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小乘釋經部十四 方等部疏(0307-0318)
第0314部卍續藏第16册P0412 楞嚴經寶鏡疏科文(一卷) 〖清.溥畹撰〗.txt
卍續藏第 16 冊 No. 0314 楞嚴經寶鏡疏科文
No. 3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科
大清 欽賜雲南法界寺講經廣陵沙門 溥畹 撰
十別解文義准常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初序文(二)一證信(二)一明五義證信(如是)二引大眾證信(三)一聲聞眾(二)一舉類標數(與大)二敘德詳名(二)一敘德(皆是)二詳名(其名)二緣覺眾(復有)三菩薩眾(二)一自咨先集眾(十方)二聞音後集眾(迦陵)二發起(四)一王臣設供(時波)二佛僧赴請(佛勅)三阿難誤墮(二)一出將墮之由(唯有)二明正墮之事(爾時)四如來遣救(如來)○二正宗分(二)一正請正說(三)一阿難正請(二)一悔聞請定(阿難)二會眾願聞(於時)二如來正說(二)一正談大定始終(二)一約破顯談定體以明信解之理(二)一明妄真以生信(二)一如來破妄顯真(二)一破所執妄心(三)一取心定判(三)一問(佛告)二答(阿難)三判(佛言)二正與斥破(二)一如來破妄(三)一破妄無處(七)一破在內(五)一誡直審緣(汝今)二舉喻定處(佛告)三執心在內(二)一正執(阿難)二例定(佛告)四懸示定名(爾時)五正為斥破(二)一引例(佛告)二正破(阿難)二破在外(二)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二)一立例(佛告)二正破(佛告)三破潛根(二)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二)一立例(佛告)二正破(佛告)四破內外(二)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三)一正破(佛告)二轉破(三)一破對內(若離)二破在空(若在)三破兩覺(必汝)三結破(是故)五破隨合(二)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三)一牒計(佛告)二正破(二)一破無體(是心)二破有體(二)一約內外出與入破(若有)二約一多徧不徧破(阿難)三結破(是故)六破中間(二)一破泛計(二)一泛計(阿難)二泛破(佛言)二破正計(三)一正計(阿難)二正破(佛告)三結破(是故)七破無著(三)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佛告)三結破(是故)二斥妄非心(二)一阿難自責請益(爾時)二如來顯發非心(三)一光表破顯諸相(爾時)二發明真妄二本(佛告)三正斥妄識非心(二)一徵起直斥(阿難)二驚索示名(阿難)三示妄無體(二)一阿難述怖求示(阿難)二如來安慰顯示(二)一慰真許有(爾時)二示妄則無(若汝)二大眾知非(即時)三結皈其判(佛告)二顯所遺真性○二慶喜明心生信○二辯相性而開解○二約修證談定用以明行證之事○二通示全經名目○三阿難獲益○二重請重說○
以上一破所執妄心竟。○二顯所遺真性(二)一當機捨妄求真(阿難)二如來就妄顯真(二)一光表許說(即時)二正顯即真(三)一就妄示真(二)一帶妄顯真(十)一指見是心(四)一將拳驗見(阿難)二就拳例見(佛告)三引例辯謬(佛告)四結顯唯心(是故)二顯見不動(三)一敘眾望示(阿難)二辯定客塵(三)一問(爾時)二答(時憍)三印(佛言)三正顯不動(三)一對外境以顯不動(即時)二就內根以顯不動(如來)三責明知故認妄動(於是)△三顯見不滅(三)(第二卷)一請問(二)一眾作念請(爾時)二王出詞問(時波)二說示(二)一說身有變遷(二)