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大小乘釋經部二十三 般若部疏(0471-0510)
第0502部卍續藏第25册P0703 金剛經註講(二卷), 〖清.行敏述〗.txt
卍續藏第 25 冊 No. 0502 金剛經註講
No. 5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講卷上
金剛是金中之精堅者。剛生金中。百鍊不銷。質極堅利。不為物破。而無物不破。譬如般若能照破眾生貪嗔癡愛一切顛倒之見也。般若者梵語。華言智慧。性體虗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者。眾生作孽受苦。墮落沉淪之地。彼岸者。謂諸佛究竟到人欲盡淨。光明正大之地。經者徑也。猶云路徑。謂欲到彼岸。必由此路徑也。波羅蜜有六種。一布施。度慳貪。二持戒。度淫邪。三忍辱。度嗔怒。四精進。度懈退。五禪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生八萬四千智慧。則六度兼該。萬行俱俻。佛言梵語。中國莫識其義。宏始三年。姚秦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請什用中國語。翻譯此經。指示後學。盖人之真性。本是虗靈不昧。歷劫常存。惜為萬欲昏蔽。所以沉淪苦海。受報無窮。我佛慈悲。特說此經。猶乘筏度津。以至彼岸也。所謂金剛者。盖萬物不能逃乎五行。而五行之中。惟金最堅利長久。木有時而朽。水有時而涸。火有時而熄。土有時而崩。以金試之於木。則能成器用。沉之於水。則光湛常新。投之於火。則百鍊愈精。埋之於土。則永劫不壞。其位在西北。能摧折萬物。人能用之於身。可以斬一己之邪魔。除萬里之妖孽。儒有龍泉寶劍。安邦定國。道有青蛇寶劍。斬絕情欲。佛有金剛寶杵。降伏魔王。大易以乾為首。元門以金丹為首。此經以金剛為首。得此般若者。證西方無量壽果。西方金方也。金之為義。大矣哉。故以金剛為喻。般若者。智慧也。人生日用間。圖名貪利。奸偽百出。至死時。心尚不足。自以為乖巧伶俐。不知溺於罪孽苦海。真癡愚也。必以智慧。打破癡愚。獨秉乾剛。勇猛精進。明了自性。豈不到彼道岸。與諸佛同清淨身如哉。總之。金剛喻也。般若法也。波羅蜜證果也。此講章乃石公天基所註。於金剛般若波之義。所解甚明。故存原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譯經時也。後秦姚氏。建都長安。為別秦符氏。故稱姚秦。鳩摩羅什。譯經者之名也。什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祖居印土。家世相國。其父以聰明見稱。避位出家。遊學龜茲。龜茲王聞。以女迫而妻之。乃生什。什處胎日。母增慧辯。如舍利弗處胎相似。什生。母即學佛修行。得證初果。自年七歲。亦俱習佛乘。從師受經。日誦千偈。九歲隨母到罽賓。依名德法師槃頭達多。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携還。至月氏。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三十五歲。不毀戒。度人不減毱多。若破戒者。止可才明㑺藝法師而已。又到沙勒國。見佛鉢。隨頂戴之。俄念鉢重。即不能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即以唯心之義答之。乃還龜茲。名盖諸國。至於四明。五圍諸論。陰陽星算等術。莫不窮微盡奧。從從卑摩羅。義學十誦律。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稟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乘之非。如是專習大乘。廣求要義。有頃什母預知龜茲運衰。辭往天竺。進證三果。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當闡秦都。但於自身。乃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果其大化得行。雖富爐鑊無恨。乃留住龜茲。止王新寺。後又到罽賓。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說大乘妙義。達多感悟。反禮什。為大乘師焉。自是道播西乾。聲流東震。當此土前秦符堅建元九年。異星現於西域分野。太史奏曰。當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臣聞龜茲有羅什。襄陽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於是先致道安。後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致什。至西凉。光聞符堅為姚萇所弑。乃自據凉土。即三河王位。什亦留止。萇即位。亦聞師名。屢請。光不允。萇卒。子興立。復請不允。光卒。子隆立。姚興伐凉。請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當宏始三年時也。因見舊譯經論。卒多不與梵本相應。乃集沙門八百餘人。所譯經論。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餘卷。所譯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什臨滅集眾謂曰。自以暗昧。謬充翻譯。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根不壞。後果如之。是知師舌興如來廣長舌相。等無有異。所以此經六譯。而時所宗尚。皆宗秦本。今疏依之。
佛生於西土閻浮州。當東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初八日。從母摩耶氏右脇而入。即從右脇而出。涅槃於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越一千一十七年。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其教始行於中夏。梵音佛。華言覺也。謂於一切有情中。能覺悟也。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云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釋迦文佛。談般若二十二年。計六百餘卷。金剛般若。乃第五百七十七卷。名曰斷疑品。大部般若之總要。故獨流通。能令持誦者。得堅固生智慧。惟貴恒誦無間。自然感應。利益無窮也。
是經古今刻本最多。每有錯訛。雖經蓮池大師較正。而諸本仍有傳誤。茲刻考訂原文字字端的。更於句下圈點。分為三類。佛所說者。用此○圈。須菩提說者。用此◎圈。阿難結者。用此、點。俾讀者。一目了然。經意不解自明矣。
嗣
文佛七十一世孫法輪沙門行敏頂禮謹述。
余所著此經者。因見各家經解甚多。悉心細查。未有傍註。恐讀者不能悟。悟者不能誦。故詳明傍註。使讀者一目了然。可以隨時參悟。知其義理。修一切無相無為之法。非教人徒然持誦。遂得福德之勝。內修之福田。外修人所共見共聞。謂之陽德。內修人所不覩不聞。謂之陰德。有相有為。自不及無相無為之福。外修自不及內修之福。陽德自不及陰德之大。以見般若無相之法。六度萬行。皆當體此無相之法修。是以輾轉教人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使人知無相之法。精為奧妙。可以自修自悟。明心見性耳。盖信受者。要知三藏之大略。先除六根六塵。後除五蘊全空。方能入無我人等四相。無我人等四相。則自然民脆。物與為懷。六根六塵。污染不著。則不見有辱之人。受辱於我。自然精進一乘。永不退轉。則四大非有。五蘊全空。心心相贖。自然清淨。則自性常空。無有障礙。一真顯露。光無不遍。照無不週。佛說經成藏。無非發明四句之義。佛法包括無餘。故無我人等四相之法。不但為金剛一部之骨髓。寔為三藏全經之骨髓。讀經者知此四句。寔為經之全體。可謂真能契般若經者也。奉佛者能遵此施行。何患彼岸之不到哉。是則余之願也。夫是為序。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至敷座而坐。乃序說法之時。會眾之處。故稱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
如是者。此也。我者。即集經者自謂也。阿難尊者曰。如此之法。乃我親聞之于佛也。
一時。
一時者。謂說般若之時也。
佛。
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曰佛。即釋迦牟尼佛也。
在。
在者。所在之處。
舍衛國。
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
祇樹。
祇樹者。匿王太子名。祇陀園中樹。乃祇陀所植。故名祇樹。
給孤獨園。
給孤獨園者。舍衛國有一長者。王之宰臣。本名須達拏。常好施給孤獨。因名之為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在祇樹園。建造精舍。請佛說法。故曰祇樹給孤獨。
與大比丘眾。
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上乞法於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人。以為世人種福。盖佛將說真空無相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領悟。豈小比丘所能與哉。比丘者。菩薩羅漢之類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隨侍而同處也。
爾時。
爾時者。彼時也。
世尊。
佛為三界之尊。故稱世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食時。
食時。當午前將欲食之時也。
著衣。
著衣。著柔和忍辱之衣。即僧伽之衣。
持鉢。
持鉢。持四天王所獻之鉢。
入舍衛大城。
入舍衛大城。園在舍衛國城外。故曰入。
乞食於其城中。
乞食於其城中。佛是金輪王太子。誰無供養。而自持鉢乞食。欲教化眾生之捨離憍慢。去此貪心。並欲使後世比丘之不積聚財寶。以煉種性。正君子謀道。不謀食也。
次第乞已。
次第乞已。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如來大悲平等。無有選擇。次第皆到而已。
還至本處。
還至本處。謂乞畢而歸還祇樹園之處。
飯食訖。
飯食訖。謂食飯已完。
收衣鉢洗足已。
收衣鉢洗足已。謂收起袈裟鉢盂洗足。以淨身業。將入禪處。於是收拾其衣鉢。使心無係累也。洗其足。以潔其身也。
敷座而坐。
然後敷座而坐。敷乃排列也。謂排列序次之座而坐。此我佛之去來動靜。任運合道。歷歷我所親見。而畢記者。法會之因由。如是而起矣。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出座問佛。故稱善現起請分。
時。
時者。謂佛自入城還園。敷座而坐時也。
長老。
長老者。德長老之謂。眾弟子之中。惟德尊而言之。
須菩提。
須菩提梵語也。華言解空。一名善現。謂能解悟空理。善揚發現也。
在大眾中。
在大眾中者。在千二百五十人眾也。
即從座起。
善現即從自己座位起身。整頓威儀。出座起立也。
偏袒右肩。
偏袒其右肩者。以示不敢倍乎其師。東土以謝過請罪故肉袒。西土以興敬禮儀故偏袒。
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者。以示不敢左乎其道。般若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必以右膝著地。偏袒亦以右肩者。用正去邪之意也。以見身業䖍誠。
合掌。
合掌者。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以示其歸依也。
恭敬。
恭敬者。以示其嚴肅心恭意敬。以見意業䖍誠。
而白佛言。
內外䖍誠。方啟白佛。白者啟也。言者。發語讚歎也。
希有世尊。
希有者少也。猶言少有我世尊也。
如來。
如來者。佛之總稱。如而不生。來而不滅。即或真性之體用。單修智慧。曰菩。單修福業。曰薩。雙修曰菩薩。諸菩薩只會下學道之人。如者。以真性之光明。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是誠能自如者也。其謂之來者。以真性能隨所如而來現。故謂如來。
善護念諸菩薩。
善現。謂如來入城還園。去來如如不動。密示住心。標榜後進。正是護持注念在會諸菩薩。與以智慧力。上求佛果。使之信受也。
善付囑諸菩薩。
又以食訖晏坐。一念不生。密示降心。模範新意。正是付囑在會諸菩薩。與以教化力。下度眾生。使之奉行也。菩者覺也。薩者有情。一千二百五十人。皆善惡俱遣之大比邱。於一切有情中。皆能覺悟也。但恐未來眾生。不得親覩我佛儀容。無有標榜。
世尊。
故啟咨世尊而問曰。
善男子善女人。
謂世間或有善淑男子並女人。學道之初。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先發此無上菩提之佛心。阿無。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正也。菩提覺也。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以真性湛如。無有更上之者。故云無上。然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圓明普照。無偏無虧。故云正覺。得住此性者。智無不遍。用無不週。不言自治。無為自化。善現良以善男女初發是心輕若鴻毛。不能同佛隨緣安住。
云何應住。
當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轉。
云何降伏其心。
當如何降伏而使之不惑亂我真心也。應者當也。云何者如何也。住者止也。降伏者。制禦之謂也。
佛言善哉善哉。
佛因聞善現之所問甚善。寔足以繼往聖之心。傳開後學之□法。故重言善哉。以讚美之。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付囑二句。原是善發我未發之言。
汝今諦聽。
佛深契善現所問。善發我未發之言。如此。我若不說。則為失人。故云汝當詳審諦聽。
當為汝說。
當為汝說此住心降心之道。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下。謂人之一心。朋從往來。攻取日眾。最難發此菩提覺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善男子並女人。既發此無上菩提之真心。則滿腔中純。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顯露自然。常住不滅。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應當如是常住不滅。則五蘊自然皆空。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驅除。而自降伏矣。所謂道心為主人。心退聽也。譬如日光一照黑暗盡明。
唯然。
善現聞佛所說。篤信於心。隨應之以唯。旋思而復應之以然者。惟恐初發心之善男女。乃現在未來眾生。不能了達一貫之理。必得我如來條分縷晰以開道。
世尊。
是以啟咨世尊而曰。
願樂欲聞。
我等弟子。願樂欲聞。我佛之分別解說。得以垂經顯法。使現在未來眾生。遵循於不朽耳。
○大乘正宗分第三
是經為大乘者說。非教小乘者。住大乘。惟降伏其心。不能降伏者。以有我人等四相也。四相既離。妄心自伏。真如自住。非正宗而何。是以謂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皆大悟菩薩也。我謂善男子並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若果能應如是所發之心常存不昧。則一真顯露。無妄可降。如是降伏其心矣。其所以不能常住此所發之菩提本心者。因妄心迷蔽真心。至是。必須先降伏妄心。使人欲淨盡。而天理流行也。汝皆欲上求證佛。下度眾生者也。自度度生。應如是降伏其心矣。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所有一切眾生。雖無數無窮。總不外乎四生八變之十二類。故種種一切眾生妄心。極難降伏。何以見之。
若卵生。
卵為想生。或有心易輕舉。飛揚遠適。謂之卵生。
若胎生。
胎因情有。心常流轉。習氣深重。謂之胎生。
若濕生。
濕以合感。心隨邪見。沉淪不省。謂之濕生。
若化生。
化以離應。此四生也。心見景趣。遷變起幻。謂之化生。
若有色。
執相修因。頓起邪思。名為有色。
若無色。
內守頑空。不修福慧。名為無色。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有色情而合無色情。而離依胎而變。
若有想。
滯諸聞見。係念染著。名為有想。
若無想。
靜沉死水。猶如木石。名為無想。有想想而合無想想。而離依卵而變。
若非有想。
起生滅見。落兩頭機。名非有想。
