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大小乘釋論部五 唯識論疏(0810-0815)
第0814部卍續藏第49册P0381 成唯識論義蘊(五卷), 〖唐.道邑撰〗.txt
卍續藏第 49 冊 No. 0814 成唯識論義蘊
No. 814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一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稽首圓明出塵障 無等大悲調御尊
唯識妙理及能詮 信解證空諸賢聖
我今略讚無師釋 譬以微光助日明
冀諸未興啟心源 因茲悟入於意旨
令中根品捨小趣大者此言中根非謂中乘即以執空之者名中根在執有及中道之中也又此漸悟之類非決定小又非頓悟從小趣大故名中根此解為正。
於真諦理悟證有方等者唯以真如名真諦餘皆名俗諦淨留染捨又依他遍計無漏有漏如次留捨。
又今此論爰引六經者問下引解脫阿含經何但言六答意證此論第三時教故不說諸小乘經也若(難問)爾即不合引楞伽答彼經既明唯識故兼引之不同小乘。
華嚴中說唯心等者此中不以唯識唯心解於漸頓但以深密空教(般若)後說故名為漸華嚴成佛初說頓被大機故名頓教此據多分名頓教也問華嚴既是佛初成道二七日即說未度舍利弗等何故入法界品有聲聞耶答雖初成佛即說華嚴度聲聞時華嚴未畢何妨半後得有聲聞又云舍利弗等皆化聲聞非真實也若爾既非實聲聞便顯華嚴唯是頓教與疏相違理為不可故前解正。
非被獨覺聲聞無性等者問此論既是第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教如何此說不被下機答此據唯識為宗故唯被上若據上下通文(論文)破我執說三科等可被餘乘故不違也。
而就本緣名為佛說者以佛本願為本緣。
唯有無大定智悲者問佛既唯有三法云何見色身等耶答此二眾生善根所起而就本緣稱佛色身猶如文義又解云諸佛色身悲智所現本願緣故若爾文義應然云何不說答名言戲論色身不然不可為例二解俱得然准下第十前解為勝。
若依自識有漏心現即似無漏文義為體者此有解云七地已前有漏心位小離過也似於無漏名似無漏非影質相似者此解不然地前雖未離過豈可不能變似文義若不許變凡夫第六應不通緣十八界等若言染不染別故不相似亦應礙非礙別心不緣色帶相緣如皆應不可應正解云但是有漏心變似佛教皆名似無漏不要離過也問此師既言佛不說法便無本質何得名似文義相應答此兩義解初云雖不說謂佛本願強緣力故眾生變似文義如實空華雖無本質虗妄強緣心變似相此亦應爾二云此言似無漏文義者唯似無漏有定等(智悲)故不似文義不說法故文義之言相從故也此解難知本意唯明教體何因唯似無漏。
故大般若至汝亦不聞者引證問此師義升攝喻經如何會之解云此亦佛不說眾生自聞也問既佛不說何故云已說如手中葉未說如林中葉答此意云我已為緣眾生聞者猶如手葉未為增上眾生未聞共如林葉此約已為增上即名為說非實說也問彼經云我不說法即證不說亦云汝亦不聞應實不聞答不聞者不聞佛說不遮自識生也。
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者佛及眾生互為增上故言展轉二識成決定者如來成悲決定眾生成智決定由成悲故為眾生說由成智故解佛言教又如來成決定說眾生成決定聞又如來所說決定善正依修之者亦決定善也。
言不說法是密意者此會前師不說法教問密意如何答此有多釋一云一切諸法以如為體真如絕言故云不說二云三世諸佛說法無別我成佛來所說之法不異餘佛離彼更無故云不說三云佛所說法三性之中不說遍計是有故言不說法也又云法體本有不由於說故言不說非不說也末後一解楞伽經意前三般若等文。
性用別論至十處全者此以色心實法為性不相應等假法為用蘊處界中各別處攝故言別論言色蘊攝十處全者意顯色蘊之上非無(有乎)自餘假法瑜伽不言色攝彼名等但言十處故知即據性用別也。
對法論云成所引聲者此文意證攝假從實不言名等但云引聲即攝假名隨實聲也言成所引聲者成就無漏人所引之聲也或云成者實也謂真實利益眾生所引之教名成所引聲也。
我法唯善汝唯無記者此天親論也彼論意說謂薩婆多等云十五界唯名有漏如來所說名句文既是無記云何受持此法得福甚多故世親答云汝小乘等十五界有漏名等是無記我說世尊一切無漏故所說法唯善性也故彼頌云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此說我法有記故持一偈勝無量寶施也。
法詞二無礙解等者問此文不說聲名通善無漏何以為證答解者智也緣聲名智既稱無礙必是無漏相隨於見故聲名等並通無漏又無礙解第九地得名善慧地故聲名等通無漏善。
謂餘相續識差別故等者能說能聽互為餘也相續即身所變文義名差別識。
墮八時者或云晝夜各四時或云說華嚴八會時或云八轉聲詮諸法時也此皆未可今准淨三藏說梵云一瑟咤此云樂欲若言頞瑟咤此云八時古德錯翻名八時應云樂欲此解為正。
復言行時由先熏習連帶解生等者初言諸字即熏成種言行字時連帶諸字亦於心上聚集而生乃至後後字時皆相連帶也言有三心現者諸行兩字各有卒爾尋求同故合說更加決定故說三心不爾應五又唯行字現三心也此解無妨准相連帶前解為善。
既於初字有卒爾心等者此據連續而聞不據新新而解乃有七心初聞諸字有卒爾尋求二心次聞行字決定知諸目一切行唯有決定次言無時未知無之所無復起尋求一心次言常字乃有三心決定知無目此常法有決定心知此無常便起邪正有染淨心相續未斷名等流心故唯七心耳。
不爾教體至亦應如是者若不依此性用別質而取攝境從心即應教體便成有漏及染無記以聞法者非必無漏及善心故三寶真如若隨能變應通不善應唯有為。
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者集論之本無著所製集論之釋師子覺造初首西方本釋別行安慧糅之合為一本糅者雜也因以易名云雜集論言救俱舍等者世親本於經部出家後迴向大已為薩婆多造俱舍論意用經部之義密破有部之宗有部覺已眾賢論師造俱舍雹論安慧師乃救世親之俱舍破正理之雹論也。
分別不同科者科文之大意總有四種一分別不同科二義類相從科三以文從義科四以義從文科今言分別不同者護法等述已投誠即言利樂有情令法久住安慧等序本師意乃說此障得果本師唯陳一意未至具辨兩能差別言分別不同二主無非意別故今初分即當分別不同科也。
起慇淨心等者此三句中初句意業次句身業三業之中身最勝後句語業以言申誠故。
如律中說至在暗復遠以意業禮者此據別體三寶若同體者周遍法界無近遠故問設約別體佛及菩薩阿羅漢等天眼天耳遠見遠聞何故明暗答三解一云所敬佛僧近遠明暗雖無差別但能敬者情為故耳二云今約所敬通於凡聖未必一切皆天眼耳三云且約住持故作斯說。
三輪因者身語意三業能發三輪故為因也由身業能運神通由語業能記說自他所知事由意業思擇故能當來教誡他也。
於前唯識所遣清淨者遍計無禮由妄識變亦稱唯識問遍計所遣如何言淨答由遍計遣依他識淨合而言之名所遣淨。
於前所斷清淨者問無漏有為既是依他何名所斷答且據染說不言淨分或淨依他圓成攝故。
分謂少分淨等者問如來智周德圓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可言滿淨即者菩薩色身既唯有漏如何得言分淨即者答菩薩色身雖是有漏五蘊之中四通無漏即名分淨非要五蘊皆通無漏也又有解云道共無表既是無漏亦通色蘊又解菩薩既受變易生死得勝捨劣故五蘊身皆名清淨者初解為勝後二不可何者且第二解者無表既從所防所發以立色名故非無漏若望所依無失也第三非者悲增頓悟八地已前未得變易應非分淨攝又疏解云無垢名淨變易既是有漏何名無垢故知不可問證理之人可稱分淨世親既是地前何名分淨答有二種淨一證淨二信淨世親雖未說理而能深信故名分淨。
唯識性者境第七聲是能差別者第七囀聲有二一依聲謂即根等二於聲謂即境等識性真如今當第二故言境也是能差別者謂諸聖者於此無為證之深淺階降不同是所差別故真如為能差別由斯般若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問何故所敬第四囀攝答第四為聲為由此人有德堪敬故第四也。
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者造此論者即彌勒也善逝者佛報身也體者即法身也所生者即子也言彌勒菩薩是佛報法二身所生之子或是口腹所生也教我等師者世親之師即是無著。
世親雖是地前菩薩者問彼論自言佛聖弟子而能造論世親雖信既未得聖如何造論答聖即弟子要須得聖聖之弟子何妨地前如言藥叉天之眾問若言聖之弟子即能造論何故瑜伽說見諦迹方能造論答小乘造論要見諦迹大乘不爾彼論通三乘言故說見諦迹也菩薩利根何妨地前造論。
師資相因等者若師資次第即法佛僧若顯說次第佛法僧若修次第僧法佛也。
善逝善說至牟尼子者此之三句佛法僧寶如次配之言無畏無流者謂佛能離怖畏滅生死流故能證理說教又無畏者無五怖畏言無流者離欲有見無明等四暴流也。
對法說云至無等妙法真聖眾者會者契會真理既言諸會即通三乘也問若通三乘何言無等答此說如來妙法通被三乘故言無等非謂小乘名無等也麟角善根僧種類故者麟角獨出無佛之世雖無多眾是部行類故僧中攝此大乘解若薩婆多麟角善根法中所攝未斷無知覺未圓故非佛所攝唯獨出世不得名僧故法中攝善根者謂三無漏根薩婆多過去有體三根具有大乘唯有後二無所未知可當知故薩婆多計菩薩二根亦法中攝唯獨出世未成佛故問教理行果何法攝耶答獨覺三根行果所攝菩薩前二行法所攝。
同相三寶者真如覺性法身佛寶任持自性名理法寶一味無諍理和僧寶。
二所調能調善方便故者所調謂眾生能調謂教法佛於此二知機授藥名善方便。
四財供養等者菩薩地說有十種供養一現前二不現前三現前不現前四自供養五令他供養六俱供養七財敬八廣大九無漏十正行供養前九財供未以為喜第十正行方歡喜故。
我即安慧自指己身者前言護法此云安慧蓋影略耳。
四姓者謂淨行王種農夫商賈劣中妙者或約根性或約三界在家等四者在家白衣出家苦行非苦行邪定等三者有言邪定謂惡業正定謂見諦等不定餘二可知異生等四者即異生見諦有學無學。
十利者瑜伽第三十五六中說皆有自利利他且純自利中利者謂諸菩薩躭著於定弃捨思惟利眾生事名純自利純利他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神變力說法誘令迴求大乘名純利他餘九准此釋二共利者謂諸菩薩將樂生首於一切時修施戒等以為其因兼發悲心哀矜含識總將持己善拔濟有情令彼心求無上覺上覺自他雙益故故名共利也三利益種類利者意說菩薩自行五相等事自利益時復能令他行斯五相得其利益令他所行得利益者是菩薩自行利益之種類故名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或可此是前二利益之種類故名利益種類或可菩薩所行自利利他行非一故名種類也此中三釋無有勝劣任情取捨此言五相謂無罪相等彼文不能煩錄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者謂因樂等五種類非一俱能自利利他故名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利者謂諸菩薩於眾生所不加傷害等是名菩薩壽量具足因施光明衣等是顯色具足因於諸眾生捨離憍慢是族姓因如是等類名因攝利更有廣文不能煩寫六果攝利者謂諸菩薩壽量具足於長時無間積集善品功德圓滿不失正見是名菩薩壽量具足果若諸菩薩顯色具足大眾愛敬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隨用是名菩薩色身具足果若諸菩薩族姓具足大眾尊貴供養稱讚等是名菩薩族性具足更有多果大意如是七此世利者若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能得現法涅槃諸有為法是名菩薩此世自利又諸菩薩所化有情由此獲得現法利益是名菩薩此世利他八他世利者若諸菩薩於現法中與憂苦俱數數思擇修習善因是名菩薩修習後法自利利他九不畢竟利者謂於欲界財寶具足及世間清淨若因若果是不畢竟自利利他十畢竟利者若諸煩惱一切永斷是名畢竟自利利他。
一因樂至樂所發業者問樂所發業應名樂果何得名因答如得第三定者定中之樂能發於業此業能感第三禪果約此義故業名因樂非謂一切如五欲樂所發之業雖與樂俱非樂因也又為求樂果所造之業皆名樂所發業非要與樂受俱此解稍寬。
有漏樂者三界所繫者問第三禪已下有樂受故可許有樂已上無樂如何言三界繫乎故次答云調暢身心皆名為樂捨受亦能調暢非唯樂受故言非唯遍行受數中樂也。
無漏樂至是樂自性者此取無漏樂受名為自性問有漏樂受何非自性答有漏之法畢竟除斷非真實故不名自性設有漏調暢身心雖名為樂非樂受故亦非自性故此唯取無漏樂受名自性樂又但是無漏之樂皆名自性樂以離有漏苦故前解為正今觀疏意云是樂自性者此之一句通結有漏但以受數名為自性非要無漏也疏四受斷樂者謂六識中無漏心心所法麤動勞慮此等滅時假名為樂即以滅盡定二十二法種子為此樂體。
又要具四緣方應造論如瑜伽論六十四者第一於古昔諸師應離憍慢二於諸有情當起大悲三於同法者深生敬愛四不欲彰己有勝伎能。
雖三義別二意造論者謂利有情令法久住也。
此上即是等者此有多解一云此字之上具有發端等之四義二云今造此三字是此字已上故言此上即三字皆有發端等義也三云此字上字皆有發端等義正解此字上字相從故來四云上字應為者字誤為上字四解初勝若准體例上下敘論皆有者字末後為善依清辨般若燈論以斯四義唯釋此字故中二解非也。
或但不解無明名迷等者前解約人此解約法無明邪見為法也前迷謬者即後迷謬之者。
先云人我至不該餘趣者問舊云人我不通餘趣便有太狹之失今言生執非情是生而不執我豈不太寬答五蘊身上髮毛爪齒雖是非情亦執為我既通非情無太寬失問人執太狹生復太寬應言我執何不取之答濫於法我故不說也又以理釋生即四生此通諸趣又不太寬也。
二者擔此至沒三界故者問初言難斷可兼二障後之三重應無所知答並通無失也二云難越者擔煩惱故難越分段擔所知故難越變易三云押溺者由煩惱故押溺有情通處四生由所知障押溺有情唯處化生四云墜墮三界者所知障感變易生死有漏之法三界繫故又所知障為煩惱根本故所知障皆通四生。
前四通取斷諸二障者此中正解第五而言前四者相對明也言即根本沉下者此明第五我法二執是諸惑本微細難斷故名為重。
先離八品至方斷我見者如阿那含人斷欲界俱生惑時先斷八品貪等至第九品方斷我見此即根本未斷時枝葉已斷第四地中我見亦爾者第四地中觀法無我永伏我見更不現行第五地斷害伴六地斷羸劣七八九地斷微細隨眠此即斷根本時枝葉猶在故知但約見無學道非餘位也。
無有小障不依執生者問獨頭貪等豈依執耶答此約第七中執即六識貪六依而生也。
所知障中至殊無品類等者問此為問誰若問護法護法所知有多品類障與執亦各不同何故問言唯有法執殊無品類若問安慧安慧障執體無差別如何答中言五識法愛等是法執等流答曰此問兩師並皆無過若問護法問以煩惱所知各有一百二十八言無品類不說法執言無品類也若問安慧理已極成答亦通二若護法答不可唯言五識之法愛恚是其莖葉以第六中輕執輕障亦莖葉故答中言五識等者即等六中輕執輕障若安慧答五識中障雖即是執麤細有別第六識中有分別故可為根本五八識中無分別故即是枝條今觀疏意唯安慧勝問中既言所知障中唯有法執殊無品類不可以煩惱所知二障品數齊等為無品類也又此文正敘安慧若問護法理未然。
由受盡時故得二無為者由苦樂受滅得不動無為由捨受滅得想受滅無為不言憂喜者苦樂攝故。
問既爾至亦得無為者得與不得二俱有過若言得者何故經言三乘同坐解脫床二乘不斷所知不證無為便非解脫若言不得者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即得無為(已上)何故斷所知障證法空理而言不得耶今解實得無為為煩惱縛勝三乘同斷且約煩惱言同解脫非謂所知亦須同斷故第十云擇滅有二一離縛得二滅障得故斷所知障亦得無為更有別義至下當知。
修禪定時受為勝障者勝定障有二義一勝即定障受能領受於境障定強故受得勝名此下劣受名為勝障二勝定之障也如得初禪定領受下劣生愛味故更不進修即是第二禪等勝定之障也前解為正今說彼是彼分涅槃者謂伏煩惱繫時離縛所得無為名彼分與彼真理稍相似故或四靜慮外道等將為涅槃故名彼分。
又二乘等雖得二滅至非為不住者言二乘等雖得有餘無餘住此二涅槃中非是不住二涅槃也以無大悲般若不得無住處涅槃故言非為不住由此二乘但名解脫非真言以是假故者約擇滅說言十地證如真非解脫者十地菩薩有大悲般若故可得名真煩惱未盡故名非解脫問二乘無餘既無身智如何言住耶答無餘涅槃有餘同得身智滅時涅槃方顯如無間緣前念滅已緣方顯故非謂身在不得無餘。
若大乘中至互顯者此說小乘等名謬執我法影顯大乘清辨名謬唯識以清辨說我法皆空不得言謬彼說唯識亦無故名謬也亦解小分唯識不可稱迷薩婆多比量宗言我所說離心之境者簡汝所別不極成大乘不許心外境故因言許除畢竟無者簡不定過問彼既簡過此量應成答不然且有決定相違過也決定相違改宗法因喻如聲論對勝論立聲為常所聞性故如聲性今立量云汝離心境應非離心實有許除心心所無為不相應等是所知故如龜毛等此恐他作不定故遮心等設不簡之亦無此過大乘不許無為等離心有故又有解云彼有有法自相相違過量云汝所許離心境應非離心境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者此過若成一切應然即應數論對佛弟子云汝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此即不爾違自宗故自語相違故此既有過故彼量成此中且出二過非無餘也。
清辨量云汝之內識至如汝心外境者此有不定過為如我心外境許所知故證內識非有耶為如識性真如許所知故識實有耶。
依攝論第四至立一意識者問既有一意識如何言有眼耳等識耶攝論自解云彼彼依轉得彼彼名此如何等猶如意思業在身處所發動於身則名身業在語處所發動於語則名語業與意相應名為意業此識亦爾雖有一識於眼根轉則名眼識於耳根轉則名耳識等又引頌曰遠行及獨行無身寐於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者彼自釋云遠行者遊歷一切所識境故名為遠行為證此義復說獨行無第二故無身者無形質故寐於窟者居在內故言調此者於如是心作自在故難調心者性?悷故彼更引教不能具述。
有云一意識但說前六識者此西明師。
經部覺天等計者此正敘覺天兼說經部准婆沙論百二十二唯覺天無心所也。
經說三法和合名觸者既言和合是不實餘准皆假化地部說緣俱有法者心緣境時亦緣心所及此境上所有四相等並能緣之也。
故作斯論者此通結前師今造此論亦標後二。
雖知此心至不了妄故者問初言雖知此心虗妄顯現即是已了妄訖何故復言若不知真不了妄耶答初未達真雖知虗妄以有漏故未能深了證真已後方能盡了皆如幻事故下論云未真覺位長處夢中要至覺時方能追覺也。
如是三分成立唯識者有云三分即相見自證此解不然諸師立分各各不同何故獨言三分又復陳那不釋此論故知不可。
准瑜伽釋攝論等故有此判者瑜伽有此三種相應攝論十殊勝初二境次六行後二果也。
由此滅道或非世間者滅道二諦即第三俗若對勝義可名世間約無對治故非世間。
心與境冥智與神會者有解初是後得智現量智境故名為冥後是根本智真如妙理猶若神也會即親證又初約心王證境後約心所證境即俱是根本也更有別釋不勞煩述。
以八轉聲釋世間等者彼釋六波羅蜜世出世間皆通八轉故疏言等者彼云世間者謂六波羅蜜是世間故乃至依世間故名為世間出世間者謂此六波羅蜜是出世間故乃至依世間出故名出世間然此疏云是世間出故者出字謬也或疏意兼釋出世間故加出字然者略也。
此釋順下長行論文者此二種假皆在於說故下論云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又云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故知隨情施設並由假說也。
若爾真如非變應非唯識者此難意云非識變應非唯識收答意云相見說非我法識變我法依相見識變名唯識真如得唯名真如非我法不離名唯識。
後後遂有相見分生者問此相見分無始先有如何此說後後生耶答雖實未熏前前已有猶如說蘊從取而生約義說故。
又第二解至義依於體者言以無依有者所執我法無無實體能執之情其體不無無體我法依於妄情故言以無依有言義依體者此聖教我法相見體上有主宰義即立為我有作用義即立為法我法二義依相見體故言義依體也。
三法轉相依者我法依二分二分依識體。
思量即識准前釋者前釋第八通二義異熟即識熟隨現行今此第七思量現行故但准前持業一義釋也。
了別別境至然濫第七者別五變第七別緣第八故有濫也第八緣境即同前六非是別緣一法故不濫第八。
依第二至不可言一多者因果空門俱不即不離故不可言一多真無別故。
三濫有財恐以異熟為思量了別境者問此既自他雙舉為與依主何別答若以己(己法)從他所依而立名(自名)是依主也若將他法為己物是有財也雖舉自他相各別故又有財全隱自名依主自他俱舉疏約前解故有濫也。
四濫隣近者問如四念住全取念而不言慧名為隣近今此何故自他舉耶答此實非隣近少分相似所以言濫又隣近亦同有財有其二說自他雙舉亦名隣近若爾與有財何別答隨其兩釋單雙舉雙明只是有財將他屬己隣近隱己從強故二別也。
前唯有體後亦通無者此即第一體有無對下之三對如次可知。
今者相分必有似無名無者此會瑜伽彼云無亦名法今約相分但是似無非實無也。
意生者隨意識生摩納縛迦者此云儒童或云高下於自高慢於他卑下故此等諸名廣如樞要及大論解。
世親金剛至約三世者彼論頌云差別相續體不斷至命住後趣於異道是我相四種釋曰差別者謂我相見五陰差別於一一陰要執我故言相續體者謂眾生相見身相續不斷故言不斷至命住者謂人相也一報命根不斷住時名命相即當此經所說人相言後趣於異道者謂壽者相命根斷滅後生六道名後趣於異道此四相中第一總通三世後三如次過現未來。
二向不定者即第二果向不定也次超別故且次第者得初果已斷欲界俱生初品煩惱乃至斷第六品加行無間二道已來皆第二向若超果者謂先伏欲界俱生六七八品煩惱入見道斷即以順決擇分及(見道)前十五心為第二果向故瑜伽五十七云未知當知根得為三果向即前三果也准此後二果向亦有超次應名不定以論中不說後二果故不言之若初果向決定唯取決擇及前十五心故非不定或可初向亦有不定至有先伏欲界俱生五品惑等及不伏者入見斷時多少不等故亦不定若准此解疏云二向不名即初二向也論中云等非唯等聖亦合通凡如經中說天授祠授亦聖教我。
崇聚生因者有二釋一云崇者尊崇義即一崇言通蘊處界皆可尊故二云崇者即積聚義即唯屬蘊不在處界此解為勝生者即處也此十二處皆生識故因者即界也謂十八界通現及種為諸法因。
十善巧等者處非處即十力也根謂信等世謂二世諦謂四諦乘謂三乘。
故此但說近依他依者故此頌中言識所變者但說識之所變依他二分為我法之近依也若望真如得為我法踈遠依也以真如與依他為依依他方是我法依也。
此五種類者即信貪等也有云如第八識遍行起時餘識遍行未必起者此說不然無所以故。
論說唯二依他性者即攝論也問何故言唯二豈無餘分耶答諸師共許唯見相故或自證等見分攝故。
不爾如何名他心智者若不爾唯除真智餘皆變相者即他心智應不得成以後得智不外取故知他心智者必後得故既不能親取他心故知必有相分此意為下即有一師後得無相故作是說。
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故名非有從緣生故名為似有。
如大造色者此意言大之與色各別有種大種生時傍令色種亦能生現相見二分雖不同種自證生時擊彼相種亦令生起故得說言轉似二分色非大種同即言亦是大所造相非識種起何妨言識變。
似依他有二分體無者此相見分似依他有自性是無言如自證分相貌似有者如即似義似自證有體實非有。
如依手巾變似於兔者問兔頭即喻自證如何此云變似答自證從種變生故得言變依他虗幻故稱似也。
無明支通三性者無明既通三性故知三性皆有執問豈有無明即有執耶如第八識雖無無明亦許執故答有無明必有執有執不必有無明無明無處尚得有執何況有無明耶問護法如何釋此緣起論文答相傳有三釋一云言無明支通三性者約第七識中無明說第七無明與前六識三性俱故二云約隨轉門隨薩婆多分位緣生無明支時一切皆是無明故三云約所知障中無明說故通三性也此上三釋乍觀可爾道理俱違所以者何且初釋云約第七無明通三性者理未必然彼論自言無明支通三性豈第七俱是無明支耶第二解云隨轉門者理亦不可彼薩婆多無明支位無善心故彼宗所計同性之心尚不並起況三性耶第三解云所知障中無明者亦為不可無明住地既攝是染亦不可與善心俱起又所知障中無明非有支攝故此三釋俱為不可若以理通初解為勝第七無明非正支攝助支可通下論云正發業者唯分別助者不定故此無明亦有支攝如說有漏表與漏俱由第七漏令諸善等得成有漏故此無明得通三性又第七無明踈能發業何非支亦如八俱受想踈能起愛及名言故且作斯會道理猶難緣起論者世親所造護法既依世親總不相違故作斯釋餘之二解煩不能會。
由識自體至或有執故者此即安慧三分之中唯自證分是能執也。
我執不依自證起故者自證唯法執依不具二故所以不說問何故我執不依自證答自證但守自體有軌持義故得有法不取外境作受義隱故不說我。
我名能見等者此部計根等能見覺知我非能見以神我能證彼根等見覺知諸法故說為能見也。
世間聖教執說我法者世間亦說聖教唯說非執。
見變似能取亦相分攝者如心緣心所變之心所亦相分攝故此師我法唯依相分。
以護月師同時故敘者護月不釋唯識護法同時故因敘也。
世間凡夫但說似情等者問若似能執情情既在內其體不無即是以內似內以有似有何故此師前解云以內似外以有似無即上下文自相乖反答今解約似能執情前解約似情之所執我法故不違也問論文自云諸識生時變似我法何故要似能執情耶答我法無體不可言似不可牛毛似龜毛故。
不許末那有法執者論說末那四惑相應謂我癡等不言法癡法愛故知無法執也問安慧何知餘之七識皆有法執答諸論皆說三界虗妄心心所等若無法執何言虗妄若爾即第七識亦是虗妄如何無法執耶答既有我執故成虗妄。
八識生時變似於法六七似我者此文總談應言八識生時除第七識餘之七識變似於法六七二識變似我也。
又解至我法之相者此師意云自證分上別有依他似我法相以為自證親所緣境若無此者自證便無所緣以見相分無實體故問准此即後解為勝何故疏云後解難知答既有似我法相又非二分所收故難知也問此師前解相見既無實體一切根塵並遍計自證緣何為境親踈所緣並悉無故答有云若以他自證分為踈所緣此亦不然五八識等不緣心故又既無親緣踈亦不立對誰為疎然唯此師自證得緣假法根塵等相皆名似法許緣也此師無不緣有有得緣無也若論相生假實皆互相生義自證生相見實生假也種子生自證假生實也第八相分種是假變故。
第六七識至變似我法者問五八既不執如何似我法答今言五八識變似我法不約執說或似六七妄情所執或似主宰作用之義故講似也又五八相見似六七現非以有執名似我法故不相違。
覺愛論云者以菩提流支譯二十唯識論言覺愛論無別覺愛也。
此對經部三釋如前者即指前我法分別熏習文中三師釋也。
以下文至無安慧解等者此約安慧前解若據後解亦有內識所變我法即與難陀等同下文亦有。
非如識性依他中實者此師一切相分皆非實有然是依他雖是依他非如見分依他中實即許依他通假實也問龜毛等影像虗疎可許非實如何一切相分皆非實耶答一切相分皆體虗疎名影像故然龜毛等影像更虗疎故舉言之非全是實問假法如無非因緣故如何相分是依他耶答假非因緣乃護法義此師假法亦作因緣故是依他也又依他者依識變生名曰依他非是從種所生之依他也若作此解相分即非因緣前解是本。
此即說有三分之義者此解內境是實疏亦勝義有者即是說有三分家義。
若第二師唯有二分等者即見及自證分也言釋此少別者唯有相分不入四勝義中餘之二分無亦勝義有。
俗諦中初至無可勝過者更無下劣之法而過此第一俗能勝過於彼也非是更無勝此初俗。
其四真諦至非諸論有者瑜伽雖有四俗而無四真彼但立一非安立諦也。
以上略明至但難陀釋者此結我法分別已下文唯明二分故但難陀二分並是依他故亦兼於護法乍見略明頌上三句似欲通結前文前云相見俱依自證故知不結於彼又准合作二文科愚夫已下總解三句此云略明三句即結愚夫已下文也。
心變似我至眾同分攝者問心變似法隨質蘊收即蘊計我應隨蘊攝答蘊體即法實法隨蘊收蘊體非我實我不隨蘊又解即蘊計我五蘊所攝離蘊計我隨能計心四蘊所攝疏云眾同分攝者以所計我無多差別我相是假眾同分寬故同分攝若准獨影唯從見後解為勝。
眾如一瞿聲別目牛者瞿聲是總目於九義謂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獸主亦然獸是總稱具含諸獸別名牛主當其一也。
如汝虗空者問數論虗空五大所攝即是轉變無常常住之因此便不轉說汝許如何不有能立不成答此有二解一云准下敘計中解空大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故知彼宗別有空無為二十五諦不攝許是常住故得為喻彼宗二十五諦不攝空無為及時方等亦如蘊不攝虗空也二云喻既不成應更成立應立量云汝虗空應是常許無初後故猶如神我。
又因喻至他比量故者今此因喻若約自許為量此則不成常遍之因虗空之喻自不許故若約他許作他比量設不自許不著許言亦非是過。
別破外道准義可知者文言作業偏對勝論受果解脫通難二師。
且如同處不相離色等者且如能造四大及所造色同在一處又如成眼根即有色香味觸及一眼根一身根并地大等各多極微更互相遍及其諸根得時各各有異我體亦然雖更互相遍作業受果無妨各異如何即令相雜成一物耶。
有情共果雖處無別等者意云山等共果雖處無別不可難言一受一切受以非是一切我處無別故問他若例云諸有情我雖處無別亦非一受一切受以非是有情共果處無別故此如何通答不可為例有情共果是所作受不得一受一切受我是能作受故合一受一切受。
如眾燈光各有所屬者此他救云我體雖遍作業之時各有所屬如一室內有多盞燈照一柱時能發多影燈光俱遍發影不同我體雖遍作業各別亦不可言燈光各別一燈滅時餘尚遍故以真一燈光有缺故。
前說三計皆是此攝者問僧法以思為我思即行蘊如何言離蘊計耶答雖計思為我而不立思為行蘊故離蘊中收問如外道計二十句等彼雖不立蘊名自佛法談之仍名即蘊計我今數論計思何不談彼名即蘊耶答二十句等外道雖不立蘊然實執色等蘊以為其我故得談彼名為即蘊僧法雖復計思為我然不執行蘊故不為例此解難知既是計思豈非行蘊何不同於計色即蘊攝耶又解云數論我是即蘊計也疏云前三師是離蘊者約多分說以有勝論故成三計者理亦不然疏言前三皆是離蘊故不可言從多為論也今助一釋數論所計之思是常是遍是同虗空即與行蘊中思相貌全別故非即蘊計也問若爾何故前說見分為我疏中舉數論為例答前據佛法實義說彼思為見分不約數論所執故不違前。
瑜伽四計即彼後三者如瑜伽六十五說四計者一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於諸蘊住諸蘊中三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不住於異於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與一切蘊都不相應。
大乘一念二俱得緣者有質無質皆得緣也獨無不生薩婆多獨無本質心不生也俱無得起者經部師相質俱無心得起故問薩婆多緣空華等以何為質答緣空華時杖彼實華為本質也問經部師如何無境而心得起答如滅定等雖有微細意識心所及境一切皆無心得起故此皆難解六二緣經如何會釋。
猶如蘊性者五蘊體性無常非一意取為此二喻故言蘊性問此師計蘊為常無常若計無常豈可即蘊計我我體是常而蘊無常若計是常如何以蘊而為同喻喻無所立量不成故答有二解一云彼計是常今別以因喻量云汝五蘊應非常一積集性故待眾緣故猶如瓶等此量成已方得為喻二云彼計五蘊無常非一即蘊之我體常一宗計如此不可責也若無過失何名妄計破一比量准此成立。
根及屬色者扶根塵名為屬色屬於根故亦有本作塵色義雖不違不如屬色塵濫外故。
然別有體非常無常者問若別有體如何得言不即不離復與大論第四計我何別彼言不住蘊亦非蘊外故答雖別有體體與其蘊非即非離彼論第四雖言即蘊蘊與其體而即有異故不同也。
應定說是蘊不應說非蘊者今兼破非我者謂彼宗但計為我不計為非我既爾即但應言即蘊不應說離蘊又解如言蘊非蘊蘊是正說非蘊兼說今言我非我亦正破我兼破非我此並難知不如直例汝既不可說是有為無為何得論其是我非我有解如別又量至故無過失者此准義燈但取我上有為無為義為喻以我既不得說作有為無為故其義亦不在有為無為也意云此為無為義不可說即不在我非我聚中攝汝我亦爾何故即在我非我聚耶問此我上為有有為無為義不答於我上有不可說作有為無為義非必即有有為無為義意取此不可說義為喻具二立故若取自解有為無為為喻恐闕能立又違論文論中自云不可說作有為無為故解有非更有和會妨難如燈及別鈔。
雖自性體至故不定過者問准因明他比量得以他法為不定過今他以自性為不定過於理不違何故疏斷非共許故無不定耶答疏意此是他中共比量故不得唯他法為不定過此亦不然唯自比量不得他法為不定設是他中共亦成不定也有助解云若以自性入宗中云我及自性應是轉變無常理則不違此解雖善便彰師之過也。
雖一有情至然說法界者非一个有情而有此二十句執若望法界多有情可得有之二十句者五蘊各四色蘊四者謂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住初一是我後三我所色蘊既爾餘蘊准知。
言我執顯非唯見等者謂我見唯身見別境慧攝今言執者謂通王所問諸處皆說見為能執何故此說通心心所答執是著義諸心心所皆有執著見是慧義故不通攝執我法中見為其首餘處偏說亦不相違又深取名執唯見得名沉溺執著餘亦名執問若言餘心心所皆有執即安慧五八等執應為正義答不然今此意明我見俱時心心所等皆名為執不說於餘故與安慧不相似也。
不稱本質至五識亦應有執者五識不緣著外故云不稱若爾六七親緣相分何不名稱答六七相分非我而執為我故名不稱既不緣著質義即與不緣本質同故。
二有間斷至五取蘊相者問言識所變此是何識五取蘊相復是何相答疏初解云此中所言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者是第六本質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既云第六本質故論言緣識所變五取蘊即是第六意識緣第八識所變五取蘊相也問若爾第八所變色可爾餘之四蘊第八不緣如何稱變既無變義亦不得言五取蘊相答今言變者非謂八緣從彼種子識生四蘊現行亦名第八所變是因變故問變義可爾四蘊既非第八影像何名蘊相答如下論云邪教所說蘊相我相是影像我相今言相者體義是五蘊之體相非是第八相分名相也又解識所變者除六餘七也五取蘊相者能所緣相俱名相也以第六識緣彼諸識相見分等計為我故問既通見分即是能變何名識所變耶答自證變故種所生故此二解中後釋為正。
第六本質至實亦有者第六所緣唯言五取蘊相不別言本質者由第六所緣有多種法故不可一一別言非如第七唯緣一法故彼舉質也。
十地云遠隨現行故者即同此論恒與身俱義不作意緣故即同任運而轉義。
二非初道斷者此約漸次聲聞及菩薩說若准超前二果不還者欲界九品修惑並見道斷非此所論也。
初簡修道不相應惑者謂即俱生獨頭貪等前言非世道伏者簡於此此不與我見相應之惑世道皆能伏之。
若頓悟者至伴已伏故者此言頓悟謂超前二果人見道已前雖不能伏我見而能伏彼伴類之惑故此我見通見所斷問前言非世道伏即顯不能伏彼我執俱時之惑何故今說先伏伴耶答非要俱惑方名為伴餘修道惑亦名伴故不相違也。
此中所說二乘執故者此中說修道數數斷者即說二乘之執也以二乘人修道數斷俱生我執故亦有疏本作二我執字即是此中六七二我執也第三句云細而難斷即是此中二識俱執此說為正不勞格也。
二以行相而說者生空斷生執行相相當故。
又解脫道至亦名為初者此解脫道望修道亦得名初見道即初名初見前無間見道之初名初見道也三心者准法執說者第二心方斷法執故我(執)名初也。
此並第八亦能受果者此謂前六識有異熟故能受果。
變易而非本中二說即十八部中二師義也初師立十六諦者以五唯五大從我慢生五唯入俱句故後師五大從五唯生五大生十一根故五大及五唯量是俱句攝下之義別即此二說。
勇塵闇者有能生大等之功故名為勇從微至著以細生麤故類於塵未生法時相貌未顯義同於闇餘黃赤等皆傍飜如一瞿聲目於九法因義明之非此所要。
或名覺者覺察知我所須即便生故思想於我故名為想漸滋長故名為遍滿了別我法故名智慧。
亦名轉變者從大轉生相狀變故亦名脂膩者從大而生後生五大漸漸增盛猶如脂膩津液流溢故名脂膩。
有說五唯總成五大等者此師意說一一大等皆五唯成一一根等皆五大成也。
為用五唯至藉五大成者神我為欲受用五唯故須此十一根等故藉五大而成諸根此釋有十一根及五大之所以也。
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者問此十一根何故生起次第如是答五知根是本所以居首五作業根即彼根等依彼建立故次後明由有十根心平等根方有所託故最後說也。
如軍林等者謂四軍象馬車步林謂竹樹。
然餘處中假說言生者謂金七十云自性能與諸法為生因是也。
若據三假相續收等者相續聚集相待名三假也此五唯量即是五塵准第八卷解亦聚集假今言相續亦約有為之法此生滅相續也。
以得色等時亦得於大等者彼宗色等即是五唯五唯既由大慢等成故五根等現量得色等時亦得大慢。
宗言大等非實有境之現量得者彼計大等體是實有是眼等現量得之故此眼等名為實境之現量也彼宗現量至心平等根者問何故二十三諦皆非現量所得彼宗自許五根等是能現量便非(現)所得豈不相符答彼宗雖許根是能現量亦是(所)現境如心緣心心亦許現(所)得然五知根不能自緣是心平等境心平等根通緣自他故此諸諦皆現量得又此皆是神我現量(得)也又此智是神我現量也又此但言大等諸法未必全言二十三諦也故除根等為宗亦得前解為正。
彼計此處變為山水等者問大乘第八亦然何不一處變山水時餘處亦變耶答彼計自性能成諸法遍一切處故為此難大乘山等無始名言熏習種子所生非第八成故無此過又變義各別彼許自性轉變成大等自性既遍故難合一切處皆應轉變大乘第八緣慮名變變現之(能)緣故不可難一處變時餘皆變也彼宗心等變時亦非一切變故。
量云汝本至如所成相者問他宗體是常住一切時有相是轉變而或時無今言體相無差此因應犯隨一又喻所成相者他宗二十三法有能所成根境差別此相同喻應俱不成答言無差別以體與相不相離相即是體故此因喻俱無過也。
前第一飜難相應三等者即指前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文也尋之可悉。
還應見三如何見一等者彼計薩埵等雖各三相以和雜故所以見一今且以大等一相就本體難言應見三相次第二量以大等一相就彼名三相難故令見九前量就體後量就相故二量別。
不應見一如前見色者前言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今此亦然既言各有三相應見九相如何見一。
又大等法至應無差別等者問佛諸根塵皆四大造等應無差別乃至一根得一切境等相例亦然答雖根境等皆四大成然各別有名言親種故有差別又能成四大體非常住不同三德所成諸法更有多緣非如大等故有別也。
大為因慢為果者但舉大慢餘法相望非無因果問自性望大亦為因果同不說首而說唯言大慢等耶答今言意破由三德所成故無差別自性即三德故不明之亦無過。
若有色味香觸名地者問准下文可地有十四德今者何故但說四耶答有二釋一云勝宗十八部中計各異故二云此言四者據總言之下列十四兼彰別德故有別也今助釋云若具論地德乃有十四今顯體性唯四非餘餘雖地德而非地體今此四種亦德亦體下文具明地德故不相違解地既然餘皆倣此若是彼此至名時者此意云由實有一時性故能令名言詮作彼時此時多時少時心緣亦爾若無時體為因即不能詮緣遲速時等故知別有時體也。
若是覺苦至智相名我者親能和合九德若無我者九德不和合九德不和合不能起智故以和合九德之因名為我也言九德者覺樂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也。
九德不和合至名意者問九德不和何能起智智既不起意亦應無答和合九德是我之功意雖起智而不能和合九德名不和合非謂九德相離而能起智名不和合即是不能和合但有起智之能名為意也又有餘云此意亦能踈和覺等不同能我有親和用故云不和非謂九德不和能起智相前解為正。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謂一極微之色名一依也問今言眼所取豈一極微名眼取耶答眼雖不取一微而一微之色即為眼所依功能也今助解者眼唯取色不取聲等名為一依非謂一極微色也眼不取故餘皆准此。
微性等者謂父母所生子微之上立此量也問今此子微望父母微亦有相顯形如何說言最微名微答本父母微圓量所攝就所生中此最微也又約根所得境中此最微故問微短二量俱二微果此二何別答微性對大立名短性形長立稱問大長二量俱三微果已上立復有何別答微果雖等自有長而不大亦有大而不長故二別也。
一非一實至因名別性者問此與前數復有何別答前言一實即是一數非一實者理二數等今此即說一實與非一實異故名別性又如一水有多差別名一實與火等別名非一實俱名別性問若爾與異句何別答彼取一實非一實等異此取詮緣之因故不同也。
三是離生至所生之離者謂如樹等被斫伐時與空等離時於中復能生一離體故言所生之離復有解云如樹被壞初與空離後歸磨滅復與空離故言與空等離所生之離也前解為本耳。
地水火三至名液性者問地火如何流注答如鎔金時地火二種皆見流注故此液性通於地火之德也現比智行至即智種子者由現比行方能數習數習差別即是念也即能生念故是念因即智種子者即以二智為念種子以生念故現比二智即名為行。
正智喜因者謂正智相應喜是也。
先合後離之因名取業者謂取物時手與物合先物與處離為後此因名取又解物先與彼空等相合由取為因與空等離。
先合後離之因名行者如人足等名有質礙實先與地合後與地離此因名行無實行體豈應然也。
但於實轉異實之物者此異即是能異實物也問表實遮德實句立異表德遮實德應立異答德依實有從本立異不依德德不立異故不可例更思。
地等色等至根所取者謂地等諸實物名為實色等諸德總名為德此即是總一一實等一一德等名之為別言互於彼不轉者如色是眼境於耳不轉耳唯取聲於色不轉皆別俱分也。
四不會無至於此合等者如彼處人有有性及實德等此處人亦然二處之人不和合時名不會無也。
一多分別至五是一物者問既唯一物何故十句論說皆有別合離德答空與色等有合離故時方既有彼此故亦無違。
常無常門說五是常者問彼宗計意既如二微之果何得言常答意如二微非二微成故不違也。
因門中至香唯地有者謂十句論中有因門也火合為因者由火與地合為因地上所有色味香觸皆是無常由多極微之所作故此中言地意取二微果已上言同類為因者此色味等各自同類為因不以他為因故言從前同類為因生故者疏釋彼云謂彼色味香觸皆從前色味香觸為因生也問若爾何故香唯無常色味觸三亦是火合為因同類生故答香唯麤地唯所作故餘色味觸亦極微有故通常無常。
液性潤重至若常無常者問唯一極微不可言合二微已上方得有合如何合性亦通常耶答今說極微之上有能合性非要合時方名為合性是因若極微等合即是合果便非合性故不相違。
不會無有常無常等者如覺樂等非地之德與地不相應故此無是常如色香等是地之德與地可相應故此無即名無常。
