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大小乘釋論部八 俱舍並順正論疏(0836-0862)
第0853部卍續藏第53册P0798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三卷), 〖唐.智周撰〗.txt
卍續藏第 53 冊 No. 085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No. 853-A 刻因明入正理論疏前後二記序
夫因明入正理論者商羯羅主菩薩造玄弉三藏譯基師為之疏淄洲相尋雖撰述纂斷究暢八門要旨未令於疏文分釋繇旃學者虗功難以成業者乎爰樸揚其門人也覃思研精而考決前哲宗統噩而以彰灼前後二記重披二因玄猷妙曉自他兩益嗟乎䛚乎(予)遊聽南都之日稟于詵本於西京之高範相伯珍玩年于茲矣於其書也義理冲邃芒乎而闢昧乎而閎也況歷代已尚文字殫殘碩疑縵縵未能卒令成虧乎調適者間亦多焉而今使稍采本衡正其一二繼?嬴以流于世亦乞天下之辨者再訂焉謂魚處於陸濡以沫矣若到大成必為一濡云爾。
享保三年春三月東藩舘林沙門賢敞書于洛東智積上舍
No. 85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本)(亦號紀衡)
樸揚 智周 撰
疏空桑者此是山名宣尼生處有此山故故舉於山以彰人也問六位乃是伏羲所演非夫子說如何得言空桑啟聖資六位耶答既訓言資明知不是夫子所談但助彼六名為資故有六伏羲生空桑樹義俱未詳然准此文取夫子好且延造十翼資六位也六位即六爻。
疏歸真寂於兩河者略有二釋一云慶喜出闍王境渡於恒河欲於餘國而入寂滅闍王仰戀遂興於兵欲伐彼國而奪慶喜慶喜知己進退無依恐傷二王及以神力令河分流而於中間化火取滅所有舍利分為二分令彼二王各收其半二云恒河䟦提名為兩河世尊於此二河涅槃雖有二釋俱難今說佛事前釋兩河屬在慶喜理為不可世尊但在䟦提河所而歸於寂後釋兩河亦為不可今觀文勢後釋為本實但䟦提而取滅度對雙樹故而言兩河法師文中大有此例如言金牒南贊即是此流若以師資兩事合之為文初釋亦得。
疏喬山者喬是高也。
疏[車*閏]曩哲者轉義可知。
疏第一敘因者就中有二一廣二略廣如天親陳那等傳明破數論吼石鳴山皆是因明論之因起恐繁不錄略即如疏而有五師如文可解問瑜伽本說因明道理何故不說為因起耶答今且舉彼別造因明瑜伽通說故略不舉餘皆准此然佛雖不別造因明本教主故故敘之耳。
疏修在眾經者問為但是經即是因明有非是者答有因明道理處即是因明非約一切皆因明也。
故地持云等者引此意者證其因明是佛所說。
菩薩求法者一切菩薩未成佛已前皆須於此五明處求也。
五明處者瑜伽三十八云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巧明處諸佛語言名內明處乃至一切世間工巧業處名工巧明處此五各幾相傳謂內明處略有二相傳一者顯示正因果相二顯示已作不生未作不得相因明論亦二相一顯摧伏他論勝利相二顯免脫他論勝利相聲明亦二相一顯安立義及新成立相二顯語工勝利相醫方明論有四種相一顯病體二顯病因三顯斷已更病生四顯斷已不生工業明業明論者顯各別工巧業處所作成辨種種異相問准佛語言名內明者如何外道云有五明答有二釋一云外道准有餘四餘四亦是五明分故得五明名如言燒衣於別上轉又如說言六種振動非要六種一時俱動方名六動六動之中隨一二種亦得名為六種振動也此亦如彼二云外道之中具有五明問如彼自然外道等計元不許有因果之義內二相彼宗既無如何得有因明論耶答但言外道具有五明非要一切皆具五明如勝論等亦說有彼因果之義今助一釋一切外道皆有內明彼外道等各將己宗所說之教為內明故如至教量各望自宗為其教故此亦應爾瑜伽論云諸佛言教具二相者據自宗中內明而說不可將自以難於他有云成內身故名為內明此釋違教違瑜伽論解內明也約義釋之非無少理無典據也。
足目者相傳兩釋一云足者多也目者慧也以多智慧名為足目二云足者脚也足下有目名為足目如聞俱胝比丘足下而有毛等問初言因明源唯佛說何故今說足目創陳答三世通論乃是久遠諸佛已說因明源唯佛說約此劫初言即是足目創陳真似故無違也或可如來但說五明不陳真似足目具論二真似也或可內之因明源唯佛說外道教內足目先也審相傳足目者足下有文其如於目因此名焉問足目既標真似故今時更非因明論耶答足目雖標真似於中奄含未能子細分別今所造真似二要於中一一推究理事俱曉所以重作。
幽致幽致者所也理也。
是稱命世者應命也前漢書云司馬遷孔子云五百年為一運合有賢人也千年為一期合有聖人應今當合我今日陳那若是五百年出即是賢若是千年出者則是聖人也。
觀述作之利害等者名非觀前佛本經等之因明也意欲釋佛經思之利害及於廣略問何以得知不觀前之因明耶答即下疏云將釋深經即其文也從此已前只擬釋經未擬造論由吉祥菩薩指誨已後始造因明論也問山神亦請何得獨言妙吉祥耶答山神雖請未慇重故不即許之今幸幸者願也。
妙吉祥等者非俱警察陳那論師但有捨大而歸小者皆警之也如世友菩薩欲與羅漢同造婆沙為未證得無學之果遂被羅漢擯而不從世友云我證無學事不為難若不信者我今擲此縷結於空未至於地必證無學文殊恐彼捨於大心於其空中攝令不下。
本真之體義者體一切色體是義者即此上常無常質礙無質等是。
之師鬼谷者有二解一云鬼谷者即人名也二云鬼谷者制州松子縣有鬼谷窟人在窟中讀書從窟為名名鬼谷先生蘇秦張儀二人並從此鬼谷先生學從橫二論世間法術更無過者。
第二釋題目者文有五釋一一釋中各有三節初以因明正理入名而屬於教第二離釋因明等名第三依彼六釋合釋又此五釋從寬至狹文既具有思之取矣。
由明此二因者即生了二因也由教明顯二因道理然復敵智解故云入其正理次下云即正理之入但望敵智又云敵立俱取。
由言生智達解者所宗者敵之智因立論言而得生故名言生智也即依主釋或可言者立論之言智者即是敵論者智此釋不好立者之言不得名為達解宗也。
因與明異俱是因名者立者言生與敵者智為因敵智與所立宗為因體即是因明也。
咸為果苾者敵智與言生為果取立宗與敵智為果故言入殊。
立論雖假言生等者此下有二段答伏難語疏中有二雖字即為二也伏難意細尋可解。
必藉義言方有智了者此敵者必須了立者義了立者言方有智了即敵者自義言二了也。
陳那所造四十部者所造因明有四十部也。
淨成宗果者淨謂明淨立論者言能明淨立所立宗無諸過失故言明淨也。
瑜伽至即是因明者自性差別名所建立宗等八支名能隨順順所立故言所有事即是因明因明既在彼所有事中明知因體即得名明持業釋也。
為因照明者問今此因體唯取言生了彼中二因即是言所詮境及智所緣能所既別何得為證耶答彼中二因宗唯是境汎爾言因含其生了於彼文二因之中取其一分能詮言教緣智為證不取所詮所緣二因體故無有違又釋瑜伽中八能立為因明持業釋者具三義故一能隨順宗二能為因三能照明具此三義持業得名今此論中言生智了亦具三義得持業稱故引伽為證者三義相似也作因明之階漸者即佛教為因明。
二教者即佛經及陳那所造論也故言二教也。
或此應云因即是明等者此唯取三釋中入及正理解也因即是明解入也正者即理解正理即入正天主正理屬陳那。
第五屬在何教者屬者隨也本佛經及陳那天主俱名因明故言屬在何教也。
正理亦五者問前三何別答義亦有別初取諸法真實自性差別名為正理次即取於能立能破幽致道理後取自所立宗故三差別。
五總通前四者但言正理更不異呼即是正理故言總通前四。
教是彼具者因明是所詮教是能詮即此教因宗作具故言彼具。
依後四釋教既是所詮者即此論經依因明得名因明論道理即是所詮又更一解說所詮者此意後四解因明入理五釋並據所詮不約能詮解於因明即是入正理之論依主釋也若得初解教為因明因明即論持業釋也論者量音平審。
欲令隨論者欲令敵者智隨言生因下所立宗義皆悉明曉即此敵智是言生因家明故言因生之明。
如中觀論等者中道正智名為中觀欲令眾生得此正智證所觀理論從所為以標名為因明亦爾經說證入十地方軌教從所說以立其名今此亦爾花依水起即名水花陸亦如是花從所依以彰其號此教亦然依彼善解因明者起故名因明。
雖有千名者云劫初之時一切有形類者皆有千名非但梵王。
明妨難者總有七難即為七對今立名云一三支不齊難二真似相違難三量非量差別難四言智有無難五智非智異難六能不能立難七因果相從難然答之詞於一一難兩解不同今者各取初釋以立名焉一寬狹不同答二舉真攝似答三齊能生智答四見因比證答五以因從果答六不定定差答七去濫留真答餘釋如文。
名義寬故者問若言因有三相寬故名因明者宗體名義亦寬亦通三處何非因明耶答敵者不詳所立之法法於有法有狹於因故故非因明喻亦狹故無三義故非因明次後釋中喻亦因明唯有宗非是因明又一解云因他明故亦名因明果從因立名故亦無失。
又諸能立至非唯一相者此意取喻亦名為因是能立故非獨唯因名為能立故云非一相。
舉真攝似者真似相形論者既舉真因真明故則攝似。
或已攝故者因明名通故言因明己目似有云己字應合為正舉真因明則正攝似似立亦是因明今謂不爾既言舉真而攝於似如何得言正攝似也故為不可應如本釋無勞故字若是此文疏無餘記有因明收者但能為因令他明解亦名因明非獨量立審云量此又疏有餘記無。
量立者立量成自義量破者立量破他宗云過破者出過破他似破者則過類等。
答是因明類故此疏有餘記無故者答出過破謂真能破自無其過能生立證二正智故是因明。
或似真俱因明者答似能破因明名通真似俱攝或前言是因明類故雙答二破由能為因生他智明得因明名名真破能生立證二智似破能生證敵之智所以二破總是因明或似真俱因明者同前可知。
現比無智言者體非是言名為無言不能親生敵證智故名無智也。
見因亦明等者此有二釋一約三分解見者見分由能為境牽生自證故名為因見體體能了別名之為明因則是明是持業釋也文中言亦意顯持業。
見因證明者見者見分牽引生自證名之為因證明者則自證分自證明顯故名為因明因之明故依主釋也。
自證亦因者則自證分能生見相故名之為因則自顯現名之為明則持業釋也文中言亦亦顯持業今助一釋亦有依主因屬自證明屬見分見分了別名之為明明之因故依主釋也此意總答見通比現通比現故總得名因明自證唯現亦為因明言云見因亦明比量智由見其因比智得起解所以義名之為明因也明故依主釋也如無常所作具三相因比知聲是無常等也此據悟見因證明者明現量智由見其因現量智起證解其因名之為明因之明故依主釋也如似見烟知是火因現量見此證知是烟故名見因而證明也亦據自悟餘如初釋至二量中當更敘也。
又自證亦因者由自證得現量比量此二為因疎能悟他不但為明亦能為因疏悟他故故量亦言因。
明之因者則此言及義生並是敵家因也則言了義了敵智能了立者言義故得了名又更一解或皆順照成宗義者則此言及義生等皆能相順如何者是由立者有宗能發其言言所詮同理則名宗故言順照成宗也答是明之因者二生二了俱知智了而為其因審。
由不決定故所立非者宗非共許名不決定因共許法故可名定審。
從定為名者因喻二種定唯能立宗則不定因喻成邊則名所立若宗成彼自性差別宗則能立問下會相違則初釋中引瑜伽論云猶如於因喻所成故既言喻成何非所立若是所立亦應同宗猶不定故不名因明答雖是喻成非自愛樂不名所立故不相例又解云陳那天主以宗所立能立不定望此二師故宗不得名為因明已前諸因明師將宗唯是能立支收若從古師宗為能立亦無有失前解為本。
果有果之明等者果有三種一果則明二果之明三果非明敵證智了是言生果體則是明持業釋也立論言義是果之明能淨成宗名之為明不從他起不名為果故就依主名果之明此言生等雖依義智依義智非他故言生因不得名為果即明所立宗者是果非明文中之言意顯依主有云果有二種一生果二顯果言生者敵證智了因智生因名為生果言顯果者則所立宗敵證照顯名為顯果生果是因亦得名明依主持業二釋顯果唯不得名因亦不名明若作此解何者是果之明前解為本。
因有因之明等者有因之明及因即明因之明者敵證者智是彼言生因家之明依主釋也因即明者即言生因能淨成宗故亦名之為明餘因准此。
果明不定者宗是果而非是明故名不定有本無言字也言果明時濫此宗果名為有濫。
因明兩定者但是其因皆則是明故有本無明字也明名為兩定或其顯二皆名因明名為兩定。
因喻具正等此辨能立古今通論故言宗義圓成餘七准此
(下二段疏網註)。能依所依皆圓滿者法為能依有法為所依敗彼由言者敗彼敗彼他所立必假於言故說由言(以上二段無餘記)。
似立悟證及立論主者問此敵者為先解今出過為先未解今能出過耶若言先不解立及敵相對若言不解何能出過及生他解答立敵相對敵先有其義立者立量破他自量既是帶過敵者却非故得自悟理亦無咎如勝論對聲論立聲無常聲論雖先不解聲無常之義而以所聞聲性作決定過由其聲論顯己勝論亦自解生故立似亦自語也。
此頌中據其多分等者此意說云初半果顯內真能立破全悟於他二似之中亦悟證者故言多分問唯識有唯言唯心不通境因則立唯苾唯他不自悟答得多分等如疏自釋雖作此答難猶不盡唯者決定若言小分何名決定唯識言唯不據少分而稱唯故今助釋云立破本意但擬悟他二似亦能分悟他故置唯言自語非本設雖自悟故亦不名悟。
共相智決故名比量者有云無常等名共相解聲無常名共相智此解不然豈所立法唯此四經解非共相故應云敵先不許此未許義今令破許分別解同名共相審
(下三段細註)。所立設成等者則決定相違三相雖有所立亦成立敵二家自執異解名乖角也。
若現量境理幽事顯者色等之上在空等理名之為幽色等則事名為顯也。
於境幽顯俱明者問因位五識現量緣境境上之理五識不緣如何名明答今據因果二位合說若言果位諸識及因中定位五識及五俱第六識理中俱明若散位五識事明理昧或散五識親證事故雖不緣理然事無倒理事自得明更思。
以因總別既無離合等者但言因者則是總因因之三相名是別也。
又有說四以為能立者此師意云現等三量非親能立合結二支因喻外無故並除之喻合離分故開二種所以但四。
現量等三者似量現量聖教量。
二並極成者或以自性差別為二或以立敵為二審。
今此能立婆達聲說者今將能立在婆達聲然恐錯也理門云又以一言說能立彼論意說一言聲中說此能立如何今說在婆達聲又解此能立之中疏主亦引理門一言證能立義故知今錯又則詳疏意或不可錯彼說能立在一言聲說因喻三共能成一能立義故今者據實能立有多合在婆達婆達若其不攝能立婆達乃攝多言不盡若作此釋應亦無違更思。
既並多言者婆達聲呼者皆是多言也故云現並多言也。
所立非定所立能成義故者能成義言釋彼非定所立以宗能成彼自性差別名曰能成。
宗所詮義定唯所立者應兩四句有准所立為宗義有唯能立為喻宗言及因則是俱句第四可知審自性差別如水上半合成宗也後猶如前說審。
二云證法總集等者問若以別法成於總聚隨是何宗皆有二過且如佛法以聲一分成立總聚令決無常及有違教相符二過自宗無為體是常住雖非蘊攝仍色界處攝若十八界總自許無為是常住故立為無常此乃是違教如瓶盆等隨何宗亦許無常今若成彼則相符失答文說隨應簡前二過隨其所諍而成立聲故則是識蘊及想受蘊隨計常者則是所立無諸過若爾則是以別成別非別成總答且如五蘊名為總聚總為所立取此總中一分之與聲自性差別名為能立先且對敵成立此聲是無常已則舉此聲成總聚中隨所諍者亦決無常總別俱有所作性故得有正因故得名為以別成總。
雖此對宗亦是所立者此彼一分對敵申中自性差別望其所宗自性等亦是所立餘如文顯。
合所依義者合者則是不相離宗自性差別是此合宗不所依之義或可自性及以義差別俱名所依名為合也。
能依合宗者不相離性合為合宗則此合宗名能依也問初後二釋而有何別答初依能證所證對明後據能依所依對辨第二釋名總別對也。
總立別故者則此不相離性名總立別故者則是自性差別名別由不相離性成立故名總立別故也。
闕二有二十八等者此仍總談作法而已若論其體瑜伽八中則不得有二合闕成二十八等何以故引瑜是總闕引之時同異亦闕故不得也若准此理闕一亦復不成八句闕引則亦闕同異故對法同此亦不得有闕八等句合結無體闕因喻時彼亦則闕。
如聲論師至三相並闕者問德所依因聲論佛法俱不許有宗與同喻二處皆無可闕二相四大異喻因亦不轉如何得闕第三相耶答此文錯也合聲勝二論相對因望勝論三相皆闕彼宗許德依實句德不依聲聲德句故德所依因於聲不轉闕初相也彼無擇滅德因亦無闕第二相也四大實句攝故德依因亦轉闕成第三相也。
理門等者等餘三十九部故言等也即此陳那四十部論。
能別不成至不定等過者問能別喻無名為不共可如所說宗犯能別則成不共因二喻無名為不共何闕能別言能別過則因不共答能別不成非則是彼因中不共然有因彼因成不共如對數論云立聲滅壞能別不成所聞性因不共不定若所作因分有滅壞所作為因數論不許同異喻中有此因故亦名不共據少分說又復不是疏主釋也敘古人解不共等言等法自相是能別過則亦是彼法自相過如言眼等必為我用望大乘師是能別過積聚性因於異亦轉成法自相相違之過如四相違中解。
因中已有異品遍轉等不定過者此是舉例難也。
餘難同前者此中亦有闕異喻然與前別破能立中闕喻相似故指如前。
以相符至依何立過者此段他意則舉例難兩俱不成則是立敵兩宗因不成故名俱及俱不成則是同喻不成俱不遣者則是異喻也。
釋所因云由合喻顯非一切故者由合喻言是顯是陳那師釋彼外道惡立異法為因所以外道意云言一切者意顯其聲不是一切言無常者顯聲是常異是廢詮故舉為因翻顯宗也如何能顯既言一切皆是無常返令喻言諸非一切皆是常住聲非一切故知常住此外道意也釋所因者疏主語也。
此因非有至有法有故者觀疏文意此者此彼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此無常因有法上無名為非有此中意言一切之因不攝於宗因可宗有一切言中既攝宗已因更依何立敵兩家宗其許因中攝宗有法故兩不許因更依宗名兩俱不成問有法既是攝入因中因無所依何不名所依不成答有法無體則是因中所依不成今聲有法不是無體非所依過但為因寬攝宗有法亦必為因不可以因而依因故名兩俱不成有云此因非有等者非一切因有法無也立敵共許聲是一切因於聲不轉名兩俱不成。
或是所立一分義故者疏之意說因於所立一有一無名為一分雖不相離名為所立有法是彼所立一分亦名所立有云外道救云我宗許聲不是一切因非兩俱不成之失今重礙破彼云是所立一分義也正破云汝宗說聲非是一切以慶名說豈得遂以所立宗之一分有法以為其因既是所立一分不至同品故所立因有不其不定過也問彼難意說聲非一切然彼有法但言其聲法言是常不以非一切為法有法如何得言一分所立以為因若一切有法上有分以為因即言法一分為因所立性因聲上亦有取彼為因應是有法一分為因此既不然彼云何爾故後解難應更審思。
