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小乘釋經部十四 方等部疏(0307-0318)
第0309部卍續藏第16册P0347 楞嚴經指掌疏事義(一卷) 〖清.通理述〗.txt
卍續藏第 16 冊 No. 0309 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No. 309-A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序
余丁卯秋。炙 老人於遺光。聽講正脈。疏中有矛盾處。俱蒙辨晣。兼示己意。甞有製疏之言。但未遑及耳。繼而戒期畢。是年庚午。老人禮臺迴退遺光遷嘉興。余亦告假。省師自里。歸過西山。棲岫雲。光陰荏苒。歲月蹉跎。沿至辛未冬。老人膺命。主席香界。次年壬申夏。余從岫雲來。謁見老人。製疏過講。喜不自勝。今符昔言矣。閱明年癸酉春啟期。傳儀範。講新疏。時余右弼。座旁聆之。多有啟發。次年甲戌。請應道場竣老人入城行化。委余安居過講。時展卷以玩味。日臨眾以敷宣。較觀舊疏。別是一番新面目也。竊思。欲探奇珍。須涉巨海。遂輟講禁足。禮華嚴。閱龍藏。寒暑迭遷。業經三度。經雖禮圓。藏未閱畢。無何迫以漕河之命。抵歲暮方歸待來年。歲次戊寅正月吉日。老人公同兩序諸山外護。囑余權席。理方丈事。余思。蚊負泰山。有慙力之弗及。第師命難違。不得已而應之。老人自此入城。就於嘉與恭建講期三載訖。切念。疏本草創。修飾未經。取益來今。宜加刪補。是以重竭心思。再易韋編。務雖冗而著為急。年未滿而訂過半。非資神加。亦借聖被。緣事來山。命余參閱。余曰欲辨正訛之義。還須講論之功。爰茲披文過講日事窮研。間有字句舛差處。不無點竄。但疏中引古事蹟。及諸典語。多有疑兕。未見的據者。以故徧討羣籍。潛詢博達。不期年而彚集成本。用佐經疏流通。目曰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斯乃借古人有據之事蹟。眾典可法之詞句。以證今疏樹立之義。則疏可發明。而經無疑滯矣。其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者。聊為一助云爾。
No. 309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
○懸示
指掌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言明且易也。見論語上。
勿輕間然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註云。間罅隙也。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見論語上。
掛一漏十
語見普陀新誌。蓋言其所取者少。而所遺者多也。
旭日先照高山
華嚴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如來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出第五十卷。
敗種
維摩經迦葉自責云。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釋云。敗種者。已壞之種不能發生。二乘灰身泯智。不能發生大乘善根。亦復如是。今疏取喻中下小機。
黑山暫明
華嚴云。次照黑山。如來智輪。次照聲聞緣覺。
摸象唯得象似
涅槃經第三十二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王喚眾盲各各問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今疏取之說喻諸家。異說紛紜。唯得乎相似之義。
說乳誰辨乳真
涅槃經第十四云。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也。答言。猶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得常樂我淨。今疏取之以喻諸家。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
狐疑
狐乃狡獸。其性多疑。冬渡冰河。且走且聽。冰下水無流聲即進。有聲即退。因其進退不一。以喻疑者。見金剛心印。
鳳子初生便欲凌雲
易林曰。鳳有十子。同巢共母。又曰。鳳生五雛。長于南郭。宋玉對楚襄王曰。鳳凰上擊九千仞。絕雲霓。負蒼天。藩籬之鷗。豈能與之量天地之高哉。見事類賦。
典型
孟子曰。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註云。顛覆壞亂也。典刑常法也。桐湯墓所在。艾治也。芟草也。蓋斬絕自新之意。見萬章篇。今疏易型者。蓋取先聖之成法。為後學之模範也。
百城烟水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所有方便。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彼有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行。乃至云何於普賢行速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向勝樂國。如是展轉。經由一百一十餘城。參禮五十三員真善知識。最後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詳見華嚴經六十二至八十卷。
法彼曲成
周易繫辭云。天地之化。曲成萬物而不遺。今疏條分縷析。隨順機宜。即取法於彼天地曲成之意。
說食不飽
六祖慧能大師。自黃梅夜半印心傳衣之後。展轉流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言簡理當。不由文字。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詳見法寶壇經。
數貨常貧
昔有窘人。路獲遺劵。見其所載。田園宮室金帛米粟種種數目。大喜過望。自云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所謂雖知即心即佛。判然心不是佛者也。見彌陀疏鈔。
梵音楚夏
秦洛謂之中華。亦云華夏。亦云中夏。淮南楚地。非是中方。楚夏言音。呼召輕重。今西域梵語有類於斯。蓋以中天如中夏。餘四如楚地故。見華嚴懸談。
此方聖教稱經
此方聖教。即孔子之教也。稱經者。如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修多羅。乃西域聖教。故亦譯為經。見華嚴懸談。
雜心五義
一涌泉義。注而無竭故。二出生義。展轉滋多故。三顯示義。示理事等故。四繩墨義。楷定正邪故。五結鬘義。線能貫華結鬘故。
一十八家
一後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二姚秦羅什法師。亦同此立。三西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二教。四隋朝遠法師。亦同此立。五隋朝延法師。立漸頓二教。六唐初印法師。立屈曲平道二教。七齊朝隱士劉虯。亦立漸頓二教。八武丘山岌法師。立有相無相常住三教。九真諦三藏。立轉照持三輪之教。十玄奘法師。亦同此立。十一後魏光統律師。立漸頓圓三教。十二隋末唐初吉藏法師。立根本枝末攝末歸本三種法輪。十三梁朝光宅法師。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十四陳隋二代。天台智者。立藏通別圓四教。十四唐初海東元曉法師。立別通分滿四教。十五賢首弟子苑公。依寶性論立異執分半分滿具滿四教。十六波頗三藏。立四諦無相觀行安樂守護五教。十七上元道場寺僧慧觀。立有相無相抑揚同歸常住五教。十八賢首國師。唐則天時。於王宮講華嚴經。感五雲凝空。四華垂地。因賜以賢首之號。師以如來所說之法。而有淺深不同。乃約義立為小始終頓圓五種之教。詳見華嚴懸談。並三藏法數。
甲順乙違
彌陀疏鈔云。此萬慮者。甲滅則乙生。演義云。甲滅乙生者。約彼此說。如貪滅瞋生等。今疏謂甲順乙違。蓋以諸家判教彼此不同。如甲之與乙。若從彼則違此。順此則違彼也。
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
彌陀演義云。小乘不信有八識。獨有六識。三毒為能熏。六識為所熏。三毒熏六識。流轉生死。為染根本。三毒不熏。以戒定慧熏六識。即證涅槃。為淨根本。
初地即為八
楞伽經第四云。初地則為八。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註云。頓教不立階級。故許互為。末言無所有何次者。謂一切俱遣。何論次第。
淨名默住
維摩經云。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擔麻棄金
昔有二人入山與業。各擔麻一擔。偶於中路。見無數布帛。一智者云。吾棄麻擔布帛。一愚者云。吾擔來路遠。只是擔麻。前行不遠。又見白銀。智者棄布帛擔銀。愚者依舊擔麻。前行又見黃金。智者棄銀擔金。愚者依舊只是擔麻。自負所見不肯從人者。大率如是。見彌陀演義。
食金剛喻
華嚴經第五十二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一音聲語言體(至)十海印炳現體
一音聲語言體。謂言音語業為教體也。故佛唱號言辭評量論說是謂佛教。二名句文身體。名者依事立名。句者眾語合成。文者聯合眾義。皆言身者。集聚之義。謂此三者。次第行列。安布連合。而能詮顯教法之體也。三通取四法體。良以音聲一種。正就佛說。容為教體。流傳後代。書之竹帛。曾何有聲。豈無教體。故通取聲名句文四法。而為能詮教體也。四通攝所詮體。謂經文通攝所詮義理為教體也。蓋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是能詮。義是所詮。此明文義相成也。十住品云。文隨於義義隨於文是也。五諸法顯義體。謂但能顯義理一切諸法皆為教體。淨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佛菩提樹衣服臥具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而作佛事。六攝境唯心體。謂以前五種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故攝為教體也。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七會緣入實體。謂會前六門緣起差別教法。同入真如一實之體也。蓋諸聖教。皆從真如流出。故因緣事相本空。全是真如體性也。八理事無礙體。謂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也。蓋一切教法。雖全體即真如。而不礙事相宛然。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而不礙理性明現。二互交徹。無礙融通也。九事事無礙體。謂一切法文義圓融。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蓋所起教稱性融通。事事無礙。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義。一因一果。一毛一塵。含攝法界。圓融無礙。遞互交叅。重重無盡。十海印炳現體。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炳現定中。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此約果位。若約因位圓信。亦得印現。賢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詳見華嚴懸談。並三藏法數。
得房相家筆授經函
唐京師崇福寺惟慤法師。俗姓連氏。九歲割愛。冠年受具。徧參諸方。略無倦色。年臨不惑。尚住神都。因受舊相房公融宅請。未飯之前。宅中出經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詮。預其翻經。躬親筆授。首楞嚴經一部。留家供養。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開題一卷。師坐第四位。舒經見富摟那問生起義。覺其文婉。其理玄。發願撰疏。疏通經義。見宋高僧傳。
受扶宗之付囑
