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8部大正藏第15册P0131 佛說海龍王經(4卷) 〖 西晉 竺法護譯〗.txt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598 佛說海龍王經
No. 598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菩薩萬二千,一切大聖十方來會——眾德具足,得諸總持;無所不博,辯才至真;決一切疑,入大神通;分剖慧義諸度無極,濟於彼岸究暢開士,定意正受諸佛諮嗟;普遊殊域,神足飛行,降化眾魔;分別諸法,知如本諦,覩見一切眾生之原;積累道品,於世八法而無所著,以大慈哀嚴身口意;被無極鎧過大精進,於無數劫而不厭惓;為師子吼開化外道,以不退轉印如印之;曉了諸佛深要法藏——其名曰:山光菩薩、惠山菩薩、大明菩薩、總持山剛菩薩、山鎧王菩薩、山頂菩薩、山幢菩薩、山王菩薩、石磨王菩薩、雷音菩薩、雨王菩薩、寶雨菩薩、寶英菩薩、寶首菩薩、寶藏菩薩、寶明菩薩、寶幢菩薩、寶頂菩薩、寶印手菩薩、寶暢菩薩、寶嚴菩薩、寶水菩薩、寶光菩薩、寶鎧菩薩、寶現菩薩、寶造菩薩、樂嚴法菩薩、淨王菩薩、嚴頂相菩薩、金光飾菩薩、寶髻菩薩、天冠菩薩、千光菩薩、原嶮菩薩、照昧菩薩、月辯菩薩、發意轉法輪菩薩、金光淨菩薩、常施無畏菩薩。萬二千菩薩,德皆如是。是賢劫中大士彌勒、軟首等六十大聖,不可思議、解縛等十六正士,帝釋、四天王與忉利天人俱;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自在天、魔子道師、梵天王、梵淨天王、善梵天王、梵具足天王、大神妙天、淨居天、離垢光天,乃至一善天、燕居無善神王,各與眷屬六萬,山樹神王四萬二千,力士神王,一名持華,三萬二千,與香音神俱;無焚龍王與七萬二千諸龍俱;四方金翅鳥王,及餘一切諸大尊神、天龍鬼神、無善神、鳳凰神王、山樹神王、甜柔神等,各與眷屬來詣佛所。稽首畢,一面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前為佛作禮,各坐一面。
彼時佛與若干百千之眾營從圍遶,佛處諸天嚴淨師子高廣之座,為四部眾而普說法。佛在眾中如安明山王現于大海,德超諸天,世無雙比;光明巍巍,靡所不照。如來威變,應時空中化有寶蓋,眾珍雜珓,遍覆四方。無數百千垂珠瓔珞,青黃赤白無垢寶珠,照虛空珠,光從珠出,其色無量不可稱計。雨諸香華,華至于膝,虛空之中出大雷音,雨眾名香。
於是賢者大目犍連,承佛聖旨,前問佛言:「今所感動,未曾見聞,此何瑞應?」
佛告目連:「今海龍王欲來見佛,故先現瑞。」
佛語未竟,尋時龍王與七十二億婇女、八十四億眷屬,皆齎香華、幢幡、寶蓋、百千伎樂,往詣佛所。前稽首畢,遶佛七匝,各以所持用散佛上,伎樂供養,與中宮眷屬俱住佛前,以偈讚曰:
「慈施愍傷俗, 示現與世眼,
雖生於世俗, 無著如蓮華。
施俗之安隱, 在世照三世,
解法如日光, 稽首世最上。
十力超施戒, 自調成眷屬,
燒除塵勞冥, 御眾如調馬。
施與七大財, 恩慈加眾生,
為一切父母, 稽首最福田。
眉間相光曜, 如日白雪光,
梵天人在上, 無能見其頂。
佛面出大光, 蒙光獲安隱,
普照百千國, 至于無擇獄。
柔軟言無極, 解決眾疑結,
音遍天世間, 清淨無垢穢。
除婬怒癡冥, 照以智慧光,
施安令歡喜, 為示現解脫。
無礙達三世, 求比無等倫,
知人群萌行, 了善惡所趣。
觀察人根原, 一時咸能覩,
開心令解脫, 稽首諸慧上。
百千億諸魔, 詣樹求佛便,
至德願威神, 降化伏邪心。
不瞋不厭惓, 導以慈哀力,
供養世之尊, 孰敢懈慢者。
觀法無所有, 譬之如虛空,
猶電霧泡沫, 幻化及野馬。
本空緣相與, 計之無吾我,
照示生死法, 是故莫不供。
所以無數劫, 勤行億那術,
供養億萬姟, 不可計諸佛。
布施及戒忍, 精進禪智慧,
尊願已具足, 稽首大聖雄。」
於是海龍王說此偈讚佛已,前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儻肯聽者乃敢宣陳!」
佛言:「在汝所問。若有疑者,如來當為具發遣之!」
龍王見聽,喜踊問曰:「何謂菩薩除諸惡趣?何謂菩薩超出諸難?何謂菩薩生天上人間?何謂菩薩不離諸佛?何謂菩薩得值善友?何謂菩薩常在安隱?何謂菩薩常懷篤信?何謂菩薩多所悅護?何謂菩薩濟眾因緣?何謂菩薩長益善法?何謂菩薩喜造德本?何謂菩薩常樂於義?何謂菩薩不著五陰?何謂菩薩常好於法?何謂菩薩樂於法樂?何謂菩薩所聞無厭?何謂菩薩請益觀義?何謂菩薩聞能奉行?何謂菩薩具出家德?何謂菩薩離居順戒?何謂菩薩棄於重擔?何謂菩薩常處樹下?何謂菩薩樂處閑居?何謂菩薩而獨燕處?何謂菩薩離諸諛諂?何謂菩薩具出家慧?何謂菩薩入深要法?何謂菩薩觀法如幻?何謂菩薩不墮滅見?何謂菩薩不墮常見?何謂菩薩超因緣法?何謂菩薩離諸邪見?何謂菩薩神通自樂?何謂菩薩而得六通?何謂菩薩而得慧通?何謂菩薩漏盡神通?何謂菩薩現無蓋慈?何謂菩薩所見無礙?何謂菩薩曉了眾生心之所行?何謂菩薩行無厭足?何謂菩薩分別所受教化之言?何謂菩薩降伏魔怨?何謂菩薩離諸恐懼?何謂菩薩御退轉者?何謂菩薩得不退轉?何謂菩薩逮不起忍?何謂菩薩過於諸淨?何謂菩薩諸行清淨?何謂菩薩世尊授決?」
佛言:「善哉,善哉!海龍王!乃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龍王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菩薩有四事棄諸惡趣。何等為四?菩薩無害心於眾生,常護十德,不說人短亦不輕慢,自省己過不訟彼穢;是為四。復有四事超出諸難。何等為四?常歎三寶佛、法、聖眾,有樂法者而不嬈亂,不造人疑,有猶豫者悉開導之;是為四。復有四事生天上人間。何等四?不捨道心,又教他人亦不毀戒,心願清淨,為人說經而發大哀;是為四事。復有八事不離諸佛。何等八?常念諸佛,供養如來,嗟歎世尊,作佛像形,勸化眾生使見如來,其所向方聞佛之名,願生彼國志不怯弱,常樂微妙佛之正慧;是為八事。復有四事得值善友。何謂四?不慢無諂,常加恭敬,柔和順言而不自大,常受言教;是為四。復有三事常在隱處。何等三?不剛不䩕而不諛諂,除諸貪嫉,見人得供代其歡喜;是為三。復有五事常懷篤信。何等五?曉樂脫力,積功德力,入報應力,遵道心力,將御法力;是為五。復有二事多所悅護。何等二?不捨歡喜,不在瞋恨;是為二。復有二十事護眾因緣。何等二十?常信佛教,不著他緣,所作自護,他作他受,法法相應,法法相照,善惡報應,無亂不順,心無想念,無我無人,都無所有,亦無往來,無所歸趣,除因緣報,由罪福安危,將護諸緣,諸佛.世尊皆由清淨而成道德,除眾惡事,以故吾等修行善本;是為二十。復有二事長益善法。何等二?知於三品,行無放逸;是為二。復有二事。何等二?喜造德本,亦不想報;是為二。復有五事常樂於義。何等五?不著色、聲、香、味、識;是為五。復有五事常好於法。何等為五?不貪色、痛,志得智、慧,擁護一切;是為五。復有六事常樂於法。何等六?樂於五根,不樂五欲;常樂法會,不樂世談;樂講說經,不樂衣食;常樂觀法,不樂不淨;樂遵修法,不樂文字;樂於佛法,不樂聲聞、緣覺法;是為六。復有八事樂於法樂。何等八?樂講佛道,不樂卑賤;樂度無極,不樂聲聞、緣覺道;樂讚四恩,不樂非法;樂大慈哀,不樂世事;樂說大道,不樂終始;樂講深法緣起之本,不樂常、無常、我、人、壽命;樂空、無想、無願真諦之法,不樂調戲,離放逸想;樂嚴佛國,不樂觀滅;是為八。
「復有五事所聞無厭。何等五?博聞智慧,利於明達,聞無厭足;普聽不懈,決諸狐疑,聞無厭足;因聞覺了塵勞恚恨,故無厭足;因聞斷欲而除一切眾生垢著,故無厭足;因聞勇猛決一切疑,故無厭足;是為五。復有二事觀義求聞不惓。何等二?興於賢聖正見之行,得無礙辯總持之要;是為二。復有十事聞能奉行。何等十?利知厭足,在於閑居;身口心寂,進止安詳;所聞觀淨;獨處少事,不樂眾閙;初夜後夜常觀精進;敬重善友;志懷羞恥;常以大哀護於一切;等賢聖禪;至德具足,以惠救護天上世間;是為十。復有五事具出家德。何等五?所作已成,不復忘失;滅除塵結;其心當捨一切諸著;諸佛.世尊不訟其短;已得解脫,見諸縛者為說脫法;是為五。復有五出家順戒。何等五?救順禁法救濟毀戒,順諸所聞救濟尠聞,順所定意救濟亂心,順所智慧救濟惡智,順所度知立於眾人安隱無為;是為五。復有五棄。何等五?棄於重擔而除五陰,斷恩愛結及諸所習,常以寂定捨於寂滅,入于道德奉行八道,入於聖諦立一切人於正諦法;是為五。復有四法常處樹下。何等四?不惜身命,奉行一切諸德善法,發神通慧,行寂然事天人欣悅;是為四。復有四事樂處閑居。何等四?發大哀以處閑居,諸佛所歎;欲救眾生,無偏邪行;坐成佛時,莊嚴自由,不為塵勞;學餘菩薩究竟之行,積閑居德,入於郡國、縣邑、聚落為眾說法;是為四。復有三事而習燕坐,最尊無上功德微妙為賢聖行。何等三?不習憎愛亦無所慕;自在離欲,心無縛著;行步自由,等心一切,疾得定意;是為三。復有三事離諸諛諂:其心質直而無恚恨,已住於行,眾結便斷;是為三。復有八事具出家德。何等八?賢聖知足在於獨處,得知限節,逮諸博聞,棄恨忍辱,不捨道心,行四意止,專精定意而應智慧,一切所興以行為要;是為八。復有十事入深要法。何等十?見身自然諸法自然,身入於淨一切法淨,見已無吾諸法無我,自觀身空不疑諸法空,己身無聲諸法如響,察身寂寞諸法靜默,我者審諦觀諸法諦,我志深妙見諸法奧,己身無聞諸法如聾,吾無所受見一切法無可取者;是為十。復有十事:諸法如幻,興誑詐相;諸法如夢,所見無實;諸法如野馬,起顛倒想,見不諦故;諸法如影,所作因緣無以為樂;諸法如水月,捉不可得,其相離行;諸法如響,本末悉空;諸法如電,晃現隨滅;諸法如畫,離婬怒癡;諸法本淨,不為客垢之所沾污;諸法如虛空,適起尋滅,無有處所;是為十。復有二事不墮滅見。何等為二?隨時之慧入於罪福,了別諸佛聖智之明;是為二。復有二事不墮常見。何等為二?一切說無常慧,適起便滅意無永存;是為二。復有四事超因緣法。何等為四?無黠之習入生死習,無黠已滅生死便除,不墮滅見,不住常觀;是為四。復有四事離諸邪見。何等四?曉空慧不見彼我,解無相不見壽命,了無願不見三處,分別緣起離常無常;是為四。復有六事以諸神通而自娛樂。何等六?不以惡眼視於眾生,得天眼淨;聞惡聲音則能忍辱,逮天耳淨;其心不亂,覩他心淨;殖眾德本則識過事;如口所語身行亦爾,獲神足淨;修行諸敬,不欺法師,盡諸漏淨;是為六。復有六事得六通。何等六?以然燈故,得天眼淨;施諸音樂,得天耳淨;施無悕望,了眾生心;殖眾德本,知過去事;却諸陰蓋,決眾狐疑,逮神足淨;以法布施,盡諸漏淨;是為六。復有六事而得通慧。何等六?適見如來,得天眼淨;合會說法,得天耳淨;制伏其心,見眾生意;常習六念,得識宿命;棄諸貪濁,逮成神足,輕舉能飛;遵修諸法,得盡諸漏;是為六。」
佛復告龍王:「以有神通而自娛樂:聲聞、緣覺及外道、神仙、天、龍、鬼、神、無善神、鳳凰神王、山神王、甜柔神、人與非人,所有天眼,計菩薩眼,最上無極清淨明徹,除如來眼,菩薩之眼無所不見,天人光色諸法之本,無所罣礙。又聲聞、緣覺及天、龍、神、人與非人,計菩薩耳,最上無極清淨明徹,除如來耳,菩薩之耳無所不聞,天、人音聲諸法之講,無所罣礙。聞諸音聲知三達事,皆了一切眾生之心,所行造念因緣報應往來之想,淨不淨,著不著,若干種心:若逆心,若順心、縛心、解心、依心、不依心、惑心、定心、有處心、無處心,若興衰心,已曉了之,悉見人根如應說法,以識宿命知彼我本,終始所起無所不達。至誠不虛,神足無猗,無所不現,是為菩薩五神通。又心自在所作具足,是為娛樂。示現佛身而般泥洹,不永滅度。何謂菩薩漏盡神通?菩薩超越聲聞、緣覺,所得解脫猗於佛慧,曉了眾生一切本淨,不盡諸漏而不取證,為一切人讚諸漏盡。是為六神通。復有四事見無蓋慧。何等四?遵修慧德,致此五通;行大慈大哀,知四解行;奉善權慧,逮四無礙;定意正受空、無相、無願,致三十七道品之法;是為四。」
