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大小乘釋經部二十九 法華部疏(0606-0614)
第0612部卍續藏第31册P0605 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 〖明.焦竑纂〗.txt
卍續藏第 31 冊 No. 0612 法華經精解評林
No. 612-A 妙法蓮華經序
余少時讀普門品觀世音經。雖未能深解其義。然以意測之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禪師曰。如何是惡風吹船漂落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勃然怒形於色。師笑曰。發此嗔恚心。便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吁藥師可謂善啟發人矣。以是推之。則知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沈溺便是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到彼岸。災患纏縛隨寓而安。我無畏怖如械自脫。惡人侵凌待以橫逆。我無忿嫉如獸自奔。讀是經者作如是觀。則知補陀大士真實為人非浪語者。
西山真德秀譔
No. 612
大乘妙法蓮華經精解評林卷上
(天台曰。發秘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實之正軌。故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花。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此經蕩化城之執教。廢草菴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文愽義深。餘經莫及)。
山谷意曰。梵云薩達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盖薩字之中含攝二義。故秦本妙法。晉本正法。皆無失也。具十妙義獨勝餘經。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義。故云正也。住持真理為物軌範。故云法也。蓮華。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蓮華。白為眾色之本。一乘為餘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經中初放白毫之光。終賜白牛之駕。是此義也。蓮華者。居泥不染。因果齊彰。喻前妙法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明佛知見。不同餘經。法喻雙題。故云妙法蓮華經。梵云素呾纜。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攝常法。即契理合機之教。故云契經。今略契字。務從前簡也。
白樂天序法華院石壁金字經云。開上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妙法蓮華經。是經也。三乘之要首。萬佛之秘藏盡矣。
○序品第一
行簡子曰。此經二十八品。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及南曰。華嚴展轉十處。為圓彰法戒。圓覺依大光明藏。為直示本起。此依人間之城者。同染淨以明蓮華之義。據古佛之處者。示祖述以繼燈明之道耳)。
戒環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此阿難結集時。升座最初之唱。以證法有所授而已。王舍城。即靈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國之屬境也。即西域人間。耆闍崛山。此云鷲頭山。從形得名。即古佛住處。以古佛所住。故稱靈鷲。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戒環曰。三界因果皆為他事。知斷功德乃名己利。乃堪為人天福田。故號應供。律文凡於應供須忖己德行全缺者。使忖己利也。盖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跪而拜。逆立而受。苟無己利之德。其害非細。行人識之)。
祥邁曰。佛隨眾。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萬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羅漢。義翻殺賊。亦曰應供。亦曰不生。善淵之心不能全一。粘湛發識。流逸奔境名漏。諸漏者。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皆以粘湛妄識為體。為三界煩惱之本。煩惱即貪嗔癡等十使。為諸漏之緣。戕害法身。偪惱正性。名煩惱賊。言漏盡無惱者。以本盡故緣無。是謂殺賊也。己利即證智斷惑之事。諸有結者。即惑習之業。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盡則果亡。是謂不生也。小乘有定無慧為偏。溥未得自有。名之自在。乃定慧兩足。俱解脫矣。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㝹樓䭾。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凌伽婆蹉。薄拘羅。摩訶俱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增一阿含云。憍陳初悟解。優樓供養眾。伽耶伏諸結。那提善教化。劫賓知星宿。憍梵受天供。離婆不倒亂。畢凌能苦坐。薄拘壽不夭。俱絺善答難。孫陀容挺特。各第一也)。
戒環曰。此舉萬二千人領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為法王法臣。各備眾德。權示專門。輔弼大化故。大迦葉頭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連神通。旃延論議。阿㝹天眼。富那說法。善吉解空。阿難多聞。波離持律。羅云蜜行。各居第一。如孔門十哲之列。是其常數。今從憍陳至羅云。有二十人者。旁兼眾德。圓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戒環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菩薩中之大菩薩也。阿耨菩提。云無上正真也。陀羅尼云總持。謂得一切智。總持萬法也)。
(祥邁曰。內德通達。則有見而化者。外德普聞。則有聞而化者。故其所度。至於無數百千。皆大菩薩之德。地前無所矣)。
及南曰。樂說辯。即四辯之想。八地已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羅尼。說決定法。名不退輪。諸皆離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處己。轉不退輪者。運是道以利人。此自覺覺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供濟。善入佛慧。謂能運漚和。通達大智。則所證者明。到於彼岸。則所造者實。此內德也。由是充實著現。故名稱普聞。此外德也。故能度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上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䟦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此經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盖文殊具大智妙德。為法身体。為諸佛師。為世間眼。開佛知見。莫先於此。餘各表此經之德也。盖由大智開佛知見。而助智以悲歷脩中德。乃至道邪人正。則一乘之体。具方行之用全矣。不及普賢者。自觀音已下。皆普賢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開佛知見。終至以行成德。乃見普賢。各專表也)。
戒環曰。觀音助智行悲。大勢具大德用。精進念不退轉。不息億劫勤修。寶掌掌握法寶。藥王應機發藥。勇施一切能捨。寶月覺體明淨。月光能除痴闇。滿月兼上二德。大力負荷大法。無量力對境不動。越三界不現身意。䟦陀羅善護正見。彌勒以慈續佛。寶積能聚能利。導師導邪入正。此八萬之上首。一經之表法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祥邁曰。示於一理一動一寂之開莫不具無量義。然後可入妙法)。
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實相生無量法。眾集先說無量義經。經畢復入無量義定者。所以發妙法端緒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戒環曰。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覺妙明。東方為不動智境。萬八千界。依根塵識十八界言也)。
及南曰。眾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為限礙。難造妙體。故將說法華。先現此瑞。使行人直下自發本明。照了本智。則根塵識界。通為智境。無復限痴。廓達圓融。故言萬八千界。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祥邁曰。世間萬法。自識境觀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實。自智境觀之。如是性相因緣。如是果報本末。咸一妙明。無非實相。若諸眾生本明洞發。本智現前。則廓照圓現。與佛不殊。妙体實相昭昭心目矣)。
及南曰。始自比丘四眾。修行得道。次見菩薩諸佛行相。終至涅槃起塔。是現眾生諸佛之始終也。一光東照。周亘圓現。如此詳悉者。直依智境。示諸法實相也。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端。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戒環曰。彌勒為補處之主。欲作當來之利。故於此示疑。以問文殊。為世間之眼。欲發群盲之智。故於後援占以證。是謂助發)。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戒環曰。雨以一味沾洽。螺以一音亘微。鼓以號令群眾。義以開發隨宜)。
(及南曰。即往證今啟人之信從也)。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阿僧云無數。劫云時分。欲原光端本始。而推之於無數不思之劫者。此光此法。固始於無始。超乎數量也。佛號日月灯者日顯晝月顯夜。灯則照於日月所不照。而通乎晝夜之道。相續無窮。彼佛妙智真明。兼三者之德。故以為號)。
戒環曰。佛十號。初言本。終言迹。中言德。本謂真性一切如也。故曰如來。迹謂化道人天尊仰。故曰世尊。德即萬德種智事也。為良福田。故應供養。圓具四智。故能正遍知。萬行真明曰明行足。善入塵勞。窮盡萬法。曰善逝世間解證無等等。曰無上士。化物不暴。挺然不屈。曰調御丈夫。三界模範。曰天人師。自他覺滿曰佛。總而言之。從如實道來具萬德。應物為世所尊之號也。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祥邁曰。四諦者〔菩〕寂集道也)。
(祥邁曰。十二因緣者。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執緣。取緣。有緣。生緣也)。
(及南曰。於聲聞言涅槃。於辟支菩薩言種智者。聲聞厭生死苦。取滅諦小果。故進之於究竟涅槃。辟支利智。菩薩大根。故成之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唯佛能具)。
戒環曰。此敘灯明亦於一乘隨宜說三也。初中後者。指三乘之法。皆應機契道。無不善也。藉權顯實故其義深遠。方便隨機故其語巧妙。本於一乘故純一無雜。明菩薩行故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以一乘應三乘而說。故云說應四諦等。於二乘言求。於菩薩不言求者。佛為大事出興。本說教菩薩法。故不待求。於餘乘非所願說。特因樂小者求而後說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又引然灯本始以明妙法傳續之由也。自初燈明至最後燈明。有二萬佛。然灯即最後燈明之王子也名字性皆同者。明道同也。有八王子者。聖人示迹表法也。依燈明有八意。表從妙明真心。出妙觀察意。其用有八也)。
(及南曰。智勝王子。有珍玩之具。聞父得道。捨之而徃。其意同此。心王出三界家。則八識之子隨出。而為諸法師。亦若是矣)。
戒環曰。妙心本空。而能有用。故名有意。此妙有也。出乎妙心。用無不善。故名善意。此妙善也。量不可測。名無量意。此妙量也。對境利用名寶意。此妙寶也。觸類而長名增意。此妙增也。善能覺了名除疑意。此妙覺也。應物如響名響意。此妙響也。建立萬法名法意。此妙法也。領四天下者。未出家時未免物累也。聞父得道捨位出家者。離情去累。乃趣正覺之表也。
是時日月灯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言昔眾見瑞。欲知其緣。亦如今眾)。
(及南曰。妙光即文殊前身。昔因妙光而說者。為其為世間眼。能證此法故。今亦因其助發)。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及南曰。此言法華三昧真知見力。不為頃久推移。不為時劫加損故也)。
戒環曰。昔眾六十小劫謂如食頃。今眾五十小劫謂如半日。皆由得法華三昧。於道不倦如此。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祥邁曰。涅槃此云滅度。謂滅盡諸苦。度生死海。真常道果之號。非喪亡之號也。真常者。生靈性名之大本也。聖人復還元覺。不沉諸妄。不受諸變。故曰真常。與儒所謂復則不妄。老所謂復命曰常。同意)。
經已唱滅。欲付大事。故今佛經已。亦云不久涅槃。欲以妙法付囑有在也。有餘無餘者。小乘厭生死苦。欲速出三界。滯於偏真。證性未圓。故名有餘。大乘離生死。見無退無出。凝然常寂。證性已圓。故名無餘。今云入涅槃者。示脫幻妄塵擾。而反乎本真凝寂也。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祥邁曰。多陀阿伽度。云如來。阿羅訶云應供。三藐三佛云正遍正覺。略稱十號之三也)。
戒環曰。亦如今說經後。記諸弟子也。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
(及南曰。是道出於本覺明心。而常資妙光。智體傳續不窮。如一燈明然百千灯。其明不窮。其光不二。此妙法大本也。故援引止此)。
(祥邁曰。大覺滅度譬薪火者。以薪雖窮。而火傳不知其盡。所謂不滅也)。
戒環曰。妙光。昔助燈明為然燈之師。今助釋迦續燈明之道。八子生於燈明師於妙光。至其成佛。又號然燈。而然燈又為釋迦之師。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及南曰。彌勒初心。貪着小乘利養。故於眾經。唯求名言。無所通達。忘失正見。蒙灯明教故。得值多佛趨補處)。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祥邁曰。引瑞事同。今所忖唯此。且又廣引三昧唱滅等者。意在冥敘一經本末。故廣引之。事皆契後文)。
戒環曰。今昔之事。宛然相契。則將說法華。斷可忖矣。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謂諸法寂滅相。不可言說。惟方便開示。使自得之。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無量義三昧起也□□二智一乘之深也。諸佛智慧。指權實二智也。權智說法。實智證法。其智慧門。指一乘妙法也)。
戒環曰。經初發緒。獨因文殊。而出定輙告鶖子者。此經。以智立體。會權歸實。文殊為實智之首。鶖子為權智第一。所以告之之意。在引權入實也。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祥邁曰。如此深難者。將以引權入實也。三歸一。欲發歎二乘願慕)。
戒環曰。釋上智深法深之由也。親無數佛。則所學之深。行無量道。則所造之深。勇猛精進。則建志之深。名稱普聞。則積德之深。成就深法。則所證之深。隨宜所說。則方便之深。所以難解難入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彼羅蜜。皆已具足。
(及南曰。世尊出興。種種演說。方便導生。皆由權實二智耳)。
戒環曰。方便波羅蜜。權智也。知見波羅蜜。實智也。非權不能導生。非實不能離著。故須兩具也。諸著者。麤即六塵業。細即二乘法。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祥邁曰。此歎實智證法。盖是智也。攝一切法。如空包色。融一切相。如海納流。故福廣大深遠)。
戒環曰。如來真知見力。廣無不容。深無不極。故四無量心。四無礙辯。十力四無畏。深禪大定。諸解脫法。諸三昧門。一一深造實際。凡一切未曾有法。無不由此成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詞柔軟。悅可眾心。
(祥邁曰。此難權智說法)。
戒環曰。如來真方便。力能分別萬法。巧說三乘。曲徇機宣。故言詞柔軟。稱適物性。故悅可眾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祥邁曰。結二智德用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乃南曰。如是實相。觸事而真。擬之即差。言之即乖也。言諸儒生類无能解者。以即諸世諦性相。而默得於色心之外為難也)。
戒環曰。止之不說。益顯深妙也。第一難解之法。即實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須復說。非意所到。故希有難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補註曰。舊約四聖六凡十法界而說。以一界各具十如。合為十界百如。攝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於無盡。此乃即實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觀而釋。空則是相如。假則如是相。中則相如是。此乃即實相而明觀智也。然此正明諸法實相。乃一乘極談。不應作如如理性釋之。況十如三觀。方是大乘圓融之法。於一乘實相。同途異轍。達者審之)。
戒環曰。上所謂實相者。即世間諸法。性相體力。本末究竟等是也。可見為相。相本為性。形具為體。利用為力。乍起為作。資始為因。助因為緣。緣熟為果。應果為報。始終為本末。窮盡為究竟。一切諸法。不離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隨事執法之辭。謂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終。如是而窮盡。無非實相也。即此而推。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黑。竹如是翠。花如是黃。凡即諸世諦之事。無非實相也。唯其即世諦。而無非實相。故證之者。當不虧其天真。不離其當體。而默得於色心之外。是謂第一希有難解之法也。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及南曰。二乘聞佛深難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從而作是言。佛說已下。皆敘佛前言)。
戒環曰。佛說下。因佛難解脫諸三昧。遂以二乘解脫。等佛解脫。謂己已得。不知二乘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也。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祥邁曰。此乃身子發問之詞)。
(及南曰。佛止不說。謂道大機小。聞者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惟願說之。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戒環曰。佛依小根而止。身子依大根而請。為法之切如比。夫枝葉譬鎻末之眾。真實譬成德之眾)。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及南曰。此妙法即佛知見。與所謂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解者盡此矣。直可非思量分別而解之)。
戒環曰。直指妙法全體也。優曇此云靈瑞華。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譬妙法為一大事。時乃說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詢。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及南曰。一大事。即諸佛知見。當人妙心。萬法實相。無二無三。故曰一此非小緣。故曰大事)。
戒環曰。云我以方便演說。即明權也。云是法非思量所解。顯實也。所以非思量分別者。離識情也。唯佛能知。非二乘法也。一大事者。一乘妙法也。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及南曰。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唯人以妄塵所染。光明所覆。而自迷失。故佛與開示。使得其本來清淨者。而自悟入。不復迷失也。開者破無明之封蔀。示者指所迷之真體。悟者豁然洞視。入者深造自得。而證一切種智。是謂佛知見道也)。
戒環曰。徵釋上義。明諸佛出興本懷也。佛知見者。徹了實相。真知真見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種智。故曰諸佛因一大事故出興。為一佛乘故說法。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而究竟皆得一切稱知也。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祥邁曰。此結釋也)。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戒環曰。諸佛為一大事出現故。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以此而教菩薩。以此而示眾生。以此而諸說法。曾無他道也)。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及南曰。此言十方道同也)。
戒環曰。亦莫不由斯道也。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種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戒環曰。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一切種智。即佛果智也)。