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今准十句論明實具德多少中說重是水火德故水火既是現量得故知所有之德亦是現境如下自說水十四德火十三德也又解重亦通非現量境父母極微亦有重故唯常無常門重性既得通常今此亦應通非現境此解違疏於理可然。
色味至並通二種者謂色味等若依地水等父母極微而立者即非現境依麤地即現量得故通二也。
德句准有能中說者此說謂有能句不是自能生果由實句等得果須故得入常住能生果中今德句中既有十法說通常住得果之時亦是所須故准有能亦入常生果也。
多實有中至現量所得者多實有中九句之內五是現量故得言多謂業大有同異全實德一分舉總句說故言多現。
真如虗空為不定過者真如既不離識實非不定恐他不解故此遮之下取常住不生果為因亦即此同據大乘自許真如虗空不離識故以為因非是嫌前因而取後耳。
今言常住即除覺等者問何故此中不簡於意許意常住不生果故豈不相符答他宗之意雖許常住而不生果然非是心正是所破故不相符也。
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此偏據以意為喻也今設以意為同喻無質礙因於此不轉故又解今言同品非是有性者若取覺等及意為同喻無質礙因於覺等有於意即無雖是同品意有性而非同品定是有性准第八因此乃非過以非心故不入喻中又宗言無常無礙即以簡意訖故非同喻。
彼以假實地等俱名地等者假地即彼極微所成麤地有色德故是眼所見實地即堅彼宗不立有假實地佛法談之故有二也。
又言地等非別堅等者此應為量云實句地等應非別德句堅等以身根所得故如堅等言地等非見不可說色離地等無者此意說不可難他之色應離地無眼所見故如地何以然者大乘自宗地異於色便犯違宗又地非眼所取色即可見眼所見因於地不轉為喻不成不可也文言雖總意顯別者文雖總言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意顯無地與堅各別有性無實水與濕各別有性餘皆准知。
業及大有至色等性故者此說三皆色根取然色等性唯大有俱分也。
即實句空至名空耳根者若無空時耳必不聞故以空為耳根領受聲時於身便起善惡作用餘根准此問耳根即空為體應是常答耳雖即空然是無常亦如二十三諦雖即自性性是常所成大等轉變無常此亦應爾又空耳雖常取境之用而是無常此解為正。
且十一德至一一簡略者眼根所取無礙色應皆有礙眼根取故如地等色量既然餘數等十為量亦爾故一根為十一量餘皆准知。
又因雖有他隨一等者今難餘德等因言非實攝故德句堅等大乘自許即是地等今言非實攝者乃自隨一也疏云他者即是外道之他也以宗是外道法故指大乘為他。
有等等一體法者唯和合句耳。
或遮決定相違說八句勝者相違量云我有性離實等三有別自性因云許實德性故如同異性。
非無之因至有性上有者非無之因非彼不許於實等轉今言唯彼許者簡大乘也。
實等許至外無別等者意言實之與有其義無差別實等非無實等之外更無實有亦非無何須實外別立有乍觀之者恐不能悉故此錄之。
然此有別而無總量者若總為量即不可以德業為喻疏中三合雖即是總量文外意也三合為量應以和合等句為同喻也唯除有句不得為喻他自許是實等性故。
若破十句有不定失等者若破六句以大有和合皆是一體法非一之因於彼不轉故非不定若破十句即有能等四句皆體非一故為不定。
今言七句至異實性故者准異實性因有不定過為如德業異實性故七句有非實性為如實句異實性故七句無非實性耶理但應言異實句故即無此過論中既云若離實等不言異實等故言性者悞加之也。
若不爾至犯相符過者若不爾直例而要令九法之上立非實性者即德業二句他先許有有德業性即是非句性故犯相符文中但言句德等例亦應爾。
又性體別故者有句為性實句為體故唯舉二。
然彼計無至故但破九者問彼宗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即應破八何得言九答此據設執和合是現量義故得成九無說一句無設執文不同和合不可相例。
雖是緣不至現量所得者謂彼宗雖亦許有緣不離識境心等所得之法如龜毛覺等然彼計非必現量心所得以龜毛等比智生故又有解云以義字牽向下讀謂彼宗實等約義而言雖是緣不離識境心等所得然非必現量所得若離識實等必現量得故今破之雖有二解前解為正。
謂如意緣實時藉我及合德等者問彼所許意形如芥子然不是心何故此言如意緣實答彼宗計意雖非是心而是能緣亦如計我雖不是心仍名現量得境意亦應爾今更解云其實彼宗唯許覺等能緣疏主以自義談之故名意若不爾者意即是實如何彼說意緣於實又無處說意能緣故。
准此知境六皆現量等者能緣之智既約設遮現量者意故說通六准此知境若據設遮六皆現得又云境據本計等者十八部中有本末也。
計時方者此與勝論實句時方同實有體是一常遍但能生義別故此破之。
此吠陀論者此有四種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祭祀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呪醫方業也五明四論西方顯德因弗先之。
然聲性至彼無同喻等者彼計聲性既不能詮故下破中彼不可用聲性以為因同喻與我為不定過也。
一計常聲如薩婆多等者彼計一一法緣闕不生皆有一非擇滅無為故引為例問大乘亦爾何論有部答大乘非擇滅假非實有不同聲計薩婆多無為皆實故偏引之。
今破一切小分亦自破者問論云有執一切聲皆是常此中計聲有全有分唯計內者應非此敘為有此義故疏解云今破一切少分計者亦自然而破也或即全分少分俱兼名為一切或言一切少分一切。
若破所發音聲等者此師計聲於中有三一音聲謂尋伺所發言語音響二能詮聲謂音響所發聲是三聲性謂音響聲之體性初唯無常後二是常今破所發音聲即第二聲也若破第一便犯相符聲顯三種准此可悉。
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等者此雖言生一切有情非不能生無常等法故論言能生諸法也問此師四大生心法耶若能生者心應有礙何得下難無方言如心心所若不能生者何故此云能生一切答有三解一云此師心心所法別有無礙清淨四大所造故心心所亦得無礙二云除心法外餘根塵等皆四大生言能生一切等者約多分說由心心所非四大生便無質礙下難無方故引為喻三云彼計極微無差別所生之法有礙非礙邪宗妄計不足責也雖有三解末後為本或復解云順世心法許有礙相於理未詳又以佛法至此即破實者彼計極微雖是圓德若擬宜亦有方分此約實破非是設破。
子微今以量至互影顯者前文云既同因量者即是量無別義前文破前以是無別為因此難父母以處無別為因意明影顯所以然也。
以三微果等因非極微者此中三微而有二義一云即子微名三微父母及子以為三故三微之果名三微果即第七子(孫微)也二云孫微為三微亦第七子以父子孫為次孫第三故三微即果名三微果二解俱得。
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者疏既唯難父母極微即許子微已上並成根境依撿十句論子微既非現得即非根境彼論說云二十四德幾是現境幾非現境色味香觸或是現境或非現境云何現境若依附大非一實是名現境云何非現境謂若依附極微及二極微果名非現境准此即以三微果等方為眼境疏中偏約順世師義亦不違彼文以此論中合二宗故。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者此且約色果而言若據心果即因礙果非礙。
一應無次行等者二十唯識論曰若無隔別所有青等眼所行境執為一物應無漸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又應俱時於此於彼無至未至一物一時理不應有得未得故又一方處應不得有多象馬等有間隙事若處有一亦即有餘云何此彼可辯差別又亦應無小水蟲等難見細物彼與麤物同一處所量應等故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即成別物不由餘義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折成多極微(已上全文)。
又我等者等二十三諦差別體相者前云二十三諦無差別者約體而說俱自性故所以不破今此約相而說二十三諦名有差別舉我等之皆入所破故二別也。
我但破汝至我即為定者意云我宗色等是虗幻法體非真實故不可言定有一異問大乘雖不立大有同異色等諸法既非兔角即體非無色與色同與聲等異即是同異此望法體或一或異四許之內必隨一中今既破他良無自犯答法體雖有或同或異而非執定諸離言假與名自遮無說有異有同故與餘宗全懸別。
等取自所依三大及餘眼境者三大者除風言及餘眼境者謂數論量等十一德此皆眼境並入宗中。
如共故至故非異者此宜交錯配之應言如共故非異即別法體故非一不爾此文難解又解他宗既不許非一非異疏言非者傳悞文矣應為亦字若作亦字不須交錯配之。
雙無之言無所表故者但言石女無兒即知石女無女何須更云無女後無女言無所表也今言非一即是表異何須復言非異後非異之言無所表也。
●疏卷第二
境界有對等者問所緣境界此二何等別答所緣謂心心所緣慮於境境能拘礙於心心所為境所拘礙則唯七心界法界一分能緣慮者名所緣有對境界有對者謂根及心心所於彼境界能有功能或緣或照名境界有對寬狹有異故有差別問境界對中心心所法與所緣有對復有何別耶答疏自解言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名有所緣合言執者非謂遍計但心心所有緣慮用得境親緣名之為執此則所緣有對若境界有對根及識等於所取境但有照了功能即成境界有對不緣餘緣自有境界有對非所緣對但是所緣必是境界有對故二別也准俱舍論更有水陸相對晝夜相對各有四句行相易知思之准作。
經部極微十處攝者問此師極微唯意識得何不同於大乘法處所攝答大乘極微唯意假想故法處攝經部用此成假故十處攝亦如大乘十八界種唯第八境應法處攝然隨所生之現十八界攝彼亦應爾正理論中至別有色者此即正理師許法處有實色經部諍之准此疏云薩婆多極微以細從麤隨色處者即古薩婆多計也若爾何故此處不敘新師極微答彼與大乘雖假實異然攝處同故略不說又薩婆多諍法處有實色應有餘色謂無表等何必諍彼極微若正理師法處亦不許有實色即與經部同何須有諍應撿方悉。
欲難不極成取成有對者謂薩婆多極微所成有對麤色識外有實言不極成經部許假非不極成故此不破。
能成極微至隨一不成者問此因既犯隨一何假要以極微非實為因但立量云汝外有對實色定非實有許有對故如瓶盆等此立量豈不成耶何須更立不極成因答理雖實爾若作此量但破有部麤色不成經薩兩宗能成極微猶許是實意欲兼破麤細故且舉不極成因論之意也。
五根五境至無不定過者問此量既破經薩兩宗若攝根境入於宗內此對經部便有一分相符何成能破答若對經部但依論文若對薩婆多宗攝根境又解若對薩婆多攝入宗中若對經部攝入喻中各別為量隨應對二故不相違問若對薩婆多攝根境者此則兼破所成麤色云何說此唯破能成答此文本意但破能成為有過生故須兼破問大乘根境既實入宗有自違宗過入喻有所立不成何名正量答隨入喻宗須加許執即無過失問薩婆多麤色實瓶既麤色喻應所立不成答彼宗麤色非皆是實根等雖實瓶衣垣堰是假如俱舍說。
無為不相應至無不定者意明此等皆名非色設唯心等以為同喻亦無不定恐他不解故此遮之復有解云他許不相應中和合體實可集成衣故是不定者理定不然薩婆多師不立和合經部許假如何集成衣等故知但是虗說又若他許成瓶衣等今入喻中即一分同喻闕無所立便為自害。
二十唯識至不應成一者彼論云以一極微六方分異多分為體云何成一。
二十頌云至應成六分者此難薩婆多且阿拏色七極微成中一極微與六方極微合若爾即極微有六方分何得無方此屬前文極微有中表一應成六方難又云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者若中間極微與六方極微同一處聚無差別者即阿拏色應如極微乃至麤色應知亦爾即屬此文微聚不異難也應如極微者一極微處若有六極微應諸聚色如極微量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即應聚色亦不可見。
俱舍云至皆應有分者此即經部難薩婆多文若中間極微與四方上下極微相觸著者即是極微許有方分若薩婆多云我宗極微和合之時但相資集各各相去一隣虗地乃至以杵撞鐘亦不相觸者即便難云既許相資即與六方極微冥合而住亦有方分故言觸與不觸皆應有分。
二十頌云無應影障無者意云若極微方分無即麤色應影障無。
二十頌云聚不異無二者謂若聚色不異極微者應無影障二種故彼論云若聚色不異極微影障應成不屬聚色也。
實於本識至作五塵相者問塵既有五何故本識唯言色耶答五望本識皆名色塵俱色蘊故以能變識唯一種故或唯舉色影餘四也。
觀所緣至識上色功能等謂第八識上種子有功能能生緣色之識名色功能即以此種為五根也如下第四卷自當解。
薩婆多師別有四大生等五因者五因謂生依立持養也問為此五因即是造根塵之因緣為與四大為造根塵之因緣答謂能造四大與所造根塵為其五因非離四大之外別有五因。
成實論師至是無常法者此即經部之一師也四塵造大雖習先宗然許無常非同本計此說滅壞非轉變故。
說假部通假實者問何故此師蘊門是實處界門假答此意說在處界門依緣積集要藉多法故是假有若在蘊門多義積集蘊中雖有多法一一極微皆有無常苦空等義又所積集不要多法故是實也。
二解云根即種子至於中三說等者准下或取見分種子或取相分種子或通取見相分種故云三說然難陀師只言五根即種子此說六根同文故來非實爾也。
有以過去五識相分為五塵者此陳那師義以前念五識相分為後念質故言過去。
觸中所造假者謂澁滑等觸是也。
對法第一云至及此種子者彼論云眼曾見色者謂能持過去識受用義以顯界性現見色者謂能持現在識能受用義以顯界性及此種子者謂眼種子或唯積集為引當來眼根故或已成熟謂為生現在眼根故此二種名眼界者眼生因故也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此意云曾見者過去現行根現見者現在現行根及此種子者此二世根之種子或唯積集引當來眼根者即現在種子或已成熟謂為生現在眼根者即過去種子餘文可知。
體實有至故不說者此釋所緣論等說功能為根者功能生識之義大小共許故彼論但舉功能以顯根體以其根體有部實經部假護法等有難陀等無彼此競故但舉功能不說根體有云此釋不說種子為根所以謂種子體護法實安慧假大乘並有小乘多無彼此乖競故不說種子以為根也如前解正。
唯種子者陳那等義者然准下第四卷即是難陀師義今說陳那且據觀所緣論解。
下破所緣緣至復歸正義者下論云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託彼生帶彼相故者是第三歸正義也論云然識變時下乃是破有對色中大文第三申正義疏主以兩節俱是第三申正義故合為文於中復科第一顯識變所緣緣義者即是此破所緣緣中第三歸正義文也恐復不悉故此辯之總非十八部者有云除上座大眾二部是根本部故略不說或云除一說部及說出世部何以然者一說部計諸法但有假言說說出世云世間法無皆實體所緣緣者不要實體故此二部無所緣緣義者即並不然疏自說云大眾一說部等今非一分即在破中何以除之今應解言疏主意隨古人唯說有十八部也。
故宗輪云至能了自性者謂大眾等心得自緣引此為證此等師意凡聖之心俱得自緣以出世部等說有漏心境體非真實故此偏言聖者舉預流者初入聖故此說心自緣者說同念自緣若緣餘人及隔念者大乘亦許。
又與能生識至為不定過者設若正量部師立量云我識外色定是五識中隨一親所緣緣因云以能生識故同喻猶如聲等者即以因緣增上緣等與彼作不定過如疏可解。
若不遮心外至餘識託之而變等者此意云今遮小乘識外法為親所緣緣若遮疎者即大乘自許第八為質餘識託之便成自破耳。
今以為喻者意取小分者宗法既言設所緣非緣第二月上無設所緣但有非緣一分宗法故言少分。
以五識是至無所立失者若所立量即以和合於五識是有法設所緣非緣為法依此為宗即同喻無有無所立失若以和合為有法以於五識設所緣非緣為法者即同喻上無所立法何以然者以第二月唯意識得宗法既言五識故同喻上無所立也。
又以義減文至須除五字者問此正破經部和合之色是五識緣今除五字便難和合色非第六緣既超本宗何成善破答本意正難和合假色不得成緣設對意識量成非緣之義亦立又今且以巧慧消釋論文故設除五無違理失。
便無本質亦非法性者謂五識緣境必杖本質現量證境得法自性空華無質故非五緣。
唯取五識一向緣實者下有二解五識緣實既是正義今依此釋即無不定。
然觸處中至四大分位者以地大增名澁水大增名滑身根得時但得四大故與長等不同。
若說五識至此是識內者設許五識緣長等者親所緣緣不離於心故言識內不同他宗親取識外和合假色也如緣命根等引例可知。
色等雖有至是現量境者謂如五識所緣五境一一境上皆有多相即色相極微相苦相無常長短染淨等相於中色相微相可是五識現境餘非五識故言一分。
和集如堅等者堅即地也意云如地水等雖是極微相但能為緣生眼等識而眼識上無堅等相故以為喻問今此堅等即所和集身識所緣正是所破合入宗中何以為喻答此地水等唯身識所得若破身識境即入宗中今且破餘四識境堅等之上有能所立故且用為同喻問若破觸境以對身識將何為喻答即以身根為喻然所緣論不能具舉諸根為喻但言堅等堅等即是諸根性故意舉通喻故言堅等是彼論意。
四識行相互通者行謂行相意云非是緣麤行相之識能緣細行相境。
問眼緣心上至極微亦爾者難意云若緣相分更不變相遂同正量直取前境亦如薩婆多不變極微相緣和合色即是極微也。
頓現一相等者疏引瑜伽第三者彼論云復次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乃至分別假立以為極微故知隨細中大頓變非如小乘積小成也。
前如忿等後如悔等者忿即是嗔痴增名悔悔非是癡別有體故。
非如青等相待仍實者問長等青等相待既無差假實云何別答長等相待無短之時長必無青等相形無黃之時青亦有問青既不由黃何得言相待答此但名言相待非體相待不同長等名體俱相待故二別也。
然依他故可說為實者假想折之變微相故是依他瑜伽論第五十四由五緣故佛說極微者彼論(取意)云一由分別故由分別覺慧分折諸色至極邊際建立極微二由差別故此有十五種謂根境各五極微四大為四法處實色為一此等皆從麤色折至極微三由獨立故謂事極微建立自相故四由助伴故者謂一地等極微處所有餘極微同聚一處不相捨離故名助伴五由無分別故者謂非彼極微更有餘分非聚性故。
此言瑜伽至與理相應者言法相應稱者此總釋瑜伽名謂瑜伽者即法相應之總稱也今分折麤色為極微即是第三理相應也有人解云此言瑜伽境相應者非也若境相應不違一切法之自性今折一分而為極微豈不違於法自性耶今言理相應者謂假析微即世俗安立諦也故知但取與理相應拆相之心不違俗諦理故。
以極微體至而體有方者更無分別故體即分仍有四方上下故言有方。
非內天眼境者問天眼既無障外色何故極微非境答雖見障外不析極微餘三可析故是法境。
前已破表色至破無表者今此表色即是色處一分前已破有對色處無訖今更別破表色令無故言更破無表也。
或應極微有別長形者此更設遮圓極微上有別長形。
正量部彼計至俱舍論第十三者彼成業論云有說身表行動為性何名行動謂轉至餘方俱舍論云有餘部說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動故此上敘正量部計也下論自破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也。
有法之中須言有為者若不言有為他亦自許無為滅不待因故犯相符。
彼住等雖待因至無不定失者此文難解住等雖非是滅既不更生即宗異喻因於彼轉何非不定今以義准此文雙斷前後二量俱無不定也前依論作量云滅應非滅既住非滅設待因即正同喻故此云然非是滅者即斷前量不得以住為不定也。
又不極成故非同喻者此斷菩薩地中比量亦無不定大乘不許住相待因非因同喻故不可以住等為不定也問准下十因中觀待等因皆言於生住成得果中既爾大乘之住既是待因何得言不極成耶答如大地等依風輪住但以風等為增上緣而非親因不同生滅他許待因復緣也以十因等非皆親故不相違也。
破日出論者西域記云童受論師者咀叉始羅國人也日誦三萬二千言兼書三萬二千字其所製論凡數十部即經部末計也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准此具言童受製數十部論有四論師疏云童首造九百論復云五大論師未知何據耳。
一為隨順小乘等說者薩婆多等色聲體通善惡也二為表內心至簡餘香等扶根諸塵等一則不能表內心二則不隨心善惡非等起故所以簡之亦論然為因等者第六心也令識所變者第八識也表心者亦第六也。
此能表了所欲說義者前言表於心亦能表彼身所作事此言表所欲說義亦得表於心互相顯也。
量云語中云至如佛一念語者大乘佛一念謂假表業薩婆多是實故今難之若爾他應難云汝大乘佛一念聲有假表業除佛一念語聲應有假表彼既不爾此云何然答不然諸佛得自在一念成表業餘人不自在一念非假表若爾他亦然諸佛得自在一念實表業餘人不自在一念非實表此例恒齊何能破我由此應云以我非實表業今但破汝不可飜例因明之法遮他為論許是事故離識和合是假大乘識變故以識變簡經部故薩婆多聲識外是實故似聲言簡問前明身表具有諸師可須總簡語表既唯有部何依兼簡餘宗答但與大乘計別即須簡之何論有無。
身勇身精進者大眾等計別有實無表色在內身中能令身有勤勇進發故此無表名身勇等問何故心勇等非無表攝答心所法中以有勤及行等即是己立訖又彼不能勤勇於色故不立為無表色也。
曲現無依諸福業事等者如施主遠處不見受施人不見所施物名現無依至受用物時即增長由緣具故言施主遠處等者釋現無依福之義也。
闍梨作白至或無心故者問方得受戒云何即得無心定耶答如那含沙彌先得滅定正羯磨時由先習力一念心便入滅定期心緣具亦發無表。
若新舊合用至增上說者此文雙舉體用兩增下自斷云用增為勝。
又簡遠近及與剎那者遠即審慮近即決定從第三思熏種已後更有餘思名剎那思由熏種已相續現故名為剎那非是種用增時名剎那也復有解云初心有遠近加行名為遠近審決二思名為剎那與第三思極相隣近故前為本。
顯揚論說至不現行法等者身語惡色名不現行彼唯依此建立色性今此論云發身語者即依現行建立色性次疏曾顯揚文有其二意一彼說決定得色名因二定道合說言決定得色名因者諸律儀等無有不止惡身語者故名決定善身語等或時不發不名決定顯揚約決定故言依不現行之色性也言定道合說者以定道戒不發身語唯能止惡故彼唯言不現行法問定道二思豈不能發善身語耶答八地已上菩薩能發七地已前或不能發故又菩薩能發二乘定必不爾。
定道不發業者約二乘說亦不相違。
止身語惡現行思上立定道戒問無漏道起必與定俱此現行思為一為二設爾何失若言唯一定道各有無表如何一思立二無表若有二者如何一識有二思並答此但一思何二並若爾如何定道兩無表何依一現思答定道若不同時思體可言非一道起必依於定何假立二現思定道二力俱可防非雖是一箇現思望二立於無表若有漏定須無此事可唯定戒無聖道故。
豈一現思亦表無表者此却徵也下有三解初二不正後一正義第一解云彼非是表但名無表者以彼現思不表他故但無表二云雖發身語而非表無表者談其思體不能示他故非表能自知故非無表第三又望不同通表無表者能發身語表他故名表止身語惡又不表他故名無表問初之二解云何不正答此意釋前正語業命現思為體初之二解並言非表何名正語故疏復云不爾八地已上應無表業故後正。
大乘一支二支等者如大乘中唯受一不殺戒等亦發無表不要具受五戒薩婆多亦等經部不然要須具受方發無表。
然今應說二無表者即定散也言何大所造者瑜伽六十六中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色界大種所造此言無見無對色者即定道等無表色也。
又不恒續故者此釋發身語思不名無表所以。
以色例表假實相徵者例云身語名為色即許實法收身語得表名應非假法攝此等相例思之可悉。
不相應簡非色心等者意云相應者相似義不與色心礙慮相似名不相應問若爾無為等應名不相應答言行簡也(行)是遷流義無為常住故非相應行也。
其無為等至不定失者言無為即色心實性無分別智之現量得即是如色心等現量可得不是非如故無不定。
非異色心至作用可得者問既以定非實有為宗色心心所既是實有即是異喻因云非異色心作用可得於異品轉此因應有不定答有云色心等體既不異色心即是正因非是異喻故無不定者理必不然若以色心等體即是正因論但應言非量異色心心所何須後言作用可得既爾即有因法自相相違過量云得非得等定應實有非異色心及心所故如色心等因中既無此過故知意取不異色心等有別得等作用為因下可惡立異法而為因也今為解者宗中應言得非得等非異色心有實體性准下論云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故此立宗應言非異色等由此色心不入異喻故無不定此難既非異色等有作用故非異色等有實體無為之法疏既自簡非一向異不可為過。
瑜伽思慧地有四種無者於思慧地第十六有五無一未生無謂未來諸行二者已滅無謂過去諸行三互相無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違離性若非有性或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合性四勝義無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五畢竟無謂石女兒等准此即有五無疏言四者誤也或可更有別文宜應思撿。
此中餘言顯色心等所不攝者因中言餘即得等之餘謂色心也他許得等是實故言餘實喻中言餘亦得等之餘別瓶盆自宗得等體是假故故言餘假因不言許隨一不成者意言許者兩宗共許實法即色心是若不言許但言實法所不攝故即有他隨一不成他許得等體是實故。
雜心說至無處攝故者退謂退失義也若雜心名異生性者即不攝退及不成就故言狹也若言非得即異生性并退不成俱攝盡也。
又言異者顯別異義非不離義者他宗得等俱異於色等非離色等今若難彼但可言得等不異色心非可言不離也若言汝得等應不離色心者即犯相符極成故非以不離義破他也。
十無學法者有云正解脫者謂勝解數是支故非無為者比理不然此明無學法豈可無學無得涅槃耶又彼二無學法不入聖道支故言支者成虗說第十正智者可取正體智盡無生智等也。
即成就他身非情者問何故彼宗於他身非情不立得耶答彼計若於他身立實得者即有多難趣雜亂之失如人中得亦得鬼畜者人應非人趣亦成鬼畜故若於非情立得者即情與非情二俱成就應無差別。
易界地等已捨之法應永不生等者問未得之法可有更得之義難令不生此即無妨已失之法如入見道地獄等身畢竟不生今難此等亦令不生便有相符之失如何難他答論文略也應言未得及已失可更生之法應永不生為宗便無妨也。
彼皆許有俱生得者彼宗三世法有三種得過去有法後得現在有法俱得未來有法前得他許前後二得不能為生起因故今但言若俱生得為因起也。
前何須故後即無故者前不離有情法何論立得諸可成者不離有情故後離有情法汝自許無得故又離有情無法可得故俱無用。
准下第二至為二說者下第八變他根中一師(安慧)變他根一師(護法)但變自根於己非為用故今言有受用者名成就己身即初師義也。
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者此有二師一云俱約種子望現行說謂此種子能生現行名生緣持彼生現功能名攝受種子被潤有勢力故名增盛之因第二解云生緣者種子成就顯生現行之緣故攝受者現行成就攝受漏無漏果故增盛之因者自在成就由種為因生勝法故此之三種俱說為得准下解得即說三種成就後解為勝若據通論前解為善應撿瑜伽方為定量。
彼依有體及至名成不成就者對法既約離欲不離欲說意說種子體在及有能生用俱名成種子體無及害能生用俱名不成瑜伽但言未伏故但明成(不明不成)准彼(對法)文意伏現行者設種體在可名不成何以然者唯言伏者定不斷種若言離欲通斷種義。
生得善中文亦略者對法略而不說任運一分威儀工巧無記為種子成就其生得善唯說成就不言不成故亦略也。
以在他界至生得善故者此說生得善亦通不成就如在欲界不起上界生得善故亦名不成就彼對法唯說生得名成就不言不成就者即同瑜伽說未為邪見損伏但名成就不說不成也故云與瑜伽同。
此種成就至如瑜伽說者彼論既云於引發緣勢力自在假立為得引發緣者即是種子故知彼文但取種子為種子成就不取現行也。
有體有用至名成不成者此文通也意說有體用名成無體用名不成有體無用體成用不成也。
不說現行名種子成就者由對法論云未離欲染此諸煩惱隨煩惱名為成就恐成者亦取現行為種子成就故此會之彼論染法及生得善約體約用名成不成者亦不現行名種子成就也。
此依我見離欲斷說者謂有一師不還果不斷俱生我見種一師許斷斷者正義故今取之。
若邪見伏至名不成者如在欲界被邪見伏當界生得善不成設不被伏他上界等不生之地亦名不成必不能起他界生得善故不同染及加行善等。
無記生得善至互相准者無記生得善准瑜伽文雖言未被損伏皆名成就今約被損亦名不成彼文雖不說體然准對法亦可說之故言影互相准。
二屬能得至通有無漏者彼宗有漏六行伏惑亦得擇滅故此擇滅屬有漏道無漏准知。
如畢竟得至邪理不生者如入見道已三塗黃門等畢竟不生佛身邪理亦是畢竟不生此非擇滅但屬所依問此等皆由道力而滅何不屬道答聖道本欲斷惑斷惑之時此等任運不生非道正斷故不屬道又非有為不屬所得。
三屬種子至有種子在者問六行伏惑亦暫不生有種子在何不屬種而屬道耶答道有勝力故但屬道餘緣闕法無道可屬故屬種子也。
所成就有三所不成就亦爾者問得之所屬如前已明非得既無所不成法未知非得爾屬於何答如諸異生不成就聖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現行不成種用不成現體不成此之非得既屬能障惑種准知聖不成就煩惱即種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屬能斷之聖道種也自餘非得准例應思。
不唯約能障上立者有聖可障者方名能障若依能障立無性非異生彼無聖道可障故。
二乘斷一分至俱句攝故者此約迴心者諸已得生空智名聖性未斷分別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問如前論說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如何凡聖返而許同依一身答前說一異同依一體以相違故俱不得成凡聖二性所依種異故不違也。
無不生心要緣有故者若無實同分應不生心如何得緣天趣人趣。
唯俱舍正理師立法同分者彼師唯依內五蘊等法立法同分外色等法即不立之。
若等流色外非不有者異熟之類名等流色意難云若業果同分可唯內有等流同分何不通外。
又趣是趣向等者古薩婆多不立法同分故以趣向難之正理師有法同分故前以業果等難故知今此唯難六足論師。
更有餘難准生為之者設彼更救云內法具諸蘊趣類同故立同分外法唯色蘊無多同類無同分者應更難云內法多蘊許有生等外法唯色應無生等若言因緣法故有外法生等亦應色類同故外法有同分。
若以造故名為色等者此解失宗之意正彼救詞汝既以能同名同分理應救云以造故名為色四大無能造四大非名色同故名同分同分無能同同分無同分汝不得作此救故知不以造故名為色四大是色無能造但以相似名同分同分相似有同分。
設欲飜其勝論者勝論即勝論師有同句汝今設若彼同句而為同分尚自難知以汝自許有同分故或勝論者即殊勝言論設欲飜我難詞成汝勝辨尚自難知如前理故然准俱舍經部師亦以勝論師同句難故前解應正。
不同小乘至今則不然若言因義體即實若相似義即是假立彼實此假故云今則不然。
經部師等至便非彼趣者謂經部命根是假故薩婆多破云汝無實命根以何持身若云以識持者入無心時將何法持若言即以色持入無色界地不同分心及無漏心時便非彼趣有情不同分者謂起異地心等起無漏心非界所攝故無命根便非彼趣又云無假命所依等故者既無色心汝假命根無所依處色心非一故言等也我實命根便無此失。
有情數為比量如下者無心定應識不離身有情攝故如餘有情如下第四。
若言以煖識間斷故者問本難命根不持何故以煖識救答前難無心定中無命根故救云滅定等煖識間斷不能持身故須實命。
又對經部師眼等不能持者謂經部救我滅定等雖無實命以眼等能持身種故為難也。
四正斷約已生未生善惡等者謂依已生善法說防護斷令善不失名防護惡法不起名斷依未生善法說修習斷令善法起名修習無惡故名斷依已生惡法說律儀斷有軌則故名律儀誡惡不起名斷依未生惡法說斷斷惡未起已得斷名更令不起復名為斷斷問此由慧如何是精進耶答理實是慧精進強故從強立名隣近釋也又斷惡雖由前慧增善必假精進以惡從善但名精進又精進遍善慧不定有從遍立名亦無違妨。
二十二根中命根無所屬者有云十二處中無所屬也問若命根若就實種種隨現行應屬意處若論假名即法處攝何言無屬答雖法處攝此既假法於實處中無所屬故種雖意攝十二處中無種處故又解云無屬者此不相應色心二中無定屬故若爾既言無屬何知命根依種子耶答瑜伽論說以種子功能為命根故等者此並不然瑜伽意說二十二根中假法屬實根如男女屬身根三無漏屬九根故命根是假無所屬也故知但約二十二根中無所屬不據三科以相攝也。
又是現行識所持故等者六處即是現行假根即是種子種子是現識所持從所持種說能持現識住時業用名為命根現識復是命根種之所持體非命根也即解如前。
然功能至及心差別者六處種同故功能體一相見不同故色心差別。
取五根種即應有死者問設現行斷根種猶在何名為死答根種既無生現功能無持身之用故應死也無色既唯至應唯有色者無色唯心更無別法無心應唯色如何更有別法能礙於心。
我義心法通能厭等者此下初對更互難後對相順難可知。
薩婆多至和合色假者問前言有部麤細俱實何故今說和合假耶答彼宗自許瓶盆堤塘等是和合假唯意識得法處所收如五根境雖是和合體即是實故今言假不違彼宗。
然俱舍云至有別法為礙者有部亦以如堰江河喻無心定彼意如堰江河然所礙別心與二定所緣亦殊本不論其假實。
非久串習者若如八地已上久串習者隨何界麤細心種即為定體如第七卷疏有二釋。
二定加行門別對法第二顯揚第一等者對法第二云無想定出離想作意為先滅定超過有頂止息想作意為先顯揚第一云無想定者觀想如病如癰如箭由此無想即起出離想作意為先滅盡定者或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或入無想定前加行先觀真如為加行方入滅定若超自在者隨何地心後觀真如為加行入若次第者即有頂地心觀真如為加行入。
微微心種至故前解為勝者後解取前明了心招彼總報者此心非極殊勝又未即轉為定何容招彼總果前解唯取末後微心招彼總別此心即轉為定故前解勝。
今解至得異熟名者此解彼地六識中善染心滅依此種子或本或新之上建立無想假異熟也若爾此種既是善染如何說言依異熟立答此種實非異熟依真異熟攝用歸體亦名異熟依此異熟建立無想亦如許此無心唯依本識無別而說依本識上立此無心也雖作此解理亦難許更有別釋廣如餘抄也恒行心心滅者以善染等數數現起名曰恒行非謂第七。
又解至立此異熟者此解唯依本有種立以生得劣不能熏故由無想定厭心力故令此種子有五百劫等想受不行之力依此分位假立無想此種依真異熟展轉言之名無想異熟耳。
無想異熟通持業依士者約生彼天無心之位立假異熟無想即異熟也若因位定名無想果從因稱無想定之異熟也。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一
卍續藏第 49 冊 No. 0814 成唯識論義蘊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本)
密州開元寺道邑 撰
非如童女相表法是善不善者此有二解一云西方俗法如欲出行先逢童女表有慶事若逢牛等表事不吉二云如有童女髮黑面白唇赤膝小脛細表所生子端正智慧若見童女髮黃面青唇黑膝大脛麤表子醜惡故今所表非表善惡不同於彼雖有二解今將後正疏云非如童女相表善不善不說牛等表不善也故前解非或逢童女見白黑等相表事善惡不說牛等前解亦好。
住於彼法攝受安立等者住於法體攝受令住安立令住與現在法不樂相離不能遷法故不說為相。
如示黑耳與吉祥俱者涅槃經云迦葉如有女人入於他舍是女端正以相好瓔珞莊嚴其身主人問言汝字何等女言我是功德天主人問言汝所至處為何所作女言我所至處能與金銀乃至奴婢僕使主人聞已歡喜供養復於門外見一女人其形醜陋衣裳弊壞多諸垢膩主人問言汝字何等女言我字黑闇復問何故名黑闇答言我所行家能令其家一切衰耗主人聞已持刀語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言汝甚愚痴汝家中者即是我姉我常與姉進止共俱汝若驅我亦當驅彼主人還家問功德女天女答云彼是我妹行住共俱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作利益彼作衰損若愛我常作好愛彼常作惡我作利益彼衰損若愛我者亦愛彼主人即言若實爾者我皆不用乃至是時二女至一貧處主人語言汝二人常住我處乃至菩薩以有老病死故不願生天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惡人不知老病貪愛生死(已上)此中黑耳吉祥即彼二女然喻生天之業必眾苦隨逐此況住異合說取譬雖別愛增則同故引之也。
四嗢陀南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苦。
又無常相至說二所以者前一相中說諸行無常者即是此中說二所以瑜伽等意令觀生滅起厭離故似同俱舍至說然世不同者以薩婆多生在未來滅現在故問此中既言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即是生在未來與薩婆多復有何別答瑜伽意說三相由三世所顯不說生相屬於未來由未來世顯生相故。
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者此因決定能成相違宗法名決定相違非六不定中相違決定。
無為無生至此義應思者此云應思謂他更有例云我亦如是有為變異差別故別立實相無為非分位殊故不別立相此亦不爾汝立有為之相但表法體是有為不為顯差別應無為之上別立相顯法體是無為我宗生等但表法流轉不住故立彼相無為不流轉故不為例問有為遷流即立流轉相無為不遷流應立不遷相答不然有流轉位別立假相無為位不別何論更立相雖作此解然准法華論云生等三相即有無為皆立假相若准此文薩婆多師前例不成問無為假相何法攝耶答有為相流轉不相應中攝無為常住不可流法收又亦不相應收舉大例言但二十四論實有多又唯心上假立我無多差別法同分收無為假相無多差別亦可法同分攝問有為生滅無為翻立不生不滅相有為既住無為翻立不住相耶答不然住不遷流無翻立。
汝之實法至此義應思者他又例云種子體虗疎更待虗緣方起我亦作用雖是實更待實緣方生解云理亦不爾我種虗疎緣非恒有故要緣合方生汝體用實因緣恒有何不頓生諸法此即應思之意也。
因有親疎緣法亦爾者彼宗六因中同類異熟等親能作因疎四緣中因緣親餘緣疎也或如種子水土俱是緣法有親疎也。
正理師至亦不然者今救彼計未來之世有生果功能過去一念落流之法有與果功能謂過去與現處中故現在住相但有取果作用而非功能。
唯住相取果至便非現在者正理論云住異滅三皆能取果而作用各別於所相法住即安住令取勝果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壞滅令入過去准此三相皆能取果而今疏難異滅不能取果者意說既不能令果安住無勝作用即是功能若是功能便非現在婆娑至復如何通者言三法謂苦法智忍光明生相苦法智忍謂入見道時光明者謂如日光現等生相者如種變異有生現之相苦法智忍唯於內法立光明唯於外法立生相通於內外也此之三法皆名作用且如苦法忍有二作用初能損異生姓後能斷見苦十種隨眠問如何一念苦法智忍有二作用耶答如一燈焰既能照明亦燒焦炷此既許然彼亦應爾此即婆娑意也餘二作用其理亦然汝正理師未來唯有功能而無作用者便違本宗如何通也。
俱舍說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者薩婆多計住異滅三法於一現在法上俱時作用經部難言汝若許異所異法即前住所住法(有法)應不是住(法)即異法故(因)如異(喻)異應非異即住法故如住若異所異法異前住所住法即住與異非在一法如何三法俱時作用耶。
然一斯生十時分者一羯邏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建南五鉢羅奢佉此在胎五位六嬰兒七童子八少年九盛壯十衰老此出胎五位。
一期生自望為相者謂此論云即相續轉變名異不望前後也前剎那異相論自說云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故二別也。
若。名句文至非實能詮者問大乘名等許依香味色皆是能詮異聲之因於彼亦轉因有不定之過喻有所立不成何為正量答大乘假詮宗因言實即已簡之故無彼過。
若不言法處至有所立不成者彼宗自許長短等二十一色異所依色別有實體仍色處收故若不言法處所攝便有所立不成。
不可難言戒體但依思等者外人難云依聲立名等聲名別處収戒體依於思思戒應別攝答名依多法故別處收戒但依思故同處攝俱法處攝故言現同處故問命根與第八種子俱是意緣又不依多法何別同處攝耶答第八種子若以根境相對亦法處(同處)攝說種隨現意處(異處)所收種與命根別處攝者而顯揚等亦云六處住時決定假立命根既言六處即依多法說別處理無傷。
量云汝內屈曲聲至如絃管者此意與前外量為有法差別相違過謂前外量有法所言語聲屈曲者即生實名不生實名等為差別小宗許內屈曲聲能生實名等今欲違此意許故云內屈曲聲不能生實名等也。
今大乘因俱故者謂絃與手合情非情俱因此二合發一聲名因俱聲若薩婆多絃與手合各有一聲相似非體是一。
離質化等者離聲之外別處起化名離質化如林說法等亦如妙音菩薩先現蓮華其身在此而於十方國土現種種形皆離質也即質化者即於此身而起變化如現在可愛語及身上下出於水火亦如變身為魚米等是也於中佛化即離皆善除佛已外即質可通善離質唯無記問絃管聲等何性攝耶答由思所發能表善等可通三性同假語業此據大乘義疏中隨小乘故云如汝化人身語二業非善惡性。
言天愛者此有三釋一愛屬愚人是天之愛依主釋也二天愛不是愚人謂愚人為天愛者全取他名有財釋也三以愚人為天天即所愛持業釋也。
答曰此有密意者謂自相共相與自性差別行相名異寬狹不同自相者唯現量證言詮不及共相者假智分別貫通餘法自性者一切法各各別有自體差別者法體之上差別之義其中自相共相行相各定不得互通若自性差別理即不定自共中皆有自性差別今言名詮自性者但得共相之中自性不得自相中之自性故與下文一一不相違此是密意也然共相中復有二種一共相理謂苦空等諸法共有故二共相事謂水火等遍合一切諸水火故此云名詮自性者但詮共相中之法體也。
故今應解至其義可然者雖說名言詮得共相之自性亦非實得共相中之法體性也遮得自相言得共相遮得差別言得自性約此義故且說名言詮得共相之自性也問遮得自性名得共相亦應遮得共相言得自相答自相唯內證不可說言詮共相義寬通假說名言得。
又唯五根五塵心心所法得者五根五塵第八心心所得五塵亦是五識并同時第六識得此意說唯心心所得法自相豈名言等詮得法之自性耶。
然不得至名得自性者如言火唯通一切火名為共相不得此木草等之差別義故言火時名得共相之自性非謂言詮稱共相之自體名得自性也。
