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大小乘釋論部一淨土、十地經論疏(0753-0772)
第0772部卍續藏第45册P0830 釋摩訶衍論讚玄疏(五卷), 〖宋.法悟敕撰〗.txt
卍續藏第 45 冊 No. 0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No. 772-A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引文
貞亮翼贊同德致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
守太保兼中書令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
上柱國燕國公食邑七千五百戶實封[冰-水+杗]
佰伍拾戶臣耶律孝傑 奉 勑撰
臣聞覺皇之立教也權輿六度弘正道以流徽軌轍三乘應群生而示化經言無際彌天地之表不可窮法意甚深極江海之量不能測爰自結集之後洎于傳布已還綿歷歲時孰能恢闡粵有菩薩名曰馬鳴以十身證果之身處八地示因之地張皇正教破逐邪宗製起信之論文契如來之言教次有龍樹大士仰追師德嗣作主盟據五分之精微裁十軸之奧妙號曰釋摩訶衍論斯乃佛生等有門法對開含總別之深詮具能所之玄旨自震旦流通而後洎摩多傳譯已還聖喆未逢清徽曷啟
我天佑皇帝位聯八葉
德冠百主
睿智日新
鴻慈天賦儒書備覧
優通治要之精釋典咸窮
雅尚性宗之妙甞謂曰釋摩訶衍論者包一乘之妙趣括百部之玄關安得宗師繼為義疏守司空詮圓進法大師學踰觀肇辯奪生融屢陪內殿之談深副中宸之旨會因眾請獲達
聰聞旋特降於
俞音俾廣求於隱義由是精滌慧器密淬詞鋒研精甫僅於十旬析理遂成於五卷適當進奏果見褒稱乃賜號曰贊玄疏
皇上聽政之餘
省方之際歷刊詳而
在手咸印證以
經心于此論中先立
御解四道皆
識透前古信結後人眾耳所未聞凡情所不造天才獨秀物議同歸如大霧之指南若群星而拱北義攝於五十一藏究之無窮理分於三十三端牢不可破詔從模鏤言使傳通目龜鏡以長存同日星而永照臣恭承
溫綍俾贊寶編燦燦義天管窺而莫際汪汪學海蠡酌以徒煩退讓靡遑聊述梗槩云爾。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目次卷第一序十門分別卷第二釋總體已下卷第三釋心生滅門已下卷第四釋眷屬無明住地門已下卷第五釋用大已下至終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目次(終)
No. 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一并序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通
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夫圓常果海湛寂靈源離教說以難思超因緣而最勝四法界詎能含攝三世間奚足該收秀門法兩重逈絕能所像希夷而獨立莫得詮緣不可智知非其數數者其唯不二摩訶衍歟沖虗本一炳煥隨宜為無為始異從生世出世畢同歸趣號如意珠藏侔應用以無窮名廣大神王況威靈而不測者則十六所入法之謂焉真俗有辨頓漸無參自地對待以區分體相寂絕而清淨位殊因果智惑假立於斷修性出名言障道不存於遣立者即十六能入門之謂矣故我世尊順本所乘如義而說自鶴林倏變且失指提龍藏甚深罔窮幽秘馬鳴菩薩慨茲玄理匿在筌蹄蠢厥含靈懵於修證由是迹滿二僧祇劫寄逮無功文憑百洛叉經具彰總法摩訶衍論自此興焉字纔啻於萬言旨備包於眾典權輿果道隱括因門然法教淵含奈根宜淺局故於了義未達幽宗其猶管眼窺天粗觀寥廓毛頭滴海安測深弘龍樹大士膺記別以挺生導物情而示現以為攝義之論正投樂略之根乃依百本之金言廣釋一軸之寶冊師資繼作本末流芳而自譯出後秦時經累業其間闡布未之前聞噫歷世久湮必將有待會逢外護果視中興我天佑皇帝傳剎利之華宗嗣輪王之寶系每餘庶政止味玄風陞御座以談微光流異瑞窮圓宗而製讚神告休徵然備究於群經而尤精於此論法悟
疊承
中詔侍講內庭凡粗見於義門幸仰符於
睿意因茲諸釋特瀝懇詞欲別製於疏文期載揚於論旨暨達
聖聽爰降
前音且揮麈傳燈無足稱者而操觚染翰何敢當哉勉副
宸衷聊述鄙云爾。
稽首性德圓圓海 能所淨覺及法藏
本釋大士諸賢聖 願乞冥資贊玄妙
將釋此論十門分別一發起因緣二指陳門法三控釋宏綱四開修秘鍵五勸持誡謗六依義判教七決擇論體八顯示宗趣九興傳時代十剖析文義。
初發起因緣
有通有別通謂一切諸經酬因應請等一切諸論顯理度生等一代教興皆由是矣別謂今此一論總舉八因起後四分化三聚根入五位道除疑惑等障破人我等執通達二門契合一心故。
二指陳門法
皇上解立義分云法門名數總三十三其不二大乘深妙獨尊離言果海絕根宜故故下論云性德圓滿海是焉餘三十二若門若法俱屬因分又下論云修行種因海是焉其十六所入兩重根本俱屬第一義諦皆是總體其十六能入兩重枝末不出真俗二諦皆是別義故釋論云此一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又云終其本末不相雜亂其總別門初後不無準此所說非於前門開為後法論文顯矣若於前門開為後法本末總別及三諦義有雜亂失誠謂
天才索隱聖智探玄妙窮本釋之宗深契總別之趣自斯已下重廣
御解謂以不二摩訶衍法離根宜故離教說故無因無緣難思難議佛圓果海性本絕言迺就因分帶言法界為利眾生義分能所根復利鈍不同法遂兩重分異且第一重所入之法雖依果海不二大乘然於因分無名強名稱為根本大乘尅論所入能作之體約唯無二第一義諦但隨能入所作門真俗不同說八差別故下論指前重所入即是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除不二外自餘門法無不以此而為根本前重所入未分法義心體相用但總呼為根本大乘故因緣分偏目此八名之為總是知深勝難可思議甞因曩歲寓跡雲中親獲一珠圓而愈淨而能內出眾多之色以喻對法且彰八色紅紫碧綠四淺四深八色歷別炳然齊現而其本珠元唯是一隨色所呼名深紅珠淺紅珠等根本大乘亦復如是本唯是一能作八門隨八能入名八大乘義當諸佛無盡藏經大總持藏以此一藏無所不通無所不當圓滿圓滿平等平等一切所有諸如來藏無不以此而為根本如王如主如天如地唯此一種為所依總相諸如來藏為能依別相問既此根本離名離相則令眾生何趣何入答若不開門誠如所難設門逗根令依門入造彼本法豈不達耶故下論云謂以一體一心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一體一心摩訶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能為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又前重能入所作八門四門是真四門是俗但法中二門先真後俗義中六門先俗後真然八門名義雖無文解準第二論自有問云何故諸論建立門中備標本數散說門中各闕其數論自答云欲增學者思惟力故今遵指誨粗解釋云一者一體一心門謂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以理自理絕待淨妙之體以理自理絕待靈明之心接引行者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二者三自一心門亦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以智望理相待體相用三以智望理相待照達之心接引眾生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三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門亦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相待俗諦種種之法各各不同及與相待所依之體接引眾生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四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門亦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絕待真諦無二之理及與絕待所依之體接引行者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相用二門準上可思凡所入法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其能入門不出真俗二諦之理又後重所入所依八法謂有一類樂略劣根聞彼初重門法深勝未能解者如來巧引復設後重門法化度彼根聞已遂生領解其義云何謂但開前根本大乘分為四種所謂一心及與三大根本大乘以為所依一心三大以為能依而為後重所入自體然此四種對望前重根本大乘雖是能依今望後重所作八門即是所依立四不同從門受名分成八種謂於一心隨門開二一者一體摩訶衍一體即是後重一心所作之門此所入法從門受名二者三自摩訶衍三自即是後重一心所作之門此亦所入從門受名於體相用隨門分二準上可知故下論說後重本法或從能入建立其名論言或字蓋含此理又後重能入所作八門亦四真四俗法中二門先真後俗義中六門先俗後真準前可解謂依一心作起能依一體門義即為能入契一一心名一體門亦名真如門故下論云謂以真如體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體復依一心作起能依三自門義即為能入契多一心名三自門亦名生滅門故下論云以自相本覺心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自此是心中所開二門次於體中亦開二門依多一體所入之上開俗諦門依一一體所入之上開真諦門餘相用中各開二門準此可知問後重所入八法與彼前重能入八門復何異耶答前重八門但是大總持如來藏根本總體之上能依真俗二諦別義今此後重所入本法全開總體成法與義唯是中道第一義諦分此法義為四別體謂心體相用隨門成八且如此論四種法中二種所入即是遠轉遠縛如來藏與行與相如來藏既屬總體有何相濫前重能入別義門耶體相用三各開四種如餘三論必廣解釋依此後重別體之上復開能依後重八門若就因緣分中總言與立義分中根本八法作正因緣名因緣總餘二十四雖皆名別若以後重所入之法望其後重能入之門亦得名總何所以耶作二門故離二邊故是所依故第一義故故下論云摩訶衍者總此中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斯為的準其能入門能依別義則有無邊攝屬二諦則但為別門後法前門雖不相濫兩重能入寧無濫耶答豈不能入各隨所入總別異故復何惑耶前廣後略尤顯異也如上所說不以前門而為後法論旨昭著學者應知。
三控釋宏綱
謂解釋分正明後重二法二門餘略不釋言二法者真門所入名為一體摩訶衍法俗門所入名為三自摩訶衍法此二種法即三諦中第一義諦言二門者一心法上開絕待義為真如門即三諦中唯真諦故一心法上開差別義為生滅門即三諦中唯俗諦故攝末歸本唯是一心攝本歸末唯是二門本末歷然門法雙存本末泯絕門法雙寂冥同離言不二果海故又後重所入二法對明三異二同言三異者第一依異各以前重根本大乘為所依故譬如一父二子咸依一子為俗一子為僧雖依一父各全非分然其一父望與僧俗作彼所依義各異故雖具能所生殊今取能所依異第二門異真俗二門入各異故第三境異各緣自依或前所依或後能依為境異故言二同者第一徧同分量等故第二名同十名通故後重能入二門對明七異一同言七異者第一人異清淨解脫真門根故三聚眾生俗門根故第二法異真門唯有清淨法故俗門備有染淨法故第三依異真門唯依一一心故俗門唯依多一心故第四行異真門不起眾念為行俗門以覺治染為行第五體異真門體淨與本等故俗門通染與本別故第六境異真門唯緣一一心故俗門唯緣多一心故第七位異真門位地雜亂住故俗門位地往向住故言一同者即徧同故真門體如離過患行無三假相圓功德品滿三實德諸法皆真無妄可遣諸法皆如無位可立復依言說開示相如空真如中離過患行無四句相不空真如圓功德品滿四法德言三假者一言說假前四言說皆不實故二名字假前一名字亦不實故三心量假前九心量皆非實故然多一心唯緣俗門真如等法隨門說假不緣真門真如理故言三德者一畢竟平等德以離差別前四虗妄言說本故二無有變異德以離外道九變十異名字本故三不可破壞德以離異門煩惱破障所知壞障心品依故言四句者一非有相妄執實有真非彼故二非無相妄執實無真非彼故三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妄執雙非真非彼故四非亦有相非亦無相妄執兩是真非彼故非一相等四句準前四句既離百非皆絕言四德者謂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一者常德以離世相所遷動故二者樂德以離眾苦諸逼迫故三者我德離不自在虗妄轉故四者淨德離諸雜染鄙穢法故此真門中唯有自門言說及念為隨順因真如言說非常住說非無常說無能說言無所說法此門唯有如如如說此說亦名真如音聲行者既聞稱如言說即以稱如耳聽因此引起稱如心念因此了達滿德真如然斯心念非常住念非無常念無能念心無所念境此門唯有寂滅寂靜念此念亦名無往向念若信若賢或聖或果隨在何位雜亂住故又此真門有得入果亦任因果亂住位中遠離說念名為得入以真門中俱非言說即如義語及俱非念即寂靜念證真果海皆遠離故生滅門中兼正開出十如來藏四句分別一唯所入初之三藏大總持藏即當前重根本大乘遠轉遠縛後重真門所入大乘與行與相後重俗門所入大乘二唯能入次之六藏第四一藏唯是真門體相真如從第五藏至第九藏皆生滅門性真如理妄染性空本覺性德所攝妄法目之為藏三通所入亦通能入即第十藏或多一心或本覺心隱沒覆藏在世法故四非所入亦非能入不二大乘離言果海非前十藏所攝法故生滅門中於不生滅開四無為真如本覺始覺虛空各具二體通體皆以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而為體故別體如次寂靜理法自然本智隨他起智無所有事而為體故各具二用通用如次出生諸法不守自性常隨妄轉欲有令有故別用如次平等不失常不轉變對治自過空性不失故又於生滅開五有為根本無明生住異滅各具二體通體皆以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為其體故別體如次大力住地細分染法麤分染法為其體故各具二用通用無明生諸染法生住異相上下與力滅相於上及自與力故別用皆能隨所至處作礙事故若五有為熏四無為通達作用五染有力四淨無力無力四淨隨五有力俱行俱轉背本下下十信已前邪定聚中淪溺無休名為下轉若四無為熏五有為四淨有力五染無力無力五染却與四淨和合而轉向源上上十信已去修行不息名為上轉又生滅門從有無為總別義開十梨耶識四句分別一唯有為識從第二無明及第五業至第七現共四藏識皆遷流故智相等識或從本攝亦藏識收或為末收非藏識攝二唯無為識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四覺梨耶第八一種真如梨耶共五藏識非無常故虗空無為是義是末以義從體皆藏識攝依本開末非藏識收三亦有為識亦無為識即大攝主阿梨耶識四非有為識非無為識即多一心三自大乘又生滅門本覺始覺真如虗空各具二用謂別及通從別用說清淨二覺清淨二理性離無明不受染熏故名清淨從通用說染淨二覺染淨二理不守自性善受染熏故名染淨問二覺隨始斷染證理其相云何答清淨本覺非有非無非患非德名言道斷尋思路絕唯依法爾清淨始覺起智發定斷惑證理說名本覺然斯本覺具三別用一者熏習別用能熏三世莊嚴一覺二者證理別用不治二礙常證二理三者為緣別用出多應化徧滿時處恒與眾生作勝緣故清淨始覺具二別用一者治惑別用二者證理別用發大智力發大定力於諸障染了本性空通治二礙常證二理此則若麤若細或本或末五種有為通照理無說名為斷染淨本覺具四通用一者治惑通用二者證理通用從本無明乃至滅相發究竟智照妄理無亦證二理當染淨故此則從細至麤自本之末五種有為分照理無說名為斷三者現境通用能出六佛及起六境應化利樂時處周故四者隨惑通用不守自性隨緣成妄故說此覺背聖向凡入邪邪地無明藏海動轉不息故染淨始覺具四通用一者隨惑通用邪定聚中未遇師教常隨惑染同共和合恒俱轉故二者治惑通用三者證理通用若遇師教十信已去發起淨用從下滅相至大無明以分滿智斷除妄染轉勝證彼二染淨理故說此覺背凡向聖至金剛地號解脫道名妙覺位四者還源通用自入果位不分始本四覺圓合唯同一覺四理無差唯是一理理智無二契合心源雖絕諸相亦無斷滅妙妙玄玄寂寂湛湛即沒圓極究竟自在不二大乘離言果海故約斷惑應為四句一頓而非漸謂清淨始覺二漸而非頓謂染淨始覺三亦頓亦漸謂染淨本覺約時成頓就位名漸四非頓非漸謂清淨本覺於本末惑無漸頓斷其清淨本覺與染淨本覺若以同異義相料揀就體而言非同同故就義而言非異異故亦同亦異非同非異而已如說二種本覺既然二種始覺義準應爾清淨二覺同異分別由依淨本覺得有淨始覺復由淨始覺得立淨本覺或就義異名非同種或就體同名非異種故應準理亦同亦異非同非異而已如說清淨二覺既然染淨二覺義亦應爾又生滅門有四相門有隨覺門且初門中四相有四一麤重過患四相即是長時四相謂從信位乃至佛位方盡離故二微細過患四相即是短時四相因緣有法剎那具故麤重斷竟微細無故三無常功德四相翻過患故立功德名隨起過患四相即起功德四相德闇均等於茲堪喻今始起故名為無常四常住功德四相今始起德本來有故此後二種功德四相始從十信終至十地猶未了故以因位覺仍有後位細惑熏俱致不能了過患四相即功德故如十信位覺知滅相實是過患止後不起名為熏離然由未了滅相本來體性清淨實是功德名為熏俱又此熏俱流至十地但了四相是所斷之過患未知四相是所覺之淨德直至佛位究竟始覺過患四相盡處功德四相圓了但有過患則立功德過患既離功德亦亡因有無常則立常住無常既遣常住奚存所治所知四相不立能治能知諸覺安在實無分滿五十一位始覺之差以始合本唯同一覺妙契心源沒同果海後隨覺門隨染始覺十信已去二門分別一者滿覺即佛果位究竟始覺對前分覺稱為滿覺將分對滿前前分覺亦名不覺諸分滿覺至解脫道俱無有二合為一覺契同本覺無差別故二者分覺具足顯示覺不覺故如十信位已離滅相更不受彼滅相熏故說名為覺即此始覺受後位惑染熏習故仍名不覺猶如金礦離麤礦故可說名金未離細礦亦名金礦然離麤礦之金與在細礦之金金體無殊曾何異故如離滅相之覺與帶生等之覺覺體無殊亦何異故故釋論云覺與不覺互相即通是一味故斯之謂歟十信既然賢聖亦爾此生滅門修行位次有五不同一十信位二三賢位三九地位四因滿位五果滿位依所治四相立能治五位但於生相別分麤細致立因滿果滿二位於十信位具四種事一能修之人二所修之因三自位果利四熏離俱相三賢十地皆具此四唯果滿位但有三事一能圓滿人二對治行相三滿究竟相十信離滅相三賢斷異相九地斷住相住相有四初地斷除相續相盡始從二地乃至七地斷除智相八地斷現相九地斷轉相於第十地斷生相中俱合動相一分麤者果滿位中方斷生相俱合細分獨力業相根本無明爾時圓滿始覺沒同本覺契合一心到果海故染淨本覺有二種相依斷染用成智淨相依現境用成不思議業相智淨相中復具二力能治二礙一法力滿足力斷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準理更治俱合動相一分細惑顯法身故二如實滿足力斷俱合動相及轉相現相分別智相并相續相智淳淨故又不思議業相之中能現色等六境能現應化六佛徧三世而不動一念周十方而不分一身隨根利物不斷絕故清淨本覺有四種用以義同鏡亦名四鏡一如實空鏡離慮知心名之為如離虗妄境名之為實空之一字遠離之義如種愛珠周布萬物不現餘影唯同類珠現影分明法合可知二因熏習鏡熏三世間為一覺果如明曜珠周安萬物珠熏萬物皆明淨故珠物互現法可詳之遠離四過常住一心三法出離鏡出離三過圓滿三德譬如離珠善出濁塵唯止清水若置臭林能出好香能礙穢香四緣熏習鏡謂生為緣引佛作緣熏令修善隨念現故譬如應珠周集多珠隨多珠色現諸影故不覺義中辨六無明一明無明論取圓滿般若之日即當清淨二覺并隨染本覺治惑證理圓照通用及隨染始覺解脫道後滿究竟覺無有一法而不明故五義解無五義解明此即唯目能知滿智二闇無明別開十種名殊體同唯是根本不覺所攝此即唯目能迷妄念三俱是無明通取生滅一門之內一切諸法具二事故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能作德質其猶夜闇二眼見異生佛觀法幻德別故此即唯據所迷所了境界說為根本無明於彼鏡中具有色心理智等故四俱非無明生滅門中有無是非相待本無但凡諸法其性本空無可明事致無言依離心轉故五空無明唯取徧計所執自性體用俱空道理明了猶如兔角體用俱無理明了故六具足無明生淨門中大攝主識具覺不覺能攝能生諸染淨故然此六種根本無明就義指陳真妄互顯心境別明尅體唯是大攝主識故無差耳無明為因能起三細一者業相能所無差未成王所唯由無明熏覺心動說名為業二者轉相唯能無所未成王所依動起見說名為轉三者現相能所具足未成王所依見變境說名為現境界為緣牽生六麤第一智相細分意識俱生法執於違順境發憎愛心二相續相亦細分意分別法執依前智相生苦樂受強思起念不斷絕故三執取相當麤意識俱生人執依前不斷緣念境界心起著故四計名字相亦麤意識分別人執依前妄計展轉分別假名言故五作業相罪行福行及不動行總別因行為業體故六受果相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總別報類為果體故通依上義顯同異相一切淨法皆覺心攝一切染法皆不覺攝總收染淨覺與不覺作同異相即顯造論真實本意同相門中凡諸染淨覺與不覺唯一真如無餘別法猶瓦器之微塵類諸波之濕性即真如門異相門中顯一真如作一切法染淨名殊覺迷相異分義性而各差具功用而全別即生滅門復依染法又明三對六重因緣初二重因緣一不相應因緣本覺無明為因緣體本覺與三識為因與三相為緣無明與三相為因與三識為緣二相應因緣現識現相為因緣體現識與事識為因與麤相為緣現相與麤相為因與事識為緣次二重因緣一本徧因緣根本無明隨染本覺與彼六麤作因緣故或望識相互作因緣或但總相與作因緣不分親疎通與力故如所作業及所受果何分識相與作因緣兩番解釋下皆例此二末徧因緣即業轉相對彼本覺無明為末此業轉相望三相應有因緣故不舉現相前已說故後二重因緣一上下因緣無明為始果報為終下下鱗次節節與力亦不隔越作因緣故二下上因緣果報為始無明為終上上鱗次節節與力亦不隔越作因緣故復說末那有十一轉或十二轉十一意者一根本無明餘十即是業轉現三并智相續各說識相故成十種更添本覺乃成十二問中間十意相識何別更重加數答眷屬染法各具二義一神解義始從本覺勢分發起立名為識識是了達順本覺故二闇鈍義始從無明勢分發起立名為相相是背本順無明故無明本覺由是根本致不別分相識之異意有二義一者根義能出生故二者身義為依止故望識本覺為因以是親故無明為緣以是疎故望相無明為因本覺為緣若相若識俱有出生依止義故立名為意六麤中後四理實皆意且略而已然相續識具二義用一自體相續就法執說相續即識持業為名二令他相續生死不斷相續之識依主建號又後義用而有三種一此識能發潤業煩惱住持過去無量劫中無明所起善不善業令有成果作用勢力無有失故二此識又發潤生煩惱令已成業能招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三此識又能攀緣轉廣分別更強緣曾經境發樂不樂心緣現前境起愛不愛心緣未知境冥然不了轉增妄計起希求故能相續用唯歸細意所相續事通多法故復明六染正解相應不相應義顯示入位從麁至細漸斷除故六麤前四名三相應心王依本覺之淨心所依無明之染由分心王心所之異故具知相緣相之同知相同者王所解同緣相同者王所境同更互與力名為相應三位本識名不相應因根本無明熏本覺淨心令心體動具成三細即三識心即是不覺三種相故致無別異由無王所無互與力不可分別知緣相同名不相應亦可三細近本覺心將不覺念不異本覺之心無殊不覺之念真妄和合所成三細未成王所與本無別故本論云即心不覺常無別異復明二障及與二礙二障即是六麤中前四第一智相俱生法執二相續相分別法執法執為首引生一切諸所知障三執取相俱生人執四計名字相分別人執人執為首引生一切諸煩惱障二礙即是根本無明名為智礙礙後得智不達事故六染名為染煩惱礙礙根本智不證真故何以二障外更立二礙耶答寬狹不同故斷不斷別故寬狹不同應為四句一寬而非狹謂煩惱礙攝二障故及三細故二狹而非寬所謂智礙唯是獨頭根本無明三亦寬亦狹所謂二障攝彼相宗執障盡故名為亦寬不攝三細根本無明名為亦狹四非寬非狹謂除前相斷不斷別對性相宗決擇異故二種執障兩宗俱斷智礙一種性宗定斷相宗不斷以彼相教說不及故染煩惱礙性宗俱斷相宗唯斷三相應染不說斷彼三不相應染故下論云立二障門據一向斷立二礙門據斷不斷斯可證矣別明生滅即當共相就事本識分麤細異若麤生滅即與分別事識相應此言相應非取知相緣相同故名為相應但以共相麤顯生滅與彼事識能作遷流名為相應若細生滅雖是共相其相沈隱望與三位本識遷流名不相應麤中之麤執相應染不退凡夫為自境界麤中之細後二相應細中之麤初之二種不相應染及取業識俱合一分分清淨人為自境界細中之細俱合動相一分細者及取獨力業相全分滿清淨人為自境界復明四法相熏相生染法淨法起不斷絕言四法者一真三妄一真之內收四無為三妄之中攝五有為三妄能熏熏彼一真一真明白實無垢累實無染汙因染熏故即有染相致令二種生死染法起不斷絕一真能熏熏彼三妄三妄闇黑實無智明實無白品以淨熏故即有淨用致令五位福智淨法起不斷絕二種生死業識妄心有上熏力反熏無明增不了相令彼轉勝勢力漸強名生緣惑復熏本覺添動搖相即當無漏有虗妄行為生因惑獨力業隨二相俱合細分得無漏行資助能感俱合動相細分之上建立壽限名為變易即當有有及與無有此變易苦無始本具論就顯說唯云能令已得出離三乘聖人受變易苦又此業識有下熏力順熏事識分別發業俱生潤生招感現識體上異熟壽限成就名分段苦問業繫苦相是第六麤論釋六麤皆意識地今說總報於現識上既非意識豈為愜當答論從多分及業有力繫縛處說皆意識地不可異熟總報壽命在前六識五位無心應屬命謝設若別於第七識上建立壽命又以第七非能所招兼非異熟無記識故若說現識釋論明指現相現識異熟無記淨白相故論說非虗應遵此解復於俗門開三大義一者體大謂本覺心五人平等諸時不轉以為體故二者相大本覺體上圓滿有名無名功德過恒沙故三者用大本願無盡離相不著能所平等無相現應隨見麤細用無邊故因明三大通以兩重料揀有二一者所入三大即是後重義開三大正當後重真俗六門所依所入第一義諦體相用故以義準法於體大中開一一體多一體等二者能入三大復有二種一者前重能入三種大義此又有二一法中三大一體一心門中雖有三大然無雙立唯有第一一而無第二一等即三諦中真諦三大三自一心門中三大齊立具足圓滿即三諦中俗諦三大二義中三大體分真俗相用亦然二者後重能入三種大義復有二種一法之三大於真俗諦各說三大真諦門中雖有三大無雙立故俗諦門中具明三大無一闕故二義之三大後重能入六門之內約理亦有三重真俗二諦三大次明對治五種人見二種法見五種人見計有總相主宰之義名為人我是佛法內初學大乘凡夫之人迷教妄執非外導等所起我執問據論所說並真如上妄生異見云何說為人我見耶答有二義釋一云初學凡夫有人我者起此異執從能執人有人我故名人我見二云由如來藏有二種義一是本覺義即屬人攝於上妄執名人我見二是理實義當所觀法今取初義說為人執初二於空謬執後三於有倒知隨五計執立五對治廣如下辨二種法見執一切法各有體性此中正治二乘法見一執生死實有極生猒怖二執涅槃實有極生忻慕對治彼執令其了達五蘊生死性無起滅本是涅槃何生忻猒復次發趣道相有三一信成就發心有兩重解初重說信成就之人有遇三緣而能發心有遇四緣方能發心後重正辨所發三心四方便行八相利生乃至不怖下劣不畏上勝二解行發心正三賢位若從顯說二住已去初地已前皆解行故三證發心始從初地乃至十地金剛心還名證發心所證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轉識即取動轉生滅通麤細識或三細中第二轉識舉中亦攝業現識故兼以十聖又發三心所謂真心及方便心并業識心故知業識亦為所依然以正證理智一味能所雙亡實無境界故。
四開修秘鍵
即修行分若謂證入摩訶衍法當起四信及修五行能趣入故言四信者第一信真令心平等第二信佛令心忻德第三信法令心進行(信前正義對治邪執發趣道相起勝行故)第四信僧令心無諍因斯四信能起五行復憑五行還成四信猶足目之更資類膏明之相賴言五行者即六度行但合五六為止觀行然斯止觀即是定慧要在雙行勿容一闕照散寂故照有無故照事理故照自他故一翼之鳥難高翔故兩輪之車能廣運故以止觀行治凡小過出生死之苦海登圓寂之覺山故也而復障厚魔侵心搖邪撓要識四邪須起四治出繫縛地入解脫域言四邪者一邪魔二外道三鬼四神此四邪類若就偏增邪魔多分造作天身外道多分造作人形鬼神多分造作怖畏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四惡趣境亂行者心或復四邪通現諸境有順益相有怖畏相亂行者心又邪魔多令作惡外道多令捨善鬼多障身神多障心行者若遇如前四邪來作障難起四對治則除過患一隨順對治應觀彼境但是自家本覺實德凡諸邪類無不從化二相違對治即以方便逆違相反汝欲教作我不順從三俱行對治或認為德或斥為邪但於一時逆順雙治四俱非對治於彼境界無念無慮不著不求無依無住不亂不障故本論云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故。
五勸持誡謗
即利益分謂以總字具收兩重所入八法以本攝末亦收兩重能入八門如是大乘若不疑畏不怯弱不輕賤不誹謗發決定心堅固心尊重心信敬心則入五位之人不斷三寶之種感諸佛親口授成佛妙記若諸眾生於一食頃向此深法觀察思惟福廣十方微塵數量若披文義經歷晝夜所獲功德及招福報假使聖賢難稱何況凡小能讚於一晝夜德尚無邊況百晝夜福何窮盡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不可說中不可說故其有眾生反於此論生慢生疑或嗔或謗所獲罪業及招苦報亦賢聖難宣豈凡小能說歷十方之無間受萬?之深殃害自他善根伐因果聖命斷三寶種杜二依源故宜奉持深生仰信。
六依義判教
教類有五一者小教二者始教三者終教四者頓教五者圓教然斯五教賢首創立清凉重修解義釋名如疏及記若依此論所解四中真俗二門判歸五教正當頓教(如釋論指從假入實泯相歸性是論本意故正頓攝)亦兼終教(依如來藏成攝主識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如不礙事故兼終攝)。
今主上親示諭云歸敬頌後龍樹既云欲開隔檀門權顯往向位準此所陳故知斯論正屬頓教亦兼終教。
聖心所決誠謂指南或可就於立義分說不二大乘唯於第五圓教所攝以是離言所依果海故其三十二若門若法總屬因分理應亦具舉一全收無礙義故亦於第五圓教所攝若以三十二種門法約其歷然各別義說則當終頓二教所攝此猶且就彼攝此說若約以此攝於彼說乃至小教曾無所遺此能包含無量義故雖攝小教義超勝故故下論云為欲顯示法門廣大如虗空界義理無邊如澄神海言說不能具談思惟不知其量故立義分文雖十行經該一代義包五教理統千門等海納於百川猶空含於萬像耳。
七決擇論體
依生滅門或音聲言語或名句文身或取假并實或通文及義或唯影無本或攝境從心或收義歸體(以生滅門義歸多一心體)依真如門或唯如如言或即句句真或以門從法(以真如門從一一心)以為論體此但後重法中論體其後義中及前法義皆準思擇。
八顯示宗趣
此中有二一者通宗二者別宗初通宗者即是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三性空有宗八真空絕相宗九空有無礙宗十圓融具德宗十宗屬教不繁具述但以論旨略將指攝謂立義分不二大乘兩重門法後三宗攝若說不二大乘唯於第十圓融具德宗攝以是離言所依果海故三十二種若門若法總屬因分理應合具舉一全收無礙義故亦於第十圓融具德宗攝若以三十二種門法約其歷然各別義說則當八九二宗所攝謂如後重真如門法即於第八真空絕相宗攝生滅門法即於第九空有無礙宗收如此後重二法二門既爾故知前後餘門餘法亦然後別宗者於中有二一約立義分明二約解釋分明且立義分別宗者應以因果大乘能入為宗此中分三一不二大乘離言果海二兩重所入帶言因分三兩重能入帶言真俗此之三類總相所尚俱可為宗若別說時互通宗趣謂以帶言所入為宗為令沒同離言不二為趣若以離言不二為宗欲顯帶言所入為趣若以能入真俗為宗為令契合帶言所入為趣若以帶言所入為宗欲顯能入真俗為趣互望所崇是宗之趣總相所尚宗即是趣又解釋分別宗者此論唯明二法二門四種法門是所遵仰應以法界因果為宗顯正破邪棄妄冥真不出此故釋斯一宗略分二義初釋名後顯義初釋名者法界之言法含持軌界具性分雖通事理今唯取性非取門中之理如下所入十名之中有一法界真如所入名純白一法界生滅所入名無盡一法界若法即界持業受名或法之界依主受名因果之言或因亡招引之功果絕變異之相或因有感果之能果有酬因之德於中具有真如生滅二種因果因果不同作相違釋後顯義者於此一宗復分四段文出華嚴大疏旨則不同彼中法界不分能入所入之異多分義當能入中理第一別開法界以成因果第二會融因果以同法界第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第四法界因果融離自在第一別開法界以成因果謂真如因果隨順為因得入為果生滅因果於中有二雜染因果清淨因果清淨因果於中又二本有因果始起因果斯乃隱本露末唯以因果互為宗趣一論始終不離因果故第二會融因果以同法界謂雖純白無盡有異而一法界體性常同唯是所入第一義諦此為根本其真如生滅二種因果即是真俗二諦攝二因果之末歸一法界之本則知此論唯以第一義諦法界為宗故第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法界即當第一義諦因果即收真俗二諦真如生滅屬二可知此之三諦互為宗趣本末俱存分明顯示論中顯相但當第三密意不無前後義故第四法界因果融離自在曲有七門此中法界亦目所入第一義諦因果亦是能人二諦一由離相故因果不異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為宗離相為趣或離相為宗亡情為趣下六準思二由離性故法界不異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離相不壞相故因果即法界時因果歷然則以非因果為因果也四由離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時法界宛然則以非法界為法界也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法界雙泯俱融逈超言念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現前爛然可見七由五六存泯復不異故超視聽之妙法無不通於見聞絕思議之深宗未曾礙於言念上之四門初一即性之相次一即相之性三性相雙顯四性相無礙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雙照雙遮圓明一觀契斯宗趣矣。
九興傳時代
有二初明興發後示傳通初興發者自能仁趣滅異見爭驅群靈兀爾如盲世界冥然若夜有馬鳴龍樹韜藏實德示現權宜大光妙雲雖本成於果道不動極喜而迹寄於因門現六種形著百本之雅論下四王界入大海之深宮慈願心普應塵方理量智深窮法界師則先造於本論資乃後演於釋文遂使惑雲風卷於義天高懸佛日識浪鏡澄於覺海普運真乘讚圓音而始布竺乾應命寶而今興遼國二師正顯具見下文後傳通者本論二譯一梁朝西印度三藏波羅末陀承聖三年奉勑於建興寺譯成一卷題云大乘起信論二大周于闐國三三藏實叉難陀聖歷三年奉勑於授記寺譯成兩卷題名同前釋論一譯即後秦中天竺三藏伐提摩多弘始三年奉勑於莊嚴寺譯成十卷題云釋摩訶衍論然釋論中全具本論若別摘出應立題云摩訶衍論是則本論通前總有三譯然斯釋論肇從秦代迄至
皇朝僅七百年間未曾流布遘一千運內方遂傳通我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聦仁睿孝天佑皇帝位纂四輪道逾三古蘊生知之妙慧賦天縱之全才性海深游梁武帝空修福善仁澤普洽唐文皇自減英聲三乘八藏以咸該六籍百家而備究潮音演旨掩義解之高流麗藻摛詞得文章之大體至於禪戒兩行性相二宗恒切熏修無輟披翫三寶荷住持之力萬邦飲清淨之風功德無邊稱揚不盡粵若清寧紀號之八載四方無事五稼咸登要荒共樂於昇平溥率皆修於善利。
皇上萬樞多暇五教皆弘乃下溫綸普搜墜典獲斯寶冊編入華龕自茲以來流通寖廣此論也總十軸之妙釋窮五分之微詮百億契經說示盡皆符會一代時教包羅無所闕遺了自心之智燈照本論之釋鏡其功也大詎可得而言矣。
釋摩訶衍論卷第一
