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小乘釋經部十 方等部疏(0272-0281)
第0273部卍續藏第12册P0097 楞嚴經正脈疏科(一卷) 〖明.真鑒作〗.txt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No. 273
大佛頂首楞嚴正脉科大分為三一題目(大佛)二譯人(三)一主譯人(天竺)二譯音人(烏長)三潤文人(菩薩)三經文(三)一序分(三)一六種證信序(三)一標信與聞(如是)二時主及處(一時)三廣列聽眾(二)一兼本迹以詳列二眾(四)一據迹標數(與大)二彰本歎德(二)一總名似同(皆是)二別德逈異(二)一德體超異(佛子)二德用超異(二)一上助佛化(從佛)二下度眾生(三)一盡本界(嚴淨)二盡十方(應身)三盡未來(拔濟)三略舉上首(其名)四更盡勝劣(復有)二兼時會以略顯二眾(二)一標自恣顯有菩薩(二)一時會先在眾(三)一時會誠求(屬諸)二如來妙應(即時)三會眾蒙益(法筵)二音感後至眾(迦陵)二標齋供顯有天人(二)一國王齋供(時波)二臣民齋供(城中)二示墮發起序(三)一誤墮因緣(四)一別請遠游(惟有)二無侶獨歸(既無)三無供循乞(其日)四欲行等慈(二)一正行等慈(心中)二表等慈由(阿難)二正墮婬室(三)一加意嚴戒(經彼)二力不勝邪(爾時)三戒體垂危(婬躬)三如來救脫(三)一速歸眾隨(如來)二說呪遣救(于時)三破邪救歸(惡呪)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一序分已竟○第二正宗分分(二)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三)一阿難哀求(二)一哀求妙定(阿難)二大眾欣聞(於時)二如來委示(二)一正說經(三)一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二)一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二)一如來破妄顯真(二)一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三)一取心判決(二)一但取能發之心(佛告)二普判眾生誤認(佛言)二正與斥破(二)一如來備破三迷(三)一密示妄識無處(二)一按定徵處二一按定(二)一問定(二)一教以直心應徵(汝今)二雙徵能見能愛(阿難)二答定(阿難)二徵處(佛告)二隨執隨破(七)一破在內(二)一阿難引十生同計在內(阿難)二如來以不見身中為破(三)一喻定次第(三)一定境內外(佛告)二定見次第(阿難)三遠見之由(阿難)二出定總名(爾時)三正與決破(三)一按定所答(佛告)二反難失次(二)一如來即喻反難(亦有)二阿難於喻知謬(阿難)三就謬難破(三)一先與合定(阿難)二詳申其謬(二)一在內不見謬(二)一正難當見(汝之)二以淺況深(縱不)二昧內知外謬(必不)三遂與決破(是故)二破在外(二)一阿難引燈在室外為喻(三)一轉成謬悟(阿難)二徵引燈喻(所以)三自決同佛(是義)二如來以身心相知為破(二)一先以喻明(二)一如來喻明外不相干(佛告)二阿難於喻了知不迷(阿難)二正與決破(三)一合喻無干(佛告)二驗非無干(我今)三遂與結破(是故)三破根裏(二)一阿難以瑠璃合眼為喻(四)一悟前轉記(阿難)二承徵指處(佛言)三引喻瑠璃(猶如)四脫前二謬(然我)二如來以法喻不齊為破(二)一正破(二)一正辨不齊(三)一先以按定法喻(佛告)二喻中實見瑠璃(彼人)三法中不能見眼(佛告)二雙開兩破(若見)二結破(是故) △三破根裏竟四破內外(二)一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三)一承前轉記(阿難)二正分內外(二)一先申藏暗竅明(是眾)二證成見外見內(今我)三請決於佛(是義)二如來以不成見內為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所見之暗不成在內(二)一雙開對與不對(佛告)二雙破兩途皆非(二)一對眼之非(二)一正言不成內(若與)二反顯不成內(若成)二不對之非(若不)二破能見之眼不得返觀(二)一以合能而難開不能(若離)二雙破不見面與見面(二)一破不見面(若不)二破見面(四)一心眼在空過(見面)二他成己身過(若在)三身成不覺過(汝眼)四轉成兩人過(必汝)二結破(是故)五破合處○六破中間○七破無著○二顯呵妄識非心○三推破妄識無體○二會眾知非無辨○三結歸判詞○二顯示所違真性令見如來藏體○二阿難悟謝發心○二審除細惑說後二如來藏○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三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二說經名○三阿難悟證○二經後別詳初心緊要○△四破內外竟○五破合處分(二)一阿難計心隨合隨有(三)一謬引昔教(阿難)二指體標處(我今)三總脫前過(亦非)二如來破其無從無定(二)一正破(三)一牒其所計以定有體(佛告)二約無從來以破隨合(二)一正審從來(若有)二因救轉辨(二)一阿難救見為眼(佛言)二如來辨眼無見(阿難)三約無定體以破隨有(二)一先開四相(阿難)二一一推破(四)一破一體(若一)二破多體(若多)三破徧體(若徧)四破不徧(若不)二結破(是故)△五破合處竟○六破中間分(二)一阿難計心在根塵之中(三)一阿難泛說中間(二)一謬引昔教(阿難)二檢前立中(如我)二如來確定中相(二)一雙徵兩在(佛言)二雙示不成(二)一在身不成(若在)二在處不成(若在)三阿難別出己見(二)一異佛現說(阿難)二同佛昔說(如世)二如來以兼二不兼為破(二)一正破(二)一雙開兩途(佛言)二雙示俱非(二)一兼二非中(若兼)二不兼更非(兼二)二結破(是故)△六破中間竟○七破無著分(二)一阿難以不著諸物為心(二)一引佛昔教(阿難)二釋成請決(一切)二如來約諸物有無為破(二)一正破(二)一雙徵有無(佛告)二雙示不成(二)一無尚不成(無則)二有豈能成(二)一標定(有不)二釋成(無相)二結破(是故)△一密示妄識無處竟○二顯呵妄識非心分(二)一阿難責躬請教(三)一責請之儀(爾時)二責請之辭(二)一自責不知心處(二)一責未證由恃憍憐(我是)二責墮淫由不知處(不能)二求佛別說真處(二)一正求說示(惟願)二兼除惡見(令諸)三懇求同眾(作是)二如來顯發非心(三)一表現破顯諸相(五)一表諸智將現(爾時)二表眾識將破(普佛)三表覆蔽將開(如是)四表分隔將合(佛之)五表流轉將息(其世)二普示真妄二本(二)一舉過出由(二)一法說(二)一歷舉眾過(三)一任運受淪人過(佛告)二權小修學人過(諸修)三凡夫修學人過(及成)二總出其由(皆由)二喻說(猶如)二徵釋名體(三)一徵起(云何)二正釋(二)一所執妄本名體(阿難)二所迷真本名體(二者)三結歸(由諸)三正斥妄識非心(三)一如來重徵直訶(三)一應求垂問(阿難)二徵令現前(三)一於見詳徵(三)一總徵於見(即時)二別徵所見(佛言)三別徵能見(佛言)二就答徵心(佛告)三舉心以答(阿難)三直呵非心(佛言)二阿難驚索名目(阿難)三如來指名出過(佛告)△二顯呵妄識非心竟○三推破妄識無體分(二)一阿難述怖求示(四)一述唯用此心(三)一出家用此心(阿難)二作善用此心(我心)三作惡用此心(縱令)二述捨此更無(若此)三述自他驚疑(云何)四求如來開示(唯垂)二如來安慰顯發(二)一安慰許有(三)一先標垂教深意(爾時)二示己常說惟心(於師)三舉況真心有體(阿難)二顯發虗偽(二)一托塵似有(二)二反難離塵當有(若汝)二正言不能離塵(二)一外緣不離(如汝)二內守不離(縱滅)二離塵實無(二)一暫縱離有即許為心(我非)二隨奪離無不得為心(三)一離無即是塵影(若分)二塵影即同斷滅(塵非)三斷滅誰成至道(則汝)△一如來備破三迷竟○二會眾知非無辨(即時)△二正與斥破竟○三結歸判詞(佛告)△二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已竟○二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一阿難捨妄求真(三)一悲感陳言(阿難)二追述痛悔(二)一悔恃如來不修大定(自我)二悔恃多聞終無實得(今日)三表迷求示(世尊)二如來極顯真體(三)一放光表顯(四)一真智洞開相(即時)二圓照法界相(十方)三上齊佛界相(徧灌)四下等生界相(旋至)二普許開示(告阿)三說盡真際(三)一尅就根性直指真心(二)一帶妄示真(十)一指見是心(三)一雙舉法喻現前(二)一如來雙徵拳見(阿難)二阿難各答其由(阿難)二辨定眼見是心(三)一辨無眼有見顯其不假眼緣(三)一雙陳法喻令審(佛告)二阿難未覺不齊(阿難)三如來斥非詳示(四)一正斥其非(佛告)二明其不齊(何以)三令其詢驗(所以)四結申有見(以是)二辨矚暗成見顯其不假明緣(二)一阿難疑於覩暗非見(阿難)二如來例明暗見無虧(二)一雙詰二暗(佛告)二雙答是同(如是)三辨見乃是心顯其離緣獨立(二)一例明眼見之謬(二)一初例成謬(阿難)二轉成二謬(若燈)二結申心見正義(二)一取例非燈(是故)二轉例非眼(眼能)三未悟更希廣示(阿難)二顯見不動○三顯見不滅○四顯見不失○五顯見無還○六顯見不雜○七顯見無礙○八顯見不分○九顯見超情○十顯見離見○二剖妄出真○二會通四科即性常住○三圓彰七大即性周徧○○二顯見不動分(二)一辨定客塵二字(三)一如來尋究原悟(爾時)二陳那詳答二義(三)一自陳得悟(時憍)二喻明客字(世尊)二喻明塵字(又如)三如來印許其說(佛言)二正以顯見不動(二)一對外境以顯不動(四)一辨定所見(即時)二辨定開合(佛告)三辨分動靜(佛言)四印許其言(佛言)二就內身以顯不動(四)一光引頭動(如來)二審問動由(佛告)三辨分動靜(阿難)四印許其言(佛言)三普責自取流轉(三)一取昔所悟客塵(於是)二令觀現前動靜(汝觀)三正以怪責妄淪(二)一怪其明知妄由身境(云何)二責其依舊從妄失真(二)一曲分三障(三)一惑(從始)二業(遺失)三苦(性心)二總結長淪(輪廻)△二顯見不動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二卷科文○三顯見不滅分(三)一會眾領悟更請(二)一序述眾悟(三)一得悟安樂(爾時)二悔前迷執(念無)三以喻狀喜(今日)二通別兩請(二)一會眾通請(合掌)二匿王別請(四)一教前邪惑(時波)二教後仍疑(我雖)三願聞不滅(云何)四明眾心同(今此)二如來徵顯不滅(三)一顯身有變(二)一略彰變滅(三)一徵定心滅(佛告)二徵定滅由(三)一怪問預知(佛言)二略舉變相(世尊)三明知必滅(殞忘)三印許其言(佛言)二詳敘變滅(三)一較量老少(二)一故問令敘(大王)二甚言不同(世尊)二令詳敘變狀(二)一如來引問(佛言)二匿王具答(二)一不覺漸至(王言)二徵釋推知(二)一粗推且限十年(何以)二細推乃至剎那(世尊)三乃總結必滅(故知)二指見無變(四)一徵定不知(佛告)二許以指示(佛告)三引敘觀河(大王)四詳彰不變(二)一先彰所見不變(三)一躡前變滅(佛言)二令較所見(則汝)三直答不變(王言)二次彰能見不變(三)一躡前身變(佛言)二令較能見(則汝)三直答不變(王言)三正申二性(二)一詳與區分(二)一因皺以分變與不變(佛言)二因變以分滅與不滅(變者)二責留斷見(而猶)三王等極為喜慶(王聞)△三顯見不滅竟○四顯見不失分(二)一阿難因悟反疑前語(阿難)二如來發明因倒說失(二)一即臂倒無失為喻(三)一定臂之倒相(即時)二定臂之正相(佛告)三明顛倒非失(佛即)二以心倒無失合喻(四)一據名略以合定(則知)二徵顯身無正倒(隨汝)三詳示正倒從心(三)一標如來慈悲告眾(佛興)二引昔教以明正相(二)一示為尋常之教(諸菩)二萬法唯心所現(色心)三萬法常在心中(汝身)三責遺認以明倒相(三)一怪責遺真認妄(云何)二詳彰認遺之相(二)一法說(二)一彰認妄之相(四)一誤認器界(晦昧)二誤認身根(色雜)三誤認心性(聚緣)四遂成顛倒(一逮)二彰遺真之相(不知)二喻說(二)一喻遺真認妄(譬如)二喻以妄為真(目為)三深責迷倒之甚(汝等)四結合前喻無失(如我)△四顯見不失竟○五顯見無還分(四)