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小乘釋經部二十二 般若部疏(0448-0470)
第0466部卍續藏第24册P0635 金剛疏科釋(一卷), 〖元.徐行善科〗.txt
卍續藏第 24 冊 No. 0466 金剛疏科釋
No. 466-A
(可明)謹以為法之心修書上呈
大居士仰惟
大教利生唯般若空慧可以導萬行福羣生祛惑累臻極理四處十有六會咸彰此道至摧萬有蕩一無金剛力最堅最利故世人多持誦之幽明顯應不易悉數翻譯有六經申通有三論隨機見別仍有異同至我
天台大禪師妙悟通經作為此疏以釋秦本五代亂離流之東海諸師別有所述皆依傍諸論彌縫別譯破碎不能貫通此疏復還反有以為偽者樝菴嘗力辯焉人始信受愚頃於南湖觀室伏讀此疏喜不自勝且曰分實是方便二周明不可思議十事前後科判自非
大師疇克若是迴視諸家述作雖共有弘通美意莫能及也有僧善義勇化緣遂尋訪別本與之讐校刊留南湖後 毒皷甞建講比以城居失火燎其板深為嗟惜茲承下諭知留意探討欲入疏從經以便看閱誠殊勝事也將以刊行乃蒙示及因得考其大略而評論焉蓋欲傳遠以廣利四眾是不可卒爾謹別紙繕寫呈上切祈詳覽不宣。
(可明)謹白
No. 466-B
(行善)欲便於檢閱將疏入經皈
西山虗室講師求 印可即蒙考校開示此疏源流又別紙批敷漏失句意俾添入完備(行善)於是不敢泯其所自併刊行此書勸眾信流通焉。
至元甲午年 四明 徐(行善) 謹誌
No. 466
金剛經科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天台智者大師疏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般若幽玄微妙難測假斯譬況以顯深法金即三義一寶中真上不可侵毀二利用自在摧破諸物三表裏清淨影現分明剛是堅義謂身命財身即法身命即慧命財即法財功德助道用譬三種般若實相般若理性常住觀照般若破五住惑文字般若解脫自在如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並非別成祕密藏佛三種身亦復如是實相即法身如大經金剛身品觀照即報身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文字即應身隨機利益普現無邊舊云金剛譬十地後心因圓之位今言初心至後即有六種金剛也。
○體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之正體也。
○宗者約實相之慧行無相之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見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
○用者破執為用一切封著通名為執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
○教相有五一摩訶二金剛三天王問四光讚五仁王廣略雖異同名般若摩訶以廣歷色心乃至種智皆摩訶衍此文略說金剛為喻也次廣解釋言金剛般若者此乃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畢竟甚堅甚銳名曰金剛智名決斷慧曰解知萬像雖繁物我無相有為斯絕寂其機照假名般若西云䟦闍羅亦云斫迦羅此翻金剛云是利鐵亦名破具引大經云佛告迦葉汝今決斷譬若剛刀又云劫火起時一切皆銷利銳者在下名金剛際又云往古諸佛舍利變為金剛如意珠今通取堅利為譬舊云體堅用利體堅眾惑不侵用利能摧萬物今問體唯堅不利用唯利不堅亦應體則不利用則不堅此乃不堅不利何謂堅利百論云眼非知意非見別既非見合云何見今依中論通此問即無滯義今言堅利者不堅不利假言堅利如言苦以不苦為義無常以常為義空以不空為義此一例語任運不畏斯難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豈可定作體用耶體用因緣不一不異體堅用亦堅用利體亦利既其不一假名義辨若說體堅即說用利此是假名義一邊之說離用無體離體無用用即寂寂即用無別有無用之體體主於用也亦無別有無體之用用主於體也不一亦不異有因緣故亦可說一說異為破一說異破異說一假說一異欲(一無欲字)令眾生悟非一非異只名此因緣不一不異離斷常戲論戲論不得入即是堅能破斷常即是利也問何者為般若如是堅利答一往性空為般若不斷不常不一不異性空畢竟空為般若萬相一無皆悉盡淨大論云般若有三種實相觀照文字實相即境理第一義諦觀照即行人智慧智慧鑑此實相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文字能為作詮亦為般若故云無離文字說乎解脫一體三名同祕密藏問有翻無翻答翻為智慧問大論云智慧輕薄般若深重云何相翻釋論七十卷釋須菩提五歎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等無有邊如虗空解不可稱句云稱名智慧此是稱量檀度非智慧不能準量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此釋不可量何意不可量欲明佛所得般若明鑑實相甚深窮邊極底菩薩因中智慧不能稱量佛果地般若此是因中智慧輕薄不能稱量果地般若何得妄引無翻耶大經云慧有三種般若毗婆舍那闍那同一氣類隨名而辨約人般若屬眾生毗婆舍那一切聖人闍那諸佛菩薩就法者毗婆舍那總相般若別相闍那破相毗婆舍那翻正知見此即是總相知見離出慧即是般若屬眾生眾生有慧數故闍那諸佛十地菩薩有決斷義故共為一位耳波羅蜜亦阿羅蜜波羅伽等翻度彼岸亦彼岸到亦度無極此假名無度為度耳佛已度智慧度名一切智菩薩未度亦不名度度時亦不名度不離已度未度故而今言度此乃假名說度一行度二時度三果度六度善修滿足為行度三僧祇滿為時度得大菩提為果度彼岸者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八正為船筏又慳貪為此岸佛果為彼岸布施為河中正勤為船筏又取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智慧為河中精進為船筏一往如此又即生死涅槃俱為此非生死涅槃俱為彼故云遠離彼此岸乃名波羅蜜又前生死涅槃雙非中道為二非生死涅槃中道為不二二不二俱為此非二非不二俱為彼故遠離二邊及以中道名波羅蜜修多羅翻契經經字訓法訓常由聖人心口也。
○次部軸者第一部十萬偈第二部二萬偈並不來此土第三部一萬八千偈即大品亦名放光第四部八千偈即小品亦名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即光讚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即天王問第七部六百偈即文殊問般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剛般若叡師云並是如來隨機之說般若非稱量過諸數量豈是一多四五之可說。
