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小乘釋經部八 方等部疏(0249-0264)
第0259部卍續藏第10册P0510 圓覺經近釋(六卷) 〖明.通潤述〗.txt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No. 259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體無不徧曰大法。無不備曰方。用無不具曰廣。故清涼云。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用則稱體而周。具此三義故名圓覺。脩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故。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以器小不能擔荷大法。故說唯佛一人獨得覺性。為菩薩乘說了義教。以根大能擔荷大法。故說一切眾生皆得作佛。然對機說教雖各不同。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此經直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直截分明毫無隱覆。此則契經中了義契經。非不了義契經也。然圓覺二字義匪一途。故下文約十二義以發明。而義始備。如文殊章云。有大陀羅尼名曰圓覺。又云。彼知覺者猶如虗空。此則直指眾生心體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者為圓覺也。普賢章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此指根身器界及界內界外二種無明併種種幻智皆從圓覺妙心流出。此約出生凡聖染淨二法名圓覺也。普眼章中顯四大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十力四無所畏悉皆清淨徧滿不動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者。此約凡聖染淨悉皆具足如來平等圓滿覺性根根塵塵周徧法界名圓覺也。金剛藏章一切如來妙圓覺性。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者。此約染淨聖凡纖塵不立名圓覺也。彌勒章中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者。此約眾生皆證圓覺本無差別。由隨染緣而有二障故有六凡。由隨淨緣而證二空故有四聖。於無差別處而現差別。以顯不變隨緣如摩尼之現五色為圓覺也。清淨慧章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勞慮永斷得法界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等者。此約五性差別不等實無差別。以顯隨緣不變名圓覺也。威德章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名奢摩他。起變化行名三摩提。隨順寂滅名為禪那。乃至辯音章中單複圓修等者。此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名圓覺也。淨諸業障章直顯眾生覺性本淨。皆由耽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生愛生憎為障為礙。不能入清淨覺。必須斷盡四相一切寂滅覺性始圓名圓覺也。普覺章所問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
發心者。要須事事明了毫無錯謬名圓覺也。圓覺章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者。謂具如上種種深義。方得渾身安住圓覺伽藍。故名圓覺。賢善首章具上眾義證此五名。方稱無上法王為賢善首。故名圓覺。故知十二菩薩綸貫一經。圓覺二字通該眾義。豈可以一知一見便謂盡圓覺哉。故題中既標圓覺又稱了義。正顯性相雙陳理惑並闡。圓融行布兩不相妨。始是如來稱性至極之深談耳。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開元釋教目錄云。佛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土罽賓國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道詮法師疏云。三藏法師佛陀多羅。於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梵本至神都。於白馬寺譯。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也。其度語筆授證義潤文諸德具如別錄。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智論云。婆伽婆有四義。婆伽云德。婆言有。合名有德。又婆伽云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又婆伽云聲。婆云有。以名聲普聞故。又婆伽云破。婆云能以。能破淫怒癡故。入者謂性相俱泯體同法界入無入相故。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如來藏之異名。是凡聖均稟同賦之體也。破業識之牆垣名曰神通。撤無明之封蔀名曰大光明藏。由不定而定故曰正定。不受而受故曰正受也。又大即是體。光明是相。藏即是用。又大即法身。光時是般若。藏是解脫。問大光明藏人人滿足。若如來稱入而眾生豈出此光明藏乎。答眾生未嘗出此大光明藏。但為四大所局二障所纏。而神不通光明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故下經云。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宗鏡問云。博地凡夫位齊諸佛。云何不具諸佛神通。答非是不具。但是眾生不知。如有學人問大安禪師云。如何是諸佛神通。師曰汝從何來。答曰江西來。師曰莫不謾語否。答曰終不謬言。學人再問如何是諸佛神通。師曰果然。斯皆可驗並是現前日用不知。故龐居士云。心通法亦通。十八斷行蹤。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故知神之不通是自生障礙耳。一切如來皆以此大光明藏莊嚴此身住持此土。非若眾生以藏識莊嚴此身住持此土也。然此大光明藏元非他物。即是眾生所具無垢無染清淨覺地。諸佛證之名法性身。以不見有身心二相故寂滅。無高無下故平等。無崖無岸故曰本際。不違不逆故曰隨順。無彼無此故曰不二。由如來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故能於清淨覺地現清淨土。與大菩薩同住一處。所謂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問法身無相。真土如空。皆是一心。無別依正。云何即談身土。答只於自心性相分身土名。謂以自身相義名身。即以自心性義名土。又心則諸佛證之為法身。境則諸佛證之為淨土。則法身淨土皆為所證而智為能證也。諸大乘經在淨土說者。如深密經法集經稱讚大乘經密嚴經心印經興顯經大毗盧經入印法門經虗空藏經佛地經等。佛地經云。是薄伽梵住最勝光曜放大光明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等。論釋云。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故。若爾。此地上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土中結集流布。論自答云。佛為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又云。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希願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也。然土雖多種不出於三。一法性。二受用。三變化。若開受用為自他即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故肇公云。淨土穢土蓋隨眾生心之所宜。淨者示之以寶玉。穢者示之以瓦礫。美惡自彼。於土無定。無定之土乃名淨土。隨類普應故曰諸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夫聖人立名多依行德。故各有所表。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德。表根本智。六波羅蜜中智為首德故。此章直示因地法行。用根本智頓斷無明。以顯清淨覺地如如不動。故為問首。普賢表行。由行以成德。故次普賢。知行並進。方便大開。則法眼洞照。故次普眼。法眼既明。惑根已斷。而金剛不壞之體迴然獨露。故次金剛藏。圓頓之根已解唯心。若權教菩薩不知惑斷則顢頇佛性。必須詳明唯識廣辯階差。故次彌勒。惑相雖明階差已辨。若不知所證各別。則儱侗真如。故次清淨慧。惑相已明。真如已解。若不知觀法。猶未能斷惑證真。不能隨順得入。其於威德未得自在。故次威德。雖三觀詳明威德已具。若不詳辯三觀法輪。法輪無盡。亦未得圓通無礙。故次辯音。觀法雖明。若四相不除。業根不淨。不能入清淨覺。故次淨業障。四相已知。業根已淨。若五行不明覺心不普。猶隔一塵。故次普覺。五行既明則中根可入。若不詳明道場儀式建立三期剋心三觀。則下根人猶在門外。而覺性不圓。故次圓覺。覺既圓滿。必立名以彰其實。故次賢善首。是知一經之義自始至終雖條分縷析。若統會一宗。則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一言已蔽。故十二菩薩為諸菩薩之綱領而為上首。其所入三昧即大光明藏。所住法會即不二境所現淨土。以凡聖一源主伴同會。故曰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不思議佛境界經云。爾時世尊語文殊言。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言。我已了知。佛言。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云。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言。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空豈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癡。文殊言。空是有。貪瞋癡亦是有。佛言。空云何有。貪瞋癡亦云何有。文殊言。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所謂平等法者是指眾生清淨覺地也。近有解此經大光明藏三昧之相狀何似。生滅心是。顛倒心是。一切貪瞋癡煩惱皆是。堂堂釋子乃甘心與魔外同流。而反極毀先賢譏訶老宿。噫。佛海漬穢至此極矣。有志者讀此寧不痛心疾首乎。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先敘問法威儀。次正請有二。一問如來因地發心。謂如來未成佛時最初因地。發何等心修何等行得生淨土成佛果。二問菩薩發心欲求菩提。於大乘中發清淨心。云何始得遠離諸病。病即後文四病也。若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既知如來因行。又知菩薩發心。依之而行。則遠離諸病。不墮邪見矣。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讚問許說及佇聽也。諦聽者謂諦審而聽勿雜亂也。智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踊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乃可說。默然而聽者謂泯慮忘緣一心靜聽也。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標宗立體也。無上法王佛也。於法自在更無有上故。陀羅尼云總持。謂圓覺體中具足恒沙稱性功德故。門者出入義。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流出故。入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反復故。以不染不汙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在無明而常覺故曰菩提。在生死而常察故曰涅槃。波羅蜜云到彼岸。有六種。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由此六種翻無明生死而為菩提涅槃。教謂教導。授謂傳授。圓照清淨覺相即圓覺也。無明有四謂生住異滅。畢竟不生名為永斷。方成佛道者塵沙諸佛皆以此為因地進而至於極果故。