釋曰十剖析文義大分為三初明論題次辨論主後解論文初中有二上五字正顯題名下三字因彰卷次初中釋字目末論摩訶衍即所釋論字通本末所言釋者解說為義解門解法說俗說真使幽關妙義豁然令秘藏宏宗炳著抉學人之疑膜有類金鎞斷含識邪心無殊寶劒故名為釋摩訶衍者此云大乘謂圓圓海性自成就諸佛菩薩二乘異生故其所入法炳煥靈明沖虗妙粹不生滅而獨立離名相以重玄逈超真俗二門頴標第一義諦大字是法常徧為義乘字是喻運載為名徧釋大者非中非外洞徹十方萬法咸周故常釋大者無去無來冥通三際四相不遷故乘為喻者猶如舟車具其運載果海因分性運法載故準下論解唯取不二兩重所入共十七種獨名大乘餘十六門不名大乘良以不二果海超出中道兩重所入妙離二邊無相無名難思難議非真俗故為根本故故唯十七獨名大乘其十六門若從所入根本立號亦名大乘顯明運載誠在門中推窮勝能皆從法作故知尅性但取十七論者研窮之謂也以此釋論剖法剖義假設徵通覈妄覈真決擇本末判因果而天懸日月分性相而易列乾坤辨柝照然故名為論後因彰卷次舒布有規曰卷行列不亂曰第數目居首曰一論有十卷此軸在初名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釋曰次辨論主龍樹之名從三義立一云以此菩薩樹下生身龍宮成道故名龍樹二云龍為法身樹為生身龍與樹異名為龍樹三云西印有山山有大樹蔭五百龍彼樹之王名為龍樹常為諸龍演說妙法從彼受名故稱龍樹楞伽經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見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等或名龍勝或名龍猛立名雖異其體無殊然斯大士願滿塵方慈周沙界因示居於極喜果實號於妙雲神異頗多具如別說菩薩并造義釋如常。
頂禮圓滿覺(至)及諸賢聖眾。
釋曰後解論文通分為四一歸誠造意二明攝依人三唱本作釋四示勸流通初中有二初歸敬伸誠又二初傾依至寶此之一頌解有二番一者通途釋二者別義釋通途釋者頂禮二字能敬之儀圓滿等言所歸之寶能敬儀者頂局一身禮通三業四生所尚莫過於身五體之中唯推於頂以頂輪展敬表龍樹䖍恭禮申三業歸依意請三通加護所歸寶者圓滿覺言即目佛寶次五字法寶後二句僧寶上句別歸本師下句總歸僧眾通歸三寶即顯菩薩不自專己示學有宗也別義釋者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一者總攝一切眾頂門二者禮敬無盡三寶門總攝門者即解頌中頂之一字通攝一切十方界中所有眾生諸頂輪故禮敬門者解頌禮字已下諸句總取如上眾生頂輪禮敬無盡勝三寶故圓滿已下所歸三寶圓滿覺者所歸佛寶梵語稱佛此云覺也約此論文異餘教說三十三種有佛寶故隨應含具同別住持三種寶故且從後重生滅門說始自信心修至妙覺名為佛地即是滿覺俗諦佛寶契多一心亦名佛地亦是滿覺譬如燒木後合地故此是第一義諦佛寶又真如門始自隨順乃至得入名為佛地即是圓覺真諦佛寶合一一心亦名佛地亦是圓覺此是第一義諦佛寶上據圓滿各就真俗分相別解或復圓滿互通真俗攝相亦得如此後重四種法中門法各二分別覺寶有四不同例於後重三大義中十二門法即亦具有十二佛地共十六種如來地故又準前重亦具十六故下論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論意云過現未一切諸佛已今當一切菩薩無一賢聖不乘如上三十二種若門若法到佛地故此由且就因分說之若就果海即不二體名圓滿覺故第十論引大本經呼此不二名圓圓海然其果海圓極自在性本成就正是離言如來地故如論覺寶有三十三法僧二寶義準如前下但屬文不繁廣解覺所證法藏者顯所歸法寶法寶有四教理行果覺字是果所證即理法字屬教藏字目行四種具矣并造論大士即馬鳴菩薩以偏承恩故別歸敬及諸賢聖眾即通歸僧寶何故初聖不唯自歸而乃通取十方無量眾生頂輪同歸三寶由明了知眾生頂輪與自身頂平等平等唯一真如無有別異一味一相不相離故何因攝取成和南相欲十方三世諸佛歡喜得十方三世菩薩讚歎使十方三世法藏流布令十方三世僧伽熾盛問龍樹菩薩證歡喜地下位功德悉已滿足何故下位諸僧皆悉和南答由能歸人皆非同於自得位故若自歸依唯應歸依離垢已上諸地聖故。
欲開隔檀門(至)分報師恩故。
釋曰後陳露深衷龍樹造論心願意欲興大智而弘法令法久住運大悲而接物令物出離遂闢能入二門使契所入中道故隔檀門者聖法記云入如意藏門之稱喻真如門往向位者入如意藏門之稱喻生滅門誠如所指以十所入中第四名如意故望門分二一金王如意二滿主如意若順此論正解後重法中二門應如上釋或例後重義中六門前重八門亦分真如生滅別故以隔檀門及往向位無揀言故合通兩重然詳頌意前解為優利益諸眾生者即大悲化物利他行也分報師恩故者即大智酬恩自利行也故智度論引經偈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唯有傳持正法藏宣揚教理施群生修習一念契真如即是真報如來者正同此也。
論曰(至)所以須造論。
釋曰後敘述造意此中有三初標起次別列後總結初標起中言重釋者若望佛經已說本論復顯名重若望本論已明釋論再解名重雖通二義後釋為優為欲已下五因別辨一顯示自師師有二種訓匠義邊取人為師世尊馬鳴皆我師故軌範義邊取法為師二諦中道亦我師故或可亦通自然智師自然性師配前可知以人為師如常可解以法為師今略分別其體深玄其窮微妙就法指陳略伸七解一生滅門中二清淨理名其體深二染淨理名其體玄或復相反或復雙目於理亦通下皆倣此二清淨覺名其窮微二染淨覺名其窮妙微妙亦可準深玄釋二生滅門中二種本覺名其體深玄二種始覺名其窮微妙三所入之中取多一心名其體深玄滿究竟覺名其窮微妙四真如門中離言真如離三假相名其體深滿三寶德名其體玄依言真如離四句相名其窮微滿四法德名其窮妙五所入之中取一一心名其體深玄取得入門名其窮微妙六前後兩重真門所入名其體深俗門所入名其體玄兩重能入八種真門名其窮微八種俗門名其窮妙七不二果海離根離教名其體深玄三十二種應根應教名其窮微妙未得正證者謂十信未得正定聚故三賢未親證法空故未出邪行者謂二乘外道及諸異生十信已前未離邪故漠漠冥冥此有二解一云漠冥即是不明了相論釋智礙漠冥之性此言意揀金剛已還未出漠冥猶名不覺通論三聚依根顯法成上深妙視之叵見念之奚臻矣二云漠漠之言廣大之義冥冥之句深遠之詞顯上不二能所法體瞻之莫覩其形思之不知其相焉窺[穴/(烈-歹+(跳-兆))]者瞻視也二為利根者開真如門令入甚深一一心故為鈍根者顯生滅門令入甚深多一心故所詮理者詮猶顯也依門顯示所入法故三謂經論師以悲願力均育萬類等賜一乘其恩也江海未深丘山匪重固合罄心報効竭力弘揚亭毒者均養義平等撫育諸生界故四道眼潛觀末世眾生異見雲興邪心霧㙲起百千諍破百億經乃再建法幢重開慧眼壞論宗者約破所依所尚之宗即百億經約破能依所尚之宗即起信論五良由龍樹得遇馬鳴親授論宗深達意趣故致分門日朗解義珠圓普使當根皆如面會阿世耶者此云意樂總結可知不繁別解。
已說本趣次說論差別。
釋曰二明攝依人有四一明論攝分二初結前生後上句結前下句生後下皆準此無假數陳。
論有幾數(至)如意論攝。
釋曰後隨徵為釋有二初通明諸師論略伸三問初問論有多小次問攝論多小復問本論何攝四問之中利他故問廣陳三答先結頌答初一句答第一問次六句二字答第二問後三字答第三問後散釋答屬頌可知始從佛世至此論興乘分大小之殊人有僧俗之異師資繼襲立歒徵通施展辯才莊嚴至教故所造論有若干也其能攝論十名如次準聖法記各翻名云如意珠論廣攝論本廣釋狹論本狹釋廣論一向義論宗廣攝論雜論字輪論神呪論偈成論散釋配頌答問可知。
馬鳴菩薩(至)斯論寶?。
釋曰後別辨馬鳴論有二初明數文義攝初伸四問一數二文三義四攝後述四答先結頌答四句如次答前四問後解頌文全同上答九十九種華文論攝意指馬鳴百部論中九十部論即向九種華文論攝餘十部論攝義論收其猶此方所判論藏乃有釋經集義論耳聖法記說九華文論一音韻華文論二義林華文論三圖像華文論四一字華文論五雜說華文論六阿說華文論七釋梵華文論八釋釋華文論九內外具成華文論又云佛滅度後一百餘年有一比丘厥號馬鳴當時造成四部寶冊一起信論二玄理論三本源論四清淨論故此本論是寶?攝即此寶?正當攝義。
十種攝義(至)同一種焉。
釋曰後彰義論名相初伸二問一問名字二問同異後述二答先結頌答前五句答名字後一句答同異後解頌文亦同上答而建立相同一種者十論立義皆同一相以彼俱立三十三故備標本數可引作證。
已說論差別次說藏差別。
釋曰二顯藏收有二初結前生後。
藏有幾數(至)藏焉也。
釋曰後隨徵為釋初伸三問一問藏數多少二問攝藏多少三問本論何收後述三答先結頌答初二句答第一問第三句答第二問第四句答第三問初句或字為對十億八千法藏頌中不彰故置或字後長行中文多易解但逐難指五十一者略有三義如文可見法界法輪者眾音同性無非法輪故華嚴云言音實相即法輪故實相既是法輪語言寧非佛事又攝大乘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色相盡是真如音聲無非佛語補特伽羅即數取趣正當人義謂頻造業往諸趣故仁藏等者若隨世俗釋愍傷不殺曰仁清察不盜曰義防害不婬曰禮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之五種王者依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用而無替故曰常矣若依勝義釋仁則不殺之慈義乃不盜之行禮謂不染之德智謂不飲之操信當不妄之約故知人之一藏列以五常若就世俗但使一生撿束或依勝義則通多世防修故借俗名以彰佛理不可言說清淨報空者謂不得撥無天報是空清淨報言即指天趣欲色諸天悉有光明皆清潔故故正列中但云淨藏即屬天也捺落迦者無愛味故無憙樂故有說捺落此翻為人迦名為惡惡人生處故建是名如是諸藏至法藏者十億八千并前頌指五十一藏唯是所攝根本三藏唯是能攝增數十藏通能所攝根本三藏出體釋名諸教多明此不繁引此論通別所攝可見三藏通別如清涼云然此三藏約其所詮略有二門一就尅性經詮三學律詮戒定論唯詮慧二約兼正經正詮定律正詮戒論正詮慧兼各通三今此中意雙具二門持其已下別解藏義偏就行法以彰含攝謂能顯理及證果故。
已說藏差別次說經差別。
釋曰三辨經依有二初結前生後。
經有幾數(至)是故無失。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問答通所依初伸三問一問經總多少二問攝經多少三問本論何依後述三答先結頌答初一句答經總數次十句答攝名數後一句答論所依後依頌釋通分三段初舉數指攝次徵列總結列中以十二名就此方言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後明依問答且明依中總則百洛叉經并十二分為論總依別則一百部經或論議分為論別依又問答中聖法釋云婆薩伊伽諾此云精[(羽/王)*隹](胡光)甚極微小猶如兔毛而能容受滿十方中明闇之色標多羅咀提此云氣[糸*系]龍王舌上有一氣絲甚極微細猶如頭髮而能出納滿十方中種種密雲此論亦然含容出納皆無礙故。
別所依經(至)開示顯說。
釋曰後問答別所依初伸三問後述二答亦先結頌及後釋文答問配屬披文可見。
已說經差別次論當造人。
釋曰四彰造人有二初結前生後。
契經異說(至)何所攝耶。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六經說應異又二初標問先問幾經異說後問六時何攝。
頌曰(至)無有相違失。
釋曰後述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答後問雖引六經唯是一人出世隨根摧邪造論今起信論聖法記說佛滅度後一百餘年馬鳴師造賢首引經六百年造此論下說位地生處父母等故論疏記文各取一故。
論曰(至)云何為六。
釋曰後散釋有二初釋上二句有三初標徵。
一者(至)徐自命終。
釋曰次釋相有六一將入滅頌中十句文有三節初三句讚德益物次三句聞滅傷心後四句師去資隨準聖法記說六時中造論名數指此馬鳴未涅槃時造懺悔業障大海論等四十部華文論。
二者(至)汝當不能自。
釋曰二三百年此師造六部論文一三昧論二合一論三微妙論四中藏論五歸真論六徧滿論。
三者(至)諸外道輩。
釋曰三六百年此師造對治邪智入道論等二十部華文論。
四者(至)建立佛法。
釋曰四八百年此師造大總地論等三十部華文論。
五者(至)安立佛幢。
釋曰五一百年此師造四部寶?如前已列。
六者(至)入於寂室。
釋曰六始成佛耐也者耐謂堪忍良以改沙門相現龍王身堪忍耐於劬勞忻利安於含識言雖涉於傷憫意密讚於功能今重言耐也如再歎善哉次三偈分為三段初四句慶聞決疑次五句陳佛鑒迹後三句奉教遵依寂室之言涅槃異名。
是名為六。
釋曰後結數。
如是諸經(至)無相違過。
釋曰後釋下二句解造人攝已見上文。
馬鳴菩薩(至)何因馬鳴。
釋曰後一人變現殊有二初伸三問初問地位次問生處後問名因。
頌曰(至)從過去立名。
釋曰後述三答有二初結頌初二句答地位第三句答生處後一句答名因。
論曰(至)名曰馬鳴。
釋曰後散釋初本高迹妙次處勝親崇後宿種名因依此論中所陳事狀千馬現身名馬千鳥出聲名鳴合此二物共立一名菩薩從彼以彰嘉名非輪陀所致蓋菩薩能為復有三義名為馬鳴一菩薩生時感馬嘶鳴二菩薩撫琴令馬悲鳴三菩薩說法餓馬齊鳴由此多瑞故曰馬鳴。
已說人別相次唱本作釋。
釋曰三唱本作釋分三初歸敬本趣分次發起正陳分後結前迴向分初中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救世大悲者。
釋曰後依文釋相分二初二頌歸敬又二初一頌佛寶復二初唱本此頌但取命盡十方為總攝門却取歸字及後三句為歸向門此解體例別是規程蓋聖智之特高非常情之可迨故也。
論曰(至)大悲者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略辨總攝門中十方九有三界四生通取眾命悉無餘故歸向門中以前所攝無量眾命傾依滿足大法王故將命歸者表敬極故。
論師舉幾德(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問答廣明有二初問先問聖德多少後問請示德相。
頌曰(至)終不出此數。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二句總答德數次四句別答德相後二句釋此能包。
論曰(至)總相讚歎。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總指通妨馬鳴已下總明德數佛果已下釋通外妨迎字為仰義乃昭然。
云何(至)故成八種。
釋曰後別示行相有二初略明德數頌中八字備包眾德。
云何(至)十種第一。
釋曰後廣顯德相有二初辨明有六一問答十㝡此顯諸佛不共功德無上第一故名為㝡四住地者楞伽經云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此唯揀出無明住地前四發潤重故偏說言頓斷者賢首大師義分齊說賢位伏現初地斷種十地弃習此據見道一時斷種故云頓斷至第三論更明此義若依始教分別之障見道皆除俱生之惑金剛道斷五教斷惑如義分齊。
云何(至)十種殊勝。
釋曰二問答十勝力無畏等功德難思舉十表圓皆殊勝故。
云何(至)十種作用。
釋曰三問答十業功能自在利樂無方作用難窮故名為業。
云何(至)十種周徧。
釋曰四問答十徧功周法界量等虗空性德無涯故名為徧。
云何(至)四種圓滿智。
釋曰五問答四智如其次第以配始教妙觀平等成所大圓名義相當更不繁引。
云何(至)四種解脫智。
釋曰六問答四無礙法義詞說即所緣境無礙屬目能緣之智法無礙者了知諸法真實相故洞照一心真實性故義無礙者了知空等共相境故達生滅等麁細相故詞無礙者常以假名談法性故樂說無礙言音無斷演諸教故詞說二種而分異者總說法義謂之為詞委細別說謂之為樂又詞多說法樂多說義故二差別具辨義名如餘廣說。
自在之言(至)故不別釋。
釋曰後會指分二初會通自在徧前六德皆無罣礙謂十最自在十昧自在等。
色相名義(至)廣顯說。
釋曰後指陳色相始教但說三十二相終教說相八萬四千圓教說具十蓮華藏微塵數相但隨根器差別故致經文異說今論終教故有若干欲知名相指在總持。
已說覺寶次說法僧。
釋曰後一頌法僧分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如實修行等。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此頌初句彼身體相為體攝門頌初及字并下三句一十四字為總達門末後等字通顯二頌歸敬之意故不別科。
論曰(至)和南之意。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略辨體攝門中十方世界萬類有情各具依正之體益有流轉之相收彼體相悉無餘故總達門中用前無量眾生體相總達殊勝法僧寶故以身歸者顯仰重故總達二字解頌及字等之一字等取多義謂攝圓滿命根同歸勝妙寶故又令四相眾生獲得常住身故復為明了自他唯一真如相故兼收佛喜僧讚法藏恒流布故言和南者即歸仰也。
論師(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問答廣明有二初問法僧多少請示行相。
頌曰(至)有多類僧眾。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通外妨。
論曰(至)各差別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前二句有三初依文略辨。
法謂教法(至)無諍論故。
釋曰次舉本廣明解前本論頌法性真如海此一句中含三種故法字收教軌物解故性真如者目其理故論中如次解於三字謂顯圓成為諸法體離虗妄依他絕執著徧計耳海字屬果德深廣故第三句全即配行法攝持眾行故立藏名如實修行取十地僧如字正是所證十如實修行言目十正智理智契合故稱為僧後解僧義於文可見。
何故取命(至)無邊際故。
釋曰後通前問答有三初徵釋身命義別分二初命馬鳴菩薩謂順自宗發同體慈觀諸眾生同一相續盡攝壽命為能歸敬故於命下標舉十方。
何故取身(至)不動身故。
釋曰後身欲令無常四相之身轉易常住四德之身故於身中復標其相。
何故八聖(至)極甚深。
釋曰次徵釋取他身命此一科中有三段別初問馬鳴造論唯合自己身命歸敬為求冥加何須更攝他人身命同歸敬耶次答由馬鳴師明了識知自他無二凡聖無殊唯一真如平等一味豈可不攝無量身命問明了一味何覩多身既見多身寧知一味答相不礙性故見一味性不礙相故覩多身事理無礙一多自在此上且依生滅門說若復別就真如門說能歸所歸順順如如自身他身寂寂湛湛一味一相無縛無生本性和南成歸敬相後重義中真俗六門前重八門皆具投誠準此可見後承文便乃釋等言義具多端故知甚深。
何故攝取(至)不斷絕故。
釋曰後徵釋取他成相問中既知身命一味一相何須存相攝他歸敬答中良由攝生順本願故諸佛歡喜又由攝生順法侶故菩薩讚歡復由攝生順受持故法藏流通。
馬鳴菩薩(至)并上二地。
釋曰後解後二句有二初問答分三初徵釋下地問中馬鳴現居八地住心七地已前及八入心功德滿足唯應歸向八地滿心并上二地何以頌中如實修行通收十地前之七地及八入心何須敬仰答中良由馬鳴同體大願通攝三聚為能歸人其中既有八地已前乃至邪定諸眾生類故合通敬前七地僧及八入心若望自歸但歸八地滿心菩薩并上善慧法雲二地。
若爾何故(至)彰顯示故。
釋曰次徵釋地前若許前前下位通敬後後上位爾者何故不取地前互為所歸人耶答非是地前無所歸人以顯舉十地諸聖上位影兼三賢十信下位故不別標蓋影顯爾。
法雲地(至)影顯示故。
釋曰後徵釋地滿問以能歸上既取三聚法雲地聖亦攝住中為復十地滿心菩薩若作能歸為歸何僧答謂有佛地最勝僧寶為所歸僧問若法雲地許歸妙覺何故前頌不別標耶答顯舉法雲下位既爾兼彰妙覺上位亦然故不別陳亦影顯故。
是故(至)有多類僧眾。
釋曰後合頌。
已說法僧次說本趣。
釋曰後一頌本趣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佛種不斷故。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前三句為斷絕門後一句為連續門。
論曰(至)解脫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依頌總明文二初科分。
斷絕門中(至)正信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斷絕門標徵可知解釋有四一除疑惑謂於大乘堅固淨信永離疑故當立義分并解釋分顯示正義二除猒捨謂於大乘發起精進永離捨故即當分別發趣道相兼修行分三除邪論謂於大乘發生正見永離邪故此一通當顯示正義對治邪執四除執著謂於大乘得七對治永離執故此一偏當對治邪執或總配釋於理亦通合頌可知。
連續門中(至)不斷故故。
釋曰後連續門標徵可知解釋有三由造論故令信修證致佛法僧永不斷絕僧中宮殿謂所證理廣大寬愽周徧莊嚴依止居遊寂然悅樂從喻彰名故云宮殿正後二僧者本後二智也合頌可知。
頌眾生言(至)不斷耶。
釋曰後逐難別顯有二初伸二問初問此論所化眾生寬狹後問擬治幾障三寶不斷。
頌曰(至)建立三不斷。
釋曰後述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初問下二句答後問。
論曰(至)圓滿果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上二句又二初依義總明。
然三聚門(至)須彼初門。
釋曰後分門別顯標徵可知解釋有三一無信異道不信業果名邪定聚入位賢聖名正定聚十信雖修由未入位名不定聚二異生十信未有善根名邪定聚圓滿果佛名正定聚三賢十聖皆未究竟名不定聚三無求凡夫名為邪定證真十聖名為正定十信三賢名為不定總結連前多不別科蓋避文繁下皆倣此三種取初順教理故。
為欲對治(至)不斷之義。
釋曰後解下二句有二初總顯二門為令四障斷除故使三寶不絕。
云何為四(至)是名為四斷。
釋曰後別示四斷。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一
卍續藏第 45 冊 No. 0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二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
通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已說本趣次開總體。
釋曰次發起正陳分有二初開示總體又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是故應說。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能入十六名為有法所入十六并及不二名摩訶衍此據尅性唯十七種立名大乘非十六門若爾兩重能入既非大乘即非總體應十六門不在此科答科就甚深所入言之舉勝攝劣故無有失既爾何故不就㝡尊不二別伸科判攝彼所餘良以不二離根教故不可顯示唯就所入言開總體因門因法誠廣誠深益根既寬故宜應說。
論曰(至)作依止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略顯由能入門能顯所入甚深理故詮猶顯也由所入法與能入門作依止故。
有法者(至)摩訶衍體。
釋曰後依義廣明有三初總解文義總標門法作業之相者此有二解一門法之言合之為一不取本法唯指能入由依其門能起信根信彼本法并及不二摩訶衍故良以能入十六正為發信之因緣十七大乘但是所信之境界故知門者能作業也二門法之言離之為二通門及法親生信根門能作業疎生信根法亦能作作業之言發用之義。
信決定進心(至)於禮樹故。
釋曰次別釋信根有二初名位喻況信根二字兩番解釋初番名位即信為根兩句解名兩句解位問修行分說四信五行諸教多明信解行證不唯生信亦起行等何故此中偏說信耶答良以信者切用殊絕根力善財斯為首故賢聖等妙此為先故功德母故道果源故後番位相信滿成根十信稱信賢位已去信方成根此上明位自下顯根兩種梵語未見翻對前如萍菟之類比信無根後同松栢之屬況位有根。
信根有幾義(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問答義相初雙問二字後各答十義先頌次釋於文可見信十義中欲配位地恐涉穿鑿根十義中諸位相望俱有理故。
能入所入(至)自當顯說。
釋曰後餘指下辨兩重門法立義廣明。
已說總體次明建立。
釋曰後通分五分有二初建立五分又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勸修利益分。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法如是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總明分次第又二初略徵釋化生之法必如然故為欲已下廣出此意。
此義云何。
釋曰後廣徵釋有二初總徵雖言化法如是請示次第所以。
為欲顯示(至)因緣分。
釋曰後別釋有五一因緣分藥因病設教藉根興無疾何假於藥方離根寧宣於教藏故依三聚立此八因別興四分之文普拯群生之類有喻法合於文可見。
為欲顯示(至)立義分。
釋曰二立義分亦有喻況法說雙合如意寶珠有教所說金翅鳥心後成此珠有教所說遮多梨鬼變為此珠有教說佛舍利法欲滅時變為寶珠有教說龍福力感得出寶奇妙神珠智度論說龍王頭上有此珠故報恩經說龍王耳內安此珠故有說龍王藏深密處有說龍王安自腦中此寶雖一功力彌多作眾寶之攸依欲千珍而隨雨猶枝葉之根本若流派之泉源比兩重所入之大乘為十六能依之總體據法雖唯一性就根乃分兩重門有多差義非一勢故下論云法體不分義門得別寶既大龍所用法亦利根能承然如意珠但喻兩重所入十六非況不二以不二體唯是果海離根宜故離教說故若爾兩重所入既有十六豈順此中摩訶衍法雖唯是一答兩重所入尅體唯一隨能入門說有十六如太虗空本無有二禽族翔翥似見其跡鸞跡所印名鸞跡空鳳跡所印名鳳跡空百禽並印跡亦隨多然其虗空何有二體跡下之空即況兩重所入十六即空之跡即喻兩重能入十六如是所入隨十六門立十六名能入若至百六十門所入亦立百六十名故論合云而為恒沙法門體性又云利根智者乃所領解故。
為欲顯示(至)解釋分。
釋曰三解釋分如意珠藏萬寶雖盈千門不開群龍安了要闢多戶方益群龍大乘本法雖圓千義不細開解鈍根寧知要假委分鈍根方解然上立義判為利根故此解釋說為鈍器然此分中復有利鈍二門之中如次可見。
為欲顯示(至)修行信心分。
釋曰四修行信心分此中喻法皆含縱奪且初喻中文置雖言表承上義謂前如意善雨眾珍讚寶勝能名為妙術功能無盡復號圓德如是妙寶雖眼見耳聞心解口說門或不入藏乃奚臻宮若不登寶何得用若法說者於前二分廣略教義雖口誦心思設勤加修行勝進不退乃喻金剛若正信未起寶藏何階邪定未出玄理難符故立此分激物信修也。
雖開(至)勸修利益分。
釋曰五勸修利益分雖分立廣釋略法門縱示修行起信行相然怯弱之輩聞立義分多廣法門知而不修鈍根之人聞解釋分少略法門學而不解信心既阻行業復虧倦法海之深游退覺城之要路若逢勸進必漸勤求備修百行之因圓證十身之果如無勸筞豈免沉淪惑起恒沙縛纏無性以見此利故勸修行。
有何因緣(至)勸修分所攝。
釋曰後別釋不增減初問後答答中有二結頌釋文嗢陀南者此云集施能以少文攝括多義施散於他令誦持故。
已說建立門次說唱章判說門。
釋曰後唱章判說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所以造論。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五一因緣分有二初八因起四分又二初唱本論舉八因根唯三聚隨緣增而起四分化眾修而趣一乘。
論曰(至)作正因緣。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緣體行相分二初約分明因又二初依分標門復二初指因起分。
初一因緣(至)謂前三門。
釋曰後隨因列門能化屬自後四分論所化即是三聚眾生善功唯取教功根益除諍為令息疑止謗後之七因各具前三無第四者以諸除諍後定絕疑。
今當舉相隨次別釋。
釋曰後舉相隨釋有二初總標。
因緣總相(至)自當顯說。
釋曰後別釋有四一起立義分又四一能化門此第一因即與前重八種大乘根本總體作正因緣又與前重能入八門後重能所十六門法二十四種分離別相作正因緣因緣之總相目之能化門總別相對四句易知非明不二者以離根教故。
為令眾生(至)眾生故。
釋曰二所化門不定聚中有三十人以十信中位位皆有入住出別故成三十後四十心隨心分三故成一百二十種人。
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
釋曰三善巧門普緣三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根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
非求世間(至)初因緣。
釋曰四除諍門恐有愚人妄生疑念論主但居不動未及法雲通緣上地之人皆為所化之境者非利他故唯顯自能欲求高名擬希厚利虗言被上正意榮身豈容下地之人反化隣佛之聖為遣此輩所發疑心自通而言我久成道為滿本願助化群生非求人世之滎權示藍修之位藍修有本元是濫字未知適從難以詳定。
第二因緣(至)成正覺故。
釋曰二起解釋分有二初第二因有三初能化門解釋分中總有三門今取前二顯示正義對治邪執為能化門根本義者一心法界作智作理之本真俗二門為實為假之本七種對治遣人遣法之本望人作本義顯可知若能達此成正覺故。
令諸眾生(至)眾生故。
釋曰次所化門正取邪定為所化根。
正解不謬(至)第二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正義之功治邪之巧令遣謬解使拂邪心出一闡提入十信位。
第三因緣(至)三種發心。
釋曰後第三因有三初能化門取解釋分發趣道相三種發心為能化門。
善根成就(至)諸眾生故。
釋曰次所化門上品十信十解一分即信成就發心十解多分十行十向即解行發心三品十地即證發心。
於摩訶衍法(至)第三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不定聚一分即十信上品正定聚全歷三發心出自分位入勝進位勝自位故。
第四因緣(至)出興門。
釋曰三起修行信心分有四一第四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中宣說開示信如佛法僧修施戒忍進與彼為因被不定人。
善根微少(至)不名成就。
釋曰次所化門十信位人不同前來與正定聚位位各分三品別異通計聖凡正定不定共有一百五十品人今論意謂不定聚人別分三品以十信人微薄闇鈍發心求道其實甚難從第三因分出不定十信上品此第四因分出中品五六七因分出下品依論分齊三品十信後五善根具足名為上品前五善根未具名為中品實義為論唯第五心名為中品以次下說前四種心皆下品故今望前四轉齊第五故皆中品初心業障海深二心見執過厚四心怖信難成如是三種皆下品故不同正定如後問答此中所化但取十信前五心人善根微劣未是具足欲化是人令獲後五轉為上品入信成就故此下文信心分釋為邪定人說信心分為不定人說修行分未信令信已信令修其法爾故或通利故據此中說四五六七為因之根但取不定中下二品蓋就顯說無相違過前後因根準此可解。
修習信心(至)第四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
第五因緣(至)出興門。
釋曰二第五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中進門之終唯取有障修行精進一節論文與彼為因講者引彼於此應敘。
此中眾生(至)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
消惡業障(至)第五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令十二中初心下品禮懺勸請隨喜迴向得免諸障善根增長。
第六因緣(至)作正因緣故。
釋曰三第六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中取止觀行一節論文與彼為因。
凡夫二乘(至)一切二乘故。
釋曰次所化門不定二心邪定二乘由彼二乘志意狹劣於無上乘猶若敗種故判邪定別以止觀化彼二類。
對治心過(至)第六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兩輪具闕益損門中修止對治凡夫著有過失又捨二乘樂空過失修觀對治二乘離悲過失又除凡夫懈怠過失故知兩輪通治凡小眾生心過。
第七因緣(至)出興門。
釋曰四第七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未與彼為因謂引不定下品眾生令趣中上及正定故。
此中眾生(至)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十信前四下品眾生其心怯弱意欲退轉如來方便但令念佛令生他方既得往生由見佛故終無有退漸次得入正定聚故。
必定不退(至)第七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
第八因緣(至)出興門。
釋曰四起勸修利益分有三初能化門全與第五分為彼因緣故。
此中眾生(至)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邪定聚人若無勸誘退入無性故須此分化彼怯弱令獲益故。
為示利益(至)第八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說德令忻示過令離故。
一切諸教法(至)總別不同故。
釋曰後依因遣滯有二初分因合顯問立義分中攝諸教盡何須開後三分而別釋八因初一攝諸根盡何假立後七因而散釋答立義廣攝被利根人三分略說被鈍根人復為鈍根開後三分初因總攝三聚眾生七因別攝所化眾生總別不同立後七因復有何失。
何故二乘人(至)輕其過失故。
釋曰後處品別明有二初徵釋處異二乘四處者謂一二六八此之四處皆有邪定二乘人故答中為二乘人根器狹劣捨小趣大難故重明邪定三處者謂一二八於前四中除第六因以彼唯取二乘人故答中為顯邪定對彼二乘過輕微故。
何故不定人(至)輕其過失故。
釋曰後問答品別十信之人別分三品不同常例已見上文但未知由於此辨明三賢十聖非是不分入住出故但不長分三品之異故與不定相例對顯。
有何因緣(至)次第如是。
釋曰後緣數次第有二初伸二問因緣何唯八種信等次第何然。
頌曰(至)次第如是故。
釋曰後述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不增減下二句答其次第。
論曰(至)攝彼八十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攝廣不增減以一攝十兼解等字攝彼八十云八云等。
因緣次第(至)十種地故。
釋曰後治障行次第法爾釋前法如是故八因所明修行位地從下至上自淺之深理定合然故言法爾十信三賢如其次第能治四障謂闡提不信障外道著我障聲聞畏苦障緣覺捨悲障於十地位治十重障漸次轉勝亦法爾故。
已說八因緣次說四種根。
釋曰後四根須二教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至)應說此論。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決疑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問曰(至)難問門。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難問門光明等經攝根無闕何須馬鳴重造此論況無增加顯理勝力應是欲求世間稱讚名利等事畢竟尊信不盡理者謂問畢竟世尊言教堪信之經不盡理耶或復畢竟誠可尊重崇信之經不盡理耶或復論主畢竟貴圖世人尊重貴信已能解於佛經不盡理處而作論耶如或不爾則是重繁進退不可若為通會。
合曰(至)當須造論。
釋曰後決疑門有二初正解此門又二初根緣有異諸佛教理心性大用用元體作故唯一味或未即本故一味一味即所入一心或相即性故一味一味即能入一真又法雖萬別心本平等就所入解教縱千差性本平等約能入明雖標題牓示經論差別詞翰簡牘卷帙不同理本平等又佛教法設分多端理終無異故名不別音本是一故名不分或就所入以本收末名為不別或就能入與本平等名為不分然所化根有利有鈍樂廣樂略致能化人說經說論有廣有略伽陀修梨毗羅方此云廣略經則遮陀尸修梨毗羅方此云廣略論則則猶法也初根依經後器須論由對此宜故假造論。
復次(至)則不須論。
釋曰後時分不同有二初佛在世以佛在世能化業勝所化根利一聞便解復何須論。
若佛滅後(至)優婆提耶眾。
釋曰後佛滅後以佛去世能化主劣所化根雜假經論而器異樂廣略而根殊既有忻廣略之人故須造廣略之論優婆提耶此云論議。
何故(至)有其分際故。
釋曰後兼通餘妨有二初徵釋根緣因緣門中具收三聚根性門中但化無力寬狹相違故伸此問良以因緣門中馬鳴誓願意樂廣大無邊際故具收三聚根性門中親受論教實行之人自有際故但明無力故前後文所說各異。
以何因緣(至)現造作論教。
釋曰後問答廣略何以世尊說廣略經復何馬鳴造廣略論蓋有宿願致於今生師說廣略經資造廣略論四聖眾種無貪為體如俱舍說一衣服喜足聖種二飲食喜足聖種三臥具喜足聖種四樂斷樂修聖種由四助道解脫非久以能對治四種愛著是故說為四聖眾種結頌釋文引經總結其義可解。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釋曰二立義分有二初結前生後。
立義分中(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說法數又二初問先問立義名數多少後問本數開立行相。
頌曰(至)及不二別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一句答總數後三句答行相。