佛復告龍王:「何謂所見無蓋?諸有塵勞除一切垢;所有罣礙現生死本,導御泥洹;現聲聞、緣覺乘,化至道場;隨勸習俗,示人行寂。是謂無蓋。復有無蓋:現一切數至無所有,現滅諸數逮無所著,雖在有數諸行之事,於無數法無所罣礙,彼無陰蓋得至無為,於有為法亦無罣礙,是謂菩薩現無礙慧。復有四事曉了眾生心之所行:隨習俗慧,正受明了識意所為,善權方便,於諸法自在;是為四。復有五事行無厭足。何等為五?已獲大安令眾生安,大哀堅強,視一切人如己骨髓,隨人所行而示現行,立於極上奇特之德;是為五。復有六事分別所受教化之言。何等六?逮得總持,心立寂然,入審諦淨,心入諸慧,辯才無著無止,方便之慧次第解脫;是為六。復有八事降伏魔怨。何等八?曉了五陰,譬若如幻,離貪見塵而行空事;知一切法皆無所生,隨其所生如開導之;不捨道意,堅強精進;不捨佛道,不畏三界;離於所有,觀於人物;求審諦慧,觀無常相;積德不厭;合集智慧,不樂聲聞、緣覺之智;是為八。復有十事離諸恐懼,行菩薩事。何等十?行於布施,以莊嚴想;立于禁戒,斷諸惡趣;遊於忍辱,諸根不亂;堅強精進,種善不惓;修行禪定,其心不荒;成于智慧而離塵勞;善權方便曉了無邊聖智之願,得分別事;解知法義,辯才隨順;逮得總持,決除眾生諸所狐疑;得住佛住,護一切法;是為十。復有八事御退轉者。何等八?言行相應;自省己過,不說彼闕;寧失身命不造輕重;獲利不喜,無利不慼;心不懷害,誘導一切興眾祐意;等敷禁戒,不捨師法;安悅眾人,不自求安;一切所愛施而不悔;是為八。復有五事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真道。何等五?善權方便成諸度無疑;入深妙法,了審諦義;神通無礙,見眾生根分別諸慧;行無所著,行不可盡;遊於緣起,不盡一切諸漏之證;是為五。復有三事逮不起忍。何等三?察人清淨而無吾我,法淨寂寞,慧淨無著;是為三。復有三事過諸清淨:過去清淨諸法常盡,當來清淨法無所起,今現清淨法無所住;是為三。復有三事:身行清淨功德熾盛,口言清淨智慧巍巍,意念清淨定而不轉;是為三。復有四事為佛世尊所見授決。何等四?情性和順,奉遵于法;具足諸行,觀清白行;逮得慧力,解一切心;了諸法本淨,不起不滅,所由不亂。」
佛告龍王:「是為四法菩薩所行,為佛.世尊所見授決。」
分別品第二
佛說是已,十二億百千諸天、龍、神、香音神、人與非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七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百四十萬眾得法眼淨,遠塵離垢;八千比丘漏盡意解;五千天子得離愛欲。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界,空中自然而雨天華。諸天在上鼓百千伎樂,共歎頌曰:「今者如來所說經法,為再轉法輪;在波羅奈所轉法輪,今說斯經復加增倍。所以者何?於此經者,為無央數不可計人開導利義。若人聞此,德本不忘,何況受持能奉行者!善得人身,快見如來,諦聞此法。聞此法已,便發無上正真道者,閉塞惡趣,開天人迹。當觀此比,如獲滅度!」
於是世尊讚諸天子曰:「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聞斯經法歡喜信者,佛所建立,開化大乘,是等之類逮如來慧,不退轉印而以印之,終不餘趣,順至佛道,超諸苦難。」
於是龍王聞說斯經,欣然喜踊,善心生焉。有摩尼珠,名曰立海清淨寶嚴普明,價直三千大千世界,以奉世尊。其珠之光覆蔽日月之明,一切眾會得未曾有,禮佛而住,同音而歎:「佛興難值既興於世,乃現若茲未曾有法!」
時海龍王獻寶珠已,而白佛言:「以是德本逮得無礙佛身光明,令其光明普照十方諸佛國土。若人蒙光,除諸塵勞。如今如來眉間光明,令我如是蠲却眾冥,逮平等覺,其入邪者令立正道。」
六度品第三
海龍王白佛:「何謂菩薩蠲却眾冥?」
佛語龍王:「菩薩智慧殊異,手執慧燈,分明智慧,智慧最勝。持智慧劍,有所興造,皆以智慧建立智慧,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思、智慧建立智慧。修行於戒、忍辱、精進、一心,普觀諸法,建立智慧,開化眾生。菩薩何謂建立智慧而行布施?等於布施。布施已等,等於吾我;吾我已等,便等於人;已等於人,諸法得等;諸法已等,得諸佛等。雖有所施,不捨是等。既所施者,不隨塵勞,而以施時捨一切塵,亦復如是。捨一切生則一切施。離諸住見,棄諸所有,是為菩薩建立智慧而以施彼。
「何謂菩薩建立智慧而奉禁戒?見身意寂,斯護禁戒。不倚身口意,不倚今世後世,亦無內外,不倚陰蓋四大諸入,不倚覺意,不倚滅度,於一切法亦無所倚,則為護戒。不以戒戲,亦不放逸,是為菩薩建立慧戒。
「彼行忍辱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得我人;不住吾所,不住我所我,淨人淨,我淨人淨;見一切法淨,是為行忍。彼雖行忍於法無作,於法不起不滅。彼雖行忍,於諸法無寂不寂。彼雖行忍,見人空寂而無吾我,亦不恐怖。彼雖行忍,亦不得身口意。彼雖壞身段節解之,自觀其身如草木牆壁,則為忍辱。彼聞惡言、罵言、自在言、不可取言、清淨言,無處所曉了所言,則為忍辱。彼雖亂心,心無所結。本無之心各各無實,須臾滅盡,以觀如此則為忍辱。是為菩薩建立慧忍。
「彼修精進,長諸善法,觀其法界不增不減,等御法界,察一切法,不見諸法,立成就者,觀猗世者,由從不實顛倒而興。彼以清淨智慧之明,觀一切法不隨諸法,不捨諸法,不覩諸法之所積聚,不見去來,何所從來,何所從去。曉了諸法,遵法如是,分別苦諦顛倒之事,為人說法修行精進。彼諸眾生無實無諦,若人無得,一切諸法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人不離法,法不離人。如人自然,吾我自然;吾我自然,諸法自然;諸法自然,佛法自然。其以如是求諸佛法,如自然者解自然已,便逮佛法。其有求者,若已求者,甫當求者,彼求此已求無所得,是為菩薩建立智慧精進之行。
「彼於禪定而以正受,不壞平等,亦不成就。彼於禪定而以正受,諸法無思,亦無所捨,亦不合會。於諸境界行無著禪,立諸禪法,於諸法等亦無錯亂,非身非心,思惟禪定志性,無所應行,不以禪行。等於本無,而以正受,於本淨法而致平等,等一切人則致平等。諸法本淨,等無有色,不以三昧,所行如應。心而不住內,亦不起遊外,識無所住,度於一切墮顛倒者,超外五通、聲聞、緣覺禪定正受。彼以禪定出智慧上,除塵勞見;彼以禪定志願于道,開化眾生。是則如來常一禪定至于滅度,是為菩薩建立慧定。
「彼觀諸法以慧眼察,亦非肉眼,亦不天眼,觀諸法已,見諸法寂,觀諸法默。諸法寂寞,無行無處;諸法澹然,無所成就。普觀諸法皆已如是。如是觀者,是為法觀。法觀如是,不見諸法之所歸趣。其有見法而不觀者,不以見法而成觀也。無求無曉,不知不見,是為見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是為見法。假使菩薩觀法如此,見人顛倒益於眾生,而發大哀,法淨如是,眾人猗著。於是菩薩發弘大志,欲度群萌。是群萌者,常無萌類,是為菩薩建立慧法。」
無盡藏品第四
佛告龍王:「何謂菩薩建立智慧,為人說法,不見有人?人者無我,無人非身,人者寂寞,人無所有,人者本淨,人者音聲,人者名耳,人空、無相、無願,人非有數,人而審諦,人無所生,人不有起。為人說法,講人清淨,不懷吾我,無壽無命,不滅自然,不滅所有,隨人本行而為說法。何況眾生本淨自然,無我自然,無形自然,則人自然。設人自然,以此自然諸法自然;設諸法自然,一切佛法亦復自然。是謂一切諸法悉為佛法。一切諸法但假名耳,因號有名,設說諸法則講非法。所以者何?如法所言,非法亦然;如呼法音,則非法音。所以者何?諸法法界及與本淨不可言說,亦無所得。法界本淨,亦無所持。一切法界諸法本淨,壞一切法何所成就?是為諸佛法、為說經法。以是因緣寂寞如是,不有諸佛法聲之化識也!佛法無教而不可處有為、無為。所以者何?不離有為、無為而以解脫。寧有異法,可計數乎?」
龍王答曰:「不也。世尊!諸法無數,如來無數。」
佛言:「如是,如是!如仁所言,諸法無數,如來無數,則無有二。於龍王意云何,無數之言有處所乎?」
答曰:「不也。世尊!」
佛言:「何以故?當知當作斯觀,佛法無處無言。如佛法無言無處,一切諸法無處無言亦復如是!龍王觀視如來大哀巍巍,若茲開化眾生,令立堅固。又一切法無處無教,說因緣教:是法有漏,是法無漏,是有世,是度世事,有著無著,有數無數,有為無為,塵勞瞋恨,習是捨是,凡法、聖法、學法、不學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
佛言:「龍王!如來如是為人說法,講其處所,亦不見法,無諸法想。譬如有人虛空無色無見,欲以諸色畫於虛空,而作天像及諸人像、象馬、步乘,彼人畫是,寧難不乎?」
答曰:「甚難,甚難!至未曾有。天中之天!」
佛言:「龍王!如來所為甚難,於彼諸法無色無取而不可見,亦無文字,亦無所得,而為一切講說言教,示現文字,設以方便此乃甚難。其有信入如是像法,是等諸人多所成辦。若有受此深妙義者,不為諸魔之所得便。憶念我過世,龍王!更見供事無央數佛,恒輒捨家,淨修梵行。彼如來等未曾為吾說深妙法,應病如講布施、持戒學道之法,聽聞忍辱仁和之教,燕居靜處止足功德。所以者何?行德未了。了行德已,從大殊曜,如來即得聞斯深妙之法,應時逮成柔順法忍。以是之故,當知此義,當作是觀,聞是深法功德具足。從過去正覺受此深經,無想無名眾穢因緣,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信樂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若有菩薩愍傷一切,欲令安隱,使三千大千世界一一眾生皆得所安,諸天人民合集此德,施與一人,於龍王意云何,菩薩寧為眾生加無極安不乎?」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其有菩薩施諸眾生若干安隱,若為人說一句無常、苦、空、非身之義,空、無相、無願,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不生不起之事,則是施安福難稱量。所以者何?有為之安眾生皆更,無為之安未曾歷也。彼其以此深妙之法而暢音聲,於無為安以為服食。是故菩薩欲自立義具世人願,當學深妙之法。若有菩薩所在會坐,捨深妙法,說雜句飾,則為斷絕正法之化。所以者何?是深妙法布閻浮利而不沒盡,人所聽受,樂於法者,不足言耳,非人最多。假使法師藏深妙法,讀雜句者不樂深法,天則不歡悅:『是族姓子!隨世所樂而說俗事。嗚呼痛哉!此眾會中無說法者。』心懷悁慼,而退捨去。」
時海龍王白世尊曰:「布施、持戒學道之法是俗事耶?棄家出學、淨修梵行非佛法耶?」
世尊答曰:「諸佛興已,起無起法,於三界行有所救護,皆是俗事,非是佛語。彼則何謂?四禪、四等心、四無色定、五通、十善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書疏校計、經卷體醫、方藥巧工技術、身想衣食財物、所愛禪定,在三界行皆是俗事,非為佛言。」
佛告龍王:「佛興於世間,未曾所聞非常之苦、非我之寂。除於苦義,斷乎習義,證於盡義,遵修道義,入乎空義,度於無想,導御無願,於諸眾行不生不起,義意止、意斷、根、力、神足、覺意觀、八寂路,求真諦本淨,如無所起陰種諸入,為空寂義。所由諸義,不壞諸法,不壞非法,解一切法不生不長,皆無所起。不計有常無常,由因緣起得無所生,還於本淨而離色欲,現無數法入於道法,在於道法,無想不想,無應不應,捨於一切念、淨不淨想,無舉無下,陰幽冥門自然如空,得平等行。於想等想、無想,於想離想,均於一想離一切想,無所觀見,寂然諸所見,現諸顛倒一切平等。謂得果跡皆音聲耳,彼無所得,亦無不得,不受不捨。」
佛語龍王:「是所先說諸法之御,所得不可稱說!至於聲聞,獲聲聞乘;至於緣覺,獲緣覺乘。菩薩逮得不起法忍,成於如來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斯謂佛言。是所言者,隨習俗教,皆是佛法教於真諦。佛道無文,佛言無言;佛教無跡,佛教無想;佛教無歎,佛教無化;佛教無正,佛教無名,佛教無思,佛無心意識,亦無所念,是謂佛教,而不可說,亦無言教,不可指現。」
佛語龍王:「如是比教乃為佛言。如來不以文義說法,無文字教而為說法,是故無文則為佛教。佛所說法不有所逮,滅一切得佛所說法,是故無得為佛所言。佛所說經曾無言教,寂滅言教,以故言曰無教佛言。說法無取,法無猗法、無放逸法、不想法、無起法、無壞法、無究竟法、無所得法、無所志法、無所念法、無所行法、無分別法、無有想法、無所至法、無所推法。」
佛語龍王:「如來為人說法,未曾有行、有所證也!吾之所言一切本淨,法無形色。是故龍王!諸法無像,是名佛言。又復何謂號為佛言?解一切音,無所不達,故曰佛言。察去來今,無所罣礙,故曰佛言。覺了眾言,故曰佛言。報答諸問,故曰佛言。一切所說因緣有言無所不博,故曰佛言。覺諸所說如呼聲響,故曰佛言。無字無說,故曰佛言。諸所字說亦皆佛言。所以者何?是諸文字,去、來、今佛所說。今佛所說者、已說之者、當來說者,以是之故,一切文字諸所言教皆名佛言。入如此比,曉了眾慧,是謂菩薩分別道義,故曰文字言說皆號佛言。不壞法界,志一味慧,是謂菩薩分別經本,故曰文字言說皆號佛言。其有如應順于法慧,是謂菩薩分別順寂,故曰文字言說皆號佛言。其有說慧無處無著,是謂菩薩分別曉了。是故,龍王!一切諸法莫不歸此,分別四義。菩薩解四義者,文字言說諸所歸趣,身有所在莫不誘進皆入佛教,是故無著、本無所住,於百千劫有所言說,無能制者。所以者何?是名曰無盡之藏總持門也!
