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36 本相猗致經
No. 36 [No. 26(51), No. 37]
佛說本相猗致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本有愛不見不了,今見有從有愛,設是本有愛無有今為有,今見分明。從是本因緣,令致有愛,有愛,比丘!從致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從有愛致本?謂為癡。
「癡亦,比丘!有從致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癡有本從致?謂為五蓋。
「五蓋,比丘!亦從有本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五蓋從有致?謂為三惡行。
「三惡行,比丘!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三惡行本從致?謂為不攝根。
「不攝根,比丘!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不攝根從致?謂非本念故。
「非本念,比丘!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非本念從致?謂不信故。
「不信,比丘!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不信本從致?謂惡非法聞故。
「非法聞,比丘!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非法聞本從致?謂非賢者人事。
「非賢者亦有本從致,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非賢者從致?謂非賢者人共會樂。
「如是,比丘,已不賢者聚會滿,令不賢者事滿;已不賢者事滿,令非法滿;已非法滿,令不信滿;已不信滿,令非本念滿;已非本念滿,令不攝根滿;已不攝根滿,令三惡行犯法滿;已三惡行犯法滿,令五蓋滿;已五蓋滿,令癡滿;已癡滿,令有世間愛滿。如是愛樂滿,稍轉稍轉猗增有。
「度世智慧解脫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度世智慧解脫本?謂七覺意為本。
「七覺意從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七覺意從有本?謂為四意止。
「四意止從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四意止從有本?謂三清淨行。
「三清淨,比丘!亦有本從行,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三清淨有本?謂為守攝根。
「守攝根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守攝根有本?謂為本念故。
「本念,比丘!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本念本?謂為信本。
「信本,比丘!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比丘!信本有本?謂聞法經本。
「聞法經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聞法經本?謂事賢者本。
「事賢者亦有本,不為無有本。何等為事賢者有本?謂賢者聚本。
「如是,比丘!聚賢者能得事賢者;已事賢者,便聞法言;已聞法言,便致信本;已致信本,便得念本;已得念本,便攝守根;已攝守根,便得三清淨;已有三清淨,便得四意止;已得四意止本,便有七覺意;已有七覺意,便有無為解脫得度世。如是解脫度世,轉轉本,令得度世。」
佛說如是,弟子受行。
佛說本相猗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