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大小乘釋經部二十四 般若部疏(0513-0576)
第0551部卍續藏第26册P0859 般若心經發隱(一卷), 〖明.正相解〗.txt
卍續藏第 26 冊 No. 0551 般若心經發隱
No. 551-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發隱序
般若之為教也廣博充虗周窮萬物種種法門該詮此也種種行因該修此也括十界依正之森羅收色心之二字開無量方便之多途照五蘊之一空蕩人心之多執遣六道之昏迷曰境曰心俱融不異是凡是聖咸共一如正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豈可語言文字跂及者哉昔日世尊陞座默然良久文殊白眾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如來無說海眾無聞斯乃真說般若之時也奈何鈍淺之流更煩世尊搖唇皷舌無風起浪觀小大機說漸頓教由是開演五時之異咸會一乘設施九界之別同臻佛界然此經者文最約而義最廣難盡其奧說者染指而已釋其名如人百體四肢惟心最靈故曰心經又則般若是眾生本有之靈心向被五蘊覆積多劫說此照見之方開示悟入意登彼岸故曰心經然此經者自古及今遞代以來註述甚多或泛然而混融或?蛇而添足今之饒舌多附臆說是中既以人法各四派分演義名曰發隱而於足上又添足焉敢露一班覽者哂叱。
旹
崇禎八年歲在乙亥五月下澣比丘正相體如識
No. 5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發隱
繩天台教後學比丘 正相 解
△初釋經題。
山家大師凡釋經題先立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夫如來說法法必有名名必顯體體顯由宗宗成有用以判教相有此五重如網得綱如衣得領一經之旨灼然在目今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大乘因果為宗度苦為用熟酥為教相。
○一釋名者而有通別通者十二分教總名曰經別則有七或單或複或具足三而立名也今經以單法為名也梵語般若華言智慧又云淨慧智慧者以照了為義通乎凡聖淨慧者出纏為義直照理故此慧破諸妄念稱理圓極無分而分三種名別一實相般若所觀理體是也二觀照般若能觀妙慧是也三文字般若即所詮顯密句義是也分而不分唯是一體用有三名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宛然有此二義故不飜也又般若者果上證得極理甚深不同因中輕薄係尊重不飜也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對此而言彼也此般若聖凡一體物我同根彌滿清淨本無彼此即以清淨心中照而不寂一念妄動而生人我起乎煩惱依煩惱而長生死立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涅槃為彼岸四教四門各論彼此抱長迷而不覺居眾苦而自甘者凡夫此岸也解三空而自脫修諦緣而取證者聲聞與緣覺也雖脫分段由居變易此岸而為塵沙界斷依智照理分破無明分證三德者菩薩也仍居變易岸頭至等覺已仍曰到而未極此通前三教而論彼此若從圓教勝說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此則無到而到却而觀之生死涅槃俱為幻夢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心者即所辨之體也而有三別一曰肉團心二曰緣慮心三曰靈知心肉團心者父母血氣所生今現在五臟中者是為二心之附托而已緣慮心者今對六塵境上緣而分別者是靈知心者混千差而不濫亘萬古以長今竪窮三際而無來無去橫徧十虗而無欠無餘在聖不增處凡不減為前二心之所混者為之迷識此三心而不雜者為之悟融二心為一體者為之證凡夫認肉團心為心尚迷緣慮而況靈知外道以緣慮心為靈知以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而不知外洎虗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之所現物眾生在湛湛靈知之中抂受生滅之苦如來在區區生滅之中恒居涅槃所以詮種種法門莫非為此心也經者一代之總名梵語修多羅飜為契經契理契機故也又經者訓法訓常十界同軌之謂法三世不易之謂常又金口所宣之聖訓故云經。