長水法師。諱子璿。嘉禾人也。自落紺誦楞嚴不輟。從洪敏法師。講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謂敏曰。敲空擊木。尚落筌蹄。舉目揚眉。已成擬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而證之。然欲探禪源。罔知攸往。聞瑯琊覺道重當世。即趣其席。值上堂次。出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瑯琊憑陵答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師領悟。禮謝曰。願侍巾瓶。瑯琊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也。乃如教。再拜以辭。後住長水。承稟日。顧眾曰。道非言象得。禪非擬議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由是二宗仰之。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思應肉身比丘之讖
林間錄云。天台聞西天有首楞嚴。以世主秘嚴。不肯傳布。天台常遙禮。願早至此土。
又清涼云。此經吾不得而見之矣。當有宰官菩薩。以文章翻譯佛語。又數百年當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釋此經。見佛祖統紀。昔孤山舊筆思應者。或是指此。
尋羊覔跡自惑多岐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曰。多岐路故。及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載列子說符篇。
○卷一
名者實之賓
堯讓天下與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爼而代之矣。見莊子內篇逍遙遊。
嵐毗尼林神
時嵐毗尼林神而說頌言。我在金華園。見彼初生日。我時為乳母。智慧極聰利。諸天授與我。菩薩金色身。我時疾捧持。諦觀不見頂。出華嚴經第四十七卷。清凉判此神為九地菩薩。見華嚴疏鈔。
東方應持菩薩
東方思夷華佛土。有菩薩名應持。來詣忍界。欲度如來身限。上方去此百億恒河沙諸佛國土。有世界名蓮華嚴。在上而立。欲見頂相。永不得見。沒彼佛國。發意之頃。到此佛土。禮釋迦足。以偈頌曰。欲解達佛身。猶如喻虗空。樂得知邊際。以捨所造作。過此百千億。無量恒河沙。上越若干土。欲見佛身頂。過到無限土。至蓮華佛界。樂得身邊限。不覩見佛頂。此係略引。詳出大寶積經第十卷。
鵬飛萬里培風於未徙之先
齊諧言曰。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乃至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註云。必有此大風培送。方敢遠謀圖南之舉。風小則不敢輕舉也。見莊子逍遙遊。
龍驟千江奮力在將行之際
名義集云。那伽秦言龍。鱗虫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別行有四種。一天龍。與雲致雨。二地龍。決江開瀆。三天宮龍。守天宮殿。四伏藏龍。守護伏藏。今疏云龍驟千江。似是地龍。然欲馳驟千江。必先奮迅其力。而乃得行。若不奮力。則不能也。
蟻山蠖樹
莊子云。君子之居世。得時則蟻行。失時則鵲起。註云。蟻行逶迤有序。鵲起凌風即飛。言難進易退也。
爾雅云。尺蠖曰蟲。屈伸而行。一名蝍?。形小多足。生桑上。其長至尺。行則屈腰。使首尾相就。今疏言蟻子登山。尺蠖上樹者。皆喻漸教修行。用力多而成功遲也。
道安雄判雅合於親光
秦主請諸德入內。講楞伽經已。問曰。朕聞佛法幽深。至理玄奧。向觀所談。都無科次。何也。諸德無對。時道安至襄陽聞之。遂將華夏大小諸經。科為三分。當時舉朝不許。後唐三藏譯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釋佛地經。科為三分。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見會玄記。
私淑
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註云。私猶竊也。淑善也。人謂子思之徒也。言予雖未得親受業於孔子之門。然聖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者。故我得聞孔子之道於人而私竊以善其身。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見離婁篇。
讀古
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亡矣。曰。然則公之所讀者。乃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之事觀之。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也。精解云。餔糟粕者。豈知酒味。讀古人之遺書者。豈知道味哉。載莊子天道篇。
風行草偃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註云。為政者。民所視效。何以殺為。欲善則民善矣。故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草上加之以風。莫不從風而偃仆也。見論語下。
子期不遇伯牙絕絃
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鍾子期輙窮其趣。伯牙乃捨琴而歎曰。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以逃聲哉。莊子云。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蓋無知音人也。
如時雨之化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註云。時雨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殖。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見盡心篇。
啐啄無違
鏡清禪師示眾云。大凡行脚人。須具啐啄同時眼。有啐啄同時用。方稱衲僧。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有僧便出問。母啄子啐。於和尚分上成得箇什麼邊事。清云。好個消息。僧云。子啐母啄。於學人分上成得個什麼邊事。清云。露箇面目。所以鏡清門下。有啐啄之機。見碧巖集第二卷。
正脈音義云。行人以自慧為親因。以如來威力為助緣。因緣凑合。如雞抱卵。時至將出。小雞往外啐。大鷄往裏啄。同時用力。無少違也。
先以定動後以智發
潮州靈山大顛寶通禪師。韓文公一日相訪。問師春秋多少。師提起數珠曰。會麼。公曰不會。師曰。晝夜一百八。公不曉。遂回。次日再來。至門前。見首座。舉前話。問意旨如何。座扣齒三下。及見師。理前問。師亦扣齒三下。公曰。原來佛法無兩般。師曰。是何道理。公曰。適來問首座亦如是。師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對否。座曰是。師便打。趁出院。文公又一日白師曰。弟子軍州事繁。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師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敲禪牀三下。師曰作麼。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㧞。公乃曰。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箇入處。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今疏云發字。略變其文耳。
華嚴表根本智
華嚴綸貫云。善財童子。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叅見文殊。文殊作象王回顧。師子嚬呻。是時六千比丘。言下成道。五眾益友。頓啟初心。善財悟了。文殊告云。汝今見我。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可以南遊經歷一百一十城。叅見五十三善知識。差別門庭。一一透過。成等正覺。
上行下效
萬菴曰。草堂弟子。唯山堂有古人之風。住黃龍日。有智恩上座。為母修冥福。透下金二錢。兩日不尋。聖僧才侍者。因掃地而得之。掛拾遺牌。一眾方知。蓋主法者清淨。所以上行下效也。見禪林寶訓。
須達東坡耶舍龐公
名義集云。須達多。此云善施。勝軍王大臣。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賑乏濟貧。哀孤䘏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
東坡。姓蘇名軾。字子瞻。眉山人。得法於東林聰。官至翰林。後築室於黃州城東。因號東坡居士。見寶訓筆說。
因果經云。爾時長者子。名曰耶舍。聰明利根。極大巨富。閻浮提中最為第一。服天冠瓔珞。著無價寶屐。與諸妓女常相娛樂。後厭離心生。尋光度河。遇佛接濟。得證無學。
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唐貞元初。謁石頭和尚。忘言會旨。後之江西叅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要。見傳燈錄。
引領以望
孟子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子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註云。人牧謂牧民之君也。領頸也。蓋好生惡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下悅而歸之。見梁惠王篇。
體色量三皆應法故
發軫鈔云。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三者。皆悉與法相應。體有二。泥及鐵也。色者用麻子杏仁。搗碎塗其內外。竹烟熏治。熏作鳩鴿項色孔雀色。所熏者為何。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有此功用。故當熏治。量者。分上中下。若准唐斗。上鉢一斗。中鉢七升。下鉢五升。故名應器。
翼三寶備六德
達觀大師云。夫鉢之為器。翼三寶。備六德。何以名其翼三實。蓋微此則僧無所資。僧無所資則慧命斷。慧命斷則佛種滅矣。彼其能清。能容。能儉。能廣。能尊。能古。則六德之謂也。古由佛授。尊由天獻。廣則普利一切。儉則過中不食。容則施受精粗。而福利平等。清則舉世不忍以暈投之。如是故吾曹敢不寶重哉。見毗尼彚集。
畫鵠類烏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云。龍伯高敦厚周慎。吾愛之重之。願汝之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勑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騖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詳見漢文。今疏變騖為烏者。取喻大不相類也。
從井救人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註云。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於井。則不復能救之矣。仁者雖切於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見論語上。
從容中道不思不勉
中庸。子思引孔子之言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註云。聖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
覆轍
彌陀疏云。行人雖悟一心。尚餘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鈔云。喆老耽戀富貴。青公多歷苦憂。皆由不慕往生。自失善利。演義引賈誼曰。前車既覆。後車當戒。今阿難示墮準思。
萍水
王勃滕王閣序云。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貫通解云。浪跡如萍。分流似水。喜今日之萍水相逢。雖貴賤異等。然孰為故土。蓋盡是他鄉之客。豈不為一時之幸遇哉。見古文快筆。
風帆順水
