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大小乘釋律部一 大乘律疏(0676-0698)
第0680部卍續藏第38册P0222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事義(一卷), 〖明.袾宏述〗.txt
卍續藏第 38 冊 No. 0680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事義
No. 680
戒疏發隱事義
後學雲棲寺沙門 袾宏 述
△卷第一
畫一之規
漢曹參代蕭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百姓歌曰。蕭何為政。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畫。直也。明也。又整齊也。
陳隋
陳時。大師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講大論等。於光宅寺講仁王般若。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太子於金城殿從師受戒。
夢符手接
大師年十八。出家湘州果願寺。一日夢巖崖萬重。雲日在側。滄海在下。山頂一僧。招手喚上。接引令登。覺以語人。曰。此天台山也。師遂往。遇定光禪師。光謂師云。憶昔年招手相接時否。
瑞感鍾鳴
又聞鍾聲滿谷。眾咸怪異。光謂師云。鍾是召集有緣。爾當住此之祥也。
魑魅望德而消
師往華頂。獨靜頭陀。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魍魎千羣。一形百狀。而能安心湛然空寂。又作父母師僧之形。師唯深念實相。尋復消滅。強輭二緣所不能動。
梵僧從空而禮
師講淨名。忽見空中有三道寶階。跨似虹橋。梵僧數十。皆手擎香爐。從階而下。入堂敬禮。
弘經螺水
佛隴山北。螺溪之源。地平泉清。處所閒敞。師乃止焉。有神人具疏云。請師於此行道。
示寂石城
隋帝屢詔請。師不獲已。行至石城。乃云大王召吾。吾不負言而來。今知命在此。不須前進也。於是示寂。
智者
大師為煬帝授戒竟。乃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委質虔恭
左傳云。䇿名委質。委質。言屈膝也。委身也。豫讓曰。既已委質為臣。孟子曰。庶人不傳質為臣。質讀曰至。質者當也。委其身以質當於君。非己有也。又質者贄也。執贄而奉君。是就臣列也。一說委其形質曰委質。
羅什法師
師在龜茲。前秦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伐龜茲請師。至涼州。聞堅已歿。後秦姚興又伐涼。遂迎師至長安。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徧遊西域。淹貫羣籍。尤善大乘。後居秦國。大闡經論。秦主師事之。優寵特甚。
指掌
論語云。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指掌。言明且易也。
尸毗代鴿
昔有菩薩為大國王。號薩婆達。布施眾生。恣其所索。帝釋欲試之。乃命邊王化鴿。己身化鷹逐之。鴿怖。投王足下。云大王哀哉。吾命窮矣。王曰莫恐。吾今活汝。鷹至。向王說曰。鴿足吾食。願王相還。王曰鴿以相歸。已受其歸。吾自足爾。鷹曰惟欲得鴿。不以餘肉。若王慈惠。必哀眾生者。割王肌肉令與鴿等。吾欣而受。王即自割髀肉稱之。令與鴿等。鴿肉逾重。割身肉盡。猶未與等。命近臣曰。爾疾殺我。稱之令與鴿等。吾奉佛戒。濟眾生苦厄。雖有眾邪之惱。猶若微風。焉能動太山乎。鷹照王懷。守道不移。各復本形。稽首於地。令天醫神藥傅王身瘡。斯須霍然都愈。二王右遶三匝。歡喜而去(輔行敘佛昔作王名尸毗。天變鴿以試。按薩婆達即尸毗)。
普明全信
昔有國王曰普明。慈惠光被。十方歌懿。隣國有王名曰駁足。常好食人。誓取千王以賽山神。普明王出。察民苦樂。為駁足所執。王大啼哭。恨生來實語。許民救濟。而今乖信。駁足放之。還國大施。王安立太子。仍往就死。駁足感悟。
歌利割截
昔有菩薩號忍辱仙人。山中修道。歌利王入山畋獵。疲倦而寢。妃共禮仙人。王覺。尋至仙所。問得四果否。皆答言不得。王乃割截菩薩支體。仙人忍受。略不起瞋。反生慈憫。
大施抒海
大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寶濟貧。得珠墮海。抒海取之。曰。筋骨斷壞。終不懈廢。諸天助抒。海水減半。龍恐海乾。送珠還之。
尚闍鳥巢
尚闍黎得第四禪。出入息斷。鳥謂為木。於髻生卵。定起欲行。恐損其卵。即更入禪。鳥去方起。
分地息諍
劬賓大臣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平均各足。曾無缺欠。繇是息諍。
二中進位
中道二種。謂但不但。若見但中。別教來接。若見不但中。圓教來接。又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五地六地。下根。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別十迴向。圓十信。若真位受接。別初地。圓初住。
麗澤交滋
易兌卦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
止觀誡勿領徒
摩訶止觀云。若被名譽羅羂。利養毛繩。眷屬集樹。當早推之。莫受莫著。
台衡皆曰損己
天台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止登五品耳。南嶽云。一生望入銅輪。領徒太早。祇獲六根清淨位耳。
三軌四行
