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號1482高麗藏第41冊 大乘中觀釋論, 〖安慧菩薩造宋 惟淨等譯〗.txt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K. no. 1482
大宋新譯三藏聖教序 跡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製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導羣迷闡揚宗性廣博宏辯英彥莫能究其旨精微妙說庸愚豈可度其源義理幽玄真空莫測包括萬象譬喻無垠綜法網之紀綱演無際之正教拔四生於苦海譯三藏之祕言天地變化乎陰陽日月盈虧乎寒暑大則說諸善惡細則比於恒沙含識萬端弗可盡述若窺像法如影隨形離六情以長存歷千劫而可久須彌納藏於芥子如來坦蕩於無邊達磨西來法傳東土宣揚妙理順從指歸彼岸菩提愛河生滅用行於五濁惡趣拯溺於三業途中經垂世以難窮道無私而永泰雪山貝葉若銀臺之耀目歲月煙蘿起香界之自遠巍巍罕測杳杳難名所以道資十聖德被三賢至道起於乾元眾妙生乎太易揔繁形類竅鑿昏明絕彼是非開茲蒙昧有西域法師天息災等常持四忍早悟三乘翻貝葉之真詮續人天之聖教芳猷重啟運偶昌時潤五聲於文章暢四始於風律堂堂容止穆穆輝華曠劫而昏墊重明玄門昭顯軌範而彌光妙法淨界騰音利益有情俱登覺岸無成鄣礙救諸疲羸冥昧慈悲浩汙物表柔伏貪佷啟滌昏愚演小乘聲聞合其儀論大乘正覺立其性含靈悟而蒙福藏教缺而重興幻化迷途火宅深喻雖設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無量潛臻惡業興而隨緣皆墯調御四眾積行十方澍華雨於金輪護恒沙於玉闕有頂之風不可壞無際之水弗能漂澄寂湛然圓明清淨之智慧性空無染妄想解脫之因緣可以離煩惱於心田可以得清涼於宇宙朕慙非博學釋典微閑豈堪序文以示來者如縻螢爝火不足比之於皎日將微蠡量海未能窮盡於深淵者哉。
繼作聖教序
真宗文明章聖元孝皇帝製
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載初定萬彙於以發乎端清濁之體既彰善惡之源是顯然後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利益之功同歸於理於是乎像法來於西國真諦流於中夏洞貫千古真實之理無以窮囊括九圍玄妙之門莫能究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現乃真容則一毫圓滿廣大之教豈能紀述者哉伏覩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法性周圓仁慈普布化蠻貊則萬邦輻湊躋烝民於仁壽之鄉崇教法則四海雲從惠蒼生於富庶之域見尊經之浩汗設方便以救沉淪知法界之恢宏行精進而攝懈怠乃擇其邃宇校彼真文命天竺之高僧譯貝多之佛語象管翻成於金字珠編復置於琅函龍宮之聖藻惟新鷲嶺之苾芻仰歎由是三乘共貫四諦同圓盡苦空真正之言顯祕密精研之義讚相相乎實相論空空乎盡空華嚴之理合軌轍金像之教同規矩朕纘嗣
丕構恭臨寶圖常翼翼而撫兆民每兢兢而守
先訓以至釋典尤未精詳諒其幽深曷能探測有譯經西域僧法賢奏章懇切致意專勤以
先皇帝大闡真風高傳佛旨興前王之墜典振覺路之頺綱欲旌
天造之功庸用廣
聖文之述作請予製序繼聖教焉自聖考上僊追號罔息政事之外何睱經心今已禫除思臻微奧雖幼承慈誨柰夙乏通才焉窮乎法海之津涯莫造乎空門之閫域略敷大意以徇輿情蹄涔不足擬浴日之波尺箠豈能量昊天之影聊述短序以紀聖功者焉。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 ▆▆
安慧菩薩造 百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 奉 詔譯)
觀合品第十四
復次有外人言勝義諦中有其眼等及諸行法彼說和合如佛所言有三種法謂眼根色境眼識合故生觸由此所說餘耳等法亦復如是隨起諸結此名和合非不有故如龜毛等是故世尊或說諸法有所和合。
論者言世尊說者此等決定非勝義諦是故頌言。
能見及所見 見者等各異
彼更互相望 一切皆無合
釋曰此義即是二二相望。
復次頌言。
如是染染者 及彼所染法
瞋等餘煩惱 餘處三無合
釋曰彼一切法更互相望皆悉無合何所以邪。
復次頌言。
異共異有合 彼見等諸法
異性無所有 故不可說合
釋曰自體如是故更互相望異性無體。
復次頌言。
非唯見等法 異性無所有
釋曰云何異性如瓶衣等次下頌言。
餘諸法皆同 無異性可得
釋曰此等所說非語言中而能生信無異性因此復云何。
復次頌言。
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
若法從因出 彼無異可得
釋曰異法因待異法即有其異此義應知法自性等云何有異若先無異後乃因異有異此即相違亦非諸法有異對待異性可得此應思擇。
復次頌言。
若異異於異 離異無所得
彼異不異異 離異無有異
釋曰亦無異因對待而有於異法中離無所得如火自性離自體中即無熱性譬如瓶等離於自體不見異性。
此中應知勝義諦中無有異性。
勝論師言若說異性者即是同法差別功能今此亦應有異可得如無異物自體對待。
論者言若彼異物離於自相有異可取者而彼同法為異法中住為不異法住此復云何。
復次頌言。
異中無異性 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性故 即無彼此異
釋曰異與異性合無此道理異與不異亦互相違無異性中而彼異性定當止遣若其異性有所得者決定相違異性對待有不異性畢竟性中既無異性亦無不異何以故本無異性故勝義諦中無彼此異。
復有人言若法自相互相衰變彼有異故可說為異。
論者言若有異相對待彼法此即可說有其衰變既先無相後有衰變即非道理若或先有衰變此亦不然如是決定離其衰變異相不有是故異非異性無有和合。
復次頌言。
一法不自合 異法亦不合
釋曰何所以邪合義無體故異中即無異法可有若有異性即有別異過失可見是故無有少法可合合法合時若分別者合即無合此復云何次下頌言。
合法及合時 合者悉皆無
釋曰由如是故作者作業及所作法亦悉不有云何見等諸法更互相望而有合邪。
觀性品第十五
復有人言如汝所說若自分別有所成立彼一切法有其自性皆虛妄法然彼諸行汝亦說為虛妄法者即能成所成而有相違。
論者言諸法自性若從因緣有所生起彼非自性以自性無所作道理與現緣法有相違故勝義諦中若法增相自相不可得故無分別智起時如實照了若有所得皆是世俗所行此止遣者即與現緣有所相違以不生故勝義諦中若有少法而可得者彼法自體悉無所有。
復次頌言。
從因緣和合 諸法即無生
釋曰無自性故若先有自性云何從彼因緣所成次下頌言。
若從因緣生 即自性有作
此中應問若此作法有何過失故頌荅言。
自性名作法 云何當可得
自性無虛假 離佗法所成
釋曰本非自性有所作法若有所見及有所得皆因緣成此中如是止遣對治。
論者言我此比量勝義諦中自性皆空如是所有眼等諸法應知皆是因緣生性如幻所作男女等相彼相若有自性可得即非因緣對待所成如涅槃等此說即與佗比量相違。
或有人言如實義者且如火以熱為自性若火先從因緣所生即有所作乃非自性容有所作道理可得若尒火即有其先知是故當知諸法自性無有虛假離佗法成。
復有人言諸法自性無有別異此無過失若如所說從因緣生火之熱性云何先知。
阿毗曇人言諸法自性如是決定無有虛假離於佗法因緣所成者火之熱性此復云何先有所得此中若先有體可得即非自性火云何有。
經部師言若法自性無有虛假離佗法成此中決定或有所得彼即不有是故自性若或容有少法可作即佗法對待此不和合如是自性無有作者此復云何有其所作若先不有因緣所作即無過失若先有法何名無體。
論者言此說不然何以故彼無所有云何無所有當知有作皆是緣法對待所得彼即無有少法可作何以故若法現轉即先不有何有所作若法現轉此復云何說名所作若於現轉有所作者其或先無轉時容有所作此即過失是故若先無法即無所作如兔角等彼何無作若或作者有其力能彼即有作譬如石女無子云何有名而可詮表相似之法能與不能能所分別亦非不有言說分別何以故因有說無是無亦不可得如是決定悉不可以言說分別設或能有物性亦無異因異法可得云何決定有其所作若法緣聚彼緣差別而亦不成以於是法不明了故即於是中見作者性譬如空花是故勝義諦中法無自性勝義諦中有法皆是自性對待。
復次頌言。
若法無自性 云何見佗性
自性於佗性 亦名為佗性
釋曰若無自性即無佗性何以故若自性有成彼性變壞容有佗性既無自性何有佗性此復云何若說自性亦名佗性如是異法和合生觸此即佗性法無自性故若說有佗性彼即不有是故無有佗性此亦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若佗性二俱無性有所得者彼說皆空。
復次頌言。
離自性佗性 復云何有法
若有自佗性 即諸法得成
釋曰無所有故諸法自性無差別中無法可有此中若復有所遮遣如是還成有法可得。
復次頌言。
有法若不成 無法亦不成
有壞名為無 世人說無體
釋曰此說如理何所以邪法壞名無世人說彼以為無體若無法可壞彼所說無亦即不有是故此無亦不可立。
復次頌言。
若見自佗性 或有體無體
彼則不能見 如來真實義
釋曰此不和合是故諸佛子等普盡世閒悉為攝受而能長時荷諸重擔於自佗性悉無所見以無分別智止息一切別異所起自性佗性此云何知為依雜阿含等教理證成是故頌言。
世尊已成就 離有亦離無
教授迦旃延 應離有無二
釋曰佛告迦旃延世閒眾生依止二法無始以來著有著無又如佛告阿難言世閒眾生執有著常執無著斷。
此中應問若勝義諦中無自性等云何能見彼真實義荅此說見實者應知皆是因緣生法世俗分位所成立故如實觀時非勝義諦。
復次頌言。
若自性佗性 或有體無體
自體有異性 法即不可得
釋曰此中止遣諸色相見當觀真實。
如尊者提婆所說頌言。
從識種子生 成三有境界
見境界無我 三有種子滅
論者言若法自體有異性者亦應決定有法可得何以故諸法自體若離因緣無所得故此中意者無所作性。
復次頌言。
若見彼異性 非諸法有體
云何自體無 異性當可得
釋曰若著於有此成過失若法自體有性可得即非因緣以先無法有所造作若彼自相息滅後有所得此亦不然如先意樂因緣所作此中亦復無所詮表云何自性所成而有異性可得亦非性與無性相對和合此中若法不滅後有所得彼亦不有云何自體實有異性可得亦非有法自色相中自體有實亦非無法相中異性和合何以故性與無性二相違故。
復次頌言。
言有即著常 言無即斷見
是故有無性 智者無依著
釋曰此中云何著有無性墮斷常見故。
復次頌言。
若法有自性 非無即是常
先有而今無 此還成斷見
釋曰法無自性亦復非彼無性可得以離所作性故若執有性乃著常見若法先有而今無者此即壞法亦成斷見若尒即於一切愛非愛果所得悉壞墮斷常見世法相違是故應知若見諸法無有自性即見真實此即證成中道之義。
觀縛解品第十六