「假使菩薩逮斯持者,說無盡句,善順於教,棄去來瑕,如應無猗,莊嚴百千真妙之句,忍於本淨,將護不亂,尊卑之義曉了平等,光曜所有塵勞、瞋恚,入一切行而順解脫,八萬四千諸根尋如所應,善講本性而為說法。不盡八難音聲諸法,亦無有盡,及譬喻慧三世無盡,及報應果願可盡耶?經典順普可盡耶?心之所入可盡耶?因緣愚跡可盡耶?順在愛欲可盡耶?發于所持可盡耶?說乘所處可盡耶?分別法處可盡耶?深妙雜句可盡耶?至於究竟可盡耶?逆順之言可盡耶?名字之訓可盡耶?歎佛法眾可盡耶?說正諦可盡耶?佛道法品可盡耶?罪福所應可盡耶?講度無極可盡耶?」
佛語龍王:「是名曰所說無盡故,號無盡法藏為總持門也!」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598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總持品第五
佛告龍王:「有四事法無盡之教、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分別無盡,慧無盡,明智無盡,總持辯才無盡;是為四。復有四事難攝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其性難攝,道心難攝,入法難攝,入眾生行難攝;是為四。復有四堅固要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所願堅固,奉行堅固,立忍堅固,度於因緣所造堅固;是為四。復有四所說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講諸至誠,講諸緣起,講眾生行,講諸乘本無慧;是為四。復有四光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照于法界,照于智慧,照于慧明,照于如應之所說法;是為四。復有四上曜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精進為上,禁戒修行勤力為上,求積功德為上,合集求慧為上;是為四。
「復有四無窮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求諸度無極而無窮極,不厭生死而無窮極,開化度人而無窮極,求諸通慧而無窮極;是為四。復有四無厭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佛前聽經而無厭足,為人說經而無厭足,求諸德本而無厭足,供養如來而無厭足;是為四。復有四無能勝者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一切塵勞亦無能勝,一切諸魔亦不能勝,諸外異道亦不能勝,一切怨敵亦不能勝;是為四。復有四無習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不習聲聞、緣覺之乘,不習一切供養之利,不習一切諸所著求,不習一切諸凡夫行;是為四。復有四無得無盡之藏,為總持也。何等四?不得所生,不得開化惡戒之人,不得說經在於有為為上大乘,不得乞求;是為四。復有四力無盡之藏,為總持。何等四?忍力——忍於一切所作,眾惡慧力——蠲除一切眾生疑結,神通力——見一切眾生心之所念,善權力——為一切人如應說法;是為四。復有四大藏無盡之藏,為總持。何等四?不自侵欺而斷三寶,是則大藏;入於無量之法,是則大藏;得一切心,隨其所志,是則大藏;慧等如空,是則大藏;是為四。復有四無極無盡之藏,為總持。何等四?博聞無極,智慧無極,所願無極,順眾生說法無極;是為四。菩薩復有四事不自侵至無盡之藏,為總持。何等四?說法不自侵,說至誠不自侵,順法行不自侵,得至道極不自侵;是謂四。復有四事得無所畏無盡之藏,為總持。何等四?不畏惡趣,不畏眾會,不畏決疑,不畏失佛道;是為四無盡之藏為總持也。」
佛告龍王:「是無盡藏總持,說德無量,入無極慧,集菩薩行,所可由慧,光曜莊嚴菩薩所求,菩薩財寶所入法藏,入總持門分別言教,嚴身口意,得淨諸國,合集自在,護念正道,入眾生敷慧化導正法,力精進具諸度無極,嚴淨道場,逮諸佛法,是謂無盡之藏總持。其有文名字號之數,及法諸數,遊于正法,皆來歸斯無盡之藏,為總持也。菩薩入斯,於諸文字無所分別。諸法清白,不壞本淨故。樂一切法,不侵樂法故。究竟諸法,所志諸法亦無侵欺故。一切眼法,不侵諸法明故。諸法假號,不侵會法故。以逮諸法,不侵行精進故。諸法調定,於柔順法無所侵故。諸法說之,無侵光曜焚燒諸法,於無起法而無侵故。信一切法,於所好法亦無侵故。說一切法,於諸言教無所侵故。諸法本無,於無趣法而無侵故。諸法審諦,等三世法亦無侵故。諸法常住,於不動法亦不侵故。諸法有哀,隨本所樂而為現法故。諸法悉等,說無差特故。諸法求跡,示現諸法至平等故。諸法所至,示現入深道門故。諸法至力,現諸上法故。諸法愚冥,為現智明故。懷來諸法,示現諸法無所亡失故。總持諸法,示現諸法為無盡故。諸法寂然,現憺怕故。諸法虛空,而為示現廣普之法故。諸法無明,現癡本故。諸法悉住,現所立處,故諸法入慧現離癡法故。諸法人也,而為示現分別諸法故。諸法離有,而為示現離所有法故。諸法有難,而為示現諸法瑕穢故。諸法常念,而為示現宿命事故。諸法有緣,示現諸法而有侵故。諸法入志,而為示現寂諸亂故。諸法極重,而為示現無所動法故。諸法住處,而為示現眾法界處故。諸法導師,而為示現審諦之法故。諸法致果,而為示現志無所念故。諸法唯陰,而為示現蠲除五陰諸法苦患故。諸法生死,示現諸法無塵故。諸法寂空,示現諸法無所猗故。諸法如固,示現諸法斷眾固故。諸法寂滅,示現諸法斷因緣故。」
佛語龍王:「是名曰文字緣會無盡藏總持。菩薩得是,分別一切文字所興。譬如文字而不可盡,諸法所說不可盡,亦復如是!譬如文字亦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諸法如是,不可知處,不住在身,不住在心。譬如文字無所依倚,而求解說塵勞之事,亦無所淨。菩薩已得無盡藏總持,雖說塵勞,不著塵垢,究竟本淨。譬如文字不合在身,然為他人有所解說;諸法如是,有所發起教心清淨。如文字有所說時無所至湊,無所言時不處在內;諸法如是,假使說時無所至到,設不說時不積在內。如文字無色無見而現在外;諸色如是,無色無見,由心因緣而有退轉。如文字虛自在寂寞,悉以怳惚無作字者;諸法如是,虛靜寂寞,莫有造作。如文字不出染污、瞋恚、愚癡,又因文字而有音教;諸法如是,不出染污、貪騃之惑,由從想念起婬、怒、癡。如文字因諸貪緣說得果證,文字無得亦無有證;諸法如是,因其緣對說有果證,計於本法無果無證。譬如諸法無不因字;諸行如是,所有諸法皆由佛道。」
總持身品第六
佛語龍王:「菩薩已住無盡藏,而以文字求於佛道。總持文字,力也;歸趣文字,身也;滅盡像,色也;入法門,頂也;觀瞻,額也;慧眼,眼也;天耳,耳也;說名字,鼻也;制亂意眉間,闕庭也;攝一切心,面也;解喻一切可眾生心,舌根也;調定其心,齒也;師子觀奮迅,髭也;藏匿空語,脣也;觀一切法,咽也;勉出眾生令其歡悅,肩也;端正所謂,脾也;察諸法等,腹也;入於深門,臍也;入左右路,掌也;合會諸法,臂也;十善之句為善救護,指也;清淨法銅,爪也;來致虛無之念,脇也;次第講法,脊也;說不侵時無所為度,尻也;具足寂觀,髕也;趣審諦法,膝也;曉知一切,踹也;心意寂然,足趺也;遊到十方,足心也;次第說諦,步也;知羞慚恥,衣也;法鬘莊嚴,傅飾也;法華若干,臥具也;說種種法,枕也;不瞋不諍,塗香也;所行如應無所不了,雜香也;入深戒,說香也;於諸法自在,眷屬也;嗟歎梵跡,則親友也;得安隱眾,知識也;斷諸結縛開化眾人,則親暱也;曉了諸事,家室也;其心清淨,母也;一切巧便無所依信,慧父也;諸通慧心,從等也;施度無極,漿食也;戒度無極,泰安也;忍度無極,莊嚴也;精進度無極,作善剋辦也;一心度無極,飽滿也;智度無極,隨時順也;善權度無極,二句合義也;道品身支,黨也。講說至誠,未曾侵欺,一切世間尊豪自由,於法自恣。」
佛語龍王:「是為無盡之藏總持,無色像身也!其有菩薩,於是總持樂法之樂。譬如國王在於中宮;如天帝釋在須彌頂,威神巍巍;如梵天尊豪自在;如燕居阿須輪,難可制持;如海無邊,功德超殊;如寶大山,天所娛樂;如父母獨有一子,愛重無極;如月盛滿,眾星獨明,莫不稽首;如世尊為天、世人奮大光明;如日初出,光曜柔和;如孔雀在林樹間放妙音聲;如師子在巖窟中服美飲食;如龍心意調和,以時澍雨;如轉輪王大法化國;如眾龍舞,動發雷電;如龍王已得自在,降大法雨;如天帝釋撫化一切諸外異道;如勇猛將摧伏嚴敵,除諸勞垢,降納眾魔;如水消火;如風靡草,心計如地,開化明者,順化眾生;如火焚草,皆忍苦樂;如乳母養長者子,療治眾病,持心堅強,具眾人願;如意珠王總持諸寶。」
佛語龍王:「其有菩薩住無盡之藏總持門者,則可謂入佛之道場。如大海含受眾寶、諸珍苑府,無盡之藏總持如是,包弘諸法道寶篋藏,如無數香篋令無量人恣意所欲。菩薩已住無盡之藏總持門者,以真妙言開化一切,令各得所。是總持者,入一切聲。此土名道心者,彼無盡世界佛一寶蓋如來國曰目前;此名諸通慧者,彼超得度世界導龍如來佛國曰普達;此名施度無極者,彼寂定世界吉祥如來佛國曰精氣;此名戒度無極者,彼無憂世界離憂如來佛國曰多安;此名忍度無極者,彼無垢世界離垢如來佛國曰無盡句;此名進度無極者,彼普明世界無垢光如來佛國曰上度;此名專度無極者,彼道御世界堅要如來佛國曰寂行;此名智度無極者,彼陰雨世界雨王如來佛國曰清淨;此名善權方便者,彼尊調世界離垢辟如來佛國曰隨習俗宜;此名慈哀喜護者,彼豐盛世界吉祥義如來佛國曰憐傷仁攝彼我二寂;此名苦習盡道者,彼無悅世界首寂如來佛國曰本原由根根盡歸本;此名四意止者,他方世界曰無止;此名四意斷者,彼曰上勝;此名神足者,彼曰超步;此名五根者,彼曰悅原;此名五力,彼曰堅強;此名覺意,彼曰無冥;此名八由,彼曰所度;此名分別,彼曰目見;此名護仰,彼曰隨順;此名法施,彼曰善攝;此名寂觀,彼曰定察;此名脫門,彼曰離癡;此名功德,彼曰嚴辦;此名智慧,彼曰了便;此名棄家,彼曰修行;此名具戒,彼曰無犯;此名安隱無為,彼曰寂滅度;此名曰歎佛無量,彼曰佛曰佛眼放光。」
佛語龍王:「計諸佛國音聲言訓若干種教,菩薩若逮無盡之藏,皆知一切諸佛之土所說音聲文字所誨。佛以一劫若過一劫,讚歎有為言說章句之教十方所出,不能究竟諸佛國土音聲義也。」
佛說是無盡之藏總持門時,六萬菩薩皆得總持,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三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總持門品第七
爾時佛告龍王:「菩薩以是離諸幽冥之路,趣諸通慧。往古不可計無央數劫不可思議,彼時有佛。號曰梵首天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集異德,劫名淨除。彼時集異德世界豐盛安隱,五穀自然;快樂無極,天人繁熾。如我此土百億四域合為一佛國,則為彼土一大四域,如是之比百億須彌山,此梵首天王如來集異德世界廣大無邊,乃如茲乎!其世界如金剛光明摩尼之寶,自然常普大明,以寶交絡,周匝覆蓋懸繒、幢幡,百千伎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其伎樂音普聞佛土。彼伎樂音,不出婬、怒、癡欲之音聲也,唯演寂然憺怕法樂歡喜之音。諸天、人民聞樂音者,則逮一心寂定,安隱晏然,不為塵勞之所危害也。其土平等,如柔軟衣,無有惡趣音聲誨也。天、人清淨,皆解微妙,志于大乘,少求聲聞、緣覺之乘。心有所念,衣食、室宇所欲隨意,悉自然至,天、人一等,無有窮厄匱乏者也,衣服、飲食如兜術天上,其國所有等無差特。其如來壽命滿六十七萬二千歲,其土人民壽亦復如是,無中夭者。佛土菩薩七十二那術,聲聞甚少。
「爾時有轉輪聖王號無盡福,主十六四天下。其無盡福王有八十四那術夫人,如天玉女。有四太后:一名離垢,二曰無垢光,三曰清淨,四曰淨句。子有八萬四千,皆大猛勇身相;有八端正姝好,皆志大乘。彼時無盡福王處於大城,名曰具樂。其城東西長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亦爾。梵首天王如來興於彼國,無盡福王建立精舍,殖大林樹,名上香光園,佛所遊止。城之中央造王宮殿,七寶合成。城中有八萬四千街巷、八萬四千欄楯。一一街巷有八萬四千家居。其大城壁七重,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交路,繞城有萬遊觀園。其塹七重,滿八味水,生青蓮、紅蓮、黃蓮、白蓮,皆有美香,鴛鴦、鳧鴈相隨而鳴。其城如是,名等無量,不可思議。
「王供養佛,奉進所安,眾事具足,無所乏少,於百千歲不可稱限。率其中宮、子孫、親族、友黨、眷屬、國中人民,往詣上香光叢林,見梵首天王如來,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佛告王曰:『有四事為大國王、君子、聖主猶得自在,與眾不同,增益善法。何等為四?立於篤信,數詣賢聖,樂欣請益,求德慕義;以法自娛,常觀無常、苦、空、非身之法,觀世所有有為之穢皆歸離別;自攝其心,入無放逸,覺察欲樂,無所饒羨;不以毀斷宿世福德,不廢道心,務志妙慧。是為四事,大國聖主猶得自在,與眾不同。』
