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大小乘釋經部十五 方等部疏(0321-0331)
第0321部卍續藏第17册P0091 楞伽經註(卷二及五等不完), 〖唐.智嚴注〗.txt
卍續藏第 17 冊 No. 0321 楞伽經註
No. 321
註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卷第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一百一問。以世間見現在釋迦。與過去三佛有異。將明化跡有殊。而德體無二。此會權歸下四等廣明。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一百二問。佛以何故。說斷常及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一百三問。何故不說真實義邪。
而復為眾生 分別說心量
一百四問。復以何故說於心量。
何因男女林 訶梨阿摩勒
一百五問。世間果實。何故不同。有巨而味甘。復有形如男女。具如立世毗曇論明。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
一百六問。按梵李。雞羅婆山。及鐵圍金剛山等。並以何差別此十山之數。仙聖所居。今略舉三。意該餘七。
無量寶莊嚴
一百七問。此等諸山。以何土石所致。及眾寶而成。
仙闥婆充滿
一百八問。闥婆者。諸天樂神之稱。居在地上寶山之中。若天須樂。輙身現異相。便即昇天作樂。事訖。還其本處。以此闥婆。及仙人等多止寶山。故云充滿。上四十八偈半。並大慧所陳百八義問。
無上世間解 聞彼所說偈 大乘諸度門
諸佛心第一
自下四十行偈。佛牒上問。明略答。訶片及問有不周。如來教問。此之一行。即結集生起。謂佛聞前問。意請大乘度門。佛心勝義。故云第一。下三十九偈。並佛之所說。
善哉善哉問
此上所問。含諸佛心義。在益既弘。故斯重讚。
大慧善諦聽
將示深義。故先飭聽。
我今當次第 如汝所問說
次明許說。問。觀下文非次。何故兩處言次第邪。夫生為念本。下既牒生即不生。此義之次也。亦欲片問非次。
生及與不生 涅槃空剎那
初句。舉生即不生。次句。牒上之三問。
趣至無自性
此句。總答上問。兼該上下。趣即是心。至即為境。心境既無自性。餘法准而可知。
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此牒。佛與三乘。能脩行人。波羅蜜。即所行之法。諸外道。謂人。無色行。即法。此總舉。內外人法。及餘種種。悉皆無性。上之三行。總明略答。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此下八行。明牒問訶責。此之二句。牒上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脩羅
此牒上星宿日月天諸外道脩羅。上問中無。因而附出少類天耳。
解脫自在通 力禪三摩提
牒上何因神通及自在三昧。
滅及如意足 覺支及道品
上句初滅。義牒四勤及四如意足。覺支一句。正牒上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諸禪定無量 諸陰身往來
上句。義牒四禪四無量。下句。牒上眾生生諸趣。
正受滅盡定 三昧起心說
牒上云何無色定滅正受。明須彌巨海乃至滅定三昧。並是牒問。唯起心說。以為略片。
心意及與識 無我法有五
牒上云何名為藏意及識何等二無我。兼義牒五法一門。
自性想所想 及與現二見
義牒三性。兼牒自性及與心云何作有見。
乘及諸種性 金銀摩尼等
牒上云何三乘及種性誰生諸寶性等三問。
一闡提大種 荒乱及一佛
牒上云何闡提國土乱何大牟尼等三問。其大種因而附出。
智爾?得向 眾生有無有
牒上爾?淨解脫脩行者二問。其眾生有無有一句。此即片辭。明上之所問。並是眾生有無二見。
象馬諸禽獸 云何而捕取
牒上云何象馬鹿一問。
譬因成悉檀 及與作所作
牒上悉檀及緣起何所生作所作二問。
叢林迷惑通 心量不現有
牒上見癡惑一問。其心量不現有一句。即是片辭。明上之所問。但唯心量。實無有法而可現也。此該上下。
諸地不相去 百變百無受
牒上何因度諸地及百變易百無受等二問。
醫方工巧論 技術諸明處
牒上云何醫方論明處及技術等二問。並心量耳。有何現邪。
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眾生
身各幾微塵
自下九行半。以大慧問有不周。佛教重問者。略有二義。一為遣物情外。二以大慧上既言。我名大慧通達大乘者。且如妙高及四洲土地大海日月下中上身。此等形量。各用幾塵而成。知其數不。若不知者。豈曰大乘。又諸物既積微所。
卍續藏第 17 冊 No. 0321 楞伽經註
註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卷第二
於自覺非分故。說無因故。外道無有常性。
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
將片彼常。若諸外道。因無常已成常者。此縱彼義。
因自相非性。同於菟角。
此舉法喻而片。明彼妄立因相。本無體性。類於兔角。
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
明此外計。但唯言妄。故同兔角。
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明彼外道。但有妄說之患。
所以者何。
此徵所以。
謂但言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即釋也。明彼外人。但有言妄。同兔角故。於自覺因相。彼非其分。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
自下顯正。明佛真常。因於本心自覺得相。
離所作性非性故常。
釋上常義。離於所作有無性故。名之為常。
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
不同外道思量取計。
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
若計外性無已。思量為常者。此即牒計。
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
片彼不知真不思議自因之相。
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初明訶責。明彼去自覺彌遠。不應說有常不思議。
復次大慧。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四對愚智優劣。以明正智。此敘愚見。謂畏生死苦。求涅槃樂。
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
釋其所由。彼人猒苦求樂者。以不了生死涅槃。及差別諸法。悉是妄想。本來非性。
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以不了故。妄計未來根境滅已。作涅槃想。
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然大乘以自覺藏轉。而為涅槃。小乘未悟。故言非也。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
明立教所由。以根器不同。是故佛為凡愚。說三乘教。
說心量趣無所有。
明彼三乘性人並是心量者。為令趣入無所有。故下云。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
明彼小根。不知三世如來真心現境。以為涅槃。
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遂計心外現境。識浪無窮。故云常轉。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
下明辯正。前起生死涅槃等見。為斥彼故。言諸法不生。
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
明化跡雖殊。證道所說。曾無有異。
所以者何。
徵諸法不生者何。
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
此釋也。謂了自心現。本來非性。則離有無二種生見。故言不生。
大慧。一切性不生。
下再明不生。此先標也。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
喻兔馬等角。既本自不有。後亦不無。不生亦爾。
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
今舉生見。以明不生。但凡愚不實。妄計生滅。實無生。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
又明不生是自覺趣境。此句該通上下。
一切性自性相不生。
若自覺趣者。知一切法性自不生。此即該下。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
明不生之道。非愚下二見所知。
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明凡下計依正兩報。二見因此而興。
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
今明二見起之所由。謂依藏識微習轉故。則有能所二見之患。諸見起由。自茲而生。
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
夫有無二見。從妄而生。非是聖賢。有如斯過。
大慧。於彼應當脩學。
此結勸脩。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
五約五性以驗於機明其正智。此即初標。答上云何為種性等。
云何為五。
明其徵數。
謂聲聞乘無間種性。
三。明列名。此列初性。謂聞聲教。乘以脩行。不雜餘乘。故名無間。習見不易。生於後果。故名種性。
緣覺乘無間種性。
有其二種。一出無佛世。覩緣而悟。二遇佛演說十二因緣。依以受行。亦招來報。義例同前。
如來乘無間種性。
乘一如道。至成種覺。名曰如來。所乘之法。即悲智兼濟。餘准於上。
不定種性。
於三乘法。未有定種。隨說而入。習必剋成。三性具含。故言不定。
各別種性。
外道之人。隨情異執。目為各別。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
自下徵釋。將釋初性。此即先徵。夫小乘性。云何得知。
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
自下釋也。以教驗方知。若諸脩行。聞斷陰入自共相身。得涅槃者。
知時。
彼聞前說。如是知時。
舉身毛孔。凞怡欣悅。
聞上說已。遍體毛孔。悉皆歡喜。驗有此相。必由久習。此該下文。凞怡和悅之㒵。以慶今得遇。
及樂脩相智。不脩緣起發悟之相。
明小乘人。但習四諦。謂知苦斷集證滅脩道。存物而見。故言相智。不同中乘依緣發悟。
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此總結也。上並舉因而驗。方知有性。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
自下舉果而驗。言第八者。謂阿羅漢。四果四向。至阿羅漢。便當第八。
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
明羅漢斷或分齊。但伏三界現行煩惱。未斷習使。如舍利弗吐食等。斯之證也。
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