○二辨體者即一經所詮之理體經云是諸法空相空即無也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三般若中實相般若是也後之宗歸極於此用則起發於此六度之源首諸法之正印故實相此經之體也。
○三明宗者即觀照之智為能到之因究竟涅槃為所到之果全性起修宗即體家之宗全修在性體即宗家之體行始為因行終為果行始則照蘊空為因行終即究竟涅槃為果故大乘因果為此經之宗也。
○四論用者即文字般若因文顯理因理發行超二死越中流度一切苦厄得究竟涅槃皆由此經所以度苦厄為此經之力用也。
○五判教相者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而有五時之異華嚴兼阿含但方等對般若帶法華涅槃純一無雜今經屬第四時通具衍門三教而正意在圓題竟。
△二釋經文三初科段。
諸經常儀三科分經謂序正流通今經文略義廣始不見序分終不見流通今欲解釋擬分三段大約如遺教經之例也。
初序分此經無通序但有別序或者通序在大部譯師略也別序從觀自在下至度一切苦厄別序也且賢首孤山二疏之中一云略標綱要一云據行標起其意均此。
二從舍利子色不異空至是無等等呪是正宗能除一切苦呪盡為流通也此經說處一云甚深祕藏中說如圓覺之類也一云王城鷲嶺若約大部般若當在鷲山。
△二譯師。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此七佛譯經之師也相傳謂旃檀佛之化身但未考的大師俗姓陳氏頴川人仲弓之後裔生而知之過目不忘幼學儒典壯討竺墳尋論一十七周經歷百有餘載貞觀十九年松稍東向法眾迎歸勅命弘福寺飜譯具如傳載凡經五譯一羅什譯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二奘師即此是也三般若利言譯名與奘師同四法月譯名普徧智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五施護譯名佛說聖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今所釋者俱照奘師譯本有二意故何者一奘師西竺去來途中以此經為濯障之資二世間傳持者俱依此本彼國經歷具載本傳此不繁引。
△三正釋經文初序分三初出能修之人。
觀自在菩薩。
此經家序先能修之人有因有果有通有別觀自在者修因美號也三智一心中發三諦一心中照在空不離假中在假不別空中在中雙照空假圓融無礙俱非作意故云自在自在即真我真我無我而無所不我即是實相故云自在此釋因也又觀世音者觀即能觀之智從實相體發中道智以中道智照法界理故云觀音者所觀之境即十界之機類音殊唱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三十四聖容非前非後一時普現如一月在天影臨萬水故云觀世音此釋果號也通者凡修般若之人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境觀一如而無差忒故云自在別者菩薩已修已證遺龜鑑於像季使後人當修當證繩摸範於末世也。
△二約所修法。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者修行也修是止善自利行是行善化他此示修證之法也此般若非淺識凡夫乃至二乘人之所能解謂之深時者機理契會之時也若約教釋者般若有二共不共之別也此般若迭論淺深前前為淺後後為深大意唯在圓教徹法底源圓修圓斷圓證故云深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是也。
△三示正修四初照見二五蘊三皆空四度苦厄。
初照見。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能照之智見即所照之境以四智照之一道慧智見道實性破諸色相開佛知見故二道種智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惑之相蕩十法界依正之色示佛知見故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寂滅離諸動相悟佛知見故四一切種智知一相法一相寂滅平等無二離差別相入佛知見故前前為粗後後為細。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是智所照境蘊以積聚為義慧性空寂五蘊聚積使窄塞故陰以覆蓋為義般若靈明五陰覆蓋使昏迷故色者依正二報凡可著眼謂之色領色影響入心謂之受逐一思念謂之想欲生取著謂之行分別妍媸謂之識初陰屬身餘四屬心合而觀之但有名色二字佛為迷心重者開心為四受想行識也迷色重者開色為六即六根也色心俱迷者開十八界所以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