蓮宗寶鑑云。嗟乎。初心信淺。非他力難以進修。我佛願深。但有緣悉皆攝受。須信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淨土往生。似風帆行於順水。
毫釐千里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圓覺略疏序云。彌滿清淨。中不容他。鈔云。彌然畟滿。無有邊涯。是一味之覺無不清淨。於真覺境中。無別一塵有體之法。何以故。色乖空故。如火乖水。水不容火。故云中不容他。此即法界觀中。真空絕相觀也。
茅塞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音戞)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註云。徑山路也。蹊人行處也。介然倐然之頃也。用由也。路大路也。為閒少頃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義之心不可少有閒斷也。見盡心篇。
習矣不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註云。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見盡心篇。
東觸西觸
功輔自當塗(太平州也)絕江。訪白雲端和尚於海會。白雲問公。牛湻乎。公曰。湻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白雲曰。湻手湻乎。南泉大溈。無異此也。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見禪林寶訓。
龜鑑
寶訓。妙喜謂子韶曰。近代主法者。無如真如喆。善輔弼叢林。莫若楊岐。嗟乎。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鑑也。筆說註云。龜知未來之禍福。鑑照現在之妍媸。
周官土圭測景立標
周禮。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鄭註。土圭長尺有五寸。以夏至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正。與土圭等。謂之地中。
阿伽陀遇病即除
名義集云。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眾病。又翻圓藥。華嚴云。阿伽陀藥。眾生見者。眾病悉除。
覔心了不可得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寓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默然面壁而坐。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有神光者。久居伊洛。博覽羣籍。善談玄理。母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遂詣祖叅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崕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遲明積雪過膝。立愈恭。祖顧而憫之。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右臂。置於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覔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詳見五燈會元並指月錄。
此土謝罪順命則肉袒
楚子(莊王)圍鄭克之。鄭伯(襄公)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云云出在傳。
不可諫猶可追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註云。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接輿以此孔子。而議其不能隱。為德衰也。來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隱去已止也。見論語下。
見賢思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註云。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見論語上。
目擊而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矣。出莊子外篇。
把手相牽行不得
石屋禪師山居詩曰。圓顱方服作沙門。便是牟尼佛子孫。止惡防非調意馬。忘機息見制心猿。鍊磨道性真金淨。涵養靈源美玉溫。把手牽他行不得。為人自肯乃方親。
天龍一指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名實際。來戴笠子執錫。遶師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龍竪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學者恭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有一供過童子。每見人問事。亦竪指祗對。人謂師曰。和尚童子亦會佛法。凡有問皆如和尚竪指。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聞你會佛法是否。童曰是。師曰。如何是佛。童竪起指頭。師以刀斷其指。童呌喚走出。師召童子。童回首。師曰。如何是佛。童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師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見五燈會元。並傳燈錄。
放過即不可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示眾云。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見五燈會元並指月錄。
依俙似曲二句
高駢夜聽風箏詩曰。夜靜絃聲?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俙似曲纔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肘後具符者
憨山大師頌曰。莫道夷門薦狗屠。一言然諾許全軀。提鎚直入中軍帳。奪得將軍肘後符。
吐舌耳聾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王氏子。四歲離塵。三學該練。叅馬大師為侍者。一日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竪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挂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未幾住大雄山。以所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四方學者麏至。一日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蘗聞舉。不覺吐舌。師曰。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蘗便禮拜。詳見五燈會元並指月傳燈二錄。
老婆禪
鎮州普化和尚者。不知何許人也。師事盤山。密受真訣。而徉狂出言無度。暨盤山順世。乃於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塚間。振一鐸曰。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虗空來連架打。一日臨濟令僧捉住曰。總不恁麼來時如何。師拓開曰。來日大悲院裏有齋。僧回舉似濟。濟曰。我從來疑著這漢。凡見人無高下皆振鐸一聲。時號普化和尚。或將鐸就人耳邊振之。或附其背。有回顧者。即展手曰。乞我一錢。非時遇食亦喫。臨濟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內坐。正說師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顛。知他是凡是聖。師忽入來。濟便問。汝是凡是聖。師曰汝且道我是凡是聖。濟便喝。師以手指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却具一隻眼。濟曰。這賊。師曰。賊賊。便出去。詳見五燈會元並指月傳燈二錄。
觸藩之羊
周易曰。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註云。壯終動極。故觸藩而不能退。然其質本柔。故又不能遂其進也。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禪師。因新到僧叅。師拈起拂子。僧曰。久嚮鏡清。猶有這個在。師曰。鏡清今日失利。問。學人啐。請師啄。師曰。還得活也無。曰。若不活遭人怪笑。師曰。也是草裏漢。問如何是靈源一直道。師曰。鏡湖水可煞深。問。學人未達其源。請師方便。師曰。是甚麼源。曰。其源。師曰。若是其源。爭受方便。僧禮拜退。侍者問。和尚適來莫是成褫伊麼。師曰無。曰。莫是不成褫伊麼。師曰無。曰。未審意旨如何。師曰。一點水墨兩處成龍。見五燈會元。
出廐良駒已搖鞭影
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見宗門統要並五燈會元指月錄。
沈水俊鯉須設香鉤
潤州金山曇頴達觀禪師。上堂曰。諸方鉤又曲。餌又香。奔走猶如蜂抱王。因聖這裏鉤又直。餌又無。猶如水底捺葫蘆。舉拄杖作釣魚勢曰。深水取魚長信命。不曾將酒祭江神。擲拄杖下座。見五燈會元。
不是上天堂定將下地獄
南嶽芭蕉庵大道谷泉禪師。性耐垢汙。撥置戒律。眼蓋衲子。所至叢林輙刪去。師不以介意。造汾陽謁昭禪師。陽奇之。密授記莂。南歸放浪湘中。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誅師坐清。曾經由庵中。決杖配彬州牢城。盛暑負土。經通衢弛擔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氣?。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微笑泊然如蟬蛻。見指月錄。
悲二仙而已逝喜五人而猶在
釋迦如來成道記云。既成佛已。觀所化緣。悲二仙而不遇雷音。喜五人而堪從法化。註云。二仙。謂阿藍迦蘭并鬱頭藍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欲先度之。彼死七日。嗟其不遇。五人者。一憍陳如。二䟦提離。三婆沙波。四阿奢輪。五摩訶男。佛次觀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緣僅熟。可以化度。今疏云已逝。猶在者。亦略變其文耳。
舉一三反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註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見論語上。
無相光中常自在
寶誌禪師。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窠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修禪觀。梁武帝曾師禮之。嘗作十二時頌。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禺中巳。日南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半夜子。雞鳴丑。亥時頌曰。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超釋迦。越祖代。心有微塵還窒礙。放蕩長如癡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詳見指月錄。
○卷二
