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8部大正藏第17册P0458 諸法集要經(10卷) 〖 宋 日稱等譯〗.txt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No. 728
諸法集要經卷第一
觀無畏尊者集(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伏除煩惱品第一
稽首三有最勝尊 吉祥無垢盡諸漏
愚夫為惑所沈溺 能以等慈而拔濟
依正法念處 廣大契經海
集成此伽陀 為作世間眼
當發生淨信 精進不放逸
棄背於六塵 修習微妙智
樂布施持戒 忍辱諸禪定
以四無量心 利樂諸含識
若散亂放逸 起暴惡邪見
常發虛妄言 當墮於地獄
若慳悋憎嫉 遠離於善法
樂損惱眾生 定墮餓鬼趣
若破壞正法 愚癡著染欲
耽飲食睡眠 當獲畜生報
身語意三種 造作諸不善
為業之所纏 數數而增長
如是彼愚夫 展轉無休息
智者善修習 當得寂靜樂
了知是業果 棄捨於放逸
以智慧揀擇 此善無過上
常樂修惠施 堅固持淨戒
憐愍諸有情 令諸願成就
與慈悲相應 不生於希望
為攝受於他 決定得成就
解脫彼貪瞋 知足離過患
愛念於眾生 決定得成就
以平等質直 無有冤親想
永脫諸惡趣 決定得成就
具足諸威儀 善平等說法
離慳嫉過失 決定得成就
樂承事師尊 持戒修諸定
明了罪福相 決定得成就
起勇猛精進 坐禪若讀誦
愛語無諂曲 決定得成就
於時及彼方 或作或止息
皆方便了知 決定得成就
無瞋伏瞋恚 忍辱除暴惡
正法捨非法 光明滅黑暗
真實遣虛妄 寂靜摧兩舌
憐愍息毀呰 無縛解纏縛
慈心止殺害 樂施銷慳垢
以淨善對治 不如理作意
以智照無明 無常破常執
猶日昃月虧 遷流本如是
當自善思惟 觀察離邪欲
八聖道為因 能越諸惡趣
住四無所畏 能降諸恐怖
正念祛妄念 勝智摧邪智
樂住阿蘭若 淡泊絕貪欲
譬如眾山中 須彌為最勝
如大海深廣 能生諸珍寶
如皎日光明 映蔽諸宿曜
無生止有生 如火然槁木
亦如妙飲食 能除於飢渴
如師子進止 能伏諸群獸
知足絕貪求 無畏亦如是
仁慈世共稱 捨此咸輕鄙
懈怠與顓愚 精進能除斷
如有暴惡人 非理相加謗
智者以誠言 安忍能除遣
諸天降脩羅 由信樂正法
佛出於世間 能制諸外道
說法品第二
若人善說法 能使彼開解
為眾之導師 令至安隱處
示菩提正路 畢竟令趣入
生死險道中 永斷癡纏縛
是法無過上 非世俗所說
若有聞是者 能渡諸有海
若有智慧人 於此勤修習
有四種福田 能生諸善果
若奉持佛教 得諸根具足
不生愛樂心 於後徒悔惱
若人於五欲 常追求耽染
戀著於妻孥 當墮於惡趣
起不正思惟 積集諸過失
皆由於自心 為妄想縈縶
是心難降伏 多攀緣欲境
若能善制之 獲清涼安隱
是心如惡馬 以正法調伏
聞已當憶持 數數而觀察
若人聞正法 聞已悉明了
發生於善根 遠離諸過咎
由聞正法故 心淨無垢染
生踊躍歡喜 增長於明慧
由聞正法故 不造作眾罪
知業果不虛 當得菩提道
由聞正法故 知佛諸功德
法為解脫因 是為真智者
由聞正法故 知法相常住
是故當一心 於事勤修作
由聞正法故 解脫輪迴海
斷種種貪愛 當證於實際
由聞正法故 悟彼生滅相
具四種因緣 當明了信解
由聞正法故 了知蘊處界
與生滅相應 今正智明顯
是三種過患 為輪迴之本
樂多聞正法 當斷令永盡
若樂於多聞 處世無過上
於動不動法 悉究諸源底
是人命終時 無復諸憂怖
善達彼正法 不生於少苦
能以正智火 焚燒煩惱薪
由樂於多聞 後苦不復受
若親近多聞 則生安隱樂
離放逸燒然 此為善根本
當承事耆德 欣樂彼宣說
出離老死因 得證真常處
了達一切法 解脫諸障染
引發菩提心 多聞為最上
若習近多聞 樂欲修正慧
當以身語心 尊重常恭敬
若樂多聞者 善住於法性
堅固勤修作 能越三有海
若人有多聞 則具諸財寶
無聞雖富饒 愚懵同貧窶
若人無法財 遠離於師範
虛受彼形軀 常懷於憂赧
若近惡知識 生放逸懈怠
猶如磽田中 虛擲於種子
多聞具法眼 雖瞽亦明覺
無目無多聞 是為暗鈍者
若遠離正法 依止於非法
猶如捨良醫 而求愈篤疾
諸法無限量 積學方悟入
滴雨成駛流 皆由於漸次
無始輪迴海 發起菩提心
至金剛道場 成佛果亦爾
淨心持正法 不著於諸禪
非欲境所牽 決定常安隱
有智親智人 當捨離無智
以智德修身 斯人甚希有
以信心求法 常生於勝處
設墮險難中 諸天常捄護
於暗作明燈 於病為良藥
貧乏與珍財 盲者使能視
於世間瀑流 為作彼舡筏
若醉傲放逸 決定為自損
是先佛所說 當具足信受
令正智現前 修習忘疲倦
厭離自身品第三
謂利養名聞 飲食臥具等
無少分希求 於我何所作
是身可厭患 損害如冤賊
造作諸過愆 常樂非梵行
又復此身者 為眾病依止
不淨常盈流 實罪惡之器
與心為近住 無思惟覺知
剎那命終時 惡色深可畏
壽煖識三緣 俱時而棄捨
如枯木無知 形消流穢汁
愚夫當盛年 迷亂多憍恣
須臾不暫停 變異成衰老
恃財富奢逸 廣造諸惡業
是人命欲終 受極苦熱惱
不樂於正法 何異彼非人
違背涅盤城 棲止於邪道
廣大修福報 由是生人間
當乘智慧舟 永越於有海
是身如掣電 類乾闥婆城
云何於他人 數生於喜怒
此身非堅牢 暫時而動轉
常諂曲為心 寧免老死怖
為疾病城邑 是憂惱舍宅
亦如於田疇 生善不善種
若人以施戒 慈智莊嚴身
唯此善因緣 為第一堅固
又說此身者 為諸界所依
若能善覺了 速得於解脫
此明自身界 虛假強分別
若樂他蘊界 愚癡無出要
若外具諸財 內界無寂靜
於身善了知 則能脫諸苦
由守護己財 復增於苦惱
諸恐怖隨生 謂官賊水火
若遠非法財 則無諸障礙
棄捨常獲安 攝取當自咎
應如實了知 自他蘊界相
習定持經典 焚燒煩惱聚
是故有智人 於身善觀察
既明彼界性 是名解脫者
遠離不善品第四
若人於五欲 常生其渴愛
由彼心動亂 諸惡此隨轉
若見於女色 樂著無暫捨
不悟彼無常 諸惡此隨轉
由彼貪癡故 增長於生死
凡夫不了知 諸惡此隨轉
常樂行放逸 壽命非長久
無正智思惟 諸惡此隨轉
貪欲無厭足 侈服恣嚴身
生掉舉無慚 諸惡此隨轉
常為六塵坌 五欲之所牽
迷三世無知 諸惡此隨轉
樂著己眷屬 自不知殞沒
顧戀起恚心 諸惡此隨轉
昔耽於欲境 則為後過患
由意不寂靜 諸惡此隨轉
受用彼富樂 恩愛忽乖離
不究先苦因 諸惡此隨轉
為染欲所迷 譬若魚投網
纏縛不能脫 諸惡此隨轉
愚夫常愛著 不知欲過失
癡暗之所迷 諸惡此隨轉
多畜於寵嬖 命終而獨往
為業羂所拘 諸惡此隨轉
迷失於正道 三界殊不知
不攝護諸根 諸惡此隨轉
於有戒無戒 樂行於損惱
破壞於正法 諸惡此隨轉
於罪福損益 聞已如聾瘂
譬愚童作戲 諸惡此隨轉
捨寂靜園林 流泉諸勝處
樂著於嬉逸 諸惡此隨轉
離巖谷宮殿 清淨蓮花池
由貪彼欲樂 諸惡此隨轉
雖嗜妙飲食 無光澤威德
作非法業緣 諸惡此隨轉
如是愚癡人 常不生知覺
為業風所飄 輪轉於三界
或有生勝處 放逸而墮落
由懈怠癡迷 不能斷諸過
若棄捨五欲 得最上安隱
如諸佛聖人 無貪無憂惱
初中後修習 解脫諸垢染
當得牟尼尊 第一寂靜樂
若樂五欲者 則墮於惡趣
彼無別功能 唯招其苦報
是故有智人 於欲何所著
為彼輪迴因 定受諸楚毒
或住天寶峰 園林淨池沼
由戲妄染著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金山 琉璃為峰頂
由造不善業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樹 清泉相間繞
以貪欲因緣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坊 香海可愛樂
毀戒離諸善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音樂 聞已能適意
由樂著廢時 從彼而墮落
若意生貪著 欲境常現前
無正智思惟 何因獲安樂
如童稚無知 豈能修少福
從彼墮落已 自受其業報
若人作不善 而求於樂果
彼因不相似 愚夫心妄轉
於施戒正慧 不起於修習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無智迷業果 常作諸過惡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為貪火燒然 不知輪迴苦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由情愛所鍾 生別離苦惱
愚人當爾時 為死所吞噉
不厭怖輪迴 心馳於色境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生病難憂怖 而不能厭患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為彼惡知識 趣輪迴險道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心起邪思惟 違背於正理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自行於非法 作生死怖畏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常發染污言 心寧知罪福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由慣習貪愛 不樂真實法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於己求快樂 於法生損壞
愚癡著欲人 為死所吞噉
當專注一心 常修持淨業
棄捨諸不善 是名為智者
若諸天著樂 不樂修施戒
常生放逸心 決定當墮落
復有天寶山 諸珍所嚴瑩
琉璃以為峰 與須彌相稱
彼天或初生 現住及將沒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其地悉嚴淨 林木起涼風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妙蓮花池 金葉琉璃幹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清勝河流 珍禽悉翔集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有上妙輦輿 層樓極高勝
若生放逸心 於彼而流轉
如是流轉相 皆由迷欲境
云何說名人 心不生厭捨
樂習放逸行 則增長輪迴
於此不遠離 當受大苦惱
屠者縛群畜 皆不令馳散
眷屬累於身 何由能免脫
又彼諸天眾 常著諸欲樂
不知生滅因 彼天如愚者
如是彼眾生 為放逸牽縛
極增上愚癡 至死無醒悟
心常造諸惡 為死所降伏
欲火鎮燒然 徒增於後悔
由樂行非法 決定入輪迴
於彼命終時 極怖無捄度
不思擇善法 常樂於歡聚
倐爾忽乖違 則受別離苦
晝夜促壽命 在須臾頃刻
死怖若現前 應知無能免
智者覩生滅 則興於嗟歎
捨放逸愚癡 得離垢清淨
觀自他滅相 何容造諸惡
若心離過失 當獲寂靜樂
不放逸最勝 是如來所說
人若悟無常 則捨諸不善
無常品第五
盡快樂邊際 一切無有常
若自生愛樂 應知當棄捨
是死怖可畏 迅速難防護
或於戲笑中 忽爾而長逝
此滅法平等 處處悉周遍
於此不了知 真是愚癡者
若年少衰老 或貧乏富足
及在家出家 為死所勾攝
若快樂苦惱 或有德無德
淨行非淨行 為死所勾攝
若持戒毀戒 或智者愚夫
乃至尊及卑 為死所勾攝
若天若地獄 或餓鬼畜生
醒覺及惛迷 為死所勾攝
若生於欲界 或住色界者
無色亦復然 為死所勾攝
是身老病侵 如杖索捶縛
彼死有強力 於眾無慈護
有種種恐怖 死畏極險惡
諸天癡所盲 對此有啼笑
從天中墮沒 有乖離苦惱
或墮地獄中 彼苦無窮極
受天上快樂 唯滅生憂苦
如毒雜美味 是故當棄捨
彼天福將盡 親屬皆捨去
當其墮落時 是苦無相似
以福減劣故 如油盡燈滅
於此命臨終 但增其逼惱
為愛欲所纏 憂慼心狂亂
語緩身顫動 是彼墮落怖
常著彼快樂 為欲所欺誑
或暫時捨離 彼則生苦惱
諸天墮落苦 比地獄猶輕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天中滅沒怖 人間死憂惱
見已不厭患 況復輪迴火
由著樂退失 即知世無常
若覺悟彼因 心當造諸善
高者必當墜 世數終歸盡
合會有分離 死為命邊際
諸法有無常 生滅即隨轉
有生無滅者 三界何曾見
或一生餘族 或一胎中喪
或隨轉往來 或作欲事業
如見日光明 出已定當沒
一切有生者 滅即依前住
愚夫不了知 彼樂生即滅
無出離方便 後當唯守死
當求彼常樂 未殞勤修善
隨順正法行 此說為智者
無常亦何定 他世轉艱辛
佛說輪迴因 唯此為真實
謂彼彼生起 即數數墮滅
諸天著樂故 則多生憍傲
又復彼天中 滅時受苦惱
唯除地獄中 餘苦無與等
由堅著五欲 自不知退沒
如是愚癡人 何由免老死
受輪轉生滅 其數無有量
不生出離心 彼為自欺誑
居高者必危 聚寶當有乏
恩愛有乖離 生者皆歸死
生已即長大 壯色不暫停
倐爾即無常 俱生性如此
於福不攝取 為境界所縛
由貪愛愚癡 臨終無救護
復有妙寶峰 莊嚴皆具足
有種種蓮華 林木極可愛
有種種河池 水鳥咸依止
有眾妙名華 眾寶而嚴飾
有最勝宮殿 皆珍寶所成
劫樹發金光 葉布琉璃色
尼俱律陀樹 銀光相間錯
蓮蘤悉開敷 眾蜂如音樂
有上妙瓔珞 奇巧勝無比
人世昔所修 感果皆如意
彼諸天著樂 不悟彼無常
如乾闥婆城 如幻泡聚沫
愛欲如熾火 依彼即破壞
由此而命終 漂沈於有海
於五欲快樂 受用無厭捨
滅時為彼燒 諸天皆遠離
多欲無慚恥 為第一鄙惡
諸天縱癡冥 死魔得其便
若天人脩羅 夜叉龍神等
為死羂所拘 無一能捄者
乃至遍三界 皆為死所攝
由堅著貪癡 何由得解脫
諸天由著樂 受百千死畏
境界如乾薪 彼死如熾火
若覩他滅謝 己何不知覺
病苦欲終時 自受其業報
放逸染於心 耽著欲境界
不悟彼無常 俱生性如是
若樂行放逸 常追求欲樂
彼與毒相似 為死兵所逐
非呪術妙藥 及大力脩羅
為死繩所牽 彼彼不能救
為貪塵翳目 都無所覺知
彼著欲眾生 唯死為歸趣
若樂於貪欲 多求於快樂
不生厭離心 於死而不遠
彼焰魔使者 強力無能却
剎那現其前 即受大恐怖
捨彼天寶山 林泉殊勝境
從彼而墮落 隨業受自果
樂著於遊戲 受欲無厭足
彼渴愛癡迷 墮落無能捄
如遙見彼煙 則知火非遠
衰相若現前 彼定當退沒
有生必當滅 無病暫輕安
年少老所侵 榮盛倏衰變
恩愛有別離 和合不久住
諸法本無常 正覺之所說
自他生滅法 二種常隨轉
滅己復還生 決定如是住
愚人剎那間 少福即消殄
是故彼正士 速修調御法
壯色非久停 壽命亦隨滅
常袪放逸心 具足修諸善
諸天具智者 悟剎那生滅
勤修於福業 當證於真常
復有妙樓閣 密葉羅清陰
修藤發異花 芬馥而圍繞
有勝妙樓閣 眾寶所裝校
金河泛清泉 諸珍廁階陛
皆由善業招 畢竟不久住
譬若彌盧山 劫盡亦散壞
又彼諸天人 生憍慢放逸
不念於無常 剎那而墮落
彼天中有情 五欲得自在
受多快樂已 定溺於惡趣
若身根意識 逼迫無時處
彼苦極艱辛 不知其數量
恃己多眷屬 而生於常想
當其退沒時 則受乖離苦
於侍衛僮僕 俱時而棄捨
由增上愚迷 至死無知覺
彼天將滅時 根識唯憂苦
覩斯墮落已 彼我當無異
是三界虛假 諸法皆有為
旋轉如車輪 不堅如聚沫
是身如聚沫 著臥具衣服
是心如車輪 樂和合動轉
非天人夜叉 脩羅迦樓羅
唯自作善業 於死能捄度
乃至未來世 死怖深可畏
若不修勝因 後悔無所益
是鄙劣境界 能生多欲樂
由無智愚癡 不知命邊際
何者是親屬 何者為快樂
滅相現其前 彼天無依怙
捨離諸勝處 林木花莊嚴
為死繩所牽 隨業而長逝
如水踊於空 勢墮即飄散
聚首有睽離 輪迴各流轉
又如陽春時 眾花悉開發
時景速遷流 人豈能長久
諸法集要經卷第一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二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無常品第五之餘
爾時諸天人 著樂生喜悅
過彼時分已 各懷於憂惱
如樹當滋榮 密葉而彌布
過彼時分已 悉見其衰落
輪迴如彼樹 諸天則為葉
由著欲樂故 為無常散壞
又如雨際時 於空而遍灑
下已不復轉 彼樂亦如是
如響騰於外 由風而發起
虛假本來無 彼樂亦如是
又如投火炬 則焚彼乾薪
死火極熾然 燒諸著樂者
無量百千生 於輪迴往返
為貪癡所迷 而不生出離
於多種欲樂 縱逸而受用
為諸苦所因 滅已自當受
謂彼生老死 及愛別離苦
如是於自他 各各無能免
見一天墮落 何不生驚怖
若無善方便 我亦當如彼
知已勤修作 常念於無常
是人命欲終 即無諸痛苦
彼親眷朋屬 相對懷悲感
當其大怖時 憂苦無能代
住壽者當殞 未墮者終沒
是死力堅強 貴賤皆勾攝
若天善決了 則不生放逸
積集彼善根 而斷於諸惑
聚者散之本 少即老歸趣
命為死所侵 各依之而住
是無常劫火 能爇於須彌
況復諸天人 類芭蕉聚沫
當知有為法 自性非安住
若常若快樂 何有於少分
世間諸眾生 皆知死非遠
無方便免脫 不起對治道
謂自他形色 何能得久住
癡暗無覺知 快樂亦如此
一切諸有情 不修淨善業
皆為生死輪 分裂而破壞
具百千種類 剎那皆喪滅
當知有生者 咸為死所伏
若人意思惟 常樂行放逸
匱乏無樂因 徒為焰摩攝
恃形色勇健 著樂即散失
大力焰摩羅 是人樂親近
若近焰摩羅 為最極鄙劣
快樂與壽命 速疾皆消殄
若天著欲樂 長時廢善因
盲瞑無覺知 彼為欲欺誑
無威德光明 根昧心散亂
從彼夜摩天 隨業而墮落
快樂暫時住 衰老常切身
若生染著心 彼無目無智
於上妙快樂 受用無厭捨
不覺剎那間 死怖忽來至
愚夫無止足 不念於老死
於後命欲終 悔惱徒如是
又天中快樂 思惟即獲得
當其墮滅時 彼樂何所往
快樂速遷謝 壽命亦復然
不久於自身 定得無疑惑
若於強健時 淨惠心明了
樂求於正法 此為具智者
一切樂有盡 一切愛有離
一切命有終 未死當修學
死怖極險惡 唯法能捄拔
是故常愛樂 得生安隱處
由樂正法故 得生於天中
若彼退滅時 則無於少苦
凡夫死將至 其心無少樂
朋友雖眾多 一步無隨者
若生前所作 臨終悉現前
恐怖唯自知 眷屬空圍繞
又彼命將盡 於他起分別
癡執為我所 於死生大怖
境界如蛇螫 貪毒如悶絕
諸天不了知 為死所侵暴
又彼天中滅 或生於人中
應當諦思惟 生滅苦相逐
隨逐於業風 受方便苦惱
世有彼正人 當降心免死
非父母親屬 及朋友僕從
是人命終時 慘然而獨往
本性自欺誑 當死無儔侶
於眷屬妻孥 一心空繫念
又彼諸親族 無一能捄度
惶怖無所依 相視如閑者
愚夫無識知 今生枉虛過
後世轉辛酸 各受其苦報
若於苦生怖 於死何不然
志求於正法 當得真常樂
諸天著樂故 暗鈍不明了
一切悉無常 快樂何久住
幻法即遷流 實相常不動
諸天捨宮殿 由不依正法
若波心動亂 耽迷於五欲
不知命邊際 當受其磣毒
或彼天中沒 復生於餘天
終當有墮時 若晝盡有夜
晝則同彼命 夜乃譬諸死
了知彼二相 於心善修作
欲境縛眾生 長時不自在
即為彼死魔 不久而消伏
女人多諂惑 美語相承奉
愚人於死時 業報當自受
昔於勝園林 香風淨池沼
縱逸多嬉遊 快樂知何所
彼樂定變異 此身定當沒
如何名丈夫 常為貪所使
