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大小乘釋經部三十一 法華部疏(0624-0633)
第0632部卍續藏第33册P0695 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 〖清.通理述〗.txt
卍續藏第 33 冊 No. 0632 法華經指掌疏事義
No. 632
妙法蓮華經指掌疏事義
△懸示
勿輕閒然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註云。閒罅隙也。謂指其罅隙而非議之也。見論語上。
掛一漏十
語見普陀新誌。蓋言其所取者少。而所遺者多也。
杵臼繩箕共說象身之似
涅槃經第三十二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王喚眾盲。各各問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釋曰。彼經以王喻如來。臣喻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今經義可例思。
鵠雪貝稻孰明色乳之真
涅槃經第十四云。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也。答言猶稻米粖。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得常樂我淨。今疏取之。以喻諸家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徑庭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註云。徑庭者。言相去之遠也。見莊子逍遙遊。
緘口
家語云。孔子觀周。入后稷之廟。見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天機不密。四時何行。地機不密。萬物何生。人機不密。百事何成。註云。緘封也。
柯柄有法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註云。柯斧柄也。則法也。言伐柯而有斧。則不過即此舊斧之柯。而得其新柯之法也。見豳風伐柯章。
如親恃怙
詩云。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註云。怙者依也。恃者賴也。言無父無母者。何所依賴。見小雅蓼莪章。
蟻步蠡量
蓮池大師云。蟻山風水。難易攸分。意以餘門修行。如蟻子登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漢東方朔傳云。以蠡測海。荀子云。言所見之淺也。字典云。蠡。憐題切。音黎。瓠瓢也。
王道坦坦千古同規
會玄記云。王者貫三才。主萬物。無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廣也。既平且廣。千古之下。孰不同規。
宅中寶藏
涅槃經第二十七云。譬如貧人。家有寶藏。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善知識。方便令見。以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
塵裏經卷
華嚴經偈云。如有大經卷。量等大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佛智亦如是。徧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見第五十一卷。
誰肯輕許連城
趙有卞和之璧。秦昭王欲以十二連城貿之。趙遣相如送之。視秦王獨有愛璧之心。而無割城之意。乃詐曰。璧有瑕。請示之。王授璧與相如。相如倚柱而立。怒髮衝冠曰。臣聞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況大國乎。王若急臣。臣頭與璧。俱碎於柱。王恐碎璧。使歸趙。後賢詩曰。卞璧無瑕耀日輝。秦王雖愛不輸機。可憐又入相如手。一陣清風滿路歸。見史記。並列國志。
有水盡皆朝宗
夏書禹貢篇云。江漢朝宗於海。註云。春見曰朝。夏見曰宗。朝宗。諸侯見天子之名也。江漢合流于荊。去海尚遠。然水道已安。而無壅塞橫決之患。雖未至海。而其勢已奔趨於海。猶諸侯之朝宗於王也。
魚子菴羅
彌陀疏鈔云。魚鱗蟲也。其子多而成者少。菴羅。果名也。梵語菴羅。此云難分別。其果似桃似奈。生熟難分。其花多而結實少。故經云。魚子菴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得果少。
六心墮落
彌陀疏鈔演義云。舍利弗發菩薩心。已證別教六住。因帝釋化作婆羅門。從其乞眼。舍利弗與之。婆羅門棄地踐踏。由是退失大心。塵點劫來。墮聲聞位。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唐無著文喜禪師。詣五臺。華嚴寺前暫憩。遇一老翁。牽牛而至。問曰。子欲何往。無著曰。欲入金剛窟。不得其門。翁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著即隨行五十餘步。至其家。命坐。問曰。近自何來。著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著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見清涼新志。
玉振金聲
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註云。金鐘屬。聲宣也。玉磬也。振收也。言奏樂者。於其未作。先擊鐘以宣其始。俟其既闋。後鳴磬以收其終也。見孟下萬章篇。
雲龍風虎
周易乾掛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孔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體註云。凡聲同。必此唱彼和而相應。氣同。必此施彼受而相求。又云。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雲騰。虎是威猛之獸。故虎嘯則風生。
子期云喪。伯牙絕絃
列子湯問篇云。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美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知。後子期死。伯牙終身不鼓。何也。蓋無知音者也。
因材而篤
中庸云。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註云。材質也。篤厚也。栽植也。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遊散則覆。
雷同
禮記曲禮云。毋勦說。毋雷同。註云。毋勦襲乎成說。毋附和乎人言。此恐隨人是非。無定見也。
梵音楚夏不同
幼學云。楚有三。曰東楚。南楚。西楚。自熊渠封子紅為鄂王。始名鄂渚。漢曰江夏。吳都此曰武昌。即今湖廣省是也。夏者華夏也。又曰中州。中原。周自成王營洛。至平王東遷。始居於此。秦曰三川。漢曰洛陽。唐曰東都。宋曰西京。即今河南省是也。不同者。謂楚夏言音。輕重呼召不同。西域梵音類此。蓋以中天類中夏。餘四類三楚。故云爾也。
此方聖教稱經
此方聖教。即孔子之教也。稱經者。如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修多羅乃西域聖教。故亦譯為經。見華嚴懸談。
甲順乙違
謂諸家判教。彼此不同。如甲之與乙。若從此則違彼。順彼則違此也。
惟七十五
三藏法數云。小乘教七十五法。攝為五類。謂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是也。俱舍頌曰。色法十一心法一。四十六種心所法。一十四種不相應。三種無為七十五。
初地即為八
楞伽經第四云。初地則為八。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註云。頓教不立階級。故許互為。末言無所有何次者。謂一切俱遣。何論次第。
淨名默住
維摩經云。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擔麻棄金
昔有二人。入山興業。各擔麻一擔。偶於中路見無數布帛。一智者云。吾棄麻擔布帛。一愚者云。吾擔來路遠。只是擔麻。前行不遠。又見白銀。智者棄布帛擔銀。愚者依舊擔麻。前行又見黃金。智者棄銀擔金。愚者依舊只是擔麻。自負所見。不肯從人者。大率如是。見彌陀演義。
華嚴食金剛喻
華嚴經第五十二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自暴自棄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者。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者。見離婁篇。
快見後身
觀佛三昧海經第六云。舍衛城中。須達長者家。有一老母。不欲見佛。佛在其前。以扇自障。佛令其扇如鏡。無所障礙。四方上下。總皆是佛。以手覆面。十指皆化為佛。老母不信。佛令羅雲度之。羅雲化作轉輪聖王。至長者家。宣揚妙法。老母聞已。心生歡喜。遂詣佛所。出家受具。獲得果證。波斯匿王白佛言。此母宿有何罪。生卑賤處。復何福慶。今值世尊。佛言。過去有佛。名寶蓋燈王。佛滅度後。像法之中。有王。名曰雜寶華光。有子。名曰快見。欲求出家。王即聽許。山中有一比丘。受為弟子。謗師空無智慧。願我後生。不樂見也。我阿闍黎。智慧辯才。願生生為我知識。以謬解故。命終之後。墮無間獄。爾時和尚者。今我身是。阿闍黎者。今羅雲是。快見比丘者。今老母是。
△弘傳序
慈照之頌
頌曰。南山大師最幽玄。撮成樞要在經前。韋䭾天將親垂報。十方諸佛許師言。
祥邁老人所加
元道者山。雲峯寺。如意野老祥邁者。太原人也。內窮三藏。外覈九流。曾與道士丘處機等。辯論真偽。於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焚經。道經皆毀。由是佛日重輝。曾著辯偽錄五卷。入藏流通。詳見本錄序。
關中記
漢都長安。東有函谷關。南有蕘關。武關。西有散關。北蕭關。居四關之中。故名關中。見正字通。記。誌書也。
僧祐律師
師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建業。依定林寺法達法師祝法。年滿受具。執操堅明。受業於法頴律師。精嚴毗尼。齊文宣王請講律。聽眾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試簡五眾。宣講十誦。更伸受戒之法。年衰脚疾。敕乘輿入內宮。為六宮受戒。梁臨川王。南平王等。並崇其戒範。天監十七年。示寂於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撰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皆行於世。詳見高僧傳十一卷。
操觚讀傳則鴻儒服膺至梵僧稱讚
佛祖通載云。道宣律師。丹徒人也。一云長城人。年十五歲。依日嚴頵公受業。二十歲。依弘福智首律師進具。復依首師學律。性好禪那。期修正定。頵師曰。戒淨定明。慧方有據。始聽未閑。持犯焉識。後徙居終南紵麻蘭苦。製行事鈔。師築戒壇成。俄有梵僧禮壇讚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毗尼。惟師一人也。觚竹簡也。陸士衡文賦曰。或操觚以率爾。今稱善作文者。謂之染翰操觚。
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註云。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故作非聖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竊比。尊之之辭。我。親之之辭。老彭商賢大夫也。此蓋聖人之謙辭耳。見論語上。
蠻夷猾夏
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宼賊姦宄。汝作士。五形有服。註云。猾亂。夏。明而大也。曾氏曰。中國文明之地。故曰華夏。四時之夏。亦取此義。劫人曰宼。殺人曰賊。在外曰姦。在內曰宄。士。理也。服。服其罪也。見書經舜典。
震乃東方之卦
周易繫辭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曰乾。西北。二曰坎。正北。三曰艮。東北。四曰震。正東。五曰巽。東南。六曰離。正南。七曰坤。西南。八曰充。正西。
