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大小乘釋律部一 大乘律疏(0676-0698)
第0682部卍續藏第38册P0242 梵網經記(二卷), 〖唐.傳奧述〗.txt
卍續藏第 38 冊 No. 0682 梵網經記
No. 682-A 梵網經記序
如來所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西天譯經三藏法師羅什奉詔所譯葢大本中一品也其在大藏與菩薩地持經同安字圅中凡持此經者有五種功德或十方佛愍念常守護或命終時正見心歡喜或生生處為淨菩薩友或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或今後世性戒福慧滿此是佛行處智者善思察噫如來大誓願故神通力故慈憫有情故誠真實不虗石壁奧法師信之為尤力於是撰述記文遠延日國愚菴照公從大宋國得此本以示予予隨喜讚嘆即於賀茂佛光山禪堂院騰寫以樂同心道俗伏願見聞隨喜種知足之因讀誦思惟證慈尊之法印轉相曉悟共脫沈淪。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
賀茂佛光山禪堂院沙門高辨
No. 682
梵網經記卷上(序)
北京石壁寺沙門 傳奧 述
波羅提木叉者菩薩之師也片善必錄纖瑕必懲退禦機微進防言行為萬德之階陛作十身之泉源故得蓮藏親宣千華轉受學者之要不亦宜乎然自濫觴姚秦綿歷遐代派諸天下雷諷寔多其於旨趣鮮有知者雖古德著疏文廣義豐致令後徒思而不學此方釋子多習大乘雖受假聲聞而行兼菩薩寡尤寡悔誠在深知不有發揮終難措趾故於廣疏略此別行有不同者頗為改易輙申庸鄙以繫全文苟獲其玅則筌蹄可云矣。
歸命三世佛 滿字修多羅 十方菩薩僧
慈悲見加護 我今略讚述 波羅提木叉
普利諸群生 令向菩提道
釋此菩薩戒經大分為二初釋題目。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心地法門品菩薩戒本。
釋曰曲分為二初三字是一部之都名梵網兩字是諭也梵謂梵王具云梵覽摩此云極淨離欲穢惡得極淨名網即彼天之幢網以彼持此至佛會中供養聽法時佛見之因取為諭諭有通別通者諭情器差別佛教被此亦所不同故下文曰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別者諭菩薩三聚淨戒一諭攝律儀戒如網羅樹禽穢不侵二諭攝善法戒如樹得羅網華果繁實此二相資三諭攝眾生戒如張網在河澇魚出岸然準下文所說佛於菩提樹下乃至色究竟天都說十會法門前九即是通諭之所諭第十即是別諭之所諭也又通必該別別不該通經者諭中一分之所諭也義有多門常法貫攝如常所談二盧舍那下是當品之別目於中又有總別總即一品之總名別則品內別義今初盧舍那佛即能說之主也盧舍那此云滿淨一切障染若麤若細無不盡故佛者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覺者謂滿淨之覺者覺即是人揀餘二乘菩薩是分淨之覺人故今存梵之略但云佛也然準梵本即云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照謂身智二光內外俱照故然前約障離此約德顯義雖兩途理歸一致心地法門品者具有六十一品此揀非餘也心即所修所發之心所謂信等五十心也地即所依所成之地位謂三地也地前總名信行地見道名淨心地修道已上通名如來地地有生成荷載之義故以諭之此三地中能生能載諸功德故無非妙軌為法賢聖通遊曰門類別不同故稱為品二菩薩戒本者即此品內之別義也以應更有諸義理故不爾品下何須別標菩薩之義如常所釋戒者孝順義制止義廣下說明本者菩薩之根源故戒即是本持業釋也菩薩之戒本依主釋也若望果而論亦為佛本故下文云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今約當機且言菩薩亦可輕重二戒未盡戒條以略言之略為廣本故下每節皆指廣文如八萬威儀品等又智論曰略有八萬廣有塵沙將知此者蓋略中之略也下云如毛頭許然天地春秋知乎一葉圓機對此足反三隅然此題中有兩重總別詳之可知斯則法諭雙彰師教兼舉詮旨齊立總別俱名文簡理周以冠篇首故云梵網等也然汎論菩薩戒具本什公相傳曰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若具翻譯應成三百餘卷以什公持菩薩戒偏誦一心地法門品略明菩薩戒相既至此土時當姚興翻傳經論五十餘部最後於逍遙園中譯出此經也時弘始三秊其餘廣部未達此方釋題目已竟。
自下第二釋本文本文三初戒起所從分二對緣正說分三結勸流通分前中二初長行後重頌前中二初總標本末廣略後別明真化源流前中二初正明。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釋曰爾時者爾猶當也即當舍那於華藏界中付傳釋迦之時也盧舍那佛者能說之主也即應之真略如前說為此大眾即地前三賢及諸凡夫也略開下即所說之法也略少也恒河之事同諸處說不可說者即華嚴中云大數意明一沙為一不可說直有百千箇恒沙數乃至不可說此為能數之數法門即所數之法直有爾所法門皆是舍那之所說也心地如毛頭許者謂於廣多法中略說少許諭如毛頭以被地前之眾也問何不盡說乃略說也答善慧位中尚不能受雲雨之法況斗屑之器而能有巨海之量哉故不可也此乃約本望末懸指地前謂舍那親授彼眾彼眾是釋迦化身親所被故斯則約主會時乃知是蓮藏之時以法取眾方知是地前之眾但是釋迦如來序致於此也下文亦然斯則大開法門示其少法如開國庫唯賜一金二顯證。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釋曰既諸佛同說菩薩皆學當知非謬亦知珠勝冀諸達者見賢思齊聖所云爾不徒然也二別明真化源流文二初明真佛按法垂敕後明化佛稟命傳通前中二初舉自修證。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
釋曰我即盧舍那隨世所稱亦兼具法身自在百劫即修行時分時實無量大數言百是心地所修之法盧舍那即所求之果多劫修此障盡德圓故致此果耳前雖通證尚恐未信今引己別證足可信也然欲令他修學故先顯自所德斯則承前已說已學者也此則今說下令當學二令轉誨人既自證無上道亦以此度眾生蓋大士之行也文二初略標。
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釋曰諸佛者即是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也化從真起報尊化卑故呼云汝所說即心地海邐迤流通故名為轉顯法所屬故云我也一切眾生即地前之眾是所被機也開心地道者機所獲益開謂開覺開發道即是因意令然與心地菩薩開覺根機開發戒品以成佛因也又明此戒是心地之道路開令進涉耳又明心地有道此道通於佛果開令行之此則以本心為心地亦以戒為道也二廣述。
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釋曰時即告佛傳受之時蓮華臺藏世界即所依國土謂界所依本是大蓮華臺含種剎及諸功德故云臺藏赫赫下明所依座蓋依中之別也師子座者佛能降魔無畏決定宣說由如師子師子所坐之座名師子座依主釋也天光者天上皆寶常放光明座以寶成故如天光或取淨光及自然之光為天光也其光熾然故云赫赫盧舍那佛即傳法主是正報也放光光者光非一故曰光光意在召眾表法故放光也下文釋迦亦斆於此表法之義如下所明千華上佛者有曰是應十地之報身或恐未是余謂應二地菩薩之報身也以彼地行戒度增故見千佛故千百億釋迦者是應地前之化身也一切眾生者即是化身所教地前之眾也復轉者謂舍那親授千華報佛令報佛授與千百億化佛令化佛授與地前眾生故然於千百億下下務簡不言但云及耳次第下即所傳法然次第之言通有三意一約能傳之佛是上轉義二約所化眾生不令遺棄故下云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等三約所傳法門即文義始終二皆如舍那所說也汝等下令其受行不但傳言而已始終不易故曰一心此即親敕報佛遠勗餘生然光告兩字勢通離合合則光中演法離即光後發言望下釋迦應當後義。
自下第二明稟命傳通如宰臣受敕敢順行文二初總明諸界多佛即千百億世界釋迦也後別顯此界一佛即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也前釋迦中二初唯明一界後類辨餘方前之中三初避席興供受法將辭。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釋曰爾時即當舍那之傳法爾時千華等者準上文令千佛轉授千百億佛即合此中唯明千佛千佛歸於淨土然後轉授化佛今與報佛同處者密顯報化二無礙等下偈文中亦同於此師子座起者各有所座之座故各各下避席將辭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者二佛身光皆如此光皆化無量佛者一一光中各有無量佛斯即重化也一時者本末相兼以無量等者一一佛各以無量華供養也青黃赤白即如次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勿頭華芬陀利華供養等者敬法重人令人重法故受持者領受寶持將傳未悟故竟者了也謂上來聞法辭退放光現化持華供養領受法門悉皆了也二潛形履虗旋歸本界。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釋曰千百億不同故云各各體性等者所入定也三昧者正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專一境故體性虗空者由入定證知諸法悉無體性猶若虗空故謂圓成體性本自虗空無我法故又依他無實故云虗徧計都無故言空華光者將說華嚴及心地戒故還本源等者閻浮化土則釋迦本邦暫往蓮臺故云還本閻浮提此云瞻部洲洲中有此樹故因立洲名菩提樹下者本是畢鉢羅樹以佛於其下得菩提故立此名耳然準義理合入定發通沒此還彼應云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而沒沒已還本源世界等令文倒耳又據前分報化之異即合云千佛還於淨土千百億佛歸於南閻浮提今不言者非此所要故文義不便故亦顯無二故若至而言之則舍那佛千百億佛是二無差別又準下八相例且合往天上化魔然後化生成於佛道今皆略也其傳受及法會等即廣於後前前相影耳三遵成教敕廣利群生文二初出三昧。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
釋曰前於蓮藏欲歸故入今於樹下欲說故出斯則總相土中入正定別相土中從定起言總相者通染淨故言別相者但唯染故從彼至此既然自此之彼亦爾但文隱耳二說法門。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玅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至?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魔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釋曰出已兩字義屬前科文連此段今從文耳有十一處十會法門初二合故初會中方者始也金剛座者佛本於此座成道今還於此座說法佛出即現法滅即沒今殘一分矣千光王者座嚴光發多而且勝故又佛放多勝光明故又如來法王放千光故然初義優耳妙光堂者華嚴云普光堂堂以寶成發玅光明無不照故又於堂中放難思光徧十方故然此去菩提樹三數里許近故言及非謂樹下有此堂也既言其及自然不一說十世界海者華嚴經說華藏之外十方方有一海故又諸世界海有十種事得成立然以橫包多種竪容多界既深且廣立以海名第二會中帝釋者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此云能天主能施善化為天主故即玅高山頂三十三天主也宮者爾雅曰室謂之宮嚴麗寬愽不可悉談十住者即發心住治地住乃至灌頂等第三會中?天者具云須夜摩此云喜時分隨時受樂故又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故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十行者即歡喜饒益乃至真實等第四會中第四天中者欲界第四天也梵音覩史多此云少欲知足後身菩薩為彼天主善化誘故十迴向者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乃至法界無量等第五會中化樂天者具云樂變化天樂自變化為宮殿等還自悅樂故十禪者即出家禪近善知識禪乃至通明禪等第六會中他化天者具云他化自在天宮殿等事皆變化而得受用自在義十地者即歡喜離垢乃至法雲等第七會中禪者具云禪那此云靜慮此即色界四禪之初故立也十金剛者謂覺了三世一切諸法悉無餘等此十地滿將成佛位得金剛定方有所作發此十心照菩提心令無礙轉不為世道所壞能壞一切障等法故說此地名金剛心非是地前迴向心也彼約欲入見道能伏二分別障此據將成佛果能摧一切相染名義稍同而意異也況麤細不同十地後說居然不疑第八會中十忍者準善戒經說性忍難忍乃至寂靜忍等第九會中十願者發菩提心經說菩薩發心大悲為首興十正願願我三世善根普施眾生迴向佛果乃至為陀羅尼之所守護等第十會中魔醯首羅者具云莫醯伊濕伐羅提婆此云大自在天為四禪王是娑婆主統御諸天故也宮者有大宮殿隨身化生心地之義如前所明法門即菩薩戒也此戒是菩薩心地所修行法便能出生死界入涅槃界故號為門斯則以行為門若以教為門亦能出三界苦但能所詮異其旨亦通然此心地法門來自報佛淨土故指蓮藏舍那為本原也準華嚴說唯七處九會不出欲界化樂一天全無覺樹與光堂一定異其中法門多是菩薩所說所說之法與此亦增減不同又彼皆不起樹下徧至餘處今皆云起應是真化現異聞見乃殊不可和會後類辨餘方。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贒劫品中說。
釋曰曲分二節初正類所同處會言理無二無別後指其說處可知。
