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小乘釋經部二十 方等部疏(0397-0435)
第0420部卍續藏第22册P0508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三卷), 〖宋.元照述 戒度記〗.txt
卍續藏第 22 冊 No. 0420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No. 420-A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并序
四明龍山足庵沙門 戒度 述
欲懷歸計必假問津雖群籍以敷宣獨此文之簡易開字名號總萬德以無遺七日聞持專一心而不亂是多功德非少善根諸佛所以贊揚出廣長舌眾生於焉超往證清淨身十念成功尚居不退五濁難信云何自欺前後飜傳童壽深符於佛意古今解釋靈芝妙恊於綱宗幸二記以成章嘗三歎而掩卷匪輕往哲俯念來蒙再揚金玉之微言故為爬㧧於雜說靡慚狂斐庶効流通咸使順違皆結緣種云爾。
No. 420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上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并序
【記】題目中上六字屬經題乃所解也下二字屬疏題乃能解也攝所皈能並屬疏題經題如下疏文自釋言義疏者文心雕龍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題近意也蓋取一經所蘊之義敷演流暢旨趣冷然使學者臨文不壅也序者敘也敘述此經之所起及義疏之大綱爾雅云舒業順敘緒也與緒字義同緒則繭之緒也凡繭之抽絲先抽其緒緒盡方見其絲其猶疏之有序序終則見其疏也即以疏題兼目其序注以示之餘如常解。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記】撰號中湖在郡城之西故曰西湖靈芝即錢氏園苑甞產紫芝捨為佛祠仍存美號崇福寺即疏主傳道終焉之處釋乃出家之姓氏述者真諦云佛說曰撰菩薩造論直申佛經曰述此亦一住述即撰也鄭康成云述謂訓其義也。
一乘極唱終皈咸指於樂邦。
【記】序文初科總歎中上二句歎教一乘者乘以運載為義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華云唯一佛乘無二無三了義之談故曰極唱更無他趣故曰終皈群經徧贊故曰咸指對此苦域故曰樂邦經云彼佛國土無有眾苦俱受諸樂故名極樂天台亦云樂邦之與苦域極唱之言通該一化別指二經法華藥王品云如來滅後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云云)華嚴行願品云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云云)故慈雲云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華嚴極談普賢躬陳迴向疏主甞云普賢十大行願終皈淨土是知淨土教觀圓頓上乘畢竟所皈之處也。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記】下二句歎行普賢大行如塵如沙且舉大數故言萬也彌陀因中歷微塵劫上求下化修菩提道至於果上攬此功熏以立嘉號是故釋迦於此經中專示持名方法故曰獨推秪此一行具一切行故曰圓修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行願經云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疏滿行對斥餘行皆是偏劣故云最勝所以特舉極唱指樂邦者以顯樂邦非權乘也獨推果號為圓修者以顯持名非麤行也。
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
【記】究名初科中初總明願行願行猶目足也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願行所求必遂初句明異願指法藏時故曰從因大本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次句明實行秉專也躬親也即大本云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等。
歷塵點劫懷濟眾之仁。
【記】歷下六句備陳行相初句約竪以論其時歷塵點劫如法華經(云云)從於過去直至今日經爾計時常懷博濟仁愛之心驗非朝夕也論語云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
【記】次句約橫以論其處徧於大地捐捨身命饒益有情驗無空缺也百緣經云阿難問佛世尊於三千大千世界無一粒芥子處非是世尊捨身命地云何有寺院云何有村營城郭耶世尊答言見為寺院是吾正舍身命地村營城郭是吾遙舍身命地。
悲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
【記】悲下四句覆釋上二句也意謂橫竪時處為修何行故以六度兩財而釋出之六度中前五屬悲後一屬智若無悲愍於財慳惜豈能濟眾若無智慧於身執著豈能棄舍內財謂身肉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等釋上舍身也外財謂金銀珍寶田園屋宅國城王位等釋上濟眾也菩薩攝化眾生無出六度萬行如母哺子故曰無遺如谷答響故曰必應。
機興緣熟行滿功成。
【記】機下四句正明感果上一句躡前修因由利他故機興緣熟由自利故行滿功成。
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總彰於四字。
【記】三身者法報應也法身本有若無修德終不能顯全性起修由修照性修性相即非前非後故曰一時舉一即三全三即一三一互融不並不別故曰圓證萬德即前萬行在因曰行在果曰德萬德雖多四字攝盡故曰總彰。
是以知識廣讚感獄火化為涼風善友教稱見金蓮狀同杲日。
【記】次科證實中上四句明感相上科雖歎四字功深未見其實故引觀經為證上二句經云命欲終時見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等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下二句經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文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名以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所以一聞知識勸讚即感獄火化涼風者蓋由獄火涼風並由性具俱非外物歷劫沉迷則涼風無非獄火一念開悟則獄火全是涼風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法靈妙可思議哉。
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倐如羽化。
【記】下四句明得生八十億劫或云無量劫等皆隨功行淺深為言也滅業破障罪福性空喻若煙消無朕跡也祖師云一稱靈號厚障煙消十萬億剎不離自心舉念即登猶如羽化倐如羽化言速疾也華山記云山上有池生千葉蓮華服之者羽化大清借用其語爾。
嗟乎識昏障厚信寡疑多貶淨業為權乘嗤誦持為麤行。
【記】斥世迷執中初四句敘迷嗟乎傷歎之語也識謂八識障即三障識體元明由障重故全體昏暗觸事狂愚信力不堅疑根難拔遂於淨業反生輕誚慈雲云疑為信障世間小善尚不能成況菩提大道乎貶權乘者不知樂邦一乘咸指故嗤麤行者不知果號萬行獨推故貶斥嗤笑也慈雲云或攘臂排為小教或大笑斥作權乘以其言反經人惑常典等。
豈非躭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沈迷。
【記】豈下四句彰失上二句執著情深躭湎猶沉溺也朽宅通指三界見法華經不由他得故曰自甘無有出期故曰永劫。
悖戾慈親深痛一生之虗喪。
【記】下二句違背過重悖戾猶孤負也慈親即召彼佛見勢至章疏主悲愍心切故曰深痛徒生徒死故曰虗喪此科文意不出三障初二句惑障也次二句業障也後四句報障也。
須信非憑他力截業惑以無期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
【記】勉信受中由前迷執不信淨方故茲勸勉語皆反顯須信言決定也他力者十疑論云自力者此土修道卒未得生淨土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他力者若信彌陀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專修念佛三昧機感相應即得往生如人水路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等此門即淨土一法如世間門戶由戶出入翻前三障對之可見。
聞持頗眾正恊於時緣。
【記】申懷撰述中初正申懷上二句明經文契機經云聞是經受持者故曰聞持好樂非一故曰頗眾。
著述雖多鮮窮於要旨。
【記】下二句明諸師失宗慈恩孤山淨覺三本行世故曰雖多不窮經旨故曰鮮窮。
盡毫端而申釋敢斆前修。
【記】盡下次明撰述上二句敘作疏毫端命其翰墨指聞見也文選云窮六義於懷抱究八體於毫端取法故曰敢斆斆學也。
舒舌相以讚揚誓同諸佛。
【記】下二句明駕說舒舌讚揚者意在因疏通經展轉流布同下六方諸佛出廣長舌徧覆大千稱讚釋迦說難信法也。
太虗可際鄙志奚窮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
【記】太下標志願楞嚴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敬勉猶奉勸也同舟召其同道業疏云同舟各審知之記云舟喻聖法可以濟度易云同舟相濟則胡越何患乎異心此道指今經念佛三昧也。
將釋此經先以義門括其綱要始可人文釋其義趣。
【記】總示中初句總標先下分章初二句明演義即四門也次二句明釋文即三分義家之門故曰義門經中所蘊大義不出教理行果自非積學洞微窮幽盡理何由通曉疏主預於釋文之前開列四門搜括經旨坦然明白庶使學者從門而入窺其美富然後臨文科釋不失大猷綱即網上橫繩喻今義門提綱則綱目皆整得門則義理無虧也。
初中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
【記】義門總示中初二字標章大覺世尊指能說人也下二句示所說教也不下諸句括所詮相也四法相由在文自顯問今疏四法釋經未審據何文義答文非一典義散群編括其大皈無越於此良以吾佛對機說法說必成教意在當機依教開解識所詮理顯理須行行必有克證涅槃果非唯一佛十方三世諸佛亦爾蓋由從始至終自凡躋聖一番修證四法整足不可增減譬猶春夏秋冬之四時東南西北之四方雖千聖再世其可易乎疏主深明一代教意統之有宗立此四法今古罕聞唯達人大觀乃能知之管見之徒未足與議且如天台五時八教五重玄義斯亦博通經論究盡化源聖心而建立之以成一家規矩任運自與修多羅合豈可亦以片文隻義而求所出耶大卒先賢弘闡教門千差萬別秪由佛意圓融被機不等所以縱橫自在無不可者豈特矯異哉超玄記問曰今疏四法應有所據邪答據經若爾何經答即教也教為顯理依理起行行成克果四法第來非依經而何今謂此說太殺無稽既云據經應須指出經文令人生信既無準的據經何在非唯答不當問亦乃前難未通圓修記亦云四法收經有何所據答四一明經華竺同軌乃至光宅教一人一因一果一天台理一行一教一人一等今謂此說不識化意他宗四一唯局法華開權顯實方可談之在昔未經開會如何輙用緣名失實取笑於人二記謬談前後非一不能具破學者番之。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初明教興二辨教相。
【記】列釋初科通明教興中先儒曰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良以眾生本具覺性咸可至道因物有遷流而忘變必藉言教而為㛢掖故佛出世無說而說逗會機緣依教修道見性成佛是知教法益物功大所以有通有別者通則通論設教大意莫非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別則別究當教緣起所明行法差別不同被機修進。
初中大本經云佛言如來以無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普令群萌獲其法利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記】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兩卷成大對今單卷則名小本文有二段從初至法利出上卷開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經家語如來即指釋迦無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設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機也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此即同體之悲徧該一切眾生境境無量故所以大悲亦復無量經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強受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舉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屬於依報以依顯正也良由眾生從無始來戀著三界受生死苦無解脫期是故如來興起悲心出現於世而為拯拔即妙經云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師序云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興即起應也世即世間近指三千遠通法界不出生陰國土三種世間也光闡者光即光顯闡謂闡揚依教建修能趣三乘聖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機緣道心初發亦猶萌芽故以喻焉獲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語尚通漫故引五趣與度未度者而明決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開示等語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經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語訛變並翻滅度言決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無二法迷之則涅槃即生死悟之則生死即涅槃眾生邪見妄認涅槃而為生死今為決了使復正道也。
