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No. 186 [No. 187]
佛說普曜經卷第一(一名方等本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論降神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萬二千,菩薩三萬二千,一切大聖神智以暢,一生補處當成正覺,損己布施,持戒清和,忍辱調意,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所度無極,解一切法,如幻、野馬、影、響、芭蕉、化、夢、月影,悉無所有,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苦若樂,得名失稱,已過世間諸所有法,神通自娛逮致總持,獨步三界猶如日光,及諸菩薩備悉之願,周旋五趣救濟危厄,分別辯才定意無礙,皆已由己,咸成法忍悉得具足,諸菩薩住無所住處,度脫十方。
其名曰:慈氏菩薩,總豪王菩薩,師子英菩薩,吉義意菩薩,寂意行菩薩,分別辯才菩薩,逮無畏菩薩,進寂菩薩,大哀菩薩,如是上首菩薩三萬二千。
爾時世尊遊舍衛城,國王大臣豪尊長者,凡庶萬民咸共供養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其妙名稱普聞十方,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敷演道義上中下善,義達微妙所與清徹,淨修梵行。於時其夜淨居天子名寂然尊,及神妙天,加歡樂天,加歡天,栴檀天,大悅天,熒然天,尊寂律天,及餘無數淨居天子,威神巍巍各有光明普照祇樹,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還住一面。是諸天子前白佛言:「曾聞有經號名《普曜大方等典》,分別菩薩眾德之本,從兜術天降神母胎,在於胎中娛樂開化,顯示殊特復現出生,皆為一切諸立法行,在宮婇女愛欲之間,顯諸藝術,現行學書計挍諸算,醫藥療治射御手博,要誓擲象示現道力超諸群生,具足成就諸菩薩行,往來周旋,果實超殊名稱流布,以菩薩力而自娛樂,降伏魔場,具足如來十力無畏,頒宣諸佛無量經典,敷演過去如來至真所講說法。
「往昔道義,猶若世尊,蓮華上佛,法英佛,定光佛,德英佛,法造佛,仙天佛,諦英佛,習金剛佛,眾尊佛,雪像佛,樂清淨佛,出家樂行佛,華英佛,勝顏佛,善明佛,善曜佛,仙勳佛,勝輪佛,欣樂佛,天華佛,輪吉祥佛,善首佛,善喜佛,住覺佛,住施佛,諦法普稱佛,是世善妙佛,辨普佛,寶稱佛,威強佛,梵神佛,無畏善化佛,善音佛,目悅佛,積德佛,音雨佛妙顏佛,壽神佛,與人遊佛,羨求佛,降怨佛,供養佛,惟衛佛,式棄佛,隨葉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道決所化,自昔迄今。善哉,世尊!愍哀一切,今亦頒宣如是法訓,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普護世間及十方人,為諸大乘唯分別之。降伏一切外學眾邪,攝伏眾魔,宣布菩薩諸所行義,現諸菩薩行大乘者,咸超精進將護正法,三寶自在令不斷絕,具足佛身盡現十方。」
時佛默然,可諸天子所啟白意,欲令一切普蒙其恩。時諸天子見佛默然聽啟白意,欣然大悅,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以天心華供養散佛,忽然不現還歸天上。
於是世尊,明旦與諸菩薩及諸聲聞眷屬圍遶,會迦梨講堂,告諸比丘:「昨夜半時,淨居天子及諸眷屬來禮我足,叉手白言:『願為一切重演《普曜大方等典》,令諸群生普蒙其恩。』吾時默然,可其所啟。時諸天子歡喜踊躍,忽然不現,各還天上。」於是眾會聞此欣悅,前白佛言:「惟天中天!重敢斯問。」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及諸聲聞:「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無極訓誨,一切如來所可宣暢普濟眾生。
「何謂《比丘普曜經典大方等法》?於斯菩薩住兜術天,咸見奉敬,逮得無餘阿惟顏住,百千天人所共咨嗟,名徹十方諸願普具,曉了一切諸佛法藏,清淨無垢聖智道眼,意念定智往來周旋,聖性堅強耻眾未度,其念弘普亘然極遠,布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淵深,大權方便所度無極,大慈大哀、喜護四等弘暢梵迹,無極神通三達無礙,示現聖慧永無闇蔽,道業純淑,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道業,寂然止觀,普備一切諸佛道品,達致本際,功勳福祚不可限量,成就相好莊嚴其體,在彼久長常得自在,仁和無諍言行相應,其心所懷口言無二,斯意質直而無諛諂怨結他念,常自謙遜而不自大,等心眾生未曾偏黨,供養無數百千載佛,為眾重任恒忍災患,觀見無量諸菩薩眾覩其根本,釋、梵、四王、大神妙天,天、龍、鬼神、閱叉、健陀羅,見莫不悅咨受訓誨。分別一切章句本末,已逮無為入於有為,隨時方便而開化之。心念法器識解一切,諸佛所宣無有憒亂而不迴還,逮得總持深入法藏,乘大法船遊十二海接度諸流,三十有七道品之教,合集法寶深奧智慧,為大導師越渡四瀆,諸願具足降伏魔怨,善救外業諸異邪徑,開化一切所住堅固。雖在塵勞皆來歸命,為眾導首,強若金剛行無蓋哀,志性和安積精進力,為法優奧善權方便,在眾中雄如師子,定意之業不可限載,猶如蓮華處污無垢,禁戒博聞而無放逸,慈於十方無有加害,心水清澄而無所著,遊世八法,心如大寶,所度無極福祚聖慧,積功累德,道藏解明佛之智慧度闡法城,消眾患難善開寤之。以四神足度於彼岸,志三脫門顯其寂觀,清淨光曜一心脫門,處在閑室如山曠野,遊法叢樹行具足成,十力無畏未曾怯弱,以度生死無復疑難,衣毛不竪越於無數在外異學,猶如師子遊於麋鹿,捨諸放逸無吾我意,設有所暢,為師子吼,人中之雄,解脫禪定智慧道場。放大光明照諸闇冥悉蒙道明,眾邪異學譬如螢火無益於世,愚贛幽昧曜蔽塞心,興大道力精進之業,宣功德行威神巍巍,除闇冥品具足清白,見莫不歡。諸佛國土無所罣礙,拔諸窮厄蕩滌垢穢,脫門一心覺意清涼,曉了聖明禪思清白以開化之。其四部眾,諸天人民,行七覺意積累道寶,齊心眾生應病與藥,志不懷惡行十善業,以是財富奉持具足,不違法王所行殊勝而轉寶輪,轉輪王種成就一切深遠難限,一切法寶博聞無厭,慧普無極。
「爾時所興不可限量,無能為喻,猶如江海;所總持慧,如地水火風;其心平等,堅強不動如須彌山;消諸結著,猶如日光以耀諸垢;心若虛空,在大宮殿安處其中,諸床座具二萬二千,門戶軒窓講堂棚閣,校飾嚴整竪眾幢蓋,交露精舍布散眾華青蓮芙蓉,諸玉女眾有億百千俱作伎樂,及雜眾華不可稱限,諸寶樹木次第行列,其地清淨平正無邪,香勳普流,飛鳥鳧鴈哀鸞異類,無數億眾遊戲浴池,暢和雅音現在觀覩。聞大法聲消除一切塵欲之難,攝諸疲厭自大貢高,其心歡悅思念弘廣,由是成就大無極法,演出訓誨八萬四千伎樂妙音,是為菩薩宿世積德,自然宣出此微妙偈:
「積功累德行, 宣布具足音;
其心普思道, 造智慧光明。
備無量勢力, 棄捐諸所有;
分別決眾疑, 諸天之本末。
意清淨無垢, 無雜眾瑕穢;
棄捐于三毒, 寂滅瞋恚恨。
鮮潔消眾垢, 其心如明珠;
從往古以來, 常喜好布施。
音響從種姓, 戒寂行調和;
精進禪智慧, 遵習億載法。
音暢無數稱, 宣說億載佛;
愍傷於眾生, 且觀今是時。
曉了知終始, 生死之塵垢;
觀察其本行, 天龍諸鬼神。
樂百千億劫, 聽之無厭惓;
善智慧無懈, 充飽久飢渴。
卿等雖所慕, 樂法不好欲;
性已無垢穢, 愍傷天世人。
億那術載天, 聽法心不廢;
若慕於歌頌, 觀諸地獄難。
其目淨無垢, 見十方諸佛;
已得聞此法, 斯經世所尊。
宿世種妙德, 處兜術天宮;
直加天慈哀, 愍悅雨天下。
已越於欲界, 及色界億載;
咸共慕樂聖, 無上吉祥佛。
降伏眾魔業, 消化諸異學;
佛道如觀掌, 且察今是時。
世塵勞興盛, 宜布諸法雲;
精進雨甘露, 消滅天世垢。
尊醫曉諸種, 授藥建療治;
應示三脫門, 速立無為宅。
譬如師子吼, 諸小蟲怖懅;
暢佛師子吼, 降伏外異學。
手執明哲燈, 過伏精進力;
總持近目前, 勝降伏眾魔。
四天王遙察, 欲貢上尊鉢;
億載天帝梵, 始生往奉敬。
觀覩尊音稱, 寶種諸豪姓;
見人尊所處, 行菩薩之道。
其來在三有, 明寶在所勝;
無垢如摩尼, 興雲雨天下。
諸伎樂之聲, 演出若干音;
勸助愍哀意, 觀察今是時。」
於是佛告諸比丘:「于時菩薩省諸伎樂,宣法音時出大宮殿,有大講堂號演施法,昇彼講堂坐師子床,其諸天子學大乘業行等慈者,亦復俱昇此大講堂,各從本位次第而坐。捨玉女眾及諸天子,咸從同學各來集會。諸眷屬眾各六十六億,咸共講議,當使菩薩現生何種,或有說言:『此維提種,摩竭國土最為興盛,今菩薩者,應在彼土降神母胎。』或有說言:『菩薩不應生彼國土。所以然者?維提種者,母性真正、其父不真,種性卒暴而不安詳,無可貪樂,其種尠德福不具足,土地國邑無好浴池苑囿之觀,既處邊境不宜生彼。』或有議言:『拘薩大國其種弘廣,眷屬興盛,菩薩應下降神彼國。』或有報言:『菩薩不應。所以然者?其拘薩本從摩騰種來生彼國,父母宗族皆不真正,下劣小姓非是天師所可慕樂,福祿尠薄卑鄙之土,性行不和,無有奇珍殊異之寶,餚饌之供可以奉聖,園觀浴池亦復簡少,既是邊表不宜屈尊。』或復說言:『和沙大國國王右性人民熾盛,五穀豐登,菩薩應當降神彼國。』或復報言:『菩薩不應。所以然者?其彼國王雜合小姓,非是高德,土無威神,受他節度來於此國,父母不真不得自在,以是之故不應生彼。』或復說言:『此維耶離無極大城,人民滋茂安隱豐熟快樂無難,軒窓門戶雕文棚閣嚴飾巍巍,浴池園觀男女周旋遊戲其中,人民居宅儼然整齊,菩薩應下降神彼土。』或復報言:『不宜現彼。所以然者?彼土民眾憙諍不和,無清淨行有外無內,不修道法不別尊卑,各自謂尊獨言隻步,不能下意,不順法教,不服高德,以是之故不可屈尊。』或復說言:『此鏺樹國,種性豪強事業無極,行眾無首所習第一,菩薩應下降神彼國。』或復報言:『是亦不應。所以然者?其土凶逆舉動虛妄,志性麁獷剛強難化,形笑輕人自大由己,不修事業,以是之故不應生彼。』其諸菩薩及諸天子,各各共議觀察天下諸大國土,諸王大姓豪尊重位,皆觀察之,悉不可意。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幢英,行菩薩道逮不退轉暢達大乘,告諸菩薩及諸天子:『諸賢者等!可共俱往問於菩薩,何所種姓,最後究竟一生補處,應往降神處於胞胎?』僉共叉手,詣菩薩所,而前諮問:『惟願正士究竟菩薩,一生補處所可降神,種姓何類?功勳云何?』
「菩薩報曰:『其國種姓有六十德,一生補處乃應降神。何謂六十?一、國土寬博種姓寂靜,二、眾所宗仰,三、不生雜姓,四、所生微妙,五、種姓真正,六、應男女行,七、志操堅強,八、本業丈夫,九、尊習上業,十、其行堅要,一、作人惔怕,二、眾所羨樂,三、意行勇猛,四、所在尊豪,五、志行無極,六、女行清白,七、男子無限,八、所生無畏,九、無有慳嫉,二十、智慧明達,一、有藝多術,二、棄捐惡趣,三、飯食恣意,四、逮得自在,五、善友興盛,六、雖在蟲獸無所嬈害,七、種姓溫良,八、慕修道德,九、而無貪欲,三十、無有瞋恚,一、不懷愚冥,二、在樂無贛,三、相好弘普,四、所造篤信,五、好樂布施,六、出家堅固,七、力勢超異,八、所由殊勝,九、人莫不敬,四十、諸天奉之,一、鬼神承事,二、餓鬼歸仰,三、無有怨結,四、名聞十方,五、種類第一,六、性行自在,七、其眷屬強,八、無亂伴黨,九、群類無上,五十、孝順父母,一、敬沙門梵志,二、財業饒富,三、多寶穀藏,四、豐於七珍,五、象馬熾盛,六、獨步由己,七、奴客僮使甚多無數,八、利義如意,九、無能勝者,十、仁慈普覆,是為六十。』
「時諸菩薩及諸天子,聞是六十種姓清淨,欣然大悅乃知殊特,前白菩薩:『何所種姓功勳巍巍,具足如此?』
「菩薩報曰:『今此種姓熾盛,五穀豐熟安隱平賤,快樂無極人民滋茂,殖眾德本,迦維羅衛眾人和順,上下相承心念反復,將護情態積三帑藏;捨眾殃舋棄眾邪見,一切諸釋渴仰一乘;奉敬尊長,居士大臣眷屬和穆;色像第一,其白淨王性行仁賢,夫人曰妙,姿性溫良,仁慈博愛,容色難倫;心無傾移無有子姓,厭於世俗不倦道訓,猶天玉女覩莫不歡;無女人態言語至誠,初無麤獷,除棄恚恨,不傳彼此;好樂布施,禁戒無漏,敬重夫主;知時止足,不懷異心,常吉祥定;髮紺青色,顏貌凞怡,言先意至,仁和其性;體行質直而無諛諂,常懷慚愧,性重不輕,三垢薄尠,忍辱第一;手足柔軟猶如蓮華,護心口意強如金剛,若玉女寶德本清淨;前五百世為菩薩母,釋種飢虛宿夜望待,應往降神受彼胞胎。』於是頌曰:
「『清淨人喜法, 處法師子座;
自然天圍繞, 此菩薩惔怕。
普處講堂議, 何種至賢良?
菩薩應降神, 父母淳真正。
普觀於天下, 君子王大姓;
咸共意思惟, 釋種淨無瑕。
白淨王最勝, 帝主中殊特;
熾盛豐無疵, 恭恪常行法。
一切皆歸仰, 悉慕釋淳和;
嚴講堂園觀, 應降神迦維。
咸成大勢力, 像力三十二;
學術度無極, 沒身無有害。
白淨捨自大, 三千界第一;
意樂似諸天, 后名曰潔妙。
端正天玉女, 形體最清淨;
諸天人覩之, 正觀無厭惓。
無瑕如奇珍, 質直言柔軟;
安隱無麤諍, 面悅顏不變。
行法懷慚愧, 離慢不輕舉;
所聽無諛諂, 常慈好布施。
淨邪行十善, 身口意常諦;
以渡女人態, 未曾有缺漏。
不慕世俗榮, 龍宮及天世;
無倫可殊者, 應宜懷大聖。
宿本五百世, 恒為菩薩母;
白淨應為父, 彼應降德神。
善見勤修行, 所奉當尊法;
恒與清白俱, 三十二無欲。
所在國進止, 臥寐及經行;
普照其處所, 淨光滅眾罪。
雖處天神人, 無敢有欲心;
見無威儀行, 視之如母子。
妙后發淨業, 生長國王宮;
既尊無所越, 名稱咸普流。
如王后應器, 尊人曜最上;
應往彼義土, 我宜往降神。
天下無餘人, 能懷尊聖者;
惟妙后應德, 乃能堪任受。
諸天咨大聖, 菩薩清淨智;
亦歎王后勳, 應往生釋種。』」
普曜經說法門品第二
佛告比丘:「前選菩薩所降神土,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於時菩薩適昇斯宮,普告諸天,有經典名《療治眾結終始之患》,最後究竟上大高座,班宣正真,令諸法會聽斯訓誨。時諸菩薩及諸玉女,咸曰當聽。于時菩薩觀四方城,化作高座,如四天下現若干品,諸好奇妙莊嚴文飾,悅一切心,其座嚴好過欲色界;所有床榻,皆是菩薩宿德使然,并師子座無央數寶,而合莊挍,極妙天衣以敷其上,無量香勳而以勳之;燒諸雜香散眾名華,百千明珠自然奮光,嚴交露帳;其交露帳出妙音聲,斯大光明遍照十方,竪諸幢蓋周匝垂布明珠繒綵,百千玉女須臾皆集;無數床榻亦自然至,億千功勳普亦現矣。無數釋梵皆來稽首護衛菩薩,從無數劫積累功德,億百千載,諸度無極功報所致;十方諸佛皆遙念之。
「菩薩適坐,告諸天人及大會眾:『諸賢者等!觀此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諸兜術天,一生補處咸欲降神;無數百千諸天大眾眷屬圍繞,而侍從之皆令覩焉,僉為班宣《法曜道門》。』菩薩威神之所建立,使諸天眾覩於十方,遙稽首禮,各以香華供養神處臨成佛者,五體歸命,稱揚大音讚言:『善哉!菩薩之德不可思議,令我等身,一時目覩無量菩薩。』
「於時菩薩告諸天眾人等:『善聽!何故名曰《法曜道門》?』皆曰:『不及,惟分別之。』
「『《法曜道門》有八百事,臨欲降神為諸天說。何謂八百?《至誠法門》、《性行成就無所破壞妙喜法門》、《悅非時心欣樂法門》、《成就篤信愛敬法門》、《心自然淨護身法門》、《淨於三事護口法門》、《四善不毀護意法門》、《棄嫉恚癡念佛法門》、《見十方佛念法法門》、《覩法清淨念眾法門》、《趣入寂滅念施法門》、《威神普至念戒法門》、《具足所願念天法門》、《令心清淨慈心法門》、《化之立德悲心法門》、《第一無害歡然法門》、《不毀他人其護法門》、《穢厭愛欲非常法門》、《能越欲色觀苦法門》、《除斷所願無我法門》、《無所猗著觀音法門》、《消不直心觀慚法門》、《除滅內行觀耻法門》、《寂消外行觀誠法門》、《不欺天人觀實法門》、《不親己身觀行法門》、《道御法行觀三寶法門》、《淨滅三塗觀了達法門》、《不失德本觀作法門》、《不輕他人解己法門》、《不自毀身曉人法門》、《不非他人分別法門》、《奉行道法知時法門》、《終不虛妄棄自大法門》、《具足聖慧捨害法門》、《不慢彼我棄結法門》、《無有猶豫好樂法門》、《不懷狐疑棄不淨法門》、《棄貪欲想無諍法門》、《斷鬪訟意無虛法門》、《度無中傷法義法門》、《決了諸義樂法法門》、《逮法光明求聞法門》、《淨觀諸法應正法門》、《奉行平等斷名色法門》、《度諸罣礙厭寶法門》、《成立慧解捨著法門》、《不猗名稱暢陰法門》、《別諸惡行身意法門》、《其體宴靜念通法門》、《拔諸痛痒心趣法門》、《觀心如幻意止法門》、《慧照眾冥意斷法門》、《捨不善本神足法門》、《身心輕便信根法門》、《不願他人進根法門》、《善釋慧明意根法門》、《善造道業定意法門》、《解心諸脫智慧法門》、《現成明哲信力法門》、《越魔威勢進力法門》、《而不還迴意力法門》、《未曾忘捨定力法門》、《滅眾妄想智力法門》、《周旋往來意覺法門》、《解真諦法覺意法門》、《普曜諸法進覺法門》、《積行佛道喜覺法門》、《修平等行信覺法門》、《所作已辦定覺意法門》、《暢諸法行護覺法門》、《度諸所生正見法門》、《好樂入寂正念法門》、《棄若干想正言法門》、《曉了一切諸有音聲猶如呼響正治法門》、《無報應罪正業法門》、《息諸罣礙正便法門》、《消眾欲意正意法門》、《入無志念正定法門》、《逮得三昧無有瞋恨道心法門》、《不斷三寶教淨性法門》、《不樂餘乘聖達法門》、《微妙佛法心無結網應時法門》、《普具諸法施度無極法門》、《備成相好佛土清淨勸化慳嫉戒度無極法門》、《悉度眾惡八難之處攝諸犯禁忍度無極法門》、《心和調柔攝諸恚怒進度無極法門》、《奉眾善德攝諸懈怠禪度無極法門》、《興顯一切一心脫門》、《定意神通攝諸亂意智度無極法門》、《捨眾無明陰蔽窈冥邪見羅網攝諸惡智善權法門》、《隨眾所好而現威儀普攝一切諸佛聖慧四恩法門》、《攝諸眾生使成佛道正法由己四等法門》、《慈悲喜護以斯四等攝諸偏黨化眾法門》、《安己弘誓而不懈惓護法法門》、《蠲除一切眾生塵勞積德法門》、《眾生戴仰聖品法門》、《具足十力寂然法門》、《成如來定其觀法門》、《慧眼訓誨分別辯法門》、《成就法眼道御法門》、《具足佛眼總持法門》、《奉行諸佛之所頒宣辯才法門》、《所可敷演悅眾生心順忍法門》、《順化諸法不起法忍法門》、《輙得更決不退轉地法門》、《備諸佛法從住至住法門》、《至阿惟顏一切智業無餘法門》,處胎出家,詣佛樹下,惟諸仁等,略說其要,是為八百《法曜法門》。
「『菩薩大士臨降神時,為諸天子講說此法。說是法門品時,八萬四千天子發無上正真道心,三十萬二千天子宿殖德本,尋時逮成無從生忍,三十六載諸天子等遠塵離垢諸法眼淨,兜術諸天咸皆欣然,皆散天華積至于膝。如是比丘,于時菩薩,為大天眾勸助若滋,咨嗟說偈:
「『其有樂清淨, 在天心思妙;
皆宿造德本, 故致此淨果。
是故報前世, 造行清淨品;
無德歸惡趣, 在苦痛不善。
從我聞是法, 莫起無恭敬;
當棄此憍慢, 致無量大安。
罪福無有常, 無恒無堅固;
如夢幻野馬, 空中電忽然。
雖以慕五樂, 猶渴飲鹹水;
離塵度世聖, 逮智能充飽。
等諸欲伎樂, 一切諸玉女;
女人各異心, 是時平等業。
不見利養伴, 友親諸眷屬;
除餘造善業, 不樂諸惡品。
是故俱和合, 各懷念慈心;
奉行真正法, 善行自充飽。
常思念諸佛, 在法無放逸;
樂戒博聞施, 忍辱仁和要。
曉了苦無我, 專精觀察法;
從因緣合成, 轉長勝垢濁。
覩見諸辯才, 無極之神足;
慧功勳自然, 造戒聞無逸。
修學無極解, 博聞無馳騁;
施調意智慧, 眾生故行慈。
常修行愍哀, 能成眾善法;
大要行為本, 言行常相應。
勿從他人教, 已寂然精進;
不以作逮得, 無作亦不安。
等意觀其本, 生死甚勤苦;
不以習離欲, 捨邪能究竟。
是故得閑靜, 宣布順慈心;
尊敬聽法會, 滅欲燒塵勞。
棄捐大貢高, 執持無諛諂;
以時進行道, 至滅度無為。
消愚眾濁冥, 智慧明化之;
棄結塵生網, 興發所應行。
雖有眾法師, 汝等修行義;
不在於彼見, 不違諸法訓。
若得佛道時, 轉法雨甘露;
淨洗其心垢, 諮受最法門。』」
普曜經所現象品第三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為大天眾,敷演經法,勸助開化咸令悅豫。問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有言曰:『儒童之形。』或有言曰:『釋梵之形。』或曰:『大天王之形。』或有言曰:『息意天王形。』或有言曰:『阿須倫、揵陀羅、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形。』或曰:『大神妙天、日月王形。』或曰:『金翅鳥形。』彼有梵天名曰強威,本從仙道中來,沒生天上,於無上正真之道而不退轉,報諸天子言:『吾察梵志典籍所載,歎說菩薩應降神母胎。』又問:『以何形往?』答曰:『象形第一。六牙白象頭首微妙,威神巍巍形像姝好,梵典所載其為然矣。緣是顯示三十二相。所以者何?世有三獸:一、兔,二、馬,三、白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馬雖差猛,猶不知水之深淺也;白象之渡盡其源底。聲聞緣覺其猶兔馬,雖度生死不達法本;菩薩大乘譬若白象,解暢三界十二緣起,了之本無,救護一切莫不蒙濟。』如是比丘,於是菩薩處兜術天,普觀天下,意欲降體白淨王宮。
「爾時王宮先現八瑞:一者、草穢瓦石諸垢不淨,悉為消除自然香潔,生眾雜華香氣苾芬。二者、其雪山邊,鳧鴈鴛鴦鷹鷂赤[口*(隹/乃)],鸚鵡青雀哀鸞雜鳥,來詣王宮住宮殿上,軒牕門戶屏障籠䟽,各各暢音柔軟妙雅。三者、白淨王宮後園遊觀流泉眾水,冬時始春皆生雜華,若干種寶奇雅妙好。四者、陂水浴池諸觀屋宅,悉自然生青蓮芙蓉,大如車輪其葉百千。五者、其蘇水器及麻油器石蜜器食之無減。六者、其王宮裏大鼓小鼓,箜篌琴瑟箏笛簫笳,不鼓自鳴演悲和音。七者、其王宮藏眾寶奇珍,明珠七寶衣被瓔珞,地中藏寶自然發出。八者、宮中光明普照內外蔽日月光。
「萬二千婇女歡喜悅樂,眷屬圍遶來詣王所;見王安坐,侍王之右,坐交露帳和顏悅色咸共賀言:『善哉!大王!願聽妾言,王得大願,眾寶瑞應咸一時至,當懷悅豫,時節和適國土太平;應八關齋,當抱慈心,不宜瞋喜;敬身愛彼,棄捐慳嫉愛欲邪見,消雪自大眾生患厭事,無復諸亂莫不歡喜,已入正真,無懷恨者;不聽十惡奉行眾善,王愍我等,建立至誠去諸塵意,莫受讒言兩舌彼此;慕樂戒禁將護宜適,念行功福慕樂道義;妾等亦當奉戒順命,棄捐愚冥,抱歡豫心,常自將護;彼樂圍遶永得安隱,散華燒香已離諸欲,不懷異心,宿夜七日安和無難。今我等心,不在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其心戀慕欲聞正音,男女悉好猶若天人,遊戲樂施不志王榮,瓔珞之飾床座綩綖,諸好机延之中思善,皆悉踊躍安隱無亂。今者大王,宜視眾民猶若一子。』時王聞言,第一歡喜:『當如所願,不違汝意輙如所誓。』
「於時其王施宮婇女,如意所願皆為莊嚴,交餝清淨解散眾華,燒其香勳懸繒幢蓋,召二萬人悉使被鎧皆執兵仗侍衛左右,諸眷屬俱作諸伎樂,音聲悲和擁護王后,諸宮婇女各共圍遶,諸天玉女來洗浴之,香勳衣服眾寶瓔珞,僉然俱鼓百千妓樂,其音悲和。夫人適坐,天女來侍,以若干種眾雜天華金銀床㯓,細軟綩綖以布其上,明月珠寶諸天玉女各齎香瓶,散華燒香。
普曜經卷第一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降神處胎品第四
「於是四天王、天帝釋、炎天子、兜術天子、無慢天子、善化天子、魔子導師、梵忍跡天、梵滿天、善梵天、光淨天、光音天、大神妙天、淨居天、竟往天、阿迦膩吒天,及餘無數百千天人,皆共集會轉相謂言:『今仁君等,假使菩薩獨往降神處於母胎,我等諸天不往侍從,墮無反復不識恩養。誰能堪任侍衛菩薩,降神入胎不離其側,如影隨形,乃至成佛;降伏魔官,而轉法輪,和慈四等至大滅度,以懷慈心,歡喜悅心,調和其心,而奉事焉;未曾遠離,不違要誓?』於是頌曰:
「『今誰能堪任, 追侍常悅心;
誰得名稱力, 自發長往侍?