一阿難求決取捨(四)一述聞法雖悟本心(阿難)二明不捨悟法緣心(而我)三明未敢認取本心(徒獲)四願如來與決取捨(願佛)二如來破顯二心(二)一破緣心有還(三)一先破所緣之法(三)一法說(佛告)二喻說(二)一因法觀心喻(如人)二執法忘心喻(二)一正舉執忘(若復)二雙出兩過(二)一併法俱失過(此人)二兼迷法相過(豈惟)三結定(汝亦)二正破能緣之心(三)一正破緣聲之心(二)一縱言離聲當有(若以)二喻明離聲無性(二)一舉喻(二)一正以客喻(譬如)二反以主顯(而掌)二法合(二)一先合主喻(此亦)二後合客喻(云何)二兼破緣色之心(斯則)三廣至緣法之心(如是)三結指此心有還(則又)二顯本心無還(二)一阿難求示無還(阿難)二如來詳與顯示(四)一指喻見精切真(佛告)二許示無還之旨(汝應)三備彰八相皆還(三)一具列八相(阿難)二各還本因(二)一許還本因(阿難)二徵起詳釋(二)一釋成一相(云何)二以類俱成(暗還)三更明該盡(則諸)四獨顯見性無還(汝見)三承前判決取捨(諸可)四結歎自迷淪溺(則知)△五顯見無還竟○六顯見不雜分(二)一阿難以物見混雜疑自性(阿難)二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四)一先列能所(二)一列能見之性(二)一聖眾見(三)一聲聞見(佛告)二菩薩見(諸菩)三如來見(十方)二凡品見(眾生)二列所見之物(阿難)二就中揀擇(二)一先令自擇(汝應)二次與代擇(今吾)三物見分明(四)一正言物不是見(阿難)二正言見不是物(阿難)三反辨見不是物(二)一辨定非物(二)一先用轉難破其可見(三)一是物必成可見(若見)二可見必依同見(若同)三難其當見不見(吾不)二躡開兩途俱證非物(二)一以可見證成(若見)二以不見證成(若不)二結成自性(云何)四反辨物不是見(二)一物混例成人混(又則)二人分例成物分(阿難)四責疑自性(云何)△六顯見不雜竟○七顯見無礙分(二)一阿難疑見不定而有礙(三)一躡上疑端(阿難)二雙舉兩見(我與)三陳疑以請(三)一怪問不定(世尊)二擬度由礙(為復)三總結疑請(我今)二如來各出其由而教之(二)一總示大略(佛告)二詳與釋教(二)一喻塵教忘(二)一明不定由塵(二)一示二皆無定(三)一略舉一喻(譬如)二開途兩問(吾復)三兩義皆非(若定)二示義性無在(汝言)二教忘塵自徧(阿難)二斥謬教轉(二)一顯謬出由(二)一以反難顯謬(若如)二出成礙之由(一切)二教以轉物(二)一標轉物同佛(若能)二明自在無礙(二)一體自在(身心)二用自在(於一)△七顯見無礙竟○八顯見不分分(二)一阿難執身見各体而疑見在前(四)一領上義而定前相(阿難)二標認見必遺身心(見心)三懼隨於過失(三)一約分別以定親疎(而今)二明向踈背親之過(若實)三引佛言反證其失(何殊)四求如來開示(惟埀)二如來約萬法一體而破無前相(三)一直斥妄擬前相(佛告)二辨定本無是非(二)一以無是非發其疑(四)一辨無是非(二)一無是見(三)一如來問(二)一縱成決其可指(若實)二教其對物指陳(三)一在前皆可指陳(且今)二躡之教其指見(若必)三立格防其混濫(二)一即物須不壞相(阿難)二離物須顯自體(汝可)二阿難答(二)一即物無是見(阿難)二離物無是見(世尊)三佛印許(佛言)二無非見(三)一如來問(三)一述言牒定其意(佛復)二對物教明非見(三)一撮略諸物(今復)二重躡前文(必無)三正教明見(汝又)二阿難答(三)一無非(阿難)二徵釋(何以)三總結(我又)三佛印許(佛言)二大眾惶悚(於是)三佛慈安慰(如來)四文殊代問(三)一代問之意(是時)二代問之儀(在大)三代問之辭(四)一標眾疑(世尊)二述眾意(世尊)三揀眾過(非是)四求佛示(惟願)二曉以無是非之故(三)初一真無是非(四)一舉諸聖正定(佛告)二了妄無自體(見與)三達妄即一真(此見)四結無是無非(云何)二於一真總喻(二)一佛喻一真索是非(文殊)二文殊直答無二相(三)一領惟一相(如是)二答無二相(二)一無是相(無是)二無非相(然我)三結無二相(於中)三總以法合喻(佛言)三教以出是非法(三)一曲顯真妄二相(本是)二別舉真妄二喻(二)一二月終墮是非(如第)二一月方出是非(文殊)三以法各合二喻(二)一合二月墮是非(是以)二合一月出是非(由是)△八顯見不分竟○九顯見超情分(二)一正遣情計(二)一隨問別遣(二)一非自然(二)一阿難約徧常義而疑自然(三)一領性徧常(阿難)二躡之起疑(二)一疑濫於外計(與先)二疑違於自宗(二)一舉昔宗(世尊)二疑今違(我今)三求佛開示(與彼)二如來約隨緣義以破之(二)一直斥其惑(佛告)二詳破其非(二)一牒索自然之體(阿難)二即與甄明見性(二)一標列詰問(汝且)二詳與難破(阿難)二非因緣(二)一阿難翻自然而疑因緣(阿難)二如來約不變以破之(二)一躡問對現(佛言)二別為破斥(二)一破因(二)一標列(此見)二逐破(阿難)二破緣(二)一總列(復次)二逐破(阿難)二更與迭拂(三)一拂已說者(當知)二拂未說者(非不)三情盡法真(離一)二責其滯情(二)一正責用情(汝今)二喻明無益(如以)△九顯見超情竟○十顯見離見分(二)一阿難以今教而質昔宗(二)一躡今教(阿難)二質昔宗(世尊)二如來深明其權實不同(二)一明昔宗非第一義(二)一直斷其非(佛言)二明其不了(二)一定世間義(二)一如來雙徵(阿難)二阿難雙答(阿難)二正明不了(三)一無明非是無見(阿難)二雙以例成不見(阿難)三結申正義雙見(若復)二示今教為第一義(三)一先定離緣(是故)二例成離見(四義)三責而勉之(二)一責之(見猶)二勉之(汝等)△一帶妄示真竟○二剖妄出真分(二)一請許懸應(二)一阿難述請(二)一述意(二)一述未開(阿難)二述迷悶(而今)二哀請(伏願)二佛慈許說(二)一將示妙修(爾時)二先開真智(三)一明其未了(告阿)二正許開示(汝今)三兼被未來(亦令)二分別開示(二)一釋其迷悶(三)一雙標二見(二)一總出其過(阿難)二別列其名(云何)二各舉易例(二)一別業妄見(四)一先以徵起(云何)二陳其所見(阿難)三了無其實(二)一審於二處(於意)二難其即離(二)一難即燈即見(阿難)二難離燈離見(復次)四詳示妄因(五)一正指妄因(是故)二見體無干(影見)三誡人妄情(終不)四喻明所以(如第)五以法合顯(此亦)二同分妄見(三)一先以徵起(云何)二陳其所見(二)一總舉洲國(二)一海中洲數(阿難)二洲中國數(二)一大洲國數(正中)二小洲國數(其餘)二別舉所見(二)一兩國同洲(阿難)二一國所見(惟一)三了無其實(但此)三進退合明(二)一總標例法(阿難)二依法取例(二)一例明別業(三)一舉能例法牒定眚妄(四)一促舉前法(阿難)二妄境似有(矚燈)三妄體本無(終彼)四真體非病(然見)二就所例法進退合明(二)一總成例意(例汝)二詳應前文(三)一合明妄境似有(見與)二合明妄體本無(元我)三合明真體非病(本覺)三結見見即離釋迷悶(二)一令取上義輪釋(二)一用上顯離(覺所)二輪釋前語(此實)二令對目前會釋(二)一通指是眚者釋妄見(是故)二別指非眚者釋非見(彼見)二例明同分(三)一舉能例法進退合明(三)一促舉前法(阿難)二取例別業(二)一逆以取例(例彼)二順以釋成(二)一迴文標同(一病)二例出妄因(彼見)三合明同本(俱是)二就所例法進退合明(二)一普例世間(二)一器世間(二)一從狹至廣(例閣)二總標有漏(諸有)二情世間(及諸)二合明同妄(二)一合明前六字(同是)二合明前二字(和合)三結離見即覺教取證(二)一離見(二)一離見緣(若能)二正離見(則復)二即覺(二)一極證二果(圓滿)二永斷輪迴(清淨)二開其未開○△一釋其迷悶竟○二開其未開分(二)一牒前述意(二)一牒已開(阿難)二牒未開(而猶)二逐意發明(二)一破和合(二)一總舉妄惑(阿難)二別為破斥(二)一破和(二)一舉法標列(則汝)二破一例餘(二)一破一(四)一不見和相(若明)二不具和體(二)一離即雙絕(若非)二躡成破意(必見)三不得和合(見必)四不成和義(雜失)二例餘(彼暗)二破合(二)一舉法標列(復次)二破一例餘(二)一破一(三)一正破合明(若明)二防破轉記(若見)三躡歸正破(既不)二例餘(彼暗)二破俱非(二)一承示轉惑(阿難)二逐意發明(二)一牒惑示問(佛言)二別為破斥(二)一破非和(二)一總各標列(此妙)二破一例餘(二)一破一(三)一定其有畔(若非)二索其畔處(汝且)三躡成破意(阿難)二例餘(彼暗)二破非合(二)一總各標列(又妙)二破一例餘(二)一破一(二)一明其乖角(若井)二躡成破意(見且)二例餘(彼暗)△一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二會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一總為剖出(二)一剖出但知虗法(二)一舉法自相(阿難)二剖相出性(幻妄)二剖出似實有法(二)一歷舉諸相(如是)二剖相出性(二)一觀相生滅全妄(因緣)二論性即妄皆真(二)一妄本是真(殊不)二真本無妄(性真)二別為剖出(四)一五陰(二)一總徵(阿難)二別釋(五)一色陰(三)一舉喻合法(二)一舉喻(二)一依於本無(阿難)二起成有相(其人)二合法(色陰)二就喻詳辨(二)一標非二處(阿難)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從空來(二)一出必有入(如是)二不成空體(若有)三不成空義(空若)二非從目出(三)一出必有入(若目)二約入以破(二)一有見(即此)二無見(若無)三約出以破(又見)三結妄歸真(是故)二受陰(三)一舉喻合法(二)一舉喻(二)一依於本無(阿難)二起成有相(其人)二合法(受陰)二就喻詳辨(二)一標非二處(阿難)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從空來(如是)二非從掌出(三)一約出破之(若從)二約人破之(又掌)三約出入破(必有)三結妄歸真(是故)三想陰(三)一舉喻合法(二)一舉喻(阿難)二合法(想陰)二就喻詳辨(三)一標非二處(阿難)二展轉推破(如是)三比類發明(想蹋)三結妄歸真(是故)四行陰(三)一舉喻合法(二)一舉喻(阿難)二合法(行陰)二就喻詳辨(二)一標非即離(阿難)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即空水(二)一非即空(如是)二非即水(二)一非即因水(若因)二非即水性(若即)二非離空水(若離)三結妄歸真(是故)五識陰(三)一舉喻合法(二)一舉喻(阿難)二合法(識陰)二就喻詳辨(二)一標非來入(阿難)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彼方來(如是)二非此方來(若此)三結妄歸真(是故)二六入○三十二處○四十八界○△一五陰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三卷科文○二六入分(二)一總徵(復次)二別釋(六)一眼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若於)三結妄歸真(是故)二耳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若於)三結妄歸真(是故)三鼻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若從)三結妄歸真(是故)四舌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若從)三結妄歸真(是故)五身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必於)三結妄歸真(是故)六意入(三)一妄依真起(阿難)二辨妄無實(二)一無有實體(二)一托塵妄現(因子)二離塵無體(此見)二無所從來(二)一總以標列(如是)二徵起逐破(三)一不從塵來(何以)二不從根來(若從)三不從空來(必於)三結妄歸真(是故)○三十二處分(二)一總徵(復次)二別釋(六)一眼色處(四)一標舉二處(阿難)二雙以徵起(於意)三分文難破(二)一破見生色(阿難)二破色生見(若復)四結妄歸真(是故)二耳聲處(四)一標舉二處(阿難)二雙以徵起(於意)三分文難破(三)一破色至耳(阿難)二破耳至聲(若復)三破無來往(若無)四結