此中應問云何諸法於勝義諦有性無性二俱無體若其然者即無生死亦無涅槃無縛無解以勝義諦中諸法無性故如是即應一切皆無此云何說眾生於彼諸趣徃來數數生滅荅若言諸行或彼眾生有徃來者此所分別為是常邪為無常邪二俱不然故下頌言。
諸行若輪轉 常即無徃來
無常無徃來 眾生亦同等
釋曰若是常者即無所作生滅無性故又常即畢竟寂滅性故若無常者已滅諸法不復生故。
路伽邪陀人言汝說諸行及彼眾生無徃來者成我所成何以故實無佗世來生此世亦無此世復還佗世如我宗頌言。
汝今且觀如是人 諸根圓具及所行
又若說彼有多聞 或為惡獸所食噉
恣佗所食為所棄 過去佗身彼即無
不還後世無怖心 應知此身唯行聚
此中意者若有覺常住即非如是眾生及行可說徃來故我所說應如是行若有人言此生之前有過去生而可為因此不遮遣何以故如入胎初覺決定自體相續有入次前覺心不離境界有能取故如後起覺我宗說者此亦不然且非今生離眼等所依決定有覺若有覺心次於入胎初覺即眼等所依定有所得以先有故若尒即有無始徃來生死隨轉彼未來生亦可相因未死有覺如現起覺若有覺相續可為因者又離彼所依無相續覺何以故唯有一覺乃至未終常如是住故。
論者言汝此所說譬喻無體亦非道理何以故且如提婆達多於相續中色覺與聲覺彼非不異境界別故如佗人相續覺。
復有人言彼諸取法若一若異常與無常皆不可說。
論者言諸取徃來常與無常俱成過失何所以邪故下頌言。
人若有徃來 於蘊處界中
五種推求無 誰受徃來者
釋曰非蘊處界諸色法中有相可取離行及識審細推求悉不可得如石女子五種推求彼說徃來亦不可得。
此中應問若如所說此蘊之外無別蘊體亦不即此蘊者云何如來亦具五蘊故頌荅言。
能取及所取 無諸有徃來
無有即無取 何有徃來者
釋曰若先離取即復無取亦非同時取體可生彼不同時性無有可立或復離體而不有故此義即是無別有取以眾生無體故此中意者如是即無能取所取由此亦無生死可得。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一
安慧菩薩造 百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 奉 詔譯)
觀縛解品第十六之餘
又復有問若諸行滅及眾生滅應無分別邪。
故頌荅言。
彼諸行無滅 此云何可有
眾生亦無滅 復云何可有
釋曰若法是常即無所作是故無有少法可滅何以故以法常故若是無常一向滅法此即不有復云何滅若常無常俱不可說即無過失此應思擇或有說者自體還成異義可觀若有法可滅何不有常若或言無即壞法性此乃成斷是故若有若無不可說滅。
或有人言所言不可說者即是如來息滅言詮是中為復有所取邪無所取邪若有所取云何不常若無所取此即成斷若復決定不可說者即諸佛一切智有所得法此中相違不能遮遣。
論者言滅即解脫解脫者若有我若無我有即是常若定無說又非智者所了知故。
復有人言諸縛解者謂因果有體相續轉時非無諸行以貪等生起因法隨有此即名縛縛生死中諸徃來者又或貪等名縛出世閒智若生起時貪等息滅此即名解是故不復諸趣受生。
論者頌言。
諸行生滅法 無縛亦無解
縛解若有作 即縛解不生
釋曰諸行自體相續壞滅住時無體無縛可有如外地等自體畢竟相違此即無解又或斷法無體故若斷時有得即縛解相二無分位是故無縛亦復無解。
或有人言諸行生時說有縛解。
論者言此亦不然若已生法有縛解者如是縛解二不和合若言生時又復無性如前所說眾生亦然無縛無解常即無作如虛空故若有所作即非是常亦非無常現前壞滅。
或有人言諸取名縛畢竟離取故名為解。
論者頌言。
若因取名縛 有取即不縛
無取亦不縛 何分位可縛
釋曰無染汙取此無有縛彼無染汙亦即不有此復云何而此無取亦復無體今所觀察亦無分位此中意者無所縛故如下頌言。
有眾生可縛 彼縛即有體
縛法彼若無 如調達所縛
復次頌言。
若先有其縛 彼縛能縛身
今既無所縛 如去來品說
釋曰此中不有能受取者以不有故即應無有縛法可得。
復次頌言。
已縛即不縛 未縛亦不縛
離已縛未縛 縛時亦不縛
釋曰由如是故無已縛無未縛亦無縛時縛法初起是故頌言。
已縛即不解 未縛亦不解
若縛中有解 縛解即同時
釋曰此不可說縛中有解若縛法無體云何有解若有縛可說即說有解今縛解俱無二相違故。
或有人言由有我故不得解脫若諸取法畢竟息滅此即解脫若如汝言我法不有云何乃有求解脫者彼解脫義當云何說。
論者頌言。
若我滅無取 我得涅槃者
此或有彼執 還成執於取
復有人言諸取根本因我我所是故我今息滅諸取如薪盡火滅有言我滅諸取當得涅槃者其義亦然彼等意者因我我所故執諸取由彼因故餘取即生是故彼取不得解脫。
論者頌言。
不應捨生死 不應立涅槃
有無皆成謗 此說非道理
釋曰若或諸行有生死可捨有涅槃可立此即都無所作可得云何乃有生死涅槃二種分別。
觀業品第十七
阿毗曇人言若勝義諦一切皆空諸法無體者如是亦應業果俱無何故佛說有其業果如經頌言。
自能降伏心 復能攝受佗
即有慈愛心 此說降伏體
釋曰自降伏者即身語意業止諸惡作乃能攝佗攝受佗者謂行布施利行愛語救怖畏等如是所作此中愛法所成名之為慈慈即是愛慈者柔輭為體此柔輭義即是慈之近相一切皆於等引心攝此有三種即一切法自佗種子及所生果心法所攝最勝所持然後成果此復能攝彼一切法如有頌言。
思及思所生 大仙所說業
彼業有多種 次第而分別
釋曰此分別者謂身語意有三種業。
復次頌言。
彼所說思者 此即是意業
從思所生者 所謂身語業
釋曰語謂語有所表又復別有身語二業謂遠離不遠離不遠離者即無表想此無表者餘處有說名不遠離此謂起思善業我作或我不作普施心等此名遠離或不遠離如是所起此即說為無表之業。
或有人言有表者謂相續業無表者非唯心所得乃至無佗所表如有頌言。
受用故生福 施受用福生
非福亦復然 此名受用義
并思為七種 了知諸業法
身語表無表 遠離不遠離
釋曰受用從生福及非福并思成七法是為諸業相是故決定諸法自相當有所得業果和合而有生死。
論者言亦非不壞業生果體成辦此或住邪或即滅邪此復云何故論頌言。
業住至果熟 彼業即是常
若滅即成無 云何有果生
釋曰若言自體相續不壞後有壞者此無因性以有壞故亦無所作果生道理滅即無體故。
又阿毗曇人言有相續故有果生起。
如我宗頌言。
若芽等相續 芽等復生餘
種先而果後 不斷亦不常
若不先植種 果生即不能
因隨果法中 從芽等相續
釋曰果生無異因隨果中是故種子而亦不斷若果生時種子自相無別分位此即不常此喻可成所喻法者。
故下頌言。
若心有相續 心法即現轉
果若離於心 無相續可轉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業先而果後 不斷亦不常
釋曰所說喻者次第應知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求法方便者 是十白業道
此世及佗世 得五欲勝果
釋曰法依於心種子差別從修持因為法方便得十善道果法成辦由此當知若業果等不有合者是中亦無求法方便何故世尊說有果法。
論者頌言。
若如汝所說 次第而分別
彼有過失生 其過多復大
釋曰此中分別非有所成乃生過失我今略為顯示方量且如有人種地獄因以心相續故若能於彼善趣受生無此道理種善趣因惡趣受生亦非道理譬如世閒植?摩種芽等相續即不能生菴沒羅果或植菴沒羅種亦不能生?摩之果諸異法體各各心相一切趣類自體有因善不善業和合所立分別力能表了有性此所表了因果不生如欲界繫心能起色無色界及無漏界心乃至無漏界心能起欲色無色界心此皆不有彼善等諸法所說亦然故有多種及大過失是中無此分別道理。
復次阿毗曇人又引頌言。
今我復說此 順正理分別
諸佛及緣覺 聲聞等讚說
不失如契書 業如所負財
界分別有四 皆自性無記
釋曰譬如有人從人舉債先得契書隨諸方處債無散失其後子本悉復還歸何以故以有契書故作用果成無復有壞業亦如是諸相似業所謂欲界即欲界繫乃至無漏界即無漏界有作善者具五種業復次彼不失法於何位斷邪故下頌言。
見道所不斷 至修道乃斷
是故不失法 能持於業果
釋曰若無漏業無漏位斷若作善者或斷不善業故無相似之業由是即無業果隨生方便因性故下頌言。
若見苦時斷 彼即有過失
有相似業故 斷即壞於業
釋曰若見苦時斷如是餘處次第叢雜而復善為不善不善為善此如是等即有過失若彼不善諸業法等彼位止時彼不失法即成相違是故阿羅漢於見道斷湏陀洹人度果已斷彼無常業設有所壞常法所起如契書在彼作用業有體不失植種有果現滅現成有業道故彼即不滅其不善業法阿羅漢於見道斷湏陀洹人果成已斷。
復次頌言。
一切相似法 諸業有繫屬
諸界一法生 一業一法起
釋曰彼所繫屬諸善等業而非對治諸果報等欲界者欲界繫色無色界及無漏界而彼對治所修諸戒由斷彼業有漏業起非不繫屬如思俱時所起諸想為根本法彼不壞業如分量得今略聊簡諸愚異生於三界中一切繫屬佛諸聲聞欲界繫屬於四界中若色有繫屬謂除欲界若無色有繫屬唯無色界如是欲色二界繫屬不續無漏界以二界業盡故對治戒無體非無色有戒體所起業用可得不見有業實所生故謂見三法從初起業至彼不失此業俱起皆具二種謂漏無漏而彼一向皆有業果。
復次頌言。
所有二種業 現非無常性
住至度果已 如是還復生
或至命終滅 或至度果滅
此無漏分別 彼相亦無漏
釋曰度果者謂至作證時斷何故作證時斷謂所繫屬滅有漏成熟滅此等分別皆是近相由是故有彼不失法能令眾生受彼種種界趣方處分量形色苦樂等法差別分別有業果報此不相違如有頌言。
雖空亦不斷 生死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此法佛所說
釋曰此中應知若業與果合界趣等分別無分位者即波一性異性皆不可說所言空者即是分別我空以補特伽羅無有分位此不可說故名為空有亦不常又壞故名空空亦不斷又生死所起諸趣相續種植先業三有隨生此亦不常煩惱業盡不有名空空亦不斷亦非先世不起業因是業不壞有業有報方便因性有如是法是故世尊以無礙智方便宣說彼一切法。
論者言如汝分別所說不善以不可分別相續業生故。
論者頌言。
諸業本不生 非伺察可得
業力心相續 業果二俱壞
釋曰此云何知業有壞邪以無自性故若彼諸法無有自性即彼自性如兔角等亦如業等是故應知無業可有若實有業生可說不壞如佛所言無業可壞。
復次頌言。
若業本不生 業云何有壞
若其有所生 彼云何不壞
釋曰是故佛說無所生故無業可壞當知有生壞即隨有若其無生即無有壞何以故無常性故亦無業生分位可說若畢竟滅此中云何有業可壞亦復云何有果生起如汝先說有業不壞此中亦無業與果合如是決定有所合者然以無生亦無所壞如上所說諸法次第悉無所壞已生諸法種種分位以無壞故若業若果二俱不生。
或有人言若法不生者彼過去未來諸有物體亦應不生不生諸業無自性故如論者先說業無自性無生法可立者諸修涅槃道者名住梵行離涅槃道有所修者名住非梵行若非梵行者或得涅槃修梵行者應墮地獄此即壞世閒法所作相違若業是無作即耕植等世閒法壞如是亦應所作罪福相對不有世閒何言此作福者此造罪者。
論者頌言。
若法有自體 有業而可住
二世受報已 彼業還復在
釋曰業若有體彼受報已而還復在若無自體差別可有如汝先說差別所得即成過失。
阿毗曇人言勝義諦中定有諸業有煩惱體為彼因故若有其因業非不有。
論者頌言。
此諸業煩惱 業因煩惱成
彼煩惱無實 業云何有實
