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小乘釋經部二十一 方等部疏(0438-0447)
第0447部卍續藏第23册P0782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略疏(二卷), 〖清.續法述〗.txt
卍續藏第 23 冊 No. 0447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略疏
No. 447-A 序
如意輪王陀羅尼經者。菩薩觀自在之所宣演。本師釋迦佛之所讚揚。不啻如求遂願。聚福弭蓄。直以圓圓果海。高超苦苦眾生。是以。義淨三藏。奉旨翻譯。得水大師。依教傳持。三輪設化。四悉檀施。隨眾生之心。應所知之量。誠有功於法門。普利於沙界者也。其奈真言種智。法義幽玄。密語呪心。宗旨秘奧。非研陀羅尼藏者不能解釋。非通般若理趣者不能詮顯。慈雲灌頂講主。深究教乘。廣繙密部。曾疏斯文。久韞玉軸。荊山周子鉉現居士。身行菩薩道。東來弘遠湧法師。精通宗說。屏翰佛乘。見聞是解。隨喜發心。共捐淨資。刊行妙典。振古騰今。光前裕後。欲令如意樹珠施與四智菩提之樂。寶輪王乘御出三界火宅之苦。現在九界變生死而得涅槃。未來四生轉執障而成解脫。予雖衰老。睹此甚歡。遂不避凚手凍毫。謹略述緣起辨端。後後學法善根深者。當當常住法身云爾。
時
康熈五十一年春王正月燈節望旦
翰林院檢討史舘纂修官西河九十翁毛奇齡頓首拜題
No. 447-B 如意呪經疏序
全心而呪。心心流出寶輪王。全呪而心。呪呪還歸大悲體。大悲無體。依眾生以為體。寶輪非王。攝法界以稱王。稱體起悲故觸處說呪而度眾生。聽王轉輪故隨時運心而入法界。隨時運心心心自在。觸處說呪呪呪觀音。能說隨心呪者。良哉觀自在也。菩薩心呪有乎。有而非菩薩心呪也。菩薩心呪無乎。無而非菩薩心呪也。菩薩心呪亦有亦無乎。亦有亦無非菩薩心呪也。菩薩心呪非有非無乎。非有非無非菩薩心呪也。非有故但敬念而除毒。非無故能說法而現身。非亦有亦無故稱名而救八難。非非有非無故禮供而遂一求。則菩薩自在之業。千劫難思。而心呪總持之功。第一希有矣。是以。補處極樂。應迹普陀。聞修於觀世音。成覺於正法明。藍魚於金沙堤畔。衣子於紫竹林中。首楞發其因圓通超餘者。法華顯其果功德不少焉。今則坐青蓮頂。乘如意輪。不動栴檀之場。而來鵰鷲之嶺。闡揚秘藏。明無能明。發揮神猷。道非可道。曲己利人。展方寸於大千界外。順凡同聖。變塵寰於五淨天中。莫不如摩尼之普應。若甘露之均霑。枯槁還滋。衰殘忽茂。無小而不大。無偏而不圓。五性咸歸一法性。三乘共入一佛乘。真詮雖妙。奧旨未彰。欲然法炬於冥途。俯愧凡愚之狹劣。將駕慈航於苦海。仰嗟聖智之淵源。願濟群迷。頓忘膚受。悲臻後劫。不避管窺。由是。三復密言。再思成疏。可謂無說而常說。不聞而恒聞。終朝擾擾者為救為歸。竟夜昏昏者作依作怙。眾響莫二其源。潛幽靈於法界。萬象不違其轍。顯德相於剎塵。然後證知即呪即心全心全佛也矣。
時
康熈歲次乙丑孟夏朔之八日
灌頂沙門續法題於上竺丈室
No. 447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略疏卷上
清上天竺講寺住持沙門 續法 述
稽首牟尼觀自在 如意寶輪王呪心
無量聖賢加護力 讚述玄妙契佛生
△疏此一經文分為二。先略標章門。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教攝。三辨教宗旨。四總解名題。五隨文別釋。
△後詳釋義相五。一教起因緣。
初教起因緣者。中有二門。初總論諸教約赴機緣。謂酬因酬請顯理度生也。克就佛意。則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次別顯此經亦多因緣。一為顯菩薩心呪故。二為利九界眾生故。三為脫六道苦難故。四為除多生罪障故。五為淨身心惑惱故。六為成福慧事業故。七為證諸乘道果故。八為見聖賢淨土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說此教也。
△二藏乘教攝。
二藏乘教攝者。藏有二。一聲聞菩薩藏中。菩薩藏攝。觀自在說故。二經律論呪四藏中。顯說法益。經藏攝。密演真言。呪藏攝。乘有四。寶王經說。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剛乘。此如意輪王呪第一希有最上一乘攝也。教有五。初小乘教。阿含等經呪也。二大乘始教。諸般若經陀羅尼也。亦名分教。諸方等經陀羅尼也。三大乘終教。亦名實教。光明法華等經呪也。四一乘頓教。仁王楞伽等經呪也。五一乘圓教。毗盧神變楞嚴隨求陀羅尼也。今此呪經。如如意樹生如意珠。乃至成佛常生佛前。是一乘圓頓教所也。
△三辨教宗旨。
三辨教宗旨者。統論佛教。因緣為宗。世間法言。種子因水土緣而芽得生。無明因行支緣而識等生。出世法言。本覺因師教緣而始覺生。又始覺因施等緣而佛果成。又大悲因眾生緣而應化興。故知世出世法不離因緣有無。法華云。佛種從緣起。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別顯此經。復有總別。總以一心持呪為宗。滿足願求常生佛前悲救群迷為趣。別分五對。一教義對。崇尚悲心流演密教為宗。了達隨心饒益義旨為趣。二事理對。舉持誦法式功能事相為宗。顯生佛法界緣起理性為趣。三境智對。緣無盡法界境為宗。觀一切權實智為趣。四修證對。修賢聖行位為宗。證妙覺果海為趣。五體用對。歸無性無二體為宗。起悲心廣大用為趣。此之五對。生起前後相由者矣。
△四總解名題二。先解經總題。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
