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小乘釋經部十八 方等部疏(0355-0367)
第0364部卍續藏第20册P0773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注(四卷), 〖明.圓澄注〗.txt
卍續藏第 20 冊 No. 0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
No. 364-A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序
夫真心本淨法性原虗由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迷逐無明而罔知返本是以大覺世尊嗟眾生之沉滯憫六道之循環於是起同體之悲設無為之化雖則湛湛忘言而圓音落落空空無物而妙相重重如月印寒空而百川並赴春回大地而萬化均資本無來往寧越後先良由羣機不等致使巧說多方或圓彰法界之宗或漸開事理之轍或破有譚空或呵空讚妙無非方便一時曾無定說若夫黜意識絕言思泯聖凡超階級直指人心頓同佛體其惟思益梵天所問經歟此經四卷二十四品以人法兼舉為名根本智光為體諸法正性為宗破疑蕩執為用大乘生酥為教相互興問答始末一如大意以無說為說無聞為聞無發心之為發心無證果是名證果遠離虗妄逈出有無雷揮電掃而纖跡不存事極理玄而真心獨朗然則楞伽亦名頓教何以偏讚此經蓋由彼帶相宗此原性理雖云即相明心何似了心見道彼因達摩付囑舉世弘持此為久匿藏中絕無人識所以徒知楞伽可尚安識此法最尊爾來段當末季法運將隆根熟在時知音始遇有大居士慎軒黃君秉護法心不忘付囑運慈悲念刻此流通余客京師大史陶君大開寶藏施我衣珠披閱再三粗明大旨聊為簡註不避效顰文採肇公論依長者心祈勝善欵此通途挈領提綱俟諸知識若也親契佛心不由文字洞明己事豈在言詮其或離波求水智者知狂認影迷頭愚夫亦誚不拒言不著言拈來盡是即此物非此物用處休疑心融意解予復何言識節知時君當自擇。
旹
大明萬曆三十一年歲在癸卯季春越中顯聖寺後學沙門嗣
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圓澄註并敘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目次卷第一自序如來光明品第一四法品第二菩薩正問品第三四諦品第四歎功德品第五卷第二如來五力說法品第六如來大悲品第七幻化品第八菩薩光明品第九菩薩受記品第十薩婆若品第十一卷第三菩薩無二品第十二名字義品第十三論寂品第十四如來二事品第十五得聖道品第十六志大乘品第十七發菩提心品第十八卷第四師子吼品第十九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海喻品第二十一建立法品第二十二如來神呪品第二十三囑累品第二十四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目次(終)
No. 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一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全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 傅新德 訂正
【註】凡經題或人或法或單或兼此經人法兼舉之類歟問主名思益梵天者思乃三慧之一門梵者淨也天者主也以淨為主以思為助益彼修證所謂學不加思無由契入者矣梵天乃能問之主絕待一心乃所詮之法能所合稱故云梵天所問經者道也條貫通途使行人有所進脩也。
如來光明品第一
【註】首品名如來光明者宜不言而自喻矣以光無言說舉目了然古云未開口以前略較些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註】如是乃指法之辭我聞明法有所受然則法分五教說有五時要見此經在何時被何教邪准賢首所判第四頓教大乘所収在方等之時迦蘭陀竹林我于佛所聞如是深經也。
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
【註】比丘此云無翻因果各具三名難以具譯故云無翻。
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眾所知識。
【註】名聞廣遠為眾所知。
得陀羅尼。
【註】此云總持。
無礙辯才。
【註】四無礙辯也。
及諸三昧。
【註】此云正見舊云正受圓覺云三昧及正受明非正受也不見曰昧於無見處與正理相應是謂正見。
於諸神通無所罣礙。
【註】神通有六諸者兼舉之謂也。
善了諸法寔性。
【註】所解之法也。
悉皆逮得無生法忍。
【註】所詣之果也蓋由思而解由解而脩由脩而證既證已所謂總持神通三昧辯才悉皆獲得為眾識知也前則總嘆眾德下乃例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積法王子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虗空藏法王子發心轉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障諸煩惱法王子能捨一切法王子德藏法王子華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莊嚴法王子。
【註】此中十六法王子開一心為八識在纏名識出纏名智因果往返一十六心此心堪紹佛位故云法王子法華經智勝如來十六王子捨家脩道亦以八識為表彼由俗趍真惟云王子此即真即俗故云法王子因果同時圓會一心所以為頓教也若以德立名則不無別表以義推之自可解了矣。
及䟦陀婆羅等十六賢士。
【註】前十六法王子則顯因果同時此十六賢士則表聖賢同位也。
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虗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
【註】前則正舉當機此則伴舉聽眾。
及四天王釋提桓因等。
【註】此則總舉下乃別列不爾下云忉利天等有重疊之過。
忉利諸天。
【註】此天都轄三十三天故總別兼舉也。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註】此盡欲界天也。
及梵王等諸梵天。
【註】此乃色界十八梵天不舉無色界者以彼天根鈍頓教門中非所預也。
并餘無量諸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註】經分三分序分齊此下乃正宗分也。
爾時世尊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於是網明菩薩。
【註】此菩薩號網明者直顯真心生佛本具凡聖互容猶如帝網之明大小相收本來如是非假強為下文菩薩光明品中具彰此義。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佛足合掌向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導起發一切大眾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從佛少有所問若佛聽者乃敢諮請佛告網明恣汝所問當為解說悅可爾心於是網明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甚為希有。
【註】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其明白顯露如是宜乎人人皆見而云見者希有應知自性法身非形色可見也于我本具靈明無差所謂日月不足喻其明也良由眾生無明妄隔不能自見耳能見之者無明輕薄甚為希有華嚴云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良由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此之謂也。
我復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註】譬如虗空正體無形而能妙含萬有苟非日月威光顯發一切眾生不能得見虗空德相能見之者皆日月威神之力也此亦如是。
佛告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
【註】華嚴云我當為轉法輪令得開悟此中所加有三一曰身加如放光顯發等二曰口加如開示悟入等三曰意加陰發神識善解問難等雖然如此不可推在他佛身上祇是自心運轉施為皆仗渠力若作他解是名邪觀也。
網明當知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不壞眼根。
【註】佛身須佛眼所見非肉眼能見光名寂莊嚴者即眼之實性能達眼之實性則不壞肉眼之根而見佛身宜矣前則如來所加能見佛身此下釋如來所加善解問難。
又如來光名無畏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註】達法實性故得無畏以無畏故能種種幻興問辨無盡也此乃總標能問之意下即別開善問所由。
又如來光名集諸善根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註】輪王以十善為因施度為緣因即行也緣即業也故光名集善根下文倣此。
又如來光名淨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行業因緣。
【註】大般若云若人脩百無遮大會乃作帝釋天主故光名淨莊嚴行業可信也。
又如來光名得自在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梵天王行業因緣。
【註】一切眾生皆為五欲所縛不得自在此天行業在離欲脩禪故遇如來自在光明乃能發起前云輪王行業則兼舉人類次云帝釋行業則兼舉六天此中梵王行業則兼舉四禪不舉無色界者非此經之機也。
又如來光名離煩惱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所行之道。
【註】四諦之法善離煩惱故眾生遇之發起聲聞之道也。
又如來光名善遠離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辟支佛所行之道。
【註】十二因緣之法善能遠離生死喧闠蓋辟支佛以脩還滅十二因緣也若流轉十二因緣乃眾生同業生死之相不名善遠離矣然辟支有二種一曰緣覺又名部黨以有師徒黨類傳習脩行者也二曰獨覺又曰麟出無佛世無師自悟者也。
又如來光名益一切智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乘佛事。
【註】前凡界中但云因緣不云道非出生死之要也聲聞辟支雖云道而不云大乘佛事者以彼惟自利而不能利他也菩薩人已兼利堪起佛乘故光名益一切智 而問大乘佛事矣此中總明如來威神加被能解問難問中三凡三聖于十法界中不問四惡處何也以四惡處非行人脩進之途故不問也以此為自利之門若利他門下文當備六根之中如來惟加眼舌二根餘四不加何也舉其總故眼見如來身起欽承口問法義耳聽玄音意擇是非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若以稱性門中則六根皆被如來之力當知眼如是見耳如是聞口如是談論乃至意如是思惟莫不皆仗這個威力故傅大士云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言是故知如來加被者乃稱性之法也。
又如來光名曰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眾生遇者命終生天。
【註】前彰自利門如來威加能發辨問以無畏辨光為總後六問為別此彰利他門故光名往益惟此為總下乃別開隨時隨機光有異名會而歸之同名往益。
又如來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歡喜樂一切莊飾之具莊嚴其城城中寶藏從地湧出。
【註】福德之光。
又如來光名曰震動佛以此光能動無量無邊世界。
【註】威神之光二者世界悉檀也。
又如來光名曰生樂佛以此光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註】悲光也悲能拔苦苦拔則樂生矣。
又如來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惱害。
【註】平等慈光也平等故冤親等觀不相惱害。
又如來光名曰凉樂佛以此光能滅餓鬼饑渴熱惱。
【註】餓鬼以慳貪為負恡報饑渴貪受熱惱今遇如來無我之光則悔悟恡貪為過頓生凉樂消熱惱曰凉除饑渴曰樂此中三惡道兼前六問共成九法界惟缺修羅文略耳。
又如來光名曰明淨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視。
【註】若有見則有不見有無相傾則成汙濁惟盲者無見則無有不見能所既離是名明淨然則不蒙如來法光所照不能自知無見為真見故曰盲者。
又如來光名曰聰聽佛以此光能令眾生聾者得聽。
【註】前則無見為明淨此則無聞為聰聽義可推之。
又如來光名曰慚愧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狂者得正。
【註】眾生由無慚愧狂亂顛倒苟能一念知慚識愧則狂亂除而正見現前此於六根中惟舉眼耳意三不舉鼻舌身三何也蓋由眼等三根取境利故鼻等三根取境鈍故取境利者常與識心相應故曰盲曰聾曰狂若不得如來正觀威力加被則不能視不能聽不能正故特舉之取境鈍者常與法性相應全體如故不必更加也此上舉為人悉壇。
又如來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眾生捨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
【註】身業殺盜淫口業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意貪嗔癡共名十惡遇如來光捨於不善而行善也。
又如來光名曰離惡佛以此光能令邪見眾生皆得正見。
【註】前則遇光脩止此則遇光脩觀止為入善之初門觀為破邪之勇敵故麤業用止細業用觀皆前後相須也夫捨其不善而行其善似墮二見成敵兩立是名惡見亦名邪見細而觀之若惡是實不能轉惡以成善若善是實不能迷善以就惡以惡無性故遷惡以從善以善無性故背善而從惡苟能知此無性則取捨二見遠離是名正見問如來放光眾生遇者頓然獲益非同造次子云修止脩觀似是有為恐非佛意耳答云前文云如來若不加被眾生無能見佛亦不能問既云如來加被而眾生能見能問亦云如來加被而眾生能脩能行於理不違蓋由如來光明照明眾生心地使之自解活計現前隨機獲益譬如日光出時而百姓各各辨事非謂日光有所與也又問如來光明是一何以眾生遇之獲益不同答云法華經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下至阿毗上至有頂於中六道眾生生死往還受報好醜乃至菩薩修行相貌成道涅槃彌勒皆于光中了然明覩彼云明見差別此云隨機獲益二文合看疑可泮然要而言之凡所說法總名法光明也又彌勒一生菩薩故能圓見差別于一毫光中三乘人力不逮此但隨分見耳。
又如來光名曰能捨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令行布施又如來光名無惱熱佛以此光能令毀禁眾生皆得持戒又如來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嗔恨眾生皆行忍辱又如來光名曰勤脩佛以此光能令懈怠眾生皆行精進又如來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能令妄念眾生皆得禪定又如來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癡眾生皆得智慧。
【註】六根因如來光明所加故能視能聽及能正見由正見故能脩止觀脩正觀故進趣六度異前聲聞辟支也。
又如來光名曰清淨佛以此光能令不信眾生皆得淨信。
【註】眾生封于無明著于人我於此大乘不能生於淨信為煩惱所汙故也何為淨信何為不淨信邪凡夫信于有為外道信于斷常二乘信于偏空權乘信於事度是皆著于有為總名不淨之信若信自心本來圓淨非空非有無得無證性真如是不屬修為是名淨信。
又如來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聞眾生皆得多聞。
【註】眾生不達一心循行數墨學日繁而性日拙故曰少聞若能了悟自心則知萬法於吾無所不備始號多聞如世尊自號多聞藏等。
又如來光名曰威儀佛以此光能令無慚眾生皆得慚愧。
【註】眾生由無慚愧故狂亂放逸慚者慚人愧者愧己慚人有德而我不逮愧己有失而我不改如是自悛則威儀備具得慚愧矣。
又如來光名曰安隱佛以此光能令多欲眾生斷除淫欲。
【註】眾生為貪欲所牽多致險害陷入惡道故古人以刀上之蜜華下之蛇喻其為害非細苟能離欲除貪自然心身安隱。
又如來光名曰歡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眾生斷除嗔恚。
【註】眾生迷于自心不覺轉似外境妄立我人妄起是非妄生鬪訟故生嗔怒若悟自心則前塵不有人我既虗則是非不實內外性如則敵對不成契心平等則轉瞋成喜。
又如來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癡眾生斷除愚癡。
【註】眾生迷于無明似處長夜一無辨白號曰愚癡若能一念照明能使轉愚成智然六道于無明全具四聖于無明分具聲聞秪破界內見惑界外思惑全不知故辟支分破一分菩薩脩一分三德破一分無明直至妙覺乃明全破今此遇光成智應是初心以此經為頓教頓同妙覺故所謂初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難得其旨悟者知妙。
又如來光名曰徧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眾生斷除等分。
【註】如來八萬行門無非應機之用眾生不悟偏守己見而各相是非權實若融則偏計斯忘圓脩梵行故斷等分此上即對治悉壇也。
又如來光名曰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皆見佛身無量種色。
【註】此第一義悉壇也前對治為因此中為果由因中遍行梵行果上圓現色身能使眾生隨時隨機見無量種色法爾如是總論此中光明始分二門初自利門中二初總舉能見能問次則於能問別開六問以彰行人進脩之益二於利他門中二初總舉往益次則四悉壇開示四初嚴城動地為世界悉壇二拔三塗苦使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得正是為人悉壇既見且聞故則修于對治何名對治散者修止昏者修觀慳者行施犯者持戒嗔者修忍怠者修進亂者修定愚者修智六度既具然後發大乘淨信既信矣棄小乘得少之執慕大乘多聞之藏既多聞博識則慚愧往失而仰佛威儀仰佛威儀則斷有得貪欲棄取捨嗔恚離所知癡愚絕等分執著而圓脩梵行是名對治悉壇此中圓現色身即第一義悉壇也問曰佛光普照令盲者得視聾者得聞乃至不信者令信而如來會下同稟異聞有信有不信有得有不得為復如來光有親疎為復經不足信耶答曰如來大法光明若大圓鏡來者皆覩所謂衣亂者整之冠倒者正之面有油墨者拭之然有見而不屆意者以謂鏡中之像非是我身不之整拭是誰過歟行人聞佛法光明門以謂聖賢之事於我絕分不即修治亦由是矣古云大凡看教須宛轉消歸自己勿認外緣故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註】劫者時也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人壽十歲為期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如是一增一減名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為中劫如是四中劫名為大劫此中以增減為論者即是小劫也經劫讚嘆不能盡者益見其勝也。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可思議。
【註】此則結嘆不可思議下乃述歸自心。
世尊我自昔來未曾聞此光明名號。
【註】昔者指阿含之時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聞斯光明名號信心清淨皆得如是光明之身。
【註】可謂宛轉消歸自己也。
世尊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令他方菩薩善能問難者見斯光已發心來此娑婆世界。
【註】前則如來自說光明名號力用者彰本有之光而人人皆具故網明當其機也今叩如來放請菩薩光者方便光也故菩薩由他方來者矣以實際之中無問答故前云能見能問皆如來加被者以方便依實際故所言方便者思益梵天當其機惟聞思脩皆方便故。
爾時世尊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無量佛土於是諸方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見斯光已皆來至此娑婆世界時東方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清潔。
【註】初舉十方而次舉東方東者東為群動之首萬物發生過恒河沙佛土者極其群動之際也極群動之際則見實相見實相則離二邊垢濁故國名清潔。
佛號日月光如來應正徧知今現在。
【註】以如幻智雙照二邊如日月光無所不矚此佛亦是方便智故云現在以方便無性不屬過去未來故。
其佛土有菩薩梵天。
【註】菩薩又曰梵天者表俗諦也從日月光佛土來者俗諦依方便智之所出也。
名曰思益。
【註】此天以思益名者即思慧故思以梵天為名梵者淨也思與淨相應則趣聖道思與不淨相應則趣凡界也。
住不退轉。
【註】惟思為益故不退轉。
見此光已到日月光佛所。
【註】方便行為方便光所召詣方便智也。
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我欲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奉覲供養親近諮受彼佛亦復欲見我等。
【註】彼此皆在第二義門唱和也。
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娑婆國有若干千億諸菩薩集汝應以十法遊于彼土何等為十於毀於譽心無增減聞善聞惡心無分別于諸愚智等以悲心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于輕毀供養心無有二於他闕失莫見其過見種種乘皆是一乘聞三惡道亦勿驚畏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佛出五濁世生希有想梵天汝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
【註】日月光佛誨以十法行儀者即世諦而示實相也下文多方問辨皆不害此。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于如來前作師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一心脩行爾時日月光佛國有諸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惡眾生中。
【註】因聞十法勸行則知娑婆穢濁難堪各生自慶。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語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此國中百千萬劫淨脩梵行不如彼土從旦至食無嗔礙心其福為勝。
【註】淨明經云此娑婆世界有十未曾有難得之法此世界有餘世界無所謂布施度慳貪等是以此世界修行一日比餘世界百千萬劫。
時有萬二千菩薩與思益梵天俱共發來而作自言我等亦欲以此十法遊彼世界見釋迦牟尼佛。
【註】聞佛贊勝故欲共來矣。
於是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於彼佛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却住一面。
【註】屈伸臂頃則時分不收忽然而到則彼此不隔以不來相而來不至相而至可謂方便實際不較多矣。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汝見是思益梵天不唯然已見。
【註】前網明欲請他方善問難者見光來集而世尊名告見不此是善問難之人也下釋成。
網明當知思益梵天于諸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
【註】揀異聲聞。
於諸善分別諸法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說隨宜經意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慈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悲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喜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捨心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輭語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不瞋癡菩薩中為最第一於先意問訊菩薩中為最第一於諸決疑菩薩中為最第一。
【註】此中十一種第一初則正酬善問難意次則別開十種為最用酬彼佛十法所訓也大意則由善正問故能善分別由善分別則善解隨宜所說解隨宜所說則起慈心與眾生之樂欲與眾生之樂在拔眾生之苦以四無量而導達之欲導達之以輭語而勸勉之欲勸勉眾生彼有難問不生嗔想有所未至不相自瞞則先意問訊而求擇之既擇矣于諸疑中得決然無惑矣此皆思慧之德也。
爾時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頭面禮佛足右遶三帀合掌向佛以偈讚曰世尊大名稱普聞於十方所在諸如來無不稱嘆者。
【註】釋迦洪名萬德非唯三乘聞重亦為諸佛所嘆。
有諸餘淨土無三惡道名捨如是淨土慈悲故生此。
【註】此頌釋成諸佛所嘆之意捨彼淨妙出生五濁甚難。
佛智無減少。
【註】此釋前頌恐眾生作二見故有淨土可捨有穢土可生而不知佛土常淨眾生無明見穢佛智何增減哉。
與諸如來等以大悲本願處斯穢惡土。
【註】凡諸佛出生穢土一皆以大悲本願示處惡土也。
若人於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
【註】重釋前意諸佛何故以本願處斯惡土蓋由功超勝故淨國一劫持戒不若此土須臾行慈其功勝彼為最。
若人於此土起身口意罪應墮三惡道現世受得除生此土菩薩不應懷憂怖設有惡道罪頭痛即得除。
【註】重伸前意既淨國惡土其功日劫相勝不應別求淨妙而厭此穢惡也或有疑云諸佛神力示生可也我等無明力大智慧力微非惟不能度生行道反起身口之罪恐墮三塗釋云亦能現世除得而不必生憂也何以現世得除邪釋云設有其罪頭痛得除昔者戒賢法師忽染頭痛意求自盡彌勒降語云汝勿求死以汝三世為王殺人過甚冤對所尋應墮惡道汝今修道頭痛乃除次日果愈。
此土諸菩薩若能守護法世世所生處不失於正念。
【註】聞前功勝即欲處此修行所有惡業現世得除可也倘或不除後陰所昧失于正念將如之何釋云不患陰昧但患不能護法耳若能護法不但後陰世世生生不失正念也所言法者即是自心以此心微妙一切名相不能及也眾生不能了悟自心雖云修行實增忘染苟能妙悟常加護惜何患有失也古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亦此意也。
若人欲斷縛滅煩惱業罪於此土護法增益一切智。
【註】疑云守護自心則不失正念可矣若不斷除煩惱何由解縛而增長一切智邪釋云汝但護自心則煩惱不斷而自斷智慧不增而自增矣。
淨土多億劫受持法解說於此娑婆界從旦至食勝。
【註】上云淨國惡土持戒行慈日劫相倍此釋淨國惡土說法日劫相倍也。
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於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
【註】此重釋淨土修行未足為奇也。
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
【註】重釋此土行道說法功勝餘土觀此贊頌一皆以長行中日月光佛前有諸菩薩自慶不生惡眾生中而來雖云稱讚釋迦其實警彼懈怠菩薩忻生淨土者之所說也。
我禮無上尊大悲救苦者能為惡眾生說法甚為難。
【註】結讚釋迦也。
佛集無量眾十方世界中名聞諸菩薩聽法無厭足佛集十方界名聞諸菩薩聽法無厭足。
【註】一世界為主十方世界為伴而彼十方世界一一各具十方世界極言其眾之多也。
如海吞眾流。
【註】釋名稱普聞菩薩有大智慧能受佛法如海之吞流也。
為如是人等廣說於佛道。
【註】如來示生惡土而集十方世界菩薩者彼此莫二之旨也為如是大根說法者機堪聞法也。
釋梵四天王諸天龍神等皆集欲求法隨所信樂說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是四眾普集願時為演說。
【註】是諸天龍四眾各有所樂佛當知其深心而悉為斷疑勿使偏棄也。
有樂佛乘者及緣覺聲聞佛知其深心悉皆為斷疑。
【註】前為大根所請此為三乘所請。
不斷佛種者能出生三寶。
【註】總結前來大小二機雖則趣向不同亦能使佛種不斷而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我今請法王。
【註】雖則三乘信樂不同其實同是菩薩故我勸請法王說法也。
名稱普流布十方菩薩聞皆悉共來集為說無上道。
【註】無上大法世尊久祕不談恐二乘驚怖故梵天所請非惟現前有堪大化者此大法之名流布十方彼菩薩聞皆來聽受故我勸請為說大法也。
此無上大法二乘所不及。
【註】此出故也梵天再三叩請恐四眾有疑世尊悋法故釋云非為悋法此法實二乘所不能喻也。
我等信力故得入如是法。
【註】非惟二乘我等尚非智分但可以信得入耳。
不可思議慧非我等所及佛雖無疲倦我今有所請悔過於世尊願說菩薩道。
【註】此梵天自謙之辭也意謂我等誠知非分而干惱世尊佛雖無倦我當悔過願說大法矣。
四法品第二
【註】首標光明品者以光無言說問答無門中間但說光明名號而不放相好則朕狀絕跡故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也然由佛威加被而能見能問如是則無見而又能見無問而又能問不涉二邊不滯中流此四法之品來有源矣故云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也。
爾時思益梵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其心堅固而無疲倦何謂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謂菩薩增長善根何謂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轉。
【註】不轉謂遇逆意之境而威儀自在不被前塵所動也。
何謂菩薩成就白法何謂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
【註】自堅固其心而至成就自法問因行也從一地至一地問果位也善知因行則無濫修之失善知果位則無上慢之愆以上六問皆自利門。
何謂菩薩於眾生中善知方便何謂菩薩善化眾生。
【註】此二問利他之行。
何謂菩薩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謂菩薩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謂菩薩善求法寶何謂菩薩善出毀禁之罪何謂菩薩善障煩惱何謂菩薩善入諸大眾何謂菩薩善開法施何謂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謂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謂菩薩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謂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謂菩薩不斷佛種。
【註】此上十二問自他雙叩以為經遠之要非大菩薩不能問也。
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此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思益梵天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註】前梵天總伸問意此下世尊開張欵釋可謂慈悲之至矣。
何等為四。
【註】徵釋其辭也下倣此。
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
【註】見眾生苦惱思有所濟故發大悲。
二者精進不懈。
【註】濟人無先利己利己之要無越精進修道若不精進悲願徒然。
三者信解生死如夢。
【註】若謂生死實有可脫發心精進則成妄想非精進矣若解生死如夢而不廢修行是真精進也。
四者正思惟佛之智慧。
【註】前三為別為助此一為總為正不爾則三乘外道亦有悲等但不能正思佛慧多成退失若能思惟佛慧則其心堅固而無退矣。
菩薩有此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註】結。
梵天菩薩有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為四一者決定說諸法無我。
【註】諸法者即陰入界等以及世出世間菩提涅槃等法也若言有我則何者是我推我本無則所言決定。
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可樂者。
【註】若法有我則有生處可樂推之無我則決定無生處可樂。
三者決定常讚大乘。
【註】若執定無我無生處猶墮疑惑落二乘道須知諸法無我而無不是我諸法無生而無有不生始稱大乘圓融實相無諸疑惑得決定說。
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是為四。
【註】淨名經云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可謂決定之說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增長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布施。
【註】戒能生定多聞生慧定收五度慧具一門五度增福一門增智智具施法福具施財故定慧之後繼之布施所言布施者捨諸所有經云不著聲香味觸等施也。
四者出家是為四。
【註】出家有三初出世俗家如現前四眾等二出三界家如聲聞辟支等三出無明家如佛及菩薩等初則勸修定慧定慧具已勸行布施布施則捨諸所有捨諸所有則一切不著一切不著是謂出家如是出家則能增長善根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為四一者失利二者惡名三者毀辱四者苦惱是為四。
【註】是四者皆逆意之境行人易動其心易生恐畏若失利不足憂惡名不足患毀辱不足耻苦惱不為逼處逆不生恐畏則處順不為動轉而威儀常自若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為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報三者守護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諸菩薩是為四。
【註】信罪福則妙道可期求果報則有為自負護正法則魔外不干教菩薩則佛慧漸開初則教人信罪福終則以慧教菩薩二教雖分終始同期佛慧利人之道也二則施不求報三則守護正法二行雖例後先共向佛乘利己之事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為四一者久植善根二者離諸過咎三者善知方便迴向四者勤行精進是為四。
【註】過去之因也若無往因則發心不易乃至多障多惱過去既有善根現前當離過咎以培植之雖云培植脩進須知方便迴向不著己求若著己求則成妄謬雖云不著己求亦勿撥棄而壞進修若撥棄不修安能從一地至一地乎此上六章次第生起初由堅固其心心堅固則所言決定所言決定則增長善根善根增長則不為順逆所動不為順逆所動則能成就白法白法成就則能從一地至一地以因趣果自利備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於眾生中善知方便何等為四一者順眾生意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三者悔過除罪四者勸請諸佛是為四。
【註】善巧逗會不逆其機隨喜稱嘆令他增進悔罪則黑業潛消請佛則法燈不滅實際中本無四事化眾生邊不失方便耳。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化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常求利益眾生。
【註】欲化眾生當觀眾生如一子想觀眾生如一子常思所以利益之矣。
二者自捨己樂。
【註】所以利益當自捨己樂然後令彼樂學蓋眾生為樂所盲故如世尊捨家修道等。
三者心和忍辱。
【註】心和則共住無諍忍辱則怠慢不報。
四者除捨憍慢是為四。
【註】捨憍慢則學者愛親此四者皆化眾生之事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四一者常憶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
【註】念佛則照覺不昧為菩提則修進不差親知識則受誨無厭稱大乘則不謀小道何失焉。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等為四一者離聲聞心二者離辟支佛心三者求法無厭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是為四。
【註】不受有餘涅槃不美孤調解脫所謂如海吞眾流者如所聞而說則自行化他曾無二道其心常一前三乃自一其心後一乃化人一心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求法寶何等為四一者於諸法中生寶想以難得故。
【註】所謂于無量劫未曾得聞如是之法是謂難得常提賣心藥王然臂大士全身輪王當座如是求法皆生寶想。
二者于諸法中生藥想療眾病故。
【註】八萬四千塵勞之病惟法為療故。
三者于諸法中生財利想以不失故。
【註】世間財利得而易失法寶財利採入藏識永劫無窮古云學道要須求悟資生要須求富學道若學資生個個成佛作祖。
四者於諸法中生滅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
【註】眾生為八苦所煎長淪生死惟佛妙法名為能滅至涅槃故。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為四一者得無生法忍以諸法無來故二者得無滅法忍以諸法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知諸法因緣生故四者得無住忍無異心相續故是為四。
【註】諸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則知皆因緣生緣生幻合則得無住無住者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世性空內外無得誰是持戒誰是毀禁如是了達則能善出其罪也。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障煩惱何等為四一者正憶念二者障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獨處遠離是為四。
【註】煩惱起于邪心憶正則邪不起邪不起則煩惱不生矣煩惱雖起邪念實由六根妄緣六根障止則外絕攀緣則當處湛然障絕煩惱所謂根既不緣塵何形相此二治其因也語其相應則心得善法之力煩惱何由得生語其絕緣也獨處則常貴坐禪遠離則棄諸情欲。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入諸大眾何等為四一者求法不求勝二者恭敬心無憍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顯現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為四。
【註】不求勝則諍論絕下學乃能上達豈憍慢得預也顯現則內實實則法利無所受矣求名利則好惡生焉好惡生則縱使善法教人而不信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開法施何等為四一者守護于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淨是為四。
【註】法即大乘一心也此心絕待離人我等相良由無始妄習所礙故假護耳古云如雞抱卵書云如臨深淵如履薄氷又云戒謹恐懼皆言護惜之意也既能守護此心非惟自利亦能益他自既無善欲化他善無有是處所言垢淨者著五欲是垢離五欲是淨著我自垢不著我是淨分別是垢無分別是淨乃至有所得是垢無所得是淨等。
梵天菩薩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為四一者見他人闕不以為過二者于瞋怒人常脩慈心三者常說諸法因緣四者常念菩提是為四。
