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大小乘釋經部二十四 般若部疏(0513-0576)
第0535部卍續藏第26册P0804 般若心經解義節要(一卷), 〖明.宋濂文句〗.txt
卍續藏第 26 冊 No. 0535 般若心經解義節要
No. 535-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義節要
引用諸家解義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唐賢首國師法藏疏宋孤山沙門知圓疏元古雲沙門元粹註元佛海沙門性證註大明天界禪寺住持宗泐奉 勅註解大明翰林學士潛溪宗景濂文句
佛者覺也覺自性也其法繇戒而定而慧外不著相內不著空真見本來面目虗靈要妙清淨圓融然後可以應用無染而了出世間一大公案又憫群生塵勞障重煩惱根深往往認賊為子迷妄為真故說此經以解脫之其文古其義奧其語約而其指趣綜括無遺予燕處翛然愛閱此經病諸家解義之繁乃掇其精切者錄之將以俟得佛書之三昧者質焉。
嘉靖癸巳夏五月既望無念居士書于紫微華下
No. 53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義節要
宗泐曰此經即世尊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薩之說即是佛說傳至中華凡五譯今從玄奘所譯者以中國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語也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眾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薩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說此經者欲令眾生斷除妄心顯發本性故也經者法也常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此五者皆經中所說之旨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深般若也。
賢首曰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源也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斯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
古雲曰此慧離念偏覺極圓即色即空不生不滅背之則心路頓絕用之則法界彌綸即由妙慧從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者何達生死是經是諸法空相空一切妄故即名實相顯體宗照即圓照也經所謂行深般若見五蘊皆空空即實體全此體以發照即圓照以會體體非實相照則不圓照若不圓實相非有。
佛海曰此是大部六百卷之文心故云心經非智慧心非草木心非肉團心也然此心體寂照虗融靈明洞徹凡聖該括真妄同源奉譯無多字乃梵音之略從觀自在下至度一切苦厄乃別序興致又謂略標綱要又謂據行標起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下至三菩提乃正宗明空。
宋景濂曰攝歸萬善於心源貫穿諸經之骨髓經以七種立題此蓋因法喻所立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梵語波羅此云彼岸梵語蜜多此云到西土俗言以事畢者為彼岸到佛生其土乃因俗言以明教化故謂此岸者乃眾生作業濁世生死受苦之地彼岸者乃佛菩薩究竟超脫清淨極樂之邦心者世間及出世間萬法總相其別有五一肉團心狀如蕉蕾生色身中係無情攝二緣慮心狀如野燒忽生忽滅係妄想攝三集起心狀如草子埋伏識田係習氣攝四賴耶心狀如良田細種無厭係無明攝五真如心狀同虗空廓彼法界係寂照攝此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者謂人能以智慧斷絕情想如操舟渡到彼岸始為了此心也。
此經以心名終篇只露出一心字此是文字巧處此經只言上達不言下學其工夫當觀金剛楞嚴圓覺三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宗泐曰觀自在菩薩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淨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眾生但稱菩薩者從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粗心淺智者所觀故云深也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賢首曰觀自在菩薩謂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菩者菩提此謂之覺薩者薩埵此曰眾生般若妙行有二種一淺即入空般若一深即法空般若菩薩者諸法王子之通稱深般若者窮源極際。
宋景濂曰菩提此云覺薩埵此云有情有情則有眾生也眾生而謂之有情者以草木皆有生而無情一切眾生有佛性者皆有生有情唯菩薩在有情之中覺悟者故謂之覺有情也。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宗泐曰照者觀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蘊者積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領納也想者思想也行者造作也識者分別也識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作也度者度脫也一切苦厄者世間之眾苦也菩薩由照五蘊空寂離生死苦復閔在迷眾生顛倒妄想悖理亂常十惡五逆到受眾苦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敘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此是別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五蘊不空性有障蔽不能虗不虗故不靈五蘊者非本性所有五蘊既空則本性自然虗靈如塵垢去而鏡明如泥沙去而水清度一切苦厄先儒謂佛氏兼愛者此也張虗靜曰大道不遠在身中色相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皈元海壽無窮。
