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部卍續藏第58册P0530 圓宗文類(卷十四與二十二), 〖高麗.義天集〗.txt
卍續藏第 58 冊 No. 1015 圓宗文類
No. 1015
圓宗文類卷第十四
諸文行位類上
探玄記第一
將釋此經略開十門一明教起所由(云云)十隨文解釋初教起所由者先總辨後別顯總者夫大教之興因緣無量(云云)次別顯者略提十義以明無盡何者為十謂由法爾故願力故機感故為本故顯德故顯位故開發故見聞故成行故得果故(云云)六顯位故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種一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滿後方至佛地從微至著階位漸次二圓融相攝門謂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是故一一位滿皆至佛地此二無礙廣如下文諸會所說(云云)九成行故者謂為示此普法令諸菩薩成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菩薩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此亦二種一頓成多行二徧成普行並如下說。
教義分齊章卷中
第三行位差別者於諸教中皆以三義略示一明位相二辨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謂方便見修及究竟又說小乘十二住以為究竟及說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廣如小論說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諸論說問何故小乘行位等相不廣顯耶答此中意者以義差別顯教不同而小乘異大乘理無疑故不待說也若依初教亦以三義顯初位相者此中有三一為引愚法二乘令迴心故施設迴心教亦但有見修等四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或立五位謂見道前七方便內分前三種為資糧位以遠方便故後四善根為加行位是近方便故餘名同前又亦說為乾慧等十地第九名菩薩地第十名佛地者以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彼又以二乘人於現身上得聖果故不在後也又此位相及行相等廣如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論說問何故瑜伽等所明聲聞行位相而不同彼毗曇等耶答不同相者有二義意一為顯小乘愚於諸法不了說故二為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耳是故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順向大說故不同也此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薩即知是彼三乘教中聲聞乘也二為直進人顯位相者彼說菩薩十地差別又以十地說為見修及通地前以為大乘十二住義何以故為影似小乘故又彼是地前有四十心以彼十信亦成位故此亦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是故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謂?頂忍世第一法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又亦為似迴心教故以信等四位為資粮位十迴向後別立四善根為加行位見等同前問何故此教所立名數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為隨方便影似引彼有勝方便故若全異彼難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故問若引二乘可須似彼如為直進何假似彼小耶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以始教中直進之人機麤淺故不能盡受大乘深法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小乘而義理仍別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說者皆通二義一為引小二為淺機是故說此為始教也即如何等義者如瑜伽說云何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就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中品成就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上品成就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種姓同故乃至廣說於菩薩位為似二乘亦立如是三種成就故彼論云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就住墮決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薩住下品成就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大劫乃至廣說餘二大劫配二成就如是等文類別非一皆具上意可准知之。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緣覺至世第一法菩薩至十迴向方皆不退也當知此中聲聞緣覺非是愚法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又亦可菩薩地前總說為退以其猶墮諸惡趣故如瑜伽云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大劫如是等也三明位中行相差別者如瑜伽云勝解行住菩薩轉時何行何相或時具足聰慧於其諸法能受能持於其義理堪能悟入或於一時不能如是或於一時具足憶念或於一時成於妄類於諸眾生未能了知調伏方便於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巧方便為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勉勵轉故不能如實知或時虗棄如闇射或中不中隨欲成故或於一時於大菩提已發心而後退捨由意樂故欲令自樂由思擇故欲令他樂或於一時聞說甚深廣大法教而生驚怖猶豫疑惑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解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種性住行相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說若依終教亦說菩薩十地差別亦不以見修等名說又於地前但有三賢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未得不退故本業經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從凡夫地值佛菩薩正教法中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是人爾時名為住前信相菩薩亦名假名菩薩名字菩薩其人略修行十心謂信進等廣如彼說又仁王經云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進有退猶如輕毛隨風東西等在此修行經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墮下二乘地況諸惡趣及凡夫地耶設本業經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論中釋彼文為示現退也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也其行相者起信論中說三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眾生又以願力受身自在亦非業繫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其所修行皆順真性謂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廣如彼說又梁攝論中十信名凡夫菩薩十解名聖人菩薩等其地上行位倍前准知是故當知此中行位與前始教淺深之相差別顯矣問此教豈不通引二乘何故行位不似小乘說答此後諸教並皆深勝所引二乘亦是純就高勝機故不假似彼也若依頓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離相故一念不生即至佛故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顛倒故若寄言顯者如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無所有何次等又思益經云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如說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住生死涅槃如是等也若依圓教有二義一攝前諸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二據別教有其三義一約寄位顯謂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收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圓融故經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則因果無二始終無礙於一一位上即是菩薩即是佛者此義也二約報明位相者但有三生(云云)(見三生類)。
三約行明位則唯有二謂自分勝進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如普莊嚴童子等也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住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得普見肉眼見十佛剎塵數世界海等若三乘肉眼即不如是故智論云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內事(云云)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佛者何須更說後諸位耶答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後亦爾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初既不得後應亦不得初耶答實爾但以得初時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問若爾云何說得諸位階降次第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故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別教也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問若爾是初門即一切者何不說信位初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答若自別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說(云云)(見三生類)。
探玄記第一(宗趣)
七別開攝法界以成因果謂普賢法界為因舍那法界為果是故唯以法界因果而為宗趣於中分別有十事五對一所信因果如初會中舍那品內先明蓮華藏世界果後顯普莊嚴因二差別因果如第二會至小相品說於中初二十五品說五位差別因後三品說三德差別果三平等因果如普賢品說平等圓因性起品說平等滿果上二門是生解因果曰成行因果如離世間品中二千行法內先明因行後顯果行五證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祗桓林中現自在果後善財童子辨證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畢(云云)(見宗趣類)。
探玄記第二
第十隨文解釋者今此三萬六千偈經有七處八會謂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重會普光為八會於中有三十四品初一品是序分盧舍那品下明正宗流通有無以四義釋一以眾生心微塵下二頌為流通以結歎勸信故二為經來不盡闕無流通三為此經是稱法界法門說故總無流通問若爾何得便有序分答以有見聞通趣入故有始為序以所入無極故無終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無終若不爾者何故八會一一會末皆無流通大般若經十六會中彼會會後皆別有流通大集經中諸會末皆亦有之此經不爾故知別意有所表也四以餘三乘等法逐機差別利益眾生為流通益相又大遠法師分此經為四分初品名緣起淨機分二舍那品名標宗策志分三名號品下至第八會來名顯道策修分四末後普賢所說偈名囑累流通分今更尋下文總長分為五初品是教起因緣分二舍那品中一周問答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三從第二會至第六會來一周問答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七會中一周問答名託法進修成行分五第八會中一周問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通有無已如上辨此五分皆依前起後文次相生義理周足故不增減也。
探玄記第三
盧舍那佛品第二自下明正宗將釋此文四門分別一釋名二來意三宗趣四釋文(云云)第四釋文中有二一通辨經論解釋分齊生解方便二別釋本文(云云)第二釋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眾疑請分二爾時世尊下如來現答分前中分二先明諸會請問後釋此文前中作四門一明有無者於八會中初二後二有餘會皆無何以爾者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初為尋因至果故問但為因位昇沉寄於五會以答果位無差故當會答然五會中聞諸品之內更有餘問者並為顯當會所說法中差別隨說問答非是別問大位之相第七會中明因果純熟故有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也第八會中明稱性因果故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也二所問法不同者初會第八唯界分有因但所信攝化為異第二第七唯因分有果但位行為異(云云)二釋文者此中有二初長行後重頌(云云)就此長行中有三初標能問人謂同生異生俱在法界故云咸也言說事彰非顯奇故念心入法顯深細故云念也二明所請法三唯願佛下結請所請中古說云此有二十三句分二初二十一句問果法後二句問因行(云云)今更釋此中有三十五句分二初三十句問果法後一切菩薩下五句問因行就前中分三初十句問佛內德盈滿德二從示現菩提下十句問佛外相顯著德三世界海下十句化用普周德(云云)何故此經最初問佛界果法耶謂幖幟故宗歸故為本故顯德故生信故指南故經首顯佛華嚴者義存於此(云云)第一因問中五句初一句總下四句別一明十住初發心住等二即十行中十度行也三願者即十迴向大願也四智慧藏者即十地中以智為性含攝蘊積故如下地品菩薩同名藏等是也(云云)第二答相中古來諸德亦有將此諸問配下諸會中答之此判恐謬以第二會等自別有問別有答故四番問答不交雜故是故總於此品並通答也以下說分具果因二說故(云云)。
探玄記第四(第二會)
名號品第三亦作四門分別。
初釋名(云云)初中三先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謂從此至第六會來辨說所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義相故以為名(云云)。
二來意亦三先明分來者前既舉果勸生信樂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生正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修因之中信最初故次來也又謂前會明所信之境今辨能信之行義次第故來也問名號等三豈屬能信答為成信故同會辨之問前豈不成信答凡約境生信境有二義一標舉境法明有所在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據初義此中約後義又前會果廣而因略相從俱屬果此會因廣而果略相從俱屬因問等是果法何故前會明依此中說正答依報麤現易見故先辨正報細隱難知故後說又若約佛先須淨土棲託後辨正報又亦可互在隨舉皆得問明修因之中何故此會與第六皆有果報法同會中間諸會無此例耶答此會是修因之始故與果同會而果在會初十地等是成因之終亦與果同會而果在會後此等為顯依果海以起圓因因滿還融歸圓果此乃文中之宏致始終之幖幟者也三品來者有二釋一云前品明依果此明正報正報之中不過三業此品明身業遍應謂名號依身而立故四諦品明佛口業普周光明覺品明佛意業遍覺三輪攝伏俱是正報然身業最麤故先辨耳(云云)(見佛〔立〕類)。
三明宗趣者亦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會來同是一番問答故須同辨謂是二周因果初相後體前是因果緣起後是理實(云云)(見佛〔立〕類)。
四釋文者於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問答之內長分有三初序分二請分三說分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說亦爾(云云)。