妄歸真(是故)三鼻香處(四)一標舉二處(阿難)二詳以徵起(於意)三分文難破(三)一破從鼻生(二)一按定鼻生須出(阿難)二依出轉破其謬(二)一體用不相應(鼻非)二名義不相應(稱汝)二破從空生(若生)三破從木生(若生)四結妄歸真(是故)四舌味處(四)一標舉二處(阿難)二詳以徵起(於意)三分文難破(三)一破從舌生(三)一按定一舌(阿難)二當成一味(其舌)三兩途難破(二)一不變即失舌義(若不)二變移即須多體(若變)二破從食生(二)一食不自知(若生)二轉成他知(又食)三破從空生(四)一標令噉空(若生)二按定一味(必其)三展轉成謬(三)一通身常醎謬(既醎)二知醎味淡謬(既常)三形對并失謬(若不)四竟失味義(必無)四結妄歸真(是故)五身觸處(三)一標舉二處(阿難)二開途難破(二)一約二觸破(三)一徵定能觸(於意)二破不成二(若在)三防轉二知(若各)二約一觸破(三)一按定一體(若頭)二破一不成(若一)三防轉二體(若二)三結妄歸真(是故)六意法處(四)一標舉二處(阿難)二雙以徵起(此法)三分文難破(二)一破即心所生(阿難)二破離心別有(二)一總詰(若離)二各破(二)一約有知破(二)一轉塵為心(知則)二異即皆謬(二)一異己成他謬(異汝)二即己何二謬(即汝)二約無知破(四)一檢非徵處(若非)二明其無在(今於)三防其轉記(不應)四竟不成處(心非)四結妄歸真(是故)△三十二處竟○四十八界分(二)一總徵(復次)二別破(六)一眼色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合難破(三)一破因眼生(二)一無塵廢識(阿難)二無表非界(汝見)二破因色生(四)一從變不識空(若因)二不變不成界(若色)三從變不成界(從變)四不變不識空(不變)三破共相生(若兼)四結妄歸真(是故)二耳聲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合難破(三)一破因耳生(三)一約勝義根破(阿難)二約浮塵根破(二)一離塵無聞(若取)二徒肉非界(云何)三約二根結破(則耳)二破因聲生(二)一約根塵雙失破(若生)二約根塵雙存破(三)一證成聞識(識從)二兩途俱非(不聞)三躡成無知(識己)三破共相生(不應)四結妄歸真(是故)三鼻香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合難破(三)一破因鼻生(三)一雙詰二根(阿難)二約浮塵根破(三)一先轉其體(若取)二次失其名(名身)三躡破非界(鼻尚)三約勝義根破(二)一總詰知性(若取)二詳分難破(三)一非肉知(以肉)二非空知(二)一轉知屬空而廢肉(以空)二攬空為自而廢身(如是)三非香知(二)一轉自成他謬(以香)二攬他為自謬(二)一縱外成肉(若香)二氣鼻從破(二)一從氣破鼻(三)一離氣齅鼻(二物)二必不兼聞(臭則)三兼聞墮二(若香)二從鼻破氣(二)一因根合塵(若鼻)二合塵廢界(臭既)二破因香生(三)一成不知香(二)一縱成香生(若因)二以喻難法(如眼)二兩途言非(知即)三二界俱破(香非)三破共相生(即無)四結妄歸真(是故)四舌味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文難破(四)一破舌生(二)一根轉塵亡(阿難)二教甞難破(二)一教自甞舌(汝自)二兩途俱非(二)一舌苦誰甞(若舌)二非苦何界(舌性)二破味生(二)一不成知味(若因)二更成相壞(三)一以多壞一(又一)二以一壞多(識體)三躡失名義(分別)三破空生(不應)四破共生(舌味)四結妄歸真(是故)五身觸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合難破(三)一破因身生(阿難)二破因觸生(若因)三破共相生(三)一標定合顯(阿難)二正破共生(三)一所生無兼相(知身)二能生無對相(身觸)三能所互不成(內外)三總以結破(則汝)四結妄歸真(是故)六意法識界(四)一標舉三界(阿難)二雙以徵起(此識)三分合難破(三)一破因意生(二)一根塵存亡破(阿難)二根識同異破(三)一雙審同異(又汝)二別為致詰(二)一詰同意(同意)二詰異意(二)一正破異意(異意)二兩途俱非(若無)三雙承結破(惟同)二破因法生(三)一外不涉內(若因)二內無自體(三)一牒標令觀(汝識)二離外無體(若離)三決托外影(生則)三躡意結破(所因)四結妄歸真(是故)△二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竟○三圓彰七大即性周徧分(二)一阿難轉疑雙非(二)一執權疑實(阿難)二請佛開示(惟埀)二佛與進示圓旨(三)一責迷許說(二)一責迷(二)一明應求施教(爾時)二責取捨昏悋(如何)二許說(汝今)二阿難佇聽(阿難)三正與開示(二)一總喻性相(三)一牒取前語(阿難)二異喻別明(二)一明非不和合(阿難)二明非是和合(若和)三同喻總明(阿難)二別詳七大(七)一地大(三)一標性約柝(汝觀)二就析詳辨(二)一因析入而定生出(阿難)二總牒起而詳推破(二)一牒標(汝今)二詳破(三)一約空無數量破(汝且)二約色不成空破(二)一故難成空之謬(又鄰)二例明成色之謬(若色)三約空無合義破(色猶)三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元)二大用無限(隨眾)二斥執(循業)二火大(三)一標性約求(阿難)二就求詳辨(四)一舉例(阿難)二牒定(阿難)三標徵(彼手)四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三)一破從日生(阿難)二破從鏡生(若鏡)三破從艾生(若生)二例審(汝又)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日鏡)二直審(不應)三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猶)二大用無限(二)一正明大用(隨眾)二驗其無限(阿難)二斥執(循業)三水大(三)一標性約求(阿難)二就求詳辨(二)一徵起(此水)二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三)一破從月生(阿難)二破從珠生(若從)三破從空生(若從)二例審(汝更)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月珠)二直審(不應)三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尚)二大用無限(二)一正明大用(隨眾)二驗其無限(阿難)二斥執(循業)四風大(三)一標性約拂(阿難)二就拂詳辨(二)一徵起(此風)二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三)一破從衣生(阿難)二破從空生(若生)三破從面生(若風)二例審(汝審)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風空)二直審(不應)三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宛)二大用無限(二)一正明大用(隨眾)二驗其無限(限難)二斥執(循業)五空大(四)一標性約鑿(阿難)二就鑿詳辨(二)一徵起(此空)二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三)一依無因破(阿難)二依出土破(二)一破有出入(若因)二破無出入(若無)三依鑿以破(二)一破因鑿以出(若因)二破不因鑿出(不因)二例審(汝更)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鑿空)二直審(不應)三合會警悟(二)一融性合會(若此)二警令發悟(阿難)四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全)二大用無限(二)一正明大用(隨眾)二驗其無限(阿難)二斥執(循業)六見大(四)一標性約塵(阿難)二就塵詳辨(二)一徵起(此見)二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四)一破同(三)一牒起徵辭(阿難)二約塵顯謬(二)一標定相亡(則明)二正以顯謬(若與)三結成非同(若明)二破異(三)一牒起徵辭(若此)二顯不離塵(二)一離塵令觀(汝離)二離塵無體(離明)三結成非異(明暗)三破或同或異(明暗)四破非同非異(分空)二例審(汝更)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見覺)二直審(不應)三合會警悟(二)一融性合會(若見)二警令發悟(阿難)四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曾)二大用無限(二)一正明大用(隨眾)二總類六根(二)一類全體(如一)二類大用(圓滿)二斥執(循業)七識大(四)一標約根塵(二)一標舉三法(阿難)二揀別根識(二)一揀明根相(其目)二揀明識相(汝識)二就根塵辨(二)一徵起(此識)二逐破(二)一開破例審(二)一開破(四)一破因根生(阿難)二破因塵生(若汝)三破因空生(二)一牒徵開義(若生)二分合例破(二)一分二破(非見)二合二破(處此)四破無因生(若無)二例審(汝更)二合破直審(二)一合破(識動)二直審(不應)三合會警悟(二)一融性合會(若此)二警令發悟(阿難)四結顯斥執(二)一結顯(二)一全體圓融(汝元)二大用無限(含吐)二斥執(循業)△一如來破妄顯真竟○二阿難悟謝發心分(二)一承示開悟(二)一敘承示(爾時)二敘開悟(二)一悟周徧(二)一總標(身心)二詳敘(二)一心蕩然(二)一標能徧意(是諸)二徹悟依報(二)一轉大為小(見十)二轉他為自(一切)二身蕩然(二)一標能包義(心精)二徹悟正報(二)一轉粗為細(反觀)二轉實為虗(如湛)二悟常住(了然)二讚謝發心(二)一禮謝標偈(禮佛)二正陳偈詞(二)一讚謝(妙湛)二發心(二)一正發大心(二)一總期報恩(願今)二別求證除(二)一於度生求證(伏請)二於成佛求除(大雄)二結以深誓(舜若)△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四卷科文○二審除細惑說後二如來藏分(二)一問答辨劾諸惑(二)一滿慈躡前以質二疑(二)一泛敘有疑(二)一讚歎妙示(爾時)二正舉疑情(二)一自疑(二)一敘昔未聞(世尊)二求今斷惑(佛雖)二眾疑(二)一有學明其習漏(世尊)二無學述其疑悔(我等)二確陳以請(二)二確陳二疑(二)一疑萬法生續(二)一牒佛語(世尊)二正舉疑(云何)二疑五大圓融(二)一牒佛語(又如)二正舉疑(世尊)二請佛開示(而我)二如來次第以除二惑(三)一佛慈許說(二)一經家敘眾(爾時)二正舉佛言(四)一示所說勝(如來)二示所被機(令汝)三示所獲益(皆獲)四囑聽許說(汝今)二大眾欽承(富樓)三正為宣說(二)一正答滿慈(二)一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二)一正答初問(五)一牒定所疑(佛言)二舉所依真(二)一佛舉常說致問(汝常)二滿慈答以常聞(富樓)三辨得妄本(三)一審得其惑(二)一如來雙審真妄(佛言)二滿慈獨取於妄(富樓)二斥為無明(佛言)三結成妄本(性覺)四正明生續(二)一初之忽生(二)一最初微細(二)一細惑(覺非)二細境(無同)二漸成粗顯(二)一粗惑(如是)二粗境(起為)二後之相續(三)一世界相續(三)一生能成四大(四)一風大(覺明)二地大(因空)三火大(堅覺)四水大(寶明)二生所成四居(二)一總成二居(二)一示其由生(火騰)二驗其氣分(以是)二別成二居(二)一成山居(水勢)二成林居(土勢)三結成種相續(交妄)二眾生相續(三)一推由成陰(三)一指無明本(復次)二三相妄局(所妄)三二陰成就(同業)二詳敘受生(二)一委示胎生(三)一舉親因(見明)二明助緣(交遘)三結成胎(故有)二例示四生(二)一總標成應(胎卵)二各別指明(卵惟)三結成相續(情想)三業果相續(三)一業果指本(三)一欲貪(富樓)二殺貪(貪愛)三盜貪(以人)二相續明長