賢首曰諸心俱空而唯觀五蘊者以一切眾生色心常現前故止觀初觀陰境意同此也皆空者以色由心造全色是心心但有名色寧有實故曰皆空。
一切雖多不出心身二法身為眾苦之本心為群妄之原伐樹得根諸幻息矣。
古雲曰五蘊者即五陰新云五蘊積聚義也舊云五陰蓋覆義也。
佛海曰照見乃能觀之智五蘊乃所觀之境大莊嚴法門經云五陰體性即是諸佛體性菩薩雖現五陰煩惱不與五陰煩惱和合體性無染故菩薩雖現五陰生死教化眾生知一切法無去來故。
宋景濂曰蘊以包含為義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色蘊四大所成受蘊領納苦樂又不苦不樂想蘊取種種境奔馳不息行蘊諸心所法多貪境弗止識蘊於所緣境熾然了別五蘊之中識以分別居先因其分別而領納在心謂之受心既領納相續尋思謂之想想之不已遂成造作謂之行眾生沈迷於此了不自覺殊不知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眾幻並非實相唯菩薩達見五蘊自性皆空二空理深慧所見也功者如刀也言齊也苦厄者諸苦也蓋生者苦器寒而不得衣則苦飢而不得食則苦勞而不得息則苦病而不得愈則苦又有所謂冤憎會苦如骨肉喧爭是也愛別離苦如骨肉死亡是也求而不得苦凡有所營求不得遂意是也老苦一切衰弱徒慕強狀是也死苦生前萬端盡皆捨離是也然此諸苦皆五蘊使之也菩薩證見真空苦惱斯盡遠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得菩提涅槃故云度一切苦厄此第一節言五蘊皆空為一經之網領下文乃詳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即空觀幻觀)。
宗泐曰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為眾請問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氷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氷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水水即是氷若受想行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此節當與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涅槃參見。
賢首曰小乘中即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
除雲橋曰六塵中人易著相者色為甚餘次之故佛氏摘此一字首言之也。
宋景濂曰凡有形者謂色無形者謂空色不異空者明色乃幻也所謂色不礙空若礙空即是實色非幻色矣空不異色者明空乃一真顯露必不妨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非真空矣此言色空不相礙也色即是空者明非色滅空也空即是色者明不可以取空也此言色空無二也大抵真空如圓鏡應物現形而鏡中初無其形所謂真空未常不有即有以辨於空也幻色如泡影電露當其出現之時何常無像一剎那頃變滅弗存所謂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宜云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恐文繁故略之但云亦復如是也此第二三節詳言五蘊皆空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宗泐曰是諸法者指前五蘊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菩薩復告舍利子云既了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既無生滅豈有垢淨既無垢淨豈有增減乎。
此言性之本然即孟子所謂分定故也真空實相即中觀。
賢首曰不生不滅者在道前凡位謂凡夫死此生彼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淨行已修名垢淨位真空離此故云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者在道後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修生萬德昔未圓而今圓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從隨流不染出障非盡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
孤山曰色不異空故不生空不異色故不滅色不異空故不垢空不異色故不淨色不異空故不增空不異色故不減生死即涅槃故不生涅槃即生死故不滅煩惱即菩提故不垢菩提即煩惱故不淨結業即解脫故不增解脫即結業故不減。
古雲曰法既常寂妄自奚生不受一塵故曰空相空一切妄亦名實相昔本不生今則無滅煩惱非垢涅槃非淨處聖不增在凡不減究竟平等徧一切處作是觀者即同諸佛。
宋景濂曰此三節言五蘊空相初無生滅等以足第二節之意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宗泐曰此真空實相之中既不可以生滅垢淨增減未之故總結云無色無受想行識也無即空也。
古雲曰妙空混然洞萬有於真如蕩一無於畢竟方是圓宗般若空慧。
宋景濂曰是故承上文而言也空中之空即空相之空謂真空也謂真空之中惡有五蘊者哉。
此節至無智亦無得十三箇無字文法亦奇特自五蘊至十二因緣四諦菩薩性中泯然俱無然其下手工夫當看金剛經曰云何降伏其心一句不然又看圓覺經三觀二障四失方可了此十三箇無字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宗泐曰真空實相之中亦無六根六塵此空十二入也既無十二入亦無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塵六識也乃至者舉其始末而略其中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為迷心重者說為五蘊為迷色重者說為十二入為色心俱迷者說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學之人隨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佛海曰舊云十二入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新云十二處謂內根外塵各有處分行者日用照此根塵體即般若頓圓空覺故言無也。