載亦年也
爾雅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蓋載取物終更始之義。歲以星一歲而周。祀以祭一歲而徧。年以禾一歲而熟。四者名異而實同也。
東方屬青
東方。其行木。其色青。其常仁。其味酸。其藏肝。四德曰元。於時為春。發竅於眼。又黃帝素問云。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眼。其味酸。其音角。
邵平種瓜
邵平。秦東陵侯也。秦滅。平為布衣。種瓜於長安城東。故世謂之東陵瓜。一云青門瓜。後賢詠詩曰。漢王提劍滅孤秦。亡國諸侯盡是臣。惟有東陵能守節。甘作青門種瓜人。見漢史。並故事書。
禹貢雍州之域
禹貢。夏書篇名。雍州。九州之一。書云。黑水西河惟雍州。註云。雍州之域。西據黑水。東距西河。謂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九州。謂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是也。
五胡亂華
前趙劉淵。都平陽。後趙石勒。都襄陽。前秦符堅。後秦姚萇。皆都。長安。前燕。慕容㒞。據鄴。見鑑書。及東西晉。
梓里
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註云。梓桑二木名。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子孫守之。必應恭敬。見小雅小弁章。今稱梓里者。意指大師生處。以是父母植桑梓之地也。
度人不減掬多
四祖優波掬多尊者。吒利國人也。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見傳燈錄。
焦芽敗種跛鱉瘸驢
維摩經迦葉自責云。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釋云。敗種者。已壞之種。不能發生。二乘灰身泯智。不能發生大乘善根。亦復如是。楞嚴經云。何謂聖智三相。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釋云。跛謂足不能行。即瘸義也。言二乘智慧。但行於空。不能空有雙行。故以為喻。焦芽跛鱉。未見出載。或是講演者配對之詞。再俟參考。
未可以言貌觀也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註云。言但以其言論篤實而與之。則未知其為君子者乎。為色莊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見論語下。
扣關擊節
扣關。緊要處。難過而能過。擊節。阻隔處。不通而能通。謂扣其機關。擊其節要。見寶訓音義。
蛇足
史記。陳軫見楚使昭陽曰。人有遺舍人一巵酒。舍人相謂曰。請畫地為蛇。先成者為飲。一人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為足。其一人奪酒而飲曰。蛇無足。今為足。非蛇也。
?腮龍門
龍門山。在河東郡之西界。其山高五千仞(八尺)。而有三級。其水流注於下。赤色鯉魚。每於春暄之際。會此山下。逆水而上。若有分者。登過龍門。自有天火。燒尾脫鱗。驅雷駕電。興雲致雨。得化為龍。若登不過者。自有紅朱點額。不得再登。?腮於龍門之下。見會玄記。
文軌
中庸云。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張居正註云子思意謂。當今天下。雖非文武之時。然其法制典章。世世遵守。無敢有異同者。試以三事言之。如車。造非一人。而其轍迹之廣狹無不一。如字。寫非一人。而其點畫形象無不一。如禮。行非一人。而其親疎貴賤次序無不一也。而況生今之世。豈可得而違背哉。
服膺不忘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註云。回。孔子弟子。姓顏。字子淵。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著也。膺胷也。奉持而著之心胷之間。言能守也。見中庸。
抱石沉淵之流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又因瞀光而謀。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曰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湯遂伊尹謀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卞隨不受。自投稠水而死。又讓瞀光。光亦不受。乃負石自沉於廬水。見莊子讓王篇。
怖頭失性之人
楞嚴經第四卷。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筏城。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狀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釋云。以為魑魅等。自怖無頭也。是人心狂者。迷失本性也。
古經書亦然
自古經書。以軸為卷。筆談云。印板書籍。唐初尚未有。蓋為之自馮道始耳。
魏周焚毀
元魏世祖。初即位時。遵太祖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司徒崔浩。尤不信佛。旁訪國事。每以為懷。言佛法虗誕。為俗費害。黃老仙道。可以存心。後因蓋吾反於杏城。帝乃西伐。時浩從焉。至長安。從官入僧室。見有弓矢。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吾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案誅一寺。下詔曰。自王公以下。有私養沙門者。誅滅一門。時恭宗為太子。每上表陳諫。帝皆不許。浩又重譖。帝信其言。復下詔曰。一切蕩除。所有圖像胡經。皆擊碎焚毀。沙門無論少長。悉坑之。周高祖安忍嫌郄。信任讖緯。偏以為心。自古相傳。黑者得也。謂有黑相當得天下。所以衣物旗幟。並變為黑。祖初重佛法。下禮沙門。有道士張賓。譎詐罔上。私達其黨。以黑釋為國忌。黃老為國祥。帝納其言。信道輕佛。時有僧衛元嵩。與賓唇齒相扇。惑動帝情。後召德僧名儒高道。三番集議。是非更廣。莫簡帝心。乃經五載。至建德三年。勅僧人道士。並令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則經亦因之廢毀。二事詳見廣弘明集。
濟濟多士
詩曰。王國克生。維周之貞。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註云。貞榦也。濟濟多貌。言文王之國。能生眾多之士。則足以為國之榦。而文王亦賴以為安矣。見大雅文王篇。
辯遜天女
華嚴經第二十九云。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
△卷一之上
民鮮能久矣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註云。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德為至。然亦人所同得。但世教衰。民不興行。故鮮能之。今已久矣。見中庸。
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
禮記王制篇云。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方氏曰。寄。言能寓風俗之異於此。象。謂能倣象風俗之異於彼。鞮。則欲別其服飾之異。譯。則欲辨其言語之異也。
私淑
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註云。私猶竊也。淑善也。人謂子思之徒也。言予雖未得親受業於孔子之門。然聖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者。故我得聞孔子之道於人。而私竊以善其身。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見離婁篇。
讀古
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亡矣。曰然則公之所讀者。乃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之事觀之。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也。精解云。餔糟粕者。豈知酒味。讀古人之遺書者。豈知道味哉。見莊子天道篇。
佛現十種神變度之
所謂毒龍不害。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方取粳米。忉利取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還然。斧舉不下。詳見瑞應經。及諸律受戒犍度中。
止耆婆之車
報恩經第六云。目連以弟子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否。諸天以著樂深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問曰。有弟子病。當云何治。耆婆曰。惟以斷食為本。
焚得勝之殿
帝釋與修羅戰勝。因造得勝殿。莊嚴奇麗。目連往看。諸天婇女。皆隱避不出。目連念帝釋著樂。不修道本。乃以神通焚燒其殿。仍為帝釋說無常苦空等法。帝釋歡喜。後殿儼然。無灰烟色。見法華文句。
攝調達而歸正法
五分律第二十五云。爾時調達。自立五法。將五百新學比丘。和合布薩。時舍利弗。目犍連。往詣彼眾。調達便言。善來。可就此坐。汝等先是沙門瞿曇第一弟子。今復為吾作第一弟子。不亦善乎。舍利目連。默然不答。調達謂受其語。即効佛常法。告言。汝為眾說法。吾背小痛。當自消息。便四揲僧伽黎右脇而臥。不繫念故。須臾眠熟。轉左脇臥。鼾聲駭人。時目犍連現種種神變。舍利弗說種種妙法。五百比丘。見聞是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取釋種以藏梵天
波斯匿王太子。名流離。因戲坐佛座。被毀結怨。後欲興師往伐釋種。目連白佛言。流離往伐釋種。我欲移其四部令擲他方。佛言。汝有智德。終不能安。目連意終不已。遂取知識四五千人。盡著鉢中。舉置梵天。軍兵去後。目連白佛。承佛神力。救得四五千人。佛言。汝往看之。目連下鉢。人皆已死。詳見圓覺疏鈔。
見佛負墮
如來紀略云。侵爪梵志竪義。與佛約云。我義若墮。當自斬首。佛言。汝以何為宗。曰一切不受。佛問曰。受是見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忽省。乃歎曰。我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是義一切不知。惟佛菩薩。知我義墮。我當斬首謝佛。回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義兩處負墮。今斬首謝佛。佛言。我法之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投佛出家。證羅漢果。
不看婆羅門六日
佛言。羅雲過去世時。曾作國王。時有仙人。來語王言。王法治賊。當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仙言。我入王國。犯不與取。用王水及楊枝。王言。我以水及楊枝。施及一切。何罪之有。仙言。王雖如此。我心疑悔。終不除也。王言。若必欲爾。少停。待我入還。王入宮中。六日不出。仙人在王園中。六日飢渴。因自思惟。王正以此治我。王過六日出。辭謝仙人曰。我便相忘。莫見咎也。以是因緣。故受五百世三惡道苦。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詳見大智度論十七卷。
若干
禮記曲禮曰。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註云。若如也。未定之辭。數始於一而成於十。干字从一从十。故言若干。謂或如一。或如十。凡數之未定者。皆可言之。
阿難代陳三請
