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號1402高麗藏第38冊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 守其等校勘〗.txt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K.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一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服凾 决定毗尼經 宋本
此經宋本第十二幅已下有其三節之文文断義絕難取解處右幅十四行云云何名為菩薩乘人雖淨持戒於聲聞乘不名淨戒優婆離菩薩乘人於(之下便云)恒河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受諸樂已未曾捐捨發菩提心(乃至)第十四幅初四行云優婆離如來先說欲難捨離為小犯(之下便云)菩薩乘人清淨持戒於聲聞乘不名清淨菩薩乘人於無量劫堪任受身(乃至)第十五幅十九行優婆離云何菩薩乘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之下便云)瞋恨易得離名為大犯是為三節文断處也。
今檢他本則宋本錯將後節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之下)恒河沙劫受五欲樂(乃至)欲難捨離為小犯(等)四百八十七字之文安於初節菩薩乘人於(之下)却將初節云何名為(之下)菩薩乘人清淨持戒(乃至)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等)五百一十七字之文安於欲難捨離為小犯(之下)致令如是三節文断不唯如此前後倒錯其第二節菩薩乘人清淨持戒於聲聞人不名清淨優婆離菩薩乘人於等二十四字者是錯重寫焉今依二本削其重而序其亂者又為看舊宋藏經者略錄正文于左。
正文云。
優波離菩薩乘人於無量劫堪忍受身不生猒患是則名為菩薩乘人清淨持戒於聲聞乘最大破戒不名清淨又優波離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菩薩乘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優波離云何名為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戒之時於諸眾生及與他人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應隨順優波離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優波離云何名為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優波離菩薩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於日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日後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後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尒時不破戒身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菩薩不應生大慙愧亦復不應生大悔纏優波離聲聞乘人數數犯罪即時破失聲聞戒身所以者何聲聞乘人應當持戒断一切結如救頭然所有深心為涅盤故優波離以是義故聲聞乘人名持不開通戒優波離云何菩薩乘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受諸樂已未曾捨離發菩提心菩薩尒時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乘人有於後時善能護持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菩薩乘人不應一時於一身中盡一切結應當漸漸盡一切結善根成就非不成就聲聞乘人如救頭然乃至一念受身不應生喜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持盡護戒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可得成大乘之人於無量劫往來生死不應生於猒離之心優波離如來觀察籌量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猒離法不應一向說離欲法不應一向說速疾法常當為說發歡喜心相應說法常應為說甚深無雜無悔緾法常應為說無取無礙空無之法聞此法已當樂生死不生憂悔亦能滿足菩提之行憂波離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應心而犯於戒有瞋相應心而犯於戒有癡相應心而犯於戒世尊菩薩犯戒於欲相應心瞋相應心癡相應心何者為重尒時世尊告優波離若有菩薩如恒河沙劫欲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菩薩因一瞋心而犯於戒等住菩薩大乘之道因瞋犯者當知最重所以者何因瞋恚故能捨眾生因貪欲故於諸眾生而生親愛優波離所以諸結能生親愛菩薩於此不應生畏所有諸結能捨眾生菩薩於此應生大畏優波離如來先說欲難捨離名為小犯瞋易得離名為大犯。
服凾 須摩提經 法護譯本
開元錄云此經前後四譯三存一闕流志法師有先後二譯其先譯者即一闕也今撿諸藏國宋二藏有法護譯流志後譯而無什譯丹藏雖無流志後譯而有法護羅什二譯則若二藏㸦偹乍似三存具矣今詳丹藏所謂什譯者與諸藏法護譯始終無異又非羅什譯經之例而謂之什譯何也若同時異國二人各譯則容有二譯偶同而諸經無此例者况法護之後一百餘年羅什西來始事翻譯不應直書法護之譯而云重譯若云什公未見法護之譯而重譯之乃偶同耳則彼時聖教未廣人又勤學其會下㕘譯八百餘人並是東土英賢何必人人皆不見耶又凡重譯者欲異於前若全同者何煩重譯耶諸重譯經亦無此例若異凾隔越勢難相准容有錯誤而重載之如宋藏六字神呪王經未曾有經之類是也今以錯重皆刪去今此一凾一卷之經譯主雖為二人經本始終唯一而重載之者丹藏之錯何甚耶故今不取丹藏所謂什譯者由是言之開元之後什本亦失傷哉。
推凾 大集經(國宋二藏皆六十卷 丹藏三十卷 開元錄云三十卷)
按此經國本宋本皆六十卷凡十七品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經初首國宋兩本則有瓔珞品名丹藏所無其虛空藏品兩本在不可說後丹藏在無言品前又於寶髻品後兩本有無盡意品四卷丹藏即無而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今以開元錄前後文括而統之。
按梁沙門僧祐錄云此經凡有六本大集記云有十二叚說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二陀羅尼自在王品三寶女品四不眴品五海慧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品十虛空目品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按云)此則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驗之是兩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又云今撿經本與祐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目分十寶髻品十一日密分(按云)此則第二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丹藏經三十卷者是矣又云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及無盡意成五十八卷者(按云)此則第四本也又云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云)此則第五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載寶髻品斯為少異耳即於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中分彼日藏分十卷為十二卷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兩本今以諸藏所無故不煩敘經本如是不同藏中致斯有異耳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今此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錄云亦有經本分為瓔珞品者不然此是一叚不合分二(按云)此經分之一失也又云僧祐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按云)此經入中又為無讖譯二失也又云其虛空藏品祐在不可說後未詳所以(按云)此經在彼三失也又云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云)此經重載四失也又云明度五十挍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者非也既無憑准故不依彼(按云)此經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經安世高譯而云那連堤耶舍譯(按云)此亦誤人六失也不獨如是其十方菩薩品即下難凾中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耳無盡意品即下最凾中無盡意經六卷耳而於此中並重編之是亦雜沓難依者也是則理須正之正之如何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然今不能即正者以此六十卷本是本朝芬皇宗選行經行來已久久則難變耳。
虞凾 大集經第五十九卷
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故今無可相校而國宋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文断義絕難取解處一則第九幅十七行中有五陰中有(之下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二則第十幅二十一行云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便云)習自言我無罪(等)三則第十二幅二行云是為顛倒口(之下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為三節文断處也今准明度經此中二本皆錯將是為顛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九字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却將五陰中有(之下)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顛倒口(等)凡二十七行揔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致令三節之文文断義絕今依明度經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國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
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轉入眼眼所多視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眼所多視 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眼所多視惡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轉入耳耳所多聞好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耳所多聞中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耳所多聞惡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鼻鼻所多聞好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中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惡臭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口口所多得羙味好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惡味惡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身身所多得好細軟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中細軟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惡麤堅苦痛不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佛言是為百八顛倒如是菩薩為不解諸菩薩報佛言我雖生死顛倒我欲依經法度人佛問諸菩薩言汝度人欲求使人作何等道諸菩薩報佛言我欲使人悉得佛道佛言若曹軰眾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軰相隨諸菩薩言我雖相隨不離經行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軰寧能一日俱得佛不諸菩薩報佛言我不能俱得佛佛問諸菩薩何以故諸菩薩報佛言我軰中有相未具者我曹軰中有功德未滿者我曹軰有生死罪未盡者佛告諸菩薩若曹軰有相未具者有功德未滿者有罪未盡者如若曹言相未具者自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伐凾 般舟三昧經三卷(後漢支婁迦讖譯)
上卷二十一幅何况守是三昧悉具足者(下)佛尒時頌偈曰(等)十六偈今此宋本本無而有長行十餘紙文詳其文相與中卷無著品四軰品文雖少異大旨無殊則長行之文例無重疊恐宋本錯將異譯之文連書耳故依東北二本去彼同後重疊之文安茲頌前要略之偈云又為看舊宋藏者具錄所安頌文于左。
佛尒時頌偈曰。
三千大千之國土 滿中珍寶用布施
設使不聞是像經 其功德福為薄小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講奉行是三昧
疾悉諷誦此經法 其功德福無有量
如一佛國塵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彼諸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 四句之義為人說
是三昧者諸佛慧 得聞功德叵比喻
何况有人自講說 受持諷誦念須㬰
轉加增進奉行者 其功德福無有量
假使一切皆為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
皆於億劫過其數 講說一偈之功德
至於泥洹讚詠福 無數億劫悉歎誦
不能盡究其功德 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 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布施 用供養佛天中天
若有聞是三昧者 得其福祐過於彼
安諦諷誦講說者 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貢高終不起 亦無有趨惡道時
解了深法不疑結 行斯三昧德如是
學士為以見奉吾 德重精進普不著
增益信明為菩薩 力學三昧佛所讚
囑累汝等常勤教 力行精進無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 令得大道不復反
其有誦受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此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以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菩薩聞習三昧者 義當受持為人說
菩薩得是三昧者 尒乃名曰博達慧
為逮揔持佛稱譽 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誦說是三昧 當從佛法世尊教
聞其種姓得等覺 如佛所歎無有異
鳳凾 正法華經十卷
第六卷初藥王菩薩品名并正文從初至第六幅初三行皆歸一乘此宋本中本無今依諸本加之宋本此中有法師品名今以下自有之此中除之又諸藏本皆分見七寶塔頌後之文吾往無數難稱量劫已下為梵志品通為二十八品今亦注出其品名又為看舊宋藏經者具錄其文于左。
正法華經藥王如來品第十
佛告諸比丘道法一等無有二乘謂無上正真道往古來今無有兩正猶如眾流四瀆歸海合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周徧未嘗增減若族姓子欲至正覺解無三途去來今者當學受持正法華經分別空慧無六度想不以香華伎樂供養為供養也當了三脫至三達智無極之慧乃為供養所以者何乃昔久遠劫難稱限尒時有佛号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閒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大淨劫曰淨除藥王如來壽二十中劫諸聲聞眾三十六億菩薩大士有十二億時轉輪王名曰寶蓋典主四域王有千子端正勇猛有七寶聖臣降伏怨敵其王供養藥王如來具五中劫與眷屬俱一切施安奉敬藥王過五劫已告其千子吾以供侍如來若等亦當順遵前緒於時千子聞父王教復以五劫供養藥王如來進以上妙不違所安彼第一太子名曰善蓋閑居獨處靜然思念我等今者供養如來寧有殊特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虛空有天而語之曰族姓子豈欲知耶有法供養最尊無極又問曰何謂法之供養天曰爾當往問藥王如來普當為若分別說之善蓋即起詣藥王如來所稽首於地白藥王如來曰法之供養奉順典者為何謂乎世尊告曰法供養者順若如來所說經典深妙優奧開化一切世閒人民難受難見出家捨利志求菩薩諸篋之藏曠?處中以㹅持印而印之精進力行不退轉輪現於六度無極之慧慇懃攬攝佛之道品不起法忍開入正要於諸群生設大慈哀降伏魔兵離諸往見覺了演暢十二因緣無我非身無人壽命志空無相無願之法不由眾行處於道塲而轉法輪勸諸天龍揵沓和等莫不樂仰開闡法藏護諸賢聖宣揚顯布菩薩諸行究竟眾苦無我非身群生違禁立以所便眾魔異道墮顛倒見貪倚有為常懷怖懅而為咨嗟諸佛之德使滅生死慰除所患而見安隱無為之事去來今佛所歎如是而剖判了微妙色像㹅持崖底諸法法忍開導宣布闡發諸器㩲便所冝將養正法是為法之供養設於諸經志在法忍敷陳典籍而順反復演訓其要無諸邪見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無我無人入諸因緣無瞋不諍無所訟訴無我無受循執句?而無識著慧無放逸將御心息住無所住識理旨趣固導非?洮汰通流諸所倚法不造見人怙恃真諦如法所歸無著無入断諸倚著滅諸無黠生老病死悉為除觀十二緣而不可盡覩諸往見不墮顛倒是為族姓子法之供養王子善蓋從藥王佛聞法供養應時逮得柔順法忍即脫身衣以覆佛上白世尊曰唯加聖恩建立我志如來滅後願護正法興法供養降魔怨敵將迎後法時佛知心念知其末世當護法城佛告比丘王子善蓋因佛現在以家之信出家為道當精進覺興諸德本不人成就立五神通惣持辯才無能断截佛滅度後神通惣持力無所畏即皆具足於十中劫藥王如來所說經法為轉法輪善蓋比丘護正法故於一世中化千億人志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十四載人立聲聞緣覺地不可計人得生天上比丘欲知時王寶蓋豈將異乎今現在佛寶㷿如來至真等正覺是也其王千子此賢人劫中千佛興者是拘樓秦如來為始最後成者名曰欣樂太子善蓋今我身是是故當知一切所供無過法養去來今佛皆從是出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供養十方諸佛即當受持正法華經持諷誦讀宣示一切分別一乘無有三乘道時佛頌曰。
假使有人 欲解大法 開化一切
皆至正覺 當孚受持 斯法華經
宣示遠近 諸未聞者 譬如眾流
皆歸於海 合為一味 無有若干
聲聞緣覺 及菩薩道 一切皆歸
無上正真 譬如日月 照於天下
百穀草木 及諸荊? 斯典如是
以無極慧 照曜三界 皆入一?
曩昔如來 名曰藥王 時有聖王
名曰寶蓋 五劫供養 彼藥王佛
一切施安 無所乏少 告諸千子
使供養佛 千子受教 踊躍等心
供養如來 亦具五劫 食飲牀臥
幡蓋伎樂 善蓋太子 閑居自惟
寧有供養 踰於此乎 空中天言
法供養勝 即自問曰 何謂法養
天便告曰 當行問佛 太子即問
佛為具說 難解之句 深妙法藏
空無相願 乃入正慧 大慈大悲
降伏眾魔 六十二見 自然為除
無常苦空 非身之事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修至諸持 不起法忍
轉不退輪 法法相照 十二因緣
展轉相生 已解本無 無有終始
於是善蓋 得柔䎡忍 佛滅度後
守護法城 精進不懈 得五神通
惣持辯才 開化一切 時千億人
皆立大道 十四載人 聲聞緣覺
無央數人 得生天上 以故歎稱
法供為最 假使有人 欲供養者
當受持此 正法華經 分別如來
善㩲方便 無有二乘 皆歸一道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一 (第十九張 俊)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王凾 普耀經八卷(第二卷) 法護譯
宋本第一卷末有現相品第三第二卷初便有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五其第四品本闕今於國丹本第二卷初得降神處胎品第四凡十三紙而補其闕焉又為看舊宋藏經者具錄其文于左。
普曜經降神處胎品第四
於是四天王天帝釋焰天子兜術天子無慢天子善化天子魔子導師梵忍跡天梵滿天善梵天光淨天光音天大神妙天淨居天竟往天阿迦膩吒天及餘無數百千天人皆共集會轉相謂言今仁君等假使菩薩獨往降神處於母胎我等諸天不往侍從墮無反復不識恩養誰能堪任侍衛菩薩降神入胎不離其側如影隨形乃至成佛降伏魔官而轉法輪和慈四等至大滅度以懷慈心歡忻恱心調和其心而奉事焉未曾遠離不違約誓於是頌曰。
今誰能堪任 進侍常恱心 誰得名稱力
自發長往侍 忉利天誰意 捨安不樂天
住在玉女眾 侍離垢月顏 諸微妙最樹
雖貪天宮宅 屋宅化金色 當侍離垢威
心念若干品 不慕其諍訟 少欲如妙華
大男子所好 言寂兜術天 諸天求大威
所生常見敬 常樂無量稱 慕應化妙本
自在諸天宮 心吉皆奉行 當好是功勳
魔王懷毒心 越度一切尊 及愛此經法
自在度欲尊 亦度於欲界 亦及梵所居
修行四等心 在諸仙中上 遊諸天殊特
如轉輪聖王 室宅常安隱 侍離欲威尊
欲得國君安 大財無極富 眷屬無怨仇
往送可敬順 致財色豪位 名稱力功勳
見歎及仁君 往侍送梵音 欲得天人樂
及致三界安 處安及法安 當侍大仙安
若除淫怒癡 欲棄眾冥塵 寂然心憺怕
侍從調定意 學不學緣覺 常逮一切智
十力師子吼 常侍從江海 意勝閉?趣
致安住甘露 得成八正道 侍從降五趣
其欲得見佛 欲聽大哀法 慕致眾福祚
往侍自在聖 盡生老死苦 欲解宛轉縛
清淨如虛空 侍清明真人 欲致一切敬
相好殊異德 常欲濟彼已 當侍可愛敬
戒定及智慧 此及無量稱 究竟所生安
當侍彼大聖 欲達深難解 玄絕難逮義
欲得慧疾解 當侍大醫王
尒時諸天聞歎此偈其四天王四萬人俱百千忉利天焰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各與百千諸天子俱六萬魔天前世積德修清淨行梵迦夷天六萬六千乃至阿迦膩吒天與無央數百千眷屬又有四方無數百千皆來集會是諸天子各各嗟歎歌誦妙偈。
聽我無限言 意審至三乘 棄欲樂安住
所慕此最淨 大聖度降神 眾奉可重敬
守德神仙護 微妙無害意 執樂鼓和音
歎德海功勳 歸命天人尊 聞菩薩上慧
散花供養聖 奉仁名華香 恱心天人尊
離欲安無患 意妙清淨華 善願演光明
迦夷散眾華 等供福清淨 處胎無垢著
覺悟老病死 恱心侍究竟 志懷奉恭敬
天人獲善利 見舉足七步 釋梵咸稽受
香水洗淨意 屈意隨世俗 天宮處塵欲
普捨釋尊位 咸恱意侍之 取草坐道塲
得佛降眾魔 梵勸轉法輪 僉共奉安住
三界作佛事 甘露億載眾 權化眾清涼
皆棄渴名稱
於是欲行天人媵室覩見菩薩姿色殊妙心自念言今此真人清淨殊邈其妃如類耶尊人所厚咸皆羨之各執華香抱愛敬心志功福報願立神足適作是念即時尋沒天人宮殿在迦維羅衛大園觀中寂然莊飾其白淨王所可愛樂難及大殿後宮苑囿其處巍巍汙塗香熏清淨無垢光明福祚威神成就天人瓔珞一時并至尋從地起見王妙后舉身一指現在虛空各各相和而說偈言。
天玉女遊行 覩菩薩妙顏 心中發是念
菩薩母何? 手各執眾華 往聞生愛意
既受持華香 叉十指作禮 微妙氣雜香
投身自歸念 吾覩名稱迹 善見人顏色
亦欲覩殊異 玉女色最恱 觀尊見其形
天眼自覩身 是顏第一殊 至德生尊人
明珠著好器 是器天中天 手脚如甘露
來樂勝夫人 觀像無猒足 其心益踊恱
威首照虛空 其明曜諸天 離垢眾雜香
身演暉如是 其色如紫金 威神曜諸天
如蜂王成蜜 演淨塗香熏 眼明如真金
光淨曜虛空 所沒至清淨 而等於有無
髀踵猶如象 其膝微平正 手脚平等淨
玉女歎决疑 如是多所觀 散華右繞之
歎名稱佛母 還入其天宮
尒時四天王天帝釋炎天及無慢天天龍猒鬼及害人鬼阿須倫揵陁羅真陁羅摩休勒咸皆來至歸人中上而在前導衛護至尊將無?物害意向之若世俗人勿造危難詣其王后所居宇宅皆共清和眷属圍遶遊行虛空一切吉祥令無違嬈眾共宿衛諸天子知悉欲往侍恱心敬后執持華香叉手為禮見淨尊人當降神故師子大哀欲來生故用道法故皆當勸助護一切故於是菩薩欲遷神時東方極遠無數菩薩住兜術天皆共來至於斯佛土供養菩薩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無限諸佛世界無數菩薩一生補處住兜術宮皆來詣此供養菩薩其四天王八萬四千諸玉女眾忉利天炎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各各將從八萬四千玉女鼓樂絃歌來詣此土供養菩薩於時菩薩即坐首藏普德等集三昧定意一切現大棚閣并諸菩薩億百千載諸天圍遶動兜術天適震動已從身放光具足廣普照此三千大千佛國土靡不周遍曜幽冥處令覩大明日月之光所不逮及照於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中人蒙斯尊光普獲安隱所蒙光處令其眾生消淫怒癡不懷自大無有惱熱亦無貪嫉皆懷慈心相視如子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天人伎樂不鼓自鳴百千億載音聲相和無數天人念善思惟彼大天宮無能毀壞玉女百千各鼓琴箏在後侍從以伎樂音聲嗟歎菩薩前世積德而說偈曰。
前世積功德 長夜來善本 布施得真正
故今致奉敬 尊本無數劫 惠施愛男女
以斯施果報 雨天諸華香 割身肉稱之
用哀愍鳥故 由此布施果 餓鬼蒙食漿
尊本無數劫 護戒無所犯 由禁獲果報
消盡?道難 本無數億劫 志道行忍辱
忍行致此果 慈心愍天人 本無數億劫
上進無怯劣 以是精進果 身好如須弥
本無數億劫 禪思消眾塵 以是一心果
不樂眾塵欲 本無數億劫 行智斷貪欲
以是智慧果 光明最清淨 被鎧善伏塵
普愍念眾生 仁德度彼岸 禮清淨安住
光曜悉普照 皆除眾塵冥 為三千目導
禮最勝現道 曉了神通飛 顯示學究竟
化度以種? 稽首善舩師 皆學清淨辤
示現沒終始 未曾捨俗法 於俗無所著
其見求愽聞 弘利具無限 沒復聽受法
得信受樂者 兜術天忽冥 閻浮利日出
無思議億姟 樂道消眾塵 安隱[怡-台+史]豐盛
無數諸天俱 玉女鼓音樂 王舍聞悲和
德威普滋茂 覩母最妙顏 子巍巍如此
三界最吉祥 不復失本誓 無有貪恚諍
恭敬普慈心 於人中威神 王國遂增益
成轉輪王種 迦維當豐茂 寶藏又豐滿
鬼閱叉猒鬼 諸天龍鬼神 住護人中尊
不久得解脫 讚佛積功德 愛敬而奉事
悉用勸其道 速疾成導師
佛語諸比丘于時菩薩過冬盛寒至始春之初修舍星宿春末夏初樹木凋落初始華茂不寒不暑時三界尊觀察十方適在時冝佛星應下菩薩便從兜術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諸根寂定頭首奮曜光色巍巍眼鼻晃昱現從日光降神于胎趣於右脅菩薩所以處於右者所行不左王后潔妙時晏然?忽然即覺見白象王光色如此來處于胎其身安和從始至今未曾見聞身心安隱猶如還禪致正受矣於時妙后衣毛為竪枚拭衣服及塗香薰身心欣喜尋從坐起與婇女俱前後圍繞從後宮出詣無憂樹即時安坐無憂樹下便遣侍女以此意旨唘白淨王曰天王自屈來覩所樂王聞踊躍即勑嚴駕群臣翼從到無憂樹不得入門王自起想乘高象車思惟須㬰即說偈言。
念曾處象車 身重不如今 光明入吾室
問誰是何變
於時有天在虛空中化現半身為白淨王說此偈言。
德行三界尊 慈哀成福祚 菩薩遷兜術
大聖降妙后 當叉手禮足 至神入彼室
妙后觀其意 若干種微妙 今以用是故
而有是變應 亦現於宮殿 未曾有虛妄
淨如雪山王 其明超日月 身形甚分明
大象強殊勝 堅固猶金剛 思念行殊特
而降神入胎 是故受我言 覩三界迷冥
億載天歎詠 不猒無瞋姤 心寂等安定
時夫人出為王說偈。
天王召梵志 曉了能解夢 為我別此義
於國為吉凶 大王受我言 梵志學經術
當使在我前 聽說所夢意 光踰日月明
形大好六牙 故勇入我胎 當聽此意故
時王請梵志問此意梵志為王說偈言。
梵志聞是言 歡欣無不吉 生子有相好
在家為聖王 假愍世出家 成佛祐三界
甘露普濟俗 為决所疑網 受梵志好教
心中無所畏 以服羙飲食 其身永安隱
時白淨王心自念言何所屋舍安於妙后使無眾難時四大王詣白淨王而謂王言大王安意今我等身當為菩薩造立妙宅時天帝釋炎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往詣王所各上天宮王后處中兜術天王曰還持本宮奉上菩薩使處其中化自在天曰我有宮殿欲界最上光蔽諸天令如聚墨當令王后身處其中香華伎樂奇異之饌供養妙后如是比丘一切欲界天王俱來詣迦維羅衛貢上宮殿一心自歸供養菩薩時白淨王亦在其土興立宮宅嚴好如天於時菩薩承大淨定使其王后普見宮殿身處其中皆懷菩薩時諸天子所上宮殿各不相見各自念言今菩薩母在我宮殿不在餘所時佛即說偈言。
住大淨三昧 所化不可稱 普恱諸天意
先現瑞所願
佛語比丘於時菩薩坐於寶淨交露棚閣處妙后右脅所坐寶淨棚閣殊妙栴檀而香熏之其香遍熏三千世界巍巍奇異強若金剛䎡如天衣香氣芬馥徹於十方其菩薩交露宮殿欲界諸天嚴淨宮殿常皆現在菩薩宮殿其夜菩薩臨降神胎應時其夜下方水界六百六十萬由旬生大蓮華上徹梵天永無見者唯有梵天名音聞百萬諸佛土威神光曜普遍三千大千世界皆現目前獨見之耳又其梵天執金剛器百味食飲奉侍菩薩菩薩食之覩觀十方無能服食如是一滴之供堪任服消者獨有一生補處菩薩能消化耳又有宿世功福積德道慧所致諸尊天帝釋梵王咸來稽首歸命聽經於是菩薩舉一手指自然化現別異牀㯓釋梵四王各從本位而坐其上以見坐定為講說法開化其心咸皆恱豫菩薩覩之欲得還歸下其右手使不復現釋梵四王尋即知之菩薩遣證各繞菩薩便即還宮以是之故菩薩處其右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數百千菩薩咸來見之稽首作禮欲得聽經菩薩見來演身光明化清淨座即皆就牀各各唘問無極大乘廣為分別各不相見以是之故菩薩演寂光明照諸天人其菩薩母悉不知之亦無所礙唯覺己身輕便柔䎡安隱無穬無婬怒癡不想三毒亦無寒熱及諸?渴不汙聖體及餘手指無有不可亦不遇惡色聲香味細滑法不見惡夢亦無?露迦維羅衛及遠大國天龍鬼神乹沓和阿湏倫迦留羅真陁羅摩休勒男女大小歡欣踊躍不懷異心若有諸病風寒熱氣疾眼耳鼻口身心之疾唇齒咽痛塵勞狂病癲疾金痍瘢瘡詣菩薩母母舉右手而摩其頭病皆除愈各還其家於時王后取草作籌殊妙自然著於地上持與諸病即得安隱無復所患時菩薩母使眾疾患住其右邊皆得安隱無復眾病各歸其家諸可來者觀后右脅悉見菩薩降神母胎鮮潔清淨猶如明鏡照其面像歡喜踊躍皆蒙濟度菩薩在胎自然天樂而相和鳴雨天香華常以時節春秋冬夏自然降矣幢蓋繒綵展轉往來國土安隱豐熟熾盛無有溝坑荊?之穢有諸幢蓋遍迦維羅衛城釋種諸姓及與萬民飲食娛樂鼓舞歌戲好喜布施積功累德皆共相樂周竟四月其白淨王淨修梵行棄捨國事不加刑罰行法為本不慕世榮於是菩薩在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於是頌曰。
菩薩處母胎 牆壁屋宅地 自然金色光
天喜成法王 莊嚴大宮殿 見中跏趺坐
導師處名香 其香聞三千 大千下方出
大蓮華香淨 乃徹至梵天 取精授菩薩
菩薩能消服 餘人不能堪 無數劫熟精
服食身心淨 釋梵四天王 稽首供養佛
奉事聽上法 右繞皆還歸 樂法菩薩眾
妙光淨無礙 轉聽尊法樂 聞說皆歡喜
四方男女來 鬼嬈心迷惑 見王后心解
意安還歸家 得風寒熱毒 眼耳鼻口病
及若干疾患 后摩頭得安 若取一籌滴
與之病皆愈 無疾安歸家 處胎為醫王
十方諸菩薩 目自見王后 如日月在空
覩菩薩眷属 無婬怒癡患 無貪嫉恚想
其心常歡喜 無飢渴寒熱 天樂不皷鳴
天雨淨華香 天人非人見 未曾懷害心
天人樂飲食 無皷樂悲和 時雨豐賤樂
草藥華果茂 王宮雨七日 貧取食布施
安貧樂稽首 禮和眾如山 白淨王常恱
行法不領國 入靜問皇后 懷聖身安不
鞠凾 月燈三昧經一卷(宋沙門先公譯今十三紙)
此是丹藏月燈三昧經先公譯者而與彼國宋二藏之經文義逈異未知孰是按開元錄此經有二別譯一於有譯無本中有後漢安世高譯一卷二於有譯有本中有宋沙門先公譯一卷皆云出大月燈經第七卷其先公譯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又指多小云一十紙今撿此丹本經始從六度乃至分衛凡歷十二法皆以十事說之又其多小是古之十紙有十二行即知真是先公所譯月燈經矣故今取之為正但錄云出大經第七卷而今撿之出自第六卷之前半斯為未叶疑古今分卷有異或書寫錯六為七耳今為看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先公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遊於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六萬菩薩俱及無央數諸天人尒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其眾會中坐時佛告文殊師利言童子菩薩行布施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諦除嫉妒意二者常清淨意布施三者無數百千人不能奪其財四者持上妙而終亡五者生大豪貴家六者所生處好布施七者為四部眾所愛念八者無所畏入眾會亦無㝵十方皆聞其名聲九者年少手足柔軟十者常樂善知識乃至坐佛樹下童子是為菩薩行布施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已遠除於嫉妒 意常好布施者
持上妙而終亡 生即於豪富家
所生處意常樂 而好憙於布施
為眾生所愛念 居家者及出學
於眾會無所畏 所至處無疑難
其名聲遠而聞 於郡國及縣邑
其手足常柔䎡 所欲得不復難
即為得善知識 諸佛及其弟子
終不復生嫉妒意 意常好樂欲布施
以持上妙而終亡 於是行事無嫉妒
即生於大豪富家 意常憙樂而布施
為若干億人所愛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識不復難 常見諸佛及弟子
見已即樂供養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持戒清淨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其願二者學佛道三者常尊樂於黠慧四者死不妄語五者見世不轉意六者棄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無貧窮行童子是為菩薩十事清淨持戒佛於是說偈言。
即具足其所願 學諸佛之道行
常樂於尊智慧 亦無有恐懼時
不復轉其所願 亦不轉慎諸行
常棄遠於生死 則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處行 即便得於三昧
而無有貧窮時 即立於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願 是菩薩學諸佛道
慧者於人不自稱 其人如是戒清淨
持願甚堅不復難 終不復動所釆建
以見生死無數? 便棄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復著所念 其人如是立戒彊
得正剎土無不可 清淨戒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立忍辱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殺五者非人護之六者得莊嚴其身相七者閉塞諸?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難九者晝夜得安隱十者安樂不移童子是為菩薩十事住忍辱佛於是說偈言。
火不能燒其人 刀亦不能傷害
其毒不能得行 水亦不能漂殺
諸非人悉護之 即得三十二相
便閉塞諸?道 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諸梵及釋 彼亦不而難致
常得安隱之行 悉覺於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傷 行於毒中不能害
諸天及人鬼神護 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 其人不復畏?道
於是死即生梵天 行慈心者有是道
晝夜即得安隱行 常好憙身得安定
於一切有清淨意 終無有瞋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薩精進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為諸佛所護三者非人悉亦護之四者聞法終不轉忘五者所未聞法而得聞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種種三昧八者終無病時九者飯食得安隱十者得柔䎡如優鉢不剛童子是為精進行菩薩十事佛於是說偈曰。
常為得有威神 終不轉犯諸?
諸非人悉護之 即疾得成佛道
聞經法亦不忘 未聞者求得了
其人即得高明 精進者有是德
得同諸三昧行 終無有疾病時
精進者智慧俱 其人得佛道行
所飯食得安隱 即得為精進行
譬如優鉢在水 稍稍長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 令菩薩稍稍成
終無有能當者 得在天安樂處
多陁竭精進行 以進越無數劫
諸菩薩勤力行 所修奉悉說之
其精進者有威神 常為諸佛所擁護
而皆奉受是道行 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聞者終不復忘 及復得餘眾法行
其人智慧稍增益 精進行者有是事
種種三昧常自增 彼終無有疾病時
諸所可飯食之者 一切得則為安隱
晝夜成就清白行 精進之者無有休
其人不久疾得佛 行精進者尊如是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 (第十八張 俊)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三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鞠凾 月燈三昧經之餘(丹本)
佛語童子坐禪菩薩有十事行何等為十一者專行住二者行道事三者無有恐難四者諦正諸根五者為人所愛六者遠離欲七者不轉一心八者脫於魔界九者住佛界十者得解脫童子是為坐禪菩薩十事行佛於是說偈言
其人不轉所行 即為住諦之行
專行諸度之事 其人捨不正行
所修無所復著 諸根以為寂定
即為得安隱喜 坐思惟道行事
其人已離愛欲 安隱坐於一心
以遠離魔境界 即住於佛境界
專行者有是持 其獨樂樹閒者
即便解脫之行 便成得十事句
其菩薩住轉不行 皆棄捐於不當行
棄不正行樂正行 念三昧者有是事
其人終無貪著時 行安隱者賢不貪
身意善覺而持戒 行三昧者有是事
行空樹閒無所畏 其人終無著貪時
諸非人皆愛念之 如是遠離欲獨行
終不著欲亦不貪 如是即脫魔境界
便住於如來境界 其人解脫邪事竟
佛語童子菩薩行般若波羅密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所有悉布施無所希望二者不復犯戒不以戒自綺三者住忍辱力無人想住四者行精進不貪身命五者行禪不住禪六者降伏弊魔七者九十六種外道不能動之八者自得知生死九者於眾生有悲意十者不求弟子緣一覺地童子是為菩薩行般若波羅密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其人所施皆等 亦不念望其報
護經戒不敢犯 亦不有想著求
行忍辱及智慧 終無有人之想
見人即有精進 身志意無所著
行一心及智慧 無所住無有想
以降伏於眾魔 智慧者有是德
九十六種之道 皆無能動搖者
得知了生死事 智慧者有是事
於一切眾生所 有大悲哀之行
於弟子緣一覺 皆不念所求行
所有皆施無希望 為不犯戒不念?
行忍辱者無人想 奉智慧者有是事
精進為在空閑處 禪無有想亦無住
其人智慧降伏魔 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外道者不能動 其人即為知生死
於眾人民有哀傷 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弟子及緣一覺 於彼終無念求索
其人住佛道如是 行智慧者有是事
佛語童子多智菩薩有十事行何等為十一者知?道二者知善道三者解疑事四者為現直道五者棄捐?道六者住正道七者在甘露門八者得坐佛樹下九者為人民現明道十者不畏?道童子是為多智菩薩十事行佛於是說偈言。
為知了諸塵勞 悉曉了是兩事
其人便棄塵勞 即隨佛道之行
慧而解諸狐疑 便為現直見事
則棄捐?道行 即得在於正道
見在於甘露門 則得坐佛樹下
為人民解現王 令不畏諸?道
曉了無數塵勞法 知解兩事為如是
其人便棄捐塵勞 便於彼學上善法
為一切人解其疑 便為得見善正直
即棄捐去?道事 其多智常在道住
常為住在甘露門 得坐在無量佛樹
為無量億人現明 其人終不畏?道
佛語童子菩薩尊法施持法與他人者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棄捐?二者奉行善三者修正士四者淨其佛剎五者坐佛樹下六者布施眾用七者降伏諸塵勞八者與一切人智九者行慈心十者現在得安隱意童子是為菩薩持尊法施十事以法施與他人者佛於是說偈言。
諸不善皆捐之 諸善事悉奉行
得在住法智慧 意常好憙布施
便淨其佛國土 即得無上之國
便則坐佛樹下 興法施譬如寶
布施一切所有 便學於諸法王
則遠除諸塵勞 其人得佛不難
布施於一切人 常有慈心之行
其無有嫉妒行 為安隱諸非人
多智便棄諸不善 其人常為在善住
於尊法堅不可動 其多智者常與法
即常得清淨之國 常奉行佛道之事
為常得在佛樹下 興法施者有是事
無有塵勞布施眾 便即知了己身事
皆解脫諸世之事 其人終無所罣㝵
其人自知而發意 為一切人如是施
有慈心者無嫉妒 見諸法安無有我
佛語童子菩薩行空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行佛道二者無所著行三者不願所生四者不犯戒法五者不誹謗賢者六者不為諍行七者無所得八者獨行道九者不諍佛十者受法行童子是為菩薩行十空事佛於是說偈言。
其諸上人所行 得上尊之世界
勇猛者於彼行 諸所不可得命
皆不著諸世界 於襌思安隱坐
亦不願諸所生 便曉知諸空法
終不復犯戒法 持於戒無有呵
其盡壽不說? 不誹謗餘賢者
其行道無所諍 終無有諸諍訟
其便知諸所事 譬如法而習行
乃至亡失其命 終不謗於世尊
積累於一切法 自保意無所畏
於一切諸世界 佛道不可思議
即奉持諸佛法 不復疑於空法
其人之行而上妙 住不在於諸外道
行禪安隱無所著 諸所無命亦無人
其人終無有貪者 行一心者無所想
以知無人無我法 終復無有於所願
悉曉諸空之法事 於眾所用終不著
其人終無貪著念 於佛常有淨信意
其人終無諍訟事 獨處行者空眾用
其人為住於佛道 便持如來諸所法
佛語童子菩薩在獨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清淨意二者無有欲三者念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六者有反復於諸佛七者不誹謗法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調住十者智四解事童子是為菩薩獨處行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終無有愛欲行 常有清淨之意
便奉無所欲事 於獨處一心行
思念普世閒明 其人轉而成信
於智慧一無疑 佛慧不可思議
於諸佛有反復 佛終不棄捐法
即而作寂定行 便為住於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 獨自樂於樹閒
便棄捐於財利 在一處而行道
有人則為有清意 常皆棄捐諸?事
其人行寂無有上 終不復疑諸佛慧
其人思念佛無上 信於諸天中天行
亦不復疑諸佛慧 寂寞行者有是事
於諸上人有反復 終不復棄諸法行
獨處行者而寂寞 閑處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諦寂寞地 即疾解了諸證事
常解說無央數經 其人無有罣㝵時
佛語童子菩薩在閑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寂行二者遠離眾人三者無諍訟四者無瞋恚五者不入諸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脫事八者安隱一心行九者疾作證解脫十者以無所著故得三昧童子是為菩薩閑處尊行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常有寂寞之事 便遠離眾會人
終無有諍訟時 而獨自作於行
常無有瞋恚意 終不轉著諸界
亦不復作諍訟 在閑處是有德
便為寂寞之行 常在於獨處行
即有解脫之事 便疾得過度去
獨自在上閑處坐 常棄捐?眾會人
其人終不入人罪 樹閒坐者有是事
便猒於一切生死 其人無有貪眾用
亦不有眾畏之事 在樹下坐有是事
終不與人共諍訟 常獨行者樂寂寞
常護守於身口意 其在閑處德無數
便得上妙解脫事 即好坐在寂三昧
其於樹閒習寂行 在閑處者有是德
佛語童子菩薩行分衛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財利四者不有自稱亦無䛕諂五者在賢聖道住六者不自說功德七者不從他人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憂九者離衣食施持法施與人十者住令德無䛕諂皆取於其法施童子是為菩薩行分衛住十事令德無䛕諂佛於是說偈言。
彼不欲令知行 亦不著所為事
利無利而等意 其人住於教令
亦不犯賢聖事 不有稱䛕諂行
亦不自說其善 復不說他人?
亦不愁不歡喜 說法離於衣食
所說皆令歡喜 分衛者有是德
不欲令稱不求名 常住在四賢聖行
亦無䛕諂求財利 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稱譽不說? 初不說??舌者
聞人功德常歡喜 其分衛者知止足
離衣食善與法施 亦不求索於財利
所說善人皆歡喜 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說是經時七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及一切眾會天龍世閒人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月燈經一卷
鞠凾 月燈三昧經一卷(宋沙門先公譯國宋藏本二十六紙)
此是國宋二藏所謂月燈三昧經先公譯者而與彼丹藏經文義逈異未知孰是按開元錄先公譯本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又指多小云一十紙今撿之彼丹藏經乃是矣此國宋藏經始從三界乃至道識凡歷九十餘法皆以六行說之曾無十事之言又其多小是古之二十紙則知非先公譯明矣今恐宋藏失先公之譯而得古所失安世高譯無譯主之名者見目錄中有月燈經名是先公譯者乃錯題其名耳又錄云出大經第七卷今撿似出第五卷之後半猶未適當何也此須更勘耳。
養凾 佛說彌勒下生經 竺法護 譯
此經六譯三失此本宋有丹無按開元錄有譯無本中有法護譯彌勒成佛經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者乍觀此經似彼失本而還得之其實非也何則羅什譯弥勒成佛經目下注云與下生經異本與法護譯彌勒成佛經同本兩譯一闕則彼失本經非此下生經六譯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圓重校金剛般若後序云古德分經皆用紙數者一紙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撿失本彌勒經目下注云一十七紙則計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經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則尚未其半豈是彼經歟則丹藏無此經為得然此經文頗似漢晉經注又有漢云之言還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錄云今附西晉者耳宋藏還得而編入之為得之矣而二錄並無下生經是法護譯者今云法護譯者何耶伏俟賢哲。
養凾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義淨譯(宋無丹有今還?入藏)
按開元錄彌勒下生經前後六譯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則宋藏無此經者失之耳今得於丹藏而編入之又為看國宋藏者具錄于左。
佛說弥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上與大苾蒭眾俱尒時大智舍利子法將中㝡哀愍世閒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諮問願垂聽許佛告舍利弗隨汝所問我當為說時舍利子即以伽他請世尊曰。
大師所授記 當來佛下生 彼号為慈氏
如前後經說 唯願人中尊 伽陁重分別
彼神通威德 我今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
應至心諦聽 當來慈氏尊 為汝廣宣說
尒時大海水 以漸減三千 二百踰繕那
為顯輪王路 贍部洲縱廣 有萬踰繕那
有情住其中 在處皆充滿 國土咸富盛
無罰無灾厄 彼諸男女等 皆由善業生
地無諸?㓨 唯生青䎡草 履踐隨人足
喻若覩羅綿 自然出香稻 羙味皆充足
諸樹生衣服 眾綵共莊嚴 樹高三俱舍
花菓常充實 時彼國中人 皆壽八萬歲
無有諸疾苦 離惱常安樂 具相悉端嚴
色力皆圓滿 人患有三種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歲 方乃作婚姻 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將終盡 自往詣屍林
城名妙幢相 輪王之所都 縱十二由旬
廣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勝德 住者咸歡喜 樓臺并却敵
七寶之所成 開鑰及門庭 種種寶嚴飾
繞?諸隍壍 皆營以妙珎 名花悉充滿
好鳥皆翔集 七行多羅樹 周匝而圍遶
眾寶以莊嚴 皆懸網鈴鐸 微風吹寶樹
演出眾妙聲 猶如奏八音 聞者生歡喜
處處有池沼 弥覆雜色花 園苑擢芳林
莊嚴此城郭 國中有聖主 其名曰餉佉
金輪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業
勇健兼四兵 七寶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肅 無有戰兵戈 正法理群生
設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諸國中
一一藏皆有 珎寶百万億 羯陵伽國內
藏名氷竭羅 蜜絺羅國中 般逐迦大藏
伊羅鉢羅藏 安處揵陁國 婆羅痆斯境
藏名為餉佉 此諸四伏藏 咸属餉佉王
百福之所資 果報咸成就 輔國之大臣
婆羅門善淨 四明皆曉達 多聞為國師
博通諸雜論 善教有聞持 訓解及聲明
莫不咸究了 有女名淨妙 為大臣夫人
名稱相端嚴 見者皆歡恱 大丈夫慈氏
辭於喜足天 來託彼夫人 作後身生處
既懷此大聖 滿足於十月 於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園 至彼妙園中 不坐亦不臥
徐立攀花樹 俄誕勝慈尊 尒時㝡勝尊
出母右脅已 如日出雲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觸胞胎 如蓮花出水 光流三界內
咸仰大慈輝 當尒降生時 千眼帝釋主
躬自擎菩薩 欣逢兩足尊 菩薩於此時
自然行七步 而於足履處 皆出寶蓮花
遍觀於十方 告諸天人眾 我此身㝡後
無生證涅槃 龍降清涼水 澡沐大悲身
天散殊妙花 虛空遍飄灑 諸天持白盖
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 守護於菩薩
褓母擎菩薩 三十二相身 具足諸光明
捧持來授母 御者進雕輦 皆用寶莊嚴
母子昇其中 諸天共持輿 千種妙音樂
引導而還宮 慈氏入都城 天花如雨落
慈尊誕降日 懷姙諸婇女 普得身安隱
皆生智慧男 善淨慈尊父 覩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 心生大歡喜 父依占察法
知子有二相 處俗作輪王 出家成正覺
菩薩既成立 慈愍諸群生 眾苦險難中
輪迴常不息 金色光明朗 聲如大梵音
目等青蓮? 支體悉圓滿 身長八十肘
二十肘肩量 面廣肩量半 滿月相端嚴
菩薩明眾藝 善教受學者 請業童蒙等
八萬四千人 時彼餉佉王 建立七寶幢
幢高七十尋 廣有尋六十 寶幢造成已
王發大捨心 施與婆羅門 等設無遮會
其時諸梵志 數有一千人 得此妙寶幢
毀坼須㬰頃 菩薩覩斯已 念世俗皆无
生死苦覊籠 思求於出離 祈誠寂滅道
棄俗而出家 生老病死中 救之令得出
慈尊興願曰 八萬四千人 俱生猒離心
並隨修梵行 於初發心夜 捨俗而出家
還於此夜中 而昇等覺地 時有菩提樹
号名曰龍花 高四踰繕那 蓊欝而榮茂
枝條覆四面 蔭六俱盧舍 慈氏大悲尊
於下成正覺 於人中尊勝 具八梵音聲
說法度眾生 令離諸煩惱 苦及苦生處
一切皆除滅 能修八正道 登彼涅槃岸
為諸清信者 說此四真諦 得聞此妙法
至誠而奉持 於妙花園中 諸眾如雲集
滿百由旬內 眷属皆充滿 彼輪王餉佉
聞深妙法已 ?捨諸珎寶 祈心慕出家
不戀上宮闈 至求於出離 八萬四千眾
咸隨而出家 復八萬四千 婆羅門童子
聞王捨塵俗 亦來求出家 主藏臣長者
其名曰善財 并與千眷属 亦來求出家
寶女毗舍佉 及餘諸從者 八萬四千眾
亦來求出家 復過百千數 善男善女等
聞佛宣妙法 亦來求出家 天上天人尊
大慈悲聖主 普觀眾心已 而演出要法
告眾汝應知 慈悲釋迦主 教汝修正道
來生我法中 或以香花鬘 幢幡盖嚴飾
供養牟尼主 來生我法中 或鬱金沉水
香泥用塗拭 供養牟尼塔 來生我法中
或歸佛法僧 恭敬常親近 常修諸善行
來生我法中 或於佛法中 受持諸學處
善護無缺犯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方僧
施衣服飲食 并奉妙醫藥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齋辰 及在神通月 受持八支戒
來生我法中 或以三種通 神境記教授
化道聲聞眾 咸令煩惑除 初會為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六億人 令出煩惱障
第二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四億人
令渡無明海 第三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二億人 令心善調伏 三轉法輪已
人天普純淨 將諸弟子眾 乞食入城中
既入妙幢城 衢巷皆嚴飾 為供養佛故
天雨曼陁花 四王及梵王 并餘諸天眾
香花鬘供養 輔翼大悲尊 大威德諸天
散以妙衣服 繽紛遍城邑 瞻仰大醫王
以妙寶香花 散灑諸衢街 履踐於其上
喻若覩羅綿 音樂及幢幡 夾路而行列
人天帝釋眾 稱讚大慈尊 南謨天上尊
南謨士中勝 善哉薄伽梵 能哀愍世閒
有大威德天 當作魔王眾 歸心合掌禮
讚仰於導師 梵王諸天眾 眷属而圍遶
各以梵音聲 闡揚微妙法 於此世界中
多是阿羅漢 蠲除有漏業 永離煩惱苦
人天龍神等 乹闥阿修羅 羅剎及藥叉
皆歡喜供養 彼時諸大眾 断障除疑惑
超越生死流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離著棄珎財 無我我所心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毀破貪愛網 圓滿靜慮心
善修清淨行 慈氏天人尊 哀愍有情?