雖二自性至體有異者雖聲名二自性互不相離由對理對機意約此不同故說二無礙解境有差別非是聲名二體有異。
或以光明妙香至取觸思數者問如何依光明等立名等耶答光明等色多類不同分位亦別謂依此一類光明分位能詮法之自性便立為名依彼一類光明分位能詮法之差別便立為句依香味等為例亦然問光明是假色如何依假更立假耶答如依長短便立生等彼極成此亦何妨若以長等兼實色故可立假者光明兼實為例亦成故無違也問光明香等有質礙法可何見故約分位差別假立名等於理可然觸思既是心所無形質法如何依此假立名等答如他心智即其事也如佛欲為眾生說法即現多類觸思此為自性彼為差別即生名等眾生知已遂解文義問上可知下下不知上豈餘凡聖能知佛耶答佛力加被知亦無妨又如來實心下位不知既是他心許知無失如猿猴等知佛心也。
由依多法立至長等不同者前以長等例於名等亦非別攝故今此結諸餘佛土依多立名不同長等故別處攝戒依所發身語亦是多法命根近持六處此等皆依多法亦別處收不同長等彼唯依色故同處攝。
有義至法處所攝者此解無表但依一思故非別攝與長等同問二解何勝答後說為勝前解難知無表但從所防所發而得色名不依身語如何說依多法立耶若爾六處既是命根所持所依種子亦非多法命根應隨第八種等意處所收答如前已解無勞再述。
有執隨眠是不相應等者問大眾部隨眠為是種不答俱舍十九牒彼計云若執煩惱別有隨眠心不相應名煩惱種此中復說名貪等故如現貪等若不對種何名現貪故知此師隨眠是種現行貪等與心相應故此隨眠名不相應問何故立此為不相應答無心之位及善心時現行貪等皆已滅故若無此者應非異生彼惑起時無因生故問此師隨眠有幾答現貪等十種亦如之餘色心等不立種子故與經部等別問此師隨眠既是種子以何法持答如得非得無別法持但依總聚之身斷之成聖也。
正理和合及實無表等者此和合性古師不立正理師立別有體性故今例破成實無表非色心攝是不相應故同前破。
五識身至不別分別者今言如色心者即五識及他心之境色謂五塵即五識境心謂心心所即他心之境此且約總聚而言不別言色是眼境聲是耳境等也。
下結句文許通於上者有中結云故不可執無為定有此二句論不唯結此通結前文。
心顯色心其理可解者如心顯心色易故不說三無為中擇滅唯心顯餘二通二顯。
不。爾諸法應互相遍者此中量云汝彼處色應此色處有即此處虗空合故如此處色或言彼色應即是此色與此處虗空合故如此處色。
遍非容受者准論合二為宗應云虗空非遍容受許有多故如色等若別為宗法非遍可爾難非容受即器世界大海瓶等皆能容受既許有多便為不定若入同喻所立不成故知後解不可。
非。異心等有自宗無為雖與心異然非異心之外更別有也。
有漏一識者謂地前凡夫唯第六識緣虗空等言因無漏二識者謂第六七言果無漏三智者除成事智不緣理故或說八者識變獨影緣如亦通前五。
此說二性無為者識變是依他起法性是圓成實也三滅中立無常滅者毗婆闍婆提即分別論者有云此師立生異滅三相是無為法問生異二相云何名滅答此三皆有遷法之能故皆名滅或有云言三滅者謂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即以生等三相中滅相名無常滅也此即無為由此故能令有為法滅若以有為為相云何復能令有為滅依婆沙論有此三滅准疏既云三滅中立無常滅後解為正前解無文。
約詮約理所望別者約三性故真開三約理無差故為一。
或依障斷至不動想受者問擇滅可言斷障不動想受何名斷耶答此二無為障通永暫設不斷種亦斷現故。
即依假體皆可說假等者謂依識變實是有為假名無為體即法性皆可說實若約三性出唯皆通三性依圓是有遍計為無。
且依勝定障至今約別行者此答後問有苦樂時必不安靜此二受滅立不動無為有頂遊觀必捨受故滅此之時立想受滅此名勝障別行相也言不障一法得多無為者此答前問何故擇滅外立不動等加一貪中有九品斷得九無為何妨擇滅亦是不動等耶故唯論云由受盡故得二無為。
二障三住過者一極喜住出過分別二障故二無相無功用住出過前六識中煩惱所知二障現行并第七識中煩惱現行故三者如來住出過一切煩惱所知二障現種習故。
與前人執不同性起者若有人執不善法執不妨有覆又人執唯染法執望二乘說可通無覆。
又俱所變似我法亦爾者識變我必有似法變似法時可無似我。
然第七識至通第八識有者此安慧義此師第七雖無法執然恒相續法執在第八也。
不了此界處而執有法等者不了界處自心所變而執離識實有處界等法下解起自心相執為實法准此可知。
涅槃經外道以佛性為我等者外道雖不計有佛性然執大乘佛性為我以佛性有常一義故今云不相似者我有作受佛性不然故不可計為我也以變相故前名緣蘊計法無違。
又依於本質至不相似合說者如緣五蘊質相俱是有為名為相似若緣處界質通無為相唯有為名不相似今計佛性為我質相不相似也。
又唯我總執故緣五蘊等者開前明我中亦言或總別何故此說唯總執耶答前云總別約諸蘊明今言唯約當蘊說不是別執一一根塵以為我故法執可然故通總別。
此二亦有總別緣者蘊相及自性等相名為二也問蘊處界等總別可知自性等相如何總別答自性為總三德為別或三德為總二十三諦為別實句名總地等名別此自性等雖言總別然說二十句等唯在於蘊不說此也問我執兼於我所可有二十句等法執既無法我所得同於我耶答准理亦有法我所也如執色為法我亦有法我有色色屬法我法我在色中住六十五句亦准此知。
如非所緣者問五七緣境不遍可有非所緣境猶如聲等非眼識緣可以為喻第六遍緣十八界等將何為喻又佛身八識既能遍緣應無同喻答第六意識非恒遍緣故得喻佛身諸識就他不說小乘不許恒緣故又此除佛約餘位說理即無違。
二十唯識說除佛他心等者彼頌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者此小乘等難云何不能實知他心耶第三句云如知自心智舉自緣心釋外難非外取境緣他亦爾第四句云不知如佛境意說如來雖不親取他心而能明了而知勝餘緣他心故不同佛。
化地部說緣共有法者准婆沙論說化地部慧有二種一相應二不相應相應慧知不相應不相應慧知相應彼論意說與此念四蘊同時而起名相應前後念五蘊及此念色蘊名不相應以此念四蘊能緣前後五蘊并同時色蘊名相應知不相應以前後四蘊能緣此念四蘊故名不相應知相應今言緣共有法者彼部意說四蘊心心所法能緣俱時法西方師說慧俱五蘊等者與化地部大意相似言五識依色根下釋緣俱也。
見分之境心等必同者一約本質名同二約相分名同同是青故問若以同者一約見分之境名同二應同是見故自證分之境名同答自證分境俱是見分了別領納等行相各異不可名同見分之境青青不異故云同境。
第二師鏡智至許相緣者問此與上座部同聚相緣復有何別答彼現所緣此變影故問如心所見分緣心王自體(心王)見分為自緣不若自緣有者刀不自割如何見分自緣見耶若不緣者如來應非遍知答心王見分雖不自緣是自證緣亦名遍智問若爾心王心所應非同一所緣以王見分不自緣故答心王自證與心所見分同一所緣於理何失但得有同一所緣義何要見與見同名同一耶心王既然他皆同也此前二解中初解不正若以自證緣見盡故名遍知者凡夫亦應遍智。
然似事中有法無我等者法有本質我無本質故似事中有法無我又所變相分有軌持故但可名法以無常一主宰之義不可名我問何故相分非主宰耶答非自在故不可名主無割斷故亦非是宰相分類多不得名一有生滅法不可名常故疏釋云依他無我也。
此即是我無別種生者但依五蘊法種子立為假我無別種不同於法。
無所說義假法故者前說見相分上有我法義故聖教中假立我法今外難云既無真事假義亦無假法無故似亦不成無所似故此展轉難思之可知。
若大有為類至是別義者大有一法不可言離以恒有故若同異性或同異可有互相離義故下以為因又類是別義故知是同異性也問初云類者性也何故今說類是別耶答今言別者即性類別故性與別義不相違有與同異性俱實等性既有相濫故此簡之問論云依實俱不成者而猛等共法德句所收何不依德假說火耶答猛赤雖即是德唯依於實而無共義類實二句似火人有似共義故依彼也。
地有十四德至除香取重者問何故地有香而無重水有重而無香答墜墮之因名之為重地是安靜非墜墮義無重德水有重者現見雨落墜墮故水無香氣香唯地有故非水德問何故火中無味潤重答火非舌根所得故無味也火性乾物無攝持用故無潤也火性炎上非墜墮因故無重也。
若。無共德至假說火者問水中既有色行二德應有赤猛何無共德答水雖有色而非赤色有作動行無猛利勢與火不同故無共德之行德如前。
一德似火時應當猛等者此言德似火者意言人上猛赤德似火上猛赤德若爾則人猛似火猛人赤似火赤不可言人似火也。
德是實家德可依假說者此設他救云德是實德德既相似即是依實假說火也又云今不在德唯在於人者正難也意云今世間人俱只說火在人不在於德縱令德是實德赤不可依德相依故而假說也應依假人說於實火者以汝本說火在人故有似火此則便依虗假之人而說實火非是依實而說假也。
若說火在德至依實等者此便牒前救此下文是難詞意云汝若本說火在於德是實家德故可說人德與火德相似名為似火依於實句爾今汝既說火在於人即應人相似故名為似火何以然者汝說火在德相似既說火在人何不名為似火人相似故名似火。
次破小乘伏難者此不同前顯說三法故云伏難也或是外道至真事者謂色香等外內皆說現量心得是法自相故名真事。
以理推無自相體者自共二相皆無自體。
入真觀時至皆別了知者如無分別智證知一切諸法真理無不盡故言了知非是一一分別了知。
現覺如夢境等者如眼識等緣青色之時不作青解猶如夢中不知夢境言起現覺時者現量後起分別心言見及境己無者現量心境皆悉已滅言寧許有現量者作青解時非現量故。
今大乘宗至不得自相者問既言都無共相如何復言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答此同前遮得自相名得共若爾亦應遮得共相名得自相答自相離言證量得故但遮自不遮共也。
唯有觀心者大乘共相無其實體唯有能觀之心作共相解。
現量通緣自相共相者如在觀中緣其苦空等雖是共相亦現量故。
假智及詮至說為假此釋假也言之所詮智之所變此等相與彼自相有相似義故說為假問相似言義云何應知答色以質礙為自相火以煖為自相今智之所變亦似礙煖也言所詮亦同於彼故智與詮俱稱為假。
此鼠前至便急走者問前生決定為鼠可如所說前或為人今見猫等應無懼心答設作人等亦曾見聞猫鼠等故有比智生也問鼠等既無宿智何得知前事耶答謂由我執習力故今遇違緣而恐我斷許有比智於理無失若爾假智便依數習應不依聲答由依聲故有數習也。
聲是耳所得無所詮表者耳得聲之自相今言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聲體不是能詮問言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豈非語聲是能詮耶答聲上屈曲名等能詮耳得聲時無屈曲相故聲自相不是能詮。
心心所法此是誰緣者此問心等是誰現量心緣若言他心智能至是散心故等者此且約凡夫等散位緣他心故作此難也言護法釋言等者此護法釋前問云現量緣心心所者是自證分也言安慧云等者此意唯佛現量得他自證分心餘皆不得皆有執故問安慧自證分何不自緣得心自相耶答見分所執無實體故。
此通三性心等者此明增益依他有法通於善等三性心中皆有增益也次遍計亦是增益所執我法都無自體於蘊處等要執我法當情是有名為增益。
然與自相必須合緣等者若作色相該通諸色此名共相體非真實於中一一諸色皆名自相故必合緣不離自相別有共故由此心變共相成所緣緣也。
乃至緣我等者即蘊計我蘊為實法離蘊計我相分是有緣空華作青等解青等是實或兼實華若別緣兔角等以先曾聞見牛角等事兔角等相似同於彼亦名兼實或取相分以為實法故成緣也。
又解至所緣緣者此解共相雖該通諸法然此共相亦是依他故成緣義然不稱實以諸法體各有自性不通他也。
應不能緣二三諦等者緣四諦中二二合緣皆名共相以一心中緣通多法故非自相。
如佛地論至廣有三解者彼論自問云如來淨智現量所攝云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初解云有義二量在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說定位若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第二解有義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此說由加行心作共相觀觀空無我或觀人空法空此共相觀為方便別得真觀所顯真如真如是自相今喚真如名無我或二空理皆現從前方便共相觀說此真如名為共相空無我等觀即是共相觀第三解云如實說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以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為自相若經中說苦無常等名為共相今此論苦無常等各與法體不相離故法法別有苦無常等所以說苦無常及與法體總名自相有分別心能所詮理皆名共相。
七地者一種姓二勝解行地前也三淨勝意樂初地也四行次六地五決定第八地六決定行第九地也七到究竟地十地佛地也。
士用增上至假施說立者士用多於等流假立增上多於異熟假立也。
等流非因名者所生之果是等之流能生之種名等流之習氣也故等流屬於果非屬因。
但舉此因至彰自體者此義與等流同亦以能熏之業顯此名故故論云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也問何故二文但取能熏以顯自性答意顯現行亦得名因亦名能變如下自釋。
各舉能熏至體生果者論中各舉能熏現行此二種子望二能熏是二現行辨體生也故皆因緣。
不說我見至別離出者雖有我執熏習不招實我以為果故既是不善有覆所熏成種不異名言故於名言別離出也問異熟業種豈離名言之外別有體耶答招異熟勝故立之我執不爾故不離出問我執習氣唯於名言義別離出何故此說不離二耶答意說二因攝一切種非謂二中俱有我執習氣也。
此果能變即自證分等者問見相二分為是果能變不若是果能變者何故不說若非果變豈非因種所生答疏自解云是有緣法變現為義相分二義俱闕見分雖是有緣而無變現之義以不能現見相分故非果變也。
三界具幾如理應思者若因能變欲界之中等流通三性異熟具善惡若上二界等流無不善異熟唯善性若果能變欲界具八識色界闕鼻舌無色唯三識果中三性有漏因中色心等種三界多少皆應准知不能具說。
亦通因果至業勝名滿者因滿者謂能招六識業果滿即所招六識業名漏者此二滿中業為勝也問前言感總報業可名為勝此業感別果應非得勝名答所望不同前言勝者引望滿勝今言勝者因望果勝故不相違。
五義中取第一者問准疏六釋何故但言五義答此有二解一云其末後義重料簡前非非是正釋二云其第三釋不名異熟異熟生者本非異熟故今不取唯有五義此二解中後解為正前釋非也以末後義明異熟故此諸義中前前狹後後寬推之可悉。
初一頌半所明至明圓成性者此意說初由假等一頌半明遍計無依他有今此文段廣明相性之中初之二段二十二頌半既是廣釋頌文亦同於彼唯明依他遍計世俗諦也今第三段一頌明唯識性不是廣以前以此頌中但明圓成勝義諦故。
三師俱云初二行頌半解初能變中十門者有說即前三段科頌文者為三師更有解云前解彼依識所變中有護法安慧難陀三釋今既廣前能變故知即彼三師前解應正。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者此言雜染攝前七識有漏三性能熏種者皆在其中問因中無漏六七亦能熏種藏第八中此何不取答此說賴耶與雜染互為因緣然彼七識能熏賴耶見相分種生八現行賴耶德能持彼種子可有互為因緣之義然無漏六七所熏之種不能生彼賴耶現行無因依義若望能持無漏可有能藏之義因緣義即無故此不言無漏又無漏有漏能所治殊不同有漏互為緣。
非如大等藏最勝中者大等雖是辨變無常然與冥性體即是一今雜染賴耶互為因果不一不異故不同耳又勝性是常賴耶無常故亦別也。
又離二無總者前解約因果以明後釋據體義相對雖皆言總別意不同也。
同時心所望心王名士用果者如作意為士用因心王為士用果由作意力心方起故此師法士用後師人士用。
然種果狹唯業果故者問望何名狹答有二解一云望現果名狹謂第八現行是等流異熟二因之果第八種子唯望業為果故是狹也二云今此種果望種因名狹謂種為因相通一切種今為果相唯第八種故稱狹也此二解中前解不正何以然者種與現果俱是等流異熟二因所生種子亦從前(念)種生故若爾何故流云唯業果故答此理不然意說種果唯是無記唯是業果不同種因通一切種故顯寬狹別也問若以種唯無記是業果故名為狹者現果應然無為因故。答不然此說因果二相俱通種現若種望種因果唯八種因通一切故種果狹也若現望現因因果俱是第八寬狹均等故不以現果而望現因所望不同故無違也。
約互為緣果相亦通者阿毗達磨經說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故言此果相通諸法也即第八種子識所生一切皆名果相也此約別義理實非也何以然者且如因相一切種子攝從第八名種子識可為因相諸法現行不從第八名現行識何名果相故疏中初解為正後約義說。
亦為俱有至種子故等者第八種子望現行識俱有亦是因現行識望種子雖是俱有而非是因第八現行不能熏故如小生等不生本法亦是俱有而非因也餘能熏識望所熏種可名俱有因也。
又亦為清淨種者此第八識能持無漏種子亦與無漏現行為種也。
是現法故非名功能者問種子能生現即立功能名現法亦能熏何猶非功能答種子難知故以功能顯種子義現行易了不說功能又種能生種現可立功能名現法唯生種不立功能稱前解為正。
非一向異至五十一末等者撿五十二云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今此但說因果不一異不說體用不一不異所以得知既云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故言彼諸法者即是現行七轉識等又言望者即本識中種子是能望望彼現行不一不異又言是實物有者是實唯也又言是世俗有者即諦唯也其五十一文中無有解不一異處。
非唯種子望本識義者此中因果非唯第八種子望本識現行為因果也即一切種子望所生現行皆因果攝。
然法非果生非是因所生法不是果能生之生非是因或俱現行或俱種子故非因果又生等是假本法是實假實異故非因果也若薩婆多生是實有可望本法以為因果。
此安慧等難者安慧見相二分是遍計所執體非實物種子既是相分所收便許非實故作是難。
若非安立至是實唯等者瑜伽云種子世俗有者彼論世俗諦中有四安立諦勝義唯一真如應名非安立諦今種子唯在安立諦中故言諦唯云世俗諦不通真故若依此論種子唯實有者此論依四勝義諦四世俗諦即種子在世俗諦中唯是實有故言實唯若推入勝義諦中種子亦是假有故疏主助瑜伽會此論也若准瑜伽種子世俗此言實者俗中實故。
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者問無漏種子何分所攝答此無始來依識自體即自證分攝見分不取此為境故非相分攝論言相分者約有漏說問既非見境應非唯識答此同真如亦是識之自體不離識故亦名唯識。
亦非見分至緣前境故等者為護月師許種子依見分自證能緣種故今非之不可以種依於見分見分緣境非種依故又見分是自證分上能緣用故又此見分不受熏故由三義故知種子不依見分。
不可見分初受餘熏等者此牒護月救。
若不爾即無證自證分者若不是見分唯緣差別功能而言緣自體者即不須立第四證自證分何以然者見分即是第三果故。
又說見分但緣外故者若許見分緣著自證分即應緣內何但緣外問說緣自證分差別功能寧非緣內答功能既是相分所収見分理無緣內之妨。
若護月至非盡理等者此師不許見分緣種若爾即無色第八見分應無所緣此師解云彼界自證緣種見分實緣下界器色瑜伽論說無色第八唯緣內種不言見分緣下界器非盡理也此云無色無內身器瑜伽隱器但言緣種。
既爾生無色不還等者護月會違。
即是功能差別門說者謂種子功能不與第八識體同無記性即是約差別門說亦名性用別論門。
無漏之法順理違生者順無為理違背生死也。
此通佛果諸無漏種者問論云由熏習力轉變成熟佛無熏習如何此說通佛果耶答此言熏習不說佛也因中無漏有熏習故佛雖不熏種生現時亦須轉變故通佛也又解佛無漏種生現行時亦由因中熏習力故至佛果位轉變成熟疏又云設除佛者若作此解便無妨矣。
今解至無諍義者即下三師皆許熏習護月種子亦由熏習令增長故。
瑜伽五十二至種子生者謂出世心從能緣真如無漏心種子生也以真如是所緣緣故即從所緣真如說能緣之智種子生無漏也又相傳云寶法師解即以真如為無漏種子由此真如所緣緣能生無漏聖智以有能生義故亦立種名真如即所緣緣所緣緣即種子也雖有二解理未為當今應正解謂如來以真如為所緣緣即從真如流出大定智悲即是如來報身復從報身流出化身從此化身流出十二分教此名等流正法眾生聞十二分教熏成解脫分種故能生出世無漏現行此於出世心據本而論從真如生假說真如名為種子故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與攝論意同問唯本有師如何解此文答出世智以真如為所緣緣此智從本有種子生也。
由彼亦有非新熏證者如前所引證聞熏習等教今不指者以彼教中兼本有故下自會云聞正法時亦熏本有漸令增長乃至方便說為出世心種故不指也。
謂與諸識作二緣性者言一為彼種子者謂阿賴耶種子識與三性轉識為因緣也言二為彼所依者謂第八現行識執受色根為增上緣生眼等識也。
諸轉識至作二緣者言一於現法長養彼種者謂於後念現行第八識皆由前念轉識能熏彼種子即能熏現行與彼所熏種子為因緣也言二於後法攝植彼種者謂於當來異熟阿賴耶識由今轉識善惡業中熏習種子者為增上緣方得生也又現法者謂現在識轉識但能長彼種子非是因緣言後法者即此念新熏種子能生後念現行此是因緣前解為正言互相生者即轉識賴耶互為能生即是因性互為所生即是果性。
又此中至體盡者此中現種攝因緣體盡皆不離現種故此中三法二法俱說現種相生不說種子生於種子故果不盡。
其種本有至令增長等者其種本有向上讀之意明所增果種與自業種俱本有故由此現業望於果種能令增長應名因緣亦如現業熏(增)自種故問前解亦以現業熏果種增與此何別答前解雖增於果種即令現業望於現果名為因緣此解望種故與前異若爾設俱新熏等者此難新熏師云我許但熏增長名為因緣即難令業增果種子應名因緣設汝新熏名為因緣業種果俱是新熏豈許現業望於果種名為因緣答意可知。
然觀本意後解是本者前三解中第二名後初之後故彼師本意現薰種增名為因緣故取第二問初後俱有增長之義何不取之答雖俱增長初後二解增義隱故所以然者且初難現業望於現果為因緣者其理不然現業望果無增長義現果已生不可增故若第二難令業種增(名言)果種亦為不可現強種劣現既已增何須種增不可種增現不增故由此故知第二解正今又助解疏云後解是本者後之二解俱名為後本意但令種子增長名為因緣後二皆令果種增故初解望現故非本意又行支體通於種第二以現業增果種第三以業種增果種故後二解是其本意若唯取第二應云中解是本何名為後。
既爾此因等者此難既新生現舊應不生言此義應思者意說本新同生一現非不生也然以生種類同等者此非答語但釋本有生自類種名為因緣不約熏長名因緣也。
許漏無漏得相生故者問若他先許相生即宗有相符之失若他不許即因有隨一不成答但許有漏能生無漏即是相生不要無漏許生有無因不言互故無(隨一)過也。
小乘可爾為同類因者此薩婆多義若准俱舍只言善五蘊與善五蘊為同類因無記等亦爾此即許善色心等互為同類因無許善惡為同類文更准婆沙等別義應有又許或設許之如善心後起惡心等即由前善生後惡心是同類也非大乘義。
一切無為至此亦無妨者諸無為法四緣之中為所緣緣理即無妨為因緣者理必不然。
若是無為至有為善等者汝若例云我許惡無記心性本淨即令與信等相應無為亦性淨應與信等相應者此亦無過共許無為是勝義善非是有為相應善心故不可令與信等相應也。
無漏心性至如有漏性者若立此量同喻中有所立不成他許有漏心性是無漏故應立量云汝無漏心應以相違為性漏無漏中隨一攝故如有漏心。
諸異生位至如佛等聖者此量因言許現行有漏心性淨故因但應云許心性淨故即無過也。
其對法論至三轉依中彼論云無學道中所有三轉依者何等為三謂心轉依道轉依麤重轉依心轉依者謂已得無學道證得法性心自性清淨永離一切客塵煩惱故名為轉依即是真如轉依義道轉依者謂發世間道於現觀時轉成出世說名有學餘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欲時此道自體究竟圓滿立為轉依麤重轉依者謂阿賴耶識一切煩惱隨眠永遠離故名為轉依問何故彼論說真如為心答心有三義一緣慮義二積聚義三真實義真如既是諸法實性即真實義故名心也。
對法第四至亦名無漏者撿第四卷都不見此文按第三卷准解有漏云漏隨順者謂順決擇分雖為煩惱麤重所隨然得建立為無漏性以背一切有順彼對治故此順決擇為無漏性者有二解一云取順決擇位本有無漏種子名順決擇且為無漏二云此順決擇體非是無漏以能順無漏背有漏故名為無漏感勝異熟至五十一卷說者彼論云復云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
皆唯一品此是轉滅等者謂如一地入住出初入地時但有下品種子至住心時轉滅下品而生中品至出心時轉中品而生上品若唯本有家義前念下品滅後念中品生前念中品滅後念上品生若唯新熏家至住心時下品現行熏成中品種子此種所生現皆名中品乃至上品應知亦然。
即轉齊義者如見道種至修道時與修種齊俱名中品至無學道見修種子與無學齊問見道種子與修道等齊所生現智為亦能斷俱生惑不設爾何失若許能斷何用修道智耶若不能斷轉齊之義何在答有二解一云見道種子至修無學雖有種子不生現行故不斷惑言轉齊者約種說亦不相違二云見道種子於修無學可許生現至金剛位必不現行自有修道法爾種故彼(見種)不遇緣不生現故一(修道)已能斷餘無用故無一心中有多慧故雖有二解更撿餘文未可為定問此第三師既有本新二種與前二師義有何別而云轉齊答此師見修無學各有本新種子既兼本有故可轉齊問前師唯一種故若爾新薰種子何名轉齊答至中品時從彼法爾中品種子生起現行所薰成種名中品新薰種子其下品種子至此位時勢力亦等故名轉齊更有別解。
處處說有至新薰所立義者准論言皆違彼義即違本有義疏言違新薰所立義者影互文本新二家互相違故。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本)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末)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瑜伽第五說有七種等者一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即此剎那滅二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三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念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此二義中所言與他性為因即此果俱有義言與後念自性為因即此恒隨轉義四然得餘緣方能為因五然成變異方能為因此之二義即當此論待眾緣也六必與功能相應即當此論性決定義七然必相稱相順即當此論引自果也。
即簡別盡者問簡無為及心心所如何言盡答色法外種亦具六義如疏自說不相應法假無體更不須遮或隨色心亦已遮訖。
如蓮華根等者蓮根雖是現行所攝以望華莖假名種子故說果俱有問如何外種有恒隨轉答望一期說前後相續亦名恒轉。
亦顯大眾等至無取無與者此有二解一云設許大眾等說緣起無為種子者理亦不可無為之法無轉變故無取與故此解非也二云此顯大眾等立緣起支無為不成以緣起支有轉變故有取與故故如緣起支無為非是無為以無為法無取與故問大眾等為說緣起支即是無為若為緣起別有無為答彼師緣起是有為法非即無為然緣起支有無常生滅之理是常是一說名無為由此無為令緣起支有隔別也若爾即大眾等無取與用亦無轉變如何顯彼非是無為答彼師無為能令緣起諸支隔別有轉變故顯彼非是無為也問本明種子因何顯彼緣起非無為耶答由種子有剎那生滅義故遮簡無為所以傍顯大眾部等緣起支既有生滅便有作用亦應遮簡非是無為若爾即大乘無為亦有作用一切賢聖皆由無為有差別故答此難不爾我宗無為體無變異但由能證深淺不同故諸賢聖位有差別汝云無為能令緣起有轉變故有隔別故何得為例。
舊人云真如是諸法種子者以諸教說無為是諸法本故說種如法華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生長各異是也所言一地即是真如既能生長名為種子此乃非也彼以三乘理性同譬如一地行性異故生長不同不說無為有生滅故。
由此無性至不名種子者果俱有即名種子無性第七與所熏果現俱時有應名種子故此簡之要所生果其體顯現能生之因可名種子無性第七所熏之種其性沉隱故彼第七不名種子問若爾即一切能熏識之果皆沉隱何故唯簡無性第七答餘能熏識不但闕此果顯現義亦闕恒隨轉義無性第七不闕恒隨轉故唯此簡。
現有唯在因者問既果俱有如何現有不在果耶答有二解一云現果不定因常有故二云如龜毛等相雖與見分同一種子畢竟不生其種定有故說現有唯因也。
即因在生至不相違者此說一法而有二時同居現在故亦不相違果俱有也此說因在生果在滅者意說生已而方滅因前而果後也次下疏云因在滅果在生者意說滅時引果生時酬因故也問何故此疏上下明其因果生滅前後不同答疏主意說勝軍接因果故互舉之令學者易悟耳即是前法生時與後滅並後法生時與前滅俱此即答因果之義也。
若爾種望種至為料簡者若勝軍師以種現前後各一剎那同居現在名為果俱有者即種子前後亦然應名果俱有何為料簡瑜伽云法與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又何故此論自料簡云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
即有二趣並生之妨者若許滅生同一世者且如人趣欲終滅相居前天趣欲臨生相居後二趣既同現在故有並生之妨他皆效此。
見分緣於見者自證緣見也俱是能緣並名為見下云因果即非因緣攝者見分為因自證為果也。
都無因緣至生果故者如第一種同時既能生第二種有何因由不許第二同念之中更生第三種等耶種望類亦應爾者現行一念必無二現並生種望於種應非二種俱起。
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者若種生種不許同時如何本有與摶生種得俱時耶。
此不同時如世第一法者此說增本有種能生後念自類一摶生此二種俱同生見道故無同念生摶生失後念之中唯本有摶生同時而有非因緣故亦無違也問摶生自類俱本有生何故摶生獨能新熏答由世第一法為緣增力方得生故。
謂一本有者自類種也二本有所生者即摶生也前念本有之所生故。
前解即至體用俱增義者前立摶生種子即與體用俱增義同也。
問為因既通種與有種者種謂生現之種有種謂生種有後種故名為有故二別也。
若爾如何名有受盡相等者若以第七有轉變故有易脫故不名種子即善惡業種生果有限亦是轉變易脫應不名為恒隨轉種也既說恒隨應非受盡。
遮薩婆多至為同類因者俱舍但以善五蘊為同類因不望餘性應檢婆沙正理。
遍行因等是異性果者俱舍以苦諦下七法謂五見癡疑集諦下四法謂二取癡疑合二諦下十一隨眠為遍行因體此十一法遍與自地自界五部諸法而為因故身邊二見唯無記性而與五部不善為因故通異性果也俱有因得士用等果士用果寬故通異性如俱舍敘。
此闕何義者此問第八現識闕何義故不名種子答云闕果俱有不能熏故若爾無性第七既能熏種具六義故解云如疏。
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者此有說云若無種作善得善趣不作失善趣皆有過故俱無內種如何有得失耶或應作善而失趣不作而得果以無種故便與聖教成相違也此未必然今解釋外種也謂有作而不得謂種而不苗苗而不秀等也亦有不作而得謂如稊稗似穀草不種而秀亦如炭生苣勝等是也由斯外種非實種子故以內法為彼實種天地空等皆准此知。
天親解略無性釋廣者世親唯望枯喪名為引因不通化生故略也無性望名色等亦不簡枯喪遍四生故廣也。
無性但至因為近遠者彼既云生現識等故知約已潤位也。
亦遮識類至此同於後者此遮善染同下三性釋彼云異熟若是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言應不與二俱作所依等故彼唯取無覆無記。
若爾空等無為如何等者若以假法先無更何須簡者即空等無為亦是假法如何論中簡無為耶若言論簡真如無為真如非無記第二已簡更何須簡若簡非擇滅無為亦是假法同於生等亦不論依故知生等依他中簡若爾空等既假依他已簡更說堅密何為答生等有為假空等無為假故遮各別亦不相違言第一說善者依他攝假為第一解。
無明熏真如等者古師說真如受熏為諸法種此遮無為故簡非也問何故唯說無明熏耶答且約染說非餘不熏隱覆真如無明勝故。
即成一種生二芽過者若二俱持即有二種應云多種生一芽過疏意以兩處所持俱心種故云一種生芽各(色心)異故云二芽。
若爾本識至受熏等者若以諸不相應即色心故如色心等不能受熏第八生等即第八故能受熏。
唯業所感至無勝用故者此異熟心由名言及業二種所生便無勝用故非能熏問若二種所生即非能熏本新二種同生一現此所生現應非能熏答雖有二種俱是名言因緣種故不可為例若爾見道無漏現行亦本有名言種及有漏聞熏增上種生此無漏智應非能熏答此無漏現雖二種生二種勝用俱不闕故亦是能熏又俱是名言不同業種夫藉業力者皆非強感故不能熏。
如邪見等至有異故者如斷善邪見雖在當地言唯一品復見斷於中亦有品類麤細差別又設當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麤細異故雖同第九亦有增減。
問曰既爾至一時頓斷者問既言頓斷即是有性何得以此例於無性答既俱增減故得相例又雖有性見道已前與彼同故。
問曰若爾至斷第七者既許第七亦有九品應不還果亦斷欲界第七煩惱。
答曰不然至所知障等者如一地中所斷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頓斷第七通三界耶何要例同不還離欲亦斷。
由此義故至前解方成者此由前理第七既有九品故有增減有增減故無性第七亦是能熏言成前解者成前兩解非唯第一說有九品成第二解今日為增成第一解。
若為相分熏何法為礙者論言轉識心所有勝用故是能熏餘色及異熟心等雖無勝用為相分熏亦有何法為障礙也又解七轉識等雖是能緣中薰若相分薰亦無妨礙以第六識能緣一切心心所此且說有勝用不妨亦得相分薰也。
何分為能薰等者唯自證分變為相故相見俱依自證起故問見分既有二種勢用四義不闕何不能薰答雖具四義依他生故無別種故非自體故又解闕強盛勝用由他轉變非能起他故若許見能薰所薰例應爾。
本種與現唯作因緣等者問論云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即是以現望種以種望現何疏說本種望現現望新種耶又能薰生種能熏即是現行後說種起現行如何俱時有二現行答論之與疏但是先後不同論說種起現行即是本種生現不說新種生現故不相違亦無同念二現之妨又設據新種生現亦無妨但取因果俱之義不取三法同時義也前解為正。
非大乘中至是因緣等者小乘除能作因餘之五因雖現行法皆是因緣小望大生大望本法並是因緣俱行也今者大乘種現相望與彼義別因果俱有即與彼同故云如也問若不許現行為因緣者何故攝論許此義耶答疏解云即是本識等者彼以本識與現七識相望為因緣即以本識所持之種與現為因故此同。
論問起中依義為問者境依心有心為所依故先問行相此依轉變次第先心後境唯識之義故問中依義答中依頌故先境後心所望別也。
識自體分以了別為行相者了別是識之見分行於境相也言類體亦然者自證既以見分為境亦名行相。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者前解行字皆平聲此解去聲以無分別智不能分別無行解故故今除之。
五十三說執受有二者初云若識依執者此約依持名執受義謂識所託同安危事執為境故二云以此為依能生諸受者此約生覺受義謂五根等以識為依方生五識名覺受也由第八識五根不壞故名執受。
不相離四大所發之聲者此聲未離咽喉在骨肉間名不離內四大內也言不異大極微者聲與內四大極微既同一處故云不異意云四大既是第八執受聲之極微既不相離故亦執受。
緣名及相猶如毛輪者第八所緣依他虗幻故云如毛輪也下釋中有四義初解是狹色味香觸非名相攝八應不緣或根所等也。
不爾心至彼所緣者相謂四蘊若以聲為名而以四蘊名名即心心所相應之法而是第八所緣。
自身及資具者外器名資具餘皆自身攝。
護法等至而熏種生者染無記心自能執故見分薰種名執習氣善無覆心自不能執被他執心相分熏種故三性心種皆名妄執習氣。
若不爾者至有力能執故者此對安慧云若不如我前之三釋汝但言八識皆有執故由此顯揚等說阿賴耶識緣遍計習氣者前之七識是能熏故可如所說一切色法既不起執又不能熏即第八識相分之中便無種子若相分中有色等種本識應不緣以顯揚等不說非忘執種故。
既爾第八應亦能熏者許有執故如前七識問色等種子既非妄執習氣護法如何會彼論耶答如前三釋隨義應通若依初解執心執故名執習氣若第二解染心等緣可名執種善心等熏但名遍計種若第三解但約染法語即色等種非執習氣。
安慧等說至此文為證者安慧證意云賴耶所緣八識種子皆名遍計所執習氣故知所生八識現行皆能遍計若八識現行果中有不能執何故能生因種獨名妄執習氣由此理故此師以顯揚等文證有漏八識皆能遍計。
今此師意等者此安慧釋相名分別習氣皆名遍計謂八識等自證分種復生現行似能所詮相分現者說為相名似能緣見分現者說為分別此皆所執非有似有此無別種故以自證分種為能生因緣即以此種名相名分別習氣。
或名與相至別有種者此解不以自證分種為名相種即是名相別有假種問第八為緣種不若言緣者即是相分便為假法如何言自證種是實有耶答有二種一云此解雖是實有以能見分既非實有作相緣時不得種也實體但得假相二云自證之種既是相分亦是假有他許假種生實現故此解為正。
即是能生廣大之心等者此說種子有大功能故生彼廣大心等猶如大地有大力故能持大山此種子即是廣大功能故此功能不失無記不違本識非如善等違無記故非如假法違實識故故瑜伽說本識緣廣大功能也復解但隨現行名為廣大非種子體故與此別。
種有三品者謂上中下品而第八緣無差別故。
即己體故者攝所持種同能持識故云即體體用因果非一異故。
若斷未斷隨增減緣等者未斷為增已斷名減。
此中有量者他身五境非自執受許是外故如外器若生名變至緣無漏等者謂種子第八生前七識七識熏種皆名生變因中無漏種生第六第七二識緣無漏熏種並名生變。
即根種等具二變義者謂緣執也外器唯緣七識唯生第八種識之所生故。
其一切識或有或無者無分別智無相分故。
瑜伽等說同一所緣是也者瑜伽約行相相似名為同一所緣故知影像得名行相。
然唯初解至不同一行相者准下兩釋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一云本質是一相分各異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二云相分相似名同所緣見分各異名不同一行相若唯以行見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數但成後解便無前義以第八心心所本質各異非同一故除第八識餘心心所有本質影像者皆成兩解故須雙取見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
依他二分至情計二分者此解似字似彼所執實能所執名之為似下據似小乘故名之為似。
然佛地至三諍者復有三師第一師無相分第二師有相分第三師若根本智緣即無相分若後得智即有相分。
識離於境有何體用者此清辨師強違中道立唯境義心若無境必不起故。
若言心等有緣作用許等者此清辨師牒中道救也汝護法若云有實緣作用故知有見分者即同外道執我及自在天等故非釋子又諸教中不許執有實作用故故我今者違汝中道且立唯境。
又大眾至自緣等者彼宗雖是見分緣見與大乘宗自證緣見其義可稍同此中不破故云初對十九部唯除正量也又云自緣體者則不如是者此約大眾見自緣見大乘則不如是此中應破故次前云除大眾正量也。
以緣自體至所緣及事者並是敘大眾部義。
體性相狀各各別故者此云相狀不是相分識受想等自體之上有了別領納等相狀各別也。
能行於相至即相分者謂大乘自證分上有似所緣之相所似者即是相分見分行於此相故名行相或可疏錯應云所行即相分也。
以不曾為相分緣故等者若如色等過去為相分緣故今可能憶已滅心心所之見分先不曾為相分緣如何後能憶我說先曾自證緣故今能憶。
此中有行相至名為相似者此明見相分中有說有行相非一即此論中云所緣相似者是小乘行相也既言相似即是非一有見分非一者即此論及瑜伽云行相各異故此大乘行相也次會境據總故名之為一者此會瑜伽彼據相分總青故名為同一所緣言見據別故名為相似者會此論也據見分各別所緣相分亦非是一故云所緣相似或見者現也所現相分各各異故名為相似前解為正後亦可通。
然有六師等者因明疏引理門論有六古師釋諸量差別如彼破之。
現量為比果至問答亦然者見分比量以現為果自證現量應比為果答比量緣共相現量以為果現量證自體不以比為果前以比非與現相對今但現比相對故與前別。
外內難緣縛難等者見分是外以內為果自證是內以外為果答意同前解緣縛難者見分緣相名為相縛自證緣見應名見縛下云如五識境縛者五識見分唯現仍名相縛自證唯現何妨見縛又云為是煩惱染汙相故者此釋五識縛之所以言如末那章者有云未作此章或云此論解第七處名末那章即六證中第六證是也或云攝論有末那章雖有類釋未可准憑應撿彼論。
為色等難皆應准思者難云見分緣外相從名外見緣於色相從名色且齊解云理亦可然相分是色從識名識見分是識何妨從色名色問相分依識變從依得名識見分非色變如何得名色答相由心變從心名識見由境生從境名色又不齊解色礙以非礙不可從色名為色若爾亦應相外見非外不得從外名為外答所緣非必色不可從境外為色相分唯是外相從可名外二解俱得取捨隨情。
即以自證至緣彼種故者自證實非相分以種不離自證見緣種相時以自證為相分緣也見分既得以所緣自證為果第三第四更互緣故得互為果也。
得得非得等者小得大得及所得法如何三法更不立第四心法應然此但例令三法同也又有云大得得所得亦得小得故合見分亦緣自證何勞第四者亦有此理應撿俱舍小乘大乘得得小得文生等准知。
彼但成就至無量相違者得成就無現比等量相違也有云若以得等例於心法有多相違名為無量者不然。
雖緣真如真如非外等者此釋伏難若不得見分通緣內外故非第三果者緣真如時見唯現量又不緣外此見應為第三果故此解云緣真如見雖不緣外以見分有緣外之用故亦不得緣第三也又如別鈔若爾內心至此義如量者難云見分是外不為內果自證是內應非外果解此如前釋現量為比果等難同也前釋云比非量等不證自體不得為現果此亦如是見通比非外非內果自證唯現量內可為外果見分解非解殊者不執名解執名非解又以悟迷為解非解此等並同初難。
又心若自緣即有因果等者見緣於相相因見果可有差別自證緣見俱是能依俱是心法因果即無差別餘皆准知。
三和合生識者根境見分也問見緣自證應云自證生見如何今說見生自證見為自證境故說見生識亦不應言至是不善故者亦不應言遍四分心俱是不善以自證分知不善心即應是善既是善心應是正智非邪惡故。
又用二故者謂知他心智自證亦自知心故有二用應非一心。
有因法自相相違者本量云心應自緣性能照故如燈作相違云心不自緣性能照故如燈。
