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部卍續藏第58册P0718 華嚴原人論發微錄(三卷), 〖宋.淨源述〗.txt
卍續藏第 58 冊 No. 1031 華嚴原人論發微錄
No. 1031
原人論發微錄(并序)
晉水沙門 淨源 述
治平改號之明年。杭郡崇因大師可中。以原人論洎科文為贄。請余覽之。或有述焉。因念斯論之作也。蓋斥二教之淺近。會一乘之淵縕。故其論旨皆用佛祖之言。儒道之語以成。文體非夫學深通古。洞仲尼之垂範。究伯陽之立言者。則罔措其懷矣。不爾則何以後葉孫謀。比肩繼踵而傳授道德耶(源)。疇昔甞讀圓覺疏鈔之廣者。而其間窮萬法推一心章。惟灼實開決疑滯。布在鈔文明猶指掌。於是不揣擣昧錄廣鈔之要辭。發斯論之微旨。庶乎吾祖深文奧義。未墜于地。而請者之心亦無鈇然。既錄論主鈔辭。以發微旨故號之曰發微錄焉。
時聖宋六葉歲次甲寅八月十一日於錢塘賢首教院序
原人論(并序)
題標原人論者原考也窮也謂愽考內外推窮萬法原其人道以一心為本焉人字有二釋一多思二多恩涅槃經云以多思故蓋能思量善惡異餘趣也若言多恩者有慈恩德亦異餘趣故淨名疏云貴於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智論云行人法故論者問答析徵詮於慧學也故下文以排權斥淺會偏歸圓皆析徵耳并序者以論題兼於自序故云并也序者舒也舒述三教之淺深四篇之生起也若以并序對原人論兩對在焉序為能序上三字為所序即能序對論為能詮原人為所詮即能詮所詮對。
終南山草堂寺圭峯蘭若沙門宗密述。
終南者自帝都南八千里外疊嶂千重危崖萬仞南垂遐遠極南海隅故曰終南釋名曰山者產也生產物也草堂始因羅什於大寺中構一堂以草苫(詩廉切亦草類)蓋之而譯諸經論則草堂之名始于秦什也圭峯者此峯形勢狀如玉圭因以名焉蘭若此翻無喧諍沙門此云勤息出家者之通稱也次各諱即別稱也且西天以稱名為尊故子名有兼於父母者而後世稱之中夏以避名為尊父母既亡聞名則心瞿(音句驚悲也)故人與諱之然廟中不諱臨文不諱按法集序(裴休述也)云圭峰宗密禪師誕形於西充通儒書於遂寧業既就將隨貢詣有司會有大德僧道圓得法於成都荷澤大師嫡孫南印(即荊南張禪師)開法於遂州大雲寺(即道圓也)禪師游座下染削為弟子受心法他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得圓覺了義未終品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於一隅也禪師稽首奉命此去抵襄漢會有自京師負雲華觀大師華嚴疏至者禪師一覽升座而講聽者數千百人遠近大驚然後至京師詣雲華寺修門人之禮北游清凉山回住於鄠(音戶)縣草堂寺未幾復入寺南圭山所至道俗歸依者如市得法者數百人著圓覺大小二疏華嚴金剛起信唯識四分法界觀皆有章句(先儒注疏皆謂之章句)自是圓頓之教大行於世其他原人道之根本會禪宗之異同皆隨叩而應待問而答或徒眾遠地因教誡而成書或門人告終為安心而演偈或凞怡於所證之境告示初心或偃仰於所住之山歌詠道趣其文廣著其理彌一其語簡省其義彌圓門弟子集而編之凡若干篇成十卷昭昭然定慧之明鏡也禪師以法界為堂奧教典為庭宇慈悲為冠蓋眾生為園林終日讚述而未甞以文字為念今所傳者盖荊山之人以玉抵鵲(鹽鉄論云荊山之人以玉抵鵲言其玉多而不寶之也抵擊也)而為行人之所寶也(行路之人得之乃傳之為寶喻吾師已到寶所凡出言指事無非妙門人自寶惜之耳)余高枕於吾師戶牗之間久矣(吾師之教圓頓明微入其戶牖即無迷執之憂故言高枕)知者不言則後代何以仰吾師之道乎於是粗舉其大節以冠集首上皆法集序文後人寡識或安於行願鈔前或冠於斯論之首甚與論題相反(彼序法集非序原人)今書之於此錄中欲明論主之行業耳述者真諦云佛說經曰撰菩薩造論直申佛經曰述亦如仲尼述而不作也。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
萬靈蠢蠢者蠢動也靈謂含靈即有情正報也仁王經云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而已言萬者且舉大數新記云地空水陸蠢動含靈名數塵沙何啻萬乎皆有其本者以蠢動蜎(音淵蛻也)飛胎卵濕化皆以真界為本源也萬物芸芸者月令曰芸香草也(老子經注芸芸眾多義也)各歸其根者各歸其所始也有本作紜紜非也且此語出道經彼謂夫物芸芸各歸其根玄宗注云花葉芸芸者生性歸根今論主欲示依報之物對上正報之身但改夫字為萬字耳未有無根下歸明依正之枝末以一心為根本焉。
況三才之中唯人最靈而豈無本源乎。
況者矧也匹擬也矧依正之微者尚有根本匹擬三才唯人最靈而豈無本源乎三才者文心彫龍曰仰觀吐耀(天才)俯察含章(地才)高卑定位故曰兩儀儀既兩矣唯人參之性靈所宗是謂三才。
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稟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
且字語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亦出道經王弼注云知人者自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玄宗云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稟受也從來即過去他世即未來曷何也趣向也自不知過去所因何能知未來所向乎天下即現在古今下通三世。
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愽考內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
學無常師此句出論語馬融注云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尚書又云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愽考內外者愽廣也考校也域外治於心謂之內教域中治乎身謂之外教已止也果尅也。
然今習儒道者祇知近則乃祖乃父傳體相續受得此身。
習者學也則者承上之辭祖者祭法正義曰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始也父者白虎通曰父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傳體相續者言父傳祖之遺體相續不絕也蘭盆疏云外教所宗人以形質為本傳體相續。
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陽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本。
混沌一氣者即陰陽未分清濁相和故云一也老子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搏手擊也)剖為陰陽之二者剖分也即一氣始分為陰陽二氣也二生天地人三者陽氣輕清為天陰氣重濁為地冲和之氣為人三生萬物者謂三才備方有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本者(起下文斥迷執一篇)。
習佛法者但云近則前生造業隨業受報得此人身。
前生造業隨業受報者但語辭然業有善惡報有苦樂此則善業樂報故云得此人身(起下文人天教)。
遠則業又從感展轉乃至阿賴耶識為身根本。
業又從感者歸推業從貪瞋癡而有也(起下文小乘教)阿賴耶識者歸推三毒我執從本識法執而生也(起下文法相教)不序破相者以此教密顯真性空寂之理故不序之其顯性教在區別了義中。
皆謂已窮其理而實未也。
皆謂已窮等者習儒道以氣為本習佛法以識為本但言已窮此身而實未至本源也。
然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塗內外相資共利群庶。
然者評量之辭孔謂孔丘字仲尼為魯司冦其父先娶施氏生子孟皮早亡後娶顏氏因禱尼丘山而生遂以丘為名尼為字言仲者次兄孟皮故也老謂老聃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周守藏室之吏其母曾見日精下落如流星入口因而有娠七十二歲而生鶴髮龍顏廣顙長耳故立其名釋迦此翻能仁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人以德歸仁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者皆是至聖者準清淨法行經如來先遣三聖往化支那(老子即摩訶迦葉仲尼即淨光童子)隨時應物者各隨當時以應物機設教殊塗者仲尼設教則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易道即以六經訓世也伯陽設教唯見素抱朴少思寡欲槌提刑政絕滅禮樂即以道經二經訓世也能仁設教乃辨性相分化制示行位判權實即以十二分教以訓世及出世也殊途之言出周易彼云天下同歸而殊途途路也內外相資下言三聖互相資助同共利樂群庶眾民也。
䇿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雖皆聖教而有實有權二教唯權佛兼權實。
䇿謂警䇿明因果始終者釋教(始修六度為因終證萬德為果)儒教(始覆一簣為因終成九仞為果)道教(始舉一步為因終行千里為果)彰生起本末者佛教以一心為本依一心開二門乃至生三細起六麤為末也儒教以太極為本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為末也(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是謂八卦)道教以一氣為本一生二乃至三生萬物為末也二教唯權者儒宗太極道本一氣皆權也佛兼權實者佛教總太極一氣之權而歸一心之實也又權謂第一斥迷執第二斥偏淺實即第三直顯真源也。
䇿萬行懲惡勸善同歸于治則三教皆可遵行。
懲惡勸善者懲誡去惡勸勉就善也故周易云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同歸于治者尚書云為善不同同歸于治治理也遵依也。