爾時世尊。在尼拘律園。摩訶波闍波提。與五百舍夷女人。俱詣佛所。頭面禮足。白言。世尊。願聽女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佛言。且止。瞿曇彌。莫作是語。未欲令女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佛還舍衛國。摩訶波闍波提等。自共剃髮。披袈裟。往祇桓門外立。步涉脚破。涕泣流淚。阿難見已。問知其故。即往白佛。善哉世尊。願聽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佛告阿難。且止。莫欲令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何以故。若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戒。則令佛法不久。阿難白佛。若使女人出家受戒。乃至能得阿羅漢果否。佛言能得。若能得果。願佛聽許。佛告阿難。今為女人制八盡形壽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詳見四分律藏第四十八卷。
位不退等
台宗云。惑有三種。謂見思。塵沙。無明。若破見思。證空寂理。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故。若斷塵沙。能行化道。名行不退。永不失菩薩之行故。若破無明。親證法性。名念不退。永不失中道正念故。
庭列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註云。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見論語上。
彌陀色變發起
大彌陀經云。世尊一日。容顏異常。阿難問言。我從侍佛。未曾獲覩威容。有如今日。豈非念過去諸佛。或念未來諸佛。故致然耶。釋曰。此世尊色變。阿難請問事也。由此如來讚問為說。是為一經發起。
楞嚴墮婬發起
楞嚴經云。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釋曰。此阿難誤墮婬室事也。由此如來。頂光化佛說呪。文殊將呪往護。阿難歸來。哀求妙定。如來為之次第開示。故為發起也。
憤憤悱悱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註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見論語上。
萬派朝宗
如前有水盡皆朝宗中引。
羣星拱北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註云。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不動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見論語上。
簧鼓之儀
詩小雅鹿鳴篇云。我有嘉賓。鼓琴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註云。簧者。笙中之簧也。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女媧氏作。簧。即笙中金鍱也。蓋笙竽皆以竹管植於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鍱障之。吹則鼓之而出聲。所謂鼓簧也。今彌勒示同不知。鼓動文殊以啟說法之端。有類乎此。
困心橫慮
孟子曰。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橫於慮。而後作。註云。恒常也。猶言大率也。橫不順也。作奮起也。言中人之性。常必有過。然後能改。蓋不能謹其平日。故必事勢窮蹙。以至困心橫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也。見孟下告子篇。
杜視聽於嘉會
華嚴經入法界品云。爾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乃至富樓那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相好。乃至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清涼序云。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蓋上德即是上首。杜塞也。在眼曰視。在耳曰聽。嘉會即指逝林。言如來於逝多林中。入師子嚬申三昧。顯現菩薩不可思議境界。聲聞在座。如盲如聾。故云杜視聽也。
善友入海即求此也
報恩經云。過去世時。有一國王。名摩訶羅闍。有二子。長名善友。次名惡友。善友太子。父母愛念。一日出遊。見眾苦惱。白父給濟。未久之間。庫藏中物。三分用二。善友不忍傾竭父母庫藏。遂入大海。乞得龍王左耳中如意摩尼寶珠。隨意雨寶。及諸一切所須之物。給濟眾生。無所乏少。此約義略引。詳如彼經。
觀妻妾如畫瓶
出曜經云。昔有婬逸之人。意專女色。不能去離。有知識道人往來其家。其婦白道人言。我夫性多婬欲。恐不自濟。道人曰。汝夫若近汝時。便告之曰。須陀洹法。理應爾耶。後果如言告之。其夫甚懷慚愧。自此永息欲事。婦問何故永息欲事。其夫遂彩畫好瓶。內盛糞穢。牢蓋其口。令婦抱此。如我無異。婦依其語。抱瓶不離。其夫將瓶打破曰。我觀汝身。劇於此瓶。從頭至足。有三十六物。垢穢不淨。有何可貪耶。
曾子啟衾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註云。啟開也。曾子平日以為身體受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見論語上。
殺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註云。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則成德之人也。理當死而求生。則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見論語下。
比干剖腹
比干。紂叔父也。紂得蘇氏女。名妲姬。甚寵愛之。設酒池肉林。使男女躶形。相逐其間。作長夜宮。一百一十日為一晝。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臺。七年乃成。虐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諫。不從。遂剖心而死。見寶訓筆說。
率土之境
詩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註云。溥與普同。徧也。率循也。濵涯也。言普天之下。莫非王之土也。率土之濵而居者。莫非王之臣也。詳見小雅北山章。
視天下如敝屣
孟子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註云。屣草履也。敝破壞也。甚言其視天下輕也。見孟下盡心篇。
忘身及親
孔子答樊遲辨惑問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註云。知一朝之忿為甚微。而禍及其親為甚大。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見論語下。
與木石居與鹿豕遊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見孟下盡心篇。
飯糗茹草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註云。飯食也。糗乾糒也。茹亦食也。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也。見孟下盡心篇。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比興不同
詩經體註云。比者喻也。單說此物不易曉。故取彼一。件物。對此一件物以比之。使人即彼而識此也。興者起也。欲有所咏。先言他物以起其詞也。
瓶瀉不遺
禪林寶訓云。先聖授受之際。固非淺薄所敢傳持。如一器水傳於一器。始堪克紹洪規。
惺惺寂寂
永嘉集云。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釋云。智周鑒而常靜。用繁興以恒如。是曰惺惺寂寂。若無記寂寂。則墮昏住。故非也。不起寂滅定。而現諸威儀。是曰寂寂惺惺。若亂想惺惺。則墮緣慮。故非也。
空生晏坐帝釋散花
彌陀演義云。空生晏坐石室中。帝釋於空中散花供養。空生曰。散花者誰。曰天帝釋也。曰何所為也。曰以尊者善說般若。尊者曰。我本無說。帝釋曰。我亦無聞。無說無聞。乃真說真聞也。
地獄蒙光頓超十地之階
華嚴經第四十八卷。佛告寶手菩薩言。佛子。菩薩足下有千輻輪相。名光明普照王。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淨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隨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發聲。廣為說法。乃至云。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回向。得十地果。
草繫鵝珠
昔有比丘。被賊劫奪。賊恐控告聚落。其中一人。知比丘護生。遂以生草繫之。比丘恐傷草命。故不敢動。後有國王畋獵。見而問之。比丘具告所以。王為比丘解草而去。見大莊嚴論第三卷。
昔有乞食比丘。到珠師舍。正逢彼匠為王穿珠。見比丘來。歡喜持鉢。入家取食。有鵝吞珠。比丘見之。恐傷鵝命。因此不言。珠師見其珠少。疑比丘盜。遂拷打之。觸處血流。鵝來囓血。其人恚怒。以杖擊鵝而死。比丘見已。遂以實對。其人剖鵝得珠。慚愧謝罪。見大莊嚴論第十一卷。
仰彌高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註云。喟歎聲。仰彌高。不可及。鑽彌堅。不可入。在前在後。恍惚不可為象。此顏淵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見論語上。
寬猛相濟
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丸)苻(蒲)之澤。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紏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事以和。見左傳。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葢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註云。逆理愈甚。則其失之愈速。大約世數不過如此。見論語下。
是父是子
海雲禪師。年十八歲。太師國王。領兵取嵐城。四眾逃散。師侍中觀如故。時有清樂元帥史公。義州元帥李公。見師氣宇非常。問曰。爾何人也。師曰。沙門。史曰。食肉否。師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而況人乎。史曰。兵刃之下。爾亦能不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者。公喜甚。李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二帥見師。無所畏懼。應對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中觀教誨諄諄。喜而讚曰。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詳見佛祖通載第三十二卷。
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遊篇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憨山大師註云。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箇聖人。不必作三樣看。又云。莊子立言本意。謂古今世人。但認一箇血肉之軀。為我所累。故汲汲求功求名。苦了一生。曾無一息之逍遙快活。惟聖人忘我忘功忘名。超脫生死而遊大道之鄉。故得廣大逍遙自在。快樂無窮。
易子而教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矣。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不焉。註云。易子而教者。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為教也。見孟子離婁篇。