然他界緣等者以此解前諸難今緣他界等皆約見分不約自證若約自證即緣自界有為有漏故有前諸難若約見分皆無過失此解心若自緣已下難疏云又以堅執名非量者解初之三難准義可知。
一共中共至一趣用等者諸識同變以得共名諸趣共用復名為共問如山有木石一人取以為舍餘人所以不能用何得名為共受用耶答彼人未攝屬己隨何人取即便能用名共中共若已攝屬己為房舍等即共中不共也問如一人受用木石等時為用自所變者為用他所變者若用自變共義不成若用他變何名唯識答唯用自所變者若爾何名為共答彼人所用木石設時離山等處未磨滅來諸趣第八共所變故何非名共又所作房舍餘趣餘方緣合之時即能受用故名為共。
由此四大至以果假故澁滑等所造是假四大等能造是實今言造者假名為造非實造也不可實因而造假果故地水增時假名造澁滑也。
五十四說至相順生等者此說有對色等同在一處此等色性而非無礙何故色根能共受用以色等諸共變時各各隨順而不相違諸識變時相順生故。
與明相違者此說暗與明相違也多人共變木等自他不相礙者如心上燈明百千不礙自變木等相礙者如心上暗與明相違。
然淨妙土至如極樂等者此他受用淨土其中乃有聲聞異生者彼但見化而不能變實淨土也若聖力加或大願力變亦無失問此實淨土不共等四句之中何句所攝答本唯佛及菩薩受用或聖力加餘亦能用即不中共共也如自依處他受用等。
亦在此界至有漏淨土者菩薩第八變故是有漏也言外法異生亦不應變者謂他界外異生不能變此界有漏淨土也此界四善根等雖是異生可能變之此有漏淨土名相淨土諸佛所變無漏淨土名體淨土或應為外法悞為諸字。
由此即無至先器成過者既有當生即無器成無變之過。
又成器時他方三禪等者此方三禪等未成有情故前師意說此界現居及此界當生者變故作是難未成世界先以一劫成器後十九劫成有情世間若壞劫先以十九劫壞有情後一劫壞器。
若爾聖者於梵宮自地等者凡夫亦必定往此等既不依持變之何益。
如大梵變及孤地獄者如梵王下界時佛別變為器方得依持此共中不共也所居之處欲界同變名為共自所變器唯自受用故名不共如孤地獄在山中欲界器色雖復同變一類有情見於地獄亦是共中不共也問梵王下來變欲器不若言不變如何言共若言變者異界異地如何能變答此由通力變之無失。
對法第五至業種隨故者雖生無色既未離欲由有能感欲界器色業種隨彼第八識變此種故名變下器實無現行相分器也。
若言緣種至正義也者前二師自證緣種見分受熏故相分中無種子也言無色界本識唯緣內種者此護法師會瑜伽五十一文彼說無色第八識不緣下外器相也言前二師義無色亦但約緣種等者此前二師會瑜伽文也此師無色實緣下器疏有二解初云以無色界無身故隱下器色不論但言緣種二云約自證說不言緣外器尋文可解此同護月。
不爾便無四分之義者見緣自證若不變相即是親證便為量果何勞第四為三果耶。
繫據縛義至差別義者有說縛者即相應所緣也法體之上有此二縛差別義故三界別問種子之上有何縛義答緣之故且名為縛如無漏離二縛故即非界繫又解繫是屬義諸有漏法法爾繫屬有差別故由此種子不隨識繫不可相例。
亦應煩惱種隨識非煩惱者答此同前煩惱是擾亂義不可隨識非煩惱性是體類義故可同無記又若隨現行即名煩惱若隨識性可非煩惱。
利根不還阿羅漢等必要利根方能緣下見舍利弗入涅槃等問雨淚等色即是定果何要聖者有此果耶答地前菩薩不生無色利物少故自餘凡夫無勝定果故瑜伽說聖者得滅定變此果色饒益有情入地菩薩決定不生無色故唯利根不還等也問豈要滅定方變果耶答非要滅定疏引意者但是不還等生彼入滅理非愚法即是利根故能起此勝定果色此意總說下界第八變彼身器相見別繫同緣種。
不爾本識至應非有情者若令本識所變亦隨心者即天眼耳此界身得既無上界本識可隨即無執持便應壞爛亦非有情要依本識名有情故問不隨於心相見別繫當能執持許有情攝何故令隨下界第八即云爛壞非有情耶答若異界繫是因緣變有實用故可許執持名有情攝若令隨心即分別變便同七識既不執持故應爛壞非有情也。
若一身中至有增減過者二界身俱變故識外別有異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壞爛故是減也或有解云眾生有十八界若下第八不持天眼耳根即十八界外更有餘界此即唯增而言減者文難成也前解為正。
難一師云等者此難下有根身中第一師也此緣他法但似彼根下此師救也。
於不緣心等由此無妨者若無實用許變他根變心無用第八應緣今既不許變他根亦變心即無違妨。
色界繫鼻舌依處等者此師意說依處與根定不相離為用依處故亦變根色界鼻舌二根必無發識之用為依處故變二根如無色界以無根故依處亦無由此根定不相離故須變也色界雖具五根彼無二識顯故偏說。
莊嚴身故等者一莊嚴依處二為受用依處故變根也。
今此頌引彼長行文者應為此論錯為頌字。
又色界化生根無處可無者色界根依可相隨逐欲界不爾見身死者餘骸在故眼根枯陷依處在故如何前說由用依處亦變似根。
此則不爾故不為例者色界變依處為莊嚴故要變根者變他依處但為受用不為莊嚴今如何須變根故知不可以色界鼻舌等例下展轉難尋文可知。
如生色界至如何會釋者前師云色界為受用依處故變二根彼若無根依定非有者下會意云色界二根是自身有情故變可說根無依亦無變他依處既非自分有情何要變他根有。
或借識起者謂身在上三靜慮借初尋伺起初靜慮眼耳身識變上三識名為異地此唯二識非第八也法威力者由持經故淨肉眼見三千界上至有頂所有色等問此見上界而下第八不變眼等五識以何為質答此託彼界有情第八所變以為質也。
又大菩薩為五境者如變魚米等可得五塵此既由通即上界繫令下地生皆得見也。
不由定力至下界起者謂於下界得無色定不能起彼無色界根彼無根故非如通力起上眼耳問既云無色諸天佛邊聽法令他得見如何第八不變彼身答但由定力令他見身即是器攝非變身也若據依止以無根故非依止故不可名身若據積聚亦可名身以可見故。
八地已去至無差別者此說所變二果無差別不言能變無別即是慧與定異故。
由此故知至有本質等者既相離者第八不緣即眼識等緣上下時據無本質問既違下文理應有質此託誰耶答託他第八所變為質如前已明。
餘地器至瑜伽五十四者彼論云若威德定所行境猶如變化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是實物有既云實物故明第八不緣假也問法處色亦五識境如何唯在法處攝耶答第六引生且隨意變故在法處若爾如五根等亦唯意緣應法處答不可為例根境別故非意引故。
雖緣無漏遂不相似者如八地菩薩變魚米等無漏心引唯是無漏而第八不緣仍是有漏故不相似問何故第八不緣無漏答第八變者皆有實用若是有漏變魚米等可無實用若變無漏破壞有漏故為不可。
又解以至處有用故者此一段文元本不次此中正以六門明第八識變通定等色第一正解變漏無漏何故乃明眼耳等識是故此文合在天眼耳非必有本質等下說何故爾耶前解天眼耳識有質無質故次應明相見同繫別繫也言由此三識所知必同初禪繫者所知即相分也意說以初禪三識緣二禪等色相分隨見亦初禪繫今言三識即眼耳身識疏中二解後解為正有漏五識必須杖質既是性境不可隨心前解且據非必有質故不正也問眼耳得離境可能緣依上色身識合中取如何上緣答下緣身識不取離借識依上根何妨依彼境問三識緣上境託誰為質有云託自第八所變為質以同界故麤細相似得相依持者此未必然上下地殊麤細既別何必依持又准正義唯言自他第八識變不言自界故第四禪第八所變各異理不應言託自第八託他可爾。
又淨土中變五塵者准三十七唯有四塵若據淨土林聲說法即是實聲故通五塵。
以彼香等生因闕故者等取味也以無加行心因能起故彼香味生因闕也問何故彼無加行因答一由無鼻舌二識二由無香味種子三由無能造四大故無加行之心由此定果無香味也疏云又無用故者上二界中無段食故不須香味。
若十地至蜜多聲聞者此有勝力不同凡等故皆能變色無色界香及味也問俱是廣慧聲聞何故無色界者不能變香味耶答無色界中定慧不均故彼劣也。
又依體通變根等不者通力所引天眼耳根皆有實用能發於識前來屢明非此所說今之所問定所變作唯變於塵依體而論亦能通變根不由次上所說定唯起塵諸教論云定變身器欲明所變諸根不實故此門中寄問徵也。
設復變作似而非真者問若依定力所變根等似而非真如何論云法處色答從種生故可名實色不能發識故似非真。
是平等心者此釋共立之所以由離我執心無高下故身萬億共立毛端或平等心者即定心故由定果變身共立。
亦令互相見者說爾無色唯定果色界兼有通亦令二界天毛端互相見。
等取華色華香者華既非堅所有色香亦暫時也。
亦應不不緣等流色者雖外器等皆名等流此中意取華色華香等速滅故。
此中有難如理應思者難云種與現行非定異種隨現法收現與種子非定殊現應隨種法處攝答有云種子因果俱是現可隨現法收若爾現行因果俱是種應當隨種攝若云亦有現行不能熏故不可隨種攝者即彼伏種子不生於現如何隨現又以因果俱現故種隨現自類之種因果俱種復如何通故知不可以因果俱現答也應正解云現行易了別種子隨於現種子相沉隱不可現隨種。
極略極逈色者析根塵等實色為極略析光影等假色為極逈。
若唯意緣通根塵者亦此中攝者此第六不與五俱強分別生所緣根等亦遍計攝若定心等雖亦猶緣根塵此非遍計色攝。
以總從別者法處名總餘處名別以暗從明者第八名暗細難知故六識名明麤易了故。
如十一切處觀者即十遍處觀也謂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并空識二也。
初隨因緣至五八等者此等五識同時心所亦不取第八五數言隨分別變至七識等者六七心所并第八五數唯定隨任運義隨種子義順第一解五數既不隨實種故知八俱五數不入因緣變中。
問觸等所變至為例亦爾等者此唯問第二解第二解中前之七識俱無實用故難五識所變色等應無礙用答亦如之。
若瑜伽至不違此文者瑜伽釋家既許觸等與本識同即不違前無質礙難問彼論既說同識變所變根種不能發識生現行等如何名變答彼論且約依他相分從實種故說為實不言所變亦能發也。
順下第三等者前之二解俱不說五數變有實用順下所例王門也。
若第六報心至或有用者問報心亦緣心心所法變五根等豈有用耶答此同定心通於二變今言有用且約緣色等說不爾八俱五數應有實用亦報心故。
如定心緣十八界等者唯緣實五塵因緣變根及心心所等皆無實用並分別變無分別智證實真如亦因緣變問如菩薩定力變地金等為何變耶若因緣變應從實金種生云何變地若言分別變者金等應無實用答此因緣變有實用故若爾所變金等為何種生答如託色界地等為境而變金者即以色界業果色種為增上緣復以上界隨能引定地定果色種為親因緣而生金等第八地已上菩薩所變定唯無漏餘定果色或通有漏既從實種所生故有實用成因緣變如瑜伽說勝定力故先起大種後造色生故唯實也。
返顯八俱具有二變者一念之中心王因緣變觸等分別變少同定心心心王所俱通二種。
此解本是前問等者意說此中解無為不相應者根本是前問中心心所等之所等也。
見分取於相應心故等此結前解自證復能緣見故者結後解但約見分同一所緣者會後解中違。
其六七識至可應分別者有漏位中第七無用六亦通用無用第六之中比量無用現可通有用無用現量之中五俱者一向有用定心通用無用緣色等有用緣根心等無用報心通用無用理准可知。
如瑜伽論至緣狹小境等者彼論云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也。
空識無邊處至執受境等者問緣無量境唯約種說緣狹小等唯緣種耶答無色無身器可唯約種明欲色有器身種現通為境問瑜伽既云緣狹小執受境乃至無量執受境今疏所明初等小千界明外器豈外器等名執受耶答有二說一云疏主意明內身因明外器身器大小必相隨故二云瑜伽所言執受境者亦麤外器領以為境故名執非要依持生覺受義執通二義如前疏明二釋無違前為正。
此亦所立至無不定過者若對經部上座亦是指例若對薩婆多遠以比量成若無想等不入宗中滅定比量便有不定過耳。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末)
卍續藏第 49 冊 No. 0814 成唯識論義蘊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三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舉初狹名釋識寬體者阿賴耶名最初故狹乃至未轉通第二位故識體寬。
答令相隨順至方名三和者雖世不同觸有功能令相隨順令過去根隨順為依令未來境隨順為取令現在識為二所生故名三和非謂一處名為和也此雖有理後解為正。
如受等法至例觸應爾者此意說如受等法不能生餘作意等即不隨受領似三和之上生作意等功能今觸既不能生觸亦不似三和之上生觸功能或解此中翻例也如受等不能生餘心所受等即領似三和之義觸雖不生觸既能生餘心所等故說此觸領似三和雖有此理前解為正。
又分限故者謂根及境能生識及觸等分限但有二種功能識之分限不能生識但有能生觸等功能即說此識似於根境觸之分限不能生識及觸但有能生餘心心所功能何故不得名為領似三和。
若約見至亦有似義者若約觸自證分能生觸之見亦是觸生觸若據此義即似三和能生觸也。
如受領觸不領作意者如受領觸但領可意等相不領觸能生作意等令觸領三和但似能生受等不似能生於觸。
又是主故不同於觸者主是勝故不可說識似於根境心所是劣故可說觸分別前三和齊與不齊二解俱得。
今取界身足論者問論中既云心所性故即簡根境等訖何故不取俱舍等耶答界身六法五是心所與舉寬攝狹故取界身六觸等者即六識相應之觸等也。
許少分實餘假不成等者許愛少實即餘觸不成假俱是心所無異因故有解若許觸有少分即經部說根塵等假法不成俱多法成無異因故前解為正經部許愛少分實有彼以別境之思即名為愛非如觸數三和合成。
問此質不定至復應思擇者此外人逐彼質作不定過也言思擇者我宗不許生有能生何得為例又大生通所生更有能生方始起觸既唯能起更不由觸自能生由此應說心等不能生作意力方生作意體能警何須別物警如繩不自斷要假刀方斷刀體自能割何須別物割。
雜集師不許集論者此破師子覺不許無著意故釋作意云持心令住也。
與薩婆多至第四者彼論云作意謂能令心警覺與此論別。
餘之三業乃是遍能者問思於善等役心為業豈第八思亦於善等役心耶答此業亦通三性之中第八俱思亦於無記能役心故即能取彼非邪正因故此業遍問若爾受業應能起合離非二欲故第八既通無記豈無非二欲耶答不爾第八不與欲相應故由斯受業亦是不遍。
或即因是果等者因果之法非即非離亦無因即是果故說之言無持業或即此受與愛為因與觸為果亦得說言即因是果今唯望觸不望於愛故說之言簡即因果前解為正。
若言要至皆同前者彼若救言此受要有所緣俱時之觸并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或云領觸所生之受並不捨自性名自性受作此等救皆同前破受定不緣俱生觸故便違自執不自證故並同前也。
非非青者非青之中有黃赤白等多種非一故言非非。
依謂依根俱有無間者問同依俱有可說依同心王心所前念各別如何無間亦說為同答若開導依定非心所於所引生無主義故今為依者必是心王故可名同說為意根非心所故。
或雖不同亦兼取者了別領納雖各不同數既齊等同取於境故亦兼也。
此中五義各有所簡者此可連環徵起若心王心所名相應者前念心王後念心所應名相應由此故說時簡前後也若爾意眼二識許俱時起眼識心所與意應名相應此亦不爾依簡別識眼意二識不同依故若云時依同名相應者六八二識同時依七第六識心所應與第八相應故疏釋云行簡依同其境各別六八二識雖時依同見境各別故非相應故若爾即此六八同緣色等時依既同又不格別相應故疏說云緣簡別見彼雖同緣見各別故不相應也今觀行簡境別即與所緣之簡不殊論自說云行相雖異明不取行相而疏強為五義違論立之不其添意也且依四義簡法已周亦應為善。
如五與意唯依事簡者五意雖俱依各別處事亦不等間體事不等其相如何答如五識俱意許同心王受等各二體事尋伺唯一故云不等。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等者此中五義且據因說若在佛果非不明了亦能分別違順境相不爾諸佛應非偏知餘之三義可通因果後二復次唯約因中。
便應不能攝益相續者若解明了如六識等便應不能攝持種子亦不滋益諸根大等令相續故。
若許間斷便非彼生等者第八問斷不名趣生捨執受故亦應不受熏性非堅故准可知。
如八證中等者瑜伽八證第八識中最初即執受證執受證中有五因五因中第一者謂任運生二非善染三一類異熟無記所攝四能遍執受五根等法五一切時執非有執不執時若不執時即爛壞故今此顯不與苦樂相應所由如彼任運中廣解。
禪定寂靜此無所能者捨受無能故通惡果間禪定有何能答有定共戒能止於惡故非惡果又由禪定能發神通智慧故多能也。
若隨所生至過失如前者此第八識若隨所生善趣惡趣即便轉變樂苦俱者應善趣中不持惡種惡趣之中不持善種故是過失。
有自性至本釋中者此下所引三性差別皆對法文今言如本釋者即師子覺也。
一自性至十法者謂瞋忿恨惱嫉慳害覆無慚無愧謂煩惱中此唯不善。
此有二義可名為記者問此下二解有何差別答前約功能後據自性前唯有為後通無為前唯有漏後兼無漏故有別也。
故餘例難亦然者五心所中舉觸為首難餘作意等亦爾又此舉行相為例更以自相門例亦得觸雖不以攝持因果為自相亦有三和之自相俱自相故亦可相例又受雖不與受俱餘心所亦與受俱並應為例。
此不成等者今難云觸等不了別故不例行相門者今既例相應門故應觸與觸相應觸不與觸並即例相應門觸等不了別何妨例行相。
心所能熏相見分等者此意說如第七識心王心所同緣本識(第七)心王能熏自相見種亦熏本識種子心所但熏自相見種不熏本質之種由所熏之處是一故無六果之妨此初解為不正也。
不可論至與不生者若所熏之處有六即(王所)俱有本質種子汝不可說心王中種生本質心所中種即不生若能熏六法雖熏六種以所熏生之處是一如我心王所熏之種生本質心所所熏之種生影像此亦未正。
由是義至理亦無失者此第二解如第七識心王心所同緣本識共熏成一本識種子此現舉種不為因緣既相分熏增上緣攝如多業同招一現亦應爾共新熏本識之種既為增上亦不親生本識現行以本有種親能生故故無頓生六果之妨亦無多種生一芽失疏言因緣便無此事者若為因緣便無多現生一種事增上可爾此解亦未為正現行辨體生種何得不是因緣下第三解稍勝於前。
量云至如貪信等者外人作不定過云為如貪等不自在故不能愛熏為如苣勝不自在故能受熏耶既爾宗中應云應非內法所熏便無過失簡苣勝等非內法故下難持種亦應云應不能持內法實種不爾觸等能持外麥等假種為不定過。
能熏雖至生一果者比六能熏為因緣故熏成六種非是共為因緣生一果也此喻約前第三解若據第二能立所立二俱不成。
如五無間業受一期報者若不許多因共生一果如何五業共招一法問如經所說一一無間業各受一劫苦如何此說五招一報答今云一期報者非謂一劫業既有五即以五劫為一期也。
可許例於捨位者約齊縛也第七我斷觸等捨能雜煩惱亦名為捨問只言捨賴耶何故不言捨觸等答此據離縛心王離時心所亦離故下論云爾時此識煩惱麤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既不言捨藏識體故離縛時心所亦離何不名捨。
三可熏非常一者是此遮無為彼常一故四相應者此與能熏同時處不即離故名相應由此可轉識熏也今言相應不是時依等同之相應也。
前生後滅相續如流者問論云前因滅位後果正生何故此云前生後滅答今云前生後滅汎明因果相續之義非謂正釋前文。
初隨返質唯難於常者此即指常亦不成緣起正理等文也。
彼救不然至謂取與用者彼小乘救云天乘云過未有用應名現在者此難不爾我宗要有取與二用方名現在過去未來各有一用壞非現在。
難云至有半作用此難意云汝今要有取與二用方名用者婆娑既云過去取果不言與果故應過去有半作用又云等無間緣心等可有過去色等非無間緣故應過去有半作用雖有二釋前解為正以云有取果用故。
又言未來至應名現在者難過去已後難未來也汝若言過未名功能現在名作用者婆沙既云未來有三法作用故未來世應名現在問光明等未來作用其相云何答有云如日未出先現光明故光明用在未來也有為之法未生由生相生苦諦之惑未斷由苦忍斷故三作用皆在未來如苦法忍有二作用一能捨異生性二能斷見斷十種隨眠除之二用准之可悉如前已敘。
彼與果用至生復生過者此雙難過未也言滅復滅失有汝滅有與果功能過去既能與果應名為滅現在之滅復能與果過去既滅現在復滅故言滅復滅失生復生過者汝生有取果功能未來既生現生復能取果亦應名生故有生復生復又解云由滅相故現在法滅入過去已後有與果用此用不能自滅又須滅滅故云滅復滅也未來生相能生於法已名取果至現在復有取果作用兩重取果故云生復生也若言與果至取果用故者汝若救言過去與果但是功能未來取果亦非作用故不可難過去未來應名現在者即阿羅漢末心正現在時應非現在無取與作用故此中牒救言與破中言取意影略也。
又若此心至更復言滅者此言初者謂未滅時現既無用即已名滅何故至後滅時更復言滅。
若言非是至無間緣故者彼復救言無學末心亦有取果之用但為後念緣闕果遂不生非無取果之用者理亦不然婆沙論中說無學末心非無間緣何故汝說亦有取果之用故違自宗即正理師違婆沙也若言後果至不能生果者又汝若言後心之果若緣不闕決定此末後心生者汝末後心復有取果之用彼緣不闕即合為因能生後果何故復言後念緣闕故不能生若言此心不能為因生於後果即是無用何故言現在之心有取果之用。
有酬前至熟變相等者如觀糓子至成熟時有酬前相觀此熟相從本糓子所生故對此本因立現法為果也。
此答於前生滅分位法者彼薩婆多難云因現在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乃至誰離斷常今於現法假立因果即是答彼前因已滅後果未生等之分位也。
六通至三世等者今言六通之內有此三世非要一一有此行相也言死生智緣未來者謂天眼通能見死此生彼故言生死智問五識取現境如何緣未來答五俱意識依天眼根能知未來非眼識也又眼耳通是眼耳識相應智性何妨天眼亦緣未來以有慧故說緣現者約餘五識前解為正。
濫妄緣者唯識通妄神通非妄若不簡恐亦是妄。
三相用不同時者此勝軍假朋上座但於現在假立三相前法至異後法正生常相續故因果不斷問何故此師不言滅相答此師既唯現在是有滅相是無故不言滅問此為敘勝軍義為敘上座義若勝軍義勝軍自是大乘何故此中疏云復以大乘若上座義彼師色心俱有滅相何故此中唯說三相又解言前有因時無果等乃是小乘難大乘文此若敘上座義何故疏云被他如先有因時無果等難耶答此敘勝軍假朋上座以大乘及上座部俱不立過未故前被薩婆多難今勝軍此中為救彼義故疏云復以大乘也准下難云阿賴耶分二趣故即偏難勝軍若難上座應言約意分二趣也。
阿賴耶識至達此文者設汝約生時勝天趣得名仍有賴耶分二趣過即應一識亦天亦人不可此識非前故言違此文者汝既一世因果並時即違此論約曾當假立因果之文也。
生時酬因至二法為二時者此明二法因果非正釋此論文次下文中方應釋之今為開一法因果故先敘二法相對明也其次疏云今此所論下正明一法屬此論文言一法者生滅二時即一法體言二法者生之與滅各在一法故二別也。
生滅相違寧同現在者他若救云生滅是因果此二不相違者應難云生有滅是無即許非相違晝明夜是暗應亦不相違若彼救云由明為因而暗得滅亦是因果許不相違者即無有一法不是因果便成大過。
下有三師至為三釋者問文言斷煩惱障究竟盡若隨眠永害即是初師永伏不行即通第二如何此有第三義耶答此云究竟盡者下第三師亦有此義一約分別煩惱種子現行皆究竟故二設俱生者究竟不為過失如阿羅漢究竟斷時。
此據位全除等者尅實而言二乘金剛心斷煩惱障盡捨阿賴耶訖以無間違唯一剎那故不說今言阿羅漢位方究竟捨者據位全論亦無違也問大乘金剛心煩惱亦盡何故但說二乘答大乘八地已捨賴耶更何須說。
又依至名無生者論約不受分段名為無生不約無變易故知唯約煩惱障盡名阿羅漢若約所知亦斷者應名不受變易生。
又畢竟至麤重者此既總文通三師義即亦取現行麤重為正。
若說至不成者此云習氣即無堪任性也若以永遠離無堪任麤重方名捨賴耶即四位不成二乘無學不退皆未永離無堪任性即應一位無阿賴耶唯如來故又約種子名為習氣唯不通八地即是四位不成前解為本。
以得證淨至信不退者謂此迴心菩薩先於二乘見諦道中以證四種不壞淨信今說此為不退菩薩亦是信不退也然未至彼大乘十信第六心也。
論直往至不退此除煩惱不退彼約斷煩惱此猶未斷故。
若現行一分等者此初師難第二師也言全未捨故者此第二即解也七地已前第七執藏雖暫不起未全捨故不名為捨言若不爾至應非不退者此第二師難初師若要無學方捨賴耶迴心菩薩名不退者八地直往既未捨賴耶應非不退言若爾八地等者初師難也若八地菩薩捨賴耶故名不退者即初地菩薩汝亦自許未捨賴耶應非不退何故初地名證不退已得不退。
三乘有學至時少故者問何故前唯會二乘金剛心此中通會三乘答前是通文其第二師不約斷種名捨賴耶即八地已捨故不說大乘金剛心今此唯是第一師義要斷煩惱種盡方捨賴耶故通會三乘金剛心位也。
近波羅蜜多者七地已前未能任運純無相修行猶淺故名為近若爾地前應亦名近此亦不然初劫唯有漏但名波羅蜜此通無漏少分無相故名為近得名不同。
此四因至解行地等者資粮加行名勝解行地此位煩惱未永不行故此初因簡地前也初地已去六識煩惱能永伏故言今通七識者此約八地煩惱不行故通七識言第二因簡六地者謂前六地中未能於無相海任運而轉故此簡也第三因簡七地者以七地中未能起一切行也言第四簡一切地者即簡八地已前並解行等故云一切。
即是正體後得者准前二因亦應合取生法二智今取正體後得並通生法二智故亦無失。
如瑜伽論至煩惱有三者一無染汙相謂要知故起不能染汙菩薩名無染污相二無過失菩薩雖起煩惱不能於菩薩自身中生苦逼惱名無過失三能斷苦因菩薩生起煩惱於諸有情能斷苦因煩惱為因逼諸有情令斷苦修善故。
攝論云心體第三者從識意心為次第也。
對法第二至據一邊說者攝論中以積集生起二義名心對法論中但云積集不說生起故云一邊有云對法取緣慮義名心是一邊者非也。
攝論第一云為取所依等者世親攝論云當知於六趣生死既云六趣故不通聖無性論云識自體與取為依此約與煩惱種現為依不通聖此即同下解阿陀那識甚深細中執取結生相續一義亦是約凡夫說。
此。等諸名通一切位者問此中阿陀那識准下解云執持種子執受根身執取結生相續具此三義名阿陀那至無漏位既不結生如何此名通一切位答雖闕一義仍有二義故是通名問既爾賴耶八地唯闕執藏一義應當不捨藏名佛果既有能藏藏名亦應通佛答藏約緣縛義不被他執即名為捨阿陀那識自體結生相續不約佗緣故此名不捨問執不執別闕一義齊入八地時何不俱捨答執藏過失重闕一捨藏名結生不縛他設除名不捨又八地以上變易身相續成佛已去無漏相續三義具足故阿陀那識亦是通名前解為勝。
始終為論至不通無漏者此識所藏有其二義一被他熏故二被他執故若至佛果不熏不執故為所藏不通無漏若約能藏亦通無漏。
此中至取能藏等者論中只言攝藏一切雜染品法即是本識為能藏不取雜染七識為能藏也何故不取耶答此唯因中以得其名不同第八為能藏亦通果故由此論中但說二義不說第八為雜染所藏問我見愛等執藏為我亦唯在因不通無漏何故說藏答此中棄捨唯在執藏唯在因過重偏說又解此云不取能藏者不取第八識為能藏也何以然者此中云唯說因中八地已前其識名者唯是執藏故不取此識為能藏也雖有此理准疏結云故略不論染為能藏義即前解為正釋意論中唯有能藏執藏二義闕所藏義即是略不說染為能藏也。
初師第三隨理應說者論云非無學位不退菩薩者初師不退唯取慚悟第三師通取十地故言隨應。
種子生現至此文證者若許種現同時即金剛心起明來暗除種現俱捨何故此云此名唯在諸菩薩位非如來地此金剛心既是菩薩明知唯捨種子未捨現行又觀此文唯證金剛心是有漏不證種現異時設唯除佛何廢種現同時。
七地以前緣阿賴耶者問平等性智正起之時即不執藏如何此智得緣賴耶答智雖不執名未捨故設暫不執未畢竟故緣彼位故。
有漏二位名最初捨故者有漏二位名即是賴耶異熟賴耶初捨云二義者一謂過重二初位捨。
若據至阿賴耶同者此中賴耶言阿賴漢位捨者據捨能緣縛也若異熟識亦約捨縛名捨即與賴耶同時而捨由約捨體故前後別問何故異熟不約捨縛賴耶即然答賴耶從縛立名故據縛異熟體是無記故約捨體。
如世第一法捨異生性者如薩婆多異生性得與世第一法俱時捨猶如害名世第一法捨異生性亦是正捨名捨今此師異熟識現行種子得與金剛心俱亦是正捨名捨其二障種金剛心生即已捨訖有云此師異熟識種與煩惱同捨金剛心中唯有現行者其理不爾若許爾者與異時義復有何別此護法師種與現行俱起和合故彼釋非。
得與成就既無別體者此師金剛心中鏡智雖起未圓滿故不名成就至解脫道圓滿成就得與成就既無別故金剛心名為將得未正得也未圓滿故亦有疏本云得已成就既無差別即金剛心得解脫道名為得得已即是成就故云無別此雖易解然多本皆云得與也。
其種生現異時等以集論說無種已生故有此釋此中二解唯種現別時與前解異餘義並同。
彼答依盡真如為論者彼決擇分答佛及聲聞無餘不別者不別有二義一苦依盡不別二所顯真如不別此合為文故云依盡真如非謂灰身滅智佛亦同也有疏本云彼苦依盡者理雖可通不如彼答云。
謂自相至前已說者此云三門雖因果不同次前已說故今不論問前何處說答言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即自相門言此名唯在如來地有即果相門言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即斷捨門此之三門因果別相如理應思之。
有言至及後一者此意說佛果三門竟是無漏論中既云有漏即以簡之故更不說若爾即性俱境等果亦無漏一有漏言皆已簡訖更何須簡故疏中前解為勝。
其因相至此中不說者問因中第八能持染淨一切種子果位唯持淨種因果既別何故不說答染淨雖別持種義同故不須簡問染淨各別持種義同故不簡者亦應因中緣境狹果中雖通緣緣境義同何須對簡心所多少相應既等例亦應然答理且不齊緣境相應此之二門果寬因狹若不對辨恐果同因故須料簡所持種子果少因多故即不說又解欲顯如來能遍知故欲顯佛果功德勝故由此重說緣境相應如來既不受熏持種之功不顯由此不簡因相。
然受相應至標舉簡之者問捨受通因果恐濫須簡之持種通果因有濫何不簡答佛果第八既唯善性遍緣諸境善等俱皆同無漏六識若不簡之恐同於彼亦與樂相應故今標舉無漏第八定不持諸雜種既無濫故不簡也。
或說通至六地等此師意說此十地中皆有遊觀無漏故知十地皆有觀智以鏡智中遊觀故言色界六地者謂四根本一中間一未至也言中間者即大梵王天何名中間有有尋有伺上無尋無伺下故名中間問四禪皆有近分如何唯一未至耶答唯取初禪近分最初得故所以偏說。
多依天住者佛果功德多依此天而住故以第四禪為天住有云無住者非也。
色界有至無色界故者色界定慧均等故言遍緣無色慧劣故緣不遍又色界心通緣心色故言遍緣無色不緣色等故不說遍今欲明鏡智能現一切影像故取遍緣心也。
此言三受至餘中者者此六十三言於三受位俱行不絕者謂餘識中第三受也第八捨受與彼俱行即顯第八於三界中唯捨受俱也。
如三類遍所有等智者此以薩婆多三類遍智以說九地鏡智也言三類者謂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也言遍所有等智者彼師說見道已前有漏心中六行伏惑作四諦觀知苦斷集證滅此有漏智至見道中由無漏現觀三類智後遍方能兼修有漏三世俗智功能增長說為現觀三類遍智也此邊等智未來雖有畢竟不生餘之九地境智亦爾問無漏位中作四諦觀何故唯言三類智耶答世俗事觀之中而起遍能知苦斷集證滅等智由此三類兼修時不兼修道也故俱舍云曾於道無事現觀故又必無於道遍知事現觀故於苦集滅可遍知斷證也又道唯無漏世俗之智未得其名故不修耳問修道惑滅猶未斷證云何言遍答自諦之下能遍斷證非修道也問有宗既無種子無漏現觀俗智無由現行所言修者為修何法答彼宗去來之法皆有實得唯修此得非現行也。
疏意深遠道理難窮邑以愚情敢量玄旨意因枝譜課此庸虗諸有哲人無為誚也。
如斷常中阿賴耶者此意說此論上下問中所牒識名其例不定今言斷常者即前因果譬喻門中問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此唯取修名從因為問復言至轉位即通二乘十地菩薩為論者此說斷捨門也彼徵問云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以彼兼問捨異熟識故通二乘十地菩薩問何以得知兼問異熟答前解捨云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由此疏云通二乘等今此問第八識乃說通名故知上下非一向依此體例。
此顯依初捨為名者此斷常中言阿賴耶者依初捨說今彼別問言云何應知此第八識者顯通諸位也又准下至不唯在色者謂薩婆多五蘊是真受着處即是賴耶故離色等五蘊之外無別賴耶由此問今云何應知離眼等識者亦等於色。
是離共許至不共許故者謂大小乘共許賴耶離五取蘊更無別體故涅槃等既非蘊攝彼亦不許為愛着境言此離識蘊不共許者彼許色等為阿賴耶此離識蘊大乘不許。
不言對有法等者阿毘達磨此云對法若順因明前陳所別名有法後陳能別名法由此難云何故不言對有法而言對法也答云具軌持非有法也前陳名自性唯有持義後陳名差別兼有軌義今言對法顯得二義故不言對有法。
為依雖同變不變異者此意云器根及識俱與為依何故器根即言變為彼變其轉識即言為彼依耶故今釋云為依雖同變不變異故別說也。
此所隨一者今成末那以轉識攝為因因有二過一者所依不成有法末那他宗不許是故此因無所依也二者隨一不成不許末那是轉識攝他隨一也今合為文言所隨一有本云此犯隨一者雖顯過不盡其文易解將為正也。
或若不爾至不定過者問前成末那轉識攝因論自明說既於第八不轉不成何成答恐他亦以第八是轉識攝故此遮之又論中雖言轉識攝故亦得以是識性故為因此於第八既有故成不定過也。
解有趣至此等初也者此更懸科下文不應此處言此等初也疏文誤失。
即前順後其體順用者種子同類名前順後親生現行名體順用又前之生死順後生死云前順後諸有漏法皆順生死名體順用又能招感業種望所招果名前順後五果種子親生苦果名體順用雖有三釋初後為勝下准此知。
非如色等名為執持者有根身等令不壞生覺受故外器色等執為境故今執業惑無此二義故云非如色等但與為依名執持也。
如喜及順喜法者謂喜受同時心心所及根等名順喜法。
還即道諦者還謂歸趣道證滅故。
或攝至證涅槃故者如資粮加行有漏善法遠證佛果涅槃亦名為順。
唯親執無漏種者問前解執受唯言相名分別習氣不說無漏種何故此云親執無漏答前據依持顯以為境故唯有漏此約親依識體安危事同故通執無漏不相違也。
或俱現至因義故者此言第一二句俱是現行識所言界者性義因義此現第八無始時來有體性故能為因故雖不能熏為依持故。
然生至通苦集者問業惑有漏可通苦諦生既非因如何名集答此如五果種子望生老死亦名為因故集諦攝約小乘如薩婆多分位緣生無明俱時識等五果雖實生攝相從名惑行支分位總名為業此即苦亦名集生老死位集亦名苦或亦餘部生緣老死更得為因故亦名集集是因故更如有別。
四清淨至實性者顯揚論云若說四清淨是則圓成實也問其四者何答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三者得此道清淨四者此境清淨此四之中初一真如第二涅槃第三者無漏心心所第四者無漏色等前二無為後二有為皆圓成實。
言依他性至依他依者此賴耶識六七緣執故遍計依也有實性故圓成依也持種現故依他依也若持無漏種通為二性依故與三性俱為依也。
非唯能藏至賴耶等者若唯能藏義以解賴耶名即八地已上應名賴耶既不爾故知由因執藏義也。
若起分別至各偏義說等者此意云凡者聞此起於分別我執墮諸惡趣愚者聞之起分別法執障生聖道愚無惡趣凡無聖道故偏義也問愚謂趣寂設不為說分別法執亦生又不障彼小乘聖道如何不為說耶答此趣寂種姓未證聖者若為說之法執堅深便增我執既執我法諸見遂生便障聖道如執窮生死蘊即其類也問經中但言恐彼分別執為我何故今云亦起法執答人我法我俱為我故。
經云無明至有識之身者此言有識者第八識也又云如五種子者即五果種子其中識支即第八故復云名有取識者即結生識也亦是第八。
又若至至教等者至教有二種若以言中於理真實之教名為至教即大乘論亦名至教若唯以契經名為至教諸論即非今立大乘經至教即是契經為至教也設不定失為如諸論順無我故汝大乘經非至教耶為如增一是至教耶故此四因各加第五既云契經攝故即簡諸論無不定失。
勝軍比量因云兩俱。
成至所不攝者問諸大乘經唯大乘許非佛語不攝如何此說兩俱極成答如增一等立歒兩許非佛語不攝如外道教立歒共許非諸佛語今大乘經雖小乘不許佛說然亦共許非是外道教中所攝故得說云兩俱極成非佛所不攝也若爾即大乘經是隨一非佛語攝此因應他隨一不成答既非外道教攝即是共許此因於有法轉故無隨一。
彼宗自許真是佛語者薩婆多宗自有兩說一師云集佛語成仍是佛語一師云迦旃延造非是佛說今約許佛說師以為不定也。
亦外道等至所不攝者問此發智論外道大乘俱不許是佛語即是兩俱極成非佛語攝何故此中言不攝耶答此意不說外道大乘共許發智是兩俱極成非佛語不攝意說小乘為一邊外道大乘共為一邊此二相對即發智論是兩俱極成非佛語不攝也又解外道大乘兩俱不許發智是外道教攝故云極成非佛語不攝也雖有此義夫言兩俱者以立敵相對故後解非更有餘釋並難解也。
若以發智論至犯違教失者若立量云大乘經及發智論是定佛語者此對一分不許發智是佛語即立敵兩家共不許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因依發智轉即犯一分兩俱不成又解云設對許發智是佛說師亦有此過以大乘不許發智是佛說小乘不許大乘經是佛說故是兩俱不成者此釋不然前解為正如分十八部者問世尊何處記別十八部耶答文殊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大眾)分別說有七體毗藏(上座)十一十八并本二無是亦無非本是大乘出是也更有餘文。
傳小乘難至師子中虫等者問此即涅槃梵網經文此既大乘經文小乘不許如何引以為難答今難大乘還取大乘自許之教為難或云小乘教中亦有此文然未見也。
忖度人者謂小乘輩雖得極果於所知境要須籌遍計度方知故云忖度人也若爾文殊既云如我誰忖應是忖度人耶答彼示現也。
聲聞乘至方便者若爾何故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復如何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答此有二說一云此約定性彼說迴心二云此約近方便聲聞即非彼據遠方便二乘亦是取義各別亦不相違又五因至相違者一發心異者謂菩薩起四弘誓願及十種發菩提心聲聞唯有厭苦求涅槃心二教授異者聲聞以人無我教授菩薩以法無我教授又聲聞唯教自利菩薩亦教利他三方便異者聲聞作安立菩薩亦非安立又小乘四諦緣生觀菩薩三性唯識等觀又小乘方便即七方便菩薩即十信四尋思等。
不違法空者若應空而空名不違法空今大乘說一切皆空故違法空。
入自大乘修多羅等者謂契當自大乘理故解順入自修多羅也言現自煩惱毗尼等者此云滅結或云調伏菩薩以無分別智為能調伏煩惱為所調伏故云現自煩惱毗尼也或云菩薩以無分別為煩惱者不能簡擇德失事名無分別菩薩以此為煩惱也今大乘教令修種智對治彼故名現自煩惱毗尼也二解初勝言廣大甚深者真如法界廣大甚深名為法空故此三相皆不為違也。
分別論者至今說假部等者問論中既云上座部經分別論者即應以上座部為分別論者何故今云說假部耶答言上座部經者即上座部中亦有以經為量者謂上座部中經部也今說假部既云蘊門是實處界是假說名分別論者與前上座部中經部各別故論言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說也。
九心輪者彼師細第六識初受生時為三有因名為有分識既生已便能引發於境名能引發既能趣境分明照故名之為見雖明見境未知差別須求差別故云等尋求尋求諦察知其善惡云等觀徹既觀徹已將起語言故須安立起語言已便造善惡故名勢用既將思惟昔來所有所作事而生愛戀故有返緣身命終復生三有還名有分周匝輪轉名九心輪。
一念蘊等者心心所法一期蘊者即有報身一期住故窮生死蘊者謂第六識別有功能窮生死際恒不斷也。
若凡若聖至起怖畏者凡夫離欲即得上定者聖者離欲即第三果人此等雖離五欲聞雷尚怖故知於我由生愛着。
無性云貪俱樂受等者樂時貪增故俱愛著或總緣或別緣此約唯樂受不言貪者約別緣說問無性云樂是著處義乃無違貪即是愛如何更言是愛著處答如後緣前理亦無失若同時者即樂亦不緣彼宗自說同時心所不相緣故。
攝論不言至非有學故者彼宗不許有學聖者有我執故亦唯言除無學即恐有學亦有我執便不極成今約極成唯除無學。
非想九品至極成有我者非想九品雖微細亦是有心及餘有心定等既不求滅心故極成有我此不難之由此偏難無想滅定等也彼皆厭轉識故。
以上總取蘊至攝論等有謂前總取蘊為一別中樂受身見為二為三攝論中有與此論同五欲色身轉識不相應此四唯此論有。
此識等至是所著者問前言苦捨不順己故不增悅故非真著處何故今者亦一入等中答前約偏增唯取樂受今據總攝故兼苦捨言此中見取等並是者唯除身見餘之四見並是此等也。
外道云我是著處者下破意云汝說我為能愛如何復說為所著處不可一我亦能亦所。
或諸法至集起名心者問此與前解何別答前約所集起處名心此約業種親種所集生者名心雖同第八據義解別。
無漏識者無漏集起者無漏之心雖無業種唯無漏親種之所集起也准此後解亦通無漏。
五十一又心相續至流轉不息者撿五十一云又彼諸轉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彼文也此云又心相續者即疏取對法意釋第八識是相續也長時間斷乃至流轉不息者即彼論文彼說六識者間斷故不能持種受熏也對法第二云又心相續長時間斷經久流轉不息是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理彼論文云又心相續謂第八識也彼滅定中六轉識等長時間斷而第八識亦能經久流轉不息由此本識能持種子其六識等既不能相續經久不息而經部等說為能持種者不應正理然疏主取兩論意合而為文精將解故別釋。
攝論第二至無相應義者夫能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名曰相應此六轉識根境等別無相應義故不可說互相熏也。
又無同喻非極成因者若以根境等各別為因即無同喻言非極成因者非是立敵不共許故名非極成但以有過名非極成此有何過即六八等俱時有熏為不定過。
此中言至互相熏故者根等三別由彼師許互相熏故故次量云。
今解但至非受熏等者前解約六識俱時相望彼此根境各別故不可相熏今解約六識中一一識體自根境不恒俱有非如第八根等常有故此六識不可受熏前疏家解雖以自他六識為同喻然有自身六八為不定過然今此解亦無同喻但且直責。
世出世至望起者問此與第三無漏何別答理實雖同據義門別也又准論第九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由此後得智雖體無漏既不證真但可名世故二門別。
下三宗之法者問准因明疏宗中能別是宗法能立之因是宗之法何故今說能別為宗之法答是宗法名即宗法今言宗之法者即總宗之別法亦有法宗之法也故無過失。
三量成已至所集起心者即此文中以一類無間堅住三因成可熏性故為三量。
此中不取至即是因者言前成本識中既不以堅性為宗法故知前破轉識之中言不堅住者但是其立因非法宗也此因濫宗故重明顯然。
然無性至熏後念等者彼論前無性破六識根等各別不得俱時受熏故彼轉計前熏後念故說言次下也。
有說六識至而類無別者此師所計識之體事前後二念或善或染雖有轉變而識之類前後無別同一類故受熏持種故無性攝論第二卷云六種轉識或二剎那同一識類由異品故有相熏習彼說能所熏別名為異品。
若難至違宗失者自宗佛果善法亦持種故。
或信等餘法至法類同者謂信等五根與眼等根俱是根故眼等根法與六塵非根之法俱是法故應互相應此難意也。