【註】自警策也說惡因緣則以之為戒說善因緣以之為法也念覺心則生生不昧先因力也生生不昧則善根安有失焉。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等為四一者以施導人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三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四者解達深法是為四。
【註】先施己所有然後人伏其化如善導大師用錢勸念佛等說他人罪則以罪自歸豈自度之道故不許說也非一向不許說也若彼犯禁之人來菩薩所求懇悔過須依攝法或准律定過令生慚愧或直指實相知罪性空為化眾生亦可得說大乘六度非二乘所知故云深法若能解達則不由他教而自行矣。
梵天菩薩有四法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等為四一者其心柔輭二者得諸善根力三者不捨一切眾生四者善脩智慧方便之力是為四。
【註】小乘厭麤趣妙故伏亂心而入禪定大乘得心柔輭則麤妙等觀禪欲無二不得善根力則於禪定躭著而不捨安能還生欲界哉欲得善根惟眾生是所緣故不捨眾生而生欲界須善智慧方便淨名云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
梵天菩薩有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為四一者受無量生死二者供養無量諸佛三者脩行無量慈心四者信解無量佛慧是為四。
【註】凡夫迷生死而成退失二乘怖生死而不成增進菩薩受無量生死而不倦于佛法不成退矣供無量佛則善根深厚慈心廣被則無可退之緣慈心無量故能受無量生死供佛無量故能解佛慧無量。
梵天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何等為四一者不退本願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進四者深心行於佛道。
【註】雖起精進若不與佛道相應非精進矣蓋二乘外道皆稱精進故。
是為菩薩有此四法不斷佛種說是諸四法時二萬二千天子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于膝。
菩薩正問品第三
【註】此品之來由世尊稱美梵天能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故梵天興二十一問世尊逐一欵答副其來意也而網明詰其所以未審何者是正問耶若能問為正問則著我人若不能問為正問則墮黠慧離此二者何者即是故此品標為正問其有來矣。
爾時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佛說汝于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梵天言網明若菩薩以彼我問名為邪問。
【註】有我能問有彼所答是謂邪問。
分別法問名為邪問。
【註】于法本無能所妄興分別不了妄興欲分別法故為邪問。
若無彼我問名為正問不分別法問名為正問。
【註】若不分別法則彼我兩忘內無能問之心外無所問之法前無能答之主三處無著中間安然不落能所是謂正問此為總彰下文所開無非釋此不應分別法問不應著彼我之問也。
又網明以生故問名為邪問以滅故問名為邪問以住故問名為邪問若不以生故問不以滅故問不以住故問名為正問。
【註】生住異滅乃世間相非第一義第一義非生住滅故若著世間相而問名為邪問若不著世間相而問始稱實際是為正問如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汲盡西江水此為四相不收矣。
又網明若菩薩為垢故問名為邪問為淨故問名為邪問。
【註】第一義空孰垢孰淨以此而問有違實際故為邪問。
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
【註】生死為能迷出生死為能修涅槃為所證既涉能所非邪而何。
若不為垢淨故問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
【註】下釋成。
所以者何法位中無垢無淨無生死無涅槃。
【註】此直顯第一義諦無如是名相故以涅槃生死對待生起實戲論故問前文生住異滅乃五陰流動之相此中生死乃眾生終始之緣眾生在迷流浪不返佛為開示使知厭生死而求涅槃是佛所說今問既為邪說寧為正答三乘教中不壞方便說亦為正一乘教中不立方便問則成邪不壞方便則權為導引之方不立方便則指歸實際之地苟滯權則迷實豈為正問也。
又網明若菩薩為見故問。
【註】見道也。
為斷故問。
【註】斷惑也。
為證故問。
【註】證涅槃也。
為脩故問。
【註】修梵行也。
為得故問。
【註】計有所得。
為果故問。
【註】計有所證。
名為邪問。
【註】對三乘斥也。
若無見。
【註】解正見也。
無斷。
【註】惑無性也。
無證。
【註】涅槃無作。
無脩。
【註】梵行無相。
無得。
【註】體本具足。
無果。
【註】究竟不有。
故問名為正問。
【註】對一乘所示也。
又網明是善是不善故問名為邪問是世間法。
【註】即三有之法也。
是出世間法。
【註】四聖之法也。
是罪法是無罪法是有漏法。
【註】世間三有皆有漏故。
是無漏法。
【註】出世四聖皆無漏故。
是有為法。
【註】俗諦。
是無為法。
【註】真諦。
如是等二法隨有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
【註】舉意即差動念即乖。
若不見二。
【註】無量即一。
不見不二問。
【註】一亦不有。
名為正問。
【註】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座外道讚云世尊大慈開我迷雲夫不問有言則不見二不問無言則不見不二如是而問則是無問世尊據座則是無答無問無答以謂開我迷雲則外道失却一雙眼雖然若能于此了去可謂解正問矣。
又網明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
【註】佛者覺也若著分別則不覺矣。
分別法。
【註】法名平等若著分別則不平等矣。
分別僧。
【註】僧名和合若著分別則不和合矣此揀其不應起三寶等見而問也。
分別眾生。
【註】正報。
分別佛國。
【註】依報。
分別諸乘問。
【註】行門。
名為邪問若于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註】此揀不應于依正行門起分別問所以古人云若要相應第一莫將問來問。
又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網明言梵天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註】若法是正則不容邪若法是邪則不受正何以邪正同是一法而出生相返也。
梵天言于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
【註】若了諸法無性則無心攀緣無心攀緣則分別斯泯故名為正可謂法住法位也。
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
【註】一切法本是無心不知其為無心用心分別是故成邪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等。
一切法離相名為正。
【註】如山以高為相水以深為相眼以見為相耳以聞為相然彼各各無心山不言我高則離高相水不言我深則離深相眼不言我見則離見相耳不言我聞則離聞相而山如是高水如是深眼如是見耳如是聞不離本位故名為正。
若不信解是離相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為邪。
【註】不解如是離相用心分別以謂山言我高水言我深眼言我見耳言我聞如此則名分別諸法成有得心入增上慢矣故凡所分別皆名為邪古云這個若是則頭上加頭這個若不是則斬頭覔活著分別而取法相故非是執離相而斷分別亦是非所以云善能分別者于第一義而不動。
網明言何謂為諸法正性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註】離自性則內無自體離欲際則外無用相內外既離中當絕待是謂正性。
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者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
【註】所言正性者人人本具法法皆然無有能解無不能解無有能解故不多無不能解故不少。
網明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
【註】如是之知即無知之知也無知安知知無分別矣。
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
【註】前釋如是而知此釋如是而得知既無知為知得亦無得為得。
所以者何。
【註】重釋無知無得之意。
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
【註】無得者無得諸法得諸法正性也無分別者得如是知也。
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脩行。
【註】既云無知為知無得為得則無精進名為精進無精進名為精進則為如說修行。
不從一地至一地。
【註】正當說時即是行當其行時即是說行說同時則即解即證故不從一地至一地矣。
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
【註】釋成不在之意。
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註】諸佛無別所證惟證生死性空即是涅槃結證無得之義生死涅槃既無二性則分別斯泯矣。
網明言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註】若謂佛所說法為度生死則佛有我人眾生等相矣。
網明言無也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
【註】不為生死涅槃則說法何謂釋云。
但為度妄想。
【註】妄想者何釋云。
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
【註】指正性中。
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
【註】釋成無意。
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註】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住法位則不由出生死而入涅槃矣。
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註】佛不證成則取信良難。
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
【註】得無得故。
漏盡。
【註】不落二邊故。
心得解脫。
【註】了分別故。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註】前文如來許可梵天未有解釋恐眾疑未解故召而告之何也夫出生死入涅槃是佛常說今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眾所未悟矣故釋云。
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滅度者。
【註】故佛之所說為度二者之妄想耳。
若有入此法門是人非生死相非滅度相。
【註】古人云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是個什麼。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從座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實見有滅度者而言無有滅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為。
【註】見有滅度者不知滅其妄想而不滅自性故起疑也。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于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
【註】知見盲心真覺斯隱。
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
【註】見有滅度則宛然生死。
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註】涅槃名為能滅但滅諸法戲論分別之相而諸法之性實不滅若于諸法起知見則佛不出世于諸法起滅度想則不得度生死矣。
世尊是諸比丘於佛正法出家而今墮于外道邪見見涅槃決定相。
【註】先定墮過之由後斥著邪之謬。
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
【註】碎麻出油譬邪見滅生死入涅槃者也從酪出酥酪不至酥而酥實從酪出譬正法不滅生死而證涅槃而涅槃實度生死。
世尊若人于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皆為增上慢人。
【註】前云涅槃名滅除諸相者滅知見等相也若執此滅相求涅槃則亦不出知見。
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滅無得無果。
【註】前二節起知見不可滅知見不可未審正行道者所謂邪夫正行道者于諸法不作生相不作不生相不作滅相不作不滅相無得無果遠離如是戲論分別而已。
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虗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虗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
【註】譬如邪見畏生死而欲迯者不知生死即空相等欲何迯哉。
又如一人求索虗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虗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
【註】將謂涅槃定有方所而欲求之不知自性本來寂滅不知自性本來寂滅則行于寂滅中而不知其為寂滅矣。
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虗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爾時五百比丘聞說是法不受諸法。
【註】所謂遠離戲論也。
漏盡。
【註】不落二邊。
心得解脫。
【註】結使斷除也。
得阿羅漢道。
【註】云無學也。
作是言世尊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人佛不出世。
【註】起見故不是滅見亦是非故前云于法生見則佛不出世今云滅相中求亦不出世也。
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為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註】所言佛者即是自心古云不了法惟心起種種分別所謂聖凡生死涅槃也達法惟心已分別即不生所謂遠離動念戲論也由遠離分別故自心了然明現故云佛出世若著知見則真心隱沒故云佛不出世也。
爾時長老舍利弗謂諸比丘汝今得正智為己利耶五百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不可作而作。
【註】所謂得正智者不為得利但知于煩惱不可作而作起利他之妙用也。
舍利弗言何故說此。
【註】舍利弗智慧第一今不知比丘所答則正性門中智有所不及矣。
諸比丘言知諸煩惱實相故言得諸煩惱。
【註】不知煩惱實相則為煩惱所轉知實相則能用諸煩惱故言得。
涅槃是無作性我等已證故說不可作而作。
【註】涅槃體是無作本來如是故言證不言得煩惱依體出生非是本有故言得不言證既依體出生則知無性故不可作而作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
【註】身子讚比丘得不可作而作幻興妙用利濟群有為人間之福田能消供養矣。
諸比丘言大師世尊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舍利弗言何故說此諸比丘言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註】性常淨故者以世尊知見法性入正性故遠離虗妄分別彼虗妄分別則于諸法中有福田非福田能消供養不能消供養虗妄既離則于諸法中無利無功德無利則不為福田非不福田無功德則不消供養非不消供養故淨名云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損不為益。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註】不為世法所牽者則無受無受故應受供養者也。
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于法無所取者。
【註】無所取者則內不取心外不取境內外既忘則無有消無有不消矣。
世尊誰為世間福田佛言不壞菩提性者。
【註】不壞菩提性則常以覺性利人不由小道故為福田。
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佛言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
【註】以慈待物人所仰化。
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不斷佛種者。
【註】護念自心使不間斷知報恩也。
世尊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註】無生之法是佛出世本懷能通達此是真供養四事莫預也。
世尊誰能親近於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註】失命不毀禁則遠離魔外常親近佛也。
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註】覆六根則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則常想恭敬矣。
世尊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
【註】七功德才謂信進戒慚愧聞捨定慧世間財寶有而不實命盡隨盡出世法財生劫無窮乃名財富。
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智慧者。
【註】世間智慧迷于有為故貪取無厭出世之慧則了達法空無一所取乃名知足。
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註】無所願則攀緣心絕攀緣心絕則飄然長別矣。
世尊誰為具足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註】結為六結眼與色結等使謂十使貪嗔癡慢疑等結使斷則所作已辦故名具足。
世尊誰為樂人佛言無貪著者。
【註】貪著之樂其樂有壞無貪之樂其樂無敗。
世尊誰無貪著佛言知見五陰者。
【註】此中重伸前問者恐于六塵境上取捨故也而佛之所答令人照破五陰妄心妄心若破則于外六塵無所貪著。
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
【註】六根為六塵所入故云六入根塵相結故流浪欲河若根塵竝捨則欲河斯度。
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註】諸道平等則非彼非此非彼非此則亦無度不度想此中生起之緣不無次第由五百比丘得諸法正性身子以為住于福田能消供養而諸比丘以明其意然正信之門非一途可盡故梵天躡其踪而問者廣其意也前梵天斥云五百比丘于佛正法出家云何著此外道邪見夫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無明家前云于佛正法出家者出世俗家此中比丘得諸法正性者出三界家也故云得阿羅漢下文菩薩六度四無量心等出無明家也因達正性則出三界出三界則應受供養應受則能消能消則為世福田為世福田則為眾生善知識為善知識則能知報恩知報恩則知所供養知所供養則知所親近知所親近則知所恭敬等可以例推之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一切智心。
【註】二施之中法施為上以一切智心化眾生施莫大焉。
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
【註】小乘以律儀無犯大乘以道共自持。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
【註】見心滅相則外絕待緣外絕待緣則非忍不忍。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佛言求心不得。
【註】精進懈怠皆由是心所成求心不得則非精進非不精進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佛言除身心麤相。
【註】小乘作定故躭著不捨大乘性定無定無不定但除麤相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
【註】凡夫無慧于諸法作有無二見論是則戲論若于法不作二見是行智慧。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註】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生眾生想不能等與如來之樂生法非法想則不思拔眾生之苦。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註】若生我想見人善則疾見不善則嗔不生我想則見人非法受苦思所以拔之見人德彥賢聖思所以讚之矣。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謂菩薩安住于信佛言信解心淨無濁法。
【註】凡夫信于有為即名染汙菩薩圓信自心無濁則遠離戲論而安住淨信矣。
世尊何謂菩薩安住于空佛言不著一切語言。
【註】前由達法正性而網明問能受供養以及六度四心之後特問住空何也蓋由一切差別名相皆自心之影耳故世尊答曰不著語言不著語言則一切皆空矣。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佛言知見內法。
【註】知法內具則慚于昔迷。
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佛言捨于外法。
【註】捨外法則前後際斷前後際斷則愧昔攀緣。
世尊何謂名為菩薩徧行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註】一切業皆因三業之所生起三業若淨是菩薩遍行若不淨是眾生遍行偈文廣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身淨無惡口淨常實語心淨常行慈是菩薩遍行。
【註】身無惡則該殺盜婬口以實語等四治口四過謂實語治妄言等意業有三偏舉行慈慈能治恚以菩薩惟嗔為害茲甚故曰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故行慈則餘亦備矣此偈通舉十善十惡文互具也。
行慈無貪著觀不淨無恚行捨而不癡是菩薩遍行。
【註】上文總舉十業此中別舉意三以意為能攝故行慈有二一者無緣慈二者愛見慈若行慈有貪著則落愛見非無緣矣觀身不淨不即厭恚若起厭恚則墮二乘行捨不求果報若求果報則成貪著貪著則成癡愛若于三業無貪無恚不癡是名菩薩遍行非二乘可比。
若在空聚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轉是菩薩遍行。
【註】由意清淨則獨居不為靜處眾不為閙不為前塵所轉無可不可。
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是菩薩遍行。
【註】由獲動靜不二則得法正性離諸分別達無相心一體三寶于茲見矣。
知多欲所行知恚癡所行善知轉此行是菩薩遍行。
【註】既悟三寶本乎一心則貪嗔癡與解脫曾無二念不著不厭妙得其趍故曰善知。
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註】既三毒三德妙得其轉則不居三界行乎禪定也。
信解諸法空及無相無作而不盡諸漏是菩薩遍行。
【註】行如是禪定則不著不厭不著故無相無作不厭故不盡諸漏。
善知聲聞乘及辟支佛乘通達于佛乘是菩薩遍行。
【註】聲聞支佛乘即達諸法空無相無作而取漏盡者也佛乘則雖知空無相無作不盡漏者也。
明解于諸法不疑道非道憎愛心無異是菩薩遍行。
【註】道即三乘非道即六凡明解法性平等于道非道不起憎愛又貪等為非道故。
於過去未來及與現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遍行。
【註】前則道非道平等此則三世平等一切無分別生死涅槃無不平等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過世間法通達世間法通達世間法已度眾生於世間法行於世間不壞世間。
【註】世間有三種一曰器世間二曰眾生世間三曰智正覺世間過世間者謂超過器世間眾生世間入智正覺世間也通達世間者合舉三世間也度眾生于世間法者雖知世間法無相無作現同事攝還以此法度眾生也行于世間不壞世間者由知世間如幻妙運中道不染不壞其猶日月行空不同世間照臨世間不礙世間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說五陰是世世間所依止依止於五陰不脫世間法。
【註】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以蓋覆為義能覆真如於是內結根身外成器界轉展相依不能解脫以五陰為能造世界為所造能所相成有世間法。
菩薩有智慧知世間實相所謂五陰如世間法不染。
【註】眾生為無明所障不悟五陰實相故于世間不成解脫菩薩有大智慧善知如相故處之不染所謂超過世間也。
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如此之八法常牽于世間大智慧菩薩散滅世間法見世壞敗相處之而不動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堅不動譬如須彌山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於此世八法其心常平等。
【註】利等八法又名八風眾生不了虗妄常為所牽擾動心海菩薩以智慧觀照妙得實相處之不動猶若須彌。
知世間虗妄皆從顛倒起如是之人等不行世間道。
【註】釋上何以菩薩處之不動之意以菩薩知世間虗妄由顛倒而起故不動也此答通達世間法也。
世間所有道菩薩皆識知故能於世間度眾生苦惱。
【註】此答通達世間法已度眾生于世間法也。
雖行於世間如蓮華不染亦不壞世間通達法性故。
【註】此答行於世間不壞世間也。
世間行世間不知是世間。
【註】世間凡夫不知虗妄堅執不捨故恒處生死。
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世間虗空相虗空亦無相菩薩知如是不染於世間。
【註】二乘不了世間虗妄由顛倒而起執為實有用心破除若執實有虗妄顛倒則是著相菩薩善知世間無相之相同于虗空非實非虗如是而已。
如所知世間隨知而演說。
【註】前云度眾生苦惱未審以何為度菩薩以無度為度隨其所知為人演說令彼自度非他能度也。
知世間性故亦不壞世間五陰無自性是即世間性。
【註】世間無性之性即如五陰無性知是無性故處之不壞重釋前意。
若人不知是常住於世間若見知五陰無生亦無滅是人行世間而不依世間凡夫不知法于世起諍訟是實是不實住是二相中我常不與世起於諍訟事世間之實相悉以了知故諸佛所說法皆悉無諍訟知世平等故非實非虗妄。
【註】此頌諸法正性門實相如是非實非虗非特我說諸佛亦然若住二相則起諍訟下文斥非也。
若佛法決定有實有虗妄是即為貪著與外道無異而令實義中無實無虗妄是故我常說出世法無二若人知世間如是之實性於實於虗妄不取此惡見如是知世間清淨如虗空是大名稱人照世間如日若人見世間如我之所見如斯之人等能見十方佛。
【註】此頌能見世間實相如佛所見則能見十方諸佛法身也。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相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
【註】此釋前偈能知實相則為見佛之意諸法皆因緣生因緣生故無定性無定之性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空相能知空相則為見佛故中觀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所謂無定之性也。
若有人得聞如是世間相雖行於世間而不住世間。
【註】前云能知能見乃自證之境故能如是此則從人所聞亦獲實相也。
依止諸見人不能及此事。
【註】此揀外道依正邪見起六十二見于實相門中不能及也。
云何行世間而不住世間若佛滅度後有樂是法者佛則於其人常現於法身若人解達此則守護我法亦為供養我亦是世導師。
【註】信是實相則見法身解此則為供養守護自利之功也為世導師利他之行也。
若人須臾聞世間性如此是人終不為惡魔所得便。
【註】此頌以劣顯勝之意須臾之聞時之極促尚乃護益何況見聞信解長時脩習而不得妙利者乎。
若能達此義則為大智慧法財之施主亦是具禁戒若知世如此忍辱力勇健具足諸禪定通達于智慧。
【註】能達此實相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所在聞是法其方則有佛如是諸菩薩不久坐道場若有深愛樂如是世間性則能降眾魔疾得無上道。
【註】自云何行世間總彰信解行證之意文顯不釋也網明初問何為菩薩正問次問何為諸法正性梵天以無彼我分別為正問離虗妄分別為正性皎若日星宜乎不言而喻矣五百比丘執動疑生幾將退座網明為請方便梵天乃云直饒退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此之法門連引迯空索空二喻一眾知歸可謂梵天不與方便而方便已竟比丘無所信解而信解了然身子起己利之贊智所不知比丘答煩惱本空業非有實觀其賓主問答雲興瓶潟其無畏辨孰與之比何以及至誰應受供養等三十問似有不知一一問佛豈梵天有能不能乎當有指哉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諸佛法施之式諸菩薩入道之門由問而答由答而聞由聞而解故比丘從梵天得悟聞思信解于茲見矣是二者皆因網明發起者同依根本智也下文應受供養等三十問以至五陰世界等乃修證之門非思慧所及若問若答皆尊梵天者信解行證同出方便之智也蓋此頓教大乘一心絕待無問無答無證無脩非方便之智曷由發起故以象示之耳。
四諦品第四
【註】由前品見知實相則為見佛處世不動猶若須彌照世如日為人導師具足六度降伏魔冤如是功德以何為趣蓋趣聖諦也前則實相以正性為宗此則實相以聖諦為趣實相以無相為相聖諦以無諦為諦云何有四四者乃世間之相了此四相體空無性即是聖諦故于正問之後繼以聖諦知其為趣也。
佛復告思益梵天如來出過世間亦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註】前梵天問何謂菩薩過世間法度眾生于世間法中而如來意曰非特菩薩而我亦超過世間法亦說世間法度眾生于世間法也。
五陰名為世間苦。
【註】五陰以世間為所造世間以五陰為能造能所相依展轉不脫是世間苦相。
貪着五陰名為世間集。
【註】由過去五陰集因招至現前世間苦果不了虗妄重搆業因招至來果是世間集。
五陰盡名為世間滅。
【註】現前色身臨終敗壞是五陰盡相以後陰無知故不了無生無滅是世間滅。
以無二法求五陰名為世間滅道。
【註】此中有二若以無二法求五陰實相所為五陰如故世間亦如是出世間道諦若以無二法中執有五陰可斷是世間滅道前解義現下文後解正此中之意。
又梵天所言五陰但有言說。
【註】實無體性可得不了無性可得。
於中取相分別生見而說是名世間苦不捨是見是名世間集是見自相是名世間滅。
【註】起見分別觀察五陰自相念念不住是名為滅。
隨以何道不取是見是名世間滅道。
【註】隨在何道不取分別之見名為滅道以不悟分別亦無性是故不名諦前則四諦出于五陰此則四諦具乎一念五陰通于三世四諦分于果因皆世間相也。
梵天以是因緣故我為外道仙人說言仙人於汝身中即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註】前則即念而示此則即身而示也何為身中四諦生老病等八苦總名苦以求不得愛別離五陰熾盛為集八苦遷流為滅遠離五陰八苦是滅道又四大聚即是世間苦起殺盜淫是世間集四大敗壞是世間滅厭苦求樂是世間滅道身心二途是眾生世間之四諦如來委曲開示獨不說器世間四諦何也蓋眾生世間器世間二而不二若以正攝依說眾生世間則攝器世間故不說又四諦乃眾生妄心取相分別故立四諦器世間是無情無分別世相如故無四諦可說雖佛不說相以具足五濁同聚是世間苦鬪諍堅固是世間集年月遷流是世間滅原始反終是世間滅道下文聖諦即是智正覺世間也。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說四聖諦何等是真聖諦梵天苦不名為聖諦苦集不名為聖諦苦滅不名為聖諦苦滅道不名為聖諦。
【註】四諦皆名苦者世間相也下釋成。
所以者何若苦是聖諦者一切牛驢畜生等皆應有苦聖諦若苦集是聖諦者一切在所生處眾生皆應有集聖諦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諸趣中若苦滅是聖諦者觀滅者說斷滅者皆應有滅聖諦。
【註】觀滅者自脩之人說斷滅者即是與人說法也楞嚴經迦旃延毗羅眡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又如此方性理中說身死之後形骸朽滅精神飄散縱有剉燒之作略無所施皆說斷滅者。
若苦滅道是聖諦者緣一切有為道者皆應有道聖諦。
【註】有為道者即是世間外道神仙乃至諸子百藝各謂有道出世二乘以及事度菩薩未盡無為同名有為也。
梵天以是因緣故當知聖諦非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
【註】釋上非苦等何謂非苦以苦無生苦若有生為生心耶為生境耶若生于境苦是境苦于我何有若生于心為與心一耶異耶若與心一則不知為苦以心不自知故若與心異則還同前境如是推求畢竟無生是謂聖諦。
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
【註】何謂非集由過去集因招至現在苦果由現前集因招至未來苦果然過去不至現在現在不至未來何以故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際推求無集可得集尚無有何名和合無和合故是名聖諦。
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諦。
【註】何謂非生非滅以色等五陰念念不住外道計為斷滅二乘用心降伏執為畢竟滅二者皆無聖諦大乘當其滅處不礙其生了悟無生無得滅故名為滅聖諦。
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
【註】平等者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遠離二邊五陰如故世間亦如如如無得無得故得道聖諦。
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虗妄。
【註】上文四種聖諦了達苦等無性是名聖諦若謂聖諦有四即同虗妄非真聖諦真聖諦者非特無苦等四相乃至我人壽者及一切虗妄悉皆無有也。
虗妄者所謂著我著眾生著人著壽者著養育者。
【註】外道謂我從梵天士夫等養育也如此方計性從天所賦等。
著有著無著生著滅著生死著涅槃。
【註】此轉釋成上文若著如是名相非真聖諦矣蓋斥其常見也。
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見苦是虗妄我斷集是虗妄我滅證是虗妄我脩道是虗妄所以者何是人遺失佛所護念是故說為虗妄。
【註】此斥其斷見也葢有為常見無為斷見亦有亦無是增益見非有非無是戲論見如此四見生起六十二邪見少有不盡則遺失佛種不為所護念矣。
何等是佛所護念。
【註】既斥其邪當顯其正。
謂不憶念一切諸法是名佛所護念。
【註】所為四句百非皆不之憶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只什麼去自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
若行者住是念中則不住一切相若不住一切相則住實際若住實際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為非實語非虗妄語者。
【註】外遣一切相內遣能住心心相既泯則非實非虗妄。
梵天是故當知若非實非虗妄者是名聖諦梵天實者終不作不實。
【註】不作不實故非虗實不自立故非實。
若有佛若無佛法性常住。
【註】轉釋非實非虗之意若有若無是世間相而法性常住未甞有無矣。
所謂生死性涅槃性是性常實所以者何非離生死得涅槃名為聖諦。
【註】上文雙遣心相則云非實非虗此中雙遣生死涅槃則云自性常實所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于此見矣。
若人證如是四諦是名世間實語者。
【註】如是四諦非證非不證所謂口欲談而辭喪意欲緣而慮忘但可如是而已。
梵天當來有比丘不脩身不修戒不脩心不修慧是人說生相是苦諦眾緣和合是集諦滅法是滅諦以二法求相是道諦佛言我說此愚人是外道徒黨我非彼人師彼非我弟子是人墮于邪道破失法故說言有諦。
【註】佛欲令末世比丘于身脩戒于心脩慧故說苦等四相使知不實而比丘非惟不修戒不修慧而復說如此豈為佛之弟子真外道徒黨耳。
梵天且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實是虗妄若我不得法是法寧可於眾中有言說有論議有教化耶。
【註】前斥比丘所計為非不苟然耳我實不得一法而坐道場也世尊大似抱賍自首。
梵天言不也世尊梵天以諸法無所得故諸法離自性故我菩提是無貪愛相。
【註】世尊於仙苑之中三轉四諦法輪而陳那等始初[菥-木+((拖-也+一)/月)]解其餘未悟于四諦法不了無生作有無戲論等見故世尊即諸四諦而示實相于諸法正性之後繼談四聖諦法雷揮電掃名相不存可謂正直捨方便者也問天台四種四諦此當第幾答一心頓教名相不收尚非其一何況有四詮指之間不無標的初云五陰名為世間等乃生滅四諦兼于無量後云知若無生等乃無生四諦兼于無作末云真聖諦者出過名言雙遣虗實乃至無有言說論議教有所不收如來自償口債天台安能擬哉。
歎功德品第五
【註】由聞如來不得一法而坐道場則知無功德為功德讚莫能盡功德以無功德為功德則讚歎以無讚歎為讚歎一切會歸于自心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有何利益說如來得菩提名為佛。
【註】梵天恐眾中不解無得而得亦是表詮故此難問。
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我所說法若有為若無為是法為實為虗妄耶梵天言是法虗妄非實。
【註】凡夫著有為佛說無為以破其執二乘著無為佛說漚和以起其定有無既是對機所說于我何有故梵天知其為虗妄非實矣。
於汝意云何若法虗妄非實是法為有為無。
【註】此有四句分別是法謂有無為有有為邪是法謂無有為無無為邪。
梵天言世尊若法虗妄是法不應說有不應說無於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無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無有得者梵天如來坐道場時惟得虗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
【註】前品云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實是虗妄以至無言說論議而梵夫難云若不得一法云何而得菩提名為佛耶世尊貭其辭而告云我坐道場不得諸法但得諸法空性前云涅槃虗空特有名字而無實性。
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註】無所得故得者了諸法空得自心故無所知故知者煩惱不實知自性常妙故。
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見。
【註】如眼不能自見其眼。
不可聞。
【註】耳不能自聞。
不可覺。
【註】心不自覺。
不可識。
【註】識不自識四者乃內證不可得之意也。
不可取。
【註】如水中月鏡中像。
不可著。
【註】如陸地焰夢中境。
不可說。
【註】我不得而說。
不可難。
【註】汝不得而難此四者外證其不可得也。
出過一切法相無語無說無有文字無言說道。
【註】內外既不可得則知是法出過一切法相無言無說證前無言說也無文字證前無論議也無言說道者證前無教化也。
梵天此法如是猶如虗空汝欲如是法中得利益耶梵天言不也。