(及南曰。言說雖三。究竟則一)。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戒環曰。結指歸同也。不言開者。云教化即開義)。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戒環曰。此言自行道同。謂我今說法。皆式諸佛。種種欲着。或依濁業欲五塵着愛染。或依淨業欲小果着二乘)。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及南曰。此結顯一乘也)。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祥邁曰。此言聖人始以乘時濟道。不得已而說三。然要其終。實為一乘耳。堅着五欲癡愛生惱。煩惱濁。以欲因緣。墜三惡輪六趣。眾生濁。受胎微形增長眾苦。命濁。入邪見林着妄謟曲。見濁。具足六十二見。於萬億劫不聞佛名。不聞正法。劫濁)。
戒環曰。五濁皆依性說。性本淵澄。五事交擾。起諸塵滓名濁。所謂劫濁者。劫言時也。時多惡事。混濁起業。煩惱濁者。開即九十八使。總即貪嗔痴等五鈍。混濁障事。眾生濁者。長養無明。支離六道。眾惡相生。混濁障性。見濁者。開即六十二見。總即身邊等五利。混濁障理。命濁者。業識為種。交遘發生。隨劫短減。汩沒生死。劫濁無別體。但依四者增劇立名。
○譬喻品第三
譬喻者。上知已悟。中根未解。故引三車一門之淺。以況三乘一道之深。所喻有九。謂火宅。窮子。藥草。化城。繫珠。鑿井。王髻。父少。醫師。今遺二矣。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而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性法。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戒環曰。居常推尅聞同記異。非佛所私。咎實在我。同入法性。謂同證真理)。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戒環曰。釋自咎也。所因即實智。為菩提正因。佛固將說。我不欵待。初聞四諦。即便信受。速取小果。盖自誤也)。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尅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戒環曰。自慶所悟也。口生者。因聞一音。法生者。悟如是法。法分者。得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戒經云。舍利弗曾於〔十六〕劫修菩薩道。今云二萬億佛所。指彼時也。長夜隨學。言正智未明)。
戒環曰。述其本因。以明領悟得記之由也。言於天人眾中說者。將明遠因遠記。示不妄也。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戒環曰。昔已繫珠。今復示珠)。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及南曰。小乘雖悟實智。未修大行。故須經劫供佛。所以廓其大心。成就萬德。萬德圓備。乃成十號具足之佛。非自性天真之佛比矣。若此頓教所謂過無量不思議劫者。直約正智頓斷無明頓圓種智。則無邊劫迷。一時頓滅。是謂過無邊不成佛)。
戒環曰。既悟妙法。當成佛道。故得記作佛也。諸授記文皆二。初供佛行道。因記也。次十號劫國。果記也。此記大因大果。以䇿進小乘也。號華光者。華表因行。光能發明。由最初領悟。發明是道故也。既受佛記。猶過多劫。然後得果者。成佛由智。得果由行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甚。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及南曰。反而求之。離垢清淨之相。皆即心地。安隱豐樂之事。無非德性。染注轉變。常存乎人。使眾生不為堪忍苦。不起三濁業。不行邪謟行。則真離垢平正安穩豐樂之國矣)。
戒環曰。劫國莊嚴。皆因行依報也。鶖子因行。以大智為本。故國名離垢。因行發明教菩薩法。故劫名大寶莊嚴。而以菩薩為大寶。清淨嚴飾。則無諸穢土。安隱豐樂。則無三災苦。天人熾甚。則無三惡道。有八交道等者。八正道之所會也。七寶行樹等者。七覺支之所生也。凡諸佛依報皆然。葢因行所同也。若眾生依報。則國名堪忍。劫名五濁。其土坑坎沙礫為地。亦因行所同也。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筭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真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戒環曰除為王子時。獨記作佛後。壽十二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二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此身子轉記堅滿。使傳續妙道也)。
(及南曰抑記號華足安行。取其帶果行因也。菩薩寶華承足。取其藉因得界也)。
戒環曰。過十二小劫。即臨滅時也。法華妙道。本於燈明。傳於妙光。繼於然燈。佛佛手授。光光相續。故身子得之。而記號華光。盖發明是道。使有目者共覩也。堅滿得之。又號華足安行。則率循是道。使有趾者共由也。至於其國菩薩。行則寶華承足。則從其化者。莫不由是道也。
爾時四部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虗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虗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花。
(戒環曰。踊喜以謂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諸天因聞妙法。得離性障。遂廻小向大。是以脫衣供佛。以籍其誠。表解天弢隳天袠也。衣住空中而自廻轉。乃廻向精誠所感也)。
戒環曰。衣服。人之弢袠也。性障天之弢袠也。迴轉即迴向意也。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上無上最大法輪。
(戒環曰。此言昔轉四諦為最小。今轉一乘為最大)。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已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惑。
(戒環曰。心自在。即無學羅漢。學無學即小聲聞。昔蒙佛教自謂究竟。而息見趣寂。今聞雖說涅槃。亦非真滅。是以疑惑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賦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及南曰。引起火宅之喻。明昔權教。皆為化迷也)。
(祥邁曰。此譬佛王化三界也)。
戒環曰。國有邑。邑有聚落。譬大千有三界。三界有六道四生。大長者。譬如來為一切世間之父。其年衰邁。譬應緣已久。欲般涅槃也。財賦無量。譬無量知見之法財。多有田宅。譬方便智慧之福田。僮僕譬慈悲無倦。以佑助正道。從事群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及南曰。此言家廣人眾。譬五趣苦聚也)。
戒環曰。家譬一界。一門譬一乘出離之道。五百人譬五趣眾生。言一百二百者。自人天次第而數也。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帀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及南曰。此言宅弊火逼。譬身老苦逼也)。
戒環曰。家有堂閣宅舍。舍宅有墻壁柱根梁棟。皆朽腐將傾而不可居。譬三界有五陰眾生。眾生有四大命根支體。皆變異速壞而不可保。然且於中競造惡業。為五欲財利生死悲惱之所燒煑。天上人間。無能免者。故曰周帀俱時欻然火起。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及南曰。前於五趣言百。此於三乘言十者。以五趣眾生。從三乘之化者。十一而已)。
戒環曰。言五百人。又言諸子者。人則汎舉群生。子則特舉從化者。若十指菩薩子。二十三十指二乘。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及南曰。此言長者□救譬觀六道苦起大悲心。眾生徒見得忘形。見利忘真。火宅之人。皆如是也)。
戒環曰。四面即眾生老病死。四相為眾苦之本。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譬佛於生死苦永盡。憂患不能襲也。諸子樂著不覺不怖。譬身著世樂。無有慧心。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而復狹小。
(及南曰。沉思救焚之方也。謂將恃身手有力。顯幼稚之微。欲以衣裓密扶而出之。身以几案憑挈而出之。又思其門狹小不可用此。但以殷勤方便引而出之也)。
(三藏法師云。衣裓者。西國盛華之具。貢上貴人用之)。
戒環曰。此譬三七思惟設教之意。身手全體。譬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衣裓密用。譬有大神力。几案可憑。譬智慧力。其門狹小。譬二乘心劣。不堪此法。故後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但以方便拔濟之也。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染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是父而已。
(戒環曰。憂其無知。明告其害。使知趍利)。
(戒環曰。此言諸子癡迷。譬眾生為貪欲所迷。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及南曰。耽湎既甚。不知何者是苦。何者是身。云何為貧。但迷己逐物。火馳不返。雖值佛法。不從其化。特視之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及南曰。徒令速出。則拂其所欲。既不能化。故順其所欲而化)。
(行簡子曰。聲聞乘為羊車。辟支乘為鹿車。大乘為牛車)。
(祥邁曰。羊鹿非可服乘。徒為玩好之具。如二乘不足致道。徒為戲論之法而已)。
戒環曰。長者亦自恐被焚者。譬佛示身三戒。與民同患也。知子所好者。譬知諸眾生有種種憂。隨其本性。方便說三也。車表果法。不屬三界。故云今在門外。可以遊戲者。喻法樂可以自娛也。牛正服乘之大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非可服乘。徒以像牛。為幼稚玩好之具。權譬小根。以任小乘。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及南曰。此言諸子出宅。譬適其欲故。化無不從)。
戒環曰。進之為推。退之為排。此爭出之勢也。譬隨根利鈍。決擇三乘。以求出離。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及南曰。乍喜諸子脫苦也。同衢露坐等。譬依四諦造偏空。而不知進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戒環曰。諸子出宅就父索車。譬因獲三乘之利。遂執三乘之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盖。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瓔。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及南曰。譬說三之後。等示一乘。使知無二無三。即廢權立實也。惣而譬之。即後所謂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一相一種淨妙之樂也)。
戒環曰。車譬一乘。牛譬大根也。表一乘大根之德用也。其事高廣者。高出三乘。廣攝九步也。眾寶譬萬行。欄楯譬總持。懸鈴譬四辯之下化。幰盖譬慈悲之普覆。雜寶譬眾善。所以嚴慈悲也。寶繩譬四誓。所以固慈悲也。垂諸華瓔。則外布妙因聯續如瓔。重敷婉筵。則內弘忍力柔軟如筵。安置丹枕者。使心宜覺觀而默處是道也。駕以白牛者。非純一大根不堪此乘也。膚色充潔。得其所養而無染也。形體姝好。全其所賦而無惡也。有大筋力。譬堪任大事。行步平正。譬?蹈大方。其疾如風。譬一念頓造。又多僕從。譬方便利生助道之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及南曰。釋所以賜等一大車之意)。
戒環曰。譬如來有無量知見力無所畏諸佛法藏。能與眾生大乘之去。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戒環曰。譬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戒環曰。萬物皆徃資焉而不匱。此之謂也)。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戒環曰。譬二乘得佛。過其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虗妄不。
(戒環曰。問許三而賜一。猶始權而終實。始終相違。涉虗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虗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後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戒環曰。身為道本。本全則道全。所以至人常遺物抱道。以全身養生。而火宅之人。唯物之玩。不自貴愛。故此警之耳)。
戒環曰。以全身命為得玩好者。身之可玩。固甚於物。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虗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戒環曰。此結不妄之意)。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
(戒環曰。視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
戒環曰。怖畏惱患。即三戒苦相。無明暗蔽。即四生苦本。於此永盡。即如如佛。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戒環曰。知見力無畏。正智也。方便智度。權智也。神力智力。所以資正智。慈悲無倦。所以運權智)。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煑。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猒。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戒環曰。而生下。言由慈悲故。示生三界之家。濟度五趣之眾。以自永盡無明暗蔽故。欲度眾生愚癡暗蔽。以自成就無量知見故。欲令眾生得大菩提。所謂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也。見諸眾生下。俻舉三界火毛苦狀。該三世六道因果也)。
戒環曰。苦惱為果業。屬前因。五欲財利追求等苦為因業。屬後果。貧窮等苦。即緣上因果。成六道業。化為異類。淪替不停。實可驚怖。彼且喜而不猒。遭而不患。實癡暗所蔽也。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戒環曰。無邊佛慧樂。即一乘法樂。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即一乘法體。雖足以㧞苦。然非凡夫事。故不能以是得度)。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戒環曰。所以不能以是得度者。為眾苦所迷故)。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
(戒環曰。此言善誘論力㧞其苦也。色等五欲。俗以為軟美。偏以為麤弊。為皆幻惑。濁惡能發業苦。實致火之具也。故貪着生愛則為所燒)。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此三乘法聖所稱歎者。諸佛共尊也。能離生死故自在無繫。異有為法故無所依求。得是乘者。斯得無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九次第定八解脫諸三昧法。足以娛樂。脫三界苦)。
戒環曰。示以三乘而讚其法。使向慕也。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此言初聲聞乘)。
(戒環曰。此辨三乘根性不等。取果有異。如彼諸子玩好不同)。
戒環曰。內有智性者。謂正因信種。揀非闡提也。內有是因故。從佛為緣。觀四諦理。聞聲悞道。名聲聞乘。欲速機小。故譬羊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及南曰。此言緣覺乘)。
(此乘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斷習氣。根性猛利。故居聲聞上。其機稍大。故譬鹿車)。
戒環曰。辟支此云獨覺。亦通緣覺。出無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號獨覺。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號緣覺。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即獨覺也。深知諸法因緣。即緣覺也。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及南曰。此言菩薩乘)。
(此兼三乘集眾智之大根也。其機為最。故譬牛車)。
戒環曰。一切智即菩薩智也。佛智即一切種智也。自然即離諸證取者。無師即不由他悟者。能求眾智。及如來知見廣大德用。而愍安利度。所以為大菩薩。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牒見子得出露地而坐。自念財物無極。不與小車等文。次合)。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及南曰。合上可明出三界苦得涅槃樂。即權乘小果。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大乘極果)。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能盡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戒環曰。是諸眾生下。䟽上等與大乘之意也。謂彼脫三界者。雖得小乘禪定解脫。然猶厭有着空。非一相也。裂為二乘。非一種也。執着未除。非淨也。空有未融。非妙也。故與之諸佛禪定解脫娛樂之具。一相一種淨妙之樂。如彼大車眾美具備。舍利弗下。總結前文也。不能盡受者。機不齊故)。
○信解品第四
信解者。因間窮說。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及南云。湏菩提解空第一。而聲聞但念偏空。於菩薩法。心不喜樂。今乃捨空法證實道。故以解空人表敘)。
戒環曰。須菩提年德高眾。故稱長老。或曰具壽。或曰慧命。或經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葉。而先須菩提者。亦當機故也。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智者謂。依四諦以觀諸法。無我我所名空。以空故。萬法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名無相。知一切法無相不可得。即於三界無所願求。不復造作三有生死之業。名無作。亦名無願)。
戒環曰。說法既久。指四十年說小教時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復求進也。空無相無作。即小乘三解脫門也。菩薩法。即大乘法也。遊戲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樂小。沈空趣寂。故於大法大行。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令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戒環曰。釋上之失。為滯小故)。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聞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自求得。
(及南曰。此乃慶今所得也)。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行簡子曰。南華亦謂弱喪。正是此說)。
戒環曰。幼稚譬專蒙無知。捨父譬棄背本覺。他國譬淪滯五道。故曰至五十歲。或十二十。譬次第而淪也。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及南曰。遇向直方向之。且未能至也)。
戒環曰。年長窮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歷四生。以自活命。漸向本國。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委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及南曰。倉盈法喜之食。庫溢諸法之財。僮僕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商以迁有資無。賈以覆藏待價。商估猶商人也)。
戒環曰。其父譬覺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後還退墮也。中止一城。譬華嚴法菩提場。其家大富財寶諸珍。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也。倉庫僮僕等。譬滋息。廣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賈眾多。總譬出興利澤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及南曰。此節意謂。在昔迷淪。因教漸引。遂入正道也)。
戒環曰。窮子譬困於五道。從功德財。聚落荒淺。譬小乘權教。國邑盛麗。譬中乘漸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戒環曰。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淪五道。性習昏淺。未堪說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恨今之機退失也。自念老朽等者。憂其無以續佛壽命也)。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補註曰。為人之用曰傭。任力取利曰賃。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謂資籍權乘積漸深造也)。
戒環曰。傭賃而作。徒取小利。功非己有。譬資籍權教。終無實證也。到舍而住立門側。譬雖值佛道。不能正入。猶依偏空而止。為樂小故。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珍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洒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與取。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命。此非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祥邁曰。此譬二乘初聞佛果萬德種智之事。而迷小怖)。
