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大小乘釋經部三十五 小乘經並聖賢集疏(0665-0675)
第0675部卍續藏第37册P0794 佛祖三經指南(三卷), 〖明.道霈述〗.txt
卍續藏第 37 冊 No. 0675 佛祖三經指南
No. 675-A 佛祖三經指南序
禪家有所謂佛祖三經者不知昉自何時然傳習已久大都少高遠廣博之譚皆日用切近之誨不過防浮情誡邪業而軌之於正道是學佛之初門而迪蒙之寶訓也凡為僧者不可不知正如為山九仞功必始於一簣若舍一簣而談九仞雖童稚亦知其必無成也近世禪流浮慕高遠恥談卑近見此等書輙掉頭弗顧妄以為上根上智不屑及此也不知上根上智正不妨兼脩中下如飲光尊者一笑傳衣稱宗門第一祖而力行頭陀終身不舍豈根智之弗若哉今此輩根智視飲光為何如也不過妄情難制樂於放逸故託言高遠自便其私吾知其必自暴自棄而已茲霈子初註是經用為末學指南會意發揮亦自明暢其亦有一簣之思云。
鼓山永覺老人題於聖箭堂
No. 675-B 自序
佛祖之道高而無上深不可測然造之必有門行之必有漸求可為蒙學之指南作千里之跬步者其唯三經歟昔世尊始成道機緣未熟不堪大法於是於鹿苑中隱實施權循循善誘三乘五乘咸備焉四十二章是也諸乘既經法華開顯如來出世事畢於是於雙樹間唱入無餘涅槃扶律譚常以為最後深誨遺教是也是二經者時雖有始終意實無二軌但始則近而詳終則嚴而切防妄情流逸峻正法藩籬謂非如來開物之妙權群機必由之要道乎第去聖既遙根器日劣往往出家之士亡失正因於如來大師始終明訓不啻秦人視越人之肥瘠所以圓顱方服雖類乎僧而實去婆羅門不遠此溈山警䇿所由作也葢其言撥亂反正儆俗救弊深得先佛之遺旨可翼二經於不墜故古德合之目為佛祖三經以傳於世使後之學者於佛祖高深之道知所造詣不至墮於匪類廢於半塗則其為益豈不大哉(濡)弱冠始禮老和尚於荷山和尚愍其愚鈍首授是經且俾力行迨今十餘秊所矣出入禪講孜孜矻矻不至於畔道者此三經力也頃因山中無事客有扣余者曰昔大洪遂禪師於兵火之餘草衣木食為學者釋三經其言簡其理精葢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也今去大洪之世五百有餘載而世道法道交相為病益烈子能發其蘊以藥之乎余唯然起曰是余之志也烏敢飾讓於是頓忘孤陋黽勉從事凡朞月而藁成自署名曰指南葢欲使始發意者知所嚮往不至迷誤失錯入於險道耳若其藥病與否則余葢不暇計云。
旹歲在乙酉春王正月上元日序
凡例四十二章經遂師所解之本視藏本為少異竹窓嘗辯之謂遂師之本文義俱暢而藏本頗為未安故今亦宗遂本。遺教經馬鳴有論孤山有疏世不傳近所傳者宋淨源法師疏論節要而已而雲棲和尚甞為之補註今憑之以作解。溈山警䇿言似近而意實遠文似複而脉實貫近為註者凡一二家殊多浮泛不達作者之心故余僭更註之。雲棲竹窓諄諄於四十二章佛遺教二經者凡數節今錄其一以見意曰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天竺得佛經四十二章此聖教東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持誦法師不陞座為人講演夫此經言不專近有遠者有言近而旨遠者人自不察也又遺教經乃如來入滅最後之要語喻世人所謂遺囑也子孫昧祖宗創始之來源是忘本也子孫背父母臨歿之遺囑是不孝也為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經實末法救病之良藥不可忽不可忽。唐太宗施行遺教經敕其勸勉僧尼辭意懇切因附載於此以見聖主護法之意云勅旨法者如來滅後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淫佚觸塗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是佛臨涅槃所說誡勒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微言且絕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多寫經本務在施行所須紙筆墨等有司準給其官宦五品已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見僧尼行業與經文不同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出文舘辭林)。
No. 675-1 佛祖三經指南卷上
富沙釋 道霈 述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凡說經皆有緣起或因一事為一人陞座演說至於立名或立一名或立多名如楞嚴淨名等是也唯此經是佛初成道時尋常日用中隨機開導非止因一事為一人也故其問教義大小頓漸不一其說亦無有定名後經家約章立之其章凡四十有二故名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能說教主四十二章所說之法七種立題中則人法立題也按六離合釋是佛所說之四十二章經則依主帶數也又四十二章即經則持業帶數也經如常解具四義謂貫攝常法也。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後漢東漢也按梁高僧傳云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以遊化為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能說此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發誓亡身躬往和勸遂二國交歡由是顯譽逮漢永平中明皇帝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騰矢志弘通不憚疲苦冐涉流沙至於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時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騰蘊其深解但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少時卒於雒陽騰所住處即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摩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後因寇亂移都四部失本不傳唯四十二章經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得黑灰問東方朔朔云不知可問西域胡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問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然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譯者翻字翻音變梵語為華言也。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諍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勅。
成道菩提樹下成無上道也思惟成道後三七日觀樹思惟也離欲寂靜即所思施權闡化之法離欲令袪煩惑寂靜令證滅果以二者是出苦之要三乘之弄引故云最勝住定降魔者佛始成道魔來嬈亂故不起那伽而降伏之鹿野苑者古帝王養鹿之園也四諦謂苦集滅道即世出世兩重因果五人者以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謂阿鞞䟦提拘利舅氏二人謂憍陳如十力迦葉尋訪給侍同學苦行日食一麻米或七日食一麻米垂滿六年形體羸瘦猶如枯木菩薩自念為滅邪外自餓非道我當受食然後成佛即從座起詣河沐浴有牧牛女淨居天勸令施乳糜即取奉上呪願受食五人見驚謂為退轉各還所止共修異法佛既成道因念五人緣熟可為說法於是至鹿苑中為三轉四諦法輪陳如最初開悟其四人亦相繼而悟佛唱善來鬚髮自墮皆為沙門證阿羅漢比丘梵語此云乞士亦云破惡亦云怖魔以應果上應供殺賊無生三義世尊成道佛寶也四諦法寶也五人僧寶也三寶從茲住世為人天第一福田復有繼五人為比丘者如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是皆久事外道空無所得既獲遇佛如闇得燈如貧人得寶故說自己心中所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如下四十二章是也又經無豐約皆具序正流通唯此經序中括三分合為一章蓋別是一例不同常途自世尊成道已至而證道果是序分復有比丘至一一開悟即正宗分合掌敬諾而順尊勅是流通分下四十二章則別列正宗也此屬經家所序非佛正說故自別為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此示沙門法也沙門梵語此云勤息謂勤修三學息滅三毒也辭親出家等沙門之實也了境唯識曰識心知法即性曰達本悟五陰法自性不生今則無滅本來涅槃曰解無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等沙門之行也二百五十戒詳具戒本進止清淨者謂謹潔無犯皎如氷霜也四真道行謂四果證真之道行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助道品等阿羅漢等沙門之果也阿羅漢此云殺賊殺見思賊也亦云無生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也亦云應供具智斷功德堪應人天大供養也以具三明六通故能飛行變化出分段生死故得曠劫壽命德重道高故住動天地也次為三果阿那含此云不還於欲界壽終時其靈神直往十九天斷上二界思而證阿羅漢十九天色究竟天也以欲界一地為一天合色界十八天為十九也次為二果斯陀含此云一來以欲界殘思未盡更須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欲殘思始盡而證三果也次為初果須陀洹此云預流已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而思惑未斷須於天上人間經七生往反始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也然預流一來斷證次第常途皆同此說惟今經獨言即得阿羅漢者蓋是約利根言之不由階漸超證極果也如四肢斷不復用者以愛欲乃三界受生根蒂阿羅漢愛欲既斷無復受生之緣喻如四肢既斷無復四肢之用也。