此文外至異性等者論中但言若事若類前後二念非互相熏者今文外破云如前念善不可熏後念惡或前念無記不可熏後念善惡等也今後無記可熏者且約無記是可熏性非是後念實受前熏。
有法一分非極成過者有法既言真性有為若中宗真性有為非空不空彼宗不許若彼宗真性一向是空中宗不許故於自他各有一分所別不極成過問若爾如聲論者對佛弟子說聲為常無常之聲彼宗不有彼宗常聲佛弟子無應有自他不極成過答常與無常正所諍故非是過也若爾空與非空為例亦然如何是過答此不相例且如常與無常即是聲上別義正是所諍不諍聲體今言真性不是別義此宗真性體非空有彼宗真性自體是空彼此兩宗互不相許故不極成能別中空即是有為等上正所諍義故理別也亦如下成意有俱有依不以有依無依意識為所別不極成過但以他方佛意識最後身菩薩有漏意識互不許為不極成今此亦爾問下言極成意識即簡彼此二不極成今此若言極成真性有為簡互不許應無過耶答不為例彼說極成除所簡外立餘意識有法仍存今若簡便無有法為立何等故義別也。
四種世俗至各隨攝者謂初世俗可說為空餘四勝義非空非有。
若隨小乘彼轉實有者若望中道非空不空今望小乘一向不空言轉實言便違自宗者違小乘經俱是佛說亦自宗故。
汝今說至違自教失者即違中道非空非有教也問護法等說有為法等非空不空亦違般若等經諸法皆空應名違自教耶答彼說遍計為空護法亦許故無違教之失若爾清辨亦云我亦不違中道之教深密等說非空非不空者約世俗諦名為非空約勝義諦名非不空無違自教之失答我亦有異經論明說依圓非空遍計非不空曾無處說三性俱空故汝有違我不違也深密經說相生勝義無自性者彼經自云佛密意說不可為例。
攝論第二至第三中義者謂無性攝論第二卷中明熏習熏習義中亦明持種心義又彼論明安立本第八識處辨其三相謂自相因相果相於彼第三果相文中亦明染淨種子所集心義與此文同故引為例耳。
如彼電光長養色等者問此長養色如何斷已更續等耶答如天眼等梵行長養或得或失故有間斷如肥盛等段貪長養有增有減斷已更續。
異熟不應已更續者問如眼等損壞云何復有續耶答有二釋一云大乘異熟生許斷已更續今言不應者隨小乘說彼許眼等真異熟故二云由殊勝現報所感非先滅者而更續也前解勝。
然境不雖心故至能作有情者此意說心能變身器故識是有情依境不離心故身器不能作有情依。
又無色界應無有情等者若以身器為有情依即無色界應無有情以無所依身器故也問彼有定果色何不得為依答非彼有情皆有此色設許有者非業果故亦不為依又立有情依業果故。
如理思至或不思惟者此等皆通定散定中多有如理思散中多有不如理思或不思惟者亦通定散無想等定睡眠等散皆不思故。
或是餘無心位等者此第二解餘字也即成無心定之位亦有真異熟心若無心位不入宗中他便以為不定過為如我自許起異熟時有情攝故心等位有真異熟耶為如我許無心之位有情攝故無真異熟耶。
若以此宗至無俱不成者小乘不許第八若以為喻喻便無體喻既無體二立無依故云無俱不成。
此意在真前言正故者前言正實趣生意在真異熟也正即真故。
種類言之至趣生法故者此類非一故云種類且如下界起上天眼即住人趣胎生起餘趣化生等也。
除聲及法處者謂小乘不許聲是異熟今言諸異熟色不攝聲言及法處者除定果色非異熟故。
雖復說至說共因等者謂生得善等雖恒因簡餘因不能簡故名不共因即此恒因亦能簡彼邊無雜因所簡之法故亦名共因也言有體通上亦有故者有體即是實因謂通上三因所簡之法皆有實義故此不說非如邊無雜因唯生得等有餘色無故此中言雖邊無雜而不恒有不說實因以通上故。
今為此難於理不遮者此文結二部也意云今言生無色界起善等心應非趣生者正難經部以經部師無命根等若對薩婆多雖有命根等前已遮訖故生無色起善等位不可以命根同分為趣生體也。
即應二趣皆應滅離者如阿那含生有頂地無漏極劣弱故不能斷此有頂地惑要起無所有處無漏心方斷彼惑此阿那含於二天中皆無有漏故二天趣皆應滅離若有第八便無此事。
五根在自身至五根依處等者此說所執五根唯在自身也若除自己相分而他身五根依處等皆非執受也非己相分向下讀之他身五根等即是非己相分也。
以依執受至執受者以聲依第八名為執受不是此聲能生覺受名執受也。
即是八證至第一因者瑜伽八證中初是執受證於中有五因今言先業引者即是五因中第一因也。
此中第八至下自解者此中既言一類能遍執受即唯異熟第八便證佛色根非無執受如下自解言濫也。
謂前二因至故今說三者前文五因中第一先業引第二非善染此二皆是第三類中攝故今此中但說一類能遍相續三因即攝彼五。
前第三因至非一類者前第三因即一類也此云非真異熟便有間斷即非一類故此云非真異熟者即是辨前第三因也。
所捨身僵仆者僵猶仰也仆猶覆也隨其男女有仰覆故。
此喻有失至能持識故者壽煖既不是能持之識今為喻者所立不成故言有失。
或復成立至恒持用者更立量云第八識有恒時用無間轉故如壽煖成無間轉即以恒轉為因因言許者是自許故不言自許隨一不成。
此亦至能持煖等者此外人難云識持壽煖汝即令識同於壽煖定非無漏亦可壽持於煖壽應同煖而非是壽彼壽既不隨所持名為非壽故知識亦不隨所持是非無漏。
此意不然至有壽非壽等者初論主以識例同所持壽煖不通三性及無漏他遂例壽同所持要非是壽既不如是何得以識同於壽煖不通三性故今論主云我本意以無漏三性之識不可持於有漏唯無記法汝今既得以壽例煖應非是壽即例三性而成失耶疏中陰略意在於此。
一切難中俱有此例者汝若言壽應非壽以能持故如煖者亦應難云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即一切難皆不成也。
然今以識至能持寧在者此難云壽可持識識不熏種既非因緣應不持壽故識壽二應不得名互相依持。
必住散位至此中合文者論中應言必住散心非住無心亦非在定以合為文故論說云非無心定。
下破經部等者謂初文引經證此識有此句科謂生死時下五段論文問何以知下唯破經部答既言如睡無夢非薩婆多故知爾也。
所以者何者此徵受生命終證有第八者有何所以耶由此引瑜伽既說滅定命終即無六識故知命終有第八識也。
又說異生有學等者此又解經經必住散心等者說異生有學不據入無餘依故與瑜伽不相違也。
今言悶絕至為鬼藥等者若云死生即悶絕攝何故論中以極悶絕喻死生位生死悶絕無差別故由之釋云死生雖即悶絕今離彼外別取鬼藥等悶絕證死生也。
今此二位非是住定等者此眠悶二位雖是無心是散位攝故得與死生為喻也。
此文可然宗無餘故者論所立宗謂生死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既無餘識故知死生唯有第八有疏本言無餘者言字悞也論中不言無餘識故。
即以此文證有第六者即以此文受生命終必住散心證生死時有第六也第八先有更何須說故知散心即第六也若爾何故對法云以無記心命終答簡異性故說唯無記不以無記便證第八彼唯無記何須說之。
非正遮計即難全無者今論云六種轉識者正破第六設破前五若俱正破難全無者即有一分相符之失他先許無前五識故。
此中所以至眾教同說者結前言次難陀等無量論師下生下論文由三因故意識取境勝軍師等既祖難陀故同遵南指。
然雖更有獨起意識等者如妄計實我法等不由他教五塵定等而起名獨起意識此即不由三因而起何不說之今云取增人法者取增與執著義同即是妄執我法也此難難陀等師無心別起下彼師釋設執我法必藉三因方生計度也。
即以汝因還復破汝者彼立因云行相所緣俱不可了今破云極成意識不如是故者意說既云行相所緣俱不可了即非極成意識故云不如是也即以彼因破彼意識。
又依染汙故至即我所說第八識者此牒攝論文破上座部也彼師云依染汙者謂麤意識名為染汙在中有中緣當生有而起於愛至生有已於母胎中隨其男女於父於母而有愛憎即麤意識名為染汙初生之位細第六識依彼而有名依染汙也彼許麤細二意得並生故言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知故者俱是細意識也言是種子識者即此細意初受生已能與諸法為依名種子識也言即我第八識者謂第八識依第七故常相續故所緣行相不可知故能持種故由此汝說細意識者即我大乘第八識也。
攝論諸師至唯識論故者此論但言極成意識不如是故即當彼論第三因也准此但應以意識所緣不名得故為因難上座部諸學攝論師乃言依染汙故無斷故為因難上座云初生位意識非意識依染汙無斷故如命根既爾即大乘初生位識應非第八依染汙故如命此便自害故云未悟也今觀上座返立量不成若難大乘以命根為喻有不成命根不離第八識故即所立不成不依染汙故能立不成彼量既非真量便唯依染汙為因亦通而疏不許未詳何意也。
經二意識並生論者謂無著本論引經云無二意並生汝何故說有麤細二意耶上座部答云汝引此經而為論難者我部不誦言或說無二麤意生等者上座部會違經也。
何勞虗認至所計之識者上座云我細意識緣身器等微細難知能為依種汝大乘師何勞虗認為本識故我細意非汝所計之第八也。
今論意言至便撥聖教者此下疏主釋攝論意也經中雖不定言無二意識者或是二麤或是二細設汝作此和會今以量破即麤細二意亦不並汝上座師豈隨情便撥聖教而言我部不誦耶。
何得誤徵者謂攝論師以前二因難上座部故疏主云何得誤徵。
若不依不能至為不定者若對小乘立第六識不能執受量云第六識不能執受有色根身以不遍依故如五識者彼出過云為如五識不遍依故第六不能執受耶為如第八不遍依故第六意識能執受耶。
一云至隨其所應等者此不約束蘆喻也言隨所應者謂六識各有二依即一一識與自名色為相依也故言隨應問五識依色根可說依名色第六唯依意應當唯有名答與五同緣亦依於色若唯獨起理實唯名。
頞部曇位眼等轉識等者問頞部曇者即七日外此時仍未有五色根如何得起眼等識耶答且依小乘說七日後若約大乘至鉢羅奢佉五根方有。
彼名中至答第七識者問識等五支必是業感第七既非業感如何攝名中答名色有二種一十二支中名色唯是業感二者與識相應名色非要業果故今第七識亦為名中識不是名色支也十二支中名色非要與轉識俱時故二別也又名色支唯據種子此說現行故通第七若第二念後便無此妨也。
齊識退還等者此依染逆觀也從老死逆觀也從老死逆觀至識即止故言退還問何故至識更以不逆觀行無明耶答觀未來老死已知從現在愛取有等集諦而生其次逆觀現在五果從愛至識准知從過去行無明等集諦而生故更不觀齊識即止大意如是如義燈中廣分別耳。
若不斷壞至皆此中攝者無性攝論云又如經說阿難陀或男或女識若斷壞者名色得增長廣大不不也世尊彼經既言不也故知識與名色而不相離與此文同皆此證攝。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三
卍續藏第 49 冊 No. 0814 成唯識論義蘊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四(本)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佛欲除彼無義苦行者謂自餓等無果利故名為無義問外道不信不能除彼無義苦行何勞為說答初雖不信後亦信故設少不信多獲利故。
六十六云攝食由諸句等者彼論問云若有段物亦彼是食耶設是食者亦彼段物耶答如其所應當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謂段食不能長養諸根大種或有食而非段物謂若有觸意思及識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有食亦段食謂諸段物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謂諸有觸意思識不能長養諸根大種如是諸餘觸乃至識隨其所應當作四句。
六十六說名為觸食者此約觸數為觸食非觸塵也謂初食已未變壞時意身二識得食觸境能生觸數有喜樂受雖未段食是觸食也。
望一食者准此下界香味等所生觸數故言望一食也若觸餘境為觸食者可通三界又云初食未壞有生喜等有不爾者今望生喜樂者說故云望一食也此解為正應撿彼論更詳此義。
如俱舍第二卷中問答等者彼論云色界所繫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離段食方得生彼除鼻舌識者無所緣故若爾觸界如彼應無如香味境故食性故彼所有觸非段食性觸有別用持根衣等。
由。此色處至色無用故者問五境之中聲亦無用何獨簡色答聲非飲噉無濫不簡色可分段有濫須明問可分段者唯在於色香味觸三何名段食答分段色時香味觸三亦隨分段由三與根密合資養義增故偏名食色雖可段眼根離取非養自根故不為例然對法等至現在無欲等者若據對法唯未來欲過現無者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言欲無減過現無欲便有減故彼論唯言緣未來不言緣過現者據增勝說。
遮過去至遮未來用者彼宗過去之食有體有用未來有體而無食用今言過去未來非食體用者過去全遮體用若未來世正遮食體設遮食用若不爾者一分相符之過。
非現在因得成正因者宗言非食性即現在色聲等亦非食性即是同品今非現在因於虗空等有於現色等無故是同品定有性也異品無濫得成正因問虗空既是現識所變如何得有非現之因答現識變者實是有為非是空故虗空無為非三世攝故得為喻又此虗空取依法性者非取識變也。
第四定上氣即絕行者入息者是風氣故第四定中風災不至由此故無出入息也問何故風災不至彼耶答風者動也三禪已下有變異受可有動義彼唯捨受安靜不動故無風也故下一師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方起滅定也。
然欲出經至兼誦餘文者今引經文意與小乘正諍識不離身不諍身語心行壽煖根等為破小乘取為同喻故兼舉之。
此就彼宗至起必勞慮者小乘入滅定為厭轉識勞慮大乘不然佛入滅定不厭彼故問小乘豈不許佛入滅定耶答彼小乘計滅定有漏佛身雖有滅定必不入也除佛以下皆為止息麤動識也。
彼答有二心者一諸法集起心二種種緣慮言無心者第二心。
攝論云至滅定生故者意云不為治此第八識而有滅定生。
諸定皆至五識身故者問下論自許定中聞聲何故今言無五識耶答下第五中許聞聲者大乘正義今說定中無五識隨小乘說彼說出定始聞聲故。
彼亦自說至識行相等者此應長讀下行相所緣等字為句也。
受想能至修行勝者有云修靜慮受功用勝修無色想功用勝此未必然今云勝者為障勝也受障靜慮想障無色此二增勞各偏勝故問行相如何答下劣受障勝定故不修靜慮故厭受要相微細方入無色由此麤想障修無色故偏厭想。
第四禪至令身不壞者大乘以定力及第八故小乘薩婆多者由得彼定引得堅密四大閉身隙故不要入出息也此下界身得彼定者亦無出入息非要生故。
此難則與前別者謂前論云既許思等此位非無受想應然大地法故者彼以大地法同例有受想今以有思理齊令有受想故與前少別。
若。無心所識亦應無等者此難滅定意識。
如悶絕等為同喻然准成業論諸無心位經部皆許有細意識今以悶絕等為喻而有所立不成准下遮無想定等疏意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由加行心厭心所故彼許唯心所滅而心猶在眠悶兩位猶不厭心所故而心亦滅故此得以悶絕等為喻雖明此理然未得又違成業然疏主以經部救云定前厭患心所故唯所滅而心不滅遂致令悶絕等既不厭心所故心俱滅故此且以為喻亦不相違然准此中正應以死屍等為喻睡眠悶絕便入宗中。
等言等取此非能緣者此定中既無心所應無所緣境亦應非是能緣心論中唯難無所依緣不難非能緣者以等言等取也。
此是定心等俱者論云餘時有力即定前有力故心與觸俱也。
即八淨定為例亦是者四禪四無色名八淨定今論中云諸善定者即以此八定為例也。
然除眠悶至所厭故者由無想定與滅定加行心中有所厭心所故在定位有心王眠悶等不厭心所故此二位心王亦無不同滅定故不等也又言有所厭心所故便不滅者此即滅定及無想定無想天也言非不厭故心王猶在者此即睡眠悶絕也非此二位不厭心所而亦令同滅定心王在也。
維摩經等至亦有此文者今此意引阿含為證不取維摩以大乘經他不許故此之十證皆是共許教也如瑜伽論至識住中解者彼論云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安住若清淨天色界諸識執內名色名俱安住無色界識唯執內名名名安住是名識安住差別又下云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此四識住論指如經不解其義准理即識住色受想行四蘊之中名四識住此中初文以欲界多執外塵名為色安住色界之中緣色故名云色安住無色界中不執色故但名安住彼明雜染清淨識文廣不能引之。
言有為等法總句無為法等別句者此中總五句論文初之一句通有無為下之四句唯是有為以無為法唯初句有故是別句有為之法諸句皆有此即總句。
即以所生能依之法(至)為有情者現行五蘊既因心生亦依心住即是所生及能依也五蘊和合名有情故(文)。
因心而生(至)以相順故遂別各生者問云何相順答謂第八心及所生法俱是有漏故言相順問云何得知唯約有漏第八識耶答既言心受彼薰故唯有漏若無漏者不受薰故。
雖心相違者以無漏現行種子與有漏本識不相順故。
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者經薩兩宗初結生識必與煩惱隨煩惱俱故初生識名所染也。
即二時後者即界地往還及無染心後名二時也。
乃至有二意識於母胎等者彼破末經部故云二意識此中意說彼論既言結生相續於母胎等故知但釋其果不解於業不同此論。
經部師言我雖無有去來時分行緣識生等者此下並是生起下論謂薩婆多有時分緣生若在無明時分即十二支皆名無明若識時分即十二支總名為識經部無此義也。
可生名色位識者經薩兩宗初結生識名為識支既是染汙非行所感故轉救言行能感當生名色位識且行在現在色果在未來至經八萬等者謂如在一身之上造得天中生報業復造人中後報業即以地行隔天報八萬劫等望後報人中識位中色名懸隔也。
如外法等非異熟因者如外塵等無緣義故非異熟因行望於果時既懸隔亦無緣義故以為例。
三文合者一者懸二者隔三者無果識此三俱無緣義故論合言時分懸隔無緣義也。
又取緣有亦不得成者問初不成故後後諸支皆不成緣何故此中偏言取有答取潤於業轉名為有初行緣識無所熏處便無業種取無所潤故不成緣薩婆多師業入過去現無種子故取緣有亦不得成攝論意明業雜染故偏言行有為緣不成略不說餘理實餘支並無緣義。
此欲纏心與色纏心至不應道理者以欲界心六行伏惑名欲纏心得色界定者名色纏心此二界心既是前後不俱生滅故欲界心非色界心所熏若以欲界心為色界心種者不應道理。
前染業果至准此為難者前難入無餘已三界業果還復應生彼云由無惑故業果不生即便難云煩惱亦應無因而生彼若救云無所依故煩惱不生即難云所依亦應無因生也。
以唯新熏而為不正者以新熏師是不正義故此言法爾種也。
薩婆多計惑俱得故者此師無間道中已無煩惱而有惑得至解脫道惑得亦斷今言俱者惑得與無間道俱時有也。
恒轉即是依義者問第八不斷恒轉如流如何說此即為依義答前論解云又如暴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解一切種子如暴流中亦云流擊便生轉識波浪故知恒轉如流即是與他為依義也。
但說與他至體所緣者頌云如暴流即是與他為依頌云執受處即是出自所緣也。
或言異熟即是界繫者問何知異熟即是界繫答非異熟法趣生雜亂此真異熟不可起餘故隨生處即彼界繫。
故此亦應然至隨彼繫者此難意云如下論說隨何處生即為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繫縛今頌中說四惑相應即是隨何處生彼四惑繫何次復云隨所生繫此不為例至故今說之者此答意云如前六識雖有煩惱繫縛而與本識不必同地今顯第七雖四惑俱除無漏位必與第八同界顯異前六故云隨所生所繫。
攝論第一至無有義等者義者境也謂第七識執我都無實體故云意名無有義或解云謂小乘等既無第七闕恒審思而名意者但有處名無其實義前解為正言心體第三者以六七八為次第故心第三。
總別合論即名意識者此第七識通名識別名意合名意識與第六何別。
七有漏時六非無漏者此約第七畢竟無漏六亦無漏若不爾七有漏時不妨六無漏故。
問後師曰至仍說依故者問意云此第七識得無漏時由第六引不由現八如何說此為第七依若言轉易之時雖不由八引而八恒在故為依者如定中聞聲七八二識亦恒現在不與耳識力應為耳識依。
前師答曰至依眼根種者問前難陀師准下文說眼等五根即五識種無別眼等為俱有依今言識種依根種者豈不誤耶答其實對法許有五根即護法義今難陀就彼宗說借以為例證第六識由導生於理未盡。
其第六至種子導生者此意說八為七依七為六依者要八根種導七識種七方得生由七根種導六識種六方得生故瑜伽說由有藏識得有末那末那為依意識轉也由根種現助識種現故展轉說雖第六識亦依八種而第八種不導六種故不為例。
若說依現如何說依等者前師難後若爾如何說六依七等者後師質前眼與識同境眼可為識依七六境不同七應非六依答曰兩人依別等者前師解質問曰若爾如何等者後難前意云七八二識亦如兩人亦有勢分故知說為第七依餘可解。
即如定中至彼必同取者問何故前問中云耳意不同取今云同取耶答前師不許同取故為此問後師許同取亦以自義答此師許定中耳識依第六不依七八也。
或應有識至名轉識故者問此量應有決定相違過量云第七識應非識為俱有依七五識中名轉識故如五識此有解云若出過量中無過可成相違若犯自過彼量仍成今決定相違量中有法差別相違過宗中非識為依非識之中有種子及色為差別前師意許以種子非識為依不許以色為依今違彼意許非相違量云第七識應以色為俱有依七五識中名轉識故猶如五識雖作此釋理未可依且難陀師眼等五識但以第六識為俱有依不以色為依今五識為喻若對彼師所立不成故知前師亦不以五識為相違過由此本量為正量也。
八例七等亦爾者八無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無七不有故八非七依義與前同故云亦爾或此師云七無八不有我許七非八依故八無七不有八亦非七依以難陀師七八二識既恒相續不用他識為俱有依今取前解對他宗不可以自義為例耳。
下正文即傍乘義者下論既云傍論已了應辨正論此能變識雖具三所依而依彼轉言但顯前二准此即正文故知諸心心所下並名傍論也。
此中所言至有三種者彼(瑜伽)言由一種類者如諸識中一眼識等心王心所名一種類具三依故名眾所依依與所依俱名所依如下諸論會言唯恒所依者此三所依唯恒定故約正義說。
恒不恒至說為所依者三依之中種子依無間依是恒定也俱有依中五識四俱依第六依七八七八互相依並亦恒亦定也第六依前五七八依第六第八依色根此並不恒不定也兼不正義故言合說。
彼論以理至以緣為目者理謂道理謂諸現行必有種故名種子依根識必俱時故名俱有依前心開導後故名開導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緣增上無間者緣四緣中名因也問心心所法互託境生何故不說所緣緣為所依耶答此三唯內境亦通外踈故不說。
若言俱有依至名俱有依者若爾心所與心亦是俱時如何說言唯種相似若心所非依不同種子故不相似言如下當辨者即下云有境為主等四義具者名俱有依非有境故不取也。
唯種相似等者唯種果俱時與俱有依義相似故。
時人謂未入大乘時作者世親先於經部宗出家造勝義七十論故救經部因果異時之義何以得知未入大乘時造此論耶答後廢忘故知爾也若入大方作年月既近如何廢忘。
今釋家取以為證者此二釋一云無種已生者本集論文師子覺云此據無學最後蘊也即是彼論釋家取本論無種已生文證無學末後心唯現無種也二云難陀師釋此論家取集論文證此因果不俱時義後釋為正。
瑜伽第五十六云或有眼非眼界者彼論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答應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是名初句義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無間滅若謂異生性無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無餘涅槃界已是第四句。
兩法並非即此念者謂他性現行及自性種子皆非即此剎那也。
集論中至後種說者謂無學末心更不能生後念種子名為無種現在名為已生非是現在種現不俱時故。
此下比量至義准應知者量云內種生現應非勝義許種與現不同時故如麥與芽此就他宗故得為喻若以因果異時為因即種生種為不定過他若救云外種生芽非非勝義者今為量云外種與芽定非勝義非因緣故如風聲等。
燈炷生焰至為彼不定者謂前師立量云內種生現定異時因果法故如外芽種或如自類種今為不定為如自類種因果異時為如炷焰因果同時。
此大法師至名因類者此意云六七望本識是異類者轉識根本異計度任運異能熏所熏異染與不染異言五根名同類者俱色根故或前念故念同類也至下斷惑轉依中敘者明第八轉依種現同時異時疏有二解。
彼論護法為釋者護法別作唯識道論釋彼世親頌及長行也。
佛說此二者內外為二。
境不離識可許彼有等者境是相分不離識有故非識種根離識故不為說有故說為種。
故說前相至為今所緣者此有二解一云但用前相為境不用見為所緣二云但以前相為疎境既非後相非今所緣後解為正。
前相亦然至亦為所緣者此釋前相成所緣緣義前相有體是緣義生後相分名所緣。
從前念說至如長行說者此中意云頌中言境色者約前念相分為今識境也長行云色識者約現在識緣現在色不相違也。
二念相似種是一故二念現種俱相似故後相與種即前所熏故種是一前念熏時現行為因後念相分以前種子為因亦是能薰與前相同也。
境須根用至有種子根等者有說境謂前念相分名為色識根即後念見分之種若前念境須後根用合生現識即前境為緣能牽後識故有種根若後念種根須前境用即以後根為緣發生現識緣於前相故得說言種與色識常互因為即互為因因由所以者理未必然此意說若境須根即相分為緣而見熏種若根須境即種為緣生見而變於色名互為因。
雖實無色等者謂安慧師根及種等皆並第八相遍計無體以似色等難前師也西明云此非安慧義彼不許有實根故今云似色亦是彼師。
五十六次至眼識等難者彼論問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尋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起已此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後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一向無尋無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亦無過失。
不爾便違種名執受等者(文脫與義演全同)。
五是執受至非執受故者前是五根後是五塵塵通內外外分非執。
又。瑜伽說至依但應二者彼論三依謂種子俱有無間難陀救云豈不前說眼等五識意識為依此現起時必有彼故既有俱依如何難言依但應二則難曰瑜伽第一云眼識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設許五識與意識俱三依不攝既無眼等三依不全故如論責。
六無根唯種失者問說以業種為根如何不是唯種此師答曰如若難陀以識種為根即違對法曾現之文我今說業約能熏現行名曾現見及所熏種名五現無唯種失問若爾通現業何故論中唯言業增上種答種子常有現非常故為根義隱故不說現若爾現業已滅何非唯種答遠望能熏說現無失。
第三由業至二蘊失者身語色蘊意業行蘊也問身語二業既是色蘊意業應是色蘊何名行耶答身語有云動假即是業意業取相應意體非名業持業隣近得名既別不可為例餘皆准釋。
此業未熟等者此意救云若業種已熟之時所生五識現行可是無記若業種未熟之時五識但從自種而生即通三性也。
又。第七識至有轉易者問此安慧師三位無第七如何無間斷而言轉易耶答有二解云一此難前師且隨他說二云此中兼有餘師非唯安慧無違理失。
不爾五根五識為例應然者此意難云若以第六識隨逐七種故瑜伽論展轉說者五識種子亦隨根種方乃得生彼亦應言有藏識故得有五根五根為依五識得轉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問前師若許有色根可以為例彼師既以種子為根如何難云亦隨根種答由此疏云別有根等即以對法為證又種子根前以難破有色根故今為例亦無過也。
及用第六同時意依者第六即是同時意也。
有所述可者前師述義有堪可者下指如前。
若不言他即自依不定者此但有不定之義非六不定中過也言即依不定過者宗不言他應云如第七以恒起故依於第八為恒轉識既爾第八以恒起故亦應自依第八為恒轉識故疏云不能自依故者今准疏量宗不言他即有法差別相違過宗法之中但言依恒轉恒轉識中有七八二識為差別意許依七不自依八今違意許而作相違量云第八應不依第七識以恒起故如第七識故宗言他簡此過耳。
若不言恒轉至無同喻過者宗若不言依恒轉直言依第七識者此應以第六識為同喻而言無同喻者闕因同喻也以第六義非恒起故若改此因言識性者出過如疏。
今助解云至俱有依義者此意說能熏現行望所熏種能生種子望所生現是因緣依然現行望種既非種子依應名俱有依以俱時故。
又現行望種至皆能熏故者此說前六識異熟及第八識異熟(無記)現行既非能熏望彼能生之種名為俱有依餘善染心既是能熏可名因緣依故。
又諸識現行至望現是依者此說六識異熟心等各有二俱有依如前文說此等現行不能能熏故即非因緣應同此中第八識說以不能為依於種無力此中略而不取文言識種亦應許依現行識者但說第八現行與彼種子為俱有依也此前三解取義各別始末為論至俱有依為例者此即許現起識以種為依下文乃至不生長住故名始末也總意相例云既許現起第八識以種子為因緣依故知種子第八識以現行為俱有依也。
不爾即少分相望者謂五非六依六非七八依等彼雖有境而無決定故此除之。
此簡至行蘊少分者此並心所應合在前為主中簡不闕第四義如作意等亦能令心心所可取所緣故於此中簡心所者疏文顛倒也或此心所既是所依之果豈可自令取所緣耶由此心所亦闕第四義故此中簡理亦無違。
他為自不決定者問如攝論說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即自他識有決定義如何此云不決定耶答此決暫時非究竟故又彼決定與此義差彼說立為增上力如來決定說眾生決定聞此中意說決定有彼法此心等方生故不同彼論決定之義。
唯恒所依此量等者恒所依者即當此中決定義言為量者即以決定為所依義之楷定也。
即前有境至所緣境故者此心心所雖亦同眼根等名為有境然與眼等異彼眼等色(根)無所緣故心心所等有境有緣名有所依眼等有境而無所緣故但所緣非有所依。
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中論云唯心心所即是能依意欲明此心心所等而能有彼所依之內六處也。
此是依外別簡之法者此意云心王心所互相杖託並得名依今心王與心所為依即是通依之外別簡所依故重說之又前來雖說心心所法依內六處不說心所通依之外別心為所依今此重說故云依外二解隨情。
然諸諸識相望至略而不論者五六望七八闕決定義前言餘非有境定為主故即其標三義次上二文但重明有境為主不說決定故云略也由次下正出所依即以簡之故此不簡諸識之中闕決定者。
由有第七至不成無漏等者問因中第七既得無漏眼等五識應成無漏答一由第七未究竟無漏故二由先時有漏種生故彼五識不成無漏。
攝論第一乃至不能煩引者彼論以五識為同法喻第六識有俱有依中云五識既有五根及第八為俱有依此第六識亦應如是亦以染污意及賴耶為俱有依。
無性五同法至共依故者既言共依明知五識亦依第八。
由三因故者一極明了取即五意二識互為明了因也二於彼作意故即意於五境繫心緣也三依資養故由意引發五識生也。
有不同緣如定中聞聲等者問前解同境定中同緣今何不許又要起希望方始出定若意不同聞何得希望答不障定中許得同緣然非決定如卒爾等不必同緣故瑜伽說又一剎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問既不同緣便非決定此第六識應非五依答此約五識決定以六為分別依若闕此依不明了故非要同緣境故方名決定第七與五雖不同緣亦名決定故此五識四種所依各有決定有境為主等義如樞要說問如耳識等卒爾心時定有意識不答雖不同緣必須有意識唯除五位常現起故若爾何故瑜伽說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答五識生時雖有意識未緣此境一剎那已方於此境而起尋求言無間非五俱時無意識也故集量論云五識俱時必有意識即此意識能引第二尋求意識生。
因中第六至五識等者因中五識若起善時必善第六俱時而起善第六既不能漏彼五識故由第七也又此相順餘境別故者五識與根有漏無漏定相順也。
即是三位至作此義者亦同第二師作此第八無依義有本云即三位無第七家文者謂前第二師說第八無所依者即三位無第七家文作此義也文字無好。
問六七為依至應設功力者疏中不解且初難云八以七為依非七轉時六不轉八以七為依七既轉時八應轉者答云第六能引七依轉六亦轉第八以不導七依轉八不轉又染七染於六依轉六亦轉七染不違八七轉八不轉又復難云八為七依依轉七亦轉七為八依依轉八應轉者答第八諸識本本轉七亦轉第七轉識收七轉八不轉。
此中二解至非現所依者文言識種不能現取自境者意並兼二義一簡現為種所依闕第四義二簡種為現所依闕有境義諸師紛亂道理難詳前三通第四妙窮玄趣耳。
瑜伽等至六業者如彼論說一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二唯了自相三唯了現在四唯一剎那了別五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六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為六業。
即明了心後生意識者問如何五識名明了耶答由與意俱令五明了若爾五俱之意足為開導何假五識為開導耶答既與五俱意開導時五亦開導是此師意。
問曰至何非此依者問意云如平等智見道等初起之時亦由世第一法第六引起何不說彼為開導依答意可知此亦兼問鏡智。
即諸佛卒爾至然但有三者境初至故名卒爾心無疑慮故名決定心是無漏故名染淨心相續不斷名等流心故一念心具四義也初一是假故但有三問若許佛有決定心者前三心是無記復云何通答約餘有漏心說故不違彼有云此說但有三心者除決定心何以然者先來有疑今時創決名決定心佛先無疑故無決定境至故有假卒爾者理定不然諸佛應無勝解非有決故。
以事望理難者佛菩薩等名事於境自在不假尋求等理也由此理故五識相續。
五識生時三心可得者除尋求決定此二唯意非五識故既言可得非必此三五識皆有但有即五識有等流心(瑜伽第一之八左云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卒爾尋求決定等伽抄第一之十八紙云初說三心諸心生時多起三故後二心不定第三心後方有染淨染淨後有等流等流五識有由自力生由意識引生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恒相續轉文由此觀之今抄似悞解)。
彼若解言至可言相續者此即設許前師遞相續救生下論文非謂前師意識間斷也。
如在定中至此耳間生者此意說定中先有意識後耳識生既得以意為五識緣何故五位出心不以第七為第六依耶問安慧滅定既無第七如何說七為第六依答就前師說或此第二義非唯安慧故不相違下准此釋問前說定識與耳同緣如何今說不同緣耶答此據安慧自許非是正義也護法耳意雖許同時不必同取故問定中意識既許與耳同緣何名為定因中五識唯是散故答耳識雖是散意識何妨定許定意識緣五境故緣境雖同定散別也。
例同五識用意為依者問難陀云既間斷五識以意為依五位無心間斷意識何不許用七八為依答五意必同取意與五為依六七境不同意依唯自類問境雖同別間斷不殊如何五識非依自類答五由尋伺起要共六引方生意識自力強不須依七八。
異熟心依染污意者問世親無性染意何以各殊答無性據發潤異熟依六生世親說俱依第八依於七既有三證者二攝論一對法。
或雖是心至心所依者此說心王不與同時心所為開導依。
一者體等二者用等者心王心所各唯有一名為體等同所依緣名為用等或俱能變見相二分名用等自證一故名體等。
攝論第三云等者彼世親攝論第三云若有執前剎那色能為種子後剎那色因彼而生前識後識相望亦爾若如是者諸阿羅漢終不應得無餘涅槃色心兩因永無盡故前剎那色望於後色前剎那識望於後識應知容有等無間緣無有因緣也如義燈具。
此設縱言有二種義等者初意云彼經部自計色有因緣及等無間緣今縱許等無間緣奪因緣也即以第三卷之文為證言若爾何故攝論第一云非經部師唯色等法名等無間緣者此徵詞難初師也言第三卷中等者正會違也意云第三約色中有諸種子心中亦有種子心生於心既有因緣及等無間緣色生於色可知亦爾故許色有無間緣也第一盡據阿羅漢入無餘已無識及種唯有色在故不說色有無間緣。
二者至論文為正者彼部不許色有等無間緣但許因緣今奪因緣設許有等無間緣也言此義為正者今疏斷以經部先不許色有等無間緣是正義也。
何故至沙門義者西方有此師心王心所各唯自類為等無間緣今難何不同彼而許心王所與餘心所為無間緣耶。
第七八至初轉依等者第七決定見道位轉第八識金剛無間解脫兩師不故言隨何位也。
總聚而言至是正義者此護法義第七但緣現行第八不緣種子若爾所依既通種現如何緣彼不緣種耶故今解云不須分別種不離識即兼緣種故二所依俱得名緣。
二云至此便非有者此安慧義許緣種子今言緣彼即二依俱緣若唯緣現非種子者即應此識唯俱有依無因緣依既許有因緣依而論說言依彼緣彼故知此識緣種子也問護法安慧如疏已明難陀火辨依緣不同如何會釋且難陀師而有二義一云我雖不以第八心王心所為第七識俱有所依第八持種於第七識有增上力疎相杖託亦得名依今許緣八故不違也二云緣自所依非我宗義雖許依種而不緣之如八依七雖許緣現而非所依如眼緣色此亦何妨前釋為正後解違頌火辨師還為二解一云相分色等雖緣不依種及見分為依亦緣依狹緣寬無違理教二云相見俱以識為體故相不離依緣亦同後釋雖通前解為本。
又應我所有時斷故者如見道分別種除應無我不還果等斷欲修惑為難亦然。
等疏境故者內境既是外塵等流五識亦應名內色又五識緣塵應互名緣內。
不可簡別至非彼種故者若許種子隨五蘊攝不可簡別唯緣識蘊種不緣餘蘊種故是假法不隨現收問若爾此師種子何蘊攝答既是意根所得可行蘊收或識上假功能還隨第八攝問種能生現既是因緣如何不隨現五蘊攝質答曰現行能熏種不許隨種收種子能生現何須隨彼攝俱因緣故問何假種子生實現行答假非因緣非我所說既有勝力假亦能生如命根等雖是假法能持色心令不斷故。
若言識體能生故者識能變色故云能生。
或即一念者謂前我即第七自指後我即所執第八能緣所緣必同念故。
未起對治至除四人者此第七識七地已前雖起無漏未斷我執名未轉依三乘無學不退菩薩此四人或斷種子或斷現行畢竟不執此第七識方名轉依若約位論除四人外唯緣藏識阿賴耶名未永捨故若分別解初地已上入無漏時亦緣餘法問此中初言未斷我執名未轉依即八地已上方名轉依何故後言初地方名已轉依答初地轉依約暫轉說未斷執故或約第六分別二障已永斷故不爾此文前後自違。
佛地經說等者五蘊假者名能領受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得可愛事故二衰失可愛事故三毀不現前誹撥故四譽不現前讚義故五稱現前讚義故六譏現前誹撥故七苦逼惱身心故八樂遍悅身心故如是八種四違名苦四順名樂(脫文與演秘同)。
此中亦至隱故局故者小乘不知故名為隱唯一識故不同意故故名為局問此雖隱局與八相例何不引以為證答第七依於八行相難知不可更以隱局為證故舉共許明顯之法以為喻也。
其實思量但是行相者思量我無我境唯見分故與了別同。
其體即是識蘊攝者即顯不是心所中思也彼體即是行蘊攝故。
能審思量各自所取者自證見分境各別故或漏無漏位所緣異故言各自。
又前二見通緣內外者二謂我所邊見也問邊見既唯於內身執常斷如何此說通緣外耶答執他梵王身等為斷常者是外故亦邊見攝。
又未必至強分別者如禽鬼亦有猛利貪慢雖是俱生亦名分別。
五十五至有欲生者問第七愛我應有欲耶答若先未合而希愛者方名有欲七雖愛八先已合故故非有欲。
又欲但觀至所簡乃同者此第二解脫云欲觀所樂事轉即與簡希望未遂解別與前第三卷簡第八不與欲俱乃同彼說謂欲希望所樂事轉也。
不作別緣至亦非常解者下之一句釋妨難也若緣一法不作別緣前後念解即名定者如執虗空我等應必有定故云亦非常解方名為定執虗空等作常解故亦非定也。
合能緣其必有定者此中合字應為令字佛果之識設令能緣任運之境亦必有定因定類故問此中論云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次上即云此識無始恒緣定事次下復云前後一類分位無別文勢既不違何乃乖角如斯答前約所緣境定下約能緣行相分位不殊此據能緣所緣剎那生新新別起故無有定不相違也問若以能緣所緣剎那滅故無定者即除無分別智餘後得智等皆應無定答彼即專注深取此乃任運散緣生滅雖同定散別異。
自不能與至根本後起者謂無慚等雖說實有體即根本故不更與根本惑俱亦可隨他根本後起約分位也。
又且如瞋至如長等色者此中但取瞋等輕重相對猶如長等意說輕重不得俱生如長短相待名假不爾即應瞋忿俱假許得並生長等故。
言餘染心說俱義者謂對法五隨瑜伽或六或十言遍染者約前六識說也唯此師既不許隨惑與根本俱起即是約六識有分位故通不善有覆故此隨惑言遍染也非遍第七。
如對法論至非相續義者彼說睡眠間斷故非七俱惡作雖亦間斷彼約追悔先業故不以間斷簡之言此第七識所藉緣少者意說由緣少故相續不斷故無眠也。
且如五遍至餘一切染者此師意云瑜伽說六隨言遍染即除五中惛沉掉舉二亦得言遍我今爾集論雖說五遍染心即除第七及六識根本惑外遍餘隨惑等亦名為遍染於理何失。
若言餘字至明自體者前師救云頌中餘字簡異前性唯在五數復言有覆者即明第七識之自體故餘字外更說有覆意各別也。
由第七有至無堪任者問如有漏定得輕安時即無硬澁豈可第七無惛沉耶若無惛沉應非遍染若許有者應無調暢性相違故答由定力故令第七中惛沉微劣故無硬澁得有輕安說無堪任通三性者不言在定亦無過失又有漏定雖有輕安若望勝定仍名硬澁即由第七無堪任故若起無漏即無此事。
此中所辨至或文外意者本意欲明遍染心義今論有體無體故云文外意也或此掉舉諸論皆說貪分今云有別體者即諸論文外意也。
對法論至相相翻障等者惛沉暗鈍慧性明利掉舉囂動定心寂靜故相翻瑜伽說相順者惛沉障定定雖不惛亦沉隱故掉舉障慧慧雖不掉性明舉故故相順也。
通後二義言通者謂初言二十二及隨煩惱雖有所簡不釋遍義唯取麤細及二性釋遍言。
忿等十四如文說無者謂忿等十并無慚無愧散亂不正知論中自釋無所以忘念及邪欲勝解是別境分故此不說若爾散亂不正知亦別境分何故說之答散亂約別體不正知據癡分故論簡也。
不說有至慧行相別者謂散亂別體者與定行相別不正知癡分者與慧行相別。
如他界緣惑者如下界貪求上界生愛彼界法此亦先曾聞說起愛心亦名曾受境之種類也。
如於忘念至故有定者問忘念行相與定不同何以為例答念能緣過去緣曾境類有忘念定名心一境此識境一故有定問緣新現前師不許定俱我境唯一後師許之有定從何為正答准正義師非定俱也問既專一境何非定俱答能深取所緣此境雖一散緣定不俱也若以緣一境故即令有定如緣一色卒爾尋求等心應必有定境是一故。