四總解名題者。先經總題開作四門。一略明華梵。觀自在。梵語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秦言入佛道大心眾生。如意。梵語摩尼。心者。梵語質帝。或云質多耶。陀羅尼。肇翻總持。呪是華言。經者。梵語修多羅。亦名素呾纜。二通顯得名。諸經得名。或人法或喻或物或單或複。各各不同。今以人法受稱。是複非單也。三對辨開合。題中十三字共開八對。一教義對。經之一字。能詮教也。觀等十二字。所詮義也。二人法對。就義中。觀下五字人也。如下七字法也。三名體對。就法中。陀羅尼呪名也。如意心體也。四顯密對。亦名體用對。就名中。陀羅尼密體也。呪顯用也。五法喻對。就前體中。如意喻也。心法也。六通別對。就前人中。觀自在別也。菩薩通也。七生佛對。就通中。菩提上求佛道也。薩埵下度眾生也。八境智對。就別中。觀智也。自在境也。四具彰義類。分為五段。一觀自在。梵語婆盧枳底。此翻為觀。梵語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翻為音。梵本有二不同。故譯者隨異。清涼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也。若具三業攝化即觀自在。所謂語業稱名除七災。身業禮拜滿二願。意業存念淨三毒。一一得大自在。賢首云。謂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故以為名。前釋就智。後釋就悲。若分釋之。照窮正性察其本末。稱之為觀。隨類普救得無障礙。稱為自在。奘三藏云。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沒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真可謂無礙自在也。二菩薩。賢首疏云菩提薩埵。此翻覺有情。有三義。一約境。所求所度。求是佛佛即覺道也。度是生生即有情也。二約心。有覺悟之智。餘情慮之識也。三約能所。所求是佛智。佛智即覺果也。能求是自身。自身即有情也。小品云。是為覺一切法無障礙故名為菩薩。三如意心。梵語末尼亦云摩尼。此翻為如意。亦云隨意。音義云。末謂末羅。此云垢也。尼云離也。言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也。又云。摩尼此曰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也。心者。主義要義本義。況人心藏為主為要統極之本。以喻如意為一切珠寶中之精要心也。華嚴云。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又六十二云。味光摩尼。淨福摩尼普光摩尼。殊勝摩尼。妙藏摩尼。閻浮幢摩尼。金剛師子摩尼。日藏摩尼。可樂摩尼。如意摩尼。則如意摩尼。為摩尼寶中之心王矣。取此以喻呪者。顯此呪為諸呪中之心也。神妙總統名如意心。十界求願隨心饒益。故下經云。猶如意樹生如意寶。令所希求應時果遂。四陀羅尼呪。梵語陀羅尼。秦言能持。集諸善法持令不失。譬如好器盛水不漏。亦言能遮。不善惡心遮令不生。欲作罪時遮令不作。肇翻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又翻遮持。要解曰。總持者。即諸佛密語。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能以一字。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摧邪立正。殄惡生善。皆能總而持之也。呪是華言祝願為義。如菩薩四願。前二願拔苦。即遮惡也。後二願與樂。即持善也。例如此土禁呪等法。便以呪名翻陀羅尼。然亦不失遮持義意。新譯名為真言。亦名為明。今則華梵雙標。故云陀羅尼呪。密部有三。一佛部分五。五佛所說也。二菩薩部。三鬼神部。一一部內。論上中下。成就增益名為上法。禳災攝召名為中法。降伏邪魔名為下法。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儀。各有觀法。各有嚴禁。而通以無上菩提心為主。若無師傳則名盜法。若違行儀則招惡報。若犯嚴禁。輙以功效向他人說。則招奇禍。若料揀當經。菩薩部增益法。又此本不如諸譯限日期定滿數。亦無嚴禁觀儀。但一心持誦無間斷為妙。切須依經。幸勿乖教。上四段開釋也。合釋之。秪二段。觀自在菩薩人也。大悲經云。觀自在。已於過去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如意心呪法也。寶輪王陀羅尼是第一希有之法。菩薩為顯。下云現身證驗。心呪為密。下云最極甚深隱密心呪。觀自在真身。常住三摩故。陀羅尼應身。隨所應現故。自在願也悲也。願以悲心拔諸苦故。經云悲願盈懷。如意行也慈也。行持呪心得諸樂故。經云若誦一遍悉皆遂意。觀音。是智能證理。是慧如燈破暗。呪王。是斷能破惑。是福如珠雨寶。菩薩了因種也。陀羅尼緣因種也。觀自在。本實。不動本際。隨自意照實智也。如意心。迹權。迹任方圓。隨他意照權智也。通共十對。如理思之。五經者梵語修妬路。古譯為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佛地論云。貫穿法相攝化眾生。又訓經為常為法。天魔外道不能改壞曰常。聖智凡愚皆可軌則曰法。慈恩云。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萬乘。攝則集斯妙義。貫乃御彼庸生。稱之為契經也。
△次出譯人名。
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次譯人名。唐代名李唐也。三藏者。通經律論三藏也。法師者。佛法所屬人天師範故。義淨諱也。字文明。范陽張氏子。髫齓出家。弱冠具戒。高宗咸亨二年。三十七歲。往西域。求佛經。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至證聖乙未年五月。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於東門外。奉安佛授記寺。勅令翻譯。玄宗開元元年七月入寂。壽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塔于洛京龍門北之高原。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譯者易也。易梵成華也。法師華梵兼善。故奉詔譯此經。傳之後世。咸共流通也。
△五隨文別釋二。先敘意。
五隨文別釋者。先敘意。一經分為三分。是道安法師高判。初序分。序時處不謬主伴可徵也。次正宗分。正明心呪宗崇法式也。後流通分。流布十方。通傳來世也。於正宗中。依清涼國師。科開四章。初從爾時觀自在至隨汝意說。名請求加護以生信。開佛知見理也。二從時觀自在至廣陳供養。名正說心呪以開解。示佛知見教也。三從爾時世尊至不得生疑。名讚示持法以成行。悟佛知見行也。四從爾時世尊至如是救苦。名結勸親驗以證果。入佛知見果也。一經綱領旨趣如是而已。次消文。逐節消釋其句文也。如下所明。