【註】如是之辭世尊極力道之不盡引喻虗空為證未得一半若要完全公案須向自己體取始得梵天問既不得一法有何利益而得菩提世尊先答其無所得而得次難其無所得而得不應于中求利益也。
世尊諸佛如來甚為希有成就未曾有法深入大慈大悲得如是寂滅相法而以文字言說教人令得。
【註】實際之中無有一法雖無一法而不礙言說文字教人寂滅者不生不滅也謂不滅故而教人令得不生故而實無一法。
世尊其有聞是法能信解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世尊是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所以者何世間貪著實而是法無實無虗妄世間貪著法而是法無法無非法世間貪著涅槃而是法無生死無涅槃世間貪著善法而是法無善無非善世間貪著樂而是法無苦無樂世間貪著佛出世而是法無佛出世亦無涅槃雖有說法而是法非可說相。
【註】前正問品中若于法生見則佛不出世於畢竟滅法中求涅槃則佛不出世又云佛出世故名為遠離戲論而恐眾中實謂有佛出世及梵天呈解并皆掃拂矣疑云若無佛出世何以現有說法者釋云他說個無說者若謂有可說則成戲論。
雖讚說僧而僧即無為。
【註】無為則讚毀平等。
是故此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註】此彰絕待一心結成難信也以絕待故非虗非實非生死非涅槃非善非惡非苦非樂萬法俱非真心獨朗皮膚脫落唯存真實是謂難信。
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難可得信如是煩惱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煩惱是亦難信。
【註】煩惱中有菩提則不壞法性菩提中有煩惱則不斷性惡煩惱菩提若以相觀則如水火之不相容若以性觀則妙涵而不奪三乘人多以執相迷性則菩提煩惱勢相矛盾皆欲滅煩惱而取菩提一乘教中煩惱菩提彼此妙容曾無二至是謂難信。
所以者何如來得是虗妄煩惱之性亦無法不得。
【註】上句彰真空之性下句顯妙有之法真空故煩惱本如妙有故無法不得。
有所說法亦無有形。
【註】由無法不得故不礙有所說雖有所說無定體可得。
雖有所知亦無分別。
【註】知契真如遠離戲論故無分別。
雖證涅槃亦無滅者。
【註】涅槃名為滅度度煩惱生死故而此圓妙自心證法如是無生死可滅證涅槃也。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義者當知是人得脫諸見。
【註】如是法義遠離二邊所謂非實非虗等實即是有虗即是無有無二見疊成六十二見故曰諸見既離二見則諸見斯脫矣。
當知是人已親近無量諸佛當知是人已供養無量諸佛。
【註】脫諸見則心契實相契實相故是名親近是名供養。
當知是人為善知識所護。
【註】心契實相同道者所親。
當知是人志意曠大當知是人善根深厚。
【註】根大則佛地自許根厚則大法自荷。
當知是人守護諸佛法藏當知是人能善思量起於善業。
【註】擔荷大法則守護法藏自許佛地則起真如善果。
當知是人種姓尊貴生如來家。
【註】一念信解實相便名佛子不同三乘漸次熏脩猶誕生王子尊貴天然不同臣子久學乃成故曰菩薩一念發心便登正覺。
當知是人能行大捨捨諸煩惱當知是人得持戒力非煩惱力。
【註】小乘持作止之戒多生煩惱大乘心契實相便名道共。
當知是人得忍辱力非嗔恚力。
【註】心境相對則嗔恚斯生心若絕待則無忍可忍。
當知是人得精進力無有疲懈當知是人得禪定力滅諸惡心。
【註】小乘心存有得故躭著不捨是謂惡心大乘存心平等絕無躭著。
當知是人得智慧力離惡邪見。
【註】外道中無智慧違背實相著諸邪見若人能信是法則邪見離矣。
當知是人一切惡魔不能得便當知是人一切怨賊所不能破。
【註】實相之中兩忘損益故惡魔怨賊皆無能為。
當知是人不誑世間當知是人是真語者善說法相故當知是人是實語者說第一義故當知是人善為諸佛之所護念當知是人柔和輭善同止安樂。
【註】由信解是法故生如來家行佛所行故具六波羅蜜具六波羅蜜不為惡境所動不為惡境所動則其有所說不誑不妄不妄故其所說法相也真不誑故其所說第一義諦也實惟其真實故為諸佛護念與眾同止具足六和矣。
當知是人名為大富有聖財故當知是人常能知足行聖種故。
【註】聖財聖種皆依自心之所出生能信自心則聖種聖財于斯備矣。
當知是人易滿易養離貪著故。
【註】易滿菩提易養法身離貪故易滿離著故易養。
當知是人得安隱心到彼岸故。
【註】上皆自信自行下乃利人之事。
當知是人度未度者當知是人解未解者當知是人安未安者當知是人滅未滅者。
【註】此中四句雙舉自他自則煩惱難度而能度他則未度煩惱而令度准此可知于自則成前自信自解之意于他則下所謂示人正道之意也。
當知是人能示正道當知是人能說解脫當知是人為大醫王善知諸藥當知是人猶如良藥善療眾病。
【註】正道解脫乃所說之法醫王良藥乃所逗之機藥喻實相善療差別之病。
當知是人智慧勇健當知是人為有大力堅固究竟當知是人有精進力不隨他語。
【註】智慧勇健則無疑不決堅固究竟則無惑不破自有主張則不隨他教三者由信解實相故能擔荷自他是名勇健是名堅固是名精進矣。
當知是人為如師子無所怖畏當知是人為如象王其心調柔當知是人為如老象其心隨順當知是人為如牛王能導大眾。
【註】無畏則善得其體調柔則善得其用隨順則善得其方便三者既備則善導大眾猶如牛王矣。
當知是人為大勇健能破魔怨。
【註】前則魔怨不干此則能伏魔怨文互見也。
當知是人為大丈夫處眾無畏當知是人無所忌難得無畏法故當知是人無所畏難說真諦法故。
【註】無忌則不嫉無畏則不怯釋成丈夫無畏之義。
當知是人具清白法如月盛滿當知是人智慧光照猶如日月當知是人除諸暗冥猶如執炬。
【註】如月盛滿則逈絕塵翳逈絕塵翳則智慧光明猶如日月日乃照晝月乃照夜炬乃照日月所不及處三者相繼用顯實相慧光無所不矚矣。
當知是人樂行捨心離諸憎愛。
【註】心信實相則冤親平等憎愛斯遠矣。
當知是人載育眾生猶如地當知是人洗諸塵垢猶如水當知是人燒諸動念猶如火當知是人於法無障猶如風。
【註】眾生惟實相為能淨動念惟實相為能盡障礙惟實相為能通能信是法則地水火風何所不該矣。
當知是人其心不動如須彌當知是人其心堅固如金剛山當知是人一切外道競勝論者所不能動。
【註】外道議論不出有無諸見信解是法則諸見遠離故不能動。
當知是人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測。
【註】聲聞辟支雖證偏空未窺實際故不能也。
當知是人多饒法寶猶如大海當知是人煩惱不現如波陀羅當知是人求法無厭當知是人以智慧知足當知是人能轉法輪如轉輪王。
【註】輪王轉十善之輪信解行人轉實相之輪。
當知是人身色殊妙如天帝釋當知是人心得自在如梵天王當知是人說法音聲猶如雷震當知是人降法甘露猶如時雨當知是人能增長無漏根力覺分。
【註】根即五根力即五力七覺分八聖道總名三十七道品皆由說法所被之益聲如雷震驚動群機使之覺悟應機潤澤猶如時雨而增長道芽也。
當知是人已度生死汙泥當知是人入佛智慧當知是人近佛菩提當知是人能多學問無與等者當知是人無有量已過量當知是人智慧辯才無有障礙當知是人憶念堅固得陀羅尼當知是人知諸眾生深心所行當知是人得智慧力正觀諸法解達義趣。
【註】此上由度生死則近佛菩提近佛菩提則其學問出于三乘過于數量越數量故慧辨無礙獲得總持得總持故能知眾生所行正觀故所見不謬解達故示無差別此中自利利他莫不皆實相之功也。
當知是人勤行精進利安世間當知是人超出於世當知是人不可汙染猶如蓮華當知是人不為世法所覆。
【註】欲利安世間者先當自利先自利故超出于世不為世染猶如蓮華亦不為世法所覆以實相之理不如世間而行于世間不壞世間也。
當知是人利根者所愛當知是人多聞者所敬當知是人智者所念當知是人天人供養當知是人為坐禪者所禮當知是人善人所貴當知是人聲聞辟支佛之所貪慕。
【註】信解如是法義為眾所尊其誰能無仰學乎。
當知是人不貪小行當知是人不覆藏罪不顯功德。
【註】實相法義尚非大乘所收誰貪小行罪福體是無生何藏何顯。
當知是人威儀備具生他淨心當知是人身色端正見者悅樂當知是人有大威德眾所宗仰當知是人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註】前是說法音聲以至聲聞貪慕贊其口業功德是不貪小行至此贊其身業功德也。
當知是人能繼佛種當知是人能護法寶當知是人能供養僧當知是人諸佛所見當知是人為得法眼當知是人以佛智慧而得受記當知是人具足三忍。
【註】三忍即苦行忍生忍第一義忍亦名法忍義出法華。
當知是人安住道場當知是人破壞魔軍當知是人得一切種智當知是人轉于法輪當知是人作無量佛事。
【註】此上贊文前後錯出不能根其次第大意惟一實相耳毋以辭害意而出別解也。
若人信解如是法義不驚疑怖畏者得如是功德是人於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難解難知難信難入而能信受讀誦通利奉持為人廣說如說脩行亦教他人如說脩行如是之人我以一劫若減一劫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註】此品本四聖諦品分出而似有差上云我菩提是無貪愛相梵天躡其跡而問曰既不得一法坐于道場未審有何利益說得菩提如是番番徵詰以及汝欲于如是法中得利益耶應在聖諦品中血脉連接下文世尊諸佛如來甚為希有乃屬嘆功德品于義斯穩。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一
卍續藏第 20 冊 No. 0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二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 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同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 傅新德 訂正
如來五力說法品第六
【註】前品梵天聞真聖諦中不得一法而坐道場據實際理地以嘆其功此品述成前解復示以五力說法者據佛事門中以成其德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故遠離戲論分別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方便隨宜前彰其體後彰其用體用具足方盡圓融前文一往以菩薩問答此中特如來自說者方便隨宜乃果地之德因人莫預下文所謂聖說法聖默然惟如來有其餘聲聞辟支皆無是也。
佛告梵天汝何能稱說是人功德如如來以無礙智慧之所知乎是人所有功德復過于此若人能于如來所說文字語言章句通達隨順不違不逆和合為一隨其義理不隨章句言辭而善知言辭所應之相。
【註】先述如來實智之德若人信解如來之智讚所不及梵天汝何能稱哉次顯如來權智之道汝復應知然如來或時贊權或時顯實于中文字語言若抑若揚當宛轉消歸和合為一毋強分別徒增戲論當不逆不違善知機變尊依義理于中所指自心是也若不了如來五力說法事在應機執為實有是隨文字若了文字性空徹見自心是隨義理譬如因指識月見月當忘其指若執指為月者非惟不識其指實乃不見其月也循文背旨為害非細故如來稱述梵天而復誨以五力說法于五力說法之中復誡其莫隨文字慈悲之至也。
知如來以何言說法以何隨宜說法以何方便說法以何法門說法以何大悲說法梵天若菩薩能知如來以是五力說法以是菩薩能作佛事。
【註】所應知相有五能詮之旨惟一五者為文字一者為義理是二者皆如來之事菩薩之所應知也何謂言說凡如來一代時教大小名相如影如響雖有名言而非實事故名言說何謂隨宜如來教道雖非實事不無稱根獲益如應病服藥故當隨宜所言隨宜者經云聲聞人中說應四諦法辟支佛人中說應十二因緣法菩薩人中說應六波羅蜜是也何謂方便如有眾生不堪出世真乘權說人天小教漸引其心如有眾生怖聞了義大乘權說有餘涅槃暫止化城後文所謂龍王不雨大雨于閻浮地者方便之謂也若不方便彼群小艸木不得遂生如來方便亦復如是何謂法門既欲以方便隨宜化澤群有鋪彰大槩嚴顯法幢所謂戒門空門慧門以及六和五敬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非法門之事也何為大悲如來藏中一物全無何有方便等四為化眾生故于無中唱出無非大悲建立前四為別後一為總總別相收故有五力若統而論之皆一大悲也。
梵天言何謂如來所用五力佛言一者言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是名如來所用五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世尊云何名為言說佛言梵天如來說過去法說未來現在法說垢淨法說世間出世間法說有罪無罪法說有漏無漏法說有為無為法說我人眾生壽者法說得證法說生死涅槃法梵天當知是言說如幻人說無決定故如夢中說虗妄見故如嚮聲說從空出故說如影眾緣和合故說如鏡中像因不入鏡故說如埜馬顛倒見故說如虗空無生滅故當知是說為無所說諸法相不可說故梵天若菩薩能知此諸言說者雖有一切言說而於諸法無所貪著以無貪著故得無礙辯才以是辯才若恒河沙劫說法無盡無礙。
【註】了言說無性則無貪著無貪著故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說與無說平等故其辨無礙永嘉云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開無壅塞。
諸有言說不壞法性亦復不著不壞法性。
【註】此釋成無礙之意以法性中非言說非默然故或說或默皆稱法性若執法性實有壞不壞想則成貪著非無礙矣。
梵天是名如來言說梵天言何謂如來隨宜佛言如來或垢法說淨淨法說垢菩薩于此應知如來隨宜所說梵天何謂如來垢法說淨不得垢法性故何謂淨法說垢貪著淨法故。
【註】垢法說淨者為顯大乘無性之宗也淨法說垢者為遣二乘滯著之性也是知如來無說所說在隨其機宜而說也。
又梵天我說布施即是涅槃凡夫無智不能善知隨宜所說菩薩應如是思量布施後得大富此中無法可從一念至一念若不從一念至一念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涅槃。
【註】如來本說布施是涅槃有時為破慳悋眾生說布施後得大富凡夫不能善知隨宜之說以謂菩薩布施後得大富若布施後得大富于中有法可從現在至于未來若現在至于未來即屬三世屬三世者是名虗妄非佛所說若從實觀則無法從一念至一念以剎那不可得故是名實相是故說布施即是涅槃。
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念念滅故精進是涅槃無所取故禪定是涅槃不貪味故智慧是涅槃不得相故。
【註】不作不起則異彼小乘作止心念念滅則無能忍所忍無所取則不同有為不貪味則遠離躭著不得相則無分別如是六度度諸虗妄故即入實際是名涅槃小乘不作如是說者乃不知如來隨宜說也。
婬欲是實際法性無欲故瞋恚是實際法性無瞋故愚癡是實際法性無癡故。
【註】若法性中有貪瞋癡則不容有解脫矣以貪瞋癡是法性故若貪瞋癡是法性者何容轉貪瞋癡而成解脫乎若轉貪瞋癡而成解脫者則知貪瞋癡不實貪瞋癡不實則解脫亦不實以法性無二故由無二故如來於凡夫說離貪瞋癡而求解脫于二乘說了貪瞋癡即是解脫皆如來隨宜說也。
生死是涅槃無退無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貪著故實語是虗妄生語見故。
【註】如來隨宜所說稱機順益無非真實凡夫不悟依語生見故成虗妄也。
虗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
【註】佛說無為是名實語以二乘躭著不求正覺復以種種方便勸發道心方便即是虗妄不稱實際故能使小乘得益故雖虗妄亦即是實語。
又梵天如來以隨宜故或自說我自常邊者或自說我是斷邊者或自說我是無作者或自說我是邪見者。
【註】常邊即是著有斷邊即是著無非有非無即是戲論亦有亦無即是邪見此自斥為外道也。
或自說我是不信者或自說我是不知報恩者。
【註】自斥為闡提也。
或自說我是食吐者或自說我是不受者。
【註】入耳出口如食即吐即吐故不受自斥為增上慢也。
如來無有如是諸事而有此說。
【註】此說有二初則淨法說垢等是隨他意語次則或自說等是隨自意語隨他意語者因問而說也隨自意語者無問而說也因問而說者順機取益故無問而說者激動群機故二者皆非如來有也。
當知是為隨宜所說欲令眾生捨增上慢故若菩薩善通達如來隨宜所說者若聞佛出世則便信受示眾生善業色身果報故若聞佛不出世亦信受諸佛法性身故若聞佛說法亦信受為喜樂文字眾生故若聞佛不說法亦信受諸法位性以不可說故若聞有涅槃亦信受滅顛倒所起煩惱故若聞無涅槃亦信受諸法無生相無滅相故若聞有眾生亦信受入世諦門故若聞無眾生亦信受入第一義故。
【註】此由菩薩通達隨宜說故信而不疑。
梵天菩薩如是善知如來隨宜所說於諸音聲無疑無畏亦能利益無量眾生。
【註】無疑無畏則自解隨宜也利益眾生則隨宜利他也。
世尊何謂方便佛言如來為眾生說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端正精進得具諸功德禪定得法喜智慧得捨諸煩惱多聞得智慧故行十善道得人天福樂故慈悲喜捨得生梵世故禪定得如實智慧故智慧得道果故。
【註】前云禪定得法喜智慧捨諸煩惱對權教行人之所說也此中如實智慧道果等對圓教行人之所說也禪定智慧于方便中如是無定則施戒等亦如是無定前文布施得涅槃等是稱實之說此中布施得大富等是方便之說也。
學地得無學地故辟支佛得消諸供養故。
【註】因學而至無學教之所詮也而法性中非學非無學者理之本然也消諸供養者辟支之位也然其證法體空無有消無有不消而云能消能得者方便也。
佛地得無量智慧故涅槃滅一切煩惱故。
【註】佛地至真無為實際豈應有得涅槃體是無作安能滅諸煩惱如是說者亦方便也。
梵天我如是方便為眾生讚說是法。
【註】上乃顯其方便說相下乃顯其法性之理。
如來實不得我人眾生壽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慳亦不得戒亦不得毀戒得亦不忍辱亦不得瞋恚亦不得精進亦不得懈怠亦不得禪定亦不得亂心亦不得智慧亦不得智慧果亦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亦不得苦亦不得樂。
【註】佛為眾生著我著人乃至眾生壽者故方便為說六度度諸虗妄若達虗妄則無我無我則誰慳誰施誰持誰犯無人則誰忍誰惱無眾生則誰精進誰懈怠誰定誰亂誰智誰愚無壽者則誰覺誰迷誰生死誰滅度四者既非則孰苦孰樂于實際中皆無得矣。
梵天若眾生聞是法者勤行精進是人為何利故勤行精進不得是法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餘涅槃亦復不得。
【註】若人聞是實相之理為求利益而勤行精進者不解方便之說也若人聞是實相之理了無所得不求利益而勤行精進者是真精進也真精進者非惟六度等不得行而於須陀洹乃至無餘涅槃亦復不可得矣。
梵天是名如來方便說也菩薩於此方便應勤精進令諸眾生得於法利世尊何謂如來法門佛言眼是解脫門耳鼻舌身意是解脫門所以者何眼空無我無我所性自爾耳鼻舌身意空無我無我所性自爾。
【註】性自爾則法爾本然逈離詮表前所謂諸法正性者也正性者無得無說無示無識然于無詮表處作如是詮表皆法門之事也。
梵天當知六入皆是解脫門正行則不虗誑故色聲香味觸法亦復一切諸法皆入是門。
【註】六入為根塵所入若眼等六根空無我無我所無我則內不依根無我所則外不受塵內外既離則入無所入入無所入是為正行入正行故一切諸法皆入是解脫門解脫門者。
所謂空門。
【註】圓含萬有故。
無相門。
【註】泯絕諸相故。
無作門無生門無滅門無所從來門無所從去門無退門無起門性常清淨門離自體門。
【註】無生故無所從來無滅故無所從去無所從去故無退無所從來故無起何以如此以性常清淨故一切生滅名相離自體故。
又梵天如來於一切文字示是解脫門所以者何諸文字無合無用。
【註】一切文字語言皆非解脫之相以文字性空故無合無用無合故妙合解脫無用故如來用是以化眾生皆法門之事也。
梵天當知如來於一切文字中說聖諦說解脫門。
【註】文字實非聖諦亦非解脫而如來若不以文字詮示則後世不得聞佛所說也得聞之者皆文字之功矣。
如來所說法無有垢一切諸法皆入解脫令住涅槃。
【註】如來善知文字性空即之而用皆入解脫凡夫執著文字依語生解故不成解脫也。
是名如來說法入於法門菩薩于此法門應當學。
如來大悲品第七
【註】如來五力說法原是一品何以什師分為二分以五力中具悲智二門故是言說方便隨宜法門屬智門故此中但是悲門故所分也五力說法本屬權智權智之中以悲為主什公若不分出學者不知專務耳。
世尊何謂大悲佛言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救護眾生何等為三十二一切諸法無我而眾生不信不解如來于此而起大悲一切諸法無眾生而眾生說有眾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壽者而眾生說有壽者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人而眾生說有人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我等四相亦是法性無我亦無由眾生著我等故如來以大悲說有無我也。
一切法無所有而眾生住於有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無所有者法住法性也法住法性眾生不應住有見不應住無見如來為治有無見故起大悲也。
一切法無住而眾生有住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法無住者如鐘鼓之聲剎那不住前後不交而眾生不知無住而起住相如來大悲破其住著。
一切法無歸處而眾生樂於歸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一切法如空中華眼病成相元無所有眾生不了佛起大悲。
一切法非我所而眾生著於我所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法非我所因無我故。
一切法無所屬而眾生計有所屬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計有所屬者謂屬過去耶屬未來耶屬現在邪觀如是推求使知無所屬矣。
一切法無取相而眾生有取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無取相者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一切法無生而眾生住於有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退生而眾生住於退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我等四相既無則無法可住無住則無歸處無歸處則非我所非我所故無所屬無屬則無取無取則無生無生則無退生眾生迷此如來故起大悲也。
一切法無垢而眾生著垢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染而眾生有染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瞋而眾生有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離癡而眾生有癡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從來而眾生著有所來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所去而眾生著于後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起而眾生計有所起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戲論而眾生著於戲論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而眾生墮于有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相而眾生著于有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作而眾生著于有作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眾生妄計有垢淨瞋癡故有退生而如來大悲為說使知無有垢淨瞋癡無有垢淨瞋癡則無生無有退生無生故無所來無退生故無所去無來無去則無有起了無起故則離戲論離戲論故則得三解脫門前則直據法性無諸虗妄名相而起大悲此下據現前業相而起大悲也。
世間常共瞋恚諍競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世間邪見顛倒行於邪道欲令住于正道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世間饕餮無有厭足互相陵奪欲令眾生住于聖財信戒聞施慧等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此特現前三毒也如來于瞋勸其修忍于癡勸其修慧于貪勸其修施皆大悲所說也以法性無如是事故。
眾生是產業妻子恩愛之僕於此危脆之物生堅固想欲令眾生悉知無常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眾生為恩愛所使如僮僕者顛倒持也何為顛倒妻子及自身本是危脆而生堅固想產業是無常無我而生是我是常想如來故起大悲為說無常不堅等法也。
眾生身為怨賊貪著養育以為親友欲為眾生作真知識令畢眾苦究竟涅槃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身為怨賊者老子云吾有大患一節以吾為有身在有身故有患非怨賊而何身既是怨賊而養此怨賊身者認為父母親友妄生憎愛作輪迴種誠為謬矣既輪迴起于色身有身則眾苦未斷如來欲令眾生畢苦故起大悲也前產業妻子示其依報不實此身為怨賊示其正報元虗問父母親友既是怨賊之種眾生妄認何以五祖山門奉母陸州織履供親大慧求嗣于張公目連救母于地府世尊湧棺說法乃云吾為末世不孝眾生若依此經則朱子無父無君之責不謬若依彼說則重認怨賊親友之非自負答真心世諦不相違故真心絕朕則怨賊之非必然世諦流布則仁義之道不謬仁義之道不謬所以佛祖酬養育之恩怨賊之非必然所以佛祖斥妄認之過然法性中非真心亦非世諦是二者皆大悲之故也。
眾生好行欺誑邪命自活欲令眾生行於正命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正命者有二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復二在俗則不依士儂工商而行欺誑自活者邪命也出家則不行分衛持鉢而行伎術養身者邪命也出世間者不知時識節而以非分求者邪命也非分者學者不貴用功以求親證親悟專依文字馳騁妙玄所有言說皆非己分是謂非分也如父母愛子不知護養多與飲食食傷則死是為夭橫故曰邪命也。
眾生樂著眾苦不淨居家欲令眾生出於三界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不淨居家所為邪命邪求也而眾生不知三界內是苦以邪命邪求躭著不捨佛為是故起大悲也。
一切諸法從因緣有而眾生於聖解脫而生懈怠我當為說精進令樂解脫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法從因緣生法從因緣滅生滅是因緣自性非生滅三乘人不知自性非生滅故于因緣法中妄生取捨不成精進如來所說精進前文所謂諸法正性了無生滅取捨可得遠離戲論分別是佛所說精進之旨故古人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亦無涯。
眾生棄捨最上無礙智慧求於聲聞辟支佛道我當引導令發大心緣于佛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註】前則于因緣中起生滅想不成解脫此則于因緣中起有得想不成無礙智慧而墮于小乘也。
梵天如來如是於諸眾生行此三十二種大悲是故如來名為行大悲者若菩薩于眾生中常能修集此大悲心則為阿鞞䟦致為大福田威德具足常能利益一切眾生。
【註】阿鞞䟦致云無生地又云補處地此大悲法門是佛所行之事若能修集即為得無生法忍次補佛處為世福田利益眾生也。
說是大悲法門品時三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註】問眾生塵勞總則有八萬四千廣則無量此大悲門既是對機之設何獨三十二種不云無量何也答三十二種亦即無量如法華經妙音獲現一切色身三昧觀音證普門解脫其說法亦惟三十二種現身豈三十二身云普云一切耶如云百姓非特百人而已又如來三十二相由因中修此大悲而得故勸菩薩亦如是修也。
幻化品第八
【註】前五力說法于正性中無如是事特由眾生機感所致皆是幻為譬如空中狂華于空本無因彼病目妄見華相若非病目空華不有此品網明發問使知根本智中不容方便其惟幻化而已。
爾時網明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思益梵天云何聞大悲法而不喜悅思益言善男子若識在二法則有喜悅若識在無二實際法中則無喜悅譬如幻人見幻戲事無所喜悅菩薩知諸法相如是則於如來若說法若神通亦無喜悅。
【註】網明問佛而佛不之答梵天與答者以正性中不容有答也說容有答何以發明如幻之旨哉故宗門中謂之回互當頭也然所謂識在無二法者方便實際無二性也若實際外聞方便事故當喜悅以方便即是實際何喜悅之有幻人見幻事喻實人見實相是其本分故又幻人無心識故見不為動實際無二相故聞不為喜也。
又善男子如佛所化人聞佛說法不喜不悅菩薩知諸法相與化無異於如來所不加喜悅於餘眾生無下劣相。
【註】前則了知實際無二故無喜悅此即了知方便從實際所出故亦無喜悅於佛不加喜知如幻故於眾生無下劣達平等故。
網明言梵天汝今見諸法如幻相邪梵天言若人分別諸法者汝當問之。
【註】網明意謂若見諸法如幻則實際外有如幻諸法也若見非幻何以而云幻人見幻事邪雙垂兩意為要緊之問也梵天善答問難別解轉身乃云我不分別諸法如幻不如幻但見實際無二若人分別諸法汝當問之是之謂無礙辨也。
網明言汝今於何處行梵天言一切凡夫行處吾於彼行。
【註】網明意曰若諸法即是實相者實相之中不容有行有不行梵天汝於何處修行耶梵天曰汝謂凡夫有行處耶若凡夫有行處即彼行處吾于彼行。
網明言凡夫人行貪欲瞋恚愚癡身見疑網行我我所等邪道汝於是處行耶。
【註】身邊見戒取貪瞋癡慢疑謂之十使今備其六而缺于四文略耳。
梵天言善男子汝欲得凡夫法決定相耶。
【註】汝謂凡夫決定有貪瞋等法邪。
綱明言我尚不欲決定得凡夫何況凡夫法。
【註】若凡夫決定是凡則聖人決定是聖何用修行而轉凡入聖若能轉凡入聖無決定矣凡夫既非決定貪等法安有決定哉。
善男子若是法無決定者寧有貪欲瞋恚愚癡法耶網明言無也善男子一切法離貪瞋癡相行相亦如是。
【註】一切法離貪瞋癡則凡夫行相亦離貪瞋癡以其離故吾于彼行而行之矣。
善男子凡夫行賢聖行皆無二無差別。
【註】釋上如是之義。
善男子一切行非行一切說非說一切道非道。
【註】釋無差別義。
網明言何謂一切行非行梵天言善男子若人千萬億劫行道于法性不增不減是故言一切行非行。
【註】於法性中修行如人轉磨雖終日行不離方寸雖不離方寸而亦功成事辦功成事辦故謂之行不離方寸謂之非行。
何謂一切說非說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以不可說相說一切法是故言一切說非說。
【註】法性中本無言說以因緣故可說因緣者由眾生迷悶不入欲令開悟說彼無說之法使得增進是知如來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也說而無說者不壞法性也無說說者不礙化導也。
何謂一切道非道梵天言以無所至故一切道非道。
【註】所言得道者以無所得故得也無所得者不得諸法惟得煩惱性空以性空故至無所至也此三節發起由前云一切法離貪瞋癡將謂離貪瞋癡有一切法故誨以等觀雖一切行不妨無行一切說不妨無說雖無所至而不妨至於性空。
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相應當如是網明菩薩謂梵天言汝說一切凡夫行處吾于彼行者則有行相梵天言我若有所生處應有行相。
【註】網明意曰一切行雖離貪瞋癡而凡夫實有行貪等相汝于凡夫行處行寧無是乎梵天曰一切行如鏡中像若像入于鏡中可有妍醜等相以鏡中實無像可得何妍醜之有以我尚無生處何云有相。
網明言汝若不生云何教化眾生梵天言佛所化生吾如彼生網明言佛化所生則無生處梵天言寧可見不網明言以佛力故見梵天言我生亦如是以業力故。
【註】網明謂菩薩垂形六道教化眾生汝言無所生處豈不教化眾生邪梵天曰吾非不化生但吾生處如佛化生佛化生者不動寂場而徧往六天既云不動而徧豈有生相邪雖無生相以佛力故令彼六天各各見佛如月行碧落無水不現東行東見西行西見法爾如然豈假思議哉凡夫業力未有不然日用不知良可悲矣。
網明言汝於起業中行耶梵天言我不於起業中行網明言云何言以業力故梵天言如業性力亦如是是二不出于如。
【註】菩薩證諸法性者業相不現汝言業力故見者得非於起業中行耶梵天曰我言業力故見者業性力也以佛力業力性無二故豈于起業中行如月印千江非有能所亦非神力如是類推法法可知也。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能入是菩薩隨宜所說中者得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乃至聞是上人名字尚得大利何況聞其所說。
【註】入是隨宜說中者自證之力也聞名聞說者隨喜之德也。
譬如有樹不依於地在虗空中而現根莖枝葉華果甚為希有此人行相亦復如是不住一切法而於十方現有行有生死亦有如是智慧辯才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智慧自在力者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註】一切行依于虗妄而有生死等相其由樹依地而長枝葉華果不依地在虗空長枝葉者其喻行不依虗妄而住實相現有生死等業也若人得入隨宜說中即有如是智慧辯才矣。
爾時有一菩薩名曰普華。
【註】此菩薩名普華者普者等也華者因也表眾生等有如是因也以身子特讚梵天推功一人故示其眾生等具其德也。
在會中坐謂長老舍利弗仁者已得法性佛亦稱汝於智慧人中為最第一何以不能現如是智慧辯才自在力耶。
【註】法性平等人孰不有何以獨推梵天汝得智慧第一豈汝不能但自生下劣耳。
舍利弗言普華佛諸弟子隨其智力能有所說。
【註】普華云何以不能者逆問之辭也身子順意而答示同不解非不解也縱其辭而盡其辨可謂為眾竭力也。
普華言舍利弗法性有多少耶舍利弗言無也普華言。
【註】既無多少則。
汝何以言佛諸弟子隨其智力能有所說舍利弗言隨所得法而有所說普華言汝證法性無量相耶舍利弗言然普華言汝云何言隨所得法而有所說如法性無量相得亦如是如得說亦如是何以故法性無量故舍利弗言法性非得相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者汝出法性得解脫耶舍利弗言不也普華言何故爾耶舍利弗言若出法性得解脫者則壞法性普華言是故舍利弗如仁得道法性亦爾。
【註】觀身子答辭其墮有三普華問汝既稱智慧第一何以不能現如是辨才而獨推于他人哉身子以智力不逮為答是其墮也若謂智力不逮者法性有多少耶非謂法性多少但隨我所得不逮耳是其二墮也若云所得不逮者汝得法性分限相耶得法性無量相也若得法性無量相者如其所得而說何有不能身子復出難云若法有得應如得而說以法性不可得故我不能如是顯現耳是其三墮也汝言不得法性可離法性得解脫乎若不離法性而得解脫者解脫即是得道得道即得法性不可言不得既得法性不可起分限不作分限豈有彼能而我不逮乎。
舍利弗言我為聽來非為說也。
【註】身子被破自知法性平等非獨彼能也但我為聽來非是說時但不悟普華祗欲使人知有未必要人能說身子不解轉為所破者以平等法性無聽無說莫生二見耳。
普華言一切法皆入法性此中寧有說有聽者不舍利弗言不也普華言若然者汝何故言我為聽來非為說也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者專精說法二者一心聽受是故汝今應說我當聽受。
【註】普華一味據法性為難者使知二見成謬也身子引佛說為證者滯權迷實也。
普華言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舍利弗言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聽法也。
【註】普華云汝言我當說汝當聽受似有能所若能所是實則汝入定時有能所不若無能所豈有我說汝聽之理身子云無二行者無能所也無能所故不能聽矣滅盡定者即是滅意根定也所謂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心念而圓明了知者可謂不起于定而常能聽法也雖常聽法而無能所身子不諳者未證法界定也問既云滅盡意根豈有未盡意根而得定邪答有二分故若意根攀緣是八識相分若意根離攀緣是八識見分身子但滅相分未滅相分若滅見分即入第八地故論曰第八地前纔捨藏難云若未滅見分何名得道答以六識不行七識離攀緣相發一分圓明亦名得道故論曰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是其位也身子以分證為答普華依法性為難者使知究竟也。
普華言汝信佛說一切法是滅盡相不舍利弗言然一切法皆滅盡相我信是說普華言若然者舍利弗常不能聽法所以者何一切法常滅盡相故。
【註】若一切法皆滅盡相者則身子無有不定之時也無不定故則所云我為聽來者何時也若聽時非定定時非聽應非常定之相若亦聽亦定似同增益若非聽非定似乎戲論進退發明誰是聽者聽既如是說亦如是乃至智慧辨等亦如是舍利弗如是則知一切眾生亦如是既皆如是何獨推功于梵天而自生下劣不盡究竟之道誰之過歟。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於定而說法耶普華言頗有一法非是定耶舍利弗言無也。
【註】身子曰吾聽法不壞于定則故是汝不起于定能說法不若不起定而說法者說法弄于音文熾然能所豈是定邪汝謂說非定者頗有一法非是定耶若一切法皆定者則汝聽我說曷非定也。
普華言是故當知一切凡夫常在於定舍利弗言以何定故一切凡夫常在定耶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舍利弗言若然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別普華言如是如是我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別也所以者何聖人無所斷凡夫無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
【註】慕果脩因斷集證道身子由是而得解脫不解佛之權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不知大乘中聖人無煩惱可斷凡夫無煩惱可生無煩惱可生可斷者法性如是也法性中豈有凡聖之差乎。
舍利弗言何等是諸法平等相普華言如舍利弗所得知見舍利弗汝生賢聖法耶答言不也汝滅凡夫法耶答言不也汝得賢聖法耶答言不也汝見凡夫法耶答言不也。
【註】賢聖無所生者以煩惱無可斷故不得賢聖法也無煩惱可生故不見凡夫法也。
舍利弗汝何知見說言得道答言汝不聞凡夫如即是漏盡解脫如漏盡解脫如即是無餘涅槃如舍利弗是如名不異如不壞如應以是如知一切法。
【註】不異如者凡夫賢聖無差別也不壞如者煩惱解脫同一法也不異故非彼能汝不能非汝能而凡夫不能不壞故非離煩惱而得法性非離法性而得解脫也。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一切諸?皆是燒相如是諸善男子所說法皆入法性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是諸善男子所說法皆入法性。
【註】所言法性者即是自心譬如大火一切諸?皆名燒相喻如自心一切施為皆是用相凡夫不了于自心中妄興取捨譬如畏空窮劫迯走不能出得又如索空窮劫搜尋不能求得自心取捨亦復如是盡其力量不能出自心之外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入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得故曰古今人事古今物理古今山河古今天地又曰熱則遍天下熱寒則遍天下寒馬祖曰凡所見色即是見心與一切皆是燒相者如合符節也人不能即信者無始妄念所惑也利智如身子尚有未盡豈況他哉直須真參實悟淨盡現流倘得一念相應然後肯心自許。
爾時網明謂舍利弗佛說仁者於智慧人中為最第一以何智慧得第一乎。
【註】何智慧者謂三乘中汝何乘得第一耶此謂抅賊破家之問也。
舍利弗言所謂聲聞因聲得解以是智慧說我於中為第一耳非謂菩薩。
【註】網明非是不知而問令其自言所得藥乃中病身子順意而答亦非不解為眾竭力禍出私門矣。
網明言智慧是戲論相耶答言不也網明言智慧非平等相耶答言是網明言今仁者得平等智慧云何說智慧有量答言善男子以法性相故智慧無量隨入法性多少故智慧有量網明言無量法終不作有量仁者何故說智慧有量即時舍利弗默然不答。
【註】既云智慧平等不應作三乘分別著三乘分別者即是戲論著戲論者不得智慧汝得平等智慧何以說智慧有大小之量也身子以謂智慧無量隨入法性多少故成有量此亦不然前云汝證法性無量相邪答然是知法性亦是無量何云隨入多少何況無量法終不作有量也前普華問汝稱智慧第一何以不能現如是自在之相者使知因心平等也此中網明問汝以何智慧而得第一者使知果位平等也身子于因則曰力之不逮于果則曰隨入法性多少皆不能出其難矣。
菩薩光明品第九
【註】前由身子自謂智慧不及菩薩于是網明預知其意而重重難斥使自知非故身子默然不知所答宜若知歸然猶疑信相半未即全領故佛令網明放光則知生佛平等豈舍利弗不然乎。
爾時長老大迦葉承佛聖旨白佛言世尊是網明菩薩以何因緣號網明乎。
【註】迦葉云飲光以其因中用上色紫磨金莊嚴佛故感光明金色一放光時餘光失相網明放光使普會咸現金色之身無二無別以聲聞自得之智證法未圓故放光則餘失菩薩窮盡平等而法性本具故放光時一眾咸然欲知平等之相故迦葉啟請因緣矣。
佛告網明善男子現汝福報光明因緣令諸天人一切世間皆得歡喜其有福德因緣者當發菩提心於是網明即受佛教偏袒右肩從右手赤白莊嚴爪指間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佛國皆悉通達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盲聾瘖瘂手足拘躄老病苦痛貪欲瞋恚愚癡裸形醜陋貧窮饑渴囹圄繫閉困厄垂死慳貪破戒瞋恚懈怠妄念無慧少於聞見無慚無愧墮邪疑網如是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快樂無有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憂愁懷恨等之所惱也。