或苦及快樂 長幼與衰老
若勝劣種族 為無常所伏
或端正醜陋 及有力無力
若親與非親 為無常所伏
或王者使命 及長者營從
若柔軟剛強 為無常所伏
或貧乏富饒 及有德無德
若男若女等 為無常所伏
或客或主宰 及水陸所居
若住諸山峰 為無常所伏
或寢寐惺寤 及飲食宴處
若往若來者 為無常所伏
或空居地上 及中夏邊夷
如輪鋸不停 為無常所伏
或具智豐財 精勤并放逸
若病若輕安 為無常所伏
或暴惡仁慈 儉約與奢侈
若覺悟癡迷 為無常所伏
或地獄餓鬼 及傍生人趣
若懈怠勇猛 為無常所伏
若欲界諸天 及色界安住
由無力能故 為無常所伏
若無色天人 住三摩鉢底
彼皆無力能 為無常所伏
若法從因生 彼定當散壞
未見諸所作 而能常住者
五欲諸過失 惠力能除斷
若離彼貪愛 得出於有海
謂彼情非情 終歸於磨滅
了世相如是 心當樂寂靜
園林諸寶山 宮殿妙嚴飾
劫火洞燒然 諸天咸退沒
愚癡心放逸 境界何窮極
愛索縛如啞 從彼而墮落
壽命與喜樂 于是而棄捨
盲瞑無所見 迷失於正道
又一切眾生 命若浮漚起
為欲浪傾搖 壯色何能久
彼兜率天人 無常火所逼
油盡滅燈光 迅速亦如此
業果如其輪 十二支如輻
各為因所牽 生滅同旋轉
棄天中妙樂 莊嚴勝境界
復受彼輪迴 為滅所降伏
由滅所伏故 則增長苦本
循環三界中 無能免諸苦
又彼天墮落 餘天則生喜
由是恚惱故 流轉無休息
福盡力還墜 漂淪於有海
若樂若苦因 自受無差忒
由昔修善業 得生於諸天
著樂廢淨因 漸次而消盡
彼因不增長 其福豈能久
皆由於無常 一切都散失
諸有為色相 悉虛假無常
眾生著妄心 不樂依正法
諸天耽欲樂 迅速如瀑流
壽命剎那間 愚癡而不悟
自作不善業 而招於老死
彼天不正知 常追求欲境
三界有何樂 一切皆無常
為癡之所盲 不能尋出要
譬如虛空中 降澍於洪雨
勢速無暫停 快樂亦如是
如風飄塵沙 於空而暫住
惑業以成形 而不知所墮
眾生無有常 快樂亦非久
愚人無正思 彼樂不可得
增長諸欲樂 則為流轉因
若不善了知 當為彼破壞
謂彼苦與樂 相須而止住
猶如妙花鬘 而覆於毒虺
如毒和美饌 食已即當死
若著於欲樂 定沈彼惡趣
一切有為相 皆歸生住滅
彼樂亦復然 意妄生其愛
由虛妄生貪 即剎那流轉
快樂與壽命 不久而棄捐
若樂行諸善 初中後無懈
由意寂靜故 當死無憂悔
形色必當盡 恩愛終別離
愚者無思慮 常著欲境界
老死如輪轉 迅速難防護
眾生無智眼 即為彼分裂
彼天墮落時 根識皆惛亂
眷屬皆捨棄 彼苦無相似
受彼彼欲樂 貪著心無厭
於此命終時 受種種苦惱
若人作善業 定免於惡道
於後命臨終 則無諸憂怖
乃至未遷謝 福報皆具足
自獲彼大利 此第一安隱
諸天謂墮落 人間名夭喪
既知彼無常 何復造諸惡
譬若油炷盡 即知燈定滅
福業若消亡 退失天宮殿
如壁施彩繪 壁毀畫寧存
樂壞福衰微 墮落無疑惑
諸天捨勝處 著樂故如此
一切諸有情 當悟無常法
生者死所吞 盛為衰所逼
四大忽增損 病惱何由免
若生有眾多 滅亦無限量
滅已復還生 生已即衰老
於剎那頃刻 大怖即將至
遷流無暫停 人何無知覺
又一切眾生 年少速變異
壽命倏無常 人何無知覺
由日日推遷 須臾即殞滅
為業所牽纏 人何無知覺
皆千俱胝天 自在而遊戲
彼尚有墮落 人何無知覺
又六欲諸天 貪著於快樂
由此而滅謝 人何無知覺
快樂如夢幻 亦同彼泡沫
暫有即散壞 人何無知覺
又如彼陽焰 從妄想所起
愚夫處輪迴 何不生厭患
是死最可怖 無方便免脫
若舍宅天宮 孰為久安處
快樂皆棄捐 無量苦逼切
親眷悉分離 此說名為死
由癡覆正惠 趣彼大恐怖
極深廣苦海 此說名為死
諸根皆昧劣 須臾命將斷
棄捨善名聞 此說名為死
於受用境界 及稱譽等事
由是皆散失 此說名為死
具決定真實 為眾生所依
能壞眾同分 此說名為死
若天龍夜叉 及諸鬼神等
時至皆歸盡 此說名為死
如惡馬奔馳 如熾火逼迫
一切無堪任 此說名為死
壽煖識俱捨 蘊處皆散壞
是法最平等 此說名為死
如是諸有情 遷流無暫息
當離放逸心 勤修於善業
如風及飛鳥 其性極捷利
彼眾生壽命 迅速過於彼
風勢有迴轉 禽去亦可還
眾生命若終 空愛不復得
形色皆變壞 福業悉銷鎔
為彼焰摩王 強力之所攝
死苦極險惡 破壞諸眾生
速疾不暫停 彼何無知覺
諸天多放逸 著樂癡所迷
不知大苦惱 決定自當受
謂有為諸法 體性無有常
恐怖即隨生 展轉當破壞
年少老所侵 命為死吞噉
由住破壞因 則生諸災橫
諸天放逸故 貪欲心狂亂
於如是諸惡 而不生憂怖
惠眼悉明見 未來諸苦果
智者善思惟 愚夫起顛倒
由意造諸惡 彼為自欺誑
福減命即終 如油盡燈滅
於上妙快樂 園林勝境界
受用不厭足 由是而墮落
壽命匪堅固 譬若彼浮泡
倏有即還無 愚夫亦如是
如風飄聚沫 暫時猶可停
彼天若福盡 瞬息不能住
若人著欲樂 則為貪所使
展轉多希求 不知死將至
由縱彼貪愛 念念則增長
寧知彼壽命 漸漸而減少
少壯倏衰朽 猶如杖捶打
安樂病來侵 損害亦如此
是三種過惡 能壞天非天
凡夫癡所加 見已不驚怖
觀自他親屬 如涎洟不斷
由彼彼癡愛 互相而纏縛
若人貪種族 子孫相繼嗣
彼如繭自縛 畢竟何所得
壽命難保護 死冤有大力
勢速不暫停 剎那即相近
非天人修羅 鬼神諸異類
唯除佛世尊 餘無力能伏
善了力無力 顯示真實法
不造諸罪因 永離彼險道
不放逸品第六
若人樂放逸 此說非解脫
由彼癡所迷 去菩提即遠
不樂放逸者 ?放逸如讎
諸天因此故 即墮於地獄
眾生若放逸 則沈於生死
心若離彼過 自性本清淨
不放逸最勝 如飡於甘露
若放逸癡迷 服毒即當死
又彼放逸者 如彼熾毒火
由是造作故 長時自燒煮
於一切世間 無為最寂靜
是人不放逸 當得至彼所
若人生放逸 常造諸不善
彼為癡所蔽 云何得生天
放逸當殂壞 離此常安隱
鄙惡深可厭 是故當遐棄
若人不放逸 為世所崇重
常離於顛倒 此稱為正人
云何著喜樂 起放逸過咎
心若不制止 為死魔所屈
喜樂如熾煙 放逸猶炎火
燒無量諸天 癡醉無知覺
若不斷放逸 常作輪迴人
為境界所迷 不能求解脫
放逸牽諸天 令墮於險難
是故智惠人 說放逸為毒
快樂如彼蜜 放逸即耽嗜
後感苦果時 自受其楚毒
放逸招危厄 智者皆了知
愚癡不厭患 譬彼牛無異
若樂行放逸 是人唯有苦
放逸非善因 少樂不可得
不放逸當得 寂靜心死處
放逸無他能 唯招地獄苦
諸天著放逸 耽染無明惠
彼則同異趣 暗鈍悉相似
彼天極放逸 樂種種變現
謂常處天宮 不知己墮落
又彼諸天人 知量而受樂
若淫縱過多 失壞唯自咎
於天中妙樂 貪著無暫捨
福業即隨減 自知當退沒
示放逸過患 諸天當永斷
由愛著不捨 從忉利而墮
愚癡樂放逸 生種種過惡
於彼命終時 為欲火所逼
五欲如於地 放逸依之生
常耽染癡迷 不修其福業
欲為放逸因 暴惡極捷利
智者當制之 了彼皆如夢
夢非地獄因 五欲即為因
當離於五欲 勤修殊勝行
諸天於欲樂 隨念皆獲得
以智善開悟 則為不放逸
諸天處宮殿 為境界所惑
放逸無出離 沈淪於苦海
放逸極癡暗 以無明為本
為彼癡所覆 雖見若無目
又如騰熾焰 因火而發生
放逸生諸惑 由癡而得起
意若生放逸 即為彼所燒
如是愚癡人 當墮於地獄
諸天起放逸 戀著於天女
樂和合快樂 不覺乖離苦
彼天命欲終 則近大恐怖
快樂非堅牢 當此徒厭悔
合會當離散 著樂苦所壞
少者即衰朽 一切皆歸盡
又彼諸有情 善惡業所縛
各各往諸趣 如彼俳優者
由業所牽故 隨輪迴流轉
報盡即無常 有智無能免
放逸甚可惡 方便常遠離
若能斷彼過 則超三有海
如人墜深崖 彼命或少活
放逸若墮落 少樂不可得
由放逸過失 造無量惡業
於其晝夜中 而無有少善
世間出世間 所有諸快樂
為放逸破壞 是故當棄捨
放逸速破壞 離此即安隱
後得生諸天 為最勝天主
若人離放逸 則斷流轉因
是故當棄捨 常得離憂怖
若人求樂果 當除其苦因
若斷彼放逸 則無諸苦難
又著放逸者 引生於睡眠
及惡作因緣 當墮於險岸
不放逸最勝 無令少生起
捨離常獲安 樂著為彼縛
諸天放逸故 展轉增癡醉
如禽無所知 常為地獄行
無量諸天人 為欲所桎梏
墮放逸海中 如魚投羂網
又天中有情 耽欲無知覺
為放逸纏心 彼樂豈能久
意隨放逸轉 境界常現前
於樂無厭患 彼天常苦惱
諸天著欲行 皆由彼放逸
是法不堅牢 能壞於壽命
無量百千萬 那由他諸天
為欲火所燒 由愚癡放逸
彼放逸過惡 能令諸有情
造彼不善因 後招其苦果
善真實觀察 彼放逸自性
譬之於毒蚖 亦如利刀劍
放逸使諸天 一切皆隨轉
初眎若親朋 後覺如冤敵
天人阿脩羅 及彼諸龍等
皆由放逸故 而生諸障難
為放逸所惑 不能修眾善
是人失大利 求趣險惡道
若人常樂著 飲食與和合
造作傍生行 為放逸欺誑
又彼諸天人 遠離眾善業
展轉恣癡迷 放逸何所得
諸天放逸故 福盡而墮落
為業風所吹 漂淪於惡趣
經無量百千 輪迴生滅苦
無正念思惟 常生諸憂怖
諸天由彼癡 飲放逸濁水
後墮地獄中 猛火常圍繞
若人於世間 常樂不放逸
勤修諸福業 定得生天中
人身極難得 得已生放逸
放逸極黑暗 當招地獄苦
若人樂放逸 復不生憐愍
於彼命終時 受極苦熱惱
非世火所燒 及刀劍所斷
是放逸熾火 從五根發起
樂壞即為苦 親屬亦如冤
皆由放逸生 是故當棄捨
放逸與癡愛 令貪轉增長
是三種可畏 能壞眾生善
無智捨正法 樂作於放逸
為焰摩使者 臨終所驅逼
放逸極險惡 智者常守護
彼於命終時 安隱無諸怖
放逸第一苦 不放逸最樂
若求彼樂者 不應行放逸
於彼處界等 起放逸過患
損壞諸善根 則生諸障礙
又彼放逸者 樂著於形色
由增上無知 即趣於險難
若常作放逸 定墮於惡道
愚夫不覺知 彼死掌中住
諸天福盡故 皆由生放逸
為彼所損害 墮落無能捄
唯有一善法 具足諸功德
忍辱常相應 憐愍於含識
由此善根力 臨終離諸怖
是故捨放逸 專注勤修作
常遠離愚癡 善護於明惠
若達此二法 放逸自除斷
此丈夫法財 決定當修習
由具彼財故 則樂不放逸
放逸名為縛 不放逸即解
如是二種相 以方便揀擇
若樂放逸者 當起善思惟
於後命終時 則知其業果
又復捨家人 常生於止足
精進修諸善 得近寂滅樂
離世俗攀緣 唯務於真諦
不為諸魔事 少分而動亂
若人意寂靜 常離諸希求
勝智則發生 於彼何有苦
以正惠觀察 過現諸恐怖
當脫彼未來 無量煩惱縛
若樂不放逸 常不值諸難
由智離垢染 當證真常處
此放逸能壞 諸天妙五欲
何況彼愚夫 耽著無知覺
若樂行放逸 彼人則近死
能離彼過失 善任持惠命
放逸不放逸 二種如是說
近之為苦本 捨之則遠死
諸天及世人 常著於欲樂
猶如彼飛禽 二種無有異
不達彼正法 不知解脫因
如是天及人 故與彼相似
若棄捨放逸 常樂於勝行
如是諸有情 此為真智者
諸天樂遊戲 常作於放逸
雖受天福報 與彼禽同類
諸業有差別 受生則有異
唯善法可依 決定無少墮
若不悟輪迴 一切皆歸盡
彼天極愚癡 顛倒唯自損
若天依正法 住無垢境界
不作放逸行 為世所恭敬
謂彼苦與樂 皆從因緣起
彼天善覺了 不造非義利
於親眷朋友 互相而繫屬
不厭怖輪迴 何曾求出離
飲酒生放逸 智者當了知
飲已即消散 放逸難可壞
放逸發狂亂 馳騁於五趣
是故方便說 為患逾惛醉
若人行放逸 受罪俱胝劫
飲者日當醒 放逸長時醉
遠離放逸者 則無彼墮落
若為彼所牽 常沈於諸有
若樂饒益者 當捨諸放逸
為最上煩惱 是諸佛所說
為放逸所牽 令心則輕動
諸天由是故 懈怠無修斷
若不遠放逸 惡惠深可怖
定墮於險難 後受彼熱惱
從天中墮落 則受諸艱苦
當知彼放逸 少不可親近
若常樂放逸 彼無快樂分
當知彼放逸 第一苦根本
無數諸天人 皆因放逸故
墮於地獄中 百千俱胝劫
放逸第一冤 不放逸如友
是故當親近 常為作饒益
諸法集要經卷第二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三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不放逸品第六之餘
於善當奉行 見惡則如毒
故說此放逸 為第一險道
彼放逸眾生 為美言所誑
常迷醉其心 於苦唯己分
不怖於苦惱 不求天快樂
由無智觀察 與傍生無異
於飲食婬欲 其心無暫捨
如是諸有情 則同其畜類
樂著嬉戲者 住琰摩口中
彼死即現前 是苦難堪忍
眾生心放逸 樂壞即夭喪
由彼放逸故 終為死磨滅
唯有一善法 令壽命安隱
復能生諸天 說名不放逸
放逸不放逸 生過失功德
善惡皆由心 解縛亦如是
眾生不了知 快樂如冤害
彼意極愚癡 遠離於佛智
放逸如毒樹 聳幹有其三
為彼老病死 常依止而住
具足修正行 不為彼所侵
智者處輪迴 常樂不放逸
若樂不放逸 則離諸過咎
解脫諸恐怖 得最上快樂
若具放逸者 我則生怖畏
彼若有解脫 於樂不須斷
由貪起放逸 當墮蓮華獄
彼於欲自在 常止住其中
若住於放逸 生四種顛倒
能壞於善行 如世間冤害
無量諸疑惑 恐怖常逼切
流轉生死中 皆由放逸行
此一放逸行 常樂諸欲樂
則遠離一切 無漏清淨法
諸天放逸故 展轉無窮極
愚癡不厭離 何由得寂靜
離染污思惟 其心則寂靜
能利於自他 無復諸熱惱
諸天著欲樂 所得何曾見
是樂有為生 無常不久住
此有為色相 決定而破壞
彼樂若壞時 則生於苦惱
若人於欲境 放逸心狂亂
決定有乖離 後受於熱惱
於五欲境界 貪愛得自在
彼欲誑諸天 放逸則隨轉
若人作放逸 是諸難根本
於財起貪求 廣造諸不善
若人於此生 具足諸快樂
當隨智惠行 如魚逐流水
諸天若放逸 為女色所伏
則為彼燒然 常受於苦惱
是故諸天人 一心當遠離
於意常止足 不為欲所縛
愚癡迷罪福 不知法非法
此人於涅盤 少分不可得
於輕重律儀 及甚深法要
而常樂修習 則獲彼安樂
常樂宣正法 滌除諸垢穢
不作放逸行 則常獲妙樂
昔樂行放逸 常迷醉愚癡
若天若世人 皆不應親近
造放逸過失 未曾有間斷
彼人命欲終 則趣於惡道
此說彼放逸 於理非和合
諸天常癡迷 當墮於地獄
諸天欲所迷 非愛而生愛
癡暗不覺知 何有於少樂
諸天於五欲 常樂著迷醉
如彼生盲人 不見於正道
由彼心散亂 不生真實見
放逸鎮燒然 是故當遠離
意地諸善法 由放逸破壞
八聖道昭然 畢竟無能見
是放逸為毒 能壞十善法
如是放逸者 失四種禪定
諸佛離五欲 常讚不放逸
是身老死侵 當厭離放逸
放逸唯有苦 離此即解脫
為放逸所牽 無智不能斷
不放逸最勝 諸天樂親近
若作放逸者 定知當退沒
一切諸眾生 輪迴不解脫
由放逸羂索 縈纏難出離
造惡則無福 作善非招罪
放逸諸有情 常生顛倒見
云何為罪福 非世俗所說
智者善明了 不讚於放逸
諸天若放逸 則減失善業
當知此惡因 定招於苦果
若意著諸欲 暫時生少樂
則為彼破壞 退失生大苦
境界常現前 愚夫不厭足
癡迷著女人 則見其墮落
由貪生放逸 習近諸女人
於己命終時 彼則咸觀看
諸天若退沒 獨逝而無侶
唯有善惡業 於後而隨逐
遠離彼惡作 善修諸善行
棄捨斯過咎 常樂不放逸
放逸輪迴本 離此為寂靜
彼二種差別 此說其自相
智者常思惟 樂修於諸善
正人依法行 則無於少苦
眾生處輪迴 皆隨於自業
云何彼世間 為放逸破壞
放逸第一縛 復能壞諸善
為彼墮落因 作地獄苦本
顯示一放逸 為諸苦惱因
若樂饒益者 常離彼過失
若離於放逸 得至不死處
由不放逸故 則近菩提道
若樂不放逸 住最上涅盤
故說彼放逸 為其墮落因
若人作放逸 此惡無過上
為世所欺輕 死墮餓鬼趣
若樂於放逸 則生彼顛倒
由如是業果 隨生死流轉
彼地獄熾火 常燒放逸人
若樂解脫者 則捨於放逸
若人離放逸 則生於明智
永斷於諸惑 常受彼妙樂
眾生心散亂 為業而纏縛
流轉三有中 當樂不放逸
於苦謂為樂 樂壞生於苦
夫死轉為妻 當樂不放逸
妻死或為母 母死或為妻
於此流轉中 當樂不放逸
放逸能生貪 由貪復生恚
為過患之源 沈輪於惡道
放逸不放逸 智者皆不著
此最上安隱 昇智慧樓閣
若能離放逸 善住安樂處
為大智丈夫 速證真常果
示放逸過失 與道極相違
則斷法橋梁 壞善心種子
能壞解脫法 引生諸妄念
墮彼險惡趣 皆從放逸起
自不求利益 為他人所棄
無言無所作 彼則如死者
雖具天形質 愚癡同畜類
常居放逸中 作歌舞戲笑
若人著放逸 即趣三有海
滅已復還生 悉見其破壞
由此造諸罪 為業所纏縛
放逸轉為冤 違背諸善法
是業不住內 亦不在於外
當知放逸者 皆由心破壞
於最上境界 其心無厭足
樂歌舞嬉戲 不知墮滅處
愚癡放逸者 以怖為歡悅
彼天同生盲 不知道非道
由彼放逸行 從諸禪墮落
輪轉欲界中 馳流於五趣
若住無色界 獲四種空定
由行放逸故 流轉於世間
周流三界中 愚癡無知覺
放逸為桎梏 愛索而纏縛
若墮諸惡道 常飢渴恐怖
由彼放逸行 不生於悔惱
若心生苦惱 則為愛別離
故如來所訶 常遠於放逸
由彼放逸芽 滋長老病死
是三種苦惱 能壞諸眾生
又如彼大地 能生其藥草
彼放逸愚夫 則增長諸惑
放逸如毒苗 出生諸懈怠
飲酒著女色 共遊戲境界
放逸為極苦 不放逸最樂
放逸不放逸 於此善分別
假使百千俱胝劫 墮於惡趣受極苦
是故不應作放逸 則同諸佛超彼岸
訶厭五欲品第七
欲為第一誑 於彼無作意
是諸地獄因 輪迴深險縛
若人著諸欲 則受無邊苦
常為欲蛇害 何有於少樂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舌
不應以少言 而談於欲事
眾生貪所欺 瞋恚常燒煮
愚癡所降伏 於欲常讚美
多造於惡行 而得欲少味
由縱彼貪癡 不了苦為苦
彼欲無形色 快樂無有常
為最極惡因 然後當遠離
眾生由起貪 常墮於惡趣
若能離彼過 則無地獄怖
獄中生惡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當一心 常生於厭怖
常愛樂解脫 遠離於彼欲
破壞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癡凡夫 諸根著境界
由意生愛樂 即墮於惡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愛著
須臾貪火然 於欲而無足
又彼諸有情 而生於貪火
和合則熾盛 離散則無有
若離欲境界 彼無由得起
是火極險惡 常應生遠離
如木無分別 從愛河而流
彼愛復如酥 沃之增熾焰
是貪火猛毒 能燒於一身
棄捨於名色 彼火則不滅
又如世間火 見已咸生畏
貪火極洞然 何不生驚怖
從彼五根起 五境而圍繞
愛力疾如風 燒彼多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險難出離
為彼貪所燒 如火然槁木
是貪欲熾火 隨境界增長
彼貪者無知 以苦而為樂
世火益光明 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當遠離
若人於境界 見已當如毒
暫生於少樂 然後受極苦
非此世他世 亦無初中後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樂
是諸愚癡者 多樂著嬉戲
於境界無厭 如火焚草木
由於境無厭 則為彼欺誑
常處生死中 不知其過失
著欲飛禽行 彼決定愚癡
如是諸天人 不及禽等類
猶如劫盡時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觀色而無厭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滿
眼視諸色相 未曾有厭足
於欲若無厭 於樂何分別
彼若足無貪 則遠離憂惱
如摩羅耶山 悉產旃檀木
愚者伐為薪 復以營田畝
欲為第一誑 虛妄不堅牢