明離苦有異。以未斷習故。感變易生。伏現惑故。離分段死。謂微妙四大之形。念念易劣而變勝。非凡所測。名不思議。然羅漢辟支。住地所感。麤妙有殊。又三界漏形。壽報限分。故名分段。
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舉聲聞獲四智究竟。魔外道中。無畏而說。名師子吼。我生已盡。知苦智。梵行已立。道已脩智。不受後有。集已斷智。闕所作已辦。梵本如是。
如實知。
明二乘所知四智。決定不疑。故言如實。
脩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又脩人空無漏。獲於涅槃。生滅度想。故名為覺。若脩行人。聞之所說。發悟相生。即驗其人。是聲聞性。
大慧。各別無間者。
次釋第五各別種性。此即初牒。問。何故文不次邪。為欲前齊聲聞。後該緣覺。故爾。
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
明外人計我。以求涅槃。施身自謂。名之為我。約用稱人。眾法和合。名曰眾生。報有限分。色心連持。名曰壽命。飲食所資。以為長養。堪任於事。名曰士夫。上之六種。並我之異稱。但存我別求。悉名外道。
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有異外道。計自在等。以為作者。諸法悉滅。言此自在。而為涅槃。
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
此句。結上二人。若結小乘。法字屬下。若結外道。即法字屬上。此法之一字。該通上下。
彼無無解脫。
明彼小乘無法空解脫。又彼外道無人空解脫。
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
此總明上兩人。俱不出人法現習。而作出解。
為轉彼惡見故。應當脩學。
今總結勸學。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
三釋緣覺乘性。此即初牒。
若聞說各別緣無間。
謂所聞法。緣有十二。名為各別。擊念脩行。餘乘不雜。故言無間。
舉身毛竪。悲泣流淚。
此明中乘發悟之相。所以悲者。謂傷昔不聞。
不相近緣。所有不著。
此聞已獲益。謂悟緣空。則無相近於諸世間。不生計著。上並舉因。而驗其性。
種種自身。種種神通。
自下舉果驗機。夫緣覺之人。若化眾生。但現神通。或殊形等已。或變化無窮。
若離若合。
或離一身為多。或合多身為一。
種種變化。
或吸風納火。摩捫日月。轉換地水。如是等類。巧設異端。
聞說是時。其心隨入。
聞上所說神通變化。當知久習緣覺乘性。
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
若知彼性。應隨順說。令易受入。速獲益故。
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此總結示。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
四明如來乘性。舉勝筞脩。此即初標。
謂自性法無間種性。
舉一切法。
離自性法無間種性。
明諸法性空。合明所證之理。
得自覺聖無間種性。
此明能證之智。上明自利。
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此明利他。脩於淨土。悲濟有情。此總明悲智體唯一。
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
此牒聞說之際。
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
及聞說心境依正三報。即事即如。非思議境。不生驚怖。當知久習如來乘性。
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
第三略結。
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總結。內心契證。名為種性。聞而不怖。故名為相。
大慧。不定種性者。
五明不定。此即初牒。
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下明廣釋。隨說便悟。依學必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
此下不定。如治於地未下種子。此初治三業。未下三乘種故。
謂種性建立。
既三乘俱入。應以佛乘種性而建立之。
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釋建立之意。為超七地入於八地。無功用故。
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
明無所有地。謂覺藏心。現習俱淨。二障悉除。見二無我。名無所有。
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此會昔權說住寂聲聞。不得作佛。今依大教。畢定當成。此舉聲聞。意該餘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
梵云窣嚕多。此云流。梵云槃那。此云入。具言入流。此牒初果。
往來及不還
往來。牒第二果。人天一往來生。不還。牒第三果。欲界惑盡。生於天上。不來人間。故言不還。
逮得阿羅漢
此牒第四。及得羅漢。
是等心惑亂
此句總破。明上四果不離心量。故言惑亂。
三乘與一乘 非乘我所說
明三一俱權佛之所說。然。三約一設。一對三施。三既不存。一亦非有。
愚夫少智慧 諸聖遠離寂
明迷悟所由。以愚夫少慧。起三一見。諸聖遠之。會於本寂。此乃非一之一。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教 住於無所有
何建立三乘
明第一義。心本非漸頓。若脩行者。住無所有真實之心。何有三乘可立。
諸禪無量等
此牒四禪四無量心。
無色三摩提
牒無色界四空處定。
受想悉寂滅
牒滅受想定。
亦無有心量
此句總破。彼實無有。但心量耳。
大慧。彼一闡提。
三約闡提以明如如。於中有二。初總。次別。今就總中。彼一闡提者。指彼昔教斷滅善根無信善者。答上問中云何一闡提。
非一闡提。
此總非也。明如實之理。聖凡等有。猒惡生死。欣求涅槃。善根既生。故言非。
世間解脫誰轉。
第三反釋。若闡提人。定不成佛。誰轉生死染法。而得解脫。既有可轉。故知闡提非也。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
今明別釋。廣開前義。此即總標。
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
此即列也。斷諸善品。及執小謗大。名捨善根。二者發弘誓願。不取寂證。
云何捨一切善根。
將釋捨善根人。此即初徵。
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
自下釋也。捨善根人。謂於大乘滿字菩薩藏中。心懷不信。故口發惡言。
此非隨順脩多羅毗尼解脫之說。
然隨順大乘三藏學處。此人非撥下信。名為闡提。梵云素怛囉。謂詮定學。毗柰邪。詮戒學。阿毗達摩。謂詮慧學。今言解脫。即是慧也。
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此即結也。由捨善根。不得涅槃。名為闡提。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
次明本願方便。誓化眾生。不取涅槃。亦同闡提。此明標舉。
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
此明反釋。舉其本願。總為一句。要令眾生般涅槃已。然始涅槃。成佛未期。故名闡提。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
約願而釋。彼令眾生般涅槃已。方取證者。齊不得涅槃之義。
此亦到一闡提趣。
若爾者。此之菩薩。亦同闡提之義。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次明料簡。此初徵問。有其兩意。此先徵。菩薩云何畢竟不得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
自下答中。將明非闡提義。故此先牒。
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此正明非義。約願狀同。據行即非。然以菩薩。知諸法寂滅。體即涅槃。更不別求。故言不般。豈同邪斷之人。
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
次欲明邪見之人非闡提義。故此先牒。宜牒上問。文勢易顯。
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
自下釋邪斷之人。以佛本願加持力故。於六趣中。或今後世。令善根還生。故不名一闡提也。
所以者何。
假問徵起。
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
以佛本願。誓於眾生大悲無捨故。
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此一句。結上菩薩闡提。今置之在末者。梵本例然。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
自此已下。答自性經。此初標勸者。令窮三性之妙。故言當善。
云何三自性。
次明徵數。
謂妄想自性。
三明列名。謂內外諸法。從虗妄有。故言妄想。
緣起自性。
妄計體性。假因緣而生。故云緣起。
成自性。
謂離緣妄。聖智所行。圓滿無缺。故云成性。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自下略釋。妄無體性。依相而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下明廣釋。此初徵問。以何故說妄想自性。從相而生。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
自下佛答。先明所從之相。即內外緣起。妄依此生。今言緣起自性者。謂瓶等外緣。行顯現者。陰等內緣。以從心行所現故。此等內外。各有名相事相。故言相相。然。妄心所緣。不出此二。故先舉之。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
自下明能從妄想。由計所緣境故。即有二種妄想而生。如來正覺。建立而說。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此明列也。明名事二相。依計著故生。
名相計著相者。
三明牒釋。此先牒初。
謂內外法計著。
夫名相者。依內外計著而生。
事相計著相者。
此牒第二。
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
謂依彼內外事相。而生計著。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
此則總結。
若依若緣生。
次釋緣起。謂依者因也。明因緣所生。悉名緣起。
是名緣起。
結示可知。
云何成自性。
三。釋成性。此初徵名。
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
無別成性。離妄得名。道既惟微。聖智方證也。
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此辯成性。謂自覺聖趣離念之境。乃成性之義。
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三結成性。亦曰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則成相