故此二徒皆非宗過者古師所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陳那所立非一切因名二徒說也。
惡立異法者以例說故名之惡立云由此宗違非是宗過等者此總結初句牒彼外人所引後句非也。
若以因過宗中不立者此是舉例救令立宗違因過陳那不許但因違宗非是宗違因也。
此不成因至所不成故者此外又釋不立猶預所依二不成所以此者則此猶預所依言立敵者兩俱也或偏者隨一也所不成言該上立敵或偏二處彼總意云猶預所依以自不成不能成他名為不成於中遂有兩俱隨一與本兩俱隨一不異故別開云或決者所依不成是或疑者猶預是。
云鹿母堂者梵云毗舍佉母此云鹿子今母從子以立其名名鹿子母此鹿子母於給園中為僧造堂堂依人立稱名鹿母堂。
有是能立至破謂就他宗者問此之三句更互相違初句之中有釋不許但是能立而非能破何故第三俱句之中有釋又復不許能立亦能破耶答言破謂就他宗第二句中何故有釋不許能破而非能立答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而不破他有亦立自亦破於他能破亦爾若言能立皆非能破則違能立是能破者若說能立則是能破後違能立非能破者今顯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自立皆不定故故置有釋簡定執也初句有釋據其自立兼破於他第三有釋約唯自立不破於他說彼破他不立自義互舉一義總不相違如佛法中破外道神我無常等但破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無常我等此則唯遮而非表也如破聲論聲是其常兼則成自聲是無常具遮表也但自立不毀他宗則唯立自而非破他有云佛初鹿野中為憍陳如等轉四諦等唯立自義不破他也餘上諸句相對准此各取少差以為句數。
有比非量至諸非量等者此將比量及非量為次對彼現量而為其句非是比量體則非量名比非量問何故能立等不對現量等以為句數耶答能立破等與現比等言智有殊自他悟別體既全殊故不相對雖就他宗至別顯似破者此釋伏難外有難云若真能立則真能破則應但立一真能立何須更立能破支也問似能立亦准此知由有此問故斯答。
真現至二智了故者現量比量名為二智則此二智名為智了云二智了二智了中通含真似故了因中攝此四也似現似比俱是非量由斯八義體唯七也問似現比真現比外別有體性如何二量攝量得盡耶答現比二量攝諸量盡似現似比體非是量名為非量故二量不攝於理何妨有云二似皆非量收若作此釋真似門別理不可也。
一者論體者大論十五云論體有六與對法別者依文附之一者言論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二者尚論謂諸世間隨其所應聞所有言論三者淨論彼論意云若自所有五塵境等被他侵奪他人所有自侵於他或是無主五塵等勿更相奪乃至或為斷常等五見因如此等起諸諍論名為諍論四者毀謗論彼唯言毀論謂壞憤發以染汙心更相擯毀所起言論名為毀論五者順正論彼唯云順論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研究決擇教誡教授為斷有情所有疑惑為達甚深諸句義故為令知見畢竟淨故隨順正行隨順解脫是故此論名順正論六者教導論彼云教論謂教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補特伽羅心未定者令心得定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令彼學解真實智故令彼開解真實智故此論名教誡論此六之中塵等境起論所因非是論體所起言論正論體也故總言生因者是論體也。
論所處者彼論有六今但舉二等餘四也如下自列彼云論處者王家執理淳資善伴善解法義汝門婆羅門等前疏論據者彼論有十八謂八能立及二所立疏言能立者彼引喻及因異類言真似現比等者等至教量似言應錯彼論二不取似現量等為所依故有本言以以字應正彼云論依而有二種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有二謂自性差別能成有八謂宗因喻合結三量。
論莊嚴者彼論有五一者善自他宗二者言具圓滿言具圓滿者凡所言說皆以其聲不以非聲何等為聲謂具五德一者不鄙謂離遍國鄙俚言詞二者輕易謂所有所說皆以世間共用言詞三者雄朗所謂依義建立言詞能成彼義巧妙雄狀四者相應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五者義善謂能引勝生定生無有顛倒三者無畏謂處大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憂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音無塞吃悟無怯弱等四者敦肅待時方說而不緩速五者應供為性調善不惱於他終不違越諸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調柔耎如對善友若有依此五論莊嚴興言論者當知復有二十七種稱讚功德廣如彼釋彼釋廣徵云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瑠璃等嚴廁環釧等寶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如是論者以二十七稱讚功德廁此五種論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為論莊嚴對法有六四為辯才五者敵六者應供餘皆同此然彼論釋言應供者謂立性聖和發言謂善方便隨順敵論者心。
論負彼論有三一者捨言有十三謂十三謂立論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為善餘廣如彼二者言屈亦有十三謂立論者為敵論者之所屈伏等餘廣亦如彼三者言過謂立論者為九種過汙染之言過也一者雜亂謂捨所論事雜說異語餘廣如彼然依彼論但說似立不說似破論舉似立影顯似破理合具有故疏具陳對法亦云捨言者謂自發言稱我論云屈言者謂假託餘事方便而退或說別事或現忿怒言過者有九一雜亂二麤獷三不辨了四無限量五非義六不應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
論出離者彼論云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一者觀察得失謂立論者先當觀察我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乃至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人天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論是名收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二者觀察時眾謂立論者應善觀察現前眾合為有僻執為無執耶有賢正無有耶有善巧為無有耶如是若知眾合乃至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合乃至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收二三者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應自觀察等與不善我於論體乃至論出離等為善不善巧耶乃至非有力能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有善巧乃至非無非力能便自思勉當共立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合准論中不別說彼安心法然三觀察則是安處身心之法若以身無戰懼心無性弱名安處論論莊嚴收不是論出離也。
論多所作者彼論云謂有三種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此之立論廣如彼說今者略錄疏中所引。
理門等論者陳那所造四十餘部等者等取三十部也。
實亦易葉成切者從上展轉相承葉者葉葉相從成得此功勳也。
體類有同者真現比名同有體然俱是智名為類同似現似比體則非量名為體同。
雖知真似二悟不同者此答伏難他有難云真立得悟他似立俱得自悟如何得自悟則由敵者却出立者過故得自悟如疏答。
免脫他論者勉者通也逼脫他宛聲來成所作無常故言脫既真立已即是推伏勉脫他論者真立也猶無過故勉則難也推伏他論者真能破也。
二者立具立所依故者則似比現是能立家所依故言立所依故。
難體即言境無有異者此答他伏難也有難云儞真立似立及二量體異寄言可別立能破似體同一言云何開二答雖是一言與境不異境者即能立似立既境許分二故知能破似破亦合分二故言境無有異。
答隨八所成即是至所立者此廣答云能所相對頌中八義既是能成明必有所成所成即是宗也雖文不標故義定有第二釋者約兼正辨問二解既不兼是文陳而有何別答雖俱不陳兼正有別前義正有後義兼有也問長行亦應但舉能立必對所立法故何假標宗言若言不舉不知因喻是誰能立頌亦不標如何即言隨八所成即是宗也若合說長行本欲釋頌頌中不顯前難而生長行隨頌奄含如何能釋前頌故頌說猛長行頌顯明不可相例。
又觀察義至為能立體者此第三釋談其長行舉宗所以。
是言便失能成立性者論文宗等多言說能立今疏中取智為了因亦名能立若不爾者因相違決定多言雖具敵智不解豈不名能立即名似立故故知亦取智了因為能立。
言了即言生故體亦可爾者言生正為能立體言了既即言生言生為能立然二得故言可爾或可言了二體可爾審。
彼論者即瑜伽也。
果宗不決定因此徒施者此意其因既闕初相所立故云果宗不決因比徒施因者初相徒者後二同異二相。
云宗義舊定因喻先成等者唯此問意合在此論文生前智此一唱論文也。
各宗學未了者即敵證等不知立者立何義直為外道法為內道故言各宗學也。
故者所以第五轉聲者而是從聲從者遂是所以義也如世說言從彼來知彼事等由斯故字在從聲中文由者因由第三轉攝者第三因聲作具之義由此作具能成所成是故由言具聲中攝第五第三兩聲之中皆有依主今由故等則其事也問八轉聲者簡諸法差別攝法盡三五七中俱有依主豈非雜亂第七復有攝依主法不盡之失答然未見解今且一釋依主名寬三總得名依主其事義有別三五七中攝別所作從彼能作立名所因從復能因立稱能依從彼所依得號如次三五七中別收亦如聲言通至十處根境有差別各各別處此亦如是無前過也又相傳云准彼西域三五七中無依主釋就一誰是誰非然未詳也。
雙為言開等者總為敵證示與上同也初後別言疏雖不言然其意者為利有情令法久住如次可知。
為廢忘等問廢忘與憶而有何別只為忘已而方憶故答忘據先解憶前未解凡所憶者皆非先解雖先不解差別皆亦憶差別兩釋亦無妨也。
為欲憶宗而問為示者如先不解聲之無常今由問故立者具說因喻令憶卒未解宗之無常也非先已解今方言重憶審或可敵者雖先知有所作瓶盆而是無常而不了聲是無常今由問故為說瓶等令解聲無常此解即本解因喻故理門云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本極成者則因喻也審。
論諸有問者者問者有云諸有者唯屬敵者敵者非一故稱諸也亦如俗解云諸犯盜盜有多種而稱諸也。
各自安立己法性中者如何者是如聲瓶等各當體成就何須建立為敵不信聲上有常無常等不欲成聲瓶體。
依現見事決定道理者宗中有法各現見事能立之因名決定道理道理者立敵極成因於有法有名依現見事決定等總成因也今辨因者若將此決定共許之因依於有法成決定不共許道理。
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者能成道理即是因法現見事者即是瓶盆或因喻等體名能成道理引喻是彼別同異依名所依止或別瓶盆等是無常道理所依止故隨現見瓶是無常故(已上)又見事故者舉彼喻依之所依止者即此喻依是彼喻體所依之處名之所依止。
相違謂異類等者因喻順成名不相違異喻返成故名相違。
即於因喻至真似所攝者此意於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但名相違一切真者但名不相違故言隨其所應真似所攝細尋此已下疏文兩重釋相違不相違思之可悉或可二量似者名相違真者名不相違審此疏主釋彼論中相違者異喻不相違者同喻隨其所應真似所攝者亦不定因據異品有即相違攝據因品有即不相違四不成四相違准而可悉真現等不相違攝似現等即相違攝。
彼又重至同所成者牒彼論第二釋。
似宗二喻亦在此攝者門此似宗等因喻立敵成得為此疏主釋彼論中相違者宗不答亦是違他順己俱得為宗已上文無此證也。
今此至亦準彼釋者雖不同於彼論中自性差別等十法次第相生而起當此論中所有之者亦得同彼相違生起也不同彼者即瑜伽論也二至理有故等者此意說云雖兩共許若非至實道理有者亦不名極如似勝論對五頂立雖是兩許然據至理不得名極。
成異義過者立敵共許因喻本極成違他順己所言名宗宗既無依則須更成既成宗依則名異義非是本宗故名異義。
更有餘過者即能別過也第二過也。
因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性過者如對數論立聲滅壞無常德所依故因瓶為因品滅壞無常能別不成因於瓶有名是因同品後陳能別於喻上無名非定有此則亦是法自相過准此道理但能別過多是因同品非定有及法自相過如數論師立眼等為我受用積聚性因臥具喻亦具前過思之可知。
異喻一分轉者如大乘對薩婆多立真異熟識是有法定是第八業果故因門無同喻宗中既言第八識八外餘七識則是異喻其業果因於六識有第七識上無即是異品一分轉也。
或遍轉過者如大乘對薩婆多云異熟識是有法定是第八識識性因無同喻餘識為異喻識性因異喻遍轉薩婆多不許有第八則是能別不成。
異喻一分或遍轉者且一分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能別不成門無同喻二十四諦並是異品所作性因於異品一分二十三諦中瓶等上轉故是異品一分攝大乘對小乘立趣生體定是第八識因云根至故亦是此過云不同大乘者問豈因明者唯小乘耶答因明之名通內外道及大小乘佛地唯大故亦無違問二若無常等佛地等共相亦貫於他因明何別言不同耶答佛地共相不由安立理自通餘名之為共因明要由非意安立故故成別也又因明共相貫於異類如所立宗及能立因俱名共相貫宗喻故佛地共相但通自類如言其色名為共相色唯通在色自類故今謂此釋恐理不盡如無常等貫於色等五蘊豈得唯是遍自類耶今助一釋因明共相唯據遍異佛地共相貫自及異如言無常貫遍異類如言色等即是自類此據可說自共相說廣如斷釋彼文便以義為自性者據我無我等分別思今立我將思分別我此則將我為自性彼文者即此論文數論立我是思等也。
如縷貫華者且如瓶聲體各別言無常二處俱有無常即是縷瓶聲是華。
後所說者至義對眾多者先陳但為自體狹如何者如言瓶及聲俱為自體狹後陳無常可是一切無常法對言瓶及聲俱為自體狹陳故言義對眾多。
後所說者義貫於他者問前難據何道理云不遍於他後釋據何義言貫於異類答理實因明先為後通前難隱後通名舉先差別而以為同後釋依正道理云復皆通如說思通我無我數論執思為其我佛法非我。
第四有是者自他俱正及俱全過皆得名為俱非一分一分中通過非過故言有是。
依其增勝者前陳但具一義後說具二義故言增勝非如勝論德及有德者德者二十四德有德者即實此之二法隨先後陳名字不改一向定故不同因明有法及法。
皆應得名能別者此意差別性故前後二陳皆應得名能別所別然緣先陳未有所諍後說敵諍故知先名所別後名能別。
必與彼宗後陳義異者如何者是佛法立聲無常生論許聲是常故言彼宗義異立者敵者異。
諸法之上共假通名者共假者即是色等一切有顯形皆是自性通名者即此自性上無常等也。
其前七句皆是此過者俱不成中前之七句是俱句過故言如此。
雖總有四體唯有二者能別中各兩四句名之為四體實不異能別所別名為二也如上文中自當應作更不預述。
所以但名二四句者雖有四種四但只是能別所別第二四句其第八句是前偏句者即前所別定成為首中第三句是。
答此中但至故但簡三者問文中但言極成有法及以能別何以得知而簡三地答言二極成則簡俱訖以下有失名俱過故。
亦如喻言至不簡合結等者此舉例釋喻雖五過能立所立正成喻體故喻過中言是因等但簡初二若無初二設有合結亦不成喻今宗亦爾故但簡三。
若言共成非顯真極者釋據實句而論自他兩宗共許即合得為共成今言極者顯此二法是至極之理故言極也。
答有四義者一能依所依二能立所立三能成所成四寬狹差別據此不同故分四釋。
自比言許他比言執者比釋伏難難云宗中有不極言極簡不極因喻有不極言極簡之答因喻之中安許執言則無不極所以不言極也若爾宗中亦著汝執言簡何故言極答因喻言許執簡過盡故不須極宗中言簡之有法所立必違故言極審。
三因喻成中至獨言極者能成因喻必兩家共許故云無不成所成宗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故言有不成。
三因喻成中至獨言極者能成因喻必兩宗許故因喻無不成所成宗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云有不成今助一釋因喻成者無過因喻成就之成此成因喻兩共許言成宗者亦是無過成就也但是此成之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若其不作成就之但是因喻對所立宗皆名能成隨一等因豈得名無不成也。
宗不成中有別攝者問宗唯後四過無前五過可得說言宗無別攝既有前五何故不以五攝不作別言極簡耶返難因喻思可知也答雖有前五俱名相違不得名為不成後之三過立敵兩許則名極成不許即名不成故前五不攝後四也又解雖有前五由狹不能攝於不成名無別攝故置極言前五過中雖有自他全分一分及俱分過無俱有體而成過者因喻得有。
兩俱等寬者因中有四不成及共不定四相違於中一一皆有兩俱隨一及一分過故言寬設許四不成翻為成因於二喻有名不定同無異有名相違故言從寬攝者即是相違不定攝也。