皆空者即照見也五蘊生起如水成氷照見皆空如湯消氷其氷消已無別能消惟是一水故云皆空。
度一切苦厄者一切眾生為五蘊覆閉慧性以昏擾擾相而為心性匍匐三界沒二死海枉受諸苦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今觀五蘊皆空般若內熏發本明耀卓然爍破生死涅槃俱為幻夢非到而到非度而度何苦厄之實有也此經家敘下正宗正示照見之方法也。
△二正宗分八初召當機二正示方規三總例四蘊四直顯性空五空無五蘊六為鈍根開色別照七印證八四呪牒結。
初召當機。
舍利子。
舍利此云鷲子即唐言此華梵雙舉即對告之人也一云身子以母身形得名二云珠子以母美目得名此經正化菩薩旁兼二乘今身子眾中智慧第一呼而告之正顯深般若非智莫授而況下凡也。
△二正示方規四初貼文二約人三約教四三觀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照見五蘊皆空之文也法有四句人有四種根有利鈍智有淺深障有厚薄力不及處階級自分色者依正之幻色空者般若之性空色是空之相空謂相之性相從性起相得性融故照之皆空也。
△二約人三初凡夫二二乘三菩薩。
色不異空者照見凡夫五蘊皆空也如來之法藥應眾生之執病迷於色者示之以空味於空者還以色破使乎情塵盡蕩法執俱忘般若真心於茲獨露矣且凡夫自有識神已來執幻色為真體不但迷真空亦不識幻色何者執幻為真故而示之曰色不異空使觀色空不異與法相應迷情自遣度同居土分段生死之苦厄也。
空不異色者照見二乘五蘊皆空也然色不可著空亦不可著體色明空無色可棄若厭色趣空居然執為兩楹不知性具矣而示之曰空不異色令觀諦緣中空色不異法執銷忘與法相應度有餘土變易生死之苦厄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照見菩薩五蘊皆空也前云不異空今云即是空者進趣真理異乎凡夫色空相即異乎二乘燠然本智爍破群昏苟非三觀圓融焉能即粗而妙而示之曰色即是空境即心也空即是色心即境也色空互即心境皆空雙忘人法事盡理圓度實報土變易生死之苦厄也。
三約教者色不異空者藏教析色明空小乘中鈍根聲聞也空不異色者通教體色入空也色即是空者別教次第入中也空即是色者圓教雙照真俗而入中也。
四約三觀色不異空者從假入空也空不異色者從空出假也後二相即圓妙中道也今經衍門境智絕待始終不二三觀一心說有次第對境修觀三一圓融敵破小乘及偏菩薩使其心意通泰入後法華也。
△三總例四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四蘊屬心依前色蘊次第而生凡有十六句今云亦復如是而略之也。
△四直顯性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上文明照見五蘊竟今示皆空二字故重告當機言諸法空相者所示真空實相也諸法者十界依正之法也空相即無相無生滅垢淨增減等相其體常住故無生滅其體虗融故無垢淨其體周圓故無增減又則前五陰等乃般若之相所謂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華無非般若又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以不異而異而見諸法異而不異世間相常。
△五顯空無蘊。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謂空無五蘊也幻相既空體性自顯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動一靜直露本真也。
△六為鈍根開色別照九初六根。
無眼耳鼻舌身意。
照見六根皆空也楞嚴經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則稱體而觀由性成修因根顯性如氷是水無非般若故無六根。
△二六塵。
無色聲香味觸法。
照見六塵皆空也根塵遞相涉入為十二入又名十二處十處半屬色謂五根五塵及法半分一處半屬心謂意處全法處一分是也此塵元是澄湛海中粘湛發見等而起今則稱體而觀惟一般若故無六塵也。
△三六識。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照見十八界皆空也界者種族義又界別義為色心俱迷者開十八也本是一識隨根成異前根塵既空識亦成智故無六識此三科照見凡夫五蘊皆空承上色不異空之句也。
△四十二因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照見十二因緣皆空也因緣者展轉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始從無無明至無老死十二因緣生相無明盡至無老死盡十二因緣滅相了此生滅之法當體即是不生不滅故云無也。