若合符節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註云。符節。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見孟下離婁篇。
以斯道覺斯民
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見孟下萬章篇。
波羅奢伽華
章安云。此是樹名。其葉青色。華有三色。日未出時則黑色。日正照時則赤色。日沒之時則黃色。今取赤色如血義耳。見名義集。
父作子述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註云。此言文王之事。書言王季其勤王家。蓋其所作。亦積功累仁之事也。見中庸。
△卷一之下
申申夭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註云。燕居。閒暇無事之時。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見論語上。
急先務也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註云。知者固無不知。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仁者固無不愛。然常急於親賢。見孟下盡心篇。
聲名洋溢
中庸云。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畫地自限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註云。力不足者。欲進而不能。畫者。能進而不欲。謂之畫者。如畫地以自限也。見論語上。
予欲無言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註云。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實。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發此以警之。見論語下。
罔象得珠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旋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黃帝曰。異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見莊子天地篇。
予盾
予鎗也。盾護身牌也。昔人以二物雙賣。各歎其勝。智者語云。我買汝矛。還刺汝盾。入於不入。即無其辭。以況自語相違也。見永嘉集。
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從乞手足耳鼻。乃至衣服飲食。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詳見維摩詰經卷中。
猶豫
猶豫二獸名。性多疑。聞人聲輙登木。久之無人乃下須臾復登。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此為喻。見字典。
不屑之教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註云。多術言非一端。屑潔也。不以其人為潔而拒絕之。所謂不屑之教誨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則是亦我教誨之也。見孟下告子篇。
虧一簣而未為完山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註云。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見論語上。
及九仞而莫稱全井
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同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註云。八尺曰仞。言鑿井雖深。然未及泉而止。猶為自棄其井也。見孟下盡心篇。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如前若合符節中引。註云。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見孟下離婁篇。
繼周百世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見論語上。
巽與法語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註云。法語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導之也。繹尋其緒也。法言人所敬憚。故必從。然不改。則面從而已。巽言無所乖忤。故必悅。然不繹。則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見論語上。
頑石點頭
竺道生至長安。見法顯所譯泥洹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師曰。阿闡提人。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此經來未盡耳。乃唱闡提皆當成佛。眾謂邪說背經。依律當擯。生對眾誓曰。若我所說契佛心者。願捨報日。踞師子座。於是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羣石皆為點頭。後聞重譯涅槃聖行品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尉喜不勝。
綸音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註云綸綬也。綍引棺大索也。出禮記緇衣篇。
黃流不注瓦缶
詩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禮祿攸降(呼攻反)。註云。瑟縝密貌。玉瓚。圭瓚也。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而朱其中也。黃流。鬱鬯也。釀秬黍為酒。築鬱金煑而和之。使芬芳條鬯。以瓚酌而祼之也。攸所。降下也。言瑟然之玉瓚。則必有黃流在其中。豈弟之君子。則必有福祿下其躬。明寶器不薦於褻味。而黃流不注於瓦缶。則知盛德必享於祿壽。而福澤不降於淫人矣。見大雅文王篇。
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見論語下。
傳國之璽
蔡邕斷獨。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古者尊卑共之。秦始皇得藍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此專名王之印也。漢高祖入咸陽。得秦璽。世世相授。號曰傳國璽。見幼學須知。
可㜶寶鏡
彌陀演義云。王度。將寶鏡懸樹。樹即為雷所擊。大蛇死於樹下。復以鏡照一女子。女子即乞藏鏡。願得一醉而死。醉後乃一死狐。
節梲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註云。藏文仲。魯大夫。居藏也。蔡大龜也。節。柱頭斗栱也。藻。水草名。梲。梁上短柱也。蓋為藏龜之室。而刻山於節。畫藻於梲也。當時以文仲為知。孔子言。其不務民義。而謟凟鬼神如此。安得為知。見論語上。
舉一隅可以三隅反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註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而知三也。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見論語上。
仲尼浮海之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註云。桴筏也。程子曰。浮海之歎。傷天下之無賢君也。見論語上。
憲章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註云。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時者。法其自然之運。襲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見中庸。
同如匏瓜
夫子云。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註云。匏瓠也。匏瓜繫於一處而不能飲食。人則不如是。見論語下。
欲度阿藍迦藍鬱頭藍弗不得
四分律第三十二卷。爾時世尊。受梵王請已。復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即念阿藍迦藍。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寧可先與說法。念已。復更智生。今阿藍迦藍。死已七日。復念鬱頭藍弗。鬱頭藍弗。昨日命終。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聞。若其聞者。速得解脫。
△卷二之上
記莂
大藏音義云。記莂者。謂授與將來成佛之記。劫國莊嚴名號之別也。
無何有之鄉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斧斤。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篇。
率由舊章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註云。愆過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過差。不遺忘者。以其循用舊典故也。見孟下離婁篇。
不寶金玉而寶善人
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政於寡君。使寡君無亡先王之業。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說也。何寶焉。見楚語及古文。
幹蠱
易云。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註云。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幹之。則餚治而振起矣。見周易蠱卦。
王老師兒孫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云。師行脚時。到南泉。一日臨齋。捧鉢向南泉位坐。南泉來見。便問。長老什麼年中行道。師云。威音那畔。泉云。猶是王老師兒孫在。師下去。
任重道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註云。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見論語上。
紫標黃榜
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王。性愛錢。百萬一聚。黃榜標之。千萬一庫。掛一紫標。如此十餘間。武帝見之。計錢三億餘萬。蕭綜作錢愚論譏之。見梁史。並故事書。
銅陵金谷
漢文帝椒房之親。鄧通。有相者相曰。當餓死。帝曰。能富通者朕。遂賜通蜀道銅山。鑄錢布滿天下。其後遭事。逃避人家。終餓而死。見綱鑑。並西漢書。金谷者。石崇之園名也。石崇晉時人。嘗與王愷鬬富。愷以珊瑚高二尺許者示崇。崇以鐵如意擊碎。遂取高三四尺者六七株以與之。見晉史。並故事書。
返魂香
漢延和元年。西胡月氏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色如桑椹。至始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大半。帝取香焚之。其死未經三日者皆活。香氣三月不滅。香出聚窟洲。人鳥山。其樹如楓。香聞數里。名返魂樹。詳見拾遺傳。
塗毒鼓
廣誌云。鴆鳥者。大如鷂子。頸長八寸。毛紫綠色。徧身是毒。以蛇蝮為食。雄名暉。雌名陰。毛羽瀝酒。沾唇即死。用犀牛角解之。昔王莽酒酖平王是也。騰空日月失色。落地草木皆枯。人見之眼瞎生瘡。值影者氣絕身亡。用血塗於鼓上。聞其聲者必死。須返魂香方可解除。故天童云。十分收得返魂香。一等來撾塗毒鼓。
無恙