(二)一殺盜無休(汝負)二欲貪無盡(汝愛)三結成相續(惟殺)五雙關結答(二)一躡相續而結忽生(富樓)二躡忽生而結相續(山河)二兼釋轉難分(二)一滿慈執因疑果(二)一躡舉疑端(富樓)二正陳疑難(如來)二佛分真妄喻釋(二)一喻妄不復生(二)一喻無明本空(二)一舉喻辨定(二)一舉喻(佛告)二辨定(二)一辨始無所從(此迷)二辨終不復起(佛言)二合法喻明(二)一總示合意(富樓)二詳盡合辭(二)一合無所從(此迷)二合不復起(昔本)二喻萬法現無(二)一舉喻辨定(二)一舉喻(亦如)二辨定(汝觀)二合法釋明(佛言)二喻真不復變(二)一總舉二喻(又如)二總合二法(諸佛)二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二兼示阿難○二大眾領悟感謝○△一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竟○二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二)一正答次問(二)一按定所疑(富樓)二正以開示(二)一就後一藏以銷疑(二)一喻明性相(二)一舉喻(二)一標列性相喻(二)一總以略標(富樓)二徵起詳列(所以)二難釋相妄喻(三)一總舉雙徵(於意)二單舉別難(若彼)三直以釋難(當知)二法合(二)一先伸釋疑兩途(二)一約相妄釋(觀相)二約性真釋(觀性)二後合前文兩喻(二)一合標列性相喻(真妙)二合難釋相妄喻(二)一徵舉影喻(云何)二就喻明妄(三)一境先無憑(一東)二戒止難詰(不應)三分別愈妄(宛轉)二申義釋疑(此科)二圓彰三藏以勸修(三)一極顯圓融(二)一依迷悟心對辨緣起(二)一約染緣起出有礙由(二)一執成有礙(三)一以相隱性(富樓)二全性皆相(而如)三結成諸礙(是故)二原始要終(眾生)二約淨緣起出無礙由(二)一融成無礙(三)一以性融相(我以)二全相皆性(而如)三結成無礙(二)一標發四義(是故)二別示其相(不動)二原始要終(滅塵)二依本來心圓彰藏性(三)一圓彰空藏(二)一牒舉藏心(而如)二一切皆非(二)一非世間(二)一攝非七大(非心)二攝非四科(非眼)二非出世間(四)一非緣覺法(非明)二非聲聞法(非苫)三非菩薩法(非檀)四非如來法(如是)二圓具不空(二)一承上起下(以是)二正明不空(二)一牒舉藏心(即如)二一切皆即(二)一即世間(二)一攝即七大(即心)二攝即四科(即眼)二即出世間(四)一即緣覺法(即明)二即聲聞法(即苦)三即菩薩法(即檀)四即如來法(如是)三融空不空(二)一承上起下(以是)二會歸極則(二)一牒舉藏心(即如)二即非圓融(離即)二普責思議(如何)三結喻推失(二)一喻智最要(二)一舉喻(譬如)二合法(汝與)二責其不求(由不)二兼釋轉難○△一正答次問竟○二兼釋轉難分(二)一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二)一推較本末(二)一推本無二(富樓)二較末懸殊(而我)二索請妄因(敢問)二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三)一喻明無因(四)一牒惑起問(佛告)二舉喻辨定(汝豈)三以法合喻(二)一舉法詳合(二)一直標無因(佛言)二極明虗妄(二)一因空無始不可說(自諸)二妄空無生不可取(如是)二取喻帖合(況復)四結成無因(富樓)二示令頓歇(三)一示無修之修(三)一略除妄緣(汝但)二妄因自絕(三緣)三妄本亦盡(則汝)二示無證之證(歇即)三責劬勞修證(何藉)三結喻推失(三)一本有不覺喻(譬如)二迷之非失喻(窮露)三悟之非得喻(忽有)△一正答滿慈竟○二兼示阿難分(二)一阿難躡佛語而緣因執(三)一起問(即時)二正問(四)一躡牒佛言(世尊)二證成怪問(斯則)三昔教有益(我從)四今濫自然(今說)三結問(惟埀)二如來拂深情而責執悋(二)一就喻拂情(二)一拂情伸意(三)一即喻揆情(佛告)二雙拂二計(二)一約頭雙拂(二)一拂自然(阿難)二拂因緣(二)一對辭反詰(若自)二正結其非(本頭)二約狂雙拂(二)一拂自然(本狂)二拂因緣(不狂)三躡伸己意(若悟)二迭拂諸情(三)一先出兩種生滅(二)一約菩提出生滅(菩提)二約自然出生滅(滅生)二喻明自然非真(無生)三極盡妄情方是(本然)二切責執悋(二)一抑斥戲論(二)一直斥躭著戲論(二)一判果難成(菩提)二出其所以(雖復)二現證戲論無功(二)一自全無力(汝雖)二仗呪方免(何須)二激修無漏(二)一正勸勤修無漏(是故)二更舉劣機激責(三)一單舉登伽破障(如摩)二兼與耶輸同益(二)一開悟益(與羅)二修證益(一念)三結責阿難自欺(如何)△一問答劾辨諸惑竟○二大眾領悟感謝分(二)一領悟(阿難)二感謝(二)一感謝之儀(重復)二感謝之言(二)一稱讚善開(無上)二詳申謝益(能以)△一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竟○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分(二)一選根直入(三)一阿難說喻求門證入(四)一述領佛旨(二)一領開心之旨(世尊)二領勸修之旨(如來)二正喻須門(我今)三求佛指示(二)一善求入大之路(惟願)二別求有學總持(今有)四拜懇候教(作是)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四)一分門以定二義(二)一欲開修路(二)一標所為之機(二)一令在會者安心(爾時)二令當來者發心(及為)二明所說之法(開無)二建立義門(三)一標示(二)一本其發心勤求(宣示)二教其究心義門(應當)二徵起(云何)三分判(二)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順入涅槃義(三)一正令審觀(二)一令尅體審觀(三)一標本回心(阿難)二令審同異(應當)三反決必同(阿難)二令閱世例觀(二)一令閱世(以是)二令例觀(二)一觀有作必壞(可作)二觀無作不壞(然終)二明所欲除(二)一總示五濁(二)一尅示濁體(三)一釋身中四大(則汝)二示分隔圓明(由此)三結成濁標數(從始)二喻明濁相(云何)二別示五濁(五)一劫濁(阿難)二見濁(汝身)三煩惱濁(又汝)四眾生濁(又汝)五命濁(汝等)三去取方除(四)一示欲頓證(阿難)二決定去取(應當)三取以伏斷(二)一法(二)一伏成因地(以湛)二斷入果地(然後)二喻(二)一喻伏成因地(如澄)二喻斷入果地(去泥)四結證極果(明相)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二)一開示解結一周(三)一標處指根明結(三)一原其增上修心(第二)二泛言當知結處(二)一法說(二)一正令審詳妄本(應當)二反顯決當知處(阿難)二喻明(二)一同喻正明(阿難)二異喻翻顯(不聞)三確實指根是結(三)一直指處體(則汝)二出其過患(六為)三顯為結處(由此)二備顯六根數量(二)一統論本所數量(五)一躡前徵起(阿難)二正釋世界(三)一釋名(世為)二指體(汝今)三結數(方位)三明其相涉(一切)四勒成量數(二)一去留界數(二)一去六留四(而此)二明其所以(上下)二正勒涉數(二)一涉成本數(四數)二疊成滿數(流變)五總括始終(總括)二揀別隨方數量(二)一總令尅定(阿難)二別示具缺(六)一眼根缺(如眼)二耳根具(如耳)三鼻根缺(如鼻)四舌根具(如舌)五身根缺(如身)六意根具(如意)三教其悟圓入一(二)一令驗六悟圓(三)一本其欲證無生(阿難)二令其驗六推詳(當驗)三顯示圓通勝進(若能)二令入一解六(四)一舉前數量(我今)二令其擇修(隨汝)三出擇一由(二)一十方統論則無擇(十方)二此方就機故須擇(但汝)四一入六解(入一)二因問重申委悉(二)一阿難躡前發問(阿難)二如來就問重申(四)一申惑執尚深(二)一直明我執未盡(佛告)二況顯法執全在(何況)二申一六由妄(六)一雙以徵起(今汝)二別破二計(二)一破計一(阿難)二破計六(若此)三承明上義(是故)四推原由妄(阿難)五判示當機(汝須)六更以喻明(二)一舉喻(三)一從一成六喻(如太)二除六說一喻(除器)三真體無干喻(彼太)二合法(則汝)三申根結由塵(二)一別明(六)一攬色成眼(由明)二攬聲成耳(由動)三攬香成鼻(由通)四攬味成舌(由甜)五攬觸成身(由離)六攬法成意(由生)二總結(阿難)四申塵忘結盡(二)一正申解結以酬問(二)一統論離塵無結(是以)二正教脫一盡五(三)一離塵(汝但)二脫一(隨拔)三盡五(耀性)二兼成二妙以證驗(二)一情界脫纏成互用妙(二)一先以示妙(不由)二證不循根(阿難)二器界超越成純覺妙(二)一先以示妙(阿難)二驗不籍緣(三)一即事以驗(三)一用肉眼局量(阿難)二令合成暗相(若令)三驗暗中知覺(彼人)二明不籍緣(緣見)三決成圓通(根塵)二驗證以釋二疑○三綰巾以示倫次○四冥授以選本根○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二道場加行○△一分門以定二義竟○二證驗以釋二疑分(二)一驗釋根性斷滅疑(二)一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三)一因果相違(三)一按定如來教旨(阿難)二引果較量今因(二)一引果明常(二)一備引七果(世尊)二總結真常(是七)二說因為斷(二)一疑因斷滅(若此)二疑同妄心(猶如)三謬疑因果相違(云何)二後先異說(三)一據今現說斷滅(三)一貶根同識(世尊)二正疑斷滅(進退)三懼難尅果(將誰)二考前多許真常(如來)三謬疑自語相違(違越)三更求開示(惟垂)二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四)一許以除疑(二)一責徒聞未識(佛告)二許即事除疑(恐汝)二擊鐘驗常(四)一兩番問答(二)一問聞答聞(二)一三次致審(三)一先審有聞(即時)二次審無聞(鐘歇)三復審有聞(時羅)二重與確定(佛問)二問聲答聲(二)一三次致審(三)一先審有聲(如來)二次審無聲(少選)三復審有聲(有頃)二重與確定(佛問)二責其矯亂(二)一直責矯亂(佛語)二因問勘定(大眾)三破申正義(二)一先破滅無之見(二)一取更擊以驗未滅(阿難)二取知無以驗不無(知有)二後申真常正義(是故)四責迷戒謬(汝尚)三引夢驗常(二)一驗夢不昧(四)一夢外實境(如重)二夢中誤認(其人)三分別不昧(即於)四寤時述誤(於時)二決定性常(二)一即離塵不昧(阿難)二知形銷不滅(縱汝)四申迷教守(二)一普申迷常故墮無常(二)一明逐妄迷真(以諸)二結無常流轉(不循)二教令守必成正覺(三)一正教守常(若棄)二六解一忘(二)一常光現而六解(常光)二緣影盡而一忘(超相)三決成正覺(云何)二證釋別有結元疑○△一驗釋根性斷滅疑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五卷科文○二證釋別有結元疑分(二)一阿難別求結元(三)一就喻索元(阿難)二引人合喻(二)一先與合定(世尊)二詳開合文(三)一遠敘妄纏(從無)二願佛愍示(惟願)三兼被未來(亦令)三哀求指示(作是)二如來證無他物(三)一諸佛同證(四)一愍眾摩頂(三)一愍念現在(爾時)二愍念未來(亦為)三摩當機頂(以聞)二動十方界(即時)三感諸佛瑞(三)一各放頂光(微塵)二來灌佛頂(其光)三大眾喜慶(是諸)四聞諸佛言(二)一標普聞同音(於是)二述諸佛教言(二)一告結無他物(善哉)二告解無他物(汝復)二如來解釋(二)一阿難未悟而述問(阿難)二如來詳釋以除疑(二)一長行(三)一直以標檢(二)一標處一體(佛告)二揀識虗妄(識性)二重以釋成(二)一重釋根塵同源(阿難)二重釋縛脫無二(是故)三總以結歸(云何)二偈頌(二)一標頌(爾時)二偈文(二)一祇夜頌前(二)一頌直以標驗(二)一超頌揀識虗妄(二)一揀有為(真性)二揀無為(無為)二追頌標處一體(二)一頌根塵同源(二)一先以況顯(言妄)二後以結定(中間)二頌縛脫無二(結解)二頌重以釋成(二)一頌重釋根塵同源(汝觀)二頌重釋縛脫無二(迷晦)二伽陀開後(二)一正以開後(解結)二別彰五勝(五)一體性精密(陀那)二宗趨簡要(自心)三名稱尊勝(是名)四力用超越(如幻)五教相究竟(此阿)三大眾開悟(於是)△二驗證以釋二疑竟○三綰巾以示倫次分(三)一阿難敘