第二請分此中通請下五會文於中有三初念請二念問三念現問中裕梵等法師離為一百二十四問謂初十問法身自體之行中間一百問報身起修之行後十四問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合中間九十問為九問即總四十三問光統師合隨喜心等為一問即為三十四問初十問先際佛法次十問中際佛法後十四問後際佛法至下第六會來答之今依此釋總分為三初十問因所依果次十問果所起因後十四問因所得果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還能剋於果果能垂於因還為因成果因果相成緣起無性無自性故即真法界無性即體不礙緣起故真法界不壞因果因果緣起理實之義案此而立又初十問此會初三品內通答之若別分四諦答說法一問光覺答勢力正覺二問此品答餘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別自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十住等此初十問二釋(云云)(見佛土類)次因中十問從昇須彌下至菩薩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下問隨緣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問在迴向後下答在迴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迴向後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収攝義故在迴向前収攝諸行令成迴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十願初地內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觀心納理為忍止心不散為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以諸菩薩緣真俗境皆有二義一不顛倒二不散亂具如梁論說耳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以別翻菩薩本業經彼問中亦名十明故兜沙中名十飛法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於此計會云此脫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六處同此彼云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不云重會普光及祇桓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故難用耳有云不思議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後果問不可屬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數因位窮終數中之極故亦得云十頂但此品初自別有問故亦難屬壽命品中十重佛立上至窮終賢首佛剎最極際故稱為頂然有十重故云十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為答也此中約望下尊高為問下文就當處相續而答又但此經下文別有問者則於此無問下若無問而有說者即是答此問也故須知之隨喜心下明問菩薩隨緣起行即菩薩住處品答之以彼文中明菩薩隨機普應諸處起勝行故此約能依之行為問下就行所住處為答依此而判中際法中問答相屬亦極明了(云云)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於中勝法者是菩提勝法同上文不動轉者是無功用故餘義多同前會釋。
第三說分中通下五會答前所問於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初十問前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不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就初中二先集眾顯圓後對緣正說前中二先明能集後明所集初中有二意一望前為答問二望後為集眾前意中知心念者領所問也又舉受法心器量也即如其像現神力者現像答也滿其器也謂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問及下至第六會來所說法門答此問者皆於如來法界身中無不圓明頓現其像是故展後五會而不延一身頓現而亦不促又六位歷然而不殊圓融即入而不壞者良由此也令眾覩此以沃虗襟則為答耳以彼念云願為我現故今現之下經云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故也(云云)第二對緣正說中分二初三品正通答前問後三品因論生論別問別答又釋前三是能發行緣後三是所發行相又釋前是所緣果境後是能緣因行以此信行是住之方便自無別位故初無問也(云云)(見佛土類)。
明難品第六五門分別初來意有二先分來者前明所依果法今辨依果所成因行故也二品來者所成行中位前方便信行最初信中解行及德明難辨解居初故來 二釋名者(云云) 三料簡者就此因中或分二初比位二十地品下證位或分三初三品是位前方便昇天品下十三品明三賢正位十地下六品明十聖真位或分四初從此盡第三會為十解以信是住之方便無正位故攝屬十住中二第四會十行三第五會十迴向四第六會十地等或分五開信異住故又光云義分或三初三品明始起於先際二從昇天下明善修於中際不思法品等明終顯於後際或分四初未信者令信二第三會下已信者令入謂解行也三十地品下已入者令純熟四不思議品下已純熟者令解脫。
四宗趣有二初通後別通論此三品明十信行法於中作八門辨一釋名二出體三發心四定位五行相六除障七進退八德用三發心者謂始從具縛不識三寶名字等創起一念信等此約始教如本業經(云云)終教如起信論修行信心分(云云)圓教如賢首品初(云云)以小乘非此教不約說頓教無位故亦不說(云云)亦可小乘亦有初信義如小論(云云)頓中亦有信(云云)四定位者此十信法於始教中自是位如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四位謂燸等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又彼論及佛性論等皆云地前修四行謂十信修信樂大乘行十解般若行十行三昧行十迴向大悲行又為除四重障正使故謂初除闡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執障三除聲聞畏苦障四除獨覺捨大悲障又信成淨德因種解成我德因種行成樂德因種迴向成常德因種又仁王經寄四輪王報謂鐵銅銀金以此教義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約終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別位故本業經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謂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心九戒心十願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增成百法明門名入習種性中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又准六種姓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王但言三賢十聖不言四也又此經中後四位皆有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義等唯信等中無此故得知也又本業經但有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二故知問若爾何故仁王經說十信為種性位仍只立三賢位耶答此有相攝故如是何者義准有四句一以本位攝方便故唯有三賢則沒信名唯論住位引文可知二以方便攝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沒十住名也故仁王經云十信十止十竪心則不論十住但名十信也三開方便異本位故則如住前有此十心為方便等四於方便處假說正位如前始教若約圓教有二義若依普賢自法一切皆無位若約寄法則同終教然信滿入位之際通攝一切後諸位皆在此中無不具足此則約行攝位故也問信既實無正位何故始教說為位耶答為始教機麤智淺行位不分影似小乘故說四位終教機細智深剋實分異故也五行相者若始教行信等十心行(云云)若依終教如起信論中四種信心五門修行等(云云)若圓教如此三品所說(云云)六除障者始教如前除闡提不信障終教如論深伏煩惱等(云云)若圓教如文總滅百障等(云云)並是滿心時滅七進退者修信未滿一萬劫已還一切皆退以是不定聚故依本業經如輕毛隨風等(云云)設第六有不退心者但是作此不退之心以非是位故未得不退也亦有人解將此為信不退者義恐不可以經中說如輕毛故無位故論說修信未經萬劫皆有退故若至萬劫信便已滿非第六故若就始教以隨麤相說信為位是故今後三賢亦隨麤相說是故至十迴向已上方得不退如佛性論第一卷說問彼論中是敘薩婆多師說豈是大乘耶答雖是薩婆多說然非彼宗以說有十迴向名位故小乘無此位也若終教中信滿入住則為不退如起信論信成就發心不退故及此下文深心淨信不可壞等(云云)以圓同終故入位已後方說為不退信也以因從果稱故如信忍等八成德者始教中成淨德因又得鐵輪王報亦能進入十解等終教能成十住位已則能少分見法身佛現八相成道等事(云云)圓中通成後諸位若約因得普賢三業遍周法界約果遍塵世界成等正覺如賢首說二明品宗者以十甚深義為宗成信中解行為趣。
五釋文者此中三品則為三初品明信中解次品依解起行後品解行具故成德耳又釋初行次願德德(云云)。
賢首品第八釋此品作四門。
一釋名者(云云)。
二來意者収前行願以成普賢廣大德用故來也。
三宗趣者明普賢行位體及相用廣大無邊始終俱括應在信門該攝諸位成佛妙果是此所明也。
四釋文者此中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經家序列何故文殊問賢首答者以信収萬行非妙德無以發起信該六位非賢德無以宣揚(云云)。
就賢首答中總有三百六十三頌前十三五言後三百五十七言於中總長分有八分一歎深難說分二略示行相分三略辨勝能分四攝諸行位分五無方大用分六喻況玄旨分七校量勸發分八顯實證成分。
就初中有七頌於中分三初二明德廣說略(云云)(見發心類)問何故此中信位菩薩得有如此廣大功德答此是普賢法界行德但就信門於中顯現故說不盡若分別論總有其四句一或唯約信門當相階降以辨則此信但是善趣位如輕毛等如瓔珞本業及仁王等經說此約三乘二或唯約普賢當體德辨如普賢行品說三或俱謂約彼信門顯此普賢德如此品所說此約一乘因分說四或俱非總不可說此約果分離言之處是故圓教中所明信位與彼三乘中十信義別不同也。
第二從非是無所因下六頌明略示行相分於中二先一總標因緣釋成發心廣大所以(云云)。
第三深心淨信不可壞下有九頌明略辨勝能分於中初二明信能成發心以是行本故後七明信能成餘德以行所依故(云云)又此中信不可壞者信滿心得不退故云不壞依此信發心故知此心已入住然約能入方便故屬信終下明成德中非直成前入十住初發心之德位亦更通成已後位中所有行位是故此中略辨所成二十功德一能生福智謂覺道之元福德之母(云云)十九長種智門二十示妙覺果上初十八自分行後十二為勝進德此等功德並是已後諸位乃至佛地所成之德俱在信中之所成就也(云云)。
第四若信恭教下有五十頌明能廣攝行位分中二先攝行後若生無上菩提心下明攝位(云云)第二攝位中攝後四位則為四段初有二頌半明攝十住位謂菩提心則是入初住位勤修佛德是治地修行二住行也生佛家是生貴住謂生在佛家種姓尊貴故也無著是五六二住行也深心妙淨是七八二住行也殊勝無上心是九十二住行也皆准釋可知二若得無上下三頌明攝十行位於中波羅蜜總舉十行摩訶衍是異小乘行法供是順理行謂是初四行也念佛定是離癡亂行見佛常住是後五行以後五俱是般若攝故三若知如來下二頌半明攝十迴向位於中行成稱理故法永存謂是如相及法界等辨說度生是救眾生離眾生相等前七迴向亦是諸門迴向眾生義也大悲者是此位中所成大悲行對治獨覺捨大悲障故也四若得大悲下有三十三頌明攝十地位於中初半頌攝初地謂喜樂深法是初極喜地所證遍滿真如名深法也(云云)十有二十一頌半明第十地於中有三初十三頌半明殊勝三業(云云)二若十地種下有四頌明十地終心受位分此甘露水灌頂等明此信滿中受軄三若身下四頌明結歎顯勝初一明入理深廣天人莫知謂此法身滿空十方不動是故於此無等等界諸天世天人莫能知也次一行成果滿見聞廣益於本所行無不果者所求畢故無不果遂也又如下明法品云見聞供養者皆住不退地故云不空也次一頌半威力護法常益不斷如維摩經云此經住世皆彌勒威神力也又初體次德後用下半頌結上句結慧下句結福俱無盡如海又此信門中展轉鉤鏁該攝如此十地等者以信為道元功德母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上云信能轉勝成眾行究竟去至如來處斯之謂也又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是此一乘圓教法也三乘中則不得如此。
第五從或有剎土下有二百頌半明無方大用分以信滿成此賢首位故同普賢等廣大三業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此為恒式當相而論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中顯現則屬信収然大用無涯難以具述彼依例辨十以顯無盡則是十三昧門之業用也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躬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覺照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云云)就初文中有五頌半分二初明業用後顯所依前中五初一偈明現佛說法次二一偈顯無功用成事謂不作功用故云斷希望也又釋以因位滿故更無希求故云斷也次三一偈明現八相次四一偈明現三乘次五一偈現雜類後二句結用所依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內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大集經第十四云喻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薩亦復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見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見一切眾生心行所趣解云此中見字亦是現字謂由見故現也通二應知問此中既是十信菩薩現成佛者為是暫時化現為實成耶答(云云)(見三生類)。
探玄記第五(第三會)
佛昇須彌頂品第九將釋此文四門同上。
一釋名有二(云云)。
四釋文者就此會中有六品分二初二品明方便發起即序分餘四品是當會正宗前中二初品是如來應感序明果德備後品明集眾光讚序明因德圓即顯十住位中具因果宗圓備故也(云云)。
十住品第十一初釋名者(云云)。
四釋文者就正宗中有四品分二初三品是當位行德後一品是勝進趣後前中三品即為三段初品明位次品明行後品歎德又初是解次是行後顯德同上明難等三品(云云)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顯實證成分七偈頌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二先證本後教本亦是先體後相初中先對前後諸位料揀者何故信中無此義者以未成位故此是位體故何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以此位最劣約種為名十行次增約依種所發業行為名十迴向更增故約行後大願為名迴前諸行向正證故十地已得真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此等並是位中通體隨位漸增有茲階降是故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賢中下故最劣故未辨此大用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約種未現行故種性義略作三門一釋名種是因義性是體義又性是族義謂種族也又性是類義謂種類也二出體有二一性種性二習種性性種有二門一就有為無常門如瑜伽云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云云)二約無為常住門如寶性論云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經中說(云云)習性有無者一約護月唯本性二勝軍唯習性三護法俱二四如緣起俱離三諸門分別作五門一約性習前後二約五性三約六性四寄位五諸教並如別說又性起品云菩薩摩訶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菩薩何以故彼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薩故如自心中一切眾生心中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處不有不可破壞不可思議文中六句初一句總謂五種性中揀去餘位故云菩薩種性下五句別顯種性義一甚深者是幽䆳義一約有為性徹窮後際故二約無為性真如法性離相離性故三約用出生勝德不可盡故四徹同佛果故又照窮逾遠曰甚畢竟無底曰深幽玄無極故曰甚深二廣大者是包含義普遍義無邊義前即深無底此即廣無涯此通有為無為能生所生因果等法准例顯之三與法界等者是勝善義謂大白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義因果理事等一切法故也四與虗空等者是因善義謂成無常愛果因故如虗空以在地前略無常果因又亦由上深故等法界廣故同虗空或俱通二或與上別可知五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生故亦是釋種性名義又亦得諸佛從菩薩性中生又是釋上諸句謂何以得知深廣等法界等耶釋云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切菩薩等故二顯相中三初標數引證謂三世佛果無不皆由十住因成如大王路理無岐徑故云同說二列名謂一周圓以明十種三結說此中十住義略作十門一釋名辨體三明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觀境六所離障七所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攝位十所成果初釋名有二一總名如前釋別中初者謂依外凡十千劫來脩信善根方便行滿於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故云初發心初發心即住是持業釋此當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也(云云)十住位滿足成就智身諸佛法水以灌其頂故云頂也若依圓教此灌頂位滿即成佛更無十行等如下文海幢比丘處說若三乘教即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云云)二明體性者作三門一約所依即以無量方便三昧為體以依此定說十住故下論云此三昧者是法體故二約本即以前種性甚深等為體以彼是此十住體故但隨位說十而無別性三剋性約所緣以真俗二諦三約能緣以悲智二行餘行眷屬皆此所攝又真俗境俱融悲智唯一此二復圓俱融法界無障無礙具德自在是其體也此約圓教辨(餘門別作)。
第五說分者十住有二分一果分圓融不可說二因分隨說有二分一約普賢自體行二約普賢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品說二證位如十地品說今此正說阿含位於中有二初明攝體之位後辨隨相之位初中釋十住為即為十段(云云)釋初住中先標名後釋義釋義中二先別行中二先自分後勝進前中二先明行本謂發菩提心為十住之本但轉此心漸增勝故成後諸住故也二所得(云云)二所得中一分是因義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始教辨二分是未圓義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體分故謂於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辨三分圓無礙故得分即得圓但以就普賢門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中於漏盡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也(云云)(次下梵行發心二品見發心類)。