忉利天誰意, 捨安不樂天;
住在玉女眾, 侍離垢月顏。
諸微妙最樹, 雖貪天室宅;
屋宅化金色, 當侍離垢威。
心念若干品, 不慕其諍訟;
少欲如妙花, 大男子所好。
言寂兜術天, 諸天求大威;
所生常見敬, 當樂無量稱。
慕應化妙本, 自在諸天宮;
心吉皆奉行, 當好是功勳。
魔王懷毒心, 越度一切尊;
及愛此經法, 自在度欲尊。
亦度於欲界, 亦及梵所居;
修行四等心, 在諸仙中上。
遊諸天殊特, 如轉輪聖王;
室宅常安隱, 侍離欲威尊。
欲得國君安, 大財無極富;
眷屬無怨仇, 侍送可敬順。
致財色豪位, 名稱力功勳;
見歎及仁君, 往侍送梵音。
欲得天人樂, 及致三界安;
處安及法安, 當侍大仙安。
若除婬怒癡, 欲棄眾冥塵;
寂然心淡泊, 侍從調定意。
學不學緣覺, 當逮一切智;
十力師子吼, 當侍從江海。
意勝閉惡趣, 致安住甘露;
得成八正道, 侍從降五趣。
其欲得見佛, 欲聽大哀法;
慕致眾福祚, 往侍自在聖。
盡生老死苦, 欲解宛轉縛;
清淨如虛空, 侍清明真人。
欲致一切敬, 相好殊異德;
常欲濟彼己, 當侍可愛敬。
戒定及智慧, 此及無量稱;
究竟所生安, 當侍彼大聖。
欲達深難解, 玄絕難逮義;
欲得慧自解, 當侍大醫王。』
「爾時諸天聞歎此偈,其四天王四萬人俱,百千忉利天、炎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各與百千諸天子俱,六萬魔天,前世積德修清淨行;梵迦夷天六萬八千,乃至阿迦膩吒天,與無央數百千眷屬;又有四方無數百千皆來集會。是諸天子各各嗟歎歌頌妙偈:
「『聽我無限言, 意審至三乘;
棄欲樂安住, 所慕此最淨。
大聖度降神, 眾奉可重敬;
守德神仙護, 微妙無害意。
執樂鼓和音, 歎德海功勳;
歸命天人尊, 聞菩薩上慧。
散花供養聖, 奉仁名花香;
悅心天人尊, 離欲安無患。
意妙清淨花, 善願演光明;
迦夷散眾花, 等供福清淨。
處胎無垢著, 覺窹老病死;
悅心侍究竟, 志懷奉恭敬。
天人獲善利, 見舉足七步;
釋梵咸稽首, 香水洗淨意。
屈意隨世俗, 天宮處塵欲;
普捨釋尊位, 咸悅意侍之。
取草坐道場, 得佛降眾魔;
梵勸轉法輪, 僉共奉安住。
三界作佛事, 甘露億載眾;
權化眾清涼, 皆棄渴名稱。』
「於是欲行天人勝室,覩見菩薩姿色殊妙,心自念言:『今此真人清淨殊貌,其妃如類邪?尊人所厚咸皆羨之,各執花香抱愛敬心,志功福報願立神足。』適作是念,即時尋沒天人宮殿,在迦維羅衛大園觀中,寂然莊餝,其白淨王所可愛樂,難及大殿後宮菀囿,其處巍巍污塗香熏,清淨無垢光明福祚,威神成就,天人瓔珞一時并至;尋從地起見王妙后,舉身一指,現在虛空,各各相和而說偈言:
「『天玉女遊行, 覩菩薩妙顏;
心中發是念, 菩薩母何類?
手各執眾花, 往聞生愛意;
既受持花香, 叉十指作禮。
微妙氣雜香, 投身自歸命;
吾覩名稱市, 善見仁顏色。
亦欲覩殊異, 玉女色最悅;
觀尊見其形, 天眼自覩身。
是顏第一殊, 至德生尊人;
明珠著好器, 是器天中天。
手脚如甘露, 來樂勝天人;
觀像無厭足, 其心益踴悅。
威首照虛空, 其明耀諸天;
離垢眾雜香, 身演暉如是。
其色如紫金, 威神耀諸天;
如蜂王成蜜, 演淨塗香熏。
眼明如真金, 光淨耀虛空;
所沒至清淨, 而等於有無。
脾踵猶如象, 其膝微平正;
手脚平等淨, 玉女歎決疑。
如是多所觀, 散花右遶之;
歎名稱佛母, 還入其天宮。』
「爾時四天王、天帝、炎天,及無慢天、天龍、厭鬼,及害人鬼、阿須倫、揵陀羅、真陀羅、摩休勒,咸皆來至歸人中上,而在前導衛護至尊——將無惡物害意向之,若世俗人勿造危難——詣其王后所居宇宅,皆共清和,眷屬圍繞遊行虛空,一切吉祥令無違嬈,眾共宿衛;諸天子知悉欲往侍,悅心敬后執持花香,叉手十指為禮。見淨尊人,當降神故,師子大哀欲來生故,用道法故,皆當勸助護一切故。
「於是菩薩欲遷神時,東方極遠無數菩薩住兜術天,皆共來至於斯佛土供養菩薩;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無限諸佛世界,無數菩薩一生補處住兜術宮,皆來詣此供養菩薩。其四天王八萬四千諸玉女眾,忉利天、炎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各將侍從八萬四千玉女,鼓樂絃歌,來詣此土供養菩薩。於時菩薩,即坐首藏普德等集三昧定意,一切現大棚閣,并諸菩薩億百千載,諸天圍繞;動兜術天,適震動已,從身放光,具足廣普照此三千大千佛國土靡不周遍,曜幽冥處令覩大明,日月之光所不逮及;照於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中人,蒙斯尊光普獲安隱。所蒙光處令其眾生,消婬怒癡,不懷自大,無有惱熱亦無貪嫉,皆懷慈心,相視如子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天人伎樂不鼓自鳴,百千億載音聲相和,無數天人念善思惟,彼大天宮無能毀壞,玉女百千各鼓琴箏在後侍從,以伎樂音嗟歎菩薩前世積德,而說偈言:
「『前世積功德, 長夜來善本;
布施得真正, 故今致奉敬。
尊本無數劫, 惠施愛男女;
以斯施果報, 雨天諸花香。
害身肉稱之, 用哀愍鳥故;
由此布施果, 餓鬼蒙食醬。
尊本無數劫, 護戒無所犯;
由禁獲果報, 消盡惡道難。
本無數億劫, 志道行忍辱;
忍行致此果, 慈心愍天人。
本無數億劫, 上進無怯劣;
以是精進果, 身好如須彌。
本無數億劫, 禪思消眾塵;
以是一心果, 不樂眾塵欲。
本無數億劫, 行智斷貪欲;
以是智慧果, 光明最清淨。
被鎧善伏塵, 普愍念眾生;
仁德度彼岸, 禮清淨安住。
光耀悉普照, 皆除眾塵冥;
為三千目導, 禮最勝現道。
曉了神通飛, 顯示學究竟;
化度以種類, 稽首善船師。
皆學清淨辭, 示現沒終始;
未曾捨俗法, 於俗無所著。
其見求博聞, 弘利甚無限;
況復聽受法, 得信愛樂者。
兜術天忽冥, 閻浮利日出;
無思議億姟, 樂道消眾塵。
安隱快豐盛, 無數諸天俱;
玉女數音樂, 王舍聞悲和。
德威普滋茂, 覩母最妙顏;
子巍巍如此, 三界最吉祥。
不復失本誓, 無有貪恚諍;
恭敬普慈心, 於人中威神。
王國遂增益, 成轉輪王種;
迦維當豐茂, 寶藏又豐滿。
鬼閱叉厭鬼, 諸天龍鬼神;
往護人中尊, 不久得解脫。
讚佛積功德, 愛敬而奉事;
悉用勸其道, 速疾成導師。』」
佛語諸比丘:「于時菩薩過冬盛寒,至始春之初,修合星宿,春末夏初樹木彫落,初始花茂不寒不暑。時三界尊觀察十方,適在時宜沸星應下,菩薩便從兜術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諸根寂定,?首奮耀光色魏魏,眼鼻晃昱現從日光,降神于胎趣於右脅;菩薩所以處於右者,所行不左。王后潔妙,時晏然?忽然即覺,見白象王光色如此,來處于胎其身安和,從始至今未曾見聞;身心安隱,猶如逮禪致正受矣。於時妙后衣毛為竪,?拭衣服及塗香熏,身心欣喜尋從坐起,與婇女俱前後圍繞,從後宮出詣無憂樹,即時安坐無憂樹下。便遣侍女以此意旨啟白淨王曰:『天王自屈來覩所樂。』王聞踊躍即勅嚴駕,群臣翼從到無憂樹,不得入門,王自起想乘高象車,思惟須臾即說偈曰:
「『念曾處象車, 身重不如今;
光明入吾室, 問誰是何變?』
「於時有天,在虛空中化現半身,為白淨王說此偈言:
「『德行三界尊, 慈哀成福祚;
菩薩遷兜術, 大聖降妙后。
當叉手禮足, 至神入彼室;
妙后觀其意, 若干種微妙。
今以用是故, 而有是變應;
示現於宮殿, 未曾有虛妄。
淨如雪山王, 其明超日月;
身形甚分明, 大象強殊勝。
堅固猶金剛, 思念行殊特;
而降神入胎, 是故受我言。
覩三界迷冥, 億載天歎詠;
不厭無瞋怒, 心寂等安定。』
「時夫人出,為王說偈:
「『天王召梵志, 曉了能解夢;
為我別此義, 於國為吉凶?
大王受我言, 梵志學經術;
當使在我前, 聽說所夢意。
光踰日月明, 形大好六牙;
故勇入我胎, 當聽此意故。』
「時王請梵志問此意。梵志為王說偈言:
「『梵志聞是言, 歡喜無不吉。
生子有相好, 在家為聖王;
假愍世出家, 成佛祐三界,
甘露普濟俗, 為決所疑網。
受梵志好教, 心中無所畏;
以服美飲食, 其身永安隱。』
「時白淨王心自念言:『何所屋宅安於妙后使無眾難?』時四天王詣白淨王,而謂王言:『大王安意,今我等身當為菩薩造立妙宅。』時天帝釋、炎天、兜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往詣王所各上天宮,王后處中。兜術天王曰:『還持本宮奉上菩薩,使處其中。』化自在天曰:『我有宮殿欲界最上,光蔽諸天令如聚黑,當令王后身處其中,花香伎樂奇異之饌供養妙后。』如是比丘,一切欲界天王俱來詣迦維羅衛貢上宮殿,一心自歸供養菩薩。
「時白淨王亦在其上,興立宮宅嚴好如天。於時菩薩承大淨定,使其王后普見宮殿,身處其中皆懷菩薩。時諸天王所上宮殿各不相見,各自念言:『今菩薩母在我宮殿,不在餘所。』」時佛即說偈言:
「住大淨三昧, 所化不可議;
普悅諸天意, 先現瑞所應。」
佛語比丘:「於時菩薩坐於寶淨交露棚閣,處妙后右脇所坐寶淨棚閣,殊妙栴檀而香熏之;其香遍勳三千世界,魏魏奇異強若金剛,軟如天衣,香氣芬馥徹於十方。其菩薩交露宮殿,欲界諸天嚴淨宮殿,常皆現在菩薩宮殿;其處菩薩臨降神胎。應時其夜下方水界六百六十萬由旬,生大蓮花,上徹梵天永無見者,唯有梵天名音聞,百萬諸佛土威神光耀,普遍三千大千世界,皆現目前獨見之耳。又其梵天執金剛器,百味食飲奉侍菩薩。菩薩食之,覩觀十方無能服食;是一渧之供堪任服消者,獨有一生補處菩薩能消化耳,又有宿世功福積德道慧所致。諸尊天帝釋梵王,咸來稽首歸命聽經。於是菩薩舉一手指,自然化現別異床㯓,釋梵四王各從本位而坐其上。已見坐定為講說法,開化其心咸皆悅豫。菩薩覩之欲得還歸,下其右手使不復現,釋梵四王尋即知之,菩薩遣證,右繞菩薩便即還宮;以是之故菩薩處其右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數百千菩薩,咸來見之,稽首作禮欲得聽經。菩薩見來,演身光明,化清淨坐即皆就床,各各啟問無極大乘,廣為分別,各不相見,以是之故菩薩演寂光明照諸天人。
「其菩薩母悉不知之,亦無所閡,唯覺己身輕便柔軟安隱無橫,無婬怒癡、不想三毒,亦無寒熱及諸飢渴,不污聖體及餘手指,無有不可。亦不遇惡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不見惡夢亦無惡露。迦維羅衛及遠大國,天、龍、鬼神、乾沓惒、阿須倫、加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男女大小歡喜踊躍不懷異心,若有諸病風寒熱氣疾,眼耳鼻口身心之疾,脣齒咽痛塵勞狂病顛疾,金痍瘢瘡,詣菩薩母,母舉右手而摩其頭,病皆除愈各還其家。於時王后取草作籌,殊妙自然著於地上,持與諸病即得安隱,無復所患。時菩薩母使眾疾患住其右邊皆得安隱,無復眾病,各歸其處。諸可來者觀后右脇,悉見菩薩降神母胎,鮮潔清淨猶如明鏡照其面像,歡喜踊躍皆蒙濟度。
「菩薩在胎,自然天樂而相和鳴,雨天香花常以時節,春秋冬夏自然降矣。幢蓋繒綵展轉往來,國土安隱豐熟熾盛,無有溝坑荊棘之穢,有諸幡蓋遍迦維羅衛城。釋種諸姓及與萬民,飲食娛樂鼓舞歌戲,好喜布施積功累德,皆共相樂周竟四月。其白淨王淨修梵行,棄捨國事不加刑罰,行法為本不慕世榮。於是菩薩在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於是頌曰:
「菩薩處母胎, 墻壁屋室地;
自然金色光, 天喜成法王。
莊嚴大宮殿, 見中跏趺坐;
導師處名香, 其香聞三千。
大千下方出, 大蓮花香淨;
乃徹至梵天, 取精授菩薩。
菩薩能消服, 餘人不能堪;
無數劫熟精, 服食身心淨。
釋梵四天王, 稽首供養佛;
奉事聽正法, 右繞皆還歸。
樂法菩薩來, 妙光淨無礙;
轉聽尊法樂, 聞說皆歡喜。
四方男女來, 鬼嬈心迷惑;
見王后心解, 意安還歸家。
得風寒熱毒, 眼耳鼻口病;
及若干疾患, 后摩頭得安。
若取一籌渧, 與之病皆愈;
無疾安歸家, 處胎為毉王。
十方諸菩薩, 目自見王后;
如日月在空, 覩菩薩眷屬。
無婬怒癡患, 無貪嫉恚想;
其心常歡喜, 無餓渴寒熱。
天樂不鼓鳴, 天雨淨花香;
天人非人見, 未曾懷害心。
天人樂飲食, 無數樂悲和;
時雨豐賤樂, 草藥花菓茂。
王宮雨七日, 貧取食布施;
安貧苦稽首, 禮和眾如山。
白淨王常悅, 行法不領國;
入靜問皇后, 懷聖身安不。」
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五
佛語比丘:「滿十月已,菩薩臨產之時,先現瑞應三十有二:
「一者、後園樹林自然生果。
「二者、陸地生青蓮華大如車輪。
「三者、陸地枯樹皆生華葉。
「四者、天神牽七寶交露車至。
「五者、地中二萬寶藏自然發出。
「六者、名香妙熏遍布遠近。
「七者、雪山中出五百師子,羅住城門無所嬈害。
「八者、五百白象子羅住殿前。
「九者、天為四面細雨澤香。
「十者、其王宮中自然泉水,百味飲食給諸虛渴。
「十一者、諸龍玉女在虛空中,現半身住。
「十二者、天萬玉女把孔雀拂,現宮牆上。
「十三者、諸天玉女持萬金瓶盛滿甘露,住虛空中。
「十四者、天萬玉女手執萬瓶皆盛香水,行住虛空。
「十五者、天萬玉女手執幢蓋而住侍焉。
「十六者、諸天玉女羅列而住,鼓百千伎樂在於虛空自然相和。
「十七、四瀆江河清澄不流。
「十八、日月宮殿停住不進。
「十九、沸宿下侍諸星衛從。
「二十、交露寶帳普覆王宮。
「二十一、明月神珠懸於殿堂光明晃昱。
「二十二、宮中燭火為不復明。
「二十三、篋笥衣被被在架上。
「二十四、奇珍瓔珞一切寶藏自然為現。
「二十五、毒虫隱藏吉鳥翔鳴。
「二十六、地獄皆休毒痛不行。
「二十七、地為大動丘墟皆平。
「二十八、四衢街巷平正散花。
「二十九、諸深坑壍皆悉為平。
「三十、漁獦怨惡一時慈心。
「三十一、境內孕婦產者悉男,聾盲瘖瘂癃殘百疾皆悉除愈。
「三十二、一切樹神半身人現低首禮侍。
「是為三十二。當此之時壃場左右,莫不雅奇歎未曾有。
「爾時王后臨產菩薩,承道威神,即於初夜起著服飾,將諸侍女往詣王所,聽我所言:『思入園觀從來久遠,假使大王不以為難,不懷瞋妬,乃敢往詣,在彼寂然思惟法典。』
「時王答曰:『今懷聖人亦可行觀,樹木華實皆以茂盛,宜知是時。既有宮殿好妙屋宅,若干種樹眾果芬華,甚可樂喜,無轉悔心。』
「后聞歡喜。王勅嚴駕及諸侍從,雲母寶車婇女圍繞,出行遊觀隣鞞樹下;車馬人乘皆共同色,光耀人目;二百白象前後導從,眾寶明珠垂絡諸象;象皆六牙,悉象中王,盡以紫金雜廁象身,微風吹之嗷嗷相和,懸諸繒幡皆勇戰鬪;時世和安無有爭心,眷屬圍繞宿衛王后,隣鞞樹下。
「天帝釋梵四王皆共翼從,諸天散華速行案行,宮殿屋宅時還反意,眷屬聞之輙即受教,案行掃除,王后當來,國主當至,還報嚴淨,聞之歡喜。尋入宮宅,是我所喜意中所樂,皆悉平正無有傾邪。可坐禪思,威光輝曜其香芬熏,清涼甘美音聲柔軟,若干奇寶瓔珞其身,莊嚴要妙見者皆歡;諸音樂器笳簫鼓吹,若干種品相和而鳴,諸天玉女聞柔和應;又見王后處一好車,男女大小色像皆同不異,各御車乘,法無殊特,欲使王后不聞惡音。象馬乘步若干種兵,各各嚴飾住於門外。聞大洪音始出門時,百千聲響皆稱萬歲。其車嚴飾行止安詳,天師子座作四寶樹,枝葉華實皆悉茂盛,鳧鴈孔雀暢悲和音。竪幢幡蓋七寶交露車,時諸天人住於虛空,將御此車亦暢和音。
「爾時王后坐師子床,六反震動三千國土,諸天散華;聖今日生,為在隣鞞樹下,為天中天。其四天王挽王后車,其天帝釋淨治道路;又梵天王列在前導,百千天人頭面稽首;父王覩此心中欣然,則自念言:『是必正真天人之尊,乃使四王天帝釋梵咸來供養,果當成佛,未見三界致是恭敬,天龍尊神釋梵四王,設遭破首亡失身命,當供養聖終不捨去。』
「爾時王后象馬寶車,步人從者各八萬四千,眾寶嚴飾兵仗嚴整,雄傑勇猛左右重行前後圍繞,六萬婇女前後導從。
「白淨王親釋種長者,有四萬人皆來侍從,六萬四千國王內伎送菩薩母,天玉女、龍王妻,揵陀羅、真陀羅、摩休勒、阿須倫諸妻室,各八萬四千,各各嚴飾,眾寶瓔珞莊校其身,鼓若干樂音聲各異,咨嗟歌歎菩薩母德;皆共侍送至隣鞞樹,修治道路香汁灑地,以散天華,一切諸樹皆生華實,木蜜栴檀香流十方,是諸樹者諸天所化。
「爾時王后適上寶車,天玉女從,樹木奮光名香好熏,供奉王后;殊妙眾珠雜寶以成,是樹莖節枝葉華實皆香,若干幡綵嚴餝周遍,其地平正廣長無穢,生柔軟草自然布地猶如天衣,承如往古諸佛之法。
「又諸天人一時咸鼓百千伎樂,侍從王后。王后適至於此樹下,菩薩威神樹躬屈枝,自歸王后;虛空諸天稽首為禮,日月光明清淨無垢,諸天玉女[口*咨]嗟功勳,至於樹下樹神歡喜。何故有是感應?今我等身堪任供養,所往奉敬,從無澤獄,上至上界三十三天,無懈廢者,消生老病死,威光超絕除眾闇冥。今聖人生,如樹茂盛華實芬葩,億萬諸天亦遙稽首,震動天地至乎六反,皆為大明光明清淨,百千伎樂亦同俱作。
「離欲諸天深大悅喜,今日聖人普愍一切,釋梵四王歡喜作禮,其人中尊德超日月,在於胎中演金色光,光蔽日月諸天梵釋,亦皆覆蔽其百千億諸佛國土;消諸惡趣,眾生普安無復苦患,諸天百千咸共散華,樂處金剛其精進力,從下方界自然出生七寶蓮華。
「爾時菩薩從右脇生,忽然見身住寶蓮華,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無常訓教:『我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無為常安。』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洗浴竟已身心清淨;所在遊居道超具足,生於大姓如正真寶,奇相眾好應轉法輪,若轉輪王處在三界,以一道蓋覆於十方。其白淨王心中坦然踊躍無量。
「爾時五千青衣各各生子,皆為力士,現大小等給使白王;八百乳母亦各生子;百千象生;白馬生駒,形色如雪毛衣滑澤;黃羊生羔子,即有二萬。交露寶車聖經行時,亦復稽首,今當如行何所施作,德過諸天,然大變化不可限量,生業廣大,由是之故,光明普曜。五千玉女香華自熏,各持油香詣菩薩母,志大乘業;諸天來賀,將無勞倦,五千玉女皆來侍衛,各持華香賀菩薩母,衣被屋宅猶若天上;諸童子等請五百席,詣菩薩母,將無勞倦;重以瓔珞莊嚴其身,菩薩無畏必成佛道。」
佛告比丘:「菩薩生時其母安隱,無有瘡瘢亦無痛痒,平復如故。應時前後五千玉女,齎天香熏及持油香,奉菩薩母,長跪問訊將無勞惓。
「五千玉女奉天醫藥,五千玉女齎寶瓔珞,五千玉女齎天被服,五千玉女齎天伎樂奉菩薩母,各各問訊言:『將無勞惓。』今此天下五通仙人輕舉虛空,忽然來現白淨王前。」
佛言比丘:「菩薩生時夙夜七日,伎樂眾供百種飲食,隣鞞樹下奉菩薩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興功立德。
「時三萬二千梵志,常齎所乏,日日供給充飽所欲,天帝梵王化作儒童,端正姝好在梵志眾,說吉祥偈:
「『寂滅諸惡趣, 使眾生普安;
眾生以和安, 一切皆無患。
如光消眾冥, 諸天光照穢;
德徹諸光明, 令蔽不復現。
不見餘業時, 亦復不聽聞;
佛光適出現, 為世之大聖。
不遇塵勞病, 慈心愍眾生;
梵天億百千, 來供養無量。
如樹華茂盛, 安住於平地;
眾人皆往歸, 一切悉採取。
猶如此世間, 淤泥生蓮華;
世護明如是, 將養洽一切。
譬如柔軟衣, 熏以天名香;
若有疾病人, 當為療醫王。
假使有離欲, 在色界和音;
叉手為作禮, 則為說眾祐。
若諸天人民, 覩天人柔軟;
展轉相敬重, 為眾之導師。
若如清淨水, 普有所茂盛;
以是正見故, 所居常安隱。』」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生七日後,其母命終。於比丘意所趣云何?七日命終,菩薩咎也?莫作是觀。所以者何?本命應然。菩薩察之臨母命終,因來下生,懷菩薩時,諸天供養至見生矣,以服天食不甘世養,本福應然。去來今佛皆亦如是,母七日終。所以者何?菩薩生時,母根身具無有[(乖/土)*央]漏,應受忉利天上功祚服食,上忉利天。適昇彼天,未生菩薩時,諸天所送宮殿屋宅,所可住止講堂處所,諸供王后,五千諸瓶所盛香水,五千玉女各移床座,五千玉女手持冠幘,執澡香水在前灑地;五萬梵天各執寶瓶,稱歎萬歲;二萬諸龍寶瓔珞身,二萬白象珠寶珞身,二萬車乘建立幢蓋,寶交露車在後侍從;四萬步兵勇猛傑異,菩薩後行。又虛空中無數億載天人,忽然興立紫金牆壁,供養菩薩母。其夜菩薩降神之時,即夜欲界所可莊嚴無極大殿,二萬魔妻手執寶縷,來侍菩薩母;又二萬人瓔珞嚴身,應時彼夜兩玉女聞,有一婇女非人玉女,若覩面色其欲興隆。
「時菩薩德威神所致,此迦維羅衛大城之中,五百長者皆是釋種,各各建立五百屋宅,入羅衛城,時為菩薩開其城門,身命自歸,白菩薩言:『一切義吉,唯屈入此諸天處所,是清淨處,普眼降此,有大宮殿名護淨華,菩薩應處。』
「諸大梵志豪姓釋種,時白淨王,隨時屈意入其舍宅,用菩薩故,入五百宅功勳和安,修行正真。
「五百車匿各各發言:『我等之身奉事供養新生太子。』或有說言:『太子聖明善制訓教,端正殊妙年幼難及。』
「又今太子轉當長大,誰能養育令長大乎?皆和共議:『唯大愛道能育慈心,推燥居濕飲食乳哺使長大耳。』大愛道者,太子姨母,清淨無夫,是能堪任常不遠離。
「時白淨王,與諸釋種和同共往,詣大愛道說是意故:『太子母終,爾時姨母乳哺令長。』時大愛道則然可之。
「王會釋種欲試問之:『今者太子當作國主?若當出家?欲決此疑。』眾釋啟曰:『竊聞雪山有仙梵志,名阿夷頭,耆舊多識明曉相法。』王大歡喜,因嚴駕白象欲詣道人,諸天龍神現無數變,導從侍衛。
「時阿夷頭覩諸神變,知白淨王生聖太子,威神光曜過天世人;心懷欣豫欲往親覲。」於是世尊重為眾會,而說頌曰:
「仙梵阿夷頭, 見天飛虛空;
形貌紫金色, 覩之大歡悅。
天須輪金翅, 為真陀是佛;
聞是要句悅, 天眼觀十方。
而名稱若干, 德如山高峻;
猶樹軟華實, 所住三界尊。
普地平若掌, 如天悅不迷;
如海王有寶, 現法道如是。
如滅惡無苦, 若天遊虛空;
聞天柔軟音, 三界現寶瑞。
阿夷觀天下, 察迦夷白王;
見生福相好, 覩之歡悅往。
住於王宮門, 覩無數億眾;
視青衣問曰: 『善哉王所在?
欲前覲國王。』 門吏見仙老,
歡悅入啟白, 王勅使令前,
布座速迎之。 阿夷聞悅喜,
心中懷飢虛, 問尊聖所在,
年杇不數現。 王告令就坐,
問何故自屈? 『見眾變故來。
生子聞第一, 身相三十二;
欲見普吉義, 吾身以故來。』
『善來吾樂之, 今適寂淨眠;
且待須臾覺, 見妙如滿月。』
「於是阿夷心懷愕然,以偈報王曰:
「『從無央數劫, 精進積德行;
覺來以久遠, 安得復睡眠?
世世行布施, 愍傷諸窮厄;
所有無所恡, 安得復睡眠?
奉清淨禁戒, 護法無所犯;
欲愍濟一切, 安得復睡眠?
常忍辱仁和, 其心不懷恨;
執心若如地, 安得復睡眠?
精進如月初, 目前不懈怠;
遊見十方佛, 安得復睡眠?
一心常禪思, 未曾有亂想;
意定如大山, 安得復睡眠?
智慧無不達, 聖明踰日光;
無所不開解, 安得復睡眠?
常奉四等心, 行慈悲喜捨;
如梵無放逸, 安得復睡眠?
遵修四恩行, 惠施及仁愛;
利人復等利, 安得復睡眠?
奉三十七品, 意止斷根力;
神足覺八道, 安得復睡眠?
常行權方便, 隨時而開化;
往反度一切, 安得復睡眠?
其心常寂然, 定意不放逸;
入此深三昧, 安得復睡眠?
觀彼我本末, 覩見十方佛;
解之悉本無, 安得復睡眠?
常行三脫門, 空無相諸願;
有無無所着, 安得復睡眠?
大慈無蓋哀, 法船遊三界;
度脫諸生死, 安得復睡眠?
道德如虛空, 為眾故自下;
緣是化三乘, 安得復睡眠?
虛空尚可度, 海水知幾渧;
草木悉能計, 安得復睡眠?
願王聽我言, 子德無可喻;
慧過眾塵數, 安得復睡眠?