此明出世大意該於眾典是謂通明教興也。
【記】結顯可見。
次據今經略言五意。
【記】別辨中舍通從別局就今經以求興意。
一欲令眾生知娑婆苦求出離故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
【記】初正明此下結顯初即厭苦。
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下明依正莊嚴勸生彼國。
【記】二即欣樂。
三令攝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等。
【記】三即起行。
四令破障脫苦得清淨樂故下云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等。
【記】四即受生。
五令生彼國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等。
【記】五即證道然此五意㳂淺洎深理數然也。
此明說經正意局在今文所謂別敘教興也。
次辨教相淨土教觀通明現在十方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是經即其證也又準下文善男善女聞經受持不歷階漸皆不退轉阿耨菩提。
【記】次辨教相中言教則通指如來四辨八音所說之法言相則別召教下所詮行相大小不同相即相狀覽而可別教家之相故曰教相初正明故下結顯初中所以引諸佛為證者蓋由小無他佛之談大有剎塵之說此經既談十方世界恒河沙諸佛可驗教觀非偏小矣復引聞持不退菩提證入既大其義益顯言不歷階漸者生彼國人莫不圓發大心頓修大行永無退轉當證菩提不同此土聲聞緣覺次第修進取證小果故云不歷。
故知一切淨土教門皆是大乘圓頓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如別委論。
【記】如別委論見觀經疏。
二明理者理即教體亦分為二初通二別。
【記】二明理標分中理即教體者理是空寂之名體以主質為義不二而二乍分二名二而不二理體一如教從理立故即教體。
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為體。
【記】通論中初二句標名一切之言唯除鹿苑通收一代莫非大乘。
方謂方廣等即平等。
【記】方下牒釋初分釋方等二字。
實相妙理橫徧諸法故名方廣竪該凡聖故言平等。
【記】實下正釋體相初約橫竪以示該徧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言實相者即是甚深不思議境真實不虗故曰實相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實相異名也然此實相不離諸法法法皆契真實妙理以實為相故名實相其體高廣包含法界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故言橫徧諸法徹到三際窮淵極源即事而真無非中道故言竪該凡聖是知實相攝盡一切橫竪法門無有一法非實相者故曰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也橫言諸法竪言凡聖乍分橫竪變其文爾橫處即竪竪處即橫不可狥名而作實解。
故知橫竪一切諸法悉自緣生皆不思議無非實相。
【記】故下次點諸法即是實相恐未了者謂諸法外別有實相故即指上橫竪諸法皆是緣生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諸法滅時無所從去故名不滅豈容思議不思議境即實相也。
此通一代大乘所詮之理。
【記】此下結顯。
二言別者。
【記】別示中初句標章。
今經即以彌陀修因感果依正莊嚴不思議功德為所詮理。
【記】今下立義。
良以因中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感無得聖果點事妙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無非實相。
【記】良下究意。
即下經云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記】即下引證不可思議功德即是實相妙理且約彌陀修顯故得云別因果依正無非有作緣生之法那得為所證理即究彌陀因地修證願行果三無非稱性悉是無作依正身土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是故得為今經妙體引下經文證前三義宛然符合。
若非妙理那稱不思議乎。
【記】若下反質。
三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別。
【記】三明行中初科標分行即教宗者宗乃一經所詮之要依宗起修名為行言宗未必是行言行其必是宗。
初通明大行不出發無上道心修六度萬行。
備在眾經不復具舉。
【記】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廣無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萬行即普賢大行也發謂開發眾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無明為緣則眾生起悟此理者教行為緣則正覺起今以教行為緣一念開悟三因俱發所謂佛種從緣起。
二別論者修行淨業感生淨土別是一門出離徑術。
【記】別顯中初科別是一門者觀經疏云釋迦一化所說聖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淨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淨業中復有多種諸經所示行法各殊。
【記】別簡不同中初趣舉七經示不同相。
觀經三福妙觀。
大本一日一夜懸繒幡蓋十日十夜奉持齋戒。
大悲經中一日稱名展轉相勸。
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繫念現前九十日中恒不坐臥。
皷音聲經十日十夜六時禮念。
陀羅尼集誦諸神呪。
大法皷經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權巧赴機行法不一教門雖異無不往生。
今經專示持名之法正是經宗於今為要故當委示不可籠通。
【記】二權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經中初的示經宗。
括束經文且為五例。
【記】括下束經要例三若下舉少況多。
一心起忻厭厭若忻樂。
二身須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繫心佛境專一不亂。
五期死無退決誓求脫。
【記】不起欣厭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識方向通漫無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業難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紛飛故有四也不盡報身空無所獲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舉一經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強差經文為證。
若此稱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況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別。
【記】四明果標分中由機稟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終不能獲故云果即教用二別即下近遠也。
一者近果經云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記】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證猶是具縛凡夫且望當時在此穢土修行為因即以得生彼土為果此謂習因習果也初引本經示近果相。
由前稱佛結業成因捨此穢苦感彼淨樂。
【記】由下逆推前因。
即獲法性淨身住同居淨土也。
【記】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陰滅彼國陰生一念神識托彼蓮胎攬前所修白法為性淨業身故云法性淨身此法性身攝位稍廣該於凡聖及初後心今此且望舍穢生淨不假父母胞胎盡屬法性淨身所攝非謂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見思全在故住同居圓修記引大論菩薩入正法位住阿鞞䟦地得法性身等而釋今文全乖教旨又設問云同居淨土佛是應身那云法性淨身且疏中說生淨土者自屬於機如何約應為難立難既非出義可見。
二者遠果下云眾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記】遠果中初引經判位此下覆示斷證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經論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無退轉。
此謂生彼國已聞法得忍修菩提道斷惑證真究竟成佛。
【記】得忍有四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斷惑則破無明證真則顯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據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覺極果然以義酌之未可徑從所言遠果望近得名近果猶是凡夫三惑全在於彼進修方始證入豈可頓破四十二品無明直至妙覺且如韋提夫人聞圓妙觀因修獲證豁然大悟達無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況諸經論未甞聞有超登妙覺極果之說蓋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斷證位次但取纔破無明即為究竟況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亦得名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當念不退得忍即無生忍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證遮那清淨法身分顯寂光法性理土如是從容雅合教旨學者詳審無宜造次圓修直以妙覺寂光而釋遠果身土復設三重問答不欲委破唯第三問觀經近在同居今經遠希常寂二處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牽復中正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釋經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據經宗當機證入纖毫不濫以為萬世不刊之典豈可違經反聖強欲牽復自任胸臆之論今問若使疏主不欲牽復中正未審二經合作何土當知二經所判身土義皈一揆不曾精考妄自云云不唯謗師亦乃毀法問今疏四法釋經已定何故復以理行果三會同體宗用邪問體宗用三更加釋名教相則與天台五章是同何故矯異別立。
即證清淨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餘如後釋仍委佗文。
【記】結略中以顯義門包括何由道盡提其大略故云梗概。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疏】次釋文中此經凡有兩譯。
【記】牒文釋示翻傳中初正明兩譯。
【疏】一姚秦羅什法師譯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師譯今見藏中立題各異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釋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師通讚一卷今朝孤山法師霅溪法師皆有疏記見行于世。
【記】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從其志時有異同臨文自見。
【記】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釋文相又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
【疏】初中此經本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記】釋本題中初指經名由是六方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總十六字經字為通題上十五字為別題。
【記】總下二分通別。
【疏】上八字屬教即經所說依正莊嚴稱名往生皆是彌陀修因感果威神願力不思議功德也。
【疏】下七字屬機即依教起行專修成業眾聖冥加攝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記】上八字下三分機教。
【疏】奘師唐譯即用本題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語雖少異義意大同對文可見。
【記】奘下會唐譯題並在文可見。
【疏】今經秦譯隱略本題在六方佛後即下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等。
【記】今題立意中初隱題在后。
【疏】據宗取要別建此題略有五意。
【記】二據下明據宗別立。
【疏】一則上符經旨經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標題首。
【疏】二則下適機宜彌陀名號眾所樂聞故用標題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標佛名稱讚護念任運自攝故。
【疏】四義存便易梵號兼含耳聞淳熟故。
【疏】五語從簡要後世受持稱道不繁故。
【記】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標起隨後釋義四約耳聞五取口稱在文自異。
【疏】且如唐譯從本立題而未聞流布又如大本從華標目而罕見誦持。
【記】校優劣中初舉二經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體聖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無古。