△次消文分三。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伽栗斯山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如是。指此本呪經之法。我聞。謂文殊與阿難親從佛及觀自在前所聞者也。一時者。師資道合說聽同時也。薄伽梵梵語。佛地論明六義。一自在。不繫煩惱故。二熾盛。智火燒煉故。三端嚴。相好莊飾故。四名稱。名德徧知故。五吉祥。一切供讚故。六尊貴。利樂有情故。總眾德至尚之名。即本尊釋迦佛也。在住也。伽栗斯亦云姞利呬。又云姞栗陀羅矩。此云狼迹。峰形如狼之迹。亦翻仙人。諸仙依止故。亦云負重。山名摩竭陀國所屬之境。與共也。超出權漸名大。統攝二乘人天曰無量眾。俱。同時一處也。此是結集經者序起之文令證信耳。
△二正宗分開四。一請求加護以生信二。先菩薩請加三。初啟請威儀。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右繞三匝以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
以下文分四分為一經所宗之正義也。教被乘時故。云爾時觀自在。出啟教人名。摩訶薩者。本是正法明佛。迹現等覺位人。上同下合。非權漸比。故為菩薩中大菩薩也。適化所及故來求證。普為眾生。以至尊之頂。禮至卑之足。大悲也。勤求於佛心無懈歇。一度固未展其誠。過三又覺其煩亂。大願也。方便不離實際故右膝著地。二智㳷合無二故。义手合掌。大智也。上明身儀。尊重為恭。渴仰為敬。意業也。由心恭敬。運於身口。成威儀故。上示曰告。下啟曰白。直陳名言。委悉名語。口業敬也。三業若不誠敬。何能成三輪因。圓三身德。化三有。滅三道耶。
△二出呪名相。
世尊我今有大陀羅尼明呪大壇場法名青蓮華頂栴檀摩尼心金剛祕密常加護持所謂無障礙觀自在蓮華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心呪第一希有能於一切所求之事隨心饒益皆得成就。
初出壇名相呪。後立壇。壇必依呪。故先舉呪。獨絕無倫名之為大。曰明呪者。諸大神呪。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而成。永斷無明。能成佛道。故經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此是三陀羅尼之根本也。寶積經陀羅尼品云。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所有宣說諸陀羅尼。無不清淨。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賢首釋云。智鑒無昧名大明呪。大下持呪須壇。壇能護呪故。次明壇。初句舉體。壇有事理。事如像壇鏡壇印壇想壇。理即法界。經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實叉難陀本云。香水作方壇。縱廣四肘。用種種華。燒白檀香。壇中豎四幡。張白幰葢。壇上懸四白幡。供養。局事像也。此本不出表理性也。更無過上曰大。密部中明四種曼荼囉。一大曼荼囉。二法曼荼囉。三羯磨曼荼囉。四三昧耶曼荼囉。今是初一也。梵語曼荼囉。此翻為壇。千手眼儀云。若無壇佛。應結纔發意轉法輪菩薩印。印現壇儀。二手各作金剛拳。進力檀慧相鈎結。以此手印置於身前。空中即盡虗空界。成大曼荼囉。以印安於心上。即自心成大曼荼囉。是則曼荼囉全體即是法界性矣。此則理事俱通者也。法有四。謂息災。增益。敬愛。降伏。今是希求世出世間種種勝利。屬增益法也。餘亦兼通。名如意故。次名句出名。蓮華者。出泥不染。濯漣不夭。上擎雨露。下蔭魚蝦。隨諸風日。所向自如。表大悲持覆而不染著也。青為四色之長。尊勝名頂。栴檀義翻與藥。能除病故。大論云。白檀治熱病。赤檀去風腫。正法念云。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栴檀塗之即愈。華嚴云。栴檀塗身。火不能燒。表大智能除三毒病也。摩尼此云如意。一雨寶如意。二現色如意。三離垢如意。不為諸垢穢故。四無害如意。大論云。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害。表大願隨心應量起諸妙行也。精要名心。心上香光莊嚴揀非粗疎者矣。又青蓮為頂。栴檀摩尼為心。猶見為諸壇中之尊勝精要者也。約理。蓮即有為法界。檀即無為法界。摩尼即無障礙法界。後金剛二句明用。金剛密迹。擎山持杵。遍虗空界。晝夜隨侍。楞嚴金剛藏王。如是修心求正定人。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惡魔欲來擾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次出呪名相。先標名。無句人也。無障礙者。一上同諸佛慈力。起三十二應。得無障礙。二下合眾生悲仰。施十四無畏。得無障礙。三中成自己圓通。獲四不思議。得無障礙觀自在者。一亡盡根塵觀中。聞慧自在。故起悲心。拔一切苦。二起照覺空觀中。思慧自在。故起深心。行諸化道。三極圓寂滅觀中。修慧自在。故起直心。證究竟覺。蓮句法也。寶輪王者。梵語爍迦羅。此云金剛輪。亦云金輪寶。又名勝自在。貴重為寶。摧碎為輪。自在為王。表摧碎生死煩惱最勝自在故。心呪者。諸佛菩薩心中流出之呪。又為諸呪中之心也。約理。華即不空藏心。意即空不空藏心。輪即空藏心。圓覺體中恒沙德用。從本已來持之不失。名陀羅尼。諸大明呪。皆從中出。名為心呪。第下次顯用。無上名第一。超因位故。無等名希有。齊果德故。一切求事。總攝世出世間善因樂果也。隨心益者。願有小大。誓有久近。意有緩急。志有勤怠。皆隨其心量。成利益安樂也。
△三求佛加護四。一願聽說施。
世尊大慈聽我說者我當承佛威力施與一切眾生。
慈聽有二意。一上承佛力則契理。二下施眾生則契機。楞伽明諸菩薩現通說法。皆由諸佛二種持力。一令入三昧。二身現其前。若離佛加則不能說。
△二顯呪大力。
世尊此陀羅尼有大神力大方便力我今親對佛前次第宣說。
陀羅尼此云能遮。惡不善心遮令不生。故能有大神力。除諸罪障。離一切苦也。行者持呪一心不亂。即成禪定神通力自發矣。陀羅尼此云能持。種種善法持令不失故。能有方便力。成諸願事。與一切樂也。行者持呪攝心不散。即成觀智方便力自發矣。呪非一種。須次第說。
△三懇佛護持。
惟願世尊垂哀加護於我及一切持明呪者。