非無想。
非無想。然此九種眾生心。皆非菩提真心。一或有之。死即隨類受生。墮於胎卵濕化之物。虗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輪迴六道。難入涅槃者也。非有色。情離而合。非無色。情合而離。依濕而變。非有想想。離而合。非無想想。合而離。依化而變。故有十二類眾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盡也。令者使也。入者行至於內也。無餘者。無有餘剩也。梵語涅槃。此云謂無餘。涅大涅槃也。滅消滅也。度化度也。佛之意。盖說如前。所謂一切眾生妄心。皆不是我菩提覺心。我皆令此受學。諸菩薩將此妄心。入於清淨無為之鄉。消融其渣穢。度脫其染者。如紅爐點雪。必使人欲清淨。纖毫不留。造於元默之境。所謂心外無餘道。道外無餘樂也。人有虗靈之性。包括天地。謂之真空。又名法身。亘古亘今。所不能滅。即大禹見黃龍負舟。自言生寄也。死歸也。四大色身。原是假合。空無毀壞之理。愚人不能明心見性。所以死歸陰趣。隨業受生。遷轉不已。聖人明覺了然。如虗空杲日。當天普照。或出應時。則為報身。化身隨緣。或不住世。則棄四大。如棄敝屣。永證清淨法身。寂然常樂。是其來也。從體起用。無所從來。其去也。攝用歸體。亦無所去。豈非涅槃常住不滅哉。世人不知。誤以為死。非也。楞伽經云。涅槃乃清淨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
而滅度之。
而滅度之滅者。化也。度者度生也。滅化以度其生。使各遂其生也。
如是滅度。
佛說如是以前。所言滅度之道。使般若智慧。打破種種邪見煩惱。
無量無數。
故此無限量無計數如是滅度。天上地下。人間四生。七趣十二類之無量無數。
無邊眾生。
無邊際一切眾生之心行。無為自然之化。
實無眾生。
寔無有滅度眾生之相。
得滅度者。
以眾生為我得而滅度者。今已滅度無餘者。豈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滅度之哉。盖以凡夫原有此無上菩提之心。只為迷而不悟。今心地一旦豁然開朗。頓見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來無此眾生妄心。曷得而滅度之。
何以故。
夫無有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也。佛自徵。何以故。謂寔無眾生得滅度者。盖真性即是道。真性虗靈。至公無我。本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方是無上正覺之道心。若有我人等眾生壽者。即是眾生。無此四相。即是菩薩。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菩薩。
若諸菩薩摩訶薩。皆修無上菩提之因。已證菩薩之果。或若有此四相。則前一切眾生妄心。安能滅度。以至涅槃哉。決非菩薩地位中人矣。
有我相。
若計我為能度。則有我相也。
人相。
若計他為我度。則有人相也。
眾生相。
若計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則有眾生相。
壽者相。
若更計滅度眾生。經萬劫而不息。歷亘古以如茲。則有壽者相。有此四相。則自心不能降伏。與眾生無異。
即非菩薩。
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是貪嗔癡愛四惡業。貪則惟思我富我貴。逞己之長。炫己之能。爭名奪利。只為我身之計。是我相也。嗔則嫉人之有。妬人之能。攻人之短。吝人之來。訐人之私。皆人相也。癡則五蘊計其和合六塵。汩沒靈源。是眾生相也。愛則執法修因。希冀飛昇。或燒丹煉藥。期求增算。或舍義而貪生。或臨難而苟免。是壽者相也。有此四相。則貪嗔癡愛之心。纏綿固結。五蘊六塵之勞擾粘染。如此妄心之執迷。則與道相違。而沉淪無窮盡也。若離此四相。則一念不生。全體發現。妄心自伏。真如自住。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序。而生生不息之機。與道合真也。況佛說大乘無上菩提之法。總不外乎六度波羅蜜。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若無此四相。則六度兼該。無我人等四相。則自然民胞。物與為懷。即是布施波羅蜜。無我人四相。則六根自無。而六塵污染不著。即是持戒波羅蜜。無我人四相。則不見有辱我之人受辱於我。即是忍辱波羅蜜。無我人四相。自能精進一乘。永不退轉。即是精進波羅蜜。無我人四相。則四大非有。五蘊全空。心心相續。湛然清淨。即是禪定波羅蜜。無我人四相。則自性常空。無有障礙。一真顯露。光無不遍。照無不週。即是智慧波羅蜜。佛說經成藏。無非發明此四句之義。佛說也括無餘。故無我人等四相之法。不但為金剛一部之骨髓。讀經者。如此四句。為金剛之全體。可謂真能契般若經者也。學佛者。能遵此四句十一字。而修行之。則無上菩提之真心。何患彼岸之不到哉。
○妙行無住分第四
菩薩妙行。法應無住。故謂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
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詞也。佛呼須菩提曰。我謂應如是降伏其心之法。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寔無眾生得滅度者。以住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我故說。若菩薩有我人等四相。即非菩薩。
菩薩於法。
盖菩薩於六度萬行之法。以佈施為先。
應無所住。
應當無所住。
行於布施。
行於佈施也。若四相既無所住。則六根自無所住也。六根既無。彼六塵者。又安住何所。
所謂不住色布施。
所謂不住於眼。即不住色布施矣。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不住於耳鼻舌身意。即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矣。
須菩提。
佛是以呼須菩提曰。
菩薩應如是布施。
汝等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也。我謂菩薩應如是布施。於自心眾生。捨其所貪。歸於空寂。不於六根六塵上。有所係累拘執。但自性虗空。妙圓明淨。隨感而應。
不住於相。
不住於相何也。
何以故。
佛自徵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則六根清淨。五蘊全空。以湛然明寂之心。行普度眾生之法。圓滿無上菩提之道。則盡皆善福。
其福德不可思量。
其福德量等虗空。豈人之心思。可得而測度忖量哉。非享福報之謂也。
須菩提。
復又呼須菩提曰。我謂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不可思量。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東方虗空可思量不。
譬如東方虗空。可思量否。
不也。
須菩提答云。以大。莫大於虗空。非人之所能測度。故以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佛思不住相布施之福德。猶不止一方虗空之可較量。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
須菩提意以一方之虗空。尚不可思量。而十方之虗空。更不可測度而思量矣。故亦以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兩次弗也答之。知須菩提已深悟十方虗空之不可思量。是以呼須菩提而告曰。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四方四維上下虗空之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汝要知無住相布施之福德。等於十方虗空之大。不可思量。汝等菩薩之學道者。不必他有所求。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但應如我所教。不住相之法。以無住而住之。理便就。此上應用之間。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破執相虗妄習情。始悟真如之理。寔見真性如來。故謂如理寔見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菩薩應不住相布施。應如我所教。無住相而住。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可以色身之相好見。即是如來之法身否。
不也。
須菩提了達此理。即以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須菩提又自解曰。何故不可以身相見之。
如來所說身相。
盖如來所說身相。不過形體之末。非真空無相之道。豈可指而謂之真如來哉。
即非身相。
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所答。已悟身相之不可住故。又呼須菩提。進一層以告曰。汝既知現具身相。乃屬形體之化質。
凡所有相。
世間凡有形相可見可聞可嗅可食可觸可法。乃天地人物山川草木昆虫一切有形有色諸相。
皆是虗妄。
皆有生有滅。乃是虗妄。而非真寔堅牢之本體。
若見諸相非相。
若見一切諸相能體全空之非相。必無執相迷真之失。自能迴光返照。
即見如來。
即見自性中有平等法身之如來。隨處顯現。不致住相布施得無住之法矣。刊定記云。執相迷真。對面千里。虗心體物。天地一家。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謂一念不偏。希有。謂實為難得分。
須菩提。
須菩提得聞佛說無住布施無相見佛之法。
白佛言世尊。
乃白佛言。啟咨世尊曰。我佛說無住布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義。我已得生寔信矣。但此理奧妙深微。後之學佛者。恐不能悟此精蘊。以致難生寔信。且眾生布施。大半為求福之因。希得富貴利達之果。不思成佛。聞無住之因。見佛之果。不獨以為渺茫難及。抑且所樂不從。以致不生寔信。
頗有眾生。
不知頗有眾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得聞如是無住無相之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果能生寔信否。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佛告須菩提曰。汝莫作生寔信否之說。然此無相真空妙理。必有大根基之善人。方能任其道。
如來滅後。
設或佛滅後。
後五百歲。
到五百歲之時。乃濁劫惡世之中。不信佛法之時。
有持戒修福者。
有持戒而諸惡莫作。修福而眾善奉行。因持戒修福之力。悟無住無相之理。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又能於經中之一章一句。
以此為實。
然生信固以持戒修福助成。而能持戒修福。又因宿善所發。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豈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此善根哉。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歷佛既多。則聞法已多。修行亦久。自能了悟無住無相之理。寔修而寔證。汝何可以學佛者不能悟此精蘊。而有難生寔信之疑乎。且無住無相之法。我不徒為善根深者而說。使之寔修而寔證也。善根淺者。自必經年受持。累月讀誦。修菩提之因。證菩提之果。不待言矣。即有善根之淺者。惟知希福。但六祖曰。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佛又告須菩提。若有此善根之人。聞得此經之章句。乃至頃刻頓空。四相淨焉。而心不亂信焉。而心不疑布施。而三輪體空。利濟而無分人我。一念之中。能生淨信。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如來悉知悉見。
如來色相雖滅。法性常存。週遍虗空。無微不照。如來悉知悉見。不肯沮其一念淨信之心。必使遂其所求之願。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我能盡知盡見。此人雖名眾生。而持戒修福之德。善根受用。不盡其福德。豈有限量哉。世間所享者。名福報。信此經者。名福德。
何以故。
佛言是諸眾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
是諸眾生。
盖一念之能生淨信。是諸眾生。已深契無住無相之理。頓悟大道至公無我之心。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
四相既無。諸相自然不有。不執著於心外之法。而生妄見無法相矣。
亦無非法相。
所行布施方便持戒忍辱。亦無非行善去惡之法相矣。
何以故。
佛又轉徵。無我人等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者。何以故耶。
是諸眾生。
盖是諸眾生。
若心取相。
若心取相。則有我之見。必私己利己。而無濟人利物之心。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
汝若取法相。則必心外求法。而不悟本心。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佛轉徵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若取非法相。則必毀佛謗法。而不修明心見性之善因。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
是故不應取法而生執。
不應取非法。
不應取非法而生疑。
以是義故。
以是無住無相之法。修佛者。得大乘智慧。希福者。得無量福德之義故。
如來常說。
如來常說各經中言之詳矣。
汝等比邱知我說法。
當知我與汝等說此法者。因汝諸人。有此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起於彼岸。我不過假此法門。度脫生死苦海。既見自性證涅槃樂。則我之當棄之。無所用矣。
如筏喻者。
如渡河之筏喻者。渡眾生一切灾厄流離之患難。普濟以慈航。豈以一味教人證佛之法哉。善根深者。寔信寔修。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功圓果滿。自登覺岸。而證菩提。即善根淺者。能一念淨信。即一念善緣。自獲福報。且無住無相之法。原教人明心見性。遷善改過。甯捨法而悟性。不可執法以迷心。如來教人修真悟性之法。尚不可執著而甯捨。何況執我之法。為精微奧妙。學佛者之難生寔信。是取法也。疑佛法不能希求世福。而求福者之不生寔信。是又取非法也。取法取非法。皆非我之法也。汝安得以無人寔信。而生頗有之疑乎。傅大士曰。譬如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
○無得無說分第七
體空無得。言寂無說。是以謂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
佛恐須菩提尚未透徹。故云設此問。呼須菩提曰。我謂不應取法。似無法可得。無法可說。又謂不應取非法。又覺似有法可得。有法可說也。盖我之所說者。真空不空之法耳。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以我如來無上菩提之法。果有所求。而得之於己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抑以此法。諄諄然有所說。而教於人耶。
須菩提言。
須菩提了悟佛意。乘機而答曰。
如我解佛所說義。
解者曉也。定者。泥於一處而不通也。如我心中解悟佛所說之義理。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之義。無上菩提之寔性。人人具足。或由布施持戒而成。或因忍辱精進而證。或修禪定智慧而悟。六度萬行。皆可默契。
無有定法。
則知無上正等正之法。此吾本來真空。人人所具足者也。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說法。原為聞眾生之迷悟。但眾生之根器有利鈍。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來不盡之法。只定無法可名。如來不盡法言。只無定法可說。永曰。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何以故。
須菩提自徵釋何以故。無有定法可得。無有定法可說。
如來所說法。
