在眼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河沙生滅眼翳若除空華即滅而此廣大虗空之性本無損壞所謂翳瘥華亡眾生即佛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別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華嚴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滅時生死盡。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二法合本義幻心即妄幻也幻滅即智幻也謂眾生既起妄執四大六塵緣影之幻心如何除去須是依倚彼知覺者幻智之心而滅去也此謂之明來暗謝智起惑亡如秤兩頭低昂不昂雖然滅前妄幻之心尚存能覺幻智之心未忘更須妄幻與智幻都拂却到諸幻盡處方始見本來圓覺妙心無去無來寂然不動其猶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從覺生幻滅覺滿方是行到水窮處坐著雲起時到這般田地方許移身轉步十字縱橫萬化千變而無窮楔此一段文蓋普賢前問幻幻何修今答云不妨以幻修幻正如以楔出楔因聲止聲也。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三兼拂問幻之覺拂有三重第一若謂對妄幻說有覺悟之心者此是對待之法只此能覺之心亦是幻也第二若謂前來之覺乃是對幻之覺今不對幻覺自別有一真覺者若起此心又未離幻與前依幻說覺一般前是犯著麤病此是犯者細病第三若更謂前說自別有一覺乃是著有今和此有覺一切智無只這說無底心亦是幻也何故若謂自己分上有此一段殊勝奇特之事充塞六虗徧滿法界此是於圓覺性上分外著一箇有遂成兩箇若謂只這奇特殊勝之事都無又是於圓覺性上分外著一箇無亦是兩箇所以道捨一取一終無了日將以唯心轉見病深又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雲門道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也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箇物亦是光不透脫是二也是與麼也不得不與麼也不得然則畢竟如何用心但將前對幻說覺之心與不對說覺之心及說無覺之心諸幻一時拂去之後方是不染二邊清淨無去無來不生不滅之覺性也故金剛云如如不動又云有無俱去處恃地好乾坤。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下三展轉離幻顯覺其文有四重一離妄二離覺三遣離四遣遣前二是我執後二是法執文從善男子至虗妄境界此第一重離妄也謂世尊召普賢及一切眾生修行之者合當如我所說勸誡於十二時中遠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虗妄不實之境界所謂出乎陰陽造化形器度數之外用心是也由堅執持至亦復遠離此是第二重離覺也雖然妄法皆捨猶尚堅執能覺之心確然不捨只此能覺之心又是虗幻不真實心亦當離却遠離為幻亦復遠離此是第三重遣離也雖然離得能覺之心尚有能離之心未忘此猶是細病只此能離之心亦當再遣也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此是第四重遣遣也然雖遣得能離之心尚有微細能遣之心未忘只此能遣之心亦當更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譬如遇著冤家但莫與佗共住即得無患大凡學道之人於十二時中常以觀慧念念不斷如雞抱卵須是煖氣相接得又須知有細病若坐在情執中棄捨不得之時喚作礙膺之物所以藥山告李翱曰大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閏閤中物捨不得俱為滲漏所以道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維尋可中尋到無尋故方信凡心是佛心。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後密顯真覺也言密顯則經中無覺字故上則四重虗幻之法一時遣盡之後又却依前面前活鱍鱍地動地放光在在處處迴避不得此方是本來真覺之性全體獨露無一絲毫是外物到此境界諸天捧華無路外道潛覰不見圭峯云靈靈自覺元無物援援他緣盡是空白樂天云前後際斷一念不生時纔更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烟滅。
喻顯也木喻妄火喻覺灰喻離烟喻遣合是烟滅然後灰飛此譯人之倒謂前文四重離妄離覺遣離遣遣之意喻如大地生木丙木相因勢性才發則火出燒却木橛既然燒了雖然有灰也被風吹去烟亦滅了而大地不曾動著却將大地喻圓覺性金無起滅龍牙云學道如鑽火逢烟且莫休直得星星現歸家始到頭般子云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舩空載月明歸。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此合喻也以幻即前文殊章第二番智幻修幻即前文殊第一番妄幻意謂用智幻修習妄幻之時亦如世人鑽火相因兩木火出木燒灰飛烟滅雖然用智幻遣得妄幻尚有智幻存更將智幻一時遣盡然後遣不去處方不虗豁不同斷滅外道空無之見古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俱滅即是真如問一切盡滅則無心佛答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也此普賢前問作何方便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今答云但照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有漏之法是幻妄非實即是離幻更不必作方便譬如世人夢見身瘡百計千般求藥療治才睡覺之後此瘡本無更求何藥學道之人但離得幻法即幻便是真覺更無地位漸次階級所以云一念頓悟便是觀音彈指回心立為妙德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更勸囑云一切菩薩及末世頓機眾生但依我教法修行便可永超夢幻出離輪迴直趣無上佛果菩提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虗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虗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即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賢章畢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末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2 圓覺經類解
圓覺經類解卷第二本
經起普眼章。
自下廣明行相有九章經初四乃通明觀行上根修證今普眼一章乃開示觀門同佛也言普眼者由此法門令觀身心無體根識塵境世及出世自身他身一切清淨徧滿法界普同諸佛觀行成就頓見如此境界是真普眼也此含悲智謂普見諸法清淨是大智普眼普見眾生成佛是大悲普眼此章依文殊之解及普賢之行入二空觀并做修法界觀然則科謂之通明觀待者通指三根之人別明觀行者上中下三根各各不同根有上中下不同機即是頓機也然疏中謂此諸章前前不假後後後後必躡前前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請問之內先標請修行漸次者良由前章普賢所問幽微深遠世尊之答又稱理而告先便消除心病然後萬行齊修又恐前聞世尊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便謂但知之則已何必更修今普眼欲使教門圓足故此請問思惟即思慧住持即修慧佇聽等即聞慧此乃從凡入聖返妄皈真必假三慧故楞嚴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今問云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意云必由方便等得入故疏云反顯請也此指文殊章及普賢章開解行之人此三昧即普賢章離幻法門迷則不悟悶則不入若據悟入二字深淺不同豁然明了曰悟修行契證曰入所以道大開曲示始悟修入也牒請等科例前可解。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答文有四一起行方便也正念者即文殊開解遠離諸幻者即普賢章開行所以前云第三普眼菩薩依文殊之解普賢之行入觀乃指此文何謂正念即無念謂之正念有念是魔業無念即法印分別魔軍熾忘機佛道隆又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謂一切諸法皆因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即無一切境界是知無念為正念若考諸經皆各有方便且華嚴以修諸行門皆無所得而為方便金剛以無住為方便禪門以離念為方便此經以正念為方便良以外存一法則內起緣念內有緣念則外見有法遠離諸幻即普賢章四重遣遣之文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二觀行也文有二節今先戒定也奢摩他此云止止即定義何謂之止蓋止絕一切妄想觀諸法性空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乃至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能除之心此謂之止也堅持禁戒者謂一向絕緣的不毀犯曰竪持防禁根門戒約身口禁戒戒則防非止惡獨標如來奢摩他行者以簡不是小乘及菩薩之定大底學道之人莫不皆由三無漏學而成聖果此文已具謂奢摩他即定堅持禁戒即戒下二空觀即慧若持三歸五戒便出三途生在人天若修定者即超六欲若修慧者便出三界如二乘人是也古云戒出三途定超六欲慧出三界又云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就法說若就喻說者戒如捉賊定如賊縛慧如殺賊問諸經皆言戒定慧今經何言定戒慧耶荅有二故一者行人若用亂心持戒不堪入此觀門故先言定後言戒二者此經教人先了悟覺性次修菩薩行所以持戒居定之後此屬行安處徒眾者即同見同聞同學論量佛法之眾宴者默也靜室喻圓覺意謂若行人欲入二空觀之時必先依倚十方諸佛之定及十方諸佛之戒約束禁制身口六根然易伏猛獸難降寸心學道之人初雖有悟門而無量劫來習氣種子尚在於十二時中當以諸佛清淨之戒防護無令犯人苗稼然後安然出處在於同學之中心地默默常如在靜室中圭峯云坐為攝身身住則心安心閑則境寂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見畫跏趺坐魔王尚驚怖何況入道人端坐不傾動下經云無礙清淨慧皆因禪定生從定生慧其理必然。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皈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皈於水煖氣皈火動轉皈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二觀慧也又有二章今先二空觀自此已下先觀我空也世尊教示行人於行住坐臥中常作尋求伺察之正念觀我今一箇形骸並是假借天地之中地水火風和合成形子細思量畢竟阿那箇是汝真身所以莊子云百體九竅五臟六腑胘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悅之乎其有私焉今此一段文亦然初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此是總舉其次所謂下文皆是別舉所謂二字評量之詞評量如今此身之上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都是質礙之物自當皈還於地大又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是潤濕之物自當皈還於水大身上所有煖氣自當皈還於火大於十二時中回轉上下折旋俯仰起居問訊自當皈還於風大然四大假合缺一不可若唯有地大無水火者如握乾灰終不成團若唯有水大無地大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若唯有地大與水大無火大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即便壞爛若唯有地水火大無風大者則不能得增長何故為風能長萬物既然四大各各別有所屬之時今汝等一切眾生為復地大是你水大是你火大是你風大是你若作此見之時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四大各離離者空義則又不知前妄執之身當在何處此時捉敗四大殼漏子虗幻不被渠瞞方是正念解正行也。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乃因前入尋伺觀觀四大妄身皆無妄盡方見真如實理也智度論云佛在世時有一人遠行獨宿空舍夜中忽有一鬼擔一死人來放著其前復有一鬼逐來瞋罵云死人是我物汝何擔來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擔來二鬼各捉一手一足爭之不已前鬼言此間有人可共問之後鬼問曰是死人是誰擔來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實不實俱不免死不如實說乃曰是前鬼將來後鬼大怒捉其人手拔出著地前鬼愍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即著如是兩臂兩脚兩手頭脇舉身皆易於是二鬼遂將所易人身對坐共喫却拭吻而去以此推之即知一切眾生之身畢竟無實體俱是死人之屍摧時補在此豈非幻化虗妄不實之物乎莊子云託異物以成體不其然乎。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前則觀身無我此則觀心無我也四緣即地水火風六根為外四大為中緣氣者此即於六塵之上起能攀緣之心此心是真心上一分之氣與真心氣分契合意謂之一身但是地水火風四緣假合而成既是於中妄有四大則外妄有六根既有六根必有六塵既有六塵則牽惹引起中間分別緣氣之妄心於四大六根之間積聚似有形相一般遂破云但是假合為心不是真實之心此乃勘破無量劫來顛倒妄想攀緣之心所以楞嚴會上慶喜執此心而無據七處茫然世尊告阿難云咄哉此非汝心此是前塵分別妄想顛倒非汝真心與此同意也。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皈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妄心牒前緣氣之心此能分別妄心若外無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則中便無分別之心故傅大士云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若正觀之時四大分解各空無六塵可得於中四大及六塵各散皈空之後到底畢竟亦無能緣分別之心可見前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到此我空觀中經文從恒作是念至實同幻化處一時破之又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到此經文從四緣假合至無有緣心可見又一時破之故得妄身妄心皆同實相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前則我空觀此則法空觀彼則指前開解起行眾生到此入我空觀之後則覺四大幻身皆空非唯身空中間緣氣幻心亦空幻心滅故者此一句牒上起下非唯幻心空則幻塵亦空此六塵屬法非唯法空幻滅亦滅此智亦空故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智亦無得盤山云心月孤圓光含萬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前皆破執此方顯二空真如理也文亦有二此舉法也行人前既修二空觀破我法二執執盡見除證圓覺二空真理故曰非幻不滅既不是前身心法智數重之幻豈可滅耶若謂可滅即落斷見古云心法雙亡性即真即斯旨也。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舉喻也為上文法說恐人難明遂將世間可見之物譬喻垢喻我法二執磨喻尋伺觀現喻我法二執空明喻圓覺二空理顯磨鏡本是磨塵今取文順謂前說破我法二執執盡見除真理既現由如世人以藥措塵鏡上塵垢既盡鏡裏光明發現大凡磨塵二字亦有多說謂或近善知識聽聞大乘懺除業障或對治煩惱或跏趺正定或心法一境或呵欲棄蓋皆是磨塵也上文皆二空觀向下經文乃法界觀。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乃印前顯後也當知身心皆為幻垢此印前也垢相永滅十方清淨此顯後也幻謂虗幻無有實體垢謂塵垢坌污為義佛告普賢菩薩言汝等當須覺知此之四大妄身及能覺分別緣影妄心皆是幻化不實之法譬如塵垢有坌污真身真心義既知是幻不執人法便是垢相永滅以何得知蓋人執曰垢相法執亦曰垢相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便見十方世界都是本有離相無染妙覺所謂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此設喻也摩尼此云雨寶謂世間摩尼之珠其中圓明瑩潔本無形色隨方各現若將此珠頓在東方時彼珠中即現青色若頓在中央方時彼珠中即現黃色若頓在西方時彼珠中即現白色若頓在北方時彼珠中即現黑色然珠中之體圓明瑩淨本無青黃赤白黑等色相但隨處發現耳然世有愚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真謂摩尼珠中實有如是五色此乃就喻說若法說者五色喻五道青色喻餓鬼黃色喻人道赤色喻畜生白色喻天道黑色喻地獄道問鏡之與珠同耶別耶答別也蓋前舉磨鏡者但喻修二空觀破二執顯二空之理今此舉摩尼者用作下三重法界之宗故不同也何以知之且珠之體本來圓明瑩淨了無絲毫物污謂之真空絕相觀而珠中所現諸像像不礙珠珠不礙像此謂之事無礙觀不離諸像諸像全珠此謂之事事無礙觀若以三性配之者摩尼喻圓成性即所顯二空之理也各現色者喻依他性即所說諸幻愚人執為實有也五色者喻徧計性即前所說塵垢也然世尊一日以珠問五方天王云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遂藏珠於袖中却擡手云此珠作何色天王云佛手無珠何處有色世尊嘆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青黃赤白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聞佛開示悉皆悟道然我等心珠還曾見麼。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前摩尼珠是就喻說此方就法上說合前喻文謂一切眾生若將此圓覺淨性頓在餓鬼道之時而此圓覺性中便見餓鬼形狀直得眼光似電咽孔如針不聞漿水之名不見飲食之面肢節一時火起動轉五百車聲若將圓覺性頓在人道之時而此圓覺性中便現人之相貌相貌眉橫鼻直頭圓像天脚方似地其間若至尊至貴者食前方丈侍妾數百堂上一呼堂下百喏若至貧至賤者或居陋巷或處道途衣不蓋形食不充口若將此圓覺性頓在畜生道者而此圓覺性中便現畜生形將或背翼或戴角或分牙或布爪或仰飛或伏走若將此圓覺性頓在天道者而此圓覺性中便現天仙之相或身長五百丈或壽八千年以龍起龍眠而為春秋以蓮開蓮合而為晝夜天男天女天香天樂常相圍遶顧東忘西觀南忘北快樂無窮若將圓覺性頓在地獄道之時而此圓覺性中便現地獄之相便乃刀林聳目劒戟參天沸鑊騰波紅爐起焰鐵城盡掩銅柱夜燃煑鼻烹魂舂頭擣脚受無量苦焚然此圓覺之性如是隨類各各應現五道之中而此圓覺本體之上本無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之相但是不曾明悟心地愚癡之人妄執為有此種種差別之相亦如愚人執珠中有五色故云亦復如是所以古云珠中無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無五趣之身隨業而現迷珠者執珠中實色昧性者執性內虗身法喻皎然真偽可驗然此五道非唯一向就外取之若一身之上亦具十法界何以知之六祖云汝若思惡法此心即化為地獄思善法即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貪嗔化為餓鬼修羅慈悲喜捨即化為諸佛菩薩是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內虗外終不實外細內終不麤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取禍招讎固非天之所出亦非地之所生觀斯之說修行之人若於十二時中安頓自己分上摩尼寶珠宜著好處勿使異日有噬臍之悔也。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拂迹入玄幻化指身心此一段有人有法有能有所人是三能法是三所人是三能者一眾生是能執也垢是所執也二菩薩是能離也垢是所離也三佛是能說也執垢離垢人法等皆是所說也意謂因眾生妄執淨圓覺性中實有如是四大六塵緣影不能遠離虗幻不實境界以此之故於是世尊不得已遂有王宮降誕雪嶺修行金剛座上悟道菩提樹下降魔出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其說法者只說一切眾生不知此身此心皆是幻化垢污對執幻垢說法便令如說修行斷障離垢且眾生未離垢之時即是凡夫若離垢之後便是菩薩雖然離得凡夫了而菩薩猶存凡夫如病菩薩如藥病雖除去藥尚猶存要須凡夫之垢盡後而對凡夫底菩薩亦須除去如病去藥亦除凡聖俱盡便無對與垢非唯無凡夫與菩薩并對機說離垢世尊之相亦無此是拂迹皈真圭峰云法身說法義在茲矣若據大鈔中經文到此有二種方便一者近方便二者遠方便謂前二空觀及摩尼珠乃是後三重法界觀之遠方便此拂迹入玄經文乃是法界觀近方便頓教門中用此二方便誘引行人直造入華嚴不思議門法界觀所以云此經正屬頓教分屬圓教且頓機若證二空觀了便自然任運直造華嚴境界便是圓機若約喻釋者頓教喻如門若開得門自然任運到得入也又今經頓教正以二空觀為正途所以有法界觀者即倣修也欲令行人倣傚華嚴圓機修行何以知之後說周徧含容觀了經云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下若是修法界觀者合當云事事無礙故今既不云事事無礙而乃告云一切覺故者此是歸頓教宗旨凡學佛書者當曉其宗旨并其途轍也且法界二字論其體也無增無減語其用也徧在森羅一得永常盡未來際諸佛以此為師眾生以此為體萬像以此為源不可以貌識但是一心耳問既是一心何故又名法界答為一心之上有二義故一者軌持義故稱蓋性無分限事有千差然法之一字有隨緣義若在理為理法界若在事為事法界若在理事為理事無礙法界若在事事為事事無礙法界此之法界當以法義分之且一真法界為法圭峯云未明理事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然後就此一真法界中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此四重法界皆屬義也昔唐初有帝心和尚乃文殊之應身用自己無盡之智見華嚴大經所說義理莫不一一是四重法界於是束其所詮之義為三重觀門一曰真空絕相觀二曰理事無礙觀三曰周徧含容觀第一真空觀中有四句十門唯要揀去凡夫外道執斷空實色之情顯出一真法界之理雖然顯出一真法界本來一真之理但得其體尚未明山河大地與自己是異是一遂用第二理事無礙觀發起妙用頓見理即事事即理如千波即水萬器同金此觀中於理上說有隨緣不變義而於事上說有成事體空義猶未造諸佛廣大不思議境界又要第三周徧含容觀中明一法遍在一切法中一切法全攝在一法內於一切事上一切境上說事事無礙如善財童子至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白彌勒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於是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入已還閉遂見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前皆有善財一一善財悉皆合掌見一善財之身入一切善財之身一切善財攝入一善財內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諸法重重無盡所以清涼云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該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無礙圓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問二空觀破執與法界觀中第一真空絕相觀揀情是同是別耶若謂同世尊何故於二空觀後又說真空絕相觀若謂別豈有修二空觀證入了又却修真空觀方始揀去斷空實色之情執決無此理答二空觀中破執即是真空觀揀情彼中揀情此中破執破執彼此各有所宗言不併出文不頓書理不頓顯也但初於二空觀後顯理文云幻滅滅故非幻不滅一句說未盡者却於此處廣說六根六塵六識外內四大世出世間諸法及自他依報正報七段經文皆談清淨廣顯出法界中真空絕相之理又前二空破執及摩尼珠是遠方便并拂迹入玄是近方便此二方便不可不明色相空淨一科即當彼真空觀中第三空色無礙觀一句也此是解終趣行其次空色同如一科即當彼真空觀中第四泯絕無寄觀一句也此正成行體即當彼法界中真空觀中會色皈空及明空即色二句此是揀情顯解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經文顯所引行人進入華嚴法界不思議境界承前二空境界所作功用由此功用之故所以得證入起於後文意謂世尊告普賢云入二空觀菩薩并末世眾生因何得證入法界觀見十方清淨良由所修二空觀行成就悟得自心是幻化不實却又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依他影像之法若執身心即有東西南北方所今既不執身心之時便見盡十世界無量無邊虗空並是廣大靈明圓覺之性無不開發也顯謂空消覺現發謂妄盡心開所謂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若未悟時見彼虗空便作虗空會了若悟之後即彼虗空便是本覺更不見有虗空之相此謂之渾虗空為體性乘願行以彌綸故楞嚴云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悉皆銷殞豈非此云無邊虗空覺所顯發乎。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明六根六塵六識清淨即色相空淨中一內身根識也至六根清淨下二外境六塵也根有生識之義塵有坌污之義識有了別之義且六塵中色之一字有三義一有見有對二無見有對三無見無對且有見有對者即眼所見之色也無見有對者即聲香味觸法雖然不見然有對也無見無對者唯法處所攝色也然眼所見麤色中又有三一顯色即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等二形色即大小方圓麤細長短高下正不正等三表色即行住坐臥屈伸俯仰取捨分別好惡等聲有執受義不執受義香有好惡和合等味有變易生熟可意等觸有四大冷暖澀滑飽飢等法者意所知境除五塵外餘皆是法也。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三內四大及外四大也然人之一身皆地水火風四大而成而在生之時隨緣和合到死之後內外四大一切俱空也故云悉皆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四世間法也十二處即六塵乃是心識生處十八界即六根塵識成十八也界以性分為義眼根與識為界識與色為界等問舉十二處又言十八界豈非重疊耶答此三科法初舉五蘊時即當六根次正舉六塵帶起六根謂之十二處後舉六識帶起六根六塵謂之十八界故非重也頌曰聚生門種族故說蘊處界五蘊者以色受想行識積聚為義十二處者是心識生處出入之門故或曰六入種族者眼與色為種族耳與聲為種族等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四禪四空處無想及淨居梵王六欲天為二十五有謂皆是有各約實報非正智攝故。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五出世諸法也言十力者能摧怨敵不可屈伏故就用分十種者一是處非處智力二者三世業智力三諸禪解脫三昧力四五根上中下力五種種欲樂智力六一切種智力七一切道智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盡智力也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法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也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智二義無礙智三詞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也佛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十三十四十五即一切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三世通達無礙也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義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聖道然三十七助道品屬因餘皆如來所證之法屬果八萬四千總持門者若未悟明心地之者即八萬四千塵勞妄想悟了粙染為淨為八萬四千陀羅尼總持門者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言實相者即無相也法性本空假言實相一身等者第六正報也即人等形質或肥或瘦血氣所聚心識了知之者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褁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第七依報也謂所住屋宇床搨臺觀園林一切受用之物屬依報圓則圓徧虗空褁則含褁三世此七段經物色相空淨一科當法界觀中第三空色無礙觀鈔云前七段文諸法即空淨更不待除去諸法故當第三句也法界觀注云雖有色空二字本意唯歸於空以色是虗名虗相無緣毫之體可得只要顯真空之理然迷時悟時並悉皆相躡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虗空與四大陀羅尼門皆屬幻色覺性二字即真空此空色同如一科即當法界觀真空觀中第四泯絕無寄觀上文總當真空絕相觀也意顯諸法當體本寂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此理事無礙觀覺性即法界真理六根六塵四大陀羅尼門皆屬事法即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互相融攝發起妙用所以理即事故無有智外如為智之所入事即理故無有如外智為如之所證六根徧滿法界者此謂之六根門頭各各動地放大光明照十方界佛果云若以眼見文殊橫身若以耳聞觀音彰用若以心知普賢當堂又高城云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凡夫只是不曾觀何得自輕而退屈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十方擊皷一時聞靈光烱烱常相續楞嚴云一根反原六根解脫乃至離即離非無是非是真正俱融依正平等在法界觀理事無礙觀有乎十門今經正當第二事徧於理門兼餘門也前真空中俱攝事歸理今則動靜一一周徧起用。