期於六萬歲 說法度眾生 化滿百千億
令渡煩惱海 有緣皆拯濟 方入涅般城
慈氏大悲尊 入般涅槃後 正法住於世
亦滿六萬年 若於我法中 深心能信受
當來下生日 必奉大悲尊 若有聡慧者
聞說如是事 誰不起忻樂 願逢慈氏尊
若求解脫人 希遇龍花會 常供養三寶
當勤莫放逸
尒時世尊為舍利子及諸大眾記說當來慈氏事已復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已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尒時世尊說此頌已舍利子及諸大眾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佛說弥勒下生成佛經
敢凾 佛說申日經(法護譯)
此經四譯一失此本宋有丹無按開元錄法護譯中有月光童子經亦名申日經者自是一經有二名耳非別有申日經亦是法護譯者藏中既有月光童子經為法護譯斯已矣此何更有申日經亦是法護之譯耶則未知此經是誰之譯又何㨿謂之法護譯耶今以錄中有云支謙譯中有申日經一卷云與月光童子經同本異譯今撿尋文句二經不殊故不雙出(云云)則藏中古有支謙所譯申日經亦名月光童子經者今諸藏皆無恐此經即是支謙之譯而誤安法護之名耳如是則四譯還具矣冒陳?言以俟來哲。
才凾 六字神呪經(大唐天笁菩提流志 譯)(諸藏皆有)
國宋二藏此才凾中更有六字神呪王經菩提流志譯者丹藏即無按開元錄才凾六字神呪經與陀羅尼集經第六卷文殊師利菩薩呪法及呪五首經中六字陀羅尼等同本異譯今撿之此經是耳更無佛說六字神呪王經亦是流志譯者按彼經則後知凾之中失譯人名今附梁錄者耳意者宋藏見彼題中六字神呪之言以為此經之異譯遂將類聚重編於此是一錯也而又妄安流志之名何耶故今刪去此凾中者後賢欲知今所去經是何等者請見知凾六字神呪王經則是耳。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三 (第十九張 俊)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四 俊
知凾 東方最勝燈王陀羅尼經 闍那崛多 譯
正經六紙雜呪三紙此經丹藏即云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經初有歸敬辝者是也按開元錄此經前後四譯三存一失即東晉失譯名為陀羅尼章句經或無章字者是第三譯而一失本也今此崛多譯宋本與丹名既不同文亦有異丹文大多倍宋本而有餘則未知孰是真本經耶今以丹本經首有歸敬辝者為崛多真本耳此宋本經文古語質似非崛多之譯又文中數云陀羅尼句即恐此經是失本陀羅尼句經宋藏失崛多譯而得彼失本經見經中有最勝燈王之言遂認為崛多譯燈王經耳不然何一人之譯而有名題始末之殊廣略質文之異耶今且雙存欲令四譯廣具矣因書其意伏俟明哲。
知凾 最勝燈王如來經(丹本) 闍那崛多譯
此經此本宋藏失之今得丹藏而編入云又為看舊宋本藏者具錄其經于左。
我闍那崛多 歸命大智海 毗盧遮那佛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知(丹)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百千菩薩眾復有無量天人眾等所謂大梵天王帝釋天王四大天王所謂提頭頼吒天王毗婁勒叉天王毗婁博叉天王毗沙門天王功德大天為首等有八萬四千諸天眾那耶耶大將為首入部鬼神大將復有五百鬼子母及諸眷属如是等無量天人世眾左右圍繞尒時去此佛剎百千億佛剎過已東方有一佛剎名無邊華世界彼世界中有一佛名㝡勝燈如來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現在逍遙說法彼如來於彼世界遣二菩薩來此娑婆世界一名大光菩薩二名甘露光菩薩言汝等二菩薩往向娑婆世界彼有一佛名釋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為彼釋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將此陁羅尼章句說為諸眾生故安樂故功德故增益故名聞故生力故隨所意行故受安樂故不擾亂故不殺眾生故擁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地也反)他 優波[怡-台+差]泥 覩[怡-台+差]泥羅叉㝹瞿波多(上)曳波囉闍婆[(止/天)*(企-止+米)]闍(上)婆(上)[(止/天)*(企-止+米)]闍婆[(止/天)*(企-止+米)] 摩(上)訶闍婆[(止/天)*(企-止+米)] 闍婆楞 伽帝闍婆[(止/天)*(企-止+米)] 闍婆梨尼摩訶闍婆梨尼 闍婆囉木企 娑利 摩娑 利阿迦(上)[(止/天)*(企-止+米)] 摩迦(上)[(止/天)*(企-止+米)] 阿(上)企(音溪)摩(上)企那(上) 企娑(上)婆[(止/天)*(企-止+米)] 摩訶娑婆[(止/天)*(企-止+米)] 三婆離 郁句目句 三摩帝 摩訶三摩帝帝三摩帝 摩訶三摩帝 摩訶闍婆[(止/天)*(企-止+米)]娑曳娑羅弥 目句奢 弥摩訶奢弥 三摩弟 摩訶三摩弟三目避 毗目避阿囉細 摩訶阿羅細 摩那(上)細 摩那細 摩那細 啼卑底 莎婆呵
尒時彼二菩薩受持此陁羅尼已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如是如是菩薩沒身從彼無邊華世界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中現時菩薩至釋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邊到已頂禮佛足圍遶三帀即住一面住已彼菩薩白佛言世尊去此佛剎過八千億佛剎東方有一世界名無邊華彼世界中有一佛名㝡勝燈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現在逍遙為他說法彼婆伽婆㝡勝燈如來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遣我等至此娑婆世界彼㝡勝燈佛問訊世尊少病少?起居輕利氣力安不復作是言世尊無有擾亂徒眾或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或有人或非人或天或龍或夜叉羅剎或大鬼將或鳩盤茶或鳩盤神將或富單那或毗舍闍或餓鬼或虛妄鬼或蜈蚣或毒虵或蝮蠍或雜毒蟲等或阿脩羅羅睺羅伽或娑乹陁鬼或痟渴鬼或悶絕鬼或病鬼或蠱道或死屍或一日熱病二日三日四日熱病或自餘種種所擾亂鬼病不為擾亂也而㝡勝燈如來遣我等將此陁羅尼呪來為諸眾生利益故為養育眾生故為增長功德故增長威德故增色故出名聞故增力故隨意所受樂故隨所受安樂故不擾亂故為擁護故而說前呪。
尒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汝受持此陁羅尼章句受已為他解說宣通流布阿難佛出世難聞難值此陁羅尼章句復甚難聞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此陁羅尼者或讀或誦或為他說顯揚彼人火不能燒刀杖不能傷諸毒不能害縣官不能殺梵天不恚彼人七世恒知宿命阿難此陁羅尼章句過去七十七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呪者即是毀謗彼等諸佛若有鬼神不敬重此呪者或與我奪某甲威力者或已呪奪不還者彼鬼神頭破作七分。
尒時阿逸多菩薩從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我亦說陁羅尼章句為眾生受利故得增益故增功德故增威力增色增名聞故增力故隨行受樂故隨所行受助樂故不擾亂故不殺害故擁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他 頞帝 跋帝 那(上)帝俱(上)那(上) 帝阿迦跋帝 波囉毗跋帝 兜婁迷 侯留留迷 安那迦細 波(上)那(上)迦(上)細迦(上)細摩訶迦細阿㝹多 波(上)囉細毗 佉祇 摩訶佉祇斯茶比 多茶比 奚離(上) 弭離(上)底離(上)尸離(上)覆施摩訶覆施 覆覆施 覆奢跋帝 莎婆呵
尒時佛告長老阿難言汝受此陁羅尼章句恒常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宣通流布阿難佛出於世難可值遇聞此陁羅尼復倍甚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亦能受持此陁羅尼受已能持讀誦能為他人宣通解說彼人能知未來十四世事阿難此陁羅尼章句過去八萬四千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陁羅尼不信行者彼人則為毀謗過去諸佛是人則為背捨諸佛若有眾類奪我某甲精氣或奪已不還是人亦得如是罪過。
尒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我亦說陁羅尼章句為眾生利益故安樂故增長功德故增長威德故增長色故增長名聞故增長力故隨意受樂故隨行受安樂故不擾亂故不殺害故守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他阿(上)嗘摩(上)嗘那佉囉細那祁尼那伽薩[(止/矢)*(企-止+米)] 婆囉尼[(止/天)*(企-止+米)] 遮嗘[(止/天)*(企-止+米)] 遮嗘囉跋帝 旃茶[(止/天)*(企-止+米)]旃茶(上)囉跋帝 闍(上)嗘[(止/天)*(企-止+米)]闍嗘囉跋帝禪地[(止/天)*(企-止+米)] 禪地羅䟦帝 莎婆呵
尒時佛告長老阿難阿難汝受此陁羅尼恒常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宣通流布阿難佛出世難聞此陁羅尼復倍甚難若有人能受持此陁羅尼復倍為難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此陁羅尼受已能持讀誦能為他人宣通解說彼人能知未來七世之事阿難此陁羅尼章句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陁羅尼不信行者彼人則為毀謗彼過去諸佛是人則為捨彼諸佛若有眾類奪我某甲精氣奪已不還是人亦得如是罪過尒時釋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陁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我今亦說陁羅尼章句為利益眾生故安樂故增長功德故增長威德故增長色故增長名聞故增長力故隨意受樂故隨行受安樂故不擾亂故不殺害故守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他 阿知(上)跋知(上)那(上)知(上)俱(上)那(上)知(上)迦(上)那(上)知(上)吒羅跋泥 恀羅跋泥 覩多羅曳(上)阿羅(上) 婆枳吒(上)枳吒(上)茶枳羅婁迷 呼盧迷 娑(上)[(止/天)*(企-止+米)] 摩訶娑[(止/天)*(企-止+米)]荖迷 摩訶荖迷 利[(止/天)*(企-止+米)] 婁梨[(止/天)*(企-止+米)]嗘[(止/天)*(企-止+米)] [日*旨][(止/天)*(企-止+米)] 嗘(虛尓反)[(止/矢)*(企-止+米)]寐[(止/矢)*(企-止+米)]伊(上)[(止/天)*(企-止+米)] 尸[(止/天)*(企-止+米)] 尸[(止/天)*(企-止+米)] 尸尸利尸羅跋知(上)阿(上)滯 婆(上)滯 那(上)滯俱(上)那滯 頞那(上)跋帝波那(上)跋帝阿迦細摩迦細迦細 迦娑(上)迦細頗細 頗娑(上) 頗細 摩訶頗娑(上)頗細 伊(上)泥寐泥 多恀 多恀波多恀多婆多恀 莎婆訶
尒時佛告長老阿難阿難汝受此陁羅尼恒常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宣通流布阿難佛出世難聞此陁羅尼復倍甚難若有人能受持此陁羅尼復倍為難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此陁羅尼受已能持讀誦能為他人宣通解說彼人能知未來二十一世之事阿難此陁羅尼章句過去九十九億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陁羅尼不信行者彼人則為毀謗彼過去諸佛是人則為捨彼諸佛若有眾類?我某甲精氣?已不還是人亦得如是罪過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陁羅尼章句假使取乾枯樹結界守護作法誦呪尚能令彼枯樹生枝柯華葉菓何况有識眾生受持此呪而不差者無是處耶歸命一切諸佛願我成就此呪莎波呵。
尒時世尊復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我今更說陁羅尼章句為利益安樂增長功德威勢色力名聞隨意安樂不生?害常守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他 阿嘖(悼階反)婆嘖 吒 稽吒囉稽 吒嚧末底 覩嚧末底 兜[(止/天)*(企-止+米)]覩羅兜[(止/天)*(企-止+米)] 婆[(止/天)*(企-止+米)] 娑(上)[(止/天)*(企-止+米)] 覩[(止/天)*(企-止+米)]度[(止/天)*(企-止+米)] 度度[(止/天)*(企-止+米)] 蘇(上)[(止/天)*(企-止+米)] 婆哂呬 婆哂利 嗘利 畢利 底利 莎婆呵
尒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汝受持此陁羅尼章句持已讀誦為他解說宣通流布阿難佛出世難聞此陁羅尼復倍為難若有誦此陁羅尼及以受持復倍為難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陁羅尼章句受持已讀誦為他解說宣通彼人得知二十八世之事阿難此陁羅尼章句過去恒河沙諸佛所說若有人毀謗此呪則是毀謗彼等諸佛是人則為捨彼諸佛若有眾類奪我某甲精氣奪已不還是人亦得如是罪過若有呪師呪他人者彼人所有呪咀言說皆不能傷害將此呪欲守護他彼人一切諸天不能傷害一切諸龍不能傷害一切夜叉?闥婆阿脩羅迦婁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不能傷害一切羅剎不能傷害一切縣官不能為害一切劫賊不能為害一切人一切非人不能為害一切毒虵毒蟲不能為害一切蝮蠍不能為害一切丁瘡一切冷熱瘧等亦不能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一切諸瘧不能為害若風作瘧陰所作瘧黃所作瘧亦不能害若有上官逼切來者或以枷鎻禁繫逼切或有疥病或癬病者或有惡瘡出身或有反華瘡或有濕癩或有舊痢更發或有赤頭創不能為害一切蠱道呪咀言說不能為害一切起死屍不能為害或諸天作者或諸龍作者或夜叉作者或羅剎作者或渴病佯病作者或佯癲作者或宿作諸病不能為害若患眼若患耳若口脣患齒患舌阿難我今略說一切所有苦逼者唯除宿殃耳所造業受報尒時世尊復告諸比丘言我今復說陁羅尼章句。
那(上)嘖俱(上)那(上)嘖那(上)咩(音弭)波(上)囉(上)那(上)哆伽(上)細(平)波(上)囉(上)伽(上)細莎婆呵
過去諸佛阿羅呵三藐三佛陁已說此陁羅尼章句阿難若有人受持此陁羅尼讀誦為他解說宣通不忘彼人刀杖不傷蠱毒一切諸病不能傷彼不患頭病一切人非人不作?若噉毒藥變成美食。
復次世尊說陁羅尼曰。
多(上)絰他吒(上)枳麼吒(上)枳賀嚧嚧暮(上)嚧(上)嚧▆(上)唎寐底 羅寐 莎婆呵
阿難若有人讀誦此章句受持為他解說彼人刀杖不能傷害一切厄難中不縛不沒此呪呪結線帶行一切寒熱病不能傷一切毒藥呪即得差。
復次阿難我更說陁羅尼章句為諸眾生利益故安樂故增長功德故增長威德故增長色故增長名聞故增長力故隨意受樂故隨行受安樂故不擾亂故不殺害故守護故而說呪曰。
多(上)絰他 阿(上)婆(上)易婆(上)邪毗伽帝 婆邪波利輸陁祢(音你)阿婆邪陁䭾祢(音你)尼婁波迦囉迷阿那鳩[(止/天)*(企-止+米)]阿俱羅毗輸陁(上)祢阿(上)那(上)毗[(止/天)*(企-止+米)]阿毗羅毗輸祢 阿那俱[(上/天)*(入/米)] 阿毗伽囉嗘(音醯)阿毗婆弟阿俱臂 阿朱帝 輸婆帝提帝闍婆(上)帝 摩訶帝誓優波奢弥媒多羅婆(上)帝 度沙奢摩(上)你 頞羅他陁梨施 薩帝稚陁梨施 阿毗 盧弟僧祇多 羅剃阿羅他僧祇帝 阿?多婆囉薜 娑(上)[(止/天)*(企-止+米)] 娑羅婆(上)帝 悉弟 輸弟輸薜 烏婆婆婆(上)帝 婆婆婆囉薜娑摩波囉輸祇 婆摩質帝 阿奴避隸 佛䭾地師致帝 尸羅毗叔弟質多毗叔弟 阿薜弟 婆闍羅那 地?迦叉地 阿闍?波(上)囉薜 闍?毗首陁曳阿那滯迦摩尼曳 阿僧阿梨曳
以破一切眾魔力降一切諸外道然法炬攝受一切行施莎婆呵。
阿難此呪名清淨除一切障礙陁羅尼章句之處三世諸佛所說顯示諸法文句若能誦此章句者即得除滅一切魔章句我某甲以此章句守護某甲結界某甲擁護某甲護持某甲養育某甲用作禳災除一切病破一切毒除去風病若有臍下病瘡有心痛若有腹痛若有背痛若下部痛若腰痛若有諸節痛若脛膝髖髀一切諸痛或復上分頭痛眼耳等痛齒舌脣口咽喉頸項兩脇膞二手一切肢節呪皆止定一切寒熱病或一日兩日三四日所作者風病黃病痰陰病等分病我今皆悉除滅平復如本願永断絕願散滅無餘消滅盡若有餘者皆得散盡若未熟者即令熟散差若腫欲發願即消散而說偈言。
一切諸佛力 一切羅漢力 諸法威神力
我呪護病者 令其夜半吉 令其盡日吉
一切時皆吉 合家眷属吉 四方四天王
護持世閒者 毗沙提頭頼 毗婁及博叉
及其眷属等 最勝威神力 此處作吉祥
守護於病人 毗婆尸佛神 尸棄佛神力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毗舍浮護神
拘婁孫䭾神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迦那迦護神 迦葉佛護神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釋迦牟尼尊 所有諸神護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一生補菩薩
所有諸神者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阿閦佛護神 及毗盧遮那 憐愍一切眾
彼神守護汝 頭沙波婆佛 無量壽佛神
彼等護汝命 願汝壽百秋
尒時彼二菩薩從東方最勝燈佛使者白釋迦牟尼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亦欲說陁羅尼呪。
多(上)絰他 優避 盧婁避 嗘離(上)寐離(上)首離 那梨牟嗘富 莎婆呵
此呪功能如上所說。
佛告阿難阿難此陁羅尼章句若在劫賊之難應當心念若在怨讎之內應當心念在大火中應當心念若在河海大水難等中應當心念若在縣官內應當心念一切闘諍言訟之難應當心念彼人如是等諸厄難中至心念者即得度此一切諸難如是等諸難不能為害若得他毒藥至其身中即變成食不能為害若有人日初出時誦念此陁羅尼章句至日中時誦念此陁羅尼章句至日沒時誦念此陁羅尼章句一切時能誦念此陁羅尼章句彼人一切厄難即得解脫阿難我為汝要言若有人誦此陁羅尼章句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彼人若有處恐怖者無是處也或在縣官或在劫賊內或被火燒或水漂沒溺諸龍夜叉羅剎有大鬼將鳩盤荼富單那毗舍遮餓鬼阿脩羅伽婁羅乹闥婆緊陁羅燋渴之病迷悶病佯癲蠱道起死屍鬼寒熱之病或一日作者二日三日四日作者月天所作日天所作星宿所作師子虎狼豺羆豹等毒蠱?狗蟒虵蝮虵蚰蜒蠍等所有諸毒蠱人非人等不能為恐怖此陁羅尼章句若人受持一切鬼神一切夜叉一切羅剎一切鬼將諸鳩盤荼一切餓鬼不能為害人非人等一切恐怖不能壓伏阿難有人誦此陁羅尼章句者能合死者鞭杖得脫應合鞭杖輸少財物應合輸財毀辱得脫應合罵辱訶責得脫應合訶責令即得脫阿難若有人讀誦此陁羅尼章句受持為他解說或心隨喜或晝夜分別念之彼人火不能燒刀杖不能傷水不能溺毒藥不能殺蠱道不能害阿難我為汝略說天人世閒內我不見或梵天世或沙門婆羅門等世或魔脩羅等世以此陁羅尼章句作守護者若作結界若作禳災心成擾亂或有恐怖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諸佛受持此陁羅尼故即得過一切厄難阿難若有人誦此陁羅尼有樹欲乾枯為呪彼樹或為結界尒時彼樹還生枝柯?華菓等平復如本況復人之有識而不差者無是處耶唯除宿殃受業果報。
尒時四天王末後而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袓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亦說陁羅尼章句世尊若有人受持憶念為他解說宣揚顯我等為彼人守護持故憐愍慈念為彼法師說陁羅尼章句亦為此法本護持故願此法本久住於世降伏一切諸魔閉塞一切外道彼等法師欲令長壽色力辯等無畏增長世尊若許我等當說。
尒時世尊默然而許天王見佛默然心內許可即說陁羅尼章句。
多(上)絰他多(上)多(上)滯陁(上)陁(上)滯避陁滯斫枳裴陁滯裴檀池摩訶檀池檀茶澗婆泥 吒知(上)吒吒泥 摩訶吒吒泥俱吒泥 俱吒泥 摩訶俱吒泥瞻(時占反)摩[(止/天)*(企-止+米)]懺摩[(止/天)*(企-止+米)]摩[怡-台+差][(止/天)*(企-止+米)]莎婆呵
世尊我等此陁羅尼為護持此本心內辯說世尊若有人受持此陁羅尼誦以復誦或為解說者悉無恐怖無處加害一切眾類隨從彼人不能為障礙攝護諸法故尒時世尊歎四天王言汝等人軰善哉善哉能為多人作大利益能為多人作於安樂能為多人守護天人世內汝等護持正法亦為彼等諸法師軰大作利益擁護安樂增長正念增長智慧增長辯才汝等發心。
尒時世尊說此偈言。
於此陁羅尼 往昔諸佛說 我今現亦說
利益諸眾生 若有正信者 受持此章句
二十八世中 常得知宿命 若有正信者
聞此陁羅尼 在在處處中 得脫一切怖
有人非人等 夜叉鳩盤荼 富單那鬼等
不能為障礙 若誦此呪者 刀杖不能害
惡毒不能煞 大火不能燒 一切蠱道等
水淵不能溺 若誦此章句 ?魔若魔鬼
欲界天神等 不能為障礙 誦此陁羅尼
父母及兄弟 一切眷属等 不見遠離別
讀誦此章句 一切事吉祥 百千億刧中
若造?罪者 七日誦此呪 悉能消滅除
百千億刧中 諸菩薩造福 於七日內中
等分無有異 四大天王者 從四方來此
毗沙提頭頼 毗婁及博叉 并諸眷属等
妙色大威德 以此呪威力 守護彼法師
尒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汝受持此陁羅尼法本章句阿難此法本當作大利益大有功能大有威力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以受持章句永不忘失佛說此陁羅尼章句時長老阿難及彼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眾及彼他方來二菩薩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并及大眾天人阿脩羅?闥婆摩睺羅伽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最勝燈王如來經竟)。
必凾 須真天子經(宋四卷丹三卷)
第一卷第九紙末二行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已下)五千菩薩(之上)丹本有為轉法輪甘教慈教(乃至)於泥越等不永泥越等凡三十八行宋本可五十行文今詳文相首尾疣贅不相連属撿之即是下文宋本則第三卷丹本下卷分別品第八之末文耳丹藏錯乱重安於此故今不取庶後對勘者詳焉。
?凾 賢劫經八卷
按下己凾賢劫千佛名号經與此經第六卷千佛名号品第二十同本異譯則此經可為單重合譯彼此俱可列于重譯而目錄中皆列于單譯而分入乎隔凾者何耶。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四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勑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五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詩凾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 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譯
丹藏即云蘇悉地羯羅經名既不同文亦大異譯人一也今撿丹藏之經國宋藏中始終皆無供養法者丹藏亦於感凾有之委尋開元貞元二錄善無畏譯只有三經一法而無此供養法今以目錄雖無詳其文義非是後人偽妄集者故依丹藏兩俱存焉。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
大唐中天笁三藏輸波迦羅譯
請問品第一
尒時忿怒軍茶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執金剛足發如是問我曾往昔於尊者所聞一切明王曼茶羅法及以次第復聞明王并諸眷属神驗之德願為未來諸有情故唯願尊者廣為解說以何法則持誦真言速得成就其真言字雖有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以頌偈問。
云何真言相 及阿闍梨相 云何成就者
并說伴侶相 方所何為勝 何處速易成
云何調伏相 及應不應作 云何誦真言
方便及次第 何花得易成 云何用塗香
云何供養食 復燒何等香 云何然燈相
云何扇底迦 云何增益相 云何降伏怨
於此三種中 各成何等事 云何上中下
次第成就相 以何法請召 云何供養之
云何作護身 云何廣持誦 何相誦真言
云何作灌頂 真言試何相 云何當受持
云何字得圓 云何得增益 云何作護摩
及以次第法 復用何等物 能令速成就
云何成就諸藥相 云何而受諸藥相
云何能淨諸藥法 云何藥量及多少
彼諸藥等并相貌 唯願尊者具慈悲
一一分明為我說 云何護諸成就物
及以分別為分數 云何受用成就物
唯垂分別說彼相 云何失物令却得
云何被破令著彼 云何先知作㝵相
云何成就曼茶羅 云何辦事曼茶羅
云何灌頂曼茶羅
如上諸所問 及以隨要者 為諸眾生故
唯願廣分別
蘇悉地羯囉經真言相品第二
尒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應供養手執金剛大悲菩薩告彼金剛大精進忿怒軍茶利言善哉善哉大忿怒能於我所發如斯問應當一心諦聽是勝上微妙法則此蘇悉地羯囉有五種莊嚴一謂大精進二謂明王三能除障四能成就一切勇猛事五能成就一切真言此蘇悉地經若持餘真言法不成就者能兼持此經本真言當速成就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亦能成辦一切等事所為護身結界召請等事供養相助决罰教授等事一切真言能得成就。
復次或有心真言中有三?字者亦能成辦如上所說一切法事三?心真言。
曩(上)謨(上)囉怚囊(上)(二合)怚囉(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戰(二合)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莽訶(上)也乞沙(二合)細囊鉢多(上)曳唵蘇悉地也(二合)悉地也娑(去)大也蘇悉地羯羅???泮吒(二合)泮吒
復次上中下成就法如別經中說欲求成就者須解真言上中下法此經通攝三部所作曼茶羅法佛部真言扇底迦觀音真言補瑟徵迦金剛真言阿毗遮嚕迦從腋至頂為上品從臍至腋為中品從足至臍為下品於真言中亦應分別三種成就於此三部各分為三善須了解於三部中真言明王是上成就諸餘使者制吒制徵等真言是下成就諸餘尊者所說真言是三種事法者一扇底迦法二補瑟迦法三阿毗遮嚕迦法凡是三事於三部中各各皆有應須善知分別次第佛部之中用佛眼号為佛母用此真言為扇底迦佛母真言曰。
曩謨婆(去)伽嚩姤瑟膩(二合)沙(去)也唵(一) 嚕嚕娑普(二合)嚕(二) 什嚩(二合)囉(三) 底瑟吒(二合)(四) 悉䭾(去)路者寧(五) 薩囉嚩(引)(二合)囉他(二合)娑(引)䭾寧(六) 娑嚩(二合)訶
誦三遍蓮花部中用觀音母号為半拏羅縛悉寧用此真言為扇底迦觀音母真言曰。
那囉舍(二合)曩婆縛(二合)囉舍囊(引)弊(毗也反)嚩(平)室囉(二合)嚩娑莽(二合)囉妳囊者瀉莽(上)舍薩囉嚩(二合)薩怛嚩(引)(二合)難(去)薩囉嚩(二合)微也(二合)地指枳怛瑳(上)迦怛姪他 唵迦?微迦?迦吒微迦吒迦楨(吒應反)迦?婆(去)伽(輕呼)嚩底(丁以反)微惹(而也反)曳娑嚩訶(三遍)
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号為忙莽雞用此真言為扇底迦金剛母真言曰。
曩謨(引)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也曩莽室戰(二合)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摩訶(去)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上)曳唵俱(上)蘭達哩滿䭾滿䭾?(大聲)泮吒(三遍)
又佛部中用明王真言明王号曰最勝佛頂用此真言為補瑟徵迦明王真言曰。
曩莽三漫多沒䭾難(去)唵悖?(引)(二合)曩莽
蓮花部中亦用明王号曰訶野釳利嚩用此真言為補瑟徵迦明王真言曰。
唵闇沒栗(二合)姤椰婆(上)(二合)嚩曩莽莎(去)訶
金剛部中亦用明王号曰蘇嚩用此真言為補瑟徵迦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也曩莽室戰(二合)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莽訶(去)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上)曳唵素唵(二合)婆寧(上)素唵(二合)婆?釳㗚(二合)恨儜釳㗚恨儜? 阿(去)囊也?薄伽(輕)[口*梵]尾你夜(二合)囉(引)惹?泮吒(二合)曩莽
又佛部中用大忿怒号曰阿鉢囉氏多用此真言為阿毗遮嚕迦真言曰。
?泮吒(二合)縛迦(輕)縛迦(輕)指囊悉指迦(輕)(二合)?泮吒(二合)
蓮花部中大忿怒号曰施嚩(去)嚩(平)訶用此真言為阿毗遮嚕迦真言曰。
?泮吒(二合)嘻唎(二合)?泮吒(二合)
金剛部中大忿怒号曰軍茶利用此真言為阿毗遮嚕迦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怛囉(二合)夜也曩莽室戰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莽訶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曳唵闇沒㗚(二合)多軍茶里佉佉佉佉却(引)醢却醢底瑟咤底瑟咤滿䭾滿䭾賀囊賀囊釳囉若微(丑疑反)釳囉若徵娑鋪吒也娑鋪吒也薩囉嚩(二合)尾近囊(上)微囊也迦(引)莽訶(去)儜(上)鉢底(丁以反)餌尾旦多羯囉(引)也?泮吒(二合)
復次或有真言不入三部隨彼真言文字而辦扇底迦等三種法事其真言中若有扇底句嚕字(令吉祥也)閦莽字(除也)鉢囉(二合)閦莽字(極淨也)烏波閦莽字(更除也)莎(去)訶(去)字者當知即是扇底迦真言若有補瑟徵字(增益也)落乞澁民(三合具相也)那那(與也謂▆)烏(去)乳字(威德也)麼羅(力也)嚩㗚(二合)地(增也)露波咩䭾(聰也)但囊(財也)但寧(上)也(藏也二合)䤈里寧(上)也(金也)櫱囉(引)莽(村邑也)囊(上)櫱囉(城也)囉(引)瑟吒(二合堡也)囉(引)尒閻(主也二合)那那字(▆也)者當知即是補瑟徵迦真言。
若有?字賀曩(擊也)泮吒(二合破也)莽他(二合摧也)畔若(打破也)烏柘吒也(楚切也)烏槎(去)?也(用力勿放也)戍沙也(消枯也)忙囉也(▆也)却(引)那也(食也)枳攞也(釘也)齒曳(二合)挪也(断壞也)婆(去)悉咩(二合砵也)。
句嚕字者當知即是阿毗遮嚕迦真言復有真言句義慈善當知即入扇底迦用若有真言句義猛怒當知即入阿毗遮嚕迦用若有真言非慈非猛當知即入補瑟徵迦用。
復次若欲速成扇底迦者當用佛部真言若欲速成補瑟徵迦者當用蓮花部真言若欲速成阿毗遮嚕迦者當用金剛部真言。
復次此經深妙如天中天亦有真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此經雖属金剛下分以奉佛教勑許通成故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勑許依行此法亦尒准義應知若有真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去)訶字當知真言速能成就扇底迦法或有真言初有?字後有泮吒字或有[口*(上/矢)*(入/米)]普字此是訶聲有如上字真言速得成就阿毗遮嚕迦法或有真言初無唵字復無莎訶字又無?字亦無泮吒字及無[口*(上/天)*(企-止+米)]普等字者當知此等真言速能成就補瑟徵迦法若復有人欲求攝伏諸餘鬼魅及阿毗舍當用使者及制吒迦等所說真言速得成就若復有異部真言云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猶有經演彼有真言為除毒病故說亦能除餘諸苦當即知其通一切用善知其部善識真言所應用處亦須知其真言功力復須善解修真言法隨所求隨稱彼法真言言相誦彼真言即得成就。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阿闍梨相品第三
復次我今當說阿闍梨相一切真言由彼而得故知闍梨最為相本其相者何謂支分圓滿福德莊嚴善須知解世出世法恒依法住不行非法具大慈悲怜愍眾生貴族生長性調柔耎隨所共住皆獲安樂聡明智慧辯才無㝵能懷忍辱亦無我慢常樂大乘及解妙義深信秘密之門縱有小罪猶懷大怖身口意業善須調柔常樂轉讀大乘經典復依法教勤誦真言而不閒断所作悉地皆悉成者復須善解?曼茶羅常具四攝為求大故不樂小緣永離慳吝曾入大曼茶羅而受灌頂復為先師而歎德者汝從今往堪授灌頂為阿闍梨獲斯印可方合自手造曼茶羅須依次第亦合授與弟子真言若依此者所受真言速得成就不可懷疑不於和上阿闍梨處擅誦真言徒用功勞終不獲果弟子之法視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為能授與歸依之處於諸善事而為因首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為依阿闍梨故不久而得無上勝事所謂菩提以是義故比之如佛以為弟子承事闍梨無有懈怠勤持不闕所授明王及明王妃當得悉地必無疑也。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持誦真言相品第四
復次我今演說持誦真言速獲成就修行法相三業清淨心不散亂曾無閒断常修智慧能行一法成就眾事復離慳恡所出言辝無有滯㝵處眾無畏所作速辦常行忍辱離諸謟倿無諸?病常行實語善解法事年歲少壯諸根身分皆悉圓滿於三寶處常起信心修習大乘微妙經典諸善功德無懷退心如此之人速得成就於諸菩薩及以真言常起恭敬於諸有情起大慈悲如此之人速得成就常樂寂靜不欲眾?恒行實語作意護淨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聞執金剛菩薩威力自在聞已諦信心生歡喜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少欲及以知足誦持真言念所求事日夜不絕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初聞真言法則身毛皆竪心懷踊躍歡喜如此之人成就法器若人夢中自見悉地如經所說心樂寂靜不與眾居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復有於阿闍梨所敬重如佛如此之人速得成就若人持誦真言久無効驗亦不弃捨倍增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為限如此之人速得成就。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同伴品第五
復次當說其同伴相福德莊嚴貴族生者常樂正法不行非法復懷深信離諸恐怖精進不退奉行尊教常作實語諸根支分皆悉圓滿身無疾病不過大長復不大短不大?麤亦不瘦小不用大黑亦不極白離此諸過福德同伴能忍諸苦善解真言及曼茶羅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常修梵行忍順諸事出言柔耎令人樂聞離諸我慢強記不忘有教奉行不相推託多聞智慧慈心不瞋常念布施善解分別明王真言常須念誦所持真言與尊行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得如是伴當速成就三業調善曾於師所入曼茶羅歸依佛教不習邪法善知尊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即送具如此者為勝同伴身意賢善心無憂?决定堅固終不退心得如是伴當速成就於多財利不生貪著具如是德說為勝伴復於行者心無捨離若欲成就諸餘藥等為作強緣不應捨離自然聖戒具如是德說為勝伴於行者處無所規求未得悉地成就以來終不捨離縱淹年歲復無悉地終不懷於捨離之心假有大苦及餘難事逼切身心亦不應捨具如是德說為勝伴若有如前種種德行堪能成就最上勝事縱無前德但明真言成就法則并須善解諸曼茶羅智慧高明復加福德勝持誦者如是之伴亦能成就最上勝事為欲成就最上勝事故其福德伴半月半月與持誦者而作灌頂及以護摩隨時所辦香花然燈諸餘次第擁護揀擇隨所有為並須助作非直助修如前等事若持誦者有所虧失其福德伴依於經法以理教誨勿令有闕及至廣為開示因緣具如是者最為勝伴行者每日持誦之時及所行事有時忘失其福德伴隨所見處相助作之使令周備若欲成就藥法之時須常以手按其藥或以草幹而用按之念誦作法事務雖多終不廢忘行者持誦欲了之時其伴當須側近而立看彼行者念誦既勞或恐忘作發遣尊法置數珠法及餘法等見彼忘處應助作之其伴常須持誦供養所作諸事而生福德並皆迴向持真言者滿所求願有所指授唯共伴語既欲成就最勝事故更許一伴展轉令語不得叅差其伴所食與行者同行者所食如依法制具如是者堪為最上勝事同伴第三同伴福德亦然一如前說。
蘇悉地羯囉經揀擇處所品第六
復次演說持誦真言成就處所者於住何方速得成就佛所得道降四魔軍如是之處最為勝上速得成就?連禪河於彼岸側無諸難故其地方所速得悉地縱有眾魔不能為障所求之事無不成就如是之處速得悉地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於拘尸那城佛涅盤處或於迦毗羅城佛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為勝上無障嬈故三種悉地决定得成又於諸佛所說勝處復有菩薩所說勝處佛八大塔或於名山多諸林木復多果實泉水交流如是之處說為勝處或於蘭若多諸花果復有水流人所愛樂如是之處說為勝處復有蘭若多諸麋鹿無人採捕復無羆熊虎狼等獸如是之處說為勝處或無大寒復無大熱其處冝人心所樂者如是之處說為勝處或於山傍或山峯頂或獨高臺或於山腹中彼復有水如是之處說為勝處復有勝處青草遍地樹多諸花中有其木堪作護摩如是之處說為勝處或於安置舍利塔前或於山中安舍利處或四河邊或有蘭若種種林木而飾嚴之無多人處或於寒林煙不絕處或大河岸或大池邊或於曾有多牛居處或於逈獨大樹之下神靈所依日影不轉或多聚落一神祠處或於十字大路之邊或龍池邊如是之處說為勝處或佛經行所至之國如是之方速得成就但有國土諸人四軰深信三寶弘揚正法如是之處速得成就復有國土多諸仁眾并具慈悲如是之處速得成就既得如是上妙處所應須揀擇地中穢?瓦礫等物曼茶羅品一一廣明如悉地法善須分別三部處所復須分別扇底迦法補瑟徵迦阿毗遮嚕迦如是三法復須分別上中下成即於是處隨心所冝應塗灑掃作諸事業速得成就悉地之法。
蘇悉地羯囉經持戒品第七
復次廣說制持真言法則若依此戒不久當獲成就若有智者持諸真言先断於瞋乃至邪神不應生忿復於餘類持真言者亦不懷瞋於諸真言不應擅意乃至功德及諸法則而分別之應於諸真言及以法則深生敬重於諸?人善須將護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壞彼故於阿闍梨所縱見愆過三業猶不生於憍慢之心口不談說種種是非心意終不分別愆過之想縱有愆過尚不談說况依法耶縱他懷?終不加報又復不得以自所持真言縛他明王及生損害并苦治罰亦復不應作降怨法未曾經於阿闍梨處而受真言者不應與彼受持又於三寶處不生恭敬者及是外道雖於阿闍梨所受得真言後退本心亦不可與乃至手印及以真言并功能法及普行法並不應與未曾經入曼茶羅者亦不授與不應跳驀一切有情兩足之類乃至多足亦復如是又不應驀諸地印過所謂鎚輪棒杵螺拔折羅等及以索成並不應驀諸餘藥草根莖枝葉及以子實亦不應驀亦不弃於不淨之中若樂成就真言法者應須依制不應詰難大乘正義若聞菩薩甚深希有不思議行應生諦信不懷疑心持真言人不應與彼別持誦人更相施驗若緣小過不應作降伏法樂成就人不應歌詠調戲又為嚴身故不應塗飾及帶花鬘亦不跳躑而行亦不河中浮戲略而言之身諸調笑皆不應作口業不善皆不應作所謂作虛誑語染汙心語離閒和合?口罵詈所作對荅不假多言無益言談終不習學亦復不與外道共住及以難詰旃茶羅類皆不與語不應與於諸人談話唯除同伴當念誦時縱是同伴亦不與語持誦餘時自非所須不與伴語亦不以油塗身又不應喫五辛䓗䔉蘿蔔油麻并酢及餘一切諸菜茹米粉豆餅并[飢-几+(卄/丞)]畢豆及油麻餅并作團食皆不應喫一切毗那夜迦所愛之食及供養殘食油麻粳豆粥及以乳粥皆不應食一切車乘及以鞍乘皆不乘騎及所被驀食并被觸食並不得食又一切嚴身之具所謂鏡花并以粉藥傘蓋非因緣事不應以手揩手以脚揩脚不於一切水中及側近水大小便不應以手承食而食亦不用鎚銅器食其諸葉中不翻盛食不臥大小床榻亦不與人同臥欲臥之時安心寂靜清淨而臥尋思智慧不覆面而臥亦不仰臥如師子王右脅而臥當臥之時不得張目而睡曰不應再食不應断食不應多食不應全少於食有疑不須食之一切調戲及多人叢聚乃至女人皆不觀看身口意等所受好房舍及好飲食皆不應著應受?房舍及?飲食皆不應弃不應著紫衣裳及不著故破之衣垢穢之衣念誦之時應著內衣亦不自卑下云多愆犯無由得成悉地復為宿世之業身嬰諸疾終不應違闕念誦於阿闍梨邊所受真言終不捨弃於其夢中或於虛空又聲告言汝不應持是真言如是頻聞亦不捨弃復不瞋彼何以故並是魔故唯須精進不應退止心不?思攀緣諸境縱放諸根恒常護淨而念誦之若求大成就自所持真言不應攝伏魍魎亦不擁護自他亦不救難及禁諸毒非持所持真言諸餘真言亦不應作所有隨用一切真言皆不應頻頻而作亦不與人㸦諍驗力若欲求悉地當須三時持誦三時洗淨洗淨淨時非但空水和真言水而洗淨之水真言曰。
唵?賀曩嚩日哩(二合)嚩日[口*(肄-聿+余)]儜(上)賀(上驚聲)
澡浴之時應用淨土遍身塗洗用真言土誦經七遍土真言曰。
唵嚩日囉(二合)賀囉?
水土之中多有行障毗那夜迦先須發遣然後用之誦此真言而遣逐之於水土中遣障真言曰。
曩謨嚩日囉(引)也?賀曩度曩莽他尾特瞢(二合)娑瑜瑳(去)囉也泮吒
又先取水以手和攪誦真言訖而用澡浴澡浴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也娜莽室戰(二合)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摩訶(法)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上)曳娜謨(上)能(去)
用此真言水隨意澡浴澡浴之時不應談話澡浴未了已來常須心念次下心真言浴時心真言曰。
唵 闇沒(二合)帝?泮吒(二合)
澡浴既了應以兩手掬水一掬用前心真言加之經誦七遍用灌其頂如是三度應結頂髮誦真言之經七遍當頂作髻若是出家應以右手為拳置於頂上如前遍數同結頂髮頂髮真言曰。
唵 蘇悉地羯哩莎(去)訶
次應洗手取水三度漱口然後浴自本尊用本真言誦經七遍誦漱口真言遍身五處。
唵 枳里枳里嚩日囉?泮吒(二合)
澡浴都了想浴本尊復於其處當誦所持真言任誦多少然始可往常念誦處乃至未到彼所已來不懷貪瞋隨順諸境身心清淨敬想本尊而徐徐往堅持禁戒如前所制當持不忘既到彼所即應如法作諸事業而念誦之當湏作曼茶羅常念誦既疲當須轉讀大乘經典或作制多諸餘善事常不廢忘應須三時歸依三寶三度懺悔諸餘罪業三時發菩提心若如是者當得成就三時發願願成所勝事為除罪故應當依教作諸善業常行惠施具大慈悲於諸法教不生慳恡常懷忍辱精進不退深懷歸信六念在心所聞經典諦思其義常須轉讀真言功德當須供養真言法經依善畫妙曼茶羅應須入發之初令諦信比丘入之比丘?優婆塞優婆夷隨次入之並皆堅固發菩提心决定心正見入曼茶羅了應當授與結手印法及真言并以法則亦應正說廣為宣說一切真言法則或十四日或月八日及以月盡日或十一日十五日如是之日倍加供養及以持誦并作護摩加持禁戒常須憶念倍加諸事真言速成作護摩時常須以手持拔折羅誦真言之經餘千遍或一百遍辦事金剛真言曰。
唵 度曩 嚩日囉(二合)賀
諸事金剛應用天火所燒之木或苦練木或取燒屍殘火糟木或用白檀或紫檀木隨取一木作拔折羅應施三股護摩之時及念誦時常以左手而執持之能成諸事故号拔折羅若持此金剛者一切毗那夜迦及餘作障者並皆恐怖馳散而去以紫檀香塗是金剛置本尊前當用如前所說真言持誦花香而供養之其諸事業金剛秘密微細能成就諸餘事等作諸事時常須右手帶持珠索以香塗之誦真言之一百遍或一千珠索真言曰。
唵 句蘭達哩滿䭾滿䭾?泮吒(二合)
此明王大印名忙莽雞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亦能增益及能滿足真言字句亦能成就諸餘法乃至護身等事非直但是諸明王母亦是金剛之母若金剛部珠索著一嗚嚕捺囉叉穿於線中後繫為結金剛部中既尒餘二隨可知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真言若蓮花部珠索應用半拏囉嚩斯泥真言金剛部珠索應用忙莽雞真言(三部母真言准前說之)。
帶持此珠索者毗那夜迦不能為障身得清淨當速成就滿所求願又作法之時當用茅草作鐶置於右手無名指上應誦當部三字半心真言經百遍或經千遍後安指上佛部心真言曰。
尒曩尒迦(輕)
蓮花部心真言曰。
阿(去)?力迦(輕)
金剛部心真言曰。
嚩日囉地嘞(二合)迦(輕)
供養之時持誦之時護摩等時應著草鐶以著此草鐶故罪障除滅手得清淨所作皆成復取白㲲絲及以麻縷令童女染作紅色或作欝金色合作線結為真言索一結應誦七遍真言經餘七結置本尊前以真言持經一千遍念誦之時及護摩時并以臥時臥時者暮時也應用繫腰夜臥之時不失精穢故常須作加持索真言曰。
唵賀囉賀囉滿馱寧(上)束訖囉(二合)䭾囉?(上)悉馱囉替(二合)莎(去)訶(去)
念誦之時及護摩時應須上下著衣偏袒右肩若以臥時洗淨及浴之時不在此制所著上衣應真言之若大小便應著木履若於本尊前及和上阿闍梨前并餘尊宿前不應著之於諸尊處用身口意而供養之若樂悉地速得成者若見制多及以比丘常應禮敬若遇外天形像但應合掌或誦伽陁若見尊者亦應致禮。
若聞妙法深生敬信若聞菩薩不思議相或聞真言所成諸事皆應歡喜心懷踊躍若樂速成者常應勇進不生懈怠如前所制常須思念若不如是者當違制戒獲大重罪悉地不成身等諸根恒常憶念不應貪著諸欲復須常行如前所制不可廢忘若晨朝時造諸?業至於暮閒即懺悔若於夜中縱造諸業至晨朝時誠心懺悔復須清淨念誦及以護摩供養等如依本戒應須如是遣度時日當於明王戒中常須作意不久住於悉地之中。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五 (二十四張 俊)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六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之二
蘇悉地羯囉經供養花品第八
復次分別說三品事業所謂三品者即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毗遮嚕迦法是為三品三部之中有三等真言所謂聖者所說諸天所說地居天說是為三部聖者所說者佛菩薩聲聞緣覺所說是為聖者真言諸天所說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中閒諸天所說是為諸天真言地居天說者諸龍夜叉羅剎阿修羅迦樓羅乹闥婆緊那羅摩護羅部多卑舍遮鳩盤茶等所說為地居天真言作扇底迦法應用聖者說真言作補瑟徵迦法應用諸天說真言作阿毗遮嚕迦法應用地居天說真言若求上成就應用聖者真言若求中成就應用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應用地居天真言如前三部中及求三等成就并作三種等法應用水陸所生種種諸花當湏各依本部善分別之以真言加持應當奉獻奉獻之時發如是願此花清淨生處復淨我今奉獻願垂納受當賜成就獻花真言曰。
阿(上)賀囉阿賀囉薩囉嚩(二合)尾你夜(二合)達囉布尒帝莎(去)訶(去)
當用此真言持花供養通及三部若獻佛花取白花香氣者供養之若供獻觀音應取水中所生白花而供養之若獻金剛應用種種妙花而以供養若獻地居天隨時所有種種諸花隨取而獻。
忙攞底(丁異反)花簸吒羅花蓮花瞻蔔花龍蘂花(似牡丹花)嚩(無可反)句藍花俱物頭花娑羅樹花末利花舉亦迦花喻底(廳以反)迦花勢破理迦花句嚕嚩(同前)釰花迦淡聞華未度?尼(上)迦花怛㗚(二合)拏花彥陁補澀波花本囊(去)言花那嚩(無可反)忙里迦花阿輸(去)劒花母注捃難花那莽難花注多曼折利花勿嘞芻烏鉢羅花迦咤㘕花建折那(上聲)藍花娑?尼(上)劒花憂鉢羅花得櫱㘕花捃陁難花迦囉末花等於林邑蘭若所生者及水陸生如上等花應須善知三部所用及以三品三等供獻用忙攞底(丁以反)花得櫱㘕花捃難花末理迦花喻底(聽以反)迦花那龍絮花如上等花佛部獻用憂鉢羅花俱物頭花蓮花娑羅樹花勢破理羅闍底(丁以反)迦花本那言花得櫱㘕花此上等花觀音部中供養為勝青蓮花鉢孕衢花花?枝條餘不說者並皆通獻金剛部中如上花中白色者當作扇底迦法黃色者作補瑟徵迦法紫色者作阿毗遮嚕迦法如是花中甘味者作扇底迦法辛味者作阿毗遮嚕迦法淡味作補瑟徵迦法或於淨處所生枝蔓花條始生芽茅草或小草花或中樹花大樹花種種諸花隨類應用闍底花蘇末那花單通獻佛蓮花單獻通供養觀音青蓮花奉獻金剛各為勝上佛部之中作扇底迦法用闍底蘇末那花作補瑟徵迦法用蓮花作阿毗遮嚕迦法用青蓮花餘二部類此作之上色妙香花中色香花下色香花隨事分用或用取花條或用花朵以獻妃天等用說為上勝紫白二色羯囉末囉花應用奉獻忿怒尊主及諸使者說為上勝。
句吒惹(而也反)花底落迦花娑羅花迦㗚尼(上)(二合)迦(引)囉(引)花阿娑囊(去)努嚕莽(二合)花尾螺花迦咤㘕花等隨取其一而供養之遍通三部及上中下除災等三復有種種諸花合成為鬘或種種花聚持以供養遍通九種種種花中不用臭花或㓨樹所生或苦辛味或前廣列花名之中無名之者亦不應用木堇花計得劒花阿地目得迦花瞢句藍花寧(去)簸花等亦不應用長時供養通九種者紅花閃弭花鉢囉孕句花及骨路草并此等類稻穀花油麻相和如上所說種種花等供養最為勝上如無此類種種諸花但用白粳米擇碎者而供養之亦通九種不得㸦用其花如作法之時求不得者隨所得花應誦當部花真言而加持之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或莽嚕聞?灘敦?耽忙(去聲)羅葉訖㗚(二合)瑟拏(二合)末利迦葉忙都抃伽葉閼囉惹(而也反二合)迦葉及蘭香等類而替獻之如無此等枝?應用嚩(無可反)落迦根甘松香根卷栢根牛膝根及餘香藥根香果亦通供養所謂丁香荳蔻肉荳蔻甘橘及一切香果等通替花供養若無如上花?根果獻者先曾見獻供或曾聞說或自曾獻花隨其所知應令自運心想而供養之最為勝上供養雖有如前花果等獻若能至心虔誠合掌頂奉供養本尊花等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致作之常應如是供養不得懷疑。
蘇悉地羯囉經塗香藥品第九
次復我今說塗香藥法隨諸真言應合供養能成眾福其名曰。
香附子句吒囊(上)吒青木香嚩落迦烏施囉舍哩嚩煎香沉香鬱金香白檀香紫檀香嚩囉拏(二合)那嚕鉢囉(或粉忙羅鉢怛羅)拏(二合)劒娑囉藍(云松木是)娑比嘞(二合)迦鉢持莽(二合)劒(云栢木是)帶囉鉢㗚尼(上)(二合)迦(引)利也劒(或曰翻云黑柫刷子黑)丁香婆羅門桂皮天木香鉢孕瞿閼乳難燥囉盆泥(去)崩細攞嚩嚕劒迦畢貪咾達囉訖囉(二合)毌劒頗里迦寧(上)囊里迦始嚩(引)瞻(去)臂蘇嚩㗚拏(二合)賖迦㘕忙覩抃伽(并皮)多利三薄娑怚㗚(三合)拏忙(去)斯(甘松香是)那莽難莽嚕崩梵毌囉計施耽(云水蘇)忙(去)羅本囊(去)言醫羅未夜(二合)傑囉(二合)囊(上)却沒癡囉嚩利嚩(引)澁比(二合)迦怚你閻(二合)(胡萎)設多補澁波(二合)(迴香)訶[口*(上/天)*(企-止+米)]蔬蹄草拏迦(云蔬蹄草)脚句藍(白荳蔻)惹(而夜反)底(都以反)頗羅諸囉劒刼伴藍娑縚(二合)妳閻地夜(二合)莽劒戰茶都嚕瑟劒(二合)(蘇合香)鉢囉(二合)娑怚(二合)婆嚩(二合)計薩㘕等類及膠汁所謂龍腦言陁羅娑娑遮囉娑安悉香薰陸香設落翅勢嚩(引)。
娑迦等及餘有膠樹香者並通隨其本部善須合和用諸草香根汁香花等三物和為塗香佛部供養諸香樹皮及堅香木所謂栴檀沉水天木等類并以香果如前分別和為塗香蓮花部用諸香草根花果?等和為塗香金剛部用或有塗香具諸根菓先人所合成者香氣勝者通於三部或唯用沉水和少龍腦以為塗香佛部供養唯用白檀和少龍腦以為塗香蓮花部用唯用鬱金和少龍腦以為塗香金剛部用紫檀塗香通於一切金剛等用肉豆蔻脚句羅惹(而也反)底(都以反)蘇末那或濕沙蜜蘇澁咩羅鉢孕瞿等通於一切女使者天塗香供養甘松濕沙蜜肉豆蔻用為塗香獻明王妃白檀沉水鬱金用為塗香供獻明王用諸香樹皮用為塗香獻諸使者隨所得香用為塗香獻地居天唯用沉水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或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阿毗遮嚕迦法用以紫色無氣之香若欲成就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菓若中悉地用堅木香及以香花若下悉地根皮花菓用為塗香而供養之和合香時不應用於依有情香謂甲香麝香紫釤等類及以酒酢或過分香世不樂者皆不應用供養之時有四種香謂塗香末香香丸香水隨用一類盡以為花欲獻之時作如是言此香天妙清淨護持我今奉獻唯垂納受令願圓滿香真言曰。
阿(去)以賀囉賀囉 薩囉嚩 尾你夜(二合)達囉布尓帝 莎(去)訶(去)
先誦此真言而真言之後誦所持真言淨持如法奉獻於尊若求諸香而不能得隨取塗香用前真言持誦供養復用本部塗香真言而持誦已奉獻本尊。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燒香品第十
次復我今說燒香法通於三部沉水白檀鬱金香等隨其次第取一供養或三種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隨通其部目諸香名。
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劒汁娑折囉娑(云娑羅樹膠)?陁囉素 安悉香 娑落翅 龍腦香 薰陸香 語苫 地夜(二合)目劒祇哩若(西可反)蜜訶梨勒 砂糖 香附子酥合香 沉水嚩(引)落劒白檀 紫檀 五?松木 天木 囊里迦 鉢哩閇攞嚩 烏施藍 石蜜 甘松香及菓等若欲成就真言法應合和香室唎(二合)吠瑟吒迦樹汁香遍通三部及通諸天安悉香通獻藥叉薰陸香通諸天女娑折囉娑香獻地居天娑落翅香獻女使者?陁囉娑香獻男使者龍腦乾陁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薩落翅室利(二合)吠瑟吒(二合)迦此七膠香和以燒之遍通九種復此七香最為勝上膠香為上堅木香為中餘花?根等為下蘇合沉水鬱金等香和為第一香加以白檀復置砂糖為第二香又加安悉及以薰陸為第三香如是三種和香隨用其一遍通諸事地居天等及以衛護應用薩折囉娑砂糖訶梨勒以和為香供養彼等復有五香所謂砂糖勢麗翼迦薩折囉娑訶梨勒石蜜和合為香通於三部一切事用或有一香遍通諸事無上好者眾人所貴上妙和香如無是香隨所得者亦通三部諸餘事用如前所說合和香法善湏分別應其所用根葉花菓合之而獻有四種香應須知之所謂自性擣丸香塵末香作丸香亦須要知應用之處扇底迦法用擣丸香阿毗遮嚕迦用塵末香補瑟徵迦用作丸香攝通一切用自性合擣丸香置以砂糖和塵末香安樹膠香令作丸香應用好蜜酥乳砂糖亦通替蜜自性香上應灑少酥如求當部所燒香若不得者隨所有香先誦當部香真言而持誦後然誦此真言合和香法不置甲麝及紫釤香亦不應用未你也等而和香亦不過分致使?氣及以無香以此林野樹香膠能稱一切諸人意願諸天常為食我今將奉獻哀愍故垂受。
阿(去)賀囉 賀囉 薩囉嚩(二合)尾你夜(二合)達囉布尒帝莎(去)訶(去)
先用此真言而持誦之後用所持真言取彼香真言如法用之。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然燈法品第十一
復次今說然燈法以依法故令諸天仙懽喜成就以金為盞或用銀作或用熟銅或用泥瓦此五種中隨取一用本尊喜歡作燈炷法用白㲲花作之或新㲲布作之或耨句羅樹皮絲作之或新淨布而作炷用取月諸香油眾所樂者或以諸香酥油扇底迦法用上香油補瑟徵迦法用次香油阿毗遮嚕迦法用下香油諸香木油扇底迦用以油麻油補瑟徵迦用以白苶子油阿毗遮嚕迦用阿(去)怚娑菓油真言妃用及餘女仙諸餘菓油真言主用苦樹菓油諸天神用謂摩訶迦羅等魚脂鬼用諸畜生脂藥叉用之拔羅得鷄油及麻子油下類天用謂四姊妹遮門茶等於寒林中起吠侈羅等用犬肉脂諸油之中黧牛酥上遍通三部或白牛酥扇底迦用黃牛酥補瑟徵迦用烏牛酥阿毗遮嚕迦用或本部分別依彼而用諸藥之中所生油補瑟徵迦用諸香出油扇底迦用?香氣油阿毗遮嚕迦用如上所略說燈然次第善自觀之縱此不說而審用之雖有燈油而不依本部者以本部真言而真言之供養此燈能却障能淨及除昏我今持奉獻哀愍故垂受真言曰。
阿路迦也 阿路迦也 薩囉嚩(二合)尾你也(二合)達囉布 尒帝莎訶
誦此真言已復誦本尊真言而真言已復作淨法除諸過故如前已說。
蘇悉地羯囉經獻食品第十二
復次我今說獻食法令諸天仙悉皆喜歡速得成就略說食獻應用圓根及長根菓酥油餅等非酥油餅諸餘羹?等味或種種粥及諸飲如此四種飲食通於諸部獻未惹(而也反)布囉迦菓遍通三部或以石榴或注躭菓亦通三部以其次第各通一部。
甘味扇底迦用甘酢味補瑟徵迦用苦辛淡味阿毗遮嚕迦多羅樹菓椰子菓尾羅菓你跛菓及餘臭菓眾所不樂亦不應獻或有上味菓也復多饒而復最貴獻如此菓獲上成就或有諸菓其味次羙世復易求價無苦貴如此菓獲中成就或有諸菓其味苦辛淡也復豐足價復最賤獻如此菓獲下成就復欲加意奉獻應取女名菓所謂柿子杏桃等而獻女天諸樹生菓無苦味者獻真言妃室利泮羅菓通三部一切忿怒嚩拏菓通求一切藥叉刼比貪菓室利天用。
鉢夜攞樹生菓鉢曬使迦用如是類前諸菓更有多種異名隨觀其味而用獻之。
或於村側或蘭若中清淨之處有諸草根其味甘羙取之奉獻速得成就微迦那唎根通一切用復有奇羙味亦通一切奉獻非直天神人中復用山中所生根美味者佛部獻熟芋根亦通佛部迦契嚕劒根徵那唎根嚩也賜根舉知根及餘圓根從水生者蓮花部用一切藥圓根苦辛味花及多種生芋金剛部用色香白香極甘美足味如是圓根佛部奉獻色黃中香中美不大酸不太甛味如是圓根蓮花部用赤色苦辛淡味臭氣不甘如是圓根金剛部用如是三部扇底迦等及上中下並同通用略說圓根善隨其部上中下等而用獻之如是別分速得成就前說圓根長根生長及所用之如圓根類等䓗䔉韮根及餘極臭辛苦味等不應供養莎悉底食烏路比迦食布波食嚩拏迦等食及餘粉食或作種種胡麻團復有種種白糖所作食歡喜團食莽度失食毗拏迦食賔(去)?拏句釋迦食阿輸(去)迦嚩侈也食指室羅食餅食過囉比瑟吒迦食賖句離也食鉢鉢吒食布波食莽沙布波食微諾鐸迦食補沙嚩多食羅嚩?(去)迦(引)食櫱部迦(引)囉迦食俱舉知食囉莽迦(引)食桁沙食昔底迦食鉢㗚香指里迦食室利布囉迦食吠瑟徵迦食瞋諾迦食吒那囉迦食遇拏補囉迦食質但囉布波食却若囉食遇拏鉢鉢吒失䔖伽吒食竭多食種種櫱避侈儐拏布波食囉若桁娑食娑若迦食竭㗚多布囉迦食刧謨徵迦食句娑里迦食三補吒食捨拏嚩食訶哩儜食釋句囊食弭囊食種種鉢囉?(上)悖㗚瑟吒迦食地比迦食若羅訶悉底你閻食羯羯囉儐拏迦食嚩羅伽(去)多食嚩底徵迦食乞澁(二合)底迦食迦若羯哩?(上)迦食等如上等食或用砂糖作或以酥油或以油麻和作如前其本部隨取而用獻依法奉獻速得成就米粉等食佛部扇底迦及上成就一切麥麵食蓮花部補瑟徵迦及中成就油麻豆子所作食金剛部阿毗遮嚕迦及下成就等用一切諸味中以白糖而所莊者佛部供獻之中常當奉獻室利吠瑟吒迦食蓮花部用歡喜團食金剛部用布波迦(引)食求藥叉用女名食真言妃用女名食者劒謨里食鉢鉢徵食等諸食中最貴而復美味者求上成就而獻如其次味餘二部中此中不具隨所作者八部等用獻食之時先敷巾葉等為莊嚴故先置莎悉底迦食烏路比迦食布波食如是先作三部共同復如本部所須飲食隨力獻之粳米飯六十日熟粳米飯大麥乳煑飯不種自生粳米飯粟米飯應須獻者依法獻之具諸香味奇美羹臛及諸豆臛等而奉獻之乳煑大麥飯及成不種自生粳米飯求上成就粳米及飯六十日熟粳米飯求中成就粟米飯及飯等下成就用扇底迦法為上成就補瑟徵迦法為中成就阿毗遮嚕迦法為下成就供獻飯食根菓飯粥依上中下而奉獻之扇底迦法最上佛部補瑟徵迦法中蓮花部阿毗遮嚕迦法下金剛部最上悉地及與中下善須依法隨類應知羹臛之中甘美者扇底迦用酢甜之者補瑟徵迦用苦辛淡者阿毗遮嚕迦用乳粥扇底迦用石榴粥酪粥等補瑟徵迦用訖娑囉粥謂胡麻粳米豆子等是阿毗遮嚕迦用如前略說諸食味等或隨方所種種有異觀上中下而奉獻之或有諸味眾所稱讚或自愛者應持獻佛或有本部真言所說獻食次第冝當依之若異彼者不得成就食中顯者及以?香者金剛部中用前說塗香及與香燈食等先依本部扇底迦等亦當依之觀真言性為喜為怒次復觀之能成何事復細尋察滿何等願既觀知已前所獻食隨力獻之於供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者應獻莎悉底食烏路比迦食及餘力所辦食砂糖酪飯根菓乳粥等是也此迦(引)弭迦食遍通獻一切唯除阿毗遮嚕迦於供獻法中見有用徵質覩?食者應以迦(引)弭迦食中加三兩種上異飲食即是也於供獻法中見有用烏那嚕食者以前迦(引)弭迦食倍加多置即是也於獻法中見有用三白食者應以乳酪酥飯是也復見有三甜食者酥蜜乳飯是也於獻法中見有薩嚩薄底迦食者娑也里迦食陵祗里迦食薝沒梨耶食底羅比瑟吒劒食酪飯根菓或於前所說食中隨取一兩味置之稻穀花諸花及葉盛以大器置水滿中遠於持誦之處而弃之即是也於獻法中見有扇底迦食者用莎悉底乳粥稻穀花酥蜜乳及乳煑大麥飯微惹布囉决能除災無致懷疑也於獻法中見有補瑟徵迦食者應用酪粥歡喜團烏路比迦砂糖室唎吠瑟吒迦(引)等食决能滿願無懷疑也於獻法中見有阿毗遮嚕迦食者應用赤粳米飯或用勾捺囉嚩子或染作赤色飯或油麻餅娑布跛迦薝沒梨也(二合)訖娑囉粥等决能降怨無懷疑也若持藥叉真言無獻食法者應依此法而奉獻之以用赤粳米飯根菓蜜水及蜜并粆糖米粉餅等是也持女天真言等應獻羹飯豆子臛等諸甜水漿鉢囉拏鉢㗚瑟吒迦(引)缹?味等及諸菓子一切女天應獻是食也欲求上成本部獻法者依此獻有諸飲食根菓香等眾所共啖其味美者多而復貴如此上味求上成就而奉獻之如上略說諸獻食法各隨本部所求事法皆已略陳或於餘方飲食味異觀其色味隨類獻之欲獻食時先淨塗地香水遍灑淨洗諸?蓮?鉢羅勢?諸乳樹葉或新㲲布等敷設其上後下諸餚膳依用此?扇底迦用水生諸?及餘奇樹?或芭蕉?作補瑟徵迦用拔羅計樹葉閼伽樹葉及苦樹?或隨時得者阿毗遮嚕迦用以雌樹名葉謂芭蕉?始生蓮葉等女仙真言處用鉢隸迦使乾樹?用地居天等以草用之求上中下法善須知先塗灑地後敷諸葉淨洗手及數漱口嚥水次須下食先下莎悉底迦食次下圓根長根菓復下諸粥次下諸食次下羹臛飯次下乳酪各隨法本依此下之若作曼茶羅及擬成就諸事得諸境界已者應當倍加奉獻清淨飲食花菓等類初持誦時隨其所辦隨所得味依彼本法而奉獻之若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時地動時即廣加供養護摩之時所須之物先辦置於本尊前持誦人食時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護摩而後食者應預作食而出置之先設供養所辦食已然後應當起首念誦獻諸花菓及諸飲食常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法若欲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菓食若欲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養如是依法當速成就持誦之人不獻飲食違本部者其人乃著魔障身無精光所饒風?飢渴恒?思想不能成就本尊真言皆由不獻本尊菓食應當於前黑白二月等日廣設供養奉獻本尊并諸眷属初持誦時於前等日作薄底迦食遠持誦處四方弃之於此不說或本部不通縱有所通以諸下味而求上成及所制食臰?之類皆不應用常獻酪飯於諸部中求上中下扇底迦等并通諸天真言等者應當如是供養若無本所制食隨其所得以本部真言而持誦之此藥奇香美唯堪奉於尊我今持奉獻哀愍故垂受。
阿(去)賀囉阿賀囉 薩囉嚩(二合)尾比夜(二合)達囉布尒帝莎訶
此真言遍通三部後誦一持真言而持誦之(上卷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六 (二十張 俊)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七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蘇悉地羯囉經卷中
大唐中天笁三藏輸波迦羅 譯
扇底迦法品第十三
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毗遮嚕迦法前雖通說猶未能周今更重宣廣其義理此三種法速成者應當如法次第行之若扇底迦念誦及作除災護摩法者歸命三寶深起慈心於白月一日黃昏之時起首念持成扇底迦法於此之時淨居天下遊歷人間以天福祐速得[生/心]地身著白衣坐俱尸草以面向北身心寂靜作扇底迦先取未經墮地牛糞三時塗地普散白花若作護摩先辦小麥乳酪稻穀花油麻青舉慮草鉢孕瞿花粳米飯以乾白花及乾花蘂用閃弥木或用諸樹膠香或用夜一尒迦木或用諸乳樹木應取樹梢枝不應弃?應量截之或用酥蜜此護摩具遍通諸部若於本法有所說者應當依之作扇底迦取乳樹木相揩取火或應取處取來護摩作扇底迦當速成就以一搩手截乳樹枝酥蜜乳等器內相和乾乳木著火護摩或於蘭若淨處有乾牛糞生火勝上或閃弥木或諸香木作扇底迦薪如一肘量團作爐其地上白處淨坑深十二指以大母指量之坑上作椽皆四指量坑中四寸量作輪輪高一指量持誦之人結加趺坐所緣事如其本部法如依供養作供養佛慈復怛他櫱多嗗㗚囊(引)勝真言妃波若波羅蜜佛眼次獻辟支佛阿羅漢眾次供淨居天次難陁烏波難陁龍王等本真言主當中佛坐左佛慈佛母普賢弥勒虛空地藏除盖障等菩薩即次安坐辟支佛等及淨居天等乃至門西難陁龍王其右相如來毫般若大佛頂若也佛頂微若也佛頂帝殊囉施。
蘇悉地羯囉經補瑟徵迦法品第十四
補瑟徵迦法時心懷踊躍或誦持護摩應依本部從白月十五日起首至後白月十五日為終仍依當部而作補瑟徵迦復從寅時起首終日中止一隨本情於此時起首者當尒之時諸尊天眾遊觀於世復有帝釋等天及諸法天於彼之時降臨察世見興善者心懷歡喜能滿其願持誦之人至於此時應當至誠不應懈怠身著白衣以面向東半加而坐作補瑟徵迦以諸羙香三時塗地於其地上遍散雜色花若作護摩應依此作以稠乳粥或酥乳蜜或酥蜜酪并苣蕂四物和作或用單酥或用空酪或用沒多補澁波或用尾螺菓或用粳米或用囊伽汁薩花或用蓮花或用揭㗚?(上)迦花隨各取一搵蘇護摩或用酪飯或諸種子隨取其一諸乳樹枝如前等物如本法作補瑟徵迦取剎帝利家火或於王宮取林木相揩出火或取大火得此火者皆悉吉祥木麤一握長一肘量搵酥乳酪而作護摩先取乳木生火令著或用花菓樹木作生火薪於黑土地如無此地外處取黑土填坑於上穿爐須方二肘深一肘量坑中作一蓮花量如兩指折高四指量椽闊一搩手於其內外塗以黑土依於本部如法作之諦想本緣時無閒忘作補瑟徵迦當前置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於此左邊置觀世音持明王等右邊悉達他持明王仙於此左邊置菩薩於此又置七吉祥等天次持明王次置梵天與梵天眾圍遶為求願故亦任供養藥叉阿利底大仙蓮花部中諸天仙眾各依法作先自灌頂然後念誦作補瑟徵迦求覓長年或求齒落令生髮白更黑或求身支肥悅福力增加或求種種諸德心所希求作如是願者名補瑟徵迦。
蘇悉地羯囉經阿毗遮嚕迦品第十五
阿毗遮嚕迦者心懷瞋怒瞋彼所治自無恐怖應作此法以忿怒真言而念誦之或作護摩不擇時日亦不作齋忿怒之時應當起首若看時日以黑月八日或十五日於日中時或於時日毗舍諸鬼及與部多羅剎等眾集會一處或遊歷於方所於此之時作阿毗遮嚕迦者忿怒心生易得成就諸餘鬼類助持誦者使忿怒增所作之事速得成就身著赤衣或青色服水灑令濕而以著之作極忿事以自血灑令濕之以右脚踏左脚上面向南住怒目不齊精眉閒瞋皺囓其牙齒作大聲音自想己身此部之主身意勞苦堪能忍之如依此法次第作阿毗遮嚕迦日別三時取於黑土塗漫茶羅或用驢糞或駞羊豬狗糞或燒死屍灰獻以赤色香之花或獻臭花或青色者或獻諸穀麥豆之糠護摩之時用白芥子或芥子油或自身血或復用塩或用芥子或苦棟?或復用灰或足底塵或用驢糞或駞狗䐗羊糞或人糞等或用毛髮擣碎用之或用烏?或?鵰鷲鸛鵲鳥等或用其?或用毛羽或用如上禽獸脂等或用?㓨或破瓦器或諸骨散或用犬肉或猪肉等或俱尾那木或苦楝木或燒屍木或燒屍殘木或有㓨木或佉陁羅木仍依法截而用護摩如上等類隨所用者皆應和以毒藥及自身血塩等三種或所作諸事應稱彼名取焚屍火或旃茶羅舍火或敲骨石取火前所說樹取彼根木十指量截皆須擘破其兩頭使令尖塗其毒藥并芥子油著火之時用乾臭辛樹木或擎屍木或燒屍殘木先用著火於黑土地穿三角爐一角向外三角中閒各長二十指深十指量椽闊三指以焚屍灰塗之爐底作八指量拔折羅高三指量以焚屍灰作或用諸糠或用炭作或取護摩物作謂毒藥諸糞芥子及?等作彼怨形片割彼形而作護摩或用左脚踏形心上而作護摩護摩既尒念誦亦同或以刀割分支或用杖鞭打或用皂莢㓨或佉達羅木作杖打之遍通諸部並法如前本法自宣應當依用如前廣說依法護摩所作事緣心不應忘作是法時先供養大忿怒金剛并諸眷属皆供養之先置拔折羅央俱尸持明妃次置俱里舍沒寧此云食金剛者持明王次摩訶麼哩此云大死持明王次設多乞使荅此云百眼持明王次龍鳩盤茶羅剎娑等應用扇底迦真言先護自身如法辦供作阿毗遮嚕迦於諸怨處令彼支分相離或徙移本處或親者相憎或令彼重病或令眷属離散或令彼頑愚或作種種諸餘?事作如此法号阿毗遮嚕迦行此?事懲罰?人於三寶所懷起?心或求其過欲令彼等現世微苦免地獄難見諸眾生造種種罪或犯菩薩清淨律儀或謗三寶或於師長作違逆事為愍彼故作阿毗遮嚕迦作此法時須依本部不得擅意用忿怒真言或用諸?羅剎等真言或用鉢隸史使真言作此阿毗遮嚕迦作此法已懲罰人?所願既畢盛其怒目視而加困篤者將死不久者速應作扇底迦然後徐作補瑟徵迦此法不應作之若欲作時應用羅剎等真言為佳或依本法縱是佛部真言亦無所畏若作此法治行?人心無恚恨具大慈悲慮彼?業因緣長時受苦尓若常行是?唯長苦因欲與彼永世安樂故應作此法須發瞋心行?之人應墮地獄為欲除去地獄苦故諸真言主作是方便而救護之觀彼?行業有輕重隨對治之不應輕罪致令至死以治彼故令他苦痛過分為令彼歡喜故應作扇底迦法當尒之時或就彼爐或更別作以乳護摩成扇底迦用阿毗遮嚕迦真言去彼訶那訶那波者波者麼囉麼囉等名字安扇底矩嚕名即成扇底迦法既迴心已思念菩提心發菩提心於諸眾生常懷饒益豈可合行如此法耶如佛經教若人懷瞋作地獄業智者速應起慈善心若欲速成作扇底迦法應就舍利塔前作補瑟徵迦法於池側作阿毗遮嚕迦法於寒林中如是之處當速成就。
蘇悉地羯囉經分別成就法品第十六(亦名悉地相品)
復次悉地成就乘空而進此為最上藏形隱跡為中成就世閒諸事為下悉地上中下成有此三種乘空隱形世閒事等三種成就隨上中下更分別之三部上成我今重演持明仙乘空成就五通及有多種或得諸漏盡或辟支佛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辯才多聞或成就吠多(去)羅尸或成就藥叉尼或得真陁摩?或得無盡伏藏具如上等事為上中上成就次說三部之內中成就法隱形藏跡身得大力先來懈怠而得精懃入脩羅宮得長壽藥成鉢[口*(上/天)*(企-止+米)]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羅坌尒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深知義理或合藥成纔塗足頂縱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地名中上成就。
次說下中成就法以真言力所令眾喜見或攝伏眾人或能懲罰?人降諸眾怨及餘下事為上中下若欲成就藥拘等者有三種成光焰生為上煙氣為中熅煖為下復次聖者真言為上成就諸天所說名為中成就世天真言為下成就復次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花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為下悉地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欲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用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真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真言上中下分能成大果報謂滿辟支佛位滿足菩薩十地乃至成佛為大果報復成大德行謂多諸眷属前後圍遶滿如是願者為大德行復能久住位謂得勝處轉輪處長壽之仙滿如是願者為久能住位復形儀廣大謂威光遠照為形廣大具此四德者雖是下品真言能成上品上品之中其不具此德雖是上品真言者下品用也諸佛菩薩所說真言如是轉次多佛菩薩所說之者雖是属下品亦能成就上品等事或尊等所說真言之中唯具一事者謂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毗遮嚕迦法雖具一事於中各有上中下品豈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猶青泥中出妙蓮花固無疑也豈有上品慈善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擊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緣也如是差㸦雖非次第諸餘悉地皆勿疑慮也身分悉地為上品成諸藥悉地為中品成富饒悉地為下品成若復有人久來持誦下品真言雖縱自無力於本尊邊轉求上品而相惠之若於上品真言之中心懷猶豫念持供養復不精誠雖是上品真言由彼念誦心輕感招下品成就故知持誦皆由心意且如諸天之中亦有貧者諸鬼部內亦有富強此彼如然真言亦尒一一真言皆具三悉地謂上中下誠心念誦皆獲悉地。
蘇悉地羯囉經奉請本尊品第十七
復次若欲入本尊室先覩尊顏合十指爪當小仾頭復以器盛淨水隨所作事置本獻花復置塗香依於本法而作閼伽燒香熏之應誦真言七遍而加持之取此奉請既奉請已後當依法供養盛閼伽器當用銀或用熟銅或以石作或以土木或取螺作或用束底或用荷?以綴作器或乳樹?如上所說閼伽器等當用之時須知次第若扇底迦當用白器補瑟徵迦當用黃器阿毗遮嚕迦當用黑器作上中下悉地成就類前所說應可用之作扇底迦所用閼伽置少小麦補瑟徵迦應著胡麻阿毗遮嚕迦當置粟米又扇底迦置乳補瑟徵迦著酪阿毗遮嚕迦應置牛尿或著自血遍通用者應著稻花塗香及花胡麻茅草環用熟銅器盛以閼伽若無此器隨所得者亦遍通用請召之時應用當部明王真言及慕捺囉若有本法已說召請真言應當取用無煩別者先請當部尊次請明王妃三部之中皆應如是本法若無請召真言應用明王等真言而請召之本法雖說請召真言既是下劣豈合請於部主若以本法真言請召當速成就不應生難也。
本法若有請召真言及發遣者當請之時此真言主至部主所請云今有某甲為某事奉請若發遣時亦復如是所作事已願尊證知隨意而去明王妃真言用請女仙等明王真言請諸真言主或有真言主不受明王真言所請要以明王及明王妃真言然可依請如別部說置閼伽時應誦真言大者一遍中者三遍下者七遍極小者聽誦二十一遍如上所說閼伽法則先兩膝著地應須手著淨茅草環如前已說手持閼伽燒香熏之作如是請仰唯尊者以本願故降赴道場願垂哀愍受此閼伽及微獻供有真言主名曰獨勝奇加忿怒不受諸餘真言召請用彼所說真言然降所請彼請眷属亦不受於餘真言請亦應用彼眷属真言而請召之但緣請召用心真言或說根本或明王妃所說真言而用請召部心真言遍通三部用彼請召當應降赴加翳䤈字此更秘密速滿其願當此之時誠心作禮再三啟白大慈悲者請依本願來降道場若不誠心徒多念誦乃至真言亦皆慇重以用兩手捧閼伽器頂戴供養為上悉地置於心閒為中悉地置於臍閒為下悉地先觀本尊彼所畫像其像若立持誦之人亦應立請㡧像若坐亦應坐請又觀彼像曲躬立勢亦應効之而奉請之當請之時先觀本尊所止之方而向彼請然便迴身置閼伽器於尊像前復有秘密復觀所作扇底迦等諸餘方所而請召之或於餘時得諸花菓稱本尊意應須奉請然可獻之當請之時合手爪指隨於本方但至誠心奉請或以兩手而捧請或閼伽器而請召之然後應獻所得之物若欲成就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皆須加以真言及慕捺羅而作請召作成就諸餘事等或有障起或有魔興或病者加苦當尒之時事緣既速不可當時辦閼伽器便用心啟請本尊作除遣法如上所說隨其大小擬欲成就閼伽請之急難等事誠心請之若復有人欲得歸仰諸部尊者應當作召請法則持誦之人速得成就。
蘇悉地羯囉經供養次第法品第十八(亦名念誦法)
復次奉請尊已次依部類或諸事業觀其大小依於法則而供養之既說奉請已作如是言善來尊者愍我等故降臨道場復垂哀愍當就此座坐受㣲獻供復起誠心頻興作禮而白尊言大悲垂愍以本願故而見降臨非我所能請本尊者如是三時皆應依此如前已說應須辦供先獻塗香次施花等後獻燒香次供飲食次乃然燈如其次第用忿怒王真言此等物清淨善恱人心各用本色真言而真言之獻塗香已各列其名如依前說即奉閼伽如是花香及飲食等皆亦准此塗香燒香花及飲食無可獻者但誦本色真言及作手印以此獻之表云無可求得但納真心後作閼伽以真心故速滿其願離此之外有四供養遍通諸部一切處用一謂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真言及慕捺囉四但運心此善品中隨方應作或復長時供養中最無過運心如世尊說諸法行中心為其首若能標心而供養者滿一切願若欲成就諸餘事者應當發遣諸為障者若不遣除後恐傷及所以先須作遣除法誦忿怒真言或用當部成辦諸事真言誦此遣除先次應誦本部尊真言而加持水遍請護摩及作手印等。
佛部真言曰。
唵怛他(去)櫱妒挪婆(二合)嚩(引)也莎(去)訶
蓮花部尊真言曰。
唵 鉢挪謨(二合)挪婆(二合)嚩(引)也莎訶(去)
金剛部尊真言曰。
唵 嚩日嚕挪婆(二合)嚩也莎訶
或用部心真言。
佛部心真言曰。
尓囊(上)邇迦(輕呼)
蓮花部心真言曰。
阿?力迦(輕)
金剛部心真言曰。
嚩日囉(二合)特嘞(二合)迦(輕)
或用此真言或用部尊遍灑花等復用吉利枳羅忿怒真言及印口誦真言左手作印遍印塗香燒香飲食花等方始得淨除穢為自身淨故以其右手盛掬香水眼觀香水而誦心真言灌自身頂自身清淨除穢復用一切事真言并忿怒真言此為淨座故真言香水而用灑之又誦七遍普灑地方能除諸穢而得清淨吉利枳羅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嚩日囉(二合)嚩日里(二合)部囉滿(二合)䭾嚩?泮吒(二合)
此上真言護地方訖結虛空界應用次下蘇悉地真言燒香手執口誦真言熏馥空中穢?能除便得清淨蘇悉地真言曰。
唵蘇悉地羯哩若嚩(二合)里多(去)難慕(輕)囉多(上)(二合)曳若嚩攞若嚩攞滿䭾滿䭾賀囊(上)賀曩(上)?泮吒
此上金剛部蘇悉地真言遍通諸事結空界用次說佛部結空虛真言曰。
若嚩(二合)羅?