○次簡前後言金剛前後者肇師注云五種般若此說最初文說千二百五十人後說大品大數五千人受化轉多故摩訶在後若金剛在後者仁王經云初摩訶次金剛又護念付囑及得慧眼未聞此經似宜(一作如)在後俱有證據由人用耳對機設教廣略不同從得道夜訖泥洹夕常說般若明理一等若依光讚如來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至四十二二月十五日食後為諸菩薩說般若次譯經者羅什法師秦弘始三年即晉安帝十一年譯又後魏末菩提流支譯論本八十偈彌勒作偈天親長行釋總三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護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顯勝分八顯性分九利益分十斷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講說時別一塗開章耳就此一經開為三段序正流通。
序為緣起說教之前必有由漸分衛放光雨華獻蓋等也由漸既起正教宜陳緣教相感其猶影響故有正說又非止近被一時乃欲遠傳來際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別正說前後二周流通付囑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文五如是者佛說般泥洹時侍者請問佛答云一切經初皆安如是我聞者親承金口而聞事非謬也一時者言則當理理亦如言當理得時令人開悟聖不虗說言必會機故言一時也佛者大師之名佛者覺義異凡夫故自覺異二乘故覺他異菩薩故覺滿在舍衛者法王行運應物而游在舍衛城憍薩羅國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阿䟦提此名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祇樹給園者須達市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廣出他經與大比丘者聖化無祕聽必有儔俱聞如林可明信矣應有四眾略而不載比丘云怖魔乞士破惡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一千目連身子二百五十此名通序所以證信。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今辨別序以發起具上十號故曰世尊食時者食熟之時人家皆有施心易生著衣僧伽梨衣也佛觀良田區塍命出家人著此服也持鉢執四天王所奉應器入舍衛城乞食法身無得何須乞食天人妙供百味日盈自行分衛福物之宜乞食有十利一見相好二去疾三除慢四為女人監護五天龍從六四天王鉢七富貧等八不雜九息謗十常在三昧其實不食此城縱廣千二百由旬九億人家園(一作國)南城北精舍在東自外以適故言入也食時如法食眾生有此勝智機緣將發以表般若著衣是被弘誓鎧慈悲之心持鉢是行鉢鉢能盛飯行能趣理即表解脫城即法性涅槃之城觀五陰舍悉皆空寂不動如城以表法身也次第乞食不越貧從富不捨貴從賤大慈平等故即表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行行因圓故為還至本處本處即一切智處歷色心觀至一切智飯食乞收衣鉢者即是(一作表)果後無復願行無誓故收衣不復進行故併鉢洗足已即是(一作表)定慧無復垢累塵沙無明永去法水清淨故言洗足敷座者即諸法空為座四無畏處此說般若也別序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長老須菩提是對揚主有長人之德夫神(一作鉅)鍾雖朗非扣不鳴聖不孤應影響惟仁須菩提翻空生亦名善吉或云東方青龍陀佛從座起者請業之儀即事請道側身避席袒右肩者隨國法以袒為敬亦示弟子執作為便右膝著地屈曲伏從示無違拒之皃合掌斂容祗肅顯師尊道重故克敬盡恭專一之至白佛言述讚希有者佛從前代八萬四千歲皆輪王位至釋尊身若不出家當二千五百歲作金輪王而能捨位從門乞食是為希有此歎身密護念歎意密付囑歎口密又是述讚大品中意護念即般若實道如母能護念付囑即方便權道如父能教詔付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還躡前述更起今問發菩提心者一切智也總標旨歸翻云無上正徧知覺標心擬向遠期正覺。
應云何住。
入理般若名為住此即實智也。
云何降伏其心。
方便即權智如善財言我已先發菩提心云何修行云何學道。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汝所說讚請之儀當理會機盡善盡美誠如所言。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不審諦即漏言遺理誡令諦聽言理弗虗。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慈誡許說敬肅傾心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降心約願住心約行皆無所有為無相因法身無色為無得果許中先住後降答中先降後住者若約發心前願後行廣發誓願權引於前次入實相以無住法住於妙理若約修行要須先修實慧次用權道故有二觀次第前住後降若就證時權實一心中悟不復前後今就誓願中有四一廣大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顛倒初廣大心者菩薩發願普濟萬物無邊曠遠故橫亘四生竪窮三界四生是能住三界為所住依㲉謂卵含藏曰胎假潤稱濕欻現曰化若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有想是識處無想不用處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欲與涅槃寂滅極樂故名第一也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空順理為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轉受身心苦解即累滅苦盡寂然永樂謂之滅度小乘涅槃灰身滅智為無餘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為無餘生滅觀在名有餘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若有能所即懈息以無休倦故名常心度無量無邊實無度者大品度空品云度眾生如度虗空明眾生無毫末可得只解眾生本來無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眾生可度者佛菩薩等即得殺罪於一身理而為論實無有眾生眾生顛倒妄執謂有今佛菩薩怜愍說法令悟本無所有名此悟為度實無別有眾生異理而度著涅槃中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失顯得若有我人可言有滅但是假名橫計人我執我為非忘我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大品具明十六知見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眾數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中略明四耳。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依無住本行於布施即住般若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義攝六資生攝施無畏攝戒忍法攝後三但舉一檀即攝六也捨心無吝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吝之有施為六度之首塵為生法之機二法皆空于何不盡。