自下第二別顯此界一佛文三初依身起化天上降魔二降德現生人間利物三戒均含識宜普受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釋曰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不住涅槃及生死故初現華藏者約實即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處約圓即十身初滿心正覺始成處流從源有化自真流故今經文先按其本東方來者有曰此界在西故意曰從報佛淨土中來今文但舉華藏總界不言淨土如前顯彰無礙也若取所表東主於春發生之首表依真起化此為其端天王宮者即欲界第六天也說魔等者魔羅梵音此云殺者或云惡意或云嫉妬謂不喜善者斷彼慧故佛將下生現成正覺宣流正法化彼群蒙彼邪乖此故先伏之彼聞言順故云魔受化經也應是此戒或即未來初云爾時者是此等時也問本行等說將成正覺然始降魔云何此中天上降魔然下成佛答天上降者真實降也樹下降者示現降也故正法念經說將成正覺放光召魔降訖送去餘說云云恐非正義然降魔有十種意如雜華經說二降德現生人間利物初文三初下生成道二傳法利生三生所獲益今初。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釋曰下生者入胎相也為破諸天計有常故勝人尚沒餘者奚在由是勸勵不復放逸迦夷羅國者生處也其止云劫比羅伐率堵此云黃髮仙人住處城即是白淨王等兄弟四人所從之處本是彼仙住處因立城名今為國號耳摩耶此云大術本行說釋摩男有八女小者賢當生聖子淨飯聞而嫂之娶長及幼六餘則與三弟為妃長曰鉢剌闍鉢底此云生主大術生佛七日命終生天生主育之名為姨母今即生身之母也悉達者具云薩婆喝剌他悉陀此云一切義成世出世法無不解故七歲出家相也三十成道成相也又有曰十九二十五出家三十五成道然今七歲之言或則見聞不同或則傳譯差謬然諸聖教說有八相此但有三者嬰兒一相入胎所攝文云下生故七歲出家不言童子苦行一相出家所收次即說法是轉法輪正明興化不說涅槃其具闕離合照然可悉餘文可知二傳法利生文二初大覺弘慈已垂多化後群迷扣聖赴感又來前中二初橫指處會。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釋曰寂滅道場者佛得道處名曰道場生滅滅已故云寂滅斯即菩提樹也十住處如前所明略叩兩端故云乃至時佛觀下明梵網經名所由謂梵幢網孔大小方圓不同器界生界心形亦異佛教被彼故有一三乘等差別梵網經名蓋因此立是則於前十會中初一是所諭世界後九是所諭法門後竪明往復。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釋曰八千返者或增減一二等未必整數娑婆堪忍且如常談然五濁之惡未若娑婆大聖加慈及多垂祐竟者結上八千返事若文順合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是中一切大眾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醘首羅天王宮略開心地法門竟後亦類爾過在譯人後群迷扣聖赴感又來。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界中。
釋曰曲分四節初明所至處自化魔處之成道處也二為此下明所為機地上者揀非天上無濫聖流輕微無德號曰凡夫愚鈍昏迷目為癡闇或則地上一切眾生是信行地凡夫癡暗之人是十信已前之輩斯則地上不為揀於天上然揀之者優三說本下明所說法謂舍那本行菩薩道時於三地四十心中最初發心即持此戒此戒大要故釋迦傳之萬行之基故居三學之首矣光明等者從用約諭以制其名光明即戒用戒能資定定能發慧慧即光明從所發立名亦即具戒不行非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故下戒如明日月小乘戒云譬如有目人等故也金剛寶戒者戒之諭也諸惡不能摧能摧諸惡故又光明金剛皆通體用思之是一切佛本源等者應作元字是初首義也本因受戒得為佛菩薩故順途託於初步故故戒經云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尚不生止況佛菩薩又佛之三身自於三聚而得此即可用源字三聚淨戒是三身之泉源故菩薩修證三身果故故亦以為源耳此源最先故加本字或即一也文體容斯佛性者有二種一理性即如來藏二行性行性復二一本性住種性法爾本有在本識中一類相續二即習所成性即發大心後令本識中無漏種子體性增長種子者因義由有理性苟異木石由本種故致招現習因此得佛號為種子四一切眾生下明所化意皆有佛性者意曰菩薩以有佛性故持戒持戒故得為佛菩薩汝等既有佛性亦可持戒齊於上士然上云佛性是行性行性即戒也此言佛性是理性也理性即非戒文同意異慎勿濫之一切意識等者釋成可受戒之相意即第七識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處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曰眾生是情是心者於上眾生中不揀高卑妍媿但論是有情是有心者皆入等者戒能防非通於三業攝所從能故名為入又曰三聚戒中攝取眾生得名為入以予之意謂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但由薰習便有行性種子故令普施戒律必得入於性戒性戒即戒所習種由此得佛故名佛性性即因義預於此流乃名為入了義首不亦然乎後生所獲益。
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
釋曰當即當來當來不一故曰當當常有因者即菩薩戒也謂初心堅礭有始有畢故世世有因當當常住法身者戒之果也十地之中分分證得故曰當當又戒與法身各有三種由有律儀戒為因故住真如法身由有攝善戒為因故住受用法身由有攝生戒為因故住變化法身以各不一故皆重言言常住者凝然不斷相續如次是三法身皆常住也或予意曰但若世世有戒為因必當常住法身矣因果相望遲速在人類別不同故云當當也後均含識宜普受持。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
釋曰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戒由制戒已戒法在身別別防非而解脫故廣如下釋出於世界者舍那誦出傳於釋迦釋迦奉教流於人代故是法戒者戒有軌則戒即是法法能防非法即是戒故是三世下勸持佛所流傳意在霑物聖果既因斯得故宜頂戴受持意曰但是眾生皆合頂持也文不暢故本為眾生有性故戒出戒故合物持也。
自下第二重頌文二初標出舉後正頌今初。
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釋曰重說者望前八千返故亦即望於長行故十無盡藏者十數表圓意彰無盡由此包攝故名為藏一切眾生等者應云一切眾生自性戒本源清淨謂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染而不染所以今令持戒者性相異故方相契故不爾皆徒設故性相俱淨方成佛故或可物皆有分故云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者戒性為虗空故故下文云有緣非無因既屬因即是空義亦即是善品故後正頌文二初頌真佛垂敕後頌化佛傳通前中四初報從真現。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釋曰能現所現乃相互耳舍那即自受用身也方者始義正義蓮華臺者表所證離染具德故周匝等者謂於真佛四面周匝有千華圍繞他受用身各依而坐是應二地菩薩之身也言復現者復由重也舍那坐華已是一現今望於彼是第二重故云復也二化託報成。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釋曰初偈明一華所現一華等者謂一四天下為一國百億四天下是一報佛為國故云一華百億國每一國南洲現一釋迦故云一國一釋迦由是便成百億箇釋迦也各坐等者各各於本國南閻浮提樹下現成正覺竝無前後故曰一時如是千百億者類餘華也一華之佛既能現百億釋迦餘九百九十九佛亦爾故成千箇百億也或可百億國佛是大化身若爾云何說是報身耶答但千華總取先報身若一一別論即是大化身若爾大化寧與彼同答但一一別明加行所見即是千大若千華總說二地所見其量即大化總為體其義不殊但隨根眾所見別故斯則蓮華臺藏是自受用周徧千華是他受用一華百億國即大化身千百億釋迦即小化身準此則上文千百億釋迦之言含斯二化以同是化同應地前故合言耳若準傳法則自受用傳與他受用他受用傳與大小二化大小二化傳與地前異生但詳上文斯皆可見三詣本聽聞。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釋曰初句是所詣之真佛次句即能詣之化佛次句明化佛神力接眾未必掌擎次句明主伴同詣從佛故須去機劣或不聞以是化佛所攝生故次句正受戒法佛所誦故是佛因故故名佛戒後句明說戒利益然甘露有二義故以諭三戒能除飢渴以濟自他同攝善及攝眾生二皆得益能治疾病同於律儀斷諸惡行因此解脫戒即是門傳通受行即是開義亦可戒能出生死之熱惱納涅槃之清涼故用斯諭耳四還歸傳受。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釋曰初三句明諸化佛各還本位後二句明通傳戒本本師戒者得自真佛故此約釋迦之言也戒即是師發本師故遺教有文此約舍那之言也依主持業二釋可知十重等相如下廣明後頌化佛傳通文二初舉群聖以勸持後顯同佛以勸持今初。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釋曰初兩句明戒德圓滿謂內破無明外招欽敬又即是福慧二嚴也又律儀如日破暗故攝生如月使清涼故攝善如瓔珞善自莊嚴故次二句明戒用深廣即上句深即下句廣次二句明大人誦持上報下化皆大人也次二句勸令自利次二句勸令利他後三句敕令諦受不爾差謬無所利故佛法揀異邪魔戒藏表非經論備包眾德立以藏名顯非定道故云波羅提木叉也然此六節展轉而起詳之後顯同佛以勸持文三初勸令信。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釋曰初句勗能信之心不容汎爾故云諦信次二句出所信境其由蘭菊時異而芳同耳後二句辨信利益實信即心淨心淨即戒圓即行之信方是實信也如起信中五行成於四信矣二勸令受。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釋曰初二句普勸攝即受義前云當成即是語佛性之體今言攝戒明佛性之用故下云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是知云有心者言通意別耳餘四句釋勸所以但能受戒雖未成佛便入佛位如作沙彌墮僧數亦如寡尤寡悔為得祿之道位同大覺已者牒次上之句此但位同非德用同亦如沙彌雖預僧數而戒行未圓真是諸佛子者受佛戒故佛口生故真即是嫡揀非外子及庶子也三勸令聽。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釋曰可知。
自下大文第二對緣正說分文三初略序源由二對機正誦三結勸受持前中四初序成道時處。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
釋曰自往却還之時依真而起化佛去蓮華藏而居穢土隱實證而現假成也二序所結戒相。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釋曰曲分二節初辨相初結等者以是本戒法爾合行故亦成即結不同小乘至於後時因犯方制菩薩波羅提木叉者表非二乘及定道戒故孝順者愛敬從命之義此即能孝順心下明所孝順境父母者有生育之恩故須孝順現存者竭力供養以發道心過往者戒善潛資咸令離苦又一切眾生無非父母既具饒益即成孝順又現無力因以成佛無所不度為大孝也師僧者揀非餘僧以有訓導之恩故須孝順前是色身父母此即法身父母又前生其道器此乃生其道果故三寶者以有拔濟之恩故須孝順謂非佛無以垂教非僧無以弘道也至道之法者真如法性也至為至極萬法由生揀非諸法故云至道之法今令離過契合名孝順也餘義云云皆非正理問師僧豈非僧寶至道豈非法寶而重說乎答親受教誨故究竟所證故由是開之成四種境也二會名孝名戒者以一切眾生皆是父母既不於彼行殺盜等事而及生慈愛等心以此便能合於三寶之意又以符契真如之理故也名制止者謂制善令行制惡令斷止即唯令止惡明開密遮所以然也斯則戒與制止皆孝順之別名耳據此則一切聖教皆成孝順之義由是教字以文從孝文不為孝即非教故故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序口光表說。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釋曰舍那欲授釋迦既爾釋迦將傳餘眾亦然然有二意一為集眾通招有緣如擊鐘故二為表法表法之意如下所明無量者即大數也四序眾集聽受。
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釋曰曲分兩節初眾集是時口光徧照之時百萬億大數如此未必定爾大眾者屬上即數大屬下即德大文雖屬下義通上下諸菩薩者即下發心等十八梵天等者謂三禪各三四禪有九梵為導首故特舉之六欲天者謂四天王等十六大國者謂央伽國等準下文意合兼四眾八部今無有略或則攝在其中無所遺矣此等見光知佛說戒殊方競驚同集道場二合掌下敬聽合掌者恭敬也至心者諦聽也一切佛者三世佛也大乘者揀非小乘斯則一切佛所說大乘之戒也亦即此大乘戒是一切佛之本故以是佛本故名大乘。
自下第二對機正誦文二初總歎戒德後別誦戒相前中有二初明戒法玄玅後辨戒機宏廣前中二初約事所顯後勸總修學前中二初約人顯勝後約光顯勝今初。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釋曰曲分為二初約尊顯半月者其時若白月定是十五日若黑月或即十四十五所以半月說者約人即無厭無忘表法則黑半闇盡白半明圓律儀惡盡攝善善圓是所表也攝生一戒通茲二矣法戒者戒即是法通教行故佛誦佛戒能所勝故二汝等下約眾顯一切之言貫下四類發心者十信也以未成位但言發心發趣者十住也以是三贒之初故云發趣長養者十行也謂修善根故金剛者十迴向也堅固不壞故十地可知二約光顯勝文二初能表後所表今初。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
釋曰是故者仍前起後也意曰至時欲誦戒是故口放光戒光者以光表戒非戒即光從口出者表佛自誦及勸一切眾生悉皆誦故具戒真子從佛口出故有緣等者表戒從因緣離有無等所出光非五色也光數不一故曰光光言因緣者師資感應戒方起故二所表文二初戒體幽微。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釋曰非色非心者無質礙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非有非無者因緣所生即假即空故又非所執故不有緣起之故不無非因果者藉菩提心為因故非因也能成大菩提果故非果也尅體而言非佛非菩薩也又非因者眾生得之成佛故非果者諸佛得之化物故最後法字通上諸文意曰以此戒法假因賴緣之所發起乃得離於色心有無因果等法相也二戒用深遠。