次偈頌。明五法三性互相収攝。謂五法中名相覺想。即三性中緣妄二相。正智如如。即五法中二。是即成相。三性中一。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今此總結。明五法等。是自覺聖智所脩行境。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脩學。
此則勸脩。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
三明二無我。答上問中何等二无我。今欲發明勝義故。初標勸。了我即無我。故曰善觀。故經云。於我無我而不二。
云何二種無我相。
假問徵起。
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人即主宰。法即五陰。陰中無主。稱曰人空。了陰即空。名法無我。此二相依。故斯雙列。
云何人無我。
自下廣釋。先明人空。此即初徵。
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
夫虗妄人見。本由迷法。今還約法。以明非有。我即是人。我所是法。二見齊觀。照本性空。故云離。
無知業愛生。
次窮陰因。從業愛等起。
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
復窮無明。從眼等諸根。色等諸塵。能所攝受。六識計著而生。以梵言多倒。故云生識。
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
今總明根塵依正等報。並自妄心。假施顯示。即知。上來我所業愛。相緣而生。從本已來。性相空寂。則我所何有。我既非有。無我亦云則人空之義。今言一切諸根。即六根也。自心現。即六塵也。器謂依報。身即正報。並從藏識而現。故知。自妄施設顯示。上約法以明人空。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猨猴。
自下約喻。舉五觀門。以明無我。此舉無常門。夫我謂常義。今既無常。故無有我。文標六喻。上五喻身。下一喻心。如水奔流。種牙變易。燈籍眾緣。飄風不住。浮雲起滅。上來諸喻剎那變壞。此身亦爾。豈有常邪。又心之躁動等。若猨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義焉在。
樂不淨處如飛蠅。
第二舉不淨門。明其無我。然一切世間。貪樂此身不淨之聚。卅六物穢惡之軀。如彼飛蠅翫於臰處。我是淨義。故知無我。
無猒足如風火。
三舉苦門。以明無我。我者樂義。今貪欲無猒。如風中之火。逢薪轉熾。追求不得。為苦所惱。既無有樂。故知無我。
無始虗偽習氣因。如汲水輪。
第四舉不自在門。以明無我。一切眾生。為無始虗偽習業所繫。往來三界。如汲井輪。循環不息。為愛水故。溉灌業田。即業因所推。故無有我也。
生死趣有輪。
法合。以生死六趣三有流轉。故說為輪。
種種身色。幻術神呪。機發像起。善彼相知。
五舉空門。以明無我。然諸眾生。雖有身色相貌宛然。以三喻驗之。空花不異。如幻化人。神呪起死。機關木人。雖若云為。實非我。
是名人無我智。
向以法喻推折。即體皆空。辯述既周。故此結示。
云何法無我智。
次明法空。故此先徵。
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
第三廣釋。謂覺陰入。但妄計自性。本來非有。即法空義。
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
自下舉陰。欲例餘法。如前所知。陰非我所。窮其本也。乃妄業為因。展轉而有因緣生法。體即不生。既性自不生。故無動搖。故法句經云。從緣無起作。本來無所動。
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
今例該萬法。義齊於陰。本無所動。自共相境。及不實妄想。性自離故。
妄想力故。是凡夫生。非聖賢也。
此分凡聖。凡則妄想。聖則不然。為今脩行捨凡從聖。
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
釋上聖見。捨離四種對治教門。
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總舉勸觀。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
自下廣明觀益。如前所說。通達二空。知理平等。即為初地。所證不遙。故云不久。
菩薩無所有觀地相。
釋初地相。明脩行者。達一切法悉無所有。名初地觀相。
觀察開覺歡喜。
明初地益相。又釋得名所由。往在有纏。沉淪結縛。今悟心性本無所有。累漏斯云。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名為歡喜。
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既入初地。乘茲一道清淨之心。漸次增明。能超第九。獲法雲地。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
明十地之報。以彼菩薩。證十地時。感無量大寶莊嚴。大蓮華座上。有大寶宮殿。裏有寶師子座。此事。具如華嚴經第廿八所明。
幻自性境界脩習生。於彼而坐。
此釋所由。謂此菩薩。往昔脩行一切諸法如幻如夢。空慧所成。其身姝妙。可於華座。
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遶。
明獲此益。亦以十地菩薩眷屬圍遶。
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
時彼菩薩昇座之時。十方諸佛。遙伸其手。灌摩頭頂。
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
此明舉喻。猶彼輪王。授太子位。令灌頂師。以水灌頂。等無有異。
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
明此菩薩。超於十地。到如來自覺聖趣。行德圓滿。
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明入佛位。證會法身。
見法無我故。
釋其所以。上之勝益。由見法空。致使如是。
是名法無我相。
三明結示。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脩學。
此總勸脩。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
今明立謗。乃有無之類。以前文明我即無我。恐捨有取無。墮於二見。故重料簡。答上問中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此初問中標宗而請。
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
次舉益中。明其離妄。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正梵云頞耨怛㘕。此云無上。三藐此云正。三名為等。勃陀稱覺。諸佛正等覺。非三乘境。故云無上。此由離見。獲斯勝果。
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
此結益相。獲正覺已。離斯二見。圓證法身。故云不謗。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為生前後問答。經家敘述。
建立及誹謗 無有彼心量
自下先明偈答。此明立謗本無。但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此明立謗。以心迷依正。生茲二見。
愚癡無智慧 建立及誹謗
此結二見起由。以愚無智慧。墮於二見。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
自下長行。廣釋前義。此經家生起。
有四種非有有建立。
先明建立。此則初標。
云何為四。
所謂徵起。
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此列四名。謂非有相見因性之中。而橫立也。
是名四種建立。
略結顯示。
又誹謗者。
次辯誹謗之中。此初標牒。
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
次釋。謂先計為有。後滅為無。而生誹謗。
是名建立誹謗相。
雙明結示。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
自下釋前四種建立。此先明徵起非有相也。
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
自下釋也。謂陰界入。本來非有。而妄生計著。
此如是。此不異。
此則總破。謂指前如是陰等。畢竟體空。曾無有異。
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明結示。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虗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
此非有相。但從無始過習而生。重明結示。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
次明非有見中。此亦初牒。
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
次釋。妄於陰等。計有我人等性。有所知見。實自非有。
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第三結示。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
三明非有因中。此亦初牒。
謂初識。
次釋也。謂小乘計。識初受胎。攬父母精血。為受生之始。計以為因。若據大乘。以第八藏心習種所依。計為生本。此明敘計。
無因生。
此明破辭。謂本無有因。何所從生。
後不實如幻。
前因既無。後果何實。
本不生。
上所計因者。本自不生。此總結。
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
前破因無自起。今片緣非共生。假令計眼等五緣。為生之方便者。然此所生。未離生滅。有何體性。言生已生相。實已住相。還壞滅相。
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結示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
四釋非有性中。此初牒也。
謂虗空滅般涅槃非作。計性建立。
次敘見也。謂計空非擇滅及以涅槃。此三非作。名曰無為。執有體性。存之為實。此外道小乘。通作斯計。
此離性非性。
一句總片。明上所見。本非有無。但妄計耳。
一切法。如菟馬等角。
以喻曉之。明於諸法。如兔馬等角。本自不有。今非不無。況前所計。離性非性。
如垂髮現。
言垂髮非有。由翳目而生。法亦復爾。
離有非有建立及誹謗。
此合上兔馬角喻。
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聖賢也。
此合上垂髮。愚妄所見。非諸賢聖。
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結亦可知。
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脩學。
總結離見。以勸脩行。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