彼別非宗至所成故者此意是疏家牒彼瑜伽意非所成故者即自性差別是二種相合名宗即是所成也。
立敵相形法為能別者由彼敵者但許有法不許有所立法故以其法差別有法他方許故不以彼差別於法過如前說也。
或雙以二而為共宗者取自性差別二共成宗故言共宗也。
二釋所依等者釋能別所別置極成言之所以由取能依以為宗故二所依亦必須極成也。
五失者一迴倒梵語二改質從文三慰慇重委細而說遂乃那之四凡有所說正似究詞細尋不爾今而不存五事已合成將欲傍說重勝前意生起後說。
三不易者逕三達之心覆面者說淺智加減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必依時佛出世時眾根利末代根鈍遂易古雅之言而應今時之性此則改千代之上徵言同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五百羅漢結集三藏迭相監察猶恐謹失凡立獨稱更為第品三不易也。
庸受之輩者庸試彰受之輩有本作容字非也。
不欲成取此至所依便非者則因三相是差別義與所依因而立有不相離義然能依所依總為因體不唯取能所即不取是故言便非。
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今助一釋亦得有過立聲無常傍顯苦無我等即有一分造宗之失彼聲論許其聲上而有我耶又復但言無常之時亦傍顯苦無常等亦有一分違宗之過以無漏聲雖是無常而非苦故更思之。
前三皆是自不樂者為無果故不知是過知便不樂。
能成立法至亦應名宗者此意說云若不言所成立但言成立則名宗者成立之名該於能所因名成立因應名宗喻准此知言自義者即自宗也。
因喻時申故須簡者因喻與宗同一時申名為時申由同一時互有濫故故置所成有記無簡云。
依理門唯簡於真者即理門論中樂為之言唯簡真成也前三義唯等宗所成立者則猶因由是能成立也故言簡真云。
樂者貫通上下者上者通下隨宗及上(為言)。
設今及後至說樂為者以因喻二由有過故現非因喻若以有過更將因喻而成立之既被成已即名為宗非因喻故此即後時但名為宗不名因喻。
因喻略之者因喻不善樂為言簡者略也。
因前已彰者但云所立即顯因為能立訖彰顯也顯得即能立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本)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末)
樸揚 智周 撰
顯揚至自宗所許者引此證彼瑜伽亦自宗也只兩論之中各別攝受等文皆同唯宗品別今時明其品即是宗也。
此中三釋者釋彼各別隨自等也即與前會古今三釋而無異也前第一釋中但取自性差別為宗今此但取詮自性差別上言為宗不取二宗依故言自宗所許第二以別對總總者總五蘊中且取聲為宗若言若義皆名宗即是自宗所許第三釋中同前取不相離性。
正與此同者瑜伽說宗名為各別攝受此名隨自樂為隨自與各別義一種故同也又彼取合不相離性名之為宗同此論也又前古今同異中第三與此同此文總也者此瑜伽言立宗者乃至是宗義故則此一段文是自宗所許於中三釋在中一數中容得故言總也。
如種生芽能別起用者如一切種子但為持自體乃至芽即名起用。
故理門云非如生因由能起用者此是引證理門中釋了因云非如生因能起用故知此因有能起用即名生因即此種子有別起芽莖等用也名為生因。
言生因因故名生因者同薩婆多小生是彼大生因故而得生名小得亦爾了因因者亦准此知望生本法得生因名大生觀能生於本法持業為稱。
境界義者即是詮宗言及道理義能立敵論者智為境故名生因。
非但由知了至名為了因者此意言了因具依主持業二釋了因之故為了因即依主釋以言當體能照顯宗名為了因言即是了持業為名由此立者言明淨成宗故言亦名了因。
是言使失能成立義者本立者言為能立因上今取敵者智為了因能立言應不名能立此亦不然已上如疏具解。
義了因者至亦由能立義成自所立宗者即是義中亦顯依主持業兩釋亦由已上是持業也。
如前二因於義所立者言義二因也即此二因而能照顯所立宗義名於義等論意可知即所依因名能立義。
次釋名者總有四解也如文自彰問前二如常後二因義何以得知答即如疏引瑜伽辨亦因是後二釋證思之可知。
說所因時者因是所以義故名所因云至後當知者至說證時方知宗也。
雖依建立順益等義者雖者不定義建立順益義者並是因異名也既總名因何故分為主了即有果不同陳成生了者敵者智是言生果所立宗是敵智果故言有果不同分為二果即言因果及智了因果也。
類有別者智生智了為一類言生言了為一類義生義了為一類。
體異便成立敵二智者此意立敵二智雖俱是智而各異故不可合為一體言義等四約義分四據體唯二故上文云約體成四。
由此應言至望義有六者即此數文意結差別中次前兩行文也得果分兩者即前有果不同是餘者可解此與前標次第不同標類此先出體餘者皆同從此與前標次第不同前先標類此先說體餘者皆同也。
言義二了因至亦為智了果者問為智了因理即無違如何亦得是智了果答智了起已却緣言義能緣為因所緣即智果如炷生炎是炷為炎為因炎得生已返照於炷炷即果炎為因也。
以言望於義至所生果者此中明言義二生亦能所由義為因能生言言即是果故言所生果此中明言生義生互為因果非是宗。
為果亦成因餘五果者顯此六因五望智得其果稱自相望差別通因果也但是此文餘記無能立因能立言顯能立義得為因果不取宗義今者辨因彼非因故。
智境踈寬者則能立言及宗因三相言生因等三言義二了並是敵者智境故言踈寬即由敵者智但能照顯故名踈相。
言果親狹者即敵智是言生家果親能生得故言親唯得生敵智故言狹或釋外難外難云言義非了因了因是智故名言義了立智亦遠生敵智何故立智名不云智了別約敵智作智了名為有斯難此文生答文言踈於言義者是。
智境踈寬者智者敵境即宗果及餘五因智之境故境非一故名之為寬即敵等智不能生於所立宗果但照顯故名之為踈唯敵者智是言生果故名為踈也能立之言能生敵智故得親名或智境中餘智因。
生果照果者起果即生因也照果即了因審。
立智隔於言義等者此釋了因不立有四敵智不生立解等者此釋生因無四所因准此釋中結文合言但三不增不減之言相從故來文中無有不滅義故或釋外難難云言義非了因了因故名義了立智亦遠生於敵智何故立智不名智了為有斯難故此文生。
順果義別者三生了名相順故言順果義別。
立者義言望果二用者能立即是因敵者即是果故言二用也。
立者言義了望果二用者由五能立即是因敵者即是果故言二用也又是言論言能生敵智是言家一用敵解立言名為言用故言二用義二可知今義合言開智成四重或言義名二用審。
各有三相者即能立言上有三相敵證者智亦緣此三相道理故言各有三相。
不共不定至闕一相者此證意云不共不定闕第二相彼論既言一向離故明知相者得是向義此因通向宗因異處故得向名云面也邊也者面者方面邊者邊畔三義有別名為三面三處皆有名為三邊三邊有故異遍無是第三相故異品有因之相也。
其相義多能詮言一者此答意云所詮義相而是多故能詮從彼得名多。
初相同此者古師亦許因遍宗法性即與此同。
今此唯依證了因者即敵智能證其因此共下難同也。
故此二法者即能別及因是有法下別義也。
此無有失者但言宗前後二陳皆容得故上疏文於別亦轉。
或有宗聲唯詮於法者此舉例釋總聲既於別法得轉故知有法亦得名宗宗一分故。
餘二亦然者即是同異喻也。
以宗之法者則因是成即宗法成後陳也此意將因遍有法然我能別不將因遍後陳也。
又不欲成宗有法故者因在有法可持此因成宗中法因既在法不可以因成所作法若成有法有法非諍何假成立故不可也。
理門難云至或立其法者此即理門牒外人難陳那意言以法成法外難有法合成有法有法成法。
如以烟至成於法耶者此並一外人指事為難也。
彼論者即理門也。
應成宗義一分為因者疏釋可知有云無同品喻便成不定之過此師意說將有法烟而以為因總含一切烟盡更無有法而有其因可為同品異品異品之上亦無其因故成不共或外量云此烟之下必有火體是此烟故餘雖有烟非此烟故。
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等者有云此文汎明立法有法不定今助一釋此釋外難外難意云火之與烟俱是有法陳那量云山處有火以現相故此則還是以有法烟成有法火為有此難故此文生。
二俱極成者則有法及因也。
成不共今以理難他家未必作如是立他若說言遠見烟下有火以有烟故亦是有法成於有法豈得亦是不共不定由此道理有法為因因定無依容有不共如言聲無常如聲為因可有不共他若別指還無不共更思。
皆有他隨一所依不成過等者正辨不成因望有法今於能別出所依不成故言他也。
又如立宗至本無生故者問此唯大乘經部等立可俱不成薩婆多正量等立如何得有兩俱不成彼宗皆許滅待因生正量滅待因生兩因有宗滅待因生故答有宗滅相雖待因生滅至現在滅若滅時小滅滅大滅大滅滅小滅不由生滅方滅也故亦無違問正量如何答今且釋正量滅相於因生方滅今言一切皆兩俱過分一切應撿。
即不能顯因是有法宗之法性者問但言遍宗法性如何得知是有法宗之法性答但言遍宗法性法即知是有法之宗是依主此有法總宗之主故言宗之法後陳但名法宗。
能成於法者即因名能成法者即宗中能別也云即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遍第二亦遍亦宗法非遍第四句結。
如薩婆多至即非正因者然有人云因離有法而無別體可名為因若離有法而別有體設遍宗法亦非是因為此得有是遍非宗法句故舉此量以證前義命根有法不相應収業者是思思與命根別然命業滅故滅以有業因遍有法命以別體故故但是遍非宗法也今疏言意但義相開即名為法亦如山處與烟體別理門所成正量攝故為此前解宗法性者義性之性非體性性何以故有別體者因不即是宗。
非無無體是非有體非者此意但義相關帶即名因不論無體即是有體即非是故言非有體非非無體是者外道立論所依因佛法不許即無體也。
餘無體兩俱一分一種者即與前有體而一種也此兩俱過但分有體無體所以但為二句以是兩俱不分自他及其隨一所以但二。
四種一分隨一分不成者謂即有體自隨一有體他隨一無體自隨一無體他隨一即為四也餘准思之如是更有十一者即此一分句中准前兩俱有體一分句作法餘十一約准而已即將此句與後十一句故成十二。
六種所依不成者有體兩俱全分為一無體兩俱全分為一有體自全分有體他全分為二無體自全分無體他全分為二總合六也且如疏文法如上作。
彼言意說者其因所成法我雖說一切法為因品但取因正成者即是一切因不成者不取彼者即理門也。
意之所許者亦許為宗但違順己若不許違順己因正成者是宗何故因中有法差別因故知因中有此過正宗亦得互相顯。
若全同有法至便無同品者瓶與聲體別聲上所作擊發瓶下所作杖綸放不得何為同品喻故言便無同品。
亦無異喻者設許有瓶體瓶體上亦有苦無我道理與有法聲上同故言無也。
宗有一分相符者如何者是且立聲無常無常雖他不許我無我道理立敵俱許故言一分相符。
唯舉所陳者即是言中所陳也。
以餘意所許至略而不說者即論略也。
然論多說至宗之法故者只是類是宗品類名為同品因是宗法與法相似名為同法。
亦非因相遍宗法中者此舉例釋諸相言遍於法第二言同豈得同法但因相故此意難初相言遍但遍有法第二云同乃同於法。
不別取二至名宗同品者此釋有餘廣如篡敘。
不欲以宗成因義故等者此意說云欲顯以因成其宗義故因正名同宗不成因宗非正同名言宗同便顯以宗成因故。
依上二相理門論云等者即是同品定有性遍是宗法性是第三相中上二相也難意云如何別所作因遍別宗法後同於喻與瓶等上所作性別者即此別宗他宗難意聲瓶二處所作別或所作因至別處轉者即此別宗兼簡聲與瓶各別故言別也。
若不說異云何此因說名宗法者此意儞難若不說所作因異何故此因說名宗法不說同喻上法。
故一總言者所作性故宗喻二處俱轉。
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所作因中名為其中其中總攝聲瓶所作別聲所作遍是宗法。
若別異說者至舉喻成宗者今觀此文以釋外難外難意云別說聲上所作為因斯有何過而言相似不說異名此依初釋而以為難故此文生初之三句牒彼難意下之兩句正釋彼疑。
又別異說唯至何所成立者亦釋外難難意可知初之二句正牒外難上之三句釋彼外疑或下句何所成立通釋二難此總意云因若不許貫於二處瓶聲二處但各別說者舉難何答此是疏意非理門文。
彼復難言者是理門牒外難也。
故能立通者同喻無常及所成立敵其許故名通也豈由喻遍至方成宗義者即是因喻但成即名同喻不要遍有如何者是即同品有非有是云但欲以因成宗至因不定有者此釋同喻因雖不遍而亦得成於異品有至不遍為失者此釋外難難意云若其同品有即正因者第七句亦同品有何非正因今答意者此間所簡簡當相過言同定有當相無過第七九句由第三相過故無有失也云理門論云至於異品各三者何者是一有二非有三有非有同既有三異亦然。
下之一句至而成九類者此之一句釋宗有九之所以以因有九故宗九也頌上句亦准此知即此理門九宗及九因相配即將第一因配總宗乃至收九次第配之有本云結由九因者非也。
勝論立內聲無常勤勇者此即無過若立一切聲外聲即非勤勇。
於同有及二者於同有者即是九句中第二句及二者即是第八句二者是有非有餘如疏顯。
是法自相相違至攝餘不盡者此意九句之中相違因但名法自相相違餘法差別及有法差別等九句中無故言不盡。
此有決定相違等者今助一釋亦違自教理門論中說為正故若外道位九句既是陳那所立豈可外道亦同許耶若不同許因何須言九句中具三相耶若云他前依九句難故今故簡者即彼量中亦復不唯相違決定宗中亦有自所別不成等過故知前量隨內外道立皆宗有過。
不具三相他智不決故者問三相之中闕何相耶答雖立論言具顯三相敵於三相皆起猶預三相闕也又敵者智於三相上起皆不決亦得名為三相俱不決又相二種一義二智初闕義相後闕智相。
此因成相違法等者取不定等也。
第三句少分正因者即此作四句料簡唯第三句中攝簡第二第八故言第三小分又更一解即此第三句中對有過句亦名小分問此第四句中亦小分正因何故獨言第三耶答其第四句雖有小分正因今言正因者唯約第二相句論是以不取第四中正因者即第三相攝也。
不同同品體類解者此意同品必須與所立相似隨體有無一一相似然所立有體異喻無問有體無體但與所立別即名異喻。
此中容品至豈非第三者然是不善不是異品非是善法不名同品不同兩品故名第三問設有第三品復有何過答即有一法非同異過即第三法成為不定。
便無彼過者若但所立無即名異品無即中容品過也。
若別異者至無有決定正因者此意難古師汝若異於宗即名異品因亦異於宗應是異品難意如是宗法異故知宗法即因宗之法故審。
若異有法同法所依有法必別者此意異喻若但異於有法聲名異品者同喻法所依者即瓶盆等是此瓶與所立聲是無實應名異品同法者即是瓶上無常也此即是雖同含異也。
若異於法主皆應名同者此意說云所立相似名之為同者敵者不許所立無常之法有於有法亦異法虗空亦不許於有法有二俱不許故應名同此即難異全同。
此但異者由此明異喻唯舉常以不明同喻故云略知立無常。
准理同前者同品有因之處宗必定隨異喻無宗之處因不定有故云准理同前者先明同喻同。
自句他句皆無過者同喻同是所作故名為自異喻非同故名為他。
當句之中雖無其過他句有過者今此正明異喻同喻即名他也。
故應如前一一分別者自句他句無過即名正因餘隨過立名。
喻寬能立至非成二品者此意瓶盆樂等寬故言品舉因本欲成宗此因即是宗家之法云宗法性不欲成喻故言品定有性。
同法本成宗義等者釋伏難也外難云異喻無體得成同且應爾答如疏可知審。
上來三句者即是宗一喻二三。
謂不陳言但在三支者此意言中不陳唯闕三支闕三支者謂即一因二喻名三支也。
三相既義故非體者因義二喻上能立因二喻名三支也。
不別取二者若別取異對宗有法因應是等准今但隨應於正異品上說宗異也。
三立皆闕三皆不闕者問此一種兩句與四句中第四句而有何別答第三第四即是四句倚互上有有體異故第三句即是四句倚互相望一種兩句不望四句故不同又作句數可知。
不闕不定者三支雖具他智不生還同似立故云不定問少義闕中不闕無過何故今此不闕不定答有體闕中體唯是有義又不闕故俱不闕而非是過今者此問體不無故得不闕名不廢體上義有過失故俱名不定。
有體闕者復有二種者一者因三相為能立二者因一喻二為能立問少相少義二闕何別答少相但是闕因三相少義闕三相即是因同異二喻雖陳其言無因等義同喻即是俱不成過餘如次可知也。
有闕初相非後二者如數論師對聲論師立聲是無常眼所見因色為同喻空為異喻此闕初相有後二相俱不成過。
有闕後二非初相者如聲生論立聲為常對薩婆多所作性因空為同喻瓶等為異法自相相違過。
有闕初相亦後二者如聲論師立聲為常眼所見因空為因喻色為異喻亦是不成過三俱不闕義可知也一種兩句者三闕三不闕是也。
如是二合至三合者何者是有闕因及同喻此是二合三合可解如是二合闕乃至三合闕者此明三相或二合闕或三皆闕隨應有前不成等過。
若因一至亦有三種四句者且初四句云有闕因非後一即四不成有闕後二非初一者如立聲常無質礙因瓶為同喻空為異喻同俱不成異俱不遣三俱闕者如勝論立聲為無常眼所見因空為因品色為異品三俱不闕文相可知餘二四句准而可知。
若因一至異喻俱不遣等者問何故少相闕中初名不成後二名不定及以相違今此義少闕中後二名俱不成不名不定過答因同以之上闕其因相下廢得有所立之宗異喻准知為此但名不定相違若闕喻者二俱無二俱不立方名闕喻故但言不成及俱不遣。
不言有能立以成過等者此釋立有第七所以若言能立要有一二對彼有者方名闕能立可無第七俱言能立過能立三總闕何非是闕過故立第七也。
答至不攝之盡者此答意云因親成宗若有初相即能順成無即不爾理門論意說親成宗者即不定中但說於五有初相故四種不成即闕初相所以不說決定相違三相皆闕故亦不說問此五不定不能成宗與四不成而有何異即說之也答由餘相過不相順成宗非初相失故不為例同異喻因後二相望成宗疎故標違順不俱而彰順即正因違即四相違四相違者後二相過故。
同異成宗踈遠故但標其順違者踈遠者為隔因故順者雖多正因略說二八違者雖有四相違略說有一法自相相違也。
各自為句者即是上三相之中當相為四句故言各自為句。
及三對闕者三相互作句也。
且以初相三句者以初相必無是遍非宗法故但有三也。
有是宗法至非定有性等者如立一切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因以瓶等為因喻此動勇因內聲上有外聲上無是宗法非遍瓶等喻上俱有二立不是同品非定有也此即兩俱一分不成問所立無常瓶上得有如何得言非是同品答今此意言是初相初句過非第二相初句雖後喻上有彼所立體非第二相之初句餘皆准知不作此釋第二句等即得成思准可知。