入如來慈悲室。著如來忍辱衣。坐如來法空座。是名三軌。身行。口行。意行。慈悲行。名四安樂行。
飯犬
人有以飯上佛。佛分飯與餓狗。佛言此二功德平等不異。
投醪
越王伐吳。有饋醇醪者。命投於河。令軍士下流飲之。一軍皆醉。
邊際智滿
妙宗云。達無明底。到諸法邊。名邊際智。不思議權智也。今發隱另出一說。達無明源底邊際為句。雖小不同。大意則一。
八念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捨。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
狄邑不能下
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連。仲連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田單攻狄。三月不克。乃問仲連。連曰。將軍之在即墨。坐別織簣。立則杖鍤。為士卒倡。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所以破燕也。今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神堯。唐高祖也。以一旅之小取天下。傳至代宗時。河北叛。終不能平。故曰不能以天下之大取河北。言姑息不振也。
投身飼虎
昔有菩薩逝心。恒處山澤。專精念道。行索果蓏。道逢乳虎乏食。欲食其子。菩薩心悲。四顧無物可以飼虎。遂投身飼之。
破脊全鹿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普覆羣鹿。牧人以聞。王率士眾合圍逼之。鹿王垂泣謂羣鹿言。吾將沒命。濟爾羣小。鹿王就索下前兩足。云登吾踊出。羣鹿如之。咸獲免焉。鹿王身肉決裂。血流滿地。
碎形飯民
昔有饑世。菩薩化為大魚。令諸饑民割肉食之。謂諸人言。汝但勿斷吾命。若斷命者。身肉腐爛。難久濟爾。不斷命者。吾肉久存。可濟爾等至禾熟時也。
△卷第二
南洲三事勝
一斷婬力。二念力。三精進力。一云三佛皆生此故。
五十學易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註云五十字似是卒字。蓋孔子此時年已六十。
佛性種子
佛性雖含靈普具。繇戒發生。亦可稱種子。如佛種從緣起是也。
地不相應
華嚴化樂不說。此經說。華嚴普光明殿說十忍。此經二禪中說。
前後異席定地參差
華嚴再會普光說十定。先地而後定。此經他化天說十定。先定而後地。
南中三教同異
南中諸師也。彼無漸教。以央掘六年即說大故。歸不定。今不為此。以唯為大士。
境本定身
境本定者。不變不動也。什迦已證三身。重復現起報身。舍那說戒。而應身什迦受戒。則與此經舍那說什迦受不相違背(什。疑釋。存考)。
八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二以塵身滿大千界。三以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常居一國。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想。七說一偈經無量劫。八身如虗空。存沒隨宜不窮。
青帝慈仁
春屬東方。其色青。主春生者名為青帝。
越人神聖
扁鵲。春秋時渤海郡人。姓秦。名越人。神聖者。醫經云。望顏色而知之謂神。聞聲而知之謂聖。問證而知之謂工。切脈而知之謂巧。
有山從四方來
涅槃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持戒布施。我即讚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
羅剎乞浮囊
涅槃云。如世有人欲渡大海。得一浮囊。專心保守。有羅剎言。如是浮囊。可全乞我。彼人不從。乞半。乞如手許。乞如指許。乞一微塵許。皆不從之。比丘保守淨戒浮囊亦復如是。乃至不與煩惱羅剎一微塵許破戒因緣。若有少損。則不能渡生死大海。
遮難重詢
來受具足戒者。先問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無者方授。
放下屠刀
涅槃云。波羅奈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迴心受戒。放下屠刀。自言我是千佛一數。
毀訾不輕
常不輕菩薩見諸四眾常語之言。我不輕於汝。汝等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以是因緣。墮阿鼻獄。
奉養無方
禮記曰。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無方者。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當奉養。有何方所。
簡在
書曰。惟簡在上帝之心(簡。閱也。人有善。簡閱於天心也)。
冥加
孝衡云。加護有二種。一顯加。謂現身語讚。印其所作。二冥加。謂潛垂覆攝。不現身語。
[目*焱]魔救父
睒魔王子父有疚。醫謂唯人目可許。遂割目救父。
慈心代苦
慈心童子偶斷母髮一莖。墮火輪地獄。見諸罪者受苦無量。即立誓言。彼之所受。我悉代之。發是誓已。火輪即滅。
曾參閔損
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妻。生二子。衣以緜絮。衣損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靷。父察知之。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大舜萊子