【記】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傳說羅什法師七佛以來翻經信非虗矣。
【記】感下三引傳為證問若謂大本從華標目所以罕誦且十六觀經亦乃從華標目何期誦持之盛耶請為通之。
【疏】今釋此題上五字為別局今經故下一字為通同眾典故。
【疏】就別題中上二字標能說教主定是釋迦但舉通號下三字示所說人簡非佗佛故標別號通別互舉譯人之巧。
【記】隨釋別題初科中初釋佛字預取次科對簡二佛立號通別若以七種立題收之所說屬法義當人法以所從能即單人立題也。
【疏】傾出我口暢悅彼心以教合機故稱佛說。
【記】傾下次釋說字傾我口教也悅彼心機也機教合論故云佛說。
【疏】阿彌陀此翻無量。
【記】次科初翻梵成華。
【疏】經自釋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此謂無邊量也。
【記】二經下引經雙釋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則無際畔乃約橫論此下一句疏助釋也。
【疏】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謂無數量也。
【記】次名阿僧祇劫則非朝夕乃約竪說此下一句亦助釋。
【疏】光表佛智壽表佛福以此福智嚴本法身三德圓備以立嘉號餘如下文。
【記】光下結成三德智即智慧莊嚴了因也福即福德莊嚴緣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無緣了有亦同無今以了因正解觀察緣因妙行資成嚴顯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圓備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聖曰三德因中既一發一切發三因俱發果上則一證一切證三德俱證故從三德以立嘉號。
【疏】通題中梵云修多羅此翻為線。
【記】通題中初三句翻梵語。
【疏】線能貫攝即喻教詮。
【記】下二句標二義。
【疏】文理連貫包攝群機。
【記】文下二句分字釋上句教為能貫文理為所貫次句教為能攝群機為所攝。
【疏】訓法訓常義如常說。
【記】訓下二句指俗訓。
【疏】次釋經文大分三分初至大眾俱為序分二爾時佛告下至是為甚難為正宗分三佛說此經下至末文為流通分。
【記】經文總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諸佛勸贊盡屬流通淨覺三義破之一者奘師所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今諸佛同贊豈非正說邪二者下文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謂聞是經受持者皆為諸佛護念既聞佛名為佛成護顯是正經三者此經比望大本及與觀經唯諸佛同贊其文最廣餘文并略況今經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詳之正說明矣(云云)。
【疏】初中諸經皆有證信發起二序此經但列證信獨無發起。
【記】序分有無中比例諸經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傳序云此乃十二分教無問自說之經其猶母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記】他解中初引文傳序飛山默子作無問自說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機問如來自說即無發起其下喻顯拊以手拍也嬰兒字書云女曰嬰男曰兒召赤子也顧旋視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義求略為二意一表他方淨剎非二乘偏小境界縱有權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緣孤然自說彰其特異。
【記】義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義。
【疏】即下諸佛歎釋迦云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說此世間難信之法是也。
【記】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如母愛子憐其小騃不能請問召以誨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來囑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也。
【記】如前孤山云此經但有通序而缺別序新經則有集眾末云為聞法故俱來會坐淨覺斥云為聞法故發起事微現文缺於別序或恐經家存略並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證信中此即阿難結集奉教安列六事為證明非虗謬令物信故。
【記】證信序安立中初釋證信涅槃經中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佛一一答四問經首安何等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名六成就。
【記】次釋成就。
【疏】諸經之首解釋極繁此但略提大要餘廣如彼。
【記】後示繁略。
如是。
【疏】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辭即指正宗所說法門。
【記】信成就中初引古通示次契下分字解釋。
【疏】契理曰如離非曰是。
【記】契中道理離二邊非。
【疏】信故聞持名信成就。
【記】三信下結示名義。
我聞。
【疏】二我聞者阿難自言親從佛聞非他傳告即聞成就。
【記】二中阿難已斷見思無見慢我隨世流布名字稱我聞即耳識也。
一時。
【疏】三一時者主伴會集說聽始終簡非餘時即時成就。
【記】三中主即說者伴即聽者機應輻湊通取畢席名曰一時。
佛。
【疏】四佛者釋迦教主金口親宜非餘所說即主成就。
【記】四中佛名既通故以釋迦簡之黃金色身之口故曰金口經通五人說今局在佛故曰非餘。
【疏】具云佛陀翻云覺者。
【記】具下翻梵。
【疏】覺名乃通此局妙覺究竟極果十號之一也是為通號。
【記】覺下簡濫佛名同故曰通號。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疏】五在舍衛等者說經有處。
【記】五中初通指。
【疏】舉舍衛乃遊化之境舉祇園即依住之處即處成就。
【記】次別釋舉國令遠人聞舉園令近人知。
【疏】舍衛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國故。
【疏】祗陀施樹給孤買園共成佛剎故以為名。
【疏】六與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眾同會非我獨聞即眾成就。
【記】六中略示阿難復引眾證信非虗矣四部既云道俗即僧尼士女非人天龍鬼也。
【疏】眾有三類初聲聞眾二並諸下即菩薩眾三及釋提下人天眾。
【記】委釋總分中初分三類。
【疏】聲聞常時侍佛威儀復勝故在前列菩薩隱顯無定形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眾形服全乖故列于後。
【記】次推前後聲聞隨處影響故常侍出家相具故儀勝菩薩自行化他故無定在家出家故不拘人天俗形俗服故曰全乖此約外相以分次第孤山乃謂聲聞沉空人天著有菩薩住於中道列於季孟之間以表示之。
【疏】初中有四初示數二皆是下歎德三長老下列名四如是下總結。
△初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大比丘者上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屬弟子並不列。
【記】聲聞隨釋總示中初分大小。
【疏】比丘或云苾蒭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惡稟戒破業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號如後。
【記】次翻因名乞士從行怖魔從志破惡從功修戒定慧破惑業苦。
【疏】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秉御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云眾也。
【記】僧伽翻眾眾名乃通克取初位四人假用為體滅惡之大勿高懺重生善之極無過受體五停心總別想念名外凡僧煖忍頂世第一名內凡僧總上兩凡更兼薄地並名凡僧初果至無學通名聖僧又復初果已上學及無學證真諦理名理和僧身口意而一致戒見利以齊均名事和僧總上多義結示眾名。
【疏】佛初成道度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隨侍。
【記】別示中此科釋經師徒大數并多列之意三迦葉者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兄弟三人元是事火外道為佛所降見大子本起經舍利目連本亦外道共結契云若得甘露必當同味後時身子先見馬勝威儀庠序乃問汝師為誰為說何法按五分馬勝答云法從緣生亦從緣滅一切諸法空無有主又一出云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身子一聞便證初果次傳目連亦證初果久從外道都無所獲一入佛法即得上果故荷恩深。
【疏】或云重其最初皈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預會也。
【記】或下出普曜經圓修引佛地論聲聞六義故先列一常隨侍佛二形相似佛三是內眷屬四欲令菩薩生尊敬故五令無學人生尊敬六為聲聞人於大乘法疑非佛說故標眾首令數聞法。
【疏】歎德中。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疏】阿羅漢亦有三翻初云應供堪為物養即乞士果也次云殺賊摧伏魔怨即怖魔果也三云無生結盡苦亡即破惡果也。
【記】歎德中初翻梵語。
【疏】即如下列會中上首人天大眾知其德業識其儀貌故云眾知識也。
【記】即下次釋知識大品云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歡喜信樂名善知識。
【疏】列名中。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㝹樓䭾。
【疏】德重﨟高故稱長老語局初人義該諸位。
【記】列名中初釋通名德重故長臘高故老。
【疏】舍利弗此飜身子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聰明在眼珠時人以子顯母為作此號。
【疏】又云舍標父利標母雙顯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
【記】舍下釋別名可解。
【疏】摩訶目犍連摩訶飜大同名者眾加大簡之下皆類之。
【記】目連中初飜摩訶簡濫。
【疏】目犍連文殊問經飜萊茯根(萊茯讀為蘿蔔)真諦云勿伽羅飜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疏】名尼拘律陀乃是樹名父母禱神樹得子因以名焉。
【記】次翻姓名尼俱律陀翻白楊樹。
【疏】迦葉此飜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書而應從德命族。
【記】迦葉中初正翻。
【疏】真諦翻為光波上古仙人身光炎涌狀若波燃亦云飲光能暎餘光使不現故名畢鉢羅亦是樹名由禱樹得故。
【記】真下引別翻畢鉢羅此云高顯。
【疏】迦旃延飜文飾亦云肩垂亦云好肩。
【疏】亦名柯羅此飜思勝皆從姓為名。
【記】迦旃延中初翻名亦名柯羅梵音之訛。
【疏】拘絺羅此翻大膝(有云膝蓋大故)。
【疏】舍利弗舅與姉論義常勝姉姉孕不勝知懷智人遂往南天竺讀誦眾經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
【記】拘絺羅中注有云者見孤山疏讀誦眾典即外道十八種韋陀典籍。
【疏】離波多亦名離越此翻星宿或云室宿父母從星乞得因星作名。
【疏】或云假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聲。
【記】離波多中初正翻。
【疏】有人引智論嘗宿空亭證二鬼諍屍依實判皈小鬼大鬼怒㧞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因其煩惱不測誰身故云假和合又心懷疑惑逢人即問見我身否眾僧語云汝身本是他之遺體非己有也因即得道故以為名。
【記】引論雙證後二。
【疏】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邊槃陀伽云小路邊生於道傍故以為名。
【記】周利中善見論云有長者女與奴私通逃往外國久而有孕思還故國半途而產得大小路邊之名。
【疏】難陀此云善歡喜亦翻忻樂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試佛為說法忻樂得道故有處名牧牛難陀或云即律中䟦難陀也。
【記】難陀可見。
【疏】阿難陀此云歡喜或云無染淨飯王聞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生兒舉國忻然因以為名。
【記】阿難陀疏釋上名次云無染者圓修引涅槃云隨佛入天人龍宮凡見婦女心無愛染故。
【疏】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業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
【疏】真諦云羅睺本言修羅能手障日月應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捨故云覆障。
【記】羅睺羅中嫡正也初明障自真下明障佛酬往業者本起經云佛昔為王一仙犯羅令禁六日不與其食然無惡心後墮地獄六萬歲於最後身又償六年苦行太子因隨喜故所以六年在母胎也。
【疏】憍梵波提此翻牛呞(音詩)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作牛王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為牛迹避人見笑常居天上。
【記】憍梵下唼子合切嚼才笑切大論云往世竊人穀穗觀其生熟故五百生常受牛報按楞嚴云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分別功德論云恐人輕笑獲罪佛令常在忉利天上(云云)。
【疏】賓頭盧頗羅墮上是據姓賓頭盧此翻不動(言其所證)頗羅墮真諦翻捷疾或利根或廣語(言其根性)婆羅門中一姓也。