釋曰勝義諦中若有煩惱自性即彼自性著於常法以無所生前已遮遣如是此中因義不成遮遣相似性故。
或有人言勝義諦中有業煩惱而為身因身果有故。
論者頌言。
若說業煩惱 以為身因者
業煩惱自空 身因復何有
釋曰說身因者是世俗諦非勝義諦勝義諦中業煩惱空此中所說因義不成。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一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二 ▆
安慧菩薩造 百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 奉 詔譯)
觀業品第十七之餘
或有人言勝義諦中業果受者此皆有體如佛所言世間眾生無明所覆愛結所纏長遠世中與生死合不知先際又復說言眾生自作一切罪業。
如是還復自受果報如有頌言。
眾生無明覆 愛結所縈纏
作作者受者 不一亦不異
釋曰自所作業自受果報此說畢竟此中無異相續所取果及受者皆有其體是故勝義諦中實有業果何名為業謂作者果一切有作眾生當受。
論者言汝所說業為從緣所作或非緣所作此復云何二俱不然次下頌言。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見有業相違 是故無作者
釋曰若有諸業從緣生者即實不實果乃有所起故於勝義諦中若有所見即成相違既無有業何有作者。
復次頌言。
無作者作業 何有業生果
既無實有業 受者當何有
釋曰若受者有體此因義不成。
阿毗曇人言若如汝言無業無果此乃謗無業果即成邪見。
論者言若業若果或有或無此不可說著斷常故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如佛神力化 化成具足相
是化復起化 初化名化者
諸法如化相 作作者無作
說作者等體 皆云何可有
釋曰所起化時此中云何可說作者及彼作業有實體性今所顯示其復云何皆如化相而無有異復次頌言。
諸法無有體 如乾闥婆城
煩惱業及身 作者果亦然
釋曰當知諸法如乾闥婆城及如陽燄夢等諸相變化亦然如陽燄等因緣和合所生諸法皆是世俗有所成立善趣惡趣眾生輪迴於世諦中悉有所得如我前說亦不謗無作者作業及業果報是故所說亦無過失。
觀法品第十八
復次僧佉人言若如所說業及煩惱作者受者皆如乾闥婆城等無有實者此非道理然我我所而亦有體諸外道計有我身相由身所攝諸大種與大種合諸根與諸根合或心心所分別亦然又或計我從思所成餘心所法隨應所計有我我所。
論者言此說即是於諸蘊中計執有我論者頌言。
蘊中若有我 有即生滅分
釋曰如前所說以諸大種及彼諸根分別有身此不可得隨有諸蘊生滅法成此無常義是中遮遣亦復止其法差別故又復若言從思生我即離苦樂等諸思法中無別有我次第起滅云何可見無常性故遮遣常性若於生滅分中有所成者即無常性如是決定止法自相是故非大種與大種合非諸根與諸根合非識住識中根身有我以生法故如外大種若顯明所說此有過失若不明說遮遣法故譬如瓶等無我可得又若不顯明者即自比量相違。
復次毗婆沙人言此無過失如是異蘊別有我體。
論者頌言。
若異蘊有我 有即非蘊相
釋曰自相不成故何以故聚色成蘊此若有異即應是常常即無作無作即無苦樂等法此與不異相違以無苦樂等違順法生何以故無受者故無思無覺無念無見乃至無知等是中亦無諸法差別若受等有異即受者等此中不成此乃遮遣無彼受者毗婆沙人又言思等因思應有所得此無過失。
論者言不應因思而言有思此說唯有緣故若有體思此何無過若思與思合有所成者彼思等我是無常性我若是常此即止遣法自相故若其思等決定是常我應非思若思是常即徧一切若或決定有所成義彼勝論師計思為我應有自性云何此中非道理邪以異自性中有所說故若尓即中論所言於一切法悉不應說。
又僧佉人言有彼覺體成一思相我及覺體次第不壞思亦非無。
論者言若如此說當有過失且覺與思聲二無異性或覺體合行有我體者若無覺體合行或但有思又彼思法無其自性是中止遣諸法自體或法差別此即異思有思如是決定思無別體即無所依及所緣相差別分別若或別異有我即成多種罪咎又成止遣法差別過。
或有人言有其現思覺影像生及彼覺體影像所生其二種思此說為思以有如是異境界相覺法境界影像境界此等境界若無所了彼即無思丈夫身相從影像生所說亦然隨諸方分皆有其思所依影像如鏡照面形相亦然有其影像有所持性故有我體如是即有我及我所。
論者言如彼所說此說皆無我此證成故下頌言。
若或無有我 我所當何有
無我無我所 我我所即滅
釋曰如彼所說因義不成以無因故果即不有此如是等如前所說如實伺察是中云何和合所成若離我我所即如所生得我我所一切平等是人即能見真實理於無我中習熟所得如實義者而彼我所此不可說何以故若無有我何有我所若法決定滅者諸行起時相續果利畢竟無我亦無我所若佗計執彼無所有諸法生因因體無故果即不有。
復次頌言。
諸業煩惱盡 即名為解脫
而彼業煩惱 從分別中生
一法如是故 餘法亦復然
無定意分別 無定故差別
釋曰諸煩惱生有種種類如是皆從分別所生而彼煩惱染汙心者即身語意諸所作業如佛所言業在無明中故補特伽羅造非福行若復於彼分別不成是即戲論於世俗諦無實取著何以故戲論空故法無我相是中亦滅現證之法此說畢竟若染汙不染汙閒雜所斷即見人無我唯佛世尊見法無我彼得一切無差別故是故若斷差別法者隨所斷道差別所得故佛世尊亦說有我若或別異有所得者此不和合即成相違如是亦非謗無因果斷心心所相續所成今此相續亦無有斷是故如來施設有我若諸眾生起身見者執有身見於一切法斷其根本故佛為彼說無我法令觀無我不應離此五蘊別取五蘊若能成熟善根趣證一切智智彼增上力佛亦為彼顯示於我譬如幻化帝網若情非情分別建立彼即世俗所行乃為眾生說有所得此無相違今此所說戲論空故住寂滅性為彼開示故下頌言。
此所說想法 想即心境界
無生亦無滅 如涅槃法性
釋曰此所說想謂心境界有體無體若性無性皆悉遮遣住於空性由如是故不應現前所作應現前所作若事若理能取所取執著戲論一切皆息能知所知離諸所說此復云何非有性非無性此說皆空無生無滅法者非有性非無性一切皆如涅槃法性若或如是所顯示法即無所有若於所知或有所說此中應當離諸所作何以故無生無滅如涅槃法性諸法自性寂滅如涅槃法性又諸法自性不生不滅體本寂然亦如涅槃法性。
或有人言若一切法如涅槃者何故諸佛虛妄宣說斷諸煩惱依勝義諦有世俗諦若如此者即謗無因果斷諸善根是中若言一切皆無彼世俗諦依何而說然彼諸業果報實有現著生死起生死想而復何能猒離諸行。
論者言老死等法此非不實若不現著生死即不應說諸法無我為令彼等斷煩惱障是故頌言。
一切實不實
釋曰色等五蘊自體無實而我我所亦復無實故應為說諸法無我空性所行又諸菩薩為斷所知障故次下頌言。
非實非不實
釋曰此中意者勝義諦中彼一切法如幻如燄如影像等次下頌言。
亦實亦不實 此即諸佛教
釋曰此或所說如其道理今此意者但為利益眾生隨樂分別亦不虛妄或有問言若或遮遣佗所分別諸有句義但行真實法者然諸所說皆有彼相此名若唯遮遣句義即有彼此相違此若棄捨即無所取此又何名開顯真實互相違故。
論者荅言然為息除怖名句者故作是說若起正智如實伺察即於諸法決定除疑故論頌言。
若佗信寂靜 無戲論所戲
無異無分別 此即真實相
釋曰阿那含人不隨佗信不隨佗信者謂離有性無性故得寂靜於理事中無能取所取離諸執著復名近寂不為戲論之所戲論亦無對礙此復無尋實無分別無差別義無種種性若無分別即無戲論之所戲論乃名寂靜若彼寂靜即入無分別正智境界若入無分別正智境界即不隨佗信若彼如是即能得見真實之相由如是故越語言道若或著佗分別句義是故遮遣現前所成彼即無住是故前說即無相違又復顯示實相故論頌言。
若法從緣有 而不即是因
亦不異於因 故非常非斷
釋曰若因若果此中遮遣因果性故譬如世閒非即種有芽非離種有芽此有不常若種子壞滅有芽生起又於相續中因法不住若果生起亦無異法可生是故不斷。
復次頌言。
無一義多義 不斷亦不常
此諸佛世尊 正法甘露句
釋曰若於諸佛正教法中獲得最上甘露法味此修行者於現生中而獲勝果若或諸行未圓於如是法未成辦者於後生中決定當得若或於佛教中所作習熟設值佛不出世或聲聞滅盡而彼勝緣亦復不空隨諸生中正智常轉。
復次頌言。
正覺不出世 聲聞復滅盡
彼緣覺正智 從於猒離生
釋曰由其宿昔習熟為因緣覺乃起猒離之智此即是為不隨佗信由如是故於此如來正教法中獲真寂靜如理修行所得不虛。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二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三
安慧菩薩造 百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惟淨等 奉 詔譯)
觀時品第十九
復次勝論師言若因若果一性異性悉斷滅者此非道理應知諸法說有三時若彼三時無生起者即彼諸法生滅分位而悉不住是故無斷。
論者言所言勝義諦中有三時者為一性邪為異性邪若一性者即此過去未來見在所起無別以彼三時同一體故若過去未來見在諸法離體可取者是即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得成就豈無過邪以彼過去未來見在諸法互相離所作故若言異性者即一性中無三時可有或無差別者又過去未來見在諸法不有此亦有過若離未來法體及離見在法體過去法體有所成者即無生滅法故如是決定若有三時可得此中亦無思惟分位謂未來等法無異性故此無過失以無別異過去未來見在三時法體和合云何見在因過去有是故此中無有一時亦無異時亦無有法是常住故是故過去未來見在法體不有以差別無體異性不生故若復如是次第觀時決定三時悉無所得以無分位故。
此中有問若見在未來與過去時互相因待應有體邪或無因待此復云何。
故頌荅言。
若見在未來 因過去時者
彼見在未來 過去時已有
釋曰若見在未來因過去有者是即三時同一體有故非道理謂以前前法壞滅已後後法體若不相違即過去時中三時同體以差別同體故若過去時有彼二時此即一切皆有三時亦應見在一一時相過去時有是故三時悉無因待道理可得。
復有人言若見在未來不與過去同時有者次第而轉應無過失邪。
故頌遣言。
若見在未來 過去時中無
彼見在未來 因何而可有
釋曰過去諸法破壞即滅亦無有體云何與彼見在未來而為因待見無所成故。
復有人言若見在未來不因過去可有成邪。
故頌遣言。
見在及未來 若不因過去
即無彼二時 不因過去故
釋曰以見在未來自體亦無因待可成此即止遣見在未來體不有故是故三時皆無所有。
復次頌言。
若因過去時 或不因過去
如是餘二時。
釋曰應知此說若見在未來因過去有者即過去未來亦因見在而有餘二遮遣次第應知是故三時皆非可見分量而有若非見是法已所有上中下等諸法悉無互相因待可成由此過去未來見在三時無得如是所見皆世俗諦勝義諦中云何有體。
復次頌言。
此如前所說 上中下等法
應知無一異 亦無次第轉
釋曰對待中故即有上下若彼中法先離自體後復還於自體中生此即相違以自體藂雜故若說別有中法因待又復無彼自體可有若中自體既無因待上下二法即無有體若或中無因待上下二法有所成者彼二亦無因待是二若有所取非此所見如是因果決定遮遣。