請(三)一敘已領(阿難)二敘未明(心猶)三請垂示(惟垂)二如來巧示(二)一巧立喻本(二)一元依一巾(即時)二綰成六結(二)一歷問以顯次第(於大)二故問以示結同(佛告)二分答二問(二)一答六解一忘(二)一示從至同而遂成至異(二)一就喻辨定(四)一按定同異(佛告)二強異為同(於意)三阿難不許(不也)四如來印定(佛言)二以法合喻(則汝)二示除至異而仍成至同(二)一就喻辨定(佛告)二以法合喻(佛言)二答舒結倫次(二)一結之倫次(三)一順次成結(由汝)二更以喻明(如勞)三逆以合喻(一切)二舒之倫次(二)一阿難求解倫次(阿難)二如來因問發明(二)一先授舒之方法(四)一就喻巧示(三)一引悟二邊不解(如來)二引悟中道方解(佛告)三印定必用中道(佛告)二明法精微(阿難)三示說不謬(二)一統知染淨因緣(如來)二懸知極遠極細(如是)四勸修必證(是故)二後示舒之倫次(三)一如來反問引悟(阿難)二阿難悟喻次第(不也)三如來乘悟合明(三)一總與合定(佛言)二別開合文(三)一先除我執(此根)二次除法執(空性)三後除空執(解脫)三出名顯證(是名)三大眾悟明(阿難)△三綰巾以示倫次竟○四冥授以選本根分(三)一阿難請示本根(三)一領前拜謝(一時)二正請開示(四)一自述迷悟以請(雖復)二慶幸遭遇如來(世尊)三反言不可無進(若復)四正求垂示祕嚴(惟垂)三請後拜懇(作是)二佛敕諸聖各說(三)一佛問諸聖(二)一標所告之眾(爾時)二述告敕之言(二)一先按所成之果(汝等)二後問入圓方便(吾今)二眾說本因(二)一眾聖略說(四)一六塵圓通(六)一陳那聲塵(三)一作禮陳白(憍陳)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聲教(我在)二蒙印命名(佛問)三音圓得證(妙音)三結答圓通(佛問)二優波色塵(三)一作禮陳白(優波)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色性(我亦)二蒙印命名(如來)三色圓得果(塵色)三結答圓通(佛問)三香嚴香塵(三)一作禮陳白(香嚴)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香塵(三)一因觀有為(我聞)二諍處聞香(我時)三即香發明(我觀)二蒙印命名(如來)三香圓得果(塵氣)三結答圓通(佛問)四藥王味塵(三)一作禮陳白(藥王)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味塵(三)一宿因嘗藥(我無)二備達藥性(如是)三即味開悟(承事)二蒙印命名(蒙佛)三覺味得果(因味)三結答圓通(佛問)五跋陀觸塵(三)一作禮陳白(跋陀)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觸塵(三)一宿因入室(我等)二即觸發悟(忽悟)三習留今證(宿習)二蒙印命名(彼佛)三觸明得果(妙觸)三結答圓通(佛問)六迦葉法塵(三)一作禮陳白(摩訶)二陳白之言(三)一敘悟法塵(三)一宿因感報(我於)二兼同眷屬(此紫)三觀法得果(我觀)二蒙佛印可(世尊)三法明滅漏(妙法)三結答圓通(佛問)二五根圓通(五)一那律眼根(三)一作禮陳白(阿那)二陳白之言(四)一因訶失目(我初)二承示三昧(世尊)三遂得心眼(我不)四蒙佛印證(如來)三結答圓通(佛問)二周利鼻根(三)一作禮陳白(周利)二陳白之言(四)一因闕誦持(我闕)二奉教調息(佛愍)三開悟得果(其心)四蒙佛印證(住佛)三結答圓通(佛問)三憍梵舌根(三)一作禮陳白(憍梵)二陳白之言(四)一口業招報(我有)二奉教止觀(如來)三超離得果(應念)四蒙佛印證(如來)四畢凌身根(三)一作禮陳白(畢陵)二陳白之言(五)一聞談苦諦(我初)二注思傷足(乞食)三研窮身覺(二)一敘述二覺(我念)二研窮無二(我又)四入空得果(攝念)五蒙佛印證(得親)三結答圓通(佛問)五空生意根(三)一作禮陳白(須菩)二陳白之言(三)一宿命知空(二)一遠通宿命不忘(我曠)二依正自他皆空(初在)二承教證入(二)一悟證自果(蒙如)二同佛知見(頓入)三蒙佛印證(印成)三結答圓通(佛問)三六識圓通○四七大圓通○二觀音廣陳○三佛現瑞應○三佛敕文殊揀選○△二五根圓通竟○三六識圓通分(六)一鶖子眼識(三)一作禮陳白(舍利)二陳白之言(三)一眼識夙利(我曠)二逢教增悟(我於)三從佛高證(從佛)三結答圓通(佛問)二普賢耳識(三)一作禮陳白(普賢)二陳白之言(三)一輔化垂範(我已)二耳識鑒機(世尊)三普護行人(若於)三結答圓通(佛問)三孫陀鼻識(三)一作禮陳白(孫陀)二陳白之言(四)一出家心散(我初)二奉教觀鼻(世尊)三從鼻悟證(二)一初見息煙而悟徹(我初)二次化息光而證果(心開)四蒙佛授記(世尊)三結答圓通(佛問)四滿慈舌識(三)一作禮陳白(富樓)二陳白之言(三)一宿辨說法(二)一久弘權實(我曠)二廣衍微妙(如是)二承教得果(二)一承教音輪(世尊)二輔化得果(我於)三蒙佛印許(世尊)三結答圓通(佛問)五波離身識(三)一作禮陳白(優波)二陳白之言(三)一親見成佛(我親)二秉戒得果(承佛)三蒙佛印證(我是)三結答圓通(佛問)六目連意識(三)一作禮陳白(大目)二陳白之言(三)一遇教發心(我初)二蒙度證通(如來)三諸佛印許(寧惟)三結答圓通(佛問)△三六識圓通竟○四七大圓通分(七)一烏芻火大(三)一作禮陳白(烏芻)二陳白之言(三)一因欲得觀(二)一宿生多欲(我常)二遇佛授觀(有佛)二觀成得名(神光)三證果發心(我以)三結答圓通(佛問)二持地地大(三)一作禮陳白(持地)二陳白之言(三)一積平地行(二)一正敘平地之行(三)一從古佛世(我念)二出家平地(我為)三經多佛世(如是)二兼敘效力之行(三)一豐時全捨(或有)二饑年節取(毗舍)三神力㧞苦(或有)二蒙平心教(二)一因平地待佛(時國)二領平心之教(毗舍)三權實雙證(二)一悟取權乘(三)一悟內外地同(我即)二於諸觸自在(微塵)三悟無生證果(我於)二迴證知見(迴心)三結答圓通(佛問)三月光水大(三)一作禮陳白(月光)二陳白之言(三)一古佛授觀(我憶)二依觀久修(二)一習觀初後(二)一初觀身中(觀於)二後合界外(見水)二觀成淺深(二)一初成未得妄身(二)一標身未忘(我於)二即事以證(三)一定中現水(當為)二投物心痛(二)一正敘痛由(童稚)二無知起惑(我自)三除去如初(四)一童子具陳(爾時)二教以除去(我則)三復見依除(童子)四出定無恙(我後)二後方忘身合界(逢無)三今證菩薩(今於)三結答圓通(佛問)四琉璃風大(三)一作禮陳白(琉璃)二陳白之言(三)一古佛示觀(三)一標遠劫佛名(我憶)二示能觀本智(開示)三示所觀風力(觀此)二觀破羣動(三)一歷觀動同(我於)二了動虗妄(我時)三閱世喻狂(如是)三頓證徹悟(三)一逢佛速證(逢佛)二心開事佛(爾時)三身心無礙(身心)三結答圓通(佛問)五空藏空大(三)一作禮陳白(虗空)二陳白之言(三)一標同佛證(我與)二詳明神力(二)一空色無礙(二)一會色歸空(爾時)二融空即色(又於)二依正無礙(二)一攝剎入身(諸幢)二分身入剎(身能)三總由觀空(此大)三結答圓通(佛問)六彌勒識大(三)一作禮陳白(彌勒)二陳白之言(三)一上古得定(四)一上古佛世(我憶)二出家求名(我從)三教修唯識(爾時)四久習忘名(歷劫)二中古定成(三)一確指佛世(至然)二唯識極成(我乃)三一切唯識(二)一世界唯識(乃至)二諸佛唯識(世尊)三得補處記(今得)三結答圓通(佛問)七勢至根大(三)一作禮陳白(大勢)二陳白之言(四)一古佛親授念佛(我憶)二詳喻感應道交(二)一先以二人為喻(二)一單憶無益(譬如)二雙憶不離(二人)二後以母子合喻(二)一合單憶無益(十方)二合雙憶不離(子若)三合喻顯示深益(二)一必定見佛益(若眾)二速得開心益(三)一近佛故開(去佛)二喻以香薰(如染)三出三昧名(此則)四述己自利利他(我本)三結答圓通(佛問)△一眾聖略說一大科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六卷科文○二觀音廣陳分(三)一作禮陳白(爾時)二陳白之言(三)一本師傳授反聞(三)一古佛同名(世尊)二從佛發心(我於)三秉受法門(彼佛)二次第解結修證(三)一初解三結先得人空(三)一脫動塵(初於)二脫動靜(所入)三脫聞根(如是)二次解二結成法解脫(二)一脫覺觀(盡聞)二脫重空(空覺)三後解一結俱空不生(生滅)三詳演所獲殊勝(二)一標列二本(二)一總標(忽然)二別列(二)一上合慈力(一者)二下合悲仰(二者)二承演三科(三)一三十二應(三)一標承慈力(世尊)二條列妙應(二)一應希求心(二)一應求聖乘(四)一菩薩(世尊)二獨覺(若諸)三緣覺(若諸)四聲聞(若諸)二應求雜趣(二)一諸天(二)一天主(四)一梵天王(若諸)二帝釋天(若諸)三自在天(若諸)四大自在(若諸)二天臣(三)一上將(若諸)二四王(若諸)三太子(若諸)二人趣(四)一世諦男子(二)一人主(若諸)二臣民(四)一長者(若諸)二居士(若諸)三宰官(若諸)四術士(若諸)二奉教男女(二)一出家二眾(二)一比丘(若有)二比丘尼(若有)二在家二眾(二)一優婆塞(若有)二優婆夷(若有)三世諦女二(若有)四童真男女(二)一童男(若有)二童女(若有)二應厭離心(二)一八部眾(七)一諸天眾(若有)二諸龍眾(若有)三藥叉眾(若有)四乾闥婆(若乾)五阿修羅(若阿)六緊那羅(若緊)七摩呼羅伽(若摩)二人非人眾(二)一人眾(若諸)二非人眾(若諸)三結名出由(是名)二十四無畏(三)一標承悲仰(世尊)二條列無畏(四)一八難無畏(八)一苦惱難(一者)二火燒難(二者)三水溺難(三者)四鬼害難(四者)五刀兵難(五者)六鬼見難(六者)七枷鎻難(七者)八賊盜難(八者)二三毒無畏(三)一貪毒(九者)二嗔毒(十者)三癡毒(十一)三二求無畏(二)一求男(十二)二求女(十三)四持名無畏(四)一合界菩薩功德(十四)二一已圓通徧含(由我)三一號功齊眾號(能令)四更出同功之由(世尊)三結名顯益(是名)三四不思議(二)一總承圓通(世尊)二分條別列(四)一同體形呪不思議(三)一由根不隔(一者)二一體多用(故我)三偏詳現形(二)一備彰多相(三)一多首(其中)二多臂(二臂)三多目(二目)二差別護生(或慈)二異體形呪不思議(二)一由聞脫塵(二者)二令生脫畏(三)一各形各呪(故我)二雙顯護生(其形)三結得名稱(是故)三破慳感求不思議(三者)四供養佛生不思議(二)一由得究竟(四者)二故廣供養(二)一上供十方佛(能以)二傍及六道品(三)一總標及生(傍及)二歷舉應求(求妻)三超至究竟(如是)三結答圓通(三)一正結圓通(佛問)二兼明授記(世尊)三更述名稱(由我)△二大眾各說竟○二佛現瑞應分(三)一彰圓通總相(二)一以自徹他因果瑞(爾時)二以他徹自因果瑞(彼諸)二顯圓通別相(四)一聲色微妙瑞(林木)二悟證相應瑞(是諸)三行知妙嚴瑞(即時)四相性融一瑞(此娑)三示圓通法藥(梵明)△二佛敕諸聖各說竟○三佛敕文殊揀選分(二)一如來敕選(二)一先示諸說平等(三)一令觀能說諸聖(於是)二次示所說圓通(各說)三正明平等無別(彼等)二後出揀選本意(三)一欲契對當機(我今)二欲垂範未來(兼我)三問何門易成(何方)二文殊偈對(二)一敘儀標偈(文殊)二詳演偈文(六)一發源開選(二)一雙示二源(二)一所依真源(覺海)二能依妄源(元明)二略彰生滅(二)一萬法生起(迷妄)二萬法還滅(二)一先彰劣妄(空生)二後明頓滅(漚滅)三正明須選(二)一諸門平等(歸元)二須選當根(初心)二了揀諸門(四)一揀六塵(六)一色塵不徹(色想)二聲塵言偏(音聲)三香塵不恒(香以)四味塵不一(味性)五觸塵不定(觸以)六法塵不徧(法稱)二揀五根(五)一眼根不圓(見性)二鼻根缺中(鼻息)三舌根不常(舌非)四身根不會(身與)五意根雜念(知根)三揀六識(六)一眼識無定(識見)二耳識非初(心聞)三鼻識有住(鼻想)四舌識有漏(說法)五身識不徧(持犯)六意識緣物(神通)四揀七大(七)一地大非通(若以)二水大非真(若以)三火大非初(若以)四風大有對(若以)五空大非覺(若以)六識大虗妄(若以)七根大殊感(諸行)三獨選耳根(二)一備彰門妙(四)一隨方定門(我今)二讚人殊勝(二)一略讚自利(離苦)二廣讚利他(四)一總明常徧(於恒)二自在護生(得大)三音備眾美(妙音)四恩沾凡聖(救世)三示法真實(二)一標啟佛述說(我今)二列三種真實(三)一圓真實