明法品第十四四門同前(云云)。
四釋文者(云云)問前品中云甚深諸三昧無量陀羅尼諸佛自在力無量妙功德莊嚴初發心又云即是佛等何所少故更修習耶答此圓教普賢行中大位有二門各攝法界前約自分此辨勝進前中亦具後後中亦具前然前恒非後後恒非前謂具前之後非前具後之前非後故位分前後攝義恒周故也(云云)。
探玄記第六(第四會)
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第十五。
初釋名者有二(云云)。
四釋文者此會有四品經初二是序後二正說(云云)。
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初釋名者(云云)。
第三宗趣者有三一明約三乘寄位法二明別行法三就一乘普賢行位法初中諸聖教散說多門統收有十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二十七阿僧祇中地前三內第二精進行僧祇攝三地前四行中成破虗空器三昧行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樂德了因種五地前方便四人中是第三十行人也此上並如梁攝論等說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七六忍中是行忍八六種性中是性種性攝此上並如本業經等說九三持中是行方便持攝如瑜伽地持說十地前除四障中是第三伏除聲聞畏苦使得銀輪王報主三天下。
第二明其別行者仁王經第二性種性位有十心謂觀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三善根則施慈慧三意止謂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已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本業經亦同又行有二種一通謂信等十行二別謂此十度此中明別非通別中復二一因二果此中明因波羅蜜也此並約三乘教中寄法顯行。
第三就圓教明普賢行者則此十行中具攝前後諸位中行一切皆盡是故此位滿際則至究竟位如第十行滿云入因陀羅網法界自在成就如來無礙解脫為人中雄大師子吼得無所畏為法輪王轉無礙法輪等解云此是究竟中菩薩猶非是佛以果分當不可說故。
第四釋文者此正說中有二品初品明其所行後品顯其所成又初是約位階降行後是通相始終行又初是位後是行又初自分後勝進就初品中七分同前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七偈頌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二先行體後行相體中行業不思議者標體顯德謂此普賢圓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思議此行不思議總有十種一廣大故謂以一切身於一切處遍一切時念念頓修稱法界行是故此行名不思議二甚深故謂此廣大行則是思數皆無自性則同真如而彼行相宛然不失是性起之行故亦不思議三殊勝故謂超過餘乘非下位圖度故亦不思議四攝位故謂此在地前能攝一切前後諸位名不思議五證理故謂此行能證不思議之理名不思議六斷障故謂此行能頓斷難斷不思議之障故七利他故謂此行能一念廣利盡窮眾生界故不思議八圓融故謂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難定量故名不思議九重成故謂此所作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故不思議十成果故謂能成佛不思議果故亦不思議也所以辨十欲顯無盡如下偈中大龍之所行等准知此約圓教辨若約三乘則不得作如此釋以此猶是有漏位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者顯前不思議之相然法界有十廣如下說今舉二門以釋此行謂行寬名廣行深曰大此廣此大皆稱性成故曰如法界虗空亦有十義如下第八地虗空身處說今亦舉二義一行能破相證入畢竟法性虗空故云究竟如虗空二行能出生無量愛果如依空現色色無盡故云究竟如空下釋中先徵後釋以此行是三世諸佛之所行故是故如此也又釋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不思當真實善決定法界當勝善如空當因善學三世等當不怯弱餘同前會釋二行相中先標數顯要謂三世諸佛同共說故二列名此十行之義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云云)。
第五說分中釋十行有二分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可說故此中不論二因分約緣隨說有其四重一唯約此位行如仁王經及本業經等說二唯明自體普賢行如下普賢行品說此不依位三以自體行從位而說即如此中長行所說四會攝位相從於自體圓融之行如下偈中說今說分中唯辨後二(云云)第十真實行中亦作七門(云云)七釋文中亦四標釋結歎釋中三初舉本誓言二此菩薩下依言成行三得一切法下行成德立(云云)自下第三行成德立者謂此位滿成就普賢法界圓明自在之德於中有二先成因滿足後摩訶薩住大悲下明成果德備以位滿菩薩具此因果二用故前中三先標二利二釋顯成滿三此菩薩義身下結德無盡(云云)三結德無盡中二先由前外化滿顯量智無盡二入諸三昧下由因行圓現理智無二眾生依二者舉凡顯聖上來因德竟同等覺位也(云云)第二同果德用中初牒前起後得佛下正顯所成此同妙覺位文中通成如來十種功德智一得佛圓明十力智(云云)。
第七重頌分中二(云云)此中偈頌與前長行文勢不同略論五例一前則約位始終布列而說今即會融前說令無始終是故一一行中具一切行也二前約別行此明普行以普別無礙二文互顯三前唯約因此通果行以因果圓融為此行門法界故也四前約同教攝彼中根今顯別教被斯上達以同別無礙為一圓教故也(云云)。
探玄記第七
如來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第十九自下明第五會四門同上(云云)四釋文者此會三品初二序分後一正說何故無後進趣者以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迴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此經上下此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信滿總為入位方便二約比滿入證之際如此迴向品初僧祇滿總為入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初總攝前七地為方便此二僧祗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僧祗滿處攝也餘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二品二序差別同前辨異(云云)。
金剛幢菩薩迴向品第二十一釋名者德成無壞喻號金剛(云云)。
三宗趣者十種大行迴向三處為此品宗又以無邊行海隨順無涯大願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此宗趣如下文顯引之四釋文中有六分一三昧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眾下明正顯有二先明體後顯相前中二先總標二悉普下別辨不思大願者總標起謂期求名願深廣名大出過分量名不思議此是普賢自體無障礙願具盡法界無限德用如下此品所說諸德總在此一大願句內故云不思議總說雖爾別論有十一所期不思謂要得無上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謂無有世間惡道等苦經多劫受能壞此願三受惱不思謂於背恩惱害菩薩難化眾生如初攝化大願不轉四難壞不思謂無有天魔二乘異說能壞此願而不從化五廣故不思謂盡法界眾生界等如十盡句說六深故不思契同法性如性起願七攝德不思當體具攝法界無限大功德海八出生不思謂依此大願出生一切波羅蜜行不可窮盡猶如大海出寶無盡九大用不思謂大願宿成無功辨事如憾定聞聲願力起等十逆順不思謂大願普應類機成益逆順多端非下位測然此大願實德無盡依則辨十並皆如下說分中顯下別普救等明利他廣大學三世等顯自利廣大各具前十義可知又此中初是觀相次大善後不怯弱六決定中有三也餘義同前釋。
二顯相中二先舉數顯勝謂三世同說顯法要勝二列名顯勝先列名後引三世同說顯勝也列名者十迴向義略作五門一釋名二義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釋名者先釋總名一周圓數依則說十迴向是義即帶數釋然迴向有三初約理者捨相曰迴入理名向二約利生者得理不證曰迴大悲隨有救生名向三約菩提者所修善根不願三有二乘名迴正趣無上菩提曰向(云云)。
第二顯義相者有二先別後通別中(云云)二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此各二義故成迴向且眾生二者一由菩薩善根必依眾生成是眾生之分是故法爾還向眾生二泛是菩薩必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須向彼不爾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薩二菩提二者一菩薩善根依大菩提成從彼流故是彼分故法爾歸彼二泛是菩薩意其必為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向大菩提三實際二者一菩薩善根緣成無性依真而成從彼流故是真之物法爾向彼二泛是菩薩必為證真背無明故照二空故問何故須此三迴向耶答此三有多義略論十種一約菩提心有三心故(云云三心之義見發心類)二約成菩薩三聚戒故謂律儀離過向實際也攝善廣修向菩提也攝生大悲向眾生也是故法集經云若菩薩捨於三聚迴向之心菩薩不應共住三約成二行向實際護煩惱行餘二護二乘行四約成二利行向實自利向眾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釋菩提自利眾生利他實際俱非五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行果位成三德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約成悲智智中照理顯事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約悲謂何故向菩提為眾生故何故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唯約智謂見眾生深相盡故即是實際染相不壞是故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約無礙謂菩提智證同理性眾生染相即真無異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約圓明謂三法圓融各攝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門相即相入無礙思之(云云)。
第五說分中但大迴向位有二分一果分當不可說非此所論二因分隨說有四一唯約位相如始終教說瓔珞本業經等辨二唯約自體如普賢大迴向行不依諸位三以行體從位門階差說如此下文分迴向為十門者是四以位門隨行體圓融說如下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圓滿者是(云云)。
探玄記第八
第十迴向中亦作四門(云云)四釋文中長行內亦二位行位果行中三標釋結釋中三初舉行體二摩訶薩於彼善根迴向下正明迴向三如是迴向時下明迴所成德前中二初舉所成行二摩訶薩下明長養善根又前自分後勝進又前利他行後自利行前中十句初一句總明得法師位如第十地受位分得離垢三昧垢染斯盡受軄位滿內得彼定灌其心首外相顯彰故云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繒繫其頂者即知彼人得離垢法受位成滿由得此位方能雲雨說法廣益群生故云受大法師記又如楞伽中大慧等十地菩薩得佛手灌頂神力故能自在說法同於此也然受軄有三一約喻如輪王太子受位等二約理行如內心證理灌其智頂三約位事有五重一約信行滿如賢首品說二約住位滿如上灌頂住及下海幢比丘頂上佛說法處辨三約行位如十行滿處入因陀羅微細法界等說四約善巧位如此位說五約證位如第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滿即因圓究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即得餘位又總是一法界受軄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含攝無礙此約圓教宗說若餘教中不通此事思准之(云云)。
探玄記第九(第六會)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將釋此文四門同前(云云)二來意中亦二先會來意者前是阿含行滿次明入證成果義次第故是故來也二品來者前明迴比向證今明迴己得證顯行不虗故次來也又前約比位寄顯普賢圓滿行德今約證位寄顯三乘差別行德顯法次第故次來也是故前諸位內皆悉廣顯普賢自在之德於此地上絕無其名者是此事也豈可地前深廣證地反劣但是寄顯不同故也問宜應證地是深順同普德地前位淺應順三乘何不爾耶答此中文意為顯教相不同故爾謂若於地上得普賢德則與三乘教便不別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則於地前實不自在顯此一乘則不如是故於彼地前則便自在得普賢德是故若准此普賢地前而取地上其地上行相甚深甚深非如此說此即下普賢行品是也若准此三乘證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極麤淺不同前說即是瑜伽菩薩地內十二住中初二是也問何故不齊謂一乘地前有普賢德一乘地上亦有普賢德如普賢行品說三乘地上德如此品說三乘地前行文中何不說答此經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行廣論三乘位略辨也又釋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攝三乘等總為十地仍以六相陀羅尼門融顯無盡成普賢十地自在之義地前則未能如是但直顯普賢故不同地上也(云云)。
四釋文者亦二先料揀後釋文初料揀者今此會中有十一品問此會與前二三四五會何別耶答有五別一前有流此無流二前末此本三前不共謂是普賢德故此為共謂此十地通三乘人天等共採故地論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可知四前但論因行此會通果故五前比位此明證位問此會何故無昇天集眾等序耶答為表此會證法無二不可以事相標其玄趣此則前麤後細故二為地前攝一乘別教普賢之法故有昇天集眾表勝方說地上寄位同於三乘故隱彼自在之相同餘經而說此則前細後麤故也此文分二初九品明緣修因果後二品辨性德因果初中亦二先六品顯因位德滿後三品明果位德現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顯其證位後五品明位中行用(云云)。
第三加分中有三初總明作加行所因二顯加所為三正辨加相(云云)自下第三明其加相於中有三謂口意身加(云云)就初口加內十句初句是總(云云)下九句別中分二者謂自他二力(云云)自力中分四者以因中有四義故一有力能作義二無力不作義三具二義故能引眾生四泯二相故稱理成德又釋此四漸次釋疑疑云何故得加以有因力故若是有力何須復加以因不作故若是不作因應無用以由無作方堪益物若逐機益物應失自體以身淨圓滿故又釋初二自利一教行二證行又一相二體次一利他後一二利滿故成德成德中三義內一當位顯益後二寄對辨勝初因位窮終故云菩薩盡位滿成益故云有二利益謂法身真理唯是無分別智正證依止非是染心意等所取故云也楞伽云取相名識不取相名智理智合明成依止義故云法身智身十地終心受佛軄相故云受佛位故如法雲地受位分說在因位中有此益相此位不改因故云現報利益謂一切佛放益一切智光入此菩薩頂故云於一切佛得授記授記即是受位也二轉此因位至成果之處故云後報利益此是十地菩薩攝報果處便於此處成報身佛理實剛藏猶未成就當必成故結德在身如下佛盡亦同此辨摩䤈此云大首羅此云自在智處有四義一以下三禪慧多定少令智不勝四無色中是多慧少故亦不勝此第四禪定慧等故是故智勝故云智處二此處五那含天是聖人所生處聖人智勝故云智處三此處有十地菩薩攝報果彼菩薩攝十度行別成智度故名彼處以為智處四此處以成報身佛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故名此處以為智處此是世間中最高勝處於彼現成佛故云世間高大之身後二寄對顯勝中初一對下彰出於彼二乘無少分同故云不同盡又彼二乘見有世間而超過故於此世間超而不盡見有涅槃而可取證於出世淨亦未得盡今令菩薩皆盡彼際故云不同盡後一望上顯同謂於佛果窮盡彼際故云佛盡經略此句謂二力之中自力勝故以多義顯上故云挍量轉勝上上也又釋此佛盡理實剛藏猶未成就何故此中辨耶以為顯自力辨勝故此說耳(云云)。
五本分中作三門初釋名者以略為廣本故亦興請為本故。
二來意者因前加起略說地體起後請分略說地相起後說分若望以後成前由請分顯深成前地體由說分廣宣成前地相此則本未互成也。
三釋文者此文有三初辨六決定為地體二列十名顯地相三舉三世同說明地要勝初中此六決定盡是地體今作五門釋一釋名二通辨地體三與地持瑜伽六決定相攝四分其行相五釋文初釋名有二先釋總名六是數名決定是義數義彰名即帶數釋也謂聖智證真決擇楷定順理離過復名為善即地持三決定中證決定也通論有六義一約行體決定竪固不退二望所證決定己證三約煩惱決定能斷四約所信決定不疑五約所化決定能度六望佛果決定能成二列名者一觀相善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此當體得名二真實善決定者則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虗故相形立名三勝善者過劣故具勝德故亦當相及形他立名四因善者謂能成果故從功能立名五大善者普被群生情無限局體用得名六不怯弱者謂因入果德情無怯懼此從心境立名。
第二因此通論十地體性差別略作十門一以此六決定為體(云云)(見十地宗要類)第三與地持瑜伽六決定相攝者地持云決定有六一能自修習起菩提願超餘一切淨願二者無等不共果超餘一切世間境界三者隨度諸眾生苦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四者發一念願性自然樂無量淨法及無猒行五者得無盡願常不退轉六者增長勝分究竟大菩提是真實願解云此中第三是地論中第五以地持意攝二利方為因故餘相會釋可知四分行相者此六中前五是自分行後一是勝進行前中初四自利行後一利他行前中初三明行體德後一顯行功能謂有成果之功故也前中初二行體圓後一行德備前中初一明行自體後一顯行離過是故自體離過攝德為因二利行圓成就佛果是此行相也。