經云。世尊清淨願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頂故。願哀祐於我并持呪者。加有二種。一顯加。二冥加。菩薩則顯行者通二。又加益有四。一遠離魔惱。二不墮凡小。三所得倍增。四速入佛地。
△四結加倍益。
雨妙珍寶猶如意樹生如意寶珠於諸眾生令其所有希求應時果遂。
先能生益無盡。初句法。世間七珍八寶。出世間功德法財。佛知見寶無不稱心雨也。次二句喻。華嚴云。諸如意樹。處處行列。種種香樹。恒出香雲。種種鬘樹。恒出鬘雲。種種華樹。常雨妙華。種種寶樹。出諸珍寶。今則釋迦佛有轉苦成樂之力。神呪法有融理變事之能。菩薩僧有和因合果之功。三寶功德利樂行人。如惡叉聚同時具足。故取如意寶樹。以喻法寶隆雨穰穰也。於下次所求果皆遂。眾生九界也。增福消災人敬魔伏等求。莫不滿足。楞嚴觀音云。我得佛心。證於究竟。是故能令求妻子得妻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次如來印許二。初總申讚印。
爾時世尊讚觀自在菩薩言如是如是。
兩讚如是者。初讚心呪。理該真俗。教攝偏圓。具二力。遂九界。如所說言。皆是真實也。二讚悲願。興悲運智。下合上同。隨緣赴感。無時不在。一如所說。是實不虗也。
△二別出所以二。初讚利生悲願。
汝能悲愍諸有情類我加護汝即對我前令汝願求一切滿足。
悲愍有三。一生緣悲。二法緣悲。三無緣悲。今後一也。有情。三乘七趣八難三途類也。菩薩悲心示教利喜為因。眾生善根欣厭感扣為緣。因緣具足。成辦佛法。加護汝者。佛以身語顯加也。以法樂濟施一切。心與佛同。不護而何。此則菩薩慈悲善根成熟為因。諸佛不違本誓願護為緣。論云。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佛以之為緣。能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令願滿足者。菩薩為眾生緣有二。一差別緣。從初發心至得佛時。於中。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知友給使冤家。或起四攝。無量行緣。此又有二。一近緣。速得度故。二遠緣。久遠度故。近遠緣內。又復有二。一增長行緣。二受道果緣。二平等緣。一切菩薩。皆願度生。自然熏習。常恒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是等緣願皆令滿足。若不護念。與眾生無緣。難可度脫。加之為力。大矣哉。
△二印說呪隨意。
汝欲宣說無障礙觀自在蓮華如意寶輪王陀羅尼者最極甚深隱密心呪隨汝意說。
人入有為法界。度生自在。法出不空藏心。如華開敷。稱名甚深。人住無為法界。以觀觀者。法居空藏心。如寶輪王。稱名隱密。人徧無障礙法界。圓融無礙。法該空不空藏心。如如意珠。稱名最極。如此圓妙呪心。若不宣演。眾生利樂何從。故云隨汝意說。
△次正說心呪以開解二。先正說三呪三。一大悲呪。
時觀自在菩薩既蒙佛許悲願盈懷即于佛前以大悲心而說呪曰。
南無佛䭾耶(一)南無達摩耶(二)南無僧伽耶(三)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四)具大悲心者(五)怛姪他(六)唵(七)斫羯羅伐底(八)震多末尼莫訶(九)鉢蹬謎(十)嚕嚕嚕嚕(十一)底瑟侘(十二)篅攞(十三)痾羯利沙也(十四)吽癹莎訶(十五)
先標說意。蒙佛許者。初云我加護汝。次云隨汝意說。是蒙印可言也。悲指利濟眾生。願指弘揚呪法。以大悲心而說呪者。三藏心中。當不空如來藏心也。施諸有情離苦滅罪。名曰大悲心。依心密說其語。呪祝眾生消災免難。名曰大悲呪。梁論釋云。真如於一切法中最勝。由緣真如。起無分別智。此智於諸智中最勝。由此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於一切定中最勝。因此大悲。如來欲安立正法。救濟眾生。說大乘十二部經。此法是大悲所流。於一切法中最勝。今呪從大悲心中流出。於餘呪法勝也。明矣。次出呪語翻譯有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諸經呪語也。二翻音不翻字。卍以此方萬字翻之。字體還是梵書。三音字俱翻。諸經文也。四音字俱不翻。西來梵夾也。今是初一例。又奘法師明五不翻。一祕密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不翻。如閻浮樹此方則無。四順古不翻。如阿耨菩提。摩騰已來。便存梵音。五生善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不翻令人生敬。今亦初不翻也。然諸呪中具四悉檀。一呪是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是世界義。二呪是軍中密號。相應無所呵問。不相應即執治。是為人義。三呪是智人偈頌。如賤人奔他國。詐稱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瞋。人從其國來。以偈頌法止瞋。對治也。四呪是諸佛密語。唯聖乃知。如王索先陀婆。一名四實。(鹽水器馬四物同名)群下莫曉。第一義也。今屬後悉。兼通二三。若準賢首般若疏云。呪有二義。一不可釋。以是諸佛祕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不須釋也。二亦可釋解。即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今若強釋者。南無下皈依三寶菩薩。南無此云皈命。佛䭾此云覺者。佛寶有神通力。達摩此云妙法。法寶具威德力。僧伽此云和合眾。賢聖僧寶有禪定力。觀自在。說呪之主。有大願力。大悲心。出呪之本。成唯心力。宗鏡。問。祖先歿久。後嗣資悼。違三界之唯心。乖萬法之唯識。答。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道一法師對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賢十聖僧力。並不能測。二十唯識頌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此約相宗分教說。清涼云。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眾生全在佛中。