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釋曰雖非果能為佛之本源雖非因能為菩薩之行本雖俱非因果能為大眾等之根本亦可以非因故為果以非果故為因以非定因故得能果後勸物修學。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釋曰意令受持其事讀誦其文善學其義應者勗勵此三後辨戒機宏廣。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釋曰曲分三節初約戒總標二國王下約類別列總二十類開則更多變化人者如龍變為人等不同小乘貶之為難餘文可知三但解下約器總結斯則人有不可者畜有可取者非以形類評乎優劣又曉了文義方名解語不同鸚鵡但襲其言第一清淨者佛性論說有二清淨一性淨本無惑染故二相淨對治離障故今約初義故云第一約人以明故云者也後別誦戒相文二初明十重後明輕垢前中十戒所制一一皆為內防三毒三毒不有七支自無三惑不生七亦非犯況依慈慧即犯為持不約內心是非何據若定配三業則無殊小乘達士詳之足見臧否又此十戒約其相顯唯是律儀據其細論兼通餘二謂治惡進善自作誨他故若不誨他非菩薩故如前所明文三初標勸誦持二據事正顯後結勸指廣前中二初舉數勸誦。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
釋曰夫為菩薩者必二利通行不誦則不能傳受大悲之行不成不成則自止一身佛種由此永斷佛行不爾故非佛種既非佛種亦非菩薩又若不聞此自亦不得無上菩提故非佛種非菩薩也我亦誦者正顯不誦非佛種等義且夫真佛傳於報佛報佛傳於眾生眾生苟不能傳豈得名為佛子佛子既非胡為菩薩後引例勸持。
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釋曰引其過現以勗未來學者學解解於自受誦傳持者行持持於所解之法對下廣明故云略說二據事正顯十重戒即為十段。
○初殺命戒菩薩以慈悲為本眾生以形命為先為存物命故首明之不同小乘急於猒離以婬戒居初也文二初標告當機後正示戒法今初。
佛言佛子。
釋曰佛言者若約結集所序近取即釋迦佛言若準報化傳通於本即舍那佛言本末雖殊實通兩勢佛子者是發大心受大戒菩薩也從佛法所生得佛法分紹繼佛家故名佛子的非凡迷及二乘也以結犯云菩薩故然下九同此故下不別科後正示戒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是律儀後即攝善攝生之戒通在兩途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釋曰三節初明殺類二殺通於三業謂自殺是身教他是口意通自他審決二思為先導故又教人殺者有二謂教令自殺或使人斷命然菩薩合行二利今反為二損二明殺相方便讚歎者釋有離合合明亦二謂讚能殺之人或讚所用之法此二各二謂未殺即讚之令殺殺已即讚令喜皆悉巧言曉諭美事故云方便離者上之所明但是讚歎至如千居之戮范曾晏子之誅三士等為方便也此與教人殺別者教為明形此乃潛損故此通自他故見作隨喜者亦二謂喜此殺或喜彼終呪殺者或但呪願或有呪術言乃至者意云自他二類殺中通方便等多種殺相殺相既多不可備舉呪殺最希故言乃至三明殺具因謂內心通於三毒謂利屠獵等貪為因也以怨報怨等瞋為因也不識罪福或戲或好等癡為因也但除貪瞋外所有行殺盡癡為因也緣謂外境有此總別別即窮困軄伇達情風俗娛樂等總即弧矢劒戟乃至鷹犬手足等也法謂軌則如沉舟感電等業謂殺事即正作或以此為業榮身益家上通下局細思可知然前三具足方成此業闕則不成故下輕篇別別遮制又此四前後者若據現行即緣先因後若據種子則因先緣後次法後業定不參差下皆此例二制戒令斷。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釋曰上句境明所殺之境九類悉說下句心明能殺之心揀不作意斯則有命皆重定心皆業不同小乘畜等為輕業重唯人命斷佛性平等故無非父母故深防意地故萬法唯心故也問何以前云因等具足方成殺耶答前說成其殺事此說定其殺罪故不同也後制所應作。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
釋曰菩薩即持戒之人應起下能救之心一切眾生所救之境謂前一切有命之者於中有臨命者令以悲心救之有違己者令以孝心順之護令以慈心護之亦可孝順通於一切一切皆父母故斯則慈悲是孝順之別耳起常住者如此三心應須發心常住在懷造次顛沛不得暫忘亦可所起之心如常住之性是無緣之慈等也方便者不爾不脫故或反傷故又雖起慈悲而無物我不乖常住之體為方便也斯則進不失用退不違體大方便也行此二利不虧戒律真菩薩也既止他殺自必不為即翻前殺類又慈悲等翻前殺因方便翻前緣法救護翻前殺業殺具既無何成殺相以翻不善為善故名攝善戒也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恣心等者恣心則當殺之心難制快意則殺了之意豁然又恣則殺心無限快則殺事稱情反自者兩意謂尚合救生而今害生是一反也此唯反字尚合教他不教而今自行其殺是二反也此兼自字是菩薩者即上佛子波羅夷此云他勝處處即是戒持犯所依故菩薩以持戒為自犯戒為他今既犯戒即他處也以予之意恐是阿鼻阿鼻是犯戒之人住處此處最劣即明他處皆勝也罪者摧也摧善法故既造惡業何有善法縱有善種亦乃不生故亦摧也且夫大士弘慈是心戒因之己非佛子況加殺害快意恣情為咎頗深故貽斯罪其所開者若實以慈悲為懷去病興利願當殺罪務且益生如仙譽等即無過也但以中人已下未可推不行則未是多非誤為則翻成大過由斯得失遮而不開下諸戒條多同此意。
○第二偷盜戒命以衣食等資故次於前故智度論曰一切諸眾生以衣食自活若劫若奪取則為劫命賊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
釋曰三節初明盜之類二盜三業同前但於教人中開一義耳二明盜之相方便者除身手偷竊但不義而取皆方便盜呪盜者呪使鬼神取或轉轉人心令捨而取等亦應多種略舉此二竝於前戒又略讚歎及隨喜也或以方便攝取三明盜具因者亦通三毒貪則可知非己所要但不欲彼有取之使無令其困乏瞋為因也除貪瞋外不與而取皆癡為因然此三中貪者多矣緣亦非一謂貪怕怨家慣習及穿窬之具等總別可知法亦軌則業者正作或以此為活餘義準前二制戒令斷。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艸不得故盜。
釋曰先明所盜之物鬼神等者約所主以辨物鬼神物者有三句一鬼而非神尋常家墓中物及祭祀物等二神而非鬼謂四天王等所有三亦鬼亦神謂諸祠廟中物鬼趣攝故劫賊物者兩意一是賊劫得或遺或藏知而取之或反劫之二謂己賊得已成他物而劫奪之今詳文意以輕況重鬼神賊物尚不得盜況人物取況三寶之物取一切財物者約色類以辨物不揀金帛錢穀等類故云一切一針一艸者約多少以辨物不同小乘待滿五錢亦是以少況多故也乃至之言貫於三節思之不得故盜者止能盜之心除無心外起意即犯不同小乘待離本處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釋曰佛性之義同前常住但名異耳孝及慈等名義皆同常者約時無間一切者約類徧收雖但言人實兼鬼等福通漏與無漏樂兼世出世間但福因樂果為異耳言助者護護彼物故又或惠之以衣服濟之以飲食導之以禮樂示之以法門苟令福樂皆助義以此翻前可詳會耳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慈惠不施反加盜竊既違嚴制罪復何逃開遮利害審自詳悉。
○第三婬欲戒智度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心繫縛故為大罪也為於生死永劫難出莫不由之故次明矣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
釋曰分三節初示婬類二婬三業可知是則嫡嫂男女皆教人婬也二縱婬行不揀親疎好媿等故云一切女人準下文說是女皆制不唯於人文影互耳又今且約男子為門若約女人為門計應反此不得故婬者揀去強力及無心等起意即犯也不同小乘徒從於事然亦不得至於樂也正法念經說沙門夢中行婬覺後隨喜讚說死入鉢頭摩地獄等也然此段文合居第四亦是譯人之失也三顯婬具因亦通三毒貪染可知實無愛情但欲令彼耻辱遂為其事瞋為因也此二之外謂之曰癡緣亦多種也謂富貴得貌伎澇粉黛綺及怨恨等法者即是使宜業者遂事或以此為務四彰婬境兼望後文都有十類一畜生二天三鬼四神五餘人六母七女八姉九妹十六親越略所餘故云乃至也約女望男反之五及非道下辨婬處二意一但論女之下部及口二總攝男之口等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
釋曰孝順心愛敬皆如父母也救度等者謂示欲過受其戒法等令離欲縛即名救度以此翻前亦可思準二違禁結罪。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揀畜生乃至母女姉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合淨而染已是一?兒於母等行非畜上為惡心踰禽獸事越聚塵過累重疊故云反更乃至者略去鬼神等故六親者父母夫妻男女也無慈悲心者翻上救度若其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等即無過。
○第四妄語戒前繫縛此為解脫智度論云如稠林拽木直者易出又以妄語是前三之方便所以次制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
釋曰四節初明妄語之類二妄語中正唯口意亦兼於身或作誑妄之事或示喜怒等故故下文云身心妄語二略明妄相如云我今日不入定等是方便妄語亦合有讚歎隨喜蓋文略也三明妄之具因亦通於三毒為求名利妄說禍福傳所不習巧詞說理以護身命等貪為因也妄說異端但欲損害瞋為因也此二之外所有不實竝癡為因也緣亦多種謂貪乏畏難及宿恨器具等法業準前可知四廣明妄相事通六識六境今舉初及後二以攝中三故云乃至若具足應云不聞言聞等既言於身豈唯二業斯則妄皆重不同小乘別分輕罪又亦在意不俟形言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釋曰正語是總正見是別則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若具合云正聞乃至正知依此發言皆成正語故語為總矣今但略之亦生等者教他亦爾教他生故正是翻前自他二妄方為菩薩無時不爾故曰常生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以他況自故云而反等或即於一切眾生起自邪語等通茲兩勢邪語者語之用也但以心中不正故語業皆邪聞等亦略之也至於誘進之道益物之門如虗於化城故隱麤等即不犯。
○第五酤酒戒醉後昏狂何事不作或能助成前四所以次之然與下飲酒異者損多人害他物與醉一人輕重別故故十輪經說十壓油輪罪等彼一婬坊置彼十婬坊等一酒坊罪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中又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
釋曰分二初明酤酒之類二酤酒亦通三業可知二明酤酒之具因貪心偏多瞋癡分有緣謂貪乏麴米糟具等法醞釀方便業者得直與他依之存活後制戒令斷。
一切酒不得酤酒起罪因緣。
釋曰分兩節初舉事正斷文分二勢一約種類智論說酒有三種謂穀酒菓酒藥酒等乃至乾濕清濁二約少乃多至一毛滴悉不得酤二顯過除疑疑酒有何過而全止之故此云也智論說有三十六失且傾國喪家亡身失政多因於酒是知酒過之事那能具陳言三十六由是略說由此深過所以制之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釋曰隨其根器導以慧明一三五乘俾令通達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罪夷罪。
釋曰本來愚情尚要提撕暫時睡眠猶須䇿發豈得貪財易酒致彼昏狂作所不應故當其罪若為益自醘他益求之即可酤也。
○第六說過戒前四同律中聲聞四重後四同瑜伽菩薩四重中間更加酤說說細於酤所以相次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
釋曰分二初明說過之類乘有大小小有僧尼之殊大有在家出家之異出家菩薩在僧尼中二說正當口意亦兼於身次章亦爾二說過之具文闕說字知之因通於三毒謂為名利身命故說貪為因也不為益己但欲損他故說瞋為因也除此二外所有談說癡為因也緣亦多種謂財位勢力舊惡宿習辭費等法者令知方便業者當說為業亦以此為勢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
釋曰外道是佛法外惡人二乘是佛法內惡人以不信大乘皆惡人故故法華中不令親近佛法中者通大小乘謂外道即兼說大小之過小乘即多說大乘之過亦兼說自乘中過以諸部異故教化者謂種種方便譬諭言辭惡人輩者即上二種善信者即實信也又不信大乘不名善故能信難信一乘法故實教大乘即一乘故此中有能化所化自化緣化益詳之可知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尚合止他而今自說故云反自等大悲經說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從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賢劫當般涅槃是故於彼不應說過若以為師訓下決斷是非忠苦相誡摧邪顯正破小顯大大悲為本一向利他即無過也。
○第七讚毀戒前依過說此乃加毀先輕後重以為次第況加自讚由來不同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
釋曰分三初明讚毀之類二事三業準前然有三句謂讚而不毀毀而不讚亦讚亦毀又詳下文但隱德不稱便成其毀況復誣之二明讚毀之具文取婉順略於自讚理必有之因亦通於三毒謂自讚為貪或兼於瞋顯他非故毀他正是其瞋也或兼於貪顯自德故又為名利讚毀即貪為因也為損故讚毀即瞋為因也此外讚毀竝癡為因也緣法及業大義同前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
釋曰過過而說名毀令其耻赧為辱受惡施好必在兼行不可也後違禁結罪。
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成人之惡自伐其巧君子不為況於菩薩令他受毀光瑩己身既觸嚴科理當重罪若於教道開誘抑陽之門慈悲方便不可無也。
○第八慳恡戒前二貪於未得之財此段恡於已得之物前麤此細義之次第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
釋曰二節初明慳類二慳三業兼正可知二明慳具因亦通於三毒謂存己不施貪為因也憎彼不捨瞋為因也此二之外不行捨施癡為因也緣亦多種為外財所乏或宿有慊恨或不得稱情法者護惜使宜業者堅固不捨或務此成家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
釋曰貧窮之言含於兩意望財施即以飢寒等者無福為貧窮望下法施則以寡聞等無慧為貧窮一切給與該於二施之中復有多種所謂財有金帛財物之異法有一三五乘之殊須者施之故云一切給與又要帛者不可與錢樂大者不可與小故云隨前人所須後違禁結罪文二初據本明非後加過結罪前中二初明慳因。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釋曰以惡心者謂貪癡二毒若為身不施即以貪為惡心若任運不好即以癡為惡心或別生異見亦是癡攝瞋即瞋毒為對宿怨後明慳事。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艸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釋曰初財後法一錢等者意日針艸至寡慳之即犯也句偈有文義之異如常所辨微塵許者如云毛頭類於極少非謂法門有塵毛相斯皆以少況多故首云乃至非謂恡多財多法後加過結罪。