【註】初舉三惡道次舉人類次舉人中果報貪等為因以貪故招裸形貧窮饑渴之報以瞋故招囹圄繫閉之愆以癡故招盲聾瘖瘂之病次舉背反六度之相次舉上慢邪見之由右手者正也爪者骨之餘也謂如上惡道果報得遇正智之餘光即得消除諸過而獲快樂矣。
其在佛前大會之眾菩薩摩訶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眾是諸眾生同一金色與佛無異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見頂者皆坐寶蓮華座寶交絡蓋羅覆其上等無差別諸會眾生皆得快樂。
【註】網明者即根本智也此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取譬良難喻之帝網用表其德帝網者帝釋之網也大小于珠相成珠雖大小相收而彼此相攝雖彼此相攝而亦各各不相到用表凡聖根本智慧本來如是平等故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特由眾生念隔妄自親疎雖云智慧法性本來平等猶未即信到此放光乃知具足所以惡道眾生無明深厚遇光尚獲分證之功在會大眾福德淵深忽爾身現圓極之相見知此智于我本有不在外求也。
譬如菩薩入發喜莊嚴三昧。
【註】菩薩證初地時乍登聖階佛慧開發入是三昧故名歡喜地此諸大眾由網明光明顯發雖非己分亦如菩薩得三昧也。
時諸大眾得未曾有各各相見如佛無異不見佛身為大己身為小。
【註】此所以謂根本智人人具有平等不二者也。
又以光明力故尋時下方有四菩薩從地湧出。
【註】菩薩有四表常樂我淨四德也下方從地湧出者表從實際理地湧出也蓋實際理地與根本智相應故為網明光照則彼來也以如來五力說法與普華梵天等唱說弄引皆佛事門中之事也以佛事門中不違實際故為作證明所以來也。
合掌而立欲共禮佛作是念言何者真佛我欲禮敬。
【註】根本智中平等不二實際理地無可分別無可分別不知何者是真佛不知是真佛者而孰非真佛乎。
即聞空中聲曰是網明菩薩光明之力一切大眾同一金色與佛不異。
【註】上不在天下不依地但曰空中非天非人但曰聲表無相中道也以實際理地雖無分別以中道不礙分別故于空中出聲相告也。
時四菩薩發希有心作如是言今此會中其色無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註】以實相理證明法性根本智平等如是無有異也。
若我此言誠實無虗世尊釋迦牟尼當現異相令我今得供養禮事。
【註】祈佛明證欲使眾信也。
即時佛以蓮華寶獅子座上昇虗空高一多羅樹於是四菩薩頭面禮佛足作如是言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網明菩薩福德本願亦不可思議。
【註】不可思議者謂不違實際而作佛事者也。
能放如是無量光明。
【註】發明不可思議也。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已作佛事令無量眾生住于佛道可攝光明於是網明菩薩即受佛教還攝光明攝光明已此諸大眾威儀色相還復如故見佛坐本獅子座上。
【註】根本智光佛教放即放佛教收即收收放皆依覺心也大眾因光顯現金色者暫時之力也光收則色相還復如故佛坐本座者本分不動也若了本分不動則涅槃無可入生死無可出以本分無可變也所謂長安雖有樂到底不如家。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此四菩薩從何所來四菩薩言我等從下方世界來大迦葉言其國何名佛號何等四菩薩言國名現諸寶莊嚴佛號一寶蓋今現在說法。
【註】國名諸寶莊嚴者一為無量也佛名一寶蓋者無量為一也表中道實相之理依正圓融如是今現在者敵面無諱也。
大迦葉言其佛國土去此幾何四菩薩言佛自知之。
【註】前迦葉所問四菩薩一一答有來歷及問佛土去此幾何不以自答而推至千佛者何也以法性土無處所故離遠近相故。
大迦葉言汝等何故來此四菩薩言是網明菩薩光明照彼我等遇之即聞釋迦牟尼佛名及網明菩薩是故我等今來見佛并網明上人。
【註】根本智光發明實相也發明實相則證常樂我淨四德是名聞佛及識根本智也故曰由網明光明照故得聞佛名及識上人。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寶蓋佛現諸寶莊嚴世界去此幾何佛言去此七十二恒河沙佛土。
【註】七十者七方便也二者有無二門也恒河沙者以沙細不可思議之謂也此法性佛土超出方便有無不可思議處也四菩薩不答而佛為答者以實相自分無可答也。
大迦葉言世尊是四菩薩從彼發來幾時至此佛言如一念頃於彼不現忽然而至。
【註】網明放光時不經夕七十二恒河沙土去此極遠菩薩現光而來未審幾時至此恐大眾不悟實際生遠近不逮之疑故問耳佛答一念之頃者使知實際理地彼此不隔也。
大迦葉言世尊此諸菩薩光明遠照神通速疾甚為希有今網明菩薩光明遠照是四菩薩發來速疾。
【註】此讚根本智與實相心猛利如是。
佛言迦葉如汝所說菩薩摩訶薩所行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註】菩薩所依實際猛利如是聲聞辟支佛未窺實際所以不逮此亦因時激勸也。
爾時長老大迦葉謂網明菩薩言善男子汝現光明照此大會皆作金色以何因緣網明言長老大迦葉可問世尊當為汝說。
【註】根本智光本來如是何有因緣迦葉既問不可相辜乃云世尊為答者所謂放開一線也。
即時大迦葉以此白佛佛言迦葉是網明菩薩成佛時其會大眾同一金色咸共信樂一切智慧其佛國土乃至無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諸菩薩摩訶薩會。
【註】迦葉問以何因緣能令大眾同一金色佛答網明成佛時大眾同一金色亦以根本智無有因緣惟信樂一切智慧而已一切智慧者以根本智為一切智所依故一切智依根本智故無有聲聞辟支惟一佛乘也。
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生彼菩薩當知如佛等無有異佛言如汝所言生彼菩薩當知如佛於是會中四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得成佛時我等當生其國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網明菩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迦葉汝自問網明。
【註】前迦葉問四菩薩佛土網明金色皆使問佛此中迦葉問佛網明幾時成菩提而亦使問網明彼此回互者不犯當頭也以實際中無佛土可取無因緣可得無菩提可成所謂佛土因緣菩提者皆是方便門中權為接引之名也迦葉示同不解隨人轉作者所謂影響佛事也。
於是迦葉問網明菩薩言善男子仁者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網明言大迦葉若有問幻所化人汝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幻人當云何答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無決定相當何所答網明言大迦葉一切諸法亦如幻所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言汝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幻人無決定相者非決定是人徒有幻人名字徒有名字故無可答諸法亦惟名字無決定相諸法既爾菩提亦然菩提既無決定亦無時分可答也無時分可答則直下便是何更問幾時當得邪。
大迦葉言善男子幻所化人離於自相無意無別無所志願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無量眾生。
【註】離自相者以幻所化人無自體也自體尚無何有異自體者無異則無別無異無別者無有心識無心識故無有志願于菩提既無志願何能利益眾生也。
網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於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
【註】不說我同幻人有無心識但說菩提性同于幻性若菩提性是實者何容轉煩惱而得菩提邪若菩提為煩惱顯得則知二者同一法性法性之中豈容有利無利耶。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不令眾生住菩提耶網明言諸佛菩提有住相耶大迦葉言無也網明言是故我不令眾生住于菩提亦不令住聲聞辟支佛道。
【註】若有住菩提者則有不住我說菩提即是眾生性眾生性即是幻性幻性中無有住無有不住無有住不住者是諸佛菩提之相諸佛于菩提尚無可住豈眾生有住菩提邪。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
【註】既菩提無所得眾生無可利汝今修行欲趣所邪。
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
【註】如如趣者即是趣無所趣既趣無所趣即趣實際也。
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所轉。
【註】無所趣故則無轉凡入聖之趣也。
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無趣無轉大迦葉言若無趣無轉汝云何教化眾生。
【註】若無趣無轉則眾生即住如相若住如相者汝云何言教化眾生邪。
網明言若人發願則是不能教化眾生若人於法有轉是亦不能教化眾生。
【註】菩薩教化眾生者了眾生相如故無趣無轉以無趣無轉之道而化眾生不住發願若發願教化眾生則有我人等相故不得名為教化也。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不轉眾生生死耶。
【註】若無趣無轉者汝不轉眾生生死而趣涅槃耶。
網明言我尚不得生死何況於生死中而轉眾生。
【註】我自證生死不可得豈可以生死法而度眾生耶。
大迦葉言汝不令眾生得涅槃耶網明言我尚不見涅槃何況教化眾生令住涅槃。
【註】涅槃本無處所我尚不見有住豈能令他有住耶。
大迦葉言善男子若汝不得生死不見涅槃何故今為無量眾生行於菩提此豈不為滅度眾生耶網明言若菩薩得生死分別涅槃因眾生行菩提此則不應名為菩薩。
【註】所謂不得生死者性是無生不須滅生不見涅槃者性是寂滅不須見滅若執實有生死可得則違無生之性若分別涅槃則失寂滅之相何也以涅槃名為除滅滅諸相分別故生死涅槃性相如是若因眾生行菩提者則著我人眾生壽者不得名為菩薩。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於何處行網明言我非生死中行。
【註】不得生死。
非涅槃中行。
【註】不見涅槃。
亦不以眾生相行。
【註】不因眾生而行菩提。
大迦葉如汝所問汝何處行者如佛所化人行處吾於彼行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有行處網明言當知一切眾生所行亦如是想。
【註】迦葉前問欲趣何所則曰當趣如如今問于何處行則如佛化所行趣如如則趣無所趣如佛化所行則行無所行無行無趣者真詣實際也前網明問梵天於何處行答曰凡夫行處吾于彼行今迦葉問網明則答曰佛化所行吾于彼行二問既同二答逈別何以分之梵天者表方便智也以方便智同於俗諦欲顯即俗而真故同凡夫日用也網明者表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同于實際欲顯非俗非真故同佛所化也。
大迦葉言佛所化人無貪無恚無癡若一切眾生所行如是相者眾生貪恚癡從何所起網明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迦葉汝今寧有貪恚癡不答言無也網明言是貪恚癡盡滅耶答言不也網明言若大迦葉今無貪恚癡亦不盡滅者汝置貪瞋癡於何所耶答言善男子凡夫從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耳賢聖法中善知顛倒實性故無妄想分別是以無貪恚癡大迦葉於汝意云何若法從顛倒起是法為實為虗妄耶答言是法虗妄非是實也網明言若法非實可令實耶答言不耶網明言若法非實仁者欲于是中得貪恚癡耶答言不也網明言若然何者是貪恚癡能惱眾生者答言善男子若爾者一切從本已來離貪恚癡相網明言以是故我說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說是法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註】前梵天釋凡夫離貪恚癡者以凡夫無決定相故凡夫無決定相則法亦無決定相法無決定故則是法尚非戒定慧何名貪恚癡哉此依俗諦明無性也此中迦葉釋賢聖無貪恚癡者以凡夫從顛倒起妄想分別生貪恚癡賢聖知顛倒實性無妄想分別無貪恚癡此依真諦明無相也俗諦無性者如虗空華如陸地?也真諦無相者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也若依顛倒分別則四者皆有凡夫所以迷生死若悟顛倒實性則四者本無聖人所以證涅槃是知真諦俗諦無性無相其旨一也如是問辨真金石之論千古之下惟恐不聞若聞之者偷心盡死疑惑并消達磨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尚於是也。
菩薩受記品第十
【註】前品迦葉問網明幾時當得菩提網明乃曰汝問幻人當何所答以幻人無心識無志願菩提亦無時分可得即是此時意不疑也此中復云菩薩授記品何其前後相反若是也金剛經曰如來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而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知授記者授其無所得記也以菩提無所得故真得菩提記矣前則發明無所得之旨後則受無所得之記所以前後不相違也。
爾時長老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網明菩薩所見眾生不應復畏墮三惡道若聞網明所說法者魔不得便若為網明所教化者不畏墮聲聞辟支佛道。
【註】網明所見者謂皆同網明所見自信之力如此則不畏墮惡道也聞其說法而魔不得便者以網明不將文字教人但示實相聞實相故彼不得便也從其所化者純入大乘故不墮二乘也。
世尊願說網明功德莊嚴國土佛言迦葉是網明菩薩在在國土遊行之處利益無量眾生。
【註】此釋其能嚴之行也所言在在利益者以根本智無乎不在也孔子曰在天而天在人而人此之謂也。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註】重釋其利眾之多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麤略說其功德。
【註】此釋所嚴之德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徧知世界曰集妙功德。
【註】阿僧祇云無數時也以根本智出過時分數量之外也佛號普光自在王者此智人人本具故曰普靈明常照故曰光法爾如是不假外求自在如王世界名集妙功德者以根本智不住有無亦復不離有無故曰妙成辦利益故曰功德此佛依正二報皆依根本智得其記也前迦葉問佛是網明幾時當得菩提而云汝自問網明此中佛復與網明授記先不即答迦葉令彼自問其旨安在哉昔者華嚴會上善財童子往妙高峯參德雲比丘七日不見過七日已于別峯相見李長者曰第一義門不可相見相見在第二義門此亦如是以實際理地無有授記佛事門中無不授記所謂實際者第一義也所謂佛事者第二義也前所不答者為顯實際也今所與記者為顯佛事也。
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魔向菩提者以一切法趣根本智也。
其佛國土以真旃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輭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
【註】地以真旃檀為者旃檀表施以此根本智即是無分別智也以無分別故則捨虗妄分別及虗妄鬪諍捨虗妄分別故地平如掌捨虗妄鬪諍故柔輭細滑以根本智為正以差別智為助皆不違實相故曰處處以眾寶莊嚴一切法趣根本智則一道平等故無三惡八難以根本智離分別之報也。
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以為校飾。
【註】以根本智縱橫得妙之報也何為縱橫得妙邪以此智不住實際不著有為不住實際故能唱說弄引不著有為故示人實相不住不著如妙蓮華以此為校飾者酬其德也。
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脩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量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
【註】菩薩修無量行者依根本智以為其因也得無量神通者依根本智得其用也神通乃變幻之象象于方便以光明嚴身者不壞根本智光也以此智為諸法之源故得總持之藏得總持藏故得說法辨才復云光明神通皆悉通達者所謂方便實相相容無礙也方便實相相容無礙者其能破魔怨勢必然也。
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脩其心。
【註】慚愧乃七聖財之一也念慧乃五力中之二也蓋此諸菩薩得五根五力七功德財以是而修身者是知依根本智也。
彼佛國土無有女人。
【註】以根本智誠實無有虗妄故無女人陰險之人淨名曰善心誠實男是也。
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跏趺坐自然化生。
【註】以其國無陰險故從中道實相之所化生釋無女人之意耳。
以禪樂為食。
【註】以此智與定相應無希望追求故。
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牀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註】能依此根本智而修所謂慈悲之室第一義牀總持園林八德浴池應念現前不同漸次修得所以為頓教大乘也。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又其光明常出三十二種清淨法音。
【註】初云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末云光中出三十二種清淨法音是知諸佛法光明門非音聲輪勿載但學者不得以文字相求不以文字相求則達音聲實相達音聲實相則入法光明門是得無生法忍世尊臨滅度時文殊請再轉法輪世尊云咄文殊不識好惡吾四十九年未曾譚一字汝教我再轉甚麼法輪如此則釋迦何甞以文字教人哉達磨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祖問曰我心未安乞師與安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如此則達磨自立文字不立文字耶若言不立文字則如此問答從何處得來若言立文字則達磨向二祖道個什麼是知古人說的說個不說的實不曾以文字教人也。
何等為三十二所謂諸法空無眾生見故諸法無相離分別故諸法無作出三界故。
【註】此依三解脫門示法光明也。
諸法離欲性寂滅故諸法離瞋無有礙故諸法離癡無闇冥故。
【註】示法離三毒也。
諸法無所從來本無生故諸法無所從去無所至故諸法不住無所依故諸法過三世去來現在無所有故。
【註】三際三世皆不屬故。
諸法無異其性一故諸法不生離于報故。
【註】此依生住異滅四相示法無有也。
諸法無業業報作者不可得故。
【註】無業則法中無因也業報作者以法中無業果也。
諸法不作無所起故諸法無起無為性故諸法無為離生滅故諸法真不從和合生故諸法實一道門故。
【註】諸法不作則無起無起則無生滅此以真空門中本來如是然雖如是不得作斷滅見故復云是真實以示其妙有也。
諸法無眾生眾生不可得故諸法無我第一義故。
【註】我人等相皆無明相諸法正性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何有于相。
諸法鈍無所知故。
【註】鈍以無記為性法體本來無記故。
諸法捨離憎愛故諸法離煩惱無有熱故。
【註】煩惱以嗔熱為性嗔熱起于愛憎若捨愛憎則煩惱離矣。
諸法無垢性不汙故。
【註】法性同於虗空本自無體無體則尚不名淨何有垢也。
諸法一相離欲際故。
【註】諸欲實際即是法性實際以法性不二故云一相。
諸法離相常定故。
【註】所謂一相故雖相離相故常定也。
諸法住實際性不壞故。
【註】若起離相之見則不名實際矣若住實際不離于相而甞住于定以法性不壞相故。
諸法如相不分別故。
【註】不壞者由法相如故不分別壞與不壞也。
諸法入法性遍入故。
【註】所謂不分別壞與不壞者由法性遍入故也壞與不壞皆入法性故。
諸法無緣諸緣不合故。
【註】雖云遍入亦不與緣合也。
諸法是菩提如實見故諸法是涅槃無因緣故。
【註】涅槃名為斷除分別分別斷除則何因緣之有以上三十二種法門總是一實相正性之門為化眾生用是方便故有多名會而歸之惟一自心名異體同思之可見。
迦葉普光自在王如來光明常出如是清淨法音亦能令諸菩薩施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註】光無舌根能出如是法音是法非語言音聲所及也光無心識而能令菩薩施作佛事者是法非心機意識所能也能如是悟入則無魔事得無生地得無生地則壽命無量矣。
大迦葉白佛言若人欲得清淨佛土者應取如網明菩薩所脩功德具足清淨國土如是迦葉網明菩薩於諸無量阿僧祇佛所隨所願修功德具足故。
【註】取佛土應如網明當依根本智而修乃能如是所云無量阿僧祇佛所隨所願修功德具足者以實相超越數量之象也佛者覺也能覺自心則知無願之願無脩之修無功德之功德乃名具足耳。
爾時思益梵天謂網明菩薩仁者已得從佛受記網明言一切眾生皆從佛受記。
【註】若謂我得佛受記而眾生不得者則一切諸法因果不成然酬因報果法爾如是由若影響豈特我得而眾生不得耶。
梵天言於何事中而得受記網明言隨業受報而得受記。
【註】隨業受報因果自然不記而記受記系為佛為記者使預知也。
梵天言汝作何業而得受記網明言若業非身作非口作非意作是業可得示不梵天言不可示也網明言菩提是起作相耶梵天言不也何以故菩提是無為非起作相網明言可以起作相得無為菩提不梵天言不也梵天是故當知若無業無業報無諸行無起諸行是名菩提如菩提性得亦如是如得性受記亦如是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記。
【註】若業從身口意作則是有為可得示之此是殺此是盜等非得菩提記也若業不從身口意所作則是實相故不可示以非起作相故非起作相者乃得受菩提記也菩提云覺覺一切法無所得故佛受無所得記問解此無所得法佛為受記若人造惡業者還記不答亦有記之者如佛記琉璃大王云此人七日後墮地獄等然則眾生造業必招果報未必須記如形直影端聲和響順何在記乎佛欲策進二乘發道心故梵天示同不解而問者使大眾知記無所記也何為記無所記佛以行人之心受與行人之記非有與也如世相士許人貴賤一如所言非為相士有所與也實貴賤出自彼人自身然相士不許彼人亦得貴賤矣但使其預知耳。
梵天言善男子汝不行六波羅蜜然後得受記耶網明言如汝所說菩薩行六波羅蜜而得受記梵天若菩薩捨一切煩惱名為檀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起名為尸羅波羅蜜於諸法無所傷名為羼提波羅蜜於諸法離相名為毘黎耶波羅蜜於諸法無所住名為禪波羅蜜於諸法無戲論名為般若波羅蜜。
【註】前云無作無起是菩提記者破二乘有得執也以大乘中常斥彼有得為非故今菩薩亦得菩提之記豈非得耶故梵天問明使知得無所得故得受記此中所問為破權乘菩薩事度之執也彼云若無起無作得菩提記者豈不行六度乎若行六度還同起作那得云無夫六度者度諸虗妄非是有為故無起作若實有行即名虗妄安得記耶所以者何施不名波羅蜜戒不名波羅蜜乃至智慧不名波羅蜜何以故波羅蜜云度彼岸若施是波羅蜜者一切有為布施應名施度若戒是波羅蜜者一切外道持牛狗等戒應名戒度若忍是波羅蜜者一切賤役奴隷常相曲耐應名忍度若精進是波羅蜜者一切二乘勵精斷集應名進度若禪定是波羅蜜者一切色無色界天皆能攝心應名定度若智慧是波羅蜜者一切世智辨聰皆有通利應名慧度何以有為布施祗生天福牛狗之戒斥為邪見賤役耐忍只是曲意二乘精進不名道心色天禪定不出凡界世智辨聰名例八難所以菩薩行六度不同有為故得受記何為不同有為以捨煩惱為施于法無起為戒於法無傷為忍于法離相為進於法無住為定於法無戲論為智慧如是六度非身行非口說非意思不可作無有起不得生不得滅不可示不可說契心無相得無所得行無所行是則名為菩薩行六度也。
梵天菩薩如是行六波羅蜜於何處行梵天言無處行也所以者何凡有所行皆是不行若行即是不行若不行即是行。
【註】行是不行者以六度體是無為也不行是行者虗妄息滅也菩提即是自心若起心動念擬向外求非得菩提但得虗妄網明逆而問之使自辯明知無處矣梵天所以決釋也若了自心一切無著攀緣斯泯網明所以得記如有狂人常在室中忽然狂發謂家在外發心他走出門一步即是離家一步出門百里即是離家百里若能返省退轉一步即是一步到家此中行是不行不行是行宜若是矣。
梵天以是故當知無所行是菩提如汝所問汝得受菩提記如如法性得受記我所受記亦如是梵天言善男子如如法性無受記網明言諸菩薩受記相皆亦如是如如法性。
【註】如如法性者法法如是非記不記形直影端理無差謬則非記因果不虗則非不記也。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行諸佛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前問網明汝作何業而得受記而網明答業非身口意所作乃至六度行是不行不行是行梵天似乎得解何以此中問佛以何行得記還如未悟先後之辭何其違也此為難信之法非佛證成不可取信眾疑未盡故乃問耳。
佛言若菩薩不行生法不行滅法。
【註】凡夫識暗常為四相遷流菩薩智深了達實相故四相不行文載生滅二相則含住異之相也。
不行善不行不善。
【註】善與不善對待生起若無不善則善從何起若不行善則不善不生以法界性中離對待故下文倣此。
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
【註】不行世間即是不行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不行出世間即是不行智正覺世間也。
不行有罪法。
【註】即是不行不善也。
不行無罪法。
【註】不行善也。
不行有漏法。
【註】不行世間法也有漏有三謂有漏欲漏無明漏三界二十五有總名有漏欲界六天未斷欲塵名為欲漏無明漏則兼該三乘凡夫全然不識要而言之迷中道理漏落二邊同名有漏。
不行無漏法。
【註】不行出世間法也二乘行無漏道但無欲有二漏未盡無明為有法可行未得盡漏故二乘不得受記菩薩不著漏故對待斯絕所以得記也。
不行有為法不行無為不行脩道。
【註】所謂不作不起。
不行除斷。
【註】所謂不止不滅。
不行生死不行涅槃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不行知法。
【註】法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則不得菩提記矣。
不行施不行捨不行戒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發不行精進不行禪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
【註】此中不行六度者重拂其相也前云不行知法此中復云不行知文疊出者何也前則不行見覺聞知之知此則不行智所謂智者我能行六度萬行之謂知般若云無知亦無得意同此也。
梵天若菩薩如是行者諸佛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諸所有行皆有所是無所是是菩提。
【註】若有六度可行則有六度為是若有是者則有可非若有是非不得法性不得法性不名菩提若無所行則無可是無可是則亦無可非無是無非者是名菩提。
諸有所行皆是分別無分別是菩提諸所有行皆是起作無起作是菩提諸有所行皆是戲論無戲論是菩提。
【註】菩提云覺覺法實際超過諸法遠離二邊斷除分別故曰菩提若著分別非得菩提矣。
是故當知若菩薩過諸所行則得受記。
【註】古人所謂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義出于此。
唯然世尊受記者有何義佛言離諸法二相故是受記義不分別生滅是受記義離身口意業相是受記義。
【註】身口業相有十如來為化人天權分名相二乘不解執此為實故于大乘不堪進趣于是如來特云離身口意業相離身口意業相則不分別生滅不分別生滅則於諸法不起二見不起二見則過去未來未來不去現在不住三世體空十方真寂如是悟入是名受記。
梵天我念過去有劫名善見我於此劫供養七十二那由他佛是諸如來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善化我於此劫供養二十二億諸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梵歎我於此劫供養萬八千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無咎我於此劫供養三萬二千佛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又過是劫劫名莊嚴我於此劫供養四百四十萬佛我皆以一切供養之具而供養之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
【註】劫者滯也初云善見見法清淨故云善見執滯能見則不得受記也次云善化者滯其能化次云梵歎滯其我能贊歎也次云無咎者滯其我能潔己也次云莊嚴者滯其我能行行也有法可見有眾生可化有三寶可讚有身可潔有行可行一皆滯著故皆不得受記也。
梵天我於往昔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淨脩梵行一切布施一切持戒及行頭陀離於瞋恚忍辱慈心如所說行勤脩精進一切所聞皆能受持獨處遠離入諸禪定隨所聞慧讀誦思問是諸如來亦不見受記何以故依止所行故。
【註】前云涅槃惟有名字猶如虗空惟有名字菩提涅槃名異體同亦惟名字體絕所依若依有為非得菩提記也上云善見善化乃至莊嚴皆非得記此中總括六度萬行皆依有為非相應故也。
以是當知若諸菩薩出過一切諸行則得受記。
【註】出過諸行者一切有為心念所不及也。
我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是諸佛名號不可得盡。
【註】我于此一時所說劫數佛名皆可得而知之我于一增一減各有萬億年說諸佛名號劫數皆不可得而知之意謂過如是劫供如是佛修如是行皆不得記者重言其依有為所行之過矣。
梵天我於是後見燃燈佛即得無生法忍佛時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徧知我爾時出過一切諸行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菩薩能捨諸相名為檀波羅蜜能滅諸受持名為尸羅波羅蜜不為六塵所傷名為羼提波羅蜜離諸所行名為毗棃耶波羅蜜不憶念一切法名為禪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性名為般若波羅蜜我於燃燈佛所具足如是六波羅蜜。
【註】前梵天問網明曰若此無行無起無作得授記者菩薩豈不行六波羅蜜邪網明答六波羅蜜即是無相自心若悟無相自心即是具足六波羅蜜是之謂難信之法故梵天重問世尊菩薩以何行故則得受記佛答無所行則得受記若無所行得受記者受記以何為義佛答不分別一法不著生滅離身口意業能如是行者受記之義亦如是也佛恐梵天不信特引過去我依有為而行皆不得記今始於燃燈佛前悟此無想自心乃得記也。
薩婆若品第十一
【註】前由梵天問受記以何為義佛答不分別二法答其宗義未答趣義此中答其趣義也當知受菩提記以無為為宗流入薩婆若為趣宗者如農士工商各有所宗及其得志成家各有所趣如二乘以生滅四諦為宗以有餘分證涅槃為趣所謂薩婆若者梵語此云無飜具六義故所謂威德熾盛自在等即五不飜中多含不飜也。
梵天我從初發心已來所作布施於此五華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此則多劫依有為行施不及此無相布施也彼有為施者有我能施有彼所受能所既具即同虗妄此中心契無生則內不見能施之心外不見所施之物內外離相超前之施也。
我從初發心已來受戒持戒行頭陀於此常滅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戒者彼三乘所修大小不同所謂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菩薩四百戒等持犯開遮皆名生滅此無相戒者內不見能持之心外不見所犯之律內外一如是謂常滅。
我從初發心已來柔和忍辱於畢竟忍法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忍法有三一曰苦行忍即自守節厲志二曰調順忍又曰生忍忍惡眾生難調能調此中有三凡見惡人惡獸一則安受二則觀察三則忍耐三曰第一義忍又名無生忍多生所行忍辱屬前二種未忘能所故此中所示畢竟忍法能所兩忘無忍不忍即無生忍也。
我從初發心已來發勤精進於不取不捨精進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發心已來精進者未契無生則心存取捨心悟實相則得失同觀不取不捨則一道平坦。
我從初發心已來禪定獨處於此無住禪定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獨處禪定者棄有著空厭喧求靜則心非無住若悟實相則空有等觀動靜不二以不二故於空有動靜無所住著是謂常定。
我從初發心已來思惟籌量智慧於此無戲論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三乘智慧皆有思量以無明未盡故也若能一念契同元名本有稱性而談皆非戲論古人所謂思而知慮而解皆鬼家之活計即思惟籌量智慧也所謂拈來無不是用處不生疑即無戲論似有異于有為故不之及也於施特曰五華亦同有為之施何以異於前之施也答昔者護明大士以五華獻佛佛為說法得悟無生即與受記所以超前施也豈特超前之施邪由因五華獻佛得悟無生於是圓會六度萬行皆入實際是謂一念具足六波羅蜜也。
梵天是故當知我爾時具足六波羅蜜。
【註】爾時者獻華之時也結成六度皆因此時而得成就也。
世尊云何名具足六波羅蜜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別忍不取精進不住禪定不二於慧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註】梵天意曰佛于無量劫修行六度不名具足何特於此五華獻佛乃名具足六度邪佛答我於無量劫修行六度皆依有為不名具足於此心契無生無生則無為無為則無所不為故名具足也。
又問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何法佛言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薩婆若。
【註】波羅蜜云度彼岸由修無相行故得受記得受記故則得具足六度問云得具足六度者度至何所佛答度至妙覺果海指其趣也。
世尊云何具足六波羅蜜已能滿足薩婆若梵天布施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持戒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忍辱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精進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禪定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智慧平等即是薩婆若平等以是平等等一切法名為薩婆若。
【註】妙覺果體一切眾生平等本具良由無明所敝不自知其平等之道妄生分別動念乘真若能迴光返照苟知因心平等則果地亦平等因果平等則一切法無不平等矣。
又梵天滿足布施相持戒相忍辱相精進相禪定相智慧相是名薩婆若。
【註】修行未悟本心以謂心外有法有能有所有取有捨有得有失則不得名為滿足波羅蜜若悟本心則知身外無法無是無非無能無所無得無失是故名為滿足波羅蜜故知薩婆若者即是自心一切諸法至此稱為滿足故曰百川眾流至海而極森羅萬象至空而極一切萬法至心而極是此之謂也。
梵天如是滿足六波羅蜜能滿足薩婆若。
【註】上云六度滿相名薩婆若者六度趣心為極此云如是滿足六度能滿薩婆若事極理圓心通法遍必然之道也。
世尊云何當知滿足薩婆若梵天若不受眼不受色不受耳不受聲不受鼻不受香不受舌不受味不受身不受觸不受意不受法若不受是內外入名為滿足薩婆若。
【註】無相自心本絕狀貌既□滿足非無方所若有方所非無指的若有指的□者是滿足之相佛答此心無相無可指陳但內不受根外不受塵內外既虗中當絕待靈明獨照任運縱橫故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即此是名滿足之相。
我得如是滿足薩婆若於眼無所著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著是故如來名為無礙知見薩婆若。
【註】釋前不受眼等入所謂不受根塵非謂離根塵而別求薩婆若但於眼不著于色非是無眼聲等亦如是以根塵性本如故若離根塵而求自心則起斷常邪見故佛為重釋也。
梵天薩婆若於法無所受何以故以無用故無用即是無所有義無所有即是空如虗空義同虗空相是薩婆若是故於法無所受。
【註】釋上根塵性如不著不壞之意也何以於眼色等法不受不著謂眼色等法相是無作依心成用依心成用則其體本空運用施為隨心迴轉了心無外故無所受也。
梵天譬如一切所作皆因虗空而虗空無所依如是諸慧皆從薩婆若出而薩婆若無所依。
【註】譬如日昇月降斗換星移皆依虗空發現而虗空不因彼等為之增減如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依自心發用而自心不因彼等為之有無不云五陰等法而云智慧者彼等皆具明了功能故。
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說薩婆若者為何謂也梵天一切所行是智為真智非諸聲聞辟支佛所及故名薩婆若諸有所行皆能成就故名薩婆若能破一切所念戲論故名薩婆若諸所教勅諸所防制如此眾生所行之法皆從中出故名為薩婆若得諸聖智若學智若無學智若辟支佛智皆從中出故名為薩婆若正行故名為薩婆若能分別一切藥故名薩婆若能滅一切眾生病故名薩婆若能除一切煩惱習氣故名薩婆若常在定故名薩婆若一切法中無疑故名薩婆若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皆從中出故名薩婆若善知一切智慧方便相故名薩婆若。
【註】上云不受根塵乃直顯絕待一心為名故無所受此中問圓融一心故一切照了一切成辦故曰無所受者則無所不受也以自心本來如是具足若不妙悟一翻不自知其為具足故梵天一一問明使人解了真慈悲法施之大士也。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如來智慧甚深心無所緣而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世尊薩婆若得如是無量功德其誰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是網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希望功德利益而發菩提心者不名發大乘心也所以者何一切法無功德利以無對處故。
【註】無相妙心實無如是閑名因梵天所問佛為方便讚揚如是具足如是出生如是超勝梵天讚歎薩婆若中具足如是功德其誰不發菩提心也網明恐人住相有違實德特為發明使知圓妙自心雖能成辦等不違絕待故曰無功德利以無對處故。
世尊菩薩摩訶薩不應為功德利故發菩提心但為大悲心故滅眾生諸苦惱故不自憂苦故生諸善法故解脫諸邪見故滅除諸病故捨我所貪著故不觀憎愛故不沒世法故厭患有為故安住涅槃故發菩提心。
【註】若菩薩自求利益功德發心者著我未忘還同二乘非大乘也若以大悲為心則純是利他之行不知有己也所謂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此之謂矣所謂發大悲者在拔眾生之苦欲拔彼苦當自忘其苦不能自忘則悲不能發矣㧞苦在與樂欲與其樂當為說法令其生善善生則苦滅苦滅則樂至所為生善者使其捨邪見滅諸病離貪著泯憎愛不為世法所沒厭有為住無為皆是離苦得樂之妙善也。
世尊菩薩不應於眾生求其恩報亦不應觀作與不作又於苦樂心不傾動。
【註】求其恩報即同功德利益發心之謂也觀作與不作則心存憎愛心不傾動則所謂不自憂苦也若三者經於心則是非成於念是非成于念則其所發大悲乃愛見之悲非無緣之大悲也故網明重重發明使不墮其咎耳。
世尊何謂菩薩家清淨佛言善男子菩薩若生轉輪聖王家不名家清淨若生帝釋中若生梵王中亦不名家清淨在所生處乃至畜生自不退失善根亦令眾生生諸善根是名菩薩家清淨。
【註】上云以大悲心生諸眾生善法不自憂苦復恐菩薩于善道惡道起取捨見不以等心而救自損善根故于此特問菩薩家清淨而佛答若生帝釋輪王中苟退善根祗云尊貴不名清淨若生畜生惡道中苟不失善根雖云微賤是名清淨得失既在善根所分則善道惡道無所揀擇也上云六度平等則薩婆若平等此中善惡平等則薩婆若平等慎勿忻厭矣。
又網明慈是菩薩家心平等故。
【註】無緣之慈不揀冤親故。
悲是菩薩家深心念故。
【註】深心大悲誓欲等救故。
喜是菩薩家生法喜故捨是菩薩家離貪著故不捨菩提是菩薩家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
【註】問何以知此薩婆若即是自心邪前云不受眼不受色等根塵不受則亦不受識矣根塵識三者既泯即是絕待自心也又云能成就世間出世間聖凡因果者即是圓妙自心也合此二種總名薩婆若者體用不分不雜之像也曰若如此何以不直曰心而云薩婆若者寧有意乎答以心不自名故若心自名似有二物如火不自云火水不自云水等古人云語忌十成者不欲斷絕也機貴迴互者不欲染汙也所以不名心者忌十成也名薩婆若者貴迴互也何謂迴互如世人畏死諱之云崩卒喪等皆忌言死也。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二