論曰(至)差別。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總數明言立義有三十三非此分中全無不二但無根教云不建立。
云何(至)各差別故。
釋曰後辨行相有二初總徵釋初總問總數後總舉總數。
何故(至)故開二種故。
釋曰後別徵釋有二初問答所入法別問兩重所入故舉摩訶衍名別答兩重所入故有兩節論文於於段中可細思之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者此答前重八種所入以依不二離言果海能依之義即當因分為利眾生假以言詮說作根本摩訶衍法據此初重所入未分一心三大於前重門方始分出心體相用故次論言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故至後重法雖亦分出一心三大然是所入第一義諦不同前重能入門中一心三大唯真俗二諦莫謂一心三大名同便將前門而為後法三諦科揀義理難通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者此答後重所入八種謂有一類稍劣根宜聞彼前重根本所入體唯是一隨門立八便起疑云若前所入體性有多依門趣入易生了解既體唯一隨門說八云何頌解如來善巧為度彼根遂就根本摩訶衍法一體性上元非心大強假施設一心三大全將前重所入本法為利耎根假立名為心體相用名雖同前八門一心三大然前門是所作真俗二諦今此法屬能作第一義諦若望前重所入所依總摩訶衍此後所入別摩訶衍雖是能依對後重門還是能作所依所入摩訶衍法。
何故(至)是名為本數。
釋曰後問答能入門先別問兩重能入門後別答兩重能入門然此答文亦有兩節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故者即答前重能入八門謂依根本摩訶衍法作起能依一心三大即此一心三大各具真俗分成八門以此八門化於上智依真俗門頓漸修行造證趣求前八本法是故論言一心三大各二種故或各開二種門故者此答後重能入八門論言或者良以後重所入一心三大已自有名不同前重所入本法不對能入未有名字但總呼為根本大乘今此後重所入本法如來善巧為彼鈍根於無名法不對能入已假建立心體相用若望能入或開真俗各有二種入第一義是故論言或各開二故亦可或字望前重門已開真俗二門不同於後重門或復如彼亦開真俗二門不同故致或字龍樹菩薩知立義分文言少約理趣深玄豫慨後人於茲迷昧故在文前先明大格此或無滯下義自通諸智慧者幸宜詳審。
已說法數次當別釋。
釋曰後釋本文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到如來地故。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唱本判斯一唱總有三門一者總體門二者別相門三者不動門從摩訶衍者下即前二門然有兩重從一切諸佛下即後一門徧通兩重初二種門有兩重者且第一重總體門云摩訶衍者總是前八因之內第一因緣總中能化教法正是根本第一義諦摩訶衍法但隨其門立八差別其名如次不繁豫出以摩訶衍棟能入門正用總字勒屬前重八種本法其八能入承文辨訖摩訶衍中含有不二并及後重所入八法開總體中釋論明指摩訶衍者十六所入并及不二共十七種名摩訶衍三字之中備包不二亦含後重所入八法以立義分者字正牒初開總體之言學者應思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然此四句釋論不解無文指屬在初及後敬詳龍樹不指陳意欲令講學住思觀察細窮四句通含兩勢以此法義在前重門唯是所作能依之義三諦中屬真俗二諦又此法義在後重法唯是能作所依之體三諦中屬第一義諦故知四句勢貫兩重正符立義文前問答答前重門云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故答後重法云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方知本論攝法寬通以少含多義斯見矣又此法義別目心境謂於門法各分心境法即一心法界義即三種大義義者境也此中不遮心中有境境內有心雖無顯說理必然故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者即所依門此中兩句含後重法故將開立牒以者言眾謂四衍之聖生謂四種之凡舉能依人顯所依法心謂一心以心釋法謂一一心及多一心即是後重所入本法論指一心本周八處不可分離唯一體相故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者即攝末門是心但指上眾生心是猶此也此心為本攝出世法為真如門攝世間法為生滅門所攝二門即真俗諦能攝一心唯第一義依於等者即建立門依於此心開二種門顯示大乘開二種法何以故者即徵問也云何依心句中開二種門顯示已下開二種法是心等者答前二問先答真如門依心所作若體相如還即顯示所入本法摩訶衍故此中體字例後三自唯目能入一體之門後答生滅門依心所作若因緣相還能顯示所入大法摩訶衍故自體相用唯能入門故於依心句中開二種門顯示等中開二本法所言義者已下顯示所入六法能入六門第二重中三門之內略所依門及攝末門或舉後攝前故或以上流下故但有第三建立一門牒前二義故言義者今此後重義中三大即是所入摩訶衍法恐濫前重能入八門故列名時不舉三大但直標舉摩訶衍名達士詳之庶無惑耳一者體大即二所入謂一切下即二能入謂一切法不增不減即俗諦門真如平等不增不減即真諦門二者相大即二所入謂如來下即二能入如來藏功德即俗諦門具足性功德即真諦門三者用大即二所入謂能生下即二能入能生世間因果即俗諦門能生出世善因果即真諦門後不動門十方如來三世菩薩皆乘因分三十二種深妙法門入如來地故。
論曰(至)住思應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指勸通科一分總作三門仍前二門更開兩用文義雖具要須揀擇故勸講學住思應觀。
摩訶衍者(至)有八差別。
釋曰後依科隨釋有二初前二門合顯又二初第一重分三初牒指取上三字與總字合先屬科名後指本法唯是前重所入總體體性雖一隨門立八。
云何為八(至)摩訶衍。
釋曰次開解有四一正釋有三初徵列次得名兩段合也所入八名略解一二第一一體一心摩訶衍謂依根本摩訶衍上作起能依所作絕待依止一體復又作起能依所作絕待靈鑒一心一體為別一心為總總別雙彰故須別舉此之四字俱屬其門所入根本摩訶衍法從門受名一體一心之摩訶衍作依主釋第二三自一心摩訶衍亦依根本摩訶衍上作起能依所作對待揀染三自復又作起能依所作對待靈鑒一心三自亦別一心亦總然斯四字亦俱屬門所入本法從門受名三自一心之摩訶衍亦依主釋法中既爾義中亦然但於義中體大名字梯對法中一心總名體大字上多字名目梯對法中一體三自相用例知不繁具指細尋論文義亦可見。
譬如(至)建立名故。
釋曰後喻合王本一身未有多名由王福力感招輪現輪有四殊金銀銅鐵金輪來應名金輪王餘三亦爾輪是依報體非王身王是正報體非輪寶輪雖非王由王所感是故王身立彼輪號輪之王故作依主釋王比本法輪況門名雖門因法作門非是法縱法由門顯法非是門故所入法從能入門以彰自號作依主釋喻既分明法應深信。
大覺契經(至)廣說。
釋曰二引證有二初正引八種身法準唯識論體依聚義說名為身今取體依此中屬當直目所入八種本法謂自體不無故為門所依故法中二種略一心名五六二名言顯了者即當相字七八二種自在無礙當用字也皆云趣入彰門用故。
馬鳴菩薩(至)摩訶衍者總。
釋曰後顯攝立義分中初之五字包攝彼經八種身法又牒前段開總體文。
此中總言(至)及下臨故。
釋曰三指論有二初總貫兩重指陳總字貫通前後望上即貫前重所入下臨即貫後重所八兩重所入是總體故兩重能入非總體故此即正符開總體文。
大總地論(至)唯立八法。
釋曰後以略含廣。
由何義故(至)有八應知。
釋曰四問答有二初立八因由問所入唯一復何立八答總體雖一因門成八也。
能入所入(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各八行相有二初問。
頌曰(至)然終不雜亂。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上三句正答下一句通妨。
論曰(至)畢竟盡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解前三句能所十六攝法齊平無勝劣故無廣狹故。
若爾(至)故稱平等。
釋曰後解後一句若許平等所入本總能入末別既並渾同應成雜亂答意可知餘文易了。
已說初重。
釋曰後總結。
第二重(至)摩訶衍門。
釋曰後第二重有四一總科四種法者心體相用各具三門。
所言法者(至)決定門。
釋曰二別解有二初法中三門分三初所依門有三初牒指此中但指第二重法為所依故。
今當(至)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四一標徵。
頌曰(至)偏於彼八處。
釋曰二結頌眾屬四聖生目四凡顯說一心徧彼八處。
論曰(至)名為眾生。
釋曰三釋文此中所辨一法界心通一一心及多一心通無盡一法界及純白一法界周徧聖凡不可分離唯一體相。
順理契經(至)故名眾生。
釋曰四引證諸異生中具足四凡。
馬鳴菩薩(至)決足門。
釋曰後指結。
是心即攝(至)分際門。
釋曰次攝末門有三初牒指明凡聖心攝真俗法此中有二一能攝一心即第一義諦二所攝二門即真俗二諦其世間法亦名生滅即俗諦門其出世法亦名真如即真諦門準問明品清涼大疏於真俗諦各開存泯說至五重中道妙義今於此論兩重能所三諦理中通說乃有一百二十中道義理且於後重四種法內俗諦門中有四中道五種有為是妄四種無為是真有存妄泯真中道有存真泯妄中道有真妄俱存雙照中道有真妄皆泯雙遮中道真諦門中有四中道離言真如泯體依言真如是相有存體泯相中道有存相是體中道有體相俱存雙照中道有體相皆泯雙遮中道真俗二門有四中道生滅門是俗真如門是真有存俗泯真中道有存真泯俗中道有真俗兩存雙照中道有真俗兩泯雙遮中道又所入法有三中道且俗諦門依有為無為所入一心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又真諦門依體及相所入一心亦是中道第一義諦復依真俗二諦所入一心法界亦是中道第一義諦此後三種雖名中道是第一義前十二種但為中道非第一義如此後重二法二門有十五種中道義理復於後重體相用三各二門法例准亦應有十五種中道義理如於後重心體相用各二門法所具中道共論都數有六十種例准前重望法望門所具中道亦六十種兩重總有一百二十中道義理二十四種不唯中道亦第一義九十六種但成中道非第一義本論淵含誠難思議囊括大藏斯文可驗。
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三初徵起。
頌曰(至)作法界名法。
釋曰次結頌正辨根本中實一心能攝枝末真俗二門無非法界故立法稱。
論曰(至)故名為法。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總解一法界心而具二義攝生滅門為世間法攝真如門為出世法。
自體契經(至)淨白品法。
釋曰次引證有二初證能攝又二初攝俗諦廣大神王喻多一心攝諸無明即是智礙攝諸染法即煩惱礙攝諸淨法即四無為。
又攝一切(至)寂靜法。
釋曰後攝真諦此中神王喻一一心攝清淨法者即離三假相攝無礙法者即滿三實德攝解脫法者即體真如攝絕離法者即離四句相攝滿足法者即圓四法德攝寂靜法者即相真如。
而廣大神王(至)非出世間法。
釋曰後證所入廣大神王第二論中亦引自體契經指說唯況後重二種所入此中明言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即表所入既非俗諦又非真諦明知即是第一義諦以此驗知十六所入皆第一義諦也。
今攝此文故名為攝。
釋曰後明攝論主依契經取第一義諦攝真俗二諦立此攝末門。
馬鳴菩薩(至)分際門。
釋曰後指結。
依於此心(至)摩訶衍門。
釋曰後建立門有三初牒指。
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三初徵起。
頌曰(至)顯示摩訶衍。
釋曰次結頌上二句明標二門下二句明標二法。
論曰(至)自用摩訶衍。
釋曰後釋文有四一總指徵列依上一句總標二門依下一句總標二法徵列可知。
如是(至)有二應知。
釋曰二法從門立一心本法尅性唯一由二種門立二本法問本法既一由門立二應依生滅得入一體摩訶衍法以其所入無二體故答依生滅修但證三自非證一體此隨門說體同證異理實臻極何曾再證如一明珠內出青色詺為青珠內出紅色詺為紅珠若隨色呼青非紅珠紅非青等確論一人得青珠體即便能得紅珠體故亦猶千逕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寧差隨入一門皆到總法已證三自何迷一體良以無行可修無惑可斷眾相皆盡總法自彰若云依生滅門但契三自本法猶迷一體本法者應例難曰依真如門既許契達一體本法亦應還迷三自本法彼此異因不可得故若云深必得淺淺不得深者真俗對說容有淺深因盡果圓何有勝劣豈不前云王城不二矣故知隨在何門已至究竟無容再證厥有明達于茲詳審緣此後重所入本法不從能入己名一心若從能入即立二名或云一體三自或名真如生滅。
何以故(至)二法二門。
釋曰三牒徵答釋答中明依心而開門說依門而顯法故於上句開二門下句明二法言作一法界心等者應云此一法界心作真如門等蓋迴文未盡順西方語也上下之文頗有此類準例應知。
大覺(至)作如是說。
釋曰四引證指攝體相平等者體如相如二互平等是能入門與法立名作依主釋自相自然者自相揀他不善染法舉相影取自體自用或可三自皆是自然與法立名亦依主釋。
大總地中(至)摩訶衍門。
釋曰後指結。
三大義中(至)如是而已。
釋曰後義中一門有三初舉後攝前前論已言第二重四種法中各具三門理應體中別列三門相用亦爾今於三大各略初二唯立後一論意舉後攝初中故。
復次(至)流應至於此。
釋曰次以上流下二頌本者且流所依頌云眾謂四衍眾生謂四種生是三大義藏徧於彼八處又流攝末頌云是三大義相總攝二種門名攝世出世間作三大名義復流所依本云所言義者謂眾生體相用例然又流攝末本云者體即攝一切世間義出世間義相用亦爾。
一者體大(至)摩訶衍。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明義分三初體有二初所入全依前重所入本法為化鈍根說作體大雖標體大不同前重門中體大唯是所作能依義相此中體大唯是能作第一義諦故後重門無體大名次下相用例此可見非此體等立作門名。
謂一切法(至)門亦爾故。
釋曰後能入二所入名除摩訶衍餘皆門名無假繁出相用准說。
二者相大(至)門亦爾故。
釋曰次相。
三者用大(至)門亦爾故。
釋曰後用。
三種大義(至)分明顯說。
釋曰後指廣。
何故不二(至)離機根故。
釋曰三問答有五一徵釋不二有二初對緣又二初正問答八因初一起立義分謂因緣總字能化教法唯起前重八種本法因緣相字能化教法但起前後二十四種分離別相獨此不二何無因緣意明不二極妙極深獨尊獨勝既離根宜故無因緣。
何故(至)非建立故。
釋曰後轉徵釋何以不二離其根宜表是果海無根宜故問若無根者何須建在立義分中答蓋立義分含百億經包攝難思為令眾生知有不二故須建立。
是摩訶衍法(至)圓滿海是焉。
釋曰後依人有二初正問答問不二大乘佛成就耶答唯此不二成就諸佛非是諸佛成就不二所以者何以是性德圓滿海故故云諸佛得不故若爾諸佛應闕徧智何能說耶答修因至果而自證知不由斷惑之所顯得欲令知有故說不二非謂佛說便許成就不二大乘故下論引大本經云其圓圓海得諸佛勝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彼圓圓海即此不二故菩薩聲聞緣覺異生問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離教說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何以不二諸佛不得答十佛自境界故離根宜也與教不相應故離教說也。
何故(至)順於說故。
釋曰二徵釋本法有二初對緣又二初正問答問八種本法何有因起答以應根故以順說故。
何故應機有機根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八種本法何以應根答以其本法為根開故問答順說准根可解。
如是八種(至)種因海是焉。
釋曰後依人有二初正問答問八種本法佛成就耶答以諸如來能成就故非八本法能得佛故以是修行種因海故菩薩聲聞緣覺異生問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有教說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八種本法何以能得答蓋應根故及順說故此中所說八種本法為是前重為是後重此八本法通前後兩重以汎指陳無言揀故或但前重總攝別故又舉兩重八種本法亦攝兩重能入門故如上所說三十三種其不二大乘以為果分餘三十二俱屬因分然因果二分超情難見今憑教理略伸區別准分齊云別教有二一性海果分當不可說以其不與教相應故此即十佛自境界也故華嚴經十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是也(正同此論性德圓滿海焉)二緣起因分即是普賢境界故也(亦同此論修行種因海焉)此二無二全體徧收其猶水波思之可見又探玄云所依果海如太虗空(正同此論不二大乘)地智所證如空?處(依俙同此十六所入)能證本智如能?相(粗可比此十六能入)准略筞云今言果海約證相應(證處離言故不可說)可寄言詮皆名因分因則可修(有根)可說(有教)果則亡修(離根)離言(離教)又清涼云果海離緣故不可說(約圓極明正同不二)所證就緣是則可說(粗同此論三十二種)賢首意云若約法辨因果二分所依果海如太虗空非教相應故不可說能依因分地智所證十重法界十玄六相是即可說若約人辨因果二分遮那果人所了名為果分普賢因人所了名為因分清涼意云但取究竟圓極自在離緣法界方名果分所證就緣是則可說名為因分此與賢首約法說同若約正智證相應處始從入地乃至究竟說為果分可修可說以為因分此與賢首意旨少異以說因證亦名果分今據此論三十三種法門深勝應以喻顯十地論云譬如飛鳥行於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釋曰處乃跡處之空不可說為有無等故揀異太虗之空相乃空處之跡不可見其長短等故揀異沙土之跡將斯一喻開為四種一太虗之空配所依果海不二大乘二跡處之空配所入十六摩訶衍法三空處之跡配能入十六行位等門四印跡之鳥配詮門教及言下義復於四種勒作兩重初以本攝末若以太空攝於跡空跡處之空亦離名相比不二摩訶衍法攝十六所入法沒同果海亦不可說若以跡空攝於空跡跡不可示以況所入十六摩訶衍法攝其能入十六行位亦難宣說若以空跡攝於鳥身身亦難見大小之相以況能入十六行位攝其詮門教及義等相亦叵說後以末攝本若以鳥身攝於空跡跡隨於鳥麤顯易知以況詮門教及義等攝其能入行位等門門隨於相麤顯可說若以空跡攝於跡空空隨於跡故亦非無以況能入行位等門攝其所入摩訶衍法法隨於門亦可寄言若以跡空攝於太虗太虗隨於跡空仍可寄言以況不二摩訶衍法隨於所入十六本法從在因門故亦可說故開四喻所況四法皆通非有非無並具可說不說此則法喻配屬本末相故用此論義門成華嚴宗趣耳或合為三以詮門教及言下義與十六種行位等門總為能入無別異故當知唯有能入所入不二三種若配喻說泯其鳥身歸空跡故當知唯有空跡跡空乃太虗故或合為二一以三十二種能所門法俱為因分可寄言故二唯以不二摩訶衍法獨為果分離教說故當知唯有因分果分二種法故若配喻明復泯空跡歸跡下空當知唯有跡空太虗二種在故今此不說合為一者論意雙取因果二分益物知有故但令二更不歸一今文正據此中後義不二大乘所依果海極甚深故獨尊勝故說無因緣說離根教餘三十二既屬因分有能所故有修斷故有因緣故有教說故問三十三種何法為性答不二大乘性自成就離言法界以為其性兩重本法為令物悟即以帶言根本法界第一義諦以為其性兩重能入攝根方便即以帶言枝末法界真俗二諦以為其性雖分離言帶言差別根本枝末不同然而攝法齊平無有寬狹存義各殊據理無雜問不二既許成就異生圓圓海中應有二礙若無二礙即無異生兼以不二攝法不盡若有二礙即有異生應此二礙還熏不二隨緣成染漂沉苦海何殊兩重能所因分答不二雖有異生二礙然斯二礙不能熏彼離言不二圓圓海故二礙是所有亦屬所攝故問兩重能所既言因分應無究竟成佛果人答三十二種為對果海說為因分非謂因分無究竟果說因分者令根趣求必若得入佛界自成問兩重俗諦共八門中根本無明為一異耶答門雖有異無明唯一故華嚴經云不了第一義故名為無明中實尚迷真俗安了故此論云實知一法真如一法一心一法於三法中俱違逆故名為無明故知無明體性無多但以權小談之未及終教就實說至根本且如後重生滅門中修至妙覺斷盡智礙必證中實沒同果海寧容更入前重俗門歷位修斷隨在何門究竟斷畢契中實故同果海故。
何故(至)立自名耶。
釋曰三徵釋體自有二初問真如所入何立一體之名生滅所入何立三自之名。
真如門中(至)不唯體焉。
釋曰後答有三初他相有無真如無他所治染品故立體名生滅有他所治染品故立自名自謂善法他謂染品。
復次(至)非得他力故。
釋曰次法性非他真如法體平等無私故立體名生滅性德自然本有不假他力故立自名。
復次(至)無有定故。
釋曰後隨宜不定謂隨根宜一期安立勿謂體自前後定爾前或名自後還稱體義並無違文皆有理。
何故(至)無別異趣。
釋曰四徵釋法義問法中一心義中三大心體相用各開二法分二所入力勢既齊何故義中總合為一若三大義合為一者應同一心但詮二種摩訶衍法何故具詮六種法耶答大義之名通於三種故總為一義大乘收暨於詮法者差別不同故各具二共成六法於何疑哉。
今所開示(至)本末能所。
釋曰五徵釋能所全同初重準前可解問能所十六若門若法既各攝盡一切諸法何言不亂答以中實攝法法法無非中實以真諦攝法法法無非真諦以俗諦攝法法法無非俗諦故各盡攝不相雜亂雖法體不分然義門有異中邊無亂本末不雜又門與法相望乃具非一異義非一如前差別不同非異據體本末無別後重既爾前重亦爾是知三十二種若門若法就體說者舉一全收若不如是攝法不盡雖許全收若就義論容各別故謂本末二位曾不參移門法兩重宛然安置此上且依此論所明體義無亂門法不雜作如是說若依圓教三諦融通事事無礙互攝無拘義勢多端法門浩瀚故有廣狹即入隱顯同時十世託事帝網主伴等義然賢首清涼於一真法界開理事二門無礙融通具多法界而馬鳴龍樹於因分中根本法界開三十二種分總體別門俱釋佛經各光法施論疏剖析義勢雖殊彼此會通宗途無紊。
已說總別二門。
釋曰四總結總謂後重所入別即後重能入已廣辨相故此總結。
一切諸佛(至)不動門。
釋曰後後一門別指有二初牒指發趣道相軌則不動。
謂微塵數(至)亦復如是。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果因所乘過現未諸佛已今當菩薩皆乘兩重甚深安車達無上地準第十論頌云諸佛甚深廣大義彼釋甚深即屬兩重所入本法此中甚深尅論亦唯所入本法今云三十二種甚深安車者蓋能入門從所入法得甚深名故三十二俱建此名。
此中菩薩(至)如來地故。
釋曰後菩薩言通邪定凡夫亦容所運但發猒求皆名菩薩終至究竟得成佛故不定正定胡不遄成。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釋曰三解釋分有二初結前生後。
解釋分中(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說本數又二初問。
頌曰(至)九論說已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一句明此所有次二句辨此所無後一句顯九論說。
論曰(至)生滅門。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此論有無以是今文正所詮顯故先列示後重法中二法二門今解釋分具明二門而不廣釋所入法者若入二門達本法故。
何故餘法(至)已解釋故。
釋曰次餘論具略有二初徵釋略餘法二十九種何故不明餘九論中已具釋故。
所謂(至)善因果門。
釋曰後因明他有無有二初亡論略明四立義相同解釋各四八論共計三十二矣。
不動本源至各差別故。
釋曰後二論獨明一本源玄理唯釋不二問如是二論應有立義若有立義不二大乘應有因緣如無因緣則無立義應唯三分若闕初二云何前論通指五分教法出興法如是故答仰觀二論必具五分以前論說十論建立同一相故後難善遣前難奚通不二大乘應有因緣許有因緣不離根宜豈不違前離根宜故然今舉有欲顯於無雖說因緣非同因分稱根施設令其斷修實被之根但欲令彼知此不二無實所被故不違前離根宜故如是因緣理亦不無既具因緣明有立義問不二大乘既屬果分賢首清涼準其文理皆說不與教相應故此論上文亦說不二離教說故今何却指本源理玄二論同釋不二大乘豈不違前非教相應離教說故答有二解一兩輪雖說不二大乘但令知有不可剖析曲示於人故亦名為不可說也亦猶因相方達於無相非言安了乎絕言不以論詮曷知離教二賢首清凉龍樹之意據因果分各別為論果分法體不許與教而相應故離教說故本源玄理據因果分相從而明以果就因可寄言故有教說故以因從果因亦絕言離教說故由是應為四句分別有唯離言謂性海果分有唯帶言謂修行因分有亦離亦帶謂因果無礙有非離非帶謂因果形奪四句齊現契斯宗矣。
何故諸論(至)各闕其數。
釋曰後二門備闕有二初二門不齊問謂十論立義分具標三十三何故解釋分說四或明一。
為欲顯示(至)不知其量故。
釋曰後四義有別答二分具闕四義不同一立義欲就法體唯一不可分散故全本數解釋為據義門有多各別詮顯故闕其數二立義解釋二分具闕數目擬增智者思惟欲長學人慧力三立義教理本數備收已是甚深皆起尊重解釋教理各委辨明又顯玄極咸生讚歎四兩重能入廣大如空兩重所入無窮如海不二大乘性德果分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故亦可法門廣大通指兩重能所義理無窮別目不二性海言不具談思不知量總顯因果皆絕言慮。
已論本數次當別釋。
釋曰後當別釋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分別發趣道相。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標徵開門又二初唱本。
論曰(至)大門數量。
釋曰後釋文言四法者二法二門。
本曰(至)不相離故。
釋曰後依門別釋有三初顯示正義有二初略說分又二初唱本。
論曰(至)問答顯因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總科分。
依一心法(至)法相門。
釋曰後別顯示有三初四種法相門有二初牒指於一心法有二所入并開二門故成四種。
二法二門(至)立其名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名字差別門有二初總問略答明示能所各有十名究體無差隨功立名。
二種本法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問廣答有二初二法十名又二初問。
頌曰(至)通二種本法。
釋曰後答有二初頌答取下廣大等此方九名對此毗摩等九句梵語次第翻譯於文易見。
論曰(至)云何為十。
釋曰後論釋有三初標徵。
一者(至)染汙品法故。
釋曰次別釋有十初廣大神王有二初顯名合說喻中名同依異法中體同用異但取喻體不取喻依故。
自體契經(至)染淨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謂眾極疑二種本法為同為異佛即造作說法之相乃與答釋遂舉二喻曉況兩法金剛神王兩番配合類一一心主海神王一義指陳如多一心。
二者(至)而為自在故。
釋曰二大虗空王有二初顯名合說第一空王以總太虗容東西空而得自在第二空王以空容色而得自在色容受者謂以空中容受色故合二本法於義可見。
金剛三昧(至)容受大種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謂一心真如本法理性能容真門自體空無絕安立處猶如大虗能含眾空本來於彼東西等處無住著故於諸障礙無有障礙者然多一心於障無障能住持故如空容色使得住故。
三者(至)為其德故。
釋曰三出生龍王有二初顯名合說。
順理契經(至)無有斷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標嵐梵語此云迅猛風也法合可解。
四者(至)通生染淨法故。
釋曰四如意珠藏有二初顯名合說就所出生立其名故。
如如契經(至)涅槃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真如所入利圓者也良以性本無惑體元是真清淨解脫功德圓滿故所被根是圓頓器。
五者(至)亦復如是故。
釋曰五方等有二初顯名合說謂有毫毛或是色相方圓類等故曰方等唯現天像名為白毫通顯五趣名為亂毫二俱稱毫兩皆是色次下梵語無別異故。
攝無量(至)伊尼羅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就一就多說白說亂白亂雖殊體性無異隨受一名俱通二號。
六者(至)與行與相如來藏。
釋曰六如來藏有二初顯名相前五從喻受名後五約法建號此如來藏正是所入從真如門彰遠轉遠縛之名從生滅門得與行與相之名。
實際契經(至)如伎兒故。
釋曰後引教證此引二經釋前兩藏以一一心從能門解唯有覺者離流轉因是一是白名遠轉也唯有如如離慮知縛亦一亦白名遠縛也一一白白摘讀兩用或復通用在義無違又多一心亦從門解若就能與其唯本法善不善因者善即是覺不善不覺於惑於覺與力為因生死涅槃從此出現受苦樂等者謂一法界有為無為二種自在能熏所熏多法和合故受苦樂定俱時轉故楞伽云如來藏者能徧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故。
七者(至)如住劫時。
釋曰七一法界有二初顯名相純白法界如空劫時無雜物故無盡法界如住劫時有萬物故純白無盡皆是門名本法從彼以彰名故。
真如法界(至)如有長時故。
釋曰後引教證空種即純白徧種即無盡言空種無礙者空字是門種無礙者是法是空之種無礙依主彰名徧種無礙準此而釋俱言種者皆取性義與空與徧而無實性皆無礙故又或種者即種類義謂真如門體如相如空與不空種類不一亦具多名準此所解空種二字俱是別門無礙二字即是本法空種之無礙亦作依主釋。
八者(至)義如前說。
釋曰八摩訶衍此中有二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三自摩訶衍大覺契經證如第一論。
九者(至)如順明珠。
釋曰九中實有二初顯名相第一義諦亦名中實等住中實如獨明珠無雜影故別住中實如順明珠現眾像故。
中實契經(至)如同異珠故。
釋曰後引教證離邊釋中真心解實以此實理遠離真俗二諦邊故由此本法名為第一義諦於文有據亦如前引自體契經廣大神王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亦詺本法為第一義諦上下明證其文非一如異同珠者異屬所現影各差別同屬能現珠明無異攝差別影歸同體明故云異同次同異珠反此而說。
十者(至)隨能作立名。
釋曰十一心有二初顯名相先列名中且第一者上言是一指所作門唯一一故下句方云是一一心立所入名此中一心從彼所作門上立名是一之心依主建名又第二者上言是一切亦指所作門具一切故下句復云是一切一心亦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但從能作以立其名一即心故持業為名。
一心法(至)廣說。
釋曰後引教證非大非小等者彌顯本法是第一義諦四種中道於文可見心本非一從所作一假名為一心非一切從所作多假名一切今不說名一切心者蓋隨能作立一名故。
是名為十(至)根本名字。
釋曰後結收。
已說二法(至)名字差別。
釋曰後二門十名有二初結指。
真如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真如十名有三初徵問。
頌曰(至)真如不共稱。
釋曰次通答有二初頌答十句梵名如次翻對。
論曰(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論釋問前文兩法今此二門同共立名號如來藏門法名濫揀辨若為答此門開為真如真如等如來藏則通真俗二諦攝故他法開為遠轉遠縛等如來藏彼唯屬其第一義諦故知前後名字雖同義不相濫。
如是十名(至)法門名字。
釋曰後該收談真異名皆此攝故。
生滅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生滅十名有三初徵問。
頌曰(至)生滅不共稱。
釋曰次通答有二初頌答十句梵語如次翻對。
論曰(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論釋生滅十名翻真立故一對前二二對前一三四五名如次對前四五六名六對前三其後四名次第同前配之可見。
如是十名(至)法門名字。
釋曰後該收俗諦異名皆此攝故。
已說二門(至)分相門。
釋曰後同異分相門有二初結指。
二種本法(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徵釋有三初二法同異有二初問為復二法幾同幾異。
頌曰(至)同名異義故。
釋曰後答各有所依摩訶衍者謂後重一體大乘依彼初重一體一心摩訶衍等足驗前門不是後法斯為良證三諦科揀已如前辨問豈不前文自說根本總摩訶衍如一圓珠體性是一今言依異其相云何答雖如一珠然成依異恐理難明再須喻顯如世一父二子依異一子為僧一子為俗父雖一體望僧望俗義說二故若云僧父如一體之所依也亦云俗父如三自之所依也一體大乘三自大乘各緣所依根本大乘為自境界亦可一心各緣所作自能依門為境界故故下論云甚深真理非餘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
二種法門(至)其相云何。
釋曰次二門同異有二初問為復二門幾同幾異。
頌曰(至)異名異義故。
釋曰後答先結頌總對後依文委示行法異中真如門內自有修證非取異門一心一念異門心念若生成縛不生為行以此門中無斷無縛唯取寂滅寂滅為行若依
皇上解云一心即是所入本法一念則屬能入行門是心及念從法爾來本不生長眾生障縛如是之念即是真門寂靜妙行美哉
睿見逈洞真乘詞簡理周窮源徹妙生滅門修以智斷惑生位始覺斷生相惑滅位始覺斷滅相惑住異例然舉兩攝中故不別說體相異中引楞伽證且寂滅者名為一心證真如門與本等故寂滅體相同一心故又一心者名如來藏證生滅門與本別故所入一心非屬染淨如來藏門具有染淨故生滅藏與本義別。
二門位地(至)無障有障故。
釋曰後因明餘義有二初徵釋證位異此中具有伸問頌答三經證真餘教指俗二門真如二門位地別異所以曲有多途文理昭然長分大段上下判文宜知此例然證真中引大本經四句如次賢凡亂住初後亂住果聖亂住聖賢亂住或此四句初即凡位始終相即次則因果始終相即次則聖位始終相即後則因位始終相即分流經中初七句正明亂住後一句出亂住由或初之七句約義配同最後一句據理皆泯真修經中五十一位摘信為母餘位為兒生五十一歲者意云以五十歲男兒生在一歲母腹法合即配五十一位亦亂住故。
舉是一隅(至)法相門。
釋曰後例餘勸觀結人眾等六例此可知。
是二種門(至)圓滿門。
釋曰次該攝圓滿門有二初牒指。
謂以真如(至)一切法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皆各總攝從謂字下解釋皆字然字下解各而字下解總。
所以者何(至)圓滿門。
釋曰後徵釋別結攝法齊平義各別故。
此義云何(至)直說答故。
釋曰後問答顯因門問答梗槩故俱言直性相不離故真妄交徹故。
已說略說分次說廣說分。
釋曰後廣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唯證相應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真如生滅各異門又二初心真如門復二初唱本次文委釋此不豫陳但相真如四句四德不細辨明至文具出。
論曰(至)解釋名字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科分。
心真如者(至)率向應審。
釋曰後顯示有三初體相真如門有二初解釋有三初建立名字門隨功立名舉一法界作大總相謂所入一心能入真如既各十名因何所入中偏取一法界復何能入中偏取大總相蓋一法界作大總相功業相應由是偏舉初云一者非對二三當體絕待故名為一橫竪周徧故一作大業法者軌持包含一切無所闕遺故法作總業界即實性真理甚深義相體相皆能作故故界作相業下云法門法謂一法界門謂大總相是法之門依主彰名門即是體作持業釋如是多字並歸門者門能顯法最偏勝故率取向上能作所作種種別相一一審觀。
已說建立(至)真體門。
釋曰次直詮真體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心性(至)為差別故。
釋曰後顯示有三初詮真揀妄有二初對妄顯真能揀真門中非字就遮說謂真如法非生非滅離起離盡故無字約表論其體即是無生無滅是一是常故又是非即體明真體非是生滅之法有無體外說真性無有餘生滅相所揀妄門中是字目自性能表四相業等自性是生滅故有言屬差別所表色心有彼共相之生滅故無相有相二門異故。
復次(至)亦不住故。