一略說變滅(佛告)二廣辯變滅(大王)二明性無生滅(二)一徵定許說(佛告)二彰明不滅(二)一彰所見不滅(大王)二明能見不滅(佛言)三領悟(王聞)四顯見不失(二)一疑問(阿難)二說示(二)一以背倒無失為喻(即時)二以心倒無失合喻(三)一舉法直合(則知)二令觀顛倒(隨汝)三通示正倒(三)一引昔教明正(佛興)二責認妄成倒(云何)三喻雖倒不失(譬如)五顯見無還(二)一疑請(阿難)二開示(二)一破緣心有還(二)一總標法喻(佛告)二別示可還(二)一略明無性(若以)二廣示有還(斯則)二顯見性無還(三)一求示無還(阿難)二正示無還(三)一明見性即真(佛告)二示可還非真(汝應)三顯無還乃真(汝見)三結責自淪(則知)六顯見非物(二)一當機伸問(阿難)二如來正顯(四)一標定能所(二)一明能見性(佛告)二明所見物(阿難)二就中揀擇(汝應)三物見分明(四)一正明物不是見(阿難)二正明見不是物(阿難)三反辯見不是物(若見)四反辯物不是見(又則)四責疑自性(云何)七顯見無礙(三)一當機因塵疑礙(阿難)二如來顯性無礙(二)一正明無礙(佛告)二轉釋無礙(阿難)三通結礙與不礙(一切)八顯見惟真(二)一疑問(阿難)二決答(二)一雙遣二途(三)一正遣是見(佛告)二轉遣非是(佛復)三因眾俯慰(於是)二正明一真(二)一文殊啟請(是時)二如來慈示(二)一明真心絕待(二)一正說(佛告)二例明(文殊)二結迷悟差殊(是以)九顯見超情(三)一超外道情(二)一疑問(阿難)二决答(佛告)二超內教情(二)一轉計(阿難)二推破(佛言)三超內外情(當知)十顯見離見(三)一引教致問(阿難)二對理辯明(二)一明昔說是權(佛言)二辯今說非緣(阿難)三正顯離見(二)一正顯(是故)二結勸(汝等)二辯妄明真○二會科明性○三歷大融相○
以上一帶妄顯真竟。○二辯妄明真(二)一通明請許(二)一述迷請示(阿難)二責滯許宣(爾時)二別為開示(二)一辯明妄真(二)一詳彰二妄(二)一直示名目(二)一總示(阿難)二別明(二)一明別業妄見(云何)二明同分妄見(云何)二進退合明(二)一總示(阿難)二別明(二)一舉別例同退同合別(阿難)二舉同例別進別明同(阿難)二顯示本真(若能)二通破疑執(二)一躡前悟與未悟(阿難)二正破和合非合(二)一先破和合(二)一牒疑(阿難)二正破(二)一破和(則汝)二破合(復次)二破非和合(二)一轉計(阿難)二斥破(二)一破非和(佛言)二破非合(又妙)
以上一就見顯真竟。○二會科明性(二)一總標即妄即真(阿難)二別明即妄即真(四)一會五陰即性(二)一總徵(阿難)二別釋(五)一色陰即性(阿難)二受陰即性(阿難)三想陰即性(阿難)四行陰即性(阿難)五識陰即性(阿難)△二會六入即性(二)(第三卷)一總徵(復次)二別釋(六)一眼入即性(阿難)二耳入即性(阿難)三鼻入即性(阿難)四舌入即性(阿難)五身入即性(阿難)六意入即性(阿難)三會十二處即性(二)一總徵(復次)二別釋(六)一眼色即性(阿難)二耳聲即性(阿難)三鼻香即性(阿難)四舌味即性(阿難)五身觸即性(阿難)六意法即性(阿難)四會十八界即性(二)一總徵(復次)二別釋(六)一眼色識即性(阿難)二耳聲識即性(阿難)三鼻香識即性(阿難)四舌味識即性(阿難)五身觸識即性(阿難)六意法識即性(阿難)
以上會科明性竟。○三歷大融相(三)一當機疑問(阿難)二呵誡許宣(爾時)三正為開示(二)一總示大性(阿難)二別顯大性(七)一地大即性(汝觀)二火大即性(阿難)三水大即性(阿難)四風大即性(阿難)五空大即性(阿難)六見大即性(阿難)七識大即性(阿難)
以上一如來破妄顯真竟。○二慶喜明心生信(二)一經家敘益(爾時)二當機讚述(六)一讚佛法(玅湛)二述明心(消我)三發大願(願今)四請證盟(伏請)五希更示(大雄)六表深信(舜若)