此上佛部結空界真言唯通當部次說蓮花部結空界真言曰。
唵鉢特弭(二合)寧(上)薄伽(輕)嚩底(丁以反)謨賀也謨賀也若櫱怛謨賀寧(上)莎(去)訶(去)
此上蓮花部結空界真言唯通當部次應當用部心真言呪香水散灑諸方復以明王根本真言或心真言或真言主使者心真言隨取其一用結方界以此諸心真言而作結界所結之處如置垣牆當部仙天常當護衛無能作障諸部諸事有為障者應依甘露軍茶利法而遣除之有五種護衛法常於道場室內恒須作之謂金剛牆金剛梁金剛橛忿怒吉利枳羅忿怒甘露軍茶利。
金剛牆真言曰。
唵薩囉薩囉嚩日囉(二合)鉢囉(引)(二合)迦(引)㘕?泮吒
金剛梁真言曰。
唵微娑普(二合)囉囉乞沙(二合)嚩日囉(二合)半若囉?泮吒(二合)
金剛橛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嚩日囉(二合)嚩日利(二合)部囉滿䭾滿䭾?泮吒
忿怒吉利枳羅真言曰。
唵枳里枳里句?(二合)䭾?泮吒
忿怒甘露軍茶利真言曰。
囊謨囉怛囊(上)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戰拏嚩日囉(二合)簸儜曳囊謨(上)嚩日囉(二合)句?(二合)䭾(引)也能(去)瑟吒嘮(三合)得羯吒婆(去)也珮囉縛(引)也阿徙母薩羅鉢囉戍簸捨賀娑多(去)(二合)唵闇沒㗚(二合)多軍(去)拏里佉佉却(引)䤈却䤈底(丁以反)瑟咤底(丁以反)瑟吒滿䭾滿䭾賀囊(上)賀囊(上)櫱囉若(二合)微娑鋪(二合)吒也微娑鋪(二合)吒也薩囉嚩(二合)尾近囊(上)(二合)尾囊亦劒莽阿(去)言(上)儜(上)鉢底餌尾旦(引)多迦囉(引)也?泮吒(二合)莎訶(去)
或若於本法之中有如是等金剛牆真言重應結之諸事既了次應持誦持誦之時先誦當部母真言。
佛部母真言曰。
囊(上)謨(上)薄伽嚩帝烏瑟?(去)(二合)沙(去)也唵嚕嚕娑普(二合)嚕苦嚩(二合)羅底瑟咤(二合)悉䭾路者寧(去)薩囉嚩(引)(二合)囉他(二合)娑(去)達寧(上)莎訶(去)
蓮花部母真言曰。
囊(上)謨囉怛囊(上)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莽阿(去)哩也(二合)縛路枳帝濕嚩(二合)囉(引)也菩地薩怛嚩(引)(二合)也莽訶(去)薩怛嚩(二合)也莽訶(去)迦(引)嚕?(上)迦(引)那囉舍(二合)囊(上)娑莽㗚(三合)囉舍(二合)囊便室囉(二合)嚩娑莽(二合)囉妳囊(上)者瀉莽含薩囉嚩(二合)薩怛嚩難(去)薩囉嚩微也(二合)地指枳瑳(上)迦怛你也(二合)他唵迦?微迦?迦吒微迦吒迦揁(吒痛反)迦?婆伽(輕)嚩底(丁以反)微若曳莎(去)訶(去)
金剛部母真言曰。
囊(上)謨(上)囉怛囊(上一合)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戰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莽訶(上)藥乞沙(一合)細囊鉢多(上)曳唵俱(上)蘭達哩滿䭾滿䭾?泮吒(二合)
先誦此母真言故能衛本尊復令罪滅能除諸障與悉地門相應但誦忙麼雞真言亦通於二部初後持誦諸天增衛若於本法而已說者持誦之時先念此者應隨本法而念誦之或於本法有獨勝真言亦應先誦無煩別者如上所說供養次第乃至除穢護淨結界等事初持誦時及作法時扇底迦等所作事時皆應作之若以部尊主真言或以部心真言或以一切真言王真言或以蘇悉地法王真言或以一切事真言此五種真言三部遍有隨作諸事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作之所謂護己及請召灑水作淨結諸方界以法相治真言不真為增力故為治罰真言故為發覺故及餘諸事所不述者亦以當部五真言中隨取其一而以用之當速悉地部心真言能護本尊及護己身護身之時應誦三遍或經七遍結其頂髮而作一結若出家人結袈裟角或結護身線或直呪頭七遍點五處亦成護身所謂頂兩肩膊咽下心上或用牛黃或白芥子或閼伽水隨取其一而用護身若作阿毗遮嚕迦法應用部尊主真言而護自身若作扇底迦法應用忿怒金剛真言護之若作補瑟徵迦法應用部尊主真言及忿怒金剛二真言兼而護之若真言主現時持誦人怖者應用部尊主真言用護自身但作諸事之時常以二真言而護自身謂部尊主及忿怒真言念誦了時應當發遣發遣之時護彼真言主或部尊主真言或用部母或以部心亦護自身而作隨意。
若於穢處不淨等處緣事須往先誦烏樞澀摩真言作印印其五處任意而往仍須常誦其真言不得廢忘澡浴之時先誦伏障真言護身乃至浴了已來不應廢忘伏障真言者軍茶利也喫食之時用部尊主真言護身念持欲臥之時用部母真言護身若作諸法遂乃忘作護持法則令使魔興欲除魔故速應誦持當部明王真言將護自身一切魔障不得其便如上所說護身結界及餘法等已然後攝心安詳念誦念誦之人所須之座以青茅草而作其座座高四指闊一搩手長十六指如此之座初念誦時及持誦時皆應受用或用迦(去聲)勢草或餘青草等或隨部法而取乳樹以用其木最為要妙用作床座量如前說而淨剗治或用諸?或以枝莖如上而制隨觀事法取枝?用為座於彼座上結跏趺坐作扇底迦及上成就半跏趺坐作補瑟徵迦及中成就垂兩足坐作阿毗遮嚕迦及下成就供養既了應起誠心讚歎於佛次歎法僧次觀自在次歎明王大威金剛亦如是讚。
大悲救眾生 善導一切智 福持功德海
我今頂禮佛 能淨貪瞋毒 善除諸?趣
一向真如理 我今禮彼法 得彼解脫門
善住諸學處 勝上福田德 我今禮彼僧
諸佛同讚歎 能生種種福 号為觀自在
我今稽首禮 大力忿怒身 善哉持明主
降伏難降者 我今稽首礼
如是虔誠讚歎佛菩薩已復合指掌起慇重心讚諸佛德及餘菩薩其讚歎文應用諸佛菩薩眾等所說歎文不應自作讚歎既已起至誠心懺悔諸罪我今歸命十方世界諸佛世尊羅漢聖僧及諸菩薩證知我等自從過去及以今生煩?覆心久流生死及以餘生貪瞋癡覆造諸?業或於佛法及以聖僧或於羅漢菩薩聖眾或於父母及尊者處及餘眾生有德無德於如上處造諸?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身口意業廣聚諸罪對諸佛菩薩前合掌誠心頂禮如是頻懺以不善業所造眾罪如法佛知並皆懺悔起至誠心盡形歸命佛法僧寶涅盤正路為除眾生生死苦故歸命三寶起珎重心如是歸依頭面作禮次復起誠心求勝上子解脫甘露果應懷踊躍發菩提心求悉地果世界眾生無量法苦我當除滅復度令離一切?趣於諸煩?令得解脫所有眾苦種種煎迫而起大悲發菩提心苦?眾生中為作歸依無主眾生我當為主失路眾生為作導師恐怖眾生為作無畏苦?眾生令得安樂眾生諸煩?逼我為除滅之我今所作諸餘善業及發勝心所生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歸於正路所造六波羅蜜門及餘所造諸福迴與眾生同歸勝果自從過去現在未來略而言之所作勝福盡皆迴施一切眾生速成佛道乃至菩提不生懈怠而起發菩提心悲念諸眾生起大慈心彼有眾苦何時除滅為淨心故常持六念念六念時專注一境而不散乱不應我執又如過去諸佛發願應如是發願所生諸淨業迴施眾生成就諸德復願我所生功德願一切眾生獲無盡財復能捨施增益智慧成大忍辱常修善品常宿命智常懷大悲諸眾生類所生之處具如上事次應合掌頂禮部尊主憶念明王次依法則作諸事業先以右手而取數珠置左手中合掌捧之思念明王為用數珠故而誦真言。
金剛部真言曰。
囊(上)謨(上)囉怛囊(上)(二合)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戰(二合)拏嚩日囉(二合)?儜(上)曳莽訶(去)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上)曳唵枳里枳里嘮捺哩(二合)?(上)莎(去)訶(去)
佛部真言曰。
囊(上)謨(上)囉怛囊(上)(二合)怛囉(二合)夜也唵閼那(輕)部(二合)帝微若(而也反)曳悉䭾(引)囉替(二合)莎訶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七 (二十五張)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勑㓮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八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之二
蓮花部真言曰。
唵庵沒㗚(二合)擔伽(輕)咩室哩(二合)曳室唎(二合)忙里寧(上)莎(去)訶(去)
二手頭指無名指捻右手掐念通一切用若阿毗遮嚕迦堅其母指捻數珠印菩提子珠佛部念誦蓮花子珠觀音部用嚕梛囉叉子金剛部珠三部遍用各如前說此等數珠最為勝上一切念誦應當執持或用木槵或多羅樹子或用土作或螺琁作珠或以水精或用真珠或牙作珠或用赤珠或諸摩尼等或用薏苡珠及餘草子各隨於部觀其色類應取念持若作阿毗遮嚕迦法應用諸骨而作數珠速得成就為護淨增益法驗故更應誦。
佛部真言曰。
唵囊(上)謨(上)薄伽(輕)嚩底(丁以反)悉悌娑(去)大也悉䭾(引)囉替(二合)莎(去)訶
蓮花部增驗真言曰。
唵嚩蘇(上)莽底(丁以反)室哩(二合)曳莎(去)訶
金剛部增驗真言曰。
唵嚩日囒(二合)尒擔若曳莎(去)訶
用前珠印而念誦之念誦之時珠置當心不得高下捧數珠時以小仾頭結志誠心而禮三寶次禮八大菩薩次禮明王眷属次應起首持誦真言想真言主如對目前如是傾誠不應散亂心緣別境但諸真言初有唵字及囊(上)麼塞迦(去)㘕等字者應靜心中念誦扇底迦時補瑟徵迦時皆應緩誦或心念誦或有真言後有?字及有泮吒字者當知皆應厲聲念誦作阿毗遮嚕迦時及餘忿時用看真言字數有多少字有十五應誦十五落叉遍有三十三字應誦三落叉過此數者誦十千遍如上初誦之時滿如上數觀其部類或上中下或三種事或觀聖者說為天說謂地居天說細觀部類當誦持之乃至成就如是初誦若不先誦而遍念持所求下法尚不得久况求上中悉地成就以是義故作勝上心而先念誦但諸真言初誦持時如已先說誦持遍數分為十分然後念誦既滿祈請真言主悉地因緣初無相㒵如是從頭第二第三祈請若有相㒵即當依法念誦真言若無境界弃不應誦請祈法則與請召法同祈請之時於其夢中見真言主背面而去或不與語當應更須起首念誦如是再三若於夢中見真言主與語當知此人不久成就若無境界不應誦持若強念持與人為禍初持誦時於淨密處起首誦持從初日誦持乃至疲極遍數多少一須依定不應加減。
先說三時念誦者晝日初分後分於此二時應當持誦中分之時加以澡浴及造諸善業於夜有三時亦同於上中分之閒消息等事於此夜中持誦供作阿毗遮嚕迦法安怛䭾囊法及起身法於此夜分說為勝上若晝念誦夜作護摩若夜中持誦晝作護摩多具諸藥念誦之前而作護摩持誦了後復護摩若能如是最為其上如前先出所說團食應作護摩無問前後但依此法念誦護摩或於法中但作護摩而得成者當知亦須念誦真言若如是者諸明歡喜法驗易成持誦之人不生瞋怒不求欲樂不應自下劣不勞勤苦不生恐怖不過懃求不生輕慢念誦之時不作異語身雖疲極不縱放之制諸?氣世閒談語皆不思念不捨本尊縱見奇相不應恠之念誦之時亦不分別種種之相持誦了時應誦部主真言或誦部母真言誦此真言故當得衛護無能為障依於本法念誦了已或過本數亦無所畏應起誠心作祈請云我依本法念誦數滿唯願尊者領而為證於其夢中為授教誨正念誦時忽然謦咳及來欠上下氣忘真言字等即起就水作灑淨法縱掐數珠欠一欲帀有斯病至灑淨訖已還從首念如上所說障道者為一一皆須從始而念念掐數珠將畢之時申禮一拜終而復始又申一禮於其㡧前或於像所或於塔前或於座所隨念誦處數珠一帀一觀尊顏而作一禮已如前說念誦了已安心靜慮或想真言及其尊主三時念誦但初中後誠心作意遍數多少皆須一類不增不減三時澡浴塗地獻花及除萎花種種供養等事皆三時作應具三衣又內衣三時浣澤其身燥聽以香薰灑淨一一時中隨聽作一別置睡衣及以浴衣於此二時替換內衣日別一洗其衣難燥聽以熏曬獻尊鉢器三時洗滌既除萎花更置新者三時常讀大乘般若等經及作制多塗漫茶羅先誦承事真言既了請祈未得於中不得廢闕一時二時乃至一饟應當念誦不得閒断若魔障所著病業嬰身心不精誠恒常放逸身心疲勞違於時節不依法則或時不浴作如是念誦及以護摩不應作數攝心用行依法念持具此之者應記數之作護摩時念誦之時請召於此三事之中所有真言遍數皆不成就一一皆須依法滿數縱欲數滿欠一未了而有障起更從頭數若有依法作曼茶羅或於日月蝕時於此二時就彼念誦其福增高不久成就無有疑也或於八大靈塔及有過去諸佛行菩薩行處最為勝上或於正月十五日時亦為勝時或於師主處受得真言先經承事便當念持不久速成或於夢中見真言主而指授者依彼法則亦速成就彼念誦人供養增加處所尊勝或當時分便加精誠其數未滿唯此勝故真言主恱而賜成就當知此法悉地雖速不久當壞以是義故先承事了而所得者說為堅固先承事時應廣供養於日月蝕時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復加獻供諸神仙眾如餘部說於前等日加諸善事業齋戒等事復加獻供本真言主復於是日瓶盛香水垂?花枝或取閼伽器用甘露軍茶利真言而真言之自灌其頂能除魔障或於其日獻諸飲食塗曼茶羅及以護摩然燈等供並須加之或有法中但說持誦自然驗見者㡧前像所舍利塔等或然搖動或光焰出當知不久速得成就得成就時有何相㒵所謂身能輕利病苦永除增益勝慧心無所畏身威光現勇健增益夜夢常見清淨實事心恒安泰於誦念時及作事業不生疲倦身出奇香或行勇施欽敬尊德於真言主深生敬仰成就之時現如上事當知即是成就相㒵先事了依於法則供養本尊應加獻供及以護摩先承事法依數既了次應須作悉地念誦復先求願於其夢中而希境界作先承事法時所念誦處應作悉地念誦不應移處有諸難事而欲移者至所住處復須先作承事法則然後乃作悉地念誦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令取部尊主真言誦一千遍或時念誦本持真言經十万遍若離此者還如前說先作承事正念誦時忽然錯誤誦餘真言既知錯誤誠心悔過由放逸故致斯錯誤願尊捨過便申頂禮復須從始而念誦之忽於穢處心放逸故誦本真言便自覺已應須治罰至持誦處誦部尊主真言七遍半月半月一日不食次服五淨誦五淨真言經八百遍然後服之服此五淨半月之中所食穢?之食當得清淨真言增力。
佛部五淨真言曰。
囊(上)謨(上)薄伽嚩底烏瑟?沙(去)(二合)夜微戍悌微囉誓始吠扇帝羯哩莎(去)訶(去)
蓮華部五淨真言曰。
唵也輸(去)誓(輕)莎訶
金剛部五淨真言曰。
囊(上)謨(上)囉怛囊(上)(二合)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莽室戰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莽訶(去)藥乞沙(二合)細囊鉢多曳唵尸弃尸弃寧(上)囉莽(二合)隸鉢囉(二合)鞞鉢囉(二合)婆(去)娑嚩(二合)隸帝誓帝若嚩帝鉢囉(二合)嚩底(丁以反)莎訶(去)
取黃牛乳酪酥糞尿各別真言之經八百遍置於一處復八百遍以波羅捨中盛之或諸乳樹?或閼伽器復以茅草攪誦真言經一百遍後面向東蹲踞而坐頓服三合如是三度如用藥汁合當服之時不應致語念誦之時像見聲語先應揀鍊即誦部尊主真言及印若是魔作自然而退或出語言與本法異當知魔作或出語言勸作?事亦知是魔若見?夢即須先誦部母真言經一百遍若不先誦部母真言不可念誦念誦之時其數減少不應休止若增無過如上所說念誦次第皆須依之若異此法欲求悉地不可得也。
蘇悉地羯囉經光顯法品第十九
復次今說增益威神令使歡喜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先具香水澡浴身首於大節日加諸供養復取蘇摩那花一百枚取一一花別誦真言經二十一遍或經七遍或時三遍先觀真言字數多少而念誦之奉獻本尊次獻塗香及以燒香奇香氣者復獻飲食如先陳說加以粆糖及酪復作護摩但用其木取燒之其木不過其量燒百八枚次用乳酪和蜜護摩一百八遍次用酥酪和粳米飯一百八遍而作護摩經三七日或一七日或復三晨此三既了應取乳粥和以牛酥一百八遍復作護摩此既終了取閼伽器誦以真言經一百八遍傾致少水而作護摩作此等法真言增盛若為異真言截断其威而得增益或真言損壞而得增益或被羅截真言不行或被繫縛或異真言?相交雜或真言欠字或真言字增如上等患盡皆除去而得增威諸護摩中所說藥草隨取其一經一日夜而作護摩真言歡喜而得增威復取諸香和作香泥作本尊形獻怛攞底花燒樹膠香或堅木香一日三時誦以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歡喜而得增威作此尊形置荷?上或芭蕉?或乳樹?或諸草?非直晝日夜亦獻之法事了時如法發遣送置大河如上次第依此法則作者本尊歡喜速賜悉地。
蘇悉地羯囉經灌頂本尊法品第二十
復次先承事了若欲真言主增加威德故應灌頂之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盛滿香水置於五寶花果香?復置五穀種種塗香或堅香末以新綵帛繫其瓶項?諸哆羅樹枝或乳樹枝用部尊主真言或用部母真言持誦一百八遍然後灌其真言主頂應用金等及以沉檀而作其形置於座上而灌頂之灌頂既了復當獻供花香等色或諸瓔珞種種供具而供養之為供養故復作護摩并加念誦如是作者能令本尊增加威力速得悉地先氶事故作念誦時應灌本尊取閼伽器標想本尊而灌頂之或自浴了時復應想念本真言主三度七度而灌頂之先承事時不應廢忘或復用乳或復用酥或時用蜜滿瓶中如法復置七寶等物灌頂本尊所祈之願速得成滿。
蘇悉地羯囉經祈驗相品第二十一
復次廣說祈請法則於黑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日等經一日不食或經三日或經七日澡浴清淨著祈淨衣離此晨日而祈請者應用白月誦扇底迦真言而祈請之復於暮閒以諸湯水及用真言澡浴清淨除諸垢穢灑霑五處如法供養本真言主復獻閼伽加誦真言一百八遍復用闍底花未盛開者灑栴檀香次奉獻之又廣獻食名烏那(去)梨食中加陪酪以忙攞底花作鬘供養先取牛酥而作護摩一百八遍次娑折囉娑一百八遍復作護摩令童女合白㲲縷或布線縷取作七結一結一誦真言七結都了復七誦真言繫左肘上隨左脅臥思念真言主得進止已隨意而住安置茅座上敷散花想念尊形於其夢中見自部主或真言主或見明王當知此相成就之相或見三寶或諸菩薩及四眾等并見供養者悉地之相或見自身誦持真言作諸事等或見自身著淨白衣復見他來供養當知勝上悉地在近或見登山峯或見乘?或渡大河海或昇菓樹或乘師子或牛鹿馬諸餘獸等或乘飛鵝孔雀鳥等一切飛禽或見羙女佩帶瓔珞手持花瓶或香花盖圍遶行道或於夢中受得?馬車乘諸寶物等見是等相悉地之相或夢得花果根酥乳酪稻花等物所成就藥悉地之相先承事時夢是成就藥及得數珠得是相者當知即須便作持誦法或見熏馥自身或見澡浴清淨或見身分佩帶瓔珞見是相已便作持誦當速悉地作持誦法取闍底花一百枚用部母真言兼本真言和誦一百八遍而供養之復取白檀香真言百遍如是祈請當隨意臥時真言主自當見相又取烏施囉藥擣和作真言主形以烏里弭迦蟻土和作器盛滿牛乳置形於中或用酥乳蜜和置器中內形於中誦一百八遍三時供養如是供養本尊歡喜速得相現復於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月蝕日等不食持齋廣作供養以七膠香及五堅香一一香等一誦真言一作護摩數滿一千二百遍已所祈之願速見其相如上廣說祈請?則若依法作速得成就見其相㒵不有疑也。
蘇悉地羯囉經受真言法品第二十二
復次廣說受真言法雙膝著地先於尊者阿闍梨處廣作布施手捧妙花發慇重心於闍梨處三遍口受真言多者受誦不得應用紙葉牛黃寫之受取隨意誦之先入漫茶羅已後於餘時受真言者於良日時於尊者闍梨等處廣作奉施已如前受之如是正受真言速成縱不作先承事法便即持誦亦得成就復以新瓶無有損缺置諸花?七寶五穀一一如法唯不著水作至誠心廣作供養阿闍梨先書寫紙葉作諸真言主名置於瓶中莊嚴供養如灌頂法作此法時或經一日或經三日不食齋戒於日暮閒作此法則以牛黃抄諸真言名号置於瓶中獻以塗香花香燈食并作護摩以本真言作百八遍廣作懃求聖眾護聽如是經滿三日令其弟子乃於瓶中擎取一?先須洗浴身體香馥手加吉祥茅環以用真言誦百八遍持誦其瓶并以香熏傾心作禮令取一葉取已復禮如是受者速得悉地若更別誦諸餘真言所受真言退失悉地若於弟子處心生歡喜授與自所持悉地真言應依軌則如法受之為先誦持故弟子不久當得悉地先於真言主處啟請陳表授此真言與此弟子願作加被速賜悉地手捧香花誦一百遍或一千遍便呼弟子來授與之復作是言我於今時迴本明主授與弟子唯願照知為作悉地弟子應言我於今時已受明主誓從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廢忘如上所說師主弟子受真言法當得成就離此受者不得悉地如此受得悉地真言於中决定成就無疑既先有悉地不先承事真言既尒悉地藥等受法亦然或復有人先承事已次合念持依於法則迴授與人所受得者不先承事但作念持便得成就受真言者為悉地故先於師主處廣作奉施花菓根藥名衣上服金銀摩?諸雜寶物種種穀麥瓶盛好酪男女童僕種種臥具奇妙革屣嚴身之具已成就藥?馬牛犢諸餘乘等乃至自身亦將奉施為僕所使久經承事不憚勞劬合掌虔誠珎重奉施如是行施速得悉地廣說如上種種之物先須奉施上阿闍梨已然後受於真言妙句。
蘇悉地羯囉經滿足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復次持誦之人於其夢中見真言主身諸支分加者應知真言字加支分减少應知字少委是相已作滿足法或見真言與受持者異或加或減字數不同心便生疑應作滿足作滿足法先以紙?牛黃稀寫所錯真言如法供養明王真言及衛護已置真言主座復取乳木並依本法但用空酥為求明王而加助故應作護摩布茅為鋪先禮部尊主次禮部母次禮諸佛作如是啟唯願諸佛及諸眾聖而加助衛啟已於茅草上頭面東臥其於夢中本尊示相牛黃所寫紙葉之上有加有減本尊還以牛黃寫之題注滿足乃至加減點畫亦皆揩定真言不錯但云不錯或於夢中指授滿足作此法時為除魔故作法衛護。
蘇悉地羯囉經增威品第二十四
復次為欲增加威力故應作護摩或用酥蜜或時用乳各各別作或用油麻和酥護摩或用膠香和酥護摩或用蓮花和酥護摩或時空用娑闍囉娑或於山閒常服五淨不食餘飡取本部花滿十万枚枚一真言奉獻本尊妙好塗香及以香花然燈食等各誦真言經八百遍一日三時經於三日如是供養增加威力或用堅木然以為燈一日三時經於七日能令真言增加威力或用時供養迦弭迦食亦增威力如上所說念誦護摩供養法則亦復能令增加威力。
蘇悉地羯囉經護摩法則品第二十五
復次廣說護摩法則令持誦者速得悉地於尊像前作護摩爐䪺方一肘四面安椽深半肘量圓作亦然念誦之處若在房室應出於外望見尊形而穿作爐隨其事業依法作之乳木等物及以香花置於右邊護摩器皿置於左邊用諸事真言灑諸物等坐於茅座攝心靜慮手持閼伽啟請明主傾閼伽水少瀉爐中復以一花一誦真言獻真言主為除穢故應誦計利吉里真言并作其印為衛護故誦軍茶利真言水灑作淨然後用乳木燒火既燒火已先請火天我今奉請火天之首天中之仙梵行宗敬降臨此處受納護摩次誦真言請召火天真言曰。
唵 ?呬䤈莽訶(去)部多泥(去)嚩哩使(二合)你尾(二合)若薩多(上)莽多(上)莽仡㗚(二合)呬怛嚩(二合)護底莽訶(引)訶(去)囉莽娑泯(二合)散寧(上)呬妬婆(上)嚩阿仡囊(二合)曳合尾也(二合)刼尾也(二合)嚩(引)護底也莎訶(去)
召火天已先以閼伽水三度灑淨取諸五穀酥酪等物誦以真言三遍護摩奉祀火天。
祀火天真言曰。
阿櫱囊(二合)曳合微也(二合)劫微也(二合)嚩賀囊也你比也(二合)你比也(二合)你鉢也莎(去)訶(去)
作祀火天食已唯心標想引送火天置於本座然後誦計利吉里真言并作手印復淨其火一切護摩皆應如是次請本尊先誦本尊真言一遍安住本座依法供養已垂受護摩護摩之時所須之木謂鉢羅(去)輸木烏曇麼囉木鉢攞(二合)訖沙(二合)木尼俱陁木却地羅木閼迦木吠宮訖那木闇沒囉(二合)木迦濕沒(二合)囉也(二合)木閃弭木阿簸麼㗚伽(二合)木閼說替那木如上十二種樹枝量長兩指一搩皆須濕潤新採得者通於一切護摩處用條端直者觀其上下一向置之香水淨洗纖頭向外麤下向身酥搵兩頭擲於爐內作扇底迦等法時各依本法先出摶食取作護摩如是軌摸遍通一切每日作食之時先出一分之食置在尊前待護摩時先應取用如念誦時致於兩手在雙膝閒護摩之時亦應如是取以沉水量長四指麤如頭指搵酥合香百八護摩此法深妙益真言威如是作時遍通諸部或用安悉和酥護摩復一百八或時空用安闍囉娑而作護摩作百八遍皆能增益真言威力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先請部尊主次請本尊然後依法乃作護摩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先用部母真言護衛本尊次及自身然後依法乃作護摩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護摩了時為增益真言力故應當念誦部心真言為欲成就諸真言法故凡作諸護摩初時皆須大杓酌施欲了之時亦用大杓滿瀉三遍在於中閒應用小杓為欲成就真言法故作諸護摩了持用部心真言真言閼伽而供養之如漫茶羅法中所說護摩次第請作護摩亦應如是先作阿毗遮嚕迦法次作補瑟徵迦法復作扇底迦法護摩了已用本尊真言加持淨水以手巡遶散灑爐中如是三度護摩都了復啟火天重受餘供如法退還發遣祈願如請召法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所殘餘穀酥蜜酪等並和一處用祀前火天真言真言三遍而作護摩復觀本真言字數多少行念誦之復作供養護衛本尊并護己身如法發遣。
蘇悉地羯囉經俻辦詩誦支分品第二十六
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為欲成就諸真言故先當辦俻諸雜物分然後應作先承事法已先承事次應當念誦所謂諸雜塗香諸燒香等五種堅香謂沉檀紫檀娑囉羅香天木香等七膠香者謂?陁囉娑香薩闍囉娑香安悉香蘇合香薰陸香設落枳(去)香室唎吠瑟吒迦香并白芥子毒藥塩芥子胡麻油牛酥瓶銅椀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小豆胡麻五寶謂金銀真珠螺貝赤珠五藥謂?杔迦哩藥勿哩何底藥娑訶藥娑訶提婆藥稅多擬里訖哩迦藥五色線謂青黃赤白黑童女所合線金剛杵燈炷燈盞瓦椀五種彩色却地囉木橛乳木枝苦楝木椀大杓小杓牛黃?䥫紫檀護淨線淨浴衣黑鹿皮鉢孕瞿花蘇穀花木屐冐餌草大茅草設多布澀波茴香是採花筐緣飲食所須酥蜜粆糖石蜜等物數珠如上所說種種等物皆預俻之然後應當作先承事及廣念誦。
蘇悉地羯囉經成就諸物相品第二十七
復次我今說成就物依是等物真言悉地所謂真陁摩?賢瓶雨寶伏藏輪雌黃刀此等七物上中之上能令種種悉地成就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之果况餘世事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等此三部真言皆有如是勝上成就於此之中隨取受持獲具五通為上悉地前說七物今又細演長一肘量作一金臺或用銀作莊嚴精細安摩?珠著以摩?紅玻璃光淨無翳或好水精置於臺頭成就此寶者應夜念誦次作臺樣。
K38p0567_01.gif
若欲成就賢瓶法者莊嚴其瓶如受真言品中說唯不著水置於幢臺次作瓶㨾㨾准印法。
若欲成就雨寶法者法驗成已但當誠心五由旬內能雨金銀種種雜寶若欲成就伏藏法者法驗成已但當誠心隨所念處伏藏發起真金滿藏濟給貧乏種種費用其藏無盡若欲成就輪仙法者?䥫作輪量圓兩指一搩輪安六輻輞緣纖利如是依法速得悉地若欲成就雌黃法先取好光雌黃如日初出其光㸶赤亦如煉金作水之時金汁㸶光其雌黃應取如是好者若欲成就刀法先取?刀量長兩肘以小指齊闊四指無諸病疹其色紺青如[橾-品+卉]施鳥翎若欲成就佛頂法者以金作佛頂猶如畫印安置幢臺莖用頗知迦若欲成就蓮花法者先以金作蓮花花作八?如兩指一搩手量或用銀作或熟銅作或白檀作若欲成就拔折囉者先以?䥫作拔折囉長十六指兩頭皆作三股或紫檀作或三金作三金者謂金銀熟銅若欲成就雄黃法者先取雄黃色如金薄塊成分片復有光焰如是雄黃能成上事若欲成就牛黃法者取黃牛牛黃若欲成就?哩迦藥者先取其藥色如金錢花者好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如曲蟮糞者好若欲成就白㲲布者取細軟者擇去毛髮蔚金染之若欲成就護身線者取白㲲縷細細三合復三合之皆須右合或縷金合若欲成就花[肆-聿+(彰-章+(曼-又+方))]法者童女合縷取闍底花作[肆-聿+(彰-章+(曼-又+方))]若欲成就牛糞灰法者取蘭若所乹燥牛糞燒作白灰和龍腦香用若欲成就木屐法者取室唎(二合)鉢㗚?(二合)木作木屐上安其盖若欲成就繖盖法者盖應以孔雀尾作以新端竹而作其莖若欲成就弓箭槍矟獨股叉棒諸餘器仗各隨世人所用應如是作若欲成就世間諸物所謂鞍馬車乘牛羊一切鳥獸諸餘物等隨其世人共將為上或所意樂或依本法應如是作制若欲成就吠多羅者應取族姓眾生盛年無病卒死身無瘢跡由未?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尸而作成就隨其所作上中下成所取之物亦復如是心無怖畏方作此法。
蘇悉地羯囉經取成就物品第二十八
復次我今說取物法於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時地動時日於其午前而取其物於念誦時得境界已然後應當而取諸物或澡浴清淨不食持齊求善境界而取諸物所說須物隨於方處所有是物者而就貨買不酬價直而取諸物或時自覺增加威力堪忍飢寒種種異相當尒之時而取諸物所取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取上好者如法得已應加精勇作成就法。
蘇悉地羯囉經淨除諸物品第二十九
復次今說淨除諸物而灑淨法先以五淨洗之不應洗者五淨灑之觀雌黃量五淨亦然而和末之雌黃和乳作末朱砂牛尿和作其末牛黃酥和末彩色和乳調安膳那藥唯空作末刀輪等物用牛糞水洗餘所說者牛尿洗之應洗物等先以牛尿和胡麻水洗訖後以香水洗之諸餘物等世所稱用其水洗應隨洗之或可香水洗洗次用諸事真言真言水灑淨次用部心真言真言水灑淨次用部母真言真言水灑淨但應洗者先以五淨次胡麻水次用香水如所應淨皆應如是。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八 (二十五張 俊)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九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之三
蘇悉地羯囉經諸物量數品第三十
復次廣說成就物量成就物者謂身莊嚴具諸倚仗等種種衣服如世常法所用量數應作成就然欲成就雌黃法者取末五兩為最上法三兩為中法一兩為下法成就牛黃者一兩為上半兩為中一分為下法成就雄黃者二兩為上法一兩為中法半兩為下法若欲成就安膳那者取三分為上二分為中一分為下成就酥者七兩為上五兩為中三兩為下成就灰者五兩為上三兩為中二兩為下若欲成就鬱金香者量比雌黃於安怛法說種種丸欲成就者其數須隻二十一丸為上十四為中七丸為下於本法中諸物量少應加數或依都量或如本法或世所貴尊量數多少亦可依之應觀念誦功力及觀同伴多少應當具俻如本尊恩眷境界許多任可成就悉地之法有上中下諸物數量亦復如是。
蘇悉地羯囉經除一切障大灌頂曼茶羅法品第三十一
復次廣說成就諸物秘密妙法令速悉地若欲起首成就法者先應偹辦諸悉地具次應以護摩之法而加威本尊真言及自灌頂欲灌頂者作曼茶羅如法供養作灌頂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次說灌頂大曼茶羅能得成就一切諸事如前所說明王曼茶羅淨地等法皆應如是其曼茶羅頓方四角安置四門其量八肘或七肘五肘唯開四門分明界道以五彩色而用畫之如其胎暈次外减半次外亦然於此西面四肘之外復作一曼茶羅其量五肘或四或三唯開東門或如根本大曼茶羅灌頂處所減半而作凡曼茶羅地勢皆須北門而瀉說為吉祥但曼茶羅地勢北瀉說為最勝或用一種彩色畫之於四角外作三鈷叉拔折羅於中台內如法畫作八葉蓮花諸曼茶羅亦應如是蓮花葉外周帀畫作吉祥妙印於四門中畫拔折羅復於諸角安吉祥瓶於外灌頂曼茶羅亦如是作凡欲灌頂必須四種所置瓶處並凾界角隨所持誦真言及與明等於其台內畫本尊印并置一瓶所持真言隨其部類畫本尊主印所謂佛頂蓮花金剛應知此法置為秘密所持真言不識名号及部不貫者應安一瓶名辦諸事或安成就義利之瓶或安一瓶名諸真言次外東面畫佛頂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鑠底印次左牙印次右阿難次左湏菩提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次於北面畫觀自在菩薩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落澀弥印次左多羅印次右成就義菩薩印次左大勢至菩薩印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次於南面畫金剛印右邊部母印左邊部心印次右金剛拳印次左食金剛印次右拔折羅印次左金剛棒印諸餘真言及明等印左右安置乃至兩角次於西面門南畫梵王印及梵吉祥明并諸眷属乃至南角門北畫達羅神印及妃印并諸眷属乃至北角次第三曼茶羅畫八方神各與眷属令滿其位第二曼茶羅門外右邊畫難陁龍王左邊畫拔難陁龍王於三曼茶羅門外右邊畫孫陁龍王優波孫陁龍王曼茶羅外畫甘露瓶印如前作曼茶羅法已及供養已次應如法作三種事護摩為欲遣除毗那夜迦故應作阿毗遮嚕事為自利益故應作補瑟徵迦事為息諸災難故應作扇底迦事應以當部成辦諸事真言作阿毗遮嚕迦事或用甘露瓶真言通三部用應用當部心明作補瑟徵迦事應以當部母明作扇底迦事於曼茶羅所集聖者及以諸天各各以本真言而作三種護摩或以成辦諸事真言而作其護摩處曼茶羅西面門南作之如護摩法酥等諸物以三事真言各供養百遍或加其數為欲加威諸真言故應作如是三種護摩次為三部諸真言等各供養七遍其三部主應加其數或但三部各供養百遍如不辦者七遍三遍亦得滿足所持真言主於台曼茶羅內部尊之下安置於曼茶羅外東面別安訶利帝毌南面安置輸利尼西面安置醫迦熱吒北面安置句吒嚙利隨彼所樂而奉獻之如法供養諸真言已及護摩已前之安瓶隨所為者誦彼真言而用加被於本尊前所安之瓶還用彼真言而加被之其台內瓶應用明王真言而作加被當門為軍茶利所安置瓶亦須用彼真言加被於台曼茶羅東面兩角所安置瓶東北角者以部心真言東南角者用部母真言西北角者用能辦諸真言西南角者用一切真言如是加被此上瓶已及供養已次應右遶如前已說灌頂之法此亦如是安置吉祥所謂穀實藥草花菓香樹枝葉花鬘及寶置於瓶內新帛繒綵用纏其頸諸灌頂法皆應如是即令同伴灌行者頂其同伴者皆須持誦如法清淨或求阿闍梨與其灌頂為欲除遣諸作障故先用軍茶利瓶而用灌頂第四應用所持真言而用灌頂其餘二瓶隨意而用如是畢已應以牛黃塗香薰香芥子線釧衣服皆應受用如法灌頂了已復為息諸障故應作護摩了已便即發遣或於平淨處所但一彩色作小曼茶羅極令方正其量二肘安置三部大印西面朔印如前安置淨瓶如法灌頂即應離諸障難本尊歡喜不久速成此是秘密最勝悉地。
蘇悉地羯囉經光顯諸物品第三十二
復次如法灌頂畢已應作護摩經三七日或一七日或經一月或隨其成就相應或於本法所說每日三時用酥密及酪和以胡麻應作護摩或依本法或獻乳粥或以酪飯所成就物每日三時以香熏之以香水灑以真言加被其眼觀視其物以吉祥環安置於指撝按其物以牛黃水或白芥子灑散其上及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黑月成者取十四日如斯光顯其物皆用部母真言復重加諸香花鬘等物供養以香塗手安置茅環按所成物畢夜持誦於夜三時誦百八遍如斯光顯成就之物從始至終皆應如是若具此法速得成就。
佛部光顯真言曰。
唵 帝誓帝若娑尾(二合)寧(上)悉悌娑(去)大也?泮吒(二合)
蓮花部光顯真言曰。
唵 你(去)比也(二合)你(去)比也(二合)你(去)鉢也莽訶(去)室哩曳莎(去)訶(去)
金剛部光顯真言曰。
唵 若嚩(二合)羅若嚩(引)(二合)羅也滿度莎(去)訶(去)
於三部法皆用赤羯囉微囉花以真言持誦散灑其物或用忙落底花或白芥子初首及末乃至中閒皆應如是散霑其物或有境界及見異相亦如是散臨欲成就亦如是散便成光顯若欲成就酥等之物真言香水用灑其物便成光顯以如是法而光顯物縱不成者不應閒断或作曼茶羅以為光顯如前淨地用五種色作曼茶羅其量四肘而開一門於內院東面先置輪印於東北角置鉢印東南角置袈裟印次於北面置蓮花印於西北角置難(上)拏棒印於東北角置軍持瓶印次於南面置拔折羅印於東南角置櫱那棒印於西南角置羯攞賖瓶印次於西面置金剛鈎金剛拳印於西南角置計利吉羅印於西北角置遜婆印復於東面輪右邊置佛眼部母印次於北面蓮花印右邊置半拏囉嚩思寧部母印次於南面拔折羅印右邊置忙莽計部母印次於曼茶羅門外如前所說置能摧諸難軍茶利印依前供養復於北面置六臂印馬頭印多羅印戰捺囉(二合)印及於當部所有眷属次第安置其形皆白復於東面置如來鑠底印帝殊囉施印無能勝明王印無能勝妃印復於南面於當部內所有眷属次第安之然於西面隨意安置三部諸印次於外院置俱尾囉等八方大神於其空處任置三部內成辦諸事真言等主次於中台置所持部主印所成就物隨於本法所說置於其中安其部主中台印上其物東邊置真言本所持印其物西邊安護摩爐次於西邊持誦人坐各各以本真言依法召請如前所說次第供養供養畢已以三部母明次第護摩光顯其物然後以本真言護摩而作光顯於諸光顯法中護摩為最凡初護摩先以部母明持誦香水灑淨其物護摩既畢亦如是灑或用忙莽計心明或用四字明王真言通用三部護摩而作光顯隨其所用真言為護摩者初且誦其真言次誦求請之句復中閒誦其真言復誦求請之句復亦誦其真言遠安求請句如是真言之中三處上中下分安置求請之句最後安其?泮吒莎(去)訶(去)字所謂。
闍嚩(二合)(放光)攞闍嚩(引)(二合)囉也(令放光)悉地(成)娑(去)䭾也(令成)你(去)[卑*也](威耀)你(去)跛耶跛跢跛跢(去)(二合)南(諸威耀者)帝闍(潤澤)帝闍也(令潤澤)拔䭾也(令增長)忙尾覽摩(莫延遲)阿(去)尾賖(遍入)囉乞沙(二合)(護持)散你(輕)甜(令瑞現前)俱(上)嚕(日耳)?泮吒莎(去)訶(去)
以如是等求請之句光顯其物前後中閒種種重說亦無所妨護摩畢已次應持誦白羯囉尾囉花散其物上而作光顯或持誦赤羯囉尾囉花或用白芥子或用酥摩那花而作光顯先用塗香塗手以按其物次以諸花持誦而散次散白芥子次燒香熏之次後持誦香水而灑應知如是次第初中後夜三時以本尊主真言持誦香水真言而灑次誦本持真言而灑畢已如前護摩念誦乃至日出具此法者速得成就如是光顯諸物及與己身決定速得成就其物縱少亦獲大驗具此法者其物增多及得清淨是故應作光顯之法此名一切成就秘密之法於諸節日應作如是光顯之法餘日隨時而作光顯念誦遍數滿已欲作成就法時先應初夜具作光顯之法然後成就(中卷竟)。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
大唐中天笁三藏輸波迦羅 譯
分別悉地時分品第三十三
復次我今解釋如說吉祥成就時節行者知已尋求悉地其時節者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及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其四月時必有雨難於二月時亦有風難於正月時有種種難但其臘月無諸難事於八月時應有雷雹霹靂之難如上所說之難皆成就相此五箇月求但作成就亦當應作扇底迦事即此五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二成就法亦當應作補瑟徵迦事阿毗遮魯迦二事於月蝕時成就最上之物於日蝕時通上中下成就之物或月十五日或七或一或十三日或用三日應作成就及一切事若作最上成就應取上宿曜時其中下法類此應知然諸宿中鬼宿為最若作猛利成就還依猛利宿曜時等或與三種事法相應其所成就亦依三事而作或如本法所說或依本尊指授然十正二月一日至十五日於其中閒應作一切成就及事或取本尊指日或諸月中黑白十三日亦得成就七月八月是雨時後節應於此時作扇底迦法九月十月是冬初節應於此時作補瑟徵迦法三月四月是春後節應於此時作阿毗遮嚕迦法正月二月是春初節應於此時通一切事五月六月是雨初節要欲成者作下悉地如是春冬及雨後節亦應成就三種悉地此中九品分別隨類分配於初夜分下成就時於中夜分中成就時於後夜分上成就時於初夜分是作扇底迦事時於中夜分是作阿毗遮嚕迦事時於後夜分是作補瑟徵迦事時於此三事九品分別隨類相應知其時節於其時分所現之相辨上中下然於日月蝕時即當作法不觀時分凡猛利成就及阿毗遮嚕迦事日月蝕時最是相應凡起首成就三日二日一日断食上中下事類日應知。
蘇悉地羯囉經圓備成就品第三十四
復次當說本法闕少成就支身若恐身力不濟勿須断食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更須念誦護摩花香讚歎種種供養觀念本尊取白㲲縷令童女合為繩如前作法繫作七結誦明七百遍於晨朝時以繫其?便止失精明曰。
唵若(而也反)以俱忙束訖囉(二合)滿䭾寧(上)莎(去)訶(去)曀䤈曀䤈莽忙伽(去輕呼)寧(上)乞使(二合)鉢囉(二合)忙尾捨蘇(上)麼囉(二合)帝莽若(而也反)囊莽比僧室㗚(二合)底(丁以反)也(二合)微者[((口*上)/示)*(企-止+米)]多(去)忙指嚂唵囉乞產(二合)俱嚕俱嚨擬(冝以反)?(上)莎訶 唵俱蘭達哩蒲䭾?泮吒(二合)
俱摩羅明佛部中用。
俱嚨擬(冝以反)尼明蓮花部用。
忙莽計明金剛部用。
初中後分閒誦求請之句若於本法自無求請之句應取安之然此三明當部用之其持誦繩或每日繫或作光顯法時應繫作曼茶羅時念誦之時於節日時皆湏急繫又除惽沉故應合眼藥 蘇嚕多安膳那 澀砂蜜 龍腦香 蓽茇 婆羅門桂 得櫱囉香 自生石蜜各取等分擣篩為粖以馬口沫相和細研復以此明持誦百遍成就之時數數洗面以藥塗眼除去懈怠及以惽沉有諸難起遙皆悉見。
佛部明曰。
唵 若嚩(二合)羅路者寧(上)莎訶
蓮花部明曰。
唵 微路枳寧(上)莎(去)訶(去)
金剛部明曰。
唵 滿度哩你異(二合)鉢帝(二合)莎訶
此三部明通一切用之若有持誦人今欲成就之時念誦若乏以白檀香和水用部心明持誦七遍而飲三掬欲成就時先以水灑身應取善相方可作成就其善相者謂商佉輪鈎魚右旋印白蓮花幢莎悉底迦印滿瓶万字印金剛杵花鬘或見端正婦人纓珞嚴身或見懷姙婦人或擎衣物或見歡喜童女或見淨行婆羅門著新白衣或見乘車象馬根藥及菓或見奇事或聞雷聲或聞誦吠陁聲或聞吹螺吹角諸音樂聲或聞孔雀之聲鶻鷓鵝鸚鵡等吉祥鳥聲或聞善言慰喻之音謂起首安樂成就可意之言或見慶雲閃電微風細雨或雨天花或有好香及見暈虹於此相中天所降者為上成就於空現者是中成就於地現者為下成就於此三相九品分別如上所現皆是吉祥反此見者即不成就見此相已深生歡喜以如是心方作成就。
蘇悉地羯囉經請尊加被成就品第三十五
復次說奉請成就之法如前所說時節星曜及瑞相等於作曼茶羅法中及成就法中廣以陳說若不善相現時即以部母明護摩牛酥經一百遍然後作法亦得成就悉地前所分別曼茶羅地亦應依彼而作成就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或與真言相應之處當就彼作不依此處成就稍遟於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內法真言皆得成就佛生處等八大制底成就之中最為勝上然於菩提道場無一切難能與成就相應魔王尚於彼處不能為難况餘諸類是故一切真言决定成就凡是猛利成就於塚閒作或於空室或於一神獨居之廟或逈獨樹下或於河邊當作成就若欲成就女藥义者於林閒作若欲成就龍王法者於泉邊作若欲成就富貴法者於屋上作若欲成就使者法時於諸人民集會之處作若欲成就入諸宂法於窟中作此是祕蜜分別成就之處揀擇地定已先應断食如曼茶羅淨地之法或如念誦室法應淨其地處所清潔速得靈驗先以成辦諸事真言或用軍茶利真言持誦白芥子等物散打其地辟除諸難以佉達羅木為橛四枚其量二指纖其一頭如一股杵以紫檀香塗其橛上復以緋線纏之以跋折囉橛印作拳執之以此真言持誦一百遍釘於四角橛頭少現作一白幡於曼茶羅東西懸長竹竿上以金剛墻真言持誦䥫末百遍作三鈷跋折囉皆相接圍遶漫茶羅為金剛牆復以金剛鈎欄真言持誦䥫末百遍亦作三鈷跋折囉各橫置於竪跋折囉上繞曼茶羅為金剛鈎欄外曼茶羅門以軍茶利真言以跋折羅印而護其門第二重門以訶利帝母而護其門中台院門以無能勝而護其門此等護門三部通用或用其一通護三門此三聖者能摧諸難無有能壞此是秘密護成就物其台中心埋五寶等物若於人民集會之處作曼茶羅時其五寶等物不應埋之但置所成物下若於中?及與室內或佛堂中作曼茶羅時亦復如是以上五處但持誦香水灑即便成淨不假掘地若於本念誦室中作此法速得成就於諸室中必不合作成就法於壞室中亦不合作欲作曼茶羅時七日已前於黃昬時以敬仰心觀念諸尊如對目前而奉請言於三部內一切諸尊及於本藏中諸尊與眷属等我已久時念誦護摩堅持戒行以此真心供養諸尊願後七日降赴道場哀愍我故受此微供以大慈悲令我成就如是乃至滿其七日依時啟請然後作法又以閼伽花香飲食及讚歎等每日暮時別供一方護世諸神乃至三方皆應如是又以香塗手持誦其手以按其物而奉請之復以燒香熏物奉請又復断食取好時日略作曼茶羅用奉請物或但用一色作圓曼茶羅唯開一門中置八?蓮花其量二肘次餘外院隨意大小而作先於內院置三部主西面門北置摩醯首羅及妃佛右邊置帝殊羅施左邊置佛眼次觀自在右邊置摩訶室利左邊置六臂次金剛右邊置忙莽計左邊置明王心西邊門南置吉里吉利忿怒及金剛鈎如上所說皆於內院安置次於外院置八方神及置能辦諸事真言主等內外二院心所敬重真言主等樂皆應安置外門北邊置軍茶利門南置無能勝各以心真言而請供養於蓮花上置成就物而供養之或於蓮花上置滿迦羅賖瓶於上置其成就之物或於蓮花上置合子於中盛物或蓮花置瓦器於中盛物其物或於花台中盛置蓮花上加以手按持誦其物千遍或一百遍次復持誦花以擲物上次復以酥和安悉香而燒熏之次復香水微灑物上次復以部母明持誦其物於曼茶羅所有諸尊各以彼等真言持誦其物次復以牛酥護摩或用牛乳或以酥蜜胡麻和作護摩後以酪飯護摩於本法中所說諸物皆應護摩各取以曼茶羅內所有真言遍作護摩及各以真言持誦香水而灑其物如前所說光顯物法此亦如是持誦自眼用看其物心誦真言如是作法其物即成奉請凡一切物作奉請法速得成就或於本法所有一切供養及祭祀法一一皆應具作此奉請法曼茶羅中亦通受持其物其物亦通光顯其物於中若作成就諸作障者亦不得便亦通淨物依灌頂法亦通灌頂其物亦通灌頂自身此是祕密能辦諸事勝曼茶羅若作此法不久得成。
蘇悉地羯囉經補闕少法品第三十六
我今當說補闕少法從受持物已每日三時澡浴三時供養及作護摩手按其物三時換衣節日断食供養等法皆須增加三時禮拜懺悔隨喜勸請發願三時讀經及作曼茶羅三時歸依受戒三時護身如是作法定得成就或由放逸致有闕少即應以部母明持誦二十一遍便成滿足若闕此法成就亦闕或若有闕更須念誦一十万遍復應作此曼茶羅補前闕少然後方作成就其曼茶羅方四角安四門如前所說分布界道東面置佛右邊置佛毫左邊置佛鑠底右邊置佛慈左邊置佛眼右邊置輪王佛頂左邊置白傘佛頂右邊置帝殊羅尸左邊置最勝佛頂右邊置超越佛頂左邊置須菩提右邊置阿難於西南角置鉢於西北角置錫杖門外右邊置訶利帝母左邊置無能勝於曼茶羅外置能辦諸事中央置輪於上置其所成就物或置本尊外院置八方神門兩邊置難陁及拔難陁龍王各以本真言請或以部心明都請依法供養然後護摩其諸尊等或置其印或置其座以本真言成淨火已護摩酥密一百八遍又以酪飯及用胡麻各以本真言護摩百遍其事畢已復誦百遍此是祕密補?過法所供養物皆須香羙其所獻食用嗚那囉供及粆糖和酪作此法者諸尊皆得充滋歡喜得成就非但補闕亦應半月半月或於節日或復每日作此曼茶羅供養諸尊皆得充滋速與成就若不辦時隨力而作如前所說佛部曼茶羅法此蓮花部法亦皆同彼唯改圓作其量隨意東西置觀自在右邊置馬頭明王左邊置毗首嚕波右邊置三目左邊置四臂右邊置六臂左邊置十二臂右邊置能滿諸願又右邊置耶輸末底左邊置大吉祥右邊置多羅左邊置戰捺囉(二合)近門右邊置濕吠多左邊置半拏囉嚩悉寧中央置蓮花曼茶羅外置本部能辦諸事此是蓮花部補闕曼茶羅法如前所說佛部曼茶羅此金剛部亦復如是然須方作其量隨意東面置執金剛右邊置明王左邊置忙莾計右邊置軍茶利忿怒左邊置金剛鈎右邊置棒左邊置大力右邊置拳左邊置遜婆右邊置提防伽左邊置鉢那寧乞差(二合)跛右邊置忿怒火右邊近門置金剛可畏眼右邊近門置金剛無能勝曼茶羅外置本部能辦諸事諸餘外院及供養法皆如前說此是金剛部補闕之法如是供養畢已求得好夢晨朝澡浴著白淨衣以稻穀花及青俱蔞草香羙白花供養所作曼茶羅地然後以牛糞遍塗掃却復作三簸多護摩右邊置俱蔞草柴酥蜜胡麻及飯所有護摩之物皆置於右左邊置閼伽器[〦/(孿-子+十)]酥杓及[〦/(孿-子+十)]諸物杓置於當前融酥次置杓前用成辦諸事真言灑其物等請部主尊安置供養用本真言以閼伽請其本尊亦復安置自身前置酥酥前置火酥火中閒置成就物最初自身次酥次物次火次本持尊及部主尊如前五種之物置次應知部主左邊置帝闍寧明右邊置成辦諸事如前所說護摩法中次第安置先敷青俱蔞草置和酪飯散稻穀花獻莎嚩(二合)悉底(二合)供以好美香供養然後依法作護摩事所成就物置於金器或銀熟銅石商佉螺木嚩弭迦土器等敷阿說他樹?於上置器或敷有乳樹葉或閼伽樹?或芭蕉樹?或蓮花?或新淨白㲲隨取敷之又葉五重先敷地上置成就物復以?五重而覆其物或可是繖或種種衣或諸雜物次第應知所盛之器然後以不散乱心作三簸多法以心光明其物及散灑之手執杓緩[〦/(孿-子+十)]其酥置其物上誦本真言至其莎(去)字即瀉爐中呼其訶(去)字還觸其物却至酥器如是來去三處觸物不得断絕是名三簸多護摩法經一千遍或一百遍或觀真言廣略或復成就上下輕重乃至護摩二十一遍此名都說遍數之限三簸多時以杓遍霑其物令皆潤膩初置物時先以水灑次按持誦次以眼看次獻供養護摩畢已還須如是於成就曼茶羅所說三種成就之相作此法時若有相現即須禁之應知不久即得成就其物若大置於右邊應右手執者置於左邊而三簸多之若成有情之物作其形像杓觸於頭而作護摩若成自身以杓觸頂而作護摩若為他故作三簸多者但稱其名而作護摩其成就物復有三種差別一但稱名二以物盖隔之三但露現眼所觀見如是皆用其酥而作護摩若不獲酥當用牛乳或酥和乳或用三甜或觀成就差別應當用酪或如本所說而用護摩或以麻油護摩器仗若成吠多羅者應用堅木香心護摩或用蘇合等諸餘汁香或觀其物差別及與成就差別當取諸類香物與法相應者而作護摩若或犬肉還用彼脂諸餘肉類亦復如是其成就物或盡置於前以此所三簸多法說或如前說護摩之法當應廣作三簸多法護摩其物如是作已速得成就三簸多已洗灌令淨然後如法灌頂灌頂畢已供養護持置本尊前更加種種飲食供養本尊及當祭祀八方護世亦須如法供養護摩之地然後以諸澡豆及阿摩羅以自如法澡浴於其午時手按其物而加念誦又更別辦其線依前如法持誦臂釧衣灰白芥子水一一皆須如前持誦欲作成就之時如是護身之物先須持誦擬充後用如是念誦護身諸物成就之時有所用處皆即有驗是故應須預先持誦備擬花等供養之物亦須加法持誦置於側近次則依作曼茶羅如法供養而作成就用能辦諸事真言持誦五色界道線緾四橛上以軍茶利真言持誦瓶置外門前所緾之線兩頭俱繫瓶項稍令寬縱每出入時思念軍茶利舉線而入其線若以軍茶利真言持誦亦得或取本法真言持誦亦得如是所說辟除難法先淨其處然後作法其時於外祭祀入方護世大神并諸眷属於其瓶上置?折羅或置有果枝條其瓶及線或當部明王持誦或用部心或用部母持誦以護其處或於當部所有契印各於本方而安置之以辟諸難其橛以金剛?真言持誦百遍其?上一頭作三鈷杵形或一鈷形如是作已於淨室外四角釘之若作曼茶羅於界道角釘之此名金剛?法能辦諸事其曼茶羅或用乾粖彩色或用種種香粖或以濕色用牛毛筆畫於諸角外畫三鈷杵其諸界道遍作三鈷杵形還用金剛牆真言持誦復於其界杵形之中更復橫置一杵遍應如是則名金剛鈎欄還用金剛鈎欄真言持誦如是作已無有能壞是故於中作成就法於諸門中及門外由各置跋折羅其成就法或於淨室中作或於露地作曼茶羅其量五肘或七或八觀其所成就事隨事大小而作於諸門中置跋折羅於諸角上置瓶於外門前置能辦諸事瓶於內東面置法輪印右邊置佛眼左邊置佛毫右置牙印左置鑠底印右置五種佛頂次第左右安置於佛部中所有諸尊隨意次第左右安置最後兩邊置阿難及須菩提次下近門置無能勝次於外院東面置悉達多明王北面置大勢至尊南面置妙吉祥尊西面置軍熱囉尊東面右置梵天及與色界諸天左置因陁羅上至他化自在乃至地居天神於東南方置火神與諸仙人以為眷属於南方置焰摩王與毗舍遮布單那諸魔怛羅而為眷属於西南方置泥唎帝神與諸羅剎而為眷属於西面門南置嚩嚕拏神與諸龍眾而為眷属門北置地神與諸阿脩羅而為眷属於西北方置風神與諸伽路拏而為眷属於北方置多聞天王與諸藥叉而為眷属於東北方置伊舍那神與諸鳩盤茶而為眷属。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九 (二十七張 俊)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之二
復於東面一所之處置日天子及與曜等復於西面一所之處置月天子與宿圍遶於西門曲兩邊置難陁拔難陁龍王於佛部中所有使者等類真言及明於其外院四面隨意安置然後依法啟請次第供養護摩念誦於最中央置其本尊或成就物如於曼茶羅法所說護身等事此亦如是次第應行此是佛部成諸物曼茶羅一切諸難無能得便於中作法速得成就一切諸尊增加衛護如前以五彩色作曼茶羅唯改圓作方於其內院東面處中置蓮花印右置七多羅明左置七吉祥明次左右置六大明王右置半拏嚩悉寧左置耶輸末底近門兩邊置一髻明妃及馬頭明王於外門前置能辦諸事瓶於門及角置拔折羅中置蓮花於其外院置其梵天及因陁羅摩?首羅等淨居諸天及無垢行菩薩光㻴菩薩莊嚴菩薩無邊龍王遜陁及優波遜陁龍王及商佉持明仙王與諸持明仙俱如前諸方護世於此部中所有使者諸類真言及明隨意安置如前所說安置次第此亦如是一切諸難無能得便應當此中作成就法如前方作如所界道於內院東面置蘇悉地羯囉右置天尸金剛明妃左置金剛拳明妃右置遜婆明王左置計利枳里明王右置拔折囉尊左置拔折囉但吒右置金剛畝特伽羅鎚左置金剛商羯羅右置金剛鈎明妃左置忙莽計明妃於其外院東邊置勝慧使者金剛慧使者摩醯首羅及妃多聞天王及諸藥叉於其門前置辦諸事瓶於金剛部中所有使者真言及明部多毗舍遮乹闥婆摩[仁-二+(俟-矢+夫)]羅伽及持明仙八方護世各於外院次第安置然後啟請如法供養護摩念誦起首成就其所啟請諸尊應用明王真言或用部母明請於曼茶羅所有諸尊各為置瓶如前曼茶羅所有諸法各為置瓶如前曼茶羅所有諸法此成就法亦皆如是若於此等曼茶羅中作成就者縱不具足護身之法亦得悉地為彼諸尊自有其誓若請我等赴曼茶羅者以虔誠心如法供養我等當與彼所求願是故於此應知無難必為加護若用部心真言及以部母或用明妃能辦諸事真言并及內護身真言而用啟請護身諸界速得成就此是三部秘密之法。
復次更說通三部祕密曼茶羅如法界道置跋折囉中央置本部主印其前置本真言主或如前置羯羅尸瓶其物盛於器等之中置其瓶上內院東面置如來印北面置觀自在印南面置金剛印西面右邊置嚕達羅左邊置多聞天王如前所說明王曼茶羅此亦如是次第安置右邊置部母明左置辦事明蓮花金剛二部左右亦尒西面右置嘺(冝喬反)唎左置落乞澀弥東面兩角置鉢及支伐羅北面兩角置但拏棒及軍持瓶南面兩角置跋折囉及母特伽羅西面兩角置輸羅及寶瓶於外門前別立置處所置無能勝東面門前置訶利帝母南面門前置句吒祇唎迦北面門前置瞖迦契吒於其外院隨意遍置諸印如法啟請供養此是祕密都曼茶羅於中所作成就諸物皆得悉地頂行於此尚不得便何况諸餘毗那夜迦以諸羙香花燈種種飲食持誦光顯然供養如於念誦及於曼茶羅所說供養法此亦如是應作若於淨室中作亦復如是其曼茶羅主種種供養應加四倍此是祕密之法供養畢已次應於外如法祭祀以酥燃燈其炷鮮淨供養本尊一一之物皆須奉獻閼伽若如是作法速得有驗以明王真言持誦白芥子或用能辦諸事真言或用先持有功真言持誦近置成就物邊用辟諸難便即退散又用本部主印置於左邊或但持誦大刀置於左邊於其八方所各置丈夫初於東方其人作帝釋裝束手執跋折囉形色一如帝釋於南方其人作熖摩裝束手執但拏棒於西方其人作龍王裝束手執羂索於北方其人作毗沙門裝束手執伽?棒於東北方梵人作伊舍那裝束手執三鈷叉於東南方其人作火神裝束狀如仙人手執軍持及數珠於西南方其人作羅剎王裝束手執橫刀於西北方其人作風神裝束手執幢旗帝釋白色熖摩黑色龍王紅色毗沙門金色伊舍那白色帶黃火神火色羅剎王淺黑雲色風神青色其所著衣皆亦如是其人皆須受戒極令清淨有大膽勇善作護身之法形色端正盛年?壯所執器仗皆須持誦於頸兩肩交絡花鬘備白芥子善知難相若有難至即散白芥子而用打之或擲花鬘或若其難眾多現大怖畏當以所執器仗而遙擬之彼若相逼以器仗擊散白芥子及擲花鬘以器仗擬及擊時不得移動本處若移本處當得便是故應須不動本處於本藏中所有護身之印難摧伏者持誦供養置己身邊若有極大猛害難來應自用彼諸印以擲打之或比來持誦有功真言誦白芥子散擊難者必若不止即應出外以好飲食加以豐多如法祭祀彼諸難眾一切護法揔有九種謂辟除諸難結地界結虛空界結曼茶羅界結方所結金剛牆結金剛鈎欄護物護身以除諸難作成就時如斯等法皆須憶念或若不辦前護方人應當置其當方器仗此亦不辦於諸方所置那邏遮器仗或張弓擩箭置諸方所或與助成就人明解藏法有智方便持誦有功戒行清潔立在門中助辦諸事辟除諸難乃至內院外院彼皆應助所有一切諸事至於暮閒皆須辦足日纔沒已即起首成就中閒困時出曼茶羅外含水漱口以軍茶利真言用持誦水而飲三掬或以本尊心真言持誦少許蘇而用飲之所有疲極當得除愈復以蜜和蓽茇用佛部母明持誦以塗其眼惽沉難起即便除愈先以誠心面向東立觀察諸尊歸命啟請於三種吉祥瑞應於中隨得好相以歡喜心而作成就隨見先瑞成就亦尒是故行者應觀先瑞先當須㬰觀察蘇悉地羯囉明王次則右遶辦諸事瓶入曼茶羅時隨所逢瓶皆右遶過到已頂禮諸尊及以遍觀各各以本真言而奉閼伽或以部心真言奉獻所請諸真言主當以明王真言請召所請明王當以明妃請召請已各示本印及誦本真言明等或但都示一印誦其真言及明若如是作速得悉地其成就物有置閼伽器中或置瓶上或掬合手內或但心念或置嚩囉(二合)弭迦器或置?上迫置於內本尊之前所成諸器皆以牛黃塗之次用白芥子作護次持誦摩辢底花供養其物牛黃塗故便成禁住用其芥子便成作護以花供養便成光顯此三種法次第應作不得廢闕於本尊前置成就物於中不得餘物閒隔成就之物用兩種法為作護一謂手印二白芥子令成就物速有驗故數獻閼伽花香等具及酪數應供養其助成就之人護其物故常在其處如是安置供養物已然後以手按之或以眼觀以其不散心徐徐持誦中閒數數光顯其物如是相續竟夜持誦勿令間断其夜三時以閼伽等次第供養若須出外漱口令助人替坐物前續次念誦其持誦人有所廢念其所助人皆須補闕持誦之時若大難至助成之人應拒其難如不能禁行者應自散白芥子以辟其難助成之人持誦其物於時東方有是難現謂大雨電應知帝釋之難於東南方有是難現謂火色大人或如晝日應知即是火天之難於其南方有是難現謂死尸形甚可怖畏高聲?喚手執大刀皆悉劓鼻手執髑髏盛人血飲頭上火燃應知即是焰摩之難於西南方有是難現謂雨其屎尿穢曼茶羅及種種形甚可怖畏應知即是泥利?難於其西方有是難現謂雨雷電霹靂雹等應知即是龍王之難於西北方有是難現謂有大黑風起應知即是風神之難於其北方有是難現謂大藥叉及女藥叉?亂行者應知即是多聞天王難於東北方有是難現為象頭猪頭狗頭異形各持大山應知即是伊舍那難於其上方有諸天現具大威德應知即是上方天難下方之難地動及裂應知即是阿脩羅難作上成就方現斯難如是等難於中夜現凡上成就難相還大中及下成准此應知於夜三時是其上中下相與時應即是成就時不相應即非成就其三種相謂煖氣煙光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或若持誦虔誠於初夜時三相次第現者即以部母明禁住其光或以明王心禁住其相及以持誦牛黃塗灑或以手按或酥灑或以散花或白芥子或但灑水禁住其相便即受用亦果其湏或若初夜即成便作禁住念誦至其本時方可受用其中成就准此應知於其初夜下悉地成於其中夜獲中成就明相動時獲上成就其中成就中夜成就者如法禁已縱至明曉受用亦得其下成就准此應知各於本時其成者若不受用不亦為者其物縱成不即用又不禁住至其平曉亦不受用其物猶若萎花亦如穢食無所堪用以念誦故請啟真言入其物中時既過已其驗亦失又成就物雖初相現然不成就當時若禁其相已後還作光顯等法及諸節日供養灌頂便作成就經於三年若不成者當知此物不可得成上成就法限至三年若中成就至第六月若下成就不限其時禎成就法亦復如是。
蘇悉地羯囉經被偷成物却徵法品第三十七
我今當說被偷之物却徵之法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時其物被偷偷物之時或見其形或但失物不見偷者於時不擇日宿亦不断食發起嗔怒現前速應作此曼茶羅法用燒尸灰三角而作唯開西門於外門前置其本尊內院東角置蘇悉地羯囉明王右置金剛忿左置大怒右置金剛拳左置金剛鈎右置金剛計利者羅左置毗摩右置熱吒左置賔櫱羅右置阿設寧左置商羯羅右置微若耶門右置迦(引)利門左置難地目佉左置金剛軍右置蘇摩呼及置諸餘大忿怒等為成就故次第安置如法啟請以赤色花及赤食等次第供養如前所說阿毗遮嚕迦法於此應作門外所置本尊應以美妙花等如法供養於其外院置八方神及置本部諸餘使者等尊亦須如是供養於其中央作護摩法其爐三角一一如前以七枚纖却地羅以己身血塗而用護摩或用苦練木或用燒尸殘柴而用護摩火著已後以燒尸灰和己身血而用護摩及以毒藥己身之血芥子油及赤芥子四種相和而用護摩復取四種物作偷物者形而坐其上以左手片片割折而取護摩若其能伏瞋者及明法者應作此法其偷物者慞惶恐怖賫持親付行者便應施彼無畏於時與彼作扇底迦法若不作者彼便命終或所將物更復加添密置尊前。
又成就物盜將日久若欲追取即應作此通三部成辦諸事曼茶羅四方而作中央安置蘇悉地羯囉明王印內院南面置金剛忿怒大忿忙莾雞金剛鈎食金剛拳金剛火金剛母特伽羅金剛怖畏金剛商羯囉鎻計利者羅慧金剛無能勝及置諸大忿怒及諸使者諸大威德真言主等於其南面次第安置內院北面置能滿諸願觀自在馬頭明王多面多手能現多形耶輸末底大吉祥落乞澀(二合)弭濕吠多半拏囉嚩悉寧(去多)囉戰捺囉末囉所有真言及明諸使者等各各次第如法安置內院東面置金輪佛頂等諸餘佛頂佛毫佛眼佛鑠底佛牙佛慈及無能勝等自餘明主及能辦事諸真言等諸餘真言及諸使者於其東面各各次第如法安置近門兩邊又門外者亦復如前依法安置於其外院八方神西門南邊置梵天王及與眷属西門北邊置摩醯首羅及妃言那鉢底等諸眷属俱及七忙怛囉母及八龍王并諸眷属阿脩羅王與諸眷属歸依佛者大威德神於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至誠啟請次第供養於外西面置護摩爐以蠟作其盜物者形置簸箕中依阿毗遮嚕法啟請祭祀供養護摩次以刀割其形而作護摩或依本部所說阿毗遮嚕法依彼而作或本尊自盜及不與成亦如是作從黑月五日至十四日來中間作法說為勝達其形復以杖鞭及以火炙種種猛法打棒以末但那㓨依金剛橛法用㓨身分以黑芥子油和塩遍塗其身隨意苦楚而致害之復以盖尸之衣而覆其形以赤線緾獻赤色花持誦自眼努目視之於真言中置訶責句每日打之若將物來即當休止中夜應作是猛利法用俱徵那木塗黑芥油而作護摩又以毒藥及己身血芥油塩及黑芥子惣與相和稱盜物者名而作護摩經八百遍或但用己身血和塩而和護摩如是苦治若不還物即應更作至死猛法於阿毗遮嚕法中所說煞法遍作其法於真言置其殺句若將物來即止其法從乞歡喜彼若已用其物將餘物替亦止其事或已用其物復無物替但來悔謝亦止其事施彼歡喜彼或損失及分與他隨殘所有持來還者亦止其事施彼歡喜應當以金剛徵那囉真言而作護摩或用大怒或用不淨忿怒而作護摩或於當部所說却追失物真言而作護摩然此三種真言通三部用真言曰。
囊(上)謨囉怛囊(上)(二合)怛囉(二合)夜也囊(上)莾室戰拏嚩日囉(二合)簸儜(上)曳莾賀藥乞沙(二合)細那囊鉢多(上)曳唵賀羅賀羅嚩日囉(二合)莾他莾他(上)嚩日囉(二合)度囊度囊(上)嚩日羅(二合)賀曩賀曩嚩日囉(二合)鉢者鉢者嚩日囉(二合)捺羅捺羅嚩日囉(二合)那囉野那囉也嚩日囉(二合)那囉野尾那囉也嚩日囉(二合)瞋(去)那瞋(去)那嚩日囉(二合)頻(去)那頻(去)那嚩日囉(二合)?泮吒(二合)
得其物已或得替已即護其物兼及護身當於節日次第而作光顯等法其中成就物及下成就一分應奉世尊一分應奉於阿闍梨出曼茶羅外取其一分奉先成就者一分當與同伴等人取第五分而自受用或作兩分一分自用一分奉四處諸有末物法皆如是先以閼伽奉獻尊等後取本分其先成就者分以閼伽供養倍其價直自取受用其價直者供養是也其阿闍梨若不在時其分還酬價直而自受用其愧直者心生慚愧即是價直出曼茶羅外奉先成就者時應作是言諸先成者受取本分手執閼伽第二第三應如是唱若無取者即當持與同伴之人勿懷疑慮彼等以虔誠心故以供養故堅持戒故侍行人故即是先成之人是故其分彼等應受三唱之時彼同伴者應如是報我等即是先成就者行人自分其物與同伴等其物若少不可分者即安善那及牛黃等不可分也應當以心作其分量而自受用有如是物唯一人用不可分者輪刀等是隨於本法所說成就應如是作其幀像等亦不可分於本法中成就之物其量縱少任加本量而作成就與伴同等或依先成之人物量而作成就縱減其半亦得成就或於本法所說分量皆須依行行人分物與同伴時應處分言汝等隨我種種駈使彼然諾已後當與之或若一身成就利益餘人依此藏教或餘法中並皆通許分與同伴等時隨其功勞節限分物不應偏儻物成就已先應供養本尊深生漸愧慇懃再請然後可分一切諸部法皆如是中下成就准此應知深生慚愧恭敬供養及施財物所得進止依其處分以如是事酬還物價物成就已先獻閼伽如法分與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以心觀念本尊及誦明王妃真言乃至觀念然後受用其物隨意昇空至眾仙所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縱有怨敵亦無能損彼成就者常念本尊不應廢忘其成就物常須心念或以眼視為持誦明王真言故諸仙恭敬持妃明故無諸怖畏作三摩耶印及作部印及眼視物皆不應廢與仙相見應先起敬而問訊言善來安樂復從何至彼若所問善言而荅遊行空時不應於神廟上過及獨一樹并四衢道諸仙居處及以城郭祭祀之壇婆羅門集會處假使邪法仙眾所居之處不應過增上慢故經彼等過必當墮落為放逸故而墮落者即應持誦明王真言及以思惟若已墮落及欲墮時便得本位虛空雖無形色天眼見道譬如成者起心即至如亦在定不動而至是故遊彼先成就路以福力故自然衣服隨意宮殿用花林園觀種種諸鳥天女遊獻歌舞妓樂種種欲樂熾然光明如意刧樹能滿諸願為居止故寶石為座下流渠水耎草布地種種瓔珞及嚴身具并娛樂諸吉祥樹有甘露果乃至隨所意樂憶念之處皆現其前縱如是已常須護身不應廢忘應住清淨園林及諸山頂并海洲島江河灘渚以遊戲故應住其處於彼便有如前勝境或與先成仙眾共住又如前所說具足而作悉地之法其物不成者如法禁住護持藏棄如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如是作已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如是經滿七遍猶不成者當作此法決定成就所謂乞食精勤念誦發大恭敬巡入聖迹禮拜行道或復轉讀大般若經經七遍或一百或持勝物奉施僧伽或於入海河邊或於海島應作一肘窣覩波數滿一百於一一窣覩波前如法念誦滿一千遍最後第一百塔若放光者當知作法决定成就後作一千窣覩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假使無閒罪其數滿已不須作法自然成就又一切真言念誦一俱?决定成就若作時念誦者經十二年縱有重罪亦皆成就假使法不具足皆得成就又念遍數及時滿已即當應作增益護摩或復作此成辦諸事曼茶羅於中而作四種護摩或於山頂或於牛群先所住處或恒河渚平治其地作曼茶羅量百八肘置一百八瓶於其四門立柱為門各於門前建立寶臺種種裝嚴以名花枝條作鬘繫其門柱及角幢上遍遶其處以酥燃燈滿一百八布曼茶羅及一百八香爐燒諸名香亦置其處內院一面其量七肘外院一面三肘餘是中央所有啟請及供養等皆悉如前准護摩法次當別說於中以本真言置羯攞舍瓶其瓶四面作護摩法於其內院東面遍置佛部諸尊其北面遍置蓮花部中諸尊於其南面遍置金剛部中諸尊於西面置嚕達囉神及多聞天王各并眷属如前所說使者等尊內院若不容受當置外院其護方神與諸眷属各置本位方其三部主及嚕達羅多聞天王先置本處次復各置明王明妃辦事真言主等并諸使者次第安置於外門前置軍茶利尊及置無能勝尊如是依法作曼茶羅成已用本部心而作啟請次第供養即於四方而作念誦然後其瓶四面所置之爐各依彼部中作護摩法是名增益諸尊護摩其供養食用烏那羅獻作此法已一切諸尊便成增益如是念誦作護摩已更以部母真言而護摩酥次以本尊真言乳粥酥和而作護摩更以部母真言胡麻和三甜而作護摩又以部母真言用酥護摩作此法已一切尊即便充足及成增益圓滿具足悉皆歡喜速與成就若作此曼茶羅乃至七度决定成就如前念誦及巡塔乃至七遍作此曼茶羅若不成者即以阿毗遮嚕迦法苦治本尊以蠟作其形像取其真言而念誦之先誦部母及明王真言中閒置本尊真言以阿毗遮嚕迦法護摩用芥子油塗其形像便著壯熱若伏他者遍身皆痛以瞋鞭打及以花打用前二真言以其瞋心而作供養譬如治罰鬼魅治罰本尊法亦如是如斯之法依教而作不得自專輙其尊即來現前與其成就滿本願已止其前事作扇底迦法或以毒藥己身血胡麻油塩赤芥子揔相和竟夜護摩本尊於時慞惶唱言止止莫莫與成就如是作法經三日已亦復不來與成就者又加勇猛以無畏心便割己肉護摩三遍本尊即來乞彼歡喜心所求願即與成就若有闕過一一而說假使犯五無閒經於九夜割肉護摩决定而來與其成就此是與真言闘爭之法以無畏心如法護身方可而作必不空過得成就已即應當速作扇底迦法若說愆過即須補闕於諸成就事中此曼茶羅為最於中作三種事得三種果於中應作一切諸事及以護摩治罰本尊如治鬼魅每時供養皆用新物護摩之物亦復如是此法不應放逸澡浴清淨如法護身不應輕慢明解藏教方以此法治罰本尊若違此者即使自損。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 (二十一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一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羔凾 魔逆經
魔逆經法護譯者按開元錄是單譯經而國丹二本雖始終無異宋本與彼文義全別則必有一是一非未知孰是真魔逆經耶今撿宋經全是後念凾中文殊師利悔過經耳宋藏錯乱名魔逆經重編於此故今去宋取國丹本為真魔逆經焉後賢欲知今所去經是何等者請見念凾文殊師利悔過經即全是耳今為看舊 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笁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摩訶菩薩不可計及欲行天諸色行天淨居天人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眾會眷属周帀圍繞而說經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在於座中翼從文殊師利而侍衛焉於是大光白文殊師利所可謂言諸菩薩眾有魔事者何謂魔事文殊荅曰有所興業而有所作則為魔事若使志願有所受取而有所奪則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諸著識念求望則為魔事復次仁者倚著菩薩忐欲至道則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而依智慧則為魔事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於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禪定專惟智慧則為魔事復次仁者心樂閑居行得於觀則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獨處莭限名德則為魔事若行空無依無相願修無放逸住於如來所說言教則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識念有所受取志在所應見聞念知分別經典皆為魔事大光問文殊曰其魔事者為住何所文殊荅曰住於精進又問以何等故住於精進文殊荅曰其精進者乃為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彼魔波旬當奈之何又問何謂菩薩精進而不應者文殊荅曰假使計言我身精進則為不應所以者何己身精進計有所應則依倚世仁者欲知為精進者等遵所修此之謂也以等精進則曰平等無所應進已無所應則無放逸假使仁者眼無所進不行於色是則名曰平等精進耳無所進不行音聲鼻無所進不行眾香舌無所進不行眾味身無所進不行細滑意無所進不行諸法是則名曰平等精進復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断除眾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所行平等精進若於三界而無所行救濟三界倚著眾生諸?之患是為菩薩平等精進行於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慳貪行於禁戒而無想念攝諸犯?眾生之類行於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眾行於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於禪定無所想念攝諸亂意行於智慧無所想念攝諸?智是為菩薩平等精進文殊師利復謂大光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精進行空遊於諸見悉察諸見而無所見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為行空所謂空者諸見則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為空因是空故諸法皆空假使曉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謂菩薩平等精進復次天子修行於此無所想著不念無想皆與一切眾念俱遊不捨眾念不有所念所念無想不想所念等於諸想及一切念若能曉了一切想念設於此慧不以知慧而憍?者無所逸樂是為菩薩精進之行文殊師利復謂大光其行無願隨心所生有所志慕心無所著不行所願其趣所生已離諸見及眾駃水捨於二事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而等除去終始生沒其有能行如是精進是為菩薩平等精進文殊師利復謂大光菩薩修業常以平等其於智慧聖明之達無所修行曉了善權將攝一切眾德之本分別慧者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則以善權精進開化一切眾生聖明達者於一切法無應不應無淨不淨曉善權者精進攝於一切正法進智慧者悉了於一切不壞法界了善權者供養奉事無央數佛達智慧者進聖無為曉善權者宣暢一切文字之教種種別異智慧聖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解善權者三十有二大人之相而自㽵嚴智慧聖者使諸生死而無所生解善權者則為所念常向眾生智慧聖者修行於空無相無願曉善權者頒宣断除六十二見眾想之著志有所求智慧聖者勸助精進至於六通解善權者神通變化多所救濟智慧聖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眾衰之難解善權者執持將護諸種陰入智慧聖者遵修泥洹本性清淨解善權者為諸眾生開化導示無上正真所當修行智慧聖者謂得慧眼所覩無極解善權者逮致天眼化諸著者智慧聖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解善權者敷演文字而講說法智慧聖者分別諸法義之所趣解善權者宣暢如應辯才之慧智慧聖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解善權者究盡眾人如應說法智慧聖者識達八万四千諸行解善權者能為一切頒宣指示八万四千諸品法藏是為菩薩平等之業精進行也文殊師利分別說此平等精進示眾會時八千天子尋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世尊即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仁[怡-台+史]說此諸菩薩眾平等之行於是大光白文殊曰如來讚仁寧踊躍乎文殊荅曰卿意云何假使化人讚於化者又其化者寧踊躍乎荅曰不也其化人者無所係著亦無所受報曰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來之相亦復如此吾當何因而踊躍乎譬如呼響於善?聲無所是在亦無所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呼響本悉清淨如來文殊其淨亦如吾當何因而踊躍乎大光又問何故如來讚於仁者文殊荅曰其有頒宣無所立慧乃為如來所見嗟歎於諸言說不懷憂慼亦無增減於諸眾生無眾生想於一切法無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曉了魔事解佛道業以於魔事覺了真諦分別佛法及與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則為如來之所嗟歎又問文殊仁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來而嗟歎之荅曰其平等者終無偏黨又問其平等者不與偏乎荅曰所謂平等等於諸逆亦等吾我等諸四大亦等住見吾所等者亦復若茲如諸種等四顛倒等吾等亦如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與本際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平等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無明恩愛之本如等無明恩愛之本亦等明徹解脫之本若以平等明脫之本亦等貪婬瞋恚愚癡以等三垢亦復等於空無相願已等三脫亦等有為之本以等有為本亦等無為本以等於無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茲是故大光以此平等諸法皆等其以說者今所頒宣方當演說而見嗟歎一切此法皆悉平等猶如虛空虛空正等而無偏黨虛空無數亦無所為若有趣斯方欲習入是故如來讚歎于彼大光又問寧可宣暢善哉之法無善哉法乎文殊荅曰菩薩善哉從志願出諛諂無質所行放逸為不善哉用眾生故不捨大哀故曰善哉若不懷仁念?眾生則非善哉若能愍傷一切眾生乃為善哉瞋恚懷結離于忍辱為不善哉若不醉亂又隨律教已有罪過自首歸誠而不藏匿則為善哉隱蔽殃舋而不發露則非善哉自見身?能改除者則為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闕則非善哉若行返復而知恩好心不懷?孝順行仁則為善哉無有返復心常懷?欲危返復不奉孝順不知報恩則非善哉聞佛道教尋能遵修乃為善哉若聞經典不肯敬順則非善哉奉行禁戒未曾缺漏乃為善哉若受於戒失不順從則非善哉常處閑靜其心寂寞乃為善哉設慕憒?自放恣者則非善哉在於閑居捨身壽命而不戀恨乃為善哉假使貪愛己身壽命則非善哉修四賢聖止足知莭乃為善哉不知進退多所志求慕樂?事則非善哉為人羸劣能忍辱者乃為善哉若以?心向於眾人則非善哉諸所欲度能自莭限則為善哉為人舒緩不能謹勑則非善哉所可歸命未曾忘捨乃為善哉本有所歸遺棄不念則非善哉曉了威儀禮節之正所行至誠所作如言心口相應乃為善哉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則非善哉將護正法不違雅典乃為善哉誹謗經道違失正理則非善哉假使所聞不謗經典雖不師受頒宣道教無所希冀乃為善哉愛惜經法自稱為師若說經法常懷妄想則非善哉執權方便開化眾生乃為善哉不護眾生無權方便不行四恩則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無極慇勤慕求乃為善哉若復棄捐六度無極則非善哉造行慧業自致聖道乃為善哉貢高自恣為憍?業則非善哉行牢強慈愍傷眾生乃為善哉趣尒行慈所愍不弘則非善哉奉行十善不違大猷乃為善哉翫習自恣行十?事則非善哉若能棄捐一切眾?乃為善哉順從諸?非法之事則非善哉大光欲知出家顛倒不順行者則非善哉好樂空無相無願具足成就乃為善哉強上高床師子之座而演雜句世閒之談隨俗同塵則非善哉若得菩薩篋藏之典修習遵行昇師子座頒演道教乃為善哉毀於禁戒受信施食則非善哉奉順戒法清淨鮮潔應服一切供養之利乃為善哉貢高自大憎妬經法則非善哉謙下恭順不懷?恣嗟歎人德乃為善哉嫉妬菩薩憎其高行則非善哉見諸菩薩敬之如佛乃為善哉是為大光如佛所說其行法者則為非遠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順從如來教者乃為善哉大光又問以何等故讚法善哉法在善哉非善哉乎文殊荅曰吾於諸法不行善哉亦復不行非善哉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合亦無吾我又問文殊仁者不與善法合乎文殊荅曰吾則不與善法俱合亦復不與?法共合所以者何計極著者謂有為矣其無著者謂無為矣計無常者亦是有為自計有身不了本無又問文殊師利仁者至德亦是有為計有吾我文殊荅曰假使吾計有為身是我所則墮恐懼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畏於有為乎報曰假使見於有為究竟成就永存無滅盡者我乃恐懼又問文殊仁者不見有為之事而成就乎荅曰吾尚不見無為之事而在成就況當復覩有為之事而成就也又問文殊仁為有為若無為乎荅曰仁者吾不有為亦不無為所以者何設使有為則與愚癡凡夫同塵假使無為則與聲聞緣覺同等又問文殊設使仁者亦不有為復不無為今我云何執持此教荅曰譬如化人之所興為欲持法者亦當如彼於天子意所志云何如來神識為住何所立在色乎荅曰非也為復立在痛癢思想生死識乎報曰非也又問住三界乎荅曰非也住在有為若無為乎荅曰非也又問如來神識為何所住報曰文殊如來神識永無所住荅曰如來神識設無所住卿當執持如彼所住又問文殊仁者則為是如來乎荅曰天子其無本者無來無去無所周旋吾所由來亦復如是以是之故吾為如來所來亦如如佛所來吾亦如之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如如來住吾住亦如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如來無本文殊師利亦復無本故曰無本以是之故吾為如來又問文殊其無本者當從何求答曰天子其無本者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荅曰當於如來解脫中求不懷瞋法而求之矣又問如來解脫不懷瞋法當於何求荅曰當於眾生志行中求又問眾生志行當於何求荅曰當於如來聖慧中求又問如來聖慧當於何求荅曰當於眾生諸根各異分別原際而於中求又問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吾不能了其不解者不能分別則當愕然荅曰如來之慧無能分別又問何故荅曰如來慧者無所?礙亦無想念不可逮得無有言辝亦無所行無心意識離於言教以是之故無能知者不可分別又問文殊設如來慧不可分別諸聲聞眾云何曉了何因菩薩而得住於不退轉地荅曰天子如來至真善權方便因時頒宣文字之說又其慧者無有文字譬如不從水中而生火矣鑽木求火及照陽燧乃出火耳如來若此威神聖旨道慧無邊廣分別說本無之慧無有能知如來聖慧如來聖慧燒諸愚癡闇昧草木令不復生彼則何謂燒諸愚癡闇昧草木一切分別眾行之心演道品法六波羅蜜諸度無極又問文殊無有草木不生瑕穢亦無瘡病云何說之荅曰所暢說者無緣起分所言無毀無合無散所頒宣者不說生死無泥洹教無所蠲除亦無所断不有造證無所遵修無得無歸此所言者乃為寂寞堅要之辝天子報曰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文殊師利今所說者微妙巍巍無極之慧超異如是而魔波旬不來至此欲廢亂之行於逆乎適說是語須㬰未久時魔波旬在於虛空興大雲雨謦揚大音其音普聞一切眾會時眾會者各心念言此何等聲流溢乃尒尒時世尊告文殊師利仁寧見魔所興亂乎荅曰唯然天中天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令魔波旬自然見縛尋便墮地喚呼稱怨恚恨罵詈文殊師利今當杻械鏁縛我身文殊荅曰咄魔波旬復有繫縛堅固難解踰過於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覺何謂堅縛謂言吾我顛倒恩愛諸邪見縛因緣繫縛卿常為此枷鏁所縛不自覺知魔又唘曰唯見原赦使得解脫文殊師利曰汝當興造行作佛事我能令卿從繫得解魔即對曰我於佛法無所妨廢亦無所壞已當何因興作佛事文殊荅曰波旬欲知興作佛事修行乃為菩薩智慧變化假使如來興作佛事不足為難魔作佛事斯乃為奇於是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變作佛像三十二相㽵嚴其身坐師子床智慧辯才所說如佛而宣此言所欲問者一切眾生諸所狐疑自恣所唘當為發遣時大迦葉問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為縛魔尋荅曰計我禪定而志寂然則是有想無想品第想空為要毀眾見想想於要想興於眾念御無願想懷諸所願為泥洹想而樂無為毀生死想是為迦葉修行比丘之繫縛也所以者何迦葉當知不當毀壞諸所往見因而行空也所謂空者諸見皆空不當毀念求於無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為無想不當毀願而求無願其所願者悉亦無願不當毀生死而求泥洹曉了生死不可得處則為泥洹迦葉當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當於眾著令無所起毀壞滅盡泥洹本淨無所起生乃為無為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逮清淨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誰為開化諸賢者等五百人曰其無所得不成正覺開化吾等又問云何開化荅曰不來不去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說是語時二百比丘逮清淨眼時須菩提問魔波旬何謂比丘為最眾祐魔即對曰若無所受亦無畢淨而從䔍信愛樂佛法受飲食饌如須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捨其施與者觀彼比丘猶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無有生者亦無受者心無所著無心不起彼則於世為最眾祐時舍利弗問魔波旬何謂三昧而不穢乱波旬荅曰於三昧盡如無所盡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眾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令不復愚無所更歷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遵修寂滅察諸所更滅盡三昧而以正受無觀不觀亦無所見如是三昧乃無穢乱大目揵連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心得自在波旬荅曰假使比丘曉了一切究暢人心及與諸法悉解脫相宣說諸法悉解脫相無所依倚所懷來心亦無所解亦無所懷心無色欲見一切色心無所住曉了諸法亦無處所心不可護曉於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則為清淨諸法亦然自然清淨法界清淨得不動轉以他因緣現在目前備六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娛樂比丘如是心乃自在邠耨文陁?弗問魔波旬何謂比丘說法清淨波旬荅曰假使比丘見一切法皆度無極而悉遍見眾心各異悉無所著一切所念則無同像?分別說曉了一切音聲言說談語論議如山呼響觀諸講法亦如幻人身所識知如水中月別諸塵勞思想眾念所從起立無受法者亦無捨者得入三昧若頒宣法等獲超度則以逮知四分別辯才心無所冀讚言善哉不懷狐疑淨其己心則能清淨一切人心曉了本淨鮮潔無垢解知塵勞悉瑕疵矣見諸陰魔悉為閑靜其死魔者住無終始其天魔者皆除一切倚著之教一切眾生心淨如是如是比丘乃為清淨普見道法演布經典耆年優波離問魔波旬何謂比丘奉持法律波旬荅曰其能曉了一切諸法悉被開化識知眾罪本際寂寞教授猶豫若見誹謗不以狐疑亦不懷結彼於諸法未曾生心而有所御常能化度諸有逆者何况小小犯禁戒乎體解塵勞靡所不別諸客塵勞不以堅要懷思想也說眾愛欲無內無外不處兩閒曉了塵勞由從無覺不壞愛欲亦不勸化至於無欲亦無所起計於塵欲猶如雲雨觀於聖慧曉了頒宣所可說者如風散雲悉無所住有塵勞者如水中月緣想念起欲現靣像中於闇冥當得智慧以為明照欲如明鏡見其靣像其色如鬼羅剎之形其順念者觀無所見求捨塵欲不益眾穢則以空慧無相無願無所越度其有曉了愛欲如是設復有著於愛欲者則於眾生不興慈哀眾生無我而無有身亦不望想於諸吾我如是觀者審諦持律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問己身所知時魔波旬各各分別而發遣之於是諸天眾中有一天子名曰須深問魔波旬文殊師利屬者講說諸魔事業仁豈堪任重復義理何謂菩薩之魔事時魔荅曰天子當知菩薩魔事則有二十何謂二十恐畏生死欲得解脫遵修翫習於佛正法稽首歸命而有望想則為魔事業(一)觀於空無而察眾生則為魔業(二)觀於无為而猒有為善德之本則為魔業(三)禪定正受不求一心而已退轉則為魔業(四)若頒宣法不為聽者興發大哀則為魔業(五)求諸禁戒有德眾祐瞋悵毀戒則為魔業(六)暢演聲聞緣一覺事諮問大乘不別巨細則為魔業(七)唘受深說憎道雜言則為魔業(八)求度無極自号菩薩則為魔業(九)咨嗟寂滅澹怕之事所化眾生無權方便則為魔業(十)積眾德本不親道心則為魔業(十一)慇勤遵修寂觀之事所觀察者見有眾生則為魔業(十二)求盡塵欲使無有餘度生死岸?畏愛欲則為魔業(十三)修行智慧常樂猗求依於大哀則為魔業(十四)無權方便而已皆見一切德本則為魔業(十五)不進志求菩薩篋藏慕於世俗方類之言以此為務則為魔業(十六)各各分部博聞師教而有去就則為魔業(十七)設使得為富樂饒財豪貴大威而貪著之不奉博聞則為魔業(十八)設為尊豪君子長者釋梵之位不習大法則為魔業(十九)不與菩薩法師相從藉受所聞反與聲聞緣覺相習樂共談言不欲聞法自恣放逸所遊搪揬則為魔業(二十)是為二十菩薩魔事於時世尊讚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說於斯菩薩魔事假使有人論此法事聽省奉行不從魔教其人則逮佛大道法講說經典獲致二十事何謂二十大慈大哀(二)不猒生死(三)常見善友(四)所生之處輙遭佛世(五)得有唘受諸度無極(六)以諸菩薩用為眷属(七)逮得揔持(八)具足辯才(九)五通之慧(十)所未遇法而得聞之(十一)世世所生常懷道心(十二)當得出家而為沙門(十三)致閑不[怡-台+處](十四)究竟博聞(十五)善權智慧(十六)開化眾生導以四恩(十七)將護正法(十八)常行質直而無䛕諂(十九)一切所珎而不愛恡不懷?心向於眾生(二十)是為二十逮得經典至佛大道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快哉善利乃為如來之所嗟歎時魔報曰吾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著之當可所說計實不是其人所語鬼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說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不當宣傳言是我說天子問曰今仁變成為佛身形不以歡乎又復相好㽵嚴其身坐師子床講說經法不以樂耶魔復報曰卿等見我相好嚴身我還自覩枷鏁繫縛天子告曰波旬自歸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威神原赦波旬波旬荅曰不當首悔學於大乘菩薩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薩者不見缺漏瑕穢之界興瞋恚者設懷怨恨乃當對悔稽首自歸天子又問菩薩忍辱為何等類其魔報曰菩薩忍辱有十二事何謂十二志性忍辱而無瑕疵(一)其意忍辱心不懷?(二)忍辱無諂不欺眾生(三)忍辱愍窮哀傷一切貧於智慧不及道者(四)修忍辱事所行如言則不退轉(五)其空忍者離於一切猶豫邪見(六)專惟法忍導御諸法(七)深妙忍者不計吾我(八)柔順法忍而從歸趣眾賢聖慧(九)真諦忍者不乱緣起(十)不錯乱忍順從一切眾生之心(十一)意不起忍因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十二)是為菩薩十二事忍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卿若尋說此二十事至十二忍寧踊躍乎荅曰歡喜湏深即唘文殊師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文殊問魔誰為繫汝報曰不知誰為縛我荅曰波旬卿不被縛自想為縛一切愚癡凡夫之士其亦若茲心本悉淨無所思念志在想著不知無常計有常想苦為樂想無身計身不淨淨想無色色想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而想五陰如今波旬?畏繫縛何因得脫又曰今我不復得解脫乎荅曰如是波旬已得脫者不復更脫何因得脫由緣從於虛偽之想而致繫縛蠲除此穢名曰解脫於是文殊師利捨所建立威神感動令魔波旬即復如故時大迦葉謂魔波旬波旬以為興作佛事其魔荅曰文殊師利境界所感不當觀之是我所為湏深天子問文殊曰其佛事者當於何求荅曰當於眾生愛欲之中求於佛事又問文殊何故說此荅曰以於眾生塵勞之故受於愛欲設無愛欲不興佛事譬如無疾則不用毉如是行者假使眾生無有愛欲則不用佛又問以何所生佛興於世荅曰起生老病?沒之患故佛興出所以者何三界有是生老病死故佛現世又問文殊如來得道興顯何法滅除何所荅曰天子如來得道法無所起亦無所滅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則無所生亦無所失所可謂言佛興出者假有此辭隨俗現身自然本淨則云平等無所生者又問文殊何謂菩薩建立志性荅曰於一切法無所得者不墮諸見六十二疑繫縛羅網又問何謂本淨荅曰於內外法無所著又問何謂菩薩為布施主荅曰捨身塵勞不捨一切眾生愛欲又問何謂禁戒具足荅曰分別曉了寂然之界蠲除一切眾生諸?不捨道心又問何謂備悉忍辱荅曰究盡諸法見一切法除去眾生結恨猒穢瞋恚之難而不違捨一切智通至德之鎧又問何謂究竟精進荅曰菩薩所因可精進者悉見諸法至於無上正真之道?除眾生懈怠之穢遵修精進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究竟於禪定已荅曰見一切法本悉清淨平等正受一切眾生因有所著而興生矣又問何謂菩薩成就智慧荅曰於諸所行不得所行蠲除一切放逸之事?去眾生沉吟邪見遵修聖達是為菩薩成就智慧又問何謂行慈荅曰見一切法永悉滅度又問何謂為哀荅曰曉了諸法無有作者亦無報應又問何謂為喜荅曰若於諸法無所興樂亦不無行又問何謂為護荅曰於一切法不造二事又問何謂菩薩至誠真諦荅曰分別一切諸法猶如幻化於諸所生而無所生悉無所有又問何謂大士荅曰觀諸眾生而無眾生又問何謂尊人荅曰覩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懼又問文殊何謂菩薩被大德鎧荅曰觀一切法等如虛空不捨僧那又問何謂為仁和乎荅曰行於大哀不遠眾生亦不親近開化塵勞恩愛之著又問何謂所止宿安荅曰不以身口及與心念煩嬈他人不得吾我及與他人又問何謂順教荅曰如所聞法能奉行者所言真諦又問何謂眾人之所歸伏荅曰能隨五趣眾生言教不壞其辝將順己心因化一切無所違失又問何謂具足知耻荅曰能內自寂遊行於外化導眾生又問何謂為信荅曰遊諸?㝵而無所著又問何謂菩薩行牢強慈荅曰順從佛教無所毀壞又問何謂反復荅曰所造德本未曾違失常樂如應又問何謂知莭荅曰志遊一切塵勞之欲已不樂欲又問何謂知足荅曰慕智慧聖不樂諸法又問何謂滿足荅曰假使滿足度世智慧於諸世法無所犯負又問何謂分別荅曰不見一切塵勞之欲断除眾生諸垢瑕穢又問何謂菩薩而得自在荅曰見諸所生身無所成於慧自在不從塵欲又問何謂愽聞荅曰不應聞者而不聽之又問何謂得至靜然荅曰見諸所作而無所有亦無所捨不御諸法亦無所念又問何謂住行荅曰不於空行分別教化觀察眾生其心所行不起吾我及他人想又問何謂揔持備悉辯才荅曰一切所聞悉能執持分別眾生根原所歸於諸音聲而無所著是為天子菩薩揔持逮得辯才於是大光菩薩問文殊師利誰當唘受如斯言教文殊荅曰為善知識所見將護及往宿世微妙具足善德之本所見養育乃能曉了此義說耳又問何所欣樂志性如何荅曰愛樂深奧志性柔和不懷自大又問何謂比丘不懷自大荅曰假使比丘不自見身自然志求專一大乘了身自然而於自然不貪己身不住於二如是比丘不懷自大求捨無明無?恩愛不志明脫明脫自然曉了無明因愛癡?皆悉無本是為比丘不懷自大文殊復謂其天子曰假使比丘離於貪婬解欲本際離欲清淨解於貪欲行無本際離瞋恚本曉瞋恚本離於瞋恚本悉清淨本末鮮明離愚癡本了於愚癡捨於愚?本悉清淨曉了愚癡無有根原如是比丘不懷自大文殊師利復謂天子假使比丘不了眾苦不断於習而不造證於諸所習不行徑路曉了眾苦而無所生入于四諦設使於苦無所生者則無有習已無有習則無盡滅設使於苦無所生者則於彼人無行徑路尒時魔波旬心懷憂慼泣淚如雨而說此言若此經典所流布處諸魔波旬不得其便設有受持断絕魔事魔說此語則便沒去於是大光問文殊師利曰如今仁者所可講說吾等觀察義之所歸假使有人不懷自大不復具學出家之福不畏所行精進之業若聞此法而懷恐懼亦不唘受不以如來為聖師矣若有比丘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聞是法言而歡喜樂則當觀之得解脫也佛言如是如尒所說菩薩由此得忍受決因斯所忍得生聲聞緣覺之地又問唯然世尊今此經典當名何等云何奉行佛言名曰魔逆降化波旬當奉持之佛說如是文殊師利大光天子一切眾會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輪世間人聞經歡喜作禮而退(魔逆經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一 (二十七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二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作凾 大智度論第四卷