盖如來所說者。無上菩提之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則何以深造於性理之妙。故云不可取也。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徒說則何以超出於意言之表。故云不可說。須菩提所以辨論兩者皆不可也。但可取可說固不可。取不可說亦不可。若執著可取可說。是必住於取住於說。反成邪見。且是法為開悟眾生而設。非有真寔之法。故云非法。若謂不可取不可說。是住於無可取無可說。即成斷滅。然又須假此以開悟眾生。如離筏渡河。則有沈溺之害。又不可仝謂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非法非非法。即是如來所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所以者何。是須菩提釋非法釋非非法之義。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音雌)別。
盖謂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法本不有。莫作無見。作有則執法。作無則執空。不執法執空。則了悟我法雙空。即曰無為。無為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為。以者用也。一切賢聖。皆用此無為之法。然法本無為。悟有淺深。悟得淺者。則為賢人。悟得深者。則為聖人。是無為之法則一。因有淺深。為賢為聖。而差別之不一也。佛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須菩提總結出一無為之法。真了悟透徹佛所說之義也。此無為者。即是無上菩提。即是涅槃。即是如來。即是無相。即是無住。即是這金剛般若波羅蜜也。有為法世間法也。無為法出世間法也。後學者要知。無為寔無不為。可以超三界證菩提。可以得無量無邊福德。其功之大效捷。誠莫可思量也。若執著無為。拘泥空寂。勉強造作。則無為而寔有為。反成槁木死灰。而無用矣。惟順我至中至正之真性。於日用倫常之間。率性而行。各盡其道。不偏不倚。不即不離。得自然而然之妙道。斯為深悟無為之旨。深契金剛般若之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三世諸佛。皆依此法。出生功德是以謂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說離相降心。離相布施。離相即見如來。離相之一念淨信。即得無量福德。汝總結一無為之法。誠能了達無相之旨。發明我未發之言也。我試以有為之法。而較無為之法。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三千大千世界者。言形容其多也。世間之方位界限也。三千大千。統言一大世界也。此日月所照。為小世界。其中有須彌山。日月遶山運行。故南為閻浮提。東為弗婆提。西為瞿耶尼。北為鬱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腰。故此山之高。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所。每方分八所。中間有一所。三十三所。謂之三十三天。梵語謂之忉利天。是其中間。有一所也。日月運行。如此四天下。謂之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其寔則一大千耳。如此謂之一大世界。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赤珍珠。玻璃七須也。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極言七寶無數之多也。
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以此無數之七寶布施於人。布施定有福德。況以七寶。滿大千世界之多。這個布施。作捨施看。與前篇無相布施不同。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此人所獲福德。汝以為多乎不多。寧字。作是字看。
須菩提言甚多。
須菩提會佛之意。答云甚多。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又自徵解何以故。言福德之甚多。盖藉物而修。僅得身外名祿之福德。而於明心見性。了無所得。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盖是福德。乃有相之施。於我性中真空無相妙法。全不相關。必竟非福德性。所得名祿福德。終有盡期。可以計其世代之遠近。可以教其閥閱之多少。非若內修福修。無盡無窮。不可數計。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故如來所言福德者。乃人天小果之因。以名祿之福德有數。可計其多也。佛聞須菩提答畢。而汝云。有為福德非福德性。所得雖多。終有盡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復者再也。佛言。如再有人。於此金剛般若經中也。
受持。
受持者。受謂領受於心。持謂持守不失也。信力曰受。受之不忘於心也。念力曰持。持之不厭其久也。
乃至四句偈等。
四句偈等。指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也。等者。凡有四句等處。
為他人說。
更為他人。解說其義。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則是自度度他也。
其福勝彼。
所獲之福。勝彼之七寶施者。多矣。住相布施。縱得名祿之福。福盡墮落。此因經悟性。性見心明。福等大虗。歷劫不壞。故云其福勝彼。
何以故。
佛言。人能受持講說是經。其福勝彼者。此何以故也。六祖曰。以財布施。得身外之福。受持經典。得性內之福。身外之福即衣食。性內之福即智慧。今生豐衣足食而愚鈍者。即是前生布施。而不持經典之人。今生聰明貧窮無衣少食者。即是前生持經。而不行布施之人。外修福德即衣食。內修福德即智慧。錢財現世之寶。般若在心之珍。內外雙修。方為全福。若要現在子孫及來世生身。富貴智慧兼全者。須是準修。此是論歎持經功德。恐人不知經典之利益。故以勝布施之功德而較量。然佛法六度。亦以布施為先務。人不可執此而捨彼也。金剛經為大藏之骨髓耳。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一切佛法。
盖真空無相之理。乃諸佛之本性。一切三世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皆從此經中所說四句無相之法。悟出真性如來。凡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舍此更無他法矣。
須菩提。
佛又恐人執著於法。復呼須菩提告曰。
所謂佛法者。
又曰。所謂佛法者。本來無有。不過假此以開悟眾生。使之言下見性。乃虗名為佛法也。真性中本來空寂。無有相之法。固不可執相生心。又不可執法成病。本性真寔。法非真寔。
即非佛法。
故曰。即非佛法。汝當不即不離。以求見性明心可耳。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真如相。原無有相。是謂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四句無相之法。悟出真性如來。不但諸佛如是。即四果羅漢。莫不由無相之法而證也。盖佛與羅漢。雖有高下。而真性菩薩。無有增減。不稍差別。不過於無相之法。悟有淺深。證分高下。佛是以將己得證四果羅漢為問。以見凡四果得道者。必從無相而得。著不得絲毫之相。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須陀洹。
已得初果之須陀洹。
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自謂我得此果否。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知其不然。乃曰。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故謂弗也。
須陀洹。
盖須陀洹初入無相之門。
名為入流。
得與聖人之流。
而無所入。
而無所入之念。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但不能頓悟真空而已。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亦無有不入之相。
是名須陀洹。
是故名為初果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斯陀含。
已得三果之斯陀含。
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自謂我必得此果否。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即不然云。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謂弗也。
斯陀含。
盖斯陀含已深悟無相之理。尚有一生一滅之心。
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名一往來。而寔無往來之相。是故名為斯陀含。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阿那含。
已得三果之阿那含。
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自謂我有得果之心否。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即不然云。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謂弗也。
阿那含。
盖阿那含內無欲心。外無欲境。欲淨而無私意之往來。
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名為不來。寔無不來之相。是故名為阿那含。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阿羅漢。
已得四果之阿羅漢。
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自謂我得這箇道否。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知其不然。而即否。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謂弗也。
實無有法。
性本自空。寔無有法可得也。
名阿羅漢。
盖阿羅漢已造到。情無順逆。境智俱亡。無有所得之念。無有得道之相。寔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啟咨世尊而反徵之曰。
若阿羅漢作是念。
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
我得阿羅漢道。
有我得阿羅漢之相。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矣。是興凡夫無異。安得謂之阿羅漢哉。
世尊。
須菩提又將平日所得佛說。啟咨世尊。而印證之曰。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
佛當日曾說我。須菩提。一念不生。諸法無諍。心無生滅。正定空寂。得無諍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得此之正見。於諸弟子中。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許我為第一。必定是我脫盡人欲。斷絕此念。方是許我為離欲阿羅漢也。
世尊。
啟咨世尊曰。
我不作是念。
因我不作得離欲阿羅漢之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
復啟咨世尊。又反徵之曰。
我若作是念。
我若是作此思念。
我得阿羅漢道。
我若作我得離欲阿羅漢之念。則四相不空。生滅猶在。我即不是無諍三昧人中第一離欲阿羅漢也。
世尊則不說。
佛即不於諸大弟子中說。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是好樂寂靜之人。有是無諍之行也。
以須菩提。
何以見之。以我須菩提不著修無諍三昧之行。
實無所行。
寔無此樂阿蘭之行。
而名須菩提。
方纔名我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是樂阿蘭那行。即是無諍三昧。以無諍三昧。方受解空善現須菩提之名。樂者好也。行者功也。樂阿蘭行者。謂好無諍三昧之行也。萌諸心曰念。見諸修曰行。必有是得有是行。而心無是行之念。有所得而心無所得之相。宜乎。佛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莊嚴淨土分第十
非外面修飾之莊嚴。乃心地清淨之莊嚴。故謂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執著住於有法。不生清淨心。故設是問。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我當初於然燈佛處。得成無上菩提之道。
於法有所得不。
果然得本師之法否。
不也。
須菩提即解其意。曰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如來在然燈佛所。
如來雖在本師處聽法。不過因師開導。寔乃自悟自修。
於法實無所得。
於心外之法。寔無所得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世間所謂莊嚴者。造寺作塔。行種種善事。是有相莊嚴也。佛恐人認做這樣莊嚴。故呼須菩提而謂之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菩薩於佛土中。果作善緣福業莊嚴否。
不也。
須菩提隨答以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徵釋。
何以故。
何故也。
莊嚴佛土者。
不莊而莊。不嚴而嚴。
即非莊嚴。
即非外貌有相有為之莊嚴。
是名莊嚴。
乃是心地光明萬行具足之莊嚴。是故名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之所答。寔可啟當時之妙悟。發後世之心傳是故呼須菩提曰。
諸菩薩摩訶薩。
諸菩薩。指大修行人而言也。菩薩莊嚴。既不在于外飾。則當反而求之於心。使大字之中。湛然常虗。無一毫染濁。靈台之內。寂然常定。無一絲擾亂。法本心悟。非由外得。土因心定。不在外莊。
應如是生清淨心。
當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有相之形色生心也。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應於一切有相有為之煩惱塵勞。無所住。
而生其心。
而生無相無為清淨真性之本心。如此得以智慧圓明。光無不照。化無不週。宇宙不能包藏。天地不能覆載。法身超出三界。圓滿十虗矣。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則真如發現。如日月之照臨。光無不遍。如四時之運行。化無不週。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是身為大不。
可以言大否。
須菩提言甚大。
須菩提深悟佛意。乃以甚大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曰。
何以故。
又自徵釋。何以故。謂之甚大。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盖佛所說之身。乃無相無為之非身。故言甚大也。若以有相之色身而喻。則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色身何能敵其大。惟無相之非身。是我清淨之心。乃真性之道體。此心包括宇宙。圓滿大靈。無相無為。萬法皆從此出。則須彌山之身。在真性道化之中。又不啻一微塵矣。是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耳。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無相四句。乃無為之法。受持四句之福。勝恒河沙數七寶布施。故謂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今既明四果。以無相而證釋迦之法。以無相而得佛土之莊嚴。以無相而嚴佛身之大。以無相而大。若能受持無相之法者。其功果之福德。豈可以多寡度量而思議哉。試以恒河沙喻。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我今以眾人之所易見者。先反詰之。恒河之沙固多。
如是沙等恒河。