戰國䇿云。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也。民亦無恙也。王亦無恙也。註云。恙憂也。又噬蟲。能食人心。古者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故相問勞曰。無恙乎。今俗問人之病為貴恙。非也。
老厭龍鍾
字典云。龍鍾竹名。產羅浮山。丹鉛錄云。龍鍾似竹。搖曳不自持也。人老如之。故以為喻。善導大師偈云。漸漸鷄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既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註云。小則吮癰䑛痔。大則弑父與君。皆生於患失而已。見論語下。
先難後獲
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註云。獲得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後其效之所得。此仁者之心也。見論語上。
不必膠柱
或曰。以往聖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調琴。有諸。曰有之。曰聖君少而庸君多。如獨守仲尼之道是也。曰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見楊子法言先知篇。
欲速則不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見論語下。
乞餘不足又顧之他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其妻歸。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直解云。孟子見當時求富貴者之可耻。乃託齊人以形狀之。詳見孟子下離婁篇。
放利而行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註云。放依也。多怨者。謂多取怨也。見論語上。
人異禽獸幾希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註云。幾希。少也。庶。眾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眾人不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為人。而實無以異於禽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兢惕厲。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正也。見孟下。離婁篇。
距楊墨放淫辭
孟子曰。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乃至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註云。閑。衛也。放。驅而遠之也。作。起也。見孟上滕文公篇。
涵淹卵育
韓文公驅鱷魚文云。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註云。涵淹潛伏也。卵育生息也。
△卷二之下
整心慮趣菩提
裴休丞相圓覺序云。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玄裝西征
名義集云。玄裝。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頴州陳仲弓之後。周遊西域一十七秋。遊覽百有餘國。貞觀十九年回京。敕弘福寺翻譯經論七百餘部。
善財南詢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所有方便。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彼有比丘。名曰德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行。乃至云何於普賢行。速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向勝樂國。如是展轉。經由一百一十餘城。參禮五十三員真善知識。最後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乃至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詳見華嚴經六十二至八十卷。
魏康僧會
憨四大師云。初僧會至長千。吳主孫權。命求舍利。期以七日。不應。展三七日。中夜猶不應。會稽首哀請曰。佛以慈悲為心。苟不應。則使此方眾生。斷滅佛種矣。於是痛舉佛號三稱。徧身毛孔。血汗迸灑。即聽瓶中鏗然有聲。光燭天地。啟之。則舍利宛在瓶中矣。見夢遊集第二十五卷。
亡羊之失
楊子之隣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曰。多岐路故。及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見列子說符篇。
青囊見於愚婦
華陀字元化。沛國譙郡人也。其人妙手。世之罕有。曹操夢中。被梨樹神劍砍之。後頭痛不止。召華陀治。以麻肺湯破腦之言。操疑其奸。拏下獄中。獄卒待陀甚善。陀感其恩。乃告曰。我今死於非命。有青囊書未傳於世。深感汝恩。無可以報。我修一書。汝遣人送於我家。取此書來。付與汝以繼吾。神效也。獄卒曰。我若得此書。棄了此役。醫治天下。以全先生之德也。陀即修書付獄卒曰。吾臨來時。將書與妻藏之矣。獄卒辭陀至其家。問陀妻取之。獄卒回家。令妻藏之。旬日之後。操病越加沉重。華陀死於獄中。獄卒却役回家。問婦要書。婦曰。吾已燒矣。夫問其故。妻曰。縱然學得。與華陀一般。只落得死於獄中。吾故毀之。因此青囊書不傳於世。見三國志。
請益則起更端則起
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註云。請益者。再問未盡之蘊。起。所以致敬也。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呂氏曰。問更端。則起而對者。因事有所變。而起敬也。二事見禮記曲禮篇。
楞伽被呵
經云。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註云。修行得此者。謂通教利根。觀空不空。知一心中。本具此三相也。能捨跛驢智慧者。謂超通教二乘所有空慧也。二乘體空智慧。但行於空。不能雙行空有。故名為跛。見楞伽義疏卷一之中。
淨名受斥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為牀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牀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等。如是種種呵斥。詳如維摩經中下二卷。
異姓螟蛉
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註云。螟蛉。桑上小青蟲也。似步屈。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蟲。負之於木孔中。七日化為其子。故今人養異姓之子以為己子者。謂之螟蛉義子。見小雅小宛篇。
法慧說十住
華嚴經第十六卷。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虗空等。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乃至第十灌頂住。
金剛藏說十地
華嚴經第三十四卷。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乃至第十法雲地。
九族之親
幼學云。九族。謂高。曾。祖。考。兄弟。子。孫。曾。玄。註云。父曰考。父之父曰祖。祖之父曰曾祖。祖之祖曰高祖。子之子曰孫。孫之子曰曾孫。孫之孫曰玄孫。一說外祖父。外祖母。妻父。妻母。姑子。姊妹子。女子。并己身。同族。
習矣不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註云。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見盡心篇。
積弊不能頓除
晦堂曰。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註云。凡久廢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壞也。積聚弊病。不可頓為革除。頓除反增弊也。見禪林寶訓。
循循善誘
論語云。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註云。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禮。教之至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卷第三
打鼓弄琵琶
忠國師頌曰。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烹茶。雲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花。善財參徧處。黑豆未生芽。見華嚴綸貫。
河伯井鼃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以語大理矣。見莊子秋水篇。
心悅誠服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註云。贍足也。言王霸之心。誠偽不同。故人所以應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生母乳母之不同
世教有八母。一妾生之子。謂父正室。曰嫡母。二父妾有子者。曰庶母。三庶子失母。父命他妾之無子者慈之。曰慈母。四自小乳哺。曰乳母。五抱養同宗。及三歲以下遺棄之子。曰養母。六父亡。母適他家。曰嫁母。七母亡。父再娶之。曰繼母。八母有玷隙。被父離棄。曰出母。詳見文公家禮。
父不得而子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也。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註云咸丘蒙。孟子弟子也。語古語也。見孟下萬章篇。
佛意不受父禮
佛始成道。度迦葉兄弟三人。有千比丘。遊摩竭國。度萍沙王。將還本國。先遣優陀夷。告真淨王。却後七日。當來入化。時王聞之。喜踴無量。即勅嚴駕。平治道路。洒掃燒香。以待如來。如來心念。今者父王。必當來迎。不可使尊重屈體。當現神足昇虗而行。與人頭齊。欲使王手接足而已。所以爾者。佛雖德尊。不欲使父母屈體故也。
欲罷不能
論語上。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註云。卓立貌。末無也。此顏子自言其學之所至也。蓋悅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所用其力也。
稽首歸命
周禮。春官大祝。辯九拜之儀。一稽首。頭至地也。二頓首。頭叩地也。三空首。頭至於手。所謂拜手也。四振動。戰栗變動之拜也。五吉拜。先拜而後稽顙。六凶拜。先稽顙而後拜。七奇拜。謂一拜也。八褒(報)拜。再拜是也。九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擡也。彌陀疏鈔云。歸命。如波羅密例。倒語法也。歸有二義。一者歸投義。言世人至重者身命。舉身命而歸依。誠敬之至。無二心也。二者歸元義。舉身命而歸依。總攝六根。還歸一心也。
蔽芾甘棠
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註云。蔽芾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為棠。赤者為杜。翦。翦其校葉也。伐。伐其條?也。伯。方伯也。茇。草舍也。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見國風召南甘棠篇。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註云。誠謂真實無妄。至誠謂聖人之德之實。然惟誠之至極。而無一毫私偽留於心目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