第一幅第九行云荅曰(之下)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乃至第二幅第八行云)菩薩眾荅曰等凡二十二行文此宋本中本闕今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荅曰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說阿羅漢諸阿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說阿羅漢佛法有二種一秘密二現示現示中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餘故秘密中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断具六神通利益眾生以顯示法故前說阿羅漢後說菩薩復次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當生疑恠是故後說問曰在阿羅漢後可尒何以乃在優婆塞優婆夷後荅曰四眾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眾若於四眾中閒說菩薩者即不便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弥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弥後此諸菩薩亦如是雖應在學人三眾上以不便故在後說復次有人言菩薩功德智慧超殊阿羅漢辟支佛是故別說問曰聲聞經中但說四眾此中何以別說菩薩眾荅曰。
聖凾 大智度論第十四卷
第十一幅初行云能到(之下)菩薩若遇惡口(乃至)阿毗曇廣分別等凡十七行文此宋本中本闕今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菩薩若遇?口罵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業因緣諸法內外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以三法印印諸法故力雖能報不生?心不起?口業尒時心數法生名為忍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畫彩得膠即堅著有人言善心有二種有麤有細麤名忍辱細名禪定未得禪定心樂能遮眾?是名忍辱心得禪定樂不為眾?是名禪定是忍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行非業非業報隨業行有人言二界繫有人言但欲界繫或不繫色界無外?可忍故亦有漏亦無漏凡夫聖人俱得故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為善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如是等種種阿毗曇廣分別。
建凾 大智度論第三十一卷
第二十七幅末六行云無始空之下問曰有始法(乃至第二十九幅初行云)有始空等凡三十一行文此宋本中本闕今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無始空問曰有始法亦是邪見應當破何以但說破無始荅曰有始是大惑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則無罪福因緣而生善?處若從罪福因緣而生不名為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則從前身受後身故若世閒無始無如是咎是故菩薩先已捨是麤?邪見菩薩常習用無始念眾生故說無始常行因緣法故言法無始未得一切智故或於無始中錯謬是故說無始空復次無始已破有始不須空破有始今欲破無始故說始空問曰若無始破有始者有始亦能破無始汝何以言但以空破無始荅曰是二雖皆邪見而有差別有始起諸煩惱邪見因緣無始起慈悲及正見因緣所以者何念眾生受無始世苦惱而生悲心知從身次第生身相續不断便知罪福果報而生正見若人不著無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著即是邪見始常無常見有始見雖破無始見不能畢竟破無始能畢竟破有始是故無始為勝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雖㸦相破而善能畢竟破?如得賢聖道永不作??法則不然勢力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罪断善根墮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緣得脫地獄終成道果無始有始優劣不同亦如是以無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說有始空。
谷凾 大寶積經論四卷(菩提流支 譯)
宋本第一卷與國丹二本逈異未知去取今按開元錄中敘此論云右釋舊單卷大寶積經即寶積第四十三會是(已上)按寶積部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一卷失譯右舊譯單卷大寶積經有釋論四卷(已上)今對撿之宋本初卷全是彼經非論文也是則宋本錯將經本為論初卷耳其名加論字又為流支譯何耶故今去彼取此為正後賢欲知今之所去宋本初卷是何等者請見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二卷則是耳今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閒救苦海度彼岸大悲降魔怨。
我釋寶積經 莊嚴十六種 真實微妙義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問曰汝欲釋寶積經應先釋此法問以何義故名為寶積荅曰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義攝取故所有大乘法寶中諸法差別相者彼盡攝取義故名曰寶積一聚二積三陰四合和義一名異是中一切大乘法中如來為諸菩薩十六種相差別說法何者十六種相一法邪行相如是菩薩行邪行已名為行邪行相二正行相如是菩薩行正行已名為行正行相三行正行利益相菩薩住正行已名法行等行善行四行法行諸相差別五於諸菩薩所生慈心相為令生敬重心行說相故六菩薩住正行學戒相故七聲聞戒與菩薩戒中說優劣勝如相故八菩薩善學菩薩戒已能與世閒智等饒益他行差別相故九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別十不善學沙門相差別故十一不學沙門相差別故十二住假名行相差別故十三住真實行相差別故十四如來方便化度眾生相差別故十五說微密語相差別故十六於菩薩藏中得教誨已善信有益相差別故大乘經中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十六種相差別法故彼法門中此一切諸相現所說故彼大乘法寶中所有諸相盡攝取故此妙法門名為寶積問曰云何彼大乘正法寶中所有諸相而此法門中所攝取成荅曰迦葉有四法退失智慧如是等黑朋所攝八種四句攝邪行相差別故迦葉菩薩有得四大伏藏如是等六種四句所攝正行利益相差別如是此諸二十二四句具說染淨退益之事迦葉名菩薩者非但名字名為菩薩如是等有三十二種相差別應知迦葉菩薩功德無量無邊我當以譬喻演說如是十九喻所明諸相差別應知迦葉菩薩欲學此大寶積經乃至其燈明者聖慧根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是名住正行中攝諸戒相差別應知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者從本以來無有是處乃至能出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報如是等明聲聞戒喻菩薩戒中勝劣相差別攝故應知尒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乃至從本以來畢竟淨故如是等攝取世閒出世閒智饒益他行事差別相應知迦葉汝等觀內莫外逃走乃至出家人有二種病何等為二一者懷增上慢而自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如是等攝取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別應知迦葉沙門沙門者以何義故名為沙門復云何沙門迦葉有四種沙門乃至如是普明是名菩薩速疾法通如是等攝前三種沙門不善學沙門相差別應知尒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希有此大寶積經行大乘者而能作利益乃至讀誦受持書寫此大寶積經彼人即供養一切諸佛如是等於菩薩得教授已善信有益相差別攝故應知如是大乘中所說十六種諸法相差別攝取故此法門名為寶積應知耳佛住王舍大城問曰何故初明住處荅曰佛住此處者欲令敬重彼處故重福眾生敬此處故增長善根是故先明住處問曰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郭荅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明王舍此大法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問曰何故唯在耆闍崛山非餘方中答曰說此大乘法比於聲聞緣覺乘中增上義故增上自利利他行故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万六千人俱問曰既因菩薩明此法門以是義故應說菩薩大名稱眾說聲聞眾有何義也荅曰說聲聞眾若有聲聞於大乘中所有疑心為除彼疑故若有不定助成正信若有自謂得清淨者為欲捨離彼淨心故復有聲聞謂盡諸結於佛法中無復所修所謂滅諸煩惱等障心生逮得來利為欲捨離彼慢心故此法門中為諸菩薩說煩惱障滅因彼煩惱障及滅智障亦非餘所說勝於聲聞緣覺中得上果報問曰聲聞眾數此諸菩薩從何而至荅曰未來世中有疑惑者為令除彼疑惑故經家所說從他方諸佛國土而來集會問曰何故說言皆得不退轉也荅曰皆得不退轉者已得具足四忍故一生得者聞說此法堪為器故問曰是諸菩薩從他方諸佛國土而來此土成有何益彼世界中是諸如來各自說法荅曰為益眾生故此世界中亦有眾生彼諸菩薩本所化受既見本同修諸行故是則樂見及本所化諸菩薩法以復受是行餘方亦有無量諸佛為令生渴仰敬重諮請親近之心說無量佛故令諸眾生生堪得心起勇猛精進不生疲惓復是釋迦如來本所化故憶本化度修諸願行事從他方來親近如來問曰何故明菩薩多說聲聞少荅曰說菩薩眾多者此法門中所辯諸行彼盡因為諸菩薩說問曰何故先說聲聞眾荅曰因彼加持所說法故問曰何故說言從他方來集會皆得一生者說懈怠我慢故令不生往求於正法對治此患故言自樂法故從他方來集會不為順他心故釋成遠來諸佛世界中此諸菩薩已得佛位尚為法來况於餘者云何不來問曰如來何故但對迦葉說此法門不對菩薩荅曰如來告大迦葉時知堪能說故唯未知覺復未正信以釋成堪知覺信大乘義故是中邪行所攝八種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說退失智慧邪行相事第二四句退失智慧已忘於正念第三四句滅正念已令滅白法第四四句滅白法已似非菩薩行?心相第五四句行?心相已難調伏故第六四句難調伏已行於邪盜第七四句行邪盜已不應親近而能親近第八四句不應親近而能親近已令不助菩薩行成於邪行對治此故正行所攝亦有八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說為滿足助道智已令不忘正念第二四句令不忘正念助道智增長故第三四句不忘正念已增長白法第四四句增長白法已行似菩薩心想行故第五四句行不?心事善調伏故第六四句善調伏已行於正道第七四句既行正道已應親近者而能親近第八四句應親近而能親近已令隨菩薩所行諸行成於正行先所說正行利益有六種四句上下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菩薩如是多行正行已習成福德智慧第二四句依功德智慧習成已令得障淨第三四句依障淨已令一切法門助習通達一法門故第四四句依習一切白法門已一切相一切種利益一切眾生故復修行無量功德第五四句既修行無量功德已令過無明住地第六四句依過無明住地已令得無障礙地是名此諸二十二四句之中所說漸次自此已後還彼前四句次第解釋說應知經言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問曰以何義故發此說荅曰修大乘者為得無上菩提方便故愚癡者為令示現故放逸者令正勸故怯弱小心者令助慰喻使發大意故已行正行者為令讚歎故問曰明四法者此數無義而說自體明故荅曰四筭數者說攝取義故廣不可盡伏防聽者不樂多聞故以數攝故令憶持則易如繩穿華不使零落故問曰何以故唯定四不多亦不少荅曰遮無窮及無義問故復有喻者退失三種助智攝取故明四數復有餘者略說有三種智慧聞思修等是中前三法多示盡失助聞慧智故第四法者多明盡失思修慧等是故說四法次者是諸法中示相近漸次差別解釋義佛告迦葉時勸令聽眾聽眾之徒一心不念餘緣聽故法者捨於人故言聽法若不言法者容有生疑為欲說法為欲說人問曰先言菩薩者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荅曰行大乘者此菩薩名為攝取多義然今略說三義說應知一者信二者修行三者證云何信覺知甚深智慧而能令覺故云何修行為自利利他因故往行無上菩提云何得證以智慧力故今得證無上菩提退失智慧者明二時有二種失一已得失二當得失何者退云何失於無漏中失當得餘者世閒故二時俱失不甄說退失智慧故問曰無漏亦失荅已解釋不尒說退失智慧者欲明不放逸因於所作事中令作法故言退失智慧何以故有漏智者與無漏智助道因故是有漏智得已未得二故便失無漏智失者以不得故既證無漏智則無有退失問曰云何不尊重等法令能退失智慧荅曰瞋恨故不敬不敬故不聞不聞故不生解以不生解故即現退失智慧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秘不盡說故不聞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具緣不具故退失智慧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等故得聞障報已聞障報故得愚癡因是故未來必得愚癡以愚癡故退智慧其心憍慢自高讚己卑下他人故令恨他以恨他故即為倒說以顛倒說故於未來世中招倒以招倒故退失智慧問曰何時退失荅曰二時中現及未來問曰若布施等諸法亦是退失因有恡等諸法者何故但說唯退失智慧因不說布施等退失因也荅曰易失故先說菩提是智性故諸餘波羅蜜者從彼智所生智依止故菩薩於智中邪行已即於菩提及助菩提法中不名正行是故但說退失智慧因不說布施等退失因如是不敬等法退失智慧因四句顯說不樂聞等四法是中不敬重故顯說不樂聞恡惜法故不聞障他法故得不聞障報我慢故姤心倒說如是不能助聞等智退失意此四法已以復有餘智相謂生於四悔法現及未來何者四法一不能生解二眾緣不具三助愚癡福報四及已顛倒故依不聞故於現法中不生正解依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具依聞障故亦於未來世中得愚癡報依姤心倒說故未來世得顛倒報問曰不尊重敬法及不敬法師者此二句重說有何義荅曰此二句重說中顯示具足不樂聞意設有人瞋謗不敬法故不聞其法敬重法師故樂聽聞法復有瞋恨不敬重法師故不聽聞法復有瞋敬重法故能樂聽聞法若二俱瞋恨謗不敬重者彼眾無方而能聽聞是故此二句重說示現具足不樂聽聞法意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秘不盡說者此二句有何義吝惜諸法見既於他所知解中勝故即於法中秘不盡說護得後不敬防畏勝故或復有義若請不請一向不說故吝法者或有向說或復不說或復吝法故棄捨正法已捨法故即壞其心所受諸法秘不盡說起吝惜心行故說言壞行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如是等句有何異義是中有樂法而作留難者此是說有餘言云何樂法者而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呵責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云何沮壞人法並說諸?所有法從人所欲樂聽聞者彼法及彼人已無實言及無義者而言能種種說既說已即令不復樂聞云何說諸因緣呵責等所說不正復言無限或復樂聞者為助種種難訪無限等言說聞難訪等即便不聽亦不樂聞云何不能為說教故復請而不受有他樂法者來請問說法已吝惜法故即不為說復不請餘法師等若欲請聞不為許可云何覆藏說其聽者及呵聽眾亦說彼法汝等無智此法甚深不能通達知故已說聽眾故覆藏正法如是障法因緣令得難處果報其心憍慢自高讚己卑下他人如是等句有何義憍慢者說初句云何憍慢若讚己為勝毀謗於他云何讚己為勝自所說不善修行不正見他所說皆善修行亦正於中起慢妬心云何毀謗於他若他善說善修行中生不善說不善修憍慢妬心想已憍慢患故令不能得證正覺智慧諸法盡證所攝此要略而說一唯所退失二如何退失三以何時失四所有既法退失彼盡顯示何處退失者於智慧中如何退失以何想退失者失已解釋何時退失者現在及未來所有既法而退失者明不敬重等四法已有此不恭敬等四法能令退失智慧等法障故說四對治法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成大智慧何等為四所謂尊敬重法及敬法師等菩薩順行此敬等法因故得與大智因故生四種智慧何等為四一者起二者成熟三者滿足助道四者能為成菩提然彼恭敬故樂聽聞法既聞法已便得起發智慧隨所聞讀誦受持諸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而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恭敬等事故令得化他成熟心智善知智慧從多聞生精進不懈怠如救頭燃聞法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常求多聞聞則憶持不忘故令得滿足助道智行其實行行不隨言語及己音聲為實行故令能得成菩提智慧是中尊敬重法及敬法師者以不敬重故對治說敬重應知隨所聞諸法讀誦受持是中聞者以耳識故誦持者以意識故或復聞者以聞慧故誦持者以思慧故經言以清淨心廣為人說者以離慳妬嫉心故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恭敬等事者是則吝法因故利養者衣服等恭敬者禮拜等名聞者稱揚諸功德以多聞故堪得聞慧等智已如救頭燃修求聞慧為求聞慧故勸轉明修慧譬如有人或燃頭或燃衣彼人捨一切諸事先救頭及衣服菩薩亦如是知聞慧是智因智者乃至亦能得一切智因故轉勤求聞為自利利他故隨所聞法而能誦持及如說行者若隨聞而能取義者彼已順行故則能生如順智非如但有音聲語言者非如但求聞非但口說或復無義故或復所說皆無出世之益順次解釋不尊敬重法及行順法已成吝惜諸法吝惜法已於樂求法者起諸障礙秘不為說彼滅此三種智因已無智故則起我慢自法對治尊敬法者已順行法及次法故離慳吝惜心已隨所聞法廣為人說好樂法故求多聞記具多聞已即能行自利利他之行隨說修行不著語言語言音聲等事菩提心者唯智根本一切智者唯菩提心為本是以不忘菩提心故忘菩提心及已不忘諸法因故佛告迦葉菩薩有四法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四欺誑阿闍梨等問曰何故但說有四法能忘失菩提心因不多不少荅曰忘失有四種故略說有四種一不正信忘失二信顛倒忘失於菩提心中見有過故三所受諸法皆是假名心故忘失四得法體心忘失此四種忘失中對有四種因如是次第應知是中欺誑阿闍梨師長等者於師長前不能如實語既犯罪不發露故妄語心誑故即成欺誑師長是中阿闍梨者能諫及勸指授隨彼所犯為令發露此不應作先所犯罪為欲懺滅故說諸方便汝應如是作師長者若能助益長秀聖者雖非師長已有諸功德故憐愍與樂勸止?修善為既犯故令彼以妄語忘失以是義故助得增上業報已助得增上業報故成不正信忘失菩提心應知若彼不能令忘失者如是彼已習妄語及得戒障故忘失菩提心是名初因無疑悔者令生疑悔同修梵行中無疑能令生顛倒疑故同梵行中正修戒行者於戒中令起疑惑故彼如是同梵行中不至心恭敬及行諂曲心能於戒中生疑惑故生深重業障彼以是故於菩提心中顛倒不正信見過故忘菩提心彼若不能令生疑惑者如是彼已謗說故令忘菩提心是名第二因修大乘人呵罵誹謗廣彰?名樂修法者隨所有法利彼能令遠離背故若有信樂修大乘者為欲壞彼故呵罵誹謗廣彰?名說不善言破壞說無利益無利益語是中不善語者說?名響彰其諸過所謂破戒發言說謂?廣彰人短謂非梵行分別說者不稱功德隨彰其說?有如是等事彼如是向諸菩薩說無利語分別廣彰?名等若欲修大乘者如是等令退迷惑彼如是向諸菩薩心不恭敬已所有功德則便覆藏已覆藏故令?深重業障以彼障故本所修戒心即便滅壞若使不能覆藏菩薩真實功德者彼如是以得戒障故退滅其心是名第三因以諂曲心與他從事非真實心者欲為諸法師開彰諸秘密之事令生迷惑故是中諂者以虛偽無有實心而與從事故曲者以心諂誑非真實心與人隨順為欲諸法師開彰說行諸秘密之事從諸法師所聞深密微妙法已若有修行大乘者為彼能起誹謗意作如是意已令助無量?業以有彼業障故應得順法心而成遠離退失若不能誹謗遠離者彼以如是故於戒障中心得退失略說以何退失所謂心何時退失現法中及已未來行中如何等行於師尊長中不正恭敬等故有何等相具四法故彼以顯說對治彼故說四善法應知經言菩薩乃至失命因緣不故妄語者護治實語故以不惜身命故何况戲笑者菩薩於微輕罪中生大怖畏故常以真心與人從事者以離無我諂曲心故是中真心者實心隨順親近故離無我患者菩薩如實親近不示假名行離諂曲遠離不調伏?心故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能為諸菩薩於四方中稱揚功德者隨所得法利彼常讚歎故自不愛樂諸小乘法隨所化眾生令彼一切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樂狹小乘已劣弱故既得上義行所攝取化意欲故此諸句漸次重釋欺誑阿闍梨等復不供養恭敬阿闍梨師長等故於戒法中不生慇重速疾之意自無慙愧悔過見他有慚愧悔過者為令惱故助不安樂心憂惱彼已無慚愧開令悔故於修大乘人中說諸?事以謗菩提心所起諸利益他心無故以諂曲心與他從事非實真心復有不失諸句漸次重釋以實語不忘菩提心集因故不失菩提心所起眾生饒益故自身中所有無量希有諸法知己敬菩提心及一切智因故於菩提心并一切菩薩所起世尊想已敬菩提心故所化眾生彼一切勸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憙樂求行狹劣小乘之法菩提心者是菩提應義問曰若是菩薩初發心者我當成於正覺彼心有何等性復有何相有何等念有何功德有何勝事以何所攝為誰根本是誰現氣因誰所依止荅曰初正願性豈欲求相菩提為念及念眾生以一切智因無量功德一切世閒聲聞緣覺願中上故為勝信地所攝無上菩提根本慈悲現氣因菩薩戒所依止然是發菩提心略有二種一者出世因二者不出世因是中出世因者若發心已永遂不忘是名出世因不出世因者若心不永遂中忘彼心退亦有二種一者永退二者不永退是中永退者若有數退而復能生不永退者若退已即生然彼心以四種緣四種因及四種力而能生何等四種緣一者見聞如來希有變化故發菩提心二者因於無上菩提以聞法為憐愍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三者菩薩為欲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四者見末世眾生受諸重苦故發菩提心何者四種因一者具性故二者具善知識故三者慈悲為首故四者不驚怖世閒長夜種種深重有聞等因故何等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修行力是中自力者以自力故堪樂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自力他力者以他所勸令發心是名他力前所習大乘善法者是名因力現在法中親近知識長夜之中聞思等正法習行善不息者是名修行力是中若廣略此四緣及四因藉故若使內自力及以因力具此二因生彼心者如是故名為有益名堅不動而生他力修行力生彼心者名為不應動失應知彼心退轉相亦有四種無性故?知識所攝於諸眾生不起悲愍心及恐怖世閒故不忘菩提心菩薩還憶持彼菩提心故能修行功德智明助道所攝善根法中彼如是修諸行已善法滅不增長因故說諸法經曰佛語迦葉菩薩成就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等為四但以憍慢心讀誦世閒經典呪術如是等問曰何故唯有四法明因能滅善法不能增長不多亦不少荅曰善法有四種滅不增長故此略有四種善法滅不增長事一者不生滅不增長二者不能增長滅不增長故三者除拔根本滅不增長四者作及遠離滅不增長是中不生諸白法滅因者以我慢心故讀誦世閒經典求諸呪術不能通達菩薩六波羅蜜及菩薩法藏菩薩以我慢心降伏故悕望名聞利養妬勝憎他常誑故求於世閒呪術不能求善白等法已不生諸白法滅盡故能令盡滅及先所得者以緣事故聞習轉弱故是不增長滅。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二 (二十五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三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大寶積經論之餘
何以故貪著利養名聞故親近諸檀越是中利養者衣服等供養者禮拜等著於利養名聞故說著利養名聞耳以著利養名聞故受於邪命資養等顯說應知以親近檀越家故多有親近中諸患若彼有如是二疑助成者故說以如法得財利養以為不滅因以依諂曲等意故不住聖處彼如是著名聞利養親近諸白衣家故以多緣親故聞等善法不能增長聞等不增長已聞等諸善法悉不增長故令盡義便滅根本因故及增謗菩薩已?見還增及謗菩薩法藏已瞋故於諸菩薩覓諸錯謬等患令為諸菩薩以虛實等罪謗故令得大罪以此罪業因緣故所有善法從根本拔除遠離滅盡遠離滅因故未聞未曾受持諸脩多羅法而能誹謗未聞者未至耳識道故未曾受持者雖至耳識道不誦持諸頓說教及諸脩多羅法謗以是義故如來說此脩多羅大阿波提舍中亦說此義若有邪師能測量如來意者彼人得大毀謗正法之事是故彼遠離諸盡法故諸白等法令滅顛倒對治故明此白等法句應知是故如來告迦葉言迦葉菩薩成就四法所生善法轉勝增長不令有失轉復倍勝何等為四捨離邪法唯求正法如是等是中唯求正法者六波羅蜜菩薩法藏所說正聞非不正聞所明世閒呪術等不定聞現事故言非不定聞復是隨如勸心者柔耎善心故顯示何意求世閒語言呪術等求因故著我慢者成世閒呪術等事求世閒呪術語言者成捨利養恭敬名聞之心令捨故言求六波羅蜜及菩薩法藏耳以法財利養為足捨離一切諸邪命等及安住知足聖主性中者以法利為足如法所得利養心足故捨離一切諸邪命等者遠離諸諂曲等心故安住知足聖主性中者不生疲倦心故得失不以心故彼如是行之正行已為成自利利他行故防護他心若有失事不諫向人罪過虛實何况覓人長短諸過是菩薩修行六波羅蜜菩薩法藏以於諸佛法中心不通達是中唯佛為現作證故不生謗心何以故佛菩提無邊及所信根非一故演說諸法亦治諸法㹅略而明以何退失不能增長如何退失以何時失及何等法彼以顯說以何退失不能增長者謂諸善法如何退失者以我慢心求世閒語言呪術等漸次說以何時失者現法中及未來何等法者具足四法白朋中亦尒所有善法生及如何生以何時生及何等法生以何對治說復此諸法漸次以何我慢所攝諸利養等悕望求世閒語言呪術等求以隨所家中見利養者則能親近此家身為利養名聞被縛妬吝心故因彼家所有餘菩薩親近者為令起瞋及以?謗因瞋謗彼人故則謗正法白朋法中漸次明離慢等諸患故六波羅蜜所攝菩薩修學正聞故能行順法行順法已如法得施以為知量捨離一切諸邪命等安住知足聖主性中以著利養名聞謗因緣故不說他人罪過實以不實不求人短離謗菩薩心故能行利益如法等事行如法行故不謗正法捨離滅諸白法因諸法故修行不滅諸白法因已捨離似非菩薩隨一一相習行?心等修行似菩薩直心修相習諸行故為令勸故明顯生滅苦不行諸惱等行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種諂曲心菩薩常應捨離何等為四於佛法中心生疑悔不决了如是等問曰何故唯說四法荅曰為因四種諂曲等法故以有此四種諂曲心故說四諂曲應知何等四一者於乘諂曲二者化受諂曲三者助功德諂曲四者助智諂曲是中乘諂曲者於佛法中心生疑惑不决了等及不敬尊復不敬諸戒等法於佛法中生疑惑等故諸大乘中生不信默然行是中於諸佛法中以有故生疑以有大意德故生惑以其不可得故生不决了等事化受諂曲因者於諸眾生起憍慢瞋恨妄想等以慢等心故化諸眾生中恨默故不能化導憍慢瞋恨妄想等於諸尊及弟子并勸諫有益無益等中應知助功德諂曲因者於他利養中生妬恡等心是中見他得利養心起忿惱瞋意妬若見彼求而起惜心是名吝彼如是既起妬吝心熾盛故於助功德智中恨不修行故諸功德智即便退失助智諂曲因者於諸菩薩廣彰諸??名?稱?行等說?名等事前已解說為諸菩薩說諸?等句為說大乘經應知以謗大乘故菩薩於助道智中默住懈怠不修行故修道智中成於退失以為此故說朋應知諂曲對治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質直之相何等為四所謂所犯諸罪終不覆藏如是等是中所犯諸罪終不覆藏者是㹅向他發露者發露事故說者有犯能懺悔故彼如是懺悔是以後時不生悔恨等情發起善故或失國土或財者以真求實故示現不惜諸施等故身命難者以捨離身命不依止餘種種不舉餘事捨彼事已令惑人故憶餘事故一切?事中罵詈誹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此苦時但求自責自憶業報不瞋恨他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罵者說虛妄故瞋者虛實俱說故於他苦者已說種生姓等說諸?事故誹謗者以因實見彰?故撾打責數者於身中具諸緣故責數者具三業故復撾打者以手足等諸身分故煞者依身手等及刀杖等故繫縛者以繩索鎖等如是等事中唯責己之業報善?業報因故不瞋恨他心不懷瞋恨等及無諸結使不懷瞋恨結使彼善堅住信欲之中設使有不可信諸佛法者彼能信以心清淨故顯說於大乘中身心成就此諸句漸次說於諸佛法中以疑心故不修戒行故令諸眾生中行諸邪行行邪行已彼利養中即生慳吝妬心以不能制妬心故見聞有功德利養諸菩薩中起誹謗廣彰?名白朋法中漸次亦作依持戒故善持戒者善護諦語護諦語者能順忍法以具忍故得身心清淨以清淨身心故能信諸佛正法略說諂曲者是名心愧恒事何處諂曲於諸佛法中及以眾生以何時諂曲者現法中習不捨故亦至未來隨所有法及隨所說二種四句隨所有真直之相以何義中復以何時有記等法對治明於白法應知於諸諂曲心中諸菩薩諫及以諸真直心菩薩說真直心已為真直心菩薩說諸調伏義故防諂曲法故勸彼調順現示調順及不調順等法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種不調順散壞之相何等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法及順法不隨而行於諸教誨中不調散壞如是等四法何故但說四法有四法有四種不調散壞因故何者不調散壞四法一者處不調散壞二者發行中不調散壞三者受用中不調散壞四者共住不調散壞是中不調散壞者名為不善調伏故喻如?馬此諸不調散四法能障修彼菩薩行故名為不調散法是中聞諸法及修行處而生戲論者是名處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散?馬以不調故還安本處已尒時不能善住復不能調伏不能散壞菩薩亦尒如法義中多聞已多聞故心不調伏彼諸善知識正勸令行修諸法及次法不能正住於教誨中不能正受法行是名發行不調散壞因譬如不調伏?馬安置正道處中以不調伏故向於?道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為諸善知識所勸修行法及次法諸悔之中現以心顛倒分別念故即便倒取損他信施供養恭敬者是名受用中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伏?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而與諸調伏馬行異故說不調伏也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雖在調伏菩薩同其一處已漏戒行故受諸信施供養恭敬以成其悔恨於善調伏菩薩所行行不相似不樂知見善調伏菩薩中起心誹謗不生恭敬是名處不調伏散壞因譬如不調?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以不調伏故心不恱樂善調伏者共不調伏同其一處亦尒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以自有見取義故共諸善調伏菩薩同在一處故心不恱樂善調伏菩薩亦復如是是中調者根調勝故伏者一心滅?得勝行故轉一切黑法對治說白朋法應知經言善說所聞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者非妬心諍勝故但聽聞正法唯求利益不求覓見人諸短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法善知識隨順師教能知依止以餘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者此諸句有異義是中於教誨處隨順師教者是㹅能令善以喻言語者聞善?等忍故所作皆善者一切時不犯戒故不失師意者於教誨中心敬重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阿練善知識故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者所說不退戒定者重明戒以定名說故應知菩薩如是行行已諸常得不離行諸功德善知識見諸善調順菩薩已恭敬愛樂隨順善人勸受等行順向順意順諸功德為令得利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善調及順等諸句前已解釋恭敬愛樂者示現喜敬重心故順向者樂見故順意者正親近意故順諸功德者樂聞意故為令得彼利者順行此法意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成不離得眾首善知識略說以何故調順不調順邊壞事及云何而有唯以聞等諸相故以何時現法中及未來習學不止故以何等相具足四法行聞等法對治故說白朋等法應知起次說者行聞等法慢心故順行正法次法等行已於正教授處不如法行既正教授處不如法行已所用受信施中諸事彼令能墮不饒益處彼如是雜垢染心故見諸善調伏心菩薩已即不生恭敬對治漸次說白朋等法應知不調伏諸法中諫已勸修調伏等法故防護住調伏法菩薩錯謬等法勸修不錯謬等法故說錯謬不錯謬等法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錯謬法何等為四未與所化信受眾生而共同意是菩薩錯謬乃至攝取破戒?人等是菩薩錯謬問曰何故但說四法荅曰依四種錯謬法故說菩薩有四種錯謬何等四種一者不作錯謬二者過量錯謬三者不正作錯謬四者?作錯謬是中不作錯謬者未受化眾生而與同意依化眾生勸令到究竟故信心敬眾生中所說法中断絕是菩薩錯謬過量錯謬者非器眾生中說深妙上法故於小乘眾生悕求大乘而不隨根說是菩薩錯謬不正作錯謬者為諸上根眾生說小乘法於大乘眾生求小乘不隨根說法是名錯謬?作錯謬者住正行眾生如法持戒者持罰不敬攝取破戒等於持戒破戒中偏心倒說法故是中持戒者有三義應知住正行者不犯諸業故持戒者不缺漏諸戒故真法者敬戒法故有二種相釋成破戒者破戒缺漏戒故?法者不敬重諸戒錯謬者取不正道及示不正道故應知此四錯謬句現說四法一者不說二者不相似說三者不稱根說四者?說不說者對前後說法疲倦已生?心故不相似說者所說無方便故不稱根說者憙樂小乘法故?說者以利養心訓誨行行故是中?心者以不說故於諸善根中而便退失不能滿足以不滿足故調誑眾生已說法中無方便善巧故及不能攝取諸上善根以樂小乘故及遠離上善根復悕求利養心訓誨行行故不集功德及助諸?故調誑眾生對治彼故白朋所說應知經言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乃至普令眾生等住正行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者自己及他心平等故於不深信眾生化未成熟者而為說法防護不作錯謬心知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者法等故名為等法於非器眾生樂小乘等悕求大乘者隨力說法防護過量錯謬應知隨器說故普化一切眾生令入佛慧者信樂大乘上根眾生而意求小乘法勸令入佛慧防護不正作錯謬應知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者捨諸利養名聞破戒持戒等心以等同說法謢?作錯謬事應知諫菩薩不正取因及不應親近已示現可親近不可親近因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菩薩常應捨彼何等為四求小乘者但欲自利乃至親近以成世閒利而無法利問曰何故定說四法荅曰因非善知識故說四種非善知識非善等侶應知何等四種一者於乘中非善知識二者於行中非善知識三者於佛法中非善知識四者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是中小乘人者但求己利不求他益性行狹劣相似故勸菩薩令遠離大乘法中故是名於乘中非善知識應知求緣覺者少欲少作背眾生益及修行處令勸菩薩遠離眾生益及諸行等以遠離益故成失行因是名於行中非善知識應知盧伽耶陁者說種種異言故勸令遠離於佛法中以遠離故成失行因是名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應知彼親近已唯有世閒利而無法利於善法中勤修故得成退失因以退失善法因故名為於正法非善知識應知對治非故說四種善知識經言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佛道因緣者對不断絕大乘法故說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差別應知菩薩作是念我依來求善知識因故修無量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修行不虛故不悕求小乘所修布施助成菩提作善根故令不失大乘行說法者是菩薩善知識生智慧純志者不失行對治以多聞故能令為他說法是故不求少欲之事聞慧多純志故雖得世閒苦而不疲倦教化人令得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純志增長一切善法者不断正法理對治勸出家故於諸邪法而成遠離以一切善根純志故作利益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諸佛世尊是菩薩菩知識純志一切佛法增長者對治不失佛法故示現得諸佛挍量勝不退故釋成不著利養名聞等既著利養名聞故令遠離退失諸佛法修習純志諸佛法及以積善根力故不能退失以是義故從非善知識中諫已勸修如是實行行菩薩事故明不如實及如實諸菩薩相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等為四一者貪求利養而不求法乃至樂聚徒眾不樂遠離問曰何故唯有四法荅曰因四種非菩薩相故說四種非豈菩薩相事而似菩薩應知一者多聞相似二者阿蘭若相似三者造作功德行相似四者將諸徒眾相似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者菩薩於諸信心中悕求利養者雖復持法是名不如實非如實貪求名聞稱己之德不求出世功德者樂名聞菩薩者雖為阿蘭若是名不如實非如實貪求自樂不能救拔眾生諸苦者以利養悕求心縛故菩薩雖作功德行而名不如實非如實樂求聚徒眾不樂遠離者以供養恭敬心縛故菩薩雖是眾首而名不如實行非如實行菩薩如是行行已令失持法阿蘭若作諸功德及眾首之事對治彼故說諸真實功德應知經言能信解空亦信業報以信解空故不樂利養等事及信業報故憙樂諸法因樂法故聞修無量功德忍一切無我我所者以忍無我故不憙樂著名聞稱等事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者以大悲故悕求菩薩功德入涅槃意者以涅槃意不樂自樂不捨世間行者以不捨世間故拔眾生苦為化眾生者心不捨眾生故而行布施者以行施故善知眾生功德雖修行施而不望報者以樂寂靜故行施而不求報耳問曰白朋中演信樂等法說空等法何用荅曰布施等助道諸行者意謂與聲聞緣覺等共諸行而欲聞菩薩勝行故及生猶豫心為欲現說聲聞緣覺不共助成正覺諸菩薩法故(寶積經論竟)。
日凾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世親菩薩釋真諦三藏譯)
第九幅十三行懶墯即是退弱心因(之下)應有定慧二波羅密文而三國本皆闕遂令次文壞失心因者謂散亂邪智之言及與結文為對治六種惑障故立波羅密有六數等言皆無所從來今撿本論中卷(二十四幅)此中有云若已起發行及不退弱心為對治壞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羅密等二十五字今依本論足之。
當凾 决定藏論
下卷十五幅十八行依大五塵一切(之下便云)思惟如正心人(等)第十七幅第六行水雨溉灌芽等增長(之下便云)他色假名說陰法入中(等)第二十幅第五行如是隣虛不正(之下便云)是名長生離增長生是名壞生(等)按此宋本三節論文皆文断義絕不相連續今撿國丹二藏宋本錯將第三節是名長生(之上)思惟如正心人(乃至)水雨溉灌㸦得增長(等)凡三十五行惣四百一十七字却安初節依大五塵一切(之下)却將初節依大五塵一切(之下)他色假名說陰法入中(乃至)如是隣虛不正(等)凡三幅㹅六十九行之文却安第三節是名長生(之上)故致如是断絕今依二本進退正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正文于左。
依大五塵一切他色假名說陰法入中色得有二種物有假有依定自在定中觀色名為物有是定果化定共識塵戒非戒色皆是假名又定塵色處果定處色相應故依於定大得生世法依有漏定及無漏定色是世法非出世法何以故有相思惟定因緣故一切定人有能生色不能生色猶如化生若不思惟依前自在無有闇障得淨光明自然而至現在世生是名物有思惟思惟解脫力故得見諸色色未現前是假名有非出世定境界之塵出世定色不可思惟欲色界色云何為異色界中色極大清淨出光明故極妙微細非下根塵無有苦受過苦受故不可思惟住隣虛塵無妨礙故隨於心想得有麤細是五種異略說色陰有六種相自相共相依依者相関相用相業相妙相地水等大堅潤熱動四大自相眼等諸根淨是自相是名自相皆有障礙是色共相四大是依依者五塵是相関相內入有色用增上故外塵得生多種有一色聚得名堅觸有潤有熱有動有雜為內入用是名用相地等四大依攝熟牽是事業相復有別業後當廣說隣虛細色是名妙相妙相三種分破極細有生極細自在極細分破故隣虛極微生極細故風等諸微至中陰色色界中色無色界色自在細故得名極微如佛經說人生中住得平等心修學自心莊嚴自心作自在心共一處住不相妨礙亦無惱害若於此後生色究竟大梵自在是其生處下閻浮提為聽法故破一二十頭作十六分地如一切眾天共住無相妨礙名自在極微妙是色陰物種思惟隣虛色相幾種分別略說有五後當廣說如經本地智分破故種分別故獨自分故共伴分故無方分故析色究竟智决定故是隣虛分非身量故是故隣虛不生不滅是故色聚非隣虛生分別隣虛有十五種眼等五根色等五塵四大法色自相分別是名獨分和合隣虛是共伴分何以故地等隣虛不相離故何故有障礙法不離一處共伴住故不無障礙如心大地合根相似故諸事用生為相似業增上緣故諸色和合共為根用故得生起若不如是非諸和合眼識等塵根塵無用是故共伴不得相離有一種色或礙不礙如中陰等乃至梵色名共伴分色究竟故諸隣虛色無有方分不和合故和合諸色隣虛方離一方處無隣虛色如前所說五種隣虛有五種眼肉天聖慧法眼似佛眼五種隣虛幾眼境界肉天二眼所不能見餘三眼見何以故唯色和合天眼得見內外上下前後明闇不見隣虛智分別故隣虛色相非體別故何故隣虛不生不滅可知可說荅具足和合前得生故未至後時未得別體於中滅故譬如水滴五種相故隣虛思惟得知不正於色和合以自體故隣虛得住是為第一不正思惟隣虛生滅是為第二隣虛色住共伴離伴是名第三唯隣虛中色和合住是名第四隣虛和合能生他色他色得生異於隣虛如是隣虛不正思惟如正心人又取諸相離前五種不正思惟隣虛思惟正故得起五種功德和合色處隣虛分故用行修道於諸境界無疑惑因所作自在是一功德身見滅道漸漸增勝是二功德我慢滅道方便得生是三功德諸煩惱起起而蹔止心得清淨是四功德為空無相二解脫門便得修慧是五功德生者略說色物有五種生依生種生牽生長生壞生何者依生於四大依造色得生是故四大不名造色是四大虛造色得生此色和合是四大依知色自相於和合中得知有色復更有虛不見自相知無別色略說得知有相非有相若虛不見而言有者譬喻得知若有共依為得同物為不同物義有二種量故力故若不同量應得小知小知不得則無是義若有力故依物不同離自相故則無別力此力不同亦無是義是名依生何者種生從自種生譬如穀子至多因緣芽內等界地灰等生遇諸因緣堅物得䎡䎡物得堅不熱不動得動動得不動如是好色及不好色有自相故為自種子多得生是名種生何者牽生內入業增不動外物而能得生譬如世器宿業牽故內入得生譬如為業五道入生外諸色物三種業牽一者如欝單越依報自生四天王天至第四天二者現業自牽外色得生如第五天三者依他念業外色得生如第六天是名牽生何者增長生具足因緣多種得生謂色增長漸漸具足水雨溉灌芽等增長。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三 (二十二張)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勑㓮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四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竭凾 寶性論第二卷
第十三幅初二行聲聞僧寶(之下)宋本脫此有何義偈言境界諸功德(乃至)偈言果勝最無上(等)凡二十四行㹅三百三十八字今依他本足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此有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盤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為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盤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功德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涅盤勝者教化眾生故是名涅盤勝偈言涅盤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最無上故。
力凾 轉識論
第四幅十五行但遣前境未無識故(之下)釋曰謂是一切種子識者(等)凡五幅十三行文此宋本中本闕今依他本足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釋曰謂是一切種子識者是阿梨耶識為諸法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並能生自類無量諸法故通名一切法種子識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識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或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云如此造作迴轉也或於自於他㸦相隨逐者於自則轉為五陰或為色陰乃至識陰於他則轉為怨親中人種種不同望自五陰故稱為他如是自他㸦相轉作前後不同故云㸦相隨逐也種種所作並皆是識無別境界起種種分別等者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即是識所分別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故云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也由如此義離識之外無別境但唯有識義成既未明遣識惑亂未除故名不淨品也問遣境在識乃可稱唯識義既境識俱遣何識可成荅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為論是摩羅識也記曰由二種宿業熏習及二種習氣能為集諦成立生死二種宿業熏習者即是諸業種子一宿業熏習二宿業熏習執宿業熏習即是所分別為分別性宿業熏習執即是能分別為依他性所即為境能即為識此二種業名相似集諦能得五陰生二種習氣者即諸煩惱一相習氣二麤重習氣相即煩惱體是依他性能攝前相貌麤重即煩惱境是分別性境界麤顯故也此二煩惱名真諦能集令未來五陰由此似真兩種集諦若宿業已盡更受別報能安立生死釋曰二種宿業熏習者一一種子備有兩義所分別即是宿業熏習能分別即是宿業熏習執所即分別性能作生起種子法門故說此法門名為宿業熏習有名而無體也能即依他性正是起業種子名宿業熏習執有體而不真實也二種習氣亦尒一一煩惱皆有兩義所分別即麤重習氣作起煩惱法門有名而無體能分別正是煩惱體亦有而不真實是依他性然此中所明分別依他與三無性中名字不同三無性中說分別名相類依他性名麤重以分別性當體有其相類能作煩惱法門說名煩惱也依他性正是煩惱體能得生死報故名麤重今此中為明分別性相類麁顯故名麁重依他性能執前相類故名為相各自有意若欲轉此中自三無性中名亦好也記曰如是如是分別若分別如是如是類此類類名分別性此但唯有名名所顯體實無此所顯體實無此分別者因他故起立名依他性此前後兩性未曾相離即是實實性若相離者唯識義不成有境識異故由不相離故唯識無境界無境界故識亦成無由境無識無故立唯識義是乃成立是故前性於後性不一不異若定一異則有過失何耶分別與依他定一者分別性决定永無不為五法藏所攝依他性亦應永無若尒便無生死解脫善?律戒法此為不可既不如此故分別性與依他性不得定一若定異者則分別性便不能遣依他性既由觀分別性是無所有方見依他性亦無所有故不得定異又若分別性定異依他性者分別性體應定是有非謂永無有可異無何所論異是故但說不一不異不可定說一異也如無常與有為法亦不得定說一異前無後無是無常義五陰是有為法若無常與有為法定一者無常是無一切諸法並皆是無既不並無故不得定一若定異者觀無常時不應通有為法以其通故不得定異此亦是不一不異也如是一切諸法皆尒如色等與瓶亦不一不異若色與瓶定一香等不成瓶瓶則真實若色定異瓶見色不應通瓶是故不定一異也兩說亦尒若不見分別性則不見依他性是故不一不異然一切諸法但有三性攝法皆盡如來為眾生說諸法無性亦有三種三性如前說前二是俗諦後一是真諦真俗二諦攝一切法皆盡三無性者即不離前三性分別性名無相性無體相故依他性名無生性體及因果無所有體似塵相塵即分別性分別既無體亦是無也因亦無者本由分別性為境能發生識果境界既無云何生果如種子能生芽種子既無芽從何出是故無生也真實性名無性性無有性無無性約人法故無有性約二空故無無性即是非有性非無性故重稱無性性也此三無性是一切法真實以其離有故名常欲顯此三無性故明唯識義也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識義者二執隨眠所生眾惑不得滅離根本不滅故由此義故立一乘皆令學菩薩道若謂但唯有識現前起此執者若未離此執不得入唯識中若智者不更緣此境二不顯現是時行者名入唯識何以故由修觀熟亂執盡是名無所得非心非境是智名出世無分別智即是境智無差別名如如智亦名轉依捨生死依但依如理故麤重及執二俱盡故麁重即分別性執即依他性二種俱盡也是名無流界是名不可思惟是名真實善是名常住果是名出世樂是名解脫身於三身中即法身。
釋曰二執隨眠所生果或不得滅離者即是見思二執隨眠煩惱能作種子生無量上心或皆以本識為其根本根本未滅支未盡如勝鬘經說無明住地不断不究竟無邊四住地不断不究竟也若智者不更緣此境二不顯現故者此境即此唯識境唯識散亂無由境故識無此識既無能緣唯識之心亦無故云二不顯現此二但談二識所現前境前境先已無故是名轉識品究竟也。
命凾 法界無差別論一卷(提雲般若譯)
此論丹藏與國宋二藏不同此則丹本有五字四句二十四頌閒挾七言一偈離為十二叚叚叚各釋吾祖賢首䟽所釋者此本也按彼國宋兩本有七言四句二十偈一舉並出後方次第釋之其初偈曰法界不生亦不滅無老病死無蘊過由彼發勝菩提心是故我今稽首禮者是也今按開元錄及賢首䟽並以此論為單譯而國宋兩本與此丹本文雖有異義則無殊必是開元之後後代重譯也但未詳何代何人之譯此須待勘二藏直以彼為提雲般若譯者錯耳今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丹本文于左。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 譯
稽首菩提心 能為勝方便 得離生老死
病苦依過失
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是此論體諸聡慧者應如次知所謂果故因故自性故異名故無差別故分位故無染故常恒故相應故不作義利故作義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顯示菩提心果令見勝利次即說彼所起之因然後安立此出生相及顯異名而無差別於一切位無有染著常與淨法而共相應不淨位中無諸功用於清淨位能作利益一性涅盤應知如是十二種義今此論中次第開闡何者名為菩提心果謂最寂靜涅盤界此唯諸佛所證非餘能得所以者何唯佛如來能永滅盡一切微細煩惱熱故於中無生永不復生意生諸薀故無老此功德增上殊勝圓滿究竟無衰變故無死永捨離不思議變易死故無病一切煩惱所知障病及與習氣皆永斷故無苦依無始時來無明住地所有習氣皆永除故無過失一切身語意誤犯不行故此則由菩提心為最上方便不退失因一切功德至於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即涅盤界何者為涅盤界謂諸佛所有轉依相不思議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議果因如白月初分故今頂禮復次頌曰。
能益世善法 聖法及諸佛 所依寶處如
如地海種子
復次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閒善苗生長所依故如海一切聖法珎寶積聚處所故如種子一切佛樹出生相續之因故如是已說菩提心果云何此因頌曰。
信為其種子 般若為其母 三昧為胎藏
大悲乳養人
復次云何此因積集應知如轉輪王子其中於法深信為菩提心種子智慧通達為母三昧為胎藏由定樂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為乳母以哀愍眾生於生死中無有猒倦一切種智得圓滿故云何自性頌曰。
自性無染著 如火寶空水 白法所成就
猶如大山王
復次應知此菩提心因積集已有二種相謂離染清淨相白法所成相離染清淨相者謂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塵煩惱障得清淨譬如火摩尼寶虛空水等為灰垢雲土所覆翳時雖其自性無所染著然由遠離灰等故令火等得清淨如是一切眾生自性無差別心雖貪等煩惱所不能染然由遠離貪等故其心得清淨白法所成相者謂如是自性清淨心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淨法而成其性如說須弥山眾寶所依即以眾寶而合成故云何異名頌曰。
至於成佛位 不名菩提心 名為阿羅訶
淨我樂常度 此心性明潔 與法界同體
如來依此心 說不思議法
復次此菩提心永離一切客塵過?不離一切功德成就得四種最上波羅蜜名如來法身如說世尊如來法身即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如來法身即是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差別名字又如說舍利弗此清淨法性即是法界我依此自性清淨心說不思議法云何無差別頌曰。
法身眾生中 本無差別相 無作無初盡
亦無有染濁 法空智所知 無相聖所行
一切法依止 断常皆悉離
復次此菩提心在於一切眾生身中有十種無差別相所謂無作以無為故無初以無起故無盡以無滅故無染濁以自性清淨故性空智所知以一切法無我一味相故無形相以無諸根故聖所行以是佛大聖境界故一切法所依以染淨諸法所依止故非常以是雜染非常法性故非断以是清淨非断法性故云何分位頌曰。
不淨眾生界 染中淨菩薩 最極清淨者
是說為如來
復次此菩提心無差別相故不淨位中名眾生界於染淨位名為菩薩最清淨位說名如來如說舍利弗即此法身為本際無邊煩惱藏所纏從無始來生死趣中生滅流轉說名眾生界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猒離生死漂流之苦捨於一切諸欲境界於十波羅蜜及八万四千法門中為求菩提而修諸行說名菩薩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解脫一切煩惱藏遠離一切苦永除一切煩惱隨煩惱垢清淨極清淨最極清淨住於法性至一切眾生所觀察地盡一切所知之地昇無二丈夫處得無障礙無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說名如來應正等覺是故舍利弗眾生界不異法身法身不異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眾生界此但名異非義有別云何無染頌曰。
譬如明淨日 為雲之所翳 煩惱雲若除
法身日明顯
此復云何於不淨位中現有無量諸煩惱而不為染譬如日輪為雲所覆而性常清淨此心亦尒彼雜煩惱但為客故云何常恒頌曰。
譬如刼盡火 不能燒虛空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法界 如一切世閒 依虛空起盡
諸根亦如是 依無為生滅
復次云何於此現有生老死而言是常譬如虛空雖刼災火起不能為害法界亦尒是故經言世尊生死者但隨俗說有世尊死者諸根隱沒生者諸根新起非如來藏有生老死若沒若起世尊如來藏過有為相寂靜常住不變不断故云何相應頌曰。
如光明熱色 與燈無異相 如是諸佛法
於法性亦然 煩惱性相離 空彼客煩惱
淨法常相應 不空無垢法
復次云何未成正覺而言於此佛法相應譬如光明熱色等與燈無有異相諸佛法於法身亦如是如說舍利弗諸佛法身有功德法譬如燈有光明熱色不離不脫摩尼寶珠光色形狀亦復如是舍利弗如來所說諸佛法身智功德法不離不脫者所謂過恒河沙如來法也復次如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何等為二所謂空如來藏一切煩惱若離若脫智不空如來藏過恒河沙不思議諸佛法不離不脫智云何不作義利頌曰。
煩惱藏纏覆 不能益眾生 如蓮花未開
如金在糞中 亦如月盛滿 阿修羅所蝕
復次眾生法身即與如是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未開諸?見葉共包裹故如金墮廁在於覺觀糞穢中故如滿月被蝕我慢羅睺所執取故如池水被濁貪欲塵土所混雜故如金山被翳瞋恚泥垢所封著故如虛空被覆愚癡重雲之所蔽故如日未出在無明習氣地中故如世界未成在六處水大藏中故如雲無雨相違緣現前故㹅為頌曰。
如蓮金等未開顯 佛體客塵翳亦然
是時功德不自益 反此則能為大利
云何作義利頌曰。
如池無垢濁 如蓮大開敷 亦如上真金
洗除眾糞穢 如虛空清淨 朗月星圍繞
離欲解脫時 功德亦如是 譬如日明現
威光遍世閒 如地生眾穀 如海出眾寶
如是益眾生 令從諸有脫 了知諸有性
而起於大悲 若盡若不盡 斯皆無所著
佛心如大雲 住於實際空 三昧㹅持法
甘雨隨時降 一切諸善苗 因此而生長
此偈中義與前相反應知則是清淨法身遠離客塵眾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證斯法者則名如來應正等覺於常住寂靜清凉不思議涅盤界恒受安樂為一切眾生之所歸仰云何一性頌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來 如是亦即是
聖諦第一義 涅盤不異佛 猶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離 故無異涅盤
若如來法身異涅盤者經中不應作如是說如彼頌曰。
眾生界清淨 應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盤
涅盤即如來
復次如有經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涅盤界即此涅盤界名如來法身世尊無異如來無異法身言如來者即法身也。
復次應知此亦不異苦滅諦是故經言非以苦壞名苦滅諦言苦滅者以從本以來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盡離盡常恒不變無有断絕自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藏具足過恒河沙不離不脫智不思議諸佛法是故說名如來法身世尊即此如來法身未離煩惱藏說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本所不見本所不證唯佛世尊永壞一切煩惱藏具修一切苦滅道之所證得是故當知佛與涅盤無有差別譬如冷觸不異於水復次應知唯有一乘道若不尒者異此應有餘涅盤故同一法界豈有下劣涅盤勝妙涅盤耶亦不可言由下中上勝劣諸因而得一果以現見因差別果亦差別故是故經言世尊實無勝劣差別法證得涅盤世尊平等諸法證於涅盤世尊平等智平等解脫平等解脫見證得涅盤是故世尊涅盤界者名為一味所謂平等味解脫味也。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命凾 國本宋本法界無差別論
此是二藏所謂法界無差別論提雲般若譯者今按開元錄及賢首䟽則彼丹本五言二十四頌者真是提雲般若所譯而賢首䟽所釋者又此論錄及䟽中並為單譯而國宋兩本與彼丹本文雖有異義則無殊必是開元之後後代重譯也但未知何代何人之譯此須待勘而二藏直以此為提雲般若之譯者錯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四 (十八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五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校勘
薄凾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
此經此卷國宋二本皆直以三十二相經第二為卷初首遂令第二之言無所對第一又於三十二相經中直以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言為經初首而闕其我聞如是已下證信發起二序之文遂令一經正宗起無由序今於丹藏經中得七寶經第一㹅一百九十字為卷初首又於三十二相經初得我聞如是(乃至)無家學道者必(等)凡一百八十二字為經初首補其闕焉其所補者具列于後。
中阿含經王相應品第六(有七經王相應品本有十四經分後七經屬第二誦)初一日誦
七寶相四洲 牛糞摩竭王 鞞婆麗陵耆
天使最在後
中阿含經王相應品七寶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尒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便有七寶出世云何為七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寶出世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閒云何為七念覺支寶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息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寶是謂為七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覺支寶出於世閒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寶經第一竟
中阿含經王相應品三十二相經第二 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尒時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聦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已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㒵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仗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已上)。
薄凾 中阿含經卷第十五
此卷初三十喻經丹藏作世喻經者但卅字之訛變也三十為正國宋經初直以比丘比丘尼以護六根為守閣人為經初首而闕我聞如是等證信發起二序之文今於丹藏經中得我聞如是(已下乃至)猶如王及大臣有守閣人舍利子如是(等)凡三十五行揔四百九十字補其闕焉其所補文今錄于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與大比丘眾俱共受夏坐尒時世尊於十五日說從解脫時在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便入定意觀諸比丘心於是世尊見比丘眾靜坐默然極默然無有睡眠除陰盖故比丘眾坐甚深極甚深息極息妙極妙是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於是世尊告曰舍梨子比丘眾靜坐默然極默然無有睡眠除陰蓋故比丘眾坐甚深極甚深息極息妙極妙舍梨子誰能敬重奉事比丘眾者於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眾靜坐默然極默然無有睡眠除陰蓋故比丘眾坐甚深極甚深息極息妙極妙世尊無能敬重奉事比丘眾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眾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世尊告曰舍梨子如是如是無能敬重奉事比丘眾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眾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種種嚴飾具繒綵錦?指環臂釧肘瓔咽鉗生色珠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嚴飾具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為嚴飾具者便能捨惡修習於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五儀式劒蓋天冠珠柄之拂及嚴飾屣守衛其身令得安隱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為衛梵行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禁戒為衛梵行者便能捨惡修習於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守閣人舍梨子如是。
松凾 雜阿含經第四卷
此經此卷國宋二本文義全同皆有十九經㹅二十五紙丹本有十五經若依宋藏式寫之可成二十七紙又其文義與國宋二本全別未知去取今撿國宋本經則下流凾中此經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錯將彼卷重刊于此為初四卷國亦仍之者錯也故今去彼取此丹本經焉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雜阿含經卷第四
宋天笁三藏求那跋陁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靣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佛告欝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 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
命終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優波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常稱歎邪盛大會沙門瞿曇亦復稱歎邪盛大會不佛告優波迦我不一向稱歎或有邪盛大會可稱歎或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優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會可稱歎何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佛告優波迦若邪盛大會繫羣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諸羊犢小小眾生悉皆傷殺逼迫苦切僕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號呼不喜不樂眾苦作伇如是等邪盛大會我不稱歎以造大難故若復大會不繫縛羣牛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伇者如是邪盛大會我所稱歎以不造大難故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馬祀等大會 造諸大難事 如是等邪盛
大仙不稱歎 繫縛諸眾生 殺害微細䖝
是非為正會 大仙不隨順 若不害眾生
造作眾難者 是等名正會 大仙隨稱歎
惠施修供養 為應法邪盛 施者清淨心
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會者 是則羅漢會
是會得大果 諸天皆歡喜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施與 彼我悉清淨 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信心應解脫 無罪樂世閒
智者徃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謂隨說異偈言。
無為無諸難 邪盛時清淨 如法隨順行
攝護諸梵行 馨香歸世界 超過諸凡鄙
佛於邪盛善 稱歎此邪盛 惠施修供養
邪盛隨所應 淨信平等施 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 是施羅漢田 如是廣大施
諸天所稱歎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供養
等攝自他故 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於無罪世界 智者往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筭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輙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定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反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習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 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 惠施離慳垢
淨除於速道 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
成就於八法 審諦尊所說 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 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
佛說此經已欝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舍衛國有憍慢婆羅門止住父母種姓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明諸句句記說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閒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然而還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尒時世尊與諸大眾圍繞說法不時顧念憍慢婆羅門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尒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 不善更增慢 向以義故來
應轉增其義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尒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聦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云何不起慢 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諭
云何善供養
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父母及長兄 和尚諸師長 及諸尊重者
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 謙下而問訊
盡心而奉事 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
漏盡阿羅漢 正智善解脫 伏諸憍慢心
於此賢聖等 合掌稽首禮
尒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即於座上解四聖諦苦習滅道得無閒等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彼即出家獨正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䖝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時長身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人閒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作是念我今辦邪盛大會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䖝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來至會所我今當往沙門瞿曇所問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會分數中有所短少作是念已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門下車步進至於佛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䖝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閒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佛告婆羅門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劒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劒口刀劒意刀劒何等為意刀劒生諸苦報如一會主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尒所少壯特牛尒所水特水牸尒所羊犢及種種諸䖝是名意刀劒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云何為口刀劒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尒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尒所微細䖝是名口刀劒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云何為身刀劒生諸苦報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尒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䖝是名身刀劒生諸苦報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隨時恭敬禮拜奉事施其安樂何等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何者為根本火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何等為居家火善男子隨時育養施以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是故善男子隨時供給施與安樂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勞如法所得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善能調伏貪恚癡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 應供福田火 是火增供養
充足安隱樂 無罪樂世閒 慧者往生彼
如法財復會 供養所應養 供養應養故
生天得名稱