宋景濂曰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猶草木之有根也亦謂之六入根則主內而言入則主外而言眼見為色塵耳聞為聲塵鼻臭為香塵舌嘗為味塵身染為觸塵意著為法塵是謂之六塵謂如沙塵之障蔽也根塵二者和合為十二處處所也言各有所在也從見為眼識從聞為耳識從臭為鼻識從嘗為舌識從染為身識從分別為意識謂之六識識謂妄生辨折昏翳真智也三者和合為十八界界者限也言各有限域也乃至者省文上舉無眼界下舉無意識界中間四識可以例知也眾生所以汩沒生死為三者互相鈎引不能脫離真空之中初無是也三者本一道而有廣略之異者蓋如來為鈍根說十八界為中根說十二處為利根說五蘊隨機施教故不同也。
觸者不盡也佛氏謂之身根即孟子所謂四肢法者事也萬法皆從心起佛氏謂之意根即孟子行法俟命之法普庵禪師曰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台六根門戶無人到惹得胡僧特地來徐士英曰凡人有思則易入於邪無思則又如土木必也有思而非邪無思而非土木知此則知菩薩了十三箇無字之不易也無字則空字要除根結諸有必須閇其目觀空觀字即智慧也凡夫動念著有小乘息念沈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宗泐曰此空十二因緣也無明者癡暗也謂於本性無所明了非瞢然無知乃違理強覺之謂也無無明等者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其性本空無生滅相故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乃至無老死盡者義與前同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一曰無明亦名煩惱二曰行謂造作諸業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從托胎後生諸根形也五曰六入於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觸成胎後六根對六塵也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八曰愛謂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謂於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謂作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謂未來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一切眾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故云無也。
孤山曰十二因緣生為凡夫十二因緣滅為聖人空無凡聖故生滅俱無。
佛海曰始無明終老死因緣生也無明盡至老死盡因緣滅也盡即滅義。
宋景濂曰無則順觀無明流轉門以真空故云無也盡則逆觀無明還滅門以真空故無可盡也乃至者亦省文上舉初支下舉後支中間十支可以例知也十二因緣乃推五蘊之至詳者乎。
十二因緣即西域輪迴因果之說菩薩性中則無此也朱子未曾究竟此緣乃以西方緣業貶駁大雄氏過矣禪之下者說輪迴蓋欲臨行一念不差則可以投胎奪舍再來修行也禪之上者則不說輪迴或問趙州和尚曰和尚百歲後向何處去趙州曰火燒後成一株茅葦則是趙州和尚不說輪迴也川禪師曰這箇息皮袋別了無罣礙烈焰洪燼中明月清風外則是川禪師不說輪迴也禪上者且然況佛乎佛之言止有心經不說輪迴。
無苦集滅道。
宗泐曰無苦集滅道觀四諦清淨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業苦因此三者世間之法也滅即涅槃樂果道即道品樂因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說此四諦者欲令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故云無也。
宋景濂曰如是四諦真空中皆無也然四諦與十二因緣亦名異義同不過有開合之異耳亦為機宜不同所以重說也。
道字即戒定慧也當與金剛經非法非非法參看不然終無捉摸。
無智亦無得。
宗泐曰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薩以智照境既無五蘊及四諦諸法即是人法界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藥忘故云無智亦無得也。
宋景濂曰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之智亦不可得非但知空之智不可得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蓋一真之至性湛然常寂不假修證了無一法故也此總結上文以起下文此第四節言空中本無五蘊而詳及諸法以終前三節之義第前言五蘊皆空以人而言此言空中無五蘊等以性而言。
真空之中獨有本性無佗物也傅大士曰到岸不須船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黃龍禪師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川禪師曰斬新日月特乾坤既曰無智無得則是橋木死灰何能在覺當看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又當看圓覺經諸幻雖盡不入斷滅二句則知無上正覺自本性生出虗靈也始覺但泯而本覺朗然獨存此正所謂離情遣著時也始覺者人也本覺者天也無智即人泯天定也。
以無所得故。
宗泐曰此結前起後之言。
宋景濂曰無所得承上文無得而言也以無所得之故菩薩依般若等而得涅槃斷果三世諸佛依般若等而得菩提智果蓋諸法本空故也詳見下文。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無念子曰菩薩與佛乃聖賢之分也究竟涅槃者當自識之。
宗泐曰菩提薩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功成理顯故得心無業縛因無業縛故無生死恐怖既無生死恐怖則無顛倒煩惱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故云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語摩訶般涅槃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三德非別有即三障是也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謂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然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斯之謂也。