以上一明妄真以生信竟。○二辯相性而開解(二)(第四卷)一滿慈敘疑請示(爾時)二如來破疑許宣(三)一許宣誡聽(爾時)二正為破疑(二)一正告滿慈(二)一破諸相生續疑(二)一正破所疑(三)一總辯真妄(二)一牒定真覺(佛言)二辯明妄覺(佛言)二別明生續(二)一明忽生之故(覺非)二明相續之由(三)一世界相續(覺明)二眾生相續(復次)三業果相續(富樓)三通結終始(富樓)二兼釋轉難(二)一滿慈執因難果(富樓)二如來真妄喻釋(二)一喻妄不復生(佛告)二喻真不復變(又如)二破大性圓融疑(二)一正破所疑(二)一喻明性相(二)一牒疑舉喻(富樓)二以法合喻(真玅)二正明性相(三)一因迷悟辯性相(二)一明迷即世相(富樓)二顯悟即藏性(我以)二正圓融示藏性(三)一正示空藏之性(而如)二復示不空之性(即如)三圓示空不空性(即如)三以法喻策進修(如何)二復釋轉難(二)一滿慈領問(富樓)二如來决答(二)一明妄本無因(佛告)二顯真非有得(汝但)二兼示阿難○三獲益開解○
以上一正告滿慈竟。○二兼示阿難(二)一阿難執前疑問(即時)二如來破疑誡勸(二)一破疑(二)一即喻推破(佛告)二以法况顯(是故)二誡勸(二)一誡徒聞無功(菩提)二勸真修有益(是故)○三獲益開解(阿難)
以上一約破顯談定体以明信解之理竟。○二約修證談定用以明行證之事(二)一明正助以示行(二)一示當機圓通正修(二)一阿難述領致請(重復)二如來宣示法要(二)一經家敘意(爾時)二世尊正示(二)一雙審二本(二)一總徵(汝等)二別釋(二)一審因地心(二)一總勸須審(阿難)二正示當審(二)一總立例(以是)二別示法(二)一以生滅法例可作(二)一出妄總標(則汝)二依義別釋(二)一通明濁義(云何)二別示濁名(阿難)二以無生滅例虛空(二)一澄濁還清(阿難)二以喻合法(如澄)二審煩惱本(二)一總勸須審(第二)二正示當審(二)一總立例(阿難)二別示法(二)一以顛倒倒結(二)一總示結根(則汝)二別明結相(二)一就眾生性以明數無多少(阿難)二約境界相以明用有優劣(阿難)二以降伏例解(二)一略示心要(阿難)二廣示心要(二)一疑請(阿難)二正示(二)一約惑體總示(二)一統示流根(佛告)二辯明一六(今汝)二約結相別示(二)一明迷真成結(由明)二明返妄為解(三)一示返妄圓㧞(汝但)二示悟真互用(二)一舉互用人(不由)二引互用例(阿難)三顯真常性本(二)一示圓常性(二)一因疑致問(阿難)二除疑開示(三)一斥迷許示(佛告)二即事除疑(二)一就聲塵審定(即時)二即聞性顯常(阿難)三結示斷常(以諸)△二示結解本(二)(第五卷)一明結解無二(二)一疑請(阿難)二指示(二)一經家敘瑞(爾時)二如來正示(二)一諸佛共說(於是)二本師親宣(二)一疑問(阿難)二正示(二)一長行(佛告)二偈頌(二)一標偈(爾時)二正頌(二)一祇夜頌前(真性)二伽陀開後(解結)二明六解一亡(二)一敘益呈疑(於是)二舉事辯答(二)一辯結巾喻迷(即時)二辯解巾喻悟(三)一喻六解一亡(佛告)二喻解結唯心(阿難)三喻結解即定(阿難)二直示一門○二示未來道場助行○二辯迷悟以明證○○二直示一門(五)一當機求示(阿難)二如來徧詢(爾時)三諸聖各說(二)一諸聖略明(四)一六塵圓通(六)一陳那觀聲(憍陳)二沙陀觀色(優婆)三香嚴觀香(香嚴)四藥王觀味(藥王)五賢護觀觸(跋陀)六迦葉觀法(摩訶)二五根圓通(五)一那律觀眼(阿那)二槃特觀鼻(周利)三憍?觀舌(憍梵)四畢陵觀身(畢陵)五空生觀意(須菩)三六識圓通(六)一舍利眼識(舍利)二普賢耳識(普賢)三難陀鼻識(孫陀)四滿慈舌識(富樓)五波離身識(優婆)六目連意識(大目)四七大圓通(七)一烏蒭觀火(烏蒭)二持地觀地(持地)三月光觀水(月光)四瑠璃觀風(琉璃)五空藏觀空(虗空)六彌勒觀識(彌勒)七勢至觀根(大勢)二觀音廣陳○四佛現瑞印○五文殊揀選○○二觀音廣陳(二)(第六卷)一通敘緣起(三)一明古佛受定(爾時)二明依教修定(初於)三明發用由定(二)一略述自證定力(世尊)二廣陳利他定用(三)一陳三十二應(二)一正明隨應玅用(二)一隨四聖機(世尊)二隨六凡機(二)一應希求心(若諸)二應厭離心(若有)二通結功由定力(是名)二陳十四無畏(三)一