推萬法窮理盡性至于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推萬法窮理盡性者窮真如不變之理盡萬法隨緣之性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文同義別其在茲乎。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就師佛者仍迷實義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當今學士下學教也士事也任事之稱也各執一宗者儒生執五常道流執自然皆迷因緣也釋子執緣起而迷性起故次云仍迷實義是也夫實義即性起之本也天地人即緣起之末也故結云不能原之至源矣。
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
余我也還復也內外教理者教文義理也治於心曰內即吾佛教迹四依章門也治於身曰外即老子道德孔氏五經也。
初從淺至深於習權教者斥滯令通而極其本。
於習權教即初二篇皆淺也而極其本即第三篇唯深也滯者凝久也。
後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之義會偏令圓而至於末(末則天地人物)。
展轉生起者下文以初顯性本唯一心乃至會通儒道二教之末。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篇者徧也徧述一章之義也釋序竟。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第三(習了義實教)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排斥儒道皆迷引滿二業妄執一氣為本也偏淺者此篇始自人天終至破相此四種教皆偏淺不了也直顯真源即一乘顯性方窮了義也會前所斥即前二篇同歸真源即第三篇。
斥迷執第一。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大道生成養育。
儒者文選云愽通經史謂之儒道者隋書經籍志云盖萬物之奧聖人之至賾也人畜等類等取天地萬物也彼二教不說餘之三趣(餓鬼修羅地獄)皆是虗無下夫道虗也無也非有也非物也莊子云虗無無為萬物之本文子曰實出於虗列子云無形而有形生焉故云生成也養樂也育長也。
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道法自然者老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釋曰法者倣效也取則也以大道無所從來名為自然非別有大道而令大道法之也生於元氣彼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釋曰一是混沌之一氣一氣與道亦非二體但一氣是展轉相生之義道是自然義耳元氣生天地即上一氣生二也天地生萬物即上三生萬物(一氣二儀通為三也亦可天地人為三)。
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
故愚至時命者計其變通趨時也彼謂存亡者命進退者時隨時進退逐命存亡安天而不憂樂命而不喜故雖天地不得違時耳。
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虗無。
死後却歸天地者禮記云魂氣歸于天骨肉歸于地復其虗無者謂歸其根本也即道經云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然外教宗旨但在手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說萬物不論象外。
依身立行者老子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孝經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元由者本因也象外者寂知也別行錄云象外之理真說難證如摩尼珠唯圓淨明。
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
雖者縱奪之辭指大道為本縱也而不備明下奪也順逆起滅染淨因緣者若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展至麤此明染因緣也若悟妄歸真從麤重逆次斷除展轉至細此明淨因緣也(出禪詮序)。
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
不知是權者前序云二教唯權執之為了謂執一氣稟於天由時命為了畢也。
今略舉而詰之所言萬物皆從虗無大道而生者。
今略舉下舉動也詰問也言舉動前文而詰問也。
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
生死賢愚之本者本字并次基字皆喻道也謂本出生死乃至禍福之末也基本既其常存下彼以道為常且禍亂凶愚既從道生不可除去則修福積慶尊賢尚善亦不可增益也。
何用老莊之教耶。
何用老莊之教者若禍福賢愚有由老莊即應設教教之令修福夷禍去愚成賢既云皆稟於道何用教乎即老莊立教是虗設也(大抄即云是無端也)。
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道之一字貫通四句育虎狼者道既能生萬物則虎狼皆是道能養育然虎狼殘害人畜豈非道之不仁歟言虎狼即類取蜂蠆虵鴆一切毒惡物也(虎狼雖惡獸而為師子所噉爾雅云狻猊如彪貓食虎豹狼者徵祥記云狼頭一角黃色馬足)胎桀紂者夏之桀商之紂皆無道之君胎始也如人胎孕是初育之義是則大道胎育不仁之主塗炭萬物也言桀紂即類取庸君暗臣一切惡人也(諡法曰賊民多殺曰桀殘義損善曰紂上二句明長惡下二句明棄善也)夭顏冉者顏回冉伯牛皆至賢至仁是十哲之首德行之科皆被大道夭屈之令其短命歟禍夷齊者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皆有志節故夫子云古之賢人也亦被大道禍害之令餓死首陽山下歟何名尊乎者老子云道尊德貴今既長惡棄善何得云尊貴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
非因緣者歸牒上文言萬物無因而自然生無緣而自然化此牒宗也。
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
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者出偏生之過也如糓芽莖無種子是無因處無水土人工是無緣處應生化者即糓芽也悉者一切皆然也謂一切世界無種子水土等處一切有情千品萬類以皆無因緣自然生故今現見無本因緣之處皆不生化不生化則自然理破矣石應生草下意明此法因緣不生彼法以顯各各因緣不雜亂為正因緣也謂畜生所生不取人之因緣人生因緣不關草石等是故石中無草因緣不生於草草中無人因緣不生於人不生於魚等一一例之今現見草不生人等即知互用此彼因緣猶不能生況都無緣而能生耶。
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
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者出常生之過也應當也合也謂既無因緣處自然而生且如正月一日便合有糓麥麻豆及一切物一時齊生人畜等亦爾不應糓待三月四月蕎豆待六月七月麥待九月十月等以不假因緣自然能生何待時耶神仙不藉丹藥者就彼宗解行相違以破謂彼教云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得不因修習若如此者則自然神仙而求習彼教之徒何必燒煉丸丹採種靈藥吐納津氣服蔘苓等耶太平不藉賢良者謂自然大平何必賢能良善設風政而治之耶仁義不藉教習者自然仁義何必詩書禮樂教習之耶。
老莊周孔何必用立教為軌則乎。
莊即莊子周即周公莊姓也名周字子休生梁國蒙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周公者周即周代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製禮作樂以輔成王軌車轍也則法則也此亦轍則無用也。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
皆從元氣而生者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文子云天氣為魂地氣為魄易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歘者從無忽有不令人覺不知何所來也未曾習慮者謂未曾經習愛惡喜怒之情慮若言自然無宿生習種者雖逐境隨緣不得而生何者以其未習未慮故也嬰孩者倉頡篇云女曰嬰男曰孩令孩兒幼時逐境隨緣漸漸生愛惡等則知先已經習經慮由託生歷世廢忘前習今因再遇境緣愛惡漸漸明顯豈但是氣如是乎。
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
若言歘有等者若是神知稟氣歘有自然先無積習驕恣便能隨念愛惡者則一切德藝悉能隨念而解謂逢女色等便愛遇技藝便為見不平能斷對冤親能解不應待十年五秊方有能為之事今既不然則知非欻生便能隨念也既無隨念自成之理而有緣習轉變之道則稟氣成神神散歸氣不為當矣由是觀之神知之非氣可以明矣五德即五常也要言曰五德之運所謂五行也行者老聃云行天之氣也木仁德金義德火禮德水信德土智德謂土既王於四時故四德總名為智然則仁者何其於物無不愛之謂也義者何於其所宜行之謂也禮者何先後於物使之無失次之謂也智者何其於事無不通之謂也信者何得其宜守而不失之謂也六藝者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馭五曰書六曰數數者筭術也藝者才能也。
又若生是稟氣而欻有死是氣散而欻無則誰為鬼神乎。
誰為鬼神者鬼神之事外教及世人皆許是有故約此難之尚書云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周易云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且世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欻有。