言近指遠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註云。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為言近而指遠也。見盡心篇。
如來以神力合為一鉢
經云。如來爾時。將欲受彼商人之食。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皆悉持鉢。我今當以何器而受斯食。作是念已。時四天王。持七寶鉢。奉上如來。如來不受。時毗沙門天王。告餘天王曰。昔有青身天王。將四石鉢來與我等。復有一天來白我言。慎勿用此鉢。宜應供養而作塔想。何以故。未來有佛。名釋迦牟尼。當以此鉢。奉上彼佛。欲施石鉢。今正是時。時四天王持彼石鉢。盛滿天華。來詣佛所。白言世尊。惟願如來。受我此鉢。受商人食。爾時世尊。作是念佛。四大天王。以淨信心而施我鉢。然我不合受持四鉢。若惟受一。餘必嫌恨。我今總受四鉢。受已次第相重。以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際分明。如來爾時。憶念過去。而說偈言。我昔以華盛滿鉢。奉施無量諸如來。是故今者四天王。施我堅牢清淨鉢。詳見大莊嚴經第十卷。
活潑潑的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註云。詩大雅旱麓篇。鳶鴟類。戾至也。察著也。程子曰。此一節子思喫緊為人處。活潑潑的。讀者其致思焉。見中庸。
言有宗事有君
憨山大師。莊子逍遙遊註云。莊子自云言有宗。事有君。即此便是立言之宗本也。但內篇無此語。或出外篇。惜未見耳。俟考。
權拈黃葉
華嚴經第二十卷云。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善男子。如彼嬰兒。於非金中生真金想。如來亦爾。於不淨中而說為淨。如來以得第一義故。則無虗妄。
誨人不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註云。此亦夫子之謙辭也。聖者大而化之。仁則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備也。為之。謂為仁聖之道。誨人。亦謂以此教人也。然不厭不倦。非己有之則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學也。見論語上。
△卷第四
持地菩薩平地待佛
楞嚴經第五卷云。持地菩薩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毗舍浮佛。現在世時。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著欲失通
大智度論十九卷云。鬱頭藍弗。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日日飛入王宮中食。其王夫人。依其國法。接足而禮。觸足欲發失通。求車還山。更修五通。一心專志。後得定如初。生非想天。
無足軒輊
詩小雅六月章云。我車既安。如輊如軒。註云。輊車之覆而前也。軒。車之却而後也。凡車。從後視之如輊。從前視之如軒。然後適調也。後漢馬援傳曰。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軒輕也。輊重也。此言為人無所輕重也。
化行俗美
詩云。肅肅免罝。椓之丁丁(音爭)。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註云。罝罟也。化行俗美。賢才眾多。雖罝免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猶若此。故詩人因其所事。以起興而美之而文王德化之盛。因可見矣。見國風周南。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註云。賢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甞謂子貢悅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嚴憚切磋。以成其德也。見論語上。
斥鷃笑大鵬
莊子逍遙遊云。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旋風)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斥澤小鳥)笑之曰。且彼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普賢長男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云。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造次顛沛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註云。終食者。一飯之頃。造次。急遽苟且之時。顛沛傾覆流離之際。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捨之間。以至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見論語上。
時雨之化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註云。時雨。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殖。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見孟下盡心篇。
踧踖與與
論語上鄉黨篇云。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註云。君在。視朝也。踧踖。恭敬不寧之貌。與與。威儀中適之貌。
舜犬吠堯
張商英護法論云。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舜犬之謂也。舜家有犬。堯過其門而吠之。是犬也。非謂舜之善。而堯之不善也。以其所常見者舜。而未常見者堯也。見護法論。
道聽途說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註云。雖聞善言。不為己有。是自棄其德也。見論語下。
皆為筌蹄
莊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滄桑之變
麻姑謂方平曰。自接代以來。見東海三變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清淺。平曰。東海復揚塵耳。見類書簒要。
九五之尊
易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註云。剛建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見周易乾卦。
匹夫而為百世師
潮洲韓文公廟碑記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仁民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註云。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見孟下盡心篇。
凡有血氣咸知尊親
如第一卷下。聲名洋溢中引。
足恭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註云。足過也。左丘明。古之聞人也。謝氏曰。此之可耻。有甚於穿窬也。左丘明恥之。其所養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恥之。蓋竊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學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見論語上。
以忠自恕
中庸云。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註云。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違去也。言既能盡己之心。又能推己及人。則去道不遠矣。施諸二句。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甞不同。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於人。凡事如此。久之。不幾進於道乎。
心馳魏闕
周禮。天官大宰曰。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註云。象魏。闕也。韻會云。為二臺於門外。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縣法。謂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狀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觀之。因為之觀。兩觀雙植。中不為門。又宮門。寢門。冢門。皆可名闕。
稂莠貽害嘉禾
詩云。不稂(音郎)不莠(音酉)。去其螟螣(音特)。及其蟊(音謀)賊。無害我田穉。註云。稂。童梁。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食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皆害苗之蟲也。穉幼禾也。言其苗既盛矣。又必去此四蟲。然後可以無害田中之禾矣。見小雅大田章。
△卷第五
苞苴骯髒搖尾乞憐
英邵武謂晦堂曰。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骯髒。搖尾乞憐。註云。苞苴裹也。骯髒體盤旋貌。此言末法比丘。不修道。不養德。且又不能守節存義。往往包裹奇物。奉獻權貴。以求託囑。如犬見人。搖尾以媚之。求人憐愍而已。見寶訓筆說。
近之則不孫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註云。君子之於臣妾。莊以涖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也。見論語下。
吹毛求疵
幼學云。小過必察。如吹毛求疵。註云。漢武帝議摧抑。諸候王奏其過惡。吹毛求疵。
切磋琢磨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註云。詩衛風淇澳之篇。切以刀鋸。琢以錐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鑪鐋。磨以沙石。皆治物使有滑澤也。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見大學。
起予輔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註云。起予。言能起發我之志意。見論語上。
孟子教齊宣王曰。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如是。孰能禦之。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釋曰。惛與昏同。輔志。謂輔導其志。見孟子上梁惠篇。
認漚棄海
楞嚴第二卷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釋曰。彼經喻遺真認妄。而又以妄為真。今疏略借其文。以喻執權違實。非取彼義也。
取雹為珠
鴦崛經偈云。譬如有愚夫。見雹生妄想。謂是琉璃珠。取己執持歸。置之瓶器中。守護如真寶。不久悉消融。空想默然住。於餘真琉璃。亦復作空想。釋曰。彼經首六句。喻凡夫執有為真。不久二句。喻二乘見有為空。後二句。喻二乘不求佛果。今亦不取彼義。但以取雹為珠。喻二乘執權為實耳。
干城
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註云。赳赳武貌。干盾也。干城。皆所以扞外而衛內者。見國風周南篇。又左傳云。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
一枕黃梁