先標自證定力(世尊)二正明施無畏用(四)一八難無畏(一者)二三毒無畏(九者)三二求無畏(十二)四持名無畏(十四)三通結施無畏用(是名)三陳四不思議(二)一總標(世尊)二別列(四)一現像不思議(一者)二呪力不思議(二者)三受施不思議(三者)四興供不思議(四者)二結答圓通(佛問)○四佛現瑞印(爾時)○五文殊揀選(三)一佛命揀選(於是)二文殊偈對(二)一經家敘儀(文殊)二文殊正選(五)一發源應選(三)一發真妄源(覺海)二發生滅源(迷妄)三正明應選(歸元)二別揀諸門(四)一揀六塵(色想)二揀六根(見性)三揀六識(識見)四揀七大(若以)三正選耳根(五)一明法玅(我今)二明人勝(離苦)三明定真(我今)四明行當(今此)五明應修(二)一囑聽教修(阿難)二詳明修習(三)一法說(聞非)二喻說(如世)三法合(六根)四普勸修習(大眾)五結請真實(誠如)三大眾獲益(於是)
以上一示當機圓通正修竟。○二示未來道場助行(三)一伸請(阿難)二讚許(爾時)三正說(二)一明以戒為本(二)一總標三學之本(佛告)二別示四重之戒(四)一淫戒(阿難)二殺戒(阿難)三盜戒(阿難)四妄語(阿難)△二明誦呪除習(二)(第七卷)一通結前文(阿難)二正開後說(二)一略述受持(二)一勸持顯益(二)一勸持(若有)二顯益(且汝)二精修感應(若有)二廣顯儀軌(二)一正示儀軌(二)一請問(阿難)二示答(二)一別示(二)一壇法(二)一立壇方法(佛告)二供養方法(二)一壇中供物(壇心)二壇外莊嚴(令其)二修法(三)一示其行修(二)一七中助行(於初)二七後正修(即於)二簡其不成(阿難)三明其獲益(從三)二總結(汝問)二重宣神呪(三)一當機啟請(阿難)二世尊正宣(二)一化佛說呪(二)一現化表顯(爾時)二正說神呪(南無)二述功勸持(二)一述果人自利化他功(阿難)二述因人滅惡生善功(三)一略示得失(汝等)二廣顯利益(八)一獲益免難(阿難)二諸聖擁護(阿難)三不墮惡趣(從第)四得佛功德(此諸)五消除現業(阿難)六消除夙愆(阿難)七隨求滿願(復次)八護國安民(阿難)三結勸真實(是故)三眾聖願護(二)一天神願護(說是)二菩薩願護(爾時)
以上一明正助以示行竟。○二辯迷悟以明證(二)一當機悟修請位(阿難)二如來讚許開示(二)一讚許(爾時)二開示(二)一總標真妄之源(佛言)二別示迷悟之理(二)一示迷真逐妄則為類生(二)一通明二倒(阿難)二別釋二倒(二)一釋眾生顛倒(阿難)二釋世界顛倒(三)一總釋因名(阿難)二別釋果相(十二)一卵生相(阿難)二胎生相(由因)三濕生相(由因)四化生相(由因)五有色相(由因)六無色相(由因)七有想相(由因)八無想相(由因)九非有色相(由因)十非無色相(由因)十一非有想相(由因)十二非無想相(由因)三通結其名(是名)△二示返妄歸真便成聖位(三)(第八卷)一總明漸次三位(二)一結前開後(阿難)二總標別詳(二)一總標(云何)二別詳(三)一除助因(云何)二刳正性(云何)三違現業(云何)二別示賢聖諸位(九)一乾慧位(阿難)二十信位(即位)三十住位(阿難)四十行位(阿難)五十向位(阿難)六加行位(阿難)七登地位(阿難)八等覺位(如來)九玅覺位(阿難)三通結修證行位(是種)
以上一正談大定始終竟。○二通示全經名目(二)一文殊請名奉持(爾時)二如來示名教持(佛告)○三阿難聞經獲益(說是)
以上正請正說竟。○二重請重說(二)一當機即事重請(二)一述益謝前(即從)二重疑請後(三)一疑真何有妄(世尊)二疑地獄同別(世尊)三懇慈悲開示(唯垂)二如來因請重說(二)一重詳七趣以勵精修(二)一讚許(佛告)二說示(三)一總明二分(四)一通明真妄(阿難)二雙示內外(二)一內分(阿難)二外分(阿難)三總示昇沉(阿難)四結答同別(循造)二別詳七趣(七)一地獄趣(三)一總標習因交報(阿難)二別示習因交報(二)一明十習因(十)一淫習(云何)二貪習(二者)三慢習(三者)四嗔習(四者)五詐習(五者)六誑習(六者)七怨習(七者)八見習(八者)九枉習(九