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有可之恡匪曰大才菩薩行中詎容慳秘財法不惠已是一?罵辱於人因宜加罪若復求其所無問所不解或施反招損及妨己大利等則不可也然須方便發遣慎勿罵辱令其怨恨。
○第九瞋恚戒前慳貪此瞋恚法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
釋曰分二初瞋類二事三業可知二瞋具因亦通於三毒謂競名利等故瞋貪為因也但對違情瞋即因也違順之外所有瞋者癡為因也云何瞋與瞋為因邪種現異故緣者即名利怨讎等法謂發作方便業為忿毒現行亦以此為業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
釋曰善根者無瞋也無諍事者為無瞋善根所起之業即謙虗柔忍善和諍訟也慈悲者非但無瞋更能拔苦不唯無諍兼能與樂如斯行者即名孝順二違禁結罪。
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一切眾生不唯人類非眾生者無情之物如蹶倒罵地等以惡口下三業皆具然反更之言有六重事合慈不慈一也更加瞋恚二也及以口罵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懺謝不解六也過犯重重故云反更若為利物故慈悲示行如吒呵調達等即無犯也。
○第十誹謗戒前即瞋心此是邪見故次於瞋以此能令三寶斷絕故次明制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
釋曰分二初明謗類若人言如來定大定小定有定空定一定多定等皆謗佛也若不了四意趣四悉檀及三語等皆謗法也若不知權實逆順內外事理等方便皆謗僧也斯則佛通真應法兼半滿僧具聖凡二事三業可知後明謗具因亦通於三毒謂若為財位徇情容佞謗者即貪為因也若為讎怨謗者即瞋為因也若為不了不信及任運謗者竝癡為因也緣謂祿位通已得未得怨嫌邪師邪教戲論等也法者巧說道理業者現行其事或以為務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㓨心。
釋曰外道即邪見無信之輩也惡人即但為貪瞋等謗未必無信者也外道非非惡人但緣過重故偏語之謗佛者不謂法僧略有二意一文不便故二以本該末故為法是佛所說僧是佛弟子也鉾者鏘戟之類也謗言至少鉾㓨甚多乃㓨心痛惜之甚所以然者菩薩燒身供佛捨命求法忍苦度僧蓋為紹隆三寶今反見斷三寶之事寧不痛哉二違禁結罪。
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見謗不痛已是其罪而復自謗故云況也又見謗不止已是一非也而復助彼故云反更不生信心則同外道不生孝順心即同惡人既謗三寶即不孝順三寶理法是至道之法亦不孝順由此損物亦不孝順父母如或破小顯大進實忘權抑揚之門不可全廢如淨名云我觀小乘猶如盲人即其類也必須據理不得附情後結勸指廣文二初結勸後指廣前中二初舉損勸持後引例勸持前中三初令持護小?次明違招大損後則結所不應今初。
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釋曰善學諸人者意曰善學他諸人者諸人者即已學菩薩又或意曰善學得此諸人者此諸人者即今學當學菩薩斯皆勗勵之詞應當等者於此十戒隨一一戒中尚不得犯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二明違招大損文二初明失十善利。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亦失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釋曰犯者即前微塵許不得發心者非法器故國王即粟散天子輪王即兼於四輪皆言失位者鬼神不護故雖得之必失之如次篇說失比丘等者無淨戒故不約形服已上通凡小自下唯大乘發趣等四位是因於中有地前地上賢聖不同下二皆果常住是涅槃果顯體同因故曰佛性以此明於常住常住即涅槃妙果是菩提玅行處成萬德莊嚴故或可佛性是涅槃常住言通於二果二果皆常住故或可佛性是至得果佛性常住玅果即涅槃菩提故一切皆失者結前凡小及大乘因果等或可凡是一切善品漏與無漏竝皆失也後明墮三惡道。
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釋曰二三等者於惡中隨所犯輕重及宿善多少或一中經二經三或二三中共經二三劫等隨罪輕重亦通小中大三也不聞父母名字者地獄化生鬼從多分畜雖多有癡故不知與無不別故也三寶於其難處固宜絕聞後則結所不應。
以是不應一一犯。
釋曰果報若斯理須堅礭如形帶影終不可遁後引例勸持。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釋曰舉其先進以勸後徒可知後指廣。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釋曰廣本在彼但今知之而未見之。
梵網經記卷上
卍續藏第 38 冊 No. 0682 梵網經記
梵網經記卷下
北京石壁寺沙門 傳奧 述
自下第二明輕垢戒體非重過名輕黷污淨行稱垢所以制者為護微細惑業增長三聚方便成於十重戒故然其戒相無量無邊今之四十八者蓋尤略也故下數指本品廣明又智度論說略有八萬廣有塵沙今雖略示可反三偶又於諸戒之中有含多種共成七十九戒及有兼於重戒至文當示文三初結前生後次正誦戒相後結勸修學今初。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釋之可知次正誦戒相文五一明慢師等十戒二明入軍等十戒三明報怨等十戒四明救危等九戒五明受戒等九戒前中分二初具彰戒相後結勸指廣前中即為十段。
○第一輕慢師長戒既創得戒須從師教反生輕慢失教行虧故先制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令遵戒受持。
佛言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
釋曰二節初釋位令受王之等級如前所說百官即文武將相等二顯益除疑疑云受位不受戒有何失耶故次云爾以具戒故上順聖意故得諸佛歡喜下叶群靈故得鬼神救護有難即救護乃尋常不爾即無以保其社稷治於人民故也後令感恩敬養。
既得戒已應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上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釋曰孝順者感其恩故恭敬者欽其德故上座者眾中尊和尚此云近讀親承事受讀經法故阿闍梨此云軌範以此誨人令成就故上二正唯受此戒者兼之所餘無不敬故大同學者同學中長長通年德同見同行者解行齊均此之二類未必同師應起下意有通別別者過之必作居之承事自外而來即迎而宿已去即禮有所不安即問縱無不適亦要問訊通者見自遠來即速起迎承接禮拜問訊也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問訊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釋曰三節初正明違犯著自盛事曰憍恃己凌他曰慢癡為此二之因瞋為此二之果望下不起等亦得名因斯則憍慢翻前恭敬瞋癡反前孝順此上皆違逆之心也一一之言有兩意謂一一師長處或一一供養事如法供養有三一敬供養謂迎禮等二事供養謂香華等三行供養謂如說行亦名法供養然即正明前二兼後行此亦翻前可知二者別示除疑或曰禮敬隨時人皆所致貧富不等供養如何故此云矣賣身及男女即貧者也身通兼道俗男女唯俗或表鄭重未必貧無國城唯是在家又非凡庶所統曰國所據為城此通四輪兼於粟敗七寶有二一者唯約輪王謂輪寶象寶等二者兼於小王謂金銀等百物者亦有二意謂所賣所供所供即隨彼所須所賣即隨自所持皆通一切大數言百於尊上即言供謂大同學已上於中下即言給謂同見同行已下三總結所犯不爾之言該前別示及次前感恩之兩科若病不能起不能問訊貧不能供身等又無人買不生憍慢等語生慙愧之意即無犯矣。
○第二飲酒成非戒前即外儀不肅此乃內心昏狂自外之內義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約事總標後約人別制今初。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
釋曰酒過無量者四分律中說有十種謂顏色惡少氣力視不明多瞋恚等智論說有三十六實為眾患之基不唯三惑之一上所引說猶是略明經以蔽諸故云無量後約人別制文二初制自飲。
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
釋曰分二初舉輕無手者增上果也以俱是脚故云無手斯則畜生也然亦兼於人類但無手矣二況重可知二制教化。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
釋曰想失此罪過於自飲損他人故後違禁結罪。
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釋曰自他之中有二於此即當其罪若為治病和諍慈悲為本將行大利等既非酒事故不為犯。
○第三食肉無慈戒前是亂心之飲此是損形之食酒肉心形皆次第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標所斷後制令斷今初。
若佛子故食肉。
釋之可知後制令斷文二初明失利他以制斷也。
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釋曰分二初標所斷一切之言是肉皆攝後示其失斷大慈等者內失化因積習成性對於現行性即是種或性是現行薰成種故一切下外失化緣有說畜生見食肉之人頭上有血光故怖而捨之所以童子修慈雁與爭路比丘帶殺鳥為分岐後明失自利以制斷也。
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釋曰分二初標所斷是故之言躡前文也後示其罪為殺之緣故曰得無量罪如智論說偈肉非自然生皆從斷命得若人不斷肉皆同劫命賊後違禁結罪。
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為化生同事如誌公等既不在肉味又無所傷此即無犯餘皆不可。
○第四噉薰辛穢戒前食有命之血肉此食無命之薰茹即其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葸-十+夕]韮[葸-十+夕]蘭[葸-十+夕]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
釋曰三節初舉類總制此五臭穢熏刺謂之五辛二列名別制大蒜如常見者茖[葸-十+夕]即山[葸-十+夕]也北地有江南無韮[葸-十+夕]謂胡[葸-十+夕]蘭[葸-十+夕]是家[葸-十+夕]興渠者有說芸薹是有說葉似野蒜根莖似韮亦名蕪荖子江南多有北地所無有曰是阿魏之梵音餘處說[這-言+菲][卄/((起-走+光)-巳+韭)][葸-十+夕]蒜興為五辛與此不同三約食普制一切之言勢說五辛及諸食也後違禁結罪。
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釋曰尚合香潔自居而反薰穢賢聖故當其罪若為治病為大利益即應開許餘終不可。
○第五匿非同住戒前即自潔此乃淨他故也亦前是物穢此是行穢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
釋曰分二初舉戒緣眾生即能犯餘皆所犯八戒五戒者五即八中前五婬但止邪十戒即沙彌戒也毀禁者謂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七逆者出佛身血等如下文說八難者即盲聾等今取其因是造八難因之人一切下兼結上說或取所餘二明戒行梵云懺摩此云悔過見渠有所虧犯須令改過自斷今此文中華梵相兼耳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眾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釋曰共住者處同也同利者利同也亦是食同共布薩者法同也正云補敬多此云淨住如上過累共有四重詳之瑜伽說輕過呵中過罸重過擯不爾成犯若舉不悔不伏餘去即自去矣亦不與居居即成犯。
○第六不能請法戒前於失者不敬此於德者不求故又次之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戒緣後彰戒行今初。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
釋曰大乘法師者悟大乘理行大乘行趣大乘果說大乘教故同學者同一師學故同見同行即未必同師皆約大乘之者不許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故鸞鳳不應賓烏鵲故僧坊約出家菩薩舍宅城邑約在家菩薩然舍宅兼於貴賤城邑唯局王候若約逢迎之處亦可通也百里等者意明在途即不必遠迎後彰戒行文二初令敬養不虧。
即起迎來送公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牀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
釋曰分二初明敬養之儀迎送等者謂來者起迎禮拜供養去者供養禮拜送之三時供養者謂朝中夜夜供湯藥等故二明供養所貴三兩金者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恩逾罔極何限三金百味等者謂齋時獻食餘時奉飲偃臥置床說法敷座有所乖適即供醫藥須者即給故云一切後令請法無倦。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
釋曰請法有言詞即口業禮拜即身業不瞋等即意業謂不以違情故瞋惱不問又不說不瞋說多不惱反此亦得雙說亦得又說過違情而不瞋說深不解而不惱為法滅身者虗生浪死數歷塵沙為法喪軀於理何爽雪山童子等即其例也後違禁結罪。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實無瞋惱但以病不能興貧不能供聾啞所難兼解不及己等不請不問即無過犯。
○第七情聽講筵戒前即遇人不請此明有講不聽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示其講處。