【記】賓頭中或云渭度羅䟦羅墮闍或云軍屠鉢漢梵音楚夏也。
【疏】迦留陀夷此翻黑光或云麤黑從形貌為名。
【記】迦留中增一云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暗而至他家忽有閃電其家婦女謂是黑鬼身正懷姙怖而墮胎因問知是佛弟子乞食到此高聲大罵佛因制戒不得過中食。
【疏】劫賓那此翻房宿(音秀)禱星感子故以為名。
【疏】又初出家欲往見佛夜雨寄陶師家宿又一比丘隨後而來前比丘推草與之在地而坐後比丘即為說法豁然得道後比丘即是佛共佛房宿(音夙)從得道處為名。
【記】劫賓那可見。
【疏】薄?羅此翻善容亦云偉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無病無夭昔持一不殺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訶利勒菓故身常無病感今勝報故以為名。
【記】薄?中持一不殺戒付法藏傳云其母早亡後母惡之甞就求餅被投其爐父見救之又從求肉被投於釜亦不能死又於河岸甞牽母衣被投於河為大魚吞漁人得之賣於市中會父買魚刀破魚腹略無所損施一藥菓分別功德論云過去曾施病僧一訶梨勒果今身常無病惱訶梨勒此翻天王持來世藥有之。
【疏】阿㝹樓䭾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盧頭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云如意或云無竭昔於飢世施支佛稗飯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以為名。
【記】阿㝹中初出梵音次翻華語可詳然諸弟子時是小乘之人而得預會聞大法者淨覺疏云此諸尊者本是法身大士迹生乾竺輔佛化儀既於小乘已得無學今至方等堪聞是經乃至如來方便誘引欲使耻小慕大是故下文對告身子意在茲焉。
【疏】總結中。
如是等諸大弟子。
【疏】略舉上首一十六人不可盡列故云如是等。
【記】總結中初點文略。
【疏】南山云學在我後故為弟解從我生故稱子。
【疏】次菩薩中三初示數二文殊下列名三與如下總結。
△初中。
并諸菩薩摩訶薩。
【疏】同聞極多略舉四名故云諸也。
【記】菩薩眾示數中聞眾甚多經家不能具舉故以諸字總之。
【疏】菩薩梵言之略天台戒疏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眾生。
【記】翻梵初義摩訶翻大菩提翻道質帝翻心薩埵翻成眾生。
【疏】或云菩薩翻覺有情覺謂上求即是智也有情謂下化即是悲也。
【記】次義覺即自行故曰上求同上大道心也有情即化他故曰下化同上成眾生也。
【疏】列名中。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疏】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吉祥美其利物。
【記】列名中初正釋名梵語二名賖切不同華言初義吉祥者慈恩疏云菩薩初生家現十種瑞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鷄生鳳子六猪娩龍肫七馬生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盈金粟十象具六牙據淨覺疏或云出文殊入滅經。
【疏】或云妙德義亦同之。
【記】次名妙德以由分證微妙三德故即上妙字也。
【疏】紹隆佛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該下諸位。
【記】例論正法位自初住破無明顯法性直至後心皆正法位普賢觀云應時即入菩薩正位是也或指第九住者非也乃下二句准論類通。
【疏】阿逸多此云無能勝言其悲智非偏小所及。
【記】阿逸多即彌勒姓也名彌勒翻慈氏思益經云若眾生見者得慈心三昧又賢愚經云過去為王見調象故即生慈心。
【疏】乾陀訶提此翻不休息眾生無盡修因感果無窮已故。
【疏】常精進者眾生無量上求下化無暫懈故。
【記】不休息常精進疏中各從一義解釋實難分異孤山云中道正觀念念流入名不休息遠離二邊懈怠名常精進淨覺引思益經云若恒沙劫為一日夜如是乃至過十萬劫得值一佛乃至值恒沙佛修諸梵行然後受記心不休息又引什師云始終不退名常精進大底菩薩所修願行是同一往隨機立名有異不必強分。
【疏】總結中。
興如是等諸大菩薩。
【疏】然菩薩名通於初後如上所列莫非深位補處或是權現影響故云諸大也。
【記】總結中該四十位故名通初後深位補處據迹以說權現影響約本以論。
【疏】三人天中。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疏】釋提桓因具云釋迦因陀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華梵雙舉。
【記】人天中初翻帝釋名義三十三者主伴兼舉智論云彼於往昔在摩伽陀國作婆羅門曾與三十二友修迦葉佛塔以是因緣俱生忉利。
【疏】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復盡舉故云無量也。
【記】次釋無量大梵即色界初禪第三天娑婆世主有語言覺觀故統王大千四王即欲界帝釋之臣。
【疏】更兼道俗四眾龍鬼八部故云大眾俱序中從略文見流通。
【記】更下釋大眾俱以後映前故知文略。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上
卍續藏第 22 冊 No. 0420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中
【疏】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從初至俱會一處先讚二報莊嚴令生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讚勸信受持科分三節曲盡一經有智試觀思過半矣。
【記】大科正宗總判中觀今科節一經旨趣皎在目前故曰過半易云智者觀其彖則思過半矣。
【疏】初中又二初總標依正。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疏】上二句指對告人眾集即告故云爾時。
【記】隨釋對告中初釋爾時。
【疏】身子大權智慧第一知言解意深契佛懷故諸經便多令對語。
【記】身下二明多告。
【疏】彌勒下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
【記】彌下三權智能。
【疏】乃知身子才辨超倫及至此經殊無一詞申疑請問從始至末盡是如來呼以告之即向所謂示同不知義見于此。
【記】乃下四顯示權言大權者法身大士覆本垂跡響影嘉會即內秘外現也是淨覺前釋諸大尊者方等聞經亦約權意探點今文對告身子頗符今疏十大弟子各具一德身子智慧最為第一餘文可解孤山云不告菩薩而告聲聞者意令小乘初心忻樂求生迴小入大身子已證上果在方等時菩提心死自謂將入無餘究竟滅度大乘望之不生變易而此二途並不求生淨土今告者寄高訓下耳今謂說此經所被之機若但小乘初心不通後位則顯淨土教門未曰圓頓一不可也又復身子果或菩提心死則應鹿苑便入無餘依界既到方等義當大乘機發豈是心死二不可也又謂二途并不求生對告乃是寄高訓下者今問身子正當對告之時為解不解若言解者豈是寄高若不解者對告何為豈得頑然都無所曉三不可也應知身子菩提大心決定不死冥密在懷故至方等被受彈訶但以從初發心怱怱取證唯期小果未甞聞有他方淨土佛意欲令聞大乘法心生忻慕修菩薩行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遠希佛道是故特地呼名對告是故淨覺疏云告舍利弗者應有四悉檀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眾八部岡不欽仰故三為令四果聞佛淨土自鄙絕分故四復欲小乘未取證者迴心向大故此說故與孤山懸遠不若今疏釋義最優學者公心試與評論。
【疏】從是已下即所告事上四句標依報。
【記】所告事中先節經文分依正兩報初依報中。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疏】淨土多種如別所論。
【記】言淨土多種者淨土之名通事通理理如圓覺云地獄天宮皆為淨土仁王云唯佛一人居淨土等事如光明云願我來世得此殊異功德淨土淨名云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等而況西方復有河沙淨土如別委論見觀經疏。
【疏】今此所標同居淨土。
【記】今此的指法藏因地發願修成同居土也。
【疏】如世邦國方向遠近二皆是定。
【記】如下釋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等文舉世邦國為例方向即經從是西方也遠近即經過十萬億也二皆定者即方向遠近也。
【疏】對此極苦故名極樂亦名安樂亦號安養。
【記】極苦極樂如下別釋自明。
【疏】十萬億剎凡情疑遠然彈指屈臂剎那可到。
【記】十下決世人疑初四句總示不遠一下四句別示二義。
【疏】一以十方淨穢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速不思議故。
【記】初義約心體包容良以十方微塵剎土皆我心性攝無不周虗空尚在心中十方豈存性外次義約心念速疾世間萬法不出四大地水火風須假色香味觸四微所成地大具足四微其體最重水火第減其體漸輕風但有觸其體稍輕唯有心法不假四微全無色質所以其體速疾於風雖百年之久舉心即在目前縱萬里之遙動念不離足下故心論云心念疾於風是也。
【疏】十疑論云但使眾生淨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淨土去此不遠。
【疏】又心業力不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等。
【記】十下引文雙證雖則平生修行淨業最要唯在臨終一念眾生所以流浪生死只為臨終無定力故如經中說心識二性躁動不停隨所作業而墮諸有若使一念在定心則不散生死塵勞悉皆消殞淨土境界應念現前乘此正念即得往生故知淨土不離我心為下論自引經下並論文證前次義。
【疏】下三句標正報。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但言化主必兼徒眾簡非過未故云現在。
【記】次正報中即經其土有佛下三句餘文可解。
【疏】舍利下二別釋依正又二從初至莊嚴釋依報舍利弗於汝意下次明正報初中又二初略釋名義又舍利下廣明勝相。
△初中。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疏】上三句徵問。
【疏】下四句釋通。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疏】無眾苦者對顯娑婆令生忻厭。
【疏】三界六道總名苦果。
【記】別釋依報明娑婆苦中初二句總標苦果。
【疏】於中復有八苦五苦三苦。
【記】於下別示三名。
【疏】生老病死貧困愛別怨會求不得為八苦也。
【記】生下細釋三相八苦者諸出不同且據現文於義自顯。
【疏】殺盜婬妄飲酒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
【記】五苦者大本名為五惡五痛五燒由毀五戒結成惡業現受惡報後墮地獄。
【疏】苦苦壞苦行苦名三苦也。
【記】三苦者從違順中庸三境而生三受苦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不苦不樂受生行苦。
【疏】諸經論中略示名數。
【記】諸下指略。
【疏】諦論忍土一切皆苦無一可樂火宅牢獄未足為喻。
【疏】彌陀淨土。
【記】總示淨土樂中初科初句總標境。
【疏】境界殊絕。
【記】下五句第列五相一莊嚴勝【疏】聖賢同會。
【記】二主伴勝【疏】聞法悟道。
【記】三法道勝【疏】壽命永劫。
【記】四壽命勝【疏】不退菩提。
【記】五證果勝。
【疏】更有餘樂不能過此秪無諸苦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故云極也。
【記】更下諸句結顯良由彼土依正二報妙色妙聲皆是法藏無作之功德之所莊嚴稱性契理本無有極今言極者無極也對顯此土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種種眾苦沒在其中罔有邊際亦名極也。
【疏】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不取正覺。
【記】引示中初引本願正示次引玄義勸修漏盡比丘即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也。
【疏】善導云願生彼國必須勵心克己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小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直至成佛不逕生死豈不快哉。
【疏】次廣明中依報國土耳目所對不出聲色。
【記】次廣明總示中初四句總標聲色。
【疏】據經後結成就莊嚴止有三處即為三段初欄網樹池唯是妙色莊嚴二金地華樂則兼色聲莊嚴三鳴禽風樹止是法音莊嚴。
【記】據下依經科節。
【疏】故今科約與昔全殊請考經文無宜執舊。
【記】故下明今異古孤山云示相為五一欄網行樹二池水樓閣三金地天華四奇妙雜鳥五風樹法音由茲五種莊嚴故名但受諸樂淨覺云莊嚴之相有二一莊嚴事境二演暢法音初又三一欄楯羅網等二水池樓閣等三天樂金池等並由不考經中結文致茲疎謬信知今疏超邁古今聞義不能徙孔子憂之。
【疏】就初莊嚴分二初至香潔即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列相又二初至極樂舉欄網行樹以顯名又舍利下二引池閣寶蓮以示相。
△初中。
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疏】上七句示相下二句結名。
【記】隨釋列相中欄楯者縱曰欄橫曰楯切韻云堦際釣欄也。
【疏】言行樹者周迴七重一一樹高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下七層皆垂珠網狀同佛塔。
【記】行樹中初約義釋。
【疏】觀經云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記】次引經證。
【疏】一重樹下一重欄楯故亦七重。
【記】一重下顯樹欄楯重數。
【疏】網是珠瓔復依樹上。
【記】網下點珠網所依。
【疏】則知皆是下二句止顯樹欄之體耳。
【記】則下點樹欄體。
【疏】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玻琍是為四寶。
【記】次顯四寶局在樹欄四寶中。
△初正示。
【疏】若準觀經七寶華葉無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莖枝葉七寶間錯。
【記】若準下杖異。
【疏】此中略舉委在他文。
【記】此下顯略。