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此周徧含容觀妙覺二字為下事事之因由下六根六塵皆就事上為宗如法界觀中第三觀十門前三門談理與事後七門皆下談理只說無礙今經妙覺二字亦是彼中前三門之意也到此事事無礙中喚作見山依前是山見水依前是水見拄杖依前是拄杖更不許移易一絲毫許竇云不得動著動著三十棒兜率悅云要真盡屬真立假全歸假平地上行舩虗空裏走馬然室喻法界灯喻真理光喻事法只如自己分上人人有一椀灯如是光明如是普照互相顯燭不曾相礙不相雜壞不然試窮究看若識得此理便許你入華嚴大樓閣中親見善財弘勒故演義云凡聖不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千差涉入而無礙問法界之中有何義故而得諸法融通如此耶答大疏有十義故一唯心所現故二法無定相故三緣起相由故四諸法融通故五如幻夢故六如影像故七因無限故八佛證窮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脫故十中隨舉其一即見諸法融通無礙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此是用心見境一一稱真頓同諸佛所見之境界也法縛即六凡以六凡被貪嗔癡之所縛也法脫即四聖法也生死即染法涅槃即淨法持戒即奉持戒律也對八境之上不起勝劣之心便與十方諸佛之心一同更無兩箇所以晦堂云不用愛聖聖是空名不用厭凡凡是妄立但得聖凡情盡自然體露真常又僧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佛答云佛與眾生一時放却當處解脫又徵云以何義故四對八境得如此成就遂出所以云良由於一切處一切時念念常與本覺相應故梵云佛陀耶此云覺圭峯云我心元佛心齊曠劫沈淪只為迷梵云菩提此云覺覺心寂照是菩提其實與佛一同但覺與不覺耳永嘉云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上文舉法此是舉喻眼是現量只如以眼洞達照了前面淨穢高低一切境界而眼光豈有憎穢愛淨憎下愛高乎以何義故得如此益眼之光體本無二故所以無憎無愛也眼光喻於本覺平等無自佗相。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上明用心同佛此明見境同佛上之用心者即能觀無分別之智非唯智與佛同然所觀境上亦與佛同修習此心者指前觀行及八境無修成者恐更向頭上安頭屋下架屋若實有修有成則有兩箇圓覺是總指寂滅乃圓覺之體普照乃圓覺之用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到此用即體體即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了無痕迹問何故此文不先言寂滅而先言普照耶答欲顯行人在觀中頓同佛故蓋等覺與佛是同若妙覺者便是佛位何同之有故先言普照於中者於圓覺普照寂滅之中或百千萬億此皆是此方小數與大數阿僧祇此云無數劫不可說恒河沙此西域之數恒河方四十里其沙細如麵將一箇沙數一箇諸佛世界如是許多世界於圓覺中猶如空中之華相似在空中亂起亂滅然而不作即圓覺會亦不作離圓覺會何故如是由不離故覺性奪之以成空華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滅此無縛無脫故楞嚴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若空華到此境界方知三界四生九類本來是佛到此知諸佛眾生其猶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強名所以禪宗云人人盡握靈蛇之珠箇箇皆抱荊山之璞無闕無餘更不假修證然後却來觀世間凡夫生死之法與出世間聖人涅槃之法一似夜來見夢中事還曾是實有乎此之夢字今依大智度論說有五義故一熱氣夢二冷氣夢三風氣多夢四見聞多夢五天神與夢今此夢乃是見聞多夢又此一段文配三種世間及三覺世者即器世間眾生者即有情世間佛即智正覺世間此觀行成就能融三種世間為一味法又始知者即始覺本來即本覺成佛即究竟覺約教者始知即頓教本來成佛即圓教若五教各有成佛且愚教說悉達太子一生成佛始教說三大阿僧劫修行成佛終教說相盡性顯成佛頓教說一念成佛圓教說本來成佛謂初發心時便是佛也不可說者圭峯注云乃是華嚴大數也彼經云修菩薩行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今當第九數。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稱實同也謂於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稱其真實之理此文有四段一總標稱實二別指能所三雙拂能所四總結稱實如昨夢故一句躡前猶如昨夢故文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此是總標稱實謂迷生死時如空華起悟涅槃時如空華滅既知一切法如夢之後豈有生死之起涅槃之滅乎非唯無起無滅亦無聖法新來凡法滅去其所證無分別理境上無得真無失妄非唯無得真無失妄亦無取妙捨麤之事所證理上既然如是能證無分別智亦無作止任滅之病此是別指能所也於此能證所證之中無能無所畢竟無所證之境與能證之智此是第三雙拂能所下總結稱實問如何得無上來能證所證一切諸病耶答良由行人入觀於一切處一切時頓同諸佛用心頓悟一切或凡或聖或染或淨或性或相或本或末種種諸法之性本來平等無壞無成老氏云人成不缺楞嚴云歇即菩提勝淨明心不從人得古人云本來具足無闕無餘皆斯義也若爾則本是淨潔人狂來泥裏污。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牒問辭前普眼設七段問後此結答但依世尊教示令汝等先入定持戒修二空觀兼倣修三重法界觀如是用心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方便如是開悟若能如是入觀用心即不迷悶便能悟入圓覺境界同佛知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皈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徧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虗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去來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偈中一切悉清淨與不動二字皆頌真空觀徧法界三字頌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觀也無作止下頌頓同佛境等也。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徵釋迷悟始終金剛者從喻得名金剛不取青黃大小貴賤等唯取其金剛體上有堅義利義金剛之體堅一切物不能壞金剛之用利能壞一切萬物今此菩薩之智亦然此之智體堅一切煩惱不能侵一切魔境不能動此之智用利能斷疑能遣障能證體能起用藏者有含攝義能斷疑盡即具一切無量功德故曰藏良由行人於普賢章中入觀觀中遂起三重難難佛互相發揚以消末世之疑故當此菩薩請問。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乃慶悟也因地者躡文殊章問本起因地此是一切行位之根本後必躡前也蒙昧者蒙則蒙蔽昧則昏昧揚子曰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于情性聰明不開承者受也幻翳者幻喻生死之相翳喻無明之執慧目即根本智此智達理照一切法無不清淨。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此金剛藏起三疑難問佛一疑真能生妄二疑說妄為真三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此是躡前普賢章中聞世尊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二句也何故復有一切無明此二句是疑真能生妄也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此五句是疑說妄為真也謂世尊既說一切眾生本來自成佛了以何義故如今現見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於一切處一切時觸境對事依然却有無明煩惱耶莫是真能生妄否若謂一切無明煩惱眾生本性上本來自有之時便說作佛不得又以何義故世尊却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了何故如此自語相違反復不定耶莫是說妄為真否第三牒世尊說縱起無明便舉十方如來已成佛了不知幾時却生煩惱如是責難於世尊也十方異生本成佛道二句是牒也後起無明一句是縱也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此六句責無窮之過十方異生者即十法界中眾異類生也謂且說十法界中異類眾生人人具足箇箇圓成先成佛了後方起一切貪瞋癡無明煩惱之時此說且置一邊只如三世諸佛十方如來如今都已成佛了又不知從此去幾時再起無明煩惱耶且十方諸佛已成聖人豈有復為凡夫乎下文佛答非為正問也然金剛藏非真有此疑蓋為後代之人起疑生正信也。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祕密藏者有祕藏有密藏祕藏者如不開櫃密藏者說一法中含一切法今文不簡末世眾生則是開祕藏顯了而說則是開密藏疑則於真諦理中生二心猶豫也然此疑有三種一疑自二疑師二疑法譬如有病之人疑自疑醫疑藥若如此者則所患之病終不能愈金剛藏之疑乃疑法也悔是不定之辭悔善則惡悔惡則善今是悔惡也。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答中總標輪迴之所以一切世界者此世界通舉有情世界并器世界有情者即眾生器世界即山河國土何以知之此世界二字通指情器如金剛經十三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天親論以世界為器世界無著論以世界為眾生受想行識四蘊之心以微塵為眾生一蘊之色以此證之是知今經世界二字通舉有情與器二世界也始終生滅者此二對屬情世界并器世界也前後有無聚散者此三對唯屬器世界也起止者此一對唯屬有情世界也始謂創變謂一切眾生於本覺上一念不覺動心便成業相現相此迷真遂妄也終謂極證[車*胃]轉相一切眾生因遇佛教如說修行斷疑遣障地位滿足捨微細煩惱成等正覺生謂新新不住滅謂念念落謝前謂過去後謂未來有謂住劫無謂空劫聚謂成劫散謂壞劫起謂現行之念如金剛說現行疑同止謂端坐調身調息捺伏其以上說有情無情世界皆因一念妄心分別相續不斷而有便見器世界成了復壞壞了復成有情世界生了復死死了復生所有一切眾生惑業襲習報應輪輪改形易質受種種苦塵沙劫波莫之遏絕其間或取我身或厭離我身或捨麤障或取淨妙或厭生死或取涅槃或厭捨娑婆或樂生淨土或捨有或取無種種生心動念此之妄念便結云皆一是眾生顛倒輪迴繫縛不能出三界之心也問極證則出輪迴何以總結云皆是輪迴耶答此六對皆是所計之幻境能計之心是輪迴故所計之境亦流轉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二本
圓覺經類解卷第二末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此真隨妄轉謂若用前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種種取捨不出輪迴三界之心明辨如來廣大圓覺之時便妄見如來圓覺之性亦同妄心有始有終有生有滅有前有後有有有無有聚散起止動轉流散然而圓覺之性本不曾流散動轉但是不合將妄心湊泊妄見耳譬如世人將筯攪水中之月一般正當攪時却見水中之月百雜千碎隨手中筯流轉而本月何曾動靜今行人若將妄心湊泊圓覺真性欲超夢幻出輪迴如此用心一時錯了豈有是處此上經就法說之也。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次就喻眼轉火者即以手旋火成輪此蓋眼識遲鈍妄見成輪駛者奔流急走之義此四克取親所見之物為喻然水成波火成輪但是眼目定動喻於圓覺見凡見聖但是流轉妄心岸移月運雲駛舩行亦同此意亦復如是一句總結四喻合前法也此四喻亦如行人將未出輪迴妄心而明辨圓覺便妄見圓覺之性亦同流轉然此四喻不必配法但用眼前可見之物譬之令其易曉。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此一段文先合喻次合法諸旋未息至尚不可得此合喻也諸旋者指喻中眼目雲舟彼物指水火月岸也眼目雲舟喻前始終生滅等生死垢心水火月岸喻圓覺世尊告金剛藏云且如世間之人不肯住目只要湛水不搖動尚不能得又如定却眼睛只要旋火不成輪尚不能得又如天上雲奔流急走不肯住只要月不運行尚不能得又如江河水上之人不肯住舩只要兩岸先住尚不能得此皆是世間容易麤淺不難之法尚自千難万難要他先住尚不可得又豈況凡夫之人直將無量劫來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種種取舍分別計度輪迴生死垢污之心求覓十方諸佛廣大不可思議清淨圓覺境界如何得妄見佛之圓覺不隨汝等妄心旋復流轉耶。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結指前疑以是上來所說因之故剛藏等便生三疑一疑由真能生妄二疑說妄為真三疑先真後妄上來之文且是佛先為剛藏等標舉建立答問之義便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自亡也下文將空華一喻通答三疑金鑛一喻則答第三疑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幻之一字若據圭峯疏云謂不知華因翳有妄執華從空生推此之意謂譬如世人眼才有翳便見空中有華法上心若有妄便見輪回所謂一翳在眼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河沙生滅謂眼瘡有患翳便見空中有華眼翳若差空華即滅既滅之後又不可更說此眼翳已除不知此去幾時眼中更生翳耶譬如人睡起夢覺又更云何妨明夜再夢今此翳差華亡眾生即佛人罕能華知又徵云以何義故不可說此翳更起耶却為眼中翳才差而空中便無華此之二法同時而起同時而滅非是一箇先去一箇尚在此相待等決無此理翳喻無明華喻生死如眾生若有無明執心便見有生死此心若除便見無生死豈可此無明去後又有生死者也所以圭峯云眾生本自不生空華畢竟不起莫將翳待莫以迷求此之謂也。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前說翳不再起此說華不再生乃是通答前剛藏三疑謂又如空華在虗空中滅了汝等又不可更作此見解謂空中此去幾時更再起華徵云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不得言空華再起耶為虗空中本自無華既本不曾有華必無華起華滅之理今法上亦然十方諸佛成等正覺之後豈更再作凡夫所以圭峯云空華既不再起果位何得再迷。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此時法合喻云但是眾生迷時見有生死如空華起悟時見有涅槃如空華滅但是見有凡夫見有聖人並是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殊不知十方諸佛不思議妙覺圓照之體本無眼翳之無明本無空華之生死所以楞嚴云真淨界中云何更容他物禪宗云他家無如是事。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列子云天地乃是有形中之最巨者空中之細物此謂萬物雖有形狀不如天地之形最大若以萬物觀之則天地為大若以無邊虗空觀之則天地未足為大乃是虗空中之細物爾何也謂虗空又包却天地據他道教所談止此而已今我佛於楞嚴中說則又不然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謂虗豁無知無覺頑空生在十方諸佛廣大靈明圓覺妙性之中如大海中一浮漚或沈或浮相似大海即喻妙覺一漚即喻虗空是知此說又過於列子之說故殻法師云首楞嘆虗空之小圓覺嗟法性之寬比之常談海形牛迹若以尋常列子之說比於世尊之說世尊之說如海之形廣大深遠無窮無盡列子之說如牛迹之狹真淺有限謂汝等須知外面頑空乃是世間麤淺之法尚不同空華暫起暫滅暫去暫來何況諸佛廣大真實常住隨順圓覺之性而能與虗空混同一體無二無別平等之性豈有同凡夫之迷同二乘之悟如空華起滅耶此意明覺性無迷無悟無染無淨無去無來無生無滅湛然常住廓爾無私裏許無一絲毫許是生滅法永嘉云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再舉喻也如人以爐冶銷去其鑛鎔出真金金在鑛中須假鎔出金既出後金性之體本自有之又不是因銷而復有若是銷因方有金者試將瓦礫土石等物銷之又不見有金是知此之金性本自有之既然成金之後豈更有再作鑛之理假使經無窮之時此金性應無改變損壞楞嚴云又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到此謂之病去藥除鑛銷金見若如此之時不當說言此之金性本不成就喻說也如來圓覺亦復如是此二句就法法合也意謂十方諸佛已於三祇修鍊得成正覺不復再為凡夫也然剛藏前起三疑世尊遂以前段空華一喻通答三疑又以此段金鑛一喻別答第三疑者蓋第三疑牒而縱之責無窮過所以須將金鑛一喻別答第三疑者蓋第三疑疑諸佛成等正覺之後却再作凡夫此疑過患甚深所以別答之此兩喻如兩服藥相似修行之人皆要服之若世尊但用前空華一喻即令後代眾生闡提撥無因果迷悟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金鑛一喻即令一切眾生本覺性上有染不清淨滯在修習以謂自是凡夫未曾修行如何是佛失真常理亦成邪見又前空華一喻對治大即病不即不離方處手中道故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妙則染而不染圓者離相覺者不空心者常住真實之心何謂染而不染此圓覺性若在佛果之時即全同諸佛而圓覺之性不是佛若在菩薩界即全同菩薩而圓覺性不是菩薩乃至若在聲聞緣覺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即全同天人餓鬼畜生等而此覺性非聲聞畜生等此謂染而不染何謂之圓者離相謂此圓覺體上非青黃赤白陰陽高下長短方圓邪正等相此謂之離相何謂覺者不空謂此圓覺性不是無知無覺虗豁斷滅頑空而裏許有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涼不變義常樂我淨義具足如是過於河沙無量無邊功德一時滿足此謂之不空也心者無像無名無依無住細入無間之中而不可言其小大包乾象之外亦不可語其寬處聖稱真在凡號俗如金作器隨器得名在指曰鐶飾臂曰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此謂之心也此是先標十方如來圓覺妙心為宗下方拂迹也本無菩提及與涅槃者及與涅槃者謂因地轉煩惱果上證菩提因地轉生死果上證涅槃此是二轉依號此名皆是因妄而得而圓覺中本無此事也又成佛不成佛輪迴非輪迴兩對四雙皆是對待之法而覺性之中亦都無此若存小見則迷圓覺華嚴云於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圭峯云靈靈自覺元無物擾擾他緣盡是空。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聲聞之人皆於鹿野苑請佛三轉法輪聞聲悟道故曰聲聞三轉法輪者初曰示轉二曰勸轉三曰證轉初示轉者佛告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次勸轉者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次證轉者此是苦汝已知此是集汝已斷此是滅汝已證此是道汝已修此謂之三轉法輪也此聲聞之人於音聲中而得聞解聞佛宣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於是悟道今且將此比較謂聲聞圓修有餘涅槃并無餘涅槃之境界不執四大五蘊妄身并六塵緣影妄心一切所有言句皆悉斷滅無執著之心一向沈空滯寂灰身滅智如此修行尚不能造到聲聞親證所現有餘涅槃并無餘涅槃也有一種聲聞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出三界已無生死不妨留此身飛行自在與一切眾生供養此謂之證有餘涅槃所以肇云餘緣不盡餘迹不泯業報猶魂聖智尚存又一種聲聞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出三界已無生死安用此身於是自放三昧火焚之歸無此謂之證無餘涅槃所以肇云夫聖人灰身滅智掃形絕慮內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與群有永分渾爾與太虗同體冥冥長往莫知所之問既是聲聞人身心語言皆悉斷滅何故楞嚴經云如何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入佛知見耶答二經意同但語言別爾蓋二乘人於今經中斷滅所知之心尚不能證自己之道豈況楞嚴經中許有所知用世語言入佛知見愈不許也。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前證我空之理及證我空之智是聲聞小乘人如此加功練行妄情泯迹修行尚未能到豈況凡夫之人直用前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種種取捨未出輪迴思惟分別計度識心便要擬測度量十方諸佛廣大圓覺清淨不思議界中湛然常住廓爾無私亘古亘今不生不滅豈可以心測度也若根身器界種子許第八識緣若有漏無漏二法及四我許第七識緣若三性通內外一切差別之法許第六識緣若色聲香味觸許前五識緣此圓覺不可思議若以思惟心學法者譬如幻刀斫石若霧染空相似終不能得所以圭峯云百僚尚畏宰相百姓豈親天子百僚者喻聲聞宰相者喻所現涅槃百姓者喻凡夫思惟妄心天子者喻如來圓覺也古云自古上賢猶未到造次凡流那得知此二段文謂之舉聲聞之勝彰凡夫之劣凡事莫不勝從劣顯順由逆彰也。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螢火即凡夫思惟妄心須彌山亦云妙高峯此喻圓覺然此山出水八萬四千逾繕那入水八萬四千逾繕那又安可用不真之火而擬燎者哉經云如人聚集於螢火欲燒四寶大峯巒縱使勤勞經累劫豈能損著一毫端楞嚴云阿難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虗空祇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次文法合可見但寂滅喻圓覺境界也。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勸止息思惟妄心根即舉喻喻如樹根也本即舉法愛為本也古云伐樹不盡根數數更生樹斷愛愛不盡數數得生苦。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有作思惟者即再顯前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種種取捨思惟計度之心此心從第六意識上起問何故有此識心耶答為因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法遂牽引起中間能攀緣分別之心此心乃是真心上起一分緣慮影像妄心如水上之泡如鏡中之像如空中之華此心常與真心氣分契合所以楞嚴會上慶喜執心而無據直得七處茫然此並不是真實之心體一似空中之華且空中華是實是虗耶只此自是一重妄想而修行之者又不知覺悟却用此思惟妄心要求辨別明了十方諸佛廣大圓覺不思議境界却是兩重妄想如見空華已是不是又見結果又是一重妄想如此展轉相依一時錯了有甚是處所以楞嚴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又云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復結空果誠哉是言得不銘心者哉。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此指金剛藏前三疑皆是無量劫來熏習顛倒妄想分別虗浮不實特地生出巧偽之見終不得斷障遣疑證入成就十方諸佛廣大圓覺方便之法門也。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結三疑謂於佛法中不是真正當理之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界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鑛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虗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偈云譬如銷金非銷故有此二句說本有之法對治有修金鑛執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此二句對治無修執思惟猶幻化此頌長行中有作思惟從有心起至已如空華何況詰虗妄此頌用此思惟辨於佛境謂前思惟之心自是虗妄幻化豈況又將此虗妄之心詰辨分別圓覺境界如是分別展轉不是也。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迊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深究輪回之根也彌勒此云慈氏乃是其姓也良由此門深究愛根蕩除細惑窮其展轉根元推其差別五種之性彌勒是等覺菩薩一生補處表除細惑大凡教中說等覺位方斷四事四事者一劣無漏二微細習氣三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四內外轉依斷此四事方入妙覺故當彌勒請問。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深悟輪回即慧眼分別邪正即法眼然慧眼證真法眼達事又慧眼即根本智法眼即後得智然天台以根本智為拙智謂只證得自己之性以後得智謂能鑒機逗教分別邪正說法度生言道眼即具上二眼也決定信者即能信之智大涅槃者即所信之法無復重隨輪轉者即指前雲駛月運等也。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回根本於諸輪回有幾種性。