若佛子見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
釋曰毗尼此云滅滅業滅惑至滅果故律者法也軌則之義法含對法則三藏具矣後敕令聽受。
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坊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
釋曰經律卷者或疏或本聽受者為聽其文受行其義諮問者或昧或疑發明大體益諸徒也山林樹下是前一切處僧坊即是前舍宅或可宅舍山林僧坊是別前後一切之言是總相夫講法之處豈限此三後違禁結罪。
若不至彼聽受諮問者犯輕垢罪。
釋曰新學菩薩理合如斯苟乏所聞難為解行指奇身命尚合處求有講不聽為失何甚傷乎即世十有九餘火出水中云何可救若別有大利或病難不遂或彼不如己即不往無犯。
○第八背正向邪戒前雖勤學須知邪正毫?之失萬劫為殃故須次辨。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釋曰常住者大乘經律所詮之玅理也常住之經律依主釋也所詮為主故言非佛說者情動於中而形言即知口意二業皆成叛也二乘者第二乘謂緣覺也不爾聲聞何別言之謂緣諦異耳外道者佛法外之道也惡見者不信法空是二乘惡見撥無因果是外道惡見一切禁戒者殺人方重盜滿五錢不遮意地過大利益亦無開許癡於大慈等是二乘禁戒烏雞鹿狗等是外道禁戒邪見經律者即半字及大有等大般若說設菩薩於恒沙劫受玅五欲不名犯戒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為犯下文亦說若欲摧伏要善他宗於大乘法不背不謗即受彼無犯。
○第九見疾不救戒前智此悲菩薩行故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據理普勸。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釋曰兩節初舉尊正勸以如佛之心供養看病人亦如於佛即能所皆如佛也二顯福斷疑或曰何故心境皆如佛那何故勸我行此行耶故此云爾八福田者有一說曰一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三平治險隘四孝順父母五供養沙門六給事病人七救濟危厄八設無遮會有曰三寶為三其次父母師僧貧窮病疾畜生為八此八境中皆能生福故名福田言第一者以佛居初文云如佛無異故名第一故偏勸之二約親別勸。
若父母師僧弟子疾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
釋曰父母師僧者是世出世間父母及色身法身皆有昊天之恩故弟子能紹三寶故雖通一切此三尤切故偏勸之百種之言理該一切是苦皆救方曰大悲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釋曰惡心即惡其病事瞋心即慈悲不生恨心即宿有怨惡或由恨故欲使遄死名曰瞋心欲令且病名曰恨心此則恨心為總瞋惡為別也又或嫉彼故惡現違故瞋宿怨故恨僧坊即師僧弟子病處城邑即父母親屬病處山林等通一切人病處或即互通不必局定然菩薩慈悲為心救物為行所以月上女割乳房以濟產婦毗舍佉母割股肉以養病僧忍辱之於父王亦傷肌以瘳疾故不爾者犯斯罪也若實無瞋恨等心但為病難所阻或利過此或彼自無乏等即不爾無犯。
○第十畜諸非法戒前無救物之心此畜害生之具惡之類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事正遮。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鬪戰之具及惡網羅罥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釋曰鬪戰之具結上刀杖等殺生之器結上網羅然殺器之言即通戰具之語即局知之一切等者於上二中各有多種故總制之謂鏘弩筌罩等後方便重誡。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
釋曰父母大怨尚由不報餘生無過豈合傷殘將知畜此誠為非法後違禁結罪。
若故畜刀杖者犯輕垢罪。
釋曰為護三寶父母等事假此為威終無殺意即刀杖等可畜其網羅之具義無開許後結勸指廣。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品中當廣明。
釋曰可知。
自下第二明入軍等十戒文二準前前中十戒即為十段。
○第一通國入軍戒前畜戰具此為戰使義類相次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約事正制。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帥相伐殺無量眾生。
釋曰利養通於財位惡心通於宿怨通國使等者計會軍陣之事如欒布等殺無量眾生者如塚下等事斯即兼犯殺戒但以為命輕事故為門也二以輕況重。
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
釋曰無事往來尚由不許惡心為命豈可容之後違禁結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為好心不為利養欲使安和即可往也。
○第二販賣招嫌戒前則通會戰諍此則販賣人民又前即害生令死此即押良為賤故次之矣文二初總舉不應。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
釋曰良人奴婢者或為一事押良為賤故或為二事故六畜者周禮曰牛馬犬羊豕雞其實通於一切畜生市易棺木等者此是旃陀羅業也盛死之具含有所餘可知然其此中共有三事若或別明便成三戒後雙結違禁。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此等買之容有賣即無文開遮得失詳會可知。
○第三無根謗毀戒前於下位不輕此於上位不輕不謗故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
釋曰惡心即謗因通於怨嫉無事為無根無根說過所以成謗良人下是謗人人有六種合即為三二二合故竝可詳會七逆等是所謗罪以重例輕故不別言也後制所應作。
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
釋曰此文與前段影略不爾則成相違孝順心者謂父母已上有過譏諫不犯顏色是為孝順慈悲心者為弟妹已下有過善悔拔其苦業令後安樂是慈悲也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釋曰反更等者有過直言為不孝況加謗黷豈非逆流墮不如意處者令父母等墮於惡數中即不義之地唯除逆化餘皆不可。
○第四放火損燒戒前正報此依報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事令知後立制令斷前中二初舉能燒之因。
若佛子以惡心故。
釋曰惡心通於怨利後示所燒之事。
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
釋曰分二初明無主之處此雖無主動識攸依苟至焚燒寧無傷害由是此兼犯殺戒二明有主之物通說唯六別明有十在文可見後立制令斷。
不得故燒。
釋曰無主之處從十月初至三月末即許有主之物不論時節皆不可也故者惡心故也後違禁結罪。
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釋曰害生損物殊不慈悲細詳此事難為開許。
○第五法化違宗戒前為外損此為內損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惡前中二初舉緣。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
釋曰五類十類開合可知後立戒令行。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釋曰如次令持教悟理發行定位發趣等同前次第即行位階降謂入住出等法通所斷所證之惑理用通能斷能證之二智或可三十心中所有軌則總名法用依主持業二釋不同如次則免於僭上偪下進退可度也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者犯輕垢罪。
釋曰惡心唯對所教恐不成大利故瞋心嫌於別人如有人教於大乘為瞋能教之者便曲示教小乘令彼修學意圖彼師所教不成橫教之言似有此意或但可是所教之人以違情故不示大法橫教者幸是大根授以小法如以穢食置於寶器況與邪僻豈非橫耶若實無惡心瞋心但緣知是小根不堪授大或使摧伏要善他宗或為圓成種智即教亦無犯。
○第六借法窺利戒前即不說大乘此乃說之倒錯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戒緣後立戒行今初。
若佛子應以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
釋曰好心者本欲自利利他故學威儀者知其去就開解等者曉其所歸不爾徒設威儀終何益乎見下後學欽風可知後立戒行文二初示苦行以成福。
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釋曰分二初上供以荷恩佛德無上己身無二不以此供何報巨恩喜見菩薩即其類也二乃至下下濟以宛願本發大心亡身益物遇此不濟徒願何為薩埵王子即其人也後宣玅法以增慧。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
釋曰大乘教理行果是其正法悟修階級是其次第如華嚴第六會中說修因契果生解分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釋曰為利養者邀令苦求故恐解侵利故應答不答者或全不語或問實答權等倒說等者戒定互言或通下一意即差於首尾謗三寶者佛不如是說法不如是詮僧不如是傳妄言如是是謗三寶若實不為利養但欲隨義隨機方便開誘不依文字即無過焉。
○第七倚官強乞戒前即憑法取利此即倚官求財又前誑此威耳文四初舉犯因。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養故。
釋曰利養者衣食之資名譽者豪勢之名或得財反惠以求善名二明犯緣。
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釋曰國王唯明粟散王子通取諸王大臣兼於將相百官統於州縣三彰犯相。
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
釋曰恃作等倚賴上官現其威怒打拍等者打棒令痛拍恊令懼初即乞之不得即牽牽挽者將見上官橫取者非其義也一切求利者百計營謀故是物皆求故惡求者打拍橫取故多求者得已增貪無厭足故亦即一切求也教他人求者囑上官故駈使別人令作故或教於別人如此求故下惱眾生是無慈心上違佛教是無孝順又眾生皆父母惱之亦名不孝又行惡自隨生為惡人非唯不救幽靈抑亦累於見在亦名不孝也四結犯罪。
犯輕垢罪。
釋曰准此亦犯盜戒方便盜故為門異故在此文矣或奪其賊物以還主揤之令種善等不緣自潤一向利他慈心為本即可容也。
○第八無解為師戒前即倚官求利此即詐解為師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學誦戒者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
釋曰勤誦其文六時無替深達義理二諦分明義理者道理也佛性者真理也為揀餘性故云佛性之性又義理即持犯之法佛性即本新行性之性即平等理性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誑欺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釋曰句偈有其文義之異可知因緣者通輕重持犯受學傳誦等皆具因緣欺誑自他者彼此俱墮故不知者自冐前人不令知已不解文順合云一切法中一一不解他人不知而為作師受戒即易會也若或無人為師隨己所解不隱所短即無過也。
○第九鬪謗欺贒戒前則內隱無知此乃外欺有德文二初妬賢嫉能。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鑪行菩薩行。
釋曰惡心者或恐侵名利或宿有怨嫌但違善品名為惡心持戒者輕重兩全捉香鑪者行道供養後積惡成禍。
而鬪過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釋曰彼此無過兩頭互說遂令善人心生忿毒遞相凌損故云爾耳又無惡不造屬於此人謂種種鬪謗務令相反是無惡不造也此唯除癡狂心亂餘竝不可。
○第十不救眾生戒前則於善令非此乃見苦不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標後別示今初。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
釋曰慈心為體放生為業業即是行行即是行行即是用後別示文二初據理正觀後依觀起行前中二初觀同父母後觀同己身前中二初普明皆是後結所不應前中二初約人類。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釋曰分二初標舉後我生生下釋成或曰如何得知皆父母耶故此云爾恩愛業緣即為眷屬屢受生無數理合如斯後約六趣。
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釋曰或自身為六道彼此相參又經多劫故應爾也後結所不應。
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釋曰問若然者殺生合成逆罪何不然耶答以隔生故無父母相之想故後觀同己身。
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釋曰分二初標舉後一切下釋成或曰云何知是已耶故此云耳意曰我所受身是其四大眾生之體亦復如是所捨身既無邊眾生足明是我後依觀起行文二初躡前總標後約事別辨今初。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釋曰意云准上二義即合生生受生之處常行放生之行法爾常規故云常住之法不唯自爾兼亦教人二利行也後約事別辨文二初普救餘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釋曰分二初別救危者方便救者不爾不遂或反損故後常教化下通救所餘既皆父母固合救度橫該人物竪通幽顯可一一故通為也後別資現在。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