第二明四門之意。夫教之所設。為自趣究竟。及安樂眾生。自利利他。傳燈之義。此初總標。明其自益。
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
今明利他。為安群品。作種種形。隨應而說。
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
此喻明化意。如彼妄性。依緣起生。明諸佛化身。應機而現。
譬如眾色如意寶珠。
此重顯前喻。寶珠無心。而隨色變。表法身非相。物感則形。
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
自下法說。明佛以大悲。普現諸剎。示作佛身。亦有菩薩聲聞八部圍遶。
悉於其中。聽受經法。
隨所化處。復有受化之徒。聽受經法。
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
明所聞法。
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
此明聞說如幻夢等。能離外道二乘人法等見。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
自下明以聞教故。復獲初地。乃至七地已上。那由他定。
得三昧已。遊諸佛剎。供養諸佛。
既獲三昧。能遊佛剎。供養諸佛。聽受未聞。
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
明此菩薩。非但歷供諮受。復生天宮。讚三寶。現佛身。
聲聞菩薩大眾圍遶。
明所現佛身。亦有眾所圍遶。
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
明佛所說。以覺自心現。度諸眾生。
分別演說外性無性。
又為眾生說外無性。
悉令遠離有無等見。
為令受化。離二邊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 佛子觀察
但有心量。名曰世間。勸諸佛子當善觀察。
種類之身 離所作行
應若摩尼無思而發。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明所起化身。由獲力通自在成就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自下舉空無生等者。為顯上四門至趣。此標宗請。遠詶上云何空何因。今所言空。明前五法非有。離性。即三性體空。無二。即二我兩亡。無生。欲明八識不起。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
自下舉益。此明離妄。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其獲果。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
下明佛將詶答。必先飭三慧。後乃答之。諦聽者聞慧。善思謂思慧。念之即脩慧。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明大慧既蒙佛誡許。故敬而飭。唯(翼水反)者。敬譍之辭。恭於諾也。
佛告大慧。空空者。
自下廣釋。此明總答。謂初牒□空門。意說餘三。今重牒空者。上空即指其前問。下空乃是牒辭。
即是妄想自性處。
此釋空之體性。只道妄計有處。即是其空。更無別理。餘門例然。
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次明說空等四門之意。良以妄計有者。故說於空。餘三准此。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
上已總答兩問。下別釋空等四門。今先釋空門。此初標也。然諸經辯空。自有增減。今經雖略。其義不殊。
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次列七名。
云何相空。
第三牒釋。初徵相空。
謂一切性自共相空。
此明釋也。謂一切諸法自共相空。此略標釋。
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
夫緣起之法。假積而成。既了無性故。自共非有。
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
所言相者。皆從三合而生。今了自之與他。俱亦無性。相依何住。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
第三合也。
是名相空。
第四結也。
云何性自性空。
將明性空。此亦初徵。
謂自己性。自性不生。
上觀總相不有。今觀別性亦無。故言自己性不生也。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此亦合也。
是故說性自性空。
總結可知。
云何行空。
三釋行空。此亦初徵。
謂陰離我我所。
次釋。行謂五陰。陰行既空。故我所非有。
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
前推陰果。今乃窮因。夫言陰果。要因無明愛業招感。無明既無體性。業果依何而生。因果兩亡。故行無所有。
是名行空。
此結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次明無行亦空。對有行生死。說無行涅槃。窮行既其不有。豈有無行可存。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
今明第五。此即初徵。
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
次釋也。明妄為言本。言由妄生。既了妄性空。故言說非有。故諸法離言。
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三結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六明義空。此亦初徵。
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
次即釋也。謂得自悟之智。了若目前。現習既亡。故物無不寂。是知諸法即第一義。
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三結顯示。
云何彼彼空。
自下釋第七。此即初徵。謂二法相望。更遞為彼。故言彼彼。
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
次約法而釋。謂此無彼物。彼無此物。各闕一邊。互執興見。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
自下喻說。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法優婆姨。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無象馬諸畜。約此名空。
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此反明之。非無精舍及以比丘。而說為空。但無象馬。說為空耳。
非餘處無象馬。
此明餘家但有象馬。而無比丘。故說為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
自下法合。明一切諸法。更遞相彼。
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
更相無故。名為彼彼。
是名七種空。
總結上七種空義。
彼彼空者。是空最麤。汝當遠□。
□□□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自下兩偈。頌上四門。此二句頌初空門。明佛說畢竟空義。性離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彼業不壞
此二句頌無生門。明五陰如幻。本來非實。又言彼業不壞。欲明性自無成。總約苦集。以明無生。
虗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此兩句頌無二門。舉二乘外道三種無為。明一切二邊。亦皆如是。
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此二句頌離自性門。謂愚夫妄想。執為自性。諸聖既離熟為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脩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自下明空等四義。貫入眾經。無有一法不含斯理。
諸脩多羅。悉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自下會權歸實。而諸經有不說空等門者。但以希望不一。樂欲有殊。故佛應機。遂教門差別。而真實在乎心悟。不在文言。
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
此舉喻。如彼群鹿。被渴想所誑。妄見陽?。謂之為水。而實非水。一切眾生。為妄心所惑。取文字為真。莫能自反。
如是一切脩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
此明法合。然文言所辯。為令愚夫。發於欣樂。而真實聖智。逈出名言。
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勸依實義不著文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脩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清。轉卅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自下辯如來藏者。意有多種。一殊外道。二會權實。三明說有不乖於空。此初問中。牒於昔教。謂如來藏性。本自清淨。具佛相好。備在眾生。約因說果。稱為轉入。
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前法。次喻。如大價金寶。垢服所纏。眾覩棄之。莫能尊重。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合上大寶。
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
此舉陰等三毒妄想塵勞。合上垢衣所纏。
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明上之所說。非獨釋迦。乃諸佛同說。此都結有藏非謬。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邪。
第二正難。如來說藏。與外道不殊。
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
此釋同外道我之所由。謂外道計我。其義有三。一者體常名為作者。二者雖在五陰。而離於求那。三者遍歷諸趣。實非生滅。佛今說藏。義亦如之。謂藏性清淨。能興造趣生。雖處穢纏。不為所染。復性非為作。而物無不周。然則藏我名殊。所計非異。故招斯難。
世尊彼說有我。
此之一句。雖結外道說我。意明藏義是同。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自下佛答。此即先標。總明不同外說。
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
自下廣明不同所以。略述藏義。有一十二名。此舉三空三句。即藏之異字。外道說我。則不如是。
如。
無二無別故。
實際。