如乾闥婆城 亦如於夢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暫生於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實見 離愛則無苦
為彼愚癡者 顯示其惡果
欲如世間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後復為破壞
意著欲無厭 復以欲為冤
彼天命終時 即墮於地獄
欲為世間毒 亦如一電光
愚癡著女色 如魚逐浪轉
常思惟增長 前後際不善
著欲如熾火 智者當遠離
若隨其親近 則彼彼增長
欲火極燒然 觸則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遠離
若離於彼欲 決定獲安隱
彼無數百千 那由佗天眾
由愛樂五欲 為獄火燒煮
欲如火如毒 當離求安樂
為彼地獄因 是故應棄捨
於欲得自在 如不見不聞
由不著彼故 無苦無逼惱
於欲不應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諸天人 為彼火所害
從無始輪迴 欲冤從心起
於愛若解脫 彼欲則無有
彼染濁苦果 從愛欲而生
若於欲解脫 則得上妙樂
智者依於欲 於欲而無愛
由離彼癡故 得證真常處
暫生於適悅 後受諸楚毒
於欲起染著 則趣於地獄
是中生愛樂 剎那樂非有
若離垢寂靜 得至不滅處
智者初中後 以欲而莊嚴
云何彼愚夫 於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觸則生熾火
於彼生愛樂 則為毒所害
如火加於薪 其焰常不滅
若樂彼欲者 則增於熱惱
如蛾見燈焰 不知燒其身
彼愚癡眾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貪欲 常為彼燒煮
畢竟無知覺 與燈蛾相似
是故彼諸天 捨欲求佛智
放逸當自損 今生勿虛擲
常樂著諸欲 減失於善業
為癡所欺誑 後當墮地獄
如毒樹開花 遊蜂而競採
愚癡著欲人 受用以為樂
彼蜂由食毒 其命復何有
欲毒損眾生 永壽極難得
又彼地獄火 由欲而燒然
是火滿其中 燒諸天等類
餓鬼飢渴逼 復為火所燒
於彼畜生中 樂尋求損害
餘一切世間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燒諸迷欲者
心常於境界 耽迷復輕動
愚者若明了 得離彼危苦
是心著諸欲 不知其險難
常處欲瀑流 則生於苦惱
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亂
由斯心動轉 不知大恐怖
諸天耽五欲 常生於固護
無智不棄捨 後當生憂悔
是心常癡暗 於境不明了
彼欲極過患 暫生於適悅
於若干百千 無量俱胝數
皆由欲破壞 於心不防護
為欲境所縛 當受地獄報
以意善修作 畢竟當遠離
由先起貪染 復作彼瞋行
因愚癡所迷 則同於畜類
愚夫沒欲中 由欲復癡醉
猶如彼飛蛾 終為火所害
彼諸天形色 著樂而破壞
為彼欲所降 決定當墮落
眾生為欲誑 則生於癡迷
由愛索所牽 則墮於惡道
若怖彼險惡 自作於善利
以意寂靜故 不生於熱惱
若樂欲境界 疑惑則增長
漸生諸過患 如風鼓其火
欲火常燒然 彼樂速遷滅
常真實思惟 不著於境界
若人於欲境 其心生迷亂
境界常現前 是彼愚癡行
無智著境界 不生於厭離
如薪投火中 因風則熾盛
諸天由彼貪 常著於欲樂
愚癡不厭捨 由是而退沒
若人於欲境 心常生繫念
為別離苦惱 長時而燒煮
天中妙欲樂 當為愛別離
是苦勝人間 不及其少分
諸天受欲樂 如魚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貪則不起
若人於欲境 常愛樂親近
其心不防護 長時苦不斷
由樂著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鈍無知 後受極險難
欲為患尤重 暫能生少樂
此為不淨行 引導於惡趣
若人無智眼 於欲常愛念
亦如彼盲者 墮險而無捄
彼著欲眾生 少味而多怖
猶如尋香城 暫有即無處
放逸生喜悅 展轉而愛樂
諸天癡所迷 不生於覺悟
於境界生貪 彼欲即隨轉
不知大苦報 決定而自受
若人於五欲 常樂著嬉戲
當墮彼惡道 愚癡徒後悔
若離癡境界 不為欲火燒
於正行勤修 則得最上樂
以世間欲境 比清淨妙樂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實非樂
速趣地獄中 於苦而有分
設於百千劫 著欲亦無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樂處
若於欲作意 剎那則增長
諸天及世人 由此而墮落
於欲常耽迷 為最極險惡
若不生遠離 則為彼滅壞
是眼猶若海 觀色無滿足
於最上美味 舌嗜而無厭
鼻嗅諸妙香 於彼常不捨
由觸生快樂 彼意則無盡
於美妙音聲 耳聞極愛樂
意著於法塵 未曾而暫捨
是六根輕動 譬之彼惡馬
著欲境無厭 常如其飢渴
諸天著五欲 如火益乾薪
火性本熾然 無足亦如此
是六根熾火 無始常燒然
愚夫無覺知 貪迷如悶絕
當知彼欲樂 則為地獄因
覩欲起貪心 如蛇動其舌
又如彼盲者 無目亡諸欲
彼若起尋求 則墮於地獄
非由無目故 能離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則越彼惡趣
樂行非義利 造諸不善業
於欲心無厭 是人墮惡道
若人著於欲 眾苦由之生
暫捨還追求 彼無識無智
欲初如親友 後則為冤敵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為害
無量諸眾生 著欲而墮落
如逝水無迴 彼樂亦無異
受用諸快樂 園林勝境界
於彼若無貪 常生安隱處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亂
樂壞苦現前 彼不生後悔
由先善業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諸天 各生於愛樂
是欲境無常 決定當離散
諸有具智人 於欲而不亂
此身何所堪 無智生愛樂
常造不善因 況復未來苦
彼愚癡凡夫 常貪於欲味
初雖有少樂 後當唯有損
如是彼聲色 體性能生惑
愚者為彼牽 則趣其險道
若人於欲味 心常生渴愛
彼唯苦非樂 智者當遠離
如虛空降雨 能益於河流
諸天沒欲中 唯增於熾盛
如魚居水中 猶生其渴愛
彼著樂諸天 無厭亦如是
如彼虛空界 邊際不可得
於欲生貪人 境界何窮盡
如海騰波濤 其水常充滿
愚癡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諸欲境
已得則堅著 如貪味流涎
欲能生熱惱 為極惡過患
此滅彼復生 非寂靜境界
是欲唯損害 棄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則咸捨去
於境界無厭 於樂亦無足
智者善思惟 應常生遠離
境界為苦因 寂靜為樂本
離境界毒蛇 當親近寂靜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貪因緣 隨輪迴流轉
無量百千生 聚已復還散
唯諸佛世尊 真實悉知見
世間出世間 種種諸快樂
由彼著欲故 悉皆為散壞
愚人心著欲 顧戀不能捨
彼為癡所盲 何能發明惠
惡言聞若讎 於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遠離
愚夫著彼欲 則為欲火燒
不生厭患心 後受於苦報
譬如大火聚 見者咸生怖
欲境常熾然 云何樂親近
是身筋連持 深可生厭離
復為欲所迷 如索而纏縛
如金播歌果 紅色味甘美
食則生損惱 著欲亦如是
如蛾撲燈焰 則為彼所燒
著欲諸眾生 由之而破壞
彼無識愚夫 於欲而稱譽
是欲如熾火 觸則為燒然
如鹿為渴逼 奔趣於陽焰
由隨彼貪心 妄求於快樂
諸天著妙欲 則無有厭飫
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靜
現雖生少樂 於後則為苦
諸天欲境牽 其心常散亂
於種種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盡業相隨 決定無疑惑
眾生死將至 無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無依怙
愛別離苦惱 皆由欲所生
諸天當了知 不應心戀著
是欲非義利 生無常恐怖
彼愚癡凡夫 愛樂而親近
由增上癡迷 為貪火燒煮
無正念思惟 於欲無厭怖
若樂欲境界 決定受諸苦
輪轉三界中 何由得出離
眾生因無明 常受諸苦惱
是故說彼欲 如電非久住
當知彼貪欲 如夢境虛幻
了苦空無常 及無實主宰
故諸佛所說 五蘊自性空
若如實了知 則於欲不著
為愍諸有情 斷除煩惱縛
令至於彼岸 得寂靜涅盤
樂行五欲者 則沒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靜
若人著於欲 則忘失正法
尋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獄
是欲唯破壞 猶如利刀劍
若不生厭離 後當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則如是增長
於彼無厭足 常生諸熱惱
求天中快樂 當為欲所燒
不造諸苦因 常得於快樂
愚夫於欲境 堅著而不捨
此則如電光 暫時而動轉
若人貪五欲 相續而不斷
是人為欲火 燒然無休息
諸天於欲境 生增上愚癡
於離喜妙樂 彼則不復得
離解脫無樂 亦無於涅盤
與欲境相違 是故當棄捨
若住貪境界 諸根則無厭
由彼無厭故 何由得解脫
若於輪迴海 而能生怖畏
當離彼不善 及貪欲險難
欲境無暫停 如日出復沒
當樂依山林 修禪求出離
欲非解脫法 愚者為珍玩
唯聖財七種 畢竟獲安樂
是欲非寶處 為輪迴曠野
若愛樂親近 則不能出離
於罪不驚怖 彼為大無知
非財說為財 唯苦則無樂
若人遠離欲 不生於貪愛
此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於欲無止足 彼心非安靜
與貪愛相應 如火騰於焰
諸天阿脩羅 人及非人等
於欲不生厭 皆為彼破壞
若人於欲境 迷惑心狂亂
彼為自欺誑 由是而喪滅
諸愚癡眾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為欲 而常生愛樂
諸天欲所牽 其心則癡亂
若樂佛功德 當離彼境界
此現在五欲 能生諸過患
於樂不染著 是名為智者
諸法集要經卷第三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四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訶厭五欲品第七之餘
欲境如夢事 亦猶尋香城
猛熾若焰然 諸天由是墮
若於欲生愛 後則為所損
曲戾無正思 諸天由是墮
極下惡可厭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險坑 諸天由是墮
欲性本動搖 猶風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諸天由是墮
欲如飛電轉 亦如於陽焰
如聚沫不堅 諸天由是墮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動
如芭蕉不實 諸天由是墮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魚吞其鉤 諸天由是墮
當以真實智 斷除於欲境
解脫不善果 及諸不饒益
起妄想思惟 於欲生欣樂
則為欲羂拘 壽命豈能久
眾生心輕動 咸為欲所牽
愚癡無覺知 彼為自欺誑
若為欲境動 則是諸苦本
如乾闥婆城 當知不久住
若於欲生貪 彼瞋則隨轉
如是諸眾生 速趣於惡道
是故彼正士 捨欲除瞋恚
離癡等過失 顯發於明慧
若人厭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為良朋 速證真常果
於欲不生著 得離諸垢染
斯為具智人 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與眾生樂
心離縛寂靜 降伏諸魔軍
離愛品第八
愛火起於心 迷者謂清涼
猶勝地獄火 此乃遍三界
又彼地獄中 能生於劫火
極炎猛熾然 皆從愛所起
地獄苦眾生 業盡必當出
三界諸有情 愛火無休息
由愛所縛故 輪迴無有窮
何況地獄中 更生於愛火
又地獄業火 但能然彼身
愛火損眾生 燒心及其體
是二種差別 今當分別之
獄火雖熾炎 愛火復過彼
由三業所起 遍三有燒然
損害於善因 唯愛火為毒
貪火燒諸天 瞋火亦復爾
癡火逐愚夫 愛火隨所至
嫉慢復如火 從我執薪生
離火燒世間 無薪常熾盛
於境生戀著 為愛蛇所傷
瞻視及承迎 展轉而增長
如火增其薪 相續而不絕
世火猶可防 愛火無能制
若為愛欺罔 隨世間流轉
彼則如冤敵 無有能勝者
由愛之所覆 趣海求諸珍
恐怖軍陣中 深入而鬪戰
王者愛其國 乃互相侵競
以至母及子 因財而起諍
若解脫彼愛 捐捨諸珍玩
視之如瓦礫 則近菩提道
由愛於財故 墮地獄趣中
彼熱惱難堪 是故當遠離
當以其智水 沃之令永滅
若不除愛火 去菩提則遠
若遠離其愛 於諸珍不著
是人於世間 則無微少苦
如網捕於魚 悉遺諸螺蜆
愛縛彼眾生 無有能免者
如鹿中毒箭 則四向馳走
毒處處相隨 寧逃於苦惱
愛火亦如是 彼毒常隨逐
燒愚癡凡夫 何由能出離
暫生於適意 果報常燒然
求出世樂者 應當去其愛
如魚食其餌 彼必當趣死
人為愛所牽 中夭無疑惑
墮鬼境界中 熱惱遍馳走
及地獄有情 多由心起愛
乃至向他門 求乞而活命
皆由愛使然 是佛之所說
愛火燒諸天 不須薪少許
由著於境界 從六根發起
受具足快樂 常迷醉其心
墮落不覺知 由愛之所誤
一切輪迴因 皆從愛所得
愛鎖拘有情 令墮於惡趣
又天中愛火 欲境常圍繞
由愚癡自在 燒彼著欲者
如火得乾薪 騰焰則彌盛
欲樂適其心 其愛轉增長
世火極炎猛 人皆能遠之
愛火燒世間 無能免斯害
若人不生愛 得最上寂靜
出過患稠林 能超於苦海
離和合過失 則斷愛欲索
解脫諸罪垢 乃是無憂者
百千俱胝劫 常為愛所欺
愚夫不棄捨 為幻網維縶
謂由愛所覆 樂親近承事
如彼傭力人 渴飲其醎水
飲已渴暫息 須臾喉復乾
渴愛在於心 非道何由止
是故當遠離 諸惡由之生
為愛所伏者 沈淪無出期
受天中最勝 上妙五欲樂
終為愛索牽 復墮於惡趣
若人近於愛 苦惱常充滿
依正教所明 此定非饒益
若著愛境界 則無有厭足
能棄彼愛者 是人無憂患
諸天由愛故 則生於放逸
耽著復追求 復墮於地獄
諸天若退失 為第一慚恥
由著上妙樂 則受極重苦
愛覆於自心 其心則狂亂
不怖於輪迴 長時而縱逸
眾生由欲樂 復增長其愛
愛火地獄火 為彼彼燒害
彼愛若增長 展轉則無窮
已有生防護 未得常追求
由起追求故 其心常不足
是人無樂分 如來所印可
由心無厭故 常思其欲味
則為彼愛火 相續而燒然
若於欲生怖 離愛火所逼
解脫愛垢染 不復墮惡道
由自邪思惟 起三毒塵坌
溺放逸深淵 常貪於女色
歌樂妙音聲 引生於散亂
其心無暫停 猶如於駃水
愛如深險河 欲如漏舡舫
愚者之所乘 即為彼沈喪
愛如猛熾焰 三毒如乾薪
放逸如迅風 燒諸天不覺
諸天著欲樂 則為愛降伏
於頃刻須臾 暫無其少暇
愛為欲所依 生百千障礙
諸天著樂故 於善不能作
愛蛇有五首 其性極暴惡
螫彼貪欲人 是苦難堪忍
愛河極深廣 從五欲出生
欲達彼岸者 匪善何能越
愛如幻伎兒 充遍於三有
誑惑諸天人 於益無少分
五根取欲境 未曾有厭怠
如酥投火中 念念而增長
又復彼愛者 能開惡趣門
地獄鬼畜生 如是常往返
愚夫由起愛 墮死魔口中
善離斯過失 不為彼所噉
諸有具智人 能降伏彼愛
離憂惱怖畏 坐臥常安隱
若離彼愛纏 則不生諸苦
愚者多希求 常興於損害
於其晝夜中 心不生慈愍
他所有珍財 意欲皆希取
是輩如劫火 其性常兇險
遠離於善人 如毒蛇處穴
由增上愛故 為熱惱燒煮
死墮地獄中 復生於鬼趣
從惡道出已 得生於人間
向五百生中 常於他求乞
下色常低言 匱乏心逼迫
唯苦為己分 皆由愛所得
若人斷其愛 常樂求佛慧
斯為其正人 得最上寂靜
若遣心中愛 如驅蛇出穴
愛毒未蠲除 決定當破壞
若決定造作 彼愛常現前
如火擲乾薪 其焰則彌盛
眾生貪珍財 積聚無止足
彼於命終時 皆為他所有
由愛所獲咎 財散罪不消
由業之所牽 含悲趣地獄
財為他受用 罪則當己身
墮彼惡趣中 後悔徒熱惱
財散名為衰 樂壞則為苦
親友忽如冤 皆從愛心轉
智人不起愛 愛火常熾然
損害諸有情 令墮於惡道
積財如彼山 守禦常憂怖
云何造諸罪 非理而持用
不樂畜財者 無怖無防護
是離貪智人 在處常安住
樂求於富樂 倐然而散壞
盛衰不久停 如日之輪轉
榮富者如縛 貧乏者如罪
皆為愛所使 於欲無厭患
受上妙快樂 所欲皆如意
為愛火所逼 身樂俱散壞
若諸天及人 由於欲無厭
皆為愛所燒 如來悉知見
百千諸有情 因愛墮險難
受無量苦報 智者咸興歎
壽命速遷謝 愚夫不知覺
福業悉消除 彼愛則增長
若人著於愛 世世常隨逐
彼暗鈍無知 不達罪福相
若善業果報 生諸天受樂
不善業因緣 從彼而退墮
不造善惡業 離和合過失
棄背老死因 住最上安隱
貪如彼車輪 五欲為於輻
愛轂處其中 世間無知者
愛河極深廣 欲境為波濤
疑惑譬群魚 世間無知者
於晝夜三時 多造諸不善
智者不防護 即隨惡流轉
美色如幻化 了彼則無縛
由愛常追求 為縛無能解
若為愛所纏 則著於欲樂
智慧若現前 能除彼過患
愛增其黑暗 智發於光明
當捨暗從明 離苦獲安樂
智如其利劍 能伐愛林木
應當善修習 獲最上安隱
當知愛稠林 深密難出離
若人善超越 則出於三界
愛河有三派 放逸水彌滿
當乘於慧舟 能渡於彼岸
愛如利刀杖 割截愚夫身
苦惱難堪任 是故常遠離
愛如惡癰疽 從心而生起
於其晝夜中 曾無於少樂
愛如猛熾火 疑惑如樵薪
由業風所吹 燒心生熱惱
若人愛所纏 其心則輕躁
非理取其財 則喪於身命
世間諸眾生 造無邊惡業
皆由愛彼財 長淪於苦海
為愛之所使 勇捍無怯弱
乃至蹈火中 不顧其身命
若人多起愛 心火常燒然
無愛意清涼 如深淵澡沐
愛如彼烈火 投薪則騰焰
譬之彼貪夫 愈得而無厭
具無量珍寶 剎利猶不充
自餘諸有情 少畜則無患
若人起於愛 樂少而苦多
苦樂兩昭然 智者善取捨
善降彼愛者 得最勝寂靜
若能常遠之 則近菩提道
離欲邪行品第九
女人為罪本 能散於資生
若為彼所伏 於樂則何有
女人多諂曲 常懷於嫉妬
樂造作不善 於業得自在
巧言誑於他 常生和合想
無正念思惟 喜讚於欲事
彼暫生柔順 後則多剛狠
雖珍異莊嚴 於恩曾不念
設百千眾生 咸生於愛樂
自性無有常 猶如彼飛電
若樂於女色 斯為不善因
現生及後身 悉為彼破壞
若見一姝好 心則生散亂
樂著彼境界 為貪之所嬈
合會必有離 由之起愁慼
貪欲鎮縈纏 皆由女人故
是女人貪毒 與身俱時起
如火生世間 熱性則隨有
當知是貪火 從心中所發