此舉法以請先斷輪回也大則絕對待之大性本自靜曰寂相本自寂曰滅海是喻喻如大海體深用廣具河沙功德遊者不住即指無住處大涅槃也當斷輪回根本者由前剛藏章聞佛說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今請問未審是那箇根本如何斷絕并諸輪迴六趣之中有幾般種性之人也。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此請悲智也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此當大智回入塵勞至眾生此當大悲又初則從假入空觀次則從空入假觀又初當無邊法門誓願學次當無邊眾生誓願度上文說云何當斷輪回根本者此當無邊煩惱誓願斷然諸佛有無量無邊門亦要學之何謂之無邊法門只如一代時教修行法門以至禪門諸方尊宿接人差別之智各自不同既知諸法之門便須依文解義悟理見性之後此方是自行無邊事然後却要行利他之行何故却要行利他之行耶緣為根本智只了得自己邊事謂之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譬如一水無以和其味一木無以成大廈一衣無以稱眾體一藥無以療殊疾一綵無以為紋綉一聲無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眾善一戒無以防多失只如華嚴會上大海龍王置十千之間普慧并申二百之疑若遇斯機當如之何所以釋迦老子有後得之智遂為龍王開八萬塵勞之門答普慧大士二千樂說之辨今欲鑒機說法行利他行者亦復如是直須要會於無言說中假以言說於無方便中假立方便於無譬喻假立譬喻念念慈念念悲行無緣慈作不請友廣開方便饒益有情利樂群品以此推之後得智者真巧智也所以禪宗道大凡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辨惑序云佛稱種智修假多聞又壽禪師云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含五岳自高不礙大陽普照也。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慧目即能照也肅清則塵緣影像一切境界皆不雜壞也照曜即所照也心是舉法鏡是舉喻謂欲使末世修行之人於十二時中能照之智及所照之境如鏡對像互不相瞞於中不受不拒物來斯照物去斯忘應變無窮卷舒自在若能如是即圓滿證悟十方如來無上智見也圓悟即無能所世間之法莫能先之故曰無上然無上知見者謂見聞覺知也此舉初後攝中間耳何謂之無上知見古云有所知有所不知無所知無所不知有所見有所不見無所見無所不見且有所見有所不見者如夜秉燭相似有所照有所不照也無所見無所不見如日輪升空天下洞然也且行時若見有行底則不見住時底坐時若見坐時底則不見有臥時底唯是行時不見行住時不見住以至坐臥時不見坐臥底乃至見聞覺知於一切處一切時不妨行住坐臥見聞覺知千差萬別一時坐斷觸目對境無非是登解脫清淨法殿無非是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這箇喚作無上知見豈有世間虗幻之法而過得此法也如是會者方始有大利益所以古云無心則十方諸佛千里同風有知則十方諸佛對面胡越又老子得此道理乃曰不出戶天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若約教家配者無上知見聖涅槃性菩提即涅槃法也。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心悟實相實相具無生忍者實相者於一切法上不動乃無相之相若出其體即圓覺也忍者有五若資粮位伏忍見道位初地謂之信忍修道位二地至六地謂之順忍通達位七地至九地謂之無生忍無學位十地至妙覺謂之寂滅忍當五忍中無生忍也謂前章說一切眾生未悟輪回妄見生滅今既悟實相了妄心既不生輪回永絕如是即可名無生忍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答中別釋愛本中約欲以標指此指四生九類種種者或天屬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或任運生愛或因敬成愛因恩成愛恩之與愛種種不一今貪欲者的指婬欲也。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二約受生即欲界六天及五趣雜居之中正者受也古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生娑婆者皆因愛欲之心重也且如忉利天以交抱為行欲兜率天以執手為行欲化樂天以戲笑為行欲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行欲以至鴉以觜傳氣鵲以枝傳繞此皆因淫欲受身命也凡世間之人臨命終時若一生作善法之人先從下冷上至臍自頂以上煖氣後盡者即生人道若至頭面熱後盡者此人即生天道也若一生造十惡者與此相反從上至腰熱後盡者墮於鬼趣從腰至膝熱氣後盡者墮於畜生中從膝已下乃至脚熱氣後盡者墮地獄中無學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煖或在頂煖又死之後若一生善法功德多者即生善道惡業重者即墮惡趣善惡相半未定者遂於暗昧之處謂之中有身須四十九日自定之如秤秤物相似若善業稍勝即先受善趣若惡業稍勝即先受惡報後受善報滿足之後復還受生臨受生時所有詫生之處雖遠由業力故見在目前有福之者或聞大眾歌舞聲鐘鈴羅皷聲兼寂靜美妙種種可意之聲無福之者或聞風雨雷電聲江河泛漲聲及紛亂種種不可意之聲是時或妄見自身入臺觀宮殿之中或見身入荊棘叢林聲芦華之中若變成男者於母胎中即起男人欲心背外而面向內在其左脇若變成女者即於父身上起女人欲心背內而面向外在其右脇是時父精母血和合己靈即生歡喜乃託彼生矣在母腹中生臟之下熱臟之上母噉一坏熱食之時其體如在鑊湯母飲一坏冷水之時其體猶如寒氷切身母飽之時迫窄體痛不可具言母飢之時腹中亦似倒懸其苦無量此說卵胎受生若濕化二生者則又不然濕生但染香故若至生處此香或淨或不淨墮其宿業所感也若化生者但愛樂所依之處或好或惡亦隨宿業所感俱舍云顛倒處欲境濕化染香處凡在胎中三十八箇七日方得出生一七如生酪二七如凝酥三七如藥杵四七如溫石五七體形漸現六七現肘膝七七生手足八七現二十指九七生眼耳等十七如浮囊十一七身孔通十二七生腸骨十三七生飢渴想十四七生筋十五七生諸脉十六七諸孔出氣十七七眼鼻等明淨十八七諸根長十九七具三根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二十五七生肉增長二十六七生髮毛爪甲二十七七各隨善惡業苦相一一覺知二十八七生顛倒想二十九七現形色三十七毛爪增長三十一七至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厭離想三十七七生五種惡想三十八七欲生之時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令倒懸頭向於產門猶如兩石夾山其身福者時心自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床華香之處其無福者時心自念言吾從高山墮落懸岸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荊棘之上及曠野石間劒戟之中愁憂無量又欲生之時母危兒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風草觸身猶如履刀劒之上忽然失聲大叫其痛苦亦無量出生之後一七日內身中方生八萬戶虫以此推之四生九類莫不皆因婬欲中而受其身以至竛竮五趣匍匐四生無由解脫者皆由愛欲為根本根是舉喻本是舉法何以知之伐樹不盡根數數更生樹斷愛不盡本數數得生苦良可為證。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助成因也由者因也諸欲即境愛性即無量劫來種子由外塵境牽起愛心種子所以十二時中愛繩萬結情網千重因此愛心貪欲故造業造業故受報由此生死不斷因緣相牽譬如磁石吸針針乃北方銕此屬陰石乃南方之物南屬陽由陰陽相感耳楞嚴云我愛汝色汝怜我心以是因緣百劫千生常在纏縛肇云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無復生死也。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明因欲故因果展轉更相依倚不斷欲謂貪婬命謂身命若無愛欲則不生此身當知一切眾生欲從能愛之心上有既於過去因有婬欲生得此身今生又就此身之上又生愛惜保護貪著之心由愛此身所以之故又依傍此身作來生婬欲之因因此又感來生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窮故云愛命為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此惡業招苦報也違者不可意順者可意由愛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惱憎嫉起嗔之故或殺或害或打罵凌辱種種惡業若境順愛心而生染著婬盜飲啖侵奪綺妄種種惡業若於十二時中如此用心者遂感三途之報若起嗔心感地獄之報若起癡心感畜生之報若起貪心感餓鬼之報不言畜生者有二義故一欲成文二舉初後攝中間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造善招樂報也謂前文說眾生則不知不覺起惑造業墮於惡道今已知覺悟前來起貪欲之心非是善道深可厭捨念念即是愛厭於三途惡業之道遂捨去能造十惡之心却起樂十善法功德之心修信進念定慧得十善之法若於十二時如此用心遂感人間及六欲天福報雖然如是亦未為善何也為人間有八苦天上有五衰八苦者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衰者一衣垢染二華鬘萎顇三兩腋汗流四體便臭穢五不樂本座廣說五衰八苦見文殊章。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此感色界不動業也依報謂又不知其前來愛造惡及愛造善之心但未免苦輪遂棄彼愛心及樂修善心一時皆捨去又不知此之捨心與彼愛心一般依前潤起愛心之本如此用心乃是有為之心感得色界漸漸增上無色界正報俱舍論云梵王天人身長十由旬無色界天人身長三十六由旬不動業者謂因不動果不動也因則不被下欲界境之所動果則不被四禪心定之所動也如初禪不被欲界境之所動二禪又不被初禪境界之所動三禪又不被二禪境界之所動如是漸增至四空處天也。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此總結也以是上來所說愛欲之心不斷受三途之報捨心不斷受上二界之報此皆三界生死出六道輪迴者必先依佛所說斷除貪婬之心及能起愛渴之心愛心喻渴求水之謂報應云事起必由其心報應必由其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舉事以責心而心可反譬如世人欲要流乾先須竭其源欲要湯不沸先須除其火所以古云擁其流者未若扗其源揚其湯者未若撲其火由源出於水源未扗而水無窮火沸於湯火未撲而湯誰息故有扗源之客不擁流而自乾有撲火之賓不揚湯而自止類斯而談可得詳矣厭其果者未若絕其因怖其苦者未若懲於惡因滋於果因未絕而果未窮惡生於苦惡未懲而苦詎息故使絕因之士不厭果而自亡懲惡之賢不怖苦而自離凡百君子書而誡歟所以道一切眾生輪迴根本只是貪欲及愛三字也前文殊章無明為生死根本此即發業也今彌勒章以貪愛為輪迴根本此即潤業也諸經或說發業未若此經文簡而具備矣。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此通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恐有此疑害其觀智只如龐居士豈是真箇縈妻育男養女貪著世間之事耶又如猪頭和尚等皆菩薩化現但是示現受生同於凡夫為欲利益調伏攝受教化一切眾生故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顯覺也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增愛永斷輪迴者此一段文約禪宗說之乃是熟處放教生其次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者乃是生處放教熟約教宗說者先是出鑛後方成金已上經文總答彌勒前問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今告云愛欲二字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二明種性中總標因依發則顯發揮則揮散無明即根本煩惱謂一切眾生因背覺合塵貪欲之故遂發顯揮散根本無明是時便顯出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外道性不定性各各差別不同何故如此為始初遇著邪師教者則於人法二我上堅執不捨此障對於二乘為深若遇二乘之教說人空理雖已知人空其於法執未忘對前邪師為淺若遇菩薩之教對二乘又為淺也然此眾生覺性之上本無深淺之障但隨其所薰習耳。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所依二障也凡夫有我執即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故曰事障所以竛竮四生匍匐六道二乘有法執故曰理障所以有智無悲左此二障若在起信論謂之我執法執蓋起信說初於本覺上一念不覺動心為業相有所見為轉相境界現為現相起分別心為智相此心不斷為相續相此五皆謂之法執起取著之心為執著相於執著處計度其名字為計名字相此二相屬我執若在唯識謂之煩惱障及所知障為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若在此經謂之理障事障若二障之體在起信論二障之義在唯識論二障之名在今經也天台教煩惱曰界內見思所知曰界外見思注曰我執即一蘊之色法執即四蘊之心在參同契謂之執事猶是迷契理亦非悟故楞嚴經云初伏客塵煩惱又云永斷根本無明大意皆同。
云何五性。
此徵問也性字從心從生謂從心而生謂之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簡未熏之者正當楞伽經中無性此經本以發心修證約二障故成五性此一種人都未曾聞佛教未熏修性二障未曾斷故不當其五性中之數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五性中此當第一聲聞性第二緣覺性此之聲聞緣覺皆是三乘之數於中聲聞乃聞佛三轉四諦法門而悟道當二乘中鈍根之人所以華嚴經云隨他語解故號聲聞辟支迦此云緣覺此人出無佛世但觀四時遷變代謝而悟道更不假師繩所以道春觀百華開秋觀黃葉落此當二觀恐乘中一利根者也此二乘之性不先求了悟覺性但知生死苦遂止息攀緣先除事障已除我執尚有法執理障未除雖云超出三界於台教四土之中約居方便土未到菩薩境界此人一向厭下苦多障欣上淨妙離也。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第三菩薩性先當發顧者似令修證不是分別五性此譯人之訛今文只要分別出五性差別不同當云唯先發願又悟入者當作順入此中亦只先願斷障不先了心未覺了真性而二障又已伏之不行此當地前菩薩霍伏自然潛同菩薩故云順入永斷者此約地上果位蓋地上方䨥斷也大涅槃者即無住處大涅槃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第四不定性問既是四生九類已皆證入十方如來圓覺了何故更要依倚善知識所教示修習因地法門耶據圭峯注以謂譯師訛之當云證諸眾生皆有圓覺謂吾佛大聖人普為一切眾生保任作證人人具有此廣大靈明圓覺之性此之性上本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所以道人人壁立千仞箇箇常光現前一道恩光何人無分人人并眉佛祖各各鼻孔遼天本來具足本來無闕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有褁粮笈撥草瞻風尋師訪道之事或逢箇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底善知識之教因修心地法門行稱性法行也若遇頓師教之則成頓證若遇漸師教之則成漸證然彼眾生覺性之體與佛一般初無頓漸也若遇如來之教並許成佛良由此不定性之人遇善則善遇惡則惡如一張白紙相似褁香則香褁臭則臭孟子所謂人之性其猶於水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論語所謂中人已上可以語上也可以語下也老子謂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也又如大智度論云昔王不立廐於寺者謂此王有象可敵諸國每有爭戰莊嚴器杖令象前戰無不克勝而諸國皆懼久而無敵遂立廐養僧寺之久聞僧眾持念之聲其象遂乃心善後有敵國兵眾相侵依前以象前敵其象都不肯戰其王憂愁慮國衰敗有智臣白王言此象久處僧舍見聞善事與之俱化矣今可移處屠坊令常見殺住未經久其象惡心還起畜生尚爾況復於人近善不善近惡不惡耶故儒典亦常令學者擇其所習可不信哉。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此第五外道性此有二義故若約事則西天有九十六種外道若約理則心遊理外便謂之外道不必六師也邪師過謬者謂眾生覺性本同諸佛正覺之性但是遇著邪師熏成雜種謂之外道此非眾生之過乃邪師妄謬之過所以道我眼本正因師故邪故仁王經云天羅國有一太子名班足登位時有一外道名善施與王灌頂乃令班足取千王頭以祀家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班足自登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地行萬里見一王名普明班足欲取之普明乃曰願聽一日禮敬三寶飯食沙門班足許之普明遂敷百高座請百法師一日二時講說般若班足聞已即證空定遂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汝等咎因以國付弟出家得果是知修行之人創初發意起心宜須揀擇邪正也。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結答彌勒前問世尊云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今答有五種差別不同也。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答前問修佛菩提幾等差別今答云一切眾生於十方諸佛廣大圓覺性中發起決定趣向殊勝增上心更當發菩薩清淨大願願我修此圓覺求知真識妄知病識藥之人誓願決定不隨前五性中外道及小乘之人依發願之力修行問今經屬頓教何云漸斷障耶銷答若據理則頓悟乘悟併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漸斷諸障障盡則行住臥一切時中觸向無非大解脫門故以法殿況之願滿則觸目對境一切諸法無非是大圓覺故以莊嚴域喻之問法殿與妙莊嚴域何異耶答殿者乃王者之所居處今借用之然法王宮殿有二若受法樂即涅槃若令他同己即處慈悲宮殿今障盡常在解脫故喻如殿如華嚴第一卷中初以宮殿喻於涅槃涅槃者即解脫故解脫曰殿莊嚴者此未證真法之時但空但假然圓覺超絕空假逈然獨立不名涅槃今願滿全證一境三諦一心三觀觀諦無二故諸法無非圓覺而圓覺性中具此無量無數一切諸法是莊嚴覺性也域者如國界王都三京觸目皆是圓覺壃界境域然解脫是一向超絕之義那莊嚴之流類圓覺與諸法本末相攝離於諸法無別所在無可住處故與宮殿亦非流類以此二事各喻一法可見也問前彌勒請問者先問大智即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文次問大悲即迴入塵勞文今佛何故先答悲而後答智耶答悲智相即故若智不即悲者為小乘觀智之所寂遂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然如獐獨跳不顧後群若悲不即智者在在處處不能離相起貪愛心即落凡夫愛見如楞嚴云我愛汝色汝怜我心以是因緣百劫千生常在纏縛若智即悲者不為小乘觀智之所寂不妨在生死界中度脫眾生饒益群品悲即智者不為凡夫愛見之所動終日度生而不見有眾生可度也如金剛經前三紙經文教示行人悲智相即同意彼文從一切眾生之類至而滅度之此正發大悲心又從如是滅度至得滅度者此兼發大智心此乃是悲即智又從復次須菩提不住於相此不住色與不住相皆正發大智心布施二字兼發大悲心此乃智即悲然對彼經文可解今意也。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皈大圓覺。
圓覺經類解卷第二末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2 圓覺經類解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本
心從凡入聖之差別故當此菩薩請問。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此文發者也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此指彌勒章說輪迴及五性不可以心思言議之事也謂名是言語道斷法本無名故言議不及相是心之行處法本無相故心思不及所以云理圓言偏言生理喪法無相想思則亂生尋常佛說諸相法門有染有淨破相法門染淨俱絕此已親覩已親聞畢獨未曾見未曾聞宣說如是頓教大乘染淨二法融通法門也小乘破我空曰小饒益菩薩破二空曰大饒益也。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請問者也重宣法王者前文殊章已說無上法王等今重說也一切眾生者即凡位也說菩薩者即三賢及十聖二位也如來世尊者即果位也此乃請問世尊凡賢聖果所證之法及所得涅槃中云何有差別次第。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與眾生。
此明圓覺體上無修無證之理圓覺自性非性者謂十方諸佛圓覺自性本體上本無五性及貪愛輪迴差別之性也性有循諸性起者則前差別之性皆有圓覺既有圓覺然圓覺之性有隨緣義而圓覺不守自性能隨諸差別性起遇聲聞人則成聲聞性遇緣覺人則成緣覺性遇菩薩人則成菩薩性遇不定性人則成不定性遇外道則成外道性然此圓覺性中本無取輪迴本無證涅槃又於圓覺真實相中亦本無四聖及六凡所以永嘉云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此徵釋所以謂以何義故前文說無菩薩及眾生耶良由菩薩與眾生皆是對待之法得有其名亦名幻化不實之相但是約有垢故曰眾生約離垢故曰菩薩到此菩薩與眾生一道拂去故曰幻化滅故既然幻化滅盡於中非唯無取輪迴之眾生亦無取修證之菩薩所以道諸佛眾生其猶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強名又云凡名聖號皆是假稱殊相劣形並為幻化又云世間名字假稱呼隨順瓶盤與釵釧是知不用憎凡凡是妄立不用愛聖聖是假名若得聖凡情盡自然體露真常。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此恐未曉前文法說故此舉前文說幻化滅故無取證者有喻似人之眼根而眼只能照見前種種差別之境不能照見自家之眼如刀不自斫指不自觸鏡不自照也若更將自家之眼見有一眼之時却成兩眼然而圓覺性上本平等無二不可以加矣如瓶已滿更不再添佛佛道齊法法平等裏許全超獨脫離相絕名無四聖之高亦無六凡之下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若於平等性上別生分別之心更覓平等之性便是頭上安頭是也大凡儒釋道三教之書皆有舉法舉喻於舉喻中不過如周易中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二義只如彼云近取諸身以乾為首以坤為腹以震為足以巽為服以坎為耳以離為目以艮為鼻以兌為口也遠取諸物者以乾為天以坤為地以震為雷以巽為木心坎為水以離為火以艮為山以兌為澤也又如道經近取諸身者為腹不為目也取諸物者三十輻共一轂也又如莊子云天地一指此即近取諸身萬物一馬此遠取諸物今釋書亦然只如第二普賢章云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烟滅者此遠取諸物為喻此譬如眼不自見眼者此近取諸身為喻凡學聖人之書者不可不通此理也。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此明對機說證眾生無迷惑自己顛倒逐物則無有差別之義此迷倒即三細六麤既迷倒之甚不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之法皆是幻化不實執為實有覺前念為非不覺後念此是凡賢聖三位之人也妄功用中者此是聖位中第七地已前菩薩皆是夢中修道謂到此地之後方純作無相觀蓋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已是虗幻譬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窹後則藥病俱無故言妄功用中也。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果位若證得十方諸佛一心寂滅相應無乖之理非獨是不見有所證寂滅之法亦無能證寂滅之人到此謂之二邊不滯能所俱絕一切處滿滿灑灑一切處密密彌綸八極崢嶸大千無處不周無剎不見所以道出頭天外看誰是箇般人此上皆是總標凡賢聖果四位不異下文方是開四位一信位息滅相二賢位息異相三聖位息住相四果位息生相大分與起信四位同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增愛耽著五欲。
此十信位於中有二初具足貪嗔癡凡夫後十信凡夫今初此一段文乃是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若不約凡迷即無信位故先釋云眾生者指四生九類也由妄想我者此是所執之體及愛我者此是能執之見謂一切眾生九類自從無始曠大劫來因一念不覺妄想錯入父母胞胎被父精母血包褁自己一靈之性三緣和合遂生得此身這箇是所執著底我而今又不知因起所由又於妄想一身之上又生起愛著之見謂這箇是我眼我耳我鼻此是我手我足我身我姓我名一切處不得動著我等爭人我並不曾有一箇於此自覺知十二時中前念續後念後念續前念念念生滅如燈之炎炎如水之涓涓塵勞妄想情狀萬態俱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於一切所耽著色聲香味觸法之五欲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
即聞熏也。
淨圓覺性。
即內熏也本然空寂如鏡明潔物來則現物去則淨了無罣閡祖師道性上本無性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發明起滅。
慧照朗然顯發心性無始妄習一時悟現如窹時覺夢然迷時即起滅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見於妄念如眼不自見今既開悟心冥真覺不以妄念為我故以冥真之慧照於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即此生滅之心迷性之時性即起滅妄念還自勞役心慮千營萬計念念不停此明息妄隨真然有真則有妄無妄則無真性自勞慮者正在此也張拙秀才參石霜悟道云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總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閡涅槃生死是空華。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既知生滅之念有害於道遂止絕馳求造作之心因息妄心妄不起處得法界淨法界有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若法界淨者於本性之上本來離相絕名無可分別并勞慮六塵之境並皆不生若事法界淨者於五蘊十二所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諸法當體即空良由心淨則淨心穢則穢古云心虗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渾潭清月朗然麤念既除得□安淨於安淨持心生愛著作淨見解便被淨解之相自穿了鼻孔非于外有塵境而來撓之故曰自所以於大圓覺無為寂照之中不得縱橫自在古云莫向白雲深所坐切忌寒灰煨殺人此乃是十信凡夫常與本覺之性相應不背之者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十信十行十迴向三十位三賢之人此謂之資粮位然三賢之人見解又高於十信之人遂覺十信之人所見之解是障礙之境於是便斷除著淨之解雖得除淨解猶有能見能覺之心遂住著能覺不知放捨只此能覺之心又是障礙故於圓覺無為寂照之中不得自在此謂之地前菩薩未入初地之人與覺性相應者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
此十聖位也上菩薩有照者指前信位之人淨解有覺者指前賢位之人解見之覺是二皆是障礙之境此謂之悟前二位之人所見皆非只如達磨欲西反之際命弟子各呈己見時有道副出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達磨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達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所無一法可得達磨曰汝得吾骨此三大士皆是有照有覺法執未除者也。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常覺者常則常常不變之稱即無分別之智照者即能照智也與照者即所照之境寂滅即空義謂此入地菩薩無分別智不住著能照之智及將照之境能所俱空二執並離所謂從本已來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分別相離能所相此謂之以無緣智緣無緣境以無緣境起無緣智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了無痕迹何以知之唯識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所以盤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到此境界風吹不入水洒不著清寥寥白滴滴脫於是非之表本仁和尚謂清鏡云高山頂上無可與道者啗啄如二祖出禮拜了依位而立達磨曰汝得吾髓唯二祖是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者也。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此舉喻喻如世人頭未斷之時頭為所也手為能也既自將劒斬斷之時頭為所斷手為能斷自家之頭既以斷了豈更分能斷之手所斷之頭乎決無是理東坡先生云首斷更無能斷者氷消那復更知氷。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合也礙心者即能覺礙之覺諸礙者即所覺之礙謂既用能覺之礙心覺去所覺礙之覺心更將能覺之心一時拂去即無能滅礙之心亦是能所俱忘經文從常覺不住至此皆明地上菩薩不住著能證所證也。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此下明不住靜也今初標喻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總目一代時教也疏云夫設言象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故以標月之指喻於言教謂見月須籍指端悟心須依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肇云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尋迹所不能迹祖云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誑小兒如黃葉止啼相似何以知之龐居士云孩兒正啼哭母言來與金捻他黃葉把便即止啼音禪云見人須棄敲門物得□仍忘堠子名大凡未入地之人須假教法修行纔人地見道之後登地證理更不假教法也。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法合也謂十方諸佛種種方便種種言說種種譬喻開發教示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亦如標月之指良由一代時教皆是不得已為眾生方便之故演說詮顯本性若復見性之人了知一切言說畢竟非性自然不復執著文字語言泥著文言經云了法不在言又云拈得鼻孔失却口晦堂云五千文字唯標指用指因觀月在天月落指忘無別事醉眠醒坐但隨緣莊子云筌所以在魚得魚忘筌罤之所以在兔得兔忘罤言之所以在意得意忘言經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不然則載空言以求道則去道之遠矣若將佛祖言教而為奇特者大似猛虎入㩜靈鳳投籠有甚快活豈不見洞山云若是上流應不將祖佛言教貼在額頭若貼在額上者如龜負圖自取喪自之兆。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前不住證及不住教此是入地菩薩與覺性相應如此也。