諸邊不動故。
法性。
理無變易故。
法身。
淨法聚故。
涅槃。
離生死故。
離自性。
非所有故。
不生不滅。
本不然故。
本來寂靜。
絕喧動故。
自性涅槃。
體圓寂故。
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此總結上來諸句說藏者。斯乃一體。應物異名。豈同外道立其定分。上來略明不同外道之說。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此第二明說藏之意。良以外道執有。怖於無我。然佛為誘化故。隱彼空名。假說於藏。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此結勸。今後脩行。聞斯說藏。不應同我見而計。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功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此喻及合。廣明前說藏。不同外道所由。說藏等異名者。並應物施作。如彼陶師。於一聚泥。隨前人所須。造作眾器。等無差別。鍊土作器。故名為陶。
如來亦復如是。
合前陶家。
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合前泥聚。
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
合前以人功等。
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合前作種種器。
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此釋不同所說所由。
是名說如來藏。
此明結示。上來總明不同外說。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
自下重明說藏之意。佛昔一時。入池洗浴。有諸外道。咸作是言。我觀瞿曇。實一切智。以所演義。多說虗空。故我不能依其受學。然佛知彼等道機將熟。開引計我。故說於藏。此舉昔說藏之所以。斯乃說空為藏。今昔豈有相違。
令離不實我見妄想。
自下明佛說藏。有其三意。此即初令離妄我故。
入三解脫門境界。
次入三脫脩善品故。
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冀疾獲證大菩提故。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
此結說藏。若不爾者。則同外計。
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此總結勸捨邪依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
外道所計。由我人等令陰相續。
緣與微塵
又計微塵等與生法為緣。
勝自在作
或計一切悉是勝妙自在天之所作也。
心量妄想
此句總片並心妄想。此但頌外計。反之為正矣。
註楞伽經卷第二
卍續藏第 17 冊 No. 0321 楞伽經註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 一切佛語心品 卷第五
大敬愛寺沙門 智嚴 註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
此初標請宗通之相。
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
次舉通法之益。
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
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
以了宗通。不隨妄想及邪魔等見。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飭聽許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敬而受飭。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
將明廣答。此約人標數。
謂宗通及說通。
次列宗。謂聖趣說明權濟。
大慧。宗通者。
先初牒宗。
謂緣自得勝進相。
次釋宗□。□繫心內悟。漸次增明。故云勝進。
遠離言說文字妄想。
□證之道。體離言字及妄想者。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趣無漏界自覺地。
證入法身。現習俱淨。名□漏界。此即如來自覺之□。
自相遠離一切虗妄覺想。
明自得□境。從本已來。性離虗妄。
降伏一切外道眾魔。
以此一實之道。超過諸見故。能降眾魔伏外道。
緣自覺趣。光明輝發。
明自覺聖趣。發知慧暉。假使名壁莫之能礙。
是名宗通相。
總結。如實虗融。廓然無擁。可謂宗矣。
云何說通相。
徵說之相。
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次釋說通。謂大小二乘。九部教典。其中名數。如餘經所明。然聖教至趣。體離一異有無四句之相。
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
然聖人以無住巧便。應機開演。各令獲益。亡乎我所。而利物靡窮。即說通之義。
是名說通相。
三明結示。
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脩學。
此結勸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宗及說通相 緣自與教法
此標宗說名義。
若見善分別 不隨諸覺想
了達宗說。即不隨妄覺。此之一偈。總頌二通。
非有真實性 如愚夫妄想
明有無非實。如愚之妄計。頌上謂有世間。
云何起欲想 非性為解脫
此訶。何故於有起欲。又取彼非性。為解脫哉。
觀察諸有為 生滅等相續 增長於二見
顛倒無所知
凡觀有為。起生滅二見者。斯由無知所起。
一是為真諦 無罪為涅槃 觀察世妄想
如幻夢芭蕉
了一諦涅槃。則觀世如幻。本來不實。頌上性相寂靜。
雖有貪恚癡 而實無有人 從愛生諸陰
有皆如幻夢
明貪恚妄有。實無有人。假使從愛起陰。皆如幻夢。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不實妄想相。
自下約二諦平等。顯上宗義。此先請不實妄想之相。
不實妄想。云何而生。
次問不實妄想之所生。
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
三問不實妄想之體。
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
四。問不實妄想之所起。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一切天人。
今佛先讚諸者。以所問意利樂廣多。故斯嘆美。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次明飭許。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敬讚受飭。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
自下佛答。明外五塵義體無實事。此詶初問妄想之相。
計著妄想生。
由計外境。即妄想隨生。答上第二問妄之所生。
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現增長外道見。
以能所計故。不知心量。墮於有無。增長外見。答上第三問妄想之體。
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夫妄想所起。因於習氣計諸塵義。復由心數計我所而生。此答上第四問妄想所起。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
自下。大慧將欲興難。牒前所答。今即牒佛之初答不實之相。
計著妄想生。
此牒第二不實所生。
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
此牒第三妄想之體。
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
此牒第四妄之所起。
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
今第二。述大慧舉真俗二諦。明其設並。此標世諦性非有無。
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
今述第一義真。亦非根量譬因之相。
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
此第三。明大慧徵詰真俗二諦義稍不齊。
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
此第四正難佛說真俗兩諦。墮生不生者。怨非世尊說邪因論耶。
說一生一不生。
此第五釋難。以佛說真俗兩諦。一有妄生。一即非生。故墮邪論。上明大慧難辭。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次明佛答。此即總非前難。謂。佛之自覺。尚不存於真俗。豈有生不生耶。
所以者何。
次徵。非一生一不生者何。
謂有無妄想不生故。
三釋。聖智所照。尚不見真俗可得。豈有生不生耶。
外現性非性。
以妄不生故。了知外性本來非生。
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
此明滅妄所由。以覺心現故。即有無二妄。無所從生。上總明。以實相遣難。
大慧。我說餘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
自下方便會通。謂佛前所說妄想生者。但說彼愚夫自妄而起。非是如來而有斯過。
云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
此假以徵起。若不說不實妄想者。云何令愚。離我我所等因緣之過。
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
又云何令愚。覺於心量。而身心轉變耶。
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
復云何令彼明解諸地。入於如來自覺之境耶。
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
復云何令彼。離五法三性對治等見。由佛上說不實妄故。令於愚夫。離妄自覺。明解諸地。入佛境界。離對治門。獲如斯益。其云何愚夫四字。該下諸句。文理斯顯。
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
今總結前說妄之意。
知如實義。得解脫自種種妄想。
若眾生知實即能脫妄。茲為利物。豈佛有斯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下偈總十四行半。此舉世間從因緣生。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此明片也。謂由妄想。不了因緣空故。著於四句。不知如來離句自通。
世間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
亦非非有無
此舉世間離茲四句。
諸因及與緣 云何愚妄想
此訶彼見。若因緣既爾。云何愚夫強生妄想。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如是觀世間
心轉得無我