鑑達前生追憶往事者鑑鏡也照也然追前續後略錄三人一晉太傅羊祜(音戶)字叔子年五歲時甞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先無此物於何取耶祜曰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自覔祜曰此非我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遊隣逕(音徑近也)東行至李家入門於東垣樹下探得小環李驚張曰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祜持環走歸乳母既說祜之一二李驚悲遂欲求祜為兒里中解喻然後乃止二晉書說鮑靚(音淨)字太玄東海人生五歲語父母云本是曲陽李家兒年九歲墮井死其父尋訪果得李氏推問皆符驗焉三釋曇諦俗姓康氏年十餘歲見關中僧[(丰*力)/石]呼[(丰*力)/石][(丰*力)/石]曰童子何得呼宿長名諦曰和尚本是我沙彌[(丰*力)/石]甚諤諦父具說諦生時本末[(丰*力)/石]乃悟而泣曰即[(丰*力)/石]先師弘覺法師也以此驗之則神之相續未甞絕滅故得李死為鮑猶記往生覺滅成曇還論昔事理雖荒昧事甚昭彰而謂身死神無還歸於氣何罔也。
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欻無。
又驗鬼神靈知不斷者驗證也今錄四類以證靈知不斷一蔣濟之子託母求官蔣濟字子遍楚郡曲阿人魏文帝時為太尉有子亡已七年其妻夜夢見亡兒告之曰我在地下為太山役辛苦頗甚言今領軍府南有孫阿者太山府君欲召為省錄事願父母囑使我得安樂其妻驚覺涕泣告濟濟為人剛強初不信之至明日夜妻復夢見亡兒還如前夢之語而蔣濟遂至領軍府南訪得孫阿即以夢中亡兒之言囑阿阿曰若如是當地下為太子方便經二月孫阿病一宿而卒後十日其妻還見亡兒來告之曰我在地下得太山錄事免伇(出〔別〕異傳)二嬖妾之父為兒結草(嬖音閉愛也)小史云晉大夫魏武子有寵妾武子疾命其子顆告之曰吾死必嫁此妾無違我言及疾困復命顆曰必殺妾從我顆思之曰吾從父清釋之言不從昏亂之語後乃嫁之秦以杜回為將伐晉晉命顆為將拒之尅明交戰顆夜夢一人謂顆曰將軍明辰早戰我卛鬼以助必令取勝顆問之曰君是何人而能見助答曰我是將軍亡父嬖妾之父感將軍不殺我女而改嫁之故卛鬼兵以相助顆喜侵晨動戰以擊秦軍杜回為草草圍之進退無路為晉師所敗語云鬼役結草此之謂也三蘇詔卒後來與姪節問答晉書曰蘇詔為中牟令卒其姪名節每見詔來與之言語無異於生人前後四十度來節因問曰死何如生曰無異耳節曰要當不如韶笑曰卿後自知之節問死者何不歸故屍骸韶曰譬斷卿一臂以投於地就剝削之於卿有患否屍骸如此也蘇韶言與生不殊者將知死神識不滅也又如死去屍骸如棄斷臂則人之死也神離人形更受鬼形亦可知矣四孔子語子貢曰死後自知之不晚子貢問孔子曰死人有知乎無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事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父母而不葬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欲知死者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將自知之未晚也。
故祭祀求禱典籍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塗事或死後感動妻子讎報怨恩今古皆有耶。
祭祀求禱者祭享也無已曰祀已言止也謂年祭無止所以求索禱福也典籍有文者經典六籍其文備矣(亦如禮記有祭法祭統祭義等文)死而蘇者說幽塗事者麟喜二年癸亥東平王劉約是劉聰之子也死一宿猶暖逐不殯殮乃蘇(蘇息也死而更生也)言見元海於不周山經五日遂至崑崙山三日後歸於不周山見諸王公卿將相死者悉在宮殿甚壯麗號蒙珠離國元海謂約曰東北有遮須夷國無主久待汝父為之二年當來來後國中大亂相殺相害居家死亡略盡但可永明輩數十人在耳汝且還後年當來見汝非遲不久約辭而道過一國名猗尼渠餘國(猗音倚)引約入宮與皮囊一枚曰為吾遺漢皇帝約辭而歸置皮囊於机上俄而蘇使左右机上取囊開之有一方白玉題文曰猗尼渠餘國天王敬信遮須夷國天王歲在攝提當見馳使呈劉聰聰曰若審如此吾不懼死也其後約死屢晝見之聰惡之謂太子祭曰吾?病惙(音輟疲也)煩恠異特甚往以約言為妖比累日見之此兒必來迎也吾何以圖人死定有神靈如是太興元年聰死與此玉并葬焉由是言之則死而有知豈虗為哉又有死而蘇者相繼不絕皆是幽塗官屬受苦之處豈蘇者虗為此見哉死後感動妻子者今依儆誡錄略引二類一通泉縣王藻明吏法善刀筆元戎薰璋委任孔目吏鄧可球倚為中要可球有田在通泉謝梁每逋其賦藻追莊戶決責令於市可球深衘之乃潛構藻賦私殺之藻死經五年其妻夢藻曰我負屈數論于天帝今方得理見差人與吾同取可球君須與我大備酒食燒化錢紙筆仍飯僧五十人妻覺而悲祝之曰妾今家貧何處得錢副君所要哽泣而寐復夢藻曰舊宅火燒桑樹下有銀五十兩君可取用之明日掘之果得銀乃賽其夢經月可球卒(上感動妻下感妻子)二豪民鄭昌妻黃氏早亡有二男一女皆幼而昌再娶呂氏呂氏性狠而虐其子凌轢鞭扑(普木切打也)或湯火潑烙之又加以凍餒昌不能制呂氏後夢一婦人自稱黃氏以棗一枚令吞之覺後得噎疾未愈而復夢黃氏以計簽其兩手心怒云憂?(丑栗切打也)我男女覺而生瘡漸透於手而死矣讎報怨恩者謂讎怨報恩也報恩如前結草讎怨者今於顏之推怨魂誌中編錄三條一竇嬰漢孝文帝竇皇后從兄弟也封魏其侯為丞相後乃免相因與太僕灌夫交結甚歡恨相知之晚于時孝景帝皇后父同母弟田蚡(音憤)為丞相親幸縱橫使人就嬰求城南田數頃嬰不與曰老漢雖棄丞相雖貴寧可以勢相奪乎灌夫亦助怒之蚡皆恨之及蚡娶妻皇太后詔列侯宗室往賀蚡灌夫狂醉不肯賀之竇嬰強與俱去因醉酣言辭不遜蚡遂怒謂長史曰有詔宗室而灌夫罵座不敬并奏其在鄉里豪橫處夫棄市竇嬰乃上書具陳灌夫醉飽事不足誅帝召見之嬰與蚡互相言長短帝問朝臣兩人誰是朝廷多言嬰是太后聞之怒而不食且曰我在人皆陵藉吾弟我百歲後魚肉之乎及出蚡復為嬰造作惡語以聞天子亦為蚡不直特為太后故偏將嬰及夫棄市嬰臨死罵曰若為死無知則已耳有知要不獨死後一月餘蚡病一身盡痛但號呼叩頭謝曰自幸天子使視鬼者瞻之見竇嬰灌夫共守笞蚡遂死二何敝(音厰)為交阯刺吏行部到蒼梧郡高要縣暮宿鵲奔亭夜猶未半有一女子從樓下出自言妾姓穌名娥字始珍本是廣信縣?里人早失父母夫亦喪亡有雜繒一百二十疋及婢一人名致富欲住傍縣賣繒就同縣人王伯賃車牛一乘載妾并繒令致富執轡以前秊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時日暮行人既絕復不能前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長舍乞漿水取火亭長襲壽操刀持戟(操執也釋名戟格也傍有支格也)來至車傍問妾曰夫人從何所來車上何載丈夫安在何故獨行妾應曰何故問之壽因持妾臂曰少愛有色寧可相樂乎妾時怖懼不肯聽從壽即以刀刺脇而死又殺致富於樓下埋妾并婢殺牛燒車車釭(音工說文云車轂中鐵也)及牛骨則捨亭東空井中妾死痛無所訴故來歸於明使君敝曰發汝死骸以何為驗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絲履猶未朽掘之果然敝乃遣使捕壽下廣信縣驗問與娥語同収壽父母兄弟皆繫獄中敝表殺人若依常律不至族誅但壽為惡隱密鬼神自訴千載無一請皆斬之以助隱德上報聽之三梁武帝欲為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求訪先有曲阿人姓弘名氏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齎財貨往湘治生遂經數年營得一栰可長千步還至南津被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繩墨弘氏所賷衣裳繒綵猶有殊餘誣以涉道刻掠得之并初造作過裂非商估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栰以充寺用奏遂施行弘氏臨刑之日勑其妻子可黃紙百張并具笔墨置棺中也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可經一月少卿端坐即見弘來初猶避捍(音翰禦也)後稍欵服但言乞命歐血而死凡諸獄官預此獄事及署奏者以次殂沒未出一秊零落皆盡皇寺營構始訖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本入地成灰上略敘三條為例其中或有憾積冤深論情訴屈託事求申靈應實多故無虗也豈死者妄為此異哉又有巫覡(上音無下音檄男曰巫女曰覡即事鬼之徒也)見人先祖父母說其形狀及平生語言一無參差豈巫覡能詐為其說哉漢時有王充作無鬼論今取其辭而破之王充曰以田蚡心負慚恨病亂妄見凡人病則畏懼畏懼則妄想妄想則虗見破曰若田蚡妄見不當呼諾服罪豈有妄見而想身得病耶若虗見者天子令視鬼者瞻之見竇嬰灌夫兩人共守見笞之豈巫者亦病妄見乎若以巫者亦妄見者不當所見形狀一與病者同也由此而言執虗妄見以為無鬼未見其得矣耶者語絕之辭。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
外難下四句亦答王充之問緣論主取意用之不具其文故直言通妨標入科文也難意云若人死為鬼則天地開闢已來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但見一人兩人(鈔意似以一人則田蚡兩人則竇嬰灌夫)。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
答曰下據鈔云夫人死為鬼鬼死為牛牛死為天天死復為人隨業變化不拘一類六道輪迴未始有極豈可人獨有死而鬼無死乎若長不死即可如所論也。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氣安得欻起而有知乎。
安得欻起而有知者夫知即神識也神有賢愚善惡千差稟無知之氣豈有此千差耶夫識與氣異在氣無知在識有知豈混之於一氣哉故經云四大合散唯心為本在三界中獨來獨去無一隨者據此則知非氣為本若氣而生心心復不合善惡等別若善惡亦氣則不因習學既不因習學何用孔老設教令改惡為善耶。
草木亦皆稟氣何不知乎。
草木至何不知者若有知之類即稟陰陽之氣無知之物則不稟氣則知與無知各異今既俱稟陰陽不得為異何故草木無知人畜有知據此則知是神識不關氣也。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
