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9部卍續藏第57册P0351 天台傳佛心印記注(二卷), 〖明.傳燈注〗.txt
卍續藏第 57 冊 No. 0969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
No. 969-A 重刊傳佛心印記註引
爰自佛法東被震旦諸賢盛為宣揚據經依論立宗非一而的傳佛祖心印紹隆大法正統者惟吾天台一宗耳第時運下衰哲人長往禪宗華嚴之徒橫議于外異端曲見之士蔓延於內正傳心印遂晦而不明賴有元初虎溪興教大師者出深悟圓宗力守祖業著書數千言命為天台傳佛心印記焉而其為書也揭性惡之談點理毒之致甄即離於毫芒辨圓別于隱微明佗宗異端之似是而非顯天台圓家之獨得真傳可謂巨夜之大明燈也甞吾玅立和尚大中興此道而深知佗宗異端為害之甚故每講此書以授學人於是此書盛行而註解間出然或醜陋芿?或訛謬乖違無得作者本旨者(余)頃於大藏中得無盡大師所著註而讀之則消釋詳悉理致深切大發作者意但有一二不穩者乃全璧之微瑕耳豈妨為重寶哉於是乎卑諸劂生梓而流通云。
時
元祿丁丑冬十月
天台山東溪沙門(亮潤)大雲謹識
No. 969-B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序
夫法身充滿於法界般若朗照於性天解脫蕭然於累表大用普應於羣機為如來之果德為九界之因依其所由來舊矣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中諦者統一切法為天然之性德為法界之真歸其所由來亦舊矣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道無明翳乎法性為三身之覆障為三德之紏纏其所由來亦舊矣空觀者破見思惑假觀者破塵沙惑中觀者破無明惑斷煩惱生死之聖藥成菩提涅槃之真因其所由來亦舊矣煩惱生死斷則解脫大用成解脫大用成則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則法身性德顯其所由來亦舊矣是則三觀者為傳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於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第觀由達境而修境由開解而發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惡焉修焉性焉離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則即義何由可明是故作傳佛心印者廣引佛祖誠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從事斯道者了眾生修惡之地本全性以起修雖昏盲倒惑之鄉亦全修而在性是則生佛因果悉由悟迷悟迷無因本乎心性迷之則道修曠劫猶曝腮於龍門悟之則稗販屠沽亦高超於上乘然而見道雖齊於諸佛結習猶紆於下凡所當全性以起修玅達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則修無別修全修而在性則性無別性此則終日在性念念達性以成修終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不妨建立水月道場廣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三昧回向鏡像如來具菩薩之威儀成比丘之細行立文殊之智種圓普賢之行門能具乎此則學道事畢此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或有厲聲動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者也夥言修性亦奚以為余始聞之則唯唯而退末則屏氣徐進曰余聞初祖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葉又尚般若當時為君已聊通一線請事斯語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也夥言進修亦奚以為余亦退步屏氣徐而謂曰何名直指何名人心何名見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見性佛則未有莊嚴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羅漢應供薄矧俱未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於日用見色聞聲果能不緣塵以起分別或塵勞暫息而未永斷煩惱則見思猶阻乎空寂而空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於化道能知病識藥應病與藥合得服行先以神通駭動後以智辨宣揚乎苟未能此則塵沙障乎化導而假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於法性能空有雙遮中道亦忘契祕藏而高踞寂場證報應而三身圓現乎苟未能此則無明翳乎法性而中觀宜修無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或者聞之理窮語息合十槃談唯唯而退因錄其言而併為之序。
大明天啟七年歲次丁卯僧自恣後二日傳持天台教觀比丘傳燈述於楞嚴壇之不瞬堂
No. 969-C 源流圖敘
夫學佛法者稟智者大師而曰天台教以自別乎賢首慈恩諸家也其為教也有教焉有觀焉教則以五時八教為經五章七釋為緯觀則以二十五法為方便以十章為正修乃至色心不二之談修性互用之旨以例諸家如眾流之望巨海爝火之隣日月靡可同日而語矣然則始於智者大師乎曰非然也葢大師得之南嶽南嶽得之北齊北齊得之龍樹而龍樹得之釋迦或當機印可或懸契心宗此則台教之源也故龍樹而下皆稱祖焉然則章安而下曷為稱祖曰敘得統也敘功德也大師說法惟總靈辨而不由筆授時惟章安夙擅多聞復由玅悟集為論疏以啟後人說者謂其總持之功同符慶喜四傳而至荊溪教網稍夷金錍義例闢邪輔正說者謂其弘贊之勛比隆章安唐末喪亂吾宗典籍流散海東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尚熾我四明尊者抉迷雲以輝性日挽頹波而清教海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緣究竟蛣?理毒性惡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三法之觀心三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體判權判實說性說修凡章安荊溪未暇結顯諸深法門莫不表而出之無遺憾矣說者謂九世二百年間備眾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者惟法智一師信然哉自龍樹迄法智是為十七祖法智下傳者最夥而廣智神照南屏亢為三宗其學徒紛紛鼎盛矣宋景定間南湖磐公作佛祖統紀有世系表載傳授源流頗具而法智十數世以後竟泯泯無傳焉嗟乎常住教典滿閻浮提方袍之徒多於竹葦而天台教脈竟無有起而續之者遂使時教不行觀道不明此何異佛法已滅可慨已然則今之君子能不惑不沮奮然稟天台之學若揭日月而行者乎以今觀我玅峰法師之為是役也即謂之繼法智而興夫誰曰不可語云在則人亡則書即北齊之繼龍樹亦有然矣然艸菴以失緒被斥奈何是不然艸菴如周室尚在而吳楚僭王今則匹夫而有天下誰得而議之有志者勉之矣於是磐公世系圖而授之梓人名曰天台教源流圖噫後之興起斯文者益思所以衍其流毋令泯泯無傳而絕佛慧命也哉。
賜進士第翰林院編修宗天台教觀
菩薩戒弟子擕本馮夢禛薰沐拜撰
No. 969
傳佛心印記註卷上
幽溪沙門 傳燈 註
楞嚴比丘 靈耀 較
△初題目。
天台傳佛心印記
此之記題乃用三別以揀三通謂通記別記通印別印通傳別傳也通別記者如四明光明拾遺等栢庭仁王神寶等皆稱為記故通光明拾遺非仁王神寶等故別今以心印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記別從心印以受稱也通別印者如小乘無常無我寂滅大乘一實相皆稱為印故通大乘一印非小乘三印等故別今以佛心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印從一心實相為印受稱也通別傳者如達摩賢首等故別今以天台之別冠於此通之上乃顯此傳別從天台而受稱焉故云天台傳佛心印記天台佛心之旨其義云何佛雖無心而無不心乃以三智為心也須知今家言佛心者非敻指真心為佛心乃指現前介爾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又復應知今家云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對乎佛界之真通說九界為妄別而言之應云直指地獄心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聲聞心是佛心乃至菩薩心是佛心又復此順題中云佛心故從對待顯玅云一切心是佛心若絕待顯玅應云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乃至天心是天心聲聞心是聲聞心乃至菩薩心是菩薩心又復此亦順題中云心印故捨別從總云一切心是一切心若從別者應云直指地獄色是佛色地獄色是地獄色乃至菩薩色是佛色菩薩色是菩薩色受想行識根塵識三莫不如是葢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也若爾題中何得偏稱心印以玅玄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順玅玄去難就易故以心印為題以三無差別故任運攝得佛及眾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諸法相相皆實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傳之於迦葉迦葉一十三傳至於龍樹龍樹一十七傳至於四明法智此天台傳佛心印之迹也具如記中所出或曰天台賢首立宗雖別佛之心印義乃攸同若其異者則不得云佛之心印果一無二良由傳者所得不同故法華聲聞未蒙開顯之先孰不自謂與菩薩同入法性豈聲聞所入同菩薩所入葢從自計未入謂入爾如他宗敻以真心為佛心今家則直以妄心為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一不同則彼反加謬斥疑悞後學而是彼非此又豈容莫不辨哉故知今之所記為樹圓宗匪關人我永嘉云圓頓教弗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此天台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門懷則述。
述者記其所聞述天台受授之道謙而不敢稱作也師得法於雲夢允師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孫甞撰淨土境觀及此記最為精確竝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詳更俟檢討。
△三正文三初明傳佛心印之本二初明諦觀性體二初直標性具以明理本二初略援祖誥以立心印之體。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
此之六句共二十四字語本出四明尊者觀音玄義記中玄義乃天台大師釋法華經普門品題未入經文先立五重玄義以釋品題用十義以通其意十義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至第九簡緣了中大師設問云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師掀翻如來藏海湧出摩尼寶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寶穰穰亦以見體圓瑩徹故法智大師一見乎此即稱揚讚美對眾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而我虎溪大師深悟此宗傳佩心印欲以此道轉以悟人筆述此記以弘頓教是以開宗明義即拈出此章以為心印之體而曰只一具字彌顯今宗等可謂善乎記述者也言今宗者天台圓宗也有二一對古言今二對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諸家也他者天台已後賢首慈恩等諸家也自佛法東流震旦諸家判教立宗或是西來聖賢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謂被犀堅之鎧握龍泉之劍而獨振寰中若求其有教以為之說離暗證之譏有觀以為之行無循文之失捨天台則難能故以圓宗而自許非自譽也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謂只一具字若不論具則全無所以烏足以稱圓又與夫藏通別之有教觀者何以異乎是故今家稱圓功在性具教得此故圓頓觀得此故無作故曰彌顯是以宗其教而為之說者說而無說依其觀而為之行者行而無行無說而說是為真說行而無行是為玅行自行化他能事畢矣得不謂天台之道大有功於如來滅度之後者乎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稱圓者如他宗誰不云圓家以性具為宗耶若然又何獨貴於天台故釋之云誠如所言他師果亦云圓家以性具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特天台之少分耳葢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惡焉於善惡中各有正與緣了故法華云諸法實相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緣了九界十如是性惡緣了實相是性善性惡正因如此十界善惡不論凡聖現前一念之心法爾具足他宗諸師何嘗道及故云莫測以不測故故聞之者以謂惡駭天下狂而不信此齊東野人也烏足以語道哉。