○由文殊請問因地法行。世尊即將自己所證大光明藏。重安名字以諭之。故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又自釋所以稱圓覺者。以能從中流出清淨真如(即因地心)菩提涅槃(即果地覺)及波羅蜜。(即因行也)是則依之而發心。藉之而證果。賴之而起行。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於法界。故名圓覺。不獨爾也。即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亦不出此。故曰教授菩薩。或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是體大。波羅蜜是相大。教授菩薩是用大。具此三義名圓覺也。然此圓覺生佛皆具。但眾生為無明所覆業識所局。故圓而不覺。小乘則心量褊淺。雖覺而不圓。菩薩則非圓非覺。唯如來亦圓亦覺。故稱圓覺。如來最初因地所修法行別無他法。皆依此圓照清淨覺相起幻智而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故華嚴偈云。有一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中。一切塵亦然。有一智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故知圓滿覺性生佛等有。但塵經未剖寶藏猶埋。既不自知枉受貧苦。唯佛一人獨得其用。名為圓覺不亦宜乎。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徵無明所起處而自釋之也。徵云。大光明藏既是眾生本具清淨覺地。云何眾生遺此光明而轉為無明。故釋之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故轉此大光明藏而成無明不覺。喻如迷人認東為西惑南為北。其實迷者自迷。方實不轉。所謂顛倒者。謂遺失清淨平等法身。妄認地水火風四緣假合而成者以為身。遺失本妙圓妙清淨覺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心。而計我計法。此由隨順無明不覺而起相見二分。復迷相見而徧生我法二執。所謂既棄海認漚復認漚為海故名顛倒。喻如目有赤眚遂見空中有華及見真月邊有第二月也。空喻真理。目喻正智。狂華喻身。二月喻心。應立量云。身心是有法。本無是宗。因云。無明業識所現故。同喻。如空華二月。既知病目見空華二月是妄。則知淨眼見虗空一月是真。下復以二喻合法。故云。空實無華由病目人妄執為有。由妄執故。不唯惑此虗空自性本無華相。亦復迷彼實華所生之處。亦應合云。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真月自性。亦復迷彼二月生處。二喻既明。則知覺性本無身心迷者妄認。由妄認故。非唯惑此圓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矣。今既不知圓覺自性之本無。又不知身心自性所自出。於是計無作有認幻為真。隨順無明起惑造業。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此惑業苦三皆由迷此大光明藏而起。此大光明藏轉而為無明業識者如此。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因上實華二字發起無明本無實體。故有智慧者照之即滅也。若使無明果有實體。則是有根必不可滅。以是依他起性故可迷可覺。而覺體本無生滅也。正如患夢之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不可得。人喻本覺。夢喻不覺。醒喻始覺。因睡而夢睡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干。則知因迷而不覺因悟而始覺總與本覺無預。又如眾華滅空。不可說言眾華在空實有可滅之處。以空中實無生華處故。則知華起華滅總屬目中翳之有無。亦與虗空無預。一切眾生因有無明。於無生中妄見有生有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然非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牒答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言汝所問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而圓覺性實無可修。由眾生病目妄執空華以為實有。故隨華相輪轉妄見身心實有生死。如來以智慧覺照彼無明本無。華相即滅。則不隨華相輪轉。亦不隨身心受彼生死。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然言無生死者。非若聲聞析之使無。非若緣覺推之使無。非若三賢菩薩作種種幻行而滅之使無。直是照見清淨覺心身心寂滅本來自無。故不隨生死流轉。而曰無明永斷覺道方成耳。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復恐認賊為子。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之真知也。故詳示之曰。雖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猶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體猶如虗空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有知。即是頭上安頭。同於凡夫之知。固是空華相矣。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無知。即是斬頭覓活同於土木瓦石之無知。亦是空華相也。故趙州云。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以此知體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境托緣作意之知。不同太虗空廓斷滅之無知。以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此即靈知之體性也。永嘉云。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隨順無明。不名隨順淨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隨順清淨覺性。所以者何。以清淨覺性了了常知。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覺。以是常寂滅相如虗空性常自不動故也。所以不動者。以虗空自性不受生死不墮有無。在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無見。以虗空不動徧至一切色非色處。亦如法性不動究竟徧滿一切處故。應立量云。覺性是有法。不動為宗。因云非所作故無知見故無起滅故。喻如虗空。所證如此。是名初心成等正覺。是名如來因地法行。楞嚴謂之發覺初心。起信謂之真如三昧。若菩薩依此圓照清淨覺相為因方是正因。否則皆墮邪因矣。若末世眾生依此清淨覺相而起行得正住持。否則皆墮邪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虗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謂如來本起因地莫不皆以智慧覺性了達無明本無實體猶如空華為發菩提心之始。果能知彼無明是空華相。則不為華相眩目。即免生死流轉。亦如患夢之人忽然醒覺。則夢中所現之相皆不可得。是知眾生在迷未免流轉。若既迷而忽覺。唯一真如迴無所有。渾身住於平等性智。豈有流轉哉。既無流轉。則此覺性究竟圓滿徧十方界。是則名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然對夢說醒。對迷說覺。對眾生說佛。皆是未覺已前對待之法。若無明滅盡眾幻銷滅。則成佛作祖亦是鉢盂安柄虗空釘橛。以本性圓滿本來成佛不待更成。故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如是則自然應念登科隨處及第。何須授記安名乎。菩薩向此著眼則能發菩提心。眾生向此進修永不墮於邪見。若不入此門總是旁蹊曲徑非直截路。故宗鏡問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云何復說後心成佛。答非初非後。不離初後。智論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離後心得。所以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菩薩初發心時便應是佛。若無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以初心為根本因緣故。不但以後心得亦不離初心者。以後心不離初心故。若無初心即無後心。以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後心方得具足。故能斷煩惱習氣成無上道。此即頓悟漸修也。
○此章言不滿四百。該攝性相二宗之旨。若約性宗。清淨覺相屬真如門。無明妄認妄執是不覺義。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是覺義。因本覺而有不覺。因不覺而有始覺。此二屬生滅門。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故曰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也。
○若約相宗。五法三性四大是色蘊是相。六塵緣影是無色四蘊是名。妄認妄執是妄想。知是空華是正智。覺心不動是如如。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認妄執是二種徧計執性。生死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知是空華等是斷二執除二死證二空得二果是圓成實性也。
○此章要旨。直指眾生日用知體為圓覺性。若有分別有妄認妄執即生死因若無分別無妄認妄執即菩提因。故曰。知之一字眾禍之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因。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前章已顯頓悟法門。正恐行人以為知幻便了不必更離。不知前所言遣者即離也。故普賢躡前知虗空者即空華相及偈中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以發三問。以明既知而必欲遠離也。初問言修行者本為斷無明得菩提也。若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則此圓覺清淨境界纖塵不立。則無事修行斷證矣。云何而說修圓覺乎。故曰若彼眾生等。意謂既能了知無明是幻則身心亦皆是幻矣。既曰是幻。固宜任之。不必起幻智而銷幻無明成幻佛可也。云何更欲依圓照清淨覺相起種種如幻之智銷種種如幻之無明而成如幻之佛果耶。次問不唯不當修。即欲修行亦無可修。以幻智既滅身心亦滅則無有心。其誰修行十波羅蜜。而曰修諸幻以除幻。既知無可修而復修。無可證而求證。何異望石女生兒邀空華結果。豈非枉用功乎。三問若諸眾生但恃天真。常居幻化而不離。又不能了知是幻而求離。此則既不能知幻。又不能離幻。云何而得解脫。此三等者。一是不必修。二是無可修。三是恃天真而不用修。願為此三等人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方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種種幻化總指五陰四大及十力四無畏等。生者謂本覺心體隨無明染緣而生三科七大等。隨真如淨緣而生十力四無所畏等。故諸染淨諸法皆無自體。總是依他。喻如空華瞖生華生瞖滅華滅而空未嘗有生滅。眾生幻心隨無明染緣生還隨真如淨緣滅而覺心未嘗動。誰謂幻性盡滅則無有心耶。喻如金翅鳥王命終之後骨肉都盡唯有心在也。然所謂依幻說覺者。即是口口談空心心著有。此即任運而不修者。謂之依幻說覺。謂之依通妄知。是名為幻不名為覺。此依字與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之依相應。謂不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成佛道。乃依幻而自說為覺。故名幻而不名覺也。故先德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若說固有覺性本來是佛恃天真而不勞修者此亦是幻亦非是覺。若說無佛可成枉功用而不必修此亦是幻亦非是覺。三說字須著眼看。先德云。此事不是說了便休。必須大死一番。離盡諸幻親見本來。則千聖喚不迴頭。方是覺心不動。若未曾離幻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未有不隨流轉者。豈可謂知幻而不當修計斷滅而枉修恃天真而不用修哉。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應當二字是極勵之語。謂既知是幻應當遠離。勿謂知而不必遠離也。遠離有四重。遠離一切幻化境界者即亡塵也。楞嚴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者即盡根也。所謂聞所聞盡也。遠離為幻亦復遠離者即空智也。所謂覺所覺空也。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即滅空也。所謂空所空滅也。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故先德云。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只有一口劒。凡是來者一斬便斷。故伊性命不存。見聞都泯。直向父母未生前要與相見。喻如鑽火之人兩木相因。必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方得了當。木喻發智之心境。火比了心境之妙智。由智發而心境皆空。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若木雖空而灰在。猶未了當。故欲其盡灰也。如心境空而智在即智是病故欲其空智也。灰雖盡而煙氣猶在有些氣息亦是病猶未了當故欲其滅煙氣。喻如智雖空而空在空亦是病故欲其滅空也。故學道者如鑽火。必至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方知火性不壞。所謂火傳也而不知其盡也。必須幻境幻心幻智幻空悉皆滅盡。方知覺性常存不入斷滅。故宗鏡云。此清淨覺是出世間常住心寶。豈世間無常敗壞之法所能壞耶。如貧女室中金藏雖未掘而匪移。若力士額中寶珠任鬬沒而常在。如雪山筩中萬味暫流出而恒存。若大地底下金剛縱穿斵而不壞。誰謂無心不勞修證哉。故復勉之曰。既知是幻即當遠離。即此遠離便是方便。此外更無方便矣。若能離幻即是覺性。即此離幻便是漸次。此外更無漸次矣。蓋知幻是對不知幻而認為實有者開方便。遠離是對取著而不捨者開漸次。故前云假說方便也。首楞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歇即是離。誰謂知而不必離哉。末世眾生依此圓覺而修方能永離諸幻。若知無明窟中有覺性而不離終不成佛道。喻如知鑛中有金而不銷終不成真金也。