貧富等者謂貧乏富足貴尊賤輕賢能愚憃善良惡過吉利福祐凶禍二字俱訓害皆由天命者論語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禮云天命之謂性(此言仁義本於性性本於天也)天之賦命下破其所計貧富等皆受之於天命也賦者量也奚者何也乃至者具云愚多賢少惡多善少凶多吉少耳。
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何不平者既富貴等多少分數由天興之天何不均平興之而乃不平乎。
原人論發微錄第一
卍續藏第 58 冊 No. 1031 華嚴原人論發微錄
原人論發微錄第二
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
無行而貴者如夏桀殘義殷紂損善而為王者是無行而貴也守行而賤者如樊須字子遲素薀仁行甞請學稼執御從游是守行而賤也無德而富者如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亦無德而富也有德而貧者如顏淵一簟食一瓢飲在於陋巷是有德而貧也矧為逆者吉就義者凶仁者夭亡暴者長壽乃至超間之辭有道者喪如仲尼孟軻皆有道之聖賢而無其位是亦有道者喪耳無道者興如桓魋毀仲尼於宋司馬臧倉謗孟軻於魯平公此亦無道者興焉。
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有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
興不道而喪有道者此乃顛倒冠履尊卑無序皆天之命也廣鈔云如人以頭載履以足著冠豈非倒耶又令子坐父立君北面臣南面豈有序乎今觀天命乃如此也何有福善下今相對摘句釋之謂福禍善淫益害謙盈賞罸五對初二對出尚書書云天道福善禍淫謂良善者福之淫惡者害之次二對出周易故謙卦云天道虧盈而益謙(謙受益也)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則鬼害於盈也)賞賜也有道者賞之罸罪也無道者罸之何有二字貫於下句。
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禍亂反逆皆由天命者據上所說則禍亂凶害非天不成反逆不孝非命不就成由天成歸罪於人就由命就責過於物是忿其室而怒於市無以異也夫禍亂自天反逆由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言之不當者也何則不由於物而歸罪於物由天不歸罪於天是聖人之教歸於天也歸於天則不法於天矣故云不當耳。
然則詩刺亂政書讚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
然則二字連前起後之辭也詩刺亂政者且如平王東遷政令不行賞罸權勢皈弱於諸候由是黍離之詩作焉孔子刪之乃刺平王亂政之始也書讚王道者謂三王開往得天下以至仁罸不仁以大義誅不義出生靈於塗炭躋庶民於富壽所以書讚王道也(三王謂夏殷周)禮稱安上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玄宗注云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樂號移風者孝經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注云風俗移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於樂)此意謂既一切由天秪合刺天讚天安上移風不關禮樂今乃毛詩刺亂政尚書讚王道乃是反上天之意逆造化之心耳。
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專此教下謂專守老莊周孔之教未能原人之根本也。
斥徧淺第二。
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顯性教(在第三篇中)。
前之四教皆斥偏淺後一顯性方彰圓深耳略有五等不說別教一乘故云略也小乘教即賢首愚法攝初人天教大乘法相即賢首分教大乘破相即賢首始教一乘顯性即終頓圓同教一乘注有第三篇中即直顯真源習佛了義教也。
一佛為初心人且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
一佛下明人天教此與禪詮序中第一人天因果教大同但彼略此廣耳若依教迹此如普耀經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賈人施佛麨蜜亦攝人天等經三世業報者圓覺大疏云當知欲因愛有(過去)身因欲生(現在)既有此身還生於愛復感未來生死果報是則三世業報皆由於心故遠公報應論云夫事起必由其心報應必由於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舉事以責心而心可反善惡因果者謂惡業為因苦報為果即次文辨三塗也善業為因樂報為果即下文明人天也。
謂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謂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一約境於父母造殺業為上品二約心則瞋心增勝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一約境於餘人造殺業為中品二約心則慳貪增勝死墮餓鬼)下品畜生(一約境於蚊蚋等起殺業為下品二約心則愚癡增勝死墮畜生)。
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塗生人道中。
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別亦不離仁義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國斂手而舉吐蕃散手而垂皆為禮也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婬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噉酒肉神氣清潔益於智也類世五常者類例五戒也注天竺者正云印度此翻月邦世教即五戒也吐蕃外國之名也開皇紀云明宗天成三秊九月吐蕃迴鶻並來貢注不殺是仁(仁有博愛之德)不盜是義(義有合宜之德)不邪婬是禮(禮有尊?敬讓之德)不妄語是信(信有無虗妄之德)不飲噉等益於智也(智有照了之德)得免三塗(塗道也地獄名火塗道餓鬼名刀塗道畜生名血塗道也)。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
上品十善即修因也生六欲天即報果也或曰論文何以不說中下二品十善耶然修中品十善生人道下品十善生修羅今論主既令持五戒生人道故不言中品也又儒道二教不說修羅故不言下品耳修四禪下謂修四禪生色界修四空兼前四禪成八定生無色界也。
(自注)題中不標天鬼地獄者。
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標原人今敘佛經理宜具列。
界地不同等者謂上界與地下不同是則諸天鬼獄而人間皆見聞不及也尚不知末下尚不知人道見聞之末肯窮天鬼地獄之本乎。
故名人天教也。
自注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報有三時謂現報生報後報 一惡業(貪瞋猛盛者即造十惡業)二善業(貪來生富樂之報者造諸善業)三不動業(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者修四禪八定)現報(現世作善惡即現身受苦樂報)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後報(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名順後報)。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今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
受五道身者開出修羅即成六道如助修記說。
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繫於身內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不知因何取捨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閡豈得內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
肉心有質者謂肉團心有形質故按五藏論(心脾肝肺腎)說人之心藏唯一方寸正法念經云如蓮華開合提謂經云心如帝王皆肉團心也是非不知縱也因何取捨奪也意謂因何取是捨非耶內外相通下肉心居內眼耳居外內外質礙如何相通耶。
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甚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
喜怒等情者儒以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乍暫也起生也。
設言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此身心能造業者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
別別推尋者喜怒等情為別推窮尋究也。
若言死後更有身者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
豈有今日下意謂豈有今世自己身心造罪修福令後世他人受苦受樂言不相應也。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無道。
修福者屈甚謂自己修福善他人受樂報豈非屈耶造罪者幸甚謂自己造罪業他人受苦報豈非幸乎幸者小雅云非分遇福也如何神理下理者明也結責神明無道也蘭盆疏云境勝心彊徹於神理此推神明有效也。