△二略釋性具以顯圓頓之教六初通顯圓頓。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為緣理斷九非今所論。
他宗既莫測具惡緣了故雖知具善不得稱圓反顯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故得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家也夫何故以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不足以稱圓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三因善惡正因是一性善惡緣了屬二修二雖修成元是本具一雖性具全體起修故九法界起修惡時是全性惡起修既性起則全修在性性惡融通任運攝得佛界而此修惡即是玅事正屬所顯豈屬所破故不須緣理以斷九也若不論乎性惡者則九界修惡非從性起非性之惡定須破斷離邊之中必須別緣正是他家歷別之義故曰非今所論。
△二正引教部。
故止觀所明十乘玅觀觀於陰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圓玅三諦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豈有圓頓更過於此。
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證成也止觀者摩訶止觀也十乘玅觀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乃至第十離法愛此能觀之觀也陰等十境者陰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禪定諸見上慢二乘菩薩此所觀之境也三障四魔者三障即陰入病患二境屬報障煩惱諸見上慢三境屬煩惱障業相魔事禪定二乘菩薩五境屬業障四魔即陰入業相禪定二乘菩薩五境屬陰魔煩惱諸見上慢三境屬煩惱魔病患境屬旡魔魔事境屬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惡何者陰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聲聞辟支二法界菩薩一境即菩薩法界言一一皆成圓玅三諦者正由今家有性惡之功故不破九界修惡直以十乘能觀玅觀體達所觀十境三障四魔九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陰等十境一一皆成圓玅三諦葢性善惡正因即中道第一義諦性善惡了因即真諦性善惡緣因即俗諦此三因三諦舉一即三故圓言三即一故玅圓家行人凡發心立行莫不以此為大體莫不以此為綱格故曰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夫以此而為體格則三障四魔無有遣法圓玅三諦當體圓成故曰豈有圓頓更過於此嗚呼天台玅教成功之若是圓且頓也而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信不誣矣。
△三的觀心要二初總無明心。
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於三科揀却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為總無明心。
此以易觀而釋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玅觀觀於陰等十境須知一是現前所觀之境九是未得入位未來所發宿習之境故今但以三科而釋或曰止觀明所觀之境既有陰入界三何得只以現前一念識心為所觀耶故釋之云必先內心也葢陰入界三多是生法生法太廣初心為難三無差別觀心則易故於三科唯取陰境陰境有五仍復為寬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識陰近而復要最為易觀即眾生日用根塵相對一念心也言是為總無明心者六七八識皆屬無明麤細雖殊不出一念故此一念得稱為總故此八識觀前前者必具後後觀後後者不具前前如人觀波必觀於水若觀靜水必不觀波也。
△二就總明別。
若就總明別即第六識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殞。
言就總明別即第六識者以七八兩識雖在其中據現前麤淺易見則第六者偏當其稱苟行人用微玅觀以此而為所觀則不久任運轉八識以成四智故云知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技百病自然消殞何以故葢此一念是為總無明心雖觀一識未嘗不以三識為觀未嘗不以三識為境故不惟秪破見思而塵沙無明隨其功著任運皆破此言的取識陰為所觀境成功之玅如此。
△四例餘一心。
若不入者然後歷餘一心例餘陰入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莫不咸爾。
若於此六識境不得入者當知此法非是便宜應須改轍以從善道故曰然後歷餘一心例餘陰入餘一心者受想行三陰也例餘陰入者色陰及十二入也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者前一境其猶禮樂後九境其猶征伐禮樂施之於太平故陰入境不待發而先觀征伐行之於離亂故後九境必待起不得已而後觀也須知此十境者非唯識陰是總無明心而餘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稱總若能隨其所行所發用微玅觀而觀之一一皆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十枝百病自然消殞故曰莫不咸爾。
△五結成功能。
方顯九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修惡既即性惡修惡無所破性惡無所顯是為全惡是惡即義方成。
九界三道修惡即止觀所明陰等十境三障四魔也性惡即止觀所成圓玅三諦也言修惡是性惡法門者此九界三道修惡元是全性惡三德而起修從性起則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猶撥波取水烏可得乎是故止觀直以十乘玅觀觀於陰等諸境皆成圓玅三諦而此三諦既由觀陰而成豈非修惡當體即是性惡之法門乎或曰天台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惡雖即性惡奈性善乎故答云性惡融通無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性惡其猶水乳乳固本來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當務即修惡而成性惡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六即異諸師。
是則今家明即求異諸師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為即何須斷除煩惱生死方顯佛界菩提涅槃耶。
他之明義有曰修可破而性可顯者葢昧夫修即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惡故也今修惡既即性惡故無破顯以無破顯故是為全惡是惡而即義方成也惟以是為即是故今家永異諸師明即如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爾雅訓即云即者合也諸師雖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正如爾雅所訓借非二物相合亦難逃乎背面相翻矣以是義故生死非涅槃煩惱非菩提所有煩惱生死定須破除菩提涅槃方得證顯是為破邊立中非今所尚。
△二略引契經以會差別二初雙標。
又應須了此性善惡在諸大乘立名不同廣略有異。
今家之言性善惡一稟契經非師心自立但諸經立名不同廣略有異。
△二各釋二初立名不同四初華嚴二初牒指經文。
初立名不同者華嚴云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
△二結成三因。
迷則十界俱染悟則十界俱淨十法界離合讀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為惡正因佛界為善正因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獨呼即緣因。
華嚴云云者能隨即真如不變隨緣也能隨真如即善惡正因所隨染淨緣即善惡緣了隨染緣則成九界緣了隨淨緣則成佛界緣了須知染淨初無定體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隨之俱迷方其真如之悟而淨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隨之俱悟良由染淨雖似異緣十界本乎一性緣有隱顯性無即離故迷則俱染悟則俱淨或問善惡何因十界而分三因又依何義而立故曰十法界離合讀之三因具足離合之言本乎玅玄彼云皆稱法界其意有三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復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之意也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獨呼即緣因之意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又曰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而如前(云云)。
△二法華二初牒指經文。
法華云諸法實相不出權實。
△二結成三因。
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實相是同體實中善惡正因九界十如即惡緣因佛界十如即善緣因三轉讀之了正不缺。
法華諸法實相不出權實權實不出十界有橫竪二論一往竪論則佛界為實九界為權互具言之九界中互具佛果為實佛界中互具九界為權大師云細論各具權實此之謂也橫論者十界各具三因正因屬實緣了屬權全正因以為緣了即實而權全緣了而為正因即權而實蓋十界同居一性權實豈分燕越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等此約諸法屬權實相屬實而言之然離諸法別無實相何權非實離實相別無諸法何實非權權實相即其玅盡於是矣言九界十如即惡緣因至三轉讀之了正不缺者此玄義釋眾生法之文也先引經云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師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性相名字施設邐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性如是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假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惟佛與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若依義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云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云云然十界離合三轉讀文此南岳天台師資相承文外巧思是皆遊心實相非關義學譬如庖丁解牛進乎技矣目中無全牛者也。
△三涅槃二初略指經義。
涅槃經中闡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惡名為善惡緣因。
此所引文言義俱略若具足者應引涅槃經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復有佛性二人俱有復有佛性二人俱無初二句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惡緣因佛性也蓋佛斷修染修惡盡修淨修善滿足故此修染修惡佛性佛善根人無也次二句言修淨了因修善緣因佛性也蓋闡提人斷修淨修善盡修染修惡滿足故此佛性闡提人無也三二兩句言性善性惡正因佛性也蓋佛雖斷修染修惡盡而性染性惡不斷闡提雖斷修淨修善盡而性淨性善不斷惟佛不斷性染性惡故至果地於惡自在廣用性惡法門化度眾生闡提不斷性淨性善後時還起修淨修善對治修染修惡故涅槃後分言闡提成佛蓋本乎此也四二兩句言復有佛性二人俱無此言不退性也。
△二結成三因三初正結。
三因既玅言緣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緣言正必具緣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語害圓誣罔聖意。