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物不遷論引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舊也)疏云。此文小變南華之文。彼云仲尼謂顏回曰。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交臂二說。一云少選也。猶言掉臂之間已失矣。一云臂相執也。孔顏交臂相執。皆令勿遷。然已遷去。豈能留之。故郭象解云。夫變化不可執而留也。論意變化密移。新新非舊。既唯見新。新不至故。豈有遷耶。
莊生喻夜壑負舟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出莊子內篇大宗師。
憨山大師註云。藏天真於有形。如藏舟於壑。藏有形於天地。如藏山於澤。謂之固矣。此常人以此為定見也。然造化密移。雖天地亦為之變。而常人不覺。如有力者負之而趍。昧者不知也。
孔子謂不知老至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註云。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勉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見論語上。
河漢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見莊子逍遙遊。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王羲之蘭亭記云。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見普文。
佩珠作丐親友見傷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它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憐兒不覺醜
圓悟禪師小參云。憶得曹山和尚辭洞山。洞山云。向什麼處去。曹山云。向不變異處去。洞山云。不變異處豈有去耶。曹山云。去亦不變異。師云大凡衲僧。佩肘臂下符。具頂門上眼。向一切萬境萬緣當頭坐斷。豈不是個無變異。何故。金剛正體。湛寂凝然。曹山雖得此意。爭奈洞山憐兒不覺醜。若是山僧。待地道向不變異處去。只向他道。這漢未出門早變了也。見本錄。
眉毛拖地
圓明居士垂諭云。其餘緇侶。未受付囑者。當念佛祖。留此法門。原為眾生生死。若不以了生死為念。披袈裟何事。要了生死。須明心地。勿守一知半解得少為足。勿墮學識依通未證謂證。勿但圖妄囑出頭悞人。勿苟合世法求名損己。所謂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上則孤負佛祖眉毛拖地之深恩。下則孤負自己本來具足之面目。長受沈淪。永依苦趣。誠為可憫。豈不惕然。見本選。
知法者懼
蓮池大師云。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摸擬。與一座主書。左縱右橫。座主憚焉。出家數年後。重會座主於一宿庵。勞問間。見予專志淨土。語不及宗。瞿然曰。子向日見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諺有之。初生牛犢不畏虎。識法者懼。君知之乎。座主不答。見雲棲法彚。
種種問橋為智者所訶
宗鏡錄第四十六引方等云。種種問橋。智者所訶。今亦如是。為學道故修此四門。三十餘年分別一門尚未明了。功夫纔著。年已老矣。無三種味。空生空死。唐棄一期。如彼問橋。有何利益。此由著心著無著法而起邪見。今疏取責疑問之不當也。
南郭子綦謂喪我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見莊子內篇齊物論。
旋嵐偃岳二句
肇論云。然則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新疏云。連引四事。皆流動中至大至速者。而云常靜等。皆不遷爾。旋嵐大風之名。此風起時。偃妙高猶如腐草。江河易見。野馬者。南華云。塵埃也。或云。白駒游氣。亦運動中駛埃者。日月於晝夜中。周四天下。此皆常靜。不流不動。以妄見非真。緣生相假。苟達兩虗。萬物頓寂也。
○卷三
首鼠藩羊
漢灌夫傳云。首鼠兩端。言鼠性多疑。出穴觀望。前却不果。故持兩端者曰首鼠。
藩羊。如前初卷所引。
兒語空拳
涅槃經第二十云。又嬰兒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非不因此而得識物。如來亦爾。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宗鏡錄第六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又偈云。佛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綸音
禮記緇衣篇云。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註云。王言之出雖小。弘之而大也。
日種甘蔗
菩薩本行經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老不能行。時諸弟子。出求飲食。以籠盛仙。懸樹枝上。獵師遙見。謂鳥便射。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日炙開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師。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頂。名甘蔗王。女名善賢。為第一妃。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又見名義集。
千難殊對二句
肇論云。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新疏云。不撓有二。一由機感故如水澄月現。二由無思故如摩尼出生。千難例同。今疏變言均赴不勞其形者。取義稍有不同也。
焦芽敗種
永明心賦云。履實際地。冲涅槃天。掘眾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聲聞之焦芽蕊綻。華王之極果功圓。註引淨名經云。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後於法華會上。深入一乘。得受真記。重發圓信之芽。結菩提之果。
得旨忘筌
莊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釋云。筌取魚竹器。喻此能詮之言。意所詮意旨。合彼所得之魚。今疏言得旨忘筌者。蓋法喻互影也。
○卷四
循循有序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註云。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見論語上。
楖栗橫肩直入千峯
天台蓮華峯祥庵主。示寂日。拈拄杖示眾曰。古人到這裏為甚麼不肯住。眾無對。師乃曰。為他途路不得力。復曰。畢竟如何。以杖橫肩曰。栗楖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峯萬峯去。言畢而逝。見五燈會元並指月錄。
蛇足
史記。陳軫見楚使昭陽曰。人有遺舍人一巵酒。舍人相謂曰。請畫地為蛇。先成者獨飲。一人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為足。其一人奪酒飲曰。蛇無足。今為之非蛇也。
五行生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註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穀。或相制以洩其過。或相助以補其不足。而六者無不修矣。出書經大禹謨。
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是也。
徑庭
肇公答姚嵩書末章云。諸家通第一義諦。皆云廓然空寂。無有聖人。吾嘗以為乖殊。太甚徑庭。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疏云。徑庭二句。文出莊子。林希逸云。疆界相遠也。今言太甚。蓋遠之又遠。見涅槃無名論。
凝心化石
神異記。武昌山有石。狀如人。俗傳貞婦之夫。從役遠征。婦?子送至此。立望其夫而死。化為石。故名焉。按後賢題望夫石云。一上青山便化身。巍然翹首望江濱。古來節婦皆銷朽。獨爾不為泉下塵。又云。山頭怪石古人妻。翹首巍巍望隴西。雲鬂不梳新樣髺。月鉤猶掛舊時眉。衣衫歲久成苔蘚。脂粉年深化土灰。妾意自從君去後。一番風雨一番啼。
釋種遭琉璃之誅
波斯匿王太子。名曰流離。年向八歲。王告曰。可詣迦毗羅國學射。遂往摩訶男舍。集五百童子共學。新起一堂。猶如天宮。應先請佛供養。流離戲坐佛座。諸釋罵為婢子。流離顧好苦行梵志曰。釋種辱我。後紹王位。汝當啟我。太子嗣位立。梵志啟王。王集兵眾。往征釋種。世尊在枯樹下趺坐。太子遙見。上車作禮曰。更有好樹。何以坐此。佛言親族之廕。故勝外人。王曰。今日世尊。故為親族。吾不應往。梵志執奏。王復與師。諸釋亦集兵眾。逆流離王。遙箭射之。王大恐怖。告羣臣曰。汝觀是箭。為從何來。彼若發心欲害我者。必當死盡。令還舍衛。梵志曰。大王勿懼。諸釋持戒。虫尚不害。況害人乎。今宜前進。王乃從之。諸釋果退。還入城中。王曰。汝等速開城門。若不爾者。盡當殺之。城中童子。年尚十五。名曰奢摩。登城獨戰。傷殺眾多。賊軍迸散。藏土穴中。時諸釋種。告童子曰。汝辱我門戶。誰不知戰。諸釋修善。虫蟻不殺。況人命耶。我等一人敵萬。為殺害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短促。汝今速去。不須住也。奢摩即自出國。王軍復至門。弊魔波旬。作一躶形。喚速開門。諸釋開門。王曰。釋種既多。悉皆埋脚使暴象踏殺。選五百釋女。將諸王所。時摩訶男。從王乞願。王即聽之。摩訶男曰。我今沒水。隨我遲速。並聽諸釋隨意逃走。若我出水。隨在殺之。王曰大佳。即入水底。以髮繫樹根。而自盡命。城中諸釋。四門競走。王告臣。摩訶男父。至今不出。即入水中。出之死已。王心生誨。我外祖父。今已命終。皆由愛親族故。若早知者。終不攻伐。流離所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軍兵去後。佛與諸比丘。往迦毗羅。至東門。見城門中烟火洞然。佛語比丘。我昔與此中說法。今無人民。不復更至。還祇園中。告諸比丘。流離王及兵眾。却後七日。盡當磨滅。王聞恐怖。梵志曰。內外無塵。王俱自娛。王使人數至七日旦。王大歡喜。將諸兵眾及諸綵女。往阿脂羅河側。共相晏會。大雷卒震。非時雲起。暴風疾雨。傷損漂溺。一時俱盡。王生入阿鼻。復有天火。燒蕩宮室。比丘白佛。諸釋何因。今遭此苦。佛言。昔羅閱城中。有捕魚村。時世饑儉。人食草根。以一升金貿一升米。村中大池。極自饒魚。人民捕食。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多舌。各相謂言。我是水性之虫。不處乾地。而此人民。皆來食噉。村中有一小兒。年向八歲。雖不捕魚。見則歡喜。羅閱村人今釋種是。拘璅魚者流離王是。多舌魚者好苦行梵志是。小兒見魚笑者今我是。取魚之罪。無數劫中受地獄苦。今對。見之喜笑。今患頭痛。如被石壓。出釋迦畢罪經長阿含經並經律異相。
金剛藏全難有三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見圓覺經。
穿鑿
孟子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註云。天下之理。本皆利順。心智之人。務為穿鑿。所以失之。禹之行水。則因其自然之勢而導之。未嘗以私智穿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潤下之性。而不為害也。見離婁篇。
桑間濮上之地
禮記樂記篇云。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註云。桑間濮上衛地。濮水之上。桑林之間也。史記云。衛靈公適晉舍濮上。夜聞琴聲。召師涓聽而寫之。至晉命涓為平公奏之。師曠曰。此師延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投濮水死。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也。