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雖信業緣縱也不達身本奪也以人天教雖信三世業緣而不知業從惑起是不達身本也(惑即煩惱障體是第六識)。
二小乘教者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燄燄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二小乘教即同禪詮序中第二斷惑滅苦教說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之集修道證滅揀邪正辨凡聖分欣厭明因果(上皆序文)形體之色即四大也思慮之心即四蘊也從無始來因緣力者廣疏云但有諸識從無始來前滅後生即同此文念念生滅也又云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不斷即同此文相續無窮也如水涓涓喻相續無究如燈焰焰喻念念生滅身心假合即圓覺云四緣假合妄有六相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四緣即四大也似一似常者似一非一也似常無常也廣疏云根塵和合似有緣心內外推之何是其體以喻明之似一者如旋火輪有往來故似常者如槖籥風有卷舒故。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身)瞋(瞋違情境恐侵害身)癡(非理計挍)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執之為我者我謂主宰如國之主有自在故主有我體(俱生)宰是我用分別寶此我者寶積經云於身生寶愛不離於我人禪詮序中作此保字皆愛惜義注非理計校即觸向錯解也三毒者毒以鴆毒為義惱害之甚故謂之毒擊意擊起意識故行願經云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動身口意作諸惡業。
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別業所感)感三界勝劣等處(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
業成難逃逃避也如影之隨形如響之應聲形聲喻業因影響喻報果注別業所感者瑜伽論云自身則各隨己業貴賤苦樂不同飛走類別名為別業所惑正報注共業所感者論又云此三千世界是眾生共業所感貴賤人畜種種有情同共依之而住名為共業所感依報(宜將瑜伽二節之文對此論五道苦樂等身三界勝劣等處皆符合也)按唯識論明共別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謂四大皆是有情八識共變二共中不共謂雖是人畜共變受用不同如水魚見舍宅天見瑠璃人見清冷鬼見猛火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依報同注文共業所感也)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種子各變名不共而受用澀滑無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各種所變利鈍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別造正報同注云別業所感也)於所受身即前苦樂等身也還執為我即前凡愚不覺執之為我也還起貪等即前三毒擊意等文造業即前造一切業受報即前業成難逃等。
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
身則下釋前五道等身界則下釋前三界等處涅槃經以四大山喻生老病死故彼經具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此翻和悅)大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乃至我說四山即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故云死而復生也成住壞空略見注文廣如俱舍。
*從空劫初成世界者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雲注雨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犂鹹海外輪圍方名器界立時經一增減。
空界大風起者頌又云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在下洛叉此云億道場儀頌云十六洛叉廣難窺(句此中引頌皆七字也)金剛不能壞者頌云此輪體性殊堅密金剛杵擊亦難摧光音金藏雲至如車軸下頌云大雲澍雨風輪上滴如車軸即成池風遏不聽流者論云有情業感由風力持令不流散如輻持糓始作金剛界者又業風起時擊此水上結成金輪先成梵王界即初禪第三天也夜摩此云時分受五欲樂知時分故以夜摩已上諸天皆空居故須彌此云妙高頌云妙高四寶為山體閻浮南面吠瑠璃北邊黃金東錄體西邊之寶號頗?金山四面七重繞一山一海間相離七金山(一雙持二持軸三〔木〕四善見五馬耳六象鼻七〔魚〕)四州(東勝身南瞻部西牛貨北俱盧)泥犂正翻不可樂其處極苦不可愛樂或翻苦具義翻地獄謂地下有獄蓋就此方一義也鹹海外輪圍者頌云海外輪山是鐵圍東西南北四州渚。
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後飡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等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初食地餅下以二禪下生人間初有身光及餐地餅林藤自然粳米後因漸惡光及地餅等滅即有日月及耕種等(自然粳米長半寸不因耕種)彼云耕種即此分田也立主者君主也要言曰臣下指君之稱在己之上至尊之名也求臣佐者禮記曰仕公曰臣臣伏也字象人躬身之狀也。
議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無之道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虗無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故指空界為道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雨下不流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也即一生二矣二禪福盡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備矣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此當三皇已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佛教又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內外教文不全同也。
道體寂照下謂本覺真心了了常知故心要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此乃自心靈明廓徹豈是虗無耶氣形之始下陽氣形兆也易緯云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一生二者通指上文一氣生天地之二也三皇(伏羲神農黃帝)穴居即古人穴處而巢居矣未有火化等此言燧人氏未攻木出火卛皆野食耳種種異說下按說天象有其四焉一天之名劉熙釋名云天坦也謂坦然高而遠也說文云天顛也謂在人之顛頂也二天之形顓頊混法曰天形圜也物理論云水之氣升而為天三天之量自天及地計二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四㳂古測天黃帝以天象蓋焉蔡邑云天無質狀也據說地儀亦有四焉一地之名春秋元命苞曰地易也言養萬物交易變化也二地之器用白虎通曰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河圖曰天下有九區區別九州也三地之量夏禹所理四海之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四地之形勢楊泉云夫土地皆有形名而人莫察焉有龜龍體有麟鳳貌然上諸說大抵得一理趣則便呼之到極故曰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耳大唐即高祖受隋之命封唐國公升帝因號大唐也。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災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壞有情者初阿鼻獄等次鬼畜四州六欲皆怖火災不造欲界善惡等業皆習二禪死即上生更不生鬼獄天人等壞器界者初日光四倍熱次生三日乃至四五後七日並現火洞然起氣衝初禪亦上生去能壞下涅槃云初禪內有覺觀外有火災壞之二禪內有歡喜外有水災壞之三禪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壞之四禪無此過患諸災不及。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
劫劫者謂從劫至劫生死不絕纂要亦云塵沙劫波莫之遏絕下句舉喻可見。
(自注)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云虗無混沌一氣等名為無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徧成住壞空終而復始。
(自注)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
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心有受(能領納好惡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能了別者)之四若皆是我即成八我。