釋曰後拂迹入玄非字不義何不言非若言非時恐人悞執真性為非所以言不所以者何次釋成云以真如法絕百非離千是正遣雙非雙非不住影出雙是雙是無拘故。
一切諸法(至)妄境界故。
釋曰次假有顯無先明假有後顯實無生滅門中以有心念則有一切差別境界顯真如門既無心念故無一切差別境相如因翳眼則有空華若離翳眼孰見空華故楞嚴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是故(至)離絕之相故。
釋曰後明真拂相有二初正顯離絕分四一離三相有二初牒指。
言說名字(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隨釋有二初問。
頌曰(至)契經異說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
論曰(至)離言說相。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言說謂言說下列名數楞伽下引教證如是下指正要相言說者妄計妍媸虗起愛憎於境執著發言說故夢言說者曾經境界無有定實憶昔攀緣起諸夢境即從夢覺緣念思度妄謂吉凶虗生言說執著言說者昔曾怨對宿有業緣今偶現前發生言說無始言說者多生熏發曩劫慣習不假強緣任運起說引教證中我說法者以汝等者我今說法念汝眾生墮在執著生人我見不了法性妄起言說為對彼愚非前四言說故我說法又或以為汝等一切眾生在生死界不了斷修妄興言說為治彼凡亦非前四故我說耳或佛還用眾生所發世間言論說實相故稱勝義言名如義語實空不空者此簡異門妄法非有實是其空真德不無實是不空亦可理性實空絕諸相故情實不空起眾境故空實不實者亦簡異門妄法名空空則是實真法名空空則不實亦可法性空實所顯體故但空不實能顯門故離二相者謂離實空二種相故中間不中者離亦實亦空故不中之法者即指不是亦實亦空中間之法故離三相則顯一理既遣異門唯有自門談體談相稱真稱如是故名為如如如說上言如者稱可之義顯上言說稱可契合如如理故故所揀離非就真門以真門中非所揀故問準三昧經佛所說者義語非文不言義者皆是妄語生滅門中佛所說者既非如義應皆妄語若許生滅有如義語今真如門揀之不盡於此兩途若為通會答如義有二一真如如義如上所引三昧經說二生滅如義諸佛所說一切契經皆顯如故。
名有二種(至)離名字相。
釋曰次名字二名二字各引教證從阿等者即諸教所說四十二字母由此為本出生一切聲名句文及生一切菩薩妙行具如華嚴般若等說道品經中證字影名真同鏡明名如影也大海經中證依空字真猶虗空字若鳥也。
心量有十(至)為境界故。
釋曰後心緣前八可知第九識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緣彼生滅門如但不能緣真如門理非不能緣自門真理第十識心即真如門所依本法而唯能緣自門真理體能鑒用照體獨立故說為緣如自證分緣見分故引證極顯尋義自彰。
畢竟平等(至)滿三德耳。
釋曰二滿三德初牒指後解釋諸眾生等無量差別唯以前四言說為本而轉由離言說相故成畢竟平等德諸外道等九種變論(楞伽列釋須者撿文)十種異執(通以九十五道攝為十種邪執)唯以前一名字為本而轉由離名字相故成無有變易德諸眾生等執取計名煩惱破障智及相續所知壞障唯以前九心品為依而轉由離心緣相故成不可破壞德離相滿德如文可見其多一心與障為依尅論自體非是障故。
唯是一心(至)體真如。
釋曰三結體真正結能入體真如理唯是所入一心本法欲結體真歸一心故謂離三假相名為真也圓滿三實德謂之如也順本所牒心真如矣。
以一切(至)極相違故。
釋曰四離三緣先牒指後解釋言說名字心緣俱假真理如實故無三相。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釋曰後復遣執著有三初遣意謂恐愚夫聞離三相知圓三德假相雖無已遣斷見實相仍存復滯常邊執有體如何能出離故說真如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至)虗妄言說。
釋曰次離緣正顯體如無相所以極猶盡也假真如言遣虗妄言非有能遣可為棲托言說既空有相奚立後能所遣於文可見。
大本(至)不二法體故。
釋曰後引證離言說言說說者謂離前四虗妄言說請唯如義言說而說非不二不二者非同八千一種不二請說真實不二法體若如義說故能除遣前四虗妄假說之垢如言說如者說無生滅無說無示故如耳聽如者聽無生滅無聞無得故此大本經與分流經廣略雖殊宗旨契同清涼指釋恐繁不陳。
已說直詮(至)名字門。
釋曰後解釋名字門有二初結指。
此真如體(至)斷證智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牒指問答真無可遣障如無可立位。
此義云何(至)而非如體故。
釋曰後再徵委釋重廣前義以無少法不是真體既無治障寧存斷道若有斷道可立位地既無少法不是如體如體一味何分斷道斷道不立位地安彰。
當知一切法(至)所上說故。
釋曰後總結不可說者雙結言說名字相也下皆準此結離三相故名體真。
已說根本(至)決疑門。
釋曰次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
問曰(至)生疑致問。
釋曰後正明有二初問又二初牒標。
問者(至)直疑其果。
釋曰後隨釋有三初正明二問有二初總問略答依第一轉不可說念疑無隨順依第二轉無相無因疑無得入。
所以者何(至)而能得入。
釋曰後再徵委釋因善言教引生三慧因生三慧引起萬行今無言說全無三慧既無三慧何成萬行故生此疑云何隨順若有萬行之因則有萬德之果既無能入萬行之因何有所入萬德之果故生此疑云何得入金剛地者準元本中有二金字四卷楞伽褒揚果位立金金剛揀非因位之金剛故論但一金書者透矣。
如是二問(至)誹五等位。
釋曰次屬當二門因依生滅遂疑真如若如生滅斷惡進善修因契果理在不疑今於真如無言說故無加行善無心念故無信等位隨順既無得入寧有。
今舉此意發如是問。
釋曰後結成問意。
答曰(至)決彼二疑。
釋曰後答有二初牒指。
所謂隨順(至)真如隨順。
釋曰後開解有三初決隨順疑有二初標列真俗不同各開隨順。
生滅隨順(至)方便故。
釋曰後決擇有二初生滅隨順有三初標釋上下先標列後略釋謂從信位乃至等覺作果方便名為向上復從性淨乃至信初作凡方便名為向下邪邪地者邪定不一故重言耳又十信菩薩未具善根亦名為邪信前凡愚由對彼邪故云邪邪。
所言向上(至)是各向下。
釋曰次廣明上下向上因憑無常言說順次引生無常三慧復因修慧引生行德此依染淨始覺而說向下因憑常住行德逆次引生常住三慧復因聞慧引生言說此依染淨本覺而論。
如是二門(至)自當顯說。
釋曰後顯同指餘向上無常向下常住約從無始本具而說同一時轉雖分上下而無前後若障若礙本覺始覺一一別相至文自顯。
真如門中(至)彼有故此有。
釋曰後真如隨順有三初揀妄遮非不可說中無彼異門常無常言說不可念中亦無異門常無常三慧豈無自門隨順說念不應以俗難此真門。
若爾(至)雜亂住故。
釋曰次徵釋正取問若許真門自有說念請示其相答真門說念非常無常唯有如如如說及寂滅寂靜念由無往向但亂住故。
云何名為真如隨順。
釋曰後解釋隨順有二初徵。
謂若(至)真如音聲。
釋曰後釋有二初明說知一切法雖有如義說然無四種說令諸眾生則順自門真如言說。
復次(至)寂滅寂靜念。
釋曰後顯念知一切法雖有寂靜念然無四種念令諸眾生則順自門唯寂靜念問已言寂滅又云寂靜重疊顯示其相云何答以此四字正顯體如離三假相名為寂滅滿三實德名為寂靜復次不可說故名為寂滅不可念故名為寂靜復次無彼異門惑因惑果名為寂滅無彼異門覺因覺果名為寂靜復次無彼向上無常說念名為寂滅無彼向下常住說念名為寂靜復次無彼常住及無常念名為寂滅無彼能念及彼所念名為寂靜復次離彼流轉名為寂滅離彼還滅名為寂靜具上多意故重顯示又此四字目所觀境唯以念字為能觀心雖知真門實無能所為利眾生依於體如即寂之照目為能念即照之寂目為所境故知此念從境受名亦猶前說真如音聲不可真如即是音聲須知音聲從彼所詮真如受名皆是屬聲並歸依主。
天佑皇帝聖智解曰此寂滅寂靜念非是一一識心彼是所入第一義諦今寂靜念唯在門中無往向念當真諦念寂滅二字即是門中體真如攝約所觀境其寂靜念約能觀心是知自門有寂靜念不有此修無以順真即境之念證相應故即顯此念唯在當門非于所入一一心故行者唯用此寂靜念方能契合一一心故美哉
聖見獨出常情妙符得入真門誠謂如義言說。
已說(至)決得入疑。
釋曰次決得入疑有二初結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得入。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科分。
生滅得入(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生滅得入依隨染始覺向上得入金金剛地依隨染本覺向下得入邪邪地故。
真如得入(至)名為得入。
釋曰後真如得入則自所依即一一心以如義言引寂靜念亂住得入一一心故俱非言說者即是非常無常如義言說也及俱非念者即是非常無常寂滅寂靜念故正證之位既絕能所離此說念名為得入真覺師云非以知知寂亦非自知知本知自宛然非為無知也故知前說真如無相但為遣執非謂真體功德俱無方名得入。
第一轉言(至)決斷理明。
釋曰後結成二轉第一轉中雖離說離念遣隨順疑已成就故第二轉中雖無相無因遣得入疑決理明故。
已說發起(至)真如門。
釋曰後開相真如門有二初結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門。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科分。
如實空者(至)不相捨離。
釋曰後正釋有三初指陳二相如如體中染法皆空淨法悉具染空淨具不相離故非同生滅敵體相翻待染立淨德數齊故如下論云真如門中無差別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獨存真如淨法界故。
於是應誦(至)真如門。
釋曰次引證勸持體如相如有離有圓離過患本圓功德本其相如中離四句相滿四法德本論雖具今略解釋遠離四句相者百論頌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隨次而配屬智者達非真彼論廣破四宗外道一數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是一義當有句二勝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當非有句三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亦一亦異四邪命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非異曉師疏解非有相者遣第一句非無相者遣第二句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遣第四句非有無俱相遣第三句二句前後隨論者意皆有道理無違義相一異四句準釋可知賢首疏指論約外人展轉計執有此諸句不同廣百四宗外執非有相者明此真如離妄有也惑者聞其非有即執真應是無故論遮云非無相也惑者聞上非有非無便計雙非以為真法論復遮云非汝謂有說非有相非謂法體是非有相非汝謂無說非無相非謂法體是非無相故又非却雙非相也惑者復聞非是雙非遂計兩是我立有無汝立雙非雙非若存有無隨喪雙非不存有無還立論又遮云非汝雙非故說非非非許兩是何執俱相俱相不存故離四句離四句相即空真如一異四句準此可解圓滿四法德者即本論云常(常德)恒(樂德)不變(我德離二苦故)淨(淨德)法滿足此滿四德即不空如。
以離念(至)非往向證。
釋曰後逐難略解是亂住證者唯真如門理證理故非往向證者非生滅門智證理故。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二
萍
部丁切萍草無根水上浮。
菟
湯故切菟[糸*系]草名。
鑿
在各切穿也鏨也。
拯
無救切救也助也音蒸。
收
以周切所也。
翔
似良切布翅飛。
翥
之庶切飛舉㒵。
激
公的切感激也疲波也。
阻
壯舉切險也疑也。
虧
去為切缺也。
牓
譜朗切牌也。
牘
徒木切書版也。
逵
寄歸切九達道。
詺
名聘切謂下浪切名譡巴言中也。
逕
苦定切路逕也近也。
沆
何黨切莽流廣㒵。
浩
胡道切浩浩翕便肝切水盛也大也?海比海。
紊
亡慍切亂也。
遄
視壽切疾也速也。
妍
吾堅切㚥也。
媸
赤之切媸妍。
偶
吾苟切合也。
慣
古悉切習也。
鑒
古銜切察也形也式也益也。
棲
思奚切鳥棲也亦作栖。
托
丁格切托櫨也。
卍續藏第 45 冊 No. 0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三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圖
通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已說心真如門次說心生滅門。
釋曰後心生滅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覺義。
釋曰後正示有三初生滅因緣相有四一釋前心生滅有二初略顯兩重總別相又二初唱本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即初重總別所謂不生不滅已下即後重總別。
論曰(至)應觀察。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科分。
謂生滅門(至)為依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標配兩重第一重多一心為所依總相生滅門為能依別相第二重攝主梨耶為所依總相覺不覺義為能依別相將釋對本文周義顯。
先說初門。
釋曰後依次決擇有二初第一重能所又二初標門。
心生滅者者唱上立下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牒指正牒立義心生滅言。
依如來藏(至)生滅門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略辨二門如來藏言名通十種此取第三所入十名此當第六二處皆是與行與相若配一心是多一心上心下降名如來藏以為總相言下降者上云心者洞照靈明之義今云藏者攝藏隱覆之義減其勝名彰乎劣名故云下降其生滅心具四無為及五有為以為別相。
今當依經(至)何所攝耶。
釋曰後應明初一有二初標徵。
頌曰(至)與行與相攝。
釋曰後通釋有二初結頌。
論曰(至)云何為十。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總指徵起。
一者(至)攝持故。
釋曰次列名教證有十一大總持此下十藏初一為總義當前重根本大乘後九為別皆是後重能所諸法若欲料揀知法體者第二即是真如所入第三即是生滅所入第四即是真如門理次五唯是生滅門藏第五唯取生滅門中性真如理第六唯取覆淨煩惱第七唯取被染覆德第八唯取本覺佛性第九唯取所斷染法第十通二或多一心隱沒染中故或本覺心沈沒染中故其如來體第一義諦真如本覺隨應屬故初一第九攝持名藏攝持有二初一攝持咸能包故第九攝持皆所斷故第二第四無雜名藏雖同無雜門法別故第三五六七八與十隱覆名藏雖同隱覆義各別故且初藏中先舉名略示次引教廣明後徵義具釋下皆同此無繁各出大總持藏盡與一切諸如來藏為所依故如主如王同天同地故當前重根本大乘但非不二性海果分此帶言故彼離說故。
二者(至)無雜故。
釋曰二遠轉遠縛真如所入一一心體離生滅門諸流轉法惑因惑果名為遠轉根本為因枝末為果或二礙及業為因所感依正為果離隨染心諸慮知縛覺因覺果名為遠縛本覺為因始覺為果或等覺已還為因妙覺已去為果餘文可見。
三者(至)令覆故。
釋曰三與行與相生滅所入多一心體於惑與力出現生死之法名為與行行者遷流義故於覺與力出現涅槃之法名為與相相者真實體故或復反此與覺名行清淨行故與惑名相闇鈍相故然如來藏平等與力若望因緣行相別故譬如已下解前伎兒。
四者(至)無他故。
釋曰四真如真如謂真如門唯理理故非建立有非誹謗無平等一味無差別故。
五者(至)被染故。
釋曰五生滅真如生滅門中不生滅理證之成聖離無常故。
六者(至)立其名故。
釋曰六空藏生滅門中恒沙染法幻化無實隱覆法身真體性德從能藏染立空名故。
七者(至)立其名故。
釋曰七不空生滅門中恒沙功德被染隱覆名如來藏從所藏淨得不空名。
八者(至)立其名故。
釋曰八能攝生滅門中能攝淨心所攝功德三智具足四德圓明由無明覆都不覺知從能所淨立能攝名。
九者(至)攝持故。
釋曰九所攝生滅門中究竟始覺攝諸染法咸能斷故。
十者(至)未出現故。
釋曰十隱覆此有二解一多一心體法身如來徧諸染淨不顯現故二本覺淨心法身如來沉沒染中未出現故。
是名為十(至)與行與相。
釋曰後結指屬當初句通結如是已下明此正要。
論已說如來藏門次說阿梨耶識門。
釋曰後第二重總別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言未足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所依總相門又二初牒指不云業等略去分名但言梨耶建立滿名不生滅等義雖不闕語未周圓顯說下熏影彰上轉故言未足。
此中所說(至)分際云何。
釋曰後解釋有四一明下轉又四一六字顯有無為有三初明分際有二初問。
頌曰(至)之總相故。
釋曰後答凡諸無為不生滅攝以常住故凡諸有為俱生滅攝是無常故。
如是(至)何等名字。
釋曰次辨名數有二初問。
頌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答。
且四無為(至)有何等用。
釋曰後顯體用有二初別明二法又二初四無為復二初問問且四無為何法何義為體為用。
頌曰(至)隨釋應觀察。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於其體用各具通別。
論曰(至)是名二依。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別解二依四種通依一心為體通體無殊四種別依俱在門中靜理本智隨他無事如次為體。
復次(至)是名二用。
釋曰次各明二用通用隨緣義當染淨別用不變義當清淨。
此中所說(至)自當顯說。
釋曰後辨義勸指通謂他義即多一心及四染淨別謂自義即門中體及四清淨廣在下明略此可悉。
五種有為(至)有何等用。
釋曰後五有為有二初問。
頌曰(至)隨釋應觀察。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
論曰(至)是名二依。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別解二依五種有為通依皆是一心本法以為體故別依俱在生滅門中大力住地為無明體業相細染為生相體轉現及智并相續染為住相體執計麤染為異相體業果麤染為滅相體。
復次(至)是名二用。
釋曰次各明二用別用礙事五種俱同通用力勢五種各異謂除初後中三上下隨其多少與力別故於滅相中通用於上與力易知及自與力其相云何以業及果同是滅相業果招酬互望與力名自與力影取住異自與亦然。
種種別相(至)自當顯說。
釋曰後指文當辨。
以何義故(至)作如是說。
釋曰後通證一心有二初問答指說有何所以生滅門中有為無為一心為體。
爾時(至)不可思議。
釋曰後正引經文有二初法說論言具備重置恒沙顯有為無為各差別故謂攝主梨耶具足九法以誰為本而得依生佛答諸法生處殊勝所以者何一心本法非有為無為所生之法通有為無為故云殊勝不可思議能作一心即中道諦所生之法即真俗諦亦猶明鏡本非青黃而能對現青黃之色法合可知。
復次(至)廣說故。
釋曰後喻合初喻庶民之子有二所依一者是王如一心本法二者父母如寂靜理等後喻所生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況一心本法二者種子況寂靜理等。
與和合者(至)勝劣故。
釋曰二三字示能所熏有二初牒指徵釋以不生滅為所熏即無力故通取生滅為能熏即有力故能所熏發互相與力染淨和合勝劣異故。
今當作二門(至)不出此二。
釋曰後廣明行相有三初總指若五有為能熏有力即成下轉若四無為能熏有力即成上轉名數雖九成轉唯二故生滅門不出此二。
如是二門云何差別。
釋曰次別明有二初問。
頌曰(至)得成而已。
釋曰後答染淨互熏黑白交鬪妄勝真劣背自本覺約位所指十信已前俱成下轉真勝妄劣向自心源約位所指十信已去俱成上轉。
今當先說初下轉門。
釋曰後廣解有二初標門。
根本無明(至)而作熏事。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正明又二初無明熏習有三初伸二問一問何法為所熏二問何時正作熏。
頌曰(至)如契經明說。
釋曰次結頌答三句答前問二句答後問一句指教說。
論曰(至)及四無為。
釋曰後依文釋有三初答前問有二初所熏法數。
熏一法界(至)非他所依故。
釋曰後廣明熏相有二初熏一法界先問後答答中復有頌答論釋引經作證於一心法有二自在無明唯熏有為自在一心之法本非有為但從能熏以受其名以是有為之自在故無為自在立名亦然。
熏真如法(至)非後用故。
釋曰後熏四無為無明唯熏真如通用餘三無為亦熏通用。
作熏時量(至)非別取故。
釋曰次答後問正熏時分非初中後一時俱取初中後故或據一念初後或就一期始終約迷亂說俱一時故。
此中所說(至)名為所熏。
釋曰後解熏義有三初徵釋熏習能所熏義其相云何能熏有九引彼所熏而與自體同共和合俱行轉故所熏無力還與能熏常相隨順不逆違故所言熏者擊發之義其猶水乳相投和合遞相不逆非同法相熏成種故。
謂五有為法(至)同事俱轉。
釋曰次指法顯示通明五種有為熏四無為并一法界所熏五法與能熏五不逆不違俱行俱轉成熏義故。
是故說言(至)生滅和合。
釋曰後合歸本論。
如大無明(至)應如是知。
釋曰後例餘熏習如大無明能熏一心有為自在又能熏發四種無為通達作用義既如是餘四有為熏五亦然。
如是等義(至)其理分明。
釋曰後指下。
非一非異(至)差別故。
釋曰三四字明同異義有二初牒指顯五有為與四無為同異義相。
云何開示。
釋曰後徵釋有二初問起。
所謂顯示(至)名為非異。
釋曰後分疏有二初通別用異受熏同二種自在二種作用相望不同名為非一一心法界有為自在及四無為通達作用與五有為能熏相合義理無差名為非異此中不說五種有為二種作用不同理故名為非一又亦不說五種有為唯通達用作能熏事與所熏法無別理故名為非異應細詳之方委知耳。
復次所熏(至)名為非異。
釋曰後能所熏異一心同所熏無為能熏有為染淨不同故名非一能染所淨不離一心第一義諦故名非異。
名為(至)圓滿字。
釋曰四五字結藏識名十梨耶中正取初一兼或通十故名圓滿。
已說下轉門次說上轉門。
釋曰二證上轉有三初結指。
若欲成立(至)他來依我故。
釋曰次指引所引經文具有二轉。
此經文(至)即是上轉。
釋曰後徵釋有二初總問答。
此義云何(至)是下轉門。
釋曰後別解釋有四一辨下轉初句總徵次下略釋謂明本覺受無明熏成下轉門文顯可知。
若欲成立(至)則存斯詞。
釋曰二明上轉再安論句重整佛經迴下轉而作上熏順自文而援他據妙之至矣孰不欽歟。
馬鳴菩薩(至)闕失過咎。
釋曰三出論意。
上轉門義(至)其理自明。
釋曰四指具處。
已說上轉門次說該攝安立門。
釋曰三安立門有二初結指。
諸識差別(至)幾種識。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問諸識有幾數何經說幾種。
頌曰(至)分明顯說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通依一代聖教增數說識始從一種乃至成十所云歸本等者合言一心等以此十識乃是一心阿梨耶等經中列釋非是歸本契經說故歸本但是百本一數應悞書爾。
論曰(至)差別經。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總指總徵指十種故徵十相故。
一者(至)云何為四。
釋曰次別立別釋有十一一識有三初標徵。
一者(至)非建立焉故。
釋曰次別釋有四一依一心經多一心識具二自在有種種力無所不作故立一識非立餘焉。
二者(至)為總相故。
釋曰二依梨耶經此當攝主阿梨耶識具障礙義即五有為無障礙義即四無為九法通依即大攝主。
三者(至)無所不作故。
釋曰三依顯了經此末那識具十一種謂大無明五相五識無所不作故。
四者(至)無餘七事故。
釋曰四依七化經此一意識具七轉變如一幻師變作七人愚見謂七智見唯一意識幻師義亦復然。
是名建立(至)四種契經。
釋曰後結據。
二者(至)廣說故。
釋曰二二識梨耶引證名了別識具業轉現意識引證名分別事攝前七識故。
三者(至)廣說故。
釋曰三三識梨耶收業等三末那唯目意根意識總攝前六引證與列名異體同。
四者(至)廣說故。
釋曰四四識上三識前加一心識引證易了。
五者(至)徧轉識故。
釋曰五五識更加隨順徧轉識者屬體義當隨染本覺即下所引楞伽王識或可即是大攝主識於有為無為徧轉隨順故。
六者(至)作如是唱故。
釋曰六六識佛為小根說前六識以密就實意中包含性相諸識具一切故。
七者(至)分別之依故。
釋曰七七識前六識上加末那識此第七識有力能作第八識用故有力亦作前六識依故。
八者(至)不出此數故。
釋曰八八識。
九者(至)入唵摩羅故。
釋曰九九識前八識上加本覺識唵摩羅者此云本覺。
十者(至)異說契經。
釋曰十十識前九識上加多一心故此十識包含無量是名已下乘文帶結。
如是十種(至)云何安立。
釋曰後以彼屬此有二初問通前十識向此論中何文該攝何文安立。
頌曰(至)屬斯論總言。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
論曰(至)屬當論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總指。
所謂(至)義加前說。
釋曰後別屬有五一攝一心說一法界攝者即前本論依如來藏生滅所入名多一心名一法界舉異名攝不爽正意。
阿梨耶識(至)不覺義故。
釋曰二攝梨耶說第二重中所依總相阿梨耶識攝彼總識以具覺義不覺義故引別相者欲顯總故。
顯了契經(至)廣說故。
釋曰三攝顯了說謂此論中根本無明五相五識共十一意攝彼末那故。
七化契經(至)廣說故。
釋曰四攝七化說三種凡夫麤分意識攝七化經總一意識。
如是如是(至)應如如配。
釋曰五指餘九說從楞伽二識至法門十識令諸學者法前體例以此論文攝彼經識以義昭著故不具出。
已說該攝(至)割字門。
釋曰四藏識門有二初結指。
阿梨耶識(至)屬何等處。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伸問此中有三一問名數二問名相三問攝處。
頌曰(至)隨應各配屬。
釋曰後述答有二初結頌初二句答數指教次十句答其名相後四句答於攝處。
論曰(至)云何為十。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總指總徵。
一者(至)義如前說。
釋曰次別列別證有十一攝主識如前所謂不生不滅乃至名為阿梨耶識即是此中大攝主識。
二者(至)廣說故。
釋曰二無明識先標名釋義次引教顯相後屬論攝處下八皆然不繁具出此論不覺即攝彼識。
三者(至)廣說故。
釋曰三清淨本覺此論四鏡即攝彼識。
四者(至)廣說故。
釋曰四染淨本覺喻況甚顯當此論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等即攝彼經楞伽王識。
五者(至)不離因故。
釋曰五業相識以生相位根本業相若以無明而為根本根本之業相若對轉等而為根本根本即業相又此業相及與業識皆具包藏名為梨耶餘例此知然業相識能緣所緣心王念法不可析別唯由精動隱流義者此有二解一云本覺淨心名之為精由受染熏淨心則隱但隨染緣成動成流名相名識持染名藏故下論云如是動流祇由不覺若覺不動動則有苦二云精者細也屬業相識自體至細微隱流動唯佛能了餘不能知鍵摩云識即業相耳。
六者(至)則無見故。
釋曰六轉相識有見見轉者謂於此位有能了見見起名轉意目此位具能緣見此即正攬前位動業成斯見也無見見起者覺體不動名為無見隨熏動轉名為見起。
七者(至)則無境界故。
釋曰七現相識別異別異者謂能緣心行解差別有多種故相異相異者即所緣相境界不一具無量故或復翻此或復雙通上據生法次第而論下就招生分段而說故指現識正是異熟無記之法淨白之相以依現識方能成就業繫苦相總報之果所招果相不離能起現相識故依此現識建立分段生死報故略辨如前委陳在下此論攝彼於文可見。
八者(至)真如攝故。
釋曰八性真如理是性識攝非相識故此說淨覺所證果攝。
九者(至)即同本覺故。
釋曰九清淨始覺謂二淨覺彼此不離法爾隨逐常俱轉故體用有殊名非同種尅性無差名非異種論攝可知。
十者(至)廣說故。
釋曰十染淨始覺二染淨覺彼此不離治惑次第上下別故論攝可知。
如是等義(至)今略而已。
釋曰後指廣如下謂前諸識末那意識具如下文。
已說藏識(至)圓滿門。
釋曰後能依別相門有二初結指。
此識(至)圓滿相故。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牒本標以覺不覺攝有無為顯殊勝識具圓滿相。
此義云何(至)諸過患故。
釋曰次委徵釋四種無為諸淨功德望與覺性自不離彼彼不離自名為不離又此功德一向妙有非除遣法名為不斷唯以覺義能攝生故五種有為諸染過患由於覺性恒違逆故名為若離又此過患由於覺性恒映蔽故名為若脫唯以不覺能攝生故。
如是種種(至)分明顯示。
釋曰後指下辨相攝相生熏習別相如下具明。
已說總識(至)散說門。
釋曰後廣釋後重能依相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非究竟覺。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別說功德過患門有二初兩覺決擇安立門又二初略說兩覺安立門復二初唱本。
論曰(至)始覺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懸敘門又二初科分。
云何(至)無斷絕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略辨體相又二初明二覺相復二初徵釋本覺本有法身有不變義具德常明故自性淨心有隨緣義受染熏轉故。
云何(至)不能離故。
釋曰後徵釋始覺無漏性智有不變用不受染熏故始覺般若有隨緣用善受染熏故。
如是(至)亦復如是。
釋曰後辨二理體有二初承前問答本始四覺證何理體二如二空為所證故。
云何(至)亦復如是。
釋曰後就別徵釋清淨二覺所證二理離染熏故染淨二覺所證二理受染熏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廣明字事有三初明二覺有二初本覺分三初清淨本覺有二初問。
頌曰(至)謂根鏡等義。
釋曰後答有二初偈頌對本具根等十義覺具鏡等十義。
論曰本覺各十。
釋曰後長行釋有三初解初後句有二初總標。
云何(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別顯有二初本十義本字偏就法身體解初一約喻後九就法訓釋多端不局常例委辨義名亦無相濫。
云何(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覺十義覺字偏就般若慧解初一喻況後九法說以義屬名如文可悉。
如是(至)無別而已。
釋曰次明中二句事義差別分十本十覺性智無殊唯一體一相。
此中(至)非染淨本覺。
釋曰後結淨非染。
染淨(至)依向應知。
釋曰次染淨本覺十本十覺不守自性即是此中離性本覺十種字事。
如是(至)皆非而已。
釋曰後總辨同異非同者不變隨緣各不同故同故者以二本覺體無別故非異者本性尅體無別異故異故者以其不變隨緣別故或同或異前二偏句或非是同或非是異解前非同及非異故皆是乃屬俱是句故皆非即當俱非句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始覺有二初清淨始覺又二初問。
頌曰(至)故名為始覺。
釋曰後答有二初偈頌對無始無惑今始初覺。
論曰(至)故名始覺。
釋曰後長行釋有二初解頌法爾通治無諸惑時理常今初故名始覺。
如是(至)非染淨始覺。
釋曰後顯淨。
染淨(至)染淨始覺。
釋曰後染淨始覺有問答釋而於釋中無惑時用不守自性能受染熏由隨緣故立染淨名此之四覺本唯一體所以者何十梨耶中清淨始覺依清淨本離不變體無不變用故染淨始覺依染淨本離隨緣體無隨緣用故今覺義中染淨本覺全淨本覺即體論體隨緣成故染淨始覺全淨始覺即用論用隨緣成故驗知四覺曾何四體不唯四覺元是一體三十二種法體無殊但義異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次辨二理有二初真如又二初清淨真如復二初問。
頌曰(至)故名為真如。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性平等故無一多故。
論曰(至)名為真如。
釋曰後釋文有四一解頌以離同異緣故無一多相。
如是(至)親所內證。
釋曰二配智二種淨覺法爾親證。
復次(至)表示而已。
釋曰三述義有二初各十字事此真十義梯本十義人法不離故本與真同名表示又如十義梯覺十義理智相應故覺與如同名表示。
所以(至)作如是示。
釋曰後徵釋重示此有二解一云真理為因有法身德如理為因有般若覺二云法身能為顯真方便般若能為顯如方便以此重示義分明故。
此中所說(至)非染淨真如。
釋曰四顯淨。
染淨真如(至)染淨真如。
釋曰後染淨真如有二初伸問述答淨理隨緣受染熏故。
如是真如(至)比類應知。
釋曰後配智指勸染淨本始親所證故次下例指同前清淨本覺真如十本十真十覺十如但當染淨相應不離故。
以何義故(至)無別而已。
釋曰後虗空有二初清淨虗空又二初伸問述答長行標徵列釋總結義差體一如文可見。
此虗空理(至)非染淨虗空。
釋曰後配智顯淨清淨二覺法爾親證二種空中謂淨空故。
染淨虗空(至)染淨虗空。
釋曰後染淨虗空淨空隨緣受染熏故。
能熏所熏(至)其理具顯。
釋曰後指餘門真妄互熏立義徵誹斷證門等廣如下辨。
已說字事(至)隨釋門。
釋曰後隨釋門有二初結指。
所言(至)差別說故。
釋曰後正辨有二初牒總對明總中通收唯淨通染始本覺故。
就別句中(至)說相可見。
釋曰後就別解釋有二初豫指清染二覺染淨二覺指本論中依此次明。
謂心體(至)清淨本覺。
釋曰後隨釋有二初清淨二覺又二初淨本覺有三初直明覺體義又三初牒指。
心謂即是(至)故言離相。
釋曰次廣釋不變淨心不變淨體遠離根本迷妄念故遠離生住異滅相故。
過於恒沙(至)示眷屬皆空。
釋曰後顯具淨本何故唯離五染以過恒沙分別俱生煩惱所知五為根本根本尚無枝未安在。
離念相者(至)者即人故。
釋曰次具德顯人勝有四一標假人者字目人非是牒詞。
等虗空界(至)虗空理故。
釋曰二契空理覺者證空能所同故。
法界一相(至)無差別故。
釋曰三證真如覺者證真能所一故。
即是如來(至)自性自體故。
釋曰四勝法身證二理人即是如來自性法身。
依此法身(至)本覺稱故。
釋曰後依身立名字依自性德立淨覺名。
已說清淨(至)清淨始覺。
釋曰後淨始覺有三初結前生後。
何以故(至)作如是請。
釋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請問有四一牒指為欲建立清淨始覺先伸徵問。
問相云何(至)名本覺耶。
釋曰二解問謂有難云法身本來具性功德即釋本義常恒明淨常恒自在即解覺義若依此義名本覺者未審此覺何時何以具性功德立名本覺。
若作是說(至)而得成立。
釋曰三徵釋有三初徵非本覺先牒他救後難他救若說此覺有智斷惑能圓德者即此本覺未斷時有惑功德則隱斷盡時方覺功德則顯寧符本來常明淨義又既前惑後覺前隱後顯豈順法爾恒本有義。
若作是說(至)非彼本覺。
釋曰次徵是始覺亦先牒救然後難救若常斷而即本斷又常具而即本具者此但始覺何關本覺故本覺義亦不成立所以者何良由本覺無始覺之功德故無不覺之過患故若離此二即名本覺故次論云清淨本覺或非過患或非功德今說德患何成本覺德若本具更不須具患若本斷更不須斷唯是始覺何預本覺。
是故(至)名為本覺。
釋曰後引教證成。
以何義故(至)言何以故。
釋曰四結問因何法身自性德中歸投依託說名本覺。
本覺義者(至)直決彼疑。
釋曰後決疑有二初通答又二初牒指。
謂馬鳴師(至)心行處滅。
釋曰後廣釋有二初絕言滅念論主通云淨本法爾無諸生滅非立有而則有非謗無而則無過患功德相待俱寂名言心念詮緣並絕。
而有言說(至)本覺之稱。
釋曰後因始顯本說圓性德名本覺者因淨始覺發智及定窮時周處治過圓德對淨始覺立淨本覺故本論云本覺義者對始覺說。
以始覺者(至)示本覺故。
釋曰後對示淨本何因對彼始覺立名由淨始覺與淨本同故對始覺示淨本覺。
如是二覺(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明二熏習有二初問二種淨覺熏相若何。