五釋文中(云云)初句是總菩薩願者標人別法於大菩提立誓趣求名發菩提心亦則是願故會釋顯同簡地前願故云決定決定即是證智真實是故決定即是善善即是決定故云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別中六內一正智證真不同帶相觀心以不雜無明之過故名一昧相也二以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明此智同彼所證法界具諸勝德論中二釋一案文釋謂大法界故名勝此經釋經中大字也一切佛根本故名勝此釋經中廣字法界字後別釋二開義釋先標四名顯體無異但隨法相說此四義即為四別一釋大謂一切法是法也法爾是界也界是真性故云法爾下皆准此二釋勝謂淨法界智超過凡小三釋廣謂大乘法界廣集大行四釋高謂無流白法高出世表又釋初顯所如法界謂論中名勝善經中名廣大廣及高皆是異名無別體性此並顯法之體狀釋法字也一切法法爾者釋界字也餘三釋能如法界之地智一正體智二加行智三後得智又古德云一證道二不住道三助道又釋初一正證智後二是後得智後得智中一巧集大行以成利他二反緣觀內以成自利此三皆悉稱同真性故云如法界也四為因義一為生因生菩提有為果二為了因了涅槃無為果又釋此一真智有一切力一為依因以依起應機報化用故二為攝因以攝用歸真故又初即應機示有虧盈後則相續盡窮來際又初則外起化用後則內證真證性又初則寂而常用後則用而常寂經中略無常果因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云遍覆亦名大也次前善決定是前常果因此願者是此大善相導故大善不住涅槃常因不住世間故云世間涅槃非一向住也六上入佛境故云不怯文中三初為一切佛護者標也次何以故者徵責也下釋謂入三世佛智地故為之護也此六中六相圓攝可知地體竟。
探玄記第十四
第十法雲地亦七門同前(云云)第七釋文中初讚請分(云云)。
第二正說分中有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者攝前九地所修諸行總為方便滿此地也二得三昧分者初住地行行德無量以此地受軄必依三昧故偏舉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謂依勝定能攝佛智故名也四入大盡分者是地滿行此地望前已是窮盡盡中之極故云大盡(云云)第二菩薩摩訶薩行如是下明得三昧分於中初牒前起後即得下正顯所得於中四先別顯十門二通結百萬三是菩薩住下明能入能知四顯最後名就初內論中舉初等後故云離垢等舉後百萬故云眷屬離煩惱垢釋顯其相以此位中是障盡處故不加功者成就相應故餘九是別以六七二定共離一垢故離八種垢一入法界差別者是入密無垢謂法界深奧名為密處二行近佛果名莊嚴道場三身光業用四口辨總持五意業現通六廣七深俱顯淨土無量釋廣正觀釋觀上來自德八隨一切等者化眾生無垢利他德上二利自分行九如實知等者是勝進上覺名正覺無垢謂將成正覺諸佛迭共現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軄處說言一切智智無分別釋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牒智釋受位也滿足三昧事釋悉入其體知其業用可知第三是三昧現在前下明受位分於中有六一隨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軄之時在閻浮金白象寶座菩薩亦爾受佛軄時在於大寶蓮華王座(云云)第六爾時諸佛下明隨所得位於中有四謂法喻合結就初法說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頂三得益四結位初中(云云)四結位中入佛境所證同具十力行德同墮佛數成人同以成佛德墮在佛數如始出家雖未受戒即墮僧數(云云)。
探玄記第十五
十明品第二十三初釋名者謂妙用自在委照稱明明用無限寄圓辨十即帶數釋也二來意者一通論以下五品來意謂前顯證位成滿自下明其勝進行用又前是位體此辨行用又前位內行此位後行又前本智證滿今辨後智大用由斯四義是故來也古人亦有配等覺妙覺依此經中不辨斯義況前法雲地終心已顯等覺之義二別明此品謂答前十自在問也以別譯菩薩本業經彼經問中名為十明故(云云)。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初釋名者如來果法逈超言慮故以為名。
二來意有三一遠者此下三品為通答普光佛無上地等十句問故問若遠答前問何故此更有請耶釋以相去遠故更發起也若爾已前諸品何不爾耶釋以前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故也又釋此是念法悕說非是別請若爾何為已前諸品無此例耶釋為果法深細顯法器慇至故須念說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來意者為前已辨修生因滿今此正顯酬因果圓故次三品來也三近來意者前住處品是因滿之修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來也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門一通辨佛德二別顯義相三辨定此文四顯不思議初中若說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淨法界及四智為德即通始終漸教若以一味實德則唯頓教如光覺等品說若具一切無盡之德如此文等是一乘圓教二別顯義相者諸佛功德無過二種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云云)(見佛身類)第四釋文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諸德將配三身謂初法次報後化文恐不順以此品中廣顯八相等用豈唯法身乎亦有將配佛體相用後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謂此品總顯佛德體用殊勝次相海品別顯勝德之相後小相品別辨勝德益用(云云)如來相海品第二十九初釋名(云云)。
三宗趣者正辨佛果無邊相海即以為宗別釋此義略作八門一釋名者(云云)。
三種類者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十二相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解云雜華即華嚴異名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塵數相名無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為三乘後具前為一乘又初唯地前見次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身相次唯報身相後是十身相(云云)。
七建立者智論第五云問菩薩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亂故若少則不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佛三昧經佛生世間示同人故說三十二相為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行故上約三乘等說若一乘此十蓮華藏塵數相為普賢等說者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
八明業用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說餘乘相用如別說(云云)。
探玄記第十六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初釋名佛者標人表德小相者形大辨體光明者依體起用功德者用所成益此則依人顯德體用為名。
二來意者前品大相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顯所照利益之相故今此品正明益事為大相難明故辨小相小相復多但論一相一相有多時之益且說一時此一時益復難明故佛自說也以此而論前大相業用無邊無邊極難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宗明如來相德利用略作二門一定分齊者既三十二相有八十隨好以嚴則知十蓮華藏微塵數相一一各有塵數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廣與三十二中諸相不同則知隨好亦甚深廣大不可量也二辨業用者如八十隨好但嚴佛形令以生淨信今此明小相佛為菩薩時相輪隨好最下位處用謂放一光照十世界微塵數剎地獄眾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十眼耳等即此天子毛孔香普熏眾生亦得十地白淨轉輪王又此輪王放光復令無量眾生復得十地十眼等如是展轉盡於未來際無量邊際皆無不可說菩薩小相既爾如來大相之海利用自在不可說不可說也。
四釋文中二先略後廣前中亦二先明果用攝益後又菩薩下明因用攝益前中何故佛自說者古人釋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竟故但佛說又釋明相極至小用極廣大此事難明故佛自說告寶手者能採取故海王隨形好者是足下相輪處大相邊隨好之小相也以餘大相業用難明故說最下相輪之用又以相輪大相猶難明故故說隨好隨好猶多故說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猶亦難明故說在兜率為菩薩時之攝益就此因用二初令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上已下令不著天樂成饒益行亦是前身光益後是空聲益前中令淨十眼等者以彼眾生宿有見聞普賢法種復遇舍那法界光觸故得十眼普賢之益(云云)。
第二廣辨中亦二先廣前光救惡道後廣前聲益天處前中亦二先明放光後明照益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輪大相中光於彼者於彼大相處有此海王隨好小相一名清淨者簡去多光今但說一普照下明照益中隨眾生境界者所住差別亦是所觀不同隨善根者隨其宿種何乘善根隨意者意樂差別亦是欲願不同皆稱根成益越於餘經益故云乃至阿毗等以此下文但說彼照地獄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餘也第二廣天上饒益事中有六初因勸釋疑二汝等應當下正勸報恩三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依勸興供四是故諸天子下教發心悔過五說是法時下聞教獲益六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得益傳通成無盡行初中三先勸次礙後釋(云云)末後結辨舍那者以是初門總勸故離垢三昧有二位一約因緣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離自二障微細垢故二約果初如此文是將現成佛在此天上住此三昧能利眾生令離垢故二乘不能知者結用深廣故也(云云)。
第五大段說是法時下明聞法獲益於中有四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或當初地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發心益三天女益此二地前益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以是普賢五位相攝大善巧法是故創得出地獄已聞此普法即得十地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於中初得位益二行成益三勝報益四滅障益五見佛益六結益分齊謂雖得十地因滿簡不同果故云猶未能見等也。
第六大段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展轉通成無盡行於中有二先於毛孔出法界供具供養於佛二顯供具所成利益於中有三先華益廣見諸佛故二香益廣滅惑障故三盖益廣成大行故(云云)三見盖利益中三初明見此法界法門之盖故得一恒沙輪王善根皆如白淨寶網等此是世界性中萬子已去輪王如愛見善慧王等非是金輪千子王四洲等謂一恒沙箇白淨寶網輪王善根蹔見此盖頓得成就二菩薩摩訶薩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於中初所化廣多有法喻合二放曼陀羅下明所益殊勝亦有法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普照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華盖等復益眾生令得輪王亦是十地三輪王放光照餘眾生亦令得十地此之三位皆悉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以此却推總是如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光既爾餘光亦然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小相既爾其餘大相海等即不可說不可說也文意如此思之言此等眾生悉先修善者明宿有見聞一乘修普賢善根故喻中如在欲界已得初禪身雖未轉得彼天樂如是眾生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轉令本身肉眼而得普見是法力故也是即三祇可以念屆者明一攝一切也塵劫不可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也如是遲速無礙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三如是成就清淨下釋顯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得十眼等未知分齊故今於十眼中肉眼最麤釋其分齊餘眼深妙可以類知(云云)。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初釋名者先辨分名就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中有二上來明修生因果竟自下二品明修顯因果亦是上明差別因果下顯平等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體因果(云云)。
二來意亦二先分來謂會前差別因果令歸平等即會前從第二會至菩薩住處品來差別因歸此普賢圓因故性起品會不思議品來三品差別果歸平等性故是故來也又釋上來差別明三乘因果此下明一乘因果明與上三乘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別至此本位故來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顯故也(云云)。
四釋文者就後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賢圓因後品顯性起滿果就此品中分二謂長行與頌就長行中亦二謂正說及瑞證就正說中亦二初序說所因後正顯所說又釋亦可為三初舉略顯廣釋成普義二從菩薩起一嗔下舉惡顯善亦是舉剛顯柔釋成賢義三從佛子是故下辨六十行門釋成行義是故名普賢行也就初中二先總標小說二何以下釋小所因前中如向說等者釋有二義一約近如前小相品所說令諸天子成普賢行是微小說以隨所化愚癡眾生或業障重墮惡道者顯小相用故爾也若約障輕智慧眾生辨大相業用則廣大不可說不可說也二約遠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說以前五位漸次因三德差別果雖諸門內亦有普賢圓融之義不同三乘然其門相階降同彼三乘逐機就病不盡法源名微小說此下二品明普賢因果逐於法性不就染機以分階降名廣大說文意如此就釋中先徵後釋釋中先總釋一切如來者謂如此隨病就機小說三世諸佛皆悉同爾故也二別釋中所隨眾生惑染雖多略顯十種一無明二諸纏三計我所四著我見五四倒六邪見七橫計八欲縛上備苦因九具足苦果十遠離出道三為如是下結既為如此具縛眾生如來出世說法豈能具盡法性第二明普賢行中光明所治廣大有百千障後顯能治廣大有六十行前中三謂標釋結(云云見斷障類)。
探玄記第十七(第七會)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將釋此文四門同前初釋名有二一者分名謂此明第三名託法進修成行分即依託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會名者約處名普光重會今何故於此而重會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今明依解起行故重會之若爾何不三四等處亦重會耶釋前是生解之法可寄多處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會(云云)。
二來意者亦三初分來者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即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成行分即依解起行義次第故是故須來二會來者前第六會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圓次顯正行處世無染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性起品明顯性果殊勝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來也(云云)。
第四釋文者此會之中長分為八一序分二三昧分三起分四請分五說分(云云)第二爾時普賢正受下明三昧分於中有二先入定後辨益前中普賢入者以是會主故表此行法普周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華嚴定略作四門一釋名者以因行華嚴成果相令顯著故二體性者法界行門心海為體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明業用者有二一依此顯說華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中言得佛華嚴三昧宣說諸佛經典二依此顯示華嚴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解云以諸行法深廣多端不能別說故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法也四明位地有四句一若攝始歸終在第十地方得如法雲地說二若攝終歸始在信位滿心得如前賢首品說三若始終無礙遍一切位如前二說不相離故以彼始終括中間故四若超絕始終總不依位如此文說但約行法以辨其相故(云云)。
第四爾時普慧下明請分於中有三初總舉問意二正辨問辭三結請願說(云云)二明所問法中有二百句其別行度世經彼中別作六翻問還作六翻答古來相傳皆依彼文用科此經即為六段初二十句問十信行二從何等為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何等為持下三十句問十行行四從何等為寶住下二十九句問十迴向行五從何等為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證行六何等為觀察下五十一句問因圓果滿究竟位中行此經上下總有三遍說六位中此當第二約行說六位以普賢行該六位故是故度世經云唯為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也彼經六段雖不配於信等六位既云從始至終次於末後明成佛果為終故知最初信行為始此不待言故知決定約六位耳。