復次數論師言勝義諦中如應知有因有果亦有三時其義顯明若不尒者即諸法無成亦無能成所成道理。
論者言若境界事即彼因法或說能成所成果體於義利中有所發起若有異見說如杖合此非所說。
復次數論師言若因若果及彼三時應悉有生謂以身語有所作故。
論者言若彼能作及彼所作如是一切皆無異性汝於是中云何分別謂以決定無異性故譬如十指舒即成長屈即為短亦非離諸指外別有長短二性分別三時亦然無別分位分別可得此世俗中無一性異性道理可取如是長短二法亦無一性分別勝義諦中決定應知無此道理且如長之自體復對待長此中亦無長性可成譬如自佗而彼長性亦不與短及二俱性有所相違何以故俱有過失故所有短性亦如是說。
復次勝論師言亦無長短二性互相因待以多因故以大因故時分差別故謂以長性異於短性彼諸指等一切物體長長增減諸體雖假互相因待然於自類法中亦無長性因待長性於中而復短性可有如彼白色因待白色於中復有青邪可有非多因中而有差別此復云何若有功用因差別可生此即不說為長如佗性故若以同異相因待者而彼長性亦不可說同異因待若言因待者有其同異即有所待由如是故無長性可有且止是說如是大小上下先後等法亦然應知諸一性等中若有一性即無二無多性如中等所說此中一切而悉遮遣應如是見此復云何若言一性即是一性等體然或作業功用同異和合而一性等法還有所起或於無因待法中若有二體一性亦然即二性等所得藂雜譬如有牛所糞成團是牛與團為一為異若離牛體亦即無別相因待法亦無牛體可有所出異處故若或後時有其異體此即別異而有所得所出外體故或言無者又非一體而有所斷此說即見牛體居多乃有過失何以故此無多體故若於此中如是解了即知勝義諦中有彼三時謂以時分積集有體故若無積集所成法者何故時增說有剎那由彼剎那有積集故乃有臘縛牟呼栗多夜摩等時差別所成。
故頌遣言。
時不住無取 時住亦無有
離時何有體 異體亦無時
釋曰此畢竟說皆悉同上所言剎那者彼無分位亦無後法和合可有積集無體故所言臘縛者此中亦復何有所取所言牟呼栗多等者若有此法與先後剎那而和合者上頌遣言時住亦無有是故若有所取即無諸行自體可得若離相續壞性無別剎那可取諸有時相亦無時體剎那轉易若先後同體及初分後分諸時有分別者此理不見若言有者彼何所取若時無取又云何有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時分施設若尒云何有彼時分緣法施設此說畢竟何以故未來未生而彼諸行無分位故見在分位隨轉不住過去分位已滅無體是故應知彼一切法亦如所說諸所施設悉無別異。
復次勝論師言如是應知有為法外別有時相以有體故譬如蟻聚成於行列蟻相有體此義可明如彼蟻聚多體所作同時所作故。
論者言此非同時謂以遲速前後異故今不可見若如是者即離能作所作作用墮過失故此中如是若有時者即果差別乃有多種時體若無果法差別此應見因是即一體若同時因性如是有成又墮一向之過故知彼一切處所向一切皆是緣生法義譬如畫工見諸畫色從畫色生諸體形狀此即顯見事相差別時法亦然此中若無差別即無所得謂以欲勤功用先以二手作諸差別所成畫相為從畫工作用差別而有成邪為眾色成邪為和合成邪彼等云何見是一性無差別法此或有別異邪若別異者是果即有自分和合彼意若以自體和合差別有生是即緣無差別所見畫工先當舉手而起所作差別因中有所對待即采畫作用力能有成若無別異即無差別對待火與色合種種所成如其色法積極微等差別對待亦無別異如先所說彼等如是諸所發起悉無所得。
復次數論師言無如是時而彼時緣亦無因中對待有性亦無佗等諸緣可說發起時相諸有疑惑顛倒計有時者今悉遮遣此中意者若物體有性即有時相非無果利。
論者言此中亦無少法可有勝義諦中如理所說是故云何有時可得彼無異故。
觀因果品第二十之一
復次毗婆沙師言勝義諦中如是有時以種子等共所作故非不有時若應時者即種子等及水土諸緣和合力用能生牙等此所說時即是一時和合有體。
論者言云何有彼諸種子等應時和合能生牙等何以故若諸牙等先有所起即彼諸緣不復有生云何諸果由彼因緣和合有生或不有者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謂眾因緣 和合生果者
和合中有果 何湏和合生
釋曰此無有生若法已有即不復生此即止遣法自相故。
復有人言若尒即無因緣和合可有。
故頌荅言。
若謂眾因緣 和合生果者
和合中無果 云何和合生
釋曰此即比量無體果法不生今此遮遣有生故無所生若言因緣和合果法有體者皆是增上所作。
復次頌言。
若謂眾因緣 和合有果者
和合中無取 何有果可取
釋曰於和合中無有性故如未生物體和合法中既無所取智者於中不起作意此中亦然若因緣和合諸牙等果無所取者即無體可成若有性遮遣此還有過。
又數論師言諸作力用有其能所皆無異性若自體力用能有其果即因中微細力能非果體有若異於果亦無所得如是決定如先所說若果法麤體而不有者彼即無因是即果法麤體而無力能於諸作用能所法中且無異因亦無異果於出世法中亦無少法繫属所起如我宗後頌言。
若謂眾因緣 和合無果者
是即彼因緣 與非因緣同
釋曰此頌意者以果空故若果體空即止諸因緣何以故謂因生果因體力能相用壞已自果即滅若或不滅此復云何。
故頌遣言。
因若未與果 是因先滅者
因滅而果生 果起即無因
釋曰不欲有其無因之果墮多過失故。
復次頌言。
若因緣和合 如是果同生
能生及所生 亦如燈與光
釋曰如影如牙是義應知。
復次頌言。
亦非先有果 然後方和合
生已還復生 即墮一時過
此中有問若能生所生同在一時此有何過荅已生未生若因若果能生所生二法不和合謂以因果性壞互相有其能生所生此墮過失。
復有人言先有果生然後因緣和合顯明邪。
故頌遣言。
若先無和合 而有果生者
是即離因緣 乃成無因果
釋曰此中亦無無因之果道理可得。
又數論師言若因法向果即無無因之果謂因法雖壞後有果起。
論者言此中亦無因法先滅後有果成若因滅有果者彼因生成次第即無所依此言先法者即是因法因法若滅因即無體。
復次頌言。
法滅即是無 壞法無別體
是即前生因 而墮重生過
釋曰此中云何若無先法而有後法次第和合彼不可見云何前生因法體相而能重生此有過失果成因滅有別異故。
復有人言若法先滅不離因法自體後有法成如是有因和合可生邪。
論者言若因果二法前後建立有體生成即有果利若因生果已因住果中即彼果法別異有生。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三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四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惟淨等 奉 詔譯)
觀因果品第二十之餘
復次頌言。
因生果已滅 而復何有滅
又若因住果 離果何有住
釋曰此義云何若果滅已不與因合若法生已而不重生如是果法若已生者不與因合未生亦不合亦無生已重生道理而此果體無所依故何能生果若法未生即因果二體俱無相續若同時因果此已遮遣何能生果又未生之法此即是無今此所說亦復遮遣眼識等緣此中亦無已見之法因能生果且如眼根與眼識為因若見色已即眼識不生謂已見色故眼識若生相違無用若未見色眼識不生即墮過失耳等諸識亦復如是如應所說作是觀察前所說果此止餘義。
後復遮遣故下頌言。
無彼過去因 與過去果合
亦無未生果 與已生因合
釋曰所言合者此說有生謂以過去因果二法俱無體故無未生因與過去果和合有生因果二法性差別故若過去若未生二俱無體時分差別無有和合。
復次頌言。
亦無未生因 與已生果合
已生即不見 有和合可得
釋曰此亦遮遣因果二法同時而有時分差別故若有體無體此中如是審伺察時因果二法而悉無有和合可得。
復次頌言。
若法無和合 因何能生果
若法有和合 因何能生果
釋曰此無有生亦無和合能生法徧若不生時如是和合皆為徧計若以二法和合同生此即相違。
復次頌言。
因果若是空 云何能生果
因果若不空 云何能生果
釋曰體性空故如餘物體又復因離果故。
復次頌言。
不空即不生 不空即不滅
以得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釋曰若自體空自果亦然若謂自體有所生者或無自性又復云何果法不生若果有自體因亦不生若法自體定有性者是即不從因緣所生若法不生即云何滅謂以自性離所作故非此所說欲令因果有生有滅前說亦然生法自體若有所得此即不生增上所作。
如後頌言。
空即云何生 空亦云何滅
以空故不生 以空故不滅
釋曰若先自體所得皆空體即不有如石女之子無所生故若無自體法即不生法既不生云何有滅。
此中有問如先所說因果二法為一性邪為異性邪或共有邪。
故頌荅言。
因果若一性 即無法可生
因果若異性 亦無法可生
釋曰何所以邪若因果二法一處有者即能生所生同見生滅如父子有異非一體可見是故遮遣一性異性若因若果能生所生等此中如是如有因言因果若異性因即同非因若果異體即比量無因此即止其非因因有異故果亦遮遣。
復次頌言。
果自體若有 因即何能生
果自體若無 因亦何能生
釋曰若有若無非果體可有若無所有亦非有因能生於果此即亦無見因可有又若因為能生者即因自體亦復不能生於果法此即因無和合因若不能生云何當得果若彼如是因不能生此中果法亦無所得以果無體故。
復有人言亦非因果一向有成但以因緣和合所成。
故頌遣言。
亦非因緣成 亦非自體有
又非和合生 此何能生果
釋曰若此因果和合假立法體如是決定亦無力用能生此說云何自體生果是中亦非和合所作故無和合所成有果是故都無果生道理應知諸法不從因緣和合生果此亦不離因緣所成。
復次數論師言當知諸法若有物體即有和合謂以自類無別異故譬如自體。
故頌遣言。
若因緣和合 所作得成者
果若無集因 即因緣不合
釋曰果體不有即無所生是故應知諸法不有云何是中有所成邪。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復次數論師言勝義諦中應知有時為成壞因此非不有如兔角等若有成壞證成我義。
論者言汝說不成法中亦無成壞可得所言成壞二法者為互相有體共成壞邪為各離邪若離若共俱無成壞若離若共無成壞者非汝語中而可信解此如前說。
故頌遣言。
離成無有壞 離壞亦無成
共成無有壞 共壞亦無成
釋曰亦無有成此說畢竟如離於生亦無死法因有生故而即有死成壞亦然若不因壞而即無成若不因成亦即無壞此中如是汝言成壞皆是虛說成壞二法互相違故亦非一處藂雜有生若法未生而有死者此墮過失。
復次頌言。
壞法亦如成 無共離道理
成法亦如壞 無共離道理
釋曰今此所說是義應知。
復次頌言。
離壞若有成 云何當可得
法體無常徧 無處而不有
釋曰此說義者無所有故何所以邪謂自體無常故譬如無常自體。
復次頌言。
若離成有壞 云何當可得
亦如生與死 非同時而有
釋曰若法未生即無壞體可得和合以生死等互相違故是故應知審觀察時如下頌言。
若二互共成 彼二互無有
成壞二無故 云何有成就
釋曰彼無所有二種別異無所成故即汝此中因義不成謂以諸法自性壞故亦無成壞二法同生以其壞法自所得因先無有體為所依故成法無體其義亦然。
復有人言若如此說無成法者豈非自體無間相續有所得邪。