釋曰分二初孝子薦因斯則見今生身父母不同餘類存亡可知以但取忌辰講說餘生雖悉父母隔遠難知又復過見廣多故常講也由是藏疏言此戒中具於二事後福資下先靈享福謂已在人天者即令生於淨土故云得見諸佛若在三塗者不得同生淨土故令且上人天然此正明現在兼於餘類經意然也後違禁結罪。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力所不及無師可請自又不任或有大利過此不逮兼行即不可也後結勸指廣。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自下第三明報怨等十戒文二准前前中即為十段。
○第一無慈報怨戒前則見苦不救此乃於怨起酬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標所斷後別列所斷今初。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
釋曰合云以罵報罵共成三業今以身意合之後別列所斷文二初舉重列輕。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釋曰二節初正制令斷此舉至親至尊之境以況諸也後示其所由或曰君親之怨不報何名忠孝耶故此云耳生由命也謂殺彼命以還此命故云殺生報生怨怨不息故非孝道如瑠璃王事又彼怨亦是我之父母故亦不合佛心故亦不契正理故故不可也後以輕況重。
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
釋曰奴婢是屬己之賤打罵之罪猶多怨家是己之父母殺即同七逆七逆之罪不言可知口罪無量者世人於奴婢等大方如此或恐是得字傳寫誤故後違禁結罪。
而出家菩薩無慈報讐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釋曰發菩提心是則出家不約形服不爾在家菩薩得不犯耶以中攝初後但言六親爾據此兼犯殺瞋二重戒開遮之義如殺戒說。
○第二慢人輕法戒前於怨境起瞋招其大損今於德人生慢失其大益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中二初明制戒因。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
釋曰分三初實無所解出家者兩意謂身及心又身必兼心不發大心非菩薩故初出之言即無解之因二而自下徒恃豪族有十種一聰明耳目俊利二有智悉諳世事三高賢先曾任官四年宿老大五大姓剎族等六高門上代衣瓔七大解黃籍或是小乘八大福曾作大施九饒財富有錢帛十七寶足金銀等三以此下耻於下問於此十中或一或多不必一人全具於十後明制戒緣。
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
釋曰分二初風儀外陋有五類亦不必一人如此將對前文有其通別別者小姓是前大姓之所慢者等通者應可互望為之二而實下德行內宛德即是行行解具故以此反明慢之悞矣後制所應作。
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
釋曰略舉一事可以例諸且夫童子求於羅剎天帝跪於野干皆為慕法情慇不觀形貌弊惡之短足以明途豈得公然輔情損利世多如此哀哉哀哉後違禁結罪。
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釋曰二諦俱問蓋文略之除自恃輕他外或病難所阻或審知無德或調伏彼惡或因招大損等即可餘不可也。
○第三輕新求學戒前則有德不問此即有問不言又前慢先德此輕後進是次第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標受戒之時後別明受戒之法今初。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釋曰佛滅等者佛在即無自誓等受戒事故欲以好心者願樂深信故意專二利故此即好心之欲揀非惡心是受戒之器後別明受戒之法文二初別顯受學後雙結分齊前中二初明自誓受戒後明從師受戒前中二初總明處法後別顯時緣今初。
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釋曰情發於中誠言立弘誓願自要口陳羯磨應教相現名為得戒後別顯時緣文二初別明遲速。
當以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受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戒像前受戒。
釋曰分二初明勝機得戒且斯七日見相即止不必定然好相者佛來摩頂等如下文說後若不下明劣機得戒以見相為限何指一年然極劣者亦不出此故言一年矣由此障有厚薄聖無親疎尤宜自責慎勿怨夫後總結不可。
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釋曰戒不可見佛又無言不以相表安知可否後明從師受戒文二初明得戒緣後明得戒因前中二初具彰。
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
釋曰三節初標意曰現前有法師先曾受戒今於彼前二徵戒是一源何故自誓須相此不要耶後釋法師從上傳習善知軌摸教授如法故不假相後印定。
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
釋曰是者此也即得者不經多日故後明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釋曰雖不假相要在極鄭重之心恐使因修故茲嚴戒至為至到罄竭肝心重為殷重尊人敬法其由瓶安水入溪淨月生後雙結分齊。
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釋曰千里者八方各爾有而不受即是慢他無而遠求便成自因故兼勗耳後違禁結罪文二初明犯因緣。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
釋曰分三初智解分明此唯因也二與國下交結豪貴此通因緣三而新學下後進來求此唯緣也後結犯行相。
以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釋曰以恃內解外勢故於新學生輕慢二心通於輕慢亦乃是無慈悲心或是瞋心以是不欲之事故或是嫉妬心恐彼解同己侵名利故如是三心有一於此即不能好說除此心外為老病失心或知其後患故作是說即無犯也其羯磨懺悔受戒等廣如別說由此戒中含於二事為師資各一知之。
○第四棄正從邪戒前則恃慢凌人此乃背真向偽又前輕人此捨法故次來也文二初明違禁後結成罪前中二初明棄正後顯從師今初。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
釋曰二節初列所棄之正大乘法是教正見是行即解之行故正性是理正法身是果四法具矣又初是修生法依教聞薰成正智故後二是本有法在纏名性出纏為法故表異外法故言佛也二不能下明所棄之失七寶者諭也大法可重故如七寶意顯二乘等為瓦礫也不能言如捨也後顯從師。
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鄣道因緣非行菩薩道。
釋曰分二初列所從之邪邪見者總明也反前諸正及佛二乘者是異乘邪見外道者僧伽等論俗典者五經六書阿毗曇此云對法即小乘論也雜論者小乘外道及以俗典雜糅所成書者大篆小篆記者大演小演等二是斷下顯所從之失斷佛性者佛種從緣起此等非正緣即自他皆斷障道因緣者由此令菩提教行之道俱不行故非行菩薩道者上二所行非菩薩所行之道故後結成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其行者餘力資於正法圓成種智調化難調即皆藥也如五地菩薩即不妨也。
○第五為主失儀戒前明捨法此明損財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舉其時後別明其事今初。
若佛子佛滅度後。
釋曰佛在即無此事故後別明其事文二初分司立主。
為說法主為行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
釋曰說法主者知法人也通於三學僧房主者三綱也教化主者知修造供養人坐禪主者明了止觀人也行來主者領徒遊方之長為者作也後據位為政。
應生慈心善和鬪訟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
釋曰分二初通制五主慈心善和等者既為上首眾有所諍即須善和導之以德故名善也二善守下別明二主此最難故三寶之物用須如法不得同於己物要用即用又守護愛惜如其己物即免損失斯則護之如己物用之不如己物也後違禁結罪。
而反亂眾鬪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釋曰反亂眾者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恣心用兼犯盜戒也若有六群之類或病不護禁王賊所逼等即無過也更細思之。
○第六待賓乖戒次如科顯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三初居僧所住二賓客來臻三後枑迎禮今初。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
釋曰先字應平聲二賓客來臻。
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
釋曰共有五處一僧房是出家菩薩住處二舍宅是在家菩薩住處三國王宅舍即禁宮中此亦在家菩薩住處城邑通於二住故在兩間然上二或即安僧在中四坐夏處隨所安居處應非少不可遍舉故云乃至謂暫住一夏之處五大會即檀越設齋之處或是僧居為正以前云僧房故後云先住僧故斯則僧所住處皆曰僧房後枑迎禮文二初迎送不虧後寢膳如法文二初自供必備。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牀木牀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供給所須盡給與之。
釋曰分二初辨富僧臥具者裀褥衾裕之類繩牀者謂要坐故木牀者即臥牀也事事者燈火諸物不可具列故云事事後明貧士在家兼男女出家唯己身盡給與者富即盡其所須貧則盡其所有後他請無踰。
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釋曰客雖乍來便有其分既入眾僧之數即須依次差之後違禁結罪。
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釋曰無量罪者固違聖制已是罪人況利屬十方故獲?無量愚癡之甚故同畜生急於蒭粟寧有義讓不息惡心故非沙門違佛言故非種姓不從佛口生故不得成佛若病不自由或王力非己或初心未能自責等即可容也。
○第七受用非法戒前則待客非儀此乃用物非法文二初別彰所犯後通結罪名前中二初舉一以制。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
釋曰有標釋結在文可知後例諸以制。
及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釋曰意曰別請物屬眾僧即是八福田中一數此既不得用餘田之物亦不得用例同此故此可立量云云可思後通結罪名。
犯輕垢罪。
釋曰若以慈悲為懷益多損少都不為己意在利人即無犯也。
○第八請僧踰越戒前受此請故次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標彼所欲後示此所應今初。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釋曰檀越此是兼制多有此事故二示此所應文二初正示所應。
應入僧坊中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
釋曰知事人者即維那知次第故今欲等者明本意即得等者凡是一僧乃是十方之數以心無揀擇故此一僧便同十方僧也況十方僧內凡聖相兼後校量顯勝。
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釋曰江水雖多但為一味海雖少便具百川法准詳之問別請僧豈非十方僧數耶答運心有限不能普故境隨於心成局限故後違禁結罪。
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釋曰是外道下三意展轉相釋七佛即毗婆尸等違逆佛心是不順孝道若勢力強逼或不為人情但為尊德成大利益或僧次已滿等即應可也。
○第九惡枝多損戒前為感福此乃增罪文二初明所犯之事。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㐫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心無孝順心。
釋曰惡心利養但因緣異耳販賣下有十三事一賣色即販婬也二自作食等惡觸非法亦世之譏嫌三占相謂占勘婚嫁相其善惡四解夢是吉是㐫五辨胎中男女六呪呪詛等七術厭禱符書等八工巧謂刻畫等九調鷹謂縫耄等十合毒以多毒藥合成百千但功能遲速之異耳十一蛇毒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藥[罩-卓+鬼]辟蛇等十二生金銀合假金銀等十三蠱毒取七月七日蜘蛛五月五日午時青蛇十二月猫兒共置瓮中閉之多日唯有一在即成其毒然束此十三不出六事謂三四五合故六七八合故第十已下合故若別之即為六戒無慈孝者違法損物故後結所犯之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於中開遮可以意悉。
○第十違禁行非戒前則惡作損生此乃公行毀禁文三初總明所犯之因。
若佛子以惡心故。
釋曰不信業果也二別彰所犯之事文二初巧言令色。
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
釋曰依三寶蔭以求財利己取行違故言詐親等文復巧言無行故云說空等後躬行不善。
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
釋曰白衣等者為媒人通於私禮此是生死之中縛著事合與解之而反縛之六齋日者一日八十五十八二十四三十此是外道六師齋日也三長月者智論說天帝以大寶鏡共諸天眾從正月一日照南州善惡具錄如是二月東三月北四月西五月還至此九月亦然故當修善殺生等者如婆藪仙等唯於此時即行殺等以惡見故此中共有四事兼有犯重詳之後通結所犯之罪。
犯輕垢罪。