「無盡福王白世尊曰:『菩薩有幾法而得自在?』佛告王曰:『菩薩有八法而得自在。何謂為八?得五神通以自娛樂,未曾有退,無所罣礙;并除瞋恨,而無害心,具暢聖慧,攝于道明;所作已辦,現得叡達,誠信神足,拔諸所有;以智慧聖捨離一切邪見塵垢,得四解明,佛所建立,無著不住;具足力處,逮于無盡福海印三昧;能悅眾生,攝御一切諸佛之教,以成總持;其心清淨,所聞不忘,應如所欲,而為說法;入一義味,住於本際,不計吾我,不起法忍。是為八事,菩薩而得自在。』佛告王曰:『又有總持名曰寶事,菩薩逮得此總持者於法自在。』
「時佛為王說寶事總持之慧,滿百千歲普分別義。王捨國事一切眾緣,專精一心,及與眷屬聽受道化,於百千歲未曾想欲,無瞋恨意,不含想害,不顧妻子、國土、眷屬,一切所有永不以計,唯願法樂,立志佛道,大慈清淨,等心一切而行大哀,被大德鎧而聽受法。如是之比具百千歲,受佛誨已,因此寶事總持之要,所作則辦。越七百萬劫終始之患,積十萬劫除諸罪殃,見億百千佛從受德本,於恒沙等作天帝釋。若為梵天、轉輪聖王,積功累德,以清淨心志御諸法,用心不亂,聞百千佛,受法不忘。時王諸子,皆悉逮得柔順法忍;中宮婇女八萬四千,普發道意,為菩薩學;八萬四千人逮得法忍;九十那術諸天人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十六那術學聲聞乘得法眼淨;萬六千比丘漏盡意解。
「無盡福王棄國捐王,不慕天上、世間諸樂,唯志無上正真之道。因家之信,出家為道而作沙門。諸子亦然,皆作沙門。時國人見王棄國,六萬人悉為沙門;中宮婇女、四大夫人亦為沙門。佛教清淨,普蒙安隱,殖諸德本,眾行具足。」
佛言:「龍王!爾時無盡福王轉輪聖帝非是餘人,則爾身是也。爾時轉輪聖王諸子,今此會中諸菩薩大士是也。時彼梵首天王如來,為王無盡福所說寶事總持,則今佛所說無盡藏總持是。」
佛語龍王:「今如來以無著慧觀察人本而為說法,從無央數百千億那術諸佛聞無盡藏總持,以此數聞之故,今乃如斯志念強勇,獨步無礙,辯才難及,志懷智慧。若有菩薩,聞是無盡總持之名,其有說者,皆當逮得無著辯才。所以者何?由是總持,後當來世是離垢總持所流布處,皆是如來之所建立八萬四千法藏。是總持門為首面也,八萬四千行皆來歸於總持,八萬四千三昧皆從總持,八萬四千總持無盡之藏總持為本原。」
佛語龍王:「假使菩薩無住無著,於四解義則降大法雨,皆來依猗此無盡之藏。此無盡之藏總持所入正句次第順章,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甜柔神皆共營護:
「緣應意 隨順意 欣樂跡 直意 越度 無盡句 次第 曜面 光目 光英 志造 淨意 行步入 勇力 濟冥 所持 為上 寂門 入寂 滅塵 離居 居善 隨順 離次 無所至 所住 無所住 至處 無至處 要御 速慧 智根 轉本根 月光 日轉焰 光善離垢 無垢 淨諸垢 覺所建立 諸天祐 護諸魅 告乘 梵知化 釋諮嗟 四天護 眾聖愛 仙人歸 諸姓修行 解牢獄縛 天人所攝 捨諸塵勞 破壞眾魔 降伏外道 攝欲明智 開化自大 不犯法師 不亂眾會 悅可樂法 護於法音 不斷三寶 慈愍眾生 讚慕德義(六十二事)」
佛告龍王:「是諸法句,為護無盡之藏總持。其有法師受是章句六十二事,若諷誦者,得三十二無所畏。何謂三十二?博聞無畏,諮嗟他人;處處無畏,言無缺短;如應無畏,棄捐鄭重;而無所畏,隨音所入;辯才無畏,無所罣礙;其心無畏,奉受道心;其志無畏,歡悅眾人;行步無畏,速決狐疑;覺意無畏,觀察眾人;無闕無畏,言行相應;無缺無畏,戒禁清淨;心面無畏,忍辱清淨;堅強無畏,於審諦願而不轉還;所處無畏,心不謬亂;辯慧無畏,能悅眾會;智慧無畏,知深妙法;降化無畏,離於調戲;師子無畏,伏諸外道;無受無畏,無衣食悅;無瑕無畏,降伏眾賊,令住正見;無愆無畏,智者不毀;導御無畏,不亂眾經;說等無畏,隨時而教;無諂無畏,言行相應;離慢無畏,見一切人;謙順無畏,無盡句本行修善;發遣所問無畏,開化一切無量法教;隨眾無畏,己身淨故;降魔無畏,除諸塵勞;大慈無畏,心不懷害;大哀無畏,將護眾生;智慧無畏,以法治國。」
佛語龍王:「菩薩聞是無盡之藏總持,歡喜信,便得三十二無畏。假使不斷是三十二無畏,稍稍漸成如來四無所畏、佛之所有無所畏。諸天、人前為師子吼,恣聽一切所可欲問,都無有人能來窮極如來之智,亦不敢斷佛所說。是故菩薩欲致是無所畏者,當學行無盡藏總持。何所是總持所學行?無眼行、無色行、無眼色識行;無耳行、無聲行、無耳聲識行;無鼻行、無香行、無鼻香識行;無舌行、無味行、無舌味識行;無身行、無細滑行、無身細滑識行;無心行、無法行、無心法識行。無色行、無色生行、無色滅行、無色處行;無痛、想、行、識行,無識生行、無識滅行、無識處行。一切無行,是應總持行。
「復次,龍王!其行色空,心不空色,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其行識空,心不空識,是應總持行。復次,其無想色行,不念無想行,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亦復如是,其無想識行,不念無想識行,是應總持行。復次,其不斷色行,於色行無行,不色生行,不色起行,不色寂行,色如諦行,色如本淨行,亦不念色如諦、本淨行,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不斷識行,於識行無行,不識生行,不識起行,不識寂行,識如諦行,識如本淨行,亦不念識如諦、本淨行,是應總持行。復次,於種由法界行,不想法界行,不想法界諸入本淨空行,不想本淨空,是應總持行。若一切法緣起之行,不想緣起,是應總持行。不著諸法行,不猗不著行,是應總持行。諸法如本無行,不壞諸法本無之行;若於諸法住本際行,不念本際住諸法行,是應總持行。復次,其知貪欲行,不於法界想念貪欲行,是應總持行。其知瞋恚行,不於法界想瞋恚行,是應總持行。其知愚癡行,不於法界想愚癡行,是應總持行。其等分行,不於等分行於法界有所壞行;若於八萬四千諸所修行,入于法界無若干行,是應總持行。若行、若合行,於行、合行而無所行,亦無不行。所以者何?其行無量亦無所度,亦無所想,是故彼行為平等行。於平等行亦無所毀,亦不有為,亦不無為,亦不受,亦無不受,無處無住,故曰平等行。菩薩行如是,則得無盡藏總持之門也。」
於是世尊則說頌曰:
「其人心意則清淨, 普入經卷度無極,
悉解眾人之音聲, 得總持時乃如是。
觀知群萠心所行, 善惡所念及中間,
分別本性所造興, 則為說法隨所應。
悉了因緣之報應, 令不覩常及無常,
皆以棄捐墮邊際, 分別總持隨順化。
明解文字之方便, 知無央數之音響,
曉了義理微妙好, 得總持者乃如是。
逮得天眼無垢污, 天耳清淨亦如是,
無量智慧知眾行, 念億千劫去來事。
獲四神足亦如是, 至無量國須臾頃,
供無數億諸導師, 聞所講法則總持。
若干億魔至百千, 不能覩知境界行,
清淨之人無塵埃, 講說經法無數千。
譬如蓮華無著水, 不猗世法亦如是,
常以解脫諸有無, 等心一切如虛空。
持最色相而勇猛, 眾人觀仰無厭足,
進止安詳行無缺, 愍傷群萠故遊世。
天帝釋梵及護世, 皆以恭敬稽首禮,
其心不以憍慢說, 得總持時亦如是。
口言柔軟如梵音, 為眾人說可其心,
溫潤流利言得時, 所可教化無所覆。
在於眾中無所畏, 為師子吼妙無難,
降伏一切眾麁人, 得淨總持為如是。
其諛諂人難調化, 興于憍傲而自大,
聞彼聖明所說法, 即棄貢高稽首禮。
入於本淨寂法界, 以達義歸解諸法,
以故所說無窮已, 分別文字知法律。
人之本性法界淨, 曉眾生淨亦如是,
解知本無人本無, 所說經法無罣礙。
所盡無盡不可知, 無盡之事無能盡,
覺了知是趣寂寞, 則說無住億經卷。
斯諸文字不處身, 亦不在意不住心,
文字本性空寂寞, 譬如山中呼聲響。
計總持者不著字, 無音無言無說聲,
以知文字所趣然, 假使所說無罣礙。
無意無想亦無心, 設有所說無所念,
又復解知去法慧, 講順說經隨所應。
以入分別四句義, 曉了義理明識法,
究暢音聲順所聽, 故講無著不可量。
翫習本原承其慧, 故說深要若干法,
所解之慧了逆順, 有趣頂法度無極。
方便所有諸怯弱, 以用救攝諸卒暴,
明識所作為解說, 得總持者乃如是。
其身口意皆已寂, 分別諸慧不著古,
所言無厭除瞋恨, 得住總持為勇猛。
其所總持心執御, 意之所入住法慧,
其有聞者未曾忘, 順如聽采等經典。
其總持義法不亂, 計法行之無所入,
以法等故曰平等, 如應平等順清淨。」
分別名品第八
佛說此章句偈時,海龍王眷屬萬三千龍,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則更啟曰:「廣宣此言,唯然,世尊!我等亦當逮是無盡之藏總持也,當為一切眾生之類廣說經法!」
爾時賢者舍利弗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乃令諸龍發無上正真道意,人反不能發大道也!」
佛告舍利弗:「是萬三千龍,迦葉佛時皆作沙門,從迦葉如來一反聞菩薩行,同時歡喜讚曰:『善哉,善哉!說大乘事不可思議!』與族黨知友俱行分衛,貪利不慎,不護禁戒,以是之故,壽終之後墮於龍中。彼時從迦葉佛聞大乘教,讚迦葉佛,因由報應德本之緣,今聞吾說諮嗟大乘,講無盡藏總持,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舍利弗!觀是至心之奇特,今吾授決,恒沙等劫供養諸佛積累道品,自致得成無上正真道,號曰慧上智上法上梵上,得成佛時,以是四事號世界曰無垢藏,劫名大欣,皆同一劫得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猶如賢劫當興千佛。」
授決品第九
於是海龍王白佛言:「我從初劫住止大海,從拘樓秦如來興於世來,大海之中諸龍妻子眷屬甚少,今海龍眾妻子、眷屬繁裔弘多,設欲計挍不可窮盡。唯然,世尊!如此云何有何變怪?」
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奉律行戒,不具現戒成就,違戒犯行,不捨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
佛語龍王:「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居家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居家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居家出家犯戒,壽終之後皆生龍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出家,若干鬪諍,習若干行,誹謗經戒,壽終之後皆生龍中,今有生者。」
佛語龍王:「以是之故,仁在大海中,諸龍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我般泥洹後,多有惡比丘、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
海龍王白佛言:「於今棄家為道,犯戒比丘墮龍中者,有何殊特?」
佛言:「棄家學行,於今犯戒比丘墮龍中者,行於方便,不能清淨。又有至心信於佛法,以至心力龍中壽終,生天上、人間,當見賢劫所興諸佛,皆當見之。假使不以解脫者,悉於拔陀劫中般泥洹,除志大乘者。龍王!且觀佛教廣大因緣出家之奇特,棄諸惡法,得超異類。」
爾時有龍王子,號曰威首,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龍近如來難值難聞,雖有所毀,作眾罪殃,發一善意,心念佛法,終不失德;緣是之行,至得滅度。今我願發無上正真道意,用佛.世尊難值難聞,令菩薩行無有違缺,至于道場,莫使心中忘失德本,大慈、大哀、大喜、大護,所生之處常見諸佛,得聞經法,供養眾僧,開化眾生。」
爾時世尊告威首龍王子曰:「善哉,善哉!仁者之問,乃發救護一切之心。今汝至心興無極哀,而起道意,緣彼德本如來嗟歎,七日、七月、若至一年,為功德福而不可盡,所植善行乃如是也!」
佛見威首龍王子心之所念,即時欣笑。諸佛笑法,無央數色,色色各異,光從口出,照不可計諸佛世界,遶身三匝,還從頂入。
爾時賢者阿難以偈讚佛:
「百福功德莊嚴身, 體諸相好三十二,
清淨無垢如月光, 今之所笑何感欣?
靜無塵埃離三垢, 如百葉華行無惓,
天人龍神所奉敬, 安住今者何因笑?
善哉平等齒普淨, 十力威曜面香潔,
以除生死之根原, 今者世尊笑何感?
心如虛空無瑕穢, 意等善友及怨家,
持志如地無憎愛, 唯願世尊笑何欣?
音聲所講喻梵天, 猶雷哀鸞微妙響,
所說柔軟莫不歡, 唯願世尊歎因緣。
心於聖慧無所著, 知三世人意所行,
解眾人根得喜悅, 導師今笑為何感?
以為成醫王, 療治眾生病,
能施究竟安, 世尊笑何緣?