右經第一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此為利根示頓教也汙濁心源者愛與欲也愛欲既斷則心源可默識矣言心源者一心之源乃如來藏性也實相無相謂之佛深理法本無法謂之無為法皆藏性之異稱耳此性如摩尼珠渾體圓淨求其異相了不可得若有毫末許內外道業等可言者皆未見道也故道人之行履也內無所得以無內可得也外無所求以無外可求也心不繫道以心即是道繫念乖真也亦不結業以塵境本空根無所偶也體本寂滅故無念無作性自天真故非修非證此豈待涉僧祇歷諸位而後尊貴者哉本不可得而名強名之曰道。
右經第二章。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眾生戀著此身於財食睡三者妄起愛欲欲起則智昏愛興故神昧沙門受道可如是乎故制沙門去世資財等慎勿再者叮嚀之辭謂此外不可復加也使人下二句出其過意謂身心澹泊則志慮虗閒不為愛欲所愚蔽庶幾入道也或謂是三者皆不能行柰何曰不可妨他行者也問誰是能行者曰知無常者知道者能之。
右經第三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者是以止為善也不殺而護生等是以行為善也夫三界輪轉唯心所造一三業也縱之而為惡種三途之苦因反之而為善熟人天之樂果譬為治者善化之則宼賊皆為良民不善化之則良民將為賊子是故舉足動步開口動舌起心動念之間智者當自慎之。
右經第四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無心越理謂之過悔者追悔前非息心改行也未預聖流孰能無過但愚者不悔罪海轉深智者知非心病漸損。
右經第五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撓亂如毀謗打罵之類當無嗔責者華嚴云菩薩於他起嗔心即成就八萬障門是知嗔之為害甚大當惡來撓亂嗔心起時當以佛知見禁息之尚不見有己況有人乎自惡猶自害也。
右經第六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罵猶謗也佛誡惡人不可謗佛以佛不受謗禍還歸自也故設喻明之聲響影形喻因果不爽。
右經第七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佛誡惡人不可害賢以賢者不可害秪自害耳故設二喻明之。
右經第八章。
佛言愽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愽聞猶多聞也愛道猶慕道也多聞以慕道則全是口耳之學與道轉遠故必難會守志者不為岐路所惑也奉道者一心在道也不為岐路所惑而一心在道則道必可得故其道大。
右經第九章。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普賢十大願隨喜功德其一也功德不出六度而布施足以該之故惟云覩施道也見他勝事而心生憎嫉則其罪無窮覩人施道而助之歡喜則其福甚大沙門問此福盡者意謂此施福既為彼隨喜之而得福則此人之福不亦盡乎佛為釋疑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以炬各分之或熟食或除冥而此炬之火如故一人之福數千百人隨喜之而皆得福此人之福不損但仗彼為增上緣耳況又展轉相傳其?愈熾則其福不愈大乎。
右經第十章。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夫擇田投種自惡人至於三世諸佛極矣然猶云不如飯無念住修證之人者以其凡聖情盡超諸格量故其福獨勝也秪如此人畢竟如何供養金菓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銜來。
右經第十一章。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愽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覩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此佛略示人情之難事二十種蓋欲人轉難為易化情向道也如知貧窮無羨餘則減口體以行施豪貴易起業則降志以學道貪生難棄則引義自決佛經難覩則信樂希求乃至不善解方便則深思愽究令心慧開發必使掀翻窠臼不為諸難所封是稱人中大丈夫也。
右經第十二章。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宿命六通之一也至道大道也夫道本現成由迷故隔若能淨其心守其志則道必可會如趙州謂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不會截取老僧頭去心本靈明由貪欲故昧若能內無所欲外無所求則心光獨露而曠劫之事一念皆知猶如磨鏡垢去明存胡漢俱現也。
右經第十三章。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道非行則弗至真非守則外移若能行道守真則不背於理故善然尚局在人天至於行之守之而合於道則可超出凡倫優入聖域故曰大也。
右經第十四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暇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力莫多於忍辱以忍辱之人達無我我所故雖惡境來加而心不懷惡八風來撓而心加安健所謂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也故為人所尊明莫最於滅心垢以心垢滅者靈光獨露得一切智古今所有無不知見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盡知頭數也不謂明乎。
右經第十五章。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澄水喻心本清淨手攪喻愛欲渾濁不覩影喻不見道心中濁興謂由愛欲故眾欲並起也水清則毛髮可鑑心淨則道體畢露不捨愛欲而能見道者未之有也。
右經第十六章。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已上皆破無明而見道此章獨見諦而滅無明文影略耳。
右經第十七章。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失之須臾。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言其有體本寂滅言其無幻相儼然故云念無念念等悟其旨者不滯於有無獨超物外故與此法近迷其旨者滯於有無永墮塵區故與此法遠也況此法言語路絕不可以言語求非物所拘不可以事物取蓋惟證者方知非情所測若以有思惟心擬議於事物之迹則毫?之差天地懸隔須臾之失永劫沉淪可不慎哉。
右經第十八章。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天地世界何常之有眾生覺性靈靈不昧直下與諸佛所證智果同體不二豈有間然蓋無常為入道之門靈覺是本有佛性二者能觀之如灸病得穴而道之得旦暮可待豈不疾乎。
右經第十九章。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念猶觀也以眾生認身為我故令觀此身唯有四大假名而無我者如堅者名地濕者名水暖者名火動者名風何者名為我乎若四者即我則我有四若四者非我則離四之外我安在哉由此觀之我不可得其身心之相惟如幻耳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是故學者貴知幻也。
右經第二十章。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抂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貪世常名謂貪世間庸眾人所求之名抂功勞形謂無益身心性命徒費力耳香聞質燼喻名著身喪危身之火而在其後者謂享虗名於生前受實禍於身後也清涼國師云求大名稱者若勝負心是修羅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是也。
右經第二十一章。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䑛之則有割舌之患。
刀蜜喻財色小兒喻無智之人不足一餐喻利少割舌喻害多也。
右經第二十二章。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驅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驅驅役勞貌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者謂為妻子之故雖行險僥倖亡身失命之事亦甘為之也夫愛欲泥深凡夫自溺火宅門狹羅漢能超昔國一禪師謂崔趙公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亦以是哉。