△二融通。
若爾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惡緣因染惡不二是惡正因豈惟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緣因性淨了因善淨不二即善正因。
今人獨知觀真常淨識修佛界正因謂之偏觀清淨真如者正由不知具九界三因也今家既揭諸大乘明文而示之則十界三因俱可修第隨其境之現前者觀之修之還之復之不必棄波而求水捨空以求空故又以若爾豈惟字論之斥之使其歸於圓宗也而言局修佛界三因者亦與之之辭若復奪之今人第知修佛界了因以其惟宗於一空而已豈惟不修中道正因即俗諦緣因亦不知修以其多棄事而尚理故也。
△四從指二初泛指諸經。
此性善惡亦名性淨性穢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無常雙寂之體。
△二引請觀音。
如請觀音或單名毒害毒害即性惡皆一體之異名也。
請觀音或單名毒害等者此所引文言義俱略若具引天台大師解釋請觀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云此經從人法以標名人是至慈之大號法是至聖之神呪人有二義一通二別別是觀音之勝名通是菩薩之嘉號別又二義一能二所請字是標能感之羣機觀世音三字是標能應之聖主法有二義一用二體消伏毒害明其力用陀羅尼明其正體體有二義此間名為能遮能持持於三義遮於二邊用即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刀劍等也行者五住煩惱也理者法界無閡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故言從人法以標名焉孤山法師闡義鈔云法界無閡者三諦一心名為法界生佛互融一一咸偏故云無礙無染而染者淨名疏云中道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本非縛脫不染而染難可了知即是眾生迷真性解脫起六十二見考彼言義允合今文若消今文應云法性之與無明偏造諸法即無染而染全理性成毒名理性毒由理毒故即有行毒事毒也今觀諸法惟心染體悉淨即神呪治理性之毒即下經文皆入如實之際也然孤山之釋雖闡猶隱終於毒害即性惡之義不彰不如引大師釋後文正釋消伏毒害陀羅尼云消名消除伏名調伏故經言消除三障無諸惡五眼具足成菩提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譬如蛇虺有毒但消除其螫蠆令不侵人不可殞命也伏者調善令堪乘馭伏三障之毒為入道之門隨應得度而度脫之故不須斷之亦下文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之明證也。
△二廣略有異四初指廣略之數。
隨機利鈍廣略有異者略則十界廣則三十。
略則十界文出華嚴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廣則三千則義歸法華諸法實相或問華嚴半偈反謂之略法華四言反謂之廣何也答曰華嚴雖半偈而但名十界法華雖四言而義攝十如天台大師則合廣略而充擴之以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之旨則華嚴法界之旨法華實相之宗其義方盡即如來果證眾生理體因果修性之體亦斯盡也充擴之義具在下文。
△二明廣略之體。
故知善惡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則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陰一千國土一千。
善惡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經合轍之義以明性具三千文先約華嚴融十界為百界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約法華融十如為千如故曰界十如則成千如又次約仁王三法融百界千如為三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陰一千國土一千又大智度論釋百八三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謂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四明大師云故一家用義彼論之三世演法華十如玅談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三結一心之要。
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本來具足。
一念修惡具足三千者但約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必屬一界界互具成百界三千若論法體實不啻於此也或者難曰今智者準秦譯之本具明十如故可論乎三千若西晉所譯名正法華經但列乎六如則三千之義安在答曰今論性具但明理體數之多少可必計之即準六如而謂之性具一千八百有何不可況如義雖譯者而有增減而華嚴界義終無所虧且晉譯之本義有未盡隨譯人情安可準信世弘秦譯表表若人晉譯微晦不傳豈無故哉(云云)。
△四彰微玅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後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是無作玅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宛然故非相含三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即三千故三千不在後一念具三千故一念不少三千在一念故三千不多。
△二明諦觀相貌六初明立諦正觀所以十二初明破情不破法。
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執法成病亦須破。
此是釋疑之辭亦是顯玅之談或疑曰若修惡即性惡者何須立三觀以破三惑答曰觀破惑者破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三惑此之迷情其來久矣始自根本無明終至等覺後心葢理體本玅情執為麤故破惑者但破三千之情不破三千之法今家不順迷情但顯本具法法皆玅相相皆實故題稱玅法而經曰實相良有以也釋疑顯玅其在是矣然有執藥成病者三觀修之不得其方反翻成三惑更須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意今云執法成病者執修惡即性惡而廣行修惡止觀所謂無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惡正須破之。
△二明理體不可斷。
是則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體本明淨不斷纖毫。
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豈非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其體本來明淨成佛之時不斷纖毫。
△三約染淨明迷悟。
是則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而論。
或疑體既明淨不斷纖毫云何經中又有斷證迷悟之說是故釋云是則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而論華嚴所謂能隨染淨緣隨分十法界是也隨染緣為染緣所染即為九界隨淨緣為淨緣所淨即為佛法界。
△四破古無擇法眼。
往人無擇法眼情理不分藥病不辨纔聞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斷滅而解假觀名照三千宛然定謂三千立法若三諦但遮又如何立法耶。
情即迷情理即本體迷情為病應以法藥而破之佛祖設藥內依理而立依三諦境立三觀智是也亦外依病而施依三種惑立三觀智是也是則藥之與病雖有權移性之理體毫無加損往人不解此意聞天台三觀空遮乎有中遮乎邊便作斷滅而解假照乎有定謂三千立法此乃迷名而不知義也今反問之三觀各分遮照爾作此解假使複疎顯妙中有遮則三諦俱遮之旨則不惟俗諦俱遮即空中亦復俱遮又如何立法若例立照則三諦俱照則不惟俗與二邊俱照即真諦亦照又如何斷滅耶。
△五明破迷故用觀。
迷情須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達此一念修惡之心即是三千玅境。
承上章情可破法不可破法不可破故體本明淨不斷纖毫其如迷情難消故宜用即空假中三觀破之雖曰破之實無他法可破秪以三觀達此一念根塵對起之心即是三千玅境則三諦三觀修之與性自然成矣。
△六明情破故法顯。
修惡既即性惡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惡便是玅事三千。
若修惡定是惡則善玅而惡麤定須翻破今修惡既即性惡是則修惡是理具三千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當體圓成而此修惡豈不便是玅事三千故大師明眾生理即佛云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此言性惡即是法身也又云雖五無間皆解脫相此言修惡即是解脫也又云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言修染即是般若也故云便是玅事三千。
△七明觀理能攝事。
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攝得事用三千。
或問諸佛果成有事用三千今但觀修即性其如事用何故釋之曰但觀理具而巧用三觀以空而三惑俱破之以假而三諦俱立之以中而即惑即諦法界而等觀之功至自至不久自顯何患果位事用三千乎。
△八明理與事融通。
三千皆實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頭數法。
經云諸法實相諸法三千事也真如實相理也即諸法而實相則即事而理即實相而諸法則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則三千皆實即理而事則相相宛然豈不事之與理其體本融豈比世間頭數之法此彼相隔一多不融乎下文云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彌合故如眾珠咸趣一殊此之謂也。
△九明是顯非所破。
不屬所破寧非所顯。
謂雖用三觀破其迷情而情消理顯情消非所破理顯是所立大師不云乎譬如蛇虺但消其毒不殞其命尚可乘馭矧螫蠆乎。
△十結成涅槃性惡。
故曰諸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眾滯自消。
點此一意者三千皆實相相宛然不屬所破寧非非所顯也惟其三千皆實相相宛然在事用三千則惟佛與佛究盡諸法實相而九界性惡何甞斷在理具三千則一切眾生本來即佛而佛界性善何甞斷所以天台歸宗法華深悟涅槃只此兩義囊括大旨有以也夫。
△十一引問答以發明三初明提佛但斷修中善惡。
問曰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修惡滿足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
此中問答文出觀音玄義今虎溪大師略引發明未必全同學者第知中大略而已。
△二明修善惡玅不屬所破。
問修善修惡既是玅事乃屬所顯何名所破答修善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是斷義故諸佛斷修惡盡闡提斷修善盡修善惡既即性善惡修善惡何甞斷斯不斷義斷與不斷玅在其中。
答中全要緊處在修善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是斷義葢若有修善惡可論便是不知即義苟不知即則善惡吳楚諍論紛然便不是斷義惟其了知修善惡既即性善惡修善惡何甞斷即不斷而為之斷是故玅在其中恐後學未悟復立二句明之一須先悟無修性之殊二須悟無善惡之異謂之無修善惡可論。
△三明提佛不斷善惡同否。
問闡提不斷性善修善得起諸佛不斷性惡還起修惡否答闡提不達性善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廣治諸惡諸佛能達於惡故於惡自在惡不復起廣用諸惡化度眾生玅用無染名惡法門雖無染礙之相而有性具之相。
諸佛與眾生真如玅性之中本然具足百界千如猶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謂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華嚴云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當其眾生迷而隨染緣造九界時則佛隱而九顯染用當情而玅用不彰雖曰不彰而佛性堂堂未甞不顯但眾生自迷當面錯過耳諸佛悟而隨淨緣造佛界時則佛顯而九隱雖曰九隱而九界體性既同究竟則舍用自在方其舍之則藏故佛顯而九隱若其用之則行則十界而同彰故曰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九界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謂之普門示現葢實證乎此也故曰廣用諸惡化度眾生玅用無染名惡法門以其不得已而為之強名為惡故無染癡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十二約六即以判位二初法。