【疏】周帀圍繞有云凡佛菩薩居處皆然非謂一國土止有七重耳。
【記】圍繞中有云者文見大本與新譯經。
【疏】結名可解下諸莊嚴例順此結。
【記】結名中例順此結者謂下二處莊嚴文後例須結云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但在文略故此點之。
【疏】二池閣中分四初明池水二池畔階道三階上樓閣四池中蓮華。
△初中。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疏】七寶池者彼有八池七寶所成。
【記】池閣隨釋池水中初示池數。
【疏】池中之水亦七寶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養諸根。
【記】次示池體。
【疏】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從中出流注池中。
【記】每下示水源。
【疏】金沙布地者觀經云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記】金下示池底並見觀經。
【疏】二中。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琍合成。
【疏】階砌亦即四寶。
【疏】三明樓閣乃列七寶。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琍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疏】觀經云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記】樓閣中經文但云上有樓閣故引觀經示數。
【疏】瑠璃梵語此翻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山出此寶故。
【記】琉璃具云吠瑠璃【疏】玻琍亦云頗胝迦此翻水玉或云水精。
【記】玻琍正云窣坡致迦其狀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不同【疏】硨磲下並華言如車之磲磲謂車輞。
【記】車渠梵云牟娑洛拉婆此云青白色寶尚書大傳云太貝如大車之渠輞即輪外之本【疏】赤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珠體赤故。
【記】赤珠梵云鉢摩羅伽此云赤光珠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唯蚌胎也【疏】碼碯應法師云此寶色赤如馬腦焉。
【記】馬腦梵云摩婆羅伽隷新經云阿濕摩揭拉婆此云藏杵或翻胎藏取此寶堅實為名。
【疏】大本云設我得佛自地至空宮殿樓閣池流華樹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等。
【記】今經止云七寶復引大本無量雜寶驗非局也。
【疏】四示蓮華。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疏】有五一形量二顯色三光?四香氣五潔淨對文可見。
【疏】若準觀經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記】蓮華示異中初正示異。
【疏】既言七寶非止四色。
【記】有二一者七寶四色異。
【疏】十二由旬非止車輪。
【記】二者十二由旬車輪異。
【疏】然車有大小難為定準此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為量。
【記】然下定車輪初約義定。
【疏】十住毗婆沙云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瑠璃為轂周圓十五里準此未及半由旬亦約小者耳。
【記】十下引文示轂車內橫木也書云三十輻共一轂即輻輳之處。
【疏】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云華有大小彼據極大此約最小。
【記】推所以中初句標示不同慈下和會彼此慈恩謂觀經十二由旬據大者且欲對簡二經不同然淨土極大非止此數。
【疏】今準大本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記】復引大本百千由旬驗知不定此云大本乃吳國支謙譯大阿彌陀經兩卷對今小本也。
【疏】則知大小不同經中但是隨宜趣舉。
【記】則下點示經意。
【疏】不必以此較經優劣。
【記】不下暗斥古非孤山將二經蓮華大小分定散善遂劣此經而優觀經故也(云云)。
【疏】二結示中。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
【記】結示中初釋如是指上多種者即前欄網行樹池閣寶蓮等。
【疏】皆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歷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莊嚴。
【記】皆下次釋功德莊嚴。
【疏】故觀經云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自餘皆爾豈唯華座乎四十八願結云彼佛於大眾中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等。
【記】觀經但云妙華疏主意欲類通復引大本轉證既云莊嚴妙土何所不該豈唯華座乎。
【疏】下結諸文並同此釋。
【記】下結並同此釋者謂下凡結功德莊嚴皆是彌陀願力所成不復再釋預此點之。
【疏】第二莊嚴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初中有三一天樂二金地三天華。
△初。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常作天樂者準觀經作樂有三水觀中云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皷此樂器等又樓觀云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不皷自鳴等。
【疏】準下經云風吹樹網如百千種樂故知彼土天樂非一。
【記】第二莊嚴天樂中欲顯天樂非一故引觀經示相。
黃金為地。
【疏】黃金為地者準觀經彼國皆瑠璃地以黃金繩雜廁間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今言黃金乃地面莊嚴耳。
【記】金地中彼國純以琉璃為地今言黃金者乃召地面莊嚴非地體也。
【疏】三天華又三初六時雨華其土下二盛華供養即以下三供已還國。
△初中。
【記】雨華中雨字去呼字書云自上而下曰雨。
晝夜六時而雨曼陀羅華。
【疏】彼國光明常照既無日月則無晝夜順此方機且言六時。
【疏】準大本中彼以蓮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
【記】蓮開鳥鳴等者慈恩云華開金沼化生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
【疏】曼陀羅此翻適意言其美也又翻白華取其色也。
【疏】二中。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疏】其土眾生通目九品衣裓真諦云外國盛華器也。
【記】供養中衣裓古釋亦云衣襟。
【疏】纔生彼國即獲六通日往他方為聞法故。
【疏】觀經云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又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等。
【記】即獲通者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那由他國者不取正覺若據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在蓮華中豈能即飛行耶疏云通目九品且約大途為言事佛增福聞法增慧成就二嚴故也。
【疏】十萬億者趣舉大數。
【疏】三中。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飲食經行。
【疏】食時謂中前也。
【記】食時中初定時節三世諸佛皆中前食不過午故。
【疏】大本云彼國宮殿衣服飲食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事已化去時至復現等。
【記】大下明自然第六他化自在天一切受用不假施為從他化現故以為名。
【疏】寄歸傳云五天道俗多作經行直來直去唯遵一路如織之經故曰經行。
【疏】四分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記】經行中初引傳示相次引律明益方誌云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足之所履皆蓮華文又義淨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故鷲山覺樹之下鹿苑王城之內及餘聖跡皆有佛經行基闊可二肘長十四五肘高二肘餘累磚作之上以石作蓮華開勢高二寸闊一尺計有十四五表聖足跡也如祇桓寺有經行院是也。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示同前。
【記】結示中同前有二一者彌陀願行歷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莊嚴乃至引經並同前釋二者皆須結云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也。
【疏】第三莊嚴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結示初列相中復有二種初至所作眾鳥演聖法舍利下二風樹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下釋疑。
△正示有三先列眾禽。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疏】略舉六種前三易識。
【記】第三莊嚴列眾禽中白鶴孤山引相鶴經云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頂赤食於水故其啄長軒於前故後指短捿於陸故足鬲而尾凋翔於雲故毛豐而肉疎大喉以吐故脩頸以納新故生天壽不可量孔雀大好翅鳥聞雷則舞得露則鳴巢萬尋之高食再熟之稻鸚鵡山海經云黃山有鳥如鴞青羽赤啄人舌能言郭璞注云有白色者。
【疏】舍利此云春鸎或云鶖鷺。
【疏】迦陵頻伽此翻妙聲在㲉中鳴已超眾鳥。
【記】迦陵頻伽翻妙聲即經云迦陵頻伽聲也㲉苦候反鳥生子須哺曰㲉自食曰鶵。
【疏】共命者兩首一身報同識異故法華中翻為命命鳥是也。
【記】勝天王云生生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鳥也。
【疏】準觀經更有百寶色鳧鴈鴛鴦等。
【記】準下指略。
【疏】是諸下次明演法。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如是等法。
【疏】和雅謂聲音感人演暢謂說法無滯。
【疏】五根者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總名根。
【疏】即此五法能排業惑故名為力。
【記】演法中根力五法不異但能生曰根排障曰力一信正道助道二行正助道勤求不息三念正助道更無他念四攝心正助相應不散五觀察正明了了分明。
【疏】七菩提分即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定六捨七念無學實覺七事能到故名為分。
【記】七覺中一觀諸法時簡別不謬二修道法時一心常在正法中行三得法喜樂心不顛倒四斷除諸見虗偽煩惱五遠離念著永不追憶六發諸禪走不起妄想七定慧均平心不沉沒無學即四果以無漏觀契此七事故曰實覺證真諦理故曰能到。
【疏】八正道分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記】八正中修無漏觀見諦分明曰正見見四諦時籌量覺知曰思惟遠離四種邪命口業曰正語除身一切邪業曰正業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曰正命勤修涅槃正道曰精進念念常與正助逆法相應曰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曰正定。
【疏】前二慧學中三戒學後三定學即是離明三學。
【記】前下約義收束三學八正開合異爾。
【疏】初果已去見真諦理皆名正道亦名聖道。
【記】初下約人結名。
【疏】餘如法界次第委明。
【疏】准觀經云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或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故云如是等法。
【記】餘下指廣顯略淨覺云於七科道品則缺前三或云如是等法等前三位不同今疏。
【疏】其土下後顯益物。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念佛知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
【記】顯益中初正明第列三種三寶初即化相六十萬億那由他身佛寶也從因至果為眾生故修菩提道所以恩重佛菩薩等所說法音法寶也隨機設化滅惡生善開示覺藏所以功深聲聞弟子一生補處僧寶也上求下化歷劫修行將臻佛境所以德大此指淨土現在說法一朔施化終皈家滅故屬化相也。
【疏】又念佛願速證誠念法願勤修學念僧願親參預。
【記】二即理體出纏破障究竟修顯契此妙理故曰理體眾生雖具全體在迷今欲起修故證成修學參預。
【疏】又念自心佛體自覺了念自心法軌生聖道念自心僧隨緣和合。
【記】三即一體於一法界義立三名佛以覺了為義現前一心本具覺體名之為佛法以軌則為義即此覺體能軌凡聖名之為法僧以和合為義即此覺體於一切處和合無二名之為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離當念皆曰自心然此三種初即外境次即修成三即本具從淺至深因事達理權巧方便無非益物所以文缺住持三寶者蓋由彼土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未甞入滅是故不論。
【疏】三寶多種隨機淺深。
【記】三下結示初二句明對機有異。
【疏】當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淨專念三寶晨夕所存更無他意兩土昇沈於茲可見。
【記】當下諸句顯所感不同。
【疏】次釋疑中二段初至有實遮其疑情是諸下二決所疑事。