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情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此當等覺妙覺果位也前則十聖之人但只換骨洗膓絕清絕點一向與麼去不解與麼來所謂出得魔界入魔界不得喚作離物遺人頺然吉凶之外打淨潔毯子抱得不哭孩兒才到果位非唯解與麼去亦解與麼來非唯出得魔界抑亦入得魔界到此天堂地獄虎穴魔宮月下風前婬坊酒肆刀山劒樹盡是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禪宗云飜身魔界轉脚邪途又淨名云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云不出魔界而入佛界此一段經文共有十對一識知對二成破對三愚智對四邪正對五真妄對六染淨對七依正對八苦樂對九有無對十縛脫對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者此二句是總總標下十對之別謂到佛位智冥圓覺並無勝劣分別之心所以下十對之法皆同真實一性又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為覺者此覺非究竟不見有障可斷障礙即覺方名究竟矣得念即智也謂十二時中正念現前之時則前五識遂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失念者若失正念則四智翻成八識今明念本自空非是無念故皆解脫此謂識智一對也成法者即修行精進也破法者即不修進毀於律儀也又曰眾生緣會曰成緣離曰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此謂成破一對也智慧即智也愚癡即愚也大寶積云癡從分別生分別亦作有癡性與佛性平等無差別此謂之愚智一對也外道即邪也菩薩即正也思益經云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古云一念心不生六根總無過此謂邪正一對也無明即妄法也真如即真法也古云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此謂真妄一對也戒定慧無漏三學即淨法也婬怒癡三毒即染法也謂三毒本空俱是淨行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此謂染淨一對也眾生即正報也國土即依報也涅槃經云我以佛眼徧觀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此謂之以性融相融相皆性即依正一對也地獄即苦也天宮即樂也若造極惡業就之時身雖所天宮即地獄也若造極善業就之時身雖在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實故云心能作諸佛心能作眾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等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如谷應聲語雄而響厲似鏡鑑像形曲而影凹故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善因終感善緣惡行難逃惡境儻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此謂苦樂一對也有性有三乘性也無性即未曾聞熏教法闡提性也以正眼觀來非唯他日迴心現今已齊成佛道此謂有無一對也煩惱即縛法也解脫即脫法也然煩惱但是依識性上起識性既當體即空煩惱何縛之有智度論云若有人言我當得一切種智是為戲論我當斷一切煩惱是為戲論亦可縛之一字屬六凡脫之一字屬四聖故楞嚴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此如空華與此同意此縛脫一對也已上十對名相之境雖異其意不殊何也但以佛證圓覺之心此心更無勝劣取捨由此之故故得一切諸法普同圓妙一一稱性普融無礙所以華嚴到此說事事無礙法界清涼云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該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無礙圓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也。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上文十對皆明所證之境即無差別之理此則明能觀之心即無分別之智法界即妙覺之用其體用深廣如海故稱海此法喻双舉問十對境上何故得事事無礙今答云良由用離合深廣法界海慧照徹了達前之十對諸境之相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鏡像如水月如龜毛如兔角如乾城如陰晴如黑白脫體皆空所以心不礙心心境融通理事一致豈不見壽禪師云截瓊枝而寸寸是玉折旃檀而片片皆香又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也此明十方如來入妙覺果位常為覺性相應也上來凡賢聖四位深淺各各不同對文可見。
禪教同歸今時學者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臆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以參學為戶牗各自開張以禪教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矢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辯扸譬如一父而生兩子其一子愛其父右足若左足之子出則其右足之子遂以利刃刺其父左足若右足之子出則其左足之子亦然是二子不知左右之足皆其父之一體今之佛弟子亦然不知禪是佛心教是佛語然諸佛心語必不相違脫會參禪者必不謗教會學教者必不毀禪豈不見子由撰龍井記云禪而不知教是扗所入之門教而不知禪是不識家也辨戈法師於教得禪口說如瀾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德風輙燦然何也只如禪家云禪和子汝未出行脚之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見柱杖只是柱杖洎手擺脫塵緣擔簦負笈撥草膽風見善知識行脚之後忽然得箇悟門是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柱杖不是柱杖直饒到這般田地方是小歇場打淨潔毬子抱不哭孩兒頺然於吉凶之外未解竿頭進步懸崕撒手要得依前似未行脚時相似見山依前是山見水依前是水見柱杖依前是柱杖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得移易一絲毫許方是七從八橫得大自在無障無礙安樂解脫大歇場也所以禪宗云莫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今此經亦有這箇消息只如第一文殊章文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此正是禪和子未出行脚之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柱杖是柱杖也其次普眼章云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皈於地乃至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者此是行脚之後悟道捉敗內之一身外之萬物一時百雜碎都盡是自己本來面目恁麼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柱杖不是柱杖也最後經文到此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等乃是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柱杖是柱杖也又如佛印四牛圖表行住坐臥者亦與此經之意符合且第一牛全黑第二牛半白半黑第三牛全白第四牛又成黑頌其一曰初學看牛日牛兒盡力爭愛從荒草去又向坦途行轉鼻繩難拽加鞭恨轉生而教犯苗稼由要及時耕二曰驀地轉頭來胸腰黑漸開出欄差笛引歸晚野歌催見鬪情猶墳逢群目尚擡良由鞭索在心地漸成灰三曰且喜全軀白安眠露地中身心如土木聞見若盲聾一朵雲生谷成團雪墮空皓然無異色不與眾牛同四曰已白仍迴黑還君舊日牛亂山閑放縱千古更無憂渴飲逢飢噉和光亦混流迢迢凡聖外誰敢向前收然此四牛只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等此即黑牛其次普眼章初入我空觀者即半白半黑牛其次證得二空之理見六根清淨六塵清淨乃至內四大依報正報世出間法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悉皆清淨此露地白牛到此十對之境混融一致此即最後黑牛是知一心之法窮本極末禪教無異始終一同但以闇證禪人徇文學士自以為肝膽楚越爾嗚呼是說是以息諍不然則轉增後人之病何利益之有哉是宜察焉。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忘心頓證也謂前說凡賢聖果地位階降漸次乃就機說有深淺不同又恐後人隨語生執執實有地位定存漸次若如此者則悟入無期故又示之以安心隨順也令人速證圓覺所以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也文三初妄心入覺內一指示心文有四節言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此第一節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此第二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第三節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第四節世尊到此復告清淨慧菩薩云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處一切行住坐臥之時不得起妄想之念行時不得起行念住時不得起住時念坐時不得起坐時念臥時不得起臥時念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然後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何也既知是妄即全妄為真以至舉足下足鳥道無殊坐臥經行莫非去路譬如波外無水前若不止息無量劫來顛倒攀緣分別妄想生死之心者即是著常見此則若更止息真心者又落斷見所以云我師說法常依二諦定有著常定無著斷是故智者不著斷常所以禪宗云死蛇拈得作獰龍糞土握來成至寶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謂此行住坐臥著衣喫飯妄想境界全是圓覺妙境更不可分別此是生滅畜生餓鬼地獄人天生死凡夫之境界也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者謂於無分別了知境界之中亦不辨別此是真實涅槃是諸聖人境界所以道衲僧行履要周旋坐臥經行觸處圓舉步直教千聖外擡眸常在月明前也蓋第一則不起妄第二不滅真第三不作凡見第四不作聖解凡聖俱盡一念不生即是圓明妙覺之心此謂之忘心頓證也亦可一忘妄二忘滅三忘知四忘辨也問此忘心頓證未審就何處耶答只就前凡賢聖果四位之中忘矣若於地位中能忘其差別之相名頓證也亦可行人以此安心於一切法悉得般若現前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二依法頓入也是法門即忘心頓證法門驚則初心怖則相續心畏則決定心聞則聞慧信解則思慧受持則修慧謂彼當根之眾若聞此方便法門心無疑惑體達領受任持則怛然合道與本覺相應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驗果知因也如金剛經曰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此謂以今生得聞得信得解之果驗過去曩劫種植善根之所以也。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功種智。
此即成佛智然此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且一切智者即自覺道種智覺他一切種智即覺滿然初即小乘次即菩薩後即佛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徧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虗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河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偈中初一偈圓覺無證次二偈就機說證後二偈頓悟圓滿貫前後章意者。
第一文殊一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解第二普賢一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行第三普賢一章依文殊之解及普賢之行入二空觀兼倣修法界觀既入觀方有疑故有第四剛藏一章發起三疑請問於佛既有疑心推究輪迴根本故有第五彌勒一章請問斷除輪迴根本佛令斷貪愛之心既斷貪愛之後行人到此行解具足必有所證故有第六清淨慧一章。
凡賢聖果地位階降掇送行人從凡入聖所以道因解起行因行入觀因觀起疑因疑有斷因斷有證問云行人於普賢章入二空觀證入圓覺成佛否答成佛又難云既入二空觀已成佛了何故更有剛藏之疑情彌勒章之貪愛清淨慧章之地位耶答能所分故謂普賢一章即行人能觀之智剛藏與彌勒二章皆是行人觀中所斷之惑清淨慧一章亦是行人觀中所證之地位是故此三章經文皆是觀中所除之節病病盡只就觀中成佛離觀之外更無別有經文也又難云既是觀中去節病之經何故却於觀後宣說耶答此謂之言不併出文不累書理不頓顯所以在後今威德章者由世尊廣開方便說法度人或有一類上根之人於前六章經文中聞佛開示二空觀行相并斷貪愛輪迴根本及示證入地位階級莫不一時踴躍歡喜悟明心地證入圓覺譬如出廐良駒纔見鞭影而行也其間更有一類上根之人亦於六章經文中聞佛如是開解如是開示觀門如是遣疑斷惑如是證入差別但以根劣執麤不能入二空等觀譬如大寶埋在塵土之中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傷迷救悟接下垂方以此之故遂起請問世尊作何方便救度中根之人故有此章經文又所云別明觀行者此別之一字乃對前通明觀行得名此有二義一則由一類上根之人已依前二空觀門證入畢更不假修三觀諸輪故稱別二則此三觀諸輪各各自別只如三觀或是一人具修三觀或只修一觀或修二觀或單復交絡遂成二十五輪被二十五種人故稱別也於中前二章經三觀修行後二章經兩重除障今威德章即正明三觀行相也。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言威德者此有二義一約事說二約理說且事說者譬如有人有威故令下畏之有德故令下慕之理說者威字如道如德蓋威即圓覺體德即圓覺用何以知之華嚴法界觀序云甚矣眾生之迷也身反在於心中若大海之一漚耳而不自知有廣大之威神而不能用又道德經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解云小威者死生也大威者道體也由此門三觀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撓妄惑不能侵故表菩薩於圓覺體用中得大自在故曰威德。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者此是領前章依凡賢聖果地位漸證之經文也令諸菩薩覺心光明至而得善利者此領前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等忘心頓證之經文也覺心光明者謂前聞佛說漸證頓證法門使一切菩薩了達本覺真心之體於此體上起大光明遍照法界之妙用此之覺心光明顯發者有類楞嚴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若就事說即佛手指上有紋印也若理說則表能入之智海印者即表所入之定即體也發光者表於體上起大妙用也承佛圓音承受也圓音者於一音中具一切音謂之圓者此是佛說圓頓之音也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者謂聞此法門尚更不假三大阿僧祇修行而便克獲成就圓覺勝善利益何況勤而行之者也此謂之不歷化城便躋寶所楞嚴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勝淨妙心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於而復始。
此中先立理也唯願下乃正請也譬如大城至非止一路此先舉喻也一切菩薩至非一方便此次舉法也大城者喻圓覺也四門者喻行門也何謂之行門即信解行證也只如有一大城欲東門入者當示之以東路欲從西門入者當示之以西路南北亦然今一切菩薩亦復如是於三界之中度脫一切眾生掇送直至無上等正覺莊嚴諸佛國土豈是一方便而能了得此大事因緣然欲從信門入者當示之以信法欲從解門入者當示之以解法行證亦然良由病有千門藥生多品投機隨器不得一同宗鏡云根機莫等樂欲匪同然四門入所雖殊在一真見時無別如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為羅理國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為國此之謂也教中說凡度得一人成佛曰莊嚴者由佛果本具藉因飾成也。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稱性標本也無上妙覺在東則全東在西則全西南北上下亦然所謂六通四闢糠粃瓦礫小大精麤其運無乎不在所以華嚴云法性徧在一切所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且一切諸佛果上得號為如來者蓋因地莫不因修此妙覺同證此妙覺皆從此妙覺而出也非唯一切如來從此而出乃至五蘊十二所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色空明暗一多大小凡聖染淨心境種種諸法亦盡從此妙覺而出也何以知之且如一切眾生於十二時中大開眼見時且道天為誰高地為誰厚山為誰青水為誰碧以至春為誰暄夏為誰熱秋為誰涼冬為誰冷莊子云孰主張是孰維持是孰居無事而行樂是以此推之一切法盡從自己一段光明中發現稱自己之性與自己之性同一真體平等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一切菩薩若於此中起行修行更無兩箇路皆是修前二空觀門於此觀中莫不破疑斷愛根塵普淨悲智雙行離境離心無能無所前後諸佛皆如是修行豈有二法乎。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皈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約隨機之行以舉數也若據佛說一代時教法門皆是用方便法宜對機治病其數自有無量無邊卒難窮盡今且圓融收攝循隨此中根眾生之性差別不同者當有三種也良為眾生根性利鈍不同煩惱厚薄沈掉不等隨其機性設教多端若不如此則難為趣入故楞嚴云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為處方今此中根眾生其性雖有萬差而靜幻寂三門一時收盡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下正示三觀初泯相澄神觀中初標本也此乃於前經開解謂若欲入此觀者當須先且了悟自己分上本有靈明圓覺也。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此正釋起行也上悟淨圓覺者屬解此以淨覺心取靜為行者屬行有解無行如有目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無目單輪隻翼不能飛運既了悟覺性此是行本必須依解而修方為妙行譬如膏明相賴目足更資意謂用了悟清淨本覺真心為本於十二時中一向取靜悄悄地為所行之行禪云一念萬年去古廟香爐去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所以達磨云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又寶藏論云夫入道之徑內虗外靜如水澄凝萬象光映其意不沈其心不浮不出入湛寂自如此乃還家捷徑治病神方前來十二時中一向用動底心此之動心是識所以不見識今內澄故息種種攀緣妄念心中纔靜靜即是智以此之故方始覺知無量劫來分別業識前念續後念後念續前念如此煩動元不曾少住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本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諸妄念方始知分別識心煩亂躁動不覺知停由是覺來覺去識心纔靜即到極靜之境界靜纔極便自然妙慧發生既妙慧發生則勘破六根六塵六識之妄法故云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無定若是主人本無攸往塵以坌污為義今既靜慧發生則一時捉敗故云永滅滅者無也如明來暗謝智起惑忘便能內發寂靜清虗輕安調暢此是於靜中得箇悟門如乾卦剛徤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圓覺寂靜輕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虗矣。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感應也由良寂靜之故遂得妙慧發生所以感應便見十方三世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顯現歷歷可見如鏡照像了了分明故云鏡明則像像歷然智顯則心心交徹永嘉又云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問行人入此觀悟明心地之後當知唯是一心心外更無境界今何却言十方如來之心來行人心中顯現耶答孟子云說詩者不以言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為得之矣今此非謂有十方如來心來行人觀中現但是行人纔明悟心地之後便知十方如來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於中顯現古云不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老氏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同意問鏡中真箇有像否答云鏡中豈有像乎既云鏡中無像今何故見有耶答云雖然見有而脫體是空久已知矣何故現見耶既有像須有來處豈不見晦堂云鏡像若是有攬之不盈乎鏡像或謂無分明儼然圖今有何義故如此耶答今約慈恩宗法相家說者謂鏡之光明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我將眼光去照彼時却被彼之光明倒射我眼光却自照見我面一似在鏡中然鏡本無像水中亦爾若無光明之物無所現之像即反是說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結觀名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止即定謂止絕一切妄想境界觀法性諸空所以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當知唯心之外別無境界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萬物一體也現乎天地之間隨其所稟詫質起名故多分別返照歸源默而不怠其體也如鏡之明物來則現物去則淨了無罣閡其用也似圓月當空無所不照倘纖虗之所覆光不透通則陰矣。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性依識識若不去熾然無著則心性無動六識纔有所到即從六根隨六塵三和合有為幻化幻化者起滅也幻者起也化者滅也知起滅者淨覺心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纔息生想即是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隨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眾生也若觀心者變起差別幻智徧觀八萬塵勞之眾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為開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
根塵既消自他無二故能內發同體大悲。
輕安。
從性空起非是凡夫愛見故得輕安暢適此是閙處有箇悟門也。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此結通也此明菩薩莫不皆從此幻觀門方能起於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彼觀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觀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濫故令揀之前文云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尚未幻智與真覺相去如何今揀去說使入此觀觀彼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幻法此能觀之智不同前來幻法只此說不同底心又是虗幻故楞嚴云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真須和此知幻之心一時拂去。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總結也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此菩薩所以圓融修此觀妙行者乃是依妄起智入覺所以道大平本是將軍置不許將軍見太平譬如依土長苗棄苗收子法喻皎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此結觀名也此即幻觀亦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謂齊等離沈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沈者乃是坐禪之時昏沈瞌睡也掉者乃是醒來舉心紛飛妄想也若於坐處不瞌睡者即離昏沈若於行處不紛飛攀緣逐物者即離掉舉既離昏沈掉舉方到得此觀勝妙之定處且前靜觀即門內做工夫此幻觀即門外千差萬別處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空雲欻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常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念念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本無量逼迫苦未來所苦亦無量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是思惟即應勇猛發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徧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未來際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此謂之修幻觀所以禪宗到此云雖然鼻孔遼天也要脚跟點地。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下第三絕待靈心觀也先標本起行也既了悟覺悟次當起行謂了悟清淨本覺之心不取著第二三摩鉢提乃不取著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謂此之寂觀離前二觀處手中道到此境界便了達知覺四大妄身與緣影妄心並不是無為寂照虗通之理皆是能所障礙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纔有能所有真妄並是障礙之法也無知覺者心緣曰知身觸曰覺既了知能所皆是罣礙之法若入此觀中境界便無能知所知所覺既無能所唯是一心此之一心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所以道心月孤明乾坤都一照此明之一字正顯靈妙絕待之體然此靈體之上上無頂下無底傍無邊中無在既無當中有何東西南北上下四維乎欲言空寂不似大虗欲言相用不同緣起欲言知見異於分別欲言質礙異於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肇云夫菩提之道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上引諸說只顯靈心絕待今此入觀恐知字引惹分別之心故本覺但云明不依諸礙即身心能所今不依者謂入此觀時更不依倚身心及能所直造靈明本覺禪宗謂之單刀直入獨步丹霄又如金翅鳥擘海直取龍吞寒山云男兒大丈夫作事莫鹵莾徑捷鐵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須行行之轉辛苦言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者永得乃究竟之辭超過迫殊對得礙即前幻觀此觀涉於煩惱無礙境者即前靜同於涅槃謂修此觀證入之時便永得超過前幻觀與靜觀之境界非唯超過前二觀和自己資緣所受用之物并國土世界一時超出既然一時超出之後又不可一向打淨潔毬子抱不哭孩兒一時空空去落在無事界中黑山下坐死水裏淹須知宛然依舊還他身有地水火風四大宛然還他心存見聞覺知此之六根六塵六識之相宛然只在塵域之中而此之靈明覺性出乎陰陽造化形名度數之外如金器中鐘之聲若一擊著則其聲鍠鍠出乎其外若到此境界之時且凡夫煩惱生死之法與聖人涅槃出世之法皆不能留滯障礙然此之涅槃屬理故云留煩惱屬事故云礙今先明鍠字初以唐韻未修故圭峰疏中准切韻訓樂不是器中聲今取其聲勢不取訓字此應是金石等器中聲相今且現聞擊鐘磬之聲其聲鍠鍠然即知鍠字是聲之相狀澤人四潤稍拙應云如金器聲鍠鍠出外故詩云鐘皷鍠鍠其義可見也次取大鐘乃器中之大者其聲遠聞今見行廣韹再經修定故於注下添云大鐘也與疏正同意今文中正取大鐘而兼用聲相也後正釋喻旨以鍠喻世界身心聲喻於靈明觀智謂從器聲出器不能拘故聲聞四遠器局本處以喻觀智約身心修之身心所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但以法喻相當不必扄喻所依物也。