(及南曰。內音納。或出或納也)。
(及南曰。威德特尊以上。皆萬德種智之事。自窮子見父已下。即迷小怖大之事)。
(行簡子曰。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廣學萬行。故言逼迫)。
(補註曰。拂能去塵。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塵。而歸中道也)。
戒環曰。遙見其父。譬未能親證。踞師子床者。表無畏之德也。寶几承足者。尊萬行之本也。萬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剎利居士皆悉圍繞。二乘不能涉俗矣。因萬行以成萬德。故以真珠瓔珞莊嚴其身。二乘無此莊嚴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輕。僕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輕重纖悉之法。無不俻者。所謂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但以不染不偏為尚。故執白拂侍左右。寶帳譬慈悲廣被。故言覆。華幡譬眾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華譬因。香水洒地者。以妙智淨眾生心地也。散眾名華者。以妙因嚴眾生心地也。羅列寶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內取與。所以隨其欲樂。譬成就大根而誘進小乘也。王謂國王。王等謂王之族。譬法報二身也。貧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進修有方。非得物處。譬大法難乘。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見逼迫。譬慮佛道長久。久受勤苦。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見子便識。譬昔緣已熟。財物有付。譬法有授。年朽猶故貪惜。譬曠劫所修不妄與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薩說頓法)。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警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問絕躃地。
(補註曰。父命追子。實欲親之。而子驚悶絕。乃自棄也。譬二乘初聞華嚴。怯其頓說。盖頓教以煩惱即菩提。而二乘以煩惱為冤賊。故稱怨也。頓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為苦縛。故大嘆)。
戒環曰。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強化。急執而強牽。譬不從而強牽也。菩薩示生三界。而一乘以三界為牢獄。故云無罪被囚。菩薩出入塵勞。而一乘恐喪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聾若啞。悶然不解。故曰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窹。莫復與語。
(戒環曰。見其驚急悶絕。令姑息之。譬捨頓開權也。冷水能蘇悶絕。譬權教能治煩惱)。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臣。以求衣食。
(祥邁曰。此譬知其志劣難堪大乘。故權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顯實也)。
戒環曰。使者放之。譬捨頓也。隨意所趣。譬開權也。從地而起。即從迷而覺也。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貧所樂法。為入道資粮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若。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祥邁曰。此先敘設權也)。
(及南曰。除糞譬斷煩惱。煩惱惑業糞穢心地。二乘作諸觀以除之。菩薩煩惱涅槃相相留礙。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攝也)。
(行簡子曰。但息一切人當求。是名除糞秪如今求佛求菩提。是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
戒環曰。密遺二人者。使秘菩薩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謂隱其自在之力。倍與汝直。譬因樂小而示近果也。顧汝除糞。即所謂以貧所樂法度之。具陳上事。譬順佛揚化。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窓牖中。遙見子身嬴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補註曰。瘦悴塵坌。譬二乘伏斷煩惱。不得其要。翻為煩惱所擾也。左逆右順。右手執器。譬順方便道而誘之)。
戒環曰。先取其價。譬樂小慕果。然後修因。所以四諦法中。先果後因也。其父愍怪其樂小棄大也。又以他日於窓牖中等。譬又多設方便。循其小兒。潛施密化。使令慕大也。
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噐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及南曰。此乃方便叱省而親厚之。使安而無怯也)。
戒環曰。當加汝價。譬自預流而進四果。盆噐譬助道等法。米麵譬資粮等法。鹽醋所以和味。使於諸法均調適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已陳之法。如所謂已陳芻狗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祥邁曰。貶己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權進其功。兒。憐愛之稱)。
戒環曰。言自今如子等者。益親厚而進之也。更與作字。譬改預流而進後果。上皆譬設權。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及南曰。正譬滯權也)。
戒環曰。謂雖欣佛化。而志尚卑劣。今且令於二乘法中。斷除十使煩惱之糞也。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處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窮子過二十年。久漸親父。而猶住門側。譬依二乘教斷結之後。聞方等教)。
戒環曰。揚大而不謗。折小而不疑。是謂心相體信也。進可語大。退不滯小。是謂入出無難也。猶在本處。譬未能頓入。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與取。悉汝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及南曰。此令轉教菩薩之譬也。大般若告湏菩提云。汝當為菩薩說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演。即轉教事)。
戒環曰。譬如說般若。漸引入實也。長者有疾。譬方等之後。名相未遣。人多法執之病。佛亦病之。將死而語寶藏。譬化緣將畢。故說般若。為法華先導。如方語之寶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故譬倉庫盈溢。然未為圓教故。其中寶物又有多少。或取以自利。或與以利他。聖人之用心如是。宜當體法。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更為不異。宜加用心。令無漏失。
(及南曰。和同父子之情。使無疑間。而欣領寶藏也)。
戒環曰。我汝不異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無二無別。是入圓頓之門。故宜加用心。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及南曰。既領寶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轉教而自於此旡有志願也)。
戒環曰。下劣之心亦未能捨。譬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上總喻昔失。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跉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覔。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祥邁曰。自我求之本始之覺。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寶藏生而固有。誰獨具無。柰何自失於背馳。自迷於勿乎。故佛慈憂慮。急使退復。倘能心相体性。斯可遇會得之。曾無難者。彼且驚愕而失己。稱怨以疑。佛設作真慈。多方善誘。終則跉俜窮困於四生五道。可為長嘆矣)。
戒環曰。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業也。復經少時等。譬般若之後。大機已熟。可一變而至道也。自鄙先心。譬捨小趣大。臨欲終時。命子會族。如化城云。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菩薩聲聞。為說是經。則聲聞為子。菩薩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於天人眾中說。我昔曾化故往我法中之譬也。於某城中捨吾等者。自昔之後。汝今悉忘之譬也。盖彼時根性未定。後還退墮。流浪五道。故曰跉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證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爾時所化之眾。汝等比丘聲聞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釋迦是也。本城推覔。此間遇會。譬昔依本性闡化。至此頓門乃適然契會也。此實我子等。結上的證全付家業。譬授記作佛。紹法王位也。我有財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從外得也。先所出納是子所知者。即平常運用見聞之法。非今別有也。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戒環曰。結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戒環曰。須菩提真佛子。為合譬故言似)。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及南曰。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生老病死。諸現苦相。二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所謂樂未畢。哀又繼之。即愛別離求不得之類。三行苦。即念念遷謝之相。五趣蘊苦。皆行苦攝一)。
戒環曰。敘滯權也。云今日者對多生言。謂多生樂小。而今猶濡滯也。於一切法。妄起惑染。顛倒分別。種種戲論糞污心地。名戲論糞。一日之價。譬小果之利所獲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戒環曰。說如來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隨力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戒環曰。此以般若轉教菩薩。而自不希水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恡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得法華。始知般若之時。已欲全付。但以樂小自迷。若我樂大。則全付久矣)。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觀今說一視。昔彈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戒環曰。結度今得也。佛子所應得者。一乘修證之法也)。
○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為根。沐成頓悟之意。三乘根性。辟諸草木覺皇道化。等如一雨。雨雖一味而種有差別。故根莖大小之不同。法雖一相。而機有利鈍。故道果證趣之各異。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戒環曰。迦葉領悟喻說。即設大富長者之喻歎佛隱勝現劣誘諸庸鄙。使得大法利。是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虗也。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祥邁曰。不知法之歸趣。難以度心。不知心之所行。難以說法今於二者通達無礙。可謂真知冥化矣)。
戒環曰。諸法歸趣。即一乘實相。眾心所行。即三乘性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而又究明諸法。以開示眾生。一切智慧。欲令悟入皆所謂無邊僧祇功德也。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祥邁曰。此立譬本)。
(及南曰眾草為卉。草之總名也卉有叢。木有林)。
戒環曰。大千同為一地。而有山川溪谷之高下。譬一真境而有三界諸趣之別也。卉木同生一地。而有種類名色之各異。譬一法性而有三乘大小之辯也。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及南曰。一雲所雨。大千普洽譬一音密闡大小均被也)。
戒環曰。雲喻慈意。澤喻法意。言密雲者。雲不密。則不能等澍。慈不密則不能廣利。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長生華菓敷實。
(祥邁曰。木質曰幹草質曰莖。皆依根而立根譬種性莖譬發心。〔根〕葉譬所熏教理。花果譬所修行果。謂三乘種性發心熏習之不同。同是一音教澤之被而各有所成也)。
戒環曰。喻真知冥化物物自遂也。根莖大小。總辯草木。以明根機有異。諸樹大小。總結草木。以明一雨是同。天以一雲一雨而滋眾物。稱其大小種性。曾無夭閼。使為花者敷。為果者實。各各自遂。則佛之真知冥化。若此而矣。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及南曰。群生亦類也。所賦一性。所化一道。而有三乘之殊者。亦機自異耳)。
戒環曰。草木皆植類。樹之一地同。潤之一雨同。而有大小之殊者。根自異也。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祥邁曰。天人修羅為三善道不言三惡道。為障重非機也)。
戒環曰。明佛出興。廣覆群有。雲起無心。喻無緣慈也。大音聲。即廣長舌相之音也。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及南曰。此敘佛初坐道場。唱顯化跡。宣度生事。使知聖人出興之意也)。
戒環曰。超證菩提曰度。了達萬法曰解。離眾結縛曰安。究竟永寂曰涅槃。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聞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及南曰。此示正知見。欲廣開悟也。如是唱者。為警群機故。召天人使令听受)。
戒環曰。今世後世如實知者。以實相智。了三世事。如華嚴一念普觀無去來住也。一切知一切見者。以佛知見。徹了諸法也。知道者。言已先知先覺也。開道者。能以是道開覺後人也。說道者。能以是道方便演說也。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及南曰。根有無量。而皆令利喜。是謂冥化)。
戒環曰。所來之眾。根性不同。佛各隨其所堪而化之。以堪人天者。為說十善。堪二乘者。為說諦緣。堪大乘者。為說六度。以至定不定性。人非人類。各隨所堪。而為說法。
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祥邁曰。明作成之利也。聞法安隱者。眾生汩於塵勞。二乘縛於空寂。聞是法者。足以滌塵勞解縛着。釋然物外。優遊一生。此現世安隱也)。
戒環曰。後生善處。即聞法之報。以道受樂。即修道之果。言以道者。各隨其道受樂不同也。善十善。則受人天樂。修諦緣。即受二乘樂。修六度。則受菩薩樂。各以其道也。離諸障礙者。惡道離業障。而之人天。人天離事障。而入二乘。二乘離理障。而入菩薩。各遂其才也。故曰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及南曰。疏闡化之功也。解脫相。則不縛諸法。離相。則不合諸塵。滅相。則生死永盡。而究竟皆至一切種智。無一道也)。
戒環曰。謂如來說法。方便雖多。實則一相一味。如一雲一雨而已。解脫離滅者。指一相一味之體也。眾生聞持而所獲功利不自覺知者。一音密闡。真化冥運。若天地之產百加。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足以知之。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及南曰。此明觀根逗教。不〔佛〕其性故。物得自遂也。三乘種類。性欲不同。故念思修得。亦各不同。唯如來能知能化。而彼不自知也)。
戒環曰。念何事等。謂或念人天事。乃至聲聞菩薩事也。云何念等。謂或正或邪。有為無為也。以何法念等。謂或以大小頓漸。或以定慧覺觀也。以何法得。謂或以四諦得聲聞法。乃至或以六度得菩薩法也。如是念思。所住各不同。是謂住於種種之地。如來皆能如實見之。如此委曲言者。明如來知根之詳也。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及南曰。此牒前文。而前言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此言究竟涅槃常寂滅相者。前依正智言。此依實相言。其〔機〕一也。終歸於空者。自解脫離滅究竟至於常寂滅相。則識心緣影。一切蕩盡。而歸乎實相妙空。非斷空也)。
戒環曰。牒前一相一味等文。以明隨宜說法。難解難知。而歎迦葉能信受也。一相一味等。即一切種智。所證之法。如來雖知。而觀眾生性欲不同。旦將之護之。不即明說。故甚難知。而迦葉能信能受。是為希有。
○授記品第六
授記者。謂迦葉領悟正道。當踐佛位。故與說來果。名授記品。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及南曰。大迦葉因地。事日月燈佛。至佛滅後。然灯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又於法華妙性開明。故號光明。至於國名光德劫名莊嚴。皆類其因行也)。
戒環曰。諸授記文。皆二。十號之前為因記。後為果記。諸弟子觀佛多寡之不同。各隨其願緣已。事佛功用之不同。各隨其才力也。成佛果號之不同。各隨其因行也。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者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祥邁曰。諸佛無雜染謟心。故國界嚴飾。無諸穢惡。唯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百寶周遍。淨名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此其證矣)。
戒環曰。依報所感。皆由心地。瓦礫荊棘。雜心感也。便利不淨。染心感也。坑坎堆阜。謟心感也。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蹔捨。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俱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及南曰。法說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則與記已竟於此特授迦葉上首。則三聖之記。不言可論。而目連等心不自安。如逢王饍未敢便食。是以悚慄而請也)。
戒環曰。色心初破。萬法皆空。理事還源。一切真寶。須菩提昔者解空。無名無相。色心初破也。人證實果。反號名相。理事還源也。又其生時。家初忽空。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亦其義也。那由他即垓數。
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嚴利之穢。寶華嚴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玅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位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虗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戒環云。所舉十號。明正報。劫國莊嚴明依報。華樹臺閣皆悉寶成。應劫國之名也。其佛常處虛空說法者。示因空悟解。伏由知證實也)。
○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謂佛化道所成者。非本有也。以畢竟空寂為莊嚴。園林以無漏法樹為周匝。浴池以八解定水為渠流。樓閣以空無相無作為重關。而方便其入門也。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行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
(祥邁曰。眾生覺体本來若此。但為有迷色心之內。故小而不大。封滯無量之殼。故礙而不〔道〕潛伏妄識之〔而〕故劣而不勝。夫能了色心之迷渫。破無明之封殼則勝智現前。與佛無別矣)。
戒環曰。大通智勝者。一乘實智之果佛也。其智之體。囊括十虗為大。徹照塵劫為通。物無與守為勝。以迹言之。則釋迦因地之宗師。以理推之。則眾生本源之覺體也。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明此智體其來無始。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筭師。若筭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戒環曰。諸比丘如是。將明極多之地。設此為種。以出生餘地)。
(假使有人下。乃舉極多之地)。
(諸比丘下乃數極多之劫)。
(及南曰。法說明所化之因。但舉成佛已來。而不言劫數。于說則舉一方億佛所教化之事。至此則舉塵劫因緣。其對上中下根明矣)。
戒環曰。智勝無古無今。未始滅度。而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對下根迷清言之耳。若吾輩者。失滅勝智。迷淪已來。不知過若干劫耶。誠不可以塵墨數也。