博地但理名字初聞觀行未顯驗體仍迷六根似發初住分見玅覺果成究竟明顯。
博地但理理即三千也名字初聞聞性具十界名知性具三千字也觀行未顯修三觀智觀三千境雖伏五住惑未破故驗三千之體仍迷而不顯也相似似發破見思惑獲六根清淨位相似三千顯發也初住分真此至等覺分破無明分證三千也玅覺果成究竟明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三千諸法實相也。
△二譬二初三人譬。
是則理須親證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隱解衣方見事可比知如孫劉相顯瞭然在目。
昔漢末劉孫曹三人俱往相肆相士先許孫劉位皆至於天子獨曹公不蒙許可乃解衣以示相士見之放聲大哭曰天下從此紛紛鼎沸矣後果廣識各各雄據一方以稱帝號時人或有惡二人者以為之目謂曹操奸雄劉備梟雄若曹操之奸雄信奸雄也劉備梟雄亦似是而非耳獨孫權未有其目余為之補曰驍雄曹孟德甞亦有云生兒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子皆㹠犬耳則孫權之雄真驍雄也文中曹喻理即一切眾生即是佛也須解五陰之衣方現成佛之相孫劉喻後三即故曰事可比知瞭然在目。
△二波濕譬。
又如全波為濕全濕為波波相易識濕性難彰。
全波為濕喻全十界之事在三千之理全濕為波喻全三千之理起十界之事波相易識喻一界之事現起如瞭然在目濕性難彰喻三千之性冥伏難曉如解衣方見。
△二明三諦三觀微玅二初明圓融三諦六初明三諦之由。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緣因即中性正因。
前章所明性具三千三因乃三諦三觀之性體今文欲明三諦三觀之相貌乃又發明立諦立觀之所以所以秪是迷情須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此去正明諦觀微玅故又明三諦之由故曰如此事理三千宛有三用(云云)今家之言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之謂也。
△二明相即之由。
三諦若不性具即義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諦亦乃三諦即三千。
今家所立三諦而言真俗中相即者正由皆性具故也苟非性具則即義不成然而即義又有橫竪二論適言三諦相即乃約橫論耳若竪論者則又非但三千即三諦此言全三千之事即三諦之理也亦乃三諦即三千此言全三諦之理即三千之事也以其皆一體故本不二故。
△三證理事相即。
故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
語載荊溪大師始終心要其略云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永嘉從義師註云中者不偏二邊也諦者審而無虗也統者總也一切法者二邊之法也真者無虗偽也泯者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當知此約三諦別明若從通說應云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皆總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亡泯而無相也一俗一切俗無中無真而不俗則三諦竝建立而宛然也熟翫此註而三千三諦相即之旨得矣。
△四明互為賓主三初中諦為主。
三千即中以中為主即一而三名為本有所觀玅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屬性中即空假還歸二修。
下去三諦皆以三千為事境三諦為理境事無所移而義有收歸故以中以空以假而論主論賓其實事理即毫無加損者也今論以中為主故以三千為中言之則空假為賓方其以中為主名為即一其實一不定一而一必具三而中性正因之中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緣因三因具足名為本有所觀玅境以空假之賓即中賓來歸主則空假皆屬於主故皆屬性然中不定中則主不定主是故中即空假主從於賓則還歸空假緣了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此之謂也須知此就性中論本有之修非曰已涉修中空假也。
△二真諦為主。
三千即空以空為主名全性起修是為因中能觀玅觀以假中皆空三皆屬觀空即假中還歸用境。
此以三千事境即真諦理境明之則以空為主中假為賓修現而性用隱是故全性起修名為因中能觀玅觀以假中皆空賓來歸主故三皆屬觀第空不定空而空即中假主不定主而主就於賓是以還歸用境。
△三俗諦為主。
三千即假以假為主名為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屬用假即中空還歸境觀。
此以三千事境即俗諦理境明之則以俗為主中空為賓用現而觀境隱是故玅有彰以為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皆俗賓來歸主故三皆屬用第俗不定俗而俗即中空主不定主而主就於賓是以還歸境觀。
△五約對明玅絕。
只一三法各對二明論乎三境三觀三用不即不離不縱不橫即遮即照二義同時玄玅深。
各對二明者約主賓而對說也如三千即中以中為主空假之賓來歸中諦之主即一而三名為本有所觀玅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屬性是為一境此對一明之也然而中即空假主就於賓還歸空假二修雖曰二修乃為性中之修是三境矣此對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空以空為主中假之賓來歸真諦之主名為全性起修是為因中能觀玅觀以假中皆空三皆屬觀是為一觀此對一明之也然而空即中假主就於賓還歸中假雖曰境用乃為修中之二是為三觀此對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假以假為主中空之賓來歸于俗諦之主名為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屬用是為一用此對一明之也然而假即中空主就於賓還歸境觀是三用矣此對二明之也三各為主為境為觀為用故不即一必具三故不離同居一性故不縱修二性一故不橫假即中空故即遮中空即假故即照三皆本於一性故二義同時遠討其源本於真如玅性故稱之玄本自圓成無三惑之麤故讚之玅甚深無底故嘆之深離諸待對故美之絕。
△六結成大涅槃。
如三點伊一不相混三不相離名大涅槃。
此之法喻本出大涅槃經經云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文今釋其義秘密之藏者即經題稱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般若度即解脫如是三德名秘密藏生佛等有難可了知稱之為秘舉一即三言三即一稱之為密含藏眾德似無實有稱之為藏猶如伊字者譬喻也西天梵書有伊字如此方艸書下字?一點在上不同點水之縱[、/、/、]二點在下不同列火之橫[、*、*、]葢上一點喻法身德、雖是一點一不孤立以有下之二點在也[、*、]故曰若縱亦不成伊下之二點喻般若解脫二德雖二點在下以有上之一點在故不同烈火之橫[、*、*、]故曰若竝亦不成伊要當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成伊?此又以喻復釋於喻也摩醯首羅色界天主三頭六臂身騎白牛面上三目一目在上二目在下形類伊字我亦如是合法也解脫之法亦非涅槃等者所謂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脫直解脫非解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若直有一法性不具三則非真涅槃也然而理雖各具苟三法各異如三人各稱帝王各不相收亦非大涅槃也此大般涅槃與今文合者在性體三千則三千即中正因佛性屬法身德三千即空了因佛性屬般若德三千即假緣因佛性屬解脫德轉為所觀玅境則正因法身為中諦了因般若為真諦緣因解脫為俗諦若起為能觀玅觀則正因法身為中觀了因般若為空觀緣因解脫為假觀在三性三諦則全性以起修是為性中具修在三觀則全修而在性是為修中具性莫不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等夫三觀源流根本厥玅若此天台以此而為傳心玅印豈無故哉。
傳佛心印記註卷上
卍續藏第 57 冊 No. 0969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
傳佛心印記註卷下
幽谿沙門傳燈註
楞嚴比丘靈耀較
△二明圓融三觀二初結前生後。
今就能觀論乎三觀所觀即是三諦。
上之所論圓融三諦約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則知修性本自圓成但此心印未傳一切眾生終日在性亦終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覺不知今佛如來出興於世開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後即稱性而觀絕待而照於無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觀所觀葢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觀玅境者立乎三諦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為能觀玅觀者立乎三觀觀成惑破之後三千即假者名為果上解脫大用也。
△二正明三觀四初約不次而次明三觀三初空觀。
言三觀者以即空故破染礙情一相不立顯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彌合故如眾珠咸趣一珠畢竟清淨非斷無空。
言以即空故破染礙清等者且指何境為即空耶須知今家三觀所觀之境最寬有佛法焉眾生法焉心法焉大師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觀心則易故前引摩訶止觀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於三科揀却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今云以即空故破染礙情者正指現前日用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第六識心此之識心名為人心雖是人心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故前約此論乎三千即空假中大師於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者見此三千即空假中之性也成佛者成此三千即空假中佛也若異此而求早又曲之了矣今文所指即空葢約次第且就一隅而說言即空者葢此一念三千即是真諦泯一切法方其觀此真諦之時猶如杲日當天無幽不燭亦如紅爐點雪觸着銷鎔誠能如此照了則向之能隨染緣造九法界者豁然消殞故即空故破染礙情葢眾生理即之佛法爾如斯大師云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之謂也世人若欲自了生死成無相佛只須於此一觀截斷更不必又談假中世間稱為空宗末必能了不過即以此而當之可也下去又云一相不立等空觀顯發空觀中微玅義理亦釋以明之葢既以立不為主則空現而三千隱故一相不立而云一性即非若斷無秪顯此三千同一相故而三千一一即性方能同居一念亦秪一念為空既一切即一豈不即之派之三千者彌散彌合因立喻云故如因陀羅網之眾珠以一珠當情而眾珠之光咸趣一珠此謂之一淨一切淨畢竟清淨豈與夫尋常之言以歸於斷滅之空者為空同日而語哉。
△二假觀。
以即假故互具互攝諸相宛然顯此三千不失自體一即一切雖復同居一念即之彌分故如一珠影入眾珠不可思議非賴緣假。
亦且即以一念識心為所觀境觀此一念性具諸法以法法互具互攝非直十界百如亦乃百界千如亦乃千界萬如非直十界三百如亦乃百界三千如亦乃千界三萬如充而橫之不能枚舉既是一一互具亦乃一一互攝不以具攝故混然無緒而一一諸相界界分明如如不昧葢假觀者能立一切法顯此三千不失自體元一念中法乃一即一切是故雖復同居一念而即之彌分故如一珠之光影入眾珠之中如此玅法惟獨自明了眾人所不見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豈別教賴眾緣所成之假可企及哉。
△三中觀。
以即中故顯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雙遮二邊無有二相雙照二諦空假宛然豈同但中不具諸法。
亦即且以一念識心為所觀境觀此一念性是中道顯此性具三千非一念非三千非一念故非一非三千故非一切非一念則遮空非三千則遮假空假雙遮則無有二相然而中非但中故又能雙照二諦空假宛然如此之中稱萬法之都為法性之王統御自在無量甚深豈與別教但中如雲外月逈出二邊不具諸法者可比議哉。
△二約次而不次明三觀。
一空一切空三觀皆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三觀皆假總假觀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