○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離字。二章總為上根說頓悟頓斷頓修頓證法。非中下根可能企及。故曰。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非初心可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虗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虗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即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生佛二界皆從清淨覺心隨緣建立。故祖師云。山河大地由此建立。三昧六通因茲發現。喻如空華。因病目而妄見空中華生。而空體未曾生因。瞖消而妄見空中華滅。而空體未甞滅。因無明染緣熏習覺性而生根身器界。故說幻從諸覺生。而覺性未嘗生。因真如淨緣熏習無明修六度而滅幻化。故說幻滅覺圓滿。而覺性未嘗滅。以覺性無我隨染處染隨淨處淨而實未嘗動。故修行者應當遠離種種幻化。諸幻悉離而覺性不動。正如木中生火火出木盡木盡火滅而火性不動。故說離幻即覺。若至於覺則實無漸次。以漸次在人不在法故。故曰菩提無漸次漸次取菩提。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為頓教菩薩開漸門也。由前二章雖各出手眼悉談頓法。若是上上根人階梯不立聖諦不為者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無階級不能悟入。普眼法門。此普眼所以乘機發問也。先德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以眼外無法故。今此菩薩請問修行漸次。使盡大地眾生發明此眼。此華嚴亦名普眼法門也。云何思惟者謂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者謂如何遠離方得覺心不動。其未悟者作何方便方得入此普眼門也。若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雖聞如來說此神通大光明三昧。反生迷悶不能悟入。以法大機小不能一肩擔荷。固當於無階梯處強立階梯無漸次中安立漸次方得悟入耳。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為新學菩薩略通一線。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先總標正念為方便之始。欲求者謂生樂欲尋求此覺心也。以此身心皆是覺心所現影像。即今現在有形色者是身有分別者是心。誰是本來清淨覺性。如是推求尋覓必欲親見本來面目。故曰欲求淨圓覺心也。若欲如是推求應當正念遠離諸幻。言正念者謂不念一切諸法。唯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必欲遠離諸幻。若知而不離是有目無足。若離而不知是有足無目。必須知幻而又離幻。如目足更資方能得入。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下正陳方便也。奢摩他定學也。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思惟。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名依奢摩他。堅持禁戒者謂一向絕緣防護根門不令向外奔馳也。安處徒眾者必得同心同行之人為伴侶互相砥礪也。宴坐靜室者坐以攝身。身住而心得安故。必靜室者以離喧囂功夫易就也。四緣既具則一心一境方堪入觀。先當正念觀察此身假合無我。寶積經云。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時即便流轉。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故一大不成二大三大不成。必四大和合方得成就。故先觀察堅礙者為地潤濕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現今此身雖見四大和合而各有所歸。則此妄身畢竟屬於何大。則知四大畢竟無體。但是和合假名為身。實同幻化。如是推求即知此身實無我相。而向之認四大為自身相妄矣。故庵提女了義經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是為生義。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離散是為死義。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次復正念觀察此心假合無我也。正由四緣假合而妄有身。復因此身而妄立六根。若離四大必無六根。若離六根亦無四大。故外有四大內有六根和合而成有根之身。名曰根身。首楞嚴經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攬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淨根四塵流逸奔色等。豈非中外合成而有根身乎。既有六根。仍復引生五識攀緣五塵。而意識總採五塵落謝影子。積聚八識田中為種子。名為法塵。而為意識所緣之境。以意識緣法塵似有能緣之相。遂假名能緣者以為心也。下復逆推緣心無體。故曰即此能緣妄心是因六塵而有離塵則無。是因境而有心也。若使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四大六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能緣之心可見。是無境亦無心也。如是推求即知此心亦無有我。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妄矣。已上發明知幻二字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下復發明即離二字。此中滅字即遠離也。只是以智觀察是幻。故不妄認妄執脫粘內伏。違其現業銷其種習名為滅耳。不是銷滅也。若是銷滅即墮無色四空所修。意謂既知身心是幻。即當以如幻金剛十種深喻而遠離之不令粘著。固當先離幻身次離幻心次離幻境。此即遠離垢邊垢也。次離滅幻之智。此即遠離淨邊垢也。染淨諸幻既盡而非幻不滅者所謂離幻即覺也。良由眾生內為意識所使身見所持。故頭頭妄認生徧計執。必須去盡識情而清淨覺體光明始露。喻如磨鏡必去盡鏡面之垢而鏡體光明始得發露。故知眾生皆有光明淨覺。而不現者若有古鏡而不磨也。永嘉云。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折。然則光明覺體之幻垢元非他物。即是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而成垢耳。若了四大本空緣影不實。清淨覺體不為身見染汙。則垢相滅而十方清淨矣。此即奢摩他已成之相也。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此以喻明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離幻即覺也。清淨摩尼寶珠喻清淨覺性。五色喻五蘊身心。隨方各現者若五方天王之見珠色各各不同。喻五蘊是依他起。癡人見彼摩尼實有五色者喻從依他起性而起徧計執性也。圓覺淨性隨五業道而各現五蘊身心。正如摩尼隨方而現五色。愚夫不達五蘊身心元是淨圓覺心循業發現本無實體。乃妄認淨圓覺性實有四大為自身相實有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正如愚人妄認摩尼實有五色。故先德云。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由彼愚癡不了身心是幻是依他起。妄執為實。貪著生愛。不能遠離諸幻化相妄有流轉。是故我說身心皆是淨圓覺心所現幻垢。由對妄認身心未離幻垢者名眾生。故對離幻垢者名菩薩。若眾生幻垢既盡。則對離幻垢之菩薩亦除。既無幻垢之眾生。亦無離幻垢之菩薩矣。是知眾生菩薩皆是假名。生死涅槃悉成偽號。故說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而又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也。若此菩薩幻觀已成。則依如來圓覺妙心所現種種幻化影像依他之法悉皆除滅。則不妄執隨方所現之色以為實有。爾時即證圓覺妙心。便得無方清淨。至此則知無邊虗空皆從大覺心中顯發。亦如海中一漚。況他物乎。此即三摩鉢提已成之相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下廣明覺性清淨不動徧滿。以顯體大相大用大也。法既解脫則意識尋伺覺觀不起法執。轉成妙觀察智。徧照一切諸法。所謂觀察圓明照大千。故曰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也。覺既圓明方顯意識分別之心一時清淨而一切清淨。但言不頓彰故一一漸次以顯清淨耳。心清淨下先明十八界清淨也。見塵清淨者言心既清淨則所見之色不染汙也。眼根清淨者則能見之根亦不流逸也。眼識清淨者則所發之識不起分別也。此明初三界清淨也。識清淨下謂初三界既清淨已則後四三界亦清淨也。覺塵該鼻舌身三界故。根清淨下顯根淨而六塵亦淨也。六塵清淨下顯塵淨而四大亦淨也。四大清淨下顯四大淨而三界亦淨也。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無想五那含。四空四禪定。已上總明世間法清淨也。
○彼清淨下復明出世法清淨也。十力者一知處非處力。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降無因邪因。知人可度不可度等。二知三世業報力。謂知三世業及順現受等三報。知所度有障無障等。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垢淨力。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力。五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增淨。六知一乘三乘五乘貪瞋癡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度等。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命。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十知自解脫無疑。總一智而有十種用故分為十。總名力者以能摧怨敵不可屈伏故。
○四無所畏者。一正知一切法無畏。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盡諸漏及習無畏。言我無漏等。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四說一切出苦道無畏。
○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如說地水風火等。二義無礙。如說堅濕暖動等。三詞無礙謂得彼方言以說地等。四樂說無礙於三種智中樂說也。
○十八不共法者。以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隨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過去通達無礙。十七以智慧知現在通達無礙。十八以智慧知未來通達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義。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然但以十法為體。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捨思惟各一也。
○四念者。一觀身五種不淨。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對治凡夫四倒也。又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對治二乘四倒也。
○四正勤者。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辨之。以精進為體故總名勤。異外道勤故名正勤。雖是一勤隨義分四。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惡斷令不續。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長。
○四神足者。謂欲勤心觀。欲謂樂。勤謂無間。心即是定專一境性。觀即是慧內自揀擇。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法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以欲如心故。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間法。前三至此總得名根。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魔梵等不能屈伏。故名為力。
○七覺者。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輕安定捨皆不染汙支。能除麤重依定轉依故。行捨平等永捨貪憂故。故七皆云覺支也。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故有七也。
○八正道者。謂正見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簡擇。故皆云正。思惟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言語故。下三皆是令他信支。語者謂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業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精進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離一切結故。念是淨隨煩惱障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上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已。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調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七覺分別。八正正行。總八喻顯。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八萬四千陀羅尼清淨者。塵勞既有八萬四千。一一對翻皆成淨法。故論云。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乃至具有過恆河沙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如何此經皆云清淨。答若約聖凡對治則勝劣懸殊。若約法性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性故。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也。謂既見得一切世出世法皆是非相方見實相。亦不見有實相可得名實相清淨。實相清淨者此人即證平等法方名一身清淨。由一身清淨則見十方眾生圓覺悉皆清淨。若十方眾生清淨名一佛剎清淨。一剎清淨乃至塵塵剎剎一切時一切處悉皆平等清淨不動。此即禪那觀已成之相。以顯清淨覺地本來不染為三世十方根身器界之體以顯體大也。此入初地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時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此明初地以至八地所證境界也。由轉意識為妙觀察智得入初地已。次又轉七識為平等性智得入第八不動地。故曰平等不動。以萬法即覺性。即萬法之不動知覺性之不動故。虗空平等不動則知覺性亦爾。彼知覺者如虗空故。四大平等不動故則知覺性平等亦爾。以是法住法位大人性自常故。此顯淨覺相大本來不動也。然必至八地斷七識俱生我執。則生死涅槃二心永不復起。方名真不動地。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此明九地以至等覺所證境界也。以覺性即萬法。即覺性徧滿無有邊際則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門亦復徧滿無有邊際也。首楞嚴云。如一見根徧周法界。耳鼻舌身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徧周法界。由無明業識動則有分別。不動即等周法界。如是則五現量識等根一一皆徧法界。如眼見色時色不可得元來等法界。如是則塵含剎土。芥納須彌。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周徧法界。事事無礙。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大小不壞彼此無雜。