況地大中復有眾多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塵勞既此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八萬塵勞者圓覺疏云徧觀八萬塵勞之眾八萬舉其大數諸經說塵勞門有八萬四千故淨名經云八萬四千塵勞皆為侍者謂貪瞋癡等分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耳。
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便悟此身但是眾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為誰貪瞋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諦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滅諦)。
但是眾緣者即四大五蘊也假和合相下永嘉云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
乃至得阿羅漢果灰身滅智方斷諸苦。
乃至者謂不說前之三果以三果皆是有餘下句辨無餘灰身即指四大之形滅智即絕四蘊之心方斷諸苦結歸無餘。
據此教中以色心二法及貪瞋癡為根身器界之本也過去未來更無別法為本。
今詰之曰夫經生累世為身本者自體須無間斷。
經生累世下累猶越也圓覺鈔云經生越世永不斷絕即同此文須無間斷耳。
今五識闕緣不起(根境等為緣)意識有時不行(悶絕睡眠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
意識不行注文有五一悶絕二睡眠三滅盡定(即二乘無漏定)四無想定(即外道有漏定)五無想天(即色界中一天)。
無色界天無此四大。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絕。
是知專此教者亦未原身。
亦未原身者此教詮法唯辨六識未說賴耶為身本也。
三大乘法相教者說一切有情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
大乘法相教即同禪詮序中第三將識破境教彼序云生滅等法不關真如但各是眾生無始已來(云云)彼云眾生即此文一切有情而言法爾者無始常然名為法爾然此一教即深密等經唯識諸論其間廣明八識二無我能變之識所緣之境具如慈恩法師章門今但引圓覺疏鈔略辨原人本耳。
於中第八阿賴耶識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
阿賴耶此翻藏識是一切眾生總報體能含諸法種子故以為名是則賴耶為能變能緣三境為所變所緣根身則眼等五色根及根依處種子即善惡無記等三性種子器界即山河大地等斯皆第八相分然此相分皆為第八執受執謂攝義持義受謂領以為境領生覺受於中種子具三義一攝為自體二持令不散三領以為境根身具二闕攝為自體故器界唯一但領以為境故故唯識云不可知執受處亦可種子根身緣而執受器世間量但緣而非執受故。
轉生七識皆能變現自分所緣都無實法。
自分所緣者謂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七緣見八緣根種器界也。
如何變耶。
謂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第六七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
我法分別者若依起信前四麤中第二相續相即法執分別第四計名字相即我執分別其第一智相即法執俱生第三執取相即我執俱生今但取二執分別妄心熏習之力耳變似我法者謂我法二執本無無而似有故唯識論云依此二分施設我法(相見二分)彼二離此無所依故(彼二我法離此二分無所依故)第六七識無明覆等謂執我法者是六七心所當起信中二執分別無明所覆矣緣此執為實我實法者二十唯識偈云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有本云○執為實有即實有我法也)。
如患(重病心惛見異色人物也)夢(夢想所見可知)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窹來方知唯夢所變。
如患夢下若凖唯識論即使幻化字文云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彼意釋云幻夢所見之物雖無其夢幻則不見無是故有力變起妄境若約病患之喻說者如人淨眼被風熱等翳即見空華種種相貌成唯識論釋意云空華雖無其見華之翳眼非無是則二喻雖異約法皆同耳。
我身亦爾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由此起惑造業生死無窮(廣如前說)。
我身亦爾者按禪詮序云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復如是彼序將識破境故雙明依正此論原其身本唯顯正報故云我身亦爾諸境即我所注廣如前說者前文云寶此我故乃至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故受苦樂等身劫劫生生輪迴不絕也。
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識所變識為身本。
(自註)不了之義如後所破。
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教密顯後真性空寂之理。
四大乘破相教即同禪詮序中密意破相顯性教若例彼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前大乘法相教證息妄修心宗此大乘破相教證泯絕無寄宗後一乘顯性教證直顯心性宗破前下小乘法相即色心三毒為身根器界之本大乘法相即唯識頓變三境以賴耶為本密顯後下禪詮注云意在顯性語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真性空寂之理(約篇即直顯真源約教即一乘顯性)。
(自注)破相之談不唯諸部般若徧在大乘經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教隨執即破無定時節。
故龍樹立二種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執故不共者唯菩薩解密顯佛性故。
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措此空教或云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在後今意取後。
各立三時下謂戒賢論師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立三種教初有教即阿含等經次空教即諸部般若後中道教即深密等經前二非了義後一方為了義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清目清辨亦立三時教初鹿苑說小乘心境俱有次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後說無相大乘心境俱空亦前二非了義後一為了義在唯識法相前即戒賢論師或云在後即智光論師。
將欲破之先詰之曰所變之境既妄能變之識豈真。
所變之境既妄者即圓覺鈔喻云胡蝶之相即全空無也能變之識豈真者則胡蝶之想豈獨是有乎若言一有一無者(此下却將彼喻破之)。
則夢想與所見物應異。
如莊周睡時夢見身為胡蝶在花園中。
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窹來夢滅其物應在。
夢不是物物不是夢者如夢非蝶蝶亦非夢也窹來夢滅其物應在應云窹來夢滅胡蝶應在以二物真妄別故。
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夢若非物以何為相。
又物下四句但以物字為蝶字讀之即帖喻明矣。
故知夢時則夢想夢物似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虗妄都無所有。
故知下應云夢想與胡蝶相似能見所見之殊其實一體也。
原人論發微錄第二
卍續藏第 58 冊 No. 1031 華嚴原人論發微錄
原人論發微錄第三
諸識亦爾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
故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此等文徧大乘藏)。
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實理。
方是大乘實理者先縱之乃是但空之實理也不了之義後文奪破。
若約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今復詰此教曰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
知無者誰此一句出秦王答書彼云諸家通第一義諦皆云廓然空寂無有聖人若無聖人知無者誰今論主借其語勢破心境俱無矣。
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虗妄。
且現見世間虗妄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
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虗妄假相之波若無淨明不變之鏡何有種種虗假之影。
如無下濕性之水淨明之鏡皆喻本有性淨真心。
又前說夢相夢境同虗妄者誠如所言。
然此虗妄之夢必因睡眠之人。
必因睡眠之人即性淨真心亦合前莊周睡時本心耳。
今既心境皆空未審依何妄現。
故知此教但破執情亦未明顯真靈之性。
故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
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