虞舜。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蒸蒸又。不格姦。老萊子孝奉二親。行年七十。恐親以老為憂。乃身著五色斑斕之衣。作嬰兒戲。嘗取水上堂。詐跌仆地。為小兒啼。弄雛於親側。欲親之喜。忘其老也。
文王薛包
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至寢門外。問內侍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
○薛包好學篤行。父娶後妻。憎包。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毆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灑掃。父怒。又逐之。乃廬於里門。晨昏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贊孝
仲尼曰。先王有至總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曰。甚哉孝之大也。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性命孝悌為一事
論語云。夫子言性。不可得而問也。命者夫子所罕言也。然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性命之外無孝悌也。
四境
孝衡云。父母有生育之恩。故須孝順。師僧有訓導之恩。故順孝順。三寶有拔濟之恩。故須孝順。至道之法。真如法性也。離過契合。故名孝順。故開四境。今不用。
下氣怡聲
內則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
定省周旋
曲禮曰。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深愛
曲禮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終慕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子於大舜見之矣。
恐辱其親
樂正子春曰。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思顯其親
孔子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拾椹回兇
漢蔡順。少孤養母。值王莽亂。天下大荒。順拾桑椹。赤黑二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乃感悟。
捨肉悟主
左傳。鄭莊公怨其母姜氏。幽置之。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頴考叔見莊公。公賜之食。食捨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食。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我獨無也。曰。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
△卷第三
命根
唯識開蒙云。云何為命根。答。依業所引第八種子。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
取長陵土
漢文帝時。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張釋之奏當棄市。上欲致之族。釋之言法如是足也。今盜宗廟器而族。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高帝墓曰長陵。
結草護戒
昔佛在世。有諸比丘為賊劫掠。恐其追獲。以草繫之。佛制比丘不壞生草。繇此安坐不敢動作。王過見之。乃得解釋。
折柳諫君
宋程頤為崇正殿說書。哲宗戲折柳枝。頤諫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
舜誅四兇
書云。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周公戮逆
周公居冢宰。以成王年幼。代王當國。南面負扆以朝諸侯。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奄君武庚與管叔等同反。周公乃作大誥。奉王命討武庚管叔誅之。
斷死流涕
梁武帝斷重罪。則終日不懌。或謀反事覺。亦泣而宥之。
三覆行刑
唐太宗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臨刑三覆奏。無疑。然後行刑。
物誠何罪
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神享克誠
書曰。神無常享。享於克誠。
孔甘蔬水
孔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麫為犧牲
梁天監十六年四月。詔以宗廟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麫為之。
象人以葬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虎北渡河
漢劉昆為弘農太守。先是殽澠驛道多虎。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渡河。
鱷魚遠徙
韓文公知潮州。州有鱷魚為害。公作文祭而遣之。魚遂遠去。
捕蝗斬蛟