如一室中千燈並照。燈隨盞異盞盞不同。光隨燈通光光涉入。故常別常入。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所謂一多無礙以顯淨覺用大本來周徧也。此中清淨不動周徧法界。與楞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之義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從等覺入妙覺境界也。謂始由習此三觀證此三大。方得於一切法成等正覺。遂轉此第八業識為大圓鏡智。則前五識亦轉為成所作智。名為圓覺成就。名究竟覺。覺既究竟。方見一切世出世法悉皆平等。故不見有染法可縛。亦不見有淨法可脫。不見有生死可厭。亦不見有涅槃可愛。不以持戒而生敬。不以毀禁而生憎。不以久習而生尊重心。不以初學而生輕慢想。以證平等故觸目所見者皆是菩提。至此方可說天地同根。萬法一體。生死即涅槃。無明即佛性。以覺性究竟圓滿徧十方界故。觸處皆是自己光明。其體無二不生分別。譬如眼光緣現量境。其光徧滿得無憎愛。以平等一相故。此即如來所證妙覺境界也。所謂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蓋如此。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菩薩修習此心已得究竟圓滿徧十方界者。則身心寂滅物我兩融得正住持。方可說不見我為能成就之人覺為所成就之法。由彼轉此業識成大圓鏡智。以此鏡智照見一切根身器界皆悉寂滅平等無二。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故見恆沙國土在妙覺心中亂起亂滅。猶如狂華之在空中亂起亂滅也。復能照見一切眾生不即圓覺不離圓覺。無生死法可縛。亦無涅槃法可脫。至此始知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證。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回視向來欲斷生死證涅槃作種種勤勞肯綮之事皆是夢中所現境界。既醒之後則知生死涅槃了不可得。既知是夢則知涅槃不曾起。生死不曾滅涅槃本無來。生死本無去。其所證之法悟時不曾得。迷時不曾失。悟時不曾取。迷時不曾捨。其能證之人亦遠離四病。不以作諸幻行而執為能證。不以取靜為行而執為能證。不以一切任運而執為能證。不以一切寂滅而執為能證。以此所證圓覺體中纖毫不立。擬心即差。動念即隔。故無所證之法。亦無能證之佛。故楞伽偈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而前文亦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以一切法性本來平等不壞故。所以云。真如凡聖悉是夢言。佛及眾生並為增語。故結示。云若此菩薩依此清淨覺心為本修行。一心觀察根身器界如幻為修行之具。最後遠離諸幻入清淨覺為住持之境。此即無漸次中強立漸次無方便中強立方便也。若能如是漸次開示漸次修習漸次取證必不迷悶而不能入矣。至此則初章皆依圓覺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始得明了。起信所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覺也如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徧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虗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一切眾生妄認四大及六塵緣影為身心相。不知身心皆由迷圓覺妙心而成業識。幻出五蘊身心本無實體。若一一觀察。則知身相屬四大而身本無身。心相歸六塵而心本無心。既四大各離則誰為和合而有我耶。如是我執既空則分別法執亦盡。分別法執既盡則根身器界悉皆清淨得入初地。復從初地漸斷俱生法執入不動地。復從不動而漸入等妙。則覺性圓滿周徧法界。至此則所證之法四病俱離。既不見有所證之法。亦不見有能證之人。反觀一切佛土猶如空華。一切三世無去來今。此即菩薩漸次所證以至極果也。若初發心求入佛道者當如是修習則永斷無明而得入矣。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脩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由聞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恐人生疑。此菩薩能以金剛智斷人之疑。故乘機發問。所謂劍為不平離寶匣也。善為下領讚如來善說方便。世尊下正陳三疑。一疑眾生若是本來成佛則不當有無明。此知不變而不知隨緣者執也。二疑若無明本有則不當說本來成佛。何故復說眾生本來成佛此知隨緣而不知不變者執也。三疑若謂十方異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既已成佛。何時更生一切煩惱。此則生可成佛則佛亦可成生。是凡聖混亂之執也。此箇疑團。直是金剛圈栗棘蓬。吞不入吐不出。是為末世眾生參禪起疑情之樣子。不異黃龍三關語。惜乎世尊無端註破。祕密藏者謂此法門眾生共證眾生不知。故曰。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此藏未曾開時千難萬難。若開時不消彈指頃。要須鑰匙在自己手裏始得。言了義法門者。謂若開此藏門。一時盡見底蘊。更無藏覆。則既斷其疑復盡其悔。蓋疑者於諸諦理疑豫為性。能障信心為業。而悔者則悔善悔惡而心不定也。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言決定信者謂決定信得本來是佛不假外求。若大梅云任你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之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先答第一疑。言如來寂滅性本無始終生滅輪迴之事。而有始終生滅等者。皆是業識隨六種因緣相續成輪迴心。故有輪轉耳。世為遷流界為方位。謂一切時一切處皆由此六因流轉也。始終者。是種子生現行。以種子為始現行為終。此即當有因也。生滅者。謂現行生種子。以現在現行為生。流入未來作種子為滅。是相續因也。此二種為親因緣。前後者。謂前念引生後念。即等無間緣。以其在因果中間有相不斷等而開導。是相因也。有無者。謂心境相生。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即所緣緣。是顯示因也。聚散者。謂緣會則聚。緣離則散。即種種業增上緣。如轉輪王有勝勢用作增上事。是作因也。起止者。謂已上眾緣止滅方得生起。是待因也。具前四緣辦有漏法。具後一緣辦無漏法。今言如來寂滅性本無雜染。由隨染緣而成雜染。本無清淨由隨淨緣而成清淨。如是染淨念念相續循環往復。或取穢而捨淨。或捨穢而取淨。所以動念息念皆在始終生滅等中輪轉。若是捨六因轉八識盡二障出二死無輪迴性者。則知圓覺自性本來不動。若是六因未盡八識未轉二障未除二死未出者。在輪迴中辨圓覺性。彼圓覺性雖是寂滅不動。即隨染淨二緣流轉矣。既在輪迴。則觸處粘著。而說能免輪迴者無有是處。下以四喻發明淨圓覺心本無流轉隨八識而有流轉。動目能搖湛水者。謂湛水不動因目動而見湛水動。喻妙湛覺性本不動。因無明一動轉成業識。而妙湛覺性亦隨業識而動也。定眼由迴轉火者。由因也。火本未曾輪轉。因定眼而見火輪迴轉。喻覺性本無流轉。因七識定執為我。隨所生所繫故見有流轉耳。故譚子云。瞰迴流者頭目自旋。作環舞者宮室皆轉。雲駛月運者。謂月本不馳。因雲駛而見月馳。喻覺性任運而轉未嘗馳流。因意識馳流奔逸諸境。故見覺性亦馳流耳。舟行岸移者。謂岸本不移。因舟行故見岸移。喻覺性本不遷流。因前五識隨境遷移。故見覺性亦遷移耳。由是而知。目動者則見湛水必搖。求其不搖不可得。眼定者則見火輪必轉求其不轉不可得。雲駛則見月必運求其不運不可得。舟行則岸必移求其不移不可得。物尚如此。何況生死輪轉八種染汙識心曾未有一念清淨。而以不清淨心觀清淨覺有不隨流轉者乎。由隨緣不變故說眾生本來成佛。由不變隨緣故有一切無明生起。汝等不解此義。於無輪轉處妄見輪轉。於無惑處妄起三惑。三惑謂見思塵沙及根本無明也。三惑有即指三疑者未必。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此以喻答第三疑也。翳喻無明。華喻身心。翳生華生。翳滅華滅。若翳滅而更待翳生。華滅而更待華生。斯實狂癡矣。以翳華二法本無種子。故翳滅於眼。不可更待眼中何時更起諸翳。亦如空華既滅於空不應更待空中何時更起狂華也。何以故。空本無華。尚無有起安得有滅。故知生死涅槃皆同翳華之起滅。若以眾生圓照清淨覺相論。尚無無明身心翳華二相可得。何況既已成佛證此清淨覺地者而復生煩惱乎。當知翳華在虗空中可說暫有暫無。若是虗空常恆不動。豈可說為暫有暫無耶。虗空尚不可說暫有暫無。況復如來隨順圓覺而為虗空平等本性。乃可說為暫有暫無而曰何時復起無明煩惱哉。由此一喻顯覺性本無修證。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以喻答第二疑也。若謂無明本有不應復說本來成佛者。喻如有人大開鑪鞴銷鑛成金。然鑛中之金是鑛中自有。非但因銷而有也。使其鑛盡成金。則金決不重復為鑛。經無窮時而金性決不變壞。此金雖是從銷而出。然不應言此金非鑛中本來自有也。如來圓覺喻如真金在無明鑛。必銷盡無明而覺性始顯。然此覺性元是無明鑛中自有非獨銷無明而有也。若無明鑛盡成淨覺性。則淨覺性決不重起無明。即經無量劫而覺性不壞。雖覺性從銷而出。終不應言此覺性非無明鑛中本來自有。而曰非本來成佛乎。故曰聖人本是凡夫做。若凡夫不具聖性則永無成佛之期矣。由此一喻顯覺性有修有證。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下直顯清淨覺性坐斷兩頭纖毫不立也。以轉無明故有菩提之號。轉生死故有涅槃之稱。以是對待法故。若了無明本空。生死本寂。既無所證之相。亦無能證之名。故無成佛不成佛之事。亦無輪迴不輪迴之說。以此清淨覺心離諸名相故也。故宗鏡問云。若直了此心是佛。更受八相成道否。答。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不說成與不成。若說成佛是增語是助語。故曰。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既直示之。復責之曰。且諸聲聞亦具自性圓滿清淨境界。而且隳肢體。黜聰明。斷言語。息思想。如是進修但得灰斷寂滅解脫。終不能到彼之本來親證自性所現清淨涅槃空寂境界。況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若是真火則一星可燒大地。況須彌哉。今以輪迴心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若一念緣起無生。無明頓斷。則彈指之頃即得悟入。豈待久乎。是故菩薩欲成佛道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下復責之曰。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因六塵而生妄想緣影。非是真實心體。悉如空華。因此生滅思惟而欲辨不生不滅之境。如邀空華而結空果。但是展轉重增妄想。豈可得哉。且此有作思惟。虗而不實妄而不真浮而不深。故多機巧會穿鑿會度量。不知修圓覺者正忌許多骨董。唯是癡癡憨憨媒媒晦晦百不可取一無所堪者方可入也。故又責之曰。如是三種分別計度皆是眾生曲見非為正問。問云。如來最初讚彼所問是甚深祕密方便。此又責其多諸巧見非為正問何也。答。讚者美其發起。責者泯其知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鑛。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虗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如來寂滅性本無始終生滅。但眾生未出輪迴。以思惟心辨於佛境。故即隨彼思惟亦成輪轉。但一入輪迴則不能入於佛海。故眾生雖是本來成佛。由入無明海故隨海中波浪流轉。若能永斷無明而覺性自顯。然不可說無明海中本無清淨覺性也。正如銷鑛成金。此金元是鑛中固有。非因銷而有也。然雖本有必因去鑛而成金。若金體一成則不重為鑛。故說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雖然如是。亦是第二門頭方便說法。若約妙覺明心第一義諦本無是事。則生死涅槃俱為幻翳。眾生與佛盡是空華。由汝最初動念思惟即是幻化即是輪迴根本。何故捨此而更詰其幻化。不亦謬乎。若能了此思惟即是幻化即是輪迴根本。然後可求圓覺矣。
於是彌勤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前四章已為頓教菩薩。廣辨惟心以顯因地覺心竟。下復為漸教菩薩深究輪迴根本廣談唯識以顯果地覺也。若知唯心而不達唯識則顢頇佛性。故彌勒乘機發問。推窮五性差別也。先領悟前說。深悟輪迴者。領悟始終生滅等皆是輪迴相也。分別邪正者。謂以思惟心測度圓覺為邪。以直心而直入圓覺為正。無畏道眼者。恐畏生於疑慮。今疑慮永斷故得無畏道眼。生決定信者。謂一信即心即佛更無有疑。則邪說更不能奪。不復更隨輪轉境界而起種種輪迴知見矣。下正請有四。一問輪迴根本。不知輪迴根本是何等物。二問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不知輪迴有幾種性。三問輪迴之性各各不同修佛菩提復有幾等差別。四問既得菩提回心入輪迴中度輪迴眾當設幾種方便。此等皆末世修菩薩行極要切事。故願不捨大悲闡明斯事。不為輪迴心雜擾輪迴見染汙。則慧目肅清覺心如鏡。而光明普照圓悟如來無上正知見矣。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輪迴根本何故稱為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以無明實性即是佛性。若能了達無明實性。即能了達真如佛性。以如來藏即識藏故。不思議熏不思議變非思量所知故。故曰此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又曰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以菩薩不知。唯如來能知。故曰深奧祕密。而又曰微妙義也。若知此義。則不為幻翳所障。潔清慧目。而永斷根本無明。深達諸法實相。即能證入無生法忍矣。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此如來在淨土中說穢土法。故直指愛心潤生為三界輪迴根本。以答第一問也。謂三界一切異生皆由父母妻子深恩重愛堅固膠執而生貪欲。是故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故有輪迴。世人不能擔荷大事因緣。迷背覺性。雖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只為愛根不淨。總被欲絲纏縛。生生死死無由出離。故阿難以邪染為緣浚發大教。而仲尼亦云棖也欲焉得剛。故知三界輪迴唯一愛根更無他物。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復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答第二問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也。