相續常燒然 於苦無與比
破壞於善法 及損惱眾生
為惡道之因 是諸佛所說
口雖出美言 心中常蘊毒
於其所戀慕 其志曾無定
設暫生愛著 不久則棄捐
所說無有誠 彼意則非實
以方便欺誑 習染欲因緣
於己生貪人 恃之生憍慢
天人阿脩羅 夜叉鬼神等
墮於險難中 皆由女人故
又彼女人者 不知恩念善
其心無暫停 如日之旋轉
見其榮盛人 則樂於承奉
彼若有衰危 殊無少憂慮
如蜂採其花 花乾即捨去
應知彼女人 棄舊亦如是
女人無慈心 常懷於嫉妬
此非無端由 皆因於男子
諸天唯女人 餘無能降彼
由女縛所牽 則墮於惡趣
若樂著女色 此失無與等
貪火鎮燒心 何由能出離
若為欲所牽 貪業皆可見
常惛醉其意 樂作諸不善
女人惡所纏 多興於潛意
棄彼昔所眷 如蛇委其蛻
女人最險詐 無能過彼者
多作於方便 而希於寵愛
又諸女人者 自性多流蕩
智者有先見 慎勿相隨順
若習近女人 則失於善利
設求生天中 此亦不能得
天中妙樂音 聞者咸生愛
若樂著不捨 引生於苦難
女人心動轉 於餘生染愛
愛火或暫息 則生於棄捨
女人志堅著 樂行於鄙事
若見彼衰殘 則生於棄捨
女人多諂媚 使彼如癡鹿
見禍患所侵 則生於棄捨
女人極險惡 不念其恩德
彼厄難相臨 則生於棄捨
女人心散亂 起種種思惟
能誑誘於他 如蜜和諸毒
女人多巧言 能惑愚癡者
智士善思惟 彼意曾無動
由愚癡著欲 於財無慳悋
不修彼福因 如鼠常藏竄
女色如彼索 而第一堅牢
縛彼迷士夫 令墜三有海
是索非縛體 唯能縶於心
心若為彼纏 苦則為己有
餘索縛於人 燒斫皆令斷
是女索不然 能牽趣惡道
身有其相狀 彼索則能縛
心本無形質 非女索不可
若為索所縛 其量人皆見
女索縛於人 是量無知者
暫生其少樂 後脫則為難
能縛諸眾生 常淪愛苦海
又彼女索者 善縛於六根
常索無其能 唯縛身及頸
妻子并眷屬 為縛最堅牢
愚人生妄心 皆執為己有
於女色生愛 彼唯筋肉纏
便利之所依 汝愛復來此
好發巧言詞 誑惑而無媿
當知女人者 與冤則無異
以眾妙嚴飾 令他生愛樂
其心常動轉 所說多虛假
女人性多毒 如迦羅俱吒
損彼著欲人 無能免其難
具百千方便 不能防女人
如風火虛空 無能縛彼者
造諸非律儀 遭病難夭喪
皆因於女人 破其解脫行
世間諸眾生 造作眾罪業
皆因於女人 恐怖常迫窄
自幼及其耄 其心常散亂
女人性本然 如日光常暖
女心無定則 猶風中燈焰
有怨不暫捨 如馬囓其瘡
如索縻鼠狼 雖縛彼能脫
則同彼女人 不為他所制
如花蓋毒蛇 如灰覆炎火
如色蔽人心 如女藏惡露
如毒樹開花 觀者曾無厭
是花猶女人 畢竟當棄捨
常樂求女色 境界即現前
此生及後身 俱無於樂分
非火非刀杖 非力非機關
為女所縛者 彼惡無能斷
於人世天中 略述欲過咎
智者若遠離 作夜摩天主
樂彼女色者 皆從慣習生
世有真實人 則能免其事
是人宿善本 滅已生天中
見諸天女人 散亂亦同此
則毀樂非真 訶心不寂靜
厭女人過患 如冤而捨去
若習近女人 生多種苦惱
是故當了知 於彼常遠離
若起散亂心 則生諸過失
常見於女人 而生於戲調
日本無黑暗 火性無清涼
女人無慈心 少分不可得
大地無傾搖 風狀無安寧
女人無善行 常樂說諸過
又女人之心 動亂非長久
有難則捨離 如池涸鵝去
淺瀨鷺所依 深淵則無有
山嶽有震動 彼定無悲愍
不稱揚正法 樂作諸魔障
墮於險難中 為彼之所誑
赫日可令冷 蒲桃能使剛
女人諂嫉心 堅著不棄捨
於樂同受用 於苦則不然
少恨常在心 於恩而廢忘
昔於園苑中 而共相娛樂
衰難忽相侵 毀呰而棄捨
女為世間縛 增長於鬪諍
為過失之藏 乃非法之器
女色惑眾生 常懷其欲想
起遍計追求 其心無暫捨
無量愛欲箭 損惱諸眾生
彼樂何所之 悉見其磨滅
是欲深可畏 如利刃猛火
智者善了知 常一心防護
若有持淨戒 忽起於欲想
招無量誹謗 生眾多過患
如風觸於火 其焰則熾然
見女人生貪 定為彼燒害
若求清淨樂 當遠離女人
此世與他生 其心常寂靜
起勇猛精進 修習於勝慧
捨欲信因果 是人獲大利
離酒過失品第十
此說酒為毒 應當遠離之
若樂飲酒者 則壞於善法
若人近於酒 不生於明慧
彼無解脫分 是故常遠離
為第一過失 智者之所說
損壞於自他 是故常遠離
若人樂飲酒 好說世俗事
多言起紛諍 是故常遠離
飲酒損資財 惛迷復懈怠
有如是過患 是故常遠離
由酒發生貪 瞋恚亦復爾
展轉增愚癡 是故常遠離
酒為禍根本 令諸根馳散
後墮地獄中 皆由酒所敗
或高聲戲笑 出暴惡語言
毀諸良善人 後則生憂怖
由飲酒醉亂 善惡不分別
如傍生無知 是故當遠離
若人為酒困 惛醉則如斃
求快樂長年 為患則何有
是諸難之本 為過患之源
常居癡暗中 趣死之階漸
後墮地獄中 復生於鬼界
及彼傍生趣 皆為酒所壞
酒為毒中毒 疾中之痼疾
已苦復加苦 是智者所說
破壞於慧命 竭盡法財寶
毀彼淨梵行 皆由心樂酒
乃至尊崇者 醉已無區別
為世人所嗤 不生於慚恥
酒如其利斧 能損諸善法
樂飲者無慚 為他所輕賤
若人為酒惑 耽湎無罷期
不作諸善行 彼無識無智
若人樂飲酒 彼心則狂亂
或發於戲笑 或起於瞋恚
現生及後身 無明常覆慧
焚燒解脫法 皆為酒所使
若嗜其酒味 如食金播果
初甘後則毒 是智者所說
是故彼智者 於酒深為誡
心不起思念 飲則生熱惱
富足常飲酒 諸天復過是
於彼彼快樂 後則皆散壞
眾生酒所迷 其心常醉亂
為彼癡所牽 耽著其美味
當知酒如繩 癡愛常難解
寧墮地獄中 於酒不應觸
因觸聞其香 癡人即樂飲
是故於彼酒 見己當捨去
若見即生貪 若觸香即發
由聞彼香故 其心不能止
是故酒為毒 生過失非一
壞色力名聞 皆因飲彼酒
口出於狂言 瞪目無定往
時臥不覺知 所作皆廢忘
由偃仆於地 為女人所笑
其身不動轉 加枯木相似
彼醉酒而臥 瞥見謂其死
知者咸告言 由飲酒如是
常樂飲酒者 住三十六失
當了知彼過 此則常安隱
具勝族名稱 由酒之所污
是人如蘆花 不久自輕棄
若人樂飲酒 展轉為境牽
墮放逸水中 漂流難出離
為境所牽故 不知善不善
於清勝園林 何用復飲酒
若樂於酒味 則生諸險難
墮於地獄中 具受諸苦惱
飲已發生癡 由癡造眾罪
愚人心愛樂 何能生遠離
起增上耽著 受極重苦報
若能離彼過 則無諸憂惱
初則損其慧 後則壞其樂
是故彼智人 於酒常厭捨
若人近於酒 彼則如飛鳶
常為癡所盲 故說酒為毒
於酒作毒想 最上第一樂
由持淨戒故 寧飲於銅汁
若樂飲酒者 於罪則不免
彼增上愚癡 常處於惡道
飲酒雖一罪 能生一切惡
是故當制之 心戒則為本
比丘樂飲酒 則捨阿蘭若
離心一境性 不思惟正法
由樂飲酒故 心常生熱惱
習近於非法 壞二世善利
無威儀道行 廢說法是分
與言行相違 空說有何益
自不能達解 何由悟於他
發麁獷言詞 此非善說法
違背於正理 識者咸譏誚
貧弊人所輕 皆由飲於酒
過去無憶念 現在復忘失
未來何所知 由酒迷三世
失名稱威德 令心常馳散
引生諸過咎 斯為酒所困
若遠離酒者 具戒定清淨
住最上安隱 得至不滅處
諸法集要經卷第四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五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一
佛宣轉諸法 說身為無常
於酒及女人 慎勿生放逸
此心猶彼王 於世得自在
能令諸眾生 墮於深險難
由心造諸業 迷亂生怖畏
智者善持心 住最上安隱
能引生勝處 及牽入惡道
若離垢寂靜 即證真常果
若樂說諸法 作意為先導
由意清淨故 則成殊勝行
若人善制心 則不隨心轉
棄背諸煩惱 如日除黑暗
又彼心如冤 是冤非他起
劫火然須彌 心火亦如此
愚夫為心降 諸根得自在
能生彼苦惱 去菩提則遠
冤從自心生 離心何所有
能縛諸有情 牽至焰摩所
若樂欲境界 不修習正法
愚癡履邪道 則墮於地獄
心如火中火 最上難調伏
由彼難調故 當受於極苦
若縱心自在 常生諸過失
善離彼染欲 不為苦所逼
由起如是心 則受如是果
作善為淨因 造惡得苦報
由心造彼業 由業感於果
心與業相應 即受輪迴故
若人由彼心 造作諸惡業
為彼地獄火 長時而燒煮
由心造諸罪 由心感其果
當知彼心者 從因緣生起
眾生為心誑 自在作諸咎
墮於地獄中 深生大恐怖
當依於正法 不隨心造惡
善行常輕安 惡行唯非法
一切唯心造 果亦從心得
心若種種生 彼果亦如是
心如彩繪者 畫三界眾生
無有善安住 不隨心動轉
又彼心為本 能生解與縛
善業則解脫 不善乃纏縛
眾生墮業網 為心之所降
不求趣菩提 如盲不見道
是心唯一種 能造作諸業
若業若彼心 則遍於三有
又如彼五色 能種種顯現
緣五根諸塵 則處處隨轉
如世間畫者 諸人咸共覩
當知心畫師 巧妙無能見
如壁圖諸像 好醜隨畫工
善不善業緣 皆由心造作
是心常思惟 晝夜無暫住
如其所造業 受報皆相似
若為心伏者 樂作諸不善
命終生恐怖 於苦無能免
業則如彼畫 隨處而顯現
由心所作故 彼果則隨轉
種種業差別 受報亦如是
為心之所使 馳騁於三界
若人隨於心 則造一切業
善調伏心者 則證真常樂
是心隨所趣 或暴惡輕動
善哉調彼心 心靜則無苦
若人善制心 則除諸過患
離過乃智人 於苦則不受
諸苦從心生 了彼非他得
逼迫難堪任 皆由心輕動
天龍阿修羅 夜叉畢舍遮
皆以心為主 遍於三有處
心能引天中 及生於人世
乃至諸惡道 如輪轉無異
心為境所牽 愚者則迷亂
由意生愛故 住無量苦惱
心唯一癡行 暴惡有大力
可說不可見 念念速遷滅
智者善調伏 心種種過患
則超出魔網 得渡於彼岸
心能生疑惑 諂曲多動轉
若依彼心者 乃求趣險難
當離心過失 則諸根寂靜
不著罪非法 善達於實相
得最勝禪定 從心因緣生
墮於惡道中 亦由彼心起
是心有力能 造作種種業
於虛空境界 剎那不暫住
彼心難了知 常無其形相
引生於世間 匪心則不往
身造作諸業 何去何所住
彼果皆可見 彼心無能覩
是心難調伏 癡暗無所見
能引諸眾生 速趣於地獄
是心能作罪 亦能修福業
了彼如幻化 常依於正道
是心去不知 來亦無能見
能牽諸有情 百千生往返
利刃不能斷 熾火不能燒
愚暗無智人 則為彼所壞
是業索堅固 能縛癡眾生
於百千生中 挽之而不斷
是心剎那頃 造善不善業
能調彼心者 隨處常安樂
入彼六根門 樂著諸境界
心牽彼有情 不覺墮險難
虛空本明朗 水性常澄湛
是心若如彼 引生殊勝善
於境生尋求 常念於和合
由心依諸根 如王將導從
是心常奔馳 彼身隨所往
互相有力能 輪轉三有海
所造業周遍 皆由心使然
若無善因緣 少樂不可得
當規求正法 修習諸禪定
心離諸過惡 如日出雲翳
若心善定住 則生於正見
在家發淨信 當免輪迴難
若心不造惡 過失則不起
離煩惱清淨 常生於天上
是心隨諸根 迅速而流轉
善防護心者 後則生諸天
若為心所使 造作一切罪
依止非法行 長處輪迴中
是心剎那頃 有百千生滅
本性唯輕動 如幻化不實
是心有大力 奔馳無暫停
若智識寂靜 則能善縛彼
是心難調伏 令諸根動亂
智者善任持 能達於彼岸
是心唯無厭 知足索能縛
善治彼心者 為世間智人
是心緣欲境 常生於愛樂
為善能息除 作惡則增長
若人心寂靜 見諸欲如毒
愚者縱其心 耽之為美妙
是心唯造作 彼業則隨轉
由根境所生 令相應和合
智者了知己 捨此獲輕安
彼色覩皆同 復何生異想
一切色境界 為因能亂心
善調彼心者 則離諸過咎
如一穀種子 生色香有異
由彼彼和合 各各隨心起
如世間匠者 善修彼機關
依正法治心 彼則常安樂
境界牽於心 愚者生適悅
智慧有大力 速使令清淨
又彼心動轉 遍緣諸蘊界
及彼三有中 由無真實見
又如大海中 風擊波騰涌
猶心境和合 隨世間流轉
善業引於心 定招於勝果
應當行善行 無復造諸惡
心與定相應 如水無風動
各從因緣生 隨業所歸趣
是心極迅速 剎那而往返
或緣彼天中 或趣於地獄
心能斷諸惡 復造一切善
引至解脫門 故說心如是
是心最輕捷 無有過彼者
若不善防護 則常著於欲
是心須臾頃 能造善惡業
自性本輕動 尋求不可得
是心來不知 去亦何所見
緣合即暫有 緣散無所住
是心非積聚 亦非彼長久
非執持相應 一切處無覩
心亦為強名 從和合而起
牛糞與摩尼 二種亦如是
色根等亦爾 各各從識生
未見有一法 非和合而得
如是彼境界 眾生難除斷
若安住正法 於欲何所作
是心極兇險 大力難調伏
樂造作諸業 愚夫無知覺
由造諸業故 則為流轉因
於三有之中 長受諸苦惱
如染風等疾 滅非沈惡道
彼貪等過患 定墮於地獄
心過失最大 常造作諸惡
風病亦非善 應當修勝行
風等疾可瘳 身殞則隨散
彼貪病不然 百千生長在
當知貪等病 與風有差別
善修殊勝行 得離貪過失
是心如醫王 善治意過患
非如彼世間 唯療於身病
心起善思惟 則不生諸染
愚者無正法 則墮於險道
若人樂禪定 依止於山林
愚夫不寂靜 多起其違諍
是心如畫者 遍繪諸形像
皆由彼造作 周流於五趣
世畫雖巧妙 圖百千種類
業畫極廣大 三界為其㡠
畫若干眾生 隨五趣流轉
由業廣大故 處處悉周遍
又彼心畫師 能畫諸業網
世間有情等 皆為彼所縛
又風雨煙塵 皆能損其畫
百千俱胝劫 業畫常如故
大地有散壞 海水亦枯竭
唯業畫長存 隨處而顯現
諸業常相隨 彼果無差忒
眾生縱其心 流轉於諸趣
若人心著樂 求趣欲境界
不斷不善業 定墮於苦難
是故當制心 彼極惡可畏
樂欲境和合 愛毒常充滿
不顧其險難 於欲常追求
樂壞苦相應 自受其果報
若人怖惡趣 其心常寂靜
由彼寂靜故 增長於慧命
是心有大力 暴惡難防護
智者善調伏 得離諸憂怖
離惡語言品第十二
智者離惡言 常發於正語
令他生愛樂 善住菩提道
常讚清淨行 離垢染言說
若樂惡言者 當墮於惡趣
若發虛妄言 則捨真實法
亦壞他世善 無惡而不作
若人虛妄言 為他所嫌惡
長受輪迴苦 無由生諸天
善人咸見棄 為眾之所怒
障礙諸善法 皆由惡言故
是人於世間 口則如利斧
自斷壞其身 皆由惡言故
令他起暴惡 增長一切罪
能生諸過患 皆由惡言故
由語無真實 為人所輕賤
以是因緣故 後墮於餓鬼
智人無虛言 虛言返招咎
口氣常臭穢 後受諸苦報
若捨真實行 則遠離正法
由離正法故 生無量苦惱
若發真實言 為人所尊重
得如來稱讚 正法之明炬
常說解脫言 不捨於真實
當知如是人 趣聖之階漸
若人無真實 後轉為女身
常習虛妄言 則墮於惡趣
此真實正道 是諸佛所說
為最勝法財 作第一救護
真實如至寶 莊嚴中最勝
如淨無垢目 光明常熾盛
真實如寶藏 無價用無盡
若能行是行 人中為最上
如世間王者 以妙寶莊嚴
智人真實言 如諸天嚴飾
虛言為深過 如毒中之毒
由此為因故 則墮於惡趣
非父亦非母 及親眷朋屬
唯彼真實行 餘無能救護
若近虛妄人 如觸地獄火
由不生怖畏 則為彼燒害
是火極炎猛 尚能燒大海
何況無智人 如然於草木
是故當一心 畢竟不妄語
若能遠離者 則無諸憂惱
若樂彼妄語 常捨離真實
是人唯自咎 捨寶取瓦礫
若人不了知 好發虛妄言
墮於地獄中 長時受極苦
真實語非難 無智不修習
能莊嚴行人 於善皆成就
真實為上善 虛妄為深咎
愚人捨功德 而取於過患
諸苦惱種子 皆從妄語生
若人能遠離 獲無垢寂靜
若發真實言 為人所喜見
當知虛妄者 常作諸不善
若人語真實 心喜如諸天
愚者由妄言 常怖未來苦
真實第一善 虛妄最極惡
離過求功德 人中無過上
常生於勝處 受用諸快樂
善求趣菩提 皆因真實故
若人不遠離 增上虛妄言
常生於難處 備受諸苦報
真實為勝道 虛妄非善因
不從餘方來 非因他所得
佛說彼真實 能離諸苦惱
為最勝明燈 除病之良藥
如毒與甘露 二種皆依舌
毒如彼妄言 甘露同真實
住決定真實 當取彼甘露
若起虛妄者 如愚返求毒
由起虛妄故 定為彼所壞
如世飲毒者 不久而自喪
於身則非安 於他豈能益
自他唯有損 何用虛妄說
又世間諸毒 一發斃即止
虛妄毒不然 百千生破壞
佛說解脫道 以真實為本
淨行而莊嚴 常生殊勝處
眾生隨自業 墮彼愛河中
唯乘真實舟 則能超越彼
眾生不善因 皆從愛所起
墮於惡道中 真實能救度
如金剛堅利 能摧破諸山
彼真實勝能 善息除煩惱
真實二世益 由如無盡財
善分別諸法 其心常安隱
或有惡比丘 其性多磣毒
常說虛妄言 彼心唯輕動
善人咸棄捨 為世之所惡
視之如冤賊 由無真實故
謂由彼妄語 能壞於自他
既無於少益 云何不棄捨
若人起妄語 感口氣常臭
諸天咸遠離 貧窮無依怙
若人起妄語 動止無安隱
世間出世間 常離於正道
若不捨妄語 當受極苦果
如是諸眾生 自求趣惡道
當知真實人 為世所尊重
是故捨妄言 常修斯勝行
真實則不害 常生於慈愍
為正法之藏 生天之要行
眾生墮地獄 及焰摩鬼趣
皆因妄語故 智者為深誡
如刀火毒藥 如羂索鬼使
當知彼妄語 招苦報實重
若不怖業果 命終皆現前
當離彼惡言 常樂真實說
不則集眾苦 生下劣種族
兩舌互相生 展轉無窮極
彼兩舌惡報 則墮於地獄
念念常燒然 自受其極苦
於諸祕密教 潛心而破壞
如兩口兩舌 己過常覆蔽
若人離兩舌 住決定寂靜
離眷屬纏縛 不生和合想
兩舌如惡蠎 常處於窟穴
若離彼過者 則無諸災橫
若人發惡言 則如鹻鹵地
由舌生毒故 眾人皆見棄
如見利刀杖 何不生怖畏
若樂彼惡言 則為所損害
舌如彼熾火 心則如其薪
惡言如猛焰 焚燒諸眾生
若人以愛語 世間咸恭敬
見者生歡喜 視之如父母
愛語最為善 能生殊勝樂
無盡諸熱惱 皆使令清涼
愛語能生天 為勝功德聚
亦如彼良朋 是最上寂靜
於真實經典 違背不修習
如諸佛所觀 彼舌唯片肉
常樂說真實 具足諸功德
後得生天中 此舌則如寶
若人心妄想 為彼愛欺誑
他財己願取 何能生天趣
妄想造諸惡 愚癡無暫捨
自受諸熱惱 如油沃熾火
妄想求諸果 無因何所得
眾苦由之生 畢竟當遠離
又愚癡眾生 樂行於損惱
其心常恚恨 則如彼毒虺
自性唯險惡 常捶打於他
熱惱鎮燒然 彼定無少樂
無名聞利養 無親眷朋屬
由心樂損害 人神咸不護
若樂損害者 如黑暗之聚
令他生恚惱 此說為深咎
不害最為善 能安樂眾生
常修如是因 當得菩提道
口雖說正法 其心唯不善
非如世盜者 此法中大賊
若善說法者 當如說而行
則離煩惱垢 求趣真實果
為由妄語故 多說世俗事
無量出世法 少分不能解
當樂談真諦 不習世俗言
若依世俗者 為輪迴所縛
樂作非福業 決定無樂因
離出世法財 是智者所說
師示利益言 愚癡不受教
後招於苦難 其心徒悔惱
若人真實言 心中常喜悅
諸天咸衛護 世間皆恭敬
由世恭敬故 增長善名稱
常修真實行 定得生天中
若人虛妄言 惱亂一切眾
為眾之所怒 雖活即如死
若人虛妄言 如利刀傷割
壞真實功德 彼舌何不墮
若人虛妄言 則如熾火聚
亦如彼毒蛇 皆從其口出
妄言毒第一 勝地生諸毒
損惱諸眾生 地獄彼先得
若人虛妄言 諸惡集其舌
如從自口中 出便利膿血
是人舌如索 能牽趣惡道
破壞法橋梁 皆由說妄語
非佛非淨戒 非父亦非母
是人由惡慧 於苦無能救
若人說妄語 彼速自輕懱
智者咸捨去 諸天皆遠離
不攝護語言 常生於瞋恚
斯人鮮福德 所至則多苦
他樂則生嫉 他惡不能掩
當知如是人 定墮於惡道
愚人空妄說 而不能修作
彼言行相違 當受無量苦
自不住正法 樂談他密事
是人於世間 高心無智慧
若人於正教 違背而不信
十萬尼浮陀 常受地獄報
若人虛妄言 願樂造諸惡
五十六浮陀 常受地獄報
樂作彼惡因 見濁無真實
如是愚癡人 轉增其黑暗
真實第一財 堅固無能動
依之生天上 登常樂之門
是故應一心 常念真實法
是人得最上 不生不滅處
此真實功德 能生寂靜樂
智者離妄言 諸佛所稱讚
諸法集要經卷第五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六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福非福業品第十三