唐開元間。山東大蝗。姚崇奏遣捕而瘞之。盧懷慎以為殺蝗太多。恐傷和氣。姚崇曰。昔楚莊吞蛭而愈疾。叔敖殺蛇而致福。奈何不忍於蝗。而忍人之饑死乎。若使殺蝗有禍。崇請當之。周處不修細行。州里患之。慨然有改勵之志。謂父老曰。今時稔歲豐。何為不樂。父老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處曰。何為三害。曰。南山白額猛虎。長橋下蛟。并子為三害。處曰。吾能除之。乃入山射殺虎。投水搏殺蛟。遂勵志好學。心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縣交辟。
聲聞三篇
說極重過犯僧殘篇。說次重罪犯波逸篇。說輕罪犯惡作篇。
有譽不有毀過仁不過義
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古云。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義同三諫
四分律云。九戒初犯。餘至三諫。書云。父母有過。三諫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去之。
秦皇賢逐客
秦宗室大臣諫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耳。請一切逐之。於是大索逐客。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曰。臣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眾庶。故能明其德。王乃召李斯復其官。卒用李斯之謀兼天下。
漢主悅智囊
漢鼂錯以才辯得幸。景帝號曰智囊。美其智之廣也。
析石斷命
若比丘犯非梵行。譬如有人刀斷其頭。終不得活。若妄語。譬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還合。
△卷第四
公孤
書曰。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受孔子戒
元廉希憲。世祖常令受帝師八思馬戒。希憲對曰。臣已受孔子戒。世祖曰。汝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當忠為子當孝是也。
常啼
□□□□□□□□□□□□□□□□□□□□□□□□□□□□□□□。
律明十過
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目視不明。四現瞋恚相。五壞田業資生。六致疾病。七益鬬訟。八惡名流布。九智慧減少。十死墮惡道。
伏地無知
佛世一羅漢能降龍。後因悞飲如水色酒。醉臥於地。蝦蟆戲於頥側。如來與阿難遊行見之。謂阿難曰。汝識此人否。能降惡龍。今不能搏蝦蟆。酒不可不戒也。
諸戒盡喪
昔有優婆夷。因飲酒醉。隣有雞至其家。攘而殺之。人為索雞。又從而婬。復妄言不取。為一飲故。五戒盡喪。
牛飲滅宗
商王紂作酒池。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懸肉為林。男女相逐於其間。終至亡國。
漏言失事
宋寇萊公準。當真宗有疾。事決於后。準以為憂。一日請問曰。皇太子人所屬望。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擇方正大臣羽翼之。丁謂錢惟演乃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帝然之。準密令楊億草表。請太子監國。且欲億輔政。已而準被酒漏言。謂聞之。竟以是罷。
棄酒不棄身
齊桓公飲管仲以酒。仲半棄。公曰。棄酒可乎。仲曰。臣聞飲酒者言失。言失者身棄。臣寧棄酒不棄身也。
末利飲酒
波斯匿王嘗欲殺廚人。時末利后即辦酒肉。沐浴莊嚴。將諸妓女來至王所。王見后飲宴。嗔心乃息。后遣人詐傳王勅。勿殺廚人。明日詣佛懺罪。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功德。何以故。為利益故。
百拜禍弗侵
樂記曰。先王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所以備酒禍也。
無量亂不及
孔子惟酒無量。不及亂。
終身不醉
蔡文忠公少縱酒。登第後。友人贈詩云。聖君寵重龍頭選。慈母恩深鶴髮垂。君寵母恩俱未報。酒如成疾悔何追。公遂終身飲不至醉。
醉勝醒人
晉孔思遠性嗜酒。居官常醉。而政事不廢。時謂遠一月有二十九日醉。勝餘人常醒也。
九種
一不為己殺。二不見殺。三不聞殺。四不疑為己殺。五自死。六鳥殘。七生乾。八不期遇。九前已殺。
十種
人蛇象馬驢狗獅子狐豬獼猴十不可食。
鷗去海翁之機
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鷗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之至者百數之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遊。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
鴿搖羅漢之影
昔有鴿為鷹所逐。趣避於舍利弗之影。猶載慄不已。遷於佛影。方乃釋然。繇羅漢尚有殺之習氣。未能如佛大慈悲也。
惡衣
孔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衣服。常服。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智祭服也)。
晬盤
世俗孩子盈週歲。以百物列前。試其所取。名曰晬盤。