有是同品非定有至而非遍者即九句中中三句是此三句因即有法遍有不是初相之初句過也又如立聲常所見因空為同喻亦是此句常宗上有名同品眼所見因既無名非定有此是第九過因有法無不是初相之初句可知也前初句亦准此知。
有是宗法至非定有性者如立一切聲皆是常勤勇發因空為因喻喻有所立無能立因過可知。
有非宗法而非遍等者此或正因因有法有不是初相之初句喻有二立非第二相之初句也。
對餘二相各四句者即後二相合因有四句以初相對之或各四句者即初相三句對後二相各作四句也審又如立聲無常眼所見因空為同喻亦是此句過亦可知餘句相對准可解故不作也。
一者各對三相者即是三相中當相為句也即是宗法而非遍等也。
互隨無至綺互為句者即因三相相對作四句古今合有多釋者古或取因一喻二對作今者但取因三相也。
三支雖具至名相違決定者此有二解一二喻過隨其所應名相違決定二敵知不起立敵互不相許亦名相違。
合有四十五種四句者四十可知餘五種者即同異喻初標釋中各自相對成兩四句又次上疏云有體闕等三相對明有三種四句辨前成四十五種乃至一種兩句等者此相都在此四釋中細尋可見也審一種三句者即前初相自對為句但有三也已初一句是正故不入四數但有三。
一種兩句者體闕等中三句俱闕三俱不闕兩句是也法師云若以有體無體雙作合有九十四種四句今者略助釋若具而言合有一百三十五種四句以有餘中有二種故三句兩句亦准此增。
何故三相不問釋初者此意說云何不問初相何不釋初相合為言也。
答因於有無說宗司異者此意有因之處必是宗同品無則異品。
故於宗因同異不定者此意前不問初相意因宗各一無濫不問後二何故問不定故問由一即異同異不定故須別問因於有無說宗同異者此明宗同異因於宗有名宗同因於宗無名異也宗成順違說因同異者此明因同異謂宗因俱有同異濫故須簡不同初相由因但是有法宗法者此宗法言即是有法也非是於因名之為宗法此因又不是總宗及法之法此但是有法之因法成於法也無濫故不簡之審此問二體相成顯故者此意說云問中問同異體答中舉同異之相顯成二喻亦有本云相互成顯故答以二相互成顯喻故雖作此釋理即恐不然觀下答文初正出喻體後別指法故不可說以相成體及以相互顯也或可字錯應是未字此二體相以未顯故故須問也思之。
二者至故須徵釋者此意說云因依有法此有法亦名為宗即前論云極成有法是簡別說。
若與所立總宗相似者即正所諍總宗者宗有法上一切義也。
若聚有於賓主至即名同品者意云若有一聚法與歒所諍之法少相似即得名同品也。
由法能別之所別宗者後陳別他宗故言之所別宗云同品亦爾至即是同品者同品同宗取彼喻上無常及瓶不相離性以為體性不別取瓶及無常也。
彼若不許聲有法有者彼者即是能立論人宗因無者釋得成異之所以也此意總云彼既不許聲有無我許聲以外有無我處皆為異品以無所立能立二故也。
若彼許有等者立者自許敵者不許對彼為因之所成故亦是所立許聲以外餘有無我處皆為同品雖非言顯意之許故得名所立為此得有四相違也。
有有法差別相違者為如立聲無常無我聲即是差別義前陳別諍故名有法差別也。
過如前說者有法與瓶既不相似應一切皆無同品別難異令同者是。
龜毛無彼至亦名無常者此背真如凝然常住之體性應是無常云若常若常宗有亦入異品等此意若立有體常宗龜毛無體故入異品若立無體常宗龜毛亦無體故入同品。
緣嚮若息等者且二師本計生師元無顯師本有生師從緣生已後恒常不滅故顯師從有緣顯聲性本有故名為常緣息不聞二師同許此之二師聲復不聞者但為嚮息故不聞非聲體無名為不聞問何者是緣嚮聲耶答如人在瓶邊打瓶中響以聲為緣響聲為人繫故瓶有響內聲亦爾生顯二師俱顯因唯繫發音響此音響能發於聲此音嚮息聲則不聞音響若不息聲可聞也。
此二師皆有一分一切內外異性等者且聲生中有其二類一執內外聲皆常二執內聲常外聲無常此復有二類一者執內聲常其體是一如大乘真如二者執內聲是常其體是多一一法上有一聲體如薩婆多無為體有多故此二類俱不執外一分無常聲是一是多俱執內聲為一多故聲顯師中亦有四類一准聲生無別二師總有八類執故此二皆有一分等此中有八且生四者一計內外聲常其體是一二計內外聲是常其體有多三計內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一四計內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多生既有四類顯應然故合成八也問所作對生其義無諍勤對聲顯理乃有違且外聲如何得有勤勇答由此先成一切內聲為無常已即將此為喻而成外也審宗法非遍兩俱不成者敵者立者皆不許勤勇因得成外聲是無常故云兩俱也此合是兩俱一分不成疏家略無立敵其許一分外聲非勤勇故云勤勇因成同定餘遍者以勤勇因成聲無常但同定有不同遍有瓶電為同喻瓶有電無故無遍也言餘遍者初後相遍也。
無記謂欲勝解等者如人樂欲種植等事雖加精進但名無記餘類思審。
為如自宗道諦者即此道諦是無漏道諦所攝等應是四智等審。
寬因狹因等者所作勤勇二因得成無常狹宗亦得成無我寬宗若舉所量性寬因唯成得無我寬宗不成得無常狹宗若也將所作狹因成得無我寬宗即取瓶空雙為同喻但定有性即得雖無異喻因無濫故云。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末)
卍續藏第 53 冊 No. 085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中
樸揚 智周 撰
和合正說者宗喻二處能立所立共相隨順名為和合因喻無過名為正說。
共許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所立法者非是宗故名為所立因所作性為所立也問何故所作性得所立名耶答此所作義正是聲上所建義名為所立得所立名此上差別者是聲有法上苦空等多法苦非無我空等空非無我苦等互相差別今聲上所作性因即是聲上差別法中之一法也。
問何故宗因異等者此問下有三答第一答意者總宗體非一法同異此非一法處得品名因體是一得法名此一解以多法名品一法名法能所異故者宗一向所名品因遍能所所以名法以喻為能因為所故審。
又因宗二同異名法等者軌生物解名之為法雙同因宗能生他解故名為法與前別也。
次下二因同異者謂所立法均等義品也。
及上宗同異者即同品定有性等是也重意云此喻能同異於因及宗所以名法前唯一故次上宗同異中唯同異宗不同異因者即上論云均等義品文是也次下因同異中唯同異因不同異宗者次論云同法者譬如瓶等各別同異狹故名同品今此二句論文之中雙同異宗因二法寬故得法名。
餘文總顯者即此一唱論文總顯也指法在後。
若有無法說與前陳等者此文云總應言若有法處若無法處。
二合固故者即能立所立也。
異喻亦犯能立不遣者三九二因異喻能立即分不遣一七兩因即全不遣問明異品中第四句云亦所立無亦因遍非有亦得名為同品俱不成今此俱句何故不名異品之中俱不遣過答理實異品有俱不遣過影略故耳又異品第四句若望同品即俱不成同品之中更無餘過今者此問同品第四句異品不但有俱不遣亦有全分能立不遣為此但舉能立不遣也。
同喻亦犯俱不成過者此非因過亦非九句中過此句正有下似喻中喻過也非因同品即是喻中能立不成非定有性即是喻中所立不成如立聲常無礙為因瓶為同喻常無礙因二俱無故俱不成。
合結總陳者但言諸所作者即合因已皆是無常即名結也合因結宗。
有法結也者即瓶是也喻上有法也疏理門云若爾等者此意乘前文言起此難成文中所作無常為喻體喻體即因更不因外別立其喻由此道理有後文來應非異分者應非因外別立亦喻顯於因義難意如是。
因三相即攝二喻二喻即因者問喻體因體有何別耶答所作無常二為同喻常非所作二法為異喻所作一法為因性也故因喻別問喻體唯所作所作相似即因收喻既兼無常何得一因攝二法答若尅實體論喻體唯所作有因宗必遂兼帶所作無常說喻即因收。
應唯二支者所言喻者即應是彼同異兩相何須別立喻也二相名支。
然此立因言乃至令宗義成者問陳那本意二喻即因離因之外不別立喻何故論中同喻如瓶異喻如空若離因不立便違自教論有明文若因外立喻復濫古師與古何別進退有違如何迯避答宗後陳因唯只向前顯了宗義不却復顯同有異無既不顯於同有異無即此因義闕後二相今舉二喻只為明其因後二相令三相具照義圓明非離因外別立喻體非別立故不同古師為顯相故不違自教由此道理無進退失也。
彼復難者彼者即理門別古也。
若唯因言所詮表義者詮因之言故名因言取詮表義者詮因言下所詮因義次下疏云如所作言者詮所作性之言所詮表義者能詮言下所詮因義。
所說方便者即同異二喻也。
有五根識者古師引此意云且如五根識佛法外道兩共同有豈以同有即為過哉此既非過縱我二喻同於外道在因外有復是何失引意如此。
由彼但說至所類同法者但言瓶有所作相類不言諸所作者帶二處次疏云不說同於外道至有過失故者意云不說此極成五根識義名之為失但說離因之喻不極之法而為失也。
舉瓶喻依以顯其事者喻依即是事也指此喻依成聲無常。
便無一切皆相類失者此意舉因喻云諸所作者皆無常即簡得聲上空無我等不得相類若唯舉瓶體為同喻者瓶體之上有空無我等與聲上空無我等相似舉瓶為同喻者為同體上空耶無我等耶即有此相類失又亦無彼同燒見失以不取瓶為喻體故不必宗法宗義相類者若如我說所作皆無常者即瓶上所作無常串帶聲上有即明喻體所作無常類得聲上所作亦無常若唯舉瓶為喻體即無串帶相類之義。
是故瓶空喻非因者至應亦成因者此意今師難古以古但取遍宗性餘二但指體因向二轉應亦成正彼復結云者即理門論結三相唯為顯因。
然唯一分且說為因者一分即遍宗法性也故言一分也。
故定唯為之聲者故定者顯因三相也因者即名句文聲者即因也唯為顯因四字即是理門中結三相義也今此重釋彼四字之意。
何勞長議故改前師者此意即說何勞餘長之義此議似錯應合單作。
以法異故者總標異喻。
二俱異故者明異喻體異宗因也唯解此異以解上同義應無質審。
有解至復自難言者是然法師疏中自作問答。
若爾聲無常宗等者此若爾言至宗定隨無此並牒他自徵。
由此應言至非異故者此並申自義他耶取因為正異宗為助異疏主正取宗為正異因即助異今觀文意若爾至宗隨無此等諸文欲方疏主難他應撿彼問何故所立不言遍無者此唱論言若於是處說所立無何乃不言遍也下問可知。
宗之所立其法極寬者如立聲無常即此聲上有苦空無我等義此即是寬異喻若言遍言遍無即無異品空等為異此上即有無我故言無異喻也今者言異者且異一分無常乃所作非異一切空無我苦等也。
他句有過者其第五句即由同喻非定有性所以有過不成正因他者同喻為他今正明異故言他也。
第四句少分為正者但不全正名少分非一分正名少如何者且五不成二八並成唯一分不成亦名少分正不全成故名少分。
翻成本來非諍空常住者若以離類合諍空上常不諍聲上常住本來者即是聲上是疏即空等等取涅槃四種並皆是常。
以無無為宗無能成立者即同喻及因法須無體異喻有無皆得但因不濫行即成異喻。
應以有法而為異品者有者即是體故名有非有是宗中有法也。
諸是實者非六句攝無其異體者此意勝論六句義體是實有攝一切法盡六句之外更無一法可得今既被破已即一切皆無其體今言諸是實者非六句攝六句之外更無實法可得為異喻此即是無體宗無體異喻諸是實者宗也非六句攝者因也即是先宗後因也。
有非能成者此意有體因不能成無體宗喻無所立者舉喻既是有體不與宗相似故言無所立也因無依可解。
無非能立者此意有體宗無體因非能成立乃至喻無所立准前可解更不遮述也。
表詮遮詮二種皆得者此意有體能立有遮有表遮遣異喻表詮同喻同喻中有所立能立義立無體宗無體能立亦有遮表遮異喻表同異喻其異喻體隨有無體但遮非表遮宗因無可表示也此解無體同喻一云有遮有表一云常遮無表此為正微問疏若言異喻遮非表者何故論云表非無常等耶答此是遮表非詮表也亦不相違。
別詮二有體者即此異喻安常及非作言但遮無常及所作不別立非作體常體次後引理門復唯止監。
理門難云非異品中不顯無性者此古師但言異喻如空不言遍無性為不能定作能立也。
今返難云至長讀文等者問今返難等言為是論文為疏主語復如何長讀答長讀文者長讀理門非異品中不顯無性等難也即此文是理門之中返難詞又難古言至故定無能者此中七句並是理門論也言同處有性者古師但言空上具有所立能立同空上有常非所作故言同處有性不言宗無之處因不定有。
二者非有但非於有非有所目者如言彼處無此物但顯物無有所目。
言中道大乘者即簡空有二教。
因亦隨一者敵者不許聲上有無常故言隨一也聲瓶俱無常至所作兩俱成者此成意者由前不許以合類離先宗後因所以有此難起難意云瓶聲二處皆有無常言諸所作者皆無常瓶有所作成瓶無常言聲亦爾何妨二處之上皆有所作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而以二無常成二所作耶問意如是其文奄含而雙問也。
答彼聲所作至成所作者大意云由他不許聲有無常舉瓶所作類聲是無常本不擬明所作成瓶是無常他先許故復本意只欲以所作成立無常不欲以無常成所作也故不可為難本意別故他許聲有所作不許是無常故言所作非無常彼者彼敵者所作許瓶上有所作亦有無常言許者談敵者許也本意不擬成瓶上無常及兩處所作故云所作之無常等也。
此勤勇因既同所作者不是同所作上因有寬狹但同所作上將無常成所作顛倒相似所作無不遍勤勇不必遍。
此因既於異品中有者常住為宗非勤勇為因電既無常即是異品即此非勤勇即勤因於異遍有故成定不定。
彼又問言至彼復又言者並是理門論也。
彼論又言至兩義同許者即敵及立者兩許聲上有所作即解因三相也故言同許也兩義者無常宗所作因同許方是立敵也。
有故字者前無今有者即前明因三相中無故言前無。
自瓶同品者自者本意立無常即是自義今舉瓶上無常與聲無常無異自無常義與瓶無常不異故云自瓶同品自言但屬著所立也。
答別離宗因合即離喻者但諸常住者皆非所作即是別離也合即名喻也然同成宗者同即同喻下言異者異喻也。
若言異宗至別成他義者謂若但言異宗因言中欲比別成相似不以反顯成宗但言異喻即真能立故言異喻。
引本頌言者即足目所造之頌以足目是根本造因明者故所說頌名本頌以內外共許足目之論故引為證也。
他比處在師主之位者即此位師主為弟子作比量令弟子所比度處他者即弟子是他也比處者即自比量也。
為顯所比故說宗言者即此宗是所比義即所立也所立至餘遠離者此意除一因二喻餘古師八四三能立皆除是因喻家之餘。
性殊勝故等者此會違也問合結離喻無別體三支之外不立支合結離喻不立支亦應似喻不立過答下疏文即是答也過中增勝故別立也又解無合倒合體即喻過離喻之外二無別體同於合結離喻外無支若作二科即古今二段也若作三科前五但名相違違中三非有後一義順。
疏以相成宗者即智所緣境相有法及法是其相也或可聲體可聞名法自相法體之自相故今言非聞豈不違彼法之自相也審。
耳為現體等者顯現名現耳亦名現現量名現唯是其識今言其耳名現量現量具故亦名現量便違立敵證智者即此敵證智皆作所聞解。
同異大有非五根得者即此勝論許五根得如何得大有能有一切物但觀境時即現量得大有其同異能同能異一切物但觀境亦即現得故是違自現疑此抄錯應云佛弟子不許有我故審。
俱不違一分至皆轉變無常者自性及我佛弟子自不許有轉變無常他不許有即此佛弟子設不合作法但取不違現作法云俱不違一分者故數論雖許轉變無常而不許彼我自性有轉變無常佛弟子許轉變無常不許有彼自性及我此第四句翻前第三理亦不惡審。
及俱不違者俱不違理量既不違即非過收也。
有違自比非他者即勝論立比量云立和合義是有法定是實有因云六句中隨一攝故由如五句此是比有也。
如小乘對大乘至為六依者此意即末那識唯佛現量知有所以除之捨者除也餘並比知有眼等五識即依眼等根第六意識即依第七即此第七依第八為六所依即第六所依也比量相違者違大乘比量也量云第六識必有俱生不共依等量也。
有違他一分比者大乘對有部說十色處皆非實有問此言十色處皆非實有定不違於自宗五根是比得耶答五根為通現比二量故所以不說若望五為根即比量知若望第八而論即現量得為通現比二故所以不言自違比也又解五根不離識似如外有今言非實亦不自違也。
有違共一分比者即明論立一切聲常明論自宗詮明論聲是常外色等聲許是無常即是自一分佛法中但許佛果中即根身既常所為所作聲亦是常餘皆無常今總言常故違一分若爾今對他宗立聲無常應有一分違宗之失由斯此句不可言共一分故下云或是他全自一分也或是他全者勝論以佛法為他也審。
或是他全自宗一分者明論自宗許得一分常佛法中雖是根身聲有斷滅亦是無常即此他全者即佛法總無常。
違大乘師除真如外有實體故者大乘但許有三一善無為二惡無為三無記無為由此真如但與三為所依故餘六大乘不許。
雖共違故亦是過收者此釋伏難云違自教違自及共皆是過失何故論中唯有違自無違共者答疏下文但取一分違自自違失是也。
引自為證他未信從者此意引自教為證立其比量他雖未信亦不是違自教失有本作他成從者引自教道理令他成信他雖未信亦不違自教雖有此釋不及作未字好。
毀背所師者先從他學後對異立既自相違非但被毀屈師主亦被他輕故言毀背所師。
是世間出故名世間者以五蘊體即是世間非是五蘊別從世間而生以五蘊體是世間故五蘊自現之時名世間出如世說言聖人出故准八轉聲即體聲也問此釋世間云何言是世間出故名世間也答准般若此初文是釋出世間文復有讀者應更撿文二造世間者以從薀上起諸煩惱生業造作當果名造世間即業聲也三由世間者以煩惱等是五蘊具能造五蘊從彼彼具故名由世間即具聲也四為世間者以為蘊體隨在世間故名世間即為聲也五因世間者過去或業體是世間從彼招感因於彼故名因世間即從聲也六屬世間者繫屬世間故即屬聲也七依世間者以剎那生滅後依於前而得起故名依世間一切諸法皆七轉聲之所目故第八呼聲以召彼故更無別義故略不談。
有宗因無喻者論言如說懷免非月有故無喻也。
此論者即此因明論也。
故無違於非學世間者即如懷兔非月有是。
亦不違阿含等教者即此阿含經許色離識有。
小乘後身菩薩染汙諸色者小計後身菩薩納妻有子訶調達愛羅睺是染也佛十五界一向是有漏此等諸色小乘許大乘不許十方佛色及佛無漏色大乘自許小乘不許。
一分自所別不成者今言極成即簡小乘後身等色若言一切色立為唯識自宗不許後身色等故言自所別不成。
其此二因者此因是立敵各一分即前大乘自許無漏等小乘自許染等色若不言極成但色眼所不攝因各一分所依不成由宗各一分互不相許為此共許因於宗各一分不遍故言二因也非因有二疏眼所者即眼也即此眼根不攝於色但識攝得也。
由大乘師至不得說言定離眼識者此意大乘眼根望於眼識非即非離問准何義非即非離答眼根是色眼識非色色非色別是故非即眼根是因識是其果因果道理體不相離故言非離今者但取眼根作不定過者取一邊色非色別非定不離義邊將為不定過。