則果門攝法無遺。佛性論云。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又眾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故。諸佛全在眾生心中。則因門攝法無遺。華嚴出現品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以諸佛不離此心成正覺故。由此二義。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心現。生佛相即故。生佛相俱泯。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此圓融心識理益實無盡矣。交光楞嚴疏云。眾生心也。體常不動。用可牽移。身死非去。未死之先。本不偏局於此也。身生非來。未生之先。本亦常徧於此也。但因不了。成往來相。業遷使然。性本不動。故知迷則任牽。悟則同體。菩薩證窮。故能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猶如一月在天影臨萬水。此約性宗實教說也。則大悲心力。為諸力之本。離此心外。諸佛菩薩。無有色聲功德矣。怛姪他此翻所謂。或云即說呪曰。唵字下正是呪語。唵。引導義出生義。吽。降伏義發光明義。莎訶。成就義。令前所作速疾圓成也。此四字種通於諸呪。餘句皆局。斫羯羅此云金剛。伐底翻輪。轉輾義。以此金剛心呪願眾生斷諸煩惱。令其息災證理也。震多此云赤。末尼此云如意。莫訶翻大。圓明義。以此珠寶心呪願眾生疾成佛道。令其增福得果也。鉢蹬謎此云蓮華。嚕嚕嚕嚕。尼嚕翻青。陀嚕翻黃。迦嚕翻玄。阿嚕翻赤。底瑟侘此云光色。覺照義。以此蓮華心呪願眾生普度有情。令其伏魔成行也。篅攞翻栴檀香。痾羯利此云沈香。沙也翻赤色。熏發義。以此沉檀心呪願眾生修學法門。令其人敬訓教也。如是四法呪願。如蜾蠃之呪祝螟蛉。無有不成。如是三十三字種。如此方元亨利貞。具無量德。故眾生觀念一一皆得如意也。呪有五部。一佛部。毗盧佛為主。二金剛部。阿閦佛為主。三寶部。寶生佛為主。四蓮華部。彌陀佛為主。五羯磨部。成就佛為主。今屬第四部也。又呪有五說不同。一諸佛所說呪。二諸菩薩所說呪。三諸金剛王所說呪。四諸天所說呪。五諸鬼神所說呪。今是第二菩薩說也。餘如密部。
△二大心呪。
次說大心呪。
唵(一)鉢踏摩(二)震多末尼(三)篅攞(四)吽(五)
初標呪名。三藏心中。空如來藏心也。無量法門。一一無相。故名為空。求於諸佛與樂增福。故名為大。佛智廣大如虗空。今欲心同於諸佛。故名大心。依心說語。呪願諸佛降吉賜祥。名大心呪。佛性論云。一切眾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持。
次陳呪語。唵開導義。吽擁護義。亦通諸呪。餘局本部。鉢踏摩此云紅蓮華。開暢義。因此心呪。祝願諸佛開緣因佛性種。與化身福樂。住於解脫德中。辦度轉識。斷業道。學文字般若。成方便菩提諸事業也。震多末尼翻赤如意。淨滿義。因此心呪。祝願諸佛顯正因佛性種。與法身福樂。住於法身德中。辦度真識。斷苦道。學實相般若。成真性菩提諸事業也。篅攞翻栴檀。離垢義。因此心呪。祝願諸佛啟了因佛性種。與報身福樂。住於般若德中。辦度業識斷惑道。學觀照般若。成實智菩提諸事業也。如是三法呪願。諸佛與佛覺心同一慈力多且勝焉。名大心呪。不亦宜乎。
△三隨心呪。
次說隨心呪。
唵(一)䟦剌陀(二)鉢亶謎(三)吽(四)
初呪名。此即空不空如來藏心也。在自。隨悲智心。在他。上隨佛心。下隨生心。故名隨心。依此無障礙心呪。演說祕密真言。願自己起大慈悲。現千手眼。入不思議。成妙功德。呪願諸佛。下隨生心。救護自在。呪願眾生。上隨佛心。得真圓通。名隨心呪。華嚴云以發心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即生隨佛義也。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即佛隨生義也。彌勒讚善財言。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化眾生。以智深入法界圓滿一切大願。即自隨他佛生義也。次呪語。唵生起義。吽湧現義滿足義。䟦剌陀此云隨意。亦云稱心。鉢亶謎翻蓮華心。佛妙覺心。如蓮華開。生本覺心。如蓮華合。菩薩始覺心。如蓮華半開半合。施食經云。菩薩思惟有情身各具覺悟之蓮華。故能下合悲仰。隨眾生心也。思彼覺華照法界。如來海會共廣大。故能上同慈力。隨諸佛心也。以此密言。而加持之。全身總是大悲王。尋聲救苦脫體。俱成觀自在善得圓通。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隨心應量。獲無障礙也。
觀自在菩薩如意陀羅尼呪經略疏卷上
音釋
篅
(市悅切音熱)。
侘
(丑佳切音吒)。
亶
(多早切音怛)。
卍續藏第 23 冊 No. 0447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略疏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略疏卷下
清上天竺講寺住持沙門 續法 述
△別陳四瑞四。初大地六震瑞。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是大輪陀羅尼呪王已即時大地六種震動。
大輪具二義。一轉開聖境。二輾去凡塵。為諸呪之所歸往。名為呪王。地震。表消災入理相。搖揚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忽然騰舉名踊。隱隱出聲名震。振聲覺悟名吼。砰磕發響名擊。前三約形。後三約聲。今於聲形各標一也。於六種中。又各有三。直動名動一也。四天下動名徧動二也。三千界動名等徧動三也。餘五亦如是。合成十八種。約法。表信住行向地等六位破無明也。
△二天宮驚動瑞。
諸有天宮龍宮及藥叉宮徤達婆阿蘇羅緊奈羅等宮殿亦皆旋轉迷惑所依一切惡魔為障礙者見自宮殿皆悉?起無不驚怖惡心眾生惡龍惡鬼藥义羅剎皆悉顛墜。