△五四諦。
無苦集滅道。
照見四諦皆空也苦則三相遷移謂生異滅集則四心流動謂貪嗔癡等分滅則滅有還無道則對治易奪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此係藏教生滅四諦也更有無生無量今就圓教無作四諦結業即解脫無苦可厭塵勞本清淨無集可斷煩惱即菩提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故云無也此則照見二乘諦緣皆空承上空不異色之句也。
△六六度。
無智亦無得。
照見六度皆空也六度以智為體智度既空五度亦空故云無又智者觀智三智圓融為一切種智得謂三諦理體周徧能所俱泯故云無承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句也。
△七結前生後。
以無所得故。
以由也無所得三字結前故之一字起後文也前文言空或言無或言不今無所得結之。
△八修證人法。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菩提薩埵梵語具稱今稱菩薩者略去提埵二字華言大道成眾生自證般若復以教人故此在焉斯能修人也般若等所依法也菩薩冠於三教巧拙不同今就圓教而顯。
△九障除果圓。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度一切苦厄也若以有所得心為本修因如穿破絮於荊棘中行觸處罣礙以無所得心照圓融諦理似清風遊於大虗縱橫自在無罣礙而成解脫德無恐怖而成法身德離顛倒夢想成般若德三道非離而離三德非證而證一一無著方離顛倒故云究竟涅槃也。
△七印證。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顯此般若不惟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修證之十方三世諸佛莫不依之而修證梵語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福慧圓極故言無上揀偏小而不離偏小故云正等三諦並照故云正覺。
△八四呪牒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
結上五蘊皆空之實効也凡夫被五蘊繫縛如蠶自蠒不得其神今稱般若照見色不異空心無罣礙如鳥出籠可謂神矣故云是大神呪獲破惡益對治悉檀也大明呪者結二乘五蘊皆空之實効也二乘雖破見思伏乎塵沙出乎三界由其無明全在故如長夜今稱般若照見空不異色無明將破涅槃性天稍有曙色可謂明矣故云是大明呪獲歡喜益世界悉檀也是無上呪者結上通別二教菩薩五蘊皆空之實効也菩薩所修色即是空等望前為勝故云無上比圓為劣所顯三德殊勝獲生善益為人悉檀也無等等呪者結六度皆空之實効也等覺無明未盡如十四夜月菩薩涅槃證未圓極今稱般若無明頓空三德圓顯世出世間無物與等故云無等而能出等與萬物故云是無等等呪獲入理益第一義悉檀也。
△三舉周勸流通二初舉用。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
中道觀智照破三惑即成三德除九法界之苦故將實語以訂之如來有五語舉三隱二故云真實不虗正謂日可令冷月可令暖如來所說無有異也欲令眾生誠信而入真實而修勿使疑惑也又恐惡世弘經魔強法弱說呪護之令前四種實効智慧無所損減是故說呪。
△二說呪。
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五不飜中祕蜜不飜也又呪者祝也如來祝願一切眾生欲使人人契會個個圓修不使錯悞也又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不相應者執以訶戮般若之法亦復如是相應者咸是菩提不相應者即是魔外又則前是顯說般若此是密說般若顯密兩說者何機有不同故宜顯則顯說宜密則密說無非令他獲益耳且如顯說中獲益者一向著文字語言名相不除想心不絕處於是非場中何日了期是謂不相應處茲聞密說無所湊泊離名字相離言說相言語道斷思慮寂滅斯合般若無說無聞之旨密說中獲益者如禪家單參一句無意味語如銀墻鉄壁使人頓斷心路擬議思量如栗棘蓬使人吞不得如金剛圈使人透不得但如此參去直待識窮疑盡豁然如桶底脫落所謂推門落桕不勞他力到這裏敲鑼擂鼓共演真常打戶搥門同歸般若方可隨緣放曠任意逍遙與前明頭入者各路同居方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發隱(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