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偈云。如來無礙者。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此頌釋迦之大通也)。
戒環曰。以眾生知見。則迷淪妄計。故智勝之佛。隔塵墨劫。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戒環曰。法身慧命。其來無始。則天百萬億該劫。猶為應緣之壽。不足多也)。
(祥邁曰。根有利鈍故。人有頓漸。劫有久暫也)。
(王子讚曰。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此應機若此)。
戒環曰。所謂佛法者。一乘實智佛知見也。上根頓悟。即成佛道。下根障重。必假漸修。今大通經十小劫。猶不現前。乃應下根示現而已。盖下根因十使煩惱惑障。失滅勝智。勝智甚大久遠。勢須積行次第斷治。故言自一小劫至十小劫。斷盡惑障。智乃現前。所以大通應機若此。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行簡子曰。由旬此方一驛地也。即四十里。又云十六里)。
(及南曰。此敘大通將坐道場。諸天設〔眾〕請佛也)。
戒環曰。或謂本坐道場佛法不現。移坐於此即得菩提。表遣迹忘緣。然後契道。然下云適坐此座。滿十小劫。殆非移坐即得。
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戒環曰。適坐初坐也初坐而雨華作樂。乃至滅度亦復如是。言諸天欽向之生也)。
諸此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表十使惑盡。勝智圓現。成最正覺)。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及南曰。〔心〕明之子。一名有意。亦有積之義)。
戒環曰。諸佛應迹。本為表法。燈明未出家。有八子。大通未出家。有十六子。皆表在纏八識。前對上根。正而不邪。故唯八而已。此對下根。邪正兼混。故有十六。一名智積者。由智有所積。故為在纏之識。若運而無積。斯為大通勝智矣。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翫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
(祥邁曰。燈明之子。止言領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已。智勝之子。言各有種種玩好者。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着之〔績〕)。
戒環曰。珍詣佛者。以其有積。則未能大通。能捨欲者。乃證通智也。王子所養之母不一。故言諸母。涕泣而隨。以愛難遽捨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瞑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
(祥邁曰。夫人以五蘊眾相和合有生。而封蔀無明。誠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及乎勝智開明。乃知眾生之相。從芒芴間。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戒環曰。眾生以無明固結。感地大礙而不通。障蔽妙明。故諸佛得道。皆動地放光。示飜破無明。顯發智光也。其國中間幽瞑之處。即所謂鉄圍兩山黑暗之間也。其中眾生。昔處幽瞑。各不相見。因明乃見。故疑忽生也。
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戒環曰。諸天雖有常光。不及佛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耀。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戒環曰。諸天有大威德者。將生則祥光先見。名大德天)。
偈曰。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祥邁曰。此言尋光詣佛)。
(戒環曰。諸天有隨身宮殿。故云與宮殿俱)。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戒環曰。以華散佛。所以尋師。并以供樹。所以重道。華如須彌山樹高十由旬皆佛根身之量感變也。譬龍王降雨。洪注十方。豈彼水之能多。所變在龍而已)。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
(戒環曰。涅槃道。即脫生死輪回之妙道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及南曰。示相者。示四諦之行相。使知向方。即見道位也。勸修者。示四諦之功利。使知修行。即修道位也。作證者。示我已證。汝亦應證。即無學位也)。
戒環曰。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令入見修無學三位也。又三轉者。泛應三根。若下根須三。中根可二。上根唯一。若上上根。則目擊道存。不容聲矣。有所謂十二教法輪。有所謂十二行法輪。教為能轉。行為所轉。依示勸證三轉四諦。即十二教法輪也。依見修學三悟四諦。即十二行法輪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及南曰。若沙門四句。謂此等未能正證。則雖轉唯滯言詮。謂是苦下示所轉之相。即四諦法也)。
(祥邁曰。皆謂之苦者。四諦因苦而設。為滅苦之道故也)。
戒環曰。生老病死等八。現前逼惱曰苦。煩惱結業。召致未來八苦曰集。此通三世。謂過去集。致現在苦。現在集致未來苦也。結業盡。則生死八苦永盡曰滅。治結業。則修三十七道品曰道。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南曰。夫四諦十二緣。名一而義多。有所謂小乘生滅四諦。則依分段生死名苦。煩惱及業名集。擇滅生空智品名道。有所謂大乘無□四諦則依□□□□□□□知障名集。無住涅槃名滅。法空智品者道。或曰八諦。即合上言之。又有無量四諦。則依一乘圓頓而說。即諸苦集明第一義。外求滅道。了無所得。是謂四聖諦也。十二緣亦如之。故諦緣之法。雖屬二乘。實通大乘。其要皆為斷生死本。滅無明因。使復還本明妙性而已。凡為道有教。當深乎此)。
戒環曰。廣四諦說十二緣也。自無明緣行。至生緣老死等。示生起相。即廣苦集二諦而說也。自無明滅。至憂悲苦惱滅。示修斷相。即廣滅道二諦而說也。四諦為下根。聊陳麤相。所本在跡。十二緣為中根。細觀四諦。所本在心。謂性智本明。妙湛精了。由妄塵瞥起。俄然晦昧。名無明。於無明體。一念初動名行。晦昧搖動。則失彼精了。粘湛發知。故轉智名識。十二緣中。此三為根本。餘九為支末。相因以成三世之緣耳。智本無知。由識故知。形為妄心。謂之名。乃六賊之主也。性本無生。由識故生。形為幻質。謂之色。即四陰之依也。則名色者。識初托胎凝滑之相也。由凝滑而具六根。名六入。根成出胎。根與境交。名觸。領納前境名受。有所受故愛心生。而愛斯取之。由愛取故惑業相結。善惡有狀。名有。由諸有結。為三界之生因。名生。有生則老死苦惱隨之矣。此生起之相也。將欲滅之。以何為要耶。當知彼無明者。非實有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瞥起。故有無明。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徹精了。名無明滅。則自行已下。莫不皆滅。盖本既不存。未無所附。此修斷之相也。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及南曰。聖凡一体。迷悟同原。人者苟能悟患累之由。達汩昏之始。果亦於法不受。則禪定解脫六通三明。皆可得矣)。
戒環曰。此於初會聞法獲益之利根也。不受一切法者。悟諦緣空。了無所著也。盖心本解脫。有受故累。性本明定。有著故昏。是以不受一切法故。遂於諸漏。心得解脫。又得禪定三明六通。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及南曰。從是已後。非一席說。又有小根獲益。其數不計)。
戒環曰。此於次第聞法獲益。中下之根也。利根一聞千悟。中下多聞少悟。故至於第三第四時。乃獲益也。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作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十六王子聞法獲益。於是出家復求大乘)。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類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敘請說法華也。然前所請皆願轉無上輪。而大通□說諦緣之法。又待此請者。諸佛說法。皆自漸之頓。藉權顯實。盖導之無漸。則駭而不信。非惟教不陵節。亦欲學不躐等故也)。
戒環曰。皆已成就。謂已成就大志。故請說大法。我等志願下。自陳大志。望說大法也。如來知見。即所謂一大事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及南曰。釋迦現壽八十。而四十年說般若等教。大通現壽五百萬億那由他劫。則宜於二萬〔然〕說也)。
戒環曰。過二萬劫。乃久嘿斯要。以待機也。則二萬劫前。且說方等般若之教。偈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是也。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戒環曰。未曾休廢者。所謂熾然說無間也)。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陞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疑惑之眾曲講也。十六王子。表在纏八識。十六菩薩。表出纏八智。然有十六者。示以八正伏八邪也)。
戒環曰。於八萬劫各度多眾者。表既得大通之道。則八萬法門。無所不通。故非唯八正為妙智。雖八邪亦妙智也。非唯八正之能度。雖八邪亦能度也。所謂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唯其如此。故各能演妙。至於窮劫。各能度眾。至於恒沙。不如是。不足為大通之道。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人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戒環曰。可其所說。讚其德行。使眾親附也)。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智慧。
(戒環曰。三乘得妙。則同歸一乘)。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戒環曰。徵昔所化。會今之緣也。所化之眾常與師俱者。為化緣深故。以是得值億萬多佛。其緣未盡。今復相值)。
諸比丘。我今與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音畜)。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
(祥邁曰。經云毀譽不動如須彌。此佛出應群動。而其體無動。又在動國。示即動而靜也。二佛並化。其德相資。故雖二名。可以合釋)。
戒環曰。陳十六王子成佛名迹也。天地設位。道運乎其中。聖人法之。以開物成務。冐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開物。所以成物。原始要終。則天下之道。無不冐矣。東方震為動。歡喜亦動也。阿閦云無動。須彌頂。又無動之極也。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及南曰。此佛以慈柔應物。以無畏說法)。
戒環曰。東南巽為柔順。師子音者。所說無畏。師子相者。所示無畏。
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
(及南曰。不復更滅。是謂常滅)。
戒環曰。南方離為虗明。虗空住者。體至虗。以應群實也。常滅者。了一切法。當體虗凝。即寂滅相。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及南曰。此佛以神應物。物資以生。而其德常淨。不累於物)。
戒環曰。西南坤為資生。帝相者。神出而應物為帝。梵淨也。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及南曰。此佛於毀拆之際。示無量壽。則了無生死。以救度世間生死苦惱)。
戒環曰。西方兌為毀拆。阿彌陀。云無量壽。世間苦惱。即生死無常也。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及南曰。此佛神通應物。如乾道不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戒環曰。西北乾為剛徤。多摩羅旃檀香。清遠潛通。以比神通。須彌相。亦無動義。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及南曰。此佛以無緣慈。覆陰利澤險難眾生。而無心無着。如雲之自在)。
戒環曰。北方坎為險陷。雲自在。謂無心而利物。雲自在王。又自在之至也。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此佛於生死畏中。以一真凝常。開覺群物。使入於不死不生。則怖畏壞矣)。
戒環曰。東北艮。為萬物成始成終之所。始終之理。在物為成壞。在人為生死。乃世間之所怖畏也。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或曰。八卦乃中夏之書。引配竺教。豈佛意耶。及南曰。竺夏一天下耳。壃畿所及。方位所同。卦乃天地自然之理。獨不同哉。伏羲畫以示人。吾佛象以設法。各默得其同耳。今經雖無八卦之文。顯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烏乎不可)。
戒環曰。釋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謂其德仁濟群類。其道寂默無為。以示化堪忍。故號能仁。此繼東北方而特標者。大覺雖具成始成終之德。而其道圓應。不滯方隅。無始無終。為眾德之總故也。盖自無動而出應群動。能柔能剛。說示無畏。虗己應物。現壽運神。乃至濟險滅怖。無非釋迦隨宜之行。故歷言八方佛德。而以釋迦總之。斯乃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無方無體之至德也。非成無上正道。何以與此。故曰釋迦牟尼於娑婆國成阿耨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漸入佛道。
(戒環曰。明昔因今緣。使知功行已深。而成就之也。舉為沙彌所化。明昔因也。于今所化。明今緣也。應以是法漸入佛道。即成就之也)。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祥邁曰。釋上既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以如來智慧難信解故)。
戒環曰。眾生莫不有如來智慧。而難解若此者。塵習自障故也。以今人觀之。幸聞正法。不無宿因。安知吾徒非智勝之遺塵。非未來之弟子。然緣障尚稠。道果渺邈。即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也。若能勤進。猶可庶幾。設復退墮。又安知未來之期。比前塵劫。不復過於是數耶。然則所謂難解者。非佛智之難。機自難耳。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及南曰。前明始權。此會終實也)。
(祥邁曰。無有二乘。即前更無餘乘意也)。
戒環曰。涅槃時到。言化緣將畢。眾又清淨。言根機已熟。眾清淨者。已於藏教斷惑除結也。信堅固者。已於通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謂已悟般若。深入禪定。謂妙造玄源。如此則諸病已除。醫方亦遣。故廢三權。特明一實。得滅度者。得真常道果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戒環曰。為樂小者。權說小果。彼便信受。如滯化城)。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及南曰。譬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也)。
(祥邁曰。曠絕無人等。譬生死長遠。無真知見。妄起怖畏)。
戒環曰。五百由旬。舊說尤多。今取二乘斷三界結惑。離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是過三百由旬。而至化城。然常滯變易生死。若回心向大。進至七地。斷盡習氣。是過四百由旬。近於寶所。又進八地已上斷盡無明。離變易生死。證無餘涅槃。是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也。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戒環曰。若有眾多三句。譬三乘求佛者)。
(又曰。善則通。惡則塞。乃可無難)。
戒環曰。導師。指津之人。譬釋尊也。通斯進之。塞斯止之。通譬斷惑。塞譬起障。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道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退。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戒環曰。譬二乘求道。難進易退)。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戒環曰。譬因二乘斷三界結惑后。息以小果。而進之智地也。隨意所作。即任力所能。漸得入道之義)。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勉斯惡道。快得安隱。
(戒環曰。稱願息之心故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化非真有。故斯須即滅。唯寶所為真。權非實有。故終竟而廢。唯一乘為實)。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及南曰。上言惡道長遠。此言佛道長遠者。上以正見觀眾生。此以倒見觀佛道故也)。
(又曰。苟無生死無惑業。則常體凝淨。何復何治。長遠之見切苦之功了無。此致咎佛道。遂生懈退。大覺所以敘其倒見而誘進之)。
戒環曰。若但聞一乘。而無權濟。則厭大而不欲見佛。憚煩而憂其道遠。故須權濟也。佛道初不遠人。本無修證。特由生死背馳。復之之難。故見其長遠。惑業積障。治之之難。故見其勤苦。則長遠勤苦。由倒妄起。何關於道哉。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辨。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戒環曰。中道。即大小乘之中間也。二涅槃。即二乘涅槃。云下二地是也)。
(又曰。住於二地。謂滯二乘權果。而不知進。故語之佛慧。令觀察籌量。而進取實果也)。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此滿慈與五百羅漢。隨機領悟。佛為述成與記。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蹔捨。
(戒環曰。聞方便隨宜。通領三周之說也。又聞大記。通領舍利弗等受記事也。復聞因緣。即別領大通之事。復聞神力。別領導師神化之事。罕聞故得未曾有。惑除故心淨踊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前乃經家敘置。此正滿慈之蹄。深心本願。謂精進護持助宣佛法。乃至過去未來助宣之士。非謂願求記也)。
戒環曰。言奇特希有。至處處貪著。總嘆三周說法也。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總歎授記。乃至導師神化之德。不能備宣也。唯佛世尊已下。申本願而誓護持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進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辨。
(及南曰。說法第一。述其正行也。種種功德。述其眾行也精進護持。述其本願也。言論之辨。述其才辨也)。
戒環曰。述成其深心本願也。問眾見不者。以眾等徒知滿慈之迹。而不知其深行。故開端以示之。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道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依佛事。教化眾生。
(祥邁曰。上總述。此廣陳也。淨名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所謂淨佛土者。自淨其心。以致佛土之淨也。為淨佛土。而必須教化眾生者。要即塵勞而能淨非若二乘厭塵勞以求淨也。由是觀之。其本乃大權聖人。示現弘法耳。故偈以內秘外現頌之)。
(及南曰樓那內祕外現。為眾綱領。故備述之)。
戒環曰。舉九十億佛所。即廣陳護宣遠因也。於佛空法明了通達者。非若二乘滯於斷空也。得四無礙清淨說法者。如所如說。不泥名相也。菩薩神通。非二乘比也。隨其壽命。言盡形壽也。令立菩提者。令於正道有立也。為淨佛土故化眾生者。藉利他行。成己行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祥邁曰。上陳遠因。此舉三世。皆明說法宣化之深行也)。
(補註曰。三劫三千佛。其初千人。於莊嚴劫成佛。華光為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於賢劫成佛。拘留孫為首。至樓至是也。其后千人。於星宿劫成佛。日光為首。至須彌相是也)。
戒環曰。七佛即毗婆尸。尸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含。迦葉。釋迦是也。上三屬前劫。下四屬今劫。三劫三千佛。始於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聞五十三佛名。深心仰慕。復化他人。滿三千眾。深心敬禮。即超多劫生死之罪。得證佛果。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華嚴記。發心菩薩。過千不可說劫。當得作佛。號清淨心。論謂。明達如是劫量法門。總清淨故。正此意也。餘記劫數深意並同)。
戒環曰。滿慈既於多佛植因之遠。而猶過僧祇劫。乃得菩提。號法明者。謂於無數劫量法門。一時明達。即成佛道。非如情見久遠劫也。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為掌。無有山陵。谿㵎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虗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
(戒環曰。此皆依報清淨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廣化眾生。令立正道。故果地無邪穢之事。而交接皆上善之人也)。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及南曰。以世考之。精華之氣。或化列星。吐納之人。猶能輕舉。則滓濁既盡。妙體精明。飛行自在。無足疑矣)。