設或不只一恒河數。其如沙之多恒河。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是諸恒河。多乎不多。西土有河。名曰恒河。從阿耨池東流出。週迴四十里。沙細如麵。佛多在此處說法。故取為喻。西土只有一箇恒河焉。有許多恒河。亦是假設之言。
須菩提言甚多。
須菩提答言甚多。
世尊。
啟咨世尊而曰。
但諸恒河。
但河中而有沙者。一沙即為一恒河。是諸恒河中。各有其沙。
尚多無數。
且多無數。
何況其沙。
何況河中之沙乎。言多而又多也。佛設此喻以為較量福德多寡之張本。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以河沙無數之多而答。故呼須菩提曰。
我今實言告汝。
我今以朴寔言語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
以七寶等物。
滿爾所恒河沙數。
滿爾所恒河沙數。
三千大千世界。
盡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與人。
得福多不。
所得之福多乎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
須菩提即以甚多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曰。汝謂無數七寶布施得福甚多。此乃有相之福德。雖多而終有窮盡。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
於此般若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信而受之於心。會其妙義。而毫無所疑。堅而持之於心。存其精蘊。而毫無所失。必見自己真如。菩提之智。朗然偹矣。
為他人說。
不能以此真空妙義。為人解說。使人聽聞之下。心地開通。明了自性。可以脫離輪迴。永超生死。則是人己兼成。自他俱利。得以漸悟真性。明德新民。
而此福德。
此福即無為福也。無有盡期。
勝前福德。
寔勝前恒河沙數七寶布施之福德也。所獲利益之多。豈恒河布施者。可同日語哉。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此喻菩提妙道。非佛法不至。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此經。天人尊重。故謂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
如來已較量持說雙行者。而此福德。勝前寶施之福德。復次者。連前啟後之詞也。呼須菩提曰。我謂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恒河沙數七寶布施之福德。汝已聞知矣。猶不持說雙行者。有此勝福。即專為他人說者。亦不必于經中通前徹後。全為人說。但能於是經中。或至無相降心。或至不住相布施。或至無相即見如來。或至一念能生淨信者。無有四相。或至得阿羅漢道者。不著四相也。
隨說是經。
若或有人。隨其所在。便能演說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乃至四句偈等之妙。令諸聽者。除迷妄心。
當知此處。
當知此說經之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自然感得一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皆應供養。
皆執幢幡寶盖。侍立左右。供養恭敬。
如佛塔廟。
如佛之真身舍利寶塔。如佛之法體。神儀廟堂。在此處。
何況有人。
何況有人盡能於一經全文。
盡能受持讀誦。
盡能于一經全文。受持而體念于心。讀誦而研窮其義。則此無住無相之理。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真最上而無以加也。第一而無可比也。又絕無而僅有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當知是人。
當知是人盡能受持讀誦。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自然成就最上之清淨法身。第一之圓滿報身。希有之千百億化身也。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若是供養經典所在之處者。
即為有佛。
即自心是佛。不從外得。經在則佛在也。
若尊重弟子。
若供養經典之人。為尊重佛法之弟子也。經在法寶在也。有佛佛寶在也。為尊重佛法之弟子。是僧寶亦在也。三寶共處。寧有不消灾而致福耶。若是者。此經其可不說。其可不讀。其可不有乎。六祖曰。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第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當如金剛般若之法。奉受持守。故謂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
爾時彼時也。須菩提聞前所說成就最上之法。深有歆慕。但未知受持之道何如。
白佛言世尊。
故啟咨世尊曰。我佛謂盡能受持讀誦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此經功德。誠莫可度量。我等心切受持。
當何名此經。
請問此經當何以義命名。
我等云何奉持。
我等當何以道奉持。
佛告須菩提。
現在問答解說者。無非發菩提真性之體用。既有體用。豈無名字。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乃無上菩提妙心。無相無住。直至諸佛彼岸。為最上希有之法。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汝當奉受而持守也。然以無上菩提真性之體用。而名字曰金剛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
其故維何。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佛說般若波羅蜜。
盖以金剛之堅利。能斷碎一切諸有相之物。譬如般若智慧之精明。能照破一切有相之煩惱。得以度脫迷津。而登波羅蜜覺岸。是故佛說般若波羅蜜也。
即非般若波羅蜜。
但真性本來空寂。無諸罣礙。亦無有此岸彼岸之別。人能守其真性。不為諸境所染。不須奉持此經。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是名般若波羅蜜。
無如凡夫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妄見妄念。迷性感心。又不得不假此破執而覺迷。是名般若波羅蜜也。但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原欲人了達般若性空之法。豈可執泥言說。其寔真性。即是菩提。無妄可破。無岸可登。無法可說。三昧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虗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真妙理也。大士曰。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虗名。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般若之法心法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阿所形其擬議。若有所說。即謗佛也。故佛問有所說法否。
須菩提。
須菩提了達性空法空之義。
白佛言世尊。
啟咨世尊答曰。世尊與諸佛及一切眾生本性中同。具有金剛般若波羅蜜。
如來無所說。
自性自悟。直下何容開口處。所以無得無說矣。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汝謂真性本來堅利空寂。無法可說。但真性雖堅利空寂。而塵世之色相可擾。無奈眾生遇境則觸。遇塵則染。世界微塵細勞。皆能迷蔽真性。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所有微細塵埃。
是為多不。
果為多否。
須菩提言甚多。
須菩提意謂。大千世界中。一切有色有相。有音有聲之可喜可怒。可哀可樂。可愛可欲。莫非微塵。故言甚多。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甚多之答。乃呼須菩提曰。世界中一切色相音聲之微塵雖多。皆非真寔。終有壞期。若以般若智慧之力。照破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不為一塵所染。彼微塵雖多。何能擾我虗靈不昧之府。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原是幻妄之物。雖有色聲香味觸法之多紛紛亂起。而虗靈之府。澄徹太空。豈有纖毫塵垢而點污耶。故言不是微塵。
是名微塵。
乃假名微塵也。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所說世界者。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只因妄想安立故也。人於世界中識得。不是世界。則心地廓然。淨無瑕穢。便是出世間法。非世界之所能囿。是名為世界也。不過種種色相之微塵。和合一世界。劫數盡時。終有壞時。是亦虗妄。即非真寔之世界。但是假名。為世界也。若以般若之功深圓明。本來之覺性。超出世界之表。則不為世界所囿。亦不是有世界。文殊曰。在世離世。在塵離塵。是為究竟法。正此意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如來說世界。是名世界佛相。亦世界中之一色身。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不也。
須菩提深會佛意以弗也。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如來之相雖勝妙殊絕。不宜以形色求之。
何以故。
又自徵何以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復自釋曰。
如來說三十二相。
乃色虗妄之化質。
即是非相。
盖如來所說相者。非真相也。妙體如如。湛然常寂。乃諸佛本心者也。
是名三十二相。
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如眼耳鼻舌等類。此乃色身佛也。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者也。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於般若性空之法。解悟透徹。復呼須菩提曰。世間所重者。莫過於身命。示以誦經功德而曰。我所謂金剛般若波羅蜜者。般若智慧。光明寂然。歷劫不寐。寔如金剛之堅利。能照破一切諸相諸法。如微塵之小。世界之大。佛身之大。佛身三十二相之妙。以般若力。燎然知其虗妄而非真。若能奉受持守。寔能覺妄明真。以至真無妄之心。無往而非善。即無往而非福。所得一切福德。無有窮盡。不但以七寶布施福德之福。不可比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所獲之福。視寶施之福。尤有加焉。但不如本性頑福耳。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受持而講說之。
為他人說。
自利利他。
其福甚多。
其獲福無量。較彼捨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剛般若波羅蜜法。汝當受持可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離諸形相。自然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
爾時者。彼時也。須菩提聞佛言。
聞說是經。
聞說金剛般若波蜜經也。
深解義趣。
深解者。心中大悟也。義趣者。義理旨趣也。慧眼者。聖人之心有七竅。一聞千悟。此智慧眼也。深解佛說。用自性真空之般若。如金剛之堅利。能斷除一切諸相之煩惱。以見性空般若寔相之義趣。喜極生悲。自傷聞經之晚。又恐現在未來者。不能信解受持。致辜負我佛心傳之妙法。
涕淚悲泣。
遂不覺涕淚悲泣。鼻出曰涕。目出曰淚。大痛曰悲。微痛曰泣。謂始而涕淚。繼而大痛。後而微痛。微痛者。收痛將陳也。須菩提聞金剛般若之法。得深解義趣。徹底通明。喜極生悲。不覺涕淚悲泣。一傷自己聞法之晚。一傷現在未來之人。恐不能信解受持也。
而白佛言。
啟白佛而言也。
希有世尊。
讚歎之詞也。希者少也。世間少有我世尊也。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佛說以本來真空無相之般若。而入真空寔相之般若。如是甚妙深奧經典。
我從昔來。
我從昔修悟以來。性知持守六根。以致不入六塵境界。漸次悟無相之理。漸次脫離欲界。漸次境智俱亡。由今思昔以來。持戒修行。不知費許多。苦修苦行。始得第一離欲阿羅漢道。
所得慧眼。
有此慧眼。善能聆悟。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未曾得聞。即用自性真空無相之般若。照破諸相之虗妄。即得見自性真空般若之寔相。遂到諸佛波羅蜜覺岸如是之經也。我今幸入法會。已聞是經。深解之義。
世尊。
啟咨世尊曰。
若復有人。
若再有人。
得聞是經。
得聞般若波羅蜜經也。
信心清淨。
信自心般若之清淨。不住一切諸相。
即生實相。
即生真空無相般若之寔相也。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成就無上菩提之道心。為第一少有功德也。六祖曰。皆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
世尊。
啟咨世尊曰。
是實相者。
是般若寔相。
即是非相。
空若太靈。無有形迹。當體全空之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若寔有相。即屬可壞。是不堅之法也。因無相而相。亘古常存。萬劫不壞。是故如來說名寔相也。
世尊。
啟咨世尊曰。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我今親承教諭。心聆神會。
信解受持。
能感發信解受持之心。
不足為難。
故不足為難也。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年久之時。
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不過於文字。輾轉誦讀。
信解受持。
信心者即難。解悟者尤難。又何能聆受於心。持守不失。若非多種善根之人。必不能也。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所以是人非一世二世之善根。必屢世種諸善根。方能如是。即為第一希有之人不易得也。
何以故。
何以故。此人不多有也。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此人於濁劫之世。獨能信解受持無我人等四相。
所以者何。
又轉徵所以然者何。
我相。
因此人了悟我相。
即是非相。
本非真寔堅牢之體。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了悟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虗妄終壞之質。
即是非相。
即非四相也。
何以故。
又徵釋何以故。即為第一希有。盖此人已無四相之執。既無四相。則不見有因之可修。有果之可得。
離一切諸相。
是離一切諸相。我法皆空。心常湛寂。即是般若真空之真相。即到波羅蜜之覺岸與諸佛齊驅並駕耳。
即名諸佛。
即名諸佛矣。
佛告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所解般若之法。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深契般若之理。故呼須菩提曰。
如是如是。
如是者。所言當乎此理也。
若復有人。
佛說若果有人者。無論現在未來之人。
得聞是經。
得聞般若妙法。
不驚。
不驚異而無疑。心驚者。駭其言之過也。
不怖。
不疑怖而無惧。心怖者。恐其道之高也。
不畏。
不畏避而無退。心畏者。怯其行之難也。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者。離一切諸相。甚為希有也。
何以故。
