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號1573永樂北藏第167冊 修懺要旨, 〖宋 知禮述〗.txt
永樂北藏第 167 冊 No. 1573 修懺要旨
修懺要旨
宋四明沙門釋知禮述
(因入內殿頭俞源清奉宣到院修法華三昧三晝夜欲知懺法旨趣故述此以示之)。
夫諸大乘經所詮行法約身儀判不出四種攝一切行罄無不盡。
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並九十日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為一期又法華三昧三七日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請觀音三昧四十九日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為一期但諸經中有不專行坐及相半者一切行法並屬此三昧所攝。
然限定日數者蓋令行者剋時破障域意修真決取功成理顯也。
若欲長修如法華安樂行畢世行之或宜時促如觀無量壽經一日至七日或如普門品一時禮拜等然但在用心不必定日也。
今所修法華三昧者若能精至進功豈不破障顯理。
然須預識標心之處進行之門所謂圓常正信也。
云何生信。
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發生生無別理並由本具具無別具皆是緣生故世間相常緣起理一事理不二色心互融故法法徧周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離剎那諸佛眾生皆名法界。
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一心具足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言言寧容識識。
斯是不思議境入道要門。
依此博運慈悲無緣無念託此巧安定慧無作無為仗茲徧破執情何情不破據此反尋塞著無著不通道品因其中適助治附此合行圓位可登寂忍不動不滯相似速入分真。
故天台智者先令行人親近良師學懺悔處即不思議境理觀所詣之處也。
次示懺悔之法乃有三種一作法懺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懺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三無生懺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
法雖三種行在一時寧可闕於前前不得虧於後後無生最要取相尚寬蓋妙觀之宗是大乘之主滅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顯德如照澄江森羅盡現。
以此理觀導於事儀則一禮一旋罪消塵劫一燈一水福等虛空故口說六根罪時心存三種懺法。
如是標心方堪進行。
法華三昧儀云行者初入道場當具足十法一者嚴淨道場二者清淨身器三者三業供養四者奉請三寶五者讚歎三寶六者禮佛七者懺悔八者行道旋遶九者誦法華經十者思惟一實境界。
明此十法之中有但說施為方法有教運心作念有教誦文章句口自宣說備詳彼文此不具載今但畧述用心旨趣而已。
第一嚴淨道場法第二淨身方法此並可見(云云)。
第三修三業供養法行者三業供養之際須起難思之想離於謂實之心若香若花體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其量徧周出生無盡其性常住亘徹無遺豈唯徧至此界他方抑亦普入未來過去普獻三寶等熏眾生雖曰施財以財通法是真法供能資法身五果(五果者壽色力辨安)皆常四德咸顯故默想香華偈(云云)。
第四請三寶法第五讚歎三寶法第六禮三寶法(云云)。
且初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強受諸幻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徧至諸佛之前一拜普銷無邊之罪故默想禮佛偈(云云)。
次禮法時深知諸佛所證果德眾生所迷理心一切行門無邊教道離染清淨能軌聖凡稱此法門三業致禮故默想禮法偈(云云)。
次禮僧時即三乘賢聖也雖是因位已到真源同佛無緣之慈同佛不謀而應我今三業致感聖眾四誓所熏滅我罪根生我樂果故默想禮僧偈(云云)。
次運普懺之心用成曠濟之道若不然者豈但不成大道抑亦難滅眾愆何者我從無始已來造罪之際自身為業本眾生為惡緣生生於彼愛憎處處於他婬殺況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無不業累相關悉為煩惑所覆今運同體慈悲如理懺悔盡妄染際徹真性源仰答四恩旁資三有有情之類稱性徧該故默想(云云)。
第七懺悔六根及四悔法。
夫六根之罪願悉銷除四悔之心願皆成就。
初修懺悔者所謂發露眾罪也何故爾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則枯覆之則茂故善根宜覆則眾善皆生罪根宜露則眾罪皆滅今對三寶真實知見照我善惡之際窮我本末之邊故原始要終從微至著悉皆發露更不覆藏。
所謂逆順十心通於迷悟兩派故迷真造惡則有十心逆涅槃流順生死海始從無始無明起愛起見終至作一闡提撥因撥果所以沈淪生死無解脫期今遇三寶勝緣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後己改往修來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順涅槃道始則深信因果不忘終則圓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
不明前之十心則不識造罪之相若非後之十心則不知修懺之法故欲行五悔先運十心故默想(云云)。
想已當說六根過罪。
然此六根懺文非人師所撰乃聖語親宣是釋迦本師說普賢大士為三昧行者示除障法門。
蓋由洞見眾生起過之由造罪之相。
又知諸法本來寂滅全體靈明無相無為無染無礙互攝互具互發互生皆真皆如非破非立。
迷情昏動觸事狂愚以菩提涅槃為煩惱生死。
是以大士示懺悔法開解脫門令了無明即明知縛無縛就茲妙理懺此深愆。
故懺眼根罪時即見諸佛常色次懺耳根罪時即聞諸佛妙音乃至懺悔意根即悟剎那住處三身一體四德宛然。
以要言之一切罪相無非實相十惡五逆四重八邪皆理毒之法門悉性染之本用以此為能懺即此為所觀惑智本如理事一際能障所障皆泯能懺所懺俱忘終日加功終日無作。