由此復有決定相違者決定有法自相相違非是六不定中決定相違也。
簡此二過者即一不定一法自相相違故言簡二過非真不定者此不定言不言有不定過此意說者有法義相違過中既自有過失不能令前唯識比量中不定是失。
時為釋者即是慈恩法師為憬法師釋也。
若自比量至敵對亦須然者此意汎明立比量法若共比量敵者成破還須用共因喻破立宗若他比量敵者還用他宗道理為他出過若自亦然問因依於於宗極成言簡不極成說今自許之色而依於何此量不是一分因無所依過耶又作有法差別之量依共而立自出不定即依自宗將自破其豈扶正理答宗不成者簡兩不極自許之者意含在因中他方佛色得依於彼意許之者又因之一分是自亦無其妨因明過中無相故又解他本不立他方佛色言他方佛色而是識變由如龜毛之類雖無其體言龜毛時而是識變不離於識自立之者不離之義決成他雖不立不離識義必立如龜毛等若准後釋不致自許之言亦應無妨尚難思有云憬法師量安自許言者意遮大乘有法差別相違之量大乘相違云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由如眼識小乘於此量中作不定云為如眼識初三接眼所不接故色不離識耶為如自許菩薩不善色初三攝眼所不攝故離眼識色若不言自許即不得將菩薩不善色而為不定今謂不爾凡因明法立者可得置自許言敵者必須依前之宗而破於彼菩薩不善色非大乘許如何可得將為不定然未見文言不得將己義於他量中而出其過道理必然若爾者皆無正量。
又因便有隨一者大乘不許色離於識小乘自許色離識故是隨一。
因於其色轉者即小乘自許初三攝因於極成色上轉故言共色也大乘不許。
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者即由大乘不許眼根定離識為此同喻闕無所立。
况成事知至有定相離義者此說意者證根之與識非是相離如成事智却緣眼根能緣之識與所緣根不是定相離言疎所緣緣者簡親所緣即是不離識不得言非定又言有定相離義者意疎所緣緣與能緣識豈有定相離或有本作况字者兩種皆得何者名成所作智成佛已去即此五識却緣眼根能照顯一切世間五塵境界無不了者能辨事故名成所作智。
立言自許者即指前三藏比量敵之言自許者即指憬法師比量也。
真性有為者有為者是有法定是空因云緣生故喻云由如幻真性無為是有法定非實有因云不起故同喻云似空華。
若有依教名為自語者自語即是自教也若有依教名為自語者此應生起下四句也依教可有二四句故審。
彼說四大必非無實者順世外道自計四大實也今言非實故違自語。
此依違教者為作句數與彼不異故在彼也。
及造彼者即造彼數論人是也彼者即論是也。
將成大等亦名勝性者未變二十三諦但名自性將欲變時即名大等也。
十一根者眼等五根即五知根五作業根者小便大便手足皮根是也心平等根此是十一也。
大者即是自性漸漸增長名為大我執者知神我所有須諸境即由我執能令自性變起神我體外別有我執與神我為受者故言執五唯量即五塵也如何得為本亦能及易設大能成塵轉相生故亦本亦變易。
薩埵等一一皆有三德者黃貧樂赤嗔苦黑痴捨。
闇鈍之闇者即是闇鈍不是明闇也。
中間者第一自性末後神我餘者總名中間。
用或有無者即此自性神我用時即能變二十三諦即有不變之時即無故言用或有無。
如金七十者即數論弟子所造也即此弟子從數論學成後遊他國頂戴火盆鐵鍱果衣腹求覓論義如論對言集苦道滅為語倒彼國王及諸外道皆汝墮負因此得勝便造七十行頌國王賜金因己為號。
總無別依者不相離性名為總能別不成名無別依論所別不成至說我為思者問凡因明法因喻皆不分別今言其我通真及假假我佛法亦許有如何得是所別不成答他言我者談其實我若是假我即是相府故標我言即知真我故是所別言虗空等亦皆准此若置言簡無有失也答爾下云有性何故不是所別不成答即離雖別俱是實有故言有時無所別過不同於我若爾亦為不可即離雖別有言同故所別得成假實雖異我言同故所別應成答論略指法據實皆合置言簡之思之。
問若說我是思所別不成者此問意者大乘不立我體我體是無思若破言我非我前陳之我不應得成即有所別不成之失問意如是下答中若有所簡者若破他云汝執我非我如此簡即無其過。
如何可立我等為有者意云外道云何而得立我體是有耶或云何立為有法耶審。
能詮言必有所目者我無我是也敵者破云汝執我必是無我即此無我是所目道理若不以言簡即有所別不成之過。
不爾便成者若不簡別便成前所別不成過也有本成字作違字者若不簡違之過也。
上二過中至所別有故者此指前宗依中極成有法極成能別為前後也即以有法為初也得過名者約不極成說亦名所依不成者此意有法不極成亦可得名所依不成今為形對後陳能別不成只得名所別不成不得名所依不成之號後陳亦爾為形前陳所別不成只得名能別不成不得名能依不成之號也初過名所依不成能別有故者初過者即有法上過宗之初故此有法過亦得名為所依不成為有能別而非過故能別無過名之為有審。
初過亦名至能別有故者由自有過不堪依他能別有故正指過體次下准知審。
俱分者一同二異即此同異故名俱分總別者謂實德業三各不相濫名為總別同者謂二十四德業中有五實中有九各各別名總同別同者德中二十四德名德名同別異者就德中地中隨取一德上極微各各別別水中亦有極微故名異。
起智為相者通二相八相體相也智者智慧也由和合起智得智慧。
謂和合性至不爾便不能者此意即說和合和合覺樂等法與我合時由何而得和合由我為因緣和合始能德具覺等方與我和合若我不為因覺等終不能和合問其我復以誰為因而得有耶答由覺等和合而生如似小乘大生生小小小小復生大生必轉相生此亦如是若是汎說言因緣和合佛法亦有大乘和合不相應收由今說我為和合因故成俱過。
和合之因緣者即我是也。
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者此八句中前七能所二別俱過唯此第八半是半非故即屬偏過所攝即是此前能別不成之偏句也全俱非句者即指前能別句中俱句自他能別俱不成也皆是此過者除第八句餘七皆第三句不極成過也審。
由此者由上有所別能別及俱不成過於中亦合有自他兩俱全分一分猶預等過四大種者是有法勝論自許實句所攝大乘不許此即是差別。
能變色等者數論但許心平等識能變於色大乘不許數論不許大乘阿賴耶識互相不許故名俱所別不成俱能別不成下尋可解。
有俱不符者即此俱不成數論自宗不許有業佛法亦不許別有體。
皆是此過者即是相符過也。
或是真宗至皆如理思者此意即說立量本志欲違他順己今符自義所以非過不符自者即皆是為過故致或言餘准知又釋夫立於量宗須共許若唯符自而不簡別即是他所別不成等過故致或言。
有違現亦比等者定心緣境皆是現量觸處諸色而定心緣今言不得是違現量比量者而立量云觸處諸色定心得五境中隨一攝故由如色香等即是違比。
有違現至非非學世間者如勝論師對佛法立五句義非我現得亦如大乘言色非眼等境但違自現不違懷兔等也。
有違現至及俱能別不成者問且如勝論違自現云同異等非五根得豈佛法勝論不許有五根耶若言不依勝論違自法者作法餘相是何答違自現他能別不成等此即可有如現量相違四句中翻第二句作法如勝論對佛法言覺樂等法非神我現境彼許覺樂等是我現境今言不得違自現量神我佛法不許又他能別過俱字應錯今疏改為他字說。
若違共現所別必成者如立聲非所聞即違共現聲立敵俱許有聲故是成也。
如違自現至他俱不成者即勝論對佛法立我五句義非我現得即是勝論違自現佛法不許即是他俱不成也。
如違自現有符他義者覺樂非我境即違自現佛法不許即是符他審。
有俱不成亦相符者如佛法對數論立自性我實有即是符他數論自宗無故是此過此中相即作法准宗九過中作法並是數論勝論薩婆多經部諸大乘思彼計作法可解也。
現量合七有三四句者第一句許相符第二句除俱不極成取相符第三句除比量比量為首有一四句如是八合者結上所以四四句者取現量合七三四句及比量為首一四句即成四四句。
世間相違有四者且違比云月中定有兔以有佛如母兔正懷兒時外道教中自說月有兔自語可解。
作他比量皆非失者此如論說聲滅壞餘是違他教比量之法違他順己所以不得有違他教等過餘思可解及非他語者即作量非許他過也亦非他比語也。
餘七對至為四句亦爾者如以現初句對比八句一遍作八四句除現初句以第二句對比八句乃至以現第八對比八句亦爾以現對餘亦然是句非句者無過名是有過名非。
立敵證智名之為門者此即依主釋自相之門也次下自相即門持業釋也。
若非今競所應成義者此意言顯所應者隨自樂是要是敵者先來未解方可立敵若先許設是自義亦犯相符即是他成符也。
若不言自所許義者立量之時或立他義即是符他也。
即除相符攝餘八過者但言令他不解了即攝得八過失立宗者令他生解即名真宗他若不解非真宗攝故言攝八也其相符他已先許故須除之。
准因當知者因中既有猶預因宗中亦令有猶預宗故言准即前令他解了思攝得猶預宗此中但攝宗不攝能立。
第五少分此中無者集論中第五句令他解了及闕無能立或猶預宗此之三句並是彼論之中第五句攝得今此但攝宗不攝能立故言此中無也。
或成所立者即成宗或同或異此名不定也。
無別勝用與名不成者有本言宗名不成者非也以無勝用不得餘名但與不成之稱。
若因自不成者有人唯取因自不成名不成因故今破之疏主通取之。
又云文說不成義等者即此論中說四不成皆約不能成宗名為不成。
兩俱非因至無所依者如次配因四不成也。
無體因依無體有法者即破大有句義云大有是有法定非有六中隨一攝故如前五句即是無體無體因依有體有法者聲是有法定是無我因云所量性故是也。
問亦有傳釋者軌法師傳曰方釋所作性通顯如彼疏解也。
此對他宗有隨一失者由不著自許言簡他故有隨一失。
六足等論者小乘羅漢說也等者等取餘小乘論問且小乘中許有大乘經不若許有今更成立犯相符極成若不許有宗中不簡豈不是所別不成耶答他雖許有大乘而不許是佛說故今成立亦無妨也。
四十餘年立一比量者即勝軍諸師四十年中作一比量始成也。
阿笈摩者梵語也此名教也或可傳也。
薩婆多自許佛說等者此意薩婆多中自有二計許佛說者可解不許佛說即是迦旃延造論時引佛說立其道理元非佛說也。
亦餘小乘者許發智是佛說者當體即是對誰得餘名為對不許佛說家得餘名。
及大乘至非佛語所不攝故者此意大乘許發智非佛語中攝小乘自不許小乘許大乘非佛語中攝大乘自不許為此互相不許不得一向極成非佛語中攝今言兩俱極成但樂因上有法如何者是外道教六足諸論總是。
豈汝大乘許佛說耶者即此意是敵者一種共許非佛語不攝故汝豈大乘許佛說耶又更詰云又誰許大乘非佛語所不攝此意今為因中不簡若言立敵兩俱即簡得一分小乘不許發智是佛說者及諸外道即此小乘外道相對還成兩種為此論著言簡若但言兩俱即此小乘外道相對許大乘教非佛語中攝此即犯他隨一過大乘自許他不許故。
若以發智亦入宗中者即是大乘違自教也因中一分兩俱不成者一分者即發智望大乘是一分也兩俱者即是不許發智是佛說及大乘者是兩俱也共許非佛語攝因不在發智上有。
小乘作不定言為如自許發智者即汝大乘自許不言小乘自許。
若立宗至薩婆多等便違自宗者此意薩婆多自許佛說今對大乘不立汝自許即違自宗也但言為如發智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即違自宗。
由此大師正彼因云自許極成者簡過乃盡問未知是何比量答他自共有九比量是自共比。
唯識亦言至教量攝者此意許至教量之佛說。
樂大乘者至契經攝故因中著樂大乘者即簡一分不樂大乘者故須因中著自許言。
焰熱騰焰等者此意有六義顯成事火一有焰二有熱性三騰焰騰者飛舉也四有烟五有照顯六飛烟飛烟者令烟飛舉具此六義故名事火焰與騰焰烟與飛焰此四俱高下異也。
地大為質等者火望炭為質是地大焰動為風大焰流及金汁等並是潤為水大熱性即是火大四大合成故名和合於角決定等者此明能別所別及俱猶預於角決定能別猶預於火決定所別猶預合二可知審。
不過六因者如何者是且所別上作兩俱全分猶預兩俱一分猶預即自全分他中亦有全分故成六因義准亦有有體猶預俱不極成者前以宗一向無體今者兩俱一向有體所依能依皆有實體如下自說猶預所依皆有。
獨法合法者即能別所別各自不成名獨法合法者即俱不極成也復云兩俱者即此獨法合法皆有兩俱猶預隨一猶預相符猶預等即是立敵名兩俱也言相違故順符彼故者結上過也初言似有焰即云定有事火此自語相違順符者他本生疑更言似焰故是符彼。
況諸因者即因體是也此中意云立況宗者如將因成宗能別所別不成因上名因無簡依過況今他不許有空又將德所依因俱他不許豈得不成過耶。
問如前所說至無所依過者此問意者前云以無體法為宗還得以無體因無因今因既是隨一無體還依隨一無體空宗因即合有因無所依過言今因既隨一無依者即他隨一無依也言無隨一有法者言說有法是隨一無也。
況俱不極成者即有法及因敵者不許故名俱不極也。
如宗能別不成至異喻能立不遣者如何者是如對數論立聲滅壞無常即是能別不成所作性因他許成轉變無常即是法自相相違過除聲以外總為異喻所作因異上亦有故言能立不遣疏有法自相相違者因成法自相非有法。
能依之因有無不定者因通有無也。
二無體全分至德所依故者問所依若無可名所依不成之失有法之我數論許有如何得是所依不成此乃一分所依不成所立之我佛法不許故答且辨因兩無體所依但一分也今助作此一句者以薩婆多對大乘立我是實有舉德依因即是此之餘皆思准。
亦如此論所說者是者數論說我是思。
立此論義者此論所依不成。
空大生果大不許故者大乘不許空大有體能生果因於空不轉。
然皆決定至能依有無以為諸句者即此兩俱及隨一不成所依必有但約因有無作句數也。
疏猶預不成至不分有無者此意有體可成猶預無體不成猶預為此不分也。
兩俱隨一所依不成為句者此中合有一句問云何故四不成所依句多少不同而有差別有所以若不作此問生起下文乍讀難悉即兩俱不成等並答云解也此釋初二不成依有體為句多少所以又猶預不成至不分有無者此釋第三不分有無為句多少所以又所依不成至所依不成者云此釋總所依不得作自他一分無體辨句多少所以。
若許自他至所依不成此不成此正釋第四不分自他無體所以意說者若許自他少分因於宗有即半有半無所以必非所依云不成不成者必全無故所以不得以自他隨一為句也。
亦無猶預至不猶預故者此釋所依若無不得有猶預言有無別故者有是猶預無是所依言疑定異故者疑猶預定所依。
兩俱不成至有九句者此師兩俱既攝猶預所依不成如前過中是兩俱者皆屬此接本兩俱不成有四句通有無猶預不成有兩句何者是兩俱全分兩俱一分所依不成有三句謂兩俱有體無體兩俱有體一分此上兩俱句也。
隨一不成至合十八句者且隨一有八句可知猶預中有四句所依不成中隨一有六句此已上並隨一句也此上全及分二十七句也又此二十七句應想是上四不成中合有二十七位應接在兩俱隨一審一宗法而非遍至合接十二句者且兩俱中有二句隨一中有四句猶預中有三句所依中有三句合成十二分句。
非遍非宗法至有接十五句者且兩俱中有二句隨一有四句猶預中有三句所依不成有六句合成中五句。
問因於宗無喻於二無者此意將喻成宗因喻若不能成宗因喻得名不成。
問若爾因過皆欲成宗者意立者意欲成此宗無過非將因成宗名欲。
因雖三相至皆准知者此舉例答前微也以因初相親成宗故翻名不成宗三不成亦爾三者能別所別俱不成故名三也何故但三名不成者即是因於宗無喻於二無而為三也以此問言若爾即是陳前為因也下答意者三相雖皆因過唯初得名不成宗過雖多不同何妨不成唯此餘皆宗具合二違宗者即同異喻也審問次前云一宗法而非遍接四不成一分如何今言因元初相總名不成答不然初相有三句前言一分者初相句並第三句即接四盡今言初相初相三句皆名初相不唯取初相初句故亦無妨寬因能立唯成寬宗等者且如佛法立聲無我宗所量性故因除聲以外一切無我之法皆為同喻有即接一切常無常法為同喻無有一法是我者可為異喻因不監行得名正量若其狹因能成狹宗如成立聲為無常舉所作勤勇二因皆得若以此二因成聲無我即是狹因成立寬宗一切諸法皆為同品因於同品雖不遍轉因不監行亦成正因。
耳心心所所量性等者雖復以耳心所之法簡別於餘然此所量得聲勝相對而作以此二有聲性故若對餘宗闕無同喻。
此與不共二不定差別者共不定二處皆有不共因二處皆無故言差別。
他比量中至合有九共者於自他共中名有三且自中三者一自二他三共自者於自宗中立自道理名自比他者將自宗義成他宗義名他比共者將自宗義對敵者說即名為共共者對敵邊得共名也他中三者一准此作法可解。
宗既順先不立者初立宗時未舉因轉其宗未成後舉所聞因其宗亦未成故言順先。
今難云以理言之者此是理門中古難意也。
元所在無者不是同有異無異有同無故非不定審比量難云所聞因非不定至如二八因及下難如四六兩比量此是理門中古師比量也。
彼論者即理門也釋古師難。
謂如山野艸等者彼論意云如山艸等隨何人取即屬於彼不定屬一名為不定所聞性因亦復如是若立聲常此所聞因而即屬彼立聲無常此所聞因即屬無常不能決定成所立名為不定。
所有差別遍攝一切皆是疑因者乃至法處數勝論及我有命等中間並是差別此所聞因並不能成故名疑因離繫親子者即是裸形外道此我為一切衣服纏縛不能出離亦既裸形能除染故名離繫子也唯彼有性者此前有性即屬有法有法不無名為有性一向難故者即是門同品也唯彼有性彼所接故者即此所聞因名為有性共此所聞因唯屬有法聲不定屬二喻所以不定審。
或所聞性名為有性者此屬於因因體是有名屬有性也。
彼破前云一向離故者即理門破前古師也由彼古師不許所聞性因是不定故云一向離也。
前有諸師者即是以前諸師作比量破理門中古師前二量也即此作不定過是今疏主與前諸師作此過。
不唯闕初相者意云初相是不成攝故所聞性非不成攝。
不順不違成共宗故者此言其宗者常無常宗兩宗雖各不許在聲上有離聲之外各自許有常無常法名為共宗。
今作決定相違至隨離一故者即是今時疏主作也。
然俱可得一義相違者此意聲論立聲常時勝論若自立無常時可得常違無常一義相違此意若俱時立即是猶預因也如後者是即相違決定是若但違他他未信受即是正因。
彼實非實者即非實也如後者是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即此九實是二十四德家之依。
亦前二者即是亦前共不共也。
汝之藏識非異熱識執識性故者因同喻第七等等取一切色即此識性因同品第七有於色無即是同分一切異熟六識總為異喻識性因於異遍有故是異全。
瓶盆等為異品者薩婆多宗麤細極微俱實盆既麤微成如何言非實耶答據彼本宗麤微是實今言假者瓶盆等為假今於麤微上假立故名為假。
以餘五蘊無為為異品者五蘊之中四是心所一是色也。