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後不取靜相靜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滅便能內發離前二觀輕安得箇悟門纔方悟入便與佛寂滅一心境界一般故云妙覺隨順此是在觀時同佛所以初地菩薩在觀同諸佛出觀同凡夫寂滅境界者一心也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非是息動之寂滅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謂依體起智曰自根塵發識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者迴觀一切眾生所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虗妄浮想之所執持其實本無實體故華嚴云一切眾生但想所持其猶空雲雲是空之浮氣了虗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喻如眾生壽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眾生畢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梵語禪那此云靜慮蓋靜是靜觀慮是幻觀若修此寂觀不即前二觀亦不離前二觀謂正當靜時不見有靜悄悄底相便如閙浩浩處然亦不妨全不靜處正當閙時不見有閙浩浩底相便如靜悄悄處然亦不妨全在閙處如是則在靜不見有靜靜只是渠謂之動靜一源往復無間何以知之疏云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定慧平等故曰禪那然此三觀若約所配亦有多說初觀即體次觀即用後觀即相若約悲智初觀即智次觀即悲後觀即悲智雙運若約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後即定慧平等若約三諦初即真諦次即俗諦後即真俗不二第一義諦若約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後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觀次即假觀後即中觀若天台教約義理則同若約意趣則別此三觀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觀則推窮諸法相又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觀所三諦也若約修初小乘次菩薩後佛若約對治初即對治凡夫著相次即對治小乘不發大悲後雙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云正當弄時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處亦不住一處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裏即喻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為妙矣若約禪家譬如猫兒捉鼠相似若於穴前瞌睡之時則鼠出不知若於穴前叫喚之時則鼠亦不出唯是於穴前不睡不叫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靜觀而昏沈不得悟道穴前叫者即入幻觀而散亂亦不能悟不睡不叫者者即入後觀中非唯不昏沈亦不掉舉斯為得之矣此約前二不得意者形對而云若各得入處即成三觀耳。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顯圓修也法門者指前三觀圓覺是一心之法門是三觀乃為圓覺之門戶蓋門有出入義悟此法即入此門迷此法即出此門然此三法門皆是依倚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皆趣入圓覺始終不相捨離故云親近隨順然佛及菩薩同修此三觀同證此圓覺也然隨機隨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種同之與異隨類難准然必皆依此三種事業也圓證者三觀齊修方得圓證若但修一者為偏矣。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此校量顯勝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一無賊二應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語辟支迦此云獨覺亦謂之緣覺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辨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永出三界具足六通八解且如勸得一人二人持於五戒十戒據諸經說福已甚多何況令爾許億人成就辟支羅漢之果此福與前之福譬如海形牛迹又不可以比校雖少然如是都不如有人暫得聞此十方諸佛廣大靈明圓覺大自在無障礙一心法門於剎那極促頃刻之間用不背心於聞思修三慧熏修習學圓覺之功德何故如是以此法門能令行人不歷三祇便登佛位如法華說龍女献珠一生成佛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偈文初七句標舉次六句頌三觀後七句引例。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佛以一音逗於萬類其所說法者說一乘法而眾生心地差別之故遂見佛所說之法各各不同如娑竭龍王一念降雨於一切處所見不同若大海中見雨清淨水名為無斷絕他化天雨簫笛乃種種音樂名為美妙化樂天雨大摩尼珠名為放大光明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乘髻夜摩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䨱蓋龍王宮雨赤真珠名為涌出光明阿修宮雨諸兵仗名為降伏怨敵北鬱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以龍王一味之雨各隨諸天所感不同今佛亦然但說一乘之法若聲聞在座之時其所聽者乃是四諦法若緣覺在座之時其所聽者乃十二因緣法若菩薩在座之時其所聽者乃六度萬行法然諸文但說一心法門隨眾生所聞時有差別今前門雖統明三觀而隨機單複不同故二十五輪各有證入此菩薩善能辨別隨類圓音故當其問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此指前三觀法門甚是希奇少有也。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涅也請法也。
此諸方便者即指前三觀於圓覺者指前所依了悟覺性之行本也有幾修習者謂前威德章中蒙佛開示三觀行相分明並已知了尚未審諸菩薩所修為復是一人具修三觀為復是三人各修一觀為前修為後修為同時修為不同時修為依次第為超次第故云有幾修習也意問威德章中三觀如何而修矣。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無相之相故曰實相出體即圓覺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答文舉意標數也一切如來者即指三世諸佛與十方諸佛廣大靈明圓覺清淨體上本無所修之人既然無修無證因甚諸教所說一切菩薩及末代眾生又有修有證耶良由於本覺上一念不覺迷真背湛喪本受輪以諸佛所說者但依不覺故說有幻力修習遂有修有證此之修習以被機之故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輪有權義謂能摧惑障令正智輪故名為輪言二十五輪者且初三觀單修次三七二十一輪交絡複修後一輪圓修三觀慤法師疏中於二十五觀約喻各立一名而圭峰疏中全用之以管經文令行相顯著。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菩薩等此下二十五輪皆有標列結亦應一一標云悟淨圓覺以為起行所依之本今為前觀既標列有了今恐文繁故略不載又此三觀行相前已具釋了今但要分成二十五數被二十五種機并顯單複之相故略去不存今此澄渾息用觀也此觀譬如濁水先且澄令清潔清潔後則可於中以見於物今修此靜觀亦復如是謂行人自從無量劫來只用此無明煩惱一切業障妄想顛倒攀緣分別之心未曾暫歇今既入此觀當以定力止息調伏勿令再起如人執杖視牛勿犯人苗稼唯取極靜者此明一味靜念更不依倚形色不依地水火風及見聞覺知良由靜念沈慮之力遂覺身心悉皆空寂至於瞥爾之念尚無煩惱如何得有既煩惱不起即全是覺心故云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謂不起當體法空之座便入諸佛寂滅涅槃真如理也。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此庖一恣刃觀也本出莊子養生篇彼文乃寓言一著者姓庖名丁為文慧君解牛三年之前所見無非是牛三年之後不見有全牛其殺牛之刀十九年更不曾少損有若新刃初發於硎石之上也夫牛之百體有離有合有曲有直有竅有穴至於毫毛之末莫不各有法界而況解於細骨之間獨無修理乎且離處因而離之合處因而合之曲處橫而理之直處從而通之有竅則行無竅則止若夫解牛至此則猶土解也始動而百已判矣尚何用力於其間哉若然則牛已不傷而刀復如故蓋牛譬於物也刀譬於生也善解牛者所解之牛雖眾而刀初不少損善遇物者所遇之物雖繁而生元不傷也十乃陰數九乃陽數此見其年歲之往已久也三年之前見牛者此不見道而見物也三年之後不見有全牛者此見道而不見物也夫以吾之一生而處於無窮事變之間苟非順性命之情以頤養之則殘生傷性伐德損壽與死為隣其能久而精神不耗魂魄不勞乎據莊子之意以牛喻世上高名厚利及榮華富貴酒色財氣種種虗幻不實之物以刀喻吾之一身以一身順萬物凡事付之以自然不越性分之理者則能保養一身遠乎患難終乎天年盡其壽考不夭斤斧處於中道分經之意即不然以牛喻萬行以刀喻靈明觀智喻如菩薩入此觀時利益眾生廣修萬行應緣入俗種種施為於自己靈明觀智之上常明明常歷歷全超獨露初無虧缺一念不在家之時便是損己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經言佛力即覺悟之力備行菩薩清淨妙行者即戒廣度群品備學法門不失寂念者即定及諸靜慧即慧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不假諸行也此正是絕待之義便證實相此明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呈音出礙觀此前寂觀云如器中鍠聲出于外慤法師疏云如萬鈞之鏞星樓受礙搖杵一擊聲振寰宇自體兼他不能留礙豈以樓拘鐘相使響不通形礙管絃令音不透者也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以諸幻境無邊難可窮究故直云滅滅者絕念也作用施為又妨禪寂故云不取獨斷煩惱者者但與靈心本覺相應煩惱自無所有所斷既空無所有處即便是證悟此上靜幻寂三觀乃是單修然靜與寂何以異耶由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靜是禪定寂是涅槃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輪分為三類類各有七輪也第一先用靜觀為首幻觀與寂觀兼修乃是先修後修有二輪先修中修後修有二輪無修齊修後修有三輪共成七輪第二却用幻觀為首靜寂兼修亦是先修中修後修二輪先修齊修後修三輪共成七輪第三却用寂觀為首靜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輪今當第一靜觀為首也。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一運舟兼濟觀謂此菩薩修定以出塵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也先取至靜者標首由至虗極守靜篤也故此標靜觀為首以靜慧心從靜躡迹起行以者運也靜慧心者即舟也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者此兼修幻觀若無靜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脫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即結名此是先修并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若諸菩薩以靜慧故靜也證至靜性性即寂也躡靜而兼修寂矣便斷煩惱永出生死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亡以出生死是果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此結名是先修及後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三首羅三目觀也此三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若諸菩薩以寂靜慧靜也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幻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寂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結名此是先修中修後修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四三點齊修觀也三點者梵書伊字∴也慤疏云一人具修三觀即名為齊非是同時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斷煩惱已寂也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幻也煩惱既盡愛見已亡故所起行無不淨妙可解他縛此菩薩者是先修中後修第三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五品字單雙觀也上單靜觀如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云單雙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此乃齊兼幻寂也初句是靜後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齊修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六雙頭獨足觀也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皷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觀如獨足也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齊標靜幻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眾生也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備故入中道此段與前段經文異前則靜獨為初後始兼寂幻此則靜與幻齊為初從始單修於寂也欲易見者前則上單下雙此則上雙下單此是齊修後始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七果落華敷觀既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華敷者復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眾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齊滅也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兼幻也此是齊修第三輪也次七輪一一標幻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今初先武後文觀也謂武王先興兵收伐紂王之後倒載于戈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鑄戈戟為農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隨順度脫眾生已後入靜觀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此標幻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靜也此是先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二功成退職觀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後於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於功成名遂身退拂衣皈閑依前只是舊時秀才也喻菩薩發慧利物度生畢即是功成習寂內修名為退職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此幻也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兼寂也此是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三幻師解術觀謂先起變化作術法後皈靜體寂故曰解術幻靜此是先中後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四神龍隱海觀謂起幻化生如神龍布雲雨也歸體入靜如隱海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五龍樹通真觀也謂先起幻後皈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習真乘自階聖果其名龍樹者傳灯云西印度城北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眾說法初入佛道之時九十日念盡如來一代時教遂高聲唱言孰謂如來言教廣博遂入龍宮誦出下本華嚴十萬餘偈今現傳於世者也此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六商那示相觀也商那和修即優波毱多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皈寂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七大通宴默觀也大通如來即佛也先用利物後則皈寂此齊後第三輪也。
後七輪一一標寂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今初寶明空海觀也佛頂經云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又寶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二虗空妙用觀也謂靈心之體如虗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三舜若呈神觀也出楞嚴經舜若即虗空神遇日光映之暫現如修此觀先寂次靜後幻此先中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皈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後修奢摩他。
四飲光皈定觀也即大迦葉亦云大龜氏昔為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塗佛感得金色此觀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皈定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五多寶呈通觀也以多寶佛先成道證真如體後於塔中發起出法華經中如靜幻無礙此是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六下方騰化觀也出法華六萬菩薩從下方現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七帝青含變觀也出華嚴偈云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眾生見佛時同佛菩薩色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復安靜此是齊後第三輪也。
後一輪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名如意圓修觀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三觀齊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應心所求無不皆現今圓修此亦復如是於諸法中舉體相即無不全具於諸性者即靜觀相字即幻觀覺性即中道寂滅觀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此是從體起用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者此是會皈體也謂若菩薩用廣大靈明圓覺之慧圓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種種諸法舉體全真以何義故良由以覺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雙遮雙照體用無二寂照同時是為圓融無上妙覺此菩薩者下皆結名也。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示修習梵行淨也此即戒學寂靜者此即定學思惟即慧學此是三無漏學也大凡學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學而從凡入聖如莊子云宇泰定發乎天光與此同旨謂修此二十五輪之時於事相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須持戒防非止惡入定對治動亂發慧辨邪別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儻若觀中有礙宜須於三七日中哀告投十方諸佛懺露先罪改往修來書寫二十五輪五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䖍誠精祈一行若是於三觀之中已的樂修一觀者即便隨意修習更不必求若心於猶豫不決勝劣難分即當憑仗聖力以卜之不宜揀擇但依所捻結開而看之而頓漸自知休貪別觀若更懷疑則失前功不可等閑輕於事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偈中二偈標意及觀綱也次一偈結因後二偈揀示云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此二句長行既無此偈即顯謂獨除却上根圓頓悟解之人并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則不必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法不隨順者不取相也既不隨相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遇緣即宗本自無傷不可加之以繩索也是知前普賢章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揀之矣又下文云隨順勤修習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隨即不隨倒法此不隨即不隨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隨正法乎後六句總示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2 圓覺經類解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
經起淨諸業障。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謂行人入前三觀諸輪纔有證便執著四相四相者一我相二人相三眾生相四壽命相謂證心不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證了悟了心不忘曰眾生相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覺照現前覺心不忘曰壽命相然一切業障皆依四相而生今此問答除之諸業自然清淨故當此請問也。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今於一味之中廣張諸輪屈曲差別雖然差別不乖一味之法此尤為難見故曰不可心思言議也因地行相者此指文殊章問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也覩見調御歷恒沙劫下此是悟因地所行之行也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因地治染體解是難今蒙佛開示觀門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中備知炳然齊現如瑠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慶慰然楞嚴說眾生洞觀不過分寸阿那律見閻浮提如掌中果菩薩見百千世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今既入觀以觀智之力所以徹見如來因地恒沙劫中修行之事也問此之調御未審十號之中當第幾號耶答云當第七號也然十號者一如來者髣同先迹號二應供者堪為福田號三正徧知者達偽通真號四明行足者果從因得號五善逝者妙往菩提號六世間解者窮盡法界號七無上士調御丈夫者降生成道號八天人師者應機說法號九佛者三覺圓明號十世尊者出世獨尊號以此證之是知調御二字當十號中第七號也謂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猿意馬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此中問意不說本來都迷意明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為情猶憎愛未審有何之法染汙令我用心異於諸佛迷則不悟悶則不證入本覺也。