我何以故。謂此人甚為希有也。盖此人善根種深。已默契般若無相之法。無時而行般若。無時而非般若。六度萬行。無非般若。故得聞是經。自能信解受持。了無可驚可怖可畏。是人甚為希有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須知般若無相之法。總攝佛法六度萬行。一切諸佛阿耨多羅菩提。皆不離夫般若無相之法而證也。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盖我所說第一波羅蜜。乃與空無相。自性自悟。即如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乃由布施而到諸佛之彼岸也。佛說三輪體空。內不見布施之我相。外不見受施之人相。中不見所施之物相。并不見第一波羅蜜之法相。
即非第一波羅蜜。
施無所施。岸無所到。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不過假此開悟群迷而已。因無相佈施。得登彼岸。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亦復如是。無相之忍辱也。忍辱波羅蜜。由忍辱。不生嗔心。以真性而到諸佛之彼岸也。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但真空本來無相。如來內不見忍辱之我相。外不見我辱之人相。中不見我心中能忍之相。亦不見有忍辱波羅蜜之法相。忍無所忍。辱無所辱。岸無所到。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因無相之忍辱。得到彼岸。是名忍辱波羅蜜。亦即是般若無相之法也。
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被割截身體時可鑒。
我於爾時無我相。
我於爾時。心乃虗空。不起四相。所以無受割之我相。
無人相。
無割我之人相。
無眾生相。
無畏割之眾生相。
無壽者相。
無護命之壽者相。
何以故。
何以故也。
我於往昔。
割截手足耳鼻。
節節支解時。
當初節節支解散時。可謂辱之極矣。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有四相。
應生瞋恨。
應生嗔恨之心。而豈尚願先度割截我之歌利王耶。我不但近世之念賢劫中。能無此四相。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再又思念。曾於過去五百世。在莊嚴劫中。
作忍辱仙人。
作忍辱仙人時。
於爾所世。
曾修忍辱之行於往世。亦無四相之界。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亦能無我人等四相。我於近世念賢劫中。及追憶五百世前之莊嚴劫中。我皆無此四相。故今得證佛果。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
欲成佛道菩薩者。當空其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離去一切形迹。方可發此無上菩提道心。即能安住矣。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著於色相。而萌可好之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不當住著於聲香味觸法。而起可欲之念。
應生無所住心。
當於無所住者。而生其心。則此心圓通無礙。真純無欲。非一切相之所繫縛。應生無所住六塵等相之心。方得此心人欲淨盡。圓通無礙。
若心有住。
若心於六塵上。有一住著。便落他窠臼。不能脫灑。
即為非住。
則所住不是菩薩住處。佛因以心有所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
佛自謂。我說菩薩心者。本虗而明。若住色而為運用。此心不為覺矣。是故佛一向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所以不住色布施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菩薩因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薩心。因菩薩心。而成佛果。菩薩所以必欲利益一切眾生故。
應如是佈施。
應如是不住相布施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
如來說離相布施。何有諸相。
即是非相。
故非相也。
又說一切眾生。
又說一切眾生者。以心有四相。名為眾生。
即非眾生。
若能約己迴光。妄心自離。即無眾生可得。故非眾生也。
須菩提。
佛恐人聞此經之言。便生驚怖畏惧。不能成就。乃開導之。故呼須菩提曰。佛說無相無住之法。
如來是真語者。
我如來所說般若波羅蜜法。皆無上菩提。了悟本性。如來是真而不妄之語。
實語者。
寔而不虗之語。
如語者。
默契真常之理。如如不變之語。
不誑語者。
所言者至誠。非欺誑之語。
不異語者。
所論者至正。非異常之論。不過欲人自性自悟之語。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如來所得法。
如來所得證如來之法。欲言其寔。則無形可見。無相可得。欲言其虗。則智無不遍。用無不週。無相而相。無得而得。寔而不寔。虗而不虗。
此法無實無虗。
欲言其寔。則無形可見。無相可得。欲言其虗。則智無不遍。用無不週。無相而相。無得而得。寔而不寔。虗而不虗。中庸曰。君子之道費而隱。正此謂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凡修行菩薩者。當悟真空。不宜有所住著。以為運用也。
若菩薩心住於法。
若菩薩心中。明知法不應住。至行施時。力不自由。依然住於法。
而行布施。
而行布施。則無明障礙。
如人入闇。
如人入暗室之中。
即無所見。
昏焉而一無所見。則妄心何由而降。覺心安得而住。
若菩薩心。
若菩薩心中。既知法不應住。
不住法而行布施。
即不住法。而行布施於外。此則金剛眼。然般若灯。圓悟如來洞達無礙。乃無上真性自見也。
如人有目。
如人本有眼目。
日光明照。
又得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見種種色。了知一切妄境。而不為所縛。則妄心自伏。而覺心自住矣。佛深見般若無相之法。寔足以感發人之善心。懲戒人之惡意。
須菩提。
故呼須菩提曰。
當來之世。
當如來滅後五百歲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奉受而持守於心。讀誦而玩味其義。不為諸境所觸。自能去惡而為善。離相以布施。離相而忍辱。如來色相。雖已涅槃。而如來法性。常存不昧。洞鑒無遺。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即到菩提覺位。為自性如來佛。以智慧清淨之目。
悉知是人。
去惡而為善。
悉見是人。
不住相以布施。不住相而忍辱。如來本大悲。救度眾生之心。惟善人更加護佑。自陰庇默相。使是人。滿其所願。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之功德。周法界而無方。歷萬劫而常在。豈有限量邊哉。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是經。功德無量。故謂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骵時。不過引往昔所歷之境。以證明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始能忍辱無嗔。而得自性之清淨。非教人捨身以求佛也。且佛於屢劫。皆無此四相。方能造入。割無所割。截無所截。雖身被節節支解。以無嗔念。其身仍還復如故。非已到佛之境界。誰能若此。佛恐人聞此割截身骵之說。反起疑惑難信之心。致住畏怖退悔之念。又恐執迷之人。執著捨身之說。徒以身命布施。而於自己心性。與他人心性。毫無利益。故呼須菩提。我試將以身布施者而較。則可知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設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一日之中。自旦至辰時。為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
自辰至未時。為中日分。
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
自未至戌時。為後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莫謂一人止一身。安得有恒河沙等之身。於一日三時布施。設即有無數之身。每日三時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至於無量數劫。則無量福報。曷可勝言。然止能受世間頑福耳。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
若有人聞此般若無相之經典。
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信自心本來清淨。而不著四相。以背逆於初心。其福勝彼以身佈施者。多而且久也。盖以身布施者。雖多而且久。乃希求成佛。住相布施也。設若經典無相之法。信心清淨。不著四相。以背逆於心。則心見性明。萬事同歸。豈不勝彼恒河沙等身布施者。執相迷心之福哉。聞信不逆。尚勝彼恒河沙等身布施之福。
何況書寫。
何況自書寫其章句。而尋譯其言。
受持讀誦。
受持讀誦。而解悟其理。讀者。一身之中。手眼心意。皆具般若。
為人解說。
又以是經。與人解說其義。則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各見性。善根純熟。利益無窮。其福又烏有限量哉。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若能明此法門。即見性成佛。
以要言之。
我只得以要言。而說其義。
是經有不可思議。
則此般若真經。有不可以凡心測度。亦不可以淺言擬議。
不可稱量。
不可稱讚而度量。
無邊功德。
則此功德之無邊際。雖讚歎。所不及矣。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如來為啟發大乘者說。欲以載度一切眾生也。
為發最上乘者說。
為啟發最上乘者說。欲以兼載度諸菩薩也。如此之法。惟大乘之根器。方能持誦。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若有人能奉受持守於心。讀誦研窮其義。
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
具大乘之智慧。
悉見是人。
具大乘上乘之根器。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此人既成就功德。是莫大之功德。
如是人等。
受持讀誦。以明心。廣為人說。以利眾。以先覺。覺後覺。
即為荷擔如來。
即能以身挺。然任此大道。背負為荷。肩挑為擔。言無上菩提至重之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將如來阿耨菩提之法。荷擔無遺。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功德甯有涯哉。
何以故。
我何以故。謂此人荷擔無上菩提之任。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盖是人如非大乘上乘根器。
若樂小法者。
或樂小乘法者。局於見聞之小樂者。喜好也。小法者。鈍根之人。志意不劣。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不免有人等見之私。
則於此經。
即於般若無相之經。必不相合。既與道違而不相合。
不能聽受讀誦。
則自己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又何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
佛呼須菩提。此經功德。能持讀誦。廣為人說者。其功之大。其德之多。固不待言。即無論城邑市廛。山陬僻壤。廳堂內室。樓閣亭院。舟車旅邸。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若有此持經之人。則功德素著。如摩尼寶瑞。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所應供養。
皆應供養。
當知此處。
當知經在之處。
即為是塔。
即為如來真身舍利寶塔。
皆應恭敬。
誰肯生一慢心。而不恭敬。
作禮圍繞。
必作禮而玉骵投地。圍繞而大眾之歸依。
以諸華香。
以諸寶華妙香。如華嚴經所謂。闍提華香。茉利華香。青蓮。白蓮。赤蓮華香等類。
而散其處。
而布散於經在之處。夫佛經在處。即感動天人阿修羅如是之恭敬供養。又何況受持廣為人說者。甯有不得無量無邊之功德乎。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金剛般若經。能除三世罪業。如云假饒造罪過山嶽。只須妙法兩三行。故謂能淨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
如來於復次。呼須菩提曰。我謂此經功德。不惟受持讀誦者。所得福德無量無邊。即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一切天人。皆應恭敬供養如是之勝。
若善男子善女人。
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既能受持讀誦此經。真可敬重也。
若為人輕賤。
真可尊貴。而反為人輕賤。其何故哉。
是人先世罪業。
盖此人必是從前未曾得聞此經之時。著於四相。住於六塵。故有罪過業緣。
應墮惡道。
當墮於惡境下流之地。今世雷誅法誅鬼誅等惡道緣。因受持讀誦此經。得以輕報。而償重罪。
以今世人輕賤故。
所以輕賤不恭敬供養故也。
先世罪業。
今既持經。而真性圓明。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已前之罪業。
即為消滅。
即消滅矣。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能精進。不已不惟。先世罪業。悉皆消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之果。此經功德。滅罪消愆。迎祥迪吉之福。莫可比議。而較勝者也。世者三十年。為一世也。惡道猶惡境也。小而憂辱。大而死亡。皆是也。六祖曰。約理而言。先世即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又曰。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後念。真確論也。不可把先世後世。認作前生後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云寶施身施。皆不能較勝於受持聞信此經之功德。
我念過去。
我今憶念。於我往昔未發菩提心。時已發菩提心時。
無量阿僧祇劫。
梵語阿僧祇。此云無央數。梵語那由他。此云一萬萬劫者世也。
於然燈佛前。
及至於然燈佛前。受記之時。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
約計得值八百四千萬億。
那由他諸佛。
即無量阿僧祇劫中。所遇之諸佛也。今以八百四千萬億。而計那他者。極言所遇之佛多也。
悉皆供養承事。
我悉皆如意奉贍。以供養順命。侍使以承事。所遇一一諸佛。我皆一一供養事。
無空過者。
無有空過一處。而不供承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
值人心險薄世道澆漓之時。彼獨超群拔類。
能受持讀誦此經。
謂法久弊生。波塵熾盛。人根淺薄之世。況無相無為之經。佛悟違世之道。率多憎嫉。誰能信順。今日能受能持。能讀能誦。其猶火裡蓮花。故不可等閑論也。
所得功德。
以是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
較量我供佛之功德。
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受持讀誦此經功德之一分。
千萬億分。
即以我所供佛千萬億分之功德。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乃至算數之多。譬喻之廣。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
於後末法之時。
有受持讀誦此經。
有能受持其理。讀誦其言。
所得功德。
所得無量功德。必無疑矣。
我若具說者。
我若再盡言其詳。
或有人聞。
或有鈍根之人。聞之起驚怖畏惧之心。
心即狂亂。
狂焉而無定持。乱焉而無定見。
狐疑不信。
展轉如狐之疑惑不信受。盖不知此經之妙故也。具者盡也。狐是獸名。野犴其性多疑。果者功有所成。報者理有所騐。非今生後世果報之說。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當知是經義。