右經第二十三章。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愛欲莫甚於色者以是根蒂中帶來為輪迴受身之本故大而無外也所以佛有賴一之嘆今欲界眾生能為道而不為欲所敗者佛知見力耳昔有法師問大義禪師曰欲界無禪禪歸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義曰法師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是也。
右經第二十四章。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執炬喻欲情內熾逆風喻欲境橫陳燒手言愛欲之人必遭愛欲之害也良以婬習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則火界熾然其於生也尚有痟渴等疾則其死也感大猛火之報故楞嚴云十方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豈不然哉。
右經第二十五章。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逾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此佛之降魔也眾生所以流浪於色欲者於此不淨妄生淨想耳如知其為革囊眾穢雖掩鼻而過之可也況躭戀乎寶積云愚人昏迷念不淨躭染臭穢膿血身諸欲迅滅歸無常永沉地獄閻羅界假令變化如汝等色身殊勝滿世間我無一念貪欲心常生如夢如怨想或曰魔以惡心向佛罪莫大矣而佛為說法便得果證何也答曰凡見佛無空過者蓋既見佛則化惡為善反邪歸正又根熟故得道也。
右經第二十六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夫為道者一句總標猶木在水下舉喻學道之人下合法謂學道者順道而修如木在水尋流而行若瞥起一念為情欲所惑則是觸兩岸為有為所滯則是為人取嬈於邪見則為鬼神所遮疲於精進則為洄流所住墮於空寂則腐敗也惟負大根器者羅籠不住呼喚不回驀直向前執得為礙哉所以世尊皆云吾保者示其必得終不虗也。
右經第二十七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呵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夫瞥嗔瞥喜乍善乍惡猶如野馬無暫停住意可信乎古云須作心師勿師於心是也敗道喪志傷神耗體皆因女色色可會乎古云寧近毒蛇勿親女色是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意者以見思既盡如家賊已袪而主人用事復何疑乎。
右經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心。
長阿含經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云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自撿其心與此全同我為沙門下乃正心思念母子姊妹等乃假想對治也。
右經第二十九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此示遠離行也乾草喻欲念火喻欲境達境原空知心本寂各不相到當處解脫是真避也。
右經第三十章。
佛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除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患婬不止而欲斷陰可謂切志於道者但不知斷心為得其要徒斷陰無益也何者心生種種法生如功曹行從者俱行心滅種種法滅如功曹止從者俱止苟邪心不止而斷陰果何益乎又引先佛偈示之曰欲不自生生於第六意識意不自生生於思想兩心所其王所二心相因而起各不相到當體無生故云各寂靜其寂靜之心不有狀貌非關起滅故云非色非行此又世尊示斷心之要智者宜善思之。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覺知方便除散應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受不捨不受則名離欲寂滅涅槃偈意正同。
右經第三十一章。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三界生死愛為根本愛則憂憂失其愛也憂則怖怖失其愛也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惡名怖三大眾威德怖四死怖五墮惡道怖愛本也憂怖其末也本既不存則末將安立乎然愛欲根深非智莫拔故經云身苦所逼迫由貪著渴愛斷滅諸渴愛惟佛智為勝其佛智者真伐生死根之利斧也。
右經第三十二章。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鬪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此示精進度也萬人喻眾魔戰喻以智滅惑挂鎧出門喻發心入道怯弱喻志不堅牢半路而退喻自畫而不進格鬪而死喻稍進而無功得勝而還喻破魔得道眾魔共四種一蘊魔二死魔三煩惱魔四天魔。
右經第三十三章。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夫懈怠不能進道人皆知之而不知其進銳者亦有失道之患故即彈琴喻之謂沙門學道必心調適得中乃可得道也蓋暴疲惱退四者相因而來行至於退則無所不至矣罪不亦加乎清淨安樂正所謂適中之行也興善寬禪師云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又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知此進道則無過不及之患矣。
右經第三十四章。
佛言如人鍛䥫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眾生結習在心如鐵含滓若非鍛煉功深曷由使行清淨而成就真正法器哉。
右經第三十五章。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得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復列此九難者欲人自慶其所已得而勉其所未得也無脩無證難者以慕果發心刻意修證為之或易若夫修證俱忘天真自如非見性者不易入作故為最難也。
右經第三十六章。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戒為得道之基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也若不順戒則定慧無由發生雖日近佛何益寶積云雖有眾生見我色身不護其戒何所得耶如提婆達多雖遇於我猶墮地獄若復有人於來世中勤修我教則為希有如見我身無有異也此意正同。
右經第三十七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大乘以八識連持一期色心不斷功能曰命小乘以出入息為命今言呼吸間者且約小乘言之謂呼時吸已滅吸時呼已滅蓋彼彼不相知念念不停駐也壽者之相當體寂滅其於道不既近乎故佛以知道許之。
右經第三十八章。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一代時教大小頓漸萬萬不同總如來後得智中流出一音所演無異法也故以食蜜喻之後人勝負情深性相異旨大小殊宗各黨專門互相非是豈如來大師之意乎遂師云教海一味隨機萬差信順修行皆離苦得樂斯言得之矣。
右經第三十九章。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此為行道而不知用心者誡也謂身雖行道而心緣世諦與磨牛何異哉故行道者務在心行而身非其所重也華嚴云心常不與世心和合名為精進是也。
右經第四十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汙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汙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夫為道者一句總標如牛負重下舉喻沙門當觀下合法謂眾生負痴愛重擔而行情欲泥中惟直心念道庶幾免苦其或心稍不端而左右顧視有所覬覦其不遭其沒溺者幾希矣。
右經第四十一章。
佛言吾視王候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弊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花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窹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此佛示己之知見開悟眾生也視尊位如隙塵知無常也金玉如瓦礫心無貪著惠施不恡也紈素如弊帛不求美飾也界訶池油等大小也大千界者釋迦所主之土也阿耨池此云無熱惱乃西域池之最大者塗足油西域風俗每用油塗足取其清涼且消毒也方便如化寶聚黃葉止兒啼也無上乘如夢金帛歸無所得也佛道如眼前花赴機暫應也禪定如須彌柱境風識浪莫能傾動也涅槃如晝夕窹遠離夢想也倒正如六龍舞以六龍升降互為正倒無定位也平等視眾生如一真地以一直法界絕自他也興化如四時木者謂繁興大用隨機設化任運起滅而我本無心喻如四時流行草木榮悴而天本無言也以上皆如來自受用境界蓋由識謝情亡智通無礙法爾如是也。
右經第四十二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終
佛祖三經指南卷上
卍續藏第 37 冊 No. 0675 佛祖三經指南
No. 675-2 佛祖三經指南卷中