然婆羅門今善男子先所供養三火應断令滅何等為三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所以者何若貪火不断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恚火癡火亦復如是婆羅門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隨時然隨時滅火因緣受苦尒時長身婆羅門默然而住時有婆羅門子名欝多羅於會中坐長身婆羅門須㬰默然思惟已告欝多羅汝能往至邪盛會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諸眾生受繫縛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意自在山澤曠野食不断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欝多羅白言隨大師教即往彼邪盛會所放諸眾生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其所樂山澤曠野飲水食草四風自適尒時世尊知欝多羅知已為長身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說法先後說戒說施及生天功德愛欲味患出要清淨煩惱清淨開示現顯譬如鮮淨白㲲易受染色長身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閒等時長身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袓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惟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飯食尒時世尊默然而許時長身婆羅門知佛受請已為佛作禮右繞三帀而去長身婆羅門還邪盛處所諸供辦淨羙好者布置牀座遣使請佛白言時到惟聖知時尒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繞往到長身婆羅門會所大眾前坐時長身婆羅門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澡漱洗鉢畢別敷卑牀於大眾前端坐聽法尒時世尊為長身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五 (十七張 乂)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六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雜阿含經卷第四之餘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滅乃至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家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直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滅乃至湏臾一切忘失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行口行?行意行?行行?因緣故身壞命終墮?趣泥梨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佛告婆羅門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尒時世尊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 周行於虛空 一切小星中
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 戒閒離慳施
於諸慳世閒 其施特明顯
佛說此經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靣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靣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呵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者作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犂雜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
不問本生色 人亦復如是 各隨彼彼生
剎利婆羅門 毗舍首陁羅 旃陁羅下賤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 離重擔煩惱
純一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 於世閒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無智慧 未嘗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住之善趣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盤
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鉢家家?食尒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鉢家家?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是故柱杖持鉢家家?食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 為子聚財物 亦為娉其妻
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 違負於其父
人形羅剎心 弃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
則奪其䵃麥 兒少而父老 家家行?食
曲杖為最勝 非子為恩愛 為我防?牛
免險地得安 能却龱暴狗 扶我闇處行
避深坑空井 草木?刺林 憑杖威力故
峙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世尊即受為哀愍故尒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家家?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尒時世尊說偈荅曰。
所謂比丘者 非但以?食 受持在家法
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 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 是則名比丘
佛說是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尒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陁羅聚落?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尒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尒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 而不見其耕 為我說耕田
令我知耕法
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羙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何處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䖝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䖝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䖝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尊者名曰淨天在鞞提訶國人閒遊行至弥絺羅城菴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鉢入弥絺羅城?食次第?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時毗沙門天王於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時毗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 梵天極遼遠 為求彼生故
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汝婆羅門尼 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
是則天中天 蕭然無所有 獨一不兼資
為?食入舍 所應供養者 淨天善修身
人天良福田 遠離一切? 不為染所染
德同於梵天 形在人閒住 不著一切法
如彼淳熟龍 比丘正念住 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佛 是則上福田 應以正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汝觀此牟尼 已渡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毗沙門天王 開發彼令捨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閒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断悉已断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閒一樹下坐入盡正受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脚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閒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脚跡至於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盡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為龍夜叉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天龍乹闥婆 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滅
如芬陁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閒 不為世閒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已拔諸劒刺 究竟生死除
故名為佛陁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陁竹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食次第?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羣特慎勿近我門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羣特領羣特法耶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羣特亦不知領羣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羣特及領羣特法不佛言我善知是領羣特及領羣特法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牀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羣特及領羣特法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 犯戒起?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羣特
憋暴貪吝惜 ?欲慳謟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羣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羣特 若殺縛椎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羣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羣下
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羣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己有
當知領羣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羣特 內外諸親属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 當知領羣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羣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羣特 作?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 當知領羣特 若人問其義
而荅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羣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羣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羣特 自造諸過?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羣特
前受他利養 他人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羣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羣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羣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閒之大賊 當知領羣特
▆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閒
習行諸?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道 生旃陁羅家
世稱須陁夷 名聞徧天下 旃陁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羣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羣特
業為婆羅門
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羣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羣特 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為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川凾 雜阿含經第三十四卷
此經此卷第二十七幅第二行令我三(之下)宋經脫結盡得須陀洹(乃至)記說道令正(等)凡五百一十六字遂令婆蹉經尾落三百四十七字欝低迦經首無一百六十九字今依二本補之二經方成矣今為看舊宋藏經者具錄其文于左。
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尒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尒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尒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諸比丘荅言尒尒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恱非不歡恱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恱非不歡恱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恱非不歡恱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知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尒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欝?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有邊耶荅言無記世無邊耶世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荅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佛告欝低迦知者智者我為諸弟子而記說道令正。
不凾 別譯雜阿含經
第五卷末五經及第六卷初五經皆國宋本所無而丹本獨有者前九是梵問經第十是度須跋經今檢梵問經者與彼大本雜阿含經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異譯度須跋經與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卜已下同本異譯則國宋二本無此經者脫之耳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尒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於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眾苦緾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復作是念一切世閒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閒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於我者我當親近依止於彼供養恭敬遍觀察已都不見於世閒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閒有勝於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復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復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尒時梵主天王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而作是念觀察世閒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生類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復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悉皆親近依止於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隨三世佛之所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時梵主天復作是念我當從此處沒往到佛所時梵主天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誠如所念即說偈言。
過去現在諸如來 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 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於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於己者 應先尊重敬彼法
冝當憶念佛所教 尊重供養無上法
尒時梵王讚歎世尊深生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時梵主天遙知如來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於今者當至佛所隨喜勸善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申譬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乃至得免憂悲苦惱時梵主天即說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鸖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 逮得於佛道 一切正道師
當以此覺道 顯示於眾生 常應數數說
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
愍濟諸眾生 過去一切佛 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 亦從此道度 云何名為度
能度瀑駛流 究竟於無邊 調伏得極淨
世閒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為於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於大海
聖道亦如是 佛為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
趣於甘露海 昔來未曾聞 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歸命
為轉妙法輪
時梵主天頂禮佛足即沒而去。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六 (二十張 乂)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七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別譯雜阿含經之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光明倍常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靣坐梵主威光照於時會赫然大明即於座上而說偈言。
剎利二足尊 種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勝
佛告梵主言誠如是言誠如是言剎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勝時梵主天聞佛所說踊躍歡喜頂禮佛足於彼坐沒還於天宮。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尒時世尊與諸大眾比丘僧俱在彼止宿於時世尊讚斯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時梵主天知如來遊於拘薩羅與比丘眾止宿阿蘭若住處讚歎阿蘭若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讚歎隨喜時梵主天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靣坐即說偈言。
處靜有敷具 應断於結縛 若不能愛樂
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 調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 應至空靜處 放捨於怖懼
堅住於無畏 断除憍慢者 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 不應懷疑惑 一千阿羅漢
於此断生死 學者二五百 千一百須陁
隨流修正道 終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
諸道得果者 所以不能說 畏懼不信敬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頂禮佛足還於天宮。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翅迦毗羅衛林與五百大比丘眾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諸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於時世尊說於隨順涅盤之法有四梵身天各作是念今佛在釋翅迦羅衛林與五百比丘僧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己盡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盡於後有無復結使正智解脫復有十世界大威德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世尊為其說於隨順涅盤之法我於今者當往於彼佛世尊所時梵身天作是念已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靣立時第一梵身天而說偈言。
今於此林中 集會於大眾 是故我等來
正欲觀眾僧 不以不善心 壞僧破和合
第二梵身天復說偈言。
比丘誠實心 冝應務精勤 猶如善御者
制馬令調順 比丘亦如是 應制御諸根
第三梵身天復說偈言。
譬如野馬被羇繫 拔柱蹋壍安隱出
諸比丘等亦如是 拔三毒柱断欲壍
世尊導師之所調 能出是等大龍象
第四梵身天復說偈言。
諸有歸依於佛者 人中捨形得天身
時四梵身天各說偈已在於僧中敬心戰慓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陁竹林時梵主天於其中夜威光甚明來至佛所尒時世尊入火光三昧時梵主天作是心念今者如來入於三昧我來至此甚為非時當尒之時提婆達多親友瞿迦梨比丘謗舍利弗及大目連此梵主天即詣其所扣瞿迦梨門喚言瞿迦梨瞿迦梨汝於舍利弗目連當生淨信彼二尊者心淨柔䎡梵行具足汝作是謗後於長夜受諸衰苦瞿迦梨即問之言汝為是誰荅曰我是梵主天瞿迦梨言佛記汝得阿那含耶梵主荅言實尒瞿迦梨言阿那含名為不還汝云何還梵主天復作是念如此等人不應與語而說偈言。
欲測無量法 智者所不應 若測無量法
必為所燒害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靣坐以瞿迦梨所說因緣具白世尊佛告梵言實尒實尒欲測無量法能燒凡夫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口
自斬其身 應讚者毀 應毀者讚
如斯?人 終不見樂 迦梨偽謗
於佛賢聖 迦梨為重 日千地獄
時阿浮陁 毀謗賢聖 口意?故
入此地獄
時梵主天聞是偈已禮佛而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二天一名小勝善閉梵二名小勝光梵欲來詣佛時婆迦梵見此二梵即問之曰欲何所至二梵荅言我等欲往詣世尊所問訊禮敬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四梵字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毗 汝觀我金色 赫然而明盛
所有威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尒時二梵以偈荅言。
汝今有少光 暎蔽于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明智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尒時二梵說是偈已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靣坐二梵白佛言世尊我等欲來見佛時婆迦梵因問我言欲何所至我等荅言欲詣佛所時婆迦梵說此偈言。
四梵名鸛雀 三梵名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為餘毗 汝觀我金色 赫然大熾盛
所有身光明 暉光蔽梵天 云何不觀我
乃欲詣佛所
我等即便說偈荅言。
汝今有少光 暎蔽於梵天 當知此光色
皆有諸過患 智者得解脫 不樂斯光色
佛言梵天實尒實尒彼梵雖復少有光色暎蔽梵天當知光色皆有過患智者解了不應樂此佛為二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二梵聞法歡喜頂禮還於天宮。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婆迦梵生於邪見言此處常堅實不壞不復往來於其生死若有過此不往來者無有是處尒時世尊知婆迦梵心之所念如來尒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尋即往彼婆迦梵宮時婆迦梵語佛言大仙此處是常堅實不壞都無往來若有過此無往來者無有是處佛語梵言此處無常汝今云何橫生常想此處敗壞而復橫生不敗壞想此處不定橫生定想此處往來汝今橫生不往來想更有勝處都無往來汝便橫生更無勝想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七十二梵作勝福 悉皆於此而終沒
一切諸梵皆知我 唯我在此不退沒
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謂為長壽 其實壽短促 我知汝壽命
百千尼羅浮
時婆迦梵說偈荅曰。
婆伽婆世尊 汝智實無盡 過於生老憂
為具眼者說 我先造何業 修何等戒行
在此梵天上 壽命得延長
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往昔有群賊 劫掠壞聚落 剝脫繫縛人
大取於財物 汝當於尒時 甚有大勇力
救解於諸人 然復不加害 尋共彼諸人
一劫中修善 慈仁好惠施 復能持戒行
汝於睡及寤 冝憶本所行 又有人乘舩
於彼恒河中 ?龍提舩人 盡欲加毒害
汝時為神仙 救濟於彼命 此汝昔日時
修戒之所致
時婆迦梵即說偈言。
汝實能知我 壽命之脩短 更有諸餘事
汝亦悉知之 汝光甚熾盛 能蔽於諸梵
靡所不了達 故名婆伽婆
尒時世尊為婆迦梵說種種法示教利喜尋復於彼沒還祇洹。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梵起大邪見而作是言我此處常不見有能生於我宮況復有能過於我上者尒時世尊入於三昧從閻浮提沒現於梵頂虛空中坐尊者憍陳如以淨天眼觀於世尊為至何處即知如來在梵頂上虛空中坐時憍陳如亦入是定於此而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東靣。
時尊者摩訶迦葉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復入此定於此處沒在如來下現梵頂上在於南靣。
尊者目連以淨天眼觀於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即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西靣。
時尊者阿那律復以淨天眼觀察如來為至何處尋知世尊在梵頂上亦入是定於此處沒現梵頂上處如來下在於北靣。
尒時世尊告梵天言汝本所見為捨已不復告梵天汝本心念我不見有能生我宮者況能出過汝今試觀此等天身容貌光明勝汝已不時梵白佛唯然已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斯等光明真為殊勝自今已後更不敢言此處常恒無有變易佛告梵天此處無常空不自在佛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入如是三昧從彼梵沒還於祇洹尊者憍陳如摩訶迦葉阿那律等亦為彼梵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處沒還於祇洹唯尊者大目揵連在彼而坐尒時彼梵問目連言世尊弟子頗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目連荅言諸餘聲聞亦有如是威德神足尊者目連即說偈言。
牟尼弟子大羅漢 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盡諸漏知他心 能現神變化群生
如是聲聞甚眾多 是故汝今冝恭敬
時尊者目連說是偈已種種說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從彼梵沒還於祇洹。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娑羅林中尒時如來涅盤時到告阿難曰汝可為我於雙樹閒北首敷座於時阿難受佛勑已於雙樹閒北首敷座既敷座已還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靣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雙樹閒北首敷座所作已竟尒時世尊即從座起往趣雙樹敷上北首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心在明起於念覺先作涅盤想尒時拘尸那竭國有一梵志名須跋陁羅先住彼國其年朽邁一百二十時彼國中諸力士軰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阿羅漢時須跋陁羅傳聞人說婆伽婆於今日夜當入涅盤作是念言我於法中有所疑惑唯有瞿曇必能解釋决我所疑作是念已即出拘尸那竭往詣娑羅林尊者阿難在外經行時須跋陁見阿難已即詣其所白阿難言我聞他說沙門瞿曇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盤吾今須見諮决所疑阿難荅言梵志佛身疲惓汝今擾惱須跋陁羅白阿難言我聞如來今日中夜入無餘涅盤我昔曾聞宿舊仙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如優曇鉢花難可值遇我有少疑思得諮决願聽我見如是三請阿難荅言莫擾惱佛尒時世尊以淨天耳遙聞阿難遮須跋陁不聽前進佛告阿難莫遮彼人聽其前進隨意問難時須跋陁羅聞佛慈矜聽令前進踊躍歡喜即至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靣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聽我問不佛言恣汝所問須跋陁羅既蒙聽許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種種異見富蘭那迦葉末迦梨俱賖梨子阿闍耶毗羅坘子阿闍多翅舍婆羅迦尼陁迦旃延尼乹陁闍提子斯等六師各各自稱已為世尊竟為實得一切智不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十一出家 尒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
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 不知實方所
况知實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况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 及與婆羅門
佛說是時須跋陁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須跋陁羅整欝多羅僧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過三惡道時須跋陁羅白阿難言善哉阿難汝獲大利為佛弟子給侍第一我於今者亦得善利於佛法中願得出家阿難合掌白佛言須跋陁羅於佛法中願樂出家尒時世尊即告須跋陁羅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即得具戒得具戒已即成羅漢須跋陁羅即作是念我今不忍見於世尊入般涅盤我當先入須跋陁羅即時先入涅盤如來於後亦入涅盤尒時眾中有一比丘而說偈言。
雙樹入涅盤 枝條四遍布 上下而雨花
繽紛散佛上 所以雨花者 世尊入涅盤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乃名涅盤
時梵主天復說偈言。
世閒有生類 捨身歸終滅 今者大聖尊
具足於十力 世尊無等倫 今入於涅盤
時尊者阿那律復說偈言。
法主意止住 出入息已断 如來所成就
行力悉滿足 今入於涅盤 其心無怖畏
都捨於諸受 如油盡燈滅 滅有入涅盤
心意得解脫
時眾覩己身毛皆竪佛入涅盤始經七日尒時阿難闍維如來右遶說偈。
大悲梵世尊 體同真淨寶 有大神通力
火出自然身 千㲲用緾身 內外二不燒
澄凾(國宋藏云起世經闍那崛多共達摩笈多等譯丹藏則云闍那崛多譯)
取凾(國宋藏云起世因本經闍那崛多譯丹藏則云達摩笈多譯)
今撿開元錄以起世經為闍那崛多譯亦為前經以起世因本經為達摩笈多譯亦為後經則經名前後皆同而但譯主少差耳及見注云前經初云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後經乃云在舍囉婆悉帝城緣生經亦云舍囉婆悉帝城故知同是笈多譯也恐二本相濫題下別云起世因本焉(按云)㨿此注文丹本為正故今以在舍婆提城者名為起世經為崛多譯而前之為澄凾以在舍囉婆悉帝城者題加因本二字為笈多譯而却之為取凾焉。
暎凾 大樓炭經卷第一
右經第十九幅十八行家室親屬四部兵(之下)宋丹藏本脫十五行文今依國本加之又為看舊宋丹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四部兵(之下有云)止頓其中尒時北方諸少王以金鉢滿盛銀粟以銀鉢盛滿金粟共往至轉輪王所白言天王來大善北方諸城國界富樂熾盛安穩五穀豐熟人民珍寶眾多工巧者饒明月珠玉瑠璃象馬牛羊奴婢米穀豐饒倉庫儲滿願大王止此我等承受其教轉輪王便告諸少王言賢等各自治國以正法莫行非法賢等莫殺生莫盜竊莫犯人婦女莫妄語罵詈惡口兩舌莫念人惡當念慈心為正見奉行如是者即為受我教尒時諸小王持國界捧上轉輪王按行北方諸國(云云)。
暎凾 中本起經卷下
右經第十幅十四行下宋本闕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第九凡六紙今依他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經者具錄其文于左。
瞿曇弥來作比丘尼品第九
尒時佛遊於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時大愛道瞿曇弥行到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叉手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佛言且止瞿曇弥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瞿曇弥又復求哀如是至三佛不肯聽便前作禮遶佛而去其後不久佛時與諸大比丘俱從釋氏精舍入迦維羅衛國大愛道聞佛從諸弟子來入國中心大歡喜即行到佛所稽首佛足下大愛道復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佛言止止瞿曇弥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大愛道則復求哀如是至三佛不肯聽便前作禮遶佛而去佛時與諸比丘留止是國避雨三月補成衣已著衣持鉢出國而去大愛道即與諸老母等俱行追佛佛行轉到那私縣頓止河上大愛道便前稽首作禮却住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佛言止止瞿曇弥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大愛道則復求哀如是至三佛不肯聽便前作禮繞佛而退住於門外被弊敗之衣徒跣而立顏面垢穢衣服汙塵身體疲勞噓唏悲啼賢者阿難見伯母大愛道如是即問言瞿曇弥何因弊衣徒跣面垢衣塵疲勞悲啼大愛道荅言賢者阿難今我用女人故不得受佛法律是以自悲傷耳阿難言止止瞿曇弥且自寬意待我今入向佛說是事賢者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長跪白佛言我從佛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今大愛道以至心欲受法律其已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願佛許之佛言止止阿難無樂使女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所以者何阿難譬如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當知是家以為衰弱不得大強盛也今使女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清淨梵行不得久住譬如稻田禾稼具熟而有?露灾氣則令善穀傷敗今使女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清淨大道不得久興盛阿難復言今大愛道多有善意佛初生時力自育養至于長大佛言有是阿難大愛道信多善意於我有恩我生七日而母?亡大愛道自育養我至于長大今我於天下為佛亦多有恩德於大愛道大愛道但由我故得來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又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不復疑苦不復疑習不復疑盡不復疑道方成其信成其禁戒成其多聞成其布施成其智慧亦能自禁制不殺生不盜竊不婬泆不妄語不飲酒如是阿難正使人終身相給施衣被飲食臥具病困毉藥不及我此恩德也佛告阿難假使女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漏而已其能如是者可入我律戒何謂八敬之法一者比丘持大戒女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二者比丘僧持大戒半月已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三者比丘僧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四者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押所聞所見當自省察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比丘僧事以所聞見若比丘僧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察六者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戒律當半月詣眾中首過自悔以棄憍慢之態八者比丘尼雖有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幼稚比丘僧下坐以謙敬為之作禮是為八敬之法我教女人不得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假令大愛道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為沙門賢者阿難受佛語已熟諦便作禮而出報大愛道言瞿曇弥可勿復愁已得捨家之信去家就戒佛說女人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但當終身勤意學行之耳持心當如防水善治堤塘勿漏而已阿難便一一為伯母說佛所教勑八敬之事言能如是者可入佛法律大愛道即歡喜而言唯諾阿難聽我一言譬如四姓家女沐浴塗香衣㽵嚴事而人復欲利益之安隱不怖以好華香珎寶結為㻉瑤持與其女豈不愛樂頭首受耶今佛所教勑八敬法者我亦歡心願以首頂受之尒時大愛道便受大戒為比丘尼奉行法律遂得應真然後異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禮阿難言小且待我今入問之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大愛道比丘尼言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禮佛言止止阿難當慎此言勿得說也但汝所知不如我知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外諸異學梵志及諸居士皆當以衣被布地求哀於諸沙門言賢者有淨戒高行願行此衣上令我長得其福佛言阿難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解髮布地求哀於諸沙門言賢者有戒聞慧行願行此髮上令我長得其福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豫具衣被飯食臥床病瘦毉藥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奉事沙門當如事日月如事天神過踰於諸外道異學者上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佛之正法當千歲興盛佛復語阿難以女人作沙門故使我法五百歲而衰微所以者何阿難女人有五處不能得作何等為五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等正覺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女人不得作第二忉利天帝釋女人不得作第六魔天王女人不得作第七天梵天王夫此五處者皆丈夫得為之耳丈夫得於天下作佛得作轉輪聖王得作天帝釋得作魔天王得作梵天王佛說是已皆歡喜受行。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七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八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挍勘
容凾 受歲經
此經丹藏則名受歲經而丹有宋無宋藏則名受新歲經而宋有丹無按此二經皆云法護譯名雖小似義乃大別則未知其孰是孰非又何二藏㸦有無耶今按開元錄重譯錄中容凾之內有受歲經笁法護譯云與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初同本異譯單譯錄中竟凾之內有新歲經笁曇無蘭晉云法正譯注中有云中含大本無此等經故編於此今撿丹受歲經與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則真是容凾重譯受歲經耳宋本受新歲經與彼中含全別而與竟凾名新歲經者在文雖異大旨無殊似是彼經之異譯耳然今此容凾宋藏受新歲經與彼竟凾新歲經以為單譯耶則何有廣略之殊譯人之異又此何編於重譯中耶以為重譯耶則彼何列于單譯中耶此須待勘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故移受新歲經編于竟凾此容凾中取此丹藏經為真本焉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佛說受歲經
西晉三藏笁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羅閱祇迦蘭陁竹園與大比丘眾俱受歲彼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諸賢比丘受歲者君當說君當教授君當教誡君當愛念謂第一故何以故諸賢或有人反戾難教與?法俱謂梵行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云何諸賢反戾難教謂梵行與俱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此諸賢或一人?求與?求俱諸賢謂彼人?求與?求俱者此法反戾難教如是染欲瞋恨慳嫉不捨䛕謟幻無羞無耻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比丘語已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瞋恨結而廣與?知識俱與?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諸賢謂彼人不知恩潤無反復者此反戾難教是為諸賢反戾難教法謂梵行與俱者亦不說亦不教授亦不教誡亦不愛念彼人謂第一故此諸賢比丘當白思量諸賢謂彼人者?求與?求俱是我所不念我若?求與?求俱他亦不念我比丘作等觀當莫?求當作是學如是染欲瞋恨慳嫉不捨䛕謟幻無羞無耻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比丘語已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瞋恨而廣與?知識俱與?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諸賢謂彼人不恩潤無反復者我所不愛我若不恩潤無反復者他亦不念我比丘當等觀當莫為無反復當學諸賢若比丘未受歲君說君當教授君當教誡君當愛念謂第一故何以故諸賢或有人無反戾與教法俱謂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謂第一故云何諸賢無反戾與教法俱謂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謂第一故此諸賢或一人無?求不與?求俱謂諸賢彼人無?求不與?求俱者此法無反戾如是不染欲不瞋恨不慳嫉不諛謟幻不無羞不無耻無恚結口不言恚結比丘語已不還報言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不外之不瞋恨而廣之不與?知識俱不與?伴俱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諸賢謂彼人此與教法俱是為諸賢不反戾與教法俱梵行與俱者當為說當為教授當為教誡愛念彼人為第一故此諸賢比丘當自思量諸賢謂彼人無?求不與?求俱者是我所念我若無?求不與?求俱者他亦念我比丘作等觀當莫?求當作是學如是不染欲不瞋恨不慳嫉不捨不䛕謟幻不無羞無耻無恚結口不言恚結比丘語已不還報言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不外之不瞋恨而廣之不與?知識俱不與?伴俱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諸賢彼人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者我所愛念我若不無恩潤不無反復者他亦愛念我比丘作等觀不無恩潤不無反復當作是學此諸賢比丘觀已多有所益我為住?求與?求俱當不?求與?求俱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求與?求俱彼當不喜恱彼便進欲止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當不住?求與?求俱彼便喜恱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見已樂行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極淨鏡自用觀靣此諸賢有眼之士自見靣塵垢便不喜恱彼便進欲除此垢諸賢有眼之士不自見靣有塵垢彼便恱喜清淨自見已樂行如是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為住?求與?求俱彼進欲止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當不住?求不與?求俱彼便喜恱清淨白佛世尊境界住見已樂行如是住染欲不住不染欲如是住瞋恨不住不瞋恨如是住慳嫉不捨不住不慳嫉不捨如是住䛕謟幻不住不䛕謟幻如是住無羞無耻不住不無羞不無耻如是住恚結口言恚結不住不恚結口言恚結比丘語已還報其言不住比丘語已不還報比丘語已向多人說不住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比丘語已而誹說不住比丘語已不誹說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不住各各所說不外說之瞋恨不住不瞋恨而廣與?知識俱與?伴俱不住不與?知識俱不與?伴俱不知恩潤不知反復不住不無恩潤不無反復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不知恩潤不知反復彼便不喜恱彼便進欲上此諸賢比丘觀而知我住不無恩潤住不無反復彼便喜恱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見已樂行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清淨鏡自照面此諸賢有眼之士自見面有塵垢彼便不喜恱便進欲止此諸賢此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彼即喜恱清淨自見已樂行如是諸賢比丘觀而知住不恩潤反復彼便不喜恱即進欲止此諸賢比丘觀而知當我住不無恩潤不無反復彼便喜恱清淨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見已樂行樂行已恱喜恱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樂安樂已意定意定已知如真見如真知見如真已無厭無厭已無染無染已解脫解脫已得解脫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賢者目揵連如是說彼諸比丘聞尊者目揵連所說歡喜而樂(竟)。
止凾 佛說頻毗娑羅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法炬 譯
右一經經名譯主諸藏皆同而其文相國本宋本全同丹本大別似未知去取今按開元錄云此經與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六卷等見品同本異譯撿之國宋二本與彼全同即是彼經中抄出耳何為異譯耶意者宋藏失法炬譯本遂抄彼本部為此別行然彼增一即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既抄彼經而云法炬譯者何耶况凡是抄經非異譯者開元錄中曾被刪去此何獨存耶故今以丹藏為真本云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頻毗婆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 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為人敬仰悉來供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王大子群臣下至人民悉來供養具衣被飲食牀臥疾瘦醫藥尒時世尊名德遠聞如是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閒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為眾生說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甚深遠具諸梵行尒時摩竭王頻毗娑羅告諸群臣汝等嚴駕羽葆車所以然者我欲往迦尸拘薩羅國問訊世尊禮拜承事世尊出世甚難直亦甚難遇如來時時出世譬如優曇鉢華時乃出世世尊亦復如是亦甚難遇對曰如是天王尒時群臣聞摩竭國王頻毗(顏色)娑羅(端正)教便嚴駕羽葆車往詣王頻毗娑羅所便白王言車已嚴駕今正是時尒時摩竭王頻毗娑羅乘羽葆車群臣人民前後圍遶從羅閱城出以王威力漸漸往詣迦尸拘薩羅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乘車至城門從車下步往詣祇桓至如來所猶如剎利王捨五威儀頭面禮世尊足以手摩抆世尊足自稱姓名我是摩竭國頻毗娑羅王中之王是頻毗娑羅王尒時世尊告頻毗娑羅王汝是大王剎利豪族我是釋子出家學道於此色身眾德具足乃屈大王至我所問訊起居康強叉手承事王白世尊曰蒙世尊恩我亦見剎利有智慧多聞者婆羅門有智慧者長者有智慧者沙門有智慧者各共論義我以此論盡往問沙門瞿曇若彼沙門瞿曇荅以此論者我等以此論荅若瞿曇沙門不荅此論者亦當共論義便往至世尊所尒時世尊與說法從世尊聞法不復問論義况當有所難便歸命世尊法比丘僧是謂世尊身有功德說微妙法知時之行是時得等三歡喜於世尊所復有恭敬大聲聞眾行皆清白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四雙八軰是謂世尊聲聞眾可敬可貴為第一尊是世閒人民無上福田是謂第三歡喜於三耶三佛所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從佛聞微妙法聞微妙法已白世尊言願如來受我三月請遊羅閱城當供養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及比丘僧尒時世尊默然受頻毗娑羅王請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王見世尊默然受請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右遶三帀便退而去祇桓門乘羽葆車還詣羅閱祇城自宮殿所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勑諸大臣人民卿等善聽我欲請世尊於此三月及比丘僧供養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汝等各相勸率荅曰如是天王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在獨處坐便作是念我有資財能有所辦欲盡形壽供養世尊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及比丘僧當率勸大臣人民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即曰勸率諸大臣我向者在獨處坐便生是念我有資財能有所辦欲盡形壽供養世尊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及比丘僧我應勑群臣人民卿等隨其種類請佛及比丘僧汝等長夜受報無窮荅曰如是天王群臣人民從王聞教已尒時世尊遊在舍衛城便出人閒遊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漸往詣羅閱祇尒時世尊住竹林迦蘭檀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聞佛至羅閱祇城住竹園迦蘭陁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尒時王頻毗娑羅勑諸群臣速嚴駕羽葆車往詣迦蘭陁所問訊世尊尒時群臣聞摩竭國頻毗娑羅勑便往嚴駕羽葆車白頻毗娑羅曰車已嚴駕今正是時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便乘羽葆車群臣人民前後圍遶以王威勢出羅閱城往詣竹園迦蘭陁所便下車步入迦蘭陁詣世尊所猶如剎利王有五威儀謂劒金屣蓋天冠珠柄拂皆捨一面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白世尊言自還國已來在獨處坐便生是念我典此國界所有資財能有所辦欲盡形壽供養如來及比丘眾衣被飲食牀臥具病瘦醫藥亦當勸率臣人民使得蒙度使長夜得離三塗永處安隱尒時世尊告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善哉善哉大王為眾生故發弘誓意欲安隱眾生義理深遠天人得安尒時世尊為摩竭國王頻毗娑羅說微妙法勸樂令聞皆令歡樂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從佛聞微妙法發歡喜心即從坐起禮世尊足遶佛三帀即退而去出迦蘭陁門還自乘車詣羅閱城入自宮裏坐其殿上即其日辦具甘饌飲食若于種味即其日為佛比丘僧敷眾坐具手執香鑪昇高樓上東向叉手至心念世尊亦自思惟今時已到願世尊知時見顧尒時世尊知時已到便著衣持鉢比丘僧前後圍遶入羅閱城往詣摩竭國王頻毗娑羅宮到已諸比丘僧各次第坐尒時摩竭國王頻毗娑羅見佛比丘僧坐已定自手執若于種甘饌飲食飯佛及比丘僧見世尊飯已攝鉢更敷小牀在如來前坐尒時世尊為摩竭國王頻毗娑羅說微妙法漸漸共議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論欲穢濁漏為大若出家為要尒時世尊知王心歡喜不能自勝皆悉柔和猶如諸如來所應說法苦習盡道尒時世尊具為王說微妙法尒時二百五十婇女即於坐上逮法眼淨彼已見法得法選擇諸法奉持諸法無疑猶豫希望已断得無所畏及所應學法歸依佛法眾受持五戒尒時世尊見王頻毗娑羅聞微妙法歡喜奉持尒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火最為首 詩頌亦為首 王為人中首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首 光明日為首
上下及四方 諸所生品物 天上及世閒
佛最無有上 欲求種德者 當求於三佛
尒時世尊以此偈為王說即從坐起便退還去。
若凾 舍衛國王十夢經(安公失譯經今付西晉錄)
按此經與增一阿含經第五十一卷大愛道般涅槃品同本異譯今國宋二本文義相同此丹本與宋義同文異似非一譯而未知是非不敢去取然此丹本詳悉今且雙存以待賢哲。
若凾 四未曾有經一卷(西晉笁法護譯)
右一經經名譯主諸藏皆同而國宋兩本文義全同始終唯說造塔功德未雖結名未曾有法然一經始末無四字之義此丹本經說轉輪聖王有四未曾有法以喻阿難亦有四未曾有法按開元錄若凾中有四未曾有經云與增一阿含八難品同本異譯今撿之丹本即是也其國宋本經即前毀凾中未曾有經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者耳意者宋藏於此若凾中失真四未曾有經而得毀凾中未曾有經以為名脫四字遂加四字重編於此錯也意此錯之失凡有四焉失真四未曾有經一也未曾有經一本重載二也又彼失譯而為法護譯三也彼是大乘而抑之編此小乘藏中四也故去宋經而取丹本後賢欲知今所去經是何等者請見毀凾未曾有經即是耳今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笁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尒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於是轉輪聖王為人民類皆悉愛念未曾傷害譬如父子轉輪聖王亦復如是愛敬人民未曾有瞋怒向之譬如父有一子是謂轉輪聖王初未曾有法或復轉輪聖王遊人民間見皆歡喜如子親父是謂轉輪聖王二未曾有法復次轉輪聖王住不遊行時人民類其有覩者皆得歡喜彼轉輪聖王與人民說法其有聞者皆悉歡喜時人民聞轉輪聖王說法無有猒足是謂轉輪聖王三未曾有法復次轉輪聖王坐不遊行時人民類其有覩者皆悉歡喜彼轉輪聖王教勑人民此事可為此不可為此可親此不可親若為此事者長夜獲福無窮極若為此事長夜受苦亦無休息彼人民類聞轉輪聖王如此教勑喜無猒足是謂轉輪聖王有此未曾有法如是阿難比丘亦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於是阿難比丘若至比丘眾中諸比丘見皆悉歡喜彼阿難比丘為說法其聞法者皆悉歡喜諸比丘聞阿難所說無猒足是謂阿難比丘第一未曾有法若阿難比丘默然至比丘?眾中其有見者皆悉歡喜彼阿難比丘為說法其聞法者皆得歡喜時比丘?眾聞阿難說法不知猒足是謂阿難比丘第二未曾有法若復阿難默然至優婆塞處時優婆塞見皆歡喜彼阿難比丘為說法時優婆塞眾聞阿難所說無有猒足是謂阿難比丘第三未曾有法復次阿難比丘默然至優婆夷眾中彼眾見者皆悉歡喜彼阿難比丘為說法優婆夷聞者無有猒足是謂阿難比丘四未曾有法尒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八 (十六張)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九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籍凾 本事經第三卷
此一卷經國宋則同同有四十三叚丹本唯有十八叚耳多少如是不同文義始終逈異如何去取今撿國宋本經有四大錯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則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則應始終唯說二法而國宋本經四十三叚皆是一法則名義不相當是一錯也又國宋本卷初二叚及第三叚前六行文即是諸本初卷(三幅)心意經一叚十二行耳國宋於此三重重寫是二錯也第三叚中一類有情已下即是諸本初卷(七幅)破僧經一叚十七行耳國本於此重重寫之其乃至於四十一重是三錯也其卷末頌云貪欲瞋恚癡覆藏及惱忿不恨嫉與慳躭嗜慢將害者即是諸本第二卷(九幅)結經頌正云貪恚及愚癡覆藏惱忿恨嫉慳與貪嗜慢害將一切之小訛變耳宋本於此閑重寫之是四錯也故知大錯耳今此丹本十八叚經始終成就二分終至二果二緾皆是二法即與品目名義相當是一正也又按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結頌云為通達律儀猒知不淨果緾覺悟宴坐愧所作尋求者則結十二經為一頌其覺悟已下五經即是諸本第四卷卷初五經其緾經果經已上七經即是丹本此卷卷末七經耳則列結相應是二正也餘本則非故今取此丹本為正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本事經卷第三 籍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苾蒭成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趣云何為二一於根門不能守護二於飲食不善知量諸有苾蒭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趣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有罪有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訶責
當生?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苾蒭成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云何為二一於根門能自守護二於飲食能善知量諸有苾蒭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自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進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樂
及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無罪無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稱讚
當生善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有二種法能生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造眾?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毉療受此苦時呻吟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來唯造眾?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若諸有情唯造眾?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調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當徃彼由唯造眾?等故心生焦惱及以不修眾善等故心生焦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能生焦惱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惱 謂唯作罪業
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而怨歎
恨有罪無福 心悔惱焦然 有罪無福人
所生諸?趣 我亦當隨徃 决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有二種法心不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修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不作凶狂不起雜穢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毉療受此苦時雖有呻吟而無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來唯修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不作凶狂不起雜穢若諸有情唯修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不作凶狂不起雜穢彼之所趣我定當徃彼由唯修眾善等故心不焦惱及以不造眾?等故心不焦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心不焦惱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歡喜 謂唯修福業
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無怨歎
慶有福無罪 不悔惱焦然 有福無罪人
所生諸善趣 我亦當隨徃 决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為汝略說二速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樂行證彼速通及由苦行證彼速通所修加行無歰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為樂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歰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為苦速通行是名略說二速通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速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斯證速通 無歰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速通行 有歰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為汝略說二遟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樂行證彼遟通及由苦行證彼遟通所修加行無歰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為樂遟通行所修加行有歰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為苦遟通行是名略說二遟通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遟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此證遅通 無歰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遅通行 有歰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遅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不能發生白淨善法設已發生不能决定設已决定不能圓滿彼於如是白淨善法能為障礙能作衰損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云何為二一者?戒二者?見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定不能生白淨善法設復已生不能决定廣說乃至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戒?見 彼人終不能
生白淨善法 雖生而不定 設定不圓滿
於白淨善法 能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有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定能發生白淨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若先已定能令圓滿彼於如是白淨善法不為障礙不作衰損不生憂悔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云何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見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决定能生白淨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廣說乃至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善戒善見 彼人終定能
生白淨善法 若生而决定 决定必圓滿
於白淨善法 不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無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天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墮諸?趣生地獄中云何為二謂作不作云何為作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墮諸?趣生地獄中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諸有愚癡人 作三種?行 不作三妙行
引餘過令生 彼臨命終時 决定有憂悔
死墮諸?趣 生於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昇於善趣生天界中云何為二謂作不作云何為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昇於善趣生天界中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人 作三種妙行 不作三?行
引餘德令生 彼臨命終時 决定无憂悔
死昇諸善趣 生於天界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云何為二一者法智二者類智法智生時便能無倒遍知有為於有為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長廣大類智生時便能如實断滅無明滅無明故便無戲論無戲論故便無尋伺無尋伺故便無樂欲無樂欲故便無愛憎無愛憎故便無慳嫉無慳嫉故便無種種執持刀杖違害闘諍㸦相罵辱不真實語相離間語諸雜穢語及餘無量?不善法無彼諸?不善法故感後有業便不增長感後有業不增長故諸業滅盡業滅盡故眾苦滅盡苦滅盡故生死路絕此路絕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名為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應修習令生 能得未得等
謂法智類智 若法智生時 遍知有為法
便能令後有 因不生不增 若類智生時
無明便断滅 由此展轉法 絕生死輪迴
自知我生盡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
更不受後有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有二妙智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云何為二謂世間智及出世智世間智者謂於色蘊能正了知此為色蘊於受想行及識蘊中亦復如是於其地界能正了知此為地界於水火風及空識界亦復如是於其眼界能正了知此為眼界於其色界及眼識界亦復如是於其耳界能正了知此為耳界於其聲界及耳識界亦復如是於其鼻界能正了知此為鼻界於其香界及鼻識界亦復如是於其舌界能正了知此為舌界於其味界及舌識界亦復如是於其身界能正了知此為身界於其觸界及身識界亦復如是於其意界能正了知此為意界於其法界及意識界亦復如是於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實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世間智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世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世間智正修習時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間智正修習時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於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間智非賢聖法非能永出非趣涅盤非能永猒非能永離非能永滅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覺不證涅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量審觀察時於世間法住怖畏想於出世法住安靜想以於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受無執受故不生渴愛不渴愛故便自內證究竟涅槃證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世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出世智者謂於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知如是諸法是無常性苦性病性㿈性箭性惱性害性怖性熱性壞性滅性災性橫性有疫癘性虛性偽性空性妄性無實我性難保信性於如是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諸聖弟子於此所說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出世智正修習時為能令被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習時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於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賢聖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猒是能永離是能永滅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覺能證涅盤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量審觀察時於出世法生珎寶想於世間法生下賤想以於出世生珎寶故便生歡喜生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恱樂受恱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猒背深猒背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如是名為有二妙智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知者應尋思 謂世出世間
能正盡眾苦 應觀世間智 發生怖畏想
都無有執受 展轉證涅槃 應觀出世智
發生珎寶想 由此生歡喜 便得身輕安
輕安故恱樂 恱樂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覺支 覺支觀聖諦 永断諸疑網
無疑無所取 永脫眾苦邊
重攝前經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惱 二行二戒見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種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苾蒭為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為通達故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蒭為通達故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既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便能如實断所應断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断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通達故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通達遍知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苾蒭為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為律儀故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蒭為律儀故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断既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断便能如實断所應断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断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律儀故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正断律儀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若有苾蒭為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蒭為求猒背為求離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蒭為猒背故為離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猒背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既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猒背故為離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猒背離欲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法門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於?應正了知二者於?應深猒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略說如是二種法門所以者何諸修行者於諸?法應正了知既於?法正了知已便能猒背既猒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行者永断諸愛及眾結縛無倒現觀正盡苦邊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 應正等覺者 哀愍眾生故