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雖異生種性各各不同。而此四生攝盡三界一切種性。故說一切種性皆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性。亦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命也。當知三界輪迴唯以愛為根本。良以眾生從出母胎。即有愛性與之俱生。則有愛性為正因矣。況復更有種種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可樂境為助因以助發愛性。若火得風其?愈熾。由是而造諸惡業。由是而受諸果報。塵沙劫波莫之遏絕。又不但出胎之後愛性俱生。即初受胎時於父母邊亦由貪愛而生耽著。然後動其欲心而有淫欲。故欲因愛生。復因淫欲然後於父母邊納想為胎。即於想中傳命。故命因欲有。故知眾生愛命依欲本而得成。由彼過去愛欲為能感因。而以現在愛命為所感果。現在既有愛命為果。復對現在五塵諸境。其順我情者生愛。逆我情者生憎。而起惑著。既於違順二境起惑著已。復造種種惡業。由此現在惑業苦因。復招未來三途劇報。是則三途業報皆以愛欲為本明矣。既知三途劇報在愛欲。於彼欲境深生厭惡欲求出離。故愛善業而厭惡業。即復捨惡業而修善業。蓋惡即淫等。而善即不淫等也。由此善業為欲界人天受生之因。故復現欲界人天受生之果。故首楞嚴云。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又知厭欲界而愛初禪。故復捨欲界而入初禪。厭初禪而愛二禪即復捨初禪而入二禪。厭二禪而愛三禪即復捨二禪而入三禪。厭三禪而愛四禪即復捨三禪而入四禪。至於四禪。即知前三天種種欣厭無非耽著勝樂。總是愛心皆可厭惡。故棄彼愛心而樂於捨。不知樂捨之心居然是愛還滋愛本。由此不動業因便感有為增上善果。故雖入四空無非樂捨。總名伏愛。未盡愛根。皆是輪迴不成聖果。故首楞嚴云。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已熟。故知三界一切種性皆以貪愛為根本也。是故眾生欲出三界超生死免輪迴者。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透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死中廣作佛事。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愛渴而求出生死乎。答菩薩入生死度生。皆是以變化身示現世間。如鏡華水月。非若眾生實以淫欲為因而有此身也。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攝令彼捨愛。假貪愛而入生死。其實毫無愛根也。若自己有愛自墮生死。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死乎。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捨五塵欲境。內除憎愛二心。則永斷輪迴心得清淨。用此清淨心勤求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正如出鑛之金方堪作器。若是藥汞金。入煅則流去。是則尚不能免輪迴。欲求開悟安可得哉。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答第三問修佛菩提幾種差別也。一切眾生皆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蔓牽枝頭頭羈紲。故於真如平等無差別處顯出五性差別也。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謂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深菩薩障淺。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亦名所知障。由不達一法界義心不相應。忽然念起障所知理礙佛知見名之為障。即無明也。二者事障。亦名煩惱障。謂以昏煩之法擾亂於心。於事不了起惑造業。生死相續不得自在名之為障。即見思二惑也。五性者何。一謂二障俱在而未除者為最深。名未成佛。亦名異生性。即三界人天六道。雖善惡不同。愛根未斷皆在輪迴不成聖果。二謂永捨貪欲但斷見思。無力兼斷理障。直超三界不念眾生者。但能悟入二乘小果。猶處門外止宿草庵。未能顯然住於菩薩境界。此障比異生為淺。比三賢菩薩為深。是故末世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當先發弘願以斷二障也。三二障俱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者。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者入資糧位。復修大乘順決擇分。能漸伏除能取所取引發真見者名加行位。由但住三賢未能入地。此障比二乘為淺。較入地為深。若二障分斷即入初地。若二障斷盡。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得住無上圓滿菩提。出障圓明得入如來大涅槃海能盡未來化有情類。故唯識云。十種障者。一異生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初見道時具斷二種名得聖位。二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彼障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三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五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六麤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入第八地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九利他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不欲勤行。要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斷此障已得四無礙。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智法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作大神通。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細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故曰。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種現。金剛道後等皆無。難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云何而有五性差別。答。眾生雖同證圓覺性。由彼所遇善知識者。或是大乘。或是小乘。或人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己之所證所得者示人。故聞法者隨波熏習。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習。便有頓漸不同。若得值遇大善知識。示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無論大根小根皆成佛果。故知性本是一。因熏習而成五。非本性有五也。五者眾生雖求善友值遇邪師。不具正眼心未能識。即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數論勝論投灰拔髮等。勤苦修習。未得正悟。便入外道種性。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則此過在邪師非眾生咎。此等皆依二障深淺遂成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答第四問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生也。故答云。唯以一種大悲為勝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隨類現形。若怨若親行同事攝化令成佛。皆依過去因中清淨願力所持。故能一目等視。不爾。便成愛見大悲矣。故末世眾生。起增上勝心欲泛如來大圓覺海。當發大願。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小乘。以外道見邪小乘量小故。依此願力勤斷二障。以障盡故觸目無非解脫。以願滿故對境無非圓覺。如是則三德圓明三身齊證矣。
爾時世尊欲量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一切眾生不得解脫者。皆由貪欲繫縛生死不得出離。若能斷憎愛除三毒。不依五種差別性為因地法行。而依圓照清淨覺相。皆得成佛道矣。所以皆成佛者。由彼斷二障求正悟發大誓願。故得依止大涅槃海住佛圓覺。所以必欲發願者。以十方菩薩皆以大悲願力斷愛見入生死。故現在菩薩當斷愛見便得入大圓覺矣。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五性雖明階差已辨。若認五性以為實。則儱侗真如慧不清淨。故乘機發問。以明五性皆循一性而起。由彼伏斷修證各各不同故有差別。先領前。不思議事等者。謂染淨因果皆由不思議業力熏變。故不可得而見。即世尊尋常亦不易開演故亦不易聞。今蒙世尊循循善誘得聞此法。故身心皆安泰矣。下正請。言我雖知五性差別皆由二障深淺而立。然覺性圓滿眾生共證本無有二。則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及諸如來所證所得不應有二。云何而有五性差別。若了此義。便能隨順覺性漸次得入矣。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漸次差別者。謂斷十種惑證十種如各各差別。故見五性有差別而所證亦有差別也。前章約斷惑。此章約證真。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謂圓覺自性非有五性故曰非性性有。由圓覺不守自性循諸性起。諸性起時即隨順圓覺自性而起實無自性。故無眾生所取幻化法。亦無菩薩所證寂滅法。若在第二門頭世諦論。則能取所取能證所證容有差別。若在第一義諦實相論。實無眾生為能取菩薩為能證。何以故。以菩薩眾生是對待法皆是幻垢。幻垢既除則一切皆覺。云何復見彼為能取之眾生彼為能證之菩薩乎。喻如眼根不見己眼。以彼所證覺性本來平等。故不見有能平等之人也。是知本有覺性生佛圓滿實無差別。然而見有差別者。以眾生住於昏迷顛倒法中。未能頓滅一切幻化。隨其智力淺深漸斷漸證。於此妄功用中便顯五性差別之名。若證如來身心寂滅平等本際隨順不二之地。尚不見有所寂滅之法。亦不見有能寂滅之人。又何五性差別之有。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所謂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者。謂一切眾生皆由意識妄想所執之我及七識所執之我。由此二識執我執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於五塵境耽著不捨而起五欲。故有三界生死輪迴。若遇善友教令開悟不生不滅淨圓覺性是寂滅法。復為發明念念生滅者是徧計性。由彼一聞此教。悟知此生塵勞思慮皆是自己狂癡亂想。然未能伏斷二執。未能隨順覺性。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名未成佛。亦名異生性。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若修奢摩他斷見思二惑永除事障。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爾時便得無方清淨。故曰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勞慮者即塵勞思慮也。由彼斷勞慮得淨法已。即守此淨解。復為自己作障作礙。故於圓滿覺性不得自在。故先德云。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隨順覺性。以但斷我執名相似覺。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執未除同凡夫故。先德云。得到法身。為法執未忘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亦是病。又云。騎驢不見鱸是病。騎驢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異生所患。後病是二乘所患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明菩薩見得守淨解者是障礙。修習種種殊勝資糧。為有情故勤求解脫。以斷解礙不住淨境。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未能伏滅。令彼不起二取現行。猶見有能覺者在。故住見覺。即此見覺依然是障。所謂蟭蟟雖脫殻。猶自抱寒枝。故於圓覺不得自在。唯識論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識。此是資糧位中菩薩隨順覺性。由未斷法執亦名相似覺。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脩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教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謂三賢位中菩薩雖修三摩提。尚有能照之智及所覺之理。猶存能所未能忘相。所以俱名障礙。故修禪那以斷照覺。照覺俱斷。能所兩忘。得入法性。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分證平等法身。始登初地。故得常覺不住。能照所照同時寂滅。故唯識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以初地用金剛智斷分別法執。證徧行真如。不取種種戲論相。智與真如平等平等。譬如有人自斷其首。以法執已斷不見有能斷之智。如首已斷不見有能斷之人。反顯地前皆以礙心滅礙。有所伏之惑。有能伏之人。故有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初地已上斷分別法執。證平等性智。非斷而斷。非證而證。非若地前以礙心滅礙。故不見有所滅之礙及滅礙之智。故曰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何以故。以地前菩薩皆是認化佛所說事六度而修行。未達圓覺體中具足萬行。如不見真月但執指為月。至加行位觀察名義自性差別。至初地而名義始空。斷言語息思想。純以智慧修六度行不生取著。故起信云。以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如見月而不認標指。