今明觀益。謂如是觀世離句者。即執法心轉。得法無我。上總明緣非四句。
一切性不生 以從緣生故
明一切果性。本自不生。以從因緣之所生故。
一切緣所作 所作非自有
明一切果性。既從緣所作。故知非自有也。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過故
夫二事之過。如瓶上生瓶。此明略牒。
無二事過故 非有性可得
既無二過。即自性非有。上之兩行。破所生之果。
觀諸有為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
我說為心量
自下總片上見。若言觀諸有為。離於能所。復言無心可得。此亦未離心量。
量者自性處 緣性二俱離 性究竟妙淨
我說為心量
夫量者。能緣心。自性即所緣境。若言緣性雙離。謂會真淨。斯亦心量。
施說世諦我 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
無事亦復然
若謂我法二空。而為究竟。斯亦心量。
有四種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舉四等齊真俗不二。此中相者。謂相無相等。二因性。謂因果平等。第三無我者。諸我無我等。第四修脩。能所平等。兼該一切。
妄想習氣轉 有種種心生 境界於外現
是世俗心量
由習轉心生。境便外現。此之心境。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不有 心見彼種種 建立於身財
我說為心量
此明外現非有。由心故生。立彼依正。亦為心量。
離一切諸見 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
我說為心量
上破世諦心量。自下明真諦亦為心量。若謂離能所。又復言無得無生者。斯亦未超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我說為心量
此行。若言有無雙離。謂心無縛者。此亦心量。
如如與空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夫如與空際。涅槃法界。及意生身者。並約法身。一相應物。而施異名。若尋言取著有所得者。亦心量耳。上偈及長行。文雖異說。大意破真俗二見。令物會於中道。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
今明語義。欲令依義不依於語。此大慧初問。引於昔說。
云何為菩薩善語義。
次請善語義之方便。
云何為語。云何為義。
三徵語義之相。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次佛答中。此先飭許。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敬受所飭。
佛告大慧。云何為語。
三明廣答。先釋語中。此明初徵。
謂言字妄想和合。
今釋語中。謂言字及妄。三事和合。為其語相。
依咽喉脣舌齒齗頰輔。
次依咽喉等八。發生言說。明其語緣。
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
三以彼我相對。及久遠言習。此並發語之因。
是名為語。
三總結示。
大慧。云何為義。
第三釋義。此亦初徵。
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
次正釋義。謂離妄及言者。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不思議第一之義。
是名為義。
三明結示。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脩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
此明脩義方便。
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
謂修義獲益。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
三總結示。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
今明妙達語義之相。此總初標。
若語異義者。
今牒異計。
則不因語辯義。
夫異則天乖。義豈因語而辯。此即反釋異義不成。
而以語入義。
現見世間。由語入義。既語義相因。不可言異。斯即順釋。
如燈照色。
然以語入義者。如因燈而見色。不可稱其異也。若破不異。一准於前。但轉勢而已。梵文之妙。其在茲乎。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
今舉不生滅法。及三乘一乘。心性平等者。有其二意。一明上語義不異。二則片不二見斯過。義該上下。
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
此明二見。謂如世凡夫。緣言計義。必墮立謗二邊。若計言義是有者。即建立所收。復謂言義俱無。還同誹謗。此明略標。
見異建立異妄想。
此即釋也。若情見言義是異。即立之為異。斯則妄想一。亦准此可知。
如幻種種妄想現。
自下舉喻。此略標。譬如幻術之法。及所幻人。或言一異者。斯則愚夫妄想所現。
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此廣喻也。若見幻與幻事。作一異見者。是凡愚所知。非諸賢聖。譬計言義。亦復如之。然聖賢之人。本不住於言義。豈有一異同於幻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此明死。愚妄情立法。業報隨生。誹謗亦爾。文略不具。泥犁。正梵云捺落迦。謂眾苦逼切。此云地獄。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復非無我
以士計言義一異故。借外計陰我。例而破之。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此明縱也。若一切言義。悉皆有性。如凡陰我者。
若如彼所見 一切應見諦
此舉相望破。謂若計言義。如陰我者。一切外道。皆應見諦。然諸外道。既非見諦。故知執言義者。亦復如之。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此總順釋。上二句片有。下句遣無。合明中道。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
下廣明知識者。為令依智不依於識。答上問中諸智有幾種。此初標計。
若善分別智識相者。
自牒所許。
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
舉通法益。
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益。
大慧。彼智有三種。
廣釋相中。此初標數。
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次列其數。
云何世間智。
三明徵釋。此初徵世智。
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
次釋。但愚計有無。悉為世智。
云何出世間智。
次辯出世。此亦先徵。
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
次二乘之人。計陰等為有。
云何出世間上上智。
將明上上。此亦初徵。
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
明諸佛菩薩。照於如實。見一切法。本無生滅。不住有無。此即上上之智。汎明三種者。為顯勝令脩。
入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獲佛地證二空者。斯由勤脩自覺之所成就。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
上明智之差別。今辯智識優劣。此初對可知。
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
次約墮二邊相。悉名妄識。超為正智。
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三明增長相見。名之為識。離相為智。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
四明應物有異。謂應凡夫故。知於生滅。化二乘故。知自共相。同菩薩故。知不生滅。然智唯是一。而應物斯殊。
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
五明心無障礙。目之為智。為境所礙。此則為識。中間境界二字。該通上下。
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六明以根塵識三事和合。為生識方便。名之為識。無三方便。乃名為智。
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七明但心有所得。名之為識。若無所得。即名為智。
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明智體。謂自得之智。本自有之。性非生滅。但以離妄言生。妄覆謂滅。如水淨月現。水濁影沉。而月性常爾。本非出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集業為識 不採集為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下偈有七。今雙標識智。兼明觀益。
逮得自在力 是即名為慧
謂心無所礙。故生三界。作大饒益。得力自在。故名為慧。
縛境界為心 覺想生為智
此標真妄。謂纏縛外境。此即妄心。若覺念不生。乃名真智。
無所有及勝 慧則從是生
此明觀益。謂第八佛地。無功勝慧。並由覺想而生。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此明八地已上。無生勝慧。離八識思想。即真實無生。
得無思想法 佛子非聲聞
又明顯勝。若得無慮無察無思無想者。斯則菩薩。非謂二乘。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夫言忍者。通三賢十聖。總分有五。謂信伏順無生忍等。並菩薩所行。然寂靜勝進忍者。即佛智清淨。
生於善勝義 所行悉遠離
明佛忍淨智。從勝義諦生。心想所行。悉皆遠離。故解深密偈云。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息諸諍論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想。
我有三種智 聖開發真實 於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明如來。為開發凡聖。令悟真實。示有三智。其實一道。若於彼正覺所思。物無不攝。此即如來寂靜之智。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明彼二乘。不與佛智相應。以此妙智。離諸所有。
計著於自性 從諸聲聞生
然二乘所見。以計著為心。由此義故。不應佛智。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超度諸心。斯為佛智。成上智離諸所有。
復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
今明轉變。顯前識義。轉變。即心境二邊因緣都稱。或境轉心變。或心轉境變。此總初標。
所謂形處轉變。
形即正報。處則依報。
相轉變。
謂青黃等異。及男女差別。
因轉變。
計一切法從因而生。
成轉變。