論者言此何說邪若彼壞法決定破散先無自體即無相續成即不有故知不盡亦無有壞盡與不盡亦復無壞此義如是應知諸法無成亦然盡無壞故先無體成法即不有亦非先無法體後有成壞謂此二法俱無物體是故無盡亦無有壞無法成壞故無有一體互相違故如別義者。
復次頌言。
盡即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即無有壞 不盡亦無壞
釋曰非語表中能成是義謂二法中若無有成成即無體是故壞法亦無所有。
復次數論師言若法先無其體或破散無體者然諸物相因有體故因若有體果即亦有若先無體及破散無體者是即都無此中如是極難成立云何可說能法所法若因若果而有所得豈無過邪。
論者言如是應知一切法中先無有成因即無體亦無有果若破散無體或於果時有因性者先亦無體故諸法同時破散無體又或果體若未成熟或因無先體又復諸法分位壞時此即皆是破散無體設使同時又先分位已離後分位不成如是應知因離自體畢竟無成無別分位故如分位自體此中因壞此即不有若先法破散無體或復離已有其物體如是分位而可合者此所不見非道理故。
復有人言如是諸法皆有成壞有法體故此若無者即彼諸法應悉無體如兔角鉤。
論者言成壞法中離成無壞離壞無成。
今此應問所言成壞者為體空故有為體不空故有或共有邪。
故頌荅言。
彼成壞二法 非空故可有
又成壞二法 非不空可有
釋曰此即不有自性空故如空花等若不見成成即無體云何有壞無自體時成即不生是故亦無壞法可有自性本無別異法體。
此中復問成壞二法為一性有為異性有或共有邪。
故頌荅言。
此成壞二法 非一性可有
此成壞二法 亦非異性有
釋曰譬如貪與離貪成壞亦然二非和合若一物體同所依止即無別異若或自體有決定性即一切法乃說為常諸法亦非自體有法與異法合若成壞二法或有所見彼非可見分量而有云何此中有可見道理若見諸法有成壞者當知皆是愚癡所見若於勝義諦中見成壞者決定非彼勝義諦有以彼勝義諦中無所有故有見皆是愚者妄見如是所說此云何知謂有體無體非和合故此若有彼體無體者即彼體及無體二皆有性。
故頌遣言。
有體不生體 無體不生體
體不生無體 有無體不生
釋曰因果二法不同生故若同生者即能生所生彼不成故又法無分位故即無有體可說生滅以無物故體無體二有與不有此復云何若法有生者為自體生邪為佗體生邪或共生邪。
故頌遣言。
法不從自生 云何從佗生
自佗既不生 如所生亦然
釋曰如前廣說此義應知今此觀察云何有生亦無所生此說畢竟次復云何若法有生墮斷常見此中云何諸法自體若常無常有即是常非壞滅性此著常見無即無常是壞滅性此著斷見。
復有人言我說諸法悉有所得然亦不著彼斷常見此說究竟云何我此所說究竟云何不著斷常二見如有頌言。
滅已不復生 因即墮於斷
若生滅相續 故因果有體
釋曰如汝所說中有分位還成斷過次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法住自體 無法有分位
至涅盤時斷 即諸法斷滅
釋曰謂法自性離所作故亦無因果生滅可有不墮於常此復云何如阿羅漢入涅槃時化火焚身汝謂燒已相續斷滅此即不遮若謂無體無斷常見比亦不然。
復次頌言。
死有若已滅 取初有不然
死有若未滅 取初有不然
釋曰言死有者謂生有謝滅故名生死此中亦無死有滅已初有即如何以故墮無因故或言有者此非道理是中云何滅時能有。
復次頌言。
若初有滅時 而死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異有
釋曰此即滅時少分已滅少分未滅生時亦然少分已生少分未生若滅法如是即生法亦然由如是故乃墮二有。
復次頌言。
亦無法滅時 與生時和合
是即同所依 此滅彼蘊生
釋曰若死有滅時不與生有和合所言滅者無故名滅謂死有初有二不和合故若此有者如是即應蘊有所依由如是故此即有生若或別異生時中無有生是故當知此中悉無二有可得。
復次頌言。
如是此三時 有相續不然
若無彼三時 云何有相續
有相續若無 云何有成壞
若無彼成壞 法云何可成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四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五 百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惟淨等 奉 詔譯)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諸有相續如來方便取於涅盤有施設因故此若無者彼不如是譬如兔角。
論者言若勝義諦中如來有者彼即無生云何無生。
故下頌言。
即蘊無如來
釋曰此說即是墮無常故又能取所取同一體故。
如次頌言。
異蘊無如來
釋曰此墮常性今此證成比量無體無異蘊故譬如山有草木離蘊如來無體亦然既不離故亦不即蘊如衣盛水同體即有多種過失。
如次頌言。
如來無諸蘊
釋曰如有財者應名有財此中遮遣能取所取無異性故如是五種審思察時皆無所有。
如次頌言。
何處有如來
釋曰此畢竟說者勝義諦中悉無所有若如來自體有其所取即一性異性無異知覺此有過失然彼自體所取一性異性悉不可說即無過失若言如來於諸蘊中有其能取所取施設此中應知皆無自體譬如瓶等此說即是能成所成無譬喻故是中遮遣一性異性非同時有。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亦有如來有人等相故。
論者言此中不見有人等相。
故頌遣言。
若無有自體 云何有佗體
彼佗體既無 何有人等相
釋曰若人等相因所取有然此亦無彼人等相自體可有。
復次頌言。
若法因佗有 彼無體可生
無體故無性 云何有如來
釋曰若法因佗可施設者此亦遮遣彼無體故若自無體即無有性云何如來而可得邪次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無有自體 云何有佗體
離自體佗體 何處有如來
釋曰亦無自性異佗性故此復云何有所施設。
復有人言應知如來有其能取以蘊施設故若離於蘊別無一性異性可說非即蘊自體非離蘊自體亦非無自體此義如是。
論者言此說云何勝義諦中何義可得成立取蘊。
故頌遣言。
何名未取蘊 自體無別體
異蘊亦無取 何得有如來
釋曰無自體故云何當有自體可得今此如是若或著於能取所取如是即應有其能取以有取故即非如來謂以如來所取無體若或先有如來可取又即如來無異自體如是決定若如來自體若如來所取俱非道理云何異彼諸蘊有能取邪若離如來有所取者如來不成以如來道有相違故如來自體若無能取何有取邪設或有者是中亦無能取所取先後可得謂以生死無先際故是故此說無其過失如是應知能取所取二取和合何所以邪若無能取豈有所取此不有者即無所取云何如來於其能取及彼所取有所成邪謂此所取次第無體故即彼能取諸所作用亦悉不有故非能取所取和合若次第無體者云何人等諸相同時可有若人等所取同時有者各各亦應作如是言我是如來以有如來故。
復有人言若實如來無所取者即所取次第不同時有若不有者此成過失。
論者言云何不有謂無執受而所成故非無執受而有所取若有所成執受應有以有所成故或容有所成又先無自體以無執受故此說義成若先有所起此中亦無前已遮遣以無所取而可成故亦非無彼所取返有如來故無能取亦無所取若言所取可得彼人等相同時有者即補特伽羅所取分位云何決定有其所作以無能依所依體故若多種物體同所依者此中應知有多過失於無違順義邊著無常性故又若於彼涅盤之法有所取者此中無義而可施設謂於涅盤著所取故是故無彼補特伽羅所取道理。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無如來者云何有其所取施設此非無得亦非不有是故所取亦有施設非如石女不有子故如經中說佛之名者非父母作乃至亦非聖賢所作何以故謂於解脫義邊立名為佛或名世尊。
論者頌言。
無一性異性 五種求亦無
云何所取中 施設有如來
釋曰如來於所取法中無一異性乃至五種推求悉無所取此若無者勝義諦中即無所有何有所取可施設邪是故勝義諦中無彼所取施設道理。
復有人言應知因彼色等五蘊此中有其所取可得如是有故亦非能取所取不相因待是故此中乃有能取。
論者頌言。
此如是所取 自性無所有
若無有自性 云何有佗性
釋曰汝意欲成能取所取者即彼所取因佗法成以無自體故若法自體本不有者何故因有而有成邪若尒此即能取有施設性又法自體無所有故勝義諦中法因何有所謂諸法因自體故而有佗體自體若無云何當有佗體可得此中如是有所得者。
故頌遣言。
法無自體故 能取所取空
及一切種空 空何有如來
釋曰於一切種審伺察時自體佗體悉無所有今此觀察如是空故諸所施設亦復皆空譬如幻人長短相等勝義諦中法自性空亦復如是。
復次頌言。
空即不可說 不空亦不有
俱不俱亦然 假施設故說
釋曰誹謗相違別異句義悉不有故若一切處決定說者或說為有或說為空一切當知皆世俗諦勝義諦中即無性故。
如尊者提婆所說頌言。
若不依俗諦 即不說勝義
若不依勝義 即不說涅盤
復次本頌言。
若法有自性 見空即無益
諸見分別縛 今此悉遮遣
釋曰如是如來自體空故若有說言如來是常如來是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或言是有邊或言是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此中一切皆悉遮遣有如來故此不有者如兔角等。
復次頌言。
寂滅中何有 常無常等四
寂滅中何有 邊無邊等四
釋曰所依無體故能依分別亦復不有是故諸法自性寂靜遣諸物體悉不有故。
復有人言諸蘊處界中有能取施設有施設故此說義成。
故頌遣言。
佛種本無性 一異不可說
不可說即無 何施設可有
釋曰應當解了如是如來有性無性二法悉離。
又有人言勝義諦中有如來故謂以如來不說滅後有與不有是故當知此非不有以彼如來無記說故。
下頌遣言。
顛倒分別習 無執中生執
若如來本無 即無分別因
釋曰如來滅後謂有謂無此諸分別若息滅已而能善解緣生之法是人即能實見如來。
復次頌言。
如來自體空 思惟不可有
云何謂如來 滅後有與無
釋曰如佛所言彼佛聖尊若如是見如是能觀法性如來諸分別中若有說言如來滅後有不有等一切皆是妄分別見謂有謂無若常無常法身色身能相所相或因或果能覺所覺空不空等一切皆是於戲論中復生戲論。
下頌遣言。
佛已過戲論 能破諸戲論
戲論所覆者 彼不見如來
釋曰所言不見者謂不能見法性如來如有說言若見緣生即見諸法若見諸法即見如來。
如經頌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中意者若能如是諦觀如來作是觀時即無所有或謂如來有自體者云何是為如來自體所謂即是世閒自體世閒體者即蘊處界等彼世閒自體於勝義諦中即是如來自體如來無體故世閒亦無體勝義諦中所說亦然是故如來施設因性於勝義諦中亦無相續此說無故即當如是諦觀如來亦應如是觀察生死何所以邪。
故下頌言。
彼如來自體 即世閒自體
如來體不成 世間亦無體
釋曰又復云何是如來體如前廣說即是能取世閒所有施設體故然無少法自體可成此中所說都無自性。