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虗心而施福不可量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其福彌廣。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理行既顯如說而行其福甚多齊太虗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聖言無謬理不可越如佛所教安心住實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願行皆無相為因法身無色為無得果菩薩發心有三義一化眾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來身相即菩提果體若識法身菩提可登若計性實乖之遠矣此舉法身明菩提空也。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善吉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見或一身一智或言真應或言法報應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說習報二果不生不生即報身不可說慈誓不生不生即應身不可說如此三身皆不可說那得以身相見如來以因緣故若得道人聞說即悟得見如來若聞不悟雖說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見。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炎非後炎不離初後炎即此意也今只以相為非相非謂遣相別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初非一佛二多積者能信此經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後五百歲者從六百至一千亦云最後五百始有佛法之名能生信者非值一二佛也應以如來滅後是其得道之時如優波掘因緣若尋其本非一兩佛也淨信無所得信也無相者為淨信五百論師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久植故能信耳既得實相淨信如來以種智知以佛眼見見其一念淨信得無量之福如一人以華自供佛一人以華與他供佛所得福德問羅漢不能見問彌勒彌勒云自者畢苦得辟支與他得成佛是菩薩心故如來知見般若為佛母佛常眼觀此經及受持者福與虗空齊非下所測唯佛能知見耳。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是自在之名人為主宰之目眾生取續前為義壽者以接後為能此四同為人執隨用以立四名廣即十六知見取著此見不信般若。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今言法者五陰空為法五陰相為非法即以陰空為藥名法陰有為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又持戒為法破戒為非法次若持若犯並非法非持非犯為法是中道義此信達中道離有無二邊乃信此經耳。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譬欲濟河構筏自運既登彼岸棄筏而去將度生死假乘萬行既到涅槃萬善俱捨道法尚捨而況非法初以善捨惡後則俱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無定即是性空解窮相盡謂之菩提無相故不有假名即不無不有不無何實可得何定可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應既不說真亦復然離真無應真應不同由來真不說應說說即不說不說而說若知如來常不說是謂具足多聞。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諸法空不可說非法即不有非非法即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所以者何理無生滅謂之無為無為之理眾聖同解解會無為結盡道成一解脫義同入法性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淺深差別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前舉虗空此豈可盡今一念信解復一番格量積寶多而功薄四句約而福厚金玉三千止以養身一偈雖約妙極資神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虗心也七寶是事善緣因人天果報不動不出故以動出之慧導之得成菩提一念圓信能導眾善此心為勝實相能出諸法法即非法者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此云修習無漏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不入色塵是逆流至論在觀無逆無入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塵過去無明所感無明不實所感六塵那得是實既其不實那作定有無六十二見計以不定性故名不入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必盡源也理無乖順何入之有違理故入六塵背塵即會於理下眾果類然。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此云住薄亦一往來欲界九品思惑已斷六品餘三品在故言薄人天各一生便成羅漢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已得生法二空故。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此云不還亦云不來欲界結盡上界證無學應云不來略以無兼不字者互文現耳。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此云無著亦曰不生三界生盡所作已辦羅漢稱道前三皆果果實通四而獨稱道者得盡無生二智聲聞道極故以道名。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以己所解驗理非虗心空恒靜諍從何起蘭那者寂靜行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何時不靜得名不虗必稱實也蘭那此云無事若自謂是離欲即是有事何謂無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如來在昔佛所行般若時非但於假名不入色香等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是故得成菩提四依齊此明一念信人降伏其心無我相等。