計於我所決定不壞。
見轉變。
計四句見。外道所知。
性轉變。
執真妄善惡。及以四大。各有體性。
緣分明轉變。
計緣能顯果。故曰分明。
所作分明轉變。
執果從緣生。事相非謬。
事轉變。
計於一切有為之事。
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
初標因論超見。今結依見興論。故見論相依。俱名轉變。
云何形處轉變。
自下明釋。初以例後。今徵牒初變。
謂形處異見。
謂計形處各有差別。此明法說。
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
次舉外喻。然外道計造色有變。非謂性大。如金造器服。但所造有變。而金性不易。
一切性變。亦復如是。
明一切形處等變。亦復如之。此釋初訖。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
今舉初該八者。總明敘計。
彼非如非異。
自下釋破。此即初標。然聖人非如。彼見亦復非異。以即妄即真。即事即理。故順而不同矣。
妄想故。
然凡夫妄故。不同聖人。
如是一切性變。當知。
舉上九種。以例諸見。當知凡聖道別。而真妄殊途。此句該通上下。
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
此舉世間妄見轉變之相。以例前見。謂轉乳成酪。生酒為熟。生果亦爾。其類寔多。
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
此破凡夫妄見之相。
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脩習。
明彼凡愚。以妄熏習故。作如是見。上總片凡愚妄患。
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此釋上非如非異。謂聖了諸法性非生滅。如見幻色。本無轉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 四大種諸根 中陰漸次生
妄想非明智
偈文有二。此破外道小乘等見。謂外計形處時節。及以諸根。悉皆轉變。復計諸趣捨前身已。中陰續生者。則二乘所見。
最勝於緣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間緣起
如乾闥婆城
此頌聖見。謂佛於緣起。不同凡妄了從緣法。如彼乾城。今舉聖見者。為令悟佛知見。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
今舉縛解而請者。然生生死涅槃等法。俻在其中。欲令眾生。逈超二見。入於中道。遠詶上問誰縛誰脫。
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
將明舉益。此即重牒前宗。
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
初明通權益。謂了佛方便說於相續者。令離續故。即內自無繫。不著名言。說不相續。亦復如是。今舉一邊者。准而可知。
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
次明捨詮益。既了縛解。則不滯文言。及以妄覺。
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曜。
三明起化益。謂若聞此說。則能遊佛剎。示眾圍繞。十力自在。獲於神通文義二持三空之印。現諸變化。放大光明。
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
四明無功益也。謂得佛慧。妙悟十願。不假方便。任運而化。此明法說。
猶如日月摩尼四大。
次舉七喻。顯彼無功。如彼日月不思而照。又類如意滿願無心。復地載水潤。火熟風持。功成不念。菩薩利物。亦復如是。
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
五明獲果益。謂諸地離妄。了一切法。如幻夢等。悟於地證彼法身。
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
上並自利。今舉利他。謂於眾生。隨其所應。說法開導。
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復令彼安住如幻夢等。及離有無生滅妄想。又令不著言義。證會法身。轉加殊勝。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下明佛答。先讚飭許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敬飭。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
自下廣答。明諸眾生於一切法。隨說而計。起相續見。此即總標。
所謂相計著相續。
次明列也。謂見聞於相。而起相續。
緣計著相續。
謂於緣念著。
性非性計著相續。
聞於有無。而生計著。
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
聞世諦有生。真諦不生。起相續見。
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
又聞不善有滅。善法不滅。隨說而計。起相續見。
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
又聞乘及非乘。而生計著。
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
又聞凡境有為。聖境無為。而生計著。
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
又聞諸地執有體相。
自妄想無聞妄想計著相續。
又以久遠妄習。計著見故。
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
又計有無等見。為外道依起於相續。
三乘一乘無聞妄想計著相續。
又聞說三乘一乘。起推實見。
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
三明總結。此者即前文所列。餘乃汎該。並是凡愚自心妄見。
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
以斯相續。愚妄因此而生。上總法說。
如蠶作蠒。
次明舉喻。
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
今明法說。謂三界凡愚。更相纏縛。以二見絲。甚於彼蠶。
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
上並牒計。今明正解。此則初文。一謂彼前所計。本無縛解。二者於第一義。亦無二相可存。義勢兩兼。括囊俻矣。
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
此明釋也。由見寂無妄故。縛解非有。
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
此舉見寂之人。謂諸菩薩。此句義該上下。
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
明前菩薩。覺外無性故。心現本無。
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
今明了性所由。以此菩薩。隨順證入。本心現前。即知有無二邊。一切諸性。悉皆無相。
見相續寂靜故。
外無性者。由見相續悉皆寂靜故。此句。該通上下。
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
此明總結。
大慧。彼無有若縛若解。餘墮不如實覺知。有續有解。
此第二雙標凡聖二見。以彼聖人。悟如實故。本無縛解。諸餘凡夫。墮不如實。見有縛解。
所以者何。
此句所徵。義通凡聖。
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
此雙釋二見。若釋聖見者。即言謂於一切法有及無有。皆悉是無。又無眾生可得。以無一字。該括上下。明人法俱非。此明聖見。又釋凡見者。即言謂於一切法有無。此之有無是眾生可得。以有無二字。該於上下。此釋凡夫墮不如實。兩釋同用一文。斯亦梵言之妙。
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
第三。約就三毒。明續即不續。此初。約人標數。
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
次釋。謂愚夫。以三毒愛故。必獲來報。亦報亦有喜愛。與身俱起。
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
以三毒不斷故。三有五趣。相續受生。
彼相續者續五趣。
此重釋也。以彼三毒相續故。續於五趣。上總敘見。
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次即破也。謂了於如實。三毒相續既亡。則縛解俱淨。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
四約三緣。以明三脫。謂根塵識等三緣方便。令業識續生。
方便計著。則有相續。
次明招果。謂以三緣方便計著故。則有趣續生。上總敘計。
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此亦破也。謂了塵無相。根性自空。識無所願。斯即三脫。相續從何而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此明不真故妄。說為相續。
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若知真實。相續不生。
於諸性無知 隨言說攝受
若於法無知。隨言而攝。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頌上喻文。
愚夫妄想縛 相續不觀察
明愚為妄縛。由不觀察。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
自下斷蕳。由前佛說縛解俱妄。今將設難。故此牒之。謂上十一種縛解。更迭相望。故云彼彼。以不實故。稱為妄想。又妄想。即計有彼縛解等性。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又世尊所說。非有彼縛解之自性。但妄執有自性耳。上並大慧牒佛所說。
大慧白佛言。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
次明定宗。若言縛解但唯妄想。非有自性。可相待者。
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
三正難也。豈非佛說生死涅槃。二俱無體。墮空見過耶。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四釋成難意。以佛上說縛解等性。一切諸法。由妄計有。本無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今明佛答。但以印述前難。便為答文。謂我實言生死涅槃縛解等性。一切皆空。空即是理。理又非無。何斷之有。
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
此成上即述空義。謂非彼愚夫妄情執實故。遣有言空。若心無結滯。則無可空矣。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今重非情見。謂此縛解。但由凡夫妄想自性。其實非有。