護德為我說, 諸天人民聞,
皆當懷喜踊, 即志諸通慧。」
佛告賢者阿難:「寧見威首龍王子住於佛前,至意發無上正真道意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佛言:「是威首龍王子,過八百不可計會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慧見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名淨住,劫曰明察。是龍王子至誠奉行菩薩之道,見無央數諸如來,供養奉事,常修梵行,開化度脫無量眾生,使立三乘。慧見如來淨住世界,豐熟安隱,五穀平賤,快樂難量,天人充滿,猶如炎天被服飲食。其佛當壽百萬歲,賢聖眾僧聲聞有六十億,菩薩百二十萬億。慧見如來其有覲者,皆得慈行三昧。慧見如來說經,聲聞行者,若始見佛,則得道跡;再見,得往來;三見,得不還;四見,得無所著。志菩薩乘者,適覲慧見如來得柔順忍;再見,獲神通;三見,得總持辯才;四見,得不起法忍。淨住世界無毀戒者,意淨無邪,皆住正見。壽終之後無有惡趣,悉生天上清淨佛土。」
時威首龍王子聞佛授決,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奉百千珠瓔用散佛上,而叉十指,以偈讚曰:
「人尊無垢如月光, 威神無量眾所奉,
其力無限總持世, 願稽首禮無邊慧。
慈哀之聖不可限, 叡智無瑕不可議,
禁戒廣普住正定, 稽首人尊如虛空。
無量無限億劫數, 所行究竟無不入,
以故曉知諸眾生, 心性所歸諸根本。
若人覩觀尊顏容, 一心察之無厭足,
不為塵埃之所惑, 愛欲之穢皆滅盡。
哀鸞拘夷諸鬼神, 梵天之音亦如是,
聲聞十方甚微妙, 如來之音超於彼。
譬若如日墜於地, 海水當竭須彌壞,
虛空尚裂地反覆, 世尊所說終無異。
世尊至誠以諦說, 授我之別大聖慧,
吾無狐疑結網除, 得佛自在為眾祐。
十方無量億萬國, 滿中珍寶供導師,
假使有人發道心, 前所植德不及此。
供養正覺德第一, 若人志發尊佛道,
則為報恩諸十力, 用不斷此導師命。」
龍王子說此偈讚佛已,十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悉說是言:「慧見如來逮得最正覺時,吾等同心共生淨住世界,奉彼如來正法之教,又供養之。佛滅度後,次補其處,得最正覺。」佛皆授決,悉當令生淨住世界。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二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598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請佛品第十
爾時海龍王白世尊曰:「唯佛加哀諸天、龍、神及無量人,令致安隱至于大海,詣我宮中屈神小食。所以者何?大海之中有龍、鬼神、香音神,及餘無數眾生之類,見如來已,皆殖德本,悉當往會,因聞法音,除斷無底生死之源。吾等龍宮并蒙其恩,天上、世間緣得度脫,如來普現佛大道心,令我等身近道品法。」佛愍龍王,默受其請,及無量人悉當廣殖眾德之本。
時海龍王見佛就請,歡喜踊躍,稽首佛足,右繞三匝,與眷屬俱,忽然不現。還在大海聚會龍民,而告之曰:「吾明日請佛,佛垂矜許,汝等同心當俱供養。」
海龍王又告燕居無善神、誑惑縛、補離垢錦等曰:「諸仁當知!如來降神,當詣此海乎!宜用身故,率諸眷屬來集吾宮,獻饌世尊。」又勅龍王,名曰主度王、歎無量王、離垢王、焰光王、戲樂王、清淨王、妙曜意王、現諸難王,及餘龍王百千之眾,悉當來會,至吾宮裏,奉覲如來。又勅龍子威首曰:「仁者!致敬宣吾命於無焚龍王,命諸海宮供養如來.至真.等正覺。」即時受教。又勅龍王子強威,詣安明山頂,請歡喜龍王、迦歡喜龍王,及天帝釋,使諸仁者令詣大海,集吾宮內,供養如來。時強威即時受教,宣令如是。
時海龍王化作大殿,以紺琉璃、紫磨黃金而雜挍成,則建幢幡,造金交露,寶珠、瓔珞、七寶為欄楯,而極廣大,若干種香而以熏之,散眾色華,紛紛如雪。於大殿上化立師子之座,高四百八十里,皆以眾寶而合成,敷無數百千天繒,以為綩綖。諸菩薩及比丘眾所坐師子座,各各嚴麗,階級殊別。饌具兼重,若干種味,寂然飲食,供設以具。
爾時龍王明旦修敬,住安明山十二之坎,與眷屬俱遙請世尊,以偈頌曰:
「殊特慧無量, 於法得自在,
明知成眾事, 如空聖無限,
離垢眼清淨, 於世為最上,
日時今已到, 唯加哀自屈。
清淨音如梵, 柔軟聲和仁,
響雷如哀鸞, 為眾現甘露,
除若干塵冥, 為眾最上醫,
人中寶願來, 今正是其時。
心調柔寂寞, 志軟常安和,
自度濟眾生, 願救諸人民,
開化眾黎庶, 使越彼四瀆,
造安度彼岸, 惟屈今是時。
調仁樂布施, 學道戒清淨,
忍辱力最上, 已獲大精進,
滅除禪脫門, 智慧普無量,
言誨如月明, 住聖時已到。
智跡方別路, 邪徑永已斷,
七覺意根力, 化現以四諦,
平等四意止, 四神足意定,
總得普通達, 時到宜屈神。
三十二相明, 英妙百功德,
為存德義者, 示現大福田,
尊稱為眾祐, 如春萌滋茂,
唯愍傷加慈, 大哀自屈神。
志如須彌山, 心等譬如地,
除愛及瞋冥, 所說如演空,
人尊不自卑, 未曾有貢高,
歸於空脫門, 屈神今正時。
知義尋分別, 曉了隨順要,
究暢解經法, 心行常如斯,
顯進人本性, 觀察諸慧義,
稽首最勝足, 時到屈神臨。」
爾時世尊遙聞龍王啟白,時到,告諸比丘:「著衣持鉢,當詣大海開化眾生就龍宮食。」比丘應曰:「唯然!」
於時世尊與諸菩薩、比丘眾俱眷屬圍繞,踊在虛空,身放大光明而雨天華,百千伎樂相和而鳴,集于海邊至欣樂園。有思夷華名曰意樂,佛住止彼。
時海龍王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陳敬已畢,却住一面。龍王自念:「吾欲化作寶階,從海邊至海底,令佛及比丘眾及諸菩薩,由是下海至我宮中,如昔世尊化作寶階,從忉利天至閻浮利。」適設此念,便從海邊化作三寶階金銀、琉璃,下至其宮甚微妙好。
於是世尊以威神力,化大海水令不復現,使海生類不以為患。佛身放光,照于大海,普至三千大千世界。其海居類身蒙此光,皆懷慈愍柔仁之心,不相嬈害,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無異。
於時欲行天人、色行天人侍從世尊,欲聽道化,猶欲觀龍王莊嚴宮殿。時佛與諸菩薩及大聲聞、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釋、梵、四天王,從欣樂園思夷華樹欲詣龍宮。
佛昇寶階,涉於中階。諸菩薩眾住于右階,諸大聲聞住在左階。時六十億釋而在前導;六十億梵天皆在虛空,各執寶蓋;六十億天皆在佛後而雨天華;六十億諸欲天人作諸伎樂而供養佛;六十億魔眾皆於佛前香汁灑地;六十億龍后在虛空中,各現半身手執珠瓔垂散佛上;六十億山神皆鼓伎樂,歌佛功德;六十億香音神手執華蓋,以用奉佛;六十億無善神各持若干百千種衣,以覆佛上;無焚龍王與億百千眷屬在於虛空,皆以華香、雜香、擣香作眾伎樂,莊嚴諸龍,及諸天華以供養佛。如是比類,六萬龍王皆供養佛,欲見世尊,勸海龍王。
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佛土菩薩,號光世音、大勢至大士,與無央數億諸菩薩俱,為佛.世尊示現莊嚴諸所有供養,皆令前所嚴供隱蔽不現,無能知者。焰氣世界難逮如來佛土菩薩,號法英、法道大士;妙樂世界無怒如來佛土菩薩,號香首、眾香首大士;照明世界月辯如來佛土菩薩,號師子、師子音大士;不眴世界善目如來佛土菩薩,號導御、諸法自在大士;光曜世界普世如來佛土菩薩,號寶場、寶焰大士;樂御世界寶首如來佛土菩薩,號慧步、慧見大士;光察世界普觀如來佛土菩薩,號雨王、法王大士;愛見世界尊自在王如來佛土菩薩,號退魔后魔王大士。取要言之,如是十方各各無央數億諸菩薩,皆來勸樂海中龍王欲見如來供養奉事。
於是世尊以大道力諸佛感動,威德所監,以佛弘威勸化無戲,供養諸佛,放大光明,徹照十方無量世界,以佛洪音大師子吼,而講言化諸天百千,皆作音樂而雨天華,滅諸惡趣,施於一切安隱之具。有三昧名曰立於大哀歡悅群萌,以佛三昧正受已,所作莊嚴光飾大海不可思議。佛從寶階降神海宮,自然音樂普聞十方無量世界。佛之威神如來所感,皆見能仁如來下于大海。
彼時億百千玉女、魔妻、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群神婦女,皆以伎樂而行迎佛,調諸音樂而歌頌佛德:
「施上戒清淨, 忍力慈心尊,
精進勤御義, 禮樂禪脫門,
心淨光慧智, 嚴明奮威神,
現在示解脫, 故來除垢塵。
施以甘露安, 道御罄眾穢,
無盡德如空, 慧海願降海,
所說具足要, 講歎度無極,
施眼明清淨, 一切人中上。
歎頌深義句, 愍人光無倫,
等祠所宣普, 降伏諸異道,
施以法無慳, 講經淨恣塵,
讚歎實慧光, 道財敷演珍。
見諦莫不受, 正觀斷結著,
不動如山根, 願稽首導師。
諸天金翅鳥, 須倫真陀羅,
迦留鳩垣師, 願稽首足下。
尊相三十二, 無比妙善現,
體柔紫金色, 爪足下安平,
妙響如哀鸞, 其聲踰梵天,
大音超三千, 稽首柔軟音。
根調心寂寞, 猶如月電光,
言誠常平等, 願稽首樂法。
已度老病苦, 救一切令脫,
得勝伏眾魔, 滅除生現盡。
無著蠲塵勞, 為諸天所敬,
歸尊普救護, 導師開化眾。」
十德六度品第十一
於是王女及諸龍后、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后共讚佛已,一切同等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脫身瓔珞,用散佛上。
佛與眾俱降于大海,到其海城,詣海龍王莊嚴大殿,坐師子座。時諸菩薩及比丘眾,各各次坐其座。於時海龍王與中宮眷屬俱見佛坐已,手自斟酌,寂然飲食,無央數味供養佛及比丘僧。飲食畢訖,行澡水竟,坐佛前聽經,及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釋、梵、四天王及十方諸來會菩薩。
於是佛見眾會坐定,從身放光,光名善度脫法柔和,悉照大海。諸居之類上、中、下品,普自見佛,歡喜踊躍,願樂聞法,各以恭敬遙稽首佛。爾時世尊告海龍王:「猗世間者,作若干緣,心行不同,罪福各異,以是之故所生殊別。龍王!且觀眾會及大海若干種類形貌不同,是諸形貌皆心所畫。又心無色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誑詐如是,因或興相都無有主,隨其所作各各自受。譬如畫師本無造像,諸法如是而不可議,自然如幻化相,皆心所作。明者,見諸法因或興相,則當奉行諸善;德者,其解或相興成諸法、蔭種諸入,當歡喜悅,得好端正。龍王!具觀如來之身,以百千福而得合成,超於眾會普現巍巍,其百千德由得自在,而使梵、釋覆蔽不現。觀如來身,目不敢視,當其威光察諸大士,色身相好,莊嚴具足,皆以善德挍飾其體。」
佛語龍王:「仁所嚴淨皆因福成。諸釋、梵天、龍、鬼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所有莊嚴皆因福生。今此大海若干種身,善惡大小、廣狹好醜、強羸細微,皆自從心而已獲之,為若干貌,悉身、口、意之所作為。是故,龍王!自護身行,救濟罪福,當作是學。汝等以護身行救濟罪福,奉行諸善,得成佛道,滅棄邪見,不住有常、無常之見,當求眾祐,已殖供養。因供養故,當為諸天、世人所敬!」
佛語龍王:「菩薩有一法,皆斷一切惡趣眾難。何等為一?專察妙法,云何正諦?入於法樂,多觀善法,不聽諸惡眾邪之想。已斷惡法,奉行眾善。在在所生與佛、菩薩賢善性俱。」
佛言:「何等善事,已立德根天、人之安,不為聲聞、緣覺之本?立道本者,志無上正真道。何謂立本?謂行十事。何謂十?身不殺、盜、婬,口不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不嫉、恚、癡,是謂立本。」
佛語龍王:「人不殺生得十善寂法。何謂十?常施安隱於一切人,常樂慈心,斷瞋恨心,所生之處常無疾病,常種長命,為非人所護,臥安寤歡,未曾惡夢,不懷怨結,不畏惡趣,壽終之後得生安處。人不殺生得斯寂法,以不殺生善本之德,願志無上正真之道。若成佛時而得自在於壽命也。」
佛告龍王:「人不盜竊得五信法。何等五?得大富,無有縣官、水火、盜賊、怨家、惡子能竊取者,眾所愛敬,到處寂然,所至無難,患畏永除。以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殖眾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以依如來無見之慧,成最正覺使立神通。」
佛語龍王:「人不犯邪婬,得四明智所歎之德。何等四?攝護諸根,離諸調戲,一切世間悉共稱歎。已離邪婬,無敢輕眄其妻室者。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馬陰之藏。」
佛語龍王:「人不妄語,諸天、世人以八法歎。何謂八?得面清淨;語言中當一切世人所見任信;自成其證,天人所敬;心懷至誠而無邪想;心意清淨而無諛諂;多所歡悅,無患厭者;能受禁誨,無有麁言;生天上、人間,獨見任信,無有疑者。以至誠言善德之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因此所行常得至誠。」