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證一念淨信辨其應住以無所住住於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種莊嚴若自嚴淨即是寂光若論化他即具四土相惑則土穢虗明即國淨嚴土之義亦在虗心如是嚴淨土應行檀等生清淨心不住色香其心無住三番法非法等一念淨心無住之住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此即非果而果須彌翻云安明四寶所成是十山中一一雪山二香山三軻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耳山七尼民陀羅山八斫迦羅山九宿慧山十須彌山因大故果大得法性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須彌須彌以譬法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報果亦滿法身非身故言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者是神名此河長八千由旬廣四千由旬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麫水白如乳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一恒河為本復數諸恒河之沙三重為數捨寶多而福少持經少而福多者經之勝用也故云此福勝前福也。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一切世間總明處貴天人修羅略明三善道供養如塔此云方墳亦云靈廟尊法身故敬塔為重經故貴說經處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何故說處如塔其義實爾但世人敬塔故令說處如塔。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稱理故宜然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尊如法華說最實事即是第一義諦最上之法也。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即人有法以法成人即法有人人法所處理當貴矣非果而果即為有佛若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謂普賢文殊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遵修為奉任弘為持在三成範請問其軌。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名貫題目義已備矣境慧相從通名般若那要宜別歸乎聖心挈綱目舉詮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修習。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夫名不虗設必當其實金剛所擬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滅慧忘何相不盡弘持之旨宜在於此釋中初無所有二亦無所有而意異故明不無所有此簡性空義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說空前有所無空後無所有空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有所無望前無所有望後前三藏中說性義皆破即屬破性說空所攝而此性義前時為緣為有者今日悉無故言有所無而言無所有望後明諸法無所有而復有不無所有義即明如是有故經云不知名無明破性說性空橫論破病一切悉皆洗淨是盡亦盡是淨亦淨竪論入道盡復有不盡義此望道為論即此盡淨為道道有革凡成聖之用不同二頭三手之無所有復有不無所有義即是如是有義若是前無所有一向無所有無所有亦復無所有後明無所有即是不無所有無所有名雖同而意有異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不空所以者何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空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境慧都空復何所說說不說如不如二智皆空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故是無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無明今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為微塵合成世界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即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為非身不是遣除身別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別有無相相無相不一不異。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說經名已復一番校量前寄捨財以明勝此寄捨身以辨多依報易捨正報難捐自易至難示化漸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滅道成。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嗟我晚悟兼悲未聞愍念一切眾生不知此法故悲聞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嗚呼自責故悲不善觀空名得慧眼故爾前雖聞而未聞如此降伏應住也。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實相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實相故以無相為實相如來說此而人能信豈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實相者即是無生生也大品云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若解色無生即是無生觀智起故般若生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過佛道成證聖方信何難生值佛世親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無相之法斯豈不難故末法時信最可稱美。