前明三觀既約不次而次以明則此三觀一一皆可稱總惟隨其所用處不同謂之空謂之假謂之中故用空觀時不獨但能破情亦復而能立法統法言一空一切空三觀皆空總空觀者如以空觀空真諦時則見思染礙情破空俗諦時則塵沙染礙情破空中諦時則無明染礙情破見思破而真諦理顯塵沙破而俗諦理顯無明破而中道理顯是為一空一切空總名空觀也一假一切假三觀皆假總假觀者如以假觀觀真諦理時而見思染礙情空假觀觀俗諦理時而塵沙染礙情破假觀立中道時而無明染礙情破是名一假一切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者如以中觀統真諦時不惟中諦能統法稱王即真諦亦復稱王方其見思染情空則遮有真諦理空則遮空真諦理顯則照空三千明淨則照俗以中觀觀俗諦時塵沙染情破是為遮俗三千理顯是為遮空即遮俗時而即照空即遮空時而即照有以中觀觀中諦雙遮雙照自在稱王自不必言是名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也。
△三約雙即破立明三觀。
是則終日破相諸法皆成終日立法纖塵必盡終日絕待二邊熾然是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說雖次第行在一時。
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三觀皆空總空觀是以終日破相而諸法皆成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三觀皆假總假觀是以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總中觀是以終日絕待而二邊熾然是故謂之即破時即立即立時即破非破非立時而破而立此約三觀有三觀破立之功圓融說之如此若以遮代破以照代立亦可名為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寄言說之不無次第至於圓修空有同時遮照一念實無如此次第也夫觀因諦立諦由觀顯是故非圓融之三諦莫成圓融之三觀圓頓至教法爾如此他宗聞之多有不信以其創自天台故也不知此旨遠承之於釋迦親稟之於龍樹若三智實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猶言義宏略或難取信惟有佛頂尊經金口親宣聖言娓娓如曰我以玅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玅覺明圓照法界乃至而如來藏玅明元心非色聲香味觸法乃至非如來三號常樂我淨此正一真一切真無俗無中而不真總真諦與空觀也又曰而如來藏元明心玅即心即空即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即如來三號四德此正一假一切假無真無中而不假總假諦與假觀也又曰而如來藏玅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正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總中諦與中觀也故知天台所立深得佛心以此而為傳佛心印真所謂超過眾說抗折百家者也。
△四約立是揀非明三觀。
若爾無理不立無情不破豈與斷無之空賴緣之假出二邊中同日而語耶。
無理不立者三觀皆能立法也無情不破者三觀皆能破惑也空觀破三惑而三千三諦顯非斷無之空假觀立三諦而百界實相彰非賴緣之假中觀雙遮雙照而法性之玅境現非出二邊之中又復應知法門大體在立法而不在破法有破法者皆不得已而為之也立法猶如宣文破法猶如用武如仁王王世志在宣文國亂民離又須先武如三觀皆有破立之功至於三惑破而三千之理顯則身為玅色身土為寂光土惟佛與佛究盡諸法能事方畢也。
△三明惟佛與佛能知。
故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稻麻二乘恒沙菩薩竝不能知斯義少分。
法華經云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云云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應知諸佛所究盡諸法實相正今家所傳心印三觀所觀十界三諦之境能究盡者正今家所傳心印能觀之一心三觀此之三觀在因總名一心派之在六根圓通在果名為佛之知見然有開示悟入四位之不同若欲究盡惟在諸佛故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又曰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此言聲聞之智若舍利弗者既惟得一偏空之智以灰身滅智為究竟於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者了無交涉故不能知少分也又曰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此亦以偏空之智雖正習俱斷勝於聲聞亦於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者了無交涉故曰稻麻二乘不知斯義也又曰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界一心以玅智於恒沙沙劫咸皆共思惟不能知佛智此言新發意菩薩以出假之智了達義趣善說法要雖勝二乘既不能了達三觀之智一假一切假故不能知一心三觀權實相即之佛智也又曰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此以別教菩薩修但中之智雖登三種不退之位既不能知圓融三觀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一中一切中無真無假而不中之旨故雖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也此皆約心之勝劣知與不知為言初不以地位高下為論譬如朝廷設官分職則諸生但步後塵至於戰勝?圍則宿仕亦謙先輩所以圓人初心佛讚以為頻伽在鷇聲逾眾鳥太子處胎貴壓羣臣者益得悟乎此也。
△四明此旨的在法華。
如此三千通依諸部的在法華葢由昔經一有兼帶之過二有隔偏之失今經非但純一無雜復能開麤即玅題稱玅法良在茲焉。
通依諸部者如前所說在諸大乘立名不同一依華嚴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方界二依法華諸法實相三依涅槃闡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惡三因一依請觀音單名毒害通依雖然如此若論正意則的在法華葢由昔經所談雖玅奈何墮於二偏即有一兼帶之過二有隔偏之失正以華嚴不惟有兼別教三觀以明圓頓三觀之過兼之圓頓永與別教相隔之失方等諸經則對偏觀以明圓觀般若諸經則帶偏觀以明圓觀如是二時亦莫不圓與偏隔具在維摩等諸經中說茲不繁引今經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三乘同會一佛乘九界咸歸一佛界無前兼帶過失復能開前三乘九界兼帶之麤令成一乘幽微之玅猶如神仙九轉還丹非惟服之使人還元復本兼能使人蛻骨昇仙故經題稱為玅法者具茲二玅一相待玅即無復前兼帶之麤二絕待玅即開前諸麤悉皆成玅如舍利弗尊者之領解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言得分者即以自證偏空之智而能了悟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雖無不空乃即分之空故曰得佛法分也此領即相待為絕待之玅也迦葉等四大尊者亦云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待者皆已得之此領即絕待為相待之玅也。
△五約譬喻顯觀微玅。
是知用此絕待玅法為觀體者方譬日光不與暗共。
絕待玅法為觀體者如前文明三觀理體通依諸部的在法華三千三諦性善惡三因三德皆絕待之觀體也何則益他宗雖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是則要須待九界之修惡顯佛界之修善以觀三諦成乎三觀或偏修空假中如此修之名為以相待之玅而為觀體安如今家觀九界修惡緣了即性惡緣了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是為絕待觀體無可形待故曰猶如日光不與暗共此引大師法華玄義教相文中演華嚴三譬以為五譬華嚴三譬即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三照平地大師演平地之譬以為三共譬五時一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華嚴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淨名方等次照禺中此如大品廣如彼說次日輪停午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側影不縮不盈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故曰譬如日光不與暗共。
△六約極談結成心印。
此乃終窮究竟極說是為佛祖正傳心印。
終窮竟究極說者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言欲令眾生者十法界眾生也若有一界不成佛道則謂之不暢如來本懷如華嚴雖曰先照高山不從漸來然但令菩薩成乎佛道終不能令聲聞在座如聾如啞者成乎佛道此乃始說亦是分說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又如何含十二年純說乎小無足以當自不必言又如方等八年雖對小明大對偏明圓然而示土有淨穢現身有巨細說法隨解神力不共是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嗅有薝蔔不簷蔔華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乃漸中亦是分說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又如般若雖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然而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亦不足以當終窮究竟極說佛祖正傳心印惟至法華既經向之多方調停根性既純可傳心印權實二種智慧會歸一體十界一切諸法究竟實相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世間諸相無非常住昔之芽焦種敗者莫不皆萌道芽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者一一授佛蓮華身子受華光王佛之記於先迦葉受光明佛之記於次故曰此乃終窮究竟極說是為佛祖正傳心印也。
△二明傳佛心印之迹二初明自行之迹四初正明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五初傳迦葉。
佛以是傳之於迦葉。
佛傳迦葉有通有別通則法華別則涅槃通則法華者世尊於法華會上告舍利弗如是玅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時舍利弗於此法說領解世尊授記未來作佛號曰華光復告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遂說有一大宅歘然火起長者方便誘諭諸子以羊鹿牛三車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後等賜高廣大白牛車如來亦復如是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時大迦葉等四大聲聞於此領解遂說窮子之譬謂如窮子捨父逃逝五十餘年後雖遇會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以後心相體信結會父子正領家業自言我等昔來但樂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今我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於是世尊復告迦葉說藥艸喻述成其解而語之曰汝於未來當得作佛名曰光明別則涅槃者經云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是則迦葉得悟的傳已在法華涅槃會上不過為如來所化機緣將滅迦葉之緣當興別付囑之令四眾知機緣有在也葢法華諸法實相即涅槃三德玅心是知傳佛心印不獨一人法華會上同受記者人人皆得也若論三根則舍利弗最居其上然而所悟之法相同所授之記不異豈因悟之先後令法而有差殊耶。
△二歷代相承。
迦葉以是傳之於阿難。