佛語龍王:「人不兩舌,得五不別離。何等五?身不別離,無散亂者;眷屬不散,不傲他人;得信無壞,見於緣報;他無壞法,以行為要;得親友和,用無欺故。以是德本求最正覺,得成如來眷屬無亂,一切眾魔及與怨敵終不能壞如來眷屬。」
佛語龍王:「人不惡口,得八清淨言辭之報,壽終之後得生天上。何等八?所說如諦,所言柔軟,所言如應,所言和順,所言能受,所言光曜,所言眾人莫不承樂,所言眾所不譏。因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成如來音聲超梵。」
佛語龍王:「人不綺語,得三正行。何等為三?常為眾明諸等敬愛;心常專一,入于至誠;不以多言,於天上、人間常得大尊,不為雜碎。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為佛所授決,得成如來所言無異。」
佛語龍王:「人不嫉妬,得五威神。何等五?身、口、意明,諸根具足;得極財富而以自恣;降伏諸冤,樂於飲食、美味生活之業;福德巍巍,為諸國王所見恭敬,而蒙覆蓋;如己所有微妙之寶,致差特家功德宿本,不嫉他財。因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成等世尊,三界所奉。」
佛語龍王:「人不瞋恚,得八心歡喜法。何等為八?無害樂諦,滅除瞋恚;樂於誠實,心不樂諍;心樂質直,安祥而和;等於聖賢,常懷慈心;愍傷具足見人安悅,端正殊好眾人所敬,生於梵天不以為難,心以方便哀和之故,是為八。因是八德本,志願無上正真道意,得為如來至真等正覺觀無厭者。」
佛語龍王:「人不邪見,得十法德。何等十?志性真實,得人善友;信善惡之報;若已沒命,不傷犯人;念行佛道,心無有異;不事天神,志懷質朴;捨於諛諂神呪之術;與諸天人以為朋友,不與地獄、餓鬼、畜生而作伴侶;與眾特異功德巍巍聖道為上;離於邪見,離於貪身,離於惡見;都無罣礙,於聖平等,須臾之間生天上、人間。是為十德法,已離邪見得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近得諸佛道法,速逮神通,成為如來。」
佛語龍王:「菩薩離於殺生而行布施,常得大富、長壽、無極行、菩薩道,一切外怨莫能當者。已離盜竊而布施者,既饒財寶,人不敢取,行菩薩道無能妨廢,合聚一切功德之法。離於邪婬而布施者,後常大富,妻無逸態,在於人間無敢犯者,其家女人而不色視。離於妄語而布施者,常大富有,不被誹謗,以下劣人皆蒙擁護,行菩薩道言行相應,所願堅強。離於兩舌而布施者,常大富有,眷屬不別,行菩薩道則得菩薩一切眷屬質直等性。已離惡口而布施者,常大富有,所言人受,行菩薩道入於眾會莫不欣樂。離於綺語而布施者,常大富有,所言輒行,行菩薩道斷一切疑。離於嫉妬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喜好、衣食、床臥具足,行菩薩道已所喜者,而以加施得大尊豪。離瞋恚心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威耀端正,所言說者眾人愛樂,行菩薩道心無加害,諸根具足。離於邪見而布施者,常大富有,立於正見,生於族姓,值佛.世尊,行菩薩道不離諸佛,常得聞法,發菩薩心。」
佛語龍王:「是謂十善布施,莊嚴廣大乃爾!此十善行,以戒莊嚴,以自具願,得諸佛法;以忍莊嚴,諸相種好,成佛音聲;以精進莊嚴,降伏魔怨,以佛道法有所超度;以禪莊嚴,心意所趣而以清淨;以智慧莊嚴,除諸枉見;行慈莊嚴,當以仁和,不害眾生;行哀莊嚴,不捨黎庶;行喜莊嚴,無懈厭心;行護莊嚴,得無所著,斷諸疑結;行恩莊嚴,勸化群萌;行意止莊嚴,止身諸痛痒,心法具足;行意斷莊嚴,斷諸惡法,具足善德;神足莊嚴,神足輕舉;五根莊嚴,堅固其行,以上精進而無放逸,以心修治除諸塵勞;五力莊嚴,以質直心降化眾怨;覺意莊嚴,曉了諸法,如本所由;八路莊嚴,懷來正慧;寂然莊嚴,滅除一切諸垢塵勞;以觀莊嚴,觀諸法本,審諦悉無;善權莊嚴,有數無數、有為無為,具足安隱。」
佛語龍王:「取要言之,十善之德,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成諸佛法。以具足之故,於是十善之德,廣普莊嚴,常當精進。譬如郡國、縣邑、村落、丘聚、百穀、藥草、樹木、華果種殖刈穫,皆因地立;十善之德,天上、人間皆依因之。若學、不學及得果證、住緣覺道、菩薩道行、諸佛道法,皆由從之。」
於是海龍王白世尊曰:「何謂入法門菩薩所行?入法門者,除於宿世陰蓋之罪。已除陰蓋,得至超異。」
佛語龍王:「菩薩有一法除諸罪蓋。何等一?立於擁護,不捨所說,悔過首罪。復有二法除諸罪蓋。何等二?常觀淨法,不造現在。復有三法除諸罪蓋。何等三?入因緣慧,具足悅心,依本淨法了知本無。復有四法除諸罪蓋。何等四?曉了於空,不住無想,趣於無願,慧無所造。復有五法除諸罪蓋。何等五?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識。復有六法除諸罪蓋。何等六?歡喜篤信,而無狐疑,往返進止,觀察審諦,所作至誠,不失正信;是為六法除諸罪蓋。」
龍王白佛:「何謂菩薩得至超異?」
世尊曰:「菩薩有十事得至超異。何等十?常念歡悅;心性清淨;善權方便;堅強精進;觀察人物,行無極哀;修德無厭,博聞不惓;奉無放逸;念於道場;令得佛慧;不捨道心。是為十事,菩薩所行得至超異。」
燕居阿須倫受決品第十二
於是燕居無善神白世尊曰:「何謂菩薩超諸德上?」
佛告無善神:「菩薩有八法超諸德上。何等為八?菩薩於是離於貢高為一切人下屈謙敬;受教恭順言行相副謙順尊長;一切德行諸法為本,所行堅強超諸善德;樂於微妙若干種施;寧失身命不求人便;見有危懼施以無畏;來歸命者不以捨棄;求於一切福慧之業不以厭足;是為八法。」
無善神又問佛言:「菩薩有幾法行,得身長大,面部弘滿,眷屬繁熾,意廣無極?」
佛告燕居無善神:「菩薩有四事得身長大。何等為四?不說他人所作貪嫉;作佛形像,根相具足;和合離別,勸令志於無上正真之道;向於眾生無傷害貌。是為四事得身長大。菩薩有四事面部弘滿。何等四?若干瓔珞而用布施,一切所愛施而不惜,常以慈眼觀於如來,見人端正不生嫉妬;是為四事得面色弘滿。菩薩有四事得眷屬繁熾。何等四?離於兩舌,未曾破壞他人眷屬;見他友黨代其歡喜;不捨道心;并化他人,令發道意;是為四。菩薩有四事意廣無極。何等為四?其心清淨而無諛諂,除重愛欲;所在中間而無厭疲;志於微妙,深入要法;一切諸法本末皆空。是為四,菩薩意廣無極。」
於是燕居無善神與三萬二千眷屬,各各以若干種八千天華散世尊上,以偈讚曰:
「其有於十方, 人種不可量,
須臾一時頃, 則供養世尊。
假使十方人, 一切供養德,
在於百千劫, 等心給足人,
不能及慈心, 愍傷之福行,
寂然極如應, 供養安能報。
是為諸十方, 供養之奉事,
發心無與等, 正諦住如應。
於是吾自由, 立志無諛諂,
已覺了本無, 自致得佛道。
人中尊見愍, 三界無諛諂,
十力證明我, 解我心性行。
柔軟無怯弱, 以離諸恐懼,
布施調禁勝, 持戒及忍辱,
精進于定意, 為應住智慧,
順從慈愍哀, 常奉至誠行。
加哀不為我, 勝不受善決,
人尊我便當, 自別受佛決,
吾悉不狐疑, 謂不成自由,
吾了了究竟, 志淨在于道。」
人中尊時笑, 月英尋問曰:
「今何故欣笑? 唯聖解說之。」
化度時告曰: 「月英具聽之,
吾所以示現, 奮出大光明。
時燕居廣普, 志願尊大道,
三萬二千人, 諸所從眷屬,
於百千劫中, 常行菩薩道,
一切志同等, 當得聖佛道。
當供養諸佛, 等如恒邊沙,
所開化人民, 其數復過此。
其劫曰歡喜, 又號淨復淨,
得佛離寂塵, 覺了至無憂。
此燕居廣普, 當逮為法王,
超出精進力, 號曰帝幡幢。
其世界名曰, 欣樂仁莊嚴,
衣食豐平賤, 譬如兜術天。
其十力壽命, 七十億萬歲,
滿六十那術, 比丘比丘尼,
諸菩薩之眾, 有八百那術,
堅住於總持, 所聞悉解了。
彼於歡喜劫, 又號淨復淨,
皆以如是比, 當成尊佛道。
開化百千人, 悉使住佛道,
具觀是德勝, 菩薩之道心。」
燕居無善神, 彼聞佛授決,
四千萬大眾, 悉發菩薩心。
三千界震動, 則時雨天華,
善哉總要德, 心意之所持。
無焚龍王受決品第十三
於是無焚龍王白佛言:「一切諸法皆無所住,亦無有人。何有受決者?誰當成至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乎?」
佛言:「如是!如仁所言:『一切諸法皆無所住,亦無有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凡夫愚人處於顛倒,住吾我人,無人起人想。菩薩發大哀為除顛倒,去吾我人,被覺德鎧。此正士等,曉了諸法無吾我人,開化誘立吾我人命。屬仁所云:『誰受決者?』諸仁等解人空無我,則為受決;一切法等觀諸法寂則為受決;諸佛國等而無所取,心淨無垢,則為受決;慧觀諸佛等諸佛道不壞法界,則為受決;於諸魔眾等一切魔,於塵無塵了心本已,則為受決;無名無相,無應不應,無念不念,不受不捨,則為受決。」
佛語龍王:「其心意識無所住立,則為受決。諸法如是,以無因緣諸法本諦,覺了諸法平等無異,則成無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無有受決及成佛道,若受決者,若受決已。所以者何?諸法無形,本末悉斷,皆無有主。一切諸法從因緣轉,諸法如空,無從生相故;諸法無從生相,無所至相故;諸法無所從來,計本空故;諸法無所至,未發起故;諸法無所住,不可得處故;諸法悉空,用無身故;諸法無著,用無猗故;諸法無所猗,不可動故;諸法不可動,無處所故;諸法皆愚,用自然故;諸法自然,無言教故;諸法無言教,無色像故;諸法無色像,用無念故;諸法無念,無因緣故;諸法無因緣,無所行故;諸法無所行,用寂然故;諸法寂然,無受陰故;諸法無受陰,本淨空故;諸法脫相,用無二故;諸法無二,用本一故;諸法本一,離若干故;諸法等無差特,用等覺故。」
佛語龍王:「解諸法等,無受決者、不成等覺。且觀于是,如來堅固,興無極哀,及諸菩薩勸樂之力,諸法如是,以無央數為人解說,合會有數。於諸法觀無解脫人、法亦不度。人如法者,人亦如也,道亦如也,佛亦如也,決亦如也,諸法亦如也,故曰如來。了於本無,住本無故,而不可動,故曰本無。本無像、本無壞,解了本無,故曰如來。以如來故,等住本無,諸法如是等如本無住,是為如來等住之地。其有菩薩聞是說者,不恐不怖,不畏不難,以是如來等住之地,為人解說。」
佛說是時,三千菩薩皆得法忍,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以白珠瓔珞價當是世,而覆佛上。
女寶錦受決品第十四
爾時海龍王有女,號名寶錦離垢錦,端正姝好,容顏英艶,與萬龍夫人俱,各以右手執珠瓔珞,一心視佛,目未曾眴,禮佛而立。時寶錦女及萬夫人以珠瓔珞奉上世尊,同音歎曰:「今日吾等一類平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吾等來世得為如來.至真.等正覺,當說經法,將護眾僧,如今如來!」
於時賢者大迦葉謂女及諸夫人:「無上正覺甚難可獲,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
寶錦女謂大迦葉:「心志本淨,行菩薩者得佛不難!彼發道心,成佛如觀手掌。適以能發諸通慧心,則便攝取一切佛法。」
女謂迦葉:「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無男無女。如佛所言:『計於目者,無男無女。』耳鼻口身心亦復如是,無男無女。所以者何?唯仁者眼空故。計於空者,無男無女,耳、鼻、口、身、心俱空,如是虛空及寂,無男無女。若能解了分別眼本,則名曰道。耳、鼻、口、身、心亦復如是,計於道者,無男無女法。是故,迦葉!又如諸法皆在自然,道亦自然,吾亦自然。」
迦葉問女:「汝是道耶?」
其女答曰:「尊者耆年,謂我是非道乎?」
迦葉答曰:「吾非佛道,是聲聞耳!」
女又問曰:「誰開化仁?」
答曰:「如來。」
女曰:「假令如來不成正覺,寧能開化於耆年不?」
答曰:「不也。」
「是故仁者當知,在彼則為以道,無不覺道。」
迦葉問女:「逆為道乎?」
答曰:「唯然,迦葉!逆則道也。所以者何?以別本淨可覺了,道者則無有逆解,逆本淨則名曰道。空者本無分別,諸逆則名曰道。假使諸法有合有散,則非道也。等一切法、順如應者,乃為道耳。」
迦葉問女:「誰以如此辯才相施?」
女答曰:「尊者迦葉施我辯才。設使仁者不問於我,何因發辯?譬如,迦葉!無有呼者,何緣響應?假使無問菩薩義者,無因發辯。」
迦葉問女:「汝為供養幾何佛乎?」
女答曰:「如仁者所斷塵勞。」
迦葉答女曰:「吾不斷塵勞。」
女又問:「仁者!俗有塵勞穢耶?」
迦葉答曰:「吾無塵勞,亦不斷矣。」
女又問曰:「安置諸塵勞?」
答曰:「不起不滅,亦無所置。所解如此,如本無也。」
又問:「本無寧可知耶?」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仁言:『其慧如道,如所知了。』?」
「明無為,知如此,如解本無,是故名曰慧與凡夫等。」
又問女:「汝所辯者斷一切言?」
答曰:「吾無所斷,亦無有言。所以者何?法界無所斷,一切所說皆應法界。」
迦葉又問女:「汝等我於凡夫法,寧不有疑乎?」
女答曰:「假使立仁凡夫慧法,而各異者,吾當有疑。吾謂仁者凡夫無異,以故無疑。諸法皆等,無若干故,是謂平等,如虛空是謂平等。」
又問女:「汝於凡夫等聖賢耶?」
答曰:「吾不凡夫,亦非聖賢。所以者何?假使吾等身與凡夫等,不行菩薩;設使賢聖等,則斷佛法。」
又問女:「設汝不與凡夫等,亦不與聖賢等,寧與佛等乎?」