發智六足為異品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接因於發智有於六足無者問自比量因喻等皆須依自何故因言極成復將不極成發智為異喻耶答今且作法但取因異品分轉餘不論。
空大為耳根者聲勝二論俱說空為耳根何以故空無障礙故若有障礙是即不聞故取空為耳根。
彼二宗中者即聲勝二論俱覺樂嗔等為心所也。
理門論云若於其中俱分至由有相違及正因者此意即此俱分句除異品一分即成正因若除同品即名相違若俱不簡即名不定也簡別餘故是名差別等者即與上四差別不同上四唯是不定二品俱有不簡別故今簡異品且言定因若除同分即相違也今此第五俱分有所簡別即成正因也。
謂聲無常至謂如極微者此意即此俱分句中雙望同異二品上各一分同上極微是異上心心所是即此無礙因於此二處皆有故成不定。
或於其中俱分有至第三四五皆名俱分者非此第五名為俱分第三第四及第五三各不同名為俱各有分過名為俱分非此第五同異分有名為俱分或此後解同異二品或餘或分二品俱有即名俱分也若依前解不攝第三四二品皆全非一分故或俱分者非三四五名為俱分謂同異二品俱有此因名為俱分非是但有一分名之為分若爾不共不定二喻皆無如何俱分答如前所說宗法同異彼同亦有瓶空之上常與無常是法同異所聞性因於彼亦有以此一因遍二宗故名為俱分。
若依作後解攝不定盡者非六不定皆總攝盡但攝分不定盡問何故不言初不定法師云且說分者不說初一同品異品名為俱分即攝初一故於六中攝得四也謂一三四五也。
與餘差別者即不共不定與餘四別故名餘差別也非業果五蘊至業果五蘊者此二種有何差別答且五蘊中識蘊有業果非業果無記六識是業果善惡六識非業果也色蘊之中眼等五根通業果非業果由宿習故今時得者名為業果飲食及睡眠者是非業果。
相違之決定決定令相違者此意所作性因是常宗家相違因也是無常宗因是也所聞性因是無常宗家相違因也是常宗因是也此第六轉屬聲中攝依主釋也決定令相違者此意由所作因由皆令宗成相違何者是所作因成聲無常所聞因成聲是常為此決定令相違也第六第三二轉如次配上相違之決定決定令相違也。
聲生論說聲有三類者一如近?語即是響聲二一一皆能詮者對境非一故名一一能詮一一能詮外名有聲性由有所詮境故能詮言方發即此聲性離境及能詮外有緣具方有。
不緣不覺者緣不合即不覺下二句正指緣覺。
觀宗法審察等者此意由觀察法令敵證者智生猶預不能定閑一法故名躊躇。
不應分別前後是非者此相違決定隨前後陳皆俱是過不可說言前後是非又此古師理門中後立者而為其勝為言一切後立之者皆悉為勝由斯於此斷聲勝勝論負。
又彼外難者彼者即理門也。
初是他比後必自比者即指前重大乘是初敵為後自他可知又云若立自比對必他比者難立自量對他敵者自比即是敵者他故又云無二自他者此意說云若立名自敵即名他無二俱自者無有立敵俱自立敵為二也他義可知審若敵名自立即名他無有立敵兩俱是自兩俱是他若二俱自即真能立若二俱他即真能破如次作法過如疏說如許定果色者菩薩實身為魚米第色此色從定所起名定果色體是實有。
彼寬此狹者如宗九過中且是宗違同名為比量相違不具三相此是寬云何名寬由相違決定中不攝得名寬但是相違決定即是比量相違何者是即六不定中聲生勝論等對量是也。
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者若不改聲論所聞因有違宗四種何者是有法自相乃至法差別等。
是後相違過者即是四相違也由決定相違在前故得後名也。
聲論破勝論義聲應非聲者由言中不簡故有違宗失又更作一量為前自犯過更作有法差別相違量量云無常之聲應非無常之聲雙牒法有法不成有法差別過也又無常言根本諍法今是意許今既言疎又更成過。
是故此量非過所攝者此量者即是次前勝論所說聲無常量若作次前有法自相及有法差別此二出過皆非合道理不能令前勝論本量得是過收。
以此唯前至亦有四種者此意前比量相違一因違四今此決定亦有違四即此決定相違亦違四也故言准前知問論中有法及法皆有差別如何今但說違法自相過答今論但說言所陳法又是宗中能別本所諍法故須有諍有法雖言陳不令宗相及餘二差別意中雖許非言陳。
自比量中他不定非過者且如立者立自比量立者自能立因流至他宗比量異喻之上轉此因猶他不定過即是自比量中他不定也他比量中自不定者立他宗義本欲破他他比量中他能立之因流至自比量異喻上轉此他能立因犯自不定過即是他比量中自不定。
此論且依兩俱至不定過攝者釋六不定一一之中皆悉得有四種不成論中且約俱不成明六不定理實俱有一喻雖共等者釋三不成之所以。
其二十七一五十八種等者問准理亦合將二百一十六種望二十七為句何故但以五十四對二十七耶答理實合然疏主略示於法非盡理作今淄洲法師以二百等不定對二十七總當五十八百三十二種不定更審筭之五十四不定配四不成即合二百一十六四不成中二十七配五十四即合一千四百五十八句問前共不定門初相第三不共不定闕第二相餘闕二相名一何故更對不成作句答望喻而亦無過問喻即後二相云何言無耶答望喻依說亦無過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中
卍續藏第 53 冊 No. 085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下
樸揚 智周 撰
疏相違義者謂兩宗相返者問今此四過正明因過因違於宗名相違因今既宗自相違名相違者何關因違於宗之事耶答因依主得名亦得名因違宗也主者相違宗是也因是相違宗之因故名相違因也主既違宗因亦得違宗之稱非因違宗名為相違者問今所作性因既違本立聲之常宗何故得言非因違宗耶答今此四因非是並違本所立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此二因非違本所立宗前之二因雖違於宗順此二因並不得名因違宗也宗自相違四相違宗俱並違於本所立宗名宗相違也。
不改他因者歒即用立者本能立因而作相違過故言不改他因也。
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以因違於宗名相違者即有難言因違於宗名相違因亦宗違因應名相違宗由有此難故言與相違法為因故言無宗例而成難。
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是理門論也今依理門疏解如何者是即如勝論立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即此勝論意計真他用望他立者此量無過即名無違敵者不許真我用許是假我用即名相違亦爾者立者自許不相違敵者即用此因亦得相違亦者即亦立者許不相違是也理門但指法差別相違望他立者無違問所作性因及有一實因望立者得成無違不法師云得成無違問所作性因望喻同無異有立者如何得成無違更思之。
所成法無定無有故者何者是如立聲無常宗以空為同喻所作為因即此同喻空上既無無常宗所作性因決定不有故言所成法無定無有故無有故者定無有因也由彼說聲常因云所作由如此說故令因無也審。
初一改喻後三依舊者此意四相違因必須用舊其喻初一改後三不改亦得。
問有因返違宗至應名相違者問前已解云與相違法為因而無宗因相例過已不改因違於宗名相違訖何故今復取此為難答前雖略舉而未顯陳所以今時而更詰問彰其此量亦有四過問與前同答與前別也。
又因名法自相相違至唯名比量相違者此答前問有二次前之文是一答此文是第二答即此第二答中答宗亦名相違因兼答伏難伏難云宗違於因不開有四因違於宗即開四耶答如疏可解。
不爾何故等者若不爾此量相違但據合說法自相相違不據開說餘三比量相違。
此宗說法者此因明宗名為此宗簡於經中說自相等。
若有若無所成立故者此若有若無非即我法差別之義汎爾疑成立我法二自性為有為無等各別性故者我法二自性各別故。
空等遍有者苦空無常等遍通一切色等非遍者此色等法不通他上故名非遍然得名通如色一切色皆是。
此雖即前至故分為二門者此雖即前者此先陳後說即是次前局通無別也然教少異者對法佛地二種異也義亦別故者對法即名為局通此中自性差別義門別也義亦別故者且據通局先後別也三者言許者何故不取先後但取局通答以於局通作法定故取先後不定故不取。
前局及通者此即自性差別皆是言中所陳即此前陳後陳上意許總名差別故言有法及法皆有自性今者意取意中所許欲成立者名為差別非是一切非言所陳並名差別。
義如前說者但取意所成立者故言非取一切。
令說有因令此四種至返成相違者此是一因違四宗也。
初二別違一因者即是此中法自相法差別各可違一因。
後二共違二因者此後二相違因是違二種宗家因故言後二共違二因以一因違二宗對宗名共。
舉此三種等餘十二者即如論中法自相法差別此二種因各別後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並一因故言三種也。
從彼初說者於宗因喻三過之中以宗初說比量相違即是宗中法自相過相違決定爾今此初過亦是法自相過與彼既同所以初說法自相相違也從彼初說者彼前比量及決定相違皆說法自相今此從彼所以初首即說法自相相違也審。
由第二宗者即四因中所作及勤勇因勤勇因即第二因也言第二宗者從因得名第二也勤勇因是第二也由勤勇發因翻成相違即九句中第六是也對第四句得第二名。
此一似因者即是此四相違中法自相相違因是也即所作因是也。
因仍用舊至喻任改同者問初一不改必不成法自相相違後三若改必不成後三相違何得言喻任改同耶答言任改同者汎明一切四相違過可改可同不論此四可改可同此之四過初一必改後三不改若即此四任改任同便非四過也間若不改同者有何過耶答若不改同即無一因違二違三違四等即十五因空勞施設。
餘與隨一合可成違二因者隨一者既改同喻即成法自相因即將此因後三隨合一因即成違二或三等故言隨一。
許初改喻後三不改者此釋定一因違二宗等所以若共此四相違喻不任改同者必無一因違二宗三宗四宗過也。
異有或俱者即異品中有非有也故名俱也准此下疏中意合有伏難伏難此論中初一改喻後三不改論自明文何故得言喻任改同豈不違教耶為有此伏難故疏中難意故即記也疏文中難是立論者難無敵者答文今取敵者意答云後三相違以道理准雖依論文不改其喻得成相違云何得成敵者答云立者本無方便矯計妄取異喻為似同喻敵者取放立者似同喻為真同喻此真同喻望於立者無是異喻為此道理後之三過雖不改喻得成三相違立者又難云汝既以道理准後三相違雖不改喻理成三相違我亦以道理准後三論文雖不改以理改喻亦得成違初一文中雖改喻准理不改亦成違。
若隨所言者此意若隨敵者言依此論文初一改喻後三不改即次後三違不成三相違過也。
理門但言至亦仍用舊者此答前伏難理門論中既不說同喻亦仍用舊亦不說同喻必須改舊明知同喻任改任同不可依論初一一向改後三一向不改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喻前過故者此意初一改喻後三不改改與不改皆成相違明非喻過是因過也下之三因觀立雖成者初立者意欲立其本量乃至出過改皆不成望立者本意雖矯取異喻為同喻望立者本意後三因成。
雙牒有法及法為法有法者此聲論量雙取前量有法及法為此量有法及法雙取作法或可聲論雙取前量有法及法為此後量法之有法故言為法有法審。
此乃但是分別相似過類者問既兩俱隨一過云何過類攝答妄出他非他立無過即名似破今却與出過故名似因。
因犯兩俱不成者聲無常二法為有法立敵俱不許所作因依於一分無常上有即是立敵一分兩俱不成。
設彼許依亦犯隨一者此是他隨一過也敵者不許所作依無常立者自許立者即自敵者他故。
又無常至所依不成者此意說者凡是其因皆依有法今無常有法體既是無故能依因無所依也無能依者此無非也審。
設有難云至諸無似立者此敵論者作前法自相相違過既不成過更轉救言我為前量不改本因不成法自相相違過今改本因豈非彼過耶改因云許無常故下非云此亦非過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諸出過中無似此過者故言諸無似立法自相相違過必不改因因既改先不成出過後轉救云我改前因擬作法差別過者亦不得取聲及無常雙故言聲非本諍故此是次下疏文意也諸無似立者作此語倒應云諸似立無也審。
作彼緣性非彼緣性者返前常聲可聞不可聞次第應爾更問審。
此中義說者此意說此文中為他用所以也。
積聚性因兩俱不成者若我為有法立敵俱不許有積聚因佛法不許有真我何論有因耶。
積聚性因違法自相者量云我用應非我用積聚性故如臥具合云諸積聚性皆非我用。
即依眼等所立假我者即此眼上望作用邊即是假我體是無常故言假我。
親用於此受五唯量故者問准數論本計五唯實我受用何故今言我受用眼等眼等受用五唯耶答此亦無失假根為門受於五唯我與眼俱時受於五唯非唯眼受我不受也。
若以所思實我用勝者此意即說若以能思所思之境以為勝劣實我即勝實我能思故餘如疏解。
違自宗故者違佛法宗不許我故言無遮者應致汝言審。
唯識亦云執我是思者即此數論意實我體即是思能思慮者即是我也。
不應於中至臥具唯假用者此一段文是軌法師說牒成非之。
勝義七十者菩薩造也金七十者如上已說。
各各有一總同異性等者且同異有二一總同異二別同異初總同異中復有其二一總同二總異初總同者實句中法體雖九同是實故名為總同後總異者實中九法總異德業名為總異德業二中總同德異一准實說其義易解後別同異中亦分為二一別同二別異且初別同者地水火等中一一極微各各不同名之為別同皆是實故名為別同別即是同持業釋也後別異者實中九法各各不同名之為別別即異故為別異亦持業釋也又解解別異者且夫四大中各各有多極微不同名之為別別即異故名為別異亦持業釋時方我等皆准此釋德業二中別同別異一准實義說約他行相其義可解。
復有一常能和合性者問同異所同所異多能同能異得多名和合所和所合多能和能合得名多何故但言和合唯有一耶答此同異和合依名起義解但言同異同異非一即是多也和合之言其體非異名為和合即是一也。
德業和合雖依於實者問德業依於實何不以實為因而言無實耶答德業唯依實不即以實為因如人依大地住是地非人因。
大有同異至俱能有於一一實故者問大有體是有可得有於一一實同異體非有何得亦有一一實答同異得有名者非約體是有名為有據能同異實等三句令實等三有同有別約此有同有異義邊同異性得有名也故下云令三類別名有一實也。
大有同異至有多實等者能有無實名有無實等也言有無實者能有極微等無實不能於有和合等無實也。
法有大有至法有同異者此二法之言俱實等三法也實等三法有大有實等三法有同異性也。
有德業者亦有無有者此意奄含道理若言大有如疏即犯隨一敵不許也。
同異非喻者大有他敵不許設許同異非是大有故故言非喻也有一實因若是大有他既不許大有有一實因如何喻有故言能立不成。
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此汎爾出大有有體及實等三法體非無也大有有如有漏之有若實等三法體非是無如有色有色即有故及空有聲有聲即空故此是舉喻也有色之有配因大有有配宗有法有色有者色體之上有質礙義屬著於色色有礙故名為有色非色之外別有能有如空有聲聲屬著空名空有聲亦非聲之外別有空也實德業三亦爾體非無故名之為有非三之外別有能有此有是敵者所許之有也有漏有者心王及遍行等體非是漏為他漏成漏心王等得有漏名煩惱是能漏心王等是所漏煩惱喻大有心王等喻實等。
能有之法者此釋煩惱漏體能漏所漏之法大有亦爾能有所有之法。
不須微即實離實之有者此是因中有非是宗有法有也況復諸因不應分別者此意即此因不無有及大有有由不許分別乎況諸因一一毛細分若一一毛細分別即一切量中無正因也。
為如子微等有二多實者如何子微有二多實即此子微從父母極微二種所生故名為有二實非是子微能得生父母極微名為有二實。
若言有無實至犯兩俱不成者此中有二兩俱不成初兩俱一分兩俱不成者且無實法體有十二如何者是地水火乃至方我意等九總名實并德業和合此三法前九合成十二立者大有唯有前十一其和合句亦名無實故名一分立敵俱不許有於和合句也同異為喻亦不能同異於和合句無異故言兩俱一分兩俱不成第二兩俱一分兩俱不成者立敵俱許實等體非無故名有其實等句中一分父母極微是無實故名有無實有無實因此一分轉立敵俱許立敵俱不許實等當體非無之法而有於和合一無實之法故言兩俱一分兩俱不成此二因望於初相及同喻上皆有兩俱不成也若有彼實者即為父母極微亦是無實今言有無實若唯取彼父母極微不得取子微已上立敵不許此子微等非無實故審。
實等能有上無有無實者即子微能有父母名為能有此子微上無有無實是有二實多實等故審又釋實等能有上等者實等能有所有謂大有此大有句不能有於和合句之無實審。
實等能有上無有無實者即此實等當體不無之有能有當體父母極微得名無實此因立敵俱不許實等不無之有有於和合句故言兩俱一分兩俱不成故言無有無實。
其喻亦犯能立不成者謂以有無實為因即同異為喻不能同異於和合言能立不成因亦不遍者不遍於和合句上因亦不遍者若言有無實故為因乍似唯論實句之無實不含德業故審。
乍似唯能有於實句之無實者若言有無實故為言大有唯只能有於實句之無實相似為言不能有德業上無實故不言無實也。
問有性有法至兩俱不成者此中意顯有性大有名為有法有一實因即實當體不無之有既立宗即大有性其因即不無有立敵俱不許因有宗有法因法有法既不相關帶因既於有法上無何故不是兩俱不成此乃立敵名兩俱也答前問意有性有法是實等之上非無之有亦有一實因亦是實等之上非無之性故得遍於有法之上也。
德業無簡不須一言者正釋前問又三因同一喻如同異性者即有一實故有德故有業故此三因皆以同異性為喻故言三因同一喻也德業之中無一德二德多德等濫故不言有一德等也。
此於前三一一皆有者此因於前非實等一一宗上皆有此三因准此三一一別成三種宗合應為九即如何者是由如何作句數更互為改故。
釋所由云至俱決定者問有一實因既能成他亦得決定如何得是自相違答有一實因成立有性不是實等雖彼決定而能成有不是大有以同喻上而無所立大有宗故所以得成相違過即決定相違也。
雖因同法者即此同異性能有一一實但是因同品體非大有闕宗同品同同異性與大有殊既不相似即是因令是所立宗之異品。
問若爾至皆無同品者此問意乘前前文意文意立者大有體非實同異體非實取為同喻汝即言同異性雖非實非大有故為大有異喻爾者立聲無常聲有可聞瓶無可聞應為異喻問意如是下云亦一切宗皆無異品者此難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與有法上義相似同品且如無常聲有法上空無我等與常聲上空無我等相似此常聲應成同品若許為同品者應無異品二云瓶有燒見與聲既異得為無常聲之同品即一切異法皆得為同若許爾者便無異品難意如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應更好解勘餘本審。