說二種法門 於眾?正知 及猒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 正盡眾苦邊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断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断二法謂不淨觀及慈悲觀能断貪欲及與瞋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貪現貪當貪皆由作意思惟淨相一切已瞋現瞋當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断現断當断所有貪欲皆由作意修不淨觀一切已断現断當断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觀於不淨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决定能断一切貪欲於慈悲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断一切瞋恚若欲决定断貪欲者當勤精進修不淨觀若欲决定断瞋恚者當勤精進修慈悲觀修不淨觀無有貪欲而不能断修慈悲觀無有瞋恚而不能断如是名為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断二法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 二法断二法 謂不淨慈悲
断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 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 断貪欲瞋恚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盤界二者無餘依涅盤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盤界謂諸苾蒭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猒捨無所執著不為愛恚緾繞其心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色求欲見時雖復以眼觀於諸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眼及好醜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聲求欲聞時雖復以耳聽於諸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耳及好醜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香求欲齅時雖復以鼻齅於諸香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鼻及好醜香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味求欲嘗時雖復以舌嘗於諸味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舌及好醜味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觸求欲覺時雖復以身覺於諸觸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以身及好醜觸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彼於諸法求欲知時雖復以意知於諸法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意及好醜法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盤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盤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盤界謂諸苾蒭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唯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唯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盤是名無餘依涅盤界苾蒭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盤之界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盤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盤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盤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蒭當知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云何二緾謂有見緾無有見緾云何天人一類怯劣謂有天人愛有樂有欣有喜有為滅有故說正法時不能恭敬攝耳聽受亦復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隨順修如實見唯生怯劣退轉驚怖我等尒時當何所有我等尒時當如何有如是天人一類怯劣云何天人一類勇猛謂有天人怖有猒有欣求無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攝受執著如是如是諸?見趣作是念言我若断壞隱沒不現尒時乃名寂靜微妙如是天人一類勇猛云何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謂聖聲聞如實觀察既觀察已不於如實而生憍慢不依如實而生憍慢不因如實而生憍慢不恃如實而生憍慢如實見已便生猒背既猒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作是思惟世尊為彼喜樂諸有阿賴耶者恒為常見所繫縛者令滅有故所說正法微細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勝妙非諸尋思所行境界是諸審諦慧者所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断諸徑路證其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盤作是思惟世尊為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恒為断見所繫縛者令知業果無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断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盤如是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如是名為由二緾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尒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緾所緾 令諸天人眾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猒離 究竟證涅盤 復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断常見 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諸煩惱熖
令證大清涼
本事經卷第三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九 (二十二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 乂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甚凾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
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經注不分而連書者也義當節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賢焉。
竟凾 受新歲經 笁法護譯
按此受新歲經法護譯者國本宋本皆編於容凾中以當受歲經丹藏則容凾中有名受歲經者而與此經大別今依開元錄撿之則丹藏之經正是容凾受歲經耳此宋藏經與此竟凾新歲經文異義同似是同本異譯耳則開元錄中以新歲經為單譯者厥義未詳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故以此經移編于竟凾焉。
竟凾 護淨經(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第三幅五行一切眾人普使聞知(已下)國宋兩本(有)一切檀越施設法會(等)凡二百五十五字之文丹藏所無其文切要今為看舊丹藏經者具錄于左。
一切眾人普使知聞一切檀越施設法會供齋調度持齋者得食不持齋者不得食此飯一日持齋得六十萬世餘粮不持齋者六十萬世墮餓鬼中何以故此信施難消故寧吞熱䥫丸不食此飯吞熱䥫丸須㬰閒耳食此信施久受大苦五百萬世中受餓鬼苦諸有設食之處一切如法作齋不得懷挾餘殘食歸給妻子若食此飯若腋底挾檐後五百世常挾熱䥫輪左腋底入從右腋底出一切齋飯不可不慎一米化作熱丸一切賢者施設福會於先嘗啜此食都作殘食唐作此會不如不作何以故諸天不歡鬼神不喜此人於先嘗者亦五百世中受餓鬼苦自今已後欲得福者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慶恱天神擁護經不虛言福報如影響。
佛說護淨經。
攝凾 十誦律卷第五
此卷第二十六張第二行夜提(之下)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九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一行文國本宋本並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即作方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同卷二十七張第十三行即今正本三十一張第十三行尼薩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亦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二行國本宋本並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断所得非望而得是衣二二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断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同卷第二十九張第四行即今正本第三十七張第四行尼薩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七行國本宋本所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具足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断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樂凾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蒭尼毗奈耶卷第二十
此卷十九張第二十行汙手捉淨水(之下丹本有)瓶應當學(乃至)佛言不(等)凡五十九行文國本宋本並無者今撿若無彼文則文義断絕又違前略攝頌云俗舍善容儀護鉢除病人之言遂令眾學闕二十餘法故今依丹本足之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時六眾苾蒭以不淨手捉淨水瓶遂令諸蠅競來附近招致譏醜佛言不以汙手捉淨水(下有)瓶應當學時苾蒭尼在江猪山於菩提長者高樓上食以洗鉢水棄在好地施主生嫌佛言應制學處在白衣舍不棄洗鉢水除問主人應當學。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婆羅門孩兒遇病有鄔波索迦是彼知識來告之曰孩子若病冝往僧處從諸苾蒭乞鉢中水令其洗沐必得平善時波羅門即往求水見鄔波難陁從乞鉢水鄔波難陁便以殘麨餅內置鉢水中而授與彼彼見雜水起穢?心作如是語我兒寧死誰能用此鄙?之物而洗浴耶以事白佛佛言不應以此穢水持施於人若人來乞鉢水時應淨洗鉢置清淨水誦經中要頌阿利沙伽他呪之三遍授與彼人或洗或飲能除萬病(阿利沙伽他者謂是佛所說頌出聖教中若讀誦時有大威力但是餘處令誦伽他者皆類也即如河池井處洗浴飲水之時或暫於樹下偃息取涼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茶羅踐佛塔影或時已影障弊尊容或大眾散時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禮拜尊儀或每日食罷時或灑掃塔廟諸如此事其類寔繁皆須口誦伽他奉行獲福若故心違慢感得?作之罪但以東川法眾此先不行故因注言知聖教之有在其伽他者即如頌曰)。
(世閒五欲樂) (或復諸天樂) (若比愛盡樂)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復生集)
(八聖道能超) (至妙涅盤處)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佛言不得以殘食置鉢水中應當學。
時有苾蒭安鉢地上下無儭替招致譏醜令疾損壞佛言應制學處地上無替不應安鉢應當學。
時有尼立洗鉢失手墮地打破其鉢佛言不得立洗鉢應當學。
時有尼於危險崖岸置鉢佛言不應尒不於危險岸處置鉢應當學。
河水急流逆以鉢?遂令鉢破佛言不應尒不得逆流酌水應當學。
十二眾尼前人坐自己立為其說法時有敬信三寶婆羅門居士等譏訶佛言不應尒人坐己立不為說法應當學。
時有病人不能久立聽法佛言若是病人坐臥高下於道非道及以車乘著靴覆頭冠花瓔珞持蓋刀仗并著甲冑等若是病者隨何威儀為說無犯非病不合為制學處當如是說人坐己立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者不為偏抄衣不為雙抄衣不為叉?者不為拊肩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乘象者不為乘馬不為乘轝不為乘車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屐靴鞋及履屨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戴帽著冠及作佛頂髻或緾頭或冠花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持蓋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緣在劫比羅城時吐羅難陁立大小便諸俗人見共作譏嫌佛言不應尒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時吐羅尼持已故衣令浣衣人洗彼不肯洗便起瞋心於彼洗衣水中故放不淨佛言不應尒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隨凾 彌沙塞五分戒本 宋?賔三藏佛陀什等 譯
按此戒本國本同於宋本丹本獨異如何去取今以本律撿之此丹本乃正也彼國宋兩本即此隨凾中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鳩摩羅什譯者錯重寫為五分戒本而云佛陀什譯其閒雖有小不同處但是寫筆之錯耳故今取此丹本入藏又為看舊國宋藏者具錄正本于左。
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
宋?賔三藏佛陀什等譯
大德僧聽春時一月過少一夜餘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為得道故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况餘善道法未受具戒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荅言布薩說戒)諸大德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一人荅言說欲訖)。
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我今欲說戒
僧當一心聽 乃至小罪中 心應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後更莫復犯 心馬馳惡道
放逸難禁制 佛說切戒行 亦如利轡勒
佛口說教誡 善者能信受 是人馬調順
能破煩惱軍 若不受教勑 亦不愛樂戒
是人馬不調 沒在煩惱軍 若人守護戒
如?牛愛尾 繫心不放逸 亦如猴著鎻
日夜常精進 求實智慧故 是人佛法中
能得清淨命
大德僧聽今十五日布薩說戒僧一心作布薩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一心共作布薩白如是諸大德今布薩說波羅提木叉一切共聽善思念之若有罪應發露無罪者嘿然嘿然故當知我及諸大德清淨如聖嘿然我及諸大德亦如是若比丘如是眾中乃至三唱憶有罪不發露得故妄語罪故妄語罪佛說遮道法發露者得安樂不發露罪益深。
諸大德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共諸比丘同學戒法戒羸不捨行婬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若聚落若空地盜心不與取若王若大臣若捉若縛若殺若?語言汝賊汝小汝癡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殺若與刀藥殺若教人殺若教自殺譽死讚死咄人用惡活為死勝生作是心隨心殺如是種種因緣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若比丘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為出罪求清淨故作是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諸大德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戒不得共住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故出不淨除夢中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變心觸女人身若捉手若捉髮若捉一一身分摩著細滑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變心向女人麤惡語隨婬欲法說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欲盛變心向女人自讚身言姉妹婬欲供養是第一供養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行媒法若為私通事持男意至女邊持女意至男邊乃至一交會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乞作房無主為身應如量作長佛十二搩手廣七搩手應將諸比丘求作處諸比丘應示作處無難處有行處若不將諸比丘求作處若過量作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有主為身作房應將諸比丘求作處諸比丘應示作處無難處有行處若不將諸比丘求作處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不如法惡瞋故以無根波羅夷謗無波羅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言我是事無根住瞋故謗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不如法惡瞋故於異分中取片若似片作波羅夷謗無波羅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言我是事異分中取片若似片住瞋故謗僧伽婆尸沙。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 (二十三)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一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弥沙塞五分戒本之餘
若比丘為破和合僧勤方便諸比丘語彼比丘汝莫為破和合僧勤方便當與僧和合僧和合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共弘師教安樂行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若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助破和合僧若二若三若眾多語諸比丘言是比丘所說是知說非不知說說法不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皆是我等心所忍樂諸比丘語彼比丘汝莫作是語是比丘所說是知說非不知說說法不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皆是我等心所忍樂何以故是比丘非知說不說法不說律汝莫樂助破和合僧當樂助和合僧僧和合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共弘師教安樂行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惡性難共語與諸比丘同學經戒數數犯罪諸比丘如法如律諫其所犯荅言大德汝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以好惡語汝諸比丘復語言汝莫作自我不可共語汝當為諸比丘說如法諸比丘亦當為汝說如法如是展轉相教轉相出罪成如來眾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依聚落住行惡行汙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汙他家亦見聞知諸比丘語彼比丘汝行惡行汙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汙他家亦見聞知汝出去不應此中住彼比丘言諸大德隨愛恚癡畏何以故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駈者有不駈者諸比丘復語言汝莫作是語諸大德隨愛恚癡畏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駈者有不駈者汝行惡行汙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汙他家亦見聞知汝捨是隨愛恚癡畏語汝出去不應此中住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諸大德已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初罪四乃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戒知故覆藏隨幾時應與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已六夜行摩那埵次到阿浮呵那如法作已應二十僧中出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是比丘不得出罪諸比丘應如法呵是法應尒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共一女人獨屏處可婬處坐可信優婆夷見於三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若比丘言如優婆夷所說應三法中隨所說治是初不定法。
若比丘共一女人獨露處坐說麤惡婬欲語可信優婆夷見於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若比丘言如優婆夷所說應二法中隨所說治是二不定法。
諸大德已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三衣竟捨迦絺那衣已長衣乃至十日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三衣竟捨迦絺那衣已三衣中離一一衣宿過一夜除僧羯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三衣竟捨迦絺那衣已得非時衣若須應受速作受持若足者善若不足望更有得處令具足成乃至一月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從非親里比丘尼取衣除貿易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除因緣尼薩耆波逸提因緣者奪衣失衣燒衣漂衣衣壞是名因緣。
若比丘奪衣失衣燒衣漂衣衣壞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若居士居士婦欲多與衣是比丘應受二衣若過是受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非親里居士居士婦共議當以如是衣直作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自恣請便徃問居士居士婦言汝為我以如是衣直作衣不荅言如是便言善哉居士居士婦可作如是衣與我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
若非親里居士居士婦共議我當各以如是衣直作衣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自恣請便徃問居士居士婦言汝各為我以如是衣直作衣不荅言如是便言善哉居士居士婦可合作一衣與我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為比丘故遣使送衣直使到比丘所言大德彼王大臣送此衣直大德受之是比丘言我不應受衣直若得淨衣當手受持使言大德有執事人不比丘即指示處使便到執事所語言某王大臣送此衣直與某甲比丘汝為受作取便與之使既與已還比丘所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竟大德須衣便可徃取是比丘二返三返到執事所語言我須衣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四返五返六返到執事前嘿然立若得者善若過求得者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衣隨使來處若自往若遣信語言汝為某甲比丘送衣直是比丘竟不得汝還自索莫使失是事應尒。
若比丘自行乞縷雇織師織作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居士居士婦為比丘使織師織作衣是比丘先不自恣請便到織師所作是言汝知不此衣為我作汝好為我織令極緻廣當別相報後若與一食若一食直得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衣後瞋不喜若自奪若使人奪作是語還我衣不與汝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知檀越欲與僧物迴以入己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病得服四種含消藥酥油蜜石蜜一受乃至七日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住阿鍊若處安居三月未滿八月若處有恐怖聽寄一一衣著界內白衣家若有因緣出界離此衣宿乃至六夜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春餘一月應求雨浴衣餘半月應持若未至一月求先半月持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前後安居十日未至自恣得急施衣若須應受乃至衣時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鉢未滿五綴更?新鉢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是鉢應僧中捨僧應取眾中最下鉢與之語言汝受是鉢乃至破是法應尒。
若比丘長鉢乃至十日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新憍賖耶作臥具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純黑羺羊毛作新臥具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新臥具應用二分純黑羺羊毛第三分白第四分下若過是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新臥具應六年畜未滿六年若捨若不捨更作新臥具除僧羯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純黑羺羊毛作新尼師壇應用故尼師壇一修伽陀搩手壞好色若不壞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得羊毛須持有所至若自持乃至三由旬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擘羺羊毛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種種販賣求利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以金銀及錢種種賣買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自捉金銀及錢若使人捉若發心受尼薩耆波逸提。
諸大德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九十一波逸提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故妄語波逸提。
若比丘毀呰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兩舌闘亂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別知善惡語男子波逸提。
若比丘知僧如法断事竟還發起波逸提。
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宿過三夜波逸提。
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說得過人法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實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麁罪向未受具戒人說除僧羯磨波逸提。
若比丘作是語何用是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憂惱作如是毀呰戒者波逸提。
若比丘自伐鬼村若使人伐波逸提。
若比丘故不隨問荅波逸提。
若比丘誣說僧所差人波逸提。
若比丘於露地自敷僧臥具若使人敷若他敷若坐若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不囑舉若見僧臥具敷在露地而不舉者波逸提。
若比丘於僧房內自敷僧臥具若使人敷若他敷若坐若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不囑舉波逸提。
若比丘瞋不喜於僧房中自牽比丘出若使人牽作是語出去滅去莫此中住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先敷臥具後來強自敷若使人敷作是念若不樂者自當出去波逸提。
若比丘僧重閣上尖脚繩牀木牀用力坐臥波逸提。
若比丘作大房舍從平地壘留牎戶處極令堅牢再三重覆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知水有蟲若取澆泥若飲食諸用波逸提。
若比丘僧不差教誡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僧差教誡比丘尼至日沒波逸提。
若比丘僧不差為教誡故入比丘尼住處除病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作是語諸比丘為供養利故教誡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獨屏處坐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作衣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尼先期共道行從此聚落到彼聚落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若多伴有疑畏處是名因緣。
若比丘與比丘尼先期共舩行若上水若下水除直渡波逸提。
若比丘知比丘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檀越先發心作波逸提。
若比丘數數食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病時衣時施衣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受別請眾食波逸提除因緣因緣者病時衣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舩上行時大會時沙門會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無病施一食處過一食波逸提。
若比丘到白衣家自恣多與飲食若餅若麨若不住其家食須二三鉢應受出外與餘比丘共食若無病過是受及不與餘比丘共食波逸提。
若比丘食竟不作殘食法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食竟不作殘食法強勸令食欲使犯罪波逸提。
若比丘不受食著口中除嘗食楊枝及水波逸提。
若比丘非時食波逸提。
若比丘食殘宿食波逸提。
若比丘自手與外道裸形若男若女食波逸提。
若諸家中有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魚肉若比丘無病為己索得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食家中與女人坐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獨屏處坐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獨露處坐波逸提。
若比丘觀軍發行波逸提。
若比丘有因緣到軍中乃至二三宿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有因緣到軍中二三宿觀軍陣合戰波逸提。
若比丘作是語如我解佛所說障道法不能障道諸比丘語彼比丘汝莫作是語莫謗佛莫誣佛佛說障道法實能障道汝捨是惡邪見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彼比丘不如法悔不捨惡邪見共坐共語共宿共事波逸提。
若沙彌作是語如我解佛所說受五欲不能障道諸比丘語是沙彌汝莫作是語莫謗佛莫誣佛佛說五欲障道實能障道汝沙彌捨是惡邪見如是教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教第二第三教捨是事善若不捨諸比丘應語是沙彌汝出去從今莫言佛是我師莫在比丘後行如餘沙彌得共比丘二宿汝亦無是事癡人出去滅去莫此中住若比丘知如法?沙彌畜使共住共語波逸提。
若比丘故奪畜生命波逸提。
若比丘故令比丘生疑悔作是念令彼比丘乃至少時惱波逸提。
若比丘僧断事時不與欲起去波逸提。
若比丘擊攊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水中戲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同室宿波逸提。
若比丘飲酒波逸提。
若比丘輕師及戒波逸提。
若比丘自掘地若使人掘言掘者波逸提。
若比丘共諍已嘿聽作是念諸比丘所說我憶持波逸提。
若比丘知不滿二十歲與受具足戒波逸提是人不得戒諸比丘亦可呵是法應尒。
若比丘受四月自恣請藥若過是受除更請自送請長請波逸提。
若比丘數數犯罪諸比丘如法諫作是語我不學是戒當問餘比丘持法持律者波逸提比丘欲求解應問持法持律者是法應尒。
若比丘說戒時作是語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布薩戒經中說諸比丘知是比丘已再三說戒中生是比丘不以不知故得脫隨所犯罪如法治應呵其不知所作不善說戒時不一心聽不著心中波逸提。
若比丘王未出未藏寶若入過後宮門限波逸提。
若比丘與賊期共道行從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期共道行從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若比丘無病為炙故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若比丘若寶若寶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內及宿處波逸提若僧坊內及宿處取寶等物後有主索應還是事應尒。
若比丘半月內浴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病時作時行時風雨時熱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瞋故打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瞋故以手擬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故恐怖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知比丘犯麤罪覆藏過一宿波逸提。
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語彼比丘共到諸家與汝多羙飲食既到不與作是言汝出去共汝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欲令彼惱波逸提。
若比丘新得衣應三種色作幟若青若黑若木蘭若不以三色作幟波逸提。
若比丘為戲笑故藏比丘若衣若鉢坐具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若比丘僧断事時如法與欲竟後更呵波逸提。
若比丘作是語諸比丘隨知識迴僧物與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淨施衣還奪波逸提。
若比丘受他請食前食後食行詣餘家不近白餘比丘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衣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近白善比丘除因緣波逸提因緣者難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以兜羅貯坐臥具波逸提。
若比丘自作坐臥繩牀木牀足應高修伽陀八指除入梐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用骨牙角作針筒波逸提。
若比丘作尼師壇應如量作長二修伽陀搩手廣一搩手半若續方一搩手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作覆瘡衣應如量作長四修伽陀搩手廣二搩手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作雨浴衣應如量作長五修伽陀搩手廣二搩手半若過波逸提。
若比丘作修伽陀衣量衣若過波逸提修伽陀衣量者長九修伽陀搩手廣六搩手是名修伽陀衣量。
若比丘知壇越欲與僧物迴與餘人波逸提。
諸大德已說九十一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四波羅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無病在街巷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是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我墮可呵法今向諸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白衣家請食有比丘尼教益食人與是比丘飯與是比丘羹諸比丘應語是比丘尼姉妹小却待諸比丘食竟若眾中乃至無一人語者是諸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我墮可呵法今向諸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有諸學家僧作學家羯磨若比丘無病先不受請於是學家自手受食是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我墮可呵法今向諸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住阿鍊若處有疑恐怖先不伺視在僧坊內自手受食不出外受是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我墮可呵法今向諸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諸大德已說四波羅提提舍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眾學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不高著內衣應當學。
不下著內衣應當學。
不㕘差著內衣應當學。
不如多羅葉著內衣應當學。
不如象鼻著內衣應當學。
不如圓㮈著內衣應當學。
不細襵著內衣應當學。
不高披衣應當學。
不下披衣應當學。
不㕘差披衣應當學。
好覆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反抄衣著右肩上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反抄衣著右肩上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反抄衣著左肩上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反抄衣著左肩上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著兩肩上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著兩肩上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身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頭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肩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肩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携手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携手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隱人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隱人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叉腰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叉腰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拄頰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拄頰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掉臂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掉臂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高視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高視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左右顧視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左右顧視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蹲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蹲行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企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企行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覆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覆頭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戲笑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戲笑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高聲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高聲白衣舍坐應當學。
庠序入白衣舍應當學。
庠序白衣舍坐應當學。
一心受食應當學。
不溢鉢受食應當學。
羹飯俱食應當學。
不於鉢中處處食應當學。
不刳中央食應當學。
不曲指抆鉢食應當學。
不齅食食應當學。
諦視鉢食應當學。
不棄飯食應當學。
不以食手捉淨飯器應當學。
不吸食食應當學。
不嚼食作聲食應當學。
不舐取食應當學。
不滿手食應當學。
不大張口食應當學。
飯未至不大張口待應當學。
不縮鼻食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脹頰食應當學。
不齧半食應當學。
不舒臂取食應當學。
不振手食應當學。
不吐舌食應當學。
不全吞食應當學。
不摶飯遙擲口中應當學。
不以鉢中有食水灑白衣屋內應當學。
不以飯覆羹更望得應當學。
不嫌呵食應當學。
不為己索益食應當學。
不嫌心視比坐鉢應當學。
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大小便淨水中除病應當學。
不大小便生草菜上除病應當學。
人著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革屣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現胷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坐比丘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坐比丘在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比丘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比丘在後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中比丘在道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左右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持蓋覆身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拄杖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捉刀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捉弓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樹過人不得上除大因緣應當學。
諸大德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應與現前比尼與現前比尼。
應與憶念比尼與憶念比尼。
應與不癡比尼與不癡比尼。
應與本言與本言治。
應與自言與自言治。
應與多人語與多人語。
應與草布地與草布地。
諸大德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已說戒經序已說四波羅夷法已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說二不定法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說九十一波逸提法已說四波羅提提舍尼法已說眾學法已說七滅諍法是法入佛戒經中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及餘隨道戒法是中諸大德一心和合歡喜不諍如水乳合安樂行應當學。
比婆尸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盤佛稱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尸棄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譬如明眼人 能避險惡道 世有聡明人
能遠離諸惡
比葉婆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不惱不說過 如戒所說行 飯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寂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拘留孫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落 不破壞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諦視善不善
拘那含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欲得好心莫放逸 聖人善法當勤學
若有知寂一心人 尒乃無復憂愁患
迦葉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為寂靜僧略說波羅提木叉。
護身為善哉 能護口亦善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 便得離眾苦
比丘守口意 身不犯眾惡 是三業道淨
得聖所得道
若人打罵不還報 於嫌恨人心不恨
於瞋人中心常靜 見人為?自不作
七佛為世尊 能救護世閒 所可說戒經
我已廣說竟 諸佛及弟子 恭敬是戒經
恭敬戒經已 各各相恭敬 慙愧得具足
能得無為道
諸大德已說波羅提木叉竟僧一心得布薩(五分戒本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一 (二十六張)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二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隨凾 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 東晉法顯共覺賢 譯
按此戒者宋本與國本多同丹本與二本大異今對同譯本律尼部及比丘同戒撿之丹本乃正其國宋二本亦非異譯但文句多涉四分之言故有異耳未詳厥由今取丹本對律挍正入藏而眾學初有十三戒丹本所無者今勘諸律及五部戒本㸦有一二或並無者既未詳故不忍刪去并取入之直注其下云。
外凾 沙彌尼離戒文 (失譯附東晉錄)
按此戒名國本宋本及開元錄皆云沙彌尼離戒文丹本即云沙彌尼雜戒文今撿正文諸本皆非何則按此譯之離字與他譯之尼字但梵音楚夏耳曾不是沙彌尼之離戒文亦不是沙彌尼之雜戒文並乖正文故今可直云沙彌離戒文方乃正耳然三本皆無不敢擅改直書其意以待雅正君子焉。
傳凾 四分比丘尼羯磨一卷(丹本云宋求那跋摩譯 宋本但云女人出家事)
按此羯磨一卷宋本與國本則同丹本將二本獨異何耶今撿丹本與懷素所集文義大同又其起盡有倫敘可觀知是跋摩所譯正本故取之入藏彼國宋二本甚是錯乱凡尼出家始終之例初求出家次受十戒學法二歲受具足戒久後方?畜眾羯磨度人受戒乃其序也二本於受六法請和尚文重用沙彌請十戒文此一乱也以?畜眾文繫乎受大戒前二乱也凡尼受戒先於尼僧中受後至大僧而受二本即云二部僧聽不分先後三乱也其學戒六法中四分即以非時食與飲酒為第五六而二本乃以摩觸八事為五為六四乱也首題既云尼羯磨二本即有比丘度沙彌法沙彌受十戒法大僧受具戒法等五乱也開元錄云宋求那跋摩譯二本但云女人出家法六乱也故知二本是乃後代無稽之人臆度乱鈔耳不可依用今故遆之。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宋?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結界法第一
(其諸結界羯磨作法與上大僧同唯稱尼大姉為異)。
受戒法第二
比丘尼乞畜眾羯磨文
(若比丘尼欲度人者當徃比丘尼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著地合掌乞畜眾羯磨作如是白)。
大姉僧聽我比丘尼某甲今從僧?度人授具足戒願僧聽我度人授具足戒(如是三說)。
與畜眾羯磨文
大姉僧聽此比丘尼某甲今從僧?度人授人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聽比丘尼某甲度人授人具足戒白如是。
大姉僧聽此比丘尼某甲今從僧乞度人授人具足戒僧今聽比丘尼某甲度人授人具足戒誰諸大姉忍僧聽比丘尼某甲度人授人具足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聽比丘尼某甲度人授人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度沙彌尼文
(若欲在寺內剃髮者應白一切僧若不和合應房房語令知若和合應作白然後與剃髮應作如是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欲從某甲求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為某甲剃髮白如是(白已為剃髮欲在寺內出家者應白一切僧若不和合應房房語令知若和合應作白然後與出家應作如是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欲從某甲求出家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出家白如是(應作如是出家教出家者著袈裟已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教作如是白)我阿夷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隨佛出家和尚尼某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是我世尊(如是三說)我阿夷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我今隨佛出家竟和尚尼某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是我世尊(亦如是三說已應與受戒)。
盡形壽不得殺生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盜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婬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妄語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飲酒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著花鬘香油塗身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歌舞倡伎亦不觀聽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高廣大牀上坐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盡形壽不得非時食是沙彌尼戒能持不(荅言能)。
如是沙彌尼十戒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汝已受戒竟當供養三寶佛寶法寶僧寶當修三業坐禪誦經勸助眾事(聽童女十八者二歲學戒年滿二十二部僧中受大戒若年十歲曾出適者聽二歲學戒年滿十二與受大戒應如是與二歲學戒)。
式叉摩那受六法文
(沙彌尼應往比丘尼眾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比丘尼僧足已右膝著地合掌白如是言)。
大姉僧聽我沙彌尼某甲今從僧?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願僧濟度我慈愍故(如是三說應將沙彌尼至離聞處著見處已眾中應差堪作羯磨者如上應作白言)。
大姉僧聽此某甲沙彌尼今從僧?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姉僧聽此某甲沙彌尼今從僧?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僧今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誰諸大姉忍僧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應如是與六法)。
某甲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六法不得犯。
不得行婬欲法若式叉摩那行婬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與染汙心男子共身相摩觸鈌戒應更與受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偷盜乃至草葉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燒若埋若壞色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缺戒應更與受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故断眾生命乃至蟻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與人教死勸死讚死若與非藥若墮胎厭禱呪術自作教人作者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断畜生不能變化者命缺戒應更與受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實非己有自稱言得上人法言得禪得解脫得三昧正受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言天來龍鬼神來供養我此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於眾中故作妄語缺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非時食若式叉摩那非時食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飲酒若式叉摩那飲酒犯戒應更與受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式叉摩那於一切尼戒中應學除為比丘尼過食自受食食。
式叉摩那受大戒法
(若式叉摩那學戒已年滿二十若滿十二應與受大戒先至比丘尼僧中請和尚應如是言)。
大姉一心念我某甲求阿姨為和尚願阿姨為我作和尚我依阿姨故得受大戒(如是三說和尚尼應荅言尒應如是受持受戒人離聞處著見處應差教授師是中戒師應如是問言)。
此眾中誰能為某甲作教授師(若有者荅言我能尒時戒師即應作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教授師應往至受戒人所語言)。
此安陀會欝多羅僧僧伽梨此僧祇支覆肩衣此衣鉢是汝有不(荅言已有)。
善女人諦聽今是真誠時我今問汝有便言有無當言無汝不犯邊罪不汝不犯淨行比丘不汝不賊心受戒不汝不破內外道不汝非黃門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真人阿羅漢不汝不破僧不汝不惡心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根不汝字何等和尚尼字誰年歲滿不衣鉢具足不父母夫主聽汝不汝不負債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白癩乾痟癲狂二根一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有如是諸病不(荅言無者應語言)如我向問汝僧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荅我僧中亦當如是荅(教授師問已應至僧中如常威儀至舒手及處立應作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教授竟聽使來白如是(彼應語言來來已應與捉衣鉢教禮僧足已在戒師前䠒跪合掌作如是乞)。
大姉僧聽我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願僧濟度我慈愍故(如是三說是中戒師應作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汝諦聽今是真誠時我今問汝有當言有無當言無汝不犯邊罪不汝不犯淨行比丘不汝不賊心受戒不汝不破內外道不汝非黃門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真人阿羅漢不汝不破僧不汝不惡心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不二根不汝字何等和尚尼字誰年歲滿不衣鉢具足不父母夫主聽汝不汝不負債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白癩乾痟癲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汝有如是諸病不(荅言無應作白)。
大姉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衣鉢具足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姉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已滿衣鉢具足僧今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誰諸大姉忍僧今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已忍與某甲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尼往比丘僧中受大戒法
(彼受戒者與比丘尼僧俱至比丘僧中禮僧足已右膝著地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願僧救濟我慈愍故(如是三說此中戒師應問諸難事作白)。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善女人諦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我今問汝有當言有無當言無汝不犯邊罪不汝不犯淨行比丘不汝不賊心受戒不汝不破內外道不汝非黃門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真人阿羅漢不汝不破僧不汝不惡心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不二根不汝字何等和尚尼字誰年滿二十未衣鉢具足不父母夫主聽汝不汝不負債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白癩乾痟癲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有如是諸病不(荅言無者應問言)汝學戒未清淨不(荅言學戒清淨應問餘比丘尼)某甲學戒未清淨不(荅言已學戒清淨)。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已滿衣鉢具足已學戒清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已滿衣鉢具足已學戒清淨僧今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誰諸長老忍僧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為某甲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女人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八波羅夷法若比丘尼犯者非比丘尼非釋種女不得犯不淨行行婬欲法若比丘尼作不淨行行婬欲法乃至共畜生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偷盜乃至草葉若比丘尼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燒若埋若壞色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断眾生命乃至蟻子若比丘尼若自手断人命持刀授與人教死讚死勸死與人非藥墮胎厭禱呪術若作方便教人作方便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尼不真實非己有自稱言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三昧正受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言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身相觸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汙心與染汙心男子身相觸腋已下膝已上若摩若逆摩若順摩若牽若推若舉若下若捉若急捺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汙心與染汙心男子受捉手捉衣至屏處屏處立屏處語若共行若身相近若共期行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不應覆藏他罪乃至突吉羅惡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羅夷不自舉亦不白僧不語人令知後於異時此比丘尼若休道若滅?若作不共住若入外道後作如是言我先知此人如是如是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覆藏重罪故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知不(荅言能)。
不得隨被舉比丘語乃至沙彌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儀未懺悔不作共住便隨順彼比丘彼比丘尼諫此比丘尼言大姉彼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儀未懺悔不共住莫隨順彼比丘彼比丘尼諫此比丘尼時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乃至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犯隨舉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荅言能)。
善女人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依糞掃衣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荅言能)。
若得長利若檀越施衣若得輕衣若得割截衣應受依乞食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荅言能)。
若得長利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眾僧常食檀越請食得受依樹下坐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荅言能)。
若得長利若別房樓閣小房石室兩房一戶應受依腐爛藥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荅言能)。
若得長利酥油生酥蜜石蜜應受。
汝已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梨如法二部僧具足滿當善受教法當勤供養佛法僧和尚阿闍梨一切如法教勑不得違逆當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者當問和尚阿闍梨(使受戒人在前而去)。
除罪法第三
尼懺僧殘罪法
(尼以女弱事須相假以肅其懷如若私己容惡則自壞彼犯在不輕故尼覆僧殘但增罪治半月行摩那埵無別覆藏調伏法故尼懺僧殘要在二部僧中作摩那埵羯磨大僧與尼二部各滿四人若作出罪羯磨大僧與尼二部各滿二十人不得減)。
乞摩那埵羯磨文
(比丘尼犯僧殘罪應一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行摩那埵非應至二部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右膝著地合掌作如是乞)。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今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願僧與我半月摩那埵慈愍故(如是三說)。
與摩那埵羯磨文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今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今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誰諸長老忍僧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比丘尼行摩那埵法與上大僧同唯應二部僧中日日白應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已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僧已與我半月摩那埵我比丘尼某甲已行若干日過餘有若干日在白大德僧令知我行摩那埵。
乞出罪羯磨文
(比丘尼半月行摩那埵竟應至二部僧中作如是乞)。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已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僧已與我半月摩那埵我已於二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竟今從僧乞出罪羯磨願僧與我出罪羯磨慈愍故(如是三說)。
與出罪羯磨文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已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僧已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此比丘尼某甲已於二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竟今從僧乞出罪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某甲若干僧殘罪已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僧已與比丘尼某甲半月摩那埵此比丘尼某甲已於二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竟今從僧乞出罪羯磨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誰諸長老忍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說戒法第四
(其說戒法一與上大僧同)。
尼僧差請教授人羯磨文
(尼僧應半月半月至大僧請教誡故今須差此使為尼僧請教誡應如是差)。
大姉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
大姉僧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誰諸大姉忍僧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更差一人為伴往大僧中至舊住比丘所禮足曲身低頭合掌白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比丘尼僧某甲等和合禮比丘僧足求教授(如是三說受囑比丘說戒時應作如是白)。
比丘尼僧某甲眾和合禮大德僧足求教授(如是三說)比丘尼明日應問可否比丘教授師應期往比丘尼應期迎比丘期往不往者突吉羅比丘尼僧期迎而不迎者突吉羅若比丘尼聞教授師來當半由旬迎至寺內供給所須洗浴具羹粥飲食菓蓏以此供養若不者突吉羅若比丘僧盡病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遣信往禮拜問訊若比丘尼僧盡病不和合眾不滿亦當遣信往禮拜問訊若不往者突吉羅。
安居法第五
(其安居法皆與大僧同)。
自恣法第六
尼僧差往大僧中受自恣人羯磨文
(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應往大僧中受自恣故今湏差此使為尼僧詣大僧中求受自恣應如是差)。
大姉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白如是。
大姉僧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誰諸大姉忍僧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往大僧中受自恣文
(差人為伴往大僧中禮僧足已曲身?頭合掌作如是說)。
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德慈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如是三說)。
彼即比丘僧自恣日便自恣而皆疲極佛言不應尒若比丘僧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僧十五日自恣若大僧病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比丘尼應遣信禮拜問訊不者突吉羅若比丘尼僧病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比丘僧亦當遣信禮拜問訊不者突吉羅(其至大僧中受自恣人還共尼僧作自恣其自恣一與上大僧同)。
分衣法第七
(與上大僧同)。
衣食淨法第八
(尼無作餘食法除此已餘皆與大僧同)。
雜法第九
(尼無乞處分作房法自餘皆與上大僧同)。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二 (二十一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三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校勘
四分比丘尼羯磨之餘
內護匡救僧眾?罰羯磨法
律藏所明僧之正法宗要有三故結集稱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法者謂五種遠離行何等五一者出離非世法二越度非受法三無欲非有欲四無結非有結五不親近生死非親近。
毗尼者謂五種出要行何等五一小欲非多欲二知足非無猒三易護非難護四易養非難養五智慧非愚癡佛所教者謂五種教誡行何等五一有罪行者制二無罪者聽三若制若聽法有缺減者如法舉之四數數違犯折伏與念五真實功德愛念稱歎故經云正法住正法滅謂之於此傳法之人亦有於三故聖誥稱言知法知律知摩夷知法者謂善持修多羅藏如阿難等知律者謂善持毗尼藏如優波離等知摩夷者謂善於訓導宰任玄綱如大迦葉等故凡欲暈蹤聖跡以隆道教継䡄後代不絕於時者非茲而誰。
五種入眾法何等五一應以慈心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三應善知坐起上下威儀四不雜說俗事為眾說法若請他說五若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
五種如法默然何等五一見他非法而默然二不得伴而默然三犯重而默然四同住默然五在同住地默然五種非法默然何等五一如法羯磨而心不同默然在之二得同意伴亦默然任之三若見小罪而默然四為作別住而默然五在戒場上而默然五種棄法何等五一比丘犯罪餘比丘問汝犯罪見不荅言不見彼語言汝若見罪應懺悔二比丘犯罪餘比丘問汝犯罪見不荅言不見彼語言汝若見罪應僧中懺悔三比丘犯罪餘比丘問言汝犯罪見不荅言不見彼語言汝若見罪當於此僧中懺四比丘犯罪餘比丘問言汝犯罪見不荅言不見眾僧應捨棄語言汝不見罪隨所至處不聽汝布薩如惡馬難調合韁杙俱棄汝亦如是五比丘犯罪餘比丘問言汝犯罪見不荅言不見彼應僧中作不見舉羯磨。
五種作羯磨法何等五一見前二自言三不清淨四如法五和合。
斯謂知病知藥知對治善於廢興通塞存護之儀故致任持之功義顯於此。
三種調法謂呵責羯磨?羯磨依止羯磨。
三種滅法謂罪處所多人語如草覆地。
三種不共住法謂三舉羯磨惡罵治滅?羯磨。
呵責羯磨文
(先作舉作憶念與罪已然後作羯磨)。
大德僧聽此比丘某甲喜共闘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劒互求長短彼自共闘諍已若復有餘比丘闘諍者即復往彼勸言汝等免力莫不如他汝等多聞智慧財富亦勝多有知識我等當為汝作伴儻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若僧時到僧忍聽為比丘某甲作呵責羯磨若後復更闘諍共相罵詈言眾僧當更增罪治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比丘某甲喜共闘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劒㸦求長短彼自共闘諍已若復有餘比丘闘諍者即復往彼勸彼言汝等免力莫不如他汝等智慧多聞財富亦勝多有知識我等當為汝作伴儻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僧為比丘某甲作呵責羯磨誰諸長老忍僧與比丘某甲作呵責羯磨若復更闘諍共相罵詈者眾僧當更增罪治忍者默然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為比丘某甲作呵責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與羯磨已以奪三十五事令其折伏後若隨順改悔者僧應還與解羯磨)。
與罪處所羯磨文
(先作舉作憶念與罪已然後作羯磨)。
大德僧聽是比丘某甲無慙無愧多犯諸罪有見聞疑先自言犯後言不犯前後言語相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某甲罪處所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聽是比丘某甲無慙無愧多犯諸罪有見聞疑先自言犯後言不犯前後言語相違僧今與是比丘某甲罪處所羯磨誰諸長老忍僧今與比丘某甲罪處所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與比丘某甲罪處所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與羯磨已以三十五事令其折伏後若隨順改悔僧應還與解羯磨)。
與滅?羯磨文
(先作舉作憶念與罪已然後作羯磨)。
大德僧聽是比丘某甲犯某甲波羅夷罪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某甲波羅夷罪滅?羯磨不得共住不得共事白如是。
大德僧聽是比丘某甲犯某甲波羅夷罪僧今與比丘某甲波羅夷罪滅?羯磨不得共住不得共事誰諸長老忍僧與比丘某甲波羅夷罪滅?羯磨不得共住不得共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如是三說)。
僧已忍與比丘某甲波羅夷罪滅?羯磨不得共住不得共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永?無解法)。
此後三羯磨皆是治罰法但以過有輕重階之為三前呵責羯磨等是調伏法罪處所羯磨等是折伏法滅?羯磨等是駈出法故經言應調伏者而調伏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罰黜者而罰黜之若隨事而言羯磨非一備明律典寧容具集故各當其分唯標一羯磨示之恒式餘類准以可知(四分比丘尼羯磨竟)。
入凾 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一卷