△初中三節先遮疑情。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疏】濁世禽畜罪業所招極樂淨土何緣有此。
【記】釋疑中初科初遮疑者點經勿謂兩字也遮止身子勿起此疑。
【疏】所以下次伸意。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
【疏】彼國唯有人天兩道。
【疏】法藏願云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記】次伸意者申通彼土無實之意經文初句徵起下二句釋此疏文以有顯無引願為證。
【疏】舍利下三舉況。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疏】大本云彼國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記】三舉況者以名況實名有召物之功物有應名之實名既叵得實自何有復以大本以證無名。
【疏】二決疑中。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彌陀變化者準觀經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出金光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當知眾鳥即是彌陀化身。
【記】決疑中經文初句躡前眾鳥既無名實那有眾鳥此即騰疑也皆下正決經云彌陀變成疏文準此因決觀經以顯珠光化百色鳥莫非彌陀化現。
【疏】欲使法音徧布遠近顯知非是罪報所生也。
【記】欲下出變化意。
【疏】二風樹妙音分二初示相。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千種樂同時俱作。
【疏】即前樹網風動成音其音美妙如眾樂焉。
【疏】聞是下顯益同前。
【記】風樹妙音示相顯益在文可見。
聞是音已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示可解。
【疏】第二明正報中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號舍利下二徒眾莊嚴。
△初中復二初徵問。
【記】正報總示中復二者即徵問與釋通也並如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汝意云何審其解否。
【疏】既無所對故為釋通阿彌陀此翻無量一者光明二者壽命無量是通光壽為別。
【記】阿下總示華梵梵語兼含總該光壽華言兩別光壽乃分。
【疏】初光明無量者。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現起光。
【記】別釋光明初科始終一如凡聖皆覩故曰常光隨機隱顯有無不定故曰現起。
【疏】今此乃是彌陀常光。
【記】文中先定光體。
【疏】大木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號為無量光佛等乃至我說彼佛光明晝夜一劫尚不能盡等又佛觀云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記】次引文證。
【疏】當知我輩處佛光中都不覺知佛光常攝略無厭棄。
【疏】猶如盲人居日輪下又如溷蟲樂在穢處。
【記】傷感中初舉二喻一喻盲人不見二喻溷蟲樂著。
【疏】撫膺自責實可悲痛。
【記】撫下二句正傷感。
【疏】二壽命無量又二初明主伴壽量舍利下二示果成劫數。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佛壽有二法報二佛一向無量應佛皆具長短二量。
【記】壽命中初科言法報無量者法佛壽量非報得命根連持強指不遷不變為壽非長非短無延無促強指法界虗空為量報佛壽量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冥是故壽量與法身等應佛應同萬物為身連持為壽長短為量釋迦八十唱滅即應短量有量之有量也彌陀即應長量實有期限人天莫數即有量之無量也逐物隨緣皆有二量。
【疏】今此淨土彌陀應身示其長量。
【記】今下判定。
【疏】大本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使十方無量眾生皆成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竭其智力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不能窮盡。
【記】大下引釋初釋化主。
【疏】又云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故云及人民也。
【記】次釋人民。
【疏】阿僧祇此云無數或云阿僧祇耶翻無央數。
【疏】二示劫數。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疏】言十劫者。
【記】劫數中初依經標起。
【疏】準法華大通智勝佛時彌陀乃是十六王子之一數釋迦既經塵劫彌陀豈得不然。
【記】準下會同塵劫。
【疏】楞嚴勢至章云我於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準大本中即阿彌陀也。
【記】楞下會同名號二經既言塵點恒沙何故今經止云十劫。
【疏】今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機之說不足疑矣。
【記】今下酌意決疑今疏據經化主名號徵問釋通唯約光壽孤山乃立四義一光明二壽命三大小弟子四者補處等淨覺斥云今取前二不取後二以經中唯光明壽命之下結云故名阿彌陀後二但說聖眾莊嚴化主之事況新譯云其土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乃至徵釋二名非不顯了與今疏同。
【疏】二徒眾莊嚴分二初至祗劫說正示聖眾舍利下二結勸往生初中又二初至莊嚴通列兩眾又舍利下別顯行功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結示。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疏】聲聞弟子即中三品諸菩薩眾即上三品總攝。
初心不退補處(眾總三乘獨無緣覺應以斷證同聲聞攝)。
【疏】故大本云彼國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等。
【記】故下引證徒眾正列中初正釋疏據經列故約中上二品收之所以不列下三品者或是經家趣舉又恐釋壽命中已有人民之語故此略之孤山則云今列二眾是其輔佐人爾。
【疏】往生論說二乘不生蓋是定性取涅槃者今此謂曾發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法華獲記真聲聞涅槃知常出家菩薩之類也。
【記】往下決疑言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悟道故真聲聞者如舍利弗等皆受應身之記不捨聲聞之形乃體轉名不轉也涅槃知常者涅槃座中捃拾殘機三乘俱會初後皆知常住佛性外儀雖則削髮染衣內心已修菩薩大行淨土聲聞乃此流類。
【疏】次結示中。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此亦彌陀所化來生彼國修因證果威神說法為國莊嚴義同前釋。
【記】結示中菩薩聲聞人民等眾皆是彌陀因地教化結緣成熟至成佛時來生其國而為莊嚴。
【疏】二別顯中。
【記】不退中初句標起。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毗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說。
【疏】眾生生者通九品收。
【記】次二句點經。
【疏】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轉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記】阿下翻名不退有三如前已示。
【疏】則知生彼國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墮。
【記】則下結顯不退之名攝位最長下至凡夫則指初生近果直至成佛始自初住終至妙覺但取到彼無流轉三界受生畢竟成佛皆名不退是故疏云通收九品迭論淺深不無優劣。
【疏】十疑論云彼國有五因緣故不退一彌陀願力攝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鳥樹林常說法四純諸菩薩為友無諸惡緣五壽命永劫餘廣如彼。
【記】十下引緣如彼見第六疑。
【疏】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
【記】補處中等覺尚有一品無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微細難斷唯是等覺後心以金剛智方能斷之即補妙覺之處也。
【疏】如觀音勢至等。
【記】如下引類。
【疏】眾類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祗耳。
【記】眾下點經。
【疏】問得忍補處祗合垂形五道入三塗處救苦眾生何以長居淨土。
【記】問答中初約菩薩利他為問。
【疏】答隨其志願攝化有殊。
【記】次約志願不同以答孤山疏云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求樂國答大論四十三自有此問龍樹答云菩薩有二種一者慈悲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僧處贊歎三寶等疏躡論意以決世疑初二句總答。
【疏】或遊戲十方或往來三界宣揚法化利樂群生。
【記】或下別示。
【疏】準大本云十方恒沙佛國無量菩薩悉生彼國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又云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又復授記十方菩薩皆當往生廣如下卷。
【記】準下別顯。
【疏】二結勸中初正勸。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疏】眾生聞者通指末代聞上所說。
【疏】勸令發願願必引行行必感果。
【記】結勸中菩薩修行以願為本若無願力萬行徒施所以經中勸令發願。
【疏】所以下伸意。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疏】如是者指前所列三乘聖眾皆是善人。
【記】伸意可解。
【疏】欲明此界三惡充滿皆不善聚是可厭耳。
【記】欲下反顯。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中
卍續藏第 22 冊 No. 0420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
【疏】第二正示行法分三段初至彼國簡餘善不生若有下二正示修法我見下三結顯勸意。
△初中。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
【記】行法揀餘善正釋中初立義。
【疏】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
【記】所下正揀。
【疏】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記】若無下揀非施戒等行皆可莊嚴但無信願為今所揀。
【疏】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記】若依下顯是既能執持信向願求無不具足故稱多善。
【疏】昔作此解人尚遲疑。
【記】引據中初二句敘昔人疑。
【疏】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
【記】近下四句敘後生信。
【疏】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記】彼云下正引文據。
【疏】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至今六百餘載竊疑今本相傳訛脫。
【記】彼石下較經得失梁陳乃南朝兩國之名朝散郎陳仁稜書碑在襄州龍興寺本朝殿撰李公諱友聞字季益甞守官於彼持此經皈錢唐疏主得之喜不自勝遂復刊石立于靈芝大殿之後續因兵火焚毀悲夫逆推梁陳去晉未遠可驗得真今本既經六百餘載中間傳寫訛脫可知。
【疏】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念持名其人下二臨終感聖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初中。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初二句索持機不簡男女。
【記】修法持名中初科經云若有等者若乃不定之詞經屬化教開導信解或違或順任彼機緣不同制教必須遵行順則無過違則結犯所以疏科若有男女謂之索機。
【疏】次二句勸信受或披經典或遇知識聞必生信信故持名。
【記】經云聞說執持等者良由一切眾生誰無一毫善種但以宿業障深不能開發是故疏推披教典遇知識以為信受之緣聞即聞慧信則思慧持即修慧從聞思修往生決矣。
【疏】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隨人要約今經制法理必依承若準大本觀經則無日限下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聲也。
【記】今經期限雖至七日亦非定制故皆云若但取成功為要然此制法不延不促疏勸依承大本觀經既無日限下至十念攝機雖寬猶恐下根不成行業後句義見次科。
【疏】後一句教繫想。
【記】正明淨業中初句指經文。
【疏】此一句經正明成業。
【記】次句點經意。
【疏】先須斂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
【記】先下教方法初三句示修儀。
【疏】遙想彼佛現坐道場依正莊嚴光明相好。
【記】遙下想勝境。
【疏】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露無依。
【記】自下令慨責。
【疏】譬如嬰兒墮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危忙。
【記】譬下舉事顯。
【疏】一志依投懇求解免聲聲相續念念不移。
【記】一下勸用心聲即口業念即心業心口相應功不虗喪故曰相續不移。
【疏】雖復理事行殊定散機異皆成淨業盡得往生。
【記】雖下結成業。