降神於母胎, 所度不可量;
非小節所達, 安得復睡眠?』
「於是菩薩從寐覺起,大愛道白㲲裹抱來詣王所;王賜黃金白銀各一囊賜道人,道人不受。
「披㲲相太子,見三十二相:軀體金色,頂有肉髻,其髮紺青,眉間白毛,項出日光,目?紺色,上下俱眴,口四十齒,齒白齊平,方頰車廣,長舌七合,滿師子膺,身方正,修臂指長,足跟滿安平正,內外握網縵掌,手足輪千輻理,陰馬藏,鹿腨腸,鈎鎖骨,毛右旋,一一孔一毛生,皮毛細軟不受塵水,胸有卍字。阿夷見此乃增歎,流淚悲不能言。王及大愛道心懷惶懼,拜手而問曰:『有不祥乎?願告其意。』舉手答曰:『吉無不利。敢賀大王,得生此神人!昨暮天地大動,其正為此。如我相法,曰王者生子,而有三十二大人相者,處國當為轉輪聖王,自然七寶千子,主四天下治以正法。若捨國出家,為自然佛度脫眾生。傷我年已晚暮當就後世,不覩佛興、不聞其經,故自悲耳。』
「王深知其能相,為起宮室作三時殿,各自異處;涼時居秋殿,暑時居涼殿,寒雪時居溫殿;選五百伎女,擇取端正,不肥不瘦不長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數伎,皆以白珠名寶瓔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衛其殿前;列種甘果樹間浴池,池中奇華異類之鳥,數千百種,嚴飾光明,趣悅太子,意欲不令學道;宮牆牢固,門開閉聲聞四十里。」
佛告比丘:「菩薩生已,大神妙天告諸淨居:『菩薩大士,無數億載積功累德,淨其道場,布施博聞,禁戒清徹,懃修正行,大慈大哀,以是悅護一切眾生,使立大安。』
「菩薩精進堅強無傾,被大弘誓,於過去佛殖大德本,相有百福莊嚴聖體,所作安和與眾超異;心意清明所御無垢,以此淨行立成大慧無極法幢,諸有俗力自然為伏;三千大導天人奉事,建立大祠所導無礙,惟重道德斷生死原,興顯大乘。
「適生墮地在於王家,緣是眾生被蒙弘猷,覺未覺者,宜往稽首嗟歎功德奉事供養。為餘天人不解法者,貢高自大不識至真,顯示大道無極至業,若干菩薩威聖超絕咸來供養;以聞見此,增益國王土地功勳,覩說生時聖慧魏魏,觀其真諦莫不發意,往到彼還,所度無極。」於是頌曰:
「生時德如海, 大神妙說是;
無數劫難聞, 往奉仁中尊。
淨天具百千, 明珠莊嚴身;
悉備威儀往, 自投歸至尊。
諸天長夜護, 住眾德淨門;
莊嚴寶瓔珞, 色好如月滿。
光光不逮聖, 聞不及一步;
無敢越三界, 三界無能當。
身演清淨光, 言和無能違;
識深修善業, 天人莫能踰。
過名香眾勳, 恭敬而奉養;
未曾見太子, 承事天中天。
阿夷便白王, 相師欲求見;
威儀德神聖, 王聞第一喜。
門吏啟王入, 人尊以聽之;
手執華歡喜, 神入聖屋宅。
其王以見入, 即起叉十指;
紫金寶脚床, 請仁坐此榻。
即坐四見達, 王問所以來;
生子身德具, 行真故來見。
聖明相好備, 不知所歸趣;
是故煩床坐, 唯示嚴相好。
此眾圍遶來, 家樂上太子;
奉敬天示之, 出門歎未有。
見妙勝導師, 紫金覺聖威;
即起覩顏貌, 稽首離垢光。
盡壽見歡喜, 威德無見頂;
白毛天中跱, 成佛降眾魔。
嗟歎至真德, 消除眾塵勞;
寶師子來現, 當刈生死垢。
三世三垢熾, 從相起毒垢;
法雨療三千, 甘露滅塵勞。
慈燈見哀勳, 梵音聲柔軟;
教告三千界, 口宣大法響。
壞外學邪逕, 眾罪所見縛;
因緣不聞空, 法勇化小節。
滅癡大火煙, 淨眾大聖教;
見世智慧明, 滅眾闇冥識。
天人獲善利, 及見淨真正;
空蓋興天路, 人寶無所諍。
迦維天雨華, 奉禮右繞之;
歎佛歎國土, 昇虛空還天。」
普曜經卷第二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入天祠品第六
佛告比丘:「菩薩適生,當爾之時,君子梵志長者二萬婦生,二親歡悅,皆奉菩薩給使左右。
「爾時白淨王,供給菩薩二萬婇女走使所當;諸家親族二萬婇女,貢上菩薩,大臣百官復有婇女二萬,奉上菩薩;尊豪諸釋咸共集會,來至王所,前啟白言:『王當知之,宜將太子至於天祠。』王然可之。皆勅城內掃除衢路,四徼諸道諸曲里巷,莫有不淨不吉之事,瓦石溝坑不淨之地;病疾盲聾勿有惡聲,散華燒香選吉祥音,懸幡繒蓋,莊嚴門戶。王還入後宮,以告大愛道,擁護太子將詣天祠。太子在座即時微笑,面目喜悅,頒宣此言:『吾身和安,何緣相將欲詣天祠?』太子沐浴,重加大笑,即說偈言:
「『初生動三千, 釋梵須倫神;
日月息天王, 來稽頭面禮。
何有天過是, 將吾到其所;
超天天中天, 天無比況勝。
隨俗來現此, 現瑞人歡喜;
若干種奉養, 過聖天中天。』」
佛告比丘:「於時嚴飾諸吉祥業長者梵志,諸郡縣邑尊者居士,妻息侍從大臣散王,門吏令吏親族知識,散華燒香,乘象馬車國王侍臣,俱將太子往入天祠。適入天祠,因住祠上,諸天形像無有想念,日月諸天、息意天王、釋梵四王,各捨本位尋時來下,五體投地禮菩薩足;諸天人民百千之眾,嘿然歎吒稱揚洪音,歎未曾有,歡喜踊躍;天地大動天雨眾華,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天形像現其本身,禮菩薩足則在前住,於是頌曰:
「『須彌比芥子, 過天龍王變;
日月禮螢耶? 慧德豈禮敬?
三千界自歸, 芥子比須彌;
牛跡比大海, 上尊喻日月。
若能禮其尊, 功德不可計;
各各得安隱, 德豐無限量。』
「菩薩入天祠時,三萬二千天子,見顯威德,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以是之故,將菩薩行入於天祠。◎時有梵志名曰火炎,於是其父與五百眷屬圍繞,執七寶蓋貢白淨王,口說此言:『以供太子。』王即受之,召五百釋子,五百瓔珞手脚頭耳,臂著瓔珞,沸宿即時來詣王所而謂王言:『宜令太子沐浴澡洗,乃著瓔珞而供養之。』王報之曰:『我為太子亦作瓔珞。太子著之,七十七日吾乃應義。』過此夜已,其日月初有一遊觀,名離垢淨,菩薩出觀,其大愛道抱將來出,八萬婇女來迎菩薩,稽首為禮。諸釋一萬人奉迎菩薩,五千梵志亦復奉迎,其諸釋種作眾瓔珞奉菩薩者,令菩薩著。適被在身,即時闇冥,菩薩威光令無有耀,猶如墨聚在紫金邊。有一長者名曰離垢,服上好妙英住菩薩前。時白淨王及諸釋種以偈讚曰:
「『嚴三千世界, 遍布清淨寶;
皆為紫磨金, 不及此光明。
雖有紫磨金, 不如一毛光;
明耀消諸光, 在聖邊如墨。
以道德莊嚴, 瓔珞奄無耀;
日月明珠光, 釋梵明不及。
宿相好嚴身, 寶英安能勝?
莊嚴莫如佛, 蔽嚴不及度。
道嚴淨安明, 適生嚴種姓;
演光眾歡喜, 長蓋其種族。』」
普曜經現書品第七
佛告比丘:「爾時太子厥年七歲,興顯無數百千吉祥,一萬童子、一萬女子,一萬車乘載若干種饌、具足眾寶,至迦夷國置四徼里,諸街曲頭作眾伎樂;在諸樹間,莊嚴棚閣軒牕門牖,其諸婇女文飾瓔珞,而處其上散華燒香;八千婇女淨治道路,奉迎菩薩。諸天龍神及揵沓和,在虛空中各各異形,散華燒香垂珠幡綵,一切眾釋前後導從白淨王俱,行迎菩薩。菩薩乘羊車將詣書師,適入書堂欲見其師,師名選友,時見威神光曜,不能堪任,即僻墮地。兜術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淨,即前牽手令從地起,置於座上,在大眾前,說此偈言:
「『現世釋中生, 在俗學伎術;
計挍及書䟽, 無數劫已了。
救眾生故現, 博學示入師;
度無數童子, 惠眾入甘露。
度世解四諦, 了報應因緣;
有成必滅盡, 況今此書堂。
於三世最明, 天人第一尊;
書堂化若干, 無數劫學斯。
眾生心多念, 真聖專知本;
是色其無念, 立或化貪形。』
「爾時菩薩與諸釋童俱住,菩薩手執金筆栴檀書隸,眾寶明珠成其書狀,侍者送之。問師選友:『今師何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無他異書。』菩薩答曰:『其異書者有六十四,今師何書正有二種。』師問:『其六十四書皆何所名?』太子答曰:
「『《梵書》(一) 《佉留書》(二) 《佛迦羅書》(三) 《安佉書》(四) 《曼佉書》(五) 《安求書》(六) 《大秦書》(七) 《護眾書》(八) 《取書》(九) 《半書》(十)《久與書》(十一) 《疾堅書》(十二) 《陀比羅書》(十三) 《夷狄塞書》(十四) 《施與書》(十五) 《康居書》(十六) 《最上書》(十七) 《陀羅書》(十八) 《佉沙書》(十九) 《秦書》(二十) 《匈奴書》(二十一) 《中間字書》(二十二) 《維耆多書》(二十三) 《富沙富書》(二十四) 《天書》(二十五)《龍書鬼書》(二十六) 《揵沓和書》(二十七) 《真陀羅書》(二十八)《摩休勒書》(二十九) 《阿須倫書》(三十) 《迦留羅書》(三十一) 《鹿輪書》(三十二) 《言善書》(三十三) 《天腹書》(三十四) 《風書》(三十五) 《降伏書》(三十六) 《北方天下書》(三十七) 《拘那尼天下書》(三十八) 《東方天下書》(三十九) 《舉書》(四十) 《下書》(四十一) 《要書》(四十二) 《堅固書》(四十三) 《陀阿書》(四十四) 《得晝書》(四十五) 《厭舉書》(四十六) 《無與書》(四十七) 《轉數書》(四十八) 《轉眼書》(四十九) 《閉句書》(五十) 《上書》(五十一) 《次近書》(五十二)《乃至書》(五十三) 《度親書》(五十四) 《中御書》(五十五) 《悉滅音書》(五十六) 《電世界書》(五十七) 《馳又書》(五十八) 《善寂地書》(五十九) 《觀空書》(六十) 《一切藥書》(六十一) 《善受書》(六十二)《攝取書》(六十三) 《皆響書》(六十四)』
「太子謂師:『是六十四書,欲以何書而相教乎?』時師選友歡然悅豫,棄捐自大,說是偈言:
「『難及真淨尊, 在世興悲哀;
悉學一切典, 現入書教中。
咸宣諸書名, 吾不知本末;
皆達此眾書, 故復示入學。
不敢觀其頂, 惟覩人禮拜;
云何令大聖, 宣諸書眾數?
天中天過天, 諸天中最上;
至尊無等倫, 在世不可喻。
以是威神故, 嚴淨用善權;
誰能及清明, 皆度諸世間。』
「時一萬童子,與菩薩俱在師所學,見菩薩威德建大聖慧,分別書字而宣之曰:
「『其言無者;宣於無常、苦、空、非我之音。』
「『其言欲者;出淫、怒、癡諸貪求音。』
「『其言究者;出悉本末真淨之音。』
「『其言行者;出無數劫奉修道音。』
「『其言不者;出不隨眾離名色之音。』
「『其言亂者;出除濁源生死淵音。』
「『其言施者;出布施、戒、慧明正音。』
「『其言縛者;出解刑獄考治行音。』
「『其言燒者;出燋燒罪塵勞欲音。』
「『其言信者;出信、精進、定、智慧音。』
「『其言殊者;出超越聖無上道音。』
「『其言如者;出於如來無所壞音。』
「『其言寂者;出觀寂然法惔怕音。』
「『其言沒者;出消瞋厭諍訟之音。』
「『其言作者;出罪福報從行受音。』
「『其言智者;出一切智慧無壞音。』
「『其言魔者;出降魔力及官屬音。』
「『其言害者;出棄自大邪見之音。』
「『其言逝者;出於正法無憒亂音。』
「『其言止者;出世俗力無畏之音。』
「『其言生者;出度眾苦老病死音。』
「『其言意者;出意堅強獨步三界音。』
「『其言法者;以法等御救濟周旋往反之音。』
「『其言歎者;出隨所願開化諸音。』
「『其言難者;出除八難罪殃之音。』
「『其言盡者;出於盡滅無所生音。』
「『其言處者;出消處所顛倒之音。』
「『其言慧者;出智慧聖無罣礙音。』
「『其言是者;出歸善惡殃福之音。』
「『其言有者;出諸所行三有之音。』
「『其言棄者;棄諸所趣吾我諂音。』
「『其言己者;出己所起善惡業音。』
「『其言我者;出滅身垢愛欲之音。』
「『其言垢者;出諸嫉妬等善惡友稱平等音。』
「『其言數者;出諸所數調無明音。』
「『其言處者;出處不處有齊限音。』
「『其言若者;度若干想眾亂放逸寂希望音。』
「『其言果者;證諸果實無所住音。』
「『其言除者;出不貪己除五蓋音。』
「『其言邪者;出邪疾患除憂惱音。』
「『其言慧者;出布施、戒、博聞之慧無妄想音。』
「爾時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字之本末,演如是像法門諸音,在於書堂漸開化訓誨;三萬二千童子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是故菩薩往詣書堂,示從師受。
普曜經坐樹下觀犁品第八
「爾時太子年遂長大,啟其父王,與群臣俱行至村落;觀耕犁者,見地新墒蟲隨土出,烏鳥尋啄。菩薩知之故復發問,問其犁曰:『此何所設?』答曰:『種穀用稅國王。』菩薩歎嗟,乃以一夫令民憂擾,畏官鞭杖加罰之厄,心懷恐懼怱怱不安,人命甚短憂長無量,日月流邁,出息不報就於後世;天人終始,三惡苦患不可稱載;五趣生死輪轉無際,沈沒不覺毒痛難喻;入山成道,乃度十方三界起滅危厄之患。
「觀犁者已更入遊觀,時菩薩遊獨行無侶,經行其地,見閻浮樹蔭好茂盛,則在彼樹蔭涼下坐,一心禪思三昧正定,以為第一。時有外學五百神仙,飛行虛空從南至北,欲越藂樹不能得過,定住不前。遙見菩薩,因共歎詠觀身功勳,其德巍巍,猶如須彌大金剛山,如妙明珠安不可動;像閻羅王鬼揵沓和耶?今坐樹下,心如虛空將是定坐,為何吉祥?儻令我等失神足乎?察見愍哀甚大光耀,明顯灼灼,心自念言:『為是神祇毘沙門天大財富者,若是天子上天帝釋,日月之明轉輪聖王也。』時虛空天即說頌曰:
「『色勝息天王, 若是離怨天;
若無量金剛, 是尊為丈夫。
殊過諸天神, 其光如月滿;
在世為最上, 是者不可限。
此德不可量, 為天揵沓和;
功勳明光光, 增此億載行。
常退還神足, 將是世千眼;
四方護天王, 須倫梵中尊。
而執眾吉祥, 此者能堪任;
能坐如是前, 觀之無等倫。』
「爾時五百仙人聞虛空天所可歎詠,即下住地。觀見菩薩神思坐定,身不傾動、心不邪念,即大歡喜;察於菩薩功德巍巍不可限量,其德高遠不可為喻,天人之尊未曾見聞,宿命餘福今乃覩耳。以為欣慶,即說頌曰:
「『世興塵勞火, 得道滅眾患;
在世如須彌, 是能成道法。
得勝除眾色, 尊行難如海;
得道染以慧, 靡不得蒙度。
解身之繫縛, 以逮成道法;
悉當度脫之, 不見魔境界。』
「時王群臣及大眾人,各各馳走欲見太子今為所在?遙見諸臣逐之隨後,見閻浮樹下禪思定意。
「爾時日照樹曲覆菩薩身,樹木一切曲躬向閻浮樹而稽首禮菩薩不移。疾往啟王:『其光明相樹不可蔽曀,日照樹傾覆太子身不能蔽相。』時王聞之往詣其樹,即見菩薩威神吉祥巍巍無量,時說偈言:
「『如火在山頂, 如月在眾星;
見身樹下禪, 威耀無不照。
今復再稽首, 禮導師之足;
其初生之時, 身自坐禪思。
其身威神光, 明徹普遍照;
若見莫不悅, 因是得濟度。』
「於是太子啟王:『我適行來在近遊觀,何以相追?』王問:『何故爾行?』答曰:『諸臣欲除眾塵諸妄思想,光明清淨執於相好,坐禪三昧而不動搖,降伏諸魔闇蔽悉除。』王曰:『善哉!善哉!初生瑞應終不虛妄,今皆現矣,十方蒙度。』」
普曜經王為太子求妃品第九
佛告比丘:「時白淨王與其太子及諸釋種,住於彼間。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王欲知之,是諸梵志未得究竟,假使太子棄國捐王,成為如來乃得究竟;設不出家,為轉輪王治以正法,號曰法王。然有七寶:一曰、金輪寶,二曰、紺色馬,三曰、白象,四曰、明月珠,五曰、玉女妻,六曰、主藏臣,七曰、主兵臣;則有千子端正姝好,猛勇傑異一人當千,能伏怨敵。若作佛者,聖王種斷,唯有散王各各稱号。』白淨王曰:『且當觀之,何所玉女宜應太子妃?』五百諸釋各自宣言:『我當求之應太子妃。』其白淨王謂諸釋等:『今太子妃甚為難得,不知何女而可其意?』皆共集會思議此事,以語太子:『今當思惟。』却之七日菩薩心念:『吾不貪欲不宜處家,棄兜術來在此人間心無所慕,寂三昧定以權方便而試當之,勤親道場以無蓋哀而勸助之。』即說偈言:
「『王種興致敬, 火生長蓮華;
菩薩養有力, 億載化甘露。
不捨興導味, 無畏德真成;
我心所慕樂, 志無逸清淨。
菩薩本在欲, 善化悉見妻;
不安樂愛欲, 棄害學功勳。』
「爾時菩薩使上工師,立妙金像以書文字,假使女人德義形體面貌若斯,吾乃可之。不用凡庶,如吾所說乃應娉耳!其色顏貌如紫磨金,內外相應身口不違,心淨如空安徐光光,不以放逸希言屢中,慈心無害奉敬道義,沙門梵志布施持戒,乃為我求不嫉無厭;志性仁賢不失時節,質直無諂專敬夫主,不懷他意恒無放恣;不在妊身不卒懷子,捐高自大事夫如婢;不嗜酒,不貪味,不慕聲,不愚冥,消無明根,知法住真諦;不輕舉,無有邪術,常懷慚耻;不惡口,不呪咀,常奉行法;身口意淨言行相應,心如下使多修慈愍;不挊頭首不在愚戇,無有恚恨在眾猶安而不迷惑,所作業善,敬於親友視如世尊;念彼如己,流長名稱,眾善普修,常奉恭恪。如是妻者爾乃可耳!
「爾時白淨王聞菩薩言,告古梵志:『入迦夷衛遍周諸家,察好玉女誰有是德?君子長者工師細民,有如是比功勳備乎?若可太子乃可迎耳。所以者何?太子不好種姓唯樂德耳。』於是頌曰:
「『君子梵志種, 工師若細民;
其有是德者, 乃可娉取耳!
不喜好種姓, 太子為奇雅;
有至誠功勳, 心乃樂如是。』
「爾時梵志聞是偈教,周旋遍行迦維羅衛家家占之,適入一家覩一玉女,端政殊好如天玉女,容色第一淨猶蓮華,不長不短不白不黑,不肥不瘦正得女容,類玉女寶。於時其女禮古梵志,而問之曰:『梵志何求?』梵志答曰:『其白淨王生真太子,端政無比相三十二,功德威神,自手書偈,形貌女相天人第一乃娉之耳!』於時彼女說此頌曰:
「『梵志所宣偈, 顯意所見色;
梵志欲知之, 我悉有是德。
宜應為我夫, 端正最難比;
白太子此事, 勿與不肖會。』
「梵志聞之,還詣王所宣之如是:『天王省之,將無宜也為太子妃。』問曰:『誰女?』梵志報曰:『執杖釋種家生。』王自念言:『太子形貌與世超異,面色清淨儻不可意,使自擇之。詣無憂堂皆集眾女,使太子身自己察之,菩薩自察悅者眼向。』
「爾時白淨王,眾寶奇珍作好講堂,皆召羅衛上好妙女,會彼講堂。」
佛語比丘:「於時菩薩往到講堂,坐仁賢床。王遣使者:『菩薩所視顧妙悅者,即來告我。』爾時菩薩會諸婇女,時釋家女名曰俱夷,與諸婇女到菩薩所;却住一面諦視菩薩,目未曾眴。菩薩普察即時欣笑,執持寶英以遺俱夷。俱夷報曰:『吾不貪慕眾寶瓔珞,當以功德自莊嚴身。』太子還室歎未曾有:『今此俱夷解世無常,不貪世榮。』時王使者,往詣王所啟是本末:『向者太子意趣釋女俱夷。』王聞是語,遣梵志往,媒求此女為太子妃。時執杖釋種言:『我等本性有藝術者,乃嫁與女;太子有術,明知射御手博書數禮樂六藝備悉,乃與女耳。』梵志即還具啟白王。王自念言;王以是法告於菩薩。菩薩啟王:『且止用是為求。』王曰:『何以言止?將無藝術乎?論其正法而言且止。』太子報言:『所可應者皆能為耳。』王問菩薩:『藝術云何?』菩薩曰:『此間寧有奇異妙術與我等乎?將來覩之。』王即時笑:『能現術乎?』菩薩曰:『能!請會一切諸釋親族,當共現術。』王勅侍者:『遍令國中撞鍾擊鼓,却後七日太子現術;諸有藝術皆來集會。』諸釋親族七日之中,五百人會——藝術勝者以執杖釋女而娉與之;戲射手博最第一者當得是女——皆出城門。於是調達手執牽象來入城門,見諸釋集欲現其術,即以右手牽象頭,左手持鼻,撲捏殺之。
「于時難陀與諸等類,共出城門,見於大象當路而死,問:『誰殺乎?』答曰:『調達害之。』即時牽移著于路側。於時菩薩尋出城門,見此死象因往問曰:『誰殺此象?』侍者答曰:『調達害之。』菩薩復問:『誰復移之著于路側?』答曰:『仁賢難陀也。』答曰:『大佳,是象身大,如是臭爛普熏城內。』即右手接擲置城外,去壍極遠。時諸天人無數百千,稱揚洪音皆言:『快哉,快哉!』虛空諸天,而讚頌曰:
「『手執大白象, 已死身至重;
擲棄於城外, 離壍極大遠。
此必為至聖, 平等離俗身;
逮成一切智, 以聖力常存。』
「爾時五百釋種宗族,皆至城門,在於寬處集會,欲現伎術。時白淨王與諸大力宗族諸釋,至現術處;時無數眾侍從菩薩欲觀其藝——斯釋宗族前見菩薩,在於書堂嗟歎宣說六十四種書,其師選友覩之甚怪謂未曾有,天上世間無有是術,諸鬼神、龍、阿須倫等無能逮,覩其藝術者此真聖人也,以度無極;一一解字,義理本末無一疑滯,其聞見是德過釋梵日月諸天,我等目覩道術如是,誰能過者——諸釋宗族報眾人曰:『菩薩雖入書堂,悉知書䟽計校眾術,其見者尠。今會大眾一時來集,此中誠勝能為顯雅,眾人觀知為誰勝乎?』
普曜經試藝品第十
「爾時有大臣名曰炎光,釋中大臣也,計校算術最為第一,所度無極,王立此人:『汝且觀之,何所太子為最勝耶?』於時菩薩觀察諸釋及國王子,有數百人,一一擲戲不及菩薩。菩薩報曰:『汝等且待,我當擲之。』時一王子來共擲戲,亦不能及;至五百人皆不能逮。時諸會者舉聲歎曰:『若稱一辭至未曾有,況無數藝,所言殊特言辭談論不可究竟。』炎光大臣雖能計校,言談算術亦不能及。其迦維越樹木藥草,眾水渧數一一可知,摴蒲六博天文地理,八方異術天崩地動,一切諸術不比菩薩。前知無窮却覩無極,六通三達誰能載乎?