從是菩薩得真見道入通達位。此名已入地者隨順覺性。由分斷法執分證真理名隨分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論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故見一切煩惱無明諸障礙法同一圓融清淨寶覺。由未見本覺時故有得有失。既見本覺則本自無失今亦無得。故法法皆真無非解脫。未覺之時謂有為之法有成有壞無為之法無成無壞。既覺之後即有為是無為即無為是有為。故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未覺之先無明智慧定是兩法。既覺之後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故智慧愚癡皆名般若。未覺之前邪法正法逈然各異。既覺之後平等本際。故菩薩外道同是菩提。未覺之先無明真如元是兩法。既覺之後無明邊際即是真如邊際。故無異境。未覺之先三學三毒是對待法。既覺之後三毒即是三學。故俱是梵行。未覺之前則有情無情成敵兩立。既覺之後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故眾生國土同一法性。未覺之先則苦樂二境宛然差別。既覺之後則苦樂本空。故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未覺之先五性差別。既覺之後五性元同一性三乘即是一乘。故有性三乘與無性闡提皆成佛道。未覺之前縛脫有二。既覺之後則知縛處即解解處即縛。故煩惱即是解脫。未覺之前對境生情。既覺之後則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故以法界海慧照了諸法猶如虗空。故曰。離念相者等虗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此名如來隨順淨覺。以斷生相無明名究竟覺也。已上顯示凡夫以至佛果漸斷漸證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念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特舉頓悟法門以示行人當修也。居一切時起妄念者。起即是病是狂心是異生。若一切時不起妄念。便超異生入覺性矣。故古德云莫妄想。厭勞慮而息妄心者。息即是病是狂心是釘樁搖櫓漢是二乘。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便超二乘入覺性矣。住妄想境加了知而住見覺者。加即是病是狂心是頭上安頭是三賢菩薩。住妄想而不加了知。超三賢而入覺性矣。於無了知辨真實者。辨即是病是狂心是開口成雙橛。地上菩薩也。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便超十地而入覺性矣。若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四病頓除四狂頓歇。歇即菩提。此圓頓根所修法門也。故先德云。纔擬心塵勞滿眼。若不擬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彼諸眾生若聞此法。而深生信解決定受持永無忘失。而且不生驚恐直下承當者。此即名為隨順覺性。若善財龍女廣額屠兒一生圓曠劫之果者是其倫也。故讚之曰。此等眾生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種諸善根。曾向河沙諸佛所種善根者方能荷擔此事。佛說是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徧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虗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言圓滿覺性本無所證之差別亦無能證之漸次。但在覺與未覺之間而有漸次差別耳。故得法界淨而為淨解障礙者為二乘。去解礙而存見覺者為三賢。去照覺而證寂滅者為登地。至於覺性圓滿無不隨順者為大覺。若於一切處不生心動念者。即名功德圓滿。現世即為第二導師。已上雖分頓漸二門。至於隨順淨覺實無二致。所謂方便多門隨順之智則一也。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彌勒章明所斷惑。清淨慧章明所證理。若不明所修觀行。無從斷惑證真。而威德不得自在。故次明所修觀智而威德乘機發問也。覺心光明者。謂障盡而覺心明淨也。承佛圓音等者。領前忘心頓證之旨。證心不生虗妄。即名成就一切種智。是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況復勤修習者乎。世尊下正請。大城喻圓覺。大城有四門門門可入。喻圓覺有三觀觀觀可通故。一切方便漸次者。問所修之行也。并修行人者。問修觀之人也。若知此二種則速得開悟便得遊戲大寂滅海矣。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故與諸佛同體平等。復流出一切染淨諸法。故又與諸法同體平等。諸修行人雖張萬行而求之無非一道。若以方便隨順眾生根器利鈍煩惱厚薄沈掉不等。則隨機設教其數無量。若統攝所歸皆能隨順覺性。而差別方便略有三種觀行則攝盡無餘。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悟謂解悟。以用也。取謂先知得身中有不生滅淨圓覺性。因有散亂之習。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用此淨覺取靜為行銷落諸念。故見分別意識煩亂擾動猶如沸鼎。而靜慧漸漸發生。則向之妄認色身不住之客及緣影搖動之塵皆悉不起。便能內發寂靜輕安。以去昏沈故身輕。去掉舉故心安。由寂靜故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如淨鏡之現影像。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如此方便名奢摩他。奢摩他此云止。能止一切勞慮故。此觀若成即能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入信心住。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心性根塵即十八界也。皆因無始無明迷真而起。本無自性。悉因幻人化出。良以根本無明背真而起而十八界復因無明而起。故根塵識三為幻所化。而根本無明業識為幻者。故即起幻智以除幻者。復變化種種緣生如幻之法。開導如幻之眾生。由起幻行故能內發大悲輕安。由度生情切大悲心勝勇猛精進若無其身。故身心亦輕安也。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者。謂凡修菩薩行者莫不皆從靜覺心中起諸幻行漸次增進。如三資糧四加行是也。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者。言幻者雖是無明。而彼觀察其為幻者是智非識故不同幻。以智識不同故也。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者。若究而言之。不但幻者是幻。即觀察幻者之智猶然是幻。以真如體上不但不容立幻者亦且不容立幻智。故始而知幻者生幻化。次以幻智除幻者。終以覺心拂幻智。直至智識俱忘能所滅盡。方得幻相永離得入初地。是名菩薩所修妙圓加行也。如土長苗者。土喻因地覺心。苗喻幻智。謂依淨覺而起幻智。從幻智而入覺心。是名稱真之行。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三摩鉢提此云等至。以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此觀若成。即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入三賢四加行位。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不取幻化及靜相者。言前止觀二法皆不取。直下觀察覺心不動。了了常知。不起分別。如文殊章中所云者是也。由了知身心皆為罣礙故不取幻化。又了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故不取靜相。終日覺而未嘗覺。終日明而未嘗明。為無知覺明。以身心是依他起性。無知覺明是圓成實性。故直觀覺性者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所謂坐斷兩頭中間迥出者也。百丈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此即如來禪祖師禪也。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者。言既入此門尋常日用無所用心。但是飢來喫飯困來打眠。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形雖寓於塵域而無一毫世情。所謂神雖世表終日域中。喻如器中之鍠聲出於外也。鍠作鐄大鐘也。俗諺云。鐘在寺裏。聲在外邊。取無拘礙意。由彼不取二相迥然獨出。了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言寂滅者。不取靜故寂。不取幻故滅。由纖塵不立故身心輕安。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此寂滅境惟是妙覺真心方能隨順。若存四相則不能隨順矣。故隨順妙覺者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也。自謂我相。他謂人相。言此寂滅境界非有我相人相者所能及。亦非有眾生壽命相者所能至也。以地上菩薩斷分別我法二執故我人證悟所不能及。斷俱生我法二執故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禪那此云靜慮。謂即靜而慮即慮而靜。定慧平等之通稱。此觀若成即斷無明證隨分覺。始從初地以至等覺所修者是也。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此上三種觀行皆是親近隨順之方便所謂因地法行也。十方如來依此為因而成正覺。三賢十聖所修一切同異方便亦皆依此三種而修。同方便者謂入地菩薩初得聖性證平等法故。異方便者謂地前菩薩未證聖性在異生性故。若約單修初觀者斷我執證相似覺。是二乘隨順覺性之方便。修次觀者雙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是三賢菩薩隨順覺性之方便。修第三觀者雙斷我法二執證隨分覺。是入地菩薩隨順覺性。若此三觀由漸而進。至於等覺後心。以金剛慧頓斷生相無明入究竟覺。故曰若得圓證即成圓覺也。善男子下舉劣以顯勝也。據教中勸一人二人持五戒十戒者得福甚多。況令爾許人成就羅漢辟支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纏。而乃不如有人暫修圓覺唯一剎那者。豈況長時圓修妙觀者哉。故圭峰云。聞五種名勝剎寶布施。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惟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三種觀從次而入為漸修。超次而入為頓修。禪那即頓修法門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五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前說三觀行相分明。未審諸位菩薩所修。為復一人具三。為復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故辨音菩薩乘機發問有幾修習也。楞嚴明二十五圓通。此明二十五種輪。雖方便不同同歸圓覺。故曰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輪者運轉義。一切菩薩皆運此輪到如來地故。輪者摧碾義。一切菩薩皆運此輪摧惑障碾無明故。初有三輪單修三觀。次有二十一輪互修三觀。最後一輪圓修三觀。合為二十五輪。此二十五輪亦在覺與未覺妄功用中漸次修證。故有差別。下文二十五輪觀名悉依圭峰略疏。
若諸菩薩惟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惟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先明單修三觀。一澄渾息用觀。以靜力斷煩惱證涅槃。雖是菩薩其行與二乘無異。名單修奢摩他。二庖丁恣刃觀。由達諸法如幻。能以佛力變化種種作用。備行清淨妙行。如華嚴十行品所說。雖行萬行而又不失寂滅及靜慧相者。名單修三摩鉢提。三呈音出礙觀。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猶是二乘作用。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是入地菩薩作用。煩惱有二謂界內界外。單斷界外者是二乘作用。并斷界內者是菩薩作用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初七輪以取靜為首功而兼幻寂交互成七。以明無假無中無不空也。一運舟兼濟觀。修定出塵是運舟。發慧化物是兼濟。二湛海澄空觀。海湛則波濤不動。空澄則水性清明。三首羅三目觀。三觀俱修猶如三目。四三點齊修觀。三點梵書伊字。一人具修三種名齊。非謂同時。五品字單雙觀。先單修次雙修猶品字。故曰單雙。六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而獨足。雙修二觀如雙頭。單修一觀如獨足。七果落華敷觀。謂以靜定樹結寂滅果如果落。復以幻觀度眾生如華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次七輪以幻為首而兼靜寂交互成七。以明無空無中無不假也。一先武後文觀。如武王伐紂後鑄甲兵為農器。二功成退職觀。發慧利物名功成。習寂內修名退職。三幻師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後歸靜體是解術。四神龍隱海觀。起幻度生如神龍散雨。歸體入寂如隱海。五龍樹通真觀。先起幻後歸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修真乘自階聖果。六商那示相觀。商那和修即優波麴多之師。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麴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歸寂。七大通宴默觀。大通如來先化物後歸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以寂為首次兼靜幻交互成七。以明無空無假無不中也。初寶明空海觀。寂如寶明。靜如空海。二虗空妙用觀。寂體如空。幻化如用。三舜若呈神觀。舜若空神遇佛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四飲光歸定觀。先證體次起神通後入定。五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佛證體。後於塔中發大音聲如靜幻無礙。六下方騰化觀。即地涌眾從下方現。七帝青含變觀。