卍續藏第 20 冊 No. 0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三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同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 傅新德 訂正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
【註】前文一往問答之辭以方便實相合而不雜分而不離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指趣淵深綿微難見梵天雖悟說是無說之義未解無說是說之旨此品特標無二者會前諸法皆歸無二矣。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界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在此大會而無所說。
【註】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如來會上為擇法眼既為擇法之眼不容無說蓋文殊于方等會上以三十二大士各說不二法門以其親從此中來不容無問而說待問而後發明也。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於此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註】佛令文殊少說者發明前所說法即是無說之說於中無有少法可說也佛不自說令文殊說者使對眾辨明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寧可識不佛言不可識也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佛言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世尊若是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則不可示也。
【註】先標定世尊聖覺智自證之法然後辨其無說無示無演無論使人妙契言外之旨以自證之法不可得故所以智不能知識不能識言語道斷心行處絕淨名以是杜口於毗耶世尊以是掩室於摩竭若能悟旨則塵說剎說未嘗間歇豈特文殊不說而世尊曷嘗說乎。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無也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文殊師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註】若云是法無說無示者則文殊師利能不與眾生說法耶非謂不與說法但說法無二相也若有一法可言於法性中有說有聽有說有聽則著我人著我人者是名戲論非得法性若一切法皆入法性法性無二無二故無說即說何當更為眾生說乎。
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相耶文殊師利言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註】以法性無二故無說與說亦無有二不必更說也既無說與說不二頗有說與無說不二不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言有二有不二若說者聽者決定不可得故指何法為二為不二也。
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註】不以二相者無有能說所說之相也無有能說所說則說與不說皆入法性故楞伽有二種通謂宗通相說通相宗通相者謂聖默然說通相者謂聖說法是二者說與不說會歸法性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文殊師利言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註】一切法聖人證實相故無二凡夫著我我所虗妄分別故二耳以實相不二者不因凡夫分別而成二也故凡夫是稱虗妄彼實際豈因而二之也。
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
【註】若有無二可識則非真無二也何也以有對待故若無有對待安能識無二哉。
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
【註】佛說二者是業相可識法性則不可識也。
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是法無文字故。
【註】是法不爾者不如業相之可識如來所說不依文字語言故不可識也。
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文殊師利言如來說法至無所至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師利言涅槃可得至耶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文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註】佛所說法終至涅槃以涅槃無有處所無處所故則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無所至者是佛所說至無至者至寂滅自性也以自性寂滅故無說無演無示無識寧有處所可得至也。
梵天言是法誰聽答言如所說梵天言云何如所說答言如不識不聞。
【註】是法既非言說可及未審誰肯聽邪聽者如所說不可識則解不可聞若解不可聞者肯聽是法也。
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塵者。
【註】眼見色如盲等耳聞聲如聾等是謂不漏六塵能如是不漏則達無聽之聽是真能聽法者也。
梵天言誰能知是法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註】無識則不緣名相無分別則不著外塵無諍訟則不執能所離此三者則自性靈明寂然常照是真能知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答言是好是惡此名諍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戒是毀戒此名諍訟是應作是不應作此名諍訟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訟。
【註】問好惡垢淨是理非理持戒毀戒得道得果原于佛說云何同名諍訟耶答教道別也昔時佛為鈍根眾生未堪直趣大道權標名相使知進修此一乘頓教名相蕩除理事不立直顯自心若立纖毫即名障礙二乘不了名相礙心所以文殊決擇者欲使法眼清淨也曰若然者好惡垢淨可名名相元無實體若執實有是成諍訟云何得道得果同彼諍訟答眾生躭著欲塵不求解脫佛說得道得果誘彼癡兒若出化城寶所非有執為實事諍訟由生故并揀之也。
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所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註】如來所說大小名相皆是稱理稱機無心演出無有戲論凡夫樂著戲論于無諍訟中熾然諍訟著諍訟者非沙門法也沙門云勤息息滅戲論妄想勤修聖道故云勤息云何凡夫名為戲論邪以求道心不真效人問辨實自無心故名戲論此如古人聞一句義終身受持倘或不明經年決擇以悟自期忽爾發明疑惑并消今人無書不讀滿肚懷疑隱隱自嗤逢人強辨直得最妙最玄於己一無造履故云上士一決一切了下士多聞多不信多聞多不信非戲論而何。
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答言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
【註】稱讚者順境也毀辱者逆境也不為順逆所動是順佛之教也然則隨宜通變不在膠柱調絃若執實事則著文字語言非順佛語也以無定之語是名佛語不動不著妙契中道下皆倣此。
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
【註】破相顯空教門所載或奪或與各有其義比丘取捨得宜是名不違其義。
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若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註】蕩除名相直顯自心不為外論所害是守護法一切邪正同歸法性是佛之語若執彼邪我正親疎法性是違佛語若了即邪即正無二無別是名不違以真心妙融即遮即照教道安立或破或顯縱奪無方須得心融意會耳。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註】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曰平等若分彼聖我凡是乖平等乖平等者起諍論起諍論者不能守護法也法性即是平等之實相若謂轉凡入聖是壞法性以法性各住一際如鐘鼓之聲彼此不相到故所以不壞法性者乃不乖平等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註】前梵天問佛親近佛答盡命不毀禁者與此文殊所答若何異也以梵天說諸法正性之門顯理極圓佛指事行使無混濫如法華三週法竟說四安樂行也此中文殊當擇法之任不見有法若近若遠為答者使法眼清明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註】身無非行口無惡言意無邪思且道那個是佛要汝給侍。
梵天言誰能供養佛答言不起福業不起不動業者。
【註】不起福業則不著有為不起不動業則不著無為前文所謂達無生際者。
梵天言誰能見佛答曰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見佛。
【註】肉眼礙非通是不能見天眼通非礙是能見以自性天真之佛不屬見故故能見不能見皆不見佛若離五眼之見是真見佛也不言佛眼法眼者文略也。
梵天言誰能見法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梵天言誰能順見諸因緣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者。
【註】諸法體是真空不礙緣起若礙緣起是逆因緣所謂順因緣者不執體是真空不起平等之想不執任運緣起不見平等所生之相也。
梵天言誰得真智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註】漏者所謂有漏欲漏無明漏也達漏體本是無生不生不滅是名真智二乘返此。
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諸法者。
【註】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能不起不受學如義也。
梵天言誰名正行答言不墮三界者。
【註】所謂不著欲不著禪不著空唯此不著名為正行也。
梵天言誰為善人答言不受後身者。
【註】世稱善人乃善惡對稱之善人其善即凡夫中善人也不受後身乃阿羅漢及一生菩薩妙契中道不著善惡二邊即聖人中善人也大學所謂止於至善非善惡所對之善也。
梵天言誰為樂人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註】我即是能主宰者我所即是能攀緣者內忘主宰外絕攀緣是真樂人也。
梵天言誰為得解脫者答言不壞縛者梵天言誰為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註】若有生死可度則有不度生死者惟涅槃生死二邊不住是真得度也。
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註】既不住二邊度無所度比丘稱為漏盡當盡何事耶所言漏盡但盡妄想之相非謂有法可盡若有可盡不名漏盡矣。
梵天言誰能實語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註】若離言論道是實語者則如來以言語論道豈為虗妄邪如來為破凡夫語言故假言論道非有言語也所以云他說的說箇不說的。
梵天言誰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道聖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無入道。
【註】凡夫不達有為性空妄計有入聖行者了三際平等故無入不入。
梵天言誰能見聖諦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隨所有見皆為虗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梵天言不見何法名為見諦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註】有見是常見無見是斷見亦有亦無是增益見非有非無是戲論見如是四見三世疊成六十二見名為諸見。
梵天言是諦當于何求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說答言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若不得常是即無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
【註】於身受心法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何為顛倒邪身是不淨而計為淨心是無常計為常受是苦計為樂法是無我計為有我故佛說聖諦即彼顛倒而求觀身四大假合內外三十六物件件推求畢竟無淨是謂不淨觀心念念不住新新不停是謂無常觀一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無安樂是之為苦觀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悉皆無性是謂無我如是常樂我淨皆由四顛倒之所顯發如是推求如是了達是名為諦。
梵天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
【註】上云求諦於四顛倒此特云法空為聖諦者以四顛倒皆依五陰等法之所出也若了五陰等空無我即彼四種顛倒皆名聖諦也。
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脩道。
【註】如是求諦者了達法空了達法空故知法無生故不見苦知法無和合故不斷集知法本離生滅故不證滅知法無二相故不脩道。
梵天言云何名脩道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脩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註】既云不證不修云何一切行人名為修道耶脩道者非是有修之修乃是無修之修也無修之修者知法無二故于無二法中求一切法不可得是之謂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誰離生死涅槃不可得誰至涅槃以生死涅槃同入實際惟有名字故不至不離也。
爾時有摩訶羅梵天子名曰等行。
【註】梵語摩訶羅此云大梵天子名等行者前網明問云何比丘親近于佛問真諦也此天子問云何優婆塞皈依三寶者問俗諦也欲顯真俗不二即俗趨真故曰等行破在俗出家之執入無二門矣。
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答言若優婆塞不起二見。
【註】總標下釋成不起之意。
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註】清淨自心即是自己佛無作妙智即是自己法圓融梵行即是自己僧故曰佛者覺也法名平等僧名和合若捨己外求作二見解是不皈依也若能了達三寶即是自己彼我兩忘不起二見是真皈依也。
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皈依佛。
【註】清淨自心本無五蘊若著五蘊見佛則不見自心不名覺矣若了五蘊本空是則名覺是名皈依。
若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皈依法。
【註】法名平等于法非法無所分別然于是非分齊無所混濫雖無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則皈依也。
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為法是名皈依僧。
【註】僧名和合若以有為為有為以無為為無為是即分別非和合矣以有為無為二而不二故名皈依和合也。
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註】所言皈依者非謂外有所皈依也即是皈依自心達三寶體空惟有名字名字不可得故曰皈依也。
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何所趣答言趣于虗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虗空故。
【註】前云天子此云菩薩者以了悟皈依自心即名菩薩所以為頓教也既是皈依自心彼諸菩薩發心當趣何所彼發心者發無所趣心也以菩提同于虗空惟有名字無處所故。
等行言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註】既無所趣云何名為發心耶所言發心者知一切發心即是非發心一切法即是非法一切眾生即是非眾生直下頓證自己是名發心以無所得故也。
名字義品第十三
【註】前云菩薩既云無二則彼此平等彼此平等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各無標的各無標的則彼此混濫然文殊等一一指陳歷歷明鑑何云無二非謂名字無二乃法體無二也是諸菩薩皆依法界中流出故曰無二以德立名不無指的故非無二也譬如水火風土皆依木出各以其能而稱則不同也此品名名字者依前無二品流出也。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佛言善男子若菩薩於邪定眾生發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言菩薩所以者何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薩。
【註】梵語菩提薩埵此云覺眾生又云摩訶薩此云大道心眾生菩薩不以自利專欲利人緣彼邪定眾生而發大悲者大道心眾生也於彼正定眾生心不殊異者覺法平等無有彼此者覺眾生也不因不定眾生發心者以彼機未堪化故也。
爾時菩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所以為菩薩佛言若樂說者便說。
【註】前則如來總彰菩薩之意此下別顯菩薩之德所以各說也。
菩提菩薩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無毀無缺若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淨行是名菩薩。
【註】菩提云覺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修行梵行猶若一日覺三世性空故也。
堅意菩薩言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薩。
【註】以無緣慈深固其心故曰堅意。
度眾生菩薩言譬如橋船度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
【註】以無分別智度諸眾生猶如橋船無有分別也。
斷惡道菩薩言若菩薩於諸佛國投足之處即時一切惡道皆滅是名菩薩。
【註】以方便智入諸佛法滅於惡見也。
觀世音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時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其名得免眾苦是名菩薩。
【註】以自在慧入圓通性必定得菩提也稱名免苦者隨喜之益也。
得大勢菩薩言若菩薩所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是名菩薩。
【註】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名大勢至蓋以中道妙慧照破無明故魔王宮殿世界皆為震動也。
無疲倦菩薩言若恒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以是歲數若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於恒河沙等佛所行諸梵行脩集功德然後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不休息無有疲倦是名菩薩導師菩薩言若菩薩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是名菩薩。
【註】以深心大悲平等道達若求恩報則非平等不名菩薩也。
須彌山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如須彌山一切眾色是名菩薩。
【註】以不動智入一切法無所分別猶如須彌處於大海七金山等一切眾色交暎巍然不動也。
那羅延菩薩言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是名菩薩。
【註】梵語那羅延此云勇健以智慧勇健不為煩惱所壞也。
心力菩薩言若菩薩以心思惟一切諸法無有錯謬是名菩薩師子遊步自在菩薩言若菩薩於諸論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薩。
【註】以無畏辨降伏外論喻如獅子遊步之自在也。
不可思議菩薩言若菩薩知心相不可思議無所思惟分別是名菩薩。
【註】以心非數量故知心相不可思議也。
善寂天子言若菩薩能於一切天宮中生而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法是名菩薩。
【註】欲界不為欲塵所染色界不為禪定所染無色界不為空見所染一切雖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見故曰善寂。
實語菩薩言若菩薩有所發言常以真實乃至夢中亦無妄語是名菩薩喜見菩薩言若菩薩能見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薩。
【註】體實色有青黃赤白等獨頭色有散位夢中及定果等色名為一切能見此一切皆是佛色者應云善見喜見者恐訛也。
常慘菩薩言若菩薩見墮生死眾生其心不樂世間諸樂欲自度己身亦度眾生是名菩薩。
【註】因眾生而起慘慽發大悲而思救度眾生無盡悲願無盡故曰常慘。
心無礙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嗔礙是名菩薩。
【註】魔宮佛土煩惱菩提不作二相是名無礙。
常喜根菩薩言若菩薩常以喜根自滿其願亦滿他願所作皆辦是名菩薩。
【註】七覺支中第四喜支根成滿其願自他俱辦故曰喜根。
散疑女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薩。
【註】八聖道中第八無漏慧斷除三業微細無明故曰散疑。
師子童女菩薩言若菩薩無男法無女法而現種種色身為成就眾生故是名菩薩。
【註】童女者兌之象也兌屬金主于秋成衰殺之候一切萬物至此成就故曰成就眾生名獅子者以法體中本無男女為眾生故現種種身是決定說故。
寶女菩薩言若菩薩於諸寶中不生愛樂但樂三寶是名菩薩毗舍佉達多優婆夷言若菩薩有所得者則無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是名菩薩。
【註】凡有所得則無菩提者以菩提即是自妄想非謂覺矣若了一切法不可得即是得自性之覺得自性之覺即不生不滅矣。
䟦陀婆羅賢士言若菩薩眾生聞其名者畢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
【註】䟦陀婆羅云賢守亦云賢護既守且護故聞其名者定獲菩提矣。
寶月童子言若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是名菩薩忉利天子曼陀羅華香菩薩言若菩薩持戒熏心常流諸善法香不流餘香是名菩薩。
【註】曼陀羅云白華香以戒為白業故修此白淨業者則常流法香也。
作喜菩薩言若菩薩喜樂三法謂供養佛演說於法教化眾生是名菩薩。
【註】供養乃上求之利說法乃下化之功上求下化宜名菩薩也。
思益梵天言若菩薩所見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薩。
【註】即俗而真無真不俗真俗既成一體則佛法不離所見也。
彌勒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薩。
【註】梵語梅怛利伽那此云慈氏以慈隆即世悲臻後劫故使見者皆獲慈心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想不起非法想是名菩薩。
【註】文殊為擇法眼善擇法要了證實相故雖說法不起法非法想無說是說故不起法想說是無說故不起非法想。
綱明菩薩言若菩薩光明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
【註】眾生為無明煩惱所敝猶如長夜若遇根本智光則無明煩惱當念無生矣。
普華菩薩言若菩薩見諸如來滿十方世界如林華敷是名菩薩。
【註】十方眾生皆是如來之性同敷萬行因華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隨所樂說已爾時佛告等行菩薩言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捨一切福事與諸眾生是名菩薩。
【註】上由等行菩薩問菩薩為何謂也而如來答拔諸邪定眾生起于大悲正定眾生心不殊異答其為義也末後云能代眾生之苦捨己之樂與諸眾生答其為德也始末皆如來答者一切梵行皆趨如來故所以啟問菩薩名等行者也中間諸菩薩各述己德使眾生隨所悟入也。
論寂品第十四
【註】前諸菩薩各述己德隨所樂說者差別之義也名字雖則萬差論體其惟一寂若不會歸終成迷名滯跡之慾微細究明始獲達體忘情之旨了行非實則名本無當名實無當則一道平等故曰論寂。
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為行。
【註】汝名既云等行則染淨何分而正邪莫辨若有分辨則何名等行若不分辨則汝現前隨于何行而行耶。
答言我已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
【註】棄有為而行無為則揀擇即世諦而行聖行是名平等以有為無為同入法性故也。
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答言諸佛所行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也又問諸佛以何為行答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答言不也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註】凡夫行于有為三乘行于無為諸佛行于第一義空所言第一義空者有為無為皆惟名字無有義理三乘不了義空于法性中妄起諍執作有無見凡聖成差大乘深明實際知有為無為皆第一義空于是空中何有彼此無彼此故號曰等行邇來道學宗師動輒言理不知理為礙本始終論義豈識義是禍苗若悟義理本空始知聖人無說。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處行為何謂也答言於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行。
【註】四梵行者有四依行一者常行乞食二者著糞掃衣三者蘭若樹下住四者病以腐爛藥治此惟聲聞法非今經意有四觀行一者觀因緣二者觀果報三者觀自身四者觀佛身此亦初心行人所修非今經意有四安樂行一者身住菩薩行行處近處為眾說法二者口于末法中宣說妙法不樂說人及經典故三者意于法滅時受持斯經無懷嫉妬四者誓願以身口意與慈悲但發願流通此即今經意也由前凡夫諸佛行體無二若不擇住梵行則恐成混濫何也前欲顯理則纖跡不存寧容聖凡有異此中扶事則非是宛然不許邪正混同事理兩備方名究竟所以法華三周法竟說此安樂行門楞嚴見道以還方宣修行法則是皆聖賢千古不易之式也又殺盜淫妄四者乃梵行之門捨是別求則非行處。
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閑曠埜中行是名行處行若不成就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牀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不能善知行處相。
【註】所言成就者四種安樂行門及身無雜染等行也若成就此則不揀方所雖處曠埜猶居大眾以能說法要故也若不成就雖處大眾猶無一人以不能弘宣大法故亦不能知行處相。
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
【註】凡夫著于我見執於有為二乘著于我見執于無為二者雖則出生相返同歸虗妄若淨我見則有為無為皆歸實際者即是入正行入正行故則知見清淨。
又問若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耶答言然若見我實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金藏人因己出用知餘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
【註】無我無我所是我實性達實性故則如是知如是見皆如實故譬如典金藏人因己出故知餘在者喻我及我所皆從己出本是無生而我本體曾無有動無動之體即實知見也。
又問云何得我實性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性。
【註】凡夫不了執言有我若有我者四大六根何者是我若眼是我則耳鼻舌身應是非我若耳鼻等非我則誰聞誰齅若都是我則我成六我若都不是我捨是豈應別有如是推求則決定無有根本可得以無得故是名得我實性也。
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
【註】見我性空佛性亦空。
文殊師利誰能見佛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見以法見能見佛。
【註】上云見我即是見佛此間誰能見佛似乎相反然梵天恐人壞我見而見實性重增取捨之端故復問之使知不壞我見而見實性也我見即是法見者由有我見法得興起因有法故有能覺者也。
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
【註】由前不壞我見見佛然亦不著我見若著我見即行有為不名正行以正行不屬有為故不行是行也。
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註】見苦斷集證滅修道不為四者所行名為正行以見苦無生知集無和合了滅無生滅悟道無二故也。
又問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虗妄分別無虗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註】由前無見見我實性無行名為正行既云無見無行所云慧眼當見何法夫慧眼者見無見無行之法也以慧眼鑑空空者空諸虗妄故不見有為眼以見色得名慧眼鑑空非色所及故超諸眼道而不見無為也。
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答言有正行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梵天無所得故乃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註】所言有因緣者有正行因緣故無行道無得果無得果差別者無聲聞辟支佛佛乘之差別也以正行中無所不行無所不行本一無行是為正行之因緣也。
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答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
【註】所謂得道者得是無生之道也無生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不眾緣生者即不共生也缺無因生四處推求無一可得無可得故說名得道也。
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
【註】若知法是無生則知心外無法可得無法可得得自心也。
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註】文殊復引佛說為正者使行人畢竟以無生為得也在真諦則曰正性在俗諦則曰正位性屬自體位屬相用二者會歸總是一心。
又問云何名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
【註】我及我所涅槃生死菩提煩惱不作二見即離分別故也。
又行平等故名為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正位。
【註】行平等者自持之德平等出諸苦惱者利人之行也自行利他均名平等者不思議也不思議故心無分別同名正位。
入了義中故名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正位。
【註】入了義則遠離戲論除憶念則三世性空。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說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定。
【註】比丘不受諸法者破煩惱惑成般若德也天子得法眼淨者破塵沙惑證解脫德十千人離欲得定者離二邊欲獲中道定破無明惑證法身德也。
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
【註】佛出世者不離正位于正位中無損無益如是出世也。
梵天言佛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眾生耶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眾生中得眾生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答言不也梵天何等是眾生為佛所滅度者梵天言如仁者所說義無生死無涅槃文殊師利言如是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實無生死往來滅度涅槃。
【註】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離自化之幻相假名既絕則眾生何曾決定幻相既離則諸佛那得度生無生死可度無決定可得則一切萬法歸一寂矣前正問品中網明問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而梵天答曰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如此則梵天非謂不明何以此中復問文殊似若無知何也前則梵天據正性而答網明亦非不知此中論寂梵天豈云未諳皆于佛事門中互興問答發明奧旨使行人有所趨何也蓋此非淺機所知耳。
又問誰能信是法耶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又問若貪著者於何貪著答言貪著者貪著虗妄梵天若貪著是實者終無憎上慢以貪著虗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貪著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
【註】溈山偈曰未達法唯心起種種分別是為貪著虗妄分別不能信是法者也達法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是遠離虗妄分別能信是法者也若虗妄分別是實則彼貪著者不為憎上慢也以虗妄分別如水中月鏡中像極其心機終不可得不了無得妄為有得是皆憎上慢也。
又問何故說言滅度。
【註】既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則滅度之名空說不知滅者滅其虗妄度者度其執著耳。
答言滅度者名為眾緣不和合若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則不起諸行若不起諸行是名為滅不起相是畢竟滅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註】眾緣不和合者即十二因緣不和合也以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老病死次第生起若無明不與行等十二和合則行等十二無由得起是名為滅不起行識名色等相是畢竟滅畢竟滅者但滅無明等十二相不滅其性是為得道是名滅度以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但滅其無明妄想耳。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
【註】前菩薩名字品出無說而說也以法本無說由諸菩薩德行萬差各述所以故有言說次論寂品乃說即無說也由名字異說有差別文字性空體惟一寂此品合彼二事皆如來法施之式也故永嘉曰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皆是妙會一心也。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如汝所說皆為真實答言一切言說皆為真實。
【註】豈特文殊之言為真實邪一切外道凡夫所有言語無不真實下文釋其皆真實之意。
又問虗妄言說亦真實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言說皆為虗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虗妄無處無方是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以一切言說皆平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
【註】若以分別相取則聖賢言說為真實凡夫言說為虗妄若平等諦觀則聖賢言說亦名虗妄而凡夫言說亦名真實何也以一切言說皆無性故來無所從故言無處去無所至故言無方無處無方皆由緣興緣滅剎那不住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中亦無住於無住中假現文字文字性空無有念想故如來語與提婆達語皆平等無有差別也。
等行言如來不說凡夫語言聖賢語言耶文殊師利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說賢聖語言如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語言是賢聖語言等行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眾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諸鐘鼓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鐘鼓亦無分別如是諸賢聖善知眾因緣故於諸言說無貪無礙。
【註】若謂一切言說文字無有念性均一虗妄則如來豈不說凡夫賢聖耶文殊答曰然如來所說皆由文字詮表而有差別以文字無性無有念想分別而凡夫語賢聖語亦無性無有念想分別由如鐘鼓之聲緣合成音豈為有性耶所言緣合者如鐘鼓之聲緣皮緣木緣金緣人如是等緣和合成音本是無性而凡夫語言聖賢語言外緣事理內緣脣舌牙齒神氣等緣和合成音若缺其一音則不成豈非無性而賢聖了此無性故無貪無礙凡夫不了多生執著故凡聖似差無性體同寧有二致。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註】佛以覺了為義法以平等為義僧以和合為義若不迷于覺不著分別不壞和合是名說法若法平等覺了不迷即是佛覺了不迷遠離虗妄幻相即是法了法無生無為順入即是僧此即一體三寶備在自己不言而喻故曰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