是名無罪相懺悔亦名大莊嚴懺悔亦名最上第一懺悔。
以此無生理觀為懺悔主方用有作事儀為懺悔緣其事儀者即五體投地如泰山頹剋責己心語淚俱下挫情折意首罪求哀如此事行既勤理觀彌進。
如洗滌之法雖淨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皁則垢膩難除。
故正助合行如目足相假豈獨滅罪即能證真故六根懺悔若成六根清淨可獲若不以圓觀為主則不名大乘懺法縱能滅罪止免三塗縱能生善不出三界。
先知此意然誦其文俾在兼行取成大益也(云云)。
次之四悔所謂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也。
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
初修勸請者行者先知現今剎那十方世界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方坐道樹未轉法輪我今稱理運想於一一佛前請說妙法即此剎那十方復有如上塵數諸佛唱入涅槃我皆於前請久住世能此運念不止滅乎魔愆復能成於法施其功甚大切在用心先運此心方陳其語(云云)。
次修隨喜者則隨他修善喜他得成謂六道凡夫二乘賢聖一切菩薩三世如來有為無漏善根上求下化功德皆歡喜讚歎隨順修行夫善是樂因今隨喜助成則與一切眾生安樂之果當以此意念念行之(云云)。
次修回向者所謂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證不出理性眾生強執計是有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凡所修善莊嚴自身及己眷屬今順本性回向眾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種三業熏修不趣二乘寧滯三有修既順性則成緣了二因因必顯真同歸究竟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種回向一切菩薩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云云)。
次修發願者要誓志行也一切菩薩通有四誓謂未度苦者令度未解集者令解未安道者令安未證滅者令證此則通標其志已具前門。
今則別要其心專期淨土。
蓋此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諸惡緣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養之土常得見佛唯有勝緣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願力普攝有情若能願求定得生彼況過現積集善惡業緣每至終身咸來責報臨終惡念增盛則眾惡成功牽生惡道臨終善念增盛則眾善皆成牽生善道。
今既求生安養必須淨業莊嚴若無願力強牽焉克臨終正念故誠心發願決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專切。
第八行道法第九誦經法(云云)。
然欲畧知觀法之要者但想遶佛之身誦經之聲皆是法界各徧虛空十方三寶受我遶旋一切眾生聞此句偈而無能旋所旋永絕能誦所誦旋則步步無跡誦乃聲聲絕聞。
故曰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又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如此旋誦功莫與京。
第十坐禪實相正觀法上諸觀想雖皆稱理而帶事修蓋欲行人涉事之時體事即理心無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設也今之禪法乃是正修純用理觀。
今先明坐相方示觀門。
且坐相者當於別室身就繩牀結跏趺坐以左脚置右脚上名為半跏更以右脚置左脚上牽求就身令齊兩䏶名為全跏此坐為最易發禪那若不能全跏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寬寬則袒露不得過急急則氣壅次當正身令不萎不倚項脊相對其頭不低不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斷外光合口令斷外風次令氣息調勻心離昏散故止觀云調身則不緩不急調息則不澀不滑調心則不浮不沈三事若調禪定可獲也。
次示觀門者所謂捨外就內簡色取心不假別求他法為境唯觀當念現今剎那最促最微且近且要何必棄茲妄念別想真如當觀一念識心德量無邊體性常住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虛空剎土徧攝無外咸趣其中。
如帝網之一珠似大海之一浪浪無別體全水所成水既無邊浪亦無際一珠雖小影徧眾珠眾珠之影皆入一珠眾珠非多一珠非少。
現前一念亦復如是性徹三世體徧十方該攝不遺出生無盡九界實造佛地權施不離即今剎那能窮過未作用。
然須知性具一切是故能攝能生勿謂本覺孤然隨妄緣而方有不明性具者法成有作觀匪無緣今觀諸法即一心一心即諸法非一心生諸法非一心含諸法非前非後無所無能雖論諸法性相本空雖即一心聖凡宛爾即立即破不有不無境觀雙忘待對斯絕非言能議非心可思故強示云不可思議微妙觀也。
此觀能滅罪之邊際能顯理之淵源是首楞嚴禪是法華三昧亦稱王三昧統攝一切三昧故亦號總持之主出生一切總持故功德甚深稱歎莫及。
上來所述事儀理觀多有漏畧備急披詳不煩援引。
若欲廣知應尋摩訶止觀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三昧之筌罤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於此。
修懺要旨
香華運想偈
我此香華徧十方
以為微妙光明臺
諸天音樂天寶香
諸天肴饍天寶衣
不可思議妙法塵
一一塵出一切塵
一一塵出一切法
旋轉無碍互莊嚴
徧至十方三寶前
十方法界三寶前
皆有我身修供養
一一皆悉徧法界
彼彼無雜無障碍
盡未來際作佛事
普熏法界諸眾生
蒙熏皆發菩提心
同入無生證佛智
三祖文同卷(竟)
音釋
洎
(巨至切及也)。
拓
(他各切斥開也)。
憒閙
(憒胡對切心亂也閙女教切不靜也)。
鯁
(古杏切與哽同哽咽悲塞也)。
銓
(且緣切量也)。
?惕
(?音堆惕他的切)。
喟
(丘媿切歎息聲)。
䏶
(郭禮切股也)。
筌[穴/弟]
(筌且緣切魚笱也窮杜?切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