【疏】不然則無記妄緣定成虗福耳。
【記】不下顯無功孤山判此經屬散善霅川據此句經別立四科廣破略云今經一心不亂新譯經云繫念不亂如說修行等云何散善而解此文且觀音經云聞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疏曰聞即聞慧心無所依即思慧一心稱名即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又曰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想相續不間如請觀音繫念數息等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無心無念與空慧相應等是理一心況彼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相應釋之今經顯云一心不亂何苦貶為散善乃至若但事無理則抑大士三昧之心若唯理缺事則絕初心念佛之行云云霅川之說其義頗優雅合今疏故略錄之。
【疏】善導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有何意耶。
【疏】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疏】又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記】初問中欲示持名最勝故挾世情而申教意玄義有此問答故今引用初約鈍根障重易修答次約彌陀本願攝受答余今經執持名號但被障重眾生應屬散善麤行耶。
【疏】問達法本空心淨土淨何須念佛求生淨土。
【疏】答若真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持何妨念佛。
【記】二問中達法者達即觀照法即十界依正心境等法觀智一如萬法俱空豈有心土念佛求生之別耶答中對簡偏邪故曰真達良由理無所存徧在於事若或棄事談理則成斷滅之見應知理事一體二名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畢竟平等無非法界若此妙達何往不通終日修而未甞修終日念而未甞念故曰無礙等語默即事理也。
【疏】若貶念佛未曰達人。
【記】若貶下二句疊計交責。
【疏】何以然者既達法空則不住於相。
【記】何下覆示真達初句徵起既下正示即約三諦以彰妙理初二句了達諸法本性空寂相即非相蕩一切法何甞住相即真諦也。
【疏】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
【記】次二句雖達法空法法宛然非相即相立一切法何甞滯空即俗諦也。
【疏】超越二邊從容中道。
【記】非真而真非俗而俗即遮而照即照而遮遮照同時真俗不二故曰從容即中諦也然此三諦說有前後用在一心能知此者可謂真達。
【疏】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流入薩婆若海。
【記】念下四句明觀契境彌陀法身即是三德秘藏薩婆若翻一切智即佛智也深廣莫測喻之如海既達三諦任運自與秘藏佛智相冥相即故云契合流入也。
【疏】臨終決定上品上生。
【記】臨下二句明因趣果所以決定上品上生者以由上品必發三心至誠即今中諦深心即真諦迴向發願即今俗諦與彼三心宛然符合上品上生故無疑矣。
【疏】豈非心淨佛土淨乎。
【記】豈下二句決前問意。
【疏】故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此乃真無生非謂生法外別有無生也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即斯謂也。
【記】故下引證莫非三諦熾然求生俗諦也生體叵得真諦也真俗無偏中道也此下點示即前真達淨名論中自引準上可解。
【疏】問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須念他佛耶。
【記】三問中世人不知佛有已未妄認經中心是之說遂起上慢更不進修故引觀經而為決破。
【疏】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
【記】答中初二句就問通答。
【疏】梵網戒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疏】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
【記】梵下別分已未佛雖是一修性不同汝執心是乃性具佛全體在迷如玉蘊石似金雜鑛豈可下凡濫同上聖故曰汝心未成佛也一切諸佛全性起修修極性顯安住秘藏證大涅槃如無瑕玉似純淨金能施大用攝化眾生故曰彌陀已成佛也。
【疏】未成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之佛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
【記】未下八句雙顯過德。
【疏】是故諸經勸令念佛即是以己未成佛求他已成佛而為救護耳。
【記】是故諸經下正示經意成上由心是佛令念彼佛之語。
【疏】是故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
【記】是故眾生下躡前反顯勸令修進。
【疏】問四字名號凡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眾善。
【記】四問中據前行法屢示稱名是多功德今附淺識再顯勝能初二句牒計次二句詰問。
【疏】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
【記】答中初四句通示立名所以非相即法身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果德即應身上冥下應即報身三身三德高不可仰深不可測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立嘉名以召其體是則一稱名號三德全彰豈謂常聞輒生輕慢。
【疏】十方三世皆有異名。
【記】十下二句泛舉諸佛名同。
【疏】況我彌陀以名接物。
【記】況下二句別彰彌陀最勝。
【疏】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記】是下顯示誦持益大為種除罪現因也獲證菩提來果也。
【疏】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記】信下躡意結皈上科。
【疏】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疏】藥師經云若彼佛名入其耳中墮惡道者無有是處阿難諸佛境界誠為難信皆是如來威力非聲聞支佛所能信受唯除補處菩薩耳。
【疏】占察經云欲生他方現在淨土者應當隨彼世界佛名專意念誦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等。
【記】華下連引三經證成。
【疏】餘諸佛名聞持尚爾況我彌陀有本誓乎。
【記】餘下舉彼況此。
【疏】末俗障重多忽持名故委引聖言想無遲慮也。
【記】末下斥世申意。
【疏】二感聖中。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疏】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執持名者。
【記】感聖中初科初點經文。
【疏】臨終攝引彌陀本願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記】臨下引本願可解。
【疏】聖眾現前亦有多別。
【記】次科初二句總標。
【疏】或真佛化佛觀音勢至隨其品位委在觀經。
【記】或真下別示隨其功行感見不同。
【疏】或謂臨終見佛以為魔者或云自心業現實無他佛來者。
【疏】斯蓋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
【記】斯下顯正眾生諸佛同一覺源諸佛心內眾生新新造業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全佛是生全生是佛故云一體感則屬生應則屬佛既即一體所以眾生感自心之佛諸佛應自心之生性惡相關感應一際故云道交。
【疏】自障障他為過不淺如別所明。
【記】自下結斥如別明見觀經疏。
【疏】三正念中。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
【記】正念中初通示善惡古德云過現積集善惡業緣每至臨終咸來嘖報臨終惡念增盛則眾惡皆現牽生惡道臨終善念增盛則眾善皆成牽生善道故云無不發現。
【疏】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
【記】或下別示惡相一無善種故起惡念二無正信故起邪見三恩愛深重故生繫戀四苦惱逼迫故發猖狂。
【疏】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記】惡下二句總結顛倒顯不顛倒。
【疏】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
【記】因下正釋經文心不顛倒誦佛修因也罪滅障除威惡也淨業內熏生善也上並自力慈下三句即假他力求生淨土雖云他力必由自力方能感他父子相遇啐啄同時切莫專倚他力而失自行勉之勉之。
【疏】下文勸生其利在此。
【記】下文勸生即經我見是利等問所修淨業是有是無在何處所無則枉費精神試垂定當問雖云莊嚴淨土未審如何莊嚴請示其相問臨終往生為識神潛邁為佛來攝持二俱有過問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為有為無二俱有過問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復與中陰何別聊陳五問擊發同修於此無疑往生決矣。
【疏】三結顯中。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我見是利即躡上科故說此言覆示前段正報中文對文可見。
【記】結顯中即躡上科者即指行法中專念持號臨終感聖正念往生之文覆示前段者即指化主名號徒眾莊嚴故云正報中文前結勸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此中又云聞是說者應當發願故云覆示。
【疏】大段第三勸信中三節初至佛所說引諸佛同讚勸若有人下二約三時因果勸如我今者下舉諸佛互讚勸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讚東方下次引諸佛讚。
△初中。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疏】如前所說依正殊特持名脫苦。
【記】第三勸信自贊中依正殊特即二報莊嚴也持名脫苦即正示行法也。
【疏】莫非彌陀大悲願行從因至果功德利益殆非心思口議所及。
【記】莫下正釋當科不可思議功德之文也。
【疏】二中又二初盡六方正列於汝意云何下釋經名。
【疏】初中但列六方若依唐譯則列十方。
【記】佛讚總示中初三句對二經廣略。
【疏】今謂但舉六方四維自攝但言略耳。
【記】今下示今略攝廣。
【疏】下諸佛名相承不釋。
【記】下下明釋佛名上二句點古不釋。
【疏】今以義詳或從色相或取言音或約行業或從譬喻。
【記】今下明今義詳。
【疏】大略不出果德三身收無不盡文或偏舉義必兼含。
【記】大下約身總收。
【疏】初東方分二初敘現通二引讚詞餘五例此更不重分。
△初中。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阿閦鞞此云不動法身體寂無遷變故。
【記】東方佛名中初佛初約果釋。
【疏】若就因行毀譽敬慢同一如故。
【記】次就因釋毀譽口業也敬慢身業也八風不動物我兩忘故曰一如。
【疏】次列三名皆從喻名眾山之中須彌最勝諸佛法身超過諸法初言相者其狀同也次言大者出過喻也三言光者光則表智法兼報也妙音說法稱機即應佛也。
【記】次三莫非法身但從喻別後佛從應可見。
【疏】河沙佛土略列五名故云如是等。
【記】土若河沙佛亦復爾不可備舉故云等也梵語恒伽又云兢伽翻天堂來應法師云此河從無熱惱池東面象口流出入于東海其沙至細與水同流以手掬之則沙隨水去三千大千且據娑婆一化為言一須彌山一日月一四天下并上六欲梵世為一世界如是一千名小千千倍小千名曰中千千倍中千名一大千世謂三世界即界分上下八方也。
【疏】各於其國者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讚令信是經。
【疏】若據諸佛言無虗妄但由眾生障重信難故現舌相表示誠言。
【疏】諸佛常舌上至額際今此現起長廣量等隨宜大小何止大千乎。
【記】智論問曰世尊大德威重何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今欲口說難信難解之法是故出舌相為證必真實也問各於其國出舌所覆大千屬誰化境答彼佛讚此即知此佛化境也。
【疏】次引讚詞。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當信是句絕。
【記】次贊詞中初分句。
【疏】稱讚下即經本題上句指前釋迦所說下二句如後經文所解。
【記】稱下示本題總三句上句八字釋迦所說者即前經文依正莊嚴持名修法等故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下二句指後即六方佛後徵示何故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等然此一題六方諸佛所說若其初句猶是釋迦自語經云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餘見題中下五並同此釋。
【記】餘下指前釋題下下例同後不釋故。
【疏】二南方中。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日月燈三皆破闇或次對三身次單喻智德。
【記】南方五佛第一從喻二義初對三身日即法身月即報身燈即應身或可配於三智次單喻智德者一即三故。
【疏】名聞光者名聞十方如光遍照。
【記】第二法喻雙舉。
【疏】大?肩者言相則兩肩光?在智則雙照真俗。
【記】第三兩肩光?表顯真俗二智。
【疏】須彌燈者山燈即喻法報二身。
【記】第四山燈雙喻須彌高出法身德也燈能破暗智慧也。
【疏】無量精進從行為名方便度生未嘗暫懈眾生無量悲智亦然。
【記】第五無量精進對機顯行解脫用也。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三西方中。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前三皆名無量初即壽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證法身無上故喻如幢。
【記】西方七佛一二壽命與相皆從報德第三幢喻高顯法身最上故。