如前頌言。
寂滅中何有 常無常等四
寂滅中何有 邊無邊等四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之一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有蘊處界因緣生故如貪等法。
彼宗頌言。
因分別故起 說彼貪瞋癡
善不善顛倒 此等從緣有
釋曰彼頌意者如論中說因善不善顛倒分別由是乃起貪瞋癡法如彼廣說。
論者言此中無是次第可見如前品說如來無自體同世間無體由如是說故此有言詮非勝義諦何所以邪。
下頌遣言。
若善不善倒 從緣生貪等
以煩惱無性 故煩惱無實
釋曰此無自體因無對待故謂勝義諦中因緣之法不可見故所以者何若無自體即勝義諦中云何有法而可壞邪或謂勝義諦有性或謂世俗諦無性此中一切都無所有如是證成勝義世俗於二諦中悉離有無彼諸煩惱而亦不成云何不成邪此中意者勝義諦中或謂自體若性無性有所成者此即還成勝義諦中有法自性以彼無體故即諸煩惱若有若無而悉不有又彼染心及諸煩惱勝義諦中有無不成以勝義諦中諸法自性皆無體故是故應知煩惱有無亦不成就彼不成故如其廣說應審伺察。
復次頌言。
汝意若離我 謂有諸煩惱
從因緣有者 此煩惱悉遮
釋曰畢竟說者無有少法煩惱可得。
復有人言見見諸煩惱有所作故此說即是有彼煩惱。
論者言此中應知煩惱自體如是亦無所作道理自體所作有相違故亦非別異而有所得若別異者即種種煩惱有所作故。
下頌遣言。
有身見煩惱 染者亦不有
五種求悉無 諸蘊亦不有
釋曰染心染法五種不有若彼煩惱有別異性即作者作業而有過失若無異性即染與不染而同一體謂諸煩惱無力能故無異體故是故染者染法不即不離此彼不有謂身見故是故染者染法五種不有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善不善顛倒 彼皆無自體
顛倒名虛妄 觀如來品說
釋曰如是若無彼即不有云何自體有其顛倒以無能覺所覺自性可有今此云何從緣有彼諸煩惱法而能起彼善不善顛倒。
復有人言若法自體無所有者諸煩惱因當云何有謂以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塵境而能起彼貪瞋癡故此中如是云何分別善不善等畢竟所說是故色等有所緣性以有所緣故如是顛倒非無自體而此色聲香味觸法亦非一向離自體故。
下頌遣言。
善不善等法 當云何可得
如乾闥婆城 如燄亦如夢
釋曰此說即是世俗所得是故亦無顛倒所緣應知因彼無自體故所有時處諸相續等此中決定亦無所得此法即同乾闥婆城之相又復諸法自體皆空若有妄取尋求緣法所生應知此法如彼陽燄又復法無自體因有所作見前愛樂若因若果有所成法應知此法即是如夢此如是等皆色法故是故此中悉無所得今此意者勝義諦中自性皆空諸法自體皆如幻人虛妄分別有所成故復如影像皆是作者作業事用力故有所生性不相因待假所成故由如是故色等諸法若善不善此中云何有所得邪。
復次頌言。
若不因不善 善即無施設
以因不善故 善亦無所有
釋曰若不因不善即無有善若因不善可施設者或不善無體善亦無所有。
復次頌言。
若不因於善 不善無施設
以因於善故 不善無所有
釋曰若不因善不善即無有我若或因於善法亦無有我而可施設是故善不善法悉無所有俱無體故。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五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六 百 ▆▆
安慧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等 奉 詔譯)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之餘
復次頌言。
此若無有善 當云何有貪
又若無不善 云何當有瞋
釋曰若貪瞋無體癡亦無體此亦無別癡法可說。
復次經部師言勝義諦中亦有顛倒經中有說如佛所言若無常計常此名顛倒無我計我苦中計樂不淨計淨皆名顛倒於無常等若執無常此非顛倒。
又經部師此中意言顛倒有二種一者隨順生死二者隨順涅槃若於生死執為常者此名隨順生死顛倒若執無常此名隨順涅槃顛倒所言隨順涅槃起顛倒者此說即是自體顛倒方便斷故。
論者言汝此所說有何義邪下頌遣言。
若無常謂常 此執顛倒者
空中無無常 何有顛倒執
釋曰空中無彼無常可成諸法亦無若彼無者何有常法執為顛倒。
復次頌言。
若無常謂常 此執顛倒者
無常若成執 空何非顛倒
釋曰常與無常二俱無故此中意者無常及空皆是顛倒餘無我等亦如是說。
復有人言應知諸法有其能執所執執法執作用等皆有體故若不有者應無能執所執道理。
論者言如汝所言諸有執者為因所成邪為復別有執法成邪為復共相相違有體邪若別有執者即彼作者有何體邪。
故頌遣言。
能執業用境 此等目性空
皆是寂滅相 是故無有執
釋曰如其增上所說證成如汝所說因喻無體謂言勝義諦中有顛倒故即此顛倒與非顛倒言有體者。
故頌遣言。
執性無有故 何言邪與正
計無常等法 而成於顛倒
釋曰此中何有顛倒與執俱無體故若言有執此復云何謂無決定顛倒可成以顛倒性同體相違故。
復次頌言。
無未生顛倒 及已生顛倒
亦非顛倒時 有顛倒生起
釋曰此中云何謂離性故譬如聖人若離顛倒及不顛倒俱無體故若如汝說二俱有過汝今應當遠離慢心審自思察云何顛倒自體可生。
故下頌言。
未生當云何 有顛倒可得
顛倒若不生 何處有顛倒
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常樂我淨 此四是有者
彼常樂我淨 是即非顛倒
釋曰此中意者謂所知顛倒故此中所言我者即我等執或於我等四種法中起顛倒執此名顛倒。
復次頌言。
若常樂我淨 此四是無者
彼無常苦等 是即應不有
釋曰應知此彼俱無和合是中遮遣無我等故此中意者若有所對待彼無我等而即有成然無我等別異無成彼我等見即非顛倒如是常等計執應斷有何功用得如是邪。
故下頌言。
若顛倒法滅 如是無明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釋曰勝義諦中俱無自體以性離故若言煩惱有斷有成即彼煩惱為有體有色為無體無色應知皆是一向執故若言煩惱有實自性而可成者此中何法有所成邪此說畢竟故下頌言。
有何法可斷 此中云何斷
若實有自性 自體無繫屬
復次頌言。
若煩惱無實 無故何名斷
離有體無體 有何法可斷
觀聖諦品第二十四之一
復次有自部人說是頌言。
若一切法空 無生亦無滅
以無生滅故 四聖諦亦無
釋曰彼意所說以法空故如石女兒此若無者即有過失此中云何生法無體謂集諦無體故云何滅無體苦諦無體故若苦集無體滅亦無體滅無體故向滅道諦而亦無體是故頌言。
若知及若斷 修證等作用
如是四聖諦 無體即不有
釋曰若苦等聖諦皆無體者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悉不有。
復次頌言。
四聖諦若無 即無四聖果
苦等諦若無 亦無向果者
釋曰四聖果者謂湏陀洹等果彼果無故無住果者湏陀洹等四是住果人無住果故亦無四向。
復次頌言。
若無八聖人 是即無僧寶
若無四聖諦 亦即無法寶
釋曰以無向果及住果者亦無和合僧寶可有以無因待故方便道不成又離四聖諦即無法寶。
故下頌言。
若無法僧寶 云何當有佛
若如汝所說 是即破三寶
釋曰能覺所覺若無體故亦無有佛次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因果體空 即無法非法
世俗諸所行 亦破一切法
論者言此如是等汝說皆非彼諸法性即是空性空若不有破諸所成若或執著諸法皆空又即世閒若法非法一切所作果體法用耕植等事世俗所行皆悉破故。
故下頌言。
諸法無自體 有執非道理
此中佛所說 空故有行相
釋曰不應如是破於空義所言空義者此中所謂空所緣義離色相故而能息滅一切戲論以無分別智說諸行相煩惱生等最勝解脫如是空義證成中道遠離二邊是中亦非所緣相應又復勝義諦中諸法皆空離二邊故諸說行相煩惱所知障等皆是空義彼世俗諦色等無體。
復次頌言。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是世俗諦 二是勝義諦
釋曰世俗諦者所謂世閒言說如說色等生住滅故又如說言提婆達多來去沒囉賀摩達多解脫此等世閒言說不虛此即說彼是名世俗諦法如世假聚等法先無體故勝義諦中相似有性有體無體皆是世俗言說分別無始已來世相續故亦無少分假聚法等色體可說本來無體亦無色法次第相續色法無體故即是破散而彼色法若其無體即破散者是故非彼勝義諦相所言勝義諦者如前所說不隨他緣息諸戲論無戲論故即無分別無種種性此真實相名勝義諦又勝義諦者謂諸法因皆如實住此說名諦又勝義諦者謂境界智於勝義諦中相應和合又勝義諦者有彼勝義而能隨順無生等法宣說聞思修所成慧又勝義諦者能為勝義遮遣一切顛倒因故。
復次頌言。
若人不了知 二諦差別法
彼不解真實 甚深佛法義
釋曰謂於法等執意深重難解諸佛甚深法義不能於其無分別智所行境界有所起時與無生滅相應於此無體境界雖有所得然復與彼非境界相而共和合作是說言世俗生等諸法皆無起如是執執此一切皆是空者此等所計不解諸佛依世俗說持戒修定隨順諸法有生住滅若謂勝義諦中如是種法計為有者彼即不解真實之義何以故謂諸佛世尊依止二諦宣說諸法。
如前頌言。
若不依世俗 即不說勝義
不得勝義故 即不證涅槃
釋曰勝義諦中超越一切語言境界若復遮遣世俗諦中一切物體此即亦復不證勝義謂以勝義諦中方便宣說有世俗諦是故今此依勝義諦宣說世俗諸有行相。
復次有外人言諸物體皆空謂見諸蘊自體空故或即蘊有空或異蘊有空或蘊中有空。
論者言汝如是見皆增上慢不正見故以此惡見壞於空義如是亦能於無分別慧命作諸障難云何壞邪。
故頌遣言。
呪師法不成 不善攝蛇毒
惡見壞於空 其義亦如是
釋曰呪法不成自害其命空見亦然此中所說如下頌言。
故諸佛世尊 不欲為說法
眾生不能解 以法為非法
於甚深空義 而實不能入
以如是因故 不壞復云何
復次頌言。
汝謂我著空 不空亦不有
以空不有故 不應生毀責
釋曰著空之過還歸於汝若他所計自體有成者非正理門皆是計執成斷空故是故諸法自體無性亦非有空勝義諦中自體無性故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不有空者 一切法不成
釋曰一切法者謂世出世閒諸所有法勝義諦中有體無體皆離自性譬如幻士有為法中生滅對待四聖諦等一切皆成世俗法中亦非有滅此等諸義如前廣說。
復次頌言。
汝今自有過 而返謂我有
譬如乘馬人 自忘其所乘
釋曰如此中說一切無生皆悉空故應如是解諸說亦然。
復次頌言。
汝若見諸法 皆有自體者
法若非因緣 還成汝自見
釋曰若見諸法有自體時即緣無對待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因果有定性 作作者亦然
乃至生滅等 汝悉破果法