不愛不憎至處中欲者此非染欲如善法欲非愛憎故或亦是染如癡慢等相應之欲雖非愛憎豈非是欲先解為正問此師意說欲遍染心如何說為善法等耶答此說邪欲遍諸染心何妨處中通於善染問若求善法而是合欲何名處中答如欲利物濟生於境有何離合故名處中欲也。
戒見取等即是合欲者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不樂離故是合欲也亦有本云於見取也。
論其體至亦解生者此解意云若疑決兩增不可俱起若據一境有理有事同時取者故疑與決亦可並生問此師意如何理事二法說名同一境耶答起執心不可雙緣二法如多有青等何妨同一所緣以心王心所同所緣境名同一境非謂一法名同境也若要一法名同境者即第六識緣十八界等應非同一所緣問非執心中可如說或起執著如何理事同一所緣答執要慧俱疑即不並今既理疑事決心非慧俱以有疑故問疑非慧俱勝解可並如何說此定無執耶答疑強解劣故執不生不相違也。
瑜伽五十至非但迷世等者此師會云彼言疑他世等是煩惱者疑他世時非但疑他世事心兼他世道理由他世中兼理事故名煩惱事於現世事不妨起決故疑與解亦得俱時。
若謂彼至亦有勝解者此並牒救也言未來世中而生希望為無或有者此說於未來有欲及疑也言於現在世為罪為福者此釋現在有勝解也意云若疑未來無苦起希求者即於現世決定為罪若疑未來有樂起希求者即於現世決定為福如是二疑必得欲勝解二法俱也。
難云疑至應有我見等者此意難云疑與勝解相違汝許疑未來時現起勝解亦應疑與我見相違疑未來時於現在世應起我見。
然於未來至於何生印者此難意云若緣他世亦緣現在可如所說若唯緣未來不緣現在於何生印亦不可說緣未來時要緣現也。
前解但至亦見道斷者此釋他伏難謂前師難云若如我說疑他世等必兼於理可唯見斷汝以瑜伽說五事故不迷理者應非見斷如疑杭等唯迷事故此師解云疑五事等必由疑理之所引生雖唯疑事行相深取能迷理故亦見道斷如見取等雖不親迷諦理由迷理惑所引生故亦唯見斷如迷杭等行相淺近非疑理引不可為例。
必失正念至而起煩惱者此釋二法遍染所以必失正念方起煩惱必由不正知不能知是或非故煩惱起也。
有不正知至無明義別說者謂由無明令知不正故說為二。
二相應者謂無明與慧相應故於此二共立不正知耳問今既於慧無明二法之上立一不正知如疑心時有不正知不若言有者疑非慧俱如何言有若言無者此不正知應非遍染如何共立一不正知答疑心起時癡分俱起既爾於二法上各立一不正知互有無以之為正。
於無相中出捨等者此等即彼論標詞彼下釋云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麤重無餘斷故彼復釋云煩惱斷故說以為斷彼品麤重說名隨眠彼論意無分別智相應定名無相心定(伽文)此智定之中捨根永滅者非謂捨根現種永滅以能永斷煩惱種子麤重名為永滅此約無學位能永斷緣雜隨眠故問既約煩惱永斷名為出離喜樂二根於無相中亦應永滅何獨言捨答喜樂二受已約靜慮明其出離故此不論其實於無相中亦皆出離無學位中既有喜樂與捨同故然有疏本云於無想中者想字悞。
此第七識至為境界故者此師意說如生惡趣第八識果能引之業即第六識此以憂根名增上受今第七識既緣此業所招之果故相應受與彼類同亦憂俱也如是乃至第四靜慮能招之業即以捨受為增上也問引惡趣業亦喜捨俱如何此中但言憂受乃至上界為問准知答如三惡果不善業招故唯憂受又名為增上設餘受俱不名增上因勝果劣非相順故第四靜慮果捨受相順故。
又地所有增上之受等者此解意云如初二定并人欲天於此地中喜受增上第七我見緣此地果亦與此地增上受同喜相應也此即不約能引果業故與前別喜受既爾餘地准知。
又此若至非頓斷過者第六識通四受俱相應修惑從下向上漸次而斷若第七識亦四受俱即應同彼先斷喜俱之惑乃至漸次斷樂捨俱應非頓也問若七俱惑非四受俱故頓斷者超果人第六俱惑既四受俱如何頓斷答此不同七以超果者九無間道斷三界惑非頓斷故問如斷一品通三界豈非頓而答以超果者意樂力故雖四受俱而能頓斷第七不然不可為例獨覺並金剛斷為難亦然今應正解但取前六識中得有非頓斷義即成相例何得要以超果等難。
問若爾至與此何別者前師難云如欲界第六識中俱生我見相應之惑見道已前亦不斷伏許四受俱今第七識與彼何別而無四受答云有異六俱修惑地地漸斷如不還等先斷欲故其第七惑三界九地合一時斷不同彼。
六識可然者前之六識至無漏位有易脫故有分別可通餘受七則不爾疏雖初地以去有行不行等者此說平等性智既成佛已無不行時亦是恒時平等轉故無動搖故同前無漏第八故唯捨俱。
不可定至為有頂依等者謂在下地若起有頂地生空觀時不能引起平等性智即以下地第七為有頂地第六所依若起法空智即能引起平等性智此平等性智隨能引六亦有頂繫即非下七為有頂依問未入滅定可隨能引有頂地繫若入定已六識不行既無能引此平等智屬何地繫耶答彼由定前法空智引雖入定已無能引識亦有頂繫問有頂第六設依下地平等性智理有何失如生空智依下七故答有漏第七隨第八繫故生空智以下為依平等性智與定相應非欲界法隨引上界所繫故法空智不以下為依也問有項平等性智以何為依答以下界第八為依如生空智依下七故論云隨所生所繫者約有漏說。
不可以因數難彼心所法者不可以因果俱捨受遂難相應心所令因果數同也。
以俱染法至恐是不善者謂不共無明中獨行不共唯是不善今此相應恒行不共非是不善恐濫於彼故唯問心所何性攝耶答云有覆心王不監故不問之。
由此故知至本識種子者此第七法爾既不能別緣他地法為我我所故知不緣種子若許緣種子應緣他地法種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師言亦不緣色等者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能緣色此破火辨師義問第八任運緣即許通他地第七既任運非唯自地緣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爾命終至以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識命終心必有我執既緣當生地即是別緣他地為我此第七識何不許然如疏解云非他地也。
不可難至二縛名繫者此第七識雖繫屬第八不與第八相應亦非第八所緣之境故不可二縛難今言繫者但是屬義非是縛義。
下方正解者第二釋中其次論文解屬所緣地義也言若起彼地至染污末那即顯所由也緣彼執我即繫屬彼等者解屬義也。
又彼說至言出世道者謂六十三中正明染污第七世道之中為不伏乘文便故明出世道出世道即攝學無學人彼約能治道故不論滅定位也。
又彼唯依人者即學無學人也此依人及法者人謂阿羅漢法即滅定出世道。
第八識至引對法等者彼云集論復說若諸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如來故即證羅漢通三乘。
非所對治及能對治等者謂世間道非能對治染第七識非所對治何以然者迷理之惑與緣事觀境界緣力俱差別故理事有殊勝劣異也。
八十八云至六識中語等者彼論云由此見故於上下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為所彼既言於上下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即是總緣三界種等為我我所又不說金剛心斷故知彼據六識語也若第七識不緣三界法要至金剛心方能斷之今以俱是世道不伏故引為例。
隨人法觀至一分或全者謂入生觀後得名為一分唯除我執故法空後得名之為全人法二執俱全無故。
若有難言至無九品義者此中兩難也初難意云若許此我見有九品應如六識中惑九地別斷漸得果者地地之中九品斷故第七識亦應地地之中麤細非一第二難意云若許此識上下一類同時斷者即應唯有一品何故乃言上下九地有九品耶下答之中雖有多解通答前問更不別解。
如斷善邪見等者此隨小乘說此斷善邪見地地之中在第九品以所斷善根有九品故此能斷邪見類一品中義分為九三界九地見道頓斷第七亦然雖上下麤細一類九地既別何妨亦有九品同時頓斷問邪見由所斷善有九品故可一品之中分為九品此第七識所執之我既無差別如何亦得分九品耶答所執第八九地不同故能執見分九品別此即上下共為九品不同邪見約所斷善地地之中更分九也有云第七亦同邪見地地分九義乃非也少分為喻不可一一相似。
若以不行名為斷等者惡趣第八之果入見畢竟得非擇滅名為不行據種子體入見不斷所緣第八既爾能緣染七亦然惡趣第七不行故。
何故不說至初師捨等者此問今捨第七亦有無學迴心何故不同彼會決擇亦攝在阿羅漢中耶。
然今此論至攝論為證者彼二論中說有淨第七識故安慧師不依彼中本佛地經及無著本攝論中不言有淨可以為證即其次段疏所言是也。
次第逆簡第八及無間等者不共簡第八俱生簡無間從下為次故言逆簡此言種子亦俱生簡今說俱生即是增上簡因緣也。
所引識起至無藏識故者此重簡前文也論中俱舉滅定出世道難准理應更難阿羅漢位云若阿羅漢無第七識頓起五識爾時藏識應六識俱(瑜伽)如何可言頓起五識則七俱轉然論中不作此難者以瑜伽說有藏識言故阿羅漢位已捨藏識故不說也問何要依無學難起五識耶答以出世道必在觀中不可頓起五識滅定六識所不行故但應以無學位難疏云似有為藏識者為字悞來或是語倒應云為有。
又間斷名不行者問此與前解轉易何別答轉易約六識中喜樂捨等不恒一故今言間斷據滅定等有不行故。
是識性故如餘七識者問安慧既不許有淨第七即是第六亦無依此淨意識即是異喻何故此言如餘七識答有二解一云彼許第六以五為依設無五識亦許第八為六共依宗既不言不共故淨第六亦入同喻二云喻中既言如餘七識即簡三位六識也又淨六無依此不許故第二解正。
若以六識至決定相違過者此中法自相相違過者量云除聖道無學餘第六意識應無俱依六識攝故如淨意識此是比量法自相相違也決定相違過量云意識應無俱生不共等依是意識故如淨意識因喻俱故成此過然成別宗意識即為異品六識攝因既於彼有亦是共不定過疏不說者與前總宗不定無別故不言之。
此為初無者補特伽羅我見最初斷故捨此我執名也。
不可說彼得互捨者不為第八同於第七有漏無漏位中更互捨也染七約自體染無即名捨藏識由他縛永離方名捨。
此非三心真見道義者三心真見道不是正義以第一心內遣有情假緣智既唯生空不遣法執故此不取。
若定爾者八地已去等者此意云若定以法觀後起皆名法觀果者即八地已去無非法觀果以法觀後起生空觀等俱是無漏是等流故亦法觀果此故立近果遠果法觀後起得滅定皆名近果起生觀等名為遠果問若爾即先起生觀後起法觀法觀今應為生觀遠果答不然今說起平等智要法觀故法觀是主得以生觀為遠果生觀是劣不可法觀為此遠果或八地已去至然無妨者此法空無分別智後更不起後得即自入人觀即以人觀根本後得為法觀果亦無妨也准此生觀即法觀近果。
然此中據至即果全論者然此論中云法空智果現在前位者約初解近果說若約法空無分別智便入人觀者即約全而論不分近遠只言法空智果起平等智不說此果皆能起也是總語故。
至五地中方此難者餘處未見文說第七識於五地中得真俗為緣然第六引之得亦無妨。
難淺喻等者此難意云若言執杭執人為喻法執人執亦言迷杭迷人如何況法執答意云迷謂不了執亦不了要由不了方起執故不了杭時似執於法故以為喻有迷不必執有執必是迷以寬喻狹於理無失。
然今所執至二行執故者問喻中青等許有多境法中二執境唯是一此即法喻不同何得為例答喻取少分不可全同但取捨一心中行相非一不為境也今言行相非見相分當情行解相貌非一種故。
若不然者至有漏心隔者此意說若不八地以上起法執者即應八地已上恒起法觀第七識中無漏相續更無有漏以安慧師不許第七有法執故作是說也問若對安慧彼師不許有淨第七何得難云無漏相續答前來已成三位有第七識訖恐彼不許七有法執故作是說論云八地已上猶起法執此說第七非第六識若許第六有有漏心應起人執。
設未永斷彼人執種等者此釋伏難謂有難云若許第六有有漏心即令起人執者二乘無學應起人執許有漏故由此釋云八地以上彼未永斷人執種故無學不然不可為例。
二障三處過者見道八地金剛心名三處也見道過分別二障八地過俱生二障現行金剛心過二障種子也問八地已上第七法執猶許現行如何說過答約六識說故不相違。
謂彼說至中法執種者此設許安慧如是救非彼許七有執種又此所破非安慧師由彼不許第七識中有現法執以安慧義為此難也。
何法為障等者若第六識起生空無漏能礙人執令不現行今既有漏不礙生執如何不執。
然彼錯翻者第二句云意能念境界第七因中非念俱故第四句云故我說唯心者此應為心故錯翻也次下顯證第八是無記等者即彼舊經次下頌也既云證第八無記等即兼證第七有覆前六善等也頌中雖不明說第七有覆既言意二邊取境即是俱生邊見定有覆也問護法第七既無我所如何疏云有我我所答是我之我相從說故或約餘師理亦無失攝論至無容得有等者彼意釋云由五識中無能治道無有所治無明言非不染意識中有者彼意難云非不染意中有此不共無明若許有者便成染污何名不染言亦非染意識中有意彼意難云既稱染意必與染感相應若許有此無明何名不共言若謂意識由彼煩惱成染等者外若救云由此無明意成染污即應畢竟成染污性諸施等心應不名善不共無明恒相應故言若許有善心俱轉者謂若云我許不共無明善心俱轉者彼難云是既一向與彼相應既無餘善心等此染污意引生對治不應道理言若有諸染污意俱有別心能引對治應正道理等者此外牒正義也下有難詞不能具引略述意耳。
即諸煩惱分位差別等者今准此師見慢愛三唯無明分此識之中除無明外更無根本惑故問若唯無明分如何言即諸煩惱分位差別答有二解一云既云諸煩惱分即一一煩惱皆得立之非要諸惑之上共立此也二云無明為諸惑本故亦得云諸惑差別也六識中至名不共貪者問此貪為與無明俱不若與無明俱者應如第七俱貪不名不共別有主故若云不與無明俱者痴為惑本何得不俱若愛在無明若爾應非不共答痴劣貪增故名不共亦如第六無明勝故立不共名。
唯此俱貪至不為主故者此意釋難謂有難云六才中貪若不與慢等俱故名為不共今七俱貪等既名相應應與六俱慢等俱起方名相應今解意云非要與彼慢等俱起但此貪等不為主故即名相應(此文難解應更詳之)今更以義解唯此六識俱貪不與彼慢等俱故名獨行貪俱者名相應貪以不為主故此中俱字之下脫一俱字應為即不與六識慢等俱已上結前獨行貪俱者方名相應已下釋相應貪有本唯此之下傍註七字者誤。
不言至唯一法者十八不共法如瑜伽等說一無悞失二無暴音三無種種相四無不定心五無妄失念六無不擇捨七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念無退十定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勝解無退十三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四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四知過去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若薩婆多與此不同准俱舍第二十七云十力四無所眾三念住及大悲名為十八不共法也。
其第二獨行不共者此中意含二種與忿等相應即是非主獨迷諦理者是主獨行也此言或不與餘俱起者不與貪等忿等俱非不餘大八隨惑俱彼遍染故。
若在欲界至七隨俱轉者今唯言欲界者無慚等二不通上故此據集論且說五隨即是大隨之前五謂惛沉等何故此說後五隨耶答大隨在小中之後此是大隨五故言後五又論立名前後不定或有餘論此五居後理亦無違又妄念等三即別境攝故五名後此釋雖通初解為正。
以忿等十至非主獨行者謂此無明與彼十中隨一俱名為非主問無明既不得主名彼俱忿等為名主不答由忿等十各增猛必別頭起行相增故而立主名非是對無明故而名主忿與無明各增猛故。
此隨小乘名不共者若望大乘忿等俱者但名相應以忿等體即根本故從輕忿等且名不共問忿等麤猛何得云輕答忿別起望彼中大行相名麤今對斷物命瞋忿等可名輕相餘皆准釋。
似難大乘異師者即安慧師彼師不立淨第七難(淨)一分。
二云三種至隨彼語者大乘自許五識三皆無上座許五有自性分別今云應無隨念計度不言自性者且隨上座部語。
然彼愛等至前後起等者謂經部師信貪等即是心之分位差別前後立名說為王所今應難云愛等與心定俱時起同取於境相應法故如思受等此量成已然後准論為量云五根與識決定俱時許同境故如心心所問他許愛等與心不俱即是正異喻離宗離因故諸非俱時者必不同境故如何疏云不爾有不定過耶答今難經部雖愛與心前後念起同取一境亦名同境故不違因於異轉即有他中共不定之過有云本量以能所依故為因若不成立愛等與心同時即有不定者此理不然若爾即設成愛等同時仍有不定五識前念亦所依故又違論文故為不可若不簡至能立不成過者若成第六定有共依小乘不許別有共依即是他能別不成過今云能立不成者應疏本錯又能立不成乃是喻過今出宗過何言能立道理必然更勘餘本。
彼非所立違自宗故者若不言顯自名處但言有所依即胸中色物亦入宗中非本所立故違宗也。
生所依至簡八五者問第六與八俱以第七為俱有依何故第七非八生依答七望於六名相近故體相順故同計度故俱起執故同轉識故可為生依第八不然不應為例。
五塵體至亦實有耶者此難法中一分不相應等一分假法令實有也若總難者便犯相符問如五塵中澁滑等觸亦是假有何以為例答澁滑等觸增約說假即實四大不同生等。
經部宗言等者問彼宗既許有正思量何得難云無正思量假依何立答經部現在雖有思量是識之用不名為意故今難云若無正思量意假依何立。
小乘唯二十一等者善中除癡無故唯有十大地亦十一心王二十一也。
無想滅至滅二識者問此二定中五識既滅云何但言滅一二耶答有二解一云無想定必以第四靜慮為加行入滅定必以有頂地更為加行入眼等五識既非彼法故不言之二云眼等五識先時已滅不由二定而能滅故但言滅一二識也前解為勝若言五識先時已滅非入定時滅故不說者即應滅定亦唯滅一第六識以染污末那根本智初已滅非有此滅盡定隨應後得之所引故。
並第七識二定等者無想定唯滅二十二法若滅盡定並滅染污第七准前正義師第七識心所有十八並一染心王有十九即總依四十一法之一滅定也問既爾此定應通染淨如何下第七卷釋以種善故定亦善又應無想定勝滅盡定劣以無想定唯依善種立故答此說滅數多少合有爾所若得定名唯依善種何以然者善心心所是能厭故與定俱故染污心等唯所厭故不可依彼以立定名由染滅故而得此定故說依彼不說染種為定體也九次第定皆名善故。
二得二名至四蘊等者二得謂方便得離染得滅定具二得無想唯方便二名者無想唯厭想滅定通厭心心所故得名各別無想唯五蘊果滅定通四蘊果一期無至二說如後者准下第七卷有三師說一一期都無心二從彼沒要有想生三彼初生時有心方入今言二義者合二有心為一說也。
攝論云至今有二解者問初解既取第七我執豈第七識作能施等三輪相耶問等二曰若取第六我執云能行施者今此論意由第七我全令六識中所起執等不能亡相何故今說第六我耶答初問曰第七我執實不作三輪之相以此我見恒內緣故令外相縛義同於彼能行施也亦如第七雖不特己陵他而內恒執我名為我慢故約第七理亦無違答後難云第六識作我行施等相由第七識我執為本舉本顯末亦不違論疏斷後勝相行顯故攝論意也問施等善心寧有我執答間雜生故。
或由因類至亦有相縛者因中漏俱所薰之種至無學位引起五識現行是彼漏俱之類故有相縛若由法執有相縛者生空無漏與法俱應有相縛。
問如對法云漏所縛等者謂有漏善業由無明等惑能招後有不得自在名漏所縛言漏所隨謂餘地法者如他界善無記等種在此界身中此界煩惱種現之所隨逐或此界善等他界漏之所隨逐言漏隨順謂決擇分善等此決擇善雖能違背於有不滅生死然與漏種及第七惑性相隨順故非無漏問此中問意正生下文若與第七漏隨順者即是漏俱如何起下答且引漏所縛義正起下文餘者同故來。
互相增益者問七可增六如何說六增第七耶答有解云由七染污令六成漏由六無漏令七無漏即是互相增益者理不應然今言互相增益方成有漏何得以無漏為互又前五識名增第七無漏復云何通又云由六識之中煩惱體增盛故令第七識不得無漏名增益者理亦不然無增義故設前六識不起煩惱第七無漏亦不得故應正解云由前六識煩惱業力招第八能與第七為根為境令七得生名增益也及由有眼識得有故者此第二義謂由具聲由有眼根為資具得有眼識。
同無色至所依中者謂六七識同以非色為所依今第六識依第七者在彼無色所依中故亦說為意中之識。
不由有色識定生者問根無識不轉境無心不生何獨由根而不由色答二和生識闕一不生且據麤相根力勝故但說由根如盲瞑者顯麤相也。
眼變異至見青黃者問眼識變異見青為黃便成非量云何而說五識現量得自相耶答由眼壞令第六識見青為黃非眼識也問本說由眼識有變異而言意識豈不乖宗答有二釋一云意說由眼識有變異既由根壞意識錯亂此義亦成二云由眼根損眼識不明遂令意識有此錯亂亦是由根變識令暗義無乖也。
由根合識至令根損益者如觀炎令眼損力觀鉢羅華令根益明是其類耳。
離識之色至如為他損色者離識之色即本質也如禾稼等為他霜雹等損壞青為黃此不由識令彼損也。
意識不然眼等可爾者不然字悞應作可然意識既可依意立名眼等識亦應可爾俱依意根無異因故生下文也。
蛇眼聞聲是正量部者問按宗輪等論佛滅後第三百年中於犢子部宗流出正量部如何正法念處經是正量義耶答如文殊問經明二十部皆是如來先記今正法念懸記此事理亦何妨問蛇眼為實聞聲不若實聞者大乘何不許之若言實不聞聖教便為虗妄答今以義准眼耳二種實眼同依一眼依處正量不知執眼聞如來懸記亦隨依處而說故云蛇眼聞聲大乘約彼實根便無互用之妨如眼依處覺痛等眼雖云眼痛豈得名為眼身互用諸如此例皆准此釋。
若得自在諸根互用者此除意根設未自在綠一切故問五根互用其義云何答有多義一云根境定識不定如一眼根隨發何識唯綠色故二云境識定根不定謂如眼識隨依何根但綠色故三云根識定境不定謂如眼根唯發眼識綠諸境故四云根定識境不定謂如眼根隨發何識隨緣何境但名眼識後二解正雖有根境離合雜亂如疏自會然前二義與論相違且初解云根境定者便違論說一根發識緣一切境又云眼根發耳識等識既稱耳寧說隨根第二解云境識定根不定者若爾即自在位仍名隨境如何論說依未自在問設第三解根識既定何名互用答自取他境他取自境名為互用非發他識得互用也更有異義如樞要燈釋。
佛地經說身化有三者(此下與秘全同故今略去)。
六無義者義謂境也即六塵境有情於此起遍計執境非實故名為無義若爾四大應然何不言四無義答彼約能造若據為境即觸塵攝皆能生過故除之也。
又解至行相是用故者問此與前解何別答前解約緣見緣相二了各別後解了體是一義分為二用即體故。
因見各至等分別者釋所了謂十八界在因位中各幾見分之所了耶以義不定故言隨應言五三者謂五塵有三識緣即五六八也言六有二者謂六根各二識緣若五色根六八所緣意根一種六七所緣以第八識意根攝故言六一者謂六識界唯第六一識緣也言一不定者謂法界或五識緣或六八緣如無為法唯第六緣故云不定問因中平等性智亦緣十八界何故此中言五三等答平等不定有故不說第七言自在等分別者若至佛果八識皆能緣十八界故言等分別也問成所作智豈緣無為答設不緣無為亦能緣法界。
所依之頌者如前說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開導因緣一一皆增二。
如雜集論等(此下善十三門不善十二門無記十四門與秘所引全同故今略去不舉)。
五識至隨轉心發業者謂第六意識或善或染名為轉心能有造作名為發業眼等五識隨他第六意識而生故云隨轉心發業。
定中聞聲由二因故者一了別定所緣境意識二種種所緣境意識今此定中聞聲與耳俱生即是種種所緣境意識當第二因也此師意說意耳同緣即必不同性故五三性決定不許俱意識應爾。
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者前解約五識之中等流卒爾或多或少此解約等流卒爾之中五識或多或少是二解之大意也。
若一向至此前師意者此述前師五不俱意與後三性俱二對明之更無別立。
耳識卒爾等者問定中意識起尋求心脫非前記何妨卒爾通善性即答意定耳取散不可為例問瑜伽說三心是無記在定尋求善性收耳識既是定引生應隨能引非無記答能引意識在定位耳識不隨定所取能引之意雖是善何妨卒爾稱無記。
彼雖非證然為會之者前師不引此文故云非證。
謂二乘至非餘四者有解云薩婆多等不許二識並生故唯起耳者此理不然彼亦不許耳意俱起應無意識故知今論彼二乘定劣五識之中唯起耳識菩薩定勝俱起五識也。
若散五至通善者問初三心在定既是善性應是染淨心如何言卒爾等耶質曰若爾佛卒爾等心應非是善此亦不為例佛卒爾等許假立定位三心豈是假耶由此應解若決定心後於境了別知染知淨是染淨心此定中心境雖未決以定中心先是善故設起尋求亦名為善又定中心先是等流義說卒爾尋求理亦無失。
又五識至後無尋伺故者初定已下可有尋伺八定之中後之七定無尋伺也此如第七卷者彼云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故知定中耳識未必由尋伺也又欲界至為能引耶者此問意云如欲界耳識許無所有處無尋伺心引二定已上起三識時應即以二定以上無尋伺心引何要借下地尋伺耶。
答至後位已去非尋伺引者二定已上初起三識可借下尋伺後位不借三識亦起問在定既是初起耳識何無尋伺答定散別故如第七卷解。
此性能至不相違者問五識善惡少由善惡識方能引之如何無記意識與五善惡而不相違答意識初引善惡五識與五善惡必須偏注能引之意與五性同等流已後於五無偏意可無記與五性別不相違也。
八地已去至無記五識者問八地已上既純無漏所起五識必與六俱如何無記答此約卒爾心五識可是無記非等流心如定中聞聲等。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等者成所作智由意識中修慧所成也又成事智既有定俱體即修慧或通聞思於一修慧分三用故今說所成所成之言義寬遍故問今此意證五識之中有加行善如來之智既無加行引此何為答此智非是不由功用生便即得亦由思惟修習之所引生故名加行若爾何故說佛無加行耶答更不進趣說無加行不說如來無加行善。
緣起經說至亦有覆者潤生之愛雖是有覆緣當生處必非五俱除此餘時既有有覆意識故能引所有覆五識。
或是生得至異熟心攝者謂如欲界天龍鬼等所有變化但是生得心心所攝非實變化若實變化即加行攝。
色界無工巧者彼界一切皆是自變不須工巧問工巧通身語身巧彼可無如何不有語答初定之中有尋伺故雖亦起語少故不說又說無者無身工巧非無語也。
四識緣威儀五識緣工巧者威儀四塵故無耳識工巧通語亦得有聲今言緣者緣此威儀路及工巧處據實一種皆名路處然威儀誰成故遊履義顯且偏言路。
是青非非青者除青之外並名非非青非非青多種故云非非青。
此中開張至不同者謂大論等增邪欲解即五十三若開五見除邪解即五十五此論除欲解合五見故五十一。
復說等言至取餘二門者第七卷初釋不定名說有三義一於善染等皆不定故二非如觸等定遍心故三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今舉初一等餘二也。
集色所依集無色所依者五根是色五識集生意根無色意識集生身心所依故名為集或集者積集五根色蘊意根識蘊多法集成此所依故。
一云若憂根苦根至受寬根狹者此初解者憂苦二根俱通能引所引故憂苦二皆通無漏論中雖明三受以憂屬苦故兼明之受寬根狹者領納境界名受增上發生名根為根必能領納為受未必發生故有寬狹論從寬說故云苦受亦由無漏引故。
二云至假名無漏等者此解復有二意初云苦根由無漏引故通無漏等憂即不然故非無漏二云苦根得與無漏智俱故通無漏如捨頭目等憂定不俱故若互相顯隨所應者七色命根既約不生通於見斷影顯信等亦通見斷無想天等入見已上必不生故信等五根施約緣縛名為修斷影顯色命亦通緣縛五受及意准例應知。
十二一分通不斷等者前六者即十四見斷中除七色命後六即餘八中除二無漏根。
隨順趣向不斷法故者隨順趣向皆通憂苦或隨順約苦順能引趣向約愛受能引無漏故。
以此義准至論不說之者此意難憂根既能趣向不斷名非斷者亦應能引無漏名為無漏何故憂根非無漏攝故次解云非無漏引不同於苦故非無漏也不可說六中是命根者無學命根未得無漏不名非斷受通無漏故入前六總而言之二十二中七色命根唯通見修不通非斷二無漏根唯通非斷不通見修信等六根唯通修非不通見斷五受及意通見修非問如來既有色命根何故不通非斷答今言非斷通三乘說色命根等在佛雖名不斷二乘所有乃是有漏可斷法故云色及命等不名非斷。
若貪瞋痴至慢亦可然者此從先師汝若不許意有苦受貪瞋等三任運起者通五識故得與苦俱設在意識通不善故與憂俱慢亦可然者亦通不善得與憂俱此等可說三受可得其身邊任運起者不與五俱又非不善既云三受可得故知意識得與苦俱即是意根一切也。
不可等流至不善等者此約散位所引五識與能引意必俱同性如定中聞聲意與耳識不同性故問若散位中能所引必同性者何故前說五識中三性俱轉意隨偏注與彼性同無偏注者便無記性既爾即五識中有不偏注及無記如何與意同性耶答初引眼等其性必同多念已後意隨偏注或無記性故眼等識與能引意必同性也。
五十七至亦有喜樂等者問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靜慮地建立喜耶答由於彼定喜可動故問喜於彼有何教為證答如世尊言如是苾蒭離生喜樂滋潤其身周遍滋潤遍流適悅無有少分不充不滿如是為離生喜樂此中初門說未至位後門說根本位問初靜慮地幾根可得答有十八彼除男女苦憂也然彼引經通證根本近分有喜樂言周遍滋潤者即唯根本。
苦憂相續次第此後生者從第八初生已後次生六識便有憂相續也問既云苦憂相續如何彼意唯有憂耶答此師意說苦是餘根憂唯在意亦不相違問論云有異熟生苦憂相續憂非無記如何得有異熟生耶答論說憂根非無記者約有覆不遮異熟生也何以知者惡作憂俱不通有覆故知爾也又有解云理未必然論言異熟生者約從第八真異熟生故名異熟非無記也雖有兩釋前解為勝疏云彼意唯苦何故言憂者即難後師也。
然不同總報等者若云以苦憂故第六無捨亦應第八不與捨俱極苦處故非輕業故由此解云第八趣體又是報主不可苦俱若與苦俱違善趣故六識不然不可為例。
瑜伽廣說如前者此意證云彼既云意地一切根相應故知意有苦受前師救云意地三根是憂非俱約三受明即苦根攝據實唯憂故次論云俱生身見唯無記性非憂根攝。
論說憂根非無記者瑜伽五十七八根唯善善不善無記為義此即信等五及三無漏根也復云五根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此即樂苦喜捨及意根也復云一根名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為義即憂根也復云五根無記無記為義謂鼻舌身及男女也復云二根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謂眼耳根也色聲約表故通三性彼不言命根者命根約種無境義故非此所說然所引八種現種皆成即以現八為命種子為根合名命根故成現種此唯約根故不說境不相違也。
其信等五至斷不斷善者問若言斷善彼現不成何故經云因力斷善根地獄生時續緣力斷善根地獄死時續答彼言不成約長時說地獄初生時未全苦故獄將死時苦已息故雖善現行略不言也。
彼若救至無苦定成等者彼意救曰若五識相續彼俱苦受可為第八憂不入成五識既斷苦即不定故取憂根為第八也。
又若爾者至相續故者難云苦既定成憂何須斷若彼救言五識相續故有苦意識間斷故無憂者次難云更無別義能令所引五識相續而能引意識翻令間斷也。
又意至易起受故者此說彼師救云意識之中以有捨受故憂間斷非是意識體有間斷故不可難云能引意斷所引五續也由此更難地獄之中意無捨受以極苦處不可轉易憂受而起異捨也若非極苦處如初出定昧劣心中上下生死等可許轉易起捨受也問前師容捨地獄不成如何今以意捨為難答設許前師憂之末位得起捨受故為此難非實爾也。
若彼救言至後必相續者前難云死生悶絕寧有憂根故今約起意識已未斷絕來憂定相續。
答有亦至無亦無妨者此中二解後解為勝前解若以瞋之末位得起捨受即合地獄苦受末位亦有捨者既爾憂受應彼非無中容之捨尚不無憂受逼迫何非有苦受暫時亦應起故又嗔過順境尚喜樂俱何但捨受故不可以嗔末為例或可前解亦得若爾既許有捨何不有憂答前位地獄極苦無分別故只可有捨不得有憂猶如五識苦後起捨非憂受故又如第三靜慮尤重無分別意業之末可有捨受必無喜故難後解云極苦之末可不同極樂之末亦起捨耶若後即答曰極苦之處意苦若斷必入悶絕便是無心即無捨受故不可以第三定難彼樂受末非悶絕二解均。
或彼通說餘三趣雜受處者除地獄極苦處取餘輕處並鬼畜為三趣也後第二師解意說地獄純苦二樂俱無鬼畜可有等流樂也二解之中後釋為正何以然者那落迦中唯名為苦如何說彼得有等流樂耶等流者相似樂故說輕苦名等流樂前解亦得若爾何不名憂答無別故不可名憂豈可名樂。
若爾至彼處無樂者此意難云意識既有喜俱明知悅根有樂或三受門喜即名樂如何不許彼有樂耶此之問答合在前段疏下明之。
謂大眾部至苦樂相續者彼部諸識既有俱起故意憂與五苦相續也上座九心者彼有分識與大乘第八同故云異熟無間等言或彌沙塞者此通會兩。
文。
問彼至不隨他語者彼論說生地獄諸有情類苦憂相續此即會云隨轉理門彼論亦說餘趣苦憂相續何故不隨他語下答意云餘趣意慼可實名愛地獄雖苦俱是意迫故假說為憂。
離生喜樂者離欲染名離欲界之生類離初禪等生亦爾。
餘二遍注者謂捨受之餘即苦樂二也。
色界至以此為例者三定無五識無漏許不無無色五根無無漏何妨有應更例難云三定色根具五識可依生無色色種無根等由何起答定根能發五識許依住無色定為因何妨五根有更有相例如燈廣說。
以彼邊除功德勝故者四靜慮中第四靜慮功德最勝名為邊際或一一定中最殊勝者名為邊際言七八二識功德依故者大圓鏡智純淨圓德現種依持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恒相應故又此二智能現自他受用功德身土名功德依疏言大悲天住者如來大悲唯依第四禪住也。
此中三解者解五識中第一唯初禪第二通四定第三唯第四言如七八識者唯第三解也准答無漏八識八地皆有即五識有四釋七八有二釋前云無漏五識依色界四地者彼總釋不入此中今以義准或彼界更為一釋亦得然彼只云依色界四地不言多起第四定又不說通八地故與下別耳。
初標所說總勸教興者論云前所略標六位心所即是初標所說也今應廣顯彼差別相者即是總顯下六位勸教之興也有本云總顯者全無義理。
初薩婆多等問但五遍者謂薩婆多有十大地故今問云大乘說五云何應知又經部師觸作意假故今問云五皆實者云何應知。
謂如取至所緣及處者除青之外黃等非一故言非非青也言所緣及處者所緣即境復言處者謂總境之別處境寬而處狹也。
其可欣境者即漏無漏三性境也惡無記事實非可欣以據情故皆名可欣故通三性故非唯善法名為可欣不善無記約情而說亦名可欣。
若欲外境此位等者如枷鎻事等亦此有二位也准可知之外境者如禾稼等未雹欲不下已下欲早息亦不於可厭之雹而生欲也。
四法迹者無貪嗔二為戒迹念為定迹定為慧迹應撿。
初起一念名緣彼類者與前加行影像真如相似故為類也問設第二念是初念類亦應名類答且約初說問前云或未得體但受類何故今者已得如體仍名緣類答據實是體且約初得假名為類。
正理論至有說言等者此是彼論敘異師義也言以於後時有憶念故等者即正理師敘正義難前異師也。
有無漏智生者且約無漏勝故名為決擇如順決擇分正以見道名為決擇非有漏也然非盡理如下論云報教證智決擇為體豈生得聞思等慧通無漏耶故此論言決擇智生通有無漏理將為勝。
若爾如自證等者他難意云汝大乘今時能憶用前自證為今欲因我能憶用前念因言不然下答意云前心有體用彼此兩俱成前念以為因我宗無不許我得為例。
緣慮之事心先自成者心心所法性能緣慮復此先許何故今說剎那不易名為定耶問正理師許一剎那頃心不易緣故必有定何故今難定等無時心不緣慮耶答若此一剎那無定不許心住於境即是不緣之義。
有說至是心等者此經部中自有兩計一云貪等一切心所皆體即心一云唯受想思三所實有受兼觸餘信貪等體即是思唯定心所經說心也今論所明即當後解如念慧等既思為體非即是心故下為喻若破前計喻中所立不成。
或時起五等者問心心所法同一所緣如何此五緣四境別許俱起耶答境體雖一望能緣別義分四也如緣一色希求之時即名所樂對於印解即名決定餘皆准知如緣苦空等於一境上其有四也。
如是於至三十一句者此有多釋一云多起名總單起名別一云五起名總餘智名別一云起一至五皆名為別總此五別名為總前二解正。
或有心至皆不起者此義乘通初師若不爾者應同有部此欲等五亦是遍行。
乃至等流亦有此事者問決定心後方起等流寧無勝解答雖起決定不必印持如見俱時不必皆有勝解故此等流或無五也又等流心中許疑俱起故雖決定後起不妨無勝解也問如何無勝解而有決定心答如於此境色非色等雖生決定而於善惡邪正未能審決印持故決定心與勝解別。
此師以至意識相應慧者有云此師五識因果俱無慧有云因無果有准下一師十五界唯有漏佛無五識亦前解為正若言佛果五有慧者如何後師難言五識皆有作事智耶犯相符故。
一引等故名等引者此意由定心所引起平等故云引等問若定在前安和在後可名引等此定心所與等引俱何名引等答雖非前後平等安和必由定數故名引又約加行由前定心引後平等於理無違後解至等准此應知。
餘三准此有慧無失者聞眼耳有通可許有慧餘三不爾何得例同答耳離取遠見聞故且說二通餘三合境不可言通何妨有慧。
聞思至即彼類故者此釋五識有加行慧由彼聞思之所成故即是意識聞思之類故亦名加行也。
佛地論說至不間斷故者彼論意說神境智通運於身多緣外境故成事智攝其漏盡通或四智攝或鏡智平等二智所攝以漏盡身中具三十四智故漏盡通四智攝也若約漏盡緣涅槃法相續不斷即鏡智平等二智所攝除三十二通餘皆妙觀察智即眼耳通是意俱慧今疏會云眼耳及意俱有二通彼據長時故唯言妙觀察也。
非以至欣慼行別者或人解云煩惱等中貪欣瞋慼善十一中加行等別此別境五無此行相故此中諸門分別不說與煩惱善等相應者此解不然今此疏意但由下明煩惱善中自與別境相對分別故此不論非由欣慼加行等別也。
(已下至疏卷第六末之終今抄世流布亡失焉糞後賢若有得之則宜補綴於法寶之闕典矣)。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四(本)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四(末)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上二界全多分無故者不定四中悔眠上二界全無尋伺二界多分無唯初禪少分有又二界中無色界全無色界多分無也。
有欣上至惡法亦是瞋者此中不以善為上染為下但從所欣所厭為上下也故說貪是欣上之惡法嗔是厭下之惡法所欣之中亦通於善愛佛貪滅亦貪故所厭之中亦通於染緣他見等生嗔忿故。
然說惡至從果為言者問惡作即厭前說大乘厭通三性說無貪等既爾惡作即通三性今何故說從果為言答此既於果假立因名故因從果說通三性若不從果而從厭者乃至無貪及嗔欲等通於三性無貪嗔等雖體即厭不名惡作本欲明悔惡從於果立此名故。
是我惡邊作者先不作時名為惡邊起嫌惡心名之為作故云是我惡邊作也或應云是我邊惡作文言倒也。
俗云措作一體異名者措音倉各反是失錯錯亂之字與作全別俗無此言實是措字應為尊放反也。
或復有義至聚上假立者總聚謂總五蘊身別聚即心心所。
惛沉障止引沉沒故等者惛沉睡眠二俱沉昧故合為葢言障止者止謂靜慮之義厭諸染法由惛沉等生諸煩惱故障於止掉悔麤動故合為蓋舉者行相高明謂諸善法由心掉動善法不生故障舉捨者任運平等平等靜住之義心猶豫時捨必不生故疑障也隨彼聚至所為體故者此說善無記悔眠即以善無記心心所為體隨彼多少總聚立也善中必無輕安可有餘善及觸欲等無記准可知。
不言無記彼是通言者但言染不染追變為體互攝染淨二種無記故是通言。
三從果至名意言境者問此云意所取境名意言境為能詮言即是意之所境取為言所詮境名意言境答今取彼言是意所發意之境故名意言境若言所詮境即通諸法此不由意之所發故無因果義非此所取問若言即意境名意言境與第二解復有何別答寬狹雖同此據因果彼約心境望義別也。
亦通一切至故偏說者此文通會前三解皆有此義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此亦結前三解然唯初解從喻為名其境可通一切法若後二解唯取名言為境即不通一切據言所詮理亦無妨然前三解初釋為勝。
名不自及如涅槃者此亦據無為之法與名言都不相攝論實即一切法皆言不及也。
身心若至俱通思慧者此說尋伺皆通安不安住論中且據不安故二皆言忩據也問尋伺皆通思慧俱安不安此二何別答麤細異故自云尋麤不安伺細故安者此義不然論說俱以安不安為業故。
或思名安徐等者此解別配思慧理稍難詳何者且論云尋伺並用思慧一分為體今安不安住必不俱時豈思與慧不許俱耶下別配淺深推度亦有此妨故取前解為正又此疏云思細慧麤論中麤轉細轉別配尋伺豈可思慧亦別配耶然以簡擇相麤別配於慧不以思慧別配尋伺不違論也。
不深至推度是伺者問尋伺並用思慧為體豈此思慧為尋之體則二俱不深為伺之體則俱深推度答思淺慧深行相定爾但起尋之時思增慧劣故云不深推度尋起伺之時思劣慧增故說深推度是伺問若爾何故對法尋伺二中俱言推度不推度耶答彼約思慧行相故云推與不推此據尋伺相顯故說淺深為異說以慧為尋體望伺仍是不深也若以慧對思可言推不推度故無違也。
然對法至顛倒逆次者彼論第一云尋依思依慧者於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追求行相意言分別伺依思依慧者於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意言分別如是二種安不安住所依為業此論以不深推度深配思慧即順次第也彼中以推度不推度配思慧非如此論故云逆也。
問至所對別故者悔眠既假何不同尋伺而言世俗答云所對別故者尋伺據假實門悔眠據世俗勝義門又尋伺約相待故言假悔眠約他分故世俗又尋伺二合成悔眠癡少分雖俱是假對望不同。
初定中間至方得彼定者且初禪之中通於二地言伏尋染者初禪九品惑中非要全離一品乃至多品方能離染但能伏盡染尋之惑名離尋染方入中間不妨伺染猶未離故若全離一品乃至九品即並伺染亦離如何分二地別問同在初禪尋伺二染有何差別答麤細異故。
其無漏定至攝法不盡者若依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即無漏定及已離初禪染等諸心心所應無三地差別故疏釋云是有染之類故亦名有尋等三地故瑜伽第四云若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彼論既言依尋伺處法故知亦取有染類故立三地也五十六下至彼地境界者此但引問詞彼復答云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此師意云彼論既言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故知五識有尋有伺若唯意識何得言諸大論第一說至意不共業者一分別所緣二審慮所緣三醉四狂五夢六覺七悶八醒九能發身語業十離欲十一離欲退十二斷善十三續善十四生十五死今言尋求伺察等七分別即當第一分別所緣。
意地至有分別故者問前第五卷云由無分別有分別故即苦受無分別何故今說苦有分別與憂相似答前論意說通身為苦迫心名憂故說苦無分別憂有分別此中苦憂俱說意識故苦分別似憂名憂。
欲界至必由意引者非無意識導引可許五識得生此說不必要由尋伺意引。
何故五識至方名任運等者此問意云若雜集所言任運即是五識自體非尋伺俱得名任運何故瑜伽所言任運即說意俱尋伺方名任運耶答意云五識無分別籌度但以因修緣境名為任所瑜伽所言七分別中任運故說尋伺任運強思分別名任運也問若以五識無分別籌度名任運者即應第八亦名任運何故雜集唯言五識答通三乘說不言第八亦不相違也。
自性等亦然者若心心所法性能緣慮名自性分別五亦有若自性強思名自性分別即唯意識。