呂翁經。邯鄲道上。邸店中。有少年盧生。自歎貧困言訖思睡。主人炊黃梁。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榮遇如意。生枕之。夢至一國。功名得意。身歷富貴五十餘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翁在傍。主人煑黃梁猶未熟。生謝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見異聞集。
目擊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矣。見莊子田方子篇。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註云。學問有餘。人資於己。不得已而應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此人之大患也。見孟下離婁篇。
方剛之年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見論語下。
雲興瓶瀉
華嚴經云。爾時普慧菩薩。知眾已集。問普賢菩薩言。佛子。願為演說。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依。何等為奇特想。乃至何故如來應正等覺示般涅槃。善哉佛子。如是等義。願為演說。爾時普賢菩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有十種奇特想。乃至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詳見彼經第五十三。至五十九卷。言雲興瓶瀉者。謂二菩薩。問者如雲興長空。答者如倒瓶瀉水。故古德讚云。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也。
彭殤既別
莊子齊物篇云。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憨山大師註云。若以有形而觀有形。則大小壽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觀有形。則秋毫雖小。而體合太虗。而泰山有形。只太虗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泰山為小也。殤子雖夭。而與無始同原。而彭祖乃無始中一物耳。故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也。彭祖姓籛名[竺-二+鑑]。顓頊之玄孫也。壽八百歲。喪四十九妻。亡五十四子。殤。未成人喪也。禮喪服傳云。年十六至十九死。為長殤。十二至十五死。為中殤。八歲至十一歲死。為下殤。七歲以下。為無服之殤。生未三月。則不為殤。今疏以有形為難。故云既別。
達磨答武帝語
初祖達磨大師。見梁武帝。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詳見五燈會元。及指月錄等。
△卷第六
善見藥
華嚴經第五十二卷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齅者。鼻得清淨。若有甞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
甘露漿
諸經音義云。甘露。神靈之精。其凝如脂。其美如飴。鮮潔潤澤。服之長生不老。
饒舌
豐干雲遊。適閭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頭風。名醫莫差。干以淨水噀之。須臾袪殄。因大加敬。問所從來。曰天台國清寺。曰。彼有賢達否。曰。見則不識。識則不見。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當就見之。丘(胤)至任。即到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僧曰。有。曰在何處。寒山拾得。復是何人。僧曰豐干舊院。今闃無人。惟有虎豹哮吼耳。寒山拾得。現在僧厨執役。(胤)入干房。惟虎迹縱橫。又問在此有何行業。僧曰。惟事舂穀供僧粥食。因再三嗟歎。乃入厨。見二人即拜。二人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遂携手出寺。更不復入。見佛祖統紀。及神僧傳第六卷。
博施濟眾聖人猶病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註云。博廣也。仁以理言。通乎上下。聖以地言。則造其極之名也。乎者。疑而未定之辭。病。心有所不足也。言此何止於仁。必也聖人能之乎。則雖堯舜之聖。其心猶有所不足於此也。見論語上。
秀支替戾岡
石勒欲拒劉曜。僚佐皆諫。勒以訪澄。澄曰。塔上風鈴云。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僕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此言軍出捉得劉曜也。其後果獲劉曜。詳見高僧傳。
齊師犯我疆
按世傳。孔子弟子。公冶長。能通鳥語。一日有雀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䭾羊。爾食肉。我食膓。當亟取之勿徬徨。長如其言。往山中。果得一羊。食之有餘。亡羊氏跡之。得其角。乃以為偷。訟之魯君。魯君繫之獄。孔子為之白於魯君。亦不解也。未幾長在獄舍。雀又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伐我疆。沂水上。澤水傍。當亟禦之勿徬徨。長語獄吏。白之魯君。魯君姑如其言。往跡之。則齊師果將反。急發兵應敵。遂獲大勝。因釋長而厚賜之。欲爵為大夫。長辭而不受。見張居正直解。
布在方䇿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註云。方版也。䇿簡也。息滅也。有是君。有是臣。則有是政矣。見中庸。
三登九上
福州雪峰義存禪師。泉州安南曾氏子。十七落髮。久歷禪會。在洞山作飯頭。往返九上。投子處指示。來去三登。后與巖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問答。發明大事。後有僧問徑山杲。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為甚麼向鰲山成道。山曰。屋裏販揚州。詳見本錄。
鬻香長者
華嚴經第六十七卷云。有鬻香長者。名優鉢羅華。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和一切香法。又善了知天香。治諸病香。斷諸惡香。生歡喜香。增煩惱香。滅煩惱香。乃至我惟知此調和香法。若諸菩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其心平等。無著無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說其功德。
諸齋日議事
四天王經云。諸天齋日。伺人善惡。四天神王。各理一方。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王臣。乃至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使者復下。二十九。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日月星宿諸天等。僉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眾生。施行吉凶。若於斯日。有歸三寶。持齋守戒。乃至孝順父母等者。即啟帝釋。諸天俱喜。勅增壽算。善神營護。乃至無願不護。若不爾者。諸天不悅。善神不護。乃至風雨違時。諸所欲求。悉不遂意。
視以觀由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註云。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觀比視為詳矣。由從也。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察則又加詳矣。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焉何也。瘦匿也。重言以深明之。見論語上。
城東老母不喜見佛
城東老母。即須達長者家老女人也。不喜見佛。如前快見後身中引。
考諸三世而不謬
中庸云。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蔗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註云。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道即議禮制度考文之事。本諸身。有其德也。徵諸庶民。驗其所信從也。三王。夏商周也。建立也。立於此而參於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所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者也。今疏言世者。略變其文耳。
啐啄同時
正脉音義云。諸修行人。以自慧為親因。以如來威力為助緣。因緣凑合。如雞抱卵。日時既至。將欲出時。小雞往外啐。大雞往裏啄。一時用力。無少異也。
成己成物
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註云。誠雖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行於彼矣。
普眼法門盡大海而不書一偈
華嚴經第六十二卷。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漸次深廣。不可思議。復作是念。世間之中。頗有廣博無量。甚深殊特。過此海不。作是念時。此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無量妙寶以為莊嚴。天龍八部。恭敬頂禮。華蓮之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手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我從如來聞此法門。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法門。一品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手中之葉
長阿含經云。問曰。佛若一切說者。有經云。佛坐一樹下。捉一枝葉。問弟子曰。此枝葉多。樹上葉多。答曰。樹上葉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說法。如手中葉。又見報恩經第六卷。
六尺之孤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見論語上。
親見靈山一會
天台智者大師。於大賢山。誦法華經。修方等懺。心淨行勤。勝相現前。後於光州大蘇山。覲慧思禪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於是晨昏苦到。如教研心。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豁然入定(靈山一會。即定中所見也)。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虗。將證白思。思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初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羣萬眾。尋汝之辨。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詳見大師別傳。
供養求慧二句
流行本云。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小聖不及大凡
妙明子曰。以聖智言之。則大凡不及小聖。以根性言之。則小聖不及大凡。見折疑論。聖生篇。
免螻蟻之食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之食。在下為螻蟻之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見莊子列禦冦篇。
石槨