惟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唯以遮盡一切法為義願以希求樂敬為義法性者乃諸法之性若直談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法皆無自體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破四相豁融諸法皆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從前經文但云覺性此段云法性意在茲矣。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此中說四相有二義一總敘過由二別釋其相今且先總敘其執中相之過由謂四生六道二乘菩薩一切眾生自從無始曠大劫來用妄想顛倒攀緣分別之心執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不過是真我本有迷之為無妄我本空執之為實橫計此四是真實我之身體所以楞嚴云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輪轉苦海喪本受輪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說一凡夫迷識境四相二菩薩迷智境四相且識境四相者謂執取自體為我相此妄認四大云是我也計我轉趣於餘趣為人相此謂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作惡得生三途也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為眾生相此謂我一身生在世上百歲之中或少壯或衰敗苦樂得失種種相續之事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相者謂我捨此一報之身死後便生張三李四家常住不斷滅也此乃金剛中說四相也今此亦可總收在內下文別釋四相方是菩薩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見。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謂因執四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他憎愛妄生執著順我者即愛之違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為是異我者為非如是憎愛是非不同者皆因反合執我也既有憎愛之心未免於虗妄身上又生一重妄想何故如是為這箇四大五蘊百體九竅乃是於過去本覺之上一念不覺背湛迷真之後錯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識眾緣假合在此喚作托異物以成體借他家而權住只此一身已是虗妄了那堪今生又於此身之上執著我人四相即是兩重虗妄所以楞嚴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既不知是兩重虗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過是憎是愛於憎愛上或毀或謗更相殺害在為冤讐讐家於愛上被形體壞男根為地獄種作無間業生起造作種種無邊之業牽入苦樂之趣譬如道路能引人至地頭故□曰既業成就即受生死流轉此謂之一念受染地獄門開瞥起姿心刀鋒聳立化書云至婬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楞嚴云多婬之人化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因執我故輪轉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脫也其次二乘之人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然息緣斷惑如獐獨跳不顧後群纔超出三界後一向趣寂躭定灰身滅智妄見涅槃寂淨之理可證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未至寶所大鈔云趣寂纏定化城非實寶藏云譬如困魚止濼病鳥栖芦其二者不識於大海不識於叢林二乘之人趣乎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安禪家到此謂之縱饒脫得髑髏前未免墮在黑山下一向黑霧罩定這箇喚作焦糓芽敗種子永不發生此一段文總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業次二句受報後二句雖出三途却墮二乘之境然此十句經文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法門謂初由此便生愛憎二境至二妄想依生妄業道者此當集諦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者此當苦諦厭流轉者此當道諦妄見涅槃者此當滅諦初二諦乃世間之因果後二諦乃是出世間之因果也。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者此正是結答前問云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只應不合執認四相展轉生過縱離六道復墮二乘皆是執我故不能得證入圓覺也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能入即信解行證前問云因何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覺違背拒敵使令不得證入自是一切眾生因執我之故所以不入譬如夜間夢見別有一身或往或來或於種種之事然此夢身既然未忘畢竟不能合於本身亦非是本身違背拒敵使之不合但是夢未醒所以僧問龍牙云佛祖還解瞞人否牙云你道江湖還有礙人心否又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佛祖雖無瞞人之意為時人透不得所以道自是不歸之便得五湖渡有誰爭此則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文而諸能入非覺入故者意謂若悟入圓覺之時自是因信解行證之故所以得證入而圓覺本無出入入與不入初不干本覺之事只如參禪之人或十年二十年處處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時此亦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因夜以繼日坐以待旦䇿發進修加功練行做工夫而悟若是與麼人何愁與麼事不是與麼人莫怨與麼事此之謂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皈迷悶。
動念即前苦集二諦息念即前滅道二諦謂以是上來所說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動念是凡夫苦集二諦之法息念又是二乘滅道二諦之法縱捨凡夫境界又墮二乘境界所以皆歸迷悶不悟圓覺不入圓覺也。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此徵云動念既是背覺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義故俱稱迷悶耶答云良由動念是我動息念是我息我相既在動息俱迷所以不能證入此皆是無始世來於最初根本所起獨頭無明此之無明不待對境自然於無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雲如鏡忽塵以此無明作自己主宰耽著我相主是無明之體宰是無明之用有運用判宰之義也。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是此一段文却轉釋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有無始本起獨頭無明為己主宰之故不能悟入圓覺類如世上有一般人若是十歲二十歲之後盲却其眼雖眼不見物說之則能了知若在胎中便無目生出來便盲之時則對色之時種種為說終無所益如涅槃云如盲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䩕耶答云不也復問貝色復何似耶答曰猶如稻米末又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曰猶如雨雪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雨雪復何所似答曰猶如鵠是生盲人聞說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所以寒山詩云因緣都未詳盲人問乳色如是則盲人問乳跛者訪路與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者前文殊章得本起因地則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無明則所管一切法皆是魔業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所以經云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為本故云皆是無明前如以金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為器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者此之認我之相不覺不知不能自斷有似世間卑賤之人縱饒卑陋六根不具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斷著性命否於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於後段愛我之言及養無明之語後段血脉連環故此通前後文也。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一道總結前文從無始來生此皆之障道之所以有愛我經者我與隨順者此對順境生愛心以明有我非隨順者便生憎怨者此對違境以起憎心以明有我也用上來憎愛二心長養無明種子及現行種子所謂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不過是見不超色聽不出聲境起心隨攀緣不息以至念念憎愛念念取捨念念相續以此之心求悟圓覺成就佛道者無有是處縱令勤苦經劫種種行門但轉助得無明所謂鑽氷覓火掘地尋天緣木求魚蒙沙作飯狂用工夫終不能成此上經文皆是總敘過由下文方別釋四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此下文乃別釋菩薩迷智境四相今且徵云如何是菩薩犯著我相耶答云謂之一字乃評量之詞評量菩薩大心眾生纔入初地用第七識心證第八識然第七末那識是能證第八阿賴識為所證假令修道捨妄證真只此能證之心不忘便謂之我相然第七識屬見分第八識屬相分也蓋梵語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癡我慢我愛我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體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弦即緊急緩即慢此皆是支體不調手足失度之狀方法也針艾譬逆順境界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調和順適之時則暫忘我身肢體緊慢之相此況境無違順暫忘我相也至於調攝保養乖失方法宜寒則遇熱宜熱則反受寒其肢體弦緩之相宛然一朝醫來或加以針或炙以艾則肢體覺痛此況逆順境來喜根心起便是我相也今學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靜室或隱處深山離物遺人頹然於吉凶之外心絕經營境無違順習閑成性暫得忘情不覺自他便謂我得道已無我相了也這般人假使世間高名厚利榮華富貴酒色財氣皆動此人不得但以讚嘆其所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歡喜若毀謗無所得之法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謂捨妄證真一時無我了纔被人以逆順之境來取之我相依前在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上文並是麤相此結指細相也其心乃至證於者此屬能也如來畢竟了知者此屬所也所中又如來畢竟了知是能清淨涅槃是所意謂非但了知二乘涅槃為我相設使了知如來涅槃亦是我相也然如來涅槃但是虗無圓照無為覺體非別可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德云縱饒窮到底猶是涉風波。
善男子云何大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心悟證者此覺悟前證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人相意謂此之入地眾生到此又悟知前來證心是我相既知證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證底道理解會故謂之不復認我今來所悟之心更無我相了殊不知只這所悟底心依前只是人相之我與前我相一般前證心是麤底識此悟心是細底識縱饒謂此之悟心超出過越前來一切證心未免皆屬人相何也尚有能絕能除之心存焉。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彈證理皆名人相。
不取能所故曰圓悟無非不盡故曰備彈意謂此之眾生用第七識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相俱是有我直饒圓悟涅槃備盡得證心之理不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前故曰人相何也為少悟之智不是差別之心故曰少也。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又徵云如何是眾生相謂覺前能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又名能展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相待了此無定故能所離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謂前證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此舉喻釋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語詞以為義勢以顯眾生相不妨義理至淺近而文且幽隱今為子細分扸于慈世尊召淨業云善男子要知眾生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說問說道如何說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張三亦非李四若我是張三則便有彼之李四為對待若我是李四則便有彼之張三亦為對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生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此却是佛說也謂彼人既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而和合生之時而世尊便知彼說眾生之人已無自我了非唯無自我亦無彼我也既不執是我即無彼我對待之法上文徵釋己自可見了世尊又恐後代眾生不會再來將非我非彼一句分開為兩段徵釋使其易曉今先徵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說非我如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生既道我是眾生即便無自我了又徵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說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人適來自道我這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生既道我是眾生即便無彼我了雖然於自我彼我都無了尚不合有執眾生之心也無自我者即無初證心無我相也無彼我者即無第二悟心無人相也尚有眾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書有文易意難意易文難者有文意俱難者文意俱易者此乃文難意易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此合喻對辨也意謂但是地上眾生雖然了達得第一證心是我相又達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心不忘便是眾生相也了疏云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及之處存有一箇所了之心豈非眾生相乎此謂之靈龜曳尾拂迹迹生也。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才有證心證心不忘便謂之我相才有悟心悟心不忘便謂之人相了得證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謂之眾生相前三相俱盡唯是一味照覺現前覺心不忘謂之壽命相今且先徵起云如何是壽命相答謂等覺位大心眾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己光明裏許離煩惱障離所知障無一絲毫污染遂覺前來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皆盡照徹真源於一切處一切時全是此之一覺更無兩箇便擬將此作用之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業即業用或自利或利他種種等行此之智照正是微細染識謂之細中之細一似人之命根常常相續不能自斷又不能自見之如楞嚴云阿難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禪宗謂之命根不斷不到牢關亦謂之智照現前猶是真常流注又云萬里不掛片雲虗空正好喫棒何故如是只為到此境界不合猶有依倚在猶涉廉纖在喚作著得華鬘嚴身瓔珞又喚作百尺竿頭未能放步萬仞洪岸未能撒牛尚有佛法存於胸中所以僧問古德云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華答云聞時富貴又云見後為什麼不銜華答云見後貧窮今此壽命相正是牛頭未見四祖時底時節又僧問趙州云朗月當空時如何州云猶是堦下漢僧云請師一接州云待月落了來相見只如古人有降龍伏虎諸天送供百鳥献華者皆在此相中收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若以此法門智照照見前前三相一切覺者皆是塵勞垢污者只此能覺所覺之智依前不離塵勞妄想何也為更有能覺之智未忘所以與前病一般孟子所謂以五十步笑百步雖五十步未免是亦走爾。
如湯消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
此舉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湯潑水相似湯至而氷即泮同成一水雖然氷消去了尚有能知氷之人只如言盡便是不盡水喻真性水喻四相湯喻智慧所以東坡云首斷更無能斷者氷消那復更知氷。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今存能覺之我覺前三相所覺之相雖然遣除前三相之我無別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覺我盡者便是壽命相喻中知氷反合更存知氷消者也若依他教約地位說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薩所犯第二第三人相與眾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薩所犯最後壽命相即等覺位菩薩所犯此壽命相謂之貼肉汗衫子最後方脫得此一相便入妙覺位即佛矣。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下皆是明有我失道謂既將此四相立心修行則行行皆帶能所此皆是有為生滅之法故不成聖果正同華嚴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薩非唯不成聖果亦謂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且正法之時人不取相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著其證相之時雖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頓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莊子曰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何以故。
此一句徵起云前來修行之者劫數既多行又勤苦以何義故不證聖果耶。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此明認我為真答云謂只因不合認我以為涅槃有悟有證有了有覺故所以雖多劫勤苦終無所益譬如認夢身以為自己勤於家業種種疲勞終無一事益於資產。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此舉以顯前文疏云賊若在外猶可隄防養之為兒如何撿護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認之為兒宇免破敗以喻六根取境猶可制禦藏識妄我難以辨明所以楞嚴云阿難汝今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壽禪師云認妄賊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又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莊子云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故聖人去之。
何以故。
前徵何以多劫不證答云由認我取證故此又徵云涅槃是萬法之真性即我體性亦是涅槃縱使認我取證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
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疏云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欲求解脫須盡二源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憎愛元是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為涅槃者由調伏之故愛根不起之處相似涅槃之相以似為真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根憎苗豈名解脫謂只此愛涅槃心便是生死之心又却安用別生一箇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兩處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愛涅槃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法之一字即涅槃因前云愛涅槃者名不解脫故此又徵起云若愛生死即是繫縛今悟涅槃是寂滅一心之法以何相狀得知云不解脫耶。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以己微證為自清淨者佛法大海無量無窮其能入之者漸入漸深今彼眾生方且外知根塵假合內覺性體寂然殊未有大徹大悟之門而我相根本必不能盡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驗之即知也。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只如莊子云宋榮之為道也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今彼眾生未能臻乎此境遇贊則喜遇毀則嗔以此驗知我相猶在何也然世境違順麤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為法真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暫時潛伏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若觸著逆順境界依前於六根門頭熾然發現常常永不曾有間斷休歇古德云聊將柱杖輊輊撥燒印□手與大千□□□□者屬第八識種子諸根者即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現行種子重現行熏種子常無間斷若約此中贊毀者乃屬八風稱利衰毀譽譏苦樂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前所說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淨圓覺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此下乃是說病為法此恐聞前佛說贊之則喜毀之則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擬忍受不嗔用為無我以謂我今一身自是眾緣和合而成畢竟無我我已空了汝毀何人念汝無知之故今為汝種種說我空之法只此見有無毀之人便是未得我空只此為彼說法便是未斷我相然我人眾生壽者亦復如是疏云毀者是彼說者是我經文於毀者言無此是反明過也於說法者言有此是順明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此結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圓覺病者即四相也四相若存總名為病今彼眾生皆是以四相之病作十方諸佛一心圓覺之法門所謂認鷄作鳳拾礫為玉誠可哀怜然雖勤苦精進轉增其病譬如將薪投火以水助氷。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障道謂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來所說之病為法故遂不能證入清淨圓覺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此下文說將凡夫以濫聖人先抑聖同己疏云佛說了義稱理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不異因果皆圓就佛見之理實如此且眾生迷倒已久種習根深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但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謂言佛意亦秪如此便乃歎天同地撥無因果不信有修有證若作如此見解者永壽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又譬如貧人數他財寶自無半錢分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也。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上文抑聖同自己此乃是聘自己齊聖人或者不定之稱謂有一般聘己齊聖之人未曾得聖入所謂之理己謂得了未曾證聖人所證之智己謂證了若未證而言證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語罪所以佛於楞嚴會上告阿難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貧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迂曲莊子云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