戒環曰。既以化生。離諸欲染。故本來體相淨妙若此。如是妙體。人固有之。特為麤濁欲惡染蔽而已。故阿難曰。欲氣麤濁。腥臊交遘。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苟斷欲愛。不受胎生。則本來體相。無復染蔽。通光莊嚴。自能發現。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筭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行簡子曰。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因〕無色想觀外諸色。三淨勝解身作證。四超色想滅有時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超〕五超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六超識無邊處。入無所有所。七超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處也)。
戒環曰。不由胎藏。故不假段食。唯飡采法喜禪脫而已。有無量下。明國土人民。諸菩薩下。明同得法侶。滿慈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得四無礙智。審諦說法。教化眾生。明了通達。故報緣法眾。其德皆類。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戒環曰。此結前也)。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祥邁曰。國名善淨。盖心清淨故。佛土淨也)。
(行簡子曰。七寶者。金輪寶。白象寶。如意寶。玉女寶。主藏寶。主兵寶。紺馬寶也)。
戒環曰。劫有法寶真明。故名寶明。國無女人惡道。故名善淨。由三世說法。續佛壽命。故佛壽無量。法住甚久。滅後起塔。遍滿其國。又以餘德散沾也。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戒環曰。千二百阿羅漢。請記。世尊通許之。而特告迦葉者。以迦葉為眾上首故告之)。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及南曰。普明謂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普使眾生明了法性。即今住世應真之首也)。
戒環曰。憍陳最初得度。為眾首。故特記之。號普明者。偈云。常放大光明。一切之所敬。又云。常說無上道。故號曰普明。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駄。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祥邁曰。優樓頻螺等。即序分所列羅漢上首。詳略等舉也。同號普明。以德同故)。
戒環曰。五百威德具足。為千二之傑。故又別記。目連記末云。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教五百。即此也。餘七百眾。但於前通許。於頌通記。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戒環曰。悔責者。悔昔之失。慶今之得也。如來智慧。即一切種智。我等應得。而悔不早悟)。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行簡子曰。弃其至寶。而營營外索者。天下比比是也。不亦深可哀哉。列子好忘之喻類此)。
戒環曰。親友繫珠。譬佛預十六菩薩時。為說法華。結大乘因也。醉酒而臥。譬我喻千萬億眾時。皆生疑惑。昏昏如醉也。官事當行。即佛化將畢。餘處利生。公而不黨。故譬官事。起已遊行。轉迷也。到於他國。弃本也。為衣食等。樂小也。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戒環曰。親友會遇。譬今復值佛。咄叱警戒。譬呵小進大。言丈夫者。指大乘種性。而警進之也。餘意如下合顯。貿易所須。譬即性發揮。當得大利也。以時物迁貨曰貿。以有易無曰易)。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癈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戒環曰。令發智心。而廢忘不覺。如係珠醉臥也。既得羅漢。而未離法縛。是資生艱難也。智願不失。如衣珠現在)。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戒環曰。□□□□叱□□□)。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戒環曰。此合貿寶如意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記小聲眾也。研真斷惑名學。真窮惑盡名無學。此未得無學。而亦預佛記者。若有聞法者。無不成佛故也。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受記。不亦快乎。
(觀學眾記云。當供徹塵數佛。護持法藏。即與阿難羅云同德。故以二師總之)。
戒環曰。阿難多聞。護持法藏。羅云密行。皆大弟子。而與學眾同授記者。示彼亦內秘外現密行之儔也。
即從座起。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及南曰。菩薩為通達佛道。無所不現。故淨名佛道品。以法喜為妻。慈悲為女誠善為男。而釋迦所以有邪輸羅云。皆為示現。非同世俗妻子也)。
戒環曰。阿難羅云。親邇於佛。既為眾所見知。若不得記。則無塞眾望也。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祥邁曰。山海慧自在通王者。高莫逾於山。深莫浚於海)。
戒環曰。阿難宿持法藏。多聞愽達。智慧等之。於諸法中。得大通達。自在如王。故得果以因為號。當供多佛護持法藏。然後成佛。盖其本願也。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却名妙音遍滿。
(及南曰。阿難當來作成。如此其多者。為宿持法藏。化緣深故)。
戒環曰。幡表尊勝之德。阿難多聞第一。故國名常立勝幡。宣傳法藏。故却名妙音遍滿。為由法音宣流也。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筭數校計不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問壽劫之說。悠然不窮。無所據依。及南曰。萬物死生而不已者。存壽有終窮乎。古今代謝而曾無紀極。劫有終窮乎。聖人離死生。至道無代謝。則雖倍倍之劫。未足盡其靈長矣)。
戒環曰。佛壽無量劫。而正像之法。又復倍倍者。由其宣傳法藏。因力緜遠也。
○行簡子補註曰。佛滅度後。遺法有正像末三等。正法五百年。像法二千年。末法二千年。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戒環曰。為其護持法藏。報得殊勝。名聞十方故)。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戒環曰。阿難果號劫國教化作成等事。特異眾記。初心不知遠因。故疑其何緣而得)。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戒環曰。此告其遠因。以同佛發心。功深願廣。宜得是記也。俱舍論說。空王佛。乃釋迦三僧祇劫中間所逢之佛)。
及南曰。校其遠因。則功已齊佛。但彼願護持法藏故。常樂多聞。佛願成道利生故。常勤精進。由是佛已成道。而阿難尚須護法教化。然後成佛。盖其本願如是。非由根智勝劣。而有先後也。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戒環曰。即時憶念等者。因佛與記。又敘往因。於是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能憶過佛法藏。又識本昔願持之因也)。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
(祥邁曰。弘道以德行為尚。故儒門四科。亦先德行及南曰。隱大權之跡而示現為佛子。功德不可數。唯佛能知之。是謂密行也)。
戒環曰。蹈七寶華。乃妙淨密行之應也。作長子者。常以密行。繼續佛道也。如華嚴以普賢為長子。亦表大行能建佛家法也。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多聞密行常相資故。羅云國劫正像之果。並同阿難而當來亦為阿難長子)。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戒環曰。此亦昔日所化。故今與記。其意柔軟。謂根機已熟。問其見不。默示昔因也。而阿難多聞愽達。固已默知。二千果號。皆同。以因同也。了學無學。即證寔相。是謂寶相。壽命一劫下。言二千同時成佛。依報法化皆同)。
○法師品第十
能持正法。足以師人。謂之法師。此授廣記。以圓該前記。而號法師品者。所以廣記持經之人。而推尊之故也。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及南曰。此言現前廣記)。
(祥邁曰。將授廣記。而因藥王告大士者。以廣記渺漠。法利勝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薩。無能證知故也。藥王即喜見菩薩。久持此經。燒身燃臂。可謂深知宿契矣)。
戒環曰。八萬大士。即經首八萬菩薩。現前八部四眾。皆與授記者。所謂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及南曰。此後世廣記。言滅後有人。則其機未兆。亦懸記之。則此品廣記。無所不圓。無所不該矣)。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纓絡。抹香。塗香。燒香。繒盖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戒環曰。令藥王宣明勝因也)。
(戒環曰。釋上以顯緣勝人尊。故當作佛。但於一句。能具六種法師之功。猶足推尊瞻奉。而當成菩提。況於一經盡能受持。則其緣愈勝。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戒環曰。自捨淨報者。當是淨土果人。示生惡世)。
若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戒環曰。使即將命之人。遣有付托之義。此令敬持經人。視同將如命。為如來付托。讚揚大事。宜在尊尚也)。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戒環曰。秘密法要。妄授則上慢退席。顯說則窮子怖父。而怨誹憎嫉生焉。如來現在尚爾。況滅後惡世。可不擇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即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如來手摩其頂。
(及南曰。是經難得聞。信受持亦難。故凡書持讀說。非假如來覆護。及自有信願善根。莫之能矣)。
戒環曰。為如來衣覆。謂得佛忍力也。與如來共宿。謂栖心同佛也。為如來摩頂。謂蒙佛慰安也。如此故。能於後惡世。持說是法。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戒環曰。此三周開示及餘助顯。無非如來全身也)。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盖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以供養而成佛者。為其因正。而緣勝故也)。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戒環曰。行菩薩道。而不聞是經。如欲濟渴。而不知須水也)。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此如人鑿井。已近泉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及南曰。漸至于泥。則於水已近。若能脫然造其真源。則妙湛圓發。不勞功用。視前所為皆滓濁矣。經不言此者所謂引而不發。使其自進。盖無功用處。不容言論也)。
戒環曰。高原鑿水。譬修菩薩道。不得其要。猶見乾土。施功不已。譬從乾慧地。由漸而進。轉見濕土。喻歷聞般若。遂漸至泥。喻初聞法華。然尚滯修習。則於佛智水。近之而已。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
(戒環曰。佛果菩提。皆屬此經。則未聞未解。安可得道)。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及南曰。開方便門。猶鑿井也。示真寔相。猶見水也)。
戒環曰。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於眾生則蘊在塵勞。於菩薩則蘊在萬行。於寶所則過乎五百由旬。可謂深固幽遠也。人無能到。故唯菩薩可以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戒環曰□□□新發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機也)。
藥王。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及南曰。以大慈悲為室。以柔和忍辱為衣。以諸法空為座。决子聲間且入智慧。譬之掘井及泉。方是究竟)。
(祥邁曰。一切法空者。非斷空也。即一切法廓然了達之謂也)。
戒環曰。夫說法教化之道。必已有所處。然後能安人。已有所服。然後能伏人。已有所據。然後能達人。如來以慈悲為室。柔忍為衣。法空為座。入慈悲室。則已有所處也。著柔忍衣。則已有所服也。坐法空座則已有所據也。如此。則具佛之體。乃可廣說斯經。苟未體此。自無主正。何以為人哉。故曰。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廣說是法。今夫據寶花座。而聖讀庸行者。宜深鑒乎。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戒環曰。此佛力變化讚揚大事也。餘國則他方世界)。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戒環曰。在異國而令見。所謂隱顯化眾生)。
妙法華經精解評林卷上
卍續藏第 31 冊 No. 0612 法華經精解評林
妙法蓮華經精解評林卷下
○見寶塔品第十一
三周法俻。四眾記圓。法身已全。本願已足。故成多寶塔。現示十方三世過現諸佛修證之道也。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踊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裝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䟦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盖。以金銀瑠璃?璖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盖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戒環曰。寶塔殊勝。乃果行依報。諸莊嚴具。彰果行德用也。種種莊校。即萬德之像。五千欄楯。即總持之力龕室千萬。應慈悲無量也。幢幡無數。應摧邪表正也。垂寶瓔珞。即眾善下化。寶鈴萬億。即法音廣振。四面出香。表神通四達。如意周遍。七寶幡盖高至天宮。表眾德尊勝也。三十三天下。言諸天供塔。有如來全身故)。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戒環曰。平等大慧。即一乘寶智也)。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踊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踊現其前。為作證明。
(戒環曰。多寶滅度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而能隨願在處證經。此示法身無滅無生自在之力。使聞妙法者。了無滅生。頓悟實相。故示現作證如此)。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戒環曰。敘塔緣起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踊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不獨此處。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踊出。
(戒環曰。結示今緣也)。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戒環曰。欲表圓證。當現全身。此非小緣。故假如來神力發起)。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戒環曰。必待十方說法諸佛畢集。然後出現者。表圓證也。分身諸佛。即千百億化水月應物者)。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戒環曰。盖當副多寶之願也)。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慢。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
(戒環曰。此皆釋迦分身在十方說法者)。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戒環曰。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戒環曰變土將容分身之眾也。琉璃為地等者現佛國之淨相無聚落等者。滅眾生之染緣。移天人置他土。如淨名說。菩薩斷取大千擲沙界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
是時諸佛。各將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花菓。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戒環曰。一方即東方也。釋迦分身。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真應無盡。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作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菓。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覆其上。懸諸幡盖。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及南曰。淨名丈室。能廣容多座。釋迦化土。如自在天宮。涌出之眾。有無量河沙。各詣靈山。未聞迫窄。而此必三變淨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顯法耳)。
(及南曰。目真隣陀此云石)。
(祥邁曰。淨名且示不思議境。故即丈室而廣容。法華意在引權入實。故自穢土而三變。宗趣有異。故建立不同。得旨歸根何異也)。
戒環曰。淨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體。物我無虧。唯眾生識心。自染自局。故聖人因。分身束之。特與開示。初於娑婆一變者。滅眾生染緣也。次於八方再變者。遣識心限礙也。後於八方復變者。廓法界真境也。三變之後。分身畢集。多寶全現者。示染緣既滅。礙心既遣。真境既廓。則法身化體。當處現前。一多圓融。隨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已。故茲因事。特與開示也。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虗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鑰開大城門。
(戒環曰。此表順道開發也。一指聊舉。關鍵脫然。如來全身。於是可見)。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戒環曰。妙法實除一切圓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以過去多寶。與現在釋迦。於寶塔共坐二座)。
戒環曰。多寶分座。所以示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斯妙法之極致也。故作證如此。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及南曰。說證事圓。於靈付囑。言有在者。傳布法利。期在得人也)。
戒環曰。日月燈明說是經已。即於眾唱滅。授記付托。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囑有在。足知三周開示。至此乃畢。此後顯妙勸持。別是一番。故雖唱滅結經。而復有後說。
(總論)。
戒環曰。初於法說。歎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開佛智見。次喻說。斥羊鹿。示白牛。明迷此則墮火宅。悟此則造佛地。後因緣說。顯所迷之通智。示教導之遠因。滅化城。指寶所。皆所以開而示之。使見自己本來佛性。以見是性。則無不成佛。故領悟之後。各示佛記。而卒於圓該圓證之事。是為三周開示之終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此云天授。為斛飯王子。禱天而生也。以名品者。明其所授。顯法妙利故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戒環曰。此盖欲以正道。優於天下也)。
為欲滿足六波羅密。勤行布施。心無恡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戒環曰。此盖欲以正行。率彼貪迷也)。
行簡子曰。六波羅密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又名六度。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皷宣令四方求法。誰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菓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戒環曰。由道之優俗故。君遂無為)。
(戒環曰。此見兼忘天下。惟道是從)。
(戒環曰。此終身供給也。以身為牀座。示忘身為法無疲。疲厭也)。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及南曰。佛告諸比丘下。結成因行也。告諸四眾下。轉記提婆也)。
(戒環曰。號天王者。釋迦資之以成道。是為天中天之法王也)。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戒環曰。記其當來住世利被三乘)。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抹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盖。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戒環曰。此言佛滅後正法。亦被三乘)。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及南曰。前明釋尊資成因。下文明龍女資成佛果。皆顯一乘妙利也)。