昔者夫子居於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摩也死。反不如速朽之為愈也。出古文檀弓有子之言。似夫子章。
畫鵠不成反類於烏
馬援戒子云。龍伯高敦厚周慎。杜季良豪俠好義。効伯高不得。猶為謹勅之士。所謂畫鵠不成。尚類於鶩也。効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見彌陀演義。今疏改鶩為烏者。取義稍異耳。
念佛功劣猶墮疑城
彌陀疏鈔引大本云。佛告彌勒。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臨命終時。方悔己過。以是生彼。纔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於蓮花生。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得聞法。演義云。彼國邊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以無真實信心故也。
下品下生經久乃開
彌陀疏鈔云。但上上品一生花中。即時花開。即時見佛。其餘則花開漸晚。見佛漸遲。演義云。但上上品下。是明上品殊勝之義。華開漸晚二句。上品中生。經宿華開。即得見佛。上品下生。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乃至下品上生。經七日華開見佛。下品中生。經于六劫。花開見佛。下品下生。經十二大劫。華開見佛。
水牯牛過窓櫺
五祖演禪師示眾曰。譬如水牯牛過牕櫺。頭角四蹄俱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見指月錄第二十八卷。
拔一毛而利天下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註云。楊子名朱。取者僅足之意。取為我者。僅足於為我而已。不及為人也。見孟下盡心篇。
△卷第七
摸象之議說乳之似
如前懸示事義中引。
用之不竭取之無盡
蘇子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見古文赤壁賦。今疏變文用之。
運斤盡堊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斵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斵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雜篇。
目無全牛任其遊刃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無不中音。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又曰。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見莊子養生主。
諸天同一器食麤妙各異
起世因本經第七卷云。天子天女。初生之時。以自業所熏習故。生三種念。一者自知從某處死。二者自知今此處生。三者知生此處是何業故。是何福報。所謂以身口意。修善行故。得來生此。作是念已。即便思食。念欲食時。即於其前。有眾寶器。自然盛滿天須陀味。種種異色。諸天子中有勝業者。其須陀食。色最白淨。果報中者。色則稍赤。福德下者。色則稍黑。既入口已即自消融。如酥擲火。無復形影。若其渴時。即於其前。有天寶器。盛滿天酒。福上中下。見白赤黑。入口消融。如前無異。
鈞天
史秦穆公。夢至帝所。觀鈞天廣樂。帝賜以䇿。秦遂大昌。淮南子曰。九天中央。曰鈞天。
具體而微
公孫丑曰。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註云。一體。猶一肢也。具體而微。謂有其全體。但未廣大耳。見孟上公孫丑篇。
指南
越裳氏來貢。歸忘其路。周公作指南車。刻木為人。舉手指南。令其望南而走。則知歸路。今時羅經。是其遺制也。見列國傳。
刻舟
幼學云。刻舟求劒。固而不通。註云。列子云。楚人行舟。劍墮於水。遽刻舟求之曰。吾劍從此墮也。
羅剎向日不見
論云。有人。見異事皆審問之。後時曠野中行。逢羅剎執捉。其人見捉必死。然見羅剎胸白背黑。怪問所由。羅剎答曰。我一生來。不喜見日。所以常背日行。故前白後黑。其人解意。急掣其手。遂向日走。羅剎向日不見其人得脫。因說偈言。勤學第一道。勤問第一方。路逢羅剎難。背陰向太陽。
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
魯莊公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註云。肆放。眚過也。放縱大過。猶今赦書。大罪悉皆原免也。春秋特書。赦大眚於文姜薨葬之間。善莊公之能補過也。見春秋左傳註平測義第六卷。
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存仁
唐太宗讀明堂針炎書云。人五臟之繫。全附於背。詔自今毋得笞囚背。釋云。君子指為史者言之。言史紀唐禁笞背之事者。蓋為史之君子。讚美太宗存仁之意也。
捷如影響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註云。言此三者。上行下効。捷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見大學。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註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見孟下離婁篇。
盡坤道備女德
周易坤卦彖辭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註云。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禮記昏義篇云。女有四德。一婦德貞順也。二婦言。辭令也。三婦容。婉娩也。四婦功。絲麻也。
王通邵雍
王通。隋時龍門人。詣闕。獻太平十三䇿。上不能用。遂教授於河汾之間。累徵不起。楊素勸之仕。通曰。讀書談道。足以自樂。願明公正以治天下。使時和年豐。通也受賜多矣。卒。諡文中子。邵雍。宋時河南人。為學堅苦刻勵。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枕者數年。程顥嘗與談論。歎曰。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卒。諡康節。二人詳出綱鑑。
三台輔相
朱子小學集註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天文志云。三台六星。兩兩而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東二星曰下台。在人為三公位。正字通云。三台星名。又台鼎三公之稱。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也。又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又輔弼疑丞。謂之四輔。比我而相之。謂之輔。拂我而相之。謂之弼。疑擬其前。丞承其後。又四輔星名。四星佐北極。
推步盈虗
遺教補註云。推步。即俯察地理。盈虗。即仰觀天文。又推步盈虗者。即推算步量。天地之盈滿虗缺也。
邦君之妻
論語云。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華嚴一偈能空諸獄
纂靈記云。京兆王明幹。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授經已。謂曰。能誦此偈。得排地獄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惟持一四句偈。如上誦已王遂放免。當誦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後三日方蘇。憶持此偈。說與道俗。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今經後二句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獄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耳。
香飯一鉢能飽眾海
維摩經云。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香飯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等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食此食者。身安快樂。
見賢思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註云。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見論語上。
冢宰受命
書云。百官總己。以聽冢宰。註云。冢長也。禮有冢子。冢婦之名。周人亦謂之冢宰。古者王宅憂。祠祭則冢宰攝而告廟。百官總己之職。以聽冢宰。則攝而臨羣臣也。見商書伊訓篇。
圖白澤
彌陀疏鈔云。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
無親往他國
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國名波羅柰。時有弗盧醯大孝婆羅門。為國王師。常教五百弟子。時婆羅門有一奴。名迦羅呵。聞說法音。盡能持憶。共諸童子。少有嫌恨。便往他國。詐言我是弗盧醯婆羅門子。國師大喜。因告之曰。我有一女。今以妻汝。答言從教。其人常瞋飲食。其婦念言。脫有波羅柰國來者。從彼受教。大婆羅門具聞此事。便往他國。其人知已。即往拜曰。我來此國。言是大家之子。望主勿洩此事。主言。汝實我子。即時同主歸家。告言我親來。為辦飲食。其婦密問婆羅門。我夫飲食。常不可意。願尊指教。答曰。我臨去時。教汝一偈。其人為主求伴。時婦請偈。乃教之言。無親往他國。欺誑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細食復何瞋。婦念此偈。其人常作軟語。永不生瞋。
壎篪疊奏
詩云。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及爾如貫。諒不我知。註云。伯仲兄弟也。俱為王臣。則有兄弟之義矣。樂器土曰壎。大如鵝子。銳上平底。似秤錘。六孔。竹曰篪。長尺四寸。圍三寸。七孔。一孔七出徑三分。凡八孔。橫吹之。如貫。如繩之貫物。言相連屬也。諒誠也。伯氏吹壎。而仲氏吹篪。言其心相親愛。而聲相應和也。見小雅何人章。
王索仙陀婆
涅槃經第十卷云。善男子。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譬如大王。告諸羣臣。先陀婆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鹽。二器。三水。四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王食已。將欲飲漿。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遊。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是大乘經亦復如是。
入耳出口
沙彌威儀云。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增註云。會者領悟也。未會稱會。是自欺不實。入耳出口。無契悟機。是欺他人。古人云。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肢。形乎動靜。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耳口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妙法蓮華經指掌疏事義(終)
弟子眾等。發心共刻。以此功德。合集回向。
上報四恩利九有 三生眷屬盡超脫
遠離依他及偏計 頓斷二障出二死
開權顯實證真常 莊嚴西方法性土
即佛即心非他悟 心佛眾生無別路
生即無生生四土 見猶離見見三身
普願見聞共隨喜 情於無情同證悟
(淨業弟子)寶德謹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