按文國本有三百六十七問丹本同此則宋本只有二百二十問者脫之甚矣今取二本補之然亦不滿五百今疑譯本不足或恐題舉大數摽為三百而傳寫者錯三為五焉又為看宋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若不償計(下國本丹本有十七張文)錢直犯重。
問若他人持食具寄屋中經宿有犯不荅不犯。
問續明油一升二升得著自房中不荅得。
問藥酒得著自房中不荅病得七日。
問都不用楊枝有犯不荅犯墮。
問未曉得楊枝不荅明星出後得用犯墮。
問中食後口得用楊枝不荅得用若不用純灰皂莢計都不用犯墮過中亦犯墮中後除藥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墮。
問若無楊枝口得用一切餘木不荅盡得。
問貧乏得入市乞不荅中前得中後不得亦不得乞錢若欲乞錢當將一白衣沙弥亦得。
問人捉比丘賣得走不荅初時得經主不得。
問比丘戲得物作食請比丘得食不荅不得犯墮。
問比丘尼不精進可勸罷道不荅無此理。
問合藥施人而不知裁節服者死犯事不荅好心與無犯?心與犯重。
問比丘或十臘五臘竟不誦戒犯何事荅若不誦或食人信施日日犯盜若先不知猶得懺悔。
問一切鬼神屋可寄宿不荅行路得宿有觸擾意住犯墮。
問比丘噉生肉犯何事荅犯墮。
問二男行欲不竟犯何事荅犯決断。
問二男欲口戲擬便止犯何事荅犯墮成者犯决断。
問牀席他人於上行欲其處可住不荅見處淨可住。
問已唱僧跋上坐未食下坐先食犯何事荅聞唱便食不犯。
問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荅不乞作犯捨墮若乞不能得不犯。
問比丘大寒得通衣臥不荅著衣得。
問比丘自稱貴姓及持戒強力乞得犯何事荅犯捨墮。
問姊妹有腫病或有痛處比丘手案此處可治犯何事荅若起心犯決断不起犯墮。
問妹姊無兒息語比丘教我方術比丘即教犯何事荅犯決断。
問寄比丘物與人竟不與犯何事荅自取不過犯重著故壞還計直輕重。
問聚落中都不著衣犯何事荅犯墮。
問比丘噪犯何事荅若聚落眾中一作犯墮三諫不休犯決断。
問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事荅先不知法無犯知突吉羅。
問比丘騎乘犯何事荅雄者一往犯過三諫不止犯決断雌者一載犯決断問聚落中比丘看白衣闘犯何事荅犯墮。
問比丘暫捉碁子弄 而戲犯何事荅犯墮。
問聚落中三歲小兒抱嗚口犯何事荅犯墮。
問聚落中合白衣相撲犯何事荅犯突吉羅。
問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犯何事荅知非法故看犯墮不知不犯內起婬心口有染汙言犯決断。
問比丘食不足得囑未具戒者不荅得唯除婆羅門。
問山中曠野中見一無主噐物可取用不荅得用要湏語王若王家之人若語餘人得用不得持去犯捨墮。
問道人作醫得取物不荅若慈心治得作?心不得無衣鉢前人與得取若有衣鉢前人強與為福事得取若人不與亦不得為福乞犯捨墮。
問食巾或少多將菜飯捉墮上要湏浣不荅不汙亦湏日浣若有沙弥白衣付之日從受不犯若已付著室中無苦若不付又不浣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小小出不閉戶有犯不荅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內拍手笑犯何事荅犯捨墮。
問比丘得躑過小水小坑不荅不得犯墮昔有一優婆塞請一比丘欲與作一領好衣比丘即隨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便躑度此優婆塞便嫌心念我謂是好比丘欲與一領好衣而更趒躑溝坑我歸當與半領衣此是無著人即其人念前行見水復故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張麤㲲前行見水復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頓食無着復知其念前行見水便舉衣涉渡賢者問比丘何以不躑渡比丘言卿前與我一領衣已一躑過水正得半領復一躑正得一張麤㲲復一躑正得一頓食我今所不躑者恐復失食賢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懺悔將歸大供養以此驗之知比丘不得躑過坑水。
問比丘走犯何事荅犯墮有急事不犯。
問有人出家之後還來盜本家物犯何事荅犯棄所以尒者初出家時一切盡捨非己物故。
問比丘本在俗時共父母兄弟藏物出家後家人盡死比丘還自來取物犯何事荅若自取犯棄若有所親白衣可語使取作福應分半與官所以尒者此物無主應屬官不得全取取犯重。
問師更受戒小弟子弟子得下臘下戒及在下行不若不下得為作禮不荅都無此理。
問比丘行他田地中或有苗或無苗有事不荅有苗犯墮急事不犯無苗盡得。
問大悔人已發露或五三日或有難眾僧分散罪得决不荅更求眾乃決。
問王者問比丘吉凶事比丘為說然後供養犯何事荅若得食犯墮得衣犯捨墮若說征伐得供養犯重。
問比丘有緣事俗田行得不荅得。
問比丘未滿五臘不依止犯何事荅不依止師若飲水食飯日日犯盜若先不知法猶得懺悔。
問若比丘或十臘不誦戒荅同上依止。
問比丘市賣自譽己物過價前人信貴買犯何事荅犯盜。
問比丘行逈路有食無人受云何得食荅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過犯墮。
問比丘舩行水大不得下得水中便利不荅得。
問比丘書經竹木上誦訖拭去犯事不荅犯墮。
問未滿五臘得並入誦律不荅不得為可粗教誡而已若誦犯墮捨大戒不滅沙弥戒故是沙弥非荅非。
問比丘晝眠犯何事荅開戶不得犯墮。
問比丘得倚墮伏地不荅私戶得眾中不得犯墮。
問比丘舍內都不著三衣犯何事荅坐禪誦經不著犯墮。
問比丘行道著泥洹僧得繫脚不荅大寒得。
問比丘畜漆器犯何事荅漆木噐盡不得用用犯墮。
問比丘已食手或搪飲食汙手更得受食不荅得。
問比丘至上房中不坐輙坐犯何事荅犯墮。
問比丘旋塔或比丘尼優婆夷隨後旋有犯不荅若有優婆塞不犯。
問比丘生菜已淨有根得食不荅得。
問弟子遠行寄師物或師寄弟子過期不還或經年歲可取用不荅若去時無言不得用若知在是有主物若死是僧物。
問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為是理不荅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養亦得其福。
問眾中得共師並坐不荅不接得共盤食。
問比丘不寒三衣禮佛犯何事荅眾多突吉羅。
問比丘得手自合藥不荅被淨草得。
問比丘休道意已著俗服經時向其尊禮拜之禮然後還來投眾求服常位為應聽不荅若不捨戒者應聽。
問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落屬人而不購贖有罪不荅若為行道不贖無罪。
問若人白僧稱言聖眾得然可不荅不得然可。
問若人持物施僧言施聖眾應受不荅若不言得分得取以眾通有俗故。
問行道過水使人負渡犯何事荅若不老病犯墮。
問眾僧家奴比丘得小小請使不荅小小取與得大事不得。
問比丘養爪甲長犯何事荅犯墮。
問上坐比丘未浴下坐於前浴有犯不荅犯墮。
問比丘噐中忽有異物或復弊故不知誰許可取用不復可棄不荅與僧不得私用。
問有一住處多去來僧所有遺亡或是新或是弊衣永無取用者可取不荅與眾僧眾僧停一月一歲後得用若後主來僧物償若是貴珎寶眾後不能償者勿用。
問比丘有知舊白衣來造已得語上坐維那持僧食與不荅僧先令得不令不得。
問比丘捨道還俗後更出家前師故是師非荅非是。
問臨壇諸師僧可呼言師不荅無此理不從受法者盡不得為師。
問一切師得呼為和上不稱為弟子不荅不得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
問三自歸事品第十四
問三自歸趣得人受復有不應受者不荅除五逆罪得。
問三自歸斯行何事荅身口意不行邪事及不隨邪見師。
問云何犯三歸荅好邪見隨外道師。
問若犯三自歸云何悔荅向本師悔若無本師向餘比丘亦得。
問若不能持得還不荅得。
問若還還云何荅向本師若一比丘言我從今日以後不復能歸佛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若不滿三故成就三歸。
問或人受三自歸乃悔宿命?逆為是理非荅無此理。
問三歸正得從一人受復得從三人各得受一歸不荅不得。
問受三歸法要終身復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荅隨意多少。
問若從師受一年半年自歸日滿後故是師非荅一從受法終身是師。
問三自歸得但受一二歸不荅不得。
問受三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不荅不得。
問先受三歸犯不悔過得更受不荅不得要當悔若欲當受捨先所受若不捨更受者不得。
問五戒事品第十五
問不受三歸得受五戒不荅不得。
問若受三歸犯而不悔者得受五戒不荅不得。
問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不荅隨意多少。
問犯五戒不悔得更受不荅不捨不得更受不悔亦不得捨。
問五戒盡得悔不荅若殺人婬其所尊及比丘尼盜三尊財盡不得悔餘得悔。
問五戒若不能持得中還不荅得還若欲都還五戒者合三自歸還言從今日佛非我尊我非佛弟子如是至三法僧亦尒若還一二三四者但言我從今日不能復持某戒如是至三若不滿三戒猶成就。
問五戒可從五師各受一戒不荅得。
問既受五戒偏所重可但分還一二不荅得。
問五戒可但受一二三不荅得隨意多少。
問比丘犯重戒或犯酒戒得不荅得。
問頗有八戒白衣不荅無唯有八閞齋。
問十戒事品第十六
問不受五戒得受十戒不荅若先三自歸得以十戒中即有五戒亦不復受。
問犯五戒不悔得受十戒不荅不得若先不知悔已而受不悔不得。
問若師犯重戒從受十戒得不荅亦得。
問若犯重戒受十戒得不荅不得。
問沙弥犯十戒盡得悔不荅同上五戒。
問沙弥品第十七
問悔湏眾不荅不湏眾但向本師得了若現在無師向餘一比丘亦得。
問沙弥半月一說戒不荅無此理所以尒者以沙弥戒不函俗人然終已可說湏十五日一集。
問沙弥犯戒得還向沙弥悔不荅不得。
問沙弥得著俗服不荅不得。
問師有種種違法事沙弥得捨更求師不荅得。
問沙弥叛師以白衣師綜謵俗竟不捨戒或經年月還來投師故是沙弥非但悔過而已不湏更受戒耶荅故是沙弥但向師懺本不捨戒不得更受受亦不得戒。
問沙弥為賊所抄經歷年月或轉經主得逃不荅轉經主不得。
問沙弥犯禁師僧已?謝得更出家不荅若不捨戒故是沙弥可懺而已。
問白衣時從沙弥受五戒然後出家受大戒本師故是沙弥得呼為師不荅得呼為師但不得為禮沙弥應作禮白衣時從尼受五戒然後出家亦尒。
問比丘貪資之物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貪著一銅鐃死後作餓鬼眾分物竟便來其身絕大黤黮如純黑雲諸比丘驚恠此是何物眾中有得道者言是死比丘貪著鐃故墮餓鬼中今故貪惜來欲索之諸比丘即以鐃還既得便捉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還取之而絕臭不可近復使人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以此驗之知貪為大患比丘貪著衣服乃有自焚之酷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晝夜染著得病困篤自知當死便舉頭視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此服者不久便命終作化生虵還來纏衣眾舁死比丘出燒葬訖遣人往取衣物見虵緾衣延咽吐毒不敢近即還白眾具說所見諸比丘便共往看之都無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觀毒不中便往近之語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即捨去不遠入一草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即入地獄火燒一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害。
歲坐竟懺悔文第十八
若僧聽多薩阿竭所受歲坐比丘應尒我從歲始至今歲竟六月中多所違失違失者戒事除二鼻貳事餘不除是世尊集和僧所教勑今我是思念共諸君發露陳說所違失事君各忍受我若九十日無世尊定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多犯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智故多失教事無世尊定故多犯亂意或念欲法不行欲事或念盜法不行盜事或念殺法不行殺事或念欺法不行欺事或念僧伽婆尸沙法不行僧伽婆尸沙事。
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儀。
問白衣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師故是師非荅非師若從受法者可為師若依隨者可為依止師。
問若有比丘不捨作沙弥即大道人而更受戒為僧不荅得。
問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荅在。
問後師是非荅非。
問多人受戒而并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不荅無理。
問沙弥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轉請一人與授以何者為師荅與戒者為師是無法非師授五戒比丘唯得授婆羅門於餘者尼授比丘不得問中閒事問者犯僧殘。
問一切所有王者不全施得不荅王者不嫌便得。
問見人行欲不呵犯事不荅前人可諫不諫犯墮若不可諫向一比丘好發露。
問比丘先犯事更受戒得共住不荅犯重不得更受戒决断悔過得更作不悔亦不得况得共住。
問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舩可隨去不荅主犯重寄載犯捨墮。
問比丘官逼作非法犯何事荅不得作。
問二男共戲便止犯何事荅成犯決断。
問比丘盜聽二男行欲犯何事荅無欲心聽犯墮有欲心聽身不失犯不失突吉羅。
問比丘病不能得行乘車馬不荅雄者盡得雌者無想犯墮有想犯決断不知是雌無罪。
問比丘嫌經不好賣去更作好者犯何事荅賣經如賣父母罪同。
問二男角力犯何事荅犯墮。
問畜生行欲比丘驗令全別離犯何事荅犯墮。
問著小衣行留大衣得受人施不荅言得。
問比丘夏中得受僧物不荅若施僧物即應分不得亭。
問比丘有好知家結事委任之更異比丘從乞得物犯何事荅觀主人意?不得犯捨墮知主意好得取。
問鳩雀於人舍內作窠比丘破或塞鼠孔犯何事荅鳩雀未有子得去有子不得鼠宂唯有一孔不得塞若有內外孔得塞內者。
問比丘得與師及同學得作書不荅在他方情通異國不得。
問人出家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不荅不得。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二十三 (二十三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四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諸凾 鼻奈耶十卷
按此鼻奈耶國本與丹本皆有十卷宋本唯八卷耳今撿宋本脫第五卷(則於十三僧决断中破僧已下四事闕也)而以第六卷為第五卷又脫第七卷(則九十墮中從教尼至暮至不唱使行十四事闕也)而以第八卷為第七卷故唯八卷耳今取二本之足者入藏又為看舊宋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鼻奈耶律卷第五
姚秦涼州沙門笁佛念等 譯
僧殘法之三 破僧戒
佛世尊遊羅閱祇迦蘭陁竹園彼調達受供養衣被飯食牀臥病瘦醫藥太子阿闍世所貴重隨時供給日送五百釜飯嚴五百乘車將從連日至調達所調達初現將從有百漸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朋或王眠坐食時調達欲壞乱比丘僧誘訹諸比丘與衣鉢戶鑰鍼筒革屣大揵茨小揵茨(淺䥫鉢)及餘什物語諸比丘此亦釋種瞿曇我亦釋種瞿曇此亦母族成就我亦母族成就此亦生釋家我亦生釋家此族姓與我無殊尒時國界饑饉乞求難得時眾多比丘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乞食已聞調達欲壞乱比丘僧誘訹諸比丘與衣鉢戶鑰鍼筒革屣大揵茨小揵茨及什物諸調達弟子貪衣共相佐助眾多比丘乞食已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諸比丘白世尊言向入城分衛聞調達欲壞乱比丘僧其比丘貪衣鉢戶鑰鍼筒革屣至大揵茨小揵茨及什物世尊告曰汝等比丘莫近調達供養何以故諸比丘寧飲毒自殺不近調達供養自飲毒復飲他人譬如比丘以杖打?狗鼻壞云何比丘此狗遂?不唯然世尊如是比丘此癡人長夜受苦無有窮已我亦知調達當壞比丘僧正尒食時當壞和合僧諸佛世尊常法若於食時和合僧壞至暮當還合於其中閒不得為道不得為比丘不得為比丘尼不得為式叉摩尼不得為沙弥不得為沙弥尼不得行八關齋不得為優婆塞不得為優婆夷無獲道果證無發三佛意時天地闇冥天人失明如來法向暮必還和合僧若不和合者天地翻覆時舍利弗目揵連聞調達破壞和合僧聞已往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調達以破壞和合僧今欲往詣調達所還和合僧世尊告舍利弗目揵連曰速往今正是時時舍利弗目揵連即從坐起頭面礼足遶佛三帀而往詣調達所遙見調達如如來昇高坐說法諸比丘僧圍遶右有騫陁陁婆左有迦留羅提施(四人是調達左右弟子)海義捉拂在後調達遙見舍利弗目揵連來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沙門瞿曇上足弟子今來至我所如世尊見舍利弗目連等法唱言善來比丘調達亦復唱言善來舍利弗目揵連起右騫陁坐舍利弗起左迦留陁坐目揵連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目揵連與諸比丘說法我今患脊疼欲得小息調達亦復告舍利弗目揵連與諸比丘說法我今患脊疼欲小息如世尊四褺襞憂多僧布牀上僧伽梨著頭前右䝱倚臥師子坐互屈伸脚繫意念明何時當曉調達亦復尒時調達眠首陁會天來下?其身甚欲復覺竭力不能得覺喘息麁?或時䆿語手脚不住捫摸四壁作種種變不能得覺時尊者舍利弗歎譽佛法及比丘僧時目揵連作若干變化東沒西出南沒北出坐臥虛空或坐三昧於三昧中放種種光明或青或黃或赤或黑或瑠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西南上下作若干變化無所?礙放諸光明普有所照時五百比丘見目揵連現諸變化各共相語我等不墮顛倒見婆云何捨如來依倚調達復作是念此必然不疑時尊者舍利弗目揵連與說法言使心開意解起慈心向如來悔前所為時舍利弗目揵連及五百比丘來詣世尊所調達座上盡空無人唯有調達及四弟子時騫荼陁婆比丘以左脚蹹調達使覺促起調達舍利弗目揵連將五百人去坐蓆盡空時調達覺見座上空無復有人便從座上自投於地其弟子以水灑面還坐牀上尒時世尊從靜室起出至外堂牀上布尼師壇結跏趺坐時五百比丘遙見如來於堂上結跏趺坐內懷慙愧外則恥眾前行詣如來如來亦見五百比丘來頋語阿難若我不與語者沸血當從面孔出時如來以大悲意欲度彼人便與共語善來比丘如來難遇時時乃有雖如來出世聞法亦難欲求滅度亦復難得欲入泥洹當行此法癡緣行生行緣識生識緣名色生名色緣六入生六入緣更生更緣痛生痛緣愛生愛緣受生受緣有生有緣生生生緣老病死生老病死緣憂悲苦?生如是則成五陰苦癡不覺行行不覺識識不覺名色名色不覺六入六入不覺更更不覺痛痛不覺愛愛不覺受受不覺有有不覺生生不覺老病死老病死不覺憂悲苦?成五陰病說是十二緣法時五百比丘得阿羅漢道八十百千天女得法眼淨尒時世尊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有壞乱和合僧僧伽婆尸沙調達犯此無救入地獄。
佛世尊遊王舍城耆闍崛山金毗羅閱叉所住處有大石室尒時調達欲害世尊以四千兩金雇四力人共此四人上耆闍崛山抱大石當石室上立伺如來出時佛出石室將經行調達共此四人山上下石磓如來時金毗羅閱叉在世尊後仰視大石來下兩手接之以擲南山彼時此石碎散有小叚縱廣七十步迸來向世尊時如來為眾生故現宿對有報即坐三昧飛昇虛空石亦逐後眾生盡見南西北方石皆逐後時如來入大海水中石亦逐後時如來昇須弥頂石亦隨之時如來上四王尼邪山上天宮石亦隨之時如來上三十三天焰魔兜率涅摩羅那提婆羅尼蜜波舍跋提梵迦夷梵福樓醯陁波栗多婆阿婆?羅阿男斃弗如鉢羞多毗頗羅宿呵宿呵阿施那宿呵訖栗那阿迦尼吒天石亦隨後時世尊以神足力還石室戶此石磓世尊右足趺破脚血流此調達及四力士為無救罪時世尊患脚疼痛自力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閒無有地方所得解宿罪殃時眾多比丘在石室左右乍坐乍行恐調達害如來時如來遙見知而問阿難彼眾多比丘石室外何等作為乍行乍坐阿難白佛遙看如來恐調達害是故在彼乍行乍坐世尊告阿難曰如來出世調達終不能害汝頗聞如來為人所害不不也世尊時世尊仰視時四力士見如來視心懷恐懼衣毛皆竪欲走脚不移時諸沙門一一捉得來詣佛所時如來語四力士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四力士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語解恱其意各使歡喜童子汝還本舍勿向向者處時調達見此四人遲不時到更以八千兩金雇八大力士汝往殺此四人使根本断時世尊遙見八力士來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等說諸法言時八力士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解恱其意各使歡喜童子汝還本舍勿向向者來處時調達見此八人復遲不至復以十六千兩金雇十六力士汝往殺彼八人断其根本世尊遙見十六人來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十六人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解恱其意各使歡喜告曰童子汝還本舍勿向向者來處時調達見十六人復不時至更雇三十二人汝往殺十六人断其根本世尊遙見三十二人來世尊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三十二人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為說法解恱其意各懷歡喜童子汝還本舍從其所冝時三十二人承世尊命從坐起頭面禮足而去時世尊見三十二人去不久頋語阿難汝往入羅閱城往大市四街巷頭作是唱言若調達所作行身口意所為莫呼佛法僧教使為調達自有親信弟子為阿難白佛前歎譽調達今復說其?眾人有譏者當云何荅世尊告阿難曰有此語者以此語荅本雖習善今復習?何足恠耶時阿難將一比丘即詣羅閱城住大市街巷頭告諸行人調達所作行身口意所為者莫呼佛法僧教調達自有親信弟子時阿闍世大子其左右傍臣事調達者聞說調達?名還相謂言沙門瞿曇甚為憎疾謗賢調達調達豈有身口過耶時調達亦聞此聲沙門瞿曇遣信入羅閱城住大市道頭作是唱言若調達信行身口意所為莫謂佛法僧教調達自有親信弟子時調達加瞋意熾盛往詣阿闍世大子所語作是言卿自殺父我殺沙門瞿曇汝作摩竭大王我當作佛於摩竭界裏新王新佛不亦[怡-台+史]耶王聞是語歡喜時王頻婆娑羅乘羽寶車詣後園觀時阿闍世大子[要/曰]帶利劒自匿在門閒待父王王竟日戲駕四馬車還宮適入門時大子以劒遙擲馬去駛竟不中王時大子便走四人逐得四人問曰大子欲何所為大子荅曰我欲殺王四人復問伴黨是誰是賢調達及四弟子時四人議曰若實尒者當盡取沙門釋子殺或復議曰置沙門釋子但取調達將從殺復有議曰亦莫殺沙門釋子亦莫殺調達將從何以故此王頻婆娑羅吉祥良善繫牢獄應死者常赦宥之况當殺沙門釋子及調達將從耶旦往白王王自當處断我等何為於此自作怨咎即往白王王於明日出殿上坐遣信往呼太子阿闍世太子至即問童子子欲何為我欲殺王汝何以殺吾太子言王有鳴鼓我無鳴鼓王有曲蓋我無曲蓋王有鹵薄我無鹵薄王告太子汝代我處鳴鼓曲蓋鹵薄盡隨汝後時鳴鼓曲蓋鹵薄即隨太子後時太子侫謟傍臣便作是語若審尒者太子就位就位已取父王殺一以自由時太子可其所白即遣旃陁羅往?父王閉著獄中即往?王繫獄王素仁慈於民數千萬人送食餉王阿闍世問傍臣父王故活耶荅言故活何由活荅人民送食來餉故活王勑莫使人得前時諸夫人送食往餉阿闍世問父王故活耶荅言活復勑門家莫令夫人得前時第一夫人以飲食塗身外著衣裳不令現入見王使王就身上食王復問父王故活耶荅言活勑莫令夫人入所繫獄門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與比丘僧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崘陁難堤金鞞羅上山下山王得道迹見比丘僧歡喜無有飢渴想王阿闍世問傍臣父王猶活乎荅言王活王問傍臣以何故活傍臣嫉妬荅言曰向如來謁拜以是故活王告曰汝促往築高牆障獄前莫令見耆闍崛山即往築令不見諸去來現在佛常法若欲入城有諸瑞應?鳴鼻面舉馬亦皆鳴牛吼鳬鴈鴛鴦孔雀鸚鵡白鴿千秋鵠盡皆和鳴箜篌箏鼓琵琶筑笛不鼓自鳴諸長者庫藏金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硨?碼碯不觸自作聲盲者得目聾者能聽瞎跛躄癭諸苦痛者皆得休息伏藏自發世尊入城有此瑞應時王頻婆娑羅知佛入城踊躍歡喜於獄孔隙瞻視世尊及比丘僧王得道迹見世尊除飢渴想時王阿闍世問諸傍臣父王猶活耶荅言故活問以何故活諸臣嫉妬荅王言父王於獄孔隙瞻視世尊入城使其活耳卿往以利劒削足下勿令得行重加桎梏即往削足重加桎梏王曰羸瘦時阿闍世入宮與夫人共食阿闍世有幼子在外闘雞戲王阿闍世問夫人幼子所在荅在外闘雞戲王語夫人呼來共食時幼子即抱雞入而不肯食王問何故不食若此雞不食我終不食時阿闍世語夫人言奈此幼子何我今大王欲令共雞食夫人荅言王何所嫌或有人以兒故食雞肉王聽夫人所白憶本父王執辛苦不王問夫人有何辛苦夫人荅王王少時患左手拇指晝夜患痛不得眠寐時父王抱王膝上取王痛指含著口中指得暖氣王得小睡時指濃潰於王口裏王作是念若我出指去膿或能疼痛即便咽膿而不出指汝父有是辛苦不揚於外願王見原莫殺王王聞是語默然不言時夫人謂呼以原即出堂戶唱言原王命展轉遍城內至獄數千萬人皆歡喜稱善稱善皆奔走獄所王已得脫王已得脫王聞是語已我子兇?無孝順心知當更加何事同不原我即從牀上自投於地王即命?時王阿闍世殺父得無救罪佛告諸比丘前遣阿難於市唱說調達身口意所作者正以今日事故殺父者不得為道披法服不得作比丘不得作比丘尼不得作優婆塞不得作優婆夷不得聽入八關齋何以故此人無有道迹得果證不但殺父殺母亦尒若比丘知而容使為道者與上壞僧同。
佛世尊遊王舍城耆闍崛山與摩訶比丘五百俱尒時調達欲壞乱比丘僧時舍利弗目連等欲往曉喻調達勿壞乱比丘僧何以故僧和合一水乳一稟受尒時調達弟子騫陁陁婆迦留羅提施三聞陁羅系頭語舍利弗等諸君莫語調達作是語何以故調達如法去趣真調達所說我等盡奉行舍利弗等語騫陁陁婆等莫作是語言調達如法毗尼諸君莫隨調達教闘乱比丘僧莫助欲闘乱者何以故僧和合一水乳一稟受是故莫闘乱僧莫相佐助此比丘語彼比丘彼比丘不從語故往隨調達教時舍利弗等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有壞乱僧者於中相佐助僧伽婆尸沙。
佛世尊遊王舍城耆闍崛山與五百大比丘俱尒時世尊著衣持鉢從耆闍崛山來入王舍城分衛分衛已還詣耆闍崛山於石室結跏趺坐七日不起入種種正受過七日已著衣持鉢從耆闍崛山入王舍城分衛時調達聞沙門瞿曇遊王舍城耆闍崛山將從弟子五百人至時著衣持鉢從耆闍崛山入王舍城分衛分衛已還入石室一跏趺坐七日乃出阿闍世王有?名望伽婆兇?暴橫邊國諸王無此??如阿闍世王望伽婆時調達懷五百兩金詣望伽婆?師所語?師言汝知我阿闍世王許有力勢不對曰知若我使人富貴能不荅曰有是力時調達將五百兩金以此雇卿辦我此事亦當語王與汝田業不審何事調達語此沙門瞿曇遊王舍城耆闍崛山將從弟子五百人到時著衣持鉢來至王舍城分衛分衛已還耆闍崛山結跏趺坐七日不起若入羅閱祇城時汝將此望伽婆?與醇清酒使飲解鎠䥫絆放使殺沙門瞿曇?師荅言此是小事不足慇忽若我事辦後願不見忽時?師日日屈指數待七日七日已至以醇清酒飲望伽婆?以鋼䥫絆絆使不動隱城門間以待如來諸佛常法若欲入城有諸瑞應?鳴舉鼻馬鳴牛吼鳬鴈鴛鴦孔雀鸚鵡白鴿千秋鵠盡皆和鳴箜篌箏鼓琵琶筑笛不鼓自鳴諸長者庫藏金銀水精瑠璃珊瑚琥珀??碼碯不觸自作聲盲者得眼聾者能聽瞎跛躄癭諸苦痛者皆得休息伏藏自發世尊入城有此瑞應時御?師知佛欲至城門便解?鋼䥫絆放數千萬人各各奔走求所安處人民怖懼或入舍內或復上屋閣上立?奔如來所人民愕看各各唱言其中不信佛者咄咄殺是沙門其信佛者此小?無如佛何有一長者遙見?走便乘一?先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此望伽婆?以清酒飲使令醉解鋼絆却使來害世尊善哉世尊願入此舍避若還出城此?狂醉備害如來世尊告曰此?終不害我世尊終不為他所殺?遙見如來及比丘僧蹹地瞋吼噤切牙齒張郭兩耳擎鼻赶尾急走向世尊所時諸比丘僧見?走趣毛衣皆竪棄遠如來唯有阿難一人不去時?至如來前世尊仁慈意向?醉勢解無瞋怒心兩膝跪地以舌舐如來足時世尊出金色臂摩?頭如父告子而說偈言。
汝莫起瞋恚 害心向如來 其瞋恚向佛
終不生善處 伊羅鉢那? 在於二天宮
如須弥山側 諸?王處中 彼雪山之頂
阿耨達?王 皆稽首正覺 汝種害佛殃
諸?修善本 而得在彼處 汝今醉懷害
安得生彼數
時望伽婆?悲泣墮淚頭面礼足便去七日不食草命過即生第四天上時數千萬人見如來此變化盡來至佛所尒時世尊頋語阿難汝往取牀及水我欲洗足時阿難承佛教即布牀備水阿難右膝著地白世尊言牀水已辦願如來往洗脚洗脚已尒時世尊坐三昧現種種變化東沒西踊北沒南踊坐臥虛空身放光明青黃白黑或瑠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作種種變化已還復本座結跏趺坐尒時人民見世尊變化心開意解時世尊觀眾生意種種說法各得所願其中人民或發神足意者或發信根或發法忍或得道迹果頻來果不還果發無上正真道意辟支佛聲聞意拘利人得度尒時世尊不及中食右肱挾阿難飛還耆闍崛山時五百比丘迸走諸谷羗虜中乞食乞食已各還精舍舉衣已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眾多比丘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是阿難見大?來不捨世尊左右世尊告曰不但今日聽我說昔久遠世時有鹿王名失利末與五百鹿在雪山止時有獵師散飯草聞張大繩弶鹿王在前左足墮弶鹿王便作是念若我告諸鹿墮弶者諸鹿不得食相諸鹿食足便告言我今墮弶諸鹿聞是語皆各迸走唯有一鹿不捨失利末王走時此鹿白鹿王言努力求脫今獵師至荅我今竭力求脫繩鹿入網知當奈何獵師至前此一鹿言寧執刀前殺我身却乃殺王獵師作是念恠其能語此畜奇復欲代他死便語鹿言我不殺汝亦不殺汝王我今解弶放汝王去便解弶放之佛告諸比丘尒時鹿王者即我身是尒時五百鹿者今五百比丘是尒時亦棄我今復棄我尒時獵師者今望伽婆?是本不觸我今復不觸尒時一鹿者今阿難是本不捨我今亦不捨我尒時世尊因此事重說往昔所更去婆羅奈斯不遠有池水名吉雨水涌出豐多魚鱉多鴈鴛鴦彼有鴈王名蹄提賴晝將從五百鴈於池水戲尒時獵師張羅捕鴈時鴈王墮羅網中便作是念若我說墮羅網者諸鴈驚不得食諸鴈食足便言我墮羅網諸鴈聞驚各各飛散有一鴈名須默獨住不去時鴈王語須默我今墮羅網汝代我作王須默荅我不堪任代王處王問何故不堪須默以偈荅言。
寧與王俱死 不失王活 生死牽連久
不敢獨脫
時鴈王方便求脫不能得解獵師已至時須默以偈語獵師。
鴈王血肉與我無異汝先殺我願赦王?時獵師便作是念此[序-予+(鴈-厂)]可奇可特乃欲代他死以偈荅[序-予+(鴈-厂)]曰。
汝為鳥獸形 忠主代身當 我今不殺汝
亦不害尒王 今當解網放 隨卿意所向
時獵師便解網放時鴈王小退還相對談此人大慈於死生我若當殺我者誰當來救獵師來問汝說何等我今放汝何不早飛荅不為不能飛所以議者欲小報恩獵師問汝為鳥獸何能報恩鴈王荅曰將我二鴈往波羅奈城梵摩達王所到彼當相報恩獵師問到彼儻傷害汝等當作何計鴈荅不足慮此但將我去時獵師各挾一鴈入城從大市中詣王門坐肆諸?人見鴈可愛或以五錢十錢二十乞此獵師比到王門以得數千時獵師抱此鴈放於王門時鴈王語守門者蹄提賴吒鴈王在門求現時守門者即奏於王王教使入時梵摩達王與敷金牀鴈王就坐須默隨侍其後時鴈王以偈問訊王安隱不王康強不國界士馬健不民順化不時梵摩達王以偈荅鴈卿從遠來飛越山海遙歷脩長身不疲怠不尒時二王共談說五百偈時鴈須默默然不語梵摩達王問汝何默然湏默荅言一是人王二是鴈王二王高談不敢間豫時梵摩王語鴈王言可受我請此間園池樹木可於此住所湏飲食當相供給鴈王荅不敢受請梵摩達問何故不受鴈王言王飲酒醉勑厨烹鴈若無餘者取我等殺以是故不敢留耳時五百鴈聞鴈王在梵摩達王所相率飛來在宮上翔王問此是何鴈鴈王荅是我將從王問審欲去乎荅言去欲湏何物鴈王言我無所湏唯有此人抱我達此願王賜金銀珎寶飲食所湏作是語已便即高翔佛告諸比丘尒時蹄提賴吒鴈王者今我身是尒時五百鴈棄我逝者今五百比丘走者是尒時王梵摩達者今輸頭檀釋是尒時教我使去今復放我出家尒時獵師者今望伽婆?是尒時不害我今亦不觸尒時湏默[序-予+(鴈-厂)]侍我後者今阿難是昔不棄我飛今故不棄我也比丘重聽去此久遠有師子王遊於雪山將五百師子師子王年耆根熟兩目無所見時師子王在諸師子前行墮空井五百師子盡棄去去井不遠有野狐見師子王墮井便作是念有此王時我常飽滿飲食我今當思方䇿使得出井去井不遠有大河水即掘窟通水使來入井水漸漸多師子轉上遂得出井山神以偈歎曰。
人之有朋友 不必擇弱猛 如彼小狐獸
師子出深井
說此偈已便不復現佛告比丘尒時師子王者今我身是尒時五百師子棄去者今五百比丘是尒時野狐者今阿難是布施精進不修?事其發意向道者所生處不逢?對。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馬師弗那跋比丘遊那竭提國迦羅園止往白衣家修行?事比居村落無不聞者尒時佛遣尊者阿難詣?尸國分衛六十日阿難去後佛往天上與母說法竟四月尒時尊者阿難十日分衛漸漸還過那竭提國平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分衛無所得空鉢而出尒時優婆塞名刧不(䟦鉤反)來入城裏遙見尊者阿難出城便前頭面接足禮叉手白阿難言久違顏色分衛教化勞婆何時來此時尊者阿難語劫不優婆塞賢者知不朝著衣持鉢來入乞食乞食空鉢無所得此間無釋種子壞敗優婆塞作非沙門行犯身口意那賢者荅此間迦羅園中有二比丘馬師弗那跋數至白衣家止宿作諸?事比居村落無不聞見者或共婦女一牀蓆坐同一器食同一器飲襞僧伽梨著架上共婦女歌舞彈琴敲節琵琶搏頰弄口著華鬘或?華鬢上或帶香纓著綵色衣連臂至[婬-壬+(工/山)]種家牽配男女或著俗服弄五兵或復射戲或習擲拖連絕高赴投挾入案或共角走或乘?馬出入園觀湏㬰不住日時已到善哉願尊者阿難到舍小食時尊者阿難默然受請到舍就坐行水自手斟酌布淨食飲阿難食訖行澡水時尊者阿難與劫不說法已從坐而去漸漸分衛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世尊為沙門結戒若比丘住白衣家作上?事僧伽婆尸沙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比丘闡(處旃反)怒執心剛強甚難可化語諸比丘諸君無說吾善言?言我亦不說若善言?言時諸比丘語闡怒(耨慕反)君不說我善言?言者我亦不說君善言?言汝所知善法毗尼語諸比丘諸比丘善法毗尼亦當向君說若其尒者長益佛種諸比丘展轉相授展轉相教君為?者莫從君意剛強莫執是心時闡怒比丘不從諸比丘語此闡怒甚難可化諸比丘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喻婆怒比丘自心剛強不受諫誨者僧伽婆尸沙佛告諸比丘置闡怒(當車匿)比丘吾涅盤後自當受化憂波離問世尊云何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者有怖於比丘僧有怖於聖道有望於果證有怖於悔過若悔過時集二十僧當自悔過六宿五體布地所犯過不得藏匿僧决断原如是故曰僧伽婆尸沙(鼻奈耶律第五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四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五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鼻奈耶卷第七
姚秦涼州沙門笁佛念等譯
波逸提法之一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羅芸於眾人中戲笑妄語諸比丘誨責汝為佛子云何妄語諸比丘徃具白世尊世尊告羅芸曰汝何為戲笑妄語以偈誨責羅芸。
妄語地獄近 作之言不作 二罪後俱受
是行自牽去 法衣在其身 為?不自禁
苟為?行者 命逝墮地獄 無戒受供養
街巷乞不慙 死噉燒䥫丸 極熱劇赤火
如是世尊誨責已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戲笑妄語者貝夜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種類罵諸比丘諸比丘徃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種類相罵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此閒聞語便徃告彼彼閒聞語便來告此諸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調戲兩舌闘亂彼此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拘舍弥瞿師羅園彼拘舍弥比丘喜闘繫閉坐眾耆[孝-子+工]事以得解六群比丘還揚舉本事諸君以何事諍不使我等断諸比丘聞六群比丘事解還揚舉徃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諍如法事止還揚舉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陁夷獨入宮與末利夫人說法王諸大臣自相謂言云何比丘獨入宮說法十二法比丘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女人說法不得過五六語除其有人貝夜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向沙弥說毗?語諸比丘見云何向未受大戒者說戒徃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說一句戒法貝夜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入沙弥聚自稱譽言我得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護諸比丘見即徃責數云何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自稱得禪徃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自稱譽言我知是見是實者貝逸提。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語不受大戒人某甲比丘犯僧伽婆施沙貝逸提諸比丘聞便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說犯僧伽婆施沙貝逸提者除其僧使貝逸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長者來詣園房觀看若還去者身飢不能得達便語十二法比丘此沙門釋子常食人供而到園了無待賔比丘語六群比丘此諸長者詣園觀看若還去時飢不能得至可聽少糴穀米以供賔客六群比丘荅言大善後比丘多糴穀米以待賔客六群比丘語諸比丘誰使汝等大散僧物糴穀米以待賔客比丘荅君前自許復言我不許汝諸比丘不知當何荅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先共要後作是語汝减比丘僧物用違前要者貝逸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十五日撾揵?比丘僧集說戒尊者闡怒語諸比丘半月用說是雜碎戒為使諸比丘愁憒不得行道諸比丘聞便徃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俻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說戒之日作是語半月用說此雜碎戒為彈却戒者貝逸提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斫樹作牀樹神瞋徃語十二法比丘我所居舍盡斫壞諸比丘徃白世尊世尊告曰有神依樹根有神依樹岐有神依樹枝裏有神依樹皮裏有神依樹皮裂中有神依樹蓓蕾有神依樹?有神依樹花住有神依樹菓一切藥草樹木盡有神神所以依住者食其香故若比丘自斫樹教他斫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十七群比丘不能忍卒便瞋恚諸十二法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卒瞋恚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撓擾激動阿練兒諸君已得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盡生死修梵行諸比丘聞便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激動人使瞋者墮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於露地敷牀薦席拘柘竟日坐論便起去時天大雨盡汙濕座具牀廌席拘拓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我等减損子孫分以供比丘僧此比丘不慙取他信施使雨澆爛十二法比丘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於露地敷比丘僧牀廌席拘拓若坐若臥起後不自[羽-?+又]不教他人[羽-?+又]者墮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於房中敷臥具起去後不[羽-?+又]坐具䖝食諸長者來房中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夜臥已不[羽-?+又]臥具使䖝噉食十二法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坐具於房中敷若坐若臥起後不自[羽-?+又]不教人[羽-?+又]者墮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耶舍將五百眾從拘薩羅至舍衛國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小避湏此比丘掃灑房室敷坐具已我等當徃問君為幾歲彼自當說尒許歲荅言我等大君若不出者當強駈出伺諸比丘掃灑房室敷坐具已即徃問君為幾歲荅我尒許歲六群比丘言我大君促出去不湏住此諸比丘不知當云何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至比丘房詐為瞋恚駈他使出若使人駈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眾多比丘於講堂前夜敷坐具或禪或臥迦留陁夷從後至亦敷坐具臥時迦留陁夷詐讛喘喘息麤?如厭喚呼手脚煩擾諸坐禪比丘不住即皆[羽-?+又]坐具避去諸十二法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於房中先敷臥具若後有來強敷坐具若不憘我者自當出去及煩擾者墮。
佛世尊遊羅閱城迦蘭陁竹園所時新成重閣重閣上敷義足牀閣下有一比丘禪跋難陁釋子於閣上放身疾坐牀上牀足下陷蹄比丘頭破禪比丘即失聲喚眾比丘集問汝何以頭破具陳所由諸比丘不知當云何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上重閣上作尖足繩牀縱力坐若臥者墮。
佛世尊遊羅閱城迦蘭陁竹園所尊者闡怒以有䖝水灑地和泥諸比丘語闡怒汝無以䖝水灑地和泥闡怒佷戾不隨諫語諸比丘不知當如何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知有䖝水灑地若教人灑自和泥若教人和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摩訶盧比丘取檀越百千兩金作大講堂一日累塗覆即夜?壞其長者聞驚怪愁憂用乃尒所錢竟不成講堂即徃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俻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比丘作大講堂先作閾窓牖得通日光細泥塗地再三覆之(重草盖之)若過三者貝逸提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次未應與比丘?說法自徃與說法十二法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次未差與比丘?說法自徃說法者墮。
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比丘次第與比丘尼說法尊者難陀次應直往而不肯行摩訶愛道瞿曇彌將五百比丘尼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時世尊與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說微妙法說法已今正是時各還所在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頭面禮足右繞三帀而去去不久顧問阿難次應誰與比丘尼說法耶阿難白佛言比丘僧已周次應難陀難陀不肯行時難陀亦在座上時世尊告難陀汝可往為比丘尼說法何以故我之說法汝之說法有何等異難陀聞佛教默然而受時尊者難陀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分衛分衛已還出城舉衣鉢舉座布著肩上入房坐禪時比丘尼眾聞難陀次來說法自相謂言難陀於夏四月讀一偈不能得欲云何與比丘尼說法難陀出靜室在堂前敷座具結跏趺坐時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詣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尊者難陀則入三昧以三昧力東沒西踊西沒東踊坐臥虛空身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或瑠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是變化不可稱數還於本座上結跏趺坐難陀告諸比丘尼與汝說法善思念之云何諸妹眼有常無常耶荅曰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為苦不苦耶荅曰苦也難陀若無常苦為變易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耶不也難陀云何諸姓耳鼻舌身心有常無常耶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今如諦等智見眼無常眼識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無常意識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眼所識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無常意識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云何諸妹眼因緣有識彼眼識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心因緣有識生心識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見眼無常眼色識無常眼識起想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無常心識因緣生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無常眼識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無常心識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三事共會有更云何諸妹更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眼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云何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三事合為更更因緣痛彼更痛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所生痛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痛眼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無常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眼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云何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識因緣更更因緣痛痛因緣愛彼眼愛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愛彼痛愛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善哉善哉諸妹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如是諸妹六情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諸妹譬如屠牛人若屠牛弟子執利刀殺牛剝皮取筋肉叚叚置著一處還以其皮覆上云何諸妹還得成牛不比丘尼荅不也難陀何以故牛以分離實不像本所以引斯喻者當解此義如是諸妹牛者六情相因起想苦樂不苦不樂常住不滅無變易法作是等求者為可得道何以故如諦等智觀不見彼法法生不見彼法法滅所以引喻者觀意不聚如牛者六情無異如彼筋肉六塵是彼利刀者等智是何以故諸妹等智刀盡断一切生死結不復生彼此界断等断善哉諸妹當作是學於染著法心不染著欲得息於牽連法心不隨瞋恚愚癡息次當學四意止七覺意八聖道八解脫門是故當學諸妹如是學者諸多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從中出無數善法皆從三十七品中出常等心身無令中絕說是法時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道見始變化時二百五十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其二百五十比丘尼迦葉佛時曾聞此法故今聞法得果難陀語諸妹今正是時各還所在時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頭靣禮足而去明日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平旦著衣持鉢詣如來所頭靣禮足却住一靣世尊觀諸比丘尼盡得道須㬰佛告諸比丘尼今正是時各還所在諸比丘尼作禮已還去世尊告曰難陀明日復次與比丘尼說法時難陀默然受教難陀明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分衛分衛已還出城舉衣鉢洗手足以尼師檀著肩上入室坐禪出室於堂前敷座具結跏趺座瞿曇彌大愛道將五百比丘尼詣難陀所頭面作禮在一靣坐尊者難陀與說種種微妙法說法已竟今正是時各還所在諸比丘尼禮足而去時日入城門已閉或依樹下宿或住阜邊宿或依池水宿或依流水宿或依城池宿明日門開諸比丘尼入城其守門者自相謂言諸比丘尼是沙門婦城外共宿清旦來入其十二法比丘聞以是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比丘僧次第與比丘尼說法不得至暮還至暮者墮。
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次應為比丘尼說法六群比丘作是自相謂言諸比丘所以為比丘尼說法者得好飲食故若不得者不與說法十二法比丘聞徃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作是語以飲食故比丘與比丘尼說法者墮。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與比丘尼同道行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與諸比丘尼同道行是沙門婦若非婦者何由同道行其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共比丘尼同道行從一村至村落內者墮或應共行者若有賈客前有虎狼賊[宋-木+祋]得共行。
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從拘薩羅國來至舍衛時阿脂羅江須舡尒乃得渡六群比丘與比丘尼同舡或逆水上或隨水下經時日已沒便渡水各散去時比丘尼為賊所劫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與比丘尼同舡或逆水上或隨水下除直渡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崛多比丘尼衣著諸比丘尼問所由得此衣荅迦留陀夷見施諸比丘尼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里比丘尼持衣施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使崛多比丘尼作衣諸比丘尼問與誰作衣荅言迦留陀夷作衣諸比丘尼不知當云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里比丘尼使作衣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崛多比丘尼屏處坐諸比丘尼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比丘尼屏處坐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佛陀優婆夷露處坐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云何與婦人露處坐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婦人露處坐者墮(上比丘尼妹)。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優婆夷請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時長者婦饌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時鍮羅難陀比丘尼先與長者婦善知識平旦著衣持鉢來詣此家見饌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即問長者婦欲請阿誰作是好飲食敷好坐具長者婦荅請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比丘尼語捨龍象而請騾驢長者婦問誰是龍象比丘尼荅尊者調達騫陀達婆迦留羅提施三文陀糸頭此上人是迦葉最大先前入舍鍮羅比丘尼見來入語長者婦善哉優婆夷所謂龍象以至時長者俱聞此語便作是言惡比丘尼先言騾驢今言龍象耶去惡比丘尼莫復入此舍時長者見賢嚴坐定自行澡水布種種飲食飲食已竟重行澡水已在一靣坐聽達嚫摩訶迦葉說達嚫已即從坐起去詣如來所頭靣作禮在一靣坐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譽一比丘僧毀一比丘僧往彼飯者(調達婆兒阿難妹也)波逸提。
佛世尊遊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所當於尒時人民飢饉乞求難得諸長者或請一比丘或請兩比丘其不請往者或四或五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猒足無有慙愧其請一者五三自往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請強往者墮或時應往或病或執僧事作衣此應食。
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拘薩羅界有一長者起招提僧舍其有客比丘得一日食時尊者舍利弗遇病從拘薩羅至舍衛國過此僧舍住三宿食時舍利弗便發去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便懷狐疑我不過食招提僧食耶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無病得一宿住食若過食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多比丘從拘薩羅詣舍衛國有長者中道請飯豐饒酥酪時六群比丘兩三鉢盛下行比丘不得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重疊兩三鉢盛下行比丘不得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請入舍長者設好食酥酪豐饒不得兩三鉢盛犯者墮若兩三鉢取出外當等分與不得比丘。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國有一長者居門衰喪唯有一少男兒在後此少兒聞其飯佛及比丘僧者得生三十三天第二天我當往行出筋力作所得錢財當飯佛及比丘僧即往詣比舍語一長者作是語我欲客作為可尒不長者荅須幾許物少兒言與我五百兩金自當竭力作使長者便思惟如今人飢饉乞求難得乞一食者尚不可得況尒所兩金長者問少兒能何等作為少兒荅能坐金銀銅鐵綿絹絲肆要不取價竟十月已長者便作是念或有人先索價却作使今此少兒先與人使却乃索直即使知金銀肆是少兒宿有福德常人坐肆得一倍利此少兒得八倍十倍長者便作是念得此少兒是我之幸常人坐肆得一倍利此少兒坐肆得八倍十倍利次使知銅鐵綿絹絲肆皆尒獲利次使知田業常人耕種得一倍利此少兒得八倍十倍利十月期盡即從長者索直時長者不為不欲與正欲與恐少兒去復重再三索為欲與我不長者問得此金用作何等少兒荅我聞飯佛及比丘僧得生三十三天所以客作欲飯佛及比丘僧願見時與長者便作是念恠此少兒為佛及比丘僧執此勤勞即問少兒汝欲飯佛耶荅言飯佛奈得薪草釜竈器皿及人力可即於此閒飯佛及比丘僧二人俱時得福少兒荅亦可尒耳長者語汝自往請佛及比丘僧即詣世尊所頭靣禮足在一靣坐世尊與說法說法已默然時少兒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欲設微供願佛及比丘僧臨顧須㬰時世尊默然受請少兒見如來默然可之即起頭靣禮足而去即夜具種種飯食敷好座具往白世尊飲食已辦今正是時比丘僧往世尊住別送食來僧詣長者家各次第坐坐定少兒自手行水布種種食時是月八日國俗此日食先亡者以殘食施諸比丘僧諸比丘僧食已至少兒家略不食諸比丘同聲語行食人稍下少兒見飲食不減便作是念比丘僧不食者我必不生三十三天涕泣詣如來所白世尊言比丘僧食少不多比丘不食者我必不生三十三天世尊告曰汝往稍益食必生三十三天無疑少兒復作是念如來廣長舌言必得生三十三天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頭面禮足繞佛三帀而去往詣比丘僧所比丘僧食竟行澡水已在前長跪受呪願上坐呪願已便去即日有五百賈客入海還歸最大導師入城求食問行路人誰家有食賣行人荅言某長者家今日飯佛及比丘僧必有飲食導師即詣此舍語守門者言汝往白長者外有入海導師欲得相見守門者即為白長者出迎共相問訊?引入坐須㬰起語長者言承有飲食賣當送直時少兒在一靣坐長者荅此非我食指言此檀越食也復問少兒有食見與當送直荅言我食不賣若須者便相呼入坐當相供給不須直即往呼伴入坐少兒自手行水布種種食賈客食訖少兒還就牀坐去少兒不遠有拘薩羅碼碯揵茨(拘薩羅國[(夕-、+一)*(〡/下)]大故稱)。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五 (二十一張)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六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勘挍
鼻奈耶卷第七之餘
時大導師語諸賈人此少兒飯食我等皆令充足我等各各共報其恩諸商稱善時大導師語少兒過此揵茨來即過與導師開頭巾裏一明珠直百千兩金著揵茨鉢中其餘商人或直九十千兩金珠或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下至直十千兩金珠流溢揵茨持與少兒少兒不取曰薄食不賣自相施耳導師復語計此珠價百千萬倍勝汝飲食意欲相遺幸莫見逆少兒便作是念我若取者不生三十三天上少住此閒聽我往問世尊還即詣如來所頭靣禮足在一靣住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往受之此並花報果實在後少兒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靣禮足便退去去不久佛與沙門結界若比丘先食重往食者墮時此長者往詣婦所作是語此少兒門戶種姓不減我族計一珠價足得我田業可嫁此女與為夫婦婦言善即嫁女與俄尒長者夫婦盡喪亡王波斯匿聞彼長者亡問傍臣頗有兄弟兒息不荅言無唯有女夫在家王勑召來即往召至王遙見容顏甚歡敬之即封戶一千使知邊城日出就位即名日出相國。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眾多比丘從舍衛國詣拘薩羅界時跋難陀弟子欲與諸比丘伴至拘薩羅來辝跋難陀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跋難陀以前恐故即語卿少住食弟子對先以食跋難陀語知卿已食意欲使卿更食去言語留連諸比丘已去跋難陀弟子後去不及伴為賊所劫即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以知比丘食強勸使食犯者墮。
佛世尊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失梨崛長者事外道常狐疑世尊是佛非佛耶是法非法耶是比丘僧非比丘僧耶我當施設飯食往請佛試之即往詣世尊所擎拳問訊在一靣坐時世尊與說種種微妙法佛說法已默然住長者失梨崛白佛言欲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時世尊默然可之失梨崛從坐起擎拳而退於門中鑿坑盛滿炭火無有煙?以沙薄覆上興起此念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一切未然事自當知若無一切智自當墮火及沙門眾堂上設不纍繩牀偽敷坐具復作是念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者自當知若無一切智者當墮牀及沙門眾為人所笑復設雜毒食復作是念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者自當知若無一切智食此毒飯自當死及諸沙門即往白佛食具已辦今正是時世尊著衣持鉢及比丘僧來至失梨崛舍世尊顧語阿難汝往語諸比丘盡不得先如來前入失梨崛舍阿難即往告諸比丘不得先如來入失梨崛舍時如來足躡火坑自然成浴池中生憂鉢枸物波頭摩分陀利花鳬[序-予+(鴈-厂)]鴛鴦和聲悲鳴時世尊足登花上入失梨崛舍花瑠璃色花紺碧色如來黃金色色色相奪時繩偽牀自然成寶牀時此長者見二變化心開意解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此食雜毒願小頃留更設好食世尊告曰但行此食無苦時失梨崛自手行水布種種食佛語阿難此諸比丘盡不得於此閒食當詣阿耨達所時世尊與失梨崛男女說法施義戒義十善義生天義貪婬墮惡出家得道時世尊復與說法苦習盡道失梨崛即得道迹如純白㲲易染為色失梨崛即從座起頭靣禮足從今以去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生世尊及五百阿羅漢盛滿鉢飯即入三昧從失梨崛門盡飛陵虛詣阿耨達宮時阿耨達亦知如來來化五百蓮華大如車輪復為如來化作一華最妙如來坐上五百阿羅漢各次第坐如來五百阿羅漢比丘僧食已廣說阿耨達經時如來及比丘僧入三昧從何耨達宮沒還至祇桓時毗舍佉無夷羅母聞佛及五百阿羅漢受失梨崛請詣阿耨達食廣說阿耨達經今來舍衛我當別請佛及五百阿羅漢即往詣如來所頭靣禮足在一靣住世尊廣為毗舍佉說法說法已毗舍佉即長跪請佛及五百阿羅漢世尊默然可之毗舍佉頭靣禮足而去即夜辦饌具好食敷好坐具重開門戶手擎香爐叉手禮言飲食已辦今正是時諸比丘往或從地踊出或從壁入或從空下唯如來住別留佛食毗舍佉見比丘坐定自手行水布種種食食已竟復行澡水在前長跪受呪願上坐呪願已而去阿難來取佛食世尊知而問阿難有幾比丘在毗舍佉舍食阿難白佛前所至阿耨達宮食五百阿羅漢盡在彼食世尊告曰云何阿難頗有一比丘於比丘僧中唱使行不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愍此毗舍佉不獲一福云何不食一比丘彼阿難毗舍佉母食一比丘僧者得大福獲大果報世尊告曰若比丘眾中不唱私去會者犯者墮有應得去若道路行若乘舡若大節會若沙門普會此應去時舉國人民聞佛言飯一比丘僧達嚫勝飯五百阿羅漢長者婆羅門盡得信佛淨比丘僧(三十六竟)。
子凾 阿毗曇八揵度論卷第六
此卷卷初宋本有身中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瞋恚結耶(乃至四幅十一行云)荅曰若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等)凡七十五行文國本丹本並無者今撿此文則前第五卷自十七幅第二十行乃至卷末之文耳宋本於此錯重寫耳故今刪而正之。
子凾 阿毗曇八揵度論卷第八
此卷第七幅原二行聲細滑持緣識欲(之下)第九幅十行色界三種(之上)國本宋本有相應無明無漏緣我受(乃至)見諦所断有(等)凡三十五行文丹本所無者致令二節之文文義断絕今撿此文則與此卷下文國宋本第十四幅原四行已下之文大同雖此文省而彼文備然非異譯又非他文今按安公序云以建元十九年佛念譯傳自四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三日乃訖譯人頗雜義辝予深謂不可遂令更出四十六日而得盡定則佛念初譯即有前後二譯今疑國宋二本錯乱而重寫于茲耳今依丹藏刪正之。
孔凾 發智論第八卷
宋本第三幅第九行當勝解(之下即脫)何緣時心解脫名愛耶(乃至)彼亦如是故名為愛(等)七十六字國本丹本並有者今撿此文此本則至第四幅二行已下方有之按之彼此無妨故不須改耳但國本此文彼此皆有者錯乱之甚也。
同凾 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云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便云)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第九幅原五行補特伽羅復(之下便云)已往生色界(乃至)第十一幅第七行生異熟業身(之下便云)次有作是言說(等)。
如是三節文断義絕不相連續今撿二本則宋本錯將生異熟業身(之下)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補特伽羅復(等)凡三十四行之文進而寫之于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却將中有起(之下)已往生色界(乃至)生異熟業身(等)三十四行之文退而寫之于補特伽羅復(之下)致令如是今依二本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略錄正文于左。
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断餘結而般涅盤是名有行般涅盤補特伽羅問何故名有行般涅盤補特伽羅荅由此補特伽羅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断餘結而般涅盤故名有行般涅盤補特伽羅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有為緣定進断餘結而般涅盤故名有行般涅盤補特伽羅云何無行般涅盤補特伽羅荅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断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断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断餘結入無餘依般涅盤界是名無行般涅盤補特伽羅問何故名無行般涅盤補特伽羅荅由此補特伽羅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断餘結而般涅盤故名無行般涅盤補特伽羅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無為緣定進断餘結入無餘依般涅盤界故名無行般涅盤補特伽羅云何上流補特伽羅荅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断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断未遍知乃至現入雜修世俗第四靜慮將命終時退三靜慮住初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眾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二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光音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三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遍淨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廣果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煩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中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熱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上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現天中生已後時入上勝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見天中生已後時入上上品最極圓滿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色究竟天生已後時方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断餘結入無餘依般涅盤界是名上流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上流補特伽羅荅有二種流謂生死業及彼煩惱彼於此二俱未断未遍知彼由此因及此緣故上行隨行上流隨流故名上流補特伽羅復次有作是言說(云云)。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現天中所有無(之下)國本宋本並脫覆無記(乃至)便於諸欲心(等)凡三十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又為看舊國宋本者具錄其文于左。
善現天中所有無(便云)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現天復次以善現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現天復次以善現天形色微妙眾所樂觀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天眾故名善現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現天故名善現天云何善見天荅謂此與彼諸善見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見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見天復次以善見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見天復次以善見天形色轉微妙眾所轉樂觀轉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善現天眾故名善見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見天故名善見天云何色界究竟天荅謂此與彼諸色究竟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復生在色究竟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色究竟天復次以色究竟天等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色究竟天復次以色究竟天所得自體於生色趣最勝第一故名色究竟天復次此天亦名礙究竟天礙謂礙身此是礙身最究竟處故名礙究竟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色究竟天或謂礙究竟天故名色究竟天或名礙究竟天。
五出離界者云何為五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便云)不趣入不信樂。
分凾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此卷第十七張第五行欲令無量那由他眾生眷屬(之下)皆得解脫入於涅槃(之上)國本有能断貪欲修悲心者(乃至)兄弟姉妹欲令安樂非(等)凢四百五十五字於丹宋二本並無者詳其文勢非唯首尾不相連續至於立文之體亦非此論國本妄加耳故今不取但恨未詳彼文來自何經此須待勘因書其意以告來賢云。
慈凾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十六幅末便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之下)所起名中(之上)二本有他罵時便審觀察(乃至)依十二字四字(等)六十八行文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便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察有讚我者更無別字但於罵我諸字之中顛倒次比此讚與罵既不决定不應於中生憂生喜由此於罵不生瞋心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審觀察如是語業誰所成就為是罵者為是我身即知此是罵者成就便作是念彼為自罵何關於我故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觀罵者身中諸法罵我法多不罵法多即知罵法唯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不罵法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一蘊少分作如是念彼罵我者罵我法少不罵法多何為忘多於少生恚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一字一剎那頃必不成罵無有多字多念俱生前字生時後字未起後字若生前字已滅都無罵理但妄分別謂之為罵故不應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我身及能罵者皆念念滅適欲分別罵者及我皆已滅無誰復於誰應生瞋恨由此觀察故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諸行離我我所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何為生瞋有說所以作此論者為顯此論文義具故謂此論中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名為義具此中分別名句文身名為文具有說為顯名句文身有大用故謂由名等顯示分別蘊界處等無量義門及能讚述佛法僧寶無邊功德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云何多名身荅謂多名号異語增語想等想假施設是謂多名身此中論者於文善巧以多文句共顯一名皆是名之差別名故問此中何故問多名身而不問名及名身耶荅是作論者意欲尒故乃至廣說有說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名與名身二俱攝在多名身中問多名身則為都問有說此是契經所說不應問作論者契經但問多名身故論者於中不能增減問若尒何故問多名身而荅以名荅名是根本名滿名身名身復滿多名身故有說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謂依名有名身依名身有多名身故問名體是何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句文亦尒問何故名名荅名者名為隨名為名名為合隨者如其所作即往相應名者為此義立如求便應合者隨造頌轉令與義會此中名具三義故名為名心心所法有隨有名而無合義故不名名餘不相應色無為法有隨有合而無名義故亦非名問名身者是何義荅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名不名名身問多名身是何義荅是多名聚集義如一象二象不名多象身要眾多象名多象身馬等亦尒句身多句身文身多文身亦復如是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一字所起名有二字所起名有多字所起名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但有名於二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三字有欲令依四字二字所起名中於二字但有名於四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六字有欲令依八字三字所起名中於三字但有名於六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九字有欲令依十二字四字所起名中。
惻凾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此卷宋本第七幅已下有三處文文断義絕一者第七幅初三行有餘師說但(之下便云)荅此不决定(等)二者第八幅十四五行或忍或戒乃至不(之下便云)於過去未來諸法得非擇滅(等)三者第十幅初四行不共得耶(之下便云)忍皆於惡趣得非擇滅(等)今撿國丹二本則宋本錯將不共得耶(之下)荅此不决定(乃至)或忍或戒乃至下(等)凡三十六行文進而寫之于餘師說但(之下)却將說但(之下)於過去未來諸法得非擇滅(乃至)不共得耶(等)凡三十五行文退而寫之于或戒乃至下(之下)忍(字之上)又錯下字為不字又錯重寫其忍字致使如是三處文断今依二本進退而正之又國本中第九幅十七行乃至下忍(之下)於過去未來得非擇滅(乃至)為皆共得不共得耶(等)凡十二行者亦錯重寫耳故今不取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正文于左。
有餘師說但於過去未來諸法得非擇滅非於現在以現在法在身行故問若尒此滅應一一念得已還捨捨已復得謂未來法入現在時彼非擇滅得已還捨現在諸法入過去時彼非擇滅捨已復得然非擇滅無如是義或有說者唯於未來法得非擇滅非過去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法已在身行現在諸法在身行故問若尒此滅得已應捨謂未來法入現在時彼非擇滅得已捨故然非擇滅無如是義評曰此非擇滅唯於未來不生法得所以者何此滅本欲遮有為法令永不生。
若法不生此得便起如與欲法繫属有情現在正行過去已行未來當行皆有生義故於彼法不得此滅問擇滅與非擇滅何者為多有作是說擇滅多非擇滅少所以者何擇滅通於三世法得非擇滅唯於未來不生法得故有餘師說非擇滅多擇滅少所以者何非擇滅通於有漏無漏法得擇滅唯於有漏法得評曰應作是說非擇滅多擇滅少所以者何非擇滅如有為法數量擇滅但如有漏法數量故若不尒者諸可生法若得不生應不得非擇滅二滅自性多少雖尒而依得者應作四句有法於彼得擇滅不得非擇滅謂過去現在及未來可生有漏法有法於彼得非擇滅不得擇滅謂未來不生無漏法有法於彼得擇滅亦得非擇滅謂未來不生有漏法有法於彼不得擇滅亦不得非擇滅謂過去現在及未來可生無漏法。
問諸有情類於非擇滅為皆共得不共得耶荅此不决定於共有法非擇滅則共得於不共法非擇滅則各別得諸異生類若住一趣於餘趣法剎那剎那得非擇滅以色等境念念滅時緣彼眼識等畢竟不生故如住一趣一界一地一處亦尒。
問由何善法諸修行者於諸?趣得非擇滅荅或由布施或由持戒或由聞慧或由思慧或由修慧諸修行者於諸?趣得非擇滅由布施者有雖十二年開門大施而於?趣不得非擇滅如吠邏摩屈路羅等由彼不能猒生死故有雖於一施一團食而於?趣得非擇滅由彼深能猒生死故由持戒者有雖盡壽持別解脫戒而於?趣不得非擇滅如前說故有雖能持一晝夜戒而於?趣得非擇滅如前說故由聞慧者有雖具解了三藏文義而於?趣不得非擇滅如前說故有雖解了一四句頌而於?趣得非擇滅如前說故由思慧者有雖具思惟外內書論而於?趣不得非擇滅如前說故有雖思惟少分觀法而於?趣得非擇滅如前說故即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由修慧者有雖具得八地世俗定而於?趣不得非擇滅如前說故即是外道猛憙子等有雖修習少分觀門而於?趣得非擇滅如前說故即暖頂忍極鈍根者得下品忍時於諸?趣皆得非擇滅大德說曰要無漏慧覺知緣起方於?趣得非擇滅離聖道不能越諸?趣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菩薩九十一刧不墮?趣豈由以無漏慧覺知緣起應作是說或施或戒乃至下忍。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六 (二十張 密)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七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弗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六十五
此卷十九幅第六行此四果位對治(之下)三結餘位不尒(乃至九行)及欲漏(四十字)國宋二本並錯重寫丹本中作四法餘位不尒謂預流果對治見瀑流軛見取戒禁取及後二身繫一來果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初二身繫一分不還果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前二身繫(五十八字)乃正文也。
廉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此卷十九幅第二十行他心智不相應(之下)苦(字之上)國本丹本皆有道無願相應法(乃至)及空不相應(等)凡七十二行文此宋本中無者脫之耳今依二本加之又為看舊宋藏論者具錄其文于左。
他心智不相應道無願相應法此無願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心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即無漏他心智俱生聚中除他心智及無願三摩地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無願謂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無願不相應他心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中他心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集無願及他心智不相應道無願此非他心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無願不相應他心智者謂有漏他心智此非無願相應是他聚故亦非他心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也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念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亦尒者如他心智對無願有四句此對六覺支四道支亦尒。