賢首曰無有恐怖在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離顛倒夢想在內無惑障之到即惡因盡也。
古雲曰依妙空慧了境性心念念圓常塵塵究竟結業即解脫故無罣礙苦道即法身故無恐怖煩惱即菩提故離顛倒夢想三障非離而離三德非圓而圓寂滅涅槃任運流入。
宋景濂曰罣謂如絲之懸礙謂如石之阻恐懼遠違離脫也顛頂也顛倒言倒懸也在寐為夢在悟為想究窮竟盡也梵語涅槃此云圓滿清淨也菩薩依此法修妙行洞見自性清淨證入真空故心無罣礙心無罣礙自然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究竟圓滿清淨之際矣。
無恐怖則生死憂患不入其中劉鐵漢平日受用佛書在也。
○夢遊華胥夢見周公雖聖人不能離夢思兼三王終夜以思雖聖人不能離想遠離夢想所以為出世間法也涅槃二字世人誤認以為死非也裴相國序圓覺經曰寂靜常樂故曰涅槃徐士英曰梵語涅槃此言無為又曰涅槃即是不動無為之義無為即楊雄所謂玄默也無恐怖自處變言離夢想自處常言無恐怖離夢想惟心無罣礙者能之心有罣礙者則不能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宗泐曰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言非唯菩薩如是修證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賢首曰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者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覺也。
宋景濂曰三世謂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也梵語佛此云覺覺者迷之對以佛之覺見眾生之迷也諸佛謂三世之中各有千佛不止於一也三世諸佛依此一門言無異路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羅此云上梵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菩提解見上文三世諸佛亦依此法修妙行洞見自性清淨證入真空而得無上正等正覺此第五節引佛菩薩之行以實之知依般若而證真空不得也五蘊之義至是蓋無餘矣。
無上正等正覺即書之睿作聖即孟子之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即中庸之聰明睿智達天德者知此則知佛與吾儒體同而用不同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
宗泐曰前是顯說般若後是密說般若良由眾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四種呪者蓋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呪能滅癡暗名大明呪能顯至理名無上呪極妙覺果無與等者名無等等呪宋景濂曰言故知者結前起後也呪者佛說密語即第一義也神者精妙不測之稱明者鑑照不昧之謂然皆謂之大者非小神小明比也無上無可加過也無等等獨絕無倫也既言大則以極矣又重言無上等等者所以深著般若溥博無際溥博無際惟真空足以當之。
道家佛家皆有呪而儒不然之然周人有司呪之官秦人有呪楚之文毛詩有出三物以呪之詞下至漢有木人之呪而成江充之禍梁有臘[烏*我]之呪而成昭明之冤則中夏之有呪亦已久矣求其用呪神妙能役使鬼神運用風?降伏龍虎至今惟西域則然此蓋天地間理之不可曉者也昔在關中聞士夫云往年有西僧來此呪大石即成灰欲宰牛念呪牛即死然後剝食之長水禪師曰苦梅無邊迴頭是岸。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
宗泐曰此結般若功用廣大除苦得樂決定無礙。
古雲曰結嘆不虗勸令修進度苦趣極真實法船願眾生速發智地。
宋景濂曰能除一切苦即度一切苦非證真空者不能也恐眾生不信心佛乃第一節既言之又如此申言之而復繼以真實不虗者謂能決定除苦也真慈憫有情為何如哉此第六節承上文而言讚咏般若真空之妙如此之盛自此以上通謂之顯了般若。
六祖曰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其機在我而無難者此佛所以有真實不虗之嘆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宗泐曰已上密般若此五種不翻之一也蓋呪是佛之密語非下凡所知法華疏云呪是鬼神王之名號稱其王名則部落煞王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又呪者願也如蜾臝之呪螟蛉願其類我佛菩薩說呪願諸眾生如我之得成正覺能誦此呪者則所願無不成就也。
賢首曰欲強釋者揭諦者此云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所到處也波羅揭諦者自度度他波羅揭諦者波羅此云彼岸即度所到處也波羅僧揭諦者僧者總也溥也即謂自他普度總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謂大菩提處也言薩波訶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伊疾速成就故也。
孤山曰諸佛密語不須解釋凡當密語例該不翻深求其到只是密說前般若無所得心耳。
宋景濂曰前云是大神呪未顯呪辭故今說之此第七節專說秘密呪辭已上謂之秘密般若佛家論性與吾儒論性不同儒之論性以理言佛之論性以虗靈知覺言然究其所以虗靈知覺者何也神也人若能於神字契勘得破則知佛家所謂法身者此也主人翁者此也金剛不壞身者此也本來面目者此也父母未生前我是誰此也在吾儒亦有然者戴記曰心之精神之謂聖子思曰至誠如神孟子曰心之精神之謂聖子思曰至誠如神孟子曰所存者神周子曰神應故妙在道家亦有然者道德經曰元神南華經曰至道之精抱神以靜魏伯陽曰真人潛深淵張平叔曰嬰兒入聖機皆此物也類而徵之鼎湖乘龍乘此也遼東化鶴者化此也嵩山面壁者面此也華山熟睡者睡此也天地間道之至妙至妙者也其機在我誰來著力但恨予髮種種役志風波豈所謂夢中夢者未覺耶嗚呼何日遠客還仰天一笑無念居士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義節要(終)
般若心經頌一卷
(收于小室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