(譬如)二通真實(二)一揀他非通(自非)二顯自為通(隔垣)三常真實(二)一對塵顯常(二)一動靜無關(音聲)二生滅雙離(聲無)二離思顯常(縱令)四顯行當根(三)一舉此方教體(今此)二明病在循聲(二)一泛論失旨(眾生)二尅指證驗(阿難)三顯應病與藥(豈非)二委示修巧(三)一出名教以反聞(三)一囑專聽而出名(阿難)二抑多聞而顯過(汝聞)三決取捨而反聞(將聞)二法喻詳明修證(三)一法說(二)一歷示次第超越(二)一情界脫纏(二)一脫塵盡根(聞非)二入一解六(一根)二器界超越(二)一塵銷覺淨(見聞)二淨極越界(淨極)二因顯昔妄難干(摩登)二舉喻(如世)三法合(六根)三結示因果究竟(餘塵)四普勸修持(三)一正普勸結通(大眾)二明諸佛共由(二)一總標諸佛(此是)二別列三世(過去)三示己身親證(我亦)五結答請加(二)一正以結答(二)一觀音最合聖言(誠如)二諸門未孚佛旨(自餘)二請求加被(二)一禮讚求加(頂禮)二出其二故(二)一徧對機宜(方便)二一超一切(但以)六總結義盡(真實)△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竟○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分(二)一阿難一類開悟(二)一正明開悟(於是)二復以喻明(觀佛)二登伽一類證入(三)一得法眼淨(普會)二成阿羅漢(性比)三發菩提心(無量)△一選根直入科竟○二道場加行科分(二)一初請略說(二)一阿難請(二)一禮謝自悟(阿難)二拜請度他(二)一標意禮稱(欲益)二求請之言(二)一述己請意(二)一先明自悟(我今)二後表為他(二)一引證佛言(常聞)二願同菩薩(我雖)二正請道場(二)一明聖遠邪興(世尊)二求遠離魔事(欲攝)二如來說(三)一如來讚許(爾時)二會眾欽承(阿難)三正與說示(二)一總舉三學(二)一引律標義(佛告)二指實定名(所謂)二別列二學(二)一歷明預先嚴戒(二)一正教持戒(三)一攝前徵起(阿難)二開釋四重(四)一斷淫(二)一曲分損益之相(三)一首陳持犯利害(二)一持則必出生死(若諸)二犯則必落魔道(三)一必不出塵(汝修)二必墮魔類(縱有)三兼成增謾(彼等)二預辨魔佛教儀(二)一貪淫化世即魔教(三)一預記末法(我滅)二魔盛宣淫(多此)三陷人壞道(令識)二教入斷淫即佛誨(汝教)三確定菩提成否(二)一喻不斷無成(三)一舉帶淫修禪(是故)二喻沙不成飯(如蒸)三合淫不成道(汝以)二勸淉斷方成(必使)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二斷殺(二)一曲分損益之相(三)一首陳持犯利害(二)一持則必出生死(阿難)二犯則必落神道(三)一必不出塵(汝修)二必墮鬼神(縱有)三兼成增慢(彼諸)二預辯鬼佛教儀(二)一食肉化世即鬼教(三)一預記末法(我滅)二鬼化食肉(二)一述鬼化儀(多此)二廢權防難(三)一明現在權化(阿難)二出權化之由(汝婆)三明滅後非教(奈何)三陷苦增纏(二)一必陷苦海(汝等)二必不出纏(如是)二教人斷殺即佛誨(汝教)三確定解脫得否(二)一喻不斷難脫(二)一正喻(是故)二況顯(清淨)二勸深斷方脫(二)一舉能斷賞讚(二)一正以舉讚(若諸)二徵起喻釋(何以)二正勸斷許脫(必使)二判決正邪之說(如我)三斷盜(二)一曲分損益之相(三)一首陳持犯利害(二)一持則必出生死(阿難)二犯則必落邪道(三)一必不出塵(汝修)二必墮妖邪(縱有)三兼成增慢(彼等)二預辨妖佛教儀(二)一潛匿詃惑即妖教(三)一預記末法(我滅)二多妖偷化(多此)三誤人墮獄(三)一先以己教相形(我教)二顯是違教倒說(云何)三正示疑誤深害(由是)二教人斷偷即佛誨(二)一先出自己誨(四)一教以捨身微因(若我)二許其畢債出世(我說)三抑揚明其近道(雖未)四親證違此須償(若不)二轉教先佛誨(汝教)三確定三昧得否(二)一喻其不斷難得(是故)二勸其深斷方得(三)一惟依了義捨施(三)一身捨貪悋(若諸)二心捨慢嗔(於大)三身心捨盡(必使)二不引權乘欺誑(不時)三印其得真三昧(佛印)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四斷妄(二)一曲示戒勸之意(四)一首陳妄語大損(三)一躡標妄語成魔(阿難)二指實述其言意(所謂)三記其損善墮落(是一)二表己禁敕顯偽(二)一詳示真人必密(三)一敕二聖冥化(三)一標墮類度生(我滅)二詳順逆二相(或作)三約佛佛則同(與其)二明祕言無泄(終不)三許臨終陰付(惟除)二因顯泄言必偽(云何)三轉教先佛明誨(汝教)四確定菩提成否(二)一詳喻不斷無成(三)一舉刻糞喻(二)一先以喻明不得(是故)二後以形顯違教(我教)二舉妄號喻(二)一先以喻明取罪(譬如)二後以況顯罪深(況復)三舉噬臍喻(二)一先示因果虗偽(因地)二後喻菩提不成(求佛)二深許能斷必成(若諸)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三總結遠魔○二助以呪力○二略示場中定慧○二重請詳示○△開釋四重大科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七卷科文○三總結遠魔分(三)一酬問重訂嚴戒(阿難)二㧞本必不滋末(自不)三絕塵決定遠魔(阿難)△一正教持戒竟○二助以呪力分(二)一正以勸持讚勝(三)一戒不能除(若有)二轉教呪遣(汝教)三讚呪最勝(斯是)二況顯除習無難(二)一促舉無修尚證(三)一舉愛習甚深(且汝)二示蒙宣脫證(我一)三表無修速資(彼尚)二況顯發心必除(二)一明發無上心(云何)二喻除之最易(譬如)△一歷明預先嚴戒竟○二略示場中定慧分(二)一因戒生定(三)一牒戒擇師(三)一牒前持戒(若有)二正教擇師(要當)三不遇難成(若其)二誦呪結界(戒成)三定中求佛(我於)二因定發慧(二)一約戒願久定(三)一歷舉行人(阿難)二牒戒明願(心滅)三尅期久定(出入)二許顯加發慧(我日)△一初請略說竟○二重請詳示分(二)一重請說道場(二)一阿難重請(二)一述己開悟(阿難)二代請軌則(末法)二世尊重說(三)一道場建設(五)一所見壇式(二)一塗壇地(二)一正用牛糞和香(佛告)二揀用黃土合香(四)一揀不堪用(若非)二別用黃土(別於)三合十種香(和上)四細羅塗地(以此)二定壇相(方圓)二所設莊嚴(四)一壇心華鉢(壇心)二鉢外列鏡(取八)三鏡外華爐(鏡外)四爐焚沉水(純燒)三所獻供養(二)一八味陳供(取白)二兩時致享(每以)四所奉尊像(三)一四外幡華(令其)二四壁內聖(二)一總標(於檀)二別列(二)一當陽五如來(應於)二左右二菩薩(諸大)三門側外護(帝釋)五所取照映(又取)二修證節次(二)一三七初成定慧(二)一三七工夫(三)一一七禮誦行道(於初)二二七專心發願(第二)三三七一向持呪(第三)二末日定慧(三)一佛現摩頂(至第)二定心成就(即於)三慧心成就(能令)二百日頓證聖果(三)一先防不成由不清淨(阿難)二正示滿期有證初果(從三)三後開未成亦見佛性(從其)三結答酬請(汝問)二重請說神呪(三)一會眾重請(二)一述己自請(三)一述遭術遇救(三)一述多聞未證(阿難)二述被邪呪禁(遭彼)三述賴呪轉救(賴遇)二敘蒙呪未聞(雖蒙)三請重宣廣利(惟願)二同眾普請(于時)二如來重說(二)一正說神咒(三)一咒前光相(四)一如來放頂光(爾時)二光中現如來(光中)三化佛放頂光(頂放)四光中現金剛(一一)二大眾欽聽(大眾)三神呪章句(南無)二說呪利益(二)一諸佛要用(三)一指示全名(阿難)二備彰諸用(三)一總標因果(出生)二別列要用(六)一降魔制外用(十方)二現身說法用(十方)三自他授記用(十方)四㧞苦救難用(十方)五事師嗣法用(十方)六攝親轉小用(十方)三總結始終(十方)三更明無盡(若我)二眾生利賴(二)一別指勝名(亦說)二備彰威力(三)一首示行人心賴以勸持(二)一正示誦方遠魔(汝等)二開許不誦書帶(阿難)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二)一總標二意(阿難)二別列多功(二)一約眾生以顯各益(三)一救護災難(二)一紀時指人(若我)二正明救難(二)一惡緣不能成害(當知)二惡生不能加害(二)一不能加害(三)一加呪不著(如是)二加毒即化(心得)三起惡不得(一切)二仍加守護(頻那)二助成道業(六)一資發通明(三)一明聖眷護呪(阿難)二舉散心亦從(設有)三呪菩提心人(三)一先以標人(何況)二冥加開發(此諸)三圓證通明(是人)二遠離雜趣(三)一標時至果(從弟)二不生神鬼(生生)三不生貧賤(是善)三常生佛前(三)一共佛功德(此諸)二共佛生處(由是)三共佛薰修(無量)四眾行成就(五)一成具戒行(是故)二成精進行(未精)三成智慧行(無智)四成清淨行(不清)五成齋戒行(不持)五諸罪消滅(四)一破戒罪滅(二)一輕重齊銷(阿難)二食噉並宥(從經)二違式罪滅(二)一不淨即淨(設著)二不壇即壇(從不)三極重罪滅(若造)四極遠罪滅(二)一積罪未懺(阿難)二誦呪滅盡(若能)六速證無生(不久)三稱遂願求(二)一生前願求(四)一求男女(復次)二求長命(求長)三求果報(欲求)四求身色(身命)二命終往生(命終)二約國土以顯普益(三)一諸難消除(三)一先舉難處(阿難)二安城迎供(二)一教以安呪(寫此)二供佩身家(令其)三結難消除(一切)二兆民豐樂(阿難)三惡星不現(二)一略標(亦復)二詳釋(二)一釋諸星現災(是娑)二釋鎮消方量(有此)三承明行人心證以結勸(二)一承明故說保安(二)一保護安隱(是故)二遠離魔冤(更無)二正明無過必證(三)一舉現未之人(汝及)二明不犯四過(依我)三決必得心通(是善)三會眾願護○△二如來重說竟○三會眾願護分(二)一外眾護持(五)一金剛力士眾(說是)二兩天統尊眾(爾時)三八部統尊眾(復有)四照臨主宰眾(復有)五地祇天神眾(復有)二內聖護持(三)一指人敘儀(爾時)二顯本久護(世尊)三正明護持(四)一定散俱護(世尊)二魔魅盡袪(二)一正明盡袪(縱令)二開除發心(除彼)三違越必滅(世尊)四常令如意(恒令)△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已竟○二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分(二)一阿難謝教請位(三)一具儀陳白(阿難)二謝請之言(二)一述過謝益(二)一述多聞未修(我輩)二謝蒙教獲益(蒙佛)二正以請位(二)一確指果前(世尊)二歷請諸位(云何)三拜同眾仰(作是)二如來對示緣起(三)一如來讚許(爾時)二大眾誠聽(阿難)三正以說示(二)一總以略標(二)一所依真如(佛言)二所起生滅(二)一略示染緣起(囚妄)二略示淨緣起(滅妄)二各以詳示(二)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二)一勸識顛倒(三)一按定問意(阿難)二勸先識倒(先當)三結皈所問(顛倒)二徵釋二倒(二)一徵釋眾生顛倒(三)一徵起(阿難)二正釋(三)一順流成有(三)一推敘從無而有(阿難)二曉示雖有恒無(此有)三判決依無建立(本此)二邪復成非(三)一本無可復(迷本)二諸復皆非(二)一先以況顯(二)一先明正復猶非(將欲)二況顯邪復益非(非真)二後以詳陳(非生)三結惑成業(生力)三總明招感(同業)三結成(由是)二徵釋世界顛倒(三)一徵起(阿難)二正釋(二)一釋成世界名數(二)一釋成名字(是有)二釋成數量(三世)二推由六想成輪(三)一示吸塵次第(是故)二明成業輪轉(六亂)三結循塵旋復(是故)三結成(三)一總以結成(乘此)二別以詳列(二)一別列類生(三)一卵胎濕化四生(四)一卵生(由因)二胎生(由因)三濕生(由因)四化生(由因)二色想有無四生(四)一有色(由因)二無色(由因)三有想(由因)四無想(由因)三有無俱非四生(四)一非有色(由因)二非無色(由因)三非有想(由因)四非無想(由因)二勒成名數(是名)三申結互妄○二詳示淨緣起則歷成諸位○△二別以詳列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八卷科文○三申結互妄分(二)一正申互具喻明(阿難)二推結倒真成妄(顛倒)△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竟○二詳示淨緣起則歷成諸位