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寂體含用應緣起幻而復安靜。此二十一輪極顯理事無礙。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是顯事事無礙也。若性若相若靜若幻乃至折旋俯仰唾罵戲笑皆不離無上妙覺者。所謂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是名圓修三觀。無非隨順圓覺清淨自性也。善男子下總結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結示修觀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也。梵行是戒。寂靜是定。思惟即正念。觀察是慧。懺悔者發露先業也。各安標記者精祈一行也。若自信一門則不須祈卜。若狐疑不決即憑聖力以卜應修。隨手取之不宜揀擇。故隨手取結。依所取結開而示之便知頓漸。莫貪餘觀。若存一念疑悔則心不專而志不一即不成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頓漸修者。頓修即末後一輪。漸修即二十四輪也。唯除頓覺人者。謂不立階級及文字法相。如前所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則一斷永斷一證永證。是上上根截法而過。或不藉此而修。或信根不具不肯隨順者亦不依此修。其餘三賢十聖一切修菩薩行者皆當依此法輪隨順勤修也。修而復加勤者勵之也。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斷惑已明。證真已解。觀行已了。則圓融行布二門畢具。然作業之根根於四相。若四相不除業根不淨。則陀羅尼門不能得入。故淨諸業障菩薩乘機發問也。先領悟。不思議事者。初以一法演三。次以三法演為二十一。末以二十一法束為一。然非思量分別所能解。唯證契者方得明了。此即一切菩薩所修因地法行也。今聞此法親見如來歷劫所修勤苦功用不離當念。我等所以深自慶慰。世尊下正請。若此覺心本來清淨。則現在諸修行人不勞功用皆可得入。是因何物染汙為障為礙令彼行人昏迷悶絕不能得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說其所以不能得入之故。而為末世眾生作正法眼。指明入路。不令中道遲迴迷悶不入也。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先總明四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識。於無中橫計為有故曰執有。四相有二解。一迷世法執。二迷出世法執。初執世法我者。謂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易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此即迷世間法而執我也。由諸眾生認此四種顛倒我相以為實體。由執我故。便於己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蘊本無有我。今執為我已是虗妄。今於虗妄我體復起愛憎。則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由此二妄相依遂興妄業。既造妄業妄有果報輪轉生死。至於厭生死而欣滅道者則妄見涅槃。由此我相不除欣厭未盡。所以不能入清淨覺。非是清淨覺心拒人而不容入也。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覺路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動念者墮於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動念者不入固矣。何故息念者亦不得入。良以無明有二一根本。二枝葉。二乘但斷枝葉無明。尚有根本無明為己主宰故也。一切眾生出母胎時即與無明俱生。故初生時即無慧目。不知四大身心有圓覺性。如生盲人不識乳色。豈知此無明者即是眾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斷其命處處護惜。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而愛之。有逆我者便相違拂以憎之。由此憎愛二心長養根本無明不覺不知。故二乘者雖名息念而無明未斷暗長潛滋。以生滅心求不生不滅之果。是掘地覓天烏可得哉。下復詳明迷出世法執我也。言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賢十聖未斷生相無明已前皆四相中攝。除佛一人四相方盡。故下文以證悟了覺分四相始終唯以一我字貫之。若仲尼意必固我。雖分為四亦總一我之意。但彼約世間我此約出世我故不同耳。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人我相易知。法我相難知。故約證悟了覺以顯。所謂我相者。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即此證者便是我相。喻如有人百骸調適不知有我。若四肢或絃或緩或攝養乖方。略加針砭艾火則我相便露。現見世人跛跛挈挈一無所能者。胸中夷坦即無我相。一有抱負或文學或智巧或經濟或技藝或辨論則磊磈不平。我相立現。是故纔有證取而見我為能證涅槃為所證。此即四果聖人斷人我而現法我相。所謂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是也。無論纔證小果存有所證是我相。即證如來究竟圓覺及清淨涅槃。而證相不忘亦是我相。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問。金剛經云。四果聖人皆不作念我得須陀洹果等。何故此中說有我。答。二果三果斷欲界我。四果斷三界我。故曰無我。而有涅槃可證法我未忘故說有我。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所謂人相者。謂諸眾生心悟證者為非。而自謂我能悟證者之非。此即人相也。蓋菩薩發心自未得度而急於度人。故見有人不知有我。故釋之曰。由前取所證者為我。悟其為非。故不作證心不復認我。不知所悟非我即是人相。此人相者亦即是我。以悟得自己能超過一切證者故也。此即三賢位中行六度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者所現我相。所謂雖斷解礙猶住見覺是也。不但悟得自己能超行度生超過一切證者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能證如來清淨涅槃俱是我相已。若使存有一念悟心。自謂我能備盡證理毫無取證是去證心而存悟。皆名人相。故先德云。縱有妙悟也須吐却。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所言眾生相者。謂諸眾生了知自己超過前之證悟。而證悟之所不及者。即眾生相也。喻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決非是我亦非是彼。所以決非是我者以我是眾生則知非我。所以說非彼者以我是眾生又非彼之我故。此即地上菩薩證寂滅時所現我相也。非若小乘之獨斷我執而有證心故曰非我。非若三賢雙伏二執而有悟心故曰非彼我。由彼雙斷分別我法二執。故能了前證者為我相。復了悟者為人相。故能屏其證心。蕩其悟跡。不向證悟處垛根。自謂我人不及。但其常覺不住存有所了。即此了心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所謂壽者相者。謂此菩薩覺心圓照已得清淨覺相。但存一念覺前所了者為非。未至無得無覺。即此覺者名壽命相。此相最極微細。自人天以至等覺。業相未空業識不轉者皆不能見。唯是離念如空心無初相者方能得見。此即根本生相無明也。正如人之命根雖不自見而使色身連持不斷。應立量云。壽命相是有法。覺所了是宗。因云一切業智所不見故。同喻如命根。由地上菩薩覺前前非故常覺不住。至於等覺能以清淨覺心照見十地常覺不住者皆是塵垢。但存覺所了之覺相。即此覺相亦未離塵。喻如湯之消冰。冰雖消而無別有冰。然而要知冰之所以消者畢竟是湯。以冰與湯是對待法。非本然之水體故也。今以後覺而覺前非。是存我而覺我。上我是能覺。下我是所了之覺亦是對待覺。以未忘覺相。亦非本來清淨覺體故。但併除覺相方是圓滿菩提清淨覺相矣。故文殊章云。知虗空者即空華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末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明四相若存不成聖果也。聖果二存若槩論。單斷人我執不斷法我執證二乘果。雙伏我法二執證三賢果。雙斷分別我法二執。名斷人相而證初地果。雙斷俱生我法二執。名斷眾生相而證八地果。若斷生相無明。名斷壽命相證菩提果。若不了四相。雖多劫勤修即有所得。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出三界不成一切聖果。是故雖在如來正法即名末世。良以正法之時有教理行證。像法之時有教理行而無證。末世則有教理而無行證。以彼認一我而為涅槃無實修實證故也。若剋定論。唯是十地已上菩薩為聖果。二乘三賢皆是有為法中所收。以有證悟即名成就。正如認賊為子家寶日銷。豈有成就之理乎。何故有證悟者終不成就一切聖果。以地前菩薩及二乘小果皆未斷法我皆有我愛。既有我愛亦愛涅槃。由彼但伏我愛之根為涅槃相。實未曾斷法愛根故。但列三賢不入聖位非真涅槃。既有我愛必有我憎。既有我憎必憎生死。不知即此法愛真生死本。乃不斷法愛而別憎生死。是處溷而憎穢。所以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為我也。云何當知有法愛者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我耶。謂彼習菩提者但覺略有所證自謂已得清淨。不知愛根潛伏在內。法愛不除。生死未出。故知不得法解脫也。然則以何為驗知其有我相而不得法解脫乎。若復有人讚歎彼所得法。彼即生愛心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法。彼即生憎心。則知我相堅固執持。彼之種子則潛伏藏識。彼之現行則遊戲諸根。此則種現相生曾無間斷。豈非認一切我為涅槃乎。故略疏云。因對外境驗得內心。我執猶堅潛藏相續。雖慧軍數舉魔眾頻摧。由阿賴城堅難攻主宰。末那常侍防護牢強。意識謀臣經營內外。旁監五識之將。以鎮六根之門。由是賊主頻通遊戲。時時偷號惑我法王。往往侵疆擾我觀境。雖外怯般若晝行夜伏。而內挾無明晝夜不斷。然則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獨不成聖果。抑且認病為法難可救療。是知我相若空則毀譽不動。不見有毀我法者。今聞毀我法者則瞋。讚我法者則喜。此則彼所說者是有我之法非無我法也。以我相未斷故。然則我相之麤者尚未能斷。況眾生之細及壽命之至細者乎。則知一我在而四相皆存。且此四相是眾生病根。今以病為法不亦可憐愍哉。是故不除四相即醍醐上味皆成毒藥。縱使勤劬精進無非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又不特以病為法已也。抑且依幻說覺將他作己。由彼不了四相。乃以如來所解者為己解。以如來所行者為己行。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故華嚴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豈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終不成就哉。或有眾生未得菩提自謂已得。未證涅槃而曰已證。見勝進者反生嫉妬。此豈真證真得之人乎。此皆不斷我愛自生障礙。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示以入覺之方也。末世眾生希望成佛作祖。不令肯心求悟。唯是記持語言以資談柄。增長我見者。喻如說食不自飽也。應當聞法之後。以精進心加功用行。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單刀直入。未得之果決令得。未斷之惑決令斷。貪瞋愛慢是根本煩惱之三。諂曲嫉妬是小隨煩惱之二。若此根隨煩惱對境不生。則此愛根於一切處自然寂滅。是人漸次得成聖果。有何迷悶而不能入乎。然雖如是精勤修習已具正因。又必資藉外緣之力。內外夾持方得成就。故須親近明眼知識。蕩其證悟。去其執情。令其胷中秕穅塵垢纖悉不留。豁虗空洞。則不墮於旁門小徑。直入如來正徧知海。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盡心奉事。而別起愛憎揀過揀非。猶是我根不淨。亦不能入清淨覺。是故欲入淨覺必除四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城悟剎皆喻法性土。言法愛者對我愛言。我愛是煩惱障二乘所斷。法愛是所知障是入地菩薩斷。斷我愛者成小果。斷法愛者成菩提也。且此愛心由我而起。若知我且不有。憎愛何由而生乎。若修行人不存法愛已具正因。更求善友而為外緣指歸正道終不墮於邪見中矣。若於所求善知識邊別起憎愛。則亦不能入清淨覺。以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故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第五