釋曰此即因緣二無對待而可得故如空花等諸法無體自性空故於中起相自生怖畏若離怖者其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從因緣生 諸法即無體
緣亦是假名 非一異可有
釋曰勝義諦中緣即非緣於無生中自生怖畏但依世俗而有所成是中亦無自體可生所見皆空勝義諦中離自性故諸有施設世出世閒所成諸法但為世閒假有所得若中道義生即無生是中亦無二邊可離若如是解即因緣法亦定有因然本無生自性空故是中亦無生法可有設使勤勞施設所成皆如兔角體不有故此即證成中道之義離二邊故是故當知諸法自體一切有生皆非道理若或執彼無自性者亦非道理若謂諸法非因緣生即彼自性定無所作或謂無所作者即彼諸法時處力能決定不有以無差別故或謂諸法常有自體此亦不然。
故下頌言。
若不從緣生 無少法可有
由從緣生故 彼皆如幻士
釋曰此中意者無自性故今此若謂諸法常有自體可得還成過失。
故下頌言。
若一切不空 無生亦無滅
以無生滅故 四聖諦亦無
釋曰若生滅無體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彼體無所有
釋曰何所以邪無所得故。
復次頌言。
苦體若不有 云何當有集
是故若無集 此即破於空
釋曰彼法自體因無對待滅亦無體。
復次頌言。
苦若有定性 自性無所作
自體若有著 此即破於滅
釋曰云何定住法中有滅可成。
復次頌言。
道若有定性 修即不可得
道若是可修 定性無所有
釋曰諸法若於彼善法中有所生起有即無常然彼諸法若有自體即無所得諸法亦無生法可成謂以生法無自體故亦不離所修。
復次頌言。
若彼苦與集 及滅無所有
而滅苦道諦 云何當可得
復次頌言。
若苦法不生 滅法云何有
苦自體無知 彼法復云何
釋曰若苦自體不隨知者是即不能了知苦諦作者自體亦隨住故。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六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七 百
安慧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 奉 詔譯)
觀聖諦品第二十四之餘
復次頌言。
苦法不知故 餘斷及作證
修習亦復無 即無四聖諦
釋曰若不知苦即斷集證滅修道不成謂有定性故彼斷證修而悉無體云何當有四聖諦果彼知苦等諸所作用而亦不成此復云何謂以定性有所得故彼復何能有其果邪於三摩地中若有定性亦無所取果無體故無住果者亦無修者如是亦無八種聖人故無僧寶。
復次頌言。
若無四聖諦 即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故 云何當有佛
復次頌言。
不以菩提緣 佛墮無緣過
不以佛為緣 菩提還成過
釋曰若佛與菩提自體可成者即互相無因待性故。
復次頌言。
若佛有自體 無菩提可成
無菩薩修行 亦無得果者
復次頌言。
不空何所作 自體所作無
法非法亦無 果亦無所有
釋曰何所以邪謂離法非法故。
復次頌言。
因法非法故 是即有其果
法非法若生 不空何有果
釋曰若法生已彼即空故譬如幻人如汝所執非唯汝自破於成就亦破一切。
故頌遣言。
汝亦破世間 一切所行相
以破空義故 復壞於緣生
復次頌言。
若破於空義 即無法可作
此何能發起 無作有作者
復次頌言。
世閒眾物類 老少等變異
若自體不滅 有定性為常
釋曰此即諸物分位離於世閒而有所成謂以定性有所得故此亦還成別異過失若尓即應世出世閒所證勝法未得者得以無差別故此即盡苦邊際諸有作用及斷煩惱而悉不有謂執不空而有所成。
故下頌言。
若見緣生義 見非見相應
即能見苦集 滅道諦亦然
釋曰謂以世俗勝義二諦相因待故如是乃能見四聖諦若知諸法皆無自性譬如幻人但依世俗見有生滅此即是為見於苦諦若見諸法猶如幻中雲雨等相於勝義諦而無自性於世俗分見諸行因此即是為見於集諦若法因滅觀於寂靜此即是為見於滅諦若法能見向滅道性此即是為見於道諦此如是等於聲聞乘中謂見諦理若於大乘法中見諦理者如經中說寶跡菩薩白妙吉祥菩薩言若了一切法無生是為知苦若見一切法無住是為斷集若悟一切法畢竟寂滅是為證滅若見一切法無性是為修道。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復次有人引前頌言。
若一切法空 無生亦無滅
無斷無所證 云何成涅槃
釋曰彼宗意者謂內外物體一切皆有若不有者彼諸煩惱及名色等而悉是空如空花等今此所說由斷煩惱證得有餘無餘涅槃若不尓者即彼名色與無餘依而有相違又復此中汝言空者斷與證滅而亦不成若欲成證彼涅槃者如有說言勝義諦中亦非無證是故斷所得滅而證涅槃如是應知以不空故即有所得。
論者言如我所說亦無相違如幻證滅故於世俗智境此即不滅謂無始因緣展轉有生諸行所起生滅分位皆如幻燄若言不空即無法可成是故亦復不得涅槃。
故頌遣言。
若一切不空 無生亦無滅
無斷無所證 云何成涅槃
釋曰若法自體而不壞者即彼斷滅亦悉不有此中如實若言諸法無自體者如是乃有涅槃可證此亦難見由此應知若能解了生滅分位皆悉是空不生不滅由彼空故即有生滅此非不空有過失故若一切法空所成者即前所說破散無體應如是有有體無體二法一處即有相違由如是故空義若成即無生滅。
復次頌言。
無退亦無得 不斷亦不常
不滅亦不生 此說為涅槃
釋曰勝義諦中亦不說有涅槃可得或有說言涅槃有體或有說言涅槃無體或言涅槃二俱無生此如是等皆非實說。
故下頌言。
若涅槃有體 即墮老死相
涅槃非老死 而無老死法
釋曰此即有體證成有體何所以邪離體無成故如石女子是義應知若涅槃無體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涅槃有體 涅槃即有為
此乃無有法 而是無為者
釋曰此即隨前頌說次復云何。
故下頌言。
若涅槃有體 云何名無取
若法體是有 何法無取邪
釋曰畢竟說者涅槃若有所成體法此即而復何名無成謂無少法於無體中而有所取今此所說以無取故名為涅槃。
復有人言如所說涅槃應無取中有涅槃邪。
故頌荅言。
若涅槃有體 無體當何有
涅槃有體故 無無體可成
釋曰無所得故此中無體是即證成比量無體今此遮遣善等諸體而悉不有體不成故若以無體而成有體此亦不成此說有體亦云何有若言無者此復云何若或意謂涅槃有體或謂無體此即非是無體可成。
復次頌言。
若涅槃無體 云何名無取
非無體可有 涅槃即無取
釋曰無體不可取故乃有無取。
復次頌言。
有體有生死 即有往來相
因彼無取故 即說為涅槃
釋曰因其取故施設有生即有差別皆是世俗非勝義諦。
復次頌言。
佛大師所說 斷有及非有
勝義無無體 此即成涅槃
復有人言若彼有無共成涅槃應非過失邪。
故頌荅言。
若有無二法 共成涅槃者
彼有無二法 解脫性不成
釋曰有無二法俱不成故此復云何。
故下頌言。
涅槃有無成 云何得無取
而彼有無相 二因取故成
復次頌言。
若有無二法 共成涅槃者
涅槃是無為 有無是有為
釋曰此即互相有體可取是故有體無體若離相者即非涅槃若有無二法有自體者亦非涅槃一是有體一是滅體二俱無體所以者何謂以涅槃有體無體悉不可說。
復次頌言。
若有無二法 共成涅槃者
彼二非一處 如明暗不俱
釋曰互相違故同異不合故何處有體邪。
復有人言如我所解非有非無是涅槃邪。
故頌荅言。
非非有非無 而成於涅槃
彼有無二法 無能成所成
釋曰此若已遣有體無體此復何說非有非無謂彼有無二法自體無所成故。
復次頌言。
若非有非無 而成涅槃者
此有何可說 亦有何可取
釋曰此中遮遣彼有無等無所作故今此證成二法無體有何可說。
論者言或有異意於佛如來徧一切處無礙智中執有無者。
下頌遣言。
如來涅槃後 不說有與無
俱有及俱非 如來悉不說
釋曰如來滅後及見在時即不說有亦不說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而悉不說亦復不說外道經中身之與神是一是異是故一切所執無體勝義諦中亦無如來亦復不說有涅槃法於彼一切種類法中而悉無彼涅槃可有後復遮遣。
故下頌言。
非生死涅槃 有少法差別
涅槃與生死 亦無少差別
釋曰謂以生死因果二法所成諸蘊由此施設而彼諸蘊自性空故不生不滅是故不生不滅二法平等以平等故生死涅槃無有差別。
復次頌言。
實際涅槃際 空際生死際
非彼二中閒 有毫釐差別
釋曰法性無差別猶如虛空無方分等諸相分別此中意者諸法空性即成涅槃所成法中若謂決定有所得者彼即是空一切異見諸有言說無體可說亦非勝義諦中有彼諸見而可成故是故如來滅後有不有等常無常等邊無邊等而悉不說。
頌緫攝言。
依止於涅槃 先際及後際
說常等邊等 有無等諸見
釋曰如其次第此說應知。
復次頌言。
若諸法皆空 何有邊無邊
亦有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復次頌言。
何一性異性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釋曰分別自性無所依止此中意者分別無體故。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有其涅槃彼有所得謂佛世尊以清淨意分別說法於勝義諦中亦有法可說。
復次論者以頌遣言。
諸所得皆寂 遠離諸嬈惱
無我無所成 諸法無所得
釋曰法自性空故一切分別而亦止息謂以法性本無所生故佛亦無少法可說但以作業所依而有所成種種施設有性皆空於諸行中故佛亦無少法可說。
觀夢幻品第二十六
復次論者謂餘人言今此如是應知所說皆如夢幻有所和合彼諸趣等差別分別亦如乾闥婆城諸行所起皆是緣生此等廣說皆謂證成世俗緣生對治之法有所宣說此說皆是不顛倒義。
故下頌言。
眾生無明覆 後復起三行
由三行造業 生人等諸趣
釋曰言三行者謂身語意見所造作又謂福行罪行及不動行。
復次頌言。
以行為因故 而取著於識
由著彼識故 增長於名色
釋曰此畢竟說因名故有色積色成蘊故名色蘊。
復次頌言。
由名色增故 而生於六處
六處隨起觸 所生如次說
復次頌言。
因眼及與色 與名色為緣
如是法和合 是故識生起
釋曰是中復以作意和合如彼眼識與名色為緣有所生起餘耳識等與名色為緣有所生起所說亦然。
復次頌言。
由眼色識三 故能生於觸
從觸復起受 此受相三種
復次頌言。
因受起於愛 以受故愛生
從愛生於取 所取有四種
釋曰此復云何所言取者謂欲取愛取戒禁取我語取等。
復次頌言。
因取故有有 謂取者有故
若無取解脫 是故無彼有
復次頌言。
有者謂五蘊 從蘊故起生
生故有老死 及憂悲苦等
釋曰何名五蘊此說即是五取蘊故由此有彼諸眾生聚諸行生起。
復次頌言。
諸憂悲苦惱 皆從生所起
如是即唯有 一大苦蘊生
釋曰此中云何而能息滅生法相續一大苦蘊諸所起作謂即應離我所自性。
復次頌言。
此無明及行 為生死根本
智者於無明 而不見有體
釋曰若見諸行有所造作而生過失此即無明及行與彼生死乃為根本何以故諸行造作故智者不然不見諸行有所造作實智正觀不見有生何以故見真實故。