當知此經之義理。乃真空無相。最上一乘。不可以心思。言議探其底蘊也。至於究竟。一受持讀誦之間。先世之罪業消滅。無量之功德。難及此果。寔報騐者。
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又豈可以思議之哉真極盛而無以加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講卷上
卍續藏第 25 冊 No. 0502 金剛經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講卷下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真性。諸法無我。是故謂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
爾時須菩提。聞佛所說經義不可思議。恐有不可言傳之心法。
白佛言。
遂啟白佛言。
世尊。
世尊曰。
善男子。
我前問善男子。
善女人。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蒙佛輾轉開悟我等。皆淨信無餘。但前所問。
善男子善女人。不過以凡心初發菩提之一念。未敢希及證佛。今既得我佛示以覺路。聞之者莫不興感。理修寔證之心。今善男子善女人。發理修寔。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聞經義不可思議。誠恐餘義不能悉達。稍有餘疑。自必動心舉念。致與住心降心。便不相應。願佛於不可思議中。曲垂方便。而申釋之。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曰。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既發理修寔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至此當生如如不動之是心。心雖如如不動。但佛法以度眾生而起大悲。以大悲而生菩提心。一切眾生與我一體。我欲滅度。亦欲令彼滅度。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乃同體慈悲之道也。然修佛之因。必須滅度一切眾生。而如如之心。乃真空無相之體。不應住相生心也。
滅度一切眾生已。
滅度一切眾生。已至於盡不能起能度之我相所度之眾生相。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則般若觀照。常住不滅。凡前所有一切妄心。原非真性中所有。如紅爐點雪。消融殆盡。無一眾生寔滅度也。
何以故。
佛云此何以故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若學道之菩薩。四相未除。則菩提心無由而發。何以言菩薩。
所以者何。
所以然者何。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實無有法。
以性本空寂。渾然天成。其發此心。不過自修自悟。寔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已聞我說。寔無有法發心。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於然燈佛所。
昔日我為菩薩時。於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有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否。
不也。
須菩提弗也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說義。
如我解佛所說。無法發心之義。因源既無。有法可發。果海自無。有法可得。
佛於然燈佛所。
佛於本所處。
無有法。
乃自性自悟。無有傳授秘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如是如是。
佛以須菩提之言。為當故稱如是如是。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如是如是之義。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寔無有法可得此菩提。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有法。
若曰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則能所未忘。我法俱在。心且難降。何堪作佛。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即不當與我止授一記。
汝於來世。
云我來世。
當得作佛。
方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號釋迦牟尼。梵語。釋迦云能仁。即度脫一切也。梵語牟尼。云寂默。即心體如如也。牟尼為體。即是如字。能仁為用。即是來字。先言釋迦。後言牟尼者。攝用以歸體也。如來者。從體以起用也。總是真性。詳言之。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則為如來。又略言之則為佛。諸法如義者。盖我真寔之性。本來自如。其見之於諸法事。亦自然而來為應迹。去無留滯。如如不動之義。理即上無為法也。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盖本原不從外得。偏虗空世界。而常自如。所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也。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然燈不過與我授記而已。
作是言。
何曾得法於他。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皆是我如來本性也。
何以故。
有法得無上菩提。則不與記。無法得無上菩提。乃與授記。
如來者。
盖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即諸法如如不動之義也。有法可得。心有所動。則不如如無法可得。一念不生。寔合如如之義也。乃與記不與記之所以也。
若有人言。
設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得此菩提之法。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便向他說到。
實無有法。
不知我從。寔無有法上得之。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我得此法者。寔無有法上得之。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即人言。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
得菩提之果。於是中。
無實無虗。
以無寔故無妨。如來說一切法。以說有不有。說空不空也。以無虗故。說有說空。皆是佛法。說有不有為妙有。說空不空為真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皆是般若之佛法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所言一切法者。
然人心之大事未明。須賴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
即非一切法。
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佛法也。
是故名一切法。
佛所以隨說而又掃去者。盖謂不可泥於法耳。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譬如人身長大。
我設一譬喻。如人之一身。雖長且大。果真為大。
須菩提言。
須菩提已證入深解。不待譬喻之畢。
世尊。
即啟世尊曰。
如來說人身長大。
如來說人身長大者。
即為非大身。
心不菩提。徒為妄形。則非真寔大身。
是名大身。
是虗名大身而已。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所答之言。即呼須菩提曰。汝謂取相不名大身。離相是名大身。
菩薩亦如是。
菩薩亦如是。不可取相。應當如是離相。
若作是言。
若菩薩自言。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我當滅度。一切眾生。作言自負。則心中寔有我。為能度相。眾生為所度相。我相人相。皆不能無取相生心。
即不名菩薩何以故。
何以故。即不名菩薩。盖菩薩應離一切相。有相則有法。無相則無法。法由緣會而生。其性本無有法。無法則無我。無我一切諸相皆空。則妄心不降。而自伏真如自住矣。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實無有法。
但真性中。自有無上菩提之妙。本無眾生可度。又何有法可據。
名為菩薩。
此所以名為菩薩也。
是故佛說一切法。
是故佛說一切法者。不過隨時順宜。與人解粘法縛而已。豈有能所心哉。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我謂度生。應當離相。而度法已得聞矣。然不但有情之眾生。應當離相而度。即無情之佛土。亦當離相而嚴。
若菩薩作是言。
若菩薩自說。
我當莊嚴佛土。
謂我能莊嚴佛之剎土。亦是取相。
是不名菩薩。
是著於有相。
何以故。
所以者何。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我所說莊嚴佛土者。非為粉飾外貌之具。乃吾心佛土也。佛土無相。本來清淨。云何可莊嚴哉。
即非莊嚴。
惟不住於相不莊之莊不嚴之嚴。
是名莊嚴。
是則所以名莊嚴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若菩薩通達於一切有情無情。皆無我法者。則諸相無住。一心清淨。真如自住。妄心自伏。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如來言說。而名稱之曰。真寔的菩薩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二心一體。五眼同觀。故謂之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滅度眾生無滅度眾生相。莊嚴佛土無莊嚴佛土相。然燈佛授記釋迦。無法可得相。因果一切。皆無有相。如來成佛之時。無有諸相成佛之後。亦無有知見相。但佛具五眼。能照見一切眾生根器淺深緣因。故設此五眼沙界二喻之問。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有肉眼。
觀見障內之色。謂世界中一切凡有形相之色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有天眼。
天眼者。能照見障內之色。如日月星辰旋伏因緣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有慧眼。
慧眼者。能照見一切眾生慧性根器淺深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有法眼。
法眼者。能照見虗空法相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有佛眼。
佛眼者。智無不及。照無不週。寔照見眾生妄念妄心。時起時伏。有恒河沙數之多。世法上論指五眼。為佛眼睛之眼。以理論則心竅之眼也。眼通於心。大凡眾生。皆具此五眼。與佛無二。因四相六塵遮蔽。只有肉眼一件而已。儒書云。聖人之心有七竅。即是五眼之謂也。佛有五眼。乃常性真心。非過去未來現在之妄心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
須菩提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來說是沙。
以喻眾生之妄心也。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
如是沙等恒河者。一粒沙為一恒河。
所有沙。
一沙為一恒河。則恒河亦無數之多。
有如是沙等恒河。
舉此無窮之沙等恒河者。謂一粒沙為一恒河。廣設譬喻而言恒河也。
是諸恒河。
是諸沙數之多恒河。
所有沙數。
所有之沙數在佛所說法之世界。處如是無量無數之沙。
佛世界。
佛世界者。三千大千之內。必有一佛設化。謂之曰佛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
果多否乎。
甚多。
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曰。不必遠論恒河沙界。
爾所。
爾者近也。
國土中。
乃爾之國土中。
所有眾生。
所有許多眾生。各具一心。
若干。
若干者許多也。
種心。
寔如恒河中若干無數沙之種種妄心。
如來悉知。
如來以清淨五眼。皆盡見知之。盖一念不生。神鬼莫測。一念將萌。神鬼共鑒。所有眾生妄心。如恒河沙數之多。如來智無不照。豈有不悉知者乎。
何以故。
其故維何。
如來說諸心。
如來所說一切諸心。皆是眾生妄心。
皆為非心。
皆非性中常住真心。識得妄心非心。
是名為心。
若去妄還真。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佛徵釋所以者何。為非心是心。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若能覺悟本心。掃除妄念。
過去心不可得。
思念前事者。為過去心也。過去心者。滅無滯於物。則過去即無過去。心不可得也。
現在心不可得。
思念今事者。為現在心不住。何所專主於有現在心不可得也。
未來心不可得。
思念後事者。未來心不將迎。則念慮未至。神鬼莫測。未來心不可得也。三心了不可得。即見自性如來。所謂見性明心。立地成佛。發進修寔證之菩提心者。可不知勉哉。六祖曰。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張無盡云。一念不生全體現。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福德無故而得福性。圓滿法界。通入化境。故謂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若人有以滿三千大千佈施之福俗眼。為寔佛眼為無。以不可得之心為因。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為緣。
以用佈施。
用為佈施。
是人以是因緣。
是人以是之心不可得之因緣。而行布施。
得福多不。
其福德果多否。
如是世尊。
須菩提深會其理。啟咨答曰。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此人以是不可得之因緣。而行布施。則因如緣如。
得福甚多。
佛聞須菩提得福甚多之答。欲發明福多之解。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若福德有實。
若以有得之心行施。則福德在住相希生之寔住相行施。乃是妄心。便不得福德性。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如來不印可。說得福德多。今以不可得之心行施。則福德無住相。希望之故。無住之福。無得之德。則福性等於虗空。無有邊際。故如來印可。汝說得福德多。前以寶施身施。不及持經之福德。
以福德無故。
今以福德有。寔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如來說得福德多。可見前此較量布施之福德。不及持經之福德。非不欲人布施。惟欲人體般若無相之法以佈施。自得福德之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相原妄。離相明真。故謂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爾莫錯認如來色身。作如來真身看。故因此疑而問。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
須菩提深悟佛意。隨以弗也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而答。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
何以見之。
如來說具足色身。
盖如來說具足色身。乃血肉之軀非法身。則縱橫無礙。自在自由。念念無非般若。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豈八十種好所能囿耶。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方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曰。汝既謂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佛。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