分(四)一正答因果諸位(十)一漸次三位(二)一教立位翻染(二)一法說(汝今)二喻說(如淨)二示所立之位(二)一徵起列名(云何)二條分別釋(三)一除其助因(三)一徵起(云何)二詳釋(三)一標依食住(阿難)二教斷辛毒(阿難)三深明其過(四)一發淫增恚過(是五)二天遠鬼近過(如是)三無護遭魔過(是食)四成魔墮獄過(命終)三結成(阿難)二刳其正性(三)一徵起(云何)二詳釋(二)一教令持戒(三)一首示定因戒生(阿難)二次示先斷婬殺(三)一正教永斷(永斷)二反言決定(阿難)三持教觀婬(常觀)三後教漸進戒品(先持)二戒成利益(二)一生死解脫(二)一斷婬殺所脫(禁戒)二斷偷劫所脫(偷劫)二業報清淨(是清)三結成(是則)三違其現業(三)一徵起(云何)二詳釋(三)一根塵雙泯(二)一牒前持戒離塵(阿難)二進獲塵忘根盡(因不)二妙性圓彰(三)一依報明淨(十方)二正報妙圓(身心)三諸佛理現(一切)三許速證位(是人)三結成(是則)二乾慧一位(三)一不受後有(阿難)二定名乾慧(執心)三出其所以(欲習)三信位十位(十)一信心(即以)二念心(真信)三精進心(妙圓)四慧心(心精)五定心(執持)六不退心(定光)七護法心(心進)八迴向心(覺明)九戒心(心光)十願心(住戒)四住位十位(十)一發心住(阿難)二治地位(心中)三修行住(心地)四生貴住(行與)五具足住(既遊)六正心住(容貌)七不退住(身心)八童真住(十身)九王子住(形成)十灌頂住(表以)五行位十位(十)一歡喜行(阿難)二饒益行(善能)三無瞋行(自覺)四無盡行(種類)五離痴亂行(一切)六善現行(則於)七無著行(如是)八尊重行(種種)九善法行(如是)十真實行(一一)六迴向十位(十)一離相迴向(阿難)二不壞迴向(壞其)三等佛迴向(本覺)四至處迴向(精真)五無盡迴向(世界)六平等迴向(於同)七等觀迴向(真根)八真如迴向(即一)九解脫迴向(真得)十無量迴向(性德)七加行四位(二)一結前起後(阿難)二別明四位(四)一煖地位(即以)二頂地位(又以)三忍地位(心佛)四世第一位(數量)八地上十位(十)一歡喜地(阿難)二離垢地(異性)三發光地(淨極)四焰慧地(明極)五難勝地(一切)六現前地(無為)七遠行地(盡真)八不動地(一真)九善慧地(二)一正明本地(發真)二結釋通名(阿難)十法雲地(慈陰)九等覺一位(二)一正明本位(如來)二出所得慧(阿難)十妙覺一位(如是)二總揀非實非染(是種)三歸重初心勸進(阿難)四判決邪正令辨(作是)△一正說經竟○二說經名分(二)一文殊請名(二)一具禮陳白(爾時)二請名問持(當何)二如來備說(五)一從境智為名(佛告)二從機益為名(亦名)三從性修為名(亦名)四從要妙為名(亦名)五從因果為名(亦名)△二如來委說竟○三阿難悟證分(二)一敘所聞(三)一結標時眾(說是)二聞經義理(得蒙)三聞經名目(兼聞)二敘悟證(二)一同悟禪那(頓悟)二別證二果(斷除)△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竟○二經後別詳初心緊要分(二)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二)一阿難請問(二)一述謝前益(即從)二更請後談(二)一總問諸趣(三)一領唯心真實(二)一心體本真(世尊)二萬法唯心(如是)二問何有諸趣(佛體)三質自然因緣(世尊)二別問地獄(三)一略舉墮人(二)一貪淫墮者(世尊)二怒癡墮者(瑠璃)二雙質同別(此諸)三求示護戒(惟垂)二如來詳答(二)一讚許(佛告)二說示(三)一備明諸趣(二)一略示昇墜根由(三)一約積習分判情想(二)一依真妄分內外(阿難)二釋成墜昇所以(二)一釋墜所以(三)一略釋其名(阿難)二轉愛屬水(二)一正明愛水(因諸)二歷舉驗證(是故)三結墜原名(阿難)二釋昇所以(三)一略釋其名(阿難)二轉想屬飛(二)一正明想飛(因諸)二歷舉驗證(是故)三結昇原名(阿難)二約臨終別示昇墜(二)一約臨終相現(阿難)二判昇墜分量(三)一昇而不墜(二)一先示純想極昇(二)一無兼止於天上(純想)二有兼徃生佛國(若飛)二後示雜想差別(二)一正論雜想(情少)二兼論護教(其中)二不昇不墜(情想)三墜而不昇(二)一先示雜情差別(三)一墜畜生(情多)二墜餓鬼(七情)三墜地獄(九情)二後示純情極墜(二)一無兼止於阿鼻(純情)二有兼更生十方(若沉)三結有處以顯別同(循造)二詳示墜昇因果(七)一地獄趣(二)一發明因習果交(三)一躡前標後(阿難)二開因示果(二)一列十習因以明感招(十)一淫習(四)一正明感召(一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二貪習(四)一正明感召(二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三慢習(四)一正明感召(三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四瞋習(四)一正明感召(四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五詐習(四)一正明感召(五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六誑習(四)一正明感召(六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七冤習(四)一正明感召(七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八見習(四)一正明感召(八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九枉習(四)一正明感召(九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十訟習(四)一正明感召(十者)二即喻騐知(如人)三所感苦事(二習)四引聖示戒(是故)二列六交果以明報應(二)一徵標(云何)二徵列(六)一見報(三)一臨終見墜(一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二聞報(三)一臨終見墜(二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三嗅報(三)一臨終見墜(三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四味報(三)一臨終見墜(四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五觸報(三)一臨終見墜(五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六思報(三)一臨終見墜(六者)二本根發相(發明)三正詳交報(如是)三總結妄造(阿難)二分析因殊果別(二)一約惡業根境以分重輕(二)一依圓別以判(二)一極圓極重無間(若諸)二稍別稍輕無間(六根)二依具缺以判(三)一具三入重獄(身口)二缺一入中獄(三業)三缺三入輕獄(見見)二結別造同受以明妄發(由是)二諸鬼趣分(三)一躡前起後(復次)二詳列諸鬼(十)一恠鬼(若於)二魃鬼(食色)三魅鬼(貪惑)四蠱毒鬼(貪恨)五癘鬼(貪憶)六餓鬼(貪傲)七魘鬼(貪罔)八魎魍鬼(貪明)九役使鬼(貪成)十傳送鬼(貪黨)三結妄推無(阿難)三畜生趣分(四)一躡前起後(復次)二詳列諸畜(十)一臬類(物恠)二咎徵(風魃)三狐類(一切)四毒類(蟲蠱)五蛔類(衰癘)六食類(受氣)七服類(綿幽)八應類(和精)九休徵(明靈)十循類(一切)三結妄推無(阿難)四通前結答(如汝)四人趣分(三)一躡前警起(二)一負債反覆徵償(三)一明本償先(復次)二因越分反徵(若彼)三隨勝劣償直(二)一有力人償(如彼)二無力畜償(若無)二負命吞殺不已(三)一先明剩債易償(阿難)二正明負命難解(如於)三惟訐法佛能止(除奢)二正列人類(十)一頑類(汝今)二異類(彼咎)三庸類(彼狐)四狠類(彼毒)五微類(彼蛔)六柔類(彼食)七勞類(彼服)八文類(彼應)九明類(彼休)十達類(彼諸)三總結可憐(阿難)五諸仙趣分(三)一躡前標後(阿難)二正列諸仙(十)一地行仙(阿難)二飛行仙(堅固)三遊行仙(堅固)四空行仙(堅固)五天行仙(堅固)六通行仙(堅固)七道行仙(堅固)八照行仙(堅固)九精行仙(堅固)十絕行仙(堅固)三判同輪迴(阿難)六諸天趣分(二)一正列諸天(三)一六欲(二)一分欲重輕(六)一四王天(阿難)二忉利天(於己)三焰摩天(逢欲)四兜率天(一切)五變化天(我無)六他化天(無世) △一六欲竟二判屬欲界(阿難)二四禪○三四空○七修羅趣○二結妄勸離○三判決邪正○二談五魔令辨以護墮落○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九卷科文○二四禪分(二)一正分四禪(四)一初禪三天(二)一示三天別相(三)一梵眾天(阿難)二梵輔天(欲習)三大梵天(身心)二結苦離漏止(阿難)二二禪三天(二)一示三天別相(三)一少光天(阿難)二無量光天(光光)三光音天(吸持)二結憂離漏伏(阿難)三三禪三天(二)一示三天別相(三)一少淨天(阿難)二無量淨天(淨空)三徧淨天(世界)二結安隱喜具(阿難)四四禪九天(二)一四勝流天(二)一示四天別相(三)一示前二天(二)一福生天(阿難)二福愛天(捨心)二判二岐路(阿難)三示後二天(二)一廣果天(若於)二無想天(若於)二結不動鈍熟(阿難)二五那含天(三)一標聖果寄居(阿難)二示五天別相(五)一無煩天(阿難)二無熱天(機括)三善見天(十方)四善現天(精見)五色究竟天(究竟)三結四天不見(阿難)二結屬色界(阿難)△二四禪竟○三四空分(五)一標岐除聖(復次)二正列四天(四)一空無邊處天(若在)二識無邊處天(諸礙)三無所有處天(空色)四非非想處天(識性)三聖凡出墜(此等)四通分凡聖(阿難)五結屬無色(阿難)△一正列諸天竟○二通前總結(此皆)△六諸天趣竟○七修羅趣分(二)一總標名數(復次)二別識趣攝(四)一卵生鬼攝(若於)二胎生人攝(若於)三化生天攝(有修)四濕生畜攝(阿難)△一備明諸趣竟○二結妄勸離分(三)一病藥雙舉(三)一總舉妄病(阿難)二指病深根(阿難)三定藥能除(若得)二同別俱妄(阿難)三正勸須除(三)一欲修須除(汝勗)二不除必墮(不盡)三增偽自取(雖欲)△二結妄勸離竟○三判決邪正(作是)△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竟○二談五魔令辨以護墮落分(二)一無間自說五陰魔境(三)一普告魔境當識(三)一將罷迴告(即是)二陳所欲言(二)一先明已說(汝等)二後示未說(二)一總標魔害(汝猶)二略陳魔相(二)一略示前三內外魔相(或汝)二略示後二心見魔相(又復)三敕聽許說(汝應)二會眾頂禮欽承(阿難)三正以詳陳魔事(三)一標示動成之由(二)一驚動諸魔由定(二)一推真妄生滅相關(四)一先明本覺同佛(佛告)二次示妄生空界(二)一迷妄有虗空(由汝)二依空立世界(化迷)三比況空界微茫(當知)四歸元必壞空界(汝等)二示大定致魔之相(四)一定合聖流(汝輩)二諸有壞動(一切)三諸魔不容(二)一先除凡愚訛謬(凡夫)二後示魔通必知(彼等)四故來惱亂(是故)二成就破亂由迷(三)一分客主而推破亂(二)一示喻客不成害(然彼)二正推迷亂由主(成就)二約悟迷而示勝敗(二)一悟則必能超勝(三)一直斷無奈(當處)二示其所由(陰消)三總結必袪(如何)二迷則必成敗墮(若不)三舉前墮而較淺深(二)一示墮淫害淺(如摩)二示隨魔害深(此乃)二詳分五魔境相(五)一色陰魔相(三)一具示始終(二)一始修未破區宇(三)一銷念工夫(阿難)二在定相狀(當住)三結成區宇(精性)二終破顯露妄源(若目)二中間十境(十)一身能出礙(阿難)二內徹捨蟲(阿難)三聞空說法(又以)四境變佛現(又以)五空羅寶色(又以)六闇中見物(又以)七身同草木(又以)八覩界覩佛(又以)九遙見遙聞(又以)十見善知識(又以)三結害囑護(三)一示因交互(阿難)二迷則成害(眾生)三囑令保護(汝等)二受陰魔相○三想陰魔相○四行陰魔相○五識陰魔相○三結示超證護持○二因請重明五陰起滅○△一色陰魔相竟○二受陰魔相分(三)一具示始終(二)一始初未破區宇(二)