女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吾身本於佛法等。」
又問女曰:「假使汝於佛法等者,寧逮佛法乎?」
女答曰:「仁者耆年,寧信佛法有去來、今現在緣耶?有方面乎?有所處青、黃、赤、白、黑不?」
答女曰:「諸佛之法無有形貌。」
女答曰:「假令諸佛法無有形貌,云何從我求乎?」
迦葉問女:「佛法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如來解脫中求。」
又問:「如來解脫者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五逆中求。」
又問:「五逆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度知見求。」
又問:「此言何謂?」
女答曰:「無縛無脫、無取無捨,此為本淨,是為諸法之深教言,非若干言。」
又問女:「是之言教,不違如來言乎?」
女答曰:「是真諦言,不為違失如來之教。所以者何?如如來之道而無所得,亦不可持,亦無言說。一切所言皆音聲耳,曉了道本亦無音聲。唯仁者!解道寂然無跡,以名跡自愛跡。」
迦葉又問:「假使道無跡,如是比相,云何成最正覺?」
答曰:「亦不從身、亦不從意得最正覺。所以者何?身心自然乃成道耳!其自然者都無所覺,吾則是道,不以為道成最正覺。」
迦葉問女:「汝設是道,何不轉法輪?」
女答曰:「我轉法輪耳!」
迦葉問曰:「所轉法輪為何等類?」
女答曰:「無動之輪,遠離一切諸所猗住。其法輪者,謂法界住故。本無輪者,順本無故。無斷輪者,如本淨住故。無著輪者,覺了一切諸法,無所著故。無二輪者,等於一切法故。無若干輪,忍一行故。無言法輪者,化諸音聲,皆無所想,入一味故。清淨輪者,一切無塵故。斷諸不調輪者,不得有常、無常故。無亂輪者,善觀報應故。至誠輪者,無起無滅故。空無輪者,無相、無願故。唯迦葉!輪已如是,何所轉者?」
大迦葉曰:「如女之辯才,不久當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女答曰:「假令迦葉成最正覺時,吾亦當成最正覺!」
迦葉答曰:「吾終不得成最正覺!」
女答曰:「如是了法身者,道住無所住,無能得致,成最正覺。」
女說是語時,五百菩薩逮得法忍。佛時讚曰:「善哉,善哉!快說此法!」
爾時眾會中天、龍、鬼神、無善神、香音神心自念言:「是寶錦女,何時當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佛知諸天、龍、神、香音神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此寶錦女,三百不可計劫後,當得作佛,號曰普世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光明,劫曰清淨。其光明世界,如來光常當大明。菩薩九十二億,佛壽十小劫。」
於是萬龍后白佛言:「普世如來得為佛時,吾等願生彼國!」佛即記之當生其國。
天帝釋品第十五
於是天帝釋,白世尊曰:「此忉利天常懷恐懼,難無善神。天與無善神共戰鬪時,展轉共諍,懷其怨結,各有瞋毒。唯願世尊慈愍眾生,諸無善神皆悉來會,此諸忉利天悉令共和!」
佛告燕居無善神、誑詐超度離垢錦無善神言:「諸仁者!其仁慈心,諸佛所歎。人能行慈,現世、後世具足利義。其命甚短,當就後世。合會有離,國土、豪貴皆歸無常。汝等之身,不免此患,當觀後世,和順同心,無得懷瞋,將護罪福因緣之對。」
於是世尊為說辛酸悲哀之言,使無善神及忉利天悉共和解。各自說言:「吾從今始當為親友順于等行,各各當懷悲心愍哀,無瞋恚意。」
佛言:「善哉,善哉!諸仁者!是則第一供養如來,用行慈故!」說是語時,所教造福共和不諍,謂慈心三昧。
「有四事尊敬如來。何等四?不違犯戒;身、口、意慈;不斷三寶,志於佛道;如所聞法為人講說。是為四事尊敬如來,為供養也。」
於是會中二萬三千天無善神,聞說此言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三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598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金翅鳥品第十六
爾時有龍王,一名噏氣,二名大噏氣,三名熊羆,四名無量色,而白世尊曰:「於此海中無數種龍,若干種行、因緣之報來生於是,或有大種,或有小種,或有羸劣,獨見輕侮。有四種金翅鳥,常食斯龍及龍妻子,恐怖海中諸龍種類。願佛擁護,令海諸龍常得安隱,不懷恐怖。」
於是世尊脫身皂衣,告海龍王:「汝當取是如來皂衣,分與諸龍王皆令周遍。所以者何?其在大海中有值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犯觸。所以者何?持禁戒者所願必得。」
爾時諸大龍王皆懷驚懅,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為少小,安得周遍大海諸龍?」
時佛即知諸龍王心所懷疑恐,告海龍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共分如來皂衣,終不減盡。其欲取衣,譬如虛空,隨其所欲則自然生。佛所建立不可思議巍巍之德,其如斯矣!」
時海龍王即取佛衣,而自分作無央數百千叚,各各部分分與龍王,龍王之宮隨其所之廣狹大小自然給與,其衣如故,終不知盡。於時海龍王告諸龍王:「當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所以者何?今此衣者如來所服,以是之故如敬塔寺也。假使一切供養如來,有奉此衣等無差特。」
於是世尊告海龍王:「如是,如是!如仁所言!其奉此衣則供養如來。且觀諸龍及龍妻息各各所分如來衣不?」
對曰:「唯然,已見!」
佛言:「我皆授決即脫龍身,於是賢劫除志大乘,其餘諸龍皆得無著、當般泥洹。如是,龍王!如來在世,一切眾祐發一善心,緣當致佛,未曾有失。」
爾時海中諸龍及龍妻息欣然大悅,自投佛前同音說言:「如來所語終無有二,至誠不虛,授我等決,至無為度。吾等今日住於大海,歸命佛法及諸聖眾,奉受禁戒,恭順如來反復之義。如來現在,數數往造,見佛稽首,聽采法義;般泥洹後,供養舍利,一切眾具而以奉事世尊舍利。」
於是四金翅鳥王聞佛所建立,惶懅速疾往詣佛所前稽首足:「何故世尊奪吾等食?」
佛言:「都有四食坐趣三處。何等四?一曰網獵禽獸、殘害群畜、殺生抂命以為飲食,是趣惡處。二曰執帶兵杖、刀矛斫刺、逼迫格射、劫奪他財以用飲食,是趣惡處。三曰慳貪諛諂、憒亂犯禁、邪見巧欺而以得食,是趣惡處。四曰非師稱師、非世尊稱世尊、墮邪稱正、非寂志稱寂志、非清淨稱清淨、非梵行自稱梵行、自稱詐求而以得食。是為四食,坐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處。吾所說法除此四食,不當以此養身、害眾生命。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各自愛命,無自憎者,以是之故,欲自護身當護他人,安隱眾生。明者如是,不以危逼人,所不當作慎勿為也!」
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命佛及法眾僧,自首悔過前所犯殃,奉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正法,至佛法住,將順道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
佛告四金翅鳥王:「汝等之身,金仁佛時為四比丘,名曰欣樂、大欣樂、上勝、上友。是四比丘,違犯戒法,貪於供養,志迷醉惑,隨親友種逐於豪貴,意亂吾我,墮於邪見,輕諸比丘逼迫惱之,不護身、口、意,作惡眾多,供養金仁佛亦不可計,以是之故不墮地獄,墮此禽獸。前後殺生不可稱計,多所恐怖用不自護。」
世尊應時即如其像現其神足,令四金翅鳥識念宿命,所可供養金仁佛及諸弟子。彼時所作罪福普悉念之,目覩悉見前世所作,白世尊曰:「其心剛䩕,難可調伏,坐心貪嫉,多所危害,違金仁尊教。我等今始寧沒身命不敢犯惡!」
佛為說經,授其決言:「彌勒佛時,在第一會皆當得度!」
舍利品第十七
爾時海龍王子及一切龍白佛言:「未曾有。世尊!如來所說普安一切,授諸龍決開化眷屬皆發道意。又以加恩乞施皂衣,使諸龍分。各以供養稽首奉事。緣是得護因發道意,慈愍眾生遵四等心慈悲喜護,興隆四恩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聚。由此行德沙不雨身離於眾患,又寂意時不失天身,變為蛇虺臨食意後不遭蝦蟇,金翅鳥王不取食之。佛化四鳥皆識宿命,金仁佛時為四比丘,坐行兇暴不順正法逼迫同學故,墮金翅鳥自首悔過,改心易行發大道意,行四等心不害群黎,以得善護吾等永安不復見食,志不懷懼,長夜無難,皆蒙佛恩。今如來受龍王請,所演廣覆,譬如虛空無所不蓋。于今世尊還閻浮利,海中諸龍無所依仰,唯加大哀,佛滅度時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眾類皆得供養華香、伎樂、被服、幢幡,轉加功德,速脫龍身,疾得無上正真之道。續見救濟,惟佛垂恩,威德兼加,所願得果。」
佛言:「善哉,從爾所志!」
時須菩提謂諸龍子:「諸仁者等勿建此心,則為妨廢一切之德。所以者何?佛泥洹後舍利分布八方,上下天、龍、鬼神、一切人民、蚑行喘息、人物之類,皆當供養華香伎樂稽首自歸,變化現光見者歡喜,知佛威神巍巍無極。緣是信之,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或成緣覺,或得聲聞,或生天上,還得人身,與法相值,世世得度;如是之計普蒙獲濟。今者卿等各自求願,使佛.世尊在於大海而取滅度,供全舍利,獨欲奉侍。一切眾生何緣得度?永為窮厄無一救護!以故吾言勿發此心,令佛世尊海中滅度,獨奉全舍利而供養乎!」
諸龍答曰:「唯須菩提勿宣斯言!無以己身限礙之智,以限如來無極之慧。如來功德聖道自在,無不變現,無遠無近,無彼無此,普遊十方其若虛空。發意之頃,能令海中諸龍神宮,三千大千世界州城、郡國、縣邑、丘聚,人中曠野天上世間,各各化現佛全舍利一切供養,於佛身體不增不減;分身十方無數佛土,亦無所分,普現一切,不去不來。譬如日影現於水中,佛亦不生亦不滅度,云何欲限如來慧乎?欲限如來為限虛空。」
時須菩提聞諸龍子歎如來德,無窮無極,不可譬喻,默而無言。海中諸龍、虛空諸天及諸鬼、神踊躍歡喜,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時佛歎嗟諸龍子曰:「善哉,善哉!仁等鑒明!誠如所云,無有異也。佛道高妙,無邊無際,無方無圓,無廣無狹,無遠無近,譬如虛空,不可為喻。」
法供養品第十八
於是世尊告海龍王:「吾於大海所當教化皆以周畢,欲還精舍!」即從坐起,與大眾俱,尋從寶階出于大海,以無極莊嚴廣普威神住於海邊。
爾時大海神名曰光耀,則以此偈,而讚歎曰:
「身相三十二, 天人所恭敬,
無善神奉宗, 稽首人中上。
光如百葉華, 猶若月盛明,
清淨德超異, 稽首施安隱。
顏容殊妙好, 百福功德相,
德慧度無極, 稽首於導師。
施與調順上, 積於清淨戒,
忍辱力最勝, 稽首世之上。
過於精進力, 禪定思清淨,
智慧如虛空, 稽首以自歸。
行慈以等心, 修哀攝眾生,
喜心導御眾, 常護度彼岸,
妙音如哀鸞, 所說喻梵聲,
其響甚柔軟, 願以稽首禮。
降伏於魔怨, 其力無等倫,
遵修願道法, 三處所奉持,
淨除於三垢, 講說三脫門,
其名聞三千, 是故稽首禮。
善願常至誠, 超度諸法上,
尊勝諸國王, 常施惠大財,
以離諛諂塵, 威神甚巍巍,
光顏大殊妙, 是以稽首禮。
心堅如金剛, 譬如須彌山,
意至猶若地, 故稽首德海。
為人說空義, 常寂度無極,
湛然心平等, 願以自歸命。
開演如甘露, 無趣斷所趣,
天人人所敬, 願稽首最勝。
聞天上人間, 名稱無有比,
德普不可量, 稽首于德海。
所作如所言, 為人說本行,
所興為人講, 稽首善調御。
度於老病死, 為賢眾所奉,
演說解脫句, 稽首歸命佛。
分別罪福應, 淨除邪見冥,
為現正道行, 歸命於最勝。
以經寶布施, 究暢于法樂,
等心於怨友, 以歸命世尊。
我嗟歎導師, 於德度無極,
所以諮嗟福, 願後如世尊。」
於是海神光耀,說是偈讚佛已,顯揚大海:「如來出海,海無威神,願佛垂恩遺以法教,使此海中蒙其莊挍而獲度脫。」
佛告海神:「有十法行得至莊挍。何等為十?護於諸根,十善清淨;志于慈心,不害眾生;意立大哀,發無上正真道;一切布施以若干行莊嚴其願;以大精進具足善法,心常寂然;不違本德,好樂經法;智慧清淨,以愍哀行;開化眾生,立於正德;入乎殊異,以致欣悅;逮得佛意,導以佛教。是為十法致乎莊嚴。」
時大海神光耀與二萬天神,發無上正真道意,俱共歎曰:「今以莊嚴於是大海。所以者何?若發道意則為莊嚴三千世界,何況海乎!我等以發諸通慧心,一切莊嚴之功德也。我在於海,如來現在、若滅度後,擁護佛法,令其宣布。如來入城,現眾莊嚴,蒙以法恩化作講堂。」
佛告光燿海神:「汝前後供養萬佛,普立大殿,又護正法,次當供養賢劫興佛,將導正法。竟賢劫已,當生無怒佛國妙樂世界,轉女人身,得為男子。無怒如來當授汝決,為無上正真道。」
時大海神光燿,聞佛授決,歡喜踊躍,則取珠瓔,價踰海寶,用散佛上,即而頌曰:
「佛以聖諦音, 能仁授吾決,
我不懷猶豫, 後當成佛不?