八齋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牀。七不著香華鬘及香油塗身。八不自歌舞及往觀聽。八者助成不過中食之齋。
雪山殞軀
昔菩薩雪山修道。帝釋欲往試之。化為夜叉。口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求說後之半偈。夜叉曰。我腹饑虗。何暇為說。菩薩問欲得何食。答曰。吾所食者。人血肉耳。曰。願為說之。捨身供養。即敷座請說。夜叉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菩薩以偈徧書於山石樹木之間。登樹捨身。夜叉以手接之。復其本形。作禮而去。
南訽百郡
華嚴經。善財童子展轉南行。求善如識。經一百一十城。今但舉大數。
徧歷千山
唐大隨法真禪師。有僧問劫火洞然。這箇壞也不壞。答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答云隨他去。其僧疑之。尋師參叩。徧歷山川。至於萬里。古所謂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者是也。
三登九上
雪峰存禪師。為大事未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竄身伍隊
慈明。瑯琊。谷泉。大愚。結伴參汾陽。當西北用兵。遂易衣混火隊中。
行脚八旬
古云趙州八十猶行脚。只為心頭未悄然是也。
致詔曹溪
唐中宗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因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祖上表辭。願終林麓。
手書明教
宋仁宗時。明教嵩禪師進傳法正宗輔教篇。上覽之大喜。手書賜號明教。
外道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說諸法不生不滅。二末伽黎拘賖黎子。說眾住苦樂皆自然。三刪闍多毗羅胝子。說眾生時熟得道。如縷丸所投。極則停住。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說眾生當受苦行。苦盡得涅槃。五迦羅鳩陀迦旃延。說諸法亦有亦無。六尼犍陀若提子。說皆繇業定無逃避處。
躬處癘坊
唐智巖。於石頭城置癘人坊。為其說法。吮膿洗穢。無不曲盡。永徽中。終於癘所。顏色不變。異香經旬。
輿歸病者
唐智寬。性慈惠。好贍病人。不計道俗。及路遠近。無人治者。即輿來房中。躬自經理。有患癰。膿不能出。口為吮之。遂獲痊可。
解網
商王成湯。出遇獵人布四面網。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為去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折弓
許真君少好畋獵。一日射中一鹿。鹿母為䑛瘡痕。良久不活。鹿母亦死。真君剖其腹視之。膓寸寸斷。乃大恨悔過。折弓矢。入山修道。後證仙品。
德山棒
德王宣鑒禪師嘗示眾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石鞏弓
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因逐鹿。從馬祖菴前過。聞祖開示。擲弓箭。投祖出家。師住後。常以弓箭接機。
各擅縱衡
公孫衍張儀蘇秦蘇代等。蘇秦為合縱之計。合六國以拒秦。張儀為連衡之計。連六國割地以事秦。
談仁義
宋牼曰。吾聞秦楚搆兵。將說而罷之。言其不利也。孟子曰。何必曰利。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
却獻納
宋富弼使契丹議增幣。契丹曰。南朝既增我歲幣。其辭當曰獻。弼曰。南朝為兄。豈有兄獻於弟乎。曰。然則為納字。弼曰亦不可。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幣遺我。是懼我也。則於二字何有。弼曰。本朝兼愛南北。何名為懼。或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當以曲直為勝負。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不能奪。
飛錫止兵
鄧隱峰禪師詣五臺。路淮西。屬吳元濟阻兵拒命。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師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視空中。鬪心頓息。
占鈴息難
石晉佛圖澄。占殿閣鈴聲。能知鈴語而占吉凶。趙王石勒奉事如神明。勒好殺。賴師保全甚眾。
棄野易棺
周易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巫匠之誡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巫者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為棺槨。利人之死。
三朝貴寵
南陽忠國師。歷唐肅宗代宗德宗。靡不崇奉。
七帝尊崇
清涼國師諱澄觀。會稽人。生於唐玄宗開元。示寂於文宗開成。凡歷九朝。為七帝師。
洛黨朔黨
宋程頥為崇正殿說書。在經筵多用古禮。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深嫉之。遂成隙。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洛黨程頥為首。而朱光庭賈易為輔。蜀黨蘇軾為首。呂陶等為輔。朔黨劉光世為首。而輔者尤眾。