富沙釋 道霈 述
佛遺教經
法界真身本無起盡悲願為物示有去來言佛遺教經者佛佛垂滅皆說此經此本師釋迦文佛之遺教經也遺教謂遺留法語教誡群機耳四眾弟子今經中唯教誡比丘者示遠離相也比丘有大小乘今唯示小法者以入道方便同也然不可見其所示唯小而便謂此經屬藏教蓋扶律談常自與藏教別也。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垂臨也垂涅槃猶云臨終也涅槃此云滅度義翻圓寂據唯識有四種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涅槃今云垂涅槃者乃無餘涅槃實則不離自性清淨也略說教誡者大涅槃經已為廣說此是二月十五中夜涅槃時到仍以喫緊要語訓誨現前及後世之徒眾故云略說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東晉後秦姚興也三藏法師謂通經律論三藏之法以師表萬世者也鳩摩羅什此云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譯義見上師為秦主迎入中國翻譯經論弘通佛乘其鉅功茂德具載本傳。
據馬鳴祖師論文大科分為七分。
一序分(諸經多明三分謂序正流通而序分又有證信發起之殊今經序分缺證信而流通則全缺例與心經一揆也)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䟦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此云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默字也憍陳如見上須䟦陀羅此云善賢外道也住鳩尸那城年一百二十聞佛涅槃方往佛所佛為廣說四諦證阿羅漢娑羅此云堅固言雙樹者上枝相合下根相連一枯一榮表破斷常二見中夜表中道也寂然表自性離念無聲表自性離言也此經序分與諸經不同以諸經唯序當經此經總序一化故不可以常例局之最初說法度憍陳如序始也最後度須䟦陀羅序終也於雙樹間將入涅槃序發起也是時中夜寂然無聲者示涅槃前相也為諸弟子略說法要者前已廣說今但略舉其要而已是知此經乃如來最後深慈文雖不多言皆切要凡真心出家者切宜留意焉。
二脩習世間功德分(此科所示者乃破三障出四趣之法未論出三界故惟云世間功德也分七)
初誠邪業(此段所遮止者不出四種邪業故名)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和合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虗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命世呪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玭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文分四節一尊戒二持戒三贊戒四結勸今初也呼云汝等比丘者如世人父母將終呼喚子孫而叮囑之今世尊亦然乃最後深慈也下倣此首二句正勉尊戒波羅提木叉即比丘戒法此云別解脫謂持一戒得一解脫也次二句明戒力用如暗遇明度有煩惱障貧人得寶度空無善根障其力用如此可不尊敬後三句示戒即佛謂如來處世常以篇聚訓人此法既存即是佛不滅度以戒是如來法身故也故須尊敬二持淨戒下明持戒持淨戒者一句總標不得下別釋持戒之相共有四段皆具遮勸之意凡不得二字遮也既遮之後則有勸之之意如皆當及當自等字眼皆相照應雖有無者意亦具之初段販賣貿易者方便求利商賈之道也安置田宅者作安隱之計世俗之心也畜養人民者增外眷屬徒長痴愛也畜養奴婢者養成憍奢難生卑下心也畜養畜生者養生求利劫盜之因也一切種植者利農圃之業也及諸財寶者以財能害廉長貪心也夫比丘者清淨無為修出離法豈得效俗所為而增長諸過乎故當如火坑以避之可也次段斬伐草木者壞鬼神村且傷慈也墾土掘地者損生亦邪命也和合湯藥下謂學醫學相學天文學曆數等皆邪命自活之業夫比丘者志求解脫應當節身時食而清淨自活可也豈可苟求利養而害物傷生馳心雜技哉節身謂調身不使逸勞過度也時食謂過中不食也清淨自活者或乞食或檀越送供是謂正命食餘皆邪命也三段世事謂王事官事乃至親友俗事通致使命謂為豪貴人馳書往來等呪術謂依邪呪術惱亂眾生仙藥謂依邪藥餌妄冀延年結好謂脅肩諂笑婢膝奴顏之類貴人謂族姓權豪媟者與之相親狎也夫比丘者世表之人不事王矦高尚其事豈得致身俗境心染邪藝而自取汙賤乎故應端心正念以求度脫可也四段包藏瑕玼者覆己過失也顯異惑眾者令他不正解也王制曰疑眾者殺毗尼云得聖者夷是皆內失正念故外驚邪途俱非比丘所當為也四供養即四事謂衣服飲食湯藥臥具知量謂不過取知足謂不貪好不應畜積者昔有比丘多乞積聚既不行道又不為福後感大魚之報今比丘不為道而積聚資財者他生後世悉成債負填還不了豈非大苦乎故所不應也此則略說持戒之相一句結持戒也三戒是正順下明贊戒正以揀邪順不違理解脫本者謂涅槃聖道由此而立也因依此戒等者楞嚴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今則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蓋贊戒之至也四是故比丘下結勸也能持戒則有善法者即戒能生定能生慧等無戒反此是故安隱之處雖多而戒為第一也問如上所遮止者皆輕戒而不及重戒者何也答曰輕猶遮止重可知矣雖然焉知所遮止者非婬殺盜妄之囮乎杜漸防微佛之意也可不察哉。
二誡制根心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塪(與坎同)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又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毋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已能住戒一句躡前當制下戒後也先明制根文分三節初法二喻三結勸今初也五根謂眼耳鼻舌身各能生識故得根名五欲謂色聲香味觸或云財色名食睡以能生人需欲之心故名為欲制者調伏之也遂師云前是因事立戒防非止惡今明慎護根門常須管帶二譬如下喻有三初牧牛喻牛喻五根人喻比丘執杖喻守戒苗稼喻五欲之境謂牛不牧則犯苗稼根不制則入五欲也若縱五根非唯五欲者良以眾生根欲之習浸潤膠固如油入麵若不急制之將當鼓動識浪渺無涯畔不可止也二惡馬喻馬亦喻根不以轡制謂不以戒攝也墜坑塪喻沉惡道犯苗稼屬因墜坑塪屬果三劫賊喻以輕況重謂賊害色身故苦止一世根損慧命故殃及累劫三是故智者下結勸制而不隨結牛馬持之如賊結劫害假令縱之不久磨滅者謂五欲之樂如石火電光旋即消滅不足躭也此五根心為其主下次明制心文分四節初法二喻三較得失四結勸今初也心指第六意識動身發語獨為最故為主也二心之可畏下喻毒蛇等四喻喻三毒及等分謂此心忽然而瞋如毒蛇之欲螫人忽然而痴如惡獸之欲搏人忽然而貪如怨賊之欲劫奪人忽等分而起如大火越逸玉石俱焚也如人等三喻喻無知及掉舉謂無知之心但念五欲不慮三途如見蜜而不見坑也又掉舉之心輕浮躁動如無鈎之象得樹之猿難以控制言急挫者謂微念才動當猛力斬斷不可少縱也三縱此心下較得失此心即意識謂縱心之人心馳欲境神情荒逸世出世善皆不成就故云喪人善事制心之者回光斂念用志不分所期必得故云無事不辦因是故下結勸謂此心如毒蛇等其可畏難制如此非勤精進其孰能折伏哉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故惟知見力為能了心而入無生也又臨濟云若能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誠能如此是真精進也。
三誡多求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凡三喻以誡多求初服藥喻增減猶取舍也謂食以補飢猶藥以治病何用取舍二蜂花喻不損色香謂不得多求壞檀信之善心也趣自除惱者謂比丘受供取其除飢渴之惱而已何用多求三牛力喻籌量牛力猶云忖己德行謂牛所負過分則竭其力比丘受施過多則敗其道。
四誡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冤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耻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鈎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耻勿得暫替若離慚耻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文分三節初正誡睡眠二令觀察對治三令生慚愧今初也睡眠有三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前二是阿羅漢眠以彼無心眠眠蓋盡故晝勤心治食起眠夜不廢治時起眠無空過總結上二皆以精進勤䇿而治之以睡眠令心昏住令身疲怠昔佛呵阿那律云咄咄胡為?螺螄㕩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故切須排遣也二當念無常下觀察對治正治心眠餘二兼之初觀無常無常有二一粗二細一期生滅為麤念念生滅為細謂情器世間為無常所吞如火燒薪念念就盡顧可安眠乎次觀煩惱謂三毒煩惱眠伏於心念念常伺殺我慧命視冤家為尤甚以冤家殺身苦止一世三毒害心殃及累劫顧可安眠乎又煩惱眠心其義難見黑蚖睡室其事易曉故重舉以喻焉後令持戒戒鈎摒除者以持戒去惑如鈎出蛇此言定共戒總之以戒外防以定內澄故能發慧斷惑也睡蛇既出乃可安眠者謂三毒既袪三界已出無為舍中聊可將息其或煩惱未治而肆意安眠空喪天日豈非無慚之人哉三慚耻之服下令生慚愧涅槃云慚者內自羞耻愧者發露向人諸莊嚴中最第一者以戒定慧皆所以莊嚴法身唯有慚耻方能習學故居第一何則以慚能制非如鈎能調象是故比丘不可斯須去慚耻也以有慚耻則能修善法無慚耻則無所顧忌諸惡皆可為而與禽獸相去者幾希矣。