疏云夫聖人用心他己無二見他勝進或教法流行以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內心如此或即證悟不虗何以故十方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候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若有一人發菩提心學佛法者十方諸佛則生無量歡喜若自覺己衰他盛則生嫉妬己盛他衰則生歡喜者縱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謂證者也。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結成障道謂皆因前抑聖同己及聘己齊聖兩類眾生皆是未曾斷去我愛由我愛故所以不能悟入清淨圓覺此淨業菩薩前問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今答云有三過咎一不合認我為真不能入清淨覺二不合說病為法不能入清淨覺三不合將凡濫聖不能入清淨覺觀此之意是誰之過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明趣果迷因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聞者此即迷因大凡頓教宗旨先須了悟覺性然後方可多聞廣其智慧不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序云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然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尋枝摘葉不務了心心既不了假饒記得河沙會書塵墨於己何益楞嚴云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則所見所聞盡是增長一切諸惡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譬如暗中有寶而無目諸教說聲聞人唯觀於果不觀於因如狗逐塊不逐於人又如列子說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莊子亦云夫道不欲多多則雜雜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此皆責不先了心然後多聞列子說(符篇)云揚子之隣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揚子之竪追之揚子曰噫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文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揚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揚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皈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耶揚子曰人有濵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褁粮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皈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芙蓉頌云休將聞見學玄宗學得徒勞狂用工爭似無為閑放曠廓然豁爾自圓通。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此勸斷惑方成正因意謂世尊勸誡一切眾生欲成就十方諸佛廣大圓覺者但當如我所說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增勝之心若未得圓覺真實境中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清涼不變義常樂我淨義一切妙用者當使令克擭成就得之若未斷去凡夫顛倒境中貪嗔愛慢諂曲嫉妬一切障礙虗妄之法者當使令斷除一切恩愛悉皆空寂則無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須求善知識以為證明導師不墮落邪見何也疏云商人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所以禪宗云威音王已前無師自悟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者盡是天魔外道貪嗔愛慢者此即根本煩惱中生也愛無別性貪數所攝諂曲嫉妬即小隨煩惱也。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上文乃順釋此文乃反釋反明不生憎愛則得證入圓覺憎愛者於自生愛於他生憎所以道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皈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成者以城喻覺即法喻收舉也城有三義一防外敵二養人眾三開門引攝謂一了心性眾惑不入如防外敵二見恒沙功德萬行圓增如養人眾三道無不通自他引攝如開門引攝也若能歸悟剎者剎即梵語剎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濱無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屬悟如云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法愛者即涅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愛之本欲除憎愛莫執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將安附。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此前諸過已離四相既除方堪修習於修習用意中復有是非既有是非覺猶未普故此令依師免溺四病既除覺性無瑕覺方普矣又云普覺本末普覺麤細普覺淺深故當請問也。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禪病即前說四相乃是行人入禪觀中之病也蕩然者如水之蕩蕩深遠之貌大安隱者對二乘與菩薩分證分斷分覺此乃小安穩也唯佛滿證般若為大安穩耳。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明請問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薩大悲先哀末世賢聖隱沒正法將沈而外道邪法攘臂於其間如火熾然盛行於世正當佛種累卵危及天傷之際未審使一切眾生求何等人前云善知識故令問也二依何等法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使末世群盲無目眾生依此諸法不墮六師邪見然群盲者但是不見道之人皆謂之群盲如瞽却兩眼不見一切縱有談說亦非真實涅槃經云譬如有王告不臣言汝牽一象以示盲者時大臣受敕乃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觸已而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以象示群盲竟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是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所謂群盲摸象各說異端若使群盲開眼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說其尾牙等也今經舉群盲即此類矣問前云發心與此發心何異答前發信心此發住心故不同也。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答指示明師令伏事之也將發大心者揀二乘之人發小心也此屬正因求善知識者此屬正緣然因親緣疎譬如種子即因水土等即緣因在內緣在外而種子雖自有之若不假水土則不發生水土雖能發生若無種子之時而水土亦不能使有今行人學法亦然雖內有佛性若不假師教開導則佛性亦不能發顯如土木瓦礫等本無佛性則為師之者亦能使之有是知因親緣疎今此行人內既發大心外求善知識者乃是因緣具備因緣既備佛道方成何以知之華嚴經中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故光贊般若經云欲學六度波羅蜜者當與真善知識相隨常當承事正知見人也當求一切知見人者謂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能所相究竟平等不可破壞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除然後於畢竟空中不妨熾然建立一切諸法此名正知見人也心不住相者此離凡夫煩惱境界也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此離二乘滯寂境界也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法華云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謂此正知見人於十二時中常遠離凡夫及二乘境界雖然示現貪嗔癡在三界塵勞深境之中而心不曾染著也亦同華嚴說婆須女愛水而不溺無厭足王嗔火而不燒勝熱婆羅門癡邪而不惑又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示有諸過讚歎梵行謂此正知見人以無量劫來願力欲度有過眾生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攝愛令其心不相疑等與相親近心既相親方堪受教可以教之當告之曰若起婬怒癡等者此是過當墮三塗若修戒定慧者此是超夢幻出輪迴真實清淨之行如是種種讚歎梵行常當使一切眾生入佛法律儀軌則中來不使他從魔邪外道凡夫無律儀軌則中去大底有軌則者謂之佛法無軌則者是外道法問今佛法未審有何軌則耶答有真空軌則之法此之軌則之法能令行人斷障破疑證體起用若求如此正知見人受教者即便克獲成就無生正覺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此舉內財之難捨尚當捨之謂若決擇真實正見之人便當捨身己泡幻之軀以貿金剛不壞之質如將瓦器以換金瓶即雪山童子是也涅槃經云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時無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即下試之以變身作羅剎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座起以手舉髮四向顧觀唯是羅剎即便往問云大士何處得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言汝不須問我不食來經多日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薩曰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剎言汝智大過但自愛身都不見念我今飢逼實不能說菩薩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食者唯人暖肉血菩薩曰但為我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剎言誰信汝為八字故棄所愛身菩薩曰我今釋梵四王為我作證剎即許之遂脫皮衣為數法座白言和尚願坐此座善為我說剎即說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是偈已菩薩深思然後於處處石壁遂書寫此偈竟即上高樹投身而下未至地頃時空中出種種聲時剎復帝釋身接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頂禮而去。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四威儀者即行住坐臥也常現清淨者即前順行也種種過患者即前逆行也所以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疏云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䖍處誠或覩逆行便生憍慢禪家亦云但摘取菓莫問其樹故智度論云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開釋深義解散疑結者於我有益則當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壬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亦不計其惡然為師之難為徒不易勿因此誡錯敬麤人欲驗真虗如前揀擇依此遵承又此藥治徒師勿錯服服之增病無藥可治只如經云剃頭著袈裟持戒及毀戒天人常供養常令無所乏如是供養彼名為供養我又云破戒諸比丘猶勝精進諸外道此乃俗徒所服之藥佛弟子不得服之即入地獄又云破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掃其脚迹不得於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寧以鐵磓碎其身如塵及熱銕纏身種種諸苦破戒身口不得受信心檀越衣服飲食臥具此乃比丘所服之藥俗徒不得服之服之亦入地獄後代緇白切宜善解佛語也。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此例外財之易捨也此摶字圭峯注云此譯人之訛略古來西天不使匙筯以手摶而食之謂之摶食後唐時義淨三藏以謂此摶收法不盡只如水漿濕物且摶之不得遂改摶字作段字謂如此方一分一段之食楞嚴亦用此段字今經用古摶者乃是訛略也當更添一食字云況復段食此方不訛略也今只有摶字是略也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然段食以變化為相觸食以觸為相思食以希望為相識食以增勝為相不離前三食也財即錢財疋帛也妻子即最親眷屬即僕從等意謂若遇前之知真識妄知病識藥正知見人者而自己一身難捨之物尚自能捨而供養之豈況身外分段之食及錢財疋帛妻子僕從易捨之物而不布施者哉。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顯親近善友有大利益謂若於善友處或逆順不得起憍慢之心若起惡念便生障覆自心於法不能得入自古為師不等閑受法非容易法句經云若善知識諸有所作不應起於毛髮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莊子漁父篇尚云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非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既無惡念障覆則得善友歡喜誘喻無上妙道依彼之教究竟法門克獲成就十方諸佛無上正覺此之正覺不離一心覺心既明慧光開發觸處無染朗然明白如百華開敷盡十方世界中無所不照無所不燭從此反本還源超凡入聖一得永常盡來際受用無盡是知親近善友豈小補哉。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此下分別四病令除四病者一者作病二者止病三者任病四者滅病此且先總標起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此法是所依之體上脫離作止任滅四病然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隨有其一即不堪為師又徵起云如何是四病下文答之一一辨示其相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末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疏云謂或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造塔起寺供佛供僧持呪持經僧講端然宴坐種種施為止息深山俗講遊歷世界勤憂衣食謂是道緣故受飢寒將為功德觀空觀有愛身厭身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覺心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之理此病從前幻觀中來彼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諸輪中皆云度生起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疏云前則駈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也意謂生死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厭不忻無作止念但於一切法上任真自然如天高地厚火熱水濕風搖土靜松直棘曲鵠白烏玄各各差別之類此是其性自然今時有一般人云妄從他妄真任他真各稱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閑任閑逢飢即飡遇衣即著好事惡事一切不知任運而行信緣而活睡來即臥興來即行東西南北何定去住謂言閑即契道殊不知是病所以騰騰和尚云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辨才聽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閏人來問我若為不能共伊談論寅朝用粥充飢齊時更飡一頓今日任運騰騰明日騰騰任運此病因前辨音章文云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者失彼文意自謂已覺何必作幻故成任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疏云前則生心恐非次則隨情慮失今但止息其妄妄盡則自然平等即真何須別照由息念故離相離相故得性此性是諸法無性性非即覺性也此病從前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疏云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則計於身心根塵本來空寂又則前不妨見有根塵但不隨念愛染故云止息此則根塵亦無堅持空寂之相由見空無故云除滅意云煩惱之本即是身心若執身心煩惱何斷故標斷煩惱釋以身空又斷煩惱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塵何有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擬將此心求證圓覺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況圓覺體非動非靜雙融動靜恒沙妙用無礙難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與理相違故成滅病此病從前寂觀中來彼諸輪中皆云寂滅及斷煩惱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緣不以聖教為繩墨不以師友為指南但自舉心作如是意所以經首皆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也。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總結前四病真偽也離四病者則知清淨者疏云但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淨然其四門皆是諸經勸讚況前三觀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門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但貪單省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呵為病也作是觀者離四病也故名正觀若他觀者取四病也故名邪觀外典有曰適堯舜之道者正道也非堯舜之道他與此同意然此四門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見道之時此四皆成執病若見道之後此四皆可入道自然終日作而未甞作終日止而未甞止終日滅而未甞滅禪宗喚作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行履處只如昔釋迦在於僧中演無上道與僧不異維摩在俗說解脫果與俗無殊勝鬘女說大乘法與女人形不改善星比丘行闡提行僧相不移又如世間仕官之人為遷職改官官高豈即貌別服此諸說但去內之執心何關色身男女相貌衣服好醜等事耶若言形隨證改貌逐悟遷是聖人者則瞿曇改形方成釋迦維摩遷相乃成金粟若不達此理縱是脚蹈蓮華亦同魔作問此之四病為說揀師師離四病耶為說學人自離四病耶若說師病者何以問中別舉并又結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說學人病者云何標中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答二皆不異既聞經識病須求離病之師既事此師即修離病之行若師若徒病無別相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辦事師心答前問行何等行何以知之後結云如是修行方入圓覺然法句經說善知識有二十十種譬喻一知父母二眼目三脚足四梯橙五飲食六寶衣七橋梁八財寶九日月十身命等乃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已來常為善知識之所陶鑄守護保庇攝受種種恩德言欲來親近者此現順也若復遠離者此現逆也夫善友種種方便俯就物機相親相近愚者無識憍慠怠慢之心便生或遇異緣相去相離便生嗔恨云疎我親彼說愛說憎既一念纔瞋百萬障起非唯失道亦墮三塗也勝鬘經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則佛法久住也意謂末世眾生希求樂欲修圓覺妙行者合當盡其身命恭敬供養承事善友知識若彼善友知識或來親近或有遠離此乃是現逆順之境相試不得起憍慢乃嗔恨之心況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拔眾生得大自在此時用心猶如虗空湛然常住廓爾無私更無改變當以觀智了達彼善知識身心之中具廣大靈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堅通有如此橫徧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絕迹有如此不變有如此隨緣有如此普天迊地有如此逼塞虗空非唯善友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己與一切眾生身心中亦有如此竪通如此橫徧如此真常如此絕迹如此不變如此隨緣如此普天迊地如此填溝塞壑自己不二彼我無差同體平等更無有別此謂之發同體大悲心故華嚴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脫或不然則雖知菩提之道世間所尊可進可求而不能折伏我慢不能屈節事師雖知薩埵眾生可悲而不能忘軀弘道故所以世尊於此痛言教示之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說之行方許證入圓覺反明若不如是修行則不能入圓覺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愛者前已頻明今復說者是種子故即入道之微細病也謂捨此取彼憎妄愛真蓋現行麤而易覺種子細而難明故偏指之夫四之與三而眾担妄生喜怒非之與是而世人競起愛憎悲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此等自己之心觀一切之人若將上怨同上親觀之者即得無上法樂也。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等自己之心觀涅槃之法前既云怨家父母無二例此觀法應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只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故不肯久事宗師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斷種子則諸病自除所以前云即除諸病此文亦復如是由與能觀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此下經文答顯發心深廣答前問云何發心也謂十方諸佛本起因地皆發此四心依願修行方成正覺若無願力䇿發則所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者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之四心與金剛經發四心同也故下依頌節釋也。
盡於虗空一切眾生。
此發廣大心也金剛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至若非無想此是三界四生九類今經云盡於虗空一切眾生與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此發第一心也金剛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謂三界四生九類菩薩之人不擇怨親發第一心皆以真如寂滅之理而普便修行同證入十方諸佛不生不滅涅槃之理若不如此即與二乘無異今此經云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各隨其經宗旨以舉法也。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此發常心也金剛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謂此真如寂滅之理普度三界四生九類了不見有能度之人亦不見有所度眾生能所俱忘若見有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不平等豈能常常運如是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之義今經云於圓覺中無取覺者疏云我入覺時我即圓覺眾生亦爾意謂我證圓覺即以此圓覺度脫一切眾生皆入圓覺眾生既圓覺我即不見一切眾生因我度之而入圓覺若見有眾生因我度之而入圓覺者乃是取著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發不顛倒心也金剛云何以故須菩提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謂設或見有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由若見有能度與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薩之人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不是菩薩用心乃是凡夫用顛倒之心反明不見有能度與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薩之人方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乃是菩薩用不顛倒心今經云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謂若不見有眾生因我入圓覺者方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并一切能所之相若離四相即是菩薩不顛倒心前發五問今垂五答一問求何等人答云當求一切正知見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答云當依倚圓覺妙法三問行何等行答云應當盡命供養善友辨事師之心不見逆順境界不得憍慢及起嗔恨如是修行四問除去何病答云當除去自他憎愛一切種子五問云何發心答云當如前發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其次序來歷對文一一可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戒根永清淨者此頌前能治也以所治憎愛見犯戒因故云未得解脫。
證覺般涅槃者梵語此云入證覺者即唐言也涅槃者即梵語此云滅度即唐梵并舉也。
通前綸貫於此一部經文大意血脉者蓋第一文殊一章經文通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解第二普賢經文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行為文殊是能證之智普賢是所起之行遍周法界若唯有解而無行者一似沙井而無潤若有行而無解者似空有雲而無雨唯是解行相應方可進修入道譬如結網而終是取魚褁粮而必須前進故有普賢開行其次第三普眼一章經文依文殊之解及普賢之行修我法二空觀兼倣修華嚴三重法界觀既入觀門恐有疑情故有第四剛藏菩薩起三疑請問第一疑云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莫是從真起妄否第二疑眾生無明本有何因緣故復說本來成佛莫是說妄為真否第三疑云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莫是先真後妄否故牒而縱之責無窮過既剛藏有此三疑而世尊將空華一喻通答三疑以金鑛一喻別答第三疑然剛藏有此情者皆由無始輪迴根本未曾斷也故疑有第五彌勒菩薩請問云何當斷輪迴根本審審如何是輪迴根本世尊遂告云輪迴根本莫不皆由貪愛二字使令斷去貪愛貪愛既斷即便有證入既證入必有差別不同故有第六清淨慧菩薩請問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世尊遂告之以凡賢聖果四位階降當時會中有一類上根之人聞佛如是廣開方便種種法門便能如是信如是行如是證一時超夢幻出輪迴直趣無上佛果菩提所謂良馬見鞭影而行其次在座更有一類中根之人雖於前六章經文中聞佛如是開解了但以根劣故不能證入二空之觀於是有威德菩薩請問於佛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且如上根之人已證入二空及法身觀而中根之人未審更有何方便而得證入世尊遂示之以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靜幻寂三觀行相既知此三觀行相之後而尚未知一人具修三觀三人各修三觀為復有次第故有辨音菩薩請問云此諸方便於圓覺門云何修習世尊遂告之以單修複圓修共有二十五輪被二十五種機行人既入三觀諸輪必有所悟既有所悟便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故有淨業菩薩一章經文持為行人除去四相四相既除方可用心修習而用心之處覺由未普復有是非若不依師指教即隨四病故有普覺一章經文為行人除去作止任滅四病四相既除四病亦遣其覺方普當時於佛會中在座有一類中根之人聞佛開示如是四章經文便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入圓覺其次在座更有一類下根之人雖已於初六章經文中聞佛說二空等觀并其次四章經文中三觀諸輪於觀中斷障遣惑除病破疑種種法門悉皆開解但障重習深不能證入由此經若只接得上根之人接中根之人不得時不謂之圓覺若接得上根及中根之人不得不能接得下根之人亦不謂之圓覺唯是上中下三根之人一時普被是覺之圓故曰圓覺於是故有圓覺菩薩為下根之人請問佛云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世尊遂告之以上中下三期道場於道場中加功練行策發進修不過亦是修前靜幻寂三觀也當時在座一類下根之人聞佛宣示道場加行法門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入所以云一法巧被三根經云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方謂之圓覺也然大科云初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也。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當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疏云然此正宗中諸菩薩等與佛問答發揚本意欲顯圓覺但緣節節過患未盡義意未圓收機未普故表法菩薩未標圓覺之名今此有其三意得名圓覺一前雖病盡理圓仍恐下根難入此又曲開方便三期道場即上中下根普得圓覺二由前節緣行解已圓至此名為證極證極之境更無別體唯是圓覺三最初標指圓覺為陀羅尼門者此乃是從本起生也今顯法義已圓還標圓覺者此乃攝末皈本表此三意故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此指前二空觀及三觀諸輪種種方便法門也。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有二問初問道場經云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次問加行經云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是也。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先答道場也若法末世者即末法一萬年具大乘性者即宿有聞熏種也緣事者即利他之事也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者此指前普眼法門及三觀諸輪所說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種種施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閑暇無事時分之中則便思察三觀故云隨分非是見解未圓為隨分也。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淨居。