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上遣有言空。今說真片斷。既離情執。而真照自明。不同凡惑。故云聖智有性。慧眼所知。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
以佛上明遣斷言真。恐聞斯說。便生有見。所以大慧。取物情疑。將欲託佛興難。故斯牒也。
非如愚夫妄想。
以佛說真是聖知。似存於物。故大慧下申五難。並依前而起。今即是初凡聖各別難中。此即定辭。謂若真是聖知。非如愚夫天肉眼等所知見者。
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
次正明徵難。謂若如上說。真但聖知者。而諸愚夫。云何依真捨妄。
不覺聖性事故。
第三結難。亦名釋也。以聖性之事非愚覺故。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
第二明凡境非倒難。既真若非凡。即彼凡夫。非倒不倒之二見。以凡不入聖。即不翻真。故此雙非。又明標述。
所以者何。
次徵凡夫非倒不倒者何。
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
三釋所以。謂聖境非凡所覺故。亦不翻真起妄。此釋彼凡非是顛倒。
不見離有無相故。
二明聖智離有無相。既非凡夫所知見者。此成上非見不倒。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
第三。明聖同凡倒難中。此初雙標。亦是縱辭。謂聖既有真。豈不如凡夫計事執境存乎物耶。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
次縱牒也。謂聖若如凡妄執而現。又不說真之所以者。
無因故。
第三一句總難。明聖人真境。墮於無因之患。
謂墮性相見故。
四釋無因所由。謂外道計微塵等性。不從因生。世尊若爾。即墮斯見。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
五正釋。聖同凡倒。謂凡乖聖道。過乃無窮。若聖異於凡。亦應如是。
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
六總結也。以佛說聖境。非凡夫所覺故。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
此第四。凡境非妄難也。既聖境非凡。即不因聖何得稱。彼凡夫獨為妄想耶。此即初標。
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次釋凡夫非妄。但聖悟如實知。我凡夫以為妄故。
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
三舉二事設並。謂妄異於真。真異於妄。此約真俗有殊。明凡夫非妄。
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
次舉二因各別。復明凡境非妄。謂凡以妄想為因。聖以真實自性相為因。兩因既殊。故凡非妄。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愚夫不如實。
四明訶詰。若二諦既殊。何故聖人各各不妄。愚不如實。此責倒不齊。
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
五明結也。由聖人欲令凡離於妄。遂言凡夫之妄。非是實有。然我凡夫實非妄也。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
此第五。聖墮有無難。此即初標責聖遮凡。謂佛以何故。遮彼凡夫起有無二見。
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
次明舉聖同凡。謂上文。說有聖智可計。此即墮有。復說縛解非性。斯亦墮空。
而說聖智自性事。
三明結也。又佛自兩說不同。皆言是我聖智利益法門。上來雖明五難。大意只在空有二邊。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
第二明如來廣答。明佛之所說。不墮空有二邊。此總非前難。
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
自下會釋。明佛雖說有。不乖於空。然恐怖空。斷不能起脩。為說聖智。此約理而談。豈存於有。
眾生無始已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
次明說空。未乖於有。以眾生久習力故。聞說縛解。不了聖智權巧。便生計著。故說於空。斯乃遣有。何空之有。
大慧我不說性自性。
此明總結佛不說空有之自性。然上總明方便會通。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或。亂相見。
此約實開釋。明證如實空。離彼有無惑亂相見。今舉佛之知見者。欲令一切眾生。踐如來跡故。
離自心現性非性見。
性與非性。即成前所離惑亂相見。
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
謂佛之所得離妄如實。一心三空祕密之印。執改持信。無罣㝵故。
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獲實印故。於法界自性。緣內心觀察而住。有無事見。悉皆遠離。 圓滿。復悟眾生。此舉前佛陀之義。此乃梵漢互明。
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
佛將開演。先恣許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邪。為不作邪。
自下大慧再請。今初問也。謂牒上佛陀之義法身異名十號之三數。所謂乘一如道。來到大智。破於結賊齊正覺者。為從造作。為非作邪。此初對問。
為事邪。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
自下佛答。對問總非。既非事因。例餘可見。
所以者何。
次明徵也。
俱有過故。
三總斥上問非獨事因。欲明餘句斯過。
大慧。若如來是事者。
四廣釋破中。此初牒事。
或作或無常。
次正明釋。若佛是事者。或同作法。或墮無常。此即順釋。
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
此縱詞。既同造作。一切世間果事。應是如來。
我及諸佛。皆所不欲。
此訶質也。自我釋迦。及以諸佛。皆不欲以無常之事。而為如來。
若非所作者。
次破因非所作。此亦初牒。
無所得故。方便則空。
夫不作之法。皆無所得。若爾者。佛之妙用。斯則徒施。次明釋也。
同於兔角槃大之子。
三明舉斯二喻。顯有名無實。
以無所有故。
四結也。以同無所有故。
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
上明別破。今則雙非。既非事因。豈滯有無之境。
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
既非有無。則超於四句。
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
夫墮句者。名曰世間。若不墮四句。乃名為出。
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
離句之法。智人所證。
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明諸佛三身性非四句。有智慧者。當如是知。上明諸佛三身離句之義。勸令證知。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
此引昔以證今。如佛昔說諸法無我。當知。即是法身離句之義。
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
自下釋其無我。以顯法身。言無我者。但有空之自性。無妄見有無之他性。
如牛馬。
此略標喻。
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
此正喻也。譬如一馬。本非是牛。以目□遠望。謂之為牛。近覩即非。而此牛相。實非有無。
彼非無自相。
謂彼非無馬之自體。上並喻說。
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
自下法合。謂一切諸法性。非有無中間。非之一字。雙貫二自。合上牛非有無。
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
明離有無法。非是無我二乘愚夫外道之所能知。
以妄想故。
明此二人俱未離妄故。
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此勸了諸法空。無生無自性者。合前馬也。此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
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
自下歷別破見。重明三身性非一異。今約陰以明。此即初標。
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
次別牒破也。謂人見陰是無常。若如來同陰。亦應無常。此縱破也。
若異者。方便則空。
世人見異陰之外。則無所有。今言如來異陰者。何有悲智自他兼利方便之用。故言空也。
若二者應有異。
今第三牒二見而破。若謂如來與陰是二法者。應有於異及不異也。今但舉一邊觀。下文可見。
如牛角相似。
此文。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上既破有無二因。故此雙非顯益。
云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邪
上總破外見。自下明真實無生。即頌上長行。謂何者無生。為無性邪。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上
頌上為待緣故。有此無生邪。
名不應無義 唯為分別說
此。頌上若名字有法。唯願為說。
非無性無生 亦非顧諸
備収。
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
然二我之相。即體斯妄。五法之中。名相妄想攝也。
二攝受滅。二無我生。
以其智如。攝二無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非但五法。攝三及佛。三乘所脩聖智。諸地行位。乃至。三世佛法。括在其中。
復次大慧。五法者。
自下再明五法。此總標牒。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次列名中。稍似非次。前舉未顯本。今舉本攝末。示五法之功。又破物情所執故。
大慧。相者。
三明廣釋。此先辨相。
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
夫形質體分。總名為相。
No. 321-A
朕以萬機之暇。披覧典籍。全身延命安民存業者。經史之中。釋教最上。由是仰憑三寶歸一乘。敬寫一切經卷軸已訖。讀之者。以至誠心。上為國家。下及生類。乞索百年。祈禱萬福。聞之者。無量劫間。不墮惡趣。遠離此網。俱登彼岸。
(右
聖武帝願文也可觀為國家祈福之盛意矣。又按慶安手鑑。暨耳比磨利帖。共載 聖武天皇宸翰。世謂之 大聖武。盖以字體 大於常也。此註楞伽經。筆力遒勁。鳳翥龍躍。自有天人步虛之勢。所謂
大聖武者也。不勝激賞。裝潢以十襲寶重焉)
(明治十年十月念五日
大教正華頂山第七十五世順徹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