卍續藏第 10 冊 No. 0259 圓覺經近釋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雖四相已明病根盡顯。若不識正知見人。則不值正法。不知正行。不去正病。不發正心。亦不得究竟成就。覺心未普。此普覺所以乘機發問也。快說禪病者。謂說得禪病極痛快也。禪本無病。由習禪者以病為法不得其門不能得入。故說為病。今一聞之後病根已除。故心意蕩然毫無疑滯得大安隱矣。世尊下正請。師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故問求何等善知識為增上緣則不墮邪見。良以師為指南教為繩墨。故古人悟後要須得遇真善知識。深錐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不然便落窠臼。故藥山云。纔有所重便成窠臼。故問依何等法。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擇其要。故問行何等行。若所依之法有執而不去。則執藥成病認病為法。不唯無益而且有損。故問除去何病。發心為入道之初。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故問云何發心。若知此五種自眼既明。亦能普覺諸盲入於正道。若己眼不明。是以盲引盲。未有不墮坑塹者。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謂具五種性。則能辨龍蛇分邪正。決能直進不生怯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謂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欲求善知識為師依之而修。要先擇正知見人為師。以師如良醫善知藥忌。師如導師善知通塞。故須先擇也。所謂正知見者。謂離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離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薩根器。故雖現塵勞而不染塵勞。如淨名云。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是也。示有諸過而讚歎梵行者。如淨名經云。入諸淫舍示欲之過是也。此皆內祕外現。與人作同事攝。不令眾生入不律儀。若求如此正知見人為師。則能與人抽釘拔楔換骨換髓成就菩提。故遇如是正知見人。應當不惜身命盡心供養。如雪山捨身神光斷臂之類。此善知識具大作用。能實能權。或時以順境化人現清淨相則慈悲藹然。或時以逆境接人現貪瞋相則棒喝交馳。所謂或順或違皆名增上。如慈明之罵。德山之棒。臨濟之喝。汾陽之肉。誌公之鴿。遇賢之酒等。皆逆行也。若遇此境不當便生憍慢不起恭敬。故智度論云。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能開釋深義解散眾疑於我有益。則盡心恭敬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以人惡故不取其照也。縱使現種種過患尚不當生心憍慢。況復祇是摶取財物及有妻子僕從便生憍慢哉。若事善知識不生憍慢。即驗此心穩貼不起愛憎平等一相。決能究竟入清淨覺。覺華自然發明圓滿清淨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此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方是正法。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觀及無修無證之圓覺。由執而不化遂轉成病。故不起執心即病是藥。若起執心即藥成病。古德所謂通身是藥通身是病也。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藥所成也。彼意自謂。此圓覺性必須劬勞肯綮作種種行度諸眾生方得成就。不知彼圓覺性本非可作。妙性靈臺不受熏鍊。豈可修種種行而妄得之乎。此則迷天真而事竅鑿。故名作病。言任病者是服圓覺清淨本無修證之藥所成也。彼意自謂生死本空不必更斷。涅槃本寂亦不必求。故不求涅槃不斷生死。但是任意而行。信緣而去。隨諸法性。逢貪即貪。遇瞋即瞋。逢衣便著。遇食便喫。了無忌憚。不避譏訶。起如是心欲求圓覺。此則恃天真而不修。常居幻化不得解脫。故名任病。疏云。前則驅馳覓佛。此則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拘。亦墮無記之性。七賢豈是大道。四皓寧為聖人。尚昧欲天。焉冥覺體。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懷勿沾斯病。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藥所成也。彼意自謂永息安心猶如木石。方能對境不生分別。得與一切法性契合寂然平等。欲以止息妄想而求圓覺。不知覺性如水上葫蘆按著便轉。如日中寶石色無定形。而欲以止契合之乎。起如是心求圓覺者名為止病。言滅病者此服禪那藥所成也。止則但止徧計。滅則并滅依他。彼意自謂永滅根本枝葉二種無明。則身尚無所有況世界乎。以彼無明為器界之本。若斷其源流則自絕。故欲滅盡無明以求圓覺。不知彼圓覺性不變而能隨緣成一切相。頭頭上彰。法法上顯。起如是心欲斷盡煩惱求圓覺者名為滅病。所謂生心動念即涉迷倒。謂但有纖毫即是塵也。然則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等。如是而修方離四病。故古德云。莫動著。動著即頭角生。故離四病者則能離念。若能離念則見清淨覺性。若於此法作如是觀名正知見。若於此法略有沾帶即墮四病。即名邪見。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故知作止任滅亦是藥亦是病。前四相約能證。故說證取方現我體悟已超過一切證者等。此四病約所證。故說作種種行欲求圓覺任彼一切欲求圓覺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行何等行也。自具佛性為正因。善知識為增上緣。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外緣火不能發。故知供事善知識是第一修行。以善知識難遇如優曇華故也。言盡命者謂不惜身命。身命不惜何況其他。彼善知識若來親近勿以其近之而生憍慢。若復遠離勿以為遠之而生瞋恨。近如四祖之訪牛頭。遠如石門之罵浮山。若遇此二境而心不動猶如虗空。非真見自他身心平等無二者不能也。若能如是方得證入。若使近之不遜遠之則怨。是斗筲之器非載道之具也。惡足道哉。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末世眾生精勤修習不成聖果者。由有無始我人憎愛種子為膏肓之疾。致令心不平等。執我執法。不得解脫。若盡憎愛怨親等觀心無有二則諸病皆除。若怨親既等。於諸法中生死涅槃悉皆平等。則不二法門應念得入矣。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盡於虗空一切眾生大心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不顛倒心也。若發此四心不墮邪見。是故修圓覺者。最初若無正知見人為導師則緣不具。若無離四病法為正因則因不具。因緣既具。若不盡命事善知識則行不滿足。雖盡心事善知識。而我相不盡病根不除不能入覺。四緣既具方得自覺清淨。若不發後四心。不能覺人而覺心不普。故必五行具足方得自覺覺他名普覺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心遠二乘是頌求正知見人。法中二句頌求何等法。親近五句頌事善知識行。不犯下頌發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問道場儀式及加行也。由此一問則下根亦得進修方便。皆得悟入而覺體始圓。故圓覺乘機發問也。云何安居者問建立壇儀也。三觀以何為首者問加行也。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斯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先答安居也。住世正法也。滅後像法也。法末末法也。具大乘性者昔具聞熏種性也。信佛祕密大圓覺心而欲修行者。信是修行最初事。若不信便不修。不修便不入。故不信為不善之本。而信根為諸善之首。必信而後可說修行也。故欲修者必選擇伽藍安處徒眾。伽藍此云眾園。若有度生緣事不得空閒。則隨空閒時分而以正念觀察。不立期限。此在普眼章中已說。若無他事及他因緣。即當建立道場剋定期限。如古人封紙衾。自誓此生不悟當不開此衾之類。期有上中下。必須安置淨居離諸諠雜。若佛在世則不須設像。但當正念真如則觸處無非聖境。若佛滅後必須設佛形像。心存目注如對聖容。不令心生散亂。如是三七日內一心禮敬諸佛行懺悔法。若見佛相或見光明則昏掉皆離。故得身心輕安。過三七日當一向攝心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也。已上三期是修奢摩他安置淨居法式也。若使安居結夏。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之法。心遠二乘。故不安徒眾。唯是清淨獨居。獨行獨步。至安居日。即於佛前陳情發願。踞菩薩乘者簡小乘也。同入清淨實相住持等者。謂與清淨菩薩同入清淨覺地住持大光明藏。即用此大光明藏為我自己清淨伽藍。故不入眾園也。昔趙州掃地次。有僧問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有一點也。故知一念不起妄識不行。則住清淨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以涅槃自性空寂境界。本無處所。不依倚一物。故無所繫屬。若是八識王所即有繫屬故。一有繫屬即有染汙。不得平等。以大圓覺為伽藍。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今我下出不繫徒眾之所以。以我所修無上妙覺大事因緣與小乘志願不同。如水火不同器故不同居也。或修圓覺者。不與萬物為侶諸塵作對。獨往獨來。故不繫徒眾。此名菩薩示現安居修禪那之法式也。過此三月則任意所往即得事事無礙。問。何故修奢摩禪那者各有安居之式。而修三摩者無安居法耶。答。三摩修萬行故不用安居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次答加行。先總標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者。謂信解行證當始終如一。不當雜用心也。下別答。先別答修靜觀。靜極便覺者。言靜至極處覺心自然顯發。如普眼章中一身靜則覺徧一身。一世界靜則覺徧一世界。若覺徧一世界則此一世界有一眾生起念皆悉能知。一界既爾百千世界亦然。若修靜者始終唯以靜觀入覺。其餘終不可取者恐岐路多而用心不專也。次別答修幻觀。依種種門者即六度萬行也。前威德章是以行資願。此章以願資行。良以有行無願行必茫然。有願無行願唯虗設。必須行願相資。熏成上求下化之種。而現行自生。不勞餘力也。三別答修寂觀。數門者謂觀察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是其所滅之無明也。論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蓋一念中有九十一剎那。一剎那中有生住異滅。如是四威儀中分別生滅之數無不了知。生滅既了。如是乃至百千世界雨滴之數亦皆了知。毫無錯謬。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總結云。是名三觀初首方便。然觀雖有首。而圓覺實無首。故易稱羣龍無首。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明徧修三觀。若三觀皆成現世即佛。所謂若得圓證即成正覺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為鈍根別開互修三觀也。此觀不得復習彼觀者。疏云。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現相方成假觀。復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諸對待方成寂觀。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先後綺互。如前中間二十一輪是也。問。何故前云非彼所聞終不可取。此中又云此觀不得復習彼觀。答。前約別修要當專一。此約互修必須復習。皆對機說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現前。
正憶念者即不忘所發大願也。明數門謂分別了知生住異滅分濟頭數毫無錯謬也。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題目為一經之總綱。故以一部之要義撮聚五名。若證此五種名即名無上法王為賢善之首。故賢善乘機發問也。問有五。一問立名。以有義必有名故。先德云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故問名字何等。二問云何奉持此教守而不失。三問修習此經得何功德。四問護持之法。五問流通之地。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謂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脩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先答名字。是經者正指此一部大經言也。諸佛所說者。以穿破諸佛鼻孔故。如來守護者。諸寶之中法寶為上。如來護念如驪龍之護如意珠故。菩薩歸依者。托此立身依此度生故。清淨眼目者。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故。大方廣者。謂其體大其德方其用廣故。德何以言方。謂大體中具足戒定慧等性德。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各有定名各有對治故。陀羅尼云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了義者。一字不立一義不遺故。祕密王者。近在目前望之不見故。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故。決定境界者。森羅萬象一法所印故。自證法門物不能轉故。已上四名皆顯如來藏性不變義。下一名顯隨緣義也。如來藏自性差別者。以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緣而成五性差別故。惟顯如來境界者。十二菩薩皆為圓覺故。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如來究竟實相。亦唯如來能盡宣說故。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答至於何地也。謂行人依此五種名字發心修行漸次增進。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此經亦從發心流布直至佛地。所謂依名證實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云何奉持也。此經三根普被頓漸俱收。喻如大海。能運大鯤大鵬。能運小魚小鰕。江河入之而不辭。溝瀆入之而不阻。故細而蚊蝱大而脩羅悉隨其量而得充滿。則知此經大小奉持未嘗失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答修習功德也。以大千七寶布施福已無量。然不及聞此經一義者。一是世寶。一是法寶。世寶有盡。法寶無窮。世寶可壞。法寶不壞故。教百河沙眾生得四果福已無盡。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半偈者。一是木難火齊。一是如意寶珠故。一是神蛟。一是神龍故。是以不但聞此全經得解了者是恆沙佛所種善根者。即聞五種名而心不惑者。亦從恆河沙諸佛所種善根來者方得此經著耳。法豈易聞哉。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答護持經人也。謂末世若依此經而修行者。汝等當以神力冥加護持。勿令魔外動其心而生退屈也。正宗分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流通分。先金剛藏神守護流通。火首金剛即烏芻瑟摩。以此經是非幻不滅之體。故金剛藏神守護也。無災障者斷二障故。消疫病者離四病故。財寶豐足者具足一切智寶故。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天王守護流通也。二十八天總指三界二十八天王也。須彌山王別明帝釋。護國天王別明四王也。心不退轉者無諸魔擾心不惱動故。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三鬼王守護也。吉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統諸鬼神故號為王。故知能持此經者。即惡鬼神俱為護法。況善神乎。修行者唯患道力之不堅。勿患鬼神之不護也。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五眾流通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