頌曰(至)唯有自家德。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清淨二覺非他染熏不無二淨自互熏習准下論說此二淨覺亦容熏他諸染法故。
論曰(至)謂白白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廣釋二種淨覺他染非能熏自淨非所熏以無染淨相待互熏唯有二淨自互相熏徧因果位淨熏不歇是故名為具足轉熏淨熏重重故云白白。
三身(至)無分轉故。
釋曰後引證唯有德熏者以二淨覺德互熏故無患德熏者染非能熏名無患熏自非外淨所能熏故名無德熏唯有滿轉者二覺徧通五十一位念念常熏圓滿轉故非同染淨本始二覺歷位歷惑分分轉故。
已說(至)離性二覺。
釋曰後染淨二覺有二初結指。
始覺(至)離性始覺。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明二覺又二初牒指。
此義云何。
釋曰後顯示有二初徵染淨二覺義相若為。
本覺(至)離性之義。
釋曰後釋有二初正明離性淨本隨緣恒受染熏令諸染法常得依住淨始隨緣因被染誑方起智斷是故名為染淨始覺。
始覺(至)證得理故。
釋曰後徵釋誑離有二初誑義始覺斷障證德何言被染誑耶蓋以無過作過斷故其猶夜杌空花闇盡翳除於何所見又實無德作德證故何異鏡燈水月燈去月亡影何所有染誑之義於茲明矣。
若爾(至)到無念故。
釋曰後離時離妄直須到究竟位於此時中得無念故。
滿分二事下當顯示。
釋曰後指分滿解論心源覺不覺別立滿分名如次廣明。
已說(至)決擇門。
釋曰後廣說兩覺決擇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同一覺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廣說始覺決擇分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立隨覺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建立門又三初科分。
四相(至)常住有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略顯二門分三初立門屬當有二初四相門二種過患長短時別究體無差二種功德新本義殊推源無異不出理智為所依故。
隨覺(至)覺不覺故。
釋曰後隨覺門滿覺即顯究竟始覺契同無二一相覺故分覺即顯因位始覺待前名之為覺對後名不覺故。
云何(至)本來有故。
釋曰次徵前剖釋有二初徵釋四相麤相長時自信至果能盡離故細相短時據初成時剎那具故又以過患起時功德隨轉故立四種無常德相又始起功德推體本有故立四種常住德相此四四相於五位中正說斷除麤四相故若是過患未究竟盡功德四相二種仍俱若至極位過患盡處功德四相亦不可立以諸過患是所治境故諸功德是所知境由後惑熏未達淨德故諸功德是所迷境既是境收非能覺攝所不知德通依理智能未知心唯屬始覺下就相待畢竟咸空對過患而稱功德待無常而名常住過患既遣功德隨亡無常已拂常住奚存患德四相故並空無爾時唯有一種覺故。
云何(至)或不受故。
釋曰後徵釋隨覺謂一種覺無其因位覺與不覺二種別故或五十種因位分覺對後滿覺名為不覺唯究竟位名為滿覺此覺不覺尅論體性唯一始覺到極合本唯同一覺無有二故後辨分覺隨何位覺待前稱覺更無前位染法熏故復隨何位對後即立不覺名故以受後惑染法熏故仍由不知所斷染法本性清淨實功德故如下論指熏離俱相復次顯示覺與不覺互相即通是一味故則斯義也。
如其次第說相可觀。
釋曰後指說勸觀此豫指下令講尋者對文配屬於義照然。
此中(至)據亂持故。
釋曰後廣明四相有二初標列牒釋彼無時中等者先斷滅相後斷生相有差別故彼有時中等者生細在前滅麤居後時無別故據其無明迷亂真界一時成就四種相故。
俱有(至)麤細故四。
釋曰後重廣次第有二初俱有次第又二初總解復二初問答俱有先細生相後麤滅相一時釋俱有麤細釋次第但向一時具前後故。
此中(至)俱有四相。
釋曰後徵釋一時所取一時無明熏真一念具四迷惑實性隱覆淨心生死無窮流轉不已。
何故(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明有四一生相分二初總舉四相問生等四種義相若何。
頌曰(至)立初生故。
釋曰後別就生相答無明熏心生三細相獨力業相無明所發微細之用獨力隨相本覺所發微細之用二用各別故名獨力俱合動相取彼業隨和合動相若離業隨無有俱合猶離風水無波濤故以法對喻各具三矣此三始起故名生相當三細中初之一細十一意中業相業識五有為中生相有為六種染中業不相應。
住相(至)非麤分故。
釋曰二住相三細中後二六麤中初二十一意中後八六種染中中四四種住相住義各別轉相住持能見心識熏習上下現相住持自體色法熏習上下智相住持分別染法能障二地乃至七地六漸次故非取六麤及六染故其相續相住持事識染不斷故雖四住相內含麤細然對異滅故當細分又於事識顯六隱七揀麤取細以唯法執名為細分。
異相(至)而起著故。
釋曰三異相六麤內中二六染中初一若執取相即從能緣行解立名執取即相故云異自成異由緣種種別相即起種種執著能緣自差故名異相計名字相從其所緣境界建號名字之相計即是相謂其凡愚依名起著就所緣差故名異相此二人執從能從所增勝立名準賢首疏執取即俱生計名屬分別。
滅相(至)故名滅相。
釋曰四滅相所發之業所招之果壞前執取及計名字令受苦故或受果時滅眾善故或起業時損性善故欲顯滅義互通故述因果前却。
已說俱有次說前後。
釋曰後前後次第有二初結指。
其相云何。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問。
頌曰(至)增減不同。
釋曰後答有二初頌對論釋斷時次第從滅至生先麤後細自信之果隨智增減對治異故。
此義(至)增減不同。
釋曰後配位具闕十信位人治滅相故三賢位人治異相故前九地人治住相故十地位人治生麤分果滿位人治生細分四相盡處究竟清淨。
已說(至)隨釋門。
釋曰後隨釋門有二初結指。
依彼四相(至)果滿位。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決擇五位又二初科分略辨復二初標徵列位從所斷相立位差別。
前四位中(至)說相應觀。
釋曰後具事多少論主誨示講學之人明記四三至文屬配。
第一(至)名為覺者。
釋曰後依位廣明有五一十信位有四一趣向行者能修行人十信菩薩未入正定故名凡夫已出邪定亦名覺者。
覺知(至)覺滅相義。
釋曰二修行因相未入信前不知不覺作業受果是大過患造種種業網招一一苦輪五趣無休四生不息今逢善友淨則良緣拔邪見之稠林入功德之信位業為苦種果是毒源畢有餘殃竟無實樂欲彰信位能了滅染對後正止惡之心詺此為行因之相。
故能(至)止息不起。
釋曰三行因果相此有二解一云故謂特然作意之義信心始起治道極羸發上轉之門離此岸之路苟涉懈易還預下熏儻在慇懃頓超聖位云故能者意在此焉二云故謂所以因由之義以前不覺常種惡緣此後深知永營白業愧能懼惡他不染於?尤慚以崇賢自無干於過咎後義釋故意在茲焉言因果者前覺滅而求斷即名行因此止惡以不生乃稱為果。
雖復(至)熏離俱相。
釋曰四熏離俱相有二初牒指熏離之言即解覺義熏俱之言釋不覺故。
所謂(至)故言熏離。
釋曰後解釋有四一知過對治由知滅相實是過患故發覺心止絕滅事後念不起故名熏離。
彼滅相品(至)故言熏俱。
釋曰二迷德不了已覺滅相雖然熏離未覺異等仍由熏俱致不了知滅相本來體性清淨實是功德。
此中(至)於第十地。
釋曰三流至十地雖復名覺此當熏離但能對治過患四相即是不覺此當熏俱顯未了知功德四相準此論指因位分覺後惑熏俱未合本覺直至滿覺無後惑熏方知四相體性清淨本來實是功德四相患德相盡分滿覺亡爾時唯有一覺轉故故下論云實無轉勝漸次之異亦無圓滿究竟之極乃至契同無二一相覺故故此論指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流至十地唯除果位無熏俱故。
復次(至)是一味故。
釋曰四顯體一味恐人妄認此中不覺謂是本末無明不覺故重委示覺與不覺玄通一味此唯始覺對前名為覺覺過患故對後名不覺迷功德故如雜礦金望離少分麤砂礦故雖復名金仍帶其餘細砂礦故猶名礦金出礦之金與在礦金無二體故法合之中離惑之覺與在惑覺唯一味故。
第二(至)地之海故。
釋曰二三賢位有四一趣向行者二乘之人屬邪定聚不求菩提無大心故今取二乘人空觀智同三賢位故名相似此論所指三賢位中執取計名不分先後種現差別總相分為九十分障以道對惑品數均等比觀無漏分分成就人空覺智位位自在隨所斷惑各無疑畏又或行者至迴向位第十出心方始斷盡異相人執人空無漏至賢位極無所疑畏若準賢首義分齊說寄惑顯位并斷惑門賢位但伏麤惑現行入見道時能頓斷種曾同此論義亦無違道力自在斷留無礙為益自他故須留矣故攝論云若不斷上心即不異凡夫若不留種子即不異二乘兼順上論對治最中頓斷見等四住地故又顯二乘皆含佛性盡蘊靈知終修萬行之因畢尅三身之果究竟流入薩般若海故。
覺於(至)覺於念異。
釋曰二修行因相謂計名上熏於執取種種之境界攀緣執取下助於計名一一之言相分別上下與力彼此相熏人人思慮更增我我所執轉盛昇沉三界出沒四生不以熏修於何止息而今正起人空始覺又得法空方便現前知本覺之淨心眠無明之大夜夢於異相迷其法實欲除縛纏要憑治道分分發於治覺漸漸破於妄心了異念之夢虗起相似之覺道運茲勝行故曰修行因耳。
念無(至)極喜離故。
釋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覺了引起正念正念明來異相闇謝次出所以何故正念纔生便令異相速滅以意識中有二分別一者麤二者細麤貪嗔等緣順違境即煩惱障執取計名是異相攝細法執等恒流注故即所知障謂相續相是住相收不論智相者彼是俱生故今但對治麤貪嗔等非細法執故正念生致異相滅其相續相初地離故。
故名(至)相似覺焉。
釋曰四熏離俱相正結覺名兼顯離俱不委解釋故云并麤有本麤字即是兼字以麤為兼於義為善熏離熏俱如前可解異類相似以小似大同類相似以比似證。
第三(至)法身菩薩。
釋曰三九地位有四一趣向行者後二僧祇前九地人真如為身般若為心兩種法執垢累已出若身若心清淨明白二細梨耶縛障悉斷於境於智無礙自在既垢縛而出斷又理智以融合故得名為法身菩薩善順上論如實修行歸十地僧指屬可解。
覺於(至)覺於念住。
釋曰二修行因相未入地前四種住相恒起法執遂令本覺眠在無明住相夢中無所覺了始覺日輪既出住相夜夢皆除明闇相違不能俱轉又始覺是正無分別性住相是亂有分別性正亂相違有無不並斷道現前故覺念住先須加行名修行因。
念無(至)各離一相。
釋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覺了引起正念正念纔生住相便滅次出所以恐此住相濫彼生相故住對生迷亂分別極麤重故又住相四中其相續相於極喜斷智相一種別障六地從二至七隨地斷故過三有者即是七地謂能超過三有由是此地立遠行名故唯識云出過世間二乘道故今過三有即過世間此論略無出二乘故八地斷現九地斷轉如其次第各對治故。
故名(至)未出離故。
釋曰四熏離俱相正結覺名兼顯離俱逐難別解熏俱相云業相細念未出離故仍有此惑熏隨分覺致不覺知功德四相前後熏俱准此可解。
第四(至)無對治道。
釋曰四因滿位五果滿位合分為二初二人合辨地盡之中正學地盡名因圓滿無學已得名果圓滿因滿斷除俱合動相一分麤惑果滿斷除獨力業相及大無明准下論指亦斷一分障果細惑俱合動相獨力隨相本覺業用非自性染無能斷道問既屬六染五有為數云何不斷答無明既斷本覺不生約義亦說不生名斷若望前來已發起者獨力隨相與業俱亡非自性斷。
自此已下(至)圓滿者焉。
釋曰後二滿別釋有二初總指陳。
滿足(至)而標彼人。
釋曰後別決擇有二初因滿因滿位人有二種定一者方便金剛當加行道即論上句二者正體金剛當無間道即論下句亦可方便一念相應為加行道滿足一念相應為無間道舉所起道顯能起人亦可於此兩句含後三事方便定為修行因相正體定為行因果相既許對治俱合動相已屬熏離仍有細惑大無明熏又是熏俱不違前論因各具四。
覺心(至)無生覺故。
釋曰後果滿有二初果圓行相有四一具明三相舉道取人即能圓滿者智起惑亡即對治行相令解脫道究竟始覺鏡智現前周徧通達無有與等業相無明不復得有等空絕相何有念哉以遠離下滿究竟相了知四相本來清淨實是功德由離細念得見心性所以得到無生覺故。
是故(至)佛果無念。
釋曰二證離二念有二初顯無妄念謂其行者到佛果位解脫道時離無明念細業相念極解脫道不俱行故是故說言佛果無念當知是人趣佛地故。
若無(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明有正念遠離妄念不墮空無唯有正念十德相應極解脫道初剎那中俱行俱轉名為正念。
又心起者(至)令生勝解。
釋曰三除疑生解有二初牒指。
謂有(至)如是疑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述疑謂疑至果合本覺智於細生相為知是有為知是無若知有者佛果位中即非無念以有生相微細念故若知無者佛果滿覺即應不有以無初念對何立覺。
今自通言(至)知初相耳。
釋曰後通答馬鳴通云所知初相本來性空能知始覺法爾不起心境元無何初可知今言知者顯無念故雖法性湛寂本絕能緣所緣而真覺靈明證達無心無境但拂微細有二之相何礙通達無二之覺無所有覺即究竟覺都非空無顯非斷滅故依此理言知初相。
是故(至)名為佛故。
釋曰四成立無念舉眾生而有念顯諸佛而無念文雖反顯意在順明。
自此(至)周徧圓滿。
釋曰後始覺境圓有二初標門。
謂大覺者(至)生住異滅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辨境周圓佛果始覺徧知趣生但依一心轉成四相。
以何(至)以無念等故故。
釋曰後釋成所以有三初徵知顯等佛無四相何義知耶以佛證得自無念時與諸眾生平等得故由是能知無量趣生心作四相。
以何(至)有本覺故。
釋曰次自他轉釋有二初難異答同何以佛得無念而說眾生同得蓋佛與生本覺一故。
此義(至)無所不至故。
釋曰後重徵再釋佛之滿覺同本覺時徧同生界本覺心故故佛證得自無念時一切眾生皆同得故。
清淨(至)亦有始覺。
釋曰後問答斷證有二初返覆難詰佛得無念眾生亦得者佛斷無明眾生亦斷耶若許佛斷時眾生同斷者何故上言金剛已還生未離念不名為覺若許眾生未離無明而與諸佛同得無念者無念等義有言無實其猶璞自成器礦全為金但有虗言都無實義豈謂眾生皆有本覺便須亦令皆有始覺無念等義若為會通。
決斷(至)望別決斷。
釋曰後自別對決有二初標門。
自宗(至)亦同得滿。
釋曰後牒解有二初自宗答又二初正釋此論所說宗尚眾生同一本覺相續無差故得佛斷生斷佛得生得。
是故(至)是名二等故。
釋曰後引證果滿始覺非唯依佛自本覺起徧依眾生本覺而起良以覺體性無二故是故佛起即生起故佛若斷時即生斷故。
望別(至)無相違過。
釋曰後望別答有二初正決前疑若但依前自宗本覺同體義答仍未通釋金剛已還心猶有念故須望別異體義決蓋以生佛迷悟心異致有因果染淨見殊諸佛悟心見眾生界諸法清淨俱無障礙浪息水澄風停樹止無念等義而得成立眾生迷心見無上尊入無明藏無所覺知迷東謂西執石為玉故金剛還有念義成。
舉此一隅應廣觀察。
釋曰後依弌例餘如上顯說生佛一對染淨相融聊示方隅影顯深理。
自此(至)令同本覺。
釋曰後融通諸覺有二初總標融分滿覺唯同一覺。
謂五十一(至)同一覺故故。
釋曰後別釋有二初釋義合本依相立覺相盡覺亡對俗名真俗絕真遣謂以相中對過患而立功德過患既遣功德不存又於覺中對分覺而立滿覺分覺既無滿覺何有是則患德四相皆空分滿諸覺咸泯故無有二唯一覺耳。
大總持(至)不名為正故。
釋曰後引教證釋證中汎指四相有時始覺亦有四相無時始覺隨無四相無中具該患德釋中就顯待染立覺無染不能立其覺故對智稱惑無智不能治其惑故以諸始覺無過作過斷無德作德證俱時俱轉熏離熏俱既總不正故皆非有以始冥本始覺不立本覺寧存故說非有勿謂心性一向斷滅亦猶百川朝海眾鳥翔空雖無本跡本名豈泯空性濕性。
已說(至)本覺決擇分。
釋曰後廣說本覺決擇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得利益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廣說隨染本覺門又二初唱本。
論曰(至)隨釋應配。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指分開門。
本學(至)立名而已。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顯隨染名揀淨本覺不受染熏此染淨本受無明熏能隨是淨所隨名染今從所隨以立名故。
自此已下(至)不相捨離故。
釋曰後示所生相有二初指牒略解本覺為體二相有用體用法爾不相離故。
如是(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問答廣明有二初性智門又二初不守自性隨緣門義當此處承前本覺隨染文故已具辨訖後對治一切業障門分二初正辨對治又二初問。
頌曰(至)名智淨相。
釋曰後答有二初頌對論釋依法力熏習破無明等障顯法身故依如實修行滅俱合等障顯智淨故。
斷一切障(至)不始而起。
釋曰後解本拂疑有二初釋本論有四一能治二力法力熏習即當一法界心就偏增說熏本無明如實修行即當十種真如十種本覺熏末無明初力在果後力屬因法爾當熏非始起故。
如是(至)并相續相。
釋曰二所除二障一法界心力對治智礙獨力業相更合對治俱合細分如實修行力對治生相俱合麤分三細中後二六麤中前二。
破根本(至)淳淨明白。
釋曰三顯出二德破無明等顯法身故滅俱合等顯智淨故。
如本(至)智淳淨故。
釋曰四合歸本論。
何故(至)分明顯故。
釋曰後遣殘疑有五一徵釋地前三賢治異相十信治滅相此智淨中何略不示以說佛地治惑顯德故知信賢合具理明耳。
何故(至)悟次第故。
釋曰二徵釋治障問本覺因何先斷無明後斷滅相答簡異始覺先斷滅相後治無明下上轉殊本始斷異本覺治惑實在同時望惑細麤分前後故及對始覺顯逆順故。
何故(至)以法爾故。
釋曰三徵釋上下始覺本覺向聖向凡如火之勢猶水之濕以法爾故本覺治則自內之外從本至末始覺治則自外之內從末至本以法爾故。
如是(至)即無前後。
釋曰四徵釋前後尅性則別無體相論時乃寧有後前蓋不離於一心故難分於二際。
如是(至)如何說耶。
釋曰五引經總證有二初問答徵起。
謂彼證說(至)答問已。
釋曰後正引經文有二初顯廣問答菩薩一徵如來十答問有十千答還十萬。
即告(至)問於如來。
釋曰後方宣二事有四一佛勑令問仁者漏徵佛慈警問。
爾時(至)隨宜開示。
釋曰二承威啟請佛雖已說眾盡生疑。
爾時(至)本覺般若。
釋曰三誡聽方說開始本覺治上下惑決去疑雲廓開慧日以其本覺從離淨藏發究竟智斷滅相品出法界心入無明海問此既斷染復何成染答以此本覺有多功用且說二用一斷惑用即智淨相恒斷染故二成惑用通用一分常成染故本覺雖一二用無違是故常斷不礙常成耳問何故斷滅相言發究竟智答如師子王上擒香馬下撮狐狸盡自力能不輕為故法合可知又本覺智下轉治惑至滅相位發究竟智從所斷染究竟盡處名究竟智。
於是(至)亦是實有故。
釋曰四眾聞了悟總持大眾心開意解覺一相而無相知一體而無體元無言相能遣亦絕唯見法性離虗妄故離遷流故離猶預故離假幻故方知前頌兩處我字非世流布乃是本始二覺真我尅體無二或契一心皆是同時於何疑哉。
自此(至)破滅二義。
釋曰後別釋散說有二初標解前破滅總問意云前說諸相有何過失而須二力對治破滅總答意云以諸心識無明發起對境念著覆法身故隱智淨故由彼全是不覺氣分故須二力破滅二礙所謂已下總明八識或法執念惑著已下別明二執或人執著如是等法皆是無明之氣分故過失尤重故須除斷。
自此(至)何所疑。
釋曰後徵釋斷不斷有二初伸難又二初總徵反詰汎問無明為定可斷為不可斷反詰之云斷與不斷二種俱通有何疑慮。
若可斷者(至)過失亦大。
釋曰後別難俱違若許無明可斷本覺亦應合斷以真妄和合俱行轉故猶如一人或眠或悟俱行俱轉若斬眠人隨傷悟士若存悟士不無眠人以身一故若執眠人全異悟士眠人若亡悟士仍存違世間故過失大故若許無明不可斷者本覺淨心常被妄覆環巡三界輪轉四生出離無時過失亦大。
如是(至)亦可斷除。
釋曰後通答有二初附本解有三初法說又三初總解釋同體非斷異體可斷眠悟一身義非均等不可舉彼以難於此。
諸法(至)知此名世智。
釋曰次引經證有二初證不斷兩頌同相諸染是道體妄即真名出世智又後二句指前六句三毒等中知無佛道故名世智。
本智(至)法身徐出顯。
釋曰後證可斷漸約用說頓據體論就因就果分漸分頓。
如本(至)非不可壞故。
釋曰後合本論。
自此(至)作種種波故。
釋曰次喻說有二初喻迷真妄立大海喻藏識者大海具水風故藏識攝覺迷故水喻淨心風況智礙波合諸識水風相依喻真妄相資水非動性喻本覺離縛但以隨緣作諸識故。
若風止滅(至)終不壞滅故。
釋曰後喻妄滅真存風止波停喻無明先滅諸識後亡濕性不壞喻妄息真存非斷滅故。
自此(至)應配屬焉。
釋曰後合說已見上文不繁別配。
大海風水(至)尾末而出。
釋曰後轉徵釋有四一喻說有三初出處水勝從頂而生風劣自尾而出。
何故(至)由法爾故。
釋曰次徵釋。
此義(至)由法爾故。
釋曰後重解初句總徵二事餘論別答二事先釋同類(唯取和合互有不取淨水外風)後解法爾於義分明在文易見。
無明(至)勝妙形相。
釋曰二法合有二初出處合異相以尾風況妄舉頭水顯真耳。
彼水大中(至)有本覺佛性。
釋曰後互有合同類以風水更通況真妄交徹。
此論(至)隨釋應觀。
釋曰三指勸以前本論說非可壞據同相門非不可壞據異相門若準顯文先同後異如推本意先異後同宗欲顯性會異歸同故令學者於此應觀。
諸佛(至)所能知故。
釋曰四引證謂真妄交徹唯聖賢能知。
已說(至)無礙門。
釋曰後業用門有二初結指。
謂此門中(至)無礙自在。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解義門又二初隨順機根契當門性智常現六根境界如次能為六種如來窮時周處利物無私。
不動一念(至)作佛事故。
釋曰後不動本性常寂門即本論中自然已下當常寂門不動而徧不分而周(不動不分顯性常寂)雖應用繁興然本性常寂。
如本(至)得利益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性淨本覺門。
釋曰後廣說性淨本覺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隨念示現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如淨鏡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別解文義有二初解總標者字目人即本覺人是真我故者字若牒將欲解釋先牒定故謂覺體相上具四種大義一者等空二者同鏡自下偏立鏡名舉一影取空義。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解釋有四一如實空鏡有二初總釋名義又二初問問其如實空同鏡等空二種之義行相如何。
頌曰(至)舉一示一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一句指體次四句釋名隨用一句各解一字後一句彰顯亦如亦實如實即空望喻如鏡皆持業釋。
論曰(至)故名為空。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解前五句有三初釋如實空本覺性中離八種慮知之識名如離萬差虗妄之境名實示唯一味真實相故所云空者即遠離義。
鏡謂喻名(至)皆遠離故。
釋曰次辨喻法合摩奢趺娑此云種愛安珠一處置物四邊謂積青白等石甘苦等食金玉等具同類珠鏡而其種愛珠中餘物不現唯能現彼同類珠故法合亦然離過患故問既諸眾生唯一本覺何容更現同類覺耶答實唯一覺隨身說異非許覺體有多性故。
如來(至)無法可現故。
釋曰後合顯本論離心名如離境名實無法可現即解空字是遠離義。
何故(至)兼示一義故。
釋曰後明後一句有二初徵釋略空意。
若如是者(至)亦復如是故。
釋曰後徵釋等空義喻中空性煙雲塵霧四障不覆去來現在三世不攝法中覺體生住異滅四相不覆已當今現三世不收。
非覺照義(至)無照達義故。
釋曰後別解離緣石等鄙穢無光潤故珠鏡不現染法闇鈍無照達故心鏡不現。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二因熏習鏡有二初問其因熏習同鏡等空義相如何。
頌曰(至)空容受徧一。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熏三世間為一覺體嚴大法身名因熏習第七句同鏡第八句等空因即熏習因熏習如鏡並持業釋。
論曰(至)因熏習鏡。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問答名義有四一顯名義有二初依文釋熏彼三種為此一覺又熏嚴果故立名因。
云何(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逐難解其智正覺名世間者有三義解一云世者可破壞義從所統化器界生界得世間名二云世者即隱覆義此中有二一者正覺自體隱在有為二者正覺自性能覆有為此上二義皆智正覺即世間故三云世者即生滅義以智正覺居生滅門具有顯生隱滅義故亦智正覺即世間故。
此中(至)熏令平等故。
釋曰二辨鏡義輪多梨華者此云明耀珠若對此鏡周置諸物由熏力故悉皆明淨其猶鳥翥寶山俱同一色又此所熏一切淨物華中現前既無遺餘其能熏珠於眾物中還復現前亦無有餘如鏡交光遞相傳耀因熏本覺亦復如是熏三世間皆令平等嚴一法身無不清淨。
復次(至)大虗空故。
釋曰三解空義一云空容諸色無礙猶覺熏彼諸法故二云空徧諸色同一況熏同為一覺故。
如來(至)悉於中現故。
釋曰四合本論。
如是(至)常住一心。
釋曰次離過顯實有二初正明離滿離出入失壞四種過患具徧純淨常四種功德由遠四邊恒止一心。
自此(至)即真實性故故。
釋曰後顯離因緣覺中諸法何離諸過以諸法等皆實性故。
自此(至)令清淨故。
釋曰後作緣決疑有二初伸問答三世間中眾生世間具足染法流轉不息如是異生現於本覺何言清淨故論通云凡諸染法不染實智淨覺熏生令清淨故。
如本(至)熏眾生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三法出離鏡有二初問。
頌曰(至)空出離色義。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離過滿德同鏡等空銷鍊頗梨此云離珠法即出離法出離如鏡并持業釋。
論曰(至)名法出離。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顯名有二初總明。
云何(至)淳淨明故故。
釋曰後別解有二初患德各別釋無明染品即見愛煩惱俱合動相即業等諸識理實二礙是染皆收為明三德別說俱合。
出離何過(至)法爾故。
釋曰後患德相對解染礙障淨智礙障明戲識障淳相對離成法應爾故。
此中(至)住思應觀。
釋曰次鏡喻若以此珠淪深埿內出虗空中如置濁池便成清水若安臭林能袪穢氣由自性淨能離多非不假瑩治方顯具德本覺一心出前三染義亦如之不假修習法爾清淨福多伽者義當臭林。
等空(至)亦復爾故。
釋曰後空義淨空遠離大種色故淨覺遠離二礙識故。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釋曰四緣熏習鏡有二初問。
頌曰(至)如法應觀察。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於諸生界出應化身熏兩輪華結萬德果同鏡應珠等空隨順[瑔-水+井]中頗梨此云應珠緣同眾生感動之緣緣之熏習作依主釋緣目應化與生作緣緣即熏習緣熏習如鏡俱持業釋。
論曰(至)隨應建立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鏡空喻合謂將種種雜色之珠周迊安置頗梨珠側隨彼色珠皆能變現此本覺鏡出生大小應化之身利益法界無邊含識普使發心咸得解脫又如虗空有自在力於諸眾生所作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覺有自在力於諸眾生修行事中隨順建立。
如本(至)隨念示現故故。
釋曰後合歸本論。
如是(至)具足圓滿。
釋曰後通顯勝能總明四鏡通徧五人橫該十方竪窮三際欲辨其由固難思議住照通至如次配前四種鏡義或屬當段四界之文或復總顯廣大圓滿。
已說(至)無明住地門。
釋曰後本上無明略說門有三初根本無明住地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自相可說。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散說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初門云何。
釋曰後顯示有二初異說相應契當門又二初總明說六有三初總合明有二初問。
頌曰(至)據體無別。
釋曰後答佛一代教說六無明隨義立六據體無二此說六種根本無明究竟唯以大攝主識而為體故。
明無明者(至)其相云何。
釋曰次各別釋有六一明無明有二初問何義名無何義名明。
頌曰(至)言總意別。
釋曰後答有二初通對清淨二覺并取隨染圓滿始覺究竟無餘通達顯了無境有迷無法不明又此亦攝隨染本覺照惑本空無不明故此初一種約能知智。
光明實智(至)廣說故。
釋曰後引證初按經伸難後㡿小別明五義解無五義解明尅論當體無明即明若約揀別明之無明下五作釋例此可解。
闇無明(至)不知不覺故。
釋曰二闇無明偏說障智立以闇名實亦障理及一心故此一唯目能迷之心法喻合證如文可解。
俱是(至)非一故。
釋曰三俱是無明一種無明二人見異眾生沉迷成生死闇大覺了悟成圓寂明譬如夜闇雖唯是一其眼赤鳥見光明色其人同分見黑闇色此一唯取所觀之境境體是一隨見成差迦羅鳩奢那此云眼赤鳥。
俱非(至)無始無明故。
釋曰四俱非無明染淨性空心言路絕四句別問一字總非勿以此非便是無明答亦非也何以然耶謂此性空無可明故。
空無明(至)所執性故。
釋曰五空無明正顯妄宰體用俱空名之為無虗義道理爛然而現名之為明即是徧計所執性故。
具足(至)廣說故。
釋曰六具足無明起染易知偏證起淨如大攝主為無明種出覺生淨至解脫域不覺生染入繫縛地能攝能生淨法染法是故建立具足名焉於上六種應作四句一淨而非染謂明無明二染而非淨謂闇無明三亦淨亦染謂俱是無明具足無明四非淨非染謂俱非無明及空無明。
如是(至)且略而已。
釋曰後顯具略馬鳴具顯龍樹略陳倣法四經所指一識別取本論上下安立今測其由粗述屬當明無明者取彼圓滿般若之日即本論云謂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水等通該四覺但於隨染始覺之中偏取滿覺於一一法無不明故闇無明者覆彼慧明令不生故即本論云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等俱是無明者即五有為及四無為眾生見之能作幻質成黑闇法如來了之能作德質成智慧明如本論云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等俱非無明者唯取相待緣生性空離心絕言無可明事如本論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釋論亦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空無明者迷無體用猶如兔角徧計所執本性全空即本論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等具足無明者能生染淨令增長故即本論云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等此六與三分別異者第三俱是法體是一隨生隨佛有迷有悟所見法體遂成幻德第六具足說彼法體出生染淨染沉三界淨昇五位自體不隨他見異故。
且闇無明(至)其數幾有。
釋曰後別辨第二有三初總明有十文中有二初問未及具示故且顯闇就闇伸問其相可知。
頌曰(至)唯一闇無明。
釋曰後答有二初頌對隨其義用於一說十。
論曰(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論解先釋前二句次辨次七句後明後三句釋名如下不繁預述。
見一處(至)所能斷故。
釋曰次別解十義文中有十一見一處住地問相可解答中有二先頌後釋後釋又二初解後證下九準此見屬滿覺一處即是一心法界能見滿覺從所見境一心法界以立其名一處之見住地即是根本無明今所斷惑從能斷道以立其名作依主釋亦可見之一處見一處之住地從所障理以立其名亦依主釋。
報恩(至)無盡住地故。
釋曰二報恩無盡住地問頌釋證準前可解報即無盡答荷無窮故恩即住地成佛之因故是報無盡之恩住地前二持業後一依主問佛圓滿覺斷盡無明無明已滅若為報恩答約佛自行酬昔為緣故窮未來不忘報義非有無明為所報故又實義者法界眾生唯一無明隨相續各異說斷不斷別佛斷無明餘生猶有如一室燈破一室闇非不照室亦無闇故今就一體餘生猶有報義得成又或所報無明染法即眾生也由佛在昔利物興悲因此為緣造於果道由是眾生於佛有恩生界無窮報亦無盡是知報無明者即報眾生恩也。
無始(至)有終故。
釋曰三無始有終住地逆推過去不見本際故曰無始順觀未來智可斷除故曰有終無始有終即住地故作持業釋。
無等(至)一時生長故。
釋曰四無等等生住地諸染法中獨超勝故名為無等即是體也能令諸惑同時起故名為等生即是用也無等即等生體持用故亦無等亦等生二用俱故無等等生即住地故並持業釋。
生得(至)名為生得故。
釋曰五生得住地所生三相業隨俱合三相不一名為子子無明於彼能成立故生之得故若將生得望其住地作持業釋若據引證生得二字屬所起立望於住地作依主釋。
觀滿(至)名為觀分故。
釋曰六觀滿住地極解脫道究竟始覺名為觀滿所斷無明從能斷智以立其名所謂觀滿之住地故。
智礙(至)廣說故。
釋曰七智礙住地漠冥智礙正障後得一切種智是智之礙所謂智礙即住地故。
不覺(至)廣說故。
釋曰八不覺住地眾生本具三身四德無明纏覆都不覺知所謂不覺即住地故般若無知者以無慮知分別之識猶如明鏡無心現像故契經云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者由虗妄心無彼離念真實之知故曰知無故肇論云夫聖心虗靜無知可無可曰無知非謂知無惑智有知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真諦之無也乃至廣說。
覺了(至)無明故。
釋曰九覺了住地唯佛能了餘不盡知所覺無明從果立名所謂覺了之住地故。
子藏(至)如天網故。
釋曰十子藏住地藏謂攝持猶諸種子芽未發生名持隱子芽已出生名持顯子其隱顯了況麤細相亦如天網包羅無餘是子之藏所謂子藏即住地故。
何因緣故(至)其相云何。
釋曰後徵釋總名有二初問根本無明何名住地。
頌曰(至)廣說故。
釋曰後答無明力勝能持諸染譬如大地能持四擔五住地中無明㝡大餘四住地偏舉通名通名有愛者有謂三有愛謂俱生四別名者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初一即是三界九地分別煩惱見道位中一處斷故後三三界俱生煩惱如次即是欲色無色之煩惱故第四有愛即無色界雖標總稱即受別名復云數者謂四住惑皆在有愛法數中故。
已說(至)散說門。
釋曰後隨次別釋散說門中有二初結指。
所言(至)一切不覺。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牒指五種有為俱名不覺。
自此已下(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略示有二初粗述本末又二初總明多文廣明根本不覺一句略解枝末無明。
謂不如(至)之起因緣。
釋曰後別辨有二初根本又二初牒指。
根本(至)而不如故。
釋曰後別示有四一問答因法迷覆三法無明得起。
言不如者(至)即所依體。
釋曰二徵釋行相違礙逆覆名為不如實知一法即是四覺真如一法即收四理一心一法即是理智所依無盡一法界體。
於此三法(至)不覺心起。
釋曰三以義合本。
彼三種法(至)通名為一。
釋曰四別解一字實知一味真如一相理智二種同依一心故此三法皆守一中。
自此(至)皆得有故。
釋曰後枝末無明既立眷屬隨生此中之念即是九相。
自此已下(至)無力門。
釋曰後略明真妄有二初科分。
歸德(至)即無不覺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成幻門依本覺德真為有力成無明幻妄為無力此中念當根本無明不離本覺即當法說喻明合本文並可見。
攀妄(至)自相可說故。
釋曰後顯真門藉妄顯真妄為有力彰真假妄真為無力喻明合本義亦可知。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三
遞
亨繼切更代也。
援
禺璠切引也。
爽
疎兩切明也差也烈也猛也貴也。
爽
同上。
映
於敬切明也。
暎
同上。
蔽
甫制切障也隱也暗也。
梯
土雞切木階也。
關
古鐶切以木橫持門戶也扃也。
関
同上俗。
網
無兩切亦作罔羅也。
羸
力為反弱也病也瘦也劣也。
愆
去乾切過也失也。
[宇-丁+(天/心)]
同上。
?