技經綮肯之未嘗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葢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之神遇。而不以目視。官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骨肉連結處也)之未嘗。而況大軱(骨也)乎。註云。任理用刀。從骨肉小小連絡處。亦不見有齟齬。而況有大骨為礙乎。見莊子內篇養生主。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中庸云。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註云。君子進道有序。盡性至命必本於人倫日用之常。位育中和。必基於隱微幽獨之際。君子之道如此。譬如行遠。必自邇處行之。譬如登高。必自卑處登之。求道者。可不知所從事哉。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註云。明德新民皆物也。然必明德。方可新民。物不有本末乎。知止能得皆事也。然必知止。方纔能得。事不有終始乎。本始所先。末終所後。若曉得先後次第。則進為有序。自然由本以及末。自始以至終。而於大學之道不遠矣。
不是劒客休贈劒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到鳳林。林曰。有事相借問得麼。師曰。何得剜肉作瘡。林曰。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師曰。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林曰。觀風知浪起。翫水野帆飄。師曰。孤蟾獨耀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林曰。任張三寸揮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師曰。路逢劒客須呈劒。不是詩人莫獻詩。林便休。見五燈會元並指月錄。
洛神湘妃
離騷經云。吾令豐隆椉雲兮。求虙妃之所在。集註云。豐隆雷師。虙妃伏羲氏女。溺洛水而死。遂為河神。
楚辭九歌目云。湘君。湘夫人。集註云。湘君堯之長女娥皇。為舜正妃。湘夫人堯之次女女英。舜次妃也。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等。湘旁黃陵有廟。每常祭焉。韓子以為娥皇正妃。故稱君。女英自宜降稱夫人也。
心悅誠服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註云。以力假仁而得人之服者。外雖順從。却不真心愛戴。特屈於力之不足。不得已而服之也。若以德而得人之服者。非是強從。乃中心喜悅。有發於至誠。而無所強也。見公孫丑篇。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毆陽修醉翁亭記云。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輙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見宋文。
○卷五
出息不涉眾緣二句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王問。諸人盡轉經。師獨為何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見宗門統要並禪宗正脈等。
幹蠱之力
周易。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註云。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
權輿
詩經秦風權輿章云。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吁嗟乎。不承權輿。賦也夏屋大室也。渠渠深廣貌。承繼也。權輿始也。造秤自權始。造車自輿始。故謂權輿為始。謂康公待賢。禮意䆮衰。不能繼其始也。
佛昇兜率毒龍為障目連化身大小
難陀䟦難陀龍兄弟。居須彌山邊。佛常飛空。上忉利天為母說法。龍便瞋恨。吐黑雲暗霧。隱翳三光。以身遶須彌七匝。尾拖海水。頭枕山頂。目連乃倍現其身。遶須彌十四匝。尾拖海外。頭枕梵宮。龍猶瞋甚。雨金剛砂。目連變砂以為實華。輕軟可愛。猶瞋不已。連乃化為細身。入龍身內。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龍受苦痛。其心乃服。見彌陀演義。
外道移山制之不動目連平為大地
外道師徒五百。用呪移山。經一月日。山根已動。目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於山頂。結跏趺坐。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法動山。計日必移。云何安固。還若于初。必是沙門使爾。如是自知力弱。歸心佛法。見鈔演定本。
天祠焚身
昔者外國王有女。名曰狗頭。有捕魚人。名述婆伽。途中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窗中。染著心生。不肯暫捨。彌歷多月。不能飲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貴。不可得也。兒言我心願樂。不能暫忘。若不如意。不能得活。母為子故。入王宮中。常送肥魚。以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問。汝欲求何事。母白王女。願却左右。當以情告。我惟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久遠。願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曰。語彼月十五日。於某天祠中。住天像後。母還語子。汝願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後住。王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敕從者齊門而止。獨入天祠。天神思惟。此不應爾。王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魘此人。令睡不覺。王女既入。見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萬兩金。遺之而去。去後此人覺已。見有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願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發。自燒而死。出大智度論。
六祖延頸
僧志徹。初名行昌。姓張。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忘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此宗既自立秀師為六祖。忌祖傳衣天下所聞。囑行昌刺祖。祖心通預知其事。置金十兩於座間。昌懷刃入室。祖舒頸就之。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祖曰。正劒不邪。邪劒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願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眾或害汝。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昌稟旨宵遁。見指月錄。
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周易。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註云。凡聲同必此唱彼和而相應。氣同必此施彼受相求。
跛驢
楞伽經云。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註云。修行得此者。謂通教利根。觀空不空。知一心中本具此三相也。能捨跛驢智慧者。謂超通教二乘所有空慧也。二乘體空智慧。但行於空。不能雙行空有。故名為跛。見楞伽義疏。
○卷六
妄竊神器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云。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神人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見唐文。
博施濟眾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註云。仁者心無窮而量有限。博施濟眾。豈止仁而已。必也全體仁道。而造其極之聖人。然後能之乎。然聖如堯舜。其心猶歉然。常若有所不足也。見論語上。
親親仁民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註云。君子隆一本之恩以親其親。而因推親親之念以仁民。自不得以待親者。槩施之民也。擴民胞之度以仁其民。而因推仁民之心以愛物。自不得以待民者。概施之物也。見盡心篇。
三台輔相
朱子小學集註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天文志云。三台六星。兩兩而比。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東二星曰下台。在人為三公位。正字通云。三台星名。又台鼎三公之稱。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也。又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又輔弼疑丞謂之四輔。比我而相之謂之輔。拂我而相之謂之弼。疑擬其前。丞承其後。又四輔星名。四星輔佐北極。
三從四德
孔子曰。婦人伏於人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出朱子小學。與禮記家語。大同小異。
四德者。一婦德貞順也。二婦言辭令也。三婦容婉娩也。四婦功絲麻也。出禮記昏義篇。
詩云之死矢靡他
詩經鄘風柏舟章云。汎彼柏舟。在彼中河。?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註小序柏舟。共姜自誓也。謂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共姜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故共姜自誓以絕之也。言舟既在河。必不可離。結髮成親。豈有再嫁。已成終身一定之儀。吾必誓死無他。然母生育之恩如天。使我失義。豈不信我心之所守也。
刻舟
幼學云。刻舟求劒。固而不通。註引列子云。楚人行舟。劒墮於水。遽刻舟求之曰。吾劒從此墮。
羅剎向日不見
智度論云。有人見異事。皆審問之。後時曠野中行。逢羅剎執捉。其人見捉必死。然見羅剎。胸白背黑。怪問所由。羅剎答曰。我一生來。不喜見日。所以常背日行。故前白後黑。其人解意。急掣其手。遂向日走。羅剎向日不見。其人得脫。因說偈言。勤學第一道。勤問第一方。路逢羅剎難。背陰向太陽。
土地不見洞山
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覔他踪跡不見。一日厨前拋撒米麵。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踐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見。便禮拜。見碧巖集第十卷。
鬼使不見事僧
鹽官會下。有一主事僧。忽見鬼使來追。僧告曰。某甲身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使曰。待為白王。若許即七日後來。不許須臾便至。言訖不見。至七日後。覔其僧了不可得。見指月錄第七卷。
忘身及親
孔子答樊遲辨惑問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註云。知一朝之忿為甚微。而禍及其親為甚大。則有以辨惑。而其忿矣。見論語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趙氏曰。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見離婁篇。
勢如游刃