戒環曰。此品明釋迦因行求法。以致成佛。故聞者淨信不疑。斯可遠惡道。生佛家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虗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脩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面。
(作證事畢。於是告還。發起後緣)。
(戒環曰。序眾之初。文殊預會。今又從海涌出者。智體周遍。十方對現。如響應聲。無去來相。但隨機顯法耳。今顯龍宮所化之事。故示從海出也)。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虗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密。本聲聞人。在虗空中。說聲聞行。今皆脩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戒環曰。此文殊於龍宮非人所居。則所化眾生。皆龍類。而一聞妙法。遂成菩薩。足知一切眾生。莫不具佛知見。只欠開悟耳。言本聲聞人等者。明所化之機亦具三乘。而由〔推〕入實也)。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戒環曰。此答前偈也)。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辨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戒環曰。即修行此經速得佛之證也。龍宮無數菩薩。皆是文殊化度。而獨舉八歲龍女成佛者。明佛性不問男女。不在老成。不擇異類。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剎那?光。則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遠繫。而進其濡滯也)。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戒環曰。此執別教之迹。疑圓頓之理)。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戒環曰。鶖子依小乘教迹辨難。示為小智釋疑故也言佛道懸曠。女身多障。皆小乘教迹也。梵王淨行。帝釋少欲。魔王堅固。輪王大仁。佛具萬德。而女人多染多欲。懦弱妬。具足煩惱。皆反於上。故致五障)。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及南曰。經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所以龍女纔捨法愛。遂速成佛也)。
戒環曰。珠表妙圓真心。持以上佛。表捨法愛也。法愛不存。則妙心無垢。成佛之要。無速於此。故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也。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戒環曰。妙法顯然神之。孰當不信)。
○持品第十三
品曰持者。因上宣付顯觀。故眾願持說。以廣道化。初藥王等。願此方持。次聲聞眾。願他方持。後大菩薩。願十方持也。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戒環曰。此白寶塔品末顯難勸持。故藥王等發大願力。不憚其難。而願佛無慮)。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及南曰。此領入劫燒接須彌喻難之意。而發誓也)。
戒環曰。雖末世惡暴。有如劫燒。上慢心高。有如須彌。難可教化。而誓無所避。故云當起大忍不惜身命。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此方他方不該不遍。故青蓮?盻意被十方也)。
戒環曰。八十萬億。乃一方來集之眾。
是諸菩薩。皆是阿鞞䟦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而作是念。若世尊告勑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勑。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脩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戒環曰。彼一娑婆。尚怯弊惡。則十方誠難。故歸功佛力。復求加護)。
○安樂行品第十四
萬行依于三業。本于智悲。總欲不失其正。則安而樂。不正則危而憂。故依文殊正智正身正意大悲四法。名安樂行品。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及南曰。以文殊請者。示依正智發起正行)。
戒環曰。請問云何所行乃能說是經。得無諸難。此發起安樂行法也。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繼三業以大悲者。三業既正。則正智真淨。〔利〕得己利。須起大悲。廣行利他。智悲相濟。乃能演說是經。得無諸難)。
戒環曰。即四安樂行也。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正意行。四大悲行。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及南曰。趣操之謂近。二者不違於道。是謂菩薩行處近處。此身行之要也)。
戒環曰。二處各有事行理行。非事無以涉俗。非理無以契真。理事兼通。真俗不礙。然後利生弘法。觸處安樂矣。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及南曰。此言事行也)。
(祥邁曰。行處必住忍者。六度適時為用。而涉難莫尚於忍。蓋趨事而動。則悔吝生焉。故須忍以御之)。
戒環曰。行處必住忍辱者。盖能忍故。於剛能柔。而物不能挫。於逆能順。而物不能害。於事能審。而所施不暴。於微能察。而所遇不驚。由是克成安樂行也。
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及南曰。此言理行也)。
(及南曰。雖行是法。而不住相。名無所行。盖有所則有能。能所角立。物我成敵。則患難生。而安樂喪矣)。
戒環曰。法。指一切行法也。觀自所行之法。而觀諸法也。如實相。即無所觀。亦不行。言亦無所行也。不分別。即情識都忘。是非雙泯。菩薩趣操。如是而已。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及南曰。此言事行。以戒定為體。不親近國王等。戒近權勢也。不親近諸〔近〕道等。戒近外道也)。
戒環曰。雖外護可尊。恐挾勢妨道。苟志於此。則身處山林。心懸魏闕。能暫安樂乎。不親外道。息異見也。不造俗文。絕異端也。遠惡議難。離曲辯也。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及南曰。合次文言理行。即第二近處。初親近處。以戒定為體。第二近處。以觀智為體。所以融前戒定。使圓契實相。乃成妙行也)。
(及南曰。心法一也。以倒心觀之。則妄境紛拏。以實相觀之。則真機自寂。是故修安樂行。貴如實觀)。
戒環曰。一切諸法。當體真淨。不受一塵曰空。無動無壞。離諸幻妄曰實相。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其實相無所加損。故見不顛倒。而心無動轉也。見不顛倒。即頌所謂亦不分別諸法有無是非等也。心無動轉。即頌所謂攝心不動如須彌山也。盖心法本寂。相待成搖。由見顛倒。則以法為有生有起。故於心有動有轉。若雲駛故月運也。能如實觀。則於心不動不退。而了法不生不起。若風止則波澄也。
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偈云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及南曰。虛空無所有性。至無礙無障等。常住一相。謂無生出。動退等。異也)。
戒環曰。無所有性者。生出起滅名相等性皆無也。名相皆無。則詮示不及。故語言道斷。無量無邊。言如空之不可窮極也。無礙無障。言如空之不可分辯也。實相如是。何言說之能及耶。則凡可說者。但是從緣而有。顛倒之法。當知不從緣有。不從倒生者。竟不可說也。常如是觀。乃能融前事行。以成妙行。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謟誑之心。
(祥邁曰。嫉妬謟誑下。至戲論諸法。皆意地微細邪行。故須正之也)。
戒環曰。法欲滅時。世道交喪。邪暴交作。人多嫉謟。則學佛者。易見輕罵。而求其長短。故戒持經者。無懷嫉謟。乃因時制行。所以息業也。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及南曰。四眾有求三乘者。當隨機與進趣。忽惱之令失善利。從語其人言下。皆惱之之事)。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及南曰。顛倒分別諸法有無。名戲論諍競。皆為意業。故應息之)。
戒環曰。悲想。則愍其迷淪。而思濟也。父想。則依其法化。而求怙也。師想。則景其道行。而思濟也。於大菩薩。為其愍眾行道。深心利物。故應深心敬之。平等言不黨。順法言稱理。雖後深愛。當量所堪。貴不失人。亦不失言。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
(戒環曰。文殊下。言必使無難之効也。得好同學下。行是行故。樂而得朋。寬而得眾)。
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戒環曰。此使法利展轉浸廣。則法雖欲滅末。故應成就是第三行)。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及南曰。大乘修行。初皆以智正行。終皆以悲成智。故四安樂行。先依正智正業。而後大悲利生也)。
戒環曰。此言或生大慈。或生大悲者。慈能與樂。悲能愍濟四眾。信解佛法。名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闡提不信。名非菩薩。以能信解故。生大慈而與之法樂。以闡提故。生大悲而愍其迷失也。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皆愍其迷失也。隨宜說法。即開三顯一之法也。不聞不知不覺。言昏迷自障。不問不信不解。言顓蒙自墮。然彼雖不問不解。菩薩大悲。誓終濟度)。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戒環曰。此歎難遇也如此。所以愍其不信不解為大失)。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及南曰。此喻意明是經所以難聞難見者。為陰魔熾盛。多怨難信。不妄說故)。
戒環曰。輪王譬化身佛。諸國譬五陰境。小王譬五陰等魔。不順其命。譬無明煩惱未調伏也。以威不行。而起兵討伐。譬但以如來知見力無畏法。不能攝伏諸微細惑。故設三乘斷治之法。是謂起種種兵。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璖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戒環曰。此譬三乘之眾。能伏陰魔。隨功淺深。獲諸法利。唯未與說一乘法也)。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明珠用鎮寶位。妄與則王屬驚怪。法華佛佛授手。妄說則眾心驚疑)。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方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及南曰。如輪王振威。小王不順。遂起種種兵法)。
戒環曰。國土即法界真境。賢聖將指三乘眾也。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之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戒環曰。如隨功賞賜。而不與髻珠也。無漏根力。即五根五力。諸法之財。通指道品利用之法。涅槃城。即中道止息之權果)。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戒環曰。言難信珠者。賜非其宜。則大驚怪)。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戒環曰。魔羅此云殺者。謂能與苦難。殺人慧命也。煩惱魔為生死因。陰魔死魔為生死果。故滅之破之。即出三界也。多怨為眾魔未伏。難信為群機未淳)。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
(戒環曰。第一之說。如頂上一珠。末後賜與。如久〔持〕大功)。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戒環曰。秘密如藏髻中。最上如在王頂。四十餘年於生死長夜。守此待機。故云長夜守護)。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娑婆界。有六萬恒沙菩薩。從無數劫。脩佛智慧。是釋尊所化。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故不依人天。而住下方空中。以示常樂。深知無有障礙也。全顯妙法所化之迹。故以涌出名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戒環曰。此法集之眾。欲從他方來此持經)。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戒環曰。佛止之者。非有違拒。為將顯迹顯法故也。顯迹者。顯佛所化示彼來儀。顯法者。此固圓足無待於外)。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戒環曰。深智現前。大千不礙)。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
(戒環曰。在此娑婆界下方空中住。以示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也)。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戒環曰。此乃文殊所謂心聞洞十方也)。
戒環曰。此以真說。彼以心聞。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虗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踊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嘿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華嚴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夫能一念普觀無去來住。則了斯延促皆方便耳)。
戒環曰。聖人神智方便法門。能延一日以為一劫。能促一劫以為一日。盖道無遷變。清有頃久。猶如夢人。不移一時。而夢歷多歲。則頃久之情。初無定也。故聖人對機。示現延促。而本無延促。所言菩薩讚佛經劫。則於促示延耳。又令大眾謂如半日。則於延現促耳。所以然者。將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使忘延促之情。而深證實相故也。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虗空。
(及南曰。四眾肉眼礙而非通。而能見無量國土者。假佛通力故也)。
戒環曰。夫於眾一多牙陳。於時延促牙現。於見通礙牙用者。以明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而警發常情。使去其倒心限意。依無礙智。圓融妙達。繇是進契壽量秘說。而得入佛慧。成就佛身故也。是故此品事法。雖為顯迹勸持。又為壽量引發也。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戒環曰。此問居堪忍。與民同患之事也)。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戒環曰。言世世受化。正顯壽量本門所化。言亦於過去種善則兼明智勝會中所化。以化緣深故。始見始聞。即皆信受)。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座。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踊出。住於虗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戒環曰。此他眾疑問也)。
(及南曰各白其佛。白分身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及南曰。彌勒姓也。號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大事者。智慧神通奮迅威猛。所化多眾之事也)。
(此宣釋迦化迹。而言諸佛者。佛佛道同故也)。
戒環曰。將欲宣示。先令被精進鎧等者。戒使勇銳諦聽。無以趣深而生疑退也。下云。我於娑婆得菩提已。教化成就如是多眾。即總宣示。廣在後文也。宣示諸佛智慧。即壽量偈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是也。諸佛自在神通。即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是也。師子奮迅之力。即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是也。威猛大勢之力。即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是也。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戒環曰。此答誰說法教化。從誰初發心)。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
(戒環曰。此答願說所從國土名號)。
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及南曰。此乃稱其德也)。
戒環曰。於諸經典。能讀以取其理。誦以通其義。思惟以精之。正念以持之。則其德足稱矣。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脩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及南曰。此乃執迹生疑也)。
(及南曰。此乃迷壽量遠因。故有此疑也)。
(戒環曰。執伽耶近迹。故有此難)。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及南曰。必言二十五及百歲者。取其少猶未壯。老已過耄。益見相違也)。
戒環曰。父少。譬釋尊闡化之近。子老。譬涌出成德之久。化近力久。理不相當。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脩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戒環曰。得佛未久。合父少也。而此大眾至甚為希有。合子老也。今日世尊至能作大事。合相違也。善入出住者。於無量三昧。或入或出或住。妙用自在)。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情疑久近。見起生滅。故不能契如實本際。此釋其疑滯。使知如來本無生滅。伽耶之化。特為機所受之命。法華經稱性無量。故曰如來壽量品。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戒環曰。以壽量之本趣深難信故。再三發之。心實曰誠。言當曰諦)。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及南曰。此言世間但見其迹。而不知本實無量)。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戒環曰。此如智勝塵墨之喻)。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筭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鞞䟦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戒環曰。正明佛壽無量也。諸佛壽量悉皆無量。眾生壽量亦復如是。但迷其智故。妄逐生死。如一墮地獄至無數劫。豈非無量壽耶。苟不迷墮。則與佛無別矣)。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及南曰。娑婆及萬億國。無非淨土。因一法界。未甞壞滅。其有壞滅。皆別業妄見)。
戒環曰。自從是來。謂從塵劫成佛已來。言常在此。又在餘處。則不唯身相常住。亦顯國土常住也。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虗。
(及南曰。此言所演經典。說雖異同。理無不實也)。
戒環曰。己謂釋迦。他謂諸佛。說見於言。示見於行。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詞。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及南曰。釋上理無不實。而說有異同也)。
(及南曰。所作佛事。指說示不同之事)。
戒環曰。三界萬法。不容擬心。以眾生妄見。則種種紛紜。以如來實見。則以切真寂。無有生死乃至滅度者。不以生滅相見也。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不以往來相見也。既明見無滯。則宜無異說。特以眾生性欲行想之心。種種不同故說示教化之迹。亦種種不同也。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及南曰。此敘唱滅意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戒環曰。釋唱滅意也。貧窮下賤。言之功德財。憶想妄見。為生死網。即見惑思惑也)。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及南曰。言難值遇。乃警之令渴仰種善也)。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
(戒環曰。明〔珠〕佛利生善權皆如是也)。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鍊方樂。善治眾病。
(行簡子曰。法華種種譬喻。種種皆入妙。餘開世方便較然矣。此與火宅之喻。同出機軸)。
戒環曰。佛如醫師。教如醫方。理如妙藥。種種性欲行想分別。是謂眾病。佛能以若干緣喻。隨其所宜發藥。而蠲除之。是謂良毉善治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及南曰。火宅之子。對三乘言。故數止三十。良毉之子。對眾生言。故兼至百數)。
戒環曰。毉師遠適。而諸子飲毒。猶宅主近出。而其家失火也。飲他毒藥。喻隨順邪法。宛轉于地。喻輪墮諸趣。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痴。誤服毒樂。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及南曰。聖人病。人之病。憂人之憂。調御之德。盖見於此)。