所造作諸業 謂福及非福
能縛諸有情 定各招其報
愚夫心如魚 依愛波而住
含笑造諸惡 悲啼而自受
昔同造諸罪 謂僕使營從
後受其苦報 彼則無相代
由親眷朋屬 和合造眾罪
於他世相隨 唯所作惡業
如花所至處 其香不捨離
善惡業亦然 在處常隨逐
眾生由自業 因果常相應
作善生諸天 而受殊勝樂
若惡業果報 則受極重苦
墮三惡趣中 彼苦無相似
謂由彼三業 造作遍三界
常起於三毒 則墮三惡道
諸愚夫異生 由因緣和合
流轉三界中 皆隨於自業
非自作他受 非他作我受
當知所造業 招報唯決定
業雖有眾多 受處有其九
由彼互相資 成四十種惡
自造作一業 定受其一報
墮於險道中 則無其伴侶
或為他勸請 而造作惡業
後受苦報時 彼則不能救
業熟非初後 及此生他世
謂於此造作 或於餘處受
由善惡業故 隨輪迴流轉
為業風所吹 而招苦樂報
愚夫心散亂 於欲常樂著
無正慧揀擇 諸惡則增長
彼著樂眾生 為癡之所覆
惡報現其前 則墮黑暗處
由於佛正法 心不生欣樂
在彼地獄中 長時受其苦
從無始輪迴 為業網纏縛
此滅彼復生 皆由心造作
或從天墮落 或地獄生天
或生於人中 或受餓鬼報
謂彼苦樂因 皆由己所造
各互相生起 非自在天作
輪迴生死中 造無數惡業
唯佛當證知 餘智不能了
若非法招善 此因為顛倒
當知所受果 皆與因相似
若因果相應 則順於正理
是有為諸法 無不從緣起
未見無罪者 而趣於地獄
定由惡業故 則受其苦報
決定造諸惡 堅著而無悔
彼為業所縛 則墮於惡道
未見不善業 引生於樂果
唯佛真實言 示彼對治道
如因燈有光 如由業招報
諸有所作者 皆因緣生故
謂由彼彼因 各各果隨轉
善達如是相 則名真實見
非同自在天 無因而建立
諸法皆緣生 是如來所說
由無始輪迴 業報常相似
非顛倒分別 從因緣而有
眾生癡所迷 於愛欲無厭
若不了業報 何由獲寂靜
若人於佛教 不達道非道
由癡無正慧 常生於熱惱
見他如意樂 彼樂從因生
諸法皆唯心 各各隨自行
有為皆無常 如水泡非久
應當行善行 為二世饒益
覩世間業報 及諸天退墮
若樂放逸者 彼定無少樂
業索極修長 堅固而難脫
纏縛彼愚夫 去菩提則遠
智慧如利劍 於彼能除斷
離愚癡熱惱 令至於彼岸
由業受彼果 隨善惡相應
智者不暫忘 因果常決定
由因緣和合 生肢分骨鎖
纏縛諸有情 輪迴無解脫
由彼纏縛故 逼迫難堪任
當修解脫因 得盡諸苦際
彼業善鉤名 復能牽眾生
於在所生處 隨業而受報
彼業果如輪 於三有旋轉
當離諸過患 常修殊勝行
布施如淨器 貯戒勤慧水
智者善持用 滅三有業火
若縱彼三業 三毒則隨轉
馳騁三界中 由癡三種行
一切諸眾生 為苦所逼迫
皆隨自作業 常依止而住
若無彼善因 何能有少樂
隨業受彼報 如種生其果
又如陽春時 能滋榮卉木
彼果從因生 無因則不起
為業索所拘 百千生往返
如世間車輪 由機關而轉
彼三毒堅牢 眾生難出離
離貪等過患 則善超三有
若人慶快心 修彼殊勝行
以是因緣故 受莊嚴勝報
業如彼畫師 善圖諸形像
或天上人間 所畫無不盡
彼畫無數量 皆由業變化
不施眾彩飾 亦無能見者
壁毀畫亦無 畢竟皆散壞
此身雖滅謝 彼業則長在
眾生癡所覆 為業所籠縛
無始生死中 如陶輪常轉
如風日煙塵 於畫則能損
彼所招業緣 未常而暫棄
當觀察過去 所造諸不善
於在在處處 隨作而自受
謂於上中下 諸微細惡業
能悉令解脫 是最上智者
又彼諸有情 造作善不善
於樂及非樂 決定當獲得
若違背佛言 彼為愚癡者
於無量苦惱 長時無解脫
天人阿脩羅 地獄鬼畜生
皆由彼業故 當隨智慧行
由染慧分別 造無量惡業
各各往諸趣 受報悉知見
若人造善業 後得生人天
不善溺三塗 如俳優更服
業線極堅長 遍縛於三有
眾生由自業 如輻依車輞
或生於天中 或沈於險難
輪迴不暫停 隨業而受報
有情生天中 皆從善業得
如妙色蓮華 出清淨池沼
若人造善業 決定非破壞
常生於勝處 感果得如意
愚夫不修因 而妄希樂報
譬如於沙中 求酥不可得
若修彼善因 則生於快樂
無因獲報者 如離樹求果
眾生由業故 受報而無定
如擲沙空中 隨風而飄墮
彼聚散因緣 苦樂亦復爾
皆由業所牽 於罪不應造
無邊業種子 變化六道中
皆從心所生 是佛真實說
是心難調伏 樂造作諸業
如彩畫眾生 唯佛能知見
如一穀種子 能生百千萬
是業網亦然 無能測量者
如線縶於禽 雖翔復能至
彼業拘眾生 往返亦如是
愚夫無正見 不達罪福相
循環三有中 唯苦為己有
若了善惡業 則悟生滅法
斯為真實人 能到於彼岸
若離善知識 則親近惡友
棄法貪世財 不信後苦果
由不了業報 則不知罪福
彼愚癡有情 長受於熱惱
世智生我慢 常說無義言
不悟業因緣 常受輪迴苦
如人久囚執 偶得其釋放
彼親眷朋屬 喜樂相慶慰
猶處地獄中 業盡得解脫
由先善業力 得生於天上
受天中快樂 具無量莊嚴
於彼復修因 轉生其勝處
彼若不修善 業盡即退墮
衰相現其前 如油盡燈滅
此滅彼復生 循環於三界
隨業風所吹 何由能出離
若人智自在 則不著輪迴
不為彼業繩 少分而纏縛
假使蓮簳絲 積如須彌量
彼業索亦爾 無能縛智者
智者處輪迴 如須彌不動
遠離諸憂惱 解脫諸恐怖
如諸佛所見 因果常相似
若作業廣大 彼報亦同等
數數造諸業 各各受其果
由如是造作 則為彼纏縛
若造善業故 定獲彼勝報
色力命嚴身 為人之所敬
福業豈能久 倏爾若燈光
彼業報無差 皆隨心造作
一切諸眾生 業盡命必喪
身為火所燒 無有少安住
又彼諸眾生 由心界差別
各造作諸業 為三有纏縛
世間瘖瘂人 由行不善道
彼希於樂報 如攪水求火
若無所作善 樂果則不生
常樂放逸者 決定無功德
為業索所牽 暗鈍無知覺
彼索無能斷 苦盡方解脫
眾生由業故 於輪回往返
見此滅彼生 皆從因所得
愚夫著五欲 未甞生覺悟
由貪愛相資 何窮苦邊際
愚夫無厭足 樂作諸欲樂
由彼無厭故 則自取衰滅
於現生福報 業盡樂亦亡
由多作放逸 臨終始覺知
起無量分別 造彼種種業
各隨業因緣 而受其果報
眾生為業驅 或為業所招
或生於快樂 或招於苦報
若得生天中 受五欲妙樂
福盡而退墮 及此無能救
又彼輪迴因 皆從虛妄起
佛以真實見 示解脫正道
昔修諸善業 戒定慧相應
此非輪迴因 安住清淨樂
是福報無盡 不應作放逸
當畢竟一心 增修殊勝行
若人具福報 當遠諸不善
為善躋聖道 作惡招殃咎
若人作善行 勇悍無退屈
常獲寂靜樂 能趣菩提道
若人著放逸 樂作諸不善
彼福則隨減 當墮於惡道
是業如鞦韆 皆從心變化
眾生癡所誑 常依彼而轉
生死其如輪 十二處如輻
旋轉於世間 皆為心所使
由心造善業 引生於天中
為境界所迷 不思惟後苦
於樂及非樂 當審慮而行
苦樂業雖殊 皆從因緣起
世間無有樂 皆為業所牽
樂壞苦現前 由心而造作
眾生由業風 吹至所生處
於彼生愛樂 則為業所拘
唯善不善業 後世常相逐
猶如採其花 彼香則隨至
眾生自業使 隨生滅流轉
譬若彼鞦韆 昇墜無休息
於天人脩羅 六趣而往返
為癡之所覆 不生真實見
又如世間輪 依手而旋轉
彼為業所催 速疾無與等
由業之所纏 十二支和合
是名緣生輪 世間無知者
諸天癡所覆 常著於欲境
唯業果長存 彼樂無積聚
彼不知善業 如良藥明燈
除暗獲輕安 能為作歸救
受難堪極苦 及種種怖畏
是業有大力 而不生疲勞
天滅生人中 人歿墮地獄
獄出作傍生 復墮於鬼趣
皆由彼業風 飄轉而無定
彼愚癡眾生 未甞生覺悟
眾生乘業車 能行於三界
餘乘則不然 速疾無相似
若所作清淨 則受其福報
唯於彼現生 則知其自業
彼業如彩繪 皆從心所起
所畫無不周 長時而不滅
謂廣大福報 皆從業所生
福業若盡時 彼樂則散壞
於善若不廢 彼樂則增長
是故於善因 展轉常修作
於彼百千生 受形軀骨鎖
為業之所纏 曾無安樂想
若造種種因 則受種種報
當於此生中 勤修諸善行
業畫極工巧 皆依心造作
業盡果則亡 剎那不久住
唯自業為親 於他何所得
善調伏其心 如理而安住
以業自莊嚴 則非餘所作
於百生千生 而未曾暫捨
若了知生滅 及真實因果
則離諸罪垢 得至不滅處
所造作諸業 迂曲常相隨
如輻依彼輪 於世間旋轉
當以慧揀擇 如理而修作
是為調御師 永脫諸煩惱
教示眾生品第十四
謂貪恚癡垢 及老病死苦
此六如深冤 能損諸含識
又五境如賊 能劫功德財
初如彼親朋 後則為冤害
由心生放逸 於欲境囂馳
能令諸眾生 趣地獄餓鬼
貪為其熾火 瞋則如彼冤
黑暗說為癡 是三皆可畏
謂三十六業 及彼四十行
九十八煩惱 周遍於三界
離十二因緣 一百八煩惱
善解法非法 常獲無量樂
於十六現觀 及彼十六空
了我法二相 是名為智者
善達道非道 及彼四究竟
解脫四瀑流 能滅諸罪垢
修習八聖道 出二種生死
顯現彼十力 得證菩提果
明真俗二諦 及彼四念處
除三際無知 不為魔所伏
是五欲境界 初甘後則苦
令墮諸險難 是故常遠離
以正智思惟 伏斷諸煩惱
斯為具智人 世世常安隱
智能斷諸惑 猶火焚乾薪
正智若增明 令三寶顯現
若樂智境界 常住寂靜法
煩惱如毒蛇 則能害諸善
若具真實見 能利於自他
離老死過患 住最上寂靜
若樂於輪迴 常為彼纏縛
是煩惱冤賊 遍三有逼迫
若人知佛教 為眾生演說
常修純淨行 得生於梵天
若厭離三毒 常供養諸佛
破壞彼輪迴 如燃於槁木
若人知苦因 而不造諸罪
無量煩惱聚 於彼無能縛
智為勝光明 癡為極黑暗
若能善分別 此說為智者
若離癡過失 則無諸險難
為癡之所覆 何能得解脫
寧觸於猛火 及毒蛇共處
善求寂滅樂 不應與癡俱
愚人無正智 如盲處黑暗
不怖畏輪迴 常造非法行
眾生為癡誑 常起於愛染
受世間貧窮 為衰老逼迫
由三世業果 從地獄生天
或天墮畜生 或受餓鬼報
眾生由彼貪 隨業往諸趣
復為癡羂拘 輪回三有海
無始造諸罪 受種種生死
由彼慣習故 曾不生疲倦
諸天為樂損 人世匱乏苦
地獄常燒然 傍生互相噉
餓鬼飢渴逼 皆由彼癡故
長處於輪迴 何曾有少樂
愚癡著欲樂 由樂而受苦
不近善知識 無正法救護
若人具真實 常樂聞正法
修習諸禪定 彼則無憂苦
諸佛宣正法 如燈常照明
慈念諸眾生 過如彼父母
眾生由三因 造三種過失
循環三界中 三受常相逐
由三業所起 趣三惡險難
眾生著樂故 馳騁於三有
若尊重三寶 當得三菩提
遠離三種見 則不生諸苦
於彼晝夜中 三時常觀察
謂彼老病死 三種過失藏
三業離邪思 善住三平等
不著於輪迴 永離諸憂惱
於彼道非道 及空有等相
慈心善觀察 當證無上道
是人意清淨 不觸諸染欲
永離諸垢濁 得解脫安樂
離三有貪求 常生於正念
是人於正道 決定無退轉
眾生癡所蔽 於智不通達
起無量貪愛 常為苦纏縛
懈怠無慚愧 習近惡知識
為地獄種子 智者善防護
由彼無慚愧 常造作眾罪
後墮於險道 徒生於悔惱
起憍慢瞋恚 嫉妬并覆惱
愚癡無信根 何能生善道
嗜酒復貪財 起邪見妄語
常行磣毒因 定招地獄報
邪見障諸善 不應起少分
如是愚癡人 自投險惡道
謂起邪見者 非因而計因
彼為自欺誑 沈淪無出期
若人著邪見 徒修其苦行
誑惑於他人 愚癡生我慢
由愚癡黑暗 溺生死大海
是人無正因 以苦欲捨苦
隨彼外道說 炙身求出離
智者令炙心 則能燒諸惑
若具修正智 能破諸煩惱
是名真丈夫 得離諸苦際
樂著世名聞 而互相諂讚
彼清淨菩提 非邪見所得
於善不勤修 心常生掉舉
貪著利養故 捨離彼淨戒
樂著於酒味 好侵於外色
殺害諸眾生 由此墮地獄
親近惡知識 起邪見兩舌
不獲諸威儀 三業多毀犯
由我慢無明 所說無真實
於此世佗生 何能得快樂
為眾苦沈溺 此滅彼復生
如諸佛所說 皆由無明行
若人起我慢 邪慢增上慢
此為苦根本 畢竟常遠離
樂造作諸惡 無初中後善
隨彼無明流 入生死大海
若人具勝智 善息除煩惱
能解一切縛 得至不滅處
由修勝智故 則能斷諸惑
此說煩惱縛 由智得解脫
諸煩惱如薪 智火燒永盡
若樂欲境界 何能離纏縛
五欲為重瘴 能覆於智眼
常令諸眾生 壞說法正道
於善說法者 當一心諦聽
是人為法將 能敵諸魔軍
謂於四顛倒 及世間八法
自不生正慧 則為彼欺誑
五欲如迅流 漂淪難出離
當以智舡筏 於彼能超越
由彼愚癡心 常樂著諸欲
輪迴五趣中 何能得解脫
不如理作意 如火常熾然
若如理而行 如甘露除熱
謂積集無明 從久遠生起
以一智明燈 破滅令不現
若人具正智 則能趣涅槃
無智縱貪癡 則生於懈怠
若具智光明 壞三毒黑暗
是故當一心 持戒修淨智
常以大智火 焚燒諸惑薪
若無此善根 為三毒所損
眾生縈痼疾 偃臥命將終
癡迷無所依 眷屬徒悲惱
由多作放逸 常樂愚癡行
為無量惡因 受眾苦逼迫
是三毒過患 損惱諸眾生
若正智相應 於彼悉除遣
當知彼智火 能焚煩惱山
惑業既無餘 常棲寂靜樂
說罪品第十五
謂由彼作意 常造諸罪惡
愚癡不了知 徒生於後悔
眾生造諸罪 皆受於苦報
是故當遠離 常求於樂果
初雖作少罪 後則墮險道
由癡覆彼心 出已而復造
小罪不防護 皆為地獄因
譬如微少火 能燒於山林
由罪生惡趣 受極重苦惱
彼於己如冤 何能得寂靜
若人造諸罪 則無有少樂
若樂求樂者 當修諸善行
作善稱善哉 造惡皆輕毀
修福乃為難 於罪何容易
若見造非法 生劣心隨喜
由彼無智故 受苦復過是
若人造眾罪 積集諸果報
是苦難堪任 於惡不應作
由造眾惡故 定受其惡報
是故當遠離 不作則無咎
若不怖諸罪 則習近惡友
由自造作故 感果非佗受
行善招善果 作惡受惡報
若造眾罪者 於善則無有
若人著邪見 展轉生諸罪
雖刀杖火坑 無與彼相似
若人離眾惡 常修於善行
身語意清淨 去菩提不遠
若樂造諸惡 受極重苦惱
非由造惡故 而能得樂果
若樂修諸善 得最上快樂
此善非苦因 無顛倒受者
從無始劫來 作善得樂報
若造彼惡因 定獲於苦果
為善親良朋 造罪近惡友
憎嫉賢善人 彼則墮惡道
心若樂修善 則遠諸罪惡
是人於菩提 如掌中不遠
謂於所修作 初中後皆善
能生於樂報 捨此則不然
是故遠諸罪 令善常相續
能離彼惡者 常獲於快樂
無始生死中 數數受諸罪
愚夫癡所使 而不生疲厭
著欲造諸惡 不知後苦果
暫生於適悅 長時受苦惱
樂作諸罪者 世間共輕鄙
是故離諸惡 於善無令廢
無益非究竟 受最上苦惱
是故彼智者 於罪常遠離
若人具慈心 則不造諸罪
為惡自招殃 不作則不受
常造諸罪惡 依邪師邪教
若離彼二種 善住真實道
愚夫不覺知 樂造諸惡行
若離彼過失 常生於勝處
若樂作眾罪 定為業所牽
不怖後輪迴 於人身難得
若人怖諸罪 多樂作諸善
彼能趣菩提 得最上妙樂
若能離諸過 能修諸善業
是人於世間 獲第一福報
善降伏諸根 為世所尊重
盡此一報身 得生於天中
若人鮮福德 無初中後善
罪惡常增長 則墮於地獄
若造作眾罪 自招其惡果
作善如所見 定受於樂報
由不善種子 後生於險難
如昔所作業 因果皆相似
眾生墮惡趣 皆由罪所召
如魚吞彼鉤 無因而得免
罪為苦之根 畢竟當除斷
眾生常染習 如具隨不淨
常習當愛樂 能破諸惡業
譬如壓胡麻 華壞香不散
常樂著五欲 散亂無安忍
懈怠虛妄言 彼則定無善
若造眾惡者 如長夜黑暗
若安住善法 如旭日出現
若人無嫉妬 此為善淨行
愚癡作眾罪 彼則常忿怒
如舡載少物 所至則能浮
眾生罪若輕 則免沈諸惡
遠離惡知識 常獲諸快樂
於彼若隨順 則受諸險難
善了知業報 離微細毀犯
是人不著罪 如空泥不染
未聞者令聞 聞已能憶念
惡趣尚生天 何況具智者
諸法集要經卷第六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說罪品第十五之餘
明了罪福相 是為具智者
於此無正解 乃愚癡所作
善達諸功德 於過惡亦然
二種如實知 常獲於樂分
若人造諸罪 如與冤同處
樂行善利者 如近於良友
由愛染造作 境界常現前
展轉癡暗中 常受諸楚毒
欲境如稠林 貪愛常遊處
愚夫不達法 何因能出離
墮彼地獄中 和合受眾苦
當知不作罪 無由來至此
行善獲勝報 無量福莊嚴
為惡自招殃 決定無能免
謂自他苦樂 循環三有海
由業風所吹 如波依於水
若人生於逸 常造作諸惡
以是因緣故 當墮於地獄
從地獄得脫 生於餘趣中
復為欲所牽 忘昔所受苦
此心由慣習 暫悟即還迷
樂壞苦復生 不思惟後患
為五根所誑 狂亂侵佗境
受流轉無窮 皆由愛纏縛
墮地獄鬼趣 傍生及邊夷
或暫生天中 須臾還退殃
受諸趣流轉 如世間車輪
皆由業習牽 而不生疲厭
設使生天中 受極妙快樂
福盡還退墮 此皆輪迴行
墮蓮華地獄 百千俱胝數
受無量苦惱 愚癡無厭怖
三界無有樂 皆為苦所逼
眾生癡所盲 未嘗懷憂畏
愚夫迷苦因 於苦不能了
是苦從因起 如種生其果
由苦樂所拘 於三有往返
唯除寂滅樂 永離諸憂惱
若在所生處 能思念諸苦
是苦不復生 離苦獲安隱
若人能憶念 地獄中苦惱
則於彼樂中 少分而不著
如是了知已 世間悉虛假
當離諸過患 以慧善修作
壽命不久住 瞬息剎那間
斷除彼惡因 常奉行眾善
了住壽非堅 一切由心造
依正行所作 不求邪活命
未來世苦惱 何不生驚怖
癡索鎮縈纏 獄火常燒煮
癡為不善法 違白淨福業
能引惡眾生 長淪於苦海
若人不怖罪 樂多造諸惡
展轉地獄中 為獄火燒炙
如一微細火 則能燒諸物
愚夫罪少許 亦墮於地獄
若人怖惡道 不作諸罪行
能攝受正法 捨惡而從善
惡友生放逸 起無慚無愧
智者常遠之 彼如火如毒
苦法為魔障 樂法無所礙
於二善分別 一切皆通達
遠彼惡知識 樂廣行施忍
慈念諸眾生 是生天要行
地獄品第十六
若人邪活命 造作眾惡業
今當說其報 後墮於地獄
謂等活黑繩 眾合二號叫
燒然極燒然 無間地獄等
如是八地獄 方面各一門
彼一一獄門 四獄為城郭
鐵城遍圍繞 造惡者充滿
獄卒叉罪人 如魚烹鼎鑊
雨山石器杖 斫截碎其身
日夜常悲啼 渴令飲銅汁
為極苦逼切 發聲大號吼
受種種治罰 向四方奔竄
若人癡所覆 橫生諸惡見
招彼地獄因 如海深且廣
此下劣惡見 損害於自佗
無量苦因緣 汝為自纏縛
由著邪見故 恃己生憍慢
永墮惡道中 長時受極苦
由造彼惡業 汝今來至此
下劣愚癡人 自作何愁怖
作惡希善報 則無有是處
種植於深淵 必無其果利
若人縱愚癡 數親近和合
為彼少樂故 後受於多苦
愚夫妄為樂 戀著於妻孥
起染污煩惱 皆由愛惑心
於己命終時 無一能捄護
獨趣險惡道 慘然而長逝
又彼地獄中 本無諸苦器
隨造惡有情 自心之所變
譬如然妙香 倏爾飄無狀
亦如群宿禽 夜集曉還散
或劫取佗財 及害彼身命
造此極不善 皆為癡所致
謂由彼癡故 從瞑入於瞑
失生天正行 及最上寂靜
彼妻子眷屬 纏縛難出離
沒生死海中 而無所依怙
貪求造眾惡 云為於妻孥
及自受酸辛 彼各知何所
於無量生中 常貪著美色
由是造諸過 鄙劣而無愧
先造彼罪惡 後不生追悔
定墮地獄中 長劫無出期
親屬雖聚多 於己何能捄
見餘著欲者 受報亦如此
自行於善行 必招其樂果
愚夫癡所蔽 於此殊無悟
若為癡所覆 貪恚亦隨生
所愛為佗有 己苦無能免
內為三毒燒 外獄火圍繞
長劫受楚毒 何時免惡道
自心造諸惡 曾不生愧恥
為獄火燒炙 何用徒悲啼
汝輩極暗鈍 樂行於非法
不須生悔恨 於苦當安忍
愚夫造眾罪 作已生驚怖
業果常相隨 皆從因緣起
於善何曾修 於惡不能斷
若離彼惡者 地獄不復見
若人癡所覆 不了於業果
為邪師所悞 轉增其過咎
由怖先造罪 常生於熱惱
無正法對治 終為苦逼切
若能離諸過 於苦則無分
住正念思惟 不應作諸罪
若樂作眾惡 彼於苦無厭
以苦而加苦 何由能出離
心不生厭患 彼何有寂靜
我於罪眾生 故不生悲愍
汝為癡所縛 造彼非法行
彼因汝自作 匪我而能捄
積集彼癡行 罪惡悉盈滿
不能持淨戒 苦報孰能免
若人造惡業 隨因則受報
應知苦因緣 自作而自受
汝為愛索拘 狂亂無慚?