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荅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他心智相應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具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及有漏他心智相應心心所法此法他心智相應非已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此中已知根所攝他心智者謂修道中無漏他心智此與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者謂修道中苦集滅智俱生聚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俱生聚中心心所法此與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心智相應亦已知根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修道中無漏他心智相應法即此相應八無漏根及彼相應餘非根心所法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中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者謂具知根所攝他心智及有漏他心智此非他心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已知根相應是他聚故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具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具知根亦尒者如他心智對已知根有四句此對具知根亦尒。
諸法世俗智相應彼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耶荅不尒設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荅不尒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苦智乃至正定皆無漏故。
諸法苦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荅不尒設法集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耶荅不尒對滅道智無相三摩地亦尒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
諸法苦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荅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苦智相應非空謂苦智相應空及空不相應苦。
逸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此卷第二十三幅第十六行戒禁取問(之下)善及染汙(乃至)故說命根緣緣識三界四部隨眠隨增(等)一百四十六字者即是此論第八十七卷卷末文耳宋本錯寫焉此中二本即云此四寧是前際分別荅此四皆於現在事轉待未來故立前際名或有說者此四皆緣先所聞教謂彼外道先聞自師所說至教要由如是荅他所問生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荅問故得故此四種皆是前際分別見攝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不死矯乱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事起此一百九字乃正文也。
逸凾 大毗婆沙論卷第二百
初三幅第七行有過失(之下)二本無故作是念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死後有想(乃至)俱有過失(等)凡八十五字宋本錯重寫耳今依二本刪之。
十七幅第六行此二俱(之下)謗因等(之上)二本有入断見品以執無故有說入二品由執我常(等)十七字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十八幅第二十一行皆常見攝(之下)五現法涅槃(之上)二本有故即常見品七断滅論断見攝故即断見品十七字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足之。
十九幅初二行云一者有見(之下)一切見(之上)二本有二者無見如次攝入常断見品師子吼經說十七字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二十二幅十二三行定有前心為因(之下)引後(之上)二本有引起將命終位無極緣緣正死時心定能(等)十六字宋本無者脫耳今依二本補之。
渭凾 分別功德論第五卷
按此論丹藏為四卷開元錄云四卷而注云或三卷或五卷者但分卷有異耳文無增減焉錄有注敘云右此一論釋增一阿含經義從初序品至弟子品過半釋王比丘即止法上錄云竺法護譯者不然此中牒經解釋文句並同本經似與增一阿含同一人譯而餘錄並云失譯且依此定僧祐錄云迦葉阿難撰者此亦不然如論第一卷中引外國師及薩婆多說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渭凾 十八部論(開元錄云新為失譯附秦錄)
按此論者宋藏中錯重寫彼部異執論名為十八部論故今取此國本為正開元錄云右十八部論群錄並云梁代三藏真諦所譯今詳真諦三藏已譯十八部論不合更譯部異執論其十八部論初首引文殊問經分別部品後次云羅什法師集後方是論若是羅什所翻秦時未有文殊問經不合引之置於初也或可準別錄中文殊問經編為失譯秦時引證此亦無疑若是真諦再譯論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什譯出諸錄脫編致有疑焉其真諦十八部䟽即部異執䟽是雖有斯理未敢指南後諸博聞請求實錄。
觀凾 菩薩本緣經卷上
右經第三幅十四行鹿群威猛(之下)丹本有如我曾聞菩薩往昔以恚因緣墮於龍中(乃至)五穀臨熟遇天惡雹(等)凡二十六行四百四十二字國本宋本所無者今撿彼文則是此經下卷龍品第八之文丹藏錯亂妄置于茲耳故今不取。
驚凾 雜寶藏經卷第五
右經此卷第二幅賈客造舍供養佛生天緣(之下)丹本有貧人以麨團施見獲報緣(乃至)乾陀衛國王治故塔寺得延命緣等六緣國本宋本並無者今撿此六緣則前第四卷初已有之丹本錯亂重寫于茲耳故今不取。
畫凾 金七十論三卷
按開元錄亦名僧伽論或為二卷云右一論外道迦毗羅仙人造明二十五諦所謂數論經中云迦毗羅論是也又長房內典二錄真諦譯中有金七十論二卷復有僧伽論三卷二目俱存者誤也此論及勝宗十句義論者非是佛法而諸外道宗以此數勝二論為上欲令博學而破邪現正之者先須委悉異道之宗故譯出之恐其失而不傳故編入藏中耳。
右凾 神州三寶感通錄三卷
此錄上卷宋本與二本大異撿之宋本錯將宣律師感通錄一卷為此上卷耳今依二本正之又為看舊宋藏者具錄正文于左。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右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 撰
夫三寶利見其來久矣但以信毀相?故有感應之緣自漢洎唐年餘六百靈相盻嚮群錄可尋而神化無方待機而扣光瑞出沒開信於一時景像垂容陳迹於萬代或見於既往或顯於將來昭彰於道俗生信於迷悟故撮舉其要三卷成部云。
初明舍利表塔次列靈像垂降後引聖寺瑞經神僧。
初明舍利表塔昔如來行乞有童子戲於路側以沙土為米麵逆請以土麵奉佛因為受之命侍者以為土漿塗佛住房足遍南靣記曰此童子者吾滅度後一百年王閻浮提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並皆臣屬開前八塔所獲舍利於一日夜伇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廣如眾經故不偹載(此土即洲之東境故塔現不足以疑)舍利西梵天言此云骨身也(恐濫凡夫之骨故依本名而別之)。西?會稽鄮塔緣一東?金陵長干塔緣二石趙青州東城塔緣三姚秦河東蒲坂塔緣四周岐州岐山南塔緣五周瓜州城東古塔緣六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緣七周洛州故都西塔緣八周涼州姑臧縣塔緣九周甘州刪丹縣塔緣十周?州霍山南塔緣十一齊代州城東古塔緣十二隋益州福感寺塔緣十三隋益州?源縣塔緣十四雒縣塔附隋鄭州起化寺塔緣十五隋懷州妙樂寺塔緣十六隋并州淨明寺塔緣十七隋并州榆社縣塔緣十八隋魏州臨菑縣塔緣十九雜明神州山川藏寶等緣二十
初西?會稽鄮塔者今在越州東三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大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何者生在畋家弋獵為業得病死[禾*(衡-行)]見一梵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憫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冤投告无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迂記其處剡木為?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窓子四周天鈴中懸銅磬每有鍾聲疑此磬也遶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於八王日舁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迹塔側諸暨縣越舊都之地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舘遺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其迹繁矣諸暨西北百里新義鄉有許公巖地志云?時高陽許詢字玄度與沙門支道林為友每相從歷覽山水至此乃栖焉?辟度為司徒椽徵不就後詣建鄴見者傾都劉恢為丹陽尹有名當世日數造之歎曰今見許公使我遂為輕薄京尹於郡立齋以處之至于梁代此屋猶在許椽既反劉尹嘗至其齋曰清風朗月何嘗不恒思玄度矣句章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明鄉有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天下稱最東北百四十里有沙塘道廣數丈入海百餘里地記云是秦皇追安期先生於蓬萊至深而息故此塘道至今宛然鄮縣古城在句章東三百餘里昔閩越所都其靈塔即縣界孝義鄉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宋會稽內史孟顗修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尺水味清淳冬溫夏冷輿地志云阿育王釋迦弟子能伇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寶塔八万四千皆從地出案?沙門笁慧遠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秣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一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楊越即有二塔廣袤九域故有之焉會稽記云東?丞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彩不凡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遊鄮縣下真舍利起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引一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䥫圍山也大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東海不遠島上是徐偃王避地之處宮郭古基宛然昔周穆西巡登崑崙山偃王乃有統焉穆王聞之馳還日行万里偃王避之於此?孫恩作逆寄仙[女*(乏-之+犮)]以惑眾築城自衛其處猶存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堂殿房廊周環備滿号阿育王寺四面山遶林竹䓗翆花卉閒發飛走相娛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郎頋胤祖文寺東南三十五里山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二里山頭有佛左足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井其實深池鰻魚俗号為魚菩薩也人至井所禮拜魚隨聲出來賊過偽禮魚出賊便以刀斫之因断魚尾自尒潛隱魚不時出有至心邀請禮拜者但濆水而已初有一僧聞塔來禮處所荒凉持食為難有一老姥患脚來為造食便去如是?之去後私尋乃入池內據量即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略為瑞多現聖僧遶塔行道每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費。
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禹宂道勝歷覽聖迹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見梵僧百餘遶塔行道以事告眾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恠自古至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每見梵僧行道誦經讚頌等相。
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智恱獨與太玄連牀而寢半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然契其相者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矣。
二東?金陵長千塔者今在潤州江寧縣故楊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長干寺內昔西?未統江南是稱吳國於長千舊里有古塔地即育王所搆也依於邑里既崩子亮立孫琳執政五鳳中毀除佛寺此塔同湮而舍利潛地吳平之後諸僧頗依故處而居起塔三層既不得舊塔之基事迹蕪沒莫之或識至。
東?咸安二年簡文立塔三層孝武上金相輪露盤冥祥記云簡文有意興搆未遂而崩即三層之塔疑是先立至孝武太元末有并州西河沙門劉慧達本名屑荷見於僧傳來尋古塔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獨見長干有異氣便往禮拜而居焉時於昏夕每有光明迂記其處掘之入地丈許得三石碑長六尺中央一碑鑿開方孔內有䥫銀金三函相重於金函內有三舍利光明映徹及爪甲一枚又有一髮申可數尺旋則成螺光彩照曜咸以為育王之所藏也即從就塔北更築一塔孝武加為三層故寺有兩塔西邊是育王古塔也丹陽尹王雅奉五斗米道常謂冝黜佛法除毀塔寺其日下詔令會稽王道子將雅觀焉時沙門正行舍利至雅撥翻其鉢而舍利附于器內終不墜落王更貯清水燔香咒曰王丹陽酷不信法世尊威靈願有以津示應聲光明煥然騰發雅自此後雖未能精至終身不復誣訾佛法梁大同中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塔出舍利髮爪天子幸寺設大無礙法會下詔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万物不得齊其蠢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逸異年懽?殊日去歲失稔斗粟貴騰民在困窮運臻斯濫原情察理或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歸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書不云乎與其殺不?寧失不經易曰隨時之義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復見於世逢希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出阿育王寺設無㝵會耆年童齒莫不欣恱如積飢得食如久別見親幽顯㱕心遠近顒仰士女霞布冠盖雲集同時布德?叶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今潤州江寧故地但有甎基三層并剎佛殿餘則榛木荒藂非人所涉示是古基而已頻有大蟲發塔基者多自死而草深人希惟有?獸於中產育或銜鹿而血汙塔者尋被打撲號叫驚人今去永安坊張侯橋七八里余本住京師曲池日嚴寺寺即隋煬所造昔在?蕃作鎮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發長于寺塔下取之入京埋於日嚴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長干本寺而不測其是非也至武德七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房宇官収唯舍利塔無人守護寺墌屬官事須移徙余師徒十人配住崇義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有雜寶瑠璃古器等捴以大銅函盛之撿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尒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府余問隋初南僧咸曰爪髮梁武帝者舍利則有疑焉埋之本銘置于其上據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然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盖蔑如也故兩述之矣但年歲綿遠後人莫測略編斯紀以顯厥緣云。
三青州古城寺塔者代歷周秦莫知其地石趙時佛圖澄者在鄴勒虎敬重廣置寺塔而少露盤方欲作之澄曰臨菑城中有阿余王寺猶有佛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上有伏石可尋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二十丈獲之至鄴阿余阿育聲之轉耳須訪故地處所故慧達在冥中告云雒陽臨菑建鄴鄮縣成都此五處並育王塔禮者不入地獄故知此塔不虛名也四河東蒲坂古塔者後秦姚略叔父為晉王鎮於河東古老傳云蒲坂古塔即阿育王所立也疑之屢有光現依掘得佛骨於石函銀匣中照耀殊常送以上略略乃親迎覩於㶚上今蒲州東坂有救苦寺僧住立大像極宏冠南古塔不樹云。
五扶風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北高東去武亭州十里西去歧山縣二十里南去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里一名馬額山同岥山斯並在大山之北南有小山東西而列中閒大谷南與北別故号岐山岐即分也西北二十餘里有鳳泉泉在岐山之陽極高顯即周文時鸑鷟鳴於岐山斯地是也飲此泉水故号鳳泉又南飛至終南之陰故渭南山下亦有鳳泉又西南飛越山至于河池今所謂鳳州古河池郡是也不可窮鳳之始末且論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就置塔俯臨目極誠為虛逈寺名久廢僧徒化往人物全稀塔將頺壞余往觀焉榛藂弥滿雖无黍離之實深切黍離之悲今平原上塔俗諺為阿育王寺鄉曰柳泉取其北山之舊号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及周滅法廂宇外級唯有兩堂獨存隋朝置之名成實寺大業五年僧不滿五十人者廢之此寺從廢入京師寶昌寺其塔故地仍為寺莊唐運伊始義寧二年寶昌寺僧普賢慨寺被廢沒諸草莽具狀上請于時特蒙大丞相見識昔曾經往覽表攸然仍述本由可名法門寺自尒至今武德二年薛舉稱兵將事南及大宗率師薄伐初度八十僧未有住寺寶昌寺僧惠素掃洒鳳泉以僧未配遂奏請住法門蒙勑依奏便捴住焉年歲既久殂落略盡寺在孤城之中問其本起乃云大業末年四方賊起諸鄉在平原之上無以自安乃共築此城以防外[冗-几+祋]唐初雜住未得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燋黑尚存貞觀五年岐州㓨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禮拜但見古基曾無上覆奏
勑望雲宮殿以盖塔基下
詔許之因搆塔上尊嚴相顯古老傳云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聞之以貞觀年中請開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眾不敢開塔有勑並許遂依開發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文不足觀故不載錄光相照燭同諸舍利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數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急努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崩騰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數千舍利高出眾人同見於方骨上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暎徹或見綠色或不見者問眾人曰舍利何在時有一人以不見故感激懊?搥[(凵@又)/月]而哭眾人愍之吊問曰汝是宿作努力懺悔何用搥[(凵@又)/月]此人見他燒指行供養者即以麻緾母指燒之遶塔而走火盛心急來舍利所欻然得見歡喜踊躍跳躑不覺指痛火滅心歇還復不見顯慶四年九月內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上曰豈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古老傳云名育王寺言不應虛又傳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初已曾出現大有感應今期已滿請更出之上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絹五十疋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就而燒香懍厲專注曾无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各放光赤白綠色緾繞而上至於衡桷合成帳盖琮大喜踴將欲召僧乃覩塔內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㬰既久光盖漸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即召來使同覩瑞相既至塔所餘光薄地流輝布滿赫弈潤滂百千種光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枚捴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舍利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勑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開福慧僧以舊材多雜朽故遂捴換以栢編石為基㽵嚴輪奐製置殊麗又下勑僧智琮弘靜鴻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塔日二十餘人同共下鑿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不見其人懊?自拔頭髮苦心邀請哀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責終不可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來謁者恐不見骨不敢見其光瑞寺東云龍坊人勑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丹赤如畫且具以聞寺僧歎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舍利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正方外楞亦尒下平上漸內外光淨餘內小指於孔中恰受便得勝戴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閒往來相慶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大慈恩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精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然皆懾然喪膽更不敢重視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勑取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周人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將往東都駕所時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勑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皇后捨所寢衣帳直絹一千疋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月十五日奉
勑令僧智琮弘靜京師諸僧與塔寺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掩之三十年後非余所知後有開瑞可續而廣也。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七 (二十四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八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之二
岐州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玄嗣者先來麤獷殊不信向母兄承舍利從東都來將欲藏掩嗣不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舍利所禮拜訖還家玄嗣怒曰此有何功德若舍利有功德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即取像燒之有何靈驗母兄救之已燒下半玄嗣即時忽倒後醒曰忽到一處似是地獄大鳥飛來啄睛噉肉入大火坑燒烙困苦以手摩靣眉鬢墮落自看天地全無精光親屬傍看曰汝自造罪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對但曰火燒我心東西馳走又被持拍之狀摧慟號哭又稱懺悔懺悔而晝夜唯走不曾得住至二月十三日親屬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德行虔法師等百餘僧為眾說法裴尚官比丘尼等數百俗士五六千人咸見玄嗣五體投地對舍利前號哭懺悔不信之罪又懺犯尼淨行打罵眾僧盜食僧菓自懺已後眠夢稍安云其佛頂骨國用珎寶贖之計寶約估評絹直四千匹遂依其數以蕃練酬之頂骨今仍在內云。
六瓜州城東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寺也廢教已後隋雖興法更不置寺今為寺莊塔有舍覆東西廊廡周迴牆匝時現光相士俗敬重每道俗宿齋集會興福官私上下乞願有應云云七沙州城內廢大乘寺塔者周朝古寺見有塔基相傳云是育王本塔纔有災禍多來求救云云。
八洛都故都塔者在城西一里故白馬寺南一里許古基俗傳為阿育王舍利塔疑即迦葉摩騰所將來者降邪通正故立塔表以傳真云云。
九涼州姑臧塔者依撿諸傳咸云姑臧有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為縣属州漢書河西四郡則張掖姑臧酒泉燉煌也然塔未詳。
十甘州刪丹塔者今名為縣在甘州東一百二十里縣城東弱水北大道側土塠者俗傳是阿育王塔但有古基荒廢極久斯即疑為姑臧塔也。
十一晉州北霍山南原大塠塔者遠近道俗咸稱是育王塔余曾遊焉地居爽塏南望逈敞示是古基材落稀遠十二代州城東古塔俗云阿育王寺考北朔鴈門周時北狄地也故詩云北逐玁狁至于太原然朔方馬邑古城大冢往往非一此非北狄所有明知本是夏人為狄所侵故至太原也十三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鎮井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石傍鑿取一片將出乃是䃜玉問於識寶啇者云此真䃜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今見在益州旱澇年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而有應特有感徵故又名福感余嘗至焉誠如所述近有人盜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枓起以賊䏶內中其人被押唱呼寺僧為射枓起方得脫出。
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輪取愽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夾之求出不得漸漸急困見一梵僧曰可大唱賊不尒死矣即唱數聲寺僧聞救方得拔出貞觀年初地大震動此塔搖颺將欲摧倒于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靣乍倚乍傾卒以免倒有一人極豪侈多產業見前露盤由來小短不稱塔形乃捨金三百兩共諸信者更造露盤既成[土*(厂@干)]下至覆盆香氣熢㶿如雲騰涌流芳城邑十日乃歇。
十四益州晉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餘里今号為等眾寺本名大石基本緣略亦同前尋諸古塔其相不同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按蜀三塔同一石盖餘不定准益州北百里雒縣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名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笁僧曇摩掘叉遠至東夏禮育王塔承蜀三塔又往禮拜至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訖欲往成都宿兩女驛將旦聞左右行動聲叉曰是何人耶妄相恐動空中應曰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在擁護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與師別耳叉曰既能遠送何不現形神即現形叉為人善畫便一一㒵之既遍形隱及至成都禮大石塔訖詵律師乃依圖刻木為十二神像㽵餝在於塔下今猶見在云云。
益州郭下法成寺沙門道卓有名僧也大業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圖㽵餝俻矣塔為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三龍居之人莫敢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闘雷霆振擊水火交飛久之乃靜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黃赤可愛。
十五鄭州起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里密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大川西嵩岳南歸山北又川寺院東西五六十步南北亦尒塔在寺東南角其北連寺方十五步許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西靣有五六泉南靣亦有皆孔方三尺騰涌沸出流溢成川灌溉遠近泉上皆下安栢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牀編次鋪之四靣細?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生䥫固之近有人試發一石下有石灰乃至栢團便抽出一團長三丈徑四尺見在自非輪王表塔神功所為何能辦此基搆終古不見其儔也今於上架塔三重塔南大泉涌沸皷怒絕无水聲豈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奇偉本入隋煬帝四道場後從俗服今年一百五歲獨住深山每年七日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其泉流涌注无極乃遣善水崑崙入泉討之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靣水圍疑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已來寺塔見在寺南㱕山寺西嵩山寺在川中地極汙下每年二山大水常東流注繞寺北轉方始東逝水漲寺高水減寺下自古至今終不遭溺泉初出孔文如蓮花下打碾磑浪極恬靜水中沙石綠色鮮明國家見寺衝要欲造離宮尋行有塔將欲南徙其基牢固遂休近有僧於南夜坐望見此塔光明殊異矣。
十六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圖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道俗目見咸驚訝其鬼作其下不測其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下有大水莫委真虛有㓨史疑僧濫餝乃使人傍掘其下至泉源猶不盡其基際也。
十七并州子城東淨明寺塔者本号育王是僧所住唐初已來僧散寺空尼請居之余往問塔全无蹤跡但有空名遂失其本。
十八并州大谷榆社塔者今在縣郭下育王寺中見有僧住中有小塔古今相傳此是本塔亦未聞異相。
十九魏州臨菑塔者在縣西北三十里本名舍利寺今為尼住其塔見在三邊有水唯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上蓮花弥滿於三靣其水澄深人皆怯入傳云舍利真塔在水內空中如鄭州者今改為冀州大都督府。
二十雜明神州山澤所藏珎異神寶如上所列育王寺之諸塔沉隱未形其徒不一如後列之滄州長河中塔稱育王名非虛立豈唯骨塔靈像亦尓吳冝涼三州俱山現像郊北屬山近復出佛愚俗謗為虛誕故知謗者虛焉豈有人造[女*(乏-之+犮)]訛山中藏三丈石佛特是諸謗者坎井焉知九海之天池哉齊州臨邑縣東有甎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靣石獸石獸迅煞可畏周滅法時令人百牟攙出終不可脫亦勞有損今在彼云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見案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即往雲中有僧執錫住立既至便滅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銘上有梵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荅曰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法始至具知始末今更損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統一閻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倭國在此洲外大海中距會稽万餘里有會承者隋時來此學諸子史統及術藝無事不閑武德之末猶在京邑貞觀五年方還本國會問彼國昧谷東隅佛法晚至未知已前育王及不會荅云文字不言無以承據驗其事迹則是所㱕何者有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露盤佛諸儀相故知素有也益州城南空慧寺金藏者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來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二升金粟依言即入唯見地下金甕行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知無敢侵者雍州渭南縣南山倒犲谷崖有懸石文狀倒犲因以名焉谷有巖像於佛靣亦号像谷古老傳云昔有梵僧來云我聞此谷有像靣山七佛龕昔七佛曾來此谷說法㵎內有瞻蔔華常所供養近永徽中南山龍池寺沙門智積聞之往尋至谷聞香莫知何所深訝香從㵎內沙出即撥沙看形似茅根裹夾沙土然極芬馥就水抖擻洗之一㵎皆香將返龍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極深美山下俗人時見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靣挺出空際故像顏之号非是虛立像去嘉美谷甚近即姚秦時王嘉美所住者也坊州王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号檀臺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壯靣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層甎塔四靣開戶石門高七尺餘廣五尺餘傍有破甎无數古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遊獵見有沙門執錫持鉢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遣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時乃勑掘所立處深三丈獲鉢及杖而已王重之為起甎塔一十三級左近村墟常聞鍾聲龍朔元年京師大慈恩寺沙門惠貴聞之便往又聞鍾聲慷慨古迹將事修理恨無泉貝懷惑猶預貴又感祥云護塔善神曰可即經始不勞疑慮又感異僧曰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至此云此塔自古至今已經四造勿辝勞倦功用必成惟須牢作不事華侈三層便止貴聞此告親事經營塔側古窯三十餘所猶有熟甎填滿更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靣水一期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至即令營搆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僧事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塔經四百餘年崩計周保定至開皇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今龍朔初得八十一年又計銘記四百年後始崩則塔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謚文者前周大遠未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但知塔甎巨万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及尺下望无底晉咸康年中?亮為江州登山過梁見老公殊偉夏屋崇峻玉堂眩目靈塔高竦莫測是何修葺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出如是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許是立佛道俗咸異之唐初相州大慈寺塔被焚余至彼問焚所由僧云大業末歲群盜㸦陳寺在三爵臺西葛屨山上四鄉來投築城固守人物擁聚尺地不空塔之上下重複皆滿於中穢汙不可見聞及賊平人出?穢狼藉寺僧無力可用屏除忽然火起焚蕩都盡唯東南角太子思惟像殿得存可謂火淨以除其臭穢也此塔即隋高祖手勑所置初以隋運創臨天下未附吳國公蔚逈周之柱臣鎮守河北作?舊都聞楊氏御圖心所未?即日聚結舉兵抗詔官軍一臨大陣摧解収擁俘虜將百萬人捴集寺北遊豫園中明旦斬決園牆有孔出者縱之至曉便断猶有六十万人並於漳河岸斬之流尸水中水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聞帝帝曰此叚一誅深有抂濫賊止蔚逈餘並被驅當時惻隱咸知此事國初機?不獲縱之可於遊豫園南葛屨山上立大慈寺[土*(厂@干)]三爵臺以營之六時禮佛加一拜為園中抂死者寺成僧住依勑禮唱怨哭之聲一期頓絕矣。
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
原夫大聖謀㩲通濟為本容光或隨緣隱遺景有可承真故將事拘尸從於俗化入金剛定碎此金軀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髮爪之屬頂盖目精之流衣缽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迹俻滿中天罕被東夏而齒牙髮骨時聞視聽昔育王土中之塔略顯於前而偏感別應之形隨機又出自漢洎唐無時不有既稱靈骨不可以事求任緣而舉止得以敬及通信之士舉神光而應心懷疑之夫假琢磨而發念所以討尋徃傳及以現祥故依纘序庶有披者識釋門之骨鯁万載之後難可塵沒矣漢法本內傳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觀諸道士等請求捔試以燒經神變為驗及經從火化隱沒莫陳費才自憾於眾前張衍啟悟於時俗于時西域所將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盖暎蔽日光摩騰羅漢踊身高飛神化自在天雨寶花散佛僧上又聞天樂繁會人感信心焉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每繫憣剎頭輙厈見宮內帝患之將毀除壞時外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盛水以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歎曰非夫神効安得尓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閒名為官佛圖精舍云。
吳孫權赤烏四年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為[女*(乏-之+犮)]異以狀聞之㩲召會問佛有何靈會曰佛晦靈迹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會曰神迹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遂獲瓶中旦呈於㩲光照宮殿權執瓶寫于銅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㩲大驚嗟希有瑞也會進曰佛之靈骨金剛不碎刧火不燋㩲乃使力者擊之搥砧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乃騰光上踊作大蓮花權大發信乃為立建初寺改所住地名佛陁里孫晧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諫晧曰且少寬假信無神驗誅除不晚晧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道廢而人戮會曰道以緣應感而必通如蒙寬假庶降神効晧與期三日僧眾百餘同集會寺晧陳兵圍寺乃鉅齊至尅期就戮或懼無靈先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欺哉恰期便獲乃進於晧曰此如來金剛之骨賁獲擊以百鈞之杵終莫毀也晧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在沙門面欺祇速死耳乃置之䥫砧以金鎚擊之金䥫並䧟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彩洞燭一殿晧乃欣服革心膺化云晉初竺長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為沙門名法顏每欲還俗笑曰是沙石耳何足可貴父投之水中五色三匝光高數尺遂不還俗長舒死後還發俗念輙病委頓卒為沙門以舍利安江夏塔中晉大興中於潛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利水中浮沉五色晃昱左右行三匝後沙門法恒看之遙起四五投恒懷中恒曰若使恒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耀於前於即恒建寺塔於潛入法者日以十數云。
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剎舍利放光至於剎杪遂感動遠近信心云。
晉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欲建立寺無地欠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為資欲立剎無舍利有羅㓜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佛見㓜舍利囊已在座前即告㓜㓜隨來見之喜恱與開共立寺宇於餘?云。
晉咸康中建安大守孟景欲建剎孟寺於夕聞牀頭鏘然視得舍利三枚景立剎時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見云晉義興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每齋日有光沙門慧邃隨廣州㓨史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恱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摸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導何故恡耶明報聽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懷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尋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盛懸于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衣躍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汗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尓何行?死墮地獄出為尼婢何得不怖其人大懼無幾癩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枚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世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材積門內云官使作佛圖忽无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俻至半日還得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閒出佐史沙門咸見不同王捧水器咒曰(詞多如別辯之)咒訖輙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遶舍利屋燒香特如佛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矣。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閞齊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花上似氷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屬後遂失之數十日開厨更視獲牙[└@(大/品)]中有白㲲裹舍利十枚光焰屬天諸處咸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徵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忽乃悟旦夕懃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瑞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光出後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尒又得云。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利盛銀瓶中後看漸增乃至二十後寄廣陵今馥私開之空甖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舍利應現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而失也舍利東流綿歷帝代傳紀所及略陳万一由事相重沓屢現非奇佛現栖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无勝有隋一化之中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盛德云尒隋高祖昔在龍潛有神尼智仙無何而至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神明還來後周氏果滅佛法及隋受命常以為言又昔有婆羅門僧詣宅出一裹舍利曰檀越好心故留供養尋尓不知所在帝曰我興由佛故於天下立塔并置神尼像焉又於京師法界寺造連基浮圖下安舍利開皇十五年秋夜神光自基上遶露盤赫若冶焰一旬內四如之帝於仁壽宮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宮之仁壽殿降生日也帝於此日追惟永徃報父母恩延諸沙門與論至道欲於海內清靜處三十所建塔下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㱕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令使現在未來俱為利益冝請沙門三十人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散官分道送舍利於諸州起塔盡州現僧為朕及皇后太子諸王官人民庶幽顯生靈七日行道懺悔打?布施限以十文以供塔用不充伇丁用正庫物其㓨史以下常務停七日專知塔事同至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時起塔帝以起塔之旦在京大興殿西執珽而立延佛像沙門三百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數三度常䞉一人帝見異僧披褐色覆膞語左右曰勿驚置之及行道散不復見帝曰今佛法重興立舍利塔必有感應果如言矣雍州仙遊寺立塔天降陰雪舍利將下日光朗照及入凾雲合。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八 (二十張 密)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雕造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九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之三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等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界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下日昭五色氣光數丈覆塔上屬天雨天花。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入函日出光遶於日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拪巖寺立塔地震山吼如鍾皷聲又放光五道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至乃日照將入函放光明天神無量。
定州恒岳寺立塔異公來施布負土忽失之舊无水忽有水來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陰雪將下日出入函雲復合後雨天花前後非一。
鄭州定學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設二千人供万餘人來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兔來轝所初陰雪將下日明入函訖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至基盤石有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雲將下日出入函訖雲合。
秦州岱岳寺立塔廟夜皷聲三重門自開騎自廟出迎光相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盤石函將入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陰雲將下日開閉訖還合。
隋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遶龜有似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大洽。
蔣州拪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舍利至恰如所夢。
吴州大禹寺立塔舍利凡渡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光獲紫芝。
蘇州虎丘山西寺立塔掘基得舍利空樂聞人井吼二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散。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烏有千計夹轝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雲氣像。
交州禪眾寺起塔。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將下日朗掩已便暗。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尓夜廓州光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瓜州崇教寺起塔。
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既見舍利悉决放餘州亦多放矣。
王公百官以舍利應感非一拜表奉賀時有詔曰。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生
朕所以至心迴向思崇勝業普及幽顯共為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垂慈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得未曾有斯寔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表悚敬弥深今真形舍利猶有可依前式分送海內五十三州庶三塗六道俱免盖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
仁壽三年正月復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時下其州如左。
恒州(無雲雨天花遍城寺如此者二)泉州循州營州(三放白光出古石解作函)洪州(白頂烏引路)杭州(掘基自然石窟恰容石函)涼州德州(躄者行大鳥旋塔)滄州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午至暮)瀛州(基內紫光)冀州(患盲躄者則損)幽州(函如水鏡放光眾像)徐州(函出仙人僧等相)莒州(三現光基得占塔癡者言)齊州萊州楚州(野鹿來聽鶴翔塔上)江州(地出銅像)潭州(舍利至江鳥來迎送)毛州(天雨金銀花)貝州宋州(井苦變甘放光又雨花如雪)趙州(放赤光有佛像等相)濟州(二日放光香氣鍾音出空)兖州壽州信州荊州(雲盖塔上雨花不下)黎州(地下瓦文千秋樂)慈州(雲盖如飛仙泉涌病愈)魏州潞州(泉自涌病者愈)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州(故光)許州(去州九十里放光照見雲光覆塔甘井現)沉州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梁州利州(放光如日明)豫州(五色光文字金色)顯州曹州(光變最多)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盖魚集)鄧州(函作玉文現)秦州(重得舍利)衛州(光照於外)洺州(僧先患?不得行聞舍利至起迎十里)?州(三度放光)懷州(雄雉來馴附放光異迹)陝州(前後十一度現瑞)洛州(香氣如風又放光明)鄭州(放光幡內)(感通錄竟)。
既凾 辨正論第七卷
右卷第六幅初行注生時之上二本有趙泰精思唯善是求之正文及有注文丹本五十一行國本四十五行撿之有方文足今加之又為看舊宋藏者具錄其文于左。
趙泰精思唯善是求(幽明錄云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公府辟不就精思典籍鄉黨稱名年三十五?大始五年十月三日夜半卒心痛而死心上故暖身體屈申停尸十日氣從咽喉如雷聲眼開索飲食便起說初死時有二人乘黃馬從兵二人但言捉將去二人扶兩腋東行不知幾里便見大城如錫鐵正崔嵬從西城門入官府舍有二重黑門數十梁瓦屋男女當五六十住立吏著皂單衣將五六人注䟽姓字男女有別言莫動當入断呈府君泰名在第三十湏㬰將入府君西向坐科出案名復將南入黑門一人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前問生時所行事有何罪過行何功德作何善行言者各各不同主者言許汝等辝恒遣六部督錄使者常在人閒䟽記人所作善惡以相撿校人死有三惡道殺生禱祀最重奉佛法持五戒十善慈心布施死在福舍安隱無為泰荅一無所事亦不犯惡科問都竟使為水官監作吏將千餘人接沙著岸上晝夜勤苦啼泣悔言生時不作善今墮此處當歸索代後轉水官都督惣知諸獄事給馬兵東到地獄案行復到泥犁地獄男女五六千人有大樹橫廣五十餘步高千丈四邊皆有劒上人著樹上然火其下十十五五墮火劒上貫其身體云此人呪咀罵詈?人財物毀傷良善見泰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涕泣見二人賫文書來勑獄吏言有三人家事佛為其於寺中懸幡燒香呪願救解生時罪過出就福舍已見自然衣服俓詣一門云名開光大舍有三重黑門皆白壁赤柱此三人即入門見大殿珍寶耀目堂有二師子併伏頋負一金玉牀云名師子之座見一人身可長丈六姿顏金色項有日光坐此座上沙門立侍甚眾四坐並真人菩薩見泰山府君來作禮泰問吏人吏曰名佛天上天下度人之師便聞佛云言今欲慈度此惡道中及諸地獄中人皆令出聽時云有百萬九千人一時得出地獄即空徙著百里城中其在此中者皆奉法弟子當過福舍七日隨行所作功德有少有無者又見呼十人當上生天有車馬侍從迎之昇虛空而去出復見一城云縱廣二百餘里名為吏受變形城云)。
佐凾 一字頂輪王經第一卷(此則國本宋本未見)
此經此卷國本有三處文意断絕第七幅八九行云大福莊嚴一切安(之下便云)王身如傘蓋(等)第十三幅十九行云神通熾盛無量(之下便云)樂易成就(等)第二十幅八行云白傘蓋佛頂(之下便云)無邊一劫不能說(等)今按丹本則國本錯將白傘蓋佛頂(之下)王身如傘蓋(乃至)神通熾盛無量(等)凡一百四十九行之文進而安于一切安(之下)却將一切安(之下)樂易成就(乃至)白傘蓋佛頂(等)凡一百五十行之文退而安于神通熾盛無量(之下)致使如是三節文断今依丹本進退正之又為看舊國本經者具錄正文于左。
大福莊嚴一切安樂易成就於剎那頃作一切義利成就已於恒河沙數佛世界魔宮殿咸令萎萃暎蔽一切魔光乃至有頂下至無閒大地獄邊際一切處照耀光耀驚覺一切有情復來旋遶世尊三帀已各各沒入本處。
菩提塲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示現真言大威德品第二
尒時釋迦牟尼如來從彼三摩地起以佛眼觀一切佛剎彼一切天集會如師子奮迅而頋禮告金剛手秘密主言金剛手汝今諦聽一字佛頂大明王及四大佛頂及毫相等作大利益成就者明妃如來手如來鉢如來脣如來口法輪等大明王所有一切眾生界於一切有情勤修佛頂真言行菩薩等及一切有情菩薩乘受持者苾蒭苾蒭尼塢波塞迦塢波斯迦不被一切天世閒沮壞獲得不退轉一切皆獲安樂一切處一切苦惱悉皆除滅一切皆悉起大慈行同一味相不被火燒不被水漂不被刀傷不被毒中不被虵囓不被一切難一切如來所說大真言明王受持菩薩及餘淨信大乘菩薩乘有情從此一切如來三摩地出生大真言受持者及餘大明王受持者應以牛黃於樺皮上寫此陀羅尼安頭髻中若是苾蒭苾蒭尼寫此陀羅尼繫在袈裟中若塢波塞迦塢波斯迦繫在手臂或在頸下若國王帶不被他敵之所侵擾晝夜臥安覺安大威德賢聖諸天而常擁護如是及餘有情若能持此者勤修真言行者一切處獲得無礙一切人見悉皆歡喜遠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一切人天供養恭敬一切天龍乹闥婆阿蘇羅櫱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餓鬼必舍遮一切難調障毗那夜迦不敢逼近離惡趣怖秘密主此大明王及明妃真言句一切有情勤修菩薩行者及修佛頂真言者以此作息災吉祥事惡星?逼皆得息滅作一切眾生義利鉤召一切天龍藥叉秘密主我略說為修佛頂真言者速疾得悉地令作一切事業世尊說是已告金剛手此一切如來所說大真言王大佛頂白傘蓋佛頂高佛頂勝佛頂光聚佛頂如是大佛頂真言王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勤用力等敵皆殊勝三摩地成就一字頂輪王佛眼毫相大慈大悲佛牙并無能勝如來手如來鉢如來袈裟如來法輪并明妃等說從大悲奮迅大人相師子吼流出一切菩薩不能摧壞一切佛加持共隨喜大悲照耀憂暗者令作光明以甚深智作無塵垢令作吉祥吉祥一切世閒中最勝尊貴作最勝無塵無垢四無所畏令作端嚴慧令作廣大無量殊勝智令作堅固勇猛金剛鈎鏁身令作十力令作大威德令拂除愚暗令作一切佛智令作大護一切菩薩功德藏能令一切智智能令寂靜句令作無礙勇猛威德令作最勝慧難調眾生種性令生慈心能作一切如來熾盛三摩地大真言明王一字佛頂輪王而說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䭾喃 步嚕(引)
釋迦牟尼佛世尊纔說是真言譬如贍部洲大風吹一切樹林叢林藥草葉及華果悉皆震動如是纔說是輪王一字真言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須弥盧山亦皆大動大海騰沸及恒河沙數世界悉皆震動山谷及海猶如草葉一切山林河海皆悉震動一切魔宮如一熾盛火聚以佛威神加持力故悉皆恐怖魔眾諸天皆自不安歸依於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中那洛迦趣有情悉皆獲得安樂尒時世尊作如是神力加持為令顯現輪王佛頂故自身作轉輪王形功德相莊嚴七寶成就一切光明熾盛晃耀照耀以無量法莊嚴閒錯嚴飾大輪王師子座而坐熾盛照耀一切圓光如輪周帀形成一聚光無有一有情有情眾當彼之際而敢不瞬目瞻覩彼所有慈氏等大菩薩彼皆剎那頃亦不能不瞬目而瞻視。
尒時觀自在菩薩金剛手秘密主菩薩以佛威力悶絕躃地剎那謨呼律閒則彼大威德摩?首羅天帝釋天毗紐天夜摩天水天俱尾羅天風天櫱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等一切器仗悉皆墮落摩?首羅三㦸叉墮落帝釋金剛杵墮落毗紐天輪俱尾羅棒水天羂索如是一切大威德天一切器仗墮落於地精氣威力神通皆奪由轉輪大真言明王加持故一切菩薩憶念菩提遊戲三摩地一切天龍藥叉乹闥婆阿蘇羅櫱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等皆歸依佛世尊悉皆戰掉如芭蕉葉身毛悚竪不能堪忍觀大輪王真言色形尒時世尊隱大輪王色形剎那頃說此一切如來所說大明妃能息一切難調有情能成就一切佛頂頂輪王能息一切闘諍言訟一切如來部真言母一切菩薩母觀自在菩薩金剛手秘密主為令起故說此佛眼一切佛所說能成就一切義利速疾成就輪王佛頂故說真言曰。
曩莫薩嚩怛他櫱底瓢(一) 曷囉(合)毗藥(二合)(二) 三藐三沒第毗藥(二合)(三) 唵(四) 嚕嚕塞普(二合)嚕(五) 入嚩(二合)攞(六) 底瑟姹(二合)(七) 悉䭾魯左伱(八) 薩嚩囉他(二合)娑但伱(九) 娑嚩(二合)訶(引)(十)
說是佛眼陀羅尼已觀自在菩薩金剛手秘密主等悉皆而起乃至所有一切天等眾會各復得本神通各還執本器仗皆歸依佛世尊心大歡喜瞻視觀察如來各作是讚言嗚呼奇哉觀自在菩薩金剛手秘密主白釋迦牟尼應正等覺言世尊是何奇特世尊曾所未見如來持此頂輪王形光明聚是何希奇佛言善男子持頂輪王色形三摩地一切諸佛世尊佛遊戲神通善男子如於大曼荼羅集會汝等作真言身變化住不思議顯示大威德如是如是如來轉輪王真言色形身住而顯示善男子此佛頂轉輪王一切如來真言身住最勝三摩地一切諸大菩薩及一切真言明王明妃一切諸天無能違越善男子有此真言轉輪王佛頂若有人誦持處五由旬內一切明世間出世間不流通不成就汝等所說清淨真言所加持真言不成就亦不徃亦不現威德若纔憶念此真言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悉皆成就汝等所說如持真言身一切不可成就不現應驗者以此真言應成就之五由旬內地方天龍藥叉?闥婆阿蘇羅櫱路荼加婁羅緊那羅摩呼羅伽菩薩住真言身者於處不堪忍住不遊行不成就不與現驗不與悉地何以故由住此佛頂輪王三摩地無能欺?除佛眼真言三昧耶用此真言七遍誦之則其身寂靜若不然者其威德無能堪忍其修真言者必須初後誦此佛眼真言十地菩薩尚不能堪忍此輪王威德何况餘天王小類有情。
尒時世尊顯佛頂威德故欲現佛傘盖威德故一切佛傘盖加持故是時住白傘盖佛頂王身如傘盖形盖此三千大千世界無一有情而作質礙白傘盖形悉皆覆於佛頂其傘盖頂於如來頂中觀自在菩薩金剛秘密主菩薩問佛世尊此是何傘盖色形盖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住住於世尊頂上不見其邊際不可得以觀察瞻覩不可往其邊際佛言仁者此名白傘盖佛頂王無量如來所共宣說一切如來無量色寶普遍音聲一切真多摩尼寶間錯寶珠網普遍現前不思議莊嚴而作影現是諸佛世尊傘盖一切如來之傘盖成佛頂王傘盖作一切有情速疾成就是一切諸佛傘盖名為白傘盖大威德菩薩不得邊際於千俱知刧度量亦不得其邊際亦不能見邊際時世尊釋迦牟尼觀佛頂王以自神通威德加持住真言身形而說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䭾南唵怛他櫱覩瑟抳(二合)沙阿娜嚩路吉多母㗚䭾(二合)唵摩摩摩摩吽匿(你弋反)
當彼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皆動搖震尒時世尊告諸菩薩言諸菩薩此白傘盖佛頂真言能成就一切真言能鈎召是大明王不空無礙勇猛。
尒時世尊顯揚佛頂王威德故作一切有情利益故能息除一切灾禍逼迫能断壞世間出世間真言以此真言句作加持無量菩薩稱讚無量俱知佛說此佛頂王光聚令現大威德故是輪王佛頂之威光金剛句而說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䭾南(一) 唵(二) 怛他櫱覩瑟尼(二合)沙(三) 阿那嚩路枳帝(四) 母㗚䭾(二合)(五) 帝儒囉始(六) 吽(七) 入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八) 䭾迦䭾迦(九) 娜囉娜囉(十) 尾娜囉尾娜囉(十一) 瞋那瞋那(十二) 頻那頻那(十三) 吽吽泮吒泮吒(十四) 娑嚩(二合)(引)訶(引)
說此真言已三千大千世界如寶爓燈形無量間錯照耀為蓮華色帝青寶蘂為爓晃耀而現一切虛空際一切寶聚為寶帳間錯鈴鐸一切莊嚴光聚變化力為門界道種種令普遍佛威德示現遍覆虛空界加持而住令一切菩薩作歡喜一切獲得安樂從佛頂出光明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明威皆断壞令破?其加持令不成就何以故大威光藏故尒時世尊告金剛手秘密主言秘密主此一切如來光明照耀光聚佛頂由此光明照曜三千大千世界下至無間地獄邊際乃至有頂照耀一切魔宮悉皆萎萃於虛空際作照耀金剛手此佛頂王能断一切真言纔誦此真言修行者隨意世間出世間真言令断令破令壞唯除輪王佛頂白傘盖主佛頂高佛頂勝佛頂佛眼五字如來心除此餘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明断壞令打令伏令縛攝修行者若纔稱名纔誦隨意難調鬼魅令壞令打令馳走令挫辱金剛手此光聚佛頂不應非處誦持應於有舍利處誦持賢聖諸尊所攝受處何以故此威德光聚佛頂等同輪王威德故若不尒者即被傷損即聖眾不降臨諸魔得便當知於清淨處及有舍利處聖人得道處先以三昧耶加持復以輪王三昧耶佛眼加持若異此者即被傷損雖久修行亦不成就此光聚大真言王於修餘真言者不得輙誦何以故彼真言主威德損故當知於閑靜密處或於河側或於池邊或於海岸或於山間或於窟或於聖人作制底處其修行者獲大威德具力具大精進具念具慧等同餘部得悉地者威光威德猶如輪王真言成就秘密主此明王能生不思議威德秘密主此是如來威如來光如來加持一切諸佛之光明威德光明躰光明性與一切有情威德能生威光性金剛手能断一切真言能調難調者能壞他真言威此是大威德大神通能成辦一切事尒時世尊復觀無盡法界知己眾生利益故能令如來力三摩地等流一切菩薩無邊力勇猛故說一切佛所加持修一切真言與安樂故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䭾南唵入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你比也(二合)你比?(二合)那櫱(二合)都瑟尼(二合)沙度那度那吽(引)
尒時一切世界悉皆震動一切天龍藥叉?闥婆阿蘇羅櫱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迷悶癡亂皆失神通難調者被燒毗那夜迦出呵呵聲尒時世尊告秘密主言秘密主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勇猛大精進大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習輪王佛頂者及餘淨信者所徃處闘戰論理諍訟一切處若誦所去處悉皆得勝或餘有大國王淨信佛法者用牛黃於樺皮上或素上書此真言繫旗纛上或於頸下則徃他敵若見則便破敗他軍消融㸦不相救何以故以如來神力加持故或餘塢波塞迦塢波斯迦於頭上帶持彼人吉祥吉祥清淨威德吉慶威光威力不被他?突獲得吉祥辯才秘密主我略說菩薩持此者獲得無量力勇健獲得如來加持一切魔無能沮壞一切諸天不敢逼近修此大真言者無有與等威力皆得成就若成就等同轉輪王真言何以故一切如來神力所加持三摩地力故是為高頂王。
尒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趣摧壞故一切那洛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此佛頂真言王一切佛之所宣說真言曰。
曩莫三滿多沒䭾南唵入嚩(二合)攞惹?瑟尼(二合)沙入嚩(二合)攞入嚩(二合)攞滿䭾娜麼滿䭾娜麼弩嚕(二合)麼弩嚕(二合)麼弩嚕(二合)麼郝賀那吽(引)
纔說是真言此世界及一切佛剎六種震動無有一有情受飢渴苦以一切佛威神力現大威德故一切地獄中一切飢渴悉皆止息一切有情悉令獲得飲食恒河沙數等如來同共宣說為大怖畏有情作利益故示現大神通金剛手有此佛頂王所流布處一切魔不得其便何况修行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常憶念此真言王復能持誦彼獲不思議神通成就具大精進神通圓滿一切諸天禮敬彼人不久獲不思議功德若有成就真言王者或有大乘淨信者或修習輪王佛頂者彼獲得不思議神通相應於一切有情中為最勝不應疑惑獲佛神通所求欲願獲得無疑一切神通平等真實無畏一切時等同諸佛金剛手若修勝佛頂真言者不久神通自在成就於剎那頃諸難調有情見者悉皆馳走所有魔眾諸天見彼皆失神通而悉馳走若有修習此真言成就者與轉輪王真言成就等無有異於地獄中亦作神通為處地獄有情作利益故如是一切有情息除飢苦我略說少分佛頂王三摩地神通熾盛無量無邊一刧不能說其福利功德。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二十九 (二十張)
高麗藏第 38 冊 No. 1402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三十 密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孰凾 佛說木槵經 不空譯
此凾國宋本中有佛說木槵經不空譯者今撿與前竟凾木槵子經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者始終無異詳其文體即是漢晉之譯其在竟凾者然矣按續開元釋教錄有佛說木槵經不空譯者則今此孰凾理必有之此應宋藏失真不空譯本而得竟凾中經無譯人号者錯認為此不空之譯耳故今除却此凾中者後賢若見佛說木槵經與彼竟凾之經異者請須編此孰凾中焉。
傾凾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三
此卷撿國前本及宋本中於第十四幅二十行尒時大子復白王言(已下文脫)今准國後本及丹本則有聽我出家(乃至)往四天王所或往等(凢)八十八行文今依二本足之。
又於十七幅第九行得神通已作如是(已下文脫)今准國後本及丹本則有念我得神通(乃至)同詣佛所(等)凡八十六行文今依二本足之又為看舊前本及宋本者具錄其文于左。
尒時大子復白王言聽我出家王知其意不求世樂遂許出家時彼大子得王放已即入山中仙人住處出家修道父王即冊其弟日智紹大子位時日曜大子既至山中繫念思惟證獨覺果於後時中身染疾患周旋消散還至婆羅痆斯城諸人見已而白王言日曜大子入山修道證獨覺果今來城內王既聞已即迎日曜禮其足已白言大仙汝須衣食我求福德今請大仙住我園林隨時安置所須之物我當供給時彼獨覺默然受請王見受請即勑日智大子侍養獨覺供給所須時獨覺仙即於定中觀見日智大子却後七日當捨其命告大子曰弟今何故不求出家弟言我願出家獨覺告曰白父王知日智大子往父王所白言我願出家願王聽許王聞此言遂生忿怒告太子曰汝兄日曜今已出家我終歿後須有継嗣今不放汝時彼獨覺聞王不放其弟即詣王所說伽他曰。
日曜放日智 令隨我出家 出家最勝事
諸佛所讚歎
父王白言大仙當知汝已出家我之國法湏有紹継唯有日智令知國位在家修福其事足得何用出家時彼獨覺復說伽他曰。
王先別思 此事復別 却後七日
日智命終
王問獨覺日智大子却後七日必不活耶荅言如是王言若如是者放令出家大子出家已發善心供養獨覺彼獨覺患風手執飯鉢掉動不安其大子見遂將金釧以承其鉢鉢遂不動大子觀已歡喜發如是願我今聽法亦復如是法入我心更不傾動往時獨覺未得果證為弟日智常說圓滿微妙勝法今得證果更不說法日智見已白獨覺言汝未出家恒常說法何因獲果遂即默然獨覺報言我實不說法日智問曰誰合說法獨覺報云汝知應正等覺出世之時當說種種圓滿妙法太子聞此發如是願願以此善根未來之世與佛作弟又得出家親承供養聞法領記獲大㹅持尒時辟支迦謂其弟曰却後七日汝當報終常守此心莫令忘失七日既滿未得果證垂將告謝重發誓言如前所願尒時佛告諸苾蒭曰時辟支弟今阿難陀是緣過去世供養辟支迦當發願言未來世中與佛作弟親承供養多聞㹅持所以今時為我昆季聦明第一若水注缾時諸苾蒭咸皆有疑即白佛言其阿難陀過去行何善業今蒙世尊於大眾中歎羙稱揚聦明莫比㹅持強記領受無遺佛告諸苾蒭阿難陀往昔自修善業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蒭往昔之時於賢劫中於時有情壽二萬歲有佛世尊号迦攝波出現於世在婆羅痆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佛有一弟子多聞不忘聦明第一彼有弟子從出家來常修梵行乃至命終不獲聖果臨終之時一心發願所作善根願當來之世與釋迦如來為親侍弟子如今無異於弟子之中聦明第一願釋迦如來與我授記如彼無異汝諸苾蒭彼弟子者今阿難陀是以先世善心發願力故今於我弟子中聦明第一諸苾蒭若作黑白雜染業者各獲其報汝等應捨雜染黑業常修白業。
佛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鐸迦園中有五百苾蒭圍繞世尊皆是阿羅漢唯提婆達多未得聖果尒時國土飢荒人民無食乞求難得眾中有神通苾蒭即騰虛空或下贍部林中取香羙贍部之果滿鉢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飽足或往蜜羅林下迦比陀林或下甘露園或下阿犁勒林取香羙之果滿鉢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充足或有苾蒭神通自在即騰虛空往北俱盧洲取自然粳米香羙之者滿鉢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飽足或有苾蒭神通自在虛空遊行往至餘國乞種種美妙飲食乃至滿鉢廣說如前或有苾蒭以神通力往四天王所或往。
得神通已作如是念我得如是神通作諸變相神通亦得詣贍部林中取香羙果滿鉢充足供養四眾自亦飽足廣說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厨食亦供養四眾自亦充足復更思念此摩揭陀國中誰人最勝我當歸伏因彼人故令一切人皆恭敬我復更思念此國大子阿闍世父王亡後太子為王我應降伏我若降得阿闍世太子令一切人皆恭敬我作此念已往詣阿闍世所即現神相化為白象即入大門從小門出或入小門從大門出已自現其身更入大門變為駿馬從小門出已自現其身欲入小門即為牛王從大門出已即真身現如法持鉢詣阿闍世所即變其身猶如小兒身衣金瓔坐太子膝上乍起乍坐流轉徘徊太子知是提婆達多神通之相或弄或抱或拍或嗚便唾口中提婆達多以供養利益貪心故即咽其唾時阿闍世起顛倒心作如是念此提婆達多勝佛神通時提婆達多自現真身是時大子心生恭敬便即頂禮及諸供養將五百寶車送提婆達多出時阿闍世還至本處每日兩迴㕘提婆達多及承事供養時太子遣立五百大鐺作諸飲食送至提婆達多以為供養時提婆達多收取自食及五百苾蒭圍繞共食時苾蒭於王舍城晨朝乞食聞如是語此提婆達多得太子種種利供養日日二時恒日不絕及五百車輅寶車承事供養及五百鐺作諸飲食而為供養及將自食五百苾蒭圍繞而食諸苾蒭聞此事已次第乞食還至本處依法食訖收衣鉢洗足已往佛所頂禮佛足次第而坐而白佛言大德我等晨朝入王舍城乞食聞提婆達多從阿闍世太子所多得利養廣說如上乃至五百苾蒭圍繞坐共食佛告諸苾蒭時提婆達多受此利益供養猶此自害及以兼害何以故諸苾蒭譬如芭蕉出果便即枯死猶此自害提婆達多受此利養亦復如是譬如竹葦若出花果便即枯死如騾懷妊有子便死諸苾蒭提婆達多受此利益亦復如是諸苾蒭提婆達多若受利養得彼無智提婆達多日夜長受惡名苦惱無利得如是報汝等苾蒭應如是知尒時提婆達多廣得利養遂起貪心更不希求起顛倒心別生憶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為四眾說法勞苦世尊不如與我四眾我自教示而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修習善法常住安樂是時提婆達多起此念已即失神通自不覺知我失神通尒時迦俱羅苾蒭習四無畏除貪念心死生梵天即見提婆達多遂失神通是提婆達多亦不自知尒時大目揵連在揭伽國膠魚山恐怖鹿林中彼迦俱羅梵天子從彼天沒如屈申臂頃往目連處頂禮雙足却住一靣作如是語大德目連今可知提婆達多為利養故遂起貪心更復希求起顛倒心別生憶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為四眾說法疲倦勞苦世尊不如與我四眾我自教示亦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證習善法常住安樂是時提婆達多起此念心即失神通自不覺知我失神通大德大目揵連起慈悲心往詣佛所說提婆達多如上緣起乃至失其神通自不覺知尒時大目揵連從梵天子默然受語尒時迦俱羅天子知目連受已心生歡喜頂禮目連雙足怱然不現尒時大目揵連見梵天去便即入如是定從膠魚山沒即於王舍城迦蘭鐸迦竹林園中踊現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靣尒時大目揵連所受迦俱羅天子言語皆悉諮白是時世尊告目連曰汝先知提婆達多如上事耶為復報汝始知時目揵連白言世尊我先舊知尒時世尊共目揵連說是語時提婆達多共四苾蒭一名迦利迦二名褰荼達驃三名羯吒謨洛迦底沙四名三沒羅達多共此四人同詣佛所。
迴漢凾
右二凾中國本有佛名經十八卷者今檢與下寧晉楚凾中三十卷本同是一經後人見其卷數有異認為異經故重編入今以三十卷世所盛行故除此中十八卷者乃以摩訶衍論十卷為迴凾玄文論二十卷為漢凾云。
俊乂密凾
右三凾中國本有一切經源品次錄三十卷沙門從梵撰者今檢但是標舉諸經卷中首尾之言於看覽藏經者所益無幾今且除之以新選挍正別錄三十卷編其函焉。
寧晉楚凾 佛名經三十卷(宋藏丹藏並無此經開元錄云十六卷或三十一卷貞元錄云或三十二卷或十四卷國本迴漢函中亦有此經為十八卷挍曰既雜人偽多少任情)
按開元錄偽妄亂真中云右一經時俗号為馬頭羅剎佛名經似是近代所集乃取流支所譯十二卷者錯綜而成於中取諸經名目後取辟支佛及菩薩阿羅漢名以為三寶次第㹅有三十二件禮三寶後皆有懺悔懺悔之下仍引馬頭羅剎偽經置之於後乃以凡俗鄙語雜於聖言尋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云南無法顯傳經在法寶中列此傳乃是東晉沙門法顯往遊天笁自記行跡元非是經置法寶中誤謬之甚又如第九卷云南無富樓那南無彌陀羅尼子此是一人之名分為二唱次云南無阿難羅睺羅此乃二人之名合之為一如斯謬妄其?寔繁群愚倣習邪儻共傳若不指明恐穢真教故此述之貞元錄云此經乃以凡俗鄙語雜於聖言本經雖真以有偽雜作此挍量編於偽妄亂真錄中不得入藏由斯可否已數百年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乃頒製曰大佛名經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債奏前件經未入藏目錄勑旨冝令所司附入目錄今於謬妄之處分者請合合者請分諸如此類伏請改正下順人望上副天心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傳出梁朝附於梁代。
挍曰今撿國本大藏彼迴漢函中亦有此經十八卷者以此三十卷本對彼挍之卷數雖異文義全同但一樣懺文此經再疊彼乃三疊又寶達偽經此有彼無為少異耳此一偽經古有二名一名大乘蓮華馬頭羅剎經古十六卷本用此名合之一名寶達菩薩問報應沙門經而無荅字今此三十卷本用此名合之而妄加荅字隋開皇十四年勑沙門法經等所撰眾經目錄暨皇唐諸家目錄並以此寶達經列為偽妄今佛名經前諸錄家真偽不錄開元錄中收為偽妄而合此寶達偽經則妄中加妄也開元錄云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憙事者以沙揉金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俱存后稷為之歎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耻涇渭淆雜龍虵並進豈不耻之今列意謂非佛經者以示將來學士共知鄙倍焉遂摽此經而為其首錄家懇囑如是國本如何二重重載彼十八卷經乃似是貞元錄中奉 製所收入者其分卷小異耳後人見此三十卷本認為異經故加入耳今欲刪正則彼十八卷者乃無寶達偽經稍正可存然此三十卷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若俱存之理亦未可且順人情存此而刪彼因書古人之意以告雅正君子但其誤分錯合之處今隨改之如第十二卷云南無抅絺羅難陀此是二聖之名經錯合之今分為二第十三卷云南無賓頭盧南無頗羅墮此是一聖之名經誤分之今合為一此?不少不能具敘嗚呼阿難大聖也距佛不遠也經藏所集也而欲正一僧水鶴之偈僧竟不從况我凡夫乎佛世已遠乎經法遙傳乎而於舉國盛行久遠之典忽獨起以刪之而欲眾情之不怒己如螗螂之怒其臂以當車欲其不輾己也猶不足以譬其非分也心知偽妄力不能正末法之弊一至於此傷哉但有一理既所患在於偽妄乱真若於諸經之名諸羅漢号懺悔文等分明知是人所撰集有所錯處各依聖教本文而正之刪去寶達偽經而名之曰夾懺佛名經使人看其名分其主客如諸家夾注解經則其行於世亦庶幾乎可矣。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三十 (十三張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