圓悟高菴
妙喜曰。昔圓悟住雲居。高菴退東堂。愛圓悟者惡高菴。同高菴者異圓悟。繇是叢林紛紛然有圓悟高菴之黨。
不飽眾夫
楞嚴云。佛告阿難。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阿難答言。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不分弟痛
宋太祖弟晉王嘗病。醫為之灸。王覺痛。帝取艾自灸。以分其痛。
噬指惕心
蔡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
斫像墮首
唐臣有與安祿山謀叛者。其人先為閬守。有像在焉。明皇幸蜀見之。怒。以劒擊其首。時閬守居陝西。首忽墮地。
約始三章
漢高祖始人關。召諸父老謂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
答或人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討陳恒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
趙不討賊
晉君被弑。太史書曰。趙盾弑其君。盾不服罪。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弑君非子而誰。
外道數論
演義鈔云。梵音僧佉。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度從數起論。所談二十五諦。
五明論
一聲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工巧明。五內明。
七毗尼法
四分律云。應與現毗尼(云云)。
僧物作僧堂
人天寶鑑云。湖南雲葢山智禪師夜坐丈室。忽聞焦灼氣枷鎖聲。視之。乃有荷火枷者。枷尾倚於門閫。智驚問曰。汝為誰。答曰。前住當山守某也。不合將供僧物造僧堂。故受此苦。望為估值僧堂。填設僧供。乃可免耳。智如其言為償之。一夕夢顒謝曰。賴師力獲免地獄。生人天中。三生後復得為僧。今門閫燒痕猶存。
△卷第五
黃鐘大呂
禮記。六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為陰。
清廟明堂
清廟以供先祖。明堂以朝諸侯。
昭德象成
樂記謂樂以昭德。指先王之德行也。又曰。夫樂以象成。指先王之治功也。
化民成俗
樂記曰。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之周觀樂
周景王元年。吳使季子聘於魯。請觀周樂。魯人為奏六代之樂。按六代樂。謂黃門。黃帝樂也。咸池。堯樂也。大韶。舜樂也。大夏。禹樂也。大濩。湯樂也。大武。武王樂也(黃帝曰雲門。又曰咸池。堯曰大章。存以備考)。
令瞽誦詩
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是。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援琴解圍
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絃歌不輟。無何。將甲者進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鼓瑟春風
曾點言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玉樹增悲
陳後主每飲宴。選宮女千餘人。習新聲而歌之。分部迭進。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因以亡國。
霓裳肇亂
唐明皇溺於聲色。作霓裳羽衣曲。啟安祿山范陽之亂。乘輿走蜀。幾至滅亡。
鄭衛忘倦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何也。
鸚鵡傷心
王湻妾善琵琶。湻擊板。鸚鵡即呼琵琶。妾隨呼而至。後妾死。偶擊板。鸚鵡呼琵琶。公感傷為詩曰。鸚鵡言猶在。琵琶事已非。傷心漢江水。同度不同歸。遂成疾而卒。
畜笛自娛
宋太微禪師扄門念佛。精進不怠。常縱步後山。忽聞笛聲。豁然開悟。因畜一笛自娛。
投壺
禮記有投壺篇。又有射義。射義曰。射者進退周旋必中福。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此可以觀德行矣。故投壺與射同意。
丹朱佚遊
書曰。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
河圖洛書
龍馬負圖而出於河。伏羲因之畫八卦。神龜負書而出於洛。箕子以是陳九疇。
詩感白癩
可公躭於吟詩。老宿勸誦法華。可讀竟。乃曰。此中惟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二句為佳耳。發是語已。遂感白癩。
畫墮泥犁
□□□□□□□□□□□□□□□□□□□□□□□□□□□□□□。
貫休智永
唐貫休。姓姜氏。金華蘭溪人。能詩。唐智永。王羲之遠代孫。善書。號鐵門限。
激發於座元
臨濟義玄禪師。初在黃蘗會中。時睦州為首座。乃問濟上座在此多少時。曰。三年。州曰。曾參問否。曰。不曾問。不知問箇甚麼。州曰。何不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明日蘗上堂。師依教而問。三度被打。後辭去。參大愚。於言下大悟。愚令嗣黃蘗焉。
得入於侍者
韓文公問大顛曰。弟子軍州事繁。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師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敲禪床三下。師曰。作麼。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箇入處。