此中亦有通別通則同在法華故法華經云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別則在於迦葉故付法傳云迦葉埀入滅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而作是言云云是則約通途付法而言而阿難不妨以兄視迦葉而迦葉以弟畜阿難約別途付法而言而阿難不妨以師事迦葉而迦葉亦不妨以子畜阿難正以公在付法而不必顧於行列也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雨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優波毱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付佛駄難提提付佛駄密多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夜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空聞者悟道法付迦毗摩羅羅造無我論論所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龍樹生生身龍生法身造大悲方便論五千偈大莊嚴論五千偈大無畏論十萬偈優婆提舍論十萬偈法付迦那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羅睺羅多多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䭾䭾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多多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付婆修盤䭾䭾付摩拏羅羅分恒河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
△三傳止師子。
乃至二十四代傳之於師子比丘。
鶴勒夜那法付師子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竝是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廐於寺立廐於屠況好世值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墖供養得生天聞法之要功德若此佛為此益付法藏也(摩訶止觀)。
△四指所憑據。
師子遇難不得其傳焉是為金口祖承皆見而知之者出付法傳。
付法藏因緣經云復有比丘名曰師子於罽賓國大作佛事時彼國王名彌羅堀邪見熾盛心無正信於罽賓國毀壞墖寺殺害眾僧即以利劍用斬師子頭頭中無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是則虗溪大師所說原有憑據故非杜撰之言見而知之者謂親目所覩師弟授受者也若從經論所悟則名聞而知之者又若從耳提面命亦可名為聞而知之若從紙墨傳授亦可名為見而知之事在人用初無定在也。
△五他宗加唱。
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說偈付法拈華微笑唱為教外別傳經論無憑人皆不許。
余箋註至此為其停筆者久之或有不甘此說從傍問之曰虎溪師作傳佛心印記以弘天台之道足矣何必吹毛求疵妄生是非抑至於是乎吾師既為之作註何不為其融通兩家以成後世無諍三昧乎余對曰唯唯否否或又曰何為其然乎余曰拈華微笑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禪宗之碩談佛法之篤旨正天台觀心實相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之玅旨也復何殊異於其間哉益既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尚何文字之有既無文字尚何教之有是則天台之所云聞教自合觀心離指方能識月亦即稱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也矧禪宗乎第天台之不立文字又未甞以無說為是有說為非如維摩所云無離文字說解脫相是則今宗以之論教謂之大教正傳可也以之論觀謂之教外別傳亦可也何獨天台即達磨云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即以稱之為大教正傳可也是以禪宗五六葉皆尚般若至於永明又則廣引佛祖誠言創為宗鏡一錄以是言之則教之不可廢明矣即禪之不可廢亦明矣此則虎溪師之說誠然太過第經論無憑人皆不許之說亦難言之也何耶正以師子之後禪家援禪經立為二十八代復斥付法傳止於師子謂之為訛其間碩諍不獨今日益當時嵩明教禪師據禪經作定祖圖以付法傳斥為可焚而吳興普照大師曾作祖說以救之又三年嵩師知禪經有不通輙云傳寫有誤普照師復作止訛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惑天下斥付法藏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第八名達摩多羅第九名般若密多羅故智炬見達摩兩字乃移居於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四人總之為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繆附於後凟亂正教瑕玷禪宗余嘗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據僧祐三藏記傳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後名達摩多羅而智炬取為梁朝達摩殊不知僧祐所記乃載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禪祖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為之祖耶況禪經且無二十八祖之名與三藏記竝明聲聞小乘禪耳炬嵩既無教眼纔見禪字認為己宗是則反販梁朝達摩但傳小乘禪法原誣先聖其過非小(佛祖統記)以是而知則經論無憑人皆不許之言過在後人非關達摩也故昔四明志磐法師甞為之說曰佛所得宿命記未來成道雖累億劫必能前知豈今記祖止二十四竊原佛意當用二義一者以師子遭命難為傳持之一厄二者此後諸祖雖有其繼恐非四依大聖之比以故金口齊此而言非謂無繼祖也世或謂師子遭難不傳法者癡人之言耳吾宗謂祖承止師子而禪林加四人於是競相是非連代不息試以大意決之則無所為礙謂師子雖遭命難非無弟子可以傳法特不在金口預記之數耳然則加以四人至於達摩而始為東土之來謂之二十八人斯亦為害但言四人相承傳之達摩則可矣今乃妄引禪經之證適足以自取其不實也嵩明教作定祖圖謂禪經具載二十八祖今撿經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師作止訛以斥之宜矣。
△二明天台祖傳二初正明祖傳四初大法東傳。
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
統記云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羣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乃遣中即將等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訪求佛道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雒陽騰蘭以沙門服謁見館於鴻臚寺十一年勑雒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於蘭臺石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此為東土有三寶之始自西漢至東漢迨乎魏晉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東土譯經者世有其德晉安帝鳩摩羅什在姚秦譯玅法蓮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此之數譯皆為天台悟入之本。
△二北齊橫宗三初明宗由。
至北齊之間有慧文師因探釋論悟一心三智橫宗龍樹。
師夙稟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復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師又因讀中論至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師既一依釋論是知遠承龍樹也(統記)。
△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師。
△三結聞知。
文師則聞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三列祖正傳二初正明五初南嶽祖承。
南嶽克證法華三昧獲六根清淨傳之於天台。
師因讀玅勝定經見讚美禪定乃徧親禪德學摩訶衍常居林野經行修禪後謁文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禪達旦始三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轉復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遂動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今虗受法歲內媿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所未聞經不疑自解(統記)。
△二天台祖承。
天台靈嶽親承大蘇玅悟持因靜發證不由他故用法華玅旨結成三千絕待玅觀傳之於章安。
師於陳文帝天嘉元年時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頂拜思師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昏曉苦倒如教研心切栢代香栢盡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燎之以松經二七日誦經至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暉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虗將證白師南岳更為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咨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南岳歎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羣萬眾汝之辨才不可窮矣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統記)。
△三章安祖承。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於二威。
師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極日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陳至德初謁智者於修禪寺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隨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禎明元年隨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隋開皇十三年夏受法華玄義於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于玉泉至于餘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袟百有餘卷傳諸未聞皆師之功也故贊者曰昔在智者為佛所使以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旦乃開八教用三觀四辨宣說以被當機可也至於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侍右以一徧記之才筆為論疏埀之將來殆與慶喜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絕聞于今日矣(統記)。
△四三師祖承。
威傳左溪左溪傳之於荊溪。
法華尊者投章安為師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軒轅煉丹山晝講夜禪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華既而學者子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眾常分為九處安居師與天宮同時行化若橫論秪成八世竪分則有九代也(統記)天宮尊者總角之歲祝髮受具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以小威師稱之歸止東陽深居山谷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歲肄業清泰寺受經日過七紙落髮得戒聞天宮盛弘止觀即往求學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依憑巖穴不立招提面列翠峯左縈碧㵎因自號曰左溪誨人無倦講不待眾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討尋經論不虗然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虗行一步未甞因利說一句法未甞因法受一毫財遂得遠域龍象鄰境耆耋爭趨以前填門擁室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統記)。