既以離實有至均等有者前文但言所立法均等有不說有法均等如何說有有法自相相違答我今作此有法自相相違亦是所立法均等如何者是有性是有法應非有性是宗法因云有一實故如同性同異性有一實同異性即非是有性有性是有一實應如同異性非是有性既以離實有性而為同品等者此過若在勝論所立有性可難有法而以為均今言離實有性亦是法也不言離實有即還有法也審。
問有性既為有法自相等者此乘前答意起此問也汝前所立法均等取離實之有為所立此離實大有既是意許差別之義有一實因違此有法差別之因如何言有法自相因耶問意如是下答中今非此言陳者此意隨言即難即名違自相過。
若不爾者此意若不尋言即難彼有法自相即此奄含難大有也極成所別者文言有法必須極成若是極成即無有法自相過今言有非有性豈不是違自宗耶若不爾者極成所別皆無此過者若不取言陳有性而取意許離實之有便是所別不成既爾即一切極成所別皆無此有法自相之過失故知此過皆是所別極成由此不據意中所許離實之有但約言陳同說是所別不成亦是有法自相之過斯有何失答既未舉因過已彰訖何成因過又非差別因者此但是有法自相因非有法差別因也若不尋言取意所許者極成所別便無此過爾又下審。
亦犯違宗隨一不成者違宗者自宗中無離實大有今言離實大有即違自宗隨一者一有體隨一二無體隨一若實等非無為有一實即是有體隨一若取大有為有一實因即是無體隨一此二隨一並是自隨一非他隨一也。
彼先總說今亦總難者此意為立者但奄含說即實離實之有今敵者難有性亦奄含難不言離實非離實有於中隨其所應約不實有無不成違宗過約離實有無相符等過故言故無諸過下云言同意別者有言雖同意難非實之有即是別也。
實德業者三者即此德業依實而住即此三體和合之時與能詮言為境故言同起詮言。
緣三為有者即此能詮言詮實等是有體法體既是有并與能緣知為境由何等答由大有成有實德業三始能得起能詮言及能緣智。
謂與實等和合者此大有與實等和合非和合句也一切根所取者問何故只言根所取不言心等所所耶答且據有境而論根能取境因根引果識識者即心所是也即由心所依根而住從強而論故先舉根所取。
定非所作常等者正釋有性有性體常非所作故。
無德者此意說云德是實家之德非大有家德名為無德但為能有無細分者無有細分多少不同實等而有其九等也。
常無德無動作無細分者約諸門分即此四門定非所作等者彼十句論諸門分別十句義云此有性所作非所作門一向非所作常無常等亦然無德者實句有德此有句名無德無動作者業句有動作者此非業句故無細分者唯一有句無多差別不如實等有九種故有實德業者此有句雖無德業動而能有實德業也有實下審。
除同者異句也雖有此解不順十句論。
異所和合者異者別異有句異所和合法一有者大有者名一有也時軌師疏同作此判雖爾疑情未全遣耳後應審思。
有性同異至故彼不取者此之二種雖俱是有性能詮言等而各別所以彼論言有緣境性取大有有緣不取同異有緣性。
故彼不取至是能緣性者此有二解一云約境麤淺根能先照所以先舉其根所取心所緣境思慮深奧所以不舉據現而論心亦能緣境即此下文言若無體心如何生故知與能緣心為境亦通心緣在又解云勝論德句許有心所法即覺樂等是此既無體云何得作境與能緣緣答我今取成作能緣不取所緣之境故彼不取心所法是能緣性。
以無因故緣無不生者若大有未有實等三亦不生是故前因亦是有法差別之因者即是有一實因是也。
文言雖略者即此論中雖不具作法准此今時疏家義作此難難離實等有性不難不離實等有性道理顯然。
今此略以至故無妨難者此意云今若唯取後陳為差別此因即是法自相過不得為有法差別過今通取意許為差別故無此難也故無妨難者以釋外難外云立差別者皆是後陳今在有法何成差別故言但言陳即名自相意所許者即名差別今望意許得差別名故無妨失審。
答彼自違宗者即此聲論中說聲許是聲聲上許有能緣聲之心今言非聲後言聲無緣聲之心等豈不迷自宗也又本不諍聲而作聲有緣性故是似破攝皆入同喻無不定過者除四大外一切有法皆入同喻問何須說言除四大耶答若但言體非無故不除四大便有不定不定云其大有性為如色聲體非無故非四大種為如四大種體非無故是四大種為有此過所以因言除四大也。
唐興者芬州唐興寺也雋法師者亦有作隽字二皆得第二聲也審釋門樞紐也者樞門臼也紐者衣紐也綺歲者十五已下名為綺歲為著綺衣奇者奇才也汎慈舟者汎者理也如善將船者又汎者直渡也歎雋法師駕舟渡生喻沙彌救蟻濟者絕水渡也或作汜審。
髫年者謂作蝸角子時也頴者拔也辨者七辨也。
澂鶖者有作澄字澂澄二字相似也英者智過千人曰英摛者布也由舒也質者形質叡由聖也蘭者香草總名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其嗅如蘭言符藥石者符者相順藥石者一切與痛相應也驤者舉也原者屬也塞舉也。
藻者品上藻也千鈞者三十斤為鈞。
夫正因相者至理不相違已來未答前二門且略釋宗同異喻及合理門以因法成後陳法非成有法。
因法成宗可成四義者此意若彼同品有異品無將此正因令他決智生可成得四種。
若爾便無異喻品者且如立聲無常即此有苦空無我等義常聲即合是異喻此常聲上亦有苦空無我等義相似即無異喻若據此義亦無同喻如何是常無常不相似即不成同喻。
雖難意許至難彼差別者問云何名加言不加言他立言有性非實非德非業尋此言即難名不加言意許離實大有他言中不說便加言云有性作有緣性等故名加言故論云如即此因即於前宗作有緣性中如是說者總是出過者加言。
今望言陳至理不相違者此意此論據言陳意許即成四宗理門中唯據意許且隱言陳故言成法。
此論所說法自相因以下釋初門。
故顯示因者問何故後三不言顯示初一即言顯示因耶答初一言顯者據同異喻真而不矯分明顯示故言顯示後三將作異喻為門奄含成立義不明顯不與顯名。
彼此所諍宗上餘三以理窮之無皆同品者此意說云後之三種所諍宗法皆悉闕無宗同品也思之可解也。
其不定因等者問何故有此文來答謂前相違用舊因出過即名相違不定亦不改因應名相違故有此文來立順因正者宗有法轉故破乃相違者立者舉因成宗其過未生敵者不改因喻出過乃令義不定通二品轉不生決智者且舉前四據實六種皆不生決智問不定相違成過皆真能破何故生決智不生決智耶答由立量出過二破有異生決不生決別。
故與前別者即此相違因與前不定也。
若立因正者立家因於宗及同品有即名正破乃相違者敵者於中出不定過即是相違。
若立因正至豈非不定者此正釋相違不名不定所以相違舉因即令宗有過非破乃成過因同無異有顯不違四六若不定因後彰過通二品寧非不定由此故知不名不定其不定因以下傍乘釋難非正答前問。
故此四相不違四六者結前答難後之三因亦是同無異有。
又將法自相因同無異有以下正釋第二問。
今將後三以就初一以異為同者若據實論同異性立家異妄取為同喻今此作一因違三四等由初一取異喻為同後三亦取異喻為同故有違者得成三四以異為同者即此同異性是立家異喻將成作同喻故言以異為同初一以異為同者初法自相同喻任改改異立故名以異為同也審今將後三至便有合者即彼二三合等審。
乍觀此因是共不定者即勝論立有離實有性許非無是因其實等者即異喻其同異性離實有不是有性矯取為同即此許非無因異喻實等上有同異性上有乍看似共不定細細尋乃是異品故言乍。
向三四因者向者前說三四因難法師前明一因違三許非無故一因違四。
皆違自等者勝論立自比量佛法違他故名違自違他比者無立他比量他比量中犯此四過即名違他違此他比量故名違他也。
既許一因通違四種故知此四非必相違者此意說云既許一因得違四種明知此四種因非必各各得違四種因也不許違二三四據實亦有違二亦有違三四等。
既許一因至非必相違者此意說云他前難法自相取他實為同他同為異後三相違他同為同他異為異如是行相不同云何得二二合三三合等耶他難意行相不同名相違執論文難故今言既許一因得違四故法自相者後三合作句亦不相違也。
答乍觀文勢至二因者此初相違具有所作勤勇二因立敵兩俱不成者即此上四相違因即是立敵兩俱不成也問不成是初相過相違是後二相過各自不同云何將不成就相違而作句耶答不望體說但望名而說亦無過耶此相違因是後二相過立者本立因擬正成宗因既闕相不能成宗此相違因即名不成因等。
若無所違害者此是理門其義未審。
彼因立正者於異立者宗有法轉名正因用是因違者敵者用此因出過名違。
彼正必違此違必正者正明不定之所以。
此違必者能破之者於立者能立中得出不定過即名真能破故云此違必正正者真能破也。
隨其所應者隨立者所立即用立者因作相違故言隨所應此違無正即是立義彼正無違即是敵家能破也立得正也。
若有後三不成至可說有故者此為一段文也此意後三不成可得通於不定及相違也有隨一不定等隨一相違等容有此義然非一切不定相違皆有後三不成故疏云可有不定等也就三隨一等者此即後三不成得有不定及相違者各據隨一可得有故且不定者有隨一不定隨一猶預不定隨一所依不定有隨一相違隨一猶預相違隨一所依相違若有後三不成可有不定及與相違等者問不成闕初相不定相違後二相過如何不成得名不定及相違耶思之。
自他共比等者四相違中據自他共比各三合有三十六更將十能違之因配此三十六一一之上皆有十五總計合有五百三十四相違也。
似因相對寬狹以辨有無等者有是不成亦不定亦相違名寬有是不成亦不定非相違次寬有是不成但是不成非不定及相違名狹不定及相違作法准此。
此說共者者此會違也若言四不成唯無初相所以四不成不得有不定及相違者何故次上牒四不成得有不定及相違耶答會云言定無相違及不定者據共而說不成亦不定等約後三不成中隨一而說不據共說亦不相違。
初標能以所逐者即說因宗所逐也因能為立故審依增勝過者喻中正合能生他知今既倒合他知翻生故須立過故言以似翻真。
若據合顯亦是因過者由極微及心所法共為同喻若據心所無常即是異品無質礙因異有同無故言因過也。
舉喻如業者大乘身語七支是假業小乘是實業雖假實有殊俱有礙故大小二乘意業俱無礙無礙因於意業上轉此即一分隨一能立不成問聲論以何法為業體答他計非心色別有一業體無礙也由佛法業是有礙故名隨一。
或指如餘疑惑同喻者此指第二句同喻猶預非因猶預也且如立者從遠所來見烟決定即立量云彼山處定有事火以現烟故由如餘山餘山立者身不至彼雖遠見霧等不定知為霧烟既不定火亦猶預因及能立俱猶預者如立不遠處來即立次前量更指餘山為同喻即是俱猶預也。
此所依無能立亦無者所依者前陳因也能立無者喻上能立因亦無也為無前陳所依因故喻上能立亦非有故問喻體能立自既無體何得言所依不成耶答若言無體而有所依即成其失今言無體復無所依於理無失今言因為喻依者且作此解非盡理也據實而言瓶空等為喻依也故下言此約依因也然有說言即無俱不成者此是軌法師作此釋又此未必爾至所依不成此疏若所依無即無俱不成者此所依無者約喻依非說喻體也疏主舉例非也此意軌法師云宗中無因依非但是喻上能立所依不成喻上所立亦無故言無俱不成也意云若喻所依無即能所二立無名無俱不成非同喻體無也即此問不必爾即舉清辨立聲是有法空是宗中法所作性因立敵俱許名兩有同喻如空華即此空華雖立敵俱無空共有故故知喻上有所立俱由宗上無因即是喻上所依不成不得作無所依即喻能立所立俱無所依不成也。
然有說言若所依無即無俱不成者此別破餘師非軌法師也破中空華喻雖有所立空然所作因空華即無云何可言若所依無即無俱不成(思之合在後文中破)。
又有云所立既成至無第四不成之過者此意喻上既有所立必有所依不成過已下難意可解。
又有云所立既成乃至豈無此過者此中意說謂古疏文所立既成必有所依不審何法名所依不定故展轉破之可知。
因喻相似者他家意我喻上能立依宗所立即難云汝因喻相似一種是能立如何成宗因即許依有法喻上能立即許依後陳故知不可若言依喻所立亦不得此是喻後陳依極微得即極微是喻前陳。
如俱不成豈非此過者即是有法及法故名俱也。
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者即此所立是宗也非是喻上所立也。
若言過故不名因者此牒他救此因雖有二相為初相過故後二相亦不成者此牒救也。
然準道理者以下是正義也闕無初相即是無因有疏次下言以後二相說為喻故故無所依設有能別而無有法亦是其過次即言何以得知有此四過審約無能別宗亦復無妨者即七闕中無宗有因無能別宗名無宗七闕總名過。
瓶自體依因所助依者今此答有二者猶前問喻上能立依何答有二解一云依因上已解訖即此自體依答第二解也瓶上所作是喻自體自體依瓶名自體依所助依者因體是所助喻體是能助。
牒前總別者此以同有五種名總別牒所立不成名別即牒前五總中一別也。
准於前者前能立中加論文云以諸極微常住性故合此准下所立中合云以一切寬皆無礙故故云准前審。
喻上常住實非所立者此將釋喻喻合云有所立宗能立因有方名此喻無有闕。
若舉時方者大乘許時方是無常故成隨一也。
猶預至亦四者即宗後陳及喻所立即以此二作四句故言綺互亦四也。
餘者類思者即此前量改喻取十地菩薩為喻即是第一句也第二句云十地菩薩是有法定應有大乘種姓有情攝故同喻如餘有情此即是喻猶預即此前量俱猶預是第三句第四句云俱不猶預者加行住菩薩是有法定有大乘種姓因云雙證二空理故同喻云如初地已上菩薩即此俱不猶預也。
有云既有能立者此師意若有成宗因即此喻必無所依不成過即此下若二立無者即是宗所立及能立因也。
不應說因獨依有法者意云若喻依因因既依有法喻亦應然以因喻二俱能立故審。
若依能立至二俱能立者此意難云儞前能立因即許依有法合喻所立即許依因。
若依所立如前已難者此意喻上所立不得依宗所立依何處答依當體瓶是也如前難者即前難能立即不得依宗所立亦具依瓶等是。
既云諸皆者舉因已後即得合也。
不同舉因未極成故者既舉合已能別極成得依能別雖舉因已能別未極成故不得依能別。
若爾者若舉因已敵即解能別因依能別不即答云亦不得同喻要須合已方依能別舉因未合故不得依能別。
若爾舉喻未解如何者若言舉喻解宗依能別舉喻未解喻依於何此更無答為有此妨下解為正。
有即初二等者問此不成等准下作法各通有體無體云何今言有即初二無即第四但約有體耶師云且據論文通有體而說非盡理談思之。
一宗因俱有體無俱不成即對無空論是者准新註疏便云此中細分有三十六具共宗因對為首對共自他無俱不成綺互有三四句自他宗因有體對亦各三合九四句下三句中且合准此即合三十六種四句更以分全相對綺互恐繁不述今且約總為此四句次即云二宗因無體有俱不成。
即前第二者即數論對無空立者是。
有兩俱二立者意云有兩俱二立不成及隨一猶預所依皆有二立不成言也審。
初三各二者即是前兩俱及隨一猶預各通有體無體。
如外道立我能受苦至為同喻者此外道雖許有虗空彼自不許虗空受苦樂作業等自隨一虗空之上能所立無名無俱不成對經部師彼不許有虗空體但自許有名自隨一。
他隨一有俱不成者此舉業為同喻佛法者雖許有業不許是常無礙意業雖是無礙今且取身語故成他又解他雖許有業不許業是常無礙聲論宗中雖別有業體是無常闕常宗有體無礙無礙不無此亦偏不成非俱也今且據隨一有俱不成。
喻依既有闕無此句者喻既有依所以無此所依不成過若以喻依宗因亦可有此所依不成也如前第三數論無質喻不依宗中我故審。
前四句中第二句者即是前數論立思能受用二十三諦實我用喻如瓶等思及我既不許有瓶等依何。
無俱不成可亦准此者下無俱不成中亦可准此有自他共等。
若說依喻即前說是者此意即次前行猶預既不許有猶預無俱不成何意喻依既無何成猶預故不可即所依不成亦復如是喻既無能立所立亦無也。
說依宗因即前四句中第四句是者宗因無體無俱不成此不異彼故猶指於前即有俱不成中第四所依不成第二解是也。
有云聲宗上遮表至非總能立闕者此是軌法師假救聲論師量即此量意聲宗之上具有遮表將空為喻但有其遮故言虗空喻上遮。
別既兩俱成者即所立宗上及能立喻上皆有其遮故言兩俱成即此兩俱合是兩俱兩俱立敵俱許宗喻具有遮。
非總能立闕者即是軌法師答意若聲論作此立但是所立不成能立因得有。
此亦不然至非能立闕者此疏主非軌法師若言同喻上有遮無表即言唯無所立不闕能立他此答聲論者非也故言不然。
又破他救聲云至亦不返成者此是軌法師牒他救更有一別師與今疏主意同亦破聲論師前救并軌法師前解同喻唯闕所立不闕能立之義即下文喻不似因者此意汝成宗因有遮有表喻上但有遮無所表故言不似亦不返成即是別師破軌法師并破聲論。
云如咽等作至亦得成喻者此是軌法師引喻破別師成前同喻能立義軌云瓶聲二種所作雖不相似以所作同亦得有能立因今將空但有遮聲上即具遮表雖不相似以遮義同亦得為因有能立也。
此亦不爾至不與此例者此疏主非此意不得以所作義同解他別師之難也。
又云聲宗無礙至能立得有者此意聲宗無礙但取其遮同喻取空能立得有者此是軌法師敘聲論故。
又敘難云至亦無能立者此意更有別師難前所遮不取表汝宗喻具二者即此遮表今即但取其遮不取表者亦能立不成即此一段文軌法師牒他難意成。
亦應小乘至望自應有隨一過者即是他隨一大乘不許小乘自許大乘名他望小乘他故此是軌法師舉此量以破前師。
故知能立不定成即具遮表者此軌法師自結。
此意至方是喻過者此疏主釋軌立意。
故將此量為不定過者此疏主總牒他意也准新疏本云故將此量為決定相違過者正指過別名舊疏奄含總說也。
此量亦非至故所引非者此並是疏主出前量過若對無空論即是所別不成因犯隨一空體敵者既不許有非作之因亦不有立空有法既無又成因無所依過及不定過云汝空為如擇滅具遮表體非作故是常耶為如龜毛不具遮表體非無故是無常耶猶何等有此四過此是小乘立自量對大乘不置自許言簡犯此四過。
設若救云至可非能立闕不成過者此意軌法師設救云聲空但取遮不取於表者可非能立闕不成過此語翻顯非是不也正應云不是能立闕不成過此軌法師假作聲論作此救也。
然有破云此眼法師因喻亦爾者亦取遮不取表故言亦爾。
此難亦非至不為定量故者此疏主非眼法師出此二過也。
宗因喻二俱有義故者但有遮表也。
或可違彼是因者即此足目所造亦許具遮表。
若說合亦喻上別義等者此意即此諸皆合義雖不離因喻即是同喻品之上別義古師據此喻上別義別立合結支也。
又於同喻至不說唯顯第二相者即理門中但言顯第二相不說唯言唯者定義。
及相符者敵者亦許無常是所作故言相符也准前註疏從相符等下即云故理門云說因宗所隨宗無因不有此二名譬喻餘皆此相似又云應以所作證無常翻以無常成所作若爾應成非所說不遍不樂等合離。
所依不成宗無體故者如但言小乘對大乘立不言何部小乘若無空立豈非無所別不成乎審。