須菩提亦以弗也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曰。凡有寔相。即非清淨之體。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
所以者何。
如來說諸相具足。
盖如來說諸相具足。亦由因深所感之故。而現有之諸相非無。故無為之真相。
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但舉三十二相好之果。以勸眾生。信是名諸相具足。良由全法無為之本體。先起應身相好之用。乃相而無相。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者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佛之說法。隨感而應。非預孰所說。故謂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既解悟。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諸相見。自應以無相法身見也。但恐有人謂。現在說法者。乃具足色相也。致疑有所說。則有相無相。則何有說。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爾切勿自謂。我如來有心。作此念頭。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爾亦莫作是念。謂如來有法可說。
何以故。
佛自徵何以故。莫作有法可說之念。隨自釋其義而言。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設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乃執法未空。與佛說相違。
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不能解我所說相空法空之義。
須菩提。
佛又呼須菩提。
說法者。
乃證明無所說之旨。我所說法者。乃隨機施設。
無法可說。
若真性本來明寂。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但為眾生。住真降妄而說。是名說法也。如如居士云。終日喫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莖絲。所以我佛說法。四十九年未甞道一字。
爾時。
爾時者。須菩提起問之時也。
慧命須菩提。
慧命者。慧以德言。命以壽言。即長老之異名。乃記者之稱。須菩提之詞也。須菩提自雖深悟其理。但思佛不可色相見。法不可聲音求。二義俱深。於未來世。眾生善根淺薄。恐難生信。
白佛言世尊。
是以啟咨世尊而問曰。
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
謂未來世界。有眾生聞說此般若經法。
生信心不。
能生敬信心否。
佛言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勿謂五濁惡世之間。俱是不信佛法之人。盖佛與眾生。原非兩類。同具此般若真心。
彼非眾生。
彼雖為眾生。而真性內原有不可以眾生目者。
非不眾生。
彼雖非眾生。而業緣現在。固不可以眾生目之。
何以故。
佛告須菩提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能聞法生信。以悟真如。是彼非眾生也。執相生心。迷蔽真性。是不眾生也。佛又自釋謂。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者。何以故。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而釋曰。
眾生眾生者。
以聞法不生信心故也。眾生之性。與佛同原。無有差別。
如來說非眾生。
如來說非眾生。因不信無相無住之法。背真逐妄。自喪性靈。故非眾生中人也。
是名眾生。
為眾生者。豈可自住眾生之相。執迷而不悟哉。是假名眾生耳。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本自圓成。豈從外得。故謂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
須菩提聞佛所說。
白佛言。
而白佛言。
世尊。
啟咨世尊曰。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前聞我佛所說。寔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聞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諸義。此理智通妙。有慧顯真空修證者。當深信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佛聞須菩提之所說。重言如是如是。以嘉其所說之是。
須菩提。
故呼須菩提。申明其所問之義而答曰。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不從外得。乃吾之真性也。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以真性之德寂。神凝智泯。不以色相取。不以言說求。不但無多法可得。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也。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過強名曰阿耨菩提而已。盖一念不生。妄盡理融。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進發修證菩提者。豈可為法所縛。不悟妙性本空無有法相哉。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無四相以淨心修善法。以行善故。謂淨心行善分。
復次須菩提。
佛又再告須菩提曰。我所說阿耨菩提之法。乃吾本然之性。
是法平等。
盖自性菩提。是法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而平等也。
無有高下。
是色身則有高下。真性則無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何以見之。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以我真性原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妄。若有此妄。則嗜欲深天機。必淺攻取累。湛一不全。吾見塵旁種種異起。何得為平等法哉。法為平等。方名無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
佛又說當修此一切善法。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是明心見性之善法。依此法修。則虗己明真。崇德履道。造至覺地矣。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得此阿耨菩提也。然又恐人泥於有法。
須菩提。
故呼須菩提曰。
所言善法者。
所言善法者。乃接引眾生人道之門。本來原無此善法。不過假名。以開悟人耳。不住四相而修。則修同無修。
如來說即非善法。
若執著善法。便有人我等相矣。
是名善法。
是名善法也。不住四相而修。則修無所修。如是之修。修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因。乃名真修。不住於法而得。得無所得。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乃名真得。是我所謂無有少法可得之義耳。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布施為福。持經為智。以福較智。福不及智。故謂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說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良由離此四相。以修善法。則了脫貪嗔癡愛四惡業并六塵。不能相染。而六度亦無所住心念全忘。意識盡泯。湛然清淨之心。真超入太虗境象。得無上菩提。我思無相修善之法。所得真證無上菩提如是。以清淨無為之道。心超出三界。永劫常存。其福德甯有比倫乎。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所有諸須彌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崑崙際。
如是等七寶聚。
設將七寶聚。如須彌山之高大。
有人持用布施。
其施可謂大。以如是大施之因。必得如是之果。所得福德亦應大。而不可窮極。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若人以般若經。
乃至四句偈等。
并四句偈。
受持讀誦。
受持有得於心。
為他人說。
為他人演說。有益於世。
於前福德。
比前七寶布施之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持經之一分。
百千萬億分。
即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皆不能及持經福德之一分。人可以布施徒求於外。而不求於心哉。盖以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自利利他。直使人我同證無上菩提之大道。至是如如不動之般若。光無不遍。化無不週。乾坤不能覆載。劫火不能毀。壞。體物不遺。天人仰賴。以視須彌山之高。不啻大千世界一微塵。其布施之福德。有何可與持經者較量而比議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眾生本性皆善。豈有所化。故謂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盖謂一切眾生。各具真如之性平等。而無聖無凡。無有高下。眾生與佛同源。若悉能以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則眾生即是如來。何有眾生可度哉。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凡汝學道諸人。勿謂我如來寔有此意。
我當度眾生。
必有化度眾生之心。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莫作是念。
汝等莫作此如來度眾生之念。
何以故。
何以故。莫作是念。盖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高則無度眾生之如來。無下則無所度之眾生。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縱有眾生。執著四相。迷性惑心。如來不得已。說法破執。而覺迷則如來乃離相說法。離相度生。豈作是念。見有眾生可度。我謂能度乎。度而非度。亦寔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
若有聞經悟道。眾生自然化度。我何度之有哉。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
如來度者。
若說一切眾生必是如來化度。
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如來即有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人相。可度之眾生相。即有我已成佛。永劫不壞之壽者相。有此四相。又何能得證如來。抑安能得度眾生耶。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如來寔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以證如來。
如來說有我者。
不過尋常隨世流布之言。口雖說我。
即非有我。
如心中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而執相迷心。凡夫之人。不明離相之意。
以為有我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凡夫者。
性本平等。與佛同源。無有高下。
如來說即非凡夫。
因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修一切善法。以致迷蔽真性。
是名凡夫。
是名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為法身。離有為相。故謂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無我者。即為如來。有我者。即為凡夫。無相之旨。豈可不深明徹悟哉。前汝已解三十二相。不可以見。即是如來雖不可以有相之應身見是如來。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
須菩提言。
須菩提意謂。應身相好。乃法身中流出。有諸內者。始形諸外。若不圓滿性中法身。安能有此三十二種相好。
如是如是。
故答言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欲觀如來。不出此三十二相也。
佛言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以相好觀騐如來之答。知須菩提於無相之法。尚有細惑未遺。故舉近事以質。使之不辨自明。是以呼須菩提曰。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設若如來可以三十二相見。
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在天為四大天王。糾察人間。為聖為王。亦懲勸人間善惡。曾修三十二淨行。故亦得三十二相好。但不無生滅之心。不能如佛之永脫輪轉。不變不易。無始無終。而道化之常存不息。
即是如來。
如來道性常存。無為自治。豈轉輪聖王之所及乎。須菩提已證無諍三昧第一阿羅漢道。不能成佛者。惟此毫厘之相未遺耳。茲聞佛轉輪聖王之喻。些須之相。一掃全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故即啟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說義。
如我解佛所說轉輪聖王之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
佛知須菩提。至此已透徹無相真空之法。但恐現在未來一切眾生。隳於見聞。不悟真性。
而說偈言。
彼時世尊而說偈曰。偈者。發言成句也。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盖真性之如來。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何可以色見聲求。若以色見聲求。是人不了悟。率性之謂道。如舍正路而不由。乃行邪道。何能得見真性之如來。佛以慈悲平等。惟願眾生脫離苦趣。故深戒以向外營求。欲人汲汲乎。反求諸己而已矣。色者。如莊嚴佛像之類。見者。親覩之也。聲者。如歌揚梵講之類。求者索也。我者。佛自謂也。邪道者。因聲色乃是幻妄。惟真性方為正覺也。如來者。真性法身佛也。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法無斷滅。故謂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汝既知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如來不可以色見聲求。則無相之法。已證深解。斯時汝之心意。一物無有。一掃全空矣。但此時又不可執著於無。以墮於斷。盖執有執無。皆非道中。
汝若作是念。
汝若作此念頭。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如來不用具足之相。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此無上菩提。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莫作是念。