臨淄肩摩
蘇秦說齊王曰。臨淄之地。車轂擊。人肩摩。連袵成帷。揮汗成雨。
十室忠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各三成九
大衣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為下品。十五十七十九條為中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為上品。
六法尼
一不與染心男相觸。二不盜人四錢。三不斷畜生命。四不小妄語。五不非時食。六不飲酒。
約姓則魯
魯。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
開國則齊
齊。姜姓。出自太公呂望。佐周武王伐紂定天下。
七歲講經
□□□□□□□□□□□□□□□□□□□□□□□□□□□□□□□。
二旬首眾
靈樹二十年不置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出迓。乃雲門也。遂充首座。
嶽帝受戒
元珪禪師住嵩嶽。一日有異人稱謁云。我嵩嶽神也。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付五戒。付曰。汝能不婬乎。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云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汝當奉持。
傷體犯逆
調達破僧。將五百比丘去。身子厭令眠熟。目連擎眾將還。調達眠起誓報此怨。佛於靈山經行。調達捧三十肘石擲佛。山神手遮。小石迸傷佛足。出佛身血。墮阿鼻獄。
六物之名
邵康節漁樵問對。六物具而得魚。謂竿綸浮沈鈎餌。
垂任公釣
大鵬賦。任公見之而罷釣。任公事出莊子。任公以數石粟作餌。而釣吞舟之魚。
匹雛之勝
孟子曰。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
攘馮婦臂
孟子曰。晉人有馮婦者。善摶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賊夫人子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十禪支
初禪五支。一覺支。二觀支。三喜支。四樂支。五一心支。二禪四支。一內淨支。二喜支。三樂支。四一心支。三禪五支。一捨支。二念支。三慧支。四樂支。五一心支。四禪四支。一不苦不樂支。二捨支。三念支。四一心支(四禪共十。重出者不論)。
分河異幟
西域性相二宗。分河飲水。異色立幟。
擊芥操弋
華嚴鈔云。昔人勝負氣高。是非情厚。上古妙義用而不言。先賢小疪廣申。破斥先師。在其譯內。斧鑿太深。纖芥在於珠中。何須擊破。蓋指靜法苑公議其師也。
○操戈何休。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而伐我乎。
一夫不獲
書曰。子弗俾厥后為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
飲牛
堯以天下讓許由。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乃水洗其耳。樊仲父將飲牛。見巢父洗耳。乃驅牛飲上流。
荷蕢
夫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蛤生天
昔如來說法池邊。有一蛤蜊自池而起。入於草中。聽佛法。有農夫後至。以不知故。鋤钁之。蛤死。生於天上。
鵬敬律
金翅鳥王常欲摶龍。龍披袈裟。則不興害。
虎避地
唐懷空禪師得菴基。虎遠避之。
蟒革心
□□□與一友同學。友先亡。為蟒神。頗著威靈。師往詣開導。神現形乃大蟒。垂淚如雨。明日。蟒殞後林。遂得度脫。
海魚興法門
昔智者禪師剏放生池於海涯。其放之也。必為授皈戒。說大法。智者滅後。至唐末。中國天台之道寢息。而海東高麗新羅諸國盛弘此教。繼忠法師云。智者緣在此方。而教敷於海東。此必放生池中諸魚聞教報生者爾。
飛鳥為弟子
雉雞聽法師講法華經。後死。托生人中。為師作弟子。
淨名談不二
維摩詰問文殊。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謂無言無說。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文殊復問維摩詰。維摩詰於是默然。
雙林講涅槃
傅大士降於雙林。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誌公云。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公曰。大士講經竟。
不說法
四分戒本云。人臥己立。不得為說法。不得為覆頭人說法。人持杖。不應為說法。以上除病。
翹首高參
唐白居易守杭州。入山謁鳥窠禪師。問曰。禪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居易作禮而退。
三詔不回
唐四祖道信大師。貞觀癸卯歲。太宗嚮師道味。欲瞻丰采。詔赴京師。上表遜謝。前後三反。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沙汰改更
唐武宗會昌。沙汰天下僧尼。宋徽宗宣和元年。詔更佛號為大覺金仙。僧為德士。
戒疏發隱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