【疏】大光大明並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除惑。
【記】大光大明二皆以光顯智光能破暗智能斷惑。
【疏】寶相者應佛相好如寶可貴。
【記】寶相法喻雙舉其相端嚴如寶尊貴。
【疏】淨光者亦即法報。
【記】淨光者智光純淨惑暗無餘故。
【疏】問初無量壽即是彌陀若自勸讚於義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極樂法藏所成之彌陀。
【記】次決疑不應自讚故答中且如彌陀對問顯意須知諸佛皆有同名同號如法華二方同名日月燈明壇[紇-乙+(暴-(日/共))]有八百億同名釋迦等。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四北方中。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綱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肩同前但無大字最勝音同上妙音。
【記】北方五佛初二指同。
【疏】難殂者法身堅密不可壞故殂音敘又音疽壞也。
【記】三即法身不可壞者遮那法體眾魔一切不能沮壞故。
【疏】日生者如世晨㬢破晦暝故。
【記】四中如日照世應身德也。
【疏】網明者法門交暎如帝網故。
【記】第五網明三昧法門如帝珠網互相交暎。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五下方中。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獅子者眾聖中尊故以獸王比焉又獅子一吼獸聞皆死喻佛說法魔外消亡。
【記】下佛六今第一從喻二義一以法身無上故諭如王次以應身說法利機魔外消伏。
【疏】名聞名光義同前釋。
【記】二三同前南方一佛今分二號。
【疏】達磨翻法單云法者所證法身軌持萬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持者任持常住故。
【記】四與六華梵雖異無非法身五即法喻雙舉亦法身德也。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六上方中。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梵音者梵即淨法音清朗眾樂聞故。
【記】上方十佛第一音聲五六據色相第九從智解餘六並從喻梵音清朗應身德也。
【疏】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王所謂月也經云眾星之中月天子為第一。
【記】第二以月星釋義莫非居尊並喻法身德初義見法華經亦如律序云眾星月為最【疏】或可北辰居天中而眾星拱之而辰星為宿中王亦喻法身出過諸法也。
【記】次義即論語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疏】香上者眾德如香超諸菩薩更兼智德故云香光。
【記】香上獨喻法身香光更兼般若。
【疏】?肩須彌同前故不釋。
【疏】雜色寶華者以萬行因華嚴法身果德下寶華德義亦同之娑羅此翻堅固冬夏不凋即喻法身無變易故見一切義者洞達諸法甚深義趣。
【記】六與八並以華喻六即萬行莊嚴法身八顯內德勝妙第九即般若智報身德也餘名可曉。
【疏】諸佛果海德量何窮三世道同理無差異。
【記】結誥中上四句歎諸佛果德高深佛佛皆同以海為喻深廣無邊故。
【疏】隨機順物一相為名。
【記】隨下言各偏一相立名有異。
【疏】以意裁量略如上解後賢披閱更試講磨。
【記】以下示今釋隨相略顯示謙囑後。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次釋名中分三初至念經徵前經名。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上句已見前文故但問下二句恐未曉故問釋之。
【記】經名隨釋徵名中本題三句經文前後自明上句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已於前經見義下二未明故茲徵顯。
【疏】舍利下二示義又二先敘聞持是諸下次明得益。
△初中。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疏】聞經受持者牒上二報莊嚴正明行法二大章也及諸佛名者牒上引佛勸信第三一章初科所引六方名也。
【記】示義聞持中聞即耳根受即意識持即奉行總聞思修三慧也文中指前三大章其義易領。
【疏】次得益中。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諸佛護念直至菩提。
【記】得益中初至果號正釋護念薄下推護念之因初中初句標文諸下疊釋。
【疏】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疏】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疏】大論云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
【記】言護念者不出慈悲二心護故不令魔嬈大悲也念故不令退失大慈也魔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今言嬈者且指天魔引經論二喻雖異其義一也。
【疏】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覺即佛果號。
【記】阿下翻梵莫非果上三德無上即法身超出一切故正等即般若之智不偏空有故正覺即解脫之用覺圓滿故。
【疏】薄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
【記】推因中初四句敘昔迷即三道流轉薄音博逼也。
【疏】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
【記】忽下今修感佛正顯護念之意。
【疏】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誓從今日終盡未來在處稱揚多方勸誘。
【記】可下疏主慶願初六句立願修因在處讚揚自行也多方勸誘化他也。
【疏】所感身土所化機緣與阿彌陀等無有異。
【記】所感下四句祈果。
【疏】此心罔極唯佛證知。
【記】此下二句結願求證。
【疏】是故下三勸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信我語者謂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諸佛豈虗妄乎。
【記】勸信中信即能信之心教即所信之法通指此經正宗行法也經中雙勸一信釋迦自語二信諸佛稱讚。
【疏】次三時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結勸。
△初中。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已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
【疏】發願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別對可知。
【記】三時因果中願因生果皆約三世言別對者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
【疏】欲顯淨土唯恐無願有願必生定無漏失。
【記】欲下正示經中發願引生之意有願必生者華嚴云唯此願王不相捨難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上示得生。
【疏】十疑論云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等。
【記】十下引論顯生已不退三界生死業縛者以此土進修有退墮之失而顯淨土惟不退也。
【疏】次結勸中。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若有信者簡彼不信任不發願自甘塗炭是誰之咎。
【記】結勸中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經乃化誘之教信與不信任彼機緣自甘塗炭者以不信之失反顯能信之益泥塗火炭喻三惡道。
【疏】三諸佛互讚中二段初我讚諸佛彼下諸佛贊我。
△初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如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勸信。
【記】諸佛互贊中初我贊諸佛疏指前六方勸信且六方如來乃勸眾生信受釋迦所說經文皆是釋迦贊於彌陀今云稱贊諸佛者蓋諸佛雖各各於國稱贊釋迦此土眾生無有知者仍是釋迦顯示故反為贊諸佛也。
【疏】二中又二初出彼讚詞當知下二顯示誠實。
△初中。
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疏】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合此為佛則三身備矣。
【記】贊我佛號中釋迦姓也牟尼名也二皆翻梵成華即顯法報應三身大慈垂應應身也妙智報身世冥真法身也。
【疏】佗不能為故甚難舉世未見故希有。
【疏】下列二難於此惡世修行成佛一難也為諸眾生說此法門二難也。
【記】甚難總示中世間一切智用不為甚難希有於惡世中得道證聖又能開示眾生往生法門可為甚難可為希有。
【疏】初中娑婆亦云索訶此翻堪忍。
【記】娑婆梵語二名奢切之異同翻堪忍。
【疏】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
【記】引二經釋義單複不同初即眾生深著濁惡甘忍眾苦。
【疏】準佛剎經有二義初義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薩乘者成就忍辱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終不放逸故云堪忍。
【記】次即菩薩化他成就忍智或遇違逆大慈悲心終不棄捨。
【疏】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謂能具造十惡業故。
【記】五濁中濁則不清淨滓則雜穢惡則不善以惡業不清淨故名濁滓稜嚴云譬如砂土投於清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汩然渾濁。
【疏】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時分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
【疏】見者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
【疏】煩惱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
【疏】眾生者攬陰為人假名眾生。
【疏】命者剎那生滅催年促壽。
【記】劫波翻時分悲華經云人壽六萬歲百年減一年至三萬未得為濁二萬歲時濁之始也釋迦出世人壽百歲濁可知矣劫濁為總四種為別二三總於利鈍十使身見者於名色陰入界中妄計故邊見者執偏之心不履中故邪見者邪心取理作闡提行故戒取者外道邪戒或雖佛戒偏心堅執故見取者謬見涅槃故引取無厭曰貪忿怒無慈曰嗔迷惑不了曰癡自恃輕他曰慢迷心乖理猶預不決曰疑前五體輕易斷故名利後五重濁難斷故名鈍四即五蘊法聚為眾生假名五中催年促壽者新新生滅報限不久故悲華又云寂意菩薩問佛其餘諸佛所有世界清淨微妙今我世尊何因緣故處斯五濁惡世成等正覺佛言吾以大悲願力故取此弊惡不淨土耳。
【疏】第二難中念佛法門。
【記】二說法難中初至往生顯法妙收機初二句疊法。
【疏】不簡愚智不擇豪賤不論久近不選善惡。
【記】不下四句所攝之機愚智則性有利鈍貴賤則報有強弱久近則功有淺深善惡則行有好醜。
【疏】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
【記】唯下三句感生行相臨終惡相即觀經下品下生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等十念往生即下生中具足十念等。
【疏】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記】此則正顯難信之意具縛者三惑全在故屠謂宰殺沽即酤賣如此惡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豈非難信。
【疏】二顯實中。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疏】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讚不虗意使眾生聞而信受。
【記】顯實中據經二難皆順世情言之後稱甚者以濁惡成佛之難校其念佛少善能生極樂淨土尤為甚也。
【疏】第三流通分正說既終眾喜受持展轉傳布遍於四海垂於萬世故因眾散以為流通。
【記】大段流通中初文八句正顯流通意一下疊釋經文初中眾喜受持即前序所列之眾徧於四海橫廣也垂於萬世竪深也因眾散為流通者他經或不同故。
佛說此經已長老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疏】一切世間總收四部別舉三趣以決序文。
【疏】阿修羅此翻非天受樂如天懷諂同鬼從行為名。
【記】疊釋中四部即天龍神鬼前序總云無量諸天大眾今此別列天人阿修羅三眾故云以決序文前別列聲聞菩薩今此但以等字總之阿修羅翻非天釋義可見或翻無酒由於四天下廣採百華醞于大海覬其成酒以魚龍業力酒不能成因立誓斷酒故又翻無端正以形陋貌疎故大論此一趣徧於五道楞嚴具有胎卵濕化四種不同今此即上品修羅天趣所攝。
【疏】歡喜則出離有門信受乃憶持修習。
【記】聞所未聞故歡喜宜得踐行故信受。
【疏】得法閧懷仰恩荷德傾誠展敬志願流通。
【記】得下四句總釋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終)
No. 420-B
此記足庵宗師淳熙年間撰至東方佛現通一科示疾停筆因而順寂不及全帙聞者無不嗟惜雖圓修超玄二記行世諸方講解病其文理未明罕有承用由此疏亦湮塞(余)寓疏三山慶遠庵因講次二三子有請為續其後誠故為狂簡有玷於前又豈非青蠅附於驥尾亦其一日千里也。
嘉定丁丑上春中澣石皷(法久)誌
(大宋國慶元府定海縣太丘鄉安期管三山里居住奉佛抲仲瑜妻王氏百二十四娘妙一暨家春等捨官會三十貫命工刊此記文全帙功德保安家眷成就吉祥現生福壽彌高臨終往生安養四恩三有法界冤親俱出輪回同生淨土大歲丁丑嘉定十年四月既望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