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由無我相能信此經若才有少許我人等相即不信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我相即是非相無片許相可得故其能不顛倒我人等從本以來無一相可得故其體本來無相即為希有此是反釋。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相盡解極即是為佛能離有無畢竟常住前亦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無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說是故非虗一往怛愕名驚心膽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又驚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聞經不驚二思義不怖三修行不畏第一即般若諸度中最第一從後數起亦第一。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安耐名忍加毀為辱既無我人誰加誰忍非忍為忍忍為非忍為般若體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歌利此云惡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為證有苦能忍有忍無苦既無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無我明矣。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菩薩知身無所有捨不足難若有此身捨大難也尸毗代鴿由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無苦今明無苦有樂有慈悲故無恨無恨故即樂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耨三菩提心。
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須精解初勸離相發心菩薩以相盡為極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即是前誡不住色心中離一切相不住聲香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般若無相可緣心何所住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住相即心動故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令不住六塵行施還舉前宗會以成義理無住故應忘心而施不住色無財物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令(一作今)為利益而行施施不望報利益必深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舉佛說為證諸相皆無不見施者我說一切相即非相不應住相生心行施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受者亦無不應化眾生而受度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舉能說人為證真是不偽實是無虗如必當理不誑非妄不異即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寄實以非虗何實之可得耶若疑我說法非者及能說人亦非者今我所證得法只自如此心實作此證不實不虗兩捨無生無滅等例然故所說如所得非虗言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顯住相非曉冥若夜游前舉有得為非後舉無得為是若住色等行施不能得見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見色無惑三事即不住相也慧見為目理境為日萬行顯別為種種色諸法本來空菩薩觀心復知其無所有而行施者即所見明了此中先法後譬直說譬耳。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理用非謬明將來宜加勤修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若能如是信者勝一日三時以恒沙身命布施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施重又多功德彌曠若於此經生心不逆福勝前施施即有限信心無極何況書持讀誦說但言以信況復弘持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答上無所有如是有不可思議事也能知諸法本來無所有而以無所有為有即不可思議此文有十第一經不可思議理圓道極言即盡美提宗積實約言之耳物莫能測不思議也算數不該不可稱量也蕩然無涯無邊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無所有如是有非般若為般若非身相為身相皆不可思議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經在始便為大乘不為三乘廣運無涯謂之大乘超三乘之勝謂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謬說也包含名大無勝最上如來悉知見者人高道曠唯佛見之荷擔菩提千載不墜由於人弘任持運行荷擔義也背荷肩擔非身而身實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兩肩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三乘不堪聞不信受樂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見是外道不能讀誦以失釋得也故為人不可思議。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地是無知法處故貴雖復廢言息義此處常有天龍圍繞如帝王所居之處人皆宗重天人供養此處是塔恭敬作禮而散香華。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轉障為輕也本有重障習學般若先世重罪現在輕受止為人輕賤過去重罪即得消滅罪起由惑福生於解福解既積則宿殃滅矣。