同上俗。
翳
於計切障也。
卍續藏第 45 冊 No. 0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四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
通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已說(至)無明住地門。
釋曰次眷屬無明住地門有三初結指。
此決擇中(至)眷屬門。
釋曰次開章就麤細異分作兩重。
初門云何。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微細眷屬門有三初徵起。
本曰(至)則無境界。
釋曰次唱本。
論曰(至)俱成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第一(至)而得止住。
釋曰後決擇有二初總標略示門又二初牒釋復二初法說末因本立本受末熏下養上資枝榮根固或支持長養與力相承由互依持故得住止。
譬如(至)相應不離。
釋曰後喻明子承父育父假子威愛養相因攝持互在本末不覺義亦如然。
若如是說(至)猶未斷故。
釋曰後問答問既本末相承而立如父子互依止而住八九十地斷現轉生無明隨斷應同妙覺答雖此三地各治一細然於業中有三生相未斷盡故不名妙覺微細三相佛位斷故。
自此已下(至)果不離因故故。
釋曰後標釋俱成門有三初隨文顯示又三初業相第一業相能所無差王所不分由無明熏令淨心隱本覺隨緣動流成業亦可精細本覺從此熏動即獨力隨相也隱鈍無明自斯流注即獨力業相也此二和合成俱合動名為業相藉無明為因起業相苦果依此即立變易生死具如當辨。
第二(至)即無見故。
釋曰次轉相以依業相變作能見全攬動業流成轉相。
第三(至)無境界故。
釋曰後現相由依能見妄境現前如依鏡故眾像皆現。
如是(至)已廣說故。
釋曰次指前廣明。
此中(至)具足圓漏。
釋曰後依義科揀有四一三相具闕業相能所不分轉相唯能無所現相能所具足。
根本(至)名為無明故。
釋曰二二法同異有二初本末相濫問此難動業與無明同業識無明皆無能所俱不明故若許爾者本末無異若彼救云心體未動已有無明故無明位未名為動此則無明不濫業識若是無明熏起發動當於此位立業識名是則無明不名為動故知起動唯在業識何濫無明云何前難本末無異耶如是說者復何乖理若此救者前義則違三相分文以依不覺令心體動說名為業準此明文說心體動何故前言心體不動名無明耶後義則違校量分文忽然念起名為無明若準此文顯說無明得名動起何故前救動起之義唯屬業識故知動起通業無明當知此二復有何別還如前難本末不分。
動起二文(至)無相違過。
釋曰後能所各別答所動所起唯在業識能動能起唯屬無明前說動起名業識者不約能起皆就所動是故業識望於無明能所隔別本末無濫。
若爾(至)自當顯說。
釋曰三動起因由問無明因何動心起念答聖賢非測唯佛方窮不可妄談故依經說強名不覺假說因緣欲具知由決擇當說。
業相(至)不堪了說。
釋曰四徵釋動業門三細初一能所不分復何道理以動釋業答無憑臆說須契佛經彼說鍵摩具彰業識無能緣所緣心境不可分析無心王念法王所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故說名為業識勿設浮言妄生穿鑒。
已說(至)麤重眷屬門。
釋曰後麤重眷屬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自在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非餘識法。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定識體通指六相唯意識地意地總收前七轉識從多從顯作此指陳苦果總報應依現識或現識海轉作意識故此意識即是現識依不異義說有總報非餘識法揀轉業故若依前七說有總報過難尤多不繁具出。
所以者何(至)當何說耶。
釋曰次敘經本有二初正明六相有三初徵釋生起。
謂分流(至)無相亦無相。
釋曰次具引總文。
依此(至)為明何義。
釋曰後分部別義有五一六麤緣起相有三初標徵。
謂欲顯示(至)麤重相故。
釋曰次解釋現識海為因境界風為緣起七識浪成六麤相。
如經(至)騰躍而轉生。
釋曰後屬經法喻配合於文可見。
云何(至)當如何耶。
釋曰二六境生識相有三初徵起徵彼境風形相如何。
謂青黃等(至)應審觀察。
釋曰次顯相有二初示境牽心其第六塵偏舉現因及與來果欲勸眾生起修斷故理實三世因果等法皆為法塵今不具者種種收故。
彼末那識(至)故名為風。
釋曰後會違指喻第七末那意識細分通緣六塵即是意識無別體故故不別說境如風者能牽引故。
如經(至)淡味眾華果。
釋曰後屬經。
如是(至)心俱和合生。
釋曰三本末同異相藏識為本如日如水七識為末如光如浪故非同異和合而生。
如是(至)思惟諸相義。
釋曰四元從藏海變明此七識非別有體不從內外中間而來全轉藏識變作七識如鼓海水變成波浪。
如是(至)無相亦無相。
釋曰五性相本融拂會相歸性融通拂跡。
此楞伽經(至)云何異說。
釋曰後會釋二門有二初標徵列指門。
謂一本(至)分別事識。
釋曰後分流大本通有二初三經異說又二初引正文初本略三廣八次本略二廣八後本略四廣七善須明記如次會通。
如是(至)不可歸依。
釋曰後指真偽三經是正四經是偽下依大本但會三正。
今當(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大本會通有二初指教誡觀。
初契經中(至)即末那故。
釋曰後依次會釋有三初會初經有二初略三又二初解三法體。
何故(至)且略不示。
釋曰後略餘行相有二初問何略三中無七末那及業轉識。
即有二門(至)備數門。
釋曰後答有二初標徵列。
初門云何(至)備數門。
釋曰後隨列釋有二初明初門舉兩顯三者一舉三細中麤現識攝細業轉故二舉七識中強意識攝劣第七故言雖三識義周八識。
後門云何(至)備數門。
釋曰後辨後門率彼楞伽上節經文說轉業真轉當轉識業當業識真當第七謂七於境作真解故今將上節達於下文圓滿名字八識具足。
此契經中(至)分七種故。
釋曰後廣八。
中契經中(至)義如前說。
釋曰次會中經有二初略二有二初指二同前初了別識即當現識分別事識當前六識亦無第七及業轉識如前兩門會釋無殊故論指云義如前說。
同說末那(至)故名真相。
釋曰後會七異名初經說名真相即當第七中經說智相識亦是第七以末那位始生慧數攀緣麤境名智相識又於境界作真實解亦名真相。
此中八識比前可知。
釋曰後廣八列名如前。
後契經中(至)且略不說。
釋曰後會後經有二初指四業轉現三分別事識文相明者以第七識同事識故或舉強六攝劣七故。
言七識者(至)唯一識故。
釋曰後會七有三初六七同體釋第八前六名為七識麤細意識摠為一故。
法界(至)一體無別。
釋曰次六七異體難法輪經中說第七識與第六識為所依根既分能所依異何言麤細體一。
經意(至)立同種故。
釋曰後同異種別解有二初正據二經會彼法輪經據別種說此楞伽經據同種說故無違失。
以何(至)而得生起。
釋曰後偏依第八明有三初問起謂六七識既說同種分別事識則無所依憑何文理不依末那六識得起。
楞伽經中(至)展轉為因。
釋曰次徵引有二初引證又二初引二經指徵可知初經了別事識即是現識分別事識即是六識此二互依不說例七後經所說現識事識展轉為因互相資立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安危共同依持平等不說第七為六依故。
由此(至)不依末耶。
釋曰後成此文顯依所識不說末那。
復次(至)相續而轉故。
釋曰後通證有二初六七依八轉第七細識第六麤識現識為因境界為緣方得起故六不依七文甚明矣。
以此義故(至)波浪轉故。
釋曰後七緣六塵轉由前所說現識為因境界為緣發起七識故知末那通緣六塵性相分歧文理各據以經明說六鹿風所動七識波浪轉故。
復次(至)不可指南。
釋曰後訶責㡿人妄說現識為七與六為依咄哉非正。
已說經本次釋論文。
釋曰後解論文有二初結指。
即此文中(至)俱成門。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總科。
以有(至)具足轉故。
釋曰後別辨有二初總標略示門有三初牒指顯一意識具六麤相現識為因境界為緣一意六麤長相續轉。
若爾(至)其理非無。
釋曰次徵通有二初問答略因義此六麤相既有現識為因何故本論唯說境界為緣舉緣影因義顯理周。
若爾(至)末那故。
釋曰後問答即意義此舉例難或為比量量云現識是有法應為末那故宗因云為彼意識親所依故同喻如意根意根為彼意識親所依故意根是末那現識為彼意識親所依故現識應末那答有二義一者遮意遮彼梨耶不為末那以其第七望八六識有別種故能與第六而為所依名末那故前量因中犯隨一過以不許因有法轉故或望前引楞伽中說意識唯依現相識轉不依末那同喻無因準式又犯能立不成二者許意許彼梨耶為末那故前量宗中犯相符過密顯六七是同種故立量不成例難隨遣。
如是(至)其理自顯。
釋曰後指下。
自此(至)果報別相。
釋曰後標釋俱成門有三初二執因果智及相續俱屬法執執取名字並屬人執初各俱生後皆分別造業屬因受果屬報。
復次(至)十信所離。
釋曰次三斷前後初地斷盡相續一相從二至七同斷智相賢斷執取名字信離造業受果。
復次(至)應審思惟。
釋曰後五重麤細約義更含初三細相後三麤相初四細相後二麤相凡對分麤細者必遣拂麤細故。
已說(至)決疑門。
釋曰後無明得有決疑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覺相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決疑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上二句即初門下二句即後門。
初門(至)一切染法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直示得有門如見林樹知有種子見諸煩惱知有無明。
後門(至)煩惱染法。
釋曰後釋相決疑門有二初問答一多。
以何(至)不覺相故。
釋曰後問答本末。
從上(至)真實本意。
釋曰後總薀諸法同異門有二初結指。
其相云何。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徵起染淨總歸同異者何。
本曰(至)性染幻差別故。
釋曰次唱本。
論曰(至)異相門。
體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為明何義(至)當生滅門。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略示二門其同相者欲明諸法唯是一如成真如門其異相者欲明一如造作萬法成生滅門。
如是二門(至)當何說耶。
釋曰次廣引二教有二初躡問標徵。
謂彼(至)不須重釋。
釋曰後引文指釋有二初證同能覺一相者配唯見微塵即無相法者配不見微塵經云汝一仁者非如是覺應云非汝一仁者能如是覺等一切已下攝為本論本來涅槃豈假修相本來菩提豈假作相理智無得無色可見見有色相非同相門即是異相隨染業幻所作色相以同相中智性色性無可見故。
異相(至)不須重種。
釋曰後證異唯汝一人等者應云非汝一人獨如是見本論無漏攝諸淨法隨染幻差別故本論無明攝諸染法性染幻差別故餘文甚顯不須廣釋。
此二(至)應審思惟。
釋曰後誡思取捨出論本意正尚同相。
從上(至)直釋因緣。
釋曰二直釋因緣義(更不別解心生滅言名為直釋)有二初廣大末那門有三初十一末那門有二初結指解立義分因緣二字。
本曰(至)不斷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決疑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初門具六種因緣後門以二門委釋此中因緣但依生滅細麤法體以辨義門或望所依或自法體前後互望親者為因疎者為緣。
初門(至)生滅因緣。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攝義顯宗生解門又二初正明復二初六種因緣有三一初二重有二初徵列。
初重(至)其理自明。
釋曰後廣釋有二初問答不相應三不相應染相無明為因本覺為緣三不相應染識本覺為因無明為緣故知覺礙各具因緣。
次重(至)應審思惟。
釋曰後問答相應義三相應染現識為因境界為緣若望三種相應染相現識為緣故論指云現識體中又有緣義意在於斯若將現相望三識相亦有因緣細思可解。
復次(至)因緣義故。
釋曰二次二重六麤中識本覺為因無明為緣六麤中相無明為因本覺為緣此名本徧三相應相以業轉相為因三相應識以業轉相為緣其業轉識望三相應相之與識準義亦有因緣二義此名末徧現相現識此不說者初二重中後已明故。
復次(至)作因緣故。
釋曰三後二重無明為始為上果報為終為下節節不越下下與力皆有因緣名為上下果報為始為下無明為終為上節節不越上上與力亦有因緣名為下上由逆順不同致始終各異。
復次(至)不可得故。
釋曰後三復遣拂初依無常門遣即成假觀次依無我門遣即成空觀後依相待門遣即成中觀三觀一心於理可見。
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釋曰後指勸依三次第如理思之。
已說(至)決疑門。
釋曰後隨文散說決疑門有二初結指。
此中(至)廣釋門。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分門。
復次(至)依心而轉。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總標門心即所依正取本覺意等能依乃是眾生聚十一意并及意識名為眾生妄無自性唯依心立不同立義分中四聖名眾四凡名生故。
已說(至)廣釋門。
釋曰後廣釋門有二初結指。
此中(至)文相可見。
釋曰後廣示有三初指陳二轉梵語末那此云意也不唯第七包十一種後意識中方收前六。
此義(至)作釋散說。
釋曰次牒徵總指。
此意(至)所建立耶。
釋曰後廣明意轉有三初指門十一意轉依何經立。
謂顯了經(至)略不別說。
釋曰次引釋有二初正立有二初具數闕名雖舉總數不出引名。
是故(至)不斷故。
釋曰後出名合論唯無明一不分相識餘業等五分相識耳故二明識說此十一。
本地(至)以為一故。
釋曰後會違更開本覺成十二故。
相識(至)甚大別故。
釋曰後料揀有二初隨相分疏有四一相識義別有三初略問答。
云何(至)順於無明。
釋曰次重微釋凡諸染法各具二義一者神解神解勢力本覺所發所成之識似本覺故二者闇鈍勢力無明所發所成之相似無明故故分相識二甚別耳。
是故(至)了別識耳故。
釋曰後引教證生有心識知有佛性生具本覺故具識耳雖然覺體橫竪咸周在於有情名為佛性在於非情名為法性即揀非情不成覺者。
以何(至)依止義故。
釋曰二神闇皆意通明十一具根身義。
以何(至)由疎為緣故。
釋曰三染淨因緣望三細識本覺親因無明疎緣故所生果神解似覺望三細相無明親因本覺疎緣故所生法闇似無明然隨增勝以立其名齊時因緣俱名相識。
何故(至)無二別故。
釋曰四會通名義有四一意攝細分問上文既說智相等六皆意識地即知智相及相續相俱在第六意識細分何故今文皆於第七末那識攝答欲顯六七無二體故。
若爾(至)無所不作。
釋曰二意略麤分麤分意識何不為意若據盡理實皆名意并具身根義故且略而已經說末那無所不作亦收麤分意識名意。
然別(至)之法門故。
釋曰三別立意識問但言末那麤細攝盡論中何故意外別開意識轉耶如論具答然此依中有唯所依所謂本覺有唯能依所謂意識有通能所謂十一意有非能所謂除前相。
舉此(至)應廣通達。
釋曰四例知三相三相末那勢通離合離則三相異末那三相目三細即是所依末那目六七即是能依合則三相即末那遞互相望為能所依廣通例同於斯見矣。
復次(至)亦寂滅。
釋曰後契性融拂有二初解義通以七門融拂三法三法即是藏意意識言七門者一無定門曲含四種一總非三定二本末互通三互得三名四三名皆拂二無常門如是無定故皆是無常三非實門四幻化門五性空門六寂滅門七絕跡門如文可見或以七門攝為三諦前之四門即為俗諦第五六門即為真諦後之一門第一義諦於義亦通。
故金剛(至)有見故。
釋曰後引文不可思等證前三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能三能一非三非一難思議中難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者謂八寂滅而七不生也六寂滅而五不生故八識遣拂九相空無言有空無有無空無有者意云任是有空或是無空皆不可著俱言無有欲使不滯故重遣耳下引經指心境俱空境中復具法空人空如文可見身是所依尚自是無見是能依云何得有或復總結心境俱空。
已說(至)差別門。
釋曰次相續業用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覺妄慮。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徧緣義。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標三義。
初義(至)令不失故。
釋曰次解三相有三初攝前不失義相續識者若約自體不斷(如前法執)相續即識若約令他不斷(謂惑業苦)相續之識今取後義此中屬當此識為能發煩惱為所發諸業為所潤果報為所取為此業種從熏發後念念常與取果作用取彼當果令成就故良由此識發俱生惑潤無量世善惡業等令無息故。
中義(至)無差違故。
釋曰次感果成就義此識又能發起俱生愛取等惑潤已辨業與果力用令現未世若樂妍媸長短壽限形影無差故。
後義(至)不覺妄慮故。
釋曰後妄慮徧緣義此識不唯住持故業成就舊報亦能發起新新過失謂於已經過去境界發忻樂心不忻樂心復能攀緣現在境界起貪愛心不貪愛心又能計度未來境界生追求心不追求心徧於三世妄增分別。
如是(至)相續識焉。
釋曰後結識名正顯此識連持生死此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皆此識能名相續識。
已說(至)諸法門。
釋曰後唯心迴轉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法滅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三界虗偽究本唯真心所作六塵幻化推源亦真心能現就末境從心起不離於心故分別境界即分別自心謂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唯由心動虗妄迴轉心若不生諸妄頓息。
論曰(至)無餘法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標徵唯心顯唯一心轉成萬法此解本論初之四句。
所以(至)不可得故。
釋曰後存拂自心有二初委辨有三初徵釋心有無隨心有而法有隨心無而法無此解本論此義云何至法滅故次重問答妄法不立唯心奚存別解本論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若爾(至)為心量故。
釋曰欲徵釋心無有此一問答及三復次總顯論意智者應思問若說唯心不可得者心既不有唯心寧立答緣生無性雖不可得無性緣生豈成斷滅故引經說無心之心為心定量此證無心亦唯心故。
復次(至)亦不成。
釋曰後三復顯深玄第一復次論說心不可得意說緣生無性故成大空經說無心之心意說無性緣生故成幻有第二復次由大空義諸法得成法鼓經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由幻有故空理得顯又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第三復次相待無定二既無二一亦無一不成亦不成難思亦難議。
如其次第應審觀察。
釋曰後勸思初理事無疑次理事成顯後理事即離依次尋之故可見耳。
已說(至)轉相門。
釋曰後分別事識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增長義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所依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揀擇(至)依諸凡夫故。
釋曰後辨相有四一揀擇假者門揀聖取凡凡有三種邪定凡夫無信善根如盲聾故不定凡夫信心輕少喻若輕毛又如毛在地隨風飄轉又修如毛頭成如麟角又角猶競也善惡心歒黑白為鬪故談十信為難角故正定凡夫即三賢位成就人空徒喻彰名金剛不變。
生起(至)取著轉深故。
釋曰二生起麤重門有三初第一凡發業無休背源不息故。
若據(至)計我我所故。
釋曰次第二凡。
若據(至)分別六塵故。
釋曰後第三凡此位猶有堅執法實故。
建立(至)分別事識故。
釋曰三建立名字門隨順所依微細名字名意識故隨順所依麤現名字名眼識等隨順所緣境界名字名色識等今不緣如但緣事境論從總名判為事識。
顯示(至)增長義故故。
釋曰四顯示所依門見即分別修謂俱生(修釋論愛)由此二惑熏第八識遂令麤分意識增長相續住故。
從上(至)不可思議之相。
釋曰三因緣殊勝相(解立義分相之一字有因緣相有殊勝相亦前法體具我相故)有三初結指下辨無明所熏起識是故判為不思議相。
本曰(至)種種知故。
釋曰次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第一(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辨相有五一舉人顯示殊勝門初標徵次釋相後結數於釋相初分滿俱絕邪定人中凡夫愚深二乘慧劣餘文可見。
已說(至)無常常門。
釋曰二顯示深緣決疑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言常(至)不變故。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三初正顯二門初門之中從是心下說本覺心常住不變從而有下被熏有染無常變化名常無常後門之中從雖有下無常變異從而常下常住不變名無常常。
是故(至)總結殊勝。
釋曰次總結殊勝。
自此(至)文相可見。
釋曰後指本釋上指屬本論所謂已下釋前常住門以不達下釋前無常門。
已說(至)對治分位門。
釋曰三舉障示治配當門有三初結指科分。
隨轉(至)能離故故。
釋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隨轉對治門明六染心始從十住初發心住至迴向終離彼第一執相應染乃至妙覺方盡離彼細根本業不相應染色自在地者八地菩薩於諸相上而得自在色相國土隨心變轉故云自在心自在地者九地菩薩居法師位善知眾生心行稠林知見無礙名心自在。
根本(至)究竟離故。
釋曰後根本對治門根本無明從三賢位但修此觀觀察無明摧伏其勢令漸微劣故云學斷初地已去隨分離用直至佛地大無明體究竟離故。
極喜(至)應如是知。
釋曰後本隨治異有二初徵釋初地此位菩薩以後得智正緣事境根本無明正迷於事治障相違故後得斷其根本智正緣真理隨相染法正迷於理行相相違故正智斷。
如說(至)亦復如是。
釋曰後例指餘地二地已上乃至佛地例同初地本後對治。
已說(至)差別門。
釋曰四顯應不應差別門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心念法異故。
釋曰後剖分有二初相應義有三初消文復二初總明先解義後合本於解義中心品即是本覺氣分義當心王念法則屬不覺氣分義當心所心念與力王所和合同念攀緣故曰相應染淨性異覺闇依殊故云異耳。
念法(至)同故故。
釋曰後別辨心依本覺念附無明有此不同相應何在謂心王心所善不善等相應隨順名知相同所緣境界王所定同心王緣色念必同緣名緣相同。
大本(至)不同故。
釋曰次引教三種相同者即三相應也異故成同此句順明若同不同此句返釋由所依覺礙染淨差別致能依心念知緣相同若所依無染淨差別豈能依具知緣相同。
若爾(至)無別意趣。
釋曰後會違若謂此三知緣相同名相應爾何故彼經說相違轉然無明本覺在王所上逆推所依染淨不同名相違轉知相緣相在王所下順觀其境知緣共同名隨順轉不取違順上下轉釋所說理同亦無別意。
不相應義(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不相應義謂隨染覺心之染及根本無明之染二染不殊和合為一以極微細不離覺心及無明故所以論云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三細不相應既無三所異故無知緣同名為不相應問三細之識依本覺發應為心王三細中相依無明起應名念法既有王所必同知緣以此義故合名相應答三細識相雖依染淨以極微細王所不分相應難立且如業細能所未有流至轉細方具能緣運至現細始具能所雖有能所未分心念由是三細名不相應其相應者境風鼓水現海騰波七識浪生六麤波湧以心對境具所及王知緣相同立相應號三細反此名不相應。
已說(至)別障用門。
釋曰五立二礙別障用門有二初結指。
彼煩惱礙(至)根本智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釋文又二初正明二相復二初散動違真靜六種染心名煩惱礙由散動故障根本智以真如智唯寂靜故。
彼智慧礙(至)自然業智故。
釋曰後漠溟礙智明根本無明名為智礙由漠溟故(漠溟即是昏闇之義)障後得智以世間智極聰明故問根本無明準上論說通障三法理智一心兼障二道本後二智云何此說唯障後得世間業智曲有違文恐繁不引又煩惱礙亦障法身如上論說智淨相破大無明獨力業相顯法身故何以此說唯障根本無分別智答此中二礙說障二智從偏增說實理互通。
此義(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顯示因緣正出二礙徧障二智所以如論可見故須二智對治二礙。
二障(至)應如是觀。
釋曰後揀異已明二障又開二礙有何差別重復顯示由含妙旨故須別揀相教之權示性宗之實所云二障即是二執智及相續當法執障執取名字當人執障性相兩宗共許斷除若說二礙性相兩宗有斷不斷性宗二礙歷位俱治若法相宗根本無明智礙一種染煩惱礙三不相應說尚不及道豈能斷是故論云立二礙門據斷不斷。
從上已來(至)決擇分已焉。
釋曰後結前。
自此已下(至)之相差別。
釋曰四生滅相差別有二初標門釋立義分是心生滅因緣相中相之一字前辨因緣殊勝相者意顯無明所熏諸識唯佛能了示殊勝相今云相者即是遷流動轉生滅義相即當共相與事本識作能相故論言生滅之相差別意在此焉因論生滅通該上下麤有六種細分十異今但顯麤內含其細就義別明勿疑相濫一自相生滅此有四種一微細過患二麤重過患三無常功德四常住功德以斯四種各有生等四相法體患德雖殊攝屬生滅功德自相得生滅名生滅既爾住異亦然二共相生滅此有二種一麤重生滅謂在事識三種相應染法之上與相應故二微細生滅謂在本識三不相應染法之上不相應故三起盡生滅凡諸染法即五有為皆具生起及滅盡故四隱顯生滅凡諸淨法即四無為皆具顯生及隱滅故五始終生滅以諸染法依因依緣從無始生又諸染法因滅緣滅須有終盡雖同染法亦名生滅但據始終義與前別六本末生滅根本一心隱在生滅為善惡因受苦樂俱若生若滅如伎兒故枝末九法謂有為無為喪生隱顯正是生滅義善成故今取共相明共相故。
本曰(至)非心智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問答決疑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標釋(至)不相應故。
釋曰後派義有五一標釋俱成門有三初總別兩復解分別事識對彼本識名為末末三位本識對彼事識但名為末本釋論意麤重生滅雖是共相然極麤顯與彼事識而共相應如大波濤與水合故其相顯故微細生滅雖亦共相然甚細隱與彼本識而不相應如平流水波相隱故不相應故此應不應即契不契非同上論解三相應心王心所知相緣相合契同故名為相應其不相應與上相違此中所解以彼麤重生滅共相與彼事識顯作遷流名為相應又以微細生滅共相與彼本識隱作遷流名不相應故說本識非離生滅。
馬鳴菩薩(至)如何說耶。
釋曰次具引三經證有三初徵起。
謂一本(至)及相滅。
釋曰次正引有三一初經明二流注生等即細生滅相生住滅即麤生滅不言異者經文略也。
又一本(至)相續住。
釋曰二中經明二相滅生住亦麤生滅相續滅等即細生滅。
又大本(至)非離生滅。
釋曰三後經明二有縛細識三品生滅即細生滅三品縛細如次即是業轉現識體雖微細皆是縛故分別麤識分離面鏡即麤即滅面猶對也如鏡對物即現其像事識緣境義亦如是。
如是三本(至)差別相故。
釋曰後決擇。
於契經中(至)不相應故。
釋曰後結義屬本論分契不契即應不應顯麤細殊明生滅耳。
已說(至)是名為三。
釋曰二屬當假人門有二初結指明人。
初人(至)凡夫境界故。
釋曰後開示別境有三一初人境三相應染總相名麤執相應染三中最麤名麤中麤不退凡夫三賢菩薩為所治境。
中人(至)菩薩境界故。
釋曰二中人境後二相應對執相應名麤中細前七地境現轉二染俱合一分對後最細名細中麤後三地境。
後人(至)是佛境界故。
釋曰三後人境俱合相中一分細染獨力業全名細中細唯佛果人為所治境今據六染如是指陳若依二礙復應說彼大無明念妙覺位中為所治境。
已說(至)二者是別。
釋曰三麤細所依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通者(至)妄作境界義故。
釋曰後具明行相有二初釋本論通則麤細二種生滅通依無明別則三種微細生滅無明為因作所依故三麤生滅境界為緣作所依故。
今此論文(至)如何說耶。
釋曰後辨依據有三初徵起。
謂分流(至)事識因。
釋曰次正引有二初分流經不思議熏即無明熏不思議變即本覺變或復反此又此熏變顯在無明隱通本覺具熏變故現識因者舉麤現識影細轉業種種塵者即六塵境妄想熏者即現識熏事識因者緣名因故。
又大本(至)廣說。
釋曰後大本經不離染因者三不相應可思議熏變唯佛能知不思議熏變因位不了故分離染因者三種相應猛風為緣現識為因。
何法(至)變亦爾故。
釋曰後開釋有二初分流經心言罔及名不思議因中凡聖不了熏故不思議變亦目無明變生三細非思議故以熏例變理應爾故顯明熏變屬在無明影此熏變亦通本覺。
大本(至)還上之人故。
釋曰後大本經金剛還者因中凡聖皆叵思議金剛上者果中大覺故可思議。
已說(至)對治次第門。
釋曰四本覺對治門有二初結指。
謂本覺智(至)漸對治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解義門又二初逆次斷先斷無明後斷滅相本覺對治法如是故。
然此中斷(至)治道次第。
釋曰後不捨斷此中斷義應善觀察染淨本覺有智淨相釋分二門今正同彼一不守自性隨緣門二對治一切業障門謂此本覺不守自性隨緣成染不捨所成本末無明從細至麤常照體空以為其斷不同上轉染淨始覺猶明除闇若火焚薪故此指云非以斷除而為斷故若爾已下躡前徵斷謂斷已下正出所以斷煩惱心心目體也良由覺照本末無明妄染心體了本空無如此名為斷除不起亦不違前不捨無明以為其斷但照體空相猶存故二覺治障逆順可知。
如本(至)相應心滅故。
釋曰後合本論無明因滅三不相應心滅境界緣滅三種相應心滅。
已說(至)文相可見。
釋曰五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本覺(至)名三六心故。
釋曰後依文派義有二初兩難閉關門又二初惑亡覺滅難復二初覺同惑滅難謂三六種心由依惑覺真妄合成今染障礙既永不起本覺智性不能自有亦應隨無。
然若(至)即是初關。
釋曰後覺應斷滅難若三六心滅許本覺同滅云何上說本覺般若背聖向凡至邪定聚隨緣動轉。
若言(至)是第二關。
釋曰後覺在惑存難若說本覺真體相續應不可說三六心亡。
自此(至)不須重釋。
釋曰後開通決疑門風息波停水性不滅礙盡障亡覺心不泯決擇後難如理應思。
從上已來(至)不斷絕義。
釋曰次染淨熏不斷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故無有斷。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盡不盡別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第一門中(至)云何為六。
釋曰後辨相有五一總標綱要門有四一總標徵。
一者(至)陀羅尼義故。
釋曰二正解釋一對染成淨對淨成染染淨待立故知似有言似有者假有之義二染淨之法本無言詮接誘眾生權宜施設故非有性三染淨相待無自體性故全空耳四染淨諸法自然非有故無礙矣五染淨諸法有佛無佛相熏相生自然不斷法性爾故六染淨諸法不守自性緣起無住總持義故。
總標(至)綱要門。
釋曰三伸結指。
如本(至)起不斷絕故。
釋曰四合本論。
已說(至)染妄法相門。
釋曰二立名略示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所言真者(至)謂六塵故。
釋曰後示相合本一真即是淨法真如本覺藏智理性無差唯舉一真通收四種無為法故三妄即是染因無明妄心業識妄境六塵性染多差故指三妄雖陳三種收五有為舉一後有并兼中有者謂三妄中後二妄染於三細中舉初及後兼有轉相以諸染法無不皆具熏習事故。
已說(至)安立門。
釋曰三通釋熏習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比量(至)則有香氣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譬喻善巧門如人衣服本無好香亦無惡香入鬼集林怖香熏故即帶惡香入仙居林仙香熏故即帶好香班多伽耶娑叉提鄔此云鬼集會末耶提此云怖香梵檀祇多那此云仙居陀摩鍵多此云仙香。
法喻(至)則有淨用故。
釋曰後合說安立門真如淨法無漏性德本明淨故無垢染故由無明熏則有染相猶如衣服元無惡香因熏故有本末無明有為藏海本黑闇故非白淨故由覺如熏則有淨用亦如衣服元無好香因熏故有是知染非實染淨非實淨幻化假立無實自性。
已說(至)散說門。
釋曰四分剖散說門有二初結指。
於此門中(至)說相可見。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科分。
云何(至)不斷義故。
釋曰後解釋有四一黑品有力門有二初顯宗門又二初總問通問染法熏生不斷。
自此已下(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總答有二初通指。
根本(至)有於無明故。
釋曰後別明有四一無明依真起良以真性猶如虗空與色非色及染非染至極總攝真實依主若離於方則無迷故當知無明依真有故。
如是(至)則有妄心故。
釋曰二反熏真起妄而此無明依真立已展自力勢還熏真如增加闇用流成業識如父生子法可詳之。
如是(至)現妄境界故。
釋曰三妄熏生惑境又此業識自既成已反熏無明令力殊勝增不了相如子養父遂使無明力勢增長迷本一心轉識惑生現相境起生死海深圓寂岸遠上第一重已明變易生死過患下第二重正顯分段生死過患。
如是(至)身心等苦故。
釋曰四妄熏起業果所發境風復熏識海起七識浪著六塵相造罪行福行等業受欲界色界等報四毒賊者即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風或生住異滅或貪嗔癡慢言念著者念即法執初二麤也著即人執中二麤也後二如名六麤具矣。
已說(至)散說門。
釋曰後散說門有二初結指。
就此門中(至)漸次顯示。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科分略指以初無明為後翻後境界為初仍隨一中各開二故。
初熏(至)增長取熏習故。
釋曰後依次廣明有三初境熏生二執以此妄境熏習力故增法執念多執實故不達虗幻又此妄境熏習力故長人執著計我有故不知過患因境牽心恒沙障起增長互通念取別目取猶著也。
中重(至)業繫苦故。
釋曰次妄熏生二苦業識妄心有二熏習一有上熏力以彼無明在業識上而此業識還熏無明如子養父轉熏本覺增長勢力於中含具因緣二惑一生緣惑無明有發業用二生因惑本覺有虗妄行由此因緣俱合細分立定壽限成變易果從無始際至究竟位變易行苦微細墮滅此中即具有有無有然此變易無始本具今從顯說三乘聖人而能受細變易苦故二有下熏力以彼轉現分別事識在業識下今此偏說業識熏習分別事識起惑造業能令未得出離凡夫招分段苦無休息故此分段苦遠因業識近因事識然正依附現識上立有壽分限名分段苦。
後熏(至)令得成就。
釋曰後無明熏初後有三初解義門無明有二一自體本故(自體即本體目無明當體建名自體之本自體目業從他受名)能熏初末初末即是業識妄心令成就故二通達徧故本徧因緣能熏事識事識復藉所起見愛令成就故。
何故(至)顯邊空故。
釋曰次通妨難有二初徵釋具闕問初謂業識後謂事識不論轉現第七末那其故何耶答有二意於文可見。
後義(至)此義得成。
釋曰後引證後義唯邊成就非中成就意明中無顯邊空故若據合本取邊成故。
如本(至)分別事識義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有力門。
釋曰二白品有力門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不斷義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宗門又二初總問。
自此已下(至)始有建立熏。
釋曰後總答有二初通分。
無始(至)之圓果故。
釋曰後別示有二初分解兩熏先分二覺後解二覺。
本因果者(至)無明故。
釋曰後辨明二熏有二初無始熏且就聖說從無始來十本覺智十如實理熏障十地枝末無明此中正順如實熏習滿足方便力故又以所入一法界心無始熏習根本無明此亦符合法力無習滿足方便力故據增勝明作如是說。
始因果者(至)成自然業故。
釋曰後始有熏從邪定聚雖未入信以本熏力使自心中猒苦求樂以此無始內熏之力能令妄心還熏真性遂令自身從劣向勝發心修行入十信位次第漸歷三賢十地乃至佛位頓斷無明成就法身應化業用。
已說(至)淨法熏習門。
釋曰後散說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染法門中(至)十一末那。
釋曰後依門釋義有二初妄染熏習門又二初科指。
意識(至)無上道故。
釋曰後徵釋有二初意識熏習四十心位及諸二乘但能伏斷異滅二相故用意識本覺智分還熏意識無明癡分發起始覺依附意識猒苦忻樂漸向佛故由迷法空學斷無明未速趣故。
十一末那(至)速趣涅槃故。
釋曰後末那熏習以十地中斷住生相唯以意中清淨智分還熏意中染汙癡分速能證入大菩提故以十地人親契法空斷無明故。
已說(至)開釋門。
釋曰後淨法熏習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總標門者(至)用熏習故。
釋曰後依門解義有二初總標門。
開釋(至)常恒熏習門。
釋曰後開釋門有二初科分。
所言(至)具無漏法故。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別明熏習有二初法身自然熏法身自體本覺自相作自內熏不假師教及梵王等他力作故。
所言(至)作境界之性故。
釋曰後應化常恒熏復依本覺發過恒沙不思議業在根心中隨應教化斷惡修善具百行之因滿萬德之果或唯清淨本覺大義緣熏習鏡或通隨染本覺二種相中不思議業。
如是(至)發心修行故。
釋曰次總顯力用法身應化二熏不離一切時處熏起信(十信)解(十住)建立修行(十行)造作不轉(十向)入正後地達真俗境(十地)無礙轉故如上論說隨染本覺智淨相等究之可見。
由此義故(至)顯了。
釋曰後結德本真法報化身本有理明。
已說(至)決疑門。
釋曰三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
此決疑門(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指重解相有覺無覺義理難解惑一覺一文教俱隱無定通人豈能明了故重作釋開曉行人次第問答宜應思度。
一切眾生(至)如是說故。
釋曰次具陳妙旨有四一正明具闕初明生界皆有本覺後明生界皆無本覺然皆有理俱佛說故。
此義(至)無本覺故。
釋曰二徵釋有無然知聖說理趣者何謂生滅門有本覺故若真如門無本覺故又此本覺具妙有義故說有也具真空義故云無也以此義理佛說有無良有以焉。
若依(至)無別覺故。
釋曰三正難有無有二初有覺門有二初徵釋同異且依初義若諸眾生皆有本覺其所有覺為同為異同則一覺共徧生界體無異故異則多覺各徧生界體不同故答意易知如文可見。
若爾(至)眾生多故。
釋曰後連環問答有四一徵釋生覺一多有二初生覺齊同問直例如文此或立量謂眾生是有法亦應一故宗因云本覺一故同喻如本覺反難比量準此而立。
此事(至)不能同種故多。
釋曰後意趣等別答本覺心性平等無殊不能多故眾生性類差別不等豈能一焉。
若爾(至)能作熏習事。
釋曰二徵釋無明同異有六一異種違教難若謂眾生差別性爾以諸眾生即一無明眾生既多無明豈一一雲之喻當云何通。
有二義故(至)無相違過。
釋曰一二義順理答有二初以義會通玄文偏就自宗決定根本無明同一體故起信欲顯引攝決定根本無明差別性故意以煩惱為眾生性非取根身是有情體故本論云無明厚薄無量差別即其義也。
是故(至)相續之義故。
釋曰後引教證成有二初論證異義謂蓮葉無明覆一器生令在纏月隱而不現餘器佛月惑蓮不覆出障法身爛然現前法喻對明於文可悉今起信論正同彼文顯示差別相續之義。
復次(至)而得成立。
釋曰後經證同義聖說無明若唯一體懈怠眾生則不修行謂彼作念無明唯一眾生極多彼人斷盡我自無惑何須更勞勤苦修斷譬如諸將共戰一賊眾力已擒何須我害由是縱心不勤修道由聞眾生無明各別如救頭燃似登山路令懈怠者起精進故無明是一義得成立。
若爾(至)斷絕過先故。
釋曰三體同餘斷難若諸眾生唯一無明且如一人斷盡煩惱應餘多人煩惱皆盡以諸眾生一無明故若一人斷餘不斷者豈可說言同一無明又若一斷餘皆斷者則眾生界有斷絕故。
此事(至)各各不同。
釋曰四身別不斷答無明雖一眾生身別如夜闇一徧到十室若將燈照一室闇滅不可說言餘室闇滅不可難言闇一室一室十闇十亦不應難燈破一室闇盡之時餘九室闇不照亦盡又不可難餘九室中無燈闇在一室燈照闇亦不除夜闇配無明十室喻眾生燈況智慧故知無明唯一無二但以假身有多差別斷與不斷各有理趣。
若一(至)無有差別。
釋曰五性殊何一難若一眾生斷煩惱時本覺佛性應名出離餘不斷者無明所覆應名被障若許爾者此二佛性天殊地隔何言佛性同一不分其體周徧生界平等一味一相無有差別。
而無明藏(至)等無差別。
釋曰六思差理一答有二初決擇未斷無明眾生佛性為染覆障已斷無明眾生佛性離染覆障出過在纏法界外故如是別者此但攀緣慮知之心依現凡情度量境界致見有殊非是自性遠離二邊第一義諦中實理心而有異故以真實心無差別故。
是故(至)本覺亦如是。
釋曰後引證晦明雖異月輪無二覆離縱殊本覺唯一。
一切(至)到無上道。
釋曰三徵釋覺一生異有四一等有應齊難以諸眾生本覺既一何故得有先後勤惰明昧等耶理應一時發修成故。
本覺(至)如是差別。
釋曰二性障不同答因佛性之強劣由無明之厚薄致成有先後不同故根有利鈍差別。
若言(至)不成立故。
釋曰三二俱有過難若言佛性強劣別故則違本覺佛性功德無增減故若言無明厚薄別故則違無明唯佛一地頓斷除故無明薄者因應盡故。
如是(至)無關而已。
釋曰四一理無豫答佛性雖然本無強劣依無明薄說佛性強依無明厚說佛性劣亦依無明說諸眾生有凡聖別故知無明一地斷義亦成立故就至理中豈有強劣關涉而已。
若如(至)非明分位。
釋曰四徵釋明與無明有五一問答究竟始覺謂如有一依生滅門斷惡修善從因至果極解脫道起究竟覺如是聖者為明無明答因斷無明方圓極智屬無明位非明分位。
若爾(至)非明分位。
釋曰二問答清淨本覺若以佛果究竟始覺屬無明位非明位爾清淨本覺不假修力德智圓具逈超四句孤越五邊(一增益二損減三相違四愚癡五戲論)尚絕自然猶離清淨如是本智為明無明答如斯本智依生滅門對染淨本立清淨本因對不覺立此覺故屬無明域非明分位。
若爾(至)非明分位。
釋曰三問答後重所入若以清淨本覺亦屬無明邊域後重所入多一心體非百非而能非豈千是而可是名中實而不滯中實是義天而不著義天辯談足斷審慮手亡如是一心為明無明答如斯一心為生滅依屬無明域非明分位。
三自一心(至)非明分位。
釋曰四問答前重所入謂以前重所入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心之名不在本法皆從能入以建其名三自之稱影彰而說下各兩句釋此二名直論所入第一義諦玄玄又玄非心所。測遠遠又遠非口所。宣如是勝義為明無明答如斯勝義由對能入三自一心生滅門說屬無明域非明分位此論方隅舉一影一復應問云如有一人依真如門先隨順修後得入證如是覺者為明無明如是覺者是明分位非無明域以真如門無斷無縛由無所治無明黑品是故判屬明分位攝又問體如離三假相滿三實德說不可說念不可念離有離無唯寂唯靜如是體如為明無明如是體如是明分位非無明域又問後重一法界心一一心體絕非絕是離中離邊超言超言亡慮亡慮離離泯離遣遣無遣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是明分位非無明域又前重所入一體一心摩訶衍法本非自名從門建號勝中最勝奇內幽奇湛寂湛寂絕滅絕滅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是明分位非無明域以疏對論將真待俗如理思惟勿著邊域(兩重俗門并所入是無明域兩重真門并所入是明分位)。
不二(至)為明無明。
釋曰五問答不二大乘不二果海清淨法界離根離教獨勝獨尊如是不二為明無明唯此一種有問無答意顯不二離言果分非明分位非無明域不可說分斯良證也。
已說(至)無覺門。
釋曰後無覺門有二初結指。
何故(至)無所依本覺故。
釋曰後徵釋此有二解一云如前論辨熏習之義於綱要中自有六意第三相待相成顯空意本覺既空眾生亦空眾生既無本覺亦無從相待空說無覺門一云六意第二本無性空非有意法性本無名字非有眾生是染染本性離無染可離故無眾生本覺是德德本性現無德可現故無本覺名體非有立無覺門就真如門及真空義解無覺門已見上文。
率此二門應廣通達。
釋曰四指略知廣如說有覺無覺例知有惑無惑諸如比類并可通達。
如本(至)唯如來能知故。
釋曰後合屬本論。
已說(至)生解門。
釋曰四舉緣廣說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於第一門(至)契合說。
釋曰後依門派義有二初軌則決定門又二初科分。