戒環曰。三界之家。佛所舊化。故云來歸。彼中邪毒深者。失其良心。淺者雖或未失。亦為惡習所障。未能親造覺體。故云遙見。願賜壽命。即冀不夭閼於橫邪也。發藥除苦。即令其斷惑而證真也。依諸佛經濟之方。求聖賢斷治之藥。顯性空之真色。示戒定之五香。品乳酪之五味。無不具足也。擣者。折剛為柔。篩者。化麤入細。和合令服。則無矯佛之失。色味香美。則無瞑眩之毒。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戒環曰。此喻化有□)。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教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戒環曰。此喻權示滅)。
(偈謂我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此也)。
(及南曰。留藥喻遺教。去國喻示滅)。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戒環曰。此喻感問從化)。
(行簡子曰。人情常忽於所賴。常感於去思。徃徃如此)。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戒環曰。此喻障盡見佛)。
及南曰。水澄月現。亦何去來。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毉虗妄罪不。不也。世尊。
(戒環曰。此覆審誕信)。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虗妄過者。
(戒環曰。導迷貴權。於法無過)。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造道證性。淺深不同。佛為隨根稱揚之。故曰分別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戒環曰。得大饒益。如下所說)。
於是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戒環曰。因聞壽量。了無生滅。以無生法忍可成行。無了無忍。名為法忍。忍者行之成名)。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行簡子曰。此門字。即圓覺所謂陀羅尼門。得出一切是也)。
戒環曰。一聞千悟。得大總持。諸餘總持。自此而出。故謂之門。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抹旃檀沉水香等。於虗空中。天皷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盖。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戒環曰。諸瑞皆從空雨。遍於九方。乃助顯壽量法利如空無邊。不可得而思議也。故彌勒讚曰。世尊說壽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無邊。言九方者。除下方。非法會所。菩薩執幡上至梵天。言其滿空供養讚歎也)。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戒環曰。解壽量說即得不壞體。證真常用。故功無限量)。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盖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及南曰。壽量之說。趣在斷生滅見。顯真常體。苟能明解。則起無上慧。等同如來。故功無限量)。
戒環曰。聞佛壽命。則斷生滅見。顯真常體。能起上慧而已。廣聞是經。則具四知見。盡一乘道。故能生種智也。然世之聞持不計。而果能起上慧生種智者。誰耶。是亦遇王饍而不飡。得衣珠而醉臥。惜哉。
阿逸多。若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
(戒環曰。生滅見盡。則真常之相。觸目宛然)。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戒環曰。穢淨情忘。則勝妙之境。舉步皆是)。
戒環曰。身土實相。本自一如。生滅穢淨。皆出情見。故見盡情忘。則真常之相。勝妙之境。觸處現前。非深信解壽量祕說。莫預於此。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喜者。謂未能一心聽讀如說修行。但隨其所聞。喜為人說。隨其所教。喜須臾聞。聞獲勝福。故以命品。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戒環曰。法會初聞。從師親授。其福最勝。隨喜轉教。則去師漸遠。至第五十。言又甚遠。而福亦無量。如下所校三校。最後福五)。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戒環曰。僧祇世界。生類不窮。而能以寶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為六趣。胎卵濕化總為四生。而形想等類預焉。自胎卵至非無想。通該三界十種異生)。
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戒環曰。既以財施。復以法施。令得聖果。則其福倍多)。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言五種功備。六千德圓。可為為模範。故曰法師功德。前法師品。依持經人以彰圓記。此依持經人以彰圓德。名同而義則異也。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祥邁曰。千二八百。此乃攘依世論數量。以顯妙用大略而已。使由常眼對色。而開佛智見。常耳聞聲。而得其實相。則眾塵不隔。十方廓然。萬象莫逃。大千圓照。則千二八百之功。無足論矣。如經云。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何復三分之闕。八百之劣耶。故知此體。本絕數量也)。
戒環曰。持法華者。開佛知見。則見聞覺知。無非真覺。證諸實相。則色香味觸。無非真法。以真覺對真法。則萬象徹照。大千一視。故圓持功成。即得六根清淨功德。自非精心不雜。進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進菩薩也。數有千二八百者。眾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識妄為界。故有四方。身相遷流。故有三世。惟世與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依十二數。流變三疊。成千二百。圓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復於中尅定優劣。以眼見前傍。而不及後。鼻息出入。闕於中交。身合能覺。離不知觸。皆三分闕一。故唯八百功德。
是善男子。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行簡子曰。清淨肉眼。有生皆具。凡能開佛知見。證諸實相。則大千一切莫不歷然。此其現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見。若離前塵。本無限礙。且日月之高。太虗之遠。不知其幾千萬里。苟無所蔽。目能見之。而意之所緣。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非假賢智。凡人能知。則六根之用。廣大靈通。固如是也)。
戒環曰。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淨肉眼。即眾塵不隔者。眾塵不隔。則正智現前。故大千內外。一切色像。悉見悉知。所謂應眼時如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者。此也。問理則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圓明。本所功德。現量如是。但隨所證耳。夫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辟支見百佛世界。菩薩見百千佛界。如來見微塵國土。非獨果禮也。阿那律陀不離父母生身。而能觀大千。猶如掌內。則其中一切。烏乎不見。盖塵消覺淨。冥極則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嚴曰。逆彼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即不可狥於業流。以不圓根而疑經之說也。誠知眼力如是。則下之五根。不假詳論。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受持此經。若誦若讀。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戒環曰。六湛實相。在眼圓照。在耳圓通)。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戒環曰。信謂應耳時如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也。不壞耳根者。雖分別種種〔種〕。而耳根於中本相如故。無壞無雜。此耳之實相也)。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戒環曰。清淨。言眾塵不隔湛圓。故大千俱聞)。
(及南曰。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
戒環曰。華嚴鬻香長者。善能別知天人龍鬼所有諸香。治諸病香。斷諸惡香。乃至一切菩薩差別地位香。悉皆了達。得調和香法門。表於善惡熏習之法。一切通達。而調治和融。以成萬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間諸香。乃至菩薩身香。亦表持法華者。能通達異習。和融眾妙。而證萬德法身之香歟。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澁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戒環曰。好醜苦澁。皆屬妄塵。於此無染。得清淨舌。則苦澁美惡皆成法味)。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
(戒環曰。於是體中能知琉璃不容纖翳。則孰不喜見)。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戒環曰。淨言不為情塵染蔽也。不以情塵自蔽。則當體無所不現。〔二〕三界形色)。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楞嚴云。浮塵幻化。虛妄稱相。妙覺明體。常自瑩然。含吐十方。循業發現。故得是體者。無所不現)。
戒環曰。昔者阿難大眾。蒙佛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礙。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含容萬有。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虗一塵。巨海一漚。起滅無從。了然不礙。此其證也。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戒環曰。聞一句。而達無量義。盖無量義。不出一句)。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及南曰。或一月一際一歲。而演一句偈。用意根精了。達無量義也)。
戒環曰。九旬談妙。盖得諸此。西天歲分三際。謂雨際熱際寒際。四月即一際也。證意實相。則諸所說法無非實相。故不相違背。雖說俗事。亦順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戒環曰。由意清淨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動作即感變心也。戲論即分別也)。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戒環曰。為得意根清淨實相。與佛同體故)。
行簡子曰。此經純談諸法實相。開佛知見。故於六根功德。一一發明。儻能脫去情塵。以清淨根。照清淨境。遂見山林周匝。禽獸鳴呼。醭鼻沾唇。殊形異意。無非實相。無非妙法。即一身而圓證。徧六處而常彰。本不欠虧。曾無?礙。經文方便駢旁開示。行人應須充擴悟入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常不輕者。釋迦前身。威音王時。精持妙法。廣施利導之迹也。以佛性義。遍記四眾。於善則拜。逢惡不怒。一切見敬。故號不輕。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持法華經者。若有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及南曰。將顯精持先□此者。所以警眾。使知持毀之報不謬。而深信精持廣利也。得大勢。即大勢至也)。
戒環曰。謗毀之罪。如喻品末。與法師品說。聞持之福。如法師功德品說。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謂名大成。
(祥邁曰。綿歷徃古事千億佛。無相無我。精持廣利。非具法力大勢。難勝其任。故告得大勢菩薩也)。
戒環曰。威音王者。以大音聲。普遍世界。為諸法王說法無畏也。故不輕既得其道。即能於眾說法。心無所畏。劫名離衰。謂世道交興。國名大成。言正化無缺。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戒環曰。此敘威音亦說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無上道為說六度。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戒環曰。亦如初後燈明二萬。皆同一號。為道同故。所敘多佛。明釋迦徃因之曠遠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祥邁曰。眾生佛性。本自圓成。世間業行。皆順正法。凡能觀一切行。皆菩薩道。知一切人皆當作佛。夫何輕慢之有)。
戒環曰。此以佛性義。遍記四眾也。四眾容行不等而不輕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禮拜深敬。以謂皆行菩薩道。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戒環曰。此雙結名行也)。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此明精持成己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菩薩申請。如來即現神力。嘉讚經德。以起信心。使廣流布。故曰如來神力品。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白佛言。世尊。我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戒環曰。即涌出品。佛所化眾。於前顯跡勸持。於此伸請□通也。廣說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及南曰。華嚴云。幻師之幻法。能現種種事。修羅變作身。齊等須彌山。龍上瞬息雨。悅澤遍天下。彼具貪瞋癡。神力尚如是。何况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則舌至梵世。光遍十方。特法界慧中。一微用耳。舊住菩薩。即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禪天)。
戒環曰。出廣長舌上至梵世者。現辨說之神力也。放無量光遍照十方者。現智照之神力也。將讚經德。先現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動諸天。通達佛土。終乃結云。若以如是神力。於億萬劫。說此經德。猶不能盡者。極顯斯勝妙也。如來神力。乃法界體中無作妙用。
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此釋迦分身諸佛。亦以同道助發)。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戒環曰。於數寸之舌。現至梵世。一會之頃。現百千歲。又一警欬彈指。而其聲能遍十方。震大地。皆顯神力勝妙)。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戒環曰。所有之法。即道場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稱性示現者。秘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之不可傳者。皆於此經)。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當知是處已下。明諸佛修證。始終不離此法。故所在之處。皆應欽奉)。
○囑累品第二十二
以言託之曰囑。以法系之曰累。盖此經。以智立體。以行成德。前之開佛知見。立體之法既備。故說囑累以明之。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戒環曰。再三摩頂。示諄勤也。首楞嚴等諸祕密教。謂之佛頂表無上法。諸佛授記付囑。皆摩其頂。表授無上法也。無量菩薩。即從地涌出者)。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恡。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恡。
(及南曰。所以今廣宣此法者。使學如來三行。與諸眾生。施大法利也。佛智離二乘見。如來智離菩薩見。自然智離諸證取。悟通唯一乘實智)。
戒環曰。一大慈悲行。平等慈濟。二無慳恡行。竭內外財。三無所畏行。不憚煩難。如是乃能興諸眾生三種智慧。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妙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祥邁曰。信如來智慧。謂能信種智。趣向一乘者。當為說是經。令得佛慧。而不滯二乘也)。
戒環曰。餘深妙法。指權漸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等下。乃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也。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藥王。名喜見菩薩。精苦為法。燒身燃臂。於釋迦法中。最善受持者。令示其本因。使人跂慕。故以名品。如藥王燒身。妙音隨應。觀音之普門。玅嚴之轉邪。普賢之勸發。皆示實相行境。使人忘情絕解。隨行悟入也。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戒環曰。此品因宿王華發起者。為明宿世弘經自在之因)。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戒環曰。智慧真光。幽明並燭。不為物累。故號日月淨明德)。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沙大聲聞眾。
(戒環曰。眷屬法侶。三乘體具)。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阿修羅等。及以諸難。
(行簡子曰。阿修羅無端正也。是為非天神)。
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座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戒環曰。樹去臺一箭道。言其蔭廣也)。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戒環曰。藥王尊經自此始)。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戒環曰。此即深證實相行境也。華嚴多舉過量劫數。直明以無限智悲。修如是行。曾無限量之心。此經過量之數。凡皆如之)。
戒環曰。精進一心滿萬二千歲。而後得現一切色身者。一切色聲。不離根塵中現。所言滿萬二千歲。即依根塵十二處。圓融㸦照。至於功行滿足之時也。圓融㸦照。得其實相。則知根根塵塵。一切色法。交徹融攝。重重無盡。是名滿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虗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戒環曰。此三昧香。非人間比。所以六銖價直娑婆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言少分耳)。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
(戒環曰。佛法通指三乘。菩提法別指大乘。菩薩弟子言法眾。三千寶界言化境。寶樹給侍言所御)。
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戒環曰。勑以舍利起塔者。戒定餘勳。欲霑無際故也。若干者不定之數。意任其緣力耳)。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収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埀諸幡盖。懸眾寶鈴。
(及南曰。現滅不滅。聖意所知。而悲感戀慕者。示與眾生同一悲仰耳。須彌四海。剡部居南。言海此岸。即南岸出美栴檀。積之為?。以奉闍維。示誠敬也)。
戒環曰。佛說火化之法。在己。則顯三昧之力。播熏練之力。故化火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則掩臭腐之穢。免螻蟻之食。使其魄不滯。其神清升。而此方以臥淤膿於荒郊。埋腐骸於朽壤為是。且以火化為不忍。方其穴地負土。全體而坑之。為可忍耶。二皆出於不得已耳。達者觀之。一等歸盡。則臥淤埋腐。不若火化之愈矣。自道觀之。沉之可也。露之可也。衣薪而棄諸溝中。衮文而納諸石槨。無不可者。奚足為焚瘞之競。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及南曰。昔之求佛。滿萬二千歲。今之然臂。復七倍其久者。言益以無限智悲。行菩薩大行。如其智悲有限。何足以化無數無量之人)。
戒環曰。昔之然身。為離相見。今復然臂。為除法執。故令小乘離諸見執。發正道心。根境圓融。故皆得住現身三昧也。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戒環曰。愛見未忘故。哀其不足。此初心菩薩而已)。
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虗。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及南曰。我執能生煩惱。諸眾生死。法執能生所知。礙正知見。捨一存一。則為二乘。故捨兩臂。必當得佛。還復如故者。若果得佛。即無所捨矣。此非淺薄所能。故稱淳厚)。
戒環曰。臂之於手為辟。能役眾指。而我無所役。則兩臂表我執法執根本也。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感非常之瑞。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戒環曰。一偈超悟。非限量福)。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戒環曰。川流江河。已異於溝港。而海為深大。如來所說。已異於小乘。而此為第一)。