【註】四念處者身受心法也觀身無常觀受是苦觀心是空觀法無我佛欲眾生出離如是教誡名為說法了此性空無所憶念是名默然。
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
【註】四正勤者一斷已生惡法如除毒蛇二斷未生惡法如防流水三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四未生善為生如鑽木出火如是開示名為說法然如來等觀諸法無勤不勤非等不等了法無是故曰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
【註】四如意者欲念進慧以心慕勝欲繫念正住精進無間不令馳散智定力等所願皆得名如意足。
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
【註】信進念定慧分開根力聖道仗此出生故曰根心獲相應故曰力根中五者一信諦理出生無漏功德二䇿善進修不懈三念正助之道皆出世正因四攝心在道不令馳散五決擇邪正明白不濫力中五者一得信力故不為疑惑所動二得進力故用心無間不至聖道不休三得念力故能破邊見不為煩惱所破四得定力故能破欲界所繫于諸禪定互無妨礙五得慧力故能破邪外等論又能破自己見愛等執不隨他語者得信力也不取不捨者得進力也安住無念者得念力也解法常定者得定力也斷戲論慧者得慧力也根力有五契心一念一念亦無無所得故謂之默然。
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
【註】七菩提者即念擇進喜輕安定捨由得五力于菩提有分證之益緣念大乘決擇實相進修無漏喜獲相應此四者治其沈心之相獲相應故獲得輕安由輕安故定心入禪由入禪故捨于觀智如是開示名為說法常行捨心者即念念無著因地果覺無增無減無所分別故曰默然。
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知說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
【註】八聖道者見思惟語業精進念定命見謂修無漏十六行故明見四諦思惟者謂以正思惟發動正道觀心語謂以無漏智除口邪命常攝口業住正語中業謂以無漏智除身邪命住于清淨正身業中此四者舉其治修之行精謂勤修涅槃善入正諦此通前後定謂正住於法決定不移念謂心不動失正直不忘命謂以無漏智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于正命此三者總收意業獲相應心也如是八種開示本乎無說為度眾生故現言說猶如船栰意在濟人不著彼岸不著此岸不住中流如是說法不依有為不依無為不依法不依非法說是無說無說是說所謂默然同一幻興無有實性故般若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
【註】總指三十七助道品于法體本無方便應世建立名相若能親證則于法于身不作二不作不二所謂自證不可得也。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說名為說法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
【註】彼我說法皆妄想有若無妄想名字皆空如來以此勸誘故名為說法若悟不可說相知一切音聲皆無所入矣。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註】是知說法皆因對機默然皆由自證以自證故說即無說利眾生故無說為說是二者皆一心建立也。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是人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如來有此二法。
【註】既是如來具此二事餘不應有云何佛不自說而文殊說也以文殊為擇法眼故佛住第一義故第一義中不容有說在第二義門方便提獎佛告文殊而印可等行者以一真法界若動若靜若語若默若大若小若邪若正等而行之不起二見不起二見是如來行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勅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
【註】須菩提云空生以解空第一故此中啟請由前等行不起二見等心而行若不會歸空際則是非皎然安能等行哉故須菩提發起會歸空也聲聞辟支佛無此二事者心存得失未能等觀入空者也如來有者如來即諸法如義如即空也動靜說默皆由空之所出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汝於此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答言不也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
【註】須菩提意謂我親聞佛勅諸比丘行此二事若云無分勅彼何為而佛答非謂無分但無己智分也動轉施為皆仗佛力如官家僕使一切所為皆依主出而文殊重釋其意者非惟無己智分實乃力之不逮耳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二乘全無五眼六通二乘分證如來圓證不能入觀眾生心三昧者即入一切語言三昧也以此三昧生佛同具二乘分證自心不能遍證他心以不能遍證故不能住是三昧以分別未忘故也以不能故于自心他心心王心所皆不能無妨礙也以不能無礙不能觀機說法故於二事二乘無分如來一一超過故此二事惟如來有如禮樂刑政皆天子出非庶民有也。
須菩提或有眾生多淫欲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
【註】多欲眾生如來于小乘教中令觀不淨觀而得解脫如優波尼沙陀等于大乘惟觀欲性無生而得解脫如淨名與二比丘說罪性空等。
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惟佛能知。
【註】小乘教中佛令多瞋眾生修慈心觀大乘中不修對治而返求諸己也故小乘觀門不足喻也。
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
【註】由說法故令彼愚癡轉得智慧是佛常說今云不共語而得解脫者蓋如來觀機之說無有定方或勸而發心或激而發心各隨其宜非二乘所知也何謂激而發心耶如阿那律陀性好打睡佛以偈呵曰終日恰恰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更不與語律陀聞偈自責七日不眠失去兩目得半頭天眼證無學果是不與語而使發心者也夫子亦曰朽木不可雕也。
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惟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註】等分行者即于貪瞋癡等分也貪瞋癡等分者為說諸法平等得解脫也此上四節文殊與釋如來善知自心他心心王心所應病與藥之意也說法人中第一者釋能隨宜說法也禪定人中第一者釋雖則說法常在於定也。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答言惟佛當知。
【註】文殊答空生之問歷歷分明及乎問菩薩能如是不而文殊不即與答而曰惟佛當知似乎不能何也葢不逞自能不衒己德是聖賢之語式也若言其能則有不能失故曰語忌十成者不欲斷絕也機貴回互者不欲染汙也雖然若問圓澄又且不然但向他道現分析次。
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是三昧皆得是功德。
【註】一切語言三昧者即法性三昧也以法性無性隨類妙應如絲竹管絃于中實無音性故巧合工商文殊不即答者顯性故也如來與答者顯法妙指故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演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註】由眾生塵勞行故說此法藏則知無故說說是無說說法默然二而不二不二故經劫不能盡也。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喜見。
【註】以出過思量中道智光等照二邊故曰普光此智十界同見故曰名聞能悟此智則獲聖果故曰喜見用表前說法默然二事雙運之謂也。
彼國嚴淨。
【註】離二邊垢也。
豐樂安隱。
【註】多饒法寶故言豐樂常在於定故言安隱。
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輭細滑生寶蓮華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
【註】其佛以二事雙運為因地以平等妙行為資助故感眾寶嚴地平等無諍故感柔輭細滑蓮華不著垢淨不離垢淨表中道智不即二邊不壞二邊也一切香樹常出妙香依此中道智出生諸功德妙香也。
善男子喜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校飾一一城者有二萬五千聚落村邑而圍繞之一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見色像心皆欣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喜見。
【註】所見色像心皆欣悅者以中道智平等無有分別無分別故所見一切色皆是佛色無可取捨無取捨故無憎惡也。
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
【註】一切方便異門皆依中道而得快樂捨是其餘皆不名快樂矣。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是法言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註】是一而三不礙中道不礙中道故二事竝行也。
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佛足右繞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註】以方便智調伏眾生故曰醫王上方非堅礙之界用表實際謂方便智依實際而住故曰上方文云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而亦常在于定是此義也一名無盡意者依此方便智而脩行調伏無盡也二名益意者依此方便智而增益利樂也從醫王佛土來詣普光佛所者即方便智趣中道之像也此經頓教一往論辯皆稱絕待若非方便何云去來細觀可知。
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
【註】即方便智示以根本智也前所謂諸法正性正行等也以正性離分別故解脫諸相正行無行故離諸煩惱以根本智逈絕依故于佛法得明淨也。
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
【註】以根本智門非三世所攝不屬垢淨體是無染不能使之不淨如珠如玉水精琉璃真體如是誰能使不淨無能使不淨是謂畢竟淨也。
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捨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
【註】法無處所故言空法無形段故言無相相法無能所故言無作此三解脫門之相即是性常淨之相也。
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
【註】涅槃云寂滅以剎那無生相可得剎那無滅相可得以生滅不可得故為一切法所依故曰法性。
是故說心性常清淨善男子譬如虗空若受垢汙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汙無有是處。
【註】此喻心性本來是淨非使之淨也。
又如虗空雖為烟塵雲霧覆曀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汙虗空之性設染汙者不可復淨以虗空實不染汙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性不可垢汙設垢汙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可垢汙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
【註】此喻心性即染而淨非謂離染而淨也。
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註】此乃方便趨中道之益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繞三帀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作寶樓于中脩行。
【註】園林者總持也以此二法雙運故趣總持也樓以高顯為義修行此勝行也。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才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
【註】前二菩薩從普光如來聞淨明三昧得不可思議法光明者破煩惱惑故曰淨明證般若德故曰不可思議真諦之道備矣此中梵天名妙光者由不思議光之所出也故妙光等皆從二菩薩聞法得證所謂靜極光通達矣二菩薩由醫王佛而來普光佛所者由俗趣真之像也此中二菩薩與梵天說二句義者融真會俗之像也梵天者俗諦也妙光者即真即俗故曰妙光真諦無說以方便故說方便者第二義門也故曰二菩薩少說名數差別故曰七萬二千梵得無生法忍者會差別歸于實際也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者破塵沙惑證解脫德故曰普光明俗諦之道備矣二句義互相問答經七萬六千歲所謂第二義也。
於是普光如來在虗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復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註】普光如來在虗空中告二菩薩勿著文字而起諍訟者虗空非堅礙之界用表實際也上不依天下不著地在虗空之中表中道也收前真俗二門會歸中道破無明惑證法身德故曰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蓋真俗二邊多致諍訟第一義中無有諍訟也在真諦則曰得不可思議法光明在俗諦則曰得普光明三昧以其有得則有不得故致諍訟在中道第一義諦中則曰默然而止以其無得則無有不得故無諍訟也問勿隨文字當隨此義如何此義答水向石中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
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告等行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
【註】若謂二菩薩是他人要且不然勿造斯觀當知即是汝等非有他也。
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
【註】以方便智即根本智之像也。
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
【註】以分別智即無分別智之像也由分別觀察增益利樂故曰益意于第一義心不動故曰等行。
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也。
【註】由真出假遊于俗諦故曰梵天即俗照真故曰妙光所謂即俗照真者即今思慧也。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菩薩為大饒益如所說行精進眾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所說行者雖值百千萬佛無能為也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得聖道品第十六
【註】以不二法得道謂之聖道由前說法不礙默然說即無說也默然不礙說法無說即說也若行人能通達此二而不二是謂得聖道也若二者各執則非得聖道矣前文四聖諦品者開示之謂也此中得聖道品者悟之謂也。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行名勤精進答言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註】前文等行云佛為饒益精進眾生其懈怠者雖值多佛無能為文殊恐人著于有為故有此問而等行不言精進不說懈怠但曰得聖道而已則知精進者非精進之精進矣。
又問云何行能得聖道答言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註】雖知無精進為精進而未知無得為得文殊恐人著于有行有得所以問過而等行不答有得不答無得不答有行不答無行但曰無所分別無分別者不分別得與不得不分別行與不行當如是而行如是而得也。
又問云何名為得聖道已答言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已。
【註】所謂得聖道者得無所得也若得無所得云何知其已得聖道邪若能見諸法平等則為已得非別有所得也。
又問平等可得見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見則非平等。
【註】所言平等者不可思議之謂也故曰識不能識智不能知思惟不能及分別不能解故非可見若可見者非不思議之境也。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於平等中不見諸法是名得聖道已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思益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
【註】前等行謂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道而復云平等不可見平等不可見則諸法可見乎而梵天復答意云于平等中諸法尚不見何平等可見也。
又問誰能正見世間答言不壞世間相者又問云何為不壞世間相答言色如無別無異受想行識如無別無異若行者見五陰平等如相是名正見世間。
【註】上云不見為正見者指何物為正見邪故文殊發明其意云誰能正見世間出其相也以五陰乃妄見之相猶如空華本無所有不名正見若謂無見亦不名正見若知五陰與如無異無別是名正見若于五陰起有無見是名分別若離五陰求于正見是壞世間相是二者非正見矣。
又問何等是世間相答言滅盡是世間相。
【註】上云正見世間者不壞世間相不壞世間相者以五陰與如無別無異若五陰與如無別無異指何物為世間相耶滅盡是世間相以世間相無盡不盡故若滅盡是世間相是相寧可盡耶以五陰念念不住是滅盡相若可盡者則後陰不復生矣若後陰不生則何物于中念念不住耶。
又問滅盡相復可盡耶答言滅盡相者不可盡也又問何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答言世間畢竟盡相是相不可盡所以者何已盡者不復盡也。
【註】若云滅盡相不可盡則何故言世間是滅盡相耶以世間相畢竟無體故念念出生有何可盡也猶如虗空畢竟無體四時運育而無間息若空有體不復更空也。
又問佛不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耶答言世間是盡相終不可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
【註】若世間相不盡則佛豈不說有為是盡相邪然有為是盡相念念不可得故如世間相亦念念不可得而亦念念出生故有為是盡相亦是不盡相若可盡者不必更盡也。
又問何等數名有為法答言以盡相故名有為法。
【註】前諸問答皆心王相應之法也此中特問心數法也心王心數各有相應故數謂五十一心所也謂遍行別境各具五善有十一二十四個不相應根本無明有六種四個不定此五十一心數是世間盡相名為有為法也。
又問有為法者為住何所答言無為性中住。
【註】佛為外道不了自心心外求法故說惟識相宗權分名數一一指歸自心達自心已則知名數無別有住住無為也。
又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何差別答言有為法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說言是有為是無為若求有為無為實相則無差別以實相無差別故。
【註】若有為法住無為性則無差別其差別者何實無差別可得耳由文字言說詮量故成差別非謂實相有差別也。
又問何等是諸法實相義答言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又問何等為義答言以文字說令人得解故名為義所以者何實相義者不如文字所說諸佛雖以文字有所言說而於實相無所增減文殊師利一切言說皆非言說是故佛語名不可說諸佛不可以言相說故。
【註】所言實相無有差別者未審實相以何為義所謂實相者以文字教人令彼得解脫文字性空則悟說無可說是實相義以文字教人令彼得解文字性空故諸佛雖有所說于實相無所增減矣。
又問云何得說佛相答言諸佛如來不可以色身說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說相不可以諸功德法說相。
【註】諸佛相者即是實相故不可以色身等相說相也此以泯相門論實相也。
又問諸佛可以離色身三十二相諸功德法而說相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諸功德法如。
【註】此以即相門論實相也。
諸佛不即是如亦非離如如是可說佛相不失如故。
【註】不即不離是如來相故。
又問諸佛世尊得何等故號名為佛答言諸佛世尊通達諸法性相如故說名為佛正徧知者。
【註】此上一十六品以具信解行證一週佛事已竟故自光明品至歎功德五品以成其信自五力說法品至菩薩授記品以成其解自薩婆若品至如來二事五品以成其行惟得聖道品以獲其證惟信解行證一席圓具故標此經為頓教大乘也。
志大乘品第十七
【註】前十六品當機一週獲益已竟此下八品收彼未來故說此品勸令志慕大乘勿迷小道以彼小乘是權非實誑誘小兒大乘是實非權可令日用頓證重顯大乘有如是深益故當志慕亦使自擇也。
於是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發行大乘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註】菩薩名等行者用表法界體無大小淨穢乃至邪正是非分別等而行之故曰等行為破二乘分別取捨執也然于初心行人不可大小混濫以迷進趣之方故須擇也楞嚴曰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故所謂無分別中不礙熾然分別此之謂歟。
菩薩不壞色發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人於如相。
【註】小乘用生滅四諦修析色入空雖出分段生死未盡變易大乘用無作四諦修即色即空無別有空故二死永盡色與行人菩提三者皆同一如相耳。
不壞諸法性是名行菩提。
【註】色是有義法性是空義既不壞有而行菩提亦不滅空而取菩提也。
不壞諸法性則為菩提義是菩提義中亦無有菩提。
【註】菩提云覺覺法實性是名菩提實性即是無性無性中亦無菩提之名字也。
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
【註】前二節不壞空有行于菩提此中不涉空有行于菩提以第一義中非空非有故。
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註】五陰指前色法界入指前法性此中出過云愚人離是求于菩提則壞彼色及法性而求菩提不知離是無可求也。
若有諸菩薩於上中下法不取亦不捨是名行菩提。
【註】析色入空是為小乘體色入空是為中乘即色即空是上乘如是三者同依法性無可分別知是方便故不取于化導有益故不捨。
若法及非法不分別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若二則有為非二則無為離是二邊者是名行菩提。
【註】前則于有無二邊雙遮雙照不即不離此則于法非法不起二見不起二見則分別斯泯矣。
是人過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聖是世間福田行于世間法處中若蓮華遵脩最上道是名行菩提。
【註】此中結證前文若有如是之人能于有無二邊遮照之用則如蓮華雖處汙泥不為所染是人雖處世間不為所染遵修妙道為世福田也過凡夫者不住有也不入法位者不住空也有如是慕道雖然未證聖果亦是聖人也。
世間所行處悉於是中行世間所貪著於中得解脫。
【註】世間之行有為也亦不離菩提而有可行矣皆菩提而行貪著然亦因菩提而得解脫也。
菩薩無所畏不沒生死淵無憂無疲倦而行菩提道。
【註】前則解脫有為皆依菩提此中菩薩于生死中不沒不疲皆由菩提而使之然也。
斯人能善知法性真實相是故不分別是法是非法行於佛道時無法可捨離亦無法可受是名菩提相。
【註】此中結成不分別之意以達實相故有為無可捨無為無可取惟此無分別是菩提相也。
一切法無相猶若如虗空終不作是念是相是可相。
【註】以虗空無心識故無念無相無念無相故則無取無捨一切法亦無念相故無取無捨以喻合顯也。
善知世所行徧知方便力能充滿一切眾生之所願常住於平等護持佛正法。
【註】前依無分別智行于菩提此依方便智導人菩提何用方便邪為護正法故。
一切無所念則是如來法若有佛無佛是法常住世能通達是相是名護持法。
【註】此釋護法之意也所言護法者非護他法蓋護自心也以此無念之心非于有佛而為之有非于無佛而為之無有佛無佛此心常住故當護持耳。
諸法之實相了達知其義安住於此中而為人演說。
【註】若諸法不了實相是名謗佛非說法也若能安住實相然後乃可耳。
行於甚深法魔所不能測是人於諸法無所貪著故。
【註】于法若有貪著則不落于有則落于無若無貪著則不落二邊是謂甚深故魔不能測矣。
願求諸佛慧亦不著願求是慧於十方求之不可得諸佛慧無礙不著法非法若能不著此究竟得佛道。
【註】於十方求慧不可得者當求于自心求慧于自心故雖有願求而亦不著若有所著則非無礙之佛慧矣。
其諸樂善人布施轉高尊捨一切所有而心不傾樂。
【註】凡夫行施謂得樂報故心生歡喜若行人捨諸所有而心不歡樂達施無施也。
諸法不可捨亦復不可取。
【註】此釋成不傾樂之意也。
一切世間法根本不可得。
【註】此轉釋不可取捨之意也。
能知一切法非施非捨相是名大施主於法無所見。
【註】結歸行實相之施也。
是等諸菩薩不計我我所是故行施時不生貪惜心諸所有布施皆迴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註】不住布施則不住因不住菩提則不住果因果不住則迴向佛道矣。
無作無起戒常住於此中亦不作念言我住是持戒。
【註】小乘持戒作止持犯事事有為大乘無作無起常契道共所謂持無相戒也。
智者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戒清淨猶若如虗空觀身如鏡像言說如響聲心則如幻化不以戒自高。
【註】持戒所由因乎三業求三業不可得則持戒亦不可得不當自高也。
其心常柔輭安住寂滅性悉滅一切惡通達於善法持戒及毀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見法性則持無漏戒。
【註】柔輭乃定共之戒寂滅乃道共之戒此二者即攝眾生戒也滅惡乃攝律儀戒達善乃攝善法戒此舉三聚淨戒也持毀不二者用顯此三聚戒亦即大乘無相戒也。
已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惡於諸眾生類其心常平等諸法念念滅其性常不住於中無罵辱亦無有恭敬若節節解身其心終不動知心不在內亦復不在外身怨及刀杖皆從四大起於地水火風未嘗有傷損通達於此事常行忍辱法菩薩行如是眾生不能動。
【註】此中忍辱有三種謂調順忍生忍無生忍初云能忍諸惡者即是生忍次云心平等者即是調順忍三云法念念滅者即是無生法忍是下所有偈文皆釋無生法忍之意也。
勇猛勤精進堅住於大乘是人於身心而無所依止。
【註】小乘著身心雖行精進不出有為大乘身心無有依止則是無精進之精進也。
雖知生死本其際不可得為諸眾生故莊嚴大誓願。
【註】菩薩知生死本際不得曷用精進邪然為化眾生故不捨大誓莊嚴也。
法無決定性何許有滅相本際不可得為顛倒故說法性不可議常住於世間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滅菩薩念眾生不解是法相為之勤精進令得離顛倒。
【註】一切法本無決定非生非滅菩薩何用精進滅彼虗妄耶蓋由眾生不解如是無生滅性著諸虗妄故現行精進令彼滅顛倒耳。
諸佛常不得眾生決定相而彼弘本願當觀精進力。
【註】若菩薩為眾生而起精進者可有眾生決定相耶釋云佛不觀眾生有決定相菩薩欲弘本願故觀精進耳。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堅牢相觀之如虗空從虗妄分別貪著生苦惱為斯開法門令得入涅槃為彼行精進而不壞於法離法非法故常行真精進。
【註】此釋觀精進之意以勤勇無間之力觀于世間無有堅牢而眾生不了虗妄貪著生苦而菩薩行于精進然二乘不悟無生于法非法起於取捨不成精進大乘于此二邊遠離故名真精進矣。
是等行遠離了達無諍定。
【註】由精進故獲得聲聞定也。
獨處無憒閙常畏於生死樂住於閒居猶如犀一角遊戲諸禪定明達諸神通心常住平等處空閑聚落威儀無變異恒樂於禪定。
【註】此由精進故獲得辟支佛定也辟支觀還滅十二因緣悟知萬法無生故心住平等但不知眾生等有故名獨覺也。
信解常定法及寂滅無漏其心得解脫故說常定者。
【註】此因精進獲解大乘常定前聲聞辟支皆作意定此乃無作妙定剎那無生相可得剎那無滅相可得故謂之寂滅惟寂滅故不漏落二邊復謂之無漏標名有三釋意惟一以名異體同故也。
自住平等法以此導眾生不違平等行故說常定者志念常堅固不忘菩提心亦能化眾生故說常定者常念於諸佛真實法性身遠離色身相故說常定者常修念於法如諸法實相亦無有憶念故說常定者常修念於僧僧即是無為離數及非數常入如是定。
【註】此禪度中文分兩段初聲聞辟支佛定二大乘常定常定復分為四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三即自他兼舉四即觀念三寶禪定雖分大小同依精進出生二者竝舉意在擇大也。
悉見十方國一切群生類而於眼色中終不生二相諸佛所說法一切能聽受而於耳聲中亦不生二相能於一心中知諸眾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別憶念過去世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後亦復不分別能至無量土現諸神通力而於身心中無有疲倦想分別知諸法樂說辯無盡於無央數劫開示法性相。
【註】此由禪定故獲得六通也得天眼故能徹鑑群生得天耳故能具聞佛法得他心故知自他心得宿命故憶過去得神境故遊諸佛土得漏盡故開示法性是所謂靜極光通達也。
智慧度彼岸善解陰入界常為眾生說無取無戲論。
【註】凡夫由無智慧無明所覆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妄生執著不能善解故沉生死菩薩善解陰等即是實性故度彼岸雖自度已收彼未度故為說法雖為說法于法相無所取善知陰等無性故所說真實離於戲論也。
善知因緣法遠離二邊相。
【註】此釋前偈既知陰等性無則亦無可說云何而為眾生說耶釋云陰等實是無性不可說以因緣故可說也以因緣法亦是無性遠離可說不可說故又善知陰入界等皆由因緣出生無有自性故離二邊。
知是煩惱因亦知是淨因。
【註】資始為因成業為緣然是二者互相生起煩惱因迷法性而起菩提亦因煩惱而顯故知互相由藉者皆一無性也。
信解因緣法則無諸邪見。
【註】信解因緣者中觀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若能如是信解則離邪見矣。
法皆屬因緣無有定根本。
【註】說有不有譚空不空故無根本可定矣。
我見與佛見空見生死見涅槃之見等皆無是諸見。
【註】此釋無根本可定之意也我見佛見等是名二見如是二見廣求諸見皆無根本可定也。
無量智慧光知諸法實相無暗無障礙是行菩薩道。
【註】由悟因緣諸見皆無根本則得于無量智慧知諸實相矣。
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議乘悉容諸眾生猶不盡其量。
【註】結指如上六度是名大乘是不思議乘也。
一切諸乘中是乘為第一。
【註】諸乘即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乘也彼諸乘中皆入名言不無階級如是大度一一無相不可思議故為第一也。
如此大乘者能出生餘乘餘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唯此無上乘能悉受眾生。
【註】此最上乘法以法界為體一切由此出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究竟還歸此法界。
若行此無量虗空之大乘於一切眾生無有慳悋心。
【註】此之大乘猶如虗空不礙萬像之所發揮也。
虗空無有量亦無有形色大乘亦如是無量無障礙。
【註】前以虗空之無礙用況大乘之無礙此以虗空之無形用況大乘之無形。
若一切眾生乘於此大乘當觀是乘相寬博多所容。
【註】此結歸無礙無形之意也。
無量無數劫說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窮盡。
【註】能乘之人所乘之法皆不可盡也。
若人聞此經乃至持一偈永脫於諸難得到安隱處。
【註】上則乘此脩行此則力未逮彼聞經隨喜少持一偈功德如是何況具足受持者乎。
敬念此經者捨是身已後終不墮惡道常生人天中於後惡世時若得聞是經我皆與受記究竟成佛道。
【註】是經者即是自心一切眾生迷背自心故流浪生死若聞自心諦信不疑則佛與受記也。
若持此經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轉法輪。
【註】若信自心則佛法在是人所弘是人能荷擔佛法也。
若人持是經能轉無量劫生死諸往來得近於佛道。
【註】持是經者信慕大乘轉多劫為一念生死往來皆得近佛道矣。
若能持是經精進大智慧是名極勇猛能破魔軍眾。
【註】二乘亦稱精進然無道心不名勇猛菩薩一念信解便同正覺故言極勇猛矣。
我於燃燈佛住忍得受記若有樂是經我受記亦然。
【註】我于燃燈佛前解稱性大乘無法可得得受無生忍記我以是經與汝等說若能信樂受記如我無有異也。
若人於佛後能解說是經佛雖不在世為能作佛事佛說是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註】前品志慕大乘獲益如是其如上說行人聞益發心理果然矣恐不知發無所發妄執有得有願墮落邪小不知所向故文殊欲使法眼清淨啟佛決擇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人發菩提願是為邪願所以者何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計得菩提而發願者是人諸所作行皆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
【註】菩提本是自心非是外物故無方所住處若發願求菩提者似慕其外矣何也有外可言有得若無外者不可言發願求菩提也。
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虗空寧得空不佛言不也世尊菩薩亦復如是發同虗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虗空願。
【註】辟如人身內外循體皆空不知是空反欲求空豈非妄乎菩提自心亦復如是見聞知覺無非自心捨是則求寧不為妄乎。
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
【註】此釋發同虗空願之意也以虗空無相不屬三世菩提亦無相非已得非當得非今得欲何願乎以菩提非受相非受故非得也。
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也。
【註】菩提云覺覺自心故若彼生死邪見等非自心者彼生死等應在自心之外矣若生死在自心之外則生死彼自生死于我何有而欲迯生死耶若生死等是自心不應起二見以心不取心心不捨心故也心不取捨則大小名相皆會歸一致矣。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菩提行所以者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註】前以菩提出過三世故不應發願求菩提此中以菩提不屬有為但可無所行而行也行一切法非如二乘執灰斷無所行則不如凡夫執有為行而無行無行而行非心識可議也。
又問云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是名出過一切所行。
【註】六根所緣無非妄境菩提即是實相離緣絕對故六根所不到六根不到則超諸行矣。
又問出過有何義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
【註】所謂出過諸行者但過諸虗妄分別不出過平等以菩提性平等故梵天恐人不解菩提是平等無分別是特問其為義義性平等無過不過但不過平等而已。
又問云何是發菩提願答言當如菩提又問何為菩提答言菩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
【註】前云菩提同于虗空出過三世不可願也梵天重問何為菩提似同不解者恐人不悟菩提即是自心故特問明而文殊乃答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始獲泮然也。
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已來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說如是發願無所發願是發一切願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薩婆若。
【註】前薩婆若品如來以五華布施則得具足六波羅蜜則能滿足薩婆若滿足薩婆若者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等是薩婆若滿足之義此中以三世清淨心了法無生是行薩婆若道前示根塵無生故菩薩由是受記此示三世平等非是受相菩薩發菩提心者當發其無所發之心也發其無所發之心當得薩婆若道前示圓滿之趣此示趍果之行故當前後合辯乃得了然也。
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為薩婆若。
【註】薩婆若云覺圓滿一切覺道至此圓滿故能悉知如百川眾流至于大海乃名具足故又云薩婆若海。
又問何等是真智慧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註】如來權教權分九界生死迷悟今據一乘實教融彼九界同是一如無有生死迷悟譬如百川眾流依處得名江河淮濟等若歸大海眾號頓消均名海水無有變異相也。
又問云何是眾生相答言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無相則無變異若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菩提相眾生亦爾是故無變異。
【註】前云眾生無變異真智慧亦無變異此有二疑若謂眾生無變異則眾生是眾生佛是佛發心修道皆成唐棄安能轉凡成聖哉若謂有變異則一真法界之性同乎生滅故梵天重問何謂眾生相而文殊答曰假名字畢竟不可得是其相以假名字畢竟無體故何變異之有眾生相如鏡中像菩提相如水中月名字異者相異也無體之性未甞異也。
菩提不可以餘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眾生性無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如虗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
【註】菩提不可以餘道得者但以平等自心證得也分別故名眾生平等故名菩提分別平等同依自心無別有體無別有體故但了性無我則證得菩提所謂二而無二故無變異同于虗空一切法亦然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是法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不得諸法何況說法。
【註】如來有時說求菩提為是有時說求菩提為非有時說有眾生有時說非眾生如是等法曾無斷了非大菩薩不能諦信小乘聲聞多致狐疑豈如來真實之言能如是說邪文殊謂如來未嘗說法凡有所說無非應機逗教於如來何有則如來尚不見諸法何況有說邪。
思益言如來豈不分別諸法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耶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是虗空可說可分別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今說虗空名字以所說故有生有滅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來說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諸法有生有滅如此說法是不可說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誨是無所教誨所以者何如說法性不說法性亦如是是故說一切法住於如中如亦無所住。