又諸佛法(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法說一代時教不離因緣此就因緣復決前疑謂諸佛法全賴因緣以法爾故因即本覺內熏性種緣即師友權實別用權用所謂諸佛菩薩現雜類身或復諸佛現為菩薩諸菩薩等現諸佛身實用所謂佛現諸佛三賢十聖諸菩薩等各自位身或可諸佛一切菩薩所現種種同異類身總名權用因果聖賢能現之心大智悲願總名實用因緣具足諸法成立。
已說法說次說喻說。
釋曰次喻說有二初結指。
如木中火性(至)燒喻。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總明又二初牒屬。
所言(至)喻於對治。
釋曰後配合火如本覺性能斷障燒喻對治始覺除惑。
第一(至)無有量故。
釋曰後別辨有四一木喻阿梨羅多等此云龍古木法中無明具喻五事甚深等語配第一義枝末不覺配第三義迷惑二字配第三義過失二字配第四義無有量故配第五義或一切下通配後四。
第二(至)本覺有無故。
釋曰二火喻喻七法七於文可見。
第三(至)亦無方便故。
釋曰三人喻婆羅羅利多提者此云有巧方便那尸阿多羅者此云無巧方便有方便人善知五事故能得火無方便人非閑五事終不得火法中亦要有方便人具知五事即能證果一知出性覺染法木也二知善修行心慧鑽也三知頓悟漸修時也四知所在身心處也五知信賢聖果次也有巧權者盡得冥心無方便人終難尅果。
第四(至)歸一心故。
釋曰四燒喻法中三種喻況可見。
已說(至)二者別說。
釋曰後合說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總說者(至)眾生亦爾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總說門。
言別說者(至)具足圓成門。
釋曰後別說門有二初釋意開門。
緣闕(至)則無是處故。
釋曰後依門具釋有三初緣闕單因門木雖有火久已伏藏不遇方便終難得火無明藏中久含佛性若不修行無以成佛修行軌範要憑師友訓授為緣方自起行得證佛道。
因闕(至)樂求涅槃故。
釋曰次因闕單緣門若於木中本無火性雖具方便終不得火若人心中本無佛性雖具修行終不成佛此意假說人無佛性由闕因故終不成佛正顯此宗何有眾生不具佛性但以障厚內熏力微且言因闕非實無爾故本論云雖有緣力而內淨法未有熏力斯可證也既云未有非本無性。
因緣(至)向涅槃道故。
釋曰後因緣具足門木有火性復遇鑽緣故令火出燒木無餘若有眾生本覺內熏又逢師友示教外助修百行因成萬德果三智周圓四德具足。
已說(至)二者別說。
釋曰後散示生解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就總說中(至)外緣之力故。
釋曰後依門顯義有二初總說門此中能緣即應化身屬能熏用義當本覺不思議業現諸境界引攝根宜無有休息謂能與生作殊勝緣名為能緣用熏習者者即是人復云所緣是佛所化一切生界本論又云外緣之力乘文語便於此言之彼是能緣本覺用故此辨所緣眾生界故論意欲顯用熏習者能應化身恒與眾生作外緣力。
就別說中(至)平等緣故。
釋曰後別說門有二初分門屬本以有揀擇解差別緣以無揀擇解平等緣。
所言(至)所緣之境。
釋曰後隨門辨相有二初有揀擇緣有三初能緣所緣別有二初科分。
能緣(至)得利益故。
釋曰後顯示能為緣人始自發心終至如來能作此緣引攝根宜其所緣境即所化根謂邪定聚及不定聚或復通化正定聚故具能緣人有所緣境配文消釋於意可知。
自此已下(至)之差別。
釋曰次已熟未熟引有二初科分。
謂有眾生(至)久遠得度故。
釋曰後顯示。
自此已下(至)增果緣。
釋曰後遠近因果別有二初科分。
增因緣者(至)受道緣故。
釋曰後顯示遠近二緣遲速有異俱增萬行因故咸長萬德果故。
已說(至)二者是別。
釋曰後無揀擇緣有二初結指分門。
總說中(至)常不捨故。
釋曰後隨門辨相有二初總說門有三初慈願熏發諸佛菩薩竪窮三際橫該十方作境恒熏眾生善根令增長故。
以同體智(至)無有餘故。
釋曰次實智利樂諸佛菩薩以同體智即是始覺照見自他本來無二平等利樂見聞根故即是實者取同體智以為實故應化上佛謂法報身自在無礙平等隨順時處宜事現八相身化諸生故。
所謂(至)平等見佛。
釋曰後三昧觀佛此說眾生依三昧力平等見佛從根所觀無別解故諸佛出世如角中毛角謂瓢角即生成皮此眾生界內包多毛況諸佛身意謂如來於眾生界累劫現身其數無量劫外凡夫不修三昧修不見佛故說發心已去菩薩以三昧力觀佛法身平等無差同一真如見應化異唯在自根非法性身真我自性有差別故所以說言平等見佛。
已說(至)已入正位。
釋曰後別說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云何(至)與用相應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未入正位四十心位并諸二乘未得法空本後二智未證法空如實理故不名正位此明所化凡夫二乘三賢菩薩以意熏習及意識熏習唯依信力隨分修行未獲本智不與體相應未得後智不與用相應故問上說地前四十心位唯意識熏入地已去方說意熏何故此中信賢位人言意熏耶答有二解一云前據顯相斷人執說唯意識熏此據兼修伏法執說故通意熏一云前就地前能斷之智正依當位所斷惑說唯意識熏此就能斷始覺之智不唯依淺麤意識熏實亦依深細意而熏故無相違。
云何(至)滅無明故。
釋曰後已入正位十地菩薩內得本智與體相應外得後智與用相應依本熏力修行證如斷無明故二論互顯體用相資於義煥然在文妙耳。
已說(至)盡不盡別門。
釋曰五盡不盡別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作業同故。
釋曰後正明有二初解義門三義解釋盡不盡別初說妄染非合道理無始有終以諸淨法由契道理有始無終次說真妄以極相違定不俱行染起淨盡淨起染盡形奪之法理必然故後說真妄無有勝劣拂盡真妄體相平等無有盡故。
如本(至)無有斷故。
釋曰後合本論前三義中正當初一。
從上(至)三種大義。
釋曰後生滅三大義有二初結指此中正解立義分中自體相用故今論指分明顯示生滅門中三種大義。
本曰(至)用義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開列章門。
今當(至)應審思擇。
釋曰次指說令推。
復次(至)體相二義。
釋曰後依次決擇有二初廣明三大又二初明體相復二初總標略指。
自此(至)別釋散說。
釋曰後別釋散說有二初指陳。
初說體大。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自體大義門又二初總標。
云何(至)唯一真故。
釋曰後別釋有二初五人平等門有三初解義門人有勝劣真無增減凡小因果雖外體大曾何有異故示五人立一平等真無增減義既如然無大小等理應亦爾猒凡小異捨因果別相有五差真唯一味。
是故(至)有增減故。
釋曰次引教證如一金剛作五趣身形雖勝劣之差實無增減之異。
如本(至)有增減故。
釋曰後合本論。
云何(至)又真實故。
釋曰後諸時不轉門有二初解義門真性不變覺體凝常三際不移四相不轉寂又寂也真又真焉。
如本(至)常恒故。
釋曰後合本論非前非後顯三際不動非生非滅明四相不遷。
已說(至)大義門。
釋曰後自相大義門有二初結指。
圓滿(至)無所少故。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圓滿功德門有二初牒指有名無名功德具矣。
何等(至)性義功德。
釋曰後剖具有二初有名數量功德有四一本論說六分三初總徵釋。
云何為六。
釋曰次別徵釋有三初徵。
一者(至)全徧性義。
釋曰次釋一除根本無明之闇立本覺智慧之明二除無明迷亂法界性立本覺徧照法界藏三離妄想虗假解量立本覺真實識知四離虗偽業惑塵累妄識立本覺自性清淨心義非得他力顯自性故遠離塵累釋前清淨契中實故解心義耳五離彼?幻四障立此二覺四德六離二生死熱惱轉易障礙立二本覺清涼不變自在如鏡南北相具隨違染淨本覺隨所熏染染現常虗如鏡之南南取鏡面任對何物隨質現故清淨本覺不隨所熏染法現染如鏡之北北取鏡背違質不現外物影故。
是名為六。
釋曰後結。
如本(至)自在義故。
釋曰後合本論。
廣大(至)開四三故。
釋曰二二經開多有二初圓滿經次文委示不煩豫出。
復次(至)開十一故。
釋曰後清淨經。
如是三數別相云何。
釋曰三總徵三相。
馬鳴(至)總立為六。
釋曰四開會名意有二初會論意總問三數此答初數其意有三反顯後二亦具三矣一顯略具廣總持說故二欲攝多別總持說故三名相繁多恐迷真故。
言十七者(至)是名十七。
釋曰後開經名有二初徵釋十七種。
言二十五(至)如分明說。
釋曰後徵釋二十五變德二者解脫道已去一切諸佛名為上流金剛心已還一切眾生名為下流今此本覺恒周因果在佛不失轉易變化之德在生不失轉易變化之德不思議業緣熏習鏡即斯德也不德八者中觀論云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元康廣解恐繁不引。
已說(至)功德分。
釋曰後無名過量功德有二初結指。
本覺(至)過於心行。
釋曰後剖釋有四一總明過量有二初超言越心。
以何(至)恒沙故。
釋曰後會數合本。
如是(至)不離故。
釋曰二別明三義有三初不離問謂多別答唯一心雖一心法有二種用自不離彼即心不離德彼不離自即德不離心合斯二種為不離故。
如是(至)不斷故。
釋曰次不斷性德妙有無時斷故淨體功德非他染故。
如是(至)不異故。
釋曰後不異終異自者玉溪引論終字之下有一不字謂顯淨德不異體故性德全是一法界故不離異殊者蓋親疎別故。
如是(至)不思議故。
釋曰三依人辨勝有二初非餘境界明此性德菩薩小凡心不思故絕之又絕言不論故遠之又遠。
三人(至)佛法故。
釋曰後唯佛境界顯此性德唯佛軌故。
如是(至)法身故。
釋曰四顯德本圓指此性德從具縛地至大覺地一無少闕無始本有非緣立故如來藏者隱覆名藏在纏之稱從具縛地立其名故如來法身依止名身出纏之稱從大覺地立其名故。
已說(至)解釋門。
釋曰次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問者(至)云何相違。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略問門又二初解義門有二初釋意徵起。
所謂(至)故以為難。
釋曰後引文結難真如中說正舉體如遠離三假相圓滿三實德唯是一心離差別相更無多德相大中說有名功德略云六種無名功德廣有恒沙故上說體如離一切相此說覺體具一切德前後相違若為會通。
如本(至)功德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二者是別。
釋曰後廣答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於總(至)說相可見。
釋曰後依門示相有二初總又二初指二門。
答曰(至)無相違過。
釋曰後明二相有二初真如總又二初明真遣妨雖實相大說具諸德但是生滅對染之德據真如門無染所治不立多德以為能治唯是一相平等性故。
自此(至)無異異故。
釋曰後作緣決疑由真如門遠離分別法法同同無有二故。
自此(至)不同應知。
釋曰後生滅總有二初科指。
初重(至)以疑異門焉。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略說分又二初徵問既說諸法平等一味獨存真理更無二體復依何義建立多德即舉真如門以難生滅門。
自此(至)文相可見。
釋曰後答釋有二初標門指相以生滅門對染立德異真如門無染治故。
以依(至)即是總答。
釋曰後依文釋義有二初牒本標指依目無明業即業相識謂轉現分別事識生滅相者俗門總名示謂顯示相翻立故以之一字貫於三處略伸此指廣如當辨。
謂真如門(至)即是大意。
釋曰後述義對答有二初真妄對顯明大意以真如門無過恒沙染法所治不立恒沙淨德能治是故真如無有二體此生滅門有過恒沙染法所治立過恒沙淨德能治故說本覺具無邊德。
次當(至)當緣由故。
釋曰後本末相翻解緣由顯示淨法翻染而立染法無邊略不過二一有名數以依業識三法是也謂一者無明二者業相三者諸識二無名數即生滅相三字是也一切染法不出此故論中以字流下三讀謂以依以業以識也不流至於生滅相者蓋彼乃是無名數量顯異於此故不流彼因此二染以為緣由致令功德有爾數量。
已說(至)二者是答。
釋曰後廣說分有二初結指科分。
此中(至)其所由故。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略問。
自此(至)說相應觀。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標科指勸。
以一切法(至)而非心故。
釋曰後依料釋義有三初自宗正理謂翻染顯淨先明淨法所依本體諸法唯心是正理故除一心外皆是邪道故智論云唯除諸法實相正理其餘一切皆是魔事。
而有(至)無明地故。
釋曰次非道邪行本末無明迷真執妄起心變境皆墮邪故。
自此(至)對量差別。
釋曰後具舉對量有二初標門。
如上(至)建立顯示。
釋曰後派義有二初真妄相翻又二初有名數量功德復二初躡前徵起六相功德對何過立。
所謂(至)光明義故。
釋曰後次第對立有六一對立第一德無明熏心發業等識隱實智明增迷亂闇明以等者對此不覺能知心性寂滅無起即立本覺慧明功德謂對愚立智對闇立明如是道理甚極分明下有四句準斯可見自下合本多不別科學者應知。
自此(至)不見之相故。
釋曰二對立第二德有二初舉染由起妄心唯見妄境即不能了真實境故故本論說若心起見則有不見相故。
自此(至)法界義故故。
釋曰後成淨本覺真心由離妄見通達諸法無不同故即立徧照法界義故。
自此(至)非真識知故。
釋曰三對立第三德由無明熏令心有動起顛倒解無有了達對此即立心性寂靜真實識知順理德故於本論中舉妄影真下皆準此。
自此(至)無有自性故。
釋曰四對立第四德由諸妄法本來無體對此即立本覺自性清淨心故。
自此(至)非淨故。
釋曰五對立第五德由諸妄法具此四過故於本覺對立四德二自在者謂人與法二真我故。
自此(至)不自在故。
釋曰六對立第六德以諸妄法熱惱衰變實不自在故立本覺清涼不變自在德故。
自此(至)相義示現故。
釋曰後無名過量功德有二初對立過恒沙德以所治染數越恒沙故立淨德數越恒沙。
自此(至)如來之藏故。
釋曰後對立結圓滿德若是一心許有動轉則令本覺德不圓滿由此性德雖無邊量唯是一心終無二體故結縛位名如來藏於解脫位名為法身方表圓滿德無少故。
染淨(至)作如是說。
釋曰後法喻教證有二初表實等喻有三初問答生起。
爾時(至)可了真妄理。
釋曰次正引經文阿祇多遮那尸帝此云無邊一從樹謂無邊果表實相依一皆齊等故立是名一即等也從猶依也。
今此(至)自立法故。
釋曰後解釋義理有二初總明相賴經顯真妄相待立故。
所言(至)如果中故。
釋曰後別顯法喻有二初釋表實。
云何(至)是名十等。
釋曰後辨十等有二初喻難別解具徵釋結如文可見。
舉喻(至)不須重釋。
釋曰後法合易詳有名無名真妄齊故。
復次(至)應知等意。
釋曰後德闇等喻如涅槃經聖行品說功德天女隨妹至處能作吉祥黑闇天女隨姉至處能作灾禍二女相隨恒作損益彼喻生死此喻真妄法爾真妄如同德闇相依均等不相離故。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四
卍續藏第 45 冊 No. 0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五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
通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已說(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辨用大有二初結指舉勸。
言本願(至)相續義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六一本願無盡門有二初解義門梵語僧那此云誓願阿世耶者此云意樂初總指陳諸佛清淨誓願意樂廣大無際由承大願發起五海故判科名大願無盡一興十方微塵數慈悲心海二修十方微塵數圓滿因海三攝十方微塵數眾生根海四立十方微塵數廣大願海五成十方微塵數自在果海後出所以由稱實知一切眾生同一無異如己身故。
如本(至)如己身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諸波羅蜜即配因海從盡欲下至於未來義當果海餘文易見不繁具指。
已說(至)不著門。
釋曰二離相不著門有二初結指。
言離相(至)平等故。
釋曰後開示於解義中牒門總指出意別明又合本論中以釋配本論義亦明顯。
已說(至)平等門。
釋曰三能所平等門有二初結指。
言能所(至)不假他力。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明論義人法已下標釋平等以一體下遣拂顯性平等標三一人法平等二體用平等三智理平等謂法身下釋三平等一法應化身即屬其人二種淨理名實實理二染淨理名假假理即屬其法人法一體無差別故二自性本身是體枝末應化是用體用一體無差別故三智理一體無差別故以一體下拂彼二一亦無無耳令絕跡故以此義下顯性德故。
甚深(至)同同同相。
釋曰次引教證有四一徵同異相。
佛言(至)非觀偽法。
釋曰二釋同異相異異異相答是無明無明具含惑業苦故由三多別言三異字同同同相答是明法明法含前三種平等由三平等言三同字真妄二法如牛兩角相待假立非互消鍊融歸一體此但隨根權宜施設如實真妄兩法俱空空亦復絕此就上根了達同異二種本來一味不見對待虗偽法故。
於此(至)應覺知耶。
釋曰三請問後句。
爾時(至)廣說故。
釋曰四對答空絕我諸經說異是無明同是明法為度愚夫權假而說今為文殊就真實說非觀偽法同異歸同(同謂一體)同同歸空(體性亦拂)空空歸絕(亦無空耳)。
如本(至)一切處故。
釋曰後合本論以本配釋逆次而具三種平等初三句是智第四句是理智理平等上四句是體次三句是用體用平等前七句是人後二句是法人法平等等字貫前三平等故。
已說(至)現應門。
釋曰四無相現應門有二初結指。
言無相(至)一切角故。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明法喻因法身性空故無像能現於眾像猶兔角體虗故無角善生於諸角故肇公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根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若谷神豈有心於彼此而情繫於動靜者哉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也。
謂法身佛(至)無他身故。
釋曰次辨真應有二初真身無相法身如來一一非一寂寂非寂心言罔及滅斷皆亡唯是自然作自然故準聖法記無下唯字阿謂自然真佛應佛法身智身如次配上二自然故下之徵釋證上可知。
而諸(至)無有關故。
釋曰後應根現相根見佛現生聞佛說但自心中獲得益故唯影無本於今可了華嚴經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法身體中無有關者以眾生見見自心中隨緣本覺不思議業相亦見自心性淨本覺緣熏習鏡身亦見自心自用大中應化佛身故於法身無關而已如見既爾於聞亦然。
如本(至)說為用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差別門。
釋曰五隨見麤細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初門(至)分分轉故。
釋曰後隨門辨相有三初報應用差別有二初應身用相門又二初解義門凡小不了諸法唯心依妄事識見應化佛謂從外來執色大小不能通達身無分齊。
如本(至)不能盡知故。
釋曰後合本論良以凡小不知自己轉識心中法身現故謂有別佛從外來耳。
次門(至)無分齊故。
釋曰後報身用相門有二初解義門從發心住至金剛心一切賢聖了達諸法唯心理故依彼業識發始覺智見報身佛作唯心解實知依正無有分齊。
如本(至)不失故。
釋曰後合本論。
自此(至)說為報故。
釋曰次報應相差別有二初具樂相名報無漏行熏即始覺熏不思議熏即本覺熏。
所言(至)說為應故。
釋曰後非受樂名應。
自此(至)此義云何。
釋曰後重明前所說有三初指徵。
若三賢似(至)真如位故。
釋曰次解釋有三初三賢分見有二初解義門三賢位人以信真故分見報身了知色相無有去來但自心現不離真如仍帶分別不同地上。
如本(至)法身位故。
釋曰後合本論。
若得(至)之究竟故。
釋曰次十地轉勝初地已去所見身土位位增強地地轉勝至金剛心見究竟故。
若佛(至)無二故。
釋曰後佛果離絕有二初解義門由佛果位業識無故始覺無依沒同本覺能所見空是知諸佛真如平等法身平等既無彼此對待之殊何有色相互相見故境慮悉亡真智斯顯遮伽梨娑那提衣此云玉光耀羅衣帝釋服用莊嚴之衣鍵尸多陀摩宮此云安樂變轉宮此衣及宮俱屬理性但隨義便巧立其名攝持眾德覆護智身居處安常栖神寂靜自性無二本智獨存故。
如本(至)迭相見故。
釋曰後合本論迭猶遞也互無見故。
何故(至)隨麤細故。
釋曰後問答因何應身依事識見復何報身依業識見欲顯所依事識即麤業識即細依麤識覺唯見應身所見佛身隨麤轉故依細識覺則見報身所見佛身隨細轉故。
已說(至)說相可見。
釋曰六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問者(至)發起此問。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問又二初解義門問法身真體絕離色像非心所測豈口能宣何故無相現應章說法身無相能現色相若許法身出多色相則不可言法身離像。
如本(至)色相故。
釋曰後合本。
論自此已下即決此疑。
釋曰此答有二初標。
言法身(至)不二故。
釋曰後釋有五一法身現色門法身為所依色相是能依真心色相法爾平等既無二體又唯一心無相現相復有何違。
言顯示(至)智身故。
釋曰二智身形相門智性如金色相如黃以金攝黃唯名金器以智攝色故名智身。
言顯示(至)法身故。
釋曰三法身形相門以色攝智將此翻前法合喻況如文可知此前三門各出意者第一法身即是體大色相用大用依體出故無二也第二智身即是相大色像用大以相收用色歸智故第三法身諸法通名以色攝智舉用收相智歸色故不云色身言法身者名義該通攝一切故以此三門三大無礙無相現相有色離色復何相違。
言廣大(至)不相妨故。
釋曰四廣大無際門明前所說法智二身所現色相謂諸世界菩薩報身無量莊嚴周徧五界具足五用無分無礙不亂不妨故。
言不可(至)用義故。
釋曰五不可思議門指前業用深妙尊勝非是凡小所能知故以是真如自在用故。
如是(至)以之為別。
釋曰後料揀餘義有三初二門三大異。
是故(至)不相捨離故。
釋曰次一經二義證先說真如門各別立故後說生滅門得並立故。
餘種種相(至)自當理明。
釋曰後餘相指別明即指下文第論七末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通名隨順法性為欲顯示法性虗空乃至廣大圓滿無分際故。
已說(至)破異門。
釋曰後門自入門破異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真如門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與本量等。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法說有二初解義門有四一入門遣執初略徵釋後躡徵釋謂有眾生執彼所入一法界心以是本故亦廣亦大又計能入真妄二門以是末故亦狹亦小故以此論對治此執門亦所入與本量等意云既真如門亦是所入與其本法廣大量等非是狹小云何妄執法廣門狹問其真如門由是所入可與本等則破前執且生滅門既非所入云何亦說與本量等答非為生滅亦為所入方與本等良由所入是體能入是用體用相依不可定異故說生滅亦與本等云何妄執法廣門狹若爾何故前論七異之中說生滅門與本別耶答前論為顯能作本法一向純淨所作之門具通染淨純雜有殊言與本別非謂門法大小不同說與本別故今釋論敘異執中真妄二門亦狹亦小雙舉二門齊生異執故對治中汎爾而言門亦所入與本量等以無言揀生滅一門非是所入不與本等或可以用合體與其本等故生滅門亦是所入又或生滅全入真如既真如門與法無異應知生滅與法不別故此二門皆屬所入由是論指門亦所入與本量等或斯論意偏顯真門是所入故學者應知。
復次(至)差別相。
釋曰二顯理絕相有為全真無差別故。
復次(至)平等門故。
釋曰三等空契實五陰所空智見能空能所皆空入真門故。
復次(至)真如門實故。
釋曰四以假歸實生滅是假真如是實從假入實方究竟故此約生滅門中未得究竟覺從假入實歸真如故若至究竟相盡成已無容更入真如門故已到一心更何修斷前曾具指更不再陳。
如本(至)終不可得故。
釋曰後合本論從妄入真行相云何令推五陰色之與心舉外六塵彰內六根畢竟無念又空六識為其行者通觀蘊處界等終不可得空無所有能推智心了無形相十方諦求終不可得能所皆空自然入實故。
以何(至)西方喻念。
釋曰次喻合有三初總徵問。
為欲(至)破世間闇。
釋曰次別解釋有二初喻覺欲顯本覺出現智光破生死闇故以東方況於本覺如日發光破世闇故。
無明(至)清淨明故。
釋曰後喻念欲顯無明出生染法隱淨慧明故以西方況於無明如日沒闇覆淨明故。
如本(至)不動故。
釋曰後合本論所迷東方喻於本覺所執西方喻於無明能迷之人以況眾生由其迷故計東為西實非東方轉為西耳蓋因情迷謂東為西由其不覺執心作念實非覺心變為妄耳良以生迷謂心為念法合喻明於慈可見。
自此(至)真如門故故。
釋曰後得益謂令眾生了知真心無能所起即成修習真如隨順隨順因圓即成真如得入果滿說念已離融歸一心隨順既無得入何有。
已說(至)正解門。
釋曰次對治邪執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不入實智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顯示(至)作根本故。
釋曰後辨相有四一根本總相門有三初解義門恒沙邪道一切定執皆以我見為根本故人我見者執有主宰法我見者執法實故問五種人見於真計執云何說為人我見耶答古師二釋一凡夫初學有人我者起此妄執名人我見二如來藏中而有二義一本覺佛性即當人義於上妄執故名人執二理實佛性當所觀法今取初義說為人執。
是故(至)為依而轉故。
釋曰次引教證一切虗妄定執邪道皆以我見為依而轉譬如一切林樹草木皆以山岳為依而轉。
如本(至)法我見故。
釋曰後合本論邪謂邪道執謂定執。
已說(至)對治門。
釋曰二人見對治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無大要故。
釋曰次別開解對治人見正化二凡令除謬執生正解故準本趣中通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被邪定龍樹三文出沒異者謂本趣中明造論意普使異生二乘菩薩除執著故由此彼文通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邪定者良以三聚散在八因各逐法門說其所被彼文正起對治邪執以為異生七執增盛且隱於餘偏明此一故唯邪定此文而明邪不定者蓋以謬執過失增故以正定聚極輕微故由此唯二如是三文各據一理互影偏彰俱無違故五種人見不廣釋者文相明故無大要故欲粗知者今應略辨初二於空遂生謬執佛說真空為除滯有而迷本意則謂豁然無物之空後三於有復起倒知佛說妙有為遣實有而迷本意則謂確實情有之有於人五種各具三文初執緣次執相對治一者已下妄執事空以為法體以不知下迷佛破有執色為身故說法身寂寞如空便計法身全同虗空云何已下正治妄執情有理無心離妄動真心周徧如斯性智豈同虗空二者已下妄執法體唯是空無以不知下迷佛破有執諸法實故說諸法本空離相便計真如涅槃亦空云何已下正治妄執三者已下妄執性德全同色心以不解下由迷佛說體具萬德便計本覺有色心相云何已下正治妄執德本依真因染示現豈有色心自相差別四者已下妄執法性本有世染以不解下由迷佛說依真有染便計自體具有染法云何已下正治妄執淨德本有妄染本無妄從法爾不與藏性而共相應若如來下反破可知五者已下妄執染淨有始有終以不解下由迷佛說即是計執真先妄後眾生有始涅槃有終還作眾生云何已下正治妄執藏性離始則顯生死無始藏性離終則顯涅槃無終五種人執應如是知。
如本(至)後際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對治門。
釋曰三法見對治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不須重釋。
釋曰次別開解二乘異生有二法執一計生死二計涅槃皆為實有遂怖生死致取涅槃為治此執即說五蘊本性無生元是涅槃何起忻猒畏苦求樂。
如本(至)涅槃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俱非絕離門。
釋曰如俱非絕離門有三初總結指。
言顯示(至)無所達故。
釋曰次別開解由除二執即證二空通達諸法言斷心滅言斷既斷唯照唯寂心滅已滅唯慮唯止不見別法名無所達又照寂俱亡名為斷斷慮止咸絕名為滅滅又人法執除名為斷斷照除心絕名為照寂(照亦絕故)人法空泯名為滅滅慮空心息名為慮止(慮亦息故)照慮皆亡無所達故。
如本(至)不入實智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生滅門中相待之法無相可說故知諸法一切皆非而有言說是佛方便假言引導本意令生離妄歸真以念諸法令心生滅畢竟不能入實智故。
已說(至)道相門。
釋曰後分別發趣道相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法身不現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說相可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指觀。
言總標(至)趣入義故。
釋曰後依門示相有二初總標門又二初解義門復二初隨相道諸佛所有願海因海果海所化徒海菩薩隨應稱願稱因稱果稱徒隨次修行不超不過皆趣入故通取此門發趣道相即解立義分中通達軌則門故。
復次(至)如如行故。
釋曰後離相道一切諸佛隨修遣修隨相違相故於位地都無趣向一切菩薩於彼無有趣向法中稱如行故此依生滅說離相故又前段文明生滅門三世菩薩依佛次位趣向入故今此段文明真如門一切菩薩依佛絕相稱如行故所以本論不顯說者舉生滅修彰真如故。
如本(至)義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別釋門有二初結指標觀。
就第一(至)證發心故。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三初三種發心分剖門有二初開門合本論。
就初門中(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依門解義有二初明信成就發心門有三初分門有二初總辨三門。
第一(至)應觀審觀察。
釋曰後別指前一於信成就發心一門總標廣說兩重解釋。
就第一(至)是名為四。
釋曰次辨相有三初開問總標門次答釋廣說門二合分二初初重二門有二初開問又二初標意趣總問四者一問能修之人二問所修之行三問得成之信四問勝進之相。
如本(至)堪能發心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顯示(至)眾生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別解二門又二初次第答釋門有六一修行假者門準因緣分唯取上品十信眾生以為所化此中通取三品十信為所化者因從正說此通兼正故。
言自然(至)善根力故。
釋曰二本有熏習門。
言顯示(至)信心故。
釋曰三修行功德門。
言信心(至)差別相故。
釋曰四言成時量門有三初牒門總指。
即此門中(至)十五異說。
釋曰次引教別辨有四一指門徵起。
一者(至)初發心住。
釋曰二正引經文分十五段一因緣無主經。
二者(至)定金剛地。
釋曰二無量大乘經十愛樂心即十信心以信真理深忻幸故十信心者準瓔珞云信想菩薩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
三者(至)決定不退。
釋曰三慧明總持經。
四者(至)無所闕失。
釋曰四法門名字經。
五者(至)信品成就。
釋曰五清淨三昧經難角地者即不定聚未如三賢得不退故具如前解。
六者(至)六十劫量。
釋曰六金剛總持經。
七者(至)平坦無草。
釋曰七智慧光明經父母天地地者十信善根與後賢聖為父為母作天作地下言地者即信位故。
八者(至)具足圓滿。
釋曰八實相本際經。
九者(至)具足成立。
釋曰九圓滿因海經。
十者(至)唯三萬劫。
釋曰十菩提因緣經。
十一(至)其思極樂。
釋曰十一方便善巧經。
十二(至)具足建立。
釋曰十二光明徧照經種子地者以十信心為後賢聖因種子故。
十三(至)真實信心。
釋曰十三授記平等經信心性空十對遣拂言亡慮絕為真實信。
十四(至)圓滿信地。
釋曰十四如來藏識經以信為門收攝諸法無有一法而非十信乃至邪定不離信故。
十五(至)信成就處。
釋曰十五菩薩瓔珞經。
是名十五異說契經。
釋曰三結數指說。
如是(至)應審思擇。
釋曰四問答說異如上諸經所說差別有極極近謂一剎那有極極遠謂三僧祇或從性說長短俱非或從相說延促不定白以應根施設異故致使垂教有多端耳。
今此(至)成就故故。
釋曰後依經合本。
言顯示(至)是名為三。
釋曰五發心因緣門有二初略釋科分。
言勸請(至)令發心故。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三初勸請因緣諸佛菩薩演教勸化十信行人令入發心不退位故。
言救度(至)能自發心故。
釋曰次救度因緣十信行者見諸眾生不集勝因長淪苦海欲垂救度悉使超昇遂自發心置他樂處。
言護法(至)能自發心故。
釋曰後護法因緣十信行人因見佛法欲破滅時不惜身命護令久住因此發心入不退故。
言顯示(至)是名為十。
釋曰六得益位勝門有二初解義門指信成就得解行者正明發心已去方具十名無退順字名配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隨義理說通指三賢總稱解行十向亦具勝解行故已得預入聖胎位故初住入胎登地出胎中問住胎故。
如本(至)因相應故。
釋曰後合本論揀邪名正對緣稱因正因二字即是因熏相應二字即是緣熏緣順於因故名相應。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舉劣顯勝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舉劣(至)種子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舉劣顯劣門言舉劣者以善既微薄惑又深厚故言顯劣者雖值大乘不興悲願唯起凡小善種子故。
言舉勝(至)若退故。
釋曰後舉勝顯勝門有二初解義合本言舉勝者謂善既深厚惑又微薄求學大乘勝妙法門言顯勝者其人根性但未決定值順則進遇逆便退故。
若不(至)之種子故。
釋曰後隨問還答心既不定何名勝人謂雖不定然望所求大菩提果得勝名故或望勝妙過凡小故。
自此(至)之大意焉。
釋曰後總明餘義有二初標門明本論中會十四經說信成就無定時故。
所謂(至)亦有發心故。
釋曰後顯相有三初信成時無定極遠則歷三祇極近則經一念中間不定隨根異故本論唯說未經萬劫遇緣發心影取更有過於萬劫方發心故。
自此(至)云何為四。
釋曰次發心因緣相有二初指徵四種。
一者(至)發其心故。
釋曰後解釋四相有四一見佛因緣。
二者(至)發其心故。
釋曰二供僧因緣。
三者(至)令發心故。
釋曰三慚愧因緣或見或聞二乘法劣因斯求勝發大心故。
四者(至)是名為四。
釋曰四隨兼因緣學他發心欲思齊故末句通結不繁科指。
自此(至)立不定稱。
釋曰後解不定結前有三初述意徵起。
所謂(至)東西轉故。
釋曰次正辨行相值善師友順緣向善遇惡師友逆緣造惡猶如輕毛隨風轉故。
如本(至)二乘地故。
釋曰後屬歸本論。
已說(至)二種門。
釋曰後後重二門有二初結指。
言復次(至)總問焉歟。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開問前重唯明信位行相若得成就決定發心後重復明信既成就要須發心發何等心。
自此(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廣答有四一標門總示。
於此(至)皆通二故。
釋曰二科揀二利初直心緣真自他無二己益即他故通二利深心修善故唯自利悲心拔苦故唯利他次直心深心皆屬自利念理起行唯自益故悲心利他拔苦與樂唯益他故後總顯三心實通二利求益利他功歸己故。
皆悉(至)應審思擇。
釋曰三指文勸思如言直心是標正念已下是釋餘二準知不繁具指。
言正智(至)法故故。
釋曰四依文辨相有三初正智方便門直心是智即與地上根本正智作遠因緣方便即是加行之義。
言福德(至)行故故。
釋曰次福德具足門深心是願即與後位萬行功德而為依止住持因緣。
言安樂(至)若故故。
釋曰後安樂成就門。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前後(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隨門解義有二初前後相違難問門上文既說清淨本覺離念離相證空證如一相一味名身名覺準此何不唯念真如下文復說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何須更假求學善行前後相違云何通會。
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開通會釋消難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寶王大摩尼寶故。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七一決斷彼難門有三初譬喻善巧門有四一寶珠喻喻示一寶義有九門一寶即珠體二處在黃石三色唯深黃四形當正方五量滿一丈六諸石皆具七住次三種八小大咸周九因寶石黃喻說文明法合可解。
言性(至)體性明淨故。
釋曰二性淨喻。
言垢(至)之垢故。
釋曰三垢染喻。
言人(至)得淨故。
釋曰四人眾喻本論唯明貧窮懈怠不求寶人釋論復云并及精進樂求寶人本釋二論互影顯故。
已說(至)安立門。
釋曰次合說契當門有二初結指。
寶喻(至)似彼石故。
釋曰後解釋有四一合寶喻以前喻中九門配後法中九段義既齊均不繁且出。
已說(至)離垢故。
釋曰二合淨喻。
已說(至)性德故。
釋曰三合染喻。
已說(至)眾生故。
釋曰四合人喻。
已說(至)生解門。
釋曰後法說生解門有二初結指。
於此(至)不須別釋。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指勸除繁。
如本(至)為對治故。
釋曰後屬當本論。
已說(至)得益門。
釋曰二行者得益門有二初結指。
謂若(至)法故故。
釋曰後解釋由彼行人斷惡修善獲得理實照闇除疑故。
已說(至)方便門。
釋曰三善巧方便門有四一結指。
就此(至)有四種故。
釋曰二開屬。
就第一門(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別釋有四一修行根本門有二初分門。
言般若(至)不住生死故。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釋二門有二初般若無住門慧觀諸法本來寂滅元是涅槃豈住生死。
言大悲(至)不住涅槃故。
釋曰後大悲無住門悲觀諸法業果不空哀攝群生不住涅槃。
以隨順(至)不住道行。
釋曰次示緣結所以悲智雙行不住生佛二界者由順法性不住染淨故及結悲智成不住道行故。
修行(至)方便焉。
釋曰後縱奪結修行雖眾功德誠多最勝最尊唯悲唯智不住道行為根本故。
已說(至)不生門。
釋曰二惡業不生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不令增長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為示行者無量惡業常生慚愧已作未作不令增故。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所以此位能止惡者蓋順法性離諸過故。
已說(至)增長門。
釋曰三善根增長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不退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此示行者略行五行一供養二禮拜三讚歎四隨喜五勸請若取前門又具懺悔上至說十下至說二其數增減者隨時廣略爾受敬二字應作四句愛而非敬如母於子等敬而非愛如僕於主等亦愛亦敬如行人等非愛非敬如怨家等淳厚二字亦為四句淳而非厚暫時傾䖍厚而非淳雖久不精亦淳亦厚仰重盡終非淳非厚少時無奉由發愛敬意又啟淳厚心感三寶護持致十善不退。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
已說(至)平等門。
釋曰四誓願平等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涅槃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相此示行者發起願海修習因海攝取根海成就果海故。
以隨順(至)總結其緣。
釋曰後結緣。
自此(至)寂滅故故。
釋曰四顯勝謂以少文通結前四順性廣大能令行者意樂圓滿故成勝相前文所指餘種種相至結總持決擇分中理當自明即是此也總少持多名結總持。
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四發心功德門有三初總結指。
此文(至)安樂故。
釋曰次別徵釋此明初住起廣大心相似觀智見法身故願力自在由願力故緣物興悲由悲心故出現八相隨時處等令根益故。
如本(至)涅槃故。
釋曰後合本論明說初住能示八相餘住行向理極成故。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五上下顯異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揀異(至)相應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揀異地上門初住菩薩不名法身前業未離徵垢猶俱故異地上。
言揀異(至)自在力故故。
釋曰後揀異具縛門初住菩薩無業果縛以大願力自在受生非同已前仍有業繫苦相身故初住菩薩既揀上下餘住行向義必然矣。
已說(至)云何為五。
釋曰六通經決疑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應如是觀。
釋曰次引經明義有五一文殊經有二初引經問地前地上此五十心何退何定答唯十聖位金剛智地性無轉變已入真證為不退分前四十心頗梨珠地色隨物現未得證智總名退分。
今此(至)退分故。
釋曰後辨義。
二者(至)節退相焉。
釋曰二大悲經有二初引經明舉四處名為退分各彼中間名不退分意顯初信乍求出離欲免沉淪擬進却迴故名退分二心已去定當不退又於初住始入賢位後於初地創入聖階擬進却返故名退分二住地去定當不退後金剛心將成大果難進趣故名為退分既登果道定不退故。
今此(至)無邊際故。
釋曰後辨義。
三者(至)無退失理。
釋曰三證得經有二初引經。
今此(至)金剛位故。
釋曰後辨義。
四者(至)自然住心。
釋曰四五明經有二初引經。
今此(至)無闕事故。
釋曰後辨義十住位中果德已滿有二義解一云終教初住成佛如梵行品初發心時即得菩提二云圓教亦說初住即得成佛如晉經云以是發心即是佛故清涼判云前則終教見性齊故後則圓教約法圓融故知十住果德已滿順論取前亦不退故。
五者(至)名為退分。
釋曰五瓔珞經有二初引經此說十住前六退分入第七住方獲不退。
今此(至)勇猛心故。
釋曰後辨義。
今此(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辨此決疑有二初指勸觀。
如本(至)勇猛故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七讚歎功德門有二初結指。
此門(至)發心功德。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顯行相又二初總徵釋下即二乘初住菩薩於二乘地不怖墮故上即佛果初住菩薩於佛果地不怖求故。
如本(至)不怯弱故。
釋曰後合本論。
以信知(至)之因緣故。
釋曰後結因緣。
從上(至)決擇分已焉。
釋曰後總結。
自此(至)不須重釋。
釋曰後總指不解餘義門謂有其餘解行發心及證發心并大段中問答決疑因論生論四門義相以文顯故不須重釋或為顯示舉初影後欲使準知復增後學思惟力故所以不釋今遵釋旨以判本文略示大綱無繁曲說次解行發心門即有二門初總標歎勝門後別示勝相門言初門者前位信滿入發心住今從第二住心已去歷位修至十向滿心總屬解行比前發心轉殊勝故如本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已說初門後說第二門此有二門初顯示時勝門後顯示行勝門言初門者從初住心入劫修行至迴向終初劫將滿隣初地故勝未入劫修行時故如本以是菩薩從初正信以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言後門者先總後別於彼總別皆具解行言深解現前及以知法性等即先明解言所修離相及隨順修行等即後明行如本於真如淨法中乃至般若波羅蜜故。
已說解行發心門後說證得發心門即有三門初顯發心體門次明示心相門後成滿功德門第一門中復有三門初標釋地依門次明示行體門後顯說勝用門言初門者即明十地唯以正智證真如故如本證發心者乃至所謂真如故言第二門者根本正智所證真如由依動轉生滅之識詺所證如說為境果或此轉識三細一數舉彼中轉攝初後故但由本智依彼三細生滅妄識故說所證以為境界實論本智正證真如能所兩亡何有境界唯有理智一相平等法身體故如本以依轉識乃至名為法身故言第三門者此有四門一攝法上首門一隨根延促門三實行不殊門四應根殊行門言初門者謂此聖者能於一念普至十方無窮剎中供佛請法利生依義故如本是菩薩於一念頃乃至不依文字故第二門者又能示現不次歷地少時成佛化軟根故復能示現多無數劫當得成佛導懈慢故隨根能示無邊勝用離言念故如本或示超地乃至不可思議故第三門者入地聖者實具四等因等行等證等時等故如本而實菩薩乃至皆經三阿僧祗劫故第四門者又能示現隨處隨根隨欲隨性行差別故如本但隨眾生乃至亦有差別故。