△五荊溪祖承。
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昭如日星。
師年十七訪道浙右遇金華方巖授以止觀之法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溪與之語知為道器甞謂師曰汝曾何夢答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中溪曰嘻豈當以止觀之法度羣生於生死之淵乎遂以處士服受教觀之道天寶七載始解縫掖著僧伽黎尋詣會稽一律師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觀於吳門開元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謂門弟子曰道久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甞靜以觀其復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於是大啟玅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著為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餘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初無單輪隻翼之弊而自唐以來傳衣鉢者起千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於長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犖名播九重為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師追援其說辨而論之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闢楊墨之辭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沉矣。
△二結見知。
復推而下之皆見而知之者。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觀光被四海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後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絕幾至不傳。
△二訪聞。
螺溪訪夫舊聞網羅天下錢王遣使高麗日本教觀復還再行江淛。
師幼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元依師誦法華㫷月而徹年十九祝髮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天台學止觀于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一徧照也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却行馬(即又欄)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為一自是之後樂說無盡初天台教迹遠自安史挺亂近因會昌焚毀殘編斷簡傳者無憑師每痛念力網羅之先干金華古藏僅得淨名一疏吳越忠懿王因覧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台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曰此出智者玅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壞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王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一家教學鬱而復興師之力也。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傳至於四明荊溪未記者記之四三昧難行者悉行之中興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師之父以枝嗣未生與妻禱佛夢神僧携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七歲曰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師十五具戒專揬律部太平興國四年從寶雲教觀居一月自講心經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前雲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了專務講懺所著記鈔懺儀三十餘卷章問數十條稟法領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贊者曰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資說飾暨宋龍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之士氣習未移故恩清兼業於前昭圓異議於後齊潤以他黨而外侮淨覺以吾子而內畔皆足以混亂法門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之運東征西伐爾清教海功業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緣究竟蛣?理毒性惡唯色唯心之旨觀心觀佛之談三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體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三法之觀心判實判權說修說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為駕御羣雄之䇿付託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眾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唯法智一師耳是宜陪位列祖稱為中興用見後學歸宗之意今淛河東西號為教黌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視山外諸師固已無噍類矣然則法運無窮之繫其有在於是乎此文所記跨節省文若具記則荊溪傳興道興道傳至行至行傳正定正定傳玅說玅說傳高論高論傳螺溪螺溪傳寶雲寶雲傳四明共十七世也。
△二結聞知。
此亦聞而知之者。
△二賢者讚美。
故翰林梁敬之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說員外柳子厚謂之去聖逾遠異端竝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二賢者豈虗美而謟附之耶。
梁公之文載智者大師傳論柳公之文載無姓和尚碑。
△二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云性起縱有說云圓家以性具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雖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鳥空有言無旨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
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諸宗也。
△二別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證二初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虎溪師出文雖明指禪宗而引人言為證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諱也據下文直引圭峰則知此中多是禪源詮中之語葢禪宗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未甞見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為安初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三祖僧璨問二祖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璨曰覓罪不可得師曰與汝懺罪竟四祖道信問三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信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對永嘉真覺禪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甞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鑒之過非關古人事也。
△二判教。
此乃獨標清淨法身以為教外別傳之宗揀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若解通報化即滯染汙緣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
據其揀去報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復揀去說法應身雖亦知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此皆高推以為果地聖境初心絕非其分益初心之人解通報化即滯染汙必須護念方能頓見清淨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惡緣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三結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義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豈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十界言之偏屬佛界真妄言之偏屬於真九識言之偏屬真常淨識四教言之偏屬別教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
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雖然成但中之之見只知竪論三修未知本教橫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報應況復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圓人迷則俱迷佛界三身俱隱悟則俱悟九界三身俱顯。
△四通斥二初正斥。
未離三障四魔何名圓頓心印。
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二重判。
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則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別教緣理斷九推與何耶。
大凡教之所以稱圓頓者貴在即愚而智即縛而脫即生而佛即凡而聖是以淨名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寶篋云眾生即佛維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豈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三斥闇主謬破二初出計三初出所闇之本。
又復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煩惱心生死色皆無佛性。
△二出所計之宗二初相宗。
煩惱心無佛性故相宗謂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
△二性宗。
生死色無佛性故彼性宗謂墻壁瓦礫不成佛。
△三出所計之旨三初出。
須破九界煩惱生死修惡顯佛界性善佛性。
△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三示。