第五大段爾時普賢下明說分中初總告二正答於前二百問一一皆以十門答故有二千行法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作五門一約因果二分行位三顯普別四明互攝五辨行相就初中有四句一約大位以分前五位等總為因行後成佛等總為果行二約細剋而辨二百門行一一皆悉徹於佛果是故諸文之末悉皆結云即得佛等也是即皆通因果二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攝生等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云雖得成佛而不斷菩薩行故是故此行皆是果行二分行位者謂二千是行六分稱位攬行成位虗行實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總屬位收以行並是位中行故三總屬行攝以普賢行體不依位故唯有自分勝進即為究竟四一行偏六位一位該二千如是無礙而不壞前後故是普賢行也三顯普別者謂一行相必遍一切然恒不雜不雜故別義殊分必遍故普義該收猶如錦文朱紫窠別故得成文朱紫綖通織而非繡當知此中行相亦爾即普是別即別為普皆無障礙思之可見若爾此即普別具足何獨名為普賢行耶釋非謂守普而不能別亦非作別而失於普實謂能別而不壞普者是普賢行也四互收攝者有四重一以位收位六位之內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行也上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此之謂也二以門収門即二百門中一一各收一切門故即成二百箇二百為四萬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內一一各攝一切行故即成二千箇二千也過億兆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所說二千行等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之說也以此一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虗空下云虗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斯之謂也五辨行相者隨文解釋應知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為六如前應知(云云)。
自下大門第六從十種觀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因圓果滿行於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圓究竟行亦是等覺位相似二從十種住兜率天下一百九十句明現果圓滿行亦是妙覺位相似(云云)第二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門明果用圓滿行此等多約八相現化明於佛用者以此亦通普賢等用不向淨土實報處說也又釋此唯菩薩作用故唯示八相成佛非餘實成又釋彼實成佛無成不成不可說故就八相說也(云云)。
探玄記第十八(第八會)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有三一分名者謂廣依勝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成德分矣二會名約處名祇桓重閣會謂表此法濟物攝生故在給園又現悲依本智起重出之相故在重閣三品名者入是能入謂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所入法有三義一是持自性義二軌則義三對意義界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法因為義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竝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不相雜故(云云)。
三明宗趣者亦分會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為宗於中分別作三門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先明所入法界義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云云)(恐厭文繁不能具引)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准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所謂因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收則文殊普現所現法界法門是也此因位中曲分有五則信等五位之法界也准攝可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四釋文者此一品中大分有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已下明未會亦則前明果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明頓入法界後明漸入法界又前總後別則本末圓融無礙念之就前本會中長分有十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分四現淨五分五集斯眾分六舉劣顯勝分七偈頌讚德分八普賢開發分九毫光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云云)第二請分中有三初眾念請二念所請三念請現(云云)所請中總有六十句古德釋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後三十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釋六十中初十念請果法何以得知所請是果請次十明下位不能測量故既不下能知云何今欲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得知雖力具得知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根器力具雖眾器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謂次十明佛利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令知次十辨果用攝生既此緣具故結請云唯願現等又釋此中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前中初十正念所請果法次十明深玄難測後十明緣會可涉(云云)第二從爾時文殊下明其末會於中前則不異末之本故雖卷而恒舒則後文是也後則不異本之末故雖舒而恒卷即前文是也是故本末無礙同為一品意在於此今通釋此下文略作十門一敘諸古說二會數開會三會主多少四定會名義五二位統收六分成五相七圓攝始終八明法界人類九法界事義十隨文解釋初敘古中諸說極多難以備舉且敘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識有四十五人後文殊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知識次四十是十住等四十位知識次二為等覺位知識後一是妙覺位知識以舊無補闕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統等諸德並多同此說更依一家總不配位亦不懸科但隨諸會依文散釋即如五臺論及意法師等並同此釋此二之中前說於文小違後說於義無妨准思可見二明會數開合者於中有六一若約所攝之機唯有三會一攝比丘會二攝龍王會三攝善財會功德雲已去並同第三會攝以所攝之機無差別故若二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會謂初三及後第五十四普門城會俱是文殊無別主故餘五十一各別人會是故約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謂善財有五十三比丘及龍各有一故四若約主伴別分有一百一十會如下文辨五若約散說所依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會如後文殊處說此約引彼三乘機辨六若約普賢德有十方世界微塵數會如下結通處辨三明會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唯就人說有五十四人謂於五十五會中四會唯一人謂文殊又有四會各二人謂遍友眾藝并童子童女是故會有五十五主有五十四二若約會顯人有五十七人謂於五十五會中二處各加一謂遍友等可知(云云)五攝二位統收者此五十五會二主統收初文殊至後文殊是文殊位屬般若門後普賢一位屬法界門非般若無以入法界是故善財創見於文殊非入法界無以顯般若是故善財修見於普賢是故二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文殊即明法界甚深義後普賢顯法界廣大義是故二門相影具德問前中亦有功德雲等餘善知識何故乃云總是文殊答皆是文殊攝化德故悉從文殊智慧大海所出生故是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厭法等彌勒亦云汝今得見諸善知識來我所皆由文殊師利之所攝受(勘文)是故有形文殊作開覺之初緣無相妙德為結終之妙趣於中有三初一明始起於先際二從功德雲下明善修於中際後文殊明終歸於後際此亦是一周之行相耳就中際中初四十人明位內行緣則寄四十心位後十明位後行緣即位外所修等也六分五相者長科此文總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二從摩耶夫人下有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三彌勒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四後文殊一人明智照無二相五普賢一位明顯因廣大相又此五相亦是菩薩五種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勝行四深行五廣行七圓攝始終者謂此諸會差別位中一一各攝一切諸門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剎塵等如一一切亦爾重重准之但為寄法顯異布之前後思之可見問若一即具一切善財何須廣歷請位答此之所歷並是一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問若是一中之一切者得一即得多彼何須更歷耶答得一即是歷多是故同時無有障礙思之可見(云云)十釋文者今依至相科釋此文就初寄位修行相中有四十一知識內初文殊一人寄當十信知識以信不成位故不辨十人餘四位成故名有十(云云)。
探玄記第二十(彌勒章)
百十者古師有三釋一云上來至此應有一百一十但文中脫漏故不具列也一云上來所列是正善知識若通取主伴故方便導引等有百一十也是故上文未欠見滿足王及大光王等前皆云漸經人眾聚落城邑曠野等故知通取所經處有一百一十也一云信等五位則為五十後摩耶彌勒文殊普賢及佛為五此五十五各有自分勝進故一百一十也此等並為舊經不足有此諸釋今既文具不勞異釋此是總括前後知識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則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故有百一十也(云云)。
搜玄記第一
盧舍那品佛第二自此已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門分別(云云)。
第四分文釋者有二一對會二隨品此盧舍那品果廣而因略故屬果德二名號下因廣而果略故判因行更有別半如第二會初釋二就品分者有三初至光覺等來舉果勸樂生信分二明難下明修因契果生解分三離世間下辨依緣修行成德分所以須爾者為眾生薄少善根信心難發故此品內佛加普賢說淨土依果第二會內文殊承力說佛三業明其正報以此勝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已次須為說法令其起解故明難品下廣辨行相勸依已見法明白次須勸依起行歸有所得故離世間下明依緣成德分(云云)。
孔目章第二(十住章 十波羅蜜章 十迴向章)
十住義者十者數住者不退則或住之位亦云十解一發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不動故名住體者無量方便三昧為體此順三乘終教說本即是一乘初教則無定愚法小乘及初迴心則不說十住宜可准知(云云)。
十波羅蜜者十行法也一檀波羅蜜(云云)即是十行者但施成自他喜故一名歡喜行戒成自他利故二名饒益行忍成自他無瞋恨故三名無恚恨行精進成勝德故四名無盡行禪波羅蜜寂靜故五名離癡亂行般若證智緣起現前故六名善現行方便善巧成自他事故七名無著行願事自在隨意能成故八名尊重行勝力自在成就眾生故九名善法行三業利他作事不虗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故十名真實行起作故是行義此義在三乘不通小乘教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教所目及是方便復數是十以顯無量則一乘攝問三乘亦有十數與一乘何別答三乘十數隨方化儀無別準法依一乘教有別準法復則在三昧中當知分齊全別宜可知之餘義在別章(云云)十迴向者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迴向者是何義無迴向是迴向迴向有三義一迴向實際二迴向無上菩提三迴向眾生此三義中識舊法故迴向非今迴向與故迴向何以故實際者有三義一菩薩所修行法從真如流先是如法二菩薩所修為顯本性則是本性道具如既本有具亦非新迴向菩提亦有二種一菩薩所行從果德智流所有人法則從果德二能成果具則入助道復從果德三迴向眾生亦有二義一菩薩成就所有人法並眾生所與何以故若無眾生則不成故故則是眾生物二菩薩成就人法行德與眾生為道具則屬眾生故非新迴向迴向者是智也此義通三乘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所目及是一乘趣向方便又十數者則現天量故入一乘攝餘義如別章(云云)。
孔目章第三(十地章 六决定章 受軄章)
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地四燒燃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名地地者位也今十地者攝佛因位一乘三乘聲聞人天等並在其中為五乘人所觀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一切皆盡何以故十地之法攝眾生中最初門故地法甚深最難了別略約五乘分別分齊言五乘者人天等為一謂人天乘聲聞緣覺共為一謂為小乘漸教所為為一謂漸悟乘頓教所為為一謂頓悟乘一乘為一謂究竟乘就初人天有三種成佛一佛為救三惡道現身異彼三惡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現黑象脚等二為引人趣現成佛身如佛為提謂長者現樹神身等三為引人天為現其聖身如人天等知佛是聖而興供養成世間福者是二就二乘中有其七義一約地謂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二約位見修已外即成其佛三者約行離學已外無學身中即現成佛四約菩薩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五者約時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者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上阿羅漢住即同是佛三者約初迴心教門有其八義一約地位謂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以同於十地成佛者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說二約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三約位見修已外即成其佛四約行學位已外同無學羅漢位即成其佛五約時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約菩薩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七約無分別空理一念即成其佛八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約化身若約報分段身後即成其佛又約初教直進位有其七門一約位從十信位等乃至從歡喜地等滿足十地已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界分段身非同菩薩地分段身故二復約位從歡喜地盡第九地於第十地即不退成其佛此亦為對聲聞下位於下身中成佛故故作此說三約理謂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其佛四約十地後一念證果即成其佛五約時大乘三僧祇後即成其佛六約行究竟無學即成其佛七約大乘十二住於第十二最上菩薩住後即成其佛又約大乘終教有其十門一者約位從十信行乃至歡喜等十地滿後即成其佛二者從歡喜等初地至盡第九地於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網經所說者是此為對聲聞現凡身上得於果證故作此說此當變化成非當實成三者約位從初歡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間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相同無流於世間身中得彼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八地已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第八地成法身第九地成應身第十地成化身此為於十地中別地相故作是說四者一念成佛約無分別真如故作此說第五約證以明一念成佛於初地中一念證故六於十地後一念證果名一念成佛上諸一念者所謂無念也七約時者謂大乘三僧祇後即是佛八約行金剛心後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約生死滅七種生死後即是其佛十者依大乘同性經有三種十地聲聞十地緣覺十地佛十地為招引小乘同於大乘終教之義故作此說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說又有差別十地相廣如梁本攝論修時章釋第四約頓教明者唯有一門所謂無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說有諸異相門成佛亦如此一切俱離是名佛也第五約一乘義者十信終心乃至十解位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一切皆成佛又在第十地亦別成佛如法寶周羅善知識中說何以故一乘之義為引三乘及小乘等問於下位及下身中得成佛故又於八地已上即成其佛如於此位成無礙佛一切身故此據別教言若據同教說那攝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義文雖是同而義皆別如此等法差別相者為護十地故隨方便門作種種說令諸眾生於十地中離增上慢又依六相總別義即是一乘隨相別布義即是三乘此約教分說其實一乘十地之法盡其三世已通究竟此據證說餘義如別章(云云)。