總計似同至有十四者此約俱不成總為一四句不分有無體也非前能所二立也。
自他共有五十四者俱不成中分有體無體各作四句合成八句無合倒合足於前八成其十句能立所立各有四句成十八句於中各分自他共總成五十四。
又於中離俱不成至分自他共者此並釋五十四所以如前分別是言六種四句者有體無體各自他共名之為六即此六上一一各有四句故總合言有六。
如立我無等者問此量以何為同喻答此量闕宗同喻今正明異喻同過不論。
前解為勝者問前據何義為勝乎答前解異喻無體但宗因即無其過故前為勝後解抑道非無此理據實非妙。
隨他准知者薩婆多翻立此他量即是他隨一所立不遣。
餘思可悉者即猶預所依也猶預能立不遣者如大乘對薩婆多立預流果定有大乘種性因云有性攝故如十地菩薩異喻云諸無大乘種性此無大乘種性之言含得有情及非情故是猶預有情攝故因於異喻一分有情上轉故是異喻猶預能立不遣。
所依能立不遣者次前立我無量是。
遮有立異者此即是遮却有體宗立無體宗是也異喻亦無體即是無體異喻俱不遣過也如疏具作法是思之可解。
前望二宗至故合為一者前對有空無空二宗此意似同喻中俱中開二即今似異喻中何不開有體無體不遣乎。
此約別立故合為一者此中偏對有空論說不據雙對有空無空二論而說故不開二也。
立無異無即無不遣者立無體宗異喻無體異喻即是無俱不遣亦是非作有礙故言上之非字通下有礙意云非作復非礙故審問前如非有中云立無異喻無亦成正量何故今異喻者無不遣耶答前云無者與此不同除六句外更無餘法可為異喻因不濫行得成正量彼宗六句攝法盡故而非得彼無體法以為異喻二立得遣故不相違。
由合故知因者即是第二相由諸皆合已前此第二相決能成宗疏下云因合方明者此因因由也由合故喻明顯親宗成也。
此有二過者一成非所說二相符敵者亦得礙因成無常宗故有相符。
復言等者者此意今此等字上似宗因喻三支過中論文之中除四相違自餘過各據言陳未明意許今言等者等彼意許又缺減過論文之中言陳意許俱並不說又缺過中有分有全兼單雙者二闕三闕是也此等諸過論亦不明今此等言並皆等彼諸過失明此二量至相影顯者問現比二量親能自悟兼隱悟他及能立二稱能立能破親能悟他唯隱自悟不言隱能立何故所隱一二不同乎答其理正齊能立破顯明二義能立及悟他唯隱自悟現比二量唯顯一義今是自悟隱一義能立及悟他雖隱顯不同其數相似故不應責問現比二量約自先解即名自悟親能立能破亦先自解何故不言親唯自悟乎答現比二量且約其智了自共相邊名為自悟能立能破智雖先已解不約其智且約立論者能詮之言悟敵證親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次彼二立明者此即次能立似立後明此現比二量也。
二燈等者此燈既發彼燈影彼燈亦發此燈之影炬亦如之自悟悟他互影亦爾。
此即兼明立量意訖者此立者意本無欲悟他此文既明自悟悟他悟他即是兼明立量意訖。
為了知自彼更立餘量者此意但約自共相但開現比等此意非離此自共二相別更立量有人離此外更立義准等是也今此不然。
意欲弘於本論者即瑜伽對法等是也。
答古師至智開三量者義者境義即自性差別詮即能詮之教緣自相智名現量緣共相智名比量緣至教即名教量古師約此詮義分三量也。
以智從理者所緣之理不過自共二種能緣之智但分現比。
廢詮從旨者旨即理是也。
當知唯言者但遮譬喻義准等量不遮古師三量故言不相違也。
有過不習者如軌法師疏中具述有過者即將似現比等比量攝即是過也。
又傳云者此賢法師北川傳量法師集此比量也。
現所有量者除現量外所有之量名現所有量即至教等是。
狹帶說者以所有言含至教等名為狹帶。
陳那與作決定相違者問相違決定有法必同因喻及法而即是別成其決定前他量云非比極成等今云非現極成等也有法既別何成相違決定答此量之中言所有量正是有法非比等者言有法之具不是有法今者還取彼所有量以為有法故亦無失如真故極成色等量。
又助難至餘不立故者前解量意除現比外所有至教譬喻義准等量佛法之中但許立至教自餘譬喻等皆悉不立今彼法中既總包彼故望佛法是一分過如何者是且如第二量非現極成所有量言所有者佛法但許有至教不許譬喻等量今立即是一分所別不成據助難中但合有一分所別過不合有能別過或可有即是隨一能別不成過如何者是非比量接即是能別佛法都無義准等量何論接與不接一切諸法名附己體至不同經中所說自者已成此並因明自相以分別心至亦與經中共相體別此是因明共相。
有說自相如火熱相等者此欲破有義以牒軌法師義。
彼即難至應得於水者即是外難也。
有敘外難云者即是有人敘外道意成難他也。
假智及詮等者此假智之言外道不立大乘談他為作名目彼宗不立。
問此為難至經中自相者此問意者問前有敘難難意為依因明難他為依經中難他。
論自誠說得共相者即是佛地論也假智但得共不得自相。
若據外宗彼非假智等者此意若外道計實智得火自相應可難彼實智應被燒也即次下文可依此智者即是實智也。
既許起五識意與彼俱者且五識中鼻舌身三並是合中知餘二并意識通離取故知定中通離合取也。
由此第八及身識等者夫言識者即是心也即此第八離取現量得身識合取亦現量得已是心故不被燒也。
同身扶塵俱有疑故者即此身塵及聲俱是色収又俱是質疑故難令燒也。
若他返難至自是被屈者即是外道自屈也即此外道自許假智尋名得相若外道却難佛法者如汝尋名緣火心應覺熱者外道自違佛法却無計尋名取境之心得自相故但得共相也。
若覺熱觸稱境知者此意言即非假智稱境知者五識雖別別親得自境不作觸等及四塵等解名稱境知。
如假想定至所帶相分亦無燒濕等用者此意引此一段文證彼假智在定中雖緣名言火等亦是假智不得自相得名現量故引此文。
所得自相可分有體者且如五識在定中與同體意識緣名等及所證義一向無體緣五塵等一向有體也若比量心緣有法及法因緣三相一切安摸作如是解即無體也。
此之共相至同名名詮者即此因明共相於三相假立名常無常及所作同遍有異遍無中是也。
問佛緣比量境不若緣比量佛恒在定得自相故共相應有體若不緣佛應不遍知答佛恒在定緣共相境亦無有體既無其體何須緣耶答許佛遍緣故亦無失。
若許有體不證緣無者即瑜伽論有文證識緣無體法也。
問空無我等至有云有體(乃至)名空無我等者意即許空無我所與色等上空無我所同有故是有體即許空及色俱有體。
今謂不爾若言即此色等至應與色等是一者此是難意也問儞即此色等與空不異難云汝空應與色是一而不異也難意如是證五證緣無識者能緣識是有所緣境是無故名緣無識也邪見緣無者如言一切佛法必是無即緣無道理故言邪見緣無。
又諸行中無常無恒不實等者無常無恒是其常事不更遷改故名不變也。
疏無常無恒等者此明共相無常可知不實即空也無恒者或是吉逢生滅逢違詮境三受轉變故或是無我不自在故或可無恒含苦無我審。
次勝論大有至三德等者大有即與一切萬物為總種類同類三德並是一切總種類故名種類即此上三法即是一切法共相不必現量。
名言者謂即一切目短為長呼青為黑等但由名言假有詮名以為共相非稱實名為假立依共相轉名為無異。
諸門者如疏可解。
或離一切至名為諸門者已成名攝上三門與前稍別不約前大有及目短為長等解也疏或離一切至故名種類即第一門。
即緣一切名至定相繫屬即第二門。
依此名言至名為無異第三門有亦解屬第二門未審也疏從遍宗定有異遍非有等名為諸門。
若一往言無二無三者此意若一切分別全無現量者不得如何者是三分別一自性分別即五識是即名現量得二尋求及伺察即此二比量得。
非彼二三者三即可見何名二也應問審。
準七接三者即此七三等並是意地有即此意地唯障意俱無分別智得名現量非七三等並是意地有即此意地唯障現量非七三收自餘總名分別皆非現量何者名七分別如何接三一任運分別與前自性分別相合二隨念與前伺察相合三有想無想有染無染計度此五與於尋求相合故言准七接三如次配是也。
餘位隨應恒有彼故者此意即此七分別雖俱是意地但除無分別智外即此七三中亦有是現量者即七中任運三中自性分別是也故言除立隨應恒有彼者即有現量也即次下文隨所應離者此意後有講說者就此七中有此現量者即留不是者離却意如此。
一五識身者即五根是怪此非量二五俱意者即是五識同時起意識是也餘者可解。
有法非一相者且如色上有苦空常自共相等故言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者且眼根但於色所見色體不見苦無常等故言根非一切行即且舉眼根作法餘四准此應知。
唯內證離言者即此意唯內證得其色既離其名言即是現量得若不離名言即依共相轉非現量得。
次言意地至唯證行轉者如何者是且約散位意地所緣現量第六識與五識同時及第八識二種離諸分別唯證自相行解而轉故名現量。
又於貪等諸自證者問何故唯言貪等自證不舉餘者答餘者行相顯故不論此貪等行相隱難知故偏明也。
答有二解第一解云同彼於色等境者同於理門也以理門五識相顯現故偏明之今此亦爾故言同彼也第二解云具接至不唯五境者夫言義者即境是也且如意識與五識同時起亦緣其境不生分別故名現量自證者自證分緣見分之時亦名現量即此見分為自證分境也諸定心者在定之時亦緣其境雖緣境體已其定內亦名現量故言彼之三種亦離分別不具例故名為總含。
答各附體緣者即總答前四類各各附當體緣也後三非一得名現現名附體名為別轉。
文同理門義何妨別者即彼理門云現現別轉名為現量此意但約五識作今此論中各別取境者即前四類何者是一五識二五俱意三自證四定心明此四類各各自證境故言義別現現別轉者此文即同故文同義別。
若依初解即無此妨者若依初但約五識解即無此問妨成。
此四類心者此意即此一段論文即含四類此一解也疏或唯五識現體非一名為現現是第二解也。
各附境體至名現量者通釋上二解也今五根名現顯現非現量名現現量唯心非根有量也即此上解且約五識名顯現。
理門由不共緣至名不共緣者此意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為現識依此上名為現現此上意識根俱名現五根各取境不同即名別轉眼緣色耳緣聲由此名不共緣。
若爾互用豈亦別緣成難也離質通緣者因位離緣別所境故果中互用通異無妨非不許離審。
若依前解即無此妨者即前四類心是也即此四類心各各緣境附自境體亦得名為別轉也即無此妨者若作四類心外即無此妨若依前解以下疏文顯此兩解依理門即互用妨若通取四種即無互妨若取根名現識名量理門為勝。
或現之量者此即根名現識名量現家之量即依主釋也。
准理門至無違者由理門論中由不共緣等文但明五識五根即此依主釋亦明五根一等故不違彼論文也今觀此文意五十通依主持業兩釋意識唯持業無依主且五識持業者五識證現境故名之為現現十非一名為現現現即是量故名持業釋也意釋亦爾證現境故名現現即是量名為現量亦持業也為意根非現門依主釋意根非現者由四種中第二即是五俱意識若意名量不可一法名現名量其自證是量亦闕其現故前解有過理門即無違意根非現者若等無間名意根根非現也又闕其識自體現名者若第七為意根七乃非量云何名現量審又闕其識者即此第七識體即非量接故言又門其識自體現名持業釋第七識體非量接又一不現依主持業二種皆不得。
又解但義者義者即境也即因三相是也現比二因皆具三相故名眾此約自語也。
現比二因皆具三相者問此明比量云何名現具三相答如定緣境及無漏心一境了證前境解生無謬自悟門接故亦通三現量二者且如見烟義有三相不作行解若作行相遠是比也。
若其言因是前能立等者此意若取詮三相言而眾相是前立悟他門中接今二量意正明自悟故取於義不得取言因詮三相也。
理門云如是應知至得成能立者此意悟他比量亦不離此三相義即是遠因緣因及合即名近因能立亦不離上近遠二因也。
即生因因兼了果因因者此意若據自悟即此近遠現比等二因能生自智即生因接若據悟他即由立者轉為敵者立故言兼了果因者此言生因即是智了因因此意若據自悟二量即生因因接若據悟他二量即了因因接雖生了各別俱名為量也。
由彼為因者即由所作因或理量因及緣因智念等是也由此因及智念比度始知有火無常等也即此火無常等是果也。
若從化生其俱名正知者此意明敵者智是言生因家果故言初明生因果也。
正顯自悟故者此意舉所了火無常等果意明能了因正是自悟解火無常也問敵者本從多言他解生何故言自悟答雖假言生因自若無智不能悟解既悟立者三相亦是自悟即此敵者自悟。
了謂了因即前生果者即前言生因家果也。
一體義分者即此敵者智體即是了因解火無常等亦為量果故言一體義分。
不爾此中接因不愚者若不了因即是量果者即應離了因外別有量果體若許別有即了因不接得量果即是接因不愚量果亦因故若量果體即了因者了因接即愚為了因體即是量果故也又不必須言即此因中接量果不接名接因不愚應言前量果不接此因名接因不愚此中之言屬前量果也。
此二望智俱為遠因者即所作因及烟即是二望解無常及火智為遠也何者是近即緣此二因智及緣二因念為正比量智近因也此上一解且望立者現比二因而遠緣因念及智為近俱望立者了因之智即此二因望敵者解宗之智雖隔於言且隔却言即此二因望敵者智亦得名為遠也近因一准立者。
由是成前舉所說力者此意即由敵者即念力能令立者所立宗成舉宗所說有力也敵者既解立者宗故知立者所立義成有力也。
答二種俱是者且第一解云從心名現量者以心現能緣故名現量後釋約境為現量故名心名現量也答即所觀因者此意即此比量因及緣因念及智雖是比量而非正體量具故不取為比量也正量體者唯取敵者解宗之智是量體也。
問若爾現量智因至何名比量者此問意由前比量不取三相因及念等但取智即此因是現量及念等俱是現量如何得作比量問意如是答此三者即現烟及智念雖體是現量因望解火智邊即成比量何以故由與比量智為因故念因從果稱。
或復飜此者憶因之念為作具現比量為作者避前二釋者前喻中斧人二種不定今此法中作具作者亦復不定有本云隨前二釋。
問理門論中至但說於智者此是他問也。
何理得智至亦名比量者此即是却質他問家。
疏答理門中云問何故此中乃至別異建立者是前問家引理門問答他質家。
為現二門者二者為現比量差別不同故言二門理門中現量但明果比量但明因比量明因顯定有果現量顯果定知有因。
今者此中者正釋如問意也但明量體略彼作具之與作者為此略無故但明智。
前明三相因智之果者火無常宗是智了因之果或即此敵者智緣火無常三相因但是緣因智未得果名解無常火已智即是緣三相因智之果也。
此明了宗量智之果者始了火無常智當體即是量智後更有一智起作此念由我前智能解火無常即此記念智是前能量智果也由如何等如自證分緣見分緣相分次第相緣也。
能量所量量果別者如何者是緣火之智即是能量火無常常等即是所量果者即前得火無常智是量果也。
彼以根見者薩婆多說根是色能照前境如鏡體是色能照境也心等非色非能照境故取根為能量故心心所為量果也。
親能明證彼二境相所以名果者彼二者即是現比量境是也所以名果者即此智望能量度境邊即名能量彼更有智起即前能量境智即名果故言所以名果。
疏既於一心義分能所者前有智起於境量度正是量體即名所量量所量故此理審後智即前即名量果即名能量雖即名果亦名為量亦者以智亦智故言一心義分能所。
既於一心義分能所者心上所變相分雖是所量然不離心能變心等名為能量俱在心故故言一心義分能所審或此望安慧一分義義分能所者安慧於自證上假立見分名能取假立相分名所取此二皆不離自語故審或彼所量即於心現者所量者即境是也即此境不離能量心故得量名也。
以境亦心者前即因果亦量智今此即境亦智智者即前能量境邊智智體即量者是非是果智即境亦心不亦果智心前量體心故言以境亦心即此上成依二分解。
或此中已下據三分別可解相謂行相體相非相分有此意即自證分緣見分之時但緣行相非是有疑境相分也問見分為行相其理極成見分為體相稍違常說共以自證為體相故答若言體相見分即非不無體相見分亦得無形體故也。
今者大乘至而顯現故者此意自證能起見分見分能起相分由相分有體牽起見分互相藉起如似作用皆是元從自證而起故言顯現。
如色言唯識者此意唯識中境心及識皆名唯識舉喻成意者顯自證見分相分等皆名為量。
一散心緣過去至緣未來者並取意識。
五智如次配憶念等者一即此憶念配散心緣過去二比度配獨頭意識緣現在三悕求配散意緣未來四疑智配於三世不決智五惑亂智配前於現在諸惑亂智是也。
彼復言如是世俗有中至假合餘義者並是理門論也言假合者有種一實德業三復有其二一種類假合二名言假合後三大有同異和合但有名言假合此釋盡理者此意即此似現有兩解第一解云但意識緣共相至名似現量者此意但由意識分別作瓶衣解謂自眼見若據實論眼但見望境不見瓶衣即由意識分別作瓶衣解即此第一解但約意識解為非盡理第二解云從又但分別執為實有至名似現量此釋盡理者此意即約執心謂自識現得亦名似現亦者亦上意識。
三句三文者即此似比據又各有三句科文亦有三段一段配一句如次可解三句三文者即此唱論若似因智為先所起此為一句一文下二句二文亦准可解三文即科此唱論初標有三是也審。
准標有智者即此似比量標中有智也即此三科中第一三段科第二作四段科第三作兩段科。
初辨闕支者即是宗因喻三隨闕一體即名闕支。
支失者雖言所陳義不相關預故名支失。
古師約宗等者古師但宗喻闕作七六句陳那但約因三相作七六句不約宗喻作七六句故與古別。
瓶等為異者問眼所見因瓶既是異即合闕異如何不闕異喻答舉瓶為異眼但見四塵不見瓶等故成異喻。
立宗過性等下別明支過者即如論中不成因性是也。
此等或於能破立所破名者此意於所破境中標能破名何以爾者即由所破境能起他能破言故立能破名次引證理門論云此中能破至言詞諸分過失者成謂正明能破言約所破得名也與前不異。
彼一一言皆名能破者此意即由敵者言與前立者被減過中一一皆差行其非一一言約境得名也即由立者過失一一不同能破言亦有一一也。
又云云何同法相似能破者此是外問問意能破之體在於名言同法相似是言所詮如何所詮以為能破問意如是答同法體不是能破由同法為因能起能破言故言同法能破即下文於所作中說能作故互相影顯。
傳生起故如是說者審釋外疑疑言豈不由智繫齊風唇舌及發破言如何同法與言為因答由同法故能起智即此智從齊輪展轉出能破言。
或於所作證能作名者問如何於所作說能作名答據實而論缺減等實是所破境是所作今言能作者即由缺減等為因能起能破言故名能作能破言即名所作何以故由從他境上生故故云所作。
或可言此唯約境者此意境是所破言是能破故言此唯約境此唯者即此境唯是所破。
大文第三者即是第一科文三門分別也如何者是第一舉頌標宗第二長行隨標別釋第三方隅略顯即此第三也。
具顯恐無進之漸者即因明略顯將引後人若望理門廣引恐後學者無緒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