【註】若如來不說法者如來豈不分別有為無為等邪而如來雖有分別分別即是無分別以法性不可得故猶如虗空不因說生為之生不因說滅為之滅而法性亦復如是故如來知是不可說而說知是不可說而說者說即是無說說是無說則亦無說而說無說而說為化眾生也為眾生而說者則說與無說皆不可得也。
爾時釋梵四天王俱在會中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作自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文殊師利說法有信解者當知是人能破魔軍及餘怨敵所以者何文殊師利今所說法能破一切邪見妄想。
【註】諸天以華散佛者華表因也以此無願無求無得無說之為因能趣佛果故也無願故能破邪見無求故能破妄想破妄想故怨敵不能對破邪見故魔軍不得便是所謂稱性大乘世所希遇也。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於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
【註】上言所說法勝此言聽法行人亦非下聖法華云若人能竊為一人說一句是人則為如來所使亦此之謂也。
若是經所在之處當知此處則為諸佛擁護受用若聞是經處當知此處轉於法輪。
【註】是經所在則為諸佛護念者是經即是自心能知自心所在則佛為護念眾生不聞自心心外求故佛為說法令知所向故能聞自心則謂已轉法輪悟是自心即是諸佛說法能事以竟。
是經在所住處聚落村邑山林曠埜塔寺僧房經行之處諸魔外道貪著之人不能侵嬈。
【註】聚落村邑動處也山林曠埜靜處也塔乃高出二邊逈離動靜也寺及僧房乃容受之處也經行乃脩道之處也如是等處不昧自心則為所在自心不昧則彼天魔外道皆不得侵嬈矣。
世尊若人多供養過去諸佛乃能得聞如是經典。
【註】此結釋聞經之人不從小功德來之意也般若云後五百歲有能持戒脩福聞是章句信心清淨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以于無量百千億諸佛所種諸善根。
世尊我等於此經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報佛及文殊師利思益梵天之恩。
【註】此經乃所聞之法智慧乃能悟之心也佛及文殊乃說法之主也梵天乃善解正問者也能悟由所聞而為之開發所聞由能說而為之引導能說由能問而為之發起四者相繼缺一不可也端本其源歸功于佛與文殊梵天我因得聞是法開悟自心其恩曷能報哉。
世尊我等所從聞經於是法師生世尊想。
【註】上云佛及文殊此中意云凡有法師能說是經我等得聞皆生世尊之想不致慢也。
我等常當隨侍說是經者此善男子常為諸天之所擁護若人書寫是經讀誦解說時無量諸天為聽法故來至其所爾時世尊語釋梵四天王等大眾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以為一分聞是經者所得功德以為一分其福勝彼置是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滿中珍寶聞是經者所得功德復勝于彼。
【註】二施之中法施為上故前後疊喻世界珍寶不及聞經以彼布施不聞是經只成世間有為福報不及聞經無漏智種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曾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此上總彰聞經布施二分優劣下乃別列聞經獲利。
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當聽是經。
【註】總列功德所由下乃別開功德名件。
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
【註】身色乃正報之本此經直指法身能聞此經則悟法身了知身色即非身色非色則端正斯在富乃依報之要此經顯揚藏祕能聞是經則悟藏心了知七功德財皆是我有皆我有故始名富饒。
欲得眷屬欲得自在。
【註】塵勞即吾眷屬皆名妙用皆名妙用則取捨斯忘取捨斯忘則縱橫自在。
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
【註】大樂人樂非離心有能悟自心則名稱斯在。
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
【註】若依文字多聞愽識有得有失不名堅固若依實相自性宗通何記何忘是名無漏了心無外則正行無差而威儀自若也。
戒定智慧。
【註】總六度為二門前五為福後一為慧福度以戒定為最故徧二端。
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
【註】前云多聞此云解達經書文似重疊上文應是總括世出世典此中應是獨尊大乘奧旨善知識者有二一者為知識所護前文云為善知識所護二者自為善知識前文云誰為眾生善知識。
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
【註】前則欲得其因此中欲得其果。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自利之益也。
欲得與一切眾生樂具。
【註】利他之德也。
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
【註】總結自他二利所歸之趣除此實相自心別無有道也。
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廣為人說諸善男子若行是經者我不見其人不得如是具足快樂。
【註】受而不失持而不忘下根之人不能如此則當讀誦使獲通利如法而行此蓋言由聽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故言具足快樂必然之道也。
善男子我今語汝若人所從聞是經處若和尚若阿闍黎我不見世間供養之具能報其恩。
【註】下文釋成不能報所以謂也。
是法出過世間世間供養所不能報是法度於世間世間財物所不能報是法無染染汙之物所不能報。
【註】出過世間則有為不能及度世間則利欲不能干于是財物供養總名染汙非法相應故皆不能也。
諸善男子是法餘無能報唯有一事如說脩行若人於此法中能如說脩行者是名能報師恩亦為恭敬於師淨畢報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
【註】能報師恩善知本也不空食人福利他也蓋信施供養望我成道將利彼故。
是則名為順如來語順如來教是名越度眾流是名過諸險道。
【註】不聞實相心常為生死險道所陷若聞此經則險道斯度矣。
是名建立勝幢是名能破敵陣是名師子之王無所畏故。
【註】一切萬法至心而極若了此心則勝幢高豎破諸邪論怨敵猶師子之王無所恐怖矣。
是名象王心柔輭故。
【註】無畏乃破敵之威柔輭乃悅人之德。
是名牛王外道論師無能壞故。
【註】喻如牛王群牛畏伏故。
是名醫王能療一切病故是名無所驚怖能說甚深法故是名能具足捨捨諸煩惱故是名持清淨戒究盡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離我我所故是名大精進力於無量劫心無倦故是名具足禪定常念繫心住一處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說諸章句故。
【註】此舉依一心具足六波羅蜜也。
是名有大功德以無量福莊嚴身相故。
【註】達磨云功德在自性中求非外可得此經備宣自性故能聞能說者則有大功德莊嚴矣。
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諸光明故。
【註】日惟照晝月惟照夜心光洞然照無不矚故日月有所未及也又餘經行人于有無二邊各就其長猶如日月各據晝夜此經純談實相餘方便教光為之隱蔽是知實相威德超諸方便矣。
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雲能震法雷故是名大雨滅煩惱塵故。
【註】如來十力二乘有所不堪惟實相相應故能持此實相之法慈悲普覆如雲驚悟群品如雷滅除煩惱如雨蓋由眾生迷此實相受諸熱惱行人若能持說自利利他何所不該矣。
是名為舍至涅槃故。
【註】眾生不聞實相以生死為宅一聞此經則離生死宅處涅槃舍矣。
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
【註】信方便教有無破蕩則取捨未忘于生死不為無畏故不名救此實相心中遠離戲論分別尚不得涅槃何生死可畏乎故曰大救。
是名燈明離無明暗故。
【註】乘智慧燈照明實相則無明自離矣。
是名歸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
【註】眾生怖躡魔冤者由未聞如是經也而持經者與說實相則魔冤不復怖故是所歸之趣矣。
是名眾生究竟之道。
【註】一切眾生究竟歸于實相故。
是名得位坐道場故。
【註】如來不得一法而坐道場行人能持是經亦不得一法故即名得位。
是名已得法眼是名見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故。
【註】得法眼者以實相不礙鑒俗也見諸法如者以實相不礙證真也知空法相者了此二邊皆入中道第一義空也。
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註】行人持此實相之經則妙含三德三德既具則運平等大悲拔眾生之苦興無緣大慈與眾生之樂慈悲既備則不捨一切眾生矣。
是名背於小乘是名向於大乘是名除捨顛倒是名至於平等是名入於法位。
【註】未達實相則法法成差若悟實相則法住法位矣。
是名安住道場是名破壞諸魔是名轉於法輪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稱揚讚嘆說是如說修行功德不能窮盡如來之辯亦不可盡。
【註】蓋實相無相故持經者功德不可盡如來讚辭亦不可盡皆稱實相故也。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不退轉白佛言世尊所說隨法行隨法行者為何謂耶佛告天子隨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隨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諸法則不分別是正是邪如是行者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名隨法行。
【註】前文殊謂發願求菩提是名邪願不知是諸法平等平等即是實相悟此實相即得菩提菩提云覺覺法平等故覺法平等則諸法無非實相皆實相者則離揀擇離揀擇則隨所行法皆稱實相隨所行法皆稱實相則于菩提無有退轉故天子名曰不退轉即諸法實相之象也由達諸法皆實相故不分別正邪善惡乃至世出世間有為無為以其不分別故隨其行皆稱菩提故曰無往而不自得也儒云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良可悲夫。
若起法相者是則不名隨法行也。
【註】上則不分別法隨其所行皆稱菩提此中出過云若起法相則凡有所行皆不得名為隨順法行故曰法本無好醜好醜起于心我信之矣。
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則戲論不隨法行。
【註】法無方所亦無名狀若言有可行者故名戲論。
若不受一切法則隨法行於一切法無憶念無分別無所行是名隨法行。
【註】無憶念則世性本空無分別則戲論斯遠無所行則有為斯盡如是而行何退轉之有也。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隨法行者是人畢竟不復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為畢竟住邪道者無隨法行住正道者有隨法行世尊行正行者無所邪法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註】釋成邪道無隨法行正道有隨法行之意也既云隨法而行則隨邪則邪隨正則正何故邪無正有邪以邪道行者隨戲論分別故無隨法行也正道行者隨順諸法平等無有分別故有隨法行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汝於此中隨法行不。
【註】所言隨法行者隨其正性而行無有能行所行若著能所則不得名為隨法行也故梵天恐人隨于能所故致斯問。
答言若世尊所說法中有二相者我當行隨法行今以無二相是隨法行於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
【註】無二相者無能所二相也若云我行隨法行者即墮能所能所之法佛所不說以佛不說有能所故能行之行所行之法悉不可得故我不見有行隨法行者安有能所哉。
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隨法行離諸分別故如諸法如行是名隨法行。
【註】一切諸法皆如相隨其如相而行離諸分別是名行也。
思益言汝未曾見此佛土耶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見我。
【註】梵天意曰若無分別隨法而行者寧不見此佛土耶若見佛土則能所顯然乃得云無分別乎天子曰佛土亦不見我我不見佛土者心外無法故佛土不見我者法住法位故。
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別見與不見天子言我亦不思惟分別曾於佛土見與不見。
【註】若佛土無分別不能見我我亦無分別不見佛土是所謂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楞嚴云汝今諦觀法法何狀意同。
思益言何人未見能見天子言一切凡夫未見聖法位若能入者是為先所未見而見。
【註】下釋成未見能見之意。
是法位相非眼所見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應隨如相見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註】未見法位則起分別若入法位則分別不生分別不生故六根如六根如故六塵如六塵如故六識如根塵識如即知法位如知法位如即是先所未見而今能見也能見是法位性本如是則于菩提心無有已發無有當發無有今發了知發無可發是真發菩提心也。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三
卍續藏第 20 冊 No. 0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四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 圓澄 註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黃 輝
左春坊左諭德會稽 陶望齡 同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 傅新德 訂正
師子吼品第十九
【註】由前志慕大乘應發菩提心然則發菩提心者當達其無所發心之發心是真發心也若有所願而發心者是則邪願是名邪求非發菩提心也若了其無發心之心則解無所行之行乃至如是而說如是而聽皆名師子吼決定可信故也。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賈客入於寶洲其人所見皆是寶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有所樂說皆是法寶。
【註】前文釋提桓因等天在會散華讚嘆文殊師利說法有信解者是人能破魔軍及餘怨敵而世尊述成當獲功德具如上文所說此中諸天復讚持經行人能聽是經隨力樂說功德如是較彼信解似有優劣耳入於寶洲者入是實相大海所見所聞皆是實相法寶餘乘不逮也。
所樂說者皆示實際。
【註】釋成上句所謂法寶者即是實相恐人不解于此標明是下諸句皆會歸實相義也。
所樂說者於諸法中無所貪著不著彼我。
【註】凡夫不聞此經不悟實相起彼我想故成貪著若悟實相于實相中本無彼我何貪著之有也。
所樂說者皆是真實無有顛倒。
【註】所說既稱實相于實相中無虗何顛倒之有若執實相可說亦成顛倒。
所樂說者過去際空未來際不可得現在際不起見。
【註】釋成不顛倒義也彼顛倒說者說有三世此依實相說三世性空故不成顛倒也。
所樂說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脫。
【註】依餘乘說法有無惑亂不成信解依此實相頓教說法不信令信纔信即得解脫也。
所樂說者破增上慢無增上慢者自說所作已辦。
【註】小乘依阿含教脩證有餘涅槃得少為足不求大乘實相之道故曰增上慢此經具載實相有所說者無非破增上慢彼上慢者聞是實相之宗則知無得無證自言了辦矣。
所樂說者魔不得便所聽法者超度魔事。
【註】不了實相則彼我歷然故成對敵悟實相已尚不見我何有害我者無害我故魔事斯遠矣。
所樂說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得增長所樂說者已生諸煩惱令斷未生諸煩惱令不生所樂說者未大莊嚴令大莊嚴已大莊嚴者令不退轉所樂說者不斷滅諸法而護佛法。
【註】三乘人不盡實相之妙干善法成阻于煩惱成障于梵行成退于諸法說斷滅若盡實相之妙則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于善不阻煩惱即是菩提故不是障縱橫逆順無非梵行不成退轉說法不著法相不名斷滅此上諸句讚其說法功勝下文讚其能說人勝也。
世尊以是樂說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於師子王前自現其身何況聞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諸論議師不能堪忍無上師子之吼亦復如是。
【註】一切外道諸議論師皆依有無等見而起妄想深違實相故于實相門中非所預也。
爾時不退轉天子謂釋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師子吼師子吼者為何謂也答言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是名師子吼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埜干鳴不名師子吼起諸邪見故。
【註】釋提桓因聞文殊所說無發願之願無修行之行無聞之聞無說之說有能信解如是之法隨力所說皆名師子吼而天子恐人不解故重為發明可謂慈悲之至也。
天子汝當復說所以為師子吼者。
【註】釋提桓因自說已復請天子說會自他同歸一致曾無異路使人畢信矣。
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餘法是名師子吼。
【註】金屑雖貴入眼成塵佛乃至尊于此實相門中都用不著所以道實際理地絕生佛之假名非強言也。
又憍尸迦如說修行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
【註】如說修行者即解即行本無前後如是而說決定不妄以不妄故所說無畏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不生不滅不出故說法名師子吼若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故說法名師子吼。
【註】此上文三節初云佛不許著次云法斷疑惑三云僧無和合無淨以僧名和合又名淨若有淨則有垢若有和合則有散離如是而說皆成戲論惟不生不滅不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是則決定是名師子吼不證涅槃曰不生不滅生死曰不滅不出三界不斷煩惱文略耳。
又憍尸迦師子吼名決定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
【註】上文依決定三寶功德真實名師子吼此中言凡有所說皆無畏決定無疑名師子吼前文憍尸迦讚能說是實相法者無所貪著以不著彼我此中天子言師子吼名一切法無我無眾生證其說為是也四相缺其二文略耳。
師子吼名決定說諸法空。
【註】前文云決定說法未知說何法也決定說諸法空釋其意矣亦是證前皆是實際之意。
師子吼名守護法故而有所說。
【註】法本無說欲護正法故隨宜而說若有若無一切二乘外道皆不能破。
師子吼名作是願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惱。
【註】證前自言所作已辦意也。
師子吼名於清淨所須物中少欲知足師子吼名常能不捨阿蘭若住處。
【註】證前生善斷惑莊嚴梵行之意也清淨故生善少欲故斷惑依處則能莊嚴梵行無異議也。
師子吼名行施唱導。
【註】行施有二曰才曰法唱導者法施也。
師子吼名不捨持戒。
【註】若謂實相無犯是名偏執非決定說也若達實相亦不捨持戒不違中道是則決定。
師子吼名等心冤親師子吼名常行精進不捨本願。
【註】本願謂四弘誓願等雖達實相無願無作而亦不捨故也。
師子吼名能除煩惱。
【註】煩惱起于亂心惟禪定而能除故。
師子吼名智慧善知所行。
【註】以上六度皆決定稱實相故總名師子吼也。
說是師子吼法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註】惟此實相善破無明故世界為之震動以世界為無明所結故。
百千妓樂不鼓自鳴。
【註】妓樂不鼓自鳴者證成無功用行也以實相無功用故。
其大光明普照天地。
【註】以實相之理洞矚諸疑無惑不破故曰大光明。
百千諸天踊躍歡喜言我等聞不退轉天子說師子吼法於閻浮提再見轉法輪。
【註】法輪惟佛能轉其餘皆不能也今聞天子所說與佛無異故言再見。
時佛微笑諸佛嘗法若微笑時若干千百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遶身三匝從頂相入。
【註】佛現微笑有三緣一者文殊所說帝釋所讚天子所述皆契實相深愜佛意故笑二者諸天讚言見再轉法輪秪知其一不識其二何也徒聞天子所說以謂再轉法輪而不知實相之理塵說剎說山河大地時時熾然說無間歇何有再轉不再轉乎以其不知故佛現微笑三者不退轉天子解達深法當與受記故現微笑思益梵天默知其故于偈讚中備問笑緣而世尊特彰受記之緣餘不說者利根不待說也。
於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讚曰度一切慧最勝尊悉知三世眾生行智慧功德及解脫唯願演說笑因緣。
【註】如來究竟實相故言度一切慧位登妙覺故曰最勝以其窮盡實相故則能知眾生心行也般若云如來了知眾生一切諸心皆為非心何以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既能自解解他則知三德圓明無所不備尊勝大人有所示現必有其故所以梵天請問也。
佛慧無量無障礙聲聞緣覺所不及知眾生心隨應說願最上尊說笑緣。
【註】初二句釋上度一切慧也三句釋上知眾生之意四句結成。
佛光可樂淨無穢普照天人蔽日月須彌鐵圍及眾山願無比尊說笑緣。
【註】此偈釋長行中微笑放光之意也。
大聖寂然離瞋恨天人瞻仰無厭足一切皆蒙得快樂願為分別說笑緣。
【註】此偈梵天出過也以佛離瞋根一切眾生皆相饒益不以我之相問煩擾而不為說也。
通達諸法空無我水沫雲露夢所見水中月影虗空相願以妙音說笑緣。
【註】諸法體空如水沫等何緣可說哉喜怒哀樂亦即空相有何說哉然如水中月虗空相不可見而見如來笑緣不可說而說故曰妙音。
離分別想諸邪見了空無相及無作常樂禪定寂然法願說放此淨光緣。
【註】離諸邪見而入三解脫門故常樂禪定而放此淨光豈謂無緣邪所以問耳。
不著文字言音聲說不依法及眾生彼各自謂為我說願神通智說笑緣。
【註】如來說法不著文字語言內不依法外不著眾以神通力故而彼各謂自得聞法于佛何有耳。
佛為醫王滅眾病那羅延力救世者趣捨光明究竟道天人供養說笑緣。
【註】佛于方便智中善得第一故稱醫王文曰調御師善調眾生身心病故以其善調故于救世者有大力用故如那羅延趣捨有二或趣無為而捨有為或趣有為而捨無為善得自在故曰究竟道。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
【註】餘經皆有修證之功惟不盡實相故皆依有得有證有說有聞不名梵行牢強惟此頓教大乘一心絕待窮盡實相純是無為故名梵行牢強也真心絕待曰梵行究竟堅固曰牢勇敵異論曰強入無功用行曰精進前文師子吼品所讚功德皆諸實際無成無壞此品有所立矣。
爾時佛告思益梵天汝見是不退轉天子不唯然已見梵天此不退轉天子從今已後過三百二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須彌燈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註】前文佛現微笑梵天請說笑緣此中正答其所請也真際不動故言須彌照了實相故言燈王此天子由聞文殊無發心之發心頓破無明妙契真際故佛號如此。
世界名妙華劫名梵歎。
【註】蓋由不退轉天子即俗諦而讚實相故感世界名妙華也表即俗即真故曰妙華華者因也由讚實相啟人淨信離戲論故劫名梵歎也。
其佛國土以閻浮檀金琉璃為地。
【註】閻浮檀云上色金金乃堅剛為義琉璃明徹為義蓋由不退轉天子深達實相以堅固明徹用酬不退之德也。
純以菩薩為僧。
【註】實相法中不容聲聞比丘故。
無諸魔冤。
【註】內明實相則外絕待緣待緣既絕何魔過之有。
所須之物應念即至佛壽無量不可計歲於是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言如來今已授仁者記天子言梵天如與如法性授記與我授記亦復如是。
【註】前網明授記者依根本智而得授記也此中天子授記者依方便智而得授記也方便雖假亦即真智故曰如與如法性授記法性即空義故。
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記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記者當知一切菩薩授記亦復如是。
【註】如如法性若火之熱水之濕必不在記而使之然水火不在記而熱而濕則菩薩成佛亦不在記也不在記而記之者意在益物不害記也。
思益言若如來不與汝記汝於過去諸佛所則為空住梵行天子言若無所住是住梵行。
【註】所言授記者酬因答果之謂也思益問過者修行梵行若不獲記成佛則因果無可憑信矣天子意云若因果有住是名有為不能得記以因果無住是住梵行所以得記故言授記同于法性也。
思益言云何無住而住梵行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住者不住我不住眾生不住壽命不住人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註】梵天云何無住而住梵行答中文分三節初則外不住三界次則內不住四相三則中不住法非法是謂無所住而住也。
又問梵行有何義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義又問住不二道為住何所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諸法所以者何眾賢聖無所住不取於法能度眾流。
【註】若無住是梵行者未審梵行以何義而天子意曰梵行以無住為義無住若有義耶住不二故為義譬如鐘鈴鑼鼓一時俱作若以分別心聽則有住著不成圓聞以心無住故八音交作歷歷了然以不二于聞也。
又問云何為修道答言不墮有不墮無亦不分別是有是無習如是者名為修道又問以何法修道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
【註】受無所受記而受記者由住無住之梵行也梵行以無住為義者應無有修而世人例云修道而不知以何修道也梵行以無住為義修道以無修為修何也若有所修則有所不修所謂有無相爭是為心病墮有無者語其已成之業也不分別有無者語其將萌之念也初言其能行之行次語其所依之法不應依見聞覺知而行蓋指無法可依也法既無依而豈得云得云證何也以一切法無相無相故無示了此無得無證無相無示是名修道。
又問何謂菩薩牢強精進答言若菩薩於諸法不見一相不見異相是名菩薩牢強精進大莊嚴也。
【註】內不住能修之心是不見一外不著所行之法是不見異內外既離中當絕待故無敵對無毀壞無懈怠般若照惑無惑不破是無敵對義故曰強法身無相無有敗壞故曰牢解脫無行無所不行是名精進以此三法圓修故曰大莊嚴。
於諸法不壞法性故。
【註】不見異也。
於諸法無著無斷無增無減不見垢不見淨出過法性是名菩薩第一牢強精進所謂身無所起心無所起。
【註】釋成第一牢強精進之意身不起行住坐臥之見心不起見聞知覺之想故曰第一。
於是世尊讚不退轉天子言善哉善哉讚已語思益梵天言如天子所說身無所起心無所起是為第一牢強精進。
【註】世尊印天子之言為是者使後人必可信也古人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是知古人語不虗發文現于此。
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強精進持戒頭陀於諸師長供養恭敬在空閑處專精行道讀誦多聞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難行苦行殷勤精進而過去諸佛不見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進相故。
【註】持戒至恭敬乃修戒也空閑行道乃修定也讀誦多聞乃修慧也給其所須乃修施也難行苦行乃修忍也殷勤精進乃修進也如是六度該說一切能成就出世功德故曰一切牢強精進然世尊于諸佛前脩是六度依于有為身心有起故不得受記不能契此無為實相身心本來無起故不及此下文釋成不反之意也。
梵天我後得如天子所說牢強精進故燃燈佛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薩疾欲授記應當修習如是牢強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
【註】若起心修行六度則不能一念具足不能一念具足則有次第有次第故有涉分別涉分別故則墮有為戲論故不得授記若不起心則于六度一念具足以不起故尚不見一云何有六以不見一是名第一牢強精進世尊引自為證者使萬代之下知宗趣有所歸憑耳。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進佛言三世等空精進是名不起相精進。
【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前後際斷中亦無名故曰三世等空。
世尊云何為三世等空精進佛言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
【註】此中直示其三世空相下文釋成三世所以空也。
若法滅不復更起若未至即無生相若無住即住實相又實相亦無有生若法無生則無去來今若無去來今者則從本已來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進能令菩薩疾得授記。
【註】華嚴偈曰一念普觀無量劫非去非來亦非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與此意同如合符節如欲起心契同又覺白雲萬里。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達一切法無所捨是名檀波羅蜜。
【註】前授記品中網明云捨一切煩惱名為檀波羅蜜世尊云能捨諸相名檀波羅蜜此中云了法無所捨名檀波羅蜜何以前後似相違戾耶前對三乘事度菩薩斥彼為非權依一心建立此依一乘實宗故曰捨無捨相若在有所捨則有所不捨安得名為第一牢強精進乎。
了達一切法無漏是名尸羅波羅蜜。
【註】二乘雖持作止持犯之戒常為有無相傾故羅漢亦名破戒大乘了達一心無有漏落是名大乘無漏淨戒也。
了達一切法無傷是名羼提波羅蜜。
【註】所言無傷者于一切法無一切心遠離取捨平等自在也。
了達一切法無所起是名毗棃耶波羅蜜。
【註】所謂牢強精進也。
了達一切法平等是名禪波羅蜜。
【註】了平等故則心不起心不起則散亂斯斷是名禪定也。
了達一切法無分別是名般若波羅蜜。
【註】若依文字詮表似有先後若了心契旨實只一念何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故無可捨無可捨故于有無二邊不生得失無得失故無漏得失既泯取捨亦忘故無傷無取無捨在心不起心不起則了法平等了法平等故無分別是知六度體惟一念耳。
若菩薩如是了達則於諸法無增無減無正無邪。
【註】下文釋成。
是菩薩雖布施不求果報。
【註】內不見能施所施故不滅外不見得果得報故不增。
雖持戒無所貪著。
【註】若有毀犯之邪有持戒之正則成貪著若了法法平等本無邪正故雖持戒而無貪著矣。
雖忍辱知內外空。
【註】內空則不見能忍之心外空則不見所忍之境。
雖精進知無起相雖禪定無所依止。
【註】二乘禪定依止空心故為所揀。
雖行智慧無所取相。
【註】慧有明鑑之能若取明鑑之能則非第一慧矣。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雖示現一切所行而無所染汙。
【註】結上起下之意前則明其得體此下明其得用。
是人得世間平等相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所傾動出過一切世間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慼不動不逸無二心離諸緣得無二法為墮二見法眾生起大悲心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強精進。
【註】皆由心不起故一念具足六波羅蜜由具足六波羅蜜故不為八風所轉不為八風所轉則稱譽不自高譏毀不自下利不為動樂不為逸譽不足喜苦不足慼以其內無二心外離諸緣內外既如則法法平等雖證平等而復不捨眾生起大悲心是之謂雖解心無所起而亦無所不起也。
所謂得無我空法忍而於眾生起大悲心為之受身。
【註】既云心不起故名為牢強精進何以復起大悲釋云為得無我空法忍故證無我故靡所不我靡所不我眾生墮二見即如我墮二見故運同體之悲為其受身思所以拔之也故曰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此之謂也。
說是牢強精進相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佛為授記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於異土得成佛道皆同一號號堅精進。
【註】成佛異土而號復同者所謂事有千差而理無二致事有千差故彼諸菩薩各依因地發行而證故曰異土理無二致故隨彼所證均是無生故曰號同也。
海喻品第二十一
【註】八千菩薩因聞牢強精進法門同時證得無生法忍證法忍已猶如海內眾流無所不受降車軸雨不為損益故迦葉取喻如海如來與之述成可謂打鼓弄瑟琶相逢兩會家也。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龍若欲雨時雨於大海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薩心佛言迦葉如汝所說諸大龍王所以不雨閻浮提者非有悋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龍所雨澍如車軸若其雨者是閻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棗葉是故大龍不雨大雨於閻浮提如是迦葉此諸菩薩所以不雨法雨於餘眾生者亦無悋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諸菩薩但於甚深智慧無量大海菩薩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議無上法雨。
【註】此諸菩薩指不退轉天子及思益梵天等無量大海菩薩指八千菩薩等雨于大海者喻與大乘人說大乘不思議法也不雨閻浮者喻此不思議大乘之法不與二乘說也非為有悋以彼不堪承受故不與說權而誘之也抑而進之也蓋為二乘人著于有為有得有證若聞無修無證無得無失本來巨富則慌怖迯逝不復即認家業矣。
迦葉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車軸不增不減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復百劫若聽若說其心湛然不增不減。
【註】前文不雨法雨于餘眾生以不退轉天子等喻如龍王此中堪受大雨以不退轉天子等喻如大海喻如龍王即能說法者喻如大海即能聽法者故云若說以彼菩薩聽即無聽之聽說亦無說之說其心湛然不增不減文中先喻能說後喻能受則先說後受結文若聽若說則聽先說後似相顛倒蓋文意互具也。
迦葉又如大海百川眾流入其中者同一鹹味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聞種種法種種議論者皆能信解為一空味。
【註】了諸差別智同是一味真心無有餘物以真心自相絕待故。
迦葉又如大海澄淨無垢濁水流入即皆清潔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淨諸結恨塵勞之垢。
【註】以根本智本無塵勞結使設有塵勞入根本智自然斷惑猶如大海本是凝淨無有濁流設有濁水流入則自然清潔也。
迦葉又如大海甚深無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能思惟無量法故名為甚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故名為無底。
【註】大智淵深故曰甚深大行頗測故曰無底。
迦葉又如大海集無量水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集無量法無量智慧。
【註】以真實智慧會通一切差別法門故曰無量法以法無量故智慧亦曰無量無量者廣大之謂也非多多之無量乃無量之無量譬如海體是一通會百川一亦不守而百川備集。
是故說諸菩薩心如大海迦葉又如大海積聚種種無量珍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種種行道出生無量法寶之聚迦葉又如大海有三種寶一者少價二者有價三者無價此諸菩薩所可說法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有以小乘而得解脫有以中乘而得解脫有以大乘而得解脫。
【註】所言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具有五乘世出世相揀惟是三乘譬如寶雖無量惟無價為貴乘雖無量惟大乘是實彼二乘雖則是權逗機是宜亦得名寶合文可知。
迦葉又如大海漸漸轉深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向薩婆若漸漸轉深。
【註】依大乘無量法門漸次熏煉轉展勝進至妙覺位故云轉深。
迦葉又如大海不宿死屍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宿聲聞辟支佛心亦不宿慳貪毀戒瞋恚懈怠亂念愚癡之心亦不宿我人眾生之見。
【註】菩薩依大乘圓修妙道不依小乘生滅偏學常習六度梵行不著慳貪愚癡等心度無量想故亦不宿我人等見若云我修大乘乃至六度梵行則著我人眾生見也。
迦葉又如劫盡燒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
【註】劫盡海枯世間有為之相宜其然矣菩薩正法心滅此恐不然如其果滅則成斷見豈稱大乘圓常之道也此有三意一者世間正法滅時多惡眾生善根尠少無有可化之機菩薩別化餘方故謂之滅非斷滅也譬如醫師探候病人少有一分可救不即別去知彼病人必不能救住之無益乃往他方非謂醫師棄此他去病人自棄之也二者譬如世典人行仁義則法住不行仁義則法滅然則何代無君子何代無小人如此則何時法住何時法滅所以法滅者在人不在法也此上二喻是事相三者如心如二乘破有見辟支體法空事度破塵沙六地滅意根八地滅藏識金剛道空異熱至妙覺地一切圓滅故曰小道正法先滅然後菩薩正法心滅妙覺前位同名小道未證圓極故據事則滅在乎人法未常滅也據理則滅在無明性未甞滅也。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造斯觀。
【註】因上云菩薩正法心滅恐起斷見故世尊徵起喻明勿作是見也。
迦葉如彼大海有金剛珠名集諸寶乃至七日出時火至梵世而此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寶珠在此世界世界燒者無有是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正法滅時七邪法出爾乃至于他方世界何等為七一者外道論二者惡知識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惱亂五者入邪見棘林六者不脩福德七者無有得道此七惡出時是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爾乃至於他方佛國不離見佛聞法教化眾生增長善根。
【註】此中喻明菩薩雖滅不入斷滅機盡應忘往化餘國菩薩本不忍去奈何惡法出世不順化緣如醫師不忍捨去奈何病人無可救理故去之也如此七種惡佛世豈無何得劫盡乃去蓋由佛在世亦因惡法故說度緣止法得行若無惡法縱有正法欲將何用所以云菩薩通達非道行于佛道若逢劫末世界不成安立菩薩欲住何為即如醫師因彼病人顯其妙用若無病人縱有[虎-儿+(口/田)]扁之能欲將何用是知良醫必藉沉疴若病人天年必盡彼醫師不去即癡也此依眾同分世界作如是喻若依分別別業則善人常依正法惡人時見劫盡故曰世間見燒盡我淨土不毀此之謂也。
迦葉又如大海為無量眾生之所依止此諸菩薩亦復如是眾生依止得三種樂人樂天樂涅槃之樂。
【註】三種樂通世出世間人天乃世間之樂涅槃乃出世間之樂。
迦葉又如大海鹹不可飲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諸魔外道不能吞滅於是大迦葉白佛言世尊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不可測也佛告迦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猶可知數此諸菩薩功德無量不可數也。