此即道場期限也無有他事因緣謂菩薩之人但是逢著有益於人之事即便為之遇著善緣即趣之也今無此二事故曰無有他事既無利他之事當入三期尅志加功以期聖果為自行邊事此三期者若太過則行人情生疲倦若少則行人功行未圓所謂敏則傷於太過鈍則愧乎不及故量三尅期亦無別義然約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約障盡難易者長期乃下根中期乃中根下期乃上根二約精進懈怠者即反於此蓋根有利鈍期有遠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歟安置淨居者此欲內外清淨身心潔白事理稱可也。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此明道場行相然行相之中又有二意一隨相用心二離相用心今乃是隨相用心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者只如此經十方之人皆是佛現在之時當機之者既有此機又遇在世親聞佛所說法即正念思惟一切諸法不離一心當知唯心之內則無境界若佛滅後施設形像者此明如來大師已入涅槃不覩真儀但設以形像諦觀引心入法相即無相即見如來亦可想佛真身常住不滅也此是約事說若約理說者行人若觀行無間斷名為佛現在若觀行間斷之時名為佛滅後也斷後復作觀者名為施設形像也所以大珠和尚云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清淨是名佛滅度今既為下根之人設教且從初事相釋也懸諸幡華下即禮懺之儀式也三七日者此但是去其久近無別所表方等經說極少七日矣稽首者謂以頭稽留於地少時方起故曰稽首懺即梵語懺摩悔即唐言悔過謂懺則陳露先罪悔則改往修來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僧中說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讚佛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八發願今略唯有其二者即禮佛懺悔也然文雖略法中亦具也遇善境界得心輕安者此感應也或見仙像或覩光明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也若天台之意只許與信解行證相應。
善境界如楞嚴云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初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有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忻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明離相用心攝念者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
為清淨菩薩止住者此指大乘菩薩也聲聞即小乘也徒眾即六和之眾也六和眾者一身和二口和三意和四戒和五利和六見和長芦祖照頌云身和共住非所勿去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口和無諍非禮勿聽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意和同知勿受便宜不善厭作心不可欺戒和同修慎勿貪求防非止惡莫結冤讎利知同均平等最親你分八兩我得半斤見和同作莫生輕薄不恃己長大家安樂今則依大乘而修不假須此徒眾也。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梵語比丘此貪三義謂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戒比丘尼即尼師也尼者女也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即行者學法之人也優婆夷此云近事女即學法女也然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霑也某甲則各稱其名踞者居也菩薩乘者揀羊鹿車也修寂滅行者揀四諦也實相住持者非事相住持也伽藍此云眾園園是眾所居之處故圓覺為萬德之所依此一段文據圭峯疏云意乃轉八識為四智也問何謂之八識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識也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也然前五識屬外即用也後三識屬內即體也又前五識屬後得智後三識屬根本智也何謂四智答一成所作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圓鏡智也今轉者謂菩薩之人纔登初地方轉得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此智善達諸法也然此第六識中具善性不善性無記性為三性乃分別一切法也其次入二地至十地方轉得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此智乃是翻因得名蓋因執我不平等故須翻之也然末那此云染污根謂此識內執我癡我慢我愛我見外執有凡有聖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等也然上二識乃是菩薩之人因地於十地之中轉也其次於等妙二覺果位上方轉得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此智乃是從果得名然此第八識執內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種子也今則譬如大圓鏡光明圓滿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童子手持一鑑祖問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此是果上轉也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而前五識只就果上一道轉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諸佛事也所以祖師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雖云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但轉其名不轉其體也今經身安即成所作智也心安即妙觀察智也此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內我於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故成平等性智也次大圓覺者此大圓鏡智也豈不見乎普融示眾云德山入門便捧此豈不是成所作智玄沙與天龍游山見虎此豈不是平等性智臨濟示眾云有一無位真人在汝等面門入出未證據者看看此豈不是妙觀察智雪峯示眾云我這裏似一面古鏡相似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此豈不是大圓鏡智意謂用一圓覺為我一箇住處既以圓覺為所住之處則一切識性盡成圓覺之智即是十方諸佛生死本涅槃自性此之涅槃自性以順理故六通四闢大小精麤其運無乎不在更無方所可繫著不似小乘繫著方所也大菩薩者地上大乘菩薩也大因緣者不指小節之謂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道場三期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也。
善男子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總標於加行境所證境中誠觀不得取著邪謬境界故般若經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皈依魔黨如漆身斷手截臂不能為難魔力之故人皆信伏又法華云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此皆非是觀中所聞所見若夫信解行證雖然階級不同而所信所解所行所證之法始終無別若不是最初根本了悟覺性三重因地之法不應取著也謂解則解其所信修則修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也下文方列三觀謂靜幻寂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而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之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如像入壺壺應無惑。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天台教云凡在定中若見善相者當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以智慧觀察譬如世上之人欲知真金以三法試之一燒二打三磨也如楞嚴鈔中說昔有禪師在山中坐禪忽見一孝子擎一死屍來向師前著便哭云如何殺我阿母師知是魔思之此是魔境我將斧斫却可不解脫便於拄上取斧遂斫一斧孝子走去後覺服上濕便看之乃見血出不期自斫也亦有一禪師坐禪時忽見一猪來在面前師謂是魔則捉擎猪鼻唱叫把火來小師來看乃見和尚自把其鼻唱叫斯乃皆是正坐禪時心中起見遂感外魔來入也所以楞嚴經中於五陰說有五十種魔者良由此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此幻觀也前至靜觀不假外緣今於幻觀門中須憑聖境前威德章幻觀即約大悲化生今道場之內且自尅修故約大智求佛也發願者謂䇿勵運意為發希求樂欲為願謂眾生無始已來念念希求五塵境今已了悟故發心念念樂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習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誡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此寂觀也數門者數字上聲呼此即數息觀也謂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若數則從一至十想心在數不令馳散也良由數息之故息調心淨遂乃了達知覺心中生住異滅四相麤細妄念本末分劑頭緒數量無有不知者何也為心靜則覺動也今經無異字者即脫略也以論中所說十信凡夫覺滅相三賢覺異相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也生相者動念都盡唯是一心也上文則坐時覺智非唯坐時覺知是妄幻乃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四相之念麤細本末頭緒數量一時知之知則無患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所謂知賊是賊賊無能為此數門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門也何謂五一多貪眾生佛令入不淨觀二多瞋眾生入慈悲觀三多散亂眾生入數息觀四多癡眾生入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入念佛觀。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謂淨心是圓覺自體而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根源知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標雨滴也然凡夫之類迷此真心隨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云君子。
一之微處一之危危微之機君子能知之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華嚴經說龍王行雨摩醯首羅尚知滴數況行人入觀乎若究竟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約觀中妙慧發生故許所見同佛耳。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者前圓覺菩薩問云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此結答云單修靜幻寂為初首方便也。
若諸眾生徧行三種勤行情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此即徧修也何謂徧修乃圓修靜幻寂三種觀也良由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佛即覺義圭峯云我心元與佛心齊曠劫沈淪只為迷菩薩乃梵語也唐言覺覺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復修也今初明鈍根之人修觀未成也。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此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懺業斷惑也。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正明互修也序云別徧互習者指此及上文也疏云有人被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覩相方成假幻復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於對待方成寂滅其中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今意若修靜觀不得者却許修幻觀若修幻觀不得者却許修靜觀二觀皆修不得者却許修寂觀也只如天台教云破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無不中反意可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於此上十一章經文並屬正宗分竟其頓漸悟修者蓋此經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圓覺一章道場加行是漸修悟耶甞考禪家有二句之義一者最初句二者末後句初句即初發明之謂也須得末後句始到牢關今經亦然初文殊章頓解悟即最初句也普觀成頓證悟即末後句也如善財初見文殊與未再見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謂正宗分中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他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而來若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滯或傳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如水之流無礙也。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賢則亞聖謂地前三賢位次十聖位地上菩薩也善則順理首是頭首然欲便萬善齊與俱順真理成因正位上次聖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當此菩薩請問也。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不思議事者近慶道場遠慶一部也謂一部經內世尊為上根人開示二空觀為中根人開示三觀諸輪為下根人開示道場加行如是種種法門離於精粗之域出於形質之外脫於言意之表故云不可思議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聰明□□□此不思議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修行故此問經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雖已說即持法也今此問所者即持教也謂自遵奉行為人持說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謂若人一向於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末代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於何位地有菩薩地有佛地也。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一切說三真身世一時說無說無不說如華嚴經云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若不知了義教者則隨方有說不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如法華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十方菩薩之所皈依者謂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見如指諸掌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歷歷可見也十二部經者亦謂之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此謂之十二部經也今此經即屬契經及方廣二分所攝也前諸佛所說如來守護菩薩歸依者此即定圓覺之法也十二部經眼目者此印定為一切經之宗也所以序云印定之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即指此文也問此經對三時五時之教否答頓教不論先後處所但遇頓機即說故不對三時五時之教也又難云既不對教者法華經云是法華經諸佛神力之所守護此又如何分耶答法華諸佛神力守護者即屬正宗也此經諸佛守護者即屬流通分也若彼經守護在流通分者即許不可揀之彼既屬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前問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經題者乃佛自立也且諸經得名有七種或體或用或果或彼人為目或以法為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體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詮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複乍單不同今經五名已含多種大者體也方廣者用也圓覺者果也祕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羅了義者是歎能詮也餘皆所詮如來是能證人也決定境界者即所證境也如來藏者即屬總乃在纏之名則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來藏也差別即不空如來藏也斯則人法總彰法喻皆舉具體具用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諸經目莫備於斯了義之名題顯然矣而世尊遂敕令依此名法而持謂已悟而持謂已悟明心地者文字性離即是解脫不妨滿紙放光而持也若不悟明心地者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見見還將文字對治示其本來之性如以聲止聲以橛出橛以機奪機以毒攻毒無離文字如說修行而持義也。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前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病四相今云唯顯如來境界者既云唯顯佛之妙覺不思議境界獨佛方能盡其所說其所說者何耶謂說眾生無明皆無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顯現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後代淺識劣解之人以謂佛法止此此者□觀是說也。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前問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經唯顯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覺位也所謂不住化城便躋寶所在禪家謂之不動凡夫便登佛位。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賢首國師以一大藏教深淺之義判為五教五教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經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般若是三大乘終教即楞嚴涅槃寶積等是四大乘頓教即圓覺楞伽等是五大乘圓教即華嚴是今經乃屬頓教獨被頓機眾生於頓機中又分為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門是頓教事具漸門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會與不會入與不入皆可留心所以修山主云會得甚奇特不會也相許。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舉喻也大海喻頓教小流喻漸教蚊虻喻二乘阿修羅喻菩薩飲其水等者喻二乘之人受持此經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無量之水而飲之者則量腹多小圓覺有無邊之法門而受持之者隨器頓漸。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顯福也法會既終所談上中下三根及談因果法義復恐後代眾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於此流通分中一道較量功德歎使後人生信忻樂也如金剛經中兩重因果三番較量之意梵語檀波羅蜜此云布施謂運心寬廣曰布輟己惠人曰施此布施一度眾行皆攝華嚴經說有十度一布施謂財法無畏無不皆捨二持戒謂防非止惡內外無瑕三忍辱違順不干諦察忍可四精進離身心相萬法增修五禪定念慮皆忘安理境六般若□無分別善達心空七方便涉有常空施為無□八願度上求下化窮盡未來九力度思修成功萬境不動十智度決斷無惑證法頤神今以布施一度以較量經福也一句義者此顯勝七寶也意謂雖以金銀瑠璃赤珠等寶不為自己求安樂之故普施與一切眾生者是有為有漏之因感得人天果報譬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今若聞此經一句合宜之義如說修行斷惑遣疑是無漏最上之因便能超夢幻出輪迴直趣無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勝過前七寶布施功德也疏云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寶妙法一字必獲菩提之報禪家亦云識得一句一生參學事畢在教家亦云教典千文一心能貫之在書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記云通於一萬事畢在說云吾道一以貫之古詩云學雖不多可齊止□如是則歸同反一一處既通千處萬處一時透脫所以道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華開天下春一事寂萬法真與此一句義同意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此顯劣智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謂不生應供無賊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細如麫假饒教得一百箇恒沙中許多數之人尅獲成就小果聖人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上文舉劣此顯勝也意謂使教百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揚此經半偈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一文句二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為半偈若約義句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也顯空體不空是全偈他。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此明聞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無量劫來難見難聞或時聞已不信不順不悟不入者有之矣所以論語云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夫圓覺深旨一心妙門非大智而不能觀非大根而不能信觀即舉佛智也信之即入圓覺但懇志無疑決取於成辦也。
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驗宿因也金剛經云當知是人等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如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諸善根者不過是貪嗔癡三毒發聞思修三慧也然此經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故驗其宿因曾積信種。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問云何護持今答云但莫令惡魔外道惱其身心者即是護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詞添入經中蓋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閱者幸勿疑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是經諸佛說如來善護持十二部眼目名為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現如來境界依此修行者增進至佛地如海小流水飲者皆充滿假使施七寶積滿三千界不如聞此經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不如宣半偈汝等於來世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也火首者此神頭有火焰手中執金剛杵也。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禮佛足右遶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者即初禪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主也須彌山王者即帝釋也護國天王者即別指四天王也。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吉槃茶者亦鳩槃茶此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管林野諸鬼眾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疏云良由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能說者清淨不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問經首信成就與此信是同是別耶答前信淺此信深何以知之大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云信為入法之初機智為究竟之至要雖深淺之不同在智信一貫則無別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末(終)
No. 252-B
應辰伏聞性均一天本無間斷識昧六塵遂分迷悟賴有圓覺性海明頓漸之所歸了義真乘混聖凡而同際指眾生要徑示諸佛真源是故一切眾生聞所未聞得所未得然理藏於隱則聞者晦妙入於玄則得者艱故曰圓覺未甞圓覺應辰□分湔薄資性愚蒙周甞覽圭峯之微言波翻巨海得復庵之類解霧廓晴天敬勤諸版願廣其傳庶幾口誦目擊意悟心開咸住大光明藏共登妙圓覺場所期妙利恭願祝奉兩宮無疆之壽報雙親罔極之恩凡在見聞悉霑餘潤。
淳凞己亥長至日 承信即沈 應辰 謹識
稽首十方佛 經法并僧眾 願以書寫力
廣度於一切 先報亡親恩 及酬師匠德
普濟諸群品 同證於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