受極險治罰 彼苦無能說
若人造眾惡 則受諸楚毒
不作則不受 無因亦無報
如是諸過患 果在於地獄
於諸善法中 曾不生欣樂
不修於福業 造無量罪惡
受報亦如然 愚夫徒悔惱
捨離諸善人 多行於詭詐
不修真實因 求樂不可得
積集眾罪垢 從愚癡心起
長劫受極苦 皆由昔所造
地獄諸有情 為獄卒囚執
苦切而責之 業盡汝當出
又彼愚癡人 為自心所誑
不了所作業 煩惋懷悲愴
以非利為善 以良友如冤
損壞於自他 常處大黑暗
彼三毒惡行 與深冤無異
能牽諸有情 至焰摩羅所
是癡何因生 皆由計我所
不修施等行 以何而濟度
罪為第一冤 隨惡趣顯現
於此世他生 而不相捨離
所造作諸惡 如利刀毒火
險惡極可畏 作已汝當受
若人心寂靜 不著諸境界
不隨癡所行 則離於惡報
聞地獄苦聲 愚暗不生怖
如持彼乾薪 投之於烈火
又世間火然 焰久即能滅
當知彼業火 長時而熾盛
常火勢可斷 業火長相續
若人造惡行 畢竟為所燒
是故彼業火 常燒地獄人
不怖惡道者 無能免斯害
以慧當揀擇 於己善防護
遠離彼惡業 則不受諸苦
為癡之所覆 常造作眾惡
今受此極苦 悲號徒爾為
謂初中後分 及盡苦邊際
苦因與苦果 皆不可愛樂
昔在於人間 廣作諸惡業
招此險惡報 汝今當自受
離顛倒分別 因果常相應
如昔之所作 隨業而受報
汝能於自身 常生其保重
云何起殺業 伺斷佗壽命
汝求彼財利 備受諸艱辛
云何於佗財 興心而劫盜
汝於自妻妾 專意而防護
云何於佗色 而生於侵暴
汝作妄語罪 欺誑於良善
為佗不信受 彼舌極可畏
汝樂飲酒罪 引生於癡鈍
招非法誹謗 何不生遠離
如是五種惡 皆汝先所造
今受此惡報 何為徒悲慟
不善法如毒 應當常遠離
能令諸有情 長淪於苦海
又彼貪欲火 於三有熾然
見善利不修 後樂何所得
說巧笑言辭 增長於貪欲
斯為大過咎 當斷無有餘
墮彼地獄已 發聲大號哭
獄卒咸謂言 如彼因而受
不遠離諸惡 作已還復造
彼因即增長 受報亦如此
若畏未來苦 當現修眾善
則無地獄報 亦不生悲啼
放逸如彼地 出生諸不善
無量諸有情 皆為貪所牽
汝昔造眾罪 起貪等惡行
愚夫不了知 當苦何人代
不生慈愍心 隨諸惡流轉
無邊苦海中 憑何而濟度
資財及所愛 命盡悉遺棄
由造此眾罪 為獄卒所追
極猛惡火聚 充遍於虛空
乃至地方所 熾焰而無間
苦切不可觀 惶怖何所至
鋒刃為其道 驅逐令履踐
險難廣如海 獨逝而無伴
何時得解脫 於我誰能捄
我為苦逼切 疲乏不能往
為彼所執縛 牽挽而將去
妻孥朋屬等 到此皆如冤
縱無量珍財 求囑無能脫
由昔放逸故 樂壞翻為苦
為死羂所牽 冥莫何歸趣
彼琰摩獄卒 極暴惡忿怒
執縛加凌辱 心生大惶怖
我觀彼惡處 種種苦治罰
一切情非情 皆騰於猛焰
復有大毒蟒 周匝悉圍繞
悲號求出離 無歸亦無捄
墮黑暗獄中 深廣猶大海
虛空宿曜光 長劫何由覩
謂由彼五根 顛倒生貪著
流轉三有中 何由能寂靜
一切身肢分 為利鋸分解
無量極苦惱 言莫能盡宣
積集罪如山 眾苦常圍繞
念念常增長 心作身自受
受極苦迫窄 辛酸唯自知
琰摩勅彼言 汝觀昔所作
若了知自罪 於苦能堪忍
乃至業未盡 一一當思惟
昔由癡所覆 今徒生悔惱
汝作如是因 自受如是果
由惡作所起 造增上重罪
墮難中險難 受苦中極苦
愚夫造罪已 如以薪投火
從劫而至劫 業盡或當出
非諸天脩羅 夜叉鬼神等
我為死羂拘 彼皆不能捄
為彼索所縛 牽至琰摩所
惶怖無依歸 隨業之所趣
若離欲過患 三界中最勝
解脫一切縛 則不造諸罪
若和合因緣 先從父所得
彼如是劬勞 汝何行殺害
又復害母罪 惡業無過此
墮於地獄中 受增上極苦
斷三有結縛 是名阿羅漢
愚癡行殺害 今受此苦報
一切諸法藏 顯示解脫門
法破和合僧 今受此苦報
常發虛妄言 指東而談北
所說無誠信 今受此苦報
又復生綺語 損壞真實寶
無益於自佗 今受此苦報
起兩舌惡業 互相而讒謗
離散彼親朋 今受此苦報
說無義惡語 如刀杖毒火
令佗生熱惱 今受此苦報
護惜己身命 損害諸有情
常無慈愍心 今受此苦報
佗所有珍財 偷取或劫奪
恣為五欲因 今受此苦報
樂作欲邪行 如火益其薪
常生疑怖心 增長諸不善
樂著於邪見 損壞佗善根
受惡報無窮 受第一苦惱
此諸惡境界 汝愚癡隨轉
皆由身語心 相應而造作
造彼眾惡已 將終苦現前
為獄卒所驅 速趣於地獄
是地獄苦惱 極難堪忍受
假使海深廣 燒然亦枯涸
若人了諸惡 因果非可樂
常當正思惟 於罪不應作
謂佛法僧寶 眾德皆圓滿
得生於人中 何不能親近
初作微細罪 如小火所燒
後廣造惡因 如投身火聚
於罪徒憂怖 意不斷諸惡
常思受苦報 今汝復何造
當知彼少罪 則能生眾苦
業盡當出離 餘無有能捄
彼琰摩使者 檢察隨釋放
若惡報未盡 還牽受眾苦
於身肢方面 分裂而斫截
無數罪有情 生悲愁號叫
復有惡有情 多作離間語
猶如一種子 後增長無數
皆由彼惡慧 而生於鬪亂
於親屬朋友 悉為作破壞
常遠諸善言 樂發於惡語
當割截其舌 因果還相似
百千功德門 由舌而破壞
今受此苦報 何時獲出離
墮彼地獄中 極熱生飢渴
譬如以芥子 擲須彌火聚
又彼地獄火 復從飢渴生
及墮落諸天 受報亦如此
所造眾惡業 皆由三毒起
展轉猛焰間 無藏竄逃避
無智諸有情 妄起於分別
不善說為善 於良友如冤
云何諸眾生 不悟真實法
設為彼開示 心不生愛樂
不樂聞正法 輕毀說法師
於濁惡世中 何由生慧眼
愚夫之境界 愛欲長迷惑
不依正法律 無因能自悟
為癡索所牽 常樂作諸惡
作已受極苦 徒生於憂悔
由增上愚癡 於法說非法
彼因既顛倒 則錯行亂學
無明慧揀擇 耽嗜於五欲
於善不修習 見惡則隨作
諸天心著樂 投放逸火中
不遇勝善緣 彼即隨退墮
又彼愚癡人 憎嫉諸賢善
矯現諸威儀 誑佗而求利
口雖說正法 心常伺他咎
是人於世間 為第一惡者
若人著欲樂 則是求苦惱
為自心所誑 樂壞非他受
是故以正慧 常修十善行
於諸非義利 畢竟永除斷
樂利益於佗 繫心無暫捨
常依淨善法 應當如是住
餓鬼品第十六
若人不行施 如無燈求光
捨離於善業 何能有樂報
如世間盲者 於物無所覩
離施無福因 當墮餓鬼趣
墮無財鬼中 周遍而求覓
常困於飢渴 皆由慳所感
若樂修施者 一切無能壞
不作於少因 後乃徒生悔
由先造惡業 墮餓鬼趣中
為獄火燒炙 長受飢渴苦
何時離彼趣 暫得於快樂
何劫得解脫 則捨諸熱惱
由不了因果 及彼道非道
為飢火所逼 相續苦不斷
醜狀髮髼亂 唯筋皮相連
希求諸飲食 暫覩無由得
為眾苦逼迫 墮諸惡險難
曾無有親朋 於我暫能捄
汝昔於人中 斷作諸福行
如至於寶洲 空手而獨返
若樂修勝行 常遠彼諸惡
我觀彼善人 躡生天階漸
由彼身語意 造作諸不善
眷屬皆他往 獨依苦而住
為琰摩使者 捉縛而驅逐
入深邃黑暗 去處極懸遠
我於一切處 常受諸苦惱
乃至須臾頃 曾無微少樂
今受此果報 皆由先所作
何時免斯苦 得至於樂處
為渴所逼故 徒陟彼高原
設見於河池 到則皆枯涸
於曠野山林 周遍而尋覓
受渴乏艱辛 求水不可得
乃至濕潤處 彼亦不能見
復有大烏鳶 利嘴而啄食
為彼飢渴火 常逼切其身
宛轉險道中 叫呼求捄護
昔近欲境界 彼如鏡中像
虛壞己修財 今獨受此報
由造彼業故 籠罩難出離
於四向奔走 業盡當解脫
從三毒所生 極惡猛火聚
念念常熾然 則能燒巨石
又火焚彼石 水沃即能止
我業火如海 深廣何能滅
惡業如其薪 愛風同發起
燒彼罪有情 周匝無能避
我造諸罪咎 遠離於善法
墮彼鬼世間 為自心所誑
我為彼飢渴 二火鎮燒然
及刀杖傷殘 受三種極苦
我造諸惡業 墮餓鬼趣中
非眷屬親朋 能為作捄濟
唯有彼善法 與我作依怙
謂施戒多聞 三種為歸捄
乃至我造作 諸極惡苦因
墮愚癡網中 長淪於苦海
受極重熱惱 實難堪難忍
我若得出離 少罪不復造
彼餓鬼趣中 常生大愁怖
於此不善因 是故當遠離
畜生品第十八
彼畜生苦報 為牽縛捶打
不斷殺因緣 則更生食噉
愚夫愛惑心 樂行於損害
不修施戒因 後受畜生報
為愛索所縛 五根如癡瘂
懷忿恨憎嫉 後受畜生報
應作不應作 可食不可食
於善不善法 皆不能了知
人趣多追求 諸天著放逸
餓鬼受飢渴 地獄唯極苦
若人於有情 樂行於殺戮
招種種危苦 當互相殘害
又復諸眾生 多慳復散亂
以是因緣故 當墮鬼畜趣
彼三毒過患 沒溺諸有情
受生死輪迴 深險難出離
若樂求正法 則生諸善果
具足彼明慧 為人所恭敬
是故具智者 樂修清淨業
如理而作意 躋解脫正道
飢乏業報品第十九
樂作不饒益 驅役諸眾生
招下劣苦因 無與飢相似
叫呼求飲食 從自身起火
燒彼罪眾生 如然於槁木
是火遍方處 所至即隨逐
設經百劫中 匪食無能濟
世火雖炎熱 飢火復過是
奔馳三有中 於食求無得
又世間有情 常生種種過
為飲食因緣 沈淪三有海
住彼三有中 隨業而牽去
長時受楚毒 此苦說無盡
處於胎藏中 為糞穢所溺
受逼迫熱惱 此苦說無盡
耽著於欲境 樂殊妙嚴飾
貪求受艱辛 此苦說無盡
常詣他舍宅 求丐於衣食
為彼所輕賤 此苦說無盡
由愛毒所使 勞己而求覓
乃至身未終 此苦說無盡
自貪其欲境 眾冤伺其便
心常生惶怖 此苦說無盡
由為彼妻孥 多生於憂慼
斯為第一冤 此苦說無盡
枉費諸珍財 為親朋訶毀
由斯起愁惱 此苦說無盡
變異身衰老 策杖而徐行
色力頓疲羸 此苦說無盡
生平所愛寵 臨終皆棄捨
獨往無所依 此苦說無盡
愚夫造諸罪 墮於惡趣中
皆由飲食因 智者之所誡
了知是業報 心當生怖畏
樂修於施戒 以眾善莊嚴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捨離懈怠品第二十
謂由彼劣慧 而生於懈怠
好習戲論言 遠離於正智
捨離善知識 樂習近惡友
為破法因緣 此說為邪命
不知時與方 及彼諸難處
不應說為說 心常生愁怖
不避於譏嫌 而常往乞食
為佗所輕賤 樂自稱己德
起增上貪癡 生掉舉邪慢
深著於五欲 心不依正教
違背王教勅 常懷於忿恚
狂亂失正念 非時而致死
遠離說法師 不達法非法
善人雖教招 生瞋而毀呰
貪嗜彼飲食 常著於睡眠
如是罪眾生 當墮於地獄
若決定精進 能生於樂報
是故依正法 而當取善果
若懈怠為本 生三種過失
唯精進對治 能破諸癡惑
謂彼三毒因 能招三種報
此三為根本 隨趣於三有
若樂彼懈怠 則棄諸善法
眾惡由之生 當墮於地獄
或取彼生貪 或捨此增恚
如是處執著 此說為愚癡
懈怠覆其心 如中毒悶絕
於放逸深坑 墮落無疑惑
若樂行精進 離懈怠垢穢
解脫諸恐怖 此則獲樂分
若作意懈怠 不修勝淨法
得廣大過咎 是人唯苦分
由眷屬纏縛 當墮於險難
是故此生中 無貪彼欲樂
又彼懈怠者 常為癡所蔽
無少分福業 眾共生輕賤
又彼懈怠者 生睡眠惛沈
破壞解脫門 智者善防護
又彼懈怠者 起無慚無愧
此二為苦本 後得大恐怖
又彼懈怠者 悉廢其修作
是人於世間 雖活即如死
又彼懈怠者 引生於掉舉
令心不寂靜 命終心散亂
沒懈怠淤泥 何由超苦海
唯勇猛精進 能到於彼岸
又彼懈怠者 如傍生無異
但思念所食 餘則無所知
由貪嗜飲食 樂作不淨行
所欲多匱乏 常從佗乞丐
乃至於自身 忍寒熱飢渴
皆由懈怠故 備受於艱苦
由彼懈怠故 眾人皆嫌棄
彼為自欺罔 何能盡苦際
不學真實乘 唯貪於美味
命終墮惡道 徒勞生後悔
若發起精進 安住彼正念
永斷不善法 此則為智者
如是種種苦 皆由懈怠生
了知是業報 畢竟不復造
眾生三毒火 念念常熾然
大悲甘露雨 為彼而息除
悲愍有情品第二十一
謂身語意業 常與善相應
顯示三惡道 引之令出離
若依止悲心 能趣寂滅樂
愍念諸眾生 如母愛己子
於有苦眾生 尋求而捄護
鬼趣尚蒙祐 得生於天趣
若具足悲心 愛念諸含識
是名大丈夫 人天咸恭敬
若人有悲心 則能持淨戒
如月照世間 光明常清淨
能令諸眾生 離愁怖憂慼
是故於悲心 畢竟常親近
若人離麁獷 以悲心莊嚴
是名良福田 名稱普周遍
由悲心普滋 諸根無垢染
住清淨正見 去菩提不遠
若人具悲心 如諸天自在
於百千生中 永離彼貧乏
若人意質直 如金可貴重
復安住悲心 斯為無盡寶
若人具精進 常勤求正法
以悲心明燈 為說除疑暗
常於晝夜中 不捨其悲意
隨其所至處 樂說而無懈
悲心極清涼 息眾生熱惱
令得上妙樂 後獲真常果
故諸佛所讚 悲為無盡財
亦如淨池沼 能滌諸罪垢
是最上莊嚴 破煩惱黑暗
沃潤菩提苗 令得真常果
若人有悲心 如牛出醍醐
具足其美味 蠲身心熱惱
三有如巨海 三毒如駛流
悲心為舡筏 仁者所乘蹈
悲為功德財 白淨法嚴瑩
善人常繫念 此說名為悲
悲捨離剛強 內則生諸善
除煩惱過患 如鎔金出鑛
悲心如寶器 滿中容妙物
增長彼善根 隨念獲安隱
悲心如寶藏 眾生用無盡
能破彼貧窮 成就廣大利
悲心常寂靜 樂修習諸禪
離放逸境界 出五欲垢染
又復起慈心 於他生愍念
令彼獲輕安 得脫苦纏縛
以意善思惟 常遠彼罪垢
解脫諸恐怖 志求寂靜樂
常與忍相應 自他則無惱
世間咸喜見 後得生天中
若人能安住 慈忍無上寶
一切諸有情 瞻之如父母
慈愍無過上 為樂之根本
若人無是心 後則唯有苦
若梵天悲心 自在天忍辱
諸持明智母 皆不及慈行
不害第一福 正見最上善
寂靜心常安 得離諸險難
是故當了知 心常生憐愍
以施戒忍慈 修成無垢智
布施品第二十二
由淨施所感 十二種功德
得生人天中 財富無與等
若人返是者 獲咎亦如此
愚癡不樂施 後墮於惡處
為妻子眷屬 起慳悋貪愛
造匱乏苦因 常希求不足
若廣行布施 解脫貪纏縛
摧彼我慢幢 破滅諸癡暗
施為彼先導 引生殊勝處
於人世天中 當招於巨富
施如彼浴池 戒能淨諸垢
以智善觀察 能超於三有
謂施戒及智 三種如燈明
若人善修習 永離諸癡暝
愛恚如巨海 疑惑如波濤
欲渡彼險難 當修施戒智
眾生多狂亂 隨所生貪著
欲防護彼心 當修施戒智
如是三種行 我說為良藥
善除煩惱病 皆使獲清涼
心起邪思惟 生放逸過失
為彼婬怒癡 相應而纏縛
是三毒可畏 如火燒世間
以施等對治 當斷令永盡
不修施等行 彼則為愚癡
是人常苦惱 求樂則無有
若在在處處 眾生造諸罪
隨彼彼因緣 受種種果報
一切有為法 皆從因緣起
未見無惡因 而受於苦報
心不樂惠施 面常生怒色
斯為貧窶因 是故當遠離
若施生喜心 離相應慳垢
後得生天中 諸天共遊戲
是慳如彼冤 損壞極可畏
能令諸眾生 受餓鬼饑渴
若樂行布施 所生即快樂
是故諸智者 於施常稱讚
施如彼光明 所至則隨有
若生人天中 得供養恭敬
故諸佛所說 當善修布施
住不可破壞 最上堅牢處
善行其施者 則降彼慳冤
常以慧觀察 無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 而有其三種
善熏心種子 各獲其果利
初樂行於施 後專持淨戒
以智斷愛垢 此理無過上
世間皆無常 復多諸過失
不能斷彼愛 何由生勝處
當發起大心 樂廣行布施
捨此不修習 後受餓鬼報
由依止施故 復堅持淨戒
是人於後身 受轉輪王位
由具彼禁戒 善知時非時
解脫苦邊際 得近菩提道
諸天不行施 其福則隨滅
智者了知已 當樂行喜捨
乃至此生中 受人間快樂
皆由彼施故 常繫念修作
設墮畜生中 亦受彼快樂
皆由彼施故 是如來所說
若人不樂施 後墮餓鬼趣
斯由慳悋故 常食諸不淨
若樂行布施 則得清涼果
不修如是行 為饑渴所燒
由先放逸故 不修施等因
於彼命終時 自心生熱惱
心喜而行施 得眾所愛敬
常獲於吉祥 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樂施 自亦不受用
常悋惜其財 終為佗散壞
若人具珍財 奉尊親師長
斯順於正行 則不為虛用
於貧病疲乏 一切諸有情
常樂清淨施 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 施已得生天
諸天若生慳 不久而退墮
人間修施因 天中受樂報
非無所修因 而妄招其果
若離於施戒 亦不修禪定
如是愚癡人 雖活死無異
若不樂正法 則減失慧命
愚夫不修習 雖活則如死
若人無智燈 心則不明了
彼則如傍生 為人皮所覆
不施復多貪 諸根常散亂
當知彼非人 如餓鬼鬪諍
住慈念觀察 修施戒禪定
斯為寂靜人 諸天咸恭敬
具德眾所尊 無德咸輕易
如是善了知 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 獲富樂長壽
於此世佗世 常樂行喜捨
眾生隨自業 生於五趣中
唯施等善因 見之如父母
了知布施因 所感其勝報
當奉持淨戒 得脫三有苦
持戒品第二十三
戒為最勝財 如日光普照
若人命終時 唯戒為伴侶
持戒得生天 或得諸禪定
於此世佗世 光明無與等
若人樂生天 少因則能得
是故遠諸惡 常持於淨戒
若能護彼戒 心樂行於施
後得生天中 獲妙樂無比
妻子及珍財 親眷朋屬等
護持淨戒者 覩此皆非樂
於戒生愛敬 如護念赤子
則離彼毀犯 常生於勝處
由修彼淨行 施戒悉圓滿
以白業莊嚴 得生於天上
戒如於寶藏 能生彼富饒
名稱及生天 不求而自至
此三種勝報 鬼趣尚能求
何況具智人 淨心而奉戒
若人於淨戒 盡形能護持
得至不滅處 永盡諸苦際
過去諸輪迴 為三毒纏縛
戒如淨光明 能破彼黑暗
戒如天池沼 具眾寶嚴瑩
亦名堅固財 水火無能壞
是故彼正士 於戒曾無犯
常生愛敬心 得最上寂靜
決定心堅固 於戒無缺漏
唯彼戒功能 命終常守護
若親持戒人 如日光所照
習近毀禁者 轉增其癡鈍
離不善垢穢 無希求熱惱
如是持戒人 諸佛所稱讚
持戒具福慧 初中後皆善
破戒唯愚夫 如傍生無異
若人持淨戒 得戒衣所覆
於戒若毀犯 彼則如裸體
由持戒生天 天眾競迎奉
於彼園苑中 而共相遊戲
具足諸福業 堅修持梵行
是人生天中 決定無疑惑
由持彼戒故 增益諸善利
於上妙五欲 心不生染著
若此世佗世 戒為其伴侶
於彼險惡道 為之作依怙
於饑渴怖畏 作第一捄護
應當善觀察 捨此何歸趣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首
於彼戒功能 不應生毀犯
是持戒功德 因果皆清淨
招世出世樂 為諸佛所讚
若人不護戒 無初中後善
失廣大利益 及最上寂靜
持戒第一善 施所不能及
彼財有限量 戒功能無盡
由戒德莊嚴 眾人所愛敬
當知諸如來 因戒而成聖
持戒最清涼 除身心熱惱
是故常奉行 當得生天道
戒為生天梯 亦名為樂海
若人離彼戒 後唯生憂悔
戒如清涼水 深廣常彌滿
為彼持戒者 滌身心垢穢
受天中妙樂 及殊勝莊嚴
皆由戒功能 善因之所致
若安住淨戒 眾善咸依止
念念常增長 無惡道怖畏
若專修梵行 以戒而嚴身
是人於現生 得供養恭敬
由堅持禁戒 常遠諸不善
於彼一切處 得快樂安隱
若持彼彼戒 各別有功能
常生殊勝處 隨意而自在
施戒智三種 能生於慈心
常愛念眾生 得親近承事
戒如妙珍寶 善人常貴重
永離諸過失 得生於天中
具足清淨智 如鎔金離垢
常樂持淨戒 得生於天中
能令諸有情 一切處安隱
不造諸罪行 得生於天中
若人護彼戒 以智善揀擇
於彼晝夜中 精進常無退
戒如彼良馬 善人所乘御
以真實思惟 不著於樂報
天中上妙樂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而得生於彼