五誡瞋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道妨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勿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文分四節初令護三業二贊忍勝力三出瞋重患四較顯非宜今初也支解無嗔護身意二業勿出惡言護口業夫殺身不瞋則餘可知矣縱恚妨道失功德利者以嗔火燒心妨己道業憃語加彼失化他利故不可縱也二忍之為德下贊忍勝力忍有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持戒苦行不及者以戒高者多輕世苦己者多嗔他忍則冤親等觀苦樂並寂又戒施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能忍名有力大人者以逆風不能撓故云有力犯而不較故稱大入如飲甘露謂樂受之也永嘉云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却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是也三所以者何下出嗔重患破諸善法者萌惡念也壞好名聞者惡名流布也人不喜見者形忿怒相也猛火劫賊總喻破壞善法華嚴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是也四白衣下較顯非宜謂白衣受欲比丘行道又白衣無法自治比丘有法自治胡可同日而論故白衣嗔猶可恕比丘懷嗔甚不可也清冷雲霹靂火重喻不可之意。
六誡貢高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陳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自摩頭者恐忘出家之心令自警悟也此一句為總捨好著壞持鉢乞食四句為別自見如是一句略結上意謂吾已削髮為僧墮三寶數應當如此行持非分外也夫捨好著壞等政所以折伏其憍慢之心憍慢若起則妨道業當疾滅之不可緩也非白衣所宜者禮云敖不可長又易云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呪出家者志求解脫降身行乞而乃反生憍慢之心乎故所不應也。
七誡諂曲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諂其言諂者其心必曲維摩詰云直心是道場楞嚴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故諂曲之心與道心相違也且諂曲本為欺誑世之君子猶以誠之為貴況比丘入道之人志求解脫而懷諂曲可乎故應端心本質直可也。
三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此科所示者如知足無求禪定智慧等皆所以成就出世間之法所謂大人之學也故名分八)
初少欲功德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機關暗動憂怖橫生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亦不足以充其欲經營搆畫思慮百端其苦惱不亦多乎少欲之者無事無為身安心定故無此患也然直爾少欲已得無患況因少欲能生諸功德哉其功德有五一心無諂曲二諸根閒靜三心無憂畏四觸事有餘五終證涅槃是名少欲一句據義結名也下倣此。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諸苦惱皆生於不知足故知足者即是富樂安隱之處也以知足之人心無乏少非富乎無所逼惱非樂乎不行險倖僥非安隱乎臥地猶安者知足故也處天不稱意者不知足故也雖富而貧者如恨珍寶之未多田土之未廣棟宇之未麗官爵之未高凡所施為心常不足非貧而何雖貧而富者如雖服絺綌而有狐貉之溫雖飯藜藿而有膏梁之美雖居蓬蓽而有夏屋之安雖抱關擊拆而有尊顯之榮隨其所得綽然有餘非富而何所以然者以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而愈見不足轉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也。
三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閙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溺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文分二節初明遠離之功次明樂眾之患今初也首句標所求之果寂靜涅槃也以其絕諸念慮故無為離生死苦故安樂次四句明能修方便所謂探珠宜浪靜動水取應難況欲求涅槃無價之珍而處塵勞憒閙之地其可得乎故當離閙閒居也帝釋此云能主言其能為三十三天主也敬重如空生巖中晏坐帝釋散華之類是故下三句誡勸遠離己眾謂五蘊他眾謂徒屬思滅苦本者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是也次若樂眾下明樂眾之患大樹喻自心眾鳥喻自他眾樹枯折謂心為眾所惱也象溺泥謂身為眾沒溺也夫舍眾閒居迹似獨善止散入道為益良多此所謂為己之學以不為己不能為人也雖然他眾易舍己眾難離苟非達本亡情未免逃峰赴壑智者不可不知。
四精進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精進有二一事二理事則念念勤修理則念念空寂水流不息尚能穿石者喻精進之有成也鑽火數息火必難得者喻懈怠之無成也。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善知識教授知識也善護助外護知識也無如不忘念者以二者在人而不忘念在己設在人者具而自己之正念忘失亦奚以為所以必時時管帶常令正念現前則一切煩惱之賊無由而入也攝念在心者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是也失念則失諸功德者如入陣無鎧賊得其便也念強欲賊不能為害者如著鎧入陣了無所畏也。
六禪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攝心則定者躡前不忘念來謂由不忘念故心不馳散乃得定也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者明定成果用以心定則明如海澄清森羅印現也諸定者諸經論中事理不同大小亦異隨機所宜當勤修習所謂如人學射久久自中也堤者積土為之以防水也謂水非堤則漏慧非定則失圓覺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故應修定也。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
文分三節初法二喻三勸今初也眾生處處著者無智慧故也若有智慧則無所著比丘修遠離法故應以智慧心常自省察世出世間是真是妄是應作是不應作不令有失則於佛法中必得解脫矣不然心中黯然既非道人形已削染又非白衣兩端不攝何所名乎二實智慧下喻實智慧者揀非世智辯聰乃真般若也船燈藥斧總喻實智慧有度生死破無明治心病伐煩惱之功也三是故下勸修三慧達耳之謂聞究理之謂思起行之謂修無聞慧如覆器不能受水無思慧如漏器雖受而失無修慧如穢器雖不漏失而穢不可用必須三者具足如器之既仰且完而復清淨方可用也夫智慧者自心本有之光也以煩惱所蔽不得透露乃假三慧以增益之庶乎塵盡而光生也肉眼明見者以心慧勝故也。
八究竟功德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惟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戲論有二一於真實理生戲論四句百非是也二於世間事生戲論詼諧嘲譃是也寂滅即涅槃謂欲得涅槃寂滅之樂必須靜一其心若其心亂又安能得乎故必善滅戲論之患戲論之患即亂心也。
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此科所示謂如來說法利生自始至終皆已究竟故名)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冤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亡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諸功德即上少欲知足禪定智慧等一心者一心修諸功德不生二念也捨諸放逸如離冤賊者以冤賊劫財害命放逸長惡喪善故宜遠離也世尊所說皆已究竟者謂始自鹿野苑終至䟦提河中間所說三乘一乘無量法門皆已究竟無復孑遺後人但當依教勤行耳山間空澤樹下靜室皆是修行之處念所受法無令忘失者以欲界眾生舍靜趨動雖有所受猶如漏器多所忘失故佛令靜處閒居念所受法所受之法既明則所修之行可進也空死後悔者以厭靜之人心轇欲境恍惚一生臨死致悔噬嚌何及智者云有鄴洛禪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動則百千成群殷殷轟轟於世有何利益臨終皆悔也良醫說藥喻說法破惡也善導導人喻說法生善也服行與否皆眾生咎佛不預也噫血淚誠言諄諄若此自是我等辜負佛恩致招過咎悲夫。