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何者須約真如心說唯心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說。
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聲聞性三緣覺性三闡提性此三種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惟許不定性菩薩性成佛謂之三無二有性宗雖勝於相又言無情惟許有法性無有佛性故云墻壁瓦礫不成佛具如荊溪大師金剛錍中說。
△二謬破二初引他人謬破問。
問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玅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禪八定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頓同佛體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此即圭峯禪師禪源詮都序語。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謬破。
答良由他人見今家立第六識為所觀陰境乃謂權教所詮觀第九識方同佛體如斯指斥謬之甚矣。
圭峰言今家門戶次第者門戶是指今宗初心所觀之境即第六識心次第是今家所歷之位此圭峰但據天台三種止觀之一種便爾謬破不知今家有三種止觀一圓頓止觀即摩訶止觀是也二漸次止觀即禪波羅蜜是也三不定止觀即六玅門禪是也若依禪門且如所云圓頓止觀彼未夢見也此三止觀所觀事境皆依六識今記文所答一往約境而言故以六識而破之也。
△二示今正義。
前雖已辨今更評之若論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識心以為所觀之境知玅三識未甞暫離一見一思雖唯一識未甞不以三識為觀未甞不以三識為境。
眾生在迷故惟尚近要故止觀道者即其近要而頓示之益知七八九三種玅識未甞暫離六識見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則離波以求是故今家雖以六識而觀未甞不觀乎三識也。
△三反破他說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緣於佛界實相理者如用藕絲懸山徒增分別絕念無由。
佛界境勝猶如須彌現前六識喻如藕絲。
△二顯今。
何者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起能起忻厭分別作善惡因即是修惡體此修惡即是性惡是為能觀觀法復是所顯法門。
此之六識雖是修惡之極以今家有微玅三觀體此修惡全性惡起當體即是性惡豈不即以此而為能觀玅觀即以此而為所顯法門。
△四引祖誥證二初引。
故荊溪云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二釋。
以由修惡即性惡故三觀十乘無惑可破無理可顯方名無作玅行乃至果上普現色身垂形九界遊戲六道全性惡起得名無謀而應。
修惡既即性惡故無惑可破修惡既即性惡故無理可顯如此修之方名無作玅行之玅因方名無謀而應之玅果。
△五復斥於彼。
若也翻惡為善斷惡證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異外道如此稱為頓同佛體三認魚目作明珠指山雞為鸞鳳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謬。
△四以圓更示四初約善惡極論。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為惡二乘為善八界為惡菩薩為善九界為惡佛界為善此之九一乃是惡之際善之極故今所辨益就極論。
今家論十界善惡有傳論極論今以九界為惡佛界為善乃就極論莫不直指九界之人若三惡若三善若二乘若菩薩所有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見性成佛而已。
△二以圓別對明。
圓人性具善惡故如君子不器善惡俱能體用不二別人不具性惡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惡為無明所牽方能造惡也。
君子不器文出論語子曰君子不器註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一才一藝而已今之取喻則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竝夫真如具善具惡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非如別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惡被惡人逼勉強作惡也。
△三引經論證成二初釋論二初正引論文。
釋論云婬欲即是道癡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釋修即性。
婬欲癡恚修惡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
△二法華二初正引經文。
又經曰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
△二釋修即性。
彈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結歸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復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謂能如上約修性善惡而論得悟乎此則何有無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傳心。
故得山林之下艸澤之士精究佛乘弘宣聖化或於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或於經疏研幾索隱聞而知之見聞之間兩心相照玄領默契名之為傳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為不傳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為傳此不傳之玅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玅解行此者名玅行證此者名玅果如此則能事畢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轉下。
如上所論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釋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葉於譬說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具領五時施化故曰說法據此故施開自在遂蒙如來述成授記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聞譬者玅解也悟入者玅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二餘人。
迦葉既爾餘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師。
今師亦爾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證天台二七方克故知從聞而思思修而證根性不同證有遲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標通別。
若論化他名為付託亦名囑累仍有通別通該四眾別在迦葉。
△二釋通別二初通該四眾。
如歡持讀誦囑累流通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聲聞則具有八千菩薩則無量無數。
△二釋別在初祖二初總標。
別則唯在迦葉付囑不局一處。
△二別明二初明兩處付囑二初涅槃經。
故涅槃中雖不在會欲令四眾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以付摩訶迦葉。
△二付法傳。
又付法傳云化緣將畢垂當滅度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如我今者將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敬順我意廣宣流布無令斷絕若爾經必有文不盡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標。
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二釋。
一者如來緣謝迦葉緣興二者迦葉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於小果化導易行例如淨明德佛付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廣令流布是也。
△三結。
葢由緣不在彼是以付託於斯豈傳佛心印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誣罔聖賢妄生戲論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之旨也。
△三總結心印之玅四初正讚其玅二初法。
嗚呼是為一家古今絕唱佛祖正傳。
△二喻。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於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其後為陽春白雪屬而和之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和之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則其和彌寡。
△二謙光自鄙。
則幸逢嘉運不辭鄙陋輒憑紙墨以廣見聞。
△三效古流通。
效法華若田若里涅槃若樹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華經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若樹若石者涅槃經云佛昔為婆羅門於雪山修行有羅剎唱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聞已欲求全偈羅剎饑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肎為說因得後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徧書樹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為下強毒二初法。
或生謗毀庶幾強毒。
強毒者譬喻也譬如色聲香味觸五塵中皆有毒見之聞之嗅之甞之觸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龍之目見之即死聲如塗毒之鼓聞之即亡香如毒龍之氣嗅之即喪味如砒霜鴆毒甞之即傷觸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斃經中多約聲味以明如云塗毒之鼓聞其聲者隨其勢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復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聞之使無明生死斷有遠近謂之為死又謂之強毒者眾生躭湎五欲貪著小道孰肎聞性具之宗修圓頓之道今虎溪大師作心印記使之見聞雖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濟濡其尾厲葢言狐之涉水濡尾則不能濟豈敢顧於濡尾者良以謗毀之人亦與下強毒種子遑恤其他故曰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足徵記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傳於天下萬世不顧人之謗毀也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虎溪大師其人歟。
是書刻於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蝕矣(耀)應住楞嚴經房之明年因緇白慕樂記註之慇乃細加較閱白之護法少抽藏經之資刻於經房永遠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靈耀 謹識
天台傳佛心印記註卷下(終)
天台教觀比丘靈耀管理經房之明年用羨餘刻此
康熙十九年六月 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