及南曰。此以下。俱廣顯勝德。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環須彌之外。有土山黑山。而堅大不及鐵圍。大海之內有十寶山。而貴高不及須彌)。
戒環曰。土山黑山。譬人乘天乘之經。鐵山寶山。譬二乘菩薩乘之經。須彌則譬一乘之經。故曰最上。
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戒環曰。諸經設法。微茫漸顯。如星之照。此經頓悟圓融廓徹。如月之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
(戒環曰。日光出時。不與冥合。人得正智。諸闇自除)。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戒環曰。總而舉之。以圓顯勝德也)。
及南曰。顯經勝德。只此可盡。而必引諸義者。明妙法隨機。在處皆勝故也。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戒環曰。此下廣顯勝功)。
如清凉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戒環曰。眾生眾苦病痛縛着。皆因迷妄。能開佛知見。則一切皆離)。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
(戒環曰。貪嗔癡為根本煩惱。嬌嫉等垢為隨煩惱。既生安養。所依者淨業。所會者善人。故無垢惱也)。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華嚴十地菩薩。功圓智滿。心鏡交徹。能見多百佛。至多百千億那由他佛。其意同此)。
戒環曰。心法俱寂。而能照用。名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心寂根淨。故能見多佛。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深體妙法。能以妙音隨應演說。而流通是道。名雖玅音。實彰玅音。則不滯言詮。能隨應則不局心迹。不局不滯。所以為玅行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行簡子曰。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肉髻頂其一)。
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華嚴舉菩薩所從來國。表所行行。本所事佛。表所證果。淨光莊嚴。即依智之行。淨華宿智。即依行之智。智行乎嚴。因果合體。妙音妙行。依此示現)。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玅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戒環曰。植德供佛。成就深智。言福慧兩足)。
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及南曰。三昧此云正定。圓覺云。三昧正受者。謂正定中受用之法。簡異邪受。非謂梵語三昧此云正受也。故寶積云。三昧及正受)。
戒環曰。妙幢相者。摧邪表正而不住相也。法華三昧。深入一乘。證諸實相。淨德三昧。眾德真淨。物莫能染。宿王戲者。本智自在。無所滯著。無緣。則照而常寂。智印。參合萬法。解一切語言。謂了皆真說。集一切功德。謂萬德圓備。清淨三昧。纖塵不立。神通遊戲。變現自在。慧炬。以能破癡暗。莊嚴王。以總攝妙行。淨光明者。得妙智明。淨藏者。得法眼藏。不共。謂二乘不及。日旋。則大千圓照。得如是等河沙三昧。謂交徹融攝。重重無盡。皆妙音所具也。由具此故。能成妙行。流通妙法。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及南曰。三德皆稱如來者。謂今我所往。其力用。其神變。其莊嚴。皆假如來之德。皆出如實之道。則於一切法無不如矣。同復勝劣之異哉。是以現種種形說種種法。而於神通智慧。無所損減。為如故也)。
戒環曰。娑婆佛身。乃隱勝現劣。比光嚴勝身。在分別心。遂生劣想。如來正見。本絕異同。故宿王以彼此異迹為告。而妙音以如來三德而答。示無劣想也。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戒環曰。將與八萬菩薩俱共發來。故先現此瑞。甄叔迦。此云鸚鵡寶。赤如其觜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戒環曰。此皆行境依智示現。故假文殊智體而問)。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戒環曰。此乃釋尊垂答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唯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戒環曰。請問之辭。皆為機發)。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戒環曰。文殊願世尊。以神通力。為現妙音。而世尊反命多寶者。多寶以神通願力。在處證經。欲假其神通願力故也)。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
(及南曰。此乃妙音來覲也)。
戒環曰。與八萬四千菩薩俱來者。示妙行隨應廣化塵勞也。
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戒環曰。蓮華遍雨。天樂自鳴。表妙行隨處示現。妙音離於作意)。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戒環曰。此言其四萬二千由旬之相好也。和合猶聚集也。肇法師云。那羅延。天力士名。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戒環曰。此示以法寶莊嚴法身)。
入七寶臺。上昇虗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遶。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小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白佛下。問世居堪忍事也。貪恚癡慢等。皆堪忍□度之事。五情言五欲。諸魔言五陰)。
戒環曰。上皆宿王傳問之辭。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
(寶塔高遠。仗佛求見。表尊敬耳)。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戒環曰。華德即妙莊嚴王後身。欲助揚妙因。故發此問)。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
(祥邁曰。佛名雲雷音者。一音利閠。開覺群動)。
戒環曰。國名現一切世間。若根身器界。皆能隨應也。劫名依上而立。由利潤隨應。故時眾喜見。
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樂宣法音。鉢為應器。樂献十萬種伎。示欲廣宣妙法。鉢奉八萬四千。示欲應化塵勞。故今果有妙音隨應之神)。
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手。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植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戒環曰。妙音觀音應化。皆能現十界身。自天人獄鬼畜修羅名六凡。聲聞辟支菩薩佛名四聖。是為十界)。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
(祥邁曰。言種種變。而神智無損者。前所謂得如來三德。能一切如故也。言智慧明照者。方便開導也。各得所知者。隨類各解也)。
戒環曰。此有三節。初牒在此娑婆救濟。二牒神變智照之力。三牒此方如是十方亦然。是謂廣顯也。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戒環曰。此應四聖。華德妙音。乃結答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戒環曰。此乃請問三昧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戒環曰。如淨摩尼。隨方現色。妙行流通。期至於此)。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及南曰。此所謂以妙行。成實相之德)。
戒環曰。無生法忍者。證妙法之體。法華三昧者。得實相之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單發為聲。雜比為音。於世間眾苦雜聲。齊觀並救。號觀世音。妙圓之行。自一心出。應無不遍。號曰普門。
戒環曰。此維前品說者。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而能觀其音聲。隨響而答。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其實二聖一道。相為始終耳。
(及南曰。後頌觀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也。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相為始終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若愚讚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
戒環曰。將顯普門。而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戒環曰。此於眾苦雜聲。齊觀並救也。〔玉〕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即脫〔諸〕)。
戒環曰。於音言觀者。以觀智應物之謂。觀即真觀淨觀。皆慧慈悲是也。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轉。故受諸苦惱。觀音不隨聲塵。妄起知見。故一切解脫。而令苦眾生持其名。蒙其觀者。亦得解脫。實真淨慈悲觀力加被故也。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戒環曰。此言脫外業也)。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昔于相國。問黑風漂墮之義於紫玉。玉呼名諷之。公悖然變色。玉曰。便是黑風漂墮。則凡不能離〔循〕循聲流轉。一念漂墮。皆如是也)。
戒環曰。楞嚴明十四無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苦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即離塵復性之真觀也。離塵復性。則諸妄自脫。故能令苦眾生。蒙我真觀。即得解脫。二者知見旋復。則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盖見覺屬火。聞聽屬水。知見旋則離火塵。聞聽施則離水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復。所以無能燒溺也。能旋見德。則煩惱之火。貪愛之水。皆無能燒溺矣。四者滅妄斷殺。則鬼不能害。皆由離塵復性之觀力加被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戒環曰。結外業也)。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慾。
(戒環曰。此言脫內業也。此由熏聞離塵。色所不劫之力加之)。
戒環曰。眾生以欲習合塵。故為色劫。一蒙妙力。則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妖色。不能劫動。故便得離慾。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戒環曰。此結內業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及南曰。此三十二應也)。
戒環曰。觀音於楞嚴會上自說。我昔供養觀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三十二。皆以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戒環曰。但舉三聖者。妙音品開菩薩位。此則合在佛位。應讀為膺。當其根而應之也)。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梵王為初禪天主。帝釋為忉利天主。自在天居欲界頂。大自在天居色界頂。天大將軍統領鬼神。四天王統領世界。毗沙門居北方。為最尊)。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戒環曰。此乃結所現也)。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祥邁曰。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者。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依真觀淨觀。照心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則謂之普門自萬物而反照無不融。則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
戒環曰。持地菩薩。昔遇毗舍浮佛。教之干持心地。則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自心。使外患自平。不能為害者也。故聞此品。深讚其功。意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人。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可以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若有聞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觀音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菩薩是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然諸法行。無非示使平持心地。故此終以持地讚顯。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及南曰。觀音體此。以成普門行。隨類應化。與物為等。故聞其風者。□□發如是心。此等謂以圓行。成最上之德)。
戒環曰。無等等者。無等即物無與等。等者俱物為等。既物無與等。而能與物為等此如來最上德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華言總持。念慧玅力。諸佛密語。能以一字總無量法。持無量我。摧邪立正。殄惡生善。皆總而持之之謂也。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藥王。即喜見後身。苦行持經。志存弘護。故發起此品然持經功德。前品屢明。如法師品。比功不過供十萬億佛。隨喜品。比功不過施諸外物。及得小果而已。至此功則勝供八百萬億河沙佛者。明持行益深。獲功益勝也)。
戒環曰。將伸弘護。先問得福者。使後世知其持行益深。獲功益勝。而遞為弘護耳。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昔四比丘。結契山林。精持妙法。一人分衛。見王威仗。忽生愛著。因是感生為王。號玅莊嚴。今敘其本事。欲使行人以道自衛。外防見魔。內絕惡覺。消息邪緣。入佛知見也。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淨德者。雖示染身。其德本〔淨〕。藏者。妙理之所蘊。淨眼者。妙智之所顯。皆其德所具也。以具妙淨理智故。能轉邪而為華德)。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
(補註曰。念以觀法。勤以進脩。足以趣證。根能不㧞。力能不屈覺能決了。正能惣攝。皆相因而設也。心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如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根。五力如莖。七覺如花。八正如果。二子悉具。所謂具躰者也)。
戒環曰。方便非六度之數。而通濟六度。慈悲喜捨。名四無量心。大乘行法。以四心為體。六度為用。道品為助。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明了通達。三十七品者。身受心法。為四念處。此惡生善。為四正勤。欲勤心觀為四神足。信進念定慧為五根。五根伏魔外為五力。慧擇覺喜輕安捨為七覺支。見思語業命進念定為八正道也。
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補註曰。淨光能現眾像。淨色不為形凝。淨照照了萬法。長莊嚴非素法身。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戒環曰。淨三昧者。淨藏淨眼之所本也。日星宿。表本智別智之照用也。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戒環曰。此言宿王說經)。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龜。一孔之木。龜得木孔。可濟沉溺。然其木流遶須彌。三千年乃一相值。且以一眼趍一孔。為至難)。
戒環曰。喻佛法難值如此。盖眾生偏見自溺。而聖人且不世出故也。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祥邁曰。此敘合宮有德。易為勸化也。王及後宮為當機。淨藏淨眼為能教。機教相契。所以易化也)。
戒環曰。後宮之德。根機純利。淨眼之德。妙達實相。淨藏之德。善能接濟。夫人之德。深知法要。集三昧者。諸佛會要三乘指歸也。故得是三昧。則能知秘藏。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行簡子曰。上言佛為王說法。下言王捨法?心)。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
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牀。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
(施珠瓔。化成法空之座。柔忍之衣。寶覺之體。乃佛力示現。以發其正念)。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及南曰。此則邪心拼絕。正念現前。故得受記)。
戒環曰。時王一覩勝相。頓覺世間幻惑之色無可愛樂。故深讚佛身微妙之色。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佛號取廣陰群生。國名取破諸邪暗。劫名取超諸貴高。皆符其因行。以一念淨信風化臣妾。使皆得法利。即廣蔭行破邪行也。由是捨王位得佛位。即超諸貴高也)。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著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於八萬四千歲。修法華行。所以淨治塵勞也。過是以後。謂塵勞既淨。則三昧現前。遂轉邪見染莊嚴。為功德淨莊嚴也)。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及南曰。此以正力助成德行也)。
戒環曰。塵謂邪見。垢謂邪染。外遠見塵。內離垢染。則法眼圓明。絕諸瑕翳矣。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此經始於文殊問答。終於普賢勸發。二十八品。條理一貫。盖智能發覺。所以作始。行能成德。所以成終。德無不遍。佑上利下。以成果後常行。以盡妙覺之道。故名普賢勸發。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
(祥邁曰。以不離常行。無為應物。故曰自在神通。以德無不遍。名無不聞。故曰威德名聞。與無邊菩薩俱來者。示萬行圓攝無盡也)。
戒環曰。普賢統事法界。圓具萬行。即事而真。其應身無乎不在。且於法會之終。示從東方來者。東方震帝之所出也。以法會至此。因地智圓。果地覺滿。十一地妙圓之行備。則進修之功已盡。妙覺之體已成。於是依無功用行。出震利物。故示從東來。華嚴過十一地。說佛海功德。既終即說如來出現利世間行。即此意也。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戒環曰。妙音來儀。亦雨蓮華作伎樂。皆所以彰頭妙行。宣流法音也)。
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為說之。
(及南曰。寶威德上王者。利行自在之號也。普賢既具自在威德。又言從寶威德上王佛國來者。明其示現。盖體諸佛自在利行)。
戒環曰。普賢心聞能洞十方。故曰遙聞。
若善男子。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及南曰。得者。得之以成德行也)。
戒環曰。前之所問。唯修持讀說而已。獨此問。云何能得是經。欲人人自得也。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為佛護念。謂道契佛心。植眾德本。謂福慧兩辦。入正定聚。即體佛妙體也。發救生心。即行佛妙行也。四法成就。乃能真得是經。以成普賢常行)。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行簡子曰。夜叉勇徤鬼也。羅剎㨗疾鬼也。鳩槃茶魔鬼也。其形似甕。毗舍闍顛鬼也)。
戒環曰。普賢常行。無復己利。純是利他。故自此皆則流通法化。護持經人。無別行相。毗舍闍惱害鬼。韋陀羅厭禱鬼。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戒環曰。此助宣正憶念福。以成普賢前說也。則見釋迦如從口聞等者。謂能正憶念。則即是經而見佛。不滯於名相。即是法而造妙。不異於親聞也。是謂供佛。謂能作佛事。為佛所讚。謂深契佛心。摩頂言得果有期。衣覆言成柔忍行。皆由憶念之正。故冥證若此)。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戒環曰。此結勸崇尚也)。
(祥邁曰。自藥王品。進至於此。為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門。華嚴法終。善賊復見文殊普賢。為以行契智。果法大用常然之門。其意同此)。
(及南曰此皆最後勸發。使得萬億旋陀羅尼及具是普賢道也)。
戒環曰。萬億旋陀羅尼。即遍一切處之行也。普賢道。即遍一切處之體也。說賢品。無量菩薩皆得是行。剎塵菩薩皆具是體者。妙法終談。智行體用。一切圓備。故聞品成行。若此其至。即所謂以常行成不德之德。是乃法華實相之極證也。
法華經精解評林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