天上妙花鬘 天衣而嚴飾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有妙蓮花池 生清涼香風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天上諸宮殿 眾寶而莊嚴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天中妙園林 眾華悉開發
遊止諸寶山 皆由持戒故
由具彼淨戒 生三十三天
如人入己宅 即無諸憂患
若人護彼戒 得最上壽命
破戒命終時 受無量極苦
於持戒功德 知已常愛樂
善護於戒者 則不生毀犯
由能護彼戒 善住於忍辱
以寂靜因緣 眾人咸樂覩
若依止淨戒 如乘於舡筏
能運載自佗 得渡三有海
由戒水清涼 能滌於心智
閻浮檀金花 諸天來奉獻
若人意寂靜 以戒常莊嚴
自在生諸天 受樂而無極
由廣修勝行 受最上妙樂
遊戲於諸天 皆由持戒故
若持彼淨戒 如陞於階陛
智力常相扶 得生尊勝處
若人純淨心 於戒無缺漏
由戒法清淨 常生安隱處
善護於戒者 常思惟觀察
離微細毀犯 得至寂滅處
戒能生彼樂 棄背諸罪垢
是故常守護 畢竟除憂怖
由持彼戒故 命終無怖畏
於三惡道中 為第一捄護
若人不護戒 如盲瞖眼目
於戒不清淨 常生下劣處
求人天快樂 唯戒為其本
於戒不清淨 後則生悔惱
無戒愚癡人 不得生天界
是故具智者 於戒常奉持
天中妙五欲 第一殊勝樂
由戒清淨故 而獲於多果
彌盧山金光 戒光復過彼
柝為十六分 亦不及其一
戒光常照明 逾真金嚴瑩
皆由自善業 得生於忉利
持戒有三品 謂彼上中下
皆如所作因 受報亦如是
由持彼戒故 則不生放逸
安住於正法 常獲諸妙樂
戒能離諸垢 常發淨光明
設百千日光 類此無能及
若上品持戒 獲七種功德
隨意而受用 善逝之所說
由依止淨戒 正見常現前
從人世生天 斯不為難得
戒為清涼觸 於身不捨離
愚夫不親近 常受諸熱惱
若人清淨心 善護於禁戒
具彼七種財 決定無能壞
若人清淨心 修持於梵行
如禽有二翼 飛空而不墮
由持彼戒故 而得清淨果
為勝中最勝 則更無過上
若心善修作 依止施戒寶
於天上人間 長生殊勝處
身不持淨戒 心不樂正法
內外無所蘊 何由免惡道
若樂寂靜法 為人所恭敬
彼內外堅固 如金剛無異
旃檀沈水香 怛計薝蔔花
人天咸所重 不及彼戒香
若人修施戒 唯意樂生天
此為垢濁因 如毒和美膳
是故於彼戒 堅持求出離
遠離破戒人 如毒如刀杖
如是善護戒 往趣人天中
無戒眾所嫌 求樂不可得
了知是功德 專心無暫捨
為第一捄護 無與戒相似
忍辱品第二十四
善安住於忍 為第一莊嚴
此為最勝財 非世寶所及
若人修忍行 為世所恭敬
是故常一心 堅固而修習
若人修忍行 離忿怒過失
於此世佗世 善人常稱讚
忍財與戒財 及彼勝慧財
如是諸功德 超過於世間
是故具智者 樂行於忍辱
常於諸眾生 心不生厭捨
忍如妙良藥 能療治忿毒
由彼忍力故 展轉無令起
愚夫無明慧 如盲無所覩
以忍辱燈明 引之登正道
由無正法財 於五趣旋轉
善修忍行者 我說為富饒
忿怒深過咎 如險惡曠野
若人具忍行 於彼善超越
若不修忍行 迷失於正道
欲離惡趣苦 非忍何由免
若人行忍辱 晝夜獲安隱
永離諸憂慼 後世常端正
忍為功德藏 善人常守護
於意善調伏 無煩惱所嬈
忍為生天梯 出輪迴怖畏
若能善修習 解脫地獄苦
忍為功德水 清淨常充滿
能捄餓鬼渴 滌傍生罪垢
若專修忍行 獲吉祥安樂
等視諸有情 如世之慈母
精進品第二十五
為長養正法 觀彼時及方
起勇猛精進 而求彼彼果
若離於正法 及時方作用
由無彼精進 多增懶墮事
智者多勇捍 樂解脫正法
速趣於天中 如箭頃相似
由彼精進力 善營種種事
於彼彼所作 皆悉得成就
若出世正法 及世間義利
皆由彼精進 捨此則無有
若人遠精進 則捨諸善法
為世所輕嫌 如兔影昏月
捨離八聖道 淨智不增長
唯彼精進力 得至安隱處
若人具精進 如王力自在
羅漢無精進 不能成菩提
了知是功德 諸根不散亂
發起精進心 為第一最勝
得淨智現前 常生於正念
遠離彼老死 得證真常果
禪定品第二十六
若人修諸定 於慧而不著
應當常一心 生清淨意樂
善住心一境 無相違過失
解脫諸怖畏 此說為安樂
若心住一境 則離諸疑惑
清淨如真金 此說為安樂
若人心寂靜 諸根不散亂
決定趣菩提 此說為安樂
由心住一境 樂修習諸定
是人常獲得 三摩地快樂
樂獨處空閑 常修彼勝定
了知彼妙樂 出過於世間
如是清淨心 常安住一境
解脫過失網 到最上寂靜
若心專一境 善制於五根
以智水滅除 愛火所燒害
常現前安住 清淨殊妙樂
由解脫彼愛 受用而無盡
心邪曲思惟 處處而生起
善住持定者 常一境相應
此最上禪定 能趣涅盤城
破壞諸魔怨 是故應修習
善堅固諸定 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 得最上安住
善修於定者 離貪而止足
所招殊勝報 此無能盡說
如是善修習 住心一境性
能超生死流 得至不滅處
勝慧品第二十七
由慧力為先 樂勤求正法
與定常相應 如母愛於子
又世間父母 不能偏隨逐
彼於五趣中 一切皆捄護
慧山極高峻 戒水常清淨
於三有過患 一切皆明見
若真實了知 眼根所緣境
以智為所依 能渡三有海
善修施戒定 說彼智為先
由智樂持戒 則能免惡趣
若眼所觀境 由慧而離染
故如來所說 善住八聖道
於苦等四諦 最初而開示
由增上慧力 破愚夫常見
智如彼利劍 斷貪愛藤蔓
離生等纏縛 及彼過失聚
智為勝甘露 是出世法財
最上善知識 為第一寶藏
修智戒耆舊 離貪愛疑惑
常依止寂靜 開示真實道
慧如彼金剛 力能極堅利
摧壞諸煩惱 令乘大智車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九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寂靜品第二十八
若盡諸煩惱 則得最上樂
此為寂靜通 智者如實說
又彼諸如來 常讚寂靜法
得至不滅處 諸苦則不生
若人離放逸 無貪欲過患
樂修寂靜行 去菩提不遠
若能離貪愛 於境心不亂
及捨惡知識 去菩提不遠
若能善觀察 不著善不善
離輪迴怖畏 去菩提不遠
若能斷諸惑 除懈怠垢穢
了自他無我 去菩提不遠
離三毒過患 令諸根寂靜
明了於四諦 去菩提不遠
於精麁飲食 而不生貪厭
智境兩相如 去菩提不遠
於苦樂二種 亦不生執著
得離諸怖畏 去菩提不遠
若人怖諸罪 當離諸放逸
善求趣菩提 得最上寂靜
聖道品第二十九
若人於四諦 以智善觀察
解脫諸輪迴 趣無為彼岸
若無正思惟 愚癡著諸欲
不厭離生死 為輪迴所縛
不畏廣大苦 無出離方便
為欲箭所中 當墮於惡道
愚人著諸欲 如蛾愛燈光
不知大怖畏 畢竟無少樂
佛說真實道 謂苦空無常
及無我作者 能免脫輪迴
智境本平等 一切皆心造
於此證解已 故不說三種
離飲食過患 不依邪活命
起無分別智 證出世間法
善住真實智 作十六行相
然後能了知 達諸法次第
永離三毒垢 出三有逼迫
趣越三惡趣 是名須陀洹
不善法為因 定墮於惡道
由依解脫法 得須陀洹果
善修習諸定 引生於輕安
純淨業相應 得超三有海
永斷諸疑惑 離貪及不害
乘白業船舫 能到於彼岸
謂有為諸法 從因緣生起
知彼四聖諦 為染淨因果
若了達四諦 決定得解脫
愚夫著欲境 隨三有旋轉
若能離貪欲 則住寂靜道
此道無過上 智者所遊履
若人於諸佛 常淨心恭敬
生生獲快樂 離佛無解脫
若人於正法 常淨心愛樂
生生獲快樂 離法無解脫
若人於眾僧 常淨心供養
生生獲快樂 離僧無解脫
若人於四諦 常淨心信解
生生獲快樂 離此無解脫
若人於聖道 常淨心修習
生生獲快樂 離此無解脫
若求證真如 當安住淨慧
不樂著遊戲 此為天中天
若樂著嬉戲 心不生暫捨
增長諸病惱 斯則實非樂
善解四諦法 及修施等行
當知如是人 作最上安隱
教誡比丘品第三十
常樂行慈忍 不害諸有情
得一切眾生 敬之如其父
身業常清淨 諸根善相應
心不生慳貪 遠離不與取
於彩繪女人 亦不應觀視
斷堅固欲想 為世解脫者
樂習諸禪定 得離諸憂畏
不觸煩惱蛇 視金如瓦礫
於苦樂安危 及盛衰等事
其心不傾動 此名為比丘
善降伏諸根 不為境所嬈
以智如實知 於冤親平等
若具足明智 了欲境如毒
我記如是人 當得菩提道
具真實正見 悟剎那生滅
安住如須彌 超出輪迴海
於草及旃檀 等視無差別
珍饍及名衣 皆不生愛樂
於利養名聞 觀之如熾火
心常生止足 依草而坐臥
於過現所作 種種諸事業
離顛倒思惟 則不生染著
樂聞於正法 不隨流轉因
以慧善揀擇 常修殊勝行
欲境雖熾然 由彼心寂靜
驅策如僮僕 則無諸苦惱
若諸根調順 則不生流蕩
離欲纏縛者 與牟尼無異
善人如金寶 見者咸貴重
樂修寂靜行 令他生喜心
棲止阿蘭若 不樂居樓觀
知足持毳衣 常行於乞食
善修身語心 不生苦樂想
離分別執著 得最上安隱
由習諸禪定 能破彼魔怨
常以真實言 引導於群品
善乘智慧車 摧六根貪使
當知如是人 得近菩提道
樂住阿蘭若 則永離諸過
如風於空中 吹雲無障礙
以清淨三業 勤修諸勝行
具真實正見 破壞諸魔教
於彼貪等行 本性而不染
常起慈悲心 是比丘所作
了知色等境 為彼纏縛因
是人無憂惱 得至寂滅處
知諸因緣法 善惡皆決定
樂聞解脫法 於貪則不著
於未修善業 而常生愛樂
是人如月光 本性淨無垢
焚燒罪惡法 如火投乾薪
棄背諸苦因 於三有稱勝
志求於解脫 不著世間法
超出諸輪迴 如鳥隨空往
如實知其因 決定而受果
彼於三有中 是名真解脫
於苦樂精麁 皆無有所著
此最上比丘 觀世間如焰
心不生散亂 樂求於正法
勤修本白業 彼如阿羅漢
樂近善知識 遠離於親屬
捐在家垢染 彼如阿羅漢
由慧寂諸根 不著於境界
行視二足指 彼如阿羅漢
不詣王履道 城邑四衢巷
販賣為譏呵 彼如阿羅漢
不觀於歌舞 不樂相鬪諍
住曠野空閑 彼如阿羅漢
一日唯一食 未得不希求
知分量止足 彼如阿羅漢
常持糞掃衣 不樂上妙服
與食行相應 彼如阿羅漢
由不造諸業 離一切虛妄
不起亦不樂 彼如阿羅漢
不起恚怒相 離貪欲愚癡
解脫諸惡法 彼如阿羅漢
離一切瞋惱 超越諸結使
住正念思惟 彼如阿羅漢
修習八聖道 善住於寂靜
破諸煩惱怨 彼如阿羅漢
寂靜根堅固 超貪欲淤泥
住心一境性 彼如阿羅漢
於自經行所 及他遊止處
知已如實說 彼如阿羅漢
知漏無漏法 皆從因緣生
決定無有疑 彼如阿羅漢
離惛沈睡眠 無懈依時起
勤修諸梵行 彼如阿羅漢
喜住阿蘭若 修毘鉢舍那
奢摩他諸定 彼如阿羅漢
智者依正理 常棲止林野
如禽處空虛 彼如阿羅漢
受信施飲食 平等為說法
破根隨煩惱 彼如阿羅漢
善知真實道 相應心次第
能到於彼岸 彼如阿羅漢
若具於明智 離怖畏歡喜
於二無所著 彼如阿羅漢
於自他眾類 如實知老死
天人咸歸信 彼如阿羅漢
常樂修梵行 離三衣無有
得少以為足 彼如阿羅漢
不耽嗜美味 依時一坐食
離名利垢染 彼如阿羅漢
與悲捨相應 不覆藏眾罪
焚燒過失林 彼如阿羅漢
違僧伽軌則 其心常懈怠
無勇捍精進 此則非比丘
佛誡諸弟子 不應畜臥具
若樂懈怠者 何能獲安樂
由懈怠一種 諸過患之本
於流轉輪迴 受無量苦惱
若有懈怠者 眾善則不生
雖被袈裟服 此則非比丘
若不修定慧 何由盡諸漏
唯具假形相 此則非比丘
樂安住僧坊 離學法境界
耽味於酒色 此則非比丘
若斷諸魔縛 遠離眾罪業
不應與毀禁 共住同飲食
又破戒比丘 受用眾飲食
彼則如服毒 飲洋銅無異
由彼無勝能 不預眾同分
後墮地獄中 於食不可得
若斷諸煩惱 如蛇出其室
不樂見女人 依正命乞食
云何諸比丘 以身為所質
造諸惡趣因 壞僧寶名稱
貪名利境界 習近於女人
彼非俗非僧 為法中之賊
恃王臣威勢 恣噉於酒饌
為假名比丘 誑惑於施者
無善攝方便 同營辦俗務
常依止王城 如蛇處林壑
若不生厭離 念念常增長
當捨欲愛纏 樂依止寂靜
諸煩惱惑業 於見所治斷
解脫色等蘊 應當善修作
樂修諸禪定 覺悟於諸法
善達真實相 得最上安隱
發廣大慈心 勤求於正法
了自身如幻 名真實比丘
常生淨善心 除貪欲忿恚
離顛倒分別 名真實比丘
斷一切結縛 離一切和合
常愍諸眾生 名真實比丘
善調伏自心 欲境不能亂
如真金離垢 名真實比丘
於諸欲境界 不起愛非愛
彼心無所著 名真實比丘
具足諸戒法 降諸根怨賊
離下劣譏謗 名真實比丘
不耽諸飲食 常發生明慧
樂研究諸法 名真實比丘
於曠野塚間 敷草而坐臥
心不生疲倦 名真實比丘
了知諸惡因 定受其苦報
則離彼垢濁 名真實比丘
由意根清淨 離諸惡險難
超出輪迴道 名真實比丘
智慧深如海 毀譽而無動
心不生恚愛 名真實比丘
善宣微妙法 無垢無所著
智慧力堅固 依時無疲懈
知欲界色界 及彼無色界
種種因緣生 是名具智者
能離欲過失 不著世言論
我說彼比丘 見欲境如毒
由具彼正慧 觀欲如淤泥
此為解脫人 得免於淪溺
樂修諸禪定 遠離於懈怠
常讀誦經典 饒益諸眾生
具足大辯才 隨問而為答
知諸法次第 離顛倒分別
善營僧伽事 護惜諸財物
身不生疲勞 亦無有悔惱
不求己名稱 亦不希福報
我說彼比丘 則離一切縛
又彼持淨戒 不求生天中
以所作善因 唯趣菩提果
常樂修正行 不親近惡友
我記如是人 則得離諸咎
善修於慈觀 精進心質直
無少犯律儀 去菩提不遠
怖生老病死 厭離輪迴苦
除散亂修禪 去菩提不遠
依止自性空 悟無常生滅
次第修諸禪 得盡苦邊際
又彼毀戒人 為佛法之害
外雖服袈裟 內無德所蘊
猶如彼聚沫 怯弱非堅固
如是虛行人 竊比丘名字
毀戒地獄人 為僧寶所擯
由自心所誑 身壞墮惡道
誑諸法律儀 隨業而自受
為業網纏縛 彼唯有極苦
不著善法衣 如裸形醜惡
後墮地獄中 受種種治罰
無眾善莊嚴 唯苦惱逼迫
如是破戒人 速趣於惡道
謂由破戒故 不修諸善行
獄火極燒然 決定無能免
內安住戒法 外具諸威儀
捨此皆邪命 則無由出離
於彼晝夜中 增長諸不善
愚癡惡行人 毀壞於戒寶
聞諸法皆空 意堅持不捨
住正念思惟 為善護戒者
戒能遠諸罪 善人常奉持
破戒如垢索 縛諸造惡者
若毀於禁戒 唯與罪相應
彼則樂親近 焰摩羅使者
愚癡無戒人 起增上散亂
相續造諸罪 去地獄非遠
若樂造眾惡 彼唯自損害
今果如昔因 云何生後悔
罪河極深廣 波濤常洶涌
漂溺諸罪人 晝夜受諸苦
若離彼淨戒 則捨白淨去
後縱得人身 心常生放逸
於戒全毀犯 增嫉賢善人
如是惡比丘 決定墮惡道
若樂持淨戒 常遊履善道
是人不久得 出世真常樂
善堅持齋法 讀誦諸經典
其心常寂靜 無煩惱相應
於三有海中 以戒為船筏
當依教奉行 能到於彼岸
常持糞掃衣 唯畜一破鉢
飡木實根蓏 彼樂佛所讚
清淨身語心 當行於正命
樂修諸禪定 趣菩提不遠
常棲止曠野 心不生放逸
唯淨修梵行 趣菩提不遠
棄背於五欲 知足無希求
常生寂靜心 趣菩提不遠
不行邪活命 離煩惱塵垢
其心等虛空 趣菩提不遠
佛說諸法律 心不生愛樂
不修彼梵行 誹謗寂靜道
習近下劣人 遠離於戒法
棄真實正見 不樂修諸定
由彼掉舉故 作意而破壞
離彼對治法 何由得禪定
離自分善法 樂邪師事業
彼二皆破壞 決定墮惡道
捨比丘形相 改易俗形服
為人所輕笑 處世常貧乏
彼下劣愚癡 自矜誇所學
棄捨己善業 樂行於非法
由返俗自濟 則失善名聞
為彼諸善人 棄之如草芥
樂造諸惡業 則壞彼正見
此破法比丘 其心常諂詐
常貪妙飲食 樂著於欲事
此惡行比丘 名著袈裟賊
窮曆象星宿 說占相等事
此世俗比丘 樂親近王者
習醫方彩畫 結搆非理事
此險惡比丘 常營務衣食
厭誦經習定 貪利養名聞
此假名比丘 不久當自損
多狎近惡友 求方術燒金
此非法比丘 彼則自損減
若離彼欲行 則遠諸惡友
食麨而知足 亦不生熱惱
若欲境來侵 捨之如熾火
此護戒比丘 等摩尼無垢
內外悉清淨 智德而嚴身
此梵行比丘 戒衣之所覆
不著世間法 如須彌不動
此寂靜比丘 一切咸恭敬
入城邑聚落 不逾三晝夜
此解脫比丘 常樂居巖谷
極怖貪欲罪 修定除散亂
此單己比丘 寂然心不動
遠離惡知識 泯絕於貪愛
此離染比丘 不著諸所作
常遠離親朋 習定或讀誦
此出離比丘 則脫諸苦難
少欲而知足 勤修無懈怠
此精進比丘 能壞諸魔業
比丘棲山谷 遠離諸貪求
云何披袈裟 如奴而活命
又彼持戒人 天龍常恭敬
無善法可親 如池涸鵝去
若能離貪欲 永無諸過患
樂親近王臣 則生諸憂怖
於阿蘭若處 及曠野塚間
藤蘿山谷中 息心而宴坐
若不修禪定 唯營求飲食
當知如是人 則同諸餓鬼
定為離垢樂 智者之所說
若離於禪定 餘則無少樂
劣慧愚癡人 則不能修習
著世間飲食 彼則自欺誑
為欲境所牽 心復生愛樂
增長不善法 破壞生天行
若人於法師 信解除我慢
發起精進心 憶持令不忘
由聞是法故 依彼如是說
復能令他人 不生於我慢
於慢過慢相 善能分別說
自他如實知 為比丘智者
無智心散亂 懷我慢忿毒
恃名利醉慠 彼何有寂靜
名與行相應 善住智境界
怖生死過患 具出家果利
由住智境界 了自性他性
道非道亦然 及善惡業報
離苦樂二邊 不行彼非道
捨在家纏縛 安隱無憂苦
比丘住僧房 則生於散亂
與世俗不殊 損壞沙門法
若棲止山林 不為人毀謗
常習定持經 意則無散亂
若樂在僧房 多貪求積畜
其心不暫暇 以至損壽命
不悟命非堅 快樂亦隨減
不顧現在因 而求後世樂
心不起希望 是為離貪者
少欲而知足 彼得沙門果
樂依止山林 修習諸禪定
常讚定功德 能離諸過患
離一切合和 不為境所牽
善斷彼貪欲 如火焚乾薪
若樂居寂靜 則怖三有海
此淨身比丘 非房舍所累
若樂住僧坊 唯增長貪愛
於此世他生 何由能出離
若樂住僧坊 多追求知識
常造作諸惡 後則墮惡道
若人具明慧 能離冤親想
則無彼對待 其心常寂靜
諸惡如淤泥 不應著少分
當獨處山林 捨妄求寂靜
善修無垢行 則壞諸垢染
唯依止空閑 能超欲境界
於世出世法 離垢無所著
苦樂平等知 此說名寂靜
捨離於五欲 知足無希求
清淨而活命 此說名寂靜
常遠諸憒閙 不遊止非處
單己而修行 此說名寂靜
永絕於貪欲 則無諸憂喜
清淨身語心 此說名寂靜
於勝劣等法 心不生高下
以智平等觀 此說名寂靜
於善不善行 咸知其業報
不著世間法 此說名寂靜
發起於正慧 常念欲過失
了知受所生 此說名寂靜
善調伏諸根 知時方說法
怖彼輪迴因 此說名寂靜
了知自身相 除諸根散亂
常依止山林 此說名寂靜
住正念精進 常思離諸惡
不遊戲園林 此說名寂靜
斷一切煩惱 如火燒林木
是名為沙門 彼不著諸欲
若樂世俗事 常遊止聚落
愚癡誑於人 自稱依法住
清淨阿蘭若 心不生愛樂
此唯離貪者 所居之境界
若耽著五欲 好說世言論
當知如是人 彼則不能往
意樂於空寂 專修諸禪定
彼梵志沙門 善住安隱道
福行品第三十一
若人營福業 當獲殊勝報
是故廣修作 無福則無財
福為最勝寶 福稱無盡藏
福如彼明燈 福同於父母
福能生諸天 福能引勝處
人間修福行 感果得如意
若修彼福行 定招於富樂
應當善了知 無福則無樂
福為三世益 自性可愛樂
如影常相隨 彼則無暫捨
諸天福若減 不久則退墮
是故於福行 應相續修作
無福多艱辛 常生下劣處
無善希樂果 如沙中求酥
愚夫為心誑 常離於福業
既不修善法 罪惡常增長
現生修眾善 福隨行所生
以是因緣故 後得生天中
若樂修福業 眾人所尊奉
身離諸逼迫 其心常安靜
善人行善法 獲樂中妙樂