六決定者一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勝善決定此有六義一大法界故勝二一切佛根本故勝三法相差別法爾故勝四真如觀勝凡夫二乘智故勝五順大教故勝六是無漏故勝故地論云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義故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故說大乘法法爾故白法界故四因善決定因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虗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槃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䨱護一切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此六決定是十地體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來故經云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迴向有三決定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廢興顯位高下增微故通義可知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賢性起在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證故餘義如別章(云云)。
其受軄義略說有三一事受軄如轉輪聖王具受軄法二理受軄如三乘人契得理實名為受軄三理事受軄如得位菩薩坐大寶蓮華王座十方諸佛放光灌頂等內應法界名為受軄廣如問答及以經文餘義如別章。
至相問答初卷
問諸教成佛受軄云何答若小乘受軄但人義中教成無別事義若三乘受軄依理天處成亦不論理事教義位別依一乘受軄則具教義理事位等廣如華嚴經說。
圓宗文類卷第十四
卍續藏第 58 冊 No. 1015 圓宗文類
圓宗文類卷第二十二
讚頌雜文類
三寶讚
大宋仁宗皇帝製
讚佛
天上天下 金僊世尊 一心十號 四智三身
度脫五陰 超踰六塵 生靈歸敬 所謂能仁
讚法
萬法惟心 心須至淨 由彼一念 能生萬行
背覺為妄 悟真則聖 稽首法門 昭然佛性
讚僧
六度無懈 四恩匪常 為人眼目 助佛津梁
體潤一雨 心薰眾香 道無不在 此土他方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品讚
大遼天佑皇帝御製
稽首於十方 一切諸三寶 我今讚此經
眾生悟圓通
世主妙嚴品第一讚曰
方廣大圓宗 主時成就道 四嚴別顯處
十身坐其中 同異眾雲集 稱揚無有窮
內流海慧等 共讚佛之功 六種皆震動
徵祥天地充 一切世界海 遍滿盡虗空
如來現相品第二讚曰
如來能現相 所現相齊圓 念言眾諸問
佛地等何焉 四十齒光昭 雲奔至有緣
現瑞表說法 會中主普賢 蓮華怱爾出
流為諸教源 稱揚力靡極 無窮盡四天
普賢三昧品第三讚曰
普賢三昧如來藏 十方諸佛悉加持
剎塵皆入起亦爾 菩薩十益在此時
一切微動莊嚴界 妙音演法雨摩尼
毛光讚已新舊請 欲觀深理次品知
世界成就品第四讚曰
世界十緣起 立已種種依 外形各差別
內體亦多為 一切莊嚴具 極淨行所持
塵數佛現異 劫住脩短期 感人能轉變
包容盡現知
華嚴世界品第五讚曰
華藏世界體 毗盧往昔因 菩薩清淨行
咸能持風輪 安布建立土 剎網說微塵
中有妙華光 層層上下分 諸剎皆傍遶
十海各右巡 行布百十一 圓融難具陳
毗盧遮那品第六讚曰
毗盧二遍照 昔說是威光 淨光勝音界
山出海中央 山上林東邑 林間有道場
前後遇四佛 勝雲照十方 王等禮足已
各各頌稱揚 見二得三昧 嗣位轉輪王
後說大方便 佛號華眼幢
如來名號品第七讚曰
體德為名號 序分初方同 菩薩念請問
佛答現神通 復次文殊說 四十法門宗
久成三世主 示現在因中 娑婆百億界
佛號數無窮 種種何差別 蓋是宿成功
四聖諦品第八讚曰
娑婆四聖諦 具無量果因 苦者名逼迫
集能壞善□ 滅則云寂靜 道乃一乘門
各有無邊號 隨心調眾人 密則等異界
立名如微塵 圓融為主伴 一一具難陳
光明覺品第九讚曰
身照事法界 智照二宗源 世尊足輪下
四義信為前 光明放百億 剎土際無邊
二十有六節 十重就略詮 初重現本界
乃至究竟天 讚述超情理 菩提因果玄
偈稱八相等 體性業行全 威德法性後
因果遍周圓
菩薩問明品第十讚曰
菩薩問明者 法問十甚深 文殊難九首
共配十信心 一性何差別 事在性中住
眾生何調伏 隨緣佛化臨 苦樂無美惡
迷妄業報因 一法說諸法 隨根現多門
福田等無異 由器差別分 即悉不斷或
勤惰在於人 持法起諸惑 服藥不服同
有慧何用五 如王臣助風 世尊唯一道
隨情感是功 九首問佛境 般若量虗空
神力皆明現 十方如是中
淨行品第十一讚曰
淨行知首問 三業等百餘 汝今利樂眾
讚者是文殊 云何獲勝妙 說因願有諸
一百四十一 得已動必無
賢首品第十二讚曰
文殊問信德 賢首略言宣 我今隨力說
海水一滴焉 發心求正覺 三寶本為緣
道元功德母 涅槃自初賢 持戒修學處
則能福慧全 三昧門有十 大用具融詮
龍等二十喻 菩薩萬行圓 誦持比品者
其福勝于前 十方皆震動 惡道息無邊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讚曰
忉利天宮會 十住法慧弘 本處皆齊現
不離一切昇 帝釋瞻佛至 座置普光明
請已入妙勝 止息諸樂聲 善根即憶念
三世盡讚稱 既坐殿廣愽 十方悉亦應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讚曰
須彌頂上帝釋宮 十方菩薩來斯國
世尊兩足指光明 普照一切在神力
東方法慧總稱揚 餘九別讚佛功德
演說十住行所依 成位不退行無極
十住品第十五讚曰
慧住於湛然 得位無有退 菩薩承威神
入方便三昧 界外剎塵佛 三業悉加誨
起定獲勝力 住處等虗空 十千信行滿
觀佛十緣宗 治地心悲智 積正行無窮
佛法家生貴 理事善巧通 正修念豈動
不退止觀融 童住菩提故 王子當紹隆
灌頂最為上 成就位滿中 顯證現祥瑞
偈說義重重
梵行品第十六讚曰
行體有三種 戒四等慧詮 正念白菩薩
答十梵行源 觀身等非相 皆悉歸湛然
不生於二解 佛法疾現前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讚曰
發心功德者 三世佛智開 天王問法慧
答即甚難該 承力為汝說 後喻勝前來
發已能知際 攝勝德五圓 六種皆震動
他方證亦然 偈中復顯義 菩提心最玄
明法品第十八讚曰
法慧明照了 所照能所詮 精進欲請說
讚畢聽許然 問云修習等 答即行體全
從行成因德 因成果德圓 十頌義再顯
應後故重宣 爾時說此意 歡喜奉行焉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讚曰
夜摩宮中會 十行德林詮 不離菩提樹
齊昇于彼天 天王見佛已 殿座各嚴全
體備等有四 功德法無邊 請畢如來受
憶念昔因緣 說偈讚十佛 一切界同宣
入殿跏趺坐 寬容乃忽然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讚曰
微塵世界集於會 十林菩薩來十方
足趺放光百千億 一切如是悉稱揚
十行品第二十一讚曰
順理造修行 三昧入思惟 微塵世界外
諸佛悉加持 功德林定起 說法不可思
歡喜等列十 現證盡同詞 重頌如前意
十地頗相梯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讚曰
十無盡藏品 三世佛說同 徵名列總數
自他所利通 心淨號為信 依圓遍計融
制止戒成就 饒益無有窮 慚能崇重善
遠離三毒攻 輕拒暴惡愧 來於五欲中
聞則教廣愽 明有置記空 輟已惠人施
內分差別之 決擇諸法慧 於色如實知
令心明為念 菩薩捨離癡 文義無忘失
所記在任持 巧宣知實相 諸佛典豈違
總歎勝能者 願向究竟期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讚曰
化主應根願 昇於兜率天 樹下皆齊現
不離亦如前 殿座成妙寶 興供種種焉
觀佛殊勝德 初後兩義詮 受請乃居殿
王獲益善圓 歌樂咸熾盛 承力讚無邊
如來就座已 一切悉亦然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讚曰
眾集兜率剎塵數 來從妙寶盡十方
佛膝放光能普照 首稱偈讚金剛幢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讚曰
迴向於三處 入起定前同 諸佛悉加被
具說十種宗 救護眾生等 隨離相圓融
不壞三寶信 用十境無窮 等於一切佛
知法如虗空 至處謂大願 善根遍處時
無盡功德藏 由緣無盡之 隨順堅固者
咸依心法持 等順一切眾 積聚善根宜
如相謂善合 遠離於諸迷 無縛著解脫
六十一門知 等法界無量 師位起大悲
動地生信行 周遍世界天 十方菩薩眾
同號至會前 偈頌勸修習 善住名普賢
校量此功德 莫測際無邊 群生等知數
佛子行難宣
十地品第二十六讚曰
凡聖隔絕故 超居他化天 序分明四勝
入於智慧禪 如持已定起 普告三義詮
十地標名竟 金剛藏默然 三家伸五請
法門甚深玄 歡喜獲聖性 能益二空全
離垢咸具淨 懈愧是根源 發光成就定
總持法無邊 ?慧住最勝 成菩提分圓
難勝得雙運 行相令互違 現前緣起智
難察平等持 遠行至無相 出世道慈悲
不動無分別 深行難可知 善慧無礙解
廣說義難思 法雲謂大智 含眾蔽如空
影像總明喻 四河入海充 職位在佛數
利益十方通 無善不可得 偈頌結重重
十定品第二十七讚曰
重會普光殿 境性為定焉 在於摩竭國
始成正覺圓 普眼從座起 合掌白佛前
欲問分四義 將答勑普賢 說十大三昧
稱法界無邊
十通品第二十八讚曰
普賢告諸菩薩眾 具說他心等十通
住於如是不思議 三世無礙智皆同
十忍品第二十九讚曰
普賢告諸菩薩言 十種忍法得無礙
已今當說三世尊 總結頌意前文內
阿僧祗品第三十讚曰
阿僧祗品者 十大數標通 心王白佛問
讚許說淵宗 恭敬受尊命 明顯數重重
德德極無盡 深廣普賢窮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讚曰
如來之壽量 眾生見不同 心王告眾會
別舉剎十重 初說娑婆等 世界不能窮
玄極最後處 普賢滿其中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讚曰
菩薩隨根具悲智 住非一處名皆異
八方山海仙人等 城邑雜居十有二
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讚曰
如來果法超言慮 眾會菩薩作念焉
佛國土等不思議 世尊加被三業全
青蓮華藏德無畏 則能通達法界圓
承力總告為宣說 正顯十門次第全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讚曰
如來十身標顯德 普賢誡聽盡宣暢
一一難思互相融 有蓮華藏微塵相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讚曰
逐相葢姿好 佛告寶首宣 我音為菩薩
放光兜率天 常有四十種 中說清淨焉
能照微塵界 聞益義難詮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讚曰
普賢行品內 所說平等因 復告諸菩薩
但隨眾生根 略演如來境 為諸無智人
若起瞋心者 成百萬障門 勤修法六十
持則少作功 明現其瑞證 諸佛悉結通
十方菩薩眾 一切世界中 頌顯誡聽許
悲智互相融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讚曰
有法三身十身通 果用化用總名焉
放大光明加二主 性起妙德問普賢
長行頌言皆悉請 如來不思現無邊
十門盡答平等果 內更有多具難宣
喻說種種無有喻 顯名受持秘密圓
地六震動眾供養 十方證成苾亦然
一切世界咸如是 偈文重重意在前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讚曰
八會法堂內 說離世絕通 行位顯無礙
前後相圓融 佛在摩竭等 人定莊嚴中
咸動聲皆聽 三昧起亦同 菩薩知眾集
發問六位宗 普賢從信答 二百門盡窮
結勸共宣說 現瑞一切充 人法皆證成
頌中意亦重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讚曰
說入法界會 悟證能所通 在於逝多內
念請眾心同 佛入頻申定 集已廣讚功
舉失顯其德 表是小乘宗 菩薩承神力
稱揚偈頌中 普賢遍開發 十種法句窮
白毫光照益 一切盡虗空 文殊述神變
十方悉滿充 無涯光大用 利益眾皆蒙
前後分本末 本會此云終 漸頓互交映
人法各相融 文殊寄十信 善財積集全
德雲等寄住 佛境智慧淵 善見等寄行
隨順解脫焉 鬻香等寄向 調香法具宣
婆珊等寄地 盡破癡隨眠 摩耶至慈氏
會攝差別緣 妙德與遍吉 因果悉周圓
見開此經者 獲福最深玄 如熏金剛種
不壞力彌堅 所作讚功德 迴向盡無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讚
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郎輕車
都尉賜紫金魚袋 楊傑 撰
毗盧遮那如來讚
莊嚴樓閣建幡幢 師子頻申坐道場
諸大聲聞猶未寤 眉間放出白毫光
文殊師利讚
娑羅林裏象王迴 古昔如來塔廟開
百一十城遊已徧 云何重去涉塵埃
德雲比丘讚
四維上下徧尋求 勝國誰為大比丘
七日妙峯無所見 經行都在別山頭
海雲比丘讚
大海廣愽不可盡 佛功德海極淵深
十有二年觀境界 寶蓮華座出波心
善住比丘讚
隱顯經行不滯留 空中鳥迹更何求
眾生佛界元如是 豈獨楞伽一比丘
彌伽大士讚
大師子座振威風 升降莊嚴市肆中
輪字法門誰與辨 十方世界語音同
解脫長者讚
十方世界微塵剎 各有如來坐道場
彼佛不來吾不往 明明影像水中央
海幢比丘讚
海幢捨得施門開 普眼光明示善財
剎剎塵塵諸變化 便無一法外邊來
休捨優婆夷讚
心如大海全容受 志若須彌不動搖
坐普莊嚴金寶座 眾生病惱見能銷
毗目瞿沙仙人讚
十方十剎微塵數 諸佛莊嚴諸國土
執手分形徧往時 童子未甞離本處
勝熱婆羅門讚
逆順由來是強名 刀山火聚任崢嶸
善財底事生疑悔 賴有諸天為證明
慈行童女讚
柱壁金鈴寶鑑中 摩尼瓔珞互含融
汝應觀我諸宮殿 法界重重一一同
善見比丘讚
比丘善見住三目 言我此生方出家
於一念中興供養 如來三十八河沙
自在主童子讚
我於往昔見師利 □悟入巧神通智
十千童子圍遶時 河渚聚沙自為戲
具足優婆夷讚
素衣垂髮無纓絡 我宅資生物物空
一器置前誰謂小 大千諸欲悉能充
明智居士讚
無量國土諸眾生 種種所須不同欲
自從明智視虗空 一切有求皆滿足
法寶髻長者讚
食衣寶女諸菩薩 最上層中現世尊
長者善財初執手 八方無不大開門
普眼長者讚
療治眾生普十方 藤根國裏大醫王
善知和合諸香法 一一香中無量香
無厭足王讚
無厭足王大方便 能令眾生斷邪見
刀截湯煑猛火焚 當知一切法如幻
大光王讚
隨順世間三昧法 慈幢高建發明光
大千沙界人天類 臺殿雲雷悉向王
不動優婆夷讚
安住王都金色光 遇光身意自清涼
我求此法無厭足 過去如來出妙香
徧行外道讚
九十六種各異見 我悉調伏有方便
普令捨離執著心 山頂日光中夜徧
鬻香長者優鉢羅華讚
調和善別一切香 成就清淨安隱樂
天上人間香不同 誰能平等無諸著
船師婆施羅讚
大士能遊生死海 寶洲珍寶施群生
安危隨順都明了 止處不留行則行
無上勝長者讚
百千圍遶莊嚴幢 無憂林中無上勝
無依無作大神通 成就一切菩薩行
師子頻申比丘尼讚
輸那國土比丘尼 徧坐林中寶座時
何事善財心右遶 百千周匝木相隨
婆須密多女讚
頻申瞬目妙聲音 觸處能除貪欲心
險難國中人不識 莊嚴寶地布黃金
鞞瑟?羅居士讚
三世如來不涅槃 栴檀座上白毫端
眾生及我元無二 開塔應須次第觀
觀自在菩薩讚
觀音常在如來所 普現眾生一切前
補怛洛迦山險絕 寶林香草間流泉
正趣菩薩讚
正趣東方妙藏來 疾行解脫普門開
四維上下俱周徧 步步光明示善財
大天神讚
四手長舒挹海時 面以洗濯震威儀
有誰得遇芥陀利 散擲金花多少枝
安住地神讚
光明徧地震同時 寶藏莊嚴處處隨
從往昔來常受用 云何神足按方知
婆那婆演底主夜神讚
城入東門日已沉 空中身現色真金
光明能破諸癡暗 一一令生解脫心
普德淨光主夜神讚
空閑止息惡音聲 遊戲神通變化成
開示出家門正路 死生長夜度眾生
喜目觀察主夜神讚
坐寶蓮華侍世尊 百千毛孔現身雲
妙音隨應明明說 普喜幢標解脫門
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讚
普救眾生妙德神 大光從兩臂間伸
善財入頂身充滿 三昧智燈清淨輪
寂靜音海主夜神讚
念念出生廣大喜 莊嚴解脫光明海
普人無邊法界門 摩尼幢座蓮華裏
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主夜神讚
無明昏寐警眾生 守護如來一切城
為大法師無?礙 普賢行願自圓成
開敷樹華主夜神讚
娑婆世界日光沒 清淨池蓮覆合華
若水若山若城野 罷遊觀處得還家
大願精進力救護眾生主夜神讚
摩尼寶網覆虗空 日月星辰影像中
一切法門平等入 微塵佛剎本來同
妙德圓滿主夜神讚
樓閣莊嚴接善財 諸天圍遶化門開
毗盧海藏吾親入 曾見世尊兜率來
釋種女瞿波讚
智光圓滿照因陀 劫海無涯展轉多
生死本來無過患 誰能重去問瞿波
佛母摩耶夫人讚
住諸世間無所住 我身非一非多處
寶閣蓮華納十方 三千大千菩薩母
天主光女讚
佛出母胎師子吼 至成正覺伏魔軍
我皆明憶先遺忘 清淨莊嚴解脫門
徧友童子師讚
菩薩云何修與學 人間天上徧咨詢
毗羅城裏真知識 非不開陳解脫門
善知眾藝童子讚
童子善能知眾藝 於諸菩薩學字智
昌持如是字母時 般若波羅不思議
賢勝優婆夷讚
解脫無依處道場 利人接物為宣揚
六根三昧何窮盡 功德波濤智慧光
堅固解脫長者讚
勤求正法無休息 徧事如來盡信誠
清淨莊嚴堅固力 皆從無著念中生
妙月長者讚
善財未離沃田城 妙月欣聞長者名
解智光明安可見 宅中唯有大光明
無勝軍長者讚
出生城裏無勝軍 解脫了知無盡相
如諸菩薩大辨才 普見世尊無盡藏
最寂靜婆羅門讚
我以住於誠願語 未曾虗妄示眾生
無邊無量諸功德 隨意施為莫不成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讚
德生童子有德女 了悟世間皆幻住
菩薩施為本亦然 孰為生死憂悲苦
彌勒菩薩讚
樓前彈指眾門開 一一門中一善財
現已却從來處去 去無有處本無來
再見文殊師利菩薩讚
爾時摩頂手長舒 百十由旬指坥塗
既置善財如所住 普門何處見文殊
普賢菩薩讚
毗盧海藏泯纖塵 香象無蹤孰可親
不起大心開普眼 安知身在普賢身
華嚴剎海變相讚
清凉 述
執象或亡象 取空空外求 斯人皷識浪
浩劫只冥搜 即象見無象 萬象歸毛頭
圓機覩一葉 法界知春秋
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讚
劉禹錫 述
佛說華嚴經真人妙覺不由諸乘非大圓智不能信解。
德宗朝有龍象觀公能於是經了第一義居上都雲花寺名聞十方妙門嗣肇是其上足以經中九會纂成華藏俾人瞻禮即色生敬因請余讚之即說讚曰。
清淨不染華中蓮 捧持世界百億千
踴出香海浩無邊 風輪負之盡夜旋
大雄九會化諸天 釋梵八部來森然
從昏至覺不依緣 初初極極性自圓
寫之綃素色相全 是色非色言非言
華嚴宗主賢首國師真讚
大唐中宗皇帝御製
宿植明因 專求正真 菴園悔跡 蓮界分身