庖丁釋刀對文惠君曰。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析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註言。刀之所以不傷缺者。以彼牛之骨節之間。自有天然之空處。且刀刃薄而不厚。以至薄之刀刃。入有空之骨節。則恢恢寬大。任其游刃。尚有餘地。又何傷鋒犯手之有。所以十九年。而刀若發硎也。見莊子內篇養生主。
聲名洋溢乎中國
中庸云。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註云。五者之德。充積既盛。而發見又當可。是以休聲美名。充滿乎中國。而徧及蠻貊。皆敬信悅焉。
迷途未遠
陶潛歸去來辭云。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貫通解云。前之為令。雖在迷途。今忽歸去。則喜迷途猶未遠也。既出迷途。愈覺今日歸去為是。而昨日出仕為非。則予之歸去。無煩再計矣。見古文快筆。
若合符節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註言。符節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若合符節。言其同也。見離婁篇。
猶勝一籌
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衡陽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禪師披削。往參楊岐。岐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師曰。茶陵郁和尚。岐曰。吾聞伊過橋遭攧有省。作偈甚奇。能記否。師誦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岐笑而趨起。師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咨詢之。適歲暮。岐曰。汝見昨日打毆儺者麼。曰見。岐曰。汝一籌不及渠。師復駭曰。何謂也。岐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師大悟。見指月錄。
索隱行怪
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註云。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強而強者也。聖人豈為之哉。見中庸。
乘願彌綸
周易繫辭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釋曰。既準天地而作易。易中所說與天地理同。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持戒之人斷性。既無意欲周徧利生。隨願即得。故曰彌綸。彌綸者周徧義也。
豐干饒舌
豐干禪師。本居天台國清寺。一日出遊。適閭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頭風。召名醫莫差。豐干偶至其家。以淨水噀之。須臾祛殄。因大加敬。問所從來。曰。天台國清寺。曰。彼有賢達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當就見之。丘胤至任三日。到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時僧道翹對曰。有。曰。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復是何人。曰。豐干舊院。在經藏後。今聞無人。止有虎豹來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厨執役。丘胤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曰惟事舂穀。供僧粥食。如是再三嗟歎。乃入厨見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遂攜手出松門。更不復入寺焉。詳見神僧傳。
杜順示偈
法界宗初祖杜順和尚。名法順。敕號帝心。俗姓杜氏。雍州萬年縣杜陵人也。生於陳武帝永定二年。年十五。代兄行營。不舉鋒刃。賊軍便退。不樂官榮。請歸養親。至年十八。即禮因聖寺魏珍禪師落髮。時感地動。地神捧盤承之。後遊方演化。於終南山。作法界觀。唐太宗詔謂之曰。朕苦勞熱。久而不愈。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妖何能為。但頒大赦。聖體必愈。帝納師言。大赦天下。帝疾遂愈。賜號帝心。於貞觀十四年。坐脫於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師未終前。有一門人告假。師問將何往。僧曰。欲往五臺禮文殊去。師微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當消息之。偈曰。遊子漫奔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秪者是。何處覓彌陀。僧不喻旨。遂去。至臺山遇老士。問子何來。僧曰。禮文殊來。士曰。文殊今不在山。子來何益。僧曰。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長安教化眾生去也。僧曰。某是長安人。今長安誰為文殊。士曰。杜順和尚乃文殊耳。僧聞聳然失聲曰。杜順是我師也。奄忽中老士乃失。僧審所告不妄。兼道而迴。至滻水。水忽瀑漲。凡三日方濟。到寺。和尚昨日已化矣。以此方知是文殊應身也。詳見會玄記。
○卷七
無作戒體
毗尼儀範云。於正受戒時。發上品之心思業用力。運想法界。徧緣一切情非情境。於彼境上。現起不婬不殺不盜不妄等無作假色。是色非四大合成。故稱無作。亦非青黃赤白等。故曰假色。自此現起之後。恒依於心。念念不忘。時時守護。是則色為能依。心是所依。心為能護。色為所護。心色和合。名為戒體。
乾之四德
周易乾卦象辭云。乾元亨利貞。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解曰。元者乾德初發。資始萬物。萬物各得其生生之仁。故為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嘉。資長之流形。運雲行雨施之潤澤。故為嘉之會也。利者乾道不獨發。而與坤合德。以成利物之功。故為義之和也。貞者保合太和。凝聚貞固。萬物之性命。以存復發不已之仁。故為事之幹也。君子效元善之長。則能體仁之端而愛人。故足以長人矣。行嘉會之亨。則能以嘉美而會禮。故足以合禮矣。以當然之利而濟眾。故足以和義矣。以正固之守而中主。故足以幹事矣。君子行此四德者。言君子能行仁義禮智之四德。則合乎元亨利貞之乾道。而人性與天性合而為一矣。
蜾蠃螟蛉
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註云螟蛉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負之於木孔中。祝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化為其子。出小雅小宛篇。
華嚴一字法門海墨不書一偈
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序云。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鈔云。上句詮。下句旨。詮者。即善財所遇第三善友海雲比丘云。我從彼佛得此普眼法門。受持讀誦。憶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況盡能具足書寫。釋云。乃至少分者。即一字也。以能詮一字。全即所詮法界。故即無盡。不同諸宗。能詮定非所詮也。
永明心賦註云。聚須彌山為筆。未寫普眼經一句一偈。
惠迪吉從逆凶
禹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集傳。惠迪順道。逆反道者也。禹復申克艱之意曰。吉凶之理。惟人自召。順道則吉。從惡則凶。猶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也。可不競競戒懼。時存克艱之念哉。見書經大禹謨。
涅槃殺闡提
迦葉言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眾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闡輩永斷滅故。以是義故。殺害蟻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出涅槃三十三卷。
仙豫誅淨行
昔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仙豫。愛重大乘其心純善。時世無佛。於十二年中。事婆羅門。供給所須。過十二年。施安已訖。即作是念。師今應發菩提心。門言。大王。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亦復如是。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於虗空。王聞婆羅門誹謗大乘。即斷其命。以是因緣不墮地獄。出涅槃經十二卷。
大鵬比斥鷃
莊子逍遙遊云。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旋風)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斥澤小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
涅槃云八十神
涅槃經第二十四云。所以復修八十種好。世有眾生事八十種神。何等八十。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馬天。行道天。婆羅墮䟦闍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風天。水天。火天。梵天。樓陀天。因提天。拘摩羅天。八臂天。摩醯首羅天。半闍羅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書天。婆藪天。是名八十。
華表生精
晉張華。字茂先。位至司空。著博物志行於世。時稱博物君子。甞與一老人談論。須臾告辭。後遂大雨。張華曰。竊聞巢居知風。穴居知雨。此老必非人也。問諸雷煥。煥曰。若非千年之木。然火照燭。不能知也。因思燕昭王陵上華表柱。乃千年之久。遂往取之。華表亦生精焉。照知老人乃狐狸精。伏於昭王墓中。即與華表並皆燒死。詳見晉書。
望夫成山
如前卷四化石中引。
○卷八
懸沙止饑
律中四食章。古師義門手鈔云。思食者。如饑饉之歲。小兒從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懸囊誑云。此是飯。兒七日諦視其囊。將為是食。其母七日後。解下視之。其兒見是沙絕望。因此命終。見宗鏡錄七十三卷。
望梅止渴
昔曹操統兵。征南陽張繡。時值夏熱。兼路乏水。眾軍患渴。不能前進。操曰。前有梅林。可以暫止。軍士聞之口皆水生。遂不復渴。見三國志。
鴆酒
廣誌云。鴆毒者。大如鷂子。頸長八寸。毛紫綠色。徧身是毒。以蚖蛇蝮蝎為食。雄名暈。雌名陰。諧其毛。酒浸殺人。沾唇即死。用犀牛角解之。昔王莽酒鴆平王是也。騰空日月失色。落地四方各百里草木皆枯。蹲臥於山石。如須彌之高廣。破碎如塵。糞墜於萬由旬高之石上。如箭透之於底。人見之眼瞎身瘡。偶其影者氣絕。況毛糞乎。又偈曰。三惡相逢遇鴆毒。此鳥至處草皆枯。翎毛浸酒生火?。入肚三分靛染塗。見寶訓珠類。
方長不折
宋程頤。字正叔。洛中人。為崇正殿說書。時哲宗戲折柳枝。頤諫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上領之。見發隱事義。
庭草不除
宋周惇頤。字茂叔。舂陵人。一日參佛印有省。窗前草不除去。人問之。曰。與自家意思一般。遂有草深窗外令人看不厭之句。見大成音義。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註云。與之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夫子指伯玉也。言其但欲寡過。而猶未能。則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見論語下。
智周鑑而常靜二句
華嚴疏序云。其為旨也。冥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用繁興以恒如。智周鑑而常靜。用繁智周者。謂妙用繁興而不離如如真體。靈智普鑑而常自寂滅相也。