「諸天人民虛空天神舉聲歎曰:『三界眾生心中所念,諸可思想善惡禍福,道俗眾事發意之頃,悉知本末無一懫礙,歌舞伎樂無事不博;以忍辱慈道力仁和,從百千劫所作輕便,獨遊三世猶如日光周旋四域,菩薩如是心無疑網。』虛空之中諸天復歎:『是大丈夫無極至聖,汝等雖見在家所為;且聽我言,發意之頃,往來十方無數億國,皆來供養,亦復奉禮十方導師;雖現往來亦無周旋,汝等意謂神足何爾?誰能覩知是無等倫獨行隻步?以是之故,咸皆奉敬菩薩最勝。』諸釋報言:『能解是者,色欲皆淨一切本無。』於是菩薩一意悉見覩其本末。
「時諸釋族種姓悉共集會,欲試手搏。調達在世常自貢高,自謂為可不肯折伏,常與菩薩共諍威力,一切來者覩之超異,右繞稽首歸禮大聖。調達及難陀故欲手搏,於時菩薩安隱詳序,愍念之故舉調達身,在於空中三反挑旋,菩薩大慈無所傷害,徐著地上使身不痛。『卿等貢高不捨自大,咸皆來集,一時與我共行手搏,諸有伎藝悉來集會。』菩薩勢力適以手觸自然墮地,時諸天人無數億千及虛空神,宣揚洪音讚言:『善哉!菩薩超絕無能及者。』雨諸天華,異口同音而重讚曰:『假使十方一切眾生皆為力士,一時伏之,何況斯等。菩薩忍辱如須彌山,過於鐵圍無能動者,若以手持十方諸山,須臾碎之如塵如灰,何況凡夫;今顯此力不足為奇,是為俗力,未為道力最上第一。降伏諸魔及與官屬,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顯是功德菩薩最勝。』執杖釋種,見於菩薩大德無量,擲象手搏當世少雙。
「爾時國王及諸釋種,更欲試射。時調達竪四十里准,難陀准六十里,菩薩百里。時調達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過;難陀六十里,亦不得越;執杖釋種亦四十里,皆不能過;於時持弓授於菩薩,菩薩張弓,弓即折破。菩薩又問:『於是城中寧有異弓任吾用不?』王即言:『有。』問:『在何所?』王曰:『昔吾祖父名曰師子,所執用弓奇異無雙,身沒之後無能用者,著於天祠。』時菩薩言:『便可持來。』持來授之,執杖釋種一切諸釋無能張者;以授菩薩,菩薩在坐以手捺張,抨弓之聲悉聞城內,百千國人虛空天子,舉聲嗟歎而說頌曰:
「『不起于座上, 即時張此弓;
如是具諸願, 必逮成天尊。』
「爾時菩薩執弓注箭,即時放撥,中百里鼓而穿壞之;箭沒地中踊泉自出,箭便過去中鐵圍山,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一切諸釋怪未曾有。虛空諸天咸嗟歎言:『至未曾有,如是妙術清淨至真,諸菩薩中最為殊特。』於斯執杖釋種以女俱夷送詣白淨王宮,為菩薩妃;隨世習俗現相娛樂,婇女八萬四千,俱夷為尊。時妃俱夷無增減心,臥常覺寤初不睡眠,在於燕室寂寞思惟:『將無捨我耶?』婇女侍衛恒圍繞之。」於是頌曰:
「數千人侍身, 思惟尊在不;
以威德至誠, 處中猶在火。
常思護諸根, 其意不樂餘;
如日震光明, 不用無數問。
「菩薩在宮婇女之間,開化訓導八萬四千女,發無上正真道意,逮不退轉。爾時兜術有天子,名曰應出家,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三萬二千天眷屬圍繞,往詣菩薩所止宮殿,住虛空中,因說偈言:
「『人師子見生, 沒來忍名聞;
隨俗在中宮, 在世多教化。
訓無數天人, 雖在於世俗;
今日正是時, 應當出家去。
眾縛未得解, 不貪人見道;
當究所應度, 為盲冥現路。
俗慕妻子財, 榮祿諸所有;
見尊學習之, 必當放出家。
棄四域七寶, 娛樂尊豪位;
以見出家業, 遊行師子座。
即知行安隱, 不樂諸愛欲;
生來以大久, 得道為天人。
稽首為歸命, 猶如山河水;
當出家為佳, 常興殊勝行。
金色雖妙好, 端政最第一;
興光應捨國, 宜益諸天人。
不以樂五欲, 可致於差特;
聖慧能充滿, 度世賢聖業。
尊意所慕樂, 白淨王宮中;
澍捨如蓮華, 思惟當棄去。
塵勞當熾盛, 應離諍於獄;
仁威為無上, 速立解脫道。
仁了慧界久, 覩眾生疾患;
以法為醫藥, 建立泥洹安。
為消盲冥路, 縛癡種邪網;
疾化諸天人, 施智慧道目。
顯示無央數, 天龍須倫神;
已得成佛道, 還聞無上法。
以濟禽獸王, 其光照宮殿;
降伏往稽首, 及令四天王。
普為惟歸伏, 當欲奉四鉢;
成佛得所願, 梵天行寂然。
觀慈大愍哀, 勸助人中尊;
喜護於一切, 轉無上法輪。
已得至佛道, 坐於佛樹下;
觀察極名稱, 當覩覺成道。
及餘諸菩薩, 宮中見造議;
為眾普告首, 為眾最後安。
已宣柔軟音, 念定光受決;
至誠無虛妄, 暢最勝音響。』」
普曜經四出觀品第十一
佛告比丘:「時諸天人勸發菩薩,父王白淨寐夢覩見菩薩出家,樂於寂然諸天圍繞;又見剃頭身著袈裟。時從夢覺,即遣人問:『太子在宮不?』侍者答曰:『太子在耳。』時白淨王入太子宮,『今觀太子必當出家。所以者何?如我於今所見變應。』心自念言:『太子將無欲行遊觀?當勅四衢嚴治道路,學調伎樂普令清淨,却後七日太子當出,使道平正莫令不淨,勿使見非諸不可意。』即時受教皆當如法,嚴治已竟懸繒幡蓋,兵眾圍繞導從前後。
「爾時菩薩出東城門,菩薩威聖之所建立,於時諸天化作老人,頭白齒落目冥耳聾,短氣呻吟執杖僂步住於中路,菩薩知之故復發問:『此為何人?頭白齒落羸瘦乃爾。』御者答言:『是名老人,諸貌已盡形變色衰,飲食不化氣力虛微,命在西垂餘壽無幾,故曰老矣。』菩薩即曰:『是則世法而有此難?一切眾生皆有斯患?人命速駛猶山水流,宿夜逝疾難可再還,老亦然矣,不亦苦哉。』一心專精思惟正義。御者答曰:『不獨此人遇苦患也,天下皆爾,俗之常法,聖尊父母親里知識,皆致此老,咸同是業。』菩薩時曰:『不解句義愚人自大,不覺老至自沒塵埃,便可迴還,用是五樂不益於事。』自覩如幻、空中之電,還入宮中思惟經典愍念十方,宜以法藥必療治之。
「菩薩後日復欲出遊,王勅外吏嚴治道路,去諸不淨。菩薩駕乘出南城門,復於中路見疾病人,水腹身羸臥于道側,氣息張口命將欲絕。菩薩知之故復發問,告御者曰:『此為何人?』御者曰:『此名病人,已至死地命在須臾,骨節欲解餘壽如髮。』菩薩即曰:『萬物無常有身皆苦,生皆有此何得免之。吾身不久亦當然矣,不亦痛乎。有身有苦,無身乃樂。』即還入宮。
「復於異日報王遊觀,王勅外吏嚴治道路。太子乘駕出西城門,見一死人著于床上,家室圍繞舉之出城,涕淚悲哭椎胸呼嗟,頭面塵垢淚下如雨:『何為棄我獨逝而去?』菩薩知之而復問曰:『此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死人。人生有死猶春有冬,身沒神逝宗家別離,人物一統無生不終。』菩薩答曰:『夫死痛矣,精神懅矣,生當有此老病死苦,莫不熱中迫而就之,不亦苦乎!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是故聖人以身為患,而愚者寶之至死無厭。吾不能復以死受生,往來五道勞我精神。』便迴車還,思度十方。
「復於異日,報王出遊。出北城門,見一沙門,寂靜安徐淨修梵行,諸根寂定目不妄視,威儀禮節不失道法,衣服整齊手執法器。菩薩問之:『此為何人?』御者答曰:『此名比丘,以棄情欲,心意寂然猶如太山,不可傾動;難污如空,屈伸低仰不失儀則;心如蓮華悉無所著,亦如明珠六通清徹,無一蔽礙,慈愍一切欲度十方。』菩薩即言:『善哉!唯是為快,是吾所樂,心意寂靜自愍度彼,善業快利成甘露果。』」
佛告比丘:「父王白淨觀菩薩行,見聞如是,不慕世榮心如虛空,而懷怖懅畏之出家;宿夜將護,高其牆壁深掘諸壍;更立城門,門開閉聲聞四十里;立諸宿衛勇猛之士,被鎧執仗於四城門,皆勅眾兵勿有遺漏,將無太子捨吾出家,於其宮裏亦宿衛之;益眾伎女婇女娛樂,令太子悅不懷憂感。
「又其菩薩宿積智德,在胎中時威神吉祥;夢中所見功勳大祚,十方自然有蓋悉覆三界;還得安隱,開化一切滅諸惡趣;於四衢路有四色鳥,變為一色;見諸不淨,經行其上而不污足;又有大水汎汎盈溢,眾生欲渡而不能越,心懷恐怖即過渡之;見無數人皆被疾病無有醫藥,即為療治無央數疾,使無諸痛;自見其身坐師子床,天人在上叉十稽首;見在戰鬪降伏怨敵,無數諸天在空中侍,真正聖人夢中見此,清淨吉祥行正具足;天人聞之,心懷悅豫,不久成道為天人尊。◎
「於是菩薩即作此念:『假使我身不見辭王而出家者,便為不應。』則時靜夜自出宮室入王宮殿,悉觀殿堂而無所畏,光明悉照遠近。王覺見光,即時遣人觀四城門,將無出去,何故大光明照遠近?侍者來白:『天尚未曉日亦未出,自然光明照諸牆壁樹木,飛鳥鳧鴈孔雀鴛鴦相和而鳴,方欲向明;是光第一,柔軟安隱清涼和雅,牆壁樹木永無有影。』至德於是在彼思惟,觀於四方坐見牕牖。
「爾時有諸天人,即起欲去不得自在,顧省其父知之覺起,立啟:『父王!勿懷愁慼,勿以遠慮;諸天勸助今應出家,唯忍過罪安己護國。』父母聞之悲泣垂淚,而問之曰:『何所志願?何時能還?與吾要誓普施志願,吾以年朽家國無嗣。』菩薩即時以柔軟辭而啟王言:『欲得四願,假使聽我還得自在;得是願後不復出家。何謂為四:一者、欲得不老,二者、至竟無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神仙五通雖住一劫不離於死,假使父王與此四願,不復出家。』王聞重悲:『此四願者古今無獲,誰能蠲除此四難者?子如師子勸助愍哀,普度眾生具足如意,所願者得。』於是菩薩自出宮殿,一心住立無有覩見往來周旋。
「爾時父王明旦即起,朝會諸釋以是告之:『太子必出捨國學道,當何施計?』諸釋答曰:『當勤將護。所以者何?諸釋部黨眾多無極,雖復力強何能獨出。』時白淨王,勅五百釋勇多力者,有方便計,使五百兵普學諸術,令大力士住守東城門宿衛菩薩;一一釋者從五百兵,一一車乘五百人從宿衛菩薩,四門俱然;諸四街路里巷諸門亦復俱然;父王己身與五百釋前後圍繞,象馬車乘住己宮門,晝夜不眠。
「爾時大愛道自告侍從:『宿夜然燈燒香勿得眠寐。今者離垢不樂在宮,必欲出家,悉共遮護勿得使去,作諸伎樂令心樂之。堅閉門戶勿令妄開,嚴諸繒幡彫飾牕牖,林樹果實悉令目覩;假使欲去,慕樂此供或能不出。』」
佛告比丘:「是時二十五鬼神將軍及般闍鬼將軍,鬼子母五百子等,悉共集會各各議言:『今日菩薩棄國捐家,我等咸共侍從供養。』又四天王一時普告諸鬼神:『今日菩薩棄國捐王,汝等慇懃侍從供養。』其鬼神眾皆從五兵,勢力堅強猶如金剛不可毀壞,精進勇猛將護眾生,其身高大如須彌山,將無惡物犯於至德。釋、梵、炎天,兜術天、無慢天、化自在天,各勅官屬,無數百千前後導從,華香伎樂香汁灑地侍從菩薩,釋梵天王侍其左右。
「時有天子名曰寂意:『我當將護迦維越國,一切男女大小勸安和之。』又有天子名曰光音,即自說言:『我身當化一切象馬車乘男女所暢音聲沒使不聞,令心寂靜而無所念。』復有天子名曰清淨:『我在虛空立七較輅,懸垂一切日月明珠照燿光光,設繒幡蓋散花燒香,嚴治塗路侍從菩薩。』伊羅末龍王言:『我當化作三萬八千里交露之車,使諸玉女皆坐其上,作眾伎樂侍從菩薩,而供養之。』
「天帝釋曰:『吾將眷屬菩薩前導。』法行菩薩曰:『吾當興起紫磨金雲,雨栴檀香,皆遍天下。』和隣龍王、摩那斯龍王、散拘龍王、阿耨達龍王、難頭和難龍王,各自說言:『亦當興起紫磨金雲,當雨微妙栴檀名香。』
「如是,比丘!天、龍、鬼神、揵沓和等,心常懷願,欲得聽省菩薩正道所思惟法,慕樂安隱入於宮內,思念過去諸佛所行,愍傷眾生,本行道時,不捨四願以至純淑。何謂為四:本學道時設我成正覺,逮一切智被弘誓鎧,眾生困厄救眾惱患,吾當濟脫生老病死三界之縛,猗在世俗周旋眾難,使至寂然,令無恩愛,是第一願。眾生沒在無明窈冥,悉無所知,愚癡闇昧生穢濁樹;當為顯示如清淨眼,內外無限,是第二願。眾生在世立自大幢,常計吾我而意貪身,尊己賤彼心存顛倒,處諸邪見無常,不慕聖道,墮於三業;皆當開化令入正真,是第三願。眾生沒在生死之患,輪轉無際滅智慧根,迷惑五趣不能自濟;當為說法令得度脫,是為四願。吾往古時立是四願,今已得之,不可違捨,以故出家,成就正覺度脫十方。
「爾時法行天子、淨居天子,來入宮殿自現形像,娛樂之形無常之變,住於虛空,時為菩薩說此偈言:
「『天子在空歎, 覺蓮華寂明;
云何在五欲, 大聖當捨家。
受我所勸助, 當觀於後宮;
覩諸迷惑眾, 如在死人間。』
◎普曜經卷第三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出家品第十二
「爾時菩薩普觀眷屬,視眾伎女猶如木人;百節空中,譬如芭蕉中無有實;亂頭倚鼓,委擔伏琴,更相扶枕,臂脚委地,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樂器縱橫;鵁鶄鴛鴦驚怖之輩,皆悉淳眠而臥。菩薩遍觀顧視其妻,具見形體,髮爪腦髓,骨齒髑髏,皮膚肌肉,筋脉肪血,心肺脾腎,肝膽腸胃,屎尿涕唾,外是革囊中有臭處,無一可奇,強熏以香飾以華綵,猶假借當還,亦不得久計;百年之命臥消其半,又多憂患其樂無幾,淫泆敗德令人愚癡,非彼諸佛緣覺真人所稱譽也。故曰:『貪婬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此三者乃可得道。一切所有皆如幻化,三界無怙,唯道可恃。』於是頌曰:
「『見彼興慈愍, 歎息發大哀;
是世毒痛難, 何因樂愛欲。
懷憂憐愚冥, 欲苦反謂安;
捨貪樂智慧, 不捨不得安。』
「於是菩薩以斯法門察於後宮,興發大哀而為雨淚,心甚愍之;癡人有三十二,害於眾生;愚者迷惑,為此所害生於八難,所見惡染猶如畫瓶毒滿其中,愚者不解謂之甘露,愚者或中,駛水漂象;愚者樂之如飲毒水,愚人處是如犬䶧骨,愚人墮此如人入烟,愚人貪惡如墨塗衣,愚人厄此如鳥墮網,愚人見勉如屠枻畜,愚人近此不見來難,愚人沒此如老牛溺泥,愚人投此猶若破船沒於大海,愚人墮此如盲投谷,愚人不得限如淵無底,愚人燋此劫燒天地,愚人迷此如輪無際,愚宛轉此生盲入山,愚馳逸此若㺃縛頭,愚人消此冬燒草木,愚人日損如月十五日後,愚人服此如諸小龍遭金翅鳥,愚人遭此如摩竭魚吞於大舟,愚人惱此如賈遇賊,愚人懼此如大樹被斫,愚人憂此如遇毒蛇,愚人樂此如蜜塗刀與兒舐之,愚人惑此火燒枯樹,愚人遇此嬰兒挊矢,愚人為此轉如鉤撾象,愚盡德本如博失財功祚消化,愚人見棄如放逸賈墮於婬鬼,是為三十二事。觀於後宮,察諸婇女不淨之想,自罵己身,坐身患害勿復貪身,莫念是意,入於空淨,心無所著。於是頌曰:
「『從頭觀至足, 察之無一淨;
勿得貪其身, 是為罪福田。
以故當遠身, 淚涕唾惡露;
由此莫戀之, 行淨如蓮華。
棄若干不淨, 興平等調定;
以知諸毛孔, 如蟲不可慕。
其身猶如象, 骨髓肉血合;
筋脉皮裹之, 髮毛諸爪齒。
有八萬種蟲, 夙夜食其體;
若有明智者, 終不計有身。』」
佛告比丘:「菩薩觀身心思若斯。諸欲界天住於虛空,皆見菩薩所可思惟。法行天子遙白菩薩:『唯然大聖,何以稽遲?時已到矣。』於時菩薩察於後宮,見其心意諸根無常,知身不久猶如流水逝而不返,俗人所行計有吾我,何有吾我?執取深奧無極道眼乃為第一,觀正境界慕樂聖安,計吾我者自謂尊貴,心無所倚乃應行道。法行天子又復白言:『不以是行得成至佛,現在行道所修甚難,當察己身等之山谷,是則究竟菩薩大士一生補處。』
「爾時菩薩——所作暢達其心堅住,覺意已了思惟心悅,咸來奉事,捨眾垢塵,永無恭恪,其順道訓念念安隱,淡若淨水——即從座起,心中悅豫觀察前眾,則以右手披寶交露帳,上講堂上叉其十指,念十方佛而遙禮之。觀虛空中諸天百千,皆來圍繞散華燒香,雜香㨶香,衣服幡綵手執幢蓋諸供養具,曲躬作禮;見四天王、鬼神、羅剎、健沓惒等、諸龍王眾皆被鎧甲,棄不吉祥,淨諸惡行,垂珠瓔珞,稽首菩薩;日月宮殿諸天子等,住其左右,各執華香幡綵幢蓋,夜已向半。
「爾時菩薩告車匿曰:『車匿!速起嚴被白馬,今日人尊宜吉祥時,應當出去。』車匿聞之心懷憂慼,淚下如雨:『所行平等光明清淨,猶若師子,今欲若行願見告示。』面色端正如秋月滿,顏貌和悅無有瑕短,所覺清淨猶如蓮華,音聲和雅明珠火光,眾曜晃煜寶瓔珞身。心如虛空如鹿中王,行如鴈王獨步無難,眾皆從之今欲若行。於是菩薩復告車匿:『欲得白馬,宿本所行當致上尊;妻子恩愛,財寶重業,則是牢獄;古來遠之身所不樂,惟欲護戒、奉行忍辱,修精進力、禪定、智慧,是心所樂;從無央數億百千劫,所可奉行,志慕成道,斷生死源,智慧巍巍開化眾生,從是已來不樂榮祿,惟志大道。』
「爾時車匿聞大聖言:『初生之時,天帝釋梵上帝自下,示現稽首。即時決此,王問云何?阿夷答曰:「今是太子一相百福,威神光明無能逮者;若在家者為轉輪王,主四天下;若不樂世棄捐國土,作沙門者則成佛道,斷生老死,以法教化無有放逸。」』車匿白曰:『唯如聖教,爾時寧聞五欲樂乎?』答曰:『不也!從天尊意造無量行,我生愚冥無所識知,畜養鬚髮為身作患,增益罪蓋強忍勤苦。』菩薩告曰:『諸天世人皆持香華,現在目前悉來集會,立神足力以用侍吾。』
「車匿白曰:『今此園觀常生花實,若干品鳥相和而鳴;其浴池中青蓮芙蓉,蓮華清淨街路平正;諸寶樹木修治莊嚴,八行交道寶交露帳,夏月快樂遊戲其中,奇巧異樂歌戲相娛,悉奉禁戒所言至誠,從太子生常順其意,不越其教;年既幼少面色光澤,頭髮正黑能可人意,惟當樂此。生世如是,何為捨去?』於是菩薩復告車匿:『車匿且止,是欲無常不可久保,如是別離猶如川流逝而不返;不可久保是誑惑業,猶如空拳欺於嬰孩;羸弱無固,猶如泥坏不可恃怙,如空中電須臾已滅。又此境界無有真實;愚冥之士以此為安,而見侵欺,如水上泡適起便滅;處在顛倒,亦如聚沫幻化臥夢;五樂無足,猶海吞流渴飲鹹水增其疾患;欲之無常,惟智能覺,愚人不解猶盲投谷。車匿當知!欲泥無淨,餓鬼、畜生由不善行,失清白品增魔境界;怨結鬪諍憂惱苦患與婬鬼會,覺者捨斷,明者遠之,達者消之;無智習之,如雜毒食,諸佛所毀,智習聖教。』於是頌曰:
「『捨如棄惡瘡, 刈之如去糞;
見斯故興欲, 棄捨常快安。』
告車匿被馬品第十三
「於是車匿白菩薩曰:『雖曉了是不貪世榮,尚可顧意,慕念瓔珞諸寶交飾,濟脫自在不復觀察,名德遠照,絲竹衣樹音聲和雅,箜篌數千鼓眾伎樂;好施危厄,音如哀鸞,降如真陀,須曼青蓮及思夷華,馨香甘美;燒諸名香雜香塗香,甚快微妙飲食餚饌,蘇蜜石蜜百味之供,云何欲捨五樂之欲?是吾所欲猶如天上,常在永安為釋尊位。』菩薩告曰:『從無數劫棄捨此事,愛欲之本,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數數往返天上世間,厭樂豪貴,為轉輪王,千子七寶遊四天下,榮位無常如夢所見;處後宮中婇女之間,以用不甘,還上諸天及兜術宮,不果吾志;故捨彼來,況此弊欲而貪之乎?今自察之,住在苦惱生死眾難不淨之中,所行無度而有眾患,生老病死酷毒恐怖;積累功德每生自責,建立法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心如金剛,已成大舟矣。以度生老病死四瀆之難,愁念眾生迷於貪欲欲令永安,不與欲貪使無罪害;濟諸有漏將護一切,眾邪異見令得悉度,救諸下劣使住彼岸無生老病死。』
「爾時車匿益悲,白菩薩言:『故當住此決了進退。』菩薩告曰:『聽我決了,愍傷眾生欲度脫故,其心堅住如須彌山而不可傾。』車匿又問:『正士云何?』菩薩答曰:『強如金剛,所行清淨,懃修顯曜,假使大棒破壞我頂,終不退還慕於世榮。』應時諸天在於其宮,聞此言教舉聲歎曰:『善哉!善哉!』而雨天華,第一最上得勝,為眾船師人中之尊,心無所著亦無恐懼,消除闇冥塵勞烟熏,無邪境界也,其心永安若堅牢船必度彼岸。」
佛告比丘:「寂意天子、耀淨天子,虛空中住,城中男女聞菩薩決疑如是,悉共悅豫,歎曰:『善哉!』皆自還去。
「爾時菩薩見城中人皆悉眠寐,察欲夜半即便起立,沸星適現知時可出,即勅車匿:『起被白馬揵陟。』菩薩適宣說此言,即時四天王聞菩薩教,尋時便至迦維羅衛大城中庭住,供養菩薩。提頭賴吒與無數億百千揵沓和,稽首被甲冑,從東方來,住東方界,稽首菩薩,鼓眾伎樂在於虛空。毘留勒叉天王與無數億百千鳩刀,皆被鎧甲,從南方來,住南方界,稽首菩薩,鼓眾伎樂在於虛空。毘留羅叉天王與無數億百千龍俱,各垂寶瓔,從西方來,住西方界,稽首菩薩。北方毘沙門天王與無數億百千閱叉,手執焰光明珠威耀晃晃,身被甲冑,從北方來,住北方界,稽首菩薩。天帝釋梵與無數億百千諸天,手執華香雜香㨶香華蓋幢幡,來住虛空,稽首菩薩。
「爾時車匿聞菩薩言,流涕交面白菩薩曰:『惟賢聖子知時識義,今夜非時也。』菩薩告言:『今正是時。所以者何?吾從久遠長夜求願,為諸眾生顯示道跡,今可樂時當度眾生,適得閑靜。』於時頌曰:
「『天王住虛空, 天帝釋亦然;
炎天及兜術, 無慢化自在。
和輪耶斯龍, 海龍阿耨達;
咸來欲供養, 見佛時出家。
色界諸天人, 修寂常行禪;
是等來供養, 三界普自歸。
開士十方來, 等昔以造行;
欲見勝出家, 隨時而奉事。
無極大功勳, 金剛常住空;
被鎧力精進, 心堅動海水。
日月諸天子, 善住其左右;
覩寂然出家, 叉十指為禮。
勸喻諸天子, 其大精進興;
察眾苦惱法, 當演清和音。
諸吉皆諧偶, 懃恭時已到;
吾亦與尊俱, 無礙必善住。
沸星已出現, 已化微妙體;
力勢眾住前, 皆欲共侍從。』
「菩薩從座起,則住空中猶如鴈王;城中男女皆疲極寐;鳧雁鴛鴦孔雀赤觜,異類眾鳥亦疲極寐;不見眾色,象馬騎步諸釋族姓,兵仗宿衛諸師寮屬,亦皆熟寐。
「爾時梵聲其音柔軟,響若哀鸞;夜已至半,重告車匿言:『善哉,車匿!疾被揵陟,敬奉吾身勿復稽留。』車匿重悲淚下如雨:『今人中尊為欲所至,門關下鑰誰能開者?』天帝念知即時開門。車匿見之心歡悅豫:『乍悲乍喜誰為我伴?當作何計?復如何行?』於時四神即捧馬足,其四部兵力勢難當。『嗚呼大王!太子已去,何以不覺?明日俱夷當復辛苦,吉祥微妙今不現矣。』
「爾時菩薩思其本宿,謂車匿言:『善哉,車匿!』已被白馬,箜篌樂器俱時而作。車匿觀空,離垢諸天來無央數,諸菩薩眾而供養之;察天帝釋,自然開門;覩諸鬼神及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自然開門。車匿聞諸天語,即報天言:『今見菩薩衣毛為竪,猶如師子體紫金色,當將功勳等如江海。此諸天力禪思未久,以見勸許即當出去,是其本願所與吉祥,施安眾生成已道義。』
「爾時其地六反震動,面滿如月從空坐起,道德名稱解心清淨;天帝毘沙門天王而在前導,放大淨光明普照天地,滅眾惡趣眾生安隱,消諸塵欲而雨眾華,億百千樂諸天[口*咨]嗟,前後導從。有天名最上淨,在大聖前叉手自歸,舉蓮華目而啟談言:『哀度眾生,甚為巍巍,本性明冥,悉以空虛,吾無所樂多所哀念。眷屬後宮不復重聞吉祥之音,其無量音今已逝矣。不覩天眾,不察最勝,不復聞香。皆以消愛欲棄塵勞山,無復眾垢,逮得究竟。本無宮殿今無欲想,奉行慈心,離眾罪蓋,無復殃舋。懷抱精神一切具足,不慕眾香,今日光光身心平等,妙如神仙。言說本來,在家聖王,令弱者強,顯真名稱,斷是王種而復亡失。無極釋姓消大福祚,願今我尊在所至趣,離垢無塵愍慈行哀,觀見宮殿妙音已逝,不復還入迦維羅衛。無有放逸,盡生死源不復坐起。經行國中惟詣佛樹,無老病死,至甘露道。』於是菩薩既出家去,為眾生故又無所行,亦無所住,不慕婇女,為得大勝,是大福田為功祚地,當行慧藥,無數億劫積累德行,布施持戒博學廣聞;菩薩慈行禁戒清淨,行無所犯,不志愛欲,忍辱仁和叚段解身不以懷恨;愍哀眾生精進無懈,無數億劫積集道業;祠祀百千,恒修禪定,心意寂然消眾塵垢,自伏其心慧無罣礙,而無想念。其心解脫濟脫億載,行慈愍哀已度無極;奉行清淨分別喜護,是為真正天中之天,應奉事之。清淨無垢,心如明珠擁護怨難,天眼無極,厄者受歸,病者為醫,在諸國生為大法王,千眼中帝照諸迷惑,身意休息興道威燿。捨心怨結,勇消眾塵,在眾最勝無能逮者;如師子步而無所畏,如龍調心降雨以時,導眾如牛以棄怨結,如月盛滿光明遠照,如日始出,猶如大炬消滅眾冥,喻如蓮華不著泥水,德香微妙不動如山,道眾瞋恨,降伏身魔、死魔、天魔;為大導師,迷失路者說八正道,不久成佛斷生老病死,度諸闇冥,療眾惡瘡,嗟歎正真不可限量,顏色光澤建立功勳,所嗟歎德令我如佛。
「於是菩薩稍進前行,覩五道神名曰奔識,住五道頭,帶劍執持弓箭,見菩薩來,釋弓投箭解劍退住,尋時稽首菩薩足下,白菩薩曰:『梵天之際天王見勅,守五道路不知如之,愚不敏達惟告意旨。』菩薩告曰:『雖主五道不知所歸;源所從來,五戒為人,十善生天,慳墮餓鬼,?突畜生,十惡地獄,無五趣行便歸人本;不慕五趣,以無五陰三毒六衰,則是泥洹。不處生死不住泥洹,便不退轉受菩薩決。無所從生靡所不生,於諸所生悉無所生。卿持俗刀,五兵宿衛,吾執智慧無極大劍,斷五趣生死皆至本無,無終無始永安無形,奔識心解逮不退轉。』無限天神皆發道心。
「於是菩薩勇猛捨家,適出城門,迦維羅衛一切群眾知太子去,各各共談而歡悅喜。俱夷明日從寐起已,遙聞眾言,覺知已去;聽大聲響即察求之,不見菩薩。宣大音響,及馬車匿。王心感絕自投於地,舉聲稱怨:『嗚呼!一子勸化宮中,大小歡悅。捨無數眾,今為所到永絕我望,何所恃怙?四域天下當何所依?』俱夷從床宛轉在地,自搣頭髮,斷身寶瓔:『何以痛哉!是我導師依怙如天,而棄我去,用復活為?恩愛未久便復別離。』淚下如雨不能自勝,嗟歎太子顏貌殊妙,心淨無垢清如深淵,內外明好莫不敬重,訓教真正靡不吉祥;咸同歸命,今捨我去為何所至?未曾放逸,不為馳騁,為天地主執正真道。釋其沐浴莊嚴天服,遠近慕路興立行業,不見菩薩無不懷慼。國中樹木尋時虧落,無諸華實。諸清淨地悉生塵垢無復眾好,仁尊所見,眾音伎樂柔軟聲響象馬車乘,其虛空中,莊嚴香瓶華香伎樂繒綵幡蓋,至德已逝,悉不復現。柔軟至誠第一難遇,俱夷歎息淚下交集。人中之尊,宿世積德悉達本末,欲度眾生生老病死。又彼大聖修百千德,慧不可喻。
「於時車匿夜送菩薩,菩薩脫身寶瓔奇珍以付車匿:『持是還國,啟白父王及以舍妻,吾身棄國不慕世榮,不好天地惟道是本。若成正覺當復來還,宣是經典以法相度,使心寂靜,不慕世榮。』車匿聞之淚下如雨,稽首作禮:『人中聖慧願以告我。』白馬跪地舐菩薩足。車匿白言:『王及妃問,將大功勳為何所至?當報云何?』菩薩答曰:『是卿所覩復何所問。』與車匿辭,菩薩悅豫,與恩愛別,辯慧無量。遂進前行逢兩獵師,心自念之:『吾已出家不與俗同。』脫身所服貿鹿皮衣,著之而去。
「車匿取衣及寶瓔珞,牽白馬還;至遊觀園,園監見之悲喜交集,不覩辯才寂然之故。今此車匿取太子衣眾寶瓔珞及白馬還,不當復憂。其王聞之與諸群臣,眷屬圍繞行至園觀,亦懷悲喜。瞿夷心望菩薩當還,不覩行來,心疑不信菩薩當去。聞車匿言,菩薩啟王及以舍妻,得佛道已乃還相見。王覩寶衣車匿白馬而獨來還,不見太子自投墮地:『嗚呼,阿子!明曉經典,眾奇異術無不博達,今為所至棄國萬民。車匿說之,我子菩薩為何所遊?誰為開門?其諸天人供養云何?』車匿白曰:『惟王聽之!我在常處晏然臥寐,城門已閉。於時菩薩以柔軟音,告我言:「車匿!疾被白馬。」城中萬民時皆眠寐,悉不聞語;我時悲泣,被馬牽授。天帝開門,其四天王告勅四神,捧其馬足,諸天百千天帝釋梵以侍送之,嚴治道路校飾莊嚴,演大光明散華燒香;諸天伎樂同時俱作,踊在虛空,諸天圍繞以侍送之。去是極遠,脫衣寶瓔,及白馬遣我還國,啟王謝妃,必至成佛乃還相見,勿令愁憂。』
「於是瞿夷聞車匿言,益用悲哀抱白馬頭,以哀歎曰:『太子乘汝出,何以獨來還?念前娛樂百種嗟歎,懷慼歎言,嗚呼痛哉,莫不離別,勢力堅強顏貌殊妙,在於眾中如月盛滿,相好莊嚴威神巍巍,須臾相仰便復別去。聖無等倫云何相捨?功勳難量名稱普至,咸共奉敬。聖住如山,伏諸怨敵,音聲柔軟猶如哀鸞過於梵天,積功累德無能喻者。遠近嗟歎,聖眾神仙莫不悲戀,生憐鞞樹為第一上。口演甘露音聞十方,雖在眾欲無所染著,猶如虛空,所施清淨柔軟如乳,白毫天中聖體滑澤,淳和安隱手足柔軟,嚴好巍巍猶如金色。以德嚴身莫不奉敬,在於中宮妓樂盈音。華香飲食不以為悅,心無增減。嗚呼車匿無有仁慈,將至所在而獨來還。』
「瞿夷一口獨歎菩薩,無數千言重歎菩薩:『導化一切云何獨去?誰復將行出此國土?何故與諸天俱?我獨辛苦。車匿無狀,挑我兩目令孤盲冥。車匿當知,一切諸佛決報父母,尚捨親近,況我賤室婇女樂乎?毒哉恩愛何一速疾,不能久在須臾間耳,慌惚不現猶如聚沫,思想所縛墮眾見網,雖依人間奄不知處;本曾說之,現行不真,安須臾間苦多無量,所願使果早成佛道。』
「王勸瞿夷:『人生有終合會有離,四時忽變,天地日月皆不常在。太子初生天地為動,行至七步,口自宣言:「天上世間我為最尊,當度三界生老病死,令至無為。」天帝來下稽首供養,四王接身置金机上,九龍浴體;未生之時豫現瑞應三十有二,阿夷相之:「若在家者為轉輪王,捨家為佛所知博達,力勢無限,三界特尊無不稽顙,必當成佛度脫十方。」來還不久,且自寬思勿復憂愁。』王雖說是,心中隔塞,悲哀歎言。
「爾時車匿,見王瞿夷所說辛苦,益悲流淚沾襟衣裳,諫言:『善哉!瞿夷!願聽我言,勿得復悲。我於中夜見一城中,男女大小悉淳眠寐,百福至聖與我談語,欲使被馬。適聞其言,心中隔塞遙視尊妃,極復淳熟寐,稱揚大音而舉聲呼:「速起!速起!聖尊欲去。」天接音聲令沒不聞,舉脚蹹地,拍手撾鼓,無聞聲者。爾時虛空日月光光,無數億千釋梵四天,諸大尊神稽首為禮,叉十自歸供養至尊。諸鬼神、龍、閱叉、揵沓和、魃魅害鬼,其四天王神足勅鬼,奉舉馬足,散青蓮華芙蓉莖華,清淨無垢,聖百福相威光巍巍,雨眾天華地六反震動,華遍佛國。但聞天言:「促促開門。」門自然開,無數億天前後圍繞,咸共供養不自舉身,忽已過去。世護所說:「兄弟妻子諸天部黨上及天王,志好所趣令歸佛道,不念眾惡默然不言,以能咨嗟菩薩大德。」揵陟有力施暢音聲,天護軟響,揵陟負載世之大聖,速疾勿動,無有恐怖惡趣之難。世護乘汝,一心歡喜捨畜生身,不毀導師。導師光明光為一切故,汝必得度勿得展轉。復有色處,百千億天宛轉足下,見揵陟馬在於虛空乘負菩薩,嚴治塗路極好無限,作寶欄楯若干品事,燒天名香。揵陟本福,忉利諸天圍旋太子在邊,天樂自娛。瞿夷勿愁安心欣然,覩之不久,人中之上當成佛道,諸天圍遶,於夜所告皆應道法,今勿復悲。百福威曜超絕群眾,察是歡喜不當懷憂。夙夜七日歎其功勳,不能究竟。尊人出時諸天共進不可盡極,妃今利義不可稱載,曾奉事斯光顯至真聖,於是移成無極道念,妃不久亦當復成人中之上。』
「王念菩薩不捨心懷,適欲請還,念:『阿夷相之:「在家為轉輪聖王,七寶自然,主四天下,千子勇猛;若復出家學道,必成正覺無上大聖,以七覺意寶,訓化十方三界愚冥,悟諸不覺。」必不肯還。當遣侍衛供養護人。』普召大臣諸明智眾:『卿等在家長子抱孫共相娛樂,不念吾憂;吾有一子奇相聖達,十方超異,當居四天下。一旦別離入名山谷絕無人處,苦厄寒暑飢渴窮危,無能知者。擇取卿等大臣子弟五人,追而侍之,若中來還滅汝五族。』
「既奉王教,入山求侍之。菩薩遂進深入名山,五人追之不能及逮,心自念言:『是為逸人,行不擇路,何道之有也?若欲還歸,必滅我種,不如住此。』五人所止,甘果美泉悉具滋茂,樹木豐盛悉無所乏者。
「菩薩捨國威聖無限,心自念言:『欲作沙門志在寂靜,威儀禮節遊行至山水邊定止。』天王知心,飛天奉刀來,帝釋受髮則成沙門。肉髻在家不知,菩薩嚴飾衣被第一顯現;手執應器,思惟無念,入羅閱祇欲行分衛,容色光光猶紫金曜,巨身丈六相三十二,萬民咸來觀之面像,目視無厭,所行周旋,眾隨逐之——往古以來未曾見聞如是聖達至真神人,光曜普照,天人興念思其本末布施餚饍——不知菩薩不樂居家若干品業,眾人惟察人中之尊與天不異。往告瓶沙王:『大王欣慶今獲善利,梵天自下詣國分衛。』或復言曰:『是天帝釋。』或復說曰:『是焰天王。』或復說言:『兜術陀天,無憍樂天。』或言:『化自在天王。』或復說曰:『是日月王,維摩神王。』王聞是言,歡喜無量,即遣使者觀於菩薩何所至趣?