此表伏魔成行相也。諸有。總舉所依處也。略則三有。謂欲色空。廣則二十五有。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梵語提婆。此云天。樂勝身勝故。即欲色等天也。梵語那伽。此云龍。有四。一天龍。守天宮殿。二飛龍。興雲致雨。三地龍。決江開凟。四藏龍。守輪王福人庫藏。藥叉此云勇地行。健達婆。此云香陰。不飡酒肉。唯香資陰故。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乃天主俗樂之神也。具緣幢倒擲之技。阿蘇羅此云非天。有天福無天德故。亦云無端正。男醜女美故。又云無酒。採華醞海。其味不變。瞋妬誓斷故。亦有天(化生)人(胎生)畜(濕生)四趣不同。如楞嚴明。緊奈羅。此云疑神。似人而頭有一角故。是天王法樂之神也。具絃管歌詠之技。居十寶山。身有異香。即上奏樂。等者指迦樓羅摩睺羅伽二部。迦樓羅。此云金翅。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金色光耀。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常來居在瞻蔔華樹之上。摩睺羅伽。此云大腹行。什曰。地龍。肇曰。蟒神。宮殿所居舍宅也。旋轉迷惑者。如意明呪現。前虗空尚殞。況國土宮殿耶。經云。微塵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鎖殞。云何國土而不振裂。梵語魔羅。秦言能奪命。奪慧命故。又云殺者。殺法身故。或言惡者。多諸貪瞋嫉妬故。又翻為障。能為行人作障礙故。?起驚者。寶輪王呪到處。波旬宮殿自燬。楞嚴云。汝輩修禪菩薩羅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魔王鬼神。見其宮殿無故崩裂。無不驚慴。惡心眾生。指九十五種外道及諸闡提斷善根人。羅剎云速疾。又云可畏。噉人精氣鬼也。悉顛墜者。蓮華心呪演時。魍魎妖精戀此塵勞者。於妙覺中自然摧滅矣。經云。奢摩他中覺明分析。大力鬼神褫魄逃逝。依正合共十二者。表十二處中調伏十二類生顛倒妄想也。
△三三途離苦瑞。
於地獄中受苦眾生皆悉離苦得生天上。
此表愛敬教法相也。地下之獄名為地獄。婆沙論。其獄輕名有間。重名無間。上品惡逆所招感者。大輪呪王宣揚。三途業報盡滅。如阿鼻獄蒙遮那如來之光。上升兜率。十千魚聞流水長者之呪。脫生忉利。故云離苦生天。約法。表依三種般若轉眾生三種惡業。而成如來三種善業也。
△四會前雨供瑞。
于時會中於世尊前天雨寶華寶莊嚴具於虗空中奏天妓樂出種種聲廣陳供養。
此表增福得果相也。寶華。即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曼殊沙(此云柔輭。又云赤華)等。呪乃定身結成故感華供。寶具。指衣服傘葢幢旛鬘網等。呪乃戒身結成故感具供。種種聲者。謂諦緣度十力四無畏等。呪乃慧身結成故感樂供。說者持者。增法化報三身之福樂。得真性方便實智三種菩提之果。藉此為先兆矣。廣陳供者。一財供。亦名事供。又二。一內供。三果食等。二法供。亦名理供。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約法。表破二種執障而證諸佛二轉依也。
△三讚示持法以成行三。初讚印令會眾起行滿願。
爾時世尊以美妙音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觀自在汝所宣說是大呪王實難逢遇能令眾生求願滿足獲大果報。
眾音悉具曰美。如善口天女。不出眾外曰妙。如梵王語音。又順如曰美。隨機曰妙。上善哉讚所說呪如一切意也。下善哉讚所利生滿一切果願也。苟能行持功不唐捐。
△二廣示令一切依教奉行二。初示誦呪法式二。一總標。
若誦此呪所有法式我今當說。
呪雖如優曇華如牟尼珠如天甘露如珍寶藏。若不如法。亦不成益。故假佛說以顯無謬。
△二別釋二。先直教一心持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心希求此生現報者。應當一心受持此呪。
善男女指一切淨信人。八部六道中見聞隨喜皆攝。苾芻梵語。西土草名。具含五德。故取為喻。一體性柔輭。僧能折伏身語不致麤獷。二引蔓旁布。喻僧能傳法度人連延不絕。三馨香遠聞。喻僧戒德芬芳為眾所聞。四能療疼痛。喻僧能斷煩惱毒害不起。五不背日光。喻僧常向佛日智慧光明。此舉出家比丘。尼指出家比丘尼。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在家五戒男也。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在家五戒女也。發心希求。願也。此生現報。總該世出間善妙因果。揀非酬過去恩圖當來報也。意識想念曰受。身口誦習曰持。一心有二。一事一心。謂專心注意毫無間斷。二理一心。謂覺此念心能所取絕利智理。受愚鈍事持。中根通於二種。
△次轉明持誦法式。
欲受持時不問日月星辰吉凶并別修齋戒亦不假洗浴及以淨衣但止攝心口誦不懈百千種事所願。
此呪王即是黃道日紫薇星至時。化凶為吉。遇難成祥。故不須問日星凶吉。此呪心即是菩薩心地戒。到處自成齋戒。故不藉修月齋日戒。此密呪即法性水浣滌身田。故不假浴悉同清淨。此明呪即解脫服足遮慚愧。故不待洗自然鮮潔。但止者因也。外儀固可出入內德不可踰閑。故須三業。一切惡毒鬼神惡龍惡獸損害人民磣心毒人謗三寶毀真言行不忠孝作障礙事。世出世因果法中。速滿福德智慧。頓圓諦緣度行。超三祇。登十地。五乘勝位二轉依果。以上種種。不盡願求。莫不遂意。故云百千事皆成也。唯恐口誦而不攝心暫勤而不久敬。勿獲靈應。或未可知。
△二詳持呪功能二。先顯尊勝。
更無明呪能得與此如意呪王勢力齊者。
如意呪王。是諸佛之母。菩薩之父。天地之根。神靈之本。如輪王印。如梵天勅。如帝釋幢。如國君詔。如金剛劍。如白牛車。如海藏象藏香。如華藏淨藏丸。勢力最勝無可比並。然六道眾生。窮無福慧。離大勢佛及斷苦法。是故菩薩起大悲心。說此微妙最第一呪。得能受持。其人勢力。亦無齊者。
△次明神力三。初令世間心願如意二。先明所願二。初總。
是故先當除諸罪障次能成就一切事業。
惡逆曰罪。妨害曰障。罪報如霜雪。明呪如日湯。災障如灰沙。輪呪如猛風。故云除也。未就曰事。已成曰業。喜事如焦炷。神呪如香油。吉業如舟航。密呪如順水。故云成也。
△二別二。先滅過去罪報。
亦能銷除受無間獄五逆重罪亦能殄滅一切病苦皆得除差。
梵語阿鼻。比云無間。成論。明趣果受苦時命及形五皆無間。地獄中極重者果也。五逆。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羯磨轉法輪僧。上品罪惡因也。呪作地獄赦書。故云銷除。種種病橫牽纏亦由宿殃陳債。呪為良醫妙藥。故云差滅。問。獄逆罪也。病苦障也。此等雖除祥事業何無成就。答。地獄纔銷。人天事就。病苦方除。福樂業成。文乃影顯。故不言耳。下倣此。