五顯示入證決定分(此科審眾於四諦有疑惑否蓋欲其入證決定而無猶豫之心故名)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㝹樓䭾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時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四諦是比丘知斷證脩之法大小同稟故勸問之無疑者以眾等俱經諸會開示若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等皆已明悟故無復可疑也大眾無疑佛豈不知然必三問者大悲憫物無己之心也阿㝹樓䭾即阿那律陀此翻如意過去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如意之報故名也時居眾上首乃觀察眾心而白佛云日月冷熱之性容可轉移佛語真實之理決無變易何者佛說苦諦三界二十五有實惟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苦果之因離見思更無異因能生苦者苦果滅即是集因滅以因滅故果滅因果俱滅是真滅諦也滅苦之道實是真道離戒定慧更無異道能滅苦者此樓䭾且據聲聞所證生滅四諦而答實則諸弟子等於無生無量等皆已決定無復可疑也。
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謂未入上上證者見世尊滅度未免懷疑故為斷之令其決定故名)
於此眾中若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㝹樓䭾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此經家敘疑所作未辦者如天人雨淚阿難憂愁之類初入法聞佛所說即得度者如阿䟦陀羅之類所作已辦已度三有苦海者如諸羅漢等是二種機所見不一故各懷疑總由不達如來一化事畢及常住不滅之旨樓䭾雖白如上而世尊大悲無盡欲令皆得究竟堅固之心乃復為眾決疑云。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住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文分二節初釋疑次重示無常之相今初會聚也既有聚會必有離散有二一師資聚散二五陰聚散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者謂得果及度生也久住無益者亦有二一諸佛住世止為說法利生法既足矣故無益二者佛若久住則眾生不生難遭之想故無益未度作得度因緣者謂見佛者已為其說法其未見佛者所遺法門為其下種我諸弟子展轉流通使不斷絕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世間而不滅也何用悲惱乎是故下重示無常之相先示世無常次我今下引己作證夫見身存則悅而不厭故貪生見身滅則憂而不喜故避死此愚人所為也智人反是故云如除惡病如殺怨賊喜可知矣問如來之身即是法身生本無生滅亦非滅今所示種種過患宛同凡夫熾然生滅何耶答曰以眾生妄認四大為身由是起惑造業沉淪苦海不能得出佛既示同人法故極言其過惡而以得滅為喜所謂因滅是色獲得常色也。
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約世尊遠離世間種種自性入清淨無我涅槃無我即是真我也故名)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出道出生死之道即上所示多種法門是也一切世間總標三界動欲界不動色無色界也敗壞言無常涅槃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也不安言逼迫法華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也時將欲過者已當中夜所以不過表中道也是我最後之所教誨者喫緊叮嚀之辭令常存意勿遽忘也自此泊然入自性清淨涅槃身語都盡以自性無相離聲色故然則何以親覲乃舉經云秪者是。
佛遺教經(終)
佛祖三經指南卷中
卍續藏第 37 冊 No. 0675 佛祖三經指南
No. 675-3 佛祖三經指南卷下
富沙釋 道霈 述
溈山大圓禪師警䇿
溈山在長沙府之寧鄉周百四十里溈水出焉故名師諱靈祐大圓其諡號也福州長谿人姓趙氏年十五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嗣往杭州龍興寺習大小乘教二十三往江西參百丈丈一見許之入室侍立次丈問誰師曰某甲丈曰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之曰爐中無火丈躬起深撥得少火夾示師曰汝道無這箇聻師由是發悟禮謝後因司馬頭陀選得溈山時師為典座丈命師往住持且囑曰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時樺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座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對眾下得一轉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喚作甚麼林曰不可喚作木揬也丈顧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却山子了也師遂往焉是山峭絕敻無人烟猿猱為伍橡栗為食經五七載而懶安偕數僧自百丈來夾輔之於是禪學者始輻輳焉後又得仰山師資鼓唱家聲大振世稱溈仰宗師見學者懈怠漸成流弊乃著警䇿一篇叢林盛傳之言警䇿者如人重睡警之使寤如馬既疲䇿之使進眾生睡生死大夜怠脩行正路故師作此警䇿之可謂徹困婆心真實相為也其或警而不省䇿而不進則亦自暴自棄而已。
大章分二一文二銘文分五節一示色身大患二懲出家流弊三明出家正因四示入道由徑五結勸叮嚀今初也。
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
業者過去所造善惡二業受身者異熟識(第八識)為前業所繫而受現在之身業屬因身屬果以因有善惡之殊故果有苦樂之異也形累者生老病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是也。
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此總明受身此身稟父母精血所成故曰遺體眾緣者四大也謂初則假內四大以生次則假外四大以養故曰共成。
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
此下別明形累四大扶持者謂四大有互相扶持之意也如水得火而不寒火得水而不燥等常相違背者謂四大之性升降動靜互相乖反也既有扶持之功又有違背之害故有生老病死之累也。
無常老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剎那異世。
不與人期謂卒然而至也剎那異世謂俄爾隔生也。
譬如春霜曉露倏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久。
四喻證上春霜易化曉露易晞世俗共知岸樹者言易隤也大涅槃經云譬如河岸臨峻之樹若遇暴風必當顛墜人亦如是臨老嶮岸死風既至勢不得住井藤者言易斷也經云如人行於曠野大火之中被狂象所逐見一枯井井上有樹樹上有藤其人板藤懸於井中下有三毒龍四毒蛇復有黑白二鼠兼相晈藤四邊毒蜂有蜜少許滴於口中因貪蜜故遂忘其苦曠野喻三界樹喻身藤喻命根象喻無常煞鬼二鼠喻日月井喻黃泉三龍喻三毒四蛇喻四大蜜喻五欲因貪財色等欲遂忘生死大苦。
念念迅速一剎那間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
四句總結上文謂生死轉變甚速當及時進德不可坐以待弊也剎那者言時之極促也此正出警䇿之意警䇿開端即示身重患者以是苦本故也苟不知此意而漫云出家學道動止云為無非髑髏活計適足以益生死業豈能入道哉。
二懲出家流弊
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不能安國治邦家業頓指繼嗣緬離鄉黨剃髮稟師內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諍之德逈脫塵世冀期出離。
此正明出家下反懲流弊旨美也六親謂伯叔兄弟子孫之親家業頓捐繼嗣謂出家者家業頓棄而無繼嗣之人也緬遠也千二百五十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克念能念也尚書云惟狂克念作聖亦即遺教所謂不忘念也不諍者僧名和合於一切人中不起諍論也夫人生兩儀間孝養父母愛敬六親安治邦國和睦鄉黨乃至隆家業承宗祧是固所當為者今皆棄去不為而獨剃髮毀形稟師受法者蓋欲內勤外弘期脫塵網以報父母資六親耳彼世俗常行虗假不實纏縛生死寧有了期故甘自棄之此其捨家出家之本旨也。
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須喫用常住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喫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襍話然則一期趂樂不知樂是苦因。
何乃者反責之辭登戒謂受具也忖思來處者佛制比丘凡受食當作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闕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今殊不思忖但謂我是比丘法爾合受檀越常住供養也一期猶云一時趂樂即聚頭喧喧等樂是苦因者謂目前放逸之樂適足以感召當來苦果故古云信施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可不懼哉。
曩劫循塵未甞返省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動經年載不擬棄離積聚滋多保持幻質。
曩劫下四句謂其無返照之功而循塵流轉空度歲月也受用下六句謂其貪著受用而積聚施利保持幻身也。
導師有勅誡勗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人多於此躭味不休日往月來颯然白首。