【註】迦葉述成菩薩智慧深廣不可測量大海不足喻也如來復喻世界微塵尚可知數而菩薩功德不可得知所謂有大智故然後有大德然大海微塵寧可知乎以其不可知者尚可知而菩薩智慧功德終不可知蓋謂實相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非惟二乘不測如來亦不自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說偈言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眾水無滿時此諸菩薩亦如是常求法利無厭足。
【註】此頌菩薩器宇洪大堪受大法求而無厭也。
又如大海納眾流一切悉歸無損益此諸菩薩亦如是聽受深法無增減。
【註】此上二頌即長行中受車軸雨之意長行惟一偈中開二初頌受法無滿次頌展釋受法無滿之意菩薩雖則受法無滿足之時其實受無受想于受于無受無有增減以其不同二乘有得心故莊子云禹之時大潦七年而海不為溢湯之時大旱九年而海不為涸此中受車軸雨而不增不減與彼意同但不言其所以不增不減秪言受無滿時似文缺耳。
又如大海不受濁濁水流入悉清淨此諸菩薩亦如是不受一切煩惱垢。
【註】即長行第三文也。
又如大海無涯底此諸菩薩亦如是功德智慧無有量一切眾生不能測。
【註】長行謂聲聞辟支不能測此中眾生不能測文互具也。
又如大海無別異百川流入皆一味此諸菩薩亦如是所聽受法同一相。
【註】即長行第二文前後不相次也。
又如大海所以成非但為一眾生故此諸菩薩亦如是普為一切發道心。
【註】世間之相皆眾生同分妄想所感故曰非為一眾生也。
如海寶名集諸寶因是寶故有眾寶菩薩寶聚亦如是從菩薩寶出三寶。
【註】梵語菩提薩埵此云覺眾生能覺世間故三寶從是流出。
如大海出三種寶而此大海無分別菩薩說法亦如是三乘度人無彼此。
【註】前云三寶即少價有價無價三寶長行詳偈略也。
又如大海漸漸深此諸菩薩亦如是為眾生故脩功德迴向甚深薩婆若。
【註】此頌菩薩利人之行也。
又如大海不宿屍此諸菩薩亦如是發清淨心菩提願不宿聲聞煩惱心。
【註】此頌菩薩純修大乘不念小道也。
如大海有堅牢寶其寶名曰集諸寶劫燒盡時終不燒轉至他方諸佛國正法滅時亦如是堅精進者能持法知諸眾生不可度轉至他方諸佛國三千世界欲壞時火劫將起燒天地百川眾流在前涸爾乃水王於後竭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盡時在前滅菩薩勇猛不惜身護持正法後乃滅。
【註】百川眾流至海為極故曰水王偈有二種一曰孤起二曰重頌頌長行中意故曰重頌此中之偈即重頌也或文詳偈略或文略偈詳此中文具一十二喻偈惟十一即文詳偈略之謂也又先後不次當前後合看自明也。
若佛在世滅度後是心中法寶不滅深心清淨住是法以此善法脩行道。
【註】上來以大海喻菩薩此即以菩薩結自心蓋謂佛及菩薩皆自心之別號若不會歸自心則一向推與賢聖我無分也故一切眾生甘心絕分自生退屈所以絕分則難捨下劣之心會歸則堪趣至真之道意在茲矣。
百千眾生依止海海成非為一眾生菩薩發心亦如是為度一切眾生故。
【註】此偈前喻中以具何以復說寧非重疊乎前文以菩薩道心喻如大海此偈由前文會歸自心以深脩行善法當普會眾生而發其心矣前文一味在喻此中一味在法故非重疊也。
十方世界諸大海猶尚可得測其量是諸菩薩所行道聲聞緣覺不能測。
【註】前喻以一大海喻菩薩智慧功德不可測量此中以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大海尚有可測而菩薩行道不有測量益顯其勝也。
迦葉當知諸菩薩勇猛精進迴向心願欲作佛度眾生尚無與等何況勝。
【註】如來後告迦葉菩薩所以勝者以其有大勇猛精進善敵魔軍直取佛乘不謀小道普度眾生不求自安所以一切二乘尚無與竝豈有勝出者哉此下一一消歸自心。
是得寶聚如大海是可供養良福田是為最上大醫王能療一切眾生病。
【註】眾生病有二曰身曰心世醫但能治身不能冶心菩薩善解方便身心通治故曰最上醫王也。
是世皈依作救護洲渚燈明究竟道。
【註】眾生漂泊有海菩薩現作洲渚使無險怖使無險怖為護者使有停住為救者使眾生必至彼岸不致沈迷故曰究竟道。
能與世間無明眼得眼則能服甘露。
【註】眾生為無明所蔽喻之生盲故曰無明眼菩薩與說大法使法眼清明能服甘露以大法喻甘露故。
是為世間諸法王是為帝釋決斷智。
【註】世間一切諸法皆依實相為主菩薩了悟實相善說法要一切無比故曰法王昔時帝釋自知命盡當墮猪類求諸外道救護皆不能得轉添疑惑有一智臣勸皈三寶于是帝釋一聞發心皈依即捨猪報倍添壽命佛為說法得證無生。
是為梵王行四禪是為能轉梵法輪是為大智導世師示諸邪經正真道是為勇猛能破魔是為清淨除惱穢是修白法如滿月光明高顯猶如日智慧超出如須彌猶如密雲雨甘露是無所畏如師子是心調柔如象王是則譬如金剛山一切外道不能壞是則清淨猶如水是有威猛如大火是則如風無障礙是則如地無能動是拔憍慢我根等是如藥樹無分別是持淨戒如蓮華是於世法無所染是如優曇鉢羅華千萬億劫時一出是為知報佛之恩是為不斷諸佛種是為精進行大悲是用慈喜而超出是能捨離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寶財是行布施為最勝是持淨戒無等侶是忍辱健無儔匹是勤精進無厭倦是行禪定具神通能至無量諸佛土常見諸佛聽受法如其所聞為人說是知眾生所行道隨其性欲根利鈍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燈得濟處是能善知一切法皆從和合因緣生是能決了因緣相離於我見樂平等是能正觀於諸法為從何來至何所善知諸法無去來常住法性而不動是見有為法皆空增益大悲濟眾生。
【註】以上諸句義皆以是心中法寶不滅而來若知自心法寶自然具足如上如是功德逐句消歸了然可解故不煩註也正觀清淨則知無有來去而常不動所以不動者由一切法皆是空相以知空故憫彼眾生著顛倒故發大悲此中三節者所謂結前顯後之意也下文釋成眾生著顛倒之意也。
眾生妄想起眾生為欲度故修行道。
【註】菩薩達本知原何道可修但欲度脫眾生示現修道用垂良範非謂自己修如是行也。
凡夫分別我我所行於種種諸邪徑。
【註】釋成眾生妄想著倒起諸眾苦皆由分別則行諸邪徑若離妄想則分別斯無分別斯無則眾苦何有。
是能曉了法實相為斷諸見講說法。
【註】此所以為斷眾生倒見故為說法也。
無常為常不淨淨無我為我苦為樂凡夫顛倒貪著故生死前際不可知是能知此從顛倒無我無人無眾生我當如是修正道無常樂我及不淨。
【註】所以為眾生講法者由眾生于四念處計成四倒也四倒者心是無常計為常身是不淨計為淨法是無我計有我受是苦計為樂因此顛倒故于生死前際後際不可知菩薩與說正法令知顛倒修證常樂我淨四涅槃德也。
迦葉當知此菩薩我所稱讚諸功德於其所行不可盡猶如大地舉一塵若發菩提心不退三千大千供養具若復有供過於是悉應供養如是人若人發心願作佛是則恭敬供養我於去來今十方佛亦皆恭敬供養已。
【註】前來所讚如是功德實非他人分上皆是自己本有家財但恐不能發心滿身荷擔致使深宮嫡子甘作門外乞人誠能反惺直下本是現成豈由庸作所得所以能發覺心則世界供養皆堪消受如來恐人不解發心在自己推在他人向外虗事恭敬故重以偈釋云若欲作佛者勿向外求當恭敬自己恐人不信復引十方諸佛為證莫不皆由恭敬自己而得是知一發覺心須當護念自心是名恭敬是名供養故法華經藥王然身供佛而十方諸佛同聲讚嘆是真精進是真供養蓋由然無明身即供養自己法身也。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註】八千菩薩因聞梵行牢強精進得證無生法忍已其功德不可思議喻如大海不可測量也連舉一十二喻用況菩薩大根大行惟具大根大行者堪持大法流通是道使佛種不斷故此品名建立法品意在流通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當請如來護念斯經於後末世五百歲時令廣流布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佛於是經有說有示可護念耶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當知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滅不可護念若欲護此法者為欲護念虗空。
【註】諸大乘經皆于流通分中必曰佛所護念阿彌陀經引六方諸佛為證出廣長舌所護念經云何此中文殊答無護念豈如來一代時教自相反耶然由諸經所說護念皆不出無護念之護念恐人不解著於名字文殊于頓教之中直彰一真法界掃拂名字妙達自心故前四聖諦品中佛告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虗妄虗妄者所謂著我著眾生著人著壽命著養育著有著無著生著滅著生死著涅槃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苦是虗妄我斷集是虗妄我證滅是虗妄我修道是虗妄所以者何是人遺失佛所護念是故說為虗妄何等是佛所護念謂不憶念一切諸法是名佛所護念前著我著人等是常見次云我斷集等是斷見著此二見佛不護念不憶一切則斷常齊遣故佛所護念明白顯著無復疑也此中文殊質梵天之辭而告者又覺親切直如寶劒一揮疑根斷盡也。
梵天菩薩若欲有所受法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過一切言語是名菩薩樂無諍訟。
【註】如來大法為三乘不了文字性空多起諍論故凡說經之後必說神呪擁護持經文殊云若有所受即非法言者斥彼不達文字性空者也若達文字性空則說是無說聽是無聽無說無聽則出過諸論何諍論之有。
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註】前文超過言論者釋如來無所說也此中不聽為聽者釋如來無所示也無說無示則知法如虗空何護念之有所謂不護念而真成護念者護自心也于此發明成其意耳。
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文殊師利言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聽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內六入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中乃為聽法。
【註】眾生為無明所覆內依根身外著緣塵中執識心于是輪迴三有往來六道如來為破是故宣揚奧旨故曰法輪令諸眾生內捨根身外離緣塵內外既虗識將安寄識無所寄是名菩提能如是解者則知佛無可說我無可聽無可聽者字字消歸自己也無可說者法法在于利人也故六祖曰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是也。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聞文殊師利所說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者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註】此所說法必有能證之人若無能證之人取信良難故三萬二千天子等是能證之人一證之後答難無窮用顯此經不思議之宗成此樂說之辯也。
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經耶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
【註】未獲悟心秪云天子比丘等一得忍後即名菩薩可謂不歷僧祇護法身者也然云不聽為聽豈不因聽此經得解不聽之聽邪若因聽而悟無聽此亦聽邪那云不聽得非詐乎非為詐也然悟自心者悟佛無所說也因聽無所說故則于吾無所聽悟無聽者入于法性故曰不聽是聽也。
又問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為知。
【註】若云無聽為聽應無有知既無有知云何知是法耶答中以不知為知者出過一切言論故曰不知自性了然故為知也知自性故。
又問汝等得何等故名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為得忍。
【註】無聽則外無所得無知則內無所證無得無證而云得忍復何謂耶得忍者得是萬法性空惟性空故得無所得無得為得也。
思益言云何隨是法行答言以不隨行故隨行。
【註】無得無證名為得忍亦應行無所行行無所行云何隨是無所行而行耶若有所隨則不名隨無所行而行也惟無所行常隨實相而行也。
又問汝等於此法中明了通達耶答言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無彼我故。
【註】此法者自心也以無聽無知無得得于法忍可謂通達矣梵天恐其墮隨一之執故特問過答中以為不但于此一法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有彼此故若但通此一法不了諸法平等有無相傾成敵兩立是非竝立不名得忍直了自心不得一法亦不得一切法是名通達也。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淨相謂思益梵天言若有但聞此經佛不與授記者我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
【註】天子名淨相者外無所聽之法內無能證之心中無所得之忍真心絕朕一道虗玄故名淨相古人云靈光獨耀逈脫根塵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所謂淨相者離妄緣也離妄緣故名如如佛惟如如佛自性本然故佛不與記我即與者即自心自許之謂也故曰惟人自肯乃方親又釋云不破因果者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必然之理故云不破楞嚴經云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言其因果不相應也此經以無聽無受無說無示無知無得一往離于生滅以此為因趣果必然故云不破因果。
能壞魔怨離諸憎愛。
【註】愛能招魔憎能致怨此經憎愛雙遣魔怨斯破矣。
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除諸瞋恨。
【註】由無聽無知故心得清淨由無得為得故除瞋恨也。
斯經一切善人之所脩行。
【註】一切善人即菩薩也揀彼二乘以二乘于此經不生信向故。
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斯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共守護。
【註】諸經皆舉八部此經何以特舉天人阿修羅而不舉餘眾謂何為也天人根利機堪受法阿修羅瞋重極難發心顯此真法等有所以難易竝舉耳。
斯經決定至不退轉故。
【註】一切萬法至心為極既至自心何退轉之有此經所指指自心故。
斯經不誑至道場故斯經真實能令眾生得諸佛法。
【註】正直捨方便故言真實但說無上道故言得諸佛法不同三乘法也。
斯經能轉法輪。
【註】若了自心所謂一切諸佛菩提皆從自心之所流出也。
斯經能除疑悔。
【註】未達法惟心故妄生疑悔了一切法原是自心則疑悔斯除矣。
斯經能開聖道。
【註】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外無佛佛即自心如是開示故曰能開。
斯經求解脫者所應善聽。
【註】諸經雖詮解脫而權實竝譚此經直指自心不由方便故須善聽。
斯經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
【註】此經以絕待一心為宗若悟此心則一切差別無不痛解故應善持。
斯經求福之人所應善說。
【註】欲求福者行二種施曰財曰法二施之中法施為上故法華經云譬如六百萬億阿僧祇世界所有六道眾生悉皆施與娛樂之具年滿八十復與說法令得須陀洹斯陀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是第五十人轉展隨喜此經一四句偈其福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彼云隨喜自無智分福尚如是何況力能持經不獲勝福者哉。
斯經樂法之人所應善念。
【註】夫樂法者若樂三乘之法不了自心徒有樂法之名不得其實此經純載一心若能悟旨則法法皆心摘虗存實故應善念。
斯經能與快樂至於涅槃。
【註】涅槃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蓋諸經所載方便導引是名生滅非為快樂此經惟指寂滅自性不同生滅故曰能與快樂也。
斯經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斯經應受供養人能隨其義。
【註】此中二句譯文訛拙應云斯經人有所得天魔外道所不能斷能隨其義應受人之供養不知熟是矦諸達者初句有缺意此經真實堅固人有所得則天魔不能斷其善根外道不能破其義論以外道不能破其義論故能隨其義天魔不能斷其善根則應受人之供養也蓋知其義真實矣。
斯經能令利根者忻悅斯經能令智慧者歡喜。
【註】利根揀于二乘智慧揀于外道外道于此經不信故曰外道聰明無智慧二乘于此經不了故曰二乘精進不道心非彼不信不了力所不逮信所不及也故知此經惟利根智慧者忻悅耳。
斯經能與人慧離諸見故斯經能與人智破愚癡故。
【註】慧有果斷之能故離諸見智有鑿徹之德故破愚癡。
斯經文辭次第善說。
【註】說法不根自心則茫然不知分齊若依心建立則文辭次第可稱善說以此經為心地法故也。
斯經究竟善隨義說。
【註】前文能隨其義者自利之功此中善隨義說利他之德也。
斯經多所利益說第一義。
【註】釋所以隨義之意也所言隨義而說者隨第一義而說也第一義者前文所謂諸法正性乃至真聖諦等然此第一義法猶如虗空無所不?逃之不能索之不可縱經塵劫一無可迯亦無可索畢竟不出畢竟不得不出則常住虗空不得則常具虗空常住常具故言多所利益也。
斯經愛樂法人之所貪惜斯經有智之人所不能離。
【註】無智則耽著無明不生愛樂能愛樂者是謂有智有智故貪惜不捨無智反此可知。
斯經施者之大藏。
【註】法施為大故曰大藏。
斯經熱惱之涼池。
【註】一切毀犯以熱惱為性逼迫為業以戒為救若聞此經則持自性之戒一切毀犯熱惱之業頓獲解脫如入清涼之池而頓除熱惱故也。
斯經能令慈者心等。
【註】由聞此經得入忍度也慈能與樂既欲與人之樂必不以瞋心相向也然三乘中以愛見自持親疎相別不成無緣之大慈不名忍辱入此心空之門則冤親平等等與其樂也。
斯經能令懈怠者精進。
【註】三乘人以有得心起精進想故精進懈怠二者成敵不名精進斯經以無行為行無得為得故即彼懈怠本是精進別無精進為精進也。
斯經能令妄念者得定。
【註】三乘經中攝伏妄念乃得禪定此經定亂皆心即定即亂即妄即真無別有定可定也。
斯經能與愚者慧明。
【註】若捨愚求慧是則取捨是名戲論即愚即慧無別有慧同是一心詮指似有前後圓會秪是一念當妙求其旨不在循文矣。
梵天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貴重。
【註】此結讚經之功德如是實非常人之事乃諸佛貴重耳夫佛者覺也能覺自心始解護念故曰知有者始解奉重即此意也。
淨相天子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佛即讚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說。
【註】世界震動者表破無明也如來印可者由前天子云但聞此經佛不授記而我即受與菩提之記故佛可其說。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於過去諸佛所聞是經耶佛言是天子已於六十四億佛所得聞是經過四萬二千劫當得作佛號寶莊嚴國名多寶於其中間有諸佛出皆得供養亦聞是經。
【註】梵天意曰若曰聞經即得授記者此天子于過去曾聞是經不若聞是經幾時得授記耶而如來知其意而告曰是天子曾聞是經即與記也聞經獲記似有可信何以歷六十四億佛聞乎未審諸佛道同耶異耶若異者彼六十四億佛那得同名此經若同者則一聞一切聞何必遍聞諸佛耶非謂道有同異亦非佛有前後蓋其所說皆象也六十即六根四億即四大若能洞徹六根四大全體無生即契實相是名聞經若能聞此實相真經即能頓超四十二位故曰四萬二千當得作佛依實相智寶莊嚴梵行佛號寶莊嚴前文以無行為行者是也一切法寶皆從實智之所流出故國名多寶非惟六根四大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悉契實相故曰于中諸佛皆得供養聞經所言供養者前云誰能供養佛答曰能通達無生際者所言聞經者前云誰能聽法答曰不漏六塵者予以是而知此中一往皆表法也不爾則何名頓教哉。
梵天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多寶國土。
【註】因同果同德同位同理之必然矣。
爾時淨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菩提不樂菩提不念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見授記耶佛告天子如以艸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天子菩薩亦如是雖不喜樂貪著菩提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著不得菩提則於諸佛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前文淨相天子云若人但聞是經佛不授記我與受菩提記何以佛受天子之記而天子云我不貪菩提我不求菩提云何如來見受記耶自與人受記而復拒人之受記何其相反若此耶蓋菩提者非是貪愛相若起貪愛而求菩提終不得菩提矣天子恐人不曉此意特意問明而世尊發明不貪不求自然得記者無說無示無行無聞能覺此者是名菩提天子但聞此經我即與記者記其不聽為聽不知為知之記也。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喜不樂菩提不貪著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作是語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受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前文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當請如來護念斯經而文殊師利發明無護念之意而三萬二千天子及五百比丘等得無生忍證法無謬淨相天子發明云不求不願菩薩而五百菩薩證成其事也所言佛神力而見上方八萬四千佛者佛者覺也上方者實際也八萬四千佛者即八萬四千塵勞也由自覺之力了悟實際證彼八萬四千塵勞皆同一實際了塵勞一實際者皆由無求無願也惟無求無願故尚不見佛事何塵勞之有哉。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所說甚善快哉所謂菩薩不求不願不貪不喜不得菩提而諸佛受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皆與我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此品所以謂建立法品觀其意則為無建立之建立也法席將終復立此品之名以此中所載以無說為說無聽為聽無行為行無得為得無發心為發心無證果為證果無護念為護念乃至不求不著不願不貪是此經特暢與諸經迥異是謂難信之法梵天如是問文殊如是答淨相以是而證成如來以是而許可五百菩薩以是而得記是皆建立之義也。
如來神呪品第二十三
【註】如來說教必以行解雙運顯密齊修語顯則通收信解行證語密則總攝坐臥行持是知二者如車二輪如鳥二翼缺一不可矣蓋由心識內擾非顯宗開示曷能治惑魔冤外侵非密教默祐難以助修故凡說經之後必以神呪護持者使無障礙疾證菩提也其如船得順風入海何難鳩附鵬翼登天可至故神呪也者據事則三密嚴身論理即言思道斷所以呪之為文口之呪也以長出為呪吾謂未開口以前呪之義矣復謂之真言古曰作麼作麼皆以無言之言謂真言也前文以言遣言立此無言之教故說顯而不若無言顯無言為便故說密是二者皆相須也吾復以謂呪者業成就也凡聖賢證果德業成就發言成令一切不違譬如宰官華押信手書出豈有義理位當然耳若常人效而書之非惟不能取信于人亦乃負罪于己所書豈異而人實異也所言成就邪正皆有故天人修羅以及八部皆能說呪然所說之端各有其用或護壇場或護國土或治病患或伏魔冤如是種種皆依本經而取意焉此經神呪乃如來自說非餘可比實無上不思議心呪也故心呪一宣則天龍畢集德位成就之謂也曷嘗容思議于其間哉蓋真言者非問答之可及非文義之可求出自妙心不期然而然求其所以然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矣。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護念是經於當來世後五百歲廣宣流布此閻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莊嚴善男子善女人咸得聞之說魔事種種起而能不隨魔事魔及魔民不得其便以受持是經故終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前文思益梵天勸文殊師利請佛護念斯經而文殊以謂無說無示欲何護念欲護念者即護虗空也何以此中文殊復請佛護念斯經一席之中前後相反如是耶蓋前文談理此中扶事談理則一塵不立故無說無示無護念無得記直顯真心也扶事即萬法齊歸故有修有得有發心有證道建立教門也故或廢或立各有其緣苟非大菩薩其他熟能預焉。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汝今善聽欲令此經久住故當為汝說召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等呪術若法師誦持此呪則能致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常隨護之是法師若行道路若失道時若在聚落若在空閒若在僧坊若在宴室若經行處若在眾會是諸神等常當隨侍衛護益其樂說辯才又復為作堅固憶念慧力因緣無有冤賊得其便者使是法師行住坐臥一心安詳文殊師利何等為呪術章句。
【註】所謂召請天龍夜叉之呪術者以如來心呪密宣則八部畢集惟命是從東吳主問大臣瞰澤曰三教孰為尊澤曰佛教為尊主曰何為佛教為尊澤曰儒道二教奉天而行不敢違天佛教天命奉行不敢違佛臣以是而知佛教為尊也觀澤之言與此中如來說呪召諸天龍而下文諸天神等各各說偈護經如合符節矣舊謂呪者諸佛菩薩及諸鬼神名字呼名即至此恐不盡然耳何也呪云不可解若皆名字則胡云不可解乎應是祕密心印非他能解耳。
鬱頭隷 頭頭隷 摩隷 遮隷 麑隷 梯隷 緹隷彌隷睺樓 睺樓睺樓堙婆隷 韋多隷 麴丘隷 阿那禰 伽帝 摩醯履摩那徙摩禰 婆睺乾地薩波樓帝羅婆波 伽帝 辛頭隷 南無佛䭾遮梨帝隷 南無達磨涅伽陀禰 南無僧伽和醯陀毗波扇陀禰 薩婆波禰麑帝隷彌浮提底薩遮涅提舍 梵嵐摩波舍 多兮利師鞞波舍多 阿哆羅提詫提薩婆浮多伽娑呵(呼奈切)南無佛䭾悉纏鬪曼哆邏
文殊師利是為呪術章句。
【註】惜乎文殊不問世尊此是章句如何是呪術管教如來目瞪口開信知四十九年不譚一字。
若菩薩摩訶薩欲行此經者當誦持是呪術章句應一心行不調戲不散亂舉動進止悉令淨潔不畜餘食。
【註】餘食者雜學也持呪者為治二障故不調戲等治煩惱障故不畜餘食治所知障故所以于此二障鈍根惟一利根具二以雜學入心意不能定專持神呪諸散自除二障圓泯一心清淨是謂入道之妙門破障之勇敵也。
少欲知足獨處遠離不樂憒閙身心遠離。
【註】上句獨處遠離者揀外境也下句身心遠離者揀內識也古云絕凡聖路學離心意識參是此義也。
常樂慈悲以法喜樂安住實語不欺誑人貴於坐禪樂欲說法行於正念常離邪念常樂頭陀細行之法於得不得無有憂喜趣向涅槃畏厭生死等心憎愛離別異相不恡身命及一切物無有貪惜威儀成就常樂持戒忍辱調柔惡言能忍顏色和悅無惡姿容先意問訊除去憍慢同止歡樂。
【註】前自應一心行至身心遠離勸依真諦修出塵之上行也自常樂慈悲至同止歡樂勸依俗諦集無邊妙利也依真為潔己之要節即俗為利他之妙門是二者皆不可偏廢也。
文殊師利此法師住如是法誦是呪術即於現世得十種力何等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擇法故。
【註】念力者如世尊證宿命通能記曠劫來事也慧力者獲得法眼洞了一切差別法門也。
得行力隨經意故。
【註】隨所聞而修得相應力故謂之行力。
得堅固力行生死故。
【註】信解堅固隨流得妙悲智雙運六道常棲。
得慚愧力護彼我故得多聞力具足慧故得陀羅尼力一切聞能持故得樂說辯力諸佛護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無生忍力速得具足薩婆若故。
【註】前文云若佛不加威神力者則一切眾生不能見佛亦不能問此中十種功德皆因持呪獲得是此謂如來威神加被也顯教則名言如來加被密宗但云持呪獲得如是功德真言者皆自心之別號若能了悟自心則河沙功德無盡法門何所不該而云十種蓋亦是如來之權數耳。
文殊師利若法師能住是行誦持呪術現世得是十力。
【註】此結顯頓宗逈與漸乘不同三祇修證直下一念現前若肯自信元同本有。
佛說是呪術力時四天王驚怖毛竪與無量鬼神眷屬圍遶前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須陀洹道順佛教者我等各當率諸親屬營從人民衛護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護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經讀誦解說我等四天王常往衛護是人所在之處若城邑聚落若空閑靜處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屬常當隨侍供給令心安隱無有厭倦亦使一切無能嬈者。
【註】梵語須陀洹此云預流果預聖道流故經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以六塵不入則六根絕偶六根絕偶則六識湛然根塵圓泯乃名護經經者即是自心魔者即是外塵內心若護則外塵絕嬈故四天王先敘我得須陀洹道能順佛教者率諸親屬護念持經而云我得聖果是知護心之象也以未得聖道則六塵多漏魔得其便苟悟自心魔塵不能入則外境何狀心王若正則心數皆護故曰率諸親屬也城邑等動處也空閑等靜處也在家即涉俗者也出家即出塵者也凡肯護心不論動靜涉欲出塵皆不所妨也。
世尊又是經所在之處面五十里若天天子若龍龍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鳩槃茶鳩槃茶子等不能得便爾時毗留勒迦護世天王即說偈言我所有眷屬親戚及人民皆當共衛護供養是法師。
爾時毗留婆叉天王即說偈言我是法王子從法而化生求菩提佛子我皆當供給。
【註】天王自稱法王子者以其得證初果順佛教者也然須陀洹有二種若順真諦脩證偏空是小乘須陀洹若依俗諦修證妙有是大乘須陀洹今天王應是大乘初果故名法王子天子證果即俗明真妙有之象也。
爾時犍陀羅吒天王即說偈言若有諸法師能持如是經我常當衛護周遍於十方。
【註】如是經者無說無示無聞無得故曰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如是而已古人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空界常轉如是經典百千萬卷何止一卷兩卷。
爾時毗賖婆那天王即說偈言是人發道心所應受供養一切諸眾生無能辦之者。
【註】上云持如是經此中云發道心二者言異意同也以眾生無能辦供者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眾生所辦供養不過世間四事行人持經是法供養供養諸佛故眾生不預也法華云是真精進是真供養乃至國城妻子有所不及也。
爾時毗舍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寶持七寶蓋奉上如來即說偈言世尊我今當受持如是經亦為他人說我有如是心。
【註】如是心者自持經而亦為他說之心也前來天王說偈之意但曰護他不曰自持其善未廣此天子自持經而亦為人說利己利他善莫可加故世尊受記作佛廣其意也。
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從初所發意至誠求佛道世尊無見頂今奉此妙蓋願我得如是無見之頂相。
【註】不特現前持經與人說法并我過去從初發心所有功德至誠迴向願求佛道不向餘乘也所謂佛道者即無見頂相也如來頂上髻相自不能見離自見故肉髻所覆他所不見離他見故自他不及之地是佛道之歸趣也佛道之歸歸于自心以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不見心故離自他見取喻佛頂也。
我以愛敬心瞻仰於世尊願成清淨眼得見彌勒佛。
【註】上以蓋獻佛而願成佛道此以愛敬瞻仰因緣願得淨眼見彌勒佛也淨眼者即法眼清淨也。
度智慧世尊即時以偈答汝於此命終即生兜率天從兜率下生得見彌勒佛。
【註】既生彼天何不即見而下生乃見何也有二義故一者彼天有內外院故內院如宮城皇諸眷屬所居外院如鄉邑皇百姓所居若生外院不能面佛也如百姓不能見皇耳二者彌勒在天上秪名大士未坐道場不名佛故。
二萬歲供養爾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淨修於梵行賢劫中諸佛一切悉得見亦皆供養之於彼修梵行過六十億劫汝當得成佛號名為寶蓋國土甚嚴淨唯有菩薩僧為講說妙法壽命盡一劫若滅度已後正法住半劫利益諸眾生。
【註】彌勒佛出世時人壽八萬歲故二萬歲在家修行供養後乃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無明家今二萬歲後出家者出世俗家也淨修梵行供養諸佛者出三界家也受記作佛者出無明家也佛號寶蓋者出生法寶覆育眾生故也以天子持蓋獻佛故酬因答果始終不差矣持是實相之經離諸戲論垢濁故國土嚴淨直紹大乘不謀小道故惟菩薩僧而無二乘也。
爾時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圍遶白佛言世尊我今亦當衛護能持如是之經諸法師等供養供給是經所在之處若讀誦解說我為聽受法故往詣其所又當增益法師氣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爾時釋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蓋七寶莊嚴奉上如來即說偈言我常現了知世尊之所行亦當如是行求佛一切智。
【註】如是行者行無所行也行無所行是佛之行了知求佛智者當行其無所行也。
世尊於前世無佛不施與我當隨此行亦捨諸所有。
【註】此釋如是行者捨諸所有外極財寶內盡身命乃至有為無為世出世法一切捨却是謂無所行之施故曰無物不施。
我今法王前受持如是經當數為人說以報如來恩。
【註】華嚴偈曰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牀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蓋為如來出世傳法度人是其本懷故自能持經亦復與說勸人令持是則報恩其餘非所預也。
若愛念是經是即與我同我當供養之為得菩提故。
【註】他人持經于我何有而起供養守護耶蓋為持經之人當得菩提是一切眾生之救護故以一切菩提皆從此實相心流出故能持此心必得菩提故。
世尊聲聞人不能守護法於後恐怖世我當護是經。
【註】聲聞不能護者怖苦心切取證心重不能隨逐生死護持是經也菩薩視生死如園苑于後堪能耳。
世尊安慰我又斷諸天疑我今當久如得佛如世尊佛通達智慧即時與授記汝後當作佛如我今無異過後千萬劫又復過百劫爾乃得成佛號曰為智王。
【註】佛常說法令人速出生死而天子不厭生死常處末世護經是諸天所疑故請為決我今如是護經久如成佛耶即與受記者是安慰天子亦是斷諸天之疑亦是破二乘迷定之執也前善寶天子依俗諦向道故獻七寶蓋此中從真入俗故曰真珠蓋而嚴以七寶真不礙俗逈超三乘為智中王故佛號智王也。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捨禪定樂往詣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說是法者所以者何從如是等經出帝釋梵王諸豪尊等世尊我當供養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之所供養。
【註】前云持經為得菩提此云持經出生尊貴是知世出世法莫不皆從此心之所流出也。
爾時妙梵天子即說偈言比丘比丘尼諸清信士女其能受此經是世供養處乃至有一人能行是經者我要當為人演說如是經敷眾妙華座高至於梵天於此座上坐演說如是經。
【註】凡世間所供養處有受行是經我當敷座勸請說法令慧命不斷也。
若於惡世中所從聞此經應發希有心踊躍稱善哉。
【註】此經有佛世時尚多疑謗況後惡世得聞者乎。
若無量世界大火悉充滿要當從中過往聽如是經。
【註】既發希有之心當生難聞之想則刀兵在前虎狼在後大火滿中略無畏忌直往聽經昔者汾陽沼公出世慈明圓法華舉[征-止+艮]耶覺大愚寬等六人結友因直五戈間阻假裝兵五混夥隊中艸宿露行乃往參即俱獲法利流芳千古為後學之良鑑也。
能開佛道經若欲得聞者積寶如須彌應盡供是人。
【註】此揀勝也欲得聞經未及歷坐預聽應受供養如是其能聞能持能行能說功德轉勝又可知也此三天子前二依真俗二諦之間護念持經惟真與俗皆方便建立故有受記作佛等後一是依中道第一義諦聞經護念故不聞受記作佛等事也以第一義中無成佛無不成佛無受記無不受記故曰妙梵。
囑累品第二十四
【註】囑曰囑付又曰囑托累曰累煩佛念末世無聞眾生故以此無上大法囑托煩累諸大菩薩諸大弟子于未來世不拒生死不厭輪迴弘宣是經使得發心不斷慧命若有受持讀誦必以神力護持使得成就遠離魔障也。
爾時世尊現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軍眾來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與眷屬今於佛前立此誓願是經所流布處若說法者及聽法者并彼國土不起魔事亦當擁護是經。
【註】梵語魔羅此云障礙以惡心障礙佛法故如來于囑累之首先現神力令魔降伏立願護經其餘不足為礙也然魔有多種要而言之不出五種曰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欲魔睡魔等欲魔睡魔等皆五陰煩惱所收屬于內心鬼魔境魔等是天魔所收屬于外境據事則魔及魔軍見佛神力發心護法應是天魔據理則魔及魔軍應是五陰如來者自心也神力者妙用也心展妙用則五陰煩惱皆是菩提故曰心邪則種種法邪心正則種種法正此經直顯自心不同餘經滯事是知即是自心也。
爾時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師利言如來今護念是經利益諸法師故是經在閻浮提隨其歲數佛法不滅。
【註】金色光者真智光也照此世界者即此穢土以成法性土也告文殊師利者惟此根本行人能證此法性光土也顯此身土即穢而淨無別有淨無別有淨故不必厭此忻彼留身此土護念持經此所以成其囑累之意也。
爾時會中眾生以一切華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願使是經久住閻浮提廣宣流布。
【註】華表因行香表信心末香即微細信心也以無行為行則廣收一切諸行故言一切華以無信心為信心妙盡一切信心故言一切香以此真實信心及稱彼無相梵行堪趣佛果故言而散佛上以因趣果之象也。
於是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不阿難言唯然受持阿難我今以是經囑累於汝受持讀誦為人廣說。
【註】如來于菩薩中告文殊師利者方等會中以文殊為長男堪紹家業故李長者以文殊配艮艮為足有導引之能故囑末世護經提擕後學故也于聲聞中囑累阿難者以阿難為總持弟子結集法藏使其流通故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經讀誦解說得幾所功德佛告阿難隨是經所有文字章句之數盡壽以一切樂具供養爾所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養是經恭敬尊重讚嘆其福為勝。
【註】常經所敘持經功德出過河沙七寶塵剎二乘乃至供養諸佛皆可數知豈此不及餘經耶不爾何以功德優劣如此哉蓋此所有文字章句皆即如相如無有盡福德亦無有盡較彼河沙七寶萬分不足為喻蓋此經頓教不立數量但隨文字而已。
是人現世得十德之藏何等為十見佛藏得天眼故聽法藏得天耳故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
【註】僧名和合了一切法本性元無和合故得不退轉若不達法性執有和合是則凡夫非菩薩見也。
無盡財藏得寶手故。
【註】寶手者菩薩登初地已百萬阿僧祇香華樓閣幢幡寶蓋乃至金銀七寶諸供養具皆從掌出故乃至地地增長故曰寶手。
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屬藏得不可壞眷屬故。
【註】世間眷屬有會有別出世眷屬常相聚會淨名云一切塵勞皆吾眷屬也。
所未聞法藏得陀羅尼故憶念藏得樂說辨故無所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福德藏利益眾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佛說是經時七十二那由他眾生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攝一切法亦名莊嚴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問又名文殊師利論議當奉持之。
【註】此中連舉四名前二屬法後二屬人法中二者初則收無量為一真空之道也次則彰一為無量妙有之道也是二者皆吾一心本具不可偏廢故兼舉為名也人中二者初則依方便智立其名次則依根本智立其名是二者始終相成遞互為緣缺一不可故兼舉也。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薩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諸天眾一切世人受持佛語皆大歡喜。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