者)十訟習(十者)二明六交報(二)一總徵(云何)二別釋(六)一見報(何云)二聞報(二者)三嗅報(三者)四味報(四者)五觸報(五者)六思報(六者)三通結習因交報(阿難)二諸鬼趣(三)一總標(復次)二別釋(若於)三結示(阿難)三旁生趣(三)一總標(復次)二別釋(物怪)三結示(阿難)四明人趣(三)一總標(復次)二別釋(汝今)三結示(阿難)五明仙趣(三)一總標(阿難)二別釋(阿難)三結示(阿難)六諸天趣(二)一詳列諸天(三)一六欲(三)一標因(阿難)二示相(於邪)三結名(阿難)△二四禪(四)(第九卷)一明初禪三天(阿難)二明二禪三天(阿難)三明三禪三天(阿難)四明四禪九天(二)一凡外四天(阿難)二聖眾五天(阿難)三四空(五)一簡?心超出(復次)二示四空天相(若在)三辯聖凡有異(此等)四明王民不同(阿難)五結空天名目(阿難)二結成虛妄(此皆)七修羅趣(復次)三結妄勸修○二再辯五魔而妨惑亂○○三結妄勸修(二)一結妄(阿難)二勸修(若得)
以上一重詳七趣以勵精修竟。○二再辯五魔而妨惑亂(二)一正詳定境魔事(三)一普告魔事須知(即時)二會眾歡喜聽誨(阿難)三雙明魔事總別(三)一總明動魔之由(二)一明正動因由(佛告)二示迷悟得失(然彼)二別詳諸魔之境(五)一色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二別示魔事(十)一身能出礙(阿難)二身徹拾虫(阿難)三於空聞法(又以)四見佛出現(又以)五空成寶色(又以)六暗中見物(又以)七燒斫無覺(又以)八徧見無礙(又以)九遙見遙聞(又以)十妄見妄說(又以)三結害勸示(阿難)二受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二別示魔事(十)一過抑成悲(阿難)二過激生勇(阿難)三智衰成憶(又彼)四慧強成劣(又彼)五歷險生憂(又彼)六覺安生喜(又彼)七見勝成慢(又彼)八輕安自足(又彼)九著空毀戒(又彼)十著有貪婬(又彼)三結害勸示(阿難)三想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二別示魔事(十)一貪善巧(阿難)二貪經歷(阿難)三貪契合(又善)四貪辯析(又善)五貪冥感(又善)六貪靜謐(又善)七貪宿命(又善)八貪神力(又善)九貪深空(又善)十貪長壽(又善)三結害勸示(阿難)△四行陰魔境(三)(第十卷)一通明陰境(阿難)二別示魔事(十)一計二種無因(阿難)二計四種徧常(阿難)三計四種顛倒(又三)四計四種分位(又三)五計四種矯亂(又三)六計十六有相(又三)七計八種無相(又三)八計八種俱非(又三)九計七際斷滅(又三)十計五現涅槃(又三)三結害勸示(阿難)五識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二別示魔事(十)一因所因執(阿難)二能非能執(阿難)三常非常執(又善)四知無知執(又善)五生無生執(又善)六歸無歸執(又善)七貪非貪執(又善)八真非真執(又善)九定性聲聞(又善)十定性辟支(又善)三結邪顯正(阿難)三通示進修之要(此是)二重斷陰相餘疑○○二重斷陰相餘疑(二)一當機疑請(阿難)二如來釋答(二)一具答三問(三)一廣答生起妄想(三)一總明(佛告)二別示(五)一明色即堅固妄想(汝體)二明受即虗明妄想(即此)三明想即融通妄想(由汝)四明行即幽隱妄想(化理)五明識即顛倒妄想(又汝)三結成(阿難)二超答陰界淺深(汝今)三追答滅除次第(此五)二結勸傳示(汝應)
以上二正宗分竟。○三流通分(二)一世尊較福嘆述(三)一較供佛之福(阿難)二嘆滅惡之功(佛告)三述生善之德(阿難)二大眾獲益歡喜(佛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科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