「無供養者不得分衛,即便出城。使者追察坐山水邊,威神吉祥如紫金山。使者尋還啟瓶沙王曰:『坐山水邊。』時王聞之勅外嚴駕,與諸群臣詣山水邊;遙見菩薩威神光,光喻於日明,尋便下車,恭恪叉十稽首禮足,觀菩薩形猶如須彌,結加趺坐加敬歸命,遜辭下意而與言談。王曰:『太子!生多奇異形相炳著,德喻乾坤,當王四天下為轉輪王,四海顒顒冀神寶至,何棄天位自放山藪?假令太子不樂本國,願以鄙邦貢上處焉;訓誨黎庶各得其所,五樂自娛唯當納受,不距至懷。』
「菩薩答曰:『吾久達此一切無常,棄天地位無可慕樂,是故出家行作沙門;觀諸幼少皆歸老耄,顏色損落面皺皮緩;國土財寶一切如化,情欲多難猶如雜毒,墮入地獄餓鬼畜生,智者所惡愚者所貪,吾除貪欲如棄涕唾;身如樹果不久則墮,亦如浮雲須臾則滅,微不覺之,忽然已過,有毀壞憂,不得久安。夫人樂欲以自燒身,貪欲無厭,若飲鹹水從致苦患,愚人不解自以為樂;明智觀察欲如聚沫,聖賢無漏唯樂法念,充於智慧乃厭愛欲。貪習俗者不見本際,不了本淨。王觀此身無有堅固,所至到處常自迷惑,不能分別,身無吾我。我身棄捐百千玉女,心無所貪,不慕世榮,第一思惟欲成佛道。希有好德如好色者,唯有聖達視色如糞,察道真實,雖有父母君子梵志長者居士及與妻息,身有重疾,不能分取令無苦患;國士高位金銀七寶,何益於己?日照天下,不益盲者。吾觀三界一切無常,樂少苦多,身非我有,世間猶寄難可久居。吾見若茲,是故出家,而為比丘不慕世榮。迦維羅衛者,邦土第一轉輪王處也,風雨順時萬民滋茂,最和安隱,吾不慕樂,捨家為道。』
「王曰:『善哉!我得善利乃見至聖,吾志於俗不識至義,因欲相請於無欲人。假使得佛惟見愍念,以為法主當見度脫。我遇十力宿有餘慶,得覩大聖投身自歸。』前禮菩薩足,右繞三匝,與群臣俱,嚴駕還國。
普曜經卷第四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異學三部品第十四
「於是菩薩遊在山間,往至尼連水邊,樂於閑居心意寂然,慈念十方欲益天人。」
佛告諸比丘:「菩薩遙見欝頭藍弗,為諸弟子所見奉敬,達知圖讖算術天地災變,為眾最師。菩薩心念:『今者此等自以己身,計知算術星宿災異,為眾人師,所見奉事。吾往其所,問其所行能知殊勝,爾乃降伏講有無法,一心脫門三昧正定超其所學;以權方便觀其本末,自覩此等所當行者,世俗定意,然後為說深奧之定,無為三昧乃歸大道。』於時菩薩思惟是已,往詣其所。問言:『賢者!所事何師?誰為說法而學此業?』欝頭藍弗答言:『吾無有師,自然達之。』又問:『今所達者,為何所獲?』答曰:『獲有想無想定。』菩薩報曰:『寧可從人得學是定乎?』答曰:『善哉!從志所樂。』
「時菩薩起在於屏處結加趺坐。菩薩適坐,功福殊特聖慧無匹,宿世所行卓然有異,入諸定意一切正受;獨步無侶靡不通達,百千定意一切備矣,猶如照鏡而得自在,而無罣礙。於時菩薩從三昧起,重詣藍弗所,復問:『寧更有定踰無想乎?進至道耶?』答曰:『無也。』菩薩自念:『藍弗無信,獨吾有信;藍弗無精進、念、定意、智慧,獨吾有之。』
「思惟是已便捨之去,詣迦羅無提所,問之曰:『誰為師主?從何受法?』答曰:『無師,自然暢之。』又問:『暢之何所獲乎?』答曰:『獲無用虛空三昧。』於時菩薩三昧正受,最為殊特。即復說言:『此業善哉,我所歸趣仁亦趣此,俱共在斯,與是眾人而為眷屬。』菩薩答曰:『今此業者不至滅度,不離於欲,不達無為,不至寂然,無有沙門,不至正覺,非是泥洹。』
「於時菩薩與彼藍弗及此迦羅反覆相難,知之不及便捨之去。轉復前行見三梵志:一曰、憂為迦葉,次曰、那提迦葉,次曰、竭夷迦葉,兄弟三人有千弟子。菩薩過候,問:『何所事乎?』曰:『奉事水火及於日月,上至梵天。』菩薩答曰:『是不真正,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缺,梵天無常雖久必終,唯有無為無終無始能無窮極。』所論適竟,因捨之去,還歸本處。」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心自念言:『今吾處在五濁之世,值下劣眾外學熾盛,各墮異見九十六俓六十二疑,貪身愛命蔽塞愚冥,染慕情欲懷傷害心,不受訓誨不向清淨,志慕飲食愛戀土地,常行非義不志微妙,不樂慧施愛財貪嫉,志不存此道品之義,不在無礙馳騁情態,住於十惡不離自大,不救眾厄放逸不定,難可開化。殺害恣意飲酒無節,唯慕樂之;或事水火日月梵天;或事山神社神虛空天神,海水泉池樹木之神;或服果蓏,入山服食,或一日一食,二日三日或至七日一食;或日一揣,二日三日七日一揣;或十五日乃至一月一食,淨修梵行四禪四等,上仙梵天不逝生死;或有裸形,或服鹿皮;或事鬼神羅剎阿須倫神,不免惡趣,不能成道,謂之自達不可軌則,無以開化世俗眾邪異學。今我寧可示現清行,以用攝取外學之等,顯正真業使捨迷惑,所當應行,欲界色界不從彼教,來入佛道。』」
六年勤苦行品第十五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作是思惟,六年之中示大勤苦精進之行。以何等故名勤苦行?是事難及人所不逮,是故名曰勤苦行矣。眾生之中,若天世人不能修行、成辦此業,唯有究竟一生補處菩薩,乃能行之,故曰難辦。斯勤苦行,因是現行四禪之法,數出入息令解其意,無想不念無所悕望,在所至奉心無所猗,不貪是四,其像本末宿世所學,無學緣覺菩薩所行,是則名曰周遍虛空。無作非作靡所不作,彼則名曰普護一切,以等如空行禪定事,是亦名曰去無所至。
「於時菩薩欲現世間開化外學,若干品業訓誨諸天示其罪福。外學異術,計死斷絕神無所生;或言有常云何罪福。為分別說功德之報,現身口心當行清淨,日服一麻一米,六年之中,修立難及勤苦之行,宿命不債。菩薩六年之中結加趺坐,威儀禮節未曾進退,常存露精亦無覆蓋,不避風雨,不障頭首塵土之患,不起左右行大小便,亦無涕?,不屈申俯仰,亦不傾側,身不倚臥,或興雲大雨電雷霹靂,春秋冬夏菩薩默坐,值此眾難未曾舉手以自障蔽,諸根不亂不生恐怖;丘聚村落男女大小,牧馬牛羊擔薪負草,過邊興塵不相念之,不以為患,無所污難。
「彼時菩薩,眾人怪之羨之所行,取其草木投著耳中,耳不痛痒,著之鼻中鼻亦不?,亦不棄去。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目自覩見菩薩功勳道德巍巍,來往其邊供養奉事,稽首菩薩。
「爾時菩薩定坐六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十二載天人,立之三乘,以是之故,坐六年耳。於是頌曰:
「菩薩前出家, 其功勳真正;
厥心常寂然, 顯是愍眾生。
在五濁之世, 由下劣俗故;
生此閻浮提, 於世現罪福。
邪學業熾盛, 諸見六十二;
故立此精進, 逼困身畢罪。
浴池諸泉源, 日月眾光明;
樹木巖石山, 厭鬼地神禮。
自然行精進, 建立難及行;
修成勤苦業, 為眾示現此。
身力如金剛, 禪思不可動;
用若干義故, 亦復現緣覺。
若諸天人民, 異學亂見喜;
亦化此等故, 示勤苦之行。
而結加趺坐, 在地無坐具;
日進一麻米, 示現而服此。
示出息不出, 亦無還報息;
六年甚堅強, 禪思不缺漏。
無念無不念, 不念所可行;
心猶如虛空, 禪思不傾動。
不覆蓋身上, 亦無所障蔽;
不移動如山, 禪思不增減。
不避其風雨, 亦不障頭首;
不失威儀節, 禪思無進退。
村落諸男女, 牧牛馬猪羊;
擔薪及負草, 行邊興塵土。
不淨坋其身, 若干品諸難;
無念不迷惑, 禪思無進退。
身肉為消盡, 唯有皮骨存;
腹背表裏現, 猶如箜篌形。
諸所造天行, 須倫龍沓和;
目覩總功勳, 皆其咸供養。
五體禮受教, 令疾得成就;
使我得致是, 如心懷愍哀。
欲降外異學, 闇蔽眾邪業;
因是現罪福, 其身坐口言:
『是佛道難得, 髠頭何有道?』
行無央數劫, 六年畢其罪。
以是化天人, 其數十二載;
是故人中尊, 坐禪不進退。」
佛告諸比丘:「菩薩修勤苦行竟六年已,心自念言:『雖有神通聖明慧力,今吾以是羸瘦之體,往詣佛樹,將無後世邊地諸國有譏者乎?謂餓得道。吾身寧可服柔軟食,平復其體使有勢力,然後乃往至其樹下,能成佛道。』時有丘聚名曰修舍慢加,有長者女,日日飲食八百梵志,見知菩薩造勤修行,常願奉供。大聖菩薩,即夜往樹下坐。時長者女,始出嫁時,有願生男子者,必當與作甘美餚饍,祠山樹神。時長者女,生得一男心中歡喜,[((土/口)*殳)/牛]千頭牛展轉相飲,取其淳乳用作乳糜,欲祠樹神;即便遣婢先往掃除。婢見佛坐,不識何神,還啟大家掃除已竟,樹下有神端正殊好,非世所見。
「時女聞喜欲取糜往,糜跳出釜高一丈餘不可得取,女甚怪之。時八百梵志中師見之謂女:『今此乳糜非凡夫所應服者,唯臨成佛,服食此飯乃消化耳。』天於虛空而出聲曰:『今日女欲興立大祠,有大菩薩在於精思勤修苦行,已從坐起,汝本有願當先飯之。食之充滿,爾乃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便說此意勿違本願。』時長者女聞天神言,即取乳糜盛滿金鉢,手執賓乾與八百梵志,俱往尼連水邊。」
佛言比丘:「菩薩知之,即以神通慧力,還江水邊,忽然而度,隨其習俗示現入水而自洗浴。時八萬天子各按樹枝供養菩薩,菩薩牽枝出在岸邊,其身輕便清淨無垢。菩薩適住,時兜術天子號離垢光,尋取天衣袈裟僧迦梨,化沙門形奉上菩薩,於時菩薩即取著之,靜然而住。時尼連江水中龍妻從地化出,以微妙床貢進菩薩,菩薩即坐。時修舍慢加村落長者女與諸梵志,奉美乳糜詣菩薩所,稽首足下右遶三匝,以賓乾水灌菩薩手,以美乳糜進奉上之。菩薩愍哀女故輙受食之,氣力得充心無所戀,持金鉢投之江水,具足千龍即攝取之而供養鉢,於時奉床龍妻得之,用立神寺勤心供養。諸天百千億載,悉取香水和泥起寺,其欲供養菩薩鉢者,各現宮殿咸共奉事。於時村落長者女等,佛與髮爪得之起塔供養。」佛言比丘:「菩薩適服此乳糜以成福願,身遂充滿容色光光,踰於日月。於是頌曰:
「『時世尊精思, 勤心自念言:
「身神通慧力, 往詣樹王下;
成一切智慧, 以逮諸通慧。
便行普愍哀, 最後救眾生;
我寧可服食, 令身得充滿。
往到樹王下, 成聖一切智;
不以少薄福, 得致天人安。
不得成明眼, 還身力甘露;
至說宿功德, 決斯安隱祠。」
其心思如是, 天聞告村落:
「金鉢盛乳糜, 往詣江水邊;
奉上心踊躍, 逮得道甘露。」
所行百千劫, 諸根悉寂定;
諸天龍神往, 大聖至水岸。
適施度無極, 入水自洗浴;
以洗除心垢, 愍傷於世俗。
億千天歡喜, 各齎華㨶香;
世寂適入水, 人中上洗浴。
念知是菩薩, 建立行無垢;
仁賢適洗浴, 百千天奉事。
其身無垢穢, 天子奉袈裟;
身即著衣服, 著衣服已竟。
龍妻尋歡喜, 奉之好床座;
寂定意便坐, 為世之道眼。
修舍女奉食, 金鉢盛乳糜;
稽首禮足下, 大通即服之。
服此得充滿, 投鉢著水中;
諸天奉真誠, 來供養於佛。
如來適飯竟, 乳糜極甘美;
其身氣力充, 行詣佛樹下。
適到佛樹下, 行身不動搖;
強如帝釋步, 建立菩薩行。』
「於是菩薩飯食已充,愍念十方救濟危厄,欲坐樹下現成佛道度脫眾生。十方諸佛,咸示威變,顯其瑞應,五百化鳥自然來現,往詣其所遶菩薩身,暢悲哀音,歎其宿世所行無量積累功德,為一切故,欲化五趣故現五百,令去五陰,消除五蓋,拔五道行,逮五神通,化去五五二十五事,所處甚難,存處道場,住無所住,本無定慧。於是頌曰:
「『從無數劫來, 積德行六度;
四等心四恩, 護三界之將。
大慈無蓋哀, 欲脫癡聾盲;
今當成大道, 具三十二相。
隨俗而現身, 說苦空非常;
使了悉本無, 入佛三寶藏。
俗人罪所蓋, 十二因緣障;
不達無上真, 生死沈沒亡。
若解一切空, 不犯五陰行;
陰衰已消滅, 心淨如法王。
至真無上慧, 莫能限度量;
光明踰日月, 所濟無有疆。
須彌尚可稱, 虛空可度量;
不及大智慧, 大聖無極行。』
「歎此頌時,無數天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
佛告諸比丘:「菩薩江水邊洗已飯食乳糜,知氣力充,往詣佛樹;佛樹王下修如法行,皆無所動堅住如山,不諂蔽行,不逼短氣造立清淨,不動搖行而不相掁,以不強項性不卒暴,所行高下自然平等;演光明王晃晃灼灼,至真善行消垢下意;法過去佛清淨正行,至師子床不壞性行;斷眾惡趣思念永安,棄魔力勢令不堪任;度眾邪行受正法業,滅冥樹塵生死之本;使無部黨,釋梵四王行無所處;一心勇猛恐伏怨難,所遊獨步達一切智,心意無雙斷終始滋,捨欲諸貪使滅四難,無為無畏度於彼岸;如是行者,菩薩德行功勳皆成。詣江水邊至佛樹下,欲行天人化其道路,弘廣無際,又斯道路左右七寶欄楯,悉令嚴正,高四丈二,上有交露行諸臺閣,亦眾寶成天蓋幢幡,處處珓飾,七寶樹木高大妙好,諸寶樹間琦珍為繩;交絡諸樹兩兩樹間,有一浴池,池底金沙中生青蓮芙蓉莖華。其樹四邊寶為欄楯,明月瑠璃雜廁其間,鳧鴈鴛鴦遊戲其中,八千玉女香汁灑地掃道令淨,二萬玉女垂諸寶瓔,散諸天華。其樹間地七寶合成,八萬玉女各持供養,名香木蜜諸雜琦異,執金香瓶著寶垛上;一一垛上有五千玉女,鼓天之樂。」
佛言:「如是,比丘!菩薩欲詣佛樹下時,嚴治道路巍巍如是。至江水邊,諸志大乘亦入此路。其夜菩薩當成佛時,千梵天王告梵天眾:『其福功德顯燿清淨,皆修道跡,慈悲喜護禪定神通,從千劫來奉行大道,今詣佛樹,吾等當共往供養之,所修令吉以能歸命,無有恐懼,終無所畏,無八難患,生天上人間十方佛前。』在梵天宮,梵天聞之,六年苦行今詣佛樹,皆共善心當懷悅豫,供養菩薩大千世界之法主也。天帝釋梵、日月天王,詣江水邊皆往奉迎;在億載佛國,皆心念之,今詣佛樹下,當降伏魔,無能見頂,上至梵天,亦無能覩。今尊身相甚妙,莊嚴其身三十有二,言辭柔和清淨無垢,音聲雅妙過踰梵天,今坐樹下當共供養。其忍辱力,釋梵知之忽然安隱,悉斷一切塵勞結縛,若有聞者,致甘露跡成緣覺業;若逮佛道,普世界眾生皆來供養。」
佛告比丘:「有一梵天名曰三千建立,覩此三千大千佛國,平等如掌悉令照明,化於此地生軟青草,在其左右猶如天衣,如是草比遍大千佛國,而於眾生無所妨害,莊嚴此國。東方釋梵及四天王,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諸佛國土諸菩薩眾,皆來供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國土無央數眾,釋梵四王莊嚴供具,皆來貢上。一一佛土若干莊嚴,鐵圍、大鐵圍一切諸山,是諸佛國忽然不現,悉不知處,唯覩一切諸菩薩身普周佛土,諸天子等又有十六人侍從菩薩。其名曰:轉進菩薩,無進菩薩,施與菩薩,愛敬菩薩,勇力菩薩,髮猛菩薩,善住菩薩,總持菩薩,照曜菩薩,華鬘菩薩,法英菩薩,吉恐菩薩,不害眼菩薩,大淨菩薩,淨嚴菩薩,戒淨菩薩,眷屬圍遶,是諸天子等,悉不退轉逮得法忍,供養菩薩莊嚴道場,平治其地三千二百里,周匝圍遶有好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交露縵縵,七重寶樓,皆悉紫金諸雜挍飾。若干種品諸寶蓮華自然化生,燒眾名香;上虛空中立一寶蓋,覆於十方諸佛國土,生諸寶樹,諸天人民,其樹華果悉現道場;其十方界水陸眾華,悉現道場。十方佛國菩薩道場,所可莊嚴不可限量。功德聖慧清淨之業,亦現道場。佛樹如是,諸天子等眷屬圍遶,莊嚴佛樹極令清淨。一切諸天龍鬼神乾沓和,所可莊嚴宮殿室宅,若干品妙悉遙目覩,咸共歎曰:『善哉,善哉!功德福報應不可思議。』
「彼佛樹神有四天俱嚴治道樹,一、名足跡,二、名邊豆,三、名善意,四、名布精,莊嚴佛樹供養菩薩。其樹根莖枝節諸葉華實,皆悉茂盛圍遶佛樹,廣長極妙高八十里,巍巍無量欄楯樹木,交露眾帳亦各七重,七寶合成周匝圍繞,猶如忉利晝度之樹,若有見者而無厭極。三千國土,國土堅彊猶如金剛不可毀壞,自然現彼菩薩坐樹當成佛道。」
佛言比丘:「是菩薩身演大光明,普塞惡趣,滅除八難,病者得愈,恐怖得安,繫縛得解,聾盲瘖痾皆悉解脫,貧者大富,塵勞熱者悉彼療治,飢渴飽滿,懷姙得產,老耄強健;當爾之時,悉無欲縛,無婬怒癡,不想患厭,無有諍訟。當爾之時,一切眾生相視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皆懷慈心。於是頌曰:
「『其至無擇界, 現於地獄中;
諸有苦惱者, 咸得入安隱。
畜生自然和, 各各相愛念;
皆共懷慈心, 逮得無所畏。
至於餓鬼處, 諸飢渴窮厄;
皆獲得食飲, 因菩薩威神。
八難皆閉塞, 消滅諸惡趣;
眾生悉安隱, 快樂如天上。
諸有聾盲者, 眾根不具足;
應時悉視聽, 其身皆備悉。
婬怒癡塵勞, 眾生被熱惱;
諸塵得休息, 皆悉念正真。
貧者得財富, 皆得生天上;
病者悉除愈, 繫縛得解脫。
無厭及瞋恚, 無有諍訟者;
爾時咸相敬, 皆共起慈心。
如父母一子, 展轉相愛念;
眾生等如是, 相愛如父子。
時菩薩光明, 普照曜佛土;
猶如江河沙, 普遍四方界。
不礙諸鐵圍, 通過諸黑山;
一切諸佛國, 悉現如一土。
見羅列諸寶, 平正如手掌;
莊嚴諸佛土, 以供養菩薩。
十六諸天子, 圍遶佛道樹;
莊嚴其道場, 三千二百里。
諸所可莊嚴, 不思議億國;
菩薩威神故, 皆現彼佛樹。
諸天龍鬼神, 真陀摩休勒;
各各起宮殿, 遙望悉見之。
以見此清淨, 諸天人欣喜;
善哉福之報, 所作今悉見。
眾口意所行, 所可修平等;
諸利義悉吉, 心所願輙得。
如宿世所行, 所願悉具足;
諸所罪福報, 所獲亦如是。
莊嚴殊道場, 四天子交飾;
猶如晝度樹, 佛昇忉利天。
因緣不自在, 悉說諸功勳;
菩薩清淨業, 如本所作行。』」
迦林龍品第十六
佛告比丘:「菩薩身光照迦林龍王宮,龍蒙佛光身心悅豫,消諸塵勞,普獲安隱,面目欣怡。爾時龍王見斯光明,目即得開,與眷屬前而讚歎曰:『我已曾見拘留秦佛,從來久遠,亦見拘那含牟尼佛并及迦葉,光明所照。覩諸法王光明無垢,必當有佛,相好愍哀慧明興世,故照我宮,金色光光不妄晃昱,明踰日月火焰明珠所不能逮,天帝梵光自然遠邊,阿須倫明亦不能及;宮殿常冥今忽大明,覺了離垢身得安隱,心懷踊躍體無眾患,無熱清涼,無數億劫精進不疑。詣道樹下,善哉!共取華香衣服寶瓔珞琦珍,名香搗香箜篌樂器,當往供養,執有功勳。』
「龍后聞之,歡喜悅豫出觀四方,遙見菩薩如須彌山,威光莊嚴,百千億天而圍繞之,釋梵奉敬心中踊躍,見其塗路。時龍后喜詣度世所,投身作禮叉手前住。於是大悅,供養華香眾雜名香鼓樂,而嗟歎曰:『功勳真正,見尊善哉,如月盛滿,化眾度世,覩前至聖所見瑞應,今見亦然等無差別。今必降魔逮得滅度,猶賈脫難,宿曾布施如所願得,逮致忍辱,所求精進,樂於禪思,然智慧燈,本所行願今悉具足,必成最勝。猶如有樹華實茂盛,致佛滅度,如千泉源汲水無盡。』其心歡悅,普悉興雲而雨遍至虛空:『今必成道,體紫金色光周遍佛土,一切惡趣悉致弘要。其三千國諸豪尊位,令三世醫必當詣佛,燿於天下猶安明山不可傾動,如明智人覩四大海尚可枯竭,詣樹王下無能蔽障不成佛道。』」
佛告比丘:「於是菩薩心自念言:『諸過去佛,為在何坐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正覺乎?』復更念言:『過去諸佛坐於草蓐成最正覺。』虛空之中無數百千天,覩菩薩心即時報言:『如大聖意,過去如是,皆坐草蓐成最正覺。』」
佛語比丘:「於時菩薩見路右邊,有一人名曰吉祥,刈生青草柔軟滑澤,整齊不亂好若天衣。時菩薩見,即便越道詣吉祥所,以慈和心與共談語,而謂之言:『敷演善教而勸助之,言辭溫雅無有麁獷,其心安和而無惡意,除婬怒癡演哀鸞音,釋梵八聲甚深難及,如師子吼猶若雷震。十方佛國眾生蒙化,皆得安隱。有所講說,百千法音無能制止,以一法音普入諸聲,皆相安和至於解脫。普悅眾會,一切諸佛所說應時與慈仁語。吾欲得草,吉祥與我!今日欲得,當伏邪力成無上覺。無數劫來所施調意,棄捨諸想奉行禁戒,今應獲之。忍辱精進智慧功力,聲名智力禪定神通,脫門道力今當獲之。』於是吉祥,聞導師說清和之辭,歡喜踊躍,身和意悅奉柔軟草,興大功祚度於無極:『吾成甘露,吉祥施座當得佛道。用施草故,吾無數億劫修勤苦行,奉若干業,智慧功德善權方便,心意堅強然後得佛,必成正覺如我今也。若至道場當教餘人,果得所願,知吾得佛分別甘露,當來聽法逮最賢聖。』適施草座地則大動。天在虛空皆共叉手合掌歎曰:『今日降魔及官屬力,乃逮甘露無上正真。』」