復次頌言。
若無明息滅 諸行亦復滅
無明行滅故 智者如是修
釋曰種子滅故牙等不生勝義諦中諸法無體十二緣生智所習力無明等滅自體滅故諸行何有。
復次頌言。
滅法對治生 即真實所轉
此一大苦蘊 如是苦皆滅
釋曰所謂有支輪迴息滅彼識亦滅以識滅故乃至生老死法皆滅世俗諦可取勝義諦無生諸緣生等法此復云何滅。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七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
高麗藏第 41 冊 No. 1482 大乘中觀釋論(第10卷-第18卷)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八 ▆
安慧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法護等 奉 詔譯)
觀諸見品第二十七
復有人言勝義諦中有眾生相續是見處故此非不有相續所起是故今此自體相續皆如夢等。
論者言如汝所說有其相續是見處者此非道理如下頌言。
過去世有我 或無我等四
是我等諸見 依過去世起
釋曰今此如是即起世閒常等諸見謂世閒常世閒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如是諸見因見世蘊依過去起今此所說過去世者名為先際。
次下頌言。
又於未來世 我不見有起
釋曰於未來世為有起邪為無起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邪如是即起邊等諸見謂世閒有邊世閒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是諸見因見世蘊依未來起此說未來名為後際。
論者言此言有者非勝義諦謂勝義諦中諸見皆空復云何有故下頌文證成此義。
彼過去世我 非今世可有
釋曰何所以邪此中所言謂過去世即非今世以無勤力而可成故又時世別故別業生故如數論師言彼過去世即今世者此非道理汝宗大諦神我過去世者非今世有何以故無差別故若無差別即因果不異是義不成一切因喻而悉無體諸所成法時非時處因相不住亦非同時而有所成是義顯明又復此中二法不和合故若言因果無別異者即自體中而有遮遣云何體中故遮異性而言不異此復云何若自體中有所遮遣如是應有樂苦癡性所成和合若尒應汝最初本所成法即是樂苦癡性無別何以故性無別故若樂苦癡無別異者汝最初諦何故所成而各異邪又復何故汝宗樂等及大諦等神我等中諸根大種各有自體彼大諦等各各有果既容別異如是即應果起果成是義亦容互相長養故知樂等及大諦等各有自體以彼樂等有因和合故且非同時所成法中何等有因何等無因如是知者所作如理若汝意謂樂等法中諸樂等因此有異者彼樂等果亦即有異故非因果二法無別若無別者即彼如是所起之果而無道理何以故因果無異故又差別諸因自體若一即差別果自體不成以果所成諸差別法有多種體一果不生故云何汝宗彼薩埵等自性互相於果法中能建立邪為離互相長養性故何以故而彼互相長養法中無所生故此中云何如前所說大諦等法如是長養即有次第若一種法一種功用離自力能而亦互相不得成故以互長養彼無體故若尒即應如是同生我及大等於是時中生成果義諸長養等如前所說悉無體故如是樂等及彼地等次第同生俱無長養又復如前彼地等法及薩埵等緫集諸體同一住持有所行故同時成辦故若尒即是地等諸法互相長養乃至決定所作事用於和合中不有和合所成之義謂彼無體故長養亦無體若離長養所成果法不能建立由如是故若如所說悉不能立如汝所說薩埵之言與彼囉闍怛摩二法開示所行乃有相違何以故謂薩埵功用不能長養彼二法故決定所行皆不有故若囉闍▆摩開示所行二法決定而不有者如是果起果成於自體中皆悉遮遣異法和合於自體中悉亦遮遣而不成故如是即應樂苦癡果亦無別異何以故樂苦癡果說有異故如是亦應大諦神我果體有過謂以樂苦癡法因果無異如是因果二法無體豈得和合若法一處無別異者即如是處決定所作而無因果不有異性故此乃因義不成一切事用一切所成此有何義是中云何薩埵自體有其事用及一切果又復何名有一切事一切自體如是有者即是有因及有果法若謂因果是一體者諸有縛因即是解因如是有智即是無智如是起相即是坐相如是善趣因即是惡趣因由如是故是即無彼因果可見又復亦應無縛無解此等皆如諸處廣說即於如來阿含等中一切無體又此色依分位大無義利是故一切事用一切所成悉不和合亦無一切事用一切果體各別決定因果二法和合相續於諸事用果體亦無所證由是因故因果差別無異相續而可起故所言一切者此說即是詮表之義於詮表中亦非無異而有所成若或各別決定境界諸根作用皆寂止者汝宗大諦神我等法亦應不定無因果體故時處因相皆無果利悉已遮故於一切事一切所成徧一切處若或有者此復何義亦非同時有法所成是義顯明若復異體不有果者即一切事用悉無所得此義既明前所遮遣悉非道理。
或有人言身雖有異而我是一以有我故過去世中有我可得此說畢竟如是決定取差別故此說有取是故有我別異所成。
論者言取有別者此無差別何以故或謂決定異取有我者下頌遣言。
若或離於取 復何有我邪
又復離於取 無處有所作
釋曰亦非有蘊既變壞已我復有成所言有者謂成就義由取故有我以有我故即有我所此即二種分別建立第三分別而復無體彼法體者取不即我謂積集故如外物體亦非別異諸有法體所作壞已而復有來何以故若取有所得云何有其作者作業二法差別是故無因有我可得此中如是廣說證成亦非無我但為遮遣我故乃說無我。
復次頌言。
取不即是我 此義已證成
我謂自主宰 他主宰何有
釋曰如佛所言我若無體即於苦樂悉得捨離由是乃於善趣解脫今此遮遣我語取故。
復次頌言。
若復異於取 我亦不可得
能取所取取 此皆無異取
釋曰何故不可得邪謂所取中無能取義離差別相故若離能取亦無所取謂以離取無異取故。
復次頌言。
如所說正理 我不即是取
我不異於取 亦不決定無
復次頌言。
過去世有我 非今世可得
過去世無我 亦非今可得
釋曰今此證成復何義邪。
次下頌言。
今世過去世 無別異可得
若此有別異 見世緣不成
釋曰若離於此有異可成即離於彼亦異可成何以故若此世異彼有所起者即彼如是有生無死謂前世有死此世有生前若無死此亦無生以前世死是此世生。
復有人言或別異法有別異性彼法雖壞相續得成。
論者言先世我體若已斷者與此相違何以故諸業壞故又此人造因彼人受果造因者異受果者異此如是等皆有過失。
復次頌言。
若先世造業 後世當受果
此若無所生 是中有過失
釋曰若異作異受此非道理何所以邪下頌荅言。
我本造作成 無體亦如瓶
煩惱業因空 所生無因故
釋曰謂由先有所積集故。
復次頌言。
過去起是見 我為有為無
此二俱不俱 是皆無所有
釋曰如其所說審諦觀察乃以多種開示其義今此遮遣依止未來而起諸見未來有我或無我邪如是諸見皆同過去然後一性異性俱不俱等此中皆止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天即是人 天有乃為常
此有即不生 天有是常故
釋曰如是有法此即不生以天有故所以者何若法有生即無其常是故未來世中不見有我亦不見無我此俱有過。
復次頌言。
若天與人異 異即成無常
天與人異故 相續無所有
釋曰若人身生即天身壞此云何有以異性故如提婆達多與演若達多二蘊各異於異性中即不見有相續可得。
復有人言亦有天身亦有人身。
故頌遣言。
若天是一分 人亦是一分
即常無常二 成一處不然
釋曰若如是有亦天亦人者彼有過失是即半身有所成故。
復有人言此中非常非無常是可有邪。
故頌遣言。
若常與無常 是二可成者
非常非無常 隨所欲應成
釋曰今此遮遣所說成義此中意者即彼如是轉復難解何以故若天界人界何有所來若天若人亦復有其何趣可去若或有其天等同分我即無始而乃有常非有一法來去可成所有眾生及補特伽羅如前所說悉已遮止是故此中所說亦無常法可得以非道理故無有常故又復常法無對待因故是故無常不能有成又復離彼常無常法復有何法而得起邪。
復次頌言。
依先際所起 常等四見無
後邊等四見 伺察亦皆無
復次頌言。
若世閒有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閒無邊 云何有後世
釋曰言有邊者譬如世閒焚燒種子不復有其相續和合是故亦無後世可有言無邊者亦無種類所作果故是故邊無邊二而悉不有。
復次頌言。
此諸蘊相續 如世然燈燄
以是故世閒 邊無邊不然
釋曰此復云何若先蘊已壞不因是蘊後蘊復生此即說為世閒有邊謂諸蘊已滅無和合故若先蘊不壞亦不因是蘊後蘊不生此即說為世閒無邊謂以先蘊一切分位二俱不見是故世閒有邊無邊此皆不有。
復次頌言。
若一分有邊 若一分無邊
邊無邊共有 世閒非道理
釋曰若我是一亦不可得此復云何。
故頌遣言。
云何一取者 一分是有壞
云何一所取 一分是不壞
釋曰壞及不壞各一分者皆非道理。
此中意者若言二分亦悉止遣。
復有人言非有邊非無邊應可有邪。
故頌荅言。
若有邊無邊 是二可成者
非有非無邊 隨所欲應成
釋曰此中何故湏止遣邪謂若有所得即有過失其或無者又復云何如是若有決定所得此即離於中論所說若或無所得者云何於彼實不實法中有遮遣邪若汝所樂乃至眾生有所得者即非中論所說有相違故由此應知世俗諦中即有所得勝義諦中一切遮遣雖言無所得於佗所得亦容有成非悉遮遣謂於和合有相違故若尒即於比量而不相違但於勝義諦分各別遮遣有所得故世俗法中非離所作謂與世俗一向義邊諸緣生法不相違故若謂定實有所得者亦非道理何以故見量相違故此中應問若尒於有分中豈不相違荅見量無所得故此無過失是故應知諸言自者皆見量攝此即是為不顛倒說此復云何能了知邪謂於二中若了不二即無虛誑若於見量比量法中了達見量比量之義是為正說於諸分位中若微細若廣多一切義門得決定見量者彼見量智於一切因及彼一切世俗法中無不了達然於一切以見量所證皆如夢幻如乾闥婆城等若於一切不如實義中皆非見量此說正理若於形顯色等所取相中先所慣習諸思念事於夢所見此等皆如盲人觀色由此應知世閒一切此彼所取皆如夢中昔慣習事及睡眠人慣習思念有何差別但從徃昔習念而有沉於夢寐覺已即無世閒一切悉無所得於見生中有所得相起分別者皆如夢等若於夢中所見色像此亦非無又過去生中已起別異一切色像與見生中夢中起者而各有異不和合故如三摩地所生大種所成三摩地境界此相似者形顯色等所成亦然是故一切境界無實皆是夢中意識所起此即比量之名如比量義而不相違此如是等廣說證成如來決定一切所說無不和合是故世俗勝義一切所說於彼世俗勝義諦中俱不相違今此應知諸見不生下頌所說如是證成。
當知一切法 常等皆空性
何人以何緣 何處生是見
釋曰此中亦無諸見所起一切境界作者作業此等諸法皆是無生如是一切種種分別所生諸見起多種苦及多種類若能了知無種類已普徧世閒起大悲心皆如親友緫結頌曰。
佛為世閒斷諸見 宣說一切微妙法
起悲愍心利眾生 稽首瞿曇大聖主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八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