闡揚釋教 拯濟迷津 流一雨常 恒淨六塵
其二
辯圃方開 言泉廣濬 護持忍辱 勤修精進
講集天華 徵符地震 運斯法力 殄茲魔陳
其三
爰標十觀 用契四禪 普斷煩惱 遐祛盖纏
心源鑑徹 法鏡澄懸 慧筏周運 慈燈永傳
其四
名簡紫宸 聲流紺城 梵眾綱紀 僧徒楷則
鎮洽四生 曾無懈息 播美三千 傳芳百億
勑寫京大興唐寺華嚴新舊兩經并疏主翻經教授內殿談論三教首座清凉國師大和尚澄觀真讚
大唐文宗皇帝御製
朕觀法界 曠閴無垠 應緣成事 允用虗根
清凉國師 體象玄門 奄有法器 我祖聿尊
教融海岳 恩廓乾坤 首新二疏 拔擢幽昏
間氣斯來 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 九州慶溢
敝金僊門 奪古賢席 大手名曹 橫經請益
仍師巨休 保餘遐歷 爰抒顓毫 式揚茂實
真空罔盡 機就而駕 白月虗秋 清風適夏
妙有不遷 緣息云化 邈爾禹儀 煥乎精舍
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尊者真讚
侍讀兼翰林學士承務郎前守兵部侍郎
[示*雚]知瑞書監事紫賜金魚袋崔致遠撰
走者之麟 飛者之鳳 猶我人傑 法門梁棟
雷吼一音 石排四眾 六相能演 十玄斯綜
後素圖真 騰光化身 葉文耀掌 蓮界栖神
鏡掛塵表 燈傳海濵 東林佛影 永契良緣
海東華嚴始祖浮石尊者讚(并序)
同知中摳院事朝議大夫檢校司空守禮部
尚書翰林學士承 旨知制誥充史舘修
撰官朴 寅亮 撰
公諱義想新羅人也其遺芳餘美動滿大宋史傳三韓諺記予公隙乘閑披玩圖籍歷代高僧皆有讚頌惜哉浮石一聖未有人讚之唯新羅翰林學士崔公致遠有靈遊畵像讚十六句然此以舉佛山石體寺僧能現夢中之事述之似未盡浮石之餘美攬筆為文輙讚其德曰。
海印三昧 舍那獨尊 稱法界性 開一乘門
大雲覆世 甘露滌煩 付囑祖祖 宣布言言
雞貴義持 鴻才傑出 多能不群 九聖之一
求無上師 入終南室 學了師亡 往虗歸實
善妙有色 愛戀求歡 見心匪石 反誓行檀
金鱗負艦 利涉海瀾 鉅石浮空 蓋護寺山
十山遊講 磨肩爭集 眾石傾聽 點頭如答
西芥東針 六師同葉 前燈後燈 十聖傳法
手撰文義 呪投火煙 二百餘字 燼餘有全
字字投水 行行編貝 三十餘句 屈曲成偈
總華嚴義 為法界圖 煥然標的 粲若璣珠
寸紋知錦 一毛知鳳 略掇清芬 輙成讚頌
天后朝復禮法師問天下學士真妄偈
真法性本淨 妄念何由起 許妄從真生
此妄安可止 無初則無末 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有終 長懷懵斯理 願為開秘密
祈之出生死
安國寺利涉法師答(開天中天后朝人)
真法本非真 妄復何曾起 妄不從真生
無妄何所止 既許無初末 寧容責終始
無始復無終 誰當懵茲理 胡不趣無生
乃云祈生死
興唐寺華嚴疏主澄觀答(元和中人)
迷真妄念生 悟真妄即止 能迷非所迷
若得全相似 從來未曾悟 故說妄無始
知妄本自真 方是恒常理 分別心未亡
何由出生死
章敬寺大德懷暉答(元和中人)
法性非垢淨 真妄非如理 去妄復存真
茲妄安所止 無物本自無 強無旡不已
有始見有終 見始非無始 諸法自無性
無性無生死
安國寺洪滔禪師答(章敬同學)
真妄本假名 悟妄妄不起 心源性恒常
恒性非終始 聖凡旨自玄 玄性玄不已
法界圓淨身 元來復無旨 佛國無一物
孰懵生死理
雲華寺海法師答
真妄體常如 無滅亦無起 觸目性皆空
畢竟無可止 如如本不還 豈復云終始
若存終始見 常懵真如理 生死即涅槃
何祈出生死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申明禮法師意
夫欲答他之問須善達自他之宗西域論義諸師皆以此為定軌復禮法師是經論宗匠則天時為譯經道場中上首設問因流於天下旨率爾不究諸宗乎況言問天下學士已棟却不經師學不諳教理者大乘經教統唯三宗一法相宗二破相宗三法性宗諸宗禪門精傳受者亦不出此三類已備彰都序圭峯蘭若禪藏一百卷有都序兩卷今問此是法性囓鏃關節不問二宗二宗所說無此違妨也不問法相宗法相宗者所說一切有漏妄法無漏淨法無始時來各有種子在阿梨耶識中遇緣薰習即各從自種子生起都不關真如誰言從真如生妄也彼說真如一向無為寂滅無起無止不可難他從真有妄生也不問破相宗破相宗者彼一向說凡聖染淨一切皆空本無所有設見一法勝過涅槃亦如夢幻彼且不立真何況於妄故不難云從真有妄也唯疑法性宗法性宗者以此宗經論論言依真起妄如云法身流轉五道如來藏善惡受苦樂等也悟妄即真如云初發心時即成阿耨菩提知妄本自真見佛即清淨菩薩凡聖混融如云一切眾生本來成等正覺般涅槃毗盧遮那身中具足三界六道眾生等也真妄相即證此之門尤多雖說煩惱菩提無始無終此文例無量又說煩惱終盡方名妙覺亦名始覺華嚴六七二會及起信首末之文義宗有礙自語相違又皆是了義一乘經中所說欲揀之不可取一捨一本經中便具說不可揀前取後揀後取前欲合之又難會俱用之又相違難可合為一是故試問天下學士有達者即知真入道復禮非不達也是試驗之問非求人也今諸人所答悉迷問意皆約泯相歸理所說都緣不識他所問從真起妄之由修證妄真之理然迷真起妄蓋有因由息妄歸真非無所以既不曉了不及緘詞今但自述無相無為之見何申問目復禮法師豈不知真妄俱寂理事皆如也如寂之中何有問答然有二門義理易說易解言無違妨一者一向說有妄可斷有真可證二者一向說非真非妄無聖無凡此二門皆可思可議其難說難解者是二門俱存又不違礙此乃不可思議故勝鬘說眾生自性清淨心為無明煩惱所染無染而染染而不染皆云難可了知復禮今問此議答何但說無垢染耶唯華嚴疏主和尚所答約真如不變不礙隨緣方為的當復禮釋本問宗密所申諸賢問意意在諸人通決然若不自課虗引例則何以勸人遂試答云。
本淨本不覺 由斯妄念起 知真妄即空
知空妄即止 止處名有終 迷時號無始
因緣如幻夢 何終復何始 此是生生源
窮之出生死
學人多謂真能生妄故疑妄不窮盡為決此理更述一番還答前偈
不是真生妄 妄迷真而起 知妄本自真
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終末 悟來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 空性無終始 生死因迷此
達此出生死
和諍篇
人心南北異 佛法古今同 不壞真明俗
還因色辨空 探幽唯罔象 失旨併童蒙
有著斯為諍 妄情自可通
證道頌
清凉 述
欲了真如性 須遣忘執情 有心生死路
無念涅槃城 煩惱誰為主 菩提尚假名
不存分別見 佛道自然成
黃蘗禪師頌
華嚴法界大道場 不動纖毫一時彰
古今殊未為往來 延促何曾有短長
主伴互參猶帝網 聖凡交徹類燈光
毗盧本絕多般相 青即青兮黃即黃
羅漢和尚頌
華嚴真境廓沙洲 一一塵毛法界収
五位覺城休湊泊 百重何處更推求
洞明主伴全真際 頓曉毗盧越超脩
休說南方曾未到 一輪明月印中秋
依真空絕相詠禪
白居易 述
須知諸相皆非相 若住無餘却有餘
言下忌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虗
空花豈得兼求菓 陽焰如何更覔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約理事無礙和(此下四首)
沙門思存 述
無相幾時離有相 有餘何處礙無餘
忘言謂了非為了 說夢云虗是滯虗
雖沒空華空結菓 寧妨幻水幻生魚
不禪不動常禪動 禪動鎔融方契如
示圓宗周徧含容
萬德圓融一念心 念該九世已當今
色空互異二無別 性相交通兩不侵
山岳匪高塵劫大 江湖非濬路還深
我宗事事元如此 君欲尋時試略尋
依報
金剛輪據大蓮華 帝網方元是我家
何事却來三界內 背違剎海守塵沙
正報
萬德圓融具足身 此身我體本同倫
何因異此生迷滯 別認虗空一聚塵
真空絕相觀頌(此下四首)
沙門有誠 述
欲識真空理 真空空不空 溪山雖異路
雲月本來同
理事無礙觀頌
理圓諸相盡 心廓境還如 昨夜家家月
清光混太虗
周偏含觀頌
今現在前 誰後誰先 若凡若聖 無心無偏
靈光遽瀉 日用洞然 瞥爾放過 東震西乾
送花嚴法師傳教東歸
法非文字道無言 佛祖家風本不傳
扣寂要令空作響 忘機須使火生蓮
華嚴妙旨符三觀 方廣幽宗會十玄
珍重分證歸海國 一乘光闡大因緣
送廣華嚴歸雪竇
沙門仁岳 述
華藏塵塵見普賢 遠尋雪竇更何緣
途中若有人相問 莫道休經去學禪
示眾(此下五首)
沙門元照 述
超過毗盧越釋迦 這般都是鬪春蛙
眼中何處堪藏屑 空裏從來不著華
學道豈知背長道 出家誰信未離家
堪嗟擁毳深林下 一鉢炊粳兩椀茶
學教參禪四出遊 爭名競利幾時休
精靈但逐壺中月 身世寧知水面漚
奔走塵埃空沒慮 潛藏林野亦狂謀
年來始認真歸路 誓與彌陀作抵頭
脩性齊
群居脩性若為脩 切忌勞神向外求
秖與麼時猶蹉過 忽相應處尚遲留
拈槌竪拂還成拙 討疏尋經但逐流
欲識筒中端的意 直須針芥兩相投
資深齊
逢原自得在資深 須慕前修競寸陰
微雨飄零盈臣海 隙塵飛聚聳高岑
紅衢逐利空歸死 白首窮經不了心
好與方朋研此理 始知無古亦無今
隷業齊
諸生不遠務橫經 直擬揩磨一點靈
簾上未妨承夜月 囊空應更聚秋螢
當存大士兼懷操 莫學凡流獨自醒
窓案孜孜忘寢食 他年誰是出藍青
策門三道
沙門淨源 述
賢首判論
問華嚴一真法界即起信一心源也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故圭峯以溥該諸教逈異諸教唯就一心而談圓矣然則起信以一心為本源賢首判之則曰心於終而兼於頓且不該乎圓矣與其圭峯之辭何其異也今諸生心憤口悱其來久矣詎可默無言乎。
判教有差
問圭峯之論原人也始人天而終顯性五教在焉賢首之疏華嚴也先小乘而後圓教五章備矣夫賢首即圭峯之祖也圭峯乃賢首之裔也何裔之跡同而判教之効異耶然二師為道義必有在宜摭嘉言以㭊兩端。
儒釋言性
問專習三藏不見域內之文偏學六經豈知方外之教然則周孔罕言性命而佛祖之訓詳矣且皇唐李習之宗乎孟軻謂人之性善杜紫微法於荀子謂人之性惡皇甫湜稽諸揚雄謂人之性善惡混韓氏又曰上焉者善下焉者惡中焉者混聖宋縉紳如歐陽永叔章表民王陳而下其說非一乎義學窮子史究六經而諸賢之作其孰與吾教合焉。
賢首國師寄海東書
唐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書於
海東新羅大華嚴法師(侍者)一從分別二十餘年傾望之誠豈離心首加以煙雲萬里海陸千里限此一生不復再面抱恨懷戀夫何可言蓋由宿世同因今生同業得於此報俱沐大經特蒙 先師授茲奧典仰承上人歸鄉之後開闡華嚴宣揚法界無礙緣起重重帝網新新佛國利益弘廣喜躍增深是知如來滅後光暉佛日再轉法輪令法久住者其惟
法師矣法藏進趣無成周旋寡沉仰念茲典愧荷
先師隨分受持不能捨離希憑此業用結來因但以和尚章疏義豐文簡致令後人多難趣入是以具錄和尚微言妙旨勒成義記謹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鄉傳之彼土請上人詳撿臧否幸示箴誨伏願 當當來世捨身受身同於盧舍那會聽受如此無盡妙法修行如此無盡普賢願行儻餘惡業一朝顛墜伏希上人不遺宿昔在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次時訪存沒不具法藏和南(正月二十八日)。
華嚴探玄記二十卷兩卷未成一乘教分記三卷玄義章等雜義一卷別翻華嚴經中梵語一卷起信疏兩卷十二門論疏一卷新翻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已上並因勝詮法師抄寫將歸今月二十三日新羅僧孝忠師遺金九分云是上人所寄雖不得書頂荷無盡今附西國君持澡罐一口用表微誠幸請撿謹宣。
華嚴經社石記
有杭州龍興寺僧南操當長慶二年請靈隱寺僧道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至華藏世界品聞廣愽嚴淨事操歡喜發願願於白黑眾中勸十萬人?轉華嚴經一部十萬人又勸千人?諷華嚴經一卷每歲四季月其眾大聚會於是攝之以社齋之以齋自二年夏至今年秋凡十有餘齋每齋操捧香胡跪啟於佛曰願我來世生華藏世界大香水海上寶蓮金輪中毗盧遮那如來前與十萬人俱斯足矣又於眾中募財置良田十頃歲取其利永給齋用予前牧杭州時聞操發是願今牧蘇州時見操成是功操自抗詣蘇凡三請於予曰操八十一矣朝夕迨盡恐盡社與齋來者不能繼其志乞為記誡俾無廢墜予即十萬人中一人也宜乎志而贊之噫吾聞一毛之施一飯之供終不壞滅況田千畒齋四時用不竭之征備無窮之供乎噫吾聞一願之力一偈之功終不壞滅況十二部經常出於千人口乎況十萬部經常入於百千人耳乎吾知操徒必果是願若經之句義若經之功神則存乎本傳若社人之姓名若財施之名數則列于別碑斯石之文但敘見願集來緣而已。
寶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前蘇州刺史白居易記
大宋諸朝賢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王欽臣 撰
大方廣華嚴經者蓋窮微涉變至大之迹也其心泛照非思慮所于其迹無限非象數所測度有形之外經恍惚之廷浩渺難言而有以言知其至而可以至者大方廣之義也何則夫至神無迹而存其意萬法無係而有其門微言罕識而示其宗大教非私而廓其慧故能極導方來濟其慈救去聖雖遠常若匪遙而或者眩無迹便謂不可冀味無係乃曰守其偏驚罕識則必高其誠疑非私靡不怠其入夫道之大也豈可以眩昧驚疑而論其趣舍哉然萬類至冥其來已久大雄誓振惻再有開是以如來開九會於奧區闡兜沙之至論爰集眾聖共談斯道此經所明該萬法則以門戶為諭用喜捨則以迴向為先悅歸往則以嚴侈為容亘杳莾則以廣大為目此大方廣之本也至若聖仙非一神變迭興十地同歸趣成法界大方廣之迹也自真籍東至始於晉朝非文無以見法非譯無以示眾秘語再飜群心知悟是以歷世寶其書焉大宋之興四聖丕承法輪世轉守妙道於不言之教範蒼生於無名之德俗仰大覺而此書益興人能廣道是之謂也至和二年歲次鶉火閩中沙門文用誠心浚發思建勝業以為道俗雖分心同則一至理苟會契合不差將使貴勝同風益堅外護翰林學士天水公夙悟真乘領會宏趣乃與共請公卿朝士等六十三人共書此經一部事業未半用公化去有錢塘沙門志廣贊成其志歷八稔乃終藏之于東京興國寺閤 皇帝嘉樂群心成茲法會詔錫齋供以侑其誠中外欣傾首願慕聖言久而更顯眾轍踐而有歸道固無虧茲益尊矣余以鄙薄預聞始終雖莫聞妙言而竊覩成事輙抒所知為之記述庶世之學者有以審其端焉。
華嚴經讚序
朱長文 述
夫華嚴者廓諸佛之心境瑩萬法之本際也其為經廣大溥博淵邃妙乎以言其性窮法界之無盡以言其相視塵剎之交徹以言其理包空色以皆真以言其事攝一多而同現雖釋天之寶網海藏之靈珠不足以喻其光輝照徹也無來往之異無古今之辨無作之作皷舞萬類無言之言充徧群有初心既悟雖凡夫可入積學未解雖聲聞莫覩速證菩提而為功不滯兼濟六合而妙用難窺此誠離權而就實超漸而即頓也蓋降神出興為一大事始成正覺即演是經至於小乘之戒以善制惡三乘之教談空破有淨名之擎佛剎法華之變龍女咸所以應機接引隨根示化爾非華嚴之比也予甞謂釋典之有華嚴猶六經之有大易列卦以明時立爻以通變設眾以盡意而兩儀之道萬物之情具矣華嚴陳世以宅性名佛以筌德布位以表法而一真之體萬行之果備矣故學儒而不為易學佛而不為華嚴焉足以窮理盡性也嗟夫含識之類自始迄今為無明之所覆翳墮瞋焰觸貪網揭憍慢高幢行謟誑稠林入生死大苦海中波濤飄泊不求出離者滔滔皆是也萬一志樂佛乘迴向清淨又多厭苦忻寂趣求自了蚩蚩生民孰教孰矜若知夫華嚴之城以無明為智海用本智為法身伏請願為勝緣擴大慈為能事眾生未到波岸我不獨登正覺眾生未脫苦聚我亦輪迴世間或化而天或孕而人或主世導俗或人纏同行亦又不心蠲飾好就寥曠遁山林藉草石然後為得也是故雖通居五位而還向文殊之妙智雖總成十力而勿捨普賢之至願聖神極致安可思議哉長文自嬰禍酷衘哀持誦日用如流祥禫甫迫親恩罔極云何可報經云亦以無邊偈稱述供養人中調御者是稱讚者事佛求福之一端也於是閱逝多長者論探其指歸每品為之讚并普賢行願凡四十篇其卒章皆述薦親之誠庶幾助我先君光祿證道超生之因也噫秋毫豈足量大空勺水未能增巨海誠之所發不自知量乎自繕寫禮佛以陳威神詳昭詳鑒丹悃謹序。
華嚴九會禮文序
世尊開大施門雨稱性法攝群經而持出融萬德以同歸文殊智燈偏剎塵而顯現普賢行海隨時處以圓成七處本不異時如帝網光交於眾寶一字莫非圓說若海滴味攝於百川二乘絕異於受持六度猶迷於修習苟非默契孰可流通華嚴法師誠公行解軼倫聞思入妙深探秘奧積有歲年撮其樞機製為偈讚蓋欲圓勝行於俄頃會大經於數章使讚唄交音顯彼十方之同說誦持得旨儼然九會之現前可謂文約義豐理圓事廣提法門之筦籥奏淨土之笙竿凡獲見聞宜深慶喜普願大心之侶頓嚴曠劫之因謹序。
法界觀門鈔序
大雄氏既自覺矣又覺一切眾生與己無異而眾生未之覺耳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連章而累偈極勸而直指欲令眾生一一自覺而皆已若也後之人雖得其說反謂其事懸遠多惶或迷悶若孝公之聞王道文侯之聽雅樂可悲也哉唐初有杜順師者痛其若是乃約華嚴經撰法界觀包總眾義列為三門其文不過數紙而備盡一經之意後有圭峯師者復因觀文而為之注今有從朗師者又憑注文而為之鈔然則鈔以釋注注以解觀觀以括經皆網舉領會言劈句㭊學之者庶乎識佛之心而復己之性乎朗師專業華嚴逾二紀矣傳其法於四方者不可勝數餘力通圓覺起信及諸部大乘經論常以為去聖逾遠鬪諍堅固非處晦致柔以悲忍自立何以焰智慧燭枯煩惱林乎故雖知諸法本無染淨以方便故而持禁戒雖知諸法本無動靜以方便故而習禪定雖知諸法不在言說以方便故而恒講授雖知諸法不在文字以方便故而勤著述大矣哉古佛之言詮諸祖之心要煥乎炳焉無所不至識者覽其鈔則知其人察其道矣或曰觀之設也本束經之繁文亦既注之而又鈔之得非抱薪救火乎答曰苟曉乎注則鈔可廢矣通乎觀則注可廢矣明乎經則觀可廢矣達乎心則經可廢矣未曉若是其可廢乎則鈔之作也義有在矣嗚戲孔子修春秋無丘明傳之無元凱注之無頴達疏之則褒貶隱而學者難為功矣如來說華嚴有杜順觀之圭峯注之朗師鈔之則圓頓顯而學者易為力矣夫如是則彼三君子不得不謂之大儒矣此三上人不得不謂之高僧矣予逢掖之士與朗師迹異前年不第東歸且有天倫之戚深惑福善禍淫之語因取佛書孝之適會朗師鈔就懇囑為序故斯(云云)其經觀之要則有裴相休之注序在予但嘉朗師之意述製鈔之由而已。
時皇宋至道元年夏四月二十有六日序
新注法界觀序
呂參政 述
佛無心外法則天下之物無非心也心體廓然是真法界故周徧含容而無所殊則物胡為而不然哉此一塵所以具一法界而大千經卷所以破塵而現也夫惟眾生情淪於斷常而不知心體之無寄見著於一異而不知事相之無體以故不得其門而入而念念生滅相續不斷乃至輪迴異趣往而不返甚可哀也唐有大菩薩曰社順深達是相而哀眾生之迷也故著為觀法棟去情解以顯法體鎔融事理以會無二使觀物物莫非真空者則交參攝入自在無礙此真入事嚴法界之門也慧卿聞道十有餘年矣損之又損之以求正念而未之契也及得是觀如其說而修之乃真知天下之物無非心者而吾心相不可得也故橫心之所念而無能念可念橫口之所言而無能言可言則吾安往而不知哉嗚呼昔人有以杜順為文殊師利菩薩者真不虗也若人者是真世間之眼也吾不敢以其說獨善輙以所證為之解釋有誠吾言而修之者華藏之遊吾願與之同之溫陵呂惠卿序。
法界觀門鈔序
沙門曇雅 述
原夫法界本離乎觀照故曰不可以智知總持實無於文字故曰不可以言宜雖然言不能宜未體證者如何獲證智不能如未悟入者如何得入於戲我大聖人具妙方便善於無名相中假文字顯離識知境資觀照通於是乎華嚴不得不經法界不得不觀(去聲)經觀既設時則有命世開士詳而注焉集而解焉不可闕也且使義無滋蔓辭不枝岐斯為得矣譬若渾儀在眸則天地之數可準葭灰伺管則神化之用可期法界觀門誠類於此然斯文簡要旨趣幽深非淺丈夫能跂及廼有皇都大沙門錫號淨覺名有朋者甞慨眾釋繁略未馴遂自操觚搜抉精義酌其折中成一家言號為集解離為五卷以輔翼觀門用資講習其精雋可味盡在乎鈔中覽其言足以知其道矣然鈔文雖成傅寫無幾有惠慤道人甞受觀學於淨覺師欲其文之行遠以廣法化乃圖鏤板省功於肆業之士埀裕乎慕羶之流懇蘄余言以冠卷首牢辭不獲粗述元由其知淨覺之德風行狀則有端明尚書李公塔銘在今序略諸。
時聖宋四葉嘉祐壬寅正月十有九日敘
教義分齊章重校序(此下三首)
淨源 述
予稟具之初受華嚴大部於橫海法師之門(師諱明覃)參承之暇甞示誨曰昔賢首國師述教義章開一乘之淵旨發五教之微言故其立宗判義獨耀古今茲實先聖之遺烈作後世之龜鑑者也若清凉之釋大經圭峯之解圓覺長水之注楞嚴皆所以抗志一乘潛神五教而章句出焉然其間標題有乖謬列門有參差傳寫有訛舛考茲三失紛然久矣何則原夫先祖之標題也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為目而圓覺廣鈔引之詳矣比見數本或標云華嚴五教章或題云華嚴一乘分教記是豈祖師之意耶向所謂標題有乖謬其失一也又若總列章門稽諸輿本皆以義理分齊系乎第九所詮差別當於第十近有佛隴學者傳乎徑山寫本妄以第十門為中卷反以第九門為下卷向所謂列門有參差其失二也且夫三軸之文難以文定十門之義宜以義求其或舛克為堯訛鳳為風此例實繁不可具陳所謂傳寫有訛舛其失三也嗟乎法師之去也幾二紀矣後之人胸臆其說吾將誰從因與二三子詳校其辭以垂當世有霅川上人靈鳳者久奉祖訓施緡開勒於是輙書往日所稟之語告諸來裔云。