山徑之蹊間戞然用之而成路
孟子謂高子曰。理義之在人心。本無障蔽。然要時時省察。不可一息間斷也。不觀山徑之蹊乎。山徑可容人跡之處。本非大路。若使倐忽之頃。往過來續。遂成蕩平之大路。及其既成路後。少間人跡罕至。則依舊茅草塞之矣。見體註。
潛幽靈於法界
永嘉大師。答友人佐溪山朗禪師書云。逍遙山谷。放曠郊鄽。遊逸形儀。寂怕心腑。恬憺息於內。蕭散揚於外。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現形容於寰宇。潛幽靈於法界。如是則應機有感。適然無準矣。見本集。
神妙無方
周易繫辭傳云。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註云。此聖人知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
執柯伐柯其則不遠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註云。詩幽風伐柯之篇。柯斧柄。則法也。睨邪視也。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猶有彼此之別。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遠也。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葢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遠人以為道也。見中庸。
載華嶽振河海不重不洩
中庸云。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註云。今夫地。指其一處。即撮土亦是地。若論其廣厚。則華嶽載之而不重。河海收之而不洩。故凡萬有不齊之物。無不在持載之中焉。
黃流
詩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與也。瑟縝密貌。玉瓚圭瓚也。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而朱其中也。黃流鬱鬯也。釀秬黍為酒。築鬱金煑而和之。使芬芳條鬯。以瓚酌而祼之也。言縝密之玉瓚。為宗廟之寶器。則在中者必以黃流。黃則其色正。流則其芳遠也。出大雅文王之什。
甘露
宗鏡云。有甘露樹。中秋露滴葉上。人取之為長生藥。若入地中。化成珠。如人聞法入心。化為菩提種子也。
膠柱皷瑟
或曰。以往聖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瑟。有諸。曰。有之。曰。聖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也。曰。聖人之法。未甞不關盛衰焉。出楊子法言先知篇。
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
華嚴疏序云。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啟明東廟者。即第六十二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菩提心已。漸次南行。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教化眾生大塔廟處。釋曰。此即東廟。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其所。中有五百童子。善財是一。下文殊師利。別觀善財已。安慰開喻。而為演說一切佛法。乃至令其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憶念過去善根。復為眾生。隨宜說法而去。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聞佛如是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啟智明也。智滿不異於初心者。即第八十經云。是時文殊師利。遙申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乃至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行住。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獲得。皆悉不能。釋曰。了知法性下。即是智滿。若離信心則不能得。反顯由信心故得不離初心。則信智無二。若曰不動智為初。即前後二智無二也。見華嚴懸談。
乾城
大智度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乾闥婆城。輔行云。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近看即無。一叡公乾闥婆城喻讚云。世法空廓。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現此都京。愚夫馳赴。隨風而征。終朝乃悟。窮噭失聲。見華嚴疏鈔。
初步定千里之程
肇論云。修途託至於初步。疏引老氏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託至者。仗初步而得至於千里。意以千里喻果。初步喻因也。由初至千。千里至而初步不化。由行證果。果道圓而初因恒明。
一簣肇萬仞之山
肇論云。成山假就於始簣。疏引論語云。譬如為山。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簣土籠也。假就者。假初一簣而山成就。意以山喻果。始簣喻初因也。積土成山。山成而初功益著。運行招果。果圓而先因尤存。
準繩
孟子離婁章云。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註云。古之聖人。欲制器以利天下之用。既甞竭其目力。以辨方圓平直之則矣。然使無法以繼之。則目力有時而窮。故制規矩以為方圓。制準繩以為平直。使天下後世皆據之以為式。是聖人制器之法。不可勝用也。
傳國之璽
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功紫泥封之。一曰信也。古者尊卑共之。秦漢以來。惟至尊稱璽。後漢少帝遭十常侍之亂。失此璽。吳孫堅討董卓。住北洛陽廢宮地界。夜望東南角有光色。令軍士尋光于井。打撈得之。問于程普。對曰。此乃傳國之璽。昔秦始皇并吞天下。得卞和之玉。命李斯篆為八字。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為傳國之璽。傳于二世。嗣漢高入咸陽。得之相傳十二帝。王莽纂位。彼太后擊壞一角。後以金補之。光武中興。傳至于今。主公得之。乃天意也。堅遂匿之。見三國志。
猶豫
漢高紀。諸呂老人猶豫。未有所決。猶豫二獸名。皆多疑。故借為喻。一曰。猶多疑慮。聞人聲輙上樹。久之無人乃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遲疑不決。曰猶豫。見增補字彚。
請公入甕
唐武后時。或告周興。與丘神勣通謀。武后命來俊臣鞫之。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令囚入甕。以火炙之。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恐叩頭服罪。流嶺南。為仇家所殺。出綱鑑。
囊撲二弟
史記。始皇囊撲兩弟。乃太后與嫪毒私通所生。始皇覺。以皮囊盛舉而撲殺之。又見列國志。
倀鬼附虎
世傳。虎齧人。人死魂不敢它適。輙隷事虎名倀鬼。虎行求食。倀必與俱。為虎前導。遇塗有暗機伏穽。則迂道以往。呼虎曰。將軍死。則哭之。
聽雨總談曰。人遇虎。衣帶自解。皆別寘于地。虎見人躶。而後食之。皆倀所為。倀可謂鬼之愚者也。
商羊舞水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公朝。舒翅而跳。齊侯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子曰。此鳥名商羊。水祥也。昔童兒屈脚振肩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皷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趨治溝渠。修隄防。將有大水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人民。唯齊有備不敗。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徵矣。出孔子家語辨政篇。
蜰?出旱
山海經云。大華山有蛇名蜰?(音位)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亦作肥遺。宋張唐英蜀檮杌曰。蜀王衍乾德三年。五月不雨。至九月肥遺見紅樓後。蜀辛夤遜修王氏開國記。以肥遺為旱魃。按肥遺蛇名。角上有火。見則旱非魃也。
了即業障本來空二句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虗揑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
皓月奉供。問長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只如師子尊者。二祖大師。為甚却償債去。沙曰。大德不識本來空。月曰。如何是本來空。沙曰。業障是。曰。如何是業障。沙曰。本來空是。月無語。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非殊。見指月錄。
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
裴公圓覺疏序云。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撥弄精魂
御製歷代禪師語錄序云。總之此事。如杲日光。如大火聚。提則全提。印則全印。否乃不達佛之正旨。盡屬奪弄精魂。今之十仙。不依正覺修行。即是此類。
洞天福地
茅君內傳曰。茅山一名句曲山。秦時名為華陽洞天。河圖曰。汶山之地為井絡。天之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
列子曰。勃海之東有大海。其中有山。一曰代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上有臺觀。有金玉珠琅之樹。皆叢生。實皆有滋味。食之不死。人皆仙聖。日夜飛翔來往。世人薄福。豈堪至此。
閬苑崑崙
漢書。崑崙山註。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避為光明。
渤海十洲記曰。山有三角。其一角正於北辰。名閬風嶺。(即仙苑也)其一角正西。名玄圃臺。其一角正東。名崑崙宮。有五城十二樓。俱係神仙所居。
煉得身形似鶴形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首造石頭。因緣不在。次禮馬祖。言下知歸。復返石頭。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裏作麼。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即閒坐也。曰。若閒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後住藥山。宗風大振。朗州刺史李翱。嚮師玄化。屢請不赴。乃躬謁師。師執經卷不顧。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出。師曰。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李回拱謝。問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禮。述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見指月錄第九卷。
水火既濟而成造化之功
周易。第六十三卦。X16p0367_01.gif離下坎上。名為既濟。理象解原曰。為卦下離而上坎。坎水在上。離火在下。水火相濟。則陰陽體用交感之運成也。雜卦傳曰。既濟定也。言陰陽坎離感化之道。定於既濟也。
饒經八萬劫終竟落空亡