可令三千界, 地所有劈裂,
亦令月墮地, 佛所說不妄。
觀慈志境界, 心淨修精進,
今察我莊嚴, 恭敬慧法義,
覩安住所行, 以慧決狐疑,
了心如野馬, 所說審至誠。
施安除眾苦, 歿命救恐畏,
所療益無難, 稽首最正覺。
度脫諸惡趣, 歸命光照世,
導師明無上, 稽首佛說道。
其有聞佛聲, 諸天人快利,
佛法清淨行, 志在于佛道。
不得歸惡趣, 便棄于八難,
生天在人間, 後得寂然跡。」
於是海龍王子,名曰受現,白佛言:「無央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山神、恬柔神供養佛,我身亦當少少供養如來.正覺。假使世尊愍傷聽者,化作大殿,譬如忉利最上選宮,佛及弟子悉處其上,送至靈鷲山。」
世尊曰:「如仁者願。宜知是時!」
受現龍子自以神力承佛聖旨,化大嚴殿如忉利宮,佛及眾會皆處其上,在虛空中與八萬四千龍王諸后,鼓諸琴瑟而雨眾華及一切香,送佛.世尊詣靈鷲山。海龍王子與中宮俱,在世尊前自投歸命:「願周不及。所以者何?所興供養當如其寶。佛為一切無上福田,世尊大寶,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羅漢皆共供養於百千劫,不如奉侍如來.世尊,如是乃應供養。又世尊!何謂菩薩供養如來?」
佛言:「且聽菩薩所行供養如來:其心清淨,除於瑕穢;而無諛諂,本性自然;不著一切諸善之本;無加害心,等光眾生;除妖邪心,所行鮮潔;言行相應,不侵欺世;賢聖智足,威儀至德;一切平平,而不違捨。賢聖大願;樂於空閑,捨眾憒閙;自調其心,聞法靜思;解知本諦,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入於空無,入普達寂;觀空、無想、無願,至三脫法;如是像法,調諸邪見;棄有常無常,不起不滅;逮得法忍,本淨無人;無身、口、心志行因緣。是則應法供養如來。身、口、心行則不供養;無所造行,不進不退;淨三道場,等於三世;除去三垢,不著三界;入三脫門,得三達智,是則名曰供養如來。」
時海龍王問世尊曰:「其有人以華香、雜香、擣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飲食、床臥、病瘦、醫藥供養如來,寧應供養不?」
佛言:「龍王!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不為究竟,離於垢塵,殖于德本,逮至賢聖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不捨道心,殖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也。」
爾時王舍城中梵志長者及無央數人民、尊者、大臣,上至摩竭國王阿闍世,聞佛在大海龍王宮,就請來還靈鷲山。時七萬二千人皆詣佛所,王阿闍世與官屬三萬二千,出王舍城詣靈鷲山,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佛入大海,水何所至?」
佛言:「大王!其有比丘威光定意心正受者,普見滿火,其水安在?」
王對曰:「三昧自在之所致也,天中天!志心所為也。」
佛言:「王寧得聲聞所興三昧自在已耶?心之所為乎!如來常定等一切法,曉了坐起而得自在,於法為尊心無所礙。佛入大海,其處水類續見如故,其陸地人覩乎大海其水枯涸,但見眾寶而莊嚴之,譬如第六他化自在諸天宮殿所莊嚴也。佛光普照諸龍宮殿、香音神宮、無善神宮,其大海中含血之類,皆行慈心,仁意相向,無懷害者。」
阿闍世王白佛:「其海龍王久如發無上正真道意?奉事幾佛何時當逮最正覺?所號為何?」
佛告王曰:「乃往久遠無央數劫不可思議,彼時有佛,號光淨照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乃在東方,世界曰善淨現,劫名可意寂。其善淨現世界,平正而悉莊嚴,假使一切嗟歎其德,不能究竟。時有轉輪聖王,號曰護天,常供養光淨照耀如來,四百二十萬歲一切施安,竟此之數寐於夢中,自然瑞應聞此偈曰:
「『王以供養大聖人, 甚多無量難思議,
常興慈哀於眾生, 當發最上菩薩心。
是供養尊妙第一, 此則奉敬諸如來,
其有能發菩薩志, 則為度世威神德。』」
佛告阿闍世王:「其護天轉輪聖王,夢聞此已,寤自驚怪:『吾供養佛四百二十萬歲,佛說經法章句各異,初未曾聞如此偈經,是佛說邪?魔所云乎?』即䟽偈文而諷誦之。時光淨照耀如來行遊諸國,聖王即與八萬四千王及八萬四千后、國中臣民,其諸往者各八萬四千,俱往追佛,欲決斯疑。即逮見佛,稽首足下,敬問無量,即白佛言:『吾供養佛四百二十萬歲,佛說經法若干種義。我昨夜夢,夢中見佛說此二偈,寤甚驚怪,未從如來聞此偈教,不審佛所歎乎?魔所說耶?今故遠來欲決此疑!唯願世尊分別說之!』佛告護天:『是吾所讚,非魔之所云。』王又白佛言:『我奉事世尊若干億歲,供養衣食無所乏少,為我說經章句各異,爾時何故不歎此義?』佛即以偈答王曰:
「『人心羸劣未有識, 初習福事未見深,
不可為說微妙法, 心中驚疑或作却。
以解罪福信佛法, 心堅意固不迴動,
乃可為說菩薩事, 爾乃解至無極慧。』
「時王及群臣后民心中大悅,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尋立不退轉地,則以此偈而讚世尊曰:
「『不以貪諸色, 亦不猗音聲,
香薰眾細滑, 不以此得佛。
離懈怠怯弱, 避貪嫉犯法,
除瞋恚憒亂, 乃得成正覺。
捨身諸所安, 代眾生受惱,
精進常樂法, 如是乃得佛。
我今志大道, 佛與天證我,
唯導師造行, 令所言無異。
夢中聞道心, 適聞志大乘,
所作慧無疑, 得至佛法王。』」
佛告阿闍世王:「欲知爾時轉輪聖王護天者不?今海龍王是!彼時初發無上正真道意。又王所問何時成佛?王具當聽:過二百無央數劫當成為佛,號無垢淨無量德超所有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法音聲,劫曰首華。其法音聲世界,眾寶合成若干種色,地平如掌,其地柔軟,如天綩綖,有萬億安明山廣普難量,安隱豐熟,五穀平賤,天人充滿,衣服飲食如第六天人所居。法音聲世界諸樹,根、葉、莖、節、華、實皆以七寶,悉出無數若干百千道法音聲。其界人民猶若諸天,所語變化柔軟之聲,皆承法音,寂然澹泊,及佛法眾智度無極四恩之教,善權方便,滅定離欲,空、無想、不願無為無數,以故其界名法音聲。其有天人在彼土者,樂法歡喜,皆當入大聖,分別諸慧,審諦究竟,發無上正真道意。其佛欲說經時,身放大光普照佛界,其光明中則出億佛說講法聲。時諸天人見光聞法欣然大悅,往詣如來,自歸供養,則無央數以神足力飛行虛空,化寶蓮華而坐其上。如來應時亦在虛空坐師子座,為諸菩薩講說經道。時諸十方無央數百千諸菩薩者,皆當來會聽受經法,其國人民皆樂經法,亦無諸魔有所嬈害,亦無眾邪異道,亦無橫死。其佛壽十二劫,諸菩薩行超過於空。其國如是莊嚴無量,說法無限,菩薩無數。」
空淨品第十九
王阿闍世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常於諸法有大愍哀,諸法誑詐,因惑起想,隨其所欲展轉相惑。菩薩之行不可計量,彼為菩薩當修道行,至彼佛土具足嚴淨,諸菩薩行皆當追學攝取佛土,如海龍王國土嚴淨。」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一切諸法皆從念興,隨其所作各各悉成,諸法無住亦無有處。」
爾時阿闍世王謂海龍王:「快哉,龍王!為得善利,乃令如來授仁之決,當成佛時,國土清嚴不可思議。」
龍王答曰:「法無有決。所以者何?諸法皆靜,因種.陰.入,假名曰人。其受決者,無陰.種.入,以有名色,假名為人。其受決者,無名無色,因緣報應,見思想念,假名曰人。其受決者,無有報應,無見無思,無想無念;假使菩薩等行德本,彼之德本亦無決矣。諸法相空,虛空無決,一切諸法無想無願、無為無數,不授無想無願、無為無數之決也。」
龍王復謂王阿闍世:「諸佛大哀不可思議!諸經無名,無有思想,而說名想。諸佛.世尊無名相識,而隨習俗因而示現有授決也!彼亦無法受決,亦無內外當受決者。」
阿闍世又問龍王言:「以得法忍逮平等行,菩薩如是乃得決乎?」
海龍王曰:「其忍悉空,想不可盡;究竟曉了至于本際,無盡之際;平等之際,無我之際;吾我之際,審諦之際;至于究竟,無成就際。其際以空至于脫際,婬怒癡際有了是際,則無所猗。無所猗者,設於音聲無合會;無合會者,不著無脫。無脫無行,行無所行,亦無不行,亦無所憂。已無所憂,於斯菩薩則都一切諸所作行所見無見。假使無所見,不作審諦,而已平等。入已、所住已平等度,不殘不禮,不卒不暴,以等諸法然後得忍。彼所謂忍及所授決,若受決已及受決者,是一切法皆平等法乎。諸法界究竟無法界,無不以決了亦無所成,觀此法已,察其義理,諸法無能計者,譬如虛空不可計數以度諸數,諸法如是。」
海龍王說是語時,二萬菩薩得不起法忍,百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王阿闍世白佛:「至未曾有。世尊!龍王之辯。」
佛言:「未足為怪,不以為難!新發意者聞是不恐、不難、不畏,是乃為難。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本之道法,如是難及,少有信者。天上、世間人不能受,不入不信而不喜樂。以故當知其有聞是深經法者,不以恐畏,此乃為難。前世供養無央數佛,安以為難?譬如有人,虛空無形而現形像,是為難不?」
對曰:「甚難!天中天!」
佛言:「其聞此經深奧之義,一切信樂,皆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其有信者、甫當信者,此等則是如來順明平夷之類親友善師也。則能堪任信除垢塵,為一切人講說經法,能詣道場以慈降伏百千億魔及餘官屬,為於諸法而得自在。其心清淨,諸通之慧近在目前;發意之頃成智慧明,逮最正覺;勸訹眾生知一切心群萌諸根,而轉無上大法輪也;療一切病,開化異道,破壞怨敵,吹大法䗍。」
於是海龍王所願皆獲,不失本志,聞所受決,欣然大悅,善心生焉,踊在虛空以偈讚佛:
「如虛空本清淨, 無色無受無數,
安住說法如是, 若虛空普自然,
名不有而不無, 造因緣及報應,
安住講調不諍, 無人命無壽識。
一切法甚清淨, 吾我清悉平等,
吾我靜法等靜, 解是者則受決。
察法界本清淨, 人界靜亦如是,
如眾生界靜者, 佛法靜亦復然。
若佛法清淨者, 諸佛土靜亦等,
設佛土清淨者, 諸慧靜無差特。
諸法淨因數號, 以計數不得名,
由想數名本空, 其諸名數無礙。
群萌類志所念, 無見無色無成,
如無成心意識, 諸法爾空無心。
或有作則無作, 有緣罪無受者,
終始瑕無行者, 名泥洹無寂然。
入本際無礙原, 虛空本無我際,
選諸際得等原, 知眾生本審門。
去來今現在際, 順明智此諸際,
於慧等無際門, 究法界佛種性。
不起滅最勝幢, 空無想願本靜,
無言聲真諦法, 是諸聖寂寞地。
若解諸法澹泊, 自然悅如捉空,
彼無吾我身寂, 假如此樂聖法。
十方佛所說法, 當來佛所宣揚,
一切等未來聲, 因音現入無聲。
聲空自然如響, 諸法空猶虛念,
無法非法教化, 誠本無可不得。
一切法無主名, 若干想念非明,
人名靜不可得, 諸法本靜如是。」
囑累受持品第二十
於是世尊告諸大士言:「諸正士!汝等當持此如來說無上正真道,使得久存。誰能堪任受持誦說如是像比?」
即時二萬菩薩、萬天子起住佛前,同音白世尊曰:「吾等當受如是像經,當令流布,普周遠近。」
佛又問言:「汝等云何而將御法,持斯如來無上正真道乎?」
彼有菩薩名曰慧英幢,前白佛言:「唯然,世尊!隱省諸法都無所持,寧能髣髴持佛道乎?」
世尊答曰:「族姓子!如斯則應持佛道。」
等見菩薩白佛言:「揆察佛道等乎五逆,寧少髣髴持佛道乎?」
世尊曰:「族姓子!是故仁者則應持如來佛大道也。」
無見菩薩曰:「唯然,世尊!我不見凡夫法,亦不見學、不學法,不見緣覺及菩薩法,亦不見佛法,我有持如來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應持如來佛大道也。」
諸法無所願菩薩曰:「唯,世尊!我永不知一切諸法當所持者,寧能為持如來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應持如來佛大道也。」
不眴菩薩曰:「唯,世尊!我自不行,亦不遣心,亦不發意,我寧為持如來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應持如來佛大道也。」
無得菩薩曰:「唯,世尊!其不說法及非法,不演法聲,除諸法想,如是行者為護一切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無在菩薩曰:「唯,世尊!其不聽受法應不應,為護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虛空藏菩薩曰:「唯,世尊!其觀諸法等如虛空,不見彼法,有所執持,為護一切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度金剛作菩薩曰:「唯,世尊!不壞法界,入於人界及以法界,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度不動跡菩薩曰:「唯,世尊!其於諸法無所動轉,不猗法及非法,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嘲魔菩薩曰:「唯,世尊!其至魔界、佛界,則於佛界及與魔界,悉以為入諸法境界,為護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無著菩薩曰:「唯然,世尊!其於諸法都無所得,一切毛孔皆出法聲,為護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普寂菩薩曰:「唯世尊!不護諸魔,行菩薩道,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海意菩薩曰:「唯,世尊!其以海印等一切法,修一切解味而知自然,為護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自然。」
須深天子曰:「唯,世尊!其有所生不起不生,諸陰.種.入無心意識,為護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無垢光天子曰:「唯,世尊!其見諸法無垢塵者,無眾瑕穢,解脫諸受,為護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度人天子曰:「唯,世尊!其度眾生不知萌類度無所度,既有所度現周旋還不住彼此,為受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賢王天子曰:「唯然,世尊!其於眾生而等一切,諸法已等,等諸國土,等諸佛道,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自在天子曰:「唯世尊!其於諸法而得自在,普於諸法不起不滅,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善念天子曰:「唯,世尊!我不念法亦無所得,亦不有想,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應寂然。」
蓮華天女曰:「唯,世尊!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不成正覺,無所不覺,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應寂然。」
麻油上天女曰:「唯,世尊!我不得女亦不得男,如佛法想及男女法想,亦復同等,此諸法想則為非法,亦非無法,無二無一亦無所至,我為受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應寂然。」
寶女曰:「唯,世尊!我不見佛、佛道,覩菩薩行,為被一切志德之鎧,不察於本末,為受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應寂然。」
無垢光女曰:「唯,世尊!於一切法不起法想,於一切人不起人想,亦不想念人法佛法,覩諸佛法入一切法,不見本末,我為受佛正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應寂然。建行如是,為受佛法。」
於是天帝釋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此女人等所說辯才不可思議,分別方便;合若干音、文字之說,講于法界;不亂諸法,諸法平等;如演說道,等不差特。」
佛言:「如是,拘翼!是諸女等分別無量不可思議法,供養奉事不可計佛,以得法忍。又,拘翼!是經卷者,號“不起忍持無所御”,當為眾會廣說其義。如來滅度後受是法者,護持法城,則為供養佛.世尊已。」
天帝釋白佛:「我已奉受此經本已,佛所建立當令廣普,當為將來諸大士故,分別說之,終不迷謬違佛之教。所以者何?如來護我授以法忍,佛當建立此之經典,令降眾魔,志行於斯。」
佛言拘翼:「有神呪,名曰遮諸妨礙。具聽!今為汝說神呪要言,使一切魔及諸外徑令諸官屬,自然降伏,使如來法光明久立。」
爾時世尊說神呪曰:
「無畏離畏 淨諸恐懼 施無畏 度於滅度無所亂 淨所亂 無所諍 不鬪訟 無懷瞋 無以歿 淨威神 威神跡 大威神寂滅 趣慈心 除於瑕 示現諦 無蹉踖 其同義 吉祥義 甘露句 見於要 以導御 無所懷 行次第 無所盡 光無生 清淨生 鮮潔光照句 等順於等心 至無上 佛所建立戒清淨 無所犯 無所負 制魔場 降外徑 光耀法明 攝以法施 開法藏
「今是神呪,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所說,以擁護法而順句義,以此章句總執降伏一切諸魔塵勞跡也!」
於是普首天,白佛言:「我當受此經典之要,精進諷誦,當令廣普!所以者何?於如來法則有反復,長益法律,布清白典。我修反覆,擁護如來所齎法目。」
時有天子,名曰德超,白佛言:「若有受此如來之法,其福云何?」
於是世尊即說頌曰:
「今吾所見國, 佛眼覩十方,
皆滿中珍寶, 則以持布施,
其人所獲福, 計當過於彼。
至心受世吼, 所說之經法,
合集諸譬喻, 一切歎廣說,
終不能究竟, 總持正法德。」
佛說是經時,七十六那術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六萬菩薩得不起法忍,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而雨天華,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伎樂音出是輩聲:「如來之尊建立是經,降伏眾魔,化諸外徑。如來以印印此經已,順而不荒!」爾時海龍王雨大珠瓔供養此經,周遍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賢者阿難:「以是經卷用為囑累,受持諷誦,普令流布,為他人說。」
阿難對曰:「唯然,世尊!已受斯經。經名何等?云何奉持?」
佛言:「是經名曰“海龍王問龍總持品”,又名“集諸法寶淨法門品”,當善奉持!」
佛說如是,海龍王及龍王子、諸天、人民、十方諸來大會菩薩、諸大聲聞、釋、梵、四天王、賢者阿難、一切魔眾、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山神、甜柔神、及世間人,莫不歡喜,作禮奉行。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