佛語比丘:「往詣樹時,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心自念言:『當令菩薩坐此嚴淨成最正覺。』又諸佛樹華果茂盛,或淳香樹高四十里,或有佛樹七寶珓成高八千里,或四千里,或高百千由旬,一切佛樹具足八萬;若干天衣而布其上,或布蓮華若干種品,以為床座。菩薩座上,有三昧名曰淨燿定意正受,適以是定三昧正受,一切佛樹皆菩薩坐,相好嚴身;一一天子,念知菩薩坐我座上不在餘座。淨燿定意威神之故,地獄、餓鬼、畜生皆得休息,諸天人民、五道所生眾生之類,皆自目覩菩薩大士坐我佛樹下,不見在餘也。其下劣眾大薄福者,見於菩薩身坐草蓐,詣菩薩所右遶七匝。
「爾時菩薩則坐自然師子之座,力勢堅固猛過龍象,豪尊自在無能及者。名稱普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福祚妙達,能降魔怨故,現坐於草蓐。其身直坐心意正定。有德之人,時見菩薩坐師子床,如月盛滿照於十方。菩薩自誓:『使吾身壞肌骨枯腐其身碎盡,不成佛道終不起也。從無央數億姟載劫,勤為苦行今乃得之,終不迴還。』」
佛語比丘:「爾時菩薩坐佛樹下,有大光明號班宣道場,放斯光明普照十方無限佛界,遍虛空際照諸佛土。爾時東方離垢世界,無垢光如來佛國,有一菩薩名燿嚴光,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菩薩眷屬往詣道場,適詣佛樹。南西北方四隅上下十方佛國,盡虛空界所有佛土,皆見菩薩坐一道場樹下,咸悉覩焉如近相見。五道眾生展轉相視,皆見菩薩如觀手指。云何大聖微妙如是?彼諸菩薩見其面像,說是偈曰:
「『無塵勞瑕疵, 拔除眾垢濁;
身光照十方, 超越諸威曜。
其福慧定意, 積累無數劫;
彼最勝能仁, 普遍一切方。』
「於時南方寶焰如來佛國,最淨世界,菩薩名現寶積蓋,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往詣佛樹供養菩薩;執一寶蓋皆覆道場,釋梵四王展轉相謂:『獲嚴淨蓋為供養誰?』時寶蓋中出是偈言:
「『百千那術載, 以施無等倫;
常懷弘慈心, 此有殊特相。
鈎璅演光明, 今至佛道場;
力勢難可及, 故來供養此。』
「於時西方思夷像佛土,華嚴神通如來世界,菩薩名無著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寶交露帳;十方天、龍、鬼神、健沓和,展轉相謂:『此嚴淨光為從何來?』寶交露帳,說此偈曰:
「『寶車及寶衣, 高上至三界;
寶稱樂寶眼, 被鎧而精進。
今當得佛道, 眾菩薩皆至;
致此寶交露, 供養彼最勝。』
「於時北方日轉世界,蔽日月光如來佛土,菩薩名淨王,光往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十方世界所有德淨,皆現高座,時菩薩眾皆說此言:『誰今致此若茲嚴淨?』其普嚴淨,演是偈言:
「『其身清淨者, 無數功德慧;
所行口清淨, 彼宣斯法目。
斯心常清淨, 久發慈悲心;
今至樹王下, 供養釋尊人。』
「於時東南方德王世界,德明王如來佛土,菩薩名德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往詣道場供養菩薩;持交露臺中有高座。其交露臺,演此偈言:
「『其功勳德普, 須倫鬼休勒;
彼德王福稱, 以奉上道場。』
「於時西南方樂成世界,寶林如來佛土,菩薩名寶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致無量寶交露之臺,中有高座。其交露臺,演此偈言:
「『彼善意恭敬, 施無數珍寶;
講堂及軒窓, 捨身及車乘。
嚴交露華蓋, 微妙好園觀;
惠頭及手足, 由是坐道場。』
「於時西北方雨氏世界,雨香王如來佛土,菩薩名積雷雨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致眾香交露臺,中有高座,雨眾名香散高座上。其雨香音,演此偈言:
「『雨法遍三界, 具解脫光明;
雨離欲甘露, 至滅度無為。
消一切眾塵, 悉斷結縛毒;
禪思神足力, 造三品華香。』
「於時東北方樂帛交露世界,寶蓋起光如來佛土,菩薩名嚴帛帳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其交露帳以寶為地,化作菩薩相好嚴淨,是諸菩薩各各執持天華香,卑身低頭說此偈言:
「『瞻大眾恭敬, 嗟歎億載佛;
所說如梵天, 稽首詣道場。』
「於是下方普明世界,普現如來佛土,菩薩名寶藏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焰光高座紫金蓮華自然現矣,彼蓮華上化有天像,則以右手執寶瓔珞垂繒幡綵,卑身低頭說此偈言:
「『其身恒恭敬, 常禮佛弟子;
禮佛捨自大, 吾禮德功勳。』
「於是上方虛空世界,無限眼王如來佛土,菩薩名虛空藏光明,其光勸照,與無央數諸菩薩俱,來詣道場供養菩薩;十方佛土如虛空界,合集諸華名香搗香,衣服華蓋幢幡,金銀眾寶,象馬車乘,樹葉花實,男女大小,揵沓和、真陀羅、天、龍、鬼神、釋梵四王時放大雨,使諸眾生想歡喜悅,其有恐懼令無畏難。於是頌曰:
「『好談如菩薩, 奉愍傷得道;
莊嚴淨應度, 德踰大威神。
或上雨虛空, 垂百千寶瓔;
或上香寶鬘, 現垂軒華香。
或地師子吼, 演空無相願;
或空揚大聲, 古未見此華。
或在空上界, 現己千億寶;
遍空故吉祥, 歎菩薩福祐。
應時放光明, 覆蔽魔宮殿;
或現寶幢英, 最福詣佛樹。
明珠停虛空, 光曜月善月;
或心化須曼, 雨道場佛樹。
或頭面稽首, 天子念造敬;
或可如須彌, 虛空手散華。
或至四方澤, 燒諸好名香;
手執持寶杖, 遙覩見菩薩。
或現寂梵像, 澹泊寂然住;
毛出柔軟香, 等慈悲喜護。
或如天帝釋, 億載天圍繞;
往詣佛道場, 叉手散明珠。
或至四方域, 揵沓鬼真陀;
雨光果須曼, 此諸神歎勇。
或受持華香, 樹葉華香散;
佛子現半身, 卑已散華香。
或受分陀利, 青蓮若干華;
住相三十二, 歎尊無所著。
身大如須彌, 在虛空自投;
幢幡及華香, 見三千佛國。
目覩天地燒, 悉見諸合散;
念入法門行, 聞天不與欲。
或暢真陀音, 顏色妙具足;
莊嚴如玉女, 觀天人無厭。
身如剛無壞, 心行棄自大;
或來口說義, 浴身光去垢。
或寶場寶掌, 辦百千幢蓋;
雨寶華名香, 眾生苦立安。
出地大寶藏, 毛說億載經;
辯才令意覺, 解眾生迷惑。
持無畏如山, 化亂第一安;
十方億載國, 今日覺甘露。』」
佛告比丘:「菩薩嚴淨如是比像,國土自然,去來今佛諸佛國土,菩薩道場所作嚴淨,皆以普現交露臺閣。菩薩如是坐此高座,其斯欲界諸天之中,計魔波旬最為豪尊,今吾應義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當感致魔令到於斯,緣斯降伏。因斯攝化諸欲界天子,具足得本,及魔界天,見師子吼降伏一切,成最正覺,爾乃發起三界眾生。」◎
◎召魔品第十七
佛告比丘:「於時菩薩有光明,名消魔宮場,演斯光明普照三千佛國,靡不周遍,曜魔宮殿皆使覆蔽。從其光明使魔波旬聞此像教,大清淨士從無數劫,積功累德棄國捐王,愍哀正真欲成甘露。在佛樹下,己身已度當度餘人,己越三界當脫他人,己身已安當安一切,己身寂滅滅度他人,處在閑居護諸惡趣令無有餘,為天世人一切師父。神通已達,永離諸惡趣令無有餘,為天世人一切師父。神通已達永獲大安,以甘露安安於一切。當空汝界加縛卿頸使無勢力,失眾眷屬,心中隔塞不知何計。當興法雨,潤澤一切。」
佛語比丘:「時魔波旬聞是頌教,臥寐夢中見三十二變:一、見宮殿闇冥不明;二、見宮殿污泥不淨;三、見宮殿毀壞破散而生荊棘;四、見恐怖衣毛為竪馳逸散走;五、見迷惑失道入於邪徑荊棘瓦石;六、見其後園所生樹木無有華實;七、見池水枯竭無諸蓮華;八、見鳧鴈鴛鴦孔雀哀鸞百鳥禽獸皆無羽翼;九、見其大鼓箜篌樂器破壞斷絕棄捐在地;十、見捨所愛敬妻子眷屬別異處寐;十一、自見己身床上墮地破傷頭面;十二、見諸魔子威神力強,皆來稽首歸命菩薩;十三、見魔四女迷失時節化為老母;十四、自觀己身衣體污泥垢塵;十五、自見牆壁軒窓臺閣門戶傾危;十六、自見軍眾鬼神、閱叉、厭鬼、揵沓和、天龍眷屬,一切手脚,其身及頭皆墮在地;十七、見欲界諸天、天帝釋、焰天、兜術天、無憍樂、化自在天,各自捨去不從其教;十八、見魔宮殿所居止眾裹覆頭首;十九、見大自在今不由已;二十、自見眷屬不為歸伏;二十一、見頭冠幘珠璣瓔珞火自然燒;二十二、見魔宮殿自然震動;二十三、見諸樹木而截墮地;二十四、見諸可意業都不復現;二十五、見其水決沒壞宮殿;二十六、見河水崩頹灌民居舍;二十七、見一切天王皆來歸命菩薩瞻其顏色;二十八、見身床臥自然出外;二十九、見其餘眷屬而捨遠去歸於菩薩;三十、見吉祥釜竈皆悉毀壞;三十一、見諸梵王諸魔官屬宣傳不吉;三十二、覩見十方一切眾生歸命菩薩而從受教。」
佛告比丘:「魔於夢中見是諸變,時從夢起心中恐怖,衣毛為竪,召會大臣及諸兵眾,為告說此夢中所見。魔有智臣,名師子安,王問此大臣及諸會者:『我於夢中,聞於空中自然出聲,釋家生子身相眾好,六年之中修勤苦行,詣佛樹下當成正覺。從夢覺已心自念言:「今此菩薩度無央數億載人民,必空我界令無有餘,當禁制之。有德如是,輙成佛道,名曰法王普往歸之。以何方便斷其徑路令不成就?」以大兵眾而往伏之。』於是頌曰:
「『以將大兵眾, 共行害除之;
便就其樹下, 危殺此沙門。
將四部之兵, 其欲愛敬我;
與我共戰鬪, 急速往遣之。
緣覺及羅漢, 遍滿於天下;
滅除我眾兵, 使無有力勢。
如是當成佛, 天地之法王;
部黨甚熾盛, 為佛無斷絕。』
「於是魔子導師,為魔波旬說此偈言:
「『大人面何變, 顏色不如常;
如忉利天人, 其身不和調。
今何所見聞, 疾告今欲知;
常觀正本末, 療治其疾患。
聞天人所言, 臥寐見惡夢;
若皆眾中說, 聞者自投身。』
「魔子導師自詣啟父:『我會大眾雖宣音聲,令無所勝,使無非惡,眾庶心生,或有所生,或無所生,如是服響自於樹下,今現瑞應則為吉祥,不見輕慢也。我察必安具眾吉祥,善與少事令罪不生。我見寂然所可導御,不起幻術,不以吾我,行成吉祥正真導師。』導師復言:『若有威力而不成力,自然羸弱有生勇士慈行得勝。假使螢火滿三千界,有一毫明,必能普照十方天下,其心懷穢妄道習惑,輕於明智彼病難治,無能動移億佛不療。』」
佛告比丘:「於是波旬不用導師之言,即召千子——其五百子導師之等,信樂道德歸於菩薩,住菩薩右;其五百子隨魔教者住菩薩左——時魔波旬告諸子言:『汝等一心共立建謀,以何力勢勝菩薩乎?』其右面子名導師者,答父波旬而說偈言:
「『令諸子諍豈為好, 自任訟理欲斷根;
小蟲欲與師子戰, 勇如是行豈勝佛。』
「其左面子,名曰惡目,以偈報答:
「『適覩我身力便傷, 如樹墮地拔根枝;
於今沙門察我住, 以得視息復欲喘。』
「其右面子,名曰軟音,以偈報曰:
「『欲興恐懼消大海, 所行顛倒求安和;
斯觀菩薩之面像, 吾不謂父為奇訝。』
「其左面子,名曰不淨,以偈答曰:
「『自見一己欲得勝, 卿作沙門默然退;
見我兵眾無數千, 皆共猛勇害汝形。』
「其右面子,名曰善意,而說偈言:
「『象大鉤鎖所有力, 勇執金剛密健人;
建得忍力藏柔軟, 使諸剛強永無力。』
「其左面子,名曰強威,重說偈言:
「『雖菩薩身光消病, 我入於彼悉破壞;
受持善根如劫燒, 我身當害於菩薩。』
「其右面魔子,名曰善因,以偈報曰:
「『山尚可動空可墮, 其大海水尚可盡;
虛空盡可行在地, 不得甘露不捨樹。』
「其左面魔子,名曰所入變,復以偈答曰:
「『日月光明猶可蔽, 魔宮殿住能隱水;
豈取一渧盡江海, 將兵迴還勿雷吼。』
「其右面魔子,名曰德悅,復以偈報曰:
「『日月可滅明, 鐵圍可不淨;
菩薩之清淨, 己一無能當。』
「其左面魔子,名曰求便,即時頌偈答曰:
「『無兵無黨名純淑, 其面妙好無鎧仗;
未見無兵欲戰鬪, 如我今日必相害。』
「其右面子,名曰德嚴,以偈報曰:
「『不可從己而獨言, 心懷忍力精進強;
行三脫門智慧財, 德力為兵相降伏。』
「其左面魔子,名曰不還,以偈答曰:
「『當還害之如燒草, 正使吉呪不免箭;
呪以成者破山還, 不令太子住不馳。』
「其右面子,名曰法樂,以偈報曰:
「『虛空可盡令有形, 其眾生界可一同;
柔軟風冷尚可獲, 菩薩樹下不可移。』
「其左面子,名曰澹怕,以偈答曰:
「『我父境界供自然, 眾人所欲皆有之;
皆當破壞害其命, 就樹下危乃捨去。』
「其右面子,名曰一切吉,以偈報曰:
「『假使三千滿中物, 皆成為毒不能傷;
婬怒癡毒大恐難, 皆欲加聖終不能。』
「其左面魔子,名曰樂貪,以偈答曰:
「『百千玉女自莊嚴, 鼓於無數伎樂音;
受喜數受樂欲好, 從是致安諸所慕。』
「右面魔子,名曰法行,以偈報曰:
「『以法所樂而自娛, 慕敬禪定好甘露;
度脫眾生受以慈, 誰復有心樂於欲。』
「左面魔子,名曰好跂,以偈答曰:
「『月行虛空有所至, 除去闇冥故清明;
我等今日得沙門, 毀滅所行諸覺業。』
「其右面子,名曰師子吼,以偈報曰:
「『無數野狐而鳴呼, 不如一勇師子吼;
百獸聞音懷恐懼, 戰慄驚怛奔四方。
今者卿等亦如是, 不聞人尊頒宣法,
自強廣遠妄所說, 聞聖師子吼降伏。』
「其左面子,名曰念惡,以偈答曰:
「『今來眾會無數變, 云何觀此諸頭首?
愚人覩是不捨走, 言降伏之乃訛言。』
「取要言之,一切魔子,清白部,又黑冥部,各各說偈。於時有一將軍,名曰賢天,為魔波旬說此偈言:
「『是君之所知, 釋四王真陀;
阿須倫迦留, 叉十稽首禮。
何況所不惑, 梵天及光音;
淨居諸天子, 普亦自歸命。
今所生諸子, 從尊受教令;
斯等敬菩薩, 至此皆稽首。
今斯魔軍眾, 三千二百里;
恭恪悅意觀, 心中懷踊躍。
覩之面和悅, 百千天雨華;
無數神供養, 諸天下賓王。
諸魔眾所作, 憒亂鼓不鳴;
能還者為智, 必不得其勝。
佛樹為吉祥, 鳧鴈呰孔雀;
不畏而悲鳴, 不勝不如還。
魔眾所住處, 雨墨及塵土;
道場雨眾華, 唯聽願迴還。
魔眾所住處, 溝坑布?鏫;
道場于香熏, 智覩當還逝。
前所夢見瑞, 目覩何不還;
為欲奈之何, 處所已破壞。
其濫衍化人, 瞋於凡大仙;
精進極歎頌, 雨雷不生草。
精進仙人還, 應儀能合偶;
不害眾生故, 頭首得自在。
天王不聞乎, 身相光遠照;
出國無所異, 成佛降塵勞。
其身如是淨, 仙人奉敬之;
當往詣至尊, 莫不啟受教。
眉間白毫毛, 若演其光明;
覆蔽億國土, 蓋魔宮不現。
無能見其頂, 極察不能覩;
無能堪任觀, 成就正真覺。
猶須彌鐵圍, 日月天帝梵;
土地諸道場, 樹木山稽首。
福力有智力, 聖力精進力;
忍力禪思力, 魔力消無力。
猶如坏為器, 必當疾毀壞;
師子比禽獸, 螢火比日月。
求比無等倫, 師子虺同耶;
比察於菩薩, 不見有等類。』
◎普曜經卷第五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降魔品第十八
「於是魔波旬心中憒亂,恐怖色變強顏不去,不欲退還故作訛言:『我所為是,告其兵眾,卿等併心皆共和同,所可見知諸天鬼神逼迫菩薩莫使縱逸也,當共伏之爾乃捨去。』
「爾時波旬告其四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四、名見從:『汝詣佛樹惑亂菩薩,嗟歎愛欲之德,壞其清淨之行。』女聞魔言,即詣佛樹,住菩薩前,綺言作姿三十有二:
「一、曰張眼弄睛。二、曰舉衣而進。三、曰??並笑。四、曰展轉相調。五、曰現相戀慕。六、曰更相觀視。七、曰姿弄脣口。八、曰視瞻不端。九、曰嫈嫇細視。十、曰互相禮拜。十一、以手覆面。十二、迭相捻握。十三、正住佯聽。十四、在前跳蹀。十五、現其髀脚。十六、露其手臂。十七、作鳧鴈鴛鴦哀鸞之聲。十八、現若照鏡。十九、周旋出光。二十、乍喜乍悲。二十一、乍起乍坐。二十二、意懷踊躍。二十三、以香塗身。二十四、現持寶瓔。二十五、覆藏項頸。二十六、示如閑靜。二十七、前却其身遍觀菩薩。二十八、開目閉目如有所察。二十九、俾頭閉目如不視瞻。三十、嗟歎愛欲。三十一、拭目正視。三十二、遍觀四面舉頭下頭。
「菩薩心淨,猶明月珠而無瑕疵,如日初出照於天下,猶如蓮華在於泥水而無所著,如須彌山不可移動,其德高遠諸根寂定,其心澹泊而無增損。
「爾時魔女善學女幻迷惑之業,往欲亂道,而重言曰:『仁德至重諸天所敬,應有供養,故天遣我。我等既好年壯盛時,天女端政優鉢華色莫喻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事左右。』
「菩薩答言:『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將以自壞;有何等奇福難久居,淫惡不善自亡其本,死則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形,欲脫致難。汝輩故來亂人善意,非清淨種,革囊盛臭而來何為?去,吾不用。今阿母等不安天上,何為橫來?』其魔王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即還魔所而說偈言:
「『禁戒清淨不樂觀, 所視恭敬無瞋恨;
所察威儀無愚冥, 其身微妙審詳序。
快說女人之瑕穢, 已離愛欲無所戀;
天上世間無等倫, 不見真行如是者。
所在進止覩女像, 本淨謹慎妙巍巍;
堅一其心無瑕穢, 猶如安明不可動。
察福威神及功勳, 從無數劫護禁戒;
清淨梵天無數億, 頭面稽首真人足。
必當降伏我魔兵, 輙成道德如前佛;
以故我等不可爭, 逮得尊業療一切。
所觀如空明珠寶, 億載菩薩往恭敬;
若干雜形如妙華, 迦留須倫山樹木。
有所思惟無想念, 咸來供養於十力;
其面眉間功勳光, 斯明極曜遍照遠。
所行之處無求便, 所受根本無所失;
無瞋無塵無有所, 舉動作事常少欲。』
「於是樹神,覩其威神即懷恐懼,承佛威力,所言至誠悉共和同,以十六事嗟歎菩薩:今清淨人極妙巍巍,如十五日月盛滿時;其明普照,猶如日出曜於天下;如樹華茂無不芬葩,奇相眾好金色從容;諸根寂定,猶如蓮華處於浴池;所演有威,猶師子吼而有殊特;猶念菩薩,在林樹間獨步無畏,所造習行人中獨尊,譬安明山跱于大海超絕獨顯;平等堅固,如鐵圍山出眾山上;尊人功勳普聞遠近,若水具足攝持天地;其意恢廓而有殊特,斯心無限猶如虛空;其心正住曜無等倫,譬如天地眾生所仰;其心清淨而無穢濁,萬民悅豫至無有餘;其意清明無能覩者,一切眾生所可慕樂;有所度脫而有超異,悉斷一切諸所想念;尊力無上猶如鉤鏁,莫不為伏;所行精進志性堅固,諸狐疑者眾結悉解;退降魔眾捐棄于兵令還歸宮,尊人善利致得十力,力勢無雙。如是比丘,樹神以十六事,嗟歎菩薩功德無侶,聞者莫不欣喜。」
佛告比丘:「淨居諸天以十八事,嗟歎菩薩,毀呰魔眾。何謂十八?
「魔以見棄猶如羸老不能得勝,一。
「波旬劣極如朽牆壞,二。
「波旬大聖一己勇猛至願而降伏卿,三。
「波旬無侶如病無養,四。
「波旬無力猶門戶破,五。
「波旬今見遠棄如失娛樂,六。
「波旬今日住於邪徑如賈失路,七。
「波旬疾棄如病不除,八。
「波旬愚癡所在不安,九。
「波旬不孝不知報恩,十。
「波旬馳走如師子吼小獸馳逸,十一。
「波旬見擯如眾斥棄,十二。
「波旬不知時節福盡無餘,眾所捨除如滿器土,十三。
「波旬已見縛束,勇猛巧言自懅怕擯,十四。
「波旬失眾力如失頭髮手足,十五。
「波旬無意如狂失志,十六。
「波旬迷惑不知家處,十七。
「波旬奔馳如狂逸走,十八。
「如是,比丘!淨居諸天以十八事毀訾波旬。」
佛告比丘:「宿衛佛樹諸天,以十六事覆蔽於魔。何謂十六?