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受記也累滅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懸記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明能持經者所得福德勝佛往行然燈佛時始獲無生忍今能無所得心而持經者得福勝我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供養無空過者福德算數不及心限即福少意曠則功德多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具說無所得持經所得福時人聞則狂亂狐疑不信解通人曠德必無涯狂亂不信不足明道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萬行淵深義誰能測以無所得無所有如是有無所有為義以非般若而為般若是故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如華嚴經明初發心便成正覺與微塵法界眾生為眷屬故知果報不可思議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就體中辨於三假初受假次名假後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與名有能成之法也三假是立法云何將三假釋無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壞法今欲明無所有故須將來釋若橫排(一作論)破病則實是一無所有若竪論望道即無所有而不無所有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一有既字)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為而不有初約釋迦因無所有初明得者明發心欲度眾生起弘誓願我當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明菩薩知眾生如有何可滅若實有眾生可度釋論云菩薩得殺眾生罪又大品如化品佛語須菩提諸法本有今無耶此即責須菩提意眾生非本時有今時無何須慰喻始行菩薩本自無生今何可滅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以失明得理可見矣。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無發心者故知無我即是行人空計我有惑故非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昔得記之解以證前說。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得記由於無相無相之中即無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佛述如汝所說者在因時已自無所有故無所得菩提佛與我記若見有法則乖菩提何容得記無法得菩提是故然燈授記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耨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
同如故無所有諸法性空理無乖異謂之為如會如解極故名如來也若有人說如來得菩提者此人俗間語非理言也實無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無人法誰得菩提菩提之中不見是非非實即無是非虗即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在一切數故凡夫違一切法為邪聖人順一切法為正正即覺悟故皆佛法矣。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直舉人身類上諸法緣假故長大無性即非身既非般若為般若者寧不以非身為身耶。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滅度眾生不名菩薩者元無眾生橫見眾生見則乖道非菩薩也何以故下釋菩薩自無何有眾生。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無菩薩亦無眾生一切法都無人我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虗襟進道嚴土濟物濟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無相謂之為慧若言我能莊嚴國土眾生可化見惑違道何名菩薩也如來說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無存於化而土自嚴也明應住義受假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既云一切法皆無所有何名菩薩今實無一切諸法而今言菩薩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無所有何名此為菩薩通達諸法無我等相故名菩薩真菩薩故所以能通達無我也。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通達非偽真菩薩也名假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即上如來悉知悉見是人法雖多不過功德智慧二種嚴心為其體故備空也智慧雖多不過五眼舊云肉眼見障內天眼見障外慧眼見真法眼見俗佛眼通知內外法今言但是一智差別說之故有五耳釋論云法眼知聲聞緣覺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現於後後既將智體心空智寧不空後明功德空前智豈不空以前明智有後明功德無無有雖殊智不乖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見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以舉恒沙等來為欲校量取心明其空耳如來說心皆為非心只以非心為心此與前不異五眼照理無不周備舉色心收境盡矣三世不可得說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明福有實此則有量豈得多耶以無福為福故多也金玉無性故可積滿三千福德無實則可曠施而多心之無性惑滅解生也法假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間之色無實可覩尋其本實即法身也慧為萬善之主施為眾行之首總為丈六金容別則眾相云娑婆隨現則為相豈可一方盡極。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道成(一作感)應出說法化人謬傳毀聖名為謗佛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故傳說法之意向言無說非杜默不語但無存而說即說滿大下無乖法理之過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六十二字秦譯無而魏譯有故天台疏中無科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說以示人而言無法可說未審得道不。