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嘗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未幾道經黃龍山。覩紫雲成葢。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擊鼓陞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劒脅之。劒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詰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煉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
○卷九
多岐亡羊
彌陀疏鈔云。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其事蹟見前懸示。
仰箭射空勢盡還墜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秉皈受戒之鳥
阿含經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其樹高一百由旬。枝葉徧覆五十由旬。此鳥與龍。皆依此樹四面而住。卵生鳥王。居樹東面。欲啖龍時。飛上東枝。觀大海水。乃即飛下。翅扇海水。自開二百由旬。取龍食之。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也。如是乃至胎濕化生三種鳥王。欲啖龍時。各依方位。飛上樹枝。觀大海水。乃即飛下。翅扇海水。倍開由旬。依次增數。取卵胎濕化四種龍食之。龍王白佛言。世尊。如此海中無數種龍。金翅鳥王常來食之。我等日夜恐怖。求佛救護。令得安隱。於時世尊。即脫身上所著皂色衣。與龍王曰。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周遍。於中乃至值一縷者。不能觸犯。有化龍子。於六齋日。受齋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高十六萬里。求覓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如來令沙門釋子。受食之時。先施彼一分。以養其命。詳見香乳記。
尾閭
莊子云。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尾閭泄之。司馬彪曰。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在扶桑東。一名沃焦。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焦。
墮一色邊
郢州月掌山壽聖智淵禪師。僧問。祖意西來即不問。如何是一色。師曰。目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見五燈會元。
寂音曰。雪竇通禪即。長沙岑大蟲之子也。每謂諸同伴曰。但時中常在識盡功成。瞥然而起。即是傷他。而況言句乎。故石霜諸禪師宗風。多論內紹。外紹。臣種。王種。借句。挾帶。直饒未嘗忘照。猶為外紹。謂之臣種。亦為之借。謂之誕生。然不若絲毫不隔。如王子生下即能紹種。謂之內紹。謂之王種。謂之句。非借也。借之為言。一色邊事耳。不得已應機利生。則成挾帶。見指月錄洞山章中。
分明月在梅華上二句
夢颿惻禪師晚參。舉僧問雲門法球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球曰。當時妄想至今不絕。師云。古人一語所謂函葢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一時分付。秪恐你諸人錯會。認賊為子。處處尋途。若是山僧。斷不作恁麼語話。賺誤諸人。輥入草裏。無有解脫。有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但向道。當時妄想至今不絕。還會麼。分明月在梅華上。看到梅華早已遲。今疏易月轉無者。取喻此心。用力研究。依然為根所局也。
效顰
西子家於越州諸暨縣。浣紗於苧羅若耶溪。其地有東施家。西施家。西施患心痛而眉顰。人見而美之。東施之醜婦。亦捧心而效顰。人見而惡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也。今人倣他人之動作。或習其文。或學其事。乃自謙曰效顰。見列國志。
太尊貴生
鄂州百巖明哲禪師。洞山與密師伯到參。師問。二上座甚處來。山曰。湖南。師曰。觀察使姓甚麼。曰不得姓。師曰。名甚麼。曰。不得名。師曰。還治事也無。曰自有郎幕在。師曰。還出入也無。曰。不出入。師曰。豈不出入。山拂袖便出。師次早入堂。召二上座曰。昨日老僧對闍黎。一轉語不相契。一夜不安。今請闍黎別下一轉語。若愜老僧意。便開粥相伴過夏。山曰。請和尚問。師曰。豈不出入。山曰。太尊貴生。師乃開粥。同共過夏。見指月錄十二卷。
臨濟不禮祖塔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到初祖塔頭。塔主云。長老先禮佛。先禮祖。師云。佛祖俱不禮。塔主云。佛祖與長老。是什麼冤家。師便拂袖而出。見指月錄十四卷。
丹霞之燒木佛
鄧州丹霞天然禪師。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鬚墮落。見指月錄第九卷。
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鼎州德山宣鑑禪師。參龍潭信禪師。發明心要。次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請師居之。大闡宗風。上堂曰。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裏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繫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塚鬼。自救不了。詳見五燈會元十七卷。
巖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
鄂州巖頭全豁禪師。與雪峯義存。同嗣德山。後菴於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萃。僧問。無師還有出身處也無。師曰。聲前古毳爛。問。堂堂來時如何。師曰。刺破眼。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移取廬山來向汝道。乃至問如何是道。師曰。破草鞋與拋向湖裏著。詳見傳燈錄十六卷。
身子六心墮落
彌陀疏鈔演義云。舍利弗發菩薩心。已證別教六住。因帝釋化作婆羅門。從其乞眼。舍利弗與之。婆羅門棄地踐踏。由是退失大心。塵點劫來。墮聲聞位。
善財一生事辦
華嚴七十八經。慈氏菩薩讚善財云。餘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乃能親近諸佛菩薩。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則能化眾生。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則能成就諸波羅蜜。則能增廣一切諸行。則能圓滿一切大願。則能超出一切魔業。則能承事一切善友。則能清淨諸菩薩道。則能具足普賢諸行。清涼云。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
龍女當下成佛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云。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薛道光修性不修命張紫陽性命雙修
宋張紫陽。有一僧友。(即道光也)能入定出神。相語曰。今日能與遠遊。同往揚州觀璚華乎。曰。可。共處一室。相對瞑目。趺坐出神。紫陽至時。友先到。遶華一匝。紫陽曰。可折一華為記。少頃。欠伸而覺。紫陽乃拈出一華。彼友僧袖手皆空。弟子問。紫陽曰。我則性命兼修。聚之成形。散之成氣。所至之處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直修其性。不復修命。故所至地無復形影。謂之陰神。陰神不能動於物也。見灌頂疏。
阿難四分入滅
阿難付囑商那和修佛法已。於晨朝入城乞食。而作念言。阿闍世王與我有要。我往辭之。即至王門。守門人見王眠睡。不敢報知。阿難言。王若覺時。可白王言。阿難欲入涅槃。故來語王。阿難思惟。我今於恒河中當入涅槃。可免毗舍離王舍城二國相諍。即往恒河中流。又付最後弟子摩田提已。作十八變。分為四分。一分忉利釋提桓因。一分娑竭羅龍王。一分阿闍世王。一分毗舍離諸黎車等。詳見阿育王傳第三卷。
○卷十
認雹為珠徒勞珍藏
鴦崛經偈云。譬如有愚夫。見雹生妄想。謂是琉璃珠。取已執持歸。置之瓶器中。守護如真寶。不久悉消融。空想默然住。於餘真琉璃。亦復作空想。今疏取之以喻外道。迷有漏天。作無為解。而不識真涅槃果也。
書曰天作孽四句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集傳。拜手。首至手也。稽首首至地也。太甲致敬於師保。其禮如此。速召也。戾罪。孽災。逭逃也。王拜手稽首。以致其敬而言曰。予小子昏昧於德。自至不肖。嗜欲無節。而壞法度。縱肆不恭。而失禮儀。以召罪戾於吾身。凡天作之禍。猶可挽回。自作之殃。不可逃遁。已往既逆師保之訓。不能謹之於始。此後尚賴正救之力。以圖謀其終也。見商書太甲中。
依鏡拂塵本無一物
神秀大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六祖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法寶壇經。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九軔。(同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註云。八尺曰仞。言鑿井雖深。然未及泉而止。猶為自棄其井也。見盡心篇。
梵志以不受為宗
大智度論略云。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是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讀十八種經誓不剪爪。因號為長爪梵志。以種種經書智慧力。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曇。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誑剃頭作弟子。說是語已。直向佛所。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乃至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時。佛令立論。以何為宗。梵志曰。瞿曇。我一切法不受為宗。佛言。汝一切法不受。是見還受不。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低頭思惟。佛置我著二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麁。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見我受。此現前妄語。第二負處門細。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貢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於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投佛出家。證羅漢果。
祖家謂之無心猶隔一重關
同安察禪師十玄談云。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體自虗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見禪宗諸祖歌頌集。
獅絃奏於羣音
萬善同歸集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其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皆悉斷滅。
首楞嚴經指掌疏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