「今日菩薩降伏波旬及諸官屬,一。
「今日菩薩總以大勢力攝取波旬令自然羸,二。
「今日菩薩使魔波旬不知處所,若日光明曀於熒火,三。
「今日菩薩以佛大權過諸天威拔惡根本,四。
「今日菩薩以佛大威神師子之力,消伏波旬若小獸縮,五。
「今日菩薩墮魔山谷,如有力人斫截樹木,六。
「今日菩薩懊惱波旬,如大怨家見逐曠野,七。
「今日菩薩得波旬降,猶如大海和於牛跡,八。
「今日波旬妬於菩薩,如獄囚得脫故有賊心,九。
「今日菩薩迷惑波旬,如豪貴之人牽掣貧匱,十。
「今日菩薩棄捐波旬,如非法王失於故土,十一。
「今日菩薩勝於波旬,如猛毅士屈伏劣弱,十二。
「今日菩薩令魔憂慼,如破壞人不知所奏,十三。
「今日菩薩令魔訛言如海船壞,十四。
「今日菩薩令魔消除,猶如劫盡燒諸草木,十五。
「今日菩薩毀落波旬,猶如大勢壞諸異學,十六。
「如是,比丘!宿衛佛樹諸天,以是十六事,覆於魔波旬。
「於是時弊魔聞諸天人至誠分別,決了本末教令還歸。魔毒益盛,謂菩薩言:『疾起奔馳,我眾兵仗十八億眾,皆共併勢,如是勢相,若斯度已而危仁身。是我眷屬眾兵相越,我終不言當復相救,速疾起走。』
「菩薩答曰:『如須彌山不可動搖,一切十方諸會眾多尚可墮地,萬物草木皆為眾生無能傾心,若有一意尚竭大海不損吾心,不得佛道吾終不起。』魔復說言:『我生欲界,一切四天王、天帝諸釋、阿須倫、健陀羅、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在中為主屬我無餘,仁亦屬我,今者自恣耶?』
「菩薩答曰:『卿欲界尊自謂威神,必非是尊,非法尊也,道法尊者乃謂為尊。不但欲尊,地獄、餓鬼、畜生於中罪尊,非道正真無上聖尊也;必當成佛,降伏弊魔。』魔復報曰:『今日沙門獨在林岨,欲得是願致為甚難,欲立應行今且壞失,何因得道?』
「菩薩報曰:『以失義理,告何從來?不違禪定神足功德,不亡威力能大勤修,乃名曰為精進力也,不成佛道終不起也。魔何所恚在前而住,宣麤惡辭?』『或謂已止。一己獨身在於曠野,猶如一日滅十方闇眾光炬明,今與大眾,乃在吾前而現顏貌。吾當相逼速起出去,必相危害已興眾變,遇眾苦難。鬼神所在能立郡縣,猶是所作能成自在,眾形無數天人逼卿。』
「菩薩報曰:『空尚可盡,風尚可握,男女大小,其月無垢光滅眾冥,尚可墮地。光亦可冥,無能移吾退樹下去。要成道德,雖興勢力不捨兵眾興麤害心,吾常仁慈柔和為本,咄咀小子,如斯毀壞不察本變,不捨兵眾,吾在眾中若紫金山,猶大寶藏靡不咨嗟,如妙華鬘今日必勝,化大亂眾善毀魔兵,鬼神種靡不歸伏。』音越梵天聞於十方,聲如哀鸞。『諸神惡鬼此眾伴侶,天神來現住在目前,遍虛空中皆集勇猛,來詣樹下欲得壞卿。』『假使大千滿中諸形若干種變皆執金剛,不能動吾,雖懷惡心執持五兵,吾不畏之。』魔持刀劍:『沙門速起盡力馳走,今以刀刃段段解截。』『假使三千土地所有境界,皆滿中魔各各執劍如須彌山,不能搖動吾一毛矣,況欲害乎。吾心堅強終不傾移。』神通之曜巍巍無量,體紫金色如火中金。魔王益惱,召四部兵大來集會:『無極大力當往戰鬪,自古迄今未見有此,汝等併勢當討滅之。』
「爾時四部十八億眾,各各變為師子熊羆、虎兕象龍、牛馬犬豕猴猨之形,不可稱言;蟲頭人軀,虺蛇之身,黿鼉之首,一面六目,或一項而多頭,齒牙爪距擔山吐火,雷電四繞擭戈矛戟。菩薩慈心不驚不怖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不能得近,魔王自前與佛相詰難,其辭曰:
「『比丘何求坐樹下? 樂於林藪毒獸間;
雲起可畏窈冥冥, 天鬼圍繞不以驚。』
『古有真道佛所行, 澹泊無畏除無明;
其成最勝法滿藏, 吾求斯坐決魔王。』
『汝當作王轉金輪, 七寶自至典四方;
所受五欲最無比, 斯處無道起入宮。』
『吾覩欲盛吞火銅, 棄國如唾無所貪;
得王亦有老死憂, 去此無利勿妄談。』
『何安坐林而大語, 委國財位守空閑;
不見我與四部兵, 象馬步兵十八億。』
『以見猨猴師子面, 虎兕毒蛇象鬼形;
皆持刀劍擭戈矛, 跳躍哮呼滿虛空。』
『設復億姟神武備, 為魔如汝來會此;
矢刃火攻如風雨, 不先得佛終不起。』
『魔有本要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虛還;
今汝福地何如佛, 於是可知誰得勝。』
『吾曾終身快布施, 故典六天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稱無量誰為證。』
『昔吾行願從定光, 受莂為佛釋迦文;
恐畏相盡故坐斯, 意定必解壞汝軍。』
『我所奉事諸佛多, 財寶衣食常施人;
仁戒積德厚於地, 是以脫想無患難。』
菩薩即以智慧力, 伸手按地是知我;
應時普地轟大動, 魔與官屬顛倒墮。
魔王敗績悵失利, 惽迷却踞前畫地;
其有曉心乃了悟, 即時自歸前悔過。
『吾以不復用兵器, 等行慈心却魔怨;
世用兵器動人心, 而我以等如眾生。
若調象馬雖以調, 然後故能會復生;
若得最調如佛調, 以如佛說無不仁。』
姟天見佛擒魔眾, 忍調無想怨自降;
諸天歡喜奉華臻, 非法王壞法王勝。
本從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時禳不祥;
能使怨家為弟子, 當禮四等道之證。
面如滿月色從容, 名聞十方德如山;
求佛相貌難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普曜經行道禪思品第十九
佛告比丘:「菩薩坐佛樹下,以降魔怨成正真覺。消荊蕀根三毒之源,無諸緣起陰蓋衰種;永無微曀,眾想以定淨如虛空;勇猛無難,竪其大幢顯示一切,招來十方度脫三界。默坐樹下示現四禪,為將來學顯道徑路;以縛諸我神通微妙,棄欲惡法無復五蓋,不受五欲眾惡自滅,念計分明;思視無為,譬如健人得勝怨家,意以清淨成一禪行。心自開解却情欲意,無惡可攻不復計觀,寂然惔怕如聖賢行念思以滅,譬如山頂之泉水自在中出盈流於外,谿谷雨潦無緣得入,靜然守一專心不移成二禪行。又棄喜意惟見無欲,外諸好惡一不得入,內亦不起,心正體安,譬如蓮華根在土中華合未開,根莖華葉潤漬水中,以淨見真成三禪行。棄苦樂意無憂樂想,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苦樂志正在其中,如人沐浴潔淨覆以鮮好白繒,中外俱淨表裏無垢,喘息自滅寂然無變,成四禪行。
「譬如陶家,和埴調軟中無砂礫,在作何器。精進開發無所不能,已得定意建立大慈不捨大悲,智慧善權究暢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禪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終而復始。以曉三脫得三達智,去來今事無所罣礙。變化現法所欲如意,不復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復令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如出入水,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鳥飛翔,坐能及天手捫日月,其身平立能至梵天,出沒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豫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念於所念悉見聞知,諸有貪婬無貪婬者,有瞋恚無瞋恚者,有愚癡無愚癡者,有愛欲無愛欲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
「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億無數世事,至于天地成敗空荒之時,還復成時。能知一劫十劫至千億劫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醜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於五趣中,或墮餓鬼,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或生卑鄙貧賤家者;知眾生惑五陰自蔽色痛想行識皆習五欲,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受心法為愛欲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
「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婬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眾苦滅。何謂為八?正見、正念、正言、正業、正治、正方便、正意、正定。譬如無薪無火不然不滅,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薩自知以棄惡本,無婬怒癡,生死以除,種根以斷,無餘災?,所作以成,智慧以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
「爾時得佛十種神力,四無所畏,十八之法。佛十神力者:
「佛悉見知深微隱遠是處非處有限無限,明審如有。一力也。
「佛悉明知來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報處。二力也。
「佛能現化禪定脫門正受。三力也。
「佛悉分別天人眾生彼彼異念。四力也。
「佛知眾生若干種語及度世語。五力也。
「佛悉了知世間雜種無量情態。六力也。
「佛知欲縛知縛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
「佛智如海善言無量,追識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
「佛天眼淨,見人初死神所出生,善惡殃福隨行受報。九力也。
「佛漏已盡無復縛著,神真叡智自知見證,究暢道行所作能作,無餘生死其智明審。是為佛十神力也。
「佛四無所畏者:佛神智正無不知見。愚人惑言,佛未悉知;至諸梵魔眾聖,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一無畏也。
「佛漏盡智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盡;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二無畏也。
「佛說經戒天下誦習。愚惑相言,佛經可遍;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毀佛之正經故,獨步不懼。三無畏也。
「佛現道義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不能度苦;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佛正真故,周行不懼。四無畏也。
「佛十八不共:從得佛至于泥洹,一、無失道。二、無空言。三、無忘志。四、無不靜意。五、無若干想。六、無不省視。七、志達無損。八、精進無損。九、定意無損。十、智慧無損。十一、解脫無損。十二、度知見無損。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見。十四、未來之事悉知見。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見。十六、攬眾身行化以本際。十七、攬眾言行化以本際。十八、攬眾意行化以本際。是為十八不共之法。
「佛得道意一切知見,坐自念言:『是實微妙難知難明,甚難得也。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苞天地,細入無間。昔錠光佛時莂我為佛,名釋迦文。今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成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為,道德慈孝仁義禮信,忠正守真虛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四思隨時,養育眾生如愛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功不唐捐,今悉獲之。』喜自歎曰:
「『今覺佛極尊, 棄婬淨無漏;
一切能將導, 從者必歡豫。
天福之報快, 妙願皆以成;
敏疾得上寂, 吾將逝泥洹。』
普曜經諸天賀佛成道品第二十
「於是欲行天王女見如來坐於樹下,神通以達所願具足,降魔怨敵,竪大幢幡,無極大仁為大醫王療眾疾患。無極師子若於恐懼衣毛不竪,調和心意滅除三垢,成三達智越於四瀆;執一道蓋救護三界,清淨梵志為棄眾惡,則為比丘除諸愚冥。何謂沙門?越於六徑,廣學無限,名曰博聞。德消塵勞,成為勇猛度於彼岸。所謂力者,總十種力具足法寶。見如來坐於樹下。以偈讚曰:
「『今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難動如須彌, 無畏無所捨。
從無數億劫, 施戒學智慧;
合會進道義, 亦無數億劫。
所行蔽釋梵, 本發求佛道;
無數劫行忍, 堪任眾苦惱。
故光紫金色, 精進無數劫;
超越生死難, 以故降伏魔。
從無數億劫, 行禪神通慧;
奉事無數佛, 是故眾供養。
從無數億劫, 至誠博智慧;
將護億眾生, 是故速得佛。
以降於身魔, 亦離於死魔;
除去欲塵魔, 故得無憂患。
是為天中天, 諸天所奉事;
三界所敬養, 為無量福田。
悉消諸音響, 值佛成眾祐;
無能望覩者, 乃至坐道場。
眉間相照曜, 無數億佛土;
悉曀日月光, 使眾逮道明。
端正中殊妙, 顏色最第一;
相好愍念眾, 三界所奉事。
其眼甚清淨, 覩無數諸佛;
國土眾生身, 心中所懷念。
其心甚清淨, 聞無數音聲;
諸天人民言, 佛教法之響。
今得廣長舌, 知時言柔軟;
當聽斯正法, 至無為甘露。
以見魔兵眾, 自悅心不懅;
又見諸天人, 不歡如須彌。
覩魔諸兵眾, 不動亦不搖;
雖懷其害心, 勇力降伏之。
在坐不移轉, 其身不傾動;
不喜亦不瞋, 當時無所難。
諸天世人民, 則為得善利;
乃逮聞正法, 輙奉行至誠。
常立在功勳, 蒙最勝福德;
所行輙速成, 寂然人中英。
人中尊導師, 以逮成正覺;
震動億姟國, 降伏眾魔官。
其聲如梵天, 亦如哀鸞音;
聲香為第一, 瞿曇說是言。
福報為最安, 除一切惱患;
所願者必成, 其人有功德。
疾逮得佛道, 便降伏魔眾;
輙得歸清涼, 以恬怕滅度。
是故何福人, 興立行有厭?
以聞甘露法, 誰當有懈惓?
處在林藪間, 誰當有退意?
饒益於萬民, 當奉行精進。
其從菩薩行, 為人乃歸命;
所行造供養, 各成己國土。
平如掌明鏡, 輙等住其地;
百千葉蓮華, 自然出暐曄。
百千億諸天, 來覩佛道場;
皆由己功勳, 如海無限量。
降伏魔力勢, 逮甘露法門;
皆稽首作禮, 歸命於如來。
以若干清淨, 各各執香蓋;
以覩見師子, 佛威神變化。
則發菩薩意, 所住無能動;
所言有名稱, 如海不可量。
強如須彌山, 為諸山中王;
十指叉為禮, 從空出梵聲。
人中聖亦然, 處於師子座;
百千諸樹木, 曲躬向道場。
其光明百千, 震動億國土;
盡滅諸惡趣, 諸難皆閑靜。
無能越度者, 病者皆得療;
是人中至真, 坐於師子床。
佛威神變化, 猶如明珠火;
自然有光曜, 猶如日月明。
眉間演大光, 當時所奮明;
普曜於三界, 無能見佛頂。
人中勇如是, 坐於師子床;
所顯神足變, 來者靡不覩。
坦然奉敬佛, 地六反震動;
假使不捨兵, 善權多所感。
若不捨兵仗, 當致眾毒惱;
尊師子如是, 在座現感應。』
「於是淨居天、梵世迦夷天、善梵天,及敬道魔子,往詣佛所執大寶蓋,以貢上佛,即叉十指以偈讚曰:
「『仁尊現目前, 精進禪慧力;
在魔顯大辯, 聖以降伏之。
一切義吉祥, 無數億魔來;
不起身不動, 稽首普世尊。
若干如恒沙, 不及於至尊;
無所能動搖, 猶如恒沙劫。
祠若干億千, 所設為道故;
無敢毀能人, 所行不可逮。
有曾施妻子, 男女及僕使;
菀園以國邑, 王位諸莊嚴。
手足及其頭, 身中諸所為;
用行道之故, 仁慈不迷惑。
如口所可說, 言辭終不變;
佛無著大度, 當度無數眾。
億載越汎流, 禪定神足力;
降伏淨正法, 願具度眾生。
施世盲冥目, 普令一切和;
一心願普智, 合集歸尊導。
其志無限量, 靡不嗟歎者;
如是降魔官, 覺成一切智。』
「如是魔子嗟歎佛已,却住一面。
「於是化自在天、無憍樂天、兜術天、焰摩天、忉利天,及四天王、虛空天、地神天,供養世尊普悉莊嚴。一切天地散華燒香,竪諸幡蓋歸命至尊,以偈讚曰:
「『其化自在天, 無憍樂兜術;
焰忉利四王, 皆來供養佛。
堅固如金剛, 住在三千國;
志強不可毀, 正住佛道場。
正使肌皮消, 骨髓盡無餘;
若不成佛道, 終不起于坐。
仁師子辭正, 一切三千國;
盡誓立威神, 草木皆為兵。
興大無極哀, 來至菩薩所;
我領億剎土, 坦平無有難。
余等地諸神, 咸來得善利;
及使最尊人, 舉足履我上。
其在世勇猛, 靡所不照明;
將護三千界, 何況於一身。
下方億百千, 皆為一品類;
普度諸眾生, 所可作基業。
我等護是地, 普及三千土;
皆使得上願, 隨樂得服食。
若有越境界, 所在使安隱;
其諸佛之子, 瞿曇諸聲聞。
班宣道法時, 若復聽聞者;
一切諸德本, 皆勸助佛道。』
「梵天、化自在天、無憍樂天、兜術天、焰摩天、忉利天、四天王、虛空天、地神天,地神天,供養歎佛已,却住一面。」
普曜經卷第六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觀樹品第二十一
佛告比丘:「以成正覺,諸天皆來,嗟歎佛已;如來正坐一心觀樹,目未曾瞬,禪悅為食、解慧為漿,永安無橫;宿夜七日觀道場樹以報其恩。過七日已,欲行天人各共齎持萬甕香水,色行天人俱亦如是,往詣佛所香水洗之,若干種香初沐浴佛。諸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所用香水如來浴身,香水溢流皆灑此等,蒙香之恩悉發無上正真道意;是時眾生皆蒙香熏香不離體,時諸天子還入宮殿不聞餘香。」
佛告比丘:「有一天子,名曰普化,投佛足底,起坐叉手,前白佛言:『佛坐樹下七日之中,坐三昧定,其定何名?』世尊告曰:『定名悅食,如來以是悅食定意,晝夜七日觀樹不瞬。』時普化天子,以偈讚佛:
「『常奉行諸行, 悅寂句威力;
使魔失徑路, 自投稽首佛。
歸命佛足下, 以歡悅之心;
於時諸天子, 說是散諸意。
寂定諸天人, 若知是種姓;
則盡婬怒癡, 智慧無有底。
消除天人疑, 何故有十力?
曉了解十方, 諸法度無極。
愍傷常七日, 盡意如虛空;
堅坐不動移, 觀樹眼不瞬。
其師子之尊, 何故坐七日,
而觀察此樹, 所以寂然跡?
本造所立願, 師子為一切;
本願之所致, 坐樹不時起。
施以世尊心, 現在所住安;
如是十力尊, 奉行諸訓教。
知天人本末, 前世之所願;
聞經典之教, 常奉行訓誨。
其十力如是, 無畏願具足;
是故坐七日, 而不起于座。
勇猛能觀之, 悉降伏一切;
平等坐道場, 滅除眾塵勞。
清淨而極遠, 以是安眾生;
由斯當出家, 奉行正真法。
得離諸瑕穢, 永無所畏懼;
是故成聖眾, 不造非法行。
能忍恩愛有, 及諸無明行;
斷眾結根本, 察之如埃土。
見於遠時節, 以是計吾我;
遍處在陰蓋, 我知斷除盡。
吾久積此行, 迷惑之業律;
究竟諸陰蓋, 以慧除吾我。
其斷欲恚恨, 眾生處愚冥;
如水中之月, 吾伏令無餘。
是行無所亂, 意中自解耳;
往古以降之, 一切悉斷滅。
是卿等現在, 邪癡墮火獄;
佛拔令無餘, 不復更歷此。
以去諸陰蓋, 施與滅蓋本;
消滅四顛倒, 療除使無餘。
此眾相念垢, 其知經法本;
師父令滅盡, 迴轉使無餘。
身苦六十五, 過有三十垢;
現在有四十, 道場悉斷此。
所生有十六, 現處十八教;
是則二十五, 於道場斷此。
賢聖財十二, 人畏二十八;
吾以越此業, 精進力超度。
以覺是不還, 分別五百事;
吾以悉暢達, 往古百千法。
是諸結永盡, 九十八根源;
諸可有處所, 眾生所倚受。
斷疑諸所習, 愚冥邪見網;
竭四塵勞河, 令不得自在。』
「世尊說法班宣言教,當棄諛諂吾我貪故。曠然其志愍傷塵勞,以律正教拔一切貪,是諸足下消除邪行。奉行真正除眾音響,精進滅度得其邊際;今無吾我,禪定功勳懷來定意,度四瀑流,憂結自大放逸之業,降伏此事皆使永盡。以真正故,懷來定意制眾塵勞,消諸妄想猶拔樹根。意越彼岸悉使無餘斷其處所,便師子吼其力甚大,三界自在而無有主;皆滅境界,以禪明智割除怨難,猶如天帝,使其羅網眾罪悉盡。用三十六精進之行,在於地中,智慧兵力斷絕無愛;是諸根源塵勞結著究苦毒本,以慧明力欲令永盡,以是智眼善治本淨。真正人等,明藥威力療其無明,癡樹廣遠令無根源,於斯界中行至誠矣。用心毀散瞋恚死蛇,心意這異則為怨賊,吾以枯竭十二諸海,以滅境界思想烟火顯耀三達。滅眾塵垢然熾之焰,樂於脫門消諸瑕疵,是故教訓也。慰勞一切去荊蕀想,空無音響,曉了精進求於清淨,猶如攢木出其火光,又如泉源其心寂然。以智兵力劫心塵垢,懷來定意是謂執幢,奉持訓誨自能曉了。降伏辯事懷來慈心,以是五欲而知豪富。住於眾行棄捐諛諂,從本起塵,是為眾結之所罣礙。其鬪不和,吾悉究暢致三昧定。悉知內事建立慚愧,有想無想,從是得致悉獲是行。究暢所有,捐諸思想一切縛結,如是行者棄捐無餘,以精進力而降伏之。三達脫門,以是之故,不以無緣想於下劣,苦樂無常但謂吾我,而造想求六衰之本。在佛樹下,悉斷除此一切無常是廣大荒穢濁之事。以聖明達消諸愛欲,過於日月其懷愛欲;在於虛空,解於三達,顏貌無量,以度生死濟斷大海,精進力故越婬怒癡。以微妙行斷於吾我,六度無極消億塵勞,生死俓苦愍之息意。於是慕斷前後而無二坎,等於平等所度無極,眾邪異學逮得甘露,而無有餘盡生死根。其無四大亦無諸入,求諸智寶得無央數,道寶之明致無所畏,是無量佛於內得安,少求如化分別根源。
「前世所行是吾曉了,所以億載劫,審施珍寶無數甘露故暢斯學,樂柔軟行聞世億姟諸法言教,亦復剖判緣起悉起悉空。心發意頃了如野馬,此吾清淨其目明好,超越十方一切眾生,察如手掌如本所殖生樹果實,宿世所更得解了斯。諸度無極億載劫中,悉解念夢若干品覺,過去諸天所可諍念顛倒之業,有彼如是,此亦若茲。於時吾往無死藥業,所以十力行慈心者,愍念眾生故行慈力。今是我父處於甘露,所以十力行愍哀力降化一切,是以使吾處甘露間。常行護力降伏一切,由是化之入無死地。所以行喜普行悅故,以是喜力降伏一切,是故建立處甘露間。憶念十力邊恒沙劫,見過去佛而供養之,以是之故處甘露間。吾本所誓心口所說,不降伏魔,不化邪見,不從坐起,無有放逸,度於彼岸;壞癡羅網,從無數劫住智金剛,以逮十力得無所著,降伏諸漏令無有餘,不捨其力乃從坐起。具足洗浴濁垢使淨,於時世護十力自在而度無極三千世界,猶如金剛常修等行,億千姟天供養無量,及諸玉女不可稱載。佛子如是皆有因緣,處賢聖座受大自在,寶甕千枚若干香水洗於護世,三千世界由是自在。佛子如斯皆有因緣,所以宿夜七日不從座起,常觀察樹。彼七晝夜觀於佛樹,化七千億人令發道心,思惟寂然。地六反震動,時佛乃從師子座起,其心和安其身柔軟,所行知時在佛道場,觀其道樹猶如師子而無所畏,禪思脫門賢聖之行。
普曜經商人奉麨品第二十二(有本云四天王上鉢品)
「爾時提謂波利之等,與賈人俱五百為侶,於時樹木華實茂盛演佛之音,七日不動不搖。時有梵天厥名識乾,住于梵天,見佛新得道,快坐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令飯上佛。』即使五百賈人皆躓不行。識乾先世五百賈人之知識也,欲度之故,故使然矣。提謂波利怖還,與眾人共議。天即時而讚偈言:
「『如來成佛道, 所願已具足;
汝等貢上食, 因是轉法輪。』
「時五百人詣樹神所,梵作樹現光光像分明,言:『今世有佛在拘留國界尼連禪水邊,未有致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獲大福。』賈人聞佛名皆大喜言:『佛必獨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麨蜜俱於樹下稽首上佛。佛念:『先古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鉢,不宜如餘道人手受食也。』時四天王於頗那山上,得四枚青石之鉢,欲於中食。時有天子名曰照明,謂天王曰:『今者有佛,名釋迦文,應用斯鉢,非仁之器,今當受食,可往奉之。』於是四王則與天子,華香伎樂幡蓋并鉢,如屈伸臂頃俱下詣佛,四天王各取所持之鉢共貢上佛。佛念:『取一不快餘人,意當悉納之。』提頭賴王先以獻佛,佛即受之,而為說偈言:
「『今授世尊器, 當獲尊法器;
自得寂然鉢, 心意無忘失。』
「時毘留勒王,次復奉鉢,佛尋受之,而說偈言:
「『若授如來器, 其心未曾妄;
四天王安護, 乃至清涼覺。』
「時毘留羅叉王,次復奉鉢,佛尋受之,而說偈曰:
「『其施清淨器, 淨心授如來;
身心常輕便, 天龍神所歎。』
「時毘沙門王,次復奉鉢,佛即受之,而說偈曰:
「『佛戒無缺漏, 授完牢之器;
信施無亂心, 使德無缺減。』
「佛受鉢已,累左手中,以右手按上,即合成一令四際現,而復歎曰:
「『吾前世施鉢, 故有是果報;
今獲斯四器, 四王神足致。』
「佛歎偈已,即以其鉢受賈麨蜜。呪願賈人言:『今所布施,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家世世得願得壽、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得辯才慧,終保年壽,眾邪惡鬼不得嬈近,以有善意,立德本故;諸善鬼神常當擁護,開示道地得利諧偶,不使迍蹇。無復難患,人有見正,以信喜敬,淨潔不悔。施道德者福德蓋天,所致轉勝吉無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隨護助。四天大王賞別善人,東提頭賴、南維睒文、西維留勒叉、北拘鈎羅,當護汝等令不遭橫。能有慧意研精學問,敬佛法眾,棄捐眾惡不自放恣,終受吉祥。種福得福行道得道,已先見佛一心奉承,當為從是致第一福。現世獲祐快解見諦,常受富樂自致泥洹。』聞呪願已,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食畢竟擲鉢虛空,有天子名善梵,即接取之無罣礙鉢,齎上梵天,億千梵天皆共供養右繞奉事。於是世尊無等倫德歎其功勳,以是德本於將來世,諸賈客等當得作佛,名曰蜜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於時導師授無限決,然後化於無數菩薩,受其決者在於佛道而不退轉。聞佛授決欣然踊躍,時諸兄弟叉手自歸,共持身命奉上如來。」
佛告比丘:「如來具足成正覺已,便以神足移坐石室;自念本願,欲度眾生,思惟生死本從十二因緣,緣從法起便有生死,法滅者生死乃盡,以自作是故自得是,若不作是是便休息。一切眾生意為精神,精神窈冥恍惚無形,自起識想隨行受身;身無常主,神無常形,神心變化燥濁難清,自生自滅未曾休息;一念去一念來,如流草木,若水中泡,一這滅尋一復興;至于三界欲色無色,九神所止皆係於識,不得免苦,昧昧暗冥然不自覺,故謂之癡,莫知要道。夫道至妙虛寂無念,不可以凡世間意知;世間道術九十六種,各信所事孰知其惑,皆樂生求安貪欲嗜味,好於聲色故不能樂佛道。佛道清淨無所有,計身萬物不可得常有,設當為說天地無常,世間皆苦身非我所,空無所有誰能信者?意欲默然,不為世間說法,便入定意。
「佛眉間光上照天帝,天帝知佛不欲說經,悲念三界皆為長衰,以不得知度世之道,死即當墮三惡道中,何時當脫?天下久遠乃有佛耳,佛難得見若靈瑞華,今我當為天下人請命,求哀於佛令說經法。即將般遮識下到石室。佛這定意,教般遮識鼓琴,歌佛本願之德,以歎頌曰:
「『聽我歌十力, 棄蓋寂定禪;
光徹照七天, 德香喻栴檀。
上帝神妙來, 歎仰欲見尊;
梵釋齎敬意, 稽首欲受聞。
佛所本行願, 精進百劫懃;
四等大布施, 十方受弘恩。
持戒淨無垢, 慈軟護眾生;
勇慧入禪智, 大悲敷度經。
苦行積無數, 功勳成於今;
戒忍定慧力, 動地魔以降。
德普蓋天地, 神智過靈皇;
相好特無比, 八聲震十方。
志高於須彌, 清妙莫能倫;
永離婬怒癡, 無復老死患。
惟哀從定覺, 愍傷諸天人;
為施法藏寶, 敷慧甘露珍。
令從憂畏解, 危厄得以安;
迷惑見正道, 邪疑覩真言。
一切皆願樂, 欲聽受無厭;
當開不死法, 垂化於無窮。』
「於是世尊隨世習俗,心自念言:『是法甚深所入無限,成最正覺,寂然微妙難逮難知,非心所思非言所暢,非是凡聖所能逮及;一切訓誨不可得習,存其本原至滅度矣。一切所遇最無所著,乃至清涼無生無極;不得處所悉無所有,越度六界;無想不願無獲無言,無有音響,無有教訓,無有無集,寂滅諸行,至於無斷無為之業。吾設為說斯義本末,萬物無常有身皆苦,身非為身,空無所有;眾人不解唐苦疲勞,所有親戚家屬悉非人所,正言似反誰肯信者?不如默然耶!』於時世尊。即說偈言:
「『深奧恬怕, 曜明無垢;
吾已逮是, 甘露無為。
我今說之, 眾人不解;
如吾今日, 不如默然。
除去言辭, 無思無得;
如是自然, 猶如虛空。
心思法意, 神識以脫;
無念第一, 能知他人。
此不可以, 文字說之;
以入道義, 不入專精。
過去諸佛, 皆為眾生,
其斯知識, 從其因緣,
計於此業, 悉無有法;
彼亦無有, 若有若無,
皆從因緣, 而興生老。
彼亦不念, 若有若無,
億百千劫, 不可稱限。
吾前世時, 自從諸佛,
未曾逮獲, 如是法忍;
無我無人, 亦無壽命。
假使以逮, 得是法忍;
亦無有生, 眾生無命。
是謂本淨, 無吾我法;
時定光佛, 授我此慧。
吾時愍哀, 無限眾生;
不令眾生, 來相勸請。
今眾生故, 感動梵天;
使彼勸我, 乃轉法輪。
今我如是, 清淨正法;
梵天來下, 以相勸助。
轉於離垢, 微妙正法;
眾生因覺, 乃解神識。』」
梵天勸助說法品第二十三
佛告比丘:「於時如來演眉間相光明威神,又彼光明名照生,百萬梵王使發其心,斯光普遍三千大千佛國。時識乾梵王,承其聖旨如佛心念,世尊默然不肯說法。梵天心念:『今我寧可往詣佛所,勸請如來轉正法輪。』于時識乾梵王與六萬八千梵天眷屬圍遶,來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天地無祐今欲毀壞。所以者何?如來至真已逮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寂然定意不肯說法,眾苦沈滯沒於三界,願轉法輪悉教眾生。』於是頌曰:
「『願賢聖財, 淨於眾生;
誰當勸安, 億載黎庶。
布施以慧, 聽覺蓮華;
班宣正觀, 除眾逆賊。
隨時撾擊, 無量法鼓;
因其吹此, 無極法珂。
當建立斯, 高顯法幢;
誰當興發, 大法光曜?