還源觀疏鈔輔解序
夫宗經為觀傳諸後嗣以教類之略有三焉昔帝心尊者集法界觀門則宗乎化教矣澄照律師述淨心誡觀則宗乎制教矣苦乃化制並宗性相互陳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兼而有之故其國頓之機權小之流悉皆普被耳源景祐中稟茲觀門於崑山慧聚法師之門(名諱清本)并疏兩軸科文一冊皆法燈大師之所撰也然其間所釋序文及諸觀義雖盡乎善而未盡乎美於是舉要治繁選言發行探清凉之疏旨索演義之鈔辭補其偏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績故命題曰疏鈔補解焉古人有言不截盤根無以驗其利器不剖文奧無以辨其通才後之孫謀通吾祖觀心昭昭然若杲日之麗天且不為昏情所翳者其在茲乎。
法界觀助修記序
夫鈔記之作也非謂旁引教相廣敘章門而已在乎發序意通注辭使其說授者臨文到旨造解成觀此其大槩也然茲觀門作為鈔解殆盈四家西蜀仁周法師開寶守真大師淅水從朗法師景德有明大師雖皆連疏累偈託文為證而於所解之義有多互違者蓋帝心集觀文高旨遠定慧為注言約義微丞相述序本末交映以故申明其辭實難其才耳抑又行之大者莫先乎熏止習觀諸鈔發義雖列多門而圓修造詣竪無窮歸源躭味波翫有年數矣不揆荒鄙輙事操觚刪眾說之繁文補諸祖之要義勒成兩卷將傳叔世助觀心而終焉噫吾祖既沒微言在茲與我同志無隱乎爾。
西湖昭慶寺結淨行社集總序
大常愽士通判信州騎都尉錢(易)述
一切有為皆是塵妄於塵妄了境乃無為也大千法門不離自性於自性識本乃菩提也境泯則不著本達則無惑我三世諸佛以河沙眾生演十二因緣根於此也其有精行洞識化人無倦立一心願際諸十方以有為而至無為以利己而成利眾吾聞之於華嚴淨社焉社建於錢唐昭慶寺主於比丘省常上人上人生錢唐住昭慶寺無礙之心依古佛之行精進圓滿諸戒具足立大誓願而作是念刺指取血以血和墨寫模法式書華嚴淨行一品一字三作禮一禮一圍繞一圍繞一念佛名號然後始刻之方板畢一千本以一本施一人又以栴檀香林造毗盧聖像圓此誠感得之天匠以八十開士為一社焉白蓮之稱始繼盧阜況乎西湖之清音昭慶之精屋塵勞萬變中有靜境群動紛濁獨立戒定如風煙歊雜白雲無間薦紳大夫爭投文以求為社中人焉上自丞相宥密下及省閣名公英衮聲詩遠光江海鴻彥弄藻咸著銘紀而斯皆道契清尚以龜緺自卑夙緣堅牢有香火之約六塵灑落升堂者悉入信門三覺通明會境諸盡躋滿教故參知政事禮部侍朗武功蘇公為淨行篇序今致仕吏尚書廣平宋公為結社碑銘故起居舍人知制誥孫公為結社卑陰序今三司使給事中丁公為群公詩序墨妙筆精金相玉振以春卿之妙詞內庭輟潤色之暇以天官之文伯儒林為人之表以西坦之才高難可迴御於脩塗以計相之識廣慧通外護於內典今舊相右丞河內向公首綴風騷相繼百數以國輔之重辭臣之望非上人用大慈大悲之鴻願以身以心之真懇又何以拂當世之雲天萃鉅儒之竹素續之者如入三昧捧之者若登四禪苟或總敘勝因合歸大手如易者山陰人也文謝頭陀迹慙都講徒連叨於科第而驟司於禮樂猶且樞衣法席稽首禪扉將飲醍醐道映舟航覺海懺三業之口舌少贊大乘殊軟賊之軒車未親丈室遠承高命俾假微詞公幹病多江淹思澀他年入社願除陶謝之俗情今日序詩聊助生融之末簡。
時大中祥符二年冬十一月五日信州翠微亭序
施華嚴經淨行品序
翰林學士承旨中書舍人蘇(易簡)述
法界無邊際能周之者心識眾生無窮已能拔之者誓願誓願不廣不足攝眾生迷妄之性眾生不度不足契諸佛付囑之心苟暫時思惟一念迴向則法界了然無有障礙諸佛繇是悉主讚歎矧勤行而不惰哉辛卯歲有滎湯鄭生自會稽至以方廣華嚴淨行品一篇示予曰彼方沙門號省常辯才達識之士也素行燕坐不捨功用捍勞忍苦思拯焚溺居常發廣大之心挺坐固之志求與諸眾生皷精進楫登慈悲舟張悟解帆出生死海不起本處而達彼岸以為瀝懇莫若刺血傳信莫若篆版乃印是經凡一千卷結八十僧社散施念誦期於無窮俾未悟真諦者悉生歸依已種善根者悉令增長受佛禁戒入佛智慧作是果報而無所作以予樂在名教早勤熏修求為序引以示來者予聞是言即攝衣稽顙而報之曰彼上人者果能立是見解成是功德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瞋恨何況陋文淺學而有吝惜哉即時預千人之受持同諸佛之讚歎遂以事迹書於簡編至若報君親之恩化檀信之旨則有常公發願之文在焉。
淳化二禩季秋二十有四日序
西湖結社詩序
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右諫議大夫丁謂撰
夫事不能自大必因乎樹立境不能自勝必假乎指名故世之人觀其樹立而依歸之隨其指名而趣嚮之苟立事指境能如是而為眾所與者所謂不可多得之人也錢塘山水三吳百越之極品而西湖之勝又為最環水背山二百寺據上游而控勝槩者今當師所棲之寺曰昭慶者也開闔物表出入空際清光百會野聲四來雲木之狀奇魚鳥之心樂居處有遙觀游者躊躇豈非萬類之淨界達人之道場乎師勵志學佛而餘力於好事甞謂廬山東林由遠公蓮社而著稱我今居是山學是道不力慕於前賢是無勇也繇是貽詩京師以招卿大夫自是貴有位者聞師之請願入者十八九故三公四輔宥密禁林西垣之辭人東觀之史官洎臺省素有稱望之士咸寄詩以為結社之盟文自相國向公而降凡得若干篇悉置意空寂投跡無何雖軒冕其身而林泉其心噫作詩者其有意乎觀其辭皆若績畵乎絕致飛動手高情往心東南如將傲富貴趣遺逸朝夕思慕飄飄然不知何許之為東林也孰氏之為遠公也宗雷之輩果何人也遠公之道常師之知宗雷之跡群公悅之西湖之勝天下尚之則是結社之名亦千載之美談也謂愛常師能樹立其事指名其境而為當世名公鉅賢依歸趣向之若是真所謂不可多得之人也既作詩以貽之又命予為序意若十八人中使遺民著述為多。
景德三年春三月十日序
大宋杭州西湖昭慶寺結社碑銘(并序)
翰林學士承旨通奉大夫尚書吏部侍郎
知制誥修國史判招文館兼開封府事上
挂國廣平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戶賜紫
金魚袋 宋白 撰
大宗在宥干大寶淳化紀號之元年天象高明七政齊而[土*睿]璣定人時上瑞五稼登而玉燭和車書混壹於寰中王帛駿奔於天下俗躋仁壽運洽升平將相名臣精通文武之教緇黃上士勤行道釋之宗由寶命以惟新致彝倫之欣敘苾蒭盛事簡冊宜書杭州照慶寺僧曰省常身樂明時心發洪願上延景祚下報四恩刺血和墨書寫真經書之者何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一品也每書一字必三作禮三圍繞三稱佛名良工雕之印成千卷若僧若俗分施千人又以栴檀香造毗盧像結八十僧同為一社再時經像成乃膝地合掌作是言曰我與八十比丘一千大眾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已生安養國頓入法界圓悟無生修習十種波羅蜜多親近無數真善知識身光徧照令諸有情得念佛三昧如大勢至聞聲救苦令諸有情獲十四無畏如觀世音修廣大無邊行願海猶如普賢開微妙甚深智慧門猶如妙德邊際智滿次補佛處猶如彌勒至成佛時若身若土如阿彌陀八十比丘一千大眾轉次授記皆成正覺我今立此願普為諸眾生眾生不可盡我願亦如是偉矣哉上人之言如是志如是心如北斗建之而天下春舌如南箕皷之而萬物動由是幅員四境棊布百城士人聞之則務貞廉息貪暴填刑網矜人民釋子聞之則勤課誦謹齋戒習禪諦悟苦空職司聞之則慕寬仁畏罪業尊長吏庇家屬眾庶聞之則耳苦辛樂貧賤精伎業懼憲章善者聞之而遷善惡者聞之而捨惡夫何異哉嘻世末時移風凋俗弊慳癡塞路?很成群王化有所不懾國命有所不從上人以是因緣悉生迴向如趨寶肆如登春臺斯所謂出其言善千里之外應之也乃有朝廷措紳之倫泉石枕潄之士猗頓豪右之族生肇高潔之流皆指正途趨法會如川赴海如鱗宗龍賁然來思其應猶響非夫勵精素志奮激清心入金僊之室遊古佛之門者孰能感人心隆大教若斯之盛也上人姓顏氏字造微錢塘人也母孫氏始夢梵僧終證法器年方齠齓性絕葷茹七歲捨家十五落髮禮菩提等吳越副僧統圓明大師志興為師十七受具戒二十通性宗二十一抗牧翟守素請講大乘起信論二十五金師錢儼上表奏賜紫方袍又從五雲大師志逢傳唯心法門雍熈中夢感神僧示文殊像由是化四眾以造成擬五臺之相好次則慕遠公啟廬山之社易蓮華為淨行之名福無唐捐功已成就內學之外為詩甚工湯休皎然不相上下噫昔慧遠當衰季之時所結者半隱淪之土今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賢方前則名氏且多垂裕則津梁無已道光遠裔行冠前脩此而不書將遺鉅美白望風金地恭職玉堂遙贄斯文以備僧史凡入社之眾請勒名石陰銘曰。
牛斗之下 吳越之區 山輝韞玉 川媚含珠
公王奧壞 神仙下都 名聞北闕 僉曰西湖
中有精藍 斯為勝境 雲霞曉光 松篁翠影
水象龍宮 峯侔鷲嶺 云誰居之 顏僧曰省
有大智慧 有大聲名 層冰性潔 皓鶴神清
據彼靈剎 高開化城 刳香為像 墨血書經
乃募時賢 乃招淨者 無論玄素 不限朝野
以華嚴品 結蓮華社 龍必登門 鷰皆賀廈
惟上良緣 惟茲福田 如豫出地 如翰戾天
深通實際 頓悟真筌 慧燈相照 法印相傳
八十比丘 一千大眾 題名寶方 隨喜香供
金磬成音 天華浮動 如彼雲韶 來儀威鳳
猗與上人 擬人於倫 取諸名士 非止遺民
璨如珪壁 和若陽春 英聲冠古 令範長新
不刊不刻 孰彰名德 非頌非歌 寧宣懿績
將輝佛乘 宜鐫樂石 善利能仁 流芳萬億
眾請僧傳講華嚴經成名疏
此疏用綾錦裝造成。
名人自收他皆倣此。
具寺院名額(出僧家詞疏)。
當寺於今月幾日眾請華嚴某師會中承稟弟子某甲傳講華嚴大教奉為祝贊。
聖壽及保安內外文武臣僚六軍萬姓天下安樂風雨順時年糓豐登者。
右伏以覺體超殊非言思之探頥法門方便設名義於筌蹄惟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悲智圓融性乘該徹極普賢之聖行具遍照之神功苟非宿植上根久依大願則何以辨空中之鳥跡轉塵裏之法輪者哉。
座主某師慧學名流空門耆德洞究五周之秘密深明九會之網條遠迹嚮風賢能推伏承稟弟子某甲座主天機頴悟智達宿成鑽仰而奧室洞窺開示則洪鍾協叩今者時緣具美緇素僉同願聞揮麈之談上祝如山之壽冀迴嘉意曲合群心謹疏。
年月日 疏
具請人位(據人數多少資次排列他皆倣此)
伏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佛為大心眾生說一乘道純真境界超絕權假當念相應即成正覺故十會說法不離菩提之場剎那成佛無待僧祇之劫諸諦平等同法界性甚深廣大過諸思議非圓通融會安能宣揚此無盡藏海誠上人聞修有本行人勝流善財遍參漸進虗明之地普賢大願會歸悲智之門此處吉祥有眾延請蓋亦示如來之知見成大事之因緣夫一切含靈下至微塵之細三世諸佛上窮多劫之先元明妙圓本同具足但以情生智隔所立照亡是致百千差殊一多總別上人以方便慧為人演說譬之指月亦同筏喻不取於相乃如實語以是功德為大福田則毗盧遮那光明遍照矣。
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揚傑 述
法界眾生本大方廣因沈苦誨誤認浮漚不知幻身實同諸佛佛稱是性說華嚴經付囑大心凡夫超絕假名菩薩色空泯寄理事相明磨鏡露光光由中出焦摸見像像匪外來塵塵具足解脫門品品含容無量義九會同時音徧於邇遐孤月三舟異目妄分於去住所謂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成最正覺頓示大根非如它宗進有揩漸不遇明智孰窮指歸講主誠師從聞思修達體相用東際瞻仰早悟菩提南方遊行徧參知識皷倡一乘之教洞開三觀之門自發初心即周海藏不移本位應請河沙大眾所依當毋辭避。
眾請僧傳講楞嚴經成名疏(此下三首出僧家詞疏)
右伏以覺海澄圓乃妄心之元本寶絲交網由法力以現前唯大佛頂首楞嚴經者先指真心後詮實行理事則居然異致悟證則本自殊途苟非根利智深障輕德厚則何以精專於毗鉢探頥於摩提者哉某師座主志茂松筠行嚴冰雪久味七心之旨聿遵三漸之方嘉譽日喧聽徒雲委承稟弟子某甲座主久親龍部深解麈談雖成器之功資於匠?而出藍之譽實自天成今者象眾傾依豹呈順吉願施還源之法永為祝 聖之心謹疏。
眾請僧傳講圓覺經成名疏
右伏以清淨本覺在薩埵以常然光嚴住持乃婆伽之證入唯大方廣圓覺經者佛因法行藏教頓宗諦觀四病之本由即起三門之方便苟非智周隨順性出輪迴又何以辨舟岸之行移知雲月之駛運者哉某師座主志堅珪璧行固松筠深明四相之指歸妙解五名之綱目鑄顏已眾慕藺復多承稟弟子某甲座主寶月常圓精金不雜續千燈而莫盡傳五器以何虧今者大眾同心善緣成熟願騁一音之辯以開八正之門贊祝。
皇明年齡億萬謹疏
右伏以始覺精真豈緣心之思議無明幻妄隨事識以輪迴九相之法甚深六染之心難辨了斯義者唯起信之謂歟某師坐主識達本源學窮秘奧了悟三乘之權實精研一性之深微開示有方汲引彌眾承稟弟子某甲座主性機頴悟志操超殊頗聞青出之名尤著朱研之美今者群心卛仰來學漸多願聞龍悅之音大演馬鳴之旨上資 聖壽遠報佛恩幸勿多謙庶全眾議謹疏。
故修南山儼和尚報恩社會願文(此下五首)
崔致遠 述
蓋聞高老西河尼父之遺風廣振玄歸北海季長之妙道遐宣是知傳教之宗唯以擇師為本則彼六籍之源流甚溢五常之疆畛非遙猶資一衖之評必俟三隅之返矧乃大雄奧旨上界真宗若非洞達方言何以闡揚圓教僅同九譯方演一乘則昔鶴林示寂滅之期金棺掩耀龍樹誦玄微之義玉軸騰芳探秘寶於淵居化群生於沙界乃有法領則躬尋聖典去涉兌郊覺賢則首唱妙音來儀震域遂識雜華之殊號始翻貝葉之正文由是遠從典午之朝近至媧皇之運仰惟開示繼有異人述微言則琢玉爭能編奇跡則貫珠靡絕其於博喻不可殫論然而仰測良緣遐尋善誘契彼東流之說諭其西學之徒使我蓬海一隅桑津四境金爐耀掌遠傳薝蔔之香玉鏡澄心盡曉芭蕉之喻者乃巨唐故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和尚付大教於 我先師想大德之慧力也伏惟 和尚風篁激爽霜桂標貞運既叶於半千義能探於第一加以學包內外識貫古今五天之秘藉幽筌敷弘有裕四海之沈疑宿滯剖折無遺遂能挺秀於中華仍得流徽於外裔門人法藏和尚與我先師大德同叩玄揵深窺妙門無僧因升堂入室之譚有曇衍出戶面墻之論自攝齋請益當仁之意㸦興及操袂言歸求友之聲共切藏和尚濬資先訓廣集異聞甞假牋函寄傳章疏則足以見嚴師誘掖益友切磋之厚也天周二十秊後有傳業弟子大德決言大德賢㑺等高焦智燭繼炤慧燈山玉海珠豈假求珍之遠青藍絳茜能成受彩之深乃相與揚言於眾曰祖祖流傳師師授記閱遺文而究玄理窺曩誨而悟幽宗一言見心千載如面然則至於恤貧擢賤尚感厚恩況乃發瞽披聾難量慈化每推誠於念祖宜盡禮於尊師豈可為我國先師則己興良會為他方法祖久則不致妙筵縱欲觀空寧宜棄本遂自中和四年發大誓願每至南呂孟旬奉為 故終南和尚及天竺翻經演偈之尊宿與中國編章撰疏之法師謹選精廬同開講席高譚聖教仰報法恩伏願清涼山中迭耀奇相兜率天上齊成勝因修定力以濟眾緣假餘光而炤未學使龍宮密藏早傳上本之金言鯷壑遐陬遍誦大乘之寶偈舉足而永離前泥修身而得接後塵生也有涯固難期於泡沫歿而不朽唯共託於香華設至灰現鯨池塵飛鰈海燈燈紹焰終祛北境之昏冥葉葉傳芳不墜東林之誓約者也。
海東華嚴初祖忌晨願文
譬夫燧人鑽木炤天下之昏冥夏禹濬川通域中之滯塞則乃發揚智矩啟導情波使明真者免盧倀倀潤學者無憂浩浩傳燈妙業雅符變燧之功歸海真宗實賴決河之力然則我東國耀佛華之光焰闢方廣之源流者其唯。
杜師之慧化乎伏惟
大德高挺嶽靈深涵海量童年慕道壯志辭家捨華冑之簪裾標法門之冠冕始以教分頓漸義有淺深每嗟四郡之遐陬未達一乘之奧典乃言曰就室之火為小見炤庭之日為大智是以務學不如務求師古之遣訓豈可孔匏徒繫魏瓠虗捐自追小魯之蹤遂決入?之計時獩戎貊冦熢舉折警言指道途動多榛梗然而既切為山之志獨懷背水之心不憚艱危遠涉虎狼之國能逃傷害豈憑羊鹿之車直泛重溟高登彼岸於龍朔二載詣終南山至相寺以儼和尚為嚴師以藏和尚為益友受業則若飜瓴水傳宗則如走坂丸有滯必通無幽不測則悟百千偈歒三十夫執柯而既遂伐柯學海而終能至海十年精練萬里流傳振龍樹之餘芳播雞林之遠俗顯敷妙義遍諭群迷披聵以法雷開曚以智月遂得慈航廣濟化人而永謝愛河法軚長驅救物而皆離燬室一自寂滅為樂虗空是宗每懷慥慥之誠但想循循之誘不涉鷲頭之嶺自達妙音能持鵲尾之爐競尋懿躅高山仰止何日忘之是以弟子性起等悲切藏舟感深入室同成社會用報法恩每值忌晨仰談遺教伏願祖師大德兜率陀之天上汲引眾流摩竭提之國中炤臨法界海融智慧雲覆慈悲傳佛心而盡玩雜華舉寶手而長攀聖果功灰雖盡香火無盡。
華嚴社會願文
夫聖人之設教也示其無誑化彼有緣觀身則曉露迎風鍊性則寒潭浸月妄生妄而同拘下界空至空而莫逭大期是以麟野傷懷負手應兩㨕之夢鵠林變色分身結雙樹之悲則驗去之與來有若形之與影既乃息形止影是為捨幻歸真且昔廬峯遠公與眾立誓志期西境遺美可尋況覽巨唐法藏和尚寓我祖師大德書云夙世同因今生同業願當來世捨身受身同於盧舍那會聽受無盡妙法則知儒室則顏回早逝天上修文釋門則智顗相逢山中敘舊宛如符契皆自因緣矧乃方廣真筌世雄至鑒包大空而闊視從上界以遐宣苟能叶於志斯宗必也追蹤於曩會然則同聲相應固當適我願兮諸善奉行孰曰非吾徒也既究一乘之妙義盡明三世之宿因故我業中先達龍象共締香社特營法筵如有先示滅者眾集皇福寺講經一日追冥福也噫時當像末俗尚澆浮眾病難除但仰淨名居士流年漸促誰封老壽將罕見歸人然後識行人至大覺然後知大夢莫不心存我淨目想他方聊振妙音同申弘願所願者祖師已降後進之徒永離遼海之隅高涉靈山之會棲身淨域懸智鏡而炤群迷携手香城駕慈軒而恣常樂縱銷天石繼灑雨華。
華嚴經社會願文
夫以經為社者乃聚人以善緣報主以至誠之會也唐曆景午相月五日獻康大王宮車晏駕台庭重德宗室懿親相與追奉冥福成華嚴經兩部將陳妙願乃著斯文且夫生滅定期聖賢同貫君子則能知所息哲人則亦歎其萎逐逝水而云歸百身難贖寐窮泉而莫寤千載增悲未超迷妄之塵皆跼感傷之域然則既失養神於玄牝莫先歸命於梵雄能於九十剎那精心向善必使三千世界惠力分慈況乃手寫金言口傳寶偈則福滋玄路不踰一瞬之間志達紺園永在四流之表仰資妙果共託覺林伏惟先王剋己為君視民如子百揆役乾乾之慮四聦悅諤諤之言煥乎能耀文章儼爾又安辭令闢康莊於魯道廣振儒風治蕪穢於釋門再光佛日遂使塵消九野波息四溟方當永戢干戈能蘇萬彚豈料空遺弓劒遽密八音聖上當璧嘉微嗣膺寶位陟崗餘戀離抑哀情以為報恩莫如結道緣追福莫如興法會遂教大德賢雋講華嚴經及降譚座乃上言曰竊見大和中有僧均諒等奉為宣懿王后誘緇素之徒結春秋之社各賷經卷共集仁祠薦玄福以無窮傳妙音而不絕雖名言莫及而信願增深縱谷變而陵遷永蘭芬而桂馥今欲遵依均諒故事勸誘群臣寫經敢言鍊石補天唯撮塵稗岳法能無礙志必有成仰顗聖慈俯從丹請上以孔懷興詠銜悲於鴻鴈行中幽贊求慈注意於狻猊座下既覽所奏嘉而許之仍擇侍書中窮筆妙者令寫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特宣天旨入會至其會日則降王人捧經就席則彼梵王英之潔志為誓似滯小乘蕭帝衍之降尊就卑全輕大寶豈若玩雜花之妙偈資令萼之勝因友于之至義逾彰王者之尊威自峻遂得眾情風靡善願雲興若萬木之遇春陽如百川之歸巨寖奧有上宰舒發韓(新羅官名)金公林甫國戚重臣蘇判(官名)金一順憲等或兼金瑞彩或盤石貴宗高標廊廟之珍深蘊棟梁之器瞻茂陵而墮睫指梵域以傾心永慕天慈同追海會遂寫義熈本經復有國統及僧錄等寫貞元新經北宮長公主聞之乃捨淨財為?帶暨軸之直美矣哉天倫義重已垂主會之榮月姊恩深又備裝經之具至於鴛鴦清貫龍象高流響應影從隳肝瀝瞻功侔於血墨皮紙價邁於香厨寶函未浹一旬共成十袠則足以見我先大王修善化推厚恩而入人腹中之深也如是眾願僉諧年約兩會集於陵?北寺轉讀於百編真筌伏願先王月耀金姿雲承玉趾縱賞於喜園春色娛懷於靈岫梵音設使西空芥城東沒蓬島妙緣無墜仰天上之尊良良會不虧傳日邊之盛事宜空聖眾炤達斯誠。
華嚴佛國寺阿彌陀佛畵像讚
東海東山有住寺 華嚴佛國為名號
主人宗衮親修置 標題四語有深義
華嚴寓目瞻蓮藏 佛國馳心係安養
欲使魔山平毒嶂 終令苦海無驚浪
可愛苾蒭所說施 能遵檀越奉心期
東居西想寫形儀 觀身落景指崦嵫
各於其國興福利 阿閦如來亦奇異
金言未必辨方位 究竟指心令有地
妄生妄分空對空 浮世修行在慎終
既能安堵仰睟容 誰謂面墻無感通
景行支公與遠公 存沒皆居佛國中
圓宗文類卷第二十二
南都東大寺古藏中多蠧損僅殘此一本其餘尋之未得惜哉灑淚留焉。
契空
或時契空淨業師來訪余舘而談覃此事仍約諾而領掌頂戴歡喜不少即命滎賢慈眼法師令摸寫焉。
旹寶永七年載次庚寅夷則九日
四聖坊法印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