△次滅現在罪報二。初除罪業。
一切重業悉能破壞。
上品惡逆是地獄因。中品惡逆是餓鬼因。下品惡逆是畜生因。重罪尚破。況輕小耶。業如枯草。呪如烈火。遇之灰燼無餘。
△二轉果報九。初瘧癊。
諸有熱病或晝或夜或一日瘧乃至四日瘧風黃痰癊焦嬰纏如是病等誦呪便差。
呪能差愈熱瘧風黃痰癊三焦七種病者長生符故。經云。欲得不死地。當佩長生之符。長生符者三乘法是。
△二蠱毒。
若有他人?魅蠱毒悉皆消滅無復遺餘。
?禱呪詛也。梵語彌栗頭韋陀羅。此云妙善主。?禱者。楞嚴云。遇幽為形名為魘鬼。精魅迷惑也。經云。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蠱腹中蟲也。毒金銀草木毒也。謂於根身衣食之中下諸蠱毒。梵語彌栗頭虔伽他。此云善品主。蠱毒者。經云。遇蟲。成形名蠱毒鬼。呪能滅者。甘露漿故。經云。譬如有人飲甘露漿。一切人物不能為害。若常持者。其身畢竟不變不壞。
△三癰痛。
假使一切癰癭惡瘡疥癩疽癬周遍其身并及眼耳鼻舌唇口牙齒咽喉頂腦胸脇心腹腰背脚手頭面等痛支節煩疼半身不隨腹脹塊滿飲食不銷從頭至足但是疾苦無不痊除。
六腑不和生癰。五藏不調生疽。癭瘤也。一十一種恙。二十三種疼。無不痊者。呪是不死之藥延齡丹故。經云。譬如有人持善見藥能持一切所有諸病。又如有人服延齡丹。長得充健不老不瘦。
△四鬼神。
若有藥义羅剎毗那夜迦惡魔鬼神諸行惡者皆不得便。
毗那此云猪頭。夜迦此云象鼻。二鬼神名。不得便者。呪是天帝杵故。華嚴云。如釋天王執金剛杵。摧伏一切修羅鬼神。楞嚴云。持此呪心。頻那夜迦諸惡鬼王。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五災難。
亦無刀杖兵箭水火惡毒惡風雨雹怨賊劫盜能及其身。
水火風為三災。餘即八難。無能及者。此呪如摩尼冠。如無畏丸。經云。帝釋著摩尼冠。暎蔽諸餘天眾。龍王戴摩尼冠。遠離一切怨敵怖畏。人得無畏丸藥。離五恐怖。所謂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中。烟不能熏。
△六賊橫。
亦無王賊無有橫死來相侵害。
王賊九橫中二。大小諸橫無侵害者。呪是翳形法解脫方故。經云。譬如有人得翳形法。人與非人悉不能見又人得安繕那。以塗其目。雖行人間。人所不見。又人得解脫藥方。終無橫難。又得阿藍婆汁。以用塗身。身之與心咸有堪能。
△七蟲獸。
諸惡夢想蚖蛇蝮蠍守宮百足及以蜘蛛諸惡毒獸虎狼師子悉不能害。
蚖蛇黑蛇也。毒盛不觸而吸。蝮蚖蛇。蠍蠍虎。此二若觸則螫。守宮蜓也。百足蜈蚣也。呪令不能害者。龍寶珠故。大應伽故。經云。有人得龍寶珠。一切龍蛇不能為害。人持大應伽藥。蛇蟲聞氣即皆遠去。
△八軍陣。
兵戈戰陣皆得勝利。
呪如天力士將軍寶故。於戰陣中得勝利也。
△九官訟。
若有諍訟亦得和解。
呪如帝王旨長樂印故。能私諍和官訟解也。
△次明能持。
若誦一遍如上諸願悉皆遂意。
如上者。初一消滅現在一切輕重罪障。次九成就現在一切轉苦成樂事業。合為十種。呪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貧乏。呪如功德瓶。滿足諸眾生心。呪如如意樹。能雨眾莊嚴具。呪如伏藏。出財無匱。呪如明鏡。普現形像。故一遍皆遂。況二七至七七耶。
△二令出世心願如意二。先明能持。
若日日誦一百八遍。
日日顯精進不退非一暴十寒者。此華嚴云。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故當日念相繼。切莫間斷。百八表破百八見惱成百八法門也。
△次明所願七。一遂諸求。
即見觀自在菩薩告言善男子汝等勿怖欲求何願一切施汝。
一切施者。聲聞四果。菩薩五位。三明六通二空十力菩提涅槃。一切願求盡皆施與。
△二現佛身。
阿彌陀佛自現其身。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呪即如來覺心。誦之成佛覺胤。上屬因。此屬果。合為因果該徹門也。
△二見樂土。
亦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如經廣說。
無有眾苦故名極樂。觀音彌陀所住處也。種種嚴者。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水流光明鳧雁鴛鴦。皆說沙法。經指彌陀觀經而言。呪即法性樂境持之自成受用。對前後之正。此稱為依。合名依正互容門也。
△四瞻菩薩。
并見極樂世界諸菩薩眾。
無量壽經云。彼國補處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又餘菩薩聲聞其數難量。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他方十四佛國中大菩薩往生者。甚多無數。今能見者。以此陀羅尼中菩薩萬行盡總持故。
△五覲諸佛。
亦見十方一切諸佛。
以此呪心出生諸佛。十方諸佛因此呪心。正覺降魔轉法授記。故於百八遍內。念念能見一切佛也。望上是伴。此是主。合名主伴圓明門。
△六觀聖居。
亦見觀自在菩薩所居之處補怛羅山。
所居處者。菩薩應化所居處也。補怛羅此云海島。又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故。西域記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宮。是觀自在菩薩游舍。華嚴云。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長行文云。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暎。樹林蓊鬱。香草柔輭。右旋匝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今亦見者。呪即菩薩功德山故大悲海故。
△七得淨身。
即得自身清淨。
自身淨者。即法華中六根清淨也。位當十信。因六根都攝淨念相繼。成此果耳。呪從真如心出法性身流。誦之無不身淨。對上菩薩處為他。此為自。合名自他攝入門也。
△三令世出世間心願如意。
常為諸王公卿宰輔恭敬供養眾人愛敬所生之處不入母胎蓮華化生眾相具足在所生處常得宿命始從今日乃至成佛不墮惡道常生佛前。