此違定中聞聲若前說無所有處定意無尋伺故今解不違明了思擇名分別意非要尋伺故廣慧聲聞以無色界心遍緣三界法也又彼言五俱有分別意者約散意說。
極苦之處亦有眠者以地獄苦逼迫時心漸惛昧假說為眠又鬼趣傍生許眠無失。
皆。容與五別境俱者問前言悔障止眠障觀此即悔眠與定慧不得俱起如何論說行相無違答前據等引及殊勝慧故說為障此約等持聞思劣慧悔眠可與俱也問尋伺依慧如何慧俱答依思分者可慧俱故問前言思慧合成心既必有慧何得更與慧俱答覆誑貪癡分得與貪癡俱此說思分慧俱亦爾又約別引俱亦無失前解為勝。
聞。思位中有悔眠故者問眠無耳識因何有聞答因先所聞睡眠位中有慧生故亦名聞慧故瑜伽說聞謂比量睡眠時既無說者實不聞教但第六識思惟聽教似耳識聞故亦名聞也疏解眠位說有思據決定者故不言聞或疏為正論言聞思義兼於悔不說眠故。
此異熟生心非實異熟者此說眠與異熟生俱非第八也故此與前第三卷明第八識中無散動故文不相違也此言尋伺亦然者後解尋伺非異熟俱亦非真異熟俱也。
又解彼時至據本有位者問此何本有答有多釋一云無聞比丘欲界本有由先得定有天眼通見上中有即便起悔者此理不然中有之身亦具五蘊若有中有即是生彼如何上界更有悔耶又天眼通力上界繫彼俱之悔云何得是下地繫耶若悔是上界繫者即是上緣於上云何此說下緣於上亦不見惡作通上界文若退天眼已方起此悔者既無天眼如何見彼中有故為不可又一解云中有滿心謗滅便生地獄地獄本有起此悔者理亦不然此說邪見悔俱地獄既無分別煩惱如何得有邪見又一云第四禪本有者亦為不可中有起謗便生地獄必不生上故皆不當今應釋云疏言此據本有邪見悔俱者此約餘時欲界本有悔修上定說非增上慢故不違理。
六十六說至皆已斷故者彼文意說二乘無學煩惱之縛盡故彼身中有有漏諸法皆名已斷約已斷故名非所斷即此有漏諸法皆名非斷故此睡眠亦通非斷問悔眠二法俱欲界繫何故悔離欲斷而眠乃通非所斷耶答悔唯戚行多與憂俱故離欲捨眠行通欣由段食起無學段食故眠不斷。
後解雖非至如憂者謂此尋伺雖不與根本後得智俱然與加行心俱未趣真無漏道而能引彼真無漏智與憂相似故說尋伺通無漏也。
顯揚第二至極趣入等者謂八道支中正思惟支能令心尋求極尋求趣入極趣入此說尋伺各有淺深故言極也尋伺二種俱是正思惟支故皆無漏。
問既引至語言因故者彼經解脫月菩薩等三請金剛藏菩薩釋十地義彼第一請頌云何故淨覺人念智功德具說諸上妙地有力不解釋論牒頌解云覺者觀是即尋口言行即是語言因既言淨覺此即無漏尋為語言因今論何不引之而引正思惟為證耶答若依梵本等者此答意云若說覺觀理合是尋准梵本既云僧羯臈波即是思惟元非覺觀翻譯失錯實不是尋今此論引與梵本同與此方十地論別也問據此方別若准梵本即彼此二論不違返問設僧羯臈波是思惟更加淨字與此所引少別何得言同答淨思惟即八道中正思惟支俱語言因故不違也以七十三至四句為證者彼云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等此句通有漏及無漏有分別智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者此句唯無漏分別智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者此句通加行後得無分別智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謂離如理作意思惟諸相者此句通一切緣色等心。
若准至初靜慮五支者初禪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支佛既無尋伺故闕初二支疏解即慧思者佛雖無尋伺有思慧故得為初禪能治支亦如佛雖無尋伺得有正思惟支也。
攝論第四遠行等者遠行謂從無始來緣歷諸境獨行者此說一意無第二故無身者心非色法無積聚故?於窟者在身中故。
初以經證後以理成者經謂前楞伽十地等理謂廣引莊嚴頌也。
無色無轉變可如乳等者無色謂心法不可轉變如乳。
彼論引至言貪瞋等者彼破經部云既言貪瞋等染惱其心即是異心別有嗔等心所若體即心豈可心染惱心耶。
謂空界色此在內界者此非虗空無為在內身中骨肉門隙有此空色名空界色簡外空界色故言內也次前引至應為返質者六界唯言識不許心所俱乳喻唯言色欲界無心等色無色界意相准知。
若爾至心聚之中者此意說許心之言若攝心所即貪信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復言似貪信等更以誰為能似。
總心聚至貪信等現者此說其總許心似二現中亦說貪信等各自似貪信等二分現故第二三句別舉云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
又解心所不應心故等者前解約總別聚異總中別出染淨心所為二別句此解初句獨明心王自體似二現第二三句染淨心所自體似二分現以心所不離心故故說如是似貪等言。
即此一句通二頌訖者以一句共為親依即解初頌五識第二頌中意識皆依本識故。
外。道作意五根境等問者作意心所何名外緣內依本識為現為種答一云種子親生故說為內作意等疏名為外一云恒續不闕者名內或時不續者名外由此七八現行並諸識種並內緣攝六識作意及境等有時不續故是外緣以眼根等亦暫闕故二解俱得疏約前釋。
或厭於心或異緣者謂無想等三由厭心故意識不起眠悶二法由疲極等名為異緣又無想等三大乘但由厭心小乘別有實法緣礙前解為正。
雖總言六遠三近一者眼耳身三初禪繫與無想遠意識當地言近一鼻舌唯欲界略不說之又解三識先無意識後滅故言遠三近一問若爾應言遠五何說三答此於當界分近遠也今取前解。
異生潤生至如此外道等者問此師中有既許想生中有末心對法說染即是從天沒生欲界等亦有現行潤生何故此言唯種子潤答據本有說故言唯種或此師不許中有染心故作是說。
然上座至亦無有心者此說無想中有不許有心非餘中有也今言恐此前師亦作此計者此乃疏主設遮豈可前師不信對法中有末心亦是染耶或前師說對法言中有染心約餘趣說非無想天故為難也不爾卵生至必有意識者卵生生在母胎未有意識若以三分分之即名本有初攝論云如餘本有初既入喻中便無所立故今料簡應除彼也問如卵生者初出卵時必大惛昧轉識不行若三分分亦名初分何無過耶答疏中因喻皆言天趣即已簡訖設取論中因喻應言許除悶絕本有初故如餘本有初即無過失彼出胎時悶絕攝故。
非中有末可起報心者謂無想異熟必依報心種立前師彼天本有初位既無轉識無想異熟便無立處故說中有末位起此報心依此種子立彼果故。
即彼凡夫第三天處者其實下三天亦兼聖者以上五天唯聖所居故說下三為凡夫處也。
即。能引發無想定思等者疏有三解初解以一現思能感總別二果第二解雖是一思約分位別有心無心感二果故第三解二現思感二果問此中三釋何者為優答初釋最善無想異熟果體因說感總別報為行支故第三釋理亦可通前後現思感總別報前是正行後是兼支無違理失其第二解以無心位感彼別報理稍難詳豈有無心思種能感彼天經五百劫令心心所都不行耶又以思種獨能感果未見斷文由定力能感彼者亦應感總許有力故又無心假定但有遮心不起之義何能有力感彼果耶又此論言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此即現思不言所引然想定種能感彼果故知不可疏主且約假果以假定為因然未必取此為正問今言感彼別報為說感彼有心之位異熟識為說感彼假實異熟耶若唯感現識不應說感無心若言但感無心云何實思而感於假若感彼假異熟所依之種種由現有云何不感於現而但感彼種耶答今以義准唯感彼天異熟意識不感無心之位何以然者彼天初位必有異熟生得之心此心若非修定時感更是何時能感問若不感無心如何說招無想異熟耶答此假異熟依生得種種隨現識說感無心理亦無失。
於不定中至別出故者顯揚十九云如是業有五種決定一現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後差別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問此五業皆言決定如何疏解通不定耶答三時雖決定報不必定轉重輕第四報決定受時未必定第五作業決定而報與時不言定故由此故五業雖皆言決定而報時等互有不定也問顯揚既言業有五種何故第五獨言作業答前四從所招果說能招業第五不望所招亦有決定問如何作業不正約果說名決定耶答如宿習持戒令生決定還修善根惡習亦爾。
地地重生者先於欲界已得此定得後生色界地地之中重起此定故言重生有本云地地容生於理為勝非一一地必要須生容可生故。
此師至亦成後報等者於欲界身退失此定後欲界身還得不退即生彼天此望前定得成後報問前定既已退即不感果何成後報答前定雖退由後定力資彼功能令感果故成後報。
有。義至能引現前者此約退遍淨已下染者於下三禪能起此定有惑潤故若唯退第三禪染非下二者唯於第三靜慮能引現前若不退下三禪染而於此定未極熏習修而暫退者即於無雲等三天處重起此定若極熏修而不退者必生彼天。
雖知離染至亦得此定者無想與下三天同離第三靜慮染然以熏習修有上中無想定力未殊勝者未生彼天故生下三天更修習已方受彼果若云離染齊故要生彼天下三靜慮為例亦爾離染齊故下二天處應當不生。
以無想定為患現行等者非如滅定無漏慧引言此上有勝住生者淨居為勝住聖者為勝生或以滅定為勝住生。
修禪無色義各勝者四禪受勝無色想勝今入滅定彼為勝障故偏厭之。
准得至後超一地者此有二解一云從識處心即取有頂心入此超無所有一地也一云取無所有處心入彼定不以有頂心入名超一地也此解為正前解若以識處心入有頂名超者如何可言得無所有處心後超耶問若己以無所有心超入此定者如何論云必以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如下疏中自有兩釋。
瑜伽至而入此定者此約加行所緣之境有斷二種初以厭非想非非想心心所相為加行入後以緣真如相為加行入前約初修後約久習經中二因准此應悉依非想至微微時名不思惟一切相也。
又此無心至有心勝定者此以非想非非想定名下品有心勝定謂有心八定中此最居後故名下品最微細故名為勝定由此二義能引無心勝定第四禪心雖引無想定彼由不具二義但引無心之劣定也六十二說至當言無漏等者此中文意展轉釋也云何此定而言無漏故次由與煩惱不相應故云何此定不與煩惱相應故次釋云非是相應法故云何非相應法以無所緣故由無所緣故非煩惱生由斯此定是出世間故無漏攝。
對法第五至唯超一間者此與瑜伽十二同謂從初禪超入第三靜慮從此第三超入空處從此空處超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超入滅盡定由未自在唯超一間不能從初超第三定而入第四以其隔遠力未能故此超一間亦名師子頻申上下超各依次故若爾至此有二解者問初解說隨加行心立即此定亦初禪等有對法此論依非想處復云何通答彼依初習唯依非想此依八地及如來等通諸定也問既不依悲想種立末後一二念何須起彼心答以彼想細易息滅故。
第二解至想地為依等者問此依非想何種子立答此既自在不要依初滅定微微心種立此定也但依彼地串習遊觀心種即立之以極微細故疏自解云從微微心種上立是初起非超也問不更熏彼地心種如何依彼立滅定耶若元已熏習故說立者應恒在滅定以舊種恒有故答由初禪等定加行功力令彼地種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無加行彼種無力即引滅定故無恒在滅定之失問彼地既無能厭豈有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厭故不必要依能厭種也。
通有為無為等者此諸法中通有為無為然有為中通漏無漏今此滅定是有為是無漏從所依種故也言意成天至色界不爾者謂經說超段食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由小乘未信第八識故說意成天是色界今大乘非之故云不爾云不爾理如次疏辨。
釋此經等者經中但言意成天身能復起此定由舍利子不信第八識本意唯說色界後起出現不了謂是無色由未信第八識故今意引此為證者經言超過段食名意成天即明色無色界俱是又出現謂是非想亦明非想是意成天經既云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此定理通無色但由彼等不知第八偏言色界不遮無色得入滅定故以為證。
出現不了至謂是非想者問色無色界俱意成天身子出現俱未信第八識何故舍利意說欲界退者色界後起出現謂是非想天耶答身子說有不還退起色界染者得生色界重起此定出現約不退染者從欲界後必命終生非想天唯後一地許未伏故由此謂是彼地後起故訶舍利以彼兩人俱不許有種潤生故。
然舊諸師至即小乘說等者此釋瑜伽五十六文彼論云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古師解此文言未建立阿賴耶識教即小乘經是已建立即大乘經是故疏非之。
或此文意與五十六別者彼論通約諸聖故言未建第八教者色界後起已建立者於一切處皆得現前此文但據一分信第八者故言已信生無色界亦得現前不言未信無色界後起又說已建立教於一切處皆得現前即通二界皆得後起此可唯說無色故言一分聖也又瑜伽說已建立教一切處起此便太寬亦有已信第八於無色起此定故如菩薩等此論據一分小聖不愚法者亦後起故言一分此解為勝對法第十至此第二解者前言對法第十正與此同即許無色得入滅定今復說無色不安靜異熟故不入此定者即彼對法中更為此第二解也言不安靜者彼無靜慮故不如色界。
約實亦得者對法雖言無色不入此定若約異義即信第八者無色亦得入滅定也又此言異者悞應為實字宜更詳之。
攝論第三至五人得者三乘無學不退菩薩及不還果。
若爾至四句中等者彼問云若已離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彼論答有四句初句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二句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慮行恒現在前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三句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四句謂除上諸相彼第二句意說不還果要得第四根本靜慮依六行道漸次能入無色解脫方起滅盡定此師既唯斷欲界一切修惑即得滅定何必惡第四靜慮方得滅定與彼相違故今為問。
五十九至唯第三果此約先伏欲界俱生見諦便證第三果超前二果也。
若爾異生應唯種潤者若不還伏惑唯種子潤異生亦有伏得無所有處已下惑者應唯種潤若許爾者即應異生畢竟不生色界以欲界種能潤生故。
然異生至應生上界者謂如異生有離欲者亦不伏欲界我見俱愛等既不以愛等潤欲界生而許生上故例不還雖有色界等種亦應不以色界種潤而生非想。
不爾聖種應強異生者若不還種子不由無漏資力而能潤者即強於異生種子聖不藉現即能潤故。
餘二句可知者謂在下斷下在上斷上也。
若伏下一地或五地等者此中一字誤也應為八字伏八地即初師伏五地即後師問此伏上地何得言下答此中言下非據九地之上下也但以先斷名上後伏名下又下字亦誤蓋當為上字耳問設伏八五地惑得此滅定云何疏說不得二無為耶答不動想受通擇非擇滅今言不得二無為者由不斷惑不得擇滅二種無為非非擇者亦不得之若據前師二皆非擇後師不動亦擇滅攝疏言總也。
攝論說至起煩惱等者謂菩薩後得智中思欲利生至有漏心方起煩惱若約未現起惑可與後得智俱皆不為失。
有從初地至第三卷引者謂前捨阿賴耶中第三師引集論說十地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如呪藥等准彼文不言得滅定然以此論既言已伏惑離無所有貪而得此定故知彼說十地能伏一切煩惱即明入地菩薩皆得此定故以為證不爾引之何用。
又說至觸三種觸等者瑜伽第十二云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謂出定時多由三境而出於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於出定時由此三境如其次第觸三種觸此言觸者心所觸也言有境者謂五蘊內身也緣此境故出定之時觸不動觸者不為我見慢等之所動故言境境者謂六塵境非一也緣此境故出定之時觸無所有觸無有貪瞋癡等諸煩惱故言滅境者謂無為也緣此出定觸無相觸無男女等十種相故又依空無願相如次配三。
以末摩有悶生故者末摩觸者此云死觸也一身之上別有節穴觸之便死故云死觸問死即非情如何有悶答將死之悶由觸引生故不違也又似死名死不是非情實為悶耳。
或。此俱是觸處少分問前別解眠悶既說疲極風熱等緣既是觸處因何此總解中復言觸處少分答前據所引身位即通十有色處此就能引之緣故唯觸處少分。
三界皆有死生悶絕者問無色無觸處如何此悶耶答唯無風熱末摩等緣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識不起亦名悶絕。
今即則然至所許為論者問既言第八如何共許答此約能有命根彼宗亦立不言所有第八情也。
一念之中有四業者瑜伽五十一云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今解彼論第二了別依者謂根身種子識所依故初二第八境次一第七境後一六識境彼說一剎那得四業俱轉故知第八識俱也。
似四真中至所相無故者此以初俗妄情計執能相所相有別今推八四真諦中並無遍計體用故能所相皆無別也。
非謂我至名為分別者此言相分是見分所取名所分別非謂我自證分能緣相分為能所分也此即自證分假稱我也。
安慧隨應解假實者自證實二分假我識變佛我是他依實有依他實有依斯執實能所取等方是假法二釋如第一疏。
或並有漏證分別故者此解兩師並除佛及餘無漏心以頌言分別即五法中唯有漏故准安慧釋菩薩後得亦有二取此實皆無非唯有漏據增處說且言有漏。
外境通能所取等者謂妄執實能所取皆名外境如執他心雖是外境亦名能故。
即與欲等愛結相應等者謂此三界皆有欲等愛結謂心心所墮在三界與此愛結相應繫屬三界貪等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等餘二界謂心心所屬此處愛結也。
又經部執至顯現所依等者謂經部計無色界心心所法唯觀虗空此所觀空是無色相亦無實體所取境義離諸障礙名為顯現彼心心所唯與此顯現虗空為所依故既無境義便同命根故恐經部執為非心法也。
又前二師至但言三界者前二番解頌分別之言並說虗妄有漏心等故此但言三界唯心等也。
空定唯空非一實物等者觀空之定所觀之境一切皆空非是實人非有實物所觀為空若實為空即成乖反又非人鬼等所見實互乖返也又多本作非一實物於理為勝。
或意解思惟觀等者謂實非金寶意解思惟謂為金寶此轉質無金用故非此所說也。
即緣識之體者此以識體為自性性有二種一事二理事謂識之體事理謂義理即我法等之義所依也此二皆以識為自體心等所緣皆不離此識自性也恐他以至為不定過者此實非不定恐他以為親緣離自法故此遮之問他許五識親緣外塵塵即是法今以為喻應有所立不成答有二解一云約別法塵五境非法如成眼識以耳為喻二云設五皆法前量已成不離識訖不闕所立。
此親所緣至如彼能緣者此文意兼自證緣見亦不離能緣能所緣中二隨一故如自證。
以是法故至不可為因者謂論言所緣法故者是因法也夫成有體宗必用有體因故今此因即有體法空華無法不入因中非所緣故。
但總言相應故通心者若論中言如心相應法即唯心所若但言相應法故即兼有心王故論也。
初離有後離無者勿以真理俗事為初後謂論中初言我法為初故離有後言空識言後離無。
處於中字皆七轉聲者此有二釋一云處於中三字皆第七轉於唯境聲處中依聲如言眼中之識故中亦是依聲二云中字悞應為等字彼論言處此頌言於意會二文何以解其中字後釋為正。
據理而言四事皆通者准理身不可通非情今言皆通有情也以處時二亦通有情如言王處自在時等或言通者通定思之可准。
舊真諦論處時悉無定等者處時據定彼論難令無定相續不定今難云無不定也餘可准釋。
謂外量云至餘不能見者此量相符如鬼人天同一所時唯一見水餘不見故此量應云有多相續同一時間於終南山處應定一見餘不能見此為宗也因喻如疏。
但應說有意法處者謂心心所彼此共許不離心故二者以至五色根等者謂五根第八相分小乘未信故且隱之但說識種若爾種亦小乘不立如何說之答彼雖不許第八中種小部經中亦有種子故說為根此中言二即會二十唯識中第二義也非是前科釋外疑中第二文不解釋密意等為第二故。
不說實有化生有情者問中有之身既是業感具五蘊成云何非實答以中有身頓起頓滅非如本有相續長時恐彼執為實有情我故非實理實與彼本有相似亦密說故。
其正體智至證依他者謂前本問依他識性今論答云非無離言正智所證正智證者即是真如便乖問意故此解云其正體智自證緣見亦是依他唯識性也。
現覺如夢等者此法喻不全相似然以夢中不分明執實心外現覺亦爾故以為喻也起現覺時等者謂從現量起執心時現量見境俱無正量部等境許長時唯心間斷不可言見及境已無唯能見心滅故合二師故總舉也。
然實五至識妄執者此釋特異於常又違論亦五識起俱生煩惱同時意識不可起分別寧容五俱之意有妄執耶前論自云後意分別妄生外想不說俱時一何乖反然准前尋伺中後正義師五無尋伺五俱分別意識即許有之故五俱意妄執何失。
但顯正義不是破他者前已師他訖今既小乘難云但是五識現量取外不說意識執外故今解云五識所緣之境似意所執之外實不取外但如夢中之境非實外也此即會申正義不破小乘。
如質為緣至還見自心者問如以佗心為緣但見自心之相可言還見自心如面質為緣鏡之所現但是影像如何此言還見本質答鏡無實像但由鏡故令自識上有面像現似本質而名見質也問眼識亦能緣鏡像不答眼識現量不緣妄境但由意識以眼為門緣影像故亦有許五識緣假如前兩說。
彼間等流等者有本作簡字者誤也指前因能變中故云彼間。
然約第一解等流等者解等流中初以種生種及種生現俱名等流總為第一解也後若別解者下唯前後種為等流種生現即士用增上此為後解此中據第一解等流寬並此異熟即攝一切種子盡正與前第二卷解等流異熟二因習氣同下言前後准此應悉。
若約後解至心等生故者今准後解既唯前後種為等流即種生現可名士用前已說訖故不重云但說作意望心為士用也以稍疎故與力勝故此約法士用。
若前解至名生士用果者前解既以種生現為等流故遠望士夫所作為士用果此人士用也。
若後解至名增上果者後解既種自望為等流故以種生現為增上此言亦者亦士用也前已說故。
下文自例淨法亦爾者此證前解分別唯有漏也。
由此道理後亦不取者由此既說能生之種故知後例淨中亦不取離繫果也。
無漏有為至攝果不盡者無漏果中除異熟故有四果下說無漏有為一切種子於彼四果之中不攝離繫故言不盡何以得知後淨法中互不攝離繫以前後文並有能生義故故知淨中亦不攝離繫果也下論自言淨種現行為緣生故故此中說除離繫果准此有漏四果無漏唯三。
通三緣者除因緣。
如現行因及異熟果等者謂現行能熏七轉識因望異熟現果非因緣攝以不次故現業望果亦非因緣非自類故。
佛果上至不熏成種者此中應言佛果八識不熏成種唯言第八疏文略也。
薩婆多至因為因緣者彼有六因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遍行因五異熟因六相應因唯初能作不說因緣顯揚十八廣破五因恐繁不引。
前滅一心與後心心所緣等者問多少不均如何言等答心與心所和合似一雖多少異亦名齊等也。
又等者至唯一所等者問此與著名沙門義有何別答彼但受與受為緣想與想為緣不望餘法此雖一心一所可望餘法緣緣故與彼別但非多法故成等也。
入無餘非已至無記心命終者此據俱解脫羅漢由願力故得滅定命終餘非俱解脫及無願力者即不能爾問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已引何故此說滅定命終答羅漢滅定七八二識既唯有漏非定俱即散心也言命終非無心定者約凡夫及無願力說故不相違也門既有別解如第三。
後報利益至智處生故者此十地論文言後報利益者謂最後心身獲利益也言智處生者謂大自在宮也大智有情所居之處十地菩薩往彼名生彼論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者現身成佛名現報利益。
然由異熟同一地故者謂頓語菩薩至八地時受變易必於第四靜慮下三處生今言智處生者往故名生以下三天與自在宮同一地故名生也。
據容受至三天處者有本作據實於理為勝。
瑜伽至自在住處者問淨居之外更有住處色界應為十九天答有解云雖言超過仍是色究竟攝故唯十八也有云無想廣果天攝故開自在方十八此解為正。
許佛亦往者如梵網經說從菩提樹金剛座說十世界海復至帝釋宮乃至一禪二禪等皆說法也。
生色界至於欲界生者此說不還欲界發心於欲界受變易身若生色界必非欲界發心經生者無潤惑故業力盡故問前問初二果何故此說不還果耶答前問可於上界生者不還亦是既言初二果等不還亦是等中。
不同初二果者此初二果發心已後可於欲界更受一生多生然必於欲界身受變易也。
未得邊際定者以第四靜慮為邊際也。
此言染識為緣及果者為緣者謂有漏為緣能引無漏及果者謂從無漏所引有漏也此前後有漏第七但在欲色二界所引無漏可通無色問此中論說有漏引無漏何故此說無漏所引有漏果耶答疏意說下界有漏第七所引無漏得通無色後生無漏還後引下界有漏第七故說果也。
然非一得相引者下界無無漏上界無不善此不可上下相引也又生得善異熟心雖上下俱有亦不相引起無難故第八異熟上下相引非此所說。
云此言容故者論中但言各容互作等無間緣非是三界漏無漏善不善一一皆能互相引也有疏作三各者誤耳。
有義五至容互起故者問此師如何無漏識許依有漏根答此不依有漏根准前第四卷一師眼等五根即五識種識既無漏種亦無漏又此五識以無漏意識為俱有依故不違理問此解雖通然違下論此師既不許依有漏根云何成立有漏五根不發無漏識應犯相符答此師約本計立宗後師據先已成立有五色根故得為量無相符失。
應立量至無漏識等者此量有相違決定量云有漏五根應發無漏識有漏不共根故如(第六)生空觀第七識問既有此過本量如何得成答出過量中既自犯過本量仍成其過者何答宗犯違教違宗因有不定為如生空第七是有漏故彼五根能發無漏識為如有漏位第七是有漏故有漏五根不能發無漏識耶又本量立宗應云有漏五根不發無漏五識也法中既加五字即無相違之過。
若准前師至於理無違等者前師變易身具有五識故無違理許無漏故後師變易無鼻舌識也此約頓悟以說八地得變易故言隨其所應從何界後引生無漏五識等者此有二說一云約身謂前師初起無漏五識必欲界身唯欲界身入見道故彼第八等即於色界身起也一云約識謂初起無漏五識必於欲界有漏五識後起以欲界中具五識故後起無漏亦通色界以彼自有無漏五識為能引故此二說中後解為正前明三識不約身故此言隨其所應者鼻舌二識非上界故又三界中非無色故故言隨應。
此合八識至為無間緣者欲界有四心謂善不善並二無記色無色界除不善更添有學無學二無漏心故成十二若善中開加行生得無覆中開四無記即欲界有八心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無色界有四心更除威儀及變化更取學無學二不繫心總有二十心為無間緣然欲界無變化似非心故實唯十九或以上二界無漏心替學無學其數同前廣如燈說。
見分亦至故名所緣者問此疎所緣亦變內相與親何別答親所緣緣約見分相體不相離相即是見內所慮託故說為親今言疎者由質為緣能起影像雖亦變相相似於質從質而說故名為疎。
非諸有情種皆等故者疏釋云三乘五姓各別多少不等如何相杖者問有漏第八不緣無漏種何得以五性為難耶答此約凡聖通言故無有失問如佛第八緣有漏時質與影像漏有漏殊尚得相杖今自他種多少雖異以他為質於理何違答謂前師說必杖他質質與相分理必杖齊故作是難佛杖有漏他亦許之其數仍齊於理無失問自他種不均不許他為質自他根既等應許杖他生答護法雖許自他根等本欲破他不欲翻顯不可為難又顯前師說理亦違也應難前師曰自他根數等可許互為緣自他種不均如何許相杖。
佛果五數至自無力故等者此義難詳且無漏智親證真如豈託心王所變為質又圓鏡智能現一切身五智影豈不能自變去來之影何要託心王耶又無漏位智強識劣如何心所自無力耶由此與因定不相似疏言與因相似者且約緣種等託心王所變為質非謂一切。
既非業至須藉質起者此意說如第八識是業果故自體力勝不必須質第七俱生無力故要杖質力起問如意識中我見及善心緣過未亦非業果豈有質耶答彼亦自有勝力不同第七任運俱生故此不說前(五)心品至必有本質者易了名麤不深名鈍自無力起他引名劣此言未轉依位必杖本質者且據業力所引第八為質故然若據定通非必有質如上天眼見下三災等此例非一或云此亦有質以下界第八所變三災為質也。
因中五識至所緣緣故者此言自體謂即能緣其所緣相許互為質。
能於餘至前所緣緣者前所緣緣唯望心法以為杖故此望一切非順即違非無緣故。
與後生至非前滅法者滅相過去以無體故不可為緣但與異住等有法為緣也。
或唯第三至無作用故者第三成也如成辦工巧等業必有作者作具其因最顯故偏說第三有作用非餘無也又有疏本云或唯前三者於理為勝第字誤也。
取境續家族者眼等六根及男女也餘准可知。
三者至不取前位者未知當知根不取資粮加行位此唯有漏瑜伽唯問不繫故不取之。
如五十七至及不繫者此初無漏根言色界繫者以四善根唯彼繫故然資位中亦修彼定亦色界繫疏中唯取決擇善者以資粮位多住外門故略不說問五十七前文說三根俱不繫何故後文乃說此根通色界繫答彼論前問幾根通不繫故答三根以未知根通無漏故後據此根通三位故故說一色界繫及不繫也。
五十七說七根入無色者信等五根並意捨言後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入者謂超初二果及俱解脫並菩薩等此一類能以三根入無色餘次第得果及慧解脫等此一類不能以三根入無色也。
空所等十一根可得者等識處無所有處言十一根可得者信等五根意捨命根並三無漏問五十七後文只言七根入無色不說命根何故彼前文十一可得即兼命根答若身下界得彼定即無命根故七根入無色若身生彼即有命根故言十一根可得可得之義與此不同故二文別。
非想地唯八者問如入滅定必以有頂為加行入既有無漏即入後二根何故非想不說之耶答據論相攝彼地無漏亦有二根然以根者殊勝發生之義彼唯遊觀極微劣故由此彼論但說八也。
又解至名勝見道者謂一類二乘先得無色定伏欲色界惑入見道時超前二果此名勝見勝隣次故亦傍修也。
非如小乘至所修等智者薩婆多計見道前六行伏惑作四諦觀至見道中若集滅類此三智邊亦能修彼(未來)有漏三智功能增長畢竟不行今此(大乘)傍修有漏智種後許現行故不同彼問小乘何不修彼道諦智耶答彼說六行能斷惑故道智力增不須修習故但三也。
唯得修修非行修修者得者應為德字但令種子之上功德資長名為德修若現行增長名曰行修今有漏智種於見道中言傍修者但德增長故唯德修後至修道亦名行修。
若依對法至非實道理者如依第四定入見道時修下三禪有漏無漏其理決定漸次者亦能故彼偏說其修上者要超果及菩薩得此不決定故彼不論。
此或是至三果已去者問何知不是前二果耶答初二果人多起初未至定必不能起九地生空無漏智也若起彼生空智應斷色界惑何名初二果故取第三果已去也。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四(末)
卍續藏第 49 冊 No. 0814 成唯識論義蘊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五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依者於義俱第七囀聲者就第七依聲之中復有於依兩義今論言依者取其於義謂於語上立為因故恐濫依義故此簡之。
三種十因者各有善染無記也。
然實二性者因無記佛善也故唯二性。
但以三相至同所依故者謂小乘但許三相及得隨所依法通三性不許名隨聲故為例也。
不可言相是共有因等者彼救云相等通諸法是共有因故隨所依通三性名但依聲非共有故不通三性言大乘共有因義皆通故者大乘名亦依光明妙香味等故是共有因與三相得等義皆通故所以例同於相通三性也。
依體立義者以語體為依所以能詮義為隨說因語不異能詮也。
有以能受為因所受為果者待心先求而物後應也多以所受為因所受為果者待足往來待手持物也多以所受為因能受為果者如境先至而後受生也不問同異至名為自果者同性謂名言種異性謂業種問業種因果異性何名相稱答善業招善趣惡業感三塗亦名相稱也。
且淨因中至為遠因者謂淨因中有本有無漏種由善友聞教等潤後生無漏能證涅槃即以本有種望無漏能證之智為遠因不望涅槃也瑜伽論說安住種姓補特伽羅種姓具足能為上首證有無餘二涅槃界彼望清淨為牽引因恐人不解此文故疏言勿見等。
然此二及至除無間等者謂前六識引無漏時必非無記定善性故無記六根亦不能發無漏六識若七八前念及為意根雖是無記能引發無漏識也。
根中至色根意根者若果是無記色根為因必非無漏意根可爾第八果無記第七為根許無漏故餘識不爾故應分別。
大論第五至善染為因等者他會相違也彼論約種子與本識同性言無記所生現行不隨本識故通善染由此說無記與善染為因此論約種隨現故言同類也。
以性論之則狹者此因唯有等流種子無異熟因下不說得異熟果也。
六相違中唯此勝故者六相違者瑜伽三十八說一言說相違二道理相違三生起相違四同處相違五怨敵相違六障治相違此如燈釋彼論唯依第三生起相違以明障礙依處也。
大乘滅相至法滅為因者如秋霜既降草木變青為黃霜非青滅之因青滅是無霜體是有不可以有作無因故但與黃生以為因也青黃相違霜等為因相違之因依士釋也然以理准由霜雪故能令青滅與彼青滅為因竟有何失若爾如何以有為無因耶答言有法不得與無法為因者約彼非相違法今相違與彼相翻故得為無因滅不待因亦准此釋若不爾者何名相違故瑜伽論云此順違因於四處轉順謂令法生住成得違即令法不生不住不成不得彼既許爾此何不然由此疏云與後後法為生因者且約有法非盡理也又解由霜雪故能令青滅但是霜等與青相違不與青滅相違故說與生法為因亦是相違即因然准上來依處及因並持業釋何故此相違因獨依士耶若准後解不違前例應審詳之。
答依增上至生起引發等者問牽引生起多業種故理即不違其引發因下不說得異熟果亦隨順處唯得等流此中如何說依增上攝引發耶答引發因中亦說現引現及得無為此皆增上緣攝也問彼論意說十二支設得無為雖是增上非是有支何以為證答如有支中無明望善不善業及愛望取等既是同類相引亦是引發因攝故知彼問答無違。
又理准至有業種等者謂前問中不問牽引唯問生起以牽引因下文自言習氣依處得異熟果故此不問今以理准未潤習氣既許有已潤之中何無業種又菩薩地至此文是者此應云菩薩地中但言牽引生起種子是能生因誰謂彼言生起唯是因緣而非增上耶疏云如此文是者即次前所引瑜伽第十云依增上緣所攝牽引生起等是也又言如此文是者謂指此論上下釋生起等因皆言內外種及業種等故知菩薩地言生起者不唯因緣也問何故此中唯說言生起不說牽引因耶答此既言菩薩地等即應尋伺地又彼無牽引故此不說也或有疏云准謂彼言者准字悞也。
定異因至等流果者問何以除等流答此說種子為能生除彼現生種及外麥等令除也。
或亦取引發中至能生因攝等者此言引發意兼定異此二因中現行熏種子既是因緣亦是二因之中能生因攝以彼現行熏於種故雖同事等義與此不同既合前因略而不說言下有二釋者下雖二釋意取後解或親辨果亦立種名是因緣故。
問何以至現種俱盡者由菩薩地但言牽引種生起種子故不攝現行因緣有尋等地但說生起因不言生起種故六因中現種是因緣者皆名生起寬狹不均故今為問答意可量。
作惡不即受等者此說業者果遠牽引亦爾雖有因緣種以去果遠故業顯名言隱由此尋伺地不說牽引為能生因以彼業為牽引故。
其餘領受及至二緣義故者今准根依處中意根及真見隨順依處等亦有等無間緣此中但說領受等三不說餘者以隨順等處雖有無間而無所緣緣故略不說以論說言中二緣故若約法士用即作用士用依處亦有無間緣。
謂除觀待至皆增上者以三因中有等無間所緣緣故除少分餘皆增上即顯隨說相違因令入增上也此約不至緣體解者論中言雖方便內具後三緣等此約不雜亂增上若約雜亂增上者即應但說方便攝一增上也以餘三緣亦增上故。
若不爾至是增上等者不約此不雜亂增上緣解者即能生因亦是增上既不說能生是增上即是約不亂體說故知方便因內具攝三緣由增上多故偏說也。
此中即至同小乘者化地部說善不為三有因感人天者但是輕微不善也以體是漏故古道生法師論同此故云善不受報耳。
唯此一至皆是假說者唯取似先業因果相稱者唯此一法名假等流即顯忍恚得好醜報亦然因果亦相似故問若爾何有善惡之報不相似者答如一言瞋謗長劫受苦小時精苦樂果多此等因果殊越不可假名等流也又解唯殺命一法令他命短自命亦短以極相似雖是異熟假名等流自餘因果亦有一似者並不同此故故言非餘皆是也前解為勝。
瑜伽等至相似故通論者彼據因果前後相似故通取殺命等為等流也。
三離繫果至善無為法者謂虗空等雖是無為是無記故以善言簡不動想受有永有暫暫伏惑得者非離繫果真如亦然有云真如設未斷惑亦名離繫自性離繫故此解不然違此論文要現起道斷結得故若所知至定障亦是者定障謂定下劣受此所知障収對法論云由受想故得二無為故離繫。
得俱生至不生之果者士用果中有此四種言俱生者如大造色作意驚心言無間者如心心所前念引後言隔越者如疏所說占卜並稼穡等言不生者謂無為法此四種果多約法士用也。
餘二依至一切有漏者謂攝受之中前三唯以心心所為果故無異熟其作用士用二依處約法而說通得一切色心等果准此亦得異熟此兼前五合有七處疏言六者誤也或據異熟因疎唯取作用故唯六處。
領受處至不得士用者如脛待足者脛待於足雖是士夫所待之脛非士用果以所成辦方果故問此中應言士用依處亦有不得士用果何故言領受處耶答疏下文中士用依處無不得士用果者故不可言士用處也前文此師說士用於五依處得謂領受等故此只可於領受等處說也以領受處有士夫不得士用果。
不言習氣至無此因也者上不言字流至下餘依處中。
此中若至餘是增上者謂現引現是同類者亦等流果此增上緣也。
但無不生之士用者不生者即無為法小乘許得士用果大乘不然要有能生所生方名土用也。
不同小至五果之果因者薩婆多無為雖是能作因而非五果之因雖是離繫果而非六因之果今大乘無為雖無取與然是不相違因而能得增上果以不礙佗故。
即隨說至等亦然者此說不相亂增上果即隨說因全觀待中唯除士用果餘得增上果相違因亦全取之故言等也。
雖亦是至相違因攝者謂諸無漏種雖四緣中是增上緣十因中是不相違因攝能於生現分別即是能障以現分別是有漏故或應言相違因攝不字誤來若緣虗空至空等相種者問虗空無體第六緣之獨影從見故知但有見分種子何故疏說能熏生彼相分種耶答疏中不言離見之外別有虗空相分種子雖獨影境以相與見同熏一種故言相種於理何違六望七等准此應知者第六緣七五熏成相見種如次是彼見自證分之所緣緣例餘應爾故論不言。
說自證分至但有後失者今說受自證分與餘見分同緣受見即無不同所緣過以愛見分不與餘見同緣於受便違下論勿見分境不同質故此為後失也又解云既許自證緣受見分即無心等見分自緣之過受之見分既不緣受見仍有不同所緣之失雖有二解後釋為正。
何故至分為二義者心王變實而為本質心所所變既不生現不託心王所變其所變之種故無質也。
今依可爾至非要爾也者今依觸等五數託心王所變種為質理即可爾若令諸心心所定有本質即非要爾也心王不託心所相故。
若約踈所緣緣亦非者相與餘二分不但不得為親所緣緣設約踈所緣緣理亦非有何所以者謂踈所緣緣必須帶起似質之相今設以相分為質見分為相說此相分與自證等為所緣者而見分影與相分質不相似故故亦不成疎所緣緣言或可說得等者且約見由相生說得為緣實非也見非相影故不別變相故。
又或能緣彼相分故等者此有二義一約自證能緣相二約相應互緣相皆須變影緣。
若自至自證分何別等者若見分緣見分其能緣之見與自證分何別若見不緣見便違上文勿見分境不同質故。
此義雖勝者見同緣質故難知者同全自緣故。
如前所至所得影說者未成佛位先來緣者名前得如自證緣相第四緣前二見分緣後二此皆成佛方緣故言新得皆變相緣也。
對法論說至餘趣處受等者謂如欲界畜生中業更遇增盛惡緣便於地獄中受若遇善緣可人中受此即不定業中報不定也問此言轉餘趣處受者為定總報為別報耶答一云通總別報以不定報中通總別故一云唯別報何以知者雜集論說如欲界中餘趣圓滿善不善業遇緣轉得餘趣異熟彼但言滿更既不言引業故知唯別報也此解為正。
不同小乘具十隨轉者俱舍第六云一切所有心相應法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今釋彼云心相應法者謂諸心所法也靜慮無漏二種律儀者謂定道戒此即色也彼心所色及心之上所有生等四相如是等法皆是與心同時而轉故名心隨轉法也問如何此法名心隨轉彼論解云由時等果等善等故說此法名心隨轉言由時者謂此與心同於四相為同墮一世由果者謂此與心同一類異熟及一等流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由此十因名心隨轉所言十者謂時有五果有二善等有三總合此十名心隨轉大乘過未四相皆非實有不招當果故言不同小乘也有詮有遮者詮謂有業種子遮者簡其曾現為與部等。
二者取名色至得心外法者問何故前言相中通取無為以為本質此名色內唯取親緣答相見通於處界可攝無為名色但據蘊明故唯親相。
又變無為至亦名所攝者問四蘊名名無為之相何蘊攝答現行相分行蘊所收法同分攝相分種子隨能變心通四蘊攝無別種故。
謂愛樂執取緣取者此釋本末異熟雖非染汙亦得取名謂由愛樂彼本末異熟或執或緣皆名為取又解由第七愛本異熟故執由第六愛樂於末異熟故執並名為取以愛着故。
業之眷屬亦立業名者問為一切五蘊皆業眷屬為不爾耶答唯取能助有漏善惡業能招總別報者方是眷屬即簡一切無漏五蘊為淨無記五蘊也色中取所發善惡身語為律儀不律儀色餘四蘊中唯取有漏善惡所餘非也問染第七識為是業眷屬不答善惡二業唯第六識第七既非同聚無力相助非眷屬攝有義亦名眷屬由此為依意識生故此雖別聚必同時故既能助業何非眷屬前解為勝若許為依及同時故即名眷屬五根第八為例應然。
餘識別報至一切法盡者第八五數並相分名總報品餘七識中三性諸法皆別報品善染二性雖非別報別報類故既非總品皆入別中故此總別二品攝一切法盡。
唯簡異熟以極狹故者若本中唯取第八心王末中唯取六識一分業所感者不言總別報品故前解極狹。
本末若為異熟解等者此會相違也若言前八取中皆具能生所生二義者初解本末既唯異熟便非能熏能熏既無種亦非有如何得有能所生義故疏解云取為所取等者此說由六七識等取彼本末異熟以為所取即相分中熏識種子故具二義。
即名言種由取二而生者由取本末而熏成名言種故言取二而生此本末種設由染淨心等之所熏發亦定無記相分隨質唯無記故餘義可准。
此當來世至三世等可知者雖有二種三世今論正顯生死三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難云由何有情生死相續不約分位又下論說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招餘異熟果由此生死輪轉故知定取生死三世疏云可知是此意也。
但等流必增上寬故。
增上更至等流性故者此釋論中等流增上二非別體俱言易感非謂一切根發識此即增上非等流故由此前說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問但是異熟亦必增上何獨云等流耶答雖實所由增上果多分易招故異熟中略而不說以異性故問如五根發識七生六八此雖增上何必同性答此中且約與等流同體者說亦不相違疏第二解別配等流性同增上易感即無過失於理為勝。