前淺後深者以人天教唯齊業報小乘教齊後四麁法相教極於三細破相教密顯真性是則人天唯淺破相唯深中間二教互論淺深謂望前則深望後則淺也。
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若執為了即名為偏故就習人云偏淺也。
真顯真源第三。
源之一字喻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也在萬法為依正之源在眾生為迷悟之源在菩薩為萬行之源在諸佛為萬德之源。
五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一乘顯性教即同禪詮序中顯示真心即性教彼對禪宗直顯心性宗故云即性此超第三法相第四破相故云顯性又異大乘偏淺故標一乘(大乘法相在生滅門極於三細大乘破相在真如門密顯空義皆偏淺耳)說一切下此就真如性徧一切眾生皆有本覺真心也大經云法性徧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智論云白石有銀性黃石有金性一切眾生有涅槃性斯皆良證也無始已來常住清淨者起信云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又云不失不壞常住一心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故云清淨然清淨有其二義無上依經云一者自性清淨是其通相二者離垢清淨是其別相寶性論中亦有二義一自性清淨謂性淨解脫二離垢清淨謂離障解脫今云常住清淨即通相性淨解脫也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華嚴回向品云真如照明為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虗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義故亦名佛性下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釋上文義多依禪詮兼取賢首教義章)。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者際時也翳障也妄想即無明起信云從無始時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又染心義名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不自覺知者十地論云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但認下向明妄想即法執所知障也但認凡質即我執煩惱障質身也耽著結業即業障受生死苦即報障。
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
大覺即世尊故詮序云感而即通名大覺尊愍悲也說一切皆空者以世間生死出世涅槃一切皆空此敘前破相也開示靈覺下正述顯性問明品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眾生全同諸佛者清涼疏云凡厥生靈皆含佛智圓滿普法無不備矣。
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足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故華嚴下此皆出現品開物因性經文但以等者具云但以妄想顛倒執著釋曰凡夫妄想權小執著顛倒通二。
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
便舉一塵下大經云譬如有大經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體無邊廓周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生身中圓滿具足也)如是一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故云塵況眾生也。
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教以聖道者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道因也謂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也。
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虗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
評量也真宗即佛教但執下圓覺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結云甘認凡夫下類矣。
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
至教者佛教至極之談即指華嚴也本來是佛者圓覺疏云心本是佛由念起以漂沈出現品云如知眾生本來成佛。
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
故須下清涼心要云若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即行依佛行也若無心而忘照則萬累都損即心契佛心也還本還源者大疏云令諸眾生還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凡習即凡夫習氣損之下以為道日損惑也為學日益智也損之又損之則寂照現前自然應接恒沙之機非佛而何。
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迷悟同一真心者迷即眾生悟即諸佛大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云同一也大哉即仰歎之辭妙門即絕思之稱。
(自注)然佛說前五教或漸或頓。
或漸或頓者詮序云轉凡成聖即漸從迷而悟即頓。
若有中下之機則從淺至深漸漸誘接先說初教令離惡住善次說二三令離染住淨後談四五破相顯性會權歸實依實教修乃至成佛。
中下之機通取漸修漸悟以明中下離惡住善即人天教離十惡修十善也離染住淨者小乘即離煩惱染住我空之淨法相即離所知之染住法空之淨會權歸實即會破相之權歸顯性之實也。
若上上根智則從本至末謂初便依第五頓指一真心體心體既顯自覺一切皆是虗妄本來空寂但以迷故託真而起須似悟真之智斷惡修善息妄歸真妄盡真圓名法身佛。
若上上根智至本來空寂即頓悟也從但以迷故已下之文即漸修也由迷無明為妄惑悟妄惑為真智悟真之智為能斷妄惑之惡為所斷餘如文。
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會通本末者末即第一斥迷執第二斥偏淺本即第三直顯真源故云會前所斥同歸一源。
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不可無端忽成身相。
真性雖為身本者即躡前顯性教云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也生起蓋有因由者言迷真生妄心有所因故起信云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此則起妄之由也不可下推其身本即現相中根身是忽成身相也。
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
但緣前宗下始自迷執宗終至破相宗有五節矣。
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說從後段已去節級方同諸教各如注記)。
謂初唯一真靈性。
謂初下起信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眾謂四聖生謂六凡詮序云凡夫聖賢根本悉是靈明清淨一法界心(即同此文一真靈性)。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不易。
不生下起信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無有變異乃至離念境界唯證相應(上但攝引論文或引禪詮序為證)。
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之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生滅諸相)。
眾生下起信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無始迷睡即法喻雙標論云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喻無明方喻覺性若準前文云然此虗妄之夢必因睡眠之人則睡喻覺性夢喻妄識皆生滅門耳注亦同下應云亦同破此已有生滅諸相諸相即垢淨增減故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正同此也。
所謂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
所謂下起信云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今云真心即不生滅如來藏妄想即生滅心相故十地論云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
此識有覺不覺二義(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說)。
此識下起信論云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謂心體離念二者不覺義謂不如實知詮序云覺是三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