一現生王臣禮供。士夫敬愛。世間心願如意也。二他生化相具足。得宿命通。出世心願如意也。三從今至正覺時。常生十方佛前。總顯世出世願盡如意也。呪如摩尼聚寶藏瓶故。能隨願隨心若此。
△三結誡令行者誠信勿疑。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栴檀心輪陀羅尼如我所說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有至誠心所憶念能受持者必得成就惟須深信不得生疑(更有藥法在本藏中此隱不出)。
栴檀心輪省文也。具名栴檀摩尼心寶輪王。至誠內不欺心外不欺人。真實無妄之謂。心念意誠也。身受身誠也。舌持口誠也。三業虔恭。百求必遂。信者善之首功之魁。華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必到如來地。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唯識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忍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今此信亦有三。一信呪有大神力求必如意。二信佛所語不虛依之稱心。三信觀自在菩薩具大悲願常加護持。又起信中三寶前加。一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今此信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呪從心生。果從心得。離我真如心外。別無一法施設。梵網所謂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當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即信真如根本法也。四信一起所願皆得。此為受持之要務。故勸云。惟須疑者惡之本罪之根。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然有三相。一疑自非器。二疑師悞我。三疑法非理。約當教明。一疑呪無靈驗。二疑佛菩薩未必加護。三疑自己罪障深重非是法器。三疑在懷。進求不猛。世間因果尚難。況出世耶。故誡云。不得生此之勸誡為菩薩最後垂範。(文下註云更有藥法者。指實叉難陀與寶思惟二譯本中皆詳課誦法及和愛樂〔樂〕法也。須者檢之)。
△四結勸親驗以證果二。先囑令證驗二。初讚顯靈驗。
爾時世尊讚觀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大慈無量乃能說此微妙如意心輪陀羅尼法于贍部洲有諸眾生發心口誦即得親驗。
初讚善哉。持則成。不持則不成。如栴檀近則香遠則不香。其語不誑也。次讚善哉。信則就。不信則不就。如水清珠投水則淨不投則不淨。其言是真也。與無量樂名曰大慈。靈感叵測曰微。神應難思曰妙。贍部此云勝金。樹名。林中有河。樹果汁落河底。染沙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唯南洲有此樹。故取為名。親驗親得誦呪之靈驗也。問。菩薩雖無剎不現。而與娑婆更有緣。此中何獨指贍部耶。答一者百億四大部洲中舉一以該餘也。二者三千洲中唯南洲為勝。一如來降生。二諸天願來。三有般若典。四能斷婬欲。五識善惡念。六勇猛精進。前三緣勝。後三因勝。三洲不及。故獨舉贍部眾生以勸發也。
△二勅教現證。
汝依我教於諸有情數數勤加策勵示誨令得證驗為現其身莫違我勅我當隨喜。
數數者。不分年日。不論利鈍。不揀教之小大。不別理之分圓也。勤加者。增進之謂。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者令長。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誡策以行。警勵以果。開示以理。勸誨以教。為其現身語而加持之。令得證理果驗教行也。天子制書曰勅。法王教詔同於君命。故云莫違我勅。隨者順也。喜者慶也。隨順事理無二。慶喜自他無別。順事有權功。順理有實德。慶自有智慧。慶他有慈悲。權實礙。智悲平等。故云隨喜。約當經釋依教勤加策誨所以隨順也。奉勅現身令證所以慶喜也。佛尚隨喜。況餘乘乎。
△二受命不違二。初出本誓。
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於無量劫來以慈悲心於受苦眾生常作擁護唯願證知。
苦有二苦三苦八苦十苦等。圍抱曰擁。約身言。包含曰護。約心口言。劫來慈悲為內本因。眾生作護為外機緣。佛之三智五眼早已知見。未承佛勅如此。況奉教以後耶。故云願證。法華釋尊讚曰。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楞嚴文殊讚曰。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二明今心。
為眾生故說此如意輪陀羅尼若有受持常自作業專心誦者所願成辦我今承佛威力如是救苦。
業有善惡淨染。此指淨善業也。作受持業身也。專心意也。誦念口也。如是救苦者。即現三十二應身。在於火宅內外。救度分段變易諸生死苦。策誨五乘教行理也。文含三力。一陀羅尼呪有威神力也。二持誦成辦稱念淨業力也。三承威救誓願攝取力也。初後他力。如舟遇順風。中是自力如帆楫。護念亦有三。一為眾生說自現身護也。二誦者專心下能感護也。三承威救苦。上承加護也。此明今心擁護所以令成道果。不待言矣。
△三流通分。
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如意輪陀羅尼經已一切大眾皆悉歡喜信受奉行。
自在菩薩能說人清淨也。陀羅尼經所說法清淨也。大眾法喜所得果清淨也。一切眾。指四眾八部。歡喜者。聞其教則喜。信受者思其理則受。奉行者修其行則行。三慧圓發。二利均成。呪之流傳於歷劫。經之弘通於法界。理必然也。此亦是經家結集之辭。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略疏卷下(終)
音釋
砰
(普庚切音烹)。
磕
(邱蓋切音慨)。
慴
(與懾同)。
蝘
(煙上聲蝘蜓守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