一躡前色陰盡相(阿難)二狀示受陰區宇(若有)二終破顯露妄源(若魘)二中間十境(十)一抑己悲生(三)一發端現相(阿難)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二揚己齊佛(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三定偏多憶(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四慧偏多狂(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五覺險多憂(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六覺安多喜(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七見勝慢他(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八慧安自足(三)一發端現相(此名)二指名教悟(悟則)三示迷必墜(若作)九著空毀戒(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悟則)三示迷必墜(若作)十著有恣婬(三)一發端現相(又彼)二指名教悟(此名)三示迷必墜(若作)三結害囑護(三)一示因交互(阿難)二迷則成害(眾生)三囑令保護(汝等)△二受陰魔相竟○三想陰魔相分(四)一具示始終(二)一始初未破區宇(二)一攝前受陰盡相(阿難)二狀示想陰區宇(譬如)二終破顯露妄源(若動)二中間十境(十)一貪求善巧(七)一定發愛求(阿難)二魔遣邪附(爾時)三客邪投擾(其人)四王人惑亂(是人)五按其言狀(口中)六出名示害(此名)七教悟戒迷(汝當)二貪求經歷(七)一定發愛求(阿難)二魔遣邪附(爾時)三客邪投擾(其人)四王人惑亂(是人)五按其言狀(口中)六出名示害(此名)七教悟戒迷(汝當)三貪求契合(七)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客邪投擾(其人)四王人惑亂(是人)五按其言狀(口中)六出名示害(此名)七教悟戒迷(汝當)四貪求辨析(七)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客邪投擾(其人)四王人惑亂(是人)五按其言狀(口中)六出名示害(此名)七教悟戒迷(汝當)五貪求冥感(七)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客邪投擾(其人)四王人惑亂(是人)五按其言狀(口中)六出名示害(此名)七教悟戒迷(汝當)六貪求靜謐(五)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邪惑事言(三)一邪附人至(其人)二現邪惑事(令其)三說邪惑言(口中)四出名示害(此大)五教悟戒迷(汝當)七貪求宿命(五)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邪惑事言(三)一邪附人至(其人)二現邪惑事(是人)三說邪惑言(口中)四出名示害(此大)五教悟戒迷(汝當)八貪求神力(五)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邪惑事言(三)一邪附人至(其人)二現邪惑事(是人)三說邪惑言(口中)四出名示害(此大)五教悟戒迷(汝當)九貪求深空(五)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邪惑事言(三)一邪附人至(其人)二現邪惑事(於大)三說邪惑言(口中)四出名示害(此名)五教悟戒迷(汝當)十貪求永歲(五)一定發愛求(又善)二魔遣邪附(爾時)三邪惑事言(三)一邪附人至(其人)二現邪惑事(好言)三說邪惑言(口中)四出名示害(此名)五教悟戒迷(汝當)三示勸末世(二)一預示魔事(三)一妄稱極果(阿難)二以婬成化(讚歎)三陷魔墮獄(命終)二深勸悲救(二)一正申勸訶(汝今)二轉激報恩(汝今)四結害囑護(三)一示因交交(阿難)二迷則成害(眾生)三囑令保護(汝等)△三想陰魔相竟
卍續藏第 12 冊 No. 0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十卷科文○四行陰魔相分(三)一具示始終(二)一始初未破區宇(二)一躡前想陰盡相(阿難)二狀示行陰區宇(生滅)二終破顯露妄源(若此)二中間十計(十)一二種無因(三)一標由示墜(阿難)二分條詳釋(二)一本無因(三)一據己見量(一者)二謬成邪計(便作)三失真墮外(由此)二末無因(三)一據己見量(二者)二謬成邪計(今盡)三失真墮外(由此)三結成外論(是則)二四種徧常(三)一標由示墜(阿難)二分條詳釋(四)一心境計常(一者)二四大計常(二者)三八識計常(三者)四想盡計常(四者)三結成外論(由此)三四種顛倒(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分條詳釋(四)一雙約自他(一者)二約它國土(二者)三約自身心(三者)四雙非他自(四者)三結成外論(由此)四四種有邊(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分條詳釋(四)一約三際(一者)二約見聞(二者)三約彼我(三者)四約生滅(四者)三結成外論(由此)五四種矯亂(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分條詳釋(四)一八亦矯亂(一者)二唯無矯亂(二者)三唯是矯亂(三者)四有無矯亂(四者)三結成外論(由此)六十六有相(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詳釋其相(二)一正成本計(二)一分條例顯(或至)二總勒名數(皆計)二更成轉計(從此)三結成外論(由此)七八種無相(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詳釋其相(二)一正成本計(二)一分條例顯(見其)二總勒名數(此質)二更成轉計(又計)三結成外論(由此)八八種俱非(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詳釋其相(二)一正成本計(二)一分條例顯(色受)二總勒名數(如是)二更成轉計(又計)三結成外論(由此)九七際斷滅(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具顯其相(二)一分條詳釋(或計)二總勒名數(如是)三結成外論(由此)十五現涅槃(三)一標由示墜(又三)二具顯其相(二)一分條詳釋(或以)二總勒名數(迷有)三結成外論(由此)三結害囑護(三)一示因交互(阿難)二迷則成害(眾生)三囑令保護(二)一囑作摧邪知識(汝等)二囑作趣真導師(教其)△四行陰魔相竟○五識陰魔相分(三)一具示始終(二)一始初未破區宇(二)一躡前行陰盡相(阿難)二狀示識陰區宇(於涅)二終破顯露妄源(若於)二中間十執(十)一因所因執(三)一兩楹之間(阿難)二邪解執背(能令)三結名異種(是名)二能非能執(三)一兩楹之間(阿難)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三常非常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四知無知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五生無生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六歸無歸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七貪非貪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若於)三結名異種(是名)八真無真執(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觀命)三結名異種(是名)九定性雙聞(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於命)三結名異種(是名)十定性辟支(三)一兩楹之間(又善)二邪解執背(於命)三結名異種(是名)三結害囑護(三)一示因交互(阿難)二迷則成害(二)一總標迷妄(眾生)二分害重輕(外道)三囑令保護(汝等)△二詳分五魔境相竟○三結示超證護持分(二)一先示超證(三)一諸佛先證(如是)二識盡所超(三)一識盡根融(識陰)二頓齊等覺(二)一法說(從互)二喻說(如淨)三示超諸位(如是)三圓證極果(入於)二後示護持(三)一首明遵古辨折(此是)二正令諳識護持(二)一先令自己諳識(三)一諳識邪魔(魔境)二諸魔不現(陰魔)三二果無障(直至)二轉令呪護眾生(三)一正教勸持(若諸)二兼通寫帶(若未)三總結魔伏(一切)三叮囑欽古教範(汝當)△一無問自說五陰魔境竟○二因請重明五陰起滅分(二)一躡前請問(三)一領前請後(阿難)二具陳三問(三)一問生起妄想(如佛)二問滅除頓漸(又此)三問陰界淺深(如是)三願利現未(惟願)二酬請具答(二)一具答三問(二)一答生起妄想(三)一標說妄想之由(三)一推原生起元虗(三)一明真本無陰(佛告)二表陰皆妄生(皆因)三喻妄生非實(斯元)二判決倒計非是(二)一直示二計俱妄(妄元)二縱奪況顯必妄(阿難)三結歸故說妄想(是故)二詳示五重妄想(五)一色陰妄想(三)一示體因想(汝体)二引喻詳釋(二)一雙引二想(如我)二辨顯虗妄(懸崖)三結妄想名(是汝)二受陰妄想(二)一轉想成受(即此)二推廣結名(由因)三想陰妄想(二)一身念相應(由汝)二推廣結名(寤即)四行陰妄想(三)一體遷不覺(化理)二雙詰是非(阿難)三推廣結名(則汝)五識陰妄想(四)一縱奪真妄(二)一約性縱真(又汝)二驗憶奪妄(何因)二正申喻示(阿難)三的指滅時(非汝)四推廣結名(故汝)三總結妄想所成(阿難)二答陰界淺深(汝今)三答滅除頓漸(三)一生滅次第(此五)二頓漸始終(理則)三責妄前教(我已)二結勸傳正(汝應)△二正宗分已竟○三流通分分(二)一極顯經功(二)一開二利而況顯福報(二)一舉利他況顯(二)一舉多功較定(二)一如來舉功令較(阿難)二阿難較定無量(阿難)二況經功超越(三)一示誠言起信(佛告)二明滅罪往生(三)一極言惡因惡果(若復)二略舉暫爾弘經(能以)三因之離苦得樂(是人)三明獲福勝前(得福)二舉自利況顯(阿難)二合二利而深許極果(依我)二結眾法喜(佛)△三流通分竟
楞嚴正脉科文大尾
No. 273-A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科判翻刻緣起
是疏成於萬曆丙申冬。科成於次年丁酉夏。妙峯登禪師。見之驚歎禮拜。得未曾有。勸梓于代藩 王自為序。彼土學者寥寥。流通未廣。宋化卿居士為辯父功。淹留都下。搜訪異書。因得斯帙。遂能勘破世緣。樂其本有。還呈雲棲大師。我大師印其宗教雙朗。性相普融。由一返聞。入佛知見。自經來震旦。千五百年。疏家未有也。正謀翻梓。阻以病緣。後諸檀越。各具上根。契心非勉。於所校本。施貲就刊。次第告成。惟闕科判。葢由條貫未通艱於得味也。然此實經之大綱。鑑師遙領天台賢首清涼之妙提。近證曹勳戚家心光之顯現。試覽懸示。理脉井然。大師自檢衣鉢助刊。宋居士以愜素心。亦樂為助。會廣豐歸自白門持黃屯部貞父蔡庫部伯達羅儀部玄甫所捐俸至。即日命梓。大師方以靜攝屏筆研。命廣豐具緣起。舊刻懸示前有代藩製序一首。每卷有蒲州萬固沙門妙峯福登校十一字。今存之則贅。去之則因不明聖經。前不可贅勝事。後不可昧前因。故須緣起云。
萬曆癸丑孟夏。無一道人廣豐述合梓于秀州漏澤寺。居士卜宗文總閱。莫如德朱懋績二居士分校。郡人賀明世莊書。吉安李國華經紀。其始終凡隨喜讚歎。皆有功德。奉持領受。即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