此承上受用殷繁而言比丘不當如是也進道學道也嚴身資身之具也三不足謂衣食睡三者不可令足衣取蔽形不以文采食取支命不貪美味睡以息勞不令縱意何者恐為其所愚蔽妨廢道業也孔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亦是此意世人不志於道而多於是三者躭味不休營營求足日往月來不覺老之忽至非三者誤之乎。
後學未聞旨趣應須愽問先知將謂出家貴求衣食。
旨趣謂出家之旨趣也出家旨趣在見性而度生後學或未聞應當愽問先達之人而依之勒求可也既不聞不問將謂出家者惟貴求衣食哉何太錯也。
佛先制律啟創發蒙軌則威儀淨如氷雪止持作犯束斂初心微細條章革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可惜一生空過後悔難追。
此言其不習律夫律者三學之初門如不習則何由而進道乎啟創發蒙者謂佛所制律開始啟發其蒙昧也以初始出家者身心蒙昧惟知放逸不有律儀何以防閑哉止持作犯即如來所制之律如五篇七聚等所以束斂初心者也微細條章即軌則威儀等所以革諸猥弊者也毗尼法席律肆也曾未叨陪謂曾未登律肆之門濫陪清眾也濫陪尚未則疎野可知矣夫律學事行既尚未知上乘玄理豈能甄別乎是徒空度一生雖有後悔又何可及吁惜哉。
教理未甞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及至年高臘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傲。
此言其不習教夫教者照心之明鏡如不習則心何由悟乎及至下四句出其不習教之過不親良朋逞空腹之高心惟知倨傲恃年臘之高長。
未諳法律戢斂全無或大語高聲出言無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碗鉢作聲食畢先起去就乖角僧體全無起坐忪諸動他心念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斂後昆新學無因倣傚纔相覺察便言我是山僧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麤糙。
此出其不習律之過律所以束斂初心律既不諳則戢斂何有大語高聲無忌憚也出言無度言出非法不能自節也不敬上中下座無尊卑次序也婆羅門外道也戒經云我佛法中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莫如外道痴人坐無次第碗鉢作聲者不念餓鬼苦也食畢先起者忽大眾也去就乖角者不合禮法非僧體也起坐忪諸者動他念也忪諸麤遽貌不存軌則下總結諸過覺察猶警䇿也山僧謂山野之僧不識禮貌蓋拒諫飾非之詞麤糙即上大語高聲等。
如斯之見蓋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間遂成疎野。
此總出上二過所由慵者志劣惰者功怠饕者貪食餮者貪財因循者自無憤悱徒隨群逐隊而已謂此輩由初心如此遂乃釀成疎野耳荏苒即因循之意。
不覺躘踵老朽觸事面墻後學咨詢無言接引縱有談說不涉典章或被輕言便責後生無禮瞋心忿起言語該人。
言此輩既不閑教律無所用心老病死到來其苦有不可勝言者此明其老苦躘踵行不進之貌面墻言無所知後學下四句皆無知之事或被下四句謂或被輕薄不自知非反動瞋心出言該眾該徧涉也謂出言徧涉人動眾念也。
一朝臥疾在床眾苦縈纏逼迫曉夕思忖心裏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從茲始知悔過臨渴掘井奚為自恨早不預脩年晚多諸過咎。
此言其病苦眾苦縈纏逼迫者謂大病臨身眾苦交作非止一端也當此之際與死為隣生平之妄想已歇壯志已灰惟朝夕思忖心裏恛惶不知前路何如耳恛惶驚怖貌前路謂五趣將死悔過如臨渴掘井尚何及哉自恨二句乃悔過之言。
臨行揮霍怕怖慞惶縠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
此言其死苦謂既無定慧則甘伏死門也揮霍驚惶卒遽之貌縠穿雀飛二句七賢女經云雀來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飛去識心隨業走雀喻賴耶瓶喻身縠喻命根謂現陰命根既斷則賴耶舍身而去隨業隨心受形六道也如人負債二句謂業重者先報也心緒多端二句謂心重者偏墜也無常下四句謂時命為行陰遷駛念念不住莫可延待也人天下四句謂非獨人為然凡三有之內均不能免輪轉往反如循環然豈劫數所可論乎三有即三界。
感傷歎訝哀哉切心豈可緘言遞相警䇿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疎人多懈怠略申管見以曉後來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此總結上文首四句謂目擊流弊感傷切心豈可無言共相警䇿訝發歎聲緘言謂閉口而不言也所恨下四句謂人根怠惰由時數使然也像季者佛正像法各千年末法萬年今當像法之末故曰像季略申下四句正明作警䇿管見古云以管窺豹只見一班蓋謙詞蠲除也矜者持守之嚴也輪逭轉身而逃也謂叮嚀如此更不蠲除舊習矜持素行則生死之苦又安能輪逭乎。
三明出家正因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若不如此濫廁僧倫。
發足超方者謂一念發足出家之時志欲逈越塵區高超方外也心形異俗者形異可知心異有四一欲紹隆聖種使佛種不斷且隆盛也二欲震懾魔軍令魔軍退衂邪法損減也三欲報四恩荷恩德也四恩謂父母眾生國王三寶之恩四欲拔三有悲沉淪也蓋四者成佛降魔報恩濟眾之行四行居懷異俗遠矣苟有是形而無是心則是假我衣服而混濫雜廁於僧類之中豈真出家僧寶乎。
言行荒疎虗霑信施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夙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
此明濫廁之意反顯正因出家者不如此也言行二句謂言行相違闕應供之德徒素䬸耳昔年二句謂雖復出家而俗行不改新德無聞恍惚二句謂徒混沌一生德業不脩無善可恃況乃下共十句提獎而勉勵之謂感受美報騐知夙因現前不脩將來何補。
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
首四句審其出家之意果何為也豈非欲上等諸聖下超凡俗哉固當日夜思忖勉力進道詎可遷延愒玩歲月後四句謂棟梁佛法龜鏡後來二者固心之所期而功力未充尚不得少分相應況怠惰恣情不加策勵又何以酬出家初志哉棟梁謂法門正材龜鏡謂後學師匠。
出言須涉典章談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閒遠行要假良朋數數親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首四句示自立之德涉典稽古謂不可逞胸臆之論意高氣閒謂不可近流俗之態後六句明取友之功謂行住之間皆資良友啟廸增長見聞須善揀擇也生我父母成我朋友古語也謂父母雖能生我之身而切切偲偲指擿瑕類裁成我之德業者惟善友能然。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後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
此較量擇友損益謂親附善者雖不見其善而相親相附之間不覺潛消其惡念而默被其德風故云如行霧露中雖不濕衣而時自有潤也狎習惡者雖不見其惡而相狎相習之間不覺自喪其良心而密長其惡見故云曉夕造惡也即目交報現報也歿後沉淪生報及後報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者涅槃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然既失而思復不亦難乎逆耳者古云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銘心謂銘刻於心志不忘也師自謂吾所言固是逆耳然實利於行學者可不銘心力踐之哉。
便能澡心育德晦跡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絕。
此言銘心力踐之効故云便能等澡心育德謂淨三毒養三學晦跡韜名謂隱幻身藏虗名蘊素精神者謂精神蘊蓄而不浮露素潔而無染著澡育之功也喧囂止絕者喧囂俗境也止絕俗境晦韜之功也。
四示入道由徑
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
上所明皆撿束身心淬礪志氣之事今正示入道由徑以根有利鈍故分禪教二種此示參禪欲者志樂也禪即達摩所傳最上乘禪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也言頓超方便者以依教修證總屬方便惟參禪一著頓悟自性超諸方便也。
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決擇深奧啟悟真源。
此明參究工夫參究之功捨諸方便直窮理性忽然心與理契謂之心契玄津雖云心與理契秪恐見其粗而不見其精見其泛而不見其要則是膚淺之見豈可顢頇自守必須研窮其幾微而拾粗取精捨泛取要也既得其精要則造理可謂深奧然理雖深奧總是識心所緣之境不是衲僧家駐足處必須精於決擇重重披剝不可坐於深奧所謂玄玄玄處更須訶也至於窮玄徹底無深可入無奧可居功盡合平常乃可謂之啟悟真源名真源者玄津之源也。
愽問先知親近善友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
此示其去就謂學者參禪不可師心自是其未得須依師友決擇既得須求師友證據蓋此宗不落格量難得其妙三袒云毫?有差天地懸隔故須子細未可忽略也。
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