由彼清淨因 當得菩提道
是故諸有情 勤修於福業
倏爾無常至 定為他所有
若於勝福行 數數而修作
隨其種種因 則受彼彼果
一切諸世間 善惡法為主
當勤修善法 彼則能捄護
若捨離善法 樂造作眾罪
由是因緣故 則受地獄苦
乃至命未謝 及身肢圓滿
努力勤修作 彼則具大智
若人善說法 能開悟於他
令至涅盤城 安隱離憂怖
若於彼正法 為說四句偈
顯示出離道 為第一歸捄
善宣說正法 能疾成佛道
雖帝釋少因 多財豈能致
若貪著世財 法慧不增長
珍寶有散壞 法財用無極
唯所修善法 百千生相逐
己所有資財 一步不隨去
又水火盜賊 則能損其財
善法在心中 少分無能奪
縱經久遠劫 受無量欲樂
決定當破壞 須諦求正法
唯此一善法 當精勤守護
作善命延長 造惡速磨滅
當親近善法 如教而修行
諸苦則不生 獲得殊勝樂
若樂作不善 常行於非法
後墮地獄中 受無量極苦
於無量劫中 當歸依三寶
先受天中樂 後得寂靜果
觀現受福報 皆從先業生
或樂或苦因 各各無差忒
當堅持淨戒 廣崇於福業
晝夜常相續 如河流不絕
若人捨善法 今生則虛過
若不癈善因 得人天快樂
若福行圓滿 善護持正法
是人於世間 最勝無倫匹
寧喪失身命 不違背正法
若離正法者 隨諸惡流轉
愚癡著欲樂 棄捨正法眼
彼現生虛擲 如海中下雨
不護彼禁戒 樂造作諸惡
心田善種子 則無由生長
當一心觀察 最上清淨法
得至不滅處 於苦則無有
若諸根縱逸 於境而耽著
則為彼所纏 輪轉無休息
若不著罪法 如鎔金赫奕
離三有險難 獲畢竟寂靜
具足清淨慧 常尊重正法
於彼說法師 聞已能信受
常供養三寶 孝事於父母
能至涅盤城 住最上安隱
具出家形儀 善宣說正法
精修於梵行 得最勝妙樂
於諸布施中 法施無過上
起勇猛精進 修習諸禪定
如是說法者 如來所稱讚
若不生淨信 如傍生無異
常樂諸賢聖 所說寂靜法
於三種福田 修持求出離
於彼說法師 生第一恭敬
為求正法故 心不生疲倦
觀察五欲境 彼則實非樂
設見不應取 牟尼之所誡
樂修習正法 則見離垢道
彼受用法樂 諸天所不及
現所作善業 如依背而住
是故當一心 常親近彼善
以慧眼觀見 未來諸苦報
愚夫樂作罪 智者心常怖
由具彼正慧 見諸惡險難
常與善相應 得離諸煩惱
若縱彼愚癡 唯樂於欲境
樂壞苦現前 徒勞生悔惱
乃至盡形壽 心不生散亂
常修於福行 則能免惡道
壽命速遷謝 福報亦非久
當攝受正法 為知足天主
若棄捨善法 彼則生放逸
復不修福行 不久當退沒
各聞強健時 及身肢無缺
廣營諸福業 後則無憂悔
若不修福因 唯樂於放逸
當知如是人 為地獄苦本
彼雖具諸根 而不樂正法
云何求活命 養育多眷屬
常於晝夜中 心攝持正法
親近說法師 得遠諸罪垢
由持戒生天 得受諸欲樂
愚癡廢福行 不久則退沒
樂發生淨智 以戒寶嚴身
常怖彼欲蛇 諸天共稱讚
由愛樂善法 諸天常恭敬
若生顛倒心 貧窮無福慧
善法如橋梁 持戒則能往
不修彼善行 苦海何由渡
隨順修善行 決定得善果
百千俱胝劫 彼善無能壞
常修施戒法 以智而防護
諸有所求者 令歸依三寶
善修三種施 能治三過失
由離彼過故 獲清淨功德
樂圓滿淨戒 生決定正信
破壞三有苦 如日除雲翳
若具足正法 諸天咸尊重
是人當獲得 最上寂靜處
諸法集要經卷第九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8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卷第十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生天品第三十二
若人修眾善 清淨心質直
當得生天中 牟尼之所說
樂布施愛語 慈心常相應
護念諸眾生 此因為真實
由彼心清淨 為白法依止
受天中快樂 身出於光明
是光明最勝 相續而不絕
如世有燈明 不墮諸險難
若人心清淨 如摩尼無垢
平等常謙和 得生於諸天
若心善調伏 持戒修諸定
清淨如真金 得生於諸天
於一切有情 心常生憐愍
不造殺生罪 得生於諸天
處世身光潔 不染諸罪法
離一切損害 得生於諸天
見欲境如毒 視金寶如草
離貪欲過患 得生於諸天
若人離貪欲 心不為境牽
脫怖畏險難 得生於諸天
遠親眷朋屬 彼互相纏縛
單己而修行 得生於諸天
具足殊勝行 安住於淨慧
善降伏貪欲 得生於諸天
三業離毀犯 樂修諸禪定
為眾所稱讚 得生於諸天
棄背惡知識 遠離愛毒箭
不為女索縛 得生於諸天
善離彼愛纏 如劍斷朽索
安隱離諸怖 得生於諸天
慧力極堅勇 常專求正法
修施戒禪定 得生於諸天
又彼諸眾生 廣修其善行
感果生天中 諸天常恭敬
人作善生天 天修福為人
常依於正法 互相有力能
或從天退沒 或餘趣生天
若離彼善業 則趣三惡道
諸寂靜善法 為樂之因本
乃至於夢中 不應捨善法
善法滅非法 真實摧虛妄
諸天降非天 智慧破愚鈍
善法為階梯 智者能昇蹈
往趣諸天中 受上妙快樂
謂身語七支 不行殺盜等
此七能為梯 得生於天界
由淨業嚴身 光潔極可愛
猶如彼明燈 從自身而發
是故諸天人 皆以戒為本
常生適悅心 受樂無窮極
諸天女侍衛 如眾星拱月
遊戲於天中 皆善因所得
隨所欲從心 得已無減失
彼樂常增長 皆善因所得
善修布施行 憐愍諸有情
與慈心相應 得生於天上
遠離殺生罪 不害諸眾生
與善行相應 得生於天上
遠離不與取 而樂行布施
不悋惜少物 得生於天上
棄捨欲邪行 常依彼正道
離垢心寂靜 得生於天上
離飲酒過失 意不生迷亂
不為人輕笑 得生於天上
諸天受快樂 不應生放逸
當求寂靜樂 彼則常安隱
受天中妙欲 及最勝宮殿
念念即無常 不久後當盡
彌盧極高勝 善業能過彼
乃至究竟天 匪善何能詣
於欲境無厭 天中更殊勝
由愛轉增長 何由得寂靜
諸天由愛故 著樂無休息
常為愛火燒 於樂何能得
作善有三品 三類為三因
三有三現行 三業感三果
由汝樂善法 修施忍不害
真實行相應 得生於天上
具足勝莊嚴 花鬘寶纓絡
受樂於天中 皆由善業得
又天中妙樂 上中下差別
如是三品因 隨福果所現
隨修彼善行 不失二種報
或人或天中 則受於快樂
汝昔修福業 善護七支戒
今來此天中 自受其樂果
有妙蓮花池 生清涼香風
珍妙樓閣中 諸天共遊戲
極殊妙金山 琉璃為峰頂
寶樹多花果 諸天共遊戲
上妙劫波林 枝葉悉滋茂
清泉繞其中 諸天共遊戲
復有七寶山 河流四圍繞
金沙布其底 諸天共遊戲
青蓮花妙香 曼陀羅花林
眾鳥出妙音 諸天共遊戲
復有餘勝處 皆眾寶林木
宮殿寶莊嚴 諸天共遊戲
微妙五音樂 及最勝歌舞
聞已咸適悅 諸天共遊戲
戒為其種子 出生諸樂果
於上妙五欲 隨心而受用
諸天光明鬘 殊勝淨無垢
乃至諸快樂 皆善因所感
與諸天遊戲 受無量快樂
如是快樂因 此因非我作
最勝妙樓閣 眾寶而莊嚴
由夙植善因 得其中安住
受廣大五欲 不生染著心
由離三種縛 為帝釋天王
若人心質直 修定除散亂
來生此天中 自業為現證
廣修眾善業 受樂常相續
悟昔所行因 今來受斯果
此現生修善 猶如植林木
令相續滋榮 是人為智者
於在所生處 作善或不善
各各如其因 而受種種報
若人修善因 得生於天中
造彼不善因 當墮於地獄
愚癡著欲人 捨善作不善
不怖命終時 彼為自損壞
善不善業報 如種各滋長
愚夫心著樂 而未甞暫捨
修三品善業 觀身語七支
解脫彼三毒 得生於天中
於欲境不動 亦不生讚美
住離染清淨 得生於天中
善修種種施 治彼慳悋心
越諸苦難處 得生於天中
不害眾生命 而常生愛護
住寂靜慈心 得生於天中
遠離不與取 其心如熾火
安住正思惟 得生於天中
不染欲淤泥 見他色如母
以慧善觀察 得生於天中
自心懷獄火 從舌薪發起
斯由說妄言 離此生天中
由舌無真實 指虛而談有
離詭飾言詞 得生於天中
常遠彼兩舌 慈心相愛敬
不說離間語 得生於天中
惡語如刀杖 智者當遠離
常出美妙言 得生於天中
善護斯七戒 則能生諸天
智者當了知 此諸佛所說
以眾善莊嚴 得生於天上
若廢昔修行 彼則生後悔
天上妙林藤 修蔓四垂布
好花香莊嚴 諸天憩其下
若修眾善行 當獲諸快樂
往趣於天中 得見如是果
又彼諸天眾 受三品快樂
各各如先業 而得彼彼果
因與果相似 而不肯修因
因果善了知 當獲於樂分
勝妙五欲境 諸天生樂著
愚夫意迷妄 不覺後大怖
希上妙欲樂 求殊勝境界
愛果不修因 彼愚癡增上
若樂彼樂果 而不持淨戒
如人處暗中 離燈而求明
離種子無果 離燈何有光
離戒不生天 離智無解脫
樂因業所招 一切皆染濁
當生決定心 而求無垢樂
若人棄欲樂 永絕於追求
彼無愛染心 善除我所執
如屈伸臂頃 得生夜摩天
天眾競來迎 身光常照耀
如彌盧山王 眾寶所嚴瑩
從彼大海中 涌出於空住
寶樹生涼風 禽鹿相依止
天女處紅蓮 而共相遊戲
殊妙寶花鬘 適意眾歌舞
諸天及天女 咸供養恭敬
普遍光明鬘 清河可愛樂
聞妙五樂音 悟緣生虛幻
無量諸天眾 咸共相遊戲
依昔所修因 受三品快樂
久修習施戒 志念常堅固
由具足彼行 是人生彼天
常遵於佛語 護念諸眾生
安住寂靜心 是人生彼天
具足於慈忍 除怨根深慼
慈心常相應 是人生彼天
若人意寂靜 不著於三有
由善調彼心 是人生彼天
唯一真實言 不樂多虛說
遠離非義利 是人生彼天
悟彼老病死 怖輪迴流轉
樂求寂滅樂 是人生彼天
棲巖谷林泉 塚間或樹下
深修諸禪定 是人生彼天
具足妙辯才 知時方說法
常捨惡知識 是人生彼天
於聚落城邑 不遊往觀翫
唯處一空閑 是人生彼天
常觀於自身 以不淨為本
剎那不久停 是人生彼天
善達諸法性 是法住法位
不著彼輪迴 是人生彼天
如實知諸受 能生於取著
心不生愛樂 是人生彼天
了諸法如幻 如乾闥婆城
善調伏自心 是人生彼天
乃至色等蘊 彼唯一空性
志求於涅盤 是人生彼天
於男子女人 皆生父母想
平等觀眾生 是人生彼天
離兩舌過惡 樂發於愛語
其心常質直 是人生彼天
遠離心高舉 觀身如瓦木
知足常謙和 是人生彼天
於彼晝夜中 心不生疲倦
樂勤修眾善 是人生彼天
於掉舉惽沈 睡眠懈怠等
心常生遠離 是人生彼天
由五根散亂 數數取諸境
以智善防護 是人生彼天
善修四攝行 明了四諦法
具廣大知見 是人生彼天
於苦因苦果 及盡苦邊際
皆真實了知 是人生彼天
設遇極險難 不捨諸善法
由心寂靜故 是人生彼天
不樂殊妙衣 常持於毳服
依淨命乞食 是人生彼天
心樂修禪定 安坐如朽木
善修出離行 是人生彼天
隨所得飲食 精妙或麁糲
心不生欣厭 是人生彼天
依地為臥具 樹下如樓觀
其心常泰然 是人生彼天
諸根常寂靜 不為境所牽
離散亂垢染 是人生彼天
眼觀色等境 了彼相皆空
如是皆正知 是人生彼天
若毀若稱讚 聞已心不動
無煩惱相應 是人生彼天
了善不善業 受報咸決定
當修彼梵行 是人生彼天
當離貪等咎 作已招惡報
常怖諸苦惱 是人生彼天
如是大義利 則為彼樂因
眾善當奉行 是人生彼天
快樂品第三十三
定為功德林 最上清淨樂
能引至菩提 如犢隨其母
若新修樂因 則能除舊苦
或新造苦因 則能壞舊樂
如蜜塗其蘗 如毒雜其膳
由善惡相參 甘味不可得
樂不因貪生 此樂唯清淨
能趣寂靜道 則無三毒名
是樂無過上 初中後皆善
則於貪愛心 畢竟不復起
愚夫心散亂 不能了無我
於苦樂境中 常求彼欲樂
若人離染欲 則斷輪迴因
由依止淨業 能到於彼岸
彼染愛非樂 與貪瞋相應
解脫貪等失 則得無垢樂
雖受天中樂 而不生欣樂
彼善求出離 於愛無所著
若為愛羂拘 纏縛實非樂
得至不滅處 斯為畢竟樂
若樂從欲生 非智者所樂
離染欲因緣 斯為最上樂
不樂寂靜行 遠離阿蘭若
如鷲依蓮池 無食何能住
諸天由放逸 不樂依寂靜
於日求涼光 顛倒非相應
若樂離其愛 則能脫諸苦
是樂無過上 愚夫所不知
善修諸禪定 能除心散亂
則離貪羞恥 此樂無能勝
智者處林中 常思惟寂靜
得離彼貪心 諸天樂難比
一切五欲樂 畢竟非長久
於彼不生貪 此樂為最上
若棲止林野 得最上安隱
一切諸苦因 以貪欲為本
為貪之所覆 樂飲食衣服
是人則不能 於林中宴坐
常以智觀察 依止善境界
常樂於林中 修無貪等行
若人心寂靜 則不生散亂
常樂於林中 得離於貪染
若人離癡行 無三有過失
常樂於林中 得最上寂靜
由心寂靜故 則無諸希求
常樂於林中 修習諸禪定
於城邑聚落 心不生愛樂
唯依止空閑 棲心而宴坐
若人邪思惟 為貪等圍繞
不樂處林中 何由盡諸漏
若近於憒閙 則生彼散亂
是故當遠離 為人所稱讚
當知處林中 為勝清淨樂
離貪等惽濁 智者常親近
若棲止林中 諸根常適悅
雖帝釋天主 於樂所不及
常修習禪定 安住清淨法
彼夜摩諸天 著樂不能習
若耽五欲樂 常生諸苦惱
為癡愛所覆 彼樂何能久
常求善法財 不造三惡行
當知如是人 癡愛無能繫
於所修善法 心常生守護
愍念諸眾生 令至安隱處
若心生散亂 善法不現前
既無彼善因 後樂不可得
智者常觀察 世間諸眾生
皆苦空無常 則不生貪著
樂行寂靜法 勤求於佛智
常出真實言 得盡苦邊際
遠離一貪法 及苦樂二種
了三世過患 是人得樂分
樂果從因生 生已即隨減
彼有漏樂因 不修不增長
於樂不生著 此為離貪者
善越三有海 能到於彼岸
又彼有漏樂 剎那不久住
是故當遠離 勤求不動樂
於苦不疲厭 於樂不生愛
於二無所著 能趣菩提道
愚夫著快樂 無出離方便
如沙中求油 畢竟不可得
愚癡心散亂 起百千思惟
常造諸惡因 於善無少分
若人須快樂 常依止正法
樂行非法者 則受諸苦惱
自作諸苦因 何能見彼樂
苦樂各依因 知已修眾善
世樂非寂靜 無常力廣大
為彼愛所染 如毒雜嘉饌
善人依妙樂 得至不滅處
離愛除煩惱 無氷炭交心
樂從女色生 此說彼唯苦
為諸惡種子 當墮於惡趣
若樂後招苦 彼何名為樂
凡夫不了知 自受其苦報
受用彼欲樂 為時分所遷
如日不久停 光明亦隨沒
若人於苦樂 心不隨彼轉
無怖亦無愛 是為具智者
受昔修福業 不作新善行
彼樂隨減少 大怖即將至
又彼諸天人 受上妙快樂
是樂非堅固 為無常破壞
若不悟彼樂 如幻泡水月
如是著樂者 身樂皆散壞
此世間大怖 無方便能免
死魔勢速疾 去已無迴者
壽命及快樂 一切皆散壞
為業索所拘 牽至餘惡道
過去受諸樂 廣大豈能說
云何彼癡人 而不生厭足
現在所受樂 愛毒二相雜
彼有為無常 一切皆墮落
彼三有快樂 智者不愛樂
能惛醉諸天 何由離熱惱
時分非久長 迅速如飛電
彼著樂諸天 如火益乾薪
一切樂已過 當心修眾善
無令命終時 後生於憂悔
於百千生中 受用諸快樂
愚夫何久住 彼樂復何往
愚者樂無厭 如以薪投火
是故當捨離 彼樂非究竟
知五欲過患 當離於渴愛
修禪除散亂 斯樂最清淨
若人著貪欲 彼所得非樂
能生輪迴因 如毒雜其蜜
是故於五欲 常不生愛樂
彼樂不寂靜 當求畢竟樂
善降伏諸根 不為境所嬈
諸有具智人 心不隨境轉
愚夫無少智 於苦妄為樂
起迷妄顛倒 馳流於五趣
智者常稱讚 最上寂靜樂
若樂欲樂者 不怖後險難
未來諸苦惱 以智而對治
由罪生苦因 不作則無咎
善知識品第三十四
由自他對待 相勉遠諸惡
於難能救護 此說名知識
常說利益言 令自他安樂
若樂行眾惡 彼則非其友
若近惡知識 則能生苦惱
依止賢善人 永離諸憂患
彼二所習行 謂染污清淨
於此二友中 智者善揀擇
當遠離諸惡 專修於眾善
既無其苦因 唯獲於樂分
若近善知識 得供養稱讚
親附不善人 即墮於險難
遠離彼我慢 怖畏一切罪
善拔諸罪根 除貪等過失
堅固眾善業 違背彼惡者
增長功德行 不生諸懈怠
具足於正見 心安固不動
勇猛心調柔 此名為良友
當知如是人 世間所希有
諸有具智人 於此應親近
若離惡知識 則得善名聞
如是善了知 相依求出離
若人恃種姓 及豪富端嚴
如醉象奔馳 不怖於深穽
其心常高舉 諸根常散亂
當知如是人 為世間輕賤
不怖後苦報 盲然造眾罪
先因不易得 彼何自輕毀
雖具諸福業 今不修善行
彼無智愚夫 復漂沈苦海
彼種性珍財 及餘諸快樂
一切皆無常 無有能防護
若具彼明智 不捨於淨戒
求生勝族中 斯則善安住
當知淨戒法 如清涼深淵
能離煩惱熱 其心常泰然
具足諸勝行 為真實富饒
與勝族相應 心不生捨離
常親近智者 不生下種姓
勤修彼福慧 善住於勝族
王者治國品第三十五
若王行正法 臣佐悉清淨
善調伏諸根 得諸天守護
常行安忍行 愛語無喜怒
彼王於世間 人民咸敬奉
以時而輸賦 依正法受用
彼王無貪心 作夜摩天主
清淨無偏黨 及無冤親想
彼王平等心 當得為天主
於先王所賜 而不生奪取
不惱諸有情 當得為天主
樂勤修施戒 常發真實言
等視諸眾生 當得為天主
當樂賢善人 擯棄惡營從
守護於正法 當得為天主
樂忠直臣佐 不著於女色
心離垢寂靜 當得為天主
不聽諂佞言 樂正入所說
如甘露之美 當得為天主
常樂聞正法 不著世珍玩
解脫貪欲垢 當得為天主
常生於正見 不依彼邪教
清淨心不動 當得為天主
與戒慧相應 樂勇猛行施
得人民稱讚 當得為天主
常以柔軟語 愛念於群生
以真實相應 當得為天主
不畏財增減 亦未甞慳悋
其心如須彌 當得為天主
或他兵侵暴 知勇悍怯弱
以權智和平 當得為天主
於彼三界中 三寶為第一
能以力興顯 當得為天主
依時而布令 利樂諸群生
令離於險難 當得為天主
離染欲過惡 不樂多睡眠
常與智相應 當得為天主
堅固心精進 未甞生疲倦
越三有瀑流 當得為天主
於所作事業 審諦無錯謬
愛念於群臣 當得為天主
口不施惡言 不喜諸惡者
唯仁恕和平 當得為天主
不造諸罪惡 不妄生喜慍
心離彼垢染 當得為天主
當決擇思惟 然後隨所作
依正法而行 當得為天主
不嗜諸飲食 常樂於正法
獲清淨輕安 為智中智者
由解彼正法 愛育於黎民
彼王具福慧 天龍常守護
輪迴極長遠 如絲緒不絕
若入解正法 於彼善超越
於如來所說 十善真實法
彼王能奉行 依法而治世
善達因緣法 及福非福業
見色離其貪 常生大覺悟
以上妙諸物 奉施於如來
由是得人天 展轉常恭敬
清淨心無染 護后妃眷屬
遠離彼邪非 知足無憂惱
凡夫為境牽 智者心無垢
當樂修正行 於戒能守護
離彼毀戒者 憐念諸善人
住正見思惟 常樂於法樂
以正法治國 護大臣人民
彼王於世間 等諸天無異
由王修淨德 臣佐依正行
民庶悉清淨 如月麗秋空
了知因果相 則無相攻罰
一切處吉祥 自他獲安隱
稱讚功德品第三十六
歸依正遍知 為世間之父
能斷三有縛 令登於覺路
歸依淨智眼 能破諸疑暗
善摧眾異論 令住於正見
歸依良福田 滋榮諸善果
離三毒過患 令離垢清淨
歸依最上慧 住勝三摩地
以最勝法寶 為眾生開示
稱讚佛世尊 相好諸功德
能令彼見者 適悅心清淨
若人意清淨 常禮敬諸佛
獲最上吉祥 得離諸恐怖
若人意清淨 善說微妙法
能至於菩提 獲畢竟安隱
若人意清淨 常起正思惟
乘彼智慧舟 能渡於彼岸
智眼最清淨 能矚於幽顯
自他情非情 普遍無不盡
若離貪等過 心不生惛濁
如彼淨琉璃 一切悉明了
彼一切外道 不覩智光明
當以真實言 方便為開示
極放逸眾生 唯佛能濟度
令至於彼岸 號最上丈夫
佛於諸世間 作第一歸救
未安者令安 未度者令度
從無始輪迴 為無明所蔽
依佛語能斷 如日除黑暗
常思惟此言 智者能超越
得至不滅處 獲最上寂靜
以無盡法智 作廣大光明
功德難稱量 於聖中最勝
諸法集要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