必當興雲, 降大法雨;
願常流布, 大聖眾坐。
當療治是, 大痛處所;
惟滅塵勞, 眾火之熱。
為其示現, 寂然之道;
安豐無熱, 無憂之業。
無為之道, 導化趣真;
常興愍哀, 和眾諍訟。
必當開通, 解脫之門;
說至誠義, 無恚恨本。
為盲冥者, 開目視瞻;
療治令淨, 得上法眼。
非是天世, 及梵天宮;
非鬼揵沓, 阿須倫民。
無能治滅, 眾熱之病;
惟有聖尊, 人中日月。
是故吾今, 勸請法王;
今立造勝, 一切諸天。
以是功德, 自勸如來;
唯當轉講, 無上法輪。』
「時佛世尊默然可之。識乾梵天見佛默然,愍傷諸天、世間人民、阿須倫、龍、鬼神,欲使度脫。時梵天王見佛可之,以栴檀雜香而散佛上,忽不現。時佛樹神名曰法明,又名法樂,又名法意,又名法持,往到佛所前白佛言:『今佛世尊,當於何國而轉法輪?』時佛告曰:『在波羅奈仙人之處鹿苑之中。』樹神白佛:『波羅奈國仙人之處鹿苑之中,人民尠少不可說法。』佛告樹神:『勿說此言。所以者何?我宿命時在中建立法祠,六萬億載在中供養六萬億諸佛世尊,及若干種仙人,學遊居其中。波羅奈國諸天龍神所共嗟歎,無極大法稽首歸命,千億諸佛悉念本末,在此神仙樹木之間,應轉法輪。寂然惔怕,不覩無智暗冥之黨,以此之故,在此神仙樹木之間而轉法輪。』」
佛告比丘:「於時世尊所作已辦無復餘患,斷眾罣礙淨眾塵勞,諸垢已盡,降伏魔怨成一切智;普見十方,獲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慧明聖達無所罣礙,以佛道眼普觀世間,今當為誰第一說法?何所有人易化受教?婬怒癡薄為先說法?佛即念知欝曇藍弗三垢尠,今為所在?佛念即知,物故已來已復七日;第二學仙今日壽終。時虛空中天神白佛:『唯然世尊,如大聖教皆悉壽終。』佛復念言:『昔者父王遣五人俱侍衛我,經歷勤苦有大功夫,我今寧可為是先說經法而開化之。』」
佛告比丘:「於時世尊從樹下起,尋時舉聲告於三千大千世界,皆使知之。從次前行至波羅奈神仙鹿苑,詣五人所。於時五人遙見佛來,轉相謂言:『今者汝等寧復遙見沙門瞿曇來不?迷失無定,所志不獲奉行經戒,多所熏修違忘道業,假使來者慎莫為起亦勿迎逆。』彼時五人遙見佛到,觀察如來威神巍巍,不能堪任無上聖德,不安所座,各從座起,前行奉迎各口發言:『善來聖尊!』有執法衣,受鉢器者,前布座者,稽首作禮取水洗脚。佛時問彼五人曰:『卿曹持意何不堅固?為我之故,長夜不安遭勤苦患,今當報功;又卿五人咸當知之,吾成正覺逮一切智,覩見十方,獲清涼樂無復諸漏,遊得自在,於一切法無所罣礙,當為說法度生老病死。』於時五人稽首佛足悔過自責:『吾等愚冥不識正真,憍慢無伏。』恭敬自投甚自尅責。
「於時世尊放身光焰,其明普照三千大千諸佛世界,靡不周遍。其光自然,暢此偈言:
「『其兜術天身, 來下降母胎;
在林微尼樹, 墮地行七步。
即時師子吼, 四天王帝接;
其音超梵天, 三世為最尊。
消滅諸惡趣, 出家行學道;
造立勤苦行, 往詣佛樹下。
降伏魔力怨, 逮無上正覺;
今於仙人處, 當轉正法輪。
梵天哀勸請, 宣無上法典;
能仁然可之, 愍傷一切故。
建立誓堅固, 波羅奈鹿苑;
當轉大法輪, 最上無能勝。
欲聽聞法者, 宿億載積德;
速疾來至彼, 以時聽經典。
人身甚難得, 佛世亦難遇;
尊法不可值, 捨八惡眾難。
今日正是時, 開信值佛興;
皆棄諸患難, 聽受尊法教。
億載劫不聞, 希可值遇法;
今日當得聽, 不當放懈怠。』」
佛告比丘:「地神暢音,佛之聖旨,立大高座當轉法輪。其大聖佛以己口宣:『我最為尊十方第一,降伏魔兵盡眾苦源在佛樹下。時能仁尊道德寂然,裂壞勞怨所願具足無復餘結,百劫所行欲度眾生,所轉法輪無所慕樂,安住光明,勸化千億佛土無數百千諸佛真子威神足力,若干諸佛所可造化,現大柔軟如來音聲,至真功勳,勸助大哀愍念眾庶,覩其威耀察諸方便,於百千劫揚大雷吼,為諸眾生雨八味水,滅諸所受,根、力、覺意、禪思脫門,定意正受增益道性;從無數劫如所聞法,己身立行積累道法,分別諸藥曉眾生業,又斯病者當療治安,久遠塵勞皆令無想。佛為法醫度脫眾生,因轉法輪所度無極,其間神足從來歷載,道品之法普至微妙,一切德行積善法施,曉了醫藥充無限願,雖在貧匱無所貪樂隨顛倒財。諸佛導師常轉法輪,無有財利金銀思想;樂清淨乘,華香雜香擣香,宮內愛子躬身不好,不以歡樂,棄於天上天下之欲,志求佛道轉於法輪。布施救眾,戒無所犯,善將護禁而無缺漏;百劫之中常行忍辱;精進懃修,不懷怯弱無有增減;志存禪定觀于神通;智慧興隆具足所願,轉於法輪消于惱熱,乃應道法。』
「於是有菩薩名發意,轉法輪歎說此法,超諸俗寶,一切眾寶道寶為上,甚好巍巍嚴飾清淨,其千光明悉照天下,自以要誓華香幢幡,俱共叉手,帳紫金色,香水滿瓶弘誓洗浴,清心眾垢造立吉祥。
「爾時世尊,則轉法輪而勸助之,復叉手指供養世尊,而偈歎曰:
「『其定光如來, 授聖清淨決;
當得佛道意, 人中師子尊。
在彼立所願, 行法是色像;
以得佛道時, 因勸助道法。
入若干品業, 常以一切故;
在眾生之類, 濟十方來會。
勸助諸種族, 宣布道法輪;
叉手自奉事, 投身稽首禮。
其在佛樹下, 清淨諸天人;
若行清白業, 奉供最能仁。
一切皆住立, 請說大法輪;
具一切人中, 歎德不可盡。
三千大千界, 周遍虛空中;
諸天阿須倫, 天下皆稽首。
諸天越音聲, 須臾無信者;
一切者歡悅, 皆觀如來尊。
梵天得自在, 暢雷雨之音;
百千巨億載, 咸皆共來會,
無數億劫中, 善行正真業。
時釋迦文佛, 與拘倫談論,
苦空非我有, 說其眼非常,
耳鼻不能久, 自然為恍惚。
頭首亦自然, 諸根無常聚;
以如是觀者, 無我無壽命。
是一切諸法, 皆從因緣生;
若離是諸見, 覩之如虛空。
無見無有作, 亦無覩眾生;
若淨不淨緣, 亦不得捨離。
五陰無所起, 起者大苦患;
興起恩愛淟, 其行遂增減。
以能等觀者, 得正真道義;
致究竟盡法, 便能覺了盡。
從發思想念, 不慎行致之;
常修明智行, 遵行如是道。
在於因緣行, 而無所造立;
雖處於神識, 不與因緣合。』」
拘隣等品第二十四
佛告比丘:「爾時如來為頒宣諸法,說十二因緣根本所起,從無明有行,從行有識,從識有名色,從名色有六入,從六入有更,從更有痛,從痛有愛,從愛有受,從受有有,從有有生,從生致老病死大苦患合。無明以盡行便盡,行已盡識便盡,識已盡名色便盡,名色已盡六入便盡,六入已盡更便盡,更已盡痛便盡,痛已盡愛便盡,愛已盡受便盡,受已盡有便盡,有已盡生便盡,生已盡老病死皆盡,則無五陰大苦之患。從緣則有,無緣則無。如來解是六情因緣十二之本,是故自在達皆自然無有根本。其外異學不及知此空法自然,如是法者,過去諸佛所可解達,為諸眾生分別說之,曉了是法乃得寂然,是故敷演十二緣起而轉法輪。拘隣知之,拘隣者知本際也,以滅盡者則成三寶。佛、法、聖眾是三寶名,暢布天下音徹梵天,如來今日轉於清淨法輪,護世至真興顯三寶,世難可致。拘隣之等五人比丘,六十億天得法眼淨,復八十億色界天人得法眼淨無上正真,八萬世人來會觀者亦法眼淨,皆度眾苦。
「時佛音響徹聞十方,虛空天神聞柔和音,是釋迦文十力世尊,仙人之處鹿苑之中,敷演法輪說十二緣,咸使知之。十方諸佛聞其音者皆悉默然,諸天、龍神、阿須倫,諸佛侍者各白其佛:『分別諸法普聞其音,善哉世尊!速決其意,何故默然?先世之時寂然精進,以其道力習於道法,越無央數百千菩薩,自致得佛。今此十力勤修得佛,轉其三合十二法輪,其三合十二法輪者,無去來今三世之心也,是故一切聞是音聲。』億百千人興發慧力建立大道,各自念言:『吾等當學彼佛精進威神勢力,使疾獲致三世之尊施世道目,皆使逮致無上正真之道。』
「於是諸天子等悉來集會:一、名神妙,二、名天妙,三、名歡豫,四、名加歡,五、名栴檀,六、名大悅,七、名寂然,八、名寂律。如是等類八淨居天,從千天子悉來集會,聽受世尊所轉法輪。彼時大聖告大神妙天子:『今此經名曰《普曜大方等法》。諸菩薩所以娛樂,諸佛境界所入普照,其身精進自致得佛。如來所說,是故受持諷誦奉行,為眾人說。』」◎
普曜經卷第七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86 普曜經
普曜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變品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如來於是轉法輪已,化彼五人拘鄰之等,念:『此間有優為迦葉等,大有名稱,國王黎庶咸來奉之,與五百弟子俱。欲往先開化令解道法,然却彼後當次伏焉。』即往從之。迦葉見佛來,起迎讚言:『大道人!善來相見,自安隱乎?』佛報曰:『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迦葉曰:『有何勅使?』佛言:『欲報一宜願不瞋恚,煩借火室一宿之間。』曰:『不愛也,中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無苦,龍不害我。』重借至三。迦葉曰:『往。』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蓐布地。適坐須臾,龍即瞋恚身中出烟;佛亦出烟。龍大瞋怒身皆火出;佛亦現神身出火光。龍火佛火於是俱盛,石室盡然,其炎烟出如失火狀。
「迦葉夜起相視星宿,見火室盡然。『咄!是大沙門端正可惜,不用我言,為火所害。』佛知其意,於內以道力降龍,龍氣力盡則自歸伏。佛告龍曰:『汝意伏者當入鉢中。』龍即入鉢中,佛時置于鉢中。迦葉惶懅,令五百弟子,人一瓶水就持滅火,如一瓶著更盛一火,師徒益恐,皆言:『咄!咄!殺是大沙門了矣。』
「明旦佛持鉢盛龍而出之。迦葉大喜:『大道人乃得活耶?器中何等?』佛言:『然,自安隱耳!龍是器中所言毒龍為害者也,今者降之,已受降伏,令受戒矣!』迦葉自以得道,顧謂弟子:『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以得羅漢道也。』
「佛復移近迦葉所,止坐一樹下。夜四天王來下聽經,四王光影明如盛火。迦葉夜起占候見火,明旦詣佛所曰:『亦事火乎?』佛言:『不也!昨夜四王自下聽經,是其光耳。』佛止樹下,時天帝釋復下聽經,帝釋光影甚明踰前。迦葉占候見光益大,心念沙門續事火也。明日問曰:『得無事火乎?』佛言:『不也!昨天帝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後夜梵天復下聽經,梵之光明倍於帝釋。迦葉占候見光晃晃。明日問曰:『想亦事火也。』佛言:『不也!昨夜梵天來下聽經,是其光也。』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事千五百三火。明旦然之,火了不然,怪而白師。師言:『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所事火,今然不然。』佛言:『欲使然乎?』曰:『願欲使然。』佛言:『當然!』火即然矣!火然之後,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五百弟子共助滅之而不能滅。念言:『是復沙門所為。』即往問曰:『火既然矣,今不可滅。』佛言:『欲使滅不?』答言:『願欲得滅。』佛言:『當滅!』應時即滅。迦葉白佛:『願仁留意不須遠行,我自給飲食。』還勅家內供設餚饌,曰:『以時至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往。』
「迦葉適去,佛以神足上忉利天,取晝度果;神足至東弗于逮界上數千萬里,取閻逼果;南至閻浮提界上,取呵䗍勒果;西至拘耶尼界上,取阿摩勒果;北至欝單越地,取自然粳米。各滿鉢還,每先迦葉歸坐其床上。迦葉白曰:『從何道來?』佛言:『卿每去後,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取此果米香美可食,卿可食之也。』
「佛明日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於屏處食已,念欲澡漱。帝釋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用之。迦葉向暮仿佯村中,見水怪之:『何緣有此?』佛言:『吾朝食已意欲澡漱,帝釋指地令出此水,汝當名此為指地池。』佛還樹下,道見棄弊衣欲取浣之。帝釋知意,即到頗那山上,取成治四方好石,上佛浣衣。佛欲曬衣,帝釋復行取六方石,來給曬衣。迦葉見於池側有兩好石,問佛:『云何而得此石?』佛言:『吾欲浣衣曬之,帝釋奉上使吾用之,是以然矣。』佛後入指地池澡浴竟,欲上無所攀;池上迦和之樹,自然屈枝就佛,佛牽得出。迦葉見樹屈下垂條,怪而問佛。佛言:『吾入池浴,出無所持,是以樹神為我屈之。』
「時摩竭國王及諸臣庶,以節會持禮貺詣迦葉相樂七日。迦葉念:『佛聖達踰我,眾人見之,必當捨我普往事之,使其不現快耶。』佛知其念,即隱不現。眾人還已,迦葉念曰:『我有節會餘食甚多,得大沙門飯之快耶。』佛即知之,至迦葉所。迦葉驚喜:『來何一快?何以不現?』佛言:『用念卿故。』曰:『何以念我?』佛言:『前卿意念:「是大沙門道德巍巍相好紫金,萬民見者必當捨我共奉事之。」是以不現。今卿相念,故復來耳。』
「時迦葉五百弟子適俱破薪,各一舉斧皆不得下,懅而白師。師言:『復大沙門所為。』即往問佛:『我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舉而不下。』佛言:『當下!』應聲得下。既下之後,斧皆著薪而不可舉,復行問佛。佛言:『可去!自當舉耳。』即舉得用。
「時尼連禪水長流激疾,佛以神通斷水令住,使水壤起高出人頭,令底揚塵佛行其中。迦葉見之,畏佛為水所漂,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見水隔斷,中央揚塵佛行其中,迦葉呼言:『大道人乃尚在耶?』佛言:『然!在耳。』又問佛:『欲上船不?』佛言:『大善!』佛念:『今當現道令子心伏。』即從水中貫船底入,無有穿迹。如是變化凡十八焉。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即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不知道證,胡為強顏不知為耻,虛妄自稱我有道德。』於是迦葉心驚毛竪,慚愧無顏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願得從大道人稟受經戒作沙門耶?』佛言:『且還報汝弟子共和益善,卿是耆舊國內所敬,今敬學道可獨知乎?』
「迦葉受教,告諸弟子:『汝曹知不?我自所見意方信解,當除鬚髮被服法衣,受佛禁戒而作沙門。汝等意欲何趣?』諸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師恩,師所尊信必不虛妄,願皆隨從得作沙門。』於是師徒脫衣裘褐及水瓶革屣,諸事火具悉棄水中,俱共詣佛稽首白言:『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願欲離家剃除鬚髮作沙門。』佛言:『善哉!諸沙門來。』迦葉五百人鬚髮自墮皆成沙門。
「優為迦葉有二弟,次名那提,幼曰竭夷,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舊舍水邊。見諸梵志衣被什物、事火之具隨水下流,二弟驚愕,恐兄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即合五百弟子逆流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問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遠,國王吏民皆共宗事,我意以兄為是羅漢,今反捨梵志業學沙門法,佛豈獨大其道勝乎?』迦葉答言:『佛道最尊,其法無量,我雖世尊未有得道,神智如佛其法清淨,我見慈心度人無極,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變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應病授藥。』二弟各顧語弟子:『汝欲何趣?』五百人俱同聲言:『願如大師。』即皆稽首求作沙門。佛言:『比丘來!』二弟及五百弟子,鬚髮自墮袈裟著身,即隨佛後成為沙門。佛便有千沙門,俱到波羅奈夷縣叢樹下坐,諸弟子皆故梵志。佛為弟子現神變化:一者、飛行,二者、說經,三者、教誡。諸弟子見佛威神變化,莫不歡喜,悉皆羅漢。◎
◎佛至摩竭國品第二十六
「爾時世尊,在波羅奈說經已竟,與千羅漢優為迦葉兄弟三人等,悉舊辮髮,神通已達,生死已斷,行出三界,欲至摩竭流布道訓開化愚冥。時摩竭國瓶沙王,聞釋種王子身有奇相三十有二、八十種好,巨身丈六體紫金色,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得自然佛,號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講宣道義上中下善,義達微妙所演具足,淨修梵行戒禁具足,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成就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三達,諸天釋梵皆奉事焉,莫不蒙濟。
「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吾本共要得佛相度。』勅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嚴治道路散華燒香,持諸幢蓋,王乘羽寶之車,大臣百官前後導從,千乘萬騎,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忽大風起閉其城門,王怪所以:『今行迎佛,當有吉喜快善瑞應。』時城門神。即謂王言:『快無不利,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治寺起塔,誓於來世一時見佛諮受道教。今有一人閉在刑獄,違其本誓故城門閉;當放大赦,獄中人出,同時見佛諮受訓誨,城門乃開。』王聞乃達,速勅諸方,大赦境土獄囚得出,一時往迎。
「時佛入國,有大社樹名曰遮越,佛與比丘共坐樹下。王遙見佛與比丘眾,如星中月,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曜;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於本宮,如樹華茂晃若金山,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王心踊躍下車步進,去五威儀,除蓋履扇冠幘刀仗,前稽首佛足,自稱其號:『我是國王瓶沙身也,久服聖尊飢虛積時。』如是至三。佛告王曰:『實如來言,是王瓶沙也,諸佛天神皆護王身。』王曰:『蒙祐。』退坐一面,群臣百官稽首遷坐一面,前者作禮,中者低頭,後者叉手。皆却坐訖,王及臣民覩優為迦葉,在山學仙耆舊來久,怪之佛邊,心自念言:『佛是優為師耶?優為是佛師乎?』佛覩心念,即告優為,為說偈言:
「『云何卿優為?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眾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寧盡致神仙。』
「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已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爾乃別知優為迦葉是佛弟子。佛告優為迦葉:『汝起。』迦葉即起,長跪叉手佛前。佛言:『現汝羅漢神通。』輙受佛教踊在虛空,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還雨其身而身不濕;身下出火,火無所傷;飛行虛空猶如飛鳥,七現七沒行於水上,猶如履地。不礙牆壁須彌山地,若如入水。從東方來,沒佛前地忽現西方;西來沒佛前,忽然現南;南沒北現,北沒南現。變化已訖,還在佛前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我是佛弟子,佛是我師。』王及臣民爾乃重明優為迦葉是佛弟子。
「佛告王曰:『天下有眼未必色故也,觀色無常;痛痒想行識亦復無常。無常苦空非身之義,非我非彼,未有好道如樂色者。明士達之,色如聚沫,痛痒如泡,思想如芭蕉,行亦如夢,識喻如幻,三界如化,一切無常不可久保。』佛告王曰:『造宮殿來為幾何年?』王白佛言:『七百餘年。』『為更幾王?』王曰:『更二十餘王。』佛問王曰:『悉識諸王不?』王曰:『不識!唯知吾父耳。』佛言:『現地有常,人物一切皆歸無常,天地雖現常不可久,三界無怙唯道可恃,絕禍於未萠,殖福於未然。滅盡五陰眾患之難,如消炬火,積德日進如月之初。』
「佛言王:『猶如母人懷子在胎,相祿各異,或豪貴貧賤、智明愚冥、盲聾瘖瘂,父母豈知?子生長後,乃別禍福,非二親過。是其宿殃所作善惡,非父母咎也。身行惡業,口宣麁言,心念毒惡,誹謗賢聖,壽終身散魂神墮惡地獄之中;身口心善,不犯十惡,修行十德,壽終生天。十方佛前,若在人間,豪貴富樂其命永長。』
「佛言:『雖有是禍福言辭,未必純一。所以者何?皆從緣起,緣合則生,緣散則滅。從無明緣則有行,從其行緣則有識,從其識緣則有名色,從名色緣則有六入,從六入緣則有所更,從所更緣則有痛痒,從痛痒緣則有恩愛,從恩愛緣則有所受,從所受緣則有所有,從所有緣則有生矣,從所生緣則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大毒患合。以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愁苦惱大毒患,滅眾罪,毒患自然消滅,乃至無為無窮之業,無三界神。十二緣起之根株,坦然無迹猶如虛空,無心意識無所存立,與大道同分別本無,逮得法忍獨步無雙,度脫十方眾生蒙恩。』
「佛說此經時,八萬四千諸天世人,萬二千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時瓶沙王得法眼淨,心中欣然前受五戒,大臣百官國民皆前歸命亦受五戒。受五戒時,人馬車乘咸悉寂然不暢音聲。王前白佛:『吾國多事欲退比更親奉。』佛言:『善哉!勞屈大王群臣民庶。』王稽首禮,遶佛三匝,重禮而去;群臣百官人民次禮而還。大臣賀王:『前時諸王悉不見佛,今獨王見,宿福祿厚故乃爾耳。』王益欣踊,亦賀諸臣:『卿等本德值是世尊。』王還宮中,勅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王適歸宮,時天帝釋將八萬天,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言:『南無佛!』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名迦陵,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我有好竹園欲用上佛。』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佛愍一切如視愛子,棄轉輪王不慕世榮,今無精舍,有一竹園去城不遠,願以奉佛可作精舍。』佛受呪願,佛及聖眾遊處其中,是故名曰迦陵竹園。
化舍利弗目連品第二十七
「佛未入摩竭國時,國民豐富饒美飲食,作樂倡伎常歡不廢,夙夜遊戲。佛適入國,羅閱祇城晝夜寂寞,誦聲濟濟,齊戒讀經,捨世俗樂如棄糞除,唯佛是尊,聽經行法不捨三寶。佛有沙門名曰安陛,遣行宣法開化未聞,五濁之世人心荒迷不達至真,入城分衛,衣服整齊威儀禮節,不失常法行步安詳,因是使人見之心悅。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自心念言:『我學來久,未曾覩此沙門,衣服禮節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為師主?願聞其志?』比丘知意,即說偈言: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眾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尠;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及本源, 乃名曰沙門。
志根一道業, 虛寂無所為;
遊神安靜寞, 修善與冥期。』
「安陛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蓋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夫人之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三十二,稱己聖者,三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天王咸來啟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歎能得究悉,亦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於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猶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開淨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覩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綜,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歷載,不得諮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佛為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坦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
「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揵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裏街曲里巷,舍利弗趣之。目連覩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變改,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從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是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無須重言,吾厭從事不復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英,復欲反求帛祠為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
「時舍利弗與目揵連俱,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沈沒塵垢,今乃奉覲,願為沙門啟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為說正諦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二百五十人,合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時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王念佛已心中悲喜,飢虛欲覩。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憂陀:『往請迎佛。問訊:「別闊以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慼不捨其心,思一相見如復更生。」』優陀耶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憂陀耶見佛,諸天釋梵歸禮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為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髮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餘前後得道不可稱計。佛自念曰:『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於事不宜所化甚尠,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示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
優陀耶品第二十八
「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遊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沒地出於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於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變;
常愍蜎蜚類, 懃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還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輙降魔官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欲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於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干品, 踊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地出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來?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於今, 未曾覩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眾生;
恭懃無數劫, 於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眾惡, 為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捨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國, 為作眾寶殿;
刻鏤諸妙飾, 於今室何如?」
優陀耶答曰: 「佛之真正微;
常坐於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蓐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滋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鉢行分衛, 福眾無麤細;
呪願布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寐臥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三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干種眾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香?」
「八解三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擣若干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度, 以為道德香;
熏于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寶成;
重疊布眾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禪為床座, 意定無憒亂;
清淨如蓮花, 不著淤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眾俱,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習。」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為驂駕, 徹視洞聽飛;
覩本見眾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旄羽鵰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慧仁愛慶;
普覆眾厄難, 以嚴飾眾生。」
「出時雜伎樂, 椎鍾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容。」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鄰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三千;
眾生莫不悅, 啟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為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為歸伏不?」
「領三千大界, 訓化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捨于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無為業。
佛與世無讐,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返,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干;
一頭若干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恒沙人, 嗟歎佛功德;
恒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歎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說。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却七日到。』王大踊躍,即勅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繒幡綵,竪其幢蓋周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耶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飢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并化萬民咸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復稽留。』
「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所,稽首足下以申王意。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相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飢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竟七日。於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於父王,皆嚴整衣服携持應鉢。』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侍送,天雨香汁散華燒香,竪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眾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伎樂,追於上侍。佛適進路先現瑞應,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㵎自然泉出。王見此瑞知佛已來,即勅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竪諸幢幡鼓眾伎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於大眾,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照於暘朝,如樹華茂芬葩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覩悲喜,前稽首足下:『離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
「即還入城,足蹈門閫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瘂者得言,狂者得正,僂者得申,若被毒者為毒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掁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產,端正姝好,消婬怒癡無復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覩諸梵志,久在山中曝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瘦,在佛邊侍,猶如黑象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勅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顏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為沙門,侍佛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
「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來下鬚髮。時難陀有典監,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丈夫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捨棄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為道乎?唯佛愍哀濟救三塗,沒溺塵埃拔為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髮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陀在後作次第禮,到此沙門則住不禮,心自念:『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知告難陀:『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污泥,執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為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陀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作禮。天地大動,眾會咸歎:『善哉!為道等心,除自貢高而下卑心,感於天地為之大動。』從是制法先學為長後學為小,法之常宜各無所限,無所諍訟。
「時佛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說經法所度無量。俱夷携羅云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覲曠廢供養。』時王眷屬皆懷沈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云?佛語父王:『告諸群寮:「俱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云厥年七歲,俱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云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云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踊,稱言:『善哉!所見無量,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正子,緣吾化生,勿咎俱夷也。』王得道證,俱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齋歲三齋,奉持不懈。國內清寧風雨以節,時不越敘五穀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咸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歎佛品第二十九
於是世尊告神妙天、大神妙天、歡豫天、加歡天、旃檀天、大悅天、寂然天、寂律天,如是等類淨居天子伴黨八人:「佛以大會轉於法輪,為一切故救濟十方,勿令廢斷,開眾生意經布天下,乃報佛恩。」於時世尊復告大神妙天子:「今此經典名《普曜大方等典》,諸菩薩力所可娛樂,遍諸佛世界悉令咸聞,經所入處靡不晃昱,佛自口宣,當速受之持諷誦讀,是佛法目普令流布。若菩薩學聞是經法,其心堅強,精進奉行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學。若有眾生樂微妙者,住大乘法心念無疑,降魔羅網,悉諷誦已必獲大聖,諸外異學不得其便,勸助學微成大德本至於大乘。
「若有賢人設聞說是《普曜經典》,叉手自歸,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是為八功德。
「若有人為法師布座諷誦是經,當得八座福。何謂為八:一、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大梵天座。六、得菩薩座。七、得如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脫一切座。是為八座。
「若有法師班宣是法,設有讚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行。何謂為八:一曰、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曰、口言至誠而無虛妄。三曰、在於眾會真諦無欺。四曰、所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曰、所言柔軟初無麤獷。六曰、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曰、身心隨時音聲如梵,會中人聞莫不咨受。八曰、音響如佛可眾生心。是為八。
「若有書是《普曜經典》,著於竹帛,不恡惜經心不懷妬,眾人嗟歎三十四行,名德流布;若得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捨。二曰、所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經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總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曰、得辯才藏,為諸眾生班宣經典皆歡喜受。六曰、得法藏,將護正法。七曰、得隨意法藏,未曾斷絕三寶法教。八曰、得奉行法藏,則輙逮得無所從生之忍。是為八大法藏。
「若有受持是《普曜經典》諷誦受持,得具八業。何謂為八:一曰、施業,無慳妬心。二曰、戒業,具足諸願。三曰、聞業,合集智慧至阿惟顏。四曰、寂業,懃於一切定意正受。五曰、見業,悉能具覩三達之智。六曰、福業,具於相好訓誨佛國。七曰、慧業,為眾說法應病授藥。八曰、大哀業,為於十方殖眾德本而無懈惓。
「受持是《普曜法》,心自念言:『使一切眾生皆逮是法。』以是德本復得八大福。何謂為八:一曰、轉輪聖王成大福德,覩見無極建立篤信。二曰、得作四天王。三曰、得作帝釋。四曰、得作炎天王。五曰、得作兜術天子。六曰、得作無憍樂天。七曰、得作化自在天。八曰、得作如來,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本。是為八。
「若有受此《普曜經》者,若至心聽耳貫係意,得八清淨心。何謂為八:一曰、常行慈心消除瞋恚。二曰、常行愍哀除眾患害。三曰、常行喜悅除諸不樂。四曰、常行於護除諸結著。五曰、修四禪行在於欲界而得自在。六曰、行四無色定而得由己。七曰、得五神通遊諸佛土,除諸罣礙眾蓋之患。八曰、逮得勇伏定意獨步三界。是為八。」
囑累品第三十
爾時世尊告賢者大迦葉、賢者阿難、彌勒菩薩:「我從無數劫遵習是法,乃成無上正真之道。囑累汝等,以手相付,受持諷誦廣為人說。」於時世尊欲使此法普悉周布十方,說是偈言:
「佛目所覩眾生類, 皆得羅漢如身子;
若有供養億千劫, 乃復前進如恒沙。
加復供養辟支佛, 若有一日奉斯經;
計此功德超過彼, 其阿羅漢不足立。
一切眾生成緣覺, 若有供養億千劫;
飲食衣服床臥具, 㨶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一心叉十指, 等心自歸一如來;
口自發言南無佛, 是功德福為最上。
一切眾生皆成佛, 若有百劫供養者;
衣被飲食床臥具, 㨶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正法欲傾危, 棄捐其身自投命;
若有一日常晝夜, 護是法者必超彼。
若有奉事十方佛, 及於緣覺諸聲聞;
若有堅固此道心, 受斯要典諸法王。
一切經卷是道諦, 若諸如來如恒沙;
供養奉事諸如來, 若有手得是經卷。
其大辯才無等倫, 分別一句至億劫;
智慧正義無有損, 若以是經為人說。
諸導師慧無邊底, 計無有人與等者;
猶如江海不可盡, 聞是法者等若茲。」
佛告賢者迦葉、阿難、彌勒,重相囑累:「受之持之,諷誦學之,令普流布,示其同學及十方人,皆令蒙濟。使不斷絕,展轉相教,展轉相成,使不稽留。三寶不斷,乃報佛恩。」
佛說如是,大神妙天子及淨居天子,彌勒菩薩、賢劫菩薩,及大迦葉,諸大弟子,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奉行。
普曜經卷第八