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
依不下起信云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即此云最初動念也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即此云轉成能見之識也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即此云境界相現也。
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說)。
又不下起信云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即此云從自心妄現也又云相續相依於智故生於苦樂即此云執為定有也。
執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
執此下起信云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即此云遂見自他之殊也。
執我相故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我瞋嫌違情諸境恐相損惱愚癡之情展轉增長(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說)。
執我下起信云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即此云貪愛瞋嫌愚癡之情也。
故殺盜等心神乘此之惡業生地獄鬼畜等中。
故殺下起信云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善惡二業其善業在次文)又云業繫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苦樂二報樂報亦在次文)釋云惡業即此殺盜等等者以十惡中但言殺盜之二等取餘八也心神即妄心神識也苦報即此云地獄鬼畜也。
復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說)。
復有下謂有怖三塗之苦者行施戒等言等者等取餘善也乘者乘者乘因感果也中陰者謂此陰既滅彼陰未生故於中陰入母胎中即人趣樂報也。
稟氣受質(會彼所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稟氣受質者質身也以氣為本者前文云萬物與人皆氣為本漸成諸根者如佛為難陀廣說胎相在母胎中三十五箇七日人相具足即漸成也諸根即五根諸識即五識十月滿足者或云計日即唯九月如摭華鈔辨之。
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類和合方成一人。
二頭下身即四大心即四蘊此二和合方成人耳。
天修羅等大同於此。
大同於此者人道既以身心和合餘之五趣亦皆大同又若鬼趣色蘊人見不及非非天唯有細色是亦小異。
然雖因引業受得此身復由滿業故貴賤貧富壽夭病健盛衰苦樂。
然雖下俱舍云引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先圖形狀後填眾彩受得此身即先圖形狀也貴賤貧富即後填眾彩也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又此引滿二業亦名總別二報總別交絡有其四句一總報善別報不善謂人受貧窮疾病等二總報不善別報善謂畜生有肥好等三總別俱善謂人受富貴等四俱不善謂畜生有盲跛者今此既原人身唯取第一句人受貧窮疾病即同此文貧賤病苦也第三句人受富貴等即同此文富貴盛樂也其第二第四兩句既是畜生總別二報故不引配耳。
謂前生敬慢為因今感貴賤之果乃至仁壽殺夭施富慳貪種種別報不可具述。
謂前下前生敬人為因今感尊貴為果前生慢人為因今感卑賤為果乃至前生行仁為因今感長壽為果餘皆例之。
是以此身或有無惡自禍無善自福不仁而壽不殺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滿業已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
自然如然者言非使之然也。
外學者不知前世但據目覩唯執自然(會彼所說自然為本)。
自然為本者前文云萬物皆是自然生化。
復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
復有下文有四句皆隔句以示因果前生下初句為因故今下第三句為果第二句或前生少惡老善為因第四句或今世少貧苦老富貴為果。
故外學者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彼所說皆由天命)。
否泰者周易二卦之名也否者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二氣不接萬物塞矣)泰者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二氣交感萬物乃通)故離卦云否泰反其類也由於時運者時塞即止否也時行即通泰也 注皆由天命者前文云貴賤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耳。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
所稟之氣即稟二氣受身也展轉推本者推於萬物本乎天地推於天地本乎元氣也所起之心即六識之心也展轉窮源者窮前六識本乎末那窮第七末那本乎賴耶窮第八賴耶本乎一心源也。
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
心外下即真心外的無別法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矣從心下即真心隨緣也相分所攝謂元氣屬相分攝耳。
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
初一念即三細中第一業相心即第二轉相境即第三現相。
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如前敘列)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
心既從細至麤者謂轉相從業相起也以業相是細中之細轉相是細中之麤耳展轉妄計即六麤中智相相續執取計名四麤也乃至造業即第五麤起業相也其第六麤業計苦相即下文業成即身成也注如前敘列者即前文始自顯一心乃至第五人天齊業報是也境亦從微至著者謂現相亦從轉相起也微著即麤細變其文耳展轉變起即根身種子乃至天地即器世間。
即彼始自大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
注即彼者指儒教也易緯曰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形質已具謂之太極彼五重運轉例此從微至著也。
彼說自然大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
彼說下指道教也能變見分即第二轉相。
彼云元氣如此說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
元氣儒道二教皆宗之一念初動即第一業相境界之相即第三現相耳。
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業既下謂過去已熟之業為因此世父母赤白二氣為緣與初念業識和合漸成人耳。
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心識即業識也與識和合即心有知覺不與心合即想枯澄凝故楞嚴云想澄成國土(即此文云天地國邑)知覺乃眾生(即此文云和合成人)若對三境和合成人即根身種子天地國邑即器世間裴相序亦云內為筯骸所括外為山河所眩可以例釋。
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
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內外四大者內謂自他身內所有堅者即毛髮等外謂自他身外所有堅者即土石等地大既爾餘之三大亦然不同者和合與不和合也。
哀哉寡學異執紛然。
哀哉悲歎之辭寡者許慎曰少也學者楊雄曰覺也紛然亂貌通而言之少學之人異端妄執紛然而亂故肇公云異端之論紛然久矣或謂通惠云臣實慙寡學空老年齡此乃臣下對天子之謙辭耳。
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麤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反照心源。
寄語道流即學道之流無外亦云寄言後哲宜乎介懷麤細約惑次文辨之本末約教謂棄前二篇之末歸直顯真源之本故云變照心源也。
麤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麤盡細除即起信隨分究竟二覺論云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又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名究竟覺靈性即法身故論云法身顯現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故云無法不達也法身是理報身是智理智冥合如珠與光即發化用故曰應現無窮矣。
原人論發微錄(終)
秀州嘉興縣清風卿青墽鎮居住清信弟子莫侁謹施淨財一十五貫文足開
原人論發微錄一卷仍印三十卷捨入
本鎮密印寺寶閣講院賢首教藏集茲
勝因用答 母親蘇十娘腹有育之恩劬勞之德
謹願
雲間善住寶閣法孫比丘 晉倦 勾當
青墽密印寺傳天台教觀普光大師 道湘勸緣延文三秊(戊戌)十一月八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寫點訖同十二日一校了。
杲寶(生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