釋曰唯除癡狂心亂或大聖示同即可餘皆不得後結勸指廣。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說。
自下第四明救厄等九戒文二准前前中有九。
○第一見厄不救戒前則重罪故違此乃尊厄不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緣後正制前中二初總標惡時。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
釋曰佛在即無此事前四五百年亦應無此後別明惡事。
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釋曰外道與佛法為怨故惡人即闡提之類不信佛法故劫賊則凶暴求財故父母形像雖少不無共有五類細分為九義添成十應有論故或為等者欠負官物賣之取錢納官因為奴婢或為犯事被官司收配與別家為賊或因離亂為官所掠賜及有功乃成賤士後正制。
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
釋曰慈心與方便但因緣異耳後違禁結罪。
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癡狂或錢少或教化不得或菩薩自賣志趣堅深則可也。
○第二畜諸非法戒前則有厄不救此乃無辜加害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
釋曰刀等殺器前已制之今重制者傳寫悞失於中仗字從人從本總別雖殊隨取皆得販賣輕秤者或但賣於此或以此販物因官取物下或一事邐迤謂本以勢取勢取不得即以囚繫囚繫不得即破其家產或即三事迢然各別養猫等者能殺所殺皆不相應然此文中開則成六合則有四竝可知之後違禁結罪。
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或癡狂或欲慈育或護佛法等有益即許也。
○第三觀聽作惡戒前貯畜非儀此觀聽作惡以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舉犯因。
若佛子以惡心故。
釋曰但順生死皆惡心也後別彰犯事。
觀一切男女等鬪軍陣兵將劫賊等鬪亦不得聽吹貝皷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摴蒲團碁波羅塞戲彈碁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成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
釋曰總有五類初觀鬪竸三事可知有二等字是中皆有多種鬪故二亦不得下聽音樂有十事伎樂但是總名以結上諸別兼該所餘三不得下作枝戲有九事波羅塞戲西國兵戲謂二人各布二十餘象或馬於局道所爭得要路以為勝也六愽即雙即戮或即長行等六四爪鏡下行邪術有五事爪鏡者以藥塗爪呪之便見吉凶蓍等竝呪之作術此方所無未知委的五不得下為盜賊使一事可知後約戒總制。
一一不得作。
釋曰五中之二也後違禁結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前二中因而視聽不是惡心即可餘除化物同事方便皆不可也。
○第四輙入二乘戒前斷惡此修善又前制身前防意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三初令護持禁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繫比丘。
釋曰分二初法護持其行則畢世無虧讀誦其文則六時無倦二猶如下諭如金剛者不可壞故如浮囊纖毫不犯涅槃所說艸繫比丘者莊嚴論說有比丘賊剝裸形以艸根繫之經宿不轉王見謂外道臣曰非也是佛弟子以右膞黑是袒露之相王問其由發心請之供養二令生大信。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釋曰佛本同我但由行致故我堅心三令發大心。
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釋曰由前所信故此信不亡造次顛沛如是故云念等後違禁結罪。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釋曰二乘即佛法中外道片雲凝空陽光倐掩小心繞舉大行那在若新發意或習強或示同調物等即可也。
○第五不發大願戒前則心不向小此則願趣於大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總標大願。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
後別顯大願。
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
釋曰五願一願成孝敬謂生我訓我皆有?勞二願得師友師既開示同學研精善友傍資又增解行有知識故三常教下願解教理有能所詮可知四願如法行謂隨相離相二利等行五堅持下願護佛戒然此五願從一至五展轉而起詳之後違禁結罪。
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釋曰除已得者餘皆須也。
○第六不作十誓戒前對順起願此對非立誓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望前總標後正明誓願今初。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
釋曰意云先發大願方得堅持禁戒斯則十戒之大願也後正明誓願文二初約智以自護後約悲以利他前中二初對自犯以發願。
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釋曰火等但害一身婬罪沈於多劫故也下諸願門皆約婬戒說此有十三願若於十戒一一言之即成一百三十以不別故故以例之後對他緣以發願願各三意一是淨人料取則如盜二信心敬戒取則誑他三佛留與戒者取則盜佛之物故戒經曰破戒人無一滴水分下文云不得飲國王等水文二初偏約身口。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里周匝纏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䥫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䥫地上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牀座。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㓨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䥫鑊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復作是願寧以䥫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後別約五塵。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破戒之心貪齅諸香。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後約悲以利他。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釋曰唯除狂病等及己得人餘皆然也。
○第七諸難處戒前則護戒心堅此乃存軀長道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作後制所應止前中二初總標二門後別釋四事今初。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鍚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形像。
釋曰分二初標所依時節二時頭陀者春秋也非寒熱故冬夏坐禪者寒熱不出故結夏安居者依教修道故二標所用道具可知後別釋四事文四初雙明二事。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二別明頭陀。
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釋曰二翼之言論時及物三總彰布薩。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釋曰分二初定時主布薩此云淨住不犯默然故二若誦下示軌儀四例結安居。
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釋曰坐禪含在一一之中後制所應止。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時是諸難處皆不得入。
釋曰分二初偏制頭陀十二處有標釋結詳之可見國難惡王離合皆得二乃至兼戒餘事乃至之言該於坐禪遊方後違禁結罪。
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釋曰兼上應作不作共為二戒前若貧不能置等後為自調及調眾生或更無好路好處事不獲等即可也。
○第八眾坐乖儀戒前外避厄難此內順眾儀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三初約戒立制。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
二舉人重制。
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釋曰僧尼二眾各自隨儀非容於雜三對邪顯制。
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
釋曰不知禮法實為兵奴兵奴豈非癡人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釋曰除狂亂及不知大小及不穩便等即可也。
○第九應講不講戒前明坐儀此明道引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令化安僧後使講經益物今初。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
釋曰山林園田是立僧坊及佛塔處一切行道處者誦習禮念等處也但是修習佛道之處後使講經益物文二初總明。
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
後別示文三初救疾等諸難。
佛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棃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願。
釋曰國難飢饉等賊難兵戈等二救火等諸難。
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三救罪等諸難。
乃至一切罪報三惡七逆八難杻械加鏁繫縛其身多婬多嗔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讀誦講說此經律。
釋曰三惡是三塗與八難及繫縛等是報障七逆是業障婬瞋癡是煩惱障後違禁結罪。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釋曰兼前教化以為二戒入位大士利益事別不必講經故唯勗新學若彼不受化或不解經又無人所請等即不犯也後勸結指廣。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檀品中當說。
釋曰梵檀此云默擯。
自下第五明受戒等九戒文二初具彰戒相後結數勸持前中亦有九。
○第一不受眾生戒前令講法益生此令受戒攝物故次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明受戒之機後明受戒之法今初。
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簡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
釋曰有十七類可知後明受戒之法文二初教染衣色後示受戒相前中二初約一方正示。
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釋曰袈裟梵音此云染色著此則逆於情愛故與道相應二約餘國以辨異。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釋曰諸國土中衣色不一但要異俗何限青黃後示受戒相文三初揀去七逆。
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棃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
釋曰聖人即五果十地若具等者七中有一即非戒器故總名逆現身者現生造逆之身過去不知二却收餘類。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釋曰除七逆外解法師語者三釋其所由。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
釋曰無罪具戒方堪他敬七逆反此故揀不堪六親等者於其六親但不拜而已鬼神之屬亦敬而遠之今文失耳後違禁結罪。
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釋曰應云不即與一切眾生受戒恐彼解脫即是惡心不得財利即應瞋也兼前失儀即為二事除病或不解或彼非器即可也餘皆犯也。
○第二無德作師戒前則有解不為此乃無德強作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緣。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戒法師者。
釋曰或自教化或別人教化令起信心後正示文二初示所要達後明所不敏前中初別明後總結前中二初教資請師。
若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棃。
釋曰今請釋迦為和尚已為闍棃後問罪揀器文三初問遮罪。
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
二問重罪文二初罪滅戒存而不受。