汝切莫以此念而言。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如來原無聲色可求。非三十二相。不假清淨妙行圓滿功德。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遽然得此菩提大道也。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汝若作是念。
我誡汝莫作是念者。以汝為眾標榜後學龜鑑。汝若執著。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之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
如我所謂寔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以諸法如義。無寔無虗。非謂諸法斷滅也。
莫作是念。
汝若作此念言。於一切法。皆斷滅之大非矣。
何以故。
何以言之。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發菩提心者。必依般若之法。以為修行之具。若不用此法。則心花何由而發。
於法不說斷滅相。
故於此不說斷滅相矣。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菩薩所作福德。無自受之心。無貪著之念。故謂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不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誠以非有我相則。無我執。一切諸法。悉皆無我。既無我相。諸相皆空。清淨之心。湛若太虗。故於三十二相。不住於有。具足相好。不住於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隨順因緣。毫無動念。以成就空忍空寂之心。寔證無上無為之大道。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若發無上菩提大心之菩薩。不悟無我之法。徒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佈施。
持用佈施。則有貪福之我相與大道至公無我之心。便不相合。又何能充塞天地化。育群生哉。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若復有人。深知一切萬法。從我自心而生。湛若太虗。不住不著。無有我心。我者。私己心也。成者。成就也。
得成於忍。
得成就此容忍功德。
此菩薩。
此等菩薩。
勝前菩薩。
勝前寶施之菩薩。
所得功德。
所得之功德。
何以故。
何以故也。
須菩提。
佛恐須菩提。錯認世間福德。故又呼而告之曰。
以諸菩薩。
以諸菩薩原無所得之心。
不受福德故。
不受福德故。是以為勝也。須菩提擬不受福德之迹。疑果從因。若固執不受。則有必固我之相。豈得為勝。
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未解其義。
世尊。
啟咨世尊曰。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示以心法。
菩薩所作福德。
無自受之心。一心惟知。我欲滅度一切眾生。但願眾生。悉受福德。滅度一切眾生已。不計我為能度者。亦不知寔有眾生我度者。
不應貪著。
如此不應貪著之心。而得寔證菩提之果。
是故說不受福德。
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去來坐臥四威儀。來去如如為寂靜。故謂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是離一切諸相。以見自性之如來。
若有人言。
設若有人。不悟此理言。如來以莊嚴相好之身。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若來若去。若坐若臥。為利益一切眾生。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是人不解我所說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之心也。
何以故。
何故不解我所說之意。盖人執著如來。應身色相。寔有所來去也。要知人之真性。各自具足。本來不生不滅。道化常存。若真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不為六塵所蔽。不為法相所拘。則如如不動之真性。雖無相無為。自能萬法含容。光無不遍。化無不週。超出三界永劫常存矣。
如來者。
如來者。即隨自性之所。
無所從來。
如而來。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亦無所去也。
故名如來。
故名如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之義。離一切諸相以來。真性清淨之如來。則自然不執如來之來去坐臥而生心也。長水法師云。譬如水清月見。非是月來。水濁月隱。亦非月去。因水有清濁。非月有升沉。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心垢不見。亦非佛去。以人心有垢淨。佛本無來去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一合真性。是為性理之相。故謂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我謂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者。是人執相生心。不解我所說一切法無我之義也。如此執著。塵世之中。一切妄境。觸而動念者。等於碎。為微塵之多。不可窮極。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碎分為微細塵埃。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以為多否。
須菩提言甚多。
須菩提。深悟佛意言。甚多。
世尊。
啟咨世尊而徵釋。
何以故。
何以故謂甚多。盖一切塵勞。散於塵境。觸境而動念者。不可數計言甚多。但微塵雖多。乃虗妄之體。不堅之質。念動即生。念寂即滅。本非堅寔。而常有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此微塵眾。俱是人心妄想安立。若曰真個有此微塵眾多。
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也。
所以者何。
妄塵皆是外來之物。非吾性中之本有。若能心鏡常明。微塵雖多。不為所觸。安能蔽我靈府。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
此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若不能了悟真心。惑於一切塵境。是名微塵眾。世界乃微塵積成。既無微塵。何有世界。微塵世界。皆是假立色相。原不真寔。微塵在太虗之中。游氣飄揚任起滅。世界在太虗之中。明暗色空。山河大地任聚散。若真性般若。窮劫不壞。豈二者可比哉。
世尊。
須菩提悟入深解。復啟咨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妄塵積聚而成。劫數盡時。終有變壞。此所以虗妄不寔。
即非世界。
不過現在尚存。
是名世界。
是名世界也。
何以故。
須菩提又徵釋。何以故謂之非世界。盖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世界皆屬虗妄。終有壞時。本非寔有不壞之質。故釋云。
若世界實有者。
若以世界為寔有者。必是本來真性。自無始以來。常住不滅。以此真寔之性。在於世界中。打成一片。有不滯於迹。無不淪於虗。
即是一合相。
即是一而不可合之以為二。合而不可折之以為離。乃是一合相之真性。
如來說一合相。
然如來說一合相之真性等。於無形可見。無聲可聞。如來於相離相。說一合相。不可執著寔有。
即非一合相。
又不可執著為寔無。
是名一合相。
乃強名一合相矣。
須菩提。
佛見須菩提之言。已悟入深解。故再呼而告曰。
一合相者。
乃真性虗靈之體。無有形色聲音者。惟當自省自悟。有而不滯於迹。無而不淪於虗。真空不空。妙不容言。
即是不可說。
即不可言說求者。
但凡夫之人。
但庸常之人。不知遇相離相。遇空離空之義。
貪著其事。
貪著塵境事相。以微塵世界為寔有。以色身六根為真我。不悟靈明之真性。所以沉淪而無由解脫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知見無見。此即正見。不生無生。此即常生。故謂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般若經中。於我四句無相之偈。反覆辨難。輾轉較勝者。盖因四句之義。信之淺者。可以破執覺迷。信解深者。可以住真降妄。窮造其極。直使般若智慧。圓滿乾坤。超出三界。不動跬步。彈指已到波羅密之道岸矣。我是以不避饒舌之嫌。汲汲乎欲人信解。但相由見生。有相之見。則為妄見。無相之見。始為真見。至又不得。不將四見相與辨明。使發菩提心者。得以信解。去妄歸真。而同證無上無為之大道。此我之深意也。佛恐人著於妄見。不能見性。故發此問。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若人言。佛說我人等四見。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
於意云何。
於汝之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是人解我所說真見妄見之義否。
不也。
須菩提以弗也答之。
世尊。
啟咨世尊曰。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四見之義雖簡易。理寔精微。執有執無。皆非真見。非覺悟之深者。莫能窺其奧。若是一切之人。不解如來所說之義。
何以故。
須菩提又徵釋何以故。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世尊。
啟咨世尊曰。
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盖如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自性之無求無得。湛然常住。以清淨我見也。見人之真性。各自具足。以清淨人見也。見真性中。本無煩惱可斷。以清淨眾生見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以清淨壽者見也。此四見乃佛所說。見自性之真見也。若眾生於是非愛取舍中。處處著見。逢色而受。遇境則觸。執一切色相。皆有以墮常見。此固不能信解四見之義也。即深信而不能深解者。聞佛所說無相之法。遂執四相以無為。而不能融通活潑。致墮斷見。猶如稿木死灰。而無生發之機。亦不能使般若之體圓通周遍。是亦不能信解四見之義也。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執有執無。皆是妄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之真見也。
是名我見人見眾者見壽者見。
惟不執於有。不執於無。有而非有。無而非無。不墮常見。不墮斷見。自得法性圓融。湛然常淨。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我所說。未能覺悟深解之。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耳。
須菩提。
佛聞須菩提解說四見之義。深悟透徹。了達無餘。寔合佛意。遂呼菩提曰。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若能興起無上正等正覺之真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應如是致不墮。常墮斷之見。
如是見。
應如是起不墮常墮斷之見。
如是信解。
應如是發不墮常墮斷之信解。
不生法相。
不生知見信解之法相。佛雖示以不生法相。尚應解修證者。難得不生法相。
須菩提。
又呼須菩提曰。
所言法相者。
如來心中。無有法相之見。隨係外應。無寔無虗。
如來說即非法相。
不過假此為人解粘釋縛。使人得以生真降妄。
是名法相。
是假名為法相而已。法相既非必無我人眾生壽者之見。而菩提真心。所當知見而信解者也。發菩提心者。曷審于此。如是知。如是見。即無上菩提之真知真見也。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至生法相者。于事之形迹如我人眾生壽者之見。皆不萠于心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夢幻泡影露電。皆是應化無常之假質。非真寔常存之本體。故謂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
佛呼須菩提曰。如汝所解云。見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乃是清淨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真見。我謂如汝所解之義。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知見信解之法相。則萬緣全空。萬法歸宗。而威儀寂靜。知見不生。性契無上菩提之道。心無餘涅槃之寔相。使湛然清淨之心。圓周三界。歷劫常存。無物不生。生物不測。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若有人以滿無量無央數之世界七寶。無量阿祇世界者不止于恒沙也。
持用布施。
持用佈施于人。固為世間福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
發菩提普濟之心者。
持於此經。
持于此經偈。
乃至四句偈等。
乃至見自性中無相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自見其性。
為人演說。
又演說于人。推演講說教人。亦得以明心見性。
其福勝彼。
此則出世間之福。成己成物。受福無窮。寧不勝彼滿無量無央數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之福哉。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佛又自徵曰。我所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者。何以故。盖真性湛然常寂。無相無為。本自如如。
一切有為法。
一切賢聖。莫不以無為法。而寔證菩提。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虗妄不寔。
如夢幻泡影。
如妄夢之非真。如幻術之假化。如水泡之起滅。如身影之恍惚。如夢出無心。幻成有意。夢覺入幻。幻結疑夢。皆從顛倒起也。
如露亦如電。
如朝露之易晞。如電光之易暗。水漚為泡。泡隨水消。形照為影。影從形滅。皆虗為寔也。露以日晞。電以霽散。尤為倐忽起滅。
應作如是觀。
當作如是六者觀。觀六者。生滅無常。虗妄不寔。則知一切有為之法。皆有形有相。妄偽而不真實也。惟我如如不動之真性。無形無相。起萬劫而不朽。不生不滅。歷亘古而常存。能于無相之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者。其福德寧可較量而思議哉。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應。山河之安立。天地之變化。都已說盡。此四句剗盡經旨。正如來真切滅度之處。觀無所具。空觀假觀中觀之妙智也。
佛說是經已。
佛既反覆闡明般若之法。說經已畢。
長老須菩提。
首焉起請之長老須菩提。頓悟真空。已聆心印。其時同會聽法者。
及諸比丘。
有比丘而名僧焉。
比丘尼。
有比丘尼而名師姑焉。
優婆塞。
有居士而謂之優婆塞焉。
優婆夷。
有道姑而謂之優婆夷焉。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一切天上人間及阿修羅等護法之神。
聞佛所說。
聞佛所說此經。
皆大歡喜。
各各見性不驚。不怖不畏。皆大歡喜。幸正法之難遇。悅今日之躬逢。
信受奉行。
莫不信受其言。而領于心。奉行其教。而演于人。雖歷億萬劫。永證金剛不壞身。佛恩之慈悲。至矣。觀是經者。寧可不宣揚妙法。以報佛恩乎。川禪師頌曰。飢得食渴得漿。病得瘥熱得涼。貧人遇寶。嬰兒見娘。飄舟到岸。孤客還鄉。旱逢甘澤。國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來降。頭頭總是。物物全彰。古今凡聖。地獄天堂。東西南北。不用思量。剎塵沙界諸群品。盡入金剛大道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講卷下(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