已說顯發心體門次說明示心相門又此聖者發三種心一者根本智無分別心二者後得智有方便心三者所依細業識心此第三心本後所依亦有轉現舉細影耳實非此心是聖所發為是二智所依微細生滅之染不能同佛一向純淨故合所依為發心相如本又是菩薩乃至微細起滅故。
已說明示心相門後說成滿功德門總明菩薩因位窮時現報利益功德成滿異佛位故果位彰時後報利益寄色究竟處即於彼身示成菩提受佛位故別明菩薩起究竟覺契合本覺一念相應頓斷無明成就種智自然而有應化大用周徧十方利群品故如本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乃至利益眾生故。
已說三種發心分剖門次說發起問答決疑門此有二門初興疑致問門後以理正答門初門者謂有空處皆有世界有世界處皆有眾生有眾生處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齊難知若無無明則無心想云何能知名為種智如本問曰虗空無邊故乃至名一切種知故後門者謂由內盡妄想心故能外廣知一切境界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既證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離於妄念故盡妄念方始能知眾生具妄見境有限妄不稱性故不能了佛無妄見無所不見契一心源為法實性既諸妄法並在本覺佛心之上是能依相以體照相有何不知是故如來以同體智起勝方便開示法義攝化眾生名為種智如本答曰一切境界乃至一切種智故。
已說問答決疑門後說因論生論問答門(正難種智微業用故名因論生論門焉)此有二門初發起難問門後決擇通答門初門者謂如前說佛有自然難思議業現應化身徧十方界利樂眾生眾生見身乃至聞法無不獲益何故眾生皆多不見如本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乃至多不能見故後門者謂佛法身徧眾生心本無作意現不現時但依根有厭求感緣即現非佛法身自有出沒生心如鏡鏡若有垢則不現像心若有垢即不現佛如本答曰諸佛如來乃至法身不現故。
已說(至)是名為七。
釋曰四修行信心分有二初結指分門。
能治(至)具相云何。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七一能治所治門有三初牒徵。
本曰(至)信心分。
釋曰次唱本上句所治所化之境下句能治能化之教。
論曰(至)之教法故。
釋曰後作釋有三初能所對明於所化境謂能對治懈怠及不信故。
所化(至)正定聚故。
釋曰次所化分齊。
言契當者(至)通利益故。
釋曰後辨二契當為化邪定未信之人說信心分令起信故為化不定已信之人說修行分令起行故或後信修通利邪定不定聚故信而能修修具信故。
已說(至)分剖門。
釋曰二信心品類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如實行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直問(至)信心故。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問信心。
言直門(至)修行故。
釋曰次問修行。
就第三門(至)廣答門。
釋曰後答信心有二初分門。
言總答門(至)有四種故。
釋曰後釋相有三初總答。
言總問門(至)為四故。
釋曰次總問。
就第三門(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分門。
言信本(至)法故故。
釋曰後辨相有四一信本達彼諸法會歸一實以信真如為根本故所信之境法界無窮能信之心功德稱性。
言信佛(至)智故故。
釋曰二信佛欣求淨德發起善根一念信心終成佛道。
言信法(至)波羅蜜故故。
釋曰三信法希求妙法信重大乘出生三世諸佛獲得一切種智。
言信僧(至)如實行故故。
釋曰四信僧欲階聖位信敬眾僧當得菩提紹隆佛種。
已說(至)善巧門。
釋曰三修行善巧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無量三昧。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總標(至)此信故。
釋曰後廣示有五一答前所問門以前問云云何修行故此答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
言通達(至)為五故。
釋曰二總問所說門。
言略答(至)止觀門故。
釋曰三略答門數門有二初述義合本。
何故(至)法如是故。
釋曰後徵釋次第稱根說行從易至難自淺至深法應爾故華嚴大疏相應大論九門決擇恐繁不引。
次就(至)應審思擇。
釋曰四略問廣答門有二初合門勸思。
第一(至)謂開問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五一施門有二初略問又二初牒指。
後後諸門應如是知。
釋曰後例餘。
就廣(至)教法施。
釋曰後廣答有二初科分。
言財物施(至)所願惜故。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財物施有二初解義門又二初明無恡隨時隨處內財外財若有求者畢無恡故。
何等(至)是名為二。
釋曰後顯物類有二初總指二相。
就內物中(至)內財物。
釋曰後別明二相有二初內財施心識無形云何行施謂示顯密巧方便故令彼智慧得增長故。
就外物中(至)外財物。
釋曰後外財施妻子奴僕愛無畢守衣嚴宮舍殞不隨身幸遇求者於何不惠捨妻奴等問答損益相應大論廣顯示故。
如本(至)歡喜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隨應施。
釋曰次隨應施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與無畏故。
釋曰後解釋五根已壞有苦與救五根將失有難與拔遇病施安逢愚教智凡有來求隨應施彼。
已說(至)教法施。
釋曰後教法施有二初結指。
云何(至)菩提故故。
釋曰後解釋一切求法普為除疑增智修因出苦入樂如貪名利且失慈悲常行二利必證三身。
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二戒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建立(至)邪見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四一戒相標宗門遠離二字貫下三處謂貪嗔邪見故成十戒嫉欺詐謟相從說故。
言成就(至)寂靜故。
釋曰二戒品勝處門別勸出家寂處居故。
言具足(至)禁戒故。
釋曰三戒行不輕門以佛禁戒乃名師母訓匠軌範生功德故小罪生怖者如戒經云勿輕小罪以謂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故勸深防師母戒故。
言守護(至)過罪故故。
釋曰四不令誹謗門防護嫌疑如重禁故。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忍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顯示(至)不壞報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有二初略忍伏我門。
言顯示(至)法故故。
釋曰後廣忍無我門論解八法勒成四對如次即是利樂衰苦毀嫌稱譽義勢倣同相合辨故此八種法行相異者財榮潤己損耗侵?故名利衰遇過而談遇德而歎故名毀譽依實德讚依實過論名為稱嫌逼迫侵形心神適悅名為苦樂如是八法亦名八風四順四逆亦名八賊四耎四強行者持心不令動故。
已說(至)精進門。
釋曰四進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通示(至)怯弱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通顯。
就別(至)精進門。
釋曰後別釋有二初分門。
言無障(至)速離眾苦故。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無障門如能精進為出離因若復懈怠是沉淪本。
言有障(至)增長故故。
釋曰後有障門多劫餘業今生現前為惡縱心修行作障諸魔外道惡鬼凶神事務牽纏病苦侵逼其心勇進起行對治禮懺慇懃請隨諦敬迴向大覺增長善根故。
已說(至)是名為四。
釋曰五止觀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總標(至)觀義故故。
釋曰後依門示相有四一標釋止輪門此中止息緣變之識遮護散亂之思唯住一味真如靜性不令其心出緣餘境標陀云主阿羅云伴以定為主以慧為伴令緣真故謂加行慧為伴根本定為主預修加行隨順根本故或於止定同時有慧但定增勝慧為伴耳奢摩他者此云止也。
言總標(至)觀義故故。
釋曰二標釋觀輪門此中通達親疎因緣之門善知自共生滅之相以觀為主以定為伴令緣事故前後俱時準前可釋毗跤舍那此云觀也。
言略釋(至)雙現前故故。
釋曰三略釋隨順門定慧互藉止觀相應息慮冥真雙現前故。
就廣釋(至)是名為四。
釋曰四廣釋止輪門有二初分門。
就第一(至)大因緣。
釋曰後釋相有四一止輪因緣門又四一總顯緣數。
言住處(至)難成就故。
釋曰二別釋緣相有十五門一靜處意絕攀緣處離憒閙是非既息止觀必成。
言獨一(至)互動煩故。
釋曰二獨一初習未久要近明師經鍊既成故容獨一。
言所居(至)有覺輪故。
釋曰三方善有覺輪者覺是尋伺亦即惡慧輪具摧伏損壞定心故云覺輪亦可東方西方有覺有惑能摧散亂名為輪故謂東方日出表本覺明西方日沒況無明闇觀真治妄不亦然乎向東背西良有表也。
言衣服(至)不能入故。
釋曰四衣服修道出家須被壞色觀心入定要用法衣應是彼虫怖三色故。
言飲食(至)無有定故。
釋曰五飲食?練伽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羅者此云散離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無合集當用散離有仙性故者如昌[卄/補]苟?久服長生薯蕷蘿蔔多飡白髮以茲所食雖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損益故受用時節自至日中已前不定俱許用故若過中食以非時故不得定故。
言結界(至)不能入故。
釋曰六結界此中有三述相徵起正陳呪句顯示功業俱盧舍者此云淨穢中間謂如竪布五百弓量又云一牛吼量謂二里半。
言舍宅(至)皆悉開閇。
釋曰七造舍結齊茅舍尚索合儀屏息禪房要須如法。
言言語(至)心識出故。
釋曰八不語聲能亂定語最牽心隨處隨時唯寂唯默。
言坐像(至)是名為五。
釋曰九造坐言坐像者即禪牀也以世掎机撼搖縱性故若坐禪牀安詳斂心故。
言坐其(至)是名為十。
釋曰十坐中兩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坐多諸戲論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諸功德是成佛儀[(同-(一/口)+巳)*或](音其)[出*(同-(一/口)+巳)](音戲)意因曲斜之義。
言出入(至)不出入故。
釋曰十一時節辰容就粥午許結齊除此二時不出入故。
言知識(至)以為友故。
釋曰十二知友癡禪毀作蓋守屋愚正定觀心要親道友。
言印知(至)以之為別。
釋曰十三印知像前持呪乃現字輪觀察其形便知邪正。
言植善(至)是名為二。
釋曰十四植樹松木節橾欲令行者堅貞石榴辟邪悉使惡魔遠離。
言字輪(至)當付此輪。
釋曰十五字輪以此字輪服於冐臆由是因果大恩師故亦為賢聖大恩海故[囗@(王/玨)](音氷)。
如是(至)如是而已。
釋曰三縱奪顯意。
如本(至)靜處故。
釋曰四合歸本論。
已說(至)云何為七。
釋曰二修行止輪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觀察故。
釋曰後依門釋相存心門中端坐正意唯向真空寂靜理中令心住故不著身門身本不有色相元無既悟自性即空不著氣息等故不著心門了知慮心性無有故見等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相亦除遣故自此已下別出身心空無所以蓋以諸法本來無相本非生滅何有身心實不空耶勿謂心空還縱空心外緣空境以心及境不可得故第四門中以第三門仍有總空身心無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門亦除遣故以至無遣是此門故第五門中恐有馳散動亂之心即當攝束令住一性第六門中顯盡法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俱無外境然此一心亦無自相不可得故第七門中指前所說如是定心於時於處不離不捨故。
已說(至)得益門。
釋曰三止輪得益門有二初結指。
謂若(至)不退故。
釋曰後解釋準因緣分明止觀門被凡小根修定慧行良有益也謂今修止所獲之利而有四種一者得入理定二者深伏煩惱三者增長信心四者速成不退。
已說(至)不入意。
釋曰四揀入不入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言入(至)入趣意焉。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二初得入意趣。
言不入意(至)不入意焉。
釋曰後不入意趣有二初解義門。
如本(至)所不能入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五讚歎三昧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體大(至)三昧故。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二初體大無邊門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體一相無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真如三昧行猶相也相猶體也。
言眷屬(至)三昧故。
釋曰後眷屬無盡門真如三昧以為根本而能出生無邊三昧作眷屬故。
已說(至)對治門。
釋曰四魔事對治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外道見故。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五。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總科。
言眾生(至)闕四事故。
釋曰後別示有二初略示總持門有五一眾生勝劣門有三初總指具闕。
云何(至)終無離障。
釋曰次別明具闕。
今此文中(至)無善根力故。
釋曰後取闕合本。
已說(至)假人門。
釋曰二障礙假人門有二初結指。
作障(至)是名為四。
釋曰後解釋有三初所治人有四一縱奪收束。
所言(至)故名邪道。
釋曰通辨主屬有二初列數類後明障亂二文合也。
魔及外道(至)且略不釋。
釋曰三決擇四類有二初不釋二因由。
鬼及神事(至)綱要略說。
釋曰後略明二行相有二初總提綱領。
言十鬼者(至)是名為十。
釋曰後別辨名義有二初鬼有五一顯名字。
如是(至)是名為用。
釋曰二釋十用。
如是(至)如第一稱。
釋曰三辨三因四明總障五會用名此三合也。
十五神者(至)是名十五。
釋曰後神有三初顯名字。
此十五神(至)作應時境。
釋曰次明別用。
如是(至)惱亂行者。
釋曰後辨通障。
魔事及外道(至)應如是知。
釋曰四科揀差別諸魔令作惡外道令捨善鬼能障身神能障心名隨所能差別如是。
如是(至)俱非對治。
釋曰次能治法有三初徵列。
言隨順(至)隨轉對治。
釋曰次別示有四一隨轉對治了其過患皆本覺德作此對治咸從如化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見有增微德分大水亦如前說有名數量無名數量二功德故。
言相逆(至)相違對治。
釋曰二逆違對治汝現謂正我判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滅。
言俱行(至)對冶相。
釋曰三俱行對治前則慈心觀德次以智心觀失今則慈智均平故令逆順一味德障俱治兩邊不滯。
言俱非(至)對治相。
釋曰四俱非對治竟住繁興心絕思慮欲為障亂其可得乎。
如是(至)略去而已。
釋曰後指略。
如本(至)所惑亂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二者是別。
釋曰三所作業用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總相(至)亂行者心故。
釋曰後依門辨相有二初釋總。
今當(至)男女故。
釋曰後明別有二初異類鬼神多現四惡趣形令怖畏故魔多現作端正天形亂行者心外道多現男女人形退其志故。
言等相者(至)亂行者心故。
釋曰後同相男修現男女修現女在家出家亦現同相欲令行者見其同類生樂著時亂其心故。
已說(至)行法門。
釋曰四對治行法門五因治得益門二合有二初結指。
謂有(至)心攝法界。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別釋對治有二初當念唯心是上大科對治行法門也。
無量(至)中中離相。
釋曰後境界即滅是上大科因治之力得益門也。
一切(至)伏謬執故。
釋曰次總須對論風風永止境寂離相波波盡住心澄無得由此摧邪及伏執故。
如本(至)修不為惱故。
釋曰後以不通證。
已說(至)說相應觀。
釋曰後廣示散剖門有二初結指科分。
就第一門(至)是名為三。
釋曰後依門解釋有八一現相門有三初明所治有二初所現三像。
若外道人(至)神力故。
釋曰後能成六門有二初列釋六門。
言造像者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造三像有二初總徵。
且作(至)當如何耶。
釋曰後別釋有三初造天人像有六一造像門有二初明九處呪有三初總徵。
謂頭面(至)成立此處。
釋曰次通指。
謂若(至)更轉明利。
釋曰後別示有九一造眼有三初標所為次明呪辭後顯功業三文合也造耳等八皆有三文下不重釋準斯例判。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二造耳。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三造鼻。
若為(至)更轉明利。
釋曰四造舌。
若為(至)方作面像。
釋曰五造身。
若為(至)指圓爪具。
釋曰六造手。
若為(至)指圓爪具。
釋曰七造足。
若為(至)好女相好。
釋曰八造頭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亂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靈亦如經律異相中說南天竺國有一?師北天竺國有一木師木師造女?師描身互謂是實事可類也。
若種種根(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辨心輪呪有承前標兼述行相并顯呪句及明功業如文可見。
已說(至)禱祀門。
釋曰二禱祀門有二初結指。
為成(至)為門之要。
釋曰後解釋有四合也。
已說(至)神呪門。
釋曰三神呪門有二初結指。
以前(至)更須神呪。
釋曰後辨釋有二初承前徵。
所謂(至)立神呪門。
釋曰後須呪答有三初顯二事。
若為(至)周徧莊嚴。
釋曰次明二相明二初莊嚴亦有徵為明呪顯功。
若為(至)自在往來。
釋曰後往來亦具三也。
今以此事為門之要。
釋曰後結此要。
已說(至)立誦經門。
釋曰四誦經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立阿呼門。
釋曰五阿呼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立勸請門。
釋曰六勸請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形相門。
釋曰次造菩薩像有二初結指。
就此(至)誦經門。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明六通別。
別相(至)云何。
釋曰後決二別相有二初造像門又二初問答徵起。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後廣明行相有二初造根有九一造頭具為呪業餘八準此。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二造面。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三造眼。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四造耳。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五造鼻。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六造舌。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七造身。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八造手。
若為(至)具足成立。
釋曰九造足此明外道為亂行者別用神呪造菩薩像。
造作(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造心。
已說(至)等故。
釋曰後誦經門二文合也。
已說(至)形相門。
釋曰後造如來像有二初結指。
就此(至)所餘五門。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略顯通別。
造像(至)名別而已。
釋曰後廣明別相有二初根心合辨。
所加句(至)叉婆尼。
釋曰後呪句別明有二初造根加句二文合也。
付心(至)無所不了。
釋曰後造心別呪三文合也。
已說所治次說能治。
釋曰次顯能治有二初結指。
若清妙(至)難可了知故。
釋曰後剖釋有二初別治三像有三初對治天人像有二初邪正雜亂問二文合也。
解釋(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六門除遣答有二初總開六門。
言呪知(至)以之為別。
釋曰後別示六相有六一根壞不壞門有二初呪知真偽。
誦呪(至)誦內呪故。
釋曰後開示呪句有二初徵釋二意。
誦外呪時(至)以之為。
別釋曰後決擇二相有二初外呪。
言內呪者(至)皆無所有。
釋曰後內呪有二初徵釋釋中亦具所為呪業。
所餘(至)略去不釋。
釋曰後略餘。
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二圓珠有無門二文合也。
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三光入不入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以之為別。
釋曰四髮結不結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以之為治。
釋曰五雙背無著門亦二合也若實若虗皆是自己妄心分量顯現境界行者爾時不取真偽皆非實故以之為治。
已說(至)以之為治。
釋曰六俱取不著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無著門。
釋曰次對治菩薩像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誦呪門(至)略而不說。
釋曰後依科辨相有二初了知邪正門有三初徵起次呪心後略餘三文合也。
已說(至)無執著故。
釋曰後觀察無著門二文合也。
已說(至)名如前說。
釋曰後對治如來像有二初結生徵指亦具二門即前了知邪正門及觀察無著門。
言神呪門(至)應審思惟。
釋曰後辨呪勸思。
謂有(至)誦何等呪。
釋曰後通治諸障有三初誦何呪。
謂有神呪是通非別。
釋曰次指通呪。
所謂(至)不能惱亂故。
釋曰後引經示有三初問答讚勝次具陳呪句後別歎功能三文合也。
如本(至)具足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是名為三。
釋曰二亂識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如是(至)行者信故。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二初三人異說論言多說不遮少分有互說故各說自得貴亂行者生信樂故。
所說(至)相續作一焉。
釋曰後三法別明有三初陀羅尼門有二初辨行相有二初天像邪呪三文合也天像行者兩身光明合為一光故名相續。
爾時(至)終不為惱。
釋曰後行人正呪三文合也。
如本若說陀羅尼故。
釋曰後合本論。
已說(至)修行因門。
釋曰次修行因門有二初結指。
修行(至)智慧故。
釋曰後開示有三初縱奪顯說次徵釋邪利後屬當本論三文合也。
已說(至)果滿德門。
釋曰後果滿德門有二初結指。
圓滿(至)是真涅槃故。
釋曰後開示亦三合也。
已說(至)或人門。
釋曰三或人門有二初結指。
如是(至)云何。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徵。
所謂(至)未來之事故。
釋曰後釋有二初令達過未二文合也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過去未來二世境界極遠能知八萬劫事極近善達經一生事惑亂行人令彼自信得過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獲聖智也。
言現達智(至)智故。
釋曰後令達現在二文合也如對多人說彼心中所思善惡吉凶之事記別不差而其行者不知邪入謂是正智豈非惑也。
已說(至)縛纏門。
釋曰四縛纏門有二初結指。
謂外道人(至)名利之事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認為內德縱辨恃才不了外魔馳名染利為彼纏縛不得解脫。
已說(至)生亂門。
釋曰五生亂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牽纏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善根徵劣魔變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已說(至)非真門。
釋曰六非真門有二初結指。
謂外道人(至)變異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外邪使人得相似定始自一日乃至七日適悅身心令無餒渴或飲食失則或面色更移若起著心皆墮邪道。
已說(至)離邪門。
釋曰七難邪門有二初結指。
言勸請(至)業障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筞心修智離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
已說(至)令了門。
釋曰八令了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外道見故。
釋曰後辨釋二文合也真如三昧十方諸佛證窮我見禪那一切外道尊奉觀心見性宜修一行之禪捨妄冥真勿味世間之定。
已說(至)功德門。
釋曰五讚歎三昧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之所驚動。
釋曰後辨相有三初唱本。
論曰(至)是散說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總標門(至)利益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總標。
散說門中(至)別說門。
釋曰後散說有二初科分。
言總問門(至)為十故。
釋曰後決擇有二初總問。
就別說門(至)而所成就。
釋曰後別說有三初德由真成。
云何(至)之所驚動故。
釋曰次徵起別釋。
如其(至)應審思擇。
釋曰後指次勸修。
已說(至)益損門。
釋曰六兩輪具闕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菩提之道。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六。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就第一門(至)六何為四。
釋曰後開解有六一闕觀止失門有二初標舉徵起。
一者(至)觀俱轉。
釋曰後示相結勸梵語釋健訶尸此云氣盛瓦爐如世窯室人入昏迷無觀修止心定沉沒阿那毗提此云風病中風之人必不勇健闕觀修止心懈怠故婆多訶彌尸此云無根人天然無根不味於境無觀修止安希集善第四失中如壞根人值難壞根於欲何利闕觀修止心無悲故。
已說(至)是名為三。
釋曰二修行觀輪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就初(至)行苦。
釋曰後依門剖釋有三初苦相觀有三初總開二苦。
言壞苦(至)壞苦而已。
釋曰後別顯二相有二初壞苦有三初所觀破壞此一壞苦有二義解一云五有為中貪嗔癡等是不清淨信進慚等是善清淨或淨破染或染破淨所觀善惡互壞名苦非樂受壞方名壞苦此解本論於世間中偏取有為染淨相形釋壞苦義二云世間有二一具足世間即生滅門攝覺不覺義收有為無為故前十異名世間門雖包九法然此偏取四種無為及四覺故亦可本覺圓滿功德由是名為具足世間二妄想世間即五有為正解本論有為之法此二世間互相破壞行者觀之故為壞苦。
若修(至)須臾變壞故。
釋曰次能觀成益後屬當本論二文合也一自作一指生滅門所人一心也甚深之法唯從能作立其名故觀成契本一自作一耳。
言行苦(至)以是故苦故。
釋曰後行苦二文合也行者應觀心行遷變微細生滅極生猒怖俱舍頌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為損極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猒怖。
已說(至)云何為三。
釋曰次無常觀有二初結指標徵。
一者(至)忽爾而起故。
釋曰後依科釋相觀過現未如夢電雲暫有還無纔生即滅。
已說(至)無一可樂故。
釋曰後不淨觀二文合也從頭至足無一可觀行廁漏囊?瓶虫舍舉身不淨徧體無馨穢惡交流於何可樂。
已說(至)是名為二。
釋曰三緣生立願門有二初結指分門。
言緣(至)甚為可愍故。
釋曰後依科釋相有二初緣生思惟門又二初解義門後合本論二文合也之者至也謂環巡三界輪轉四生乍死乍生時來時往故曰又之。
言建立(至)第一義樂故。
釋曰後誓願徧布門亦二合也。
已說(至)不離門。
釋曰四兩輪不離門有三初總結指。
所謂(至)圓滿果故。
釋曰次別解釋有三初述要由布願雲須霔行雨華嚴經云如龍布密雲必當霔大雨菩薩發大願決定修諸行。
若為(至)令無偏故。
釋曰次徵釋。
具兩輪相(至)分明顯示。
釋曰後引證有三初徵指啟請。
爾時(至)無上大覺地。
釋曰次雄尊為演此有數段不欲繁唱但用科消足知義相以頌喻中初譬喻字及無有字貫下四用又頌合中初之三句通合闕一第四一句貫下四用後有七句順返釋成。
今此經文為明何義。
釋曰後龍樹重明有三初徵。
謂為(至)俱轉故。
釋曰次釋有五一動寂無礙境有動寂心分止觀於寂境中止觀俱行於動境中止觀雙運故寂中有動乃動中有寂故清涼云定慧雖多不出二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無事不辨事定門也(遺教經意)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涅槃經意)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諸經論中或單說事定或單明理定二觀亦爾或敵體理事止觀相對或以事觀對於理定如起信論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而觀因緣生滅為觀或以理觀對於事定如下經云一心不動入諸禪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文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觀之定但名為定如觀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之觀但名為觀如以無分別智觀名般若是也若說雙運謂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見之者隨矚一文互相非撥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尅證然非圓暢今當事觀對於理定此是菩薩微妙行門觸目對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願留神故斯具引宜遵妙勸此中所明觀多就動就有就事止多就寂就無就理詳之可見。
復次(至)俱轉故。
釋曰二有空齊照。
復次(至)俱轉故。
釋曰三事理雙明。
復次(至)無有觀故。
釋曰四相待無性。
復次(至)無差別故。
釋曰五互即亡差即體而用自智即用而體自寂法界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
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釋曰後勸前之三義心境歷然自淺之深從易至難後之二義攝境從心相待二空互融一體誘[禾*夜]行人有次第故。
如本(至)不可得故。
釋曰後合本論即當前引清涼跡指或以事觀對於理定如文可見。
已說(至)所治門。
釋曰五兩輪所治門有二初結指。
若有(至)怯弱之見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止輪所治由止達空能治凡夫著有由止見性能治二乘樂空。
若有(至)不修善根故。
釋曰後觀輪所治由觀化物能治二乘捨悲由觀修善能治凡夫無進。
已說(至)俱轉門。
釋曰六兩輪俱轉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至)善提之道故。
釋曰後辨相二輪之內若隨闕一不證菩提為大過故故涅槃云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慧多定少見性不了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是知徧是徧慧是愚是狂若闕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
已說(至)不退門。
釋曰七勸劣向勝門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住正定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七。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言顯示(至)眾生故。
釋曰後決擇有七一假人門十信已得信進念慧四心下品不勝進人。
言歸依(至)初學是法故。
釋曰二學法門十信下品初學諸佛地前地上大乘法故。
言厭惡(至)為欲退故。
釋曰三退信門有三初總解釋十信下品雖聞深法由根下劣怖而欲退。
云何(至)發退意耳。
釋曰次別辨明一者怖處謂世界麤惡人情險詖違逆境多出離心少二者怖緣依正既亂聖賢不臨縱遇出興慮難從化。
如本(至)意欲退者故。
釋曰後合本。
論言如來(至)因緣故。
釋曰四殊勝門有三初總解釋次別辨明後合本論三文合也。
言承力(至)淨土故。
釋曰五妙處門。
言得善(至)惡道故。
釋曰六不退門。
言引經(至)住正定故故。
釋曰七證說門。
已說(至)利益分。
釋曰五勸修利益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應勤修學。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是名為八。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
言舉前(至)我已總說故。
釋曰後開示有八二總結門以一總字總結八種摩訶衍者此有二解一準因緣分八因第一總相二字謂以總字唯屬前重八種所入摩訶衍法相之一字即餘二十四種門法故此總字但結初重八種摩訶衍以其根本攝枝末故二準立義分龍樹解總字此一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止及下臨故上目前重下即後重各取所入是總體故此中八種摩訶衍法具收前後兩重本法前後兩重俱名八故又此兩重能作之體俱名為本兩重八門俱名為末以本攝末故無所遺宜記此語後亦用故。
言舉益(至)無上之道故。
釋曰二令修門欲成行因以嚴佛果當於此論受持其文思惟其義修行其行圓證其覺十法行中略陳三故。
言顯(至)所授記故。
釋曰三功德門上蒙諸佛授記下感菩薩護持本論略無釋論影出。
言此類(至)不可為喻故。
釋曰四示勝門。
言舉(至)不可思量。
釋曰五讚揚門有三初總相解。
若假使(至)能稱歎之。
釋曰次別義釋有二初舉勝況劣勝謂諸佛劣屬凡少本論舉諸佛莫讚釋論添菩薩難宣意顯因果迭稱豈說功德少分。
一日(至)不可說故。
釋曰後以少況多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議即言說疑剩二議合加中故應云不可思中不可思故於意既足在句亦文耳。
如本(至)無有邊際故。
釋曰後合本論。
言舉(至)受大苦惱故。
釋曰六令怖門有三初明謗過如般若經廣說誹謗大乘經罪徧歷十方大地獄中受大苦故。
是故(至)勸請行者。
釋曰次牒結勸。
自此(至)三寶之種故。
釋曰後重示失。
言殊勝(至)具因海故。
釋曰七離謗門有三初聖賢因海橫竪時處因果聖賢皆以摩訶衍法而為根本果具因海因圓果滿故。
如是(至)本覺佛故。
釋曰次誹謗罪深伐一如來伐一菩薩罪尚難陳況伐一切諸佛菩薩罪何可量況更斷絕自本覺佛據障深厚隱覆說故。
如本(至)得成淨信故。
釋曰後合歸本論三世菩薩悉皆依此摩訶衍法成就淨信如是勝法何得謗耶。
是故(至)應審思擇。
釋曰八勸人門。
已說(至)徧布門。
釋曰後結前迴向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至)普利一切眾生界。
釋曰後開解有二初唱本。
論曰(至)應審觀察。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指勸。
諸佛(至)此義云何。
釋曰後分析裁門有三初總結門有二初攝前所說門有二初通解總徵於上論中立義所說三十三釋今此一句通括攝故末句總徵。
言諸佛(至)其德勝故。
釋曰後牒文別釋有三初二字明不二分二初牒本釋論舉諸佛意彰不二良由不二離根離教難思難議故此以人顯法以劣顯勝舉諸佛猶劣彰不二獨勝論置形言意在於此。
大本(至)劣故。
釋曰次引經證圓圓海者有三義解一云兩重八種所入之法第一義諦圓滿因海當上圓字此不二法無德不具既深復廣名為圓海與八所入為所依故從法得稱圓之圓海名圓圓海云云諸佛證果已圓滿故當上圓字不二圓海法爾成就彼諸佛故從人得稱名圓圓海一云圓離門法根教別相圓與門法根教為依果海自體立圓圓名斯則圓之又圓其猶玄之又玄此圓圓海成就諸佛獨尊勝故然彼諸佛不能成就圓圓果海諸佛劣故雖是果佛仍屬因分若對果海還成劣故。
若爾(至)是故無過。
釋曰後會違妨若說諸佛不能成就圓圓海爾何故華嚴說舍那佛攝三世間而為身心以三世間無法不攝彼佛豈不攝圓圓海若許佛攝寧不成就答舍那雖攝三種世間然是因分攝為身心彼三世間如四法界十玄六相俱屬因分故廬遮那攝三世間以彼同是因分法故然非諸佛能攝果分以彼佛劣不能攝勝圓圓海故美哉龍樹善決前疑舉攝不攝答之妙矣。
言甚深(至)應審思擇。
釋曰次二字辨所入兩重能入已得名深兩重所入勝如能入故名甚深上立義分解軌則門通舉諸佛三世菩薩無不乘此三十二種甚深安車入佛地故彼中能入名甚深者蓋從所入名甚深故。
言廣大義(至)名字焉。
釋曰後三字解能入能為自法作名義者有二義解一兩重能入真俗各自與所入法作廣大義即與所入作名義故門中廣大非是法中大乘二字之大義故一云兩重能入真俗自體從能依義立廣大名斯則自門自體能依廣大二種名義還與所依自門自性作名義故。
已說(至)字相門。
釋曰後能說自相門有二初結指。
言我今(至)此焉歟。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牒本釋此中總字持種種說指立義分者下總字即與此同意以一字目彼兩重所入總體以本攝末兩重能入不出本外故一總言通持多說能說自相正曰總字總言含攝無所遺矣又以帶言顯離言故。
何故(至)如意論故。
釋曰後伸問答顯大乘論何義不具似如意珠隨意皆雨。
已說(至)令廣門。
釋曰次令廣門有二初結指。
言迴此(至)應如是觀。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明行相此有牒釋彼列問答如文可見但以本論如法性言分為三處如謂真如法謂一心性謂本覺出常情故。
如是(至)亦如是故。
釋曰後辨利益所舉三喻次配三法如地平等如海廣大如空明了或復三喻通顯三法以小成大展狹為廣等無差故。
已說(至)普利門。
釋曰後普利門有二初結指。
言普利(至)眾生界故。
釋曰後解釋以前平等廣大明了圓滿功德施眾生界成正覺故。
歡喜(至)眾海中。
釋曰四示勸流通有四一述聖勸生又四一顯位勸根十地初一名歡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又歷大位復經大劫修於大行求證大果名為大士自言至心誘勸佛子令大眾海發敬信故。
我已超(至)始入無。
釋曰二彰自入地菩薩自言今我現身已出十信毛頭凡夫又出三賢不退凡夫三角即當三賢位人能與惑風角其力故或得不退如麟角故經過加行能生見道七覺華位修四善根出三賢位入十聖地初無數劫已經歷滿第二僧祇纔始入無謂絕二相具證二空名始入無亦可此中迴文不盡應以無字置二字下就此方言始入第二無數劫就西言始入第二阿僧祇。
如宜(至)人我之名。
釋曰三捧文滌障論主正勸內外佛子宜用左右手捧展本釋文如臨明鏡即覩形容窺自七識之面見帶六欲之塵內觀法執之穢形外視人我之垢體宜將法水洗滌塵勞令用教風吹竭欲海。
汝等(至)具出生。
釋曰四尅果滿德汝等佛子依勸遵行三身菩提如伊三點四德涅槃如池四口圓現具出不亦宜乎。
我從(至)具足說。
釋曰二讚論含經有三初覩廣在略龍樹大士上從天界下入龍宮所窺聖教總一百億其於了義盡向本論立義分收。
有善男子(至)不能盡。
釋曰次捧誦功奇若有男女自手捧執此本論卷如自捧執百億本經或復自口誦斯本論立義分文如自口誦百億本經所得功德諸佛聖賢出塵數舌經恒沙劫說不可盡。
何況(至)之所詮。
釋曰後思修德勝若但手捧或復口誦所得功德尚說不盡何況觀察思惟深義所獲功德不思議中不思議故。
有善男子(至)不能盡。
釋曰三起謗?深有四一謗罪難宣。
是人(至)不能救。
釋曰二諸佛莫救。
是故(至)應修行。
釋曰三洪慈再勸。
實不可生(至)大乘教。
釋曰四大悲重止。
當願此勸(至)不說剎。
釋曰四冀勸周布上句窮時下句周處顯悲願之廣大徧劫剎之彌綸然夫大士挺生垂良規而激勸群靈稟命究奧義以遵依蓋仁君弘外護之心致墜典有中興之力復承
睿覽尤尚斯文斫詳三諦之幽宗洞徹兩重之妙旨博學逈齊於龍樹深源獨測於馬鳴
御解彌高愚徒有賴法悟宿殖善本今遇明時疏寶?之玄微誠慚懵昧仰
玉宸之印決幸慶流通敬仗勝緣冀延景祚普攝四生四眾咸歸一體一心差別泯絕於因門平等冥同於果海頌曰。
果海三諦義 隨分總指陳 迴德治群靈
速成常樂果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五(終)
秏
呼到切減也敗也。
?
力齊切欺?。
?
如昭切不靜又猥也擾也。
閙
同上。
穤
奴過切俗稬字。
稬
乃喚切[委*占]也又乃臥秫名。
穤
同上俗。
粘
女廉切與黏同。
菖
尺良切菖蒲也。
薯
音署薯蕷藥。
蕷
音預薯蕷。
撼
胡感切搖也。
掎
居綺切牽一脚說文云偏引也。
□
骨許容切齊也亦作㐫骨。
描
因孝斯。
餧
奴罪切飢也魚敗曰餧。
餒
同上。
炉
可之撿。
窯
餘招切燒瓦竉也。
䀹
子葉切目旁毛也。
睫
同上。
睛
子盈切目珠子又七并切。
廁
測吏切圊溷也雜也次也側也。
敵
大的切對也。
[禾*夜]
半益切持臂又[禾*夜]庭也正門之旁小門也。
詖
彼寄切倭諂也辨論也慧也。
懵
牟乳切心亂心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