此正明悟境可中猶云箇中正因者當人本有之正因佛性也三界總名二十五有別列頌云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內外諸法即器界身心等破者謂參禪者當其悟時猶如大夢豁然驚覺三界等皆夢中之境豈得不破盡知下出破之所由謂諸法不實皆是自心變現而起但有假名而已迷時不知認名為實妄生取舍如小兒弄鏡像渴鹿趂陽?豈不大可笑乎南嶽示徒云一切萬法皆自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噫可與智者道也。
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這邊那邊應用不闕。
此明悟後履踐之功首三句消遣俗境任他二句保任法性聞聲二句功合平常四祖示牛頭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如次合上三段可知後二句明應用不闕謂今時那畔臨時臨機隨緣出沒無定軌也。
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為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此結益激勸之意不退謂心鏡明淨隔陰不昏也佛階謂成佛之階級即三賢十聖也不相賺如法華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或謂參究頓悟之人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今云頓悟正因始是出塵階漸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得無既悟之人猶有退失之虞階漸之脩乎答曰經謂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約悟理言之約事則否首楞嚴云理雖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是也又僧問溈山曰頓悟之人更有脩否山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脩與不脩是兩頭語今初心從緣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淨但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脩行趨向云云此淨除現業流識一句子古人於水邊林下不知費却多少鹽醬豈可謂一悟便了乎。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於教法留心溫尋貝葉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後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虗棄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
此示習教謂參禪單刀直入超諸方便非中下之機所能故令其且於教法留心庶幾聞解信入也教法謂經論貝葉西域用以書經者如此方紙素之類溫尋謂熟文精搜謂窮義傳唱敷揚者謂作大法師弘通正教也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者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傳法利眾生畢竟無由申報者故唯自利利他如說脩行為報佛恩耳時光下四句謂中下之機必須借教扶持而光陰亦不至虗棄四威儀間自然合度便是僧中法器也法器謂受法之器。
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託附勝因方能廣益。
此結上二段松喻宗教葛喻學人尋八尺也謂葛倚長松而聳千尋之勢僧閑宗教而行廣大之益皆由附託之勝也。
懇脩齋戒莫謾虧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閒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不求升進徒消十方信施亦乃辜負四恩積累轉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
上正明宗教此兼示戒法謂不可徒恃見地弁髦事行也首二句謂齋戒須懇切而脩不得虧缺踰越次二句謂戒根既全則人天勝報永不失耳不可等閒下反覆勸勉之意兀兀無知貌積累轉深者業愈重也心塵易壅者迷益深也餘可知。
五結勸叮嚀
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於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
望期望也志決烈則無頑懦脂韋之習懷特達則無卑淺隘狹之量舉措二句論語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今生二句古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首楞嚴阿難云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故須自決也。
息意亡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為久滯不通熟覽斯文時時警䇿。
內意既息則外緣自亡無復對待也然心境本自空寂但久為妄情所滯不能豁然通達耳後二句誡勿忘警䇿之意。
強作主宰莫狥人情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三界刑罰縈絆殺人努力勤脩莫空過日。
此備陳三界因果罪福使自戒慎勿狥人情也所造業不忘者經云如暗書字火滅字存果報還自受者如世尊受馬麥之報釋種遭琉璃之誅皆酬遠因也。
深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願百劫千生處處同為法侶。
首二句謂深知過患故勸行持非虗誑也後二句誓詞謂果能信茲言行茲行則一切時一切處以法相逢為法儔侶蓋志同道合自然會遇也。
二銘
乃為銘曰幻身夢宅空中物色。
古者盤盂几杖皆有銘以著儆戒之辭今文後繫之以銘其意亦然又重述上文之意猶經中之有應頌也幻身正報也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夢宅依報也謂三界不實猶如夢中之宅空中物色重明上依正夢幻之意謂似有而實無也。
前際無窮後際寧尅出此沒彼升沈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三界生死若循環然徵之前而無始推之後而無終眾生在此苦海中出沒升沈輪回往反形神疲極矣唯出三界庶幾免之不然不知何時休息也。
貪戀世間陰緣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根本無明因茲被惑。
世間有情世間也陰五陰緣十二因緣一無所得者謂此身乃陰緣假合本無所得但眾生被根本無明所惑故妄生貪戀耳。
光陰可惜剎那不測今生空過來世窒塞。
光陰可惜者古云尺壁非賢寸陰是競故可惜耳剎那不測者四十二章經云人命在呼吸間何可測乎後二句謂今生既空過則來世益窒塞窒塞言心神昏昧愈不通利也。
從迷積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界匍匐。
四句義脩楞嚴首句經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是也後三句經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是也釋曰六道正報也即眾生世界三界依報也即器世間往還匍匐即纏縛及不能超越之意匍匐者伏地手行乃眾生迷倒之相也。
早訪明師親近高德決擇身心去其荊棘。
上皆警䇿生死無常迷妄顛倒此方示參禪師者人之模範故古人己事未明不憚勤劬䟦涉山川尋師訪友以揀邪辨異袪惑明道終不肯空坐守愚師心自是如雪峰巖頭欽山結友參方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後皆成大器謂非師友之力乎故參禪之士須早訪明師高德而親近之庶幾為我決擇真偽撿束身心以剪去其荊?荊?毒刺也即身心之非及一切不正之弊。
世自浮虗眾緣豈逼。
此恐禪者不達世緣浮虗妄遭逼迫有失正念故此示之百丈大智禪師曰一切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虗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
研窮是參究工夫法理即本分事以悟為則者以悟為式也蓋大道懸曠無有程途學者參尋惟當以悟為式不可不及所謂悟者如忘忽憶如夢忽覺如十字街頭遇見親生父母更有何疑此豈可以比擬之知恍惚之見而妄云得悟哉昔大慧杲禪師天資頴利口舌快便諸方皆印可之杲惟自知其未悟掉頭而去曰大丈夫豈肯受這般野狐涎最後參圓悟於天寧乃自要曰若此老更以我為是造無禪論去也悟知其所得未當果示以本分鉗鎚杲乃服膺後於悟言下發明大法透頂透底大機大用為宋葉第一流宗師豈似今人亂自承當妄受人印可師資相誑自誤誤人若大慧可為萬世參禪者之龜鑑也。
心境俱捐莫記莫憶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此明初悟時事謂雖知心境本空而心境之影子未消須加捐棄之功不記不憶則六根四儀自然安帖而能成就一相一行三昧也。
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由心生故萬法俱生若一心不生則心境不待捐而自空更何法之不息乎遂師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也。
溈山警䇿(終)
佛祖三經指南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