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釋曰三世千佛者大略言之也種種異相者聖境多端故滅者此則舊戒却圓更不要受後罪存戒滅而可受。
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
釋曰現身不得戒者不得舊戒得增受戒者增由重也得與重受戒也三問輕罪。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
釋曰應云據此亦不同十重文之略也後總結。
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
釋曰好解者如法實解也二明所不敏文二初別明。
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
釋曰有四法一教二理三位次配十住等乃至佛位謂初習次養性成不壞入於聖道覺正法故四行多少觀行出入者約地前地上八地前後等料揀說之十禪支者四禪共有十支謂初禪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定二禪一內淨三禪三捨念正知四禪一不苦不樂俱如別說二總結。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釋曰不出三事一名聞二利養三弟子稍解不為利養等即可也。
○第三非處說法戒前則詐解此乃妄傳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三初總示不應。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
釋曰千佛者千華上佛或是諸佛上云三世千佛大數言故以一切佛皆同說故三雙彰可不。
除國王餘一切人不得說。
釋曰國王有損益佛法之力故三釋制所由。
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
釋曰愚癡之甚雖人如畜當必墮落故不見三寶或不奉三寶則見如不見如木石無心者不知業果故亦是貶責之言實非無心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釋曰若或對王若有實信或犯亂不覺等即可也。
○第四無知敗禁戒前不應說而說此不應犯而犯文二初示所不應後作所成犯前中二初總標本末。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釋曰信心者出家受戒因故起心犯者無慚等不善心也聖即正也二別示過非也。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坊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咸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釋曰不得受供者非真福田故亦不得等者水屬王百姓以輪稅故得行得飲若持戒奉於福稅即可今反此故五千等者比丘戒全故神衛鬼去今反此故神去鬼來一切等者賺他信施都無福利如盜僧物故人鬼皆罵賊一切眾生等者到處災故無有慈悲故不欲見之癡無覺知故同畜木二作所成犯。
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釋曰故者除悞也開遮之理思而示之。
○第五不敬經律戒前犯行此輕教故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
釋曰縱不剝皮㓨血必須紙素香華二違禁結罪。
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釋曰除貧病入定貪化生等不犯餘皆犯也。
○第六不化眾生戒前誡輕教此教發心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因顯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釋曰悲為化本復是無緣二對生成戒文二初令受戒。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歸十戒。
釋曰謂歸三寶十重戒二令發心。
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川林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釋曰心念口言者心發悲念如念啟言意在警覺聞之作遠因緣也後違禁結罪。
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
釋曰除病及不解。
○第七說法乖儀戒前教發心此令敬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舉因緣。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
釋曰悲即化本是因也人家即化處一切眾即化機上二皆緣言貴人家者此等多慢故偏舉之後制戒令行文二初令止非儀。
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
二令依是儀。
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座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
後違禁結罪。
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者犯輕垢罪。
釋曰不如法者通明三業唯除化病及王臣力或已不解。
○第八非法立制戒前說法非儀此恃威滅法文四初舉犯人。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釋曰信心受戒者不受戒者非此所明故四部僧尼士女二彰犯戒相。
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官制眾使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正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
釋曰與前四部異者前是能制此為所制又王臣自恃四部憑他皆起異端立茲嚴令三辨犯戒業。
莫作是破三寶之罪。
釋曰同體是別相所顯別相是住持所成今破住持即三種俱破初受後破有始無畢詩曰靡不有初鮮充有終即斯義也四結犯戒罪。
若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釋曰除制惡人出家不許造像賣等餘皆成犯。
○第九自傷內法戒前恃自威此憑他勢故次來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中三初法。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如獄囚法如兵奴之法。
釋曰苟求名利容侫王候或傍法以黑人或傍法以黑法事既非理橫義照然因使不安名為繫縛二諭。
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釋曰蓮華面經說師子死諸虫獸不敢食師子身中虫自食之三合。
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壞。
釋曰外魔不能壞佛法佛弟子自壞也然合文與諭中相影詳之後制所應作文二初順顯戒精後反彰罪重前中文二初以諭略顯。
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
釋曰父母有其一子憐念情深孝子於其父母愛敬尤切菩薩於其佛戒豈不然乎後寄事廣明。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百劫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
釋曰輕身重法故大慈為本故是佛本源故後反彰罪重。
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
釋曰破法者廢其教教廢則理等俱廢故無孝順心者壞三寶殃父母違至理故後違禁結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釋曰教道不弘尚為有過反更破壞豈得無?若不緣名利翻以慈心為法去害即不成犯後結數勸持。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後結勸修學。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後結勸受持文四初舉佛同誦。
諸佛子諦聽此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
釋曰三世皆通十方真應我今亦誦即是現在應身二勸眾普持。
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釋曰人之七類法行有六可知三流通不絕。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
釋曰展轉受則戒卷流通流通即化化不絕三身自在佛性常住又佛性是理戒戒卷為教化化不絕兼於行果謂依教詮理依理起行得果斯則理等三法非教不成是故慇懃勸令弘教法華曰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即其義也四傳受利益。
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
釋曰見千佛者得入二地授手者佛以慈教為手人以信心為手二手相契即是授義不墮惡道等者持小乘戒尚得如此況菩薩戒耶授手之義由茲著矣十三傍地故生人道天中又為道器身攝眾生處不同凡小耳三結勸流通分文四初結所略說。
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
釋曰我即釋迦所稱樹謂菩提之樹如毛頭計故曰略開然雖親授舍那今論展轉故言七佛七佛猶略其實無邊盡過去佛戒即是法軌則義故二勸眾奉持。
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
釋曰大眾者正是地前兼地上也一心者地前略機未有餘力苟宜篤志故此勗之奉行者受學傳通自他兼利三懸指廣文。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四群賢頂受。
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歡喜受持。
釋曰三千學士與時坐聽者勢通離合合則一眾已現當學皆名學士同聽聞故若離說者三千學士即地上菩薩或但地前已學現學之流時坐聽者即地前菩薩或是未學當學之輩聞佛自誦者敬受之因餘不爾故心心等者頂禮戴仰情歡足蹈領納文旨不遺不忘人眾不一故曰心心亦可念念相續表其殷極且如遠叶群方邇佛七聖十身之所讚千佛之所弘爰及釋迦是頒金口況以妙圓三點尅備二嚴為利厥深孰不歡荷敬行而已哉。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淨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佛行處
智者善思量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盡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由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迴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記卷下(終)
No. 682-B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於賀茂佛光山禪堂院住房以草案之本清書畢華嚴宗沙門高辨。
寬喜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病後勵力兩卷拜寫心中懇念諸佛照覽願以此功必共自他生知足之雲閣拜慈尊之金容聞法悟道利益群生新發意僧空辨記之(四十七歲)。
同三年辛卯正月十一日於禪河院菴室再校了沙門空辨(四十八歲)。
元祿六秊太歲癸酉春二月上旬於洛東禪林僧坊參訂諸本肇成全本釋昇堂謹識。
No. 682-C
竊以菩薩戒者是為千佛之要路萬聖之嚴師三身四智之源五眼六通之本昔有天竺三藏羅什法師譯梵語以就秦言翻祕詞而為顯說次有沙門傳奧造疏弘揚雖綿歷於帝朝奈因緣而隱滯即有常山重地龍興上人法諱慧顒製科并鈔方得法義齊備旨趣周圓望濟益於群靈覩流通於遠代爰有俗弟子張令珣一聞勝事便整衷懷乃命良工刻茲印板總斯巨福普用裝嚴所集殊因竝將迴向迴向真常實性迴向正等菩提法界有情皆霑利樂皇王萬歲宰輔千秋四夷八表以永安君正臣忠而□□師僧父母善友良緣歷劫先亡連綿眷戚皆願同生知足共禮慈尊三塗湮沒以停[酉*爰]六趣漂沈□息浪在眾生數盡啟真誠凡是有情俱登佛道。
時太平興國八年歲次癸未冬十一月八日工畢記。
鎮府龍興寺講法華梵網經沙門歸演 挍勘
銀青光祿太夫撿挍太子賓客兼殿中侍御史頴州尤從都押衛張令珣 印施
妻李氏長男 敕賜及第進士惟吉次男惟一忠吉則吉永吉新婦李氏曹氏衛氏
No. 682-D 重刻梵網經記後序
梵網戒線者舍那薄伽體性之本原菩提薩埵修證之法門其大本也六十一品廣說斯義今此品所明菩薩心地戒常住佛性之尸羅大士首心之學處也大都受持者熱惱去而清涼生頂戴者無間空而忉利現此其福利恩有稟難思議據之譯家特誦出此一品流布於叔世以為累劫之津梁倭漢龍象又從而為之釋者五十有餘家無不蘭菊檀美雖然明月之珠不能無考獨文約義豐致令後徒而便受隨者其惟莫越於奧法師記然斯篇也淹歷年所罕傳於世今年春出游洛西始從白雲菴住上人譚及上人唯然曰吾傳此本久為鴻珍幸壽文梓以福群生當贈舍諸予驚喜曰是真好事苟勿負約於是上人寄彼本來請予挍勘予合爪閱之惜乎傳錄婉轉錯節衍語至若間混魚魯每繙無不釋卷而歎遂憤激之餘自不顧陋拙管識之所暨叨分會經記補苴罅漏紏正錯謬以命工壽梓謀公諸天下噫此篇流通戒宗朗如日星也刻成姑述其顛末如是。
旹
歲次癸酉元祿六禩冬十二月既望釋昇堂和南序于洛東禪林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