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盡虗通謂之菩提菩提無相有何可得寂滅無得道之至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結成菩提義也人無貴賤法無好醜平等菩提義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無我人修一切善即是修義夫形端故影直聲和則響順忘我人而修因必剋無相之菩提所言善法下人既不有善何得實耶善是離惡之名法是軌持之義。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聚寶有盡妙解無窮一偈法寶勝無量珍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菩提無得為果故以忘言而說勿謂如來見眾生可度若見有眾生則為我見何謂如來但說假名我耳故非實我而凡夫者聞說假名不達言旨以為實我如來說非凡夫者凡夫不實故可化而成佛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謂眾生是有可化而成聖法身不無可以妙相而期故發問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聽者實爾用三十二相見如來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即以近事質之令其自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時情謂然我解不爾。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容煥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偏謬為邪愚邪隔不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
功用無所有即是有不斷滅義有因有果一切宛然即是般若方便用論云得般若氣分故有居空涉有之用無復滯礙有義雖多不過因果得菩提是果也明果中二初誡次有汝莫作是念誡也。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勿言諸法一向無所有故謂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不偏在色聲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復言是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誡莫起斷滅相盡寂滅故不有道至(一作王)十方非謂無應畢而謝即不常感至隨現故不斷體合中道軌物之式限之一方豈不謬哉。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就忍行中先校量施寶。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忘我則忍成超出故勝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乃云不受亦不受受其報種已名貪著無存我人邪染何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若言從真如實際中來善逝自及化人去至般涅槃皆是不解佛所說義如來道蔭之主世界權應之宅眾生慈育之子舉此三事大旨彰矣無來無去故名如來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現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以微塵成世界有合世界有合故起見見者則失謂有此四妄想得者非見為見乃至非塵為塵為得此四並是般若用塵界等是依報見是正報合通色心即此下是碎塵用善男子並是大行同華嚴佛說非微塵為塵。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塵非實故可碎而為多世界非有則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以非合為合故是不可說只復言是合此復非復是故假名說合何為而非合以非合為合竟何有合大經四句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今亦無合假說合耳中論大品皆破合當知無合今經中說合順俗假說耳凡夫貪著事不知事即理理無所有即是事無所有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若實是有即應一性合不可分假眾生名一無合可得假名無體不可實說疑惑則凡夫貪著故計實。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凡夫謂諸見決定是見今佛說非見以本來無所有諸見非實可改為正眾生虗假從凡至聖。
○正說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非止近益當時亦且遠傳千載始終既畢故指宗勸人凡欲發心成佛淨國土化眾生當如上所說理而生知見也如是信解者理深未明推信為解耳不生法相但是虗假非實法也如來說非法相是名法相相窮理盡明其唯如來說言非實故應從信矣。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七寶有竭四句無窮明以無所得心持經一偈其福勝彼有所得施。
云何為人演說。
徵起也。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弘通此經若為方法須不取法相須如真如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快(一作扶)合故得不動不動空有等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明觀也觀諸法夢幻等而為人說句偈有真實及有此假有也大品十喻一幻二?三水月四虗空五響六乾城七夢八影九鏡像十化此中舉六論本明九然流通方法不出止觀故今略舉即止為觀故見一切皆空夢幻即觀而止故一切夢幻等皆悉如如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聞法歡喜既能信受復如說行說人如法受者得解般若真正之法非是有所得斷常等法三事具足說人是佛一切智人所說之法即中道正法般若無所得法受者最上乘人久種三多持戒修福三德斯備聞不驚怖即能信解是故歡喜道蘊聖心持授則彰宿感冥構不謀而集同聽齊悟法喜蕩心服玩遵承永不朽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No. 466-C
金剛經者諸家疏抄不可勝數而智者大師科註未流傳此方久矣咲菴南遊曾獲斯本雖欲刊行所費難辦故命余作一偈徧叩緇素以求樂施若有破慳者則泯諸有於六喻證般若於當念徑登金剛不壞場豈不快哉其偈曰。
般若群談同不同 䒶台科註要流通
時人欲識金剛體 只在方兄一諾中
旹應永十九年龍集壬辰南呂下澣吉日寓龍華梵芳謹書
鎖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卷
宋 宗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