若依無漏至唯無漏善者問若凡夫依如來名等熏種豈無漏善耶答以無漏善名無漏善其實即是有漏顯境所攝然今此說依無漏名熏唯無漏善者此但約菩薩後得所熏種也問前言名從聲本說為無記菩薩之聲既唯有漏名從聲本應非無漏佛不熏種非此所論何故此云依無漏名熏種無漏又前疏云若依外者名表義名何故此云名在內答前約五法中名體是有漏從本無記後約名隨無漏心變故言無漏前約聞他外名此約諸聲為內故不違也。
非此二至可名取者我執名言雖亦熏種但名二種熏習未名二取習氣有別能取取此二故而熏成種方名二取習氣又執我我所及緣名境而熏成種即是二取習氣今言非此二種體自能熏者約所執之我及名等境不自能熏要由見分方熏種故今此准前二應有取熏取但以論中不言彼取故此不述。
俱等餘文義如前釋者問前相見色等皆是名言種子是業所感故言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疎親緣互相助義今取我執種為二取既非業感即不相助何以得如前答我執所熏相質同種親生當果由業助力方始能生故義如前不相違也。
此應第二方解其惑者此中以惑苦名取頌先言業第二方解惑也有云據潤生次潤生次惑居業後理未可。
緣起經至有覆無記者此證欲界發善行無明通有覆也若由欲愛等者明發業惑此愛及取下兼明潤生惑由信伏故皆有覆攝問其相云何答謂如人愛知足天愛欲生彼便有無明發此福行由於教等起深信心生决定想攝伏諸惑令成有覆問彼文但言欲愛等云何以此證無明耶答由不了彼善趣等苦而生愛染故定有癡若有說言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行無勝功能者以此為證令知有覆亦能發行。
緣起經至十一殊勝者一所緣勝遍緣染淨故二行相勝三因緣勝四等起勝五轉易勝六邪行勝七相狀勝八作業勝九障礙勝十隨轉勝十一對治勝。
此有十至六無知者且約十九者大論第九云一於前際無知二於後際無知三於前後際無知四於內無知五於外無知六於內外無知七於業無知八於異熟無知九於業異熟無知十於佛無知十一於法無知十二於僧無知十三於苦無知十四於集無知十五於滅無知十六於道無知十七於因無知十八於因所生諸行無知十九於觸處如實通達無知七無知者一者世俗愚二事愚三於轉愚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五無知者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此等名義思之可知六無知撿未獲。
又唯發業通不善無記者正發無明既唯見斷即欲界中正無明支唯能發三種行唯不善攝第六卷云欲界分別煩惱唯不善上二界者即唯無記亦能正發如生二定已上皆用上無明發行故問欲界有覆無明定俱生為能正發後報行不答緣起云若由欲愛造諸福行彼信為依乃造斯行我施設為有覆無記言造諸福行理兼正助故知欲界有覆亦能正發准文取義即欲界外法異生有發諸行能發無明皆唯不善若內法異生放逸者設發福行通二性若不放逸者即唯有覆此說現行相應無明有說不放逸者唯以不共無明種發行即不善也問如何福行不善無明為能發耶答為遠因故若求福業欣生人天能發無明即不善攝若求生淨土及見佛等能發無明即是無記與所發行必不同時彼唯善故問准下論正義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見所斷云何此說俱生亦能正發行耶答下論約外法異生等正發無明唯是分別今依緣起據內法說亦不相違或緣起約修福行多故言造諸福行亦不相違前解為正。
然發福至三無明別者此中三字連上續之非無明支許有三別對法論云由異熟愚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故知無明但唯有二。
文云又即至之所隨逐等者今言此識謂本識種言隨逐者由識為緣引當名色故云隨逐乃至受隨逐觸為例亦然問今言此識為取今識之種為取當識之種答種雖現世實是當來識種名今識種與當名色即無緣義云何隨逐問但言此識何知即是第八識耶答若緣識種即入名中何得更言名色隨逐有云識持名色等種名為隨逐由此證知是第八者其理不然乃至觸支亦言當受之所隨逐豈觸支持受種耶。
胎藏苦者有云五果種子名苦在第八識中義同胎者此理不然彼論說識等五名苦胎藏即生老死二正名為苦識等五種能生於彼因故名苦胎藏由此疏引證是種子。
乃至說受至皆准此知者大論第十云受有二種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者此二受中前種後現皆准此知或約當生或現生老故說通現實唯種也。
此論下至通取三性者准此下文總攝五因但有與餘四支相雜之義不言通三性今疏結云通取三性為體者此有二解一云引下五因但證雜義通取三性兼結前文不證下文許通三性二云准下三性分別門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通三性疏云此論下者雙顯二文前明支雜故說總攝五因後明性雜云通取三性二釋俱得前解為本。
我語取者謂欲隨說分別作受士夫之相因言執或因起言名我語取即我見也。
若能等者能取謂緣四起貪等所取即欲等四境所為即合二為體為彼四境起如伽抄中更有異釋。
又解即依緣字起字等疏中又字誤應云此解也但是斷前依字釋名非是別解煩惱縛為緣諸趣生死即依緣字起字也。
又眾緣過去而不捨者彼論云眾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此意釋緣者生死流轉不斷絕義彼論既云眾緣過去相續生起今此所明緣起之義正與彼同問此解與前所說依託眾緣速謝滅等復有何別答約剎那速謝可通一切有為之法此約長時生死相續唯據有情故與彼差。
又於過去世覺緣性等者由於過去覺悟因緣法性今起言說展轉相續故名緣起。
變礙有二者一手等所觸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彼論意者前必代謝是變義復有山河是礙義起邪行故令心顛倒等者問行有三種如福非福不動豈得名邪答有漏之行因無明發皆是流轉故並名邪或此中約非福說問識支第八何名顛倒名色之位既在識後何名結生答此隨小乘非第八也有起愛恚初生染識名為識支故云顛倒羯邏藍色名色所收名色最初有故故說名色結生相續。
二受用境者謂觸受二也。
前六支內身緣等者前之六支未顯前境但為內緣後六現行多取外境分為二問觸受二種俱能領境何理不同答觸但令彼根等和合未能領境定屬於已受領納勝故分內外。
滅緣起增白法者謂樂出世者作緣生觀滅此有漏緣起而增無漏白法遂作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觀如餘抄辨後之二緣如前可悉。
答依諦先後者染淨之中苦先集後老死生為苦有取愛為集五果為苦行無明為集前觀苦故逆觀之二世因果者前十過去後二現在或前十現在後二未來此約生報業說若後報業即三世因果也。
一緣中癡等者緣三有境於中起癡名緣中癡由此於境不能了達令諸眾生多起疑惑。
以不見知故而今相續不斷者死位之中六識不行故不見前從此死見後有續生故言不斷即顯老死更有果也。
又無知至起對治想者由厭患三惡道及下界苦麤障遂修福行不動行此行有漏實非對治苦麤等障便生對治之想此由無明不了達故造福行等。
若爾即至發非福者無色界中實無壞若不應以無色難但以上二界俱無非福故相從為文也此意難云若以壞苦名世俗者色界既非世俗者應當無壞苦若亦迷於色界壞苦亦應言迷世俗苦故發不動行豈唯發非福耶。
然後支至前支修後支等者此言修者即斷除義非謂欲斷無明而先除老死但為除老死而斷無明故法華云無明滅即行滅問受望於愛如何斷後而修於前答為欲斷愛先不受境亦是為斷後修前支也受通二種此有二者瑜伽論第十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受為緣果受彼云後法者後世界之種子故言因受言現法者謂現世生老位之受此即現行是過去是果也問受通種現說為雜分識等餘四其理亦然何不說通因果耶答受緣於愛愛既必現故受通現為緣識等四支唯種為緣理即無妨故不名雜。
五無明唯取前四者取前四住中發業無明問若取正發業者唯應初一何得言四答既通取四理兼正助不唯取正故不相違。
對法至有二種愚等者初由迷內異熟果起名異熟愚發非福行由迷四聖諦理於彼起愚名真實義愚不了人天等苦造福不動行。
由此道理既所有業等者說別報業不名行支即名順現受業亦非行體。
不爾別報有相例失者此以報例業云若能感別報之行既是行支所感別報之果應名引果。
若不爾者至應非行感者若唯別報行不名行支即應唯別名色應非行感既名行感故別報行可名行支非正行支也名色支中第八心心所名總餘名為別雖餘支中亦通總別名色最寬故偏舉也。
不爾即有如前理妨者如前業果相例之妨也。
所以除者別報既非正行故論除之順現別助皆非行也。
即識支至是總報體者名色等取八俱作意想思意處中取前念第八餘可知。
此中妨難至如出體中者此不指次前出所引體處但說前十門中出五果體處也。
約當生位各為所生者有疏本云名為能生者能字錯也若二種受俱是能生何名一分。
其體至有引生別者五果種子生現之時與未生時其體是一約位別故說為生引今據生現之位故說生引同時此說所生與所引同時謂生死位識等五現名為所生識等五種名為所引未被潤位生引不俱既被潤已生現行時種現必俱故同時也。
由迷內至造三種行者二苦即世俗勝義也問瑜伽第十云由不了世俗苦故起非福行由不了勝義苦故起福不動行對法第七云二種愚一者異熟義愚二真實義愚由後發福不動由初發非福准此兩文即應異熟愚不了世俗苦唯發非福行真實義愚不了勝義苦發福不動行今此論異熟果愚與對法名目既同何故此言迷異熟無明不知二苦後復言隨其所應造三種行耶答此中異熟果愚由與外果相對但是迷三界苦果者並名迷內異熟果愚由此通迷二苦通發三行對法唯據迷三惡道一向不信俱造諸惡行者名異熟愚若迷四聖諦境於人天苦不如實知而造善業者名真實義愚此合為一彼開為二愚名雖同義有別也。
不爾至未能生果者若不言異熟即名言種自能生後種及現果今此意說若不因無明發行勢力即名言種無力未能生當來異熟果也。
緣起亦云有下種生等者在胎有五位初一名下種生餘四名漸增生出胎位中初嬰姟位名出胎生童子小年位名漸長生盛根位能受用諸境等名成長生。
有六種死者隨業勢力死者名究竟橫夭折者名不究竟將死正死名自相死究竟不究竟死中各有多類相狀不同名分位差別相第六死者老已壽盡方死名時未老而死名非時問此與究竟不究竟死何別耶答究竟死者不妨未老以業盡故不究竟死不度已老業未盡故時死必究竟究竟不必時非時不究竟可准知。
五十六至引因依處等者能引所引俱名引因此據現生位中現行名色六處能起無明發行招當五種故說名色六處為因依引因屬後果六處屬前因不是當十二支中為依處也六觸受者六識相應也能生愛取有故為生因依問受緣於愛何緣觸耶答唯無明觸所生之受為緣生愛故兼觸也。
依染因說支故者問善業並五果生老死非染何故此說依染立支答諸支並已無明為因故十二支名流轉染污作意非染汙故非染因問既曰不如理作意即是染污何故非支答作意由與無明等俱故說為染不同無明自性是染問不如理作意者既必與染惑俱何故不以餘惑為無明因答餘惑皆以無明為本具十一殊勝不可餘惑與本為因問若以末故非本之因者諸法皆以賴耶為本無明與行應非識因答若據持種為依即以第八為本若約染汙流轉即以無明為本此十二支既皆雜染故識支等亦以無明為因。
問老死至憂悲苦惱等者問憂悲苦惱為是誰耶答謂死者憂悲之時諸識尚苦乃至問是死因何名死果若屬生者與死全乖既在他身如何為果答有二解一云死者憂悲可為老及將死之果非正死之果也一云生者憂悲非謂死者既因死起即是果收何論自憂悲此解為勝何以然者既云老死之果即合正死為因若自憂悲何成死果又經曰死別離時愚人貪着發聲啼哭等此多着感所起非是死者能然意根相對名憂者問已說心愁名憂何故更言意根相對答前是正解此對根明亦非爽理。
由惑生惑業等者俱舍頌文也十二支中無明愛取二是惑也行全有支一分是業也五果生死全有支一分名苦事也此中由惑生惑者愛緣取也由惑生業者無明發行取緣有也從業生於事者行緣識有緣生是也從事事生者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愛生緣老死是也從事惑生者受緣於愛是也影顯如疏可知。
為顯離老得有死故者為有不老而死者也此即闕定義也問亦離老得有生何不附生立老耶答老者衰異死者離滅以相順故附死立支生位未衰不依生立。
九十三至為識所依者此但有名色與識相依之義五蘊具故即名名色非是十二支中名支色也何以然者此中名色是業所招彼名與色異界繫故何容一業招異界身瑜伽說十二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者但其名即成一分何要色種若據種說即上二界全分有支何名一分故疏別會依有色身於理為勝又彼至亦得為名者問彼界雖有定現行何言種子答約定有說現行不定故此解且據汎名色說非此相應定色種子非業感故。
雖求善趣而違果生等者如外道等殺害淫祠求欲生天地獄果生此不緣愛問生惡趣等既闕受緣如何有取答愛種生取於理無違又設無愛受為取緣亦有何失前解為正支既闕少隔越為緣未其可然愛不遍既非正解不勞和會。
希求至亦不緣愛者謂實同輩自謂極果不希後有名求無有並前惡趣故云二果不緣愛也。
生惡趣者至亦有愛故者問為已生起愛為未生耶答有二解一云已生於彼色為苦具雖無愛生而於現我起愛着故若爾既說已生即非潤生之愛何名愛支答但據愛有遍義不得惑支非要正潤之時遍惡趣也一云將生起愛此准疏釋不愛當生於現身境亦起愛故問既不愛意生即惡趣無愛云何言遍答雖非惡趣之愛但許有愛潤惡趣生即得言遍又雖不愛當生之境非是當生處愛以愛必緣當生受故受既屬彼愛亦隨之故愛言遍。
六邪行勝者起邪見者癡增上故妄計解脫非道為道等名增益行撥無因果無施與等名損減行八作業勝者謂染汙法為流轉無漏法名寂止九障礙勝者謂善根等名勝法三慧等名廣法。
諸論說四愛為集諦者一現有謂於現果身起貪二後有愛謂於當果身起貪三喜貪俱行愛謂於已得六塵起貪四彼彼希求愛謂於未得六塵起貪。
又言無明至作等起緣者彼經意說離欲界者即色無色也或色界類者即色界近分定也能生緣起者即彼二界行支也作等欲緣者謂欲界無明與彼上二界行為等起緣也問無色界行自有色界無明為緣何得以欲界無明作等起耶答自有一類異生得色界定不起煩惱漸得無色界定者色界既無現行無明故以欲界無明作等起因問既障四禪諸定如何以欲界無明為緣答由初定前加行期心欲生無色漸得彼定故無色界行亦得以欲界無明為緣。
又言如是至不動行緣等者由無明故所起非理作意謂此作意不了上界之苦而求生彼故云非理即此作意由無明起故說為果或同時或異時果俱得為伴共發彼行問無明發行伴耶答若無作意不欲生於彼雖有無明不修彼定故要伴也。
論如下無明發上地行等者謂入初定伏下地惑而生初禪者必以欲界無明而發彼行若生二禪已上者理即不定若起初禪惑即以初禪無明而發彼行其有雖得初定不起彼惑而修二禪已上定亦以欲界無明為緣上地無明猶未起故如生無想天者得以欲界邪見俱無明而發彼行設以上無明發於理無違。
要入彼根本至應非行支者此下外解初入根本定既未起上無明故根本行支亦用下無明發。
若俱時至於理無違者前種子受是正受支俱時現行受非正支也非種子故上愛俱時必染汙故非正受攝或有解云正受支通種現言五果即種子為愛緣即通現由此瑜伽說受支名雜即因果雜也前解為正瑜伽不說因果俱正受故。
答業在引因造作名行等者意說三業俱造作故總名一行故不開之被愛取潤轉名為有者雖有行及五果種子被潤俱能有果故同一有品不開之。
但言三際至非謂三世者問三際三世意有何別答要隔生死方名為世際即不然且如前七為初際愛取有為中際此之二際許同一世又如後報業現世造業愛取生等俱在未來雖屬兩身仍名一世際則分二中後別故。
取中雖至非轉愛等者以彼所增之愛而為取支非是轉彼未增愛體而為取也故無交雜問增與未增說為無雜潤與未潤理亦應然何故論言餘是雜相答彼所潤者即前種子故名為雜然取與愛現行各別為例不齊况取支中兼餘惑等問取支既有無明何不與彼相雜答雖有無明然非發行者也。
謂觀至為苦麤障等者此意說觀苦麤障等能觀行相正為對治以下支為境界故觀上靜妙離雖有能觀行相但是行支非正能治非厭下故此行由下無明發正為能治支問厭下等觀但是慧數何名行支答此與思但隣近名行支能造作是正行支問思與慧俱行為能治觸受亦慧俱何非能治答思能造作性又是善復是現行能招果故正是行支由上思俱可名能治雖有觸受然非二支以彼二支性是無記必是種子故彼二支非能治也此中據伏名治。
又不放逸至解脫為依者問不放逸造別報非福行即以三種無明為緣既有現行無明何故造總報福不動即言正法作意之所引發不用三種無明為緣答豈以有三無明即令造福不動亦用現行為緣若爾緣起下云諸聖有學亦以三無明為緣發別報非福行豈得令彼發總報耶故知但由有不共無用種子令彼不了福不動果遠起正法作意發福等行於理無違解脫為依者以求解脫心為依也或勝解數名為解脫。
是故彼至真實義愚生者對法既云未見諦者雖起善等由彼隨眠是故彼內法不放逸者彼福不動業而說因於此真實義愚種子生也真實義愚即不共無明故。
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等者若薩婆多初後各一剎那無漏定中間一剎那有漏定為雜修若大乘初後有漏中一剎那無漏名為雜修問小大二乘各何異耶答小乘既無業種故以初後無漏資其有漏令感淨居彼有漏果故資有漏為因也大乘既有下天故業種子必藉無漏勝力力資故以有漏助於無漏資感故業令有功能既不招新故大小別問無漏之法能破有漏如何無漏資故業耶答彼由無漏勝定願力能令故業感生彼天即名為資非如水土及愛取等親能資潤亦非如食長養根大故不相違變易生死資其故業生自在宮與此相似。
又此中至見道斷故者此中前後師皆說正發無明見斷異熟愚既正發業故非修斷。
彼人復至迷前七苦者彼人意云對法說異熟愚發非福行真實義愚發福不動瑜伽復次云迷世俗苦起非福迷勝義苦發福不動故知異熟愚即是迷世俗苦者真實義愚即是迷勝義苦者對法論說前七苦是世俗第八苦是勝義由此准知異熟愚迷前七苦真實義愚迷第八苦彼師總結意云前七多是事苦異熟愚唯迷於事故是修斷以第八苦多是理苦真實義愚唯迷諦理故是見斷若爾此師應正答顯過如疏八苦者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怨憎會六愛別離七求不得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不爾者至是壞苦等者彼師以異熟愚迷世俗苦發非福行真實義愚迷勝義苦發福不動行三苦中苦苦壞苦名世俗行苦名勝義今難之云若異熟愚迷前七苦七苦中六七既是壞苦即應非福行招色界色界必無非福行果豈彼無壞苦耶故知不可言以二愚配三八苦問三苦八苦相攝云何答准對法論八若之中前五攝苦苦次二攝壞苦後一攝行苦問下論以十二支攝三苦生通三苦老死除壞何故對法生老死唯苦苦耶答對法以三八相攝據行相增故苦苦攝於五苦此論據實道理故兼通三苦老死通三。
若助發助潤起現無失者何以知耶緣起下云內法異生不放逸者及聖有學者三無明為緣引非福行我不說為無明緣行准此有現助發無違不還未至臨終先所未伏之惑何理不起故知此二起現無失無漏第六至非因等起者此無漏六七雖與煩惱間生不名為雜性相違故有漏善業雖與煩惱不順然由無明之所等起故成有漏可有雜義無覆無記雖非煩惱為因等起然與煩惱性相順故亦名為雜六七無漏既非等起又不相順故不名雜問第七無漏可與煩惱間生此中何故兼言第六答據疎遠說亦有間義五識不然無漏五識非佛無故。
此解違下唯修斷文者次下文說依離斷說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所斷今依此後解即心王遍行等自性非染既與見惑相應亦名見斷即違下說無記唯修斷文問前第二解云與煩惱間起名雜善無記等亦與見惑間起亦應不修斷何故疏云前二說善答由分別惑與心等相應令心等成染污性心等必與見惑俱時而起故約相應名雜便違修斷文之見惑雖與善等間生不能染彼善無記等令成染污故此善等不隨見惑通於見斷不違唯修故前解勝。
既爾生上至亦自然無等者如不還生上欲界善等雖未斷第七能雜煩惱亦得名斷已斷能緣諸煩惱故言自然無也以緣彼煩惱強故不待能雜自然名斷又解云生上聖者不斷雜為一句煩惱亦自然無為一句言煩惱者即見惑也如次下文指事作法文意可知前解為本。
既爾至名為有漏等者欲界善等能緣惑強不待斷雜得名斷者如何說善等有漏皆由第七惑耶言此義應思者緣縛先除斷從強立漏據俱惑藉七方成故善等雖斷縛仍名有漏若非由七漏義何從。
除慧餘九入隨煩惱中者謂妄念及邪欲邪勝解也問妄念與見俱別境分何故妄念體非漏耶答念由癡等方得染污名慧不從他體自成漏故有別也。
五十七至及與不斷者謂信等五根及未知當知根即十二中後六也。
而緣此縛此位起者緣雜如次。
問見道煩惱豈不緣之者見惑若緣有漏善等見惑斷時善等應亦名斷何故說唯修。
依者因也所依處者諸惡趣等因惑業斷果亦隨斷如北洲等所依之處此第八識畢竟不生亦名為斷餘人天等不同此也。
答緣至未盡故者雖斷見惑修未盡故非見斷。
彼等唯是分別煩惱等者所感故隨發業之惑亦見斷者即福不動業亦分別無明所發彼善趣異熟亦應見斷答一由惡趣總別報業俱是分別無明所發二由無明與行俱是分別故果隨因名為見斷善趣異熟善業所招發業無明可通修見故非見斷問惡趣總報業豈不以修道無明為助發耶答一云發總別二業正助俱分別一云發總報業正助俱分別若發別報業正唯分別助通修既許有別報善業通修理無妨若發善趣總報行正雖分別助即通修若發別報正助俱修惑由斯善趣與彼令差不可為例雖為此解理亦難詳且如北洲無想天等既是善趣業招何因亦唯見斷今應正解如前。
無想定至果隨見斷者問如前疏說捨外道等所依身故彼無想定故亦不起准彼即是果喪因亡如何此云見惑因亡果隨見斷答前說外道等者但舉定所依身而非定所招果定之果者謂無想天故不可說果喪因亡由邪見修定故邪見因亡定隨見斷前雖說捨外道身意說由分別煩惱斷故定亦不起非是依疏文前後乖返。
雖有七生等者此中意云如有預流於欲界中人天七返便證無學更不生欲界及色無色即欲界第八有及色無色支已全斷訖何言一分無全斷耶疏釋意云謂有一類預流得不還果上界更有多生故色無色及第八有非全斷也。
若苦受及所除中一者若苦受俱更取樂捨所除二中一老死支故成十一。
大論第十至行支一分者謂十支捨受俱行支捨受俱受取非受俱行支中一分是捨受者唯是行苦非餘二苦收。
瑜伽論至正稱道理者謂緣起經但約果位以配三苦不攝因十支便非遍法體十地經中雖遍因果唯據相增非正稱理大論三苦與此論同遍因果故名遍法體不隨相增名稱正理。
集諦謂所餘者准彼亦應言三支現在因即愛取有三支當苦因即無明行。
若無此論難解瑜伽者謂彼論答云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由依業有便非自體依現愛取即非種子由此彼論不說因緣見此論文知彼論意。
緣謂煩惱所知二障者問論但言煩惱助感理以無明發業名為助感疏云意取潤生之惑者何答勝鬘既說如取為緣取是潤惑業為正感取潤業種名為助感。
三。界麤異熟果者問疏云五蘊為性無色定有色耶答三界通言據多分說亦不相違有云約定色者理必不然此業果故或取色種亦不應理非彼繫故。
此變易死不屬無漏業者問實聖教說為無漏隨助因說即屬無漏何理相違答此云殊。約異熟果是明不屬無漏若隨助因增上果攝此據尅體不隨因故無違也。
此非盡理但隨經者據實前三果七地已前寧受變易今云羅漢已得自在自在菩薩乃是八地故云非盡理也下疏會。
於此時至非永不生者既無煩惱七生等後眾緣不具畢竟不受生非此中第七生身斷絕不生以資故因得相續也。
此句至煩惱未盡故者由於三昧得自在故受變易煩惱未盡故受分段屬第四句故謂不受變易不受分段即如來及無餘涅槃界。
八地捨虫身者大般若云不退菩薩身心清淨非如常人身恒為八萬戶虫之所侵食。
一者得三昧樂者由定而得法樂也善通法後二以彼必得故行標之三摩䟦提者顯定自在而得此身故以名也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者由多時住無相觀故能如實知諸法皆如幻事因得此身故立名也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者由得四無礙智及業自在故而得此身故能變數萬億隨類化生種類多身俱時而起不由功用名無作行此之三名或從因稱或果名理可思惟。
經云自心寂靜等者由得定自在故名自心寂靜行種種行者於一行中起諸行故大海心者謂本識也轉識之相者即大海波也由得勝定故煩惱之風不作心波之相亦寂靜也言自心境界者謂真如也由證此境故如實知一切真妄故下頌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境等餘義可知。
故彼二種至名位有異者楞伽勝鬘意生身名二種若。所知障助至拘煩惱者疏中三釋不斷優劣然第三解文顯明以所知障不障解脫故得入無餘不能發業潤故不同異生拘於煩惱且第一解然瑜伽以二乘之定性與無種姓人種姓相類理即可然今此以二乘趣滅心拘同於異生拘於煩惱即法喻稍不相似其第二解云難外伏計者誰為計耶大小二乘不計無漏同於善惡感生死也若云小乘計以無漏熏禪感淨居者即不得以所知障為助耳。
即非擇者後更生義者如羅漢等既不生故於後身命知得非擇滅今資故業令得長時與果不絕名更生也。
不同小乘熏禪等法謂彼以有漏無漏雜修靜慮生五淨居今唯無漏定願故與彼別。
又。所知障至彼定非有者問入法觀時既無此障諸有漏法豈非有耶答有種故亦為彼依問如前論說以有漏言雖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准此但由第七識俱煩惱方成有漏何故今說此障為依答七俱煩惱由此有故若無此障彼惑亦無由此勝鬘云無明住地為依止故恒沙煩惱因之而起故有漏依唯所知障。
無上依經有四生死者一方便生死謂無明住地能生於行是生死疎緣故言方便二因為生死謂無明住地所資之行是生死之正因故三有有生死謂三種意生身三有有之中有異熟故言有有滅此生死體生不無更有生滅等相故言有有四無有生死者謂此生死無有苦苦壞苦故言無有滅即變易之身所有生異等此亦更無生死故云無有生死且說變易四種生死文有餘廣如樞要燈。
後以行相明起計失者第二句言遍計者謂能緣行相言種種物者即所執我法此以能緣行相顯遍計所執過失也。
說。阿賴耶至為所緣故等者此師意云賴耶遍緣一切有漏種子既並名妄執習氣故知諸有漏心皆能遍計此通證八識有漏心心所皆名能遍計以從彼種之所生故以彼所熏名遍計故。
貪等三法是道非業者思所履故通苦樂故。
此言不爾至七中有相等者七中有相唯緣過去計度分別通緣三世故有相等是計度攝即明計度非五八有問此中答意唯明計度分別五八識無如何顯此第七中有非普計故答雜集論說計度分別者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行分別第七既與我見相應名思搆行不要普計方名計度五八不爾故彼非有問彼云於不現見事思搆名為計度第七緣八何不現見事答所執我無名不現見事於理何違問既有相等計度中收瑜伽論說尋伺有七即七分別准知計度亦是尋伺而第七識非尋伺俱云何此說計度分別第七識有答瑜伽第五說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故知三七分別不必皆是尋伺由此第七有計度也問雜集說三分別唯在一意識何故今言計度第七有耶答豈可自性分別五八無耶故知彼論解三分別唯約尋伺為體等者說偏言意識既有分別非皆尋伺由此計度第七非無又彼論依隨轉門說三分別尋伺為體不說七。
無性云意至餘亦有故者謂安慧等云彼言顯示即是自性分別非計度也故此難云非是自性即餘識亦有何故唯言意識有耶問既顯計度唯意有今證第七何理相應答如前所言意及意識故云何計度名顯示耶答執實我法當情現故名顯示。
又一切八識簡無漏心等者安慧云雖諸識因中並能計度然第六因通無漏或無分別若總言遍計有相濫失故彼論但言意識是遍計而有分別簡彼一分無漏意識非唯意及意識能遍計也。
曾。無有執非能熏故者問護法五識既是能熏何不許執答今說是執必能熏何廢能熏不是執故五識及善心等雖是能熏而非是執若爾安慧言我許能熏必是執何廢是執不能熏故第八心心所是執非能熏於理何違答此例不然能熏有四義義具足能熏第八執不無義具應能熏。
明暗一相至安陀偈師義者應云安陀師偈義即併沙王國外道也問彼云明暗一相有何意耶答相傳解云由彼師見眩翳人未明而謂如暗明眼者暗而能見如鵂鶹鳥之於暗明故知明暗無差但由能見異為善之心即能作惡猶如平等為善惡故說一心非如大乘其種各別。
九結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疑結六見結七取結八慳結九嫉結十散動者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增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此十亦名十種心散動故生分別故。
十四不可記事者一問我及世間常耶二我及世間無常耶三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耶四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耶如是問我及世間有邊等為四句問如來死後等為四句身與神一耶異耶為二句如是十四種問皆不可分別記說名十四不可記事二十八見者對法十二云一相見二損減施設見三損減分別見四損減真實見五攝受見六轉變見七無罪見八出離見九輕毀見十憤發見十一顛倒見十二出生見十三不立宗見十四矯亂見十五我事見十六堅固愚癡見十七根本見十八於見無見見十九捨方便見二十不出離見二十一障增益見二十二生非福見二十三無功果見二十四受辱見二十五誹謗見二十六不可與言見二十七廣大見二十八增上慢見此中前十七見以為根本即前十七分別也次十見即前十分別中見無見等也為欲顯示前十七見諸過失故而建立之彼論合之為二十七見末後一見總於前故二十八也。
新翻無二有無故者雖無實能所取有此二空之無性也。
唯識二種種者此即本攝論文也今此所引唯量唯二等者翻譯本異義意同也言唯量者無境故量即識既言唯識故無境也問何故謂識為量答有楷准故是能量故問既曰能量即有所量云何無境答唯言為遮離識實境故無有失。
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等者若具言之以五識前念及六七八識為身者俱是意界故若別言之第八是身者以能執受眼等五根故由此前說執受五根眼等五識依之而轉第七八識名為受者由有藏識得有末耶末耶為依意識轉也。
合五識名依他起者問世數二共是識變相分中收何故不取答彼不相應無實自體即色心故所以不言。
論言等至等處等者此言相識者即相見等四分識也言色等者舉色等餘四蘊也言處等者等界緣起也此並入等中唯除無為皆攝依他。
不爾此文是逐他義等者謂他許自證及二分俱從種生俱熏成種故得為量若他不許二分熏種便犯相符非極成量故但逐之云汝若不許二分熏種後識生時應無二分。
彼執至自證分者安慧種子雖是自證分之功能然逼附見分不能自緣自證緣見故緣彼種由此種子非相分收問彼師種既非相何得以自宗義而難他答准理應先難為相分然後方難既非有法能作因緣立量難云汝之種子應是相分許有為法非能緣故如五塵等。
豈一心中亦量非量者緣證自證故現量緣種非有故是非量問安慧既無四分如何此說證自證答有二解一云自證自緣所緣自證名證自證一云護法以自義前解為正。
許有見分即無此失者若許有實見分而能緣種即無一心量非量失見分緣種唯非量故言若更立分等者設縱安慧本自證分唯緣第四既立一自證分今緣種子故無一心通二量者即此所立緣種子者即初自證既非內緣容非見分。
解二句為二者謂依他中二句二此解初句兼結上文。
此初師結者此中疏倒應云此師初結也問護法文第四結正何得言初答第四結中方與依他合解依他中二句為二初解並句並結前文依他眾緣下解第二句此言初者望第二句亦不相違或師子悞來但可言此初結也下文正解依他義故此初結不如前解。
辨二性別答第二問者答前與依他起復有何別也既爾不至是常法故者空無我等既無實體故非常法今論言常簡共相者即簡空等。
舊中邊至入真實性者問何故無有為俱云入真性耶答顯入證入俱名為入真如常顯真實性故名入非是先無今有名為入也無漏有為可具二義一者顯入先未無漏今顯無漏故加得字諸無漏法皆名真實性此既顯入故云得入真實性二者證入得謂能證得無漏有為能證真性故云得入此則唯以真如名真實性二解俱得。
成熟者遍義者問遍即圓義此中何故不以成就解於成義而釋遍義耶答此言無實簡共相等也解成訖復言成熟者與圓滿義同故以成熟解於遍也。
但有此中初二之義者聖道無倒即第一離倒義涅槃無變即第二究竟義此中者指近之詞彼之二義即當此無漏有為中初之二義唯闕後一勝用周遍故有疏本云初三之義者傳寫悞矣宜依此定。
此即約表詮顯圓成實者我法空即是遮詮遮我法故表詮者謂如為空即是表詮表空性故。
如所遍計不如是有故者此說圓成亦所遍計然所遍計體無故言不如是有也初句明遍計圓成不異即所計故後句明非不異有無異故。
又由依他至與前世親別者此解本論由遍計所緣相故也言我色等者我謂人執色等法執謂五蘊等依他起法是我法執所依處故五蘊等名計所執前世親約能生遍計此約遍計所依故言別也。
又依他起至名遍計所執者此解遍計所遍計故也此解依他是能計心之所執名為遍計與世親解後句同。
此却解也者前文正解要達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達遍計空不了依他有未達望已達為却解也。
無分別智證二性也者達遍計空了真如理為二性也問遍計無體云何言證答達無名證證彼無故。
猶如幻事等者為釋八種疑難故有八喻第一云何無義而成所行境者義謂境也外難意云何無實境而色等六塵成心心所所緣境耶為釋此疑說幻事喻如幻象馬雖無實體然是妄情所行境故第二問云何無義心心所轉者為此說陽炎雖無實水而心生故問此與前何別答前難無境何成所緣此難無境心應不起故二別也第三云何愛非愛受用差別者如夢所見女等雖非實境愛憎生故第四云何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者如鏡中像雖非實有由質緣有好醜現五趣之果雖非實有由業為緣善惡果生第五云何種種業轉者身雖非實由運動故種種影生境體非真由心造作種種業轉以所發身業多種不同言種種識也問此與第二何別答前難境無心不應起此難無義不應有多識生又前約散心此約定地故有別也第六可知第七難云何無義取三摩地境此除無分別定彼境無為非此所喻今喻依他定境如水月等者由水澄清無月而生月覺定心凝湛無境而取所行第八難意云若諸有情皆不實者云何菩薩為利樂彼而現受生如變化者所變作事雖非實有而能作者勤方成然諸有情雖非是實而諸菩薩哀愍彼故現受生事此等諸文具如本論及樞要敘。
既言苦等至此唯定者言此唯定有義解一苦定集不定不必招感故二心變苦等依他決定有漏心變定依他故若無漏變依他亦圓成故觀其文勢二解俱通然後正解。
此中通至彼據內法等者此約諸有為法有生滅者皆名流轉故通一切彼言緣起即十二支故唯內法又小乘緣起支無為也然以理論之諸有為法杖緣而起皆名緣起何但內法若為此解與此流轉寬狹不同又准下言流轉者對還滅故但據有漏染法若依此義流轉之名不通一切即與內法緣起寬狹相似疏中各依相顯而說故此與彼寬狹不同。
此約除佛餘名有情者問菩薩二乘豈有邪行答有漏流轉皆名邪行然菩薩等感身之業因無明發並名邪行。
新中邊第二云彼說有頌者頌云名遍計所執相分別依他真如及正智圓成實所攝。
若體相攝即成相違者名屬依他理即可爾義屬遍計即成相違何以然者五法之中相及分別名之為義體即不無攝屬遍計成相違也又名言虗似攝屬依他所詮不無乃屬遍計亦成相違。
相名少分是所詮相者心變聲名亦名為相名詮於名亦名所詮故名相二各取小分為能所詮。
正智少分是所詮等者無漏有為皆正智攝能變心等唯屬所詮所變之境可通能所思之可悉。
亦名和合者顯能詮相無實體故說名和合和合者顯其虗假無實性故又聲名聚集方起遍計執實能詮故云和合。
此二相屬至執所依止者牒彼文也言即遍計所執性也者總斷定也次方由解文意易詳此論同故唯遍計攝。
由緣此故至得無障礙等者言智得清淨者解淨智也言證得無障礙者謂四諦理解所行也。
四道理者一觀待道理謂觀待此彼得生住二作用道理如根發識識能了境三證成道理由此量等有正智生四法爾道理如地水等法爾堅濕。
不爾便減者聖諦與智俱是所行若不取智便為減也又淨智能行聖諦所行二俱真實唯境非智故名減也前解為勝。
真如是至所行真實者謂如真如唯佛菩薩之所行故略不說餘理通諸法又前已說如是所行故文略也。
假名無常行者有漏之法有染有淨可是無常此無為法實非無常約詮垢淨假名無常似有漏故無常行實不緣之者苦無常行者不緣無為無為是常法故。
顯揚十四無常有六者一無性無常者空花等性常無故二無失壞無常者如阿賴耶持諸種子不失壞故三轉異無常在胎出胎十時分等位轉異故四別離無常者如有為法初雖合會必別離故五得無常者如於現在受無常果由無常因之所得故六當有無常者如(識等)五種能有當來生老死故。
此中垢淨約詮談旨者言詮唯云垢淨意談垢淨二位所有真如顯揚轉異唯約十時分等不談如體名同義別。
空有三等者初後二行性實體假中一性體俱實無我三種准之應知。
三未離繫集假名為集者言未離繫即是真如集之性也此謂為集假名集也性實可知。
二二取滅至各有別解者護法二取所謂依他斷染依他所得擇滅名二取滅安慧二取所謂遍計此自性滅非是擇滅今論言擇滅者即二取所依依他性識自體滅名為擇滅二師俱是性假諦實依他此已滅不生非實依他故性假也。
作證道或假或實者若約淨分依他即性假諦實無倒名成實即性諦共實若約能證道所證圓成亦諦性俱實。
三解脫門至理實皆通者初疏一釋通釋三性俱為三境七十二下別證依圓俱通三境瑜伽十二下別證遍計通三解脫隨增已下各為一境。
緣依他至為空境者問依圓是有寧為空境答觀依他上無計所執名為空境圓成實性因空因空故亦為空故說此三俱為空境。
俱不於此起願求故者問圓成性何不願求答如疏釋遍計真如非願求故。
如空緣此三為無相等者三境既空相即非有空與無相行相相似取空為例故曰如空。
七十二說至亦三種境者五事中相通能所觀故為三解脫門亦為三境問如何相為三解脫門答有無漏俱名為相有漏之相非解脫門今取無漏顯揚等說出世慧故問無漏相者即正智相乃是境攝何得為門答相通心境一分為門理亦無失問何故五事此偏明相答相最寬故五中初故故偏舉之准彼論文但以五事與三解脫相攝不論三性今此引例欲成依他圓成得為三解脫境也疏既爾下正出其理淨分依他至亦為無相等者逐難偏釋有為圓成亦為無相境疏言亦者亦有二義一亦依他二亦無為圓成實也。
顯揚第二至三解脫門者彼論云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彼論意說智緣空境智亦名空此能觀智道諦所攝餘二亦能觀故道四行通三解脫門問疏文意證圓成得為三境彼文既說能觀之道通三解脫不說為境一何乖返答觀智為空能觀亦空所觀之智豈非圓成者我故彼論云緣智空道也無願無相准此應知故說圓成得為三境。
八十六至苦依無願等者有漏依他皆行苦攝此不可願故為彼境與此論同問此明三忍引此何為答理合前明忍與解脫既不別門於此引之亦何違理問此中論云緣此復生三無生忍所言緣者為是緣由為取緣遍答有解云由三解脫生此三忍非緣遍也此解不然應取緣遍何以然者三解脫門緣三性境名為所行又緣三性便生三忍故云緣此三性也又論說云如次此三是彼境故若非緣遍云何稱境問前解脫門此無生忍門之與忍俱智異名此二何別答准顯揚第二空無願相俱通境智境亦稱門門者因由之義智境皆得為門忍者印證之名非智行能引境門寬忍狹故二不同問此三性為三解脫境亦為三忍境觀空等時為即是忍為別智忍答三解脫門可通三智言無生忍是唯根本忍必為門門非必忍有同有異准理可知論既說云緣此復生三無生忍即是門先忍後非定同時問此三種忍為是一智為三耶答說境雖異忍號亦殊一智義分理無違也別變似無名應知者我法本無故佛別變似無之相無所杖質故云別變無實境體但云應知彼無故。
緣無如緣他心者緣彼似無之相如緣他心俱不緣本質故然佛他心智能稱實知他心我法體無稱實知無名知遍計義意相似故以為喻。
然是世間無漏聖智之境者謂後得緣事起也。
必依有體總別法上立等者謂依五蘊總實法上立有情依色等別實法上立生等。
三性各五業等者顯揚云遍計五業者一能生依他自性二即於是中起諸言說三能生眾生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麤重依他五業者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為遍計圓成自性三能為眾生執所依四能為法執所依五能為二執習氣麤重所依圓成五業者謂能為二種五業對治生起所緣性三乘菩提方便者意云由了三性故能除二執斷二障證二空等或令不知決了隱密義經者說有者約依圓說空者據遍計可知。
攝大乘說至生死涅槃等者彼論云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自釋云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此意云由遍計故生死由圓成故涅槃此二俱以依他為所依體佛於此中亦不別得名為不得以體一故說無差別名密意也廣如彼述言金藏土喻是者如金在地中土覆不現土方現地喻依他土喻遍計金喻成實言常無常是者彼論說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無常。
通達三性至相行無相者瑜伽云世間智行於相出世間智行於無相言悟入遍計性入何性者入圓成性也言入圓成實除遣何性者除染依他遣遍計也言三性依止五事中何事者彼瑜伽云遍計所執依止三事相名分別依他起性即依遍計所執自性執自等流圓成實性無所安住無所依止彼云遍計自性執者謂分別言自等流者即相名等三性麤細者瑜伽云遍計所執微細難見難了依他性是麤難見了圓成性極微細極難見極難了言幾無體能轉有體等彼云一是無體能轉有體一是有體能轉有體無體一是有體而非能轉此言轉者生起之義遍計無體能起執心名轉有體三性如次可知言幾性不生等者彼云一是不生能生於生一是生能生生不生一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此與前名異意同言三性執無執等者彼文煩廣不錄意云遍計依他二性中不了者起執相善了知者無執言三性各云何知者彼云遍計自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唯有其名乃至如虗空等依他起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一切所詮有為事等圓成實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如先所說差別謂真如實際等言三性幾自非染能令他染者一自非染能令他染一唯自染一自清淨令他清淨言三性各以何為喻者遍計如虗空依他如害怨圓成如無盡大寶伏藏。
中邊論至所執義色者謂遍計當情境色色家虗